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tringlengths 2
7
| url
stringlengths 38
43
| 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 text
stringlengths 2
152k
|
---|---|---|---|
305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56 | 鲍勃·霍普 | 鲍勃·霍普
莱斯利·汤斯·霍普(,),常被称为鲍勃·霍普(),是美国著名的演艺者、喜剧演员,曾经出现在百老汇、广播中、电视上以及电影中。霍普以他几部百老汇音乐剧开始闻名。在成为演员之前,鲍勃·霍普曾以「Packey East」的名字在拳击场打拳击。
鲍勃·霍普出生于英国的埃尔特姆,在7兄弟中排行第五。他的父亲英国人威廉·亨利·霍普是一名石匠,他的母亲艾维斯·汤斯(Avis Townes)是一个戏剧歌唱家。他一家人于1907年移居美国克里夫兰,于1920年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曾经4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在美国享有很高声誉。他是共和党支持者,与隆纳·雷根总统及共事过的影星詹姆斯·史都华交情甚笃。
霍普曾于1979年6月至中国拍摄电视片《去中国之路》,在此期间曾登上过长城、去过天安门广场,成为当时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使者。此段影像亦出现在纪录片《天安门》中。
在他100岁生日的两个月后,2003年7月27日,他因肺炎在家中逝世。
在鲍勃·霍普还在世时,美国海军以他的名字替新下水的(USNS Bob Hope T-AKR-300)命名,使得霍普除了成为海军史上少数还在世时就被选为船只命名来源的人之外,也是第一位被作为军用船只命名的艺人。除此之外,美国空军也将一架编号AF99-211的C-17「空中霸主III式」运输机命名为「鲍勃·霍普精神号」(Spirit of Bob Hope),是一系列以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得主命名的C-17机队之一。
|
306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61 | 邪教 | 邪教
邪教是对某些具有不为熟悉的信仰或宗教行为,或被认为是奇怪的宗教教派的带有负面价值的评断称呼 也有学者这样定义邪教:邪教,就是利用宗教及其他文化形成反社会的学说,并以此作为对他人精神控制的手段,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极端团体。。根据不同人士所持不同价值观,会对邪教有不同认定;因此这个词的使用被认为具主观性。例如,基于不同权力斗争的形式,世俗权力不时会点名称呼一些教派为邪教。而被这个词指称的对象往往是一个特定社会里的少数人。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宗教学术界摒弃使用这个主观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不含贬义色彩的中性的「新兴宗教」概念。
中文「邪教」一词中的“邪”来源于佛教概念附佛外道的定义
英文中,被认为最贴切于中文「邪教」的词汇是「cult」。英文中「cult」一词于某些情况下含有贬义,但其负面色彩远没有中文「邪教」一词强烈,并且可以于其他不涉及宗教或非负面的情况下使用,例如个人崇拜 (Cult of Personality) 或邪典电影 (Cult Film)。某些新兴宗教的支持者认为这个词的英文翻译用 evil cult 更为妥当。
将「邪教」(cult) 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学分类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的邪教源于主流宗教文化以外的观点,加剧了邪教组织与主流宗教之间的矛盾。 邪教与“异见教派”()不同;异见教派是宗教分歧的产物,在信仰和行为上保持着与传统主流宗教的连续。
邪教简而言之就是「邪恶的教派」,但教派有什么教义,有什么宗教传统,才算是邪恶,就相当因人而异。
对于道德相对主义者来讲,邪恶只不过是方便制造概念的词语(例如邪恶博士),并不意味这个概念是客观或有用。邪教一词于原教旨主义者及世俗主义者之间又容易有衡突,虽然双方都不反对邪恶观念存在,但在理解上却南辕北辙。各教派所司之事虽然是信仰事宜,但亦涉及很多人间之事,往往免不了与世俗权力妥协,不同教派不获得世俗权力接纳程度不同,因而出现互相指责对方为邪教、异端或附佛外道等,有些世俗权力或人士甚至出于不同目的点名指一些教派为邪教。
邪教的邪恶性通常表现在它对所在社会造成的冲击。通常被称为邪教的教派的教义会与当时的社会道德准则冲突。这种特性导致某些宗教在某个社会环境下被称为邪教,而在另一些社会环境下不被称为邪教。
另外,亦有部份人由于「邪」字本身所含明显的贬义,主张以较为客观的基础去使用「邪教」此一称呼。主张此说者通常会摒弃纯信仰、纯哲理等等方面的分歧,而以保障生命和财产为分野。即是说,当某宗教或宗派的主张与主流相异时,若不同处只是纯粹在于信仰上、属灵上、哲理上等形而上的范畴,则不应称此为「邪教」。而当其主张直接危及别人生命(例如在东京发动沙林毒气袭击的奥姆真理教)、危及信徒生命(例如教导信徒集体自杀的大卫教派)、谋财(例如唆使信徒卖淫并从中取利的青龙教)、满足部份人的性欲(例如家庭国际)等等,才应被称为「邪教」。
虽然现在大多数学者不再将任何新的宗教运动称呼为邪教,一些社会学家仍然赞成保留这个称呼。其他一些学者和非学术界的研究者在使用这个词时将批判的重点放在邪教团体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上。这些批评的前提是邪教团体以某种形式的强制劝说或精神控制来招募会员,压抑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使他们丧失为自己作出最佳利益选择的能力。现在大多数社会科学家认为在研究宗教运动中精神控制的理论并没有获得科学印证。
对邪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控制的研究发现,强制劝说常常通过若干关键步骤完成: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同意这种观点。美国) 在1990年指出,没有足够的研究就此事达成共识,而且「不应该自动将人身强制和控制的技术等同于非物质性的强制和控制的技术」。
根据拉特格斯大学社会学教授 Benjamin Zablocki 的观点,被定性为邪教的团体存在虐待会员的高风险。部分原因是成员对富有魅力的领袖的阿谀奉承造成了领袖泛用权力。Zablocki 教授对邪教的定义是由要求绝对效忠的崇拜关系构成的一种具意识形态的组织。 其他一些研究指出,对被认为是邪教组织最常见的指控是性虐待和建议他们的成员不要使用常规的医疗服务。
迈克尔·朗格尼给出了三个转变信仰参加邪教的不同的模式。根据朗格尼的审议模式 (deliberative model),人们说,加入邪教组织主要是因为他们怎样看待一个特殊的群体。朗格尼指出,这种观点是在社会学家和宗教学者中间最受到支持。根据「心理动力学模型」(psychodynamic model),个人选择参加是为了潜意识的心理需求。这种观点在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中间比较流行。最后,人们加入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受到邪教的心理操纵的影响。朗格尼声称,这些拥有丰富的与邪教信徒直接接触经验的心理健康专家们倾向于赞成最后一种看法。
一些学者青睐于某一个或几种混合的观点。也有学者指出,参加邪教是为了寻求社区团体和精神探索。有人甚至质疑「转变信仰」的概念是否正确,有人可能只是希望从属于某个社团。
对「邪教」(成员退出后必须承担后果的说法,布罗姆利和哈登社会学家注意到缺乏实验证据支持,但却有大量实验证据反对这个说法。这些实验证据包括绝大部分的退出离开发生在他们参加的两年之内,也包括绝大部分的退出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其中三分之二(67%)认为「这种体验使他们更开智」。
研究显示,退出邪教组织后的创伤并没有统一模式。虽然出现心理和社会问题在脱离后并不少见,这些问题的特点和强度大大依赖于个人的特点和作为邪教成员时的经历、为什么要退出以及退出的方式。
「瑞典政府新兴宗教运动(调查)委员会」1998年的报告指出,绝大多数新兴宗教成员从中获得正面的经验,他们的退出也没有经历创伤。虽然该报告描述了极少数退出的人需要帮助(100每50,000人),该报告没有建议任何额外政府资源以帮助他们的康复,因为这些案件是非常罕见的。
在仍然赞成保留邪教这个词的研究者中,史蒂夫·哈桑 (Steve Hassan) 的精神控制研究对邪教的定义和特征研究比较具代表性。 在2000年出版的《释放束缚:使人们能够为自己着想》(Releasing the Bonds: Empowering People to Think for Themselves)一书中,他分别从行为、资讯、思维和情绪四个方面对邪教作出描绘:
根据《文汇报》援引法国研究人员的成果,相对于正常宗教而言,邪教拥有如下十个特征:
在政治上,宗教可能可以成为有力的辅助,也可能成为影响安定的主要因素。全球各政府对新兴宗教组织的态度各异,但有些政府认为应该将“邪教”组织与“合法”的宗教组织区别对待。 比如,法国和比利时接受邪教组织“洗脑”的观点,但欧洲其他国家像瑞典和意大利则小心对待“洗脑”理论,而对新兴宗教组织采用更中性的态度。 政治因素对邪教定义的影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基督教的地位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戏剧性变化。
