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唐納德·羅佩茲,《佛教解釋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外部連結 文章 宏印:佛經的集結與特色 水野弘元:印度佛教史三論 林崇安:阿含經的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 釋印順: 聖典之結集 , 阿毘達磨之發達 ,大乘佛教導源 , 空有之爭 , 秘密教之傳布 李富華:佛教典籍的傳譯與中國佛教宗派 竺家寧:論佛經語言研究的「以經證經」 萬金川:文本對勘與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以《維摩經》為例 、《維摩詰經》支謙譯本的點校 ―― 兼論該一經本的譯者歸屬及其底本語言 陳士強:漢傳佛教目錄學小史 阿毘達磨的特色與起源 Beyond the Tipitaka: A Field Guide to Post-canonical Pali Literature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 佛教文本 目錄 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 The Buddhist Canons Research Database (佛典書目資料庫) 梵、巴、藏佛典 SuttaCentral:Early Buddhist texts, translations, and parallels /SuttaCentral舊版 (初期佛教佛典,對照、翻譯) Pali Tipitaka (巴利語佛典) 84000 พระธรรมขันธ์ 、PALI ROMAN (巴利語佛典) Index to Sutta Indexes (巴利語佛典,英文對照) 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 (梵語佛典) Thesaurus Indogermanischer Text- und Sprachmaterialien (梵語佛典) Göttingen Register of Electronic Texts in Indian Languages (梵語佛典) Digital Corpus of Sanskrit (梵語語料庫,包含梵語佛典) Adarshah 明鏡 (藏語佛典) Bibliotheca Polyglotta (佛典梵中藏英多語對照) 中文佛典 CBETA 數位研究平台 CBETA漢文大藏經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漢文大藏經)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覺悟之路 (南傳上座部佛典) 法雨道場 (南傳上座部佛典) 般若文海
经藏:梵文Sūtra-piṭ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素怛纜藏”,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佛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 律藏:梵文Vinaya-piṭ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毘奈耶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 论藏:梵文Abhidharma-piṭ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阿毘達磨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將「過去無量殑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攝為五分(藏): 樂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說素呾纜藏(經藏)。 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說毘奈耶藏(律藏)。 樂說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覈究竟甚深,說阿毘達磨藏(論藏)。 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說般若波羅蜜多藏(般若藏)。 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脫頓悟涅槃,說諸陀羅尼藏(真言藏─密教悉曇咒語等)。 並稱五藏之受持者,阿難受持「素呾纜藏」(經),優婆離受持「毘奈耶藏」(律),迦旃延受持「阿毘達磨藏」(論藏),文殊菩萨受持「大乘般若波羅蜜多」(般若),金剛手菩薩受持「甚深微妙諸總持門」(真言門)。 漢傳大藏經 漢傳大藏經,主要由域外翻譯佛典組成,後來也加入漢傳佛教僧人撰寫的佛教著作。最初為寫本,印刷術發明後,在北宋初年出現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經,即《開寶藏》。由於寫本傳抄有異寫、訛字、脫文、衍文、倒文,因此各地流傳的寫本藏經也有所不同。從北宋初年到末年,由當地寫本藏經產生的刻本大藏經,主要形成了三個系統:以《開寶藏》為代表的中原系、以《契丹藏》為代表的北方系、以《崇寧藏》、《毘盧藏》為代表的南方系。 石刻及墨寶 中國佛教石經雕刻之舉始於北魏末年,盛於隋唐。除了刻在碑上,也刻於摩崖和經幢上。 「摩崖刻經」以北齊、北周為盛,所在地域遍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四川。其中最著名的是山東泰山經石峪的大字《金剛經》﹑徂徠山映佛岩的《大般若經》、水牛山《文殊師利般若經》等。河南安陽寶山、河北磁縣鼓山亦有著名的佛經摩崖。 「經幢」創於初唐,其制如柱,一般為八角棱形,上有蓋,下有座,經文刻於柱身。陝西富平《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刻於唐永昌元年 (公元689年),為現存較早的經幢。佛教經幢以刻《陀羅尼經》為多,但也有刻《心經》、《楞嚴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金剛經》、《藥師經》等經的。 「碑刻佛經」,數量很多。最著名的是北京房山雲居寺的石刻佛教大藏經「房山石經」。幽州沙門靜琬鐫刻石經以防法難,直至明末,歷時千餘年,共刻成15061石,包括佛經1100多部,3500多卷,是中國字數最多的銘文。所用底本校勘精審,亦包括從未見於目錄著錄的稀世孤本,例如《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唐玄宗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 此外,還有「石柱佛經」,刻在石柱上藏於石洞中,以山西太原風峪的《華嚴經》為代表;「塔刻佛經」,鐫刻於塔身或塔內石壁上,內容包含了佛教經目和各類佛教經咒。 長慶二年至文宗太和三年(829),清晃、清海等於蘇州重玄寺法華院刻成石壁經,係為寺僧契元所書,白居易亦為之作讚碑。計刻法華經、維摩詰經、金剛般若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阿彌陀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實相法密經(實相般若波羅蜜經)及般若心經等十萬言以上。 書法家寫佛經,最早也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北魏人所書,刻入《壯陶閣帖》者為最早,有唐咸通年間大秦寺僧題識。但影響較大的,是稍晚的歐陽詢心經寫本,他也寫有〈佛說尊勝陀羅尼咒〉。此外,釋懷仁集王羲之墨迹為〈集字聖教序〉,寫有行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著名的,還有題為王羲之所書的《佛遺教經》、鍾紹京的《轉輪聖王經》(起世經·轉輪聖王品)、柳公權的《金剛經》、國詮的《善見律》卷、張旭草書《心經》、以及懷素草書《四十二章經》。 唐代佛經傳抄最廣的是寫經生、僧人的寫經作品,一直要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這些作品才大量現世。所抄佛經以《妙法蓮華經》、《大般若波羅密多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維摩詰所說經》、《無量壽宗要經》的數量最多,其質量參差不齊,以發願供養、祈求福報為主要目的。此外,大批的佛典疑偽經文獻、漢地佛教撰著、天台教典、毗尼藏、禪宗著作、宣教通俗文書,如變文等,皆在敦煌文獻抄寫之列。 唐代以後,黃庭堅、趙孟頫、董其昌、文徵明、陳洪綬、文嘉、張照、孔繼涑等人所寫《心經》;蘇軾、趙孟頫、祝允明、孫慎行等人所寫《四十二章經》;米芾寫〈倒念揭諦咒〉;蘇軾、黃庭堅、張即之、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釋弘一寫《金剛經》;趙孟頫、董其昌寫《妙法蓮華經》等,均可稱為名品。其餘佛經法帖尚有張即之《華嚴經》《佛遺教經》、趙孟頫《楞嚴經讚佛偈》、蘇軾《圓覺經》《華嚴經破地獄偈》、黃庭堅《文益禅師語錄》、董其昌《楞嚴經圓通偈》《阿彌陀經》《佛遺教經》、林則徐《阿彌陀經》、弘一法師《華嚴經》等等。 清代帝王亦好寫佛經,所抄內容以智慧、修持、覺悟、真如類的典籍為主,包括《般若經》、《心經》、《金剛經》、《法華經》、《圓覺經》等。較具有代表性的佛經寫本,則有:康熙《心經》、乾隆《金剛經》、《白衣大悲王印陀羅尼經》、咸豐《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慈禧太后《心經》。 篆書方面的名作,則有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靈隱寺莫庵道肎,寫成的集篆三十二體《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每章一體,並註記各體源流。從北宋以後,歷經明、清二代,屢見重鈔翻刻或復臨的三十二體篆書《金剛經》,是篆書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集篆作品。 為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經被毀,中國石刻佛經相當興盛,從北齊至宋元時期,究竟刻有多少石經已無法統計。書法家寫佛經的風氣,則較道經晚起步。唐代書法家少寫佛經,宋代書法家以翰墨為佛事,在三教合流的風氣下,兼寫佛道經。晚清藏書家葉昌熾評論:「佛經之精者皆大字,而碑為多;道經之精者皆小楷,而帖為多」。 參见 九分教、十二分教 四阿含 三藏 大藏经 佛經翻譯 佛經目錄 契經 注釋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蕅益智旭,《閱藏知津》(清世祖順治十一年,1654年)ISBN 978-7-80106-053-2 望月信亨,《佛教經典成立史論》,法藏館,1946 水野弘元等,《佛典解題事典》,春秋社,1977 小川貫弌等;藍吉富主編,《大藏經的成立與變遷: 大正大藏經解題》,華宇,1984年 高楠順次郎等;藍吉富主編,《南傳大藏經解題》,華宇,1984年 赤沼智善;藍吉富主編,《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華宇,1986年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1988年 方廣錩,《佛教典籍百問》,今日中國,1992年 李富華、何梅,《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ISBN 978-7-80123-541-1 水野弘元,《佛教文獻研究》,法鼓,2003年,ISBN 978-957-598-244-7 水野弘元,《佛典成立史》,東大圖書,2007,ISBN 978-957-19-2881-4 陳士強,《大藏經總目提要·經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陳士強,《大藏經總目提要·律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陳士強,《大藏經總目提要·論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何梅,《歴代漢文大藏經目録新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唐納德·羅佩茲,《佛教解釋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外部連結 文章 宏印:佛經的集結與特色 水野弘元:印度佛教史三論 林崇安:阿含經的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 釋印順: 聖典之結集 , 阿毘達磨之發達 ,大乘佛教導源 , 空有之爭 , 秘密教之傳布 李富華:佛教典籍的傳譯與中國佛教宗派 竺家寧:論佛經語言研究的「以經證經」 萬金川:文本對勘與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以《維摩經》為例 、《維摩詰經》支謙譯本的點校 ―― 兼論該一經本的譯者歸屬及其底本語言 陳士強:漢傳佛教目錄學小史
朱學恆 魔戒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 開放式課程 臺北市中山區組織
奇幻基地 開放式課程網頁 朱學恆 魔戒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 開放式課程
對於貴金屬的需求不只是因為其實際的應用,也是因為貴金屬可以用來投資及。在2006年的夏季,鈀的價格曾經是金價的一半。而鉑的價格多半是金價的兩倍。銀的價格明顯的比其他貴金屬要便宜不少,因為在製幣及珠寶上的應用,傳統上仍視為是貴金屬。 金屬的提取 金屬一般會利用采矿的方式,提取到所需的金屬成份較高的矿石。矿石需透過技術確定其位置,再挖掘並檢驗矿床。矿物資源一般可以分為可以用重型設備開探的露天礦,以及。 在矿石開採出來後,需經過才能得到金屬,一般會用化學或電化學的還原法。利用高溫將矿石變成金屬,是利用水溶液達到類似目的。需利用哪一種冶金法則依金屬及其雜質而定。 若矿石是金屬和非金屬的離子化合物,需要和還原劑加熱以產生金屬。大部份的金屬(例如鐵)矿石,可以和碳加熱產生產生金屬。有些金屬(像是鈉或是鋁)沒有成本夠低廉的還原劑,則會用電解的方式提煉。 含硫的礦石一般不會直接還原為金屬,而是在空氣中加熱,變成氧化物後再冶煉。 金属之最 五金 五金即指金、銀、銅、鐵和錫這五種常見的金屬元素,後該詞引申至指一般常見的金屬制品,所以五金店所賣的不僅限於這五種金屬。 合金 合金是由二種或多種化學元素組成,其中主要元素是金屬的混合物。很多純金屬太軟、太脆或是高化學活性,不適合使用。將數種金屬以特定比例組合,形成合金,可以將純金屬的性質調整為一些較理想的特性。製造合金的目的一般是要使金屬脆性降低、提昇硬度、抗蝕性,或是有理想的顏色及光澤。在目前仍在使用的合金中,鐵合金(鋼、不鏽鋼、碳鋼、、合金鋼等)不論是在產量或是產值都是最高的。鐵加入不同比例的碳,可以得到低碳鋼、中碳鋼及高碳鋼,碳含量越高,其韌性及展性會下降。若碳含量超過2%,則稱為鑄鐵。而在碳鋼中加入超過10%的鉬、鎳及鉻即為不鏽鋼。 其他主要的合金有鋁、鈦、銅及鎂的合金。銅合金早在史前時代就開始應用,青銅時代用的青銅即為銅合金,而且在現在也有很多的應用。其他三種合金是近代才開始的研究,由於其金屬的活性,需要利用電解方式才能提煉純金屬。鋁合金、鈦合金和鎂合金的特點是其高比強度,一般會用在一些比強度比價格重要的應用中,例如太空船或是一些汽車的應用。 有時會針對高需求的應用來設計合金,例如 相关条目 元素周期表 非金属 過渡金屬 貧金屬 類金屬 合金 金属活动性 金屬量 非晶态金属 微晶格金屬 电场屏蔽
重金屬及輕金屬 重金屬是一群有金屬特性的元素,依定義的不同.主要包括過渡金屬、有時也會包括類金屬、鑭系元素及錒系元素的定義。重金屬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有依密度、原子序或原子量,也有依照化學特性或毒性來定義。 在日常生活中提到的重金屬多半是以環境污染領域的定義為準,对生物有明顯毒性的金屬或類金屬元素就視為重金屬,若以密度來定義,常見的一種定義是密度大于4.5或是5的金属。 輕金屬一般會定義是密度小于5的金属,像鋰、鈹、鈉、鎂、鋁等都是輕金屬。 卑金属和貴金屬 在化學上,卑金属是指容易氧化或腐蝕的金屬,而且可以和稀鹽酸反應產生氫氣。卑金属一詞和貴金屬相對。像鐵、鎳、鉛及鋅都是卑金属。銅雖然不和稀鹽酸反應,但因為容易氧化,一般也視為卑金属。 在鍊金術中,卑金属是指常見而廉價的金屬,和貴金屬(例如金、銀等)相對。長久以來鍊金術士的目標都是將卑金属變成貴金屬。 在货币学中,以前貨幣的價值是在於貨幣中的貴金屬成份。現在大部份的貨幣都是法定貨幣,貨幣的價值由政府法令決定,因此貨幣可以由廉價的卑金属製成。 貴金屬是指抗氧化或是抗腐蝕的金屬,大多罕見而高價,例如金、鉑、銥和銠等。 貴金屬 貴金屬是指罕見、有高經濟價格的金屬元素。 一般而言,貴金屬的活性也比其他金屬要低、有顯著光澤及高導電性。以前的貴金屬是貨幣,而現在主要是用在投資及工業的產品上。像金、銀、鉑和鈀等貴金屬在ISO 4217中都有編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金、銀,不但用在工業上,也用在藝術品、珠寶及貨幣上。 其他的貴金屬是鉑族元素,包括釕、銠、鈀、鋨、銥和鉑,其中交易量最大的是鉑。 對於貴金屬的需求不只是因為其實際的應用,也是因為貴金屬可以用來投資及。在2006年的夏季,鈀的價格曾經是金價的一半。而鉑的價格多半是金價的兩倍。銀的價格明顯的比其他貴金屬要便宜不少,因為在製幣及珠寶上的應用,傳統上仍視為是貴金屬。 金屬的提取 金屬一般會利用采矿的方式,提取到所需的金屬成份較高的矿石。矿石需透過技術確定其位置,再挖掘並檢驗矿床。矿物資源一般可以分為可以用重型設備開探的露天礦,以及。 在矿石開採出來後,需經過才能得到金屬,一般會用化學或電化學的還原法。利用高溫將矿石變成金屬,是利用水溶液達到類似目的。需利用哪一種冶金法則依金屬及其雜質而定。 若矿石是金屬和非金屬的離子化合物,需要和還原劑加熱以產生金屬。大部份的金屬(例如鐵)矿石,可以和碳加熱產生產生金屬。有些金屬(像是鈉或是鋁)沒有成本夠低廉的還原劑,則會用電解的方式提煉。 含硫的礦石一般不會直接還原為金屬,而是在空氣中加熱,變成氧化物後再冶煉。 金属之最 五金 五金即指金、銀、銅、鐵和錫這五種常見的金屬元素,後該詞引申至指一般常見的金屬制品,所以五金店所賣的不僅限於這五種金屬。 合金
飾 石頭[2000年在羅馬死於一場交通事故] 張赫 飾 金 (Kim) 赵寅成 飾 趙 (Cho) 金良喜 飾 海洋少女 (Ocean Girl) 谷祖琳 飾 祖 (Jo) 李燦森 飾 Sam 獎項
Limited聯合出品,獲選出席第59屆威尼斯影展、多倫多影展、溫哥華影展等競賽和觀摩影片,可是在戲院上映時的票房卻僅有5萬多港元。陳果在片中除了發揮他對世界各地公共廁所的奇想,更透過片中人四處尋藥的過程帶出「以愛之名盡己所能阻止死亡」的命題。 該片的DVD及VCD由香港亞洲影帶出版社有限公司發行。 情节介绍 北京的年輕人冬冬在公廁被母親生下並拋棄,自小就在公廁長大,被稱為“廁所之神”;韓國的Kim在海邊的環保公廁遇見海洋少女;香港殺手Sam到紐約公廁執行最後一次任務。冬冬的朋友Tony到印度尋靈藥醫治弟弟,遇見為父親求藥的在香港出生長大的印度兄弟;Kim為了海洋少女的不適,到中國人執業的醫院,遇見從中國到韓國求醫的病人;Sam的女友Jo跟著媽媽到高山上找藥;冬冬為了扶養自己長大的奶奶到美國尋藥時遇見了Sam。以公廁為出發點,透過尋藥的過程串連交錯的人物故事,帶出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及世界共通的對活著的嚮往。 主要角色 阿部力 飾 冬冬 (Dong Dong) 马哲 飾 Tony Pietero Diletti 飾 石頭[2000年在羅馬死於一場交通事故] 張赫 飾 金 (Kim) 赵寅成 飾 趙 (Cho) 金良喜
饰 大蚂蚁(成年) 左小青 饰 张晓梅 姚二嘎 饰 傻子 吴淑琨 饰 米兰姥姥 刘金山 饰 游泳池老混子 张华 饰 彪子(大痞子) 方化 饰 老将军 殷芳 饰 老将军女秘书 杨瑾 饰 红衣胖女教师 音乐和电影插曲 《乡村骑士间奏曲 》(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作曲: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电影主要剧情的旋律 《毛主席啊,革命战士敬祝您万寿无疆》演唱:刘维维 作词:洪源 石祥 作曲:唐诃 生茂 《想念恩人毛主席》又名《远飞的大雁》电影中的片头片尾乐曲,以及剧中三个小学女生齐唱 《英雄赞歌》作词:公木 作曲:刘炽 《毛主席的恩情永不忘》演唱:耿莲凤 词曲:马骏英 《壮家少年热爱毛主席》童声合唱 作词:曾宪瑞 作曲:钟庆民 《第五套广播体操音乐》中央乐团创作 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演奏 《友谊花开万里香》童声合唱 作词:叶伟 作曲:李伟才、叶伟 《骑兵进行曲》作曲:李劫夫 《检阅进行曲》作曲:郑路 《井冈山上太阳红》演唱:万秋萍 《毛主席呀我们永远忠于您》演唱:张振富 耿莲凤 《黄水谣》黄河大合唱选曲 作曲:冼星海 作词:光未然
张华 饰 彪子(大痞子) 方化 饰 老将军 殷芳 饰 老将军女秘书 杨瑾 饰 红衣胖女教师 音乐和电影插曲 《乡村骑士间奏曲 》(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作曲: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电影主要剧情的旋律 《毛主席啊,革命战士敬祝您万寿无疆》演唱:刘维维 作词:洪源 石祥 作曲:唐诃 生茂 《想念恩人毛主席》又名《远飞的大雁》电影中的片头片尾乐曲,以及剧中三个小学女生齐唱 《英雄赞歌》作词:公木 作曲:刘炽 《毛主席的恩情永不忘》演唱:耿莲凤 词曲:马骏英 《壮家少年热爱毛主席》童声合唱 作词:曾宪瑞 作曲:钟庆民 《第五套广播体操音乐》中央乐团创作 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演奏 《友谊花开万里香》童声合唱 作词:叶伟 作曲:李伟才、叶伟 《骑兵进行曲》作曲:李劫夫 《检阅进行曲》作曲:郑路 《井冈山上太阳红》演唱:万秋萍 《毛主席呀我们永远忠于您》演唱:张振富 耿莲凤 《黄水谣》黄河大合唱选曲 作曲:冼星海 作词:光未然 《北京颂歌》男声独唱:李双江,以及小提琴协奏曲 作词:洪源 作曲:田光、傅晶 《金日成将军之歌》中文合唱 《卖花姑娘》朝鲜语女声合唱 《国际歌》乐曲 作曲:比尔·狄盖特 《喀秋莎》合唱 作曲:马特维·勃兰切尔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合唱 作曲: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游击队歌》作曲:贺绿汀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选曲 作曲:吴祖强 杜鸣心 《颂歌献给毛主席》女声独唱:刘旭峰 作词:瞿琮 作曲:郑秋枫 《想念恩人毛主席》藏语版 演唱:泽娜卓玛 《天鹅湖》芭蕾舞剧选曲 作曲:柴可夫斯基 《金色的炉台》小提琴独奏曲 作曲:陈钢 配乐主创:郭文景 长笛:李学全 萨克斯:刘园 合唱:中国歌剧院合唱团 男声合唱:中央乐团演奏员 音乐演奏:中央乐团 乐队指挥:方国庆 乐队组织人:杨实 时间表 1993年8月23日,影片开拍。 1994年1月28日,剧组停机,开始进入影片的后期制作阶段。 1994年9月9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 1994年9月15日,威尼斯电影节大奖揭晓,男主角夏雨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1994年10月12日,在北京保利大厦内部放映。10月14日加映一场。
new RealPrinter(); // create the delegate void print() { p.print(); // delegation } } public class Main { // to the outside world it looks like Printer actually prints.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nter printer = new Printer(); printer.print(); } } 复杂的Java例子 通过使用接口,委托可以做到类型安全并且更加灵活。在这个例子里,类別C可以委托类別A或类別B,类別C擁有方法使自己可以在类別A或类別B间选择。因为类別A或类別B必须实现接口I规定的方法,所以在这里委托是类型安全的。这个例子显示出委托的缺点是需要更多的代码。 interface I { void f(); void g(); } class A implements I { public void f() { System.out.println("A: doing f()"); } public void g() { System.out.println("A: doing g()"); } } class B implements I { public void f() { System.out.println("B: doing f()"); } public void g() { System.out.println("B: doing g()"); } } class C implements I
public void g() { System.out.println("B: doing g()"); } } class C implements I { // delegation I i = new A(); public void f() { i.f(); } public void g() { i.g(); } // normal attributes public void toA() { i = new A(); } public void toB() { i = new B(); } }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 c = new C(); c.f(); // output: A: doing f() c.g(); // output: A: doing g() c.toB(); c.f(); // output: B: doing f() c.g(); // output: B: doing g() }
王家衛特意選擇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作為《春光乍洩》的主要場景,他認為這座城市為香港的對立面,意味著它在世界的另一端,擁有遠離熟悉日常生活裡的一面。這被解讀為何寶榮與黎耀輝為何遠渡重洋來到阿根廷,電影的主軸並未將其故事描述為政治寓言,而是針對文化認同和「家庭、歸屬感和移民」定義的質疑。 另一種解釋認為,電影將香港的場景倒置拍攝,具有電影中登場的主角,離他們根源中的故鄉多遙遠的隱含形式。 同樣,兩人從香港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異國流離失所的主題,與王家衛之前電影中出現的香港鏡頭相比,反倒更強調兩座城市的相似之處,王家衛的做法使何寶榮與黎耀輝間「無家可歸和缺乏歸屬感」的意涵更顯明顯,從而導致兩人最終無法形成穩定的關係。 禁閉感 《春光乍洩》的另一元素,是何寶榮與黎耀輝的關係所產生的禁閉、監禁感,電影中藉由搖搖欲墜的手持攝影機、將昏暗燈光所照明的室內空間,以及骯髒的公寓、廚房、小巷、探戈酒吧、餐廳廚房和公共浴室走廊等場景,進而塑造出具有窒息感的「環境與空間」。 這種禁閉感也體現在何寶榮居住在黎耀輝的公寓時,因為其受傷的手使他無法照顧自己的此刻情緒。後來,何寶榮在黎耀輝離去後仍待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對比黎耀輝觀賞伊瓜蘇瀑布的意象,此元素與何寶榮與黎耀輝關係尚存的可能性、希望的象徵形成鮮明的對比。 伊瓜蘇瀑布和瀑布燈 伊瓜蘇瀑布是電影中兩人關係的象徵,其重要性早在《春光乍洩》早期製作階段就已確立,當瀑布出現在何寶榮為黎耀輝買的燈上時,暗示這就是兩人最初選擇來到阿根廷的原因。真正的瀑布隨後在兩人第一次分手後,於黎耀輝的想像出現,瀑布的畫面是電影的第一幕彩色鏡頭,特意從鳥瞰角度拍攝,並使用較為不切實際的藍色和綠色,使畫面具有超自然性的視覺效果。一位學者將瀑布的表現解釋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與未來不可預測的本質使觀眾沉思,因為瀑布的盡頭是不可感知的。瀑布也喚起了面對自然和未來的無力感,與何寶榮和黎耀輝關係惡化的必然相呼對應。 另一位學者則將瀑布解釋為何寶榮和黎耀輝關係的象徵,因為「他們的激情確實是洶湧的、具有著破壞性,當瀑布向前傾倒時,總是猛烈地沖向一個不確定的終點」,電影最後,黎耀輝來到了伊瓜蘇瀑布,當何寶榮看見家中留下的瀑布燈後,頓時也明白黎耀輝終於放棄了倆人的關係,倆人都通過觀賞瀑布理解這段感情的逝去,黎耀輝在現實中看見了瀑布,而何寶榮則是在重新點亮燈後所見。 酷兒 《春光乍洩》的酷兒主題備受爭議。一方面,它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同性愛情電影之一」,因為何寶榮與黎耀輝在他們的關係中面臨的問題具有大眾性,影片中的衝突幾乎能夠建立在任何的關係中,無論是各種性向或是性別本身。許多影評人一致認為雖然同性並非電影的主題,但電影中對於同性浪漫的描繪反而是真實的。《春光乍洩》也因沒有按性別而劃分角色、質疑他們的男子氣概、以及展現男同性戀者作為社會個體和個體的複雜性而受到稱讚。 王家衛解釋說: 事實上,我拍的不是一個純粹的同性戀電影,而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同志並不是主題,兩個人之間的情感才是重點,只不過這兩個人恰巧都是男人而已。通常我討厭帶有「同性戀電影」之類標籤的電影,或「藝術電影」或「商業電影」。只有好電影和壞電影。” 另一方面一些學者認為,何寶榮與黎耀輝最終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為同性戀身份,因此是被流放的酷兒。但作家兼評論家傑瑞米·譚布寧(Jeremy Tambling)指出,同性戀關係的普遍化並不是電影的主軸,因為電影中抹去了他們在過去經歷的特殊性和族群的偏見。此外此部電影也廣泛地描繪新儒家勤勞、節儉和規範的價值觀,突出了其缺乏酷兒性和強調異性戀特性的規範,黎耀輝因遵循這些價值觀而獲得回報,因為他不斷打工、做飯、關心他人、想與父親和解並存錢,而何寶榮則因多次性接觸、消費、缺乏工作過著浮華的生活。影片的最後,黎耀輝能夠前往伊瓜蘇瀑布、台灣甚至香港,而何寶榮則只能待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此外張震的定位亦符合在此價值觀,因為他在餐廳努力工作,為他的「世界盡頭」之旅存下足夠的錢,同時也在臺北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符合這種規範的人物得到獎勵,不符合的人則該受到懲罰,從而強調這是一個“直截了當”的敘事。 其他 電影結尾出現的“世界盡頭”燈塔,是南美洲最南端火地島島上的。 韓國曾舉辦過【王家衛歷年作品中最配情侶】調查,結果由梁朝偉和張國榮組合獲得第一名。 韓國著名電影雜誌《kino》舉辦的「最佳電影情侶」選舉中,梁朝偉及張國榮排名第三。 2017年台灣第54屆金馬獎向20年前上映的《春光乍洩》致敬,設計其劇照成為當屆的主視覺LOGO以及海報。也刻意借用本片英文片名“Happy Together”之意,傳達“電影之樂,樂在一同”的概念。 經典對白 何寶榮:「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黎耀輝:「我一直以為和何寶榮不一樣,原來寂寞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是一樣。」 黎耀輝:「雖然兜兜轉轉走了很多冤枉路,我終於來到伊瓜蘇,我覺得好難過,因為我始終覺得站在這個瀑布下面應該是兩個人。」 流行文化 Dear Leslie,由歌手古巨基主唱,劉宏基作曲,陳少琪填詞,其中兩句歌詞︰「當風吹起某年某一刻不忍遠離,期待轉移時空寶榮耀輝又重遇故地」第一句是指經典金曲《風繼續吹》,第二句是指本電影作品。 音樂 在《春光乍洩》中,王家衛擺脫了之前較以美國和英國音樂的中心化,轉而使用南美音樂。這種跨國主義不但能夠「使美國去中心化」,並將傳統上毫無相互聯繫的文化(香港和阿根廷)之間形成新的交集。電影的第一首歌是卡耶塔諾·費洛索翻唱的〈Cucurrucucú paloma〉,一首關於一個男人等待愛人歸來的悲傷民謠,這在電影中兩位主角第一次分手時播放,這首歌延伸黎耀輝的思想,他想像着瀑布,將瀑布與何寶榮聯繫起來,而其悲傷和相思因此在環境中變得更加明顯。 音樂主題 弗蘭克·扎帕的歌曲〈Chunga's Revenge〉在整部電影曾作為背景播放,並強調了何寶榮與黎耀輝之間動盪的關係,響亮的吉他合唱代表何寶榮「易變、華麗的本性」,陰沉的小號和較慢的節拍代表了黎耀輝的「敏感和穩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表現出兩個角色之間的差異。 阿斯托爾·皮亞佐拉的〈Prologue (Tango Apasionado)〉、〈Finale (Tango Apasionado)〉和〈Milonga for Three〉以及類似的班頓里昂歌曲是電影最重要的背景音樂,經常在這對伴侶既在一起又分開時播放,例如出租車、廚房探戈的浪漫場景、以及何寶榮與黎耀輝最後一次分手後,何寶榮和一個隨機的男人跳探戈舞,同時想著他也和黎耀輝跳舞時播放的橋段。最後一次播放皮亞佐拉的歌曲,則是在黎耀輝到達瀑布後,使用〈Finale〉作為背景音樂,據稱王家衛在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拍攝這部電影前,是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購買CD時才發現了皮亞佐拉的音樂。 鍾定一所翻唱,源自的〈〉是電影最後一首歌曲,黎耀輝搭乘臺北捷運時播放。這首歌被用來顛覆西方音樂的比喻,用它來「慶祝一段萌芽的浪漫,或者作為自我想像的單戀諷刺」。但電影中也表明「黎耀輝已能平靜看待過去的關係」,這使該首歌成為表達整部電影意義的敘事手段。 雖然解釋各不相同,但王家衛曾表示:在這部電影裡,有些觀眾會說這個片名似乎很憤世嫉俗,因為它講的是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到最後他們只是分開了。但對我來說,幸福可以適用於兩個人,也可以適用於一個人和他的過去,我想有時當一個人對自己和他的過去感到平靜時,我認為這是一段可以幸福的關係的開始,並且他可以更開放地接受未來與其他人的更多可能性。 電影原聲大碟 出版日期 : 1998年6月20日 Waterfall BAR SUR I Chunga'S Revenge BAR SUR II Prologue (tango apasionado) 3 amigos take
香港、臺灣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王家衛特意選擇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作為《春光乍洩》的主要場景,他認為這座城市為香港的對立面,意味著它在世界的另一端,擁有遠離熟悉日常生活裡的一面。這被解讀為何寶榮與黎耀輝為何遠渡重洋來到阿根廷,電影的主軸並未將其故事描述為政治寓言,而是針對文化認同和「家庭、歸屬感和移民」定義的質疑。 另一種解釋認為,電影將香港的場景倒置拍攝,具有電影中登場的主角,離他們根源中的故鄉多遙遠的隱含形式。 同樣,兩人從香港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異國流離失所的主題,與王家衛之前電影中出現的香港鏡頭相比,反倒更強調兩座城市的相似之處,王家衛的做法使何寶榮與黎耀輝間「無家可歸和缺乏歸屬感」的意涵更顯明顯,從而導致兩人最終無法形成穩定的關係。 禁閉感 《春光乍洩》的另一元素,是何寶榮與黎耀輝的關係所產生的禁閉、監禁感,電影中藉由搖搖欲墜的手持攝影機、將昏暗燈光所照明的室內空間,以及骯髒的公寓、廚房、小巷、探戈酒吧、餐廳廚房和公共浴室走廊等場景,進而塑造出具有窒息感的「環境與空間」。 這種禁閉感也體現在何寶榮居住在黎耀輝的公寓時,因為其受傷的手使他無法照顧自己的此刻情緒。後來,何寶榮在黎耀輝離去後仍待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對比黎耀輝觀賞伊瓜蘇瀑布的意象,此元素與何寶榮與黎耀輝關係尚存的可能性、希望的象徵形成鮮明的對比。 伊瓜蘇瀑布和瀑布燈 伊瓜蘇瀑布是電影中兩人關係的象徵,其重要性早在《春光乍洩》早期製作階段就已確立,當瀑布出現在何寶榮為黎耀輝買的燈上時,暗示這就是兩人最初選擇來到阿根廷的原因。真正的瀑布隨後在兩人第一次分手後,於黎耀輝的想像出現,瀑布的畫面是電影的第一幕彩色鏡頭,特意從鳥瞰角度拍攝,並使用較為不切實際的藍色和綠色,使畫面具有超自然性的視覺效果。一位學者將瀑布的表現解釋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與未來不可預測的本質使觀眾沉思,因為瀑布的盡頭是不可感知的。瀑布也喚起了面對自然和未來的無力感,與何寶榮和黎耀輝關係惡化的必然相呼對應。 另一位學者則將瀑布解釋為何寶榮和黎耀輝關係的象徵,因為「他們的激情確實是洶湧的、具有著破壞性,當瀑布向前傾倒時,總是猛烈地沖向一個不確定的終點」,電影最後,黎耀輝來到了伊瓜蘇瀑布,當何寶榮看見家中留下的瀑布燈後,頓時也明白黎耀輝終於放棄了倆人的關係,倆人都通過觀賞瀑布理解這段感情的逝去,黎耀輝在現實中看見了瀑布,而何寶榮則是在重新點亮燈後所見。 酷兒 《春光乍洩》的酷兒主題備受爭議。一方面,它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同性愛情電影之一」,因為何寶榮與黎耀輝在他們的關係中面臨的問題具有大眾性,影片中的衝突幾乎能夠建立在任何的關係中,無論是各種性向或是性別本身。許多影評人一致認為雖然同性並非電影的主題,但電影中對於同性浪漫的描繪反而是真實的。《春光乍洩》也因沒有按性別而劃分角色、質疑他們的男子氣概、以及展現男同性戀者作為社會個體和個體的複雜性而受到稱讚。 王家衛解釋說: 事實上,我拍的不是一個純粹的同性戀電影,而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同志並不是主題,兩個人之間的情感才是重點,只不過這兩個人恰巧都是男人而已。通常我討厭帶有「同性戀電影」之類標籤的電影,或「藝術電影」或「商業電影」。只有好電影和壞電影。” 另一方面一些學者認為,何寶榮與黎耀輝最終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為同性戀身份,因此是被流放的酷兒。但作家兼評論家傑瑞米·譚布寧(Jeremy Tambling)指出,同性戀關係的普遍化並不是電影的主軸,因為電影中抹去了他們在過去經歷的特殊性和族群的偏見。此外此部電影也廣泛地描繪新儒家勤勞、節儉和規範的價值觀,突出了其缺乏酷兒性和強調異性戀特性的規範,黎耀輝因遵循這些價值觀而獲得回報,因為他不斷打工、做飯、關心他人、想與父親和解並存錢,而何寶榮則因多次性接觸、消費、缺乏工作過著浮華的生活。影片的最後,黎耀輝能夠前往伊瓜蘇瀑布、台灣甚至香港,而何寶榮則只能待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此外張震的定位亦符合在此價值觀,因為他在餐廳努力工作,為他的「世界盡頭」之旅存下足夠的錢,同時也在臺北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符合這種規範的人物得到獎勵,不符合的人則該受到懲罰,從而強調這是一個“直截了當”的敘事。 其他 電影結尾出現的“世界盡頭”燈塔,是南美洲最南端火地島島上的。 韓國曾舉辦過【王家衛歷年作品中最配情侶】調查,結果由梁朝偉和張國榮組合獲得第一名。 韓國著名電影雜誌《kino》舉辦的「最佳電影情侶」選舉中,梁朝偉及張國榮排名第三。 2017年台灣第54屆金馬獎向20年前上映的《春光乍洩》致敬,設計其劇照成為當屆的主視覺LOGO以及海報。也刻意借用本片英文片名“Happy Together”之意,傳達“電影之樂,樂在一同”的概念。 經典對白 何寶榮:「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黎耀輝:「我一直以為和何寶榮不一樣,原來寂寞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是一樣。」 黎耀輝:「雖然兜兜轉轉走了很多冤枉路,我終於來到伊瓜蘇,我覺得好難過,因為我始終覺得站在這個瀑布下面應該是兩個人。」 流行文化 Dear Leslie,由歌手古巨基主唱,劉宏基作曲,陳少琪填詞,其中兩句歌詞︰「當風吹起某年某一刻不忍遠離,期待轉移時空寶榮耀輝又重遇故地」第一句是指經典金曲《風繼續吹》,第二句是指本電影作品。 音樂 在《春光乍洩》中,王家衛擺脫了之前較以美國和英國音樂的中心化,轉而使用南美音樂。這種跨國主義不但能夠「使美國去中心化」,並將傳統上毫無相互聯繫的文化(香港和阿根廷)之間形成新的交集。電影的第一首歌是卡耶塔諾·費洛索翻唱的〈Cucurrucucú paloma〉,一首關於一個男人等待愛人歸來的悲傷民謠,這在電影中兩位主角第一次分手時播放,這首歌延伸黎耀輝的思想,他想像着瀑布,將瀑布與何寶榮聯繫起來,而其悲傷和相思因此在環境中變得更加明顯。 音樂主題 弗蘭克·扎帕的歌曲〈Chunga's Revenge〉在整部電影曾作為背景播放,並強調了何寶榮與黎耀輝之間動盪的關係,響亮的吉他合唱代表何寶榮「易變、華麗的本性」,陰沉的小號和較慢的節拍代表了黎耀輝的「敏感和穩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表現出兩個角色之間的差異。 阿斯托爾·皮亞佐拉的〈Prologue (Tango Apasionado)〉、〈Finale (Tango Apasionado)〉和〈Milonga for Three〉以及類似的班頓里昂歌曲是電影最重要的背景音樂,經常在這對伴侶既在一起又分開時播放,例如出租車、廚房探戈的浪漫場景、以及何寶榮與黎耀輝最後一次分手後,何寶榮和一個隨機的男人跳探戈舞,同時想著他也和黎耀輝跳舞時播放的橋段。最後一次播放皮亞佐拉的歌曲,則是在黎耀輝到達瀑布後,使用〈Finale〉作為背景音樂,據稱王家衛在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拍攝這部電影前,是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購買CD時才發現了皮亞佐拉的音樂。 鍾定一所翻唱,源自的〈〉是電影最後一首歌曲,黎耀輝搭乘臺北捷運時播放。這首歌被用來顛覆西方音樂的比喻,用它來「慶祝一段萌芽的浪漫,或者作為自我想像的單戀諷刺」。但電影中也表明「黎耀輝已能平靜看待過去的關係」,這使該首歌成為表達整部電影意義的敘事手段。 雖然解釋各不相同,但王家衛曾表示:在這部電影裡,有些觀眾會說這個片名似乎很憤世嫉俗,因為它講的是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到最後他們只是分開了。但對我來說,幸福可以適用於兩個人,也可以適用於一個人和他的過去,我想有時當一個人對自己和他的過去感到平靜時,我認為這是一段可以幸福的關係的開始,並且他可以更開放地接受未來與其他人的更多可能性。 電影原聲大碟 出版日期 : 1998年6月20日 Waterfall BAR SUR I
传统上哥本哈根最早的记录在12世纪末,最近的考古发现在国王新广场附近有一个大型商人宅邸的遗迹,时间约为1020年。此外还发现了一口井和古老教堂的遗迹。该地还发现了燧石的遗迹,证明在石器时代当地就有人类定居点。许多历史学家也认为,在维京时代晚期,该镇已经初具雏形。从11世纪开始,当地优质的港口和鲱鱼鱼群吸引渔民和商人来此定居。居住地很可能就在Gammel Strand)附近。 哥本哈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书面是来自萨克索·格拉玛提库斯的著作《丹麦人的事迹》,使用拉丁语拼写为Portus Mercatorum,意为“商人之港”,而当时的丹麦语拼写则为Købmandens Havn''。后来这个名字改成哥本哈根。传统上,哥本哈根的建城年是1167年,这一年在城堡岛上建立了第一座城堡(),位置就位于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宫。建立城堡的目标就是为了城镇免受文德海盗的袭击。文德人的袭击持续了较长时间,并将旧堡垒摧毁,而哥本哈根城堡则取而代之。 中世纪 1186年,教宗乌尔巴诺三世的一封信上提到:哈芬(即哥本哈根)和周围的土地,由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一世授予(1158-1191)和隆德大主教(1177-1201)阿布萨隆。阿布萨隆死后,他的财产继续归罗斯基勒主教所有。1200年左右,圣母教堂建于城镇东北部的高地上,周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该镇地位提升之后便遭到了汉萨同盟的敌视和连续袭击。1368年的第二次丹麦汉萨战争中,同盟成功侵占哥本哈根。哥本哈根的渔业蓬勃发展,特别是鲱鱼贸易,使这座城市开始朝斯洛特绍尔门以北扩张。1254年,哥本哈根在主教的领导下获得城市特权,主教通过这个特权吸引当地渔民的支持以对抗国王的统治。 1397年,丹麦、挪威和瑞典之间成立卡尔马联盟。1416年,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决定将他的王座迁到哥本哈根城堡,哥本哈根由此成为丹麦的首都。1479年6月1日,经教宗西斯笃四世批准,克里斯蒂安一世国王为哥本哈根大学揭幕,令其成为丹麦最古老的的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大学开始时由教会控制,但在16世纪30年代的之后,大学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近代 在1536年之前,哥本哈根一直支持信仰天主教的克里斯蒂安二世。1523年,信仰路德宗的弗雷德里克一世包围了哥本哈根,促使哥本哈根建造了一系列城墙和塔楼来增强防御工事。1536年7月,在经历一年的围困之后,哥本哈根向克里斯蒂安三世投降,意味着该市转向新教。在16世纪后半叶,哥本哈根借助频繁来往的荷兰船只来与波罗的海地区进行贸易。主政这座城市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捍卫城市的利益,并为其后续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荷兰和德国北部皆转向新教信仰。 从1588年开始,哥本哈根进入长达60年的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时期,城市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倡议下,17世纪初城堡岛兴建了两个重要建筑,兵工厂(现在的哥本哈根军事博物馆)以及股票交易中心。1616年正式成立丹麦东印度公司。在哥本哈根的东部,收到荷兰城市规划的启发,国王开发了(Christianshavn),设有运河和城墙,本来想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贸易中心,但最终还是并入哥本哈根。克里斯蒂安四世还赞助了包括罗森堡城堡和圆塔在内的地标性建筑项目。1658年到1659年,卡尔十世率领瑞典军队,最终被丹麦军击退。 1661年,哥本哈根确立了作为丹麦挪威王国首都的地位。所有的主要机构都设在此处。舰队和大部分的军队也驻扎在此处。1664年,哥本哈根要塞正式建成,1692年扩建了堡垒,使得城市防御力进一步加强,并为舰队建立了一个新的基地。 1711年,哥本哈根爆发瘟疫,6.5万人口死亡了2.2万人。1728年,是这座城市最大规模的火灾,从10月20日夜间烧到23日上午,摧毁了28%的地区,导致20%的居民无家可归。这座城市的中世纪部分有47%被全部烧毁。1795年的大火之后,现在的城市中已经很难找到古城的遗迹。 火灾之后进行了大量的重建工作,其中最重要就是1733年开始的克里斯蒂安堡宫(第一期)的兴建,历时十二年,到1745年竣工。1749年,由尼克莱·艾格特韦德设计的腓特列堡地区逐步开始发展,属于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群,其中的核心建筑是阿马林堡宫。另外还有一些文化性的建筑,如皇家剧院(1748年)和皇家美术学院(1754年)。 18世纪下半叶,丹麦和哥本哈根基本中立于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着力于波罗的海国家之间的贸易。1794年的大火直接烧毁了克里斯蒂安堡宫。1795年的大火之后开始兴建现在的地标(Højbro Plads)。 现代 1801年4月2日,海军上将率领的英国舰队袭击并击败了停泊在哥本哈根附近的丹麦-挪威舰队。在他手下的是声名远扬的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他领导了主要的攻势,他不惜违抗帕克的撤退命令,在停战协议签订之前摧毁了众多的丹麦-挪威舰船。哥本哈根海战通常被认为是纳尔逊最痛苦的战斗,甚至超过了特拉法尔加的激战。 短短6年之后,英丹之间战火再起。1807年8月16日至9月5日爆发第二次哥本哈根战役。虽然从英国的角度来说,是对哥本哈根先发制人的攻击,目标是再次夺取丹麦-挪威舰队。但是从丹麦人和哥本哈根居民的角度看,这是一场赤裸裸的恐怖轰炸。英军使用康格里夫火箭对城市进行随机的炮轰,引发了剧烈的燃烧(因为火箭含有磷,无法用水扑灭)。当时城内最大的教堂圣母教堂也被海炮摧毁。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斗是近代以来第一场针对城市的恐怖袭击。之后英军投入三万人登陆,将哥本哈根彻底包围,袭击造成约2000名平民阵亡,城区大部分被毁。哥本哈根的防御工事过于陈旧,岸防炮的有限射程根本无法匹敌英军的远程火炮。 经历了19世纪初的灾难之后,哥本哈根在接下来的时间经历了一段激烈的文化创造时期,被誉为“丹麦黄金时代”。其中绘画方面有和他的学生。建筑领域,和则为城市创造了新古典主义外观。 19世纪50年代初,哥本哈根城墙开放,西部与防御工事接壤的湖区周围建造了新的住宅。19世纪80年代,西关厢和北关厢地区也发展起来,容纳来自丹麦各郡的人。从1886年开始,被夷为平地,并对港口进行了扩建,1892年到1894年建立了。1892年哥本哈根引入电力系统,1897年有轨电车投入运营。住宅地向旧城墙以外的地方扩张带来了人口的巨大增长。1840年哥本哈根人口约12万,到1901年达到40万。 20世纪初,哥本哈根已经成为一个繁荣的工业和行政城市。新的市政厅和火车总站的落成,让市中心朝西侧迁移。和瓦尔比开启新的住宅项目,而腓特烈斯贝则成为市内的一块飞地。阿迈厄岛和瓦尔比的北部地区在1901年到1902年并入哥本哈根市。 丹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哥本哈根可以同时与英国和德国进行贸易。但在战争期间,哥本哈根的防御工事仍有40000名丹麦士兵驻守。20世纪20年代,哥本哈根出现商品和住房短缺现象。市内颁布计划要拆除克里斯蒂安港区的陈旧部分和清理该市的贫民窟。然后直到30年代,克里斯蒂安港区的(Torvegade)部分被拆除,才开始兴建新的公寓大楼。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入侵丹麦,哥本哈根跟其他地区都被德国军队占领直到1945年5月4日。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希望丹麦成为“模范保护国”,纳粹当局试图与丹麦政府达成和解。到1943年,丹麦议会选举被允许恢复进行,但丹麦共产党被排除在外。1943年,丹麦政府与德国占领军合作破裂,在哥本哈根港外击沉了几艘战船,防止德国人使用它们。从那时候开始,纳粹开始逮捕当地的犹太人,而大部分犹太人都逃亡到中立国瑞典。 1945年,特别行动执行处丹麦分局领导人邀请英国皇家空军袭击纳粹在哥本哈根的总部来支援他们在当地的行动。空军副元帅(Basil Embry)爵士制定了对保安局和盖世太保大楼(前壳牌石油办公室)的大规模精准攻击的计划。为了防止空袭,纳粹将政治犯关押在阁楼里,所以皇家空军只能选择轰炸大楼的下层。 这场轰炸行动被称为,于1945年3月22日执行。空袭一共三波,第一波所有6架飞机全部命中了目标,但其中一架飞机在弗雷德里克女子学校附近坠毁,坠机导致后续两波的飞机误认为学校是军事设施,而选择将炸弹投向学校,直接导致123名平民(其中87名学童)死亡。盖世太保的档案在轰炸中全部被毁,有18名政治犯成功从大楼中逃脱出来。 1945年5月8日,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率英军正式解放了哥本哈根。蒙哥马利亲自监督了首都周围30000名德国士兵的投降。 当代 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一个被称为“”的创新城市发展项目在1947年推出,鼓励从市中心沿着城市快铁线路延伸出的五个“手指”沿线建造新的住房和企业,同时点缀大面积的绿地。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和妇女进入劳动力队伍,全市各地兴建了新的学校、托儿所、体育设施和医院。 20世纪60年代末,城市发生学生骚乱,克里斯蒂安港区的鲍德斯曼德斯特雷德兵营被占领,1971年9月在此处建立了著名的克里斯蒂安尼亚自由城。 随着汽车交通量的大幅度增长,1972年公共汽车取代了传统的有轨电车。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建筑师扬·盖尔的倡议下,哥本哈根市中心修建了步行街和自行车道。哥本哈根港的活动也随着海军基地的关闭而减少。哥本哈根机场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成为北欧国家的枢纽。20世纪90年代,港区和阿迈厄岛的西部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住房开发。作为皇家图书馆新馆的在1999年竣工。 2000年夏季以来,哥本哈根与瑞典城市马尔默通过厄勒海峡大桥进行铁路和公路的连接。因此,哥本哈根已经成为横跨两国的大都市地区的中心。这座大桥给公共交通系统带来巨大的变化,并导致阿迈厄岛的大规模重建工作。哥本哈根的服务业和贸易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建立了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教育机构当中哥本哈根大学拥有35,000名学生,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交通方面,哥本哈根在2002年开通了地铁系统,并在2007年进行扩建,到2011年的承载量为5400万名乘客。 文化方面,哥本哈根歌剧院在2004年竣工,是代表默勒基金会送给城市的礼物。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在国际上引发关注。 2022年7月3日,哥本哈根的购物中心发生枪击案,造成3人死亡、4人重伤。警察总监瑟伦·托马森宣布逮捕一名22岁的男子,并表示不能排除此次事件为恐怖主义行为。 地理 哥本哈根位於丹麦第一大岛西兰岛上,与瑞典的马尔默隔海相望。城市的一小部分位于阿玛格尔岛上。 从地质上来看哥本哈根位于冰川时期留下来的冰碛层上(丹麦大多数地区是冰碛层)。 气候 哥本哈根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和。夏季平均氣溫最高約為,最低約為,而冬季的低溫約在左右。降雨量也十分適中,但全年四季皆有雨。冬季僅有少量降雪。 城市景观 今天哥本哈根的城市形态是它几个世纪以来作为区域中心的结果。哥本哈根分为许多个区,分别形成于不同时代,每个区都有自己的个性。哥本哈根的鲜明特点,还包括充足的水,众多的公园,以及大部分街道都设有自行车专用道。 建筑 哥本哈根内城最古老的部分通常被称为中世纪城(Middelalderbyen)。然而,哥本哈根最有特色的地区是腓特列堡(Frederiksstaden),18世纪弗雷德里克五世在位时期兴建。其中心是阿马林堡宫,腓特列教堂的穹顶和几座典雅的18世纪豪宅俯视着该区。在哥本哈根古老的内城,有一个小小的城堡岛(Slotsholmen),岛上有克里斯蒂安宫和。围绕历史悠久的市中心,是一圈主要建于19世纪末的住宅区(Vesterbro, Inner Nørrebro, Inner Østerbro)。它们建造在旧城墙以外,标志着城市扩展,突破了这一障碍。 哥本哈根有时也被称为“尖塔之城”,以其只被教堂和城堡的尖顶打破的水平天际线而著称。最具特色的是救主堂的巴洛克酒钻形尖塔,游客从外部的螺旋楼梯可以爬上塔顶,俯瞰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全景。重要的尖塔还有克里斯蒂安宫、市政厅和前圣尼古拉教堂的尖塔,稍低一点的有罗森堡宫的文艺复兴尖塔和舊股票交易中心(Børsen)的“龙尖塔”,后者很像四条龙的尾巴缠绕在一起。 近年来,在哥本哈根出现现代建筑的热潮,其中既有丹麦建筑师的作品,也有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几百年来,在哥本哈根几乎没有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但是自2000年起该市及周围地区,出现了国际明星建筑师的建筑。在同一时间,许多丹麦建筑师在哥本哈根和国外都取得了成功。 城市开发和现代建筑的蓬勃发展给该市的天际线带来了一定的变化。多数人决定保存一个没有高层建筑的历史中心,但是有几个区将会或已经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奥雷斯塔德现在大部分由近期的发展构成。它靠近哥本哈根机场,目前拥有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各种办公及住宅楼宇,以及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和一所中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大的两家酒店目前正在建设中。 嘉士伯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再生项目。嘉士伯啤酒在哥本哈根的旧厂区已经终止了啤酒生产,转移到了腓特烈西亚。该区将有9座高层建筑,混合老工业建筑与现代建筑,创建一个密集的,像迷宫一样的区域,关注可持续性和活跃的城市生活。城市开发的第三个主要地区是“哥本哈根南港”。哥本哈根在人工岛上进行城市开发的传统始于克里斯蒂安四世建设克里斯蒂安港,继续于最近在哥本哈根南港港区内再开发“港口岛”以及“船闸半岛”。哥本哈根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区是克里斯蒂安那自由城,有很多有创意和特质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公园 哥本哈根是一个绿色的城市,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园。 人口 依據計算範圍的不同,哥本哈根的人口數字也會有所差異。使用哥本哈根連續的已開發都會區域作為統計範圍,這表示在範圍中的社群數量會隨時變動,最新的人口數據超過一百一十萬人(1,153,615,2008年)。這個數字和使用一般計算範圍標準(須達到200公尺連續的已開發都會範圍)所得到的結果並不相同,因為通用的規則在哥本哈根的五個郊區(德拉厄、措斯楚普、、Hørsholm、法鲁姆)中有所例外。丹麥中央統計局從未宣告哥本哈根的都會區正式範圍。然而一般認知的哥本哈根都会区,是由腓特烈斯贝以及其他20個市镇中的16個所組成,其中有5個市镇僅包含部份區域。 丹麥中央統計局發展出了稱之為「地帶」(landsdele)的區域定義,以達成等級低於區域的地區之統計需求。哥本哈根城市地區(København by)是由 Dragør、腓特烈斯贝和托恩比三個市镇所定義,總人口在2008年初為656,582人。哥本哈根的周遭郊區地帶(Københavns omegn)則包括了阿尔贝特斯隆、巴勒鲁普、布伦德比、根措夫特、格莱萨克瑟、格洛斯楚普、海莱乌、维兹奥勒、霍耶-措斯楚普、伊斯霍伊、灵比-托拜克、勒藻勒和瓦伦斯拜克共13個市镇,總人口數為504,481(2008年1月1日數據)。將城市和郊區兩個地帶的人口加起來,總和為1,161,063人。哥本哈根城市和郊區地帶可共同視為哥本哈根的都會區域。 2008年1月1日的統計測量數據表示,33個鄰近市镇和哥本哈根市镇的人口總和為1,835,371。陸地面積為2,673 km²,水域面積為105 km²。本區域僅佔了丹麥整體陸地面積的6.3%,卻有33.5%的丹麥人口居住於此。計算後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86人。而丹麥其他區域的平均人口密度則是約每平方公里90人。 休閒和文化 音樂和娛樂 在夏季舉辦的哥本哈根爵士音樂節,是多年來城市裡的熱門活動。音樂節的從多位的美國爵士樂手在1960年代移居哥本哈根後開始,這些樂手包括班‧威伯斯特(Ben Webster)、泰德‧瓊斯(Thad Jones)、肯尼‧德魯(Kenny Drew)、艾德‧西朋(Ed Thigpen)等人。近年來,哥本哈根室內管弦樂團(Hafnia Chamber Orchestra)開始在城市內的文化表演舞台上嶄露頭角。由指揮家西蒙(Simon Casali-Krzentowski)在2001年組成,哥本哈根室內管弦樂團成功將許多丹麥的作曲家介紹給更多觀眾。 若要尋找免費的娛樂,在斯洛多耶(Strøget)步行街的下午到晚上之間會有許多像是馬戲團般的活動,音樂家、魔術師、雜耍表演以及其他的街頭藝術都會在這裡聚集演出。 運動 哥本哈根有許多不同種類的運動隊伍。足球隊伍哥本哈根足球隊(FC København)就是以哥本哈根作為根據地。哥本哈根足球隊會在帕爾肯球場(Parken Stadium)中進行比賽,並有6支球隊在丹麥次級聯賽中角逐。哥本哈根同時也有三組冰上曲棍球隊伍,分別是 Rødovre Mighty Bulls、Herlev Hornets 和 Nordsjælland Cobras。 哥本哈根也有多支手球隊,哥本哈根足球會旗下擁有兩支同名的男女隊伍。聯合式橄欖球也經常在哥本哈根比賽,知名的隊伍包括 CSR-Nanok、Copenhagen Scrum、Exiles、Froggies 和 Rugbyklubben Speed。 基地位於哥本哈根的丹麥澳洲足球聯盟(DAFL,Danish 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是非英語國家中最具規模的澳式足球賽事。 哥本哈根也是多支丹麥板球隊伍的根據地。雖然丹麥自1966年起就是國際板球協會(International Cricket Council)的會員國,但這項運動在丹麥的體育教育中並不普及,球迷人數、比賽場地、媒體關注程度也不如足球等熱門運動。 美食 哥本哈根擁有非常多的餐館,一種稱為「」的「開放式」三明治是當地最常見的傳統美食之一。哥本哈根共有11間獲得米其林星級評價的餐廳。其中「Noma」餐廳被選為全球十大最佳餐廳的第十名,最近又獲得了一顆米其林星星,使這間餐廳成為米其林二星級的餐廳。 自然 哥本哈根以及鄰近的郡共有三個海灘,總沙灘長度約為8公里,離市中心騎自行車只需約30分鐘即可抵達。包括2005年開幕的人工島嶼渡假區——,距離市中心僅有15分鐘的自行車程。 教育 哥本哈根的主要大学包括哥本哈根大学和丹麦科技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於1479年成立,著名研究範圍包括科學、醫療、法律、社會科學、科技和人文學科。丹麦科技大学于1829年由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创建,是丹麦第一所工业学院。丹麦技术大学是现在欧洲最领先的工科大学之一,同时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好的工科大学。此外城市內還有哥本哈根商学院等知名的教育機構。 经济 一如欧洲其他都市,哥本哈根市中心有许多服务业、手工业和商业企业。全球最大皮草製造商「哥本哈根毛皮公司」總部即在此。工业企业大多数都在市郊,近年内许多工业企业被迁移到其他地区,甚至外国。包括哥本哈根的三个著名的啤酒厂,其生产部分有的被迁到日德兰半岛上。 交通 虽然哥本哈根位於丹麦的边缘,但它仍然是丹麦首要交通枢纽。公路和铁路可直达欧洲大陆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厄勒海峡大桥橫跨厄勒海峡,連接哥本哈根与瑞典马尔默;市中心与市郊有近郊列车相连,市内有地铁,更有连接哥本哈根及临近地区的区域列车。哥本哈根国际机场位于(Kastrup)。而哥本哈根的渡轮也可以连接挪威首都奥斯陆,瑞典城市赫尔辛堡,丹麦港市奥胡斯,岛屿博恩霍爾姆。 通勤鐵路 哥本哈根拥有高度发达的市郊铁路系统。 地鐵 哥本哈根地鐵現時共有4條路線,分別為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1号线和2号线兩線在万洛瑟站和克里斯蒂安港站之間路线相同,在阿迈厄岛上則分為東西兩線。3号线是位于哥本哈根主城区内的环线。4号线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哥本哈根北港和哥本哈根南港的地铁线路,目前通车的部分仅包括哥本哈根火車總站 ↔ 东方码头站段,哥本哈根南港段尚处于建设阶段。 單車 在哥本哈根,有将近一半的人骑自行车上班上学,绝大部分人拥有自行车并把自行车作为首选的出行方式。这和当地的交通设计理念是分不开的,哥本哈根有着宽阔的自行车道,骑行者可以畅通无阻,在雨雪天,自行车道的清理也会优先于机动车道。因而,人们普遍认同这种便捷、环保且健康的出行方式。丹麦计划到2050年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哥本哈根港 知名景點 阿馬林堡皇宮(Amalienborg Palace) 安徒生墓園(Assistens Cemetery) 方舟現代美術館(Arken Museum of Modern Art) 舊股票交易中心(Børsen) 小島教堂(Church of Holmen) 哥本哈根歌劇院(Copenhagen Opera House) 丹麥設計中心(Danish Design Center) 克里斯蒂安堡宮(Christiansborg) 哥本哈根動物園(Copenhagen Zoo) 丹麥國家美術館(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丹麥國家銀行(Danmarks Nationalbank) 腓特烈斯貝宮(Frederiksberg Palace) 腓特烈堡城堡(Frederiksborg Castle) 吉菲昂噴泉(Gefion fountain) 克隆堡宮(Kronborg Castle)— 哈姆雷特在赫爾辛格中的城堡 美人魚雕像(The Little Mermaid) 三一教堂(Trinitatis Kirke) 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丹麥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 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Ny Carlsberg Glyptotek) 新港(Nyhavn) 羅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 羅斯基勒大教堂(Roskilde) 圆塔(Rundetårn) 趣伏里公園(Tivoli) 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丹麦广播电视城(DR Byen) 聖阿爾班教堂 聖靈教堂 聖伯多祿教堂 哥本哈根的知名人物 尼尔斯·玻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獲獎者 奥格·玻尔,物理學家,诺贝尔奖獲獎者(尼尔斯·玻尔之子) 維托·埔柱,钢琴家、艺人 海倫娜·克莉史汀森,超級名模
18世纪下半叶,丹麦和哥本哈根基本中立于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着力于波罗的海国家之间的贸易。1794年的大火直接烧毁了克里斯蒂安堡宫。1795年的大火之后开始兴建现在的地标(Højbro Plads)。 现代 1801年4月2日,海军上将率领的英国舰队袭击并击败了停泊在哥本哈根附近的丹麦-挪威舰队。在他手下的是声名远扬的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他领导了主要的攻势,他不惜违抗帕克的撤退命令,在停战协议签订之前摧毁了众多的丹麦-挪威舰船。哥本哈根海战通常被认为是纳尔逊最痛苦的战斗,甚至超过了特拉法尔加的激战。 短短6年之后,英丹之间战火再起。1807年8月16日至9月5日爆发第二次哥本哈根战役。虽然从英国的角度来说,是对哥本哈根先发制人的攻击,目标是再次夺取丹麦-挪威舰队。但是从丹麦人和哥本哈根居民的角度看,这是一场赤裸裸的恐怖轰炸。英军使用康格里夫火箭对城市进行随机的炮轰,引发了剧烈的燃烧(因为火箭含有磷,无法用水扑灭)。当时城内最大的教堂圣母教堂也被海炮摧毁。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斗是近代以来第一场针对城市的恐怖袭击。之后英军投入三万人登陆,将哥本哈根彻底包围,袭击造成约2000名平民阵亡,城区大部分被毁。哥本哈根的防御工事过于陈旧,岸防炮的有限射程根本无法匹敌英军的远程火炮。 经历了19世纪初的灾难之后,哥本哈根在接下来的时间经历了一段激烈的文化创造时期,被誉为“丹麦黄金时代”。其中绘画方面有和他的学生。建筑领域,和则为城市创造了新古典主义外观。 19世纪50年代初,哥本哈根城墙开放,西部与防御工事接壤的湖区周围建造了新的住宅。19世纪80年代,西关厢和北关厢地区也发展起来,容纳来自丹麦各郡的人。从1886年开始,被夷为平地,并对港口进行了扩建,1892年到1894年建立了。1892年哥本哈根引入电力系统,1897年有轨电车投入运营。住宅地向旧城墙以外的地方扩张带来了人口的巨大增长。1840年哥本哈根人口约12万,到1901年达到40万。 20世纪初,哥本哈根已经成为一个繁荣的工业和行政城市。新的市政厅和火车总站的落成,让市中心朝西侧迁移。和瓦尔比开启新的住宅项目,而腓特烈斯贝则成为市内的一块飞地。阿迈厄岛和瓦尔比的北部地区在1901年到1902年并入哥本哈根市。 丹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哥本哈根可以同时与英国和德国进行贸易。但在战争期间,哥本哈根的防御工事仍有40000名丹麦士兵驻守。20世纪20年代,哥本哈根出现商品和住房短缺现象。市内颁布计划要拆除克里斯蒂安港区的陈旧部分和清理该市的贫民窟。然后直到30年代,克里斯蒂安港区的(Torvegade)部分被拆除,才开始兴建新的公寓大楼。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入侵丹麦,哥本哈根跟其他地区都被德国军队占领直到1945年5月4日。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希望丹麦成为“模范保护国”,纳粹当局试图与丹麦政府达成和解。到1943年,丹麦议会选举被允许恢复进行,但丹麦共产党被排除在外。1943年,丹麦政府与德国占领军合作破裂,在哥本哈根港外击沉了几艘战船,防止德国人使用它们。从那时候开始,纳粹开始逮捕当地的犹太人,而大部分犹太人都逃亡到中立国瑞典。 1945年,特别行动执行处丹麦分局领导人邀请英国皇家空军袭击纳粹在哥本哈根的总部来支援他们在当地的行动。空军副元帅(Basil Embry)爵士制定了对保安局和盖世太保大楼(前壳牌石油办公室)的大规模精准攻击的计划。为了防止空袭,纳粹将政治犯关押在阁楼里,所以皇家空军只能选择轰炸大楼的下层。 这场轰炸行动被称为,于1945年3月22日执行。空袭一共三波,第一波所有6架飞机全部命中了目标,但其中一架飞机在弗雷德里克女子学校附近坠毁,坠机导致后续两波的飞机误认为学校是军事设施,而选择将炸弹投向学校,直接导致123名平民(其中87名学童)死亡。盖世太保的档案在轰炸中全部被毁,有18名政治犯成功从大楼中逃脱出来。 1945年5月8日,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率英军正式解放了哥本哈根。蒙哥马利亲自监督了首都周围30000名德国士兵的投降。 当代 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一个被称为“”的创新城市发展项目在1947年推出,鼓励从市中心沿着城市快铁线路延伸出的五个“手指”沿线建造新的住房和企业,同时点缀大面积的绿地。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和妇女进入劳动力队伍,全市各地兴建了新的学校、托儿所、体育设施和医院。 20世纪60年代末,城市发生学生骚乱,克里斯蒂安港区的鲍德斯曼德斯特雷德兵营被占领,1971年9月在此处建立了著名的克里斯蒂安尼亚自由城。 随着汽车交通量的大幅度增长,1972年公共汽车取代了传统的有轨电车。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建筑师扬·盖尔的倡议下,哥本哈根市中心修建了步行街和自行车道。哥本哈根港的活动也随着海军基地的关闭而减少。哥本哈根机场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成为北欧国家的枢纽。20世纪90年代,港区和阿迈厄岛的西部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住房开发。作为皇家图书馆新馆的在1999年竣工。 2000年夏季以来,哥本哈根与瑞典城市马尔默通过厄勒海峡大桥进行铁路和公路的连接。因此,哥本哈根已经成为横跨两国的大都市地区的中心。这座大桥给公共交通系统带来巨大的变化,并导致阿迈厄岛的大规模重建工作。哥本哈根的服务业和贸易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建立了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教育机构当中哥本哈根大学拥有35,000名学生,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交通方面,哥本哈根在2002年开通了地铁系统,并在2007年进行扩建,到2011年的承载量为5400万名乘客。 文化方面,哥本哈根歌剧院在2004年竣工,是代表默勒基金会送给城市的礼物。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在国际上引发关注。 2022年7月3日,哥本哈根的购物中心发生枪击案,造成3人死亡、4人重伤。警察总监瑟伦·托马森宣布逮捕一名22岁的男子,并表示不能排除此次事件为恐怖主义行为。 地理 哥本哈根位於丹麦第一大岛西兰岛上,与瑞典的马尔默隔海相望。城市的一小部分位于阿玛格尔岛上。 从地质上来看哥本哈根位于冰川时期留下来的冰碛层上(丹麦大多数地区是冰碛层)。 气候 哥本哈根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和。夏季平均氣溫最高約為,最低約為,而冬季的低溫約在左右。降雨量也十分適中,但全年四季皆有雨。冬季僅有少量降雪。 城市景观 今天哥本哈根的城市形态是它几个世纪以来作为区域中心的结果。哥本哈根分为许多个区,分别形成于不同时代,每个区都有自己的个性。哥本哈根的鲜明特点,还包括充足的水,众多的公园,以及大部分街道都设有自行车专用道。 建筑 哥本哈根内城最古老的部分通常被称为中世纪城(Middelalderbyen)。然而,哥本哈根最有特色的地区是腓特列堡(Frederiksstaden),18世纪弗雷德里克五世在位时期兴建。其中心是阿马林堡宫,腓特列教堂的穹顶和几座典雅的18世纪豪宅俯视着该区。在哥本哈根古老的内城,有一个小小的城堡岛(Slotsholmen),岛上有克里斯蒂安宫和。围绕历史悠久的市中心,是一圈主要建于19世纪末的住宅区(Vesterbro, Inner Nørrebro, Inner Østerbro)。它们建造在旧城墙以外,标志着城市扩展,突破了这一障碍。 哥本哈根有时也被称为“尖塔之城”,以其只被教堂和城堡的尖顶打破的水平天际线而著称。最具特色的是救主堂的巴洛克酒钻形尖塔,游客从外部的螺旋楼梯可以爬上塔顶,俯瞰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全景。重要的尖塔还有克里斯蒂安宫、市政厅和前圣尼古拉教堂的尖塔,稍低一点的有罗森堡宫的文艺复兴尖塔和舊股票交易中心(Børsen)的“龙尖塔”,后者很像四条龙的尾巴缠绕在一起。 近年来,在哥本哈根出现现代建筑的热潮,其中既有丹麦建筑师的作品,也有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几百年来,在哥本哈根几乎没有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但是自2000年起该市及周围地区,出现了国际明星建筑师的建筑。在同一时间,许多丹麦建筑师在哥本哈根和国外都取得了成功。 城市开发和现代建筑的蓬勃发展给该市的天际线带来了一定的变化。多数人决定保存一个没有高层建筑的历史中心,但是有几个区将会或已经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奥雷斯塔德现在大部分由近期的发展构成。它靠近哥本哈根机场,目前拥有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各种办公及住宅楼宇,以及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和一所中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大的两家酒店目前正在建设中。 嘉士伯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再生项目。嘉士伯啤酒在哥本哈根的旧厂区已经终止了啤酒生产,转移到了腓特烈西亚。该区将有9座高层建筑,混合老工业建筑与现代建筑,创建一个密集的,像迷宫一样的区域,关注可持续性和活跃的城市生活。城市开发的第三个主要地区是“哥本哈根南港”。哥本哈根在人工岛上进行城市开发的传统始于克里斯蒂安四世建设克里斯蒂安港,继续于最近在哥本哈根南港港区内再开发“港口岛”以及“船闸半岛”。哥本哈根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区是克里斯蒂安那自由城,有很多有创意和特质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公园 哥本哈根是一个绿色的城市,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园。 人口 依據計算範圍的不同,哥本哈根的人口數字也會有所差異。使用哥本哈根連續的已開發都會區域作為統計範圍,這表示在範圍中的社群數量會隨時變動,最新的人口數據超過一百一十萬人(1,153,615,2008年)。這個數字和使用一般計算範圍標準(須達到200公尺連續的已開發都會範圍)所得到的結果並不相同,因為通用的規則在哥本哈根的五個郊區(德拉厄、措斯楚普、、Hørsholm、法鲁姆)中有所例外。丹麥中央統計局從未宣告哥本哈根的都會區正式範圍。然而一般認知的哥本哈根都会区,是由腓特烈斯贝以及其他20個市镇中的16個所組成,其中有5個市镇僅包含部份區域。 丹麥中央統計局發展出了稱之為「地帶」(landsdele)的區域定義,以達成等級低於區域的地區之統計需求。哥本哈根城市地區(København by)是由 Dragør、腓特烈斯贝和托恩比三個市镇所定義,總人口在2008年初為656,582人。哥本哈根的周遭郊區地帶(Københavns omegn)則包括了阿尔贝特斯隆、巴勒鲁普、布伦德比、根措夫特、格莱萨克瑟、格洛斯楚普、海莱乌、维兹奥勒、霍耶-措斯楚普、伊斯霍伊、灵比-托拜克、勒藻勒和瓦伦斯拜克共13個市镇,總人口數為504,481(2008年1月1日數據)。將城市和郊區兩個地帶的人口加起來,總和為1,161,063人。哥本哈根城市和郊區地帶可共同視為哥本哈根的都會區域。 2008年1月1日的統計測量數據表示,33個鄰近市镇和哥本哈根市镇的人口總和為1,835,371。陸地面積為2,673 km²,水域面積為105 km²。本區域僅佔了丹麥整體陸地面積的6.3%,卻有33.5%的丹麥人口居住於此。計算後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86人。而丹麥其他區域的平均人口密度則是約每平方公里90人。 休閒和文化 音樂和娛樂 在夏季舉辦的哥本哈根爵士音樂節,是多年來城市裡的熱門活動。音樂節的從多位的美國爵士樂手在1960年代移居哥本哈根後開始,這些樂手包括班‧威伯斯特(Ben Webster)、泰德‧瓊斯(Thad Jones)、肯尼‧德魯(Kenny Drew)、艾德‧西朋(Ed Thigpen)等人。近年來,哥本哈根室內管弦樂團(Hafnia Chamber Orchestra)開始在城市內的文化表演舞台上嶄露頭角。由指揮家西蒙(Simon Casali-Krzentowski)在2001年組成,哥本哈根室內管弦樂團成功將許多丹麥的作曲家介紹給更多觀眾。 若要尋找免費的娛樂,在斯洛多耶(Strøget)步行街的下午到晚上之間會有許多像是馬戲團般的活動,音樂家、魔術師、雜耍表演以及其他的街頭藝術都會在這裡聚集演出。 運動 哥本哈根有許多不同種類的運動隊伍。足球隊伍哥本哈根足球隊(FC København)就是以哥本哈根作為根據地。哥本哈根足球隊會在帕爾肯球場(Parken Stadium)中進行比賽,並有6支球隊在丹麥次級聯賽中角逐。哥本哈根同時也有三組冰上曲棍球隊伍,分別是 Rødovre Mighty Bulls、Herlev Hornets 和 Nordsjælland Cobras。 哥本哈根也有多支手球隊,哥本哈根足球會旗下擁有兩支同名的男女隊伍。聯合式橄欖球也經常在哥本哈根比賽,知名的隊伍包括 CSR-Nanok、Copenhagen Scrum、Exiles、Froggies 和 Rugbyklubben Speed。 基地位於哥本哈根的丹麥澳洲足球聯盟(DAFL,Danish 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是非英語國家中最具規模的澳式足球賽事。 哥本哈根也是多支丹麥板球隊伍的根據地。雖然丹麥自1966年起就是國際板球協會(International Cricket Council)的會員國,但這項運動在丹麥的體育教育中並不普及,球迷人數、比賽場地、媒體關注程度也不如足球等熱門運動。 美食 哥本哈根擁有非常多的餐館,一種稱為「」的「開放式」三明治是當地最常見的傳統美食之一。哥本哈根共有11間獲得米其林星級評價的餐廳。其中「Noma」餐廳被選為全球十大最佳餐廳的第十名,最近又獲得了一顆米其林星星,使這間餐廳成為米其林二星級的餐廳。 自然 哥本哈根以及鄰近的郡共有三個海灘,總沙灘長度約為8公里,離市中心騎自行車只需約30分鐘即可抵達。包括2005年開幕的人工島嶼渡假區——,距離市中心僅有15分鐘的自行車程。 教育 哥本哈根的主要大学包括哥本哈根大学和丹麦科技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於1479年成立,著名研究範圍包括科學、醫療、法律、社會科學、科技和人文學科。丹麦科技大学于1829年由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创建,是丹麦第一所工业学院。丹麦技术大学是现在欧洲最领先的工科大学之一,同时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好的工科大学。此外城市內還有哥本哈根商学院等知名的教育機構。 经济 一如欧洲其他都市,哥本哈根市中心有许多服务业、手工业和商业企业。全球最大皮草製造商「哥本哈根毛皮公司」總部即在此。工业企业大多数都在市郊,近年内许多工业企业被迁移到其他地区,甚至外国。包括哥本哈根的三个著名的啤酒厂,其生产部分有的被迁到日德兰半岛上。 交通 虽然哥本哈根位於丹麦的边缘,但它仍然是丹麦首要交通枢纽。公路和铁路可直达欧洲大陆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厄勒海峡大桥橫跨厄勒海峡,連接哥本哈根与瑞典马尔默;市中心与市郊有近郊列车相连,市内有地铁,更有连接哥本哈根及临近地区的区域列车。哥本哈根国际机场位于(Kastrup)。而哥本哈根的渡轮也可以连接挪威首都奥斯陆,瑞典城市赫尔辛堡,丹麦港市奥胡斯,岛屿博恩霍爾姆。 通勤鐵路 哥本哈根拥有高度发达的市郊铁路系统。 地鐵 哥本哈根地鐵現時共有4條路線,分別為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1号线和2号线兩線在万洛瑟站和克里斯蒂安港站之間路线相同,在阿迈厄岛上則分為東西兩線。3号线是位于哥本哈根主城区内的环线。4号线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哥本哈根北港和哥本哈根南港的地铁线路,目前通车的部分仅包括哥本哈根火車總站 ↔ 东方码头站段,哥本哈根南港段尚处于建设阶段。 單車 在哥本哈根,有将近一半的人骑自行车上班上学,绝大部分人拥有自行车并把自行车作为首选的出行方式。这和当地的交通设计理念是分不开的,哥本哈根有着宽阔的自行车道,骑行者可以畅通无阻,在雨雪天,自行车道的清理也会优先于机动车道。因而,人们普遍认同这种便捷、环保且健康的出行方式。丹麦计划到2050年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哥本哈根港 知名景點 阿馬林堡皇宮(Amalienborg Palace) 安徒生墓園(Assistens Cemetery) 方舟現代美術館(Arken Museum of Modern Art) 舊股票交易中心(Børsen) 小島教堂(Church of Holmen) 哥本哈根歌劇院(Copenhagen Opera House) 丹麥設計中心(Danish Design Center) 克里斯蒂安堡宮(Christiansborg) 哥本哈根動物園(Copenhagen Zoo) 丹麥國家美術館(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丹麥國家銀行(Danmarks Nationalbank) 腓特烈斯貝宮(Frederiksberg Palace) 腓特烈堡城堡(Frederiksborg Castle) 吉菲昂噴泉(Gefion fountain) 克隆堡宮(Kronborg Castle)— 哈姆雷特在赫爾辛格中的城堡 美人魚雕像(The Little Mermaid) 三一教堂(Trinitatis Kirke) 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丹麥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 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Ny Carlsberg Glyptotek) 新港(Nyhavn) 羅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 羅斯基勒大教堂(Roskilde) 圆塔(Rundetårn) 趣伏里公園(Tivoli) 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丹麦广播电视城(DR Byen) 聖阿爾班教堂 聖靈教堂 聖伯多祿教堂 哥本哈根的知名人物 尼尔斯·玻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獲獎者 奥格·玻尔,物理學家,诺贝尔奖獲獎者(尼尔斯·玻尔之子) 維托·埔柱,钢琴家、艺人 海倫娜·克莉史汀森,超級名模 卡爾·德萊厄爾,电影导演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哲学家 比約恩·隆伯格,教育工作者、《持疑的環保論者》作者 拉斯·馮·提爾,電影導演 米歇尔·劳德鲁普,前足球运动员、教練 彼得·舒梅切尔,前足球運動員
pensiero, sull'ali dorate)作为意大利的国歌。 生平 早年 威爾第出生於意大利布塞托附近一个名叫Le Roncole的小村莊,其父為卡羅·朱塞佩·威爾第,其母為路易吉亞·烏蒂尼。 當他還是個孩童時,威爾第的父母搬往布賽托,在當地的圖書館裡威爾第閱讀大量書籍,為今後的創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威爾第也在布賽托學到了最初的作曲知識。威爾第在20歲時前往米蘭深造。他在參與歌劇演出和音樂會(多數為德國音樂)的同時接受私人的對位法教學。 回到布賽託後,威爾第擔任當地的音樂總監,並在當地商人和音樂愛好者安托尼奧·巴列茲的支持下,威爾第在1830年於巴列茲府中舉行了個人首次公演。出於對威爾第音樂的熱愛,巴列茲邀請他擔任自己女兒瑪格麗塔的音樂教師。威爾第其後與瑪格麗特相愛,並於1836年5月4日結婚。他們共同生育一雙子女,但都在威爾第譜寫他的第一部歌劇期間夭折。不久後,瑪格麗特也因脑炎去世,年仅26岁。威爾第深愛著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們的相繼過世給了他沉重的打擊。 初现锋芒 威爾第由斯卡拉大劇院出品的處女作《》於1839年11月上演,並獲得一定的成功。演出後,斯卡拉大劇院總監向威爾第提供了一份包含演出額外兩部作品機會的合同。 在他籌備自己的第二部歌劇《》時,妻子瑪格麗特去世。這部在1840年9月上演的《一日國王》也並不成功,威爾第因此陷入絕望當中,並發誓永遠放棄作曲。所幸,斯卡拉大劇院總監梅雷利說服威爾第寫下了《拿布果》,這部歌劇在1842年3月的首演讓威爾第一舉成名。相傳(以及威尔第在1879年的自传),是希伯來奴隸的合唱《乘著金色的翅膀》促使威爾第再次譜寫音樂。 在1843年-1850年间,威爾第創作了14部歌劇,這段時期被他称作“Gli anni di galera”。這些歌劇包括1843年的《》,和1844年的《》。對某些人來說,威爾第創作的最重要、最原創的歌劇是1847年的《馬克白》。威爾第在《馬克白》中首次嘗試創作一部沒有愛情故事的歌劇,這也打破了19世紀意大利歌劇的基本慣例。 在1847年,威爾第改編了《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並將其命名為《》,該部歌劇被巴黎歌剧院搬上舞台。由於一些必須遵循的巴黎慣例(包括芭蕾舞),《耶路撒冷》成為威爾第的首次法國形式的嘗試。 中年 瑪格麗特去世后,威爾第在1840年代中期與事業已至遲暮之年的女高音展開了一段關係。他們婚前同居的日子在一些其住過的地方被稱作是風流的。威爾第與朱塞佩娜在1859年8月在日內瓦結婚。在和朱塞佩娜居住在布賽托期間,威爾第在维拉诺瓦苏拉尔达小鎮外購買了一處房產,并與父母同居。其母親過世后,威爾第便一直住在位于聖阿加塔德威爾第別墅,至死也沒有再搬過家。 在他的“畫廊年”即將結束之時,威爾第創作了他最偉大的傑作之一的《弄臣》(1851年於威尼斯首演)。由於這部歌劇主要建立在雨果的一部戲劇(Le roi s'amuse)之上,它的唱詞必須經過大量的修改才能夠符合當時的審查標準,威爾第也因此數次幾乎徹底放棄它的創作。這部歌劇一經上演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過《弄臣》,威爾第將他對當時社會的關注、多元的文化以及各種新奇的元素融入他的歌劇當中。 《弄臣》中的音樂包括了樂隊音樂(比如第一場或咏叹调《》),意大利式的旋律(比如著名的四重唱《讚美你,美麗的愛神》),室內樂(比如弄臣與斯帕拉富奇萊的二重唱)。 在這之後威爾第創作了他的“中期三大歌劇”中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分別是《游吟詩人》和《茶花女》。後者以小仲馬的同名小說為基礎。《茶花女》是威尔第最著名的歌剧,也是最受欢迎的歌剧,其中的二重唱《》更是广为人知。 晚期作品 在1855年到1867年之间,威尔第创作出以《化装舞会》、《命運之力》、《西西里晚禱》和《唐·卡洛》为代表的大量伟大作品。后两部歌剧都由巴黎歌剧院委托创作,并首演于法国。值得说明的是,如今这两部歌剧大多以意大利改编版上演。 1869年,威尔第被委托为一台纪念歌剧作曲家罗西尼的安魂彌撒写作部分安魂曲,剩余的部分由其他与罗西尼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完成。虽然安魂曲按时完成,这台弥撒却在最后时刻被取消了。这部安魂曲也未在威尔第生前演出过。威尔第将这次变故的责任归于这个项目的指挥,也是威尔第的老朋友。这件事情也导致了二人关系的永久破裂。女高音歌唱家当时与马里亚尼订婚,但她不久后离开了他(之后她与威尔第在音乐和私人生活上都有很持久的关系)。五年后,威尔第重新完善了先前为罗西尼所作的安魂曲中由他负责谱写的部分——“让我自由”,并将之归入自己谱写的中。威尔第将这部安魂曲献给著名小说家和诗人亚历山达罗·孟佐尼,并于1874年首演于米兰。 人们普遍认为威尔第的大型歌剧《阿依达》是为了庆祝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所作的。然而,根据文献记载,威尔第回绝了主办方的邀请,因为他本人正打算参加苏伊士运河开通的庆典活动。作为替代,该次庆祝活动中开罗的歌剧院上演了《弄臣》。不久后,活动的组织者再次联系到威尔第,这次是希望他能够谱写一部新的歌剧,威尔第又回绝了这个请求。但当组织方威胁要以瓦格纳和古诺替代他时,威尔第才真正考虑这个请求,最终在1870年达成协议。 剧中阿依达的角色是为施托丽兹设置的,尽管她并没有出现在开罗的首演上,但过后在欧洲的首演上她饰演了该角色。她同时也是威尔第安魂曲的首选女高音。人们普遍认为施托丽兹在离开马里亚利后与威尔第维持了一段关系。在威尔第的第二任妻子去世后,施特丽兹一直陪伴着威尔第,直到他去世。 威尔第和瓦格纳,这两位各自代表着自己风格的歌剧作曲家似乎相当憎恨彼此,但他们其实从未谋面。威尔第对瓦格纳音乐的评价很少,同时又缺乏仁慈,但当他听闻瓦格纳的死讯,也惋惜地说道:“可惜,可惜,可惜!(瓦格纳)的名字将会在艺术历史上留下强烈的印记”。瓦格纳对威尔第音乐的评论只有一段是广为人知的。当他听过威尔第的安魂曲后,这位爱好评论其他作曲家、言辞雄辩的伟大的德国人只能说道:“我还是什么都别说的好。” 暮年 在接下里的岁月中,威尔第主要改变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新版本的《唐·卡洛斯》、《命运之力》和《西蒙·波卡涅拉》。 1887年的米兰,首演了威尔第基于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的同名歌剧。其中唱词由年轻作曲家阿里格·博伊托写作。《奥赛罗》中的音乐是相当连续的,由此它不能以分开的段落在音乐会上演奏。一些人认为尽管这部歌剧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但它缺乏威尔第稍早的伟大歌剧中所富含的旋律的光彩。然而,另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威尔第最伟大的悲剧歌剧,其中包含着威尔第创作的最优美、最具有表现力的音乐和最丰富的象征。另外,这部歌剧缺少了很多听众已然习惯于听到的序曲。托斯卡尼尼在《奥赛罗》的首演中担任大提琴手,并由此开始了与威尔第的交往(托斯卡尼尼认为威尔第与贝多芬同样伟大)。 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改编自雨果翻译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温莎的快乐娘们》。这部歌剧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并且极大地显示了威尔第作为作曲家的天才。 威尔第于1894年创作了他最后一部纯粹的交响乐队作品——为在法国上演的《奥赛罗》所作的芭蕾音乐。多年后,托斯卡尼尼与NBC交响乐团为RCA唱片公司录制了这部小品,也借此补充了1947年托斯卡尼尼演绎的歌剧全集。 在1897年,威尔第完成了传统拉丁设置的《圣母悼歌》,它与《感恩赞》、《赞美童贞女玛丽亚》、《圣母颂》这三部作品一道组成了威尔第最后四部神圣作品(Quattro Pezzi Sacri)。 1900年7月29日,意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被刺杀,这个变故着实让年迈的作曲家感到恐惧。1901年1月21日,在米兰大旅店(Grand Hotel et de Milan)居住期间,威尔第患上中风。此后,威尔第逐渐衰弱,在6天后的1月27日离开了人世,享壽87歲。在米兰,人们为他举行国葬。葬礼上,托斯卡尼尼指挥了编制巨大的由意大利各地音乐家组成的乐队和合唱团。到如今,这仍是意大利历史上最大的公众集会。 重要作品列表 《奧貝爾托》(Oberto, Conte di San Bonifacio)(1839)
《莱尼亚诺战役》(La battaglia di Legnano)(1849) 《路易莎·米勒》(Luisa Miller)(1849) 《斯蒂费利奥》(Stiffelio)(1850,修订后称《阿罗尔多》) 《弄臣》(Rigoletto)(1851) 《遊唱詩人》(Il trovatore)(1853) 《茶花女》(La traviata)(1853) 《西西里晚禱》(Les vêpres siciliennes)(1855) 《》(Simon Boccanegra)(1857) 《化妝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1859) 《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1862) 《民族赞》(1862,合唱) 《唐·卡洛》(Don Carlos)(1867) 《阿依達》(Aida)(1871)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in E minor)(1873) 《安魂弥撒曲》(Requiem)(1874,合唱) 《奧泰羅》(Otello)(1887) 《圣母颂》(Ave Maria)(1889,合唱) 《法尔斯塔夫》(Falstaff)(1893) 《圣母悼歌》(Stabat Mater)(1898,合唱) 《感恩赞》(Te
组织局(相当于中共中央书记处),由罗亦农、周恩来、李维汉组成,罗亦农为主任。不久,罗亦农代表中央去武汉指导工作,周恩来代理组织局主任。李维汉兼任中央常委会秘书长。邓小平任组织局秘书。熊瑾玎为会计。张宝泉、张人亚为内交主任,王凯、吴德峰为外交主任。下设: 文书科(陳馨负责) 交通科(戴琨负责) 会计科(龚饮冰负责) 组织科(汪泽楷负责) 调查科(柳直荀负责) 出版分配科(郑超麟负责) 宣传科(尹宽、华岗负责) 军事科(李鸣珂、周恩来负责) 特务科(顾顺章负责) 油印处(李宇超负责) 妇女运动委员会:杨之华任妇委主任 职工运动委员会,苏兆征兼主任。成员:向忠发、郑复他、王藻文、陈郁、项英、胡景鄂、万兴、黄五一、李立三、黄平、郭亮、许白昊、周文雍、张昆弟,罗章龙为秘书。 党报委员会,瞿秋白兼主任。《布尔什维克》杂志的编委有:瞿秋白、郑超麟、罗亦农、蔡和森、邓中夏、任旭、张太雷、任卓宣、黄平、毛泽东、周以栗、恽代英、王一飞、陆定一、周恩来、尹宽、王若飞、罗绮园、李立三、夏之栩(女)、刘昌群、李富春、罗章龙、任弼时、刘伯庄、夏曦。曹典琦、张采真为编辑。 影視作品 2013年電影《风云1927》
11月9日至10日,中央临时政治局在瞿秋白主持下,于上海召开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苏兆征、李维汉、罗亦农、顾顺章、任弼时、邓中夏、周恩来、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蔡和森、彭述之、项英、贺昌、任旭、邓恩铭、张景曾、李子芬、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纽曼。会议实行惩办主义政策,将毛泽东、彭公达、张国焘开除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增选周恩来、罗亦农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后来增加项英为常委。 11月14日,中央临时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调整中央组织机构:不设部,在中央常委会下设立 组织局(相当于中共中央书记处),由罗亦农、周恩来、李维汉组成,罗亦农为主任。不久,罗亦农代表中央去武汉指导工作,周恩来代理组织局主任。李维汉兼任中央常委会秘书长。邓小平任组织局秘书。熊瑾玎为会计。张宝泉、张人亚为内交主任,王凯、吴德峰为外交主任。下设: 文书科(陳馨负责) 交通科(戴琨负责) 会计科(龚饮冰负责) 组织科(汪泽楷负责) 调查科(柳直荀负责) 出版分配科(郑超麟负责) 宣传科(尹宽、华岗负责) 军事科(李鸣珂、周恩来负责)
SAS/FSP為圖形使用者介面的資料交談式工具。以圖形介面作為資料登錄、編輯、擷取和查詢功能。 SAS/ACCESS為和各資料庫軟體間的資料連結與轉換。提供連結的資料庫軟體為:ORACLE、IBM DB2、MS ACCESS、DBASE、SYBASE、MS SQ、SERVER等等。 SAS/STAT為全面性統計分析方法的工具。提供如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類別分析、多重变量分析、群集分析、存活分析、PSYCHOMETRICANALYSIS和無母數分析,並有正規化、線型化與非線型化等變數轉換的功能。 SAS/LAB以導引方式的進行資料分析的工具。提供統計的假設分析(Assumption),如OUTLIER、NORMAL、SCALING轉換等功能,並且可以協助作出結論,而且可將執行過程全部儲存,以做為日後分析或報告的參考。 SAS/EIS應用系統開發工具。與SAS/AF不同的是,此模組不需作介面開發,祗要對相關資料作定義即可。 SAS/IML為交談式的高階矩陣語言工具。提供高階的科學、工程和統計上的應用,並具有圖形產生及資料展示的功能。 目前最新的9.3版本,亦支援自由軟體統計軟體計劃R語言,透過其SAS/IML模組,可以有限度相互聯結使用,但若要相互使用時,則必需安裝R語言軟體於SAS系統相同的電腦內。目前相關功能支援如下: 兩軟體間的資料格式轉換 呼叫與使用R語言函數功能 傳輸由R語言分析結果至SAS內 SAS/QC為統計品管的工具。用於製程分析、實驗設計等功能,以選單介面方式,方便使用者快速的得到結果。 SAS/OR為決策支援工具。用於計畫管理、線性及非線性規劃與資源最佳化分配等功能。 SAS/GIS即為地理資料的圖形系統。 SAS/WebAF如同SAS/AF般的圖形介面開發工具。主要使用於發展於Web上的使用者介面。 SAS用戶端相關軟體 Enterprise Guide軟體 約於2000年開始,SAS即提供一新的用戶端軟體Enterprise Guide,其可提供視覺化的操作介面,以方便使用者操作應用程式,與降低統計分析的門檻。 該軟體具有如下列幾個主要功能: 可自訂直覺式且視覺化的使用者介面,但不同於SAS/AF或SAS/WebAF 可更安全地存取原始資料,以方便資料庫的使用者權限管理 分析資料以流程的方式來編輯,可以降低使用者的門檻 可對相關的程序分門別類為分析、報表、圖表、查詢……等等 可支援自動化排程處理與相關的指令碼產生器 但仍可以支援用程式碼編輯的程式 當使用SAS Enterprise Guide時,其與原有的SAS (即為Base SAS)軟體是相互支援與使用。SAS Enterprise Guide目的如同上述重點,如以EG為使用者介面來產生相關指令程或程式,交由SAS (Server/Client)來處理與執行,最終結果仍回傳於EG介面上以方便使用者,即EG > SAS (Server/Client) > EG的模式。 由於該軟體已非完全由C語言編寫,而是Java與C#配合使用,如須使用EG軟體時,至少需要安裝.NET Framework,安裝完成後,也一併安裝JRE(即為Java
(Server/Client)來處理與執行,最終結果仍回傳於EG介面上以方便使用者,即EG > SAS (Server/Client) > EG的模式。 由於該軟體已非完全由C語言編寫,而是Java與C#配合使用,如須使用EG軟體時,至少需要安裝.NET Framework,安裝完成後,也一併安裝JRE(即為Java SDK runtime 1.4.1版本)執行期環境套件。 相關參考:SAS Enterprise Guide教學課程(繁體) JMP軟體 其讀法同Jump,由統計分析系統公司的子公司JMP於1989年發表,起初為使用於Mac系統上的高階統計分析軟體,後再陸續製作用於Windows與Linux的版本,目前最新版本為9.0(Sep 2010)。 該軟體原有的統計分析外,更高階的"參數式"圖形顯示分析與應用統計模型,透過變更相關參數來達到進一步的數據分析;其軟體亦有給予微软Excel的使用組件增益集,提供JMP與Excel更緊密的結合,也可讓Excel突破資料表上的使用極限。 相關程式範例 用於資料擷取部份,即於DATASET階段,例:從資料庫AAA擷取年齡介於25至30歲,且收入大於 100萬的客戶群 data BBB; set AAA; where 25 < age < 30 and salary > 1000000; run; 同上範例,統計一下擷取出來的資訊總共有多少的客戶 proc freq data=BBB; table account; run; 同上兩例,亦可合併一起成為如下方式編寫 data BBB; set AAA; where 25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在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就職演說中宣示四不一沒有: 2000年5月20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表聲明回應四不一沒有: 2000年6月20日,陳水扁在就任總統後第一次國際記者會表示:「如果有『共識』,應該是『一個中國各自口頭表述』,但是對岸認為並沒有這樣的共識;所以如果說要有『共識』,那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所謂『AGREE TO DISAGREE』。」2001年11月10日,陳水扁接受臺灣電視公司政論節目《主流論壇》專訪,對主持人兼製作人廖筱君說:「根本沒有兩岸九二共識……所謂『沒有共識的共識』,就是沒有共識。」 2003年7月4日,陳水扁在《每日新聞》的專訪中說,他不會改變他就任總統時所提出的四不一沒有,他不會用公投來決定統獨,未來也不存在以公投來決定統獨的狀況。2003年12月15日,陳水扁在《金融時報》的專訪中說,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台灣試射導彈,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將不再有效。 2005年2月24日,陳水扁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於台北賓館召開「扁宋會」,會後簽署〈十點聯合聲明〉,其中第一至三點等於再次宣示四不一沒有: 2005年3月1日,陳水扁與歐洲議會議員進行視訊會議時表示:「我必須要坦誠,我不能夠騙自己,我也不能夠騙別人。我做不到,我就是做不到。在我的任期之內,要把我叫的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我做不到。我也相信,李登輝前總統在他的12年總統任期內,他也沒有做到;縱使今天總統給他做,他也做不到。」 對兩岸與美國之意義 「四不一沒有」也强烈牵涉到美台關係。陈水扁總統任內多次向美国政府保證「四不一沒有」的政策沒有改變,美國方面則表示「赞赏陈的保证,并且会严肃地对待它」(appreciates Chen's pledge and takes it very seriously)。 1999年12月17日上午,陳水扁出席由民主進步黨中央常務委員蔡同榮出面邀約的「台灣人大團結,堅持支持陳水扁」記者會,他致詞時說,台灣主權獨立,台灣絕不是另一個國家的一部分;事實上,今天參與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候選人,不論他們未來的主張或現在的定位為何,他們參選總統本身的意義就是已經確立台灣這塊土地的主權獨立。 2003年9月29日,針對陳水扁在民主進步黨17周年黨慶大會提出「2006年催生台灣新憲法」一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提醒陳水扁,不要忘記他自己承諾的四不一沒有;同月30日,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黃志芳回應,陳水扁是以負責任的方式提出對國家憲政架構的發展構想,此構想「不涉及統獨議題,也不會影響對四不一沒有的承諾」。 2004年11月29日,包潤石在美國國務院例行記者會說,美國非常認真地看待四不一沒有,陳水扁必須清楚說明「公投複決台灣新憲法」有沒有違背四不一沒有。包潤石說:「我們反對任何改變台灣現狀、或是走向獨立的公投。陳水扁總統在2000年就職演說曾經承諾,2004年的就職演說也再度承諾過,他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兩國論不會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我們讚賞陳總統的承諾和後來的再次確認,我們很認真看待那些重申和承諾,特別是它可以適用在新憲公投上。」「美國一向主張、也不斷重申,兩岸對話對台海區域的和平與穩定至為重要。因此,我們不斷地敦促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要對話,我們相信這樣的努力應該繼續下去,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 2006年6月8日,美國國務院發布聲明表示,美國樂於見到陳水扁再次向美國保證四不,「美國對於這些保證給予重視,因為上述承諾是台海兩岸和平與穩定的基石。(The United States attaches profound importance to these pledges, which are a cornerstone of cross-Strait peace and stability.)」 2007年,李敖評:「『四不一沒有』是絕對剛性的宣示與保證,它保證了一中架構與國家統一。」 2012年8月14日,前總統府國策顧問許文彬評:「台湾2000年首次政党轮替,陈水扁就职演说抛出『四不一没有』的两岸政策;大陆立即发表声明回应,宣称:『一个中国原则,见之于台湾当局多年来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们单方面强加给台湾的。』我理解,这说明:台湾方面在既有架构上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大陆方面『虽不满意,勉可接受』。由此可见:九二共识就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 2023年2月10日,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表示,陳水扁相當務實,不論是台獨黨綱或《台灣前途決議文》,適時對台獨及公投提出條件式的修正;四不一沒有如出一轍,蔡英文東施效顰。 任內終止國統綱領 2006年1月29日,陳水扁宣布終止《国家统一纲领》,以回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05年3月14日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此舉引發了美國、中國大陸、台灣各方不同的評論。 2006年2月27日下午,陳水扁召开国家安全会议,陈水扁在会议结束后宣布「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运作,终止《国家统一纲领》适用」,但並沒有再次重申「四不」政策,僅強調目前仍維持台海現狀。隨後,美國政府一位熟悉台海事務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在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重申美國的台海政策,强调:「美国的政策是保持台海现状,反对任何一方片面改变现状。美国的政策是一种承诺,坚如磐石。这是-{zh-hans:乔治·W·布什;zh-hk:小布殊;zh-tw:小布希;}-总统一再宣示的政策,今后会继续宣示,我们的政策不会改变。」 2006年3月3日,陳水扁在《讀賣新聞》的專訪中說,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不再有效,因為當時宣誓四不一沒有的基礎已經不在;他說,所謂的「基礎」就是中國大陸不會對台灣使用軍事武力,但是中國大陸瞄準台灣的飛彈在過去六年來已經從200枚增加到784枚,中國大陸侵略台灣的意圖昭然若揭。 2006年4月27日,陳水扁在《產經新聞》的專訪中說,美國、日本與台灣有共同的自由民主價值觀,中國(大陸)民主化是兩岸統一的前提;如果中共不實踐自由民主,兩岸絕對不可能統一。 2007年5月29日,陳水扁在總統府與美國(National Press Club)進行視訊會議時致詞,內容提到: 破局原因 中華民國政府认为:中共對「四不一沒有」的回應是不理會陳水扁、而繼續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這是造成陳水扁政府及其領導的民進黨走向「激進去中國化」及推行台獨政策的原因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认为:中共对台动武的条件正是四不一没有的失败,即:只可能四不一没有失败在先,才有对台有动武之意向;而对台动武之意向,正是四不一没有失败的唯一条件。即使陈水扁食言四不一没有的借口(即大陆打压台湾的国际空间)为真,也并不满足四不一没有失败的条件,因为打压台湾国际空间并不等于对台有动武意向。所以陈水扁食言四不一没有,是单方面的食言。 2003年10月1日,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說,四不一沒有的前提是「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三年多來,北京當局變本加厲,以各種文攻武嚇強化對台威脅。(美國)華府當局在責怪台灣之前,應該先責怪北京政府,是北京當局先破壞陳總統四不一沒有的前提」,「在北京沒有宣布放棄武力犯台之前,國人同胞和媒體不要再強調四不一沒有,自我繳械,這樣會混淆國際視聽。所有錯誤和責任應該由北京當局來承擔。」 2003年10月2日,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呼籲,美國政府不能只要求台灣片面遵守四不一沒有,中共的飛彈愈買愈多,中共此舉顯然不符合四不一沒有的前提。 2004年5月11日,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在TVBS的專訪中說,陳水扁絕對不可以再提四不一沒有:「四個不、一個沒有,你看那內容,沒有一件事是總統權限。四個不、一個沒有,完全違反國家尊嚴,國格也沒了。總統演說會不會換方式再提四不一沒有,我不曉得;但總之,我堅持我的意見,絕對不可以(再提四不一沒有)。今天我這樣講(四不一沒有)、但我心底不是這樣想,3個月以後我再改變,這個是最不好的政治手段。」 2004年5月14日,陳水扁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時期的恩師李鴻禧正式接任凱達格蘭學校校長,他宣稱:2000年陳水扁首次就任總統時,有不得已的理由而提出四不一沒有,當時是以中國不武力威嚇台灣為前提,結果卻是飛彈愈來愈多,所以四不一沒有的條件已不存在,他期待陳水扁總統就職演說不要再提四不一沒有;他也說,他聽到陳水扁說,就職演說稿會有新的創意,「大概4年後,陳總統不會再強調四不一沒有。」 2005年3月3日,李鸿禧在凱達格蘭學校「國家領導與發展策略班」說明會結束後表示,陳水扁所說的「我做不到,我就是做不到」並非自願說自己在總統任内无法推动正名制宪,正名制宪是陳水扁的一贯主张,并没有「变来变去」或「骗选票」的情形,但是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结果显示泛綠没有过半,所以必须顺从民意、把正名制宪收起来,「難道要戒嚴或制定臨時條款硬幹嗎?」李鴻禧同時強調,陳水扁並非政客:「阿扁沒有能力和意願背叛台灣。除了台灣,阿扁還有什麼路可以走?」李鴻禧也說,扁宋會〈十點聯合聲明〉並不代表陳水扁不願推動正名制憲,而是基於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後的情勢所做的調整,其實是說給美國聽的。 2007年12月11日,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表示,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就是在製造麻煩,美國認為,入聯公投表面上看似不違背四不一沒有,但已經以「走後門」方式違背四不一沒有,例如:陳水扁一直強調入聯公投就是拒絕兩岸統一,這樣的詮釋已經超越公投本身的內容;陳水扁認為入聯公投過關可以讓美國了解一個中國政策的「錯誤」,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2009年1月,民進黨前立法委員林濁水在其著作《歷史劇場:痛苦執政八年》中表示:“陳水扁總統喊一邊一國的原因是:他擔任總統以來向中國做出許多讓步,但中國以惡意回應。不過,‘一邊一國論’其實讓中國面對現實,替台灣爭取一定的談判空間。如果能利用此機會來談三通,可以談出對台灣比較有利的結果;可惜陳水扁政府沒有把握這次機會。如果當初有抓住談判的機會,在馬(英九)政府與中國談判到喪權辱國時,可以更大聲地批評馬政府:同樣的開放政策,民進黨談出來的就是好很多。” 2009年4月5日,陳水扁辦公室公開陳水扁新書《關不住的聲音》部分內容,陳水扁在書中寫給李登輝的信中抱怨:2004年12月24日,為了泛綠立委席次未過半,李登輝要他考慮跟宋楚瑜合作,包括釋出行政院副院長等內閣閣員;2005年扁宋會簽了「不痛不癢的十點協議」,他卻被李登輝痛罵,令他「有受騙的感覺」。 2009年10月,美国科学家联盟前主席傑羅米·史東(Jeremy J. Stone)在其新書《觸媒外交:俄羅斯、中國、北韓及伊朗》(Catalytic Diplomacy: Russia,
