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5
23.9k
|
---|
宋叔和 \n 宋叔和,中国区域岩石及有色金属矿床学家。生于河北迁安。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
斯行健 \n 斯行健,中国古植物学家。生于浙江诸暨。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1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古植物研究的先行者。 |
盛金章 \n 盛金章,中国古生物学家。 \n 1921年生于江苏靖江。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虫筵类及二叠纪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中国二叠纪虫筵类化石带。 |
秦馨菱 \n 秦馨菱,生于山东安丘,中国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n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钱人元 \n 钱人元,中国高分子物理和物理化学家。生于江苏常熟。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及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1985年当选美国化学家学会会员。 |
钱保功 \n 钱保功,中国高分子科学家。生于江苏江阴。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武汉分院研究员、院长,兼任湖北化学研究所所长。 |
蒲富恪 \n 蒲富恪,中国物理学家。生于四川成都。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应用统计物理中的双时格林函数方法,改进了反铁磁的量子理论,首次建立了在整个温度区域内适用的磁化强度公式。 |
穆恩之 \n 穆恩之,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 \n 1917年生于江苏丰县。1943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主要研究笔石动物和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其次研究海百合、海蕾和海胆及泥盆纪、三叠纪、白垩纪地层。 |
孟宪民 \n 孟宪民,中国矿床学家。生于江苏武进。 \n 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矿业学院。192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从事矿床地质研究。 |
毛汉礼 \n 毛汉礼,中国物理海洋学家。生于浙江诸暨。 \n 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卢衍豪 \n 卢衍豪,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生于福建永定。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 |
卢鹤绂 \n 卢鹤绂,中国核物理学家。生于辽宁沈阳,籍贯山东掖县。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文革初期被剥夺工作的权利,1969年被宣布解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及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
楼南泉 \n 楼南泉,中国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n 1922年生于浙江杭州。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林尚安 \n 林尚安,中国高分子化学家。生于福建永定。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0年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高分子所所长、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从事对烯烃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与聚合理论及各种聚烯烃的合成进行系统的研究。 |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n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栖霞路,是湖南省一所高等专科大学。 \n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拥有1个院,4个系,20个专业。 \n 致用 、致美 |
李钧 (物理学家) \n 李钧,中国电离层物理与电传播学家。生于湖南邵阳。 \n 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1958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4月4日在出差途中逝世。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电离层中的不均匀结构和扰动、电离层扰动的无线电探测以及扰动电离层中的无线电波传播。 |
李春昱 \n 李春昱,中国构造地质学家。 \n 1904年生于河南汲县。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地质和地质构造研究。 |