在基督教创立初期,由于早期信徒的积极活动,教徒数目快速增长。罗马帝国当局对这个新兴的宗教团体从忽视渐渐转变为重视。有鉴于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的考量,罗马帝国皇帝尼禄当采用各种手段迫害基督徒,将基督教定为邪教,并将其成员送入斗兽场任野兽杀害。基督教受迫害三百年,直到4世纪罗马元首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间基督教的地位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这位皇帝宣布归信基督教,因此基督教也从所谓的「邪教」被合法化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后,又以其他宗教为异端邪教,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曾经在435年颁布命令,禁止犹太人以外的异教徒仪式,将异教徒神庙改成基督教堂,反抗者处以死刑。
人民圣殿教,全称是“人民圣殿基督徒(使徒)教会”,原是由美国基督教牧师吉姆·琼斯于1955年在印第安纳州创立的一个基督教教会,后逐渐演变为邪教。1978年11月,在教主琼斯的带领下,900多名信徒一起在南美洲的盖亚那热带丛林为了「社会主义的荣耀」集体自杀,该教从此被世人视为邪教之尤。
琼斯1977年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说「最崇拜的偶像是毛泽东。他还在传教过程中,讲他是列宁的转世。他实际上是一个狂热的社会主义者。」据《洛杉矶时报》报导,记者问:「琼斯的想法中,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哪个优先?」时,自杀惨案的幸存者之一斯里福(Silver)说:「琼斯主要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接著,还是一个无神论者。」
因此琼斯曾设立了一个“人民论坛”,宣称对古巴欣喜若狂,常常流露向往苏联和古巴。1977年,琼斯带领近千名成员移至南美圭亚那,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在圭亚那丛林建起社会主义农业公社(agriculture commune),取名琼斯镇。琼斯镇施行共产主义暴政,公社成员的护照和财产被没收,几十警卫白天晚在周围巡逻,禁止人们与外界联系。琼斯采用毛主义常用的高音喇叭洗脑术,说来自美国的法西斯主义和各敌对势力正热衷破坏其社会主义试验。
他的信徒每天就像在劳改营一样,工作下来,还要斗私批修,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从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那里学来的。《洛杉矶时报》提到,“圣殿教采用批评和自我批评,一种被毛泽东提倡的技术来加强纪律”。公社成员一天工作12小时,完了后要进行“自我批评”,谁没有完成任务,或对公社的成功表示出了怀疑,就受惩罚,或被剃头被戴黄帽子,殴打、虐待和处死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类同于文革中剃阴阳头、戴高帽子游街。为了考验公社成员的忠诚,琼斯多次组织 “集体自杀演习”。《华盛顿邮报》报道,琼斯让人们喝了(假)毒药以后,让他们一个一个的站起来,回答“为什么为社会主义而死是自豪而荣幸的”。
琼斯枪杀前来调查的国会议员里奥·瑞恩后,召集全体公社社员“集体自杀”,提到,死亡前的人们,口中喃喃自语,“让我们为革命而死。用我们的死,曝光这个种族主义和法西斯的社会。在这种伟大的革命自杀中而死,是多么美好啊!”。
路透社报导说,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当局不允许其他意识形态挑战其统治,所有宗教活动必须经过它的批准。《纽约时报》2014年文章称,中国共产党当局「反邪教」的目的在于加强政府控制。1949年新中国建立政权之后,「共产主义信仰」被推崇为中国人的「宗教」,中华传统信仰备受打压,文化大革命中,寺庙教堂被拆除、焚毁等,僧侣与神父被强迫还俗、婚嫁,削弱了儒家和佛教等传统信仰体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人重新燃起对信仰的渴望,但在现阶段, 大量民众依旧缺乏宗教常识,对各种宗教都相当反感;就像是100多年前的义和团一样,「他们很容易就会把一切新兴的、外来的宗教都视为邪魔外道,把所有的神职人员都视为自己的大敌。」
中国政府公安部历年认定邪教名单,2000年列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明确的邪教组织有7种,2005年、2014年名单公布14种,不过被镇压的法轮功都未曾出现在名单内。
路透社报导,联合国人权专员在201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报告关切中国信仰自由问题,他指出法轮功等社会弱势信仰团体经常被指责为「邪教」,因此常受社会歧视、甚至升级为针对「颠覆阴谋」的打击。
外媒报导,共产党当局2018年6月以来,在全中国校园掀起抵制宗教信仰的运动,「用强行灌输、威胁恐吓、诱骗举报等手段对学校的孩子进行洗脑,以达到彻底铲除宗教的最终目的。」不让学生相信任何宗教,只让相信共产党无神论,当局人员把天主教、基督教称做「邪教」,要求学生举报有宗教信仰的父母同学,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也将被学校上报上级部门。
有大学生被施压,若不放弃基督教信仰,就拿不到毕业证书。当局也使用「红袖章人员」在社区监控所有信仰宗教的民众。
依据2017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6号修订后的《》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未经登记的非宗教团体、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动场所、非指定的临时活动地点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赠,故家庭教会属于非法活动。
中国共产党当局,查封基督教中国家庭教会,并称一些家庭教会为邪教,例如华南教会等等。例如伊春当局称,不参与(共产党控制、政治色彩浓厚的)三自爱国教会的,就是邪教。
黎广强及另外两名中国人因为运送《圣经》提供给福建省地下教会被抓,被以“利用邪教破坏法律实施”的罪名提起公诉,后被以「非法经营罪」分别判处两年及三年有期徒刑。
对华援助协会《中国大陆境内基督教会和基督徒遭受政府逼迫的 2015年度报告》报告称,中共政权把家庭教会当成对政权有威胁的「邪教」来看待,中共的最终目的就是全面取消非三自教会。外媒报导,当局人员例如浙江某中学亦称,当局已将「天主教、基督教定为『邪教』,绝对不能信,要信只能信共产党。」
全能神是由“呼喊派”骨干赵维山于1989年创立的,是基督教新教地方召会运动变种组织,该教派虽对外宣传其创始人与“女基督”是河南的一名郑姓女子,但其只是傀儡。“全能神”于东京、纽约、旧金山、多伦多、新加坡、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建立分部。
2014年,发生的5·28山东省招远市“麦当劳”快餐店命案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全能神”这一邪教组织的强烈关注。10月11日,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张帆等五名被告人故意杀人、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张帆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被告人张立冬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被告人吕迎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被告人张航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被告人张巧联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法轮功是一种气功修炼,广泛传播于陆台两岸以及美、欧、澳洲等超过70个国家 ,依据中国政府在1999年以前的估计,大约7000万人到上亿人修炼,主管机关是中国政府国家体育委员会(而非宗教局)。1996年后时任中共党总书记江泽民当局改变胡耀邦政府对气功的三不政策,党媒开始批评法轮功。1999年因修炼法轮功的人数太多,江泽民发起了一场镇压法轮功的运动。美国国会众议院2010年要求停止镇压的605号决议文指「中共当局在过去十年,在世界范围内以大量资源长期虚假宣传」 ,中华民国国会2004年决议指出,法轮功在数十国上亿人修炼「促使社会道德提升,并使广大的修炼民众身心健康」,并指中共「发动全国宣传机器,全面抹黑、污蔑李洪志先生,故外界亦一再质疑,大陆当局一手炮制天安门自焚案等事件,意图挑起一般人民对法轮功的仇恨。」
BBC及一些观察家指出,中共高层对法轮功的态度存在分歧。在江泽民1999年镇压法轮功前一年,刚退休的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发起并亲自率团独立调查法轮功数月,做出「法轮功于国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结论报告提交中央政治局。
加拿大前亚太司长大卫·乔高引用蒙特娄大学教授大卫·欧比对法轮功的详细研究结论指「法轮功不是邪教」;因报导法轮功获得普立兹奖的《华尔街日报》前北京分社社长伊恩・约翰逊认为中共是以西方反邪教运动的合法性来掩盖当局的镇压,因为法轮功不符合对邪教的共同定义,并指中共方面说法不被支持、从不允许法轮功受害者单独受访。《南华早报》报导引述法国内政部反邪教小组表示「法轮功从未触犯法律,仅仅是一个遵守法国法律的自由的协会。我们不能滥用邪教这个词,并把它用于任何一个宗教运动,无论是老的还是新的。根据法国法律,法轮功不该被称作邪教。」
自由之家资深专家库克2012年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发表证词说,「修炼法轮功的中国公民,目前依然生活在不断遭受绑架和酷刑的威胁当中。法轮功及其创始人李洪志先生,以及各种同音字,一直是中国互联网上被新闻检查最严厉的字词,而由任何(中共)国营媒体或由其外交官所提及的都是妖魔化标签了的措辞。」
国际特赦组织报告指出,北京当局于1999年7月后对法轮功修炼者的镇压,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战,并施加包括劳改、意识型态改造(亦有称"洗脑")、再教育及法律范畴外的威胁措施(拘留、强制劳动及刑求等),有时导致学员死亡。