a cornerstone of cross-Strait peace and stability.)」 2007年,李敖評:「『四不一沒有』是絕對剛性的宣示與保證,它保證了一中架構與國家統一。」 2012年8月14日,前總統府國策顧問許文彬評:「台湾2000年首次政党轮替,陈水扁就职演说抛出『四不一没有』的两岸政策;大陆立即发表声明回应,宣称:『一个中国原则,见之于台湾当局多年来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们单方面强加给台湾的。』我理解,这说明:台湾方面在既有架构上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大陆方面『虽不满意,勉可接受』。由此可见:九二共识就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 2023年2月10日,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表示,陳水扁相當務實,不論是台獨黨綱或《台灣前途決議文》,適時對台獨及公投提出條件式的修正;四不一沒有如出一轍,蔡英文東施效顰。 任內終止國統綱領 2006年1月29日,陳水扁宣布終止《国家统一纲领》,以回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05年3月14日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此舉引發了美國、中國大陸、台灣各方不同的評論。 2006年2月27日下午,陳水扁召开国家安全会议,陈水扁在会议结束后宣布「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运作,终止《国家统一纲领》适用」,但並沒有再次重申「四不」政策,僅強調目前仍維持台海現狀。隨後,美國政府一位熟悉台海事務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在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重申美國的台海政策,强调:「美国的政策是保持台海现状,反对任何一方片面改变现状。美国的政策是一种承诺,坚如磐石。这是-{zh-hans:乔治·W·布什;zh-hk:小布殊;zh-tw:小布希;}-总统一再宣示的政策,今后会继续宣示,我们的政策不会改变。」 2006年3月3日,陳水扁在《讀賣新聞》的專訪中說,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不再有效,因為當時宣誓四不一沒有的基礎已經不在;他說,所謂的「基礎」就是中國大陸不會對台灣使用軍事武力,但是中國大陸瞄準台灣的飛彈在過去六年來已經從200枚增加到784枚,中國大陸侵略台灣的意圖昭然若揭。 2006年4月27日,陳水扁在《產經新聞》的專訪中說,美國、日本與台灣有共同的自由民主價值觀,中國(大陸)民主化是兩岸統一的前提;如果中共不實踐自由民主,兩岸絕對不可能統一。 2007年5月29日,陳水扁在總統府與美國(National Press Club)進行視訊會議時致詞,內容提到: 破局原因 中華民國政府认为:中共對「四不一沒有」的回應是不理會陳水扁、而繼續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這是造成陳水扁政府及其領導的民進黨走向「激進去中國化」及推行台獨政策的原因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认为:中共对台动武的条件正是四不一没有的失败,即:只可能四不一没有失败在先,才有对台有动武之意向;而对台动武之意向,正是四不一没有失败的唯一条件。即使陈水扁食言四不一没有的借口(即大陆打压台湾的国际空间)为真,也并不满足四不一没有失败的条件,因为打压台湾国际空间并不等于对台有动武意向。所以陈水扁食言四不一没有,是单方面的食言。 2003年10月1日,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說,四不一沒有的前提是「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三年多來,北京當局變本加厲,以各種文攻武嚇強化對台威脅。(美國)華府當局在責怪台灣之前,應該先責怪北京政府,是北京當局先破壞陳總統四不一沒有的前提」,「在北京沒有宣布放棄武力犯台之前,國人同胞和媒體不要再強調四不一沒有,自我繳械,這樣會混淆國際視聽。所有錯誤和責任應該由北京當局來承擔。」 2003年10月2日,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呼籲,美國政府不能只要求台灣片面遵守四不一沒有,中共的飛彈愈買愈多,中共此舉顯然不符合四不一沒有的前提。 2004年5月11日,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在TVBS的專訪中說,陳水扁絕對不可以再提四不一沒有:「四個不、一個沒有,你看那內容,沒有一件事是總統權限。四個不、一個沒有,完全違反國家尊嚴,國格也沒了。總統演說會不會換方式再提四不一沒有,我不曉得;但總之,我堅持我的意見,絕對不可以(再提四不一沒有)。今天我這樣講(四不一沒有)、但我心底不是這樣想,3個月以後我再改變,這個是最不好的政治手段。」 2004年5月14日,陳水扁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時期的恩師李鴻禧正式接任凱達格蘭學校校長,他宣稱:2000年陳水扁首次就任總統時,有不得已的理由而提出四不一沒有,當時是以中國不武力威嚇台灣為前提,結果卻是飛彈愈來愈多,所以四不一沒有的條件已不存在,他期待陳水扁總統就職演說不要再提四不一沒有;他也說,他聽到陳水扁說,就職演說稿會有新的創意,「大概4年後,陳總統不會再強調四不一沒有。」 2005年3月3日,李鸿禧在凱達格蘭學校「國家領導與發展策略班」說明會結束後表示,陳水扁所說的「我做不到,我就是做不到」並非自願說自己在總統任内无法推动正名制宪,正名制宪是陳水扁的一贯主张,并没有「变来变去」或「骗选票」的情形,但是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结果显示泛綠没有过半,所以必须顺从民意、把正名制宪收起来,「難道要戒嚴或制定臨時條款硬幹嗎?」李鴻禧同時強調,陳水扁並非政客:「阿扁沒有能力和意願背叛台灣。除了台灣,阿扁還有什麼路可以走?」李鴻禧也說,扁宋會〈十點聯合聲明〉並不代表陳水扁不願推動正名制憲,而是基於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後的情勢所做的調整,其實是說給美國聽的。 2007年12月11日,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表示,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就是在製造麻煩,美國認為,入聯公投表面上看似不違背四不一沒有,但已經以「走後門」方式違背四不一沒有,例如:陳水扁一直強調入聯公投就是拒絕兩岸統一,這樣的詮釋已經超越公投本身的內容;陳水扁認為入聯公投過關可以讓美國了解一個中國政策的「錯誤」,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2009年1月,民進黨前立法委員林濁水在其著作《歷史劇場:痛苦執政八年》中表示:“陳水扁總統喊一邊一國的原因是:他擔任總統以來向中國做出許多讓步,但中國以惡意回應。不過,‘一邊一國論’其實讓中國面對現實,替台灣爭取一定的談判空間。如果能利用此機會來談三通,可以談出對台灣比較有利的結果;可惜陳水扁政府沒有把握這次機會。如果當初有抓住談判的機會,在馬(英九)政府與中國談判到喪權辱國時,可以更大聲地批評馬政府:同樣的開放政策,民進黨談出來的就是好很多。” 2009年4月5日,陳水扁辦公室公開陳水扁新書《關不住的聲音》部分內容,陳水扁在書中寫給李登輝的信中抱怨:2004年12月24日,為了泛綠立委席次未過半,李登輝要他考慮跟宋楚瑜合作,包括釋出行政院副院長等內閣閣員;2005年扁宋會簽了「不痛不癢的十點協議」,他卻被李登輝痛罵,令他「有受騙的感覺」。 2009年10月,美国科学家联盟前主席傑羅米·史東(Jeremy J. Stone)在其新書《觸媒外交:俄羅斯、中國、北韓及伊朗》(Catalytic Diplomacy: Russia, China, North Korea, and Iran)的第二篇〈中美之间的台湾战争〉中描述當年他推動兩岸和談的過程。依該書說法,陳水扁首次參選總統時即已與史東見面,史東表示願居間協調兩岸領導人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以一個中國原則進行會談,陳水扁欣然同意,不料此構想遭到民進黨內台獨分子激烈反對;陳水扁迫於黨內壓力,放棄一個中國原則,於2002年提出一邊一國。史東急赴中國大陸,修改遊說路線,改提以民主進程,「視台灣為主權實體」,必要時將兩岸談判議題公開以訴諸台灣民意;陳水扁政府派密使赴華府會晤史東,要求史東支持;史東再赴台灣向陳水扁政府「曉以大義」,然而陳水扁政府已揚棄一個中國原則。2004至2005年間,史東接獲在台消息人士指出2004年8月13日《台北時報》刊登社論〈台灣需要核武遏阻威脅〉,他遂得知陳水扁秘密成立一個高層級的委員會研究發展核武;史東向白宮示警,認為台灣已違反《反核武擴散條約》,並來台蒐集資料證實傳言為真,向美國國家安全會議遞交備忘錄。在美方壓力下,陳水扁政府假裝放棄核武研究;陳水扁對史東相當惱怒,自此不再見他。史東在該書「兩岸篇」的後記寫道,他始終認為陳水扁是一個「非常聰明、勤奮及充滿勇氣」的人,也相信陳水扁是真心希望突破兩岸僵局、開創和平契機,只是受黨內同志阻礙而不得實現。 2011年5月23日,政治評論家南方朔在《自由時報》的專訪中說:「我曾經去過北京,我認為北京對台灣長期以來只聽國民黨片面的說詞。北京所認識的台灣,是國民黨大官小官告訴他們的。阿扁上台時提出四不一沒有,這是下了很大決心咬牙講出來的。如果我是北京,我對阿扁善意回應,阿扁的第二任恐怕就不會這麼艱苦。可是北京對阿扁『聽其言、觀其行』,與國民黨聯手欺侮阿扁,八年都不理他。阿扁是被逼瘋的。所以我告訴北京:對台灣的問題,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要一天到晚聽國民黨的,國民黨給的是錯誤訊息。」但2007年12月27日,李登輝在《中時電子報》的專訪中說:「2004年,我為了台灣的本土政權,才和他(陳水扁)手牽手守護台灣;但後來,感覺到很多跟他說的話都不一樣了!特別是宋楚瑜的案件(扁宋會簽署十點聯合聲明,陳水扁承諾堅守四不一沒有),讓我驚嚇到都不敢跟他說話。沒想到,最後變成阿扁和宋楚瑜談去大陸,奇怪咧!我叫他去抓鬼,結果(他)被鬼抓去。阿扁後來還在三立(新聞台)說明得很好聽,說他怎樣怎樣——不要說了,我聽都不要聽,以後我就不相信他。」 2014年12月24日,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夏威廉(Bill Sharp)說,民進黨需要在發展和擁抱一個更現實的中國政策方面走得更遠。他指出,2014年初民進黨的《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是承認與中國發展積極關係重要性邁出的第一步,但這份文件同樣強調保持台灣的主權性;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令北京當局感到煩惱,也阻礙民進黨與中共互動。他認為,像國民黨那樣維持現狀、又不失將來兩岸統一的“可能性”,民進黨必須說服台灣選民維持現狀的必要性、同時不失台灣獨立的前景,那麼做的話,民進黨政府將更能被北京和華府所接受;但考慮到民進黨的派系鬥爭,民進黨要做到這一點極其困難:陳水扁當年執政之初也試圖與北京接觸,不倡導台灣獨立,但受到深綠一翼的威脅而改變初衷。 2015年3月12日,親民黨副秘書長劉文雄在民視新聞台政論節目《大家講看嘜》說,許多人把台獨當成目標,政治人物卻只把台獨當成奪權的手段,「阿扁在擔任總統8年期間敢提台獨嗎?大家的眼睛要放亮一點去看」。 2016年1月4日,黨外運動雜誌《南方雜誌》創辦人呂昱(本名呂建興,自覺運動人物)說,台灣獨立在政治現實上是做不到的,台獨黨綱主要是民進黨用來對抗國民黨的,當時的民進黨壓根沒有想到自己會有執政的一天;陳水扁上任總統時曾經提出四不一沒有,其實當時是有意檢討台獨黨綱,但是當時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時處理得並不好,後來陳水扁甚至遭到中國大陸抵制,處理台獨黨綱的事也就無疾而終。 2021年9月12日,陳水扁主持的微微笑廣播網節目《有夢上水》專訪呂秀蓮。陳水扁問為何呂秀蓮在書中寫「2000年520就職前夕,是美國透過當時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要求阿扁講四不一沒有」,呂秀蓮答稱她印象中是陳水扁對她說的,陳水扁反駁「我沒這樣說」,呂秀蓮回應「你說『沒有』,沒關係;若不是你記錯,就是我記錯」。陳水扁正色說,2000年他就職總統前夕,他向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告知當選總統以前就發表過三不,4月13日增加一不,然後李登輝要求他補充不廢除國統綱領,因此他發表四不一沒有,「這說法和卜睿哲、美國無關」。
計劃單列市在政治方面全面行使副省級的地位,如中共深圳市委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即為副省級的行政編制;在經濟方面則擁有省部級的地位,財政越過省一級別的管制,直接與中央掛鉤。國務院的一些相應部門在計劃單列市直接設立特派員辦事處或派出机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駐青島特派員辦事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大连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 此外在一些非政治场合,计划单列市也拥有特殊地位,如:1994年之前的计划单列市的足球协会与省级行政区的足球协会同为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单位,有权在中冠联赛中派出自己的代表队,而1994年被提升为副省级市的杭州市及济南市的足协则无此地位。 参考文献 参见 副省级城市 第五个直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级行政区 改革开放
大连市(1984年7月13日批准) 青岛市(1986年10月15日批准) 宁波市(1987年2月24日批准) 厦门市(1988年4月18日批准) 深圳市(1988年10月3日批准)
為了抗衡冠達航運,國際商業海洋公司在紐約與德國兩大對手簽署了「德國-摩根合作協議」。1907年,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與白星航運董事長布魯斯·伊斯梅商討對策,最終決定建造3艘全新的大型遠洋客輪來超越競爭對手。布魯斯·伊斯梅喜歡在規模上而不是在速度上與對手競爭,決定打造一種全新規模的內部裝潢,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宏偉,並使公司成為舒適和奢華的代名詞。白星航運尋求升級船隊,主要是提升船隻的尺寸,並將旗下服役最久的一對客輪——1889年的和1890年的退役淘汰,分別由全新的奧林匹克號和鐵達尼號取代。 這些新船是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貝爾法斯特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建造的,白星航運自1867年起便與這家工廠建立長期的關係,授權獨家設計並建造旗下所有船隻。在設計船舶方面,白星航運給予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很大的自由度,通常由白星航運勾勒出一個總體概念,再交由造船廠完成船舶設計。成本因素在討論過程中所佔比重相對較低,而且白星航運授權該廠無上限的造船經費,最終再加上5%的利潤。以奧林匹克號為例,設計及建造成本為300萬英鎊(幣值相當於2015年的2.5億英鎊),這筆經費加上「合約額外費用」和5%利潤後,即是造船廠的酬勞。設計、建造以及出廠後的航運資金,皆由美國母公司國際商業海洋公司提供。 造船廠組成最優秀的團隊,設計出奧林匹克級郵輪。由監督,他是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董事長以及白星航運董事;設計總監和首席造船工程師湯瑪斯·安德魯斯(他也是造船廠常務董事)擔任總設計師,他的副手及設計部主管愛德華·威爾丁(Edward Wilding)負責計算船舶的設計、穩定性和俯仰差;已退休的首席造船工程師、時任造船廠總經理負責裝潢、設備和內部設計統籌,包括救生艇的設計。亞歷山大·卡萊爾後來設計出新式吊艇架,可以多攜帶兩倍的救生艇,但是提案遭到威廉·裴禮男爵否決,於是他在新船完工前退出這個項目;亞歷山大·卡萊爾後來成為的股東,該公司製造船舶的各式吊艇架。奧林匹克級郵輪的第一艘取名為「奧林匹克號」,布魯斯·伊斯梅將第二艘新船取名為「鐵達尼號」,這個名字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泰坦神族,取其「巨大」之意;第三艘後來則取名為「不列顛號」。白星航運與英國皇家郵政簽約,意味着奧林匹克級郵輪投入營運後皆會在船名冠上前綴「英國皇家郵輪」。 建造和整備 施工・下水・裝修 1908年7月29日,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向布魯斯·伊斯梅和其他白星航運公司的高級主管們提交了工程圖。布魯斯·伊斯梅批准設計,並在兩天後簽署了三份協議書,授權開工建造。由於鐵達尼號和奧林匹克號空前的巨大規模,對建造商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構成重大的工程挑戰。在此之前,沒有任何造船商曾試圖建造這種尺寸的船隻。鐵達尼號和其姊妹艦都是在女王島(英文:Queen's Island)建造的,現被稱為的鐵達尼區。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不得不拆除三座原有的船台,擴大作業基地,來建造這兩艘當時規模最大的新船,並委託先建造兩座巨大的龍門起重機來實現施工條件,這家蘇格蘭建築公司曾負責興建福斯橋和倫敦塔橋。新的龍門起重機長260公尺、寬82公尺、高69公尺,重達6,096公噸,它容納了許多移動式起重機。此外,造船廠還從德國運來1臺能夠抬升200噸重量的獨立浮吊式起重機。 鐵達尼號和奧林匹克號的建造幾乎是並行的:1908年12月16日奧林匹克號首先鋪設龍骨,1909年3月31日鐵達尼號鋪設龍骨。這兩艘船需要大約26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工,並遵循相同的施工流程。它們的設計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浮動箱形梁,龍骨和船體的框架形成骨幹。在船的底部,深1.6公尺的雙層底板支撐着300個框架,每個框架之間的距離分別為61公分和91公分,總測量長度約為20公尺。結構延伸至B層甲板,並用鋼板覆蓋,這些鋼板形成了船體外殼。此時這兩艘船還沒有名字,暫時以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建造的船體序號來稱呼。奧林匹克號簡稱為「400號」,因為它是該廠建造的第400艘船;鐵達尼號一開始也簡稱為「401號」。 2000個船體外板均為單片的軋製鋼板,平均長61.8公尺,寬9.1公尺,重2.5至3公噸,厚度從2.5公分到3.8公分不等。鋼板從龍骨到均以(鱗狀重疊)鋪設。以此為基礎,造船工人以「內外疊接」的方式鋪設,在內中施加鍍層,其中間隙由外板列覆蓋,然後在邊緣重疊。現今在製造業中無處不在的電弧焊接、氣焊和氣割等金屬加工技術,在當時仍處於初期階段。與1900年代的其他鋼鐵結構一樣,船體是用超過300萬根鋼鐵鉚釘連接而成,重量超過了1,200噸;工人們在平整的船體中部使用液壓機械安裝三排碳鋼鉚釘,在具有設計曲線的船首及船尾則改用徒手敲打雙排熟鐵鉚釘。在1990年代時,一些材料科學家得出結論,當時用於鐵達尼號的船體鋼板在寒冷環境下特別易碎,這種脆性加劇了衝擊損傷並加快了下沉速度。據材料科學家認為,按照當時的標準,鐵達尼號使用的鋼板品質優良且無瑕疵,但隨着百煉鋼及冶金學的進步,後來幾十年用於造船的鋼板均優於鐵達尼號。至於鉚釘,它們的品質和強度在當時也處於標準範圍內。 建造船隻的工作既困難又危險,對於當時在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工作的15,000名工人而言,安全防範措施尚不完善,很多工作都很危險。由於沒有安全帽、手部防護裝備等安全設備,也沒有專人看守,因此預計造船工作會造成人員死傷。根據鐵達尼號施工期間的紀錄,共有246人受傷,其中28人為重傷,例如腿部遭到機器切下或被鋼板砸裂。在建造和裝修期間,有6人在船體上死亡,另外2人在船廠車間和鋼棚中死亡。最後,還有一名工人在收尾階段遭木頭砸中而死。在下水儀式前,鐵達尼號上最後一項建造作業是她的兩個側錨和一個中心錨。手工鍛造的中心錨重量近16公噸,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因此成為一項挑戰。這需要20匹馬來拖運中心錨,從英國達德利附近的鑄鐵商運送到3公里外的,然後透過鐵路運到蘭開夏郡的弗利特伍德,最後用船舶送到貝爾法斯特的造船廠。 1911年5月31日12時15分,鐵達尼號舉行新船下水儀式,包括造船廠董事長威廉·裴禮男爵、白星航運董事長布魯斯·伊斯梅、美國銀行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和其他一萬名群眾都在現場觀摩。滑台上撒了22噸肥皂和牛油來潤滑,再以船舶將她拖曳至拉干河上。為配合白星航運的傳統慣例,當時她並沒有正式命名或以香檳洗禮慶祝。這艘船之後拖曳至一個乾燥的裝修停泊處,繼續安裝發動機、鍋爐、煙囪、船錨、繫泊樁、吊艇架和桅杆等設備,並修建上層建築,進行裝設電力系統、供水系統、暖氣系統及照明、衛浴、家具、壁畫、彩繪玻璃、浮雕鑲板和各式配件等內部裝潢工程。 雖然鐵達尼號與奧林匹克號的外型近乎完全相同,但造船廠為區分這兩艘船而進行了一些細部改動。最顯著的外觀差異是鐵達尼號(和第三艘船不列顛號)沿着A層甲板長廊的前半部分裝有帶滑動窗戶的鋼製隔板。在布魯斯·伊斯梅的個人要求下,這一改動是為了抵擋惡劣天氣,提供頭等乘客額外的庇護;B層甲板也作了大量改動,因為奧林匹克號已經證明這個甲板上的長廊空間幾乎沒有乘客使用,所以改造為額外的頭等舷梯入口和頭等客房,包括兩間擁有私人走廊的豪華套房。單點餐廳往左舷擴大,並在右舷側添加了巴黎咖啡廳,這間高檔餐廳也是奧林匹克號沒有的全新設施;缺點是二等長廊空間縮小。其餘改動包括D層甲板的頭等接待室擴大,以及公共空間的油氈地板改為更豪華的天鵝絨地毯。這些變化使鐵達尼號增重1,020公噸,堪稱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由於按照布魯斯·伊斯梅的要求進行修改,加上奧林匹克號在1911年9月遭防護巡洋艦碰撞,需要使用乾船塢修理,因此鐵達尼號的施工期臨時往後順延。若鐵達尼號能在早些時候完工,很有可能會躲過與冰山碰撞的厄運。 試航 1912年4月2日,鐵達尼號完工兩天後,開始進行,這是她離開南安普敦進行正式首航的八天前。原本預計4月1日試航,因天氣惡劣而延後一天。試航時,船上有78名、和,以及41名船員。多家公司的代表也參加了試航,包括國際商業海洋公司執行長、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和設計部主管愛德華·威爾丁。布魯斯·伊斯梅和威廉·裴禮男爵因病無法出席。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的職員傑克·菲利浦和哈羅德·布萊德擔任電報員,並對船上的馬可尼電報設備進行微調。英國貿易委員會的驗船師法蘭西斯·卡魯瑟斯負責試航的驗收,他在場證實船隻的一切能力都正常,而且這艘船可以搭載乘客。 試航包括操控性能的測試,首先在進行,然後在愛爾蘭海的開闊水域進行。在大約12個小時的試航過程中,鐵達尼號以不同的速度行駛,轉向能力通過測試標準。在「緊急停止」(英文:crash stop)測試中,其發動機全部反轉至完全後退,並在3分15秒內停止前進,完成緊急停俥的距離是777公尺,符合安全標準。整段試航距離大約150公里,平均航速18節(時速33公里),最高航速達到21節以下(時速39公里)。晚間約19時返回貝爾法斯特,驗船師簽字核發了航行許可證,有效期限為12個月,宣告船舶適航。一小時後,鐵達尼號離開貝爾法斯特前往南安普敦,航程約1,060公里。航行持續約28小時後,大約子夜時分抵達。4月4日,鐵達尼號拖進港口的44號錨位,為迎接乘客和其餘船員進行準備工作。 尺寸和佈局 鐵達尼號全長269.1公尺,寬28.2公尺。龍骨至煙囪頂部的高度為53.3公尺,龍骨至艦橋頂部則為32公尺。容積總噸為46,328,吃水10.5公尺,排水量為52,310英噸。舵的重量為102.6公噸,高23.98公尺。三個錨總重31.5公噸。船體外板使用了超過300萬根鉚釘接合。搭乘人數最多可達3,547人。所有三艘奧林匹克級郵輪都有10層甲板(艦橋、海官起居艙、健身房等小艇甲板上的建物頂部除外),其中8層供乘客使用。除了主樓梯、電梯、通風井等垂直結構外,每層的格局設計都不相同。從上到下的各層甲板是: 小艇甲板 又稱頂層甲板(Top Deck),是10層甲板中位置最高的,它是一個未覆蓋的甲板。兩側排列了全部的救生艇,這裡也是船上人員在沉沒事故中的逃生地點。艦橋位於最前段,並向兩側延伸,以便在接駁時控制船舶,距離船首57公尺;後方是操舵室,包含舵輪和轉向羅盤;操舵室後方緊鄰海圖室和舵手休息室。右舷一側由前往後是導航室、船長辦公室、船長寢室、船長浴室、四副寢室和海員吸煙室。左舷一側由前往後是大副寢室、一副寢室、二副寢室、三副寢室、五副寢室和六副寢室。後段中央是馬可尼電報室(包含隔音室、操作室和電報員寢室)。以上整體為海官起居艙,頂部形成了一個短甲板,上面存放了2艘折疊艇。後面緊鄰頭等艙入口門廳(天花板是5.8公尺乘7.9公尺的鑄鐵玻璃穹頂)。中段的獨立建物是健身房和頭等休息室的頂部、羅盤甲板、三號煙囪基座;後段的獨立建物則是頭等吸煙室的頂部和二等艙入口。 A層甲板 又稱,沿着整個上層建築166公尺的長度延伸,它的形狀不規則。前方有34間頭等艙客房,還有男士及女士洗手間供頭等艙乘客使用。整個A層甲板的活動空間都專屬於頭等艙乘客,四周圍繞著寬闊而封閉的海濱長廊,也僅提供給頭等艙乘客;它的前段位於船的兩側,安裝了帶有滑動窗戶的鋼製隔板,可免受惡劣天氣影響。鐵達尼號的主樓梯由此層開始往下連接7個甲板,寬4.87公尺,超過18公尺高;中段是頭等讀寫室及頭等休息室;後段有一座規模較小的主樓梯,在此樓梯門廳的左右兩側各有一間特等艙,繼續往後則是頭等吸煙室及陽台棕櫚庭園。 B層甲板 又稱橋艛甲板(Bridge Deck),是最重的承重甲板,構成了船舶堅固結構的頂層甲板。頭等乘客的登船入口門廳位於這一層,並分配了97間頭等艙客房及4間頭等洗手間,佔去了大部分空間,包括6間宮殿式套房;其中「豪華客廳套房」及「豪華漫步套房」擁有私人海濱走廊,長15.24公尺。中後段除了廚房及頭等社交室外,還有單點餐廳和巴黎咖啡廳,為頭等艙乘客提供額外付費的頂級餐飲;兩者都不屬於白星航運管轄,而是開放特許經營權給餐飲企業家,其廚師和數十名員工也都由他管理並支付工資,不屬於船員。二等門廳和二等吸煙室緊鄰在這兩家餐廳後段。在後段的甲板室外面是一個裝配區域,設有梯子直接通向小艇甲板。在這個甲板的後段中央,有另一個二等艙樓梯,可以往下進入C層、D層、E層、F層和G層甲板。此層以(大約38公尺長)和(大約32公尺長)開始向船首及船尾延伸,分別以下方的井圍甲板隔開;前桅、貨艙艙口蓋(通向1號前貨艙的主艙口)、、起錨和蒸氣絞盤等機械設備都位於艏艛甲板。艉艛甲板是三等艙乘客的散步場所,有18張休息長椅、2具電動起重機和1座艉望台(上面有舵輪、電話和蒸汽機指令傳輸電報機,可直接和艦橋通訊);這個位置也是乘客和船員在鐵達尼號沉沒時最後聚集的地方。 C層甲板 又稱和遮蔽甲板(Shelter Deck),是鐵達尼號最長的甲板,前後各有1片井圍甲板和2具電動起重機。此層設施包括148間頭等艙客房、5間頭等乘客洗手間、頭等理髮店、僕人起居艙、船員起居艙、醫生辦公室、行李員辦公室和詢問處。船首段主要是船員食堂,並且有一些機械設備。在中後段則有傭人餐酒廳,以及二等艙乘客專屬的散步走廊,由舷牆和艙壁遮擋。在長廊的中間是二等圖書室,其豪華程度相當於頭等艙的單鋪間,前後兩段各有一座二等艙樓梯。船尾段的井圍甲板是三等艙乘客另一個散步場所,這裡以樓梯和艉艛甲板連接,其下方是一些三等公共房間,如三等社交室和三等吸煙室;後段是主要的三等艙入口,可往下直接通往G層甲板。轉向齒輪室(或稱為舵機房)位於整個甲板的最後面。 D層甲板 又稱交誼甲板(Saloon Deck),船首段是船員起居艙,這裡為108名生火員提供住宿和衛浴,中間有一個垂直的螺旋樓梯,往下直達底艙頂板的機房;隔壁是三等艙的封閉散步區域,然後是50間普通的、票價較便宜的頭等艙客房,但仍然比E層甲板上的更好。此層有三個大型公共空間佔地最廣 ── 頭等接待室、頭等餐廳和二等餐廳,整層甲板的中間部分都還是頭等艙乘客的公共空間,這裡提供典型的英式餐點、派對活動和音樂表演;隔壁是大間的廚房及醫院、病房,中後段是二等餐廳、二等和三等客艙。其他設施包括廚房、餐具室、麵包店及肉店。後段還有渦輪發動機艙口和緊急發電機。此外,這層甲板與8道防水艙壁相連。 E層甲板 又稱,主要用於所有三等乘客住宿以及廚師、海員、和機房工人的艙間,也包括頭等、二等和三等客艙、船員起居艙、二等理髮店、洗衣店、三等公共浴室、糾察長起居室等設施。沿着左舷有一條綽號蘇格蘭路(Scotland Road)的長通道,指的是利物浦著名的貧民街道。蘇格蘭路是鐵達尼號船艙內一條最長的走廊,幾乎貫通一半的E層甲板,這是為了要讓船員和乘客能在船的兩端快速移動。剩餘的7道防水艙壁只延伸到此層甲板下方。該甲板上的所有空間都與上方甲板直接連通,因此如果需要關閉水密門,在所有情況下都可以逃生。在這個通往鍋爐房的甲板上放置了電動風扇,為風口提供通風。 F層甲板 又稱中甲板(Middle Deck),是最後一層完整連貫的甲板,由防水艙壁分隔成12個部分。主要容納二等、三等乘客和船員的艙房。三等餐廳、三等廚房、三等麵包店、壁球室頂部及肉店都位於這一層。三等餐廳是該甲板上最大的獨立空間,它充分利用了船體的寬度,對許多移民階級的乘客來說,這個餐廳供應的食物相當新鮮且豐盛。此外,這一層還有僅供頭等艙乘客付費使用的溫水游泳池及土耳其浴室。 G層甲板 又稱下甲板(Lower Deck),是位置最低的載客甲板,它的僅在上。主要的乘客設施只有三等客艙和頭等乘客專用的壁球室;郵局也位於這一層,在郵輪停靠碼頭時,英國皇家郵政的信件和包裹都在此交付。食品儲藏室、食品冷凍櫃、頭等艙行李室、貨艙、部分船員起居艙也都在這裡。整層甲板的中間部分都由鍋爐房、往復式發動機室和蒸汽渦輪發動機室的上部中斷,這部分禁止乘客出入。 最下甲板與雙層底艙頂板 它們都低於水線以下。最下甲板的主要用途是儲存,前段是頭等行李艙、二等行李艙和郵件室,後段則是冷藏貨艙、煤倉、酒窖、食品儲藏室和各種車間,而底艙頂板是10層甲板中位置最低的,它位於船體內的底部,這裡提供大型鍋爐、往復式發動機、蒸汽渦輪發動機、供水加熱器、船舶製冷設備、泵送裝置、各種管道、閥門和其他輔助設備所需的作業平台。這層甲板由3個螺旋槳傳動軸艙、2個發動機室、6個鍋爐房、3個貨艙、和淡水儲存艙完全佔據,乘客不會看到這些區域、也不會遇到在這裡工作的336名機房工人,他們有專屬通道和頭尾兩端的樓梯,可以直達上方甲板的船員起居艙。 特點 動力 鐵達尼號裝備了3臺主發動機——2臺往復式四缸三脹蒸汽機和1臺低壓蒸汽渦輪發動機,每臺渦輪機都驅動螺旋槳。2臺往復式發動機的總產量為30,000匹馬力,渦輪發動機則能產生16,000匹馬力。白星航運在早期客輪上採用相同的發動機組合,並取得巨大的成功。它提供了性能和速度的完美結合;往復式發動機本身的動力不足以推動奧林匹克級郵輪所需的轉速,而蒸汽渦輪發動機雖然足夠強大,但會造成令乘客不舒適的震動,這是冠達航運旗下全渦輪客輪盧西塔尼亞號和茅利塔尼亞號所遇到的問題。白星航運將往復式發動機與蒸汽渦輪發動機組合在一起,在製造相同數量的蒸汽下,可以減少燃料使用量,還能增加動力。 這兩臺往復式發動機每臺長19公尺,重731公噸,其底座又增加了198公噸。它們由29臺鍋爐產生的蒸汽驅動,其中24臺是雙端鍋爐、5臺是單端鍋爐,總計包含159個燃煤爐。鍋爐直徑4.8公尺,長6.1公尺,有三層樓高,每個重92.97公噸,可容納49.28公噸的水量。燃燒的煤將鍋爐加熱後產生蒸氣,煤倉裡儲存了6,717公噸的煤,3號前貨艙也儲存了1,109公噸。機房工人每天要將838公噸的煤徒手剷進燃煤爐內,保持發動機的運轉,有176名全天候輪班在執行這項工作。此外,每天也必須將101公噸的灰燼排入海中。即便這些生火員的薪資相對其他工人來說較優渥,但這些持續性的工作仍是相當髒污也充滿危險,那些從事相同工作的人中有很高的自殺率。 往復式發動機排出的多餘蒸汽,接着會送入位於船尾的蒸汽渦輪發動機,蒸氣在這裡會通過一個面式冷凝器,以提高渦輪機的效率,並且蒸汽可以被冷凝回水中再利用。這些發動機產生的動力直接輸出在螺旋槳傳動軸上;共有3個螺旋槳,每個發動機驅動一個;左舷及右舷的側翼螺旋槳尺寸最大,各攜帶3個錳銅合金葉片,直徑為7.01公尺。中央螺旋槳則攜帶3個錳銅合金葉片(與擁有4片葉片的奧林匹克號不同,許多人經常搞混),直徑為5.18公尺,但是它無法反轉。鐵達尼號安裝的發電設備在同樣時間裡產生的電力,比當時一般的城市發電廠還要多。蒸汽渦輪發動機後面,緊接着是4臺400,000瓦特蒸汽驅動的發電機,為船舶提供電力,另外還有2臺30,000瓦特的輔助發電機用於緊急情況,它們位於船尾處,在鐵達尼號沉沒前的最後幾分鐘內仍然在運轉供電。 技術 水密艙室・煙囪 奧林匹克級郵輪的內部都劃分為16個水密艙室,每個水密隔艙都建造一個與船體寬度相符的防水艙壁;總共有15道,每道艙壁的高度至少都延伸至E層甲板底部,通常是和一個甲板連結,或者在水線高度以上約3.4公尺。最靠近船首的2道防水艙壁和最靠近船尾的6道防水艙壁進一步加高,與D層甲板相連。每道艙壁都有垂直滑動水密門可以密封,上的發動機室和鍋爐房有11道垂直關閉的水密門,可以在艦橋用離合器來遠距離控制,如果有水存在,地板下的浮標會啟動自動關閉,或由船員手動關閉。這些關閉動作約有30秒的間隔,每個鍋爐房、發動機室和類似的水密隔艙中都設有梯子或逃生裝置,提供警告和緊急逃生的緩衝時間,使機艙船員不會被水密門困住。在底艙頂板上方、最下甲板、F層甲板和E層甲板上,水密門是水平關閉並手動操作的,它們可以在門上或從上面的甲板上關閉。 外露裝飾板由松木和柚木製成,上白下黑的船體塗裝及紅色船底殼是白星航運的標準風格;而內部天花板則塗上了顆粒狀木栓以防止冷凝。4根煙囪安裝在頂層甲板上方,直徑6.7公尺,其中只有前面三根是功能性的(各別和2間鍋爐房相連),最後一根是基於美觀而豎立的假煙囪,裡面是通風管道和工程梯,但它也用在往復式發動機室、渦輪發動機室和廚房的通風和抽氣,並非毫無作用。前後兩根桅杆高度都是47公尺,主要是為了架設無線電報的,同時還能增加電動起重機在裝卸貨物時的穩定性;前桅另外安裝了一個,鋼製桅杆是空心的,裡面裝有工程梯,瞭望員便是從這裡爬上去值班。 方向舵・舵機引擎 鐵達尼號的方向舵高23.98公尺和長4.65公尺,重102.6公噸,它需要來擺動。鐵達尼號安裝了2臺蒸汽動力的舵機引擎,但平常只使用一臺,另一臺保留備用。它們透過堅硬彈簧連接到短的上,以隔絕舵機引擎受到任何海浪沖擊或快速改變方向時的衝擊。舵柄還可以連接到兩個蒸汽絞盤上的繩索來操作,作為最後一道安全備用措施。絞盤也用來升降鐵達尼號搭載的五個錨(一個左舷、一個右舷、一個中心線、兩個)。 無線電報通信 鐵達尼號的無線電報設備是由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租賃給白星航運,並指派兩名職員傑克·菲利浦和哈羅德·布萊德在鐵達尼號上擔任電報員;兩人輪流當值,保持24小時的服務。他們主要職責是發送和接收乘客電報,其次是處理導航信息,包括氣象報告和冰情警告。電報室位於小艇甲板上的海官起居艙後半部,分為隔音室、操作室和電報員寢室三部分。隔音室內的設備包括發射器和用於產生交流電的電動發電機。這裡安裝了一臺最先進的5,000瓦旋轉式,以鐵達尼號的無線電台呼號「MGY」及摩斯電碼進行通訊。這款發射器是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最新型的設備,舊款火花發射器聲音很粗糙模糊(「噗噗」聲),新款火花發射器聲音類似現代電台,是清晰響亮的「嘟嘟」聲,因此使鐵達尼號發送的呼叫特別鮮明,可以輕易和其他訊號區分。這款發射器也是世界上功率最強大的,並保證通訊半徑可達563公里。正常工作頻率為500千赫(600公尺波長)。該設備也可以在1,000千赫(300公尺波長)的短波長下操作,適合天線較短的小型船隻採用。 供水・通風・加熱 鐵達尼號配備了獨立自來水系統,能夠透過複雜的管道和閥門網路將水加熱並泵入船舶的所有部分。當鐵達尼號進入港口時便會補給主要供水,但在緊急情況下,她也可以從海水中蒸餾出淡水,儘管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鹽沉積物很快就會堵塞蒸餾系統。由電風扇驅動的絕緣管道網路圍繞船舶輸送暖風;頭等艙客房內還配有額外的電熱器。 乘客設施 鐵達尼號上的乘客設施旨在滿足最高標準的豪華住宿。根據總體安排計劃,她可容納833名頭等艙乘客、二等艙614人、三等艙1,006人,總客運量為2,453人。此外,她還可以容納超過900名船員,因為大多數原始配置文件都表明,鐵達尼號可搭載的全部載客量為3,547人。她的室內設計與其他客輪也背道而馳,因為當時典型的裝潢是莊園大屋風格或英國鄉村別墅風格;鐵達尼號的室內設計則與現代高檔酒店類似,倫敦麗茲酒店是一個參考點——即帝政風格的頭等艙套房。此外還有各種其他裝飾風格——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在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各個客房和公共區域都可見到這些裝潢。其目的是傳達給乘客一種「在漂浮酒店而不是在船上」的印象;正如一名乘客回憶進入鐵達尼號內部的感受:「我們立即失去身在船上的感覺,反而像是進到岸上豪宅的大廳內」。 鐵達尼號提供給頭等艙乘客各種新穎的設施,包括2公尺深的溫水游泳池、健身房、兩層樓高的壁球室,以及一個土耳其浴室,其由溫室、涼室、熱室、蒸汽室、電浴室和兩間提供按摩的洗髮室組成。頭等艙的公共空間裝修華麗;包括一個凡爾賽宮風格的休息室、一個巨大的接待室、一個男士吸煙室、一個讀寫室、一家以倫敦麗茲酒店風格打造的單點餐廳。另一家巴黎咖啡廳是以法國巴黎人行道咖啡館的特色來打造,設有柳條桌椅、以常春藤及其他攀延植物裝飾的格子牆點綴。在此支付額外費用後,頭等艙乘客便可以在最豪華的環境中,享受最好的法式「高級烹飪」。還有一家咖啡館名為陽台棕櫚庭園,提供精緻茶點和壯觀海景,而在D層甲板上,長34公尺、寬28英尺的頭等餐廳是鐵達尼號上最大的獨立室內空間,可以同時容納近600名乘客用餐。其他頭等公共空間則呈現各種奢華氛圍,例如酒紅色的天鵝絨地毯、花卉裝飾的躺椅、有黃金浮雕的天花板、牆壁和柱子、橡木鑲板、鍍金欄杆。價格昂貴的客房內也有奢華床鋪、電話和服務員呼叫鈴。 三等艙(通常稱為)不如頭等艙或二等艙豪華,但即使如此,住宿水準也比當時的其他許多船舶更好——鐵達尼號供應新鮮豐富的三餐、擁有公共衛浴設備——這對貧困的移民階級來說,是他們生平享受過最高級的生活條件,而且所有費用都包含在船票內。這反映出白星航運提高了跨大西洋移民和低等艙採用的標準,在當時大多數其他北大西洋客輪上,三等艙的艙位只不過是船隻前端的集體宿舍,數百人都封閉在其中,往往也不會提供足夠的食物或衛生設施。白星航運很早就打破了這種模式,正如鐵達尼號上所看到的,所有白星航運的客船都將其三等艙住宿分為兩部分,始終位於船舶的相對兩端——既定的安排是單身男子客房在船首區域,而單身女子、已婚夫婦和家庭則是在船尾區域。此外,白星航運旗下船隻都提供小型的私人客艙,分別有兩人房、四人房、六人房、八人房和十人房可以選擇,而且所有的房間都位於水線以上;這和其他船隻形成了巨大差異——每個三等客艙都有木製鑲板裝潢、真正的彈簧床墊、床單、棉被、枕頭、電燈、暖氣和附有自來水的洗臉盆;船上的服務員每天都會為三等艙乘客備妥淡水,並清空便壺,這些條件和服務都是當時前所未聞的。 與其他船隻相比,三等乘客必須準備自己的食物——鐵達尼號則顯得相當不同,三等乘客每天在一個帶亞麻桌布、瓷器和玻璃器皿的專屬公共餐廳裡享用三頓熱飯——由廚房工作人員特別準備。三等乘客的住宿設施中還包括數個公共聚集場所,也有足夠的開放甲板空間,包括船尾的艉艛甲板,前後兩個井圍甲板以及一個大型開放空間。D層甲板上有一個三等艙社交大廳;此外還增設了男性吸煙室和C層甲板上的一間社交室,婦女可以使用這些公共空間進行閱讀和寫作,孩子們也可以在甲板上隨意玩耍。儘管它們在設計上並不像上層階級的住宿設施那樣華麗精緻,但仍然遠高於這段時期的平均水平。所有三種消費等級都提供休閒設施來讓乘客打發時間;除了利用圖書室、吸煙室和健身房等室內設施外,乘客還可以在露天甲板上進行社交活動、在散步甲板上觀賞海景或漫步、在租用的躺椅或木製長椅上放鬆等。白星航運還在出航前公布了一份旅客名單,告知公眾有哪些知名人士登船;這對於某些抱有志向的母親們來說,利用這份名單來尋找富裕的單身漢,可以在航行期間向他們介紹自己的適婚女兒,這種情形並不罕見。 鐵達尼號設施中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是頭等艙樓梯,稱為主樓梯或大樓梯,由堅實的英國橡木打造而成,帶有蜿蜒曲折的線條,該樓梯從小艇甲板一直往下連接到E層甲板的空間,共穿過7層甲板;A層至D層都是雙列階梯,最後以單列階梯終止在F層甲板上。其頂部是室內陽台,可讓乘客俯瞰下面的樓梯和甲板,上方覆蓋着鍛鐵和玻璃製的大型穹頂,白天時能為樓梯間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線,夜晚時以巨大的水晶吊燈點亮空間。每層樓梯都連接着華麗的入口大廳,以風格裝飾。主樓梯中央平台是整片木製的大型雕刻飾板,而A層甲板的中央平台特別鑲上一個精巧的雕刻時鐘,兩邊為寓言圖案,稱為「以榮譽和榮耀加冕的時刻」。主樓梯在沉沒期間遭到摧毀,這個垂直空間為遙控潛水器提供了一個便利入口,成為現代探險家用來進入沉船下層甲板的捷徑。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在拍攝1997年電影《鐵達尼號》時,他的主樓梯複製品因為劇烈水流沖刷,所有木製部分從其鋼筋基座上扯裂。導演表示:「我們把船弄沉時,基座屹立不搖,但是木製部分都脫離了,整個往上浮。這很可能是實際下沉時發生的情況,可以解釋為什麼殘骸中沒有主樓梯的蹤影。我們是按照原設計圖打造的,所以我想,這是一次準確的概念驗證」。 貨物和郵件 鐵達尼號配備了8臺電動起重機、4臺電動絞盤和3臺蒸汽絞盤,用來將貨物和行李提取出貨艙。據估計,這艘船在南安普敦時,僅僅在操作貨物起重和照明上,就用了大約421噸的煤來生產蒸汽動力。儘管鐵達尼號主要是一艘郵輪,但她還運載了大量的貨物;船名前綴冠上英國皇家郵輪(RMS)即表明她與英國皇家郵政及美國郵政部簽有運送郵件合約。她分配了760立方公尺的倉庫空間來存放信件、包裹和交易媒介(如黃金、硬幣或其他貴重物品);首航時承載了3,364個大約50公斤的郵袋,總重量為168,200公斤。G層甲板上的海上郵局由5名郵政職員管理,包括3名美國人和3名英國人,每天工作13小時,每週工作7天,每天可以分揀6萬件物品。 儘管後來有一些關於鐵達尼號貨物的迷思,但事實上這趟首航運送的物品其實相當平凡,主要有價值的是畫作與藝術品;並沒有大量黃金、異域礦石、世界最大的鑽石或木乃伊等等。經確認當時運上鐵達尼號的珍貴物品,包括義大利名人朱塞佩·加里波底親筆簽名的照片、3箱丹佛美術館的藝術品;另一件在沉船中丟失的著名物品是《魯拜集》,這本寶石精裝版的書上鑲嵌着1,050顆寶石、燙金和4,967塊各種顏色的羊皮,其價值為405英鎊(幣值相當於今天的36,200英鎊)。根據1913年美國參議院鐵達尼號沉沒調查結束後提出的賠償申請,獲得補償最高價的單件貨物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的油畫《》。這幅畫的所有者是頭等艙乘客,他以10萬美元(幣值相當2014年的240萬美元)提出藝術品賠償申請。 船上乘客也攜帶了大量的行李;另一個550.9立方公尺的倉庫空間分配為頭等和二等行李艙。此外,還有一輛1912年的雷諾汽車,這也是最著名的貨物之一,車主是頭等艙生還乘客威廉·歐內斯特·卡特(William Ernest Carter),他後來提出5,000美元的汽車賠償申請。鐵達尼號除了攜帶7,826公噸的煤及445,000公升的淡水儲備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例行貨物要供應給所有乘客和船員,從家具到食品都有;首航時攜帶的食材及後勤物品包括鮮肉34,000公斤、鮮魚5,000公斤、家禽11,481公斤、馬鈴薯40,641公斤、番茄2,844公斤、穀物4,500公斤、食糖4,572公斤、培根和火腿3,454公斤、香腸1,117公斤、乾貨1,828公斤、豌豆1,016公斤、果醬500公斤、茶葉363公斤、奶油2,700公斤、鮮奶6,800公升、雞蛋40,000顆、橘子36,000顆、檸檬16,000顆、啤酒20,000瓶、紅酒1,500瓶、雪茄8,000隻、各式茶杯12,000個、各式餐盤36,000個、各式酒杯6,200個、各式餐叉12,000支、各式餐刀11,800支、各式湯勺19,000支、各式毛巾55,000條、床罩15,000條、枕頭套3,000條等等。 救生艇 鐵達尼號共攜帶了20艘救生艇,包括14艘木殼救生艇,每艘可容納65人(標示為3至16號);4艘折疊式木栓帆布救生艇(標示為A至D號),每艘可容納47人。此外還有2艘木殼救生艇,每艘可容納40人(標示為1號和2號)。1911年至1912年間,奧林匹克號都沒有攜帶另外4艘折疊艇,直到鐵達尼號遇難後,才返回英國緊急補充大量救生艇。除了A折疊艇和B折疊艇,其餘救生艇都排列在小艇甲板上。右舷側的救生艇編號為奇數(1至15號),左舷側編號為偶數(2至16號)。 2艘簡易式木殼救生艇一直懸掛在吊艇架上,隨時可以立即使用,而C折疊艇和D折疊艇也與吊艇架相連,位於1號和2號救生艇內側的小艇甲板上。A折疊艇和B折疊艇平時綁在海官起居艙的頂部,位於1號煙囪的兩側。它們沒有與吊艇架相連,而且重量會使它們難以手動下水。每艘救生艇上都裝有食物、水、毛毯和一個備用救生圈。在救生艇的兩側綁有救生繩,在必要情況下,可以利用這條繩子從水中救出更多的人。 鐵達尼號擁有16套吊艇架,每套能夠處理4艘救生艇,代表她能夠攜帶多達64艘木殼救生艇,這個數量足夠讓4,000人逃生避難——比它的運載上限還要多。然而,白星航運決定只攜帶16艘木殼救生艇和4艘折疊艇,可容納1,178人,僅佔她運載上限的三分之一。當時,的規定要求10,000噸以上的英國船隻最少應攜帶16艘救生艇,容納990人。因此,實際上鐵達尼號攜帶的救生艇數量比法律規定還多出4艘。 自1894年以來,當時最大客船是冠達航運的13,000噸,因此英國貿易委員會考慮現有的大型船隻後,並沒有規定要增加救生艇數量,包括46,328噸的鐵達尼號。1896年至1911年,英國貿易委員會的航海顧問阿爾弗雷德·查爾莫斯爵士(Sir Alfred Chalmers)已經考慮過「偶爾」調整比例的問題,但因為他不僅假定只需憑藉經驗豐富的水手,不需要浪費人才去降下或操作這些「無用」的救生艇,而且還預計在任何緊急情況下難以撤離比16艘救生艇更多的人數,他「並不認為有必要增加數量」。依照當時人們的觀念,救生艇只是為了將倖存者從沉沒的船隻「運送」到其他船隻,而不是設計給所有人員「同時撤離」到救生艇上漂浮或幫助他們靠岸。如果加州人號對鐵達尼號的做出回應,20艘救生艇可能已經足夠按照計劃將乘客運送到安全地點。 首航 奧林匹克號和鐵達尼號都將利物浦港註冊為船籍港。白星航運和冠達航運的辦公室都在利物浦,直到奧林匹克號投入營運之前,白星航運和冠達航運旗下的大多數英國遠洋船隊,例如盧西塔尼亞號和茅利塔尼亞號都是從利物浦出發,然後再到愛爾蘭皇后鎮。自白星航運於1845年成立以來,絕大多數業務都是在利物浦外進行的。然而1907年,白星航運在英格蘭南部海岸的南安普敦港成立了另一個服務據點,稱為白星航運的「快速服務」。南安普敦比起利物浦更具地理優勢,首先是更靠近倫敦;其次,位於南部海岸的南安普敦,能使船舶輕鬆越過英吉利海峽到達法國北部海岸,通常在瑟堡停靠。這建立起英國船隻在歐洲大陸的載客航線,然後重新穿越英吉利海峽,到皇后鎮繼續接載乘客。「南安普敦-瑟堡-皇后鎮-纽约航線」變得很受歡迎,以至於大多數英國遠洋客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都開始使用南安普敦港。出於對利物浦的尊重,船舶會繼續在那裡註冊登記,直到1960年代初為止。1969年,冠達航運旗下的伊莉莎白女王二號郵輪是首批在南安普敦註冊的船隻之一。 鐵達尼號的首航行程是從南安普敦出發,先抵達瑟堡和皇后鎮後,再橫跨大西洋抵達紐約,回程途經英格蘭的普利茅斯。事實上到1912年12月,她的整個航程計劃仍然是公開的。白星航運建立這條航線後,分派了四艘遠洋客輪沿該航線航行,包括、、和全新的。奧林匹克號於1911年6月開始服役時,取代了條頓人號,後者在4月下旬完成最後一次服役後轉移到加拿大的公司服務。8月,亞得里亞號轉移至白星航運另一條主要的「利物浦-紐約航線」中。11月,至尊號也準備退役,預計由即將完工的鐵達尼號取代。白星航運的初始計劃,是讓奧林匹克號和鐵達尼號在南安普敦遵循前任船舶的程序,每三個星期從「南安普敦-瑟堡-皇后鎮-紐約航線」開航一次,通常是每星期三中午從南安普敦出發,每星期六從紐約出發,這樣能使白星航運每個星期都有航班往返。公司也安排了特別列車從倫敦和巴黎出發,分別接送去往南安普敦和瑟堡的乘客。1911年開放的南安普敦深水碼頭即稱為「白星碼頭」,專門停泊新建造的奧林匹克級郵輪。 船員 鐵達尼號在首航中有908名船員。如同那個時代的其他船隻一樣,她也沒有永久派駐的船員,絕大多數船員都是臨時的工作人員,他們在南安普敦出航前幾個小時才登上船。1912年3月23日,開始招募新船員及簽約,其中一些已經先派往貝爾法斯特,這些人將在鐵達尼號試航驗收及穿越英吉利海峽期間擔任骨幹船員。船長由白星航運最資深的英國皇家海軍上校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擔任,他原本是奧林匹克號船長。擔任大副的亨利·魏爾德也是從奧林匹克號調派過來的。先前試航時的大副和一副——威廉·默多克與查爾斯·萊托勒,則分別擔任首航的一副和二副。因此,試航時擔任二副的完全排除在首航外,在南安普敦匆忙下船,他對開航前的人事安排深表失望。赫伯特·彼特曼擔任三副,在七名船副中,只有他和六副詹姆斯·穆迪不是皇家海軍後備隊成員。 鐵達尼號首航的船員分為三個主要部門:甲板部門有66名船員、有325名船員、後勤部門有494名船員。絕大多數船員都不是專業海員,而是工程師、或,負責控管發動機等機械設備。後勤部門也都是服務員和廚房工作人員,負責乘客的各種服務。其中超過97%是男性,只有23名船員是女性,主要是服務員。其餘都是種類繁多的非海員職業——麵包師、廚師、屠宰師、糕點師、幫廚、洗碗工、擦鞋工、體育教練、洗滌工、服務生、床鋪整理員、清潔工,甚至還有印刷工,他們負責為乘客製作一份日報,稱之為《大西洋日報》(英文:Atlantic Daily Bulletin),專門報導鐵達尼號電報員收到的最新消息。 1912年4月6日,大多數鐵達尼號的首航船員在南安普敦簽了雇用合約,總共有699名船員來自那裡,40%是當地人。少數專業人員是自僱人士或承包商,其中包括為英國皇家郵政和美國郵政部工作的五名郵政職員、頭等艙的單點餐廳和巴黎咖啡廳的工作人員;兩名電報員是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指派的職員;另外還有白星航運聘用的八名音樂家,他們不屬於船員,而是以二等乘客的身份上船,其寢室也位於二等客艙。船員工資差別很大,從船長每月105英鎊(幣值相當於今天的9,500英鎊)到服務員每月3英鎊10先令(幣值相當於今天的320英鎊)。不過,工資較低的工作人員可憑乘客給予的小費大幅補充工資。 乘客 鐵達尼號首航時搭載的乘客人數約為1,317人:頭等艙324人、二等艙284人、三等艙709人。其中869人(66%)為男性,447人(34%)為女性;船上有107名兒童,其中79名都在三等艙。首航時的乘客空間相當大,因為鐵達尼號內部實際上可容納2,453名乘客,其中頭等艙可容納833人,二等艙可容納614人,三等艙可容納1,006人。像鐵達尼號這樣的知名高級船舶,在一般情況下首航房位都會訂滿。不過因為當時爆發了,對鐵路及海運行業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導致時刻表耽誤,多數過境站點也臨時取消。因此,許多原本打算登船的乘客決定延後他們的旅行計劃,直到罷工結束。鐵達尼號航行前幾天,罷工事件於4月6日結束,不過對運輸業造成的損失已經相當嚴重,也無法再改變乘客的計劃。鐵達尼號之所以能夠在預定的日期展開首航,是因為白星航運緊急調派其他船隻,將她所需的煤炭運到南安普敦,例如和海洋號,以及之前奧林匹克號從紐約帶回來儲存在「白星碼頭」中的煤炭。 出發當天,一些最著名的人士訂購了鐵達尼號頭等艙船票。其中包括(在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罹難的人標有“†”符號):千萬-{富豪}-約翰·雅各·阿斯特四世†和他的妻子瑪德琳·阿斯特、實業家班傑明·古根海姆†、畫家兼雕塑家法蘭西斯·米萊特†、梅西百貨老闆兼美國眾議員伊西多·史特勞斯†和他的妻子†、百萬-{富豪}-瑪格麗特·布朗、蘇格蘭大地主科斯莫·達夫-戈登爵士和他的時裝設計師妻子、商人、作家阿奇博·格雷西四世、賓夕法尼亞鐵路董事約翰·賽耶†與他的妻子和兒子傑克·賽耶、商人†與他的妻子和兒子†、社交名流、加拿大總裁†和他的妻子、商人和他的妻子、實業家†和他的妻子、實業家†和他的妻子、劇院老闆†和他的電影製片妻子、律師†和他的妻子、實業家†和他的妻子†及女兒†、商人和他的妻子、建築師†、政治家兼實業家†、網球選手和、作家兼社交名流、準律師和-{她}-的母親、記者兼社會運動家†、記者兼時裝設計師、社交名流†、-{富豪}-、雕塑家、作家賈克·福翠爾†和他的妻子、默片演員和-{她}-的母親、瑞士陸軍上校兼銀行家、美國眾議員的女兒、銀行家、企業家†、政治家的兒子†、工程師的侄子†等等。 乘客之中包括白星航運董事長布魯斯·伊斯梅,以及鐵達尼號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他帶領一支稱為「品管小組」的菁英團隊上船觀察首航情況,並評估新船的總體性能,團隊內有其他八名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的優秀造船師,他們均為鐵達尼號的建造者:細木工威廉·坎貝爾†,工程製圖師羅德里克·西斯霍姆†,三名裝配工阿爾弗雷德·坎寧安†、安東尼·弗羅斯特†和羅伯特·奈特†,水管工弗朗西斯·帕克斯†,電工亨利·帕爾†和電工學徒恩尼斯·華森†。船上乘客的確切人數不得而知,因為並非所有購票的人都登上了鐵達尼號,大約有50人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取消,包括鐵達尼號的實際擁有者——白星航運母公司國際商業海洋公司董事長約翰·皮爾龐特·摩根,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古列爾莫·馬可尼、著名小說家西奧多·德萊賽與好時巧克力創始人等人。此外,在南安普敦登船的31人購買的是短程票,他們在抵達瑟堡和皇后鎮後便已下船,沒有随着鐵達尼號走完全程。 票價也根據消費等級有所不同:來自南安普敦、瑟堡或皇后鎮的三等艙單人票價為7英鎊5先令(相當於今天的600英鎊),這包括前往港口的鐵路專車和所有船上食宿的費用;兒童票價為3英鎊(相當於今天的259英鎊);而最便宜的頭等艙單人票價為23英鎊(相當於今天的2,100鎊),最昂貴的頭等艙套房價格則高達870英鎊(相當於今天的79,000英鎊)。船上唯一已知的黑人血統乘客在二等艙——約瑟夫·菲利普·萊梅謝爾·拉羅奇(Joseph Philippe Lemercier Laroche)帶着妻子和兩個年幼女兒登上鐵達尼號——不過約瑟夫也不是平凡人物,他正是海地第19任總統辛辛納提·勒孔特的姪子,他們此行最終將前往海地,希望能遠離法國的種族歧視。大部分三等艙乘客都是移民,此行希望在美國和加拿大開始新的生活。三等艙乘客是個多元化的群體——除了大量的英國、愛爾蘭和斯堪地納維亞移民外,還有許多鄂圖曼帝國(主要是現今的黎巴嫩和敘利亞)移民,以及來自英屬香港的中國人。中國乘客是憑方榮山(Lang Fang)購買的8人套票登船,價格為56英鎊9先令11便士,他們計畫一起前往紐約工作。這些中國人裡最終有6人在災難中倖存下來,但由於《排華法案》,他們被美國當局拒絕入境,於4月19日遣送至古巴。 搭載乘客 首航於1912年4月10日星期三開始,乘客於9時30分開始陸續抵達碼頭,當時的專車從倫敦滑鐵盧車站出發,抵達南安普頓中央車站,就在鐵達尼號的44號錨位附近。大量的三等艙乘客最先登船,頭等艙和二等艙乘客在出發前一個小時才能開始登船。服務員會帶領他們到各自的套房或客房,而船長史密斯則親自迎接頭等艙乘客。根據1907年《》的一項要求,如果三等艙乘客有疾病或身體殘疾可能導致美國拒絕他們入境——白星航運希望能提前避免這種狀況,因為他們要負責將那些遭美國政府遣返的人載回英國,所以沒通過身體檢查的三等艙乘客都不得登船。在南安普敦港,總共有920名乘客登上鐵達尼號——179位頭等艙乘客、247名二等艙乘客和494名三等艙乘客,其他購票乘客將在瑟堡和皇后鎮陸續登船。 按照原定計劃,首航從中午開始。出發幾分鐘後就險些釀成意外事故,在鐵達尼號左邊繫泊着的紐約號,右邊繫泊着白星航運的海洋號,當鐵達尼號從這兩艘客輪之間緩緩駛過時,她巨大的體積位移引起船吸現象,海水依照伯努利定律將兩艘噸位較小的船隻舉起,然後落入凹陷區域。儘管紐約號的鋼製粗達7.62公分,但也承受不起這股應力。錨鏈斷裂後,海水立刻扭動着紐約號的船尾,將她拉向鐵達尼號。一艘附近的拖船火神號隨即以反方向拖着紐約號,避免最終的碰撞,而船長史密斯則下令將鐵達尼號的發動機全力反轉,這兩艘船最終以大約1.2公尺的微小間距躲開了碰撞意外。這起事件延遲了首航時間,船長下令迅速進行一次檢查,大約一個小時後才重新開啟發動機出航,而漂流的紐約號也拖到別的船塢維修。 鐵達尼號通過和索倫特海峽的複雜潮汐後,安全駛入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這段航程有143公里,其間風大陰冷。由於瑟堡港缺少能與巨型船舶對接的設施,鐵達尼號無法靠近港岸,所以只能使用渡輪將乘客從碼頭接駁到船上。白星航運在瑟堡派駐了和,這兩艘渡輪都是專門為奧林匹克級郵輪接駁乘客而設計的,並在鐵達尼號完工前投入營運。鐵達尼號離開南安普敦四個小時後抵達瑟堡港外,並由兩艘渡輪接駁乘客登船。在那裡有274名乘客登船——142名頭等艙乘客、30名二等艙乘客和102名三等艙乘客,另外還有24名持短程票的離船乘客也由渡輪送往碼頭,他們只和鐵達尼號跨過一個海峽。4月10日20時左右,整個接駁過程在90分鐘內完成。鐵達尼號出發,前往愛爾蘭的皇后鎮,天氣持續寒冷多風。 鐵達尼號於4月11日星期四11時30分抵達愛爾蘭南海岸的皇后鎮。天氣多雲,但是相對溫暖,風速也很快。一樣的情況,皇后鎮碼頭的設施也不適合尺寸如此大的鐵達尼號,並且用渡輪接駁乘客。總共有123名乘客在皇后鎮登上鐵達尼號——3名頭等艙乘客、7名二等艙乘客和113名三等艙乘客。除了在瑟堡上岸的24名持短程票的乘客之外,另外7名持短程票的乘客(從南安普敦到皇后鎮)也在這裡下船,其中一名是耶穌會神父,他是一名熱衷於攝影的耶穌會學員,並在鐵達尼號上拍攝了許多照片,包括該船最後一張已知的照片。有一名船員明顯是擅離崗位偷偷下船,加煤工約翰·科菲(John Coffey)潛入船底並躲在郵箱中,後來連同郵箱運到岸上,事後得知約翰·科菲是皇后鎮當地人。鐵達尼號於13時30分起錨出發,正式西行展開她的跨大西洋首航。 橫渡大西洋 鐵達尼號計劃於4月17日早晨抵達紐約。4月11日離開皇后鎮後,鐵達尼號預計沿着愛爾蘭海岸行駛大約102公里,會經過燈塔島。從那裡開始沿着穿越北大西洋的大圆路線行駛約3,000公里,到達紐芬蘭島東南部被稱為「拐角」的海域中,然後在那裡進行航向變更。接下來在一條罗盘方位线上航行,約250公里後便是鐵達尼號與冰山的致命接觸點。這段旅程再經過1,983公里後抵達最後一站,那裡就是鐵達尼號的最終目的地紐約港。 4月11日到4月12日中午,鐵達尼號航行896公里;4月12日到4月13日中午航行961公里;4月13日到4月14日中午航行1,011公里。從14日後直到沉沒之前,鐵達尼號又航行了478公里,整段航程平均速度約為21節(時速39公里)。鐵達尼號離開愛爾蘭後的兩天,天空多雲、氣溫上升且逆風航行;4月13日星期六依然相當溫暖;4月14日穿越寒冷的鋒面,一度面臨強風和高達2.4公尺的海浪,然後氣象隨着時間過去逐漸平緩。直到4月14日星期日晚上,海面變得清晰、波浪平靜,氣溫也變得非常寒冷。 從皇后鎮出發的前三天沒有出現明顯的事故。鐵達尼號機房內一個三層樓高的大約在首航前十天已經開始起火,又在航行中持續燃燒了數天,但是乘客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況。由於煤炭的自燃,火災頻繁發生在鐵達尼號的機房內,必須用消防水龍帶熄滅火勢,未波及的煤炭要移到另一個倉庫,燃煤則送入鍋爐內。4月14日大火完全撲滅。愛爾蘭記者兼作家花費30年時間研究了這場火災並發起討論,他認為導致沉沒的不是冰而是火。他表示:「官方調查將沉沒歸因於天災,但這不是撞上冰山沉沒那麼簡單,而是集中很多不尋常因素的完美風暴——冰與火,以及業務過失」。撰寫過多本鐵達尼號相關書籍的作家理查·德·科布萊(Richard de Kerbrech)也表示,那場煤倉火災有可能才是沉沒主因。 事故當天早上開始,紐芬蘭大淺灘的船隻多次向鐵達尼號電報室發出冰情報告,其中包括與,這兩艘船隻的冰山電報已證實有傳達給鐵達尼號的船長或副官們,而、與加州人號的電報則沒有傳達。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曾下令將航線南移,作為預防措施,而鐵達尼號繼續高速行駛,這是當時的標準海事做法。雖然鐵達尼號並未試圖創下最快紀錄,但準時到達紐約是優先考慮的事項,並且在當時的海事慣例下,大西洋上的船舶經常全速航行,冰情警告皆歸類為建議事項,並依靠上的來即時發現冰塊。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海上冰塊的風險很小,對大型船舶幾乎沒有威脅,緊急閃避也很常見,即使正面碰撞也不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1907年時一艘德國郵輪與冰山相撞,但仍然能夠完成她的航程。船長在同年表示「無法想像有任何情況還能造成船隻進水沉沒,現代的造船技術已經克服了這一點」。 沉沒事故 4月14日23點40分,瞭望員范德瑞克·弗萊特在鐵達尼號正前方發現了一座冰山,並警告了艦橋。當時值班指揮的一副威廉·默多克下達右滿舵及發動機全速反轉的指令,嘗試「擺動繞行」但為時已晚,鐵達尼號右舷撞到了冰山,在以下形成一系列的縫隙,船體沒有遭冰山切出裂口,而是挫曲凹陷,鋼板接合處彎曲成一段段的開口,使海水進入。前面5個水密艙室受到破壞並淹水,船長及總設計師等人很快就意識到鐵達尼號註定會沉,因為船隻的漂浮力無法抵抗五個水密艙室進水。碰撞幾分鐘後,船首開始緩緩下沉,隨着逐漸增加,船內的海水就像製冰盒那樣,不斷向後淹沒艙室。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鐵達尼號的乘客並沒有做好準備。根據當時公認的做法,船舶不會馬上沉沒的情況下,救生艇只是用來將乘客接駁到附近船隻上。鐵達尼號攜帶的20艘救生艇只能運載約一半的人員,如果是滿載的情形,則只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登上救生艇。但是船員沒有得到充分的疏散訓練,他們不知道救生艇即使坐滿也能安全漂浮,所以很多救生艇下水時只坐了一半人。三等艙乘客大部分時間都遭到船員留置於下層甲板,他們只能自行想辦法穿越障礙,而大部分下層甲板都充滿了海水,這導致其中的許多乘客受困。副官在指揮登艇時一般都遵循女人和小孩優先的原則,大部分男性乘客和船員都留在船上。 2時15分,撞上冰山經過2個小時35分鐘後,鐵達尼號在水中的傾斜角度開始迅速增加,因為大量海水從甲板艙口入侵船首內還沒淹沒的部分。由於船尾從水中升起,露出螺旋槳和後半部船底,同時船首下沉,導致龍骨要承受兩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對抗,達到峰值應力後,船體開始從2號和3號煙囪之間斷裂。當船首下墜時,龍骨沒有馬上斷開,因此將船尾拉向幾乎垂直的角度,最後仍然有數百人在上抓着欄杆。2時20分,鐵達尼號完全沉沒。雖然有14名生還者作證表示船體在海面上斷成兩個部分,世人多年來卻普遍認為她沒有斷裂,而是完整地沉入海底。然而1985年發現沉船殘骸時,證實了鐵達尼號斷成兩個部分。除了救生艇上的人之外,所有乘客和船員都浸入負2°C的海水中,幾乎所有落海的人都會死亡,只有2分鐘到30分鐘的存活時間。 儘管四散在周圍的救生艇還可容納近500人,但只有13名落海者被救生艇救助。107公里外的喀尔巴阡号冒着風險全速前進,在沉船約一個半小時後抵達事故現場,大約有710人在災難中倖存下來,登上喀尔巴阡号獲得緊急照護,另有1,514人在事故中喪生。喀尔巴阡号的船員們回憶太陽升起後的場景:「一眼望去是無窮無盡的冰山,好像有無數的金字塔在海面棲息」。喀尔巴阡号船長亞瑟·羅斯特龍環顧現場,看見20個高達60公尺的大冰山,還有許多小冰山和浮冰,以及來自鐵達尼號的碎片。喀尔巴阡号的乘客也說,他們的船好像身處於巨大的潔白平原中間,遠處的冰山就跟山丘一樣散佈着;這片區域現今已經稱為。喀尔巴阡号原計畫將生還者們載往哈利法克斯港,因為那裡鐵路發達,也是離沉船現場最近的大海港,但由於西北方仍有大量海冰擋住去路,於是改往西南方的紐約港航行——鐵達尼號原本的目的地。 沉沒後 喀尔巴阡号抵達紐約 當喀尔巴阡号在浮冰、大霧、暴風雨和洶湧的波濤中艱難航行時,鐵達尼號失事的消息已經透過各種船隻電報傳遞到岸上。最初的報導很混亂,以致美國媒體在4月15日報導「已經拖曳着鐵達尼號抵達港口」的錯誤消息。4月15日晚間,媒體報導「鐵達尼號已經失踪,她的大部分乘客和船員死亡」,這一消息吸引了大批群眾前往白星航運在倫敦、紐約、蒙特婁、南安普敦、利物浦和貝爾法斯特的辦事處。喀尔巴阡号即將抵達紐約的消息引發了新聞媒體的興趣,報紙雜誌等刊物競相報導生還者的故事。一些記者賄賂了紐約的,這些小船將要引導喀尔巴阡号進入港口,有個記者甚至在停靠之前設法跳上喀尔巴阡号。群眾聚集在報社外面,關注張貼在窗戶或廣告牌上的最新報導。由於還要好幾天才能統計和公布一份完整的傷亡名單,這增加了鐵達尼號乘客家屬們的痛苦,他們正焦急等待着親人的消息。直到4月17日,第一批不完整的生還者名單才統計出來,但由於溝通不良而延遲公布。 喀尔巴阡号於4月18日21時30分抵達紐約港時,聚集了約40,000人在大雨中等候。事故經過三天後,這起世紀災難已經人盡皆知。現場包括婦女救濟委員會(Women's Relief Committee)、和等組織提供了衣物和交通工具等庇護協助。許多生還乘客沒有留在紐約,而是立即前往親戚家中。一些富裕的生還者租了轎車將他們載回家,賓夕法尼亞鐵路則派出免費搭乘的特殊列車,將其餘生還乘客載到費城;倖存的212名船員則送往旗下客輪的客艙內安置。喀尔巴阡号匆忙補給食物後,恢復原定行程前往奧匈帝國。她的船員們獲得冠達航運一個月工資獎金,獎勵他們的救助行為;一些鐵達尼號乘客集資,也給他們近900英鎊(幣值相當於今日的82,000英鎊)的額外酬謝金。之後,生還者們又頒發獎章授予喀尔巴阡号的所有船員——水手獲得銅牌,副官獲得銀牌,而船長亞瑟·羅斯特龍獲得金牌和銀盃。時任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冊封亞瑟·羅斯特龍為爵士,美國國會也為他頒發國會金質獎章,並邀請他至白宮與時任美國總統威廉·霍華·塔虎脫會面。 保險理賠和援助生還者 1912年1月,鐵達尼號和奧林匹克號的船體和裝備已透過倫敦勞埃德保險社投保,每艘船的投保金額為100萬英鎊(幣值相當於今天的9,100萬英鎊)。該保險單是15萬英鎊以下「分損不賠」,這意味着保險公司只會支付超過該數額的損失。保險經紀人威利斯法伯公司(現在的)談判的保費是每100英鎊15先令(75美元),或者一年7,500英鎊(幣值相當於今天的68萬英鎊)。勞埃德保險社在30天內向白星航運支付了全部欠款。多個慈善機構為了幫助受害者及其家屬而設立,許多家庭失去唯一的經濟支柱,大部分三等艙生還者也在船難中失去所擁有的一切。4月29日,男高音歌手恩里科·卡魯索、女高音歌手和大都會歌劇院成員籌集了12,000美元(幣值相當於2014年的30萬美元),透過舉辦特別音樂會協助受害者,其中演奏的歌曲包括《》和《與主更親近》。在英國,為鐵達尼號失蹤船員組成的救援基金會籌集了近45萬英鎊(幣值相當於2014年的4,100萬英鎊),該基金會直到1960年代都還在運作。生還乘客瑪格麗特·布朗代為照顧在事故中喪父的幼童麥可·馬塞爾·納瓦雷蒂(Michel Marcel Navratil)和愛德蒙·羅傑·納瓦雷蒂(Edmond Roger Navratil),直到他們的母親從法國抵達紐約。-{她}-也發揮了社會影響力、多國語言能力和慈善行動經驗,協助許多生還者尋找親友或緊急援助,並建立了生還者委員會,擔任該委員會的主席,為貧困生還者籌集了近1萬美元的援助資金。多年後,-{她}-仍繼續在生還者委員會中服務。 災難調查 在生還者抵達紐約之前,美國和英國都開始計劃調查沉沒事故,以了解事件始末,並總結出防範措施來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美國和英國各自都進行了調查,前者強烈批評傳統慣例和業務過失,後者重視航海技術和專家意見。4月19日,喀尔巴阡号抵達紐約隔天,美國參議院鐵達尼號沉沒調查委員會正式成立,由美國參議員擔任主席。參議院調查委員會想要從乘客和船員那裡收集證詞,而這起海上事故對他們來說仍然是全新的領域,因此還需要傳喚所有生還的英國乘客和船員;由於這些生還者仍然在美國境內,使他們在美國調查完成前不能返回英國。鐵達尼號生還的副官都對美國當局感到不滿,因官員用對待三等乘客的方式對待他們,以及「調查沉船事故的美國官員卻不懂船舶或航海知識」。英國媒體譴責威廉·阿爾登·史密斯是一個機會主義者,批評他高調的進行公開調查,認為這是他為了獲得政治威望並趁機「踏上世界舞台」的一種手段。然而,威廉·阿爾登·史密斯身為美國鐵路安全運動的倡導者已經享有聲譽,他也希望調查鐵達尼號實際擁有者——銀行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任何可能的不當行為。 英國貿易委員會委由擔任主席,於5月2日至7月3日間展開英國沉船專員鐵達尼號沉沒調查。基於這起官方調查是由曾經批准鐵達尼號營運的英國貿易委員會管理,有人認為調查存在利益衝突,或者會疏忽白星航運的不當行為。兩國調查都收集了鐵達尼號乘客及船員、加州人號的船員、喀尔巴阡号船長亞瑟·羅斯特龍和其他專家的證詞。英國的調查還取得了更多專家證詞,成為迄今為止英國歷史上最長和最詳細的調查法庭。這兩項調查得出的結論大致相同——法律規定船隻必須攜帶的救生艇數量已經不足而且過時、船長史密斯未能適當注意海上冰情警告、救生艇沒有正確配置或裝滿人員、碰撞事故是在危險區域內航速過快的直接結果。 兩項調查均未列出國際商業海洋公司(母公司)或白星航運公司(鐵達尼號營運商)的過失也是因素之一。美國的調查得出結論,那些關鍵營運者是遵循標準慣例,因此這場災難只能被歸類為天災。英國調查得出的結論表示,船長史密斯採取的慣例已經沿用了很長時間,而且從未證明過該慣例存在風險。調查還指出,英國船隻在過去十年間已經運載了350萬人次,期間僅有73人喪命,並得出結論認為船長完成了工作,「在同樣的職位上,其他技術一樣熟練的人也會採取同樣的作法」。不過,默西勳爵特別指出:「在無數的冰情警告下仍保持着極高的速度」「毫無疑問,鐵達尼號遭遇的任何錯誤,未來都有可能在任何類似情況下產生」。 加州人號的爭議 調查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便是事故當時距離鐵達尼號不到30公里的加州人號,這艘船對鐵達尼號電報員發出的求救信號完全不知情,對鐵達尼號發射的遇險訊號彈也未予響應。英國調查事故前的證詞顯示,22時10分,加州人號船長以雙筒望遠鏡觀察到南方有個像是小船或恆星的亮點,但無法確定,於是詢問加州人號唯一的電報員是否知道該地區的任何船隻,伊凡斯回答:「只有鐵達尼號」。船長下令通知對方冰情警告,再經過二次觀察後,認為遠方那艘船隻的規格很小,不可能是鐵達尼號。三副查爾斯·格羅夫斯(英文:Charles Groves)也認為是艘小船。22時30分,加州人號船長下令在大量海冰前停船,計畫在此過夜,等待白天視線良好再尋找安全的航線。 22時55分,加州人號電報員希瑞爾·伊凡斯向周圍發出最後一次警告「我們被周圍的冰山擋住了」,但這則電報遭到鐵達尼號高級電報員傑克·菲利浦斥責後中斷。於是伊凡斯便關閉無線電,休班就寢,三副查爾斯·格羅夫斯也於23時10分休班。23時50分,其他副官觀察到遠方那艘船的燈光閃爍,彷彿已經關閉引擎或急轉彎,當時左舷的燈光已經清楚可見,根據船長史丹利·洛德的命令,船員使用光線發射摩斯電碼,執行了兩次,但都無法確認對方是不是鐵達尼號,連電碼有沒有傳送到對方視線裡都無法確定。如果鐵達尼號和加州人號的距離像史丹利·洛德主張的那麼遠(31.4公里),那麼他知道或應該知道光線發射的摩斯電碼無法辨識。一個合理和審慎的行動方式應該是喚醒就寢中的電報員,並指示他嘗試以電報聯繫鐵達尼號。如果史丹利·洛德這樣做,加州人號有可能及時趕到事故現場挽救更多生命。 事故當晚23時左右,船長史丹利·洛德到海圖室休息。然而,值班二副赫伯特·史東(Herbert Stone)在1時10分通知船長,遠方船隻發射了五枚訊號彈。船長想知道他們發射的是否為公司信號,即用於識別的彩色訊號彈。二副表示不確定訊號彈的含義,因為訊號彈均為白色。船長指示船員繼續用光線發射摩斯電碼,然後返回室內就寢。1時50分,二副再度觀察到三枚訊號彈,他指出那艘船在水中看起來很奇怪,好像正在傾斜。2時15分,船員通知船長「無法再看見那艘船了」。船長再問訊號彈是否有任何顏色,船員回答「全都是白色的」。5時30分左右,大副喬治·史都華(George Stewart)喚醒電報員,告訴他夜間出現了訊號彈,並要求他嘗試聯絡任何船隻,於是他收到鐵達尼號沉沒的消息,立即通知船長,開始進行援助行動。在喀尔巴阡号已經救起所有生還者後,加州人號才抵達現場。 調查發現,加州人號看到的船實際上就是鐵達尼號,而且加州人號及時執行拯救是有可能的,因此調查結果宣布加州人號船長史丹利·洛德行事不當。史丹利·洛德終其一生都在捍衛自己的清白,許多研究人員根據兩艘船當時已知的位置表示,鐵達尼號不可能是神祕船隻。這個話題也因此產生無數的激烈辯論,成為「加州人號事件」。2012年歷史學家指出,由於冷暖洋流在事故地區交匯而產生光學現象。在人類視野中,地平線附近的物體會折射、疊加、延展或扭曲,導致鐵達尼號瞭望員看不見遠處冰山,加州人號船長也看不出遠方的鐵達尼號是一艘大船,雙方的判斷條件在22時30至23時30分之間同時受到嚴重影響,這可以解釋加州人號沒有採取行動的原因。 搜索並埋葬死者 白星航運收到大量死亡的事故消息後,隨即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租用了海底電纜維修船麥凱-貝內特號前往現場搜索遺體。其他三艘加拿大船隻陸續加入搜索,包括米尼亞號(Minia)、蒙馬尼號(Montmagny)及阿爾及利亞號(Algerine),每艘船都有準備防腐用品、棺材和冰塊,並有殯葬人員和神職人員隨行。在最終找到的337名遇難者遺體中,喀尔巴阡号已經先海葬了4具遺體、搜索船隻尋獲328具遺體、路過船隻尋獲5具。大部分遺體都有編號,只有喀尔巴阡号海葬的4具遺體沒有編號。 4月20日,先到達沉船現場的船隻麥凱-貝內特號發現了很多遺體,船上的防腐用品很快耗盡。根據加拿大政府衛生法規的要求,只有經過防腐處理的遺體才能返回港口。麥凱-貝內特號船長范德瑞克·拉爾德(Frederick H. Larnder)和船上的殯葬人員決定只將棺材保留給頭等乘客的遺體,透過服裝、衣物標籤、隨身物品等任何特徵來進行視覺辨識;二等乘客的遺體防腐處理後用帆布遮蓋;119具三等乘客和船員的遺體則直接海葬。范德瑞克·拉爾德確認許多海葬遺體都穿着海員衣服;處理遺體的人員表示,死者們作為水手,對於自己回歸大海會感到滿意。 尋獲的其餘209具遺體都進行了防腐保存,於4月30日運抵哈利法克斯港,這裡是最靠近鐵路運輸的主要海港。哈利法克斯戶籍員約翰·亨利·巴恩斯特德(英文:John Henry Barnstead)開發了一套詳細的清單記錄系統,來識別遺體並保護死者的個人財物。來自北美各地的親屬前往哈利法克斯識別和認領遺體。為了尋找廣闊且溫度夠低的場所,戶籍員最終在的冰壺溜冰場設立大型臨時停屍房,並從加拿大東部各地召集一些殯葬人員協助處理。親屬們總共認領了大約三分之二的遺體,59具運往北美和歐洲的家鄉埋葬。根據發現遺體的順序,身份不明的罹難者只能憑編號在墓碑刻上簡單的數字。尋獲的罹難者遺體中,有150具都埋葬在三座哈利法克斯公墓中,最大的是(121具),其次是附近的(19具)和(10具)。 5月13日,在距離沉船現場320公里的海域發現一艘救生艇,上面有3具遺體。事故當天,指揮14號救生艇的鐵達尼號五副哈羅德·羅威曾帶人返回沉船現場搜救,他們從A折疊艇救起了十幾名男性和一名女性,但留下了其他3具遺體。經查證後,這3人是頭等艙乘客、一名生火員和一名水手。取回A折疊艇後,3具遺體以海葬方式處理。5月22日,捕獵船阿爾及利亞號尋獲最後一具遺體,確認其身分為頭等艙餐廳服務生詹姆斯·麥葛瑞迪(英文:James McGrady),6月12日埋葬於橄欖山公墓。搜索遺體行動和路過船隻意外尋獲的最終結果為:喀尔巴阡号找到4具、麥凱-貝內特號找到306具、米尼亞號找到17具、蒙馬尼號找到4具、阿爾及利亞號找到1具、海洋號找到3具、伊爾福號(英文:Ilford)找到1具、渥太華號(英文:Ottawa)找到1具。最終只有尋獲337名鐵達尼號罹難者的遺體,約佔死亡總人數1,514中的五分之一。其餘遺體隨着船隻沉沒,被海流沖散在數百公里外,難以進行搜尋。6月時,最後的搜索船隻報告觀察結果,許多海中遺體已經快速腐爛,其身穿的救生衣正在分離上浮,所有四散的遺體都將沉落海底。 姊妹艦奧林匹克號 4月14日晚間,奧林匹克號正從紐約回程,電報員歐內斯特·詹姆斯·摩爾(英文:Ernest James Moore)聽到鐵達尼號的遇險呼叫,當時奧林匹克號距離鐵達尼號930公里。船長計算了一條新航線,命令機艙全速前進趕往協助救援。當奧林匹克號朝着鐵達尼號最後一個已知位置航行了740公里後,收到來自喀尔巴阡号船長亞瑟·羅斯特龍的電報,表示他們已經趕抵現場,奧林匹克號沒有必要繼續前往救援,因為「全部救生艇上約675人已經得救,鐵達尼號已經於2時20分左右沉沒」。奧林匹克號提議協助運送生還者,但被喀尔巴阡号船長婉拒,因為他擔心與鐵達尼號一模一樣的奧林匹克號會引發生還者們恐慌。奧林匹克號隨後恢復正常航線,為了向遇難者致哀,取消船上所有娛樂活動,於4月21日抵達南安普敦。 與鐵達尼號一樣,奧林匹克號也沒有攜帶足夠多的救生艇,因此在返回英國後急忙裝備額外的折疊救生艇。1912年4月底,當她即將從南安普敦駛往紐約時,該船的生火員們進行罷工抗議,因為他們擔心新的折疊救生艇不夠安全,於是白星航運緊急從利物浦雇用了100名工人接替罷工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奧林匹克號經常配合協助美國和英國對這起災難的調查。兩國調查代表團都檢查了奧林匹克號的救生艇、水密門、艙壁以及其他與鐵達尼號相同的設備。1912年5月,奧林匹克號為英國的調查代表團進行了航海測試,查驗該船能以多快的速度完成兩個轉向點,用來估算鐵達尼號在看到冰山後需要多少時間來轉向。 1912年10月9日,為了防止沉船事故再次發生,白星航運將服役中的奧林匹克號撤回,交與建造方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進行修改,以提高安全性。奧林匹克號在小艇甲板上安裝了更多吊艇架,將攜帶的救生艇數量從20艘增加至68艘,在鍋爐房和發動機室內也建造了一道防水內蒙皮,形成更加堅固的;5道防水艙壁延伸至B層甲板,達到完整的船體高度,這可以防止海水跨越艙壁的問題;在發電機室內增加一道防水艙壁,使水密艙室的總數達到17個;此外抽水設備也進行了升級。這些改造使得奧林匹克號能夠在類似的冰山碰撞事故中倖免於難,因為她已經能在前6個水密艙室同時進水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漂浮力。 殘骸 自鐵達尼號沉沒後,多年來人們為了試圖搜尋及打撈殘骸而提出了許多方案,但是都未能成功。主要面臨的難題是——鐵達尼號殘骸位置的水壓超過450巴(4,100萬帕斯卡),而且海底深度超過3,700公尺,非常難以尋找。世人為了尋找殘骸而進行無數次計畫和探險,大多數都因技術限制、不切實際、資金缺乏以及各種困難而失敗。直到1985年9月1日,前美國海軍軍官羅伯·巴拉德率領的一次美國法國聯合遠征隊才成功,他們在紐芬蘭大淺灘以南的一處海底峽谷發現了殘骸,現在這個區域已經稱為,距離事故當晚電報員發出的不準確坐標相差21.2公里;距離哈利法克斯1,151公里、距離紐約2,012公里。。 該團隊發現,鐵達尼號事實上已經斷裂,船首與船尾相距約600公尺,因此推測在海面上就已經分離,沉落海床後的位置才會相差這麼多。船首撞擊海床後陷入18至20公尺深的淤泥中,外型仍可辨識,船尾也陷入淤泥中,不一樣的是整個外型呈現嚴重擠壓破裂的狀態。事故當時,鐵達尼號斷裂的兩個部分以相當快的速度撞擊海床,導致船首向下彎曲,而船尾外殼完全坍塌。船首是最完整的部分,仍然有一些內部結構沒有毀壞。相反,船尾的原始模樣幾乎全毀,露出了2臺往復式發動機,甲板也相互重疊,大部分船體外板都已撕裂分離,四散在海底。船尾嚴重受損是在下沉過程中造成的,因為機房和曾發生內爆、然後在旋轉的下墜過程中沖刷剝離,其餘部分則因為與海床的碰撞而坍塌。 除了這兩段船體結構,周圍則是一個大約8乘4.8公里的碎片地帶,包含了成千上萬來自鐵達尼號的物品,如船體碎片、家具、餐具和許多個人物品。這些四散物品是在沉沒過程中溢出、或船體撞擊海底時噴出來的。碎片地帶也是鐵達尼號罹難者最後的安息之地,在海洋生物和細菌的吞噬與消耗下,大多數屍體和衣物都已經完全消失;皮鞋和皮靴因為經過鞣製,海底生物不會吃,所以殘骸遺址到處都有成雙成對的鞋子,成為遺體曾經躺在那裡的唯一標誌。多年來,殘骸的狀況顯著惡化,特別是探險者的遙控潛水器意外損壞船體,但主要是因為鐵達尼鹽單胞菌的增長速度加快。根據2006年的專家估計,鐵達尼號船體和結構將在50年內徹底消失,只留下更耐用的金屬配件如螺旋槳、銅質絞盤、指南針和傳動裝置,其餘部分都會縮小成海床上的一片鏽跡。2012年4月16日,即沉沒事故發生一百週年之後的第二天,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張2004年鐵達尼號殘骸現場的照片,顯示泥沙當中可能仍有罹難者遺骸。這張照片是羅伯·巴拉德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一次考察期間拍攝的,泥沙中有一件大衣及靴子,海洋遺產計畫負責人詹姆斯·狄加度(James
Bulletin),專門報導鐵達尼號電報員收到的最新消息。 1912年4月6日,大多數鐵達尼號的首航船員在南安普敦簽了雇用合約,總共有699名船員來自那裡,40%是當地人。少數專業人員是自僱人士或承包商,其中包括為英國皇家郵政和美國郵政部工作的五名郵政職員、頭等艙的單點餐廳和巴黎咖啡廳的工作人員;兩名電報員是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指派的職員;另外還有白星航運聘用的八名音樂家,他們不屬於船員,而是以二等乘客的身份上船,其寢室也位於二等客艙。船員工資差別很大,從船長每月105英鎊(幣值相當於今天的9,500英鎊)到服務員每月3英鎊10先令(幣值相當於今天的320英鎊)。不過,工資較低的工作人員可憑乘客給予的小費大幅補充工資。 乘客 鐵達尼號首航時搭載的乘客人數約為1,317人:頭等艙324人、二等艙284人、三等艙709人。其中869人(66%)為男性,447人(34%)為女性;船上有107名兒童,其中79名都在三等艙。首航時的乘客空間相當大,因為鐵達尼號內部實際上可容納2,453名乘客,其中頭等艙可容納833人,二等艙可容納614人,三等艙可容納1,006人。像鐵達尼號這樣的知名高級船舶,在一般情況下首航房位都會訂滿。不過因為當時爆發了,對鐵路及海運行業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導致時刻表耽誤,多數過境站點也臨時取消。因此,許多原本打算登船的乘客決定延後他們的旅行計劃,直到罷工結束。鐵達尼號航行前幾天,罷工事件於4月6日結束,不過對運輸業造成的損失已經相當嚴重,也無法再改變乘客的計劃。鐵達尼號之所以能夠在預定的日期展開首航,是因為白星航運緊急調派其他船隻,將她所需的煤炭運到南安普敦,例如和海洋號,以及之前奧林匹克號從紐約帶回來儲存在「白星碼頭」中的煤炭。 出發當天,一些最著名的人士訂購了鐵達尼號頭等艙船票。其中包括(在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罹難的人標有“†”符號):千萬-{富豪}-約翰·雅各·阿斯特四世†和他的妻子瑪德琳·阿斯特、實業家班傑明·古根海姆†、畫家兼雕塑家法蘭西斯·米萊特†、梅西百貨老闆兼美國眾議員伊西多·史特勞斯†和他的妻子†、百萬-{富豪}-瑪格麗特·布朗、蘇格蘭大地主科斯莫·達夫-戈登爵士和他的時裝設計師妻子、商人、作家阿奇博·格雷西四世、賓夕法尼亞鐵路董事約翰·賽耶†與他的妻子和兒子傑克·賽耶、商人†與他的妻子和兒子†、社交名流、加拿大總裁†和他的妻子、商人和他的妻子、實業家†和他的妻子、實業家†和他的妻子、劇院老闆†和他的電影製片妻子、律師†和他的妻子、實業家†和他的妻子†及女兒†、商人和他的妻子、建築師†、政治家兼實業家†、網球選手和、作家兼社交名流、準律師和-{她}-的母親、記者兼社會運動家†、記者兼時裝設計師、社交名流†、-{富豪}-、雕塑家、作家賈克·福翠爾†和他的妻子、默片演員和-{她}-的母親、瑞士陸軍上校兼銀行家、美國眾議員的女兒、銀行家、企業家†、政治家的兒子†、工程師的侄子†等等。 乘客之中包括白星航運董事長布魯斯·伊斯梅,以及鐵達尼號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他帶領一支稱為「品管小組」的菁英團隊上船觀察首航情況,並評估新船的總體性能,團隊內有其他八名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的優秀造船師,他們均為鐵達尼號的建造者:細木工威廉·坎貝爾†,工程製圖師羅德里克·西斯霍姆†,三名裝配工阿爾弗雷德·坎寧安†、安東尼·弗羅斯特†和羅伯特·奈特†,水管工弗朗西斯·帕克斯†,電工亨利·帕爾†和電工學徒恩尼斯·華森†。船上乘客的確切人數不得而知,因為並非所有購票的人都登上了鐵達尼號,大約有50人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取消,包括鐵達尼號的實際擁有者——白星航運母公司國際商業海洋公司董事長約翰·皮爾龐特·摩根,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古列爾莫·馬可尼、著名小說家西奧多·德萊賽與好時巧克力創始人等人。此外,在南安普敦登船的31人購買的是短程票,他們在抵達瑟堡和皇后鎮後便已下船,沒有随着鐵達尼號走完全程。 票價也根據消費等級有所不同:來自南安普敦、瑟堡或皇后鎮的三等艙單人票價為7英鎊5先令(相當於今天的600英鎊),這包括前往港口的鐵路專車和所有船上食宿的費用;兒童票價為3英鎊(相當於今天的259英鎊);而最便宜的頭等艙單人票價為23英鎊(相當於今天的2,100鎊),最昂貴的頭等艙套房價格則高達870英鎊(相當於今天的79,000英鎊)。船上唯一已知的黑人血統乘客在二等艙——約瑟夫·菲利普·萊梅謝爾·拉羅奇(Joseph Philippe Lemercier Laroche)帶着妻子和兩個年幼女兒登上鐵達尼號——不過約瑟夫也不是平凡人物,他正是海地第19任總統辛辛納提·勒孔特的姪子,他們此行最終將前往海地,希望能遠離法國的種族歧視。大部分三等艙乘客都是移民,此行希望在美國和加拿大開始新的生活。三等艙乘客是個多元化的群體——除了大量的英國、愛爾蘭和斯堪地納維亞移民外,還有許多鄂圖曼帝國(主要是現今的黎巴嫩和敘利亞)移民,以及來自英屬香港的中國人。中國乘客是憑方榮山(Lang Fang)購買的8人套票登船,價格為56英鎊9先令11便士,他們計畫一起前往紐約工作。這些中國人裡最終有6人在災難中倖存下來,但由於《排華法案》,他們被美國當局拒絕入境,於4月19日遣送至古巴。 搭載乘客 首航於1912年4月10日星期三開始,乘客於9時30分開始陸續抵達碼頭,當時的專車從倫敦滑鐵盧車站出發,抵達南安普頓中央車站,就在鐵達尼號的44號錨位附近。大量的三等艙乘客最先登船,頭等艙和二等艙乘客在出發前一個小時才能開始登船。服務員會帶領他們到各自的套房或客房,而船長史密斯則親自迎接頭等艙乘客。根據1907年《》的一項要求,如果三等艙乘客有疾病或身體殘疾可能導致美國拒絕他們入境——白星航運希望能提前避免這種狀況,因為他們要負責將那些遭美國政府遣返的人載回英國,所以沒通過身體檢查的三等艙乘客都不得登船。在南安普敦港,總共有920名乘客登上鐵達尼號——179位頭等艙乘客、247名二等艙乘客和494名三等艙乘客,其他購票乘客將在瑟堡和皇后鎮陸續登船。 按照原定計劃,首航從中午開始。出發幾分鐘後就險些釀成意外事故,在鐵達尼號左邊繫泊着的紐約號,右邊繫泊着白星航運的海洋號,當鐵達尼號從這兩艘客輪之間緩緩駛過時,她巨大的體積位移引起船吸現象,海水依照伯努利定律將兩艘噸位較小的船隻舉起,然後落入凹陷區域。儘管紐約號的鋼製粗達7.62公分,但也承受不起這股應力。錨鏈斷裂後,海水立刻扭動着紐約號的船尾,將她拉向鐵達尼號。一艘附近的拖船火神號隨即以反方向拖着紐約號,避免最終的碰撞,而船長史密斯則下令將鐵達尼號的發動機全力反轉,這兩艘船最終以大約1.2公尺的微小間距躲開了碰撞意外。這起事件延遲了首航時間,船長下令迅速進行一次檢查,大約一個小時後才重新開啟發動機出航,而漂流的紐約號也拖到別的船塢維修。 鐵達尼號通過和索倫特海峽的複雜潮汐後,安全駛入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這段航程有143公里,其間風大陰冷。由於瑟堡港缺少能與巨型船舶對接的設施,鐵達尼號無法靠近港岸,所以只能使用渡輪將乘客從碼頭接駁到船上。白星航運在瑟堡派駐了和,這兩艘渡輪都是專門為奧林匹克級郵輪接駁乘客而設計的,並在鐵達尼號完工前投入營運。鐵達尼號離開南安普敦四個小時後抵達瑟堡港外,並由兩艘渡輪接駁乘客登船。在那裡有274名乘客登船——142名頭等艙乘客、30名二等艙乘客和102名三等艙乘客,另外還有24名持短程票的離船乘客也由渡輪送往碼頭,他們只和鐵達尼號跨過一個海峽。4月10日20時左右,整個接駁過程在90分鐘內完成。鐵達尼號出發,前往愛爾蘭的皇后鎮,天氣持續寒冷多風。 鐵達尼號於4月11日星期四11時30分抵達愛爾蘭南海岸的皇后鎮。天氣多雲,但是相對溫暖,風速也很快。一樣的情況,皇后鎮碼頭的設施也不適合尺寸如此大的鐵達尼號,並且用渡輪接駁乘客。總共有123名乘客在皇后鎮登上鐵達尼號——3名頭等艙乘客、7名二等艙乘客和113名三等艙乘客。除了在瑟堡上岸的24名持短程票的乘客之外,另外7名持短程票的乘客(從南安普敦到皇后鎮)也在這裡下船,其中一名是耶穌會神父,他是一名熱衷於攝影的耶穌會學員,並在鐵達尼號上拍攝了許多照片,包括該船最後一張已知的照片。有一名船員明顯是擅離崗位偷偷下船,加煤工約翰·科菲(John Coffey)潛入船底並躲在郵箱中,後來連同郵箱運到岸上,事後得知約翰·科菲是皇后鎮當地人。鐵達尼號於13時30分起錨出發,正式西行展開她的跨大西洋首航。 橫渡大西洋 鐵達尼號計劃於4月17日早晨抵達紐約。4月11日離開皇后鎮後,鐵達尼號預計沿着愛爾蘭海岸行駛大約102公里,會經過燈塔島。從那裡開始沿着穿越北大西洋的大圆路線行駛約3,000公里,到達紐芬蘭島東南部被稱為「拐角」的海域中,然後在那裡進行航向變更。接下來在一條罗盘方位线上航行,約250公里後便是鐵達尼號與冰山的致命接觸點。這段旅程再經過1,983公里後抵達最後一站,那裡就是鐵達尼號的最終目的地紐約港。 4月11日到4月12日中午,鐵達尼號航行896公里;4月12日到4月13日中午航行961公里;4月13日到4月14日中午航行1,011公里。從14日後直到沉沒之前,鐵達尼號又航行了478公里,整段航程平均速度約為21節(時速39公里)。鐵達尼號離開愛爾蘭後的兩天,天空多雲、氣溫上升且逆風航行;4月13日星期六依然相當溫暖;4月14日穿越寒冷的鋒面,一度面臨強風和高達2.4公尺的海浪,然後氣象隨着時間過去逐漸平緩。直到4月14日星期日晚上,海面變得清晰、波浪平靜,氣溫也變得非常寒冷。 從皇后鎮出發的前三天沒有出現明顯的事故。鐵達尼號機房內一個三層樓高的大約在首航前十天已經開始起火,又在航行中持續燃燒了數天,但是乘客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況。由於煤炭的自燃,火災頻繁發生在鐵達尼號的機房內,必須用消防水龍帶熄滅火勢,未波及的煤炭要移到另一個倉庫,燃煤則送入鍋爐內。4月14日大火完全撲滅。愛爾蘭記者兼作家花費30年時間研究了這場火災並發起討論,他認為導致沉沒的不是冰而是火。他表示:「官方調查將沉沒歸因於天災,但這不是撞上冰山沉沒那麼簡單,而是集中很多不尋常因素的完美風暴——冰與火,以及業務過失」。撰寫過多本鐵達尼號相關書籍的作家理查·德·科布萊(Richard de Kerbrech)也表示,那場煤倉火災有可能才是沉沒主因。 事故當天早上開始,紐芬蘭大淺灘的船隻多次向鐵達尼號電報室發出冰情報告,其中包括與,這兩艘船隻的冰山電報已證實有傳達給鐵達尼號的船長或副官們,而、與加州人號的電報則沒有傳達。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曾下令將航線南移,作為預防措施,而鐵達尼號繼續高速行駛,這是當時的標準海事做法。雖然鐵達尼號並未試圖創下最快紀錄,但準時到達紐約是優先考慮的事項,並且在當時的海事慣例下,大西洋上的船舶經常全速航行,冰情警告皆歸類為建議事項,並依靠上的來即時發現冰塊。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海上冰塊的風險很小,對大型船舶幾乎沒有威脅,緊急閃避也很常見,即使正面碰撞也不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1907年時一艘德國郵輪與冰山相撞,但仍然能夠完成她的航程。船長在同年表示「無法想像有任何情況還能造成船隻進水沉沒,現代的造船技術已經克服了這一點」。 沉沒事故 4月14日23點40分,瞭望員范德瑞克·弗萊特在鐵達尼號正前方發現了一座冰山,並警告了艦橋。當時值班指揮的一副威廉·默多克下達右滿舵及發動機全速反轉的指令,嘗試「擺動繞行」但為時已晚,鐵達尼號右舷撞到了冰山,在以下形成一系列的縫隙,船體沒有遭冰山切出裂口,而是挫曲凹陷,鋼板接合處彎曲成一段段的開口,使海水進入。前面5個水密艙室受到破壞並淹水,船長及總設計師等人很快就意識到鐵達尼號註定會沉,因為船隻的漂浮力無法抵抗五個水密艙室進水。碰撞幾分鐘後,船首開始緩緩下沉,隨着逐漸增加,船內的海水就像製冰盒那樣,不斷向後淹沒艙室。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鐵達尼號的乘客並沒有做好準備。根據當時公認的做法,船舶不會馬上沉沒的情況下,救生艇只是用來將乘客接駁到附近船隻上。鐵達尼號攜帶的20艘救生艇只能運載約一半的人員,如果是滿載的情形,則只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登上救生艇。但是船員沒有得到充分的疏散訓練,他們不知道救生艇即使坐滿也能安全漂浮,所以很多救生艇下水時只坐了一半人。三等艙乘客大部分時間都遭到船員留置於下層甲板,他們只能自行想辦法穿越障礙,而大部分下層甲板都充滿了海水,這導致其中的許多乘客受困。副官在指揮登艇時一般都遵循女人和小孩優先的原則,大部分男性乘客和船員都留在船上。 2時15分,撞上冰山經過2個小時35分鐘後,鐵達尼號在水中的傾斜角度開始迅速增加,因為大量海水從甲板艙口入侵船首內還沒淹沒的部分。由於船尾從水中升起,露出螺旋槳和後半部船底,同時船首下沉,導致龍骨要承受兩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對抗,達到峰值應力後,船體開始從2號和3號煙囪之間斷裂。當船首下墜時,龍骨沒有馬上斷開,因此將船尾拉向幾乎垂直的角度,最後仍然有數百人在上抓着欄杆。2時20分,鐵達尼號完全沉沒。雖然有14名生還者作證表示船體在海面上斷成兩個部分,世人多年來卻普遍認為她沒有斷裂,而是完整地沉入海底。然而1985年發現沉船殘骸時,證實了鐵達尼號斷成兩個部分。除了救生艇上的人之外,所有乘客和船員都浸入負2°C的海水中,幾乎所有落海的人都會死亡,只有2分鐘到30分鐘的存活時間。 儘管四散在周圍的救生艇還可容納近500人,但只有13名落海者被救生艇救助。107公里外的喀尔巴阡号冒着風險全速前進,在沉船約一個半小時後抵達事故現場,大約有710人在災難中倖存下來,登上喀尔巴阡号獲得緊急照護,另有1,514人在事故中喪生。喀尔巴阡号的船員們回憶太陽升起後的場景:「一眼望去是無窮無盡的冰山,好像有無數的金字塔在海面棲息」。喀尔巴阡号船長亞瑟·羅斯特龍環顧現場,看見20個高達60公尺的大冰山,還有許多小冰山和浮冰,以及來自鐵達尼號的碎片。喀尔巴阡号的乘客也說,他們的船好像身處於巨大的潔白平原中間,遠處的冰山就跟山丘一樣散佈着;這片區域現今已經稱為。喀尔巴阡号原計畫將生還者們載往哈利法克斯港,因為那裡鐵路發達,也是離沉船現場最近的大海港,但由於西北方仍有大量海冰擋住去路,於是改往西南方的紐約港航行——鐵達尼號原本的目的地。 沉沒後 喀尔巴阡号抵達紐約 當喀尔巴阡号在浮冰、大霧、暴風雨和洶湧的波濤中艱難航行時,鐵達尼號失事的消息已經透過各種船隻電報傳遞到岸上。最初的報導很混亂,以致美國媒體在4月15日報導「已經拖曳着鐵達尼號抵達港口」的錯誤消息。4月15日晚間,媒體報導「鐵達尼號已經失踪,她的大部分乘客和船員死亡」,這一消息吸引了大批群眾前往白星航運在倫敦、紐約、蒙特婁、南安普敦、利物浦和貝爾法斯特的辦事處。喀尔巴阡号即將抵達紐約的消息引發了新聞媒體的興趣,報紙雜誌等刊物競相報導生還者的故事。一些記者賄賂了紐約的,這些小船將要引導喀尔巴阡号進入港口,有個記者甚至在停靠之前設法跳上喀尔巴阡号。群眾聚集在報社外面,關注張貼在窗戶或廣告牌上的最新報導。由於還要好幾天才能統計和公布一份完整的傷亡名單,這增加了鐵達尼號乘客家屬們的痛苦,他們正焦急等待着親人的消息。直到4月17日,第一批不完整的生還者名單才統計出來,但由於溝通不良而延遲公布。 喀尔巴阡号於4月18日21時30分抵達紐約港時,聚集了約40,000人在大雨中等候。事故經過三天後,這起世紀災難已經人盡皆知。現場包括婦女救濟委員會(Women's Relief Committee)、和等組織提供了衣物和交通工具等庇護協助。許多生還乘客沒有留在紐約,而是立即前往親戚家中。一些富裕的生還者租了轎車將他們載回家,賓夕法尼亞鐵路則派出免費搭乘的特殊列車,將其餘生還乘客載到費城;倖存的212名船員則送往旗下客輪的客艙內安置。喀尔巴阡号匆忙補給食物後,恢復原定行程前往奧匈帝國。她的船員們獲得冠達航運一個月工資獎金,獎勵他們的救助行為;一些鐵達尼號乘客集資,也給他們近900英鎊(幣值相當於今日的82,000英鎊)的額外酬謝金。之後,生還者們又頒發獎章授予喀尔巴阡号的所有船員——水手獲得銅牌,副官獲得銀牌,而船長亞瑟·羅斯特龍獲得金牌和銀盃。時任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冊封亞瑟·羅斯特龍為爵士,美國國會也為他頒發國會金質獎章,並邀請他至白宮與時任美國總統威廉·霍華·塔虎脫會面。 保險理賠和援助生還者 1912年1月,鐵達尼號和奧林匹克號的船體和裝備已透過倫敦勞埃德保險社投保,每艘船的投保金額為100萬英鎊(幣值相當於今天的9,100萬英鎊)。該保險單是15萬英鎊以下「分損不賠」,這意味着保險公司只會支付超過該數額的損失。保險經紀人威利斯法伯公司(現在的)談判的保費是每100英鎊15先令(75美元),或者一年7,500英鎊(幣值相當於今天的68萬英鎊)。勞埃德保險社在30天內向白星航運支付了全部欠款。多個慈善機構為了幫助受害者及其家屬而設立,許多家庭失去唯一的經濟支柱,大部分三等艙生還者也在船難中失去所擁有的一切。4月29日,男高音歌手恩里科·卡魯索、女高音歌手和大都會歌劇院成員籌集了12,000美元(幣值相當於2014年的30萬美元),透過舉辦特別音樂會協助受害者,其中演奏的歌曲包括《》和《與主更親近》。在英國,為鐵達尼號失蹤船員組成的救援基金會籌集了近45萬英鎊(幣值相當於2014年的4,100萬英鎊),該基金會直到1960年代都還在運作。生還乘客瑪格麗特·布朗代為照顧在事故中喪父的幼童麥可·馬塞爾·納瓦雷蒂(Michel Marcel Navratil)和愛德蒙·羅傑·納瓦雷蒂(Edmond Roger Navratil),直到他們的母親從法國抵達紐約。-{她}-也發揮了社會影響力、多國語言能力和慈善行動經驗,協助許多生還者尋找親友或緊急援助,並建立了生還者委員會,擔任該委員會的主席,為貧困生還者籌集了近1萬美元的援助資金。多年後,-{她}-仍繼續在生還者委員會中服務。 災難調查 在生還者抵達紐約之前,美國和英國都開始計劃調查沉沒事故,以了解事件始末,並總結出防範措施來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美國和英國各自都進行了調查,前者強烈批評傳統慣例和業務過失,後者重視航海技術和專家意見。4月19日,喀尔巴阡号抵達紐約隔天,美國參議院鐵達尼號沉沒調查委員會正式成立,由美國參議員擔任主席。參議院調查委員會想要從乘客和船員那裡收集證詞,而這起海上事故對他們來說仍然是全新的領域,因此還需要傳喚所有生還的英國乘客和船員;由於這些生還者仍然在美國境內,使他們在美國調查完成前不能返回英國。鐵達尼號生還的副官都對美國當局感到不滿,因官員用對待三等乘客的方式對待他們,以及「調查沉船事故的美國官員卻不懂船舶或航海知識」。英國媒體譴責威廉·阿爾登·史密斯是一個機會主義者,批評他高調的進行公開調查,認為這是他為了獲得政治威望並趁機「踏上世界舞台」的一種手段。然而,威廉·阿爾登·史密斯身為美國鐵路安全運動的倡導者已經享有聲譽,他也希望調查鐵達尼號實際擁有者——銀行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任何可能的不當行為。 英國貿易委員會委由擔任主席,於5月2日至7月3日間展開英國沉船專員鐵達尼號沉沒調查。基於這起官方調查是由曾經批准鐵達尼號營運的英國貿易委員會管理,有人認為調查存在利益衝突,或者會疏忽白星航運的不當行為。兩國調查都收集了鐵達尼號乘客及船員、加州人號的船員、喀尔巴阡号船長亞瑟·羅斯特龍和其他專家的證詞。英國的調查還取得了更多專家證詞,成為迄今為止英國歷史上最長和最詳細的調查法庭。這兩項調查得出的結論大致相同——法律規定船隻必須攜帶的救生艇數量已經不足而且過時、船長史密斯未能適當注意海上冰情警告、救生艇沒有正確配置或裝滿人員、碰撞事故是在危險區域內航速過快的直接結果。 兩項調查均未列出國際商業海洋公司(母公司)或白星航運公司(鐵達尼號營運商)的過失也是因素之一。美國的調查得出結論,那些關鍵營運者是遵循標準慣例,因此這場災難只能被歸類為天災。英國調查得出的結論表示,船長史密斯採取的慣例已經沿用了很長時間,而且從未證明過該慣例存在風險。調查還指出,英國船隻在過去十年間已經運載了350萬人次,期間僅有73人喪命,並得出結論認為船長完成了工作,「在同樣的職位上,其他技術一樣熟練的人也會採取同樣的作法」。不過,默西勳爵特別指出:「在無數的冰情警告下仍保持着極高的速度」「毫無疑問,鐵達尼號遭遇的任何錯誤,未來都有可能在任何類似情況下產生」。 加州人號的爭議 調查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便是事故當時距離鐵達尼號不到30公里的加州人號,這艘船對鐵達尼號電報員發出的求救信號完全不知情,對鐵達尼號發射的遇險訊號彈也未予響應。英國調查事故前的證詞顯示,22時10分,加州人號船長以雙筒望遠鏡觀察到南方有個像是小船或恆星的亮點,但無法確定,於是詢問加州人號唯一的電報員是否知道該地區的任何船隻,伊凡斯回答:「只有鐵達尼號」。船長下令通知對方冰情警告,再經過二次觀察後,認為遠方那艘船隻的規格很小,不可能是鐵達尼號。三副查爾斯·格羅夫斯(英文:Charles Groves)也認為是艘小船。22時30分,加州人號船長下令在大量海冰前停船,計畫在此過夜,等待白天視線良好再尋找安全的航線。 22時55分,加州人號電報員希瑞爾·伊凡斯向周圍發出最後一次警告「我們被周圍的冰山擋住了」,但這則電報遭到鐵達尼號高級電報員傑克·菲利浦斥責後中斷。於是伊凡斯便關閉無線電,休班就寢,三副查爾斯·格羅夫斯也於23時10分休班。23時50分,其他副官觀察到遠方那艘船的燈光閃爍,彷彿已經關閉引擎或急轉彎,當時左舷的燈光已經清楚可見,根據船長史丹利·洛德的命令,船員使用光線發射摩斯電碼,執行了兩次,但都無法確認對方是不是鐵達尼號,連電碼有沒有傳送到對方視線裡都無法確定。如果鐵達尼號和加州人號的距離像史丹利·洛德主張的那麼遠(31.4公里),那麼他知道或應該知道光線發射的摩斯電碼無法辨識。一個合理和審慎的行動方式應該是喚醒就寢中的電報員,並指示他嘗試以電報聯繫鐵達尼號。如果史丹利·洛德這樣做,加州人號有可能及時趕到事故現場挽救更多生命。 事故當晚23時左右,船長史丹利·洛德到海圖室休息。然而,值班二副赫伯特·史東(Herbert Stone)在1時10分通知船長,遠方船隻發射了五枚訊號彈。船長想知道他們發射的是否為公司信號,即用於識別的彩色訊號彈。二副表示不確定訊號彈的含義,因為訊號彈均為白色。船長指示船員繼續用光線發射摩斯電碼,然後返回室內就寢。1時50分,二副再度觀察到三枚訊號彈,他指出那艘船在水中看起來很奇怪,好像正在傾斜。2時15分,船員通知船長「無法再看見那艘船了」。船長再問訊號彈是否有任何顏色,船員回答「全都是白色的」。5時30分左右,大副喬治·史都華(George Stewart)喚醒電報員,告訴他夜間出現了訊號彈,並要求他嘗試聯絡任何船隻,於是他收到鐵達尼號沉沒的消息,立即通知船長,開始進行援助行動。在喀尔巴阡号已經救起所有生還者後,加州人號才抵達現場。 調查發現,加州人號看到的船實際上就是鐵達尼號,而且加州人號及時執行拯救是有可能的,因此調查結果宣布加州人號船長史丹利·洛德行事不當。史丹利·洛德終其一生都在捍衛自己的清白,許多研究人員根據兩艘船當時已知的位置表示,鐵達尼號不可能是神祕船隻。這個話題也因此產生無數的激烈辯論,成為「加州人號事件」。2012年歷史學家指出,由於冷暖洋流在事故地區交匯而產生光學現象。在人類視野中,地平線附近的物體會折射、疊加、延展或扭曲,導致鐵達尼號瞭望員看不見遠處冰山,加州人號船長也看不出遠方的鐵達尼號是一艘大船,雙方的判斷條件在22時30至23時30分之間同時受到嚴重影響,這可以解釋加州人號沒有採取行動的原因。 搜索並埋葬死者 白星航運收到大量死亡的事故消息後,隨即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租用了海底電纜維修船麥凱-貝內特號前往現場搜索遺體。其他三艘加拿大船隻陸續加入搜索,包括米尼亞號(Minia)、蒙馬尼號(Montmagny)及阿爾及利亞號(Algerine),每艘船都有準備防腐用品、棺材和冰塊,並有殯葬人員和神職人員隨行。在最終找到的337名遇難者遺體中,喀尔巴阡号已經先海葬了4具遺體、搜索船隻尋獲328具遺體、路過船隻尋獲5具。大部分遺體都有編號,只有喀尔巴阡号海葬的4具遺體沒有編號。 4月20日,先到達沉船現場的船隻麥凱-貝內特號發現了很多遺體,船上的防腐用品很快耗盡。根據加拿大政府衛生法規的要求,只有經過防腐處理的遺體才能返回港口。麥凱-貝內特號船長范德瑞克·拉爾德(Frederick H. Larnder)和船上的殯葬人員決定只將棺材保留給頭等乘客的遺體,透過服裝、衣物標籤、隨身物品等任何特徵來進行視覺辨識;二等乘客的遺體防腐處理後用帆布遮蓋;119具三等乘客和船員的遺體則直接海葬。范德瑞克·拉爾德確認許多海葬遺體都穿着海員衣服;處理遺體的人員表示,死者們作為水手,對於自己回歸大海會感到滿意。 尋獲的其餘209具遺體都進行了防腐保存,於4月30日運抵哈利法克斯港,這裡是最靠近鐵路運輸的主要海港。哈利法克斯戶籍員約翰·亨利·巴恩斯特德(英文:John Henry Barnstead)開發了一套詳細的清單記錄系統,來識別遺體並保護死者的個人財物。來自北美各地的親屬前往哈利法克斯識別和認領遺體。為了尋找廣闊且溫度夠低的場所,戶籍員最終在的冰壺溜冰場設立大型臨時停屍房,並從加拿大東部各地召集一些殯葬人員協助處理。親屬們總共認領了大約三分之二的遺體,59具運往北美和歐洲的家鄉埋葬。根據發現遺體的順序,身份不明的罹難者只能憑編號在墓碑刻上簡單的數字。尋獲的罹難者遺體中,有150具都埋葬在三座哈利法克斯公墓中,最大的是(121具),其次是附近的(19具)和(10具)。 5月13日,在距離沉船現場320公里的海域發現一艘救生艇,上面有3具遺體。事故當天,指揮14號救生艇的鐵達尼號五副哈羅德·羅威曾帶人返回沉船現場搜救,他們從A折疊艇救起了十幾名男性和一名女性,但留下了其他3具遺體。經查證後,這3人是頭等艙乘客、一名生火員和一名水手。取回A折疊艇後,3具遺體以海葬方式處理。5月22日,捕獵船阿爾及利亞號尋獲最後一具遺體,確認其身分為頭等艙餐廳服務生詹姆斯·麥葛瑞迪(英文:James McGrady),6月12日埋葬於橄欖山公墓。搜索遺體行動和路過船隻意外尋獲的最終結果為:喀尔巴阡号找到4具、麥凱-貝內特號找到306具、米尼亞號找到17具、蒙馬尼號找到4具、阿爾及利亞號找到1具、海洋號找到3具、伊爾福號(英文:Ilford)找到1具、渥太華號(英文:Ottawa)找到1具。最終只有尋獲337名鐵達尼號罹難者的遺體,約佔死亡總人數1,514中的五分之一。其餘遺體隨着船隻沉沒,被海流沖散在數百公里外,難以進行搜尋。6月時,最後的搜索船隻報告觀察結果,許多海中遺體已經快速腐爛,其身穿的救生衣正在分離上浮,所有四散的遺體都將沉落海底。 姊妹艦奧林匹克號 4月14日晚間,奧林匹克號正從紐約回程,電報員歐內斯特·詹姆斯·摩爾(英文:Ernest James Moore)聽到鐵達尼號的遇險呼叫,當時奧林匹克號距離鐵達尼號930公里。船長計算了一條新航線,命令機艙全速前進趕往協助救援。當奧林匹克號朝着鐵達尼號最後一個已知位置航行了740公里後,收到來自喀尔巴阡号船長亞瑟·羅斯特龍的電報,表示他們已經趕抵現場,奧林匹克號沒有必要繼續前往救援,因為「全部救生艇上約675人已經得救,鐵達尼號已經於2時20分左右沉沒」。奧林匹克號提議協助運送生還者,但被喀尔巴阡号船長婉拒,因為他擔心與鐵達尼號一模一樣的奧林匹克號會引發生還者們恐慌。奧林匹克號隨後恢復正常航線,為了向遇難者致哀,取消船上所有娛樂活動,於4月21日抵達南安普敦。 與鐵達尼號一樣,奧林匹克號也沒有攜帶足夠多的救生艇,因此在返回英國後急忙裝備額外的折疊救生艇。1912年4月底,當她即將從南安普敦駛往紐約時,該船的生火員們進行罷工抗議,因為他們擔心新的折疊救生艇不夠安全,於是白星航運緊急從利物浦雇用了100名工人接替罷工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奧林匹克號經常配合協助美國和英國對這起災難的調查。兩國調查代表團都檢查了奧林匹克號的救生艇、水密門、艙壁以及其他與鐵達尼號相同的設備。1912年5月,奧林匹克號為英國的調查代表團進行了航海測試,查驗該船能以多快的速度完成兩個轉向點,用來估算鐵達尼號在看到冰山後需要多少時間來轉向。 1912年10月9日,為了防止沉船事故再次發生,白星航運將服役中的奧林匹克號撤回,交與建造方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進行修改,以提高安全性。奧林匹克號在小艇甲板上安裝了更多吊艇架,將攜帶的救生艇數量從20艘增加至68艘,在鍋爐房和發動機室內也建造了一道防水內蒙皮,形成更加堅固的;5道防水艙壁延伸至B層甲板,達到完整的船體高度,這可以防止海水跨越艙壁的問題;在發電機室內增加一道防水艙壁,使水密艙室的總數達到17個;此外抽水設備也進行了升級。這些改造使得奧林匹克號能夠在類似的冰山碰撞事故中倖免於難,因為她已經能在前6個水密艙室同時進水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漂浮力。 殘骸 自鐵達尼號沉沒後,多年來人們為了試圖搜尋及打撈殘骸而提出了許多方案,但是都未能成功。主要面臨的難題是——鐵達尼號殘骸位置的水壓超過450巴(4,100萬帕斯卡),而且海底深度超過3,700公尺,非常難以尋找。世人為了尋找殘骸而進行無數次計畫和探險,大多數都因技術限制、不切實際、資金缺乏以及各種困難而失敗。直到1985年9月1日,前美國海軍軍官羅伯·巴拉德率領的一次美國法國聯合遠征隊才成功,他們在紐芬蘭大淺灘以南的一處海底峽谷發現了殘骸,現在這個區域已經稱為,距離事故當晚電報員發出的不準確坐標相差21.2公里;距離哈利法克斯1,151公里、距離紐約2,012公里。。 該團隊發現,鐵達尼號事實上已經斷裂,船首與船尾相距約600公尺,因此推測在海面上就已經分離,沉落海床後的位置才會相差這麼多。船首撞擊海床後陷入18至20公尺深的淤泥中,外型仍可辨識,船尾也陷入淤泥中,不一樣的是整個外型呈現嚴重擠壓破裂的狀態。事故當時,鐵達尼號斷裂的兩個部分以相當快的速度撞擊海床,導致船首向下彎曲,而船尾外殼完全坍塌。船首是最完整的部分,仍然有一些內部結構沒有毀壞。相反,船尾的原始模樣幾乎全毀,露出了2臺往復式發動機,甲板也相互重疊,大部分船體外板都已撕裂分離,四散在海底。船尾嚴重受損是在下沉過程中造成的,因為機房和曾發生內爆、然後在旋轉的下墜過程中沖刷剝離,其餘部分則因為與海床的碰撞而坍塌。 除了這兩段船體結構,周圍則是一個大約8乘4.8公里的碎片地帶,包含了成千上萬來自鐵達尼號的物品,如船體碎片、家具、餐具和許多個人物品。這些四散物品是在沉沒過程中溢出、或船體撞擊海底時噴出來的。碎片地帶也是鐵達尼號罹難者最後的安息之地,在海洋生物和細菌的吞噬與消耗下,大多數屍體和衣物都已經完全消失;皮鞋和皮靴因為經過鞣製,海底生物不會吃,所以殘骸遺址到處都有成雙成對的鞋子,成為遺體曾經躺在那裡的唯一標誌。多年來,殘骸的狀況顯著惡化,特別是探險者的遙控潛水器意外損壞船體,但主要是因為鐵達尼鹽單胞菌的增長速度加快。根據2006年的專家估計,鐵達尼號船體和結構將在50年內徹底消失,只留下更耐用的金屬配件如螺旋槳、銅質絞盤、指南針和傳動裝置,其餘部分都會縮小成海床上的一片鏽跡。2012年4月16日,即沉沒事故發生一百週年之後的第二天,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張2004年鐵達尼號殘骸現場的照片,顯示泥沙當中可能仍有罹難者遺骸。這張照片是羅伯·巴拉德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一次考察期間拍攝的,泥沙中有一件大衣及靴子,海洋遺產計畫負責人詹姆斯·狄加度(James Delgado)表示:「依照這些衣物散布的樣子判斷,足以證明這是某個人安息的地方」。 遺址保護 自從1985年發現殘骸以來,探險家、科學家、電影製片人、遊客和打撈者多次造訪鐵達尼號殘骸,這些人已經從碎片地帶打撈起上千樣物品進行保護或公開展示。鐵達尼號殘骸的條件符合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管轄範圍,代表參加該公約的所有締約國將禁止對殘骸及其物品進行掠奪、商業開發、銷售和分散。由於殘骸在國際水域中的位置特殊,它的管轄權不屬於任何單一國家,該公約提供一個國家合作系統,各國透過該系統相互通報任何有關古代沉船遺址的潛在活動,如合作防止針對鐵達尼號殘骸任何不科學或不道德的干預。前美國國務卿約翰·凱瑞表示,應該訂立更強有力的法律,保護該遺址免遭「打撈和侵入性研究」,但由於殘骸的位置,限制了美國政府的管轄權。海洋遺產計畫負責人詹姆斯·狄加度補充說,需要特別為鐵達尼號殘骸制定一項國際條約,在英國、加拿大、法國和美國之間進行談判。 2023年泰坦號潛水器事件 2023年6月18日,海洋之門遠征營運的泰坦號(Titan)潛水器在紐芬蘭海岸附近的北大西洋失踪。這艘潛水器設計可搭載5人,目的是探訪鐵達尼號殘骸。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和其他媒體報導稱,船上共有五名機組成員,包括哈米什·哈丁,潛水器在下水後失去聯繫而失蹤,據信其空氣儲備足夠支撐96小時,當前多個政府機構和深海公司正在提供援助進行救援行動。6月22日,在搜救行動開展約80個小時後,一架遙控水下探測器(ROV)在距離鐵達尼號殘骸約500公尺處找一片殘骸區。殘骸中包括潛水器的錐形尾部,共分五大塊散落在海床上。救援隊研判潛水器發生了嚴重的內爆,而深海極強的水壓導致乘員幾乎瞬間死亡。 遺產 海事安全 鐵達尼號發生沉沒事故後,英國和美國的調查委員會都提出強烈建議,要求對海事法規的安全措施進行重大革新,例如船隻要提供更多救生艇、妥善執行救生艇演習,全天候有人駐守無線電設備。鑒於鐵達尼號沉沒事故造成的嚴重後果,以及調查委員會的建議,各國在海事安全條例上達成共識,於1914年通過了《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這項措施至今仍在規管全世界的海事安全。《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定期修訂更新,並於1974年通過了一個全新的版本。公約簽署國隨後透過國家立法實施新標準。例如英國貿易委員會於1914年5月8日制定新的《救生設備規則》,1914年6月在利物浦舉行的英國輪船公司會議上生效。 此外,美國政府通過了《》,該法案與《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一樣明文規定,客船上的無線電通信將每天24小時運行,不得間斷;而且必須安裝備用電源,以免錯過其他船隻的遇險呼叫;客船也必須與其附近船隻以及沿岸的陸上無線電台保持聯繫。此外,《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同意,從任何船隻上發射的紅色訊號彈必須解釋為求助標誌。《1912年無線電法》則同意海上訊號彈一律代表遇險信號,從而消除其他船隻可能出現的任何誤解。 1914年,為了監測大西洋的冰山情況、破壞性障礙物和危險季節期間的海上安全問題,13個參與跨大西洋航行的國家代表達成協議,由美國海岸防衛隊成立,各個協議國家共同支付管理費用。該單位會派出飛機進行初級偵察,負責監測北大西洋的冰山動向,並通報可能對跨大西洋海上交通構成威脅的位置。此外,該單位也向所有在浮冰區航行的船隻收集訊息。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外,國際冰山巡邏隊自1913年以來每個季節都保持着運作。在此期間,巡邏區域內從未發生過與冰山碰撞而造成生命或財產損失的單獨報告。1912年,英國貿易委員會特別批准由三桅帆船擔任紐芬蘭大淺灘的,持續監測冰山,並在該船安裝馬可尼無線電報設備,以便她能夠與拉布拉多和紐芬蘭海岸的電台進行通訊。 對於北愛爾蘭的意義 鐵達尼號是在北愛爾蘭首都貝爾法斯特建造的,這裡最著名的地點便是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的船台原址,這間造船廠在貝爾法斯特港除了鐵達尼號,還建造了超過1,600艘船隻。隨着時間過去,雖然世界各地逐漸認真看待這座城市的榮耀和悲劇,但是對當地人來說,鐵達尼號在整個20世紀仍然是一個禁忌話題。沉沒事故帶來了巨大的悲痛,並對整座城市一貫的自豪造成打擊,而它的造船廠也是許多天主教徒認為有敵意的地方。在20世紀後半葉,長達三十多年的宗派衝突期間,鐵達尼號提醒人們必須關注公民權利,這是對北愛爾蘭問題的部分貢獻。雖然在整個20世紀中,鐵達尼號的命運仍是當地人眾所周知的故事,但由於當地長期的暴力衝突,所以對於鐵達尼號遺產方面的商業投資並不多。動亂在1998年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後告終,造訪北愛爾蘭的海外遊客急劇增加至3,000萬人(到2008年時增加100%)。 2003年,貝爾法斯特市發起重建計劃,將皇后島(原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的造船區域)重建為旅遊濱水中心,並更名為鐵達尼區;新城區將沿着拉干河開發綜合項目,建造住宅、零售店、飯店、辦公大樓及其他娛樂和文化設施。2004年,確立了戰略行動框架,鑒於全球對鐵達尼號的重要性和興趣(部分原因是1997年的電影《鐵達尼號》),北愛爾蘭沒有充分利用文化遺產作為旅遊景點。因此從一些較小的項目開始發展觀光,例如鐵達尼號紀念碑以及鐵達尼號紀念館。2012年是鐵達尼號誕生的一百周年紀念,在鐵達尼號及奧林匹克號的建造原址旁,鐵達尼號紀念館於當年3月31日正式開幕,這是北愛爾蘭第二大的遊客景點,2016年度的總接待遊客達到667,000人次。該館對北愛爾蘭具有特別意義,不僅銘記了出色的造船史和工業奇蹟,也代表貝爾法斯特終於接受了鐵達尼號的遺產。如今鐵達尼區已是北愛爾蘭最受推崇的景點,成為世界級的教育、就業、娛樂和旅遊設施的主要中心。鐵達尼號曾經是當地一個敏感的故事,現在已成為北愛爾蘭最具代表性和團結的象徵之一。