乐森璕 \n 乐森璕,中国古生物学家。生于贵州贵阳。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6年获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
金玉玕 \n 金玉玕,中国古生物学家。生于浙江东阳。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腕足动物化石和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研究。 |
蒋明谦 \n 蒋明谦,中国有机化学家。生于四川蓬溪三凤乡五家湾。1927年毕业于蓬溪中学。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44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研究。早年从事药物化学研究,侧重药物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的关系。50年代开始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定量关系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诱导效应指数”。1977年提出“同系线性规律”,适用于定量计算和预测所有有机同系物系列的性能与结构关系。曾任中国化学会12届常务理事,21届理事会理事。1950~1952年曾任《化学》杂志副主编,1956~1963年曾任《化学学报》副主编。1980年后受聘担任北京市工业局医药总公司技术顾问,郑州大学化学系名誉教授等职。 \n 蒋明谦致力于有机化合物和药物结构与性能定量关系的研究。他的多项研究成果为国际所肯定并引用。他和夫人戴萃辰女士提出了诱导效应指数的新概念和计算任何一个非共轭化合物性能的方法。这一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抗癌药、农药、萃取剂等的研究中,为有效化合物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作用,因而被命名为“蒋戴公式”。他的《同系线性规律》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获得了国际量子化学学会会长普尔曼等国际著名科学家的肯定,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研究发现共轭基因结合规律,为共轭效应多环节的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
蒋丽金 \n 蒋丽金,中国有机化学家。生于北京,籍贯浙江杭州。1944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
姜圣阶 \n 姜圣阶,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生于长春,籍贯黑龙江林甸。1936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学院机电系。195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等职。 |
贾福海 \n 贾福海,中国工程地质学家。 \n 1914年生于山西原平。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 |
黄耀曾 \n 黄耀曾,中国有机化学家。生于江苏南通。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早年从事甾体化学研究。 |
黄胜年 \n 黄胜年,中国核物理学家。生于江苏太仓。1950年—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52年—1955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子物理与原子核裂变的实验研究和组织工作。 |
黄葆同 \n 黄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分子化学家。生于上海。194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52年获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
侯虞钧 \n 侯虞钧,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生于福建福州。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7年、1949年、1955年先后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化工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化工实践硕士学位和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化学工业部上海化工研究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等。长期从事化学工程、化工热力学研究。 |
侯德封 \n 侯德封,中国地球化学家。生于河北高阳。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球化学、铀矿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研究工作。 |
何作霖 \n 何作霖,中国矿物学家。生于河北蠡县。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9年10月获奥地利茵城大学岩石矿物系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光性矿物学、岩组学、X射线结晶学、稀有元素矿物学、工艺岩石学等研究。 |