在中国武侠文化中常贬称魔教,在一部分作品中有明确的真实宗教,如在倚天屠龙记的明教和作为背景历史中所说的“山中老人”创立的教派。
但在更多的作品中没有很详细的设定交待,因为这类组织在故事中常和抗元或反清的组织有关,变成了突出政治重于信仰和维护汉族文化正统性。
武侠文化的魔禁经常以暗杀和暴动挑战中原政府和江湖,并拥有神兵利器和武功秘笈可以把一个有天赋的少年,在数年间训练成能一骑当千的绝顶高手的,如倚天的乾坤大挪移,或在古龙的刀神和边城浪子中的主角的近乎无敌般的刀法。
在一些完全虚构的异世界或外星人的故事中,也有出现类似的设定,如在魔戒中敌人首领索隆所创立的教派。
|
306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64 | 7月31日 | 7月31日
7月31日是阳历年的第212天(闰年是21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3天。
|
306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65 | 明成祖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称永乐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安徽凤阳人,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夺位,经过三年的战争,最终胜利,杀害方孝孺,驱逐其姪建文帝夺权篡位自封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强太祖以来的专制统治,强化锦衣卫并成立东厂,此外,他在位期间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叶后宦官专政的祸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皆早于朱元璋去世,故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闲五月驾崩后,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了提防燕王造反,于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装病,使建文帝把作为人质的朱棣三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回燕国;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遂装疯。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告知朝廷,装疯被发觉。
时燕王遣使入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张信经过考虑,将此事告知朱棣。于是朱棣和僧人姚道衍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府中潜伏,以待变故。
张昺、谢贵得到皇帝密诏后,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勇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诛杀。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燕王朱棣起兵,援引《皇明祖训》,号称清君侧,指惠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谋害皇室亲族),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意为「平定灾难」),并上书于惠帝朱允炆。
燕军控制北平后,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燕军攻破怀来后,由于领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离封地宣府(今属张家口,距北京约150公里,距怀来约60公里),奔京师。八月,齐泰等顾虑辽王、宁王帮助燕王,建议召还京师;辽王从海路返京,而宁王不从,遂削宁王护卫。宋忠失败后,部将陈质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应朱棣,被陈质所控制,未果。
七月,朱棣反书到京,朱允炆削朱棣属籍,废为庶人。决定起兵讨燕。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置平燕布政使司。
耿炳文率军在八月十三日到达真定,并分兵于河间、鄚州(河北任丘北约30里)、雄县,为犄角之势。在经过观察后,八月十五日,燕军趁中秋夜敌军不备,偷袭雄县;成功后又利用伏击击败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编剩余的部队。八月二十四日,燕军到达无极县。从樵夫和中央军被俘士兵处得知敌情,于是燕军发动决战。
二十五日,燕军趁耿炳文送使臣出城时偷袭中央军,炳文逃回城中后,怒而迎战。在燕军主力与耿炳文军相持时,朱棣亲自率军袭击其侧翼,耿炳文大败溃逃,中央军投降三千多人。中央军狼狈逃回城中,城池差点失守。部将李坚、宁忠、顾成等被俘;士兵被杀、被俘数万人(后放还)。耿炳文率残部不到十万人在真定坚守不出,燕军攻城三天不克。八月二十九日,燕军返回北平。顾成降燕之后,留在北平协助燕世子朱高炽守城。
耿炳文战败,朱允炆开始担忧战事,考虑换将。黄子澄说曹国公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之子,建议他接任;齐泰反对,但惠帝不听。八月三十日,拜李景隆为大将军,誓师出征,并召回耿炳文。李景隆以德州为大本营,调集各路兵马包括耿炳文败兵,增兵至五十万人,九月十一日进至河间。
朱棣听说朝廷以五十万倾国之兵交付李景隆,大喜过望,说:「李景隆不会用兵,给他五十万大军,根本是自取灭亡。赵括之失必然重演,我军必胜。」
九月初一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攻打永平郡,九月廿五,攻陷永平郡,决定趁势偷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以获得其精锐部队;另一方面利而诱之,将中央军引至「空城」北平下。九月廿八,出师。。十月初六,燕军经小路到达大宁城下。朱棣单骑入城),见宁王朱权,向朱权求救。在居大宁期间,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结交并贿赂大宁的军官等。十月十三,朱棣提出告辞,朱权在郊外送行,伏兵尽起,大宁军纷纷叛变,归附朱棣。于是朱权与王妃、世子等一同随朱棣前往北平,而大宁的全部军队(包括其骑兵精锐朵颜三卫)都被朱棣收编。大宁成为空城。朱棣实力大增。十月十九,燕军在会州整编,分立五军(中前左右后)。十月廿一,入松亭关。
十一月初五,渡白河(时已结冰,渡河处在今北京顺义区东),打败李景隆的哨探陈晖部队万余人。李景隆大败。李景隆令郑村坝所有军队轻装撤退。。燕军轻易击溃城下的敌军,获得大量物资。。此战中央军丧师十余万。十一月初九,朱棣回到北平城,再次上书,惠帝不应。。十二月十九日,朱棣出师攻打大同。十二月廿四,抵达广昌,守将杨宗投降。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军抵达蔚州,守将王忠、李远投降。二月初二,燕军攻大同。李景隆前来救援。李景隆走出紫荆关后,燕军从居庸关返回北平。中央军兵力、装备大量损失,士气受到重创。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从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兵力增至六十万。燕军亦出。四月二十日,燕军渡过玉马河。四月廿四,燕军战斗失利。。次日(四月廿五),再次交战。。。四月廿七,燕军进攻德州。初九,燕军进入德州。五月十五,燕军攻济南,李景隆逃走。燕军遂围济南。十月,朝廷召李景隆回南京。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等上书,请求立斩李景隆。朱允炆不听。。郑村坝之战和白沟河之战,使得两军攻守形势逆转。
燕军围济南。右参政铁铉、盛庸坚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五月十七,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铁铉决定派千人诈降,诱朱棣进城。朱棣围城攻打三个月。六月,惠帝遣使求和,朱棣不听。七月,平安进军河间,扰乱燕军粮道。八月十六,朱棣撤兵回北平。盛庸、铁铉追击,大败燕军,收复德州。
建文二年十月,朱棣决定再度南下,十月廿七到达沧州。燕军仅用两天就攻下沧州,徐凯等投降。燕军自长芦渡河,十一月初四到达德州。朱棣招降盛庸未果,遂南下。十一月,燕军到达临清,焚其粮船。燕军从馆陶渡河,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盛庸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决战。十二月廿五,燕军至东昌。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盛庸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张玉被中央军包围战死。次日,燕军再次战败,遂北还。在击退中央军的阻截后,建文三年正月十六,燕军返回北平。
朱棣与姚广孝商议,姚广孝强烈支持再次出兵。二月十六,朱棣再次出师。三月二十日,燕军探知盛庸在夹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附近,漳河支流)驻扎,于是驻扎在距对方四十里的地方。三月廿二,燕军进兵夹河。。朱棣率领一万骑兵和五千步兵攻击盛庸军左翼,不能入。此时燕将谭渊望见已经开战,于是主动出兵攻打。朱棣、朱能等则趁中央军调动产生的混乱,趁暮色向中央军后方猛攻,斩杀庄得。此战杀伤相当,但燕军损失了大将谭渊。当夜,朱棣率领十余人在盛庸营地附近露宿;次日(三月廿三)清晨,发现被中央军包围。朱棣再次利用禁杀之旨,引马鸣角,穿过敌军,扬长而去。中央军愕然,不敢射箭。