Churchland.co.za Olivier Berthoud, NGOs: Somewhere between Compassion, Profitability and Solidarity Envio.org.ni , PDF Edinter.net Envio, Managua, 2001 Terje Tvedt, 19982/2003: Angels of Mercy or Development Diplomats. NGOs & Foreign Aid, Oxford: James Currey Steve W. Witt, ed. Changing Roles of NGOs in the Creation, Storage,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aur, 2006). Cox, P. N. Shams, G. C. Jahn, P. Erickson, and P. Hicks. 2002. Build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NGOs and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GOs – Die Gewerkschaften in Guinea während der Unruhen 2007 – EPU Research Papers: Issue 03/07, Stadtschlaining 2007 Lyal S. Sunga, "Dilemmas facing INGOs in coalition-occupied Iraq", in Ethics in Action: The Ethical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dited by Daniel A. Bell and Jean-Marc Coicaud, Cambridge Univ. and United Nations Univ. Press, 2007. Lyal S. Sunga, "NGO I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onitor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2005) 41–69. Werker & Ahmed (2008): What d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do? Abahlali baseMjondolo Rethink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from Below, 'Critical Dialogue', 2006 Akpan S. M (2010): Establishmen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Press). Edward A. L. Turner (2010) Why Has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xploded since 1960? '', Cliodynamics, 1, (1). Eugene Fram & Vicki Brown, How Using the Corporate Model Makes a Nonprofit Board More Effective & Efficient – Third Edition (2011), Amazon Books, Create Space Books. David Lewis and Nazneen Kanji (2009):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ment.
Criteria defining NGO 延伸閱讀 Norbert Götz. “Reframing NGOs: The Identity of 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on-Start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4 (2008) 2: 231–258. Norbert Götz. “Civil Society and NGO: Far from Unproblematic Concepts.” 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Non-State Actors. Bob Reinalda (ed.). Aldershot: Ashgate, 2011. 185–196. Hilton, Matthew et al. eds.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How NGOs Shaped Modern Britain (2013) Davies, T. 2014. NGOs: A New History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Velusamy M.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Dominant Publishers & Distribution Ltd, New Delhi Mark Butler, with Thulani Ndlazi, David Ntseng, Graham Philpott, and Nomusa Sokhela. NGO Practic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Freedom Church Land Programme, Pietermaritzburg, South Africa 2007 Churchland.co.za Olivier Berthoud, NGOs: Somewhere between Compassion, Profitability and Solidarity Envio.org.ni , PDF Edinter.net Envio, Managua, 2001 Terje Tvedt, 19982/2003: Angels of Mercy or Development Diplomats. NGOs & Foreign Aid, Oxford: James Currey Steve W. Witt, ed. Changing Roles of NGOs in the Creation, Storage,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aur, 2006). Cox, P. N. Shams, G. C. Jahn, P. Erickson, and P. Hicks. 2002. Build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NGOs and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GOs – Die Gewerkschaften in Guinea während der Unruhen 2007 – EPU Research Papers: Issue 03/07, Stadtschlaining 2007 Lyal S. Sunga, "Dilemmas facing INGOs in coalition-occupied Iraq", in Ethics in Action: The Ethical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dited by Daniel A. Bell and Jean-Marc Coicaud, Cambridge Univ. and United Nations Univ. Press, 2007. Lyal S. Sunga, "NGO Involvement in
同一個作品中,至少有2個手法与另一作品相同。 上面2點其中又以「質」重於「量」。固然相似的內容數量愈多,愈能證明被告抄襲。 抄襲的例子 《深瞳》 一部完全抄袭日本推理漫画《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的電視作品。 《少年包青天》 一部拼接式抄袭多部日本推理漫画的電視作品。 《刑事偵緝檔案系列》整個系列抄襲多個日本推理小說。 《方謬神探》 第24~25集抄袭推理漫画《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的絞首學園殺人事件。 《刀塔傳奇》 手機遊戲抄袭知名線上遊戲《魔獸世界》的人物設定。 非抄襲的例子 《古畑任三郎》 一部模仿《Columbo》的電視作品,其案情手法都屬原創。 《談情說案》是因《神探伽俐略》在港爆紅而開拍的一部模仿電視作品,但其案情手法都屬原創。 《密室之不可告人》一部借典《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電影作品,其手法過於普遍。 《霹靂MIT》 整部作品的大綱与《偵探學院Q》相似。 難以定義的例子 無法判斷的例子,可能純屬巧合。 方謬神探
李眉蓁論文門 蔡壁如碩士論文 林智堅論文抄襲案 香港自我抄襲案例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關譽綱、中大教育學院前院長(現為香港教育大學學術及首席副校長、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以及候任校長)李子建所合寫的三篇文章,被指簡介、文獻回顧及討論等大部份段落及詞句高度重複。雖然資深學者均認為該些著作「踩鋼線踩得好誇張」及「玩緊火」,猶如「用電腦copy and paste咁」,然而香港中文大學仍以事件不涉抄襲為由,不予處分。 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前教授(現為香港教育大學教學科技中心總裁)江紹祥及助理教授宋燕捷被期刊出版社揭發利用相似度超過六成的論文,自我抄襲重複在學術期刊發表,期刊出版社發現自我抄襲後即時將論文抽起不予發表。期刊出版社指兩篇論文都是相同角度的文章,題目相同,內容多處一樣,就連所用圖表都相同。經抄襲檢測軟件「維誠」檢查後確定相似度達百分之63。兩篇論文均屬香港教育大學的資助研究項目。江紹祥在回應時只承認「做漏咗」及收到學術期刊指其涉嫌違反操守,但否認自我抄襲。由於論文發表量影響大學排名,教大學者的抄襲行為被指是違反學術誠信,教大則不評論其高層及學者的抄襲行為,亦無任何處分或警告。 習作形式的轉變 抄襲(plagiarism)與類似原文的重述(close paraphrase)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學術界有關抄襲的其中一個爭議,就是有一份習作,假設本應是個人習作,但若有一組學生共同撰寫,而各人同時遞交這一份習作時,這一份習作是否應該被當作抄襲處理。現時,不同學院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而各自的尺度亦有不同的寬緊。 音乐抄袭 “接触与实质性相似法”是美国法院在认定作品抄袭中使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在多国被广泛应用。其中,接触原则是指模仿者有机会和途径接触并了解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在互联网时代,接触别人已发表的作品非常容易,因此这一原则较难运用。实质性相似的判定分为两步。第一步是针对权利人作品和被指侵权人作品的相似部分,确定相似部分是否具有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旋律上)。第二步,即是否实质性相似的判断,通常认为当被指侵权作品与权利人作品有8个小节雷同或者整首音乐伴奏中主和弦部分基本相同、属和弦有60%的相似,则构成实质性相似,即构成侵权。但是有些情况下,即使相似部分没有达到8个小节,或者在被诉侵权人的作品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足以使听者感知来源于特定作品时,也可以被认定为构成实质性相似,这取决于鉴定者的主观判断。2008年11月20日,發電廠樂團说服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确认哪怕“最小的声音片段”()也是“可以被版权保护的”(),所以几个小节的鼓点节奏使用也属侵权。 有一种音乐抄袭被称为“潜忆抄袭”(无意识抄袭),即作曲者在潜意识里记住了曾经听到过的旋律,并在创作时用到了自己的歌曲中。这在美国法院可以成为豁免的理由。此理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法院不受认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中没有对“抄袭”的定义,也没有相关法律对音乐抄袭方式加以界定。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往往需要依赖具有专业知识的个人或单位,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等具备一定官方背景的民间组织,但不同的鉴定机构适用的认定标准也各不相同,所以鉴定结果也不同。现存的法律规范不完善、缺乏统一的鉴定机构等问题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明确认定音乐抄袭。 由于网络歌曲的急剧增长,发生的侵权事件也相对较多。歌曲抄袭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很大讨论,但大众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听感来指认歌曲抄袭,而这并不能作为判定抄袭的标准。 文学作品中抄襲的定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家版權局則指出: 在沈西城抄襲田中芳樹的事件的報導中指出: 推理作品中抄襲的定義 在推理文學、影視、漫畫等作品中,同一個詭計、手法往往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如密室)。因此通常要界定一个作品是否有抄袭是要比普通文学作品还要困难(如一個作品抄襲多部作品的“拼接式”高级抄袭)。一般來說,一個情節或一個手法相同都能被硬叫成借典或雷同。在基於文学作品中抄襲的定義的基礎上還可進一步通過以下幾點可以用來判斷是否有抄襲: 情節和手法都与另一作品相同。 同一個作品中,至少有2個手法与另一作品相同。 上面2點其中又以「質」重於「量」。固然相似的內容數量愈多,愈能證明被告抄襲。 抄襲的例子 《深瞳》 一部完全抄袭日本推理漫画《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的電視作品。
葛摩、塞舌尔和毛里求斯,是位於印度洋上的島國 法國屬地馬約特和留尼旺 东非有时也包括苏丹和埃及。 联合国会员国列表 非联合国会员国列表 属地列表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东非共同体 东非联邦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非洲 東非
《鐵達尼號》於1997年12月19日星期五在北美上映後獲得了穩定的入場率。在同一個週末結束時,電影院開始銷售一空。這部電影在上映當天的收入為8,658,814美元、上映第三天的收入為2,674,131美元,平均每個電影院收入10,710美元,在票房榜上排名第一,超越第18部詹姆士·龐德系列電影《明日帝國》。到了元旦,累計收入已經超過1.2億美元,人氣越來越高,電影院繼續銷售一空。1998年2月14日星期六情人節,北美上映後八週多,創下票房收入最高的單日紀錄——13,048,711美元。它在北美連續15週保持第一,超越任何一部電影的紀錄。《鐵達尼號》在北美院線停留了近10個月,最後於1998年10月1日星期四下檔,美國國內累計票房為600,788,188美元。在北美以外的地區,累計票房高出一倍,達到1,242,413,080美元,在其最初的院線上映(2012年之前)中全球總票房為1,843,201,268美元。 中國大陸的院線 中国电影公司1997年只引进了一套原版素材,最多可以复制300个拷贝供给全国。但300个拷贝面对大量的全国观众明显不够用,每家電影院也都想独占这次赚钱機會。若再申请素材已来不及,折中的解决办法就是——跑片——几家電影院共享一个拷贝,广州就是一个拷贝三家電影院共用。因北京、上海和广州的观众还没滿足,二三线城市的观众等着進場觀賞,但拷贝不够,于是出现了盗版拷贝。据说当年盗版拷贝是内地一家正规胶片洗印厂制作,而且是“老实的”逐格翻拍,生產了80几个拷贝,大部分供应給二三线城市的電影院。雖然如此,许多二三线城市即使三轮依次上映,拷贝数还是远远不够,于是出现未经海关审批的走私拷贝。一些南方城市从香港或者其他国家、地区拿到拷贝,然后在中国大陆翻制,配上中文字幕或国语音轨後上映,不少民众当年就看到了未经删剪的版本。因此业内指出,《泰坦尼克号》当年的票房肯定超過4亿,因正版拷贝才300个,盗版拷贝有80多个,而盗版拷贝的票房是无法统计的。当年影片正式上映三个月後仍非常卖座,最后是遭到政府下令才停止放映。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最后还组织熱烈的「告别放映」活动。媒體指出,时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江泽民在電影上映前曾对《铁达尼号》公开赞赏,《羊城晚报》当時的頭版标题是“总书记妙语连珠广东团”和第三个小标题“我看《铁-{}-达-{}-尼-{}-号》”。 有资料显示,该片是中国大陸第一部面向普通观众点映和第一部拥有午夜场记录的电影。 票房 《鐵達尼號》的票房包括2012年和2017年重新上映《鐵達尼號3D》及《鐵達尼號2D》的收入,北美收入為6.594億美元,在其他國家的收入為15.28億美元,全球總收入為21.87億美元。1998年後,它成為全球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此紀錄維持了12年,直到卡麥隆編劇和導演的續作《阿凡達》在2010年超過它。1998年3月1日,它成為全球第一部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電影。2012年4月13日至15日的周末——鐵達尼號沉沒事故正好經過一個世紀後,重新上映的《鐵達尼號3D》成為第二部票房跨越20億美元門檻的電影。美國線上電影資料庫Box Office Mojo估計,將票價通膨因素納入考量後,《鐵達尼號》是北美史上票房第五高的電影。該網站還估計,《鐵達尼號》在其最初的院線上映中,售出了超過1.28億張美國電影票。此外,《鐵達尼號》是第一部在印度取得成功的外語片,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電影觀眾。2012年,《印度斯坦時報》的一篇報導中,認為《鐵達尼號》與大多數寶萊塢電影有相似之處和共同主題。 評價與分析 在《鐵達尼號》發行之前,各種電影評論家預測這部電影將成為票房毒藥,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當時製作費用最昂貴的電影。當《鐵達尼號》在1997年秋天向新聞界展示時,「它帶來了不祥的強大預感」、「負責放映的工作人員們認為他們正處在失去工作的邊緣——因為這部電影背負了沉重負擔,最後兩家電影公司不得不結合起來分擔其巨大的製作開銷」。卡麥隆也曾認為他在拍攝期間一度「走向災難」。他說:「我們在拍攝《鐵達尼號》的最後六個月非常吃力,因為他們絕對知道電影公司會損失1億美元,這是肯定的」。隨著電影即將發行,批評聲浪也開始朝著卡麥隆攻擊——「因為他的狂妄和揮霍無度」。《洛杉磯時報》的一位電影評論家寫道:「卡麥隆的驕傲已經差不多毀了這個項目,而且這部電影是『一個老套、完全衍生自舊好萊塢浪漫故事的仿製品』」。 當《鐵達尼號》取得空前成功的票房時,世人認為這是一部能夠吸引觀眾情緒的愛情故事。這部電影上映十週後在3,200個電影院中放映,並且連續十五週位居賣座榜首,在上映的第九週內總銷售額增長了43%。《鐵達尼號》每週收入超過2,000萬美元,這個紀錄維持了十週,並且在十四週之後仍然每週收入超過100萬美元。二十世紀福斯估計,在第五週時,美國已經有7%的少女族群再次買票進場了。由於年輕女性多次看過這部電影,並隨後引起一陣「李奧納多狂熱症」(Leo-Mania)的追星狂潮,因此媒體經常將《鐵達尼號》創造史上最高票房的紀錄歸功於年輕女性。其他報導則將這部電影的成功歸功於結合愛情故事與突破性的視覺特效,引發正面評價、口耳相傳和人們重複買票進場的現象。 《鐵達尼號》對男性的影響也特別受到讚譽。現在被認為是「爺們哭電影」之一;美國新聞頻道MSNBC的伊恩·霍德表示,男人欽佩傑克的冒險精神,登上開往美國的輪船:「當他追到一個高不可攀的女孩時,我們歡呼起來,我們欽佩他以裸體模特作為暗示,讓她脫個精光。所以當悲劇性的結局發生時,一股無法控制的淚水淹沒了我們的沉著冷靜」。在2009年的喜劇活屍電影《屍樂園》中,簡要的向「《鐵達尼號》讓男人哭泣的能力」致敬,伍迪·哈里遜飾演的硬漢角色在回憶起他的幼子去世時邊哭邊說:「自從《鐵達尼號》之後我就沒有像這樣哭過了」。 2010年,英國廣播公司分析過《鐵達尼號》和一般電影中讓男性哭泣的恥辱感:「中年男性不應該在看電影時哭泣」,並稱《鐵達尼號》的結局已經造成男人忍不住落淚,並補充說:「如果男人在這部電影中感到想哭或真的哭了起來,他們經常試著對此保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媒體心理學教授指出:「對許多男人來說,要避免表達悲傷和恐懼等『女性化』情緒時會有很大的壓力。男性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被成人教導『不適合哭泣』。當男性沒有遵循教誨時,往往伴隨著大量的嘲笑。的確,有些男人可能對男性看《鐵達尼號》而哭泣的想法嗤之以鼻,但這類型的人很容易承認自己看《前進高棉》或《搶救雷恩大兵》時會變得哽咽」。對於一般的男性來說,「為『兄弟』犧牲的想法,是更適合哭泣的情感來源」。 美國文學雜誌《大西洋》的史考特·梅斯洛評論——雖然《鐵達尼號》最初似乎不需要辯護,但鑑於票房的成功,它的主要批評者認為這是「15歲女孩的電影」。史考特認為,僅僅將《鐵達尼號》定位在15歲女孩的喜好,並沒有考慮到這部電影的成就:「這部宏偉、片長三小時以上的歷史浪漫劇是一部適合所有人的電影——包括十幾歲的男孩」。史考特表示,儘管這部電影在18歲以下的男性中名列前茅,但對於像《鋼鐵人》這樣定位在十幾歲男孩喜好的電影一樣,它同樣賣座,男孩和男人一般都不喜歡《鐵達尼號》。他承認自己在小時候對這部電影的抗拒,同時也偷偷的喜歡這部電影:「它具備一系列元素——歷史、浪漫、動作——對全球各個年齡層觀眾來說,這使《鐵達尼號》具有(並將維持)不可抗拒的意義。《鐵達尼號》有瑕疵,但對於它的所有遺產,你會相信它的品味確實比中產階級趣味更上一層樓。這對15歲的女孩來說是一部很棒的電影,但這並不代表它對其他人來說不是好電影」。 電影的賣座聲勢有助於其受歡迎程度。《鐵達尼號》的宣傳標語「我是世界之王!」成為電影業最喜歡引用的經典台詞之一。根據堪薩斯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理理查·哈里斯(Richard Harris)指出,他研究了為什麼人們喜歡在社交場合或日常會話中引用電影台詞,因為這類似於講笑話和形成團結的方式。他說:「人們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讓別人發笑也讓自己發笑」。卡麥隆解釋說,這部電影的成功得益於分享經驗:「當人們在電影院中獲得非常強烈的體驗時,他們希望分享它。他們呼朋引伴、帶著朋友們一起觀賞,這樣他們就可以享受更棒的樂趣。他們希望能夠成為擁有高價值消息的人,然後在生活圈中傳播。這就是《鐵達尼號》的成功方式」。加拿大非營利組織指出:「正常來說,一部賣座強片的重複觀看率約為5%,但《鐵達尼號》的重複觀看率超過20%」;當考慮到「電影的3小時14分鐘片長,代表它每天只能播映三次,與普通電影可以播映四次相比時,這樣的票房紀錄『更令人印象深刻』。對此現象,許多電影院都加開了午夜場次,並將凌晨3時30分之前的門票銷售一空」。 《鐵達尼號》在票房總收入上保持了12年的紀錄。卡麥隆的後續電影《阿凡達》成為第一部真正有機會超越其全球總票房記錄的電影,並於2010年成功超越。綜合商業分析提出了各種看法,解釋《阿凡達》能夠成功挑戰《鐵達尼號》的原因。其中一個是「《鐵達尼號》有三分之二的票房是在國際市場,《阿凡達》同樣在全球106個市場上映,並且在所有市場中排名第一」。而在俄羅斯等國的市場中,《鐵達尼號》在1997年和1998年的票房收入其實比重不高,但現今白熱化的電影市場和觀眾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美國線上電影資料庫Box Office Mojo創辦人布蘭登·格雷表示,雖然《阿凡達》可能會擊敗《鐵達尼號》的票房紀錄,但這部電影不太可能超過《鐵達尼號》,因為「電影票價在1990年代後期便宜了3美元左右」。2009年12月,卡麥隆曾表示:「我認為試圖超越《鐵達尼號》是不切實際的,時代不同了,最近幾年已經出現一些非常好的電影。《鐵達尼號》只是恰好引起了某種共鳴」。在2010年1月的一次採訪中,卡麥隆對《阿凡達》的表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將會發生,只是時間問題」。作家亞莉珊卓·凱勒(Alexandra Keller)在分析《鐵達尼號》的成功時表示,學者們同意這部電影的受歡迎程度「似乎依賴於當代文化、對歷史的看法、消費主義和全球化模式,以及經驗豐富的電影觀眾,《鐵達尼號》具備他們期望的那些元素。1990年代的事件——令人敬畏的視覺特效、浩大場面,以及更少見的——引人入勝的角色和史詩般的劇本」。 製片商分析 二十世紀福斯董事長兼執行長彼得·切爾尼指出,《鐵達尼號》是「一個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的變異,但不是家族鬥爭,而是社會階層對愛情的障礙」。這個愛情故事背景是一個堅固的階級社會,兩位主角必須反抗,幾乎要革命性的克服階層隔閡才能走在一起。卡麥隆顯然反對利用客艙等級來代表的階層結構,因為他自己同情下層階級。切爾尼表示:「卡麥隆的立場是批評上層階級、同情像傑克這樣的愛爾蘭移民,他希望這個族群能在美國獲得平等的公民待遇」。切爾尼還提到:「蘿絲必須主動解放自我,她必須重複在愛情與富裕、冒險和安全、危險的獨立、政治婚姻導致女性淪為賣淫角色之間,作出選擇」,他認為這個解放過程是這部電影特別受少女歡迎的主因,蘿絲代表所有女孩在青春期遇到的困難,在鐵達尼號首航上她擺脫了長輩,發現了真實的自己。 《鐵達尼號》的敘述元素中,有許多成年人的性標誌——「電影圖象明顯在比喻著性」。他也認為冰山撕破船體,代表少女對受傷的恐懼;船身沉入深海代表少男對穿透的恐懼。與這個浪漫故事相對的是——「男人對技術的盲目信任導致了災難」,切爾尼分析道:「鐵達尼號是男性對權力幻想的標誌,也是現代社會的科技幻想,男性在瘋狂的自信下,自認能夠抵抗任何自然現象。而在這艘船上,電影講述了一個女性解放的故事」。切爾尼認為「災難、個人反抗和展開新生活」是《鐵達尼號》成功的秘密。在故事情節上,《鐵達尼號》透過添加一個在現代的、紀錄片式的環節,不斷故意的打破敘述節奏。年老的蘿絲在螢幕外的聲音讓觀眾覺得自己「在聽取某一個人的報告」。切爾尼認為這個現代場景「與可怕的海難做出對比」,因為觀眾始終知道女主角倖存了,同時導演在現代場景中結合了現代的內容,透過尋寶主題,他顯示了當時導致災難的原因——盲目的科學野心與貪財——直到今日依然存在。 卡麥隆極盡可能的利用佈景、電腦成像技術和服飾,來重建1912年的環境。除此之外,他還使用運鏡手法來拉近觀眾與兩位主角的距離,為此他多次使用主觀鏡頭,例如當傑克第一次來到頭等艙時,鏡頭從他的視角出發,環視了整個豪華的主樓梯,或者在鐵達尼號沉沒時,鏡頭與兩位主角一同沉入海中。在顏色上,卡麥隆經常使用紅色和藍色。切爾尼分析:「紅色和藍色不斷交替,就像電影的情感高峰不斷交替一樣——愛與恨、熱與冷、親近與疏遠、關懷與自私」。特別是在船首的接吻場景中,這個顏色交替特別突出。蔚藍海洋與火燒雲之間多次交替,他認為這是「近似(滑稽)的顏色之美,這個交替反映出蘿絲的內心正在為自由而戰,同時還隱藏了階級之間鬥爭的危險」。 針對電影帶來的啟示,導演卡麥隆分析:「鐵達尼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教訓,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這是很難想像的事情。當年那些人生活在一個自信滿滿的時代;他們覺得自己掌控了一切——可以掌控大自然並掌控自己,但他們實際上兩者都掌控不了。從現在開始的一千年裡,鐵達尼號都會是偉大的故事之一。當然在本世紀中,人類發生過的悲劇更加慘重,但是鐵達尼號有一些絕妙、詩意的東西,因為對那些光鮮亮麗的富人們來說,生活就是無限而完美的,突然之間他們都要在沉沒中面臨死亡。我想問『如果是你會怎麼做』?任何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要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會不會打算去坐救生艇?我會把一個女人或一個孩子推開嗎?或者我會不會在休息室找張椅子坐下來,然後像古根海姆那樣喝著白蘭地,優雅面對在劫難逃的命運?鐵達尼號沉沒之前有2小時40分鐘,人們有時間思考他們面臨的厄運並做出選擇;這並不像興登堡號空難那樣發生在一瞬間,而是關於道德選擇的,所以它要求每個觀眾都去檢視自己的道德選擇、自己的勇氣、自己的思維」。 影評分析 《鐵達尼號》囊括了來自主要影評人、觀眾和專家學者的正面評價,他們評論了電影的文化、歷史和政治影響。在匯總媒體網站爛番茄上,根據184條評論的正面比率為89%,平均評分為8/10。該網站的重要共識是:「對卡麥隆來說,這是一次近乎無條件的勝利,他展現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壯觀視覺效果和老式情節劇」。在美國綜合媒體產品評論網站Metacritic上,它為評論設定了加權平均評分,基於34位評論家的評價,《鐵達尼號》得到75分,該網站總結「總體有利的評價」。根據美國電影市場調查機構影院評分的調查,評分依照A+到F級別,受訪觀眾給予這部電影的平均成績為最高等級「A+」。1997年時,該機構的榜單上只有27部電影達到「A+」。 關於電影的整體設計,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將其稱為1997年的第九部最佳電影,他表示:「它完美無瑕、結構精明、場面浩大、引人入勝......這樣的電影不僅難以製作,而且幾乎不可能做得好」。他認為因為技術上的困難,讓拍攝關於鐵達尼號的電影「如此令人望而生畏」;當卡麥隆將虛構情節和真實歷史均勻融合時——「這是一個奇蹟,虛構故事和傳奇悲劇都完全打動了我」。在美國影評節目《》上,《鐵達尼號》獲得了「兩個大拇指」,並稱讚其重建船舶下沉的歷史準確性;羅傑·伊伯特評價這部電影是「一部壯麗的好萊塢史詩」和「非常值得等待」,而則稱男主角李奧納多「有魅力」。美國影評人將其稱為1997年的第二部最佳電影,他指出:「嚴謹的細節,但氣勢和格局仍然是宏大的,《鐵達尼號》是一次電影界的史詩事件,這很罕見。你不只是看了《鐵達尼號》,你還相當於體驗了搭乘這艘大船的感覺」。英國廣播公司的奧爾馬爾·哈弗里達森(Almar Haflidason)寫道:「這艘大船的沉沒並不是秘密,但對於許多人來說,電影的龐大規模和悲劇訊息都出乎意料」,並且「當你以為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會讓人麻木時,卡麥隆將會帶給你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體驗」。美國電影史學家在《》上發表文章總結道:「將《鐵達尼號》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災難電影,就是太小看它了。詹姆斯·卡麥隆重新演繹了1912年沉沒的『永不沉沒之船』,這是好萊塢迄今為止發生過最壯觀的全球流行盛況」。 《鐵達尼號》的浪漫和人文情感層面同樣受到稱讚。澳洲影評人安德魯·厄本(Andrew Urban)認為:「看完電影後,你會將龐大預算或三小時片長等問題拋諸腦後,它具有巨大的情感力量,就像鐵達尼號本身的引擎和螺旋槳一樣大,直接鑿入你的心裡,並且像推動它的愛情故事一樣持久」。美國《娛樂週刊》的影評人將這部電影描述為「融合浪漫的愉悅感、可怕的毀滅景象。人類對這起世紀大災難是如此純粹的嚮往和恐懼;經過編劇兼導演詹姆斯·卡麥隆的重新演繹下,他在主流電影製作中觸及了最深的層次」。《紐約時報》的評論家表示:「卡麥隆的《鐵達尼號》是睽違幾十年來的首次奇觀,它的壯麗足以和《亂世佳人》匹敵」。另一方面,《時代雜誌》的編輯寫了一篇大部分都是負面的評論,他批評《鐵達尼號》缺乏有趣的情感元素。 一些評論家認為故事情節和角色對話很薄弱,而視覺效果則非常壯觀。影評人在《洛杉磯時報》發表特別嚴厲的批評,他駁回了情感因素,「真正令人垂淚的是——卡麥隆自以為他有能力寫這樣的電影。他不僅寫不出來,甚至連邊緣都還沒摸到」。之後這部電影贏得奧斯卡獎,他解釋《鐵達尼號》只是因為票房紀錄高才會得獎。《》的芭芭拉·舒蓋瑟(Barbara Shulgasser)在四顆星中給了《鐵達尼號》一顆星評價,她引用了一位友人的話表示:「兩個主角不斷互相叫對方的名字,可見這個『難以置信的糟糕劇本』有多麼缺乏他們可以進行的對話」。美國電影導演勞勃·阿特曼稱之為「我一生中見過最可怕的作品」。英國歷史學家在2012年對鐵達尼號乘客生活的研究中說:「卡麥隆的電影將美國富人妖魔化,將英國人描繪成博學多聞的樣子,扼殺了他們的情感發揮。經過良好的剪裁、嚴謹的舉止和語法訓練包裝後,貧窮的愛爾蘭人和文盲全都成了浪漫英雄」。 《鐵達尼號》在空前成功之餘也遭到了強烈抗議。2003年,這部電影在「最佳電影結局」的調查中名列榜首,但它也在同年的一項觀眾調查中成為「有史以來最糟糕的電影」。英國電影雜誌《帝國雜誌》將這部電影從最高評級的五顆星和正面評論中降低到四顆星,後期版本的評論也變得不那麼正面,以迎合讀者的口味,他們希望與周圍的炒作步調一致,與這部電影及其影迷活動撇清關係;例如多次買票進場的觀眾。除此之外,《鐵達尼號》的正面和負面模仿以及其他同類型的惡搞相當盛行,並在網路上流傳,往往激發觀眾和影迷發出各種意見和熱烈反應。英國影評網站DVDActive的班傑明·威爾科克不理解人們對這部電影的強烈反對或激烈仇恨,他表示:「真正讓我惱怒的是......那些傷害影迷的人,真令人討厭」。威爾科克說:「我顯然沒有任何反對那些不喜歡《鐵達尼號》的人,但那些少數人希望讓你感到渺小和可憐(他們確實存在,相信我),這遠遠超出了我的理解和同情」。 卡麥隆回應了這些強烈反對,特別是肯尼斯·圖蘭的評論,他表示:「《鐵達尼號》並不是一部靠炒作華麗特效來吸引人們的電影,讓他們走出電影院後氣得在街上吐痰或撕掉電影票。他們反而不斷回來,重溫一次從他們曾經耗費3小時14分鐘感受到的經驗,並將其他人也帶進電影院,這樣他們就可以一起分享那份情感」。卡麥隆強調,所有年齡層(8歲至80歲)和各種背景的人都透過觀看這部電影來「慶祝他們自己的基本人性」。他描述這齣劇本是「懇切和直截了當的」、「刻意納入人類的共同經驗,這種亙古不變的經驗大家都很熟悉,因為它們反映出我們基本的情感結構。這部電影認真刻劃各種原型,不分文化和年齡,才會感動所有人」。他並不認為電影試圖迎合任何人,他指出:「肯尼斯·圖蘭錯誤的認為原型很老套,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最好的劇本就是探索人類經驗,我不會為了譁眾取寵,特意讓角色說出詼諧或憤世嫉俗的對話」。《帝國雜誌》最後恢復一開始對《鐵達尼號》的五顆星評價,並評論說:「毫不意外,當它顯然這是這個星球上最受歡迎的電影時,大約在同一時間,抨擊詹姆斯·卡麥隆的《鐵達尼號》也變得很時尚」。2017年,在《鐵達尼號》發行20週年之際,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評價它對「文化、歷史與美學」的意義重大,並載入美國國家影片登記表永久保存。 文學分析 美國作家以寫作故事常用的「英雄旅程」公式,來分析《鐵達尼號》中的文學結構,年老蘿絲代表自身故事中的英雄,同時扮演寶藏獵人(追尋「萬靈丹」)和觀眾的師傅。而年輕的蘿絲在初登場時仍披著苦主面貌——美麗而軟弱,需要別人幫助,貼著「落難女子」的標籤。這種角色性格能讓觀眾心生憐憫,加速入戲。卡爾和盧芙代表上層階級的傲慢與固執、專橫與壓抑、人性與婚姻的黑暗面。傑克則是另一端——自由與愛,他是「催化劑型」的英雄角色,性格不會隨著故事改變,他的任務是改變及拯救他人。傑克與蘿絲代表兩種極端——男與女、貧與富、自由與束縛。乘客登船則代表「歷險的召喚」。《鐵達尼號》不斷探討師傅角色的能力,除了老蘿絲外,瑪格麗特·布朗是傑克的師傅,帶領他融入頭等艙的非常世界;傑克是蘿絲的師傅,教導她如何享受人生及追尋自由。湯瑪斯·安德魯斯也是蘿絲的師傅,他最重要的功用是替她解開「迷宮」以救出愛人。 電影多次出現船隻破浪前行的畫面,代表「跨越門檻」。男女主角在船尾成為盟友後,傑克進入他的「非常世界」中迎接了第一個試煉,在頭等餐廳抵擋卡爾和盧芙的言語奚落,他通過了考驗。蘿絲也進入了她的「非常世界」——三等艙派對,她在這裡以酒量和舞步通過了考驗。當蘿絲和傑克逃離「門檻守衛」——僕人洛夫喬伊的追趕後進入「洞穴的最深處」——貨艙,蘿絲印在玻璃車窗上的高潮手印,看起來就像沉溺在愛河中的罹難者,因此這裡象徵男女主角的重生。角色歷經各種「苦難折磨」後,鐵達尼號完全沉沒,漂在冰海上的傑克與蘿絲進入故事的歸返之路和復甦階段——傑克犧牲小我,完成了英雄使命;蘿絲通過最終的試煉考驗,開始學習如何成長為英雄。 在電影尾聲,年老蘿絲將鑽石項鍊扔進海裡,就像傑克一樣神秘的消失,這個「犧牲」象徵蘿絲已經學習到生命的價值,明白充實的人生遠比稀世鑽石更重要,這一刻她成為自身故事中的英雄。畫面來到那些陪伴年老蘿絲的精采生活照,這同時訴說蘿絲在與傑克天人永隔後,通過了苦難折磨實現傑克的遺言,過完了充實人生和冒險歷程,這是一部分蘿絲帶回來的「萬靈丹」,也因此她得到最後的「獎賞」——回到昔日的鐵達尼號,那裡只有好人和罹難者,象徵著天堂。蘿絲與傑克在時鐘旁接吻,並在眾人掌聲中,鏡頭往上拍攝穹頂,以潔白純淨的光芒代表蘿絲得到了屬於她的「萬靈丹」。 克里斯多夫·佛格勒指出,《鐵達尼號》的故事充滿老式的文學概念和諷諭文體,例如塞巴斯蒂安·布蘭特的敘事詩《愚人船》,主要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因為所有觀眾從電影一開始就很清楚這艘歷史名船在劫難逃,所有角色的掙扎都顯得愚蠢。並且添加一部分批判社會的情節——將富人愚蠢化、妖魔化;窮人高尚化、悲情化。而傑克和瑪格麗特·布朗則是例外(既不無助也不兇惡),因此《鐵達尼號》透過這兩個角色灌注了希望和活力。特別是傑克的文學原型可能是注定早夭的少年眾神——如大衛王、阿多尼斯和巴德爾,他也有戴歐尼修斯的狂放面向,這一點特別吸引女性青睞。《鐵達尼號》也滿足了觀眾「另締盟約」的願望,它有各種不同背景、不同階層的人物,能讓觀眾投射到任選的角色中,並解讀自己在危難中的可能性。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文學原型就是「受害者」,在這部災難電影中,沉船和冰海帶來的各種恐懼感,能讓觀眾產生高度的認同。 榮譽 《鐵達尼號》上映後開始獲得許多不同的獎項。從金球獎開始獲得四座獎項——最佳戲劇類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配樂和最佳原創歌曲。凱特·溫斯蕾和葛羅莉·史都華也獲得提名。電影之後獲得了、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獎、藝術指導工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葛羅莉·史都華-最佳女配角獎)、美國導演工會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詹姆斯·卡麥隆)以及美國製片人協會獎。它還獲得了10個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項提名,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但最終沒有得獎。 《鐵達尼號》獲得了十四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追平導演約瑟夫·孟威茲在1950年《彗星美人》創下的紀錄,並贏得了十一座獎項——最佳影片(第二部和鐵達尼號有關的電影獲得此獎-1933年的《氣壯山河》)、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影片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原創歌曲。其餘三項入圍的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沒有獲獎。詹姆斯·卡麥隆的最佳原創劇本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最佳男主角沒有獲得提名。這是繼1959年的《賓漢》之後,第二部獲得十一項奧斯卡獎的電影。 《鐵達尼號》獲得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以及三座葛萊美獎——、、。這部電影的配樂創下有史以來最暢銷(而且是以管弦樂為主)的紀錄,並在全球取得了商業成功,佔據美國告示牌二百大專輯榜榜首達十六週,並且僅在美國就獲得了超過1,100萬張銷量的鑽石唱片認證。《》也成為1998年美國最暢銷的專輯。電影主題曲〈我心永恆〉獲得葛萊美獎最佳影視媒體作品歌曲獎。這部電影還獲得了MTV影視大獎最佳電影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MTV影視大獎最佳電影、全美民選獎最佳電影、最受歡迎電影。它同時也贏得了美國以外的各種獎項,包括日本電影學院獎頒發的。《鐵達尼號》最終贏得將近九十個獎項,還有來自世界各地頒獎機構的另外四十七項提名。此外,關於製作這部電影的書籍,也曾長達數週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是第一次有商業搭配的書籍達到這一地位。 自發行以來,《鐵達尼號》也經常出現在美國電影學會的AFI百年系列中。截至2017年為止,它在六個系列中登上排名: 家庭媒體 1998年9月1日,《鐵達尼號》在全球發行VHS和雷射影碟版本。此外,也推出了一個豪華珍藏版,內附電影幻燈片和六幅電影版畫。1999年8月31日,以寬螢幕(非變形)發行單光碟DVD版本,除了電影預告片外沒有其他特殊內容;派拉蒙影業預計DVD會很暢銷,第一批就發行了100萬張。卡麥隆當時表示他打算稍後發行一個附有額外功能的特別版,這個版本成為1999年和2000年初最暢銷的DVD,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部銷售量超過100萬張的DVD。當時,只有不到5%的美國家庭擁有DVD播放機。派拉蒙影業國內家庭娛樂部總裁梅根·伯羅斯(Meagan Burrows)表示「當我們發行最初的《鐵達尼號》DVD時,普及規模還很小,附贈內容也還不像現在是標準功能」,這使得《鐵達尼號》DVD的內容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2005年10月25日,《鐵達尼號》在美國和加拿大發行三碟裝的DVD特別收藏版,此版本包含了新修復的電影內容以及各種特殊功能,包括29個尚未發表過、尚未使用過的情節、另一個結局版本,以及一個模仿1912年風格而製作的新聞。DVD中本來計劃製作一段兩小時的回顧,但卡麥隆決定不收錄這些材料。海外版本則是雙碟裝,僅支援PAL制式。2005年11月7日,全球發行四碟裝的豪華珍藏版,其中兩張光碟是重新數位化的電影,包含6.1杜比立體聲、席琳·狄翁〈我心永恆〉的音樂錄影帶、HBO特別節目《海洋之心》、卡麥隆及演員和其他人的聲音評論,鐵達尼號歷史學家肯·馬歇爾也参與評論。同時,在英國發行了五碟裝的限量珍藏版,僅製造10,000份;第五張光碟包含卡麥隆的紀錄片《》,由華特迪士尼影業公司發行。 2007年,在《鐵達尼號》上映十週年紀念之際,發行了10週年紀念版DVD,其中包括2005年三碟裝特別收藏版的前兩張光碟,以及額外的特殊功能。2012年9月10日,《鐵達尼號》發行藍光版,分為單碟版本和雙碟版本,具有特殊功能 ;以及一個四碟裝的3D藍光版本,其中包括分跨兩張光碟的3D版影片、一張2D版影片、一張幕後花絮光碟。限量版中包含劇照本、戲服設計圖稿明信片以及歷史文物複製品等贈品。包括3D藍光版、2D藍光版、DVD版、數位修復版,以及各種紀念品在內的限量珍藏版套裝盒組,也透過亞馬遜公司和其他國際零售通路商發行。 關於在有線電視頻道的播出,《鐵達尼號》偶爾會在美國各地的電視台播出,例如特納電視網。為了能夠在網路頻道和有線電視頻道上播出裸體素描的場景,除了小幅刪剪外,凱特·溫斯蕾穿著的透明長袍以數位化的方式塗成黑色。特納經典電影頻道也開始播出這部電影,特別是在第8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期間。 數位修復版重新上映 在《阿凡達》成功掌握3D電影技術之後,以及迎接鐵達尼號沉沒事故100周年纪念的前夕——2012年3月27日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行《鐵達尼號3D》首映,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和女主角凱特·溫斯蕾出席典禮;4月4日起重新在全球電影院上映。電影並不會重新拍攝,而是將原始版本重新製作為4K解析度,並轉換為3D格式。由於電影沒有真正的數位母帶,首先要將原片進行超高清的數位化,並清理原片上的噪點,讓畫面看起來更清晰。之後卡麥隆親自監督轉制3D的過程,與300位專業動畫視效工程師組成的製作團隊耗時60週,仔細將電影每一格中畫面、每個人物與物件的輪廓放到正確的位置,並且進行非常精巧的處理,讓這些效果完全融入並不留痕跡,才能讓這部電影以3D版本重現。製作3D版的成本達到1,800萬美元。除了3D版外,還有《鐵達尼號2D》數位修復版上映。 3D轉換工作是與Stereo D、索尼與Panther Records合力製作。數位2D和2D IMAX版本也來自於轉換過程中創建的4K解析度影片。對於3D版本,卡麥隆將電影圖像擴展為新的長寬比,從2:35:1轉變為1:78:1,讓觀眾可以在畫面頂部和底部看到更多影像。重新發布的3D及數位化版本中,唯一修改的場景是蘿絲在海上等待救援時望向星空的畫面,電影展現的星象與真實歷史不符——這項指正是由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提出的,他表示,基於鐵達尼號沉沒事故的經緯度,蘿絲應該會看到北斗七星和銀河系。因此,卡麥隆趁3D轉換的機會修正星空畫面。 《滾石雜誌》影評人在滿分4顆星中給予《鐵達尼號3D》3½顆星評價,他解釋沒有給滿分是因為「非常令人眼花繚亂」,他說:「3D增強了鐵達尼號的清晰感,讓你身歷其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現這部浪漫史詩,這在電影史的時間膠囊中贏得了一席之地」。《娛樂週刊》的影評人歐文·葛雷博曼給予最高的「A級」評價,他寫道:「這一次,三維電影中的視覺效果看起來沒有變暗或分散注意力,它看起來極度清晰、栩栩如生」。《時代雜誌》編輯理查·科利斯在1997年時對《鐵達尼號》極其挑剔,這一次他對《鐵達尼號3D》仍沒有改變看法:「我的感受幾乎沒變——斷斷續續的驚奇感,大部分是淹水時」。關於3D效果,他注意到「轉換為3D會增加音量並影響到某些畫面,這需要小心處理。但是這部電影在分割每個場景的前景和背景時,轉換器將視野雕刻成離散的,有點生硬」。《華盛頓郵報》影評人指出,《鐵達尼號》的兩大特色——人文情感和浩大場面在3D版本中並沒有更加凸顯,她進一步補充說:「轉成3D應該要更有親臨現場的感覺,但是有些框架和構圖反而變得怪怪的」。 《鐵達尼號3D》在北美上映首日(包括午夜場次)的票房估計為470萬美元,當週票房為1,730萬美元,位於排行榜第三名。在北美以外地區,它以第二名的成績獲得了3,52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並在第二個週末獲得更高的9,890萬美元票房。中國市場是其票房最成功的地區,在上映首日的票房估計為1,160萬美元,當週票房為6,700萬美元,上映首週的票房也超越1998年在中國留下的紀錄。重新上映的《鐵達尼號3D》及《鐵達尼號2D》數位修復版最終的全球票房是3.434億美元,其中1.45億美元來自中國,5,780萬美元來自北美。在國際市場上有部分特定的地區放映4DX版本,讓觀眾隨著電影體驗震動、風、水霧、燈光和氣味等環境特效。2017年12月1日——《鐵達尼號》發行20週年之際,《鐵達尼號3D》及《鐵達尼號2D》在杜比數位電影院重新上映一週。2023年為本片上映25週年,二十世紀影業(原二十世紀福克斯)母公司華特迪士尼影業集團在2023年2月10日再度於全球各地戲院上檔《鐵達尼號 25周年重映版》。北美地區仍然由派拉蒙發行,而海外則改由當前二十世紀影業所製作電影的發行方華特迪士尼工作室電影負責,並以3D、4K、HDR高清的重製版呈現。
1998年9月1日,《鐵達尼號》在全球發行VHS和雷射影碟版本。此外,也推出了一個豪華珍藏版,內附電影幻燈片和六幅電影版畫。1999年8月31日,以寬螢幕(非變形)發行單光碟DVD版本,除了電影預告片外沒有其他特殊內容;派拉蒙影業預計DVD會很暢銷,第一批就發行了100萬張。卡麥隆當時表示他打算稍後發行一個附有額外功能的特別版,這個版本成為1999年和2000年初最暢銷的DVD,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部銷售量超過100萬張的DVD。當時,只有不到5%的美國家庭擁有DVD播放機。派拉蒙影業國內家庭娛樂部總裁梅根·伯羅斯(Meagan Burrows)表示「當我們發行最初的《鐵達尼號》DVD時,普及規模還很小,附贈內容也還不像現在是標準功能」,這使得《鐵達尼號》DVD的內容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2005年10月25日,《鐵達尼號》在美國和加拿大發行三碟裝的DVD特別收藏版,此版本包含了新修復的電影內容以及各種特殊功能,包括29個尚未發表過、尚未使用過的情節、另一個結局版本,以及一個模仿1912年風格而製作的新聞。DVD中本來計劃製作一段兩小時的回顧,但卡麥隆決定不收錄這些材料。海外版本則是雙碟裝,僅支援PAL制式。2005年11月7日,全球發行四碟裝的豪華珍藏版,其中兩張光碟是重新數位化的電影,包含6.1杜比立體聲、席琳·狄翁〈我心永恆〉的音樂錄影帶、HBO特別節目《海洋之心》、卡麥隆及演員和其他人的聲音評論,鐵達尼號歷史學家肯·馬歇爾也参與評論。同時,在英國發行了五碟裝的限量珍藏版,僅製造10,000份;第五張光碟包含卡麥隆的紀錄片《》,由華特迪士尼影業公司發行。 2007年,在《鐵達尼號》上映十週年紀念之際,發行了10週年紀念版DVD,其中包括2005年三碟裝特別收藏版的前兩張光碟,以及額外的特殊功能。2012年9月10日,《鐵達尼號》發行藍光版,分為單碟版本和雙碟版本,具有特殊功能 ;以及一個四碟裝的3D藍光版本,其中包括分跨兩張光碟的3D版影片、一張2D版影片、一張幕後花絮光碟。限量版中包含劇照本、戲服設計圖稿明信片以及歷史文物複製品等贈品。包括3D藍光版、2D藍光版、DVD版、數位修復版,以及各種紀念品在內的限量珍藏版套裝盒組,也透過亞馬遜公司和其他國際零售通路商發行。 關於在有線電視頻道的播出,《鐵達尼號》偶爾會在美國各地的電視台播出,例如特納電視網。為了能夠在網路頻道和有線電視頻道上播出裸體素描的場景,除了小幅刪剪外,凱特·溫斯蕾穿著的透明長袍以數位化的方式塗成黑色。特納經典電影頻道也開始播出這部電影,特別是在第8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期間。 數位修復版重新上映 在《阿凡達》成功掌握3D電影技術之後,以及迎接鐵達尼號沉沒事故100周年纪念的前夕——2012年3月27日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行《鐵達尼號3D》首映,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和女主角凱特·溫斯蕾出席典禮;4月4日起重新在全球電影院上映。電影並不會重新拍攝,而是將原始版本重新製作為4K解析度,並轉換為3D格式。由於電影沒有真正的數位母帶,首先要將原片進行超高清的數位化,並清理原片上的噪點,讓畫面看起來更清晰。之後卡麥隆親自監督轉制3D的過程,與300位專業動畫視效工程師組成的製作團隊耗時60週,仔細將電影每一格中畫面、每個人物與物件的輪廓放到正確的位置,並且進行非常精巧的處理,讓這些效果完全融入並不留痕跡,才能讓這部電影以3D版本重現。製作3D版的成本達到1,800萬美元。除了3D版外,還有《鐵達尼號2D》數位修復版上映。 3D轉換工作是與Stereo D、索尼與Panther Records合力製作。數位2D和2D IMAX版本也來自於轉換過程中創建的4K解析度影片。對於3D版本,卡麥隆將電影圖像擴展為新的長寬比,從2:35:1轉變為1:78:1,讓觀眾可以在畫面頂部和底部看到更多影像。重新發布的3D及數位化版本中,唯一修改的場景是蘿絲在海上等待救援時望向星空的畫面,電影展現的星象與真實歷史不符——這項指正是由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提出的,他表示,基於鐵達尼號沉沒事故的經緯度,蘿絲應該會看到北斗七星和銀河系。因此,卡麥隆趁3D轉換的機會修正星空畫面。 《滾石雜誌》影評人在滿分4顆星中給予《鐵達尼號3D》3½顆星評價,他解釋沒有給滿分是因為「非常令人眼花繚亂」,他說:「3D增強了鐵達尼號的清晰感,讓你身歷其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現這部浪漫史詩,這在電影史的時間膠囊中贏得了一席之地」。《娛樂週刊》的影評人歐文·葛雷博曼給予最高的「A級」評價,他寫道:「這一次,三維電影中的視覺效果看起來沒有變暗或分散注意力,它看起來極度清晰、栩栩如生」。《時代雜誌》編輯理查·科利斯在1997年時對《鐵達尼號》極其挑剔,這一次他對《鐵達尼號3D》仍沒有改變看法:「我的感受幾乎沒變——斷斷續續的驚奇感,大部分是淹水時」。關於3D效果,他注意到「轉換為3D會增加音量並影響到某些畫面,這需要小心處理。但是這部電影在分割每個場景的前景和背景時,轉換器將視野雕刻成離散的,有點生硬」。《華盛頓郵報》影評人指出,《鐵達尼號》的兩大特色——人文情感和浩大場面在3D版本中並沒有更加凸顯,她進一步補充說:「轉成3D應該要更有親臨現場的感覺,但是有些框架和構圖反而變得怪怪的」。 《鐵達尼號3D》在北美上映首日(包括午夜場次)的票房估計為470萬美元,當週票房為1,730萬美元,位於排行榜第三名。在北美以外地區,它以第二名的成績獲得了3,52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並在第二個週末獲得更高的9,890萬美元票房。中國市場是其票房最成功的地區,在上映首日的票房估計為1,160萬美元,當週票房為6,700萬美元,上映首週的票房也超越1998年在中國留下的紀錄。重新上映的《鐵達尼號3D》及《鐵達尼號2D》數位修復版最終的全球票房是3.434億美元,其中1.45億美元來自中國,5,780萬美元來自北美。在國際市場上有部分特定的地區放映4DX版本,讓觀眾隨著電影體驗震動、風、水霧、燈光和氣味等環境特效。2017年12月1日——《鐵達尼號》發行20週年之際,《鐵達尼號3D》及《鐵達尼號2D》在杜比數位電影院重新上映一週。2023年為本片上映25週年,二十世紀影業(原二十世紀福克斯)母公司華特迪士尼影業集團在2023年2月10日再度於全球各地戲院上檔《鐵達尼號 25周年重映版》。北美地區仍然由派拉蒙發行,而海外則改由當前二十世紀影業所製作電影的發行方華特迪士尼工作室電影負責,並以3D、4K、HDR高清的重製版呈現。 參見 全球最高電影票房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沉沒事故 其他《鐵達尼號》電影 參考來源 延伸閱讀 ,《》,ISBN 1557043655 苏珊·马歇尔:《电影中的颜色》,出版社,马尔堡,2005年,ISBN 3-89472-394-7 米夏埃尔·图特贝尔格:《梅茨勒电影百科全书〉,梅茨勒出版社,斯图加特/魏玛,第二版,ISBN 3-476-02068-1 苏珊·马歇尔:《电影经典》,编辑:托马斯·科布纳,第五卷,《泰坦尼克号》,斯图加特,第五版,ISBN 3-15-030033-9 1998年,《鐵達尼號》,詹姆斯.卡麥隆,陳重亨,傅振焜譯,平裝本出版有限公司,ISBN 9789578031722 外部連結 Titanic at The Numbers Screenplay of Titanic at imsdb.com/scripts 1997年美國電影作品 泰坦尼克号题材作品 英語電影 貴族題材作品 生存電影 悲劇電影 史詩愛情片 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 身分差異戀情題材電影 大西洋背景電影 1990年代愛情片 1990年代災難片 1990年代冒險片 1990年代浪漫劇情片 2012年3D電影 美國史詩片 美國災難片 美國浪漫劇情片 美國冒險劇情片 美國3D電影 20世纪福斯电影 派拉蒙影業電影 1912年背景電影 1996年背景電影 2012年3D電影 船上背景作品 溫哥華取景電影 諾華斯高沙取景電影 墨西哥取景電影 詹姆斯·卡梅隆電影 詹姆斯·霍纳配樂電影 IMAX電影 奧斯卡最佳影片 奧斯卡最佳導演獲獎電影 奧斯卡最佳攝影獲獎電影 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獲獎電影 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獲獎電影 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获奖电影 奧斯卡最佳剪輯獲獎電影 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輯獎獲獎電影 奥斯卡最佳剪輯獲獎電影 奥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獲獎電影 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獲獎電影
法兰西国(1940年—1944年) 国家元首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1944年—1947年) 临时政府主席 夏爾·戴高樂(1944年7月3日—1946年1月26日) (1946年1月26日—1946年6月24日) 乔治·比多(1946年6月24日—1946年11月28日) 樊尚·奥里奥尔(临时,1946年11月28日—1946年12月16日) 莱昂·布鲁姆(1946年12月16日—1947年1月16日) 第四共和(1947年—1958年) 总统 党派: 第五共和(1958年—) 总统 党派: 在世前任總統
莱昂·布鲁姆(1946年12月16日—1947年1月16日) 第四共和(1947年—1958年) 总统 党派: 第五共和(1958年—) 总统 党派: 在世前任總統 截至年,在世的前任法国总统有2位,分別是(按照任期先后排列): 最近去世的1位前任法国总统是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任期:1974年—1981年),于2020年12月2日去世,享壽94岁。 参见 法国总统 法国总理 法国总理列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Présidence de
褪色 可惜你不在 至少還有你 進行式 缺席 愛,很簡單 外部連結 2004年臺灣電影作品 F
可惜你不在 至少還有你 進行式 缺席 愛,很簡單 外部連結 2004年臺灣電影作品 F
汉语的一个成语,含强烈贬义。
汉语的一个成语,含强烈贬义。
和弧線式的裝甲都能增加其保護性。對一塊固定厚度的裝甲鋼板來講,一顆射彈以某個角度攻擊時一定要比垂直攻擊時還須穿透更厚的裝甲,而且有角度的表面也能夠增加射彈偏斜彈開的機會。 附加式裝甲()以焊接或是栓鎖方式加在裝甲車輛上以增加保護性,這類的裝甲通常以陶瓷或高硬度鋼鐵製作而成。 在冷戰初期,許多裝甲戰車在裝甲內部具有防剝落襯層(),以避免因敵方砲彈衝擊造成金屬剝落而在艙內釋放出碎片殺傷乘員,特別是高爆黏著彈()。防剝落襯層通常由克維拉或迪尼瑪()製造或是類似的高強度纖維材質。 傾斜裝甲 以傾斜方式部署的裝甲可以利用斜面反彈砲彈,就算砲彈穿入也能有較長對角線阻擋砲彈,目前所有裝甲部署方式都是傾斜式。 間隙式裝甲 鋼板之間以一小段距離隔開的裝甲,稱作間隙式裝甲,也可稱作中空裝甲或空心裝甲。 採用傾斜方式可以減少子彈或實彈穿透力,雖然無傾斜方式會減少裝甲的保護,但可以讓子彈抵達內層鋼板前將投射物先行引爆。這種方式從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就已在使用,那時是應用在施耐德CA1和聖沙蒙坦克上。許多二戰初期的德製坦克也備有類似防護擋板的間隙式裝甲,使它們內層較薄的裝甲能更有效地對付反坦克砲火。 間隙式裝甲的防護方式可用來對抗高爆反坦克彈(),這種彈體會製造出一股高度聚集的可塑金屬噴射流,對於重點打擊裝甲時非常有效,但若打中間隙式裝甲時則不然。較薄的鋼板或甚至鐵網,可以比全面防護型的裝甲還輕,因此可附加在坦克砲塔的外緣處或其他裝甲車輛上。這種輕裝甲會促使彈頭過早引爆,使得熔融的金屬噴射流提前在主裝甲外聚集,因而變得較沒有效果。在二次大戰中有許多廠製或粗製的裝甲採用這個方式以保護車輛免於遭受新式的巴祖卡、Panzerfaust,和其他高爆彈等武器攻擊。 對付日漸進步的高爆反坦克彈頭,整合型間隙式裝甲於1960年代又再度採用於德製的豹1型坦克。這類裝甲的內部保持中空,在給定的裝甲重量下,增加車體由外至內的距離,因此降低錐形裝藥(穿甲弹)的穿透力。有些裝甲甚至會在中空的間隙內部表面刻意弄成數個斜面,以針對錐形炸藥噴流的預設路徑加以消散其威力。舉例來講,對一個既定重量的裝甲而言,分成雙層厚與單層厚的方式,前者能有更加的防護力以對抗錐形炸藥。 在六十年代的先進坦克方案,幾乎都採用了間隙式裝甲為主體,但從未成為主戰坦克的實際主流裝甲系統。 現今的輕裝車輛都配備金屬網片,也就是所謂的,而一些主戰坦克也會攜帶橡膠側裙來保護它們相對脆弱的懸吊機件或前方下側的裝甲。 即使用間隙式裝甲的原理來保護太空梭承受高速微流星體的撞擊。當第一層防護罩被撞擊時會打散或破壞襲來的衝擊物,促使碎片在之後的隔層內散佈較大的範圍,以分散撞擊內層防護罩時的能量。 複合裝甲 複合式裝甲是由數種化學特性極為不同的材料所組成的裝甲,鋼鐵和陶瓷是複合式裝甲中最常見的材料型態。複合式裝甲在1940年代首度開發而成,但因為工藝上的難度不獲好評,在對抗頭號的輕型坦克殺手的高爆反坦克彈不如中空裝甲輕巧有力。當戰車採用對中空裝甲或更晚出現的反應裝甲有相當的威脅的脫殼穿甲彈才被重新重視。即使如新式的喬巴姆裝甲()研發成功,早期的樣品經常被人忽視,直到六十年代晚期才有使用此裝甲的戰車服役。 複合式裝甲的效果取決於它的材質成份,而且能夠有效抵抗動能穿甲彈等軍火武器。重金屬,如貧鈾,有時會用來增強重點部位對動能穿甲彈的防禦力。 反應裝甲
複合式裝甲是由數種化學特性極為不同的材料所組成的裝甲,鋼鐵和陶瓷是複合式裝甲中最常見的材料型態。複合式裝甲在1940年代首度開發而成,但因為工藝上的難度不獲好評,在對抗頭號的輕型坦克殺手的高爆反坦克彈不如中空裝甲輕巧有力。當戰車採用對中空裝甲或更晚出現的反應裝甲有相當的威脅的脫殼穿甲彈才被重新重視。即使如新式的喬巴姆裝甲()研發成功,早期的樣品經常被人忽視,直到六十年代晚期才有使用此裝甲的戰車服役。 複合式裝甲的效果取決於它的材質成份,而且能夠有效抵抗動能穿甲彈等軍火武器。重金屬,如貧鈾,有時會用來增強重點部位對動能穿甲彈的防禦力。 反應裝甲 爆破式反應裝甲(),由以色列的德籍科學家研發,採用高爆性夾層包覆於鋼板之間。當錐形炸藥的彈頭擊中時,夾層內的炸藥會引爆,並將鋼板推向彈頭,分散高爆彈炸藥所造成的高速金屬噴流。早期爆破式反應裝甲較無法有效對抗動能穿甲彈,而且反應式裝甲爆開時,對於車輛周遭的友軍步兵反而是一種威脅,而且不可能重覆使用和易被小口徑炮彈所引爆。但現在俄國的新式反應裝甲,已經解決了原來的問題,並在T-90等最新型坦克上實戰考驗成功。 非爆炸性反應式裝甲(),是一種更先進的間隙式裝甲,採用可變形的材質,以便在撞擊應力下增加保護。 主動防衛系統採用感應器偵測來襲的彈體,並發射出反制的彈體加以攔截。 電子裝甲 電子裝甲是英國最新的開發成果。車輛可安裝兩層薄的外殼,中間以絕緣金屬分開。較外部的鋼板施以巨大的電壓,而內部的鋼板則接地。若來襲的HEAT噴流穿透外層的鋼板並導致兩邊的鋼板造成短路時,電能會沿著噴流釋放並加以瓦解。試驗結果目前為止都有顯著的進展,而且預期改良過的系統更能抵抗動能穿甲彈的威脅。英國()計畫的裝甲車輛開發人員,將會考慮採用這類的科技。 相關條目 裝甲戰鬥車輛 防彈衣 坦克分級 騎兵 軋壓均質裝甲 盔甲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騰訊戰略投資 Snapchat母公司Snap(持股14.96%) KakaoTalk(持股約13.84%) Supercell(持股70.03%) Sumo Digital(持股100%) VISUAL ARTS(持股100%) Bloober Team(持股22%)波蘭遊戲開發商 動視暴雪(持股0.72%股權) Marvelous(持股20%股權) FromSoftware(持股16.25%股權) Mundfish(持股數未公開) Turtle Rock工作室(持股100%) 科雷娛樂 Dontnod Entertainment(持22.63%股權) Epic Games(持股48.4%股權) 育碧 (持股9.9%股權) 魁匠團 (持股11.5%股權) 祖龍娛樂 (持股16.88%股權) (持股15.33%) (持股38%) Netmarble Games(持股17.7%股權) VinaGame(持股22.34%股權) Fireforge(持股37%) Frontier Developments(持股9%股權) 4:33 Creative Lab Grinding Gear Games(持股80%) Paradox Interactive(持股5%股權) Sumo Group(持股9.96%股權) Funcom(持股29%股權) Fatshark(持股36%股權) 世紀華通(持股10%股權) 艾鳴網路遊戲(持股16.84%股權) 天锋网络(持股18%股權) 飛魚科技(持股10%股權) 百奧家庭互動(持股12%股權) 創夢天地()(持股20.65%股權) 任玩堂(持股15.88%股權) 影之月(持股14.5%股權) 像素軟件(持股14.56%股權) 西山居(持股9.9%股權) 盛大遊戲(持股11,8%股權) 成都格斗科技(持股12%股權) 上海木七七網絡科技(持股10%股權) 上海润梦网络科技(持股19.25%股權) 阿哇龍科技(持股12.69999%股權) 广州银汉科技(持股8%股權) 浙江無端科技 深蓝互动(持股20%股權) 北京网元圣唐娱乐科技(持股20%股權) 樂遊科技(持股100%股權) 廣州谷得網絡科技(持股11.25%股權) 擎天柱网络科技(持股44.6%股權) 深圳市苏摩科技有限公司(持股7.35%股權) 星创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7.22%股權) 冬海集團(持股21.41%) Discord Riot Games(持股100%) (持股14.6%) 搜狗(持股100%) Burberry空·間 京东商城()(持股 2.3%) 唯品會(持股9.8%) 樂天 (Rakuten)(持股3.65%) 萌店(持股2.14%) 易久批(持股9.67%) 震坤行(持股8.86219%) 美麗聯合集團(持股17.03%)擁有「美麗說」「蘑菇街及「淘世界三大電商」 58趕集擁有「58同城及「趕集網(持有33.7%投票權益) 安居客(持有14.1%) 轉轉58同城旗下二手交易平臺(持有24.7%) 拼多多(持股15.97%) 多點Dmall 銷售易 乐刻运动(持股3.61%股權) 赢销通(持股10%股權) 酒小二(持股12.18%股權) 買賣寶科技(持股47.53%股權) 孩子王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股權) 小紅書社區電商平臺 美團-大眾點評17.2%(10.54億股B類股)擁有「美團網及大眾點評網二大生活服務業電商平台」 北京口袋時尚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擁有「口袋購物及微店二大電商平台」 杭州埃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持股8.92%)擁有「拼好貨 盛成妈妈网(持股23.75%) 蒂姆·霍頓斯中国 和府捞面 12.02% 海瀾之家5.31% 永輝超市5% 永輝雲創15% 永輝彩食15% 百佳永輝10% 老百姓大藥房1.07% 步步高商業連鎖6% 名創優品3.76% Flipkart(已出售) roseonly8.49% 最美花开 天天中彩票(持股19.9%) 興盛優先 每日優鮮21.06% 誼品生鮮 好樂買 微拍堂 上海丙晟科技有限公司42.58% 樂居控股(持股15%)入股價1.8億美元 鏈家地產(持股2,32%) 貝殼找房(持股10.8%) 世茂服務(持股4.67%) 雲景文旅(持股40%) 馬蜂窩 同程藝龍(持股21.61%) 印度MakeMyTrip(已出售) 易车網()(持股7.1%) 滴滴出行(持股6.8%) 汇通天下物联G7(持股20%) Ola Cabs(持股9.57%) Go-Jek(持股3.58%) 摩拜單車(已出售) 满帮擁有「貨車幫及運滿滿 特斯拉汽車(持股5%) 汽車街 易骑换电(持股8.93924%) 灿谷(CANG)(持股10.47%) 宽途车网(持股5%) 途虎養車 有车以后(持股13.46891%) 車好多集團 和諧富騰(持股30%) 浙江愛車公司(和諧富騰持股55%,和諧汽車持股45%) 綠野汽車(已被查封) 上海愛馳憶維汽車 蔚來汽車8.26% 易車68.42% 威馬汽車2.14% Momenta自動駕駛公司 國鐵吉訊科技有限公司10% 瀋陽美行科技10% 微鯨科技9.5% 網羅天下生活科技有限公司(持26.64%股權) 順網科技(持3.77%股權) 華彩控股(持股5.93%) 華南城)(持股11.78%) 萬達商業(持股4.12%) 金山軟件(持7.81%股權) 獵豹移動(持16.85%股權) 微盟集團(持7.76%股權) 中國有贊(持6.7%股權) 華誼兄弟(持8.03%股權) 華誼騰訊娛樂(持15.68%股權) 海雲捷訊(持股8.77359%) 數碼天空科技(10.26%經濟權益, 0.51%總投票權) 閱文集團(持股57.57%股權)擁有「盛大文學」及新麗傳媒 北京7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持10%股權) 恆騰網絡(持19.7%股權) 儒意影業(持100%股權)擁有國內首家會員訂閱制視頻平臺「南瓜電影」 趣頭條(持股6.6%) 百漫文化(持股49.58%) 哇唧唧哇娛樂文化(持股16%) 天天快报 梨視頻(持12.24%) 喜馬拉雅FM(持股5.4%) iflix 檸萌影業(持股17.79%) 猫饼短視頻剪輯產品 bilibili(持11.38%股權) 猫布丁文化(持股18.91892%) 貓眼娛樂13.77%擁有貓眼電影及微影時代 優揚文化傳媒(持9%股權) 知乎(持12.02%股權) Kik hike Messenger reddit Soul (應用程式)(持49.9%股權和25.7%投票權) 快手17.53% 寰亞傳媒集團2.96%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持49.06%股權)擁有「酷我音樂」和「酷狗音樂」兩音樂平台 索尼音樂娛樂(持38%股權) 環球音樂集團(持20%股權) 華納音樂集團(占A类普通股的10.4%或总股本的1.6%) Liquid State電音專輯出版公司 Spotify7.5% MX Player Joox 大宇无限科技(持13.8%股權)擁有「Zapee」和「Snaptube」 Skydance Media荷里活電影公司(持10%股權) Gaana印度音樂公司 江蘇原力動畫製作股份有限公司(持12.38股權) 角川集團(486萬股或6.86%股權) 廣州天聞角川動漫有限公司(持38.70%股權) 灵河影视制作(持25%股權) 企鵝影視(持100%股權) 廣東南方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持10.34%股權) YG娛樂(持股4.5%) Mail.Ru(持股7.8%) 財新傳媒(持股5.83%) 中文在線(持股10%) 未来电视有限公司(ICNTV)(持股20%) 泰捷软件(持股39%) 小鱼易连(持股11.27%) 武汉鲨鱼网络直播技术有限公司(持股55.25%) 浙江齐聚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6.03%) 鬥魚網37.53% 龍珠直播](持股5.83%)]20% 虎牙直播(擁有70.1%的投票權) 開心網 香港討論區及Uwants的非控制股權 微醫集團掛號網(持股8.88%) 企鵝杏仁集團 企鵝醫生(北京騰康滙醫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9.71%) 微泰医疗 神州数码医疗(持股18.08079%) 思派健康科技(持股27.67%) 北京圆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19.73141%股權) 森亿智能(持10.34%股權) 泰國 泰國sanook 雷鳥科技(16.67%股權) 優必選科技 高燈科技(原名,高朋)(持股20.01371%) 上海安暢網絡科技(持股16.63%) 北京云跡科技(持股12,5%) 北京凌雲雀科技(持股5.68%) 北京明略软件系统(持股13.02%) 深圳碳雲智能科技(持股8.64%) Essential 涂鸦智能(持股10.8%) 看準網(持股8.6%)擁有「Boss直聘 微盛(持股16.7%) 紫羚云(持股15.55556%) 动视云(持股21.74971%) ZEALER(持股13.11%) 乐蛙科技 上海大数据股份(持股14.70588%) 微盟集團(持股7.95%) 逸家潔(持股11.26%) 常山股份(持股2.24%) 益盟股份(持股19.12%) 聯易融科技(持股18.89%) 雪球科技(持股20%) 好買財富(持股28.26%) 金證財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持股8%) 湖南五八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持股12%) 易鑫資本(持股20.9%) 易信资本 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持23%)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持股4.95%) 富途證券(持股21.86%)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持股0.19%) 和泰人壽(透過全資子公司北京英克必成科技有限公司持有)15% 微民保險代理(持股57.8%) 眾安保險(持股10.2054%) Blue (保險公司)(持股20%) 水滴公司(持21.06%股權)擁有水滴互助水滴籌水滴公益水滴保險商城 A-Fund基金 QTrade(持股39.98325%) 富融銀行(Fusion Bank
股價跌勢反應中美熊市開始 2018年,港交所(香港交易所)資料顯示,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的股價在一年內有向下走勢。由2月1日開始仆直,7月起插水。近52周,最高價HK$476.600及10月的最低價HK$265.000。唯有不同建制媒體及經濟報導發功「唱好」,《香港01》聲言騰訊有秘密武器《瑞信窩輪》指騰訊回軟,要留意而有主流香港媒體涉質疑,《東方》指騰訊控股到10月15日都沒有公布回購股份。《AM730》甚至出現「拿騰訊填海」的報導,指騰訊是中美貿易戰如何害死中港美平民股民。另外,財經雜誌《炒股幫》在8月份的一期封面故事,更直批騰訊祗值185元。 2019年11月15日,騰訊以2,310萬英鎊(約2.32億港元)向私募基金Perwyn Bidco購入英國遊戲開發商Sumo Group1,500股股票,佔其已發行股本的9.96%。 2020年 7月15日,腾讯突然无故封停用户,事后腾讯少有地进行了一次道歉。但是后期依然有大批用户受到影响。 11月23日,QQ关停悄悄话功能。 2021年 3月11日,樂天向腾讯旗下的子公司Image Frame Investment(HK)Limited配售5738.3萬股,佔已發行股份的3.65%,雙方將在數碼娛樂和電商領域展開合作。 7月12日,雲頂新耀(1952)宣布與騰訊達成戰略商業合作夥伴關係,探索以數字化創新方式優化對患者和醫藥健康提供者的服務,包括與患者和醫療專業人士共同開展相關疾病,特別是針對各種癌症、腎病和嚴重感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2022年 2月,腾讯发布了一款团购内测工具“鹅享团”。 9月27日,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及生态产业园项目北区8栋楼基本完工,其中7号、8号楼已经投入使用,1万余台服务器正常运行。 10月2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2022年10月17日-10月23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批准联通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这一消息发布后,有评论担心腾讯未来会被国有化,乃至进入新的“公私合营”;不过也有评论指出腾讯并非第一次与国有企业合作,不必恐慌。 组织架构 1998年-2005年 主要分为渠道、业务、研发、基础架构部门,另设行政、人力资源、内部审计、信息等职能部门。首席运营官(COO)管理渠道和业务,首席技术官(CTO)管理研发和基础架构,CEO统一协调。 2005年-2012年 2005年,腾讯展开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组织变革,由职能式改为业务系统(Business Unit)式。总体架构分为业务系统B线和平台研发系统R线,B线和R线下设不同的业务单元,业务发展较为独立。在这样的架构下,腾讯形成了双重分工系统,横向是业务分工,纵向则是决策分工。 2012年-2018年 2012年,腾讯对自身组织架构进行了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以产品为导向的业务系统制升级为事业群制,对原有业务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梳理与重构。这套管理模式是由腾讯总裁刘炽平从国际先进企业中引进,也借鉴了麦肯锡等咨询公司的意见。重组后,现有业务划分成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整合原有的研发和运营平台,成立新的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并成立腾讯电商控股公司(ECC)专注运营电子商务业务。2014年5月6日,腾讯成立微信事业群(WXG),并撤销腾讯电商控股公司,将实物电商业务并至腾讯入股的京东公司,O2O业务并至微信事业群。 2018年至今 2018年9月30日,腾讯宣布开始新一轮架构调整,原有七大事业群中的业务按属性重新分类合并,新建: 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即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 Group) 整合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 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即Platform and Content Group) 原社交网络事业群(SNG)、原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原网络媒体事业群(OMG),重组。 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则保留。 业务体系 即时通讯软件 QQ 腾讯QQ,原名OICQ,是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于1999年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因与另一款1996年11月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ICQ(目前ICQ已经归AOL旗下所有,腾讯间接控股)名字相似而被控侵权。雖然腾讯最終勝诉,但仍然將 OICQ 更名为 QQ。 微信 微信是腾讯旗下针对智能手机平台开发的带有网络社交功能的即时通讯应用,後來拓展到多樣化的生活平台。由张小龙担任部门负责人。 遊戲開發 騰訊遊戲成立於2003年。 教育 腾讯开心鼠英语项目(ABCmouse),2021年11月階段性停售。 其他 騰訊文檔,2018年上線 騰訊翻譯君,成立於2016年 名品堂 “名品堂” 是腾讯代表公司级里程碑产品的最高荣誉,于2015年设立。名品堂的入选名单在每年年底的腾讯公司员工大会上揭晓,获奖的产品运营团队将收到重量级奖金激励。截至2018年,共有12项产品获得此项荣誉。 騰訊戰略投資 Snapchat母公司Snap(持股14.96%) KakaoTalk(持股約13.84%) Supercell(持股70.03%) Sumo Digital(持股100%) VISUAL ARTS(持股100%) Bloober Team(持股22%)波蘭遊戲開發商 動視暴雪(持股0.72%股權) Marvelous(持股20%股權) FromSoftware(持股16.25%股權) Mundfish(持股數未公開) Turtle Rock工作室(持股100%) 科雷娛樂 Dontnod Entertainment(持22.63%股權) Epic Games(持股48.4%股權) 育碧 (持股9.9%股權) 魁匠團 (持股11.5%股權) 祖龍娛樂 (持股16.88%股權) (持股15.33%) (持股38%) Netmarble Games(持股17.7%股權) VinaGame(持股22.34%股權) Fireforge(持股37%) Frontier Developments(持股9%股權) 4:33 Creative Lab Grinding Gear Games(持股80%) Paradox Interactive(持股5%股權) Sumo Group(持股9.96%股權) Funcom(持股29%股權) Fatshark(持股36%股權) 世紀華通(持股10%股權) 艾鳴網路遊戲(持股16.84%股權) 天锋网络(持股18%股權) 飛魚科技(持股10%股權) 百奧家庭互動(持股12%股權) 創夢天地()(持股20.65%股權) 任玩堂(持股15.88%股權) 影之月(持股14.5%股權) 像素軟件(持股14.56%股權) 西山居(持股9.9%股權) 盛大遊戲(持股11,8%股權) 成都格斗科技(持股12%股權) 上海木七七網絡科技(持股10%股權) 上海润梦网络科技(持股19.25%股權) 阿哇龍科技(持股12.69999%股權) 广州银汉科技(持股8%股權) 浙江無端科技 深蓝互动(持股20%股權) 北京网元圣唐娱乐科技(持股20%股權) 樂遊科技(持股100%股權) 廣州谷得網絡科技(持股11.25%股權) 擎天柱网络科技(持股44.6%股權) 深圳市苏摩科技有限公司(持股7.35%股權) 星创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7.22%股權) 冬海集團(持股21.41%) Discord Riot Games(持股100%) (持股14.6%) 搜狗(持股100%) Burberry空·間 京东商城()(持股 2.3%) 唯品會(持股9.8%) 樂天 (Rakuten)(持股3.65%) 萌店(持股2.14%) 易久批(持股9.67%) 震坤行(持股8.86219%) 美麗聯合集團(持股17.03%)擁有「美麗說」「蘑菇街及「淘世界三大電商」 58趕集擁有「58同城及「趕集網(持有33.7%投票權益) 安居客(持有14.1%) 轉轉58同城旗下二手交易平臺(持有24.7%) 拼多多(持股15.97%) 多點Dmall 銷售易 乐刻运动(持股3.61%股權) 赢销通(持股10%股權) 酒小二(持股12.18%股權) 買賣寶科技(持股47.53%股權) 孩子王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股權) 小紅書社區電商平臺 美團-大眾點評17.2%(10.54億股B類股)擁有「美團網及大眾點評網二大生活服務業電商平台」 北京口袋時尚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擁有「口袋購物及微店二大電商平台」 杭州埃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持股8.92%)擁有「拼好貨 盛成妈妈网(持股23.75%) 蒂姆·霍頓斯中国 和府捞面 12.02% 海瀾之家5.31% 永輝超市5% 永輝雲創15% 永輝彩食15% 百佳永輝10% 老百姓大藥房1.07% 步步高商業連鎖6%
半坡遗址于1954年春被发现,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800至5300年。1954年到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1961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宣部确定为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8年被西安市政府评定为 “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最为知名、最为宝贵的是人面鱼纹彩陶盆,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半坡文化 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陶器的使用在当时占重要地位,在制作技术上已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并逐渐以转动的轮盘(慢轮)修整器口器形。半坡遗址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陶器上还有可能为早期文字的雏形的标志符号,半坡陶符。 半坡建築已具典型中國建築雛型,出入口朝南,並使用木製框架支撐屋頂,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住房。 半坡遺址為主要的產陶地,在該處曾挖出一個窯。容器多為手工製作,有時則採用泥條盤築法或模製法。窄底的盆、碗是為典型容器形狀。容器經打磨,上有壓印裝飾,或黑、灰色的條紋裝飾。主要花紋為幾何圖形,偶爾出現人面圖形。容器邊緣所刻劃的一系列約二十種記號,可能是原始的記事方式。 外部链接
半坡文化 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陶器的使用在当时占重要地位,在制作技术上已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并逐渐以转动的轮盘(慢轮)修整器口器形。半坡遗址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陶器上还有可能为早期文字的雏形的标志符号,半坡陶符。 半坡建築已具典型中國建築雛型,出入口朝南,並使用木製框架支撐屋頂,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住房。 半坡遺址為主要的產陶地,在該處曾挖出一個窯。容器多為手工製作,有時則採用泥條盤築法或模製法。窄底的盆、碗是為典型容器形狀。容器經打磨,上有壓印裝飾,或黑、灰色的條紋裝飾。主要花紋為幾何圖形,偶爾出現人面圖形。容器邊緣所刻劃的一系列約二十種記號,可能是原始的記事方式。 外部链接 西安半坡博物馆 参考文献 陕西新石器时代遗址 西安考古遗址 西安史前时期 西安市的博物馆
甘渭汉(1977年9月—1980年1月,第二政治委员) 廖汉生(1980年1月—1982年10月,第一政治委员) 刘振华(1982年10月—1987年11月) 宋克达 中将(1987年11月—1993年12月) 李新良 上将(1993年12月—1995年9月) 姜福堂 上将(1995年9月—2005年12月) 黄献中 上将(2005年12月—2010年12月) 褚益民 上将(2010年12月—2016年1月) 副政治委员 罗荣桓(1948年1月—8月,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1948年8月—1949年6月,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 高岗(1948年1月—8月,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1948年8月—1949年6月,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 陈云(1948年1月—1949年6月,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李富春(1948年1月—1955年3月,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张秀山(1950年9月—1954年5月,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任) 周桓(1950年6月—1955年3月,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林枫(1954年5月—1955年4月,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任) 杜平 中将(1955年3月—1963年3月) 甘渭汉 中将(1955年3月—1956年11月) 杜义德 中将(1959年11月—1960年6月) 吴保山 少将(1964年8月—1967年6月) 李震 少将(1964年8月—1966年12月) 李伯秋(1969年8月—1978年5月) 李少元(1969年8月—1975年8月) 田维新(1969年8月—1969年10月) 邹衍(1969年8月—1980年12月) 王淮湘(1969年8月—1977年5月) 刘振华(1969年8月—1975年6月;1979年1月—1982年10月) 陈绍昆(1969年8月—1975年6月) 刘光涛(1969年8月—1978年2月) 张午(1970年12月—1985年6月) 甘渭汉(1972年10月—1977年9月) 傅奎清(1975年10月—1980年12月) 王恩茂(1977年12月—1982年1月) 谢有法(1979年2月—1980年8月) 成泽民(1982年10月—1985年6月) 宋克达(1985年6月—1987年11月) 李文卿 中将(1988年8月—1990年4月) 艾维仁 中将(1990年4月—1996年1月) 戴学江 中将(1990年4月—1992年11月) 黄渐鸿 中将(1992年10月—1994年12月) 周文元 中将(1992年11月—1999年4月) 曹惠臣 中将(1996年1月—2003年12月) 沙显明 空军中将(1997年11月—2003年1月,兼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田书根 中将(1999年1月—2000年12月) 李运之 中将(1999年12月—2007年12月) 周永顺 中将(2001年1月—2005年12月) 王伟 空军中将(2003年1月—2005年12月,兼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潘瑞吉 中将(2005年12月—2008年12月) 尹庆立 空军中将(2005年12月—2008年12月,兼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张铁健 中将(2007年12月—2010年7月) 马炳泰 中将(2008年12月—2014年) 赵以良 空军中将(2008年12月—2015年7月,兼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王洪尧 中将(2010年7月—2011年6月) 侯贺华 中将(2011年6月—2015年7月) 高建国 中将(2013年12月—?) 刘建 空军少将(2015年7月—2016年,兼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参谋长 刘亚楼(1948年1月—1949年6月,东北军区参谋长) 伍修权(1948年1月—1949年12月,东北军区参谋长) 贺晋年(1950年5月—1954年8月,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吴信泉 中将(1955年3月—1958年1月) 曾思玉 中将(1958年1月—1960年5月) 唐子安 少将(1960年5月—1964年8月,副司令员兼) 江拥辉 少将(1964年8月—1968年5月) 肖全夫(1968年5月—1969年8月,副司令员兼) 汪洋(1969年8月—1975年5月,副司令员兼) 杨迪(1975年5月—1977年12月) 高克(1978年3月—1982年10月) 聂济艟(1982年10月—1985年6月) 李海波 中将(1985年6月—1990年4月) 吴家民 中将(1990年4月—1995年7月) 吴玉谦 中将(1995年7月—1996年11月) 葛振峰 中将(1996年11月—1999年1月) 王建民 中将(1999年4月—2000年12月) 范长龙 中将(2000年12月—2003年12月)
少将(1964年8月—1968年5月) 肖全夫(1968年5月—1969年8月,副司令员兼) 汪洋(1969年8月—1975年5月,副司令员兼) 杨迪(1975年5月—1977年12月) 高克(1978年3月—1982年10月) 聂济艟(1982年10月—1985年6月) 李海波 中将(1985年6月—1990年4月) 吴家民 中将(1990年4月—1995年7月) 吴玉谦 中将(1995年7月—1996年11月) 葛振峰 中将(1996年11月—1999年1月) 王建民 中将(1999年4月—2000年12月) 范长龙 中将(2000年12月—2003年12月) 李世明 中将(2003年12月—2005年12月) 侯树森 中将(2005年12月—2009年6月) 侯继振 中将(2009年6月—2014年1月) 徐经年 中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 副参谋长 司令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政治部主任 谭政(1948年1月—1949年6月,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周桓(1949年6月—1950年,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0年—1951年6月,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莫文骅(1951年6月—1954年4月,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杜平 中将(1954年4月—1955年3月,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1962年9月,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 吴保山 少将(1962年9月—1964年8月,第一主任) 李震 少将(1962年9月—1964年8月,第二主任;1964年8月—1965年5月,主任) 李伯秋(1965年5月—1969年8月) 陈绍昆(1969年8月—1970年2月) 张午(1970年12月—1975年5月) 裴光(1975年5月—1977年12月) 傅奎清(1977年12月—1980年12月) 成泽民(1980年12月—1982年10月) 马瑛(1982年10月—1985年6月) 李文卿(1985年6月—1988年8月) 戴学江 中将(1988年8月—1990年4月) 黄渐鸿 中将(1990年4月—1992年11月) 谭乃达 中将(1992年11月—1993年12月) 吕志 中将(1993年12月—1995年7月) 田书根 中将(1995年7月—1999年1月) 孙大发 中将(1999年1月—2003年7月) 潘瑞吉 中将(2003年7月—2005年12月) 张铁健 中将(2005年12月—2007年12月) 王洪尧 中将(2007年12月—2010年7月) 高建国 中将(2010年7月—2013年12月) 杨成熙 中将(2013年12月—2016年1月) 政治部副主任 华山 王清涛 政治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后勤部部长 李富春(1948年8月—?,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后勤部部长) 后勤部副部长 联勤部部长 联勤部副部长 后勤部政治委员 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后勤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联勤部政治委员 联勤部副政治委员 装备部部长 装备部副部长 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书记 李运之 中将(2003年10月—2007年12月,副政治委员兼) 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 沈阳军区善后工作办公室 主任 徐经年 中将(2016年1月—) 副主任 姜道洪 少将(2016年—) 军事组组长 李毅 少将(2016年—) 军事组副组长 保障组组长 陈兆明 大校(2016年—) 保障组副组长 政治委员 罗益昌 中将(2016年1月—) 副政治委员
谢富治 刘格平 陈先瑞 解学恭 谢富治(第一政委) 纪登奎(先为第二政委,后为第一政委) 吴德 刘子厚 秦基伟(先为第二政委,后为第一政委) 袁升平 傅崇碧 杨白冰 刘振华 张工 谷善庆 杜铁环 符廷贵 刘福连 副司令员 郑维山(1955年3月-1969年6月) 王近山(1955年3月-1959年7月) 陈正湘(1955年3月-1959年2月) 韩 伟(1955年3月-1969年7月) 谭希林(1958年11月-1969年7月) 罗元发(1960年3月-1968年12月) 滕海清(1961年10月-1975年10月) 吴先恩(1961年12月-1975年10月) 傅崇碧(1965年3月-1968年4月) 肖文玖(1965年3月-1975年10月) 张云龙(1969年10月-1975年10月) 郑三生(1969年10月-1975年8月) 宋玉琳(1969年10月-1975年10月) 杜文达(1969年12月-1975年10月) 尤太忠(1970年4月-1980年1月) 马卫华(1970年12月-1985年6月) 汪 易(1970年12月-1973年1月) 王振祥(1970年12月-1975年10月) 康 林(1970年12月-1980年12月) 谢振华(1972年5月-1975年10月) 万海峰(1972年8月-1975年10月) 刘海清(1972年5月-1979年6月) 肖选进(1972年5月-1985年6月) 徐深吉(1973年5月-1975年10月) 傅崇碧(1975年4月-1982年10月) 李钟玄(1977年9月-1982年10月) 汪 洋(1977年12月-1985年6月) 潘 焱(1979年8月-1982年10月) 马 辉(1980年12月-1982年10月) 袁 捷(1982年10月-1985年6月) 阎同茂(1982年10月-1990年4月) 周衣冰(1985年6月-1987年11月) 李来柱(1985年6月-1993年12月) 刘玉堤(1987年9月-1990年4月) 齐连运(1988年2月-1990年4月) 邹玉琪(1990年4月-1992年11月) 董学林(1990年4月-1992年11月) 耀 先(1990年9月-1993年1月) 张志坚(1992年11月-1993年12月) 姜洪泉(1992年11月-1995年7月)
焱(1979年8月-1982年10月) 马 辉(1980年12月-1982年10月) 袁 捷(1982年10月-1985年6月) 阎同茂(1982年10月-1990年4月) 周衣冰(1985年6月-1987年11月) 李来柱(1985年6月-1993年12月) 刘玉堤(1987年9月-1990年4月) 齐连运(1988年2月-1990年4月) 邹玉琪(1990年4月-1992年11月) 董学林(1990年4月-1992年11月) 耀 先(1990年9月-1993年1月) 张志坚(1992年11月-1993年12月) 姜洪泉(1992年11月-1995年7月) 林基贵(1993年1月-1994年4月) 何道泉(1993年12月-1994年12月) 郭伯雄(1993年12月-1997年11月) 马占民(1994年4月-1996年1月) 梁光烈(1995年7月-1997年11月) 乔清晨(1996年1月-1997年11月) 刘逢君(1997年11月-2005年12月) 李永金(1997年11月-2004年12月) 臧文清(1997年11月-2003年12月) 粟戎生(1997年11月-2005年12月) 陈希滔(1998年4月-2006年8月) 高中兴(2003年12月-2006年12月) 景文春(2004年12月-2006年8月) 邱金凯(2005年12月-2009年12月) 张又侠(2005年12月-2007年9月) 黄汉标(2006年8月-2013年12月) 贾永生(2006年8月-2010年12月) 段端武(2007年11月-2012年12月) 李少军(2009年12月-2012年12月) 江建曾(2010年12月-2012年7月) 张宝书(2010年12月-2013年12月) 刘志刚(2012年12月-2014年12月) 韩卫国(2013年12月-2016年1月) 郑传福(2013年12月-2016年1月) 白建军(2014年12月-2016年1月) 副政治委员 张南生(1957年8月-1975年10月) 袁升平(1958年11月-1960年12月) 王紫峰(1961年12月-1968年5月) 陈先瑞(1962年2月-1969年6月) 黄振棠(1965年1月-1977年12月) 张日清(1967年5月-1971年4月) 吴 岱(1969年10月-1983年5月) 张正光(1969年10月-1975年10月) 陈仁洪(1969年10月-1975年10月) 陈 祥(1970年12月-1975年10月) 王 猛(1970年12月-1971年7月) 吴 涛(1972年5月-1977年12月) 马 杰(1972年5月-1975年3月) 徐光友(1972年5月-1975年10月) 迟浩田(1973年12月-1977年10月) 万海峰(1975年10月-1982年10月) 吴 烈(1977年9月-1982年10月) 罗应怀(1977年12月-1985年6月) 曲竟济(1977年12月-1985年6月) 张正光(1977年12月-1978年4月) 杨白冰(1982年10月-1985年6月) 陈培民(1985年6月-1992年11月) 王福义(1990年4月-1995年7月) 曹和庆(1992年11月-1993年12月)
傅全有 王克 刘精松 郭伯雄 李乾元 王國生 刘粤军 历任政治委员 冼恒汉 刘澜涛(第一政委) 李瑞山 肖华(先为第二政委,后为第一政委) 宋平(第二政委) 肖华 谭友林 李宣化 曹芃生 温宗仁 刘冬冬 刘永治 喻林祥 李长才 苗华 刘雷 历任大军区副职军官 副司令员 韩练成(1955年5月-1956年7月,第一副司令员) 杨嘉瑞(1955年5月-1970年5月,1964年6月前为第二副司令员) 徐国珍(1955年5月-1977年12月,1964年6月前为第三副司令员) 胡炳云(1955年11月-1967年6月) 康健民(1962年12月-1977年1月) 刘贤权(1963年6月-1968年3月) 李书茂(1965年1月-1977年12月) 詹大南(1965年6月-1970年12月) 江文(1968年12月-1970年8月) 郭鹏(1969年6月-1975年8月) 胡炜(1969年10月-1974年11月) 伍生荣(1970年3月-1975年8月) 王德润(1970年6月-1975年8月) 刘静海(1971年5月-1984年3月) 高锐(1972年5月-1975年9月) 张藩(1972年11月-1975年8月) 杜绍三(1973年11月-1977年12月) 黎原(1975年7月-1978年12月) 吴华夺(1975年8月-1982年12月) 胡炳云(1977年5月-1981年11月) 黄经耀(1977年5月-1983年8月) 伍生荣(1977年6月-1982年12月) 陈康(1977年12月-1981年11月) 陈宏(1977年12月-1983年10月) 何光宇(1978年7月-1981年11月) 董占林(1980年12月-1985年6月) 刘光甫(1982年12月-1985年6月) 杜绍三(1983年11月-1985年6月) 钱锡侯(1984年3月-1985年6月) 刘海清(1985年6月-1988年2月) 马伟志(1985年6月-1988年2月) 董占林(1986年3月-1990年4月) 邢世忠(1988年2月-1994年12月) 孙景华(1989年2月-1993年1月) 王克(1990年4月-1992年10月) 陈超(1990年6月-1994年12月) 傅秉耀(1992年10月-1997年3月) 邹玉琪(1992年11月-1996年11月) 王立忠(1992年11月-1996年11月) 马占民(1993年1月-1994年4月) 刘顺尧(1994年4月-1994年10月) 王志成(1994年12月-2000年7月) 李永德(1994年12月-1999年1月) 陈秀(1997年3月-2003年12月) 李良辉(1997年3月-2000年10月) 马晓天(1999年1月-2000年12月) 李乾元(1999年4月-1999年9月) 郑守增(1999年9月-2007年6月) 邹庚壬(2000年12月-2006年8月) 黄恒美(2000年12月-2003年12月) 曲方桓(2002年1月-2003年12月)
肖华(先为第二政委,后为第一政委) 宋平(第二政委) 肖华 谭友林 李宣化 曹芃生 温宗仁 刘冬冬 刘永治 喻林祥 李长才 苗华 刘雷 历任大军区副职军官 副司令员 韩练成(1955年5月-1956年7月,第一副司令员) 杨嘉瑞(1955年5月-1970年5月,1964年6月前为第二副司令员) 徐国珍(1955年5月-1977年12月,1964年6月前为第三副司令员) 胡炳云(1955年11月-1967年6月) 康健民(1962年12月-1977年1月) 刘贤权(1963年6月-1968年3月) 李书茂(1965年1月-1977年12月) 詹大南(1965年6月-1970年12月) 江文(1968年12月-1970年8月) 郭鹏(1969年6月-1975年8月) 胡炜(1969年10月-1974年11月) 伍生荣(1970年3月-1975年8月) 王德润(1970年6月-1975年8月) 刘静海(1971年5月-1984年3月) 高锐(1972年5月-1975年9月) 张藩(1972年11月-1975年8月) 杜绍三(1973年11月-1977年12月) 黎原(1975年7月-1978年12月) 吴华夺(1975年8月-1982年12月) 胡炳云(1977年5月-1981年11月) 黄经耀(1977年5月-1983年8月) 伍生荣(1977年6月-1982年12月) 陈康(1977年12月-1981年11月) 陈宏(1977年12月-1983年10月) 何光宇(1978年7月-1981年11月) 董占林(1980年12月-1985年6月) 刘光甫(1982年12月-1985年6月) 杜绍三(1983年11月-1985年6月) 钱锡侯(1984年3月-1985年6月) 刘海清(1985年6月-1988年2月) 马伟志(1985年6月-1988年2月) 董占林(1986年3月-1990年4月) 邢世忠(1988年2月-1994年12月) 孙景华(1989年2月-1993年1月) 王克(1990年4月-1992年10月) 陈超(1990年6月-1994年12月) 傅秉耀(1992年10月-1997年3月) 邹玉琪(1992年11月-1996年11月) 王立忠(1992年11月-1996年11月) 马占民(1993年1月-1994年4月) 刘顺尧(1994年4月-1994年10月) 王志成(1994年12月-2000年7月) 李永德(1994年12月-1999年1月) 陈秀(1997年3月-2003年12月) 李良辉(1997年3月-2000年10月) 马晓天(1999年1月-2000年12月) 李乾元(1999年4月-1999年9月) 郑守增(1999年9月-2007年6月) 邹庚壬(2000年12月-2006年8月) 黄恒美(2000年12月-2003年12月) 曲方桓(2002年1月-2003年12月) 宋才文(2003年12月-2005年12月) 贾永生(2003年12月-2006年8月) 关凯(2005年12月-2011年7月) 郭洪超(2006年8月-2012年12月) 朱清益(2006年8月-2011年12月) 赵建中(2007年6月-2013年12月) 朱锦林(2011年7月-2013年7月) 彭勃(2012年12月-) 何雷(2013年7月-2013年12月) 许林平(2013年12月-) 张建胜(2013年12月-) 副政治委员 高维嵩(1965年1月-1977年12月) 王庆生(1965年1月-1967年4月) 刘西元(1969年1月-1972年11月) 孔俊彪(1970年5月-1984年9月) 刘建功(1970年6月-1975年8月) 李樾(1970年6月-1975年7月) 李虎(1970年6月-1975年8月) 卜占亚(1973年7月-1979年2月) 谭开云(1973年11月-1978年9月) 蓝文兆(1975年4月-08月) 段思英(1977年12月-1983年5月) 梁仁芥(1978年7月-1981年11月) 刘凌(1980年12月-1982年12月) 张如三(1980年12月-1982年12月) 魏佑铸(1982年12月-1985年6月) 王子健(1982年12月-1985年6月) 裴九洲(1985年6月-1988年2月) 刘新增(1988年2月-1990年4月) 宫永丰(1990年4月-1992年11月) 王茂润(1990年4月-1994年12月) 唐广才(1992年11月-1994年12月) 潘兆民(1992年11月-1996年1月) 徐寿增(1992年12月-1996年7月) 徐永清(1994年12月-1996年2月) 李宝祥(1994年12月-2003年7月) 张树田(1996年2月-1998年12月) 周永顺(1997年3月-2000年10月) 肖怀枢(1998年8月-2001年7月) 喻林祥(2000年10月-2004年12月) 彭小枫(2001年7月-2002年1月) 陶方桂(2002年1月-2006年12月) 刘振起(2002年7月-2004年7月) 张秋祥(2003年7月-2006年12月)