何炳林 \n 何炳林,中国高分子化学家。 \n 1918年生于广东番禺。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南开大学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并曾兼任青岛大学校长等职。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与教学。 |
郝诒纯 \n 郝诒纯,中国古生物学家。 \n 1920年生于湖北咸宁。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清华大学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九三学社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长期致力于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科研和教学。 |
郭仲衡 \n 郭仲衡,中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家。生于广东广州,籍贯广东中山。1960年获波兰华沙工业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波兰科学院科学技术博士学位。1988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应用数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张量分析、力学的数学原理和方法等研究。 |
郭燮贤 \n 郭燮贤,中国物理化学家。生于浙江杭州。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电机系,同年转入重庆兵工大学应用化学系,1946年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
"扭藿香属 \n 扭藿香属(学名:""Lophanthu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8种,分布自伊朗至俄罗斯及蒙古。" |
郭文魁 \n 郭文魁,生于河南安阳,中国地质学与矿床学家。 \n 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长期从事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调查。 |
郭承基 \n 郭承基,中国矿物学家。生于山西清徐。1943年毕业于伪国立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部地质矿物学教研室。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参与开拓中国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建立和拟定了稀有元素矿物化学全分析系统并被广泛应用。 |
关肇直 \n 关肇直,中国数学家、系统与控制学家。生于天津,籍贯广东南海。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7年赴法留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首任所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曾协助中国科学院初期的筹建工作。开创了中国泛函分析和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并在中子迁移理论等领域取得成果。 |
关士聪 \n 关士聪,中国石油地质学家。 \n 1918年生于广东南海。1940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普查和矿田工作。 |
顾翼东 \n 顾翼东,中国化学家。生于江苏苏州。192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5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丰产元素钨、钼、铌、钽及稀有元素化学的研究,开展有关液-固体系平衡相图及溶剂萃取的工作。 |
顾功叙 \n 顾功叙,中国地球物理学家。生于浙江嘉善。1926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硕士学位。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所所长、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物探和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的发起人之一。 |
谷德振 \n 谷德振,中国地质力学家。生于河南密县。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长江三峡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奠基人之一。 |
高振西 \n 高振西,中国地质学家。生于河南荥阳。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
高振衡 \n 高振衡,中国有机化学家。生于北京,籍贯浙江绍兴。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有机化学。 |
高怡生 \n 高怡生,中国药物化学家。生于江苏南京。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5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所长等职。曾从事氯霉素合成新法及其类似物的研究和从柠檬酸合成异烟肼的工作。 |