朱棣回到营中,鼓励众将「两军相当,将勇者胜」,于是再次会战,双方互有胜负。战斗打了七八个小时后,盛庸大败,损失了数万人,退回德州。吴杰、平安引兵准备会合盛庸,闻庸已败,退回真定。夹河之战结束。夹河之战重新确立了燕军的优势。闰三月初四,朱允炆因夹河之败,再次罢免齐泰、黄子澄,谪出京城,暗中令其募兵。
击败盛庸后,朱棣进军真定。。闰三月初九,两军会于藳城交战。。次日,复战,南军不能支,大败而去。。朱棣将射成刺猬的军旗送回北平,令世子朱高炽妥善保存,以警示后人。从白沟河、夹河到藳城,燕军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朱棣认为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为。夹藳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正面战场战事稍缓和。南军改为通过谈判、反间、袭击后方等方式间接作战。击败平安后,燕军南下,先后经过顺德、广平、大名,并驻扎于大名。诸郡县望风而降。
朱棣听说齐黄被贬,上书和谈,表示「奸臣窜逐而其计实行,不敢撤兵」。朱允炆得书,与方孝孺讨论,方孝孺表示可以借此机会遣使回报,拖延时间,并懈怠其军心;同时令辽东等军队攻其后方,以备夹攻。于是(四月)惠帝令大理寺少卿薛嵓去见朱棣,传诏并秘密在军中散布相关消息。薛嵓见朱棣,说「朝廷言殿下旦释甲,暮即旋师。」朱棣表示这连三尺小儿也骗不过。薛嵓无言以对。五月初一,盛庸、吴杰、平安等分兵骚扰燕军饷道。朱棣遣使者进京表示盛庸等不肯罢兵,必有主使。惠帝听从方孝孺的意见,将其下狱(一说诛杀),和谈破裂。
朱棣见和谈破裂,从济宁南下,成功焚烧大量中央军粮船,京师大震,德州陷入窘境。
七月,燕军进攻彰德,林县投降。七月初十,平安自真定趁虚攻北平,扰其耕牧。朱高炽固守。朱棣分兵回援;(九月十八)平安与战不利,退回真定。由于河北战事不利,方孝孺想出了反间计,利用朱高炽(长子)和朱高煦(次子)的矛盾,先写一封信给守北平的高炽,令其归顺朝廷,许以燕王之位;然后派人告诉朱棣和高煦(随军)世子密通朝廷,以使燕军北还。但朱高炽得到信后,根本没有拆开,将朝廷使者连人带信一起送往朱棣处。反间计失败。
七月十五,盛庸令大同守将房昭入紫荆关威胁保定,据易州西水寨以窥北平。朱棣回兵救援。朱棣分兵守保定,并包围房昭的山寨。十月初二,燕军与真定援兵和房昭军决战,房昭退回大同。十月廿四,燕军回到北平。之后又击败了袭永平的辽东敌军。
建文三年冬,南京有宦官因犯错被处罚,逃到朱棣处,告知南京守备空虚。朱棣遂决定直接率兵南下,临江一决。道衍亦支持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趋京师。
1401年(建文三年十二月初二),燕师复出。十二月十二,到达蠡县(约在保定以南50公里)。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南下至馆陶渡河,长驱直入。正月十四,陷东阿;正月十五,陷东平;正月十七,陷汶上;正月廿七,陷沛县(进江苏);正月三十,到达徐州。惠帝见燕军再次出动,三年十二月令驸马都尉梅殷(惠帝的姑父,顾命大臣)任总兵官,镇淮安。建文四年正月初一,将迁往蒙化的朱橚(废周王)召回南京。命魏国公徐辉祖率兵援山东。
二月初一,何福、平安、陈晖进兵济宁,盛庸进兵淮上。二月廿一,朱棣击败徐州的出战军队,徐州自此闭城死守。朱棣继续南下。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抵达涡河(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以北)。平安带兵来追;但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设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三月廿三,朱棣遣将断徐州饷道,铁铉等率兵围攻,互有胜负。四月十四,燕军进达睢水之小河,搭浮桥。次日,平安、何福领军夺桥,双方隔河僵持。数日后,中央军粮尽,朱棣决定偷袭。半夜,渡河绕至敌后;四月廿二,双方战于齐眉山(灵壁县西南三十里),中央军大胜,斩燕将李斌。
燕军陷入窘境。四月廿三,燕军众将要求北返,朱棣不同意,说「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份人站于左侧,朱棣怒。朱能这时强力支持朱棣,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坚定了燕军坚持的决心。
这时,朝廷讹传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遂召回徐辉祖。四月廿五,考虑到在河边不易防守,何福移营,与平安在灵壁(一作灵璧)深沟高垒作长远之计。由于粮道被燕军阻碍,平安亲自率兵六万护卫粮草。四月廿七,朱棣率精锐袭击平安,将其一分为二;何福全军出动救援,朱高煦也率伏兵出现,何福败走。
中央军缺粮,何福与平安决定次日(廿九)突围而出,在淮河取得给养,号令为三声炮响;次日,燕军攻打灵壁墙垒,进攻信号正巧也是三声炮响。于是中央军以为是己方号炮,纷纷夺路而逃;燕军趁势进攻,中央军全军覆没。灵壁之战就此意外结束。此战燕军生擒了陈晖、平安、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员敌将,四名内官(宦官),一百五十员朝廷大臣,获马二万余匹,降者不计其数。只有何福单骑逃走。
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谒祖陵。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朱棣在尝试取道淮安、凤阳受阻后,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数百人绕道上游乘渔船渡河,五月初九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败走。燕军遂克盱眙。
五月十一,燕军向扬州方向前进,五月十七到达天长(扬州西北50公里)。守扬州的监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但属下反叛,趁其沐浴时绑缚之。五月十八,扬州不战而降。随后高邮归降。
扬州失陷,金陵震动。朱允炆惊慌不已,与方孝孺商议后,先后定下如下几个救急方法:下罪己诏;号召天下勤王;派练子宁、黄观、王叔英等外出募兵;召回被贬黜的齐泰、黄子澄;遣人许以割地求和,拖延时间。。
五月廿二,朱允炆遣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地。朱棣说「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郡主无言以对,遂返。
六月初一,燕军准备从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燕军战不利,此时朱高煦引兵来援,殊死力战,击败盛庸。随后南军的一支水军部队降燕,燕军遂于六月初三自瓜洲渡江,并再次击败退守此地的盛庸。六月初六,燕军至镇江,守将率城投降。
六月初八,燕军驻扎于龙潭(距京师金陵东约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徘徊殿间,召方孝孺问计。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应坚守待援;即使真战败,国君为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可以再派大臣、在京诸王前往谈判以拖延时间。于是六月初九,派李景隆、茹瑺等见朱棣,再次谈判;朱棣表示割地无名,只要奸臣。六月初十,遣谷王朱橞(建文元年逃回京城)、安王朱楹等第三次前往谈判,无果。
六月十二,外出募兵的大臣们仍未返回,朱允炆只得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时左都督徐增寿(徐达子,辉祖弟)谋内应,被一群文官围殴。
次日(1402年7月13日),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
燕军进南京,朱允炆见事不可为,遂在皇宫放火。马皇后死于大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此后其下落成为谜团。朱棣入城。
朱棣进入南京,出榜安民,成为了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进城之时,翰林院编修杨荣迎于马首,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一语点醒朱棣。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日)起,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劝进,朱棣不允。
数日后(七月十七日),朱棣谒明孝陵,并于当日登基即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为皇后。
朱棣登基称帝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封王两人,为:朱能(东平武烈王);张玉(河间忠武王)。
封公二十二人,为:丘福(淇国公);徐增寿(定国公);陈亨(泾国公);郭亮(兴国公);李彬(茂国公);李远(莒国公);柳升(融国公);徐忠(蔡国公);袁容(沂国公);郑亨(漳国公);姚广孝(荣国公);张信(郧国公);王聪(漳国公);顾成(夏国公);张武(潞国公);陈珪(靖国公);薛禄(鄞国公);王真(宁国公);吴允诚(凉国公);李让(景国公);孟善(滕国公);张辅(英国公)。
封侯十五人,为:陈瑄(平江侯);何福(宁远侯)李濬(襄城侯);孙岩(应成侯);房宽(思恩侯);王友(清远侯);王忠(靖安侯);刘荣(广宁侯);火真(同安侯);王宁(永春侯);宋晟(西宁侯);郭义(安阳侯);谭渊(崇安侯);柳升(安远侯);薛绶。
封伯十八人,为:陈贤(荣昌伯);陈旭(云阳伯);刘才(广恩伯);张兴(安乡伯);房胜(富昌伯);徐理(武康伯);徐祥(兴安伯);金玉(会安伯);高士文(建平伯);陈志(遂安伯);唐云(新昌伯);茹瑺(忠诚伯);王佐(顺昌伯);许诚(永新伯);薛斌(永顺伯);薛贵(安顺伯);赵彝(忻城伯);朱荣(武进伯)。