方正 少将(1957年10月—1969年12月) 陈坊仁 少将(1961年1月—1961年10月) 李辉高 少将(1962年12月—1964年7月) 李燧英 大校(1963年6月—1979年3月) 王一民 大校(1963年6月—?) 原星 大校(1965年1月—1971年6月) 胡贤才(1970年6月—1983年5月) 丛芝发(1970年12月—?) 刘剑秋(1970年12月—?) 刘继昌(?—?) 刘长明(?—?) 裴宗澄(1975年8月—?) 白斌(?—?) 陆俊义(1980年12月—?) 周水朵(?—?) 孙育水(?—?) 王本昌(?—?) 张作山(1983年5月—?) 杨希振 少将(1983年5月—1992年10月) 郝保庆 少将(1985年5月—1990年6月) 何善福 少将(1990年6月—1999年7月) 高中兴 少将(1991年12月—1994年4月) 赵景田 少将(1992年10月—2002年5月) 唐烈辉 少将(?—1994年4月) 韩永禄 少将(1994年12月—2002年6月) 李洪程 少将(1999年7月—2002年1月) 张祥林 少将(2000年2月—2001年3月) 于怀谋 少将(2000年12月—2005年7月) 朱文玉 少将(2002年5月—2003年12月) 张仕波 少将(2002年5月—2003年12月) 谈文虎 少将(2003年12月—2004年3月) 宋普选 少将(2003年12月—2006年8月) 曾庆祝 少将(2004年3月—?) 赵立德 少将(2006年5月—?) 王军 少将(2006年11月—?) 马秋星 少将(?—2012年3月) 李晓星 少将(?—?) 蒋建军 少将(?—?) 张祁斌 少将(?—?) 李亚东 少将(2014年3月—?) 郑家概 少将(2015年—2016年1月) 司令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陈福胜(?—?) 胡贤才(?—?) 李克林(?—?) 冯志湘(?—?) 原星(?—?) 况开田(?—?) 陈忠梅(?—?) …… 政治部主任 王集成(1949年4月—?,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汤光恢(?—?,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鲍先志(?—?,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李耀文 少将(?—1955年3月,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1968年1月,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陈继德(1968年1月—1968年8月) 李勃(1968年10月—1969年12月) 曹普南(1969年12月—1975年8月) 阴法唐(1975年8月—1979年3月) 许洪云(1979年3月—1982年6月) 徐春阳(1982年10月—1985年6月) 姜福堂 中将(1985年6月—1993年12月) 谭乃达 中将(1994年1月—1994年10月) 袁守芳 中将(1994年10月—1996年1月) 黄学祿 中将(1996年1月—1999年5月) 赵太忠 中将(1999年5月—2002年1月) 寇宪祥 中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 杜恒岩 中将(2005年12月—2007年12月) 王健 中将(2007年12月—2010年7月) 张烈英 中将(2010年7月—2012年12月) 张贡献 中将(2012年12月—2014年7月) 姜勇 中将(2014年7月—2014年12月) 吴社洲 中将(2014年12月—2016年1月) 政治部副主任 黄祖炎(1950年3月—1951年3月13日遇害,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何柱成 少将(1955年3月—1965年9月) 张如三 少将(1957年2月—1969年4月) 陈美藻 少将(1959年2月—1965年9月) 方曙(1965年5月—1968年8月) 刘立封(1965年5月—1972年5月) 许洪云(1968年11月—1979年3月) 丁瑞光(1969年12月—?) 鲍奇辰(1970年12月—1972年9月) 张瑞萍(1972年11月—?) 孙育民(1973年11月—?) 张志(?—?) 徐墅林(?—?) 林平(1983年5月—1985年8月) 蔡仁山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4月) 袁守芳 少将(1985年8月—1994年10月) 孙凯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6月) 杨兴隆 少将(1990年1月—1991年7月) 黄学禄 少将(1990年6月—1996年1月) 刘传鹏 少将(1994年6月—2000年12月) 岳宣义 少将(1995年7月—2000年12月) 单既林 少将(1995年7月—1999年10月) 申万胜 少将(1996年1月—1999年7月) 袁士棠 少将(1999年10月—2003年7月) 王金相 少将(1999年12月—2001年4月) 王文成 少将(2000年12月—2004年7月) 赵胜一 少将(2001年4月—2002年12月) 张秉德 少将(2003年5月—2004年7月) 穆振河 少将(2003年7月—2007年1月) 刘勇 少将(2004年1月—?) 杨玉文 少将(2006年12月—2008年1月) 张宝明 少将(2007年12月—?) 刘从良 少将(?—?) 政治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迟少青(?—?) 曾广初(?—?) 唐健如(?—?) 张缉光(?—?) 罗通(?—?) …… 干部管理部部长 许世友(?—?,山东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兼任) 陈美藻(?—1955年3月,山东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1955年3月—?,济南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 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童邱龙(?—?,济南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后勤部部长 李辉高(?—?,山东军区供给部部长) 赖仲生(?—?,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 袁也烈(?—?,山东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任) 李辉高 少将(?—1955年3月,山东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3月—1962年7月,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 傅家选 少将(1962年7月—1964年8月) 况开田 少将(1964年8月—1975年6月) 周水朵(1975年6月—1982年4月) 靳兆西(1982年4月—1982年10月) 沈鸿毅(1982年10月—1985年6月) 许胜(1985年6月—1986年11月) 张宗林 少将(1986年11月—1990年6月) 郝保庆 少将(1990年6月—1995年7月) 沈兆吉 少将(1995年12月—1996年12月) 秦永华 少将(1996年12月—1998年11月) 后勤部副部长 李元(?—?,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王星阳(?—?,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赖仲生 大校(?—1955年3月,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3月—1978年5月,济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汤鲁泉 大校(?—1955年3月,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3月—1959年12月,济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64年11月—?) 周水朵 大校(1955年9月—1975年6月) 况开田 少将(1959年10月—1964年8月,第一副部长) 孔瑞云 大校(1960年6月—1962年9月) 徐清 大校(1963年7月—?) 万成章 大校(1963年7月—?) 潘桂林(1964年11月—1968年7月) 郗博南(1970年7月—1978年5月) 杜永隆(1975年7月—?) 朱超(1978年5月—1983年5月) 季青云(?—?) 王萍(1976年10月—1983年5月) 宗国治(?—1978年11月) 王毅力(1983年5月—1987年2月) 王传武 少将(1985年8月—1992年10月) 何启祥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6月) 王宝书 少将(1988年7月—1990年6月) 秦永华 少将(1990年6月—1996年12月) 王振初 少将(1992年10月—1996年4月) 刘隆彬 少将(1995年12月—1998年11月) 王金义 少将(1996年4月—1998年11月) 张振德 少将(1998年6月—1998年11月) 联勤部部长 秦永华 少将(1998年11月—2002年12月) 张振德 少将(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王新斌 少将(2005年12月—2011年12月) 郎剑钊 少将(2011年12月—2014年3月) 韩志庆 少将(2014年3月—2016年1月) 联勤部副部长 刘隆彬 少将(1998年11月—2003年12月) 王金义 少将(1998年11月—2001年12月) 张振德 少将(1998年11月—2002年12月) 李学安 少将(2002年1月—?) 王新斌 少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 高景和 少将(2003年12月—?) 周新廉 少将(2004年7月—?) 刘克勤 少将(2004年7月—?) 郎剑钊 少将(2006年9月—?) 姚根树 少将(2007年12月—?) 张相农 少将(2008年1月—?) 相龙华 少将(?—?) 刘宁 少将(?—?) 谭树贤 少将(?—?) 郝高潮 少将(2015年—2016年1月) 任友祥 少将(?—2015年5月) 矫志悦 少将(2014年6月—?) 李露润 少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 后勤部政治委员 彭显伦(?—?,山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熊飞 少将(?—1955年3月,山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3月—1959年12月,济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唐健如 少将(1960年5月—1968年1月) 张建(1968年1月—1970年1月) 穆正身(1970年1月—1973年11月) 李杰(1975年6月—1981年10月) 刘汝贤(1977年12月—1981年6月) 张志(1981年6月—1982年10月) 靳兆西(1982年10月—1983年5月) 晋国强(1983年5月—1986年8月) 刘绍先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2月) 刘国福 少将(1990年2月—1990年6月) 单既林 少将(1990年6月—1995年7月) 曹学德 少将(1995年7月—1998年11月) 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傅敦吾 大校(?—1955年3月,山东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5年3月—1957年8月,济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南静之 大校(1958年11月—1960年6月) 李冠元 大校(1959年11月—1965年11月) 杜子华(1965年11月—1969年12月) 李永昌(1968年11月—1978年5月) 李志(1973年3月—1975年6月) 张宗华(1975年10月—1983年5月) 孙恒利(1978年5月—1983年5月) 刘迺晏(1983年5月—1985年8月) 王成山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6月) 赵振起 少将(1990年9月—1997年1月) 曹学德 少将(1994年12月—1995年7月) 蒋九林 少将(1997年7月—1998年11月) 刘兆山 少将(1997年12月—1998年11月) 胡礼仁 少将(1998年10月—11月) 后勤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刘汝贤(?—?) 梁斌(?—?) …… 联勤部政治委员 曹学德 少将(1998年11月—2000年7月) 陶方桂 少将(2000年12月—2002年1月) 魏纪章 少将(2002年1月—2007年1月) 穆振河 少将(2007年1月—2009年4月) 张建设 少将(2009年4月—2012年12月) 王建武 少将(2012年12月—2016年1月) 联勤部副政治委员 蒋九林 少将(1998年11月—1998年12月) 刘兆山 少将(1998年11月—2003年12月) 胡礼仁 少将(1998年11月—2003年12月) 夏桂淸 少将(2003年12月—?) 徐梦成 少将(2006年12月—?) 王延奎 少将(?—2015年3月) 史衍良 少将(2015年5月—2016年1月) 装备部部长 唐烈辉 少将(1998年11月—1999年12月) 高春翔 少将(1999年12月—2002年1月) 李洪桯 少将(2002年1月—2003年7月) 冯育军 少将(2003年7月—2008年2月) 朱文玉 少将(2008年2月—2010年12月) 王军 少将(2010年12月—2011年12月) 马秋星 少将(2011年12月—2012年4月) 胡修斌 少将(2012年4月—2016年1月) 装备部副部长 胡仁海 少将(1998年11月—2002年12月) 王长根 少将(1998年11月—?) 席科茹 少将(1998年11月—2003年7月) 高春翔 少将(1998年11月—1999年12月) 潘福根 少将(2002年12月—?) 方文生 少将(2003年7月—?) 颜培正 少将(2005年1月—?) 王行惠 少将(?—?)
大校(?—1955年3月,山东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3月—1958年1月,济南军区副参谋长) 熊作芳 少将(1956年4月—1968年11月) 方正 少将(1957年10月—1969年12月) 陈坊仁 少将(1961年1月—1961年10月) 李辉高 少将(1962年12月—1964年7月) 李燧英 大校(1963年6月—1979年3月) 王一民 大校(1963年6月—?) 原星 大校(1965年1月—1971年6月) 胡贤才(1970年6月—1983年5月) 丛芝发(1970年12月—?) 刘剑秋(1970年12月—?) 刘继昌(?—?) 刘长明(?—?) 裴宗澄(1975年8月—?) 白斌(?—?) 陆俊义(1980年12月—?) 周水朵(?—?) 孙育水(?—?) 王本昌(?—?) 张作山(1983年5月—?) 杨希振 少将(1983年5月—1992年10月) 郝保庆 少将(1985年5月—1990年6月) 何善福 少将(1990年6月—1999年7月) 高中兴 少将(1991年12月—1994年4月) 赵景田 少将(1992年10月—2002年5月) 唐烈辉 少将(?—1994年4月) 韩永禄 少将(1994年12月—2002年6月) 李洪程 少将(1999年7月—2002年1月) 张祥林 少将(2000年2月—2001年3月) 于怀谋 少将(2000年12月—2005年7月) 朱文玉 少将(2002年5月—2003年12月) 张仕波 少将(2002年5月—2003年12月) 谈文虎 少将(2003年12月—2004年3月) 宋普选 少将(2003年12月—2006年8月) 曾庆祝 少将(2004年3月—?) 赵立德 少将(2006年5月—?) 王军 少将(2006年11月—?) 马秋星 少将(?—2012年3月) 李晓星 少将(?—?) 蒋建军 少将(?—?) 张祁斌 少将(?—?) 李亚东 少将(2014年3月—?) 郑家概 少将(2015年—2016年1月) 司令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陈福胜(?—?) 胡贤才(?—?) 李克林(?—?) 冯志湘(?—?) 原星(?—?) 况开田(?—?) 陈忠梅(?—?) …… 政治部主任 王集成(1949年4月—?,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汤光恢(?—?,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鲍先志(?—?,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李耀文 少将(?—1955年3月,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1968年1月,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陈继德(1968年1月—1968年8月) 李勃(1968年10月—1969年12月) 曹普南(1969年12月—1975年8月) 阴法唐(1975年8月—1979年3月) 许洪云(1979年3月—1982年6月) 徐春阳(1982年10月—1985年6月) 姜福堂 中将(1985年6月—1993年12月) 谭乃达 中将(1994年1月—1994年10月) 袁守芳 中将(1994年10月—1996年1月) 黄学祿 中将(1996年1月—1999年5月) 赵太忠 中将(1999年5月—2002年1月) 寇宪祥 中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 杜恒岩 中将(2005年12月—2007年12月) 王健 中将(2007年12月—2010年7月) 张烈英 中将(2010年7月—2012年12月) 张贡献 中将(2012年12月—2014年7月) 姜勇 中将(2014年7月—2014年12月) 吴社洲 中将(2014年12月—2016年1月) 政治部副主任 黄祖炎(1950年3月—1951年3月13日遇害,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何柱成 少将(1955年3月—1965年9月) 张如三 少将(1957年2月—1969年4月) 陈美藻 少将(1959年2月—1965年9月) 方曙(1965年5月—1968年8月) 刘立封(1965年5月—1972年5月) 许洪云(1968年11月—1979年3月) 丁瑞光(1969年12月—?) 鲍奇辰(1970年12月—1972年9月) 张瑞萍(1972年11月—?) 孙育民(1973年11月—?) 张志(?—?) 徐墅林(?—?) 林平(1983年5月—1985年8月) 蔡仁山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4月) 袁守芳 少将(1985年8月—1994年10月) 孙凯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6月) 杨兴隆 少将(1990年1月—1991年7月) 黄学禄 少将(1990年6月—1996年1月) 刘传鹏 少将(1994年6月—2000年12月) 岳宣义 少将(1995年7月—2000年12月) 单既林 少将(1995年7月—1999年10月) 申万胜 少将(1996年1月—1999年7月) 袁士棠 少将(1999年10月—2003年7月) 王金相 少将(1999年12月—2001年4月) 王文成 少将(2000年12月—2004年7月) 赵胜一 少将(2001年4月—2002年12月) 张秉德 少将(2003年5月—2004年7月) 穆振河 少将(2003年7月—2007年1月) 刘勇 少将(2004年1月—?) 杨玉文 少将(2006年12月—2008年1月) 张宝明 少将(2007年12月—?) 刘从良 少将(?—?) 政治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迟少青(?—?) 曾广初(?—?) 唐健如(?—?) 张缉光(?—?) 罗通(?—?) …… 干部管理部部长 许世友(?—?,山东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兼任) 陈美藻(?—1955年3月,山东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1955年3月—?,济南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 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童邱龙(?—?,济南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后勤部部长 李辉高(?—?,山东军区供给部部长) 赖仲生(?—?,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 袁也烈(?—?,山东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任) 李辉高 少将(?—1955年3月,山东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3月—1962年7月,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 傅家选 少将(1962年7月—1964年8月) 况开田 少将(1964年8月—1975年6月) 周水朵(1975年6月—1982年4月) 靳兆西(1982年4月—1982年10月) 沈鸿毅(1982年10月—1985年6月) 许胜(1985年6月—1986年11月) 张宗林 少将(1986年11月—1990年6月) 郝保庆 少将(1990年6月—1995年7月) 沈兆吉 少将(1995年12月—1996年12月) 秦永华 少将(1996年12月—1998年11月) 后勤部副部长 李元(?—?,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王星阳(?—?,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赖仲生 大校(?—1955年3月,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3月—1978年5月,济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汤鲁泉 大校(?—1955年3月,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3月—1959年12月,济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64年11月—?) 周水朵 大校(1955年9月—1975年6月) 况开田 少将(1959年10月—1964年8月,第一副部长) 孔瑞云 大校(1960年6月—1962年9月) 徐清 大校(1963年7月—?) 万成章 大校(1963年7月—?) 潘桂林(1964年11月—1968年7月) 郗博南(1970年7月—1978年5月) 杜永隆(1975年7月—?) 朱超(1978年5月—1983年5月) 季青云(?—?) 王萍(1976年10月—1983年5月) 宗国治(?—1978年11月) 王毅力(1983年5月—1987年2月) 王传武 少将(1985年8月—1992年10月) 何启祥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6月) 王宝书 少将(1988年7月—1990年6月) 秦永华 少将(1990年6月—1996年12月) 王振初 少将(1992年10月—1996年4月) 刘隆彬 少将(1995年12月—1998年11月) 王金义 少将(1996年4月—1998年11月) 张振德 少将(1998年6月—1998年11月) 联勤部部长 秦永华 少将(1998年11月—2002年12月) 张振德 少将(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王新斌 少将(2005年12月—2011年12月) 郎剑钊 少将(2011年12月—2014年3月) 韩志庆 少将(2014年3月—2016年1月) 联勤部副部长 刘隆彬 少将(1998年11月—2003年12月) 王金义 少将(1998年11月—2001年12月) 张振德 少将(1998年11月—2002年12月) 李学安 少将(2002年1月—?) 王新斌 少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 高景和 少将(2003年12月—?) 周新廉 少将(2004年7月—?) 刘克勤 少将(2004年7月—?) 郎剑钊 少将(2006年9月—?) 姚根树 少将(2007年12月—?) 张相农 少将(2008年1月—?) 相龙华 少将(?—?) 刘宁 少将(?—?) 谭树贤 少将(?—?) 郝高潮 少将(2015年—2016年1月) 任友祥 少将(?—2015年5月) 矫志悦 少将(2014年6月—?) 李露润 少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 后勤部政治委员 彭显伦(?—?,山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熊飞 少将(?—1955年3月,山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3月—1959年12月,济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唐健如 少将(1960年5月—1968年1月) 张建(1968年1月—1970年1月) 穆正身(1970年1月—1973年11月) 李杰(1975年6月—1981年10月) 刘汝贤(1977年12月—1981年6月) 张志(1981年6月—1982年10月) 靳兆西(1982年10月—1983年5月) 晋国强(1983年5月—1986年8月) 刘绍先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2月) 刘国福 少将(1990年2月—1990年6月) 单既林 少将(1990年6月—1995年7月) 曹学德 少将(1995年7月—1998年11月) 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傅敦吾
她也重覆着她的同鄉的過去,在家鄉買大屋,但卻對自己的過去絕口不提,也斷然拒絕了表妹要求帶她往深圳發達。一個阿芬寄來的榴槤讓她豁然開朗,原來阿芬被遣返深圳了,卻也落得安心自在。然而,小燕的表妹、前夫和兩個朋友卻躊躇滿志的,去了深圳找尋各自的夢。 獎項 榮譽 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主辦的「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獲選為第六十九名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陳果電影 2000年香港電影作品 香港剧情片
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主辦的「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獲選為第六十九名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陳果電影 2000年香港電影作品 香港剧情片 黑龙江背景电影 深圳背景电影 香港背景电影 妓女主角题材电影
著名人物 日本著名俳人室町时代(1392-1573)后期有宗鉴、荒木田守武,二人是俳谐连歌作者;江户时代有松永贞德,他提倡俳谐的娱乐性和教养性,号称“贞门”,可谓倾向于古典的一派。当时俳谐尚处于进入俳谐连歌的阶段。另一方面又有西山宗因,主张俳谐的滑稽性,强调创作上的自由奔放,称为“谈林”派。具有这一派特色的还有著名俳句家井原西鹤。一般被称为俳圣的松尾芭蕉,把松永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因的自由奔放的散文风格熔铸一炉,并加以发展,摒弃滑稽、娱乐等文字游戏成分,使俳谐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庶民生活诗。 17世纪日本俳谐曾一度中落,至18世纪下半叶,与谢芜村号召“回到芭蕉去”,再度呈现繁荣景象。江户时代胁句(配句)以下各句逐渐失去生色,但小林一茶在发句(起句)的创作上表现了突出成就。正冈子规作为明治(1868-1912)的俳谐复兴者,明确提出连句(即俳谐连歌)非属于文学的主张,提倡以连句的发句(起句)为“俳句”文学,依然保存了发句的格律,使它发展成为日本民族最短的诗歌。此后,俳谐连歌逐步衰落,现代虽有少数人加以提倡,依然未见复兴。后来曾有人主张废除“季题”(称为“无季俳句”),否定定型(称为“自由律俳句”),但未成为主导力量。 對其他語言文學影響與流傳 俳句流傳到其他國家,對不少國家的文學都有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前,俳句就已經流傳至西方,不少西方國家都有仿照俳句形式以本國語言寫成的文學。 英俳和美俳 英俳是仿照俳句形式以英語寫成的詩,美俳則專指以美式英語寫作的作品。初期西方學者並不重視俳句的價值。第一個提倡英俳的人是野口米次郎,他在1904年2月的《Reader》雜誌以英語發表題為《A Proposal to American Poets》的文章,並以熱烈呼籲作結:「祈求你們嘗試寫日本俳句,我的美國詩人們!」 而第一個以英語寫作近似俳句形式詩文的人是美國作家Paul Reps。差不多同一時期,詩人Sadakichi Hartmann出版原創的英俳以及其他日本韻文形式的英語和法語作品。 法俳 俳句於1906年左右由Paul-Louis Couchoud引入法國。到了1910年代,俳句對意象派有深遠影響,但人們對俳句的歷史和形式所知甚少。其中一個了解俳句的西方文學批評家是羅蘭·巴特。他在1970年所寫的《Empire
英俳和美俳 英俳是仿照俳句形式以英語寫成的詩,美俳則專指以美式英語寫作的作品。初期西方學者並不重視俳句的價值。第一個提倡英俳的人是野口米次郎,他在1904年2月的《Reader》雜誌以英語發表題為《A Proposal to American Poets》的文章,並以熱烈呼籲作結:「祈求你們嘗試寫日本俳句,我的美國詩人們!」 而第一個以英語寫作近似俳句形式詩文的人是美國作家Paul Reps。差不多同一時期,詩人Sadakichi Hartmann出版原創的英俳以及其他日本韻文形式的英語和法語作品。 法俳 俳句於1906年左右由Paul-Louis
2006年1月25日,蔡英文接任行政院副院長(副閣揆)一職,主導財經政策,同時還兼任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就是在這時期,臺北市政壇也流傳出「小龍女」這個封號,不過這個綽號的背後便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意思。 2007年3月28日,蔡英文因不滿國光石化開發案卡在環境影響評估審查,要求簡化環境影響評估的流程。而在4月底,她則是主持國家永續發展會議,在該次會議上便有許多成員熱烈提案討論。在這期間,她還與臺灣著名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及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合作,協助起草《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而作為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其施政滿意度則是維持在第一名。 根據一份遭洩密的2006年美國外交電報中指出,蔡英文以技術官僚身分奠定「堅定的談判者」、「聰明的內行人」以及「經濟歷練令人驚豔」的名聲,並且被認定其能力極強、很有說服力。不過在5月17日,隨著新行政院院長張俊雄及其內閣獲得任命,蔡英文在這波內閣改組中遭到撤換,並由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出任行政院副院長。 宇昌董事長 2007年5月21日,行政院院蘇貞昌宣布總辭職當日,蔡英文便和其他幾位蘇貞昌內閣的部長跟進辭職。在辭去行政院副院長後,蔡英文返回家鄉屏東縣,暫不從事任何政府或政黨職務。隨後她則接任家族投資的臺灣生物技術公司宇昌生技的董事長。不過中國國民黨後來指控她在擔任行政院副院長的時候,批准政府投資臺灣製藥公司,同時計畫離開政府後便領導該公司。對於這項質疑,最終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查組澄清並沒有相關指控的不當行為。 儘管蔡英文已經兩度接受總統陳水扁的重要任命,但較晚才成為民主進步黨黨員的她,被認為是與陳水扁或民主進步黨沒有緊密的聯繫。蔡英文甚至曾被中國國民黨認為是一個誠實而有才華的人,並且作為競選夥伴,能夠吸引民主進步黨的選民。2008年,中國國民黨參選人馬英九開始尋覓中華民國副總統的人選時,曾表示性別、行業甚至政黨色彩都不會被視為阻礙,就有傳出提名蔡英文的想法。同年,楊甦棣則是撰寫外交電報,認為蔡英文這位「深思熟慮的」臺灣政治人物將在政壇崛起。 在野時期 出任黨主席 2008年3月,民主進步黨面臨陳水扁執政8年的腐敗等醜聞,及在立法委員選舉、和正副總統選舉的慘敗。中國國民黨重新掌握政權後,轉為在野黨的民主進步黨聲勢處在最低點,除了失去臺灣民眾信賴,也遭遇基本盤瓦解、及經濟困難等危機。蔡英文接受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的力勸,參選民主進步黨主席。當時蔡英文經陳水扁不斷栽培、快速歷練竄升,其完整的政治歷練超過許多黨內成員,所參與累積的決策經驗也十分豐富。 5月20日,就在馬英九就職總統之際,迅速崛起的蔡英文在選舉中獲得73,865張選票(得票率57.14%),以票數擊敗蔡同榮和辜寬敏,成功當選黨主席。5月21日,蔡英文接替謝長廷出任第十二屆黨主席,除了是民主進步黨歷史上首位女性正式黨主席,也是臺灣第一位女性主要政黨領袖。蔡英文隨後表示該黨將致力推動深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同時捍衛社會正義。 蔡英文還批評馬英九-{只}-提及更緊密的海峽兩岸關係,質疑其在臺灣國家主權問題的立場,並駁斥馬英九政府的「九二共識」。在總統府抨擊蔡英文為獨立極端分子後,她則批評政府未回答其問題,並給其他人貼上標籤。學者出身的她投入政黨事務,一開始讓各界感到訝異;但她也給民主進步黨帶來深遠影響,支持者認為她是敗選後改變轉型的功臣,帶領該黨重新找回支持者對其的信心,並且逐漸扭轉情勢。在擔任黨主席後,她尋求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黨員競選公職,並且領導該黨。 對於陳水扁被以貪汙罪起訴,在其承認將競選資金轉移海外後,蔡英文便對洗錢嫌疑向公眾道歉,表示不會掩蓋其作為,以也以廉政委員會展開內部調查。11月6日,因應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訪問臺灣、並簽署經濟協議,民主進步黨舉辦「嗆馬圍陳」遊行,抗議馬英九打壓臺灣主權。但儘管事先收到情報,遊行過程仍爆發嚴重流血衝突。蔡英文後來將責任歸咎到台灣黑社會分子,不過竹聯幫、四海幫、松聯幫及天道盟四大幫派否認介入。 連任黨主席 2009年9月26日,蔡英文擔任黨主席的第一次選戰,是雲林縣第二選舉區舉行的立法委員缺額補選,民主進步黨提名的劉建國壓倒性地大勝。在其有效領導下,該黨連續在2009年各式選舉、和2010年初立法委員補選等多次重要選戰中取得勝利。2009年9月,在高雄市市長陳菊邀請下,蔡英文與訪問臺灣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會面。12月,蔡英文計畫訪問日本,與支持民主進步黨的日本政治人物交流,此舉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強烈反對。 2010年1月1日,她在新年致詞中正式宣告開始制定在野黨的「十年政綱」,並於3月表示「十年政綱」要分四階段進行。 4月25日,蔡英文和馬英九針對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進行電視辯論,這場由朝野兩位黨主席親自進行的辯論被稱作「雙英辯論」,亦有媒體將此視為2012年總統選舉的前哨戰。馬英九認為貿易協議將增加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並降低失業率,蔡英文則表示協議迫使臺灣開放中國大陸廉價出口產品,一些臺灣產業會受到中國大陸貿易入侵的衝擊,且使臺灣在海峽兩岸關係失去獨立性。後者認為臺灣應該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與中國談判,以提供更多貿易保護。 5月23日,蔡英文再次競選民主進步黨主席,對手為尤清。最後她以90.33%得票率成功當選,成功再次連任,是民主進步黨第一位黨員直接選舉連任的黨主席。這鞏固其領導地位,成為泛綠陣營共主。在這期間,她則提出有爭議的見解,認為中華民國是在臺灣的「流亡政府」。8月,民主進步黨全國黨代表大會通過「十年政綱」,正式成為該黨正式文件。 同年,她參選新北市市長選舉,與中國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朱立倫競爭,這是其首次角逐政治大位。因兩人都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副閣揆),被戲稱為「副揆之戰」。11月27日,蔡英文在新北市市長選舉以得票率47.39%敗選,敗給獲得52.61%選票的朱立倫,雙方約有11萬張票(得票率5.22%)的差距。 選舉失利 2011年3月11日,蔡英文正式宣布競選民主進步黨第十三任總統候選人提名初選,首次表態參選總統。她在該黨全國範圍的電話輿論調查中勝出。4月27日,民主進步黨宣布她在初選勝出,成為該黨在總統選舉提名的候選人,除了首度代表該黨參選總統,也成為臺灣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候選人。在成為該黨總統候選人後,其競選活動試圖帶動社會問題關注,同時提出臺灣共識主張,寄望能夠重新奪回執政權。 但因海峽兩岸關係政策細節不清楚,她遭該黨前立法委員郭正亮質疑過於抽象,陳水扁辦公室前主任陳淞山還認為十年政綱也是「空心政見」。9月9日,蔡英文宣布前中華民國內政部部長、民主進步黨秘書長蘇嘉全為副總統搭檔候選人。在10月8日的國慶日前兩天,蔡英文改變其描述,稱「臺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臺灣」,且中華民國並非外來政府。但在這次激烈的競選中,因為她拒絕「九二共識」,及民主進步黨的臺灣獨立運動的立場,中國並沒有正面回應其參選提名,甚至大肆抨擊,將她稱做「麻煩製造者」或「分裂主義者」。 最初美國對於其提名並未發表官方評論,但在前往美國尋求更密切關係後,反而讓巴拉克·奧巴馬政府質疑其「繼續維持海峽兩岸關係穩定的能力」。2012年1月14日的總統選舉投票日,蔡英文對上中國國民黨現任總統馬英九、和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開票結果是馬英九以得票數689萬票(得票率51.60%)成功連任,擊敗蔡英文獲得的609萬票(45.63%),後者高票落選。在雨夜中,蔡英文向支持者發表總統選舉的敗選感言,因其真摯深刻而打動人心,被譽為臺灣有史以來最具風度的落選感言。 再任黨主席 蔡英文除了在記者會上承認敗選,也宣布會承擔責任辭去民主進步黨主席職務。後來她留任至2月底,除了在黨內進行選戰檢討,也在農曆年後展開謝票行程。隨後陳菊被任命為代理主席,並在2月29日與蔡英文交接,後者正式卸下黨主席一職。同年5月,蘇貞昌當選成為新任黨主席。在卸任黨主席後,沒有擔任公職、甚至沒有政黨工作的蔡英文,除了維持一個辦公室,也開始思考規劃未來的走向。 敗選後的她也曾經考慮過放棄政壇,並被批評管理不善、理念未說服選民,且過分依賴少數顧問。但她認為選戰展現的意志力與熱情,及許多人共同投入,遠超過先前幾次總統選舉。群眾也讓她感受到期待很深,且臺灣仍有許多結構性障礙及長期性問題。8月5日,她先是創立「想想論壇」,希望藉此與中國研究人員展開學術交流,並逐步與中國政府對話。隔天,她進一步成立「小英教育基金會」,由林全擔任執行長。當中拋出「三根火柴」的論點,繼續結合研擬「十年政綱」、政策的學者專家,並廣邀各界人士參與茶會。 在這期間,蔡英文也盡可能訪問臺灣各地,起草有關臺灣未來的計畫,開始醞釀第二次競選活動。最終在2014年3月15日,她宣布再次參加民主進步黨於5月份舉辦的黨主席選舉,與現任黨主席蘇貞昌、要角謝長廷角逐。但在太陽花學運之後,蘇貞昌和謝長廷退出選舉,蔡英文因而僅與前任高雄縣副縣長郭泰麟競爭黨主席。5月25日,蔡英文以85,410張選票(得票率93.71%)擊敗唯一的對手郭泰麟,成功第三度當選,回任成為黨主席,也是該黨當選最多任的黨主席。 蔡英文得到傳統民主進步黨的支持,包括南部選民、年輕選票、還有認同自己是臺灣人者。期間,蔡英文也批評馬英九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在面對黨內要求凍結台獨黨綱,蔡英文則未積極處理。為了11月29日舉行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她為全國各地的候選人站臺,藉此激勵對國家方向感到失望的選民團結。在她的領導下,民主進步黨在這次全國性地方選舉首次取得重大勝利,贏得13席直轄市長及縣市長席次,聲勢也因而壯大。 總統大位 第一任期 競選總統 2015年2月15日,蔡英文宣布再次競選提名初選,並正式登記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隨後賴清德和蘇貞昌表態不會參與初選。4月15日,民主進步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提名蔡英文為總統候選人,參加2016年第十四任總統選舉,這也是其第二次代表該黨參選總統。她公開表示該黨處理海峽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是「維持兩岸現狀」,包括在經濟發展上支持維持與中國合作的現狀,但也希望能與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認為有必要在美國支持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5月30日,蔡英文展開為期12天的訪問美國行程。其中除了會見美國參議院議員-{zh-hans:约翰·麦凯恩;zh-hk:約翰·麥凱恩;zh-tw:約翰·馬侃;}-、美國眾議院議員傑克·里德等政界人士外,還進入白宮與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官員會面、及進入美國國務院會見美國副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開創臺灣總統候選人先例。對此,美國國務院表示這次訪問「富有建設性」。在與紐約的臺灣裔美國人發表講話時,蔡英文表示願意在即將舉行的選舉中,與臺灣第三勢力合作。10月16日,她展開高規格訪問日本行程,期間傳出「巧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 2015年10月17日國民黨中央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廢止洪秀柱總統選舉提名資格,徵召朱立倫參選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蔡英文又一次與朱立倫對壘。不同於上次爭奪新北市長的副揆之戰,這次總統大選被戲稱為英倫之戰(雙關於二次大戰的英倫空戰)。 11月14日,蔡英文競選辦公室宣布民主進步黨副總統參選人,選擇的競選夥伴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流行病學家陳建仁。11月27日,兩人正式登記參加2016年總統選舉。2016年1月16日,在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中,參與對手還有中國國民黨推出的朱立倫和王如玄組合,與親民黨和民國黨合作的宋楚瑜和徐欣瑩搭檔,蔡英文的輿論調查一直大幅領先另外兩組候選人。總統選舉結果是蔡英文以絕對優勢當選,獲得6,894,744張選票(得票率56.12%),擊敗獲得31.04%選票的對手朱立倫、和獲得12.83%選票的對手宋楚瑜,成為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第一位女性總統,同時也是臺灣首位不出身於政治世家的總統。 交接準備 在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勝選,並在立法院取得過半數的委員席次,同時亦贏得總統選舉締造臺灣第三次政黨輪替,蔡英文在勝選演說時以總統當選人的身分提出「謙卑、謙卑、再謙卑」的訴求。對於民主進步黨重返執政,中國大陸則是強調反對臺灣獨立。2月19日,民主進步黨和馬英九政府各自成立交接小組,並舉行第一次會議,商討政權交接工作的內容。 隨著政黨輪替將近,即將上任的蔡英文政府有上千名能夠重新任命的職務空缺,當中經政治任命的行政院所屬各機關首長、次長及機要有數百人。3月30日,現任總統馬英九與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正式舉行「雙英會」,雙方針對年金、外交、南海、能源等議題進行討論。而隨著準行政院院長林全的內閣人事底定,蔡英文親自到4月30日的共識營監督。 5月20日,蔡英文在中華民國國旗及國父遺像前,正式宣誓就任第十四任中華民國總統,成為中華民國建國105年以來第一位女性總統,也是亞洲首位非出身政治世家的女性國家元首。隨後,由當時在任的立法院院長蘇嘉全代表立法院,親手將國之重寶「中華民國國璽」授予新總統。蔡英文首次接掌總統職位後就立刻下令批准林全接任行政院院長的公文。 內政 蔡英文視臺灣為一個民主國家,她批評美國聯邦政府自1979年以後將臺灣定義為政治實體,導致臺灣內部有「不同的中國觀」。她於2016年8月1日原住民族日代表政府向臺灣原住民族道歉。行政院在同年8月31日成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調查並沒收中國國民黨的部分黨產。2018年5月31日,中華民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掛牌成立。蔡英文政府早前也成立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重新討論軍公教的年金優惠政策,但在2016年9月3日引發任內首次大規模示威活動。 蔡英文的願景強調以臺灣為核心,希望打造一個經濟上更加獨立的臺灣,並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她在2016年9月29日《給民主進步黨黨員的信》中,表示要力抗中國壓力,並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她認為海峽兩岸的經濟競爭多於互補,致力降低處境艱難的臺灣經濟,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的依賴,從而行塑健康、正常的經濟架構。2017年3月23日,行政院公布預算達8年新臺幣8,825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內容包括鋪設軌道、開發綠色能源與建構超寬頻網路等。2018年12月6日,立法院通過《勞動基準法》修正案,加入一例一休。在所得稅制優化方案中提高綜合所得稅標準扣除額,減輕薪資所得者及免於經濟弱勢者的稅賦。蔡英文也承諾處理年輕人就業問題,並推動社會住宅與長照2.0。 蔡英文認為同性婚姻意味著高度平等和保護人權,任內三讀通過的《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在2019年5月24日生效,是亞洲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首例。她還提出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分額,並在2025年內全面廢除核電廠的「2025年非核家園」主張。但為了解決2016年5月高溫的供電困境,台灣電力公司很快就考慮重啟已停機17個月的第一核能發電廠一號機。對此,中華民國經濟部部長李世光表示非核家園承諾,並不等於馬上廢除核電廠。同年10月,行政院會議批准民間參與可再生能源事業的《電業法》修正案,以在2025年實現「零核電」目標。此修正案於2017年1月11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是亞洲首個非核法案。但同年8月15日,臺灣600萬(約全臺户數的一半)戶家庭發生停電事故,導致蔡英文向國民致歉、經濟部部長李世光辭職,同時也出現對於廢除核電廠政策的批判。 2016年11月7日,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針對禁止進口日本5個災區食品的議題,向立法院提出排除福島縣食品後的部分進口方案。但因民主進步黨提出的資料不足和討論態度,便有民間組織提出批評。11月12日至11月14日,行政院在全臺灣辦理10場公聽會。但舉行公聽會時,由於遭到中國國民黨、民眾和民間團體等反對,各地出現騷亂場面。2018年11月24日,因九合一選舉失利,蔡英文宣布辭去民主進步黨主席。 2019新冠肺炎 在蔡英文的第一次總統任期內,全球爆發了嚴重的冠狀病毒疫情。蔡英文立即指示成立緊急指揮中心,並命時任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擔任中央總指揮官,加強對國內疫情的控制。同時,政府在她領導之下,也迅速通過各式防疫法令,且雷厲風行的實施。這些有效的應對措施使得臺灣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並未受到新冠疫情嚴重衝擊的地區。而蔡英文下令支援防疫物資不足的國家,也讓身為總統的她受到國際一致的盛讚,為臺灣的外交形象帶來了實際助益。 外交 蔡英文將美國視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民主國家,也是臺灣最重要的戰略夥伴。因此,她認為臺灣和美國應有穩定的政策,並保證臺灣是美國的可靠夥伴。而從民主進步黨上臺以來,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則是維持現狀,同時呼籲承認臺灣選擇民主的現實。蔡英文還敦促其他國家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海的軍事擴張,及捍衛民主與自由。不過與其前任不同,儘管拒絕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蔡英文仍然希望不預設條件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但因未確認共同的政治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凍結與中華民國的談判,雙方的聯繫溝通機制亦停擺。
2008年3月,民主進步黨面臨陳水扁執政8年的腐敗等醜聞,及在立法委員選舉、和正副總統選舉的慘敗。中國國民黨重新掌握政權後,轉為在野黨的民主進步黨聲勢處在最低點,除了失去臺灣民眾信賴,也遭遇基本盤瓦解、及經濟困難等危機。蔡英文接受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的力勸,參選民主進步黨主席。當時蔡英文經陳水扁不斷栽培、快速歷練竄升,其完整的政治歷練超過許多黨內成員,所參與累積的決策經驗也十分豐富。 5月20日,就在馬英九就職總統之際,迅速崛起的蔡英文在選舉中獲得73,865張選票(得票率57.14%),以票數擊敗蔡同榮和辜寬敏,成功當選黨主席。5月21日,蔡英文接替謝長廷出任第十二屆黨主席,除了是民主進步黨歷史上首位女性正式黨主席,也是臺灣第一位女性主要政黨領袖。蔡英文隨後表示該黨將致力推動深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同時捍衛社會正義。 蔡英文還批評馬英九-{只}-提及更緊密的海峽兩岸關係,質疑其在臺灣國家主權問題的立場,並駁斥馬英九政府的「九二共識」。在總統府抨擊蔡英文為獨立極端分子後,她則批評政府未回答其問題,並給其他人貼上標籤。學者出身的她投入政黨事務,一開始讓各界感到訝異;但她也給民主進步黨帶來深遠影響,支持者認為她是敗選後改變轉型的功臣,帶領該黨重新找回支持者對其的信心,並且逐漸扭轉情勢。在擔任黨主席後,她尋求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黨員競選公職,並且領導該黨。 對於陳水扁被以貪汙罪起訴,在其承認將競選資金轉移海外後,蔡英文便對洗錢嫌疑向公眾道歉,表示不會掩蓋其作為,以也以廉政委員會展開內部調查。11月6日,因應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訪問臺灣、並簽署經濟協議,民主進步黨舉辦「嗆馬圍陳」遊行,抗議馬英九打壓臺灣主權。但儘管事先收到情報,遊行過程仍爆發嚴重流血衝突。蔡英文後來將責任歸咎到台灣黑社會分子,不過竹聯幫、四海幫、松聯幫及天道盟四大幫派否認介入。 連任黨主席 2009年9月26日,蔡英文擔任黨主席的第一次選戰,是雲林縣第二選舉區舉行的立法委員缺額補選,民主進步黨提名的劉建國壓倒性地大勝。在其有效領導下,該黨連續在2009年各式選舉、和2010年初立法委員補選等多次重要選戰中取得勝利。2009年9月,在高雄市市長陳菊邀請下,蔡英文與訪問臺灣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會面。12月,蔡英文計畫訪問日本,與支持民主進步黨的日本政治人物交流,此舉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強烈反對。 2010年1月1日,她在新年致詞中正式宣告開始制定在野黨的「十年政綱」,並於3月表示「十年政綱」要分四階段進行。 4月25日,蔡英文和馬英九針對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進行電視辯論,這場由朝野兩位黨主席親自進行的辯論被稱作「雙英辯論」,亦有媒體將此視為2012年總統選舉的前哨戰。馬英九認為貿易協議將增加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並降低失業率,蔡英文則表示協議迫使臺灣開放中國大陸廉價出口產品,一些臺灣產業會受到中國大陸貿易入侵的衝擊,且使臺灣在海峽兩岸關係失去獨立性。後者認為臺灣應該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與中國談判,以提供更多貿易保護。 5月23日,蔡英文再次競選民主進步黨主席,對手為尤清。最後她以90.33%得票率成功當選,成功再次連任,是民主進步黨第一位黨員直接選舉連任的黨主席。這鞏固其領導地位,成為泛綠陣營共主。在這期間,她則提出有爭議的見解,認為中華民國是在臺灣的「流亡政府」。8月,民主進步黨全國黨代表大會通過「十年政綱」,正式成為該黨正式文件。 同年,她參選新北市市長選舉,與中國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朱立倫競爭,這是其首次角逐政治大位。因兩人都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副閣揆),被戲稱為「副揆之戰」。11月27日,蔡英文在新北市市長選舉以得票率47.39%敗選,敗給獲得52.61%選票的朱立倫,雙方約有11萬張票(得票率5.22%)的差距。 選舉失利 2011年3月11日,蔡英文正式宣布競選民主進步黨第十三任總統候選人提名初選,首次表態參選總統。她在該黨全國範圍的電話輿論調查中勝出。4月27日,民主進步黨宣布她在初選勝出,成為該黨在總統選舉提名的候選人,除了首度代表該黨參選總統,也成為臺灣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候選人。在成為該黨總統候選人後,其競選活動試圖帶動社會問題關注,同時提出臺灣共識主張,寄望能夠重新奪回執政權。 但因海峽兩岸關係政策細節不清楚,她遭該黨前立法委員郭正亮質疑過於抽象,陳水扁辦公室前主任陳淞山還認為十年政綱也是「空心政見」。9月9日,蔡英文宣布前中華民國內政部部長、民主進步黨秘書長蘇嘉全為副總統搭檔候選人。在10月8日的國慶日前兩天,蔡英文改變其描述,稱「臺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臺灣」,且中華民國並非外來政府。但在這次激烈的競選中,因為她拒絕「九二共識」,及民主進步黨的臺灣獨立運動的立場,中國並沒有正面回應其參選提名,甚至大肆抨擊,將她稱做「麻煩製造者」或「分裂主義者」。 最初美國對於其提名並未發表官方評論,但在前往美國尋求更密切關係後,反而讓巴拉克·奧巴馬政府質疑其「繼續維持海峽兩岸關係穩定的能力」。2012年1月14日的總統選舉投票日,蔡英文對上中國國民黨現任總統馬英九、和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開票結果是馬英九以得票數689萬票(得票率51.60%)成功連任,擊敗蔡英文獲得的609萬票(45.63%),後者高票落選。在雨夜中,蔡英文向支持者發表總統選舉的敗選感言,因其真摯深刻而打動人心,被譽為臺灣有史以來最具風度的落選感言。 再任黨主席 蔡英文除了在記者會上承認敗選,也宣布會承擔責任辭去民主進步黨主席職務。後來她留任至2月底,除了在黨內進行選戰檢討,也在農曆年後展開謝票行程。隨後陳菊被任命為代理主席,並在2月29日與蔡英文交接,後者正式卸下黨主席一職。同年5月,蘇貞昌當選成為新任黨主席。在卸任黨主席後,沒有擔任公職、甚至沒有政黨工作的蔡英文,除了維持一個辦公室,也開始思考規劃未來的走向。 敗選後的她也曾經考慮過放棄政壇,並被批評管理不善、理念未說服選民,且過分依賴少數顧問。但她認為選戰展現的意志力與熱情,及許多人共同投入,遠超過先前幾次總統選舉。群眾也讓她感受到期待很深,且臺灣仍有許多結構性障礙及長期性問題。8月5日,她先是創立「想想論壇」,希望藉此與中國研究人員展開學術交流,並逐步與中國政府對話。隔天,她進一步成立「小英教育基金會」,由林全擔任執行長。當中拋出「三根火柴」的論點,繼續結合研擬「十年政綱」、政策的學者專家,並廣邀各界人士參與茶會。 在這期間,蔡英文也盡可能訪問臺灣各地,起草有關臺灣未來的計畫,開始醞釀第二次競選活動。最終在2014年3月15日,她宣布再次參加民主進步黨於5月份舉辦的黨主席選舉,與現任黨主席蘇貞昌、要角謝長廷角逐。但在太陽花學運之後,蘇貞昌和謝長廷退出選舉,蔡英文因而僅與前任高雄縣副縣長郭泰麟競爭黨主席。5月25日,蔡英文以85,410張選票(得票率93.71%)擊敗唯一的對手郭泰麟,成功第三度當選,回任成為黨主席,也是該黨當選最多任的黨主席。 蔡英文得到傳統民主進步黨的支持,包括南部選民、年輕選票、還有認同自己是臺灣人者。期間,蔡英文也批評馬英九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在面對黨內要求凍結台獨黨綱,蔡英文則未積極處理。為了11月29日舉行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她為全國各地的候選人站臺,藉此激勵對國家方向感到失望的選民團結。在她的領導下,民主進步黨在這次全國性地方選舉首次取得重大勝利,贏得13席直轄市長及縣市長席次,聲勢也因而壯大。 總統大位 第一任期 競選總統 2015年2月15日,蔡英文宣布再次競選提名初選,並正式登記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隨後賴清德和蘇貞昌表態不會參與初選。4月15日,民主進步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提名蔡英文為總統候選人,參加2016年第十四任總統選舉,這也是其第二次代表該黨參選總統。她公開表示該黨處理海峽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是「維持兩岸現狀」,包括在經濟發展上支持維持與中國合作的現狀,但也希望能與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認為有必要在美國支持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5月30日,蔡英文展開為期12天的訪問美國行程。其中除了會見美國參議院議員-{zh-hans:约翰·麦凯恩;zh-hk:約翰·麥凱恩;zh-tw:約翰·馬侃;}-、美國眾議院議員傑克·里德等政界人士外,還進入白宮與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官員會面、及進入美國國務院會見美國副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開創臺灣總統候選人先例。對此,美國國務院表示這次訪問「富有建設性」。在與紐約的臺灣裔美國人發表講話時,蔡英文表示願意在即將舉行的選舉中,與臺灣第三勢力合作。10月16日,她展開高規格訪問日本行程,期間傳出「巧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 2015年10月17日國民黨中央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廢止洪秀柱總統選舉提名資格,徵召朱立倫參選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蔡英文又一次與朱立倫對壘。不同於上次爭奪新北市長的副揆之戰,這次總統大選被戲稱為英倫之戰(雙關於二次大戰的英倫空戰)。 11月14日,蔡英文競選辦公室宣布民主進步黨副總統參選人,選擇的競選夥伴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流行病學家陳建仁。11月27日,兩人正式登記參加2016年總統選舉。2016年1月16日,在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中,參與對手還有中國國民黨推出的朱立倫和王如玄組合,與親民黨和民國黨合作的宋楚瑜和徐欣瑩搭檔,蔡英文的輿論調查一直大幅領先另外兩組候選人。總統選舉結果是蔡英文以絕對優勢當選,獲得6,894,744張選票(得票率56.12%),擊敗獲得31.04%選票的對手朱立倫、和獲得12.83%選票的對手宋楚瑜,成為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第一位女性總統,同時也是臺灣首位不出身於政治世家的總統。 交接準備 在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勝選,並在立法院取得過半數的委員席次,同時亦贏得總統選舉締造臺灣第三次政黨輪替,蔡英文在勝選演說時以總統當選人的身分提出「謙卑、謙卑、再謙卑」的訴求。對於民主進步黨重返執政,中國大陸則是強調反對臺灣獨立。2月19日,民主進步黨和馬英九政府各自成立交接小組,並舉行第一次會議,商討政權交接工作的內容。 隨著政黨輪替將近,即將上任的蔡英文政府有上千名能夠重新任命的職務空缺,當中經政治任命的行政院所屬各機關首長、次長及機要有數百人。3月30日,現任總統馬英九與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正式舉行「雙英會」,雙方針對年金、外交、南海、能源等議題進行討論。而隨著準行政院院長林全的內閣人事底定,蔡英文親自到4月30日的共識營監督。 5月20日,蔡英文在中華民國國旗及國父遺像前,正式宣誓就任第十四任中華民國總統,成為中華民國建國105年以來第一位女性總統,也是亞洲首位非出身政治世家的女性國家元首。隨後,由當時在任的立法院院長蘇嘉全代表立法院,親手將國之重寶「中華民國國璽」授予新總統。蔡英文首次接掌總統職位後就立刻下令批准林全接任行政院院長的公文。 內政 蔡英文視臺灣為一個民主國家,她批評美國聯邦政府自1979年以後將臺灣定義為政治實體,導致臺灣內部有「不同的中國觀」。她於2016年8月1日原住民族日代表政府向臺灣原住民族道歉。行政院在同年8月31日成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調查並沒收中國國民黨的部分黨產。2018年5月31日,中華民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掛牌成立。蔡英文政府早前也成立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重新討論軍公教的年金優惠政策,但在2016年9月3日引發任內首次大規模示威活動。 蔡英文的願景強調以臺灣為核心,希望打造一個經濟上更加獨立的臺灣,並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她在2016年9月29日《給民主進步黨黨員的信》中,表示要力抗中國壓力,並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她認為海峽兩岸的經濟競爭多於互補,致力降低處境艱難的臺灣經濟,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的依賴,從而行塑健康、正常的經濟架構。2017年3月23日,行政院公布預算達8年新臺幣8,825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內容包括鋪設軌道、開發綠色能源與建構超寬頻網路等。2018年12月6日,立法院通過《勞動基準法》修正案,加入一例一休。在所得稅制優化方案中提高綜合所得稅標準扣除額,減輕薪資所得者及免於經濟弱勢者的稅賦。蔡英文也承諾處理年輕人就業問題,並推動社會住宅與長照2.0。 蔡英文認為同性婚姻意味著高度平等和保護人權,任內三讀通過的《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在2019年5月24日生效,是亞洲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首例。她還提出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分額,並在2025年內全面廢除核電廠的「2025年非核家園」主張。但為了解決2016年5月高溫的供電困境,台灣電力公司很快就考慮重啟已停機17個月的第一核能發電廠一號機。對此,中華民國經濟部部長李世光表示非核家園承諾,並不等於馬上廢除核電廠。同年10月,行政院會議批准民間參與可再生能源事業的《電業法》修正案,以在2025年實現「零核電」目標。此修正案於2017年1月11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是亞洲首個非核法案。但同年8月15日,臺灣600萬(約全臺户數的一半)戶家庭發生停電事故,導致蔡英文向國民致歉、經濟部部長李世光辭職,同時也出現對於廢除核電廠政策的批判。 2016年11月7日,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針對禁止進口日本5個災區食品的議題,向立法院提出排除福島縣食品後的部分進口方案。但因民主進步黨提出的資料不足和討論態度,便有民間組織提出批評。11月12日至11月14日,行政院在全臺灣辦理10場公聽會。但舉行公聽會時,由於遭到中國國民黨、民眾和民間團體等反對,各地出現騷亂場面。2018年11月24日,因九合一選舉失利,蔡英文宣布辭去民主進步黨主席。 2019新冠肺炎 在蔡英文的第一次總統任期內,全球爆發了嚴重的冠狀病毒疫情。蔡英文立即指示成立緊急指揮中心,並命時任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擔任中央總指揮官,加強對國內疫情的控制。同時,政府在她領導之下,也迅速通過各式防疫法令,且雷厲風行的實施。這些有效的應對措施使得臺灣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並未受到新冠疫情嚴重衝擊的地區。而蔡英文下令支援防疫物資不足的國家,也讓身為總統的她受到國際一致的盛讚,為臺灣的外交形象帶來了實際助益。 外交 蔡英文將美國視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民主國家,也是臺灣最重要的戰略夥伴。因此,她認為臺灣和美國應有穩定的政策,並保證臺灣是美國的可靠夥伴。而從民主進步黨上臺以來,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則是維持現狀,同時呼籲承認臺灣選擇民主的現實。蔡英文還敦促其他國家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海的軍事擴張,及捍衛民主與自由。不過與其前任不同,儘管拒絕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蔡英文仍然希望不預設條件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但因未確認共同的政治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凍結與中華民國的談判,雙方的聯繫溝通機制亦停擺。 7月13日,由於常設仲裁法院判決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是沒有專屬經濟區的礁,蔡英文表示「這損害臺灣權利」而無法接受,並派遣康定級巡防艦巡航。立法院也聲明表示中華民國不承認國際仲裁的片面決定,並抗議判決書中的「中國臺灣當局」稱呼。7月19日,蔡英文因應南海爭議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提出四項原則。為了避免與日本發生爭議,原定7月底舉行的臺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推遲。8月16日,蔡英文召開「對外經貿戰略會談」,通過強化東南亞國家協會、南亞、紐西蘭、澳洲關係的「新南向政策」。 2016年12月3日,蔡英文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唐納·川普進行電話會談,並向後者表達祝賀。這是自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絕外交關係以來,中華民國總統首次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公開電話會談。儘管蔡英文曾希望再次進行會談,也表示不會出現重大的政策轉變。在川普就任總統後,轉而著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習近平「建立個人的良好關係」。但這仍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震驚與憤怒,而對臺灣展開報復。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進行軍事演習外,也對其他國家和公司施加外交壓力,這使得邦交國數量減少,中華民國在2017年5月也未獲得世界衛生大會的邀請函。 2017年5月25日,蔡英文視察應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奇襲登陸的演習,表示作為三軍統帥,將是中華民國國軍的「後盾」。而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在監禁期間逝世,她呼籲:「中國大陸當局展現自信,推行政治改革,讓中國大陸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天賦權利。」9月15日,儘管臺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她則指示全力協助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的經濟制裁措施,在9月22日全面禁止與北韓貿易,包括拘留本地走私業者、禁止北韓船艦入港及展開臨檢等。 2019年1月2日,蔡英文召開臨時記者會回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發表的《习五条》,表示:「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一國兩制」。 第二任期 競選連任 2020年5月20日,蔡英文以817萬票打敗國民黨的韓國瑜及親民黨的宋楚瑜兩位對手,成功連任中華民國第15任總統,為中華民國史上連任得票數最高的總統,亦是第一位成功連任的女總統。 中國大陆央视对于蔡英文第二任期的就职典礼上仍然未提“九二共识”,以及对“一国两制”表达“绝不接受”的立场,表示答卷相比四年前更加不合格。包括央视在内的中國大陆多家官方媒體亦于典礼后表示抗議,並稱支持“台独”及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给蔡英文发贺电的行为属于在台湾问题上开倒车。 內政 2020年蔡英文成功連任後所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即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同年4月時代力量委託趨勢民調公司對於蔡政府在對抗该疫情的表現進行民調,該份民調顯示其創下執政以來新高的支持度,高達七成民眾滿意施政,八成四的民眾認同政府處理疫情的施政作為。然而,隨後發生的萊豬進口風波、第三級防疫警戒使其受到民意輿論的挑戰。 國防 2022年3月11日,特戰部隊士兵阿忠電郵致呈總統,投訴國軍補給、整訓與政戰等存在多方弊端,士兵自費外購戰鬥個裝,相對教召內容成對比,並建請免除大兵日記制。處理過程中,其陳情文號與個資遭人自總統府內非法拍照並外洩而曝光;國防部長邱國正回應不會放過他,要修理「靠北」的人;但經立法院朝野立委質詢後澄清不知是誰,不會去抓;戰鬥個裝撥補按優先順序,見不得人家好是幼稚、很窩囊。該事件引發政、軍、社各界對國軍後勤補給與總統府密資處理程序等國安問題的注意和討論。 外交 即使因中國打壓而致眾多邦交國斷交,但近年來台灣能見度逐漸提升,傳統外交承認之外的「非官方支持」也越來越多。多國國會議員訪台頻率增加,以顯對台情誼。 個人生活 生活方式 蔡英文的個性內斂、具有文才,被形容是「那種喜歡在早上喝黑咖啡或烏龍茶時,跟你辯論保護主義的人」。由於沒有獨特的魅力或天賦,她習慣以真誠、智慧和堅持來說服他人。不過她的行事風格向來低調、不刻意表現,並且是通過競選公職的經歷,才使自己能夠更加接近民眾。蔡英文當前住在中華民國總統官邸,代號「永和」;她通常是每天早上6時起床,大約在上午9時到辦公室,並有自己手沖咖啡的習慣。
定義: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交會點,又稱市場均衡。 建議售價 參考 Milton Friedman, Price Theory George Stigler, Theory of Price Simon Clarke, Marx, marginalism, and modern sociology: from Adam Smith to Max Weber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Makoto Itoh
然而當特定金錢或貨幣的供應增加,該金錢或貨幣與商品之間的相對價格均出現下降(即通貨膨漲)時,商品在金錢或貨幣的供應增加期間的金錢價格便出現變動,在金錢或貨幣供應增加的前後期間,商品以該貨幣所訂的名義價格上升,同時商品之間的實際相對價格維持不變。 價格形成 市場機能 定義:供需雙方共同決定的價格/數量 市場均衡:供需雙方互相調整價格後,當市場供給量=需求量時,稱作市場均衡,成交價格及為均衡價格,成交數量為均衡數量。 政府政策 定義:以公權力干預商品價格與生產數量。 市場狀況 供過於求 定義:需求量<供給量(產品過剩) 影響:因生產過剩價格下跌,生產者減少供給量,消費者增加購買量。 供不應求 定義:需求量>供給量(產品缺貨) 影響:因生產不足價格上升,生產者增加供給量,消費者減少購買量。 供需均衡 定義: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交會點,又稱市場均衡。 建議售價 參考 Milton Friedman, Price Theory George Stigler, Theory of Price Simon Clarke, Marx,
五色鳥 昆蟲 螢火蟲 串珠環蝶 單帶蛺蝶 琉璃蛺蝶 網絲蛺蝶 黑鳳蝶 大鳳蝶 大琉璃紋鳳蝶 黃蝶 銀紋淡黃蝶 黑脈樺斑蝶 端紫斑蝶 圓翅紫斑蝶 斯氏紫斑蝶 小紫斑蝶 青斑蝶 琉球青斑蝶 日本紫灰蝶 魔目夜蛾 扁鍬形蟲 鬼艷鍬形蟲 瓢簞步行蟲 兩棲類 黃口攀蜥 面天樹蛙 斯文豪氏赤蛙 拉都希氏赤蛙 古氏赤蛙 澤蛙 小雨蛙 黑框蟾蜍 人面蜘蛛 茶斑蛇 眼鏡蛇 青蛇 青竹絲 植物 油桐花 馬醉木 大葉越橘(台灣保育等級VU[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227042242/http://ngis.zo.ntu.edu.tw/new/rareplant/species.asp?id=t00296%5D%EF%BC%89 守城滿山紅 金毛杜鵑 唐杜鵑 小葉赤楠 小花鼠刺 虎皮楠 刺杜密 魯花樹 島榕 鳥榕 頜垂豆 灰木 樟樹 竹柏(台灣保育等級CR[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505071254/http://ngis.zo.ntu.edu.tw/new/rareplant/species.asp?id=t00010%5D%EF%BC%89 相思樹
柃木 呂宋莢蒾 大青 山黃麻 饅頭果 水金京 九節木 山紅柿 水同木 水冬瓜 雞屎樹 大頭茶 香楠 豬腳楠 江某 島榕 銳葉楊梅 野鴨椿 軟毛柿 筆筒樹 鬼桫欏 觀音座蓮 金狗毛蕨 松葉蕨 山棕 船仔草 繖花藤 雙面刺 錦蘭 玉葉金花 黃藤 菝葜 平柄菝葜 光滑菝葜 台灣菝葜 假菝葜 忍冬 鴨腱藤 廣東山葡萄 台灣牛皮消 歐蔓 牛彌菜 酸藤
瓦莱里·勒内·马里·乔治·吉斯卡尔·德斯坦(,;),法國经济学家、政治家,前任法国总统兼安道爾大公。被誉为欧盟宪法之父、现代欧元之父。 生平 幼年與成年 1926年2月2日,德斯坦出生在當時由法軍佔領的德國科布倫茲,但半年後即與家人返回法国巴黎;後入路易大帝中學,但1944年時18歲的他選擇參軍一年,1945年才回該校預備班上學。1946年7月,他以全國第6名(總錄取人數385人)的成績考入巴黎綜合理工學院;1948年,他考入當時方才成立的國家行政學院,畢業後分配至財政部門工作。 踏入政界(1954-1958) 從1954年6月到12月,時年29歲的德斯坦擔任埃德加·富尔總理的內閣助理秘書長。1956年,當選多姆山省眾議員。其曾外祖父阿热诺尔·巴尔杜(Agénor Bardoux)與外祖父雅克·巴尔杜(Jacques Bardoux)曾經分別於十九二十世紀在該省出任眾議員。同年他也被任命為法國駐聯合國大會代表團成員。1958年當選省議員,至1974年為止。 戴高樂執政期間(1958-1969) 戴高樂執政期間,他出任经济与财政部长。 蓬皮杜執政期間(1969-1974) 龐比度任命他為雅克·沙邦-戴尔马內閣(1969-1972)的经济与财政部长,並在皮埃尔·梅斯梅尔內閣(1972-1974)中繼續擔任此一職務。他也從1967年起擔任多姆山省沙马利耶尔市的市長,直到1974年為止。 1974年總統大選 在蓬皮杜過世後,德斯坦在1974年4月2日宣布參加總統選舉。由於得到右翼席哈克的支持,德斯坦在第一輪投票中擊敗了雅克·沙邦-戴爾馬。 在第二輪投票前,與社會黨密特朗的辯論使德斯坦獲得相當的優勢,其中「不是只有你才有良心」堪稱具有代表性之名句。他以50.81%的得票率險勝,1974年5月,时年48岁的德斯坦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三任總統,亦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最年轻的总统之一。
戴高樂執政期間(1958-1969) 戴高樂執政期間,他出任经济与财政部长。 蓬皮杜執政期間(1969-1974) 龐比度任命他為雅克·沙邦-戴尔马內閣(1969-1972)的经济与财政部长,並在皮埃尔·梅斯梅尔內閣(1972-1974)中繼續擔任此一職務。他也從1967年起擔任多姆山省沙马利耶尔市的市長,直到1974年為止。 1974年總統大選 在蓬皮杜過世後,德斯坦在1974年4月2日宣布參加總統選舉。由於得到右翼席哈克的支持,德斯坦在第一輪投票中擊敗了雅克·沙邦-戴爾馬。 在第二輪投票前,與社會黨密特朗的辯論使德斯坦獲得相當的優勢,其中「不是只有你才有良心」堪稱具有代表性之名句。他以50.81%的得票率險勝,1974年5月,时年48岁的德斯坦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三任總統,亦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最年轻的总统之一。 總統任期(1974-1981) 德斯坦首先任命希拉克擔任總理,但兩人間關係緊張,席哈克於1976年辭職。他其後委任被譽為「法國最佳經濟學者」的雷蒙·巴尔出任總理。他推動了若干對法國社會影響重大的制度改革:如離婚改為經由雙方同意、墮胎合法化、將成年門檻從21歲降到18歲等,成年後可以參加投票。 在德斯坦任內,兩次石油危機也中止了光輝三十年的經濟成長。因應節約能源的呼聲,政府在1976年恢復了夏令時間,以藉由日照節約電力。德斯坦也決定繼續投入由蓬皮杜提出的民用核能發展計畫。此時失業率也大幅攀升,這某程度上導致他在1981年的總統大選中敗予密特朗。 此外,德斯坦也是歐洲憲法的熱情支持者,他從踏入政壇開始就支持歐洲合眾國的理念。任內他與西德總理施密特共同主張在「超國家的強勢歐洲」與「受制各成員國的弱勢歐洲」之外尋求「第三條路」。他創設了歐盟高峰會。並協助擴增歐洲議會的權力,特別是在預算審查方面。 雖然德斯坦在個人立場上支持以終身監禁取代死刑,他仍對三名死刑犯簽署執行死刑的命令,三名死刑犯其中兩名為謀殺兒童,另一名為姦殺兒童,這也是法國最後執行的死刑。1981年密特朗成為總統後廢止死刑。 晚年 1981年舉行的總統大選,德斯坦雖然在首輪投票中擊敗社會黨的密特朗,但由於未能獲得希拉克的公開支持,他在第二輪投票以微弱差距敗予密特朗,其後社會黨在國會選舉大勝,左派首次全面掌握行政和立法的權力。2003年獲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2020年5月11日,法國檢方宣佈將立案調查德斯坦於2018年12月接受德國女記者訪問後,涉嫌不當身體碰觸的性騷擾行為。 丹麥前女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亦宣稱在2002年左右,遭德斯坦性騷擾。
1988 - 科研部长 1988 - 1991 体育部长 1988 - 1992 国民教育部长 1995 - 1997 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 1997 - 2002 法国总理 若斯潘政府(1997.6.3 - 2002.5.6) 职务姓名党派任期 总理 利昂内尔·若斯潘 法国社会党 1997.06.04 - 2002.05.06 外交部长 于贝尔·韦德里纳 法国社会党 1997.06.04 - 2002.05.06 国防部长 阿兰·里夏尔 法国社会党 1997.06.04 - 2002.05.06 内政部长 让 - 皮埃尔·舍韦内芒 法国公民运动党 1997.06.04 - 2000.08.29 达尼埃尔·瓦扬 法国社会党 2000.08.29 - 2002.05.06 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 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 法国社会党 1997.06.04 - 1999.11.02 克里斯蒂安·索泰 法国社会党 1999.11.02 - 2000.05.27 [[洛朗·法比尤斯]] <td>[[法国社会党]] <td>2000.05.27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就业和互助部长 <td>[[马蒂娜·奥布里]]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0.10.18 <tr> <td>[[伊丽莎白·吉古]] <td>[[法国社会党]] <td>2000.10.18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掌玺、司法部长 <td>[[伊丽莎白·吉古]]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0.10.18 <tr> <td>[[马里丽斯·勒布昂絮]] <td>[[法国社会党]] <td>2000.10.18 - 2002.05.06 <tr> <td>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长 <td>[[克洛德·阿莱格尔]]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0.03.27 <tr> <td>国民教育部长 <td>[[雅克·朗]] <td>[[法国社会党]] <td>2000.03.27 - 2002.05.06 <tr> <td>科研部长 <td>[[罗歇-热拉尔·施瓦岑贝格]] <td>[[法国社会党]] <td>2000.03.27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文化和通信部长 <td>[[凯瑟琳·陶德曼]]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0.03.27 <tr> <td>[[凯瑟琳·塔斯卡]] <td>[[法国社会党]] <td>2000.03.27 - 2002.05.06 <tr> <td rowspan="3">农业部长 <td>[[路易·勒庞塞克]] <td> <td>1997.06.04 - 1998.10.19 <tr> <td>[[让·格拉瓦尼]] <td>[[法国社会党]] <td>1998.10.20 - 2002.02.25 <tr> <td>[[弗朗索瓦·帕特里亚]] <td>[[法国社会党]] <td>2002.02.25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领土整治和环境部长 <td>[[多米尼克·瓦内]] <td>[[法国绿党]] <td>1997.06.04 - 2001.07.09 <tr> <td>[[伊夫·科歇]] <td> <td>2001.07.10 - 2002.05.06 <tr> <td>青年和体育部长 <td>[[玛丽-乔治·比费]] <td>[[法国共产党]] <td>1997.06.04 - 2002.05.06 <tr> <td>装备、运输和住房部长 <td>[[让-克洛德·盖索]] <td>[[法国共产党]] <td>1997.06.04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议会关系部长 <td>[[达尼埃尔·瓦扬]]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0.08.29 <tr> <td>[[让-雅克·凯拉纳]] <td>[[法国社会党]] <td>2000.08.29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公职、国家改革和权力下放部长 <td>[[埃米尔·祖卡雷利]] <td>[[左翼激进党]] <td>1997.06.04 - 2000.03.27 <tr> <td>[[米歇尔·萨潘]] <td> <td>2000.03.27 - 2002.05.06 {{end box}} 部长级代表 {{start box}} <td>'''职务'''<td>'''姓名'''<td>'''党派'''<td>'''任期'''<br /> <tr>
<td> <td>1997.06.04 - 1998.11.28 <tr> <td>[[多米尼克·吉约]] <td> <td>1999.08.02 - 2001.02.07 <tr> <td>[[贝尔纳·库希纳]] <td> <td>2001.02.07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外交部<br />负责海外事务的国务秘书 <td>[[让-雅克·凯拉纳]]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0.08.29 <tr> <td>[[克里斯蒂安·保罗]] <td>[[法国社会党]] <td>2000.08.29 - 2002.05.06 <tr> <td>外交部<br />负责合作事务的国务秘书 <td>[[夏尔·若斯兰]]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1997.11.22 <tr> <td>外交部<br />负责法语国家事务的国务秘书 <td>[[夏尔·若斯兰]]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11.22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经济、财政和工业部<br />负责外贸的国务秘书 <td>[[雅克·东杜]] <td>[[左翼激进党]] <td>1997.06.04 - 1999.07.29 <tr> <td>[[弗朗索瓦·于瓦尔]] <td>[[左翼激进党]] <td>1999.07.29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经济、财政和工业部<br />负责预算的国务秘书 <td>[[克里斯蒂安·索泰]]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0.02.03 <tr> <td>[[弗洛朗斯·帕利]] <td>[[法国社会党]] <td>2000.02.03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经济、财政和工业部<br />负责中小企业、贸易、手工业和消费的国务秘书 <td>[[玛丽利斯·勒布朗许]]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0.10.18 <tr> <td>[[弗朗索瓦·帕特里亚]] <td>[[法国社会党]] <td>2000.10.18 - 2002.02.25 <tr> <td>经济、财政和工业部<br />负责工业的国务秘书 <td>[[克里斯蒂安·皮埃雷]]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国防部<br />负责老战士的国务秘书 <td>[[让-皮埃尔·马塞雷]]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1.09.04 <tr> <td>[[雅克·弗洛克]] <td>[[法国社会党]] <td>2001.09.04 - 2002.05.06 <tr> <td rowspan="2">装备、运输和住房部<br />负责住房事物的国务秘书 <td>[[路易·贝松]] <td>[[法国社会党]] <td>1997.06.04 - 2001.03.27 <tr> <td>[[玛丽-诺埃勒·利安纳曼]]
特种空勤团(Special Air Service),英國陸軍的特種部隊。 南方之星(,Southern All Stars),日本搖滾樂隊。 聖安東尼奧馬刺隊(San Antonio Spurs) 串列SCSI(Serial Attached
Airlines)的ICAO航空公司代碼 特种空勤团(Special Air Service),英國陸軍的特種部隊。 南方之星(,Southern All Stars),日本搖滾樂隊。 聖安東尼奧馬刺隊(San Antonio Spurs) 串列SCSI(Serial Attached SCSI) 魔術新手症候群(Sorcerer's
加賀國,日本古代令制國之一。
加賀國,日本古代令制國之一。 加州健身,連鎖經營的健身室。
2020年9月,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对中芯国际实施制裁。 2020年10月,在梁孟松与他的台籍团队主导下,以10纳米制程为芯动科技所产的芯片流片和功能测试一次通过,之前以同样制程为嘉楠科技供货的一款挖矿芯片也流片成功,并于底开始量产,中芯也成为继英特尔 、台积电、三星、之后,全球第4家能量产10纳米制程的芯片厂;同时也是迄今为止(2023年第4季),世界上能量产10纳米制程的6家芯片厂之一(SK海力士和美光均于2021年跳过12纳米,直接量产10纳米存储芯片)。 2020年12月,蔣尚义回归中芯任副董事長。由于梁孟松对自己未被及時告知蔣尚义回归的消息感到不滿,梁孟松在董事会上提出辞职;消息传出后中芯A股早盘当天一度应声大跌9%,市值蒸发近一成超过300亿,并导致了即日其港股交易暂停;为当时历史上中芯股价最大单日跌幅,其跌幅竟远超中芯遭美国制裁后当日约5%之应声跌幅,几日后中芯于2020 年 12 月 31 日晚公布的最新董事名单正式证实了梁孟松仍任联合首席执行官,尚未离职;加之当日中芯获得美国28纳米及之前的制程关键供应许可证的利好传闻,中芯股价又于当日曾一度应声涨回超10%。这是历史上中芯股价最为剧烈的波动之一。 2021年2月5日中芯法人说明会以电话会议方式进行时,只有掌管成熟制程的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一人现身说明因受美国禁令影响,所订购之设备于2021年下半年方能到位,所以中芯本年度只会谨慎扩产先进制程;而梁孟松则一反过去必定列席之惯例,首次缺席。消息曝光后中芯港股一度应声大跌10.46%,其A股也下跌4.77%,2021年3月31日,中芯发布公告,再次确认梁孟松仍为公司执行董事、联合首席执行官,并赠其一所价值约2250万人民币(折合美金约340多万)的住房,他的年薪也翻了4倍多增至153万美元;加之中芯营收和净利润也均增长,中芯港股和A股于次日消息公开后就双双应声上涨超过5%。这是历史上中芯股价又一次最为剧烈的波动之一。 2021年4月,在梁孟松与他的台籍团队主导下,开始量产7纳米芯片,中芯也成为继台积电和三星之后,和迄今为止(2023年第4季),全球第3家能量产7纳米制程的芯片厂。但为避免过于张扬而招致更多制裁,中芯量产7纳米芯片后秘而不宣,直至1年多后,加拿大TechInsights公司于2022年7月,经逆向工程拆解分析中芯为加拿大比特币挖矿公司MinerVa出货的MV7挖矿芯片,发现其为7纳米制程,从而证实了中芯已于1年多前量产7纳米芯片。这个发现可以证明中芯国际确有利用比特币挖矿活动高峰期,为挖矿矿机业主生产ASIC矿机芯片,而研制了此工艺。 2023年9月3日,前述TechInsights公司收到Mate 60 Pro后,对其进行拆解分析后,发现中芯国际已量产了7纳米N+2工艺,证实华为也应用了该制程。 製造廠區 目前中芯國際在中國大陸有4個主要製造廠區、兩座合資廠區以及一座海外廠區。 上海廠區:總部所在地,位於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由兩座工廠組成,一座是提供0.35微米~90奈米製程的200毫米晶圓廠,另一座是提供45/40奈米製程~28奈米製程的300毫米晶圓廠; 北京廠區:位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由兩座300毫米晶圓廠組成,提供130奈米~28奈米製程; 天津廠區:位於天津西青經濟開發區,是一座提供0.35微米~90奈米製程的200毫米晶圓廠; 深圳廠區:位於深圳坪山區,目前有一座提供0.35微米~90奈米製程的200毫米晶圓廠,目前仍在建造新廠房中; LFoundry廠區:位於義大利阿韋扎諾,目前是一座200毫米晶圓廠,經由收購LFoundry獲得。 绍兴厂区: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2018年上半年始建,2021年7月大规模量产,至2022年第三季产量为每月7万片,至2022年低已增至每月10万片;2022年1月开始二期工程扩建。绍兴厂乃一200毫米成熟制程厂,主要提供微机电系统及相关芯片。 除了以上製造廠區以外,另外兩座合資廠區負責製作晶圓生產使用的物料,一座是與日本凸版印刷合資成立的TSES(Toppan SMIC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一座是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长电科技以及高通多方合資成立的中芯长电半导体公司。 董事会 目前中芯国际董事分别为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张文义、CEO兼执行董事邱慈云、本公司非执行董事陈山枝、高永岗、刘遵义及周杰,以及本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川西刚及陈立武。 自2016年12月20日起委任前台積電前共同執行長蔣尚義為公司的第三類獨立非執行董事。 與台積電的訴訟案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中芯国际,证券代码:/)于2000年4月3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总部位于中国大陆上海。公司的创立者之一为曾在台积电任职过的张汝京,目前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为梁孟松、赵海军。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向全球客户提供0.35微米到14纳米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包括逻辑芯片,混合信号/射频收发芯片,耐高压芯片,系统芯片,闪存芯片,EEPROM芯片,图像传感器芯片及LCoS微型显示器芯片,电源管理,微型机电系统等。同时7纳米已经进入到客户风险量产阶段。 中芯国际在上海建有三座200mm芯片厂和一座300mm芯片,在北京建有两座300mm芯片厂,在天津建有一座200mm芯片厂。中芯国际还在美国、意大利與日本提供客户服务和设立营销办事处,同时在香港设立了代表处。此外,中芯曾经在成都建有封装测试厂以及有一座代为经营管理的八吋芯片厂(现已转售给德州仪器公司),在武汉曾经代为经营管理的先进的12吋memory芯片厂(即是目前受各界关注的武汉新芯集成电路,XMC,由中芯国际前CTO杨士宁任CEO)。2007年12月26日,与IBM签订45纳米大批量CMOS技术授权合约。 历史 公司创立后,創立人張汝京遭台積電控告,控訴張涉及竊取商業機密。 2000年代: 2000年4月成立 2004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招股定價為每股2.69港元。 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CEO张汝京突然因“个人理由”宣布辞职,同时委任曾经在另一个中國芯片制造商上海华虹担任过高管的王宁国为董事会执行董事、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公司正式进入了“后张汝京时代”。 2010年代: 2010年度,中芯國際開始轉虧為盈。 2010年底,與台積電為長達八年的商業機密剽竊案達成和解協議,中芯除了賠償台積電兩億美元,更將無償授予台積電8%中芯股權,台積電可在三年內以每股1.3元港幣認購2%的中芯股權。 2011年 6月27日,中芯国际前任董事长江上舟因肺癌复发逝世。 7月15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王宁国已辞任公司CEO职务,董事会委任执行董事张文义为公司董事长,并暂时署理公司CEO。 8月5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已委任前华虹NEC首席执行官邱慈云为公司CEO兼执行董事,这也意味着纷纷扬扬的中芯国际控制权争夺告一段落。 8月10日,中芯国际发布第二季度财报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总营收30.524亿美元,同比下降5.9%。 2014年 6月,中芯與長電科技於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資成立凸塊加工與封測廠。 12月,獲300億人民幣產業基金支持。12月底深圳晶圓廠房正式投產。同月與高通共同宣布高通採用28nm製程的驍龍410於中芯國際代工,同時高通也透露如果條件允許,其它入門型號的SoC也會交給SMIC代工製造,以便進一步降低製造成本。 2016年12月7日,经公司前一日股东大会投票表决,中芯国际(代码0981)已发行普通股于今日每10股合并为1股。12月21日开始(含当日),合并后的新股将可用股票代码0981进行交易。 2017年,在由1956年7月出生的原工信部总经济师、时任中芯国际董事长的周子学领军下,经过长达一年左右的反复接触后,中芯成功以年薪二十万美金(不含股权分配和分红),邀请到前台积电技术大咖梁孟松于2017年10月16日就任中芯联合首席执行官(Co-CEO)兼执行董事。相较于供职三星时的五百万美元年薪,梁孟松在中芯的薪资只及其4%,但梁孟松非但毫不介意,更是从新竹科学园区为中芯招揽了二百多位世界顶尖的台湾技术高手,其中大部均和他一样,曾供职过台积电,且依梁孟松之要求,很多人于梁孟松正式加入中芯前,就已先入职中芯。 梁孟松与他的台籍团队的加入不仅对中芯,更是对整个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意义非凡,被称为“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梁孟松时代”,大陆更形象的称之为中芯打了一剂鸡血针;以业界人士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一个团队,往往会影响一个产业,就像张忠谋之于台积电,任正非之于华为:有些经验因别人的学习曲线已经下来而领先,自己慢慢积累永远不能赶上别人的进步,即使不睡觉,再拼命也没用。所以中国大陆近年来为发展本土半导体制造业,均採取直接挖角包括梁孟松在内的重量级高手加入中国大陆微电子工业,就是为了缩短其芯片产业的学习曲线。梁孟松加入中芯的消息一公布,中芯股价于当日就高开了4.23%,并于其后近一个月的时间内竟大涨逾20%。而梁孟松与他的台籍团队也不负众望,中芯于他们加入后,技术就一路突飞猛进,在短短3年半时间内(2017年10月至2021年4月),就跨越式的完成了别国都须至少十好几年以上,方能完成芯片制程5代10级(第23代28纳米至第28代7纳米)的升级换代。 2018年,在梁孟松与他的台籍团队主导下,用了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将28纳米制程良率翻倍提升至量产所需的8成以上,并于同年第4季开始量产,中芯也成为继英特尔、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美光、格芯、联电、力晶(2013年8月获美光-尔必达25纳米存储芯片技术转让授权)、南亚科技(2017年量产20纳米存储芯片)、意法半导体、瑞萨电子、铠侠、恩智浦、之后,全球第14家掌握28纳米制程的芯片厂。此举意义重大,因现今全球共有五百多座已建成、在建、及规划中的芯片厂中,能量产28纳米或更先进的芯片不足一成;若以公司计算,更是只剩约4%,因28纳米及更先进的制程只掌握在少数几家公司中;且直至今日(2023年第4季),在中芯量产28奈米芯片后,也只有上海华虹、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和安森美、这区区4家芯片厂又量产了28纳米芯片,其中安森美还是通过在2023年收购格芯第十厂才拥有了量产28纳米芯片的能力。而其他芯片厂诸如富士通及英飞凌等,均只乃设计,而无生产能力,量产大部分则由台积电代工。量产28纳米芯片使中芯从一个不入流的芯片厂,一举跻身于世界二流芯片厂,开始在国际上受到重视。 2019年5月24日(美国东部时间),经过公司董事会批准,中芯国际已经主动申请在纽交所退市。 2019年,在梁孟松与他的台籍团队主导下,于正式开始后仅仅用了298天,就将14纳米制程的良率从3%巨幅提升至95%以上,并于同年第4季年开始量产,中芯也成为继英特尔、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南亚科技(2016年获美光14纳米存储芯片技术转让授权)、美光、格芯、联电、之后,全球第9家量产14纳米制程的芯片厂,同时也是迄今为止(2023年第4季),全球10家能量产14纳米制程的芯片厂之一(安森美2023年通过收购格芯第十厂,也成了能量产14纳米制程的芯片厂家)。中芯因此于2019年为梁孟松一举大幅加薪7成至年薪34万美元以示奖励。 2020年代: 2020年上半年,在梁孟松与他的台籍团队主导下,于上一年第4季成功完成客户导入后,开始量产12纳米芯片,中芯也成为继英特尔、 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美光、格芯、之后,和迄今为止(2023年第4季),全球第7家能量产12纳米制程的芯片厂。 2020年5月25日中芯授出946万购股期权予周子学等8位董事,梁孟松与周子学获得份数为最多,均为659117份,梁孟松所获竟和董事长所获相同,足见中芯对其之重视。
外部链接 Assamese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語言 Assamiya
孟加拉數字 外部链接 Assamese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語言
中将(2000年12月-2003年7月) 孙大发 中将(2003年7月-2004年12月) 高武生 中将(2004年12月-2005年7月) 李长才 中将(2005年7月-2006年12月) 褚益民 中将(2006年12月-2010年12月) 吴长海 中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 朱生岭 少将(2014年12月-2016年1月) 政治部副主任 唐亮(1947年1月-?,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张凯(1947年1月-?,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钟期光(?-?,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鲍先志 中将(?-1955年3月,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3月-1956年10月) 杨汉林 少将(1956年10月-1964年4月) 龙潜 少将(1958年5月-1965年5月) 赖毅 中将(1959年3月-1960年11月) 王良恩 少将(1960年6月-1967年6月) 符确坚 少将(1960年7月-1969年2月) 刘耀宗 少将(1964年5月-1966年12月) 史景班 少将(1964年6月-1975年8月) 谢胜坤(1965年10月-1970年5月) 杨广立(1969年8月-?) 王展(1970年2月-1971年11月) 郭金林(1971年5月-?) 于永贤(1972年5月-?) 阎志敏(1978年5月-1984年4月) 夏伟(1981年6月-?) 洪家德 少将(?-?) 王永明 少将(?-1990年4月) 韦宇 少将(?-?) 随绳武 少将(?-?) 缪国亮 少将(1992年10月-?) 张宝康 少将(1996年5月-2001年7月) 史水洲 少将(?-?) 王长贵 少将(1998年-?) 赵本胜 少将(?-2004年1月) 吴昌德 少将(2003年7月-2003年12月) 嵇绍莹 少将(2004年-?) 张玉玺 少将(2004年-?) 许湘东 少将(?-?) 刘长兴 少将(?-?) 王清葆 少将(2009年10月-?) 郭礼云 少将(2010年7月-2014年7月) 汪晓荣 少将(?-?) 周明贵 少将(?-2015年1月) 苏保成 少将(2014年7月-12月) 王小鸣 少将(2014年12月-2016年1月) 凌希 少将(2015年-2016年1月) 政治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阎志敏(?-?) 宋佩璋(?-?) 李世炎(?-?) 陈茂辉(?-?) 宋文(1980年-?) 后勤部部长 宋裕和(1947年1月-1948年8月,华东军区供给部部长) 崔义田(1947年1月-1948年8月,华东军区卫生部部长) 叶进明(1947年1月-1948年8月,华东军区兵站部部长) 周骏鸣(1948年8月-1949年,华东军区后勤司令部部长,兼任) 邝任农(1949年-1955年3月,华东军区后勤部部长) 谢胜坤 少将(1955年5月-1960年6月) 郭金林 少将(1960年6月-1964年3月) 严光 少将(1964年3月-1965年10月) 谭友夫(1966年3月-1970年3月) 鞠文仪(1970年4月-1975年8月) 严光(1975年8月-1980年12月) 成冲宵(1981年6月-1983年2月) 陈辉(1983年2月-1987年3月) 王太岚 少将(1988年6月-1992年11月) 王传武 少将(1992年11月-1997年3月) 吴继科 少将(1997年3月-1998年10月) 后勤部副部长 邝任农(1948年7月-1949年,华东军区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 谢胜坤(?-1954年7月,华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李元 少将(1955年4月-1960年6月) 王文模 少将(1955年4月-1956年11月;1957年9月-1960年7月) 刘耀宗 少将(1956年7月-1963年3月) 郭金林 少将(1957年9月-1960年6月) 吴大胜 大校(1960年11月-1973年12月) 汪运祖 少将(1960年11月-1969年3月) 官宗礼 少将(1961年9月-1970年9月) 冯鼎三 少将(1961年11月-1965年6月) 钟贤文 少将(1963年10月-1970年7月) 张祥 大校(1964年9月-1976年2月) 黄志远(1965年9月-1969年3月) 鞠文仪(1968年8月-1970年4月) 谭勋(1970年7月-?) 李坡(1970年12月-?) 缪嘉(1970年12月-?) 高士亮(1970年12月-?) 宋相甫(1972年9月-?) 梁维英(1975年5月-?) 侯建新(1978年5月-?) 陈辉(?-1983年8月) 高玉(?-?) 梁国夫(1983年9月-?) 赵绪振(?-?) 刘礼贵 少将(1985年8月-1993年) 王太岚(1987年3月-1988年6月) 童军 少将(?-?) 赵本胜 少将(?-1998年10月) 贾瑞玉 少将(?-1998年10月) 王顺和 少将(?-1998年10月) 联勤部部长 吴继科 少将(1998年10月-2002年11月) 种明辉 少将(2002年11月-2005年6月) 张怀泗 少将(2005年6月-2007年6月) 顾守成 少将(2007年6月-2010年) 杨建华 少将(2010年-2013年7月) 孙心良 少将(2013年7月-2014年12月) 李克让 少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 联勤部副部长 赵本胜 少将(1998年10月-?) 贾瑞玉 少将(1998年10月-?) 王顺和 少将(1998年10月-?) 张先汉 少将(?-?) 张金荣 少将(?-?) 侯散野 少将(?-?) 仇学富 少将(?-?) 刘永才 少将(?-?) 姜国禹 少将(?-?) 王大功 少将(?-?) 于天明 少将(?-?) 郭德富 少将(?-?) 向孝民 少将(?-?) 唐玉良 少将(?-2016年1月) 孙祥林 少将(?-?) 后勤部政治委员 彭显伦(1947年1月-1948年8月,华东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 魏天禄(1947年1月-1948年8月,华东军区卫生部政治部主任) 于眉(1947年1月-1948年8月,华东军区兵站部政治部主任) 邝任农(1949年-1954年7月,华东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谢胜坤(1954年7月-1955年3月,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符确坚 少将(1955年12月-1960年7月) 王文模 少将(1960年6月-1964年3月) 郭金林 少将(1964年3月-1971年2月) 汪运祖(1973年11月-1977年9月) 陈德先(1977年9月-1980年12月;1980年12月-1981年5月,副政治委员兼) 刘轩亭(1979年2月-1981年8月,第二政治委员;1981年8月-1983年2月,政治委员) 刘贤庭(1980年12月-1983年5月) 马魁鸾(1983年2月-1985年8月) 韦宇 少将(1985年8月-1989年8月) 史水洲 少将(1989年7月-1996年11月) 宫化清 少将(1996年11月-1998年11月) 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方中铎 少将(1955年4月-1956年2月) 喻新华 少将(1956年7月-1970年11月) 黎同新 少将(1957年11月-1970年4月) 张希才 少将(1962年2月-?) 张加洛 少将(1962年10月-1964年4月) 谭肇之(1970年6月-?) 刘轩亭(1970年12月-1971年12月) 马光军(1970年12月-?) 黎同新(1973年3月-?) 后勤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汪运祖(?-?)
