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四牌楼校区可以大致分为校园和生活区两部。校园北至北京东路、南临学府路,分别以成贤街和进香河路为东西界。生活区松散地分布在校园四周。校东兰园位于太平北路以东,为本科生、研究生宿舍区和教工住宅区,穿越太平北路再经文昌桥、成贤街可达校园东门。沙塘园和成园宿舍区位于校园以南,为研究生和博士生宿舍区。香园位于校园西门香河路西侧,为原南京地质学校校园,为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宿舍区。临近有东南大学附属幼儿园。 四牌楼校园面积约600亩,1980年代在教委直属院校中面积最小。1990年浦口校区一期建成,土地紧缺对办学的压力略减,但四牌楼依旧是学校本部,担负着高年级本科生、全部研究生以及全部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所有实验室也位于本部。2006年九龙湖校区一期建成,四牌楼校区作为本部的历史使命结束。 校区地标 六朝松 六朝松矗立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西北隅,实为桧柏。树高9.58米,围2.65米,古劲苍虬,相传为南朝梁武帝手植,故名。为东南大学标志。 国立中央大学旧址建筑群 东南大学校园是六朝宫苑的遗址、明朝南京国子监旧址、民国国立中央大学的所在地。校园内的国立中央大学旧址建筑群,以南大门至大礼堂为中轴,大致成对称布局,以西方古典建筑式样的建筑外壳包装具有现代特点的使用空间为主要特点,是民国建筑的代表。 大礼堂,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中央,与南大门构成校园中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时,于1930年3月28日动工兴建大礼堂,后因经费问题停工。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以召开国民会议的名义获得国民政府拨款,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1931年4月底竣工。大礼堂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主立面为西方古典柱式构图,底层三门南向并立;正立面采用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顶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铜质大穹窿顶,顶高34米;堂内三层,面积4320平方米,可容纳2700余人。1965年杨廷宝设计添建两翼建筑,面积2544平方米。 数十年来,海内外校友均视礼堂为母校之象征。1994年4月,中央大学校友余纪忠捐资修葺,使其焕然一新。此处为国民政府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大礼堂是原国立中央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现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梅庵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西北角。始建于1914年南高时期,初时为三间茅草平顶的平房,以李瑞清之号命名,门前挂有李瑞清手书的校训木匾,上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32年拆除茅屋,改建为砖混结构平房,面积203.66平方米,有地下室一层。平面布局采用内廊式,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正面有柳詒-{徵}-题写的“梅庵”匾额。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成立。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所在,设中国民艺资料馆。 老图书馆,齐燮元为纪念其父齐孟芳捐款建造,帕斯卡尔设计,1923年落成。1933年,经过關頌聲、朱彬、杨廷宝设计扩建,建筑面积达到3813平方米。老图书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立面取横三、纵三式,门廊立爱奥尼柱,门额“图书馆”三字为张謇所书,檐下、窗框、门头以浮雕装饰。原馆东西两侧扩建阅览室,背后扩建书库,平面从原来的品字形变为凸字形。现为东南大学办公楼。 中大院,1929年落成,李宗侃设计,原为生物馆。大门南向,无门廊,立有四根爱奥尼柱,山花线刻恐龙图案,门楣浮雕图案,轴线对称。1957年杨廷宝设计加建两翼教室。中大院与老图书馆东西相呼应,现为建筑学院系馆。 健雄院,始建于1909年,原为两层。1923年遭火灾,经过复建改为三层。建筑平面呈工字形,爱奥尼柱式门廊前伸,无山花,二楼檐下有浮雕纹样装饰。拱形门三个,门窗为铁铸镂花,正门内为扇形大演播室。后曾改名为“江南院”,现名“健雄院”,为无线电工程系系馆。目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馆。 体育馆,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面积 2317平方米。该主楼耗资金6万银元, 游泳池及配套设备4万银元,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体育馆建成后,不仅作为体育健身之所,诸多重要活动亦常于兹举行,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 吴健雄纪念馆 1999年经中国政府和中共中央批准建设吴健雄纪念馆(世界上第一所华人科学家专门纪念馆),于2002年建成。纪念馆收藏有吴健雄的所有奖章、奖状等纪念物,由袁家骝教授捐赠,以及吴健雄生前用过的的一些办公用品等。现为校史纪念馆和学术会议报告厅使用。 其他建筑 教学楼 中山院 前工院 东南院 图书馆 院系科研用楼 南高院:现为东南大学太阳能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驻地。2006年9月九龙湖校区启用前为机械工程学院院馆。 金陵院:现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馆。 动力楼:原动力系(现能源与环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Rockwell自动化实验室)现为能源与环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共用院馆。2008年3月13日下午六时左右,该楼第四层发生火灾,连同第四层所有房间及屋顶被毁) 健雄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馆。 土木馆 五五楼:外国语学院院馆及雅思口语考场。 逸夫科技馆:吴健雄实验室所在地。 逸夫建筑馆:研究生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设计院、校史陈列馆等所在地。四牌楼校区最高建筑。 李文正楼:李文正等校友捐资筹建,现为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等所在地,各实验室科研主体逐步迁往无线谷。 行政办公楼 老图书馆(孟芳图书馆) 五四楼:学校下设机关所在地。 河海会堂:校友会堂。 丁家桥校区 丁家桥校区位于鼓楼区丁家桥,占地176亩,是东南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院系所在地。原为南京铁道医学院校园,历史上曾为中央大学丁家桥二部的一部分。 九龙湖校区 2006年夏季起,东南大学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坐落在江宁开发区南部,苏源大道以东、双龙大道以西、东南大学路以北、吉印大道以南的范围内,总积 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等,总建筑面积约59.9万平方米。无线谷建于九龙湖校区以南。 规划设计 九龙湖校区采取大致对称的轴线布局,以南北方向中央大道为主轴、东西方向南工路为副轴,两条轴线交汇于校园中心的李文正图书馆。以该图书馆为中心,校园以三组环路层层展开,由里向外依次布置公共教学区、学院教学区、生态景观区和生活区组团。九龙湖水被从校园西北角引入校区,并在校园内形成主要的景观空间。校园最内层环路形态接近正圆,但在西北角被九龙湖截断,并以九曲桥连接,暗合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 九龙湖校区最初的规划与设计由齐康主导,校内建筑设计大致遵循六层白墙坡屋顶的设计风格,教学建筑采用蓝灰色屋顶而学生宿舍采用绿灰色屋顶。自2016年起,九龙湖校区由王建国主持进行了规划修编,后续新建楼栋开始出现高层建筑,外观上也更富多样性,如土木交通教学科研楼、信息电子教学综合楼和能环科研综合楼等。 地标建筑 李文正图书馆 李文正图书馆由李文正捐赠,齐康设计,高24米,总建筑面积53828平方米,建成时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高校图书馆。李文正图书馆高五层,平面呈日字形,正面宽192米,采用古典三段式构图,全楼以灰白色花岗岩贴饰外立面,并设计了130米宽的柱廊塑造其典雅端庄的形象。馆内两座内庭将自然光引入各个房间,同时两翼的弧形照壁又在庭院内形成了可供公共演讲的户外舞台。图书馆坐落于抬高的基座之上,南面正门进一步以一座4.8米高的楼梯将人群引向2楼主入口,烘托出图书馆作为校园地理中心的威严姿态。图书馆入口楼梯采用40*12cm尺寸,符合人体工程学。李文正图书馆内部除一般书库和阅览室,还提供机房、学术报告厅、咖啡厅、多媒体阅览中心、自习室、展览馆等空间,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目前也暂借此处。 大学生活动中心-焦廷标馆 大学生活动中心-焦廷标馆综合体由史晓川设计,总建筑面积16700平方米,于2008年建成投用。大学生活动中心由六层的学生管理用房、圆形的多功能活动厅和舱体形态的1200座礼堂拼接而成,三者维持相对独立的形态,组成非对称、并置状的建筑组合,体现了“青春摇滚”的设计主题。礼堂和学生管理用房合围成L形并面向校园中心打开,南低北高、南开北合的设计也能阻挡来自西北的冷空气而在夏日让南方的自然风尽可能进入建筑,从而达到自然调温、降低能耗的目的。在三个主体建筑物间,采用了红色挡墙、百叶格栅和大台阶等元素进行连接,使得三者既各有特色又紧密结合,在连接处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该建筑内有心理辅导中心、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室、办公区域、库房、大型礼堂、艺术排练室、展览空间等场所,为校园内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建筑。 体育馆 九龙湖校区体育馆位于校园东门,为东西轴线最重要的门户景观。体育馆占地面积56265平方米,建筑面积2.27万平方米,包括一座单层、局部三层的4500座体育馆和四座室内训练馆。五座场馆在立面材质上进行了统一,同时通过2层平台等结构,在训练馆与体育馆之间营造了大量半室外的灰空间来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体育馆整体平面呈正圆,外形似碗状,通过竖向线条塑造出升腾向上的形态。然而,该馆由于外立面设计粗糙而外形略显呆板,被戏称为“钢菊”并在民间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投票中屡次被网民提名。 使用情况 至2020年,学校除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建筑学院以外的各学院本科生已全部搬入九龙湖校区,大部分学院、行政机构也已搬入九龙湖校区。随着电子信息楼、生医综合楼、能环综合楼、人文社科综合楼和新工科综合楼等的逐步建成,预期东南大学除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建筑学院以外的其他全部学院都将搬迁入九龙湖校区。 其他校区 浦口校区 20世纪80年代,仅有600亩的四牌楼校园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开始谋求另建新校区。当时的南京市政府施加压力,使东南大学和同样寻求建设新校区的南京大学被迫在浦口区觅地建校,以此建设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征地和土地置换,东南大学在浦口区泰山镇征用土地近千亩,1988年12月奠基动工,1990年9月浦口校区开始运行,1997年夏完成二期建设。2000年,东南大学合并位于浦口校区东侧的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将浦口校区扩展到1200多亩。2006年起,由于九龙湖校区的正式启用,浦口校区不再作为东南大学的校区,而成为独立的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校址。 无锡分校区 无锡分校区是由中国国家教委和电子部批准,于1988年创办的,其初衷在于融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实践高等教育改革,为无锡筹建“中国硅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2006年东南大学、无锡市政府签署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由无锡市无偿提供200亩土地,按照分校发展需要,建设新校区。2007年9月分校新校区落成。无锡分校位于风景优美的无锡高新区太湖国际科技园内,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近10万平米,已形成了生活、教学、科研设施配套,本科生与研究生、全日制与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办学体系。 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 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中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研究生院,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主要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发展总规模为1450人。课程由蒙纳士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教学人员用英语讲授,学生们有机会在墨尔本的蒙纳士大学完成部分学业,毕业时可获得东南大学和蒙纳士大学授予的学位。 学术 院系设置
使用情况 至2020年,学校除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建筑学院以外的各学院本科生已全部搬入九龙湖校区,大部分学院、行政机构也已搬入九龙湖校区。随着电子信息楼、生医综合楼、能环综合楼、人文社科综合楼和新工科综合楼等的逐步建成,预期东南大学除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建筑学院以外的其他全部学院都将搬迁入九龙湖校区。 其他校区 浦口校区 20世纪80年代,仅有600亩的四牌楼校园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开始谋求另建新校区。当时的南京市政府施加压力,使东南大学和同样寻求建设新校区的南京大学被迫在浦口区觅地建校,以此建设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征地和土地置换,东南大学在浦口区泰山镇征用土地近千亩,1988年12月奠基动工,1990年9月浦口校区开始运行,1997年夏完成二期建设。2000年,东南大学合并位于浦口校区东侧的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将浦口校区扩展到1200多亩。2006年起,由于九龙湖校区的正式启用,浦口校区不再作为东南大学的校区,而成为独立的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校址。 无锡分校区 无锡分校区是由中国国家教委和电子部批准,于1988年创办的,其初衷在于融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实践高等教育改革,为无锡筹建“中国硅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2006年东南大学、无锡市政府签署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由无锡市无偿提供200亩土地,按照分校发展需要,建设新校区。2007年9月分校新校区落成。无锡分校位于风景优美的无锡高新区太湖国际科技园内,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近10万平米,已形成了生活、教学、科研设施配套,本科生与研究生、全日制与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办学体系。 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 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中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研究生院,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主要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发展总规模为1450人。课程由蒙纳士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教学人员用英语讲授,学生们有机会在墨尔本的蒙纳士大学完成部分学业,毕业时可获得东南大学和蒙纳士大学授予的学位。 学术 院系设置 排名聲譽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建立的南京工学院为单一的工科大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校领导意识到单一学科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教育的制约,决意向综合性的大学发展,于1988年由工学院更名大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各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以建筑、土木、交通、通信、电子、生物医学、自动控制、机械、艺术学为学术特色。 东南大学的工科学术传统由茅以升在出任国立东南大学首任工科主任时奠定,其在工学领域的历史和贡献著于中国。其中,由中国建筑学先驱刘敦桢等人创建的建筑系是中国高等建筑学的摇篮。土木学科由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茅以升创建。无线电系培养了中国第一位女电子学博士韦钰。交通学院培养了中国第一位交通学科博士王炜。在工学之外,东南大学还创建当代中国第一个艺术学系,设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的艺术学博士点和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建设 东南大学设84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一级学科中,有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及5个二级重点学科(含一级学科覆盖共20个),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东南大学现有以下一级学科: 科研基地 东南大学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9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家专业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惯性仪表与先进导航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分子影象与功能影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传感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伺服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克羅地亞),克罗地亚城市 姓氏 寧姓,中國性氏 -{甯}-姓,中國性氏
代词 同“您”,使用时常带嘲讽和不友善语气 地理 南京简称,隶属中国江苏省
1954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1999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已撤消的山西县级行政区 晋中行政区划史
陈一方面裁减广东驻军,另一方面着手裁减政府人员。 制定省宪 1921年初,广东省议会选出省宪起草委员会进行起草省宪。同年12月19日,正式通过“广东省宪法草案”。这比湖南与浙江两省的省宪晚几个月。广东省宪规定比较简单,起草主任黄毅与湘浙两省宪的起草人,中华民国约法起草人之一王正廷有密切联络。 陈炯明並沒有批准和實行廣東省的憲法草案,到了他那兒就石沉大海。 经济 陈炯明在任期间,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建立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他又下令兴建公路,公家兴办实业,扶持民間企業。 1924年4月6日,当时陈炯明所部洪兆麟军饷欠缺,二人以筹集军饷为名,在潮梅各县开设神庙、坟墓捐,把神庙分成甲、乙、丙三级,甲等100元,乙等60元,丙等40元,坟墓一等1元,二等6角,估计收入700多万光洋。7月29日,陈炯明又与洪兆麟在潮汕开办麻将捐,第一年可收6.2万元。同年,陈炯明征收烟税300多万光洋,解决了许多财政问题。 教育 陈炯明曾在家乡和梅州、揭阳等地兴办免费的公立学校。 1920年10月,陈炯明以广东省省长名义致电陈独秀,请其来广州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兴办教育。陈独秀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教育不受行政干涉;二是以广东省收入的十分之一拨充教育经费;三是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之学说作同一趋势。陈炯明同意后,12月16日晚,陈独秀同维经斯基、李季、袁振英等人一道,从上海赶赴广州,一起面见了陈炯明。 1921年1月中旬,广东省长公署设立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陈独秀出任委员长,主持一切教育行政事宜,总揽全会事务。在陈炯明的支持下,陈独秀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模式: 创办宣讲员养成所。 首倡男女同校。 创立注音字母教导团。 开办工人夜校。 开办俄语教学。 女权 陈炯明亦对女权运动大力倡导并给予支持,主张经教育权利、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利的现实主义的顺序渐次达到。 1921年1月,陈炯明聘请陈独秀出任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相继在广东省设立女子师范学校、广东女界联合会,并发表演说指出:“中国的家庭,家姑压迫媳妇,小姑压迫嫂嫂等事情非常之多,女子在未婚时服从父母,既婚之后,服从丈夫,丈夫死了,还要服从所生的孩子,都是不正当的人生。”对广东地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成效 由于陈在广东执政时间过短,以至于很多政策、措施还没有机会实现,便在孙中山完全掌权后被废除。 农民运动 1918年1月,陈炯明曾资助83名男女学生留学英、法、美、日,彭湃即身在其列。1921年5月,彭湃自日本学成归粤,于故乡海丰成立“社会主义研究社”与“劳动者同情会”。8月,他前往广州向陈炯明说明情况,得到陈的全力支持,并被任命为海丰县劝学所所长。陈炯明最初对彭湃发起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抱持宽容与支持之态,并试图说服彭湃为其服务。 随着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发展和农会的扩大,海丰士绅阶层屡向陈炯明报告农会的危险性,尤其农会与国民党之间愈益密切的关係。1924年2月10日,陈炯明将彭湃、王作新与海丰的豪绅代表邀至私宅会面。彭湃表明了自己的所有观点,豪绅随即向陈炯明施压,王作新则称若陈炯明继续庇护农会,他将罢职。 3月21日,王作新奉陈炯明之命布告解散农会,海丰农会转入地下状态。彭湃因此对陈炯明深为愤恨,称“此人非杀不可”。4月上旬,彭湃转赴广州加入中共。 1925年2月黄埔军校革命军第一次“东征”陈炯明,彭湃和海陆丰农会积极参加及配合东征军,击溃陈炯明的部队,海丰县农会於1925年3月恢复;6月东征军暂离开海丰,陈炯明部重占海丰后对农会进行了报复,并毁了彭家。殷丽萍对陈炯明与海陆丰农民运动关系的研究亦认为陈是受当地地主豪绅压力而开始反对农民运动。 評價 1920年12月15日《香港华字报》转载《上海新申报》对陈炯明的评论云:“陈氏为人刚毅果敢沈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 章太炎讚誉陈炯明“清操绝于时人,于广中弥不可得”。 孙逸仙曾坦言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无论是中国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还是中國共產黨主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教科书上描述陈炯明都以“逆黨”、“叛军”、“叛徒”称之。1990年代以后,部分学者开始对此进行考证。陈炯明之子陈定炎著有《一宗现代史实大翻案》一书,企望让世人重新认识陈炯明,但由于引用资料过度依赖《华字日报》,遭到杨津涛、刘京一等学者的批评。 劉仲敬評價陳炯明:真能不受外援,不賣國土,唯陳炯明足以當之。陳炯明歷任方面大員,毫無貪汙,家無恆產,病危不能支付房租,死無買棺之費。 家庭 妻黄云(娥),是陳炯明老師的女兒。兩人在陳21歲時結婚。黃于1936年去世,育有五女三男。 女儿名字分別為陳宝瑶,陳碧瑶,陳瑞瑶,陳淑瑶和陳娓瑶。 长子陈定夏,陈炯明病危时,与次子陈定炎同在上海求学,闻讯乘船返回,陈定夏于途中感染时疫,1933年9月30日因痢疾於上午4時逝世,是日亦為陳炯明出殯之日。 次子陈定炎(1923年11月22日-2006年9月7日),航空和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特拉华大学硕士,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曾在通用动力與电船公司任职研发组经理,美國海岸防衛隊任行政督办。亦曾在美国罗德岛大学、圣母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任教。晚年研究历史资料为父亲翻案。 三子陳定炳。陳炯明与章太炎(炳麟)的交情甚笃,因此把两幼子的名字,取自章氏的名号。 流行文化 海丰民谣乐队五条人有一首歌《陈先生》歌唱了陈炯明的生卒葬之年份。歌中只有三句歌词:“1878年伊生于海丰;1933年佢死于香港;1934年其葬于惠州”,分别以三地民众最常用的语言,即福佬語海丰话、广东话与客家话演唱。 注释 參見 地方分權 廣東獨立 聯邦制、 兩廣戰爭、第二次粵桂戰爭、滇桂戰爭、六一六事变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禁赌禁煙 陈主政广东,就马上禁赌、煙(指鸦片)。并在广州东校场公开销毁十四万两,价值四十万元的鸦片烟。 裁兵减政 陈一方面裁减广东驻军,另一方面着手裁减政府人员。 制定省宪 1921年初,广东省议会选出省宪起草委员会进行起草省宪。同年12月19日,正式通过“广东省宪法草案”。这比湖南与浙江两省的省宪晚几个月。广东省宪规定比较简单,起草主任黄毅与湘浙两省宪的起草人,中华民国约法起草人之一王正廷有密切联络。 陈炯明並沒有批准和實行廣東省的憲法草案,到了他那兒就石沉大海。 经济 陈炯明在任期间,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建立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他又下令兴建公路,公家兴办实业,扶持民間企業。 1924年4月6日,当时陈炯明所部洪兆麟军饷欠缺,二人以筹集军饷为名,在潮梅各县开设神庙、坟墓捐,把神庙分成甲、乙、丙三级,甲等100元,乙等60元,丙等40元,坟墓一等1元,二等6角,估计收入700多万光洋。7月29日,陈炯明又与洪兆麟在潮汕开办麻将捐,第一年可收6.2万元。同年,陈炯明征收烟税300多万光洋,解决了许多财政问题。 教育 陈炯明曾在家乡和梅州、揭阳等地兴办免费的公立学校。 1920年10月,陈炯明以广东省省长名义致电陈独秀,请其来广州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兴办教育。陈独秀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教育不受行政干涉;二是以广东省收入的十分之一拨充教育经费;三是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之学说作同一趋势。陈炯明同意后,12月16日晚,陈独秀同维经斯基、李季、袁振英等人一道,从上海赶赴广州,一起面见了陈炯明。 1921年1月中旬,广东省长公署设立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陈独秀出任委员长,主持一切教育行政事宜,总揽全会事务。在陈炯明的支持下,陈独秀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模式: 创办宣讲员养成所。 首倡男女同校。 创立注音字母教导团。 开办工人夜校。 开办俄语教学。 女权 陈炯明亦对女权运动大力倡导并给予支持,主张经教育权利、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利的现实主义的顺序渐次达到。 1921年1月,陈炯明聘请陈独秀出任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相继在广东省设立女子师范学校、广东女界联合会,并发表演说指出:“中国的家庭,家姑压迫媳妇,小姑压迫嫂嫂等事情非常之多,女子在未婚时服从父母,既婚之后,服从丈夫,丈夫死了,还要服从所生的孩子,都是不正当的人生。”对广东地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成效 由于陈在广东执政时间过短,以至于很多政策、措施还没有机会实现,便在孙中山完全掌权后被废除。 农民运动 1918年1月,陈炯明曾资助83名男女学生留学英、法、美、日,彭湃即身在其列。1921年5月,彭湃自日本学成归粤,于故乡海丰成立“社会主义研究社”与“劳动者同情会”。8月,他前往广州向陈炯明说明情况,得到陈的全力支持,并被任命为海丰县劝学所所长。陈炯明最初对彭湃发起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抱持宽容与支持之态,并试图说服彭湃为其服务。 随着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发展和农会的扩大,海丰士绅阶层屡向陈炯明报告农会的危险性,尤其农会与国民党之间愈益密切的关係。1924年2月10日,陈炯明将彭湃、王作新与海丰的豪绅代表邀至私宅会面。彭湃表明了自己的所有观点,豪绅随即向陈炯明施压,王作新则称若陈炯明继续庇护农会,他将罢职。 3月21日,王作新奉陈炯明之命布告解散农会,海丰农会转入地下状态。彭湃因此对陈炯明深为愤恨,称“此人非杀不可”。4月上旬,彭湃转赴广州加入中共。 1925年2月黄埔军校革命军第一次“东征”陈炯明,彭湃和海陆丰农会积极参加及配合东征军,击溃陈炯明的部队,海丰县农会於1925年3月恢复;6月东征军暂离开海丰,陈炯明部重占海丰后对农会进行了报复,并毁了彭家。殷丽萍对陈炯明与海陆丰农民运动关系的研究亦认为陈是受当地地主豪绅压力而开始反对农民运动。 評價 1920年12月15日《香港华字报》转载《上海新申报》对陈炯明的评论云:“陈氏为人刚毅果敢沈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 章太炎讚誉陈炯明“清操绝于时人,于广中弥不可得”。 孙逸仙曾坦言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无论是中国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还是中國共產黨主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教科书上描述陈炯明都以“逆黨”、“叛军”、“叛徒”称之。1990年代以后,部分学者开始对此进行考证。陈炯明之子陈定炎著有《一宗现代史实大翻案》一书,企望让世人重新认识陈炯明,但由于引用资料过度依赖《华字日报》,遭到杨津涛、刘京一等学者的批评。 劉仲敬評價陳炯明:真能不受外援,不賣國土,唯陳炯明足以當之。陳炯明歷任方面大員,毫無貪汙,家無恆產,病危不能支付房租,死無買棺之費。 家庭 妻黄云(娥),是陳炯明老師的女兒。兩人在陳21歲時結婚。黃于1936年去世,育有五女三男。 女儿名字分別為陳宝瑶,陳碧瑶,陳瑞瑶,陳淑瑶和陳娓瑶。 长子陈定夏,陈炯明病危时,与次子陈定炎同在上海求学,闻讯乘船返回,陈定夏于途中感染时疫,1933年9月30日因痢疾於上午4時逝世,是日亦為陳炯明出殯之日。 次子陈定炎(1923年11月22日-2006年9月7日),航空和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特拉华大学硕士,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曾在通用动力與电船公司任职研发组经理,美國海岸防衛隊任行政督办。亦曾在美国罗德岛大学、圣母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任教。晚年研究历史资料为父亲翻案。 三子陳定炳。陳炯明与章太炎(炳麟)的交情甚笃,因此把两幼子的名字,取自章氏的名号。 流行文化 海丰民谣乐队五条人有一首歌《陈先生》歌唱了陈炯明的生卒葬之年份。歌中只有三句歌词:“1878年伊生于海丰;1933年佢死于香港;1934年其葬于惠州”,分别以三地民众最常用的语言,即福佬語海丰话、广东话与客家话演唱。 注释 參見 地方分權 廣東獨立 聯邦制、 兩廣戰爭、第二次粵桂戰爭、滇桂戰爭、六一六事变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陳炯明研究中心 陈炯明史料研究
初入好萊塢 1937年,當雷根在加州擔任芝加哥小熊隊的春訓播報員時,他進行了一次試鏡,獲得在華納兄弟公司7年的契約。以雷根清晰的嗓門、逍遙自在的風格、和運動家的龐大體型使他相當受觀眾歡迎;他擔任的角色大多是B級片裏的男主角。他所演出的第一部電影是在1937年的Love Is on the Air。截至1939年結束時,他已經在19部電影裏演出過。在他擔任Knute Rockne, All American中他飾演足球隊員George Gipp,由於一句著名的台詞「去替Gipper贏一球!」而獲得了Gipper這個伴隨他一生的暱稱。雷根覺得自己最好的演出是在1942年的Kings Row,飾演一名被截肢了的年青人,後來他還使用當中的台詞“我剩下的身體在哪裡?”來作為他自傳的標題。其他的著名電影還包括Tennessee's Partner、Hellcats of the Navy、This Is the Army,而在Bedtime for Bonzo中則因為他是和一隻黑猩猩合演而遭廣泛嘲笑。好萊塢星光大道上也留有他的印記。 服兵役 雷根在1935年授階為美國陸軍後備軍官,但至1941年11月時才赴召,但由於眼睛患有散光而沒有成為第一線戰鬥人員。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雷根中尉配屬至航空軍藝工隊,製作訓練和教育用的影片,以充分發揮他演戲的經驗。他一直待在好萊塢直到戰爭結束。 在好萊塢發展 1947年到1952年間,雷根擔任了(又稱美國演員工會)的主席。 在1950年後期,雷根較少擔任電影角色,改為擔任電視節目的演員及主持人。雷根在超過50部電視劇中都曾演出過。 1959至1960年間,雷根再度擔任了的主席。在1950年後期的其中一年裏,雷根賺進了高達$125,000美元(約為2006年的$800,000美元)。他最後一次正規的演出是在Death Valley Days裡擔任主持人和演員。 最後一次的電影演出則是在1964年的The Killers—以歐内斯特·海明威所寫的短篇故事改編的電影。在電影中雷根飾演一名幫派的頭目,這也是他唯一一次扮演反派角色的電影。本來這是拍攝作為電視播放的,但由於太過暴力而改為電影。 婚姻 雷根於1940年1月24日與女演員珍·惠曼結婚;他們於1941年生下女兒Maureen,1945年收養了男嬰Michael;接著在1947年生下女兒Christine,但出生後不久便死去。他們於1948年離婚。在特朗普之前,里根是唯一有著離婚史的總統。 雷根於1952年3月4日再婚,娶了演員南希·里根,在同年11月21日生下女兒Patti。在1958年他們生下第二個孩子Ron。 政治立場轉右 雷根原本是民主党的支持者,擁護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他所推行的新政。在1940年代後期他是哈利·S·杜鲁门的支持者中最知名的一個。到了1950年代初期他逐漸改變為在社會上和經濟上的堅定保守派,並且在1976年說道:“新政的基礎根本就是法西斯主義”。 他在政治上最先擔任的角色是美國演員協會的主席,演員協會包含了大多數好萊塢的演員,不少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但雷根宣稱演員協會已經被共產主義滲透了。在這種立場上,他向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作證共产主义對好萊塢的滲透。他也暗中監視一些他認為抱持著不忠誠態度的演員,並向聯邦調查局密報,他的代號是“Agent T-10”,不過他沒有公開譴責他們。他在公開言論上反對於好萊塢設立黑名單,但在私底下他和第一任妻子珍·惠曼曾於1947年與聯邦調查局幹員會面,告知一些被他們認為“有嫌疑的破壞份子”。 由於相信共和党更有能力對抗共產主義,並相信他這樣做能獲得更多政黨的支持,雷根支持共和黨的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和理查德·尼克松競選總統,到1962年正式退出民主黨,轉為加入共和黨。 加州州長 1966年雷根當選第33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擊敗連任兩屆的派特·布朗;並在1970年的選戰中成功連任,但他選擇不再連任第三屆。 雷根在1967年1月3日宣誓就任加州州長,在他第一屆任期中,他停止政府雇用更多人員,但也批准提升稅率以支撐預算。雷根對當時反越戰的抗議活動採取強硬路線。在1969年於柏克萊加州大學校區的人民公園進行的抗議行動中,雷根直接派遣了2200名國民警衛隊前往鎮壓。 在1971年,他與民主黨的議長鮑伯·莫瑞迪合作改革加州的社會福利。雷根稍早曾反對在1964年民權法案和1965年投票權法案。但他後來改變了立場,並認為民權法案“如果必要的話,必須動用軍事力量來執法”。雷根也反對建立更大的聯邦水壩——Dos Rios水壩,以免水壩會淹沒溪谷的印地安人農場。後來雷根和家人一同進行夏季登山,前往考察內華達山脈一處被提議建造高速公路的地點,考察後他便宣布放棄建造的計畫。在死刑的議題上,他強烈支持維持死刑,加州最高法院卻在People v. Anderson一案的判決中使得1972年以前於加州的死刑宣判全部無效,儘管這個判決後來被憲法修正案所推翻,但這次判決成為雷根任內最大的挫折。儘管雷根支持死刑,但他在任內頒布了兩次赦免和緩刑命令,在雷根之後都沒有加州州長如此赦免死刑囚犯過。雷根任內唯一一次死刑執行是在1967年4月12日,在那次死刑後加州直到1992年為止都沒有再執行死刑。 雷根任內還廢除了公共的精神病醫院系統,改以社區為基礎的住宅及醫療來取代非自願的強制住院,因為他認為那是違反公民自由。不過從雷根任內開始直到其他的繼任者,這種以社區為基礎的設施一直沒有充分實現過。雷根受古典自由主义強烈影響,當他在1975年接受訪問被問到哪些經濟學家影響了他的經濟理念時,雷根回答道:「巴斯夏、米塞斯、哈耶克和赫茲利特。」 雷根也是第一個以商業用噴射機來作公務旅行的州長,加州政府從賽斯納飛機公司取得了一架先進的噴射機。他的飛行員比尔·潘德(Bill Paynter)在與雷根相識不到6個月內便改為支持共和黨,他常告訴別人雷根在私底下的表現就跟在電視上一模一樣,沒有絲毫虛偽。他也說雷根不像其他的政府官員或公司領導人,雷根會詢問他是否方便更改預定的飛行計畫,以免耽擱他的幕僚們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雷根表現出他將那些替他工作的人和他們的家人都當作自己的家人一般。同時雷根的詢問也表現了他對於飛行員的經驗和專業的尊重。 雷根在得知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表決通過的第二天向尼克松總統致電表達了他的不滿,其中甚至諷刺非洲等國代表說「看看他們……來自那些非洲國家的猴子們——該死的他們,他們穿上鞋子都還覺得彆扭。(To see those... monkeys from those African countries - damn them, they're still uncomfortable wearing shoes!)」 總統 總統選戰 1976年總統大選 雷根於1968年首次參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選舉而沒有成功。他在1976年再次參與,對手是時任總統杰拉尔德·福特,由於共和黨自水门事件後失去了大量國會議席,民主黨可望在此次選舉中有所發揮。這次提名選舉是雷根政治生涯中重要的一刻,杰拉尔德·福特被視為是當時共和黨內的元老,因為他連任了多次眾議員,更當選多數黨領袖,陰差陽錯地當上副總統及總統,但雷根再次於全國代表大會中以幾百票黨代表票之差落敗。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雷根發表演說,闡述核子戰爭的危險及蘇聯在道德上的威脅,聽完他動人的演說後,許多人還表示“很後悔投錯票了”。 1976年總統大選的結果,福特以微弱差距被吉米·卡特擊敗。當選舉結果出爐後,選舉團依據大選結果進行投票時,出乎意料的有一名共和黨的選舉人麥克·帕頓(他來自華盛頓州)沒有依照誓言投給福特,而轉投給雷根。 1980年總統大選 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雷根終於贏得共和黨黨內的提名選舉,正式成為總統候選人。儘管雷根在最早進行投票的愛荷華州黨部會議中輸給了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但他在接下來其他各州的投票中大獲全胜。在全國代表大會中,雷根原本尋求前總統杰拉尔德·福特搭檔副總統,但最後沒有實現。雷根最後選擇了總統提名初選中的對手布什作搭檔。 布希有著許多雷根沒有的特質—終身的共和黨員、戰場的老兵,以及曾經擔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美國駐中华人民共和国辦事處的處長(當時美國尚未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故其職位相當於今日的美國駐華大使)、和联合国大使的國際外交經驗。與雷根比起來,布希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立場較偏向溫和派,例如布希就曾將雷根所主張的30%的全面減稅政策稱為“巫毒經濟學”。選戰中,威廉·凱西主掌雷根陣營的競選計畫,他的策略是瞄準當時伊朗人质危机的議題;新聞媒體每天持續報導卡特政府在拯救人質上的無能失敗,許多分析家認為這是導致卡特敗選的主因。同時,卡特也無能解決當時高漲的通货膨胀和失業,經濟成長遲緩,不穩固的石油市場使加油站前大排長龍,更讓選民察覺到美國在國防上的弱點。在談到經濟時雷根如此說道:“我告訴你們我不能使用蕭條這個字眼。讓我來告訴你們這些定義,經濟的衰退是指你的鄰居失了業,經濟蕭條則是指你也失了業。而經濟開始復甦指的則是—卡特已經失業的時候。” 雷根在電視辯論上的表現也提升了他的選情,辯論中他看起來比卡特更為自在。當時正是美國通貨膨脹和銀行利率急速高漲的時期,在回答觀眾的問題時他做了非常有力的回答:“你覺得你現在的生活比四年前要好嗎?” 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是雷根在普選上獲得43,903,230票,比卡特的35,480,115票高出了10%。而在選舉人票上雷根則獲得壓倒性勝利,囊括489張選舉人票,卡特則只獲得49張。同時那年的選舉還使共和黨在參議院一舉增加了12個席次,成為參議院的多數黨,倒轉了26年來民主黨在參議院保有的多數地位。 1984年總統大選 在競選連任的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雷根以壓倒性勝利擊敗華特·蒙岱爾,在選舉人票,他贏得50個州裡的49個州(蒙岱爾只取得他的老家明尼蘇達州和華盛頓特區)。雷根獲得將近60%的普選票。 雷根贏得連任的機會一直相當穩固,蒙岱爾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發表的演說被視為失誤連連,在演說中他說道:“雷根會提升稅率,而我也會這樣做。但他不會告訴你,而我會。” 雷根在德州的達拉斯接受了共和黨的提名,藉著當時美國經濟的復甦而支持度高漲。同時他在當年夏天親自揭幕了洛杉磯奧運會,成為第一位親自揭幕夏季奧運會的美國總統。 在1984年的選戰中,雷根做出他最著名的失態之一,在他於電台準備發表演說時,沒有察覺到播音已經開始而開玩笑道:“我親愛的美國國民,我很高興地告訴你們今天我簽署了一項法案,將會宣布俄羅斯永遠為非法狀態,我們在五分鐘後開始轟炸。”一些人認為在美蘇處於如此嚴峻的狀態下發表這種言論,是一件大錯誤;一些人則引用雷根的話來質疑雷根在外交政策和國際關係上的現實認知。其他人則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在錄音室裡意外流出的幽默笑話罷了。這段錄音後來還被樂手Jerry Harrison和Bootsy Collins改編為舞曲“五分鐘”。 儘管在第一場辯論中雷根表現不佳,但他在第二場辯論中回復了優勢,並且在整場選戰的大多數時候都佔據民調的優先位置。雷根在1984年選戰的大勝利被許多政治評論者認為這是“雷根民主黨人”轉變了傳統民主黨支持者立場所造成的,因為不少原支持民主黨的藍領階層在選舉中支持雷根。 內政 財政 當雷根就任後,他首先必須解決國內嚴重的經濟問題。當時美國經濟面臨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將使得經濟計畫相當難以預料)以及20%的銀行利率(使得大多數人難以抵押貸款),將近800萬人處於失業狀態。勞工的平均時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聯邦政府徵收的個人最高稅率平均則高達67%。國債則將近1萬億元。 雷根在經濟上被視為是自由意志主義者,他主張減稅、縮小政府規模、減少對商業的管制,但當時沒有人清楚他要如何進行,也不確定由民主黨佔多數的眾議院會不會支持他。 雷根第一屆任期的主要目標便是復甦美國的經濟,當時美國經濟處於所謂的滞胀(經濟發展停滯加上高通貨膨脹)。雷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聯邦政府對石油價格的控制,以恢復國內在石油生產和探測上的市場動力。為了解決兩位數的通貨膨脹,雷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羅·沃爾克以大幅度提升銀行利率來達成減縮貨幣供應量目標的計畫。經濟學家米爾頓·佛利民描述當時雷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貨膨脹,金融的管制和短暫的經濟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雷根利用緊縮貨幣供應配合全面減稅的方法來刺激商業的投資(依據雷根的說法:“芝加哥經濟學派、供應面經濟學,隨便你怎麼稱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稱它為雷根經濟學,直到它開始生效為止...”)。雷根的對手嘲笑這是“巫毒經濟”、“涓滴效应”、和“雷根經濟學”,但雷根成功的展開全面減稅,1981年推行的減稅法案規模是美國史上前所未見的。減稅不但將所得稅率大幅降低,也消除了稅賦制度的許多漏洞。 為了終結通貨膨脹而緊縮貨幣的供應,使美國經濟在1981年7月開始急劇的衰退,並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衰退幾乎打破了大萧条的紀錄。然而,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年-1982年的衰退後,於1983年開始了戲劇性的茁壯復甦,這波經濟成長還繼續維持了好幾年,直到雷根任期結束前都還未停止,成為美國史上為期最久的經濟擴張,原本高漲的失業率於1984年中旬已經降回了1981年早期的數字,雖然在1985年起面臨日本與西德製造業的競爭而減緩,在接下來幾年裡透過美元貶值,也尚能持續下降。 雷根政府主張減稅幫助了經濟的復甦、製造了更多工作機會,最終將使聯邦政府獲得更多稅收,從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億美元大幅提升至超過1萬億美元。而雷根政府新的軍事戰略增加了大量軍事預算,則導致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達到前所未見的地步。 米爾頓·佛利民提出了雷根任內每年聯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紀錄了聯邦政府每年發布的法規與管制公文的數量來說明雷根反對政府管制的政策走向。自從1960年代以來,每位總統每年的聯邦公文數都持續增加,但在雷根上任後發出的聯邦公文急遽減少,證明了雷根對政府管制的反對態度。聯邦公文的數量在雷根任內都只維持小幅度增長,直到雷根離任為止才又開始大量增加。 當時由民主黨佔多數的眾議院,反對雷根如此減縮社會福利和其他國內的支出。一些批評家則認為,雷根這種將預算大幅投注軍事產業的政策事實上屬於古典的凱因斯經濟學,並認為接踵而來的經濟成長並非減稅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支出的結果。 社會 由於警覺到社會福利開支的增長,雷根指派了阿伦·格林斯潘領導社會福利改革,擬出了減緩社會福利支出的計畫。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社會福利取得的津貼也會隨之緩慢增長(也配合著逐漸增長的國民平均壽命),使這套制度在接下來50-70年內不會超出政府的負擔能力。這套計畫也藉著提升社會福利的工資稅比率來增加政府的稅收。 為了解決預算赤字,雷根政府大量由國內和國外貸款國債,到雷根第二屆任期時民間所持有的国债已經從1980年佔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從1963年以來最高的紀錄。在1988年國債總計2.6萬億美元,向國外的借債總額超過了國內,美國也從原本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借債國。 雷根的經濟政策拉大了貧富間的差距;然而,在雷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兆元的收入。 1981年的夏季,聯邦政府機場的大量航管人員由於薪資問題和工作環境的爭議,由飛航管制員工會(PATCO)領導發起了違法的罷工。雷根依照事先聲明的警告,開除了所有參與罷工的航管人員。由於這個工會是1980年大選中少數支持雷根的兩個工會當中的一個,雷根這項動作在政治上引起軒然大波。 雷根政府被同性恋权利運動支持者批評沒有迅速處理當時崛起的HIV所引起的愛滋病。白宮在1982年10月第一次討論起這種疾病;雷根則在1985年的記者會上第一次公開討論政府處理這個疾病的措施。 衛生 儘管遭受批評,雷根在任內支出了57億美元以對抗HIV和愛滋病,大多數資金都投注至美國國家衛生院。在HIV和愛滋病研究上的資源於1983年增加了450%、1984年增加了134%、85年增加了99%、和86年增加了148%。在1985年9月雷根說道:“包括我們在86年的預算,我們已經投注超過5億元在愛滋病的研究上,我確定其他醫學團體也在同步進行這些研究。我們今年有1億元預算,明年將會有1.26億元,所以這是我們放在第一優先的問題。這場疾病的嚴重性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必須找出疾病的原因。”到1986年雷根已經投注大筆經費在愛滋病的預防和研究上,並宣稱愛滋病“是我們在健康與人類服務部的公共卫生上排在第一優先的疾病。” 雷根在愛滋病和同性戀權利上的政策一直廣受批評,甚至直到他任期結束後仍然是爭論的話題。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曾經支持鸡奸法,反對保障同性戀者的反歧視法,他所指派的美国最高法院保守派法官也可能助長了在1986年的鮑威爾斯對哈德維案(Bowers v. Hardwick),維持了喬治亞州反雞姦法的合法性。不過,他在1984年反對了由加州議員所發起的禁止同性戀者擔任教職的倡議。1984年,他成為第一位邀請了公開的同性戀伴侶至白宮的總統。在一次少見的針對愛滋病的公開發言中,雷根說他相信科學加上道德的節制是避免愛滋病的最好方法。 雷根也在另一場有關愛滋病的少見爭論裡扮演重要角色。美國研究員羅伯特·加羅與法国科學家路克·蒙塔尼埃都宣稱是自己發現了人類免疫不全的病毒(HIV),並各自為其命名,這場爭論最後終於由雷根和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談判達成共識,讓兩人和其團隊在名稱上都佔有同樣的功勞。這次事件相當的罕見,忽視了在科學上命名的根據,也是第一次在生物學上的爭論竟上升到政治的層次。顯然的,蒙塔尼埃和雷根了解到兩個大國不該為了這個議題而產生爭執。 雷根是首位通過反對堕胎权而勝選,他出版了《Abortion and the Conscience of a Nation》一書,書中他指責墮胎是對生命的不敬。許多保守派激進份子認為雷根是歷史上最擁護生命權(Pro-life)的總統。不過,兩個由他指派的最高法院法官—桑德拉·戴·奧康納和安東尼·甘迺迪皆支持維持羅訴韋德案的判決,該案判定反墮胎的法令違反了憲法,使墮胎全國合法化。在雷根身為加州州長時,也將墮胎權寫入加州法令中。 选举权法 雖然雷根任內最顯著的是外交上的政策,但他也主導了許多重要的國內法案。在1982年,雷根簽署法案使1965年的選舉法(Voting Rights Act)得以延長25年期限—儘管在1980年的選戰中他曾經反對延期。這項法案保護了盲人、殘障者、和文盲的投票權。 其它 其他重要的法案還包括1986年的稅賦改革法令,和1988年的公民自由法案—包含了對二戰中被拘留的日裔美國人的賠償。雷根也立法授權對牽扯至贩毒的謀殺行為判處死刑。 外交政策 雷根是第一位主張共產主義將會垮台的世界主要領導人,在1983年3月8日佛罗里达州奥兰多致全国福音派协会的演讲中說道:“我相信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可悲而怪異的一頁—仍在進行中的最後一頁。”他还将苏联称为“邪恶帝国”。當時,西方主流觀點對蘇聯的看法,多半認為共產國家雖然成長遲滯,但能長期保持自給自足的穩定經濟,蘇聯新的一批世代即將來臨,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們合作建立共識。但雷根則主張蘇聯正处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打算藉由切斷蘇聯與西方的科技交流來使這種危機加大。認為蘇聯最惡劣的是“與人類歷史的潮流相背,抹滅其人民的自由和尊嚴。”3月23日,里根通过电视讲话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又称“星战计划”。 美國學者對冷戰結束的正統觀點是這樣的:“由於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國家持續的在軍事地位上、意識形態的動力上和經濟系統上保持優勢,最終導致蘇聯的投降和冷戰的結束。這些因素顯露了共產主義在道德上的非法性並突出了其經濟上的停滯。”這種觀點都能被共和黨(強調雷根扮演的角色)和民主黨(強調杜魯門、甘迺迪、詹森和卡特長期以來的圍堵政策)所接受。這種看法也被東歐國家所廣泛接受。舉例而言波蘭團結工會的領導人列赫·瓦文萨在2004年時便說:“當談到雷根時,我必須以我個人的角度來談他、我們在波蘭的人都會以我們的角度來談論他。為什麼?因為我們所得到的自由是他給予的。”。西德總理赫尔穆特·科尔則說:“他的出現是這個世界的幸運。在雷根呼籲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巴契夫推倒柏林圍牆後的2年,柏林圍牆就真的倒了,而11個月後德國便統一了。”爱尔兰总理伯蒂·埃亨說:“雷根總統是共產主義的堅定抵抗者,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終結了共產主義以及二戰後歐洲的分裂”後來於1989年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總統的瓦茨拉夫·哈维尔說道:“他是個抱持著堅定原則的人,毫無疑問是他促使了共產主義的垮台。” 雷根選擇強硬地與蘇聯直接對抗,而不像前幾位總統如理察·尼克森、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採取緩和政策。在假設蘇聯已經沒有能力投注比美國更多軍事預算的情況下,展開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他努力使冷战在經濟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雷根政府以“唯有實力才能獲致和平”為名的政策進行大規模擴軍,這個名稱是為了對照西奥多·罗斯福的強硬外交政策和他的名言“說話溫和,手持大棒(意味軍事實力)”。雷根政府新設立的對蘇政策以贏得冷戰為最終目標,這個戰略被命名為NSDD-32(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Directive),這個戰略概述了雷根計畫在三個戰線上對抗蘇聯:經濟上—減少蘇聯獲取高科技技術的機會並減少其資源,包括壓低蘇聯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價值;軍事上—增加美國的軍事支出以鞏固美國在談判上的立場並迫使蘇聯轉移更多經濟資源至軍事用途上;以及秘密地—支援全世界的反蘇聯勢力,從阿富汗的反蘇聯游擊隊,到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這同時也被索罗斯和教廷所支持)。雷根並提出了主動戰略防禦計畫--以外太空為基礎建立的飛彈防禦網。這通常被美國以外的國家視為是一種威脅,因為它將可能抵銷蘇聯對美國“保證互相毀滅”的能力—理論上將能使美國發起核戰的第一擊而躲過接下來的蘇聯反擊;由於感受到可能因此失去軍備競賽中的平衡地位以及世界的戰略根基,蘇聯的領導人和人民對於情勢越來越沮喪。在1986年10月雷根與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巴契夫在冰岛會面,會中戈巴契夫急切的希望美國取消這種防禦的、同時也是攻擊性的飛彈防禦網。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在新當選的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總統領導下宣布脫離蘇聯獨立,其餘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也在1991年陸續宣布獨立,蘇聯於是正式瓦解。戴卓爾夫人對此描述道:“雷根不開一槍便贏得了冷戰。” 雷根主張美國經濟開始復甦了;快速電腦化的經濟、高科技的技術是主要力量,但蘇聯在這方面遠遠落後,雷根進一步禁止美國和盟國對蘇聯輸出高科技技術,使蘇聯處境更為惡劣。有一段時間當石油價位極高時,這種落後由於蘇聯輸出了大量石油而得以掩蓋,但這個優點在1980年代初期也喪失了。要和西方國家進行經濟競賽顯然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戈巴契夫開始了這次改革,他期望新政策中的開放性和新思維能夠重新復興蘇聯經濟,但這些改革卻得不到解決的方法、反而產生更多對蘇聯體制的不滿。雷根的大規模擴軍行動和他強硬的反蘇言論,造成蘇聯對1983年北約例行舉行的优秀射手演習中產生近乎恐慌的反應,雖然這次核戰的危機隨著演習結束而迅速平息,但這次演習也顯示了雷根的強硬態度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後果。一些歷史學家如Beth B. Fischer在他所著的《The Reagan Reversal》裡主張這次危機對雷根的政策有著深遠影響,使得他的對蘇態度從直接對抗轉變為和睦友好的政策。 在歐洲國家領導人當中,他最主要的盟國、同時也是他要好的朋友是英国首相戴卓爾夫人,兩人同樣是保守派,並推行相似的经济政策,戴卓爾夫人長期支持雷根對蘇聯的威懾態度。 儘管雷根與蘇聯簽訂了限武條約如中程导弹条约(INF)和裁減戰略武器談判(START I),雷根依然進行著星際大戰計畫,部署外太空為基礎建立的飛彈防禦網,以環繞地球的軍事衛星來攔截飛彈,使美國能在核子大戰中不受損傷。批評家認為這項計畫是不切實際的、而且也違背了反彈道飛彈的條約,支持者則認為這項計畫能迫使蘇聯投入更多無法負擔的軍事支出。事實上,蘇聯也曾嘗試著自行建立起一套類似的系統,或至少同時經由限武條約來減緩與美國間的軍事差距。最後蘇聯在後者上表現的較為成功,由於試著追上美國的軍事和研究開發經費(不只是星際大戰系統)而嚴重損害了原本已經不穩固的蘇聯經濟,這也被認為是導致蘇聯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於反共產主義團體(包括武裝的反共產党政府暴動)的支援也是雷根的政策之一,他的支持者稱之為雷根主義。在這項政策下,美國支援那些被他們稱為自由戰士的團體—也被反對者稱為恐怖份子的團體—例如阿富汗的反蘇聖戰游擊隊、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擊隊康特拉、安哥拉的若纳斯·萨文比的反抗勢力,對抗那些由蘇聯或古巴支持的政府。雷根政府也資助歐洲的反共產主義團體例如波蘭的團結工聯運動,並採取強硬路線對抗柬埔寨的共產政權。支援尼加拉瓜反政府游擊隊的資金來自於秘密販賣武器給伊朗的利潤,後來引發了軍售伊朗醜聞,使尼加拉瓜政府得以向国际法院提起控訴。 至於在中東方面,由於真主黨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開始綁架美國公民並攻擊平民目標,雷根政府決定強硬地對抗黎巴嫩的真主党。雷根政府也對抗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較具爭議性的是雷根將萨尔瓦多的FMLN和洪都拉斯的游擊隊戰士也視為恐怖份子。他也將南非反種族隔離制度的武裝派系民族之矛視為是恐怖份子組織。 雷根在任期中對於萨尔瓦多右翼军政府的支援相當具爭議性,因為他擔心FMLN可能會在薩爾瓦多內戰中獲勝。這場戰爭導致75,000人死亡、8,000人失蹤和一百萬人無家可歸。 在聯合國下令於黎巴嫩進行限期的多國部隊託管後,800名美軍陸戰隊被派遣至貝魯特以撤離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部隊。在1982年9月16日於貝魯特發生了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造成數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後,雷根組織一支新的多國部隊。在積極的外交行動後終於達成了黎巴嫩與以色列間的和平協議。不久後美軍部隊開始撤離,但卻在1983年11月23日發生了汽車炸彈對美軍軍營的攻擊,造成高達241名陸戰隊陣亡。雷根稱那天是他的總統任期和生涯裡最悲傷的一天。 小島國家格林纳达於1983年發生共產党政變,雷根迅速命令美軍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新成立的共產政權。但因事先沒告訴英國,而格林纳达是大英國協成員,導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大發雷霆。 在1980年爆發的两伊战争中,美國最初保持中立,後來逐漸牽涉其中。有時候美國同時支持兩方,但主要是支持伊拉克,因為美國認為伊拉克總統侯赛因比起伊朗領導人霍梅尼對於區域安全的威脅性較小。基辛格指當時美國的政策是“不能讓任何一方輸”。美國擔心若是伊朗勝利會鼓舞阿拉伯國家中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將可能導致非什葉派的政府被推翻、進而危及西方國家在當地的公司,如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和科威特等地。最初伊拉克的軍事勝利後戰局開始倒轉,1982年伊朗可能獲得勝利,美國政府這時試圖切斷伊朗政權取得武器的門路(但稍後又開始船運武器給伊朗而導致了軍售伊朗醜聞)。美國也提供伊拉克的軍事政權許多情報資訊和金融上的支援。美國政府也允許了一些能夠被用作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的“軍商兩用貨品”船運至伊拉克,伊拉克以農業用品、醫療研究和平民用途等名義進口這些貨品,卻被侯赛因用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計畫。 在支援伊拉克的同時,雷根政府也秘密的進行軍武販賣以資助在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擊隊,這導致了軍售伊朗醜聞醜聞。雷根公開承認他對這項秘密計畫並不知情,並迅速召集美國獨立檢察官辦公室(Office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進行調查。最後10名雷根的政府幕僚被判罪而被迫辭職。雷根的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被控告作出偽證,最後在審判開始前一天取得了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特赦。歷史學家在2006年提出的一份報告將軍售伊朗醜聞列為「美國總統犯過的最嚴重錯誤」中排名第9的事件。 在台灣問題方面,雷根政府於1982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八一七公報》稱將減少美國對台軍售,但亦對中華民國提出六項保證和備忘錄聲明會依台海現狀的情況延續執行《台灣關係法》之承諾。 “偉大的溝通者” 雷根由於他在表達概念時的口才和帶有的獨特情感而被譽為“偉大的溝通者”。這些口才技巧來自於他擔任演員、電視和廣播節目主持人、和政治家時逐漸培養的經驗,同時身為總統也雇用了技巧高明的演講稿撰稿者以進一步發揮他的魅力。雷根的修辭技巧是相當多變的,他運用強烈、甚至是意識形態的言詞來指責蘇聯和共產主義—尤其是在第一屆任期時。 但他也能喚起人們將美國視為自由捍衛者的印象和觀念。他於1964年11月27日演講中他將演講題目取名為“一個選擇的時代”(A Time for Choosing),重新引入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廣為人知的著名用詞“命運的結合”(rendezvous with destiny)。其他演講中他稱美國為“山巔上的光輝城市”(shining city on a hill)、稱美國人為“慷慨大方、具有理想的、大膽勇敢的、正派的和誠實”的市民並且擁有“夢想英雄目標的權利”。 1986年1月28日,在得悉挑戰者號太空梭意外墜毀後,他延遲了他的新年國情咨文演說並改向全國發表關於意外的演說,在演說中他形容那些罹難的太空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這也不會是我們最後一次看到他們。因為就在今天早上,他們準備出發並且向我們揮手道別,接著‘脫離了陰沉的大地束縛’而‘觸摸了上帝的臉龐’”(在這演說中雷根引用了美國詩人John Gillespie Magee的著名詩句)。 或許是雷根的幽默,尤其是他的俏皮話,消除了他的對手的力量並使他廣受大眾喜愛。在1984年總統選戰與前副總統、民主黨候選人沃尔特·蒙代尔的電視辯論中,在討論到他的年紀時他如此妙語道:“我不會以我的年紀來作為選戰的議題。我不會以此作為政治目的,來彰顯我的對手的年幼和缺乏經驗。”談到他的職業時他開玩笑道:“政治不是什麼糟糕的職業。如果你成功了將會獲得許多獎勵,如果你可恥的失敗了那你也可以出版一本書。” 雷根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注意到他“開朗的樂觀態度”,使他比前幾任總統更受歡迎。如吉米卡特時常保持微笑,但卻是嚴肅的笑容。雷根有一次如此說道:“領導者的教訓是相同的;要辛勤的工作、了解事情的真相、樂於傾聽並了解他人、堅強的責任感和指揮感,並替你所代表的人民作出做好的決定。” 暗殺未遂 1981年3月30日,剛剛就任總統69天的雷根前往華盛頓特區的希爾頓飯店與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的代表們共進午餐並發表演說。當雷根和幕僚們走出飯店大門時,埋伏在飯店門口媒體人潮裡的精神病患欣克利,以一把點22口徑的左輪手槍朝雷根射擊了6槍,中彈的除了雷根外還有白宮新聞秘書和保鑣等3人,雷根迅速被送至附近的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進行緊急手術。 1發子彈擊中了雷根的腋下,距離心臟只有1英吋,雷根也因此得以倖免。手術進行時雷根還向醫生開玩笑道:“我希望你們都是共和黨人。”(雖然醫生並不是,但他仍回覆道“我們今天都會支持共和黨的。”)當第一夫人南希·雷根到達醫院時,雷根則以重量級拳擊冠軍傑克·登普西被擊倒時的名言向她開玩笑道:“親愛的,我忘記躲子弹了。” 1985年7月13日雷根因健康問題需接受手術,老布什期間接替了雷根的工作,成為了代總統。這是美國歷來第一個副總統暫代總統的職務。 任內重要法案 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重构法案 內閣閣員 ' 最高法院任命 雷根提名以下法官至美国最高法院: 桑德拉·戴·奧康納 – 1981 威廉·藍奎斯特 – 1986年任首席大法官(1972年任大法官) 安東尼·史格里亞– 1986 – 1987(被參議院駁回) 道格拉斯·金斯伯格– 1987(撤回) 安東尼·甘迺迪 – 1988 批評 雷根的個人魅力使他幾乎發表任何言論都能讓大眾接受,因此而獲得了“鐵氟龙總統”(意味著不沾鍋,沒有任何東西能黏住他)的綽號。他於軍售伊朗醜聞中否認他知情這項交易,但現在存於檔案庫的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的引證則顯示出雷根知情,這可能是違反了憲法的,但他帶給公眾的形象卻是“偉大、堅強的雷根冒險試著以武器來交換人質的自由”。在1985年12月雷根寫了一份秘密的總統“調查”來記載這次“以武器換人質”的計畫。雷根時代的秘密文件本來可以從2001年開始被公開,但乔治·沃克·布什總統簽署了一項法案使這些文件將繼續無限期保密,使得人們無法得知更多這方面的資訊。 自由派批評雷根強硬外交政策可能導致核子大戰的危機。批評家指出雷根忽略了在中南美洲和南非的人權問題,雷根對於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也被非裔美國人強烈批評。雖然雷根也試著結束南非種族隔離並實行自由化,但他反對向南非實行經濟上的制裁,認為那是“表面上看似有益的制裁計畫,事實上將會縮減南非政府的影響力,並讓許多南非的好人承受經濟的困境。” 爭議 雷根任內發生的幾次醜聞造成他的數名政府官員被定罪。最知名的便是軍售伊朗醜聞,秘密販賣武器給霍梅尼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政權,並將販賣所得利潤支援尼加拉瓜的反共游擊隊。10名政府官員被判決有罪,包括對國會撒謊、對稅務局撒謊等。不過,雷根在為此進行道歉後安然度過醜聞。 雷根任內也發生其他幾件醜聞;有一件牽扯到了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幕僚。一名雷根競選總統時的贊助者後來獲得雷根政府補助他對低收入住宅的建設,卻沒有詳細檢查其背景資格。而另一位競選時的贊助者,則獲得前環境保護局局長詹姆斯·瓦特協助他向政府進行借款和抵押,還獲得了遊說的報酬,六名政府官員因此被定罪。 許多其他的醜聞在雷根的八年任期中也不斷發生。雷根的助手Michael Deaver和Lyn Nofziger也因為進行遊說被判罪。 宗教信仰 雖然雷根成年後很少出席教堂,但他自幼便是一個基督徒,而且時常向基督教團體發表演說。1978年3月雷根寫了封信給一名衛理宗神職人員,這名神職人員對尼西亞信經抱持著懷疑論—並指責雷根是“主日學校層次的神學”—雷根堅定的支持尼西亞信經,並引用了克利夫·史戴普·路易斯的三難困境(Trilemma)。不過在雷根的國葬上並沒有依照他的信仰和願望來進行,而是進行了多種信仰的儀式。 退休後生活 雷根在1989年1月11日於白宮的總統辦公室經由電視轉播發表了全國性的告別演說,9天後便離開總統職位,由乔治·H·W·布什接任。在布希的就職典禮結束後,雷根回到了他位於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附近的大牧場,每天在那裡寫他的自傳、騎馬、伐木。他最後遷徙至位於加州贝莱尔的新家。在1989年的秋天,雷根應富士產經集團之邀前往日本進行兩次演說並參加幾次宴會,這9天的行程付給雷根的酬金高達两百萬美元,超過了他擔任8年總統的薪水總和。雷根偶而會代表共和黨露面,包括在1992年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了精采演說。他公開支持單項否決權(Line-item veto)、平衡預算的憲法修正案、和撤銷憲法第22號修正案——限制了總統只能連任一次的修正案。 阿茲海默症 1994年11月5日雷根宣布他被診斷出罹患阿兹海默症(但有說法認為雷根早在第二任總統任內就已出現初期症狀,如他在接受軍售伊朗醜聞的調查時曾表示記不得重要幕僚的名字)他經由手寫信件來向全國說明他的健康狀況,由於他一向樂觀的態度,他最後總結道:“我知道我正在走向我人生旅程中的黃昏。我知道對美國而言前方總是有著燦爛的黎明的。謝謝你們,我的朋友們。願上帝永遠祝福你們。”一年接著一年過去,阿兹海默症慢慢的摧毀了雷根的腦部能力,他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從此很少出現在公共場合,迫使他过着與世隔絕的生活。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但里根仍然保持着活跃的生活态度。他在自己家附近和海滩上的公园里散步,并经常打高尔夫球。直到1999年,里根还经常去附近世纪城的办公室。2000年8月,美国《新闻和世界周刊》报道出雷根病危的消息。但顽强的生命力使雷根又活了近4年。到了2003年底,雷根進入阿兹海默症的末期了。 去世和國葬 2004年6月5日下午1時,雷根於洛杉磯家中安詳辞世,死于肺炎,享耆壽93岁。他的遺體也開放讓公眾瞻仰遺容。整場國葬莊隆盛大,在世的數位美國總統和眾多外國元首都參與了這次葬禮。由於雷根在世時酷愛吉利貝利公司出產的軟心豆粒糖(Jelly Belly jelly beans),也放了一小罐在口袋中隨他下葬。 雷根是到目前為止第四長壽的美國總統,總計93歲120天,超過了约翰·亚当斯的紀錄。雷根曾經為當選時最老的(69歲)總統,惟此紀錄已於2016年被70歲的唐納·川普以及2020年78歲的喬·拜登打破。目前最長壽的美國總統是吉米·卡特。 健康状况 里根是最年长的总统参选人之一,所以被一些人认为在医学上不适合担任该职位。他一直在与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作斗争。里根经历了尿路感染,切除了前列腺结石,并患上了颞下颌关节病和关节炎。1987年,他接受了前列腺癌和皮肤癌的手术。除此之外,里根还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影響 支持率 盖洛普民意测验做了一次誰是最受歡迎的美國總統的調查。朗奴·雷根得到最高的87%支持,接下來依序是约翰·肯尼迪、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雷根在接下來每年的許多民調測驗中繼續被選為是最好的美國總統之一。 認可度比率 依據ABC新聞 依照日期: 雷根的暱稱 雷根常常被稱為“Gipper”,來自於他在Knute Rockne, All American一片中飾演的George Gipp角色,通常伴隨著名的口號“去替Gipper贏一球!”。年輕時雷根還曾被父親暱稱為“Dutch”。身為總統時,雷根的支持者將他譽為“伟大的溝通者”或者最近的“偉大的解放者”—述及他的政策導致了共產主義的垮台和冷戰的結束。他的保鑣們給他的代號則是“Rawhide”。他也被戲稱為“鐵弗龍總統”,意味著他就像不沾鍋一樣,總統任內政治醜聞不少卻沒有任何醜聞能黏住他。 榮譽與紀念 在1995年由Littleton硬幣公司針對2,307名硬幣收藏者的民意調查中,雷根是最受期待被鑄於美國硬幣上的人物。 在1988年2月6日,華盛頓國際機場重新命名為朗奴·列根華盛頓國家機場。 2003年,以其為名的隆納·雷根號航空母艦正式服役,这是美国首次以在世总统的名字来命名航母,可是當時瀕臨阿兹海默症末期的雷根总统本人已无法知道这一切了。其他許多高速公路、學校和組織也都以雷根為名。在2005年雷根又獲得兩項榮譽: 在5月14日,有线电视新闻网和時代雜誌將他譽為“最迷人的人物” 在6月26日,在一場由美国在线和探索頻道發起的測驗節目中,雷根被選為“最偉大的美國人”。 在2002年,國會授權將雷根位於伊利诺伊州迪克森的老家作為歷史場所保存。 美国勋章奖章 杰出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 外国勋章奖章 巴斯爵级大十字勋章(英国,1989年) 大勋位菊花大绶章(日本,1989年) 一等白狮勋章(捷克,1999年) 獲獎 美國影視演員協會的終身“黃金”會員 在1987年,雷根與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簽署了《中程飛彈條約》,減少美蘇核子武器數量,結束冷戰,因此獲得世界和平獎的最高榮譽獎。 硬幣面像 許多主張重新設計硬幣的人希望將雷根圖像鑄於美元一角硬幣上,以取代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當初是為了紀念羅斯福創建出生缺陷基金會March of Dimes)。2003年國會中的共和黨員對此提案,但在南希·雷根拒絕之後便撤回了案子。有一段時間支持者希望將他鑄於一美分硬幣上,但美分硬幣將在2005年重新設計且將會永遠使用亚伯拉罕·林肯的圖像。一角硬幣尚未重新設計,而且也尚未有計畫要重新設計,因此還沒有完全排除這個可能。支持者也希望將雷根置於10美元鈔票或20美元鈔票上。20美元鈔票已經重新設計,而且也沒有計畫要更換先前使用的總統。10美元鈔票的設計則在2006年3月2日釋出,將繼續使用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圖像。雷根已於2016年出現於1美元硬幣上。 雷根的紀錄影片 Altered Statesman - Ronald Reagan(台灣中譯:「變樣的政治家:美國總統雷根」,一部以健康史的角度分析雷根執政危機的紀錄片,探索頻道,2005年) "True Grit"(2005年) Ronald Reagan - An American President(雷根圖書館發布的正式影片,2005年1月25日) Great Speeches(2004年10月19日) Stand Up Reagan(2004年9月7日) NBC News Presents - Ronald Reagan(2004年8月10日) ABC News Presents - An American Legend(2004年7月13日) Ronald Reagan - His Life and Legacy(2004年6月22日) Ronald Reagan - His Life and Times(2004年5月11日) Ronald Reagan - A Legacy Remembered(歷史頻道,2002年) Ronald Reagan -
任內重要法案 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重构法案 內閣閣員 ' 最高法院任命 雷根提名以下法官至美国最高法院: 桑德拉·戴·奧康納 – 1981 威廉·藍奎斯特 – 1986年任首席大法官(1972年任大法官) 安東尼·史格里亞– 1986 – 1987(被參議院駁回) 道格拉斯·金斯伯格– 1987(撤回) 安東尼·甘迺迪 – 1988 批評 雷根的個人魅力使他幾乎發表任何言論都能讓大眾接受,因此而獲得了“鐵氟龙總統”(意味著不沾鍋,沒有任何東西能黏住他)的綽號。他於軍售伊朗醜聞中否認他知情這項交易,但現在存於檔案庫的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的引證則顯示出雷根知情,這可能是違反了憲法的,但他帶給公眾的形象卻是“偉大、堅強的雷根冒險試著以武器來交換人質的自由”。在1985年12月雷根寫了一份秘密的總統“調查”來記載這次“以武器換人質”的計畫。雷根時代的秘密文件本來可以從2001年開始被公開,但乔治·沃克·布什總統簽署了一項法案使這些文件將繼續無限期保密,使得人們無法得知更多這方面的資訊。 自由派批評雷根強硬外交政策可能導致核子大戰的危機。批評家指出雷根忽略了在中南美洲和南非的人權問題,雷根對於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也被非裔美國人強烈批評。雖然雷根也試著結束南非種族隔離並實行自由化,但他反對向南非實行經濟上的制裁,認為那是“表面上看似有益的制裁計畫,事實上將會縮減南非政府的影響力,並讓許多南非的好人承受經濟的困境。” 爭議 雷根任內發生的幾次醜聞造成他的數名政府官員被定罪。最知名的便是軍售伊朗醜聞,秘密販賣武器給霍梅尼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政權,並將販賣所得利潤支援尼加拉瓜的反共游擊隊。10名政府官員被判決有罪,包括對國會撒謊、對稅務局撒謊等。不過,雷根在為此進行道歉後安然度過醜聞。 雷根任內也發生其他幾件醜聞;有一件牽扯到了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幕僚。一名雷根競選總統時的贊助者後來獲得雷根政府補助他對低收入住宅的建設,卻沒有詳細檢查其背景資格。而另一位競選時的贊助者,則獲得前環境保護局局長詹姆斯·瓦特協助他向政府進行借款和抵押,還獲得了遊說的報酬,六名政府官員因此被定罪。 許多其他的醜聞在雷根的八年任期中也不斷發生。雷根的助手Michael Deaver和Lyn Nofziger也因為進行遊說被判罪。 宗教信仰 雖然雷根成年後很少出席教堂,但他自幼便是一個基督徒,而且時常向基督教團體發表演說。1978年3月雷根寫了封信給一名衛理宗神職人員,這名神職人員對尼西亞信經抱持著懷疑論—並指責雷根是“主日學校層次的神學”—雷根堅定的支持尼西亞信經,並引用了克利夫·史戴普·路易斯的三難困境(Trilemma)。不過在雷根的國葬上並沒有依照他的信仰和願望來進行,而是進行了多種信仰的儀式。 退休後生活 雷根在1989年1月11日於白宮的總統辦公室經由電視轉播發表了全國性的告別演說,9天後便離開總統職位,由乔治·H·W·布什接任。在布希的就職典禮結束後,雷根回到了他位於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附近的大牧場,每天在那裡寫他的自傳、騎馬、伐木。他最後遷徙至位於加州贝莱尔的新家。在1989年的秋天,雷根應富士產經集團之邀前往日本進行兩次演說並參加幾次宴會,這9天的行程付給雷根的酬金高達两百萬美元,超過了他擔任8年總統的薪水總和。雷根偶而會代表共和黨露面,包括在1992年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了精采演說。他公開支持單項否決權(Line-item veto)、平衡預算的憲法修正案、和撤銷憲法第22號修正案——限制了總統只能連任一次的修正案。 阿茲海默症 1994年11月5日雷根宣布他被診斷出罹患阿兹海默症(但有說法認為雷根早在第二任總統任內就已出現初期症狀,如他在接受軍售伊朗醜聞的調查時曾表示記不得重要幕僚的名字)他經由手寫信件來向全國說明他的健康狀況,由於他一向樂觀的態度,他最後總結道:“我知道我正在走向我人生旅程中的黃昏。我知道對美國而言前方總是有著燦爛的黎明的。謝謝你們,我的朋友們。願上帝永遠祝福你們。”一年接著一年過去,阿兹海默症慢慢的摧毀了雷根的腦部能力,他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從此很少出現在公共場合,迫使他过着與世隔絕的生活。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但里根仍然保持着活跃的生活态度。他在自己家附近和海滩上的公园里散步,并经常打高尔夫球。直到1999年,里根还经常去附近世纪城的办公室。2000年8月,美国《新闻和世界周刊》报道出雷根病危的消息。但顽强的生命力使雷根又活了近4年。到了2003年底,雷根進入阿兹海默症的末期了。 去世和國葬 2004年6月5日下午1時,雷根於洛杉磯家中安詳辞世,死于肺炎,享耆壽93岁。他的遺體也開放讓公眾瞻仰遺容。整場國葬莊隆盛大,在世的數位美國總統和眾多外國元首都參與了這次葬禮。由於雷根在世時酷愛吉利貝利公司出產的軟心豆粒糖(Jelly Belly jelly beans),也放了一小罐在口袋中隨他下葬。 雷根是到目前為止第四長壽的美國總統,總計93歲120天,超過了约翰·亚当斯的紀錄。雷根曾經為當選時最老的(69歲)總統,惟此紀錄已於2016年被70歲的唐納·川普以及2020年78歲的喬·拜登打破。目前最長壽的美國總統是吉米·卡特。 健康状况 里根是最年长的总统参选人之一,所以被一些人认为在医学上不适合担任该职位。他一直在与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作斗争。里根经历了尿路感染,切除了前列腺结石,并患上了颞下颌关节病和关节炎。1987年,他接受了前列腺癌和皮肤癌的手术。除此之外,里根还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影響 支持率 盖洛普民意测验做了一次誰是最受歡迎的美國總統的調查。朗奴·雷根得到最高的87%支持,接下來依序是约翰·肯尼迪、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雷根在接下來每年的許多民調測驗中繼續被選為是最好的美國總統之一。 認可度比率 依據ABC新聞 依照日期: 雷根的暱稱 雷根常常被稱為“Gipper”,來自於他在Knute Rockne, All American一片中飾演的George Gipp角色,通常伴隨著名的口號“去替Gipper贏一球!”。年輕時雷根還曾被父親暱稱為“Dutch”。身為總統時,雷根的支持者將他譽為“伟大的溝通者”或者最近的“偉大的解放者”—述及他的政策導致了共產主義的垮台和冷戰的結束。他的保鑣們給他的代號則是“Rawhide”。他也被戲稱為“鐵弗龍總統”,意味著他就像不沾鍋一樣,總統任內政治醜聞不少卻沒有任何醜聞能黏住他。 榮譽與紀念 在1995年由Littleton硬幣公司針對2,307名硬幣收藏者的民意調查中,雷根是最受期待被鑄於美國硬幣上的人物。 在1988年2月6日,華盛頓國際機場重新命名為朗奴·列根華盛頓國家機場。 2003年,以其為名的隆納·雷根號航空母艦正式服役,这是美国首次以在世总统的名字来命名航母,可是當時瀕臨阿兹海默症末期的雷根总统本人已无法知道这一切了。其他許多高速公路、學校和組織也都以雷根為名。在2005年雷根又獲得兩項榮譽: 在5月14日,有线电视新闻网和時代雜誌將他譽為“最迷人的人物” 在6月26日,在一場由美国在线和探索頻道發起的測驗節目中,雷根被選為“最偉大的美國人”。 在2002年,國會授權將雷根位於伊利诺伊州迪克森的老家作為歷史場所保存。 美国勋章奖章 杰出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 外国勋章奖章 巴斯爵级大十字勋章(英国,1989年) 大勋位菊花大绶章(日本,1989年) 一等白狮勋章(捷克,1999年) 獲獎 美國影視演員協會的終身“黃金”會員 在1987年,雷根與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簽署了《中程飛彈條約》,減少美蘇核子武器數量,結束冷戰,因此獲得世界和平獎的最高榮譽獎。 硬幣面像 許多主張重新設計硬幣的人希望將雷根圖像鑄於美元一角硬幣上,以取代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當初是為了紀念羅斯福創建出生缺陷基金會March of Dimes)。2003年國會中的共和黨員對此提案,但在南希·雷根拒絕之後便撤回了案子。有一段時間支持者希望將他鑄於一美分硬幣上,但美分硬幣將在2005年重新設計且將會永遠使用亚伯拉罕·林肯的圖像。一角硬幣尚未重新設計,而且也尚未有計畫要重新設計,因此還沒有完全排除這個可能。支持者也希望將雷根置於10美元鈔票或20美元鈔票上。20美元鈔票已經重新設計,而且也沒有計畫要更換先前使用的總統。10美元鈔票的設計則在2006年3月2日釋出,將繼續使用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圖像。雷根已於2016年出現於1美元硬幣上。 雷根的紀錄影片 Altered Statesman - Ronald Reagan(台灣中譯:「變樣的政治家:美國總統雷根」,一部以健康史的角度分析雷根執政危機的紀錄片,探索頻道,2005年) "True Grit"(2005年) Ronald Reagan - An American President(雷根圖書館發布的正式影片,2005年1月25日) Great Speeches(2004年10月19日) Stand Up Reagan(2004年9月7日) NBC News Presents - Ronald Reagan(2004年8月10日) ABC News Presents - An American Legend(2004年7月13日) Ronald Reagan - His Life and Legacy(2004年6月22日) Ronald Reagan - His Life and Times(2004年5月11日) Ronald Reagan - A Legacy Remembered(歷史頻道,2002年) Ronald Reagan - The Great Communicator(2002年) Salute to Reagan - A President's Greatest Moments(2001年) American Experience - Reagan(1998年) Tribute to Ronald Reagan(1996年) The Reagan Legacy''(探索頻道,1996年) 著作 《里根自传——一个美国人的生活》1990,中文版1991东方出版社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第二手資料 Arnson Cynthia J. Crossroads: Congress,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and Central America Pantheon, 1989. Andrew E. Busch; "Ronald Reagan and the Defeat of the Soviet Empire" in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7. Issue: 3. 1997. pp 451+. Berman, Larry, ed. Looking Back on the Reagan Presidency (1990),essays by academics Brownlee, W. Elliot and Hugh Davis Graham, eds. The Reagan Presidency: Pragmatic Conservatism and Its Legacies (2003) Campagna; Anthony S. The Economy in the Reagan Years: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Greenwood Press. 1994 Cannon, Lou. President Reagan: The Role of a Lifetime Public Affairs. ISBN 1-891620-91-6 (2nd ed 2000) detailed biography Cannon, Lou. Governor Reagan: His Rise to Power Public Affairs. ISBN 1-58648-030-8, detailed biography Cannon, Lou. Ronald Reagan: The Presidential Portfolio. Public Affairs. ISBN 1-891620-84-3 Collins, Chuck, Felice Yeskel, and United for a Fair Economy. "Economic Apartheid in America: A Primer on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Insecurity." (2000). on tax policies. Dallek, Matthew. The Right Moment: Ronald Reagan's First Victory and the Decisive Turning Point in American Politics. (2004). Study of 1966 election as governor. Denton Jr., Robert E. Primetime Presidency of Ronald Reagan: The Era of the Television Presidency (1988) Draper Theodore. A Very Thin Line: The Iran-Contra Affairs Hill and Wang, 1991. D'Souza, Dinesh. Ronald Reagan: How An Ordinary Man Became An Extraordinary Leader. (1999). ISBN 0-684-84823-6 Ehrman, John. The Eighties: America in the Age of Reagan. (2005) Ferguson Thomas, and Joel Rogers, Right Turn: The Decline of the Democrats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litics 1986. Fitzgerald, Frances. Way Out There in the Blue: Reagan, Star War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political history of S.D.I. (2000). ISBN 0-684-84416-8. Germond, Jack W. and Jules Witcover. Blue Smoke & Mirrors: How Reagan Won & Why Carter Lost the Election of 1980. 1981. Detailed journalism. Greenstein Fred I. ed. The Reagan Presidency: An Early Assessment 1983 by political scientists Greffenius, Steven. The Last Jeffersonian: Ronald Reagan's Dreams of America. June, July, & August Books. 2002. Haftendorn, Helga and Jakob Schissler, eds.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Strength? Berlin: Walter de Guyer, 1988. by European scholars Hertsgaard Mark. On Bended Knee: The Press and the Reagan Presidency 1988. criticizes the press Haynes Johnson. Sleepwalking through History: America in the Reagan Years (1991) Jones, Charles O. ed. The
第八女,同琰(1911年-1928年),18歲時死於車禍。 四房,市岡鶴子(?-1927年),昵稱「鶴姬」,日本人,和三房何旃理情同姐妹。在康有為猝死後自殺。 女(未排行),凌子(1925年-?),生於日本,在市岡鶴子自殺後則隱姓埋名不知所終。 五房,廖定征 第九女,同令(1915年-1927年),12歲時死於肺炎。 六房,張光(1900年-1943年),小名「阿翠」。 第十女,靜谷(1927年-2012年),養女,張光兄弟之女。 後代 澳大利亞籍羽毛球運動員格罗娅·萨莫维尔自称是康有為的玄外孫女,中文名康荣雅。在2012年優霸盃舉辦期間曾向媒體自称是康有為的後人,她的父親據稱是康有為長女康同薇的孫子,在六歲時跟随家人从广州移民至澳大利亚,并在澳大利亚娶妻生女,但是她並未透漏其父名諱。父親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只能从历史书和妈妈的讲述中了解到自己身世背景。 影视形象 康有為曾多次出現在描寫清末歷史的电影和电视劇中,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948年,永華影業公司製作,朱石麟導演拍攝的黑白電影《清宮秘史》由演員徐立飾演康有為。 1995年,TVB電視台製播的電視劇《南拳北腿》,由演員王偉飾演康有為。 1998年,北京電視台製播,許同均導演的電視劇《戊戌風云》,由演員修宗迪飾演康有為。 200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製播,張黎導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由演員孫寧飾演康有為。 2004年,廣東電視台製播,張中一、楊放導演的電視劇《风流才子翻转天》(又名《少年康有為》、《衝天小子康南海》),由演員鄧超飾演康有為。 2010年,導演陳耀成拍攝的紀錄片《大同:康有為在瑞典》,片中夾雜了舞台劇片段以描寫康有為,由演員廖啟智飾演康有為。 2011年,由導演韓三平、黃建新拍攝,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建黨偉業》,由劉勁飾演康有為。 延伸阅读 註解 参考文献 書籍 趙爾巽等《清史稿》 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康南海自訂年譜》. 1992年9月第1版. 王明德《百年家族—康有為》,臺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ISBN 957-0411-38-4 研究書目 康南海著 ; 中村不折, 井土靈山同譯:《六朝书道论 》(东京:二松堂书店,1914)《六朝书道论》是日译书名,原名即是《广艺舟双楫》。 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汪榮祖:《康有為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 汪榮祖:〈「吾學卅歲已成」:康有為早年思想析論 〉。 汪榮祖:〈康有為章炳麟合論 〉。 汪榮祖:〈打開洪水的閘門──康有為戊戌變法的學術基礎及其影響 〉。 汪荣祖:〈也论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 〉。 汪榮祖:〈翻案與修正之辨:再論康有為與戊戌變法答黃彰健先生 〉。 羅久蓉:〈康有為的歷史觀及其對時局與傳統的看法 〉。 吳展良:〈晚清的「生元思想」及其非啟蒙傾向──以康有為與譚嗣同為中心 〉。 村田雄二郎:〈康有为的日本研究及其特点 〉。 《康有为评传》. 马洪林著.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康有为传. 纪能文,罗思东著.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年. 《康有为传》. 童强著.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文化巨人丛书.近代卷) 《康有为》. 许殿才编著.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康有为》. 何金彝,马洪林著.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大儒列传) 《康有为》. 西羽著.--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年.