高小霞 \n 高小霞,中国分析化学家。生于浙江萧山。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纽约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 \n 其丈夫乃 徐光宪先生为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高世扬 \n 高世扬,中国无机化学家。 \n 生于四川崇庆。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 |
高济宇 \n 高济宇,中国有机化学家。 \n 生于河南舞阳。1927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1929年和1931年分别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等职。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和化学教学。 |
傅承义 \n 傅承义,中国地球物理学家。生于北京,籍贯福建闽侯。 \n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
日本红叶名所100选 \n 日本红叶名所100选(にほんこうようのめいしょひゃくせん)是2010年主妇之友社参考社团法人日本观光协会的约700个红叶名所,从中选定的100个红叶名所。 |
冯新德 \n 冯新德,中国高分子化学家。生于江苏吴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到1945年在浙江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并任教。1948年获美国诺脱丹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49年在国内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中国高分子化学奠基开拓人之一。 |
方肇伦 \n 方肇伦,中国分析化学家。生于天津。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分析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原子光谱、流动分析及分析系统微型化研究。 |
方俊 (地球物理学家) \n 方俊,中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n 1904年生于广东广州,籍贯江苏武进。1923年唐山交通大学肄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 |
邓景发 \n 邓景发,中国物理化学家。生于上海,籍贯广东番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59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
邓从豪 \n 邓从豪,中国理论化学家。生于江西临川。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山东大学教授、校长。多年在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和微观反应动力学理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
"桑寄生属 \n 桑寄生属(学名:""Loranthus"")是桑寄生科下的一个属,为半寄生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0种,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
"冠果草属 \n 冠果草属(学名:""Lophotocarpus"")是泽泻科下的一个属,为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8种,分布于热带地区。" |
益阳教育学院 \n 益阳教育学院,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康富北路,是湖南省一所大学。 \n 1980年,益阳市建立了益阳教育学院。 \n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文件“2010年具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名单”,湖南省的十二所中就有“益阳教育学院”。 \n 益阳教育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n “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 |
"罗顿豆属 \n 罗顿豆属(学名:""Lotononis"")是蝶形花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或亚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5种,分布于非洲。" |
"百脉根属 \n 百脉根属(学名:""Lotus"")是蝶形花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或小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60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南非和大洋洲。" |
"斜萼草属 \n 斜萼草属(学名:""Loxocalyx"")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2种,产自中国。" |
"弯蕊芥属 \n 弯蕊芥属(学名:""Loxostemon"")是十字花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纤细草本植物。该属共有10种,分布于锡金和中国西南及西北。" |