王太岚(1987年3月-1988年6月) 童军 少将(?-?) 赵本胜 少将(?-1998年10月) 贾瑞玉 少将(?-1998年10月) 王顺和 少将(?-1998年10月) 联勤部部长 吴继科 少将(1998年10月-2002年11月) 种明辉 少将(2002年11月-2005年6月) 张怀泗 少将(2005年6月-2007年6月) 顾守成 少将(2007年6月-2010年) 杨建华 少将(2010年-2013年7月) 孙心良 少将(2013年7月-2014年12月) 李克让 少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 联勤部副部长 赵本胜 少将(1998年10月-?) 贾瑞玉 少将(1998年10月-?) 王顺和 少将(1998年10月-?) 张先汉 少将(?-?) 张金荣 少将(?-?) 侯散野 少将(?-?) 仇学富 少将(?-?) 刘永才 少将(?-?) 姜国禹 少将(?-?) 王大功 少将(?-?) 于天明 少将(?-?) 郭德富 少将(?-?) 向孝民 少将(?-?) 唐玉良 少将(?-2016年1月) 孙祥林 少将(?-?) 后勤部政治委员 彭显伦(1947年1月-1948年8月,华东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 魏天禄(1947年1月-1948年8月,华东军区卫生部政治部主任) 于眉(1947年1月-1948年8月,华东军区兵站部政治部主任) 邝任农(1949年-1954年7月,华东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谢胜坤(1954年7月-1955年3月,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符确坚 少将(1955年12月-1960年7月) 王文模 少将(1960年6月-1964年3月) 郭金林 少将(1964年3月-1971年2月) 汪运祖(1973年11月-1977年9月) 陈德先(1977年9月-1980年12月;1980年12月-1981年5月,副政治委员兼) 刘轩亭(1979年2月-1981年8月,第二政治委员;1981年8月-1983年2月,政治委员) 刘贤庭(1980年12月-1983年5月) 马魁鸾(1983年2月-1985年8月) 韦宇 少将(1985年8月-1989年8月) 史水洲 少将(1989年7月-1996年11月) 宫化清 少将(1996年11月-1998年11月) 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方中铎 少将(1955年4月-1956年2月) 喻新华 少将(1956年7月-1970年11月) 黎同新 少将(1957年11月-1970年4月) 张希才 少将(1962年2月-?) 张加洛 少将(1962年10月-1964年4月) 谭肇之(1970年6月-?) 刘轩亭(1970年12月-1971年12月) 马光军(1970年12月-?) 黎同新(1973年3月-?) 后勤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汪运祖(?-?) 张希才(?-?) 侯建新(?-?) 冯福铭(?-?) 马光军(1978年4月-1982年) 黎同新(1981年-1985年) 联勤部政治委员 宫化清 少将(1998年11月-1999年12月) 高武生 少将(1999年12月-2004年12月) 谢亢威 少将(2005年6月-2010年7月) 周明贵 少将(2010年7月-2014年3月) 汪晓荣 少将(2014年6月-2016年1月) 联勤部副政治委员 程童一 少将(2005年-2006年11月) 谢亢威 少将(?-2005年6月) 曲文 少将(?-?) 耿广义 少将(?-?) 施金毛 少将(?-?) 曹伯如 少将(2013年-?) 季风 少将(2015年-2016年1月) 装备部部长 程望(1947年1月-?,华东军区军工部部长) 汪道涵(1947年1月-?,华东军区军工部部长) 罗湘涛(1947年1月-?,华东军区军工部政治委员) 张诗明 少将(1998年1月-2002年1月) 徐承云 少将(2002年1月-2003年1月) 刘沈扬 少将(2003年7月-2006年8月) 李增林 少将(2006年8月-2010年4月) 孟昭斌 少将(2010年4月-2013年12月) 许伟 少将(2013年12月-2015年4月) 于中海 少将(2015年4月-2016年1月) 装备部副部长 许援朝 少将(1998年10月-2005年5月) 周元华 少将(?-?) 张金荣 少将(?-?) 孙心良 少将(?-?) 黄企生 少将(?-?) 张良富 少将(?-?) 刘东耕 少将(?-?) 李笃信 少将(?-?) 徐江 少将(?-?) 孙德斌 少将(2009年6月-?) 郭德富 少将(?-?) 潘照年 少将(2011年-?) 于中海 少将(?-2015年4月) 刘跃平 少将(2014年6月-?) 王文立 少将(2015年9月-2016年1月) 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书记 肖望东 中将(1955年11月-1960年2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 鲍先志 中将(1960年7月-1969年4月) 李宝奇(?-?) 张明 中将(1985年6月-?) 雷鸣球 中将(1994年12月-1999年6月,副政治委员兼) 李继松 中将(1999年-2004年7月,副政治委员兼) 孙大发 中将(2005年1月-7月,副政治委员兼) 高武生 中将(2005年7月-2010年12月,副政治委员兼) 吴刚 中将(2010年12月-2016年1月,副政治委员兼) 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鲍先志 中将(1955年11月-1960年2月) 赵元升(?-?) 王永明 少将(?-1990年4月,政治部副主任兼) 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 张前恕(?-?) 刘传运(?-?) 南京军区善后工作办公室 主任 蒋谟祥 中将(2016年1月—) 副主任 马成效 少将(2016年—2016年) 李克让 少将(2016年—) 唐玉良 少将(2016年—) 军事组组长 刘跃平 少将(2016年12月—) 军事组副组长 考持维 大校(2016年—) 保障组组长 保障组副组长 刘跃平 少将(2016年—2016年12月) 唐玉良
彭嘉庆(1975年8月—1983年5月) 陈海涵(1975年8月—1983年5月) 颜德明(1975年8月—1983年5月) 肖元礼(1975年8月—1976年10月;1982年10月—1983年5月) 晏福生(1975年8月—1983年5月) 邓逸凡(1975年8月—1977年12月) 庄田(1975年8月—1984年2月) 詹才芳(1977年12月—1983年5月) 鲁瑞林(1977年12月—1980年1月) 赖春风(1978年12月—1983年5月) 陈德(1980年12月—1983年5月) 李福泽(1980年10月—1983年5月) 黄荣海(1983年5月—1985年6月) 姜林东(1983年5月—1985年6月) 参谋长 萧克(1949年10月—1950年4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 赵尔陆(1949年10月—1952年6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 黄永胜(1952年6月—1955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参谋长,1954年3月后为兼任) 韩先楚(1953年4月—1954年2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参谋长) 温玉成 中将(1957年9月—1960年5月,参谋长;1960年5月—1964年8月,副司令员兼司令部参谋长) 陶汉章 少将(1964年8月—1967年8月,司令部参谋长) 吴纯仁(1967年8月—12月,司令部参谋长) 阎仲川(1967年12月—1969年5月,司令部参谋长) 孙干卿(1969年11月—1977年12月,司令部参谋长) 周德礼(1977年12月—1980年12月,司令部参谋长) 朱英(1980年12月—1982年10月,司令部参谋长) 刘存智(1982年10月—1983年2月,司令部参谋长;1983年2月—1985年6月,参谋长) 李希林 中将(1985年6月—1990年4月) 陈显华 中将(1990年4月—1992年10月) 陶伯钧 中将(1992年11月—1993年12月) 龚谷成 中将(1993年12月—1996年11月) 宋文汉 中将(1997年—2002年1月) 叶爱群 中将(2002年1月—2003年7月) 高春翔 中将(2003年7月—12月) 房峰辉 中将(2003年12月—2007年6月) 徐粉林 中将(2007年6月—2009年12月) 贾晓炜 中将(2009年12月—2014年12月) 刘小午 中将(2014年12月—2016年1月) 副参谋长 聂鹤亭(1949年10月—1950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 陈光(1949年10月—12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 李聚奎(1950年3月—7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 苏静(1950年3月—1952年1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 文年生(1952年4月—1953年4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1954年2月—1955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第二副参谋长) 杨至成(1954年2月—1955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第一副参谋长) 李福泽 少将(1955年4月—1958年7月) 高体乾 少将(1955年4月—1959年1月) 欧致富 少将(1957年8月—1959年1月) 黄一平 少将(1957年9月—1965年5月) 叶建民 少将(1958年9月—1959年11月) 赖春风 少将(1959年6月—1964年4月;1966年3月—1970年8月) 胡继成 少将(1960年5月—1967年9月) 黎原 少将(1960年6月—1965年5月) 陈海涵 少将(1961年8月—1969年11月) 李化民 少将(1963年6月—1968年5月) 阎仲川 少将(1964年5月—1967年12月) 颜德明(1965年5月—1969年11月) 江燮元(1965年8月—1967年8月) 廖仲符(1967年12月—1978年) 张荣森(1968年2月—1968年9月) 罗荣(1968年5月—1969年1月) 王道全(1968年11月—1972年10月) 霍成忠(1969年10月—?) 刘子云(1969年11月—?) 刘兴隆(1969年11月—?) 陈宗坤(1969年11月—?) 焦玉山(1969年11月—?) 卫继烈(1969年11月—?) 王朝平(1969年11月—?) 刘如(1969年11年月—?) 刘远生(1969年11月—?) 张景耀(1969年11月28日—1970年4月27日) 高宪魁(1970年2月—?) 袁德良(1970年5月—?) 周庆鸣(1975年5月—?) 郑波(1975年6月—?) 王鸿荣(1978年—1983年5月) 李洪杰(1978年—1983年5月) 李希林(1983年5月—1985年6月) 迟云秀(1983年5月—1985年6月) 陈显华(1983年5月—1985年8月) 毕自峰 少将(1985年8月—1991年3月) 曲长君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4月) 李乾元 少将(1990年6月—1994年12月) 吴湘庆 少将(1990年6月—?) 宋文汉 少将(1992年—1996年11月) 张德仁 少将(1992年—1996年6月) 梁计秋 少将(?—?) 林才文 少将(?—?) 宋才文 少将(?—?) 唐新秋 少将(1997年—2001年2月) 陈义春 少将(?—?) 于明初 海军少将(?—?) 袁邦银 少将(?—?) 韩林枝 少将(?—?) 方良清 少将(?—?) 李作成 少将(2002年1月—2008年1月) 周瑞华 空军少将(?—?) 钱晓林 少将(?—?) 阎力平 少将(?—?) 黎仕林 少将(?—?) 刘联华 少将(2008年3月—?) 孔见 少将(2009年6月—?) 王郡里 少将(?—?) 周松和 少将(?—2013年4月) 许再华 少将(2012年7月—2016年1月) 肖运洪 少将(2013年6月—?) 陈守民 少将(?—2014年8月) 范小兵 少将(?—?) 郑元林 空军少将(2014年2月—?,兼军区空军参谋长) 陈道祥 少将(2014年7月—?) 郭玉军 海军少将(2014年12月—?,兼南海舰队参谋长) 韩鹏 少将(2015年—?) 司令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周庆鸣(?—?) 刘远生(?—?) 卫继烈(?—?) 刘子云(?—?) 陈宗坤(?—?) 赖春风(?—?) 韩庄(?—?) 廖仲符(?—?) 罗荣(?—?) 李洪杰(?—?) 朱英(?—?) 毛余(?—?) 岳洪池(?—?) 政治部主任 谭政(1949年10月—1950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49年12月后为兼任) 陶铸(1950年3月—1955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陈仁麒 中将(1955年3月—1959年11月) 谢明 少将(1960年5月—1963年4月) 刘兴元 中将(1963年4月—1965年5月,第二政治委员兼) 相炜 少将(1965年5月—1967年8月) 任思忠(1967年8月—1968年7月,1967年12月后为副政治委员兼) 卜占亚(1968年7月—1970年5月) 张战东(1970年5月—11月) 于厚德(1970年11月—1977年12月) 王淳(1977年12月—1980年12月) 陈继德(1980年12月—1985年6月) 张明远(1985年6月—1986年9月) 高天正 中将(1988年2月—1990年4月) 方祖岐 中将(1990年4月—1992年11月) 雷鸣球 中将(1992年11月—1994年12月) 张国初 中将(1994年12月—1998年8月) 马国文 中将(1998年8月—2000年12月) 周遇奇 中将(2000年12月—2004年12月) 张阳 中将(2004年12月—2007年9月) 郑卫平 中将(2007年9月—2012年10月) 周为民 中将(2012年12月—2016年1月) 政治部副主任 陶铸(1949年10月—1950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 萧向荣(1951年12月—1952年1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 梁必业(1951年12月—1955年2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 邱会作(1952年8月—1955年4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4月—?,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肖元礼 少将(1955年11月—1965年5月) 江峰 少将(1956年10月—1962年4月) 李丙令 少将(1957年9月—1959年6月) 郭成柱 少将(1959年2月—1965年5月) 陈发洪 少将(1961年4月—1965年5月) 王阑西 少将(1963年4月—1965年5月) 谢镗忠 少将(1963年4月—1964年11月) 江民风 少将(1965年1月—1967年8月) 李福尧(1965年5月—?) 陈青山(1965年5月—?) 张战东(1967年8月—1970年5月) 单印章(1968年2月15日—1975年8月30日) 白相国(1968年11月—1973年10月) 赵国楠(1969年11月—?) 崔杰(1969年11月—1978年5月) 李维英(1969年11月—?) 陈志彬(1970年3月—?) 宋焕文(1970年6月—?) 魏佑铸(1970年6月—1975年8月) 周绍明(1978年11月—1983年5月) 于兴化(1978年12月—1983年5月) 吴子实(?—?)
江燮元(1965年8月—1967年8月) 廖仲符(1967年12月—1978年) 张荣森(1968年2月—1968年9月) 罗荣(1968年5月—1969年1月) 王道全(1968年11月—1972年10月) 霍成忠(1969年10月—?) 刘子云(1969年11月—?) 刘兴隆(1969年11月—?) 陈宗坤(1969年11月—?) 焦玉山(1969年11月—?) 卫继烈(1969年11月—?) 王朝平(1969年11月—?) 刘如(1969年11年月—?) 刘远生(1969年11月—?) 张景耀(1969年11月28日—1970年4月27日) 高宪魁(1970年2月—?) 袁德良(1970年5月—?) 周庆鸣(1975年5月—?) 郑波(1975年6月—?) 王鸿荣(1978年—1983年5月) 李洪杰(1978年—1983年5月) 李希林(1983年5月—1985年6月) 迟云秀(1983年5月—1985年6月) 陈显华(1983年5月—1985年8月) 毕自峰 少将(1985年8月—1991年3月) 曲长君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4月) 李乾元 少将(1990年6月—1994年12月) 吴湘庆 少将(1990年6月—?) 宋文汉 少将(1992年—1996年11月) 张德仁 少将(1992年—1996年6月) 梁计秋 少将(?—?) 林才文 少将(?—?) 宋才文 少将(?—?) 唐新秋 少将(1997年—2001年2月) 陈义春 少将(?—?) 于明初 海军少将(?—?) 袁邦银 少将(?—?) 韩林枝 少将(?—?) 方良清 少将(?—?) 李作成 少将(2002年1月—2008年1月) 周瑞华 空军少将(?—?) 钱晓林 少将(?—?) 阎力平 少将(?—?) 黎仕林 少将(?—?) 刘联华 少将(2008年3月—?) 孔见 少将(2009年6月—?) 王郡里 少将(?—?) 周松和 少将(?—2013年4月) 许再华 少将(2012年7月—2016年1月) 肖运洪 少将(2013年6月—?) 陈守民 少将(?—2014年8月) 范小兵 少将(?—?) 郑元林 空军少将(2014年2月—?,兼军区空军参谋长) 陈道祥 少将(2014年7月—?) 郭玉军 海军少将(2014年12月—?,兼南海舰队参谋长) 韩鹏 少将(2015年—?) 司令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周庆鸣(?—?) 刘远生(?—?) 卫继烈(?—?) 刘子云(?—?) 陈宗坤(?—?) 赖春风(?—?) 韩庄(?—?) 廖仲符(?—?) 罗荣(?—?) 李洪杰(?—?) 朱英(?—?) 毛余(?—?) 岳洪池(?—?) 政治部主任 谭政(1949年10月—1950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49年12月后为兼任) 陶铸(1950年3月—1955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陈仁麒 中将(1955年3月—1959年11月) 谢明 少将(1960年5月—1963年4月) 刘兴元 中将(1963年4月—1965年5月,第二政治委员兼) 相炜 少将(1965年5月—1967年8月) 任思忠(1967年8月—1968年7月,1967年12月后为副政治委员兼) 卜占亚(1968年7月—1970年5月) 张战东(1970年5月—11月) 于厚德(1970年11月—1977年12月) 王淳(1977年12月—1980年12月) 陈继德(1980年12月—1985年6月) 张明远(1985年6月—1986年9月) 高天正 中将(1988年2月—1990年4月) 方祖岐 中将(1990年4月—1992年11月) 雷鸣球 中将(1992年11月—1994年12月) 张国初 中将(1994年12月—1998年8月) 马国文 中将(1998年8月—2000年12月) 周遇奇 中将(2000年12月—2004年12月) 张阳 中将(2004年12月—2007年9月) 郑卫平 中将(2007年9月—2012年10月) 周为民 中将(2012年12月—2016年1月) 政治部副主任 陶铸(1949年10月—1950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 萧向荣(1951年12月—1952年1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 梁必业(1951年12月—1955年2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 邱会作(1952年8月—1955年4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4月—?,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肖元礼 少将(1955年11月—1965年5月) 江峰 少将(1956年10月—1962年4月) 李丙令 少将(1957年9月—1959年6月) 郭成柱 少将(1959年2月—1965年5月) 陈发洪 少将(1961年4月—1965年5月) 王阑西 少将(1963年4月—1965年5月) 谢镗忠 少将(1963年4月—1964年11月) 江民风 少将(1965年1月—1967年8月) 李福尧(1965年5月—?) 陈青山(1965年5月—?) 张战东(1967年8月—1970年5月) 单印章(1968年2月15日—1975年8月30日) 白相国(1968年11月—1973年10月) 赵国楠(1969年11月—?) 崔杰(1969年11月—1978年5月) 李维英(1969年11月—?) 陈志彬(1970年3月—?) 宋焕文(1970年6月—?) 魏佑铸(1970年6月—1975年8月) 周绍明(1978年11月—1983年5月) 于兴化(1978年12月—1983年5月) 吴子实(?—?) 修向辉(1983年5月—1985年8月31日) 孙志诚(?—?) 刘明仁 少将(1985年8月—1991年1月) 刘桂楠 少将(1989年1月—?) 张国初 少将(1993年6月1日—1994年12月8日) 姚成友 少将(?—?) 林少玉 少将(?—2004年) 丁玉才 少将(?—?) 邓汉民 少将(2002年11月—?) 熊焰 少将(?—?) 杨英凯 少将(?—?) 徐昕民 少将(?—?) 周为民 少将(2009年3月—?) 韩伟 少将(?—?) 吴社洲 少将(?—?) 许进林 少将(2013年3月—?) 陈大民 少将(?—2016年1月) 陈家静 少将(?—?) 政治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崔杰(?—?) 刘顺文(?—?) 于兴化(?—?) 王亮(?—?) 干部部部长 (1958年10月干部部划归政治部) 谭政(1950年8月—1951年12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管理部部长,兼任) 刘兴元(1951年12月—1955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管理部部长) 郭成柱 少将(1955年3月—1958年10月) 干部部副部长 梁必业(1949年10月—1951年12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刘兴元(1950年8月—1951年12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林平(1952年6月—1954年9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郭成柱(1954年3月—1955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段纯和(?—?) 后勤部部长 周纯全(1949年10月—1950年8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第一部长) 李聚奎(1949年10月—1950年3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第二部长) 杨至成(1950年8月—1954年10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部长,1954年2月后为第一副参谋长兼) 张池明(1954年10月—1955年4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部长) 文年生(1955年3月—1955年9月,副司令员兼) 邱国光 少将(1955年12月—1968年2月) 周庆鸣(1968年2月—1969年2月) 靳兆西(1969年11月—1978年9月) 赵遵康(1978年11月—1980年1月) 徐芳春(1980年1月—1981年12月) 常凤举(1983年2月—1985年6月) 迟云秀 少将(1985年6月—1990年4月) 陈德明 少将(1990年6月—1993年3月) 陈添林 少将(1993年3月—1998年11月) 后勤部副部长 何敬之(1950年4月—1955年4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副部长) 孙仪之(1950年9月—1951年11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副部长) 姚醒吾(1951年1月—1954年6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副部长) 吴自立 少将(1953年9月—1955年4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副部长;1955年4月—9月,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李梓斌 少将(1955年5月—1965年2月) 周庆鸣 少将(1959年6月—1968年2月) 赵遵康 少将(1960年5月—1969年2月) 吴家树(1961年9月—1978年5月) 欧阳奕(1961年9月—1978年5月) 叶坤(?—?) 靳兆西(1965年7月—1969年11月) 袁德良(1965年11月—1970年5月) 郑本炎(?—1967年9月) 王彬(1968年7月—1968年11月) 郝恒莱(1968年11月—1969年2月) 曾湘(1968年11月—1969年2月) 张国兴(1969年11月—1978年11月) 常凤举(1969年11月—1983年2月) 柯本仁(1969年11月—1978年5月) 琚洪运(1969年11月—1978年5月) 李金元(1969年11月—1978年11月) 魏德安(1969年11月—1976年1月) 黎奇(1969年11月—1983年5月) 李炳萱(1969年11月—1982年9月) 王鸿荣(1970年1月—1983年5月) 田养泉(1970年5月—1978年5月) 王贵云(1971年5月—1983年5月) 赵遵康(1975年5月—1978年11月) 曾湘(1975年5月—1982年9月) 郝恒莱(1975年5月—1982年9月) 田希成(1978年5月—1983年5月) 王毅(1983年5月—1985年11月) 陈德明 少将(1983年5月—1990年6月) 李书健 少将(1985年8月—1990年6月) 周金喜 少将(1990年5月—1993年3月) 袁源 少将(1990年5月—?) 张国泉 少将(1992年10月—1998年10月) 吴亚明 少将(1994年3月—1997年3月) 王长庆 少将(1995年2月—1998年10月) 联勤部部长 陈添林 少将(1998年11月—2001年2月) 唐新秋 少将(2001年2月—2005年1月) 吕德松 少将(2005年1月—2009年5月) 王晓军 少将(2009年5月—2010年12月) 王玉仁 少将(2011年3月—2014年12月) 盖龙云 少将(2014年12月—2016年1月) 联勤部副部长 张国泉 少将(1998年10月—2000年3月) 吴亚明 少将(1998年10月—?) 王长庆 少将(1998年10月—2004年) 孙方敏 少将(1999年11月—?) 黎仕林 少将(2000年5月—2008年2月) 牟方本 少将(2002年10月—?) 周炳坤 少将(?—?) 刘检成 少将(2008年3月—?) 刘峻嶂 少将(2009年5月—?) 陈剑锋 少将(2009年6月—2015年1月) 刘坚 少将(?—?) 聂荣锋 少将(2012年10月—?) 张中湘 少将(2012年12月—2015年4月) 刘瑞武 少将(?—?) 后勤部政治委员 陈沂(1949年10月—1950年6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政治委员) 周纯全(1950年8月—1951年1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政治委员) 杨至成(1951年1月—1952年4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政治委员,兼任) 张池明(1952年4月—1955年4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政治委员,1954年10月后为后勤部部长兼) 潘振武 少将(1956年3月—1959年3月) 杨树根 少将(1959年10月—1964年4月) 方毅华 少将(1964年11月—1978年11月) 赵力宽(1978年11月—1983年2月) 刘智民 少将(1983年2月—1990年6月) 李书健 少将(1990年6月—1994年3月) 何耀东 少将(1994年3月—1998年11月) 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潘振武 少将(1949年10月—1955年4月,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方勤务部副政治委员;1955年4月—1956年3月,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卢文新 少将(1955年10月—1956年11月;1957年12月—1965年8月) 訾修林 大校(1956年11月—1960年6月) 高先贵 少将(1960年6月—1978年5月) 宋焕文 大校(1965年2月—1970年6月) 黎新民 少将(1960年7月—1965年11月) 张荣亭(1967年8月—1968年6月) 王彬(1968年11月—1978年5月) 王淳(1969年3月—1980年12月) 胡善德(1969年11月—1983年5月) 周杰(1969年11月—1982年9月) 崔琳(1970年5月—1978年5月) 汪砺峰(1971年1月—1975年3月) 肖泽泉(1971年2月—1980年7月) 李克(1978年5月—1983年5月) 郭鹏(1978年5月—1983年5月) 杨仕斌(1978年11月—1985年8月) 刘智民(1980年7月—1983年2月) 张觉 少将(1983年5月—1985年9月;1990年9月—1992年3月) 梁同效 少将(1989年9月—?) 詹克勋 少将(1992年3月—?) 尉国敏 少将(1997年3月—1998年10月) 后勤部顾问 (1975年设顾问,1985年撤销) 吴家树(?—?) 田养泉(?—?) 高先贵(?—?) 崔琳(?—?) 欧阳奕(?—?) 李金元(?—?) 张国兴(?—?) 刘光信(?—?) 琚洪运(?—?) 王彬(?—?) 赵遵康(?—?) 袁德良(?—?) 燕冼生(?—?) 刘朝佐(?—?) 宋维舟(?—?) 李炳萱(?—?) 曾湘(?—?) 王贵云(?—?) 黎奇(?—?) 李玉贵(?—?) 于鸣兴(?—?) 联勤部政治委员 何耀东 少将(1998年11月—2001年1月) 钟渭贤
dili , türk dil , Азәрбајҹан дили , آذربايجان ديلی , Azərbaycan türkcəsi , آذربایجان-تورکجەسی)。属突厥语族的一種語言,是亞塞拜然的官方语言。其与土耳其语、土庫曼語和克里米亞韃靼語的語言學關係密切,可彼此互通。 在2.3至3千万亞塞拜然语使用者中,大概1.6至2.3千万人在伊朗、7百万人在亞塞拜然,在其他较少的社群也有约80万人使用亞塞拜然语。在伊朗使用的阿塞拜疆语,受到波斯语的影响,在《民族语》中称为“南亞塞拜然语”,而亞塞拜然用的被称为“北亞塞拜然语”。 语音 辅音 元音 字母 在亞塞拜然共和国,现行亞塞拜然语官方采用土耳其语字母为基础,但是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亞塞拜然语同样广泛通用。南亞塞拜然語使用阿拉伯字母。亞塞拜然语有32个字母,分别如下: 1929年前 使用阿拉伯字母。 由1929年至1939年 Aa, Bb, Cc, Çç, Dd, Ee, Əə, Ff, Gg, , Hh, Ii, Ьь, Jj, Kk, Qq, Ll, Mm, Nn, Oo, Ɵɵ, Pp, Rr, Ss, Şş, Tt, Uu, Üü, Vv, Xx, Yy, Zz 由1939年至1991年 Аа, Бб, Вв, Гг, Ғғ, Дд, Әә, Жж, Зз, Ии, Ыы, Јј, Кк, Ҝҝ, Лл, Мм, Оо, Өө, Пп, Рр, Сс, Тт, Уу, Үү, Фф, Хх, Һh, Чч, Ҹҹ, Шш, -{’}- (apostrophe) 自1991年起 Aa, Bb, Cc, Çç, Dd, Ee, Əə, Ff, Gg,
, آذربايجان ديلی , Azərbaycan türkcəsi , آذربایجان-تورکجەسی)。属突厥语族的一種語言,是亞塞拜然的官方语言。其与土耳其语、土庫曼語和克里米亞韃靼語的語言學關係密切,可彼此互通。 在2.3至3千万亞塞拜然语使用者中,大概1.6至2.3千万人在伊朗、7百万人在亞塞拜然,在其他较少的社群也有约80万人使用亞塞拜然语。在伊朗使用的阿塞拜疆语,受到波斯语的影响,在《民族语》中称为“南亞塞拜然语”,而亞塞拜然用的被称为“北亞塞拜然语”。 语音 辅音 元音 字母 在亞塞拜然共和国,现行亞塞拜然语官方采用土耳其语字母为基础,但是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亞塞拜然语同样广泛通用。南亞塞拜然語使用阿拉伯字母。亞塞拜然语有32个字母,分别如下: 1929年前 使用阿拉伯字母。 由1929年至1939年 Aa, Bb, Cc, Çç, Dd, Ee, Əə, Ff, Gg, , Hh, Ii, Ьь, Jj, Kk, Qq, Ll, Mm, Nn, Oo, Ɵɵ, Pp, Rr, Ss, Şş, Tt, Uu, Üü, Vv, Xx, Yy, Zz 由1939年至1991年 Аа, Бб, Вв, Гг, Ғғ, Дд, Әә, Жж, Зз, Ии, Ыы, Јј, Кк, Ҝҝ, Лл, Мм, Оо, Өө, Пп, Рр, Сс, Тт, Уу, Үү, Фф, Хх, Һh, Чч, Ҹҹ, Шш, -{’}- (apostrophe) 自1991年起 Aa, Bb, Cc, Çç, Dd, Ee, Əə, Ff, Gg, Ğğ, Hh, Xx, Iı, İi, Jj, Kk, Qq, Ll, Mm, Nn, Oo, Öö, Pp, Rr, Ss, Şş, Tt, Uu, Üü, Vv, Yy, Zz 各種字母間的转写一覽 阿拉伯、拉丁、西里尔字母表的顺序不同,下表按拉丁字母表排序。 文学 经典的阿塞拜疆语文学在15世纪形成,以多种在早期中世纪的大不里士和希尔凡方言为基础。这些方言为阿塞拜疆经典的作家,如富祖里、伊斯玛仪一世等人所使用。阿塞拜疆的现代文学主要基于希尔凡方言,而在伊朗则主要是基于大不里士方言。第一份阿塞拜疆语报纸于1875年出版。 在19世纪中期,阿塞拜疆文学在巴库、占贾、舍基、第比利斯、叶里温的学校均有教授。自1845年后,俄国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也开始有教授。 註解 註釋 參考文獻 參閲
历任主官 司令员 贺炳炎(1955年-1960年) 黄新廷(1960年8月-1967年3月) 梁兴初(1967年3月-1972年) 秦基伟(1973年月-1975年10月) 刘兴元(1975年10月-1977年9月) 吴克华(1977年9月-1979年1月) 尤太忠(1980年1月-1982年10月) 王诚汉(1982年10月-1985年6月) 傅全有 张太恒 李九龍 隗福臨 廖锡龙 王建民 李世明 李作成(2013年7月-2015年12月) 政治委员 李井泉 郭林祥(先为第二政委,后为第三政委) 廖志高(第二政委) 甘渭汉(第四政委) 张国华(第一政委) 陈仁麒(先为第二政委,后为政委) 谢家祥(先为第三政委,后为政委) 谢 政 刘兴元(第一政委)1972.3~1975.10 郭林祥 李大章(第二政委) 陈先瑞 赵紫阳(第一政委) 孔石泉(第二政委) 钟汉华 徐立清(先为第二政委,后为第一政委) 谭启龙(第二政委) 万海峰 谷善慶 張 工 张志坚 杨德清 刘书田 张海阳 田修思 朱福熙 历任副大军区职军官 副司令员 何正文(1955年5月-1959年3月,第二副司令员) 李文清(1955年5月-1959年6月) 何正文(1962年6月-1974年11月) 黄新廷(1957年9月-1960年8月) 韦杰(1957年9月-1982年10月) 李文清(1962年6月-1975年8月) 邓少东(1965年5月-1975年8月) 胡继成(1967年9月-1977年12月) 胡炳云(1967年9月-1974年9月) 王诚汉(1969年3月-1982年10月) 王东保(1969年7月-1982年10月) 谢正荣(1969年8月-1977年12月) 温玉成(1970年6月-1971年11月,第一副司令员) 郑本炎(1971年3月-1975年8月) 陈宏(1971年11月-1975年8月,第一副司令员) 茹夫一(1972年9月-1982年10月) 陈明义(1973年11月-1985年6月) 肖永银(1975年5月-1977年12月) 梁中玉(1975年8月-1979年1月) 赵文进(1977年12月-1982年10月) 李文清(1979年1月-1982年10月) 徐成功(1980年12月-1982年10月)
摩步第37师 摩步第149师 装甲17旅 炮兵旅 高炮旅 陆航2旅 特种作战旅 第14集团军下辖: 军直部队:通信团,工兵团,防化团,舟桥第86团,司训大队 机步第31旅 机步第40旅 摩步第42旅 山步第32旅 第18装甲旅 第4炮兵旅 高炮旅 西藏军区下辖: 直属部队:通信团,汽车16团,电子对抗团,特种作战团。 山地步兵52旅 山地步兵53旅 装甲54旅 防空旅 工兵旅 炮兵308团 所辖各省级军区: 四川省军区 西藏军区(副大军区级单位) 贵州省军区 云南省军区 重庆警备区 历任主官 司令员 贺炳炎(1955年-1960年) 黄新廷(1960年8月-1967年3月) 梁兴初(1967年3月-1972年) 秦基伟(1973年月-1975年10月) 刘兴元(1975年10月-1977年9月) 吴克华(1977年9月-1979年1月) 尤太忠(1980年1月-1982年10月) 王诚汉(1982年10月-1985年6月) 傅全有 张太恒 李九龍 隗福臨 廖锡龙 王建民 李世明 李作成(2013年7月-2015年12月) 政治委员 李井泉 郭林祥(先为第二政委,后为第三政委) 廖志高(第二政委) 甘渭汉(第四政委) 张国华(第一政委) 陈仁麒(先为第二政委,后为政委) 谢家祥(先为第三政委,后为政委) 谢 政 刘兴元(第一政委)1972.3~1975.10 郭林祥 李大章(第二政委) 陈先瑞 赵紫阳(第一政委) 孔石泉(第二政委) 钟汉华 徐立清(先为第二政委,后为第一政委) 谭启龙(第二政委) 万海峰 谷善慶 張 工 张志坚 杨德清 刘书田 张海阳 田修思 朱福熙 历任副大军区职军官
参见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区 南京军区 福建省军区 江西省军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区 - - - 华东军事 福建军事史 江西军事史 1956年中國建立 1985年中國廢除
委员:熊兆仁(福州军区副参谋长)、陈景三(福州军区副参谋长)、颜红(第二某军政治部主任)、刘维新(福州军区保卫部长) 下设: 文化革命小组:组长廖海光,内设办公室、秘书组、宣传组、政法组、群工组、地区组、接待组。 生产指挥部:刘健挺抓总。分工交口、财贸口、农林口、文教卫生口。 福州市、厦门市、龙溪专区、晋江专区、闽侯专区、福安专区、三明专区、龙岩专区的军管会分别由省军区、野战军、空军某部、野战军、军分区、闽北指挥部、军分区、军分区负责组建。 1968年8月14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福建省革命委员会。8月19日正式成立。 1985年撤销福州军区。 历任司令员 叶飞 韩先楚 皮定均 杨成武 江拥辉 历任政治委员 叶飞 刘培善(第二政委) 杨尚奎(第三政委) 周赤萍 李志民
生平 海倫·凱勒於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馬州的塔斯坎比亚 。海倫·凱勒原為健康的嬰兒,但在19個月大的時候患了急性脑充血症,失去了聽覺和視覺。長大後運用自創的手語與家庭成員溝通。隨著年歲的增長,簡單的交流不能滿足所有人,脾氣變得暴躁。6歲時,她的父母在家庭醫生的協助下,邀請柏金斯啟明學校的安妮·蘇利文老師作為海倫·凱勒的啟蒙導師。 蘇莉文老師先瞭解海倫的脾氣躁動的原因:他的父母不忍心看她做錯事(打人、不守規矩、破壞東西等)被懲罰的樣子,於是在她做錯事時都給她糖果吃。她糾正父母的不正確行為,並且與海倫建立互信的關係,再耐心教導手語,讓她能與別人溝通,再教導她一些生字,她第一個學會的單字是洋娃娃。其後再教導使用手指點字以及生活禮儀。10歲時她的 父母聘請了的莎拉·傅樂瓦老師教導其說話,老師把中指放在她的鼻子上、食指放在嘴唇上、大拇指放在咽喉上,而海倫亦學會說話。 1896年,海倫·凱勒進入了位於麻薩諸塞州的。1900年秋季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高研院(Radcliffe College)就讀。於1904年以優異成績取得文學學士學位,並成為首位畢業於高等院校的聾盲人。這些年來蘇莉文一直留在海倫·凱勒身邊,並將教科書與上課內容寫在海倫·凱勒的手掌上。 海倫於1924年組成,並加入美國盲人基金會,作為其全國和國際的關係顧問。其後她在國際獅子會的年會上演說,她要求獅子會成為「協助失明人士戰勝黑暗的武士」。並說:「我為你們開啟機會的窗,我正敲著你的大門。」1946年任國際關係顧問,共訪問35個國家。她爭取在世界各地興建盲人學校,並常去醫院探望病人,分享她的經歷。 評價 有人曾這樣評價她:「海倫·凱勒不但是人類的驕傲,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更是人類善良的表現,相信她的事跡能成為後世的典範。」 海倫·凱勒以一個人道主義者廣為人知並極受推崇,同時她也是一個社會主義者。1909年她加入了馬薩諸塞州的美國社會黨,而後更成為「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的成員。她後期的社會主義及進步主義主張,主張工人权益及婦女選舉權,導致對她大加讚美的媒體反過來抨擊她,最典型的即是《布魯克林鷹報》(Brooklyn Eagle),他們評論她的「錯誤來自她在發展上受到明顯的限制」。 經典语录 “当一扇幸福的门关起时,另一扇幸福的门会因此开启,但我们却经常看这扇关闭的大门太久,而忘了注意到那扇已经为我们开启的幸福之门。” “文学就是我的天国。在这里,我不会被剥夺公民权。任何五官的残障都无法阻碍我和我的朋友书籍接近和深切交往。”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但是也充满了很多解决和克服苦难的方法。” “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 “忍耐與毅力,最後必勝。” “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我只看我拥有,不看我没有的。”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寂静使人更加喜爱声音,黑暗使人更加珍惜光明。”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我们分明是不一样,能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互相不一样。不是感觉不一样,而是使用感觉的方法不一样。只是为了找到超越感觉的智慧而展开的想象力和勇气不一样而已。” “把你的燈提高一點,好照亮更多人的路。” “面對光明,陰影就在我們身後” 流行文化 (1962年)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1933年) 奇跡締造者(The Miracle Worker,2000年迪士尼电影)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師 黑暗之光─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 我爲什麼要加入IWW(The Miracle Worker,1916年) 金德永、孫世演《一生一定要認識的女性領袖50人》第16章,台灣:漢湘文化,2015年2月 紀念 1971年,國際獅子會的國際理事宣佈將每年6月1日定為「海倫·凱勒紀念日」。全球的獅子會在「海倫·凱勒紀念日」舉辦視力相關的服務活動。 影响 海倫·凱勒的故事被改編成舞臺劇《奇蹟之人(The Miracle Worker)》,在美內鈴惠的漫畫《玻璃假面》中也有此劇中劇。 参見 《》 鄭豐喜 史铁生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he Story of My Life with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Booknotes interview with
Miracle Worker,1916年) 金德永、孫世演《一生一定要認識的女性領袖50人》第16章,台灣:漢湘文化,2015年2月 紀念 1971年,國際獅子會的國際理事宣佈將每年6月1日定為「海倫·凱勒紀念日」。全球的獅子會在「海倫·凱勒紀念日」舉辦視力相關的服務活動。 影响 海倫·凱勒的故事被改編成舞臺劇《奇蹟之人(The Miracle Worker)》,在美內鈴惠的漫畫《玻璃假面》中也有此劇中劇。 参見 《》 鄭豐喜 史铁生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he Story of My Life with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Booknotes interview with Dorothy Herrmann on Helen Keller: A Life, October 25, 1998. "Who Stole Helen Keller?" by Ruth Shagoury in the Huffington Post, 2012年6月22日. Papers of
臧永凯兼軍區參谋長(2015-01-19 一) 少將 李智國(?一2014年9月30日) 海力斯 車華松(2013年7月一2017年3月) 張英奎 兼任軍區副參謀長 历任政治委员 乌兰夫(1954年3月-1966年8月) 滕海清(1967年4月-1971年5月) 尤太忠(1971年5月-1972年5月) 吴 涛(1972年5月-1978年3月) 周 惠(1978年11月-1986年3月) 刘一云(1985年2月-1988年6月) 杨恩博(1988年6月-1994年4月)
车华松(2013年3月-2016年8月) 冷杰松 (2016年8月-2019年7月) 马庆雷 (2019年7月-2023年10月)海軍少將 陳連兵 (2023年10月一)武警少將 歷任副司令員 臧永凯兼軍區參谋長(2015-01-19 一) 少將 李智國(?一2014年9月30日) 海力斯 車華松(2013年7月一2017年3月) 張英奎 兼任軍區副參謀長 历任政治委员 乌兰夫(1954年3月-1966年8月) 滕海清(1967年4月-1971年5月) 尤太忠(1971年5月-1972年5月)
西藏军区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1952年1月18日,以十八军军部组建西藏军区司令部,张国华任首任司令员。 十八军 1949年2月18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豫皖苏军区部队、第一纵队第二十旅在河南省鹿邑县五台庙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第一纵队大部组成第十六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昌炳桂任副军长,王幼平任副政治委员,陈明义任参谋长,郭影秋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2.7万余人。4~5月,第18军参加渡江战役。后归第四野战军指挥,先后配属第4、第12兵团参加湘赣战役、衡宝战役等。10月下旬归建。11月初向西南进军,由湘西入黔,而后北上四川,参加成都战役。其间,王其梅任副政治委员,刘振国任政治部主任。 此时,18军的驻地是当时颇为富庶的川南,全军上下许多士兵和干部均已经开始考虑在当地安家置业,已经不想再继续打仗。1949年12月,中央军委指示18军进军西藏,全军震动,普通士兵中出现逃兵(有的班逃得只剩班长),很多干部则是假装生病不愿回到工作岗位或是找借口调出18军。为解决当时18军内这种避战情绪,军长张国华以身作则,亲自背着3岁的女儿行军,最终该女因肺炎逝世,被18军视为“进藏牺牲第一兵”。 1950年1月,第18军正式开始执行进军西藏的任务,进行了昌都战役,进驻拉萨。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以第18军组建西藏军区,归西南军区领导。1952年3月17日,第18军改为西藏军区,第18军番号撤销。 西藏军区成立 1951年10月,以入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基础开始组建西藏軍區。期间,围绕西藏军区的藏族副司令员人选,西藏工委张经武、张国华和谭冠三等与噶厦反复磋商达数月之久,终于在1952年1月11日确定人选为阿沛·阿旺晋美和朵噶·彭措饶杰。 1952年1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西藏军区领导人的任命。即:司令员张国华,第一副司令员阿沛·阿旺晋美、第二副司令员朵噶·彭措饶杰(即饶噶夏)、第三副司令员昌炳桂,政治委员谭冠三,副政治委员范明、王其梅,参谋长李觉,政治部主任刘振国,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明义。 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正式成立,属二级边防军区,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干部管理部,驻西藏拉萨。当天,在拉萨河畔孜仲林卡举行了成立大会。2月11日,在布达拉宫前广场举行成立庆祝大会,会上向藏军司令凯墨·索南旺堆及藏军一、二、四、六代本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1955年5月1日,原隶属于西南军区的西藏军区改编为大军区。 1959年,西藏军区部队在兰州军区55师、成都军区130师的支援下鎮壓了藏区骚乱。 1962年,西藏军区部队在成都军区54军和130师支援下在中印边界西段对印度军展开自卫还击作战,使印军退败。 1968年12月,西藏军区调整为正军级单位,但軍政主官為副大軍區級,划归成都军区。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青藏铁路的竣工以及滇藏铁路和川藏铁路的建设,人民解放军在西藏地区的兵力快速投射能力大大提高。2008年,西藏军区直属摩托化步兵第五十四团改编为机械化步兵团,是中国军事史上首次给驻藏武装力量装备坦克。 2016年,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西藏军区整编升格为副战区级单位,并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直接领导。 编制 职能部门 参谋部 政治工作部 后勤保障部 …… 军分区(警备区)机关 拉萨警备区 日喀则军分区 山南军分区 林芝军分区 昌都军分区 那曲军分区 直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二综合训练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文工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青藏兵站部 汽车运输第二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川藏兵站部 汽车运输第三旅 …… 直属部队 合成第五十二旅(山地摩托化合成部队) 合成第五十三旅(高机动车辆机械化合成部队,主要装备CSK181) 合成第五十四旅(履带式装甲合成部队,主要装备ZTQ15+ZBD04A) 特战第八十五旅 陆航第八十五旅(主要装备Mi171+Z10+Z8G+Z20等) 炮兵第八十五旅
中将(2004年8月-2008年7月) 舒玉泰 少将(2008年7月-2009年12月) 杨金山 少将(2009年12月-2013年7月) 许 勇 中将(2013年7月-2019年12月) 汪海江 中将(2019年12月-2021年4月) 王 凯 中将(2021年4月-) 副司令员 土旦赤列(2016一7月一) 張建剛(?一2016一11月) 董贵山 金毅明 刘永康 李素芝 邱型柏 汪海江 王亢 王诚汉 余致泉 呷玛泽登 和志光 邝德旺 郄晋武 政治委员 谭冠三 中将(1952年2月-1967年6月) 张经武 中将(1958年11月-1965年8月,第一政委) 任 荣 少将(1969年1月-1980年3月,1971年3月起为第一政委) 孙玉山(1973年12月-1983年5月) 阴法唐 中将(1980年3月-1985年6月,第一政委) 王心前(1983年5月-1985年8月) 伍精华(1985年6月-1987年10月) 张少松 少将(1985年9月-1990年6月) 耿全礼 少将(1990年6月-1993年2月) 胡永柱 少将(1993年2月-2000年6月) 段禄定 中将(2000年8月-2007年6月) 王增钵 中将(2007年6月-2010年7月) 郎友良 中将(2010年7月-2012年12月) 刁国新 中将(2012年12月-2016年8月) 王建武 中将(2016年8月-2017年12月) 张学杰 中将(2018年5月-2021年12月) 尹红星 中将(2021年12月-) 副政治委员 李传恩 參謀長 趙宗岐(1998一) 副參謀長 張建剛(2016一11月一) 趙宗岐 荣誉 曾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单位有: 西南第一哨:西藏军区边防第三五六团乃堆拉哨所 云中哨所:西藏军区边防第三五六团二营五连詹娘舍哨所 爱国奉献模范营:西藏军区边防第二营 高原红色边防队:西藏军区边防第二营查果拉哨所 墨脱戍边模范营:西藏军区边防第三营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材料:特殊材料、材料加工、材料特性、材料估價、材料生產、材料聲學 工業設計機構:政府、學術單位、公司、個人 工業設計師 工業設計師主要是設計出最能符合顧客群需求的產品,並使產品標準化,進而量產。也是創意工作者、更是把創意副諸實踐的推手。並在諸多規範下,設計出最能符合顧客群需求的產品。 工業設計師是具體化來自產品管理師或經理人(PM/Product Management)、銷售分析師、市場分析師等所歸納開出的抽象客戶使用需求,提案後客觀研發新產品,或是再演化更精進的產品。 方法、流程 设计目标的确立Design Define 一般是以设计师腦力激盪,或者根据客户的要求而进行深化所得来的。设计目标往往只是模糊的产品意向,这与实际设计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由于时间与成本的问题,设计目标的确立也会有很大差异,这些设计目标从完全的创造到仿制改进都有可能,完全是在设计目标确立的时候所定立的。 草圖Idea Sketch 設計構思階段的草圖,在專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常被認為是設計創意思考的實踐、紀錄和整合表現的重心。 大多數設計師將其視為表達設計思維最直接有效和激動人心的手段。對設計師而言,設計是在草圖中成長起來的。 美國設計師R.富蘭克林(James R Franklin)曾這樣描述草圖的作用,「一面反覆繪畫草圖,同時用一種幾乎像佛教禪宗的方式用直覺去領悟用手剛剛畫出來的草圖中的現實境界。對於我來說,這就是在設計。」 在設計過程中,從踏勘基地、分析環境、收集資料開始,形式各異的設計草圖便隨之出現。 這時草圖有紀錄性的、分析性的,也有對隨之而來的感受、聯想的勾畫。 草圖可以最大限度地快速捕捉設計靈感,表達各種構思創意,是概念設計中反映思維衝動,賦予設計對象以外觀和形式的重要表現手段。 並且設計構思草圖還成為概念設計中創造性思維的真實記錄,體現了設計靈感和創意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同時還與各類環境藝術設計圖紙一起構成了全面表達設計思維活動形成和完善的系列「文件」。 前兩者的演示、研討 設計師通過視覺化的設計語言將無形的創意思想轉化為可視的具體現象,並透過「演示」及「研討」以達到與他人交流的目的。 探讨和沟通必须在产品设计的每一个关键的步骤中进行,特别在制作Sample Model(样机)的时候尤为重要。因为产品設計過程中「探讨和沟通」的結果越接近最终結果,其愈能達到設計的目的。 草模Idea Model 工業設計工作中的草模主要是設計人員在打樣之前用來自我檢視產品的外形面、機能面,與使用者的溝通互動時,是否與設計師所初步想像的有所差異。 在設計過程中,依照不同產品的設計流程與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形式的草模:具體而言有概念模型、機能模型和展現模型等類型的區別。比較常見的有機能草模(或稱功能原型)與外觀草模。常出現的比例有1:1、1:2、1:5等;如果是交通運輸設計類別的話則會出現1:10到1:20不等的外觀比例。 草模在表達設計思維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工具促進設計思考的深化,設計師利用各種各樣的模型使構思形象化,表達了設計中的三度空間關係,激發了自身的創造力,使許多抽像的、難以想像的問題在發展中得到了較好的解答。 材質:關於草模有用到的材質,多為設計人員身邊俯拾可及的材料,像是紙片,瓦楞紙,木板等等,若提及設計業界專業的草模材料則有PU發泡材、EK板,代木(一種仿木材的積層物,顏色多為暗紅色)、中高密度保麗龍等等。 產品原型Prototype 工業設計的過程中,在構想展開後,須評估不同的設計方案;在設計定案之前,常須透過產品原型(prototype)來進行最終選擇設計案評估,評估在機能、機構、操作、視覺上等方面的合理性。产品原型可能因为设计师或者客户又或者是生产厂房的问题而改变,也就是说这是工业设计中最主要,最关键,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步,因为经过这一阶段,产品就会进行量产。 设计分析方式 可以從多角度分析一個產品設計: 實用功能(功能性、人因工程學、安全性、可用性、親近設計「對使用者友善」、保養/護理) 語義功能 審美功能 符號學/語義學的功能 徵兆功能(視覺的、觸覺的、嗅覺的、聽覺的、味覺的徵兆) 符號功能(社會的觀點、文化的/宗教的觀點、目標群的觀點) 永續設計(綠色設計、生態性、可持續性) 生命週期(耐久性,技術上的可用性) 垃圾清除 通用設計 經濟性 製造成本/製造複雜性 製造技術 生產步驟的數量 原料 原料多樣性/原料複雜性 運輸、倉儲費用(體積、重量、折疊性、堆積性) 工業設計的演變 工業革命時期,人們發現很多問題源自結構性,這種困擾使人思考是否可從源頭設計著手加以解決。不同時期的智者,由於各擁有不同的見解,因而產生不同的創作,「工業設計」乃應運而生。例如「美術工藝運動」就是因工業革命之後,自然動力、各種材料及技術和新的工具與機械的發明,而產生的科學及工業奇蹟。 但對於傳統的懷舊和未來的憧憬,使得一些智者就科學、工業、工藝和藝術與其哲學的關係進行全面性思考。他們反對模仿、欺騙的行為,主張作品的率直性與簡潔性。他們也反對裝飾性,反對機器生產,並主張手工製作,主張思考、勞動和創造。
工業設計,是人類生活、行為模式的一種跨領域的改善規劃活動,加上各種數位工具的幫助,工業設計學科現代化之後大為新興勃發,十九世紀的工業設計師只需要畫畫酒瓶或是槍砲的外觀紋飾,但目前一個好的工業設計師或團隊,在職場上須同時平衡包括:藝術(生活文化)——經濟(生產與-{zh-hans:营销;zh-hant:營銷;zh-tw:行銷;}-)——科學(工程)之間的問題,是最主要的聯結者與產品具體化的開發者,已成為影響各國知識經濟實力的重要角色或力量之一。 華人雖為世界知名的工業產品製造者,相關文獻鬆散闕漏及尚待各界專業共同開發的處女地甚多,歐美早期即多有來自各領域的相關文獻,如心理學家撰寫工業產品對使用者的心性影響論文,理論學家探討產品的社會現象、企管人士談論產品設計的價值體驗效益等等,至此,我們也必須瞭解到許多著名的工業設計的工作案例實際上並非單純由工業設計師可以獨力完成。 另外,一些知名的工業設計研究所紛紛招收其他領域非科班出身的學生,來因應這個仍在不斷演進之中的應用學科及其社會需求。 為求工業設計在華人地區整體健全的發展,實有釐清其工作體系範圍之必要性,以凸顯與促進相關的各界探討,定義工業設計過去與未來的課題,並參考近年歐(IF)美(IDEA)日(G-Mark)等國際設計獎項論壇討論內涵,條列出相關派生類項: 經營管理:設計管理、設計公司經營、設計經紀人、設計評獎機構、設計仲介機構、工藝設計化(現代商品化)…… 經濟學:設計品牌價值精算、設計力、設計形象商品、設計品牌…… 史學:華人工業設計史:(需先定義與工藝史之間的差異始為之)例如天工開物、大同(寶寶)、裕隆(飛羚101)、宏碁電腦、華人工業設計師…… 交通:街道傢具設計、公共號誌設計、交通設備設計、人孔蓋設計、水溝蓋設計、交通機具 建築:建築五金設計、室內五金設計、照明燈具設計 社會學:產品使用者心理、產品的社會影響、文化(民俗)產品(如廟器)、設計方法學、設計語意 未來學:展望設計 藝術:工業美學、質感、設計流派、設計風格、裝飾藝術產品、各產業實務圖學、產品文化、設計元素、設計工具 環境:綠色產品、循環運用設計、節能設計、園藝產品設計、生產流程 法律:設計抄襲、專利、協同開發流程、安全規範…… 健康:醫療產品設計、輔具設計、通用設計、嬰幼設計、食具設計 機械設計:各產業實務力學設計、流體(散熱)設計、演光設計、架構(迴路)設計 材料:特殊材料、材料加工、材料特性、材料估價、材料生產、材料聲學 工業設計機構:政府、學術單位、公司、個人 工業設計師 工業設計師主要是設計出最能符合顧客群需求的產品,並使產品標準化,進而量產。也是創意工作者、更是把創意副諸實踐的推手。並在諸多規範下,設計出最能符合顧客群需求的產品。 工業設計師是具體化來自產品管理師或經理人(PM/Product Management)、銷售分析師、市場分析師等所歸納開出的抽象客戶使用需求,提案後客觀研發新產品,或是再演化更精進的產品。 方法、流程 设计目标的确立Design Define 一般是以设计师腦力激盪,或者根据客户的要求而进行深化所得来的。设计目标往往只是模糊的产品意向,这与实际设计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由于时间与成本的问题,设计目标的确立也会有很大差异,这些设计目标从完全的创造到仿制改进都有可能,完全是在设计目标确立的时候所定立的。 草圖Idea Sketch 設計構思階段的草圖,在專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常被認為是設計創意思考的實踐、紀錄和整合表現的重心。 大多數設計師將其視為表達設計思維最直接有效和激動人心的手段。對設計師而言,設計是在草圖中成長起來的。 美國設計師R.富蘭克林(James R Franklin)曾這樣描述草圖的作用,「一面反覆繪畫草圖,同時用一種幾乎像佛教禪宗的方式用直覺去領悟用手剛剛畫出來的草圖中的現實境界。對於我來說,這就是在設計。」 在設計過程中,從踏勘基地、分析環境、收集資料開始,形式各異的設計草圖便隨之出現。 這時草圖有紀錄性的、分析性的,也有對隨之而來的感受、聯想的勾畫。 草圖可以最大限度地快速捕捉設計靈感,表達各種構思創意,是概念設計中反映思維衝動,賦予設計對象以外觀和形式的重要表現手段。 並且設計構思草圖還成為概念設計中創造性思維的真實記錄,體現了設計靈感和創意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同時還與各類環境藝術設計圖紙一起構成了全面表達設計思維活動形成和完善的系列「文件」。 前兩者的演示、研討 設計師通過視覺化的設計語言將無形的創意思想轉化為可視的具體現象,並透過「演示」及「研討」以達到與他人交流的目的。 探讨和沟通必须在产品设计的每一个关键的步骤中进行,特别在制作Sample Model(样机)的时候尤为重要。因为产品設計過程中「探讨和沟通」的結果越接近最终結果,其愈能達到設計的目的。 草模Idea Model 工業設計工作中的草模主要是設計人員在打樣之前用來自我檢視產品的外形面、機能面,與使用者的溝通互動時,是否與設計師所初步想像的有所差異。 在設計過程中,依照不同產品的設計流程與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形式的草模:具體而言有概念模型、機能模型和展現模型等類型的區別。比較常見的有機能草模(或稱功能原型)與外觀草模。常出現的比例有1:1、1:2、1:5等;如果是交通運輸設計類別的話則會出現1:10到1:20不等的外觀比例。 草模在表達設計思維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工具促進設計思考的深化,設計師利用各種各樣的模型使構思形象化,表達了設計中的三度空間關係,激發了自身的創造力,使許多抽像的、難以想像的問題在發展中得到了較好的解答。 材質:關於草模有用到的材質,多為設計人員身邊俯拾可及的材料,像是紙片,瓦楞紙,木板等等,若提及設計業界專業的草模材料則有PU發泡材、EK板,代木(一種仿木材的積層物,顏色多為暗紅色)、中高密度保麗龍等等。 產品原型Prototype 工業設計的過程中,在構想展開後,須評估不同的設計方案;在設計定案之前,常須透過產品原型(prototype)來進行最終選擇設計案評估,評估在機能、機構、操作、視覺上等方面的合理性。产品原型可能因为设计师或者客户又或者是生产厂房的问题而改变,也就是说这是工业设计中最主要,最关键,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步,因为经过这一阶段,产品就会进行量产。 设计分析方式 可以從多角度分析一個產品設計: 實用功能(功能性、人因工程學、安全性、可用性、親近設計「對使用者友善」、保養/護理) 語義功能 審美功能 符號學/語義學的功能 徵兆功能(視覺的、觸覺的、嗅覺的、聽覺的、味覺的徵兆) 符號功能(社會的觀點、文化的/宗教的觀點、目標群的觀點) 永續設計(綠色設計、生態性、可持續性) 生命週期(耐久性,技術上的可用性) 垃圾清除 通用設計 經濟性 製造成本/製造複雜性 製造技術 生產步驟的數量 原料 原料多樣性/原料複雜性 運輸、倉儲費用(體積、重量、折疊性、堆積性) 工業設計的演變 工業革命時期,人們發現很多問題源自結構性,這種困擾使人思考是否可從源頭設計著手加以解決。不同時期的智者,由於各擁有不同的見解,因而產生不同的創作,「工業設計」乃應運而生。例如「美術工藝運動」就是因工業革命之後,自然動力、各種材料及技術和新的工具與機械的發明,而產生的科學及工業奇蹟。 但對於傳統的懷舊和未來的憧憬,使得一些智者就科學、工業、工藝和藝術與其哲學的關係進行全面性思考。他們反對模仿、欺騙的行為,主張作品的率直性與簡潔性。他們也反對裝飾性,反對機器生產,並主張手工製作,主張思考、勞動和創造。 「新藝術運動」就是因「美術工藝運動」對機器的反對,提高了生產製作成本,使得這些作品變成資產階級的奢侈品,無法嘉惠大眾。因此,另一批人就以拋棄歷史式樣和關心機器生產為思想,講求結構、形態和製程的合理性,由內而外結合藝術造形理論和風格,崇尚創造、藝術的表現。但由於太過講求風格,反而流於型態的變化及裝飾,造成作品的華而不實。 「機能主義」則以美為功能的預示、行動為功能的呈現、特性為功能的記載為宣言,探討造形與機能的關係。以改變材料、建立結構的創新及新美學,促使工業技術的建立和造形的許可性,建立於「方法和功能」,而非建立在「易於了解」上。他們相信有機性及需要,造形追隨機能,並痛恨高度封建和專制的文化。 德國「包豪斯學院」(Bauhaus)創辦人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主張以團隊合作方式及客觀方法,積極拯救因機器大量生產所造成家庭的無序,並探討設計品質,使之回歸到符合人本目的、感情及基本需要,避免人類成為機械的奴隸。藉著基本課程,對材料的了解及知識的應用,打破藝術家、工藝家間的藩籬。 1930年代美國經歷經濟大恐慌,商業藝術家與廣告插畫者乃思考產品外觀的改進,使產品能誘發人們的欲望,以解決銷售的困境。有人探討以人為本、使用者與製造品調和的設計;有人運用科學原理於產品造形上;有人使產品簡潔化並易於了解;有人把鋁材或塑膠應用在產品中,使造形更輕巧和簡潔;更有人把未來的情境應用於設計中。 40、50年代除考慮造形、機械功能之外,還得另外考慮到產品生命周期和創造使用者的需要。企業界從當代生活的研究與消費者的需求來引導設計,並從市場分析和產品規畫來界定產品參數,以滿足消費者的興趣。戰後新一代的設計師努力於象徵符號的探討,建議被製造的物品須提供消費者心理上的滿足,使得消費者能更方便地辨認與了解。另一方面,為了降低成本而採行的產業外移,更引發了產品的國際化。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由於物品的增多、交通的便利,郵寄購買的服務也開始流行,加上生活空間的不足,出現了不少強調可堆積性、可折疊性、模組化、高雅及多功能的優良產品。另外配合環境可替換的單元協調組合產品,由從前僅供一人使用的專業產品設計中蛻變出來。 1950年代,波普藝術(popular art)由歐洲傳入了美國,使得年輕人對環境、大眾文化與生活感受更加關心。年輕的設計系學生因此受到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產生關心人類價值和環境品質的人本主義。 有識之士重新檢視設計價值、使命、文化和大眾事務,對於產品的唯物主義、可丟棄性、品質、安全,以及對廣告、產品和包裝意象的欺騙,給予道德批判。這個結果使得設計師除了必須重新探討消費者所了解的符號傾向,考慮製造品是否像是一種波普藝術的造形之外,同時也得了解設計是一種對大眾生活負責的工作。 70年代以後,工業設計影響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專為單一目的而設計的主題在這時已經很難看到了,設計的發揮也因主題、設計師背景、產品類別、公司型態等而有所不同。但自60年代流傳下來對大眾生活的責任感,卻由於1970年代的產品包裝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而有所反省。能源危機更使得設計師必須對環保及能源問題盡一份心意。輕、薄、短、小的產品於焉而生。 在這個年代中,有識之士紛紛著書疾呼,包括《為真實世界設計》、《合乎人性之設計》、《設計自覺》、《設計倫理和跨代設計》等。這些著作探討設計哲學、倫理和設計師應該考慮的有關文化、社會、生態、經濟、殘障安全等問題。此外,還包括人體工學、人因工程学、-{zh-hans:计算机; zh-hant:電腦;}-輔助設計、設計管理和策略、產品認知工程、感性工學等。這些問題與學問,自70年代以後被廣泛地探討與應用。 1980年代義大利的Memphis運動,打破了傳統造形與功能的變化。在Memphis的看法裡,設計的規則是自我的表現與剎那的自由,卻受限於語意學的界限。 50、60年代的人類文化學、波普藝術、象徵符號學、人本主義、東方哲學與型態,重視人性的、較可回憶的及較多情感的設計,影響著整個70、80年代的設計界,形成了後現代主義。
武汉军区政治部下辖胜利歌舞团。 历任领导 司令员 陈再道(1955.05-1967.07) 曾思玉(1967.08-1973.12) 杨得志(1974.01-1978.12) 王必成(1979.01-1980.01) 张才千(1980.01-1982.01) 周世忠(1982.01-1985.09) 政治委员 王任重(兼,第一政委,1955.05-1967.03)
丰(1967.07-1971.11) 刘建勋(兼,1969.06-1971.11;兼,第二政委,1971.11.-1975.08;1975.08-1977.09) 肖思明(第三政委,1971.07-1975.08) 王六生(第一政委,1971.11-1975.08) 张体学(兼,1971.11-1973.09) 吴 烈(1975.04-1975.08) 王 平(1975.08-1977.09) 赵辛初(兼,1975.08-1977.09;兼,第一政委,1977.09-1977.12;兼,1977.12-1978.08) 严 政(1977.09-1985.09) 李成芳(第一政委,1977.12-1985.09)
谢富治上将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昆明军区组建后,一直驻守云贵高原,担负保卫中国南疆,剿匪平叛的任务。曾多次粉碎国军李弥残部从“金三角”地区的回窜, 并曾应缅甸要求入缅境内进行勘界警卫作战。还多次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武装叛乱。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第13军奉命从云南开远北调重庆,接受第54军营区,转隶成都军区。成都军区第54军则调入昆明军区,接收第14军在云南大理地区的防务,第14军则调往云南开远接收第13军营区。 1969年,第54军北调河南,编入全军总预备队,转隶武汉军区。昆明军区以贵州第49师为基础组建第11军,董占林任军长。 1979年2月,昆明军区以第14军、第11军,并指挥成都军区第13军和第50军一部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西线作战。在开战前,军委决定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对调,杨得志亲自指挥部队进入越南西北地区作战。不过杨得志很快因病离开指挥职位,西线作战的实际指挥交由时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张铚秀负责。 1984年,昆明军区以第14军40师为主发起著名的对越老山战役。 第11军31师在师长廖锡龙指挥下对者阴山守敌发起攻击,一举歼灭敌守军。 1985年,昆明军区在百万大裁军中被撤销,第14军和第11军整编为第14集团军,编入成都军区序列。 组织建制 机关与直属部队 司令部 管理局 第二招待所 昆明军区第一通信总站 昆明军区第二通信总站 政治部,下辖国防文工团,由国防话剧团、国防歌舞团、国防杂技团组成。 办公室 直属政治处 组织部 宣传部 《国防战士报》 保卫部 侦察处(负责刑侦) 保卫处 技术处 看守所 军事法院 军事检察院 后勤部 营房部 运输部 政治部 保卫处 军事法院 军事检察院 第22分部(驻昆明) 第23分部(驻思茅,后调文山)下辖4个兵站、4个野战医院、1个汽车大队、10多个供应站、7个食宿加油站、10多个仓库。主要担负西线作战、施工部队的保障和对越物资运输等任务。
贵州省军区 炮兵第4师 炮兵第5团 炮兵第18团 炮兵第49团 炮兵第213团 炮兵第65师 昆明军区陆军学校 历任主官 司令员 政治委员 谢富治(兼,1955.03-1957.08) 阎红彦(1959.11-1967.01) 金如柏(第二,1959.11-1962.09) 李成芳(第二,1962.09-1975.06)實際掌管昆明軍區工作(1967.01-1968)(1970.12-1971.04) 谭甫仁實際掌管工作(第一,1968.05-1970.12) 周兴(兼,第一,1971.09-1975.10) 刘志坚(1975.05-1979.01;第一,1979.01-1982.10) 贾启允(兼,第一,1975.10-1977.02) 安平生(兼,第一,1977.02-1982.10) 谢振华(1982.10-1985.06) 参考文献 参见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 大军区:西南军区、成都军区 省军区:云南省军区、贵州省军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昆明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云南单位
1939年:費薩爾二世加冕为伊拉克国王。 1947年:《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生效 1949年:美国等12个西方集团国家签订集体安全条约《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60年:在與法國政府簽署權力移交協定後,隸屬馬利聯邦的塞內加爾宣布正式獨立。 1968年: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恩在田纳西州曼非斯遭到詹姆斯·厄尔·雷刺杀身亡。 1968年:阿波罗计划:NASA發射阿波羅6號。 1973年:美国纽约市的世界贸易中心举行正式启用的剪彩仪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 1973年:日本最高裁判所宣告刑法殺害尊親屬罪加重刑罰之規定違反日本憲法,為最高裁判所首次動用違憲審查權宣告現行法律違憲失效。 1975年:美国微软公司創立。 1976年: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辞职,后被逮捕。 1979年:港穗直通車在中斷三十年後恢復通車。 1990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4年:美国网景通讯公司成立。 21世紀 2005年: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以紀念對抗COVID-19。 2023年:芬蘭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為該組織第31個成員國。 出生 188年:卡拉卡拉,羅馬帝國皇帝。(217年逝世) 1792年:撒迪厄斯·史蒂文斯,美國政治人物,曾任聯邦眾議員。(1868年逝世) 1819年:瑪麗亞二世,葡萄牙女王。(1853年逝世) 1842年:爱德华·卢卡斯,法國數學家。(1891年逝世) 1884年:山本五十六,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軍官。(1943年逝世) 1897年:狄娜·曼佛瑞迪尼,義大利裔美國超級人瑞。(2012年逝世) 1909年:郭永懷,中國空氣動力學家。(1968年逝世) 1910年:巴泰勒米·波岡達,中非共和國民族主義政治家、獨立運動領袖。(1959年逝世) 191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法国作家。(1996年逝世) 1922年:埃尔默·伯恩斯坦,美國作曲家。(2004年逝世) 1924年:喬伊·伊芙琳·哈梅爾,美國漫畫作家,第一位為《神力女超人》撰寫故事的女性。(2021年逝世) 1928年:馬婭·安傑盧,美國作家(2014年逝世) 1931年:凱薩琳·蒂澤德,紐西蘭總督,是紐西蘭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督(2021年逝世) 1938年:呂明華,香港企業家。 1941年:曾永義,台灣戲曲、俗文學、詩歌、民俗藝術學者。(2022年逝世) 1948年:阿卜杜拉·奧賈蘭,庫德斯坦工人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949年:帕爾汶·巴比,印度演員。(2005年逝世) 1949年:丘成桐,華裔美籍數學家。 1951年:洪森,柬埔寨政治家。 1956年:威廉·約瑟夫·伯恩斯,美國政治人物,現任中央情報局局長。 1957年:桑野信義,日本搞笑藝人、小喇叭演奏家。 1957年:華金·古茲曼·洛埃拉,墨西哥錫納羅亞販毒集團毒梟。 1960年:劉偉強,香港電影導演。 1960年:雨果·威明,澳大利亞演員、配音員。 1961年:松井菜櫻子,日本聲優。 1965年:小勞勃·道尼,美國男演員、歌手。 1969年:莫·考恩,美國政治人物,曾任麻薩諸塞州聯邦參議員。 1969年:傑羅姆·薩洛蒙,法國傳染病醫生、高級公務員,現任法國衛生部總司長。 1970年:林依輪,中國歌手。 1970年:馬克·基希納,德國男子冬季兩項運動員。 1977年:李涵菲,臺灣女性配音員。 1978年:楊宗緯,台灣歌手。 1979年:希斯·萊傑,澳大利亞男演員。(2008年逝世) 1979年:陳喬恩,台灣女藝人。 1979年:娜塔莎·雷昂,美國女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 1980年:陳家珮,香港政治家。 1980年:孔曉振,韓國女演員。 1981年:柳俊江,香港電視新聞記者、媒體人、環保工作人士、動物保護人士、香港電影工作者。 1981年:夏達,中國女性漫畫家。 1981年:保罗·科德雷亚,罗马尼亚足球运动員。 1982年:何景揚,台灣樂團蘇打綠吉他手兼團長。
1976年: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辞职,后被逮捕。 1979年:港穗直通車在中斷三十年後恢復通車。 1990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4年:美国网景通讯公司成立。 21世紀 2005年: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以紀念對抗COVID-19。 2023年:芬蘭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為該組織第31個成員國。 出生 188年:卡拉卡拉,羅馬帝國皇帝。(217年逝世) 1792年:撒迪厄斯·史蒂文斯,美國政治人物,曾任聯邦眾議員。(1868年逝世) 1819年:瑪麗亞二世,葡萄牙女王。(1853年逝世) 1842年:爱德华·卢卡斯,法國數學家。(1891年逝世) 1884年:山本五十六,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軍官。(1943年逝世) 1897年:狄娜·曼佛瑞迪尼,義大利裔美國超級人瑞。(2012年逝世) 1909年:郭永懷,中國空氣動力學家。(1968年逝世) 1910年:巴泰勒米·波岡達,中非共和國民族主義政治家、獨立運動領袖。(1959年逝世) 191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法国作家。(1996年逝世) 1922年:埃尔默·伯恩斯坦,美國作曲家。(2004年逝世) 1924年:喬伊·伊芙琳·哈梅爾,美國漫畫作家,第一位為《神力女超人》撰寫故事的女性。(2021年逝世) 1928年:馬婭·安傑盧,美國作家(2014年逝世) 1931年:凱薩琳·蒂澤德,紐西蘭總督,是紐西蘭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督(2021年逝世) 1938年:呂明華,香港企業家。 1941年:曾永義,台灣戲曲、俗文學、詩歌、民俗藝術學者。(2022年逝世) 1948年:阿卜杜拉·奧賈蘭,庫德斯坦工人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949年:帕爾汶·巴比,印度演員。(2005年逝世) 1949年:丘成桐,華裔美籍數學家。 1951年:洪森,柬埔寨政治家。 1956年:威廉·約瑟夫·伯恩斯,美國政治人物,現任中央情報局局長。 1957年:桑野信義,日本搞笑藝人、小喇叭演奏家。 1957年:華金·古茲曼·洛埃拉,墨西哥錫納羅亞販毒集團毒梟。 1960年:劉偉強,香港電影導演。 1960年:雨果·威明,澳大利亞演員、配音員。 1961年:松井菜櫻子,日本聲優。 1965年:小勞勃·道尼,美國男演員、歌手。 1969年:莫·考恩,美國政治人物,曾任麻薩諸塞州聯邦參議員。 1969年:傑羅姆·薩洛蒙,法國傳染病醫生、高級公務員,現任法國衛生部總司長。 1970年:林依輪,中國歌手。 1970年:馬克·基希納,德國男子冬季兩項運動員。 1977年:李涵菲,臺灣女性配音員。 1978年:楊宗緯,台灣歌手。 1979年:希斯·萊傑,澳大利亞男演員。(2008年逝世) 1979年:陳喬恩,台灣女藝人。
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组成 中共在2012年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政治 其核心觀點認為民主有多重不同版本與定義,並非歐美有單一定義權。並認為不是民主法治而是法治民主,法治在前,因為先有民主之後產生法治的國家在世界上連一個範例也沒有,比如許多拉美、非洲国家有投票、多党制、宪政、自由媒体,但依然國力衰弱法律混亂。而日本明治维新,新加坡的李光耀,甚至歐美自己都是先有法治觀念深入社會和經濟適當發展解決溫飽,之後再轉型由君主帝制到民主,反而較上軌道,但同時也認為這個表像有欺騙性,因為资本主义多党制民主已經遇到新時代困境也提不出解決方案,具体来说也就是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可見之年有可能逐漸被歷史放棄。 经济 一般的社会主義是主張財產公有的,自從改革開放以後,引進了資本主義體制中的財產私有觀念,這樣的改變主要反映在經濟層面上。C.J. Atkins將這項舉措與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比較,一些马列主义者、毛主义者、霍查主义者、托洛茨基主义者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理由是中国社会目前的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符合资本主义的特点,并痛斥改革开放为资本主义复辟。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过是从私有经济朝向理论上的公有经济过渡的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组织形态,而非经济形态,所以中国共产党理论界认为计划经济和绝对公有制制度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特点,而仅仅是其理论上的下一阶段即共产主义的特点,而目前必須先實行達成社會主義階段,共产主义階段的遠期理想目前條件還不成熟。 在此基础上,稍早曾經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实际上承认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稍早被称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後被“市场经济”提法取代),邓小平时代终于修正为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有如下特点: 社会组织形式上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的主导,具体手段是通过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各个阶层的要求合法化。 以国家的手段控制国内的要害经济部门和大量的企业,通过“国有资产”的概念以股份或者非股份形式保护国民经济的相当重要的部分。 允许私人资产和私有经济的存在,理论上私有经济主体和国家控制的国有经济主体按照普遍接受的市场经济形式共同存在,特定情况下两种所有制的经济主体可以相互转化。 据中共的理论,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經濟也是混合經濟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經濟比西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南斯拉夫联邦的、匈牙利的模式)更完善和具有操作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基于民主集中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等基本理念之上,较于西方民主觀念更科学和民主。 文化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概念。概念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大陆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重大的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均為中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 愛國主義教育的政策下,許多中央、省、市級的歷史文物地點及博物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例如,北京的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场所有:天安門廣場、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故宮博物院、圓明園遺址公園、八達嶺長城和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於西藏的第一批教育场所为山南烈士陵園和江孜抗英遺址。 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红色歌曲被官方稱為「主旋律作品」,受到官方媒體讚揚推廣。 社会 生态环境 评价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其性质是否为社会主义的界定上。中国共产党对外界认为其已经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一直予以否认,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而并非是资本主义;而民间学者和海外政党则有不同观点。 正面评价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打破了世界对西方发展模式的盲目崇拜和路径依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局面作出了示范。” 人民日报援引南部非洲中国与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克莱顿·哈兹韦内、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学者皮埃尔·皮卡尔等人观点,认为“良好的制度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成就了中国的繁荣。”“中国始终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实现发展目标,不仅实现了政局稳定、经济发达,也逐渐担当起全球发展的重任”。 上饶中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不是资本主义,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无从掌权,而资本主义下资本可以参政”。 负面评价 海外部分左翼政党,如希腊共产党、日本共产党、德国马列主义党等,质疑或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或不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允许私人资产和私有经济的存在,理论上私有经济主体和国家控制的国有经济主体按照普遍接受的市场经济形式共同存在,特定情况下两种所有制的经济主体可以相互转化。 据中共的理论,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經濟也是混合經濟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經濟比西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南斯拉夫联邦的、匈牙利的模式)更完善和具有操作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基于民主集中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等基本理念之上,较于西方民主觀念更科学和民主。 文化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概念。概念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大陆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重大的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均為中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 愛國主義教育的政策下,許多中央、省、市級的歷史文物地點及博物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例如,北京的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场所有:天安門廣場、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故宮博物院、圓明園遺址公園、八達嶺長城和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於西藏的第一批教育场所为山南烈士陵園和江孜抗英遺址。 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红色歌曲被官方稱為「主旋律作品」,受到官方媒體讚揚推廣。 社会 生态环境 评价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其性质是否为社会主义的界定上。中国共产党对外界认为其已经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一直予以否认,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而并非是资本主义;而民间学者和海外政党则有不同观点。 正面评价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打破了世界对西方发展模式的盲目崇拜和路径依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局面作出了示范。” 人民日报援引南部非洲中国与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克莱顿·哈兹韦内、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学者皮埃尔·皮卡尔等人观点,认为“良好的制度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成就了中国的繁荣。”“中国始终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实现发展目标,不仅实现了政局稳定、经济发达,也逐渐担当起全球发展的重任”。 上饶中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不是资本主义,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无从掌权,而资本主义下资本可以参政”。 负面评价 海外部分左翼政党,如希腊共产党、日本共产党、德国马列主义党等,质疑或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或不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联盟、印度共产党 (毛主义)等马列毛主义组织认为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并认为中国实行社会法西斯主义。 海外部分左翼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2015年为《伦敦书评》撰稿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威权主义的完美结合。”2007年,他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则称:“今天的中国,一方面保持着共产主义的东西,另一方面经济保持着快速的、爆炸式的发展,而当时没有一个东欧国家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康奈尔大学教授傅青山(Eli Friedman)认为,"资本主义价值生产的逻辑已经深入经济和国家,极大规模地改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并进一步认为中国如今的意识形态与“马列主义”毫无关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个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国家亦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提出指责。2020年白宫发布的《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指出“民族主义、一党专政、经济为国家主导、科技发展为国家服务以及个人权利对中共目标的服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参见 生產方式 鄧小平理論 / 改革開放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王沪宁
元音间的可浊化为。 颤音也可能是闪音[]。 元音间的或可实现为[]或[, ]. 南蒂罗尔等方言在词首和前实现为塞擦音,这是高地德语子音推移在软腭音上发生的类推。 元音 括号里的元音只出现在少数巴伐利亚语方言中,或只作为同位异音,或只出现在双元音中。少数方言还区分鼻化。 与其他日耳曼语类似,奥地利-巴伐利亚语的元音非常丰富。可分为后圆唇元音、前展唇元音、前圆唇元音3类,一般以元音长度或元音松紧对立。 语法 只有冠词依格变化。名词几乎永不依格变形。 简单过去时非常罕见,退化到仅剩几个动词,如“是”“想”等。一般而言用完成体表达过去时。 动词有陈述语气、虚拟语气、祈使语气变形。详见下表måcha“做”的变形: 代词 人称代词 * 这些一般用在极北部巴伐利亚语中。 物主代词 Deina、Seina的变形相同。nige常被加到主格后,形成物主代词的形容词形式,如mei(nige)、dei(nige)等。 不定代词 不定代词koana“没有”、oana“一个”的变形和上面列出的物主代词相同。 不定代词ebba(d)“某人”及其非人称形式ebb(a)s“某物”的变形如下: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wea“谁”和wås“什么”与非限定代词ebba的变形相同。 巴伐利亞語與奧地利語範例 參考資料 延伸閲讀 詞典 語言學 Egon Kühebacher (1965–1971). Tirolischer Sprachatlas.