疑似斂財 康有為流亡外地時,販賣九龍紋銀幣(「九洋」)向華僑募款,自稱是光緒帝託付。 不實宣傳 康有為誇大自己與翁同龢等大員之關係,詆毀榮祿等人,許多編造均已被史家考證,完全不合情理。 光緒衣帶詔本交付楊銳,指定楊銳與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商議。後遭康有為偽造竄改,矯詔令袁世凱兵變,釀成血腥政變。 嚴復評論康有為與梁啟超流亡海外後,在海外虛張聲勢的政治宣傳:輕舉妄動,慮事不周,上負其君,下累其友。 嚴復評論康有為:魯莽割裂、輕易猖狂,馴至幽其君,殺其友,己則逍遙海外,還巧立名目以斂財欺人,恬然不以為恥。 谋害孙文 1905年10月20日,康有为密令刺杀孙文,直称:“宁我事不成,不欲令彼事成也。”“窮我财力,必除之。如不在纽,则跟踪追剿,务以必除为主,皇上与我乃得安。” 著作 以下著作因其中有些写作时间尚在争议,故一律不注时间,只列主要著作名称。单篇文章除重要者外一律不列。 教学通义 民功篇 康子内外篇 毛诗礼征 实理公法全书 长兴学记 新学伪经考 广艺舟双楫(又名《书镜》) 桂学答问 南海康先生口说(又名《万木草堂口说》) 春秋董氏学 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 孔子改制考 日本书目志 日本变政考 列国政要比较表 波兰分灭记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 康南海官制议 欧洲十一国游记 物质救国论 金主币救国论 中华救国论 理财救国论 南海先生诗集 万木草堂藏画目 共和平议 大同书 康南海诸天讲(又名《诸天书》、《天游庐讲学记》) 戊戌奏稿 孟子微 礼运注 中庸注 论语注 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 电通 全集 萬木草堂叢書 演孔丛书 康有为诗文选 汤志钧选编,康有为政论集 蒋贵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台北:宏业书局,1976年 蒋贵麟編,萬木草堂遺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蔣貴麟編,萬木堂遺稿外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續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樓宇烈編,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北京:中华书局 康有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康有为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家庭 康有为有六房妻妾和十五個子女。 大房,張雲珠(1855年-1922年),字「妙華」。 第一女,同薇(1879年-1974年),字「文僩」,號「薇君」。 第二女,同璧(1881年-1969年),字「文佩」,號「華鬘」。 第三女,同結(1884年-1884年),數日殤。 第四女,同完(1885年-1885年),數月殤。 第一子,同國(1890年-?),殤。 第五女,同荷,養女,康有溥之女。 二房,梁隨覺(1880年-1969年) 第二子,同吉(1902年-1902年),生於印度,未滿月殤。 第六女,同復(1903年-1979年),生於澳門。 第七女,同環(1906年-?),生於瑞典。 第三子,同籛(1908年-1961年) 三房,何旃理(1891年-1915年),字「金蘭」。 第四子,同凝(1909年-1978年) 第八女,同琰(1911年-1928年),18歲時死於車禍。 四房,市岡鶴子(?-1927年),昵稱「鶴姬」,日本人,和三房何旃理情同姐妹。在康有為猝死後自殺。 女(未排行),凌子(1925年-?),生於日本,在市岡鶴子自殺後則隱姓埋名不知所終。 五房,廖定征 第九女,同令(1915年-1927年),12歲時死於肺炎。 六房,張光(1900年-1943年),小名「阿翠」。 第十女,靜谷(1927年-2012年),養女,張光兄弟之女。 後代 澳大利亞籍羽毛球運動員格罗娅·萨莫维尔自称是康有為的玄外孫女,中文名康荣雅。在2012年優霸盃舉辦期間曾向媒體自称是康有為的後人,她的父親據稱是康有為長女康同薇的孫子,在六歲時跟随家人从广州移民至澳大利亚,并在澳大利亚娶妻生女,但是她並未透漏其父名諱。父親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只能从历史书和妈妈的讲述中了解到自己身世背景。 影视形象 康有為曾多次出現在描寫清末歷史的电影和电视劇中,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948年,永華影業公司製作,朱石麟導演拍攝的黑白電影《清宮秘史》由演員徐立飾演康有為。 1995年,TVB電視台製播的電視劇《南拳北腿》,由演員王偉飾演康有為。 1998年,北京電視台製播,許同均導演的電視劇《戊戌風云》,由演員修宗迪飾演康有為。 200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製播,張黎導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由演員孫寧飾演康有為。 2004年,廣東電視台製播,張中一、楊放導演的電視劇《风流才子翻转天》(又名《少年康有為》、《衝天小子康南海》),由演員鄧超飾演康有為。 2010年,導演陳耀成拍攝的紀錄片《大同:康有為在瑞典》,片中夾雜了舞台劇片段以描寫康有為,由演員廖啟智飾演康有為。 2011年,由導演韓三平、黃建新拍攝,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建黨偉業》,由劉勁飾演康有為。 延伸阅读 註解 参考文献 書籍
著作 Fürstenberg, Friedrich: "Knowledge and Action. Lazarsfeld´s 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 in: Paul Larzarsfeld (1901-1976). La sociologie de Vienne à New York (eds. Jacques Lautman & Bernard-Pierre Lécuyer); Paris-Montréal (Qc.): Ed. L´ Harmattan, 423-432; online-Version: Allerbeck, Klaus: "Paul F. Lazarsfeld", in: Kaesler, D. (Hrsg.) Klassiker der Soziologie 2. (4. Aufl.); München 2003; Beck'sche Reihe: S. 7 - 23 美国社会学家 美国数学家 猶太科學家
Europe and America, 1930-1960_, ed. Donald Fleming and Bernard Bailyn 270-337.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Fürstenberg, Friedrich, "Knowledge and Action. Lazarsfeld´s 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 in: Paul Larzarsfeld (1901-1976). La sociologie de Vienne à New York (eds. Jacques Lautman & Bernard-Pierre Lécuyer); Paris-Montréal (Qc.): Ed. L´ Harmattan, 423-432; online-Version: 著作 Fürstenberg, Friedrich: "Knowledge and Action. Lazarsfeld´s 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 in: Paul Larzarsfeld (1901-1976). La sociologie de Vienne à New York (eds. Jacques Lautman & Bernard-Pierre Lécuyer); Paris-Montréal (Qc.): Ed. L´ Harmattan, 423-432; online-Version:
(九)管理部属院校,组织职工教育,进行全员培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 (十)负责领导部属企业事业单位科研、生产、基建、人事、劳动、财务、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十一)负责航天工业队伍的建设工作,直接领导所属在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有关省、市、自治区加强对京外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干部管理权限,任命、调配干部,并主动与有关省、市、自治区会商。 组织机构 1965年1月,第七机械工业部内设办公厅、计划司、科研局、教育局、生产司、技术安全司、财务司、劳动工资司、行政司、基本建设局、物资局和政治部、中监委派驻监察组。 1973年,第七机械工业部内设政治部、办公厅、综合计划局、科研生产局、技术局、物资局、基建局、行政局。 1982年7月,航天工业部内设办公厅、行政司、综合计划司、财务司、劳动工资司、教育司、外事司、质量技术司、民品司、基本建设局、物资局、科研生产局、预研局、老干部管理局。 历任負責人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钱学森 刘亚楼 王秉璋 第七機械工業部部长 王秉璋 韦统泰(1970年4月,由昆明军区副司令员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七机部军管会主任,七机部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九一三事件后被解职。) 汪洋(初为革委会主任,后改为部长) 宋任穷 郑天翔 航天工業部部长 张钧 李绪鄂 航天工業总公司总经理 刘纪原 王礼恒 张庆伟
1982年5月,国务院批准新设立的航天工业部主要任务和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的方针、政策、指示,研究拟订发展导弹、航天器工业的具体方针、政策和行政法规,并检查执行情况。 (二)负责拟订航天工业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组织航天器系统的应用工程技术和专业基础技术的预先研究。 (四)组织航天器系统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参与国家对航天器系统的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工作。 (五)编制本部门民品生产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和协调民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和销售。 (六)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家投资的及自筹资金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七)统一管理和组织航天工业的对外技术合作和交流;组织航天工业新技术的引进和专用设备、特殊原材料、元器件的进VI;组织本部门军品及经划定的经营范围内的民品的出口。 (八)统一管理航天工业的技术档案、情报资料、计量、标准化工作,以及成果鉴定与推广和发明奖励等工作。 (九)管理部属院校,组织职工教育,进行全员培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 (十)负责领导部属企业事业单位科研、生产、基建、人事、劳动、财务、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十一)负责航天工业队伍的建设工作,直接领导所属在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有关省、市、自治区加强对京外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干部管理权限,任命、调配干部,并主动与有关省、市、自治区会商。 组织机构 1965年1月,第七机械工业部内设办公厅、计划司、科研局、教育局、生产司、技术安全司、财务司、劳动工资司、行政司、基本建设局、物资局和政治部、中监委派驻监察组。 1973年,第七机械工业部内设政治部、办公厅、综合计划局、科研生产局、技术局、物资局、基建局、行政局。 1982年7月,航天工业部内设办公厅、行政司、综合计划司、财务司、劳动工资司、教育司、外事司、质量技术司、民品司、基本建设局、物资局、科研生产局、预研局、老干部管理局。 历任負責人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钱学森
运价收入稽查处 运营财务处 基建财务处 国有资本监管处 科学技术司 综合处 装备技术处 运输电务处 基础技术处 技术监督处 人事司(政治部组织部) 综合处 干部处 机关处 技培处 人才办 组织处 监督处 劳动和卫生司 编制处 综合处 劳动组织处 劳动工资处 医政处 防疫处 建设管理司 综合处 工程管理处 建设管理处 技术标准处 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综合经济处 交流合作处 联运铁组处 安全监察司 综合处 行车安全处 劳动安全处 驻各地区特派员办事处 运输局(运输指挥中心) 综合部 装备部 基础部 调度部 营运部 车辆部 运力资源策划部 传运处 审计中心 运输审计处 综合处 基建审计处 工业事业审计处 中共铁道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驻铁道部监察局(合署办公) 办公室 案件检查室 案件审理室 执法监察室 路风监察室 全国铁道团委 宣传部 直属机关党委 直属机关工会 办公室 组织部 宣传部 直属机关纪委 离退休干部局 办公室 组织宣传处 生活保健处 政策指导处 老协秘书处 活动中心 委托管理处 老干部服务处 老年大学 各工作站 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
劳动安全处 驻各地区特派员办事处 运输局(运输指挥中心) 综合部 装备部 基础部 调度部 营运部 车辆部 运力资源策划部 传运处 审计中心 运输审计处 综合处 基建审计处 工业事业审计处 中共铁道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驻铁道部监察局(合署办公) 办公室 案件检查室 案件审理室 执法监察室 路风监察室 全国铁道团委 宣传部 直属机关党委 直属机关工会 办公室 组织部 宣传部 直属机关纪委 离退休干部局 办公室 组织宣传处 生活保健处 政策指导处 老协秘书处 活动中心 委托管理处 老干部服务处 老年大学 各工作站 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 生产宣传部 体育部 组织部 办公室 保障和女工工作部 财务部 历史上存在过的主要内设机构 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1950年3月成立。1958年合并为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 铁道部设计总局:1950年3月成立。1958年合并为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 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1958年成立。1989年7月1日组建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3年5月起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7年9月,整体重组创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1958年铁道部机车车辆工厂管理总局-->1966年改组为铁道部工厂总局-->1975年铁道部工业局-->1978年1月1日铁道部工业总局-->1986年2月7日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1989年9月1日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 直属企业单位 铁路局、直属铁路公司 撤消前,铁道部直属的铁路局和铁路公司共有18个,以下按中国铁路系统的传统排序: 哈尔滨铁路局 沈阳铁路局 北京铁路局 太原铁路局 呼和浩特铁路局 郑州铁路局 武汉铁路局 西安铁路局 济南铁路局 上海铁路局 南昌铁路局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 南宁铁路局
组成人员 政务院总理、副总理、政务委员和秘书长(1949年至1954年) 总理 周恩来(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 副总理 初任命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任命); 后任命副总理:邓小平(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通过任命)。 政务委员 初任命政务委员共15人:谭平山、谢觉哉、罗瑞卿、薄一波、曾山、滕代远、章伯钧、李立三、马叙伦、陈劭先、王昆仑、罗隆基、章乃器、邵力子、黄绍竑(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任命); 后任命政务委员:李富春(1950年4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任命)。 秘书长 李维汉(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次会议通过任命); 习仲勋(1953年9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任命,同时免去李维汉秘书长职务)。 副秘书长 齐燕铭 许广平(女) 郭春涛(50年8月病逝) 孙起孟 辛志超 屈武(50年9月任) 陶希晋(50年9月任) 张唯一(50年9月任) 廖鲁言(52年8月任) 孙志远(52年11月任) 机构设置 组成部门 (据《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十八条、第二十二条)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1952年8月撤销) 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1950年9月设立) 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1950年9月设立,1952年4月撤销) 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1952年4月设立,1952年11月改为中央人民政府华北行政委员会) 中央气象局(1953年8月设立) 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 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 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 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 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等8部划归国家计委领导。) 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 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1952年9月撤销)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 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 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 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1950年12月撤销) 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 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 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 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 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 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1953年1月撤销) 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1952年8月设立) 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1952年8月设立) 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1952年8月设立)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1952年8月设立) 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1952年8月设立) 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1952年8月设立) 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1952年11月设立)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 中国科学院 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1952年8月撤销) 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 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1952年11月设立) 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1952年11月设立) 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1952年11月设立) 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 政务院机关 (据《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第二十条及其他文件规定) 政务院秘书厅 政务院参事室 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政务院人事局(1950年9月部门并入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 政务院专家工作组(1953年8月成立) 政务院专家工作办公室(1953年8月成立) 政务院专家招待事务管理局(1953年8月成立) 政务院其他机构
机械装备处 电子家电处 质量司 综合管理处 军机质量监督处 民机质量监督处 星箭质量监督处 战术导弹质量监督处 标准计量处 民用飞机系统工程司 综合技术处 干线飞机处 通用飞机处 支线飞机货机处 技贸处 军用飞机系统工程司 综合处 轰炸机处 十号工程处 歼八处 歼七、强五处 导弹、无人机处 财务司 综合处 企业财务一处 企业财务二处 科研财务处 事业财务处 科研事业财务处 外事财务处 价格处 价格检查办 建设司 基建计划财务一处 基建计划财务二处 基建管理一处 基建管理二处 环境保护办公室 人事劳动司 综合处 计划调配处 企事业领导干部处 工资福利处 事业人事处 劳动组织处 机关人事处 专业技术干部处 集体经济处 国际合作司 综合处 航空科技处 航天科技处 人才交流处 对外经济联络处 教育司 综合处 院校处
航天固定资产投资处 专业技术发展处 对外经济贸易处 信息统计处 综合处 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 机电设备出口审查办公室 科学技术司 航空预研发展处 航空综合技术处 电子预研处 航天工艺材料机械预研处 航天综合技术处 生产调度司 生产技术处 航空产品处 机动节能处 安全技术处 民品司 综合计划处 交通能源处 机械装备处 电子家电处 质量司 综合管理处 军机质量监督处 民机质量监督处 星箭质量监督处 战术导弹质量监督处 标准计量处 民用飞机系统工程司 综合技术处 干线飞机处 通用飞机处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与交通运输部应急办公室合署办公。) 直属事业单位 直属高等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 直属企业单位 历任领导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事故 中華人民共和国铁路事故列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事故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國船難列表 部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 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
直属高等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 直属企业单位 历任领导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事故 中華人民共和国铁路事故列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事故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國船難列表 部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 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中国海警局 中国邮政、国家邮政局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安部铁路公安局 |- |- China, PR Transport 交通機構
机构设置 部机关内设机构 办公厅(办公室、部长办公室、新闻处、综合处、文书处、档案处、信访处、保密办公室) 政策法规司(综合处、法规处、体制改革处、台湾事务处、复议应诉处) 人事司(综合处、考核任免处、编制调配处、专业人事处、机关人事处) 劳动工资司(综合处、劳动组织处、工资处、劳动保险处) 安全保卫司(综合处、一处、二处、三处) 行政司(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基本建设处、综合管理处、疗休卫生处、房屋资产处、接待处) 教育司(综合处、学校教育处、职工教育处、思想教育处) 通信司(综合处、电信处、邮政处) 计划司(综合计划处、规划处、引进计划处、统计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处) 经营财务司(综合处、经营处、资金资产管理处、基建事业财务处、会计处) 科学技术司(综合处、计划处、标准处、成果专利处、国际合作司) 基本建设司(综合处、设计施工管理处、工程监理处、抗震环保办公室) 外事司(综合办公室、国际关系处、国际邮政组织处、国际电信组织处、经济技术合作处) 邮政总局(办公室、视察室、经营处、国内业务处、国际业务处、机要通信处、技术处、邮票处) 电信总局(综合办公室、经营处、计划工程处、国内通信处、国际通信处、机要电信处、农村电话处、移动通信处、无线电管理处、有线设备维护处、无线设备维护处、交换设备维护处、战备办公室) 历任部长
部机关内设机构 办公厅(办公室、部长办公室、新闻处、综合处、文书处、档案处、信访处、保密办公室) 政策法规司(综合处、法规处、体制改革处、台湾事务处、复议应诉处) 人事司(综合处、考核任免处、编制调配处、专业人事处、机关人事处) 劳动工资司(综合处、劳动组织处、工资处、劳动保险处) 安全保卫司(综合处、一处、二处、三处) 行政司(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基本建设处、综合管理处、疗休卫生处、房屋资产处、接待处) 教育司(综合处、学校教育处、职工教育处、思想教育处) 通信司(综合处、电信处、邮政处) 计划司(综合计划处、规划处、引进计划处、统计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处) 经营财务司(综合处、经营处、资金资产管理处、基建事业财务处、会计处) 科学技术司(综合处、计划处、标准处、成果专利处、国际合作司) 基本建设司(综合处、设计施工管理处、工程监理处、抗震环保办公室) 外事司(综合办公室、国际关系处、国际邮政组织处、国际电信组织处、经济技术合作处) 邮政总局(办公室、视察室、经营处、国内业务处、国际业务处、机要通信处、技术处、邮票处) 电信总局(综合办公室、经营处、计划工程处、国内通信处、国际通信处、机要电信处、农村电话处、移动通信处、无线电管理处、有线设备维护处、无线设备维护处、交换设备维护处、战备办公室) 历任部长 朱學範
1965年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轻工业部改名为第一轻工业部;撤销中央手工业管理总局,改建成立第二轻工业部,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合署办公。1970年4月第一轻工业部、第二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 1993年6月,轻工业部撤销,成立中国轻工总会。1998年,撤销中国轻工总会,组建国家轻工业局,隶属于国家经贸委。2001年2月,国家轻工业局撤销,成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保留国家公务员定编80人。 历任部长 附:黄炎培(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部长) 贾拓夫 沙千里 李烛尘 钱之光 梁灵光 宋季文 杨波 曾宪林 机构设置 内设机构 办公厅(办公室、部长办公室、调研室、档案处、保卫处、文电处、信访处、新闻处) 综合计划处(办公室、长远规划处、设计管理处、重点工程管理处、固定资产投资处、振兴办公室) 生产协调司(办公室、生产处、综合处、市场指导处、节能环保处、生产安全处、军工办公室、出口办公室) 科技发展司(办公室、技术开发处、规划政策处、成果专利处、科技攻关处、协调指导处) 技术装备司(办公室、规划政策处、一处、二处) 教育司(办公室、院校工作处、职业培训处、教材编审处、教改指导处)
经济调节司(办公室、财政信贷处、价格税收处、集体经济处、行业劳资处、财务处) 政策法规司(办公室、政策处、法规处、集体经济处、法规监察处) 质量标准司(办公室、质量管理处、质量监督处、标准计量处) 国际合作司(办公室、经济合作处、联络处、科技交流处、信息处) 体制改革司(办公室、企业改革处、综合规划处、机构改革处、基层政治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企业管理处) 行业管理指导司(办公室、行业一处、行业二处、行业三处、综合协调处、组织管理处) 食品工业司(办公室、制糖处、酿酒处、罐头饮料处、食品处) 造纸工业司(办公室、生产处、规划处) 部属事业单位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集体工业》杂志社 中国轻工业新技术组织研究开发中心 轻工业经济科技信息中心 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轻工业部机关服务中心 江南大学 郑州轻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轻工业部上海设计院 轻工业部规划设计院 中国工艺美术馆 轻工业部展览工作处 轻工业部幼儿园 轻工业部招待所 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轻工业部
历任部长 徐運北 参考文献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轻工业部
综合计划司(综合处、规划处、建设处、技术改造处、统计处、设备材料处、工程技术处) 生产协调司(综合处、出口工作处、物资处、质量处、安全处) 经济调节司(综合处、价格税务处、行业财务处、直属财务处) 教育司(综合处、高等教育处、中等教育处、职工教育处) 人事劳动司(办公室、干部管理处、科级干部处、劳动工资处) 行政司(总务处、财务处、房管处、基建处、接待处) 科技发展司(综合处、计划处、成果处、标准处、特品处) 化纤工业司(综合处、计划处、生产处、产品开发处) 技术装备司(综合处、计划规划处、科技处、技术监督处) 特制改革司(综合处、行业处、企业处) 国际合作司(办公室、经济合作处、科技合作处、国际组织处) 历任部长 蒋光鼐(1954年9月-1967年6月) 钱之光(1977年12月-1981年3月) 郝建秀(1981年3月-1983年6月) 吴文英(1983年6月-1993年3月) 历任副部长 钱之光(1949年10月-文革初期) 陈维稷(1949年10月-文革初期,1977年12月-1982年) 张琴秋(女,1949年10月-文革初期) 韩纯德(1954年6月-1955年1月) 王达成(1954年-文革初期,1978年12月-1980年9月) 曹鲁(常务副部长兼党委书记,1958年-1978年4月) 荣毅仁(1959年8月-文革初期) 李中一(1960年5月-)
张琴秋(女,1949年10月-文革初期) 韩纯德(1954年6月-1955年1月) 王达成(1954年-文革初期,1978年12月-1980年9月) 曹鲁(常务副部长兼党委书记,1958年-1978年4月) 荣毅仁(1959年8月-文革初期) 李中一(1960年5月-) 张永清(1964年4月-文革初期) 李竹平(1964年4月-文革初期,1978年12月-1982年3月) 王雨洛(1965年-文革初期) 焦善民(1966年初-70年6月) 胡明(1977年12月-1982年3月) 曾群(1977年12月-1982年12月) 杜子端(1977年12月-1979年)
李人俊 孙敬文(代部长) 刘裕民 组织结构 建筑工程部下曾经先后设立过: 材料总局 设计总局:局长潘纪文 施工管理局 机械施工管理(总)局 建筑机械管理局 供应运输局 技术情报局 城市建设局 科学技术局 教育局 计划统计司 劳动工资司 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综合勘察院 给水排水设计院 水泥研究院 玻璃陶瓷研究院 非金属矿工业管理局 玻璃陶瓷工业管理局 新材料及地方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 直属工程公司:1954年1月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工地的施工队伍组建。1956年,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一工区、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103工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2师四团合并,组建成建工部华北工程总公司二处(在包头)。
1964年8月5日建工部四清运动基本结束,中央宣布免除刘秀峰的部长及党组书记职务。1964年11月5日任命李人俊为建筑工程部部长。“三五”期间,将着力西南、西北的三线建设。为此,1965年在成都、重庆、渡口、贵阳、西安、龙凤、兰州、北京等地重新组建了8个工程局。1965年2月26日,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西南建设委员会。 1965年3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材料工业部。同时任命刘裕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部长,赖际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材料工业部部长。 免去李人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职务。 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关于国务院各部门设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决定国家建委、建筑工程部、建筑材料工业部、中共中央基建政治部合并,成立国家基本建设革命委员会,下设建工局。 1979年2月15日中国建筑工程公司成立。1979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出成立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和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的通知。国家建工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肖桐,副局长阎子祥、袁镜身 。 历任部长 刘秀峰 李人俊 孙敬文(代部长) 刘裕民 组织结构 建筑工程部下曾经先后设立过: 材料总局 设计总局:局长潘纪文 施工管理局 机械施工管理(总)局 建筑机械管理局 供应运输局 技术情报局 城市建设局 科学技术局 教育局 计划统计司 劳动工资司 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基本建设司 地方工业局 供应局 水泥工业管理局 玻璃陶瓷工业管理局 建筑安装局 地质局 监察局 安全技术监察局 销售局 行政司 第二次设立(1965年3月-1970年6月): 办公厅 计划司 中共建筑材料工业部政治部 科学技术局 非金属矿局 基本建设局 地方材料局
1970年,與建筑工程部一起併入国家基本建设革命委员会,1979年再度成立。1982年5月撤銷,改为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2001年撤销)。 内设机构 第一次设立(1956年5月-1958年2月): 办公厅 计划司 财务司 干部司 劳动工资司 教育司 设计司 技术司 机械动力司 基本建设司 地方工业局 供应局 水泥工业管理局 玻璃陶瓷工业管理局 建筑安装局 地质局 监察局 安全技术监察局 销售局 行政司 第二次设立(1965年3月-1970年6月): 办公厅 计划司
陈云(1958.9-1961.1) 谷牧(1965.4-1968.2) 李良汉(军管会主任)(1968.2-1973.5) 谷牧(1973.5-1980.12) 韩光(1980.12-1985.2) 类似机构 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
1959年4月,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正式恢复设置,陈云被任命为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 1961年1月30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决定撤销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其业务合并到国家计划委员会。 1961年2月8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国家建委与计委、国务院工业交通办公室与经委合并的决定。 196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395次会议决定,重新成立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 1965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谷牧任主任。 1965年3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成立国家建委的决议。 1983年,国家建委并入国家计委。原属国家建委的国土局、施工管理局等一些部门并入国家计委。原国家建委副主任吕克白转为国家计委副主任后继续分管国土工作,徐青任国家计委委员、国土局局长。 1988年7月1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决定,设立建设部,国家计委施工管理局等一些部门划归建设部。 历任主任 薄一波(1954.11-1956.8) 王鹤寿(1956.8-1958.2)
故事性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主角性格形象鲜明。 影响力 由道教開始在中原兴盛以后,道士们为了能有效地把教务向四方推动出去,便在上古神话或其他宗教的信仰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渐发展出了三清尊神、玉皇、三官大帝等的神仙体系。如今的道教修持法门,除了有屬于道教本身的观念和方法外,也遗传了上古時代的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信仰。 在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主要讲述“神”、“鬼”、“仙”、“妖”、“精”、“怪”、“佛”、“魔”的故事,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封神演义》、《西游記》、《镜花缘》及《聊斋志异》等。 上古漢族神话时代 创世神话 漢族的创世神话结合了儒家文学、道家文学和民间信仰而成一体,然而不同版本之间的叙述往往会有冲突的情况出现,对于谁是中国神话中的“第一人”,根据时代的先后就出现了皇天上帝、皇皇帝天、女娲、盘古和玉皇大帝等几种说法: 皇天上帝:关于皇天上帝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關於祂的神話故事可能在西元前70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已经存在;文献对于皇天上帝“人性”的诠释,比如孔子曾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噫!天喪予!」等,庄子中记载的混沌、倏和忽算是最具备“人”的形象,祂主要的職責是向民间传达“敬天地”的概念。 天也称为皇皇帝天:关于天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在儒教教義中也称为昊天上帝;虽然普遍上认为皇皇帝天和皇天上帝属于同一概念,但汉学家顾立雅的研究表明關於皇天上帝的神話故事的出现更早于關於皇皇帝天的神話故事。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周族人大多崇信皇皇帝天,而商族人大多崇信皇天上帝,在大商王國被推翻後,西周王國為了確立其正統性,把二者的形象合而為一,是為昊天上帝,其後成為儒教所崇信的神靈。在民间, 皇皇帝天的形象也比皇天上帝更加“人性化”;中国古代帝皇自誉为“天之子”,北京天坛既是明清两代君王祭天的所在地。 女娲、伏羲:关于女娲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列子和楚辞的天问中,祂可能在西元前35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已经存在;在传说中,祂的形象是半人半蛇,和伏羲同为人类的始祖,在共工致使天塌陷的时候,曾炼五色石补天。 盘古:目前关于混元老祖盘古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出自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纪;传说中,祂用一把利斧破开天地,在祂死后用自己的身体变化出世间万物。《枕中書》(元始上真眾仙記)稱盤古為真人(道教神仙),其名號為元始天王。 玉皇大帝:传说玉皇是道教神話中的三清化生出的先天尊神,是神仙名義上的领导者,在民间也称为玉帝或天公。 氏族的形成 上古神话时代中的人物按照母系的血统凝聚成为以氏为族的早期部落。 中国漢族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在女媧以後到來統治世間的是三皇和五帝,年代約是西元前29世紀至前22世紀,這些領袖被後世認為是聖明和道德的典範;歷代以來,各造學者對於三皇五帝的確實身份都存在分歧,最為普遍所接受的是來自史記與尚書中記載的: 三皇: 燧人氏 - 傳說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用火。 伏羲氏 - 傳說伏羲教民結網進行漁獵畜牧。 神農氏 - 傳說神農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教人醫療與農耕。 五帝: 黄帝 - 史記記載,五帝之首為黃帝。黃帝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最後打敗蚩尤,統一各部落(此時發明指南車)。 颛顼 - 相傳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是九黎的首領。 帝嚳 - 相傳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侄子。
皇天上帝:关于皇天上帝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關於祂的神話故事可能在西元前70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已经存在;文献对于皇天上帝“人性”的诠释,比如孔子曾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噫!天喪予!」等,庄子中记载的混沌、倏和忽算是最具备“人”的形象,祂主要的職責是向民间传达“敬天地”的概念。 天也称为皇皇帝天:关于天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在儒教教義中也称为昊天上帝;虽然普遍上认为皇皇帝天和皇天上帝属于同一概念,但汉学家顾立雅的研究表明關於皇天上帝的神話故事的出现更早于關於皇皇帝天的神話故事。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周族人大多崇信皇皇帝天,而商族人大多崇信皇天上帝,在大商王國被推翻後,西周王國為了確立其正統性,把二者的形象合而為一,是為昊天上帝,其後成為儒教所崇信的神靈。在民间, 皇皇帝天的形象也比皇天上帝更加“人性化”;中国古代帝皇自誉为“天之子”,北京天坛既是明清两代君王祭天的所在地。 女娲、伏羲:关于女娲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列子和楚辞的天问中,祂可能在西元前35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已经存在;在传说中,祂的形象是半人半蛇,和伏羲同为人类的始祖,在共工致使天塌陷的时候,曾炼五色石补天。 盘古:目前关于混元老祖盘古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出自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纪;传说中,祂用一把利斧破开天地,在祂死后用自己的身体变化出世间万物。《枕中書》(元始上真眾仙記)稱盤古為真人(道教神仙),其名號為元始天王。 玉皇大帝:传说玉皇是道教神話中的三清化生出的先天尊神,是神仙名義上的领导者,在民间也称为玉帝或天公。 氏族的形成 上古神话时代中的人物按照母系的血统凝聚成为以氏为族的早期部落。 中国漢族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在女媧以後到來統治世間的是三皇和五帝,年代約是西元前29世紀至前22世紀,這些領袖被後世認為是聖明和道德的典範;歷代以來,各造學者對於三皇五帝的確實身份都存在分歧,最為普遍所接受的是來自史記與尚書中記載的: 三皇: 燧人氏 - 傳說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用火。 伏羲氏 - 傳說伏羲教民結網進行漁獵畜牧。 神農氏 - 傳說神農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教人醫療與農耕。 五帝: 黄帝 - 史記記載,五帝之首為黃帝。黃帝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最後打敗蚩尤,統一各部落(此時發明指南車)。 颛顼 - 相傳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是九黎的首領。 帝嚳 - 相傳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侄子。 尧 - 相傳帝嚳死後傳位於平庸的挚,於是各部族首領紛紛背離摯,而擁立堯。 舜 - 相傳舜的時代是農耕時代的高度發展期,並是道德觀的開始。 大禹治水 相傳在帝堯的時代,天下洪水氾濫,堯命令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當舜繼位後,處死了鯀并命令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禹在檢討鯀失敗的原因以後,與益和后稷一起改革了治水的方法,經過了十三年的時間,終於治理了大水。禹成功治水以後,帝舜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為其封國;帝舜在位三十三年後,把天子之位禪讓給禹,由於他治水的偉大功績,後世遂把他稱為大禹。 夏朝 關於夏朝的成立,在典籍中流傳著幾個不同的說法,而最普遍被接受的一個是:相傳帝禹在位的時候,原本有意選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作為繼位人,然而皋陶卻比帝禹先逝世,帝禹又立皋陶的兒子益為繼承人。帝禹死後不久,禹的兒子啓在各部落首領的支持下推翻了益自立為王,同時打破了過往的禪讓制度,開啟了中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 夏朝被神話學者認為是一個半神話的時代,雖然在史記和竹書紀年中記載了夏朝17位帝王的名號,然而考古學者後來在二里頭(今河南偃師)發現了完整的宮殿遺址,稱為二里頭遺址。
叶如棠 参考文献 《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建工、城建两个总局的通知》(1979) 参见
李锡铭 芮杏文 叶如棠 参考文献
2018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厅字〔2018〕81号),决定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划入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不再设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职务。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管理职责划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公安部指导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职责划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0年8月31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体改〔2019〕1063号),原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主管的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等26家行业协会(商会)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分离,依法直接登记、独立运行,剥离行政职能,不再设置业务主管单位。取消对其的直接财政拨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发展。 职责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承担下列职能: 机构设置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设置下列机构: 内设机构 直属事业单位 直属企业单位 主管社会团体 历任领导 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局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 李锡铭 芮杏文 叶如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部长 林汉雄(1988年4月-1991年3月)
林汉雄(1988年4月-1991年3月) 侯 捷(1991年11月-1998年3月) 俞正声(1998年3月-2001年11月) 汪光焘(2001年11月-2008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姜伟新(2008年3月-2014年6月) 陈政高(2014年6月-2017年6月) 王蒙徽(2017年6月-2022年4月) 倪 虹(2022年6月-)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 参见 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 |- |- |- 国务院组成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业 2008年建立政府機構
杨绍品(2009年4月-?) 毕美家(2012年8月-2015年12月,2012年9月起兼办公厅主任) 张合成(2017年9月-2018年3月) 党组书记 刘中一(1990年6月-1993年3月) 刘江(1993年3月-1998年3月) 陈耀邦(1998年3月-2001年8月) 杜青林(2001年8月-2006年11月) 孙政才(2006年11月-2009年11月) 韩长赋(2009年11月-2018年3月) 党组副书记 余欣荣(2012年3月-2018年3月) 党组成员 …… 李家洋(2011年-2016年12月) 于康震(2013年6月-2018年3月) 杨绍品(2013年7月-?) 屈冬玉(2015年6月-2018年3月) 毕美家(2015年12月-?,兼人事劳动司司长) 唐华俊(2016年12月-2018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宋建朝(?-2017年9月,驻部纪检组组长;2017年10月-2018年3月) 吴清海(2017年9月-2018年3月,驻部纪检组组长) 叶贞琴(2017年-2017年,兼办公厅主任;2017年-2018年1月) 纪检监察 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监察部驻农业部监察局)是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为派驻全覆盖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的方案》(中办发〔2015〕55号)撤销监察部驻各单位监察局,中央纪委驻各单位纪检组为对外工作联络的唯一名称,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共设置47家派驻机构,其中20家为单独派驻机构,27家综合派驻机构负责监督119家单位。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负责综合监督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务院扶贫办4家单位。主要职责是: 督促各综合监督单位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履行对各综合监督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责任。 检查各综合监督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干部、加强作风建设、依法行使职权和廉洁从政等情况。 初步核实反映各综合监督单位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调查各综合监督单位领导干部违犯党纪的案件。 受理对各综合监督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检举、控告,受理各综合监督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不服处分的申诉。 对各综合监督单位各级领导班子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提出问责建议。 协助各综合监督单位做好巡视工作。 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设6个室: 办公室:负责综合事务运转和干部人事等工作。 第一纪检室:负责信访举报、案件审理和案件管理等工作。 第二纪检室:负责联系农业部。 第三纪检室:负责联系国家林业局。 第四纪检室:负责联系中国气象局。 第五纪检室:负责联系国务院扶贫办;负责干部监督等工作。 组长 宋树友(1994年1月-1998年4月) 夏文义(1998年-2004年) 朱保成(2004年12月-2014年6月) 宋建朝(2014年6月-2017年9月) 吴清海(2017年9月-2018年3月) 副组长 杨桂贞(?-?,副组长兼监察局局长) 董涵英(?-2015年,副组长兼监察局局长) 蔡晓(2015年-2016年,副组长兼监察局局长) 刘柏林(?-2018年3月) 王会杰(?-2018年3月) 正局级纪律检查员 副局级纪律检查员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关联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 国务院已撤销各部 农业部门 第1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2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3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5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7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8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韩长赋(2009年12月26日-2018年3月) 副部长 …… 李家洋(2011年-2016年12月,兼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叶贞琴(2017年-2018年1月) 张桃林(2008年8月-2018年3月) 余欣荣(2012年3月-2018年3月) 于康震(2013年6月-2018年3月) 屈冬玉(2015年6月-2018年3月) 国家首席兽医师(官) 于康震(2008年9月-2015年2月,2013年6月起为副部长兼) 张仲秋(2015年2月-2018年3月) 农业部总农艺师 孙中华(2013年12月-2017年11月) 马爱国(2018年2月-2018年3月) 农业部总畜牧师 王智才(2015年6月-2016年12月) 马爱国(2016年12月-2018年2月) 农业部总经济师 杨绍品(2009年4月-?) 毕美家(2012年8月-2015年12月,2012年9月起兼办公厅主任) 张合成(2017年9月-2018年3月) 党组书记 刘中一(1990年6月-1993年3月) 刘江(1993年3月-1998年3月) 陈耀邦(1998年3月-2001年8月) 杜青林(2001年8月-2006年11月) 孙政才(2006年11月-2009年11月) 韩长赋(2009年11月-2018年3月) 党组副书记 余欣荣(2012年3月-2018年3月) 党组成员 …… 李家洋(2011年-2016年12月) 于康震(2013年6月-2018年3月) 杨绍品(2013年7月-?) 屈冬玉(2015年6月-2018年3月) 毕美家(2015年12月-?,兼人事劳动司司长) 唐华俊(2016年12月-2018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宋建朝(?-2017年9月,驻部纪检组组长;2017年10月-2018年3月) 吴清海(2017年9月-2018年3月,驻部纪检组组长) 叶贞琴(2017年-2017年,兼办公厅主任;2017年-2018年1月) 纪检监察 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监察部驻农业部监察局)是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为派驻全覆盖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的方案》(中办发〔2015〕55号)撤销监察部驻各单位监察局,中央纪委驻各单位纪检组为对外工作联络的唯一名称,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共设置47家派驻机构,其中20家为单独派驻机构,27家综合派驻机构负责监督119家单位。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负责综合监督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务院扶贫办4家单位。主要职责是: 督促各综合监督单位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履行对各综合监督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责任。 检查各综合监督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干部、加强作风建设、依法行使职权和廉洁从政等情况。 初步核实反映各综合监督单位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调查各综合监督单位领导干部违犯党纪的案件。 受理对各综合监督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检举、控告,受理各综合监督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不服处分的申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是於1982年5月4日,根据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部委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农业部、农垦部、国家水产总局合并,设置农牧渔业部。 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农牧渔业部的职能需要扩大,农牧渔业部被撤銷,新設农业部。 历任部长 林乎加 何康
第5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农业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史
历史 前身为中央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张省三。后改为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局长刘培植,副局长张增敬、张省三。政治处处长张伞,财务处处长李更新,计划处处长罗蜀华。中央直属双桥、五里店、芦台3场。下设东北区国营农场管理局:1949年4月,在沈阳成立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机械农场管理处,7月迁至哈尔滨市办公。当时黑龙江地区的农场可分四种类型:一是县营农场,共122处;二是属原黑龙江及松江两省省营机械农场的:宁安、桦南、集贤、五大连池、赵光、查哈阳、伊拉哈、绥滨等共8处;三是由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直接领导的机械农场:通北、永安、八一五、鹤山等4处;四是由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领导的荣军农场:香兰、孟家岗、二龙山、红星、伊拉哈、伏尔基河等6处。 1950年4月改为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公营农场管理局。1951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荣军委员会合并于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1951年9月改称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公营农场管理局。1952年4月改为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局。1953年2月改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东北区国营农场管理局。195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与黑龙江省农业厅国营农场管理局合并。其内部组织机构:初期设秘书室、经理科、材料科、农场行政科(后改为农业科)、会计科、技术室,后来逐渐演变为秘书室、计划处、作业处、基建处、财务处、人事处、畜牧处。其下属单位最多时(1955年)有宝泉岭、九三荣军、二龙山、通北、红星、永安、公主岭、红旗八个谷物农场,萨尔图、铁岭、长春、抚顺、勃利、山市、哈尔滨、镇南八个畜牧农场及供应站、机农通讯社、仓库、勘测队、干部训练班、农业机械化学校各一处。此后,国营农场开始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起来。 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分配土地时,县以上人民政府得根据当地土地情况,酌量划出一部分土地收归国有,作为一县或数县范围内的农事试验场或国营示范农场之用”;“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田和矿山及湖、沼、河、港等,均归国家所有,由人民政府管理经营之”;“使用机器耕种或有其他进步设备的农田、苗圃、农事试验场……土地所有权原属于地主者,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得收归国有”。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在印发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中指出:“国营农场应该推广,每县至少有一个至两个国营农场,一方面用改进农业技术和使用新式农具这种现代化大农场的优越性的范例,教育全体农民,另方面,按照可能的条件给农业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技术上的援助和指导。”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一九五二年农业生产的决定》再次指出:“各县在可能范围内尽量地办起和办好一两个国营农场。大规模的机械化国营农场在目前还不可能普遍发展,因之各县所办的国营农场要尽量使用改良的新式农具,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引种并繁殖优良品种,加强经营管理,实行经济核算,保证超过当地农民的生产量,以国营农场的优越性,对农民进行集体化的示范教育”。
1956年成立农垦部,1970年6月撤销。 1979年6月重设,高扬任部长,赵凡、张修竹、张省三、杨岩、董绍杰、王发武、吕清、杨熤、张林池任副部长,高文华任顾问。1982年5月農墾部與農業部、水產總局合併為農牧漁業部。主要目的是中國农垦行业的行政管理。 历任部长 王震
Ur-Quattro(Ur- 前綴代表德文中強調「始祖」的意思,也適用於第一代奧迪 S4 和 S6 運動化高性能轎車,它們被稱為 UrS4 和 UrS6),這些車輛被少量生產(全部由單一個團隊手工打造),但它們都在拉力賽中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彪炳的賽道戰績更證明了全輪驅動賽車的可行性,也讓奧迪的品牌名稱與先進的汽車科技關聯在一起。 1985年,汽車聯盟和NSU兩個品牌正式宣告終結,公司的官方名稱縮減為當前使用的 Audi AG。與此同時,奧迪公司總部遷回了英戈爾施塔特並成立了兩個新的全資子公司:Auto Union GmbH 和 NSU GmbH,用以保留並管理這兩個原始組成公司的歷史商標和智慧財產權,同時也兼管奧迪品牌本身的文化資產。而這當中的例外是Horch品牌,當時Horch品牌的所有權仍掌握在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手中。 1986年,與福斯Passat相同底盤基礎開發的奧迪80開始發衍生出一種「老人的車」形象時,新型的Type 89 被推出。這款全新的Type 89車型創下了銷售佳績。然而,它摩登且充滿活力的外觀,掩蓋了它引擎性能相對低階的事實,內裝基本套件也是相對較陽春的(甚至車側後視鏡還被列為選配)。1987年,奧迪進一步推出了一款新穎且非常優雅的奧迪90,其內裝等級和基本套件相較Type 89改善許多。在 1990年代初期,奧迪80系列的銷售逐漸呈現低迷狀態,一些基本架構品質的問題也開始浮上檯面。 21世紀初期,奧迪從德國的賽道上出發,競逐並保持了多項世界紀錄,例如最高的速度與耐力紀錄。致力於賽車場上的成就,完整傳承了汽車聯盟於1930年代憑藉著銀箭賽車(Silver Arrows)寫下叱吒賽道紀錄的精神。 1990年代初期,奧迪也開始將其目標市場回歸到高端的豪華汽車市場,以與德國的另外兩家汽車製造商:賓士(Mercedes-Benz)和BMW展開競爭。而這一切的開端就始於 1990年發表的奧迪V8。它採用了原本裝配於 Audi 100/200 的新款引擎,但車身有顯著的差異,最明顯的是崁入引擎蓋的新式水箱護罩。 截至1991年,奧迪旗下擁有了採四缸引擎的奧迪80,五缸的奧迪90 和奧迪100,渦輪增壓引擎的奧迪200 和奧迪V8,還有 80/90 的雙門轎跑車(Audi Coupé)版本,配備了四缸和五缸引擎。 儘管五缸引擎是一款成功且強大的動力裝置,但它有點不太符合當時目標市場所需的設定。隨著 1992年全新奧迪100的上市,奧迪推出了 2.8 升的 V6引擎。這款引擎也被用於改款的奧迪 80 上(除了美國市場之外,這時期所有的奧迪 80 和奧迪 90 車款均統一為奧迪 80 車系),當時奧迪 80 車系除了有四缸引擎,五缸引擎和六缸引擎的動力配置級距,也有轎車、轎跑車和敞篷車等車身風格可供選擇。 五缸引擎很快就被放棄作為主流的引擎選擇;然而,一個具備渦輪增壓和 220 匹馬力的版本被保留了下來。這具引擎一開始被安裝於 1991年的 Audi 200 quattro 20V 車型上,是 Sport Quattro 車型引擎的衍生型號。它也被安裝在名為 Audi S2 的 Audi Coupé 上,並且也安裝於從奧迪100 升級而成的 Audi S4。上述這兩個車型是奧迪S系列高性能汽車研發的開端。 車系演進 在1990年代中後期,奧迪採用了包括鋁合金車體結構等多項創新技術。奧迪A2 是在 1999年至2005年之間上市的車款,它是一款很具有未來感的迷你小車,其設計概念源自 Al2 概念車,它擁有許多特色、也讓消費者對鋁合金車體結構重新獲得信心。奧迪A2 是第一款正式上市的鋁合金車體結構量產車。在 A2 當中,奧迪使用了相當節省能源的三缸 TDI 柴油引擎。奧迪A2 具有非常良好的空氣動力學特性,因為它是在風洞實驗室內完成設計的。即便奧迪A2 因為高昂的售價而受到市場批評,而且客觀從銷售數字的角度來看,算不上是成功的車款,但它卻也展現了奧迪是一家擁有先進技術的汽車製造廠牌。奧迪A2 被定位為賓士A Class車系的直接競爭對手,且在歐洲銷量相對較好。然而,A2最終仍在 2005年走入停產,奧迪也決定不立即開發後繼車款。 奧迪下一個重大的車系演進則是發生在 1995年,由奧迪A4 取代了奧迪80。而這個新的命名方式也延伸用於奧迪100,它在小改款之後成為了奧迪A6。這也意味著早期的S4車型變成了 S6,而新一代的S4則是改用奧迪A4作為基礎開發。當時S2已經停產。另一款基於奧迪80 開發的 Audi Cabriolet 敞篷跑車,則是一直持續生產到1999年才停產,並在這之間奧迪也持續對 Audi Cabriolet 引擎進行升級改款。這個時期,與第四代福斯Golf共用底盤的新款掀背車奧迪A3 於 1996年上市;而熱血激情的奧迪TT跑車和敞篷車車款,使用了跟 A3 同樣的底盤作為開發基礎,也緊接著在 1998年首度亮相。 目前所有奧迪車系可用的引擎為 1.4 升、1.6 升和 1.8 升的直列四缸引擎,1.8 升、2.0 升的四缸渦輪增壓引擎,2.6 升和 2.8 升的 V6引擎、2.2 升渦輪增壓五缸引擎和 4.2 升 V8引擎。在 1998年,V6引擎被新的 2.4 升和 2.8 升 30V V6引擎所取代,在馬力,扭矩和換檔順暢度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改善。後來也陸續增加了一些引擎型號,包括用於奧迪A8 的 3.7 升 V8引擎和 6.0 升 W12引擎。 當代奧迪公司 奧迪的汽車銷量在2000年後迅速成長,交車到消費者手上的數字從2000年的653,000 輛增加到2008年的1,003,000 輛。銷售額增長最大的地區是東歐(+ 19.3%)、非洲(+ 17.2%)和中東(+ 58.5%)等地。而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也已經成為了一個奧迪汽車銷售的主要市場,在2009年前三季度出廠的705,000 輛汽車中,有108,000 輛是銷往中國市場。奧迪之所以能在中國市場如此受歡迎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奧迪曾是中國政府官員採購公務座車的首選廠牌,中國政府採購的官車數量佔了該品牌在中國總銷量的百分之二十。截至2009年底,奧迪的營業利潤為11.7 億歐元(18.5 億美元),成為母公司福斯集團前9 個月營業利潤總數字 15 億歐元的最大來源,而同集團中的其它品牌如賓利(Bentley)和西雅特(SEAT),則帶來了可觀的財務虧損。2011您5月,新款的奧迪A7 和奧迪A3TDI柴油車款為奧迪美國創下了銷售紀錄的歷史新高。2012年5月,奧迪的銷量報告顯示其銷量又增長了 10%。 奧迪在全球共有七個主要的車輛生產基地。其中一些與福斯集團旗下的其它品牌共享。而有些次要的車輛零組件,也會由福斯集團內的其它廠牌的工廠來協助製造供應。 奧迪旗下有兩座最主要的組裝工廠: 英戈爾施塔特(Ingolstadt),由汽車聯盟(Auto Union)於1964年所創建,主要負責 A3, A4, A5, Q5 等車款 內卡蘇爾姆(Neckarsulm),於 1969年合併 NSU後取得,主要負責 A4,A6,A7,A8,R8 和所有 RS 車款 奧迪在德國境外的車輛生產廠區: 印度奧郎加巴德廠區,自 2006 年起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廠區,與 福斯、SEAT、Škoda和保時捷共享產能,主要負責Q7和Q8 比利時布魯塞爾廠區,於2007 年從福斯收購,先前主要負責 A1,後來改為負責 e-tron 中國長春,自1995年起,合资公司一汽奥迪 匈牙利傑爾,主要負責TT和A3 Sedan 印尼雅加達,自2011年起 西班牙馬爾托雷爾,與SEAT和福斯共享產能,主要負責 A1 墨西哥普埃布拉,主要負責第二代 Q5 2012年9月,奧迪宣佈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建設首座北美生產基地。該廠區於2016年投入運營,負責生產第二代奧迪Q5。 在 2002年到2003年之間,奧迪曾經負責領導奧迪品牌集團(Audi Brand Group),這是福斯集團當時規劃的一個汽車子集團,由奧迪(Audi)、藍寶堅尼(Lamborghini)和西雅特(SEAT)共同組成,其核心價值在專注開發運動化車款,專注於高性能產品,欲藉此提升整個奧迪品牌的地位。 2014年1月,奧迪(Audi)與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在美國消費電子展(CES)上共同承租了一個展位,展示了使用 Qi開源標準介面的行動裝置充電設備。 2016年11月,奧迪表示有意在巴基斯坦建立一個組裝工廠,該公司的當地合作夥伴在喀拉蚩的科朗吉克里克工業園(Korangi Creek Industrial Park)的工廠購置土地。新的廠區計畫預估將花費 3,000 萬美元的投資額。奧迪公司也計畫自 2020年到2025年之間,裁減德國的 9,500 個工作崗位,以便投入電動車和數位化工作。 福斯集團於2020年2月宣布,將根據德國股份公司法律,強制收購剩下在外流通的奧迪公司全部股份(總計佔 0.36%),使奧迪成為福斯集團百分之百持有的全資子公司。此收購自 2020年11月16日生效,自此奧迪正式成為福斯汽車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2021年1月,奧迪公司宣布計畫在 2023年於中國的銷售量要達到每年100萬輛車,而2020年奧迪在中國的銷售數字為726,000 輛。 2022年8月,奥迪宣布将在2026年赛季加入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以车队形式参赛。 科技 奧迪人工智慧 奧迪人工智慧(Audi AI)是一套奧迪獨家研發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並希望在將來能發展成為完全自動駕駛系統,但必須先克服各國法規和技術上的障礙才能實現此目標。2017年6月4日,奧迪表示,其新款奧迪A8將可在時速達到每小時 60 公里時使用奧迪人工智慧的完全自動駕駛。與其它廠牌不同的是,駕駛者無需進行安全檢查就可使用此功能(例如:不必每 15 秒觸摸一下方向盤)。因此,奧迪 A8 將成為第一個達成 Level 3 自動駕駛技術的量產車,這也意味著駕駛者可以安全地將注意力從駕駛任務上轉移,譬如:駕駛者可以傳訊息或看電影。奧迪是首家採用 3D 光達系統的汽車製造商,而不僅僅只是使用一般的光學鏡頭和聲納傳感器。 車身外殼 奧迪製造百分之百鍍鋅車殼以防止鏽蝕情況發生,這是在 1975年由保時捷(Porsche)發表該工藝技術後,奧迪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全面使用這項技術於市售量產車款的品牌。連同其它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全車鍍鋅塗層已被證明在防止車輛生鏽方面非常有效。車身防鏽的效果甚至超過了奧迪原本的預估,使得原廠將最初的 10 年防腐蝕穿孔保固延長至目前的 12 年(不生鏽的鋁製車身除外)。 車體結構 奧迪在 1990年代中期推出了一系列新車型,並繼續追求創新技術和高性能。當時奧迪提出了全鋁合金打造的汽車,並於 1994年推出了奧迪A8,它使用了鋁合金製的車體結構技術(被稱為 Audi Space Frame 或 ASF),ASF 與傳統的鋼製車架相比,可以大幅減輕車重並提升車身的抗扭轉剛性。在此之前,奧迪曾研發由鋁合金製成的 Type 44 底盤,作為該項技術的試驗平台。鋁合金製框架的缺點是造價和維修非常昂貴,需要專門的鋁製車身修理廠。鋁合金車體結構可以抵銷 quattro 恆時四輪傳動系統所帶來的額外重量,quattro 在奧迪的旗艦車款中幾乎是標準配備。如此一來,奧迪A8 通常是這個級距的豪華轎車中,重量最輕盈的全輪驅動汽車,也使得油耗表現極佳。除了奧迪A8,目前市售車款中,奧迪TT 和奧迪R8 也配備了 ASF 鋁合金車體結構。 動力總成 傳動佈局 對於大多數量產車型而言(不包括奧迪A3,奧迪A1 和奧迪TT),奧迪並未採用一般經濟型汽車(例如:寶獅和雪鐵龍)中最常見的「橫置引擎」佈局,因為這可能會限制車輛可以安裝的引擎類型和馬力。為了能夠安裝馬力強大的引擎(例如,早期奧迪 S4 和 奧迪 RS4 採用的 V8引擎,以及奧迪 A8L W12 中的 W12引擎),奧迪通常會在豪華車款中使用「縱向前置引擎」的設計,並將引擎擺放在懸垂(Overhung)位置:前軸的前輪上方。這種佈局可以追溯到 1950年代的 DKW 和汽車聯盟(Auto Union)轎車。雖然這樣的配置方便於採用全輪驅動系統,但與理想的前後 50:50 車重分配比卻背道而馳。 奧迪在進入福斯集團後所推出車款中,與其它兩個主要競爭對手賓士和寶馬所偏愛的傳統後輪驅動佈局不同,奧迪(Audi)堅決採用前輪驅動或 quattro 恆時四輪傳動系統。與賓士或 BMW 相比,奧迪在美國的大多數旗艦車款上均標配 quattro 恆時智慧四輪傳動系統(只有入門級車款可以選擇前輪驅動);並且幾乎所有奧迪車系都有 quattro 四輪傳動系統的版本可作為選項。BMW 直到 2010年的 7 系列和 2011年的 BMW 5 系列,才開始在其 V8 引擎車款上提供全輪驅動選擇(與 BMW 跨界 SUV 相反),反觀自 1990年代起,奧迪A8 就已經提供了全輪驅動系統。而奧迪的高性能版本,奧迪 S 和 RS 車款也都是標配 quattro 四輪傳動系統,與 BMW M 系列和賓士 AMG 不同,後兩者的車款都只提供後輪驅動選擇(儘管雙 B 的性能跨界休旅車是採用全輪驅動系統的)。 奧迪也將 quattro 商標應用於奧迪A3 和奧迪TT 等車型的四驅版本,但這些車型不像早期的奧迪 quattro 車款都是使用基於 Torsen 機械式差速器開發的四驅系統,而是和奧迪R8以及藍寶堅尼Huracán一樣,都是使用 Haldex Traction 電子式差速器所開發出來的四驅系統。 引擎 在 1972年和 1974年分別推出 Audi 80 和 Audi 50 之前,奧迪主導了直列四缸引擎系列 EA111 和 EA827 的開發案。這兩款新的動力裝置為母公司福斯集團的水冷式引擎技術提供了很大的支援,被運用在福斯汽車的 Polo,Golf,Passat 和 Scirocco 等車款中。直到今天,依然有許多這兩款引擎原型所衍生的後繼引擎型號,被廣泛運用於福斯集團的當代車款之中。 1980年代,奧迪(Audi)和富豪汽車(Volvo)兩個廠牌都是研發直列五缸引擎(2.1
80 和 Audi 50 之前,奧迪主導了直列四缸引擎系列 EA111 和 EA827 的開發案。這兩款新的動力裝置為母公司福斯集團的水冷式引擎技術提供了很大的支援,被運用在福斯汽車的 Polo,Golf,Passat 和 Scirocco 等車款中。直到今天,依然有許多這兩款引擎原型所衍生的後繼引擎型號,被廣泛運用於福斯集團的當代車款之中。 1980年代,奧迪(Audi)和富豪汽車(Volvo)兩個廠牌都是研發直列五缸引擎(2.1 / 2.2 公升)的佼佼者,它具有比傳統直列六缸引擎更耐用的優勢。直列五缸引擎不僅使用於量產車,還被運用在賽車中。2.1 升的直列五缸引擎在 1980年代被當作拉力賽賽車的根基,經過改裝後可提供超過 400 匹馬力。1990年之前,已經開發出排氣量在 2.0 升至 2.3 升之間的五缸引擎,兼具了引擎燃油效率和馬力。 運用在奧迪A8 這款當家豪華旗艦轎車上的 Audi A8L W12 引擎,是改良自福斯集團的 W12 引擎,而不是使用和競爭對手賓士和寶馬偏愛的傳統 V12引擎。W12引擎(也稱為 WR12)的配置是透過以 72°的角度形成兩個假想的窄角度 15° VR6 引擎而設計的,每組氣缸的窄角度允許兩個頂置凸輪軸來驅動每個活塞,所以總共只需要四組。W12 引擎的優勢在於它較小的體積,這讓奧迪可以製造出配備 quattro 恆時四輪傳動的 12 缸轎車,而傳統的 V12 引擎只適合開發後輪驅動車輛,因為 V12 讓引擎室已經沒有多餘空間可供驅動前輪的差速器或其它組件使用。實際上,奧迪 A8L W12 的 6.0 公升 W12 引擎整體尺寸還小於奧迪 A8 4.2 公升所使用的 V8引擎。2011年的奧迪A8 首次發表了優化後的 6.3 升 W12(WR12)引擎,能提供 490 匹馬力。 汽油缸內直噴技術 奧迪用新的汽油缸內直噴技術(FSI)引擎取代過時的 1.8 升引擎,現在幾乎所有奧迪車款的燃油引擎都已經採用了這種節省燃料的科技。 直接換擋變速箱 福斯集團在 2003年推出了直接換擋變速箱(DSG),這是一種雙離合變速箱,也是一種自動變速箱,可以像傳統的變矩器自動變速箱一樣操作。 基於 Group B S1 的變速箱,這套變速系統包括了雙電液控制離合器,而不是扭矩轉換器。在奧迪A3、奧迪A4 和奧迪TT 等採用雙離合變速箱的車型中,直接換擋變速箱(DSG)被稱為 S-Tronic。 LED 日行燈 從 2005年開始,奧迪開始在市售車款中採用白色 LED 技術作為日行燈(DRL)。奧迪日行燈的獨特形狀已形成一種品牌識別標誌。LED 日行燈首次出現在奧迪A8 W12 車款,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具有 LED 日行燈的量產車,隨後擴及至整個奧迪旗下所有車款。LED 日行燈經常出現在奧迪的廣告中。 自 2010年以來,奧迪還進一步推出了 LED 近光和遠光頭燈技術。 多媒體介面 從 2003年的奧迪A8 開始,奧迪的車載資訊娛樂系統使用了集中式的控制界面,稱為 MMI 多媒體界面(Multi Media Interface)。它是透過一個可旋轉的控制鈕和幾個選單按鈕,結合一個數位化螢幕,就可以控制所有車載娛樂設備(收音機,CD 播放器,iPod,電視頻道),衛星導航,加熱和通風以及其它車輛功能設定。 2011年第三代奧迪A3推出之後,目前所有奧迪的市售車款幾乎都已經配備了 MMI 多媒體資訊系統。因為它大幅簡化了中控台的按鈕數量,加上直覺式的操作,以及搭配少數整合在中控台和方向盤上的快捷鍵,車主普遍給予這套系統良好的評價。 合成燃料 奧迪協助研發從水和二氧化碳生產合成柴油。奧迪稱之為的柴油為 E-diesel。除此之外,奧迪也投入研究合成汽油(稱為 E-gasoline)。 裝配後勤 奧迪車輛在組裝的過程中,使用電子掃描手套進行零件校對和確認,並且採用自動化機器人協助生產。 車型 一般市售車款 下表列出截至目前,市場上正在銷售的奧迪量產車: 雙門跑車 奧迪TT 奧迪R8 SUV & CUV 奧迪Q2 奥迪Q3 奥迪Q5 奥迪Q7 奥迪Q8 S 和 RS 車系 S 車系 奧迪S1 奧迪S3 奧迪S4 奧迪S5 奧迪S6 奧迪S7 奧迪S8 奧迪SQ2 奧迪SQ3 奧迪SQ5 奧迪SQ7 奧迪SQ8 奧迪TTS RS 車系 奧迪RS3 Sportback/Sedan 奧迪RS4 Avant 奧迪RS5 Coupe 奧迪RS6 Avant 奧迪RS7 Sportback 奧迪RS Q3 奧迪RS Q8 奧迪TT RS 奧迪R8 電動車款 奧迪e-tron 奧迪e-tron Sportback 奧迪e-tron GT quattro 奧迪RS e-tron GT 奧迪Q4 e-tron 奧迪Q4 e-tron Q4 Sportsback 自動駕駛車款 2018年12月,奧迪宣布對電動自動駕駛汽車投資 140 億歐元(159 億美元)研發經費。 賽車運動 奧迪參加了各種形式的賽車運動(Motorsports)。奧迪積極投入賽車運動的傳統可追溯到1930年代的前身:汽車聯盟(Auto Union)。在1990年代,奧迪(Audi)於北美巡迴賽取得成功之後,也在超級房車賽類別中都獲得了勝利。 拉力賽 1980年,奧迪發布了的奧迪Quattro賽車,這是一款採用四輪驅動(4WD)和渦輪增壓技術的賽車,後來它在拉力賽以及各種賽事中接連取勝。它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拉力賽車之一,因為它是最早使用四輪傳動系統的賽車,並且使賽事主辦單位後來為四輪傳動賽車修改了規則。在此之前,許多賽車評論員都曾懷疑四輪驅動賽車的可行性,認為四輪傳動將增加車身的重量且徒增機械結構複雜性。但奧迪Quattro卻跌破眾人眼鏡,成為一部成功的賽車,也讓拉力賽車界意識到四輪驅動技術將成為越野拉力賽的未來。奧迪Quattro在世界拉力錦標賽(WRC)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僅讓駕駛的賽車手贏得了1983年(Hannu Mikkola)和1984年(Stig Blomqvist)的冠軍車手頭銜,並使奧迪在1982年和1984年贏得了冠軍廠牌的頭銜。 1984年,奧迪推出了短軸距的 Sport Quattro,這部賽車在蒙特卡洛拉力賽和瑞典拉力賽中獨占鰲頭,讓奧迪佔據了所有領獎台,但是在 WRC 冠軍爭奪戰中卻未能取勝。到了1984年,在又一個陷入泥潦的平庸的賽季之後,沃爾特·羅爾(Walter Röhrl)駕駛 Sport Quattro S1 幫助奧迪贏得廠牌積分排行榜的第二名。同年,奧迪在香港與北京的拉力賽中也贏得了數場勝利。米歇爾·穆頓(Michèle Mouton)是唯一曾經贏得世界拉力錦標賽冠軍的女車手,她駕駛Sport Quattro S1(簡稱為 S1)參加了派克峰國際爬山賽。這場總長 1,439 公尺的比賽讓車手和汽車行駛於位在科羅拉多州海拔 4,320 公尺的派克峰的山頂。1985年,米歇爾·穆頓(Michèle Mouton)寫下 11:25.39 的新紀錄,成為了史上第一位留下派克峰紀錄的女子。1986年,奧迪正式退出國際拉力賽,因為在葡萄牙一名駕駛福特 RS200 的車手約翰·桑托斯(Joaquim Santos)引發了一場嚴重的事故,桑托斯在轉彎時為了避免撞到闖入賽道的觀眾,導致車輛失控偏離賽道撞入路旁圍觀群眾中,造成 3 人死亡,30 人受傷。然而鮑比·昂瑟(Bobby Unser)在同年使用奧迪(Audi)賽車在派克峰國際爬山賽創下了 11:09.22 的新紀錄。 1987年,沃爾特·羅爾(Walter Röhrl)宣稱他為奧迪奪得了拉力賽冠軍頭銜,他駕駛奧迪 S1 寫下了驚人的 10:47.85 派克峰國際爬坡新紀錄,雖然他兩年前已從 WRC 退役。這輛奧迪 S1 採用了奧迪經過長時間實驗的直列五缸渦輪增壓引擎,其最終版本可產生 441千瓦(591 匹馬力)的功率。這具引擎與六速變速箱搭配,並使用奧迪著名的 quattro 恆時四輪傳動系統。當時所有奧迪旗下頂尖賽車手都曾駕駛這輛 S1 參賽:Hannu Mikkola、Stig Blomqvist、Walter Röhrl 和 Michèle Mouton。這款奧迪 S1 也開啟了奧迪「S 系列」車款的開發,S 車系是奧迪一般市售車款的性能升級版。 進軍美國 當奧迪不再參加拉力賽而進入一般賽道比賽時,他們選擇於1988年藉由 Trans-Am 賽事初次進軍美國。 1989年,奧迪進一步用 Audi 90 車款進軍美國 IMSA(International Motor Sports Association)GT 賽事,由於奧迪缺席了兩場重要的耐力賽:Daytona 和 Sebring,所以即便在多場賽事中接連告捷獲勝,但最終還是無法取得冠軍獎盃。 房車賽 1990年,透過傑出的賽事成績,完成了奧迪在北美地區地區推廣品牌知名度的目標後,奧迪將賽車重心移回到了歐洲,先是以奧迪V8投入德國房車大師賽(DTM)系列賽事,接著在1993年由於不願投入新的方程式賽車,奧迪將注意力轉向了快速成長的超級房車賽(Super Touring)系列賽,並且獲得了多次全國錦標賽冠軍。奧迪首先參加了法國超級房車賽(French Supertourisme)和意大利超級房車賽(Italian Superturismo)。隔年,奧迪改征戰德國超級圖倫瓦根盃(STW),緊接著在後一年又參賽英國房車錦標賽(BTCC),奧迪這些賽事中接連奪下冠軍寶座。 國際汽車聯盟(FIA)在1998年基於難以規範奧迪的 quattro 智慧型恆時四輪傳動系統,導致其他同場競爭對手根本毫無勝算為由,最終禁止了所有四輪驅動賽車參加系列賽。但那時,奧迪幾乎將所有心力都投注於賽車運動。 到了2000年,奧迪在美國仍透過經銷商和 Champion Racing 車隊使用 Audi RS4 參加SCCA 極速世界挑戰賽 (SCCA Speed World GT Challenge),與雪佛蘭科爾維特(Chevrolet Corvette)、道奇毒蛇(Vipers)等知名跑車,以及較小一號的 BMW 車款同場競賽,這是少數允許使用四輪驅動系統的系列賽之一。2003年,Champion Racing 車隊使用了 Audi RS6 參賽,quattro 智慧型恆時四輪傳動系統再一次取得了優異的賽道成績,Champion Audi 獲得了冠軍。他們於 2004年回到賽道捍衛自己的頭銜,但新參賽的凱迪拉克(Cadillac)和新款歐米茄(Omega)底盤 CTS-V,讓奧迪車隊幾乎到手的獎金飛了。在取得連續四場勝利之後,奧迪車隊接到了主辦單位幾項不利的制裁,這些改變嚴重影響了參賽車輛的性能。譬如,要求增加負載重量,Champion Audi 被要求更換不同的輪胎,並降低了渦輪增壓的加壓力等等。 2004年,經過多年與 TT-R 在德國房車大師賽(DTM)系列賽的競爭,私家車隊 Abt Racing 車手 Christian Abt 與 LaurentAïello 一起獲得了2002年冠軍,奧迪作為的賽車運動技援車廠返回了賽車界,支持 Joest Racing 這兩支車隊以奧迪A4參賽 DTM。 利曼24小時耐力賽 奧迪於 1999年開始研發賽車原型跑車,並在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上首次亮相。在第一個賽季就研發出了兩款賽車原型並投入比賽:Audi R8R(開放式座艙敞篷跑車原型)和 Audi R8C(封閉式座艙雙門跑車/GT 原型)。R8R 在利曼賽車(Le Mans)比賽中首次登場便站上了領獎台,並且在 2000年的賽事中獲得持續投入研發,因為當時的賽事規範對於開放式座艙車款較為有利。 然而,大多數競爭對手(如寶馬,豐田,賓士和日產)都於1999年底退賽。由奧迪冠名贊助的車隊 Joest Racing 在 2000年到2002年之間憑藉著 Audi R8 賽車連續獲得三屆冠軍,並且以首次參賽之姿就贏得美國利曼系列賽的所有比賽。奧迪也販售他們 R8 賽車給 Champion Racing 等專業車隊使用。 2003年,和奧迪同屬福斯集團的賓利採用奧迪開發的賽車引擎打造了兩部 Bentley Speed 8,並且向奧迪借將由 Joest 車隊的賽車手來駕駛這兩部賽車,參加了 GTP 級別賽事,最終贏得了前兩名;而向奧迪採購 R8 賽車的 Champion Racing 車隊則獲得了總成績排行第三名,LMP900 級別的第一名。奧迪在 2004年的比賽中回到了冠軍的領獎台,前三名的賽車手全部都是駕駛 Audi R8:第一名 Audi Sport Japan Team Goh、第二名 Audi Sport UK Veloqx 和第三名 Champion Racing。 2005年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中,Champion Racing 車隊使用了兩部 Audi R8 賽車參賽,以及另一支 Audi PlayStation Team - Oreca 車隊也使用一部 Audi R8 賽車參賽。與較新的 LMP1 規範相比,Audi R8(按照舊的 LMP900 規定打造)有較窄的進氣口過濾器,較低的引擎功率,並多出了 50 公斤的重量。與 Judd 引擎新開發的 Pescarolo 車隊賽車相比,Audi R8 平均速度降低了 2 至 3 秒。但憑藉著出色的車手和經驗豐富的團隊,兩輛 Champion 車隊所駕駛的 Audi R8 賽車,分別獲得了第一和第三名,而 Oreca 車隊則獲得了第四名。Champion 車隊也是自 1967年福特 GT 車隊贏得利曼賽事後,再次取勝的美國車隊。這年也結束了 Audi R8 作為奧迪主力利曼賽車的漫長時代。奧迪在 2006年推出了 Audi R8 賽車的後繼車款,命名為 Audi R10 TDI。 R10 TDI 採用了許多新的創新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雙渦輪增壓直噴柴油引擎。它在 2006年12月的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中首次登場比賽,為 2006年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做準備,後來也順利贏得了勝利。在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的獲勝,是奧迪第一場以柴油引擎賽車贏得的賽事(由於 ACO 法規偏愛柴油引擎,因此該車使用柴油引擎開發)。Audi R10 TDI 不僅在 2006年贏得了利曼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還於 2007年與 2008年擊敗了寶獅(Peugeot)908 HDi FAP,更在 2010年憑藉 Audi R15 TDI Plus 賽車打破了賽道紀錄,站上頒獎台。在此之前,利曼賽道的紀錄是由保時捷的 Porsche 917K 於 1971年所創下。 Audi R18 賽車在 2011年利曼24小時耐力賽的獲勝,延續了奧迪在賽車運動上的成功。Audi Sport Team Joest 車隊的賽車手 Benoît Tréluyer 為奧迪拿下了首次的頭位(Pole Position),這個位置五年來都被這個車隊的另一輛賽車所佔據。比賽初期的一些事故和失誤,使得奧迪參賽的三輛賽車損失了兩輛,但特雷呂耶(Tréluyer)、馬塞爾·法斯勒(Marcel Fässler)和安德烈·洛特爾(André Lotterer)三人組,用僅存的一輛 Audi R18 TDI 打敗了寶獅(Peugeot)908 賽車,以 13.8 秒的差距奪下了冠軍。 美國利曼系列賽 2000年,奧迪透過招募 Joest Racing 車隊車手共組 Audi Sport North America 廠牌車隊來參加美國利曼系列賽事。這是一次成功的合作,奧迪車隊在 2000年12月的賽百靈 12 小時耐力賽中首次亮相就取勝。在 2000年至 2002年賽季期間,車廠提供的奧迪R8 賽車在 ALMS 中所向披靡,贏得了 25 場勝利。2003年,奧迪除了出售賽車給顧客車隊 Champion Racing,同時也繼續以先前的 Audi Sport North America 車隊參賽。Champion Racing 車隊作為駕駛 Audi R8 當作主力賽車的私人車隊,贏得了許多場勝利。Champion Racing 車隊最終也取代了 Joest Racing 車隊,在 2006年到 2008年之間,成為了享有冠名 Audi Sport North America 權利的車隊。自 2009年以來,奧迪便一直沒有完整地參加美國利曼系列錦標賽,而是只參加在賽百靈的開幕賽,將這場 12 小時的賽事作為利曼24小時耐力賽的熱身賽,以及 2012年世界耐力錦標賽(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的部分賽程。 歐洲利曼系列賽 奧迪參加了 2003年的利曼一千公里賽(2003 1000 km of Le Mans),這是為了參加 2004年歐洲利曼系列賽做準備的一次性參賽。廠牌車隊 Audi Sport UK 在 2004年賽季贏得了許多場比賽並且在最終奪冠,但卻無法與同年在美國利曼系列賽由 Audi Sport North America 所創下的空前盛況相提並論。 世界耐力錦標賽 2012 2012年 FIA 批准了由西方汽車俱樂部(ACO)主辦首屆世界耐力錦標賽(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以接替停辦的利曼洲際杯(ILMC)。奧迪贏得了在賽百靈(Sebring)舉行的首屆 WEC 比賽,此後又連續三連勝,包括 2012年利曼24小時耐力賽。奧迪在 2012年巴林 WEC 比賽中獲得了最後的 5 場勝利,並且贏得首屆 WEC 廠牌冠軍。 2013 作為衛冕冠軍,奧迪再次以 Audi R18 e-tron quattro 參與 2013年世界耐力錦標賽(WEC),奧迪車隊贏得了連續五場比賽,包括 2013年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美洲賽道(Circuit of the Americas)第五回合的勝利具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是奧迪以利曼原型車獲得的第 100 場勝利。奧迪(Audi)在紅旗富士比賽中獲得第二名和取得半分之後,在第六回合中拿下連續第二次 WEC 年度汽車廠牌冠軍。 2014 在2014年賽季,奧迪以重新設計和升級的 R18 e-tron quattro 參賽,這輛賽車配備了能源回收系統。作為衛冕冠軍,奧迪在利曼原型車(LMP1)賽事面臨來自豐田汽車(Toyota)以及新加入戰局的保時捷(Porsche)挑戰,保時捷在缺席 16 年後重返利曼賽。本屆於銀石賽道(6hrs of Silverstone)展開賽季,但這場比賽對奧迪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奧迪的兩部參賽車輛都因為事故而被迫退出比賽,使得奧迪汽車第一次在世界耐力錦標賽中未能站上領獎台。 電動方程式 奧迪在電動方程式(Formula E)賽事中為 車隊提供技術和後勤支援,該車隊在 2014-15 賽季 E 賽季改以 Audi Sport Abt Formula E 車隊的名義參賽。2014年2月13日,車隊宣布其賽車手陣容為 Daniel Abt 和世界耐力錦標賽冠軍車手盧卡斯·迪·格拉西(Lucas di Grassi)。2017-18赛季,车队赢得该赛季的车队总冠军。2020年11月,奥迪宣布将在2020-21年赛季结束后离开电动方程式赛事。不过2021-22赛季仍会向客户车队提供动力总成。 一級方程式賽車 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 1)一直試圖與奧迪建立連結,但由於奧迪公司認為 F1 所使用的技術無法運用於一般道路用車款而拒絕。但由於近年混合動力技術已被開放應用於 F1 賽事中,這改變了奧迪公司高層的觀點,並鼓勵目前在奧迪任職的前法拉利車隊負責人斯蒂法諾·多梅尼卡利(Stefano Domenicali)對於奧迪投入 F1 賽事進行研究。 2022年8月,奥迪确认将在2026年作为参赛车队加入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同年10月,奥迪确认将通过收购索伯车队的方案进入F1;奥迪将研发采用自家的动力单元。2023年1月,索伯确认奥迪已购入瑞士公司少部分股份,作为收购的准备工作之一。此外曾在宝马索伯时期在车队任职过并有在同为大众旗下的保时捷运动部门担任过要职经历的安德烈亚斯·塞德尔在2022年12月加入了索伯集团,担任首席执行官。他此前是一级方程式迈凯伦车队的领队。 奧迪旗下子公司 以下為奧迪集團(Audi Group)旗下子公司。 Audi Sport,原名 quattro GmbH,於 2016年改組為 Audi Sport GmbH,是奧迪旗下專門研發製造高性能車款的子公司。 藍寶堅尼(Lamborghini),奧迪在 1998年從東南亞財團手中收購的義大利超級跑車品牌,現為 Audi AG 全資子公司。 義大利設計-喬治亞羅公司(Italdesign Giugiaro),以義大利 Moncalieri 為據點的全球知名跑車設計公司,於 2010年成為 Audi AG 全資子公司。 杜卡迪(Ducati),全球知名的高級摩托車製造商,在 2012年正式成為 Audi AG 全資子公司。 賓利(Bentley),源於英國的豪華汽車和豪華旅行車製造商,於 1998年被福斯集團收購;直至 2021年3月起成為 Audi AG 子公司。