"斜柱苣苔属 \n 斜柱苣苔属(学名:""Loxostigma""),又称紫花苣苔属,是苦苣苔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5种,分布于喜马拉雅至中国。" |
"莱顿尼亚 \n 莱顿尼亚是一个位于瑞典南部的私人国家。 于1996年,由瑞典艺术家拉斯维克宣布成立。它位于瑞典南边小城赫尔辛堡城外不远的的Kullaberg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海边。拉东尼亚小国占地大约一平方千米,无任何常住居民,国家的主体是由两座雕塑组成的,一座木质的叫做""Nimis""(拉丁语“太多”的意思),另一座石制的,叫做""Arx""(拉丁语“堡垒”的意思)。 \n ""Nimis""和""Arx""的建造从1980年就开始了,但因为建造的地点在自然保护区一个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所以在建造完成后的2年时间里它都一直不为人知。被发现后,当地政府要求建造者Lars Vilks拆除他的作品,因为他无权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建造。 \n Lars Vilks自然不接受地方政府的这个决定,而是向地方法院提出申诉,可惜败诉了。于是他走上了类似秋菊打官司的道路,反复的上诉,败诉再上诉。与此同时,""Nimis""被艺术收藏家Joseph Beuys于1984年购买,在Joseph去世后,又转手给了Christo and Jeanne-Claude。虽然Lars Vilks不断败诉,但这两座雕塑一直未被拆除。经过与瑞典政府的马拉松长跑似的官司,Lars Vilks最终决定于1996年6月2日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莱顿尼亚。 \n 截至2011年12月24日,莱顿尼亚有人口16033,其中大约5700人生活在瑞典,其余人口来自世界50余个国家 \n 莱顿尼亚的国籍在网上填写一个申请表格就可以拥有。国籍申请网页上明确注明“莱顿尼亚不可能提供住处、工作以及签证”。曾经在2002年,莱顿尼亚突然在一个月时间里接收到了3000多名巴基斯坦难民的国籍申请,他们四处打探莱顿尼亚的大使馆在哪里,如何申请避难,让Lars Vilks哭笑不得。 \n 因为莱顿尼亚的存在并不被瑞典政府所承认,所以莱顿尼亚虽然是一个很热门的旅游景点,但要找到它却并不容易。因为没有官方的地图或者路标注明他的存在。它位于瑞典南部斯堪那省,在赫尔辛堡城外大约三,四十公里的Mölle小镇旁边的Kullaberg国家自然保护区,只能通过步行到达。 \n 进入Kullaberg自然保护区的山林里面,需要先找到往Arlid小镇方向走的路牌,有些路牌上面会有一个黄色的N字,N代表""Nimis""。这个黄色的N字是Lars Vilks自己油漆上去并维护的,可以出现在路标上或者树上。跟着黄色的N字,走过一段高低不平的山路,就可以看到""Nimis""的木质入口和大海了。" |
"滇丁香属 \n 滇丁香属(学名:""Luculia"")是茜草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植物。该属共有滇丁香(""L. intermedia"")、鸡冠滇丁香(""L. yunnanensis"")等3-4种,分布于喜马拉雅至中国云南和广西。" |
㠱国 \n 㠱国,不见于古代文献,仅于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铭文中有体现,所以关于㠱国的观点还有很多争议。 \n 各类古代文献中均未记载㠱国的情况,《说文解字注》中“㠱”字的解释中有“按《集韵》,㠱,古国名”这一义项,并称《卫宏官书》将其视为杞国是不可信,但并无其他介绍。 \n 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有了㠱国出现:殷墟出土的康丁至文丁时期的一篇卜辞(《合集》36416)中出现了“老㠱侯”的称谓,而更晚的卜辞中还有㠱侯军事活动的记载“癸未卜,在[]贞:王[贞]于㠱侯吘师”(《甲》2398+5877)。 \n 周代的㠱国是一个姜姓国,约位于今山东诸城市西南,曾与周王室通婚。 |
"血叶兰属 \n 血叶兰属(学名:""Ludisi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该属有血叶兰(""L. discolor"")等2种,分布于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和中国广东与云南。" |
"丁香蓼属 \n 丁香蓼属(学名:""Ludwigia"")是柳叶菜科下的一个属,为湿地植物。该属共有约82种,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乃至于温带。" |
"丝瓜属 \n 丝瓜属(学名:""Luffa"")是葫芦科下的一个属,为草质藤本植物。该属共有约6种,分布于热带地区。" |
"钗子股属 \n 钗子股属(学名:""Luisi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附生兰。该属共有约4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波利尼西亚。" |
"榄李属 \n 榄李属(学名:""Lumnitzera"")是使君子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乔木植物。该属共有榄李(""L. racemosa"")和红花榄李(""L. littorea"")两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海岸。" |
"三叶藤橘属 \n 三叶藤橘属(学名:""Luvunga"")是芸香科下的一个属,为木质巨大藤本植物。该属共有4种,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 |