注释: 清塞音在词首可以送气。 常在词中实现为或,在词首实现为。 元音间的可浊化为。 颤音也可能是闪音[]。 元音间的或可实现为[]或[, ]. 南蒂罗尔等方言在词首和前实现为塞擦音,这是高地德语子音推移在软腭音上发生的类推。 元音 括号里的元音只出现在少数巴伐利亚语方言中,或只作为同位异音,或只出现在双元音中。少数方言还区分鼻化。 与其他日耳曼语类似,奥地利-巴伐利亚语的元音非常丰富。可分为后圆唇元音、前展唇元音、前圆唇元音3类,一般以元音长度或元音松紧对立。 语法 只有冠词依格变化。名词几乎永不依格变形。 简单过去时非常罕见,退化到仅剩几个动词,如“是”“想”等。一般而言用完成体表达过去时。 动词有陈述语气、虚拟语气、祈使语气变形。详见下表måcha“做”的变形: 代词 人称代词 * 这些一般用在极北部巴伐利亚语中。 物主代词 Deina、Seina的变形相同。nige常被加到主格后,形成物主代词的形容词形式,如mei(nige)、dei(nige)等。 不定代词 不定代词koana“没有”、oana“一个”的变形和上面列出的物主代词相同。 不定代词ebba(d)“某人”及其非人称形式ebb(a)s“某物”的变形如下: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wea“谁”和wås“什么”与非限定代词ebba的变形相同。 巴伐利亞語與奧地利語範例 參考資料 延伸閲讀 詞典 語言學 Egon Kühebacher (1965–1971). Tirolischer Sprachatlas. 3
K的超导临界温度,这也是目前铁基超导体的最高超导临界温度记录。 铜基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都是非传统超导体,即是非BCS超导体,电子声子耦合不能解释这两个体系的超导现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来解释这两类非传统超导体。 2015年,物理學者發現,硫化氫在極度高壓的環境下(至少150GPa,也就是約150萬標準大氣壓),約於溫度203K (-70 °C)時會發生超導相變,是目前已知最高溫度的超導體。非常有趣的是,硫化氫属于传统BCS超导体,这一发现也重新开拓了传统超导体的新领域。 2018年3月僅21歲的中國物理學生曹原在《自然》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兩篇論文,內容是試驗發現兩層石墨烯以1.1度的偏轉夾角疊起來時實現了1.7K溫度下的超導,此種超導方式雖然離高溫超導甚遠,但重大價值在於向揭開超導原理的成因邁出一大步,一種絕緣體或不良導體透過參雜與變換突然變成超導體,是眾多當前熱門銅氧系超導材料的特性,所以石墨這種本質上如此常見的物質僅僅是薄化成了石墨烯再用特定方式堆疊就出現超導特性,大大減少了推理解決超導之謎的參數複雜度,此發現的重大線索特性讓自然雜誌在論文刊出3天後撰寫了一篇編輯評論《驚人的石墨稀發現與解開超導秘密》,認為這種思維路徑很可能指引一條道路最終解開超導之謎,從而能用推演設計法製造出一種地球環境的常溫超導體。羅伯特·勞夫林(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發表文章認為這給出了「一個令人目眩的暗示」,也許超導體成因沒有想像中複雜,終有一天能輕易用一套物理計算法算出怎樣的物質在怎樣情境下能超導,那時瞬間就能推理設計出常溫超導體,大幅改變科技進程。 应用 超导磁感应加热 超导磁感应加热技术,利用了超导线圈不发热的特性,实现高效率的铝锻造。2022年1月20日,高温超导感应加热实现航空高端铝型材锻造领域应用。2023年这项技术正处于应用推广阶段,逐渐扩展到中型铝热加工和钛加工领域。 超导电缆 随着超导带材的发展,超导电缆逐渐发展起来。 参见 各类超導體: 第一类超导体 第二类超导体 高溫超導 鐵磁超導體 鐵基超導體 氮磷族氧化物 和超导相关的物理学效应: 邁斯納效應 利特尔-帕克斯效应 约瑟夫森效应 安德烈夫反射 描述超导现象的理论: 倫敦方程 金兹堡-朗道理论 BCS理论 比恩模型
在1986年發現的銅氧鈣鈦陶瓷材料等系列,即所謂的高溫超導體,具有臨界溫度超過77K的特質,基於各種因素促使學界又再度燃起研究的興趣。對於純研究的領域而言,這些材質呈現一種現象是當時BCS理論所無法解釋的。(依BCS理論,當溫度超過39K,庫珀對會不穩定而無法維持超導狀態。)而且,因為這種超導狀態可在較容易達成的溫度下進行,尤其若能發現具備更高臨界溫度的材料時,則更能實現於業界應用。 超導體的分類 超導體的分類沒有唯一的標準,最常用的分類如下: 由物理性質分類:可分成第一類超導體和第二類超導體。 由超導理論來分類:可分成傳統超導體(若超導機制可用BCS理論解釋)和非傳統超導體(若超導機制不能用BCS理論解釋)。 由超導相變溫度來分類:可分成高溫超導體(若可用液態氮冷卻就形成超導體)和低溫超導體(若需要其他技術來冷卻) 。 由材料來分類:它們可以是化學元素(如汞和鉛)、合金(如铌钛合金和铌锗合金)、陶瓷(如釔鋇銅氧和二硼化鎂)或有機超導體(如富勒烯和碳納米管,這可能都包括在化學元素之內,因為它們是由碳組成)。 发现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成功将氦气液化,随后在1911年春,昂內斯在用液氦将汞的温度降到4.15 K时,发现汞的电阻降为零。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超导性。后来昂內斯和其他科学家陆续发现其他一些金属也是超导体。昂內斯因为对生产液氦的贡献以及发现超导现象而获得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完全抗磁性 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迈斯纳和发现了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即当超导体处于超导状态时,超导体内部磁场为零,对磁场完全排斥,即迈斯纳效应。但当外部磁场大于临界值时,超导性被破坏。 原理 伦敦方程 解释超导现象最早的理论是由弗里茨·倫敦和海因茨·倫敦兄弟在1935年提出的伦敦方程。这套方程基于经典电磁学理论并能有效的解释迈斯纳效应。根据伦敦方程,超导体内部的电场 E 以及磁场 B 可以表述为以下关系(高斯单位制cgs): 第一个方程说明了超导体零电阻,即无穷大电导的特性,第二个方程结合馬克士威方程組可以推导出磁场只能穿透超导体的表面,这个穿透深度称之为伦敦穿透深度,超导体内部的磁场则为零,即是迈斯纳效应。 BCS理论 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巴丁、利昂·庫珀、约翰·施里弗提出了以他们姓氏首字母命名的BCS理论,用于解释超导现象的微观机理。BCS理论认为:晶格的振动,稱為聲子(Phonon),使自旋和动量都相反的两个电子组成动量为零、總自旋為零的库珀对,稱為電聲子交互作用。由於库珀对的總自旋為零,適用量子統計力学中玻色子的理论,库珀对如同超流體可以绕过晶格缺陷杂质流动从而无阻碍地形成超導電流。巴丁、库珀、施里弗因此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過,BCS理論并無法成功的解釋所謂,或高溫超導的現象。 高温超导体
熊科,哺乳动物食肉目的一个科。 熊姓,中文姓氏之一。
西周时的一个割据势力。 熊科,哺乳动物食肉目的一个科。
雄性,常常會扮演解決問題的智者,不過也是跟維尼一樣常常提供錯誤解答。 嘟嘟(Lumpy) 雄性,原本屬於維尼與他朋友們所害怕的長鼻怪(Heffalump)之一,不過在《嘟嘟的萬聖節》中最後變成他們的好朋友。 谷弗(Gopher) 地鼠,爆破專家,這個角色是迪士尼原創。 克里斯多福.羅賓(Christopher Robin) 男孩子,根據米爾恩的兒子-{克里斯多福·羅賓·米爾恩}-所創造出來的小男孩角色,是維尼的主要人類朋友,常常會親暱的對維尼說「小笨熊(Silly old bear)」。 黛比.羅賓(Darby Robin) 女孩子,克里斯多福的妹妹,在《My Friends Tigger & Pooh》系列初登場,以成為偵探為目標並在百畝林裏與維尼和跳跳虎成立超級拯救隊。 捕快(Buster) 雄性,羅賓家的愛犬。 相關影音作品 迪士尼经典动画长片 第22部:小熊维尼历险记(The Many Adventures of Winnie the Pooh,1977年3月11日美國首映) 第51部:小熊維尼大電影(Winnie the Pooh,2011年7月15日美國首映) 迪士尼電影版卡通 跳跳虎:小熊維尼友情歷險記(The Tigger Movie,2000年2月11日美國首映) 小豬大行動(Piglet's Big Movie,2003年美國首映) 小熊維尼:長鼻怪大冒險(Pooh's Heffalump Movie,2005年美國首映) 迪士尼錄影帶首映 小熊維尼歷險記之追蹤羅賓老友記(Pooh's Grand Adventure:The Search for Christopher Robin,1997年8月4日美國首映) 小熊維尼:長鼻怪萬聖節(Pooh's Heffalump Halloween Movie,2005年美國首映) 迪士尼真人紀念電影 摯友維尼(Christopher Robin,2018年8月3日全球首映。) 非迪士尼相關真人紀念電影
迪士尼錄影帶首映 小熊維尼歷險記之追蹤羅賓老友記(Pooh's Grand Adventure:The Search for Christopher Robin,1997年8月4日美國首映) 小熊維尼:長鼻怪萬聖節(Pooh's Heffalump Halloween Movie,2005年美國首映) 迪士尼真人紀念電影 摯友維尼(Christopher Robin,2018年8月3日全球首映。) 非迪士尼相關真人紀念電影 永遠的小熊維尼(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福斯探照燈影業製作,2017年9月29日全球首映。) 非迪士尼官方授權的電影 小熊維尼:血與蜜,2023年英國上映的恐怖片。 中國大陸的審查制度 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的外表和体态被認為與小熊维尼相似,該形象源于2013年習近平與歐巴馬散步合成圖片,比喻小熊維尼與跳跳虎憨厚可掬,當時被視為是訪美友善與歡樂的互動,尚未被視為敏感內容,隨著網上相关迷因普及,出現有些作品被封殺的情況,至於近幾年社群對維尼的使用意涵,也日趨與諷刺結合,並自2017年7月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逝世后,相关部门开始加大对此方面的审查力度,小熊维尼被新浪微博短暂列为违禁词。此事引起關注,因此在同年7月,“小熊维尼”从违禁词列表移除。在2018年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布建议修改宪法废除领导人任期限制后,小熊维尼拥抱蜜罐的图片又重新被禁,小熊维尼也再度被纳入违禁词。 2018年8月,迪士尼真人电影《摯友維尼》(Christopher Robin)未在中国大陸公開上映,被指是為了維護習的形象而遭禁。新推出的電子遊戲《王國之心III》的宣傳片中,其他角色形象还可看见,唯獨小熊維尼的形象遭遮盖。 2019年2月,赤烛游戏开发的恐怖游戏《还愿》含有篆書“习近平小熊维尼”的符咒的彩蛋,此時維尼短語,已成為了負面的禁語,引起中國大陸玩家抵制,并在退款后退出該地市场。同月,有网民发现,在游戏《鬥陣特攻》(Overwatch)的聊天模块发出「小熊维尼」字样会导致账号被「秒封」。部分海外玩家知道中國人可能不知道此敏感話題,甚至以引诱对战-{}-网民发出此类文本,導致該區玩家被封号为乐。 2019年,《南方公园》第二十三季第2集〈中国乐队〉由于触及小熊维尼形象及批评劳动改造、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中华人民共和国器官移植、中华人民共和国LGBT权益等敏感内容,影片连同整部剧集在中国大陆网络遭到全面封杀。同年,台灣歌手吳克群的歌曲《為你寫詩》因一名部落客將歌曲改編成《維尼寫史》,以嘲諷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愛權、實施帝制、不喜歡六四、趕走各種低端人士等行為,遭到中國多方禁止搜索和評論。不過也有網民表示,改編歌詞其實早在2018年就出現在PTT,《為你寫詩》被禁應該與此無關。 2020年4月中泰網路罵戰中,中國大陸網民攻擊泰國「Your country is poor」,泰國網民則回應「Your country is Pooh」以諷刺被指與小熊維尼相似的習近平在中國大陸實施獨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2019年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中,《小熊维尼》同《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诗词》、《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图书入选,标志着《小熊维尼》“终于能见光”。 尽管“小熊维尼”在中国大陆被列为敏感词,但在一般場合下小熊維尼亦被允許,上海迪士尼乐园中就依旧出現了小熊维尼主题的游乐设施。2021年5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内的小熊维尼人偶遭到一名儿童游客的殴打,但由于“小熊维尼”在中国大陆被列为敏感词,因此中国大陆媒体以“噗噗熊”(Pooh)替代“小熊维尼”、“维尼熊”来称呼此事件。但在事件曝光不久之后轉發熱度提高,「上海迪士尼噗噗熊被打」的熱搜關鍵字就突然被消失,有关内容也被禁止评论以及转发。 2023年3月21日,原定於2023年3月23日在香港及澳門地區上映的恐怖片《小熊維尼:血與蜜》,突然宣佈停止上映,原因不明,疑似受2021年修改的香港电影检查条例影响,若电影被评为“可能不利国家安全”便会被禁止公映,但影片发行商没有解释原因。該片事實上並無政治內容,被譏諷為港府刻意對號入座。同时,在大陆影评网站豆瓣上,该片仅有条目展示,没有电影简介与评分,不能发表短评、影评及正常讨论。 註釋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小熊維尼官方網站 小熊維尼台灣迪士尼官方網站
在污染嚴重的地區,汞可能會隨雨水落下。大氣中大部分的汞來自東亞。 自然界中汞的排放 工业时代以前的大气中的汞沉降速率可能是大约4纳克每升积冰。尽管这可以看做是一般的自然界的沉降速率,这个速率会受到当地或者全球的汞的来源的极大影响。火山爆发可以使大气裡的汞增加4到6倍。大气裡大约一半的汞来源于自然界,例如火山。人类活动产生的另一半可以细分为以下来源: 65%来自燃料的燃烧,其中烧煤的火力发电站是最大的来源(美国1999年40%的汞排放来源于此)。这包括了发电站烧的天然气裡未被清除的汞。煤的燃烧排放的汞比油排放的高一到两个数量级,各国具体情况不同。 11%来自金的生产。美国最大的三个点污染源是三个最大的金矿。在加拿大东部,水化学作用从金矿残渣中释放的汞已经是大气中汞的重要来源。 6.8%来自非铁金属的生产,常见来源为熔炉。 6.4%来自水泥的生产。 3.0%来自污物和废物的处理,包括生活垃圾和有害物的处理、火葬场以及下水道污泥的焚化。 3.0%来自氢氧化钠的生产。 1.4%来自生铁和钢的生产。 1.1%来自汞的生产,主要用于电池。 2.0%来自其他所有来源。 以上的百分比来自于2000年人类活动排放的汞,不包括生物燃料燃烧的排放,而这一项在有些地区是很重要的来源。 應用 汞最常用的應用是造工業用化學藥物以及在電子或電器產品中獲得應用。汞還用於溫度計,尤其是在測量高溫的溫度計。越来越多的氣態汞仍用於製造日光燈,而很多的其他應用都因影響健康和安全的問題而被逐漸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毒性弱但贵很多的镓铟锡合金。除此之外汞之用途還有: 可將金從其礦物中分解出來,因此經常用於金礦。 氣壓計和擴散泵等儀器。 三相點是-38.8344 °C,它是一個溫度的標準點。 氣態汞用於汞蒸氣燈。 用於製造液體鏡面望遠鏡。利用旋轉使液體形成拋物面形狀,以此作為主鏡進行天文觀測的望遠鏡,價格為普通望遠鏡的三分之一。 1900年代至1970年代,高壓交流電轉換直流電的汞弧管(汞弧整流器)裡面含有汞。從1970年代中期起,汞弧整流器被矽半導體整流器和大功率晶閘管電路所取代。 历史上曾被用于治疗梅毒等性病,但由于毒副作用过大而早已被淘汰。 其他用途:水銀開關、殺蟲劑、生產氯和氫氧化鈉的過程中作为汞阴极、防腐劑、在一些電解設備中充當電極、電池和催化劑。 医药 汞和它的化合物一直被用于药物,汞齊對病患是很安全的,是一種製成牙齒填補物的重要元素。尽管现在不如以前那么常见了,因为现在汞和它的化合物的毒性已经被更广泛地知晓(憂心汞齊在高溫時會蒸發出汞蒸汽)。硫柳汞是一种用于疫苗中的有机物防腐剂,尽管它的使用已被禁止。另一种汞化合物,汞溴红,是一种局部外用的消毒剂,用于微小切口和表面创伤;在某些国家它仍被使用。 化妝品 硫柳汞(Thiomersal)廣泛用於製造染眉毛膏。在2008年,美國明尼蘇達州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在化妝品中加入汞的州。 法規 2013年10月10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汞条约外交会议”在日本熊本市表决通过了旨在控制和减少全球汞排放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该公约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在熊本市发现的水俣病。8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公约。 台灣 在台灣的食用油脂食品衛生管理標準中,汞的最大容許量為0.05 ppm。 美國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汞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有几个法律赋予了EPA这项权利,其中包括空气清洁法(),水体清洁法(),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和饮水安全法()。此外,1996年通过的含汞电池和可充电电池管理法()中要求逐步淘汰汞在电池的使用,并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废旧电池的经济有效的处理方式。1995年的统计数据中,北美地区的汞排放量约占全球的11%。 歐盟 在欧盟,限制在电气和电子设备中使用有害物质的指令(参见危害性物质限制指令)要求在某些电子电器和电子产品中禁止使用汞,而在其他产品中也有汞含量不得超过1000ppm的限制(其附表中亦針對照明光源,如螢光燈管、HID等,訂定分階段實施之更嚴格的汞含量限制)。 包装中汞的含量有一定的限制(汞,铅,六价铬和镉的总和限制为100ppm),并且电池中这些物质的极限为5ppm(鈕扣型電池<2%)。2007年7月起,欧盟也禁止汞在非电测量设备的使用,如温度计和气压计。这项禁令只适用于新设备,医疗机构将获得豁免,并包含了一个给气压计制造商的两年宽限期。 挪威 2008年1月1日,挪威頒布對於汞在製造業上的使用和汞產品的進出口行為完全禁止的法令。在2002年,某些挪威的湖泊被發現受到汞污染。 2008年,挪威環境部部長Erik Solheim表示汞是其中一種最具危險性的環境毒素,而目前已有更好汞代替物,因此汞的使用將被禁止。 瑞典 瑞典从2009年开始禁止汞的使用。 丹麥
°C时会分解成汞和氧气。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早期制造纯氧时曾应用这一反应。与金和银的情况类似,人们对汞的氢氧化物了解较少。 作为一种软金属,汞可以与较重的氧族元素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其中非常突出的是硫化汞,HgS。硫化汞在自然界中以朱砂的形式出现,是一种非常好的朱红色素,常用于印泥。朱砂也是一种矿石中药材,也是道士炼丹的一種常用材料。与硫化锌一样,硫化汞也有两种同质异形体,分别是红色的立方晶体和黑色的闪锌矿结构晶体,后者在天然中以的形式存在。硒化汞(HgSe)和碲化汞(HgTe)也是已知的,它们和其他一些衍生物,例如半导体碲化汞镉和碲化汞锌,都是很好的红外线探测材料。 +2价汞的盐可与氨形成一系列的衍生物,包括米隆碱(Hg2N+),一维的高聚物 ((HgNH22+)n),易溶的白降汞([Hg(NH3)2]Cl2)。奈斯勒试剂,又称碘化汞钾,仍有时被用来测试氨的存在,因为氨容易于其反应形成深色的米隆碱的碘盐。 雷酸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烈性炸药,用于早期的雷管,但目前已被更稳定的起爆药所代替。 更高价的氧化态 高于+2价的氧化态而非离子形态的汞极为罕见。在羟汞化反应中可能会有一种中间产物是环状的有3个取代基的+4价汞离子。2007年,+4价汞的氟化物被合成出来。20世纪70年代曾有人声称合成出了+3价汞的化合物,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是假的。 有机汞化合物 在历史上有机汞化合物很重要,但是在西方世界几乎没有工业价值。+2价的汞盐是极少的能直接与芳香环反应的简单的金属复合物。有机汞化合物总是二价的,配位数一般是2,形成直线型化合物。与有机镉化合物和有机锌化合物不同,有机汞化合物不与水反应。有机汞化合物一般形成通式为HgR2或HgRX的化合物,前者多易挥发而后者多为固体。其中R是芳基或烷基,X一般是卤素或乙酸根。甲基汞表示一系列化学式为CH3HgX的化合物。甲基汞危害非常大,经常出现在被污染的河流或湖泊中。甲基汞会导致生物甲基化作用。 其它 实验发现在电弧中惰性气体可以与汞蒸气发生相互作用(并未真正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包合物(HgNe、HgAr、HgKr和HgXe)以范德华力相连。 毒性 纯汞有毒,其化合物和盐的毒性多数非常高,口服、吸入或接触后可以导致脑和肝损伤,故今天的温度计大多数使用酒精取代汞,但因其精确度高,一些医用温度计仍然使用汞。 在標準氣溫和氣壓下,纯汞最大的危险是它很容易氧化而产生氧化汞,氧化汞容易形成小颗粒从而加大它的表面积。 虽然纯汞比其化合物的毒性低,但它依然是一种很危险的污染物,因为它在生物体内会形成有机化合物。 最危险的汞有机化合物是二甲基汞[(CH3)2Hg],仅数微升接触在皮肤上就可以致死。 硫化汞是毒性較低的化合物。 汞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很容易被皮肤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水俣病是汞中毒的一种。汞破坏中枢神经系統,对口、粘膜和牙齿有不良影响。长时间暴露在高汞环境中可以导致脑损伤和死亡。尽管汞沸点很高,但在室内温度下饱和的汞蒸气已经达到了中毒剂量的数倍。 因此在操作汞时要特别小心。盛汞的容器要特别防止它溢出或蒸发,加热汞或者受热易分解的汞化合物时,一定要在一个通风和过滤良好的罩子下进行。此外,有些汞的化合物即使不受热也会自动还原为纯汞,而纯汞则会蒸发,这往往会被忽视。 如果汞洒出来(例如一些温度计或者荧光灯裡的汞),就需要特别的处理步骤来吸收洒出的汞和避免接触。常用的操作包括把小的液滴聚拢在坚硬的物体表面以便合成大的液滴,这样可以方便用滴管清除;也可以轻柔地把洒出的汞推进一次性的容器。吸尘器和扫帚不能使用,它们会造成汞的扩散。物理清除之后,可以在被汞污染的区域喷洒硫磺粉、锌粉或其他易与汞在室温下形成合金的粉末,然后再收集反应物并妥善处理。在清理过汞以后,再试图清理多孔的表面和衣服裡残存的汞的效果就很差了,所以一般这些物品洒上汞以后应该扔掉。 汞可以导致急性和慢性的中毒。 在污染嚴重的地區,汞可能會隨雨水落下。大氣中大部分的汞來自東亞。 自然界中汞的排放 工业时代以前的大气中的汞沉降速率可能是大约4纳克每升积冰。尽管这可以看做是一般的自然界的沉降速率,这个速率会受到当地或者全球的汞的来源的极大影响。火山爆发可以使大气裡的汞增加4到6倍。大气裡大约一半的汞来源于自然界,例如火山。人类活动产生的另一半可以细分为以下来源: 65%来自燃料的燃烧,其中烧煤的火力发电站是最大的来源(美国1999年40%的汞排放来源于此)。这包括了发电站烧的天然气裡未被清除的汞。煤的燃烧排放的汞比油排放的高一到两个数量级,各国具体情况不同。 11%来自金的生产。美国最大的三个点污染源是三个最大的金矿。在加拿大东部,水化学作用从金矿残渣中释放的汞已经是大气中汞的重要来源。 6.8%来自非铁金属的生产,常见来源为熔炉。 6.4%来自水泥的生产。 3.0%来自污物和废物的处理,包括生活垃圾和有害物的处理、火葬场以及下水道污泥的焚化。 3.0%来自氢氧化钠的生产。 1.4%来自生铁和钢的生产。 1.1%来自汞的生产,主要用于电池。 2.0%来自其他所有来源。 以上的百分比来自于2000年人类活动排放的汞,不包括生物燃料燃烧的排放,而这一项在有些地区是很重要的来源。 應用 汞最常用的應用是造工業用化學藥物以及在電子或電器產品中獲得應用。汞還用於溫度計,尤其是在測量高溫的溫度計。越来越多的氣態汞仍用於製造日光燈,而很多的其他應用都因影響健康和安全的問題而被逐漸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毒性弱但贵很多的镓铟锡合金。除此之外汞之用途還有: 可將金從其礦物中分解出來,因此經常用於金礦。 氣壓計和擴散泵等儀器。 三相點是-38.8344 °C,它是一個溫度的標準點。 氣態汞用於汞蒸氣燈。 用於製造液體鏡面望遠鏡。利用旋轉使液體形成拋物面形狀,以此作為主鏡進行天文觀測的望遠鏡,價格為普通望遠鏡的三分之一。 1900年代至1970年代,高壓交流電轉換直流電的汞弧管(汞弧整流器)裡面含有汞。從1970年代中期起,汞弧整流器被矽半導體整流器和大功率晶閘管電路所取代。 历史上曾被用于治疗梅毒等性病,但由于毒副作用过大而早已被淘汰。 其他用途:水銀開關、殺蟲劑、生產氯和氫氧化鈉的過程中作为汞阴极、防腐劑、在一些電解設備中充當電極、電池和催化劑。 医药 汞和它的化合物一直被用于药物,汞齊對病患是很安全的,是一種製成牙齒填補物的重要元素。尽管现在不如以前那么常见了,因为现在汞和它的化合物的毒性已经被更广泛地知晓(憂心汞齊在高溫時會蒸發出汞蒸汽)。硫柳汞是一种用于疫苗中的有机物防腐剂,尽管它的使用已被禁止。另一种汞化合物,汞溴红,是一种局部外用的消毒剂,用于微小切口和表面创伤;在某些国家它仍被使用。 化妝品 硫柳汞(Thiomersal)廣泛用於製造染眉毛膏。在2008年,美國明尼蘇達州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在化妝品中加入汞的州。 法規 2013年10月10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汞条约外交会议”在日本熊本市表决通过了旨在控制和减少全球汞排放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该公约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在熊本市发现的水俣病。8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公约。 台灣 在台灣的食用油脂食品衛生管理標準中,汞的最大容許量為0.05 ppm。 美國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汞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有几个法律赋予了EPA这项权利,其中包括空气清洁法(),水体清洁法(),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和饮水安全法()。此外,1996年通过的含汞电池和可充电电池管理法()中要求逐步淘汰汞在电池的使用,并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废旧电池的经济有效的处理方式。1995年的统计数据中,北美地区的汞排放量约占全球的11%。 歐盟 在欧盟,限制在电气和电子设备中使用有害物质的指令(参见危害性物质限制指令)要求在某些电子电器和电子产品中禁止使用汞,而在其他产品中也有汞含量不得超过1000ppm的限制(其附表中亦針對照明光源,如螢光燈管、HID等,訂定分階段實施之更嚴格的汞含量限制)。
王嘉廉(,)是一位华人企业家,CA科技联合创辦人。 生平 1944年生於中國上海,他于1953年远渡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1976年在纽约和Russell Artzt创立了组合国际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現名「科技」)。2018年10月21日死于肺癌。 他的著作有《》(1994年,)及《》(1997年,)。 王嘉廉是國家冰球聯盟的紐約島人拥有者。 参考资料
生平 1944年生於中國上海,他于1953年远渡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1976年在纽约和Russell Artzt创立了组合国际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現名「科技」)。2018年10月21日死于肺癌。 他的著作有《》(1994年,)及《》(1997年,)。 王嘉廉是國家冰球聯盟的紐約島人拥有者。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Charles B Wang
(Henry Adams Bellows) 於1923年推論的九大世界: 阿斯嘉特 (Ásgarðr) :亞薩神族的居所。金宮格拉茲海姆、英靈殿,與梵格爾夫都位於阿斯嘉特。 華納海姆 (Vanaheimr) :華納神族的居所。有一說法認為華納海姆位於地下世界。 亞爾夫海姆 (Álfheimr) :精靈的居所。 約頓海姆 (Jötunheimr) :巨人的居所。 米德加爾特 (Miðgarðr) :人類的居所。這裡有由冰、火、空氣構成的三色彩虹橋(),可以通往神國。 穆斯貝爾海姆 (Múspellsheimr) :火之國。金倫加鴻溝之南,由巨人史爾特爾 (Surtr) 守護的酷熱國度。除了史爾特爾每天坐在寶座靜觀,其餘的火巨人和火焰士兵都只會在諸神黃昏前三天甦醒並活動。 斯瓦塔爾法海姆 (Svartálfaheimr) :黑暗精靈的居所。 尼德威阿爾 (Niðavellir) :侏儒之國。侏儒是厲害的巧匠,擁有種種神祕的力量和深遂的知識,打造過很多寶物。奧丁的槍岡格尼爾、索爾的鎚妙爾尼爾、海姆達爾的劍豪弗 (Hǫfuð) 皆出自侏儒之手。 尼福爾海姆 (Niflheimr) :霧之國,亦作赫爾海姆,冰冷多霧的永夜之國,亡者的國度。死法不光榮的死者 如:病死、老死、意外而死都會來到這裡永遠痛苦的徘徊,光榮的死者則會去到英靈殿。 然而,亨利·貝洛斯對於尼德威阿爾是否為第九世界則只是臆測。在詩體埃達中尼德威阿爾也被稱為斯瓦塔爾法海姆。而有時候,尼福爾海姆與赫爾海姆則被認為分別是兩個世界,只是彼此的分別模糊不清。 神祇 奧丁():亞薩神族的主神,又稱眾神之父 (Allfather),獨眼,常戴大兜帽行於戰場,養有兩隻烏鴉,名為記憶和心靈;掌管戰爭、死亡、智慧、詩歌等。奧丁曾經以右眼為代價,向密米爾換取一口智慧之泉的泉水。奧丁曾經將自己獻祭給奧丁(獻祭給自己),奧丁用長槍在身上刺了九個洞,並倒掛在世界之樹上,無水無食,風吹日曬九天九夜之後,奧丁在樹下發現了盧恩文字即铭文 (rune)。 弗麗嘉():奧丁之妻。婚姻和家庭之神、負責紡織雲彩。 索爾():奧丁之子。雷電之神、戰爭與農業之神。 希芙():索爾之妻,土地和收穫女神。 洛基():淘氣和惡作劇之神。約頓海姆的巨人,非亞薩神族,奧丁的結拜兄弟,擁有變形的能力。其父法布提,其母勞菲,洛基有兩個兄弟 Helblinde 和 Býleistr ,洛基是八腳馬斯萊普尼爾的「母親」,洛基變形成母馬與公馬斯瓦迪爾法利生下了斯萊普尼爾。洛基的妻子是希格恩,他們的孩子是納爾維 (Narvi ) 和瓦利 (Vali);洛基也和曾和女巨人安格塔波達結婚,誕下了冥界女王赫爾、巨狼芬里爾和中土世界巨蟒耶夢迦德。 巴德爾():光明之神。奧丁和弗麗嘉之子,曾被洛基陷害而被攣生兄弟霍德爾殺死,進而導致諸神黃昏。 霍德爾():黑暗之神。奧丁和弗麗嘉之子,盲眼,曾受洛基陷害而誤殺孿生兄弟巴德爾。 凡賽堤():真理與正義之神。巴德爾的兒子。 布拉基():詩詞、智慧、雄辯之神。奧丁之子,伊登之夫。 伊登():青春女神。布拉基之妻。阿斯嘉特萬年花園的主人,掌管恢復青春的蘋果。 尼約德():海洋之神,領導华纳神族,后因政治聯姻加入阿萨神族。 弗雷():豐饒之神。主司收成和天氣;尼約德之子,後與弗蕾亞一起作為人質加入阿薩神族。 芙蕾雅():繁育及戰爭女神。弗雷的妹妹;她和奧丁平分戰爭中的死者。 提爾():獨臂戰神。被巨狼芬里爾 () 咬斷了右手。在一次武鬥大會中敗給奧丁,奧丁成了新的戰神,提爾則被奧丁賦予為正義之神,在除了約頓海姆與赫爾海姆的其他國度中擔任判官。 海姆達爾():彩虹橋的看守者;擁有九界最靈敏的耳朵和最優秀的眼睛,能清楚聽見羊毛長出的聲音,能直接看到跳蚤的移動,一切都是奧丁為了讓他守護阿斯嘉特所賦予的能力。在諸神黃昏時吹響號角,與洛基戰鬥後雙雙陣亡。 與星期的關係 北歐神話與英語中星期的名稱有很大的關聯。 星期日():巨人蒙迪爾法利(Mundilfari)之女蘇爾 (北歐神祇)()之日。是古日耳曼()民族祭祀太陽的日子。 星期一():巨人蒙迪爾法利(Mundilfari)之子瑪尼()。是盎格魯-薩克遜(,日耳曼人一支)人的月亮之日。 星期二():是以戰神提爾(或,北歐戰神Tyr的古英語名字)之名而定。 星期三():這個名字來自古代祭祀主神奧丁的日子(,是古英語對奧丁的稱呼)。 星期四():取自北歐神話中的雷神索爾()。這是古日耳曼人一星期中最神聖的一天,會議通常在這天舉行,且議員中午前未出現,就會被取消資格,所以索爾也是會議的守護神。 星期五():來自古英語(),指的是女神弗蕾雅()之日,或說是奧丁之妻弗丽嘉()。不過也有人認為兩位女神有可能是同一人。 星期六():取自羅馬神話的農神──薩圖恩努斯。這是唯一和北歐神話無關的。 北歐神話解密 北歐神話的流傳:北歐神話最早流傳在瑞典、挪威及冰島一帶,甚至在北美及格陵蘭島,是日耳曼民族之一的斯堪的那維亞民族(維京人的祖先)所創。受限於缺乏文字流傳與中世紀早期基督教打壓,北歐神話遲遲未形成系統性的紀錄。此時神話主要以詩歌及散文的型式傳唱於之間,並隨維京海盜、商人的旅程產生一定程度的擴散。 約在10、11世紀左右,隨著基督教會的教育體系正式傳入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一部分當地出身的傳教士以文學形式彙整記錄在地傳說,例如、冰島的埃達、丹麥的丹麥人的事跡和英格蘭的貝奧武甫的等等。這部分紀錄多出於私人興趣,多在歷史動盪中散迭或塵封,直至近代之後才重新被發掘。 北歐的神明通常不是全能、所向無敵的,而有一定的限制,本身也要面臨滅亡的命運。《諸神的黃昏》中就體現了這一萬物同歸於盡、轉換新生的思想。 諸神黃昏:〈女巫的預言〉中寫到,諸神黃昏之後,世界為熊熊烈火所滅,火焰消退後新世界誕生。火焰有可能是指「火山爆發」,北歐由於地殼不穩,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在古北歐人看來,火山爆發宛如世界末日,但之後誕生出的新大陸又充滿無限生機。因此將恐怖毀滅但又能誕生生命的自然現象給套用到神話中。 北歐神話文本 薩迦 詩體埃達 散文埃達 基於北歐神話的流行文化作品 影视作品 雷神索爾 星際之門 維京傳奇() 摩登大聖 諸神黃昏 2020年NETFLIX影集 動畫與漫畫 魔偵探洛基 索爾 (漫威漫畫) 幸運女神 諸神的惡作劇 天兵公園 聖鬥士星矢北歐仙宫(亚斯格特)篇 聖鬥士星矢 黃金魂 -soul of gold- 聖鬥士星矢 眾神的激戰 史上最強弟子兼一 刀劍神域(ALO篇 斷鋼聖劍篇) 銃皇無盡的法夫納 進擊的巨人 海盜戰記
宗教的變化意味著神話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傳統隨著支持它的機構消失而慢慢消亡。 同時,由於基督教帶來的技術,流傳下來的神話才得以保存下來。 在中世紀,在羊皮紙上書寫與教會機構密切相關,寫下神話的人幾乎可以肯定在這樣的地方接受過教育。 十七世紀時北歐神話引起了歐洲學術界的興趣,許多學者紛紛投入研究,透過比較神話學與歷史語言學,學者成功辨識出多個日耳曼神話中共有的要素,最遠甚至能追溯至原始印歐神話。現代人對維京文化特別感興趣,因此常常可以在日常的流行文化中發現北歐神話的影子,某些地區甚至流行起了日耳曼新異教主義。 來源 北歐神話多是以古北歐語撰寫而成,古北歐語是中世紀時斯堪地那維亞人所使用的語言,是現代斯堪的那維亞語支的祖先。大部分北歐神話的文本都是出自冰島,但其內容可追溯至基督教時期之前,只是在基督教時期才被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大部分的手稿是在西元十三世紀撰寫的,包括由斯諾里·斯蒂德呂松撰寫的《散文埃達》和佚名整理的《詩體埃達》。 《散文埃達》的內容出自於吟遊詩人,原先是以口語的方式傳播,後來才由斯諾里·斯蒂德呂松集結成書,吟遊詩人的文學方格偏好使用頭韻法、隱喻,和其他多種韻律法。《散文埃達》囊括了數個不同作者的作品,橫跨基督教時期前後,其內容也有多處與《詩體埃達》相關。《詩體埃達》大部分由詩組成,某些地方則包含散文形式的敘述句,與《散文埃達》相比,《詩體埃達》較為樸素直白,使用的隱喻也較少。 《詩體埃達》的特點是其中的神祇與神話生物都被去神話化,也就是被描寫為歷史上真實存在,在當時因為會使用魔法而被神化的人物,或是以基督教的角度將其描寫為魔鬼。其他去神話化的文學作品包含十三世紀斯諾里·斯蒂德呂松撰寫的《》,以及十二世紀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以拉丁文撰寫的《丹麥人的事跡》。 薩迦文學以古北歐語撰寫而成,其中記載了無數的故事,從冰島人的家族故事(冰島人薩迦)到民族大遷徙時期歷史人物的故事。物品或石碑以盧恩符文的形式記載北歐神話中的事件與人物,例如和。有一些文物則常常和其他事物一起出土,如雷神之錘妙爾尼爾常出土於異教徒的墳墓中,以及銀製的女性小人(代表瓦爾基麗或)則與戰爭、命運,祖靈崇拜有關。透過歷史語言學與比較神話學,學者得以重建早期印歐民族的神話中的部分內容。 大部分北歐神話的詩歌與故事起源於中世紀、維京時期、民族大遷徙時期或更早以前,但大部分都已亡佚,只有極小部分流傳至今。中世紀到現代也有一些與北歐文化相關的內容,如十四世紀挪威婦女使用的咒語,以及十七世紀時撰寫的便和北歐神話相關。有些地方與神祇的名字命名,可以從地名的地理位置推測神祇之間的關係,以及該神祇在各地是否受到歡迎,或是神祇與地形的關聯。 神話內容 神族與其他生物 北歐神話的故事多以神祇的困境和神祇與其他生物的互動為題,如神祇與約頓巨人可以是摯友、愛人、敵人,或是家人。根據人名和地名,維京時期時最受歡迎的神祇是雷神索爾,索爾會無情的追殺敵人,索爾有一把毀天滅地、聲音如雷鳴般的神錘妙爾尼爾。神話中記載到索爾打敗了無數的約頓巨人,還娶了美麗的金髮女神希芙為妻。 奧丁也很常出現在文本中,奧丁獨眼,手持長矛,兩側伴隨野狼和渡鴉,在各個世界中旅行追求知識。奧丁曾自我獻祭,倒吊在世界之樹上九天九夜,獲得了盧恩文字,之後將其傳給人類。奧丁和死亡、智慧,和詩歌有關。奧丁是阿斯嘉特的統治者,領導亞薩神族。奧丁的妻子芙麗嘉可以看見未來,但從不和任何人提及,巴德爾是奧丁之子,多次夢見自己的死亡後被洛基陷害身亡,隨後去了冥界。 一半的死者屬於奧丁,另一半則屬於芙蕾雅,芙蕾雅是位美麗又感性的女神,身穿羽毛斗篷,會使用賽爾魔法 (seiðr),芙蕾雅會親臨戰場並挑選戰死的勇士,被選中的死者便能夠住進芙蕾雅的住所弗爾克范格。芙蕾雅的丈夫是奧德,奧德失蹤以後芙蕾雅非常傷心,於是前往世界各地尋找奧德的蹤跡。芙蕾雅的兄弟是弗雷,弗雷和天氣、忠誠、人類性別,和農業有關,弗雷透過農業帶給人類和平與喜悅,弗雷對約頓巨人葛德一見鍾情,後來贏得了葛德的芳心,但也導致了弗雷未來將發生的不幸之事。芙蕾雅的父親是尼約德,尼約德和船隻、航海、財富,與繁榮相關。芙蕾雅的母親是尼約德的姊妹(其名未在文本中提及),相較於芙蕾雅的母親,文本中更多著墨於尼約德與滑雪和狩獵女神絲卡蒂的戀情,這段感情多舛,絲卡蒂離不開她鍾愛的山野,尼約德也離不開他鍾愛的海洋。尼約德、芙蕾雅,和弗雷都屬於華納神族,華納神族和亞薩神族是不同的族群,但在神族大戰 (Aesir–Vanir War) 後合而為一。 其他的神祇還有守護金蘋果的伊登、詩歌之神布拉吉、金牙的神海姆達爾、古老的神提爾、女神葛馮。 除了神族以外還有精靈和矮人,精靈常被描述為耀眼奪目美麗非常的生物,而矮人則被描述為住在地底的工匠。另外還有一群被稱作約頓 (jötnar)、蠻人 (thursar)、山怪 (trolls)(常被簡化通稱為巨人)的生物,有些巨人會協助神族,有些會妨礙神族,有些則會加入神族(如洛基)。諾恩、狄絲 (dísir)、瓦爾基麗也常受矚目,這三種女神扮演的角色與能力有時候會重疊,但總的來說三者都與命運相關。 創世神話 世界初始一片荒蕪,宇宙中心有道深不見底的鴻溝名為金倫加,鴻溝之北為寒冷的尼福爾海姆,鴻溝之南是炙熱的穆斯貝爾海姆。在岩漿與冰川匯集之地,誕生了宇宙初始的生命,巨人尤彌爾和母牛歐德姆布拉,歐德姆布拉舔食著結冰的岩石上面的鹽分維生,而尤彌爾則吸食著歐德姆布拉的乳水維生。 之後,尤彌爾分別從左右的腋窩中誕下了智慧巨人密米爾和女巨人貝斯特拉,而他的雙腿則誕下一個六頭的怪物—瑟洛特格爾密爾 (Þruðgelmir)。另外,在母牛歐德姆布拉的舔舐下,冰中出現阿薩神族之祖布利,布利生下包爾,包爾和女巨人貝斯特拉生下了奧丁、威利()、菲。巨人和諸神相當不合,雙方挑起戰火。後來尤彌爾被諸神所殺,巨人族戰敗,剩下的巨人逃往約頓海姆。 後來諸神利用尤彌爾的屍骸打造世界,以肉體作為大地,再以血液作為大海,頭髮作為草木,再用頭骨造出蒼穹,腦髓造出雲朵,至於人類所居住的中土世界,則是以尤彌爾的眉毛打造而成。當尤彌爾屍身腐爛長出蛆,這些蛆就變成了精灵及侏儒。奧丁命四個具有怪力的侏儒支撐著天空的四角。尤彌爾的眉毛則被用來造成牆壁用來圍住「中間世界/中庭」(,米德加爾特)。然後奧丁又捕捉穆斯貝爾海姆的火焰,將他們化為星星、月亮、太陽,並訂定了四季的運行。諸神又取來梣木枝造成男人,用榆樹枝造了女人。男的取名「阿斯克」(,即「梣樹」),女的叫做「恩布拉」(,即「榆樹」)。奧丁給他們生命和靈魂,威利給他們理性與動作,菲給他們感情、儀表和語言。這就是人類的始祖。 世界觀 北歐神話中有九大世界,九大世界圍繞世界之樹而生,九大世界各有其民,如阿斯嘉特的亞薩神族以及中土世界的人類,北歐神話中常有往返九大世界的故事,例如亞薩神族去到中土世界與人類互動。世界之樹上住有許多生物,如傳口信的松鼠拉塔托斯克與樹頂的神鷹維德佛爾尼爾。世界之樹有三條主要的根,與命運相關的諾恩三女神便居住在其中一條根的基部。北歐神話中的元素常被具象化,如太陽與女神蘇爾、月亮與神祇曼尼 (Máni)、大地與女神嬌德、白天和神祇達格 (Dagr),與黑夜和約頓巨人諾特。 北歐神話中的死後世界很複雜,死者有可能會去到由赫爾所統治冥界,有可能會被奥丁帶去英靈殿,也有可能被女神芙蕾雅選中住進弗爾克范格。死在海上的人會被女神瀾 (Rán) 帶走,女神葛馮則負責以處子之身死去的女性。有些文本則提及投胎轉世。大多數關於世界觀的文本都以冰島文撰寫,諸神黃昏常在文本中出現,諸神黃昏講述了世界未來的毀滅與重生。 人類 根據《散文埃達》和《詩體埃達》的〈女巫的預言〉,最早的人類名為亞斯克 (Ask) 和恩布拉 (Embla),亞斯克和恩布拉是亞薩神族奧丁、威利,和菲發現的漂流木,後來三位神祇賜予漂流木生命。由木頭帶來生命的象徵也出現在諸神黃昏,世界毀滅時,男人里普特拉西爾 (Lífþrasir) 和女人莉芙 (Líf) 因為躲在樹幹中所以幸免於難,這兩個倖存的人類會讓世界重新恢復生機,重新建構社會。 對流行文化的影響 隨著古北歐語的文本被翻譯成現代的語言,大家漸漸習慣北歐文化,在二十世紀末期,北歐神話的元素常常出現在科幻小說、奇幻文學、角色扮演遊戲、漫畫書,和日本動畫中。在音樂中則有維京金屬的音樂風格,許多樂團的歌詞都和北歐神話有關。 九個世界 北歐神話中共有九個世界,雖然文本中曾多次提及九大世界,但沒有任何文本詳細的將九大世界一一列出,因此九大世界是哪九個尚無定論,以下為亨利·貝洛斯 (Henry Adams Bellows) 於1923年推論的九大世界: 阿斯嘉特 (Ásgarðr) :亞薩神族的居所。金宮格拉茲海姆、英靈殿,與梵格爾夫都位於阿斯嘉特。 華納海姆 (Vanaheimr) :華納神族的居所。有一說法認為華納海姆位於地下世界。 亞爾夫海姆 (Álfheimr) :精靈的居所。 約頓海姆 (Jötunheimr) :巨人的居所。 米德加爾特 (Miðgarðr) :人類的居所。這裡有由冰、火、空氣構成的三色彩虹橋(),可以通往神國。 穆斯貝爾海姆 (Múspellsheimr) :火之國。金倫加鴻溝之南,由巨人史爾特爾 (Surtr) 守護的酷熱國度。除了史爾特爾每天坐在寶座靜觀,其餘的火巨人和火焰士兵都只會在諸神黃昏前三天甦醒並活動。 斯瓦塔爾法海姆 (Svartálfaheimr) :黑暗精靈的居所。 尼德威阿爾 (Niðavellir) :侏儒之國。侏儒是厲害的巧匠,擁有種種神祕的力量和深遂的知識,打造過很多寶物。奧丁的槍岡格尼爾、索爾的鎚妙爾尼爾、海姆達爾的劍豪弗 (Hǫfuð) 皆出自侏儒之手。 尼福爾海姆 (Niflheimr) :霧之國,亦作赫爾海姆,冰冷多霧的永夜之國,亡者的國度。死法不光榮的死者 如:病死、老死、意外而死都會來到這裡永遠痛苦的徘徊,光榮的死者則會去到英靈殿。 然而,亨利·貝洛斯對於尼德威阿爾是否為第九世界則只是臆測。在詩體埃達中尼德威阿爾也被稱為斯瓦塔爾法海姆。而有時候,尼福爾海姆與赫爾海姆則被認為分別是兩個世界,只是彼此的分別模糊不清。 神祇 奧丁():亞薩神族的主神,又稱眾神之父 (Allfather),獨眼,常戴大兜帽行於戰場,養有兩隻烏鴉,名為記憶和心靈;掌管戰爭、死亡、智慧、詩歌等。奧丁曾經以右眼為代價,向密米爾換取一口智慧之泉的泉水。奧丁曾經將自己獻祭給奧丁(獻祭給自己),奧丁用長槍在身上刺了九個洞,並倒掛在世界之樹上,無水無食,風吹日曬九天九夜之後,奧丁在樹下發現了盧恩文字即铭文 (rune)。 弗麗嘉():奧丁之妻。婚姻和家庭之神、負責紡織雲彩。 索爾():奧丁之子。雷電之神、戰爭與農業之神。 希芙():索爾之妻,土地和收穫女神。 洛基():淘氣和惡作劇之神。約頓海姆的巨人,非亞薩神族,奧丁的結拜兄弟,擁有變形的能力。其父法布提,其母勞菲,洛基有兩個兄弟 Helblinde 和 Býleistr ,洛基是八腳馬斯萊普尼爾的「母親」,洛基變形成母馬與公馬斯瓦迪爾法利生下了斯萊普尼爾。洛基的妻子是希格恩,他們的孩子是納爾維 (Narvi ) 和瓦利 (Vali);洛基也和曾和女巨人安格塔波達結婚,誕下了冥界女王赫爾、巨狼芬里爾和中土世界巨蟒耶夢迦德。 巴德爾():光明之神。奧丁和弗麗嘉之子,曾被洛基陷害而被攣生兄弟霍德爾殺死,進而導致諸神黃昏。 霍德爾():黑暗之神。奧丁和弗麗嘉之子,盲眼,曾受洛基陷害而誤殺孿生兄弟巴德爾。 凡賽堤():真理與正義之神。巴德爾的兒子。 布拉基():詩詞、智慧、雄辯之神。奧丁之子,伊登之夫。 伊登():青春女神。布拉基之妻。阿斯嘉特萬年花園的主人,掌管恢復青春的蘋果。 尼約德():海洋之神,領導华纳神族,后因政治聯姻加入阿萨神族。 弗雷():豐饒之神。主司收成和天氣;尼約德之子,後與弗蕾亞一起作為人質加入阿薩神族。 芙蕾雅():繁育及戰爭女神。弗雷的妹妹;她和奧丁平分戰爭中的死者。 提爾():獨臂戰神。被巨狼芬里爾 () 咬斷了右手。在一次武鬥大會中敗給奧丁,奧丁成了新的戰神,提爾則被奧丁賦予為正義之神,在除了約頓海姆與赫爾海姆的其他國度中擔任判官。
與此同時十字军东征趕走了法蒂瑪及塞爾柱,1099年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以及伊斯兰教的圣战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带到了巴勒斯坦。蒙古第三次西征時曾入侵過巴勒斯坦。1291年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的穆斯林滅了耶路撒冷王國及所有的十字軍國家徹底佔領巴勒斯坦。 1516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埃及馬木留克。由1516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巴勒斯坦是鄂圖曼帝國的一部分。 英国保护 第一次世界大战後鄂圖曼帝國崩潰,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17年,犹太人约占巴勒斯坦人口的9%,持有的土地占巴勒斯坦土地总面积的2.5%。1920年巴勒斯坦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地區。1923年5月26日在巴勒斯坦的東部约旦王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再次提上议程。 1947年联合国建议在这里分建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同年犹太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32%,土地增加到巴勒斯坦总面积的6.2%。 谋求独立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这导致了巴勒斯坦战争的爆发。许多巴勒斯坦人将这个日期看作(未完成的)巴勒斯坦独立日。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阿拉伯国家联盟和联合国都将它认可为巴勒斯坦人的合法的和唯一的代表。由其推动成立的巴勒斯坦国至今已与世界上超过一百多个国家建立有外交关系。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互相承认。 巴勒斯坦內戰 於2007年6月12日至6月14日發生,這場戰爭是法塔赫與哈馬斯之間的衝突,結果巴勒斯坦自此被分裂成兩個政權——哈馬斯控制加沙地帶和法塔克控制約旦河西岸。 政局 巴勒斯坦地區因歷史上的各種複雜糾葛,使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皆認為該地區是其固有領土,並不惜為此訴諸武力。現今在政治上主要分為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国兩個國家,前者為猶太人所建立,後者為阿拉伯人所建立。但即使如此,巴勒斯坦至今未能正式立國,以巴衝突仍在延續。巴勒斯坦地区总面积27,090平方公里。
1516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埃及馬木留克。由1516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巴勒斯坦是鄂圖曼帝國的一部分。 英国保护 第一次世界大战後鄂圖曼帝國崩潰,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17年,犹太人约占巴勒斯坦人口的9%,持有的土地占巴勒斯坦土地总面积的2.5%。1920年巴勒斯坦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地區。1923年5月26日在巴勒斯坦的東部约旦王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再次提上议程。 1947年联合国建议在这里分建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同年犹太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32%,土地增加到巴勒斯坦总面积的6.2%。 谋求独立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这导致了巴勒斯坦战争的爆发。许多巴勒斯坦人将这个日期看作(未完成的)巴勒斯坦独立日。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阿拉伯国家联盟和联合国都将它认可为巴勒斯坦人的合法的和唯一的代表。由其推动成立的巴勒斯坦国至今已与世界上超过一百多个国家建立有外交关系。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互相承认。 巴勒斯坦內戰 於2007年6月12日至6月14日發生,這場戰爭是法塔赫與哈馬斯之間的衝突,結果巴勒斯坦自此被分裂成兩個政權——哈馬斯控制加沙地帶和法塔克控制約旦河西岸。 政局 巴勒斯坦地區因歷史上的各種複雜糾葛,使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皆認為該地區是其固有領土,並不惜為此訴諸武力。現今在政治上主要分為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国兩個國家,前者為猶太人所建立,後者為阿拉伯人所建立。但即使如此,巴勒斯坦至今未能正式立國,以巴衝突仍在延續。巴勒斯坦地区总面积27,090平方公里。 以色列 猶太人約在公元前1200年開始定居於猶太省(羅馬統治後改成巴勒斯坦),並在此生活了千年之久。 猶太人曾在此建立以色列王國。日後該王國分裂為兩小王國即以色列王國及猶太王國,並分別為新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帝國所滅。135年因猶太人暴動,統治巴勒斯坦地區的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逐出該地區並將猶太地改名為巴勒斯坦,並由非猶太居民移入,不過還是有部分猶太人繼續居住在此,稱為巴勒斯坦猶太人。身為少數民族,信仰的宗教也不同,時與當地阿拉伯人有所衝突。 由於分居各地的猶太人受到各種差別對待,猶太復國運動一直未息。自19世紀末錫安主義興起後,1917年英國政府發佈貝爾福宣言表態支持猶太復國運動,在巴勒斯坦也掀起數波猶太人回歸運動,使得當地猶太人比率不斷升高。然而因猶太人離去已約2000年,長久以來早已成為阿拉伯人的傳統領域,此種「回歸」事實上也對當地阿拉伯居民造成嚴重傷害,認為猶太人侵略他們居住數千年的土地,因而以阿衝突事件的升高也與猶太人的數量成正比。然而猶太復國運動已成趨勢,西方國家如英國亦表態支持,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大屠殺,使美國支持以色列立國。不顧當地阿拉伯裔居民強烈表態反對,猶太人透過西方列強的支持於1948年復國,歸回被趕出之地,建立今日的以色列。 巴勒斯坦國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個位於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這次獨立宣言後來成為巴勒斯坦同意承認以色列,作為兩國共存的方案。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67/19號決議授予巴勒斯坦非會員觀察員國地位。美國和以色列投下反對票。 2014年12月17日,歐洲議會以498票贊成、88票反對、111票棄權,原則上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 2015年5月13日,梵蒂岡正式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拍板定案與其締結的第一份條約內容。此舉讓教廷實質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做法有了法源依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indites》(1855); 《书信集》(两卷本,1855); 《拉米埃尔》、他1801年到1814年的日记,其中的向俄国和德国进军的部分遗憾地遗失了; 《亨利·勃吕拉传》(1890),一部遮遮掩掩的自传,主要描述了他不少的爱情故事; 私人信件(1892); 《吕西安·娄凡》,(一译《红与白》,1894); 《自我中心回忆录》(1892); 未发表的信件 出版 《意大利绘画史》,巴黎,1817 《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昂古兰姆,1817 《论爱情》,巴黎,1822 《拉辛与莎士比亚》,巴黎,1823 《罗西尼传》,巴黎,1823 《拉辛与莎士比亚II》,巴黎,1825 《D'un nouveau complot contre les industriels》,巴黎,1825 《阿尔芒丝》,巴黎,1825 《罗马漫步》,巴黎,1829 《红与黑》,巴黎,1830 《旅人札记》,巴黎,1838 《帕尔马修道院》,巴黎,1839 《意大利遗事:卡司特卢的女修道院院长(外两篇:维托里亚·阿科朗博尼;秦奇一家人)》,巴黎,1839 《Idées italiennes sur quelques tableaux célèbres》,巴黎,1840 遗作 《书信集》 《日记》(1801-1823) 《新哲学》 《戏剧集》 《莫里哀,莎士比亚,喜剧和笑》 《意大利派绘画》 《意大利散论》 《政治和历史杂谈》 《英国来鸿》 《艺术散论》 《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 《自我中心回忆录》 《吕西安·娄凡》 《亨利·吕勃拉传》 《法国南方旅行记》 《拉米埃尔》 《Mélanges intimes et Marginalia》 中文译本 《司汤达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 《红與黑》,黎烈文譯,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8, 《红与黑》,郝运译,2003, 《红与白》,王道乾译,2003, 《红与绿》,郝运,周克希等译,2003, 《帕尔马修道院》,郝运译,2003, 《阿尔芒丝》,李玉民译,2003, 《意大利遗事》,徐和瑾,王振孙译,2004, 《司汤达散文》,徐知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斯丹达尔自传》(《亨利·勃吕拉传》删节本),周光怡译,杨剑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相關條目 結晶理論 外部連結 French Audio Book (mp3) of the red and the black incipit French site on Stendhal English site on Stendhal The Red and the Black English translation Stendhal's works: text, concordances
拿破仑时期 1800年5月,拿破仑率军越阿尔卑斯山南下意大利,战胜奥地利军。-{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随军前往,6月初入米兰,9月23日被任命为第六龙骑兵少尉。 1801年,因病回格勒诺布尔休养。 1802-1803年,离开军队。开始学习英语,博览群书,常与戏剧界人士交往,想做剧作家。 1804年4月,经日内瓦、里昂去巴黎,与女演员梅拉妮·吉尔贝(艺名路阿松)恋爱。5月拿破仑称帝,建立第一帝国。 1805年,路阿松应聘到马赛演出,-{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随同前往,在一家经营食品的商店干活。 1806年,与路阿松分手,7月回到巴黎。9-12月,跟马夏尔·达吕至普鲁士,被任为不伦瑞克军事特派员助理。 1807-1808年,在不伦瑞克。1808年12月返回巴黎。 1809-1810年接受彼埃尔·达吕的命令去斯特拉斯堡和维也纳。因病未参加瓦格拉姆战役(7月6日)。不久仍回巴黎,被任命为国务会议助理,后又任命为帝国动产及建筑物督察。 1811年结识女友安热拉·佩埃特拉古阿,在意大利游览。11月末,回巴黎。 1812年7月,拿破仑率大军远征俄国,-{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作为后勤官员参与此役。9月14日至10月16日在莫斯科,随后就是撤退,仅以身免。 1813年1月31日回到巴黎。随奉派去德国,被任为西里西亚省总管,因染炎症,返回巴黎。 1814年,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7月20日,-{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去米兰,8月10日到达。 1815年,“百日政变”。拿破仑与联军战于滑铁卢,败绩。-{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在米兰,投入写作。《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出版(巴黎),笔名为路易-亚历山大-凯撒-庞培。 意大利时期 1816年,在米兰、格勒诺布尔、罗马。识意大利诗人蒙蒂、作家西尔微·佩利科、英国诗人拜伦。继续从事写作。 1817年,在意大利。《意大利绘画史》在巴黎出版,笔名M.B.A.A.。《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在伦敦出版,作者第一次用-{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的笔名。岁末开始写《拿破仑传》,未完成,后来于1876年出版。 1818年,在米兰,认识女革命者玛蒂尔德·邓布洛夫斯基(-{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称她梅蒂尔德),倾心热恋,但无结果。 1819年,在米兰,佛罗伦萨。父亲去世。 1820年,在米兰。自由派人士以为他是政府坐探,而当时控制着意大利北部的奥地利政府又认为他是烧炭党人,-{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处境困难。 1821年,被奥警方驱逐出境。 旅居时期 1822年,《论爱情》在巴黎出版。 1823年3月,《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分)在巴黎出版。同年11月,《罗西尼传》出版(巴黎)。 1824年,经常来往于罗马、巴黎、格勒诺布尔之间。结识居利阿尔伯爵夫人。 1825年3月,《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二部分)出版(巴黎)。 1826年,与居利阿尔夫人交绝。开始写小说《阿尔芒司》。去伦敦。 1827年,在巴黎、意大利、伦敦。8月,《阿尔芒司》出版。 1828年1月1日到达米兰,再为奥地利警方驱逐,称他的《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一书中政治观点是“反宗教、反道德、反奥地利的”。1月底,返回巴黎。结识阿尔贝·德·鲁邦勃雷。 1829年《罗马漫步》在巴黎出版。9-11月,在法国西南部旅行。 1830年,七月革命。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登位,资产阶级掌权。9月,-{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被任命为法国驻的里雅斯特领事,但奥国政府拒绝接受,乃改任驻奇維塔韋基亞领事(该地为教皇领地)。11月,小说《红与黑》在巴黎出版。 奇維塔韋基亞时期 1831年4月17日,-{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到达奇維塔韋基亞任所。 1832年,在奇維塔韋基亞。写作《自我中心回忆录》,此书至1892年出版。 1833年,在奇維塔韋基亞。8月,回巴黎度假。 1834年,在奇維塔韋基亞、罗马。开始写作《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未完成。此书至1901年才出版。 1835年底,开始写《亨利·勃吕拉传》,至1890年才出版。 1836-1837年,在法国、瑞士、莱茵地区、荷兰、比利时诸地旅行。 1838年,去英国旅行。6月,《旅人札记》在巴黎出版。 1839年,回到奇維塔韋基亞。4月,用五十二天写成的小说《帕尔马修道院》在巴黎出版。《意大利遗事》出版(巴黎)。写《拉米埃尔》。 1840年,在奇維塔韋基亞。 1841年,3月15日,初次中风。休假,回到巴黎。 1842年,3月22日傍晚在巴黎街上行走时突然患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23日清晨2时去世。 评价 -{zh-cn:司汤达;zh-tw:斯湯達爾;}-的声誉实际上源于两部小说:《红与黑》和《帕尔马修道院》。前一部小说的情节来自几年前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件。小说中的于连·索雷尔是一个上流家庭的家庭教师,他引诱了他学生的母亲。最后他想杀了她,以此报复她给他情人玛蒂尔德·德·拉·莫尔小姐的家人写信。如贝尔自己所说,于连是他的一幅肖像。《帕尔马修道院》表现的意图不那么统一。故事的框架主要来自他的个人经历。法布里斯在滑铁卢的经历是他向意大利进军时的经历,女伯爵彼特拉尼拉是他的安热拉。但在这两本小说中,前一部简练凝重,后一部更生动,各有大量的喜爱者。 著作 他的遗作中有 《拿破仑传》(1875)的片断; 《Mélanges d'art et de littérature》(1867); 《意大利遗事》(1885),包括《卡司特卢的女修道院院长》,《秦奇一家人》,《维托里亚·阿科朗博尼》,《法尼娜·法尼尼》和《帕利亚诺公爵夫人》,其中一些已经单独发表过; 《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Nouvelles indites》(1855); 《书信集》(两卷本,1855); 《拉米埃尔》、他1801年到1814年的日记,其中的向俄国和德国进军的部分遗憾地遗失了; 《亨利·勃吕拉传》(1890),一部遮遮掩掩的自传,主要描述了他不少的爱情故事; 私人信件(1892); 《吕西安·娄凡》,(一译《红与白》,1894); 《自我中心回忆录》(1892); 未发表的信件 出版 《意大利绘画史》,巴黎,1817 《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昂古兰姆,1817 《论爱情》,巴黎,1822 《拉辛与莎士比亚》,巴黎,1823 《罗西尼传》,巴黎,1823 《拉辛与莎士比亚II》,巴黎,1825 《D'un nouveau complot contre les industriels》,巴黎,1825 《阿尔芒丝》,巴黎,1825 《罗马漫步》,巴黎,1829 《红与黑》,巴黎,1830 《旅人札记》,巴黎,1838 《帕尔马修道院》,巴黎,1839 《意大利遗事:卡司特卢的女修道院院长(外两篇:维托里亚·阿科朗博尼;秦奇一家人)》,巴黎,1839 《Idées italiennes sur quelques tableaux célèbres》,巴黎,1840
周信芳(),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老生麒派创始人。一生演出剧目超过650齣。 生平 早年 周信芳出身梨园世家,祖籍浙江省宁波府慈谿县慈城镇(今属宁波市江北区),1895年1月14日出生在江苏省清河县清江浦(在今淮安市境)。自六歲起学习京剧,七岁時在杭州登台演娃娃生,艺名“七龄童”。1907年在上海演出时傳單誤植为“麒麟童”,其後便一直沿用。11歲起學習譚鑫培派老生;1908年到北京的科班「喜連成」做帶藝入科(帶藝搭班邊學邊演)實習演員。 他幼年时嗓音条件极好,但由于演出繁重,变声期后嗓音败坏,显得沙哑低沉。然而他能夠巧妙利用有限的自身条件,把不利因素转化为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唱腔古朴沉郁、道白苍劲铿锵的麒派声腔艺术;他的形体表演技巧的更是有口皆碑,他的基本功深厚扎实,舞蹈动作准确而优美,武打动作火爆中不乏稳健,扑跌敏捷俐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随心所欲的综合利用所掌握的一切表演技巧来表达剧中人物深层次的心里状态和思想感情,真正做到利用技巧塑造人物的目的,得以和马连良并称“南麒北马”,被视为三十年代以来活跃于京剧舞台上的,最全面两位表演艺术大师。 1909年,周信芳到俄羅斯巡迴演出,可能是最早出國表演的京劇演員之一。他曾編演《民國花》、《宋教仁》等時裝京劇(京劇現代戲)。 周信芳不但是位京剧名家,也是一位爱国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上海排演《文天祥》、《徽钦二帝》、《明末遺恨》等新戏,以激发人们的爱国心,亦惹怒了汪精衛政府。 1949年后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梅蘭芳、程硯秋等幾位戲曲界代表,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了開國大典。 1950年起歷任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处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兼华东京剧实验学校校长(1951年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起,連任3屆)、上海京剧院院长(1955年起,創院院長)等公職,並在1959年7月1日參加中國共產黨。入党介绍人是刘厚生和丁毓珠。 1960年代後,他與當權派產生種種意見上的分歧,他編演的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楊立貝》未獲准上演,他做上海京劇院院長,指斥江青動員全院人力物力排演實驗性的「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是勞民傷財,反應時事的新戲(新編古裝京劇《海瑞上疏》)更成為他的罪狀書。 周信芳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清算,1968年3月24日被捕入獄;一年後被軟禁在家中,直到1975年心臟病發逝世。直到死後始獲得平反,1978年8月16日在上海舉行了周信芳的遗骨安葬儀式。骨灰供奉於上海龍華革命公墓,後與第二任妻子裘麗琳合葬。裘麗琳在1968年先他而去,兒子周少麟被關在監獄裡5年。 作品 他著有《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戏剧散论》、《谈麒派艺术》、《周信芳舞台艺术》等書,後輯成《周信芳文集》。 他領銜主演京劇電影《琵琶記》、《斬經堂》、《宋士-{杰}-》(彩色,郝德泉操琴,張鑫海打鼓,1956年)、《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含《下書殺惜》和《徐策跑城》2部戲,彩色,郝德泉操琴,張鑫海打鼓,1961年)、《周信芳的藝術生活》。 時事新戲創作 義責王魁 文天祥 史可法 明末遺恨 海瑞上疏 傳承 他的學生有1949年以前收的程毓章、高百岁、陈鹤峰、王瀛洲、于宗瑛、王富英、杨宝童、李如春、徐鸿培、王少樓10大弟子和1949年以後收的沈金波、童祥苓、萧润增、霍鑫涛、逯兴才、李少春、李和曾、徐敏初、明毓琨、管韵华、曹艺斌、曹春柏、孙鹏麟、李师斌、张学海、邵滨孙等人。 樂隊 他常合作的京劇樂師有孫葵林、黃友仁是周信芳的琴师,出生于上海,苏州人士,早年为周信芳琴师,后随剧团各地演出,1949年解放时,黄友仁所在的京剧团刚好在镇江演出,剧团就地安置命名为镇江地区京剧团,镇江地区撤销以后更名为镇江市京剧团,黄友仁于1968年9月5日在镇江病逝。姜鴻奎、郝德泉(以上琴師);黃成美、張世恩、王燮元、張鑫海(以上鼓師)等。 家族關係 父:周慰堂 元配妻子:刘凤娇 周信芳十七岁时(1912年),在山东烟台与刘凤娇结婚。育有一子二女。1928年底,周信芳与富家小姐裘丽琳私奔,离开上海,四处演出。直到他与裘丽琳的第三个私生子女出生后,才与刘凤娇离婚。 (刘凤娇所生一子二女排行不明) 长子周丕承 长女周连弟 次女周连喜 情妇,后为第二任妻子:裘麗琳 (以出生顺序排列,男女分别排行) 三女:私生女,周-{采}-藻 四女:私生女,周易(-{采}-蘊) 五女:私生女,-{周采芹}-,演員
明末遺恨 海瑞上疏 傳承 他的學生有1949年以前收的程毓章、高百岁、陈鹤峰、王瀛洲、于宗瑛、王富英、杨宝童、李如春、徐鸿培、王少樓10大弟子和1949年以後收的沈金波、童祥苓、萧润增、霍鑫涛、逯兴才、李少春、李和曾、徐敏初、明毓琨、管韵华、曹艺斌、曹春柏、孙鹏麟、李师斌、张学海、邵滨孙等人。 樂隊 他常合作的京劇樂師有孫葵林、黃友仁是周信芳的琴师,出生于上海,苏州人士,早年为周信芳琴师,后随剧团各地演出,1949年解放时,黄友仁所在的京剧团刚好在镇江演出,剧团就地安置命名为镇江地区京剧团,镇江地区撤销以后更名为镇江市京剧团,黄友仁于1968年9月5日在镇江病逝。姜鴻奎、郝德泉(以上琴師);黃成美、張世恩、王燮元、張鑫海(以上鼓師)等。 家族關係 父:周慰堂 元配妻子:刘凤娇 周信芳十七岁时(1912年),在山东烟台与刘凤娇结婚。育有一子二女。1928年底,周信芳与富家小姐裘丽琳私奔,离开上海,四处演出。直到他与裘丽琳的第三个私生子女出生后,才与刘凤娇离婚。 (刘凤娇所生一子二女排行不明) 长子周丕承 长女周连弟 次女周连喜 情妇,后为第二任妻子:裘麗琳 (以出生顺序排列,男女分别排行) 三女:私生女,周-{采}-藻 四女:私生女,周易(-{采}-蘊) 五女:私生女,-{周采芹}-,演員 次子:周少麟(菊傲),演員 三子:周英华(Michael Chow) 六女:-{周采茨}- 孫女:林楚麒 相關出版品 書籍 周信芳演出劇本選集:中國戲劇家協會編(北京,1955年) 周信芳文集:(北京,1982年) 周信芳藝術評論集: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編(北京,1982年) 夜深沈: 浩劫中的周信芳一家:樹棻著(福建,1984年) 我的公公麒麟童:黃敏禎著(台北,1984年) 周信芳演出劇本唱腔集:(上海,1986年) 上海的女兒-周釆芹自傳:周采芹著(香港,1989年) 上海的女兒-麒麟童之女周釆芹自傳(台北,1990年) Daughter of
第二次池田內閣閣僚 第三次池田內閣閣僚 第一次佐藤內閣閣僚 第三次佐藤內閣閣僚 第一次田中角榮內閣閣僚 第二次田中角榮內閣閣僚 日本自由民主黨總裁 日本自由民主黨幹事長 日本自由民主黨政務調查會長 自由黨黨員 (日本1950年) 日本賄賂罪罪犯 二战后日本政治人物 新潟縣出身人物 商人出身的政府首腦 日本馬主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47–1948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49–1952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2–1953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3–1955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5–1958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8–1960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60–1963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63–1966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67–1969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69–1972 日本眾議院議員 1972–1976
1985年(昭和60年)2月7日創政会成立。2月27日脑梗塞发作入院。患与,从此无法参与政治活動。6月田中事務所关闭。9月洛克希德事件控訴審開始,田中本人缺席。10月2日关越自動車道全線通車(此為日本第一條連接太平洋側和日本海側的高速公路,經過田中本人新瀉縣家鄉。 1986年(昭和61年)7月第38回总選举。以第一名当選。田中本人完全没有参加任何选举活动,唯有越山会等组织的支持者参与活動,自民党大勝,在约4年的任期中,田中一次都没有进入过众议院。 1987年(昭和62年)7月4日 - 竹下成立经世会,超过半数的田中派参加其中。二階堂小组决定留在木曜俱乐部,田中派分裂。7月29日洛克希德事件控訴審判決。東京高等裁判所支持一審判決,驳回了田中的上訴,田中一側当日便。10月竹下访问田中宅邸,却被眞紀子吃了闭门羹。之後因皇民党事件而使分裂浮上水面。11月竹下内閣成立。 1989年(平成元年)10月直紀表示田中角荣不会参与下次的总选举。 1990年(平成2年)1月24日因衆議院解散而从政界引退。担任衆議院議員43年、当選16回。各地的越山会也都解散。2月第39回总選举。原越山会員、前小千谷市長的当选。 1992年(平成4年)8月访问中国。这是他20年来首次访问中国,受到了中国政府的招待,田中眞紀子也与他一同前往中国。12月经世会分裂。 1993年(平成5年)逝世。 軼聞 1972年9月27日,田中角榮會見了毛澤東;回到日本後,透露毛澤東曾向他諄諄地說,千萬不可相信中國古來之孔子學說;惟田中並未對記者透露當時是否點頭贊同毛澤東之忠告。但田中揭露此事時,面帶笑容。 著作 《》1966年 日本经济新闻社 《日本列島改造論》1972年 《大臣日記》 1972年 新潟日報事業社 《自传 我的少年时代》() 1973年講談社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关联人物 外部連結 http://www.tanaka-zaidan.net/ (道の駅・西山ふるさと公苑内) Kakuei Tanaka - 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modern Japan: Fujiland: Kakuei Tanaka: Lockheed & Loopholes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日本郵政大臣 日本通商產業大臣 日本大藏大臣 第一次岸內閣閣僚 第二次池田內閣閣僚 第三次池田內閣閣僚 第一次佐藤內閣閣僚 第三次佐藤內閣閣僚 第一次田中角榮內閣閣僚
生平 燕妮·冯·威斯特法伦出生于一个德国小贵族家庭。她的父亲路德维希·冯·威斯特法伦是一个商人。后来成了普鲁士政府一名枢密顾问官,负责撒尔茨韦德和特里尔。她不仅是曾经的“特里尔舞会皇后”而且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与男友卡尔·马克思的恋情持续了长达7年,直到1843年二人才喜结良缘。 之后她一心服侍他的丈夫卡尔。抄写马克思的手稿,纠正其中的错误并润色。在与卡尔的婚姻生活中她一共生育了7个孩子,但是只有3个女儿爱琳娜、燕妮和劳拉活了下来。三个女儿也深受父亲的影响,她们分担了马克思的部分工作或者参与到工人运动中。 在她的整个婚姻生活中,她一直承受着家庭贫困的境地。她陪伴马克思度过了在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的流亡生活并始终默默地为他奉献。沉重的经济压力不断加到她的身上,直到1867年《资本论》系列第一本出版以后,家庭财政状况才有所改善。 1867年燕妮被诊断患上癌症,她于1881年12月2日在伦敦去世,享年67岁。 影响 燕妮·马克思对卡尔·马克思的作品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她戏称自己是马克思的“秘书”。她不仅为马克思抄写和影印了手稿,还负责整理他和同事朋友以及出版社之间的通信。期间,她与马克思一起讨论他的文章。她的政治判断力对马克思的一些观点产生了重大影响。 燕妮·马克思在社会运动中也有她自己的角色,在伦敦生活期间她也不断地通过德文报纸发表政治文章和论文。 相关条目 卡尔·马克思 文献 Luise Dornemann: Jenny Marx:
von Westphalen,,生于德国萨尔茨韦德尔,卒于英国伦敦),是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的妻子。 生平 燕妮·冯·威斯特法伦出生于一个德国小贵族家庭。她的父亲路德维希·冯·威斯特法伦是一个商人。后来成了普鲁士政府一名枢密顾问官,负责撒尔茨韦德和特里尔。她不仅是曾经的“特里尔舞会皇后”而且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与男友卡尔·马克思的恋情持续了长达7年,直到1843年二人才喜结良缘。 之后她一心服侍他的丈夫卡尔。抄写马克思的手稿,纠正其中的错误并润色。在与卡尔的婚姻生活中她一共生育了7个孩子,但是只有3个女儿爱琳娜、燕妮和劳拉活了下来。三个女儿也深受父亲的影响,她们分担了马克思的部分工作或者参与到工人运动中。 在她的整个婚姻生活中,她一直承受着家庭贫困的境地。她陪伴马克思度过了在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的流亡生活并始终默默地为他奉献。沉重的经济压力不断加到她的身上,直到1867年《资本论》系列第一本出版以后,家庭财政状况才有所改善。 1867年燕妮被诊断患上癌症,她于1881年12月2日在伦敦去世,享年67岁。 影响 燕妮·马克思对卡尔·马克思的作品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她戏称自己是马克思的“秘书”。她不仅为马克思抄写和影印了手稿,还负责整理他和同事朋友以及出版社之间的通信。期间,她与马克思一起讨论他的文章。她的政治判断力对马克思的一些观点产生了重大影响。 燕妮·马克思在社会运动中也有她自己的角色,在伦敦生活期间她也不断地通过德文报纸发表政治文章和论文。 相关条目
Акт передачи Наркомата обороны от Ворошилова Тимошенко в 1940 году Звезда наркома 蘇聯國家元首 蘇聯元帥 蘇聯國防部長 蘇聯政治人物 蘇聯軍事人物 蘇聯共產黨黨員 冷戰時期領袖 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大清洗加害者 波蘇戰爭人物 俄國內戰人物 俄羅斯共產主義者 烏克蘭共產主義者 俄羅斯裔烏克蘭人 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老布尔什维克 軍人出身的總統 第一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第二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第三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第四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от Ворошилова Тимошенко в 1940 году Звезда наркома 蘇聯國家元首 蘇聯元帥 蘇聯國防部長 蘇聯政治人物 蘇聯軍事人物 蘇聯共產黨黨員 冷戰時期領袖 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大清洗加害者 波蘇戰爭人物 俄國內戰人物 俄羅斯共產主義者 烏克蘭共產主義者 俄羅斯裔烏克蘭人 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老布尔什维克 軍人出身的總統 第一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第二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任第2至4届全国政协委员,后任中央民族学院专门教授。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是人类学、民族学界五大右派(潘光旦、吴泽霖、黄现璠、吴文藻、费孝通)之一,因在土家族民族识别研究的成果而成為“破坏民族关系”的“罪名”。潘光旦和费孝通爱散步,傍晚时分,二人常到校门外散步,有些小学生争相围观,呼叫著那个大胖子(费孝通)是右派人物,並向他们扔石塊。潘光旦文革时被抄家、批斗,在医院,潘光旦因膀胱及前列腺發炎成为危重的病人,却無任何治疗。 1967年6月10日晚上,老保姆看到潘光旦情况不佳,急请隔壁的费孝通过来,潘光旦向费孝通索要止痛藥,费孝通没有,他又要安眠药,费孝通也没有。隨後,费孝通将潘光旦拥入怀中, 潘光旦遂逐渐停止呼吸,费孝通哀叹“日夕旁伺,无力拯援,凄风惨雨,徒呼奈何”。 潘光旦一生學術涉及广博,在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家庭制度、社会思想史、民族历史、教育思想、性心理学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1979年右派问题获得改正。 逸闻 潘光旦年青时因伤失去了一条腿,平时用单拐,走路时仍非常自然。三反运动中,他被迫做检查,不用拐,“金鸡独立”地站在讲台上,岿然不动。 對於他在文理科兩方面的素質,1922年7月,梁啟超對他有如此評價,認為他頭腦之瑩澈,可以為科學家,情緒之深刻,可以為文學家。 “gene”的中文譯名“基因”同時是音譯和意譯,翻譯之巧妙十分難得,据推測是文理雙全的潘光旦于1930年代翻譯的。 著作 旧著有《优生学》、《优生概论》、《政学罪言》、《人文史观》、《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等,譯作有哈夫洛克·靄理士所著的《性心理學》。 《潘光旦文集》,14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北京三联书店,1952年。 《夔庵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 参考文献
旧著有《优生学》、《优生概论》、《政学罪言》、《人文史观》、《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等,譯作有哈夫洛克·靄理士所著的《性心理學》。 《潘光旦文集》,14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北京三联书店,1952年。 《夔庵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 参考文献 Guang光 上海人 哥倫比亞大學校友 達特茅斯學院校友
Publishing,2005年,ISBN 0-7475-8306-4。 Berg, A. Scott,《Goldwyn》(戈尔德温),出版社: Sphere Books,1989年,ISBN 0-7474-0593-X。 Selznick, David O,《Memo from David O. Selznick》(大卫·O·塞尔兹尼克回忆录),出版社: Modern Library,纽约,2000年,ISBN 0-375-75531-4。 Haver, Ronald,《David O. Selznick's Hollywood》(大卫·O·塞尔兹尼克的好莱坞), 出版社: Bonanza Books,纽约,1980年,ISBN 0-517-47665-7。 Taylor, John Russell,《Vivien Leigh》(费雯·丽),Elm Tree Books,1984年,ISBN 0-241-11333-4。 McGilligan, Patrick,《Alfred Hitchcock, A Life in Darkness and Light》(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传),出版社: Wiley Press,2003年,ISBN 0-470-86973-9。 Holden, Anthony,《Olivier》(奥利维尔),Sphere Books Limited,1989年,ISBN 0-7221-4857-7。 Olivier, Laurence,《Confessions Of an Actor》(一个演员的自白),出版社: Simon and Schuster,1982年,ISBN 0-14-006888-0。 Walker, Alexander,《Vivien, The Life of Vivien Leigh》(费雯·丽的一生),出版社: Grove Press,1987年,ISBN 0-8021-3259-6。 Shipman, David,《Movie Talk》(电影对话),出版社: St Martin's Press,1988年,ISBN 0-312-03403-2。 Hartnoll, Phyllis,《The Concise Companion to the Theatre》,出版社: Omega Books,1972年,ISBN 1-85007-044-X。 Kael, Pauline,《5001 Nights At The Movies》(5001个和电影在一起的夜晚 ),出版社: Zenith Books,1982年, ISBN 0-09-933550-6。 Maltin, Leonard,《1998 Movie and Video Guide》(影视指南1998),出版社:Signet Books,1997年。 外部链接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关于费雯·丽在澳大利亚访问期间的照片 费雯·丽在线网站 20世纪演员
1999年,伦敦大英图书馆从劳伦斯·奥利维尔的遗产中购买了收藏的资料文件。收藏品包括许多费雯丽的私人文件,如她写给劳伦斯·奥利维尔大量的信件。费雯丽的信件、照片、合同和日记归她女儿苏珊所有。 1994年12月,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购买了一本相册,上面有交织字母“L & V O”,该相册被认为属于奥利维尔夫妇,含有夫妇两人1948年澳大利亚巡演的573张照片。如今相册作为澳大利亚表演艺术历史记录的一部分。 2006年9月,飲品公司波特瑞(Bottlegreen)舉辦的「史上最美麗的英國女士」選舉,慧雲李擊敗古今多位英國美女,榮膺英國第一美人。 参演作品 電影 所获奖项 参考文献 出处 书目 Vickers, Hugo,《Vivien Leigh》(费雯·丽),出版社: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8版本。 Edwards, Anne,《Vivien Leigh, A Biography》(费雯·丽传记),出版社: Coronet Books,1978版本,ISBN 0-340-23024-X。 Coleman, Terry,《Olivier, The Authorised Biography》(奥利维尔,授权传记),出版社: Bloomsbury Publishing,2005年,ISBN 0-7475-8306-4。 Berg, A. Scott,《Goldwyn》(戈尔德温),出版社: Sphere Books,1989年,ISBN 0-7474-0593-X。 Selznick, David O,《Memo from David O. Selznick》(大卫·O·塞尔兹尼克回忆录),出版社: Modern Library,纽约,2000年,ISBN 0-375-75531-4。 Haver, Ronald,《David O. Selznick's Hollywood》(大卫·O·塞尔兹尼克的好莱坞), 出版社: Bonanza Books,纽约,1980年,ISBN 0-517-47665-7。 Taylor, John Russell,《Vivien Leigh》(费雯·丽),Elm Tree Books,1984年,ISBN 0-241-11333-4。 McGilligan, Patrick,《Alfred Hitchcock, A Life in Darkness and Light》(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传),出版社: Wiley Press,2003年,ISBN 0-470-86973-9。 Holden, Anthony,《Olivier》(奥利维尔),Sphere Books Limited,1989年,ISBN 0-7221-4857-7。 Olivier, Laurence,《Confessions Of an Actor》(一个演员的自白),出版社: Simon and Schuster,1982年,ISBN 0-14-006888-0。 Walker, Alexander,《Vivien, The Life of Vivien Leigh》(费雯·丽的一生),出版社: Grove Press,1987年,ISBN 0-8021-3259-6。 Shipman, David,《Movie