财务司:管理中央级林业基金,指导地方林业基金的管理,管理各项财政拨款、周转金、林业专项基金、部自有资金和外汇及其他资金,管理林业财务,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林业经济调节政策和措施,监督、管理国有林业资产以及部机关、直属单位的资产。 科学技术司:制订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负责林业科研及其推广的计划管理、成果管理,指导协调林业技术市场管理、林业技术监督、新技术开发和林业专利工作,组织协调有关林业科技工作以及国外智力引进工作,指导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国际合作司:负责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及民间组织联系,引进利用外资和先进科学技术,争取国外经济技术援助,协同有关司检查、指导国际合作与交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国际组织在中国召开的有关林业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工作的国际会议,归口管理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外事工作。 人事教育司:制订林业专业人才培训和林业教育发展规划、计划,指导林业教育改革和林业专业教育,负责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劳动工作,负责林业行业劳动工资工作和科技人员的管理工作。 机关党委:负责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指导林业行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派出机构 林业部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大兴安岭林业公司派驻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及其办事处。 历任领导 部长 梁希(1954年9月-1958年12月) 刘文辉(1959年4月28日-文革初期) 王云(1967年10月6日-?,军管会主任) 罗玉川(1979年2月16日-1980年8月30日) 雍文涛(1980年8月30日-1982年4月) 杨钟(1982年4月9日-1987年6月23日撤职) 高德占(1987年6月23日-1993年3月) 徐有芳(1993年3月29日-1997年8月) 陈耀邦(1997年8月29日-1998年3月) 副部长 李范五(1954年9月-1958年1月) 罗玉川(1954年9月-1956年8月;1959年8月25日-文革初期) 雍文涛(1954年9月-1956年8月;1959年8月25日-1960年12月;1979年2月16日-1980年8月) 惠中权(1954年9月-文革初期) 刘成栋(1955年1月31日-1956年8月) 李相符(1955年-1961年) 张克侠(1956年6月4日-文革初期) 张庆孚(1956年8月18日-1958年9月) 周骏鸣(1959年8月25日-1961年) 陈离(1959年8月25日-文革初期) 唐子奇(1959年8月25日-文革初期;1979年5月3日-1982年4月) 张昭(1960年4月29日-文革初期) 梁昌武(1961年7月9日-文革初期;1979年5月3日-1982年4月) 杨天放(1963年2月23日-文革初期;1979年5月3日-1982年4月) 荀昌五(1963年10月23日-文革初期;1979年5月3日-1982年4月) 张世军(1965年4月17日-文革初期;1979年5月3日-1982年4月) 李光勋(1967年10月6日-?,军管会副主任) 杨珏(1979年5月3日-1982年4月) 马玉槐(1979年5月3日-1982年4月) 郝玉山(1979年5月3日-1982年4月) 杨延森(1979年5月3日-1982年4月) 汪滨(1979年5月3日-1982年4月) 刘琨(1979年5月3日-1986年3月) 张磐石(1979年6月8日-1982年4月) 王殿文(1982年4月9日-1986年3月)
惠中权(1958年7月-1966年2月,党组副书记;1966年2月-文革初期,党委副书记) 雍文涛(1979年2月-1980年8月) 杨珏(1979年2月-1982年4月) 马玉槐(1980年12月-1982年4月) 刘琨(1982年4月-1986年3月) 沈茂成(1993年6月-1995年3月) 党组成员 雍文涛(1954年9月-1956年8月;1959年8月-1960年12月) 惠中权(1954年9月-1958年7月) 刘成栋(1955年1月-1956年8月) 李相符(1955年-1961年) 张克侠(1956年6月-文革初期) 张庆孚(1956年8月-1958年9月) 周骏鸣(1959年8月-1961年) 陈离(1959年8月-文革初期) 唐子奇(1959年8月-文革初期;1979年5月-1982年4月) 张昭(1960年4月-文革初期) 梁昌武(1961年7月-文革初期;1979年5月-1982年4月) 杨天放(1963年2月-文革初期;1979年5月-1982年4月) 荀昌五(1963年10月-文革初期;1979年5月-1982年4月) 张世军(1965年4月-文革初期;1979年5月-1982年4月) 马玉槐(1979年5月-1980年12月) 郝玉山(1979年5月-1982年4月) 杨延森(1979年5月-1982年4月) 汪滨(1979年5月-1982年4月) 刘琨(1979年5月-1982年4月) 张磐石(1979年6月-1982年4月) 王殿文(1982年4月-1986年3月) 董智勇(1982年4月-1987年6月撤职) 刘广运(1983年10月-1992年9月) 徐有芳(1986年3月-1993年3月) 沈茂成(1988年5月-1993年6月) 蔡延松(1989年2月-1992年9月) 王志宝(1992年9月-1998年3月) 祝光耀(1993年6月-1998年3月) 李育材(1993年12月-1998年3月) 刘于鹤(1994年4月-1998年3月) 李昌鉴(1994年11月5日-1998年3月,驻部纪检组组长) 江泽慧(1996年1月9日-1998年3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邝国斌(?-1998年3月) 中央纪委驻林业部纪检组 文革前,设有中央监察委员会驻林业部监察组,是中央监察委员会派驻机构。1980年代,设中央纪委驻林业部纪检组(监察部驻林业部监察局),是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 组长 杨延森(?-?) 沈茂成(?-?) 李昌鉴(1994年11月5日-1998年3月) 副组长 李昌鉴(1993年12月-1994年) 杨继平(1997年8月-1998年3月,副组长兼监察局局长) 审计署驻林业部审计局 审计署驻林业部审计局是审计署派驻机构。 局长 副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工业部成立于1956年,于1958年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中国的“森林工业”,作为一个行业,特指国有重点林区的135个林业局 内蒙古17个:阿尔山、淖尔、淖源、乌齐尔汗、库都尔、图里河、伊图里河、克一河、甘河、吉文、阿里河、根河、金河、阿龙山、满归、得耳布尔、莫尔道嘎。 吉林18个: 吉林森工集团8个:临江、三岔子、湾沟、松江河、泉阳、露水河、白石山、红石。 延边林业管理局10个:黄泥河、敦化、大石头、八家子、和龙、汪清、大兴沟、天桥岭、白河、珲春。 黑龙江40个 牡丹江林业管理局8个:大海林、柴河、东京城、穆棱、绥阳、海林、林口、八面通 合江林业管理局7个:桦南、双鸭山、鹤立、鹤北、东方红、迎春、清河 伊春林业管理局16个:双丰、铁力、桃山、郎乡、南岔、金山屯、美溪、乌马河、翠峦、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 松花江林业管理局8个:山河屯、苇河、亚布力、方正、兴隆、绥棱、通北、沾河 直属1个:带岭。 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9个:松岭、新林、塔河、呼中、阿木尔、图强、西林吉、十八站、韩家园 四川森工22个:
吉林森工集团8个:临江、三岔子、湾沟、松江河、泉阳、露水河、白石山、红石。 延边林业管理局10个:黄泥河、敦化、大石头、八家子、和龙、汪清、大兴沟、天桥岭、白河、珲春。 黑龙江40个 牡丹江林业管理局8个:大海林、柴河、东京城、穆棱、绥阳、海林、林口、八面通 合江林业管理局7个:桦南、双鸭山、鹤立、鹤北、东方红、迎春、清河 伊春林业管理局16个:双丰、铁力、桃山、郎乡、南岔、金山屯、美溪、乌马河、翠峦、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 松花江林业管理局8个:山河屯、苇河、亚布力、方正、兴隆、绥棱、通北、沾河 直属1个:带岭。 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9个:松岭、新林、塔河、呼中、阿木尔、图强、西林吉、十八站、韩家园 四川森工22个: 阿坝林业管理局8个:川西、黑水、马尔康、小金、观音桥、松潘、南坪、儴塘 甘孜林业管理局7个:道孚、新龙、丹巴、炉霍、白玉、力邱河、翁达 川南、雷波、凉北、夹金山、木里、普威、盐边
部长:叶季壮 副部长:姚依林、沙千里(中国人民救国会,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雷任民(1951年9月) 办公厅 国外贸易司,司长王文波 国内贸易司,司长郭今吾 经济计划司 财务会计司 人事司 储运司 历任部长 叶季壮(1893年-1967年6月27日)原名叶毓年,字耀周。叶季壮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新兴县,他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就死了。叶季壮在广州受到法学教育,1914年毕业于广东公立法政学堂。此后以实习法官、教师和记者为业。 1925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四一二事变后他逃亡澳门、上海和香港。1929年12月组织百色起义。他的部队到达井岗山后他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在长征的过程中,他的主要任务也是保障供给,到达延安后他负责财政和物资。1945年9月他被授中将军衔。共产党开始在东北接受苏联军队的物资时,他被派往关外负责经济和建设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贸易部和外贸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叶季壮被作为“走资派”而遭到批斗。1967年6月27日逝世于北京。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商务部机构沿革 参见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机构时间线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组成部门
批准全国各专业总公司的业务计划及财务计划并监督其执行; 管理与调度全国一切国营贸易资金及存货; 决定全国各大市场国营贸易公司批发商品的价格; 指导全国私营商业及各级人民政府贸易部门对于市场的管理工作; 颁布全国贸易会计法规。 历史 1948年9月26日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设立工商部,部长姚依林。1949年7月中旬,在华北人民政府工商部基础上成立中央商业处。中央商业处是为筹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而设置的临时机构,自1949年9月3日成立至同年11月1日结束。 1949年10月31日,华北人民政府结束。1949年11月1日在中央商业处的基础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将华北人民政府工商部及中央商业处两个单位的人员,资财全部接收,并同时启用该部印信。部办公厅设在东交民巷13号六国饭店。 1950年3月10日中央政务院第23次会议通过《关于统一全国国营贸易实施办法的决定》,为统一全国国营贸易,完成国家进出口计划,领导国内市场,调节全国和地方的物资供求,促进国家生产事业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设立全国范围的贸易专业总公司: 中国盐业公司 中国粮食公司:1952年9月改组为中国粮谷出口公司 中国油脂公司:1952年9月改组为中国油脂出口公司 中国蛋品公司 中国猪鬃公司 中国皮毛公司 中国百货公司 中国花纱布公司 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简称煤建公司) 中国土产公司 中国石油公司 中国工业器材公司 中国畜产公司:1951年4月中国蛋品、中国猪鬃、中国皮毛3家公司合并为中国畜产公司。1952年9月分出食品业务,成立中国食品出口公司。 中国粮谷油脂出口公司:1953年1月中国粮谷出口公司与中国油脂出口公司合并而成。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1961年1月中国粮谷油脂出口公司与中国食品出口公司合并而成。1965年更名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 中国茶叶公司:1949年11月23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副主任薄一波、马寅初共同签署文件,批复贸易部、农业部的报告同意成立中国茶叶公司。1949年12月1日,中国茶业公司在北京东安门大街29号正式办公,经理由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兼任,副经理范仰民。 中国矿产公司 中国五金电工进口公司:1952年9月,成立,承担钢材、有色金属、电工电讯器材 等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周化民任经理。1955年7月,中国五金电工进口公司改名为中国五金进口公司。 中国进口总公司,任命卢绪章为经理。1951年1月8日,中国进出口公司(简称“中进出”)筹备组成立,人员来源以原中国进口总公司及其华北区公司为基础。2月13日,中国进出口公司接受中央贸易部委托,代为领导香港机构有关进出口公司的业务。3月1日公司在天津正式开业,主要任务是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封锁”、“禁运”,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张化东任公司经理,副经理倪蔚庭。 这些专业公司,在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分别经营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各个专业总公司根据其具体业务需要,在省、专区、市、县分别设立各级分支机构,由各全国总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统一核算。 1950年7月,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后,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并在地方建立各级联社,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独立的组织系统,成为国营商业的得力助手和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建国后国内外贸易的逐步发展,1952年8月7日,为了加强商业工作和使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更好地为即将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服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分别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和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调整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议》的第二项,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和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于1952年9月3日正式撤销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
吴雪之(1953.01.14-1958.02.11; 1959.08.25-1966.05) 曾传六(1954.11.01-1958.02.11;1958.09.11-1963.11) 刘卓甫(1954.11.01-1955.09.16) 张雨帆(1954.11.01-1957.06) 李维新(1956.03.9-1958.02.11) 阎顾行(1959. 08.25-1962.04) 李哲人(1959. 08.25-1961.04) 张永励(1959. 08.25-1966.05;1971.8-1982.03) 胡子婴(1959. 08.25-1966.05) 梁耀(1960.08.15-1962.04) 郭献瑞(1960.08.15-1961.07) 王文波(1960.08.15-1964.10) 邓辰西(1961.04.22-1964.12) 喻杰(1962.06.1-1963.11) 牛荫冠(1962.10.20-1966.05) 王化民(1964.04.25-1966.05; 1975.10.5-1977.11) 任泉生(1964.04.25-1966.05; 1973.10.18-1982.03) 高修(1964.04.25-1966.05;1970.06.22-1975.01.17 1976.10-1982.03) 刘忍(1970.06.22-1975.01.17)(商业部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郭世荣(1970.06.22-1975.01.17)(商业部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樊省轩(1970.06.22-1975.01.17)(商业部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柳垣(1970.06.22-1975.01.17)(商业部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赵发生(1970.06.22-1975.01.17)(商业部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6.10-1979.04 安法乾(1975.10.5-1979.04) 宋克仁(1977.06.18-1983.12) 刘毅(1977.06.18-1982.03) 姜习(1978.07.16-1979.04; 1982.03.8-1988.01) 郭今吾(1978.07.16-1982.03) 金明(1978.08.8-1978.12) 冯骥(1979.01.17-1982.03) 孙正(1979.01.31-1982.03) 段士奇(1980.05.17-1981.02) 黄凉尘(1980.07.1-1982.03) 罗东明(1981.06.10-1982.03) 曹文斌(1981.06.10-1982.03) 潘遥(1982.03.8-1990.11) 季铭(1982.03.8-1988.01) 何济海(1985.01.30-1993.03) 张世尧(1988.01-1993.03) 傅立民(1988.01-1993.03) 白美清(1990.07-1993.03) 马李胜(1992.10-1993.03) 参考文献 参见 商业 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商 正部级单位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 “为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 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和生产观点 1956年5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为了加强城市以及新兴工矿区的副食品供应和城市房产管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服务部,商业部主管的食品、糖、烟、酒、蔬菜和饮食业、服务性行业(旅馆、理发、澡堂、洗染、照相等)划交城市服务部。1957年8月12日,商业部发出《关于从一九五八年一月一日起将商业部所属各专业总公司改组为专业贸易局的通知》([57]组组字第153号),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商业部所属10个专业总公司自1958年1月1日起改组为专业贸易局,下属机构全部下放地方。1958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服务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商业部,商业部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商业部。1958年9月,为适应商业管理体制的下放和更好地统一管理商业工作,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百零二次会议决定,将第一商业部和第二商业部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 1962年5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商业部系统恢复和建立各级专业公司的决定》,据此1962年5月30日商业部发出《关于本部成立各专业总公司的通知》([62]商组字第736号)。到1965年,商业部恢复设立中国五金机械公司、中国交通电工器材公司(简称中国交电公司)、中国化工原料公司、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简称中国煤建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国医药公司、中国药材公司6个商业部管理的一类专业总公司;中国纺织品公司、中国百货公司、中国糖业烟酒公司、中国食品公司四个部省合管的二类专业总公司;各省商业厅设立三类专业公司如民族贸易、蔬菜、饮食业、服务业、劳动保护用品、商业仓储运输等。 1962年7月1日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同商业部分开办公。1967年10月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商业部派驻军事代表,军代表组长范子瑜。1969年9月15日,商业部、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合署办公。1970年6月上述四个单位合并建立新的商业部革命委员会,设15个组。1972年5月,各业务组改称局。1975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从商业部分出;商业部设燃料、医药、粮食、工商管理在内的19个局级单位。1978年7月,商业部医药局分出,成立国家医药管理总局。1978年9月,商业部工商管理局分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将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设立新的商业部。商业部设置行政机构16个,专业公司16个。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仍然对内外开展活动。为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商业部于1984年12月19日发出《关于撤销商业部各专业局的公司名称等问题的通知》。1984年12月29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与商业部联合印发通知,宣布自1985年1月1日起,国内石油产品经营业务由中国石化总公司统一管理,原商业部石油局(中国石油公司)及其直属单位成建制划归组建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销售公司。 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2001年2月国家国内贸易局撤销,2001年4月重新组建“中国商业联合会”由国家经贸委直接管理,接受委托代管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40余家行业协会及管理中国商报社、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等事业单位。 机构设置 1988年10月15日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商业部“三定”方案》(国机编〔1988〕30号): 办公厅(办公室、值班室、综合处、新闻处、信息处、机要处、秘书处、信访处、档案处、保卫处、保密办公室) 政策法规司(办公室、综合处、政研一处、政研二处、条法处、法律宣传处、法律咨询处) 规划调节司(办公室、计划处、市场处、统计处、进出口处、物资处、民族贸易处、友谊处、特需处) 社会商业管理司(办公室、企业管理处、集体商业管理处、行业管理处、基层政治工作处、劳动管理处、工资福利处、综合处) 商办工业管理司(办公室、综合处、机械处、商业工业处、粮油工业处、供销工业处、饲料工业处) 供销合作管理司(办公室、组织处、业务处、货栈处、企业管理处、国际联络处、综合处) 基建储运管理司(办公室、综合计划处、商业基建处、粮食基建处、供销基建处、仓储处、运输处、包装科技处、安全办公室) 饮食服务业管理司(办公室、企业指导处、培训处、行业管理处、农村处) 粮油综合司(办公室、计划处、统计处、价格处、综合处) 粮油管理司(办公室、综合处、市镇供应处、征购处、票店处、农村销售处) 粮油储运局(办公室、综合处、军粮供应处、检验处、运输管理处、调拨处、仓储处) 棉麻管理局(办公室、综合处、收购处、麻处、检验处、供应处、加工处) 副食品管理局(办公室、综合处、糖业处、肉食蛋品处、蔬菜处、卫生检疫处、生化制药处、冷藏加工处、酒类调味品处) 土特产品管理司(办公室、综合处、茶叶处、杂品处、畜产处、土产处、干菜处、果品处) 日用工业品管理司(办公室、综合处、百货处、文化处、服装劳保处、针织纺织品处) 财会物价司(办公室、商业财务处、粮食财务处、供销财务处、会计处、物价综合处、财务综合处、工业品价格处、农产品价格处、直属企事业处、财务物价检查办公室) 科技质量司(办公室、综合处、计划处、技术处、质量管理处、标准处) 国际合作司(办公室、综合处、国际处、地区一处、地区二处、地区三处) 教育司(办公室、综合规划处、成人教育处、职业技术教育处、对外交流处、高教处、院校管理处) 人事司(办公室、综合处、录用调配处、考核培训处、企事业干部管理处、工资福利奖惩处、职位职称处、计划生育办公室) 行政司(办公室) 商业部直属专业公司 中国五金交电化工公司 中国肉类蛋品公司 中国糖业公司 中国百货纺织品公司
陈国栋 沙千里 陈国栋 赵辛初 参考文献
章乃器 陈国栋 沙千里 陈国栋 赵辛初
中国食品工业
轻工业
参考文献 农 第1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2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3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办公厅、计划财务司、基本建设司、资源保护司、群众渔业司、养殖司、技术司、海洋企业局、供销局、对外联络司、教育司、人事司、人民监察室 参考文献 农
禽蛋商业局 蔬菜食品杂货商业局 干鲜果商业局 糖业糕点商业局 烟酒专卖局 饮食业管理局 生产企业管理局 仓储运输局 卫生检疫局 物价局 财务会计局 人事教育局 劳动工资局 房产业管理局 监察局
办公厅 计划统计局 基本建设局 肉食品商业局 禽蛋商业局 蔬菜食品杂货商业局 干鲜果商业局 糖业糕点商业局 烟酒专卖局 饮食业管理局 生产企业管理局 仓储运输局 卫生检疫局
政治部 党委办公室主任员华 综合计划局 副局长李纪章 综合调度局 财务局 某局 储运局 进出口局 三类物资局(地方负责生产和分配的物资)局长韩运。派人下去搞调研,编目录。后来又成立“三类物资领导小组”,制定了《三类物资管理办法》。 生产资料服务公司:1962年成立,解决生产与用户之间流通环节信息与交易不畅问题。搞“四代一调”,即:代购、代销、代加工、代托运,组织调剂。打破一切界限,不论是什么企业,都给以“四代一调”服务,解决“小、少、难、急”问题。收服务费1%~2%。下设: 金属材料公司 机电设备公司 化工材料公司 木材公司
进出口局 三类物资局(地方负责生产和分配的物资)局长韩运。派人下去搞调研,编目录。后来又成立“三类物资领导小组”,制定了《三类物资管理办法》。 生产资料服务公司:1962年成立,解决生产与用户之间流通环节信息与交易不畅问题。搞“四代一调”,即:代购、代销、代加工、代托运,组织调剂。打破一切界限,不论是什么企业,都给以“四代一调”服务,解决“小、少、难、急”问题。收服务费1%~2%。下设: 金属材料公司 机电设备公司 化工材料公司 木材公司 建筑材料公司 西南地区物资供应局:局长周力 西北地区物资供应局:局长刘南生 1964年9月,国家物资管理总局改为国家物资管理部。部长袁宝华,副部长宋致和、李超伯、李哲人、刘炳华、邓存伦、谢北一。1964年国庆节前后,部机关从月坛北小街搬进新建的办公大楼。1967年撤销。 1970年设立国家计委物资局。1975年9月30日设立国家物资总局,由国家计委代管。计委副主任李开信兼任国家物资总局局长。1980年下设司、局级单位25个,1580人。 1982年8月23日国家物资总局改为国家物资局,改由国家经委代管。局长李开信、凌豫勋(1985.7起),副局长李纪章,设司、局级单位20个,定编1200人。陆续设立中国集装箱公司、中国拆船总公司、计算中心等。1987年设司、局级单位27个,定编1566人。 1988年4月,改立国家物资部。1993年3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动,物资部和商业部被撤销,组建国内贸易部。 历任部长 袁宝华(1965年1月3日至文革初期) 军管会副主任黄胜真
历史沿革 1952年8月10日,根据《关于调整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议》,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成立地质部,部址选定为前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北京市西城区兵马司胡同九号,并任命李四光为部长。 195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地质部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 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关于国务院各部门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称:“建立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务院工业交通办公室、全国物价委员会、物资部、地质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中央安置小组办公室九个单位合并组成。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撤销。”此后,地质部即改为“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地质局”。 1975年9月30日,国务院《关于调整国务院直属机构的通知》决定“增设国家地质总局”。孙大光任总局局长。 1979年9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第八机械工业部、司法部、地质部和任免名单的决定》,设立地质部,任命孙大光为地质部部长。 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国务院部委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决议》,决定将地质部改名为地质矿产部。 1998年3月10日,由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共同组建成国土资源部。
(截至1998年) 参考文献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务院已撤销各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1949年10月,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1954年9月,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1958年2月11日,水利部与电力工业部合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1979年2月23日,又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分开。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再次将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合并,第二次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1988年4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88年7月22日,恢复组建的水利部正式挂牌成立。 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规定:“优化水利部职责。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入水利部。不再保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2020年8月31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体改〔2019〕1063号),原由水利部主管的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等6家行业协会(商会)与水利部分离,依法直接登记、独立运行,剥离行政职能,不再设置业务主管单位。取消对其的直接财政拨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发展。 职责 根据《》,水利部承担下列职能: 机构设置 根据《》,水利部设置下列机构: 内设机构 派出机构 直属事业单位 直属企业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管社会团体
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长 傅作義(1949年10月19日-1954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 傅作義(1954年9月-1958年2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长 傅作義(1958年2月11日-1972年10月) 张文碧(1972年10月-1975年1月17日,水利电力部革命委员会主任) 钱正英(1975年-1979年,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 钱正英(1979年2月23日-1982年3月8日,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长 钱正英(1982年-1988年,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 杨振怀(1988年4月12日-1993年3月29日) 钮茂生(1993年3月29日-1998年11月4日) 汪恕诚(1998年11月4日-2007年4月27日) 陈雷(2007年4月27日-2018年3月19日) 鄂竟平(2018年3月19日-2021年2月28日) 李国英(2021年2月28日-)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史大桢(1993年3月29日-1998年3月18日) 机构设置 (1994年时) 办公厅(部长办公室、综合处、文秘档案处、信访处) 政策法规体制司(政策处、法规处、体制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小组办公室) 规划计划司(综合处、规划处(核电办公室)、计划处、统计分析处、水电处、环保处) 建设协调司(设计管理处、基建管理处、工程协调处、质量安全监督处) 水电开发与农村电气化司(水电建设协调处、水电发展处、农村电力处、新能源发电处) 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安全监察处、生产协调处、技术监督处、用电监察处、计量办公室) 经济调节与国有资产监督司(综合处、经济处、资产处、财会处、价格处) 科学技术司(综合处、科技计划处、技术发展处) 国际合作司(综合处、经济贸易处、经济合作处、科技合作处)
机构设置 (1994年时) 办公厅(部长办公室、综合处、文秘档案处、信访处) 政策法规体制司(政策处、法规处、体制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小组办公室) 规划计划司(综合处、规划处(核电办公室)、计划处、统计分析处、水电处、环保处) 建设协调司(设计管理处、基建管理处、工程协调处、质量安全监督处)
1979年2月23日,水利电力部分拆为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再次将水利部和电力部合并,第二次成立水利电力部。设有水利工程管理司、计划司、电力生产司、外事司、农田水利司、农电司、水文局、物资局、成套设备局、水文水利调度中心等机构。其主要职能有保证国家的有关水利电力方面的政策、法律和各种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和计划,制定全国和地方水利电力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全国和地方各级管理水利电力方面的规章制度;组织领导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水利电力生产建设规划的实施,重大水系的治理和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制定和完善水利电力的管理体制等。 1988年4月,国务院扩构改革,撤销水利电力部,新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负责人 部长 水利电力部历任部长: 傅作义(1958年2月11日-1972年7月) 陈德三(军管会主任,1967年7月-1970年1月) 张文碧(革委会主任,1970年6月-1975年1月17日) 钱正英(1975年1月17日-1979年2月23日,1982年3月8日-1988年4月12日) 副部长 担任水利电力部历任副部长有: 第一届全国人大期间(1958年2月-1959年4月):李葆华、刘澜波、张含英、钱正英、冯仲云、程明升、李锐、王林 第二届全国人大时期(1959年4月-1965年1月):李葆华(-1961年2月)、刘澜波、张含英、钱正英、冯仲云、程明升、李锐(-1960年)、李代耕(1961年7月-)、郝执斋(1961年7月-)、杜星垣(1961年7月-)、罗文坊(1964年6月-)、张彬(1964年5月-) 第三届全国人大期间(1965年1月-1975年1月):刘澜波(-1967年)、张含英(-1967年)、钱正英(-1967年)、冯仲云(-1967年)、程明升(-1967年)、李代耕(-1967年)、郝执斋(-1965年8月)、杜星垣(-1965年8月)、张彬(-1967年) 第四届全国人大(1975年1月-1978年3月):刘向三、张季农、李代耕(1977年11月-)、李锡铭、李伯宁(1977年11月-)、郑代雨、郑永和(1976年-)、姚成庆
第一届全国人大期间(1958年2月-1959年4月):李葆华、刘澜波、张含英、钱正英、冯仲云、程明升、李锐、王林 第二届全国人大时期(1959年4月-1965年1月):李葆华(-1961年2月)、刘澜波、张含英、钱正英、冯仲云、程明升、李锐(-1960年)、李代耕(1961年7月-)、郝执斋(1961年7月-)、杜星垣(1961年7月-)、罗文坊(1964年6月-)、张彬(1964年5月-) 第三届全国人大期间(1965年1月-1975年1月):刘澜波(-1967年)、张含英(-1967年)、钱正英(-1967年)、冯仲云(-1967年)、程明升(-1967年)、李代耕(-1967年)、郝执斋(-1965年8月)、杜星垣(-1965年8月)、张彬(-1967年) 第四届全国人大(1975年1月-1978年3月):刘向三、张季农、李代耕(1977年11月-)、李锡铭、李伯宁(1977年11月-)、郑代雨、郑永和(1976年-)、姚成庆 第五届全国人大(1978年3月-1979年2月):刘向三、张季农、李代耕、李锡铭、李伯宁、郑代雨、郑永和、姚成庆 1982年3月-1983年6月(再设水电部):李代耕、李锡铭、赵庆夫、彭士禄(1983年1月-) 第六届全国人大(1983年6月-1988年4月):李代耕(-1984年8月)、李伯宁(-1984年8月)、赵庆夫(-1986年11月)、彭士禄(-1985年9月)、杨振怀(-1983年7月)、张凤祥(1984年8月-)、陆佑楣(1984年8月-)、姚振炎(1985年9月-)、史大桢(1986年11月-)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参考文献 能源 第2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3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4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5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法輪功被鎮壓後 江澤民上台後,取消了胡耀邦的氣功寬容政策,並規定全國氣功團體必須納入政府管理,由於法輪功修煉人數增加、意識形態與中國共產黨的差異,讓北京政府感到威脅,所以其從1996年就開始暗中監控。1999年4月25日超過一萬名法輪功修炼者至北京上訪,起因主要是三年以來當局的不斷打壓、在天津逮捕和毆打修炼者、以及對法轮功媒體污衊宣傳活動,是為425上訪事件。上訪當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聽取事情经过,被逮捕者獲釋,和朱镕基總理溝通過的修炼者表達對政府和人民有開放溝通感到歡欣鼓舞。然而當晚,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拒絕朱的和解立場,他將法輪功視為對中國共產黨的威脅,並宣稱若沒有馬上粉碎法輪功將在國際上大失面子。 1999年7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稱法轮功修炼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成威脅。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向全國公安機關下通緝令。李洪志聲明表示遺憾,指公安部「指控的内容完全是捏造、毫无根据的」並要求撤銷通缉,双方在公正的基础上直接对话,和平解决问题。 對這項通緝令,江當局請求國際刑警組織提供合作,但遭該組織拒絕;該組織指「不能在對刑事罪行毫無證據的情況下,使用國際刑警組織的管道去要求成員國追蹤並逮捕」。張偉國在《北京之春》評論此通緝是一場政治鬧劇。一般認為此鎮壓毫無法律根據;在鎮壓開始後,傳言指中國共產黨派出一襲擊小組赴國外試圖暗殺他。 李洪志在2000年至2003年連續四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2001年獲歐洲議會25會員國提名薩哈羅夫獎(自由思想),提名理由說「李先生的人格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國營媒體的惡毒攻擊,並有暗殺人員們被派出以尋找他。……截至2001年4月,李洪志先生和法輪功已收到340多獎項,和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鎮壓以前)、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的公開宣言,認可其對人類的精神及身體健康的非凡貢獻。」 2001年,國際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大廳頒發國際宗教自由獎給李洪志、法輪大法協會,表彰法輪功在中國大陸受迫害而為爭取信仰自由進行和平抗爭。 2001年《亞洲周刊》年度調查,李洪志獲選「亞洲最有影響力人物」,該刊指出,排名高於江澤民的部分原因是他有能力讓共產黨統治者害怕。2007年10月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全球諮詢公司"Creators Synetics"公布「全球在世百大天才榜」,李洪志排名華人榜首。2007年倫敦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選為「影響現代中國的50人」。2009年9月,獲得美國亞太人權基金會「精神領袖獎」。2013年,被《外交政策》雜誌评为全球最强大的500人之一。 中華民國立法院2004年要求中共停止鎮壓的決議說明文,指李洪志所傳法輪功在世界數十國上億人修煉,「教人修心向善、促使社會道德提升,並使廣大的修煉民眾身心健康」,並指中共「發動全國宣傳機器,全面抹黑、污衊李洪志先生,故外界亦一再質疑,大陸當局一手炮製天安門自焚案......等事件,意圖挑起一般人民對法輪功的仇恨。」美國國會2010年要求當局停止鎮壓的605號決議文指「法輪功是由李洪志先生創立的中國傳統修煉功法,基於真、善、忍原則,包括精神內涵和指導日常生活的道德教導...1996年,國營媒體開始進行批判法輪功的運動,1999年7月22日國營媒體開始大範圍的宣傳運動......;中共當局在過去十年,在世界範圍內以大量資源長期污衊法輪功。」 自由之家資深專家庫克2012年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發表證詞說,「修煉法輪功的中國公民,目前依然生活在不斷遭受綁架和酷刑的威脅當中。法輪功及其創始人李洪志先生,以及各種同音字,一直是中國互聯網上被新聞檢查最嚴厲的字詞,而由任何(中国)國營媒體或由其外交官所提及的都是妖魔化標籤了的措辭。」因報導法輪功獲普立茲獎的《華爾街日報》前北京分社長伊恩·約翰遜指出,「宣布法輪功為邪教是中共政權最能有效迫害法輪功的最聰明舉動之一,因為它置法輪功於守勢、需自己辯護證明其清白,並以西方反邪教運動的合法性來掩蓋當局的鎮壓。當局迅速拾起反邪教運動的詞彙,設立網站,拱出『一夜成名』的專家宣稱法輪功創始人李大師與人民聖殿教的吉姆·琼斯或山達基教會沒有不同。」「為證明其論點,中共當局提出一系列聳人聽聞的故事,諸如人們剖開自己的肚子尋找被認為在肚子裡旋轉的法輪。另一些被呈現的是,他們的親屬以煉法輪功替代吃藥之後死亡。」「問題是,這些說法是不被支持的。中共當局從不允許法輪功受害者單獨受訪,以致於幾乎不可能查證當局的這些指控。即使一個人從表面上去相信當局的所有指控,他們杜撰的案例數量也僅佔法輪功修煉者總數中的極小比例。」 談鎮壓原因 李洪志在2004年1月20日中國新年時曾接受新唐人電視台採訪,談中国共产党鎮壓法輪功的原因:「那就是出於妒嫉,因為掌權者的妒嫉造成了這場迫害,儘管法輪功是為社會好,是為民眾好,學功的人數很多,在一些人眼裏看到的就是他們自己的權力,他是不管民眾疾苦的,那麼他就不能容忍法輪功有這麼多人來學。」對於這段表述,記者丹尼·謝克特在《法輪功給中國帶來的挑戰》一書中認為「似乎與其說他對中國領導人感到氣憤,不如說他憐憫他們」,中國領導人已經認識到自己處於意識形態的死胡同,人民無法再相信共產主義,而妒嫉法輪功能激勵並吸引眾多民眾。 爭議 出生日期 1994年9月,李洪志向中國政府申請變更出生日期為5月13日。但中國政府称李生于1952年7月7日,有時則說是7月27日,指李為與釋迦牟尼農曆生日相同,自行改為5月13日(即農曆四月初八)。在《時代杂志》對李洪志進行的专访中,李洪志稱1952年7月7日係文革混乱中政府弄錯,自己曾向政府申请改回生日1951年5月13日,并表示从来没称自己是釋迦牟尼。在李洪志对其弟子的讲话中多次明确说过自己不是释迦牟尼。 修炼與治病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官方媒體称有人以炼法轮功代替吃药医疗而死亡。根据美国广播公司的调查,一些前法轮功练习者指控法轮功不鼓励使用现代医学的态度导致亲属过早死亡,但均被法轮功否认。反法轮功活动人士Samuel Luo指出,法輪功阻碍病人就医,盲目服从于李洪志的权威。丹尼·謝克特指出,李洪志否認他教導學員拒絕看病吃藥,李說「我所做的是告訴人們修煉和吃藥之間的關係。」一名法輪功學員說「看了所有法輪功的書籍,從來沒發現李說不能吃藥」;丹尼并指中國的官方電視台起初「讚揚法輪功減輕國家的昂貴醫療負擔,有助個人健康及社會生機」。 主要著作 法輪大法經文(已彙編成書出版的著作 ,逾40本) 《轉法輪》
在法轮功1999年7月被镇压前,很少人对李洪志的早年生活有过认真的研究,也因此缺乏这方面的权威信息。在李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有关这方面的分歧十分大。 一些非官方的传记,比如由记者朱慧光写成的《中国法轮功》,以及部分法轮功官方的书籍,比如《轉法輪》早期版本等书,都记载了李洪志早期的经历和活动。这些传记重点记载李洪志早年的思想转变,在细节上记录李洪志平凡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这些传记在后期出版的法轮功书籍中被删减,李洪志解释说,他不希望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生平上。 这些传记指出,李洪志于1951年5月13日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朱慧光在《中国法轮功》一书中指出,当时李洪志全家生活贫困,他的母亲每个月只有30元人民幣的工资收入,而李洪志被描述为为了照顾他的弟妹而具备了“吃苦和容忍的精神”。另外的书籍则强调了李洪志平凡的社会背景,说明他生活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家庭里。文化大革命时期,李洪志和其他年轻人不一样,他拒绝接受文革的宣传(即毛泽东宣扬的极左思想),并拒绝参加红卫兵和其他中国共产党组织。1982年,被分配到吉林省長春市糧油食品供應總公司工作,一直到1992年離職。 在1980年代,李洪志結婚,育有一女李美歌。 創立法輪功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掀起“气功热”。1984年,因为考虑到自己早先所学的功法不适合“大规模推广”,李开始考察各门气功的教学,为教授法轮功作准备。李洪志一边观察其他气功师的教学方法一边进行研究,到1989年时他已经完成了教授法轮功的准备工作。从1989年到1992年三年中,他尝试在一小部分学员中推行这个功法。1980年代晚期至1990年代早期,中國氣功運動再次流行之際,1992年5月,李洪志在吉林省長春市開辦首期法輪功學習班,以中國法輪功名義首面向社會傳授法輪功。后到北京、天津、濟南、廣州、貴州、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講授法輪功,到1990年代後期,吸引了上億人煉功。 1992年12月,參加北京東方健康博覽會,為獲獎最多的氣功師。1993年參加北京東方健康博覽會,同時也是組委會成員,獲博覽會最高獎「邊緣科學進步獎」、大會「特別金獎」、「受群眾歡迎氣功師」。1994年,被任命為北京市衛生世博會組委會委員,並在活動中多次獲得獎項和表彰。截至1994年12月31日,應各地官方氣功科學研究會邀請,在中國各地共舉辦56期法輪功面授班,每期約十天。他於中國大陸各地的傳功在1994年結束。在1990年代初中期,法輪功及李洪志獲得很多獎項,官方媒體正面報道,中國政府也支持;這段時期官方媒體所報道的都是法輪功如何使人身心受益,展示法輪功學員接受「健康公民獎」的內容。中國各階層,包括醫生、農民、工人、軍人、中共黨員都修煉,不乏清華大學教授、官媒新華社及央視員工。 這段時期,李與中國公安部的關係正面。1993年,他為曾因職受傷的一百名警察提供治療,從公安部所屬的組織贏得表揚。李1994年在北京的公安大學開班授課。李的著作《轉法輪》出版儀式1995年1月在公安部禮堂舉行。 1993年4月第一本著作《中國法輪功》由官方的軍事藝文出版社出版,本書闡述了法輪功的基本宇宙觀、道德體系和功法教學。不過,《華爾街日報》記者伊恩·約翰遜指出,法輪功書籍在中國銷量最大的時期,李洪志從未收到任何版權費,因為出版物被盜版。 1995年3月13日,應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處舉行了一場講法學習班,赴法國巴黎首次海外傳授功法。1995年4月14日至4月20日,第二個海外法輪功學習班在瑞典哥德堡舉辦。這是最後一次開辦面授班。另在哥德堡舉辦了三場講法報告會,斯德哥爾摩舉辦了一場講法報告會,乌德瓦拉舉辦了一場講法報告會,每場時間約半天。於國外的三次傳功在1995年4月結束,自此其講法傳功告一段落。 1996年首度訪美國,同年獲美國德克萨斯州休士頓市政府以「無私的公共服務,為人類的利益和福利」頒贈「榮譽市民」、「親善大使」。 1998年,以永久居民身份定居美國紐約至今。 1998年以后出版的法輪功书籍不再包含李的传记。这些变化反映了李逐渐从公众的视线中撤退。2000年以来,他已经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法輪功被鎮壓後 江澤民上台後,取消了胡耀邦的氣功寬容政策,並規定全國氣功團體必須納入政府管理,由於法輪功修煉人數增加、意識形態與中國共產黨的差異,讓北京政府感到威脅,所以其從1996年就開始暗中監控。1999年4月25日超過一萬名法輪功修炼者至北京上訪,起因主要是三年以來當局的不斷打壓、在天津逮捕和毆打修炼者、以及對法轮功媒體污衊宣傳活動,是為425上訪事件。上訪當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聽取事情经过,被逮捕者獲釋,和朱镕基總理溝通過的修炼者表達對政府和人民有開放溝通感到歡欣鼓舞。然而當晚,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拒絕朱的和解立場,他將法輪功視為對中國共產黨的威脅,並宣稱若沒有馬上粉碎法輪功將在國際上大失面子。 1999年7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稱法轮功修炼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成威脅。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向全國公安機關下通緝令。李洪志聲明表示遺憾,指公安部「指控的内容完全是捏造、毫无根据的」並要求撤銷通缉,双方在公正的基础上直接对话,和平解决问题。 對這項通緝令,江當局請求國際刑警組織提供合作,但遭該組織拒絕;該組織指「不能在對刑事罪行毫無證據的情況下,使用國際刑警組織的管道去要求成員國追蹤並逮捕」。張偉國在《北京之春》評論此通緝是一場政治鬧劇。一般認為此鎮壓毫無法律根據;在鎮壓開始後,傳言指中國共產黨派出一襲擊小組赴國外試圖暗殺他。 李洪志在2000年至2003年連續四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2001年獲歐洲議會25會員國提名薩哈羅夫獎(自由思想),提名理由說「李先生的人格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國營媒體的惡毒攻擊,並有暗殺人員們被派出以尋找他。……截至2001年4月,李洪志先生和法輪功已收到340多獎項,和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鎮壓以前)、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的公開宣言,認可其對人類的精神及身體健康的非凡貢獻。」 2001年,國際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大廳頒發國際宗教自由獎給李洪志、法輪大法協會,表彰法輪功在中國大陸受迫害而為爭取信仰自由進行和平抗爭。
李 强 郑拓彬 参考文献 商
李 强 郑拓彬
唐一军(2020年4月29日-2023年2月24日) 贺 荣(女,2023年2月24日-)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中國普法網 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行政机关 China, PR 第1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5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6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7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8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9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10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11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12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13届国务院组成部门
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规定:“重新组建司法部。将司法部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司法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不再保留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根据国务委员王勇2018年3月13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重新组建的司法部主要职责是:“负责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草案起草,负责立法协调和备案审查、解释,综合协调行政执法,指导行政复议应诉,负责普法宣传,负责监狱、戒毒、社区矫正管理,负责律师公证和司法鉴定仲裁管理,承担国家司法协助等。” 职能 根据《》,司法部承担下列职能: 机构设置 根据《》,司法部设置下列机构:(除注明外为正司局级) 内设机构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部,接受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直接领导,中央依法治国办设置秘书局。 直属机构 燕城监狱(副司局级) 直属煤矿管理局 直属事业单位 直属高等学校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直属企业单位 主管社会团体 历任领导 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长 史 良(女,1949年10月19日-1954年9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长 史 良(女,1954年9月29日-1959年4月28日) 魏文伯(1979年9月13日-1982年5月4日) 刘复之(1982年5月4日-1983年6月20日) 邹 瑜(1983年6月20日-1988年4月12日) 蔡
2002年3月5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公安部成立反恐怖局,列为二十七局。 2002年6月11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同意,在公安部纪委加挂“公安部审计局”的牌子,对外称“公安部审计局”。 2002年1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安部印发《》(教社政〔2002〕11号),决定高等学校公安系统不再实行双重领导,高校保卫处(科)不再承担高校内部治安案件警务侦查职能。高校公安派出机构民警不得参与非警务活动,高校也不得要求高校公安派出机构民警从事非警务活动。由属地公安机关在高等学校校园内设置公安派出所(按副科级设置),管理高等学校治安工作。高校公安派出机构党的关系实行由上级公安机关党委和高校党委双重领导,以上级公安机关为主的管理体制。高校公安派出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奖惩、调动,由上级公安机关负责,征求高校党委意见。高校公安派出机构民警的人事、编制、工资关系由上级公安机关管理。 2009年10月,经中央批准,组建铁路公安局(十局),由国务院授权中国铁路总公司管理,列入公安部序列。撤销铁道部公安局(十局)。铁路公安局、铁路公安处及铁路公安所(队)从铁路运输企业中全部分离,一次性整体纳入国家司法管理体系,人员编制纳入国家政法专项编制,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保障,民警转为国家公务员,独立于铁路企业,行使国家公权力。 2010年,公安部机关服务中心调整为公安部警务保障局(二十五局) 2011年,根据中央编办《关于调整北京等七个职业制边防检查总站机构规格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11〕54号),深圳边检总站等7个职业化边防检查总站规格由副厅级调整为正厅级,机构隶属关系和人员编制不变。 2013年7月9日,中办、国办公布《》。7月22日,重组后的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警局正式挂牌,中国海警正式成立。原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四局)下属各海警支队从公安边防部队分离出去。 2016年初,经中央编办批准,公安部设立境外缉捕工作局,设在国家预防腐败局办公室。 深改时期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调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指挥体制的决定》,自2018年1月1日0时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指挥,归中央军委建制,不再列国务院序列。 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规定,原属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职责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组建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撤销公安部消防管理局(公安部七局)。同时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责划归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和公安部。 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公安部四局)、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公安部六局)职责整合成立国家移民管理局,加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牌子,由公安部管理。2018年4月2日,国家移民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原公安边防部队各省级总队整体转隶并集体退出现役,调整组建省(区)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加挂所在省(区)公安厅边境管理总队牌子,由国家移民管理局垂直管理。撤销汕头边检总站,下属单位划入深圳边检总站。改革后,国家移民管理局领导管理33个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公安部出入境证件核心技术中心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更名为国家移民管理局出入境管理信息技术研究所,作为国家移民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 2018年9月11日,中办、国办发出《》(厅字〔2018〕66号),决定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公安局(公安部十六局),撤销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 2018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行业公安机关管理体制调整工作方案》,按照“警是警、政是政、企是企”的要求,将铁路公安、森林公安、交通公安由双重领导调整为公安部领导;海关缉私公安和民航公安实行双重领导,以公安部领导为主。铁路公安和海关缉私公安实行公安部垂直领导。除长江航运公安局和首都机场公安局直接归属公安部领导外,其余交通公安、民航公安队伍交由省级公安厅(局)管理领导。2018年12月28日,中央政法委召开行业公安机关管理体制调整工作部署会议。 2019年1月1日,根据公安现役部队改革方案,原公安警卫部队举行集体换装入警宣誓仪式。改革后,公安部组建公安部特勤局(公安部八局),撤销公安部警卫局(公安部八局)。 2019年2月27日,中办、国办印发《》。决定组建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公安部七局),承担食品药品、知识产权、生态环境、森林草原、生物安全案件侦查职能,撤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公安局(公安部十六局),森林公安队伍成建制划转省级公安厅(局)。组建公安部铁路公安局(公安部十局),撤销铁路公安局(公安部十局),铁路公安系统不再实行双重领导,铁路公安队伍由公安部垂直领导。公安部行动技术局更名为公安部技术侦察局(公安部十二局)。撤销交通运输部公安局(公安部十四局),长江航运公安局调整为公安部直属,其他港口航运公安划转地方公安机关管理。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公安部十五局)实行公安部与中国民航局双重领导,以公安部领导为主。海关总署缉私局序列号由公安部二十四局改为十四局,实行公安部与海关总署双重领导,以公安部领导为主。公安部警务保障局序列号由公安部二十五局改为十六局。公安部反邪教局序列号由公安部二十六局改为四局。公安部反恐怖局序列号由公安部二十七局改为六局。组建公安部新闻宣传局,撤销公安部宣传局、公安部办公厅新闻中心。组建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撤销公安部科技局(公安部二十二局)、公安部信息通信局(公安部二十三局)。组建公安部督察审计局,撤销公安部警务督察局、公安部审计局。以公安部办公厅指挥中心为基础,组建公安部情报指挥中心,不排序列号。组建公安部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不排序列号。组建金盾影视文化中心,作为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不再接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领导,转隶公安部,作为公安部直属高等学校。 2019年9月27日,中办、国办印发《》,决定在海关缉私局、铁路公安局、民航公安局实行派驻制,批准将航运港口海事公安管理职责划归公安部治安管理局。 2020年8月31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体改〔2019〕1063号)、《》(联组办〔2019〕2号),原由公安部主管的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等2家行业协会(商会)与公安部分离,依法直接登记、独立运行,剥离行政职能,不再设置业务主管单位。取消对其的直接财政拨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发展。 2022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主要打击违法犯罪、社会治安问题。公安部表示截至7月底,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8.9万人。截至9月14日,各级公安禁毒部门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8657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2655名,缴获各类毒品5.19吨,查处吸毒人员3.8万人次。 2023年,铁道警察学院更名为郑州警察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更名为南京警察学院。 职责 根据《》,公安部承担下列职能: 机构设置 1989年3月5日,公安部发出《关于印发公安部“三定”方案的通知》。为便于工作,公安部各局、司重新编排序号,如公安部一局、公安部二局等。上述各司局的序列号只在公安机关内部使用。办公厅、政治部等不排序列号。 根据2019年7月的《》,公安部设置下列机构: 内设机构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与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合署办公。公安部境外缉捕工作局设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国际合作局(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接受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统一领导。公安部政治部日常工作由督察审计局、人事训练局、新闻宣传局等承担。 公安部管理的国家局 国家移民管理局(副部级) 直属机构 长江航运公安局(副司局级) 派出机构 各驻外大使馆(总领事馆)警务联络机构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警务联络部 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警务联络部 中国赴所罗门群岛警务顾问组 直属事业单位 直属高等学校 直属企业单位 中国安全防伪证件研制中心 中国京安进出口公司 业务指导单位 省、自治区公安厅厅长,直辖市公安局局长由本级人民政府任命,报公安部批准。 历任领导 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 罗瑞卿 (1949年10月15日-1954年9月29日,政务院政务委员兼,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 罗瑞卿 (1954年9月29日-1959年9月17日) 谢富治 (1959年9月17日-197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兼北京市革委会主任、北京军区政委、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 李 震(1970年6月-1973年10月21日) 华国锋(1973年10月-197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1976年起为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兼) 赵苍壁(1977年3月-1983年6月20日,兼武警部队政委) 刘复之(1983年6月20日-1985年9月6日,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阮崇武(1985年9月6日-1987年4月11日,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王 芳(1987年4月11日-1990年12月28日,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陶驷驹 (1990年12月28日-1998年3月18日,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贾春旺 (1998年3月18日-2002年12月28日,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周永康 (2002年12月28日-2007年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孟建柱 (2007年10月28日-2012年12月28日,国务委员兼,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郭声琨 (2012年12月28日-2017年11月4日,国务委员兼,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赵克志 (2017年11月4日-2022年6月24日,国务委员兼) 王小洪 (2022年6月24日-,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 …… 许甘露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警务联络部 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警务联络部 中国赴所罗门群岛警务顾问组 直属事业单位 直属高等学校 直属企业单位 中国安全防伪证件研制中心 中国京安进出口公司 业务指导单位 省、自治区公安厅厅长,直辖市公安局局长由本级人民政府任命,报公安部批准。 历任领导 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 罗瑞卿 (1949年10月15日-1954年9月29日,政务院政务委员兼,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 罗瑞卿 (1954年9月29日-1959年9月17日) 谢富治 (1959年9月17日-197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兼北京市革委会主任、北京军区政委、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 李 震(1970年6月-1973年10月21日) 华国锋(1973年10月-197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1976年起为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兼) 赵苍壁(1977年3月-1983年6月20日,兼武警部队政委) 刘复之(1983年6月20日-1985年9月6日,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阮崇武(1985年9月6日-1987年4月11日,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王 芳(1987年4月11日-1990年12月28日,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陶驷驹 (1990年12月28日-1998年3月18日,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贾春旺 (1998年3月18日-2002年12月28日,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周永康 (2002年12月28日-2007年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孟建柱 (2007年10月28日-2012年12月28日,国务委员兼,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郭声琨 (2012年12月28日-2017年11月4日,国务委员兼,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 赵克志 (2017年11月4日-2022年6月24日,国务委员兼) 王小洪 (2022年6月24日-,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 …… 许甘露 副总警监(2018年4月4日-) 刘 钊 副总警监(2020年7月10日-2023年9月13日) 陈思源 副总警监(2021年6月29日-) 亓延军 副总警监(2022年5月27日-) 孙茂利 副总警监(2022年8月17日-) 徐大彤 副总警监(2023年4月4日-) 王志忠 副总警监(2023年6月26日-)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宪法和基本法律 《》:执行逮捕权、通信检查权 《》 普通法律 《》 《》 《》 《》 《》 《》 行政法规 《》 《》 部门规章 《》 《》 《》 《》 《》 《》 (文本)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公安现役部队、辅警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安机关:派出所、直屬派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 |- |- |-
參見 保良局甲子年何玉清紀念中學 1924年 1984年 2044年 六十甲子 參考資料 干支 子 (地支)
黃巾之亂的農民起義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甲子月 天干戊年和癸年的子月就是甲子月。 甲子日 甲子時 天干甲日和己日,UTC+08:00的2300時到0059時,就是甲子時。 參見 保良局甲子年何玉清紀念中學 1924年 1984年 2044年 六十甲子
1999年5月21日,臺北市政府核准台灣大發汽車解散登記。 2001年6月,味王決定放棄大發台灣經銷權。 2003年元旦,大發香港代理權被皇冠汽車吞併,並把辦事處遷往北角威菲路道,而香港總店亦和母公司豐田一樣設於九龍灣宏照道。 2016年1月31日,豐田汽車以每0.26股交換大發一股,斥資32億美元收購子公司大發工業株式會社48.8%剩餘全部股份,大發將成為豐田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7月27日在東京證交所退市。 生產地點 總部(池田)工場第2地區(大阪府池田市) 滋賀(龍王)工場第2地區(滋賀縣蒲生郡龍王町) 京都工場(京都府乙訓郡大山崎町) 大發車體(群馬縣前橋市) 豐田汽車堤工場(愛知縣豐田市) ALTIS(アルティス) 現行車種 大發Move:Move Custom RS 659cc五門小巧多用途房車 大發Mira Gino:Mira Gino 659cc四門房車 大發YRV:1,297cc五門房車 大發Atrai:1,297cc七人車 大發Terios:1,500cc四輪及兩輪驅動城市SUV 大發Sirion:1,300cc五門城市小車 大發Cuore:1,000cc五門掀背車 :658 cc微型面包车 大發Coo:TOYOTA bB雙生車 大發Copen:660cc或1300cc雙人敞篷跑車 (以下車種未有在香港發售) 大發Mira系列 大發Tanto ストーリア
1999年5月21日,臺北市政府核准台灣大發汽車解散登記。 2001年6月,味王決定放棄大發台灣經銷權。 2003年元旦,大發香港代理權被皇冠汽車吞併,並把辦事處遷往北角威菲路道,而香港總店亦和母公司豐田一樣設於九龍灣宏照道。 2016年1月31日,豐田汽車以每0.26股交換大發一股,斥資32億美元收購子公司大發工業株式會社48.8%剩餘全部股份,大發將成為豐田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7月27日在東京證交所退市。 生產地點 總部(池田)工場第2地區(大阪府池田市) 滋賀(龍王)工場第2地區(滋賀縣蒲生郡龍王町) 京都工場(京都府乙訓郡大山崎町) 大發車體(群馬縣前橋市) 豐田汽車堤工場(愛知縣豐田市) ALTIS(アルティス) 現行車種 大發Move:Move Custom RS 659cc五門小巧多用途房車 大發Mira Gino:Mira Gino 659cc四門房車 大發YRV:1,297cc五門房車 大發Atrai:1,297cc七人車 大發Terios:1,500cc四輪及兩輪驅動城市SUV 大發Sirion:1,300cc五門城市小車 大發Cuore:1,000cc五門掀背車
參考資料 干支 丑 (地支) 乙
乙丑時 天干甲日和己日,UTC+08:00的1時到3時,就是乙丑時。 參考資料 干支
幼子:董良翮,1945年何连芝生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董必武年譜》 《董必武传略》编写组:《董必武传略》,法律出版社,1985年 外部链接 人民网党史人物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 新华网资料:董必武 |- | width="20%" align="center" rowspan="2"|前任:刘少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width="60%" align="center" colspan="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 | width="20%" align="center" rowspan="2"|继任:朱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 | width="22%" align="center" | 与宋庆龄副主席共同代行主席职权<small>1968年-1972年 | width="22%" align="center"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small>1972年-1975年 |- 拔貢 中国同盟会会员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0年入党) 中共一大代表 中共五大代表 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成员 中华民国湖北省厅长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85 岁。 长儿媳:李黎力,董良羽的妻子,原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的小女儿。1967年因父亲李范五被打倒而与董良羽离婚。此后1972年董良羽再婚,李黎力也很晚才再婚。二人各自成家后均有一双儿女,但家庭生活均不幸福。1990年,二人各自离婚后,又重新结合到一起。 女儿:董良翚(又名董楚青),1941年何连芝生 幼子:董良翮,1945年何连芝生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董必武年譜》 《董必武传略》编写组:《董必武传略》,法律出版社,1985年 外部链接 人民网党史人物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 新华网资料:董必武 |- | width="20%" align="center" rowspan="2"|前任:刘少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width="60%" align="center" colspan="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 | width="20%" align="center" rowspan="2"|继任:朱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 | width="22%" align="center" | 与宋庆龄副主席共同代行主席职权<small>1968年-1972年 | width="22%" align="center"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small>1972年-1975年 |- 拔貢 中国同盟会会员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0年入党) 中共一大代表 中共五大代表 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成员 中华民国湖北省厅长
