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春申君曰: 可得見乎? | 春申君又問道: 可以讓我看看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曰: 可。 | 李園說: 可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李園乃進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 | 於是李園就把他的妹妹獻給春申君,并立即得到春申君的寵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知其有身,李園乃與其女弟謀。 | 后來李園知道了他的妹妹懷了身孕,就同他妹妹商量了進一步的打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園女弟承間以說春申君曰: 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 | 李園的妹妹找了個機會勸說春申君道: 楚王尊重寵信您,即使兄弟也不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則楚更立君後,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長有寵乎? | 如今您任楚國宰相已經二十多年,可是大王沒有兒子,如果楚王壽終之后將要改立兄弟,那么楚國改立國君以后,也就會各自使原來所親信的人顯貴起來,您又怎么能長久地得到寵信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於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 | 不僅如此,您身處尊位執掌政事多年,對楚王的兄弟們難免有許多失禮的地方,楚王兄弟果真立為國君,殃禍將落在您的身上,還怎么能保住宰相大印和江東封地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 | 現在我自己知道懷上身孕了,可是別人誰也不知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 | 我得到您的寵幸時間不長,如果憑您的尊貴地位把我進獻給楚王,楚王必定寵幸我;我仰賴上天的保佑生個兒子,這就是您的兒子做了楚王,楚國全為您所有,這與您身遭意想不到的殃禍相比,哪樣好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園女弟,謹舍而言之楚王。 | 春申君認為這番話說得對極了,就把李園的妹妹送出家來,嚴密地安排在一個住所便向楚王稱說要進獻李園的妹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為王后。 | 楚王把李園的妹妹召進宮來很是寵幸她,於是生了個兒子,立為太子,又把李園妹妹封為王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楚王貴李園,園用事。 | 楚王器重李園,於是李園參與朝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李園既入其女弟,立為王后,子為太子,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而國人頗有知之者。 | 李園把他妹妹送進宮里,封為王后,生的兒子立為太子,便擔心春申君說漏秘密而更加驕橫,就暗中豢養了刺客。打算殺死春申君來滅口,這件事在國都有些人知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 | 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硃英謂春申君曰: 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 | 朱英對春申君說: 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又有不期而至的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君處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無毋望之人乎? | 如今您處在生死無常的世上,奉事喜怒無常的君主,又怎么能會沒有不期而至的人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申君曰: 何謂毋望之福? | 春申君問道: 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曰: 君相楚二十余年矣,雖名相國,實楚王也。 | 朱英回答說: 您任楚國宰相二十多年了,雖然名義上是宰相,實際上就是楚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國,如伊尹、周公,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稱孤而有楚國? | 現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輔佐年幼的國君,因而代他掌握國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樣,等君王長大再把大權交給他,不就是您南面稱王而據有楚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所謂毋望之福也。 | 這就是所說的不期而至的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申君曰: 何謂毋望之禍? | 春申君又問道: 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曰: 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 | 朱英回答道: 李園不執掌國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卻豢養刺客為時已久了,楚王一下世,李園必定搶先入宮奪權并要殺掉您滅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所謂毋望之禍也。 | 這就是所說的不期而至的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申君曰: 何謂毋望之人? | 春申君接着問道: 什么叫不期而至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對曰: 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園必先入,臣為君殺李園。 | 朱英回答說: 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下世,李園必定搶先入宮,我替您殺掉李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所謂毋望之人也。 | 這就是所說的不期而至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申君曰: 足下置之,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 | 春申君聽了后說: 您要放棄這種打算。李園是個軟弱的人,我對他很友好,況且又怎么能到這種地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硃英知言不用,恐禍及身,乃亡去。 | 朱英知道自己的進言不被釆用,恐怕禍患殃及自身,就逃離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園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 | 此后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搶先入宮,并在棘門埋伏下刺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申君入棘門,園死士俠刺春申君,斬其頭,投之棘門外。 | 春申君進入棘門,李園豢養的刺客從兩側夾住刺殺了春申君,斬下他的頭,扔到棘門外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遂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 | 同時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滿門抄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為楚幽王。 | 而李園的妹妹原先受春申君寵幸懷了孕又入宮得寵於楚考烈王后所生的那個兒子便立為楚王,這就是楚幽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歲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 | 這一年,秦始皇即位已經九年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嫪毐亦為亂於秦,覺,夷其三族,而呂不韋廢。 | 嫪毐也與秦國太后私亂,被發覺后,夷滅三族,而呂不韋因受牽連被廢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 | 太公史說:我到楚地,觀覽了春申君的舊城,宮室建筑十分宏偉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 | 當年,春申君勸說秦昭王,以及冒着生命危險派人把楚太子送回楚國,是多么聰慧的高明之舉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制於李園,旄矣。 | 可是后來被李園控制,昏聵糊塗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語曰: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 俗話說: 應當決斷時不決斷,反過來就要遭受禍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申君失硃英之謂邪? | 說的就是春申君失卻了朱英要擊殺李園的機會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 | 朝鮮王衛滿,原是燕國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筑鄣塞。 | 最初,在燕國全盛的時候,曾經攻取真番、朝鮮,讓它們歸屬燕國,并為它們設置官吏,在邊塞修筑防御城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滅燕,屬遼東外徼。 | 后來秦國滅掉燕國,朝鮮就成了遼東郡以外的邊境國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屬燕。 | 漢朝建國后,因為朝鮮離得遠,難以守衛,所以重新修復遼東郡以前的那些關塞,一直到浿水為界,屬燕國管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燕王盧綰反,入匈奴,滿亡命,聚黨千余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 后來燕王盧綰造反,跑到了匈奴。衛滿也流亡於外,聚集同黨一千多人,梳着椎形發髻,穿上蠻夷服裝,在東方走出塞外,渡過浿水,居住到秦國原來的空曠之地名叫上下鄣的地方,并逐漸地役使真番、朝鮮蠻夷以及原來的燕國和齊國的逃亡者,使他們歸屬自己,在他們當中稱王,建都在王險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會孝惠、高后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 | 正當漢惠帝和高后時代,天下剛剛安定,遼東郡的太守就約定衛滿做漢朝的外臣,保護邊塞以外的蠻夷,不要讓他們到邊境來騷擾搶奪;各位蠻夷的首領想到漢朝進見天子,不要禁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聞,上許之,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里。 | 遼東太守把這情況報告天子知道,天子同意這個條件。因此,衛滿得以憑借他的兵威和財物侵略、招降他周圍的小國,真番、臨屯都來投降歸屬衛滿,他統轄的地區方圓數千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真番旁眾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 | 衛滿把統治權傳給他的兒子,再傳到孫子右渠手中,這期間被朝鮮所引誘來的漢朝逃亡者越來越多,而右渠又不曾去覲見漢朝天子。真番周圍許多小國想上書要求拜見漢朝天子,卻又被阻塞,無法讓天子知道這一請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元封二年,漢使涉何譙諭右渠,終不肯奉詔。 | 元封二年,漢朝派涉何責備和告知右渠,但右渠終究不肯接受漢朝的詔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去至界上,臨浿水,使御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即渡,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 殺朝鮮將 。 | 涉何離開朝鮮,來到邊界,面對浿水,就派駕車的車夫刺殺了護送涉何的朝鮮裨小王,然后立即渡河,疾馳而回,進入漢朝邊塞。於是回到京城向天子報告: 我殺了朝鮮的一個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為其名美,即不詰,拜何為遼東東部都尉。 | 天子認為他有殺死朝鮮將軍的美名,就不再追究他的過失,卻授予他遼東東部都尉的官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朝鮮怨何,發兵襲攻殺何。 | 朝鮮怨恨涉何,調兵偷襲,殺了涉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子募罪人擊朝鮮。 | 漢朝天子下令招募被赦免罪過的犯人去攻打朝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秋,遣樓船將軍楊仆從齊浮渤海;兵五萬人,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右渠。 | 元封二年秋天,漢朝派樓船將軍楊仆從齊地乘船渡過渤海,軍隊有五萬人;左將軍荀彘率兵走出遼東郡,去討伐右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右渠發兵距險。 | 右渠調兵據守在險要的地方,抵抗漢朝軍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將軍卒正多率遼東兵先縱,敗散,多還走,坐法斬。 | 左將軍名字叫多的卒正首先率遼東兵進擊敵人,結果隊伍失敗而走散了,多數人跑回來,因觸犯軍法而被處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樓船將軍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 | 樓船將軍率領齊地兵士七千人,首先到達王險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右渠城守,窺知樓船軍少,即出城擊樓船,樓船軍敗散走。 | 右渠守城,探聽到樓船將軍軍隊少的消息,就出城攻打樓船將軍,樓船將軍的軍隊失敗而四散奔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將軍楊仆失其眾,遁山中十余日,稍求收散卒,復聚。 | 楊仆將軍失去了軍隊,逃到山中藏了十多天,逐漸找回四散的兵卒,重新聚集到一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自前。 | 左將軍荀彘攻擊駐守浿水西邊的朝鮮軍隊,未能從前面攻破敵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子為兩將未有利,乃使衛山因兵威往諭右渠。 | 天子因為兩將軍沒能取得軍事勝利,就派衛山憑借兵威前去明告右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右渠見使者頓首謝: 原降,恐兩將詐殺臣;今見信節,請服降。 | 右渠會見了漢朝使者,叩頭謝罪: 願意投降,只怕楊、荀二將軍用欺詐的手段殺死我。如今我看到了表示誠信的符節,請允許我們投降歸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遣太子入謝,獻馬五千匹,及饋軍糧。 | 右渠就派遣太子去漢朝謝罪,獻上五千匹馬,又向在朝鮮的漢軍贈送軍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人眾萬余,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為變,謂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 | 有一萬多朝鮮民眾,手里拿着兵器,正要渡過浿水,使者和左將軍懷疑朝鮮人叛變,說太子已投降歸順,應當命令人們不要攜帶兵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子亦疑使者左將軍詐殺之,遂不渡浿水,復引歸。 | 太子也懷疑漢朝使者和左將軍要欺騙和殺害自己,於是就不再渡河,又領朝鮮民眾歸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山還報天子,天子誅山。 | 衛山回到京城向天子報告,天子殺了衛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將軍破浿水上軍,乃前,至城下,圍其西北。 | 左將軍攻破浿水上的朝鮮軍隊,才向前推進,直到王險城下,包圍了城的西北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樓船亦往會,居城南。 | 樓船將軍也前去會師,駐軍城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右渠遂堅守城,數月未能下。 | 右渠於是堅守王險城,几個月過去了,漢軍也未能攻下王險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將軍素侍中,幸,將燕代卒,悍,乘勝,軍多驕。 | 左將軍一向在宮中侍奉皇上,得寵。他所率領的是燕國和代國的士兵,很凶悍,又趁着打了勝仗的機會,軍中的多數戰士都很驕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樓船將齊卒,入海,固已多敗亡;其先與右渠戰,因辱亡卒,卒皆恐,將心慚,其圍右渠,常持和節。 | 樓船將軍率領齊兵,渡海打仗,本來就有許多失敗傷亡;他們先前和右渠交戰時,遭受了困難和恥辱,傷亡很多士卒,士卒都恐懼,將官的心中也覺慚愧,在他們包圍右渠時,樓船將軍經常手持議和的符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將軍急擊之,朝鮮大臣乃陰間使人私約降樓船,往來言,尚未肯決。 | 左將軍竭力進攻敵城,朝鮮的大臣就暗中尋機和樓船將軍聯系,商量朝鮮投降的事,雙方往來會談,還沒有作出決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將軍數與樓船期戰,樓船欲急就其約,不會;左將軍亦使人求間郤降下朝鮮,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以故兩將不相能。 | 左將軍屢次同樓船將軍商定同時進擊的日期,樓船將軍想盡快與朝鮮達成降約,所以不派兵與左將軍會合。左將軍也派人去尋機讓朝鮮投降,朝鮮不肯降左將軍,而心中想歸附樓船將軍。