明成祖登基后不承认建文年号,七月初一(一说六月十八日),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元年。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结束后,为了佐证他“清君侧”的起兵宣言,向金陵军民发布公告:「谕知在京师的军民人等,我先前一向守望我藩的封地,却因奸臣弄权作威作福,导致我家骨肉被其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们,乃是要扶持社稷和保安宗亲、藩王。今次研拟安定京城,有罪的奸臣我不敢赦免,无罪者我也不敢滥杀,如有小人借机报复,擅作绑缚、放纵、掠夺等事情因而祸及无辜,并非我的本意。」
建文四年六月廿五,明成祖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大臣,灭其族。其中据记载,方孝孺被诛十族(九族加朋友门生),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当中被救的幸存者有假借余姓逃过一劫的方孝孺的幼子方德宗。而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
此外,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等也都被酷刑处死或自尽,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被流放、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而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建文帝被朱棣篡位后,朝野为之尽忠死节者甚众,不及备载。
在大肆诛杀之外,当月,明成祖将忠于建文帝的魏国公徐辉祖下狱,但顾及其父是中山王徐达,其姊即成祖仁孝文皇后,还是释放了他,仅削其爵位。辉祖死后,其子嗣魏国公爵。黄观被明成祖所嫉恨,其状元的身份被革去,故明代保持三元及第记录的只有商辂一人。耿炳文、盛庸、平安(灵壁之战降)、何福、梅殷等将领投降后都受到迫害自杀身亡。
永乐初,明成祖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𤐤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𤐤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𤐤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当其皇位较巩固时,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
在政治上,明成祖继续实行太祖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
明成祖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在全国局势稳定之后,明成祖为了加强对大臣的监控,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同时,明成祖又设置镇守内臣的东厂衙门,厂卫合势,强化专制统治。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觉得锦衣卫不足以达成目的,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衙门,地点位于燕京(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今北京东城区东厂胡同,据说系原东厂所在地。)
东厂的行政长官为钦差掌印太监,全称职衔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尊称为「厂公」或「督主」。初设时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因事务繁杂,改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隶役(称掌班、领班、司房,共四十余人)、缉事(称役长和番役)等军官由锦衣卫拨给。
明初《大明律》明令:「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尔扮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以压迫杂剧创作,明成祖即变本加厉,以极刑来禁止此类杂剧的印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
明成祖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后来部分宫殿被李自成放火烧毁,清初又重新修复)。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成祖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明成祖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之后,永乐帝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史称永乐盛世。
西南边疆,永乐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思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不过,史学界对明朝是否实际统治了西藏存在较大的争议。
永乐年间,明朝在藏区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级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如明成祖即位的当年,即派侯显前往乌思藏迎请噶玛噶举派的第五世噶玛巴活佛,后封其为“大宝法王”。1406年,明成祖又遣使入藏封乌思藏帕竹第五任第悉扎巴坚赞为“阐化王”。明封八王中的两大法王、五大教王都是永乐时期封授的。此外,明成祖依僧官制度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由此明朝对藏区的各政教势力由上至下各级首领的分封基本完成。但明朝并未在乌思藏等地区驻军。亦有学者通过对比元朝对于西藏的实际管辖,认为明朝上面这些对藏人名义上的封授并不能被认为拥有在西藏的实际政治权力。《剑桥中国明代史》亦指出:「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西藏人都未觉得他们是明朝廷臣民。另外,他们无须中国(明朝)居中调解而维持著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关系。」
东北边疆,永乐七年(1409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派邢枢等传谕奴儿-{干}-,正式招抚诸部,扩大明朝东疆。永乐二年(1404年),置奴儿-{干}-等卫所,其后在当地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奴儿-{干}-地区的所有军事建制机构。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开始行政管辖权。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派驻数年而轮调的流官,后为当地部落领袖所世袭。明成祖为了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海西女真(位于松花江上游)与建州女真(位于松花江、牡丹江之间)设置卫所,并派宦官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了库页岛,宣示了明朝对此地的主权。在奴儿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建有永宁寺,立有永宁寺碑,清代曹廷杰于1885年曾拓回碑文。同时,明成祖撤去大宁都司,将宁王朱权内迁南昌,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但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明成祖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辖区内主要居民为蒙古、女真、吉里迷(尼夫赫人)、苦夷(阿伊努人)、达斡尔等族人民,分置卫所,以各族首领为各卫所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据《明史》记载,奴儿-{干}-都司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都司治所奴儿干城(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地,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明宣宗即位后,奴儿-{干}-都司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废弃,共持续25年。
西北边疆,永乐四年(1406年)设立哈密卫。此前,察合台的后裔肃王兀纳失里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始向明朝纳贡,被明太祖封为哈密国王。其子脱脱向明成祖朝贡,永乐四年(1406年)三月,明成祖宣布设立哈密卫,以其头目马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官,又以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辅导。之后,哈密国成为设有明朝羁縻卫所的王国,忠顺王是哈密国王,哈密卫指挥使掌握哈密兵权,另有汉人长史。