Otakar Boruvka on Minimum Spanning Tree Problem (translation of the both 1926 papers, comments, history) (2000) Jaroslav Nešetřil, Eva Milková, Helena Nesetrilová. (Section 7 gives his algorithm, which looks like a cross between Prim's and Kruskal's.) 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and Clifford Stein.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Second Edition. MIT Press and McGraw-Hill, 2001. ISBN 0-262-03293-7. Chapter 23: Minimum Spanning Trees, pp. 561–579. Eisner, Jason (1997). State-of-the-art algorithms for minimum spanning trees: A tutorial discussion .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pril. 78 pp. Kromkowski, John David. "Still Unmelted after All These Years", in Annual Editions,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17/e (2009 McGraw Hill) (Using minimum spanning tree as method of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V, T) 為樹,使得: 的 w(T) 最小,則此 T 為 G 的最小生成樹。 一个连通图可能有多个生成树。当图中的边具有权值时,总会有一个生成树的边的权值之和小于或者等于其它生成树的边的权值之和。广义上而言,对于非连通无向图来说,它的每一连通分量同样有最小生成树,它们的并被称为最小生成森林。 以有線電視電纜的架設為例,若只能沿著街道佈線,則以街道為邊,而路口為頂點,其中必然有一最小生成樹能使佈線成本最低。 相关性质 存在个数 最小生成树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有多个。例如,当图的每一条边的权值都相同时,该图的所有生成树都是最小生成树。 唯一性 如果图的每一条边的权值都互不相同,那么最小生成树将只有一个。这一定理同样适用于最小生成森林。 证明: 假设图为每条边权值互不相同的连通图,且有两个不同的最小生成树和。 则中必然存在一些在中并不存在的边,取其中一条这样的边。 因为是最小生成树,所以若往中添加边,则将会出现环路。(因为有个顶点的树有且仅有条边) 同时可知,如果从中删除边,则将分为互不连通的两个连通分量。因为,所以中必然有其他的边连接这两个连通分量。且将加入后形成的环路中,除了外至少有另一条连接中删除后的这两个连通分量的边。取其中一条这样的边,记作。此时若将加入,则可连接从中删除后得到的两个连通分量,并形成一棵不同的生成树。 因为中所有边的权值互不相同,所以关于和的权重大小关系,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若,则可从中删除并加入,从而得到一棵总权值更小的生成树。这和是最小生成树相矛盾。 若,则可从中删除并加入,从而得到一棵总权值更小的生成树。同样,这和是最小生成树相矛盾。 综上,若各边权重互不相等,则不可能存在两棵互不相同的最小生成树。即的最小生成树是唯一的。 边的权值之和最低的子图 如果图的边的权值都为正数,那么最小生成树就是该图的所有包含所有顶点的子图中权值最低的连通子图。 环定理 对于连通图中的任意一个环:如果中有边的权值大于该环中任意一个其它的边的权值,那么这个边不会是最小生成树中的边 证明: 假设属于最小生成树,那么将删去将会使得变为两个树。因为环必然还存在另一横切边f可以连接两个子树形成生成树,且由于<,生成树权值更小,与是最小生成树矛盾。 割定理 在一幅连通加权无向图中,给定任意的,如有一条割边的权值严格小于所有其他割边,则这条边必然属于图的最小生成树。 证明: 令为权重最小的割边,假设为图的最小生成树,且不包含。那么如果将加入,得到的图必然含有一条经过的环,且这个环也含有另一条割边--设为,的权重必然大于,那么用替换可以形成一个权值小于的生成树,与为最小生成树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必然包含。。 最小权值边 如果图的具有最小权值的边只有一条,那么这条边包含在任意一个最小生成树中。 证明: 假设该边没有在最小生成树中,那么将加入中会形成环,用替换环中的任意一条权值更大的边,将会形成权值更小的生成树,与题设矛盾。 相关算法 历史简介 计算稠密图的最小生成树最早是由羅伯特·C·普里姆在1957年发明的,即普里姆算法。之后艾兹赫尔·戴克斯特拉也独自发明了它。但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由于1930年发明的。所以该算法有时候也被称为亞爾尼克算法或者普里姆-亞爾尼克算法。20世纪70年代,优先队列发明之后很快被用在了寻找稀疏图中的最小生成树上。1984年,迈克尔·弗里德曼和罗伯特·塔扬发明了斐波那契堆,普里姆算法所需要的运行时间在理论上由提升到了。约瑟夫·克鲁斯卡尔在1956年发表了他的算法,在他的论文中提到了普里姆算法的一个变种,而在20世纪20年代的论文中就已经提到了该变种。M.Sollin在1961年重新发现了该算法,该算法后成为实现较好渐进性能的最小生成树算法和并行最小生成树算法的基础。 以下各算法介绍中,表示图的边数,表示图的顶点数。 布卢瓦卡算法 第一个用于寻找最小生成树的算法由捷克科学家提出,即。 普里姆算法 普里姆算法的每一步都会为一棵生长中的树添加一条边,该树最开始只有一个顶点,然后会添加个边。每次总是添加生长中的树和树中除该生长的树以外的部分形成的切分的具有最小权值的横切边。 普里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克鲁斯克尔算法 按照边的权重顺序(从小到大)将边加入生成树中,但是若加入该边会与生成树形成环则不加入该边。直到树中含有条边为止。这些边组成的就是该图的最小生成树。 克鲁斯克尔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更快的算法 一些研究者希望可以找出更为高效的算法,在这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针对边的权值可以成对比较的特殊模型提出了一个基于Borůvka算法和翻转删除算法的可以在线性时间内解决最小生成树的算法。 最快的非随机比较算法是由提出的。该算法依赖于这样一个类似于优先级队列的数据结构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就是阿克曼函数反函数,的增长速度非常慢,对于一般的数值来说,其值很难超过5,所以该算法的复杂度可以近似看成是线性时间。 线性时间的最小生成树算法 目前,既不能证明不存在能在线性时间内得到任意图的最小生成树的算法,也未能发明能够在线性时间内计算稀疏图的最小生成树的算法。 相关问题 :图中包含k个顶点的所有子图的所有最小生成树中权值最小的生成树。 是一个用欧几里得距离来表示权值的连通加权图的最小生成树。 是一个用曼哈顿距离来表示权值的连通加权图的最小生成树。 是一棵树且其每个节点的子树的容量都不大于。解决该问题是NP困难的。但是伊萨·威廉姆斯和夏尔马以及提出了可以在接近多项式时间内解决该问题的启发式。 是一棵树,其每一个顶点连接的顶点数都不超过d。对一些特定的d值,该问题类似于旅行推销员问题。该问题也是NP困难的。 对有向图来说,其与最小生成树类似的图处理问题叫做最小树形图问题。 最大生成树是一棵比其它所有生成树都要大或者相等的生成树。其解决方法类似于最小生成树算法。求解最大生成树的算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条件随机场这些问题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动态最小生成树是在已经计算完一个图的最小生成树后动态改变一些边的取值或删除/添加一些点或者边,求解新图的最小生成树。 注释 :用一条边链接树中的任意两个顶点都会产生一个新的环。 参考 参考文献 Otakar Boruvka on Minimum Spanning Tree Problem (translation of the both 1926 papers, comments, history) (2000) Jaroslav Nešetřil, Eva Milková, Helena Nesetrilová. (Section 7 gives his algorithm, which looks like a cross
樹狀圖 樹形圖 樹狀結構 參見
树 (集合论),任一元素前节为良序集的偏序结构。 樹狀圖 樹形圖
河南荥阳的广武鎮。
山西山阴县境内雁门关下的广武城。
树的遍历 对于一般的树,可以用和普通的图一样的方法遍历,比如深度优先搜索和宽度优先搜索。如果和树的每个节点相邻的点有固定的顺序,深度优先搜索可以不储存当前点以外的任何信息,而且不用判重。而在有根树中更方便,所以有根树中很少使用宽度优先搜索。 对于有根树的从根开始的深度优先搜索遍历,有三种特定的顺序: 前序遍历先访问根节点,然后再访问所有的子树; 后序遍历先访问子树,然后再访问根节点; 中序遍历二叉树专用,先访问左子树,然后是根节点,最后是右子树。 注意对于每一种遍历,事实上都得先访问根节点,这里的遍历顺序是指处理节点中的数据的顺序。已知中序遍历和任一其他遍历的情况下,可以还原一个二叉树。一个直观的方法是按前序或者反转的后序插入一个按中序排序的搜索树。已知前序和中序也可以还原一棵树,但是不能知道二叉树中一个节点唯一的子树是在左边还是右边。 事实上也可以把左右的顺序反过来。这些由根开始的遍历方法也适用于特定的一个子树。 森林 森林比树少一个条件,指没有回路的图。也就是说,森林可能是不连通的,边数可能比树还少,就是说小于顶点数。 森林也可以看成是好多棵互不相连的非空的树,只有一棵树也可以算是森林。不过森林不一定是一棵树。 森林也可以是有根的,这时候森林中的每一棵树都有一个根。 一棵树去掉若干条边也会成为森林,这时候可以看成一棵树分成了好多棵树。森林中的两棵树之间加一条边,也可以把这两棵树合在一起,最终合成一棵树。 很多地方用森林,都是用来表示很多棵树,包括作为逻辑结构、数据结构的时候等。有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并查集就是一个有根的森林,可以很快的判断两个元素是不是属于同一个互相独立的集合,以及合并两个集合等。 逻辑结构 树也通常会用来表示逻辑结构,例如搜索树。表示逻辑结构的树一般是有根树。这种结构类似于有拓扑序的图,每个节点是其之前的节点的后继、分支、子节点等。树的结构中,每个节点之前的节点是唯一的(就是说有唯一的前驱、上层容器、父节点等),另外每一个节点及其后面的部分也都是一棵树。 作为数据结构 树也是一类重要的数据结构,同时也有逻辑结构的性质,通常也是有根树。主要有搜索树和堆两种,前者的内容是按中序遍历的顺序排序的,后者每个节点的关键字都比它的子节点大(或者小)。复杂度一般在树的高度,也就是O(nlogn)以内。 搜索树可以快速的查找有序的内容或者新内容在已有内容中的位置,也可以进行一些和按这个顺序的范围有关的统计。 堆 (数据结构)是一种优先队列,比搜索树功能少,通常只能很方便的求堆中关键字最小(最大)的数据,不能查找。(当然有的时候求次小和第三小也是很方便的) 很多这类数据结构会给每个点或者边加上一些别的参数。有些数据结构还会破坏本来的树的结构,但是基本还是用的树的模式,一般还是叫做“树”。 树的类型 自由树 有根树 有向树 二叉树 满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
在图论中,树()是一種無向圖(),其中任意两个顶点间存在唯一一條路径。或者说,只要没有回路的连通图就是树。森林是指互相不交并树的集合。树图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的数据结构中,比如二叉查找树,堆,Trie树以及数据压缩中的霍夫曼树等等。 定义 如果一个无向简单图G 满足以下相互等价的条件之一,那么G 是一棵树: G 是没有回路的连通图。 G 没有回路,但是在G内添加任意一条边,就会形成一个回路。 G 是连通的,但是如果去掉任意一条边,就不再连通。 G内的任意两个顶点能被唯一路径所连通。 如果无向简单图G有有限个顶点(设为n个顶点),那么G 是一棵树还等价于: G是连通的,有n − 1条边,并且G没有简单回路。 如果一个无向简单图G中没有简单回路,那么G是森林。 性质 一棵树中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且只有一条路径(指没有重复边的路径)。一颗有N个点的树有N-1条边,也就是连接N个点所需要的最少边数。所以如果去掉树中的一条边,树就会不连通。 如果在一棵树中加入任意的一条边,就会得到有且只有一个环的图。这是因为这条边连接的两个点(或是一个点)中有且只有一条路径,这条路径和新加的边连在一起就是一个环。如果把一个连通图中的多余边全部删除,所构成的树叫做这个图的生成树。 如果要在树中加入一个点,就要加入一条这个点和原有的点相连的边。这条边不会给这棵树增加一个环或者多余的路径。所以每次这样加入一个点,就可以构成一棵树。 一棵树既可以是有向的也可以是无向的。显然,树是连通图,但不会是双连通图(对于无向图)或者强连通图(对于有向图)。树可以算是稀疏图。 显然树中也没有自环和重复边。 有根树 在一棵树中可以指定一个特殊的节点:根。一個有根的树叫做有根树。 有根树中的节点可以根据到根的距离分层。一颗有根树的层数叫做这棵树的高度。节点最多的那一层的节点数叫做这棵树的宽度。对于有根树,每条边都有一个特殊的方向:指向根节点的方向,或者说上一层的方向(或者相反的,指向叶节点的方向,下一层的方向)。一条边的两个端点中,靠近根的那个节点叫做另一个节点的父节点(也叫父亲、双亲、双亲节点),相反的,距离根比较远的那个节点叫做另一个节点的子节点(也可以叫孩子,儿子,子女等)。父亲方向的所有节点都叫做这个节点的祖先,儿子方向的所有节点都叫做这个节点的子孙。没有子节点的子节点叫做叶节点(或者叶子节点)。由于到根的路径只有一条,根节点以外的节点的父节点永远只有一个,祖先就是这个点到根的路径上的所有节点(包括根,不包括这个节点本身)。另外,以一个节点为根的树是指包括这个节点和其所有子孙,并以这个节点为根的树。由于一般不需要这以外的子树,每一个节点也可以对应到一个以其为根的树,一个节点的子树通常也是指以这个节点的子节点为根的树。 如果一颗有根树每个节点的子树最多有n个,同时每个节点在其父节点中都有固定的可能可以留空的位置,这棵树叫做n叉树。其中每个节点都可以有两个固定位置的子树的有根树叫做二叉树,二叉树中每个节点的两个子树分别叫做左子树和右子树,由于位置固定,没有左子树的时候也是可以有右子树的。而“多叉树”通常并不指n为任意值的n叉树,只是在和n叉树作比较的时候表示普通的有根树。 对于随机的树,高度的平均复杂度是O(logn),但是没有限制而且不随机的树高度也可以达到O(n),也就是除了叶节点都只有一个子树,或者常数个分支的情况。所以树作为数据结构时通常需要另外进行平衡。
debt)〕,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不在亞洲婦女基金會賠款範圍內。 2002年2月20日,亞洲婦女基金會一位人員表示,該基金會將自本年5月起終止補償亞洲慰安婦的計畫,「5月以後,我們將繼續進行我們對亞洲婦女的輔導計畫;我們亦將更注重婦女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如家庭暴力」。 亚洲妇女基金会于2002年5月停止运作、2007年3月31日解散。2014年2月27日,亚洲妇女基金会支付补偿金的具体人数首次曝光:曾任亚洲妇女基金会专务理事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和田春树透露,亚洲妇女基金会總共向60名韩国慰安妇支付补偿金每人200万日元,领取补偿金者仅占韩国政府认定的慰安妇人数约3成(2002年,韩国政府认定的慰安妇人数是207人);和田春树說,该基金会向“韩国、台湾、菲律宾总共285人”提供了补偿金,而为了保护韩国慰安妇免受外界压力,该基金会一直没有公布具体的领取人数。 赔偿事业 来自海内外的大约6亿日元的募捐来建立基金,并投入日本国家财政资金开展了支援事业。 赔偿事业由三个部分构成:(1)来源为募捐的赔偿金(向总额5亿7000万日元),(2)来源为国家财政资金的医疗、社会福利支援事业(总额大约5亿1000万日元),(3)日本首相的道歉信。 在菲律宾、韩国、台湾,向285位原慰安妇实施赔偿事业。 在荷兰实施了(2)、(3),79位原慰安妇收到道歉信。 上述事业均在2002年9月前完成。 在印度尼西亚,通过和印尼政府的协议,以日本国家财政预算实施以原慰安妇为对象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该事业在2007年3月结束。
赔偿事业由三个部分构成:(1)来源为募捐的赔偿金(向总额5亿7000万日元),(2)来源为国家财政资金的医疗、社会福利支援事业(总额大约5亿1000万日元),(3)日本首相的道歉信。 在菲律宾、韩国、台湾,向285位原慰安妇实施赔偿事业。 在荷兰实施了(2)、(3),79位原慰安妇收到道歉信。 上述事业均在2002年9月前完成。 在印度尼西亚,通过和印尼政府的协议,以日本国家财政预算实施以原慰安妇为对象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该事业在2007年3月结束。 各地抵制 韩国 韓國禁止亞洲婦女基金會人員入境。韩国的众多民间团体发起募捐活动,向每位拒絕向亞洲婦女基金會领取赔偿金的慰安妇支付相同数目的金额。 中華民國 1997年5月13日,立法院通過立法委員劉光華等人的提案,請外交部墊款先行發放台籍慰安婦每人新臺幣五十萬元以抵制亞洲婦女基金會,並繼續向日本爭取國家賠償及道歉;外交部將此案送行政院裁決,事經三個月沒有具體結果。1997年7月27日,作家李敖向立法委員李慶華表示決定辦義賣義助台籍慰安婦,李慶華將此事通知長期為台籍慰安婦爭權益的律師王清峰,展開籌備義賣會。李敖認為,台籍慰安婦固然需要錢,但無論是基於個人尊嚴還是國家尊嚴,都不能接受日本提出的解決方式,「用日本民間的錢來私-{了}-,這才是二度傷害。」李敖還說,他希望這次義賣會能籌到新臺幣三千萬元,其中四分之三捐給婦女救援基金會分配給台籍慰安婦每人最多新臺幣五十萬元,四分之一則用於出版抗日書籍與每年7月7日供應雞蛋給民眾赴日本交流協會丟雞蛋抗議;但他擔心,台籍慰安婦領了他提供的新臺幣五十萬元以後去向亞洲婦女基金會領取慰撫金,「如果真有人這樣做,我不能阻止她們,但會譴責她們。」 1997年8月10日及8月16日,婦女救援基金會舉行「要尊嚴,不要施捨」記者會,揭穿亞洲婦女基金會所散播之不實訊息「日方將賠償各國慰安婦五百萬日元,其中二百萬日元由國民基金支付、三百萬日元由政府支付」,並發起國內募款活動。 1997年8月31日,李敖與婦女救援基金會在國立國父紀念館合辦「義助慰安婦:李敖百件珍藏義賣會」,由歌星蔡琴、前行政院政務委員馬英九、TVBS新聞主播張雅琴與《商業周刊》發行人金惟純主持,義賣所得與各界捐款總額為新臺幣三千八百多萬元,李敖全數捐出這筆錢作為台籍慰安婦救援基金,希望台籍慰安婦在日本政府正式道歉以前拒絕來自日本民間的補償。韓國慰安婦李容洙首次訪問台灣,聲援本次義賣活動。
人们对阴影的认识也大大改变。过去认为阴影只是棕色或黑色,无什么色彩可言,当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科学观念观察对象时,发现阴影受到反射和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而且阴影常与光源色的冷暖呈相反的色性。 印象派画家不仅在色彩上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在观察方式上也开始了革新。过去人们总是按照传统的、接近于棕褐色的调子去画对象。之所以画不出印象派式的鲜艳色彩,是因为人们没有完全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也缺少科学的帮助,仅按照“已知道”的颜色去画。印象派画家抛弃了一切传统的色彩观念,去捕捉在物体上造成的色彩变化所产生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純粹是个人的,因此画出的色彩也就非常鲜明、丰富而富于个性。他们的目的仍然是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再现对象。印象派画家完全把精力放在捕捉视觉印象和追求光色变化上,他们往往忽视对象的形和轮廓,把对象画得相当松散和自由,只追求色彩效果。看惯严谨古典绘画的人很难接受他们的艺术。为了保持作品的生动感和真实感,印象派画家大都把习作作为创作,主张在外光中一次完成作品,回到画室不再修改。 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 传统艺术都十分重视作品的内容情节,古典派喜欢宗教和历史题材,浪漫派常常取材于文学故事和异国风情,现实主义力图描绘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关的事件,描绘普通的劳动者,印象派则主要追求光色变化的色彩效果,即追求色彩这一艺术形式,对作品描绘的主题、情节并无多大兴趣。印象派画家认识到,各门类艺术以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为基础交流人的感情,人类丰富的精神活动必须凭借各种特殊的感官途径,才得以充分展示。文学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诉诸于思想,音乐通过旋律、节奏诉诸于听觉,美术则通过色彩、线条诉诸于视觉。绘画的情节性、故事性归属文学功能更合适。因此,他们关心的是怎样画,关心艺术形式,关心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内容,不再关心画什么。当我们看到有些印象派画家不厌其烦地画一个干草堆、一座桥梁达二十几张就不足为奇了。 印象派对绘画形式的探索和对绘画型的追求,使绘画变得更丰富,更自由,更具绘画特点,应当说这是绘画的一次解放。但是它对绘画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忽视是不可取的,这使印象派作品往往缺少社会的和历史的深度感。 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绘画技巧方面,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印象派著重於描繪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間成為永恆,並將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畫中。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畫風,影响后来的現代藝術非常深遠。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寫,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又稱為外光派。 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膽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艺术家將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代表画家 以下是致力推展印象派的畫家: 克勞德·莫內 弗朗切斯科·菲利皮尼 愛德華·馬內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保罗·塞尚 愛德加·竇加 文森·威廉·梵高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瑪麗·史蒂文生·卡薩特
种补色关系有助于人们去分析和识别色彩。 人们对阴影的认识也大大改变。过去认为阴影只是棕色或黑色,无什么色彩可言,当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科学观念观察对象时,发现阴影受到反射和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而且阴影常与光源色的冷暖呈相反的色性。 印象派画家不仅在色彩上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在观察方式上也开始了革新。过去人们总是按照传统的、接近于棕褐色的调子去画对象。之所以画不出印象派式的鲜艳色彩,是因为人们没有完全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也缺少科学的帮助,仅按照“已知道”的颜色去画。印象派画家抛弃了一切传统的色彩观念,去捕捉在物体上造成的色彩变化所产生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純粹是个人的,因此画出的色彩也就非常鲜明、丰富而富于个性。他们的目的仍然是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再现对象。印象派画家完全把精力放在捕捉视觉印象和追求光色变化上,他们往往忽视对象的形和轮廓,把对象画得相当松散和自由,只追求色彩效果。看惯严谨古典绘画的人很难接受他们的艺术。为了保持作品的生动感和真实感,印象派画家大都把习作作为创作,主张在外光中一次完成作品,回到画室不再修改。 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 传统艺术都十分重视作品的内容情节,古典派喜欢宗教和历史题材,浪漫派常常取材于文学故事和异国风情,现实主义力图描绘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关的事件,描绘普通的劳动者,印象派则主要追求光色变化的色彩效果,即追求色彩这一艺术形式,对作品描绘的主题、情节并无多大兴趣。印象派画家认识到,各门类艺术以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为基础交流人的感情,人类丰富的精神活动必须凭借各种特殊的感官途径,才得以充分展示。文学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诉诸于思想,音乐通过旋律、节奏诉诸于听觉,美术则通过色彩、线条诉诸于视觉。绘画的情节性、故事性归属文学功能更合适。因此,他们关心的是怎样画,关心艺术形式,关心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内容,不再关心画什么。当我们看到有些印象派画家不厌其烦地画一个干草堆、一座桥梁达二十几张就不足为奇了。 印象派对绘画形式的探索和对绘画型的追求,使绘画变得更丰富,更自由,更具绘画特点,应当说这是绘画的一次解放。但是它对绘画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忽视是不可取的,这使印象派作品往往缺少社会的和历史的深度感。 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绘画技巧方面,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印象派著重於描繪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間成為永恆,並將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畫中。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畫風,影响后来的現代藝術非常深遠。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寫,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又稱為外光派。 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膽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艺术家將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代表画家 以下是致力推展印象派的畫家: 克勞德·莫內 弗朗切斯科·菲利皮尼 愛德華·馬內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保罗·塞尚 愛德加·竇加
R → S是 (P ∨ (Q ∧ (¬ R)) → S的简便写法。 二元邏輯聯結詞表 下面是在輸入P和Q上的16個二元布林函數。 圖-{}-示 {| style="background:transparent;text-align:center;" |- !
→ S的简便写法。 二元邏輯聯結詞表 下面是在輸入P和Q上的16個二元布林函數。 圖-{}-示 {| style="background:transparent;text-align:center;" |- ! 真值表 ! ! 哈斯圖 |- | |width="50pt"| | |}
各地的傳統算盤 東亞 漢字文化圈的傳統之算盤的特點是設有橫樑。 隨著使用一四珠算盤的日本珠心算傳播,現在世界各地使用一四珠算盤也很普遍,各地還有製作改良的一四珠算盤,其中一款中國製造的一四珠算盤為铝框塑料珠算盘,上档一珠下档四珠,另有“清盘”按钮,按下清盘按钮,立时将上档珠子拨至上位,将下档珠子拨往下位,即刻清盘,便于使用。 中國 中國算盤的雛型是汉代的筹算,珠子為橢圓形。宋代或之前為採用上一珠、下四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隨手撥珠,便成答數」,「珠動則數出」,可表現十進制數,故算盤設計為一四珠算盤。 明代之算盤開始出現採用上一珠、下五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隨手撥珠,便成答數」,「珠動則數出」,可表現十二進制或以下任何數進制,故算盤設計為一五珠算盤。 明代後期開始出現的算盤款式,採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隨手撥珠,便成答數」,「珠動則數出」,可表現十六進制或以下任何數進制,而因為當時的計算方式是一斤十六兩,也就是代表十六進制,故算盤設計為二五珠算盤。 日本 日本算盘是在室町時代从中国传入的一四珠算盤,採用上一珠、下四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可表現十進制數,故算盤設計為一四珠算盤。算珠一直保持為菱形。普遍使用商除法而不用归除法;同时为了使乘除位数一致改用隔位乘。後來日本曾有梁上三珠的35位算盘(稱為「天三算盤」),现为山形市山寺村的伊泽荣次收藏。也有二五珠算盤。 朝鮮半島 朝鮮從高麗王朝起從中國宋朝傳入一四珠算盤,於朝鮮王朝再從中國明朝傳入一五珠算盤和二五珠算盤,沿用至今。當地稱算盤為珠板(/)或數板(/)。 古羅馬 古罗马曾出现过一种带槽的金属算盘,槽中放着石子,上下移动石子进行计算。当时罗马人不用十进制,也没有数位的概念,不過設有二分位珠、三分位珠及四分位珠,可表現介乎十二分之一至十一之分數,然而罗马算盘运算笨拙,最终未能流行。古罗马人博伊斯的《几何学》中亦记载了一种罗马算盘的构造及用法,这种算盘不用石子做算盘子,用的是标有数字的状似锥体的圆台做算子,将算子放入算盘不同的档中进行计算。 印加 印加曾出現一種算盤,上面有多格,放上石子進行計算。 俄羅斯式算盤 俄罗斯式算盘单纯采用十进制,没有東亞算盤中间的横梁,除了其中一檔只有四顆算珠外,每档有十颗算珠,每个算珠表示一个单位,杆微微向上彎曲呈拱橋狀。俄羅斯算盤使用時,一般為檔橫向,算珠左右移動。由於價格便宜,使用方便,在前蘇聯時期廣泛應用於商店、市場,直至1990年代,珠算也是學校的必修課程。
在中國,隸首傳說發明珠算,見於東汉末三国时期徐岳撰、北周汉中郎甄鸾注的《數術記遺》:「隸首注術,乃有多種,及余遺忘,記憶數事而已。其一積算...其一珠算,其一計算。」此書也记述中国古代太一算、两仪算、三才算等早期算盘。 各地的傳統算盤 東亞 漢字文化圈的傳統之算盤的特點是設有橫樑。 隨著使用一四珠算盤的日本珠心算傳播,現在世界各地使用一四珠算盤也很普遍,各地還有製作改良的一四珠算盤,其中一款中國製造的一四珠算盤為铝框塑料珠算盘,上档一珠下档四珠,另有“清盘”按钮,按下清盘按钮,立时将上档珠子拨至上位,将下档珠子拨往下位,即刻清盘,便于使用。 中國 中國算盤的雛型是汉代的筹算,珠子為橢圓形。宋代或之前為採用上一珠、下四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隨手撥珠,便成答數」,「珠動則數出」,可表現十進制數,故算盤設計為一四珠算盤。 明代之算盤開始出現採用上一珠、下五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隨手撥珠,便成答數」,「珠動則數出」,可表現十二進制或以下任何數進制,故算盤設計為一五珠算盤。 明代後期開始出現的算盤款式,採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隨手撥珠,便成答數」,「珠動則數出」,可表現十六進制或以下任何數進制,而因為當時的計算方式是一斤十六兩,也就是代表十六進制,故算盤設計為二五珠算盤。 日本 日本算盘是在室町時代从中国传入的一四珠算盤,採用上一珠、下四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可表現十進制數,故算盤設計為一四珠算盤。算珠一直保持為菱形。普遍使用商除法而不用归除法;同时为了使乘除位数一致改用隔位乘。後來日本曾有梁上三珠的35位算盘(稱為「天三算盤」),现为山形市山寺村的伊泽荣次收藏。也有二五珠算盤。 朝鮮半島 朝鮮從高麗王朝起從中國宋朝傳入一四珠算盤,於朝鮮王朝再從中國明朝傳入一五珠算盤和二五珠算盤,沿用至今。當地稱算盤為珠板(/)或數板(/)。
丙寅時 天干甲日和己日,UTC+08:00的3時到5時,就是丙寅時。 參考資料 干支
天干甲日和己日,UTC+08:00的3時到5時,就是丙寅時。 參考資料 干支 寅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我子》一篇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尹佚》二篇——一名在成、康时期的周朝官员在所著 另外,《晏子春秋》、《宋子》和《鲁仲连子》也可能是墨家经典。西晋时鲁胜作《刑名》两篇(已亡佚),亦属于墨家典籍。 墨家在六朝以後逐渐流失,正统十年(1445年),张宇初奉敕,将《墨子》刻入《道藏》。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这些篇幅是因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录,才得以留传下来。汪中将墨子书分为内外二篇,著有《墨子表徵》一卷。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首先將《墨子》五十三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自《亲士》到《三辩》,凡七篇,皆后人假造的。第二部分:《尚贤》三篇、《尚同》三篇、《兼爱》三篇、《非攻》三篇、《节用》两篇、《节葬》一篇、《天志》三篇、《明鬼》一篇、《非乐》一篇、《非命》三篇、《非儒》一篇,凡二十四篇,大多墨家弟子所著。第三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都是後來莊子的別墨。第四部分:《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是墨子一生的言行集,相當於儒家的《论语》。第五部分:自《备城门》以下到《杂守》,凡十一篇,所记都是墨家守城备敌的方法。 政治思想 墨家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亦可稱為“墨子十論”或墨子十大主张),乃是為將國家撥亂反治所立之策略。而從諸篇內容來看,它們實可以統攝在兼愛這一概念中。 兼爱強調人我愛之相互性、言愛必含利、且與仁、義等概念密切相關。 兼愛的內涵大致可概括為四點: (一)兼愛是不受時空限制且對人普遍的愛。 (二)兼愛是富含犧牲精神的愛。 (三)兼愛是視人若己且平等的愛。 (四)兼愛是人我交利的愛。 非攻墨子未拒斥所有類型的戰爭,他贊成防禦型的戰爭,即「救守」。故《墨子》自〈備城門〉以下到〈雜守〉凡十一篇為墨子教導弟子禽滑釐的守城方法。墨子所「非」之「攻」乃是「不義之戰」,也就是國君為其私欲、野心罔顧百姓之「利」所發動的爭戰。另一方面,墨子表示三代聖王(夏禹、商湯、周武王)所進行的戰爭是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愛下〉)之義戰,是「誅」而不是「攻」。侵略戰爭對於敗者來說傷人命、損其才,故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仍十分巨大。易言之,攻國必殺戮天所愛之百姓,使鬼神無人祭祀,又使百姓家破人亡,故乃不義之行。 尚贤要使國家撥亂返正,必須不分贵贱唯才是举,也就是取法聖王的「尚賢使能為政」(〈尚賢中〉)。所謂的「賢良之士」具有「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尚賢上〉)之特質。對待賢士,必本於「三本」,即給予賢士高的爵位、豐厚的俸祿、足夠的權力,如此百姓才會聽從於賢者。 尚同〈尚同上〉載道,今天下大亂,其因類於遠古未有刑政時人之「義」皆不同,進而導致相互攻擊、虧害。此處之「義」,可作「思想、意見、主張」之意。此外,亂還起於「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尚同中〉)。因此,治亂之道乃在「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尚同中〉)。然因國家廣大,人民眾多,僅有天子仍無法一同天下之義,故需依層分立政長行一同天下義之務。分立政長的次序為:天子→三公→諸侯國君→將軍大夫、鄉里之長。政治職位的分層確立後,天子發政施教,其重點乃凡見善者與不善者,皆須向上報告。上面說是的則是,說非的則非。聽聞人民有善行,則應推薦他,若上者有過犯則要規勸他。同上之義,而無與下相互掩飾過錯之心。上位者知道了遂會賜賞他,萬民聽聞了則會讚譽他。若見善者與不善者皆不告於上,上位者說是的不認為是,說非的不認為非。人民有善行,不推薦他,上者有過犯卻不規勸他,與下位相互掩飾過錯而非議上位者,上位者得以處罰他,萬民聽聞則詆毀他。言中所聞之善乃愛利(家、國、天下),不善乃惡賊(家、國、天下)。 是故所上之「同」,無非是能愛利人(家、國、天下)。由天子而來的施教,需從里長與里之萬民、鄉長與鄉之萬民、國君與國之萬民層層遵循。但同於天子仍不夠,最終應上同於天。因為天是最高的價值來源,我們得以愛人利人是效法天。若不能上同於天,則會遭天懲罰。(有一說法為「上同」,認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聽令百官,與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遵循自然规律。并且认为上天具有意志,能够严格监督君主和其他统治者,君主的权利低于上天的权利。上天得到了人民的供养,因此有“爱天下之民”的责任。“天志”具有民主思想的萌芽。 明鬼《墨子》中高舉鬼神,並認為其能賞善罰惡。〈明鬼下〉以為天下亂之肇因乃「疑惑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故欲「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則需明辨鬼神之有無。墨子確知有鬼神是根據百姓能「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又以先王之書中鬼神禍福罰賞之史例以證鬼神為有。 非命通过努力奋鬥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甚大,於國家並無生產的行為,乃無用之事。) 节用節用之道的核心為,超過聖王制定的原則便去之與「諸加費不加民利者,聖王弗為」(〈節用中〉)。墨子說明節用之法時涉及了食、衣、住、行、葬、武器六面向,可見其用心良苦,盼生民和統治者皆不誇浮浪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和精力浪费在死人身上,反对西周以来的久丧制度,反對儒家的厚葬耗錢財。(守喪則需三年,三年過後人虛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響國家生產力,乃浪費之事。) 墨学研究 墨学研究机构 墨学国际研讨会 墨子国际研究中心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张永义:《墨——苦行与救世》 秦彦士:《墨学的当代价值》 钱穆:《墨子》 參閱 墨子、《墨子》、《墨辯》、《道藏》 天志、非命 尚同、尚賢 兼愛、非攻 孟勝(墨家鉅子之一)
墨学国际研讨会 墨子国际研究中心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张永义:《墨——苦行与救世》 秦彦士:《墨学的当代价值》 钱穆:《墨子》 參閱 墨子、《墨子》、《墨辯》、《道藏》 天志、非命 尚同、尚賢 兼愛、非攻 孟勝(墨家鉅子之一) 诸子百家 外部链接 墨家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墨家 (《中華百科全書》) 谷中信一:〈關於墨家思想的宗教傾向以及墨家學派的宗教結社傾向〉 (2008)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后期墨家 國學網--國學入門:墨家
丁卯月 天干甲年和己年的卯月就是丁卯月。 丁卯日
丁卯月 天干甲年和己年的卯月就是丁卯月。 丁卯日 丁卯時 天干甲日和己日,UTC+08:00的5時到7時,就是丁卯時。
(1924 – 1930)〉中之說法,王國維早年受羅振玉接濟並結成兒女親家,然而羅振玉常以此不斷向王氏苛索,甚至以將王氏女兒退婚作要脅,令王國維走投無路而自殺。然此說有漏洞,遜帝或有所忌諱而不遑多言。 家庭 妻子莫氏 王潜明(1898–1926.9.26):任職於海關;逝於傷寒症。 王高明(1902–1969):早年參加學運,从事诗词校注。文革期間,卷入朱学范、谷春帆特务集团案,最后服敌敌畏自尽。 王贞明(1905–1998) 妻子潘麗正 王通明(1909–?) 王纪明(1910–1978) 王東明(1913–?):生於日本京都吉田町神樂崗八番地;遷臺後居於新北市永和區,嫁給陳秉炎(曾任內政部會計長,逝於1990年),長子名陳鎮宇。;新北市長朱立倫於2014年重陽節前夕登門探訪。 王慈明(1915–2010) 王松明(1917–?) 王登明(1919–1997) 终生密友 海宁陈守谦,清末名官员、文人 學術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始發現于晚清,後來劉鶚刊印《鐵雲藏龜》,繼而孫詒讓和羅振玉等人對甲骨文字進行研究。而將甲骨學由文字學演進到史學的第一人,則推王國維。他撰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殷虛卜辭中所見地名考》、《殷周制度論》、《殷禮徵文》以及《古史新證》等,將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紙上的材料中國歷史古籍對比來研究,用卜辭補正了《史記·殷本記》載的錯誤,而且進一步對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討,得出嶄新的結論,他的考證方法極為縝密,論斷堪稱精審。 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补“纸上之材料”,是为二重证据法。王国维首先用出土甲骨文,考订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和前后顺序,证明了历史记载商朝君主世系的可靠性。二重证据法既繼承了乾嘉學派的考據傳統,又運用了實證主義的科學考證方法,是中国史学理论的重大革新,为古史及文献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人生三重境界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裡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是非常有趣的見解。后人常以此三种境界象征奋斗路上的心路历程。 但王國維的意境論和境界說不能混為一談。意境可以分解為意、境、觀三要素,而境界則主要指真情和心理境界,無法分解;意境論受西方理論影響明顯,而境界說則體現了回歸中國傳統詩學的傾向。 康德哲學 王國維对康德哲學的吸納藉由日本的二手文獻和日文、英文譯本。他借用康德的概念与學說来討論中國哲學的問題,譬如用康德的知識論討論中國哲學的人性論(見《論性》),借用康德的理性學說討論"理"的問題(見《釋理》),借用康德的自由理論討論"命"的問題(見《原命》)。 评价 晚年胡適曾回憶王:“他的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现今的中国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並就當時學術界的情況指出“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魯迅認為“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陈寅恪撰文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攸欣在《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一書中說:“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主要論著 王國維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生前自編定《靜安文集》、《觀堂集林》刊行於世。逝世後,另有《遺書》、《全集》、《書信集》等出版。 《觀堂集林》二十四卷 《觀堂別集》四卷 《庚辛之間讀書記》一卷 《苕華詞》一卷 《靜安文集》一卷續集一卷 《爾雅草木蟲魚鳥獸釋例》一卷 《兩周金石文韻讀》一卷 《觀堂古今文考釋》五卷 《史籀篇疏證》一卷 《校松江本急就篇》一卷 《重輯蒼頡篇》二卷 《唐寫本唐韻校記》二卷佚文一卷 《殷禮徵文》一卷 《聯綿字譜》三卷 《補高郵王氏諧聲譜》一卷 《釋幣》二卷 《簡牘檢署考》一卷 《魏石經殘石考》一卷附錄一卷 《宋代金文著錄表》一卷 《國朝金文著錄表》六卷 《漢魏博士題名考》二卷 《清真先生遺事》一卷 《耶律文正公年譜》一卷餘錄一卷 《五代兩宋監本考》三卷 《兩浙古刊本考》二卷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一卷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二卷 《古行記四種校錄》一卷
-〈由開明而保守──辛亥政局對王國維思想和心理的衝擊〉。 李明辉:〈王国维与康德哲学〉。 榮新江:〈狩野直喜與王國維〉。 翟志成:〈王國維尋死原因三說質疑〉。 外部連結 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自沉的前前后后(上) 王国维自沉的前前后后(下) 畫像 王國維 / 江啟明 (Kong Kai Ming) Portrait Gallery of Chinese Writer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Guo 海宁人 清朝詞人 中華民國歷史學家 中華民国语言学家 中国现代作家 清华大学学者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南書房行走 賜紫禁城骑马 浙江詩人 甲骨學家
它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符号与语言相共存。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传播者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达,符号本身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不一定相同。 受传者的意义 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的意义不一定相同。 情境意义 ,语言符号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传播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语境,传播学中称其为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指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原因如下: 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和解读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情境意义,也可以说是由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由此证明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文字符号 自源文字 楔形文字 字母系統 字母 數字 羅馬數字 拉丁语 漢字、漢語 甲骨文 注音符號 拼音 (消歧義) 字符 國際音標 标点符号 ?(問號)/ !(感歎號)/ 。(句號)/ &(與及)/ ,(逗號) 数学符号 =(等号)/ +(加号)/ -(减号)/ ×(乘号)/ ÷(除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½ ² ³ ∂ ∫ ∑ ∞ 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3456789 旗幟識別符號 天文學 天文符號 占星學 星座符號 性別 性別符號 金融貨幣 貨幣符號 網路文化 網路語言 火星文 表情符號 其它 在人类文化中出现过的符号。 ♠ - ♣ - ♦ - ♥ - 卍 - 十字 - ☭(锤子与镰刀) 備註 参看 記號 符号学 符号学家 文字 語言 图腾 標誌 棋譜 字母频率 外部連結 symbols.com Symbols meanings for hundreds of symbols Symbolism
Autobiography. online at Bartleby.com. Roosevelt, Theodore. The Works of Theodore Roosevelt (National edition, 20 vol. 1926); 18,000 pages containing most of TR's speeches, books and essays, but not his letters; a CD-ROM edition is available; some of TR's books are available online through Project Bartleby Theodore Roosevelt books and speeches on Project Gutenberg 二手资料 Beale Howard K. 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Rise of America to World Power. (1956). standard history of his foreign policy Blum, John Morton The Republican Roosevelt. (1954). Series of essays that examine how TR did politics Brands, H.W. Theodore Roosevelt (2001), full biography Cooper, John Milton The Warrior and the Priest: Woodrow Wilson and Theodore Roosevelt. (1983) a dual scholarly biography Dalton, Kathleen. Theodore Roosevelt: A Strenuous Life. (2002), full scholarly biography Fehn, Bruce. "Theodore Roosevelt and American Masculinity." Magazine of History (2005) 19(2): 52-59. Issn: 0882-228x Fulltext online at Ebsco. Provides a lesson plan on TR as the historical figure who most exemplifies the quality of masculinity. Gould, Lewis L. The Presidency of Theodore Roosevelt. (1991), standard history of hi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as president Harbaugh, William Henry.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odore Roosevelt. (1963), full scholarly biography Keller, Morton, ed., Theodore Roosevelt: A Profile (1967) excerpts from TR and from historians. Millard, Candice. River of Doubt: Theodore Roosevelt's Darkest Journey. (2005) McCullough, David. Mornings on Horseback, The Story of an Extraordinary Family. a Vanished Way of Life, and the Unique Child Who Became Theodore Roosevelt. (2001) popular biography to 1884 Morris, Edmund The Rise of Theodore Roosevelt, to 1901 (1979); vol 2: Theodore Rex 1901-1909. (2001); Pulitzer prize for Volume 1. Biography. Mowry, George. The Era of 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America, 1900-1912. (1954) general survey of era Mowry, George E. 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2001) focus on 1912 Powell, Jim. Bully Boy: The Truth About Theodore Roosevelt's Legacy (Crown Forum, 2006). Denounces
(1983) a dual scholarly biography Dalton, Kathleen. Theodore Roosevelt: A Strenuous Life. (2002), full scholarly biography Fehn, Bruce. "Theodore Roosevelt and American Masculinity." Magazine of History (2005) 19(2): 52-59. Issn: 0882-228x Fulltext online at Ebsco. Provides a lesson plan on TR as the historical figure who most exemplifies the quality of masculinity. Gould, Lewis L. The Presidency of Theodore Roosevelt. (1991), standard history of hi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as president Harbaugh, William Henry.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odore Roosevelt. (1963), full scholarly biography Keller, Morton, ed., Theodore Roosevelt: A Profile (1967) excerpts from TR and from historians. Millard, Candice. River of Doubt: Theodore Roosevelt's Darkest Journey. (2005) McCullough, David. Mornings on Horseback, The Story of an Extraordinary Family. a Vanished Way of Life, and the Unique Child Who Became Theodore Roosevelt. (2001) popular biography to 1884 Morris, Edmund The Rise of Theodore Roosevelt, to 1901 (1979); vol 2: Theodore Rex 1901-1909. (2001); Pulitzer prize for Volume 1. Biography. Mowry, George. The Era of 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America, 1900-1912. (1954) general survey of era Mowry, George E. 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2001) focus on 1912 Powell, Jim. Bully Boy: The Truth About Theodore Roosevelt's Legacy (Crown Forum, 2006). Denounces TR policies from conservative/libertarian perspective Pringle, Henry F. Theodore Roosevelt (1932; 2nd ed. 1956), full scholarly biography Putnam, Carleton Theodore Roosevelt: A Biography, Volume I: The Formative Years (1958), only
9月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國宣布中立。 9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南非向德国宣战。 9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加拿大向德国宣战。 9月1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入侵波兰。 9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华沙向德军投降。 10月 10月11日——曼哈顿计划: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致信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请求他加快对原子弹的研究。 11月 11月8日——乔治·爱尔塞刺杀阿道夫·希特勒未遂。 11月15日——抗日战争:日本军队开始在广东北海登陆。傑佛遜紀念堂启建。 11月16日——抗日战争:日军占领防城。 11月17日——抗日战争:日军占领钦州。 11月24日——抗日战争:日军占领南昌。 11月30日——苏芬战争:苏联入侵芬兰。 12月 抗日战争:桂南会战。 12月4日——抗日战争:日本军隊佔領昆仑关。 12月12日——茅丽瑛被汪精卫伪政府特工刺杀。 12月19日——中国军队收复昆仑关。 12月21日——毛泽东发表《纪念白求恩》。 12月31日——抗日战争:日军退出昆仑关。首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 商业 1月,惠普公司成立。 出生 章炳文,中国书画家 1月3日——蕭萬長,台灣政治人物 1月19日——李日新,香港經理人。 2月8日——何塞·马利亚·西松,菲律宾共产党建党主席,人民斗争国际联盟创始人 2月14日——尤金·法馬,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2月26日——周平德,台灣政治人物,美麗島事件人物,曾任高雄市中藥公會理事長、民進黨高雄市黨部首任主任委員、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第二屆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總統府國策顧問 3月13日——尼尔·萨达卡,美国歌手 3月25日——派厄斯·蘭加,前南非憲法法院首席法官。(2013年逝世) 3月27日——金昌準,美國本土首位東洋裔國會眾議員。 4月7日——大卫·弗罗斯特,英国时事评论员、电视节目主持人、作家、记者。(2013年逝世) 4月13日——谢默斯·希尼,爱尔兰作家、诗人(2013年逝世) 6月17日——加藤紘一,日本众议院议员(2016年逝世) 7月24日——華特·貝拉米,前美國NBA籃球運動員(2013年逝世) 7月26日——约翰·霍华德,澳大利亚前总理 7月31日——湯漢,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8月16日——韋奇立,葡萄牙政治人物,第127任澳門總督 8月21日——陳麗雲,香港女演员 8月23日——沈富雄,台灣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 9月29日——莫洛蒂·摩根,威爾斯政治家(2017年逝世) 12月26日——蒂娜·特纳,美国歌星 逝世 诺贝尔奖 物理:歐內斯特·勞倫斯 化学:阿道夫·布特南特和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 生理和医学:格哈德·多馬克 文学: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和平:(未颁奖) 奥斯卡金像奖
5月4日——五四被陝甘寧邊區定为中国青年节。 5月22日——德国和意大利签署钢铁同盟条约。 6月 6月21日——抗日战争:日本从南澳岛进攻潮汕,汕头沦陷。 6月24日——銮披汶·颂堪把“暹罗”改名“泰国”。 7月 7月6日——最后一家在德国的犹太人企业被迫关闭。 7月7日——抗日战争: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军民书》和《告友邦人士书》,重申抗战到底。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 8月 因连续暴雨加上日军扒开河堤的因素,天津遭受严重水灾,天津市区百分之八十的地区被洪水所淹,超过10万间房屋被冲毁,八百多万人受灾,六十五万天津及其周边居民成为灾民。 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8月27日——德国首次试验喷气式飞机。 8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党卫军冒充波兰军队袭击德国的一个电台,制造德军入侵波兰的理由。諾門罕戰役:蘇軍擊敗並殲滅被圍日軍。 9月 邓小平和卓琳在延安结婚。 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波兰。 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向德国宣战。 9月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國宣布中立。 9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南非向德国宣战。 9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加拿大向德国宣战。 9月1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入侵波兰。 9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华沙向德军投降。 10月 10月11日——曼哈顿计划: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致信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请求他加快对原子弹的研究。 11月 11月8日——乔治·爱尔塞刺杀阿道夫·希特勒未遂。 11月15日——抗日战争:日本军队开始在广东北海登陆。傑佛遜紀念堂启建。 11月16日——抗日战争:日军占领防城。 11月17日——抗日战争:日军占领钦州。 11月24日——抗日战争:日军占领南昌。 11月30日——苏芬战争:苏联入侵芬兰。 12月
1885至1889年的外交政策 克利夫兰坚持不干预政策,曾在竞选时反对扩张和帝国主义。他拒绝推进上届政府的尼加拉瓜运河条约,在对外关系上总体也不是很热衷于扩张。克利夫兰手下的国务卿托马斯··贝亚德与英国的约瑟夫·张伯伦就加拿大近海的捕鱼权展开谈判,并在新英格兰的共和党参议员反对的情况下达成了和解。克利夫兰还撤回了送交联邦参议院审议的柏林会议条约,该条约旨在确保刚果会对美国利益打开方便之门。 民权和移民 克利夫兰和越来越多的北方白人一样,认为内战后的重建时期是一次失败,这点也与几乎所有南方白人一致,所以他不愿意动用联邦权力行使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这条修正案旨在保障非裔美国人的投票权。克利夫兰没有任命过任何非裔美国人担任较为有利可图的职位,但他还是让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继续担任哥伦比亚特区的契约登记员,并且在道格拉斯辞职后又任命了另一位黑人继任。 虽然克利夫兰曾谴责针对华裔美国人移民的暴行,但他认为华人移民并不愿意同化进入白人社会。国务卿托马斯··贝亚德经过谈判延长排华法案的有效期,而克利夫兰则游说国会通过议员威廉·劳伦斯·斯科特()起草的《斯科特法》(),该法旨在阻止之前离开美国的华裔移民重新入境。《斯科特法》最终得以在国会两院顺利通过,经克利夫兰于1888年10月1日签字后成为法律。 印第安人政策 在克利夫兰看来,美国就相当于是美洲原住民的监护人,他在首次就职演说中称:“就我们的角度而言,这种监护权意味着改善他们的现状,让他们行使自己的权利”。他对文化融合的理念加以鼓励,推动《道斯法案》通过,将印第安人的土地分配给各部落中的成员,而不是继续由联邦政府以信托形式为各部落托管这些土地。虽然印第安人酋长在会议中支持这一法案,但在实践中,大部分美洲原住民都不赞成。克利夫兰相信,《道斯法案》可以帮助美洲土著摆脱贫困,鼓励他们融入白人社会。法案最终削弱了部落政府的作用,让印第安人可以自己出售土地并获得资金。 1885年克利夫兰就职前的一个月裡,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通过行政命令将达科他领地中属温纳贝戈部落和乌鸦溪印第安保留地的1万6187.2平方公里土地开设成白人定居点。数以万计的定居者在这片土地边界聚集,准备将其占为己有。克利夫兰认为阿瑟的命令违反了政府同印第安人部落订立的条约,并于这年4月17日将其撤消,下令白人定居者离开这片领地。克利夫兰派第十八集团军前去监督这些条约的执行,并命令菲利普·谢里登将军对事件展开调查。 婚姻和孩子 克利夫兰入主白宫时还是單身,妹妹罗丝·克利夫兰()在哥哥任职的前两年里代理着白宫女主人的责任。1885年,弗朗西丝·福尔瑟姆来到首都和总统见面,她是克利夫兰的老朋友奥斯卡·福尔松的女儿,正在威尔斯学院就读,福尔瑟姆返校后,总统得到她母亲的许可与女方通信,两人之后很快订婚并成婚。1886年6月2日,克利夫兰和弗朗西丝·福尔瑟姆在白宫的蓝厅舉行婚禮,他也因此成为继约翰·泰勒以来首位在职时结婚的美国总统,并且截至今天仍是唯一在白宫舉行婚禮的总统。克利夫兰是奥斯卡·福尔松的遗产执行人,自福尔松去世后还承担着养育他女儿的责任,所以这场婚事很不寻常,不过公众对此倒是情绪稳定,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弗朗西丝·福尔瑟姆结婚时还只有21岁,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美国第一夫人,她的美貌和随和的个性很快就让公众喜欢上了她。 克利夫兰夫妇一共有5个孩子:鲁思(,1891至1904年)、埃丝特(,1893至1980年)、马里昂(,1895至1977年)、理查德·福尔瑟福(,1897至1974年)和弗朗西斯·格罗弗(,1903至1995年)。2010年去世的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是两人的外孙女。 政府和内阁 司法任命 克利夫兰在第一个总统任期里成功提名了两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第一位是曾担任密西西比州联邦参议员的卢修斯·拉马尔,他还曾是克利夫兰内阁的内政部长。1887年,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伯恩汉姆·伍兹()去世,克利夫兰于这年下半年提名拉马尔继任。虽然拉马尔在担任联邦参议员时很受欢迎,但由于他在20多年前曾是美利堅聯盟國的官员,因此许多共和党议员投票反对。最终拉马尔的提名得以通过,但票数非常接近,32张支持票面对的是28张反对票。 几个月后,首席大法官莫里森·韦特与世长辞,克利夫兰于1888年4月30日提名梅尔维尔·富勒继任。克利夫兰曾提名富勒进入文官委员会,后者当时谢绝了提名,选择在芝加哥开办的律师事务所中继续工作,但这次他接受了提名。参议院司法委员会花了几个月时间对当时籍籍无名的富勒进行审查,最终以41票造成,20票反对通过了提名。 除最高法院大法官外,克利夫兰还提名了41位下级联邦法院法官,其中包括两名联邦巡回法院法官,9名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和30名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克利夫兰在国会取消巡回法院、建立上诉法院前后都担任了4年总统,所以他也是仅有的两位曾任命这两种法院法官的总统之一。另一位则是本杰明·哈里森,这两种法院的更替就是在他任内完成的。因此,两名巡回法院法官都是在克利夫兰第一个任期里任命的,而9位上诉法院法官则是在他的第二个任期里提名。 1888年大选和回归私人生活 连任选举不敌哈里森 共和党提名印第安纳州的本杰明·哈里森竞选总统,纽约州的列维·P·莫顿则是副总统候选人。克利夫兰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民主党大会上轻松获得提名,副总统亨德里克斯早在1885年就已过世,因此民主党选择了俄亥俄州的艾伦·瑟曼()作为克利夫兰的竞选搭档。 共和党在这场选举中占有上风,克利夫兰的竞选由卡尔文·布赖斯()和威廉·巴纳姆()管理,但两人显然都不善此道;而哈里森的竞选在马特·奎伊()和约翰·沃纳梅克的经营下无论是在募捐还是战术上都更为积极。 共和党人在关税问题上大作文章,得到北方多个重要工业州的保护主义选民支持。此外,纽约州的民主党人因戴维·希尔()的州长候选人问题出现分裂,削弱了克利夫兰在这个摇摆州所能够获得的支持力度。 与1884年大选一样,1888年选举的关键同样是纽约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和印第安纳州。这次克利夫兰只赢得了其中两个摇摆州,以14373票的劣势输掉了自己的大本营纽约州。共和党人还赢得了印第安纳州,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种欺诈性投票手段导致的结果。哈里森在全国范围所得到的普选票数量不及克利夫兰,但共和党以仅2348票的微弱优势赢得了印第安纳州,使得哈里森的选举人票数得以超过克利夫兰而赢得总统席位。克利夫兰继续努力工作直到任期结束,并且开始对回归私人生活充满期待。 四年平民生活 弗朗西斯·克利夫兰离开白宫时对一位工作人员说:“杰里,如今我希望你好好照顾这套房子里所有的家具和装饰品,希望我们回来的时候可以看见所有东西都正像现在一样。”对方问起她几时会回来,弗朗西斯回答:“我们会在四年後的今日回来。”克利夫兰一家迁居纽约,格罗弗在班斯、斯泰森、特雷西和麦克维律师事务所找了份工作,这份工作更像是多人一起合作从事同一份职务,但大家相处还算融洽。从事法律工作带来的收入水平一般,夫妻两人在巴扎德湾拥有一套度假别墅,格罗弗花了很多时间待在这里,并且迷上了钓鱼。1891年,克利夫兰夫妇的第一个孩子鲁思诞生。 哈里森领导的联邦政府行政部门与国会合作通过了《1890年关税法》和《谢尔曼收购白银法》,其中前者包含有相当激进的保护性关税措施,后者则增加了由白银担保的货币量,克利夫兰认为这些政策会对美国的财政状况构成威胁并对之加以谴责。起初他保持克制,没有公开批评自己的继任者,但到了1891年,克利夫兰觉得有必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他在与多名纽约改革派人士会面时通过一封公开信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样,就在1892年大选临近之时,这封信又将克利夫兰重新带到了聚光灯下。 1892年大选 民主党提名 克利夫兰之前担任总统时留下了良好且持久的声誉,同时又在前不久就货币问题发表意见而引起公众注意,这两大因素让他成为最有希望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人选。纽约州参议员戴维·希尔是他的最大对手。希尔将民主党中反对克利夫兰的人士团结在一起,这些人包括自由铸造银币运动的支持者、关税保护主义者和坦慕尼协会成员,但这一联盟仍然不足以阻止克利夫兰获得党派提名。希尔为了达到目标还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但克利夫兰仍然在芝加哥举行的党派大会上胜出,并且第一轮投票时就赢得了提名。为了争取自由铸造银币运动支持者的选票,民主党人选择了伊利诺伊州的阿德莱·E·史蒂文森作为副总统候选人。克利夫兰及其支持者更希望让印第安纳州的艾萨克·格雷()作为他的竞选搭档,但他们还是接受了党派大会的安排。作为美国政府券和自由铸造银币运动的支持者,史蒂文森也支持自由发行由白银提供价值保障的货币,以求缓解农村地区经济困难的局面,而克利夫兰等人则是金本位和硬通货币政策的支持者,因此史蒂文森的存在让民主党候选人不至失去所有白银派选民的支持。 竞选 共和党提名哈里森总统连任,这样1892年大选就成为四年前那场选举的复赛。与充满争议和动荡的1876、1884和1888年大选不同,据克利夫兰的传记作者艾伦·内文斯所说,1892年大选是“(内)战后一代人记忆中最干净、最安静,并且最可信的”一次大选,这其中部分是因为哈里森的太太卡罗琳()正因肺结核而奄奄一息,本杰明完全没有亲身参与竞选。卡罗琳·哈里森于10月25日撒手人寰,这时距选举日只剩两星期,克利夫兰和其他所有候选人都停止了竞选,因此这年的选举日无论是对各位候选人还是整个国家来说都显得异常阴郁和寂静。 1888年大选时,关税问题对共和党有利。但由于过去4年间通过的多条法律导致进口商品过于昂贵,许多选民如今转为期待关税改革,并且对美国的大型企业开始有了不信任的态度。传统上属共和党选民的许多西部居民转投新成立的人民党阵营,把票投给了该党候选人詹姆斯·韦弗。韦弗则承诺自由铸造银币,并且退伍军人会得到丰厚的养老金,工人每天只需工作八小时。坦慕尼协会民主党人选择支持自己党派的候选人,这样实现了内部团结的民主党就顺利赢得了纽约州。就在竞选期间,匹兹堡发生了霍姆斯特德大罢工,卡内基公司在这期间试图拆散工会,并且田纳西州的煤矿和钢铁公司也出现了类似的大型企业与劳工发生大规模冲突的情况,这导致许多人民党人士和劳工支持者都站到了克利夫兰一边。最终克利夫兰无论是在普选票还是选举人票上都以较大幅度取胜,这也是他连续第三次在普选票中胜出。 1893至1897年:第二个总统任期 经济恐慌和白银问题 克利夫兰再度入主白宫后不久,美国的股票市场受到1893年大恐慌的冲击,他很快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由于之前铸造银币的影响,国家的黄金储备严重不足,给经济恐慌雪上加霜,于是克利夫兰召集国会召开特别立法会议商讨问题的解决办法。有关铸币问题争论的激烈程度一如往昔,经济恐慌促使更多的中立派议员转向支持《谢尔曼收购白银法》中的造币规定。即便如此,自由铸造银币运动的支持者数量仍然在芝加哥的一次大会后出现反弹,联邦众议院经过长达15个星期的辩论后才以较大比数——239票赞成,108票反对——决定废除《谢尔曼收购白银法》。银币的废除问题在联邦参议院也激起轩然大波,克利夫兰不得不违心地对国会进行游说,他说服了足够数量的民主党参议员和东部的共和党参议员,最终以48票赞成,37票反对通过废除决定。财政部的黄金储备继续以较慢的速度减少,之后发行的债券令黄金的供给得到补充。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法律的废除对于自由铸造银币运动的支持者来说只是一次小挫折,但这实际上却是白银退出美国货币舞台的开始。 关税改革 成功逆转哈里森政府的白银政策后,克利夫兰接下来试图逆转《1890年关税法》产生的影响。西弗吉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威廉·莱恩·威尔逊()于1893年12月提出《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经过冗长的辩论,法案以204票赞成,140票反对得以在众议院通过。该法案提议对关税作适度下调,其中又以原材料的下调幅度较大。财政收入上的不足则通过向收入超过4000美元(1893年的4万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公民征收所得税来弥补。 法案接下来送交参议院,但受到了多位重量级民主党议员的强烈反对,马里兰州的阿瑟·皮埃·戈尔曼()是其中的领袖人物,他们坚持要为自己代表州的产业提供更多的保护,但这些保护的幅度已为《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所不容。最终法案在参议院通过时已经附加了超过600条修正案,令其中大部分改革失效,此外,《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中的所得税项目也在1895年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部分存在违宪。糖业托拉斯特别通过游说令法案做出对其有利的变更。克利夫兰对最终通过的法案感到愤怒,谴责这是参议院在受到托拉斯和商业利益集团控制情况下的可耻产物。不过他也认为法案还是在《1890年关税法》的基础上作出了改善,因此签署了法案令其正式生效成为法律。 投票权 1892年时,克利夫兰曾在竞选中表示反对《洛奇法案》(),该法旨在加强对黑人投票权的保护,对联邦选举从选民注册到选举结果认证和回报的整个过程都制订了详细的程序。克利夫兰成功地在1894年将该法废除。舆论因此也在试图更有力地保护选举权和废除对选举权的保护之间摇摆,这反过来又导致通过联邦法院保护选举权的多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劳资纠纷 1893年大恐慌还对全美的劳动条件构成了不利影响,反银元派议员的胜利也对西部劳工的工作情绪不利。以雅各布·科西()为首的一群工人开始向东面的哥伦比亚特区进发,前去对克利夫兰的政策表示抗议。这群劳工人称科西大军,要求通过全国性的道路方案为工人创作就业机会,还希望发行廉价货币来帮助农民偿还债务。最终只有数百位工人坚持到达了哥伦比亚特区,但次日就因在国会大厦前的草坪上践踏而被捕并随后予以解散。科西大军并没有对政府构成任何威胁,它纯粹只是西部对东部制订的货币政策日益感到不满的标志。 普尔曼大罢工 普尔曼大罢工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科西大军。这场罢工活动最初针对的是普尔曼公司过低的薪酬水平和工作日长达12小时的工作时间,但在美国铁路工会领导人尤金·V·德布斯的影响下,多场旨在表示支持和慰问的罢工接踵而至。到1894年6月时,罢工的铁路工人已经达到12.5万人,全美的贸易陷入瘫痪。由于信件是通过铁路运输,并且多条受到影响的线路都已由联邦接管,因此克利夫兰认为联邦政府有权采取行动。克利夫兰首先从联邦法院取得强制令,但罢工工人拒绝服从,为此总统将联邦军队派到芝加哥以及另外20个铁路运输中心。克利夫兰宣布:“如果寄一张明信片需要动用整个美国陆军和海军,那么这张卡片也会送到”。大部分州长都支持克利夫兰的做法,唯有伊利诺伊州的民主党州长约翰·彼得·奥尔特盖尔德例外,他之后也成为总统的死敌。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主要报纸都称赞了克利夫兰的做法,但动用军队之举也导致劳工组织对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态度更趋强硬。 1894年选举前不久,一位顾问这样告诫克利夫兰: “我们即将踏入一个非常黑暗的夜晚,除非能够重现商业上的繁荣来缓解民众对民主党在立法上无能(表现)的不满,以及由此导致他们对民主党政府任何方面都存在的不满”。 事实证明,这份告诫并未夸大其辞,共和党人赢得了数十年来的最大胜利,完全掌握了众议院的控制权,并且人民党也失去了大部分支持。克利夫兰的对立派系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州的民主党主控权,其中伊利诺伊州和密歇根州都已尽入其手,并且在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和艾奥瓦州等多个州都已占有多数。只有包括威斯康星州和康涅狄格州在内的少数几个州仍然由克利夫兰的同盟控制。反对派民主党人在1896年民主党全国大会上几乎控制了三分之二的票数,这已经达到他们提名另一位候选人所需要的票数。但由于这些反对派人士没有团结一致,并且缺乏全国性的领导人而未能实现最终目标;伊利诺伊州州长约翰·彼得·奥尔特盖尔德生于德国,因此没有担任总统的资格。 1893至1897年的外交政策 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始后,克利夫兰需要面对兼并夏威夷的问题。他曾在第一个总统任期里支持与夏威夷进行自由贸易,还接受了一项给予美国煤炭补给和珍珠港海军基地的修正案。接下来的4年里,欧洲和美国血统的檀香山商人一度谴责拒绝立宪政府的利留卡拉尼女王是暴君,并在1893年初推翻了女王统治,夏威夷建立了以桑福德·多尔为首的共和制政府,并希望能够加入美国联邦。哈里森政府很快就与新政府代表达成兼并条约并其递交联邦参议院批准。1893年3月9日,即第二次就任总统5天后,克利夫兰从参议院撤回了该条约,并派前联邦众议员詹姆斯·亨德森·布朗特()前去夏威夷对当地情况进行调查。 布朗特的报告表明当地居民反对兼并,克利夫兰也有同样看法。利留卡拉尼女王起初拒绝以自己恢复帝位换取造反派的赦免,声称当时檀香山的政府成员要么会被处决,要么就会遭到流放,而多尔领导的政府也拒绝让步。到1893年12月时,这一僵局仍未化解,克利夫兰于是将问题递交国会。他在对国会讲话时明确表示反对兼并,号召国会延续美国不予干预的传统。参议院虽是由民主党主控,但占优的却是反对克利夫兰的派别,他们递交的摩根报告得出了与布朗特完全相反的结论,并且认为新政府推翻女王之举完全是其内政事务,美国不能插手。克利夫兰取消了所有恢复女王地位的谈判,转为承认新成立的夏威夷共和国并与其保持外交关系。 克利夫兰信奉门罗主义并对其加以宽泛理解,不但禁止欧洲列强殖民美洲,而且不得在整个西半球内侵犯任何实质性的美国国家利益。英国和委内瑞拉无法就英属圭亚那和委内瑞拉的边境达成一致,克利夫兰和国务卿理查德·奥尔尼对此提出了抗议。当时的英国首相索尔斯伯利侯爵和英国距哥伦比亚特区大使朱利安·庞斯茀德()都低估了美国政府对这一争议所持态度的严重性,令危机持续的时间延长,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美国进行仲裁的要求。1898年,各方派出人员组成审裁小组在巴黎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案,最终英属圭亚那于1899年获得了大量争议领土。克利夫兰通过与拉丁美洲国家站在一起反对殖民统治的侵占,这一做法使美国与南方邻国的关系得到改善,同时又通过和英国进行友好谈判,使两国的良好关系得以保持。 癌症 1893年,克利夫兰正在力图废除自由铸造银币的规定,这一期间他感觉自己的上颚疼痛,并且硬腭左侧有一处凹坑状的溃疡,还存在颗烂状的表面。为此,克利夫兰请白宫的奥赖利()医生作检查。医生对肿瘤取样后匿名送交陆军医疗博物馆化验,诊断结果表明总统所患并非癌症,而是一种上皮瘤。 克利夫兰决定接受手术并予以保密,避免造成公众恐慌,令经济萎缩雪上加霜。手术在7月1日进行,这样总统就有时间在即将到来的国会会议前全面恢复。克利夫兰假借乘坐游轮度假之名与约瑟夫·布莱恩特()医生一起前往纽约州,他们乘坐总统朋友·本尼迪克特()的“奥奈达号”()游艇前往长岛,然后就在船上动手术。手术是在总统的嘴里进行,以求避免出现任何他人能够看出来的伤疤或痕迹。医疗队先用一氧化二氮和乙醚把克利夫兰麻醉,然后成功移除了他的部分左上颌骨和硬腭。上皮瘤的大小和手术的需要导致克利夫兰的嘴出现可见破损,为此总统进行了另一次手术,配上硬质橡胶制成的假牙,让他的外貌和说话声音恢复原状。为了让生疑的记者安心,白宫还编造了一个总统拔掉两颗坏牙的故事。即便是在报纸上已经报道有实际情况的具体细节时,参与手术的医生仍然对克利夫兰病情的严重程度加以掩饰。1917年,当时身在奥奈达号上的威廉·基恩医生()撰文详述了手术过程。 克利夫兰在肿瘤去除后多年里一直健康地生活着,对于当时的上皮瘤究竟是否恶性这一问题之后出现了一些争议。包括基恩在内的多位医生在总统去世后称,这个上皮瘤实际上属于癌变。还有医生认为那是个成釉细胞瘤或是良性的涎腺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经过对样品进行分析后最终确定,这一肿瘤属于疣状癌,属于低度恶性上皮癌,转移的可能性很小。 政府和内阁 司法任命 进入第二个任期后,克里夫兰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开始因为他与联邦参议院的不和导致无法通过。1893年塞缪尔·布拉奇福德()去世后,克利夫兰提名威廉·霍恩布洛尔()继任。霍恩布洛尔是纽约市律师事务所的领头人,本应是合格人选,但他在曾竞选期间中反对纽约政治机器,此举导致联邦参议员戴维·希尔成了他的敌人。此外,克利夫兰在提名人选前没有与众参议员商议,导致多位已因其他原因反对他的参议员更为不平。最终,联邦参议院以24票赞成,30票反对否决了这一提名。 克利夫兰选择继续与参议院针锋相对,他接下来提名了同样来自纽约州的惠勒·哈扎德·佩卡姆(),并且佩卡姆也曾在该州反对过希尔的政治机器。希尔动用了自己全部的影响力来阻止佩卡姆的提名通过,1894年2月16日,联邦参议院又以32票赞成,41票反对否决了这一提名。改革派人员敦促总统与希尔等人继续抗争并提名弗雷德里克·高特(),但克利夫兰最终选择了息事宁人,他提名了路易斯安那州联邦参议员爱德华·道格拉斯·怀特,这一提名在参议院得以一致通过。之后最高法院又在1896年出现空缺,总统再次考虑提名霍恩布洛尔,但后者谢绝了这次机会。最终克利夫兰提名的是惠勒·哈扎德·佩卡姆的弟弟鲁弗斯·惠勒·佩卡姆(),这一提名也在参议院顺利通过。 联邦接纳的新州 克利夫兰首次就任总统时,美国联邦已经有超过10年没有新州加入,这主要是因为国会中的民主党人觉得新州会导致共和党选民激增。哈里森上任后,他和共和党主导的国会接纳了6个州的加入(分别是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蒙大拿州、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和怀俄明州),预计这这6个州都将成为共和党的票仓。不过犹他州则预计是民主党占优,这一点加上当地的摩门教和一夫多妻制存在的不确定性,导致该州没有获得联邦接纳。克利夫兰再次就任总统后,他和民主党占优的国会在1894年的第53届联邦国会上通过授权法案,允许犹他州加入联邦,该州于1896年1月4日成为美国的第45个州。 1896年大选和退休 克利夫兰在白银货币等多个方面立场上的政敌在1896年总统大选前获得了民主党的主控权,他们对在任总统的政府和金本位标准不以为然,转而提名了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并以自由铸造银币作为竞选纲领。克利夫兰谢绝了再次竞选连任的提名,他默默支持黄金民主党的第三党候选人,因为他们承诺维护金本位,限制政府权力并反对高额关税。然而,黄金民主党候选人在普选中仅赢得10万张选票,共和党提名的威廉·麦金莱最终轻取布莱恩当选。民主党人在1900再次提名了布莱恩,但仍然落败。到了1904年,保守派民主党人在克利夫兰的支持下重新夺回党派控制权并提名了奥尔顿·帕克()。 1897年3月4日离开白宫后,克利夫兰退休回到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在自己的韦斯特兰豪宅过活。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校董事,和其他占多数的校董事都赞成弗斯特院长对研究生院和本科生起居订立的计划,伍德罗·威尔逊则是当时的大学校长。克利夫兰偶尔还会成为西奥多·罗斯福的顾问,但由于财政上的原因而无法担任1902年煤矿大罢工处理委员会的主席职务。克利夫兰还会就政治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1905年,他在《女士家庭学报》()发文,对女性参政权运动加以权衡,称“明智和负责任的女人是不会想投票的。男性和女性在我们文明中相应扮演的角色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由更高明的智慧(指神)决定下来了。” 克利夫兰的身体状况在多年时间里不断下滑,并在1907年秋得了重病。1908年6月24日,第22和24届美国总统史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因心脏病发在普林斯顿与世长辞,享年71岁。他留下的遗言是:“我已经那么努力地想要把事情做好”。他的遗体下葬在拿骚长老教会的普林斯顿公墓。 荣誉和纪念 克利夫兰首次就任总统时希望在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附近找一套避暑别墅,可以远离首都的炎热和难闻的气味。他于1886年买下了一套名为橡树山()的房子,这里位于乡村地区,但仍属首都领地。四年任期结束后,他就卖掉了这套房子,这里如今已成为克利夫兰公园,当地的壁画上还绘有克利夫兰夫妇的肖像。 位于纽约州水牛城的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有一间格罗弗·克利夫兰大厅,学院院长、副院长及其他管理者和学生服务部门都建在这里。学院的前身是布法罗师范学校,克利夫兰是该校的首批董事会成员。。克利夫兰的故乡考德威尔有一所中学就是以他命名,水牛城的格罗弗·克利夫兰高中也是如此;密西西比州玻利瓦尔县城市克利夫兰和阿拉斯加州的克利夫兰火山都是以他命名。1895年,克利夫兰成为首位由胶卷拍摄下来的美国总统。 1928年和1934年系列的美国1000美元金券上都印有格罗弗·克利夫兰的肖像。他还出现在1914年发行的最初几期20美元联邦储蓄券上。作为第22和24任总统,他还出现在两种总统1美元硬币上,分别于2012年5月25日和11月15日发行,两种一共发行了超过2400万枚。 2006年,非营利和无党派性质研究小组“自由纽约”()开始筹集资金,准备买下水牛城的费尔菲尔德图书馆后改建成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 参见 参考资料 各类文献和书籍 Bard, Mitchell. "Ideology and Depression Politics I: Grover Cleveland (1893–1897)"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1985 15(1): 77–88. ISSN 0360-4918 Blodgett, Geoffrey. "Ethno-cultural Realities in Presidential Patronage: Grover Cleveland's Choices" New York History 2000 81(2): 189–210. ISSN 0146-437X when a German American leader called for fewer appointments of Irish Americans, Cleveland instead appointed more Germans Blodgett, Geoffrey. "The Emergence of Grover Cleveland: a Fresh Appraisal" New York History 1992 73(2): 132–168. ISSN 0146-437X covers Cleveland to 1884 DeSantis, Vincent P. "Grover Cleveland: Another Look." Hayes Historical Journal 1980 3(1–2): 41–50. Issn: 0364-5924, argues his energy, honesty, and devotion to duty—much more than his actual accomplishments established his claim to greatness.