三氟甲磺酸酯 \n 三氟甲磺酸酯(,简称:),是一种具有化学式为CFSO-的官能团。因为-Tf基团是三氟甲磺酰基,这种官能团常也简写为-OTf。如三氟甲磺酸正丁酯可写为:CHCHCHCHOTf。 \n 三氟甲磺酸负离子CFS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多原子离子,属于三氟甲磺酸——最强的有机酸之一(CFSOH)的共轭碱。三氟甲磺酸的酸性强度超过了纯硫酸,因此可定义为超强酸。 \n 三氟甲磺酸酯基团是一种良好的离去基团,可用于某些有机反应如亲核取代反应、铃木反应和赫克反应。由于三氟甲磺酸烷基酯在S2反应中活性太强,因此储存中不能接触亲核试剂(如水)。其负离子的良好稳定性源于负离子电荷可分散到三个氧原子和硫原子上而形成共振稳定。额外的稳定性还源于三氟甲基是一种很强的吸电子基团。 \n 三氟甲磺酸酯可应用于11族元素与13族元素及镧系元素的配体。 \n 三氟甲磺酸锂可用于一些锂电池的电极的成分。 \n 一种温和的三氟甲磺酰化试剂是苯基三氟甲磺酰胺或N,N-二(三氟甲磺酰)苯胺,其反应生成的副产物为[CFSON-Ph]。 \n 三氟甲磺酸盐是一种热力学非常稳定的有机盐,其钠、硼、银的无水形式盐的熔点超过350°C。这些盐可直接通过三氟甲磺酸和金属氢氧化物或金属碳酸盐在水中反应制备。另外,它们还可通过金属盐酸盐和纯三氟甲磺酸或三氟甲磺酸银反应制备,或通过三氟甲磺酸钡与金属硫酸盐在水中反应制备: \n 三氟甲磺酸盐在有机化学中可用作路易斯酸,这是因为它们在水中的稳定性比起一些传统的催化剂(如氯化铝)更佳,其中三氟甲磺酸镧盐尤其有用。这里的镧族元素盐形式为Ln(OTf),其中Ln为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元素。另一种流行的催化剂为三氟甲磺酸钪,它常用于羟醛反应和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如在Mukaiyama羟醛反应反应中,苯甲醛和环己酮的烯醇硅醚在上述催化剂下发生反应得到81%的收率。下列反应为通过钪盐催化的反应: |
"地杨梅属 \n 地杨梅属(学名:""Luzula"")是灯心草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簇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60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 |
"剪秋罗属 \n 剪秋罗属(学名:""Lychnis"")是石竹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约12种,分布于北温带和北极地带。" |
"番茄属 \n 番茄属(学名:""Lycopersicon"")是茄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6种,分布于南美。" |
"红丝线属 \n 红丝线属(学名:""Lycianthes"")是茄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亚灌木植物,少数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80种,分布于中南美洲。" |
"地笋属 \n 地笋属(学名:""Lycopu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沼泽或湿地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0-14种,分布于东半球温带及北美。" |
"狼紫草属 \n 狼紫草属(学名:""Lycopsis"")是紫草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被粗毛草本植物。该属共有3种,分布于欧洲和亚洲。" |
"仪花属 \n 仪花属(学名:""Lysidice"")是云实科下的一个属,为乔木植物。该属有仪花(""L. rhodostegia"")、短萼仪花(""L. brevicalyx"")二种,分布于中国广东西部和北部。" |
"南烛属 \n 南烛属(学名:""Lyonia"")是杜鹃花科下的一个属,为常绿或落叶灌木植物,很少为小乔木。该属共有约30种,分布于北美和亚洲。" |
"珍珠菜属 \n 珍珠菜属(学名:""Lysimachia"")是报春花科下的一个属,原属紫金牛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80种,分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
"吊石苣苔属 \n 吊石苣苔属(学名:""Lysionotus"")是苦苣苔科下的一个属,为附生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20种,分布于印度至东亚及东南亚。" |
"千屈菜属 \n 千屈菜属(学名:""Lythrum"")是千屈菜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35种,分布于全球。" |
"马鞍树属 \n 马鞍树属(学名:""Maackia"")是蝶形花科下的一个属,为落叶乔木或灌木植物。该属共有12种,分布于东亚。" |
"血桐属 \n 血桐属(学名:"""")是大戟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乔木植物。该属共有280种以上,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 |
"剑叶莎属 \n 剑叶莎属(学名:""Machaerina"")是莎草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50种,分布于大洋洲及太平洋诸岛屿。" |
"桑橙属 \n 桑橙属(学名:""Maclura"")是桑科下的一个属,为有刺乔木植物。该属共有12种,分布于热带美洲、非洲和亚洲。" |
"大参属 \n 大参属(学名:""Macropanax"")是五加科下的一个属,为无刺小乔木植物。该属共有6-7种,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部。" |