同时,明成祖还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随后西域的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明成祖很重视河工,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于疏浚会通河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朱棣命开漕运。漕运在元朝至元年间即有,然而却因会通河一段水浅而无法大量载运物资,于是元朝均以海运为主。明朝初期,传饷辽东、北平的途径也均以海运为主。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绝口,会通河于是被淤。
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采用河路、海路并运。当时海运危险且多有损失;而河运却经过淮河转沙河,然后经过黄河进入卫河,于此转入北京,陆运须经过八个卫所,劳民伤财。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疏建议浚通会通河,使得元朝运河恢复。于是,朱棣命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前往治理。会通河首要问题为水源不足,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修筑埋城与戴村坝,横截汶水向南,经河面最高端南旺分水,流入运河,且使黄河不会影响漕运。同年八月还京,论首功,受上赏。
次年,因御史许堪进言卫河水患,朱棣再命宋礼前往治理。宋礼在魏家湾分支黄河,泄水入土河,于是从德州西北开一支支流,到海丰、大沽流入大海。此时,宋礼以海运损失巨大、劳民伤财,上言请求停止海运,而恰逢平江伯陈瑄治理长江、淮河等告竣。于是河运从此昌盛,可运大型物资。永乐十三年,朱棣遂终止海运。
永乐十三年(1415年)凿清江浦,使大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永乐年间,明成祖还派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边疆稳定的局面下,为整理知识,明成祖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召集一百四十七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这次动用编写人员朝野上下共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启用了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永乐大典》由解缙、太子少傅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监修,组织上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监修:解缙、姚广孝、郑赐;总裁:副总裁:蒋用文、赵同友;都总裁:陈济。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对所收录的书籍没有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的方式,保持了书籍原始的内容。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其中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未有任何删节,这是清朝《四库全书》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成祖并未将《永乐大典》复写刊刻,而决定只制作一份抄本,并于1409年完成。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都是嘉靖年间的抄本。
明成祖时期,为了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同时确立自己即位的正统性,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六次出使西洋(第七次在明宣宗宣德年间),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浡泥国王墓)和德州(苏禄国王墓)。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郑和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
永乐六年正月,明成祖命工部造宝船四十八艘。永乐六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命太监郑和、王景弘,王贵通等出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拔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巴里等国,赐其国王锦绮纱罗,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明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浏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不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国,正使郑和奉帝命招敕,赐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为满剌加国,暹罗不敢扰。满剌加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太监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标本6株。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捧诏敕金银供器等到锡兰山寺布施,并建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此碑现存于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回程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趁贼兵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
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郑和回国献亚烈苦奈儿与永乐帝,朝臣齐奏诛杀,永乐帝怜悯亚烈苦奈儿无知,释放亚烈苦奈儿和妻子,给予衣食,命礼部商议,选其国人中贤者为王。选贤者邪把乃耶,遣使赍引,诰封为锡兰山国王,并遣返亚烈苦奈儿。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领妻子陪臣540多人来朝,朝廷赐海船回国守卫疆土。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八月,礼部、兵部议奏,对锡兰战役有功将士754人,按奇功,奇功次等,头功,头功次等,各有升职,并赏赐钞银,彩币锦布等。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明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郑和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其中包括翻译官马欢,陕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挥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郑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赐占城王冠带。1413年郑和船队到苏门答剌,当时伪王苏干剌窃国,郑和奉帝命统率官兵追剿,生擒苏干剌送京伏诛。1413年郑和舰队在三宝垄停留一个月整休,郑和费信常在当地华人回教堂祈祷。郑和命哈芝黄达京掌管占婆华人回教徒。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东非麻林迪(肯尼亚),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五日(1417年6月)总兵太监郑和受明成祖命,在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宋末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之侄蒲日和,也与太监郑和,奉敕往西洋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郑和奉明成祖命出发,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1424年8月12日),明成祖去世,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于洪熙元年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去世,太子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是为明宣宗。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0年1月),郑和奉明宣宗命率领二万七千余官兵,驾驶宝船61艘,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进行了第七次下西洋。开始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遗体埋葬于古里,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明太祖朱元璋为与邻近国家保持长久的和睦关系,便在其所主编的《皇明祖训》中开列十五个「不征诸夷国名」,以警戒后世子孙切勿「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越南(安南国)便是其中之一。1400年,安南陈朝权臣胡季牦篡位,建立胡朝,改国号为「大虞」。不久后自称太上皇,由儿子胡汉苍(即胡𡗨)即皇帝位。由于前朝陈氏原是向明朝称臣,世世受明册封,凭著篡夺得国的胡氏为免惹起明朝猜疑,便于1403年农历四月丁未(西历4月21日)遣使赴明,向刚起兵夺位的明成祖声称陈氏「宗嗣继绝,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臣,陈氏之甥,为众所推」,欲借此声称自己具有统治资格,要求明朝册封。明成祖派杨渤到越南观察后,当地陪臣耆老跟随他向成祖上奏称「众人诚心推𡗨权理国事」,明廷一时再没有怀疑的理由,便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1404年农历八月乙亥(西历9月10日),陈朝遗臣裴伯耆到明廷,控诉胡季牦父子「弑主篡位,屠害忠臣」,要求明朝出兵「擒灭此贼,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子孙」 八月丁酉日(西历10月2日),有一位自称陈氏子孙,名叫陈天平的人(越南史籍写作「陈添平」,《大越史记全书》称他的身份本是「陈元辉家奴阮康」),从老挝入明,亦向明帝诉说胡氏篡位的经过,要求恢复陈氏统治。 其后,明成祖当著胡朝的来使面前,安排陈天平与他们会见,使一众来使都错愕下拜,甚至涕泣,适值裴伯耆在场,向来使责以大义,场面紧张。 明廷于是对越南政局多所干涉,派员查核实情,胡朝明白势不得已,唯有承认责任,要求「迎归天平」。