Vincent P. "Grover Cleveland: Another Look." Hayes Historical Journal 1980 3(1–2): 41–50. Issn: 0364-5924, argues his energy, honesty, and devotion to duty—much more than his actual accomplishments established his claim to greatness. Dewey, Davis R. National Problems: 1880–1897 (1907), online edition Doenecke, Justus. "Grover Cleveland and the Enforcement of the Civil Service Act" Hayes Historical Journal 1984 4(3): 44–58. ISSN 0364–5924 Faulkner, Harold U. Politics, Reform, and Expansion, 1890–1900 (1959), online edition Ford, Henry Jones. The Cleveland Era: A Chronicle of the New Order in Politics (1921), short overview online Hoffman, Karen S. "'Going Public'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Grover Cleveland's Repeal of the 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 Rhetoric & Public Affairs 2002 5(1): 57–77. ISSN 1094–8392 Hirsch, Mark D. William C. Whitney, Modern Warwick (1948), biography of key political associate Hoffman, Karen S. "'Going Public'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Grover Cleveland's Repeal of the 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 Rhetoric and Public Affairs 2002 5(1): 57–77. in Project MUSE Kelley, Robert, "Presbyterianism, Jacksonianism and Grover Cleveland", "American Quarterly" 1966 18(4): 615–636. in JSTOR Lynch, G. Patrick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y Culture and the Economy Both Mattered." Polity 35#1 (2002) pp 29–50. in JSTOR , focus on election of 1884 McElroy, Robert. Grover Cleveland, the Man and the Statesman: An Authorized Biography (1923) Vol. I, Vol. II, old fashioned narrative Merrill, Horace Samuel. Bourbon Leader: Grover Cleveland and the
桔梗科:2,380种 棕榈科:2,361种 番荔枝科:2,220种 石竹科:2,200种 列当科:2,060种 苋科:2,050种 鸢尾科:2,025种 番杏科:2,020种 芸香科:1,815种 叶下珠科:1,745种 玄参科:1,700种 龙胆科:1,650种 旋花科:1,600种 山龙眼科:1,600种 无患子科:1,580种 仙人掌科:1,500种 五加科:1,450种 上表中,蘭科、禾本科、莎草科、天南星科和鸢尾科為單子葉植物,胡椒科、樟科和番荔枝科为木兰类植物,其他的則為真雙子葉植物。 根据植物分类学家大卫·弗洛丁(David Frodin)在2004年所做的分析,一共有57个开花植物的属包括500个以上的种。种的数目都是估计的,因为其中许多属并没有最近的研究专著。例如,兰科的Pleurothallis属中种的数量的估计从1120种到2500种。在其它的维管植物中,也有拥有大量种的属,包括卷柏属(Selaginella),铁角蕨属(Asplenium)和桫椤属(Cyathea)。 維管束構造 開花植物組織形成的數量和複雜遠勝過裸子植物的,其莖部維管束的排列使得木質部和韌皮部形成同心圓的形狀。 葉脈分為平行脈和網狀脈 在雙子葉植物裡,極年輕的莖部維管束會排列成一開放的環,將中間的木髓和外部的皮質層分開。在每一束中,都有一層被稱做形成層的分生組織分開木質部和韌皮部;因著束間形成層的生成,形成了一完整的環,且會週期性地增加其厚度,藉由木質部於裡面及韌皮部於外面的發展。柔軟的韌皮部會變皺,而堅硬的木頭則會持續存在著,並形成莖部的一部份。因為在季節前後產生的物質特性不同,木頭會橫向地刻劃出一個同心圓來,每四季形成一個環,稱之為年輪。 在單子葉植物裡,年輕的莖部會有著更多的維管束,且分散在整個基本組織內。它們沒有形成層,且一旦形成了莖部後,就只有在特殊情形下會再增長。 花、果實和種子 花 開花植物的獨有特徵為花。花在樣式和細節上都表示出顯著的變異,並提供了建立開花植物物種間關係的最可靠外部特徵。花的功能是確定胚珠的受精,且發展成包含著種子的果實。花可能最後在一株新芽或由一片葉子的葉腋上形成。有時,像是在紫羅蘭上,花會單獨地在一片普通葉片的葉腋上長出。但更一般地,植物上長出花朵的部份會和長出葉子的部份明確地相區分,且形成一或多或少精確的,稱之為花序的分枝系統。 由花朵所產生的生殖細胞共有兩種。小孢子會分化形成花粉,為「雄性」細胞且生成於雄蕊中。「雌性」細胞則稱為大孢子,會分化形成卵細胞(大孢子發生),包含在胚珠內且被珠心所包圍。 花朵可能只由幾個部份組成,如柳樹,只有少許的雄蕊或兩個心皮。通常,會出現其他的結構來保護胞子葉和吸引傳粉動物的外表。這些周圍的結構稱之為花萼與花瓣(或瓣狀被片,在如木蘭屬等花萼和花瓣沒有區分的花朵上)。外緣的部份(花萼)通常是綠色的且看起來像是葉子,其功能為保護花朵剩下的部份,尤其是花蕾。內緣的部份(花瓣)一般是白色的或較鮮艷的顏色,且在構造上會比較精緻,其功能為吸引昆蟲或鳥類等傳粉動物。吸引的方式有靠顏色、氣味和花蜜等。這種會吸引傳粉動物的特性說明了花朵和開花植物在人類周圍的興盛。 當大多數花朵都是雌雄同體(在同一朵花上同時有著雄性和雌性的部份)時,開花植物已發展出了許多形態上和生理上的機制來防止其自體受精。異形的花朵會有著較短的心皮和較長的雄蕊(或者相反),以使傳粉動物不容易將花粉傳到雌蕊上。同形的花朵則有一種名為植物自交不和合性的生化機制,以來區別是否為自體的花粉。在其他的物種裡,雄性和雌性的部份也有在形態上被分離開來,而形成在不同的花朵上。 受精和胚胎形成 雙重受精指兩個精細胞將子房內的兩個細胞受精的過程。花粉黏至心皮的眼點上後,長出花粉管經由珠孔串穿卵細胞。兩個精細胞即經由此管道被釋放到子房內。其中一個精細胞和卵細胞受精,形成了一個雙套的受精卵(或稱胚胎)。另一個精子則會和胚囊中心的兩個單套極核相結合,組成一個三套的細胞。此一三套的細胞會經由有絲分裂形成胚乳-一個果實內富含營養的組織。若種子沒有經由受精而發展的話,此一過程則稱為無融合生殖。 果實和種子 當胚胎和胚乳在胚囊內成長時,囊壁會增加且和珠心(一樣會增加)與表皮系統相結合以形成「種皮」。子房的外壁則發展成果實或果皮,其形式和種子分佈的方式有著密切的相關。 通常,受精的影響會留在子房裡,且花朵的其他部份亦會參與果實的形成,如蘋果、草莓和其他植物的花萼。 種皮的性質和果實的性質有著明確的關係。它們會保護著胚胎並幫助散播,且亦會直接促進發芽。在不開裂果實的植物裡,果實一般會提供對胚胎和散播間的保護。在此一情況下,種皮只會些微地發育。若果實是裂開的,且種子是暴露在外的,則種皮一般會發育得良好,且必會實行在其他方面是由果實所實現的功能。 經濟重要性 農業幾乎全部仰賴著被子植物,不論是直接地或間接地經由家畜的飼養。在本門的所有植物中,禾本科是最重要的一科,其提供了大量的全部原料(米、玉米、小麥、大麥、裸麥、燕麥、御穀、甘蔗、高粱)。豆科則排名第二。另外亦重要的還有茄科(馬鈴薯、番茄、辣椒等)、葫蘆科(南瓜、甜瓜等)、十字花科(芥末、油菜籽、高麗菜等)及傘形科(香芹)等科。許多的水果則來自芸香科和薔薇科(蘋果、梨、櫻桃、杏、李、枇杷等)。 在世界的某些地方,某一單一物種有著主要的重要性,因為其廣泛的使用用途,如太平洋環礁上的椰子,和地中海裡的橄欖。 開花植物亦在木材、紙張、纖維(棉花、亞麻和麻等)、藥物(毛地黃、樟腦)、觀賞植物和其他許多方面有著眾多的用途。另外,在木材的生產上,亦有許多的植物可以使用。 注释 參考文獻 引用 来源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3).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1: 399-436. 線上版. Angiosperms –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Cronquist, Arthur. (1981)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Columbia Univ. Press, New York. Dilcher, D. 2000. Toward a new synthesis: Major evolutionary trends in the angiosperm fossil record. 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7: 7030-7036 (available online here) Oldest Known Flowering Plants
inferior)」。 花朵持續進化至今日;現今的花朵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人類,以致於某些不能在自然界中授粉。現在許多觀賞用的花朵也曾是些常見的雜草,只在地面被擾亂時發芽。某些偏向於和人類的稻穀長在一起,或許之間都已經有著共生的關係,且最漂亮的草因為其美麗而不會被拔起,因而發展出一特殊的人擇形態。 被子植物的第三次共同进化,即多肉的水果和营养丰富的坚果和种子在始新世才完成。 根据Eriksson O.(2000)等人的统计,在马阶晚期,即6600万年前,被子植物的最大果实体积还不到10mm3(立方毫米),跟大米粒的体积差不多。直到始新世,平均果实大小达到人类拳头大小。在渐新世之后,由于菊科、禾本科、唇形科的大扩散从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出现,平均果实大小再度被变小。 分類 「被子植物」這一詞最先是由保羅·赫爾曼於1690年所提出,做為其植物界裡的主要一門,指種子被蒴果包覆的開花植物,與其裸子植物-具瘦果的開花植物(整個果實或其每一部份在此被視為是一顆種子且裸露在外)相對。卡爾·林奈對此一名詞和其反義詞亦維持著相同的意涵,但做較侷限的應用,做為其二強雄蕊綱(Didynamia)內目的名稱。而它要演進至現今所指的範疇,則是直到了羅伯特·布朗於1827年在蘇鐵和松柏目中確立了真實裸露胚珠的存在,正確地稱呼它們為裸子植物後,才變得可能。在此之前,只要裸子植物被(且通常)指為雙子葉開花植物的話,被子植物就會被用做其反義名,加上不同的侷限,以做為其他雙子葉植物的總稱。 霍夫梅斯特於1851年發現了開花植物中胚珠的變化過程,且決定了其和維管植物間的關係,此一進展將裸子植物修正為和雙子葉植物不同的一綱,而被子植物則漸漸被接受來指裸子植物之外的整個開花植物,且因此包括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這即是現今所接受且使用的名詞意義。 在大多數的分類學裡,開花植物都被視為是一相關的群體,但其階層並不一定。韋特施泰因系統和恩格勒系統使用 Angiospermae(被子植物亚门) 這一名稱,且將其列為亞門;而 Reveal 系統則是使用 Magnoliophytina(木兰亚门)這一名稱,亦列為亞門,但隨後便將其分成木蘭綱(相当于木兰类植物)、合百綱(单子叶植物)和薔薇綱(包含大多数真双子叶植物)。塔赫他間系統和克郎奎斯特系統使用 Magnoliophyta(木兰门)這一名稱,並列為門。达尔格伦系统和索恩系统使用Magnoliopsida(木兰纲)這一名稱,並列為綱。但是,1998年的APG系統和2003年的APG II系統並不为其设立正式的分類层级,而把它視為一个演化支,稱之為被子植物分支。 系统发生学 此群類的內部分類已有了很大的改版。阿瑟·克朗奎斯特於1968年規劃並於1981年發表其完整形式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仍被廣泛地使用,但卻不再被相信可以準確地反應被子植物的種系發生。有關開花植物應該如何被排列的一般共識已經開始在形成。經由APG的努力,在1998年發表了一份深具影響力的重分類文件——APG分类法,並於2003年、2009年及2016年發表了其修訂版-APG II分类法、APG III分类法及APG IV分类法。 傳統上,開花植物被分成兩個類別,一般稱之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在克朗奎期特分類法中則分別被稱為「木蘭綱」和「百合綱」。這些名稱主要是來自觀察雙子葉植物大多有兩個子葉,而單子葉植物大多只有一個而來的,但並非絕對。就特徵而言,子葉的數目並不是一個特別便利且可靠的特徵。 最近的研究(經由APG的團隊)表示,單子葉植物會形成一單系群,稱之為單子葉植物分支。但是,雙子葉植物則不是,而是只有大部份雙子葉植物可組成單系群,稱之為真雙子葉植物分支。而除去真雙子葉植物分支外的其他剩餘雙子葉植物則被稱為古雙子葉植物分支,但此一名稱只是方便而已,因為它並不是一個單系群。 開花植物多樣性 開花植物的物種數量估計約有二十五萬至四十萬種之多。在 APG (1998) 中,共有462科;而在 APG II (2003) 中,則共有457科,但其中有55種建議選擇,所以最小值會是402科。 下表為開花植物中含最多物種的科,依多至少排列如下: 菊科:23,600種 蘭科:21,950種 豆科:19,400種 茜草科:13,150種 禾本科:10,035種 唇形科:7,173種 大戟科:5,735種 野牡丹科: 5,005種 桃金孃科: 4,625種 夾竹桃科: 4,555種 莎草科:4,350種 錦葵科:4,225種 天南星科:4,025種 杜鵑花科: 3,995種 苦苣苔科:3,870種 繖形科:3,780種 十字花科:3,710種 胡椒科:3,600種 爵床科:3,500種 薔薇科:2,830種 紫草科:2,740種 蕁麻科:2,625種 毛茛科:2,525種 樟科:2,500種 茄科:2,460種 桔梗科:2,380种 棕榈科:2,361种 番荔枝科:2,220种 石竹科:2,200种 列当科:2,060种 苋科:2,050种 鸢尾科:2,025种 番杏科:2,020种 芸香科:1,815种 叶下珠科:1,745种 玄参科:1,700种 龙胆科:1,650种 旋花科:1,600种 山龙眼科:1,600种 无患子科:1,580种 仙人掌科:1,500种 五加科:1,450种 上表中,蘭科、禾本科、莎草科、天南星科和鸢尾科為單子葉植物,胡椒科、樟科和番荔枝科为木兰类植物,其他的則為真雙子葉植物。 根据植物分类学家大卫·弗洛丁(David Frodin)在2004年所做的分析,一共有57个开花植物的属包括500个以上的种。种的数目都是估计的,因为其中许多属并没有最近的研究专著。例如,兰科的Pleurothallis属中种的数量的估计从1120种到2500种。在其它的维管植物中,也有拥有大量种的属,包括卷柏属(Selaginella),铁角蕨属(Asplenium)和桫椤属(Cyathea)。 維管束構造 開花植物組織形成的數量和複雜遠勝過裸子植物的,其莖部維管束的排列使得木質部和韌皮部形成同心圓的形狀。 葉脈分為平行脈和網狀脈 在雙子葉植物裡,極年輕的莖部維管束會排列成一開放的環,將中間的木髓和外部的皮質層分開。在每一束中,都有一層被稱做形成層的分生組織分開木質部和韌皮部;因著束間形成層的生成,形成了一完整的環,且會週期性地增加其厚度,藉由木質部於裡面及韌皮部於外面的發展。柔軟的韌皮部會變皺,而堅硬的木頭則會持續存在著,並形成莖部的一部份。因為在季節前後產生的物質特性不同,木頭會橫向地刻劃出一個同心圓來,每四季形成一個環,稱之為年輪。 在單子葉植物裡,年輕的莖部會有著更多的維管束,且分散在整個基本組織內。它們沒有形成層,且一旦形成了莖部後,就只有在特殊情形下會再增長。 花、果實和種子 花 開花植物的獨有特徵為花。花在樣式和細節上都表示出顯著的變異,並提供了建立開花植物物種間關係的最可靠外部特徵。花的功能是確定胚珠的受精,且發展成包含著種子的果實。花可能最後在一株新芽或由一片葉子的葉腋上形成。有時,像是在紫羅蘭上,花會單獨地在一片普通葉片的葉腋上長出。但更一般地,植物上長出花朵的部份會和長出葉子的部份明確地相區分,且形成一或多或少精確的,稱之為花序的分枝系統。 由花朵所產生的生殖細胞共有兩種。小孢子會分化形成花粉,為「雄性」細胞且生成於雄蕊中。「雌性」細胞則稱為大孢子,會分化形成卵細胞(大孢子發生),包含在胚珠內且被珠心所包圍。 花朵可能只由幾個部份組成,如柳樹,只有少許的雄蕊或兩個心皮。通常,會出現其他的結構來保護胞子葉和吸引傳粉動物的外表。這些周圍的結構稱之為花萼與花瓣(或瓣狀被片,在如木蘭屬等花萼和花瓣沒有區分的花朵上)。外緣的部份(花萼)通常是綠色的且看起來像是葉子,其功能為保護花朵剩下的部份,尤其是花蕾。內緣的部份(花瓣)一般是白色的或較鮮艷的顏色,且在構造上會比較精緻,其功能為吸引昆蟲或鳥類等傳粉動物。吸引的方式有靠顏色、氣味和花蜜等。這種會吸引傳粉動物的特性說明了花朵和開花植物在人類周圍的興盛。 當大多數花朵都是雌雄同體(在同一朵花上同時有著雄性和雌性的部份)時,開花植物已發展出了許多形態上和生理上的機制來防止其自體受精。異形的花朵會有著較短的心皮和較長的雄蕊(或者相反),以使傳粉動物不容易將花粉傳到雌蕊上。同形的花朵則有一種名為植物自交不和合性的生化機制,以來區別是否為自體的花粉。在其他的物種裡,雄性和雌性的部份也有在形態上被分離開來,而形成在不同的花朵上。 受精和胚胎形成 雙重受精指兩個精細胞將子房內的兩個細胞受精的過程。花粉黏至心皮的眼點上後,長出花粉管經由珠孔串穿卵細胞。兩個精細胞即經由此管道被釋放到子房內。其中一個精細胞和卵細胞受精,形成了一個雙套的受精卵(或稱胚胎)。另一個精子則會和胚囊中心的兩個單套極核相結合,組成一個三套的細胞。此一三套的細胞會經由有絲分裂形成胚乳-一個果實內富含營養的組織。若種子沒有經由受精而發展的話,此一過程則稱為無融合生殖。 果實和種子 當胚胎和胚乳在胚囊內成長時,囊壁會增加且和珠心(一樣會增加)與表皮系統相結合以形成「種皮」。子房的外壁則發展成果實或果皮,其形式和種子分佈的方式有著密切的相關。 通常,受精的影響會留在子房裡,且花朵的其他部份亦會參與果實的形成,如蘋果、草莓和其他植物的花萼。 種皮的性質和果實的性質有著明確的關係。它們會保護著胚胎並幫助散播,且亦會直接促進發芽。在不開裂果實的植物裡,果實一般會提供對胚胎和散播間的保護。在此一情況下,種皮只會些微地發育。若果實是裂開的,且種子是暴露在外的,則種皮一般會發育得良好,且必會實行在其他方面是由果實所實現的功能。 經濟重要性 農業幾乎全部仰賴著被子植物,不論是直接地或間接地經由家畜的飼養。在本門的所有植物中,禾本科是最重要的一科,其提供了大量的全部原料(米、玉米、小麥、大麥、裸麥、燕麥、御穀、甘蔗、高粱)。豆科則排名第二。另外亦重要的還有茄科(馬鈴薯、番茄、辣椒等)、葫蘆科(南瓜、甜瓜等)、十字花科(芥末、油菜籽、高麗菜等)及傘形科(香芹)等科。許多的水果則來自芸香科和薔薇科(蘋果、梨、櫻桃、杏、李、枇杷等)。 在世界的某些地方,某一單一物種有著主要的重要性,因為其廣泛的使用用途,如太平洋環礁上的椰子,和地中海裡的橄欖。 開花植物亦在木材、紙張、纖維(棉花、亞麻和麻等)、藥物(毛地黃、樟腦)、觀賞植物和其他許多方面有著眾多的用途。另外,在木材的生產上,亦有許多的植物可以使用。 注释 參考文獻 引用 来源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3).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1: 399-436. 線上版. Angiosperms –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Cronquist, Arthur. (1981) An Integrated
In-Depth Specials BBC News' latest on the attack CNN's latest on the attack Yahoo! Full Coverage Photos from Reuters and AP News report from CBC 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530 Madrid: UN's Credibility Critically Wounded Spanish Reporters: Government Silenced the Truth About the Attacks context - Terrorism's Future, Rahul Mahajan A translation of Juan Carlos I's and Prime Minister Aznar's speeches to the nation, March 11 2004 西班牙語 El Mundo Special Latest news from ABC Spanish newspaper
Critically Wounded Spanish Reporters: Government Silenced the Truth About the Attacks context - Terrorism's Future, Rahul Mahajan A translation of Juan Carlos I's and Prime Minister Aznar's speeches to the nation, March 11 2004 西班牙語 El Mundo Special Latest news from ABC Spanish newspaper Indymedia Madrid News report from CincoDías La Vanguardia: special coverage Dossier and initial News report News report from El Semanal Timeline by El Mundo. Information page from RENFE (Spain's national railway operator) List of official government
基地有以下含义: 建築物地基所占之地 軍事術語,以一地作為根據,儲備人力、物資,進而推動各式攻守策略
基地 (小說):美國作家-{zh-hans:艾萨克·阿西莫夫;
Solar Cycle Progression: Current solar cycle. Current conditions: Space weather Lockheed Martin Solar and Astrophysics Lab Sun|trek website An educational resour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bout the Sun and its effect on the Earth Tools to display the current sunspot number in a browser Propfire - displays current sunspot number in browser status bar HamLinks Toolbar - displays solar flux, A Index and K Index data in a toolbar The Sharpest View of the Sun Daily Sunspot Update and Picture of the Sun(www.spaceweather.com) Animated explanation of Sunspots in the Photosphere(University of Glamorgan) 太陽黑子資料 International Sunspot
參見 喬伊定律 (天文學) 太陽週期表 太陽週期 太陽自轉 太空天氣 史波勒定律 星斑 沃夫數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Solar Cycle 24 and VHF Aurora Website(www.solarcycle24.com) Belgium World Data Center for the sunspot index High resolution sunspot image Sunspot images in high-res 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sunspot images History of The Atmosphere NOAA Solar Cycle Progression: Current solar cycle. Current conditions: Space weather Lockheed Martin Solar and Astrophysics Lab Sun|trek
氖(;;舊譯氝,訛作氞),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为,原子序數为10,原子量為。氖在標準狀態下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惰性單原子氣體,其密度是空氣的三分之二。它在1898年和氪及氙被發現為三種空氣中就有的惰性氣體之一,氖是上述三種稀有氣體中第二個被發現的,因為它亮紅的放射譜線,它馬上就被認出是一個新元素。氖這個名字是從希臘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新的。氖是惰性的,且沒有任何不帶電的氖的化合物曾被發現。目前所知的氖的化合物僅有離子化合物,而它們是被凡得瓦力束縛在一起的。 在宇宙的核合成的過程中,大量的氖從恆星的氦核作用中產生。雖然氖在宇宙和太陽系中十分常見(氖在宇宙的含量為第5多,僅低於氫、氦、氧和碳),但其在地球上十分稀少,大約只佔總空氣體積的18.2ppm(大約與其莫耳分率相同),且在地球表面上含量更少。因為氖為高度揮發的物質且無法合成固態的化合物,所以其在地球及其他類地行星都十分稀少。氖會在新生太陽的溫暖下從微行星逸散。雖然和前述原因不同,但氖甚至在木星的外層大氣略有些消耗。氖也比空氣還要輕,使其甚至能從地球的大氣層逸散。 氖在低電壓的氖燈、高電壓放電管和霓虹燈下會發出明顯的紅橙色光。氖也應用在電漿管跟冷凍設備中,也有少數的商業用途。它的商業來源主要由液態空氣分餾而來。因為空氣是唯一的來源,所以氖氣較氦氣為貴。 特性 氖是第二輕的惰性氣體,僅次於氦。它在真空放電管裡發出橙紅色的光。氖也擁有所有元素中最小的液態溫度範圍:24.55K到27.05K(-248.45 °C到-245.95 °C,或-415.21°F到-410.71 °F)。在單位體積中,它的製冷能力高出液態氦40倍,比液態氫高三倍。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一種較氦廉價的冷卻劑。氖是非常典型的氣體,非常不容易變成液體或固體,必須要在-248.6°C時才會凝固成固態。氖是一種非常不活潑的元素,幾乎不和其他元素相化合,屬於 惰性 氣體的一種。氖的汽化膨脹比(液體時體積,和在室溫一大氣壓力下,氣體時體積的比)為1:1445,是氣體中最高的。 在所有惰性氣體中,氖的放電在等電壓和電流情況下是最強烈的。氖在真空放電管中的顏色為肉眼可見的橙紅色,是因許多放射譜線在此範圍內所導致。氖亦有一條明亮的綠色譜線,但在一般情況下無法辨識,需以分光器色散後才可看出。 日常生活中有兩種常見的氖照明應用。氖燈體積普遍較小,大多在100~250伏特的電壓下運作。它們被廣泛運用在不斷電指示燈和電路測試設備,但發光二極體(LED)如今取代了氖燈在上述應用中的地位。這些簡單的氖燈裝置是電漿顯示器及電漿電視的先驅。通常填充氖的霓虹燈在更高的電壓下運作(2~15千伏特),而其燈管一般有數公尺長。燈管經常被塑造成各種形狀和文字作為招牌,以及應用在建築和藝術方面。 应用 氖經常被使用在霓虹燈做廣告,散發出顯眼的亮橙紅色光。雖然其它顏色的霓虹燈經常被稱為氖燈,但它們使用不同種類的惰性氣體或不同顏色的螢光燈。其它应用有: 真空管 高压指示器 避雷针 波頻計 电视机荧光屏管 :半導體器件製造常用 液氖被用作冷却液 用于高能物理研究,让氖充满火花室来探测微粒的行径。 填充水银灯和钠蒸气灯。 液態和氣態氖相對較昂貴,液態氖的價格可超過液態氦的55倍以上。造成氖價格高昂的主因是氖蘊含量的稀少,與氦不同,氖只能從空氣中取得。 氖的三相點溫度(24.5561 K)在國際實用溫標中被定義為一固定值。 历史 氖在1898年被英國化學家威廉·拉姆齊爵士(William Ramsay)和 莫理斯·特拉維斯(Morris Travers)在倫敦發現 。拉姆齊爵士冷凝空氣形成液體後,逐漸加熱液態空氣,使組成空氣的物質因沸點不同,沸騰時分離。從1898年的五月底開始,拉姆齊爵士進行了六個星期的實驗。實驗結果得到了已被發現的氮、氧、氬,並將剩餘的氣體大致按其豐度分離。剩餘氣體中,第一個被發現的是氪,在氪被分離後,發現一種在輝光放電下會發出明亮紅光的氣體。此氣體在六月被確定它的存在,被命名為氖,為希臘文中類似拉丁語novum(意為“新的”)的字,此命名由拉姆齊兒子建議。當氣態氖在激發態時會放出明亮的紅橘色光。特拉維斯後來寫到:「來自管子中的赤紅色火焰是一個令人難以忘記而且不言而喻的一幕。」 第二種氣體和氖一起在報告中被提到,和氬有大約相同的密度但有不同的光譜,拉姆齊和特拉維斯將它命名為metargon。 但是,隨後的光譜分析顯示metargon其實是混雜一氧化碳的氬氣。最後,在1898的九月,這個研究團隊用相同的方法發現了氙。
液氖被用作冷却液 用于高能物理研究,让氖充满火花室来探测微粒的行径。 填充水银灯和钠蒸气灯。 液態和氣態氖相對較昂貴,液態氖的價格可超過液態氦的55倍以上。造成氖價格高昂的主因是氖蘊含量的稀少,與氦不同,氖只能從空氣中取得。 氖的三相點溫度(24.5561 K)在國際實用溫標中被定義為一固定值。 历史 氖在1898年被英國化學家威廉·拉姆齊爵士(William Ramsay)和 莫理斯·特拉維斯(Morris Travers)在倫敦發現 。拉姆齊爵士冷凝空氣形成液體後,逐漸加熱液態空氣,使組成空氣的物質因沸點不同,沸騰時分離。從1898年的五月底開始,拉姆齊爵士進行了六個星期的實驗。實驗結果得到了已被發現的氮、氧、氬,並將剩餘的氣體大致按其豐度分離。剩餘氣體中,第一個被發現的是氪,在氪被分離後,發現一種在輝光放電下會發出明亮紅光的氣體。此氣體在六月被確定它的存在,被命名為氖,為希臘文中類似拉丁語novum(意為“新的”)的字,此命名由拉姆齊兒子建議。當氣態氖在激發態時會放出明亮的紅橘色光。特拉維斯後來寫到:「來自管子中的赤紅色火焰是一個令人難以忘記而且不言而喻的一幕。」 第二種氣體和氖一起在報告中被提到,和氬有大約相同的密度但有不同的光譜,拉姆齊和特拉維斯將它命名為metargon。 但是,隨後的光譜分析顯示metargon其實是混雜一氧化碳的氬氣。最後,在1898的九月,這個研究團隊用相同的方法發現了氙。 因氖在自然界的含量不高,這點阻礙它在 Moore tubes的應用, Moore tubes為一種使用氮氣且在十九世紀早期被商業化的照明。1902之後,喬治·克勞德的公司─法國液空集團生產工業用氖當作他空氣液化事業的副產品。在1910的十二月,演示了以密封氖氣管為基礎的現代霓虹燈。克勞德曾短暫地售出用於室內居家照明的霓虹燈管在1912,克勞德的協會開始銷售氖放電管做為一種吸引目光的廣告標誌,效果比上次成功。氖放電管在1923年被引入美國,由於洛杉磯帕卡德汽車經銷商購買了兩個大型霓虹燈標誌。發光和引人注目的紅色使得霓虹燈廣告完全不同於競爭對手。霓虹燈的強烈色彩和活力等同於當時的美國社會,暗示著“進步的世紀”,並將城市轉變為充滿了發光廣告和“電子燈板建築”的令人轟動的新環境。,雖然霓虹燈亮度高,但市場不大,因為屋主多半不喜歡霓虹燈光的顏色。 氖在對瞭解原子本質的基礎研究上發揮作用:當J.J.湯姆孫在研究陰極射線的組成時,將氖離子流打入電場和磁場中,用照相底片觀察它的偏轉。湯姆孫觀察到有兩片分開的光在照相底片上。(如圖)湯木生最後做出結論:有些在氖氣中的氖原子質量比剩餘者高。雖然湯木生當時不太瞭解這個現象,但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發現穩定原子的同位素。湯木生的裝置則是我們現代質譜儀的簡略版。
教育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小學 民主路小學(建於1955年) 旅遊 景點 苏堤、黄楼、戏马台、放鹤亭、快哉亭、云龙山 九里山、云龙湖、燕子楼、龟山汉墓、狮子山楚王陵 淮海战役陵园、歌风台、戚姬苑、微山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琴书、徐州剪纸、邳州剪纸、徐州香包、丰县糖人贡、邳州纸塑狮子头、邳州跑竹马 饮食 人物 友好城市 国外 国内 辽宁抚顺市 陕西渭南市 山西晋城市 陕西铜川市 安徽合肥市 安徽淮北市 江苏无锡市 黑龙江哈尔滨市 新疆塔城市 甘肃平凉市 安徽蚌埠市 河南商丘市 湖南衡阳市 四川广元市 注释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延伸阅读 江苏地级市
航空 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为国家一类航空港,民航班机可直通大阪、韩国、曼谷、香港、台北、高雄、广州、成都、昆明、哈尔滨、成都、深圳、厦门、大连、海口、武汉、重庆、长沙、三亚、乌鲁木齐、贵阳、太原、厦门等城市,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是江苏省三大机场之一。截至2020年,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共拥有两座航站楼:Terminal 1(国际航站楼),Terminal 2(国内航站楼)共计5.8万平方米。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是桂林航空和祥鹏航空的基地机场。此外,中国东方航空、中国南方航空、海南航空、上海航空、首都航空、泰国狮子航空、中华航空等世界各大航空公司在此通航。 城市轨道交通 徐州地铁于2019年9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目前有1号线、2号线、3号线运营中。车资以里程计价,票价2-6元,日均客流量约18万人次。徐州地铁1号线开行↔,全程21.97km,40分钟。其中,、、等站点客流量较大。徐州地铁2号线开行客运北站↔,全程24.25km,45分钟,经由、江苏师范大学云龙校区、。徐州地铁3号线(↔,经由徐州火车站、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和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站),已于2021年6月开通运营。预计至2025年,徐州地铁4号线、徐州地铁5号线、徐州地铁6号线以及徐州地铁3号线(二期)将会开通运营。 经济 徐州市是江苏省煤炭工业基地,机械,矿业较为发达。主要行业有煤炭、电力、建材、冶金、机械、多晶硅、光伏、化工、纺织、食品、皮革、服装、电子仪表等。装备制造业非常发达,拥有世界工程机械第七位、中国第一位的企业徐工集团(XCMG),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利勃海尔机械(徐州)有限公司,徐工与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之合作公司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徐工与John Deere之合作公司徐州徐挖约翰迪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徐工与Meritor合资之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等一系列高水平装备制造业企业。 2021年GDP为8117.44亿元,增长8.7%,居江苏第6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8936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7月,1993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两镇和三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0多万。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徐州市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已培育发展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主的装备制造、以太能光伏和风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以生产性物流和软件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工业电子、现代食品、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装备制造已形成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材机械、风电设备、节能燃控设备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为铜山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1993年晋级为省级开发区,是苏北地区首家获得批准的省级开发区。2011年初,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于2012年8月19日正式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国矿业大学大学国家科技园,于2000年10月开始规划并启动建设,2002年7月被列入江苏省大学科技园建设计划,2006年10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12年3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评定为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社會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9,083,790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577,22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06,565人,增长5.91%,年平均增长率为0.58%。其中,男性人口为4,579,072人,占总人口的50.41%;女性人口为4,504,718人,占总人口的49.5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65。0-14岁的人口为2,031,308人,占总人口的22.36%;15-59岁的人口为5,280,046人,占总人口的58.13%;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72,436人,占总人口的19.51%,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337,126人,占总人口的14.72%。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961,888人,占总人口的65.6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21,902人,占总人口的34.37%。 2022年初全市常住人口902.8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55.12万人、女性人口447.73万人;0-14岁人口193.30万人、15-59岁人口529.13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180.42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40.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1‰、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0.3‰。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35.29万。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061,972人,占99.7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1,818人,占0.2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497,041人,增长5.8%,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524人,增长77.47%,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个百分点。 文化 徐州市辖区大体属于中原官话徐淮片,其囊括了江苏省内中原官话的主要分布区,与江苏省中南部地区的江淮文化、吴文化等文化特征有所差异,由于历史上一直是区域中心城市,方言与地方文化与周边省市有些许的相似点又不相同,属于典型的北方中原文化区。除新沂沂河以东地区外,均属中原官话徐淮片徐州小片徐州方言。 治安 2022年1月曝光的徐州八孩母亲风波和政府後續的不作為引發了社會極大的爭議。 教育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小學 民主路小學(建於1955年) 旅遊 景點 苏堤、黄楼、戏马台、放鹤亭、快哉亭、云龙山 九里山、云龙湖、燕子楼、龟山汉墓、狮子山楚王陵 淮海战役陵园、歌风台、戚姬苑、微山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琴书、徐州剪纸、邳州剪纸、徐州香包、丰县糖人贡、邳州纸塑狮子头、邳州跑竹马 饮食 人物 友好城市 国外 国内 辽宁抚顺市 陕西渭南市 山西晋城市 陕西铜川市 安徽合肥市
這次事件對於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在事件發生後,泛綠和泛藍兩個陣營都宣佈取消一切競選活動(但泛綠支持者當晚聚在醫院外幫陳水扁祈福),不過中選會宣佈次日舉行的投票將如期舉行,原因是陳水扁僅受輕傷,不符合正副總統選罷法必須為候選人死亡或重傷才能延後投票的規定,而連戰陣營當時也未提出延期投票的要求。國民黨主席連戰在晚間陳水扁回到台北官邸後也親自前往探視,但是因陳水扁已經就寢遭到拒絕,連戰在留下名片後離去。 事件的影響可能主要來自槍擊發生的時間(投票前夕),以及案發後政府第一時間處理的程序。例如一個被質疑的環節是,正副總統輕傷傷勢在奇美醫院已獲妥善處理而無大礙,但相關單位在案發後第一次召開的記者會,卻未將此點詳細說明,而做出子彈仍在傷者身上的評論,一度使選戰雙方和支持者流言四起。 案發稍晚,泛藍泛綠同聲譴責暴力,不過泛藍表示希望政府在3月19日午夜前公佈初步的調查結果。支持泛藍的飛碟電台成員則在媒體上質疑槍擊案真實性,支持泛綠的地下電台則說藍營聯合中共打臺灣人總統。 2004年3月19日晚間,超過法定選舉時間節後,於連宋競選總部開記者會質疑陳水扁遭槍擊事件,隨後馬英九開記者會否定陳文茜發言與連宋競選總部相關。陳文茜在2005年接受中國南方人物周刊專訪時坦承「當時我們已經講好,我做黑臉,馬英九做白臉,大家都是在演戲,有什麼要生氣的。」因而遭到曹長青痛罵「惡劣,不要臉」。 泛藍人士大多認為槍擊案對泛綠選情有很大的幫助,而多數泛綠人士則認為槍擊案本身同時刺激泛藍及泛綠選民的投票率;泛綠及部分泛藍本土派認為真正可能扭轉選情的是泛藍對於槍擊案的處置不當(質疑槍擊案為假)。 國際一些著名媒體,包括CNN和BBC,都在第一時間做出報導;日本首相和菲律賓總統向陳水扁發出慰問電話。中國大陸國台辦則表示「將繼續注意事態的發展」,新華社稱「陳水扁、呂秀蓮在臺南市街頭進行選舉活動時遭槍擊,陳、呂受輕傷。」。 在次日舉行的大選投票中,陳水扁和呂秀蓮都出現在投票所,兩人分別發表了一段講話,稱不會被子彈打倒。大選的開票結果是陳呂獲勝,雙方得票率勝差為0.228%。 當時泛藍陣營認為,由於數萬軍警等公務人員因受管制無法順利投票,被認為直接逆轉了泛藍陣營原可勝選的結果(軍公教大多為泛藍選民),但經選舉無效之訴合議庭調查後認為雖啟動國安機制,軍憲警人員並未增額留守。 各方質疑 外界对于刑事警察局调查结果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枪枝下落及嫌犯死亡的方式(有人質疑陳義雄生前是渔民,擅长游泳,溺水身亡的原因為何),泛藍更懷疑陳義雄遭滅口。 遗书及家属态度也是另一項關鍵,刑事局亦称其家人因五次接受测谎未通过,加上為維護陳義雄名譽,對案情多所隱瞞,遺書亦早已焚毀。國民黨仍高度質疑調查的確實性,並表示2005年3月19日的三一九週年仍會舉行大規模抗議。而甫於2005年2月24日與陳水扁舉行扁宋會的親民黨也表示,嫌疑人已经死亡,使案件死无对证,对检调结果存疑。 然而當此事件告一段落,部份陳義雄家屬接受新聞媒體採訪,被問及陳義雄是否是真犯人時,家屬並不直接回答,只說「這樣的結果我們不能接受」、「我們只希望還給我們一個平靜」。唯2006年3月12日陳義雄家屬翻供,並指責檢警逼供,案情再度產生新疑點。 當事人之一的副总统吕秀莲則表示:民进党政府保护民主人权,不会像過去國民黨執政時那样栽赃无辜,這樣子結案她也不能接受,希望能繼續偵辦下去。在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謝長廷也表示,必要時仍可再次邀請李昌鈺來臺檢視。 2006年3月家屬翻供後,呂秀蓮發表兩點聲明:「一、呼籲各界尊重死者人權,體諒家屬處境,勿以政治因素干擾其生活安寧,但她本人願與家屬晤談以了解實情。二、為穩定政局,並杜國內外悠悠之口,建議新任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另組專案小組,繼續偵查三一九槍擊案,以期真相大白。」 後續發展 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 2004年8月24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條例》。由於條例部分內容侵犯五權分立原則(組成方式規定必須按照立法院中的政黨席位的比例來安置委員數量),此舉等同讓立法院多數席次的中國國民黨與親民黨經由過半數席次控制真調會,對民主進步黨不利,故行政院隨即提出覆議,然而失敗。民進黨立院黨團提請大法官釋憲,在此同時,總統依法公布該條例,卻違反憲政慣例加以批註,並拒派代表參與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隨後真調會即召開會議,執政的民進黨則發動行政機關行使抵抗權。 同年12月15日司法院大法官作成585號釋憲,認為真調會條例「部分違憲」,宣告違憲的條例如下: 三一九槍擊案刑事責任偵查權專屬真調會 全部案卷證物移交真調會 真調會行使職權不受《國家機密保護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限制 不得以涉及國家機密等理由規避或拒絕說明 真調會有權對相關人做出限制出境處分 此一釋憲否定以泛藍成員為主的真調會大部分的職權,但該會仍得以改組並繼續運作。此後的真調會沒有刑事調查權,而行政部門仍嚴令所屬機構拒絕配合。該會2005年1月17日公佈的調查報告,斷言槍擊案是一場「操作選舉」。對立的泛綠質疑,在失去調查權力後,真調會的結論是並無根據,並認為這樣的結論是「由政治動機出發所做的荒謬推斷,完全無法令人接受。」真調會則反駁,釋憲後重組的真調會是合法機構,行政部門阻礙其運作,才是導致該會無法推動業務之主因。 各方觀點 呂秀蓮的意見 2007年4月,副總統呂秀蓮接受臺灣媒體訪問時公開指出,三一九事發當天她曾提出,由於自己與總統傷勢不重,應於包紮後即召開記者會安定輿情,為國安部門所拒。她同時聲稱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把「三一九記者會開成那樣,害陳總統背黑鍋」。呂秀蓮堅稱該案絕無「作假」,但案發後的處理與調查都有疏失。她也不認同警方指陳義雄涉案的結論,她曾表態認為319槍擊案的真正目標並非陳水扁而是她。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结束,吕秀莲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新總統可以重新调查三一九事件,她的这个态度没有改变。呂秀蓮後來在發表「透視319」時,提出4種可能和七大瑕疵,這四種可能有: 紅色(中國大陸),可能原因:消滅臺獨、打擊民進黨。不可能原因:應由職業狙擊手犯案,一槍斃命。 藍色(泛藍),可能原因:阻卻陳呂連任,先下手為強使選舉延後,一旦暗殺成功,則選舉必須重新開始,然而綠色(泛綠)卻無其他人選能夠對抗連宋。不可能原因:沒有理由要殺副總統,且案發後連宋主動宣布停止競選活動,分別探視陳呂,展現一定善意。不過此點亦可視為連宋欲蓋彌彰意圖掩飾。 綠色(泛綠),可能原因:為爭取同情拉抬選情。不可能原因:只要槍擊副總統即可,不必連總統一起挨槍。但是呂秀蓮表態認為319槍擊案的真正目標並非陳水扁而是她。 黑色(賭盤或黑道),可能原因:選情後期翻轉,怕輸故鋌而走險。不可能原因:專案小組早排除此一可能,且陳義雄無簽賭嗜習。 七大瑕疵: 槍彈出自唐守義製造?質疑點:真調會曾對兩者的製造方法與特徵尺寸提出專業質疑,唐守義也公開否認。
影響 這次事件對於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在事件發生後,泛綠和泛藍兩個陣營都宣佈取消一切競選活動(但泛綠支持者當晚聚在醫院外幫陳水扁祈福),不過中選會宣佈次日舉行的投票將如期舉行,原因是陳水扁僅受輕傷,不符合正副總統選罷法必須為候選人死亡或重傷才能延後投票的規定,而連戰陣營當時也未提出延期投票的要求。國民黨主席連戰在晚間陳水扁回到台北官邸後也親自前往探視,但是因陳水扁已經就寢遭到拒絕,連戰在留下名片後離去。 事件的影響可能主要來自槍擊發生的時間(投票前夕),以及案發後政府第一時間處理的程序。例如一個被質疑的環節是,正副總統輕傷傷勢在奇美醫院已獲妥善處理而無大礙,但相關單位在案發後第一次召開的記者會,卻未將此點詳細說明,而做出子彈仍在傷者身上的評論,一度使選戰雙方和支持者流言四起。 案發稍晚,泛藍泛綠同聲譴責暴力,不過泛藍表示希望政府在3月19日午夜前公佈初步的調查結果。支持泛藍的飛碟電台成員則在媒體上質疑槍擊案真實性,支持泛綠的地下電台則說藍營聯合中共打臺灣人總統。 2004年3月19日晚間,超過法定選舉時間節後,於連宋競選總部開記者會質疑陳水扁遭槍擊事件,隨後馬英九開記者會否定陳文茜發言與連宋競選總部相關。陳文茜在2005年接受中國南方人物周刊專訪時坦承「當時我們已經講好,我做黑臉,馬英九做白臉,大家都是在演戲,有什麼要生氣的。」因而遭到曹長青痛罵「惡劣,不要臉」。 泛藍人士大多認為槍擊案對泛綠選情有很大的幫助,而多數泛綠人士則認為槍擊案本身同時刺激泛藍及泛綠選民的投票率;泛綠及部分泛藍本土派認為真正可能扭轉選情的是泛藍對於槍擊案的處置不當(質疑槍擊案為假)。 國際一些著名媒體,包括CNN和BBC,都在第一時間做出報導;日本首相和菲律賓總統向陳水扁發出慰問電話。中國大陸國台辦則表示「將繼續注意事態的發展」,新華社稱「陳水扁、呂秀蓮在臺南市街頭進行選舉活動時遭槍擊,陳、呂受輕傷。」。 在次日舉行的大選投票中,陳水扁和呂秀蓮都出現在投票所,兩人分別發表了一段講話,稱不會被子彈打倒。大選的開票結果是陳呂獲勝,雙方得票率勝差為0.228%。 當時泛藍陣營認為,由於數萬軍警等公務人員因受管制無法順利投票,被認為直接逆轉了泛藍陣營原可勝選的結果(軍公教大多為泛藍選民),但經選舉無效之訴合議庭調查後認為雖啟動國安機制,軍憲警人員並未增額留守。 各方質疑 外界对于刑事警察局调查结果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枪枝下落及嫌犯死亡的方式(有人質疑陳義雄生前是渔民,擅长游泳,溺水身亡的原因為何),泛藍更懷疑陳義雄遭滅口。 遗书及家属态度也是另一項關鍵,刑事局亦称其家人因五次接受测谎未通过,加上為維護陳義雄名譽,對案情多所隱瞞,遺書亦早已焚毀。國民黨仍高度質疑調查的確實性,並表示2005年3月19日的三一九週年仍會舉行大規模抗議。而甫於2005年2月24日與陳水扁舉行扁宋會的親民黨也表示,嫌疑人已经死亡,使案件死无对证,对检调结果存疑。 然而當此事件告一段落,部份陳義雄家屬接受新聞媒體採訪,被問及陳義雄是否是真犯人時,家屬並不直接回答,只說「這樣的結果我們不能接受」、「我們只希望還給我們一個平靜」。唯2006年3月12日陳義雄家屬翻供,並指責檢警逼供,案情再度產生新疑點。 當事人之一的副总统吕秀莲則表示:民进党政府保护民主人权,不会像過去國民黨執政時那样栽赃无辜,這樣子結案她也不能接受,希望能繼續偵辦下去。在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謝長廷也表示,必要時仍可再次邀請李昌鈺來臺檢視。 2006年3月家屬翻供後,呂秀蓮發表兩點聲明:「一、呼籲各界尊重死者人權,體諒家屬處境,勿以政治因素干擾其生活安寧,但她本人願與家屬晤談以了解實情。二、為穩定政局,並杜國內外悠悠之口,建議新任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另組專案小組,繼續偵查三一九槍擊案,以期真相大白。」 後續發展 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 2004年8月24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條例》。由於條例部分內容侵犯五權分立原則(組成方式規定必須按照立法院中的政黨席位的比例來安置委員數量),此舉等同讓立法院多數席次的中國國民黨與親民黨經由過半數席次控制真調會,對民主進步黨不利,故行政院隨即提出覆議,然而失敗。民進黨立院黨團提請大法官釋憲,在此同時,總統依法公布該條例,卻違反憲政慣例加以批註,並拒派代表參與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隨後真調會即召開會議,執政的民進黨則發動行政機關行使抵抗權。 同年12月15日司法院大法官作成585號釋憲,認為真調會條例「部分違憲」,宣告違憲的條例如下: 三一九槍擊案刑事責任偵查權專屬真調會 全部案卷證物移交真調會 真調會行使職權不受《國家機密保護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限制 不得以涉及國家機密等理由規避或拒絕說明 真調會有權對相關人做出限制出境處分 此一釋憲否定以泛藍成員為主的真調會大部分的職權,但該會仍得以改組並繼續運作。此後的真調會沒有刑事調查權,而行政部門仍嚴令所屬機構拒絕配合。該會2005年1月17日公佈的調查報告,斷言槍擊案是一場「操作選舉」。對立的泛綠質疑,在失去調查權力後,真調會的結論是並無根據,並認為這樣的結論是「由政治動機出發所做的荒謬推斷,完全無法令人接受。」真調會則反駁,釋憲後重組的真調會是合法機構,行政部門阻礙其運作,才是導致該會無法推動業務之主因。 各方觀點 呂秀蓮的意見 2007年4月,副總統呂秀蓮接受臺灣媒體訪問時公開指出,三一九事發當天她曾提出,由於自己與總統傷勢不重,應於包紮後即召開記者會安定輿情,為國安部門所拒。她同時聲稱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把「三一九記者會開成那樣,害陳總統背黑鍋」。呂秀蓮堅稱該案絕無「作假」,但案發後的處理與調查都有疏失。她也不認同警方指陳義雄涉案的結論,她曾表態認為319槍擊案的真正目標並非陳水扁而是她。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结束,吕秀莲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新總統可以重新调查三一九事件,她的这个态度没有改变。呂秀蓮後來在發表「透視319」時,提出4種可能和七大瑕疵,這四種可能有: 紅色(中國大陸),可能原因:消滅臺獨、打擊民進黨。不可能原因:應由職業狙擊手犯案,一槍斃命。 藍色(泛藍),可能原因:阻卻陳呂連任,先下手為強使選舉延後,一旦暗殺成功,則選舉必須重新開始,然而綠色(泛綠)卻無其他人選能夠對抗連宋。不可能原因:沒有理由要殺副總統,且案發後連宋主動宣布停止競選活動,分別探視陳呂,展現一定善意。不過此點亦可視為連宋欲蓋彌彰意圖掩飾。 綠色(泛綠),可能原因:為爭取同情拉抬選情。不可能原因:只要槍擊副總統即可,不必連總統一起挨槍。但是呂秀蓮表態認為319槍擊案的真正目標並非陳水扁而是她。 黑色(賭盤或黑道),可能原因:選情後期翻轉,怕輸故鋌而走險。不可能原因:專案小組早排除此一可能,且陳義雄無簽賭嗜習。 七大瑕疵: 槍彈出自唐守義製造?質疑點:真調會曾對兩者的製造方法與特徵尺寸提出專業質疑,唐守義也公開否認。 陳義雄出錢買槍?質疑點:全憑陳義雄姐夫黃維藩的片面之詞。對陳義雄買槍的錢無法交代,槍枝至今也未尋獲。 黃衣禿頭男出現槍擊熱區?質疑點:無人證實。黃衣禿頭男是否就是陳義雄,家屬的說法也前後不一。 陳義雄的暗殺動機?質疑點:反扁挺藍就是槍擊案殺的強烈動機?陳義雄支吾其詞不等於默認犯案。 陳義雄死因過分離奇?質疑點:應非意外落水,也非自殺。專案小組未查證陳義雄死前的行蹤;目擊者指稱看到陳義雄死前曾與3男1女現身安平港,專案小組卻以目擊者「眼誤」輕輕帶過,令人起疑。 檢警一槍二彈說法?質疑點:專案小組似乎曲解李昌鈺原意,貿然認定陳義雄並無共犯,太過武斷草率。 陳義雄0.63秒內連開2槍?質疑點:陳義雄無專業射擊能力,如何能在現場1千多名警力及隨扈保衛下,2槍2命中,案發後又從容逃逸無蹤? 李昌钰2008年的新说法 2008年2月18日晚,李昌钰在出席国际青年领袖基金晚宴演讲时说,案发之后没有封锁现场是重大失误,但他根据车玻璃弹孔判断,“枪手要射的人并不是站在前面的那个人,而是后面那个人(即呂副總統)”。 2008年2月19日,在美国法医学年会回答记者提问时,李昌钰再度确认称:“枪案的第一颗子弹是45度的角度,从左向右斜着进入,弹道是非常明确朝向吕秀莲”,他没有办法确定枪手的动机,“但是开第一枪时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也有足够的时间瞄准,因此第一枪打谁最能表现枪手的意图”,而他判断枪手的目标是吕秀莲。 至于第二颗子弹,他表示,瞄准的不一定是陈水扁。他解释,枪手打完第一枪之后应该没有足够的时间瞄准,加上吉普车正在前行,所以弹道显示子弹是射向吉普车,但那不一定是射向陈水扁。因为“如果是以陈水扁为目标,为何不瞄高一点,射击头部呢?”不过,李昌钰鉴定陈水扁腹部所受伤的确是枪伤。 后来李昌钰再次否认了“动机说”,称记者误解他的意思,自己只对物证和弹道负责,不会去分析枪手的动机。李昌鈺辨称:“呂副總統中彈是結果,但他無法根據現場跡證推論出歹徒射擊的目標就是呂副總統,因為槍手可能槍法很爛,或者本來只想朝吉普車開槍,並沒有設定要打呂副總統或陳水扁總統”。但在之前的报道中,记者就已经有提到李昌钰说自己无法确定枪手的动机。 李敖的说法 2005年9月,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李敖在参与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的节目(2005年9月22日播出)中指控,在CIA给他的一份李昌钰的侦办结果显示:三一九枪击案是“两个人、两把枪、两颗子弹(開兩槍)”,一个人是替罪羊(即陳義雄),另一个人是陈水扁自己安排的人,而不是现在所谓的“一个人、一把枪、两颗子弹(開兩槍)”。但是李昌钰是美國人,他在美国的指使下,没有把真相公布天下,而是把侦办的真实结果压下来。李敖在节目中表示:美国从此凭借手中掌握的三一九枪击案的真相为要挟,与陈水扁政府作政治交易,要求臺灣政府把6108亿臺币的天价军购案过关。 袁紅冰的說法 2012年,流亡海外的中國大陸作家與法學家袁紅冰在著作《被囚禁的臺灣》中稱,為因應陳水扁2000年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後的情勢,中共便於2002年秋,“在胡錦濤主持下,由中共政治戰略專家辛旗設計出相應的對臺戰略──「囚」戰略,企圖透過對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的全面滲透,以及同美國的‘國家核心利益’交換,最終用「買下臺灣」的統戰方式,把自由的臺灣置於中共專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管轄之下”,“中共總參二部製造三·一九槍擊案的具體過程、透過慫恿發動紅衫軍運動,污名化陳水扁和民進黨政府,用司法迫害和政治誣陷強加在陳水扁身上的一切莫須有的‘罪名’”。 後續 2005年3月19日,政治屬性泛藍的民众重新號召其支持群眾,至總統府前遊行抗議,《聯合報》、《中央日報》及國民黨黨部皆宣稱有30萬餘人參與該場遊行。相對的,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和《自由時報》則表示大約有3至4萬人名參與者。甫進行扁宋會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則選擇不主動、但亦不反對其成員遊行。然而,此一決定造成親民黨及泛蓝内部嚴重爭議,引发了部分泛蓝支持者的不满。 曾於1998年獲得監察院委託重新調查孫立人將軍案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者朱浤源,案發後一年間自行研究案情,出版了《槍擊總統?》一書,認定該案疑點甚多,可能屬於假造。朱浤源當年就讀於台大政治系博士班的指導教授,即為前任國民黨主席與總統候選人連戰,泛綠方面認為他立場與背景明顯偏袒泛藍,懷有偏見,論據不足採信。仍宜以檢調和刑事局等專業和有公權力機構之調查為準。 2006年3月15日,319真相调查委员会出版《319枪击事件调查经过及感想》一书。
原代码 – ISO 3166-1 二位字母、三位字母以及数字代码 使用期 – 原代码分配使用年 ISO 3166-3 – 当前的四位字母ISO 3166-3代码 新国名和代码 – 后续新国名以及其ISO
3166-1删除一个国家代码后,其二位和三位字母代码将过渡保留至少五十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届满后,这些代码可以被重新分配。 如果一个国家在没有任何领土变化的情况下改变它的名字,则它的ISO 3166-1数字代码仍然是相同的。例如,1989年当缅甸在没有地域变化的情况将其英文国名由“Burma”变更为“Myanmar”时,字母代码随之改变,但是它的数字代码104保持不变。 当前代码 以下是目前ISO 3166-3代码的完整列表,以原英文国名排序,包含以下列: 原中文国名 – 原中文国名 原英文国名 – 由ISO 3166/MA正式分配的原英文正式短格式国名 原代码 – ISO 3166-1 二位字母、三位字母以及数字代码 使用期 – 原代码分配使用年 ISO 3166-3 – 当前的四位字母ISO 3166-3代码 新国名和代码
Opañel, San Isidro, Vista Alegre, Puerta Bonita, Buenavista, Abrantes. 乌塞拉区():Orcasitas, Orcasur, San Fermín, Almendrales, Moscardó, Zofío, Pradolongo. 巴列卡斯桥区():Entrevías, San Diego, Palomeras Bajas, Palomeras Sureste, Portazgo, Numancia. 莫拉塔拉斯区():Pavones, Horcajo, Marroquina, Media Legua, Fontarrón, Vinateros. 休达利内亚尔区():Ventas, Pueblo Nuevo, Quintana, La Concepción, San Pascual, San Juan Bautista, Colina, Atalaya, Costillares. 奥塔莱萨区():Palomas, Valdefuentes, Canillas, Pinar del Rey, Apóstol Santiago, Piovera. 比利亞韋德區():San Andrés, San Cristóbal, Butarque, Los Rosales, Los Ángeles. 巴列卡斯镇区():Casco Histórico de Vallecas, Santa Eugenia. 比卡尔瓦罗区():Casco Histórico de Vicálvaro, Ambroz. 圣布拉斯-卡尼列哈斯区():Simancas, Hellín, Amposta, Arcos, Rosas, Rejas, Canillejas, Salvador. 巴拉哈斯區():Alameda de Osuna, Aeropuerto, Casco Histórico de