"哈卡斯龙属 \n 哈卡斯龙属(属名:""Kileskus"")是暴龙超科原角鼻龙科恐龙一属。化石发现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质年代相当于侏㑩纪中期的巴通阶。正模标本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包含:前上颌骨、上颌骨、上隅骨、以及手掌与脚掌骨头。 \n 在2010年,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将这些化石叙述、命名。模式种是""K. aristotocus"",属名在当地哈卡斯语意为「蜥蜴」。哈卡斯龙的头颅骨类似原角鼻龙。在这分命名研究里的种系发生学分析,哈卡斯龙被发现是基础原角鼻龙科恐龙。" |
三氟甲磺酸银 \n 三氟甲磺酸银,是三氟甲磺酸的银盐,化学符号AgOTf。 \n 三氟甲磺酸银最早由三氟甲磺酸钡和稀硫酸反应,得到三氟甲磺酸,再和碳酸银反应所得。 \n 银盐通过在苯/四氯化碳或乙醚/四氯化碳溶剂中重结晶提纯,产率95%。 \n George Whitesides改进制法,用稀TfOH和氧化银反应,得到三氟甲磺酸银,产率98%。 |
四大护法 \n 护法本是佛家语,指神话中护持佛法的护法神(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即属这类),有时可以引伸至描述护持佛法的信众。后来,四大护法这种形象和观念普遍被民间宗教、帮会、武术门派、以至武侠小说中被引用。 \n 藏传佛教的乃琼护法、拉穆寺的拉穆护法、噶东寺的噶东护法和桑耶寺的桑耶护法被认为是四大护法。清朝时,拉穆护法在寻访活佛的转世灵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按照格鲁派原有习俗,确认和寻找活佛的转世灵童必须问卜于四大护法。后清朝乾隆帝《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金瓶掣签制度取代了四大护法问卜制。 \n 相传清水祖师初居安溪清水岩,遇到原先占据此地的四个山鬼,张、黄、苏、李(一说:赵、王、苏、李)四大将来挑战,明言此地为其所据,要求祖师离开。清水祖师于是与他们斗法,四大将失败逃离,却在夜半回到清水岩来,把出口悉数封死,纵火烧山,连烧了七天七夜,就正当四大将欢欣鼓舞,自忖清水祖师已死,要重新占据清水岩时,却发现清水祖师无恙端坐,只是脸被熏黑了。从此四大将心悦诚服,成为清水祖师的护法神。自此安溪诸圣图中必绘有张、黄、苏、李四大护法神将。 |
居尔皮普 \n 居尔皮普为模里西斯的第二大城,仅次于首都路易港,于2003年时人口为81,600人,居尔皮普位于模里西斯的中央台地区域。 |
"不可能的任务 (电影系列) \n 《不可能的任务》电影系列是一个美国间谍动作片系列,根据知名电视影集《-{zh-hans:碟中谍;zh-hk:职业特工队;zh-tw:虎胆妙算;}-""》改编而成。汤姆·克鲁斯饰演主角伊森·韩特,描述不可能任务情报局如何承受不同的压力和利益冲突,执行各种困难的任务。该系列电影赢得第12届最高卖座的电影系列和35亿美元的全球销售率。" |
皮什 \n 皮什(Pisz,德语:Johannisburg)是位于波兰瓦尔米亚-马祖里省的一个城市,2004年,有人口19,328人。在历史上曾属东普鲁士。 |
麻豆小镇 \n ,是一部以描写王仲箎师兄的真实人生电视剧,由张维锡、林子萱、吴秀珠、吴帆、侯杰、杨凯琪主演。将于2012年4月13日在大爱电视台播出。 \n 以下时间以当地时间(台湾时间)为准 \n 失明,不代表失能 ;失去视力,不代表失去世界 \n 他没有彩色的世界却有灿烂的人生,路越走越宽 \n 监 制 / 庞宜安 总策划 / 贾玉华 制作人 / 许家石 刘淑敏 \n 编 审 / 陈慧慈 企 划 / 曾橞箐 陈雅芬 \n 编 剧 / 车钱草编剧小组 \n 顾 问 / 王仲箎 刘金环 \n 导 演 / 龙冠武 \n 统 筹 / 于明义 副导演 / 郭铭松 场 记 / 黄婷芝 \n 执 行 / 王渝泓 卢起传 助 理 / 罗智仁 邱子轩 \n 摄影师 / 李声忠 摄 助 / 林睿轩 王楷宁 林志专 \n 剪 接 / 张为德 李西民 \n 音 效 / 笙音工作室 \n 后 制 / 陈俊杰 邓志龙 \n 灯光师 / 苏良志 灯 助 / 吴志忠 陈景池 \n 美 术 / 梁贵明 道 具 / 陈淇煌 柯智荣 李中汉 \n 化妆师 / 黄冠霖 游静怡 助理 / 庄珮妤 \n 梳妆师 / 邱纯燕 服装师 / 鲍湘君 |
奥斯瓦尔德·希尔 \n 奥斯瓦尔德·希尔(,),瑞士地质学家和自然学家。早年在哈雷-维滕贝格大学接受培养神职人员的教育,还曾获得理学和医学学位。为古植物学的开拓者之一,主要研究中新世植物。卒于洛桑。 |
"锡尔赫特市 \n 锡尔赫特又译锡莱特(锡尔赫特话:ছিলট ""Silôţ"",孟加拉语:সিলেট ""Ṣileţ"")为锡尔赫特专区及锡尔赫特县的首府及主要城市,位于孟加拉国东北部,于2009年3月取得孟加拉都会城市(metropolitan city)的地位。锡尔赫特位于苏尔马河(Surma River)谷地旁,周围则有杰因蒂亚、卡西、特里普拉等丘陵。城市人口接近50万人。茶园及热带雨林为锡尔赫特地区的特色。以英国籍孟加拉人为主所投资的旅馆、购物中心及高级住宅造就锡尔赫特商业繁荣,使锡尔赫特成为孟加拉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n 锡尔赫特历史上曾历经不同文化影响并留下遗址,于14世纪时将伊斯兰教带入孟加拉的「圣洁者」沙阿·贾拉勒()的陵墓位于城内,因而锡尔赫特有「圣城」之称。于英属印度时期,锡而赫特划入阿萨姆邦;历经印巴分治后,锡尔赫特属东巴基斯坦的一部分,现在则由孟加拉国管辖。 \n 锡尔赫特位于孟加拉东北部锡尔赫特专区的锡尔赫特县,气候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夏季较为湿热且相当显著,冬季稍微凉爽,锡尔赫特位于季风气候带中,最高平均高温达31°C(8月-10月),最低平均低温为7°C(1月),全年降雨量的8成集中于5月至9月。 \n 锡尔赫特接近孟加拉与印度边界,周边为丘陵地形,其中则有低地,锡尔赫特的自然地理仍以丘陵为主,丘陵间则有当地称为「池塘」(,)的大型洼地,性质上属河迹湖,因1762年的地震所导致地层陷落而形成。