逝世 1987年9月22日,昭和天皇在消化系统问题持续数月之后接受胰脏手术,其后被诊断出十二指肠癌。次年8月15日,静养中的昭和天皇被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架直升机从那须御用邸送至日本武道館出席1988年全国战殁者追悼式,这也是昭和天皇最后一次出席全国战殁者追悼式。9月19日,昭和天皇在吹上御所吐血,此后病情持续恶化且須不断输血,皇太子明仁也在此期间摄政。日本社会亦开始“自肃”,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或缩减娱乐活动的规模,甚至有人担心当年的NHK红白歌合战能否举行(但最终仍如期举办)。日本放送協會等媒体亦持续报道天皇病情。截至1988年12月,昭和天皇为当时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1989年1月7日早6时33分,昭和天皇于吹上御所驾崩,享年87岁,結束了長達62年的在位时期。这一消息于当天早晨7时55分由宫内厅长官藤森昭一宣布,NHK随后于当天早晨7时57分播出黑底白字的“天皇陛下崩御”静态字卡。藤森亦公布了天皇患癌的详情,而宫内厅在公布天皇死讯前从未向外界透露天皇患癌一事。天皇驾崩后亦有数人殉死,其中1月7日当天,和歌山县一名87岁男子和茨城縣一名76岁的原海军少尉相继自殺。 天皇驾崩当天,日本政府决定1月7日及其后的6天内为各自治地方的哀悼期,2天内为民间哀悼期,内阁呼吁控制公共娱乐活动。NHK部分电视剧因此停播一周,如晨间剧《》,電視廣告亦在天皇驾崩后大规模停播。类似的临时停播情况亦发生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期间和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期间。包括1988年度在内的体育活动亦因此中止或延期举行。 驾崩不久的天皇在1月7日至1月31日的时间段内被称为大行天皇,而“昭和天皇”这一谥号于1月31日由眾議員海部俊樹公布。2月24日,昭和天皇的葬礼(大丧之礼)在新宿御苑举行。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比利时国王博杜安、汤加国王圖普四世、约旦国王侯赛因、文莱苏丹博尔基亚、不丹国王辛格·旺楚克、卢森堡大公让、美国总统老布什、法国总统密特朗、菲律宾总统柯拉蓉、印度尼西亚总统蘇哈托、丹麦亨里克亲王、英国菲利普亲王、泰国王储玛哈、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等在内的各国代表出席了葬礼。昭和天皇于当天下午被葬在八王子市的武藏野陵,陪葬品达一百余件,其中包括昭和天皇生前采集的贝类标本、生前爱用的显微镜等。 军衔 日本军衔 1912年(大正元年)9月9日、陆海军少尉 1914年(大正3年)10月31日、陆海军中尉 1916年(大正5年)10月31日、陆海军大尉 1920年(大正9年)10月31日、陆海军少佐 1923年(大正12年)10月31日、陆海军中佐 1925年(大正14年)陆海军大佐 1926年(昭和元年)12月26日、陆海军大元帅 外国军衔 1921年(大正10年)5月9日 - 英国荣誉陸軍大将 1930年(昭和5年)6月26日 - 英国陸軍元帥 家族成員列表 大正十三年(1924年)與久邇宮邦彥王長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后)結婚,育有2男5女。 父:大正天皇 母:貞明皇后 皇后:香淳皇后 子女: 照宮成子內親王(1925年-1961年),盛厚王妃。 久宮祐子內親王(1927年-1928年),夭折。 孝宮和子內親王(1929年-1989年),夫人。 順宮厚子內親王(1931年-),夫人。 繼宮明仁親王(1933年-),125代天皇。 義宮正仁親王(1935年-),常陸宮當主。 清宮貴子內親王(1939年-),夫人。 昭和天皇参拜靖国神社 1952年至1975年,昭和天皇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遺物中發現二十多本筆記留有昭和天皇語錄,其中1988年4月28日即昭和天皇逝世前一年的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看法。 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筑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松平慶民宮內大臣長子松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了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隨即決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筆記中也記載昭和天皇於當年4月29日的生日記者會上被詢問到對大戰看法,昭和說怎麼說大戰都是最不好回憶。會後昭和對富田表示自己在被問到對戰爭感想時一心想表現出厭惡戰爭的心情。 資料統計,在戰爭時期昭和天皇18次參拜靖國神社。1944年4月25日,昭和天皇身穿軍服率領東條英機等人前往靖國神社,軍部將領列隊迎接。 战争责任 昭和天皇在位63年,是日本信史以来,在位時期最長、更是经历過大动乱與大变化时期的日本天皇。關於昭和天皇的争议很多,有人认为他是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罪魁禍首,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日本軍傀儡,并无实权。 由於東條英機受東京審判,許多人認為罪魁禍首是東條英機,東條在二二六事件之後以當時當權軍閥統制派的最高精神領袖身分控制日本軍部及內閣,不時以發動倒閣或政變的方法促使不符合軍方利益的政府下臺,最後乾脆親自出馬擔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任期3年,是戰爭期間在位最長且兼職最多的首相,另一名被遠東國際審判法庭列為甲級戰犯名單之列的近衞文麿(1937、1940、1941三年任內閣總理大臣,最後因為對美國主和而被主戰的東條取代),被逮捕以前已在1945年12月16日在自宅住家中服毒(氰化钾)自盡,因此未被受審。而日軍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侵略時間長達14年,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任朝鮮軍司令官,第33任首相林銑十郎已經歿于1943年,也無法被起訴。 須負戰爭責任的說法 天皇權力來自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憲法第一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明治憲法係基於天皇主權原理,由天皇總攬立法、司法、行政之統治權。此外,行政各部官制、陆海军的統帥、宣戰的公布、條約的締結等權利名義上屬於天皇。 明治天皇當權時期建立親任官制度就是為了鞏固天皇的統治權,明治憲法下高層文官武將,皆由天皇經親任式任命:文官如內閣總理大臣、樞密院議長、樞密院副議長、內大臣、國務大臣、特命全權大使、大審院長、檢事總長、行政裁判所長官、朝鮮總督、台灣總督等;武官如陸軍大將、海軍大將、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總軍總司令官、軍司令官、侍從武官長、東京警備司令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艦隊司令長官……等;因此昭和天皇名義上也擁有人事權。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到二戰結束共23位皇族親王擔任皇軍高級將領,如伏見宮博恭王(元帥;海軍大將、海軍軍令部部長)、梨本宮守正王(元帥;陸軍大將)、閑院宮載仁親王(元帥;陸軍大將、參謀總長)、朝香宮鳩彥王(陸軍大將、上海派遣軍司令)、東久邇宮稔彥王(陸軍大將、一號作戰計劃北路日軍司令)、賀陽宮恆憲王(陸軍中將)、秩父宮雍仁親王(陸軍少將)、閑院宮春仁王(陸軍少將)、伏見宮博義王(海軍大佐、第三驅逐隊司令)、高松宮宣仁親王(海軍大佐)、竹田宮恆德王(陸軍中佐)、三笠宮崇仁親王(陸軍少佐)等等,諸位親王的軍銜都是裕仁天皇親自授予的,他們是皇軍指揮官,都在權力核心。此外,東條上一任首相近衛文麿是後陽成天皇12世孫,宮廷貴族五攝家之一,擁有公爵爵位,當過貴族院議長和三任首相,作為天皇傳統家臣已經有700多年歷史;其家世背景無疑是天皇親信,天皇既然能讓自己的皇族親信在國會、軍部擔任要職,那麼包括東條英機等鷹派人士的權位自然是天皇授予的。 九一八事變是軍部沒有取得天皇事先同意進行,一度引起日本國會反彈,11月5日,參謀總長從天皇那裏得到參謀總長可以決定和命令有關關東軍作戰行動部分權限委任,便利用這一委任命令權,把進攻錦州部隊於11月28日退回遼河以南。同年12月28日,關東軍事先得到天皇和參謀本部同意,再度發起錦州戰役。1932年1月3日,占領錦州。1月8日,裕仁天皇對關東軍侵占東三省大片土地的“功績”進行表彰:「曩者滿洲事變勃發,關東軍將士基於自衛之必要,果斷神速,以寡克眾,迅速完成芟伐,此後,凌艱苦,冒祁寒,蕩伐各地蜂起之匪賊,完成警備任務,或在嫩江、齊齊哈爾地方,或在遼西、錦州地方,冒冰雪,勇戰力鬥,拔除禍根,宣揚皇軍威武於中外。朕深嘉獎其忠烈。爾將士等其各堅忍自重,以確立東亞和平之基礎,有厚望焉。」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在其所著《天皇的戰爭責任》一書,對天皇發表嘉獎敕語解讀:這一敕語清楚地表明:裕仁的軍隊不管是擅自發動侵略戰爭也罷,擅自擴大戰爭也罷,只要取得成功,他就認為是應加讚賞的。原本國會抨擊軍部擅自進兵,卻因為發動戰爭的民氣高漲作罷。 1932年,上海發生128事變,日軍向閘北一帶中國駐軍發起進攻,駐防閘北的蔡廷鍇將軍頑強抵抗,導致日軍進攻失敗。裕仁天皇趁機于2月2日任命皇后的堂兄伏見宮博恭王為海軍軍令部總長。陸軍參謀總長由伏見宮的祖叔閑院宮載仁親王擔任,至此,陸海兩軍作戰事宜完全控制在皇室成員手中。此後激戰數日,日軍久攻不下,引起國際關注,日本政府擔憂西方列強干預,於是決定停戰防止事端擴大,天皇裕仁指示司令官白川義則道︰「在將中國第十九路軍從上海擊退之後,不要長追不捨,希望在3月3日國際聯盟大会召開之前能夠停戰。」戰後天皇裕仁同近臣談到上海事變時誇耀道︰「3月3日實現了停火。但這並不是依據參謀本部的命令,而是因為我已特地命令白川不得擴大事端。」 證明天皇對戰爭名義上具有否決權。 1933年2月4日,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上奏提出作戰計畫,獲裕仁天皇批准。關東軍重啟戰端,出兵熱河,3月24日,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奉命回國向天皇報告熱河作戰情況。據岡村寧次回憶,天皇陛下“頗為熱心地聽取了我的上奏”。戰事持續到5月31日簽定塘沽協定才暫時中止。「事實上,日本天皇裕仁早在1935年就指令參謀本部策劃這場戰爭。1936年3月,即戰爭爆發前一年多之前,裕仁審核了已制定的計劃。該計劃,非常周密,甚至指出了將如何在盧溝橋畔尋衅。」。 1937年7月7日爆發七七事變,根據支那事變畫報創刊號報導,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於7月11日下午7點35分再度赴葉山皇室離宮,就有關北支事變(七七事變)統帥事宜向天皇呈奏。同日8點44分抵達逗子車站返回東京。 在日方在認為中日的作戰只是特殊行動的前提下,裕仁在1937年8月5日公然違反國際戰爭法規,命令軍隊對待中國俘虜不必遵守國際法。1937年11月,皇族成員朝香宮鳩彥王代替生病的松井石根擔任上海派遣軍司令,並指揮12月2日到6日攻打南京的戰役。朝香宮鳩彥王頒布了「殺掉全部俘獲人員」的命令,釀成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裕仁因攻克南京,對高級將領予以嘉勉,這之中不少人參與過屠殺暴行。1938年2月12日,朝香宮回國復命,裕仁就在皇宮接見並對他屠城“戰績”大加讚賞,特賜雕有日本皇室菊花紋徽銀質花瓶一對,以示褒獎且因“戰績”恢復朝香宮皇室身份。他的軍銜也因屠殺“有功”而被晉陞為大將。裕仁天皇還公開表揚谷壽夫等主事南京大屠殺領導幹部,據1940年2月11日日本大阪朝日新聞報導,谷壽夫、中島今朝吾、牛島滿、草場辰巳、佐佐木到一 等,因攻佔南京有功,獲得天皇恩賞綬勳。 戰爭時期,裕仁天皇以大日本帝國皇軍大元帥身分,坐鎮大本營,聽取戰報,批准軍部或指示軍部行動,由軍部立案,參謀總長向天皇上奏。經過「御説明」「御下問」「奉答」流程,最後由天皇裁可,發佈大陸命、大海令、大陸指、大海指等軍令指示皇軍作戰方向,這證明天皇在名義上擁有統帥權。 1937年7月,裕仁授權使用化學武器第一號令:「適當時候可以使用催淚彈」。1938年,日本開始使用毒瓦斯、毒氣、細菌武器等國際上禁止的「細菌戰」,造成中國大量無辜人員的傷害。而這些武器首先必須取得天皇的許可,才能由參謀總長發出指令。據統計僅武漢戰役中,日本大本營批准使用毒氣375次,1939年5月,裕仁簽發「大陸命301號」,批准在東北邊境開展化學武器試驗,1940年批准在中國使用細菌武器,一直到1942年。 根據《哈巴罗夫斯克战争罪审判》一書提到,在蘇聯伯力受審的關東軍戰犯,陸軍軍醫中將梶塚隆二供稱,731部隊是奉天皇敕令建立的。甚至皇室成員也參與計畫,包括天皇的弟弟秩父宮、三笠宮親王,以及他的叔叔東久邇宮稔彥王,其他皇室成員視察過瀋陽、長春、哈爾濱細菌戰實驗室。天皇表弟竹田恆德親王擔任關東軍首席主計官要職,掌握細菌部隊經費,並主管審批各支部訪問者,發通行證。當關東軍司令官參觀731實驗室時,竹田全程監護。哈里斯著作《死亡工廠》一書分析,裕仁天皇在1926年繼承皇位前就對化學戰和細菌戰表現強烈的興趣,他不但是知名的海洋生物學者,他很早就迷上了帶病真菌、桿菌和各種培養研究,裕仁相信科學是實用工具,必要的戰爭手段,這種手段包括化學戰和細菌戰。裕仁擔憂在戰場上對美軍使用生化武器會遭受更大報復,下令嚴禁對美軍使用生化武器,因此細菌戰只針對中國。 裕仁1938年年底簽發實施無人區作戰的第241號《大陸命》,日軍開始毀滅作戰役,並且愈演愈烈,1938年後持續五年空襲的重慶大轟炸、1940年後對解放區實行的「反掃蕩」、發展成“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作戰”,目的是“加強對敵人的封鎖,摧毀敵人繼續戰鬥的意志”,甚至“讓敵人將來再也無法生存”。據估算,在這些作戰中被殺害的中國非武裝人員在240萬以上。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13條規定:天皇得以宣戰、媾和及締約。裕仁天皇也曾行使權力宣戰,珍珠港事變隔日裕仁頒布對美英兩國宣戰詔書,下令日軍全力進攻。 早在1941年7月2日御前會議通過的《伴隨形勢發展的帝國國策綱要》以及9月2日御前會議通過的《帝國國策遂行要領》,已經確定對英美開戰。而御前會議是指天皇、內閣總理大臣、國務大臣、軍部高層共同參與的會議。 1943年後期,盟軍逐步收復失土,日軍戰況失利,節節敗退;研究顯示軍部鼓勵軍民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捍衛國土。例如塞班島戰役,島上軍民捨命頑抗,戰鬥至彈盡糧絕仍不投降,未戰死的軍民最後高呼「天皇陛下萬歲」跳崖。戰後,自殺地點因此被命名為萬歲崖。軍部大本營擔憂全軍覆沒會打擊士氣,於是美化宣傳殉國行為,打著「一億總玉碎」、「七生報國」的口號。 日本投降時尚有720萬兵力,他們在裕仁一聲令下迅速撤軍、棄械、繳械、交割佔領地和移交主權給盟軍,鮮少出現抗命的情形,由此足見天皇是日軍精神上的領導者。日本投降后,中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将裕仁列为日本头号戰犯。英国首相艾德礼、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分别致电麦克阿瑟,要求严惩战争罪犯裕仁天皇,建议经公审后绞死。 不須負戰爭責任的說法 另外也有主張天皇不負戰爭責任的一派表示,按明治憲法,天皇是虛君。但在憲法解釋中,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穗積八束將第1條解釋為絕對君主制,認為國家是天皇私產,天皇就是國家主人,是神權君主。這種中世紀性質的思想為明治藩閥(薩摩藩、長州藩)所接受,因為只有這麼解釋,他們才能繞過國會,以天皇名義直接指定首相及內閣人選。明治初期,國家實權本身掌握在藩閥手中,天皇本人又能「成神」,明治天皇當然不會說什麼,明治時期,天皇除巡幸各地、簽字頒詔、御前會議象徵性拍板,幾乎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天皇權力到了大正時期更加弱化,一來大正天皇本人能力的確有限;二來東大內部也出現了美濃部達吉祭出的「天皇機關說」,即是認為天皇只是國家最高機關,而不是國家本身;三來大正民主浪潮興起,民眾運動增多,桂太郎、寺內正毅等藩閥內閣相繼倒台,以立憲政友會的原敬、高橋是清等人為首,政黨內閣建立,進一步削弱了藩閥及軍方的勢力。 在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军部并不受议会规制,尤其在1932年爆发的五一五事件中,犬养毅首相遭暗杀,宪政体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后,这一军国主义的暴走倾向更为明显,加上由於1935年(昭和10年)帝国国会內部政党斗争,國際局勢惡化,政黨開始尋求軍部支持,軍部藉機反噬,成功推翻當時憲法學家美濃部達吉所提出的「天皇機關說」並壓倒所有此學說的支持者,排除了天皇机关说在学术界的地位,禁止在学校内传播教学,並大力宣傳「天皇主權說」,重新將昭和天皇放到了神的位置上,同年美濃部達吉被迫辭去貴族院議員職務。事實上昭和天皇本人是赞成机关说的,并且也对美浓部遭受打击一事非常关注,担心因此会侵犯学术自由。据说,昭和天皇曾向身边的本庄繁武官长说过:“如果将国家比喻成人体的话,那么天皇就是其大脑,将机关改用器官来表述,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啊。”,该观点也曾经向教育总监真崎甚三郎表示过。对于国体明徴声明,天皇本人也表示了对军部的不信任,表示“不能安心”(《本庄繁日记》)。另外,昭和天皇也曾对铃木贯太郎侍从长说过以下这段话: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天皇想堅持的東西很難堅持,對軍部有利的原則反而獲得支持,這本身就說明在天皇、軍部博弈中,天皇處於弱勢,雖然軍人一個個喊著為天皇而死,一個個都說完全支持天皇決定,但高層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只把天皇當工具。 天皇本人名義上具有相當的權力,但他確實無法出面阻止。有觀點認為,即便實際上無法阻止,天皇也應當表面上做勢阻止。對此,有人認為這跟昭和天皇的性格有關。 首先裕仁平時不太愛表現,性格傾向較為內向。內閣與軍部產生歧見時,他不支持任何一方,而是讓兩方都去發揮;誰做得好,功勞歸屬自己,做得不好,自己受罰。這點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都是如此,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讓日本備受難堪。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內部的多數人其實都意識到開戰無利,但美國已經石油禁運,並要求日軍全面撤出中國,這就導致無人敢來下令制止,天皇本人也不發話,最終導致戰爭爆發。此外,在裕仁決定要向盟軍投降之後,日本軍部主戰派仍然不服,甚至企圖要發動一場名為宮城事件的政變佔領皇居奪走錄音盤阻止天皇投降,雖然此行動未遂告終,但仍由此可見軍部氣焰的囂張程度已經高過皇權,有時已經不是天皇能夠掌握的情況,他們得以因為天皇的意志與自己的想法相違就任意冒犯天皇,也可以由此推論先前天皇的地位只是軍部塑造且利用來整合、團結民心以達到自己發動戰爭目的的工具。 日本宮內廳近年也曾經發表官方正史「昭和天皇實錄」,書中指出二十世紀前半日本在亞洲各地發動血腥戰爭期間,在位的天皇裕仁曾批評軍部與美國輕率開戰將「自取滅亡」,也曾反對和德國合作,但對於日軍在中國南京的戰果,裕仁則是相當得意,不過他是否有知悉部下的行為以及獲得足夠的資訊還有疑問。有人認為裕仁在日本邁向第二次世界大戰上扮演關鍵角色,有人則認為他只是遭失控的軍國主義挾持的無助傀儡,這部史書的觀點大致上同情裕仁。但紐約時報對此指出,書中內容顯示,裕仁對日本軍部以他為名發動戰爭,很少試圖阻止。書中提到,1941年7月,裕仁得知海軍準備和美國開戰突襲珍珠港,他警告不要輕率發動「魯莽、自取滅亡的戰爭」,表示這會讓他「深感愧對皇室先祖」。 另一段提到1939年7月在日中爆發全面戰爭後,日本陸軍想和德國及意大利加強合作,裕仁則傾向與美國合作,因此曾當面斥責陸相板垣征四郎。不過,日本最後還是加入軸心國陣營,與德國、義大利結盟。在中日全面開戰初期,日軍一度在上海受阻。1937年日軍攻下南京,裕仁獲報戰果後感到滿意,曾要高層將領轉告官兵「對他們的勇氣與迅速拿下南京感到非常滿意」。書中詳細記載南京圍城戰,但並未提及南京大屠殺的細節。直到一兩年後,中國戰局再度膠著,裕仁才暗自大罵陸軍好戰的行為。 這部61冊的巨著,耗時24年編纂,花費日本納稅人2.3億日圓(約台幣6600萬元),但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具爭議性人物,書中披露的新史料卻不多。宮內廳表示,由於史料過多,因此編纂耗時,但紐時指出,外界都認為因日本國內對二戰諸多行為、裕仁該負的責任都沒有共識,才會讓這部處理敏感題材的史書拖延許久。 裕仁1989年逝世,享年87歲。戰後他到國外訪問時經常被抗議,被指責未能阻止戰爭,且經常在記者會上被問到有關戰爭的問題。書中還提到,1978年東京靖國神社暗中供奉十四名二戰日本甲級戰犯後,裕仁就不再前往參拜。已故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筆記中指出,裕仁拒絕參拜是因不滿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 二戰後續各方態度 由於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如同神明,因此對於天皇可能遭到審判甚至處死之事當時在民間反對的聲浪非常大,不斷有陳情的信件寄到盟軍總部。 麦克阿瑟考虑到为了在远东扶植与蘇聯进行冷战的盟友,並且一个因审判处决天皇而陷入混乱的日本不利于美国的利益,而天皇制度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势力的作用,因此麦克阿瑟本人支持放弃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就此给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急电报告: 杜鲁门很快回电同意麦克阿瑟的意见,于是麦克阿瑟颁布了盟军总司令部第一号令: 日本宣佈投降時仍保有720萬兵力,是美國與盟國顧慮主要原因之一。最後,不但天皇免於審判,連同23名擔任高級將領的皇族親王也受到保護,全體不起訴。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天皇的權威達到巔峰,皇軍們願意為天皇死戰,民間將天皇視之為國神,任何對天皇不敬的行為或言論根本難以在日本社會生存,皇軍將領的人物傳記均未見有誰不利於天皇。1947年,東條英機接受東京審判時證言:「日本臣民若違背陛下(天皇)的意志不可能做任何事,何況是政府高官。」教科書和官方對天皇戰爭責任隻字未提。根據麥克阿瑟回憶錄,日本天皇到東京赤坂的美國駐日大使館,與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舉行秘密會談,裕仁曾說過:「我願負發動戰爭的所有政治決定和軍事行動的完全責任,這次拜見是為接受各國審判而來。」日本外務省2002年10月17日公開了日本二戰投降後裕仁天皇與盟軍司令麥克阿瑟首次會見的官方記錄,其中並無後者在記憶錄中所寫的天皇自稱要承擔戰爭責任;2003年日本文藝春秋月刊7月號刊登由裕仁天皇草擬的謝罪詔書草稿,證實裕仁天皇曾經有認罪意圖。日本麗澤大學教授松本健一認為,由于擔心在官方記錄中留下談及戰爭責任的部分將會在裁判中遭追究,官僚或者侍從可能從記錄中刪除了相關內容。 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二戰題材的紀錄片《揭秘裕仁天皇》片中描述天皇是逃脫審判的戰爭頭目,引起日本社會譁然。儘管日本對BBC施加了强大壓力,要求BBC立刻停止製作該紀錄片,但節目仍於2005年播出。而1988年9月21日的《太阳报》在报道裕仁病危的消息时使用了“地狱正恭候这位万恶的天皇”这一标题,称裕仁至死未因战争责任受到应有的惩罚,该报道与英国另一小报《每日星报》对裕仁病重一事的诅咒性报道引发了日本政府对英国方面的抗议。 軍國主義的後遺症 裕仁天皇雖然宣稱會對戰事負責,但生前從未因戰爭行為公開道歉,僅在接見韓國總統時表示「遺憾」,而未釐清責任歸屬。至今日本軍國主義者仍以「捍衛天皇名譽」為名義採取激進手段,1990年長崎市長本島等公開表示裕仁天皇應該負戰爭責任,遭到右翼人士槍擊重傷入院。效忠日本天皇是日本右翼人士或親日右翼人士最高思想原則,是絕不動搖的基礎信念,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右翼人士卻將東條英機為首戰犯視為民族英雄,積極鼓吹日本官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右翼份子對於大東亞戰爭歷史研究透徹,他們深度了解、熟悉有關東條英機等軍國主義人物傳記,他們並沒有發現東條英機等人企圖不軌。這與「天皇傀儡論」形成巨大矛盾。合理推定,正因為東條英機等戰犯是對天皇忠心耿耿的忠臣,為天皇犧牲生命,背負罵名,才換來右翼人士的同情與崇拜。由於裕仁天皇宣佈終戰而非戰敗,導致為數不少的右翼人士堅持日本沒有戰敗,沒有分出勝負,只是暫時終止戰爭;此觀點獲得認同,間接打擊日本國內的反省聲浪。右翼份子更進一步將侵略行為合理化,形容「大東亞聖戰」是一場反抗白人的戰爭,印度、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能脫離西方殖民統治獨立建國是日本的功勞。 二战后日本国内对天皇战争责任的反思 日本立教大学访问学者保阪正康认为天皇有战争责任:“即使天皇仅是一枚橡皮图章,但他是唯一处在对军队有发言权地位的人。而且在现实中,许多人都是高喊着‘天皇万岁’才敢于献出生命的。”日本亚洲史档案中心高级研究员牟田昌平认为,日本国内如今对如何看待侵略历史存在分歧的部分原因在于昭和天皇的战时责任在战后没有被清算:“德国有希特勒。意大利有墨索里尼。但日本缺少一个与之匹配的人物”,“这可能部分是因为日本的民族特性——日本人习惯于避免把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等7人组织九条会,日本左翼作家加藤周一说:“我看到以爱国主义之名牺牲如此多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个人被要求在战争中为了天皇而牺牲自己。真是太可恶了!”而武士社會也有著“主君的過失即是臣下的過失的慣例”,臣下會替主君去承擔責任。 英國大使的回憶
帝国盛世 1937年,日本策動七七事變,中日戰争開始,日本很快吞併大部分華北及華中地區,並在接下來的5年攻佔很多東亞及東南亞地區,使其加入“大東亞共榮圈”。 1940年3月30日,日本參謀本部聲言「如本年內中國事變仍不能解決,則自1941年初開始,自動撤兵」。6月,裕仁批准參謀本部《加速執行南進政策》,假如英、美干預,「就不惜與美一戰」。7月30日,裕仁正式批准近衛內閣「南進」國策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基本政策。裕仁說:「海軍希望在更遠的地方大幹一場之前,必須解決支那事變;……陸軍想要立即南進,以補救在中國的失敗。」。9月27日,日本和德國、意大利簽訂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形成。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夏威夷群島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翌日,裕仁頒佈《對英美兩國宣戰詔書》,致使美國及其盟國加入對日戰争,日軍偷襲珍珠港當天便展開南方作戰計劃,入侵馬來亞、菲律賓、荷属东印度、香港及緬甸等英國、美國及荷蘭的殖民地,開啟太平洋戰爭序幕。在昭和天皇统治下,日本成为亚洲疆域最大的帝国,其疆域北到美国阿拉斯加阿图岛,南到东南亚荷属东印度,西至印度洋附近的缅甸,东至太平洋的威克岛,是一个横跨亚太地区的庞大帝国。 终战诏书 1945年8月,由於美軍-{向}-日本投下兩颗原子弹並且蘇聯正式向日本宣戰後,裕仁被要求参加戰時最高國務會議特别會議,以考虑和討論美國及其同盟國提出投降條件。裕仁和时任首相鈴木贯太郎都傾向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员會中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铃木贯太郎要求裕仁做最後决定,裕仁同意投降並接受波茨坦公告,隨後在對外宣布的前夕度過了宮城事件的風波。8月15日,裕仁通過無線電廣播,史無前例地向日本人解释投降原因,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同时也标志着战前昭和时代的结束。9月2日,时任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时任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代表分别代表日本政府和日本军方签署了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戰後的昭和天皇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發布《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神圣地位,承认自己与平民百姓一样也是人類,并不是神。 盟軍占领日本之后,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實際上掌控著日本的政權。在麥克阿瑟干預下,1947年通过新的日本国宪法,提出最高统治权归人民所有,实行真正內閣制民主,由民意的代表人內閣總理大臣(首相)來掌權,使天皇这一個「如神的位置」,变为了一个真正的象徵元首。同年10月10日,首席檢察官紀南宣布,天皇和企業界都不用負擔戰爭責任。 戰後天皇地位產生變化,民眾被允許和天皇会面,且皇族成员可被拍照。戰後裕仁天皇还访问过灾区,视察日本的战后建设。(這次視察傳聞可能為盟軍領袖所安排,因為當時一直有天皇可能受到戰爭罪審判甚至絞死的傳言,安排天皇巡視灾区可以安撫人心),皇太子明仁亲王也打破传统,和一位民間女性(美智子)结婚。1971年裕仁访问西欧,1975年访问美国,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访问外国。因為是海事類出身,裕仁對水產有許多研究,最後「水母的書」為代表作。 1975年10月31日,裕仁在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回到日本后,在皇居接受的采访,这是日本天皇首次正式会见记者。 逝世 1987年9月22日,昭和天皇在消化系统问题持续数月之后接受胰脏手术,其后被诊断出十二指肠癌。次年8月15日,静养中的昭和天皇被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架直升机从那须御用邸送至日本武道館出席1988年全国战殁者追悼式,这也是昭和天皇最后一次出席全国战殁者追悼式。9月19日,昭和天皇在吹上御所吐血,此后病情持续恶化且須不断输血,皇太子明仁也在此期间摄政。日本社会亦开始“自肃”,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或缩减娱乐活动的规模,甚至有人担心当年的NHK红白歌合战能否举行(但最终仍如期举办)。日本放送協會等媒体亦持续报道天皇病情。截至1988年12月,昭和天皇为当时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1989年1月7日早6时33分,昭和天皇于吹上御所驾崩,享年87岁,結束了長達62年的在位时期。这一消息于当天早晨7时55分由宫内厅长官藤森昭一宣布,NHK随后于当天早晨7时57分播出黑底白字的“天皇陛下崩御”静态字卡。藤森亦公布了天皇患癌的详情,而宫内厅在公布天皇死讯前从未向外界透露天皇患癌一事。天皇驾崩后亦有数人殉死,其中1月7日当天,和歌山县一名87岁男子和茨城縣一名76岁的原海军少尉相继自殺。 天皇驾崩当天,日本政府决定1月7日及其后的6天内为各自治地方的哀悼期,2天内为民间哀悼期,内阁呼吁控制公共娱乐活动。NHK部分电视剧因此停播一周,如晨间剧《》,電視廣告亦在天皇驾崩后大规模停播。类似的临时停播情况亦发生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期间和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期间。包括1988年度在内的体育活动亦因此中止或延期举行。 驾崩不久的天皇在1月7日至1月31日的时间段内被称为大行天皇,而“昭和天皇”这一谥号于1月31日由眾議員海部俊樹公布。2月24日,昭和天皇的葬礼(大丧之礼)在新宿御苑举行。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比利时国王博杜安、汤加国王圖普四世、约旦国王侯赛因、文莱苏丹博尔基亚、不丹国王辛格·旺楚克、卢森堡大公让、美国总统老布什、法国总统密特朗、菲律宾总统柯拉蓉、印度尼西亚总统蘇哈托、丹麦亨里克亲王、英国菲利普亲王、泰国王储玛哈、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等在内的各国代表出席了葬礼。昭和天皇于当天下午被葬在八王子市的武藏野陵,陪葬品达一百余件,其中包括昭和天皇生前采集的贝类标本、生前爱用的显微镜等。 军衔 日本军衔 1912年(大正元年)9月9日、陆海军少尉 1914年(大正3年)10月31日、陆海军中尉 1916年(大正5年)10月31日、陆海军大尉 1920年(大正9年)10月31日、陆海军少佐 1923年(大正12年)10月31日、陆海军中佐 1925年(大正14年)陆海军大佐 1926年(昭和元年)12月26日、陆海军大元帅 外国军衔 1921年(大正10年)5月9日 - 英国荣誉陸軍大将 1930年(昭和5年)6月26日 - 英国陸軍元帥 家族成員列表 大正十三年(1924年)與久邇宮邦彥王長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后)結婚,育有2男5女。 父:大正天皇 母:貞明皇后 皇后:香淳皇后 子女: 照宮成子內親王(1925年-1961年),盛厚王妃。 久宮祐子內親王(1927年-1928年),夭折。 孝宮和子內親王(1929年-1989年),夫人。 順宮厚子內親王(1931年-),夫人。 繼宮明仁親王(1933年-),125代天皇。 義宮正仁親王(1935年-),常陸宮當主。 清宮貴子內親王(1939年-),夫人。 昭和天皇参拜靖国神社 1952年至1975年,昭和天皇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遺物中發現二十多本筆記留有昭和天皇語錄,其中1988年4月28日即昭和天皇逝世前一年的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看法。 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筑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松平慶民宮內大臣長子松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了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隨即決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筆記中也記載昭和天皇於當年4月29日的生日記者會上被詢問到對大戰看法,昭和說怎麼說大戰都是最不好回憶。會後昭和對富田表示自己在被問到對戰爭感想時一心想表現出厭惡戰爭的心情。 資料統計,在戰爭時期昭和天皇18次參拜靖國神社。1944年4月25日,昭和天皇身穿軍服率領東條英機等人前往靖國神社,軍部將領列隊迎接。 战争责任 昭和天皇在位63年,是日本信史以来,在位時期最長、更是经历過大动乱與大变化时期的日本天皇。關於昭和天皇的争议很多,有人认为他是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罪魁禍首,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日本軍傀儡,并无实权。 由於東條英機受東京審判,許多人認為罪魁禍首是東條英機,東條在二二六事件之後以當時當權軍閥統制派的最高精神領袖身分控制日本軍部及內閣,不時以發動倒閣或政變的方法促使不符合軍方利益的政府下臺,最後乾脆親自出馬擔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任期3年,是戰爭期間在位最長且兼職最多的首相,另一名被遠東國際審判法庭列為甲級戰犯名單之列的近衞文麿(1937、1940、1941三年任內閣總理大臣,最後因為對美國主和而被主戰的東條取代),被逮捕以前已在1945年12月16日在自宅住家中服毒(氰化钾)自盡,因此未被受審。而日軍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侵略時間長達14年,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任朝鮮軍司令官,第33任首相林銑十郎已經歿于1943年,也無法被起訴。 須負戰爭責任的說法 天皇權力來自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憲法第一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明治憲法係基於天皇主權原理,由天皇總攬立法、司法、行政之統治權。此外,行政各部官制、陆海军的統帥、宣戰的公布、條約的締結等權利名義上屬於天皇。 明治天皇當權時期建立親任官制度就是為了鞏固天皇的統治權,明治憲法下高層文官武將,皆由天皇經親任式任命:文官如內閣總理大臣、樞密院議長、樞密院副議長、內大臣、國務大臣、特命全權大使、大審院長、檢事總長、行政裁判所長官、朝鮮總督、台灣總督等;武官如陸軍大將、海軍大將、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總軍總司令官、軍司令官、侍從武官長、東京警備司令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艦隊司令長官……等;因此昭和天皇名義上也擁有人事權。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到二戰結束共23位皇族親王擔任皇軍高級將領,如伏見宮博恭王(元帥;海軍大將、海軍軍令部部長)、梨本宮守正王(元帥;陸軍大將)、閑院宮載仁親王(元帥;陸軍大將、參謀總長)、朝香宮鳩彥王(陸軍大將、上海派遣軍司令)、東久邇宮稔彥王(陸軍大將、一號作戰計劃北路日軍司令)、賀陽宮恆憲王(陸軍中將)、秩父宮雍仁親王(陸軍少將)、閑院宮春仁王(陸軍少將)、伏見宮博義王(海軍大佐、第三驅逐隊司令)、高松宮宣仁親王(海軍大佐)、竹田宮恆德王(陸軍中佐)、三笠宮崇仁親王(陸軍少佐)等等,諸位親王的軍銜都是裕仁天皇親自授予的,他們是皇軍指揮官,都在權力核心。此外,東條上一任首相近衛文麿是後陽成天皇12世孫,宮廷貴族五攝家之一,擁有公爵爵位,當過貴族院議長和三任首相,作為天皇傳統家臣已經有700多年歷史;其家世背景無疑是天皇親信,天皇既然能讓自己的皇族親信在國會、軍部擔任要職,那麼包括東條英機等鷹派人士的權位自然是天皇授予的。 九一八事變是軍部沒有取得天皇事先同意進行,一度引起日本國會反彈,11月5日,參謀總長從天皇那裏得到參謀總長可以決定和命令有關關東軍作戰行動部分權限委任,便利用這一委任命令權,把進攻錦州部隊於11月28日退回遼河以南。同年12月28日,關東軍事先得到天皇和參謀本部同意,再度發起錦州戰役。1932年1月3日,占領錦州。1月8日,裕仁天皇對關東軍侵占東三省大片土地的“功績”進行表彰:「曩者滿洲事變勃發,關東軍將士基於自衛之必要,果斷神速,以寡克眾,迅速完成芟伐,此後,凌艱苦,冒祁寒,蕩伐各地蜂起之匪賊,完成警備任務,或在嫩江、齊齊哈爾地方,或在遼西、錦州地方,冒冰雪,勇戰力鬥,拔除禍根,宣揚皇軍威武於中外。朕深嘉獎其忠烈。爾將士等其各堅忍自重,以確立東亞和平之基礎,有厚望焉。」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在其所著《天皇的戰爭責任》一書,對天皇發表嘉獎敕語解讀:這一敕語清楚地表明:裕仁的軍隊不管是擅自發動侵略戰爭也罷,擅自擴大戰爭也罷,只要取得成功,他就認為是應加讚賞的。原本國會抨擊軍部擅自進兵,卻因為發動戰爭的民氣高漲作罷。 1932年,上海發生128事變,日軍向閘北一帶中國駐軍發起進攻,駐防閘北的蔡廷鍇將軍頑強抵抗,導致日軍進攻失敗。裕仁天皇趁機于2月2日任命皇后的堂兄伏見宮博恭王為海軍軍令部總長。陸軍參謀總長由伏見宮的祖叔閑院宮載仁親王擔任,至此,陸海兩軍作戰事宜完全控制在皇室成員手中。此後激戰數日,日軍久攻不下,引起國際關注,日本政府擔憂西方列強干預,於是決定停戰防止事端擴大,天皇裕仁指示司令官白川義則道︰「在將中國第十九路軍從上海擊退之後,不要長追不捨,希望在3月3日國際聯盟大会召開之前能夠停戰。」戰後天皇裕仁同近臣談到上海事變時誇耀道︰「3月3日實現了停火。但這並不是依據參謀本部的命令,而是因為我已特地命令白川不得擴大事端。」 證明天皇對戰爭名義上具有否決權。 1933年2月4日,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上奏提出作戰計畫,獲裕仁天皇批准。關東軍重啟戰端,出兵熱河,3月24日,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奉命回國向天皇報告熱河作戰情況。據岡村寧次回憶,天皇陛下“頗為熱心地聽取了我的上奏”。戰事持續到5月31日簽定塘沽協定才暫時中止。「事實上,日本天皇裕仁早在1935年就指令參謀本部策劃這場戰爭。1936年3月,即戰爭爆發前一年多之前,裕仁審核了已制定的計劃。該計劃,非常周密,甚至指出了將如何在盧溝橋畔尋衅。」。 1937年7月7日爆發七七事變,根據支那事變畫報創刊號報導,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於7月11日下午7點35分再度赴葉山皇室離宮,就有關北支事變(七七事變)統帥事宜向天皇呈奏。同日8點44分抵達逗子車站返回東京。 在日方在認為中日的作戰只是特殊行動的前提下,裕仁在1937年8月5日公然違反國際戰爭法規,命令軍隊對待中國俘虜不必遵守國際法。1937年11月,皇族成員朝香宮鳩彥王代替生病的松井石根擔任上海派遣軍司令,並指揮12月2日到6日攻打南京的戰役。朝香宮鳩彥王頒布了「殺掉全部俘獲人員」的命令,釀成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裕仁因攻克南京,對高級將領予以嘉勉,這之中不少人參與過屠殺暴行。1938年2月12日,朝香宮回國復命,裕仁就在皇宮接見並對他屠城“戰績”大加讚賞,特賜雕有日本皇室菊花紋徽銀質花瓶一對,以示褒獎且因“戰績”恢復朝香宮皇室身份。他的軍銜也因屠殺“有功”而被晉陞為大將。裕仁天皇還公開表揚谷壽夫等主事南京大屠殺領導幹部,據1940年2月11日日本大阪朝日新聞報導,谷壽夫、中島今朝吾、牛島滿、草場辰巳、佐佐木到一 等,因攻佔南京有功,獲得天皇恩賞綬勳。 戰爭時期,裕仁天皇以大日本帝國皇軍大元帥身分,坐鎮大本營,聽取戰報,批准軍部或指示軍部行動,由軍部立案,參謀總長向天皇上奏。經過「御説明」「御下問」「奉答」流程,最後由天皇裁可,發佈大陸命、大海令、大陸指、大海指等軍令指示皇軍作戰方向,這證明天皇在名義上擁有統帥權。 1937年7月,裕仁授權使用化學武器第一號令:「適當時候可以使用催淚彈」。1938年,日本開始使用毒瓦斯、毒氣、細菌武器等國際上禁止的「細菌戰」,造成中國大量無辜人員的傷害。而這些武器首先必須取得天皇的許可,才能由參謀總長發出指令。據統計僅武漢戰役中,日本大本營批准使用毒氣375次,1939年5月,裕仁簽發「大陸命301號」,批准在東北邊境開展化學武器試驗,1940年批准在中國使用細菌武器,一直到1942年。 根據《哈巴罗夫斯克战争罪审判》一書提到,在蘇聯伯力受審的關東軍戰犯,陸軍軍醫中將梶塚隆二供稱,731部隊是奉天皇敕令建立的。甚至皇室成員也參與計畫,包括天皇的弟弟秩父宮、三笠宮親王,以及他的叔叔東久邇宮稔彥王,其他皇室成員視察過瀋陽、長春、哈爾濱細菌戰實驗室。天皇表弟竹田恆德親王擔任關東軍首席主計官要職,掌握細菌部隊經費,並主管審批各支部訪問者,發通行證。當關東軍司令官參觀731實驗室時,竹田全程監護。哈里斯著作《死亡工廠》一書分析,裕仁天皇在1926年繼承皇位前就對化學戰和細菌戰表現強烈的興趣,他不但是知名的海洋生物學者,他很早就迷上了帶病真菌、桿菌和各種培養研究,裕仁相信科學是實用工具,必要的戰爭手段,這種手段包括化學戰和細菌戰。裕仁擔憂在戰場上對美軍使用生化武器會遭受更大報復,下令嚴禁對美軍使用生化武器,因此細菌戰只針對中國。 裕仁1938年年底簽發實施無人區作戰的第241號《大陸命》,日軍開始毀滅作戰役,並且愈演愈烈,1938年後持續五年空襲的重慶大轟炸、1940年後對解放區實行的「反掃蕩」、發展成“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作戰”,目的是“加強對敵人的封鎖,摧毀敵人繼續戰鬥的意志”,甚至“讓敵人將來再也無法生存”。據估算,在這些作戰中被殺害的中國非武裝人員在240萬以上。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13條規定:天皇得以宣戰、媾和及締約。裕仁天皇也曾行使權力宣戰,珍珠港事變隔日裕仁頒布對美英兩國宣戰詔書,下令日軍全力進攻。 早在1941年7月2日御前會議通過的《伴隨形勢發展的帝國國策綱要》以及9月2日御前會議通過的《帝國國策遂行要領》,已經確定對英美開戰。而御前會議是指天皇、內閣總理大臣、國務大臣、軍部高層共同參與的會議。 1943年後期,盟軍逐步收復失土,日軍戰況失利,節節敗退;研究顯示軍部鼓勵軍民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捍衛國土。例如塞班島戰役,島上軍民捨命頑抗,戰鬥至彈盡糧絕仍不投降,未戰死的軍民最後高呼「天皇陛下萬歲」跳崖。戰後,自殺地點因此被命名為萬歲崖。軍部大本營擔憂全軍覆沒會打擊士氣,於是美化宣傳殉國行為,打著「一億總玉碎」、「七生報國」的口號。 日本投降時尚有720萬兵力,他們在裕仁一聲令下迅速撤軍、棄械、繳械、交割佔領地和移交主權給盟軍,鮮少出現抗命的情形,由此足見天皇是日軍精神上的領導者。日本投降后,中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将裕仁列为日本头号戰犯。英国首相艾德礼、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分别致电麦克阿瑟,要求严惩战争罪犯裕仁天皇,建议经公审后绞死。 不須負戰爭責任的說法 另外也有主張天皇不負戰爭責任的一派表示,按明治憲法,天皇是虛君。但在憲法解釋中,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穗積八束將第1條解釋為絕對君主制,認為國家是天皇私產,天皇就是國家主人,是神權君主。這種中世紀性質的思想為明治藩閥(薩摩藩、長州藩)所接受,因為只有這麼解釋,他們才能繞過國會,以天皇名義直接指定首相及內閣人選。明治初期,國家實權本身掌握在藩閥手中,天皇本人又能「成神」,明治天皇當然不會說什麼,明治時期,天皇除巡幸各地、簽字頒詔、御前會議象徵性拍板,幾乎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天皇權力到了大正時期更加弱化,一來大正天皇本人能力的確有限;二來東大內部也出現了美濃部達吉祭出的「天皇機關說」,即是認為天皇只是國家最高機關,而不是國家本身;三來大正民主浪潮興起,民眾運動增多,桂太郎、寺內正毅等藩閥內閣相繼倒台,以立憲政友會的原敬、高橋是清等人為首,政黨內閣建立,進一步削弱了藩閥及軍方的勢力。 在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军部并不受议会规制,尤其在1932年爆发的五一五事件中,犬养毅首相遭暗杀,宪政体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后,这一军国主义的暴走倾向更为明显,加上由於1935年(昭和10年)帝国国会內部政党斗争,國際局勢惡化,政黨開始尋求軍部支持,軍部藉機反噬,成功推翻當時憲法學家美濃部達吉所提出的「天皇機關說」並壓倒所有此學說的支持者,排除了天皇机关说在学术界的地位,禁止在学校内传播教学,並大力宣傳「天皇主權說」,重新將昭和天皇放到了神的位置上,同年美濃部達吉被迫辭去貴族院議員職務。事實上昭和天皇本人是赞成机关说的,并且也对美浓部遭受打击一事非常关注,担心因此会侵犯学术自由。据说,昭和天皇曾向身边的本庄繁武官长说过:“如果将国家比喻成人体的话,那么天皇就是其大脑,将机关改用器官来表述,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啊。”,该观点也曾经向教育总监真崎甚三郎表示过。对于国体明徴声明,天皇本人也表示了对军部的不信任,表示“不能安心”(《本庄繁日记》)。另外,昭和天皇也曾对铃木贯太郎侍从长说过以下这段话: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天皇想堅持的東西很難堅持,對軍部有利的原則反而獲得支持,這本身就說明在天皇、軍部博弈中,天皇處於弱勢,雖然軍人一個個喊著為天皇而死,一個個都說完全支持天皇決定,但高層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只把天皇當工具。 天皇本人名義上具有相當的權力,但他確實無法出面阻止。有觀點認為,即便實際上無法阻止,天皇也應當表面上做勢阻止。對此,有人認為這跟昭和天皇的性格有關。 首先裕仁平時不太愛表現,性格傾向較為內向。內閣與軍部產生歧見時,他不支持任何一方,而是讓兩方都去發揮;誰做得好,功勞歸屬自己,做得不好,自己受罰。這點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都是如此,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讓日本備受難堪。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內部的多數人其實都意識到開戰無利,但美國已經石油禁運,並要求日軍全面撤出中國,這就導致無人敢來下令制止,天皇本人也不發話,最終導致戰爭爆發。此外,在裕仁決定要向盟軍投降之後,日本軍部主戰派仍然不服,甚至企圖要發動一場名為宮城事件的政變佔領皇居奪走錄音盤阻止天皇投降,雖然此行動未遂告終,但仍由此可見軍部氣焰的囂張程度已經高過皇權,有時已經不是天皇能夠掌握的情況,他們得以因為天皇的意志與自己的想法相違就任意冒犯天皇,也可以由此推論先前天皇的地位只是軍部塑造且利用來整合、團結民心以達到自己發動戰爭目的的工具。 日本宮內廳近年也曾經發表官方正史「昭和天皇實錄」,書中指出二十世紀前半日本在亞洲各地發動血腥戰爭期間,在位的天皇裕仁曾批評軍部與美國輕率開戰將「自取滅亡」,也曾反對和德國合作,但對於日軍在中國南京的戰果,裕仁則是相當得意,不過他是否有知悉部下的行為以及獲得足夠的資訊還有疑問。有人認為裕仁在日本邁向第二次世界大戰上扮演關鍵角色,有人則認為他只是遭失控的軍國主義挾持的無助傀儡,這部史書的觀點大致上同情裕仁。但紐約時報對此指出,書中內容顯示,裕仁對日本軍部以他為名發動戰爭,很少試圖阻止。書中提到,1941年7月,裕仁得知海軍準備和美國開戰突襲珍珠港,他警告不要輕率發動「魯莽、自取滅亡的戰爭」,表示這會讓他「深感愧對皇室先祖」。 另一段提到1939年7月在日中爆發全面戰爭後,日本陸軍想和德國及意大利加強合作,裕仁則傾向與美國合作,因此曾當面斥責陸相板垣征四郎。不過,日本最後還是加入軸心國陣營,與德國、義大利結盟。在中日全面開戰初期,日軍一度在上海受阻。1937年日軍攻下南京,裕仁獲報戰果後感到滿意,曾要高層將領轉告官兵「對他們的勇氣與迅速拿下南京感到非常滿意」。書中詳細記載南京圍城戰,但並未提及南京大屠殺的細節。直到一兩年後,中國戰局再度膠著,裕仁才暗自大罵陸軍好戰的行為。 這部61冊的巨著,耗時24年編纂,花費日本納稅人2.3億日圓(約台幣6600萬元),但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具爭議性人物,書中披露的新史料卻不多。宮內廳表示,由於史料過多,因此編纂耗時,但紐時指出,外界都認為因日本國內對二戰諸多行為、裕仁該負的責任都沒有共識,才會讓這部處理敏感題材的史書拖延許久。 裕仁1989年逝世,享年87歲。戰後他到國外訪問時經常被抗議,被指責未能阻止戰爭,且經常在記者會上被問到有關戰爭的問題。書中還提到,1978年東京靖國神社暗中供奉十四名二戰日本甲級戰犯後,裕仁就不再前往參拜。已故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筆記中指出,裕仁拒絕參拜是因不滿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 二戰後續各方態度 由於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如同神明,因此對於天皇可能遭到審判甚至處死之事當時在民間反對的聲浪非常大,不斷有陳情的信件寄到盟軍總部。 麦克阿瑟考虑到为了在远东扶植与蘇聯进行冷战的盟友,並且一个因审判处决天皇而陷入混乱的日本不利于美国的利益,而天皇制度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势力的作用,因此麦克阿瑟本人支持放弃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就此给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急电报告: 杜鲁门很快回电同意麦克阿瑟的意见,于是麦克阿瑟颁布了盟军总司令部第一号令: 日本宣佈投降時仍保有720萬兵力,是美國與盟國顧慮主要原因之一。最後,不但天皇免於審判,連同23名擔任高級將領的皇族親王也受到保護,全體不起訴。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天皇的權威達到巔峰,皇軍們願意為天皇死戰,民間將天皇視之為國神,任何對天皇不敬的行為或言論根本難以在日本社會生存,皇軍將領的人物傳記均未見有誰不利於天皇。1947年,東條英機接受東京審判時證言:「日本臣民若違背陛下(天皇)的意志不可能做任何事,何況是政府高官。」教科書和官方對天皇戰爭責任隻字未提。根據麥克阿瑟回憶錄,日本天皇到東京赤坂的美國駐日大使館,與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舉行秘密會談,裕仁曾說過:「我願負發動戰爭的所有政治決定和軍事行動的完全責任,這次拜見是為接受各國審判而來。」日本外務省2002年10月17日公開了日本二戰投降後裕仁天皇與盟軍司令麥克阿瑟首次會見的官方記錄,其中並無後者在記憶錄中所寫的天皇自稱要承擔戰爭責任;2003年日本文藝春秋月刊7月號刊登由裕仁天皇草擬的謝罪詔書草稿,證實裕仁天皇曾經有認罪意圖。日本麗澤大學教授松本健一認為,由于擔心在官方記錄中留下談及戰爭責任的部分將會在裁判中遭追究,官僚或者侍從可能從記錄中刪除了相關內容。 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二戰題材的紀錄片《揭秘裕仁天皇》片中描述天皇是逃脫審判的戰爭頭目,引起日本社會譁然。儘管日本對BBC施加了强大壓力,要求BBC立刻停止製作該紀錄片,但節目仍於2005年播出。而1988年9月21日的《太阳报》在报道裕仁病危的消息时使用了“地狱正恭候这位万恶的天皇”这一标题,称裕仁至死未因战争责任受到应有的惩罚,该报道与英国另一小报《每日星报》对裕仁病重一事的诅咒性报道引发了日本政府对英国方面的抗议。 軍國主義的後遺症 裕仁天皇雖然宣稱會對戰事負責,但生前從未因戰爭行為公開道歉,僅在接見韓國總統時表示「遺憾」,而未釐清責任歸屬。至今日本軍國主義者仍以「捍衛天皇名譽」為名義採取激進手段,1990年長崎市長本島等公開表示裕仁天皇應該負戰爭責任,遭到右翼人士槍擊重傷入院。效忠日本天皇是日本右翼人士或親日右翼人士最高思想原則,是絕不動搖的基礎信念,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右翼人士卻將東條英機為首戰犯視為民族英雄,積極鼓吹日本官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右翼份子對於大東亞戰爭歷史研究透徹,他們深度了解、熟悉有關東條英機等軍國主義人物傳記,他們並沒有發現東條英機等人企圖不軌。這與「天皇傀儡論」形成巨大矛盾。合理推定,正因為東條英機等戰犯是對天皇忠心耿耿的忠臣,為天皇犧牲生命,背負罵名,才換來右翼人士的同情與崇拜。由於裕仁天皇宣佈終戰而非戰敗,導致為數不少的右翼人士堅持日本沒有戰敗,沒有分出勝負,只是暫時終止戰爭;此觀點獲得認同,間接打擊日本國內的反省聲浪。右翼份子更進一步將侵略行為合理化,形容「大東亞聖戰」是一場反抗白人的戰爭,印度、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能脫離西方殖民統治獨立建國是日本的功勞。 二战后日本国内对天皇战争责任的反思 日本立教大学访问学者保阪正康认为天皇有战争责任:“即使天皇仅是一枚橡皮图章,但他是唯一处在对军队有发言权地位的人。而且在现实中,许多人都是高喊着‘天皇万岁’才敢于献出生命的。”日本亚洲史档案中心高级研究员牟田昌平认为,日本国内如今对如何看待侵略历史存在分歧的部分原因在于昭和天皇的战时责任在战后没有被清算:“德国有希特勒。意大利有墨索里尼。但日本缺少一个与之匹配的人物”,“这可能部分是因为日本的民族特性——日本人习惯于避免把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等7人组织九条会,日本左翼作家加藤周一说:“我看到以爱国主义之名牺牲如此多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个人被要求在战争中为了天皇而牺牲自己。真是太可恶了!”而武士社會也有著“主君的過失即是臣下的過失的慣例”,臣下會替主君去承擔責任。 英國大使的回憶 由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文件中得知,日皇裕仁1989年1月7日去世兩周後,前英國駐日大使的懷特黑德曾提交報告,指青年時期的裕仁性格上不適任。 該報告共長11頁,寫給時任外交大臣,下款日期為1月23日,當中紀錄裕仁的生平、在戰爭時期及戰後所起的作用。報告指,戰時的領導層期盼一位具有領袖氣質及好戰的日皇,惟即位前的裕仁性格內向,比起練兵場更適合留在實驗室。 懷特黑德又提出,作為未來的軍隊最高司令官的裕仁曾受過軍事教育,但好像從未展示過任何熱忱,甚至曾試圖阻止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當時被視為戰爭領袖的裕仁去世前數月,英媒對他的病情惡化大表歡迎,日本外務省為此發出抗議。有分析指,懷特黑德雖未有直接在報告提及,但可見他對相關報導感到擔憂。 天皇日記副本對外公開 已故昭和天皇侍從小倉庫次其後擔任東京都立大學法經系主任,他在二次大戰時期所寫長達600頁日記副本被發現,並刊登在《文藝春秋》4月號上。文中記載裕仁自1939年至1945年期間未曾對公眾發表的言論,包括他曾說“滿洲事變令人飽嘗痛苦”。日軍1937年全面侵華;3年後,天皇已經開始暗地埋怨低估中國軍力:“每個人都對戰爭判斷錯誤,特別是陸軍的專責部門應儘快結束戰事,並在未來10年重整國防軍力。”1941年,裕仁甚至暗自批評當時首相近衛文麿:“大東亞戰爭開始前我已十分憂心,近衛在任時,好像毫無準備便帶領我們進入戰爭,東條英機接任後我們才真的準備好。” 评价 裕仁被指责同意導致這場戰爭對外政策,並批准近衛文麿及東條英機與德國元首希特勒、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结成法西斯轴心國,而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於亞洲戰場的戰争,侵略周邊鄰國。故有人認為,在政府决定加入戰争這件事上,裕仁在外交上作了正式批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比克斯用了十年撰写了《裕仁与现代日本的塑造》,他在书中披露,是裕仁下令包围南京。 荣誉 日本勋章奖章 大勳位菊花章頸飾 桐花大綬章 功一級金鵄勳章(1947年廢止) 勳一等瑞寶章 文化勳章 外国勋章奖章 聯邦十字勳章特等星十字級(西德) 芬兰白玫瑰勋章大十字颈饰级(芬兰,1942年) 大十字頸飾級(挪威) 皇家六翼天使勳章騎士頸飾級(瑞典,1919年5月8日) 大象勳章騎士級(丹麥,1923年1月24日) 白鷹勳章騎士級(波蘭,1922年) 騎士級(泰國,1963年5月27日) 扎克里皇室勳章騎士級(暹羅,1925年1月30日) (尼泊爾,1960年4月19日) 大頸飾級(菲律賓,1966年9月28日) 大十字級(巴西,1955年) 騎士(意大利,1916年10月31日) 大十字骑士颈饰级(意大利,1982年3月9日公布):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于1982年3月9日至15日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利奧波德勳章大頸飾級(比利時) (東加) 皇家維多利亞勳章名譽大十字騎士(GCVO勳銜。英國;1921年5月)
总产值可按不变价格或现行价格计算。采用不变价格可以消除各个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资料的可比性,以便于研究生产发展水平和速度,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总产值可按不变价格或现行价格计算。采用不变价格可以消除各个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资料的可比性,以便于研究生产发展水平和速度,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就職前夕,蔣介石手諭李宗仁在就職典禮上穿軍常服。5月19日,李宗仁宣布辭去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職,並稱「希望全國上下今後在蔣主席的領導下,努力削平內亂」。5月20日,在就職典禮上,蔣介石穿長袍馬褂。李宗仁看來像是蔣介石的副官,李宗仁「感覺到蔣先生是有意使我難堪」。 1948年8月15日,李宗仁飛往南京前發表談話,希望對中國共產黨恢復「和談」。8月17日,李宗仁在南京否認其事。12月,李宗仁、程潛主張與中國共產黨談和,白崇禧發亥敬電促政府言和。是月下旬,蔣介石與李宗仁經兩次協商,就蔣介石下野問題協議;一、蔣介石主動下野,以便政府開始和談;二、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務,宣佈和平主張;三、與中共和談事由行政院主持。並非正式協議準備和談:甲、運用舉國一致的內閣,其人選另行研究;乙、運用外交,特別加強對美、英、蘇的關係,以期有利於和平的實現;丙、主動爭取不滿政府與主張和平的政治團體及民主人士,共同為致力和平而努力。12月24日,立法院改選童冠賢為院長,劉健群為副院長;童後來推動李宗仁和談。同日,蔣介石正式發表吳忠信為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對李宗仁説,蔣介石預定1949年元旦下野,由李宗仁接任。平津戰役爆發,12月28日蔣介石電召閻錫山、胡宗南、盧漢到南京,12月29日蔣介石發表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12月31日,蔣介石擬好下野謀和文告,準備元旦發表;李宗仁稱:「我與總統並無不同的意見」;蔣介石稱:「我並不要離開,只是你們黨員要我退職;我之願下野,不是因為共黨,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代总统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布元旦文告。1月4日,蔣介石到傅厚崗拜訪李宗仁,詢問對時局之處置意見,要求李出面主持與中共談判,表示自己五年內不干預政治。1月11日,張群同白崇禧在漢口繼續會談,張群稱:「總裁強調這樣一種見解,就是今日之事,可和而不可降,能戰而後能和。」1月19日,蔣約見李商談時局,表示引退。蔣所謂暫行引退,並不是説其已放棄總統職位。 1949年1月21日,李宣佈就代總統職,聲明願就毛澤東所提八項條件即行開始商談;旋即下令撤銷總動員令,停止戒嚴法之實施,改各剿匪總司令部為長官公署,並釋放政治犯。 1月24日,李表示:「決促進和平實現。」李又飭令行政院長孫科辦理「七大和平措施」:㈠將各地「剿匪總司令部」一律改為「軍政長官公署」;㈡取消全國戒嚴令,接近前線者,俟雙方下令停止軍事行動後再行取消;㈢裁撤「戡亂建國總隊」;㈣釋放政治犯;㈤啟封一切在戡亂期間因抵觸戡亂法令被封之報館、雜誌;㈥撤銷特種刑事法庭,廢止刑事條例;㈦通令停止特務活動,對人民非依法不能逮捕。行政院不同意取消戒嚴令:「開釋政治犯與戒嚴法係屬二事,觸犯戒嚴令不能稱為政治犯。戒嚴法所規定之事項,無一為政治犯性質。在戒嚴地區負責當局,為維持治安與秩序起見,自應按照戒嚴法辦理。」 1月27日,李親電毛澤東,「促其迅速指定和談代表與談判地點」;並謂南京「政府業已承認,以貴方所提的『八項條件』作為和談的基礎。」同日,李和白崇禧之私人代表劉仲華、黃啟漢在北平頤和園向中共代表葉劍英轉達李、白之秘密口信,表示願以和平方式加快勝利進程;首先實現局部和平,及與中共並肩作戰;切實在八項條件下裡應外合,推動全面和平;次日,葉劍英向黃、劉講述中國共產黨自日本投降以來對防止內戰,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所盡一切努力及蔣之倒行逆施;表示為了迅速結束戰爭,減少人民痛苦,在毛八項條件基礎上願意和國府及其他國府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平談判;1月29日,黃回南京覆命,劉暫留北平。李在中國國民黨內未具有中央常務委員身份,又與中央政治委員會代主席孫科關係不洽,與黨關係益加隔閡,進而引發「府院之爭」、「黨政之爭」。李為著結束內戰,同中國共產黨談判,以求和解。必得尋求美援,以制止通貨膨脹。1月29日,只有監察院長于右任和前司法院長居正兩位黨老與李留在南京度過農曆新年。 2月1日,中共中央致電彭真、葉劍英:要李宗仁使者劉仲華返南京面告李宗仁,如果他真有反蔣反美,接受八項和平條件誠意,即應迅速與蔣分裂,中間道路是行不通的,惟如此,方能站穩腳跟,進行和談;否則,「中共便無此餘暇,與之敷衍」。同日,李與程思遠、甘介侯等飛上海挽留孫科內閣,內閣無人到機場迎接;李請顏惠慶、章士釗、江庸等,請他們以私人資格北上呼籲和平。同日,參謀總長顧祝同覆函李:「德公代總統鈞鑒:子迴代電暨元月二十八日手示奉悉。關於恢復張學良、楊虎城自由一案,業經轉電台灣陳主席及重慶張主任知照矣。肅覆,敬候崇綏!職顧祝同上 二月一日」。 2月5日,中共中央在給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之覆電中指出,只要李、白崇禧「能站在有利於人民事業的一方面,仿照北平辦法解決京、滬、漢等處問題,我們即會以對待傅(指傅作義)的態度對待他們」;李以代總統名義組織由顏惠慶任團長之「人民和平代表團」六人,準備赴北平洽商和平。2月8日,李命黃旭初訪問廣東。2月9日,李自稱「共黨壓迫我完全脫離美國,為唯一條件」。孫科率領行政院從南京遷往廣州。 2月12日,黃旭初返桂林,長途電話報李:㈠孫科不返京;㈡由於張發奎熱心聯絡,余漢謀、薛岳、陳濟棠等均一致擁護代總統,團結兩廣;㈢廣東首要均主張罷免孫科,改組行政院;㈣留粵立委受CC影響,主張在廣州開會;㈤溪口經常以長途電話指揮廣州黨政機構。同日,張發奎等派海南特別區行政長官李漢魂和廣州綏靖公署秘書長陸匡文飛南京見李;李改任李漢魂為總統府參軍長,與程思遠、邱昌渭、甘介侯有「四大金剛」之目,李改提陳濟棠為海南特別區行政長官。同日,李請于右任、童冠賢飛廣州,勸行政院返南京辦公,次日于、童返南京覆命任務未成,2月14日李命令內閣回南京,孫科稱病不應。 2月17日,李令中央銀行總裁劉攻芸,不得將中央銀行存金他運。 2月20日,李飛廣州,與孫科、吳鐵城會談,經張發奎、余漢謀、薛岳、陳濟棠等施壓,孫允將行政院遷回南京辦公。2月22日,李在廣州談話,如解放軍強行渡江,只有打到底;李乘自強號離開廣州,經桂林、長沙、武漢。 2月25日,李返回南京,立即準備換行政院長,強何應欽「繼任」。李希望和談必須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絕對不能強迫接受不體面條件;應該建議立即停火,在兩黨控制區之間劃一條臨時分界線;不能全接受所謂八條,只同在兩政府共存條件下討論八條。孫科最後同意返回南京。2月28日,孫科抵達南京。孫科向李提出請辭。 3月1日,李指派孫科、張群、邵力子、張治中等起草和談內容(3月9日,草案整理完成。)。 3月7日,孫科復來見李,請求批准辭職。最後李接受他辭職。 3月8日,孫科及行政院全體政務委員呈請辭職。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陶希聖在廣州稱:蔣總裁無復總統職之意,其居住則有完全之自由。 3月9日,李親自拜訪何應欽,最後接受擔任行政院长。3月12日,李提名何應欽繼任行政院長,經立法院舉行院會同意。3月22日,李發動部份立法委員,「要求政府將所存台廈現金運回,期作半年之用,用完了事」。 3月24日,明告美國駐華大使,「謂彼欲往莫斯科一行,請求其諒解」;李召集行政院政務會議,重新指定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等5人組成和談代表團,並推張治中為首席代表。 3月28日,監察院財糧委員會召開第十三次會議,議決向政府提交以下議案:促請救濟告貸無門的遷穗公教人員;解救太原糧荒;改變徵實辦法;修正各機關辦公費規定;裁撤台灣巡察團之煙酒公賣機構;糾正中央銀行高價拋售金銀作法。3月29日,潘公展等亦電李、何應欽、-{于}-右任、居正,電謂:「惟願諸公始終勿忘政治民主、經濟平等、社會安全、生活自由、軍隊國有五大原則,而作合情、合理、合法之解決;否則苟安於一時,必抱憾於無窮也。」3月31日,李在辦公室召開一個兩小時軍事會議,有何應欽、白崇禧、顧祝同、張治中、林蔚、蕭毅肅、湯恩伯、王叔銘、總統府軍務局長劉士毅、關麟徵、宋希濂等十二人。會議討論:一、加強長江防務部署;二、將新疆駐軍東調;三、分配十個美械師。 4月,李以黨政民意各方面皆反對「和談條件」,上電聲言請蔣復職,並以即日回桂為口實,其意蓋一在迫使蔣曲聽其「和談」,一在脅逼蔣出國;蔣均不為所動。4月,南京政府代表團赴北平,與中國共產黨周恩來商談和平,周堅持以毛所提八項條件為和談基礎。4月3日,周恩來單獨接見李私人代表黃啟漢,要他告李、白:一、在和談其間,人民解放軍暫不過江,談成後要渡江,談不成也要渡江;二、白崇禧在武漢指揮的國民黨軍,應先退到花園以南一線;希望白崇禧部隊在安徽讓出安慶,桂軍向武漢撤退;四、希望李宗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離開南京。考慮到他的安全,可以調桂系一個師進駐南京保護,萬一受到蔣軍攻擊,只要守住一天,解放軍就可以到來支援;黃啟漢當即表示:「不管李、白走什麼道路,自己一定跟共產黨走。」;當天下午,黃啟漢由北平飛南京,向李報告周恩來意見。 4月4日,李、白崇禧通過黃啟漢及南京和談代表要求中共勿攻安慶及再向長江靠近,「以利和談,免生枝節」;中共中央是日致電蕭勁光、陳伯鈞、唐天際並告劉伯承及中原局鄧小平等,告知已和白崇禧代表劉仲容商定「黃岡、陽邏、倉子埠、黃陂、花園、孝感、漢川、蔡甸、黃陵磯之線及其以南地區,我軍暫不進占,使武漢不感震動」,「其餘宜昌至武穴線上長江北岸地,凡我軍已占者照舊,凡我軍未占者一律暫不進占,以利和平接收」。4月7日,毛澤東覆李電稱:「根據八項原則,以求具體實現。」。4月10日,乘閻錫山至溪口晉見蔣之便利,李曾托其帶書請示機宜。同日,李電陳蔣謂:「萬一和談破裂,則實難肩此重任;故決心『引退』以謝國人」。4月12日,蔣戒其勿為脅迫而自餒。4月17日,李乃致電蔣,請其復職,繼續領導戰爭。李拒絕在《國内和平協定》上簽字,後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表示反共決心。 4月19日,中國國民黨和談指導委員會會商《國內和平協定》,決定拒絕解放軍渡江和由中共負責整編國軍兩項,對於聯合政府等項則提出修改意見,次日繼續會商後推定張群、吳忠信赴溪口,吳鐵城、黃紹竑赴廣州,分向蔣介石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報告;李宗仁任命林伯森為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仍兼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4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發表聲明,拒絕接受《國內和平協定》,黨和談指導委員會通過給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訓令;晚,李宗仁、何應欽聯名致電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按照蔣之乙種方案,拒絕《國內和平協定》,電文列舉不能接受之理由,聲稱:「綜觀中共所提之協定全文,其基本精神所在,不啻為征服者對被征服者之處置,以解除兄弟䦧墻之爭論者,竟甚於敵國受降之形式,且復限期答覆,形同最後通牒,則又視和談之開端為戰爭之前夕,政府方面縱令甘心屈辱,予以簽署,竊恐畏於此種狹隘與威壓作風之刺激,士氣民心,同深悲憤,不特各項條款非政府之能保證執行,而由此引起之惡劣影響與後果,亦決非政府所能挽救。」仍希望「即日成立臨時停戰協定」。 4月21日,李、何應欽電召在北平南京和談代表返回南京,要求電告「此間迎代表團之專機應於何日飛平」,和談代表黃紹竑以「身體不適,為擬小作休息,不願作任何政治活動」為由,向李、何應欽提出呈辭,並辭和談代表職務,於上午9時自廣州飛香港養病;李、何召集各院、部會議,決定各部門疏散轉移:總統府及國防部遷上海,行政院遷廣州,其他各院、會、部分批疏散至廣州、桂林、台灣,由行政院準備交通工具,規定於4月23日凌晨2時集合完畢開始行動;立法院表示一致支持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 4月22日,蔣問李對於和談還有什麼打算?李答以「準備再派人去北平商談一次」。蔣以解放軍已經渡江,「再沒有談判的餘地」拒絕。李表示和談使命既終,要求卸職。蔣鼓勵其「繼續領導下去,我支持你到底,不必灰心」。旋在蔣主持下決定:一、宣告和談破裂,對中共堅決作戰,黨內不許再倡和議。二、聯合全國民主自由人士共同奮鬥。三、何應欽兼國防部長,統一海、陸、空軍的指揮權力,參謀總長直接向國防部長負責。四、加強中國國民黨內團結及黨與政府的聯繫。同時決定於中國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下設「非常委員會」,作為中國國民黨最高決策機構,由蔣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今後重大決策,先提交該會決定,然後交由政府執行。南京政府各院、部、會撤遷廣州,總統府遷往上海。撤遷前發表文告,聲稱堅決與中共作戰到底。並正式通知在南京之各國外交使團迅即撤往廣州。同日,李要求蔣復職;蔣說明只討論時局之政策,「而不涉及人事之變動」。李於會後即回南京。 4月23日,解放军攻佔中華民國政府首都南京,李宗仁乘追雲號在明故宮機場,「飛往桂林」。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及立法、監察委員114人在廣州開會,一致決議電請蔣、李宗仁到廣州,繼續領導中國國民黨,頑抗到底。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定撤銷和談指導委員會。李決定派程思遠等分頭去漢口、廣州,與白崇禧、張發奎及美國駐廣州領事館代辦克拉克洽商;李宗仁在桂林機場下機時,對前來迎接的人表示:決不糜爛廣西,絕不去廣州。 4月24日,李自桂林分電-{于}-右任、童冠賢、居正,促請即日赴廣州。4月27日,蔣發表《告全國同胞書》,宣稱「我們今日只有在一個政府之下,以對共的態度,為忠奸試金石。凡是反共的政策,就要力謀貫徹,凡是剿共的命令,便要絕對服從」。並謂;「當此國家民族存亡生死之交,中正願以在野之身,追隨我愛國軍民同胞之後,擁護李代總統暨何院長領導作戰,奮鬥到底。」4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告全體黨員書》,號召中國國民黨黨員「救國護黨」,「一致團結於本黨中央領導之下,為保國保民而努力」。 4月30日,美國駐廣州領事館大使銜代辦克拉克到桂林與李宗仁會談,克拉克表示只要李能繼續在華南、西南組織抵抗,美國就有可能在「未受共產黨控制的區域內,對堅持反共的力量提供援助」,並稱「美國政府今後不再援蔣」,希望李盡快赴廣州,「在廣州組織一個與蔣氏截然分開的政府,否則不易改變美國政府的態度」,並表示:「如果有一種第三勢力存在,美國必樂於出面援助。」,示意李依靠「第三勢力」;中國國民黨中央發表告黨員書,稱中共向政府提出《國內和平協定》8條24款,如果接受,則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從此消滅,當此黨國危難之時,當各盡其在我,吾黨應有自信,不必有絲毫之氣餒。 5月1日,美國駐廣州公使克拉克報告美國國務院他4月30日在桂林與李長談4個小時,相信李是真正決心與蔣攤牌,並自認有希望成功;李說蔣想復出掌權,但蔣覺得除非蔣到政府所在地廣州,否則蔣不能復職,而蔣不能到廣州,除非李也在廣州;李提到蔣在考慮退休時,曾想住在台灣,當時省主席陳誠曾把此項可能性向美國總領事提起,美國總領事非正式提到台灣的法律地位要等到對日和約簽字才決定;據李說,美國總領事之評論轉報給蔣,蔣才認定不能退休到一個中國主權可能被質疑之地方,因此才決定去奉化。5月2日,何應欽、閻錫山等均函電飛馳,敦請李宗仁赴廣州坐鎮。居正、閻錫山、李文範相偕飛桂林,促請李宗仁至廣州主持政務,李宗仁對蔣以「不復即應出國」相要挾。5月5日,李致函美國總統杜魯門。5月6日,閻錫山赴桂林勸李到廣州,回到廣州後告訴美國駐廣州公使克拉克,李在獲得全權主政之保證之前,仍拒絕回廣州;閻說,蔣主張堅守沿海,李則主張退守內陸。5月8日,李返廣州,惡意攻擊蔣,更變本而加厲。李發表講話,表示將“決心戡亂到底”。5月14日,李發布總統明令:兼任青島市市長秦德純呈請辭職,秦德純准免兼職,任命孫繼丁代理青島市市長。5月15日,李宗仁私人代表甘介侯乘機離開廣州赴美國,攜有李宗仁致杜魯門函。5月17日,李宗仁在廣州召開財糧會議,5月22日結束;何應欽、張群、白崇禧、陳濟棠、陳誠、張發奎、顧祝同等及西南各省省主席參加,決定向西南各省人民徵收巨額軍糧,僅四川一省「徵借」數目即達1350萬擔。5月25日,李代總統令:《修正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着即廢止;《黃金外幣買賣處罰條例》着即廢止;同日頒令:特派盧漢為雲南綏靖公署副主任,谷正倫為貴州綏靖公署主任;派黃旭初兼任桂林綏靖公署副主任,莫樹杰、甘麗初為桂林綏靖公署副主任;派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司令部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特派馬步芳為代理西北軍政長官。5月26日,李宗仁主持中國國民黨中常會,討論黨內團結案及黨務革新問題;李宗仁特派錢泰為出席國際電報電話行政會議首席代表,派盧有澄、孫從鈞為代表;李宗仁令准雲南龍武、德欽、寧蒗三設治局改為縣。5月30日,何應欽率行政院各部會首長總辭職。 6月1日上午,立法院舉行會議,審查李提名居正為行政院長一案,投票結果以一票之差被否決。6月2日上午,中國國民黨中政會在廣州舉行,吳鐵城主席,李宗仁提名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經全體與會委員一致同意。6月6日,李宗仁令:行政院長何應欽請辭准免,特任閰錫山為行政院院長;行政法院院長端木愷請辭,准免本職,特任王令希為行政法院院長;任命孫越崎兼經濟部資委員會主任;派楊森、王纘緒、錢大鈞、鄧錫侯、孫震、賀國光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派夏威為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6月8日,李宗仁任命劉誠云為總統府參軍。6月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一九七次會議通過非常委員會名單,終於定案。蔣與李、孫科、居正、于右任、何應欽、閻錫山等12人為中央非常委員會委員。6月13日,蔣致電鄭彥棻,指示徵詢吳忠信、吳鐵城、陳立夫、閻錫山等對於副主席人選意見:「非常委員會名單既經過通過,對於副主席亦應即提名,請商諸禮卿、鐵城、立夫等同志,如副主席祇可提一人,則提德鄰,如提二人,則將哲生亦同時提出。究以一人抑二人,並與伯川院長切商速覆。如各同志以暫提一人,則由秘書處以中名義先提德鄰為副主席。」李在委員名單確定後,頗為關心非常委員會成立工作,除向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索取該會組織條例外,並致電蔣氏,推薦由吳忠信兼任秘書長、程思遠出任副秘書長。6月16日,李、閻錫山聯名上電請蔣蒞臨廣州主持大局,蓋李此時對內對外皆束手無策。 7月30日,李由台北飛返廣州。8月1日,李在非常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稱,保衛廣東,決戰應積極,不可延誤,但部隊不聽調度,即無法完成部署。今後大決策應請總裁指示,小的如軍隊調動等,應聽國防部命令。總裁說過他領導黨不問政事,曾見諸文告。8月23日,蔣自台北飛抵廣州,先行往訪李、閻錫山,繼召見劉安祺、顧祝同等,面詢軍事部署實情。 9月12日,代總統李召開最高軍事會議,部署湖南、江西軍事,閻錫山、張群、顧祝同、白崇禧、余漢謀出席。9月14日,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與李長談4小時。9月15日,李召開軍事會議,閻錫山、白崇禧、顧祝同參加,商討「反攻」計劃。9月25日,李對記者表示,要用時間制勝,採取攻勢防禦,堅守華南、西南,一切外援不浪費,美援一定會來。9月26日,蔣與李懇談當前局勢,蔣又與吳鐵城、閻錫山、邱昌渭、葉公超、張群討論外交問題。9月27日,總統府發言人聲明,李不同意湯恩伯繼任福州綏靖公署主任。9月29日,總統府令免咨政宋慶齡,國策顧問邵力子、章士釗、李明揚、張難先之職。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10月13日,李自廣州出走桂林,國軍撤離廣州。李發表談話,重申反共決心。11月1日,李由重慶飛往昆明,批准釋放中國共產黨份子;盧漢遂復萌異志。11月14日,李飛南寧,11月17日李派程思遠去香港為其出國準備一切。11月20日,「代總統李宗仁託言就醫經由桂林經南寧飛赴香港」,住進香港半山養和醫院。 12月2日,朱家驊、洪蘭友攜李函自香港返成都(李函-{云}-仍須赴美,為期一個月)。12月4日,李藉口胃疾復發,須出國治療,偕其妻及隨員7人,乘包機一架,離港赴美。12月5日,李離職赴美。 旅居海外 李自知不能去台,遂借口就醫去美。1949年11月29日,蔣再遣朱家驊、洪蘭友赴港,仍未有结果。 李抵美後,初組「第三势力」,反對台北政府。 李不獲得美支持,給蔣復職機會。 1950年1月,李致電監察院,接洽美援遙領國事。1月20日,监察院致电李,促请由美國返台視事,李以身体有恙仍需调养为由復电婉拒。監察院致電李返台,他回電不擬返國。 1950年2月5日,国民大会代表胡钟吾、刘宜达等人再电李。政府多次電請李回台主持政務,否則將被視為放棄代總統職權。李電覆監察委員,表示短期內不能返國。2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委员居正、于右任、张群、吴铁城、朱家骅、陈立夫、何应钦、阎锡山、吴忠信等人联名致电李,劝其回国,并称若再不归国将请总裁复职。李則覆電:「仁以病尚未痊,醫囑不宜遠行」;同時李在電報中表示,基於憲法規定,總統暫由行政院長代理,並立刻召集國民大會選舉新總統。2月17日,李主動與孔祥熙見面談話;私人代表甘介侯2月18日又找上孔祥熙,孔於當天致電報告給宋美齡。行政院長閻錫山與副院長朱家驊也提出辭呈,仍成「若無元首,中華民國就瀕於亡國」,以替蔣復職鋪路。2月22日,陶希聖及王世-{杰}-開始草擬文告,中國國民黨中常會2月日通過決議,以局勢益加嚴重,請蔣儘速復職。監察院大會決議函復李,斥其遙領國事,並提請國大彈劾。2月26日,張群、黃少谷、王世-{杰}-、洪蘭友等人分別就蔣復職事與桂系接洽。2月28日,蔣邀集張群、陳立夫、陶希聖、谷正綱、黃少谷等討論復職文告內容,決定3月1日視事。當晚顧維鈞自美國發來電報說,李約晤杜魯門。 1950年3月1日,蔣在台北宣佈復職,不是重新就職。蔣在總統府宣布復行視事。因為蔣1949年下野並沒有經過國民大會承認,李是「代行」而非繼位。李聲稱蔣此舉違反憲法。蒋于文告中稱:“李代總統自去年十一月積勞致疾,出國療養,迄今健康未復,返旆無期,於是全體軍民對國事惶惑不安,而各級民意機關對中正責望尤切。中正許身革命四十余年,生死榮辱早已置諸度外,進退出處,一惟國民之公意是從。”同日,蔣致電李,希望李早日康復,並請代表其訪問美國朝野後,從速返回台灣。3月2日,杜魯門接見李並共進午餐。3月2日,李接受美聯社訪問。 1952年1月11日,「蔣把『彈劾李宗仁違法失職案』交給監察院」。監察院通過彈劾副總統李違法失職案。 1954年1月3日,李致函蔣:「以憲法規定國大代表任期六年,用臨定條款來延長代表任期是非法的。」。3月,國民大會對監察院彈劾李違法失職案,經投票表決,一致同意罷免其副總統職務。李被免去副总统,成为平民。 前赴中國大陸 1954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聲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內政問題,美國造成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情況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周聲明後,李異常高興,立即寫信給程思遠,並於1955年8月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建議》。他在建議中談到: 1955年5月,程思遠到北京訪問,與李克農(時任外交部副部長)會晤;程談到李想回中國大陸;5月7日,李克農向周滙報,建議爭取李回國。 195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得知李決意歸來,毛澤東在一份文件中批示:(周)恩來同志,此事似可告知台灣方面,指出美國毁蔣陰謀,叫蔣注意。注意之點在美國,不在李宗仁。 李曾將部分书画作品送回國,稱花了11萬美金購買。但其實不少是贋品,按當時價格,頂多值3,000美金。毛澤東得知此事,答應給他12萬美金;並說,這是一筆政治賬,我們做統戰工作要講策略。他要11萬,就給他12萬。李拿到這筆錢,很滿意地說:“共產黨不简单,是识货的。” 1963年11月,程向李講明周提出「四不」:擺脫美國關係、不插手台灣問題、不和第三勢力攪在一起、不介入中美關係;和「過五關」:思想、政治、家族、社會、生活,李答應。周提出李可回美國料理些事;回來看看,住一時期再回去,保證來去自由和保密;留歐,如考慮願為祖國做些事,歡迎,經濟上有困難可幫助;決心回國,歡迎。李當即表態說:「我只要一可,回到祖國定居,安度晚年。」 1965年2月3日,在獲得李決意歸來之確切消息後,毛澤東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周,似應歡迎李回國,去年向美報投書問題,無關大局,不加批評。因為他已自己認錯了。 1965年6月18日,程思遠第五次來到北京。領受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徐冰、國務院秘書長周榮鑫、國務院總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和全國政協秘書長平杰三等按照周意見,交代任務(當時周離開北京出訪非洲14國)後,程即於第二天上飛機,前往瑞士迎接李。 1965年7月12日11時,周和徐冰及國務院副秘書長、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羅青長等在人民大會堂,召集部分黨外人士舉行一個談話會,向黨外通報李要到中國大陸之消息,並闡述有關方針政策。據有關記載,參加此重要會議有原桂系主要人物和原南京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張治中、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李蒸、劉斐、盧郁文、李俊龍、傅作義、黃琪翔、朱蘊山、李任仁、劉仲容、陳劭先、陳此生、梅龔彬、楊東蒓、覃異之等。會議還通知蔡廷鍇與劉仲華參加,他二人因病未能出席。7月13日,周對他們説:「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看人,關鍵是看本人的表現和轉變。李宗仁先這次回來是自覺的。這次回來,還要對他講四種出路。我們説話是算數的。李宗仁回來,我們歡迎。大家看形勢應當高瞻遠矚,要看大的方面,不要盡看雞毛蒜皮,心情就舒暢了。希望大家去迎接李宗仁,多同他談談。我工作雖多,也要抽時間見李宗仁。」7月15日,中央有關部門就李回國後發表聲明問題電告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丁國鈺:「李回國後的簡短聲明稿,仍請李決定。」發報之前,此電報稿送呈毛澤東審閱。7月15日早上,毛澤東批示周去上海多留幾天,同李面商聲明稿,並同機回北京。李回國,周應到機場歡迎。可在上海住幾天,商量好簡短聲明後再到北京。7月17日,周根據毛澤東指示飛抵上海出迎李。 7月19日,周與李在上海文化俱樂部長談,李誠懇全部接受周之意見。 7月20日,李和郭德洁,在程思遠陪同下,終於回到北京。在機場,周、彭真、贺龙、郭沫若等111名政要亲自接机。在北京機場大廳裡,李氏宣讀聲明,說: 7月20日晚,周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並隆重設宴歡迎李和郭德潔。 7月2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接見李夫婦和程思遠先生,交談友好親切。毛澤東說:「你們回來了,很好,歡迎你們。」毛澤東同李握手時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李說:「我們這一次回到祖國懷抱,受到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首先應對主席表示由衷的感謝。幾天來我們在北京地區參觀訪問,親眼看到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感觸頗深。我們為祖國的日益強大而感到十分高興。」毛澤東說:「祖國比過去強大了一些,但還不很強大,我們至少要再建設二三十年,才能真正強大起來。」接着李談到海外許多人都懷念中國大陸,他們都渴望回到中國大陸。毛澤東說:「跑到海外的,凡是願意回來,我們都歡迎,他們回來,我們都以禮相待。……蔣介石比你高一級,你是他的部下,他回來我們更歡迎。」毛澤東建議李到全國各地去看看。李在談話中深以台灣問題久懸不決為慮,毛澤東說:“李德鄰先生,不要急,台灣總有一天會回到祖國來的,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7月31日晚,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董必武和夫人何蓮芝、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接見並宴請李和郭德潔。陪同有徐冰和夫人張曉梅,及羅青長、劉仲容等人。 9月26日下午3時,李在全國政協禮堂三樓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一九四九年一月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曾派人對我說,蔣介石挾軍隊逃往台灣,台灣地位尚未確定,因此對蔣介石很不滿。一九五五年美國共和黨派人找我,要我出山,取蔣介石而代之。我告誡台灣當局要小心,以免步南朝鮮李承晚後塵。我與蔣先生共事幾十年,意見相左,但並無仇恨,如果蔣先生願意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我宗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蔣先生目前處境尷尬,望國民黨同仁好自為之,望台灣同仁和海外各方人士認清民族大義和大勢所趨,不要一誤再誤,毅然奮起,率相來歸,為祖國最後統一作出貢獻!」11月5日中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潜和夫人郭翼青设宴欢迎李和郭德潔。 1966年2月,李堅持要參觀海南岛,很想了解。當時,李很想了解具體戰況與軍事設施。在海口時,李很注意戰鬥機不時在空中飛行,並問空軍是否24小時在空中巡邏?美機是否經常飛來?解放軍高射炮打多高?在去榆林港途中問訊雷達設備,見到飛機就觀察兩邊山頭,當時接待李之軍方人員十分尷尬,只是在榆林港安排他坐艦艇在海上兜圈,依稀見到一些軍事設施。2月28日,李偕郭德潔和程思遠等,從湛江乘專機飛南寧,受到韋國清和夫人許其倩等熱烈歡迎和宴請。 1966年3月8日,廣西醫學院曾懷瑞大夫便向李和平副部長報告說,郭德潔病情隨時可能突然惡化。郭德潔陷於昏迷狀態。3月16日,李接到南寧來電,報告郭德潔病情惡化。3月19日,郭德潔用專機送回北京。於是,李決定中止參觀,提前返回南寧。郭德潔在北京醫院繼續搶救無效。3月21日零時30分,郭德洁因乳腺癌在北京病逝。在李同意下,將郭之美籍身份證拿去國務院辦歸宗手續。3月23日上午,在北京醫院舉行有周、彭真等人參加之向郭德潔遺體告別儀式。 郭德潔遽然去世,使李觸目傷心。在郭德潔遺體告別儀式上,周再三囑咐李要節哀,保重身體。同時,周還建議李之舊友陪同李外出走走,轉換環境,排遣情懷。 郭德潔去世後,誰來照顧李晚年生活,成為實際問題。經人介紹,李結識北京某醫院護士胡友松。经张成仁介绍,周同意,27歲之胡友松与76岁之李完婚。7月25日,李與胡友松履行正式結婚手續。婚後,李和胡友松去北戴河。 文革時受保護 1966年發生「文化大革命」。随着“文革”的深入,有关单位的群众要到李宗仁先生家中批斗。周得知此事後,當即指示:不能進到李宗仁家裡去,不能在李宗仁先生家裡搞鬥爭。9月15日,周親自安排由國務院管理局高富有接李到三〇一医院貼身保護。 1966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應邀參加國慶典禮之李,特意與李熱情握手。毛澤東對李說:「請多保重身體,共產黨不會忘記你的。」隨後,毛澤東請李來到休息室去吃茶。在休息室,毛澤東和李最後一次談話,中心意思是談「文化大革命」之事。坐下之後,毛澤東點起香煙,邊吸邊說群眾是發動起來,群眾一起來,那就不能完全依靠個人之想法去做。毛澤東説火頭是他自己燒起來,點火容易滅火難;看來這火還要燒一個時期。接着毛澤東問李對這場文化大革命有什麼看法和意見,希望李坦率談談;李謙遜地説:「毛主席高瞻遠矚,英明偉大,古今中外任何國家領袖,沒有一個人能有這麼大的魄力來發動這場革命。目前雖然稍亂一點,但是為子孫後世着想是有很大代價的。」毛澤東說明當前問題很多,要一件一件地去解決;譬如紅衛兵小將們給各民主黨派下「哀的美敦書」,勒令限期取消組織,這是不可以。毛澤東明確說:「紅衛兵小將們向各民主黨派限期取消民主黨派組織,這是不對的。聽說他們要砸爛政協,要徹底毁滅統一戰線,這更是不對的。民主黨派不能取消,這要對紅衛兵說清楚,有些人可能聽不進去,但這要好好地做工作,說服教育他們。」毛澤東講完問李說:「李先生,你的看法怎麼樣?」李急忙連聲說:「毛主席英明高見,我從前根本不曉得這些道理,今天算是頓開茅塞。」接著,毛澤東對李説明把統一戰線在民主革命中和社會主義時期統一戰線之必要。 晚年及逝世 1967年,公安部大肆追查「梅花黨」案件。有人對郭德潔不輕易放過,並藉以攻擊。當時在王府井大街上出現一張大字報,說郭德潔是美國特務組織梅花黨負責人,負有中央情報局特殊使命來中國做特務工作,說該組織用梅花型胸針作為聯絡標誌。還把當時被誣陷成「美國中央情報局長期潛伏的高級戰略特務」王光美和郭聯繫起來。謠言借造反小報像雪片似飛遍全國。其政治企圖主要是抹黑周恩來。 1968年8月以後,李身體每況愈下,晚年在美國已患肺氣腫,經常患感冒發燒住院,同時發現有十二指腸癌。9月30日,李扶病參加周恩來舉行之國宴,但回家後即感身體難以支持,第二天便又回住醫院,天安門城樓檢閱觀禮也未能出席。李此次出席國宴,便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之政治活動。 1969年1月下旬,李病重消息很快由北京醫院報告到中共中央統戰部。周極度緊張工作,見到關於李病重之報告。他立即做批示:要盡一切可能搶救。1月26日,在病危中,李對在床邊的尹冰彥和胡友松說:「我的日子不會再有多久了。我能夠回來死在自己的國家裡,這是了我一件最大的心願。」李氣喘吁吁,説話很困難,停了一會又説,「回來以後,本想在台灣問題上,做點工作——我的那些想法,曾對你講過,還沒來得及向周總理提出,現在什麼都來不及了。台灣總是要統一的,可惜我是看不見了。這是我沒有了卻的一桩心事。那些書(指李帶回的很多線裝書,如《二十四史》、《四部備要》等等),送給廣西圖書館。書畫送給政府。那幾瓶酒送給毛主席、周總理吧!」1月30日,李病情惡化,醫護人員用盡一切措施搶救,延續生命,甚至用振搏器幫助呼吸也無效。午夜12時,李溘然長逝,享年78歲。 對於李去世,中共中央統戰部立即寫下治喪報告。1月31日,周審閱李之治喪報告,親自將遺體告別儀式「擬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傅作義主持」改為「由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主持」,並安排《大公報》、《文匯報》發表李病逝消息,同時刊登李照片;還在參加遺體告別儀式名單上加上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毛澤東批准報告。2月1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為李舉行一個簡單骨灰安放儀式。周參加李骨灰安放儀式,是最高之禮遇。參加李骨灰安放儀式有10來個人,是有影響有分量人士。周宣佈李骨灰安放儀式開始,大家分別向李骨灰盒鞠躬告別。周在儀式上說,李臨終前寫的信,是一個「歷史文件」:「我在一九六五年毅然從海外回到祖國所走的這一條路是走對了的。……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為中國人民的一分子是一個無比的光榮。……在我快要離開一世的最後一刻,我還深以留在台灣和海外的國民黨人和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的前途為念。他們目前只有一條路,就是同我一樣回到祖國懷抱……」隨後,周走來握著胡友松之手說:「李先生逝世了,以後你有什麼困難,國家會照顧你的。」胡友松在骨灰盒上寫着:李宗仁先生千古。事後,李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评价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後,毛泽东會見李特使劉仲容時說:「广西这几年跟蒋介石闹独立。广西是个有名的穷省份,闹起饥荒来,灾民常逃到湖南来。湖南的农民讨不到老婆的,就娶广西的妹子。李先生凭什么闹独立?据说,这几年,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沒有本事是鬧不起獨立的。我看李宗仁先生確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許多在蔣介石政權下沒法實現的事情,他在廣西都辦到了。怪不得老蔣對廣西也耿耿於懷。」 功績 李當年崇敬孫中山,響應孫主張,統一廣西,促進兩廣統一,為北伐奠定基礎。在北伐中,李之廣西部隊打到山海關,立下不少功勞。「在抗日戰爭中,李宗仁肯于和中國共產黨合作,血戰台兒莊,並領導所轄戰區部隊積極作戰,建立了一定的功勳。同時,李宗仁長期堅持反共立場,對中國共產黨犯有罪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通緝的首要戰犯之一。」 李與蔣長期共事后,最後與蔣決裂,分道揚鑣。他對於美國懷有幻想,曾企圖依靠美國政府,搞「第三勢力」。他開始轉變政治立場。 著作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198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李宗仁在美国时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进行口述历史研究,由唐德刚笔录整理。 軼事 1965年7月26日上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李一行。他们刚刚坐定,毛幽默地以浓重湖南乡音对李说:「嘿!嘿!德邻先生,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台湾当局口口声声叫我们做‘匪’,还叫祖国大陆做‘匪区’,你不是误上贼船是什么呢!」程思远连忙替李答道:“我们搭上这一条船,已登彼岸 。”彭真跟着說:「是的,登了彼岸。」毛澤東和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参见 第一次滇桂戰爭 龍潭戰鬥 台兒莊戰役 徐州會戰 蔣中正 白崇禧 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195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李宗仁回忆录 参考文献 注释 引用 来源 Barnouin, Barbara and Yu Changgen. 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 Hong
Kong, 2006. ISBN 978-962-996-280-7. Retrieved at 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 on March 12, 2011. Bonavia, David. China's Warlor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19-586179-2 Gillin, Donald G. "Portrait of a Warlord: Yen Hsi-shan in Shansi Province, 1911-1930."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19, No. 3, May, 1960. Retrieved at: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19, No. 3 (May, 1960), pp. 289-306 on February 23, 2011 Gillin, Donald G. Warlord: Yen Hsi-shan in Shansi Province 1911-1949.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Li Zongren, Li Tsung-jen, Tong Te-kong. The memoirs of Li Tsung-jen.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9. ISBN 978-0-89158-343-1.