另外,明越两国又因领土问题出现外交风波。1405年,广西省思明土官及云南省宁远州土官向明廷控诉,辖境猛慢、禄州等地被越南所占。为此,明廷于该年农历二月,遣使责难胡朝,要求取得禄州,胡朝便被迫将古楼等五十九村交给明朝政府。
胡朝虽然愿意息事宁人,但两国关系仍然紧张。其后,胡朝所派到明廷的使节,都遭扣留,不许回国。明廷又派员入越,查探山川道路险要之地,以为日后南征的准备。 另外,胡朝的南邻占城,曾于1404年遣使入明,声称遭到胡氏「攻扰地方,杀掠人畜」,并进一步「请吏治之」, 这亦引起了明廷的注意。
不过,明成祖仍未敢轻言出兵。1405年年底,云南将领沐晟建议出兵,却遭明成祖反驳说:「尔又言欲发兵向安南。朕方以布恩信,怀远人为务。胡𡗨虽扰我边境,令已遣人诘问,若能摅诚顺命,则亦当弘包荒之量。」 至于陈天平的处置,明廷则决定送归越南,并要求越人「以君事之」,奉为国主。 越南方面,胡朝有感于对明关系紧张,亦积极防备,重编军制,在多邦城(陈仲金说位于山西省先丰县古法社)加强防守,于各个河海要处装插木桩陷阱,整顿军库,招募人民有巧艺者入伍。但胡朝君臣对明主战或主和,意见分歧甚大,有官员认为只好「从他(明朝)所好,以缓师可也」,左相国胡元澄则认为只决定于「民心之从违耳」,对明作战并无十足把握。
1406年,明朝派镇守广西都督佥事黄中领五千士兵(《大越史记全书》称领兵十万),护送陈朝「前国王孙」陈天平(陈添平)回越南(《明实录》把事件列在该年农历三月丙午,即西历4月4日;《大越史记全书》则列入农历四月八日,即西历4月26日)。当进入越南境内的支棱隘时,遇上胡军截击,明军不敌,陈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陈天平经胡朝审讯后,被「处陵迟罪」。明成祖得悉后大怒,便「决意兴师」。
同年年中,明成祖派总兵官朱能加封「征夷将军」,配印信。后来在行军时病卒,由副将张辅代替)、左副将军沐晟、右副将军张辅、左参将李彬、右参将陈旭等领兵(《大越史记全书》称共有八十万人,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认为可能有夸大),分兵两路,开进越南的白鹤江会师,一边向越南腹地步步推进,一边发出檄文向越人呼吁胡季牦父子的行为是「肆逞凶暴,虐于一国」,并列出胡氏「两弑前安南国王以据其国」、「贼杀陈氏子孙宗族殆尽」、「淫刑峻法,暴杀无辜,重敛烦征,剥削不已」等二十大罪,又称明军的到来是「吊尔民之困苦,复陈氏之宗祀」,以使民心动摇。果然,不少越人「厌胡氏苛政,罔有战心」,有助明军前进更为顺利。农历十二月丙申十一日(西历1407年1月19日),胡军的主力退守多邦城,明军亦看准该城位于河边,有较大面积的沙滩可供抢滩,于是分兵进攻,成功以火铳击退胡军象兵。其后,明军攻入越南的重要城市东都升龙,并大肆掠夺,「掳掠女子玉帛,会计粮储,分官办事,招集流民。为久居计,多阉割童男,及收各处铜钱,驿送金陵」。
1407年年初,明军攻破升龙后,向胡朝的首都清化继续前进,胡氏皇子胡元澄领军退守黄江(在今越南河南省的一段红河),与胡季牦、胡汉苍会合。明将沐晟则进驻木凡江(在今越南河内市,与黄江相接)预备出击。农历二月,沐晟沿江两岸击败胡元澄军,追击至闷海口(在今越南南定省),因军中爆发疾疫,明军移师到咸子关立塞备战。农历三月,胡军集合水步大军七万,号称二十一万,与明军爆发咸子关之战。结果胡军溃败,大批兵士溺毙于该处河流,无数船只及军粮沉没,胡氏父子败逃,最终在农历五月十一日(西历6月16日)在奇罗海口(在今越南河静省奇英县)被明军俘获,胡朝灭亡,领土被明朝占领。据当时的统计,越南土地人口物产资料为: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六十八、户三百一十二万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马四百二十、牛三万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此一统计数字,按《明实录》记载的1408年农历六月的计算,则是「安抚人民三百一十二万有奇;获蛮人二百八万七千五百有奇,粮储一千三百六十万石,象、马、牛共二十三万五千九百余只,船八千六百七十七艘,军器二百五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二件。」)
胡朝亡后,明成祖在农历六月癸未朔(西历7月5日)下,声称这次军事行动是为了越南原本的陈氏王室著想,「期伐罪(指胡朝)以吊民,将兴灭而继绝」,并打算对「久染夷俗」的越人「设官兼治,教以中国礼法」,以达致「广施一视之仁,永乐太平之治」。明廷又以陈朝子孙被胡氏杀戮殆尽,无可继承,于是在越南设置交址都指挥使司、交址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及交址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将之直接管辖。
安南内属后,安南人民不断进行反抗,明军多次进行镇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太子朱高炽明仁宗即位,次年明仁宗去世,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宣宗考虑到「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 便允许撤兵。黎利得胜后,就发布阮廌所起草的《平吴大诰》,称他自己的抗明斗争是「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提出中越两国是「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因而有必要脱离明朝统治,自行建国,于是建立后黎朝。
其后,1431年农历正月五日(西历2月12日),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
为了稳定北方边境,对付蒙古势力。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派淇国公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鞑靼,由于轻敌,孤军深入,中埋伏,全军覆没。为消除边患,明成祖决心亲征。明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明成祖调集50万大军。五月八日,明军行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朱棣将之更名为“饮马河”)流域,询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率军向西逃往瓦剌部,丞相阿鲁台则向东逃。朱棣亲率将士向西追击本雅失里,五月十三日,明军在斡难河(位于今蒙俄边境)大败本雅失里。朱棣打败本雅失里后,挥师向东攻击阿鲁台,双方在今蒙俄边境之斡难河东北方向交战,明军杀敌无数,阿鲁台坠马逃遁。此时天气炎热,缺水,且粮草不济,朱棣下令班师。鞑靼部经过明军的这次打击,臣服了明朝,当年向明成祖进贡马匹。成祖亦给予优厚的赏赐,其部臣阿鲁台接受了成祖给他“和宁王”的封号。
明军在永乐八年(1410年)第一次出征鞑靼后,瓦剌部趁机迅速发展壮大,1413年,瓦剌军进驻胪朐河(今克鲁伦河),窥视中原。明成祖决心再次亲征,调集兵力,筹集粮饷。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明军从北京出发,六月初三,明军在三峡口(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击败了瓦剌部的一股游兵,杀敌数十骑;初七日,明军行至勿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瓦剌军3万之众,依托山势,分三路阻抗,朱棣派骑兵冲击,引诱敌兵离开山势,遂命柳升发炮轰击,自己亦亲率铁骑杀入敌阵,瓦剌军败退,朱棣乘势追击,兵分几路夹击瓦剌军的所扑,杀敌数千,瓦剌军纷纷败逃。此役,瓦剌受到了重创,此后多年不敢犯边,同时,明军也伤亡惨重。
瓦剌被明成祖打败,鞑靼趁此机会经过几年的发展,势力日益强盛起来,从而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并侮辱或拘留没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的劫掠。永乐十九年(1421年)冬初,鞑靼围攻明朝北方重镇兴和,杀死了明军指挥官王祥,对此,朱棣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出击鞑靼。其主力部队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鞑靼首领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乘夜逃离兴和,避而不战。七月,明军到达煞胡原,俘获鞑靼的部属,得知阿鲁台已逃走,朱棣下令停止追击。明军在回师途中,击败兀良哈部,九月,回师北京。明成祖第三次出击漠北,虽对鞑靼部有一定的打击,但成效不大,并没彻底解决盘据漠北的蒙古三个部落对明朝边境的滋扰。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鞑靼首领阿鲁台再次率部滋扰明朝边境,明成祖闻悉后决定再次亲征。明军八月初出征,九月上旬,明军到达沙城(今河北张北以北)时,阿鲁台的部下阿失贴木儿率部投降明军,并得知阿鲁台被瓦剌打败,其部已溃散,明军暂时驻扎不前;十月,明军继续北上,在黄河以北击败鞑靼西部的军队,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明,明成祖朱棣随即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十一月,明军班师回京。