Buenavista, Abrantes. 乌塞拉区():Orcasitas, Orcasur, San Fermín, Almendrales, Moscardó, Zofío, Pradolongo. 巴列卡斯桥区():Entrevías, San Diego, Palomeras Bajas, Palomeras Sureste, Portazgo, Numancia. 莫拉塔拉斯区():Pavones, Horcajo, Marroquina, Media Legua, Fontarrón, Vinateros. 休达利内亚尔区():Ventas, Pueblo Nuevo, Quintana, La Concepción, San Pascual, San Juan Bautista, Colina, Atalaya, Costillares. 奥塔莱萨区():Palomas, Valdefuentes, Canillas, Pinar del Rey, Apóstol Santiago, Piovera. 比利亞韋德區():San Andrés, San Cristóbal, Butarque, Los Rosales, Los Ángeles. 巴列卡斯镇区():Casco Histórico de Vallecas, Santa Eugenia. 比卡尔瓦罗区():Casco Histórico de Vicálvaro, Ambroz. 圣布拉斯-卡尼列哈斯区():Simancas, Hellín, Amposta, Arcos, Rosas, Rejas, Canillejas, Salvador. 巴拉哈斯區():Alameda de Osuna, Aeropuerto, Casco Histórico de Barajas, Timón, Corralejos. 友好城市 馬德里與以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 著名人物 出生于马德里的著名人物: 注釋 参考文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项:福祥寺、崇圣寺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项:庙岭山石窟、邓峪村石塔造像、南村造像、石塔、郝北寿圣寺(郝壁村寿圣寺)、连家庄文峰塔(榆社文峰塔)、下赤峪资福寺、马定夫烈士故居、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八路军后方医院河窳旧址 晋中市文物保护单位 灵石县文物保护单位 杏沿沟石栈道杜余沟三角坪 岚峪乡 讲堂镇
晋中市文物保护单位 灵石县文物保护单位 杏沿沟石栈道杜余沟三角坪 岚峪乡 讲堂镇 社城镇 榆社二中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在两天的比赛日中,一般来说参赛选手每一天都需要在5小时内在一台计算机的帮助下独立解决3道题目。比赛中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交流或是查阅参考资料。通常,参赛选手都要为每一道题目编写一个程序(编程语言为C、C++或是Pascal)并在比赛结束之前提交。随后大赛的主办方将采用若干组测试数据对程序进行测试。这些测试数据被分作若干个子任务,选手只有通过某个子任务中所有的测试点才能获得对应的分数。如果根据给定的某一组输入数据,程序可以在限定的内存空间和时间内正确的得到输出结果,那么该名选手即获得这一组数据的相应分数。 每名参赛选手的各题得分之和即为总得分。在颁奖仪式上,参赛选手将根据他们的得分获得相应的奖项。排名前50%的参赛选手(平均每个国家2名)将获得奖牌。获得金、银、铜牌和未获奖牌人数之比约为1:2:3:6。 与其他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不同,國際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章程严格禁止对参赛国家的排名但是每场比赛之后仍然会有不少非官方的排名出现。 历届比赛地点和网站链接 IOI 2026即將於2026年在乌兹别克斯坦舉行。 IOI 2025即將於2025年在玻利維亞舉行。 IOI 2024即將於2024年在埃及舉行。 IOI 2023即將於2023年在匈牙利舉行。 IOI 2022已於2022年8月7日—8月15日在印尼的日惹舉行。網站 (比賽結果) IOI 2021與2020年相同,因COVID-19疫情,改為線上賽。 IOI 2020因COVID-19疫情,原定於2020年在新加坡舉行,改為線上賽。 IOI 2019已於2019年8月4日—8月11日在亞塞拜然的巴庫舉行。網站(比賽結果) IOI 2018已於2018年9月1日—9月8日在日本的筑波舉行。網站(比賽結果) IOI 2017已於2017年7月28日—8月4日在伊朗的德黑蘭舉行。網站(比賽結果) IOI 2016已於2016年8月12日—8月19日在俄羅斯的喀山舉行。网站 (比賽結果) IOI 2015已於2015年7月26日—8月2日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舉行。网站 (比賽結果) IOI 2014已於2014年7月13日—7月20日在臺灣的臺北市舉行。网站(比賽結果) IOI 2013已於2013年7月6日—7月13日在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舉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12已於2012年9月23日—9月30日在意大利的米兰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11已於2011年7月22日—7月29日在泰国的芭达亚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10已於2010年8月14日—8月21日在加拿大的滑铁卢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9已於2009年8月8日—8月14日在保加利亚的普罗夫迪夫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8已於2008年8月16日—8月23日在埃及的開羅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7已於2007年8月15日—8月22日在克羅埃西亞的札格拉布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6已於2006年8月13日—8月20日在墨西哥的梅里达举行。(比赛结果) IOI 2005已於2005年8月17日—8月25日在波兰的新松奇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17已於2017年7月28日—8月4日在伊朗的德黑蘭舉行。網站(比賽結果) IOI 2016已於2016年8月12日—8月19日在俄羅斯的喀山舉行。网站 (比賽結果) IOI 2015已於2015年7月26日—8月2日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舉行。网站 (比賽結果) IOI 2014已於2014年7月13日—7月20日在臺灣的臺北市舉行。网站(比賽結果) IOI 2013已於2013年7月6日—7月13日在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舉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12已於2012年9月23日—9月30日在意大利的米兰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11已於2011年7月22日—7月29日在泰国的芭达亚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10已於2010年8月14日—8月21日在加拿大的滑铁卢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9已於2009年8月8日—8月14日在保加利亚的普罗夫迪夫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8已於2008年8月16日—8月23日在埃及的開羅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7已於2007年8月15日—8月22日在克羅埃西亞的札格拉布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6已於2006年8月13日—8月20日在墨西哥的梅里达举行。(比赛结果) IOI 2005已於2005年8月17日—8月25日在波兰的新松奇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4已於2004年9月11日—9月18日在希腊的雅典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3已於2003年8月16日—8月23日在美国的威斯康星举行。 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2已於2002年8月18日—8月25日在韩国京畿道的龍仁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1已於2001年7月14日—7月21日在芬兰的坦佩雷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2000已於2000年9月23日—9月30日在中国的北京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1999已於1999年9月9日—9月16日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亚举行。网站(比赛结果) IOI 1998已於1998年9月5日—9月12日在葡萄牙的塞图巴尔举行。(比赛结果) IOI 1997已於1997年11月30日—12月7日在南非的開普敦举行。(比赛结果) IOI
自治组织通过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与联合国的其他机构协调工作。 国际劳工组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银行集团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金融公司 多边投资保证机构(MIGA)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国际海事组织 国际电信联盟
非洲经济委员会 欧洲经济委员会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 专门机构 自治组织通过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与联合国的其他机构协调工作。 国际劳工组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银行集团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金融公司 多边投资保证机构(MIGA)
蓝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他们的分佈於各种水体、土壤和部分生物体内外,甚至在岩石表面和其他非常恶劣的环境(高温、低温、盐湖、荒漠和病原等环境)中,具有“先锋生物”之美称。 放线菌 放线菌是主要呈丝状生长並以孢子繁殖的一类原核生物,并且其陆生性较强。由于与细菌十分接近,且现已发现的80余属防线菌几乎都显示革兰氏阳性,因此,也可以将放线菌归为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主要分布在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并且呈微碱性的土壤中。放线菌产生的土腥味素使泥土散发泥腥味。每克土壤中放线菌的孢子数可达107个。 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绝大多数是有益菌,对人类健康尤为重要。迄今为止的近万种抗生素中,约70%由放线菌产生。新筛选到的许多生化药物多数是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抗癌剂、酶抑制剂、抗寄生虫剂、免疫抑制剂和农用杀虫剂等等。放线菌还可以产生多种酶、维生素等。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对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具有重大作用。放线菌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中也起重要作用。许多放线菌具有极强的分解纤维素、石蜡、角蛋白、琼脂和橡胶等的能力,在环保、提高土壤肥力和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大作用。只有极少数放线菌有害,能造成人和动植物病害。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典型放线菌(链霉菌)的形态构造。自然界中放线菌种类多,形态构造、生理生态多种多样。姑且以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特征最典型、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链霉菌属为例来说明放线菌的一般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 其他非典型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第一类,菌丝断裂成杆状的放线菌。诺卡氏菌属(Nocardia)为代表的原始放线菌,拥有发达的分枝状菌丝,但多数没有悬浮在空气中的气生菌丝。当营养菌丝成熟后,以横膈分裂方式产生形状较一致的杆状、球状或分枝状的分生孢子。第二类,菌丝顶端形成少量孢子。有若干属放线菌,如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会在分枝的基内菌丝顶部产一个孢子,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和小四孢菌属(Microtetraspora)在基内菌丝不形成孢子而在气生菌丝顶部形成2个和4个孢子。第三类,具有孢囊结构并产生孢囊孢子的放线菌。孢囊链霉菌属(Streptosporangium)的放线菌其气生菌丝的孢子丝盘卷形成孢囊,内部产生多个孢囊孢子,孢子无鞭毛。第四类,含有孢囊并产游动孢子。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气生菌丝生长不发达,在基内菌丝形成孢囊,内涵孢囊孢子,孢子上生有鞭毛,可运动。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 支原体 在长期自然进化中形成,呈革兰氏阴性,主要营细胞内寄生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其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依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支原体的主要特点:细胞很小,直径一般为150-300nm;细胞膜结构含有甾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无胞壁,格兰仕呈阴性;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菌落偏小,直径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表现为特有的“油煎蛋”状;繁殖方式以二分裂和出芽为主;能在含血清、酵母膏、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多数能以糖类做能源,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代谢;对抑制蛋白质合成和破坏含甾体敏感的抗生素比较敏感。 衣原体 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营能量寄生呈格兰仕阴性的小型原核生物。衣原体的结构特点:有细胞构造;有细胞壁,但无肽聚糖;缺乏产生能量的酶,必须细胞内寄生生活;繁殖方式为二分裂;有核糖体;对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和药物敏感;因专性能量寄生,故只能用活体进行培养。 立克次氏体 是一类专门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格兰仕阴性原核生物。立克次氏体的主要特点:细胞较大,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有细胞壁,格兰仕阴性;不能独立生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寄生。细胞形态多样,有球状、双球状、杆状等;繁殖方式为二分裂;产能代谢途径不完整,不能利用葡萄糖和有机酸,只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提供能量;对青霉素等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敏感;对热敏感,56摄氏度以上一般半个小时就能被杀死。 微生物的新陈代謝 微生物的代謝指微生物(細胞)内發生的全部化學反應。 微生物的代謝異常旺盛,這是由於微生物的表面積與體積比很大(約是成年人的30万倍),使它們能夠迅速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代謝產物 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多種代謝產物。根據代謝產物與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關係,可以分爲初級代謝產物和次級代謝產物兩類。 初級代謝產物是指微生物通過代謝活動產生的、自身生長和繁殖所必須的物質,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質、維生素等。在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細胞中,初級代謝產物的種類基本相同。 次級代謝產物是指微生物生長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化學結構十分複雜,對該微生物無明顯生理功能,或並非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所必須的物質,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不相同,它們可能積累在細胞内,也可能排到外環境中。 代謝的調節 微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代謝調節系統,以保證証代謝活動經濟而高效地進行。微生物的代謝調節主要有兩种方式:酶合成的調節和酶活性的調節,前者是通过调节酶合成的数量实现代谢调控,后者是通过改变酸碱环境或酶结构来实现对代谢的调控。 另外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謝的措施包括改變微生物遺傳特徵,控制生産過程中的各種生化條件等。 主要分类 微生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參見生物分類總表) 原核微生物 细菌(Bacteria) 古菌(Archaea) 真核微生物 真菌(Fungi) 原生动物(protozoan) 藻类(algae) 非细胞生物 病毒(virus) 类病毒(virusoid) 拟病毒(viroid) 朊毒体(亦称朊病毒、蛋白质质感染性颗粒,prion) 土壤微生物是存在于地表面或土壤颗粒间隙和颗粒表面的微生物。土壤中可以观察到细菌、放线菌、子囊菌、担子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其种类和数目随土层深度、氢离子浓度、温度、湿度和季节而有明显变化。藻类在地表面或靠近地表面的土层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菌、铁细菌和硫细菌等进行化学合成作用,其他微生物则营有机营养生活。在深层土壤等特殊条件下还发现有进行特殊化学合成作用的无机营养型细菌。细菌多分布在中性至弱碱性土壤,好氧性细菌多分布在上部土层,厌氧性细菌则多分布在下部土层。真菌多分布在酸性土壤。枯草杆菌、假单胞菌、梭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纤维分解菌、放线菌以及各种真菌等,都是营有机营养生活的,都能分解土壤有机质,作为分解者而在自然界(生态系)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大作用。由土壤微生物引起的土壤呼吸与碳素循环有关,而由土壤微生物引起的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则与氮素循环有关。生物体内保持的营养盐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矿化,重新转化为植物能够利用的形态。S.A.Waksman很重视土壤微生物社会中由抗菌物质的存在所出现的生物拮抗作用。 有八類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按研究基本生命活动规律来划分,有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分子微生物学等等。 按微生物应用领域来划分,有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抗生素学,食品微生物学等等。 按研究对象来划分,有细菌学,真菌学(菌物学),病毒学,原核生物学,自养菌生物学,厌氧菌生物学等。 按微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划分,有土壤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等。 按学科间的融合交叉划分,有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微生物数值分类学,微生物地球化学,微生物信息学等。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有很多食品(如酱油、醋、味精、酒、酸奶、奶酪、蘑菇)、工业品(如皮革、纺织、石化)、药品(如抗生素、疫苗、维生素、生态农药)是依赖于微生物制造的;微生物在矿产探测与开采、废物处理(如水净化、沼气发酵)等各种领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是自然界唯一认知的固氮者(如大豆根瘤菌)与动植物残体降解者(如纤维素的降解),同时位于常见生物链的首末两端,从而完成碳、氮、硫、磷等生物质在大循环中的衔接。若没有微生物,众多生物就失去必需的营养来源、植物的纤维质残体就无法分解而无限堆积,就没有自然界当前的繁荣与秩序或人类的产生与维续。 此外,微生物对地球上气候的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微生物直接参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或者吸收,而也有很多微生物可以成为未来的生物燃料。 使食品腐敗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pathogen)。重要的人类致病微生物列于下表中。 其他经常听说的致病微生物还有引起炭疽病的炭疽杆菌。 对现代生物学研究与医学技术的贡献 现代生物学的若干基础性的重大发现与理论,是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或以微生物为实验材料与工具取得的。这些理论包括: 证明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三大经典实验: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组实验) 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双螺旋的每一条子链分别、都是复制模板)
初创期。西元1676-1861年,处于对微生物的形态描述阶段。标志事件是微生物学先驱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人类能够对微生物的形態进行简单形态。 奠基期。西元1861-1897年,属于生理水平研究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其开创的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sation),至今仍广为使用。羅伯·柯霍(Robert Koch),细菌学的奠基人。在此阶段,微生物学开始起步;学者们创立了完整的、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使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进入了,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发展期。西元1897-1953年,处于生化水平研究阶段。这个时期主要代表人是爱德华·比希纳(Eduard Buchner),他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了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逐步形成。爲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人們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在這些試驗中,人們发现了抗生素青霉素,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使其迅猛發展。而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實用化,可以直接觀察到像病毒等,極微小到在傳統顯微鏡中難以識別的對象,對於這發展有重大的帮助。 成熟期。西元1953年至今,對於微生物的研究处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这个时期的代表人是J.Watson和F.Crick,他们是分子生物学奠基人。这个时期研究的特点是广泛地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能夠深刻揭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采取基因工程方法,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个分科的快速发展。 原核生物的构造与功能 细菌 细菌是细胞细短(直径约0.5微米,长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强的一类原核生物。 细菌分布广泛,在人体外部和四周,到处都有细菌存在。細菌大多喜好温暖、潮湿和有机质存在的地方,而且常常散发一股特殊的臭味和酸败味。夏天,固体食品表面时而出现水珠状、鼻涕状、浆糊状等色彩多样的突起,这是细菌菌落或菌苔。若用小棒挑动,常会拉出丝状物;用手抚摸,常有粘滑的感觉。若液体中出现浑浊、沉淀或漂浮“白花”,并伴有气泡冒出,也说明液体中可能有大量细菌。 当人类没有发现细菌时,少数病原菌很猖獗,夺走无数生命;不少腐败菌也常引起各种食物和工农业产品腐烂变质;还有细菌会引起作物病害。随着人类对细菌的研究逐漸深入,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目前,细菌引起的人类和动植物传染病得到较好的控制。许多有益细菌被发掘出来,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比如在工业生產中,利用各种核苷酸、氨基酸、丙酮、丁醇和抗生素等進行发酵生产;在农业上,生產杀虫菌剂、细菌肥料,還有沼气、污水处理,饲料的青贮加工等;在医药上,各种菌苗、类毒素、代血浆等产品的生产;在冶金领域的细菌浸矿、金属富集;在石油开采领域,钻井液添加剂(黄原胶)的生产;在许多重大基础研究领域中,细菌还被用作模式生物(比如大肠杆菌),进行基础研究。 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功能 形态和染色 细菌细胞的表面特征可从形态、大小和细胞间排列方式三方面加以描述。其形态非常简单,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极少数为其他形状(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等)。 球形的细菌称为球菌,根据分裂的方向及随后彼此的连接方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杆状的细菌称为杆菌,其细胞外形较球菌复杂,常有短杆状、棒杆状、分枝状、螺杆状等;按杆菌细胞的排列方式则有链状、栅状、“八”字状以及由鞘衣包裹在一起的丝状等。螺旋状的细菌称为螺旋菌,若螺旋不足一环者则成为弧菌,满2~6环的小型、坚硬的螺旋式细菌称之为螺菌,旋转周数多、长而柔软的螺旋状细菌称为螺旋体。三种形态的细菌之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旋状的最少。 细菌的群体形态 细菌的培养基一般有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三种,细菌的群体形态一般也是指在这三种培养基上所呈现的形态特征。 ①在固体培养基上(内)呈现的形态 将单个细菌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是内层),当其占据一定发展空间,并处在合适的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这就是菌落(colony)。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结果长出的大量“菌落”已相互连成一片,形成菌苔(bacterial lawn)。 细菌菌落有自己的特征,多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粘稠、质地均匀等特征。这是因为细菌属单细胞生物,菌落内无数细胞并没有形态、功能上的分化等等。菌落对微生物学研究作用很大,比如,可以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鉴定、计数、选种等系列工作。 ②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呈现的形态 纯种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会呈现许多特有的培养形状,对菌种鉴定非常重要。若选用明胶半固体培养基,可以判断细菌是否產生了蛋白酶和其他特性等;若用琼脂半固体培养基,可以判别细菌的运动能力和其他特性。常用以判別細菌的活動能力,稱為活動能力測試(motility test)。 ③在液体培养基内呈现的形态 由于细菌细胞比重、运动能力和对氧气需求等特征的不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時,会形成几种不同的群体形态。多数呈现为混浊,部分呈现为沉淀,好氧性细菌则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大量生长,形成有特征的、有厚薄差异的菌璞(pellicle)或菌膜(scum)。 蓝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a),又名蓝藻(blue algae)或(blue-green algae),属于大型原核生物,进化历史悠久。屬革兰氏阴性菌,无鞭毛(一般不具有运动能力),含叶绿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 蓝细菌细胞一般比细菌大,直径通常为3-10微米,最大的有60微米。细胞形态多样,大体可分为5类:由二分裂形成的单细胞,如粘杆蓝细菌属(Gloeothece);由复分裂形成的单细胞,如皮果篮戏剧属(Dermocarpa);有异形胞的菌丝,如鱼腥蓝细菌属(Anabaena);无异形胞菌丝,如颤蓝细菌属(Oscillatoria);分枝状菌丝,如飞氏蓝细菌属(Fischerella)。 细胞构造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相似,具有含肽聚糖的双层细胞壁。许多种类,尤其是水生种类在其壁外有粘质糖被或鞘,不但可以集合各单细胞,还可以进行滑行运动。细胞质周围含有复杂的光合色素层,常以类囊体(thylakoid)形式出现,类囊体含有叶绿素a和藻胆素(phycopilin)。细胞内含有羧酶体,能固定二氧化碳。在水生种类细胞中,常伴有气泡构造。细胞的内含物还有能用作碳源营养的糖原、PHB,可用作氮源营养的蓝细菌肽(cyanophycine)和贮存磷的聚磷酸盐等。细胞内的脂肪酸较为特殊,含有2个至多个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他原核生物通常只有饱和脂肪酸和单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 蓝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他们的分佈於各种水体、土壤和部分生物体内外,甚至在岩石表面和其他非常恶劣的环境(高温、低温、盐湖、荒漠和病原等环境)中,具有“先锋生物”之美称。 放线菌 放线菌是主要呈丝状生长並以孢子繁殖的一类原核生物,并且其陆生性较强。由于与细菌十分接近,且现已发现的80余属防线菌几乎都显示革兰氏阳性,因此,也可以将放线菌归为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主要分布在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并且呈微碱性的土壤中。放线菌产生的土腥味素使泥土散发泥腥味。每克土壤中放线菌的孢子数可达107个。 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绝大多数是有益菌,对人类健康尤为重要。迄今为止的近万种抗生素中,约70%由放线菌产生。新筛选到的许多生化药物多数是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抗癌剂、酶抑制剂、抗寄生虫剂、免疫抑制剂和农用杀虫剂等等。放线菌还可以产生多种酶、维生素等。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对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具有重大作用。放线菌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中也起重要作用。许多放线菌具有极强的分解纤维素、石蜡、角蛋白、琼脂和橡胶等的能力,在环保、提高土壤肥力和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大作用。只有极少数放线菌有害,能造成人和动植物病害。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典型放线菌(链霉菌)的形态构造。自然界中放线菌种类多,形态构造、生理生态多种多样。姑且以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特征最典型、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链霉菌属为例来说明放线菌的一般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 其他非典型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第一类,菌丝断裂成杆状的放线菌。诺卡氏菌属(Nocardia)为代表的原始放线菌,拥有发达的分枝状菌丝,但多数没有悬浮在空气中的气生菌丝。当营养菌丝成熟后,以横膈分裂方式产生形状较一致的杆状、球状或分枝状的分生孢子。第二类,菌丝顶端形成少量孢子。有若干属放线菌,如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会在分枝的基内菌丝顶部产一个孢子,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和小四孢菌属(Microtetraspora)在基内菌丝不形成孢子而在气生菌丝顶部形成2个和4个孢子。第三类,具有孢囊结构并产生孢囊孢子的放线菌。孢囊链霉菌属(Streptosporangium)的放线菌其气生菌丝的孢子丝盘卷形成孢囊,内部产生多个孢囊孢子,孢子无鞭毛。第四类,含有孢囊并产游动孢子。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气生菌丝生长不发达,在基内菌丝形成孢囊,内涵孢囊孢子,孢子上生有鞭毛,可运动。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 支原体 在长期自然进化中形成,呈革兰氏阴性,主要营细胞内寄生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其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依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支原体的主要特点:细胞很小,直径一般为150-300nm;细胞膜结构含有甾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无胞壁,格兰仕呈阴性;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菌落偏小,直径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表现为特有的“油煎蛋”状;繁殖方式以二分裂和出芽为主;能在含血清、酵母膏、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多数能以糖类做能源,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代谢;对抑制蛋白质合成和破坏含甾体敏感的抗生素比较敏感。 衣原体 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营能量寄生呈格兰仕阴性的小型原核生物。衣原体的结构特点:有细胞构造;有细胞壁,但无肽聚糖;缺乏产生能量的酶,必须细胞内寄生生活;繁殖方式为二分裂;有核糖体;对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和药物敏感;因专性能量寄生,故只能用活体进行培养。
第二编:财产及所有权的各种形态 第三编:所有权取得的各种方式 德国式体系 德国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藍本,采用5编结构,为目前世界上较多采用的体系结构,《中華民國民法》亦採之。下为该体系中较为典型的结构: 第一编:總則 第一章 人 第一節自然人、消費者、企業經營者 第二節法人 第二章 物及動物 第三章法律行為 第一節 行為能力 第二節意思表示 第三節契約 第四節條件及期限 第五節代理及代理權 第六節允許及承認 第四章 期間与期日 第五章 消滅時效 第六章 物行使權利、自衛行為、自助行為 第七章 提供擔保 第二编:债之關係法 债权总则 债权分则 各類契約 侵权行为 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 第三编:物权法 占有 所有权 用益物权
中国的民法典 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是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於1929年-1931年制定并頒布的《中华民国民法》。由於這部民法典的制定以北洋政府編纂的民法典為基礎,著重參考了《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也吸收了《日本民法典》、《法國民法典》等世界主要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廣泛借鑒了各國民事立法的經驗教訓,是一部主要由學者起草制定的民法典,因此,其在學理上無可挑剔,立法水平十分高超。但是,《民法》也有一些脫離實際、超前立法的特點;其次,在制定之後不久,因為兩岸分治而變得難以推廣。《民法》主要是採取的瑞士民法民商合一的制度,但是在體例上則採行德、日的編排方式,將民法分為五編,即總則編、債編、物權編、親屬編及繼承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受制早年的長期政治運動風潮影響,大陸地區曾經有極長時間未颁行一部系统完整的民法典。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完善民事立法,民事活动急需要规定一些基本行为准则,在这种条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於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一部《民法通则》。从中国民法通则的内容来看,尽管其条款较之于各国民法典的条文要简略得多,但是民法通则基本上概括了商品经济活动的一般行为准则,它不仅包括了一些民法总则的规范,而且也包括了民法分则的部分内容。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8年成立了民法典起草小組,開始了民法典的起草工作。1999年,該起草小組統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部合同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又與2007年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制定。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並于2020年时将全部民法各专门法归并,整合为一部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該法亦在2020年5月28日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並於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但這部民法典的獨特之處是,儘管中國大陸在編寫民法典時仍深受《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的影響,這部民法典是採用了史無前例的七編制模式,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 即直接將個人隱私權利(人格權)以及侵權責任獨立成民法兩個編制,並因應中國大陸獨特的土地承包以及土地權益制度,對物權編進行了重大修正,婚姻責任部分也有不少改良。 民法发展历史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由此可见民法在大陆法系中的地位,因此,民法的发展历史基本可与大陆法系发展历史划等号。 緣起 12世纪(相传为1135年),在意大利北部发现了因战乱而佚失数百年的《国法大全》抄本,学者们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对《国法大全》进行考订和注释,形成了欧陆法系法学中最早的“注释法学派”。随之而来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使得近代民法的理论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而当时欧洲法律水准普遍低于罗马法,产生了民法立法的可能和需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理念自由、平等以及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观念,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广为传播。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在法律中予以确认。于是1804年《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民法以及民法法系的正式形成。随着拿破仑的征战,《法国民法典》被推广到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并凭借殖民关系,辐射到世界,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与英美法系截然不同的大陆法系。随后,伴随德国统一,传统欧洲秩序被打破,作为民法法系最新学术成果,在20世纪初的集大成者,《德国民法典》于1900年正式颁行,民法走向成熟,随后兴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均受到了《德国民法典》的重大影响。民法两大支系,即法国系与德国系,成为了民法的主要代表。 民法原则 狄骥认为,《法国民法典》只有三个原则:契约自由、私权不可侵犯以及过失责任。《德国民法典》对其进行了发展主要为:民事主体平等、意思自治、过错责任、权利本位、诚实信用;拥有独立的物权原则,此类原则以及衍生是否为《德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存在争议。需要说明的是,两大支系对部分共同原则的内容和认可度均存在重大区别。比较法学者基本认为,两大支系立法理念亦存在巨大差异。 发展历程 早期民法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其特点为契约自由至上主义和所有权绝对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理念在法律上的具现,以及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时期的特点。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反映时代要求的民法另一典范《德国民法典》诞生。相较于《法国民法典》,其特点为内容上的对契约自由及所有权的限制和社会立法;形式上精确的法律术语以及严密的逻辑结构。但是,两大民法典派系并无取代之意,事实上《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现今仍分别为大陆法系主要的派别。两大传统民法派别都有其特点及不足,随着时代发展,与英美法系的借鉴和交流,随后产生了折衷主义流派,其代表为《日本民法典》。此派民法典在传统上属于《德国民法典》派系,但又吸收了大量英美法系以及《法国民法典》的特点,并且对《德国民法典》的许多主要概念,如物权行为理论,进行了折衷主义发展。但是,此系民法典与传统上的德法两大派系不同,是否具有足够鲜明的特征,使其可以成为大陆法系中的真正第三派系,在学术界仍有争议。主要在于其依旧表现出强烈的《德国民法典》特征。但在介绍民法传统两大支系时,仍要单独讲述折衷主义流派,已经成为学界通行做法。目前认为,折衷主义学派代表了民法典发展方向的观点有很大影响。 民法的体系 大陆法系的民法主要有法国式和德国式两种,分别以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为代表。 法国式体系 法国民法典采用了“查士丁尼法学阶梯”的结构体系,除序章外,有3编2281条。 第一编:人 第二编:财产及所有权的各种形态 第三编:所有权取得的各种方式 德国式体系 德国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藍本,采用5编结构,为目前世界上较多采用的体系结构,《中華民國民法》亦採之。下为该体系中较为典型的结构: 第一编:總則 第一章 人 第一節自然人、消費者、企業經營者 第二節法人 第二章 物及動物 第三章法律行為 第一節 行為能力
2006年3月22日,埃塔宣布从3月24日开始永久性停火。6月29日,西班牙首相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萨帕特罗宣布,政府决定开始与该组织对话。12月30日,西班牙政府中止与埃塔对话。2007年6月5日,埃塔发表声明称,于当天午夜终止永久性停火,恢复武装活动。 2011年弃武及停止武裝活動 2010年9月5日,埃塔宣布停火。 2011年10月20日,埃塔以书面和录像方式宣布该组织将永久放弃武装斗争,并强调作出的是“明确、坚定且永久性放弃武装对抗的承诺”,同时要求西班牙和法国政府尽快与其开始直接对话。埃塔在声明中指出,3天前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圣塞瓦斯蒂安举行的国际和平会议“汇聚了全面解决冲突所需的各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巴斯克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历史性的以公正和民主的方式解决政治冲突的机会。在暴力和镇压面前,对话和协议应该成为新一个周期的主旋律”。 2017年3月埃塔提出最終完整解除武裝的計畫,並在4月8日向法国警方通报该组织藏匿武器的地点。 2018年宣布永久解散 2018年5月2日,“埃塔”宣布徹底解散,該組織也成為西歐最後一個以暴力方式爭取獨立的組織。西班牙網路媒體《每日新聞報》(El Diario)刊出“埃塔”的解散聲明說︰“埃塔已完全解散所有組織結構,並結束政治追求。” 埃塔从事的活动 1961年:埃塔首次制造了火车颠覆事件,但没有成功。 1968年:埃塔枪杀了(巴斯克市一名秘密警察负责人)。 1973年12月,埃塔为报复政府处决巴斯克分离主义分子,西班牙首相路易斯·卡雷罗·布兰科在马德里遭暗杀。 1980年:118人死于埃塔制造的血腥事件。 1985年9月,埃塔在马德里製造第一起汽车炸弹袭击,一名美国人死亡,16名护卫成员受伤。 1986年7月,埃塔制造的爆炸案,致使12名卫队成员死亡,50人受伤。 1987年6月19日,埃塔在巴塞罗那一家超市制造的血案,致使21人死亡,45人受伤。
Batzordea(領導委員會)的縮寫。此外還有一個名為Zuba-hitu的組織,其作用是作為領導小組的諮詢委員會。轄下的11個不同的子組織依功能分別是:物流、政治學、國際關係與兄弟組織、軍事行動、儲存、囚犯的支持、徵用、訊息、人才招聘、談判和經濟等項目。 埃塔的武裝行動組織由在不同的名叫taldes的突擊隊組成,一般一隊約由三至五名成員,其目的是在指定的地理區域進行攻擊,而為了協調各隊的攻擊行動上面還有一統一管理名叫cúpula militar的組織。為了支援各小隊,管理組織擁有名叫zulos的隱蔽處(巴斯克語字面意思是「洞」),這些躲藏處大多藏匿在森林、房子閣樓或地鐵中,可用來存放武器、炸藥或有時監禁遭綁架的人質,其中隱藏人質處被埃塔和其支持者稱為「人民監獄」。突擊隊通常是流動性質的,並不待在任何特定地區,也因此更讓人難以捕捉。 埃塔成員區分依性質區分為:沒有警察記錄,且正常生活legales/legalak;警方已針對,專門為埃塔工作的liberados;給予成員幫助和後勤支援,必要時組織人力的apoyos。此外還有一部份被監禁的成員組織,其服務主要分散在西班牙和法國,有些成員仍然具有重大影響,這些成員被稱為quemados。成員獲釋後,大多仍被警方懷疑跟組織持續保持關係而被監視。當然在過去也有成員被法國政府驅逐到偏遠的國家裡,之後仍自由地生活。法國自此已停止了將埃塔成員驅逐到其他地方這種做法,改比照西班牙採取法律審判。 歷史沿革 2006年宣布停火 2006年3月22日,埃塔宣布从3月24日开始永久性停火。6月29日,西班牙首相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萨帕特罗宣布,政府决定开始与该组织对话。12月30日,西班牙政府中止与埃塔对话。2007年6月5日,埃塔发表声明称,于当天午夜终止永久性停火,恢复武装活动。 2011年弃武及停止武裝活動 2010年9月5日,埃塔宣布停火。 2011年10月20日,埃塔以书面和录像方式宣布该组织将永久放弃武装斗争,并强调作出的是“明确、坚定且永久性放弃武装对抗的承诺”,同时要求西班牙和法国政府尽快与其开始直接对话。埃塔在声明中指出,3天前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圣塞瓦斯蒂安举行的国际和平会议“汇聚了全面解决冲突所需的各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巴斯克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历史性的以公正和民主的方式解决政治冲突的机会。在暴力和镇压面前,对话和协议应该成为新一个周期的主旋律”。 2017年3月埃塔提出最終完整解除武裝的計畫,並在4月8日向法国警方通报该组织藏匿武器的地点。 2018年宣布永久解散 2018年5月2日,“埃塔”宣布徹底解散,該組織也成為西歐最後一個以暴力方式爭取獨立的組織。西班牙網路媒體《每日新聞報》(El Diario)刊出“埃塔”的解散聲明說︰“埃塔已完全解散所有組織結構,並結束政治追求。” 埃塔从事的活动 1961年:埃塔首次制造了火车颠覆事件,但没有成功。
克里夫蘭 (佛羅里達州) 克里夫蘭 (佐治亞州) 克里夫蘭 (伊利諾伊州) 克里夫蘭 (明尼蘇達州) 克里夫蘭 (密西西比州) 克里夫蘭 (密蘇里州) 克里夫蘭 (紐約州) 克里夫蘭 (北卡羅來納州) 克利夫兰 (北达科他州) 克里夫蘭縣 (奧克拉荷馬州) 克里夫蘭 (田納西州) 克里夫蘭 (德克薩斯州) 克利夫兰
(田納西州) 克里夫蘭 (德克薩斯州) 克利夫兰 (犹他州) 克里夫蘭 (弗吉尼亞州) 克里夫蘭 (華盛頓州) 克里夫蘭 (威斯康星州奇珀瓦縣) 克里夫蘭 (威斯康星州傑克遜縣) 克里夫蘭 (威斯康星州馬尼托沃克縣) 克里夫蘭 (威斯康星州馬拉松縣) 克里夫蘭 (威斯康星州泰勒縣) 澳大利亞 克里夫蘭 (昆士蘭州) 克里夫蘭
參見 自由女神像複製品 自由女神像
參見 自由女神像複製品 自由女神像
to 1970 (1976) Cantril, Hadley and Mildred Strunk, eds.; Public Opinion, 1935–1946 (1951),美國許多民意調查的大規模彙整 Gallup, George Horace, ed. The Gallup Poll; Public Opinion, 1935–1971 3 vol (1972)報紙報導的每次民調結果總結。 Loewenheim, Francis L. et al, eds; Roosevelt and Churchill: Their Secret Wartime Correspondence (1975) Moley, Raymond. After Seven Years (1939),智囊團關鍵時刻回憶錄 Nixon, Edgar B. ed.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Foreign Affairs (3 vol 1969),涵蓋1933年至1937年。2nd series 1937–39 available on microfiche and in a 14 vol print edition at some academic libraries. Roosevelt, Franklin D.; Rosenman, Samuel Irving, ed. The Public Papers 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 Roosevelt (13 vol, 1938, 1945);僅包括公開資料(不包含信件);涵蓋1928年到1945年 Zevin, B. D. ed.; Nothing to Fear: The Selecte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932–1945 (1946)演說精選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Franklin D.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20冊可見於某些大型學校圖書館 Roosevelt, Franklin D.; Myron C. Taylor, ed. Wartim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resident Roosevelt and Pope Pius XII.由教宗庇護十二世與哈利·S·杜鲁门。Kessinger Publishing(1947出版,2005年重印). ISBN 978-1-4191-6654-9 傳記 Black, Conrad.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Champion of Freedom, 2003. Burns, James MacGregor. Roosevelt (1956, 1970), 2 vol;解釋性質的學術性傳記,側重於政治;第二冊側重於戰時 Coker, Jeffrey W. Franklin D. Roosevelt: A Biography. Greenwood, 2005. 172 pp. Freidel, Frank. Franklin D. Roosevelt: A Rendezvous with Destiny (1990),單冊的學術性傳記。涵蓋其一生 Freidel, Frank. Franklin D. Roosevelt (4 vol 1952–73),最詳細的學術性傳記。結束於1934年。 Davis, Kenneth S. FDR: The Beckoning of Destiny, 1982–1928 (1972) Goodwin, Doris Kearns. No Ordinary Time: 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 The Home Front in World War II (1995) Jenkins, Roy.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2003)英國觀點的短篇傳記 Lash, Joseph P. Eleanor and Franklin: The Story of Their Relationship Based on Eleanor Roosevelt's Private Papers (1971),婚姻史 Morgan, Ted, FDR: A biography, (1985),一本廣受歡迎的傳記 Ward, Geoffrey C. Before The Trumpet: Young Franklin Roosevelt, 1882–1905 (1985); A First Class Temperament: The Emergence of Franklin Roosevelt, (1992),涵蓋1905年至1932年 學術性次要來源 Alter, Jonathan. The Defining Moment: FDR's Hundred Days and the Triumph of Hope (2006),一般史 Beasley, Maurine, et al eds. The Eleanor Roosevelt Encyclopedia (2001)線上閱讀 Bellush, Bernard; Franklin D. Roosevelt as Governor of New York (1955)線上閱讀 Graham, Otis L. and Meghan Robinson Wander, eds. Franklin D. Roosevelt: His Life and Times. (1985)。百科全書 Kennedy, David M. Freedom From Fear: 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 1929–1945. (1999),關於廣泛的國家事務民調 Leuchtenburg, William E.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the New Deal, 1932–1940. (1963)。對該時代的沿革詮釋 Leuchtenburg, William E. In the Shadow of FDR: From Harry Truman (2001),他的長遠影響 Leuchtenburg, William E. "Showdown on the Court." Smithsonian 2005 36(2): 106–113. Issn: 0037-7333 Fulltext: at Ebsco McMahon, Kevin J. Reconsidering Roosevelt on Race: How the Presidency Paved the Road to Brown. U. of Chicago Press, 2004. 298 pp. Parmet, Herbert S. and Marie B. Hecht; Never Again: A President Runs for a Third Term (1968)1940年大選 Ritchie, Donald A,; Electing FDR: The New Deal Campaign of 1932 U. Press of Kansas, 2007. Rosen, Elliot A. Roosevelt,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Economics of Recovery. U. Press of Virginia, 2005. 308 pp. Schlesinger, Arthur M. Jr., The Age of Roosevelt, 3 vols, (1957–1960),古典敘事史。強烈支持羅斯福。線上閱讀 vol 2 vol 3 Shaw, Stephen K.; Pederson, William D.; and Williams, Frank J., eds.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preme Court. Sharpe, 2004. Sitkoff, Harvard, ed. Fifty Years Later: The New Deal Evaluated (1985) 外交政策與二次大戰 Beschloss, Michael R. The Conquerors: Roosevelt, Truma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Hitler's Germany, 1941–1945 (2002). Burns, James MacGregor. Roosevelt: Soldier of Freedom (1970),第2卷涵蓋戰爭年代 Wayne S. Cole, "American Entry into World War II: A Historiographical Appraisal," The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Vol. 43, No. 4. (Mar., 1957), pp. 595–617. Dallek, Robert.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 (2nd ed. 1995)外交政策的廣泛民調反應 Glantz, Mary E. FDR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President's Battles over Foreign Policy. U. Press of Kansas, 2005. 253 pp. Heinrichs, Waldo. Threshold of War.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and American Entry into World War II (1988). Kimball, Warren. The Juggler: Franklin Roosevelt as World Statesman (1991) Langer, William and S. Everett Gleason. The Challenge to Isolation, 1937–1940 (1952). The Undeclared War, 1940–1941 (1953)。很有影響力的兩卷半官方史 Larrabee, Eric. Commander in Chief: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His Lieutenants, and Their War.羅斯福如何處理戰爭的歷史 Weinberg, Gerhard L. A World at Arms: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1994)。總體戰爭史,強調羅斯福和其他主要領導人的外交 Woods, Randall Bennett.