吳丹也帶領了許多成功但是已經被忘記的斡旋工作,例如在1962年的也門斡旋,和1968年的巴林調停。在各個案件,很多人認為如果斡旋失敗,戰爭會觸發一場地區性衝突,吳丹的斡旋工作被人認為防止了很多戰爭。 然而吳丹在六天戰爭的斡旋工作(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要求下,吳丹同意撤軍)備受批評。與美國政府的良好關係也因為吳丹公開批評了美軍在越戰戰地的品行而變得惡化。 1971年1月23日,吳丹宣佈他「決不會再出任秘書長」,最後安理會同意委任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為下一任秘書長。吳丹在告別演講中說,他在放下秘書長的負擔後,感覺到一個「接近解脫的巨大安慰」。在1971年12月27日,《紐約時報》發表社論,名為「吳丹的解放」。社論內提到「在他退休以後,我們還是需要這個愛好和平的人的明智忠告。」 逝世 1974年11月25日,吳丹因癌症并发的肺炎在美國紐約病逝。 吳丹病逝時,緬甸已被軍政府統治。軍政府對吳丹在國際舞台和緬甸人民中得到的愛戴和尊敬有所嫉妒,而且吳丹與1962年被軍政府推翻的吳努政權有極大關係,曾和吳努於1969年在聯合國總部呼籲緬甸民眾推翻奈溫政權,繼而導致奈溫認為吳丹是這次事件的幕後黑手。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奈溫下令禁止任何官方儀式或者官方人士參加喪禮,好令吳丹被草草收殮。 當吳丹的遺體從紐約市到達仰光時,機場內沒有任何官員到場,但是在吳丹的喪禮當天,數以萬計的緬甸人民湧上街頭向吳丹致意。當吳丹的遺體被運送到一個普通墳場時,一班學生示威者到場把吳丹的遺體偷走,將其安葬於1962年被奈溫下令爆破拆毀的仰光大學學生會大樓遺址,并在該處興建一座廟宇,而學生亦在那裡發表反對軍政府的言論,直到1974年12月11日清晨時分,軍政府派人到仰光大學鎮壓學生,導致幾名學生死亡,然後軍人把吳丹的遺體運送到雪德宮大金寺安葬。軍政府亦因此受到人民的批評,導致學生帶領民眾示威,由此發生所謂「」,但這次示威被軍政府鎮壓告終。 注釋 参考文献 联合国秘书长 冷戰人物
注釋 参考文献 联合国秘书长 冷戰人物 緬甸政治人物 緬甸外交官 仰光大學校友 緬甸佛教徒 罹患肺癌逝世者 伊洛瓦底省人
1957年10月在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运动中被解除本兼各职,淡出政治视野。 1964年赫鲁晓夫被“退休”后,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其恢复名誉。 1974年在莫斯科逝世。 荣誉 朱可夫在从士兵到元帅的漫长军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获得过4次的苏联英雄称号(1939年8月29日、1944年7月29日、1945年6月1日和1956年12月1日),这在苏联历史上仅有两人(另1人是对勋章有执着狂的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时也是获得两次胜利勋章的3人之一(其他两人是斯大林和华西列夫斯基)。以下為其所獲得的榮譽的簡表: 俄羅斯帝國勳章獎章 蘇聯勳章獎章 外國榮譽 轶闻 史達林原本執意要親自帶領遊行隊伍,可是他被那匹駿馬掀下來兩次以後只能咒罵道:「去他的,就讓朱可夫來做吧!」 艾森豪威尔在战后听朱可夫讲起苏军是怎么排雷的:“地雷分两种,对人的地雷和对车辆的地雷。我们的步兵就是直接发起进攻,好像它们不存在一样,反正造成的伤亡也不会比我们进攻德军重兵防守地域时,大炮和机关枪造成的多。”但同时,他也声明:“步兵不会触发那些对车辆地雷,所以等到步兵穿过雷区并在对面建立一道防线以后,再由工兵进行对战车地雷的排雷工作。” 參考文献 附加參考 Zhukov, Georgy. Жуков Г К.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и размышления’’。В 2 т. — М.: Олма-Пресс, 2002. Zhukov's memoirs online in Russian. Pavel N. Bobylev, Otechesvennaya istoriya, no. 1, 2000, pp. 41-64 Spahr, William J. Zhukov: The Rise and Fall of a Great Captain. Novato, CA: Presidio Press, 1993 (paperback, ISBN 978-0-89141-551-0). Suworow, Viktor. Marschall Schukow - Lebensweg über Leichen, Pour-le-Mérite, Selent, Germany, 2002, 350 pp. 外部連結 Marshal Zhukov from the Voice of Russia website (in English)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и размышления The Memoirs of Georgy Zhukov Zhukov's Awards Shadow of Victory and Take Words Back ,books by Viktor Suvorov,highly
и размышления The Memoirs of Georgy Zhukov Zhukov's Awards Shadow of Victory and Take Words Back ,books by Viktor Suvorov,highly critical of Zhukov Соколов Б.В. Неизвестный Жуков: портрет без ретуши в зеркале эпохи, Мн.: Родиола-плюс, 2000. (B.V.Sokolov. Unknown Zhukov) Иосиф Бродский. На смерть Жукова (On the Death of Zhukov by Joseph Brodsky), 1974 Georgy Zhukov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Office of Current Intelligence.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USSR and the Fall of Marshal Zhukov,8 June 1959. 蘇聯元帥 蘇聯國防部長 蘇聯政治人物 蘇聯共產黨黨員 冷戰人物 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俄國內戰人物 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卡盧加州人 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第一届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 第一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第二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第三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第四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苏共十九大代表 苏共二十大代表 苏共二十四大代表 苏军总参谋长 卡卢加省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方面军司令 诺门罕战役人物 1956年匈牙利革命人物
曾國荃外號“老饕”。王闿运说他有田百顷,但此說遭郭嵩焘驳斥:“曾国荃亦无百顷田”。曾紀芬稱他這個九叔“每克一名城,奏一凯歌,必请假还家一次,颇以求田问舍自晦。”一說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則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说除了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别无所获。許多人認為,曾國藩、曾國荃私自搶走了所有太平天國的財物,以縱火掩飾。王闿运有诗云“曾侯工作奏,言钱空缕覼”,意即曾国荃一掷千金买笺纸。 又一說,攻天京時,國荃愛將蕭孚泗以馬車數十部搬運財物,估算所得財物不少於五十萬兩白銀(時綠營官兵月軍餉方銀錢一兩半),为避人耳目择船运十九艘,為當時水路關卡守將,後為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的沈葆禎截獲發現,沈不畏诱劦建功因此升官台湾知府。亦有專家认为所谓“忠襄于此中获资数千万”实属无稽之谈。曾国荃辩称,回乡湘军需退讣恤金。 晚年 同治六年(1867年)一月,由於捻亂,李鴻章和曾國荃採取分進合擊捻軍,曾國荃遣鮑超率“霆軍”東下,劉銘傳大敗,為鮑超所救,銘傳推卸責任,劉盛藻和鮑超受處分。曾國荃后因镇压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重出官场,历任陕西、山西巡抚,任两广总督。1884年任两江总督。 軼事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1863年曾国荃曾出资刊刻《船山遗书》,共出了5000两银子。曾国荃還出资刊刻李善兰的《则古昔斋算学》,共300两银子。1882年,曾国荃得知彭玉麟想在衡阳创建船山书院时,便捐出家藏《船山遗书》,并“又捐助膏奖银两,嘉惠来学”。 家庭 长子曾纪瑞,荫生,兵部员外郎。 次子曾纪官,荫生,户部员外郎。曾国荃征战时,其两子托付于侄儿曾纪泽(字劼刚,曾国藩之次子)照料,并师从正蓝旗汉军、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进士胡氏守忠(号蓉仙)学习(据《曾国荃全集》第五册,2008)。 延伸阅读 參考
軼事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1863年曾国荃曾出资刊刻《船山遗书》,共出了5000两银子。曾国荃還出资刊刻李善兰的《则古昔斋算学》,共300两银子。1882年,曾国荃得知彭玉麟想在衡阳创建船山书院时,便捐出家藏《船山遗书》,并“又捐助膏奖银两,嘉惠来学”。 家庭 长子曾纪瑞,荫生,兵部员外郎。 次子曾纪官,荫生,户部员外郎。曾国荃征战时,其两子托付于侄儿曾纪泽(字劼刚,曾国藩之次子)照料,并师从正蓝旗汉军、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进士胡氏守忠(号蓉仙)学习(据《曾国荃全集》第五册,2008)。 延伸阅读 參考 唐浩明,《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
1954年起主持改繪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標點《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明十三陵中定陵的發掘等工作,後主編《中國歷史小叢書》、《外國歷史小叢書》等系列。 1955年10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发起挖掘明长陵,实地勘测后改为定陵。因当时文物保存条件不足,规章制度不规范,造成大量文物损坏,成为中国考古一大悲剧。 1957年积极参加反右斗争,6月亲自主持对储安平的批斗,8月又揭发批判罗隆基。公开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4月,鉴于大跃进期间出现的各级官员虚报成绩的现象,毛泽东提出要学习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之后,作为明史专家的吴晗随即发表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海瑞罢官》等作品。当时毛泽东对于这些作品大加赞许,并赠送自己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给吴晗。吴晗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最出名的知识分子之一。 1965年,毛泽东的妻子江青前往上海停留了幾個月,上海市长柯庆施指派张春桥和姚文元协助其工作。同年11月10日,由姚文元执笔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突然对多年来受到肯定的《海瑞罢官》进行批判。文章认为《海瑞罢官》宣传了错误的阶级思想,“并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 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先後发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反动实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文章,进而把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同庐山会议上撤消了彭德怀职务一事联系在一起,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始进行全面的“揭盖子”。由毛泽东指示、各方对《海瑞罢官》的批判,為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掀開了序幕。吴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认为反毛泽东路线,遭到批鬥。 1968年3月经康生、谢富治批准被捕入狱。1969年3月18日,妻子袁震在劳改队病死。1969年10月11日早晨,他在狱中死去,死因不明。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身后 1976年9月23日,養女吳小彥在精神病院自殺。 1979年7月,北京市委为“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平反,为吴晗恢复党籍,恢复名誉。 争议 吳晗在1950及60年代批鬥其他知識份子時,非常投入和賣力,最後也在政治鬥爭中落得同樣的下場。 吴晗主张拆除北京城墙和古建筑,甚至提出过改建故宫的构想。这也让他与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反对拆毁北京古建筑派發生激烈的交锋。 1955年10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作为发起者,联合了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副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等人,联名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陵墓长陵,很快就获得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尽管当时它受到了来自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和副所长夏鼐等考古专家们的理性反对。后实地探测改挖明定陵,在挖掘工作中,由于技术落后及文化大革命运动,大量文物遭到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後,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对吴晗的评价多为正面。然而章詒和所著《往事并不如烟》披露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吴晗曾同康生一样,利用其职权强行从中国大陆文物收藏家手中廉价收购珍贵文物。 家庭 祖父:吳懋環 父:吳璸珏 母:蔣三英(又名「山蔭」;与「三英」諧音) 弟:吳春曦 妹:吳浦月 妹:吳浦星 妻:袁震 養女:吳小彥 養子:吳彰 參考文獻
董橋(2004年):《兩個知識分子之死》,《甲申年紀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pp. 269–271. 参见 彭德怀反党集团 《海瑞罢官》 Han 义乌人 中国公学校友 國立清華大學校友 (北平)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中華民國歷史學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學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國共產黨黨員 全国青联副主席 全国青联秘书长 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 文革非正常死亡人物 文革被迫害学者
215年,參加討伐漢中張魯的戰事。 216-217年,曹操征孫權班師後,命夏侯惇督二十六軍,與曹仁、張遼、朱灵等人屯兵居巢,防衛孫權,並賜予伎樂名倡。初時夏侯惇堅辭獎賞,但曹操說:「當初魏绛只憑平定西戎的功勞都能得到金銀財寶,何況是將軍立下的大功呢!」夏侯惇才接受曹操的好意。 身份凌駕 219年,曹操到摩陂,召夏侯惇同車,不經通傳,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曹操建立魏公國後,曹操不少下屬擔任魏國官員,只有夏侯惇是漢朝朝廷命官,夏侯惇上書希望曹操改封他魏官。但曹操卻認為夏侯惇與他同為漢官,是友臣,怎能屈就魏的官號。在夏侯惇一再要求下,任命夏侯惇為前將軍。曹操又讓夏侯惇督各軍回到壽春並前往召陵駐扎。當時孫權上書勸曹操稱帝,夏侯惇也表示曹操應該順應民意取代漢朝,但曹操表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登位,於三月已卯日(4月23日)封夏侯惇為大將軍,四月庚午日(6月13日)夏侯惇去世,曹丕穿上素服到鄴城東城門發喪,谥夏侯惇為忠侯,夏侯家也获得优厚待遇。曹魏朝廷认为夏侯惇为元勋,将夏侯惇的子孙全部封侯。 青龙元年五月壬申日(233年6月7日),夏侯惇與曹仁、程昱因功而受到曹叡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家庭 族弟 夏侯淵,曹操麾下大将。 弟 夏侯廉,被封列侯。 子 夏侯充,夏侯惇之子,嗣高安乡侯。 夏侯楙,夏侯惇次子,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为妻,與曹丕甚有交情,任安西將軍。 夏侯惇還有七子在他死后被封為關內侯(其中两人的表字为子臧与子江)。 孫 夏侯廙,夏侯充之子,繼嗣高安乡侯。 夏侯惇還有二孫在他死後被封為關內侯。 夏侯佐,高安乡侯,无子,夏侯劭继嗣。未详夏侯佐因何得袭高安乡侯。 曾孫 夏侯劭,夏侯廙之子,繼嗣高安乡侯。 評價 陈寿《三國志》:「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勳業,咸有效勞。」「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曹操:「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 曹丕下詔:「昔先王之禮,於功臣存則顯其爵祿,沒則祭於大蒸,故漢氏功臣,祀於廟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勳優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 司馬炎:「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擇惇近屬劭封之。」 段默:「伏波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 檀珪:「夏侯惇魏氏勋佐,金德初融,亦始就甄显,方赏其孙,封树近族。」 罗贯中:「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 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气唤双亲。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将逆贼吞。孤月独明勘比伦,至今功迹照乾坤。」 袁守定:「凡有急事用民力,以身先之,亦鼓舞民气之一道,夏侯惇为陈留太守,大旱蝗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艰着履新,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王歆:「元让当时雄将,惜乎传记不详,五之一而云劫质事,显韩浩也,五之一而云楙。楙实庸懦之人,不意名将之子,便堕凡俗,是将门不得两传耶?略从粗窥,武则扫荡丑类、绥靖地方,文则劝课农桑、并为军屯。何曹夏侯之能者如是之多耶?岂梁沛间真有帝王气耶?」 民間形象 小說 明代羅貫中所撰之《三國演義》第18回寫道夏侯惇在徐州攻防戰時迎戰呂布部將高順,高順敗逃,夏侯惇從後追趕,不料遭另一名敵將曹性射箭偷襲。夏侯惇左眼被射中,痛得怒吼一聲便怱忙用手拔箭,卻不慎連著眼珠子拔了出來。夏侯惇立即大喊:「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便把眼睛塞進嘴巴吞嚥下去;然後又挺槍縱馬,上前殺掉曹性報回一箭之仇。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中,祢衡评论曹操的将士时说:“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李典可使传书送檄,乐进可使取状读招;徐晃可使屠猪杀狗,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酒桶,肉囊,饭袋耳。”完体将军是禰衡对夏侯惇的讥笑,身体完整的将军。意为仅能保全自己的躯体而已,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残也”的学说,夏侯惇失去一只眼睛,就不算“完体”,後代指平庸无能的人。 雖然《三國演義》書內多有杜撰創作成分,故此「夏侯吞眼」一事理應純屬虛構。但是由於這段情節精密緊湊,不單止直接描繪出夏侯惇的勇猛無懼,更側面映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的傳統孔儒觀念,因此一直深受說書人或普遍讀者的喜愛,久而久之即成為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由是更加強民間認為夏侯惇剛烈強悍的印象。 戲劇 中國傳統戲曲中夏侯惇的角色,以蓝色為主,做成三块瓦脸,反映其粗莽而勇猛的性格,而左眼有一紅條,代表其左目受傷。 電玩遊戲 真三國無雙系列 / 無雙OROCHI系列(光榮公司開發,中井和哉配音)和趙雲、周瑜、呂布、貂蟬、司馬懿為遊戲中的主角。 吞食天地II
夏侯惇還有二孫在他死後被封為關內侯。 夏侯佐,高安乡侯,无子,夏侯劭继嗣。未详夏侯佐因何得袭高安乡侯。 曾孫 夏侯劭,夏侯廙之子,繼嗣高安乡侯。 評價 陈寿《三國志》:「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勳業,咸有效勞。」「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曹操:「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 曹丕下詔:「昔先王之禮,於功臣存則顯其爵祿,沒則祭於大蒸,故漢氏功臣,祀於廟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勳優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 司馬炎:「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擇惇近屬劭封之。」 段默:「伏波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 檀珪:「夏侯惇魏氏勋佐,金德初融,亦始就甄显,方赏其孙,封树近族。」 罗贯中:「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 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气唤双亲。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将逆贼吞。孤月独明勘比伦,至今功迹照乾坤。」 袁守定:「凡有急事用民力,以身先之,亦鼓舞民气之一道,夏侯惇为陈留太守,大旱蝗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艰着履新,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王歆:「元让当时雄将,惜乎传记不详,五之一而云劫质事,显韩浩也,五之一而云楙。楙实庸懦之人,不意名将之子,便堕凡俗,是将门不得两传耶?略从粗窥,武则扫荡丑类、绥靖地方,文则劝课农桑、并为军屯。何曹夏侯之能者如是之多耶?岂梁沛间真有帝王气耶?」 民間形象 小說 明代羅貫中所撰之《三國演義》第18回寫道夏侯惇在徐州攻防戰時迎戰呂布部將高順,高順敗逃,夏侯惇從後追趕,不料遭另一名敵將曹性射箭偷襲。夏侯惇左眼被射中,痛得怒吼一聲便怱忙用手拔箭,卻不慎連著眼珠子拔了出來。夏侯惇立即大喊:「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便把眼睛塞進嘴巴吞嚥下去;然後又挺槍縱馬,上前殺掉曹性報回一箭之仇。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中,祢衡评论曹操的将士时说:“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李典可使传书送檄,乐进可使取状读招;徐晃可使屠猪杀狗,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酒桶,肉囊,饭袋耳。”完体将军是禰衡对夏侯惇的讥笑,身体完整的将军。意为仅能保全自己的躯体而已,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残也”的学说,夏侯惇失去一只眼睛,就不算“完体”,後代指平庸无能的人。 雖然《三國演義》書內多有杜撰創作成分,故此「夏侯吞眼」一事理應純屬虛構。但是由於這段情節精密緊湊,不單止直接描繪出夏侯惇的勇猛無懼,更側面映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的傳統孔儒觀念,因此一直深受說書人或普遍讀者的喜愛,久而久之即成為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由是更加強民間認為夏侯惇剛烈強悍的印象。 戲劇 中國傳統戲曲中夏侯惇的角色,以蓝色為主,做成三块瓦脸,反映其粗莽而勇猛的性格,而左眼有一紅條,代表其左目受傷。 電玩遊戲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龐涓于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鬼谷孙膑下山》中登场,與孫臏(原名孫賓)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庞涓急于下山出仕,孙宾为其送行,二人流泪而别。次日夜晚,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交给孙宾习诵,三日后孙宾学成。庞涓出仕于魏国,在王错的推荐下担任魏国元帅,建立战功。墨翟游历至魏国时,向魏惠王推荐孙宾。魏惠王于是命庞涓写下书信,携带厚礼前往鬼谷迎接孙宾。鬼谷子推算出孙宾日后有劫难,于是让孙宾改名为孙膑。在第八十八回《孙膑佯狂脱祸 庞涓兵败桂陵》中,魏惠王想要试探孙膑的才能,命孙庞二人演练阵法。庞涓所布阵法,孙膑全部知晓并能破解。而孙膑布阵,庞涓却不知。庞涓于是私下询问孙膑,孙膑告知他后庞涓先行报告给魏惠王。魏惠王又问孙膑,得到相同的答案,于是认为二人才能不相上下。但庞涓深知孙膑才能远胜于自己,于是设计陷害孙膑私通齐国,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事后又假装好人,治愈照顾孙膑,诱骗他写出《孙子兵法》及注解。孙膑在侍从的告知下得知真相,用装疯卖傻的方法欺骗庞涓。在淳于髡和禽滑釐的帮助下,孙膑逃奔至齐国寄居于田忌门下,庞涓以为孙膑已经投井自杀,没有追查。魏惠王命庞涓攻打赵国,夺回中山,庞涓献策直接攻打邯郸来迫使赵国割地,魏惠王于是命庞涓率兵车五百进攻赵国。赵成侯将中山国故地献给齐国,请求齐国出兵援助。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战场上田忌布下“颠倒八门阵”,在孙膑的指导下,庞涓破阵失败,损失两万人。庞涓得知孙膑未死,于是连夜撤兵,齐国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邹忌嫉妒田忌、孙膑的战功,又收受了庞涓的贿赂,于是派公孙阅陷害田忌,田忌于是交出兵权、孙膑也辞去军师一职来消除齐威王的怀疑。齐威王死后,齐宣王继位,得知田忌的冤情,将二人官复原职。其余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 此外,明末清初的吴门啸客所著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蓝本,夹杂以历代说部、戏曲的演绎,中间穿插了不少神怪小说内容,使孙庞斗智的故事深入人心。 影視形象 楊麗花歌仔戲《孫臏下山》中,由楊麗花飾演孫臏,陳亞蘭飾演龐涓,闞水源則飾演鄭安平。 1988年上映的TVB电视剧《奇门鬼谷》中,龐涓由黄日华饰演。 1999年上映的长篇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龐涓由李显刚饰演。 2000年上映的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中,龐涓由杨洪武饰演。 2011年上映的电影《战国》中,龐涓由吳鎮宇饰演。 相关条目 兵家 鬼谷子 孫臏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围魏救赵
妒害同僚 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龐涓在魏國被拜為將軍,引孫臏入魏國,向魏王推薦他,卻恐其賢於己,因而誣陷孫臏罪名,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双足,並在其臉上刺青,因為古時這樣的罪犯被士大夫所輕視,基本上不能任官。孫臏於是逃奔齊國,在齊國獲得田忌的賞識,擔任其軍師。 桂陵之战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使龐涓攻趙,龐涓圍攻邯鄲,趙求救於齊國。齊威王採納段干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齊軍攻擊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援救。孫臏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攻擊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龐涓回防。齊兵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大敗魏軍,龐涓被齊兵所俘,史稱桂陵之戰,而後魏惠王趕緊與韓國聯軍,反攻襄陵(今山西襄汾),是為襄陵之戰,齊兵失敗。齊國請楚国大将景舍调停,不久,魏惠王与趙成侯結盟,魏軍撤離邯鄲,最後齊國退兵,孫臏把龐涓釋放回魏國。 逢泽会盟 魏惠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46年),魏惠王在逢泽会盟诸侯,接着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但这遭到了韩国和齐、楚等大国的抵制,只有赵肃侯、秦国公子少官和泗上的一些小诸侯来参加。 马陵身死 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惠王派穰疵攻打韓國,在梁赫打败了韩国的孔夜,史称“南梁之难”。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向大臣们询问应当及早救韩还是推迟救韩。张丏认为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忌则认为趁韩、魏之兵还未疲惫就出兵,等于代替韩军遭受魏军的攻击,反而会受制于韩,不如晚救韩等待魏军疲惫,韩国危在旦夕一定会求救于齐国,这样可以名利双收。齐威王十分赞同田忌的观点,秘密与韩国使者达成协议,但没有立即派出援军援助韩国。而韩国自恃有齐国的援助,与魏国作战接连五次战败,不得不求救于齐国。齐威王于是派田忌、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援助韩国。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急忙从韩国撤回魏国,但齐军此时已向西进军。孙膑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用「增兵减灶」之计,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率精锐骑兵追击齐军。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10万人,俘斬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从此每况愈下,而齐国则称霸东方,史稱馬陵之戰。 後世紀念
荀派经典剧目 《辛安驿》、《花田错》、《红娘》、《玉堂春》、《游龙戏凤》、《卖水》、《棋盘山》、《鱼藻宫》、《晴雯》 注释 外部链接 荀慧生 – 京剧“四大名旦”之浪 X
家贫,1907年被父母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后又被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老艺人庞启发(庞艳云)。 1909年开始以“白牡丹”艺名随庞启发在冀东、冀中一带农村集镇庙会上演出。1910年随庞启发进燕京,搭班演出梆子戏。1911年去天津,曾与王钟声同台演出文明戏。民国后又到北京,跟李寿山等学习京剧,后拜王瑶卿,学习正工青衣。1915年本应出徒,但是庞启发利用合同上的漏洞,又拖延了两年,直到1917年放荀慧生自立。 1918年娶名伶吴巧福六女吴春生为妻。荀慧生本来与吴彩霞的女儿吴小霞恋爱,委托杨小楼上门说媒。吴彩霞瞧不起荀慧生,但不敢驳杨小楼的面子,于是将自己的六妹嫁给荀慧生。荀慧生直到结婚当晚才惊讶的发现新娘被掉包,但婚后两人恩爱。生子令香(程砚秋弟子,工青衣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令文(曾习老生,任职于北京戏曲学校)。 1945年吴氏病故后,于1946年与原籍青岛的富商之女北平辅仁大学女生荀派票友苏昭信自由恋爱并结合。1949年两人情感破裂分居,并于1955年离婚。生子令言(黑龙江京剧院杨派老生),令友;生女令美,令蓉。后又与张伟民结合,继女荀令莱(原名张丽丽)。 1919年加入杨小楼的永胜社,随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赴上海演出,担任“刀马旦”,引起轰动。因喜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也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1925年改艺名为荀慧生。 1949年以后,历任荀慧生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
2.同分球队间相互比赛净胜球数 3.同分球队间相互比赛进球数 如果同分队伍相互对阵未达两次,或上述规则仍不能决定球队排名的,则比较: 1.球队的联赛净胜球数 2.球队的联赛进球数 如果按上述规则仍不能决定球队排名的,则排名按照公平竞赛分决定,得分越少排名越高,其标准是: 1张黄牌,记1分; 同一场得两张黄牌被罚下或教練被趕出場,记2分; 直接被红牌罚下,记3分; 教练、俱乐部人员被禁赛,记5分; 球迷不当行为:情节轻微记5分,严重记6分,非常严重记7分; 主场被罚空场,记10分; 如果紀律委員會取消處罰,計分也會取消。 若上述规则仍不能决定球队排名,则两队于中立场进行一场附加赛决出胜负。 欧洲赛事名额 欧洲冠军联赛 联赛第一至四名,直接进入小组赛阶段。 若有上一届欧洲冠军联赛或欧洲联赛冠军球队在联赛排名第四之后,该队可直接进小组赛阶段。 若有上一届欧洲冠军联赛和欧洲联赛冠军球队都在联赛排名第四之后,欧洲冠军联赛冠军球队可直接进小组赛阶段,欧洲联赛冠军球队参加欧洲冠军联赛附加赛。 欧洲联赛 联赛第五名参加分組賽; 联赛第六名参加外围賽第三轮; 西班牙国王杯冠军参加分組賽; 若冠军球队为联赛第一至六名球队,则由联赛中排名最高而没有欧洲比赛资格球队补上,补上之球队须参加外围賽第三轮,联赛第六名直接参加分組賽。 參賽球隊 2023–24年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參賽隊伍共有 20 支。 歷屆冠軍 以下為歷屆聯賽冠軍: 統計 球员 非欧盟球员的资格 截至2020年的西甲联赛,每家俱乐部允许注册5名非欧盟球员,但每场比赛只能命名3名非欧盟球员进入比赛阵容。 球员可以从其祖先的国籍中申请公民身份。如果一名球员没有欧洲血统,他在西班牙效力5年后可以申请西班牙公民身份。有时,这可能会导致三重公民身份的情况,例如出生于阿根廷的里奥·弗朗科,他具有意大利血统,但可以申请西班牙护照,因为他在西甲联赛效力超过了5年。 此外,来自ACP国家(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签署科托努协定的国家)的球员不计入非欧盟球员配额,这是由于科尔帕克裁决。
1.球队的联赛净胜球数 2.球队的联赛进球数 如果按上述规则仍不能决定球队排名的,则排名按照公平竞赛分决定,得分越少排名越高,其标准是: 1张黄牌,记1分; 同一场得两张黄牌被罚下或教練被趕出場,记2分; 直接被红牌罚下,记3分; 教练、俱乐部人员被禁赛,记5分; 球迷不当行为:情节轻微记5分,严重记6分,非常严重记7分; 主场被罚空场,记10分; 如果紀律委員會取消處罰,計分也會取消。 若上述规则仍不能决定球队排名,则两队于中立场进行一场附加赛决出胜负。 欧洲赛事名额 欧洲冠军联赛 联赛第一至四名,直接进入小组赛阶段。 若有上一届欧洲冠军联赛或欧洲联赛冠军球队在联赛排名第四之后,该队可直接进小组赛阶段。 若有上一届欧洲冠军联赛和欧洲联赛冠军球队都在联赛排名第四之后,欧洲冠军联赛冠军球队可直接进小组赛阶段,欧洲联赛冠军球队参加欧洲冠军联赛附加赛。 欧洲联赛 联赛第五名参加分組賽; 联赛第六名参加外围賽第三轮; 西班牙国王杯冠军参加分組賽; 若冠军球队为联赛第一至六名球队,则由联赛中排名最高而没有欧洲比赛资格球队补上,补上之球队须参加外围賽第三轮,联赛第六名直接参加分組賽。 參賽球隊 2023–24年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參賽隊伍共有 20 支。 歷屆冠軍 以下為歷屆聯賽冠軍: 統計 球员 非欧盟球员的资格 截至2020年的西甲联赛,每家俱乐部允许注册5名非欧盟球员,但每场比赛只能命名3名非欧盟球员进入比赛阵容。 球员可以从其祖先的国籍中申请公民身份。如果一名球员没有欧洲血统,他在西班牙效力5年后可以申请西班牙公民身份。有时,这可能会导致三重公民身份的情况,例如出生于阿根廷的里奥·弗朗科,他具有意大利血统,但可以申请西班牙护照,因为他在西甲联赛效力超过了5年。 此外,来自ACP国家(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签署科托努协定的国家)的球员不计入非欧盟球员配额,这是由于科尔帕克裁决。
十字架曾作為一種古代死刑的刑具。《新約聖經》希臘文版聖經記載耶稣曾被猶太教宗教領袖拘送到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之後被判處此刑。所以基督十字也是基督教重要的象徵。在歐美文學中,一般用十字架比喻苦難。 作為刑具的十字架,曾流行使用于巴比倫、波斯帝國、大馬士革王國、猶大王國、以色列王國、迦太基和古羅馬等地,常用以處死叛教者、異教徒、奴隸和沒有公民權的人。在當時的社會,這種死刑方式是一種忌諱,一年通常只會處死數人,對象是極度重犯。西元337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下令禁用此刑具。現每年在菲律賓的復活節,願意體驗耶穌被釘死的信徒還使用此刑具作为一种仪式。 十字架的行刑方式 刑具的形狀是兩條架成十字形的原木。行刑前,犯人會先行背著十字架的橫木遊街,直至走到行刑場所。行刑方法是先把犯人的雙手打橫張開,並用長釘穿過桡骨和尺骨之間,把手臂釘在一條橫木上,再把橫木放在一條垂直的木上,再把雙腳釘在直木上面,然後把十字架豎起來,任他慢慢死去。若時限到了之前犯人還未死去,看守者會把犯人的雙腿打斷,加速犯人的死亡。因為釘在十字架上的死囚由於背部緊貼十字架,令肺部沒有充足擴張的空間納入新鮮空氣,故呼吸時需依靠雙腿撐起全身,令背部稍微離開十字架。雙腿若被打斷,犯人亦無法撐起身體,最終因缺氧窒息而死亡。 十字架的意義 源於聖經中,耶穌屈尊就卑、紆尊降貴、捨己為人,經歷種種苦難,犧牲自己為人類受苦受難至死,為紀念此事,紀念衪對人類的愛,並警醒世人要因為自己的罪而悔改,因此以衪受刑的刑具作整個教會的標誌,亦指出教會應該以謙遜、刻苦的生活去成聖自己、聖化他人及轉化世界。 放置十字架的原則 就天主教而言,一般放置十字架會有的原則: 放於當眼位置 每個空間一個 十字架通常置於每個空間最高及最中心的位置 每間教堂的十字架的樣式 外圍以簡約為主,室內以有耶穌像的苦架為主,然而,決定使用甚麼樣式的十字存是由該堂區的設計師與堂區神父擬定。 設計十字架的理念 如神父或堂區沒有特別要求,都會以傳統的拉丁十字架作標誌。 聖堂包含十字架的物品 聖體櫃 聖體聖血布、九摺布 聖體 聖體盒 聖體皓光 坐櫈 14處苦路 讀經台 祭台布 日本 在日本,使用的十字架称之为(磔)。用该刑具執行的死刑被稱為磔刑。而磔在中国指的是凌迟。 磔刑的種類 日本江戶時代中期以後開始有十字架处死的磔刑和称为鋸挽()的情況。磔刑適用於犯人破壞關所、偽造貨幣、傷害主人和親人等的情況,鋸挽適用於犯人殺死主人和親人的情況。受刑者會從小傳馬町的牢房中被帶出並遊街示眾。磔刑的情況是遊街後被帶往刑場。鋸挽的情況是把頭以外的部份埋在地下兩日,之後再執行磔刑。 執行磔刑的方法 處刑是公開執行的,牢内的犯人如果在認罪後在獄中死去,則會以鹽漬的方式保存屍體,經判決後繼續執行处刑。 首先,在刑場脫去犯人的衣服,把手、足、胸、腰部等用繩索綑綁在刑柱上(為了讓長槍能刺到身體,會露出兩乳和腹部,把一部份衣服剝去,用布束著身體中央),然後把刑柱豎立在地面。刑柱的形狀根據性別而有所不同,男性用「キ」(卄轉90度)形的柱子,而女性用「十」字形的柱子;男性用股間部來承重,而女性用腳下的承重台來承重。 檢察使的與力(辅佐官)收到的(小吏)的準備和報告後,任命同心(治安官)確認受刑者是本人。
如神父或堂區沒有特別要求,都會以傳統的拉丁十字架作標誌。 聖堂包含十字架的物品 聖體櫃 聖體聖血布、九摺布 聖體 聖體盒 聖體皓光 坐櫈 14處苦路 讀經台 祭台布 日本 在日本,使用的十字架称之为(磔)。用该刑具執行的死刑被稱為磔刑。而磔在中国指的是凌迟。 磔刑的種類 日本江戶時代中期以後開始有十字架处死的磔刑和称为鋸挽()的情況。磔刑適用於犯人破壞關所、偽造貨幣、傷害主人和親人等的情況,鋸挽適用於犯人殺死主人和親人的情況。受刑者會從小傳馬町的牢房中被帶出並遊街示眾。磔刑的情況是遊街後被帶往刑場。鋸挽的情況是把頭以外的部份埋在地下兩日,之後再執行磔刑。 執行磔刑的方法 處刑是公開執行的,牢内的犯人如果在認罪後在獄中死去,則會以鹽漬的方式保存屍體,經判決後繼續執行处刑。 首先,在刑場脫去犯人的衣服,把手、足、胸、腰部等用繩索綑綁在刑柱上(為了讓長槍能刺到身體,會露出兩乳和腹部,把一部份衣服剝去,用布束著身體中央),然後把刑柱豎立在地面。刑柱的形狀根據性別而有所不同,男性用「キ」(卄轉90度)形的柱子,而女性用「十」字形的柱子;男性用股間部來承重,而女性用腳下的承重台來承重。 檢察使的與力(辅佐官)收到的(小吏)的準備和報告後,任命同心(治安官)確認受刑者是本人。 持長槍的死刑执行者属于非人身分,與手代一起站在磔柱的左右,最初把長槍交叉放在受刑者的面前(被稱為「」)。隨著「阿利也阿利也()」的大叫聲,把長槍扭刺入右腹至左肩,不斷穿刺受刑者的身體(正式的做法是把槍刃從肩部突出一尺),之後再貫穿左腹至右肩,不斷以同樣的次順左右交互地用長槍貫穿。受刑者主要會因為大量出血而陷入休克狀態,被刺兩至三次就會死亡,但是屍體仍然會被重複穿刺30多次,情況相當凄慘。與西洋的十字架刑的過程和方式完全不同,事實上是以長槍執行的死刑。通過對消化器官至肺等的範圍內臟給予損傷,而且長槍會刺到骨和令到受刑者呼吸困難,比起斬首的痛苦大得多。 最後用長柄連上罪人的髷並令面部向上,用長槍由右至左貫穿受刑者喉嚨(被稱為「」)。屍體被放置三日曝曬後,非人會將其放入洞穴中。之後屍體會被鳥和野犬等處理。 在東京都品川區的鈴森刑場遺跡中,有為了豎立磔柱而使用的基石殘留。 其他磔刑 江戶時代前期之前,執行磔刑的方法有很多,藩和大名的執行方法有相當大的差異。有「串刺刑」等名稱在記錄中,實際就是磔刑。但是在小說中描述,用長槍刺入肛門的方法,在現實中技術上的執行相當困難。 在海岸滿潮時,把受刑者的頭放入海中的磔刑被稱為「水磔」,但是那是倒吊受刑者,另一種「磔刑」。 伊斯蘭教 《古蘭經》第5章33節:「敵對真主和使者,而且擾亂地方的人,他們的報酬,只是處以死刑,或釘死在十字架上,或把手腳交互著割去,或驅逐出境。這是他們在今世所受的凌辱;他們在後世,將受重大的刑罰。」 21世紀興起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也使用釘十字架作為處決方式之一。 著名受刑者 普遍认同的受刑者包括: 耶穌 耶穌的十二使徒:彼得與安得烈
參見 國際追思奴隸貿易與其取消日(8月23日) 參考資料 废除奴隶制国际日 ,出自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 。 外部連結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Traffic in Persons
for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这是从1986年开始的。 1949年12月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禁止贩卖人口及取缔意图赢利使人卖淫的公约》。2002年12月18日,聯合國大會第57/195号决议宣布,2004年是紀念反對和廢除奴隸制鬥爭國際年。 參見 國際追思奴隸貿易與其取消日(8月23日) 參考資料 废除奴隶制国际日 ,出自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
生平 毛姆生於巴黎的英國大使館,他的父亲罗伯特·奥蒙德·毛姆是一名律师,负责英国驻巴黎大使馆的法律事务。因为法国法律宣布所有在法国本土出生的孩子都可能被徵召入伍,他安排毛姆在大使馆出生,严格意义上说就是在英国本土。他的祖父罗伯特也是一位杰出的律师,是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律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毛姆在他的文学回忆录《总结》的第六章中提到了这位祖父的作品:“…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目录中有一长串他的法律作品。他只写了一本不属于这类型的书。这是一本文集,他为当时杂志投稿,并為了保持他的穩重以匿名的方式发表。有一次,我手里拿着這本书,是用小牛皮装订的,很好看,但我从来没有读过它,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能得到一本。我希望我有,因为我本可以从中一探他的人生。” 他的家人以为毛姆和他的兄弟们会成为律师。他的哥哥弗雷德里克·毛姆(弗雷德里克·毛姆,毛姆子爵一世)的法律职涯成就斐然,并在1938年至1939年期间担任大法官。 毛姆的母亲伊迪丝·玛丽(Edith Mary,原名斯内尔[Snell])患有结核病。毛姆的三个哥哥中最后一个出生几年后,她生下了毛姆。毛姆三岁时,他的哥哥们已经离开家里上了寄宿学校。 伊迪丝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儿子死于1882年1月25日,也就是他出生后的第二天,毛姆8岁生日那天。六天后,伊迪丝死于肺结核,享年41岁。母亲的早逝给毛姆留下了精神创伤。悲傷的毛姆遂把她的一幅相片保留在床邊直到自己逝世。伊迪丝去世两年后,既毛姆10岁,他的父亲因癌症在法国去世。毛姆繼承了一筆每年300鎊的遺產。 毛姆在父母去世后就被送到英国,由他的叔叔、肯特郡惠斯塔布教区牧师亨利·麦克唐纳·毛姆照料。这个变化对于毛姆是致命的。他在孩童时代就读于,对他来说充满了痛苦。他因为英语不好(法语是他的第一语言)和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矮小身材而受到嘲笑。因此毛姆患上了口吃结巴,尽管病情受他情绪和环境的影响断断续续,却伴随了他一生。年轻的毛姆在他叔叔的牧师公馆和学校裡都过着悲惨的生活,因而培养了一种对那些令他不快的人极尽讽刺的才能。这种能力有时反映在毛姆的文学人物身上。 16岁时,毛姆拒绝继续在国王学院学习。他叔叔允许旅居德国,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文学、哲学和德语。在海德堡的那一年,毛姆结识了比他大十岁的英国人约翰·埃林厄姆·布鲁克斯,并与他发生了性关系。他还在那里写了他的第一本书,一本关于歌剧作曲家梅耶貝爾的传记。 毛姆回到英国后,他的叔叔给他在一家会计事务所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一个月后毛姆就放弃了这份工作,回到了惠特斯塔布尔。他叔叔试图给毛姆找一份新的工作。毛姆的父亲和三个哥哥都是杰出的律师;然而毛姆对这个行业并不感兴趣。由于口吃的牧师可能会让这个家庭显得可笑,他也无法进入教堂工作。他的叔叔也拒绝了公务员职位,并不是考量了这个年轻人的感情或兴趣,而是他认为公务员不再是绅士的职业,因为新法律要求申请人必须通过入学考试。当地医生建议毛姆从事医疗行业,毛姆的叔叔同意了。 毛姆从15岁起持续写作,并有心成为一名作家,但他没有告诉他的监护人。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在位于兰贝斯的学习医学。这所学校当时是独立的,但现在是伦敦国王学院的一部分。 1897年醫科畢業後毛姆成為婦產科醫生,並以自己的經驗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此後棄醫從文,毛姆開始寫作,一寫就七十年。《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是毛姆的代表作,帶有自傳色彩。 1947年设立毛姆文学奖,这项年度英国文学奖奖励35岁以下的优秀作家,奖金为12,000英镑。 毛姆文学奖 主要作品 《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 《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1919) 《》(The Painted Veil,1925) 《秘密情報員》(Ashenden,1928) 《尋歡作樂》(1930) 《巴黎的異鄉人》(1939) 《刀锋》(The Razor's Edge,1943) 在线版本 Liza of Lambeth 十大小說 毛姆在《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一書中將以下書本列名為世界十大文學名著: 《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1865年到1869年) 《高老頭》 (巴爾扎克,1835年) 《湯姆·瓊斯》(亨利·菲爾丁,1749年) 《傲慢與偏見》(珍·奧斯汀,1813年) 《紅與黑》(斯湯達爾,1830年) 《呼啸山莊》(艾米莉·勃朗特,1847年) 《包法利夫人》(福樓拜,1856年) 《大衛·科波菲爾》(查爾斯·狄更斯,1849年至1850年)
《巴黎的異鄉人》(1939) 《刀锋》(The Razor's Edge,1943) 在线版本 Liza of Lambeth 十大小說 毛姆在《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一書中將以下書本列名為世界十大文學名著: 《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1865年到1869年) 《高老頭》 (巴爾扎克,1835年) 《湯姆·瓊斯》(亨利·菲爾丁,1749年) 《傲慢與偏見》(珍·奧斯汀,1813年) 《紅與黑》(斯湯達爾,1830年) 《呼啸山莊》(艾米莉·勃朗特,1847年) 《包法利夫人》(福樓拜,1856年) 《大衛·科波菲爾》(查爾斯·狄更斯,1849年至1850年) 《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1880年) 《白鯨記》(赫爾曼·梅爾維爾,1851年) 参考 外部链接 大英图书馆 Caxton俱乐部简介 The British Empire, Biographies, Authors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作品 在LibriVox
《优选学》 家庭 华罗庚父亲华瑞栋,以经营小杂货铺为生。华罗庚与吴筱之于1927年结婚,育有三男(华俊东、华陵、华光)三女(华顺、华苏、华密)。 纪念 华罗庚数学奖:1992年设立,由中国数学会与湖南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 华罗庚公园:位于常州市金坛区 华罗庚中学:母校江苏金坛县中学為了紀念华罗庚改名为华罗庚中学。 “华罗庚”号综合试验舰(华罗庚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909A型综合试验舰中的892号试验舰以其名命名。 相关主题 中国数学史 华罗庚数学奖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傳記片《数学之神华罗庚》 - CNTV 叶企孙:最后的大师 Luo 金坛人 國立清華大學校友 (北平) 中华职业学校校友 庚子赔款留学生 20世纪数学家 數論學家 中華民國數學家 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世界科学院院士 伊利諾大學教師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數學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0年回中國發展數學 1949年10月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了”的消息后决定回中国,1950年3月放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职位回到中国北京,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2年7月,受中科院院長郭沫若之邀建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9月加入民盟。1953年赴苏联访问,并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以及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被选聘为中科院院士。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所确定的所系结合的思想,于1958年主持创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并任该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因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华罗庚大师讲席”,并于2009年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合作,在数学系设立了“华罗庚班”,班上的学生在中国科大合肥校本部学习基础课,而在北京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习专业选修课。 按丘成桐的看法,他是三个对当代世界数学潮流有影响的中国数学家之一。另两个人是陈省身和冯康。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如陈景润、王元、龚昇等。1960年代初,华罗庚提出和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 政治运动中受批判 華羅庚回國後在1950年代后期及1960年代的反右鬥爭、拔白旗插紅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曾遭受冲击和批判,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高层领导的特别关照,得到了特别保护。 1969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华罗庚的文章,华在文中作自我批判,还提出了两条关于教育革命的建议。 晚年 1980年,法国授予华罗庚荣誉博士,这是他得到的第一个学位。 1980年3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出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其被选为副主席。1982年,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评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應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學術報告,期間高度興奮,結果報告結束後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倒在講台上,送院後證實不治,終年75歲。華羅庚遺體在日本當地火化,骨灰運回國內。 政治參與 北伐时期(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北伐后没有参加登记自动脱党。1942年12月,由朱家骅介绍重新入党,1945年国民党六大召开前夕,被朱家骅与陈立夫联名列入向蒋介石推荐98名“最优秀教授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当选为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4月),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1979年)。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作 科普类 《统筹方法平话》 《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 《从杨辉三角谈起》 《优选法》 《优选法平话》 《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非科普类 《数论导引》 《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曲型域的调和分析》 《高等数学引论》 《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 《堆垒素数论》 《从单位圆谈起》 《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 《优选学》 家庭 华罗庚父亲华瑞栋,以经营小杂货铺为生。华罗庚与吴筱之于1927年结婚,育有三男(华俊东、华陵、华光)三女(华顺、华苏、华密)。 纪念 华罗庚数学奖:1992年设立,由中国数学会与湖南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 华罗庚公园:位于常州市金坛区 华罗庚中学:母校江苏金坛县中学為了紀念华罗庚改名为华罗庚中学。 “华罗庚”号综合试验舰(华罗庚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909A型综合试验舰中的892号试验舰以其名命名。 相关主题 中国数学史 华罗庚数学奖 参考文献
笛子傳統上分南北二派:南派常用顫音、疊音、贈音、打音等技巧,較婉約抒情。北派多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較活潑花俏。 循环换气、循环吐气、循環雙吐、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技法相繼被發明。 製作 製作笛子常見採用苦竹、紫竹,在陰乾以後基本上要經過裁料、烤直、上漆、鑽孔、校音、纏線、刻字等工序。 比較著名的笛子製作師有:董雪華、林谷珍、羅剛、 黃朝慶、李錫奇(製作10孔笛)、王益亮、 應明章、 黃衛東、鄒敘生等。 笛子音樂發展 笛子最初稱為滌;到唐代出現尺八,以其長度一尺八寸得名,後來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古典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尺八也是南音的主要樂器。 東晉詩人伏滔有〈長笛賦〉,曾述及漢晉以來的竹笛文化。東晉名臣桓伊有「笛聖」之稱,曾擁有蔡邕所製作的名笛柯亭笛,並編奏出《梅花三弄》,流傳至今。 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由於當時獨奏曲目的數量未能應付頻繁的演出,而大多接專業作曲家並不熱衷為笛子創作,因此責任便落於演奏家的身上。1950年代兼任作曲的演奏家雖然在能力和條件上存在著問題和困難,但也盡力滿足國家的需要,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共產主義國家的藝術發展的例子。當時的演奏家通常沒有接受過專業作曲訓練,作品的發展受到局限。他們的創作動機大多是表現自己在音樂上的能力,如個人的技術和風格等,而音樂素材多為民間音樂及戲曲音樂,輔以放慢加花、變奏等創作手法來作曲,作品往往顯得過於單調及缺乏創造力。 「文化大革命」期間,笛子演奏家的演奏及創作自由被干涉,如陸春齡、趙松庭等在「文革」前已成名的笛子演奏家皆受到迫害。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並沒有太多傑出的作品面世,創作技巧亦沒有突破性發展,此時期笛子作品的標題和主題均極富該時代的政治色彩。 1950年代以後,中國演奏家開始改編蘇聯及東歐等地區的民間樂曲。羅馬尼亞民間樂曲《霍拉舞曲》被劉森於1950年代改編為笛子獨奏曲,匈牙利音樂風格創作的《流浪者之歌》、俄羅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創作的《野蜂飛舞》及捷克民間舞蹈為素材的《單簧管波爾卡》等均被移植為笛子獨奏曲,演奏家們籍著演奏這些高難度的改編樂曲以表現個人的技術水準。 1980年代以後至今,部份音樂學院的作曲系學生在創作中加入現代音樂的元素。民族樂器獨特的聲響吸引新作曲家的興趣,一些注重聲響效果的現代樂曲因而出現。較成功的作品有譚盾的《竹跡》、楊青的《醉笛》、莫凡的《綠洲 (笛子)》、李博禪的《熱情與冷漠的邂逅》、《竹石》......等。 專業作曲家以樂譜清楚交代作曲家對演奏者在演奏時的力度變化,亦增強笛子在音色上的變化;並大量運用複雜的節奏組合、多調性、大量半音等現代作曲技巧。並由過去以大型民族樂團伴奏改為以室內樂伴奏為主。 演奏家 馮子存(1904年-1987年),前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代表作《喜相逢》、《五梆子》、《黃鶯亮翅》、《放風箏》、《掛紅燈》、《萬年紅》。 劉管樂(1918年-1990年),代表作《蔭中鳥》、《和平鴿》、《賣菜》、《茉莉花》。 陸春齡(1921年-2018年),前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代表作《江南春》、《喜報》、《今昔》、《鷓鴣飛》、《行街》、《小放牛》、《歡樂歌》。 趙松庭(1923年-2001年)代表作《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 江先渭(1924年-),代表作《姑蘇行》。 俞遜發 ( 1946年 - 2006年 ),被稱為「中國魔笛」 王鐵錘,中央民族樂團一級演奏員 陳中申,前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 參見 () 参考资料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林克仁、常敦明,《中國簫笛》。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Lau, Cheungkong Frederick. “Music and musician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izi in the
發音原理 邊稜效應 將吹孔邊造成特定角度的邊稜,吹笛時氣流切過邊稜,一部份氣流離開笛子,一部份氣流進入笛子,從而產生一定頻率的振動而發聲。 共鳴效應 吹笛時,進入笛子的氣流呈螺旋方式打轉前進,直到離開笛子為止,在此過程管內空氣柱依管腔的直徑和長度,產生不同頻率的共鳴,從而產生音高。 竹笛的傳說 竹笛之由來其說不一,亦無正式記錄為何人發明,曾有人認為笛為伶倫所制,雖有「伶倫制律」、“伶倫制簫”、“伶倫制管”、“伶倫制筩”等說,然不足以為伶倫制笛之据。另一傳說笛為丘仲所制 樂器發展 笛子的按孔原是等距排列的。為了能夠較為準確的半音,而將右邊二孔的距離增大,左邊二孔和中間二孔的距離減小。後出現銅製的「侵」調節音高的笛子,但音色與全竹製笛子稍有不同。 笛子原沒有笛膜,很可能是用手頭現成的物料蓋住意外多鑽出來的孔,發現比原來笛子的音色更清脆。笛竹製的竹膜容易破碎,腸衣膜音色不夠竹膜清脆。蘆葦笛膜含兩者長處,現為普遍使用。 為適應新的演奏需要,笛子的音域越來越寬廣。從6孔笛,發展出了7孔笛、8孔笛、10孔笛、11孔笛。按孔方式也趨同於木管樂器的演奏技巧。新類型笛子相繼出現:彎管笛為應付笛身的增長;拉笛可以模仿絃樂器的音色;口笛擅長模仿鳥類的叫聲。 笛子種類 可分為有笛膜與無笛膜。有膜笛按其長度及音域分成小笛、梆笛、曲笛、大笛,無笛膜的為新笛(11孔笛)、口笛等。作為一種主要的獨奏與合奏樂器在不斷發展,也出現各種調式的笛子(從最低音孔開始的第3孔音高定為該笛子的調式),另有訂製的「巨笛」,需由多人演奏。 梆笛(短膜笛)主要流傳於北方,用於戲曲梆子腔音樂的伴奏及北方民間器樂合奏,相比於曲笛,其管身略短,管徑略小;音調高亢明亮,節奏活潑跳動,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為特長。常用的有F調梆笛和G調梆笛。 F笛 G笛 A笛 小梆笛(小笛)比梆笛更短更高音。通常大約是C至D調。 小降B笛 小C笛 小D笛 曲笛(長膜笛),又名中笛、市笛、扎線笛、班笛、蘇笛,主要流傳於南方,用於崑曲伴奏及南方民間器樂合奏(如江南絲竹),故又稱崑笛。音調渾厚圓潤,柔美流暢,演奏上以用氣的技巧為特長。常用的有C調曲笛、D調曲笛與中音笛(E調笛)。早期亦有班笛(絲竹笛)之別,略細於曲笛,主要用於演奏十番、絲竹為主的堂名班、樂班。 C笛 D笛 E笛 大笛亦稱為低音笛,有笛膜,但比曲笛長和低音。(調性為Bb至F)。 大G笛
(作家),台湾女作家,原名陈懋平 林英傑 (棒球員),中華職棒興農牛的投手,綽號“三毛”
三毛 (作家),台湾女作家,原名陈懋平 林英傑
外部链接 Monty Jones - 时代百大人物 塞拉利昂农学家
Research in Africa)执行秘书。2004年他因发现非洲新水稻(New Rice for Africa)的遗传过程而获得世界粮食奖。 外部链接
Disney Studio)。 1927年,《愛麗絲喜劇系列》結束,华特获得动画片《奧斯華幸運兔》合約。 1928年,华特失去了《奧斯華》的合約,史上第一部有声卡通片《汽船威利号》問世,由米奇老鼠主演。 1929年,第一部《糊塗交響樂》(Silly Symphony):骷髏舞。 1929年,進行企業重組,並更名為「華特迪士尼製作公司」(Walt Disney Productions)。 1930年,布鲁托首次出現。 1932年,史上第一部三調系統彩色影片的短片《花与树》發行;首度呈現卡通人物高飞狗。 1934年,唐老鸭首次出現。 1937年,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白雪公主》問世。 1940-1966 1940年,公司搬迁到加州伯班克至今。 1941年,迪士尼漫画家罢工,因为当时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公司开始为政府制作鼓舞士气的宣传片。 1943年,战时宣传的动画《元首的面孔》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1944年,公司资金短缺,《白雪公主》成功演出剧院版,为公司解决了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从此后将动画片在剧院重演成为一种新的模式。 1945年,工作室破天荒第一次雇用一名真人演員演出影片,該名演員為,在電影《南方之歌》中飾演Uncle Remus。 1949年,工作室開始生產他們第一部全由真人演出的影片《金银岛》;廣受歡迎的系列於此開始。 1954年,工作室成立了「博偉公司」參與電影事業,並開始了《华特迪士尼精選系列(Walt Disney anthology series)》的電視節目。 1955年,位於加州阿纳海姆的首座迪士尼乐园建成並开放。 1959年,和日本任天堂合作,以生產迪士尼卡通形象的撲克牌展開全球性銷售,這個合作使得任天堂於一年內售出最少60萬張紙牌。 1961年,工作室取得了《小熊维尼》的所有權,此角色持續至今仍能創造高額的獲利,因此博偉發行公司全球分部「博偉國際」成立。 1964年,为筹建华特迪士尼世界,公司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附近购买土地。 1966年,華特·迪士尼病逝,洛伊·O·迪士尼接掌公司。 1967-1984 1967年,华特迪士尼世界,簽訂法律條約開始建造政府的建築。(請見Reedy Creek Improvement District) 1971年,位於奥兰多的华特迪士尼世界建成开放,开放3個月後洛伊·O·迪士尼病逝。 1977年,洛伊·E·迪士尼,(洛伊·O·迪士尼之子,华特·迪士尼的侄子)因為在位期間作品品質降低而辭去職位。 1978年,工作室將數個小型影片發行權給了美國MCA Discovision發行鐳射影碟,以往只能在電視頻道上看卡通的曝光方式,至此看到了更多生意上的可能性。 1979年,唐·布魯斯(Don Bluth)與他的一群伙伴們離開了卡通製作的部門。工作室則發行了第一部的輔導級(PG-rated)影片《黑洞》並宣布加入美國電影協會。 1980年,湯姆·威爾希特(Tom Wilhite)成為電影部門的主管,傾向將工作室的產品風格製作的更為現代化。家庭錄影帶部門也在這年創立。 1981年,宣布有线电视网络计划。 1982年,艾波卡特(Epcot)在华特迪士尼世界開幕。 1983年,隨著《华特迪士尼精選系列》停播,迪士尼频道(Disney Channel)開始在美國有線系統開始運作。同年,湯姆·威爾希特亦辭去了職位。亞洲首座迪士尼乐园:東京迪士尼樂園亦於同年在日本千葉縣開幕。 1984年,试金石影片創立。在勉強的逃過了Saul Steinberg的全面收購計畫之後,洛伊·E·迪士尼和他的生意伙伴Stanley Gold當下更換了董事會的陣容,並以Michael Eisner、Jeffrey Katzenberg和Frank Wells來取代。 1985-1999 1985年,开始为电视制作卡通,发行录像带版《木偶奇遇记》大获成功。 1986年,子公司试金石影片發行第一部R級電影。短篇動畫系列亦在同年復活,公司名稱亦於2月6日改為「華特迪士尼公司」。 1989年,迪士尼提議買下吉姆·亨森的Muppets公司,並將其下的操偶師納入迪士尼。同年,迪士尼-米高梅製片廠在华特迪士尼影片開幕。 1990年,吉姆·亨森去世導致購買其持股的計畫擱置,其精選系列的推出再度被取消。 1992年,具有争议的欧洲迪士尼乐园在法國巴黎以东23公里处的巴黎市郊马恩河谷镇开幕。 1993年,迪士尼買下「米拉麦克斯影片」。《小熊维尼》的商品銷售首度超越《米奇老鼠》。同年,定期重新上映各戲劇作品的計畫在本年度發行了《白雪公主》之後告終,但是在錄影帶的重新發行計畫卻增加了。 1994年,Frank Wells死于直升机坠毁意外。同年,Jeffrey Katzenberg為了籌畫自己的工作室「梦工厂亅而辭去了工作。 1995年,十月雇用好萊塢超級經理人邁克爾·奧維茨(Michael Ovitz)為執行長。 1996年,公司使用了「Disney Enterprises」這個名稱,並且買下了美国广播公司與Jumbo Pictures。併購美國廣播公司(ABC)也為迪士尼帶來了ESPN,此時ESPN正是美國廣播公司的子公司。在同年的12月總裁邁克爾·奧維茨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離開了公司。 1997年,精選系列再度重新演出,家庭錄影帶的部門發行了第一部的DVD。Playhouse Disney在5月8日開始在美國有線系統開始運作。 1998年,华特迪士尼世界的迪士尼动物王国園區开放。 21世紀 2001年:迪士尼電視頻道的所有權,曾因收費問題而被時代華納有線系統暫時拉下。迪士尼的加州冒險樂園開幕。迪士尼发行了华特·迪士尼珍藏版DVD套装。 2002年:迪士尼公司與日本電子遊戲公司史克威爾(現稱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合作開發首部作品《王國之心》,至今仍有續作。 2003年:洛伊·E·迪士尼再度辭去卡通部門主管與董事會職位,原因和先前那些已經困擾他二十六年的問題類似。接著導演Stanley Gold跟著他離職。他們成立了拯救迪士尼 以增加大眾對於趕走Michael Eisner的壓力。 2003年:《加勒比海盗》成為迪士尼的第一部评为PG-13的影片。 2004年: 与皮克斯的首次谈判失败;迪士尼宣布他們將要把迪士尼动画片场的作品都改成電腦動畫製作。 宣布关闭佛罗里达电影动画部。 康卡斯特動用六百六十億美元的標價想主動買下华特迪士尼公司(最後在4月份撤销),後來發現其主要目標為最賺錢的ESPN運動業務。 購買傀儡劇團版權(不包括芝麻街裏面的傀儡布偶角色)。 《沙漠奇兵》是第二部由華特迪士尼影業發行的PG-13影片,但是后来改由试金石影片发行。 43%的公司股东对Michael Eisner投不信任票,Eisner的董事长职务被革除(但保留了執行長职务),乔治·米切尔继任其原先的工作。 2005年: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於香港開幕。 2006年: 迪士尼以74億美元收購皮克斯,成為公司的一部分。 《奧斯華》版權回歸迪士尼公司。 2009年: 11月4日與上海市人民政府達成協議,批准在上海浦東興建迪士尼樂園,首期工程預期於最快2014年落成。 12月31日以42.4億美元收購漫威娛樂。 推出著名Wii電玩遊戲《Epic Mickey》,米奇老鼠和幸運兔奧斯華首次合作,成為電玩界的兄弟檔英雄。 2012年: 10月31日迪士尼斥40.5億美元(約315.9億港元)從始創人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手上收購盧卡斯影業,一半以現金支付,交易完成時發行大約4000萬股股票。完成收購後,魯卡斯電影的大股東喬治盧卡斯,將持有2.2%的迪士尼股份。 盧卡斯影業擁有《星球大戰》(Star Wars)等系列的電影及電視作品。 推出Wii電玩遊戲《Epic Mickey 2: The Power of Two》。 2013年: 5月6日迪士尼宣佈把《星球大战》遊戲的開發權給予艺电,期限为10年。 2014年: 3月24日迪士尼斥資5億美元收購在YouTube播放的視頻製作網絡Maker Studio,若該公司達到一定點擊量,售價則可升至9.5億美元。 2016年: 6月16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於上海浦東新區開幕。 2017年: 7月27日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International Ambassador)全球代表,斯克拉爾(Martin A. Sklar),在荷里活家中病逝,享年83歲。 8月8日斥资15.8亿美元收购BAMTech 42%的股份,加上去年收购的33%股份,迪士尼将总共持有BAMTech75%股份。 2017年12月14日,華特迪士尼公司以0.2745股股份換1股21世紀福斯股份,每股交易作價相當於29.54美元斥資524億美元收購21世紀福斯旗下有線電視及影視業務,包括影視製作公司、地區體育網絡、福斯傳媒集團、FX頻道以及國家地理頻道、星空傳媒 (印度)等等,亦取得福斯持有的Hulu30%與英國天空廣播39.14%股份。此外,迪士尼還會承擔21世紀福斯的137億美元淨債務,這項交易在21世紀福斯分出其保有的業務後即完成。 2018年: 2018年6月20日迪士尼將收購21世紀福斯資產的價格提高至每股38美元,總價約達713億美元現金加股票。 2018年6月28日華特迪士尼以713億美元收購21世紀福斯資產交易,獲得美國反壟斷審批,美國司法部表示,迪士尼同意出售21世紀福斯22個地區體育頻道,以解決司法部對有關交易可能令體育節目漲價的憂慮。 2018年10月4日21世紀福斯以151億美元出售持有的英國天空公司(Sky)39.1%股權給康卡斯特。 2019年: 2019年3月20日,與21世紀福斯併購正式完成,成為華特迪士尼公司子公司。 2019年5月3日,全美最大的電視集團,辛克萊廣播集團(Sinclair Broadcast Group Inc.)以96億美元收購華特迪士尼公司21個地區體育網絡和福斯大學體育頻道,該網路擁有7400萬訂閱用戶,2018年收入38億美元。電視網將成為辛克萊全新子公司 Diamond Sports Group 旗下資產,該公司將獲得 Entertainment Studios CEO Byron Allen 成為股權和內容合作夥伴。 2019年8月30日,迪士尼以34.7億美元出售旗下YES Network80%股份給由亞馬遜公司持股15%,辛克萊廣播持股20%,洋基全球企業集團持股26%和紅鳥資本(Redbird Capital)等組成的財團 2022 年: 2022 年 11 月 20 日,在查佩克因盈利表现不佳和一系列不受其他高管欢迎的决定而被解雇后,艾格接受了迪士尼首席执行​​官的职位。董事会宣布艾格将任职两年,其任务是制定新的增长战略并帮助确定继任者。 2023年: 2023
21世紀 2001年:迪士尼電視頻道的所有權,曾因收費問題而被時代華納有線系統暫時拉下。迪士尼的加州冒險樂園開幕。迪士尼发行了华特·迪士尼珍藏版DVD套装。 2002年:迪士尼公司與日本電子遊戲公司史克威爾(現稱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合作開發首部作品《王國之心》,至今仍有續作。 2003年:洛伊·E·迪士尼再度辭去卡通部門主管與董事會職位,原因和先前那些已經困擾他二十六年的問題類似。接著導演Stanley Gold跟著他離職。他們成立了拯救迪士尼 以增加大眾對於趕走Michael Eisner的壓力。 2003年:《加勒比海盗》成為迪士尼的第一部评为PG-13的影片。 2004年: 与皮克斯的首次谈判失败;迪士尼宣布他們將要把迪士尼动画片场的作品都改成電腦動畫製作。 宣布关闭佛罗里达电影动画部。 康卡斯特動用六百六十億美元的標價想主動買下华特迪士尼公司(最後在4月份撤销),後來發現其主要目標為最賺錢的ESPN運動業務。 購買傀儡劇團版權(不包括芝麻街裏面的傀儡布偶角色)。 《沙漠奇兵》是第二部由華特迪士尼影業發行的PG-13影片,但是后来改由试金石影片发行。 43%的公司股东对Michael Eisner投不信任票,Eisner的董事长职务被革除(但保留了執行長职务),乔治·米切尔继任其原先的工作。 2005年: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於香港開幕。 2006年: 迪士尼以74億美元收購皮克斯,成為公司的一部分。 《奧斯華》版權回歸迪士尼公司。 2009年: 11月4日與上海市人民政府達成協議,批准在上海浦東興建迪士尼樂園,首期工程預期於最快2014年落成。 12月31日以42.4億美元收購漫威娛樂。 推出著名Wii電玩遊戲《Epic Mickey》,米奇老鼠和幸運兔奧斯華首次合作,成為電玩界的兄弟檔英雄。 2012年: 10月31日迪士尼斥40.5億美元(約315.9億港元)從始創人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手上收購盧卡斯影業,一半以現金支付,交易完成時發行大約4000萬股股票。完成收購後,魯卡斯電影的大股東喬治盧卡斯,將持有2.2%的迪士尼股份。 盧卡斯影業擁有《星球大戰》(Star Wars)等系列的電影及電視作品。 推出Wii電玩遊戲《Epic Mickey 2: The Power of Two》。 2013年: 5月6日迪士尼宣佈把《星球大战》遊戲的開發權給予艺电,期限为10年。 2014年: 3月24日迪士尼斥資5億美元收購在YouTube播放的視頻製作網絡Maker Studio,若該公司達到一定點擊量,售價則可升至9.5億美元。 2016年: 6月16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於上海浦東新區開幕。 2017年: 7月27日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International Ambassador)全球代表,斯克拉爾(Martin A. Sklar),在荷里活家中病逝,享年83歲。 8月8日斥资15.8亿美元收购BAMTech 42%的股份,加上去年收购的33%股份,迪士尼将总共持有BAMTech75%股份。 2017年12月14日,華特迪士尼公司以0.2745股股份換1股21世紀福斯股份,每股交易作價相當於29.54美元斥資524億美元收購21世紀福斯旗下有線電視及影視業務,包括影視製作公司、地區體育網絡、福斯傳媒集團、FX頻道以及國家地理頻道、星空傳媒 (印度)等等,亦取得福斯持有的Hulu30%與英國天空廣播39.14%股份。此外,迪士尼還會承擔21世紀福斯的137億美元淨債務,這項交易在21世紀福斯分出其保有的業務後即完成。 2018年: 2018年6月20日迪士尼將收購21世紀福斯資產的價格提高至每股38美元,總價約達713億美元現金加股票。 2018年6月28日華特迪士尼以713億美元收購21世紀福斯資產交易,獲得美國反壟斷審批,美國司法部表示,迪士尼同意出售21世紀福斯22個地區體育頻道,以解決司法部對有關交易可能令體育節目漲價的憂慮。 2018年10月4日21世紀福斯以151億美元出售持有的英國天空公司(Sky)39.1%股權給康卡斯特。 2019年: 2019年3月20日,與21世紀福斯併購正式完成,成為華特迪士尼公司子公司。 2019年5月3日,全美最大的電視集團,辛克萊廣播集團(Sinclair Broadcast Group Inc.)以96億美元收購華特迪士尼公司21個地區體育網絡和福斯大學體育頻道,該網路擁有7400萬訂閱用戶,2018年收入38億美元。電視網將成為辛克萊全新子公司 Diamond Sports Group 旗下資產,該公司將獲得 Entertainment Studios CEO Byron Allen 成為股權和內容合作夥伴。 2019年8月30日,迪士尼以34.7億美元出售旗下YES Network80%股份給由亞馬遜公司持股15%,辛克萊廣播持股20%,洋基全球企業集團持股26%和紅鳥資本(Redbird Capital)等組成的財團 2022 年: 2022 年 11 月 20 日,在查佩克因盈利表现不佳和一系列不受其他高管欢迎的决定而被解雇后,艾格接受了迪士尼首席执行​​官的职位。董事会宣布艾格将任职两年,其任务是制定新的增长战略并帮助确定继任者。 2023年: 2023 年 2 月,迪士尼宣布将削减 55 亿美元成本,其中包括裁减 7,000 个工作岗位,占员工总数的 3%。迪士尼计划重组为三个部门:娱乐部门、ESPN 部门以及公园、体验和产品部门。 2023年,迪士尼启动了“奇迹100年”活动,庆祝公司成立一百周年。其中包括华特迪士尼影业部门的新动画百年纪念标志介绍、巡回展览、公园特别活动以及第五十七届超级碗 (Super Bowl LVII) 期间播出的广受好评的纪念广告。 公司部門 华特迪士尼公司通过四个主要业务部门来运营,它们被称之为“业务块()”:影视娱乐(),其主要业务包括华特迪士尼影业集团在内的影视制作及发行、音乐唱片厂牌和戏剧部门等;酒店及度假村,其主要业务包括主题公园、游轮和其他旅游相关资产;传媒网络,其主要业务包括电视相关;,其主要业务包括基于迪士尼相关产业的玩具、服装及其他周边商品的生产,此外还包括迪士尼的互联网、手机、社交媒体、虚拟世界和电脑游戏业务。 其中三个主要业务板块由迪士尼董事长负责,而消费产品与互动媒体则由迪士尼总裁负责。漫威娱乐目前直接向首席执行官负责,但是其业务分别归属影视娱乐和消费产品两个板块。 制作者工作室()的业绩也是分别归属影视娱乐和传媒网络。 华特迪士尼公司的主要娱乐资产包括:华特迪士尼影业集团、迪士尼音乐集团、迪士尼戏剧集团、迪士尼ABC电视集团、迪士尼电台、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迪士尼互动、、、布偶工作室、漫威娱乐、和。 迪士尼的酒店及相关多元化控股企业包括:华特迪士尼乐园及度假区(包含洛杉矶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奥兰多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迪士尼邮轮、和)、東京迪士尼度假區、巴黎迪士尼樂園度假區、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和上海迪士尼度假區。 迪士尼传媒网 迪士尼传媒网络是华特迪士尼公司的业务板块和主要部门之一,其运营范围包括公司旗下的无线电视网、有线电视频道以及电视内容的制作与发行。同时迪士尼传媒网络还管理着华特迪士尼公司与赫斯特传媒联合投资的艺术娱乐电视网和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该部门是华特迪士尼公司旗下唯一一家由两名管理着“联席领导”的部门,这两个负责人管理着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和迪士尼ABC电视集团。 迪士尼樂園、體驗與產品 前身為“迪士尼樂園與度假區”部门,负责统合迪士尼旗下所有主题公园与度假区的所有权和管理。2018年3月,隨著“迪士尼消費產品與互動媒體”部門的併入,更為現名。 迪士尼影视娱乐 迪士尼影视娱乐部门负责统合和管理公司以下子公司:迪士尼影业、迪士尼动画、皮克斯、迪士尼音乐集团、迪士尼戏剧集团、迪士尼卡通工作室、二十世纪福斯影业、福斯探照灯影业、漫威影业、迪士尼自然和卢卡斯影业。 迪士尼消费产品与互动媒体 迪士尼消费产品与互动媒体部门负责管理迪士尼公司旗下的消费产品及互动媒体,例如:、迪士尼商店、迪士尼数字网络()和Disney+。已於2018年3月併入。 20th Television Animation 2021年3月,迪士尼宣布成立新部门——20th Television Animation,该部门将专注于成人动画(此指的是非兒童面向的動畫作品)。 公司管理层 董事长 华特·迪士尼在1960年宣布放弃他的董事长(Chairman)职务,而是更多地关心公司创意方面的工作,他成为“公司所有作品的责任执行制片人”。四年后,洛伊·O·迪士尼恢复并接任了董事长职务。 华特·迪士尼(1945年-1960年) 洛伊·O·迪士尼(1964年-1971年) (1971年-1980年) (1980年-1983年) (1983年-1984年) 迈克·艾斯纳(1984年-2004年) 乔治·米切尔(2004年-2006年) (2007年-2012年) 罗伯特·艾格(2012年-2021年) 苏珊·阿诺德(2021年至今) 副董事长 洛伊·E·迪士尼(1984年-2003年) 桑福德·里维克()(1999年-2000年)联席副董事长 总裁 华特·迪士尼(1923年-1945年) 洛伊·O·迪士尼(1945年-1966年) (1966年-1971年) (1971年-1977年) (1978年-1983年) (1984年-1994年) (1995年-1997年) 罗伯特·艾格(2000年-2012年) 2012-2020 空缺 首席执行官 洛伊·O·迪士尼(1929年-1971年) (1971年-1976年) (1977年-1983年) (1983年-1984年) 迈克·艾斯纳(1984年-2005年) 罗伯特·艾格(2005年-2020年,2022年至今) 鮑伯·查佩克(2020年-2022年) 首席运营官 (1984年-1994年) 桑福德·里维克()(1997年-1999年) 罗伯特·艾格(2000年-2005年) (2015年-2016年 ) 财务数据 营业额 净收入 暫停俄羅斯業務 2022年3月11日,因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迪士尼公司發表聲明說:「鑑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無情攻擊與人道危機不斷升高,我們正採取措施暫停在俄羅斯的業務包括內容和產品授權、豪華郵輪活動、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及旅遊、在地內容製作和線性頻道等。」 参考文獻 延伸阅读 Disney Stories: Getting to Digital, Newton Lee and Krystina Madej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12), . A View Inside Disney, Tayler Hughes, 2014 Slumped The Animated Man: A Life of Walt Disney, Michael Barrier, 2007 Building a Company: Roy O. Disney and the Creation of an Entertainment Empire, Bob Thomas, 1998 Building a Dream; The Art of Disney Architecture, Beth Dunlop, 1996, Cult of the Mouse: Can We Stop Corporate Greed from Killing Innovation in America?, Henry M. Caroselli, 2004, Ten Speed Press Disney: The
【愛您不變】 1990年~1992年 情歌集張德蘭(共5輯) 1997年 蘭忘舊愛17首 柔情德蘭精選 1998年~2000年 永恒25周年張德蘭(I~V輯) 1999年 永恒靚絕24K金碟 - 張德蘭精選18首 2002年 永恆SACD張德蘭精選18首 2003年 永恆靚絕24K金碟 - 德蘭與你情歌集 永恆復黑CD - 德蘭與你 【月光光】 【小調情常在】 極品小調精選 2004年 【往事只能回味】 【今天不回家】 張德蘭2004經典金曲演唱會 2005年9月 三把靚聲 民歌小調(新曲+精選) 2007年 難得回憶 張德蘭精選大碟 2008年 張德蘭LPCD45 2009年 好歌蘭尋 2012年 《当张德兰遇上顾嘉煇演唱會2012》 《顾嘉煇大师经典演唱會》 永恆XRCD 張德蘭精選18首 永恆LPCD 張德蘭 情歌集 【重遇】 2014年 復黑CD 風雨人生 復黑CD 愛你不變 2015年 《顾嘉煇大师荣休盛典20152016双演唱会》 【心藥】 復黑CD 張德蘭專輯(國語歌曲) 永恆SACD 網中人 / 茫茫路 2016年 永恆SACD 神鵰俠侣 2017年 《歌词大师盧国沾作品演唱會》 張德蘭精選大碟黑膠唱片 2018年 張德蘭ARMCD精選15首 2019年 復黑CD 重遇 復黑CD
生平履歷 張德蘭本名張圓圓,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順德,在家中十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四至五歲时姐姐替她報名參加童裝公司所举办的歌唱比賽,以一曲《媽媽好》奪得冠軍,之后以童星身份首度加入無綫電視。她1972年曾為當時的教育司署與香港電台新成立的香港教育電視拍攝小學社會科節目,1973年與沈殿霞、汪明荃及王愛明四人組成「四朵金花」,參與《芸娘》、《董小宛》等电视剧演出,也有一段時間在無綫電視長壽节目《歡樂今宵》演出,其中合唱《四朵金花》、《世界真細小》等膾炙人口,因此在当時广受欢迎,也認識了顧嘉煇。 1976年,張德蘭与娱乐唱片合作,演繹了多首名曲,代表作《陸小鳳》插曲《鮮花滿月樓》、《願君心記取》、《落花淚影》。1978年於星加坡唱片公司合作,演繹《相識也是緣份》、《人生於世》等。同年基於不想觀眾覺得她仍是童星,加上原名予人稚氣感覺而改名「張德蘭」。1979年和永恒唱片合作,演繹《網中人》主題曲《網中人》;《神鵰俠侶》主題曲《何日再相見》、插曲《情義倆心堅》、《留住今日情》、《問世間》等。1986年與威寶唱片合作,演繹《神劍魔刀》主題曲《黑白難辨》、插曲《萬語千言》、《風雨人生》。2006年《遊劍江湖》插曲《戀風》;2012年《我的如意狼君》主題曲《朝花夕拾》;2014年《大藥坊》主題曲《心藥》。 1978年,張德蘭憑《願君心記取》獲選為第一屆港台十大中文金曲 。1979年張德蘭憑《茫茫路》獲入選為第二屆十大中文金曲。 1984年2月張德蘭憑《神鵰俠侶》插曲《情義兩心堅》入選為第六屆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之一。《神鵰俠侶》1983年度收視率為62點,當年超過三百萬人觀看此劇,創下香港史上最高收視率。1984年,張德蘭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1986年首度參與春晩。 1988年,張德蘭與圈外男友、同為保險從業人士的楊偉誠結婚,同年選擇與無綫電視解約,全面淡出香港娛樂圈。她在1998年报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并于2002年正式成為註冊中医,後以本名張圓圓執業。 音樂作品 音樂專輯 1975年 四朵金花 相思灑滿地(玩下啦) 江湖小子(愛琴詠) 1976年 狂潮(父子情深 | 彩虹化身俠 | Q太郎 | 七海小英雄) 1977年 雪山飛狐(仔女一條數) 1978年 陸小鳳(鮮花滿月樓 · 願君心記取 · 落花淚影) 【張德蘭之歌】 1979年 【茫茫路】 【寂寞是我/午夜結他】 【網中人】 1980年 永恆1980 永恒金曲[第一輯] 【風塵淚】 1981年 【昨天我真愛你】 永恆1981 德蘭與你 愛的消逝 【武俠帝女花】 1982年 永恒81電台龍虎榜金曲 永恒金曲[第二輯] 【情若無花不結果】 1983年 群星賀歲(採茶撲蝶) 永恒八二電台龍虎榜金曲 娛樂群英會[第三輯] 【可知道】 【何日再相見】 - TVB電視劇《神鵰俠侶》專輯 收錄了《神鵰俠侶》電視劇主題曲《何日再相見》插曲《情義兩心堅》《留住今日情》《問世間》及劉德華初次啼聲的《神鵰大俠》南音,唱片推出後銷量迅速衝破白金數量。(資料來源:1983年12月4日《明報周刊》) 永恆10週年紀念特輯 永恆10週年特輯 1984年 【愛的短箭】 1985年 張德蘭精華特輯 【心】 心 / 愛的加法(國語專輯) 1986年 影視金曲大巡禮
參考文獻 (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李國祁:〈包世臣與魏源經世思想比較分析 〉。 楊際開:〈清朝世界秩序的近代转型——以魏源海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为线索 〉。 延伸阅读 清朝知州 清朝經學家
著有《海国图志》一百卷,《圣武记》,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对基督教的认识也有偏见,认为外国传教士把华人的眼睛挖出来,配以铅粉,炼制白银,因此而致富。《聖武記》中對宗喀巴的生卒年、西藏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起源的錯誤記載,影響直到民國時期。在佛教方面著有《無量壽經》會集本——《摩訶阿彌陀經》。 近年有《魏源全集》出版发行。 註釋 參考文獻 (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李國祁:〈包世臣與魏源經世思想比較分析 〉。 楊際開:〈清朝世界秩序的近代转型——以魏源海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为线索 〉。
⊞ 或 ⊟ 图标可以展开或折叠。 下级分类 本目包括以下科: 科的地位未定的属 參考文獻 延伸阅读
雀形目(学名:)有時也作燕雀目,是鸟纲中最大的一个目,下含3個亞目,140科,6,600多种生物,廣泛分佈在全世界的陸域環境。燕、雀、鶯、鵲、鴉、鶇、鶲、鴝都是本目的成員。。 此目的物種多棲於樹上或陸地,其中適應都市環境的物種也不少。雀形目的鸟类鸣肌鸣管发达,多啼声婉转,通常所说的鸣禽就是指這一目的鸟(狹義上僅包含鳴禽亞目)。雀形目鸟善于筑巢,雀形目鸟类多为晚成雏,常有复杂的占区、营巢、求偶行为。体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鸦科部分种类体长可达50cm以上,小者如鹟科莺亚科部分种类体长仅6-7cm。 在雀形目中大部分都是候鸟,留鸟少。 該目分為三個亞目刺鹩亚目 Acanthisitti、霸鹟亚目或叫禽亞目 Tyranni、鸣禽亚目或燕雀亞目 Passeri。鸣禽亚目包括大多數的物種。刺鹩亚目僅存1科2屬2種,又稱紐西蘭鷯。
韓國 漢城宗廟:李氏朝鮮的太廟。 越南: 顺化太庙:越南阮朝的太庙,奉祀歷代阮主。 順化世廟:越南阮朝的宗庙,奉祀歷代阮朝皇帝。 李八帝廟:越南李朝皇帝宗廟,位於北寧省。 参见
漢城宗廟:李氏朝鮮的太廟。 越南: 顺化太庙:越南阮朝的太庙,奉祀歷代阮主。 順化世廟:越南阮朝的宗庙,奉祀歷代阮朝皇帝。 李八帝廟:越南李朝皇帝宗廟,位於北寧省。 参见 祠
Muscicapinae 鶲屬 Muscicapa 紅嘴鴉雀屬 Conostoma 方尾鶲屬 Culicicapa 姬鶲屬 Ficedula 黑枕王鶲屬 Hypothymis 仙鶲屬 Niltava 林鶲屬 Rhinomyias 扇尾鶲屬 Rhipidura 鶇亞科 Turdinae 鶇屬 Turdus 短翅鶇屬 Brachypteryx 寬嘴鶇屬 Cochoa 磯鶇屬 Monticola 嘯鶇屬 Myiophoneus 地鶇屬 Zoothera 鴝屬 Tarsiger 溪鴝屬 Chaimarrornis 地鴝屬 Cinclidium 鵲鴝屬 Copsychus 歐亞鴝屬 Erithacus 大翅鴝屬
Orthotomus 蘆鶯屬 Phragamaticola 柳鶯屬 Phylloscopus 鷦鶯屬 Prinia 鶲鶯屬 Seicercus 地鶯屬 Tesia 寬嘴鶲鶯屬 Tickellia 畫眉亞科 Timaliinae 鶥屬 Timalia 斑翅鶥屬 Actinodura 雀鶥屬 Alcippe 草鶥屬 Babax 鶥雀屬 Chrysomma 姬鶥屬 Cutia 白頭鵙鶥屬 Gampsorhynchus 噪鶥屬 Garrulax 奇鶥屬 Heterophasia 藪鶥屬 Liocichla 紋胸鶥屬 Macronous 希鶥屬 Minla 寶興鶥雀屬 Moupinia 綠鶥屬 Myzornis 鷦鶥屬 Napothera 鱗鷦鶥屬 Pnoepyga 幽鶥屬 Pollorneum 鉤嘴鶥屬 Pomatorhinus
红头穗鹛属 Cyanoderma 棕腹鹛属 Dumetia 黑头鹛属 Rhopocichla
Spelaeornis 穗鹛属 Stachyris 红头穗鹛属 Cyanoderma 棕腹鹛属 Dumetia
Y Y Y Y Y
Y Y Y Y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程。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主题的陈列展览。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陈列保留了过去展览的珍贵展品,如:林则徐向清廷报告虎门销烟经过的奏折、上海公共租界界碑、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玉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李大钊等革命志士英勇就义的绞刑架、中央苏区造币厂的银圆铸模、渡江作战的木船、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签署举办城市合同用笔、多哈会议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使用的木槌。 陈列同时增加了百余件文物和美术作品,如:孙中山的印章、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卒业证书、胡耀邦致华罗庚的复信、泰中友好协会、日本明仁天皇、美国总统布什赠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品、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进行的全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实验成功的原始记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民使用的社会保障凭证、成都市双流县瓦窑村保持土地经营权长久不变户主大会决议、联合国有关机构颁发给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的维和奖章。 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 “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是国博的常设专题展览,位于一层一号中央大厅。国博及其前身曾在1951年、1959年、1964年、1972年四次组织大规模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展出其中部分优秀作品,包括50幅油画、9幅国画、14件雕塑、1幅素描。 展品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史上的名家名作,如:董希文《开国大典》、艾中信《夜渡黄河》、罗工柳《地道战》和《毛泽东在井冈山》、靳尚谊《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钟涵《东渡黄河》、石鲁《转战陕北》、叶浅予《北平解放》、王朝闻《刘胡兰》、钱绍武《大路歌》。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是国博的专题展览,位于三层二号中央大厅。每逢开放日9:15、14:00、14:30有针对三层若干专题展览(青铜器、佛造像、钱币、玉器、古代绘画)的免费讲解,每场2小时,集合地点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南侧入口处。 中国国家博物馆素以收藏中国古代青铜重器为世人称道,殷墟妇好墓青铜器、后母戊鼎、子龙鼎、大盂鼎、天亡簋、春秋蔡侯申墓青铜器、辉县固围村战国青铜器等文物足以代表先秦各时期青铜艺术的重要成就。重要展品有: 后母戊鼎:商代。中国迄今发现的最重的一件先秦青铜器,重达832.84 公斤,为镇国之宝,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子龙鼎:商末周初。中国迄今发现体积最大的一件商代圆鼎,早年流失海外,2006年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征集回国。 大盂鼎:西周。中国迄今发现最重的一件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述有关西周禁酒的内容与史籍相印证,字体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天亡簋:西周。铭文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取代商王地位祭祀天神的事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六年琱生簋:西周。铭文记载了琱生与其他贵族的土地纠纷,是研究西周晚期土地状况和诉讼的重要史料。 蔡侯申尊:春秋。铭文记载了蔡侯申将大孟姬许配吴王,是蔡吴两国通婚的证明。 嵌铜鸟兽纹壶:春秋。通体以鸟兽形红铜片尾装饰,是当时嵌红铜工艺的杰出代表。 青铜甗:战国。形制特殊,出土于辉县固围村。固围村墓地是已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组,对考察三晋地区高级贵族的葬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是国博的专题展览,位于三层二号中央大厅。每逢开放日9:15、14:00、14:30有针对三层若干专题展览(青铜器、佛造像、钱币、玉器、古代绘画)的免费讲解,每场2小时,集合地点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南侧入口处。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力图展现佛造像艺术在古印度产生、在古代中国发展壮大并自成特色的历程。斯瓦特、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地造像成为古代中国佛造像艺术萌芽的启蒙源泉;新疆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站,焉耆七个星明屋的文物成为这段时期的见证;山东龙兴寺窖藏则是北魏到唐代石造佛像的代表;入宋之后,木雕佛教造像流行,菩萨像突破典籍仪轨的限制,追求自然之美。明代以后,铜造像得到蓬勃发展,明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重要展品有: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9世纪。造像面相方圆、大眼镶银、唇镶红铜,具有典型的斯瓦特造像风格。据统计,全世界收藏的斯瓦特风格佛像不足百件。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刻菩萨坐像:唐代。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归祖国。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宋代。高达两米,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国内古寺中的大型木雕菩萨像大多流失海外,这尊由“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征集回国。 石叟款铜观音菩萨坐像:明代。石叟为明末僧人,擅制嵌银丝铜器。他制作的观音像庄重娴雅、极富神韵,且存世稀少。 其他专题展览 “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展期2013年3月29日至2014年3月28日,位于南区三层12号展厅。分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四个单元,展出近百幅馆藏明清扇面作品。 “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位于北区二层8号展厅。展出近600件馆藏非洲雕刻艺术品,包括雕像、面具、顶饰、生活用品等门类。 “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位于北区三层18号展厅。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受赠的611件套具有代表性的礼品,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百年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位于南区二层7号展厅。展览分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时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时期”三个组成部分,客观全面地展现国博一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和巨大成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位于南区二层9号展厅。讲述国博新建筑的诞生过程,展示10个入围设计方案以及多次修改中标方案的过程,展出珍贵图纸和照片资料200多张。 馆外展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總會把迎接重要事件的“倒計時牌”竪立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正門,來提醒人們迎接重要歷史時刻的到來,这已经形成了一種傳統。 為迎接香港回歸,199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十周年之際,豎立“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倒計時牌”,這個倒計時牌自揭幕起到1997年7月1日零時止。 為迎接澳門回歸,“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倒計時牌”於1998年5月5日,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成立當日揭幕,這個倒計時牌運作到1999年12月20日零時止。 雅典奧運會閉幕後,北京正式進入奧運周期,北京奧組委於2004年9月21日下午六時啟動北京2008年奧運會倒計時牌,直至2008年8月8日晚上八時北京奧運會開幕為止。 為迎接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2009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倒數一周年豎立上海世博會倒計時牌。 历任领导 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胡玉缙(1912年—1918年) 彦 德(1918年—1920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主任 符鼎升(1920年—1925年) 徐协贞(1925年—1927年) 孙树棠(1927年—1929年) 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 裘善元(1929年—1936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管理主任) 裘善元(1936年—1943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主任) 郭建勋(1938年—1943年,北平历史博物馆代理馆长) 罗 黼(1943年—1945年,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 余 逊(1945年—1947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主任) 韩寿萱(1947年—1949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 龙 潜(1962年—1966年) 俞伟超(1987年—1998年) 朱凤瀚(2000年—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党委副书记) 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韩寿萱(1949年—1959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陈 乔(1958年—1959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韩寿萱(1959年—1966年) 陈 乔(1959年—1966年) 任行建(1959年—1966年) 高 岚(1960年—1966年) 高 岚(1969年—197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党总支书记) 王宏钧(1984年—1987年) 杜永镇(1984年—1987年) 孔祥星(1984年—1987年) 张梦雷(1984年—1991年) 俞伟超(1986年—1987年) 杜耀西(1987年—1998年) 赵贤成(1992年—2003年) 朱凤瀚(1998年—2000年) 孔祥星(1998年—2000年) 李 季(2000年—2003年) 王晓田(2000年—2003年) 孔祥星(2001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 高 岚(1969年—197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党总支书记) 吴代封(1987年—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临时党委负责人、副书记、党委书记) 谷长江(1998年—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临时党委书记) 谷长江(1999年—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 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委副书记 江友京(1998年—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临时党委副书记) 江友京(1999年—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朱凤瀚(2000年—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党委副书记)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杨振亚(1972年—1982年)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姚仲达(1972年—1983年) 董 谦(1972年—1983年) 陈 乔(1976年—1983年) 陈 光(1978年—1983年) 汪士汉(1979年—1982年) 沈庆林(1982年—1983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负责人) 王宏钧(1982年—1983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负责人) 胡德平(1982年—1983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负责人)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顾问 高 岚(1980年—1983年) 胡志学(1980年—1983年) 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 王冶秋(1950年,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王冶秋(1950年—1958年,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徐彬如(1958年—1961年,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李兆炳(1961年—1966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 李兆炳(1966年—197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党总支书记) 沈庆林(1983年—1984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临时领导小组组长) 黄高谦(1992年—199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代理) 夏燕月(1998年—200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党委副书记) 夏燕月(2000年—200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 夏燕月(2001年—2003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 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徐彬如(1952年—1958年,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 文士桢(1959年—1962年) 徐彬如(1962年—1966年) 赵品三(1962年—1966年) 王 克(1963年—1966年) 刘树桐(1969年—197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革命委员会主任、军宣队代表) 高 岚(1969年—197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党总支书记) 林宗华(1983年—1984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临时领导小组成员) 黄高谦(1983年—1984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临时领导小组成员) 徐文伯(1983年—1984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临时领导小组成员) 沈庆林(1984年—1992年) 黄高谦(1984年—1992年) 万 冈(1984年—1991年) 马俊海(1992年—2001年) 夏燕月(1992年—1998年) 祝文煜(1992年—1998年) 高崇理(1998年—2003年) 马英民(2000年—2003年) 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委书记 李 昭(1955年—1959年,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党支部书记) 徐彬如(1959年—“文革”初期,中国革命博物馆党总支书记) 夏燕月(2000年—200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 姜丰义(2001年—2003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委书记) 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委副书记 李 昭(1959年—“文革”初期,中国革命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 黄高谦(1986年—199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委副书记) 夏燕月(1998年—200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党委副书记) 中国革命博物馆名誉馆长 徐彬如(1983年—1990年) 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 罗仲言(1984年—199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潘震宙(2003年—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 吕章申(2005年9月—2017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兼任党委书记) 王春法(2017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朱凤瀚(2003年—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党委副书记) 姜丰义(2003年—200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馆长) 高崇理(2003年—2007年) 李 季(2003年) 王晓田(2003年—2004年) 马英民(2003年—2010年) 周志强(2005年—2009年)(正局级) 都海江(2009年—2012年) 董 琦(2003年—2013年) 张
2019年4月起,国家博物馆为提高观展体验开始施行全员分时段预约参观,主动控制参观人数,每天预约人数限定为3万人。该年的观众总数回落到739万人次。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博物馆自年1月25日(正月初一)起闭馆,于同年5月1日起错峰限流预约开放。观众须按预约时段自北门西侧经消毒通道入馆接受安检并全程正确佩戴口罩且与他人保持1.5米以上距离。 2023年7月2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表示,未经批准,禁止进行商拍、自媒体直播。 展览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年推出十余个常设和临时性展览,既关注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发展,也尝试成为世界文明的展示窗口。 基本陈列:固定长期展出,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 专题展览:展出时间较长,可长达数年,但不完全固定。当前(2023年7月)开设中的包括“中国古代瓷器展”、“中国古代钱币展”、“中国古代佛造像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数说犀尊”、“科技的力量”、“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过去曾经开设过的有:“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百年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 国家博物馆还不定期推出各种特展、临展、海外交流展,如:“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是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的最新发展,是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占据整个地下一层展厅。每逢开放日9:15、9:45、14:00、14:30有免费讲解,每场2小时,集合地点在北侧序厅。 “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国家一级文物521件。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珍贵文物为核心,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陈列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部分。各部分介绍与重要展品如下: 远古时期 观众可以看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物与复制品。打制石器、猎物残骸、用火痕迹、骨针、兽牙贝壳装饰品反映当时的生产生活内容与审美情趣。从八千年前的稻谷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则表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农耕技术的提高催生了手工业、文字、文化艺术和宗教,社会开始发生分化。 石磨盘、石磨棒:裴李岗文化。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陶鹰鼎:仰韶文化。生动塑造了一只雄鹰的形象,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罕见的远古陶塑精品,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人面纹饰精美神秘,可能与原始宗教有关,享誉海内外,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仰韶文化。生动表现一鹳一鱼一石斧的形象,是中国画“没骨”画法的最早实例,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船形彩陶壶:仰韶文化。将陶壶塑造成船形并绘以网纹,造型罕见,是原始渔猎生活的珍贵例证,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涡纹四系彩陶罐:马家窑文化。生动描绘了黄河滔滔的形象,纹饰精美,保存完整,是古代彩陶艺术的代表,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裸体浮雕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壶上堆塑裸体人像,为男女两性复合体,对研究原始宗教有重要意义,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玉琮:良渚文化。长十九节,是国内所见节数最多的玉琮。 玉龙:红山文化。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玉龙形象之一,是存世四件红山玉龙中唯一的碧玉制品,有“中华第一龙”之美誉,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骨笛:裴李岗文化。能演奏完整的四至七声音阶,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表现氏族成员手拉手跳舞的情景,再现了先民们重大活动的热烈场面。 刻画符号陶尊: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符号仿佛一座山上矗立的一株大树,被视为文字的萌芽。 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青铜铸造达到鼎盛,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铭文与甲骨文表明汉字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西周统治者推行礼制,重在彰显、维护等级秩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铜爵:二里头文化(夏代)。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为商周青铜铸造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青铜镜:齐家文化。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奠定了中国古代青铜镜的基本形制。 乳钉纹青铜方鼎:商代。目前所见商代前期体积最大的青铜器,证明其出土地郑州曾是商代都城。 妇好三联甗、妇好鸮尊、妇好偶方彝、后母辛觥:皆出自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造型前所未见,华美瑰丽,前三件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司母戊鼎:商代。出土自河南安阳殷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系已出土的最大商代青铜器。 龙虎纹青铜尊:商代。纹饰繁缛华美,集线雕、浮雕技法于一身,反映了商文化对淮夷部落的影响,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四羊方尊:商代。可能是三苗部落受商文化影响的产物,羊首造型独树一格,分铸技艺复杂,蜚声海内外,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作册般青铜鼋:商代。罕见的以鼋为原型的青铜器,为研究商周时期射礼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簋:西周。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准确记录牧野之战的日期,与《尚书》等史籍相印证,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宜侯夨簋:西周。可能是吴国立国初期的见证物,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资料,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禹鼎:西周。西周晚期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铭文是反映西周与南淮夷、东夷之间关系与西周军制的重要史料,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虢季子白盘:西周。迄今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铭文通篇有韵,内容与《诗经》相印证,是研究西周战争史、民族史与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实物。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玉凤、双性玉人、柄形跪坐式人玉佩、青玉簋:皆出自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前三件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玉凤造型优美,可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玉凤实物。双性玉人是罕见的双面直立两性玉人像。柄形跪坐式人玉佩真实反映了商人的发饰、服饰与生活习俗。青玉簋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玉簋之一,也是仅有的两件商代玉簋之一。 刻干支表牛骨:商代。干支纪日法的物证,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荒帷印痕:西周。罩在周代高级贵族棺木外的刺绣织物所留下的痕迹,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 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以来的礼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民族间相互融合,华夏民族主体形成,整个社会在征战兼并中逐步走向统一。 王子午鼎:春秋楚国。器身上的龙形怪兽饰物是中国最早的失蜡法实例之一,在长篇铭文中使用鸟篆体也十分罕见,因此被誉为楚式鼎之冠,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吴王夫差鉴:春秋吴国,器主为一代名主吴王夫差,因在山西出土,是研究吴晋关系的重要资料,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朱绘陶兽耳方壶:春秋燕国,造型与纹饰均仿青铜器,以陶土为材质极为少见,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三轮青铜盘:春秋。迄今仅见的三轮盘,极富东夷或吴人地方特色,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曾侯乙盥缶:战国曾国。迄今所见东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酒器,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曾侯乙青铜冰鉴:战国曾国。由一方鉴和一方尊缶组成,用来冰酒,堪称世界最早的冰箱之一。 栾书缶:战国楚国。中国早期铜器错金银技艺的代表,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鄂君启节:战国楚国。楚怀王办给鄂君启的水路运输免税通行凭证,这种青铜节迄今为止仅此一例,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狼噬牛纹金牌饰:战国。狼噬牛纹是典型的中亚草原风格,牌饰的对称布局又是中原特点,体现了文化的交汇创新。 秦汉时期 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琅琊刻石、阳陵铜虎符、秦兵马俑等文物表明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汉兵马俑、绿釉陶楼、五铢钱纹铜鼓、扶风纸等则展示了西汉的强盛、东汉豪强势力的扩张、各民族联系的加强、中外交流的空前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 琅琊刻石:秦代。秦始皇曾东巡留下刻石七处,现仅存两处,琅琊刻石为其一,是秦皇统一功绩的珍贵例证,石上小篆文相传为李斯所书。 杨家湾彩绘陶兵马俑:西汉。陶俑描绘精、数量多、配套全、品种繁新、步武严整,为汉代出土文物所罕见。 金缕玉柙:西汉。又名金缕玉衣,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使用玉片1203枚,金丝2567克。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西汉。大雁衔鱼形象生动,灯具拆卸方便,兼具美观与实用性。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西汉。犀牛形象逼真,通体装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华美无比,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滇王之印”金印:史书记载汉武帝在西南滇国设郡赐印,金印的出土证明了这段史实,是中央政府与西南民族间关系的见证。 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西汉。全器塑造房屋1间、各种人物127个,生动表现了西南民族设坛立盟的风俗。 “始建国二年”青铜镜:新莽。迄今所见最早有确切纪年的青铜镜之一。 “国宝金匮直万”青铜钱:新莽。币值相当于黄金一斤或五铢钱一万枚,堪称中国历史上面值最大的铜钱,因未正式流通,故存世量极少。 陶船:东汉。精确塑造船舱、船碇、船舵等部件,是世界上已发现最早的船舵形象资料。 旱滩坡带字纸:东汉。出土时已碎裂,残存文字墨迹,证明当时造纸工艺已经完善,纸张不再仅仅用于包装物品,而是可以直接书写。 击鼓说唱俑:东汉。生动表现了俳优说唱的形象,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杰作,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陶文武官俑、陶牛车、陶骆驼表现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青瓷与黑瓷反映了中国瓷器的新成就。社会的变革、中外文化的交融则通过《职贡图》卷、邓州南朝彩色画像砖等文物体现出来。 陶院落:三国吴。如实表现了厅堂、正房、厢房、前后门、门楼、角屋等建筑,有可能是孙吴宗室特有的随葬品。 陶耳杯:三国魏。出土于曹植墓,墓内随葬品多为陶器,反映了这位历史名人的凄凉晚景。 青瓷羊形烛台:三国吴。瓷羊形体雍容,釉色匀净,色泽淡雅,是早期瓷塑精品,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青釉虎子:三国吴。铭文“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详细记录了制作年代、地点和工匠,断代意义重大,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骑马陶俑:西晋。陶马一侧有三角形马镫,虽然仅供上马时使用,仍是世界上有关马镫的最早实物证据。 青瓷香薰:西晋。造型新颖,采用堆贴、印花、镂空等装饰手法,表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青釉仰覆莲花尊:北朝。器形高大,装饰有复杂的宝相花、飞天、蟠螭、莲瓣纹,是北朝青瓷中的罕见精品,存世仅四件,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黄釉乐舞纹扁壶:北齐。图案刻画一舞者和四乐人表演胡腾舞的场景,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邓州南朝彩色画像砖:南朝。总共数十种模印画像砖表现了车马出行、孝子故事、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施彩丰富,线条流畅,全景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永固陵石券门:北朝。永固陵是著名女政治家、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冯太后)的陵墓。石券门浮雕童子、孔雀等精美图案,是北魏石雕艺术的杰作。 萧绎《职贡图》卷北宋摹本(复制品):南朝。梁元帝萧绎画作的北宋摹本,描绘数十名周边民族及外国使者像,是各民族与中外交流的珍贵见证。 隋唐五代时期 中国历史进入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无论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还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转折,其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均为前代所无法比拟。当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内地和周边民族关系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许多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代。生动塑造了一头骆驼与五名男子形象,巧妙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釉色鲜明润泽,代表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钱鏐铁券:唐代。“丹书铁券”的珍贵实物,作用相当于“免死金牌”,是中国最早也是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一件御赐铁券。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五代。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形式罕见。原物有一对武士,各肩负一青龙和凤鸟,早年被盗出国,后追回凤鸟件,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得知后将所藏青龙件捐赠国博。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唐代。描绘两人月下把酒、弹琴赏玩的情景,人物衣饰、禽鸟羽翼等刻画极其细致精细,是螺钿工艺的代表。 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唐代。镜背密布用金银片刻成的人物花鸟等图案,是唐代金工与漆工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是唐代平脱漆工艺的代表,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彩绘釉陶文官俑和武官俑:唐代。采用极其复杂的彩绘釉陶工艺,难度极大,历经千年仍色彩如新,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秘色瓷碗:秘色瓷是唐末五代时期仅供皇室和高级贵族使用的越窑精品瓷器,首见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世所罕见,极其珍贵。 白瓷茶具及陆羽像:五代。陪葬用茶具模型,陆羽在当时被奉为茶神,而迄今能够确认的陆羽像仅此一件。 安济桥石栏板:隋代。两面雕龙,造型生动,出土于中国最古老的石拱桥安济桥的桥下淤泥,应为隋代原物。 隋嵌珍珠宝石金项链:隋代。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链珠由12金环焊成,镶嵌10枚珍珠,项链下段镶嵌极品鸡血石和青金石,出土于迄今考古发掘过的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静训墓。 玄奘题名石佛座:唐代。高僧玄奘供养之物,出土于山西铜川玉华寺,玄奘曾在此译经并最终圆寂。 辽宋夏金元时期 中国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走向统一。宋元名窑瓷器反映了手工业的重大发展,纸钞的应用表明商品经济愈加活跃。城市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不断加强。 鎏金鹿纹银鸡冠壶:辽代。带有明显唐代金银器特征,又保留契丹民族的造型特色,是存世仅见的银质鸡冠壶。 《中兴四将图》卷(复制品):南宋。传为刘松年作,所绘人物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南宋肖像画中的杰作。 绿釉鸱吻:西夏。古建筑正脊两段的构件,釉面光亮,造型威猛,是西夏皇陵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筑构件。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青铜版:宋代。用来印刷广告的青铜版,标明店家字号、标志和广告词,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商标广告实物。 “丁都赛”戏曲雕砖:宋代。模印一女性戏装全身像,砖雕右上方刻有“丁都赛”字样,史载为北宋著名杂剧艺人。这块雕砖由此刻画了中国最早的戏曲人物形象,丁都赛也成为第一位有形象传世的女艺人。 倪瓒《水竹居图》轴(复制品):元代。身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仅有两件设色山水画存世,此为其一,为其早期创作的代表。 铜壶滴漏:元代。中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铜壶滴漏,自制成之日一直使用到1900年前后,历时近700年。 青铜火炮:元代。炮身外壁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1332年)字样,是现存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火炮。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王朝体系的最后阶段,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京城规划图、景德镇官窑瓷器等文物反映出超越前代的繁荣。但是,中国这一农业文明古国正与后起的工业文明大国悄然拉大差距,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佚名《皇都积胜图》卷:明代。20余米长卷展示了从卢沟桥横穿北京城至居庸关的繁荣街景,清晰提供了有关城市结构和商业分布的历史场景。 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明代。描绘明宪宗朱见深欣赏元宵节活动的场景,细致刻画了杂技、魔术、烟花、灯市等活动,是明代风俗画的代表作。 郑和铜钟:明代。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前为祈求平安铸造的铜钟,是郑和一生壮举的见证。 开荒执照: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云南地方政府颁发给丽江府鲁甸人沙立目的土地凭证,附有民国四年(1915年)云南财政厅颁发的验契,证明这块由沙家开垦的土地一百多年间一直在沙家名下。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代。景德镇御窑专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海晏堂即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安放处,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焚毁,海晏河清尊因此愈显珍贵。 徐扬《乾隆南巡图》卷:清代。描绘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历史画卷,共12卷,分为纸本和绢本。绢本已散佚,纸本全12卷皆藏国博。 青花嵌花把皮鞘腰刀: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时赠予清廷的礼物之一。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于是英国舰队数十年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大门。 明孝靖皇后凤冠:明代。饰有9条金龙、8只点翠金凤、100余粒红蓝宝石、5000余颗珍珠,是定陵出土的四顶凤冠之一,四冠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清帝退位诏书:清代。1912年2月12日,清室颁布退位诏书,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包括这件诏书在内,与清帝退位有关的四件诏书合称《逊清四诏》,皆藏国博。 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是原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史”陈列的最新发展,是国博的常设基本陈列,位于国博最北侧独立展区。每逢开放日9:15、9:45、14:00、14:30有免费讲解,每场1.5小时,集合地点在序厅。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程。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主题的陈列展览。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陈列保留了过去展览的珍贵展品,如:林则徐向清廷报告虎门销烟经过的奏折、上海公共租界界碑、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玉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李大钊等革命志士英勇就义的绞刑架、中央苏区造币厂的银圆铸模、渡江作战的木船、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签署举办城市合同用笔、多哈会议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使用的木槌。 陈列同时增加了百余件文物和美术作品,如:孙中山的印章、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卒业证书、胡耀邦致华罗庚的复信、泰中友好协会、日本明仁天皇、美国总统布什赠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品、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进行的全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实验成功的原始记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民使用的社会保障凭证、成都市双流县瓦窑村保持土地经营权长久不变户主大会决议、联合国有关机构颁发给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的维和奖章。 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 “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是国博的常设专题展览,位于一层一号中央大厅。国博及其前身曾在1951年、1959年、1964年、1972年四次组织大规模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展出其中部分优秀作品,包括50幅油画、9幅国画、14件雕塑、1幅素描。 展品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史上的名家名作,如:董希文《开国大典》、艾中信《夜渡黄河》、罗工柳《地道战》和《毛泽东在井冈山》、靳尚谊《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钟涵《东渡黄河》、石鲁《转战陕北》、叶浅予《北平解放》、王朝闻《刘胡兰》、钱绍武《大路歌》。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是国博的专题展览,位于三层二号中央大厅。每逢开放日9:15、14:00、14:30有针对三层若干专题展览(青铜器、佛造像、钱币、玉器、古代绘画)的免费讲解,每场2小时,集合地点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南侧入口处。 中国国家博物馆素以收藏中国古代青铜重器为世人称道,殷墟妇好墓青铜器、后母戊鼎、子龙鼎、大盂鼎、天亡簋、春秋蔡侯申墓青铜器、辉县固围村战国青铜器等文物足以代表先秦各时期青铜艺术的重要成就。重要展品有: 后母戊鼎:商代。中国迄今发现的最重的一件先秦青铜器,重达832.84 公斤,为镇国之宝,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子龙鼎:商末周初。中国迄今发现体积最大的一件商代圆鼎,早年流失海外,2006年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征集回国。 大盂鼎:西周。中国迄今发现最重的一件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述有关西周禁酒的内容与史籍相印证,字体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天亡簋:西周。铭文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取代商王地位祭祀天神的事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被《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列为一级甲等文物。 六年琱生簋:西周。铭文记载了琱生与其他贵族的土地纠纷,是研究西周晚期土地状况和诉讼的重要史料。 蔡侯申尊:春秋。铭文记载了蔡侯申将大孟姬许配吴王,是蔡吴两国通婚的证明。 嵌铜鸟兽纹壶:春秋。通体以鸟兽形红铜片尾装饰,是当时嵌红铜工艺的杰出代表。 青铜甗:战国。形制特殊,出土于辉县固围村。固围村墓地是已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组,对考察三晋地区高级贵族的葬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是国博的专题展览,位于三层二号中央大厅。每逢开放日9:15、14:00、14:30有针对三层若干专题展览(青铜器、佛造像、钱币、玉器、古代绘画)的免费讲解,每场2小时,集合地点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南侧入口处。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力图展现佛造像艺术在古印度产生、在古代中国发展壮大并自成特色的历程。斯瓦特、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地造像成为古代中国佛造像艺术萌芽的启蒙源泉;新疆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站,焉耆七个星明屋的文物成为这段时期的见证;山东龙兴寺窖藏则是北魏到唐代石造佛像的代表;入宋之后,木雕佛教造像流行,菩萨像突破典籍仪轨的限制,追求自然之美。明代以后,铜造像得到蓬勃发展,明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重要展品有: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9世纪。造像面相方圆、大眼镶银、唇镶红铜,具有典型的斯瓦特造像风格。据统计,全世界收藏的斯瓦特风格佛像不足百件。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刻菩萨坐像:唐代。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归祖国。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宋代。高达两米,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国内古寺中的大型木雕菩萨像大多流失海外,这尊由“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征集回国。 石叟款铜观音菩萨坐像:明代。石叟为明末僧人,擅制嵌银丝铜器。他制作的观音像庄重娴雅、极富神韵,且存世稀少。 其他专题展览 “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展期2013年3月29日至2014年3月28日,位于南区三层12号展厅。分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四个单元,展出近百幅馆藏明清扇面作品。 “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位于北区二层8号展厅。展出近600件馆藏非洲雕刻艺术品,包括雕像、面具、顶饰、生活用品等门类。 “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位于北区三层18号展厅。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受赠的611件套具有代表性的礼品,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百年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位于南区二层7号展厅。展览分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时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时期”三个组成部分,客观全面地展现国博一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和巨大成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位于南区二层9号展厅。讲述国博新建筑的诞生过程,展示10个入围设计方案以及多次修改中标方案的过程,展出珍贵图纸和照片资料200多张。 馆外展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總會把迎接重要事件的“倒計時牌”竪立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正門,來提醒人們迎接重要歷史時刻的到來,这已经形成了一種傳統。 為迎接香港回歸,199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十周年之際,豎立“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倒計時牌”,這個倒計時牌自揭幕起到1997年7月1日零時止。 為迎接澳門回歸,“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倒計時牌”於1998年5月5日,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成立當日揭幕,這個倒計時牌運作到1999年12月20日零時止。 雅典奧運會閉幕後,北京正式進入奧運周期,北京奧組委於2004年9月21日下午六時啟動北京2008年奧運會倒計時牌,直至2008年8月8日晚上八時北京奧運會開幕為止。 為迎接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2009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倒數一周年豎立上海世博會倒計時牌。 历任领导 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胡玉缙(1912年—1918年) 彦 德(1918年—1920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主任 符鼎升(1920年—1925年) 徐协贞(1925年—1927年) 孙树棠(1927年—1929年) 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 裘善元(1929年—1936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管理主任) 裘善元(1936年—1943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主任) 郭建勋(1938年—1943年,北平历史博物馆代理馆长) 罗 黼(1943年—1945年,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 余 逊(1945年—1947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主任) 韩寿萱(1947年—1949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 龙 潜(1962年—1966年) 俞伟超(1987年—1998年) 朱凤瀚(2000年—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党委副书记) 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韩寿萱(1949年—1959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相思鸟属(学名:)在动物分类学上是噪鹛科中的一个属。包括两种:
相思鸟属(学名:)在动物分类学上是噪鹛科中的一个属。包括两种:
外部链接 Pc-Zoo上的红嘴相思鸟照片 H H H H H H
红嘴相思鸟的平均体重约为21.4克,体长约15厘米;背羽暗绿色,头部略带黄色,胸部黄色,翼羽色彩鲜艳,尾部具有小叉;两性羽色近似。 分布 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种植园、温带疏灌丛、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分布于美国(引进种)、日本(引进种)、香港、留尼汪(引进种)、巴基斯坦、缅甸、不丹、中国大陆(西自西藏昌都地区,东到东南沿海各地,北自甘肃、陕西等省的南部,南至云南、广西、广东各省)、意大利(引进种)、印度、越南、法国(引进种)和尼泊尔。 保育狀況 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被限制出口及貿易。
该属现仅有16种:
白喉噪鹛(学名:),舊稱白喉笑鶇,俗稱山烏、山鶘、珊瑚鳥,是画眉科Pterorhinus属的一种。 生态环境 栖息于900-1500米的高地,一般在柏木林下之灌丛间活动,有时也高站于巨树顶端。
分布於台灣的族群現今已被歸類為獨立物種,即台灣白喉噪鶥。 参考文献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