因此,兩位將軍不能相互協調,共同對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將軍心意樓船前有失軍罪,今與朝鮮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計,未敢發。 | 左將軍心想樓船將軍從前打敗仗的罪過。如今又同朝鮮大臣私下友好,而朝鮮又不肯投降,就懷疑樓船將軍有造反陰謀,只是未敢釆取行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子曰將率不能,前使衛山諭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決,與左將軍計相誤,卒沮約。 | 天子說將帥無能,不久前我才派衛山去曉諭右渠投降,右渠派遣太子來謝罪,而衛山這個使者卻不能專一果斷地處理事情,同左將軍的計謀皆出現了失誤,終於毀壞了朝鮮投降的約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兩將圍城,又乖異,以故久不決。 | 現在兩將軍圍攻王險城,又相互違背而不能一致行動,因此長時間不能解決問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之,有便宜得以從事。 | 派遣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去糾正他們的錯誤,如有方便有利的機會,可以隨時自行處理事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至,左將軍曰: 朝鮮當下久矣,不下者有狀。 | 公孫遂到達朝鮮后,左將軍說: 朝鮮早就可以攻下了,現在還未攻下是有原因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言樓船數期不會,具以素所意告遂,曰: 今如此不取,恐為大害,非獨樓船,又且與朝鮮共滅吾軍。 | 他又說了同樓船將軍約定進軍日期;而樓船將軍不來會師的事,并把他一向懷疑樓船將軍謀反的想法都告訴了公孫遂,說: 現在到了這種地步還不逮捕他,恐怕會成為大害,不僅是樓船將軍要謀反,而且他又要聯合朝鮮一起來消滅我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亦以為然,而以節召樓船將軍入左將軍營計事,即命左將軍麾下執捕樓船將軍,并其軍,以報天子。 | 公孫遂也認為是這樣,就用符節召樓船將軍來左將軍軍營中商量事情,當場命令左將軍的部下捉拿樓船將軍,并把他的軍隊合并到左將軍手下,然后把這件事報告了漢天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子誅遂。 | 天子殺了公孫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將軍已并兩軍,即急擊朝鮮。 | 左將軍合并了兩方面的軍隊,就竭力攻打朝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夾相與謀曰: 始欲降樓船,樓船今執,獨左將軍并將,戰益急,恐不能與,王又不肯降。 | 朝鮮宰相路人、宰相韓陰、尼溪宰相參、將軍王等相互商議說: 開始要投降樓船將軍,如今樓船將軍被捕,只有左將軍率領合并的軍隊,戰事越發緊急,我們恐怕不能堅持下去,國王又不肯投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陰、唊、路人皆亡降漢。 | 韓陰、王、路人都逃亡到漢軍那里,向漢朝投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路人道死。 | 路人在道上死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 | 元封三年夏天,尼溪相參就派人殺死了朝鮮王右渠,向漢朝投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險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復攻吏。 | 王險城還沒攻下來,原右渠的大臣成巳又造反,并攻打不同他一起造反的朝鮮官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將軍使右渠子長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諭其民,誅成巳,以故遂定朝鮮,為四郡。 | 左將軍派右渠的兒子長降、相路人的兒子路最去明白地告訴朝鮮的百姓,殺了成已,因此漢朝終於平定了朝鮮,設立了四個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封參為澅清侯,陰為荻苴侯,唊為平州侯,長為几侯。 | 漢天子封參為澅清侯,韓陰為狄苴侯,王為平州侯,長降為几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最以父死頗有功,為溫陽侯。 | 路最因為父親死了,很有功勞,被封為溫陽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將軍徵至,坐爭功相嫉,乖計,棄市。 | 左將軍被召回京城,犯了爭功而相互嫉妒,違背作戰計划的罪過,被公開處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樓船將軍亦坐兵至洌口,當待左將軍,擅先縱,失亡多,當誅,贖為庶人。 | 樓船將軍也因為犯了軍隊到達洌口,應當等候左將軍,卻擅自搶先攻擊敵人,致使傷亡很多的罪過,被判處死刑,他用錢贖了罪,免除死刑,成為平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右渠負固,國以絕祀。 | 太史公說:朝鮮王右渠依仗地勢的險固,國家因此被滅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涉何誣功,為兵發首。 | 涉何騙取功勞,成為發兵攻打朝鮮的開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樓船將狹,及難離咎。 | 樓船將軍行事心胸狹小,遇到危難就遭受禍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悔失番禺,乃反見疑。 | 后悔曾經在攻陷番禺時失了利,卻反而被人懷疑要造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荀彘爭勞,與遂皆誅。 | 荀彘爭功,同公孫遂都被斬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兩軍俱辱,將率莫侯矣。 | 徵討朝鮮的楊仆和荀彘的兩支軍隊都遭受困辱,將帥沒有被封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 | 將軍李廣,是隴西郡成紀縣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