羅斯福以削減經常性聯邦預算的方式,試圖保持其競選承諾。其中包括削減40%退伍軍人福利和削減整體軍事開支。他將50萬退伍軍人和寡婦從退休津貼裡除名,並削減剩下符合資格者的福利。這項措施引发了由的抗議。雖然羅斯福堅持其立場,但是憤怒的退伍軍人還是讓羅斯福遭到了挫敗,他們與參議員休伊·皮尔斯·朗結盟,並促使國會通過一個巨大紅利法案而壓過了總統的否決權。另一方面他成功地削減聯邦政府雇員薪資,及陸軍和海軍的預算。他也減少了在研究和教育上的開支。 羅斯福亦保持他的承諾,推動廢除禁酒令。1933年4月,他發布了一項行政命令,重新界定了3.2%作為所准許的最大酒精含量。該命令在第21次憲法修正案之前於國會起草並表決,而美國憲法第二十一修正案於該年後不久通過。 新政第二階段(1935年至1936年) 1934年國會中期選舉後,羅斯福領導的民主黨擁有參眾兩院絕大多數,這造成新一波的新政立法。這些法案中包括國家救濟機構公共事業振興署(WPA)的設立。振興署僱用了200萬家庭的一家之主。然而,即使在1938年振興署營運高峰期間,根據(Michael Darby)的統計數字,失業率仍為12.5%。新政立法中的建立起體系,它為老人、窮人和病人提供經濟保障。參議員羅伯特·華格纳寫下瓦格納法案,正式成為國家勞動關係法。該法案確立了工人的聯邦權利,像組織工會、進行集體談判、以及參與罷工等。 雖然1933年新政第一階段已受到大多數部門的廣泛支持,新政第二階段挑戰的目標卻是商業界。阿爾·史密斯率領保守民主黨人組成,展開對羅斯福兇猛的反擊。他們把羅斯福和馬克思與列寧相提並論。不過史密斯過分高估手上的牌,而且他華而不實的修辭讓羅斯福得以孤立他的對手,並將他們定位為富裕並反對新政施行的既得利益者。這讓羅斯福在1936年大選大獲全勝。相形之下,工會受華格納法的雨露滋潤,簽署加入的新會員數以百萬計,並成為1936年、1940年和1944年總統改選時羅斯福的主要支持者。 經濟環境 新政執行期間政府開支增加,從1932年胡佛在職期間的國民生產總值(GNP)8.0%,到1936年的10.2%。由於經濟蕭條,國債依照其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來算,從胡佛統治下從16%上升到1932年的33.6%,增加了一倍。雖然羅斯福打平了「經常性」預算,由國債支撐的緊急預算在1936年增加至40.9 %,然後持平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後緊急預算迅速升級。至於國債,它在胡佛任期間上升,然後在羅斯福就職後保持穩定,直至戰爭開始,如圖表1所示。 赤字開支在過去已由一些經濟學家所推薦,最著名者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一些經濟學家在回顧歷史時,爭論國家勞動關係法和的政策是否無效,因為這兩個機構得依靠操縱價格達成目的。國民生產總值在1936年比起1932年高出34%,而1940年戰爭前夕比起1932年則高出58 %。也就是說,從1932年到1940年8年間和平時期經濟增長了58%,然後1940年到1945年5年戰爭時期經濟增長了56 %。但是,經濟復甦並沒有吸收所有胡佛留下的失業率。失業率在羅斯福的第一任期內暴跌,從就職時的25%到1937年的14.3%。然而後來它上升到1938年的19.0%(經濟學家所謂的「大蕭條中的小蕭條」)、1939年的17.2%,由於各種稅收增加(1936年3月的未分配利潤稅法,和1937年的社會保障工薪稅法,外加、和其他一連串聯邦法規的影響),並仍保持高失業率,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失業率幾乎消失。當時之前統計上的失業人口都被徵召入伍,這種做法將這些人從潛在數目中移除。 戰時經濟在與平時經濟外在環境差異巨大下運轉,故與之相較是不可能的。不過,羅斯福了解到新政政策是他所留下社會事業的中心,他在1944年國情咨文裡鼓吹,美國人應該考慮把基本經濟權作為第二權利法案。 羅斯福在擔任總統的任期期間,美國經濟快速增長。然而,儘管走出了經濟蕭條,這種增長還是伴隨著持續的高失業率;新政期間失業率中值為17.2%。在他整個任期內,包括戰時,平均失業率為13%。總就業人數在羅斯福的總統任期內擴大到1831萬,在他治理之下每年平均就業機會增加5.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開始前羅斯福並沒有提高所得稅。但是工資稅還是於1937年引進,以提供新社會保障計劃的資金來源。他還得到美国国会給予多種不同方案項目的批准與金援。而這些都是在過去美國史上從所未見的。然而,在經濟蕭條下帶來的歲入壓力,大多數州為打平得增加稅目或者提高稅收。其中包括銷售稅以及所得稅。1936至1937年羅斯福建議新科徵的企業儲金稅引起了極大爭議,後來被國會否決。二戰時,他推動甚至更高的個人暨企業所得稅稅率(達到個人最低課稅率91%),並限制管理人員的高薪資收入。為了籌措戰爭經費,美國國會擴大了賦稅基本條件,使幾乎每一個員工皆須繳納所得稅給聯邦政府,並於1943年引進了預扣所得稅。 外交政策(1933年至1937年) 1919年美國國會對國際聯盟條約的反對,顯示其孤立主義思想支配了美國對世界組織的態度。儘管羅斯福不見得與其出身於威爾遜自決主義背景意見相同,他和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得非常小心行事,不要挑起孤立主義情緒。羅斯福在1933年世界貨幣會議演說投下了「重磅炸彈」,有效地結束與世界大國進行合作,以終結全世界經濟蕭條的任何重大努力,這讓他騰出手來處理美國國內經濟政策。 羅斯福的第一個任期內主要的外交政策是睦鄰政策。這是一個美國自己對其拉丁美洲政策的重新評估。自1823年門羅主義以來,美國視拉丁美洲領域為其勢力範圍。美國軍隊撤出海地,并和古巴與巴拿馬締結新約,結束了他們跟美國之間的被保護國關係。1933年12月,羅斯福簽署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放棄了對拉丁美洲國家進行單方面干預事務的权力。 再次壓倒性當選(1936年) 在193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羅斯福挾其新政余威與共和黨的堪薩斯州州長阿尔夫·兰登競選總統寶座。兰登接受了許多新政的措施,但仍加以反對,認為這是對企業敵視並牽涉到太多的浪費。羅斯福和迦納贏得60.8%的選票,除緬因州和佛蒙特州外取得了所有州的選舉人票。受新政祝福的民主黨人在國會贏得更多的席次。羅斯福深受廣大選民愛戴。其中包括全國各地的傳統民主黨人、小農民、「」州、天主教徒、大城市機器、工会、北部非裔美国人、犹太人、知識分子和自由派。這個經常被稱為新政聯盟的聯盟族群,在民主党內基本上保持原封不動約40年,一直到1960年代。依據美國憲法第二十修正案,此次選舉后總統就職日期由3月4日提前到1月20日。 第二任期(1937年至1941年) 第二任期與第一任期對比鮮明的是,僅有少數幾項重大立法在第二任內通過。這幾件重大立法有:1937年的、1938年的第二次農業調整法和公平勞動標準法(Fair Labor Standard Act,簡稱FLSA)。公平勞動標準法確立了最低工資標準。當在1937年年底經濟情況開始再次惡化時,羅斯福以積極的刺激經濟計劃回應。他要求國會批准50億美元的WPA紓困和公共工程計畫。這些措施的出台最終在1938年之前創造了高達330萬個WPA工作。 當時偏向保守派的最高法院是羅斯福在他第二任期內計劃的主要障礙。最高法院推翻了他的多項計畫,特別是在1935年。當時法院一致裁定,(NRA)所衍生出來的機構是一個違憲的、代理總統行使立法權的政府機構。在1937年年初,羅斯福提出了一項震驚國會的司法改組法案。這法案讓他任命5名新法官,即他稱之為「持續注入新血」的措施。這種「打發走最高法院」的計劃自己民主黨內遭遇到了激烈的,由副總統迦納帶頭的政治反對聲浪,因為它似乎打破三權分立原則,使總統控制最高法院。羅斯福的提案雖挫,不過最高法院亦透過宣告勞工關係與社會保障法案合憲,以撤銷與這些法案的衍生政府機構對抗。後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死亡和退休,讓羅斯福可以幾乎沒有爭議地自行任命頂替人選。1937年至1941年間,他總共任命了8位最高法院大法官。 在過去,羅斯福有著來自成長迅速工會的大力支持,不過現在他們分裂成美國勞工聯合會和產業工會聯合會兩派。後者由(John L. Lewis)領導,兩派彼此競爭激烈。羅斯福明言「這是參眾兩院之禍」,但分裂削弱了民主黨從1938年到1946年選舉時的凝聚力。 羅斯福決心要克服保守派民主黨國會議員的反對勢力(主要是來自南方),他親自參與在1938年的民主黨初選,積極爭取較支持新政改革的挑戰者。他的對手譴責羅斯福試圖接管民主黨,並利用這種論點證明他們是獨立的以贏得大選。羅斯福的巨大努力皆付諸流水,僅僅達成一個目標:擊敗一位來自紐約市的保守民主黨員。 在1938年11月中期選舉裡,民主黨失去了6個參議院席位和71個眾議院席位。損失都集中在支持新政的民主黨員。1939年當國會重新召集時,以共和黨參議員為首與南方民主黨人組成了,幾乎結束了羅斯福將草案轉為法律的能力。1938年的最低工資法是國會所通過最後實質性的新政改革法案。 外交政策(1937年至1941年) 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擴權引起了世人對引發新世界戰爭的擔心。1935年,在意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時候,美國國會通過中立法案,強制禁運軍火從美國到任何參與戰鬥的國家。羅斯福反對此法,理由是它懲罰被侵略的受害者(如衣索比亞)而且限制他作為總統協助友好國家的權利。但由於公眾壓倒性的支持,故他不得不簽署該案。193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更為嚴格的法案。但在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輿論开始倒向中華民國,故羅斯福得以用各種方式協助中國。 1937年10月,羅斯福發表隔离演说旨在遏制扮演侵略者的國家。他提議,好戰的國家應被視為一種對國際社會健全性的威脅,並應該將其「隔離」。與此同時,他加速建立可封鎖日本的遠程潛艇秘密計畫。 1938年5月,在巴西發生了法西斯整體主義運動份子引導的未遂政變。政變失敗後,巴西政府聲稱,德國駐巴西大使博士曾參與未遂政變,並宣布他為不受歡迎的人士。巴西指控德國支持整體主義份子政變。這件事影響了羅斯福政府,因為它引起了美国对納粹德國的野心並不只局限於歐洲,而是整個世界的擔憂。這反過來又導致羅斯福政府改變其以往的觀點。該觀點認為他們雖然對納粹政權政治制度不盡滿意,但是基本上並不是美國的問題。 1938年9月4日時值歐戰即將一觸即發,該危機又在慕尼黑協定簽定時達到最高點。美國駐法大使暨羅斯福的密友說:「不管在戰時與平時,法國和美國都將團結在一起。」這句話引起了媒體揣測:如果戰火真的波及捷克斯洛伐克,那美國是否會加入同盟國的一邊並肩作戰?羅斯福在9月9日新聞發布會駁斥這種對布利特談話的解讀。他指出這是「100%錯誤」,美國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將加入「制止希特勒集團」。而且他澄清,一旦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美國將保持中立。當内维尔·张伯伦從慕尼黑會議返回倫敦,羅斯福給他拍了兩個單字的電報:「好人」(Good Man)。這舉動一直受到許多學者爭論。大部分學者看法是,電報的含義僅是表達祝賀;而少數學者反對這種看法。 1938年10月,羅斯福開始與法國當局秘密會談,就如何繞過美國中立法並允許法國購買美國飛機,以彌補法國飛機產業生產力不足的問題展開談判。法國總理爱德华·达拉第於1938年10月發表評論說,「如果我有3千或4千架飛機,慕尼黑協定就永遠不會發生。」法國如此急於購買美國戰機的原因是,這是強化法國空軍唯一途徑。在法美會談的主要問題是法國如何支付購買美國戰機的費用,以及如何繞過美國中立法案。此外,美國1934年約翰遜法案禁止已拖欠第一次世界大戰債務的國家再次貸款。這為當時形勢加入了一個更加複雜的因素(法國已在1932年拖欠了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債務)。1939年2月,法國表示願意放棄他們在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的財物,一次性支付完一百億法郎,以換取無限制購買美國飛機的信用貸款的权利。經過曲折的談判,協定終於在1939年春天出台,美國允許法國對美國飛機產業下巨額的訂單;雖然大多數飛機訂購在1940年以前仍沒有抵達法國,羅斯福仍安排了將法國的訂單轉移到英國製造。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爆發,羅斯福揚棄了威爾遜自決主義的中立立場,並尋求如何以軍事行動幫助英國和法國。他開始於1939年9月經常與第一海務大臣溫斯頓·丘吉爾秘密書信往來,討論如何支持英國。羅斯福與邱吉爾彼此間結成了密友關係,而邱吉爾在1940年5月當選為英國首相。 1940年4月,德國入侵丹麥和挪威,後來在5月入侵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德國在西歐的一連串勝利,使得英國勢單力孤。羅斯福認為英國不應該被打敗,在當時利用迅速變化的公眾輿論扶植已秘密進行的軍援。巴黎於1940年6月的陷落震驚美國輿論界,孤立主義情緒因而有所下降。當時政壇對軍費開支已應大大擴展的共識已很明顯。不過美國應該冒著多少捲入戰爭危險以幫助英國的意見並沒有達成一致。1940年7月,羅斯福任命了兩名帶干預主義色彩的共和黨領袖,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和弗蘭克·諾克斯(Frank Knox),分別擔任戰爭部長和海軍部長。共和黨民主黨雙方都支持他迅速擴軍的計劃。但孤立主義者警告說,羅斯福將使美國捲入與德國間不必要的戰爭。1940年他成功地敦促國會頒布在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這法案隨後在1941年再次於國會表決)。羅斯福的政策是由(Committee to Defend America by Aiding the Allies)所支持,並且受到(America First Committee)的反對。 羅斯福利用他的個人魅力,以建立支持干預的政治勢力。他這樣告訴他的爐邊談話聽眾說,美國應該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1940年9月2日,羅斯福公然違抗中立法案,通過了(Destroyers for Bases Agreement)。這讓美國提供50艘驅逐艦給英國,以換取在英屬加勒比島嶼和紐芬蘭的軍事基本權利。這是1941年3月租借條款的先驅,意味著美國開始直接大規模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同盟國。對於外國政策諮詢,羅斯福則向哈里·霍普金斯求教。當時霍普金斯擔任他的戰時首席顧問。他們尋求創新的方式,以幫助英國。英國在1940年年底時財政資源就已經用盡了,當時參眾兩院的孤立主義情緒已消退,而美國國會在1941年3月通過租借法案,允許美國向英國、中華民國和後來的蘇聯輸送軍用物資。國會表決承諾自1941年至1945年間投資500億美元的軍事物資。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貸款計畫,租借法案戰後不需要歸還。羅斯福是一個終身的自由貿易和反帝國主義人士,結束歐洲殖民主義是他的人生目標之一。 第三任期(1941年至1945年) 1940年總統選舉 自從喬治華盛頓在1796年拒絕就任第三任期以來,美國總統連任只限兩任一直是不成文的傳統(直到羅斯福擔任總統後才打破)。而過去曾有兩屆美國總統,尤利塞斯·S·格蘭特與西奧多·羅斯福,皆曾因企圖取得第三次與前次不連續的任期而飽受抨擊。羅斯福有組織有計畫地削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裡的傑出人士。這些人士包括兩名內閣閣員: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和(James Farley)。法利是羅斯福1932年與1936年大選的競選經理、美國郵政部長暨民主黨黨魁。羅斯福把民主黨大會移到芝加哥舉行。在那裡他有城市機器的大力支援(禮堂音效系統由城市官員控制)。在大會上反對勢力組織鬆散,不過法利的黨羽仍塞滿禮堂整整幾層座位。羅斯福表示他不會參與競選,除非黨徵召他,故州代表們可以自由投票給任何人。州代表們大吃一驚;然後禮堂喇叭大聲廣播著「我們要羅斯福……世界需要羅斯福!」最後州代表歇斯底里的以946票對147票,讓羅斯福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新的副總統候選人是亨利·A·华莱士。他是自由派知識分子,曾任農業部長。 在羅斯福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溫德爾·威爾基一役裡,羅斯福強調他已受過考驗的領導經驗,以及他打算盡一切可能讓美國遠離戰爭的打算。他贏得了1940年大選55%的大眾選票以及48個州中的38州選舉人票。此次大選中透過提名亨利·A·华莱士為副總統以取代保守的德州人约翰·南斯·加纳顯示羅斯福政府內部政治立場轉向左翼。加纳在1937年後成為羅斯福頭痛的對手。 政策 羅斯福第三任期主要重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以及太平洋戰區。羅斯福自1938年開始慢慢地重新備戰,因為他當時正面臨強大的孤立主義情緒的領導人如參議員領袖威廉·博拉(William Borah)和(Robert Taft)。這兩者皆支持重新備戰。到了1940年,在兩黨的支持下,備戰進行得如火如荼。部分是擴軍和重新裝備美國陸軍和海軍,部分是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以支持英國、法兰西第三共和國、中華民國和(1941年6月之後的)蘇聯。正當羅斯福總統採取了堅定的立場對抗軸心國時,美國的孤立主義者—包括查爾斯·林德伯格和—攻擊總統是個不負責任的好戰份子。羅斯福並未受這些批評影響,同時懷抱著對他外交政策舉措看法的自信,他繼續其整軍備戰和援助盟軍的雙重政策。1940年12月29日,他發表了其民主兵工廠的爐邊談話,他在談話中敦促美國人民直接參與。而在一個星期之後的1941年1月,他發表了著名的四大自由演說,進一步規劃出美國在世界各地捍衛基本權利的藍圖。 軍事發展刺激了經濟增長。到了1941年,失業人口已下降到低於1百萬人。在整個國家主要製造中心的勞動力短缺越來越普遍,加快了來自美國南部的非裔美国工人,與來自全國各地農村地區和小城鎮等地就業不足農民和工人的大遷徙(Great Migration)。整個戰爭期間大後方社會不斷動盪,雖然國內問題不再是羅斯福最緊急政策所關注的焦點。 當納粹德國在1941年6月入侵蘇聯時,羅斯福為蘇聯延長租借期限。在1941年期間,羅斯福亦同意讓美國海軍護航同盟國艦隊物資往東最遠到大不列顛,而且若德國船隻或納粹德國海軍潛艇(U-潜艇)在美國海軍區域內攻擊同盟國船艦,美國海軍可開火還擊。此外,截至1941年為止,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在英國本土與地中海戰區間偷運英國戰鬥機,而且英國皇家海軍都在美國海軍基地進行維修和補給。 因此,到了1941年中期,羅斯福承諾美國對盟軍方面的政策是「所有援助都為了縮短戰爭」。1941年8月14日,羅斯福會見英国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以發展大西洋憲章。這是第一個召開的戰時會議。1941年7月,羅斯福總統下令戰爭部長亨利·刘易斯·史汀生,開始規劃美國完全軍事介入戰爭。在阿爾伯特·魏德邁的指導下,由此產生的「勝利方案」,提供給總統需要動員多少人力、工業和後勤才能擊敗美國的「潛在敵人」。該方案還計劃大幅度對同盟國增援1千萬武裝士兵,其中一半將於1943年準備好派往國外部署。羅斯福堅定地致力於盟軍事業,而這些計劃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已經成形。 珍珠港事件 在1940年年底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北部時,他授權對中華民國增援。1941年7月,日本佔領剩餘的印度支那,他切斷石油銷售。因此,日本失去了95%以上的石油供應。羅斯福繼續與日本政府進行談判。與此同時,他開始把長程B-17轟炸機部隊部署在菲律宾。 1941年12月4日,芝加哥論壇報披露羅斯福總統的命令下所擬定的「彩虹五號」絕密作戰計劃。「彩虹五號」要求10萬軍隊在1943年與英國和苏联同一陣線反攻歐洲。 1941年12月6日,羅斯福總統閱讀截獲的日本密電,並告訴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這意味著戰爭。」他在收到該密電後並未在偷襲珍珠港發生之前警告當時海軍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哈斯本·金梅爾上將或陸軍夏威夷軍區()司令中將。 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了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毀損16艘軍艦,包括艦隊大部分的戰艦,並造成超過2400名美國軍事人員和平民的傷亡。在偷襲發生後幾週,日本-{征}-服了菲律賓,以及英屬与荷屬東南亞的殖民地,1942年2月拿下新加坡,並在5月前從緬甸推進到英屬印度的邊境,切斷了中華民國的陸路補給線。美國大眾的決戰情緒一夜之間形成,並團結在羅斯福的領導下。正逢此時,羅斯福發表了其著名的「國恥演說」。 儘管珍珠港事變後憤怒浪潮席捲美國,然而羅斯福打從一開始就以打敗納粹德國為優先。1941年12月11日,當德國和意大利向美國宣戰時,這個戰略決策更容易實施。羅斯福在12月下旬會見了丘吉爾,並在美國、大英帝國、中華民國和蘇聯之間計劃進行廣泛的非正式同盟關係。同盟的三個目標是,阻止納粹德國在蘇聯和北非的不斷擴張;發動西歐攻势,粉碎納粹德國之間的兩條戰線;以及擊敗日本拯救中國。 日本人拘留 由於擔心恐怖主義、間諜活動、以及珍珠港袭击事件引起了公众对日裔美国人破坏的可能性的担忧,在社會上鼓吹關押在美國西海岸的日本人和日裔美國人的聲浪越來越大。以罗伯茨委员会(Roberts Commission)的调查结果助长了这种怀疑。罗伯茨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偷袭珍珠港得到了日本间谍的协助。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總統簽署9066號行政命令,囚禁一世(日語羅馬拼音Issei,第一代移民美國的日本人)和他們的子女二世(日語羅馬拼音Nisei,生為美國公民)。重新安置了11万日裔美国公民及移民,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太平洋海岸。他们被迫变卖自己的财产和生意,被关押在位于内陆、环境恶劣的仓促搭建的拘留营里。许多德国和意大利公民也被逮捕或关进拘留营。 戰略 「三巨頭」(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連同蔣中正間非正式合作;美國和英國的部隊集中在西部戰線,蘇聯軍隊在東方戰線作戰,而中英美三國軍隊則在太平洋地區作戰。同盟國透過一系列高層會議,以及軍事外交途徑間相互聯繫以規劃出戰略。羅斯福保證,美國將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他將會輸送500億美元的租借物資,主要是給英國,而蘇聯、中國以及其他同盟國亦包括在內。 羅斯福承認,美國人在傳統上對大英帝國反感。在《在華盛頓的一個聖誕節》一書中,描述了羅斯福與丘吉爾的晚餐會晤,其中引述羅斯福說: 美國戰爭部認為,最快擊敗德國的方式是由英吉利海峽入侵法國。丘吉爾擔心這會引起過多的傷亡,因而偏好較間接的方法:從地中海向北推進。羅斯福拒絕了該計劃。另一方面,史達林主張盡可能早點開拓西部戰線,此乃因1942至1944年大部分的戰鬥是在蘇聯領土上。 盟軍在1942年11月攻入法屬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火炬行動),在1943年7月攻入西西里島(哈士奇行動),以及在1943年9月攻入意大利(雪崩行動)。戰略轟炸行動在1944年升級,粉碎所有德國主要城市以及切斷石油供應。該行動一半由美國一半由英國負責。羅斯福挑選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而不是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以領導盟軍跨海峽進行代號大君主行動登陸戰。該行動於1944年6月6日D日揭開序幕。一些整個戰爭裡損傷最大的戰役在攻入後接踵而來,而盟軍於1944年12月在德國邊境的「突出部之役」被擋下。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時,盟軍部隊正在包圍柏林。 與此同時,在太平洋戰區,日本提前在1942年6月之前達到其勢力最大範圍,之後則因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擊敗大日本帝國海軍得到決定性勝利而退卻。美國和澳大利亞部隊隨後開始緩慢且代價昂貴的跳島推進,其目的是獲得可對日本施壓的戰略空軍基地,以至最終入侵日本本土。這戰略是羅斯福對持續希望花更多精力在日本的民眾與國會作出讓步,因為他個人始終堅持對德國優先。 戰後規劃 1943年年底,盟軍將戰勝納粹德國的形勢變得明顯,同盟國高層領導人有關戰爭取向以及戰後歐洲政治未來的決策漸形重要。1943年11月,羅斯福在開羅會議上會見了英國首相丘吉爾和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然後前往德黑蘭與丘吉爾和斯大林磋商。在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與丘吉爾告知斯大林,盟軍將於1944年攻打法國的計劃,而羅斯福亦提及了其戰後成立新國際組織的計劃。斯大林堅持要求重新劃分波蘭的邊界,但支持羅斯福設立聯合國的計劃,並承諾在打敗德國90天後對日宣戰。 到1945年年初,盟軍軍隊推進到德國境內,蘇聯亦已控制波蘭,問題開始表面化。該年2月,羅斯福在健康不斷惡化的狀況下,仍前往位於蘇聯克里米亞的雅爾達,再次與斯大林和丘吉爾會晤。在戰後,東歐裔美國人批評雅爾達會議讓蘇聯控制東歐國家得到合法化;而羅斯福總統則因感到局勢失去控制,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戰後跟斯大林談判。羅斯福希望在戰時與斯大林保持良好的關係,可能是他不願意遵循丘吉爾的建議去違背斯大林的意願以幫助波蘭人在華沙起義,以及壓下喬治·厄爾指控蘇聯得為卡廷大屠殺負責的報告因素之一。 第四任期與逝世(1945年) 1944年總統選舉 羅斯福到1944年時已经62歲,自1940年時健康狀況就逐漸下滑。超過20年以上癱瘓所造成的緊張以及補償癱瘓所需體力消耗,再加上經年的壓力與終其一生的老菸槍毛病腐蝕了他的身體。時至1944年時,羅斯福已經疾病纏身,包括慢性高血壓、肺氣腫、動脈粥狀硬化、心絞痛、以及末期心臟病。時任紐約市西奈山醫院助理病理學家伊曼紐·李普曼醫生,在看過出現在新聞紀錄片裡的羅斯福後表示:「不管羅斯福再次當選與否,他將在6個月內死於腦溢血。」 由於意識到羅斯福會在第四任期內過世的危險,民主黨中堅份子堅持提名時任副總統亨利·A·華萊士,但他被認為過於親蘇而被取消副總統資格。在考慮過南卡罗来纳州州長詹姆斯·F·伯恩斯以及遭印第安纳州州長(Henry F. Schricker)婉拒後,羅斯福以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參議員哈利·S·杜鲁门取代華萊士。同年美國總統選舉,羅斯福和杜魯門贏得53%的選票以及36個州。對手是紐約州州長托马斯·杜威。 最後幾天、過世和紀念 1945年2月12日羅斯福總統離開雅爾達會議飛往埃及,並登上在蘇伊士運河附近大苦湖航行的。在昆西號上的第二天,他會見埃及國王法鲁克一世及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2月14日,他舉辦與沙特阿拉伯奠基者阿卜杜勒-阿齐兹國王的歷史性會晤,這次會議對美沙關係來說即使在今天來說也是意義深遠。在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最後一次會議之後,昆西號駛向阿爾及爾。2月18日抵港。當時羅斯福與美國駐英、法、和意大利大使會談。在雅爾達,首相丘吉爾的醫生莫兰男爵,就羅斯福健康狀況不佳表示:「他病得很重。他有所有腦血管硬化後期的症狀。因此,我認為他只能活幾個月。」 當羅斯福返回美國後,他在3月1日向美國國會匯報雅爾達會議。然而許多人對看到當時外表蒼老又枯槁的羅斯福感到震驚。他在國會發表談話時是坐在扶手椅上的,這是對其身體能力前所未有的讓步。但在精神上,他對自己仍舊是緊抓不放。「克里米亞會議」他堅定地說,「應該是意味著片面行動、獨佔聯盟、勢力範圍、權力平衡、及其他經幾世紀以來嘗試仍失敗的權宜之計等等現行國際社會體系的終止。我們建議一個世界性組織將取代這些種種的不公,而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最終將有機會參與。」 1945年3月,他措辭強烈地指責斯大林,表示他打破了在雅爾達種種對波蘭、德國、戰俘和其他問題的承諾。當斯大林指責西方盟國陰謀籌畫一個有著希特勒獨裁影子、脫離現實的和平時,羅斯福回答說:「我實在無法避免的對你的線人—不管他們是誰—對我自己或者我所信賴屬下的行動,以如此下流的手段扭曲感到既悲慘又憤慨。」 1945年3月30日,羅斯福前往沃姆斯普林斯小憩以便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4月12日下午,羅斯福說:「我頭痛得要命。」,並被攙扶進了臥室。醫生診斷說,他有大量的腦出血。羅斯福在當晚去世。正如小說家(Allen Drury)所說的:「一個時代以此而結束,另一個時代以此而開始。」一篇紐約時報的社論在羅斯福死後表示,「從現在開始後的一百年,人們會跪下感謝上帝,賜給了他們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帶領他們度過難關。」罗斯福去世时,远在欧洲的阿道夫·希特勒欣喜若狂,他狂叫道:“我先前预料的奇迹发生了。现在谁说了算?我们还没失去这场战争!” 在羅斯福腦溢血發作時,他正在正襟危坐讓畫家(Elizabeth Shoumatoff)描繪肖像,這就是著名的《未完成的羅斯福肖像》之由來。 當羅斯福晚年在白宮時,他日漸超時工作,而他的女兒(Anna Roosevelt Boettiger)則搬進白宮以陪伴並支持父親。安娜還安排她的父親同他的前情婦當時寡居的露西·默瑟見面。與羅斯福與默瑟兩者都保持好友關係的邵曼托夫,在羅斯福腦溢血發作時將默瑟急急送走,以避免負面宣傳和不忠的臆測。當埃莉諾聽到她丈夫的死訊時,她也得同時面對媒體有關安娜為何安排這些與默瑟的見面,以及默瑟在羅斯福死亡時為何在場的質疑。 如羅斯福生前所願,他被安葬在羅斯福家族於海德公园史普林伍德宅院的玫瑰花園。1962年11月埃莉諾過世後,她被葬於羅斯福身伴。 爭議 民權爭議 羅斯福的民權記錄一直受到很大爭議。他對廣大的弱勢族群來說是一個英雄,特別是當時的非裔美國人、天主教徒、以及猶太人。在新政救濟程序中對非裔和原住民有不錯的待遇,儘管他們都不在WPA與CCC擔任重大的領導角色。由於羅斯福需要南方民主黨人支持他的新政計劃,因此,他決定不推動反私刑立法,因為那樣一來可能會危及他所提最優先項目的通過。羅斯福非常成功地吸引了絕大多數的黑人、猶太人、天主教徒加入民主黨的新政聯盟。從1941年起,羅斯福頒布了一系列行政命令,旨在保障種族、宗教、少數民族平等分享新的戰時工作。他推動政府接納非裔美國人在軍界中擔任更好的職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斯福於1942年作出最後決定下令拘留日裔、意大利裔、和德裔美國人(許多人一直到戰後才釋放)。自1960年代起他被指控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不採取果斷的行動制止德國納粹大屠殺造成6百萬猶太人死亡。批評者指出,在1939年大屠殺發生時,936位猶太難民在圣路易斯号客轮上被剝奪了庇護權,不允許其進入美國。 外交爭議 自1980年代起他被由蘇聯佔據的國家逃到西方國家的難民批評與溫斯頓·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對斯大林的侵略坐視不理,導致東歐被蘇聯及其扶植的極權政權統治數十年。1986年8月23日,加拿大的中歐和東歐社群發起黑絲帶日遊行以示抗議。另外在雅爾達與邱吉爾、斯大林會面並簽訂《雅爾達密約》,也令使中華民國、英國部分政治人物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不滿,因為正是《雅爾達密約》造成了冷戰的開端。 任期爭議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宪政视野下的总统限任制便始于美国。总统限任制启蒙于托马斯·潘恩对君主制、终身制和世袭制的批判。1787年制宪会议前后,美国对总统任期及能否连选连任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宪法正文未规定总统限任制。华盛顿、杰斐逊等做出榜样,任满两届,即告退休,形成了“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这一不成文的传统。 1933年至1945年,罗斯福连续四次担任总统,打破了这一传统。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传统,该修正案于1951年最终生效。 內閣與最高法院任命(1933年-1945年) 罗斯福總統共任命了8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数量仅次于乔治·华盛顿任命的10位。到1941年,9位大法官中的8位為羅斯福所任命。哈伦·菲斯克·斯通由羅斯福從副法官升格為首席大法官。 1937年:雨果·布莱克 1938年: 1939年:弗利克斯·法兰克福特、威廉·O·道格拉斯 1940年:弗兰克·墨菲 1941年:哈伦·F·斯通(首席大法官)、詹姆斯·F·伯恩斯、罗伯特·H·杰克逊 1943年: 羅斯福任命的大法官不見得與其意識形態相同,像雨果·布莱克與弗利克斯·法兰克福特,彼此間將成為「終身的對手」。法兰克福特甚至稱呼他較自由主義的同事們如拉特利奇、墨菲、布莱克、和道格拉斯是一個「邪惡軸心」反對他的保守司法議程。 著作 《罗斯福总统公开文件和讲演集》共13卷 《罗斯福见闻秘录》,中文版1947新羣出版社 《罗斯福选集》,中文版1982商务印书馆。从《罗斯福总统公开文件和讲演集》中选译 遺產 羅斯福始終被列為史上最偉大的美國總統之一,與亞伯拉罕·林肯和喬治·華盛頓並列。 1999年C-SPAN的民調發現,學術界的歷史學者廣泛地認為亞伯拉罕·林肯、喬治·華盛頓和羅斯福是三位最偉大美國總統,這與其他的民調結果相符。 根據蓋洛普民調結果,羅斯福是第六位20世紀以來最受美國公民尊敬的人。 在羅斯福當政期間以及其過世後,對羅斯福的批評不只是質疑其政策和立場,而且還質疑其鞏固權力的做法獨裁。這都是因為他長期擔任總統、於兩個重大危機時對人民的貢獻、以及他個人強大的人氣。羅斯福任內迅速擴大的政府重新定義在美國政府所應扮演的角色,並且羅斯福所宣傳的社會計劃重新定義子孫後代心目中的自由主義。 羅斯福扎實地確立美國在世界舞台上的領導作用,並就如他四大自由演說所揭櫫的,在戰時及戰後為美國所扮演積極角色奠立了基礎。然而,對羅斯福政府內部重大的間諜指控,如阿爾杰·希斯和哈里·迪克特·怀特,導致某些人指責羅斯福政府過於遷就斯大林。 在羅斯福死後對美國和世界政治而言,其妻埃莉諾仍然是一個強有力的存在。她出席會議決定聯合國設立,並且捍衛公民權利。許多羅斯福政府的舊成員在杜魯門政府、甘迺迪政府、以及詹森政府擔任主導的作用,這些人沒有一個不是懷抱著羅斯福的政治遺產。 羅斯福在海德公园的家現在是一個暨其總統圖書館所在地。他在喬治亞州沃姆斯普林斯的休息所,目前是座由喬治亞州營運的博物館。他在坎波貝洛島的夏天別墅目前名為羅斯福坎波貝洛國際公園由美國和加拿大政府所共同維護。該公園可經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橋抵達。 坐落於華盛頓特區,與位於潮汐湖(Tidal Basin)旁的傑佛遜紀念堂為鄰,並且他的頭像出現在10美分硬幣上(美國人亦稱其為羅斯福10美分)。許多公園和學校,以及一艘航空母艦和一座巴黎的地鐵站以及在美國及世界各個角落數以百計的街道和廣場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深思羅斯福的總統任內,「帶領美國走過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邁入繁榮的未來」,羅斯福的傳記作家(Jean Edward Smith)在2007年如此說,「他把自己從輪椅上舉起,把整個國家自屈服中解放。」 美國境外紀念物 法國巴黎地鐵富蘭克林·D·羅斯福站 法国里昂BRON区有条街道名为富兰克林·罗斯福。 荷蘭聖尤斯特歇斯的一座機場。 台灣省道台9線在台北市中正區與新北市新店區區間的路段,稱作羅斯福路。台北捷運新店線位於其下。 1945年至1949年間,天津市和平區的和平路,當時曾名為羅斯福路。 1945年五月,为纪念同年4月12日逝世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筹设“国立罗斯福图书馆”以永垂纪念。1947年5月1日,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在重庆正式建成开放。国立罗斯福图书馆于1949年更名为“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1955年更名为“重庆市图书馆”,1987年更名为“重庆图书馆”。2007年重庆图书馆迁往新址后,原址作为“罗斯福图书馆旧址”对外开放,主要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抗日战争重要历史文件。 罗斯福于1944年5月17日写成《致重庆市民的纪念状》(又译“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并由同年六月访华的时任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交予蒋介石。这份文件藏于1947年建成的抗战胜利纪功碑(现名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碑底。 媒體 参见 罗斯福新政 羅斯福路 大萧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参考文献 引用 主要來源 美国人口调查局,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1951)完整而有用的資料;線上存取 美国人口调查局,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70 (1976) Cantril, Hadley and Mildred Strunk, eds.; Public Opinion, 1935–1946 (1951),美國許多民意調查的大規模彙整 Gallup, George Horace, ed. The Gallup Poll; Public Opinion, 1935–1971 3 vol (1972)報紙報導的每次民調結果總結。 Loewenheim, Francis L. et al, eds; Roosevelt and Churchill: Their Secret Wartime Correspondence (1975) Moley, Raymond. After Seven Years (1939),智囊團關鍵時刻回憶錄 Nixon, Edgar B. ed.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Foreign Affairs (3 vol 1969),涵蓋1933年至1937年。2nd series 1937–39 available on microfiche and in a 14 vol print edition at some academic libraries. Roosevelt, Franklin D.; Rosenman, Samuel Irving, ed. The Public Papers 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 Roosevelt (13 vol, 1938, 1945);僅包括公開資料(不包含信件);涵蓋1928年到1945年 Zevin, B. D. ed.; Nothing to Fear: The Selecte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932–1945 (1946)演說精選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Franklin D.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20冊可見於某些大型學校圖書館 Roosevelt, Franklin D.; Myron C. Taylor, ed. Wartim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resident Roosevelt and Pope Pius XII.由教宗庇護十二世與哈利·S·杜鲁门。Kessinger Publishing(1947出版,2005年重印). ISBN 978-1-4191-6654-9 傳記 Black, Conrad.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Champion of Freedom, 2003. Burns, James MacGregor. Roosevelt (1956, 1970), 2 vol;解釋性質的學術性傳記,側重於政治;第二冊側重於戰時 Coker, Jeffrey W. Franklin D. Roosevelt: A Biography. Greenwood, 2005. 172 pp. Freidel, Frank. Franklin D. Roosevelt: A Rendezvous with Destiny (1990),單冊的學術性傳記。涵蓋其一生 Freidel, Frank. Franklin D. Roosevelt (4 vol 1952–73),最詳細的學術性傳記。結束於1934年。 Davis, Kenneth S. FDR: The Beckoning of Destiny, 1982–1928 (1972) Goodwin, Doris Kearns. No Ordinary Time: 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 The Home Front in World War II (1995) Jenkins, Roy.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2003)英國觀點的短篇傳記 Lash, Joseph P. Eleanor and Franklin: The Story of Their Relationship Based on Eleanor Roosevelt's Private Papers (1971),婚姻史 Morgan, Ted, FDR: A biography, (1985),一本廣受歡迎的傳記 Ward, Geoffrey C. Before The Trumpet: Young Franklin Roosevelt, 1882–1905 (1985); A First Class Temperament: The Emergence of Franklin Roosevelt, (1992),涵蓋1905年至1932年 學術性次要來源 Alter, Jonathan. The Defining Moment: FDR's Hundred Days and the Triumph of Hope (2006),一般史 Beasley, Maurine, et al eds. The Eleanor Roosevelt Encyclopedia (2001)線上閱讀 Bellush, Bernard; Franklin D. Roosevelt as Governor of New York (1955)線上閱讀 Graham, Otis L. and Meghan Robinson Wander, eds. Franklin D. Roosevelt: His Life and Times. (1985)。百科全書 Kennedy, David M. Freedom From Fear: 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 1929–1945. (1999),關於廣泛的國家事務民調 Leuchtenburg, William E.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the New Deal, 1932–1940. (1963)。對該時代的沿革詮釋 Leuchtenburg, William E. In the Shadow of FDR: From Harry Truman (2001),他的長遠影響 Leuchtenburg, William E. "Showdown on the Court." Smithsonian 2005 36(2): 106–113. Issn: 0037-7333 Fulltext: at Ebsco McMahon, Kevin J. Reconsidering Roosevelt on Race: How the Presidency Paved the Road to Brown. U. of Chicago Press, 2004. 298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中華民國法務部 法源法律網 電子六法全書 問題法律 i六法 日本法律 中華民國法律 台灣法律 韓國法律 工具書
民事訴訟法(平成8年法律第109號)(旧民事訴訟法〈明治23年法律第29号〉) 刑事訴訟法(昭和23年法律第131號)(舊治罪法〈明治13年太政官布告第37号〉、舊刑事訴訟法〈明治23年法律第96號〉、〈大正11年法律第75號〉) 法務省管轄日本憲法以外的五部法律。 參見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中華民國法務部 法源法律網 電子六法全書
PostSharp,是一个商业AOP实现,具有免费但有限制的版本。 ,提供到在核心编程领域包括数据访问、安全性、日志、异常处理和其他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设施的API。 ActionScript Ada AutoHotkey C / C++ COBOL The Cocoa Objective-C框架 ColdFusion Common Lisp Delphi (IEEE 1647) Emacs Lisp Groovy Haskell Java Spring Framework JavaScript Lua make Matlab ML Perl PHP Prolog Python Racket Ruby Squeak Smalltalk UML 2.0 XML 參考文獻 站外链接 Aspect-Orien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Aspect-Oriented Software Development(AOP年會) AOSD Wiki (英文維基給AOP的專欄) AspectJ(Java的實現) 更多有關於型態間成員宣告的資料 关于面向侧面的程序设计和AspectJ的系列文章 The AspectBench Compiler for AspectJ(另一個Java實現) 一篇深度討論AOP與AspectJ的系列文章 利用RemObject Taco實現AOP的文章 Constraint-Specification Aspect Weaver 面向側面對物件導向:該用哪個?何時使用? 給Python用的AOP輕量實現
{ Display.update(); } 这在效果上指定了:“如果set()点切入匹配这个接合点,在接合点完成之后,运行代码Display.update()。” 实现 下列编程语言已经实现了AOP,于语言之内或外部库: .NET Framework语言(C# / VB.NET) PostSharp,是一个商业AOP实现,具有免费但有限制的版本。 ,提供到在核心编程领域包括数据访问、安全性、日志、异常处理和其他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设施的API。 ActionScript Ada AutoHotkey C / C++ COBOL The Cocoa Objective-C框架 ColdFusion Common Lisp Delphi (IEEE 1647) Emacs Lisp Groovy Haskell Java Spring Framework JavaScript Lua make Matlab ML Perl PHP Prolog Python Racket Ruby Squeak Smalltalk
forest.select(&:food?) end end bear_eating.rb class Bear def eat(food) raise "#{food} is not edible!" unless food.respond_to? :nutrition_value food.nutrition_value end end bear_hunger.rb class Bear attr_accessor :hunger def monitor_hunger if hunger > 50 food = hunt hunger -= eat(food) end end end 相關條目 面向切面的程序设计 主关注点 耦合性 (計算機科學) 横切关注点 整全觀 模組化設計 模块化编程 呈现与内容分离 单一功能原则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Multi-Dimensional
scientific thought》中提出的。 15年之后,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所接受。1989年,Chris Reade写的《Elements of Functional Programming》有这样的描述: Reade 接着说, 例子 互聯網協議堆疊 关注点分离是網路設計中的重點。在TCP/IP协议族的設計時,有許多心力用在关注点分离,因此有良好定義的OSI模型。這可以讓通訊協定的設計者專注在每一層的關注點,不考慮其他層的影響。例如應用層的協定,關注的是如何將郵件資料在可靠的傳送服務上傳輸的細節(一般會是传输控制协议),不會關注传输控制协议旳細節。TCP不會關注資料封包的路由,路由是由網路層處理的內容。 HTML,CSS和JavaScript HTML、层叠样式表(CSS)和JavaScript(JS)是開發網頁及相關服務時會用到的語言,彼此的機能是互補的。HTML主要是用在網站內容的結構、CSS是用在內容呈現方式的定義、JS定義網頁和用戶互動的方式,以及網頁的行為。以往的設計不是如此,在導入CSS之前,HTML同時要定義網頁的內容以及顯示方式。 主題導向的編程 可以用分開的軟體結構來處理關注點分離,每一個關注點之間都是平等的。每一個關注點會有自己的類別結構,這些類別結構組成物件、也會提供狀態和方法給複合各關注點的結果。相依性關係會描述這些不同關注點中類別和方法,彼此之間的關係,讓許多關注點可以聯合產生複合式的行為。多維度关注点分离(Multi-dimensional Separation of Concerns)可以用多維「矩陣」的方式來進行各關注點之間的分析及複合,每一個關注點提供一個維度,上面會列舉各個點,其中的矩陣元素會有適當的軟件工件(software artifacts)。 面向切面的程序设计 面向切面的程序设计可以將横切关注点視為主要关注点進行處理。例如,大部份旳軟體都需要某程度的安全性及数据记录。安全性及数据记录一般會視為次要關注點,主要關注點一般是實現業務目標。不過在設計程式時,其安全性需要在一開始就考慮進來,而不是視為次要關注點。若在程式開發後再考慮安全性,多半會有安全模型不足的問題,會有很多後續被攻擊的風險。這可以用面向切面的程序设计來解決。例如,有一個切面可以寫成強制呼叫特定API時一定要记录,或是在丟出例外時,一定要記錄錯誤,不論哪一段程式的程式碼丟出錯誤或是傳播錯誤,都不會遺漏。 人工智能中的分析水準 在认知科学及人工智能中,常常會用到大卫·马尔的levels of analysis。研究者可以專注在 (1)需要計算人工智慧的哪一個層面 (2)使用的演算法 (3)演算法在硬體中實現的情形。关注点分离類似軟體工程及硬體工程中的介面/實現的差異。 規範化系統 在規範化系統(normalized system)中,关注点分离是四個指導原則之一。堅持此一原則可以減少組合性的效應。組合性的效應會在維護軟體時,漸漸的進入系統中。在規範化系統中,可以用工具積極的支持关注点分离。 关注点分离和部份類別 关注点分离可以用的方式實現 关注点分离和Ruby中的部份類別 bear_hunting.rb class Bear def hunt forest.select(&:food?) end end bear_eating.rb class Bear def eat(food) raise "#{food} is not edible!" unless food.respond_to? :nutrition_value
例子 在開發醫療記錄的应用程序時,記錄的簿記以及索引是主关注点,而有關使用者資料庫、記錄資料庫、認證系統變更歷史的記錄,會和程式中的許多模組有關,即為横切关注点。 所有主关注点的總和即為程式的业务逻辑,程式其他的切面也需要處理,不過不會列在业务逻辑內。 參看
面向切面的程序设计 关注点分离 关注点 核心竞争力 電腦民俗學
6月27日——簽署《聯合國憲章》之50個國家代表在舊金山舉行會議,決定成立聯合國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設在倫敦。 7月 7月1日——德国被盟軍分割。 7月5日——菲律宾自由解放。 7月16日——美国试验第一颗原子弹。 7月17日——蘇聯斯大林、美國總統哈利·S·杜鲁门、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德國柏林近郊之波茨坦会议,研究處理德國和解決歐洲以及起草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最後通牒問題,是日下午5時召開第一次會議,杜魯門被邀為會議主席。 7月26日——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英国首相。 7月26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蔣中正、美國總統哈利·S·杜鲁门、英國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簽署《波茨坦公告》在柏林發表,《公告》促令「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蘇聯對日本宣戰後,也月8日在公告上簽字。 7月28日——一架美军B-25轰炸机与帝国大厦相撞,14人死亡。 7月31日——美國海軍部宣稱日本海軍已無作戰能力,遭受盟軍飛機空襲之日本本土已告癱瘓。 8月 8月2日——1日10時40分,波茨坦會議舉行第十三次即最後一次會議,審定並簽署《柏林會議議定書》(又稱《波茨坦協定》),至2日凌晨3時會議正式閉幕,並次日在華盛頓、倫敦、莫斯科及柏林同時發表《波茨坦會議公報》;美國总统杜鲁门在結束波茨坦會議回國途中下令對日本兩城市作原子弹爆炸。 8月6日——美國B-29轟炸機向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次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8月7日——日本內閣緊急會議,討論美國機8月6日在廣島投擲原子彈事,廣島共約34.3萬人,全城被毁90%,死傷人口80%。 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接見日本駐蘇大使佐滕尚武,宣布蘇聯政府聲明:蘇聯認為從8月9日起即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美國簽署聯合憲章,成为联合國第一个成员國。 8月9日——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蘇軍在5,000多公里範圍內同時開始對中國東北的日本关東軍發起全線進攻。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命令華北、華中和華南的解放軍收繳敵人武器,接受投降,且在冀熱遼邊抗日區的解放軍迅速深入東北。 8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通知瑞士和瑞典政府,托兩國政府轉達中國、美國、英國、蘇聯,表示日本願意接受盟方《波茨坦公告》之各項規定,無條件投降,但僅要求保留天皇仍為日本元首,是日夜晚日本政府秘密對國外廣播《日本乞降照會》。 8月11日——中、美、英、苏接受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3日——犹太复國主义大会向英國提出建立以色列的要求。 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中國政府同意在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如民意贊成獨立則承認之;日本天皇裕仁在皇宮防空御前會議上決定無條件投降,當夜11時日本政府用緊急電報向瑞士政府發出接受《波茨坦公告》之通告。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已頒敕令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各項規定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向全世界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8月16日——麥克阿瑟命令日本天皇、政府、大本營停止戰鬥行動。苏联军队在中国东北攻占的第一个城市——牡丹江市,中共军队随苏军入城,后接管牡丹江市政权。 8月16日——越南八月革命开始。 8月17日——日本東久邇宮內閣成立,東久邇宮任首相兼陸相,重光葵任外相兼東亞相,近衛文麿任國務相。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 8月18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宣布停业。 8月19日——退位的大满洲國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准备去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时,为空降的苏联红军扣押。胡志明在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政府。 8月21日——日軍今井武夫一行八人飛抵芷江,即由中國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召晤,蕭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面交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中字第一號備忘錄》,指示日軍投降應行準備之事項;美國、蘇聯已以北緯38度線為界,劃分朝鮮半島為南、北韓;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終止《租借法案》。 8月23日——盟軍總部公布中、美、英、蘇、澳大利亞、荷蘭、法國等盟國受降簽字代表名單。 8月24日——越南君主保大帝宣佈退位,標誌著越南帝國的覆滅和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的滅亡。 8月30日——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等抵達日本橫濱。 9月 9月2日——日本投降書簽字,上午9時盟軍受降典禮在東京灣美國主力艦「密蘇里號」上舉行,首先由麥克阿瑟致詞,接着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政府和大本營先後簽署投降書。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胡志明在巴亭广场发表越南獨立宣言。 9月9日——美軍在朝鮮南部登陸,蘇軍從日本手中接管朝鮮北部,是日美蘇雙方劃定以北緯38度線為南北分界線。 9月10日——美國軍機在台灣中央山脈東南部的三叉山墜毀,機上25人喪生,又造成搜救隊26人在途中遇難。 9月11日——麥克阿瑟發布逮捕日本戰犯名單,內有東條英機等40人,是日東條英機在東京寓所自殺未遂,10月7日美國憲兵將東條收押於大森收容所。 9月12日——南洋日軍簽降,日軍板垣征四郎代表日本南洋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在新加坡舉行之投降典禮中簽訂降書。 9月20日——圣雄甘地要求英国撤出印度。 9月26日——中國憲兵第十六團自廣州派赴香港,會同英軍擔任市區巡邏。 10月 10月5日——日本東久邇宮內閣總辭職,次日幣原喜重郎被任命為日本首相,10月9日幣原內閣正式成立。 10月5日——台灣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副主任范誦堯率領接收人員80名由重慶飛抵台北,即次日成立台灣前進指揮所。 10月10日——《雙十協定》簽字。 10月11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強調中國戰後亟需外援。 10月14日——日本大本營遵照盟軍總部命令宣布解散,10月16日盟高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宣布日本軍隊已被完全解除武裝。 10月17日——胡安·裴隆在阿根廷被釋放。
4月30日——苏军為奪取柏林中心防禦地區而展開激戰,阿道夫·希特勒和其妻爱娃·布劳恩自殺。 5月 5月2日——斯大林宣布:柏林完全攻占。 5月5日——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开幕。加拿大军队占领阿姆斯特丹。 5月6日——日本宣布廢棄德、日、意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軍事同盟瓦解。 5月7日——在将近3个月的围城之后,布雷斯劳要塞终于投降,这是德国东部最后一个陷落的大城市。 5月8日——晚11時,納粹德国宣佈无条件投降,歐洲戰事結束。 5月23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及其聯合內閣辭職。 5月25日——物理学家列奥·希拉德请求杜鲁门总统不要使用原子弹。 5月30日——高雄大空襲:115架B-24在高雄市區投下260磅破片殺傷彈。其中一架編號853的B-24轟炸機,因發動機故障無法抵達高雄市區,只好在恆春投彈。 5月31日——台北大空襲。 6月 6月1日——英军占领黎巴嫩和叙利亚。 6月5日——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在柏林發表《關於擊敗德國承擔最高權力的宣言》、《關於德國占領區的聲明》、《關於德國管制機構的聲明》及《關於同其他聯合國家協商聲明》,宣布:1937年12月31日前的德國領土劃為四個占領,由四國分別占領,「大柏林區」則由四國共同管理;舊金山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憲章》序言,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等。 6月7日——舊金山會議決定,新的世界組織定名為「聯合國」,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就安理會表決程序問題取行協議。 6月12日——舊金山聯合國會議通過維持和平實施辦法,中國軍隊將為國際和平擔負任務。 6月13日——舊金山聯合國會議通過否決權案,中國列為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6月21日——美軍占領大琉球群島,沖繩島戰役雙方傷亡之慘重為太平洋戰爭中所僅見:美軍傷亡49000人,損失飛機763架,戰艦被擊沉36艘、傷369艘;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7,800人,損失飛機7,830架,戰艦被擊沉16艘。 6月25日——舊金山會議舉行第九次大會,一致通過《聯合國憲章》及《國際法院章程》,此外並通過《建立聯合國籌委員會》之文件。 6月26日——《联合国宪章》簽字典禮於午間在舊金山退伍軍人大廈舉行,在《憲章》上簽字總共50個国家之153名代表,首先簽字是中國代表。联合国托管理事会成立。苏联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获“苏联英雄”称号。 6月27日——簽署《聯合國憲章》之50個國家代表在舊金山舉行會議,決定成立聯合國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設在倫敦。 7月 7月1日——德国被盟軍分割。 7月5日——菲律宾自由解放。 7月16日——美国试验第一颗原子弹。 7月17日——蘇聯斯大林、美國總統哈利·S·杜鲁门、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德國柏林近郊之波茨坦会议,研究處理德國和解決歐洲以及起草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最後通牒問題,是日下午5時召開第一次會議,杜魯門被邀為會議主席。 7月26日——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英国首相。 7月26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蔣中正、美國總統哈利·S·杜鲁门、英國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簽署《波茨坦公告》在柏林發表,《公告》促令「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蘇聯對日本宣戰後,也月8日在公告上簽字。 7月28日——一架美军B-25轰炸机与帝国大厦相撞,14人死亡。 7月31日——美國海軍部宣稱日本海軍已無作戰能力,遭受盟軍飛機空襲之日本本土已告癱瘓。 8月 8月2日——1日10時40分,波茨坦會議舉行第十三次即最後一次會議,審定並簽署《柏林會議議定書》(又稱《波茨坦協定》),至2日凌晨3時會議正式閉幕,並次日在華盛頓、倫敦、莫斯科及柏林同時發表《波茨坦會議公報》;美國总统杜鲁门在結束波茨坦會議回國途中下令對日本兩城市作原子弹爆炸。 8月6日——美國B-29轟炸機向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次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8月7日——日本內閣緊急會議,討論美國機8月6日在廣島投擲原子彈事,廣島共約34.3萬人,全城被毁90%,死傷人口80%。 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接見日本駐蘇大使佐滕尚武,宣布蘇聯政府聲明:蘇聯認為從8月9日起即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美國簽署聯合憲章,成为联合國第一个成员國。 8月9日——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蘇軍在5,000多公里範圍內同時開始對中國東北的日本关東軍發起全線進攻。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命令華北、華中和華南的解放軍收繳敵人武器,接受投降,且在冀熱遼邊抗日區的解放軍迅速深入東北。 8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通知瑞士和瑞典政府,托兩國政府轉達中國、美國、英國、蘇聯,表示日本願意接受盟方《波茨坦公告》之各項規定,無條件投降,但僅要求保留天皇仍為日本元首,是日夜晚日本政府秘密對國外廣播《日本乞降照會》。 8月11日——中、美、英、苏接受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3日——犹太复國主义大会向英國提出建立以色列的要求。 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中國政府同意在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如民意贊成獨立則承認之;日本天皇裕仁在皇宮防空御前會議上決定無條件投降,當夜11時日本政府用緊急電報向瑞士政府發出接受《波茨坦公告》之通告。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已頒敕令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各項規定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向全世界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8月16日——麥克阿瑟命令日本天皇、政府、大本營停止戰鬥行動。苏联军队在中国东北攻占的第一个城市——牡丹江市,中共军队随苏军入城,后接管牡丹江市政权。 8月16日——越南八月革命开始。 8月17日——日本東久邇宮內閣成立,東久邇宮任首相兼陸相,重光葵任外相兼東亞相,近衛文麿任國務相。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 8月18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宣布停业。 8月19日——退位的大满洲國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准备去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时,为空降的苏联红军扣押。胡志明在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政府。 8月21日——日軍今井武夫一行八人飛抵芷江,即由中國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召晤,蕭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面交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中字第一號備忘錄》,指示日軍投降應行準備之事項;美國、蘇聯已以北緯38度線為界,劃分朝鮮半島為南、北韓;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終止《租借法案》。 8月23日——盟軍總部公布中、美、英、蘇、澳大利亞、荷蘭、法國等盟國受降簽字代表名單。 8月24日——越南君主保大帝宣佈退位,標誌著越南帝國的覆滅和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的滅亡。 8月30日——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等抵達日本橫濱。 9月 9月2日——日本投降書簽字,上午9時盟軍受降典禮在東京灣美國主力艦「密蘇里號」上舉行,首先由麥克阿瑟致詞,接着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政府和大本營先後簽署投降書。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胡志明在巴亭广场发表越南獨立宣言。 9月9日——美軍在朝鮮南部登陸,蘇軍從日本手中接管朝鮮北部,是日美蘇雙方劃定以北緯38度線為南北分界線。
Louise Emma Marie Wilhelmina朱丽安娜·路易丝·艾玛·玛丽·威廉明娜 | house = 奥兰治-拿骚王朝(官方)梅克伦堡王朝(实际) | father = 亨德里克亲王 | mother = 威廉明娜女王 | religion =荷兰归正会 | module = }}朱丽安娜女王(,),全名朱丽安娜·路易丝·艾玛·玛丽·威廉明娜''',荷兰女王,1980年4月内禅让位给长女贝娅特丽克丝。朱丽安娜女王在位時見證荷蘭王国隨去殖民化高潮,由荷蘭帝國回歸中型國家,從而出現根本架構上變動。包括其兩大殖民地—荷屬東印度与荷屬圭亞那先後獨立為印尼与蘇利南。其于2004年過世時,以94歲之齡成為歐洲君主中最年长之人,這記錄直至2021年才被時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超越。 生平 朱丽安娜出生于荷兰海牙的努兒登堡宮,是威廉明娜女王和亨德里克亲王的獨女,故甫出生已是荷蘭王位推斷繼承人。 二战期间德国侵占荷兰后,荷兰王室於1940年5月到英国和加拿大避难,朱丽安娜与4个女儿中的3个在加拿大。戰爭結束後朱麗安娜等人於1945年回国,1947年威廉明娜女王因健康問題,朱麗安娜女王代政58天。翌年9月威廉明娜女王因健康原因退位,39岁的朱丽安娜继承王位。 剛登基的朱丽安娜急需處理荷蘭最重要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獨立的事宜,她登基後一年,荷屬東印度的大部分便正式獨立成印尼;僅餘的荷屬新幾內亞也於13年後(1962年)在爭議中被迫交出,並併入印尼。而這片前殖民地在獨立後仍帶予女王和國家麻煩—爭取脫離印尼獨立的南摩鹿加激進份子曾嘗試綁架女王,以求迫使荷蘭承認南摩鹿加主權。綁架行動最後失敗,但仍導致國內發生多宗類似綁架事件。 此外,在她任內,荷蘭王國的政治架構於1954年出現重大變革:原本的殖民地荷屬安的列斯和蘇里南去殖民化,成為與本土平起平坐的構成國,並實現自治。惟後者於1975年完全獨立。 朱丽安娜在荷兰受到广泛的拥戴,被誉为“人民的女王”,每年4月30日她的生日是荷兰公共假日“女王日”,但國王威廉-亞歷山大上任後,就改名為國王日並改為他的生日,即是4月27日為國王日。比她年輕的丈夫贝恩哈德亲王曾经是荷兰军队总司令,因1976年卷入洛克希德贿赂案而放弃所有的军衔和军职。她71岁生日时把王位禪给長女貝婭特麗克絲公主。 退位後 她的稱號回復為登基前的朱丽安娜公主殿下。2004年,94岁的朱丽安娜女王因肺炎於3月20日在莎士迪克宮駕崩。六個月後,她的丈夫也在荷蘭烏特納支大學醫學中心逝世。 子嗣 朱丽安娜和丈夫贝恩哈德亲王共有4个女儿: 贝娅特丽克丝女王-1938年1月31日生于蘇斯臺克宮。 伊蓮公主-1939年8月5日生。 玛格丽特公主-1943年1月19日生于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的渥太華醫院(Ottawa, Ontario)的国际租借地。 克里斯蒂娜公主-1947年2月18日生于蘇斯臺克宮。 皇家稱號 1909-1937 朱丽安娜公主殿下,荷兰公主,奥兰治-拿騷公主,梅克倫堡-什未林女公爵
= 250px | caption =1981年(73歲) | succession1 = 荷兰摄政 | reign1 = 1947年10月4日-1948年9月4日 | regent1 = 威廉明娜 |reg-type1 =君主 | succession = 荷兰女王 | reign = 1948年9月4日-1980年4月30日內禪() | coronation = 1948年9月4日 | cor-type = 登基 | predecessor = 威廉明娜 | successor = 贝娅特丽克丝 | birth_date = | birth_place = 海牙努兒登堡宮 | death_date = | death_place = 烏特勒支省巴伦莎士迪克宮 | burial_date = 2004年3月30日 | burial_place = 代尔夫特新教堂 | spouse = | issue = 贝娅特丽克丝女王伊莲妮公主玛格丽特公主克里斯蒂娜公主 | full
约在1967年5、6月份,在新华门,用木头刻了“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粘在门内的影壁上;用木头刻了两条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分别粘在门前两侧的八字墙上。1970年左右,中南海修缮处对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和两条标语进行加工,将“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贴上金箔变为红底金字,将两条标语做成有机玻璃灯箱。后来,两条标语又改为金箔镶边的白字。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次书写“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新华门影壁上的这五个字是从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写的许多条幅中挑选出来的写得最好的一幅。 这两条标语和北京一些重点建筑的“红色革命化”布置是同期形成。1966年至1969年初,遵照周恩来及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的指示,该局的杨亚人负责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中南海几个大门、紫光阁、西花厅和宋庆龄住地等处的“红色革命化”布置工作。中南海几个大门里,唯独新华门不是由杨亚人“红化”布置,而是由中央警卫团政治处文化干事姚发昌负责。姚发昌曾拿着两幅美术字体的标语征求杨亚人的意见,一条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另一条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杨亚人修改部分美术字体的线条后,向姚发昌介绍了人民大会堂正门外两侧墙上灯光标语的制作工艺及效果,姚发昌作了记录,并称回去会建议领导照此制作。后来这两条标语就被制成了灯光式标语。 据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显示,在1972年的某个时段,新华门东侧八字墙标语曾为“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全中国各地开始清理标语、语录、口号等“文化大革命”痕迹,同时对中南海里留下的标语和语录牌也开展了清理。中央警卫局曾专门研究中南海里哪些标语和语录要取消,哪些要保留,其中包括新华门前的两条标语和影壁上的字,此后上报中共中央。最终新华门前的两条标语和影壁上的字保留至今。 199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五条规定,新华门“应当每日升挂国旗”。199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悬挂国徽。 199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五十周年,对新华门地区实施了照明改造,这是长安街整体改造的项目之一。 2016年8月,新华门前搭起彩色围挡,新华门修缮工作全面展开。8月14日修缮完成,以崭新面貌亮相。 建筑 新华门为两层砖木结构楼阁。面阔七间,下层中央三间为门洞。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在二层明楼正上方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楼前一层檐下悬挂着石青地金字楷书“新华门”三字横匾。新华门内的影壁上有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服务”红底金字。新华门两侧的八字墙上,有红底白字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两条标语。门前两侧有一对石狮,门正前方立有一根旗杆,升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改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政府接管了清室的西苑三海,1913年将中海和南海辟为大总统府,从此中海和南海合称“中南海”。1913年,在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钤主持下,将宝月楼改建为中南海正门,称“新华门”。将新华门前的一段西长安街命名为“府前街”,将中南海西侧新辟道路命名为“府右街”(“府”均指大总统府)。此后,又将六部口以南的排水沟上改建的道路命名为“新华街”(今北新华街、南新华街),还在新华门对面的“府前街”南侧砌筑一道西洋式花墙,以遮挡背后杂乱破旧的平房,改善大总统府门前的观瞻。同时,此次工程中还拆除了回回营清真寺位于北面的门楼式的正门。 在此次改建工程中,将宝月楼南侧的一段皇城墙拆除,在东西两侧新砌两堵八字墙,将皇城墙和宝月楼连接起来。又在楼北面濒太液池处兴建了一座大影壁,以遮挡外人的视线。“新华门”匾额由袁励准书写,匾高0.64米,宽1.6米,字体为馆阁体,此匾至今仍悬于门上。门前放置一对石狮,据说是原端王府的遗物。据称过去这是北京旧城内最大的一对石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南海成为中共中央及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改设国务院)的所在地。“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6年8月红卫兵在北京城“破四旧”,新华门前的石狮也被红卫兵视为“破四旧”的目标。1966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从保护文物古迹出发,耐心说服了红卫兵,下令将新华门前的石狮迁走,从而将其保护起来。后来这对石狮又回到了原处。 约在1967年5、6月份,在新华门,用木头刻了“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粘在门内的影壁上;用木头刻了两条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分别粘在门前两侧的八字墙上。1970年左右,中南海修缮处对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和两条标语进行加工,将“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贴上金箔变为红底金字,将两条标语做成有机玻璃灯箱。后来,两条标语又改为金箔镶边的白字。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次书写“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新华门影壁上的这五个字是从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写的许多条幅中挑选出来的写得最好的一幅。 这两条标语和北京一些重点建筑的“红色革命化”布置是同期形成。1966年至1969年初,遵照周恩来及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的指示,该局的杨亚人负责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中南海几个大门、紫光阁、西花厅和宋庆龄住地等处的“红色革命化”布置工作。中南海几个大门里,唯独新华门不是由杨亚人“红化”布置,而是由中央警卫团政治处文化干事姚发昌负责。姚发昌曾拿着两幅美术字体的标语征求杨亚人的意见,一条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另一条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杨亚人修改部分美术字体的线条后,向姚发昌介绍了人民大会堂正门外两侧墙上灯光标语的制作工艺及效果,姚发昌作了记录,并称回去会建议领导照此制作。后来这两条标语就被制成了灯光式标语。 据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显示,在1972年的某个时段,新华门东侧八字墙标语曾为“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全中国各地开始清理标语、语录、口号等“文化大革命”痕迹,同时对中南海里留下的标语和语录牌也开展了清理。中央警卫局曾专门研究中南海里哪些标语和语录要取消,哪些要保留,其中包括新华门前的两条标语和影壁上的字,此后上报中共中央。最终新华门前的两条标语和影壁上的字保留至今。 199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五条规定,新华门“应当每日升挂国旗”。199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悬挂国徽。