锡尔赫特专区北方与印度梅加拉亚邦接壤,东侧接阿萨姆邦,南部与特里普拉邦为界,西部与孟加拉婆罗门巴里亚县、内德罗戈纳县、吉绍尔甘杰县相连,全区面积12,569平方公里,约占孟加拉8%的国土面积。 \n 锡尔赫特地区涵盖多元地貌,周边地势较高,为上新世至中新世时期的地形,如卡西、杰因蒂亚等丘陵,靠近中央分布大量碟状洼地。区域内各地有石灰岩沉积显示此区域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时期仍位于海平面以下。在最近150年内,锡尔赫特遭遇3次芮氏规模7.5以上的大地震,最近一次发生于1918年,但仍有多人仍不知道锡尔赫特位于孟加拉的地震好发带。 \n 国外汇款在城市及地区经济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资金主要来自海外锡尔赫特人,尤以英国的锡尔赫特社群最显著。海外孟加拉人于2005年至2006年间的财政年度,汇款数额成长了25%,达48亿美元,伴随孟加拉政府监督银行运作,汇款量于2007年估计可达55亿美元。锡尔赫特各地商业银行约有400亿塔卡的闲置资金,为孟加拉其他地区少见。 \n 随著锡尔赫特对于购物中心及公寓的需求增加,营造业因此蓬勃发展,海外资金投资兴建的西式购物中心也成为锡尔赫特天际线的主要景观。 \n 锡尔赫特市政机关内的人口于2007年时约427,265人,估计2008年达463,198人(人口密度17,479人/平方公里),城市人口成长率约1.73%,较1991年时的1.93%略为下降。2001年时识字率为69.73%。 \n 塞海蒂语为锡尔赫特及锡尔赫特专区内的主要通行语言,被认为是孟加拉语方言之一,该语言包含独立的书写方式,但在某些情况下仍会以孟加拉语书写或交谈。 \n 宗教信仰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约占总人口85%,印度教占15%,另有少部分信仰佛教及基督教,佛教和基督教的比例小于0.1%。信仰伊斯兰教者大部分属逊尼派的哈乃斐派,但信仰苏非主义仍有一定人口。 \n 板球及足球为锡尔赫特最盛行的运动项目,锡尔赫特专区板球队为规模最大的队伍,并以市内唯一的体育场「锡尔赫特体育场」为比赛主场,该体育场建于1965年,能容纳15,000人。 \n 锡尔赫特的交通以三轮车、嘟嘟车、公车、小巴士及汽车为主,每天约有8万辆的人力车于街上行驶。而公车服务则于2008年涨价,涨幅超过3成,涨价幅度约介于4至15.95塔卡。 \n 锡尔赫特与以下城市缔结友好城市:" |
燃气 \n 燃气是可用作燃料的气体,可指: \n 虽然「石油气」很多时俗称「煤气」(例如「煤气瓶」其实指液化石油气瓶),但两者成份不同,炉具并不通用。 |
张银桥 \n 张银桥,湖南华容人。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商管理硕士。历任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县长助理、副县长、县委常委,君山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益阳市资阳区委书记,市委常委、市高新区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市纪委书记等职。2007年3月任湖南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8年8月任副主任。 \n 汶川大地震后,按照国务院的安排,湖南省对口理县进行援建,张银桥出任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队队长,主持包括教育、卫生、文体、基础设施等在内的9大类99个湖南援建项目的实施。著有《荣光而铭心的岁月:湖南省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队队员手记》。 |
陆柱家 \n 陆柱家,中国上海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数学学会会员,北京市数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主任,美国数学学会会员,中国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数学译林》责任编委、副主编,《数学评论》评论员,在国内外数学杂志中发表过20余篇论文(含合作),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第1~3届) 。 \n 1960年,上海市卢湾中学毕业,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n 196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毕业并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n 1982年-1984年,公派至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数学系进修。 \n 1995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业务处处长。 \n 1998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 \n 陆柱家曾对哥德巴赫猜想发表看法称“业余研究者是无法证明这个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的,除非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否则无法求证”并称“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艰深的数论难题,证明它所需要的数学能力和突出的思维能力,都并非普通数学爱好者所能企及”,此观点遭到一些业余数学研究者的质疑,称其“主观臆断”、“搞权威学术”、“扼杀不同门派及业余派的学术观点”。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