永乐时全国形势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至七月,明军对蒙古鞑靼部的作战。是年正月,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等地。明成祖朱棣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5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四月三日,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干为前锋,出兵北征。出征前户部尚书夏元吉以国库虚耗,曾劝他勿起战事,但他不听,反系之大狱。二十五日,进至隰宁(今河北沽源南),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明成祖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围300余里不见阿鲁台部踪影,遂下令班师。
明成祖为填补太祖废除丞相后导致六部之首的空缺,但又希望强化皇权,他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计有解缙、黄淮、胡广、杨荣、金幼孜、杨士奇、胡俨。明成祖时期涌现许多著名大臣,包括蹇义、郁新、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金忠、沐春、沐晟、沐昂。
明成祖任用酷吏强化自己的统治,著名的包括陈瑛和纪纲。
明成祖时期的著名太监包括:郑和: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王景弘:郑和的副手;侯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亦失哈:巩固北方边防,晚年研究改造武器,如改造步枪(装枪头-为安装刺刀的先驱);王彦:原名王狗儿,尚宝监太监;昌盛:神宫监太监,贵州人。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率领北征大军班师返京。七月十五日,明成祖病重。十六日,行至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昏迷不醒。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崩逝于榆木川(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享寿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二年。遗诏传位皇太子。大学士杨荣、太监马去等秘不发丧,暗中派御马监少监海寿秘密回京,“奉遗命,驰讣皇太子”。太子朱高炽立即派皇太孙前往虎帐。八月十一日,皇太孙到达军营后,始发布帝崩消息。太子朱高炽即位,宣布次年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明成祖驾崩后,殉葬的有30余位宫女,其中包括成祖的16位嫔妃。
明成祖驾崩后,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十二月十九日,明成祖与仁孝文皇后徐氏合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朱厚熜改谥明成祖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明史》记载朱元璋前五个儿子、第二女和第四女都是马皇后所生。根据《明实录》第四子明太宗生于至正二十年4月17日,第五子周定王生于至正二十一年7月9日。马皇后这种过于频繁的生育情况历来都被怀疑,认为五位皇子并非是马皇后所生。而且明人早就指出“或曰高皇后无子”。
《南京太常志》:“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䂵妃,生成祖文皇帝,孙贵妃生周王。”但李淑妃的父亲李杰投奔朱元璋时,才二十六岁,同时,朱标已在前一年出生。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沈元华条:“奉先庙制(南京太庙奉先殿)高后南面,诸妃尽东列,西序惟䂵妃一人,具载南京太常寺志。善高-{后}-从未怀妊,岂惟长陵,即懿文太子亦非-{后}-生也。”李清《三垣笔记》:“南太常志载成祖为䂵妃所生,讶之。钱宗伯谦益有博学名,问之,亦不能决,以志言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西侧止一䂵妃。因启寝殿验之,入视果然,乃信。”
靖难后朱棣自称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嫡子。但谈迁、朱彝尊、傅斯年、吴晗考证其生母为高丽人䂵妃。另一个证据是明成祖建南京大报恩寺中对䂵妃的供奉,中国古建筑专家潘谷西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卷》(第四卷)就持有这种观点。刘继庄说是蒙古人,甚至色目人。
但是䂵妃到中国的时候1365年春,当时的朱棣已经5岁了(1360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应天府吴王宫),所以她不可能是成祖的生母。所谓的明《太常寺志》是被伪造和篡改过的,篡改者是张廷玉,这在民国时期就有人考证过了,但是吴晗认为张廷玉的取材是明朝政府的内部记录,但具体证据他也拿不出来,“行历不详,只好阙疑。”。根据朝鲜使臣权近《奉使录》记载朱棣的生母不是马皇后。
刘继庄《广阳杂记》,蒙古黄金史:明成祖母为瓮氏,蒙古弘吉剌人,以其为元顺帝妃,故隐其事。“宫中别有庙藏神主,世世祀之,不关宗伯。有司礼监为彭躬庵言之,少时闻燕之故老为此说,今乃信也。”以上都是明人的记载。徐达、常遇春于1368年攻入元大都前,元顺帝早带著后妃北逃元上都,而1360年出生的明成祖已经九岁了,1369年常遇春攻破元上都,明成祖已经十岁。
朱元璋为燕王宗室命名的二十字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至明朝末年只传到第十字「由」,明思宗朱由检。
以下列出曾饰演「明成祖」的演员,以及剧中演出「明成祖」的电影:
以下列出曾饰演「明成祖」的演员,以及剧中演出「明成祖」的电视剧:
以下列出曾饰演「明成祖」的演员,以及剧中演出「明成祖」的电视剧:
|
306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66 | 建文帝 | 建文帝
明惠宗朱允炆(),或称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宽政、削藩的改革,史称“建文改制”。由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应天府,是为明成祖,惠宗随后下落不明。大臣梅殷谥其为「孝愍皇帝」,上庙号「神宗」,但不被成祖承认,故不使用。直到南明时,弘光帝追谥其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嫡母太子妃常氏所生长子朱雄英早故,另有一子朱允熥为其弟。嫡母常氏在1378年逝世后,朱允炆生母吕氏成为继任太子妃,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父亲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祖父朱元璋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长皆以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份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朱允炆出生时脑袋长得颇偏,朱元璋用手摸着说:“半边月儿。”一年除夕,他与父亲朱标陪同朱元璋,朱元璋叫他父子作咏月诗,朱允炆作诗曰:“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朱元璋看后默然不语。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从1399年2月6日开始)为建文元年。惠宗在六月晋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在国事上倚重三人。惠宗的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即位后改行宽政,囚犯人数减至洪武时期的三成左右。
惠宗能虚心纳谏。一次他因病上朝晚了,监察御史尹昌隆对此提出批评,左右建议他说出自己染病,建文帝却认为这样的谏言难得,不但没有自辩,还表扬了尹昌隆,公开了他的奏疏。
明太祖为巩固皇室,大封宗室为藩王,各拥私人护卫军队。对惠宗来说,诸藩王大多为其叔辈,且在封地掌握兵权,心中由是不安。惠宗为皇太孙时曾问黄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说诸王军力不足以抗衡朝廷。惠宗即位后,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官员听朝廷节-{制}-,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对付年龄最长、军功最多、武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时,由于惠宗身边的谋士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以致打草惊蛇,引发了燕王先发制人的念头。朱棣在权衡利害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难”