天王星在被確認為行星之前,已經被觀測了很多次,但人們都把它當作恆星看待。最早的紀錄可以追溯至1690年,約翰·弗蘭斯蒂德在星表中將他編為「金牛座34」,並且至少觀測了6次。法國天文學家皮埃尔·勒莫尼耶(Pierre Lemonnier)在1750至1769年也至少觀測了12次,包括一次連續四夜的觀測。 1781年3月13日,英國威廉·赫歇爾在他位於英格蘭索美塞特郡巴斯城新國王街19號(現在是赫歇尔天文博物馆)自宅的庭院中觀察到這顆行星,但在1781年4月26日最早的報告中他稱之為「彗星」。赫歇爾用他自己設計的望遠鏡“對這顆恆星做了一系列視差的觀察”。 他在他的學報上的紀錄著:“在與金牛座ζ成90°的位置……有一個星雲樣的星或者是一顆彗星”。在3月17日,他註記著:“我找到一顆彗星或星雲狀的星,並且由他的位置變化發現是一顆彗星”。當赫歇爾將發現提交給皇家學會時,他繼續假設他發現了一顆彗星,然而卻含蓄的把它跟行星比較: 赫歇爾將他的發現通知皇家天文學家內維爾·馬斯基林(Nevil Maskelyne),並在4月23日收到馬斯基林語無倫次的回覆說:“我不知該如何稱呼她,他在接近圓形的軌道上移動很像一顆行星,而彗星是在很扁的橢圓軌道上移動。我也沒有看見彗髮或彗尾。” 當赫歇爾繼續謹慎的以彗星描述他的新對象,其他的天文學家已經開始做不同的懷疑。俄国天文學家安德烈·約翰·勒克色爾(Anders Johan Lexell)估計他至太陽的距離是地球至太陽的18倍,而沒有彗星曾在近日點四倍於地球至太陽距離之外被觀測到。柏林天文學家約翰·波得描述赫歇爾的發現像是“在土星軌道之外的圓形軌道上移動的恆星,可以被視為迄今仍未知的像行星的天體”。波得斷定這個以圓軌道運行的天體比彗星更像是一顆行星。 這個天體很快便被接受是一顆行星。在1783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证实赫歇爾发现的是一颗行星。赫歇爾本人也向皇家天文學會的主席约瑟夫·班克斯承認這個事實:“經由歐洲最傑出的天文學家觀察,顯示這顆新的星星,我很荣耀地在1781年3月指認出的,是太陽系內主要的行星之一。”为此,威廉·赫歇爾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科普利獎章。喬治三世依據他的成就,並在他移居至溫莎王室,讓皇室的家族有機會使用他的望遠鏡觀星的前提下,給予赫歇爾每年200英鎊的年薪。 命名 馬斯基林曾這樣的問赫歇爾:“幫天文學世界一個忙”,“為您的行星取個名字,這也完全是為了您所愛的,並且也是我們迫切期望您為您的發現所做的。”回應馬基斯林的請求,赫歇爾決定命名為“喬治之星”(Georgium Sidus)或“喬治三世”以紀念他的新贊助人國王喬治三世。他在給約瑟夫·班克斯的信中解釋這個決定: 赫歇爾建議的名稱在英國外並不受歡迎,並且替代案很快就被提出。天文學家熱羅姆·拉朗德建議將這顆行星稱為“赫歇爾”以尊崇她的發現者。但是,波得贊成用希臘神話的烏拉諾斯(Uranus),譯成拉丁文的意思是“天空之神”。波得的論點是農神(土星的英文命名由来)是宙斯(木星的英文命名由来)的父親,新的行星則應該取名為農神的父親。波得的建議被使用的十分普遍,並當最後的壁壘於1850年換下“喬治三世”後,Uranus便成為普遍接受的名字。 天文學家間偏好的Uranus發音是,重音在第一音節;這是標準英文文學上的發音,相比之下大眾口語發音,重音在第二音節而且還有個「長音a」。 在英文的行星名称,天王星的名稱是唯一取自希臘神話而非羅馬神話的,Uranus被鈾的發現者馬丁·克拉普羅特用來命名在1789年新發現的元素铀,Uranium。 天王星的天文符號是,是火星和太陽符號的結合,因為天王星是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被認為是由太陽和火星聯合的力量所控制的。天王星在占星學上的符號,是拉朗德在1784年建議的。在給赫歇爾的一封信中,拉朗德描述它是“un globe surmonté par la première lettre de votre nom”(圆球的上方放置着您名字的首字母)。由于Uranus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在中国、日本、韓國、朝鮮和越南這些漢字文化圈國家,人们就将这个星名译做“天王星”。 軌道和自轉 天王星每84個地球年環繞太陽公轉一週,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30億公里,行星上陽光的強度只有地球的1/400。它的軌道参数在1783年首度被拉普拉斯計算出來,但隨著時間,預測和觀測的位置開始出現誤差。在1841年约翰·柯西·亚当斯首先提出誤差也許可以歸結於一顆尚未被看見的行星的引力作用的结果。在1845年,勒维耶開始獨立地進行天王星軌道的研究;1846年9月23日,迦雷在勒维耶預測位置的附近發現了一顆新行星,稍後被命名為海王星。 天王星內部的自轉週期是17小時又14分,但和所有巨行星一樣,其上部的大氣層朝自轉的方向可以产生非常強的風。實際上,在有些緯度,像是從赤道到南極的2/3路徑上,可以看見移動得非常迅速的大氣,靠近南極地區的風速高達720公里/小時,只要14個小時就能完整的环绕行星一週。 轉軸傾斜 天王星的自轉軸可以說是躺在軌道平面上的,傾斜的角度高達97.77275°,這使它的季節變化完全不同於其他的行星。其它行星的自轉軸相對於太陽系的軌道平面都是朝上的,天王星的轉動則像球的傾倒滚动。當天王星在至點附近時,一個極點會持續的指向太陽,另一個極點則背向太陽。只有在赤道附近狹窄的區域內可以體會到迅速的日夜交替,但太陽的位置非常的低,有如在地球的極區。運行到軌道的另一側時,換成軸的另一極指向太陽;每一個極都會有被太陽持續的照射42年的极昼,而在另外42年則处于极夜。在接近分點時,太陽正對著天王星的赤道,天王星的日夜交替會和其他的行星相似。在2007年12月7日,天王星經過了晝夜平分點。 {| class="wikitable" |- ! 北半球 ! 年 ! 南半球 |- style="text-align:center;" ||冬至 ||1902年, 1986年 ||夏至 |- style="text-align:center;" ||春分 ||1923年, 2007年 ||秋分 |- style="text-align:center;" ||夏至 ||1944年, 2028年 ||冬至 |- style="text-align:center;" ||秋分 ||1965年, 2049年 ||春分 |} 這種軸的指向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在一年之中,天王星的極區得到來自於太陽的能量多於赤道,不過,天王星的赤道依然比極區熱。導致這種結果的機制仍然未知;天王星異常的轉軸傾斜原因也不知道,但是通常的猜想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時候,一顆地球大小的原行星撞擊到天王星,造成的指向的歪斜。在1986年,航海家2號飛掠時,天王星的南極幾乎正對著太陽。標記這個極是南極是基於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定義:行星或衛星的北極,是指向太陽系不變平面的上方(不是由自轉的方向來決定)。但是,仍然有不同的協定被使用著:一個天體依據右手定則所定義的自轉方向來決定北極和南極。根據後者的座標系,1986年在陽光下的極則是北極。 可見性 從1995至2006年,天王星的視星等在+5.6至+5.9等之間,勉強在肉眼可見的+6.0等之上,它的角直徑在3.4至3.7弧秒;比較土星是16至20弧秒,木星則是32至45弧秒。在衝的時候,天王星可以用肉眼在黑暗、無光污染的天空直接看見,即使在城市中也能輕易的使用雙筒望遠鏡看見。使用物鏡的口徑在15至25公分的大型業餘天文望遠鏡,天王星將呈現蒼白的深藍色盤狀與明顯的周邊昏暗;口徑25公分或更大的,雲的型態和一些大的衛星,像是天衛三和天衛四,都有可能看見。 物理性质 天王星主要是由岩石與各種成分不同的水冰物質所組成,其組成主要元素為氫(83%),其次為氦(15%)。在許多方面天王星(海王星也是)與大部分都是氣態氫組成的木星與土星不同,其性質比較接近木星與土星的地核部份,而沒有類木行星包圍在外的巨大液態氣體表面(主要是由金屬氫化合物氣體受重力液化形成)。天王星並沒有土星與木星那樣的岩石內核,它的质量平均分佈在整個星球。直接以肉眼觀察,天王星的表面呈現蓝绿色,這是因為它的甲烷大氣吸收了大部分的紅色光譜所導致。 內部結構 天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5倍,是類木行星中質量最小的,它的密度是1.29公克/公分³只比土星高一些。直徑雖然與海王星相似(大約是地球的4倍),但質量較低。這些數值顯示它主要由各種各樣揮發性物質,例如水、氨和甲烷組成。天王星內部冰的總含量還无法精確的知道,根據選擇模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但是總是在地球質量的9.3至13.5倍之間。氫和氦在全體中只佔很小的部份,大約在0.5至1.5地球質量。剩餘的質量(0.5至3.7地球質量)才是岩石物質。 天王星的標準模型結構包括三個層面:在中心是岩石的核,中間是冰的地函,最外面是氫與氦組成的外殼。相較之下核非常的小,只有0.55地球質量,半徑不到天王星的20%;地函則是個龐然大物,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3.4倍;而最外層的大氣層則相對不明確,大約佔有剩餘20%的半徑,但質量大約只有地球的0.5倍。天王星核的密度大約是9公克/公分³,在核心和地函交界處的壓力是8百萬巴和大約5,000K的溫度。冰的地函實際上並不是由一般意义上所謂的冰組成,而是由水、氨和其他揮發性物質組成的熱且稠密的流體。這些流體有高導電性,有時被稱為水-氨的海洋。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塊結構與木星和土星相當的不同,冰的成分超越氣體,因此有理由將它們分開另成一類為冰巨行星。 上面所考慮的模型或多或少都是標準的,但不是唯一的,其他的模型也能滿足觀測的結果。例如,如果大量的氫和岩石混合在地函中,則冰的總量就會減少,並且相對的岩石和氫的總量就會提高;目前可利用的數據還不足以讓人们確認哪一種模型才是正確的。天王星內部的流體結構意味著沒有固體表面,氣體的大氣層是逐漸轉變成內部的液體層內。為方便起見,我們可將大氣壓力達到1巴(100千帕)之處定為行星的表面。這個表面形成旋轉的扁球體,其半長軸和半短軸分別是25,559±4和24,973±20公里。 這樣的表面將作為這篇文章中高度的零點。
de votre nom”(圆球的上方放置着您名字的首字母)。由于Uranus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在中国、日本、韓國、朝鮮和越南這些漢字文化圈國家,人们就将这个星名译做“天王星”。 軌道和自轉 天王星每84個地球年環繞太陽公轉一週,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30億公里,行星上陽光的強度只有地球的1/400。它的軌道参数在1783年首度被拉普拉斯計算出來,但隨著時間,預測和觀測的位置開始出現誤差。在1841年约翰·柯西·亚当斯首先提出誤差也許可以歸結於一顆尚未被看見的行星的引力作用的结果。在1845年,勒维耶開始獨立地進行天王星軌道的研究;1846年9月23日,迦雷在勒维耶預測位置的附近發現了一顆新行星,稍後被命名為海王星。 天王星內部的自轉週期是17小時又14分,但和所有巨行星一樣,其上部的大氣層朝自轉的方向可以产生非常強的風。實際上,在有些緯度,像是從赤道到南極的2/3路徑上,可以看見移動得非常迅速的大氣,靠近南極地區的風速高達720公里/小時,只要14個小時就能完整的环绕行星一週。 轉軸傾斜 天王星的自轉軸可以說是躺在軌道平面上的,傾斜的角度高達97.77275°,這使它的季節變化完全不同於其他的行星。其它行星的自轉軸相對於太陽系的軌道平面都是朝上的,天王星的轉動則像球的傾倒滚动。當天王星在至點附近時,一個極點會持續的指向太陽,另一個極點則背向太陽。只有在赤道附近狹窄的區域內可以體會到迅速的日夜交替,但太陽的位置非常的低,有如在地球的極區。運行到軌道的另一側時,換成軸的另一極指向太陽;每一個極都會有被太陽持續的照射42年的极昼,而在另外42年則处于极夜。在接近分點時,太陽正對著天王星的赤道,天王星的日夜交替會和其他的行星相似。在2007年12月7日,天王星經過了晝夜平分點。 {| class="wikitable" |- ! 北半球 ! 年 ! 南半球 |- style="text-align:center;" ||冬至 ||1902年, 1986年 ||夏至 |- style="text-align:center;" ||春分 ||1923年, 2007年 ||秋分 |- style="text-align:center;" ||夏至 ||1944年, 2028年 ||冬至 |- style="text-align:center;" ||秋分 ||1965年, 2049年 ||春分 |} 這種軸的指向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在一年之中,天王星的極區得到來自於太陽的能量多於赤道,不過,天王星的赤道依然比極區熱。導致這種結果的機制仍然未知;天王星異常的轉軸傾斜原因也不知道,但是通常的猜想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時候,一顆地球大小的原行星撞擊到天王星,造成的指向的歪斜。在1986年,航海家2號飛掠時,天王星的南極幾乎正對著太陽。標記這個極是南極是基於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定義:行星或衛星的北極,是指向太陽系不變平面的上方(不是由自轉的方向來決定)。但是,仍然有不同的協定被使用著:一個天體依據右手定則所定義的自轉方向來決定北極和南極。根據後者的座標系,1986年在陽光下的極則是北極。 可見性 從1995至2006年,天王星的視星等在+5.6至+5.9等之間,勉強在肉眼可見的+6.0等之上,它的角直徑在3.4至3.7弧秒;比較土星是16至20弧秒,木星則是32至45弧秒。在衝的時候,天王星可以用肉眼在黑暗、無光污染的天空直接看見,即使在城市中也能輕易的使用雙筒望遠鏡看見。使用物鏡的口徑在15至25公分的大型業餘天文望遠鏡,天王星將呈現蒼白的深藍色盤狀與明顯的周邊昏暗;口徑25公分或更大的,雲的型態和一些大的衛星,像是天衛三和天衛四,都有可能看見。 物理性质 天王星主要是由岩石與各種成分不同的水冰物質所組成,其組成主要元素為氫(83%),其次為氦(15%)。在許多方面天王星(海王星也是)與大部分都是氣態氫組成的木星與土星不同,其性質比較接近木星與土星的地核部份,而沒有類木行星包圍在外的巨大液態氣體表面(主要是由金屬氫化合物氣體受重力液化形成)。天王星並沒有土星與木星那樣的岩石內核,它的质量平均分佈在整個星球。直接以肉眼觀察,天王星的表面呈現蓝绿色,這是因為它的甲烷大氣吸收了大部分的紅色光譜所導致。 內部結構 天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5倍,是類木行星中質量最小的,它的密度是1.29公克/公分³只比土星高一些。直徑雖然與海王星相似(大約是地球的4倍),但質量較低。這些數值顯示它主要由各種各樣揮發性物質,例如水、氨和甲烷組成。天王星內部冰的總含量還无法精確的知道,根據選擇模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但是總是在地球質量的9.3至13.5倍之間。氫和氦在全體中只佔很小的部份,大約在0.5至1.5地球質量。剩餘的質量(0.5至3.7地球質量)才是岩石物質。 天王星的標準模型結構包括三個層面:在中心是岩石的核,中間是冰的地函,最外面是氫與氦組成的外殼。相較之下核非常的小,只有0.55地球質量,半徑不到天王星的20%;地函則是個龐然大物,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3.4倍;而最外層的大氣層則相對不明確,大約佔有剩餘20%的半徑,但質量大約只有地球的0.5倍。天王星核的密度大約是9公克/公分³,在核心和地函交界處的壓力是8百萬巴和大約5,000K的溫度。冰的地函實際上並不是由一般意义上所謂的冰組成,而是由水、氨和其他揮發性物質組成的熱且稠密的流體。這些流體有高導電性,有時被稱為水-氨的海洋。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塊結構與木星和土星相當的不同,冰的成分超越氣體,因此有理由將它們分開另成一類為冰巨行星。 上面所考慮的模型或多或少都是標準的,但不是唯一的,其他的模型也能滿足觀測的結果。例如,如果大量的氫和岩石混合在地函中,則冰的總量就會減少,並且相對的岩石和氫的總量就會提高;目前可利用的數據還不足以讓人们確認哪一種模型才是正確的。天王星內部的流體結構意味著沒有固體表面,氣體的大氣層是逐漸轉變成內部的液體層內。為方便起見,我們可將大氣壓力達到1巴(100千帕)之處定為行星的表面。這個表面形成旋轉的扁球體,其半長軸和半短軸分別是25,559±4和24,973±20公里。 這樣的表面將作為這篇文章中高度的零點。 內熱 天王星的內熱看上去明顯的比其他的類木行星為低,在天文的項目中,它是低熱流量。目前仍不了解天王星內部的溫度為何會如此低,大小和成分與天王星像是雙胞胎的海王星,放出至太空中的熱量是得自太陽的2.61倍;相反的,天王星幾乎沒有多出來的熱量被放出。天王星在遠紅外線(也就是熱輻射)的部份釋出的總能量是大氣層吸收自太陽能量的1.06±0.08倍。事實上,天王星的熱流量只有瓦/米2,遠低於地球內的熱流量0.075瓦/米2。天王星對流層頂的溫度最低溫度紀錄只有49K,使天王星成為太陽系溫度最低的行星,比海王星還要冷。 在天王星被超重質量的星體撞擊而造成轉軸極度傾斜的撞擊假說中,也包含了內熱的流失,因此留給天王星一個內熱被耗盡的核心溫度。另一種假說認為在天王星的內部上層有阻止內熱傳達到表面的障礙層存在,例如,對流也許僅發生在一組不同的結構之間,也許禁止熱能向上傳遞。 大氣層 雖然在天王星的內部沒有明確的固體表面,天王星最外面的氣體包殼,也就是被稱為大氣層的部分,卻很容易以遙感測量。遙感測量的能力可以從1巴(100千帕)之處為起點向下深入至300公里,相當於100 巴(10百萬帕)的大氣壓力和320K的溫度。稀薄的暈從大氣壓力1巴的表面向外延伸擴展至半徑兩倍之處,天王星的大氣層可以分為三層:對流層,從高度-300至50公里,大氣壓100巴至0.1巴;(10百萬帕到10千帕)平流層(同溫層),高度50至4000公里,大氣壓力0.1帕至10−10巴(10千帕到10 µ帕);和增溫層/暈,從4000公里向上延伸至距離表面50,000公里處。沒有中氣層(散逸層)。 成份(組織) 天王星大氣層的成分和天王星整體的成分不同,主要是氫和氦。氦的摩爾分數,例如每摩爾中所含有的氦原子數量,在對流層的上層是,相當於質量百分比。這個數值很接近的原恆星質量百分比。顯示在氣體的巨星中,氦在行星中是不穩定的。在天王星的大氣層中,含量佔第三位的是甲烷。甲烷在可見和近紅外的吸收帶為天王星製造了明顯的藍綠或青色的顏色。在大氣壓力1.3巴(130千帕)的甲烷雲頂之下,甲烷在大氣層中的摩爾分數是2.3%,這個量大約是太陽的20至30倍。混合的比率在大氣層的上層由於極端的低溫,降低了飽合的水準並且造成多餘的甲烷結冰。對低揮發性物質的豐富度,像是氨、水和硫化氫,在大氣層深處的含量所知有限,但是大概也會高於太陽內的含量。除甲烷之外,在天王星的上層大氣層中可以追蹤到各種各樣微量的碳氫化合物,被認為是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導致甲烷光解產生的。包括乙烷,
時長 日全食的食甚時長由以下幾項條件所決定(依重要性排列): 月球位於近地點,從而月亮角直徑最大。 地球位於遠日點,從而太陽角直徑最小。 日食的中點發生在地球赤道,即地球自轉速度最高處。 日食中點的本影移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對齊,即朝正東。 日食的中點發生在日下點,即地球表面最接近太陽的地方。 依據以上條件所推算出的最長日全食將發生在2186年7月16日,食甚時長為7分29秒,在圭亞那北部可見。 週期 日全食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天文現象。雖然在整個地球上平均每18個月左右就會發生一次日全食,但在某個特定地點要等上平均360至410年才會發生一次日全食。月球本影在地表上移動的速度極快(時速超過1,700公里),所以在任何固定地點所能看到的日全食食甚階段都最多只有幾分鐘之長。目前的食甚時長上限為7分32秒。此數值會隨時間變化,整體有下降的趨勢。等到8千紀(即公元7000年至7999年),屆時的日全食食甚都預計不會超過7分2秒。最近一次食甚超過7分鐘的日全食發生在1973年6月30日(7分3秒)。當時有一架和諧式客機沿著月球本影的路徑高速飛行,機上所觀測到的食甚階段長達74分鐘。下一次食甚超過7分鐘的日全食將會發生在(7分14秒)。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8000年共1萬1千年間,食甚時間最長的日全食是2186年7月16日(7分29秒)。20世紀期間食甚最長的日全食是1955年6月20日日食(7分8秒),而21世紀則沒有任何食甚超過7分鐘的日全食。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交食週期來預測日食,其中以沙羅週期較為準確。一個沙羅週期為6,585.3天(18年有餘),日食發生的規律每過這段時間就會幾乎一模一樣地重複一次。每次重複時的不同之處包括:月球影子在地球上的經度會向西偏移120°(因為週期時長比整數多出0.3天),且在緯度上有少許偏移(奇數週期偏南,偶數週期則偏北)。沙羅系列指的是相隔整整一個沙羅週期發生的一系列日食。同一個沙羅系列裡的日食規律如下:第一個日食是在地球的一極發生的日偏食,接著有若干在地球各地發生的日環食或日全食,最後一個日食是在另一極發生的日偏食。整個沙羅系列每1,226至1,550年重複一次,共含69至87次日食,其中40至60次為中心日食。 每年發生次數 每年共有兩個食季,每食季至少會發生一次日食。每公曆年會發生最少兩次、最多五次日食。自從1582年格里曆採用以來,曾發生過五次日食的年份有:1693年、1758年、1805年、1823年、1870年和1935年。下一次有五次日食的年份是2206年。每個世紀內的日食總數約為240次。 以下列出1935年共五次日食的示意圖。每一條淺藍線代表日食最甚時太陽被遮蔽的面積比例,從外至內,第一條線為0%(可以看到日偏食的區域的邊緣),第二條線為20%,第三條線為40%,如此類推。紅線勾畫出的細長區域是環食帶。粉紅線勾畫出的區域是在日出或日落過程中看到日食的區域。 日全食將不再出現 地球上之所以可以發生日全食,是因為在地球上觀測的月球比太陽大。由於潮汐加速的緣故,地月距離每年平均增加約3.8厘米。數百萬年前,月球離地球更近,角直徑從來不會小於太陽,所以不可能出現日環食。同理,數百萬年以後,月球離地球更遠,角直徑不再會大於或等於太陽,所以不可能再出現日全食。最後一次日全食預計將於6.5億年至14億年後發生。 歷史記錄 古代對日食的記載對歷史學家來說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通過日食的發生日期,可以準確地確定歷史事件的發生年日以及古代曆法與現代曆法之間的關係。例如,亞述人所記載發生於公元前763年6月15日的一場日食,對的準確定年起到了重要作用。據劍橋大學學者研究,《約書亞記》10章13節所描述的正是前1207年10月30日發生的日環食。《左傳》等古籍所記載發生於約4千年前夏朝的仲康日食是有歷史記錄的最早日食。由於一些古代大洪水傳說也提到了日全食,所以考古學家布魯斯·馬斯()猜測,在前2807年5月10日有一顆隕石墜落於印度洋,引發海嘯。 人類歷史上有不少文化都把日食視為某種徴兆。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米利都的泰利斯準確地預測了正好發生在米底和呂底亞戰役期間的。交戰雙方在日食之下放下武器,當即停戰。雖然學者尚未確定這場日食的確切年日,但最有可能的是在前585年5月28日發生的日食,在位於小亞細亞的克澤爾河附近可見。希羅多德還記載了薛西斯一世出兵征伐希臘前發生了一場日食。歷史學家一般認為該場戰役發生在前480年,而天文學家約翰·羅素·欣德則認為日食是前478年2月17日在薩第斯可見的日環食。另一個可能性是前480年可見於波斯的日偏食。希羅多德也記載了期間在斯巴達發生的一次日食,但此次日食的日期(前477年8月1日)與歷史學家公認的戰役日期並不相符。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詳細的日食記錄。《墨子·非攻下》記載:「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這描述了大禹在建立夏朝之前平定三苗作亂期間「夜晚日出」的現象。《尚書》記載:「惟仲康肇位四海……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描述夏朝第四任君主仲康在位期間,日月在房相食。有學者利用這些日食來判定夏朝的確切年代(距今四千多年),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一部分。這些對日食的記載夾雜在傳說之中,且許多文獻的原本現已失傳,因此具體真實性存疑。在殷墟出土的商朝甲骨文記載了「三焰食日大星」的現象。有學者把「三焰」理解為日全食期間肉眼可見的日冕,有把日期定為前1302年6月5日,也有定為前1250年3月4日。不過,這片甲骨文的文字也可以理解為天氣從陰轉晴,而不是描述日食。到了西周,單在《春秋》就可找到37處有關日食的描述,人們開始連續記錄日食。《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描述的是前10世紀發生的一次日全食。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石申描述如何利用日月運行的位置來預測日食和月食。可惜戰國至秦朝的許多日食記錄今已失傳,但西漢至明朝期間的記錄則十分完整。到了清朝,日食記錄還包括覆蓋程度和確切時間。 《聖經》描述,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全天黑暗。有學者將其理解為日食,並以此判斷聖週五的確切年日,但研究尚無定論。聖週五正值逾越節,而逾越節一向是滿月之日,不可能發生日食。除此之外,聖經記載的黑暗一共持續了三個小時,而日全食的食甚階段則不可能超過8分鐘,兩者相差甚遠。公元800年之前在西半球記載的日食寥寥無幾,要待中世紀阿拉伯天文學家和西方修道士觀測天象起才有記錄。開羅天文學家寫道,天文學和伊斯蘭教法有許多相通之處,其中計算日食和月食的時間,能讓教徒知道甚麼時候要行。968年在君士坦丁堡發生的一次日食,是人類最早用文字記載看到日冕。 1706年,人們在法國首次利用望遠鏡觀測日全食。九年之後,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準確預測並觀測了1715年5月3日日食。19世紀中葉,天文學家通過在日全食時觀測日冕,逐漸完善了人類對太陽的了解。1842年7月8日日食後,天文學家終於把日冕歸為太陽大氣的一部分。1851年7月28日日食為首次用攝影(銀版攝影法)觀測的日全食,1868年8月18日日食則是首次利用光譜儀觀測的日全食,天文學家由此得知太陽大氣的成分。 觀測 直視太陽的光球(太陽最亮的圓盤部分),在幾秒鐘之內就會對視網膜造成永久性,導致視覺受損甚至失明。由於視網膜本身並無感痛能力,損傷後的症狀也可能要等幾個小時後才會呈現出來,所以儘管日光在破壞視網膜,也可能渾然不知。 一般情況下,太陽光太刺眼,很難直視。然而在日食期間,大部分日光被遮掩,此時不少人會想直視太陽。無論日食與否,用肉眼直視太陽都是極其危險的;唯一可以直視的時候,是在日全食的食甚,太陽圓盤被完全遮掩的時候(日偏食和日環食都不存在這一階段)。通過望遠鏡、相機的光學取景器等儀器觀看太陽也是十分危險,不到一秒便會造成永久性視力損傷。 日偏食和日環食 觀測日偏食、日環食以及日全食食甚以外的任何階段,都必須佩戴特殊的眼鏡,或利用其他間接的方式,從而避免直視陽光。透過特殊的濾光片阻擋大部分的陽光後,才可用肉眼觀測太陽圓盤。透過普通太陽眼鏡(墨鏡)觀測太陽,仍然是不安全的。許多自製濾光片都是不安全的,包括拆開來的磁碟、光碟、黑色幻燈片、黑玻璃等等。 間接觀測太陽圓盤,才是最安全的方法。其中一種方法是將太陽的影像用望遠鏡或針孔投影法(紙板上鑽直徑1毫米小孔)投影到一張白紙或卡片上。除了觀測日食以外,此方法還可以用於觀測太陽黑子。觀測期間必須避免直接通過投影器(望遠鏡或針孔)直視陽光。另一種方法是用攝影機或相機對著太陽,並從熒幕上觀測日食,不過相機長時間對著太陽可能會受損壞。攝像機或相機上的光學取景器是一組普通透鏡,因此也不能用於安全觀測太陽。在鏡頭前穩固地附上14號焊工玻璃,能有效保護相機;在望遠鏡或光學取景器前附上焊工玻璃,就能安全地用肉眼觀測太陽,但必須保證安裝尤其牢固。 在偏食期間,天空不會完全變黑,日冕也並不可見。如果太陽圓盤的掩蓋率較高,天空會稍微轉暗。當掩蓋率超過四分之三時,天空的亮度會如陰天般,但地上的陰影卻有著清晰的輪廓。 食甚 日全食期間,當太陽光球只剩一線時,就會出現倍里珠的現象。這一串串的光芒是太陽光在月球表面山峰之間透出所形成的。此後只剩最後一道光,又稱「鑽石指環」,食甚隨即開始。 食甚期間,整個太陽光球被月球遮蔽,因此是唯一能用肉眼直接安全觀看的日食階段。食甚發生的前後階段,都是不能用肉眼直視的。食甚期間,用特殊濾光片是看不見暗淡的太陽的。相對於太陽圓盤暗得多的日冕此時清晰可見,另外還有可能看見紅色的色球、日珥,甚至可能看到耀斑。食甚結束時,以上現象將在月球的另一邊以相反的順序逐一發生。 攝影 日食可以用普通的相機拍攝。要清晰拍到日月圓盤和細節,須用高倍率長焦距鏡頭(35毫米相機須用至少200毫米焦距)。要使圓盤充滿整個相框,所需鏡頭更長(500毫米以上)。通過相機的光學取景器觀看太陽,會破壞視網膜。就算不用光學取景器,也應安裝太陽濾光片,因為強烈的太陽光會對數碼感光元件造成損壞。 其他觀測內容 日全食的食甚階段是能看到日冕(太陽大氣外層)的難得機會。由於太陽光球的亮度在一般情況下比日冕高得多,所以日冕通常是不可見的。在太陽週期的不同階段,日冕的形狀會有所不同,有時小而對稱,有時則大而絨絨狀,確切形狀很難提前預測。 日偏食期間,陽光透過樹葉間隙,每個間隙就如針孔相機,會在地上投影出一個個偏食的映像。 當太陽被遮掩到只剩一線時(比如在食甚前後),在地上可看見一條條波動的陰影帶,就如泳池底的波動影子一樣。這種現象的原理是,呈線形的日光是一種各向異性的光源,能夠經折射顯現出大氣的自然波動。 1919年日食 科學家通過觀測1919年5月29日日食,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有力的實驗證據。太陽當天正位於金牛座內,食甚期間,太陽附近的恆星開始顯現。亞瑟·愛丁頓就在此時拍攝了金牛座恆星的位置,並與太陽不在時的金牛座恆星位置相對比,兩者之差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引力透鏡現象。愛丁頓受到了當時儀器的限制,所做的測量準確性不高。20世紀下半葉,引力透鏡的真實性終於得到明確的證實。 引力異常 科學家在日食(特別是日全食)期間進行有關引力的實驗,已有幾十年歷史。莫里斯·阿萊分別在1954和1959年表示在日食期間,物體會進行難以解釋的運動,是為。這一現象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目前仍有爭議。1970年,和觀測到扭擺在日食期間發生突然的運動,是為薩克斯爾效應。 王謙身等學者在1997年日食期間所做的引力測量似乎暗示著某種效應,在學術界引起了爭議。王在2002年又和一些學者發表了詳細的數據分析,並指出該現象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日食和凌日 理論上,日食和行星凌日現象是完全可以同時發生的。然而,這兩種天象本身就十分罕見,而且持續時間短,因此兩者同時發生更是千載難逢。根據計算預測,下一次日食和水星凌日同時發生,將會是6757年7月5日;下一次日食和金星凌日同時發生,將會是15232年4月5日。 相對來說更常見的,是行星(特別是水星或金星)和日食相合,即太陽被完全遮蔽時,原本因烈日而不可見的行星這時候出現在日月旁邊。某些科學家曾經因為水星軌道的異常變化而提出猜想,在水星的軌道以內可能還有一顆距離太陽更近的行星,一般名為祝融星。唯一能夠觀測到祝融星的方法,是觀測其凌日,或在日全食期間直接觀測它。人們至今還沒有發現這樣的行星,而且水星軌道的變化已能通過廣義相對論完全解釋,無須額外行星存在。 人造衛星 從地球表面可以看見人造衛星「食日」(凌日)的現象,但這些衛星都不足以遮蔽整個太陽圓盤。比如,衛星要在國際太空站的高度(約海拔400米)遮掩整個太陽,其直徑至少為3.35公里。衛星凌日並不容易看到,因為可見區域非常狹窄,且凌日時長一般僅僅為一秒鐘左右。和行星凌日的現象一樣,太陽變暗的程度是不可目測的。從地表觀看國際太空站橫跨太陽圓盤的整個直徑,持續時間約為1至8秒,其中以日出或日落期間最長,因為此時衛星離觀測者最遠(見視差)。 利用衛星或在航天器上觀看日食,可免受天氣影響。雙子座12號曾於1966年從軌道觀看日全食。1999年8月11日日全食,從和平號太空站可見偏食階段。 1975年7月進行的太陽神-聯盟測試計劃期間,太陽神號被安排運行至聯盟號和太陽之間,形成人造日食,以便宇航員從聯盟號拍攝日冕。 影響 2015年3月20日日食是首場對地面電力系統造成大規模影響的日食,多國推出應對措施。以及的同步電網原預計可生產90千兆瓦太陽能電,但實際產出電量則會因日食而最多下降34千兆瓦。 日食也會導致地表溫度下降3 °C,風速會因此下降0.7米每秒,因此風能發電也有可能會受到影響。
假如月球軌道為正圓形,離地球更近一點,而且軌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相同,那麼每次新月(又稱朔)時都會發生日全食。不過,月球的軌道平面與地球的軌道平面的夾角大約在5°以上,所以月球所投下的陰影通常都不會落在地球表面上。要在地球上看到日食,朔時的月球必須正好靠近黃道。月球每27.21天與黃道相交兩次,新月則每隔29.53天發生一次,所以兩者俱全可謂是特殊情況。日食(和月食)只有在才會發生,每年至少兩次,最多五次。日全食則每年最多只能發生兩次。 種類 日食共有以下四種: 日全食:日、月、地連成一線,月球完全遮掩太陽圓盤強烈的光芒,此時日冕肉眼可見。每次日全食發生時,地球上只有一條細長的區域能看到食甚,此區域稱為全食帶。 日環食:日、月、地連成一線,但月球的角直徑比太陽小,無法完全遮掩太陽圓盤。太陽未被遮掩的部分呈環形,中間則是月球的陰影。 全環食,又稱混合型日食:地球上某些地方看到全食,某些地方則看到環食。這種日食較為罕見。 日偏食:月球只是遮蔽太陽圓盤的一部分。在日全食和日環食期間,地球上只有一條細長的區域能看到全食或環食,地球其餘大部分地區則會看到偏食。除此之外,有的日食無論在地球何處都只能看到偏食,那是因為月球投下的本影沒有落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地球的北極或南極上空。日偏食期間很難察覺太陽亮度的降低,甚至當太陽圓盤99%的面積被覆蓋,亮度仍然相當於曙光。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約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四百倍,且太陽的直徑也約是月球直徑的四百倍。由於這兩個比例相當接近,所以我們從地球觀測日月時,兩者的大小大略相等,角直徑約等於0.5°。 廣義地來說,日食還可以指在地球以外看到太陽被其他天體遮掩的現象,如1969年阿波羅12號太空人所拍攝到的地球食日,還有2006年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所拍攝到的土星食日。 月球的公轉軌道呈輕微橢圓形,因此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大小是會波動變化的。日食期間月球角直徑與太陽角直徑之比,稱為食分。假如日食發生時月球位於近地點附近,月球的大小足以覆蓋太陽光球,就有可能發生日全食。日全食的食分大於或等於一。相反,假如日食發生時月球位於遠地點附近,月球的大小不足以覆蓋整個太陽,就只能發生日環食。日環食的食分小於一。 同理,地球的公轉軌道也呈橢圓形,所以從地球上看到的太陽大小也會在一年內波動變化,但變化幅度不如月球。地球每年1月初抵達近日點,此時更易發生日全食;地球每年7月初抵達遠日點,此時更易發生日環食。 地球為球形,不同地區與月亮之間的距離並不同,月球的角直徑也會不同。如果食分在日食過程的最初和最後小於一,但在中點附近大於一,那麼在中點附近的地區可看到全食,最初和最後的地區則會看到環食。此類日食的全食帶和環食帶又窄又短。2023年4月20日全環食的食甚時長僅僅超過一分鐘。 中心日食 日全食、日環食和全環食往往會統稱為「中心日食」。不過,這並不完全準確:中心日食指的是月球本影中線與地球表面相交的日食,但也有可能只有本影不包括中線的一部分落在地球表面上。這種情形極為罕見,稱為「非中心日全食」或「非中心日環食」。月球本影中線離地球中心的距離可以用中心距()來表達。上一次非中心日環食發生在2014年4月29日,下一次非中心日全食將會在2043年4月9日發生。 日全食共有以下五個階段: 初虧:月球東沿與太陽西沿相切,日食開始。 食既:月球東沿與太陽東沿相切,幾乎整個太陽圓盤被遮掩,產生鑽石環現象。太陽光從月球山谷中透出,產生倍里珠現象。 食甚:整個太陽被遮蔽,只見日冕。 生光:月球西沿與太陽西沿相切,露出太陽光,又一次可見鑽石環和倍里珠現象。 復圓:月球西沿與太陽東沿相切,月球不再阻擋太陽圓盤,日食結束。 預測 幾何條件 如右圖所示,月球運行至太陽和地球之間,三者對齊時,就會發生日食。地月之間的深黑色陰影是月球的本影,此範圍內的太陽光被完全阻擋。本影錐尖端與地球表面相交之處正正就是可以看到日全食的範圍。本影以外的淺灰色陰影是月球的半影,此範圍內會看到日偏食。如果地月距離太遠,本影錐未能與地表相交,則在偽本影和地表相交處可以看到日環食。 月球軌道平面和地球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在5°以上,所以在新月時,月亮一般會在太陽以北或以南掠過。在新月的同時,月球必須要接近黃道(軌道交點)才會發生日食。 月球繞地球的公轉軌道為橢圓形,地月距離在平均值上下還會波動6%左右,月亮的角直徑也會隨之變化。同理,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也是橢圓形的,因此太陽的角直徑也會在一年內波動,但幅度比月球角直徑的變化幅度小。日全食只有在月球的角直徑比太陽大時才會發生,反之,日環食只有在月球的角直徑比太陽小時才會發生。平均來說,從地球看的月亮比太陽稍小,所以大部分(約六成)中心日食都是日環食。 相對慣性參考系來說,月球大約每27.3天繞地球公轉一周,這稱為恆星月。另一方面,地球在一個恆星月內還會繞太陽運行一段距離,所以兩個新月之間的時間比恆星月更長,約為29.5天,這稱為朔望月,也就是月亮盈虧週期的長度。 月球的軌道與黃道平面有兩個交點:月球在升交點從南至北越過黃道平面,並在降交點從北至南越過黃道平面。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這兩個交點會繞地球緩慢逆行,每18.6年為一周。從而,月球兩次經過升交點之間的時長比一個恆星月稍短,這稱為交點月。 最後,月球的近地點也在繞地球順行進動,每8.85年為一周。月球兩次經過近地點之間的時長比一個恆星月稍短,稱為近點月。 月球的兩個軌道交點正好相隔180°,所以在一年內只有相隔約六個月(173.3天)的兩個時段內才有可能發生日食,這稱為。每個食季都一定會發生一次日食。一個食季期間可能會有兩個連續的新月,各形成一次日食。如此一來,一年以內最多可發生五次日食。 日食的必要條件是,太陽必須和月球軌道交點相隔不超過15°至18°,中心日食則需要不超過10°至12°度,這就是所謂的食極限。由於日月大小都會波動,所以食極限的數值是以區間表達。在月球兩次經過軌道交點的時間(一個交點月)內,太陽相對於交點會移動29°。從食極限可推算,日食能夠發生的太陽角度區間為36°,中心日食能夠發生的太陽角度則是24°,所以有可能發生相隔一個月的兩次日偏食,或更罕見的一次日偏食和一次中心日食。 路徑 在日全食(日環食)的過程中,月球的本影(偽本影)從西至東快速掃過地球表面。地球從西至東自轉,在赤道表面的自轉速度約為每秒470米;月球同樣從西至東繞地球公轉,其軌道速度約為每秒1,000米。因此,本影在地球表面的路徑大體是從西至東,速度為月球的公轉速度與地球表面的自轉速度之差。本影掃過地球兩極地區時會有例外情況,詳見2021年6月10日日食和2021年12月4日日食。 全食帶(或環食帶)的寬度是由太陽和月亮的相對角直徑來決定。如果日全食是在月球處於近地點的時候發生,則全食帶的寬度可高達267公里,食甚可超過7分鐘之長。在全食帶以外有一大片地區可以觀測到日偏食。本影(全食帶)在地球表面的寬度一般在100至160公里間,而相比之下,半影(可看到偏食的地區)的寬度則超過6,400公里。 是用於預測在地球各地能看到的日食種類的一組數字。利用這組數字,可得出月球本影在地表上的確切形狀和大小。不過,陰影落在哪幾條經線上,則和地球的自轉有關。地球的自轉速度並不均勻,整體趨勢是在減慢。天文學家在預測未來日食或推算過去的日食時,會利用一個記作的數值。地球自轉越慢,就越高。未來的值只能粗略估算,所以天文學家只能準確預測未來某日是否會出現日全食,卻不能準確預測能看到日全食的地區。從歷史上人類對日食的記錄可推算出過去的值,從而得出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歷史。 時長 日全食的食甚時長由以下幾項條件所決定(依重要性排列): 月球位於近地點,從而月亮角直徑最大。 地球位於遠日點,從而太陽角直徑最小。 日食的中點發生在地球赤道,即地球自轉速度最高處。 日食中點的本影移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對齊,即朝正東。 日食的中點發生在日下點,即地球表面最接近太陽的地方。 依據以上條件所推算出的最長日全食將發生在2186年7月16日,食甚時長為7分29秒,在圭亞那北部可見。 週期
突發的天文事件 突發而不能預期的天象: 行星表面的現象:火星的沙塵暴、木星的雲帶變化、土星的白斑 火流星、流星撞擊月面 新星、超新星、甚至彗星撞木星 其它 嚴格來說,太空站凌日或凌月,銥閃光等人造衛星的現象等,雖然不是天文現象,但由於可根據其軌道計算出可見地區和時刻,近年來也成為天文愛好者觀測的對象之一。 須要注意的是,暈、彩虹等這些由大氣或相關大氣衍生的現象,不算是天文現象;在1999年以來,每年皆有民眾甚至傳媒把黃昏(日落前後不久)在西方暮光中看到的明亮的飛機尾跡誤當作為異常明亮的彗星。
掩食現象:食、掩星、凌。 各類天體位置:如太陽、月球、行星、衛星、小行星等位置 天體與地球、太陽的相對位置的更替 月球與地球相對位置:朔─上弦─望─下弦、月球過遠(近)地點 內行星視運動:上合(外合)─東大距─留─內合(下合)─留─西大距─上合(外合) 外行星(小行星)視運動:留─衝日─留─合日 天體與天體之間視位置接近,如行星合月、雙(三或更多)星伴月、土星合鬼星團、五星連珠等等。 彗星接近太陽、地球 流星雨 變星光度極小、極大 突發的天文事件
數位簽章 數位簽章(又稱公鑰數位簽章、電子簽章)是一種類似寫在紙上的簽名,但是使用了公鑰加密領域的技術實現,用於鑒別數位信息的方法。在網路上,我們可以使用“數位簽章”來進行身份確認。數位簽章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數值,若公鑰能通過驗證,那我們就能確定對應的公鑰的正確性,數位簽章兼具這兩種雙重屬性:"可確認性"及"不可否認性(不需要筆跡專家驗證)"。 密碼學與密碼分析的歷史 許多物理裝置被用來輔助加密,例如古希臘斯巴達的密碼棒,這是一個協助置換法的圓柱體,可將資訊內字母的次序調動,利用了字條纏繞木棒的方式,把字母進行位移,收信人要使用相同直徑的木棒才能得到還原的資訊。在歐洲中世紀時期,用在某類隱寫術上。 多字元加密法出現後,更多樣的輔助工具出現,如阿伯提發明的密碼盤、特里特米烏斯發明的表格法、以及美國總統湯瑪斯·傑佛遜發明的(約在1900年再次獨立發明改進)。 二十世紀早期,多項加解密機械被發明且被註冊專利,包括最有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所用,別名恩尼格玛密码机,其加密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針對當時破密術所做最好的設計。 二十世紀早期的密碼學本質上主要考慮語言學上的模式。從此之後重心轉移,現在密碼學使用大量的數學,包括資訊理論、計算複雜性理論、統計學、組合學、抽象代數以及數論。密碼學同時也是工程學的分支,但卻是與別不同,因為它必須面對有智能且惡意的對手,大部分其他的工程僅需處理無惡意的自然力量。檢視密碼學問題與量子物理間的關連也是目前熱門的研究。 經典密碼學 在近代以前,密碼學只考慮到訊息的機密性:如何將可理解的訊息轉換成難以理解的訊息,並且使得有秘密訊息的人能够逆向回復,但缺乏秘密訊息的攔截者或竊聽者则無法解讀。近數十年來,這個領域已經擴展到涵蓋身分認證(或称鉴权)、訊息完整性檢查、数字签名、互動證明、安全多方計算等各類技術。 古中國周朝兵書《六韬.龍韜》記載了密碼學的運用,其中的《陰符》和《陰書》便記載了周武王問姜子牙關於征戰時與主將通訊的方式: 太公曰:「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有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擒將之符,長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長八寸。卻敵報遠之符,長七寸。警眾堅守之符,長六寸。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敗軍亡將之符,長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聞,泄告者,皆誅之。八符者,主將祕聞,所以陰通言語,不泄中外相知之術。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武王問太公曰:「…符不能明;相去遼遠,言語不通。為之奈何?」 太公曰:「諸有陰事大慮,當用書,不用符。主以書遺將,將以書問主。書皆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再離者,分書為三部。三發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參而不相知情也。此謂陰書。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陰符是以八等長度的符來表達不同的消息和指令,可算是密碼學中的,把資訊轉變成敵人看不懂的符號。至於陰書則運用了移位法,把書一分為三,分三人傳遞,要把三份書重新拼合才能獲得還原的資訊。 进入宋朝,有字验的加密方法。 其實在公元前,秘密書信已用於戰爭之中。西洋「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當中記載了一些最早的秘密書信故事。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為對抗奴役和侵略,與波斯發生多次衝突和戰爭。於西元前480年,波斯秘密結了強大的軍隊,準備對雅典和斯巴達發動一次突襲。希臘人狄馬拉圖斯在波斯的蘇薩城裏看到了這次集結,便利用了一層蠟把木板上的字遮蓋住,送往並告知了希臘人波斯的圖謀。最後,波斯海軍覆沒於雅典附近的。 据说,斯巴达司令派人给前线送一条这样的腰带: 指挥官拿到后,把它缠在一条木棍上,得到明文“”,如下: 即每4位取一个字母。其他字母是干扰的。但此传说并未得到证实,因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希腊和波斯,但密文却是英文。 由於古時多數人並不識字,最早的秘密書寫的形式只用到紙筆或等同物品,隨著識字率提高,就開始需要真正的密碼學了。最古典的兩個加密技巧是: 置换式密码:將字母順序重新排列,例如『』變成『』;與 替换式密码:有系統地將一組字母換成其他字母或符號,例如『』變成『』(每個字母用下一個字母取代)。 這兩種單純的方式都不足以提供足夠的機密性。凱撒密码是最經典的替代法,據傳由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凱撒所發明,用在與遠方將領的通訊上,每個字母被往後位移三格字母所取代。 加密旨在確保通訊的秘密性,例如間諜、軍事將領、外交人員間的通訊,同時也有宗教上的應用。舉例來說,早期基督徒使用密碼學模糊他們寫作的部份觀點以避免遭受迫害。666年或部分更早期的手稿上的616年是新約聖經啟示錄所指的野獸的數字,常用來暗指專迫害基督徒的古羅馬皇帝尼祿。史上也有部份希伯來文密碼的記載。古印度慾经中也提及愛侶可利用密碼來通信。隱寫術也出現在古代,希羅多德記載將訊息刺青在奴隸的頭皮上,較近代的隱寫術使用隱形墨水、縮影術或数字水印來隱藏訊息。 除了應用於軍事外,西元四世紀婆羅門學者所書的《慾經》4中曾提及到用代替法加密資訊。書中第45項是,用以幫助婦女隱瞞她們與愛郞之間的關係。其中一種方法是把字母隨意配對互換,如套用在羅馬字母中,可有得出下表: 由经典加密法產生的密碼文很容易洩漏關於明文的統計資訊,以現代觀點其實很容易被破解。阿拉伯人津帝便提及到如果要破解加密資訊,可在一篇至少一頁長的文章中數算出每個字母出現的頻率,在加密信件中也數算出每個符號的頻率,然後互相對換,這是頻率分析的前身,此後幾乎所有此類的密碼都馬上被破解。但经典密碼學現在仍未消失,經常出現在謎語之中(見)。這種分析法除了被用在破解密碼法外,也常用於考古學上。在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時便運用了這種解密法。 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 本質上所有的密碼仍然受到上述的破密法的危害,直到阿伯提約在1467年發明了,阿伯提的創新在於對訊息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的代碼,他同時也發明了可能是第一個自動加密器,一個實現他部分想法的轉輪。多字元加密法最典型的例子是維吉尼亞加密法:加密重複使用到一個關鍵字,用哪個字母取代端視輪替到關鍵字的哪個字母而定。儘管如此,多字母加密法仍然受到頻率分析法的部分危害,不過這直到十九世紀中期才被查爾斯·巴貝奇發現。 比較近代的著名的例子可數中世紀蘇格蘭的瑪麗女王、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齊默爾曼電報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恩尼格玛」。 蘇格蘭的瑪麗女王 西元1578年,瑪麗女王被伊莉莎白女王軟禁。在1586年1月6日瑪麗收到一批秘密信件,得悉了安東尼·貝平頓(Anthony Babington)的計劃。安東尼和幾個同黨在密謀營救瑪麗,並計劃行刺伊莉莎白女王。他們的信件被轉成密碼,並藏在啤酒桶的木塞以掩人耳目。但卻被英格蘭大臣華興翰(Walsingham)從中截獲、複製、還信入塞,並由菲力普·馬尼斯(Philip van Marnix)破解信件。信件破解後,華興翰使菲力普摹擬瑪麗的筆跡引誘安東尼行動,把叛逆者一網成擒,審判並處死瑪麗女王。問題在於錯誤地使用脆弱的加密法會製造虛假的安全錯覺:安東尼對他們的通訊方式太過有信心,令他的加密方法過於簡單,輕易被敵人破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8月25日德國的马格德堡号小巡洋舰在芬蘭灣擱淺,俄國搜出多份德國的文件及兩本電碼本,一本被送往英國的「40號房」進行密碼分析。同時,無線電的發明亦使得截獲密信易如反掌。由於德國通往美國的電纜在大戰開始時被剪斷了,德國借用了美國的海底電纜發電報到華盛頓,但電纜經過了英國,1917年1月17日齊默爾曼電報被「40號房間」截獲。同年2月23日,密電內容揭開了,內容指德國將在1917年2月1日開始『無限制潛艇戰』,用潛艇攻擊戰時包括中立國在內的海上商運船。為了阻止美國因此參戰,德國建議墨西哥入侵美國,並承諾幫助墨西哥從美國手中奪回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三州。德國還要墨西哥說服日本共同進攻美國,德國將提供軍事和資金援助。密電內容揭開後,美國在4月16日向德國宣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汲取了第一次大戰的教訓,發展出以機械代替人手的加密方法。雪畢伍斯(Arthur Scherbius)發明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用於軍事和商業上。「恩尼格玛」主要由鍵盤、編碼器和燈板組成。三組編碼器合、加上接線器和其他配件,合共提供了一億億種編碼的可能性。1925年,「恩尼格玛」開始有系列生產,在20年間,德國軍方購入了3萬多台「恩尼格玛」,亦難倒了「40號房」,成為德國在二次大戰的重要工具。波蘭位於德國東面,俄國的西面,一直受到威脅,故成立了波蘭密碼局(Biuro Szyfrow)以獲取情報。波蘭從漢斯-提羅·施密德(Hans-Thilo Schmidt)處得到諜報,由年輕的數學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解譯,用了一年時間編纂目錄,並在1930年代製造了「炸彈」(bomba),漸漸掌握瞭解「恩尼格玛」的技術。 1938年12月德國加強了「恩尼格玛」的安全性,令波蘭失去了情報。「恩尼格玛」成為了希特勒閃電戰略的核心,每天更改的加密排列維繫了強大快速的攻擊。1939年4月27日德國撤銷與波蘭的互不侵犯條約,波蘭才不得不決定把「炸彈」這個構想與英、法分享,合力破解新的「恩尼格玛」。1939年9月1日,德國侵擊波蘭,大戰爆發。英國得到了波蘭的解密技術後,40號房間除了原有的語言和人文學家,還加入了數學家和科學家,後來更成立了政府代碼暨密碼學校(Government code and Cipher School),5年內人數增至7000人。1940至1942年是加密和解密的拉鋸戰,成功的解碼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情報。例如在1940年得到了德軍進攻丹麥和挪威的作戰圖,以及在不列顛戰役事先獲得了空襲情報,化解了很多危機。但「恩尼格玛」卻並未被完全破解,加上「恩尼格玛」的網絡很多,令德國一直在大西洋戰役中佔上風。最後英國在「順手牽羊」的行動中在德國潛艇上俘獲「恩尼格玛」的密碼簿,破解了「恩尼格玛」。英國以各種虛假手段掩飾這件事,免得德國再次更改密碼,並策劃摧毀了德國的補給線,缩短了大西洋戰役的持续时间。 現代密碼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計算機與電子學的發展促成了更複雜的密碼,而且計算機可以加密任何二進位形式的資料,不再限於書寫的文字,以語言學為基礎的破密術因此失效。多數計算機加密的特色是在二進位字串上操作,而不像经典密码学那样直接地作用在傳統字母數字上。然而,計算機同時也促進了破密分析的发展,抵消了某些加密法的優勢。不過,優良的加密法仍保持領先,通常好的加密法都相當有效率(快速且使用少量資源),而破解它需要許多級數以上的資源,使得破密變得不可行。 雖然頻率分析是很有效的技巧,實際上加密法通常還是有用的。不使用頻率分析來破解一個訊息需要知道目前是使用何種加密法,因此才會促成了諜報、賄賂、竊盜或背叛等行為。直到十九世紀學者們才體認到加密法的演算法並非理智或實在的防護。實際上,適當的密碼學機制(包含加解密法)應該保持安全,即使敵人知道了使用何種演算法。對好的加密法來說,金鑰的秘密性理應足以保障資料的機密性。這個原則首先由奧古斯特·柯克霍夫()提出並被稱為柯克霍夫原則。資訊理論始祖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重述:「敵人知道系統。」 大量公開的學術研究出現于现代。這起源於一九七零年代中期,美國國家標準局(現稱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制定數位加密標準(DES),惠特菲爾德·迪菲和馬丁·赫爾曼提出的開創性論文,以及公開釋出RSA。從那個時期開始,密碼學成為通訊、電腦網路、電腦安全等上的重要工具。許多現代的密碼技術的基礎依賴於特定計算問題的困難度,例如因數分解問題或是離散對數問題。許多密碼技術可被證明為只要特定的計算問題無法被有效的解出,那就安全。除了一個著名的例外:一次性密碼本,這類證明是偶然的而非決定性的,但是是目前可用的最好的方式。 密碼學演算法與系統設計者不但要留意密碼學歷史,而且必須考慮到未來發展。例如,持續增加計算機處理速度會增進蛮力攻击的速度。量子計算的潛在效應已經是部份密碼學家的焦點。 現代密碼學 現代密碼學大致可被區分為數個領域。對稱金鑰密碼學指的是傳送方與接收方都擁有相同的金鑰。直到1976年這都還是唯一的公開加密法。 現代密碼學重視分组密码與流密码的研究及應用。區塊加密法在某種意義上是阿伯提的多字元加密法的現代化。區塊加密法取用明文的一個區塊和金鑰,輸出相同大小的密文區塊。由於訊息通常比單一區塊還長,因此有了各種方式將連續的區塊編織在一起。DES和AES是美國聯邦政府核定的區塊加密法標準(AES將取代DES)。儘管將從標準上廢除,DES依然很流行(三重資料加密演算法變形仍然相當安全),被使用在非常多的應用上,從自動交易機、電子郵件到遠端存取。也有許多其他的區塊加密被發明、釋出,品質與應用上各有不同,其中不乏被破解者。 串流加密法,相對於區塊加密,製造一段任意長的金鑰原料,與明文依位元或字元結合,有點類似一次性密碼本。輸出的串流根據加密時的內部狀態而定。在一些串流加密法上由金鑰控制狀態的變化。RC4是相當有名的串流加密法。 密碼雜湊函數(有時稱作消息摘要函數,杂凑函数又称散列函数或哈希函数(Hash))不一定使用到金鑰,但和許多重要的密碼演算法相關。它將輸入資料(通常是一整份文件)輸出成較短的固定長度雜湊值,這個過程是單向的,逆向操作難以完成,而且碰撞(兩個不同的輸入產生相同的雜湊值)發生的機率非常小。 訊息認證碼或押碼(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s, MACs)很類似密碼雜湊函數,除了接收方額外使用秘密金鑰來認證雜湊值。 公钥密碼學 公開金鑰密碼學,简称公钥密码学,又稱非對稱金鑰密碼學,相對於對稱金鑰密碼學,最大的特點在於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金鑰。 在對稱金鑰密碼學中,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金鑰,也許對不同的訊息使用不同的金鑰,但都面臨金鑰管理的難題。由於每對通訊方都必須使用異於他組的金鑰,當網路成員的數量增加時,金鑰數量成二次方增加。更尷尬的難題是:當安全的通道不存在於雙方時,如何建立一個共有的金鑰以利安全的通訊?如果有通道可以安全地建立金鑰,何不使用現有的通道。這個矛盾是長年以來密碼學無法在真實世界應用的阻礙。 1976年,惠特菲爾德·迪菲與馬丁·赫爾曼發表開創性的論文,提出公開金鑰密碼學的概念:一對不同值但數學相關的金鑰,公開金鑰(公鑰, public key)與私密金鑰(私鑰, private key
Thunderbird和微軟Outlook電子郵件用戶端程式可以用TLS連結至IMAP或Pop伺服器,並以S/MIME收送加密的電子郵件。許多網路用戶並不知曉他們的基本應用內含大量的密碼系統。這些瀏覽器與郵件程式如此普及,甚至試圖規範市民使用密碼學使用的政府單位也無力從事有效的限制。 美國國家安全局介入 另一個密碼學的爭議點是美國國家安全局(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加密法發展的介入。國家安全局考量到將其制訂為國家表準局的聯邦標準,曾介入於IBM發展的DES。DES是NSA與IBM為了克制強力的差分分析法而制定,這個攻擊直到1980年代晚期才公開。根據所說,IBM曾重新發現差分分析法,但被NSA下禁口令。這個攻擊法直到Biham與在數年後再次發現才公開。這些事情顯示了決定攻擊者擁有哪些資源或知識的困難。還有1993年,NSA涉入用在計劃的加密微晶片。Clipper飽受密碼學者的批評,其一是因為其加密演算法被列為機密,NSA可能蓄意設計較弱的加密法以達成情報目的;其二是整個計畫案違反柯克霍夫原则,由於這機制使用到一個特別的只有政府才有的委任金鑰,難保沒有竊聽的可能。 數位智慧財產權管理 數位智慧財產權管理又稱數位智財權(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密碼學是數位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有許多技術被應用在保障版權資料的使用。1998年,美國總統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簽署了數位千禧年版權法案(數字千年版權法, DMCA),明定特定破密技術的重制或散佈屬犯罪行為,特別是某些迴避DRM者。這對密碼學研究社群造成了相當嚴重的潛在衝擊,因为任何逆向解码技術都可以被用于破解DRM从而被認定为違反DMCA。考慮到這些爭議,美國聯邦調查局與司法部並未嚴格執行DMCA。一位密碼學者曾公開陳述受DMCA的影响,他將不會釋出部分研究給英特尔安全設計。Linux核心的第二號發展人物艾倫·考克斯與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都曾受到這法案的相關困擾。在從俄羅斯到美國訪問時曾因違反該法案被監禁達數月,但違反DMCA的作品實際上發生於俄羅斯,而且在俄羅斯是合法行為。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許多國家。例如歐盟所制定的。在2007年,負責數碼多功能影音光碟與HD DVD防偽的金鑰被發現且是出在網際網路上,同時,美國電影協會發出多個違DMCA的告示,導致大量網際網路使用者回擊,也引出了公平使用與言論自由的議題。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Helger's cryptography pointers RSA Laboratories' FAQ About today's cryptography essentially elementary coverage The sci.crypt FAQ extensive and detailed; in 'traditional FAQ' format sci.crypt mini-FAQ (more recent) The sci.crypt newsgroup Savard's glossary an extensive and detailed view of cryptographic history with emphasis on crypto devices The Beginner's Guide to Cryptography
Dave Jewitt's page @ University of Hawaii The belt's name List of short period comets by family Kuiper Belt Profile by NASA's 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The Kuiper Belt Electronic Newsletter Wm. Robert Johnston's TNO page Minor Planet Center: Plot of the Outer Solar System ,illustrating Kuiper gap Websit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debating the status of TNOs) XXVIth General Assembly 2006 nature.com article:
然而,還有另一種週期短於200年的彗星族群,像是哈雷彗星,稱為短週期彗星或週期彗星。在20世紀的70年代,發現的短週期彗星越來越多,而它們的性質並不符合起源自歐特雲的說法。來自歐特雲的天體要成為短週期彗星,它首先要被巨大的行星俘獲。在1980年,烏拉圭大學的天文學家首先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指出,來自歐特雲被送入內太陽系的600顆彗星,幾乎是每一顆短週期彗星,都會被彈入星際空間。他考慮觀測到的彗星數量,推測在35至50天文單位之處應該有一個彗星帶。接續費南德茲的工作,加拿大研究團隊的馬丁·鄧肯、湯姆·奎因和在1988年大量使用電腦模擬,以確定所有觀測到的彗星是否都來自歐特雲。他們發現歐特雲不能解釋所有的短週期彗星,特別是聚集在黃道平面附近的短週期彗星,而來自歐特雲的彗星傾向於來自天空中的任意一點。添加入如同費南德茲所描述的一個帶,就可以與觀測匹配。據說,因為「彗星帶」和「柯伊伯带」這兩個單詞出現在費南德茲論文開頭的第一段裡,所以特里梅將這個假設的地區命名為柯伊伯带。 发现 1987年,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天文学家大卫·朱维特,对于“太阳系外围的明显空虚”越来越疑惑。他鼓励当时的研究生刘丽杏帮助他找到超越冥王星轨道的另一个天体,因为,他对她说,“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没有人会。”使用在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家天文台和在智利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的望远镜,朱维特和刘丽杏以与克莱德·汤博和查尔斯·科瓦尔几乎相同的方式进行自己的搜索,與进行比较。 最后,经过五年的搜索,于1992年8月30日,朱维特和刘丽杏宣布“发现候选的柯伊伯带天体”:小行星15760。半年后,他们在该区域又发现了第二个天体,(181708) 1993 FW。 起源 柯伊伯带的複雜結構和精確的起源仍是不清楚的,因此天文學家在等待泛星計畫(Pan-STARRS)望遠鏡巡天的結果,應該會揭露更多目前不知道的柯伊伯带天體,並在測量後對它們有更多的了解。 柯伊伯带被認為包含許多微行星,它們是來自環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碎片,它們因為未能成功的結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較小的天體,最大的直徑都小於3,000公里。 近代的電腦模擬顯示柯伊伯带受到木星和海王星極大的影響,同時也認為即使是天王星或海王星都不是在土星之外的原處形成的,因為只有少許的物質存在於這些地區,因此如此大的天體不太可能在該處形成。換言之,這些行星應該是在離木星較近的地區形成的,但在太陽系早期演化的期間被拋到了外面。1984年,和葉永烜的研究認為與被拋射天體的角動量交換可以造成行星的遷徙。終於,軌道的遷徙到達木星和土星形成2:1共振的確切位置:當木星繞太陽運轉兩圈,土星正好繞太陽一圈。引力如此的共振所產生的拉力,最終還是打亂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造成它們的位置交換而使海王星向外移動到原始的柯伊伯带,造成了暫時性的混亂。當海王星向外遷徙時,它激發和散射了許多外海王星天體進入更高傾角和更大離心率的軌道。 然而,目前的模型仍然不能說明許多分布上的特徵,引述其中一篇科學論文的敘述:這問題「繼續挑戰分析技術和最快速的數值分析軟體和硬體」。 组成 以最完整的範圍,包括遠離中心最外側的區域,柯伊伯带大約從30天文單位伸展到55天文單位。然而,一般認為主要的部份(參考下文)只是從39.5天文單位的2:3共振區域延展到48天文單位的1:2共振區域。柯伊伯带非常的薄,主要集中在黃道平面上下10度的範圍內,但還是有許多天體散佈在更寬廣數倍的空間內。總之,它不像帶狀而更像花托或甜甜圈(多福餅)。而且,這意味著柯伊伯带對黃道平面有1.86度的傾斜。 由於存在著軌道共振,海王星對柯伊伯带的結構產生了重大的作用。在與太陽系年齡比較的時標上,海王星的引力使在某些軌道上的天體不穩定,不是將她們送入內太陽系內,就是逐入離散盤或星際空間內。這在柯伊伯带內製造出一些與小行星帶內的柯克伍德空隙相似的空白區域。例如,在40至42天文單位的距離上,沒有天體能穩定的存在於這個區間內。無論何時,在這個區間內被觀測到的天體,都是最近才進入並且會被移出到其他的空間。 经典柯伊伯带天体 大約在~42至~48天文單位,雖然海王星的引力影響已經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天體可以幾乎不受影響的存在著,這個區域就是所謂的傳統柯伊伯带,並且目前觀測到的柯伊伯带天體有三分之二在這兒。因為近代第一個被發現的柯伊伯带天體是1992 QB1,因此它被當成這類天體的原型,在柯伊伯带天體的分類上稱為QB1天體。 傳統的柯伊伯带向來是兩種不同族群的綜合體,第一類是"dynamically cold"的族群,比較像行星:軌道接近圓形,軌道離心率小於0.1,相對於黃道的傾角低於10度(它們的軌道平面貼近黃道面,沒有太大的傾斜)。第二類是"dynamically hot"的族群,軌道有較大的傾斜(可以達到30度)。這兩類會有這樣的名稱主要並不是因為溫度上的差異,而是以微小的氣體做比喻,當它們變熱時,會增加它們的相對速度。這兩種族群不僅是軌道不同,組成也不同,冷的族群在顏色比熱的紅,暗示它們在不同的環境形成。熱的族群相信是在靠近木星的地區形成,然後被氣體巨星拋出。而另一方面,冷的族群雖然也可能是海王星在向外遷徙時清掃出來的,但無論是較近或較遠,相信是在比較靠近目前所在的位置形成的。 共振 當一個天體的軌道週期與海王星有明確的比率時(這種情況稱為平均運動共振),如它們的相對基線是適當的,它們可能被鎖定在與海王星同步的運動,以避免受到攝動而使軌道變得不穩定。如果天體在這種正確的軌道上,在實例上,如海王星每繞太陽三週它便會繞行二週,則每當它回到原來的位置時,海王星總比它多運行了半條軌道的距離,因為這時海王星在軌道上繞行了1.5圈。這就是所謂的2:3(3:2)的軌道共振,這種軌道特徵的半長軸大約是39.4天文單位,而已知的2:3共振天體,包括冥王星和他的衛星在內,已經超過200個,而這個家族的成員統統歸類為冥族小天體。許多冥族小天體,包括冥王星,都會穿越過海王星的軌道,但因為共振的緣故,永遠不會與海王星碰撞。 其有一些,像是歐侉爾和伊克西翁的大小,都已經大到可以列入類冥矮行星的等級。冥族小天體有高的軌道離心率,因此它們當初原本應該不是在現在的位置上,而是因為海王星的軌道遷徙被轉換到這兒的。1:2共振(每當海王星轉一圈,它才完成半圈)的軌道半長軸相當於47.7天文單位,但數量稀稀落落的,這個族群有時會被稱為twotino。較小的共振族群還有3:4、3:5、4:7和2:5.。海王星也有特洛伊小行星,它們位於軌道前方和後方的L4和L5的重力穩定點上。海王星特洛伊有時被稱為與海王星1:1共振。海王星特洛伊在它們的軌道上是穩定的,但與被海王星捕獲有所不同,它們被認為是沿著軌道上形成的。 另外,還沒有明確的理由可以解釋在半長軸小於39天文單位的距離內缺乏共振的天體。當前被接受的假說是在海王星遷徙時被驅離了,因為這個區域在遷移中是軌道不穩定的地區,因此在這兒的任何天體不是被掃清,就是被重力拋出去。 柯伊伯斷崖 1:2共振之外已知的數量非常少,看起來是個邊界,但還不能確定這是傳統柯伊伯带外側的邊界,還是只是一個寬闊的空隙。觀測到2:5共振的距離大約在55天文單位,被認為在傳統柯伊伯带之外;然而,預測上在傳統柯伊伯带與共振帶之間的大量天體尚未被觀測到。 早期的柯伊伯带模型認為在50天文單位之外的大天體數量應該增加二個數量級,因此,這突然的數目下降,被稱為“古柏斷崖”,是完全未被預料到的,並且它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伯恩斯坦和屈林(Trilling)等人發現直徑在100公里或更大的天體在50天文單位的距離上確實突然減少的證據,並不是觀測上造成的偏差。可能的解釋是在那個距離上的物質太缺乏或太分散,因此不能成長為較大的天體;或者是後續的過程摧毀了已經形成的天體。日本神戶大學的向井正和帕特里克·莱卡维卡(Patryk Lykawka)則主張一個大小有如地球而尚未曾被看見的行星與此有關,並且可能在未來的10年內發現這個天體。 探测 2006年1月19日,第一艘以探索柯伊伯带为任务的太空船新视野号发射升空。该任务是由美国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所领导的一个团队提出。新视野号太空船已于2015年7月14日抵达了冥王星,如果条件允许,它将继续对另外尚未确定的柯伊伯带天体继续研究。任何选择的柯伊伯带天体将是40和90公里(25至55英里)的直径,在理想情况下是白色或灰色,与冥王星的偏红颜色有对比。 2014年10月15日,NASA宣布发现一些柯伊伯带天体,可能会成为新视野号的研究目标。 2015年8月26日,选择了第一个目标(绰号为“天涯海角(Ultima Thule)”,之后命名为小行星486958(486958 Arrokoth))。 航线调整于201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将会导致2019年1月发生飞掠。2016年7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批准了对“新视野”(New Horizo​​ns)的额外资助,以访问该物体。 2015年12月2日,新视野号在 处探测到了当时称为1994 JR1(后来称为15810 Arawn)的东西,这些照片显示了物体的形状和一个或两个细节。 在2019年1月1日,新视野号成功地飞掠了当时称"天涯海角"的柯伊伯带小行星(后来称为Arrokoth),返回的数据表明Arrokoth是长32公里,宽16公里的密接小行星。 新视野号上的Ralph仪器确认了Arrokoth是红色。 在接下来的20个月中,飞掠的数据将继续下载。 尽管已经研究了至少两个返回轨道或降落在冥王星上的任务的概念,但没有计划进行“新视野”的后续任务。 除冥王星外,还有许多新视野无法访问的大型KBO,例如矮行星鸟神星(Makemake)和妊神星(Haumea)。 新任务将负责详细研究和研究这些物体。 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研究了前往妊神星的轨道飞行任务的物流,这是一项高度优先的科学目标,这是因为它是包括多个其他TNO以及妊神星的环和两颗卫星的一个碰撞系列的母体的地位。 设计研究和概念任务 创神星(Quaoar)已经被考虑是探测星际物质的探测器的飞掠目标,因为它目前位于太陽圈的鼻子附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一个在2030年代飞掠创神星的探测器,然后继续通过太陽圈鼻子进入星际介质。他们对创神星的兴趣包括可能消失的甲烷大气层和冰火山 。布兰特和他的同事研究的任务将使用太空發射系統(SLS)发射,并使用木星飞掠来实现30 km/s的速度。 或者,对于一次轨道器任务,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小行星28978(Ixion)和雨神星(Huya)是最可行的目标之一。 例如,作者计算出,如果在2039年发射,则在经过17年的巡航时间后,轨道飞行器任务可能会到达小行星28978。 太阳系外的柯伊伯带 到2006年,天文学家们已经解决了被认为是围绕除了太阳之外的九个恒星的柯伊伯带状结构尘埃盘。它们似乎分为两类:半径超过50 AU的宽带和半径在20 AU到30 AU之间且边界相对尖锐的窄带(暂时类似于太阳系)。除此之外,还有15–20%的太阳型恒星被观测到红外过量,这暗示了巨大的柯伊伯带状结构。其他恒星周围最著名的岩屑盘都还很年轻,但是右边的两幅图像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于2006年1月拍摄的,足够老(大约3亿年),已经稳定下来。 左图是宽带的“顶视图”,右图是窄带的“边缘视图”。柯伊伯带中尘埃的电脑模拟表明,它年轻时可能类似于年轻恒星周围的窄环。 相關條目 主小行星帶 外海王星天體列表 類冥矮行星候選者列表 矮行星候選者列表 海王星外天體列表 第九行星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Dave Jewitt's page @ University of Hawaii The belt's name List of
月偏食沒有食既、生光過程,食甚也只表示最接近地球陰影的時刻。 半影月食沒有初虧、食既、生光、復圓,蝕甚也只表示最接近地球陰影的時刻。 時間 相比於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月球由進入至走出地影)是十分長的,平均需時數小時,各年月蝕的時刻在大部分日曆上均有說明。月全食時間最長可長達1小時47分鐘,出現在318年5月31日,日全食最長僅長達7分31秒。2018年7月28日的月全食階段達到1小時43分鐘。但是2015年4月4日的月全食整個階段只有5分鐘 。 月食與科学研究 最早的月食记录是西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记录。殷商的卜辭載“六日甲午夕,月有食”,“旬壬申系,月有食”,《詩經·小雅》載有:“彼月而食,則維其常”,《小雅·十月之交》篇“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微是指月蝕。《荀子·天論》:“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古代中國民間認為月食是“蟾蜍食月”,在月食出現時人們便會頂禮膜拜、祈求天神驅走蟾蜍。“蟾蜍食月”是來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唐朝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在中國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份原理,他認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陽的光擋住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蝕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前3世纪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前2世纪的喜帕恰斯都提出过通月食来测定太阳、地球、月亮的大小。 古代就有「天狗蝕月」此詞,如刘炳的〈承承堂為洪善初題〉:「天狗蝕月歲靖康,血戰于野龍玄黄。」、李氏朝鮮黃玹〈李忠武公龜船歌〉:「天狗蝕月滄溟竭,罡風萬里扶桑折。」中國古代「天狗」是月中凶神的名稱。古籍《協紀辨方》卷四引《樞要曆》:「天狗者,月中凶神也。其日忌禱祀鬼神,祈求福願。」,同書又引《曆例》:「天狗者,常居月建前二辰。」基督方面(詳見启示录 6:12)•(新标点和合本)“揭开第六印的时候,我又看见地大震动,日头变黑像毛布,满月变红像血,天上的星辰坠落于地,如同无花果树被大风摇动,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样。天就挪移,好像书卷被卷起来;山岭海岛都被挪移离开本位。”基督方面则认为月食是世界末日,包括最後的审判。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Mr.Eclipse月食入門 NASA日月食資訊 NASA月食計算器 聖經啟示錄
生光(仅月全食):月球開始離開地球本影的一刻,並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內切。 復圓(仅月偏食和月全食):月球由西缘离开地球本影的一刻,并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半影食終: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结束。 月偏食沒有食既、生光過程,食甚也只表示最接近地球陰影的時刻。 半影月食沒有初虧、食既、生光、復圓,蝕甚也只表示最接近地球陰影的時刻。 時間 相比於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月球由進入至走出地影)是十分長的,平均需時數小時,各年月蝕的時刻在大部分日曆上均有說明。月全食時間最長可長達1小時47分鐘,出現在318年5月31日,日全食最長僅長達7分31秒。2018年7月28日的月全食階段達到1小時43分鐘。但是2015年4月4日的月全食整個階段只有5分鐘 。 月食與科学研究 最早的月食记录是西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记录。殷商的卜辭載“六日甲午夕,月有食”,“旬壬申系,月有食”,《詩經·小雅》載有:“彼月而食,則維其常”,《小雅·十月之交》篇“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微是指月蝕。《荀子·天論》:“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古代中國民間認為月食是“蟾蜍食月”,在月食出現時人們便會頂禮膜拜、祈求天神驅走蟾蜍。“蟾蜍食月”是來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唐朝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在中國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份原理,他認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陽的光擋住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蝕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前3世纪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前2世纪的喜帕恰斯都提出过通月食来测定太阳、地球、月亮的大小。 古代就有「天狗蝕月」此詞,如刘炳的〈承承堂為洪善初題〉:「天狗蝕月歲靖康,血戰于野龍玄黄。」、李氏朝鮮黃玹〈李忠武公龜船歌〉:「天狗蝕月滄溟竭,罡風萬里扶桑折。」中國古代「天狗」是月中凶神的名稱。古籍《協紀辨方》卷四引《樞要曆》:「天狗者,月中凶神也。其日忌禱祀鬼神,祈求福願。」,同書又引《曆例》:「天狗者,常居月建前二辰。」基督方面(詳見启示录 6:12)•(新标点和合本)“揭开第六印的时候,我又看见地大震动,日头变黑像毛布,满月变红像血,天上的星辰坠落于地,如同无花果树被大风摇动,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样。天就挪移,好像书卷被卷起来;山岭海岛都被挪移离开本位。”基督方面则认为月食是世界末日,包括最後的审判。 参考文献
交通 公路 京釜高速道路(1號幹線) 器興交匯處 - 器興服務區(往釜山方向) - 水原交匯處 - 新葛交匯處 - 竹田服務區(往首爾方向) 嶺東高速公路(50號幹線) 新葛交匯處 - 麻城交匯處 - 龍仁交匯處 - 龍仁服務區 - 陽智交匯處 鐵路 市內有龍仁輕電鐵與新盆唐線兩條路線通過,將之與首爾、城南市及水原市連結。此外,在1972年嶺東高速道路通車以前,水驪線亦途經龍仁市,但在道路通車後已廢止。 行政區劃 器興區 ()
水原交匯處 - 新葛交匯處 - 竹田服務區(往首爾方向) 嶺東高速公路(50號幹線) 新葛交匯處 - 麻城交匯處 - 龍仁交匯處 - 龍仁服務區 - 陽智交匯處 鐵路 市內有龍仁輕電鐵與新盆唐線兩條路線通過,將之與首爾、城南市及水原市連結。此外,在1972年嶺東高速道路通車以前,水驪線亦途經龍仁市,但在道路通車後已廢止。 行政區劃 器興區 () 水枝區 () 處仁區 () 教育
人口学
经济 京畿道的主要农产品是大米,其种植面积为总耕地面积的90%。平泽、安城、华城和利川等地自古以来就以出产京畿米而闻名。京畿道蔬果产业很发达,白菜、南瓜、菠菜的产量居韩国之首。江华、杨平、抱川等地是人参和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地。京畿道的畜产业也高居韩国首位。华城、安城、平泽、始兴、龙仁、骊州、扬州、广州、抱川等地是京畿道的畜牧养殖业基地。 京畿道地区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很早就韩国最大的工业地带,首都首尔的外围生产园地,电子、机械、重化工、钢铁等重工业、纤维等轻工业和农畜水林产业等各种产业发展较均衡。最近受到高工资等的影响,在韩国经济中,种类制造业的比重变得较低。为此,京畿道也为了把原有产业结构按现代标准改进,正在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京畿道正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投资,以便培育出在尖端IT、设计、会展和旅游等方面以软实力为主的服务产业和利用平泽港向东北亚贸易中心跨越。除此之外,历史悠久的梨川大米和梨川、广州陶瓷等土特产品也较为出名;水原三星半导体、坡州LG LCD园区、梨川海力士等能够代表韩国的全球化IT企业的加工基地设在京畿道。 交通 京畿道的国际航空交通非常发达。与韩国的门户仁川国际机场较近,第二座国际机场金浦国际机场也坐落在京畿道。京畿道是韩国最早的一条铁路京仁线和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京仁高速公路穿过的地区,属于首尔大都市圈和首都圈,与首尔特别市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其道路铺设率达到平均86.5%,贯通首尔特别市的地铁在西南方向与国家铁道相接,经京畿道至天安市;向北则有一号线地铁连通至东豆川;首都圈地铁交通非常方便:三号线地铁向北通向高阳市;四号线向西南延长通至果川市、安山市;从水西至龙仁宝亭,则有盆唐线地铁经由。利用平泽港的海运交通比重也较高。这是因为平泽港作为以首尔特别市为首的附近地区进出口等贸易的一个门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 京畿道为了培养出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对教育进行大量投资。目前,正在落实争取知名大学在京畿道办分校和增设潜能教育职业高中等项工作。英语教育有国内规模最大的坡州英语村以及正在开办的安山、阳坪英语村。 公立大學 警察大学 韩京大学 私立大學 江南大学 京畿大学 暻园大学 庆熙大学 檀国大学 大真大学 卢瑟大学 明知大学(理科分校) 首尔神学大学 首尔长神神学院 圣洁大学 水原天主教大学 水原大学 新京大学 亚洲联合神学院 亚洲大学 安养大学 龙仁大学 中央大学(安城) 加尔文大学 平泽大学 抱川中文医科大学 韩国工业技术大学 韩国外国语大学 韩国航空大学
安养大学 龙仁大学 中央大学(安城) 加尔文大学 平泽大学 抱川中文医科大学 韩国工业技术大学 韩国外国语大学 韩国航空大学 汉北大学 韩世大学 韩神大学 汉阳大学 协成大学 文化 史迹 京畿道在历史上,长期以来都属于首都地区,留下了较多历史遗址。王陵有九里市的东九陵、南杨州市的光陵、洪陵和裕陵等;城廓有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水原华城、南原山城、幸州山城和江华山城等;寺庙除了在韩国历史最悠久的木结构建筑江华浮石寺无量寿殿之外,还有很多可做寺庙生活体验的历史悠久的京畿道内寺庙。在龙仁市的韩国民俗村可以了解民俗文化;在坡州市的板门店可以了解朝韩分裂的历史和现状。 演出、美术 京畿道政府从道级层面进行大量投资,以保证不必去首尔在京畿道也可以就近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生活。在水原京畿道文化殿堂、龙仁京畿道国乐堂有较多演出活动;龙仁京畿道博物馆、龙仁白南准艺术中心、安京畿道美术馆、广州陶瓷博物馆等,均是由道府安排建立和运营的设施。还有,长兴艺术园、坡州海夷里出版艺术园区、梨川陶瓷会展中心等名扬一方的去处。 体育 在水原世界杯比赛场,曾举办过2002年韩日世界杯比赛。京畿道有把自己的主场注册在京畿道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水原三星藍翼和城南一和天马等足球队;有把主场注册在九里的锦湖人寿保险篮球俱乐部赤翼篮球队等。 旅游 休閒 首爾大公園(動植物園)座落在果川市,但由首爾代管。被列为参观人数占世界第十位的主题公园——爱宝乐园(Everland)坐落在龙仁;高阳市也在修建一座以韩流为主题的韩流坞主题公园。果川首尔大公园里建有国立现代美术馆和动物园等;龙仁韩国民俗村也是一个闔家游玩的去处。除此之外,在京畿道建有多处以首尔人为对象的著名滑雪场和高尔夫度假村;梨川温泉也比较出名。 公园 京畿道内的国立公园有位于议政府的北汉山国立公园;道立公园则有祝灵山自然疗养林、南汉山城道立公园、加平恋人山道立公园、水芳香树木园等。除此之外,还有东豆川市的逍遥山、杨平郡的龙门山、安养市和果川市的冠岳山等名山和汉江、临津江等的风景较为出名。 美食 在京畿道自古以来就有梨川米饭、杨平韩牛、水原排骨与宫中菜肴、西海岸的新鲜海味做成的海鲜菜肴等比较出名。 节庆活动 截止2004年,京畿道的节庆活动共有49个。 姊妹州省 豪登省 北荷兰省 莫斯科州 墨西哥州 佛吉尼亚州 犹他州 佛罗里达州 河西省 北英格兰自治团体联合 西曼兰省 加泰罗尼亚自治區 南苏拉威西省 神奈川县 廣東省 山東省 遼寧省 贡布省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上巴拉那省 昆士兰州 參見 未实现的区域草案 参考文献
京畿道,韓國行政區劃 京畿道 (日治時期),朝鮮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京畿道 (朝鮮八道),朝鮮王朝行政區劃 京畿道
(朝鮮八道),朝鮮王朝行政區劃 京畿道 (唐朝),中國唐代行政區劃
日蝕1764年出生於英國,父系是Marske,母系是Spilletta,他亦是達利阿拉伯(Darley Arabian)的玄孫。出生時日食、便以此天文現象為此駒命名。日蝕5-6歲出戰26仗全勝。孕育出344匹賽馬冠軍子嗣、11屆英愛地區亞軍種馬。 此馬就是“一馬當先,萬馬無光。”("Eclipse
and the rest nowhere.")這名句的來源。 1789年2月26日日蝕因疝痛死亡。 競賽馬匹
策劃:羅文、彭綺華 美術總監:張叔平 美術指導:邱偉明 攝影指導:鮑德熹(H.K.S.C.) 第二組攝影:劉偉強(H.K.S.C.) 燈光:李德成 動作指導:洪金宝 對白:盧雄 音樂 全碟編曲人:雷頌德、黃霑。 電影有大量的歌舞場面,一如《92黑玫瑰對黑玫瑰》,這被指是導演劉偉強愛用的手法,是向舊式國粵語歌舞片的致敬。為配合電影風格,歌曲皆俚俗戲謔。 粵語版電影的片頭採用了新加坡人林穆於1976年主唱的粵語歌《射雕英雄傳 (歌曲)》(又名:誰是大英雄),內容嚴肅,與金庸原著《射雕英雄傳》相仿。片尾曲則是張學友新灌唱的《誰是大英雄》,性質恢諧,有國粵語兩版。 段王爺(梁家輝的唱段均由黃霑幕後代唱)男扮女裝調戲黃藥師的場景中,粵語版插曲是1959年香港歌手許艷秋單思男性的名曲《哥仔靚》(調寄粵樂《餓馬搖鈴》);而國語版則把1955年黃梅調電影《天仙配》的插曲《漁家住在水中央》改編為《這才是帥》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講師馮慶認為黃霑不單以戲謔的筆調寫出逍遙自然的人生態度,還帶出一種「特立獨行」的社會價值取向。此外歌詞中的「開山怪」是「handsome guy」的音譯。 黃藥師錯把段王爺當成金輪國三公主的場景中,國粵兩版電影均採用粵語歌《做對相思燕》。此曲調寄1938年國語電影《王老五》的同名插曲(1964年經鄭君綿和鄭幗寶改編為合唱曲《係唔係嘅啫》,在香港流傳一時。),並由張國榮即興填詞。 洪七公對表妹示愛時唱出《我 Love
粵語版電影的片頭採用了新加坡人林穆於1976年主唱的粵語歌《射雕英雄傳 (歌曲)》(又名:誰是大英雄),內容嚴肅,與金庸原著《射雕英雄傳》相仿。片尾曲則是張學友新灌唱的《誰是大英雄》,性質恢諧,有國粵語兩版。 段王爺(梁家輝的唱段均由黃霑幕後代唱)男扮女裝調戲黃藥師的場景中,粵語版插曲是1959年香港歌手許艷秋單思男性的名曲《哥仔靚》(調寄粵樂《餓馬搖鈴》);而國語版則把1955年黃梅調電影《天仙配》的插曲《漁家住在水中央》改編為《這才是帥》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講師馮慶認為黃霑不單以戲謔的筆調寫出逍遙自然的人生態度,還帶出一種「特立獨行」的社會價值取向。此外歌詞中的「開山怪」是「handsome guy」的音譯。 黃藥師錯把段王爺當成金輪國三公主的場景中,國粵兩版電影均採用粵語歌《做對相思燕》。此曲調寄1938年國語電影《王老五》的同名插曲(1964年經鄭君綿和鄭幗寶改編為合唱曲《係唔係嘅啫》,在香港流傳一時。),並由張國榮即興填詞。 洪七公對表妹示愛時唱出《我 Love 你》,此曲改編自古典樂《威廉·泰爾序曲》。黃霑形容歌詞又密又快,甚難演唱,讚賞了張學友的表現。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1993年香港電影作品 1990年代喜劇片 射鵰英雄傳改編影片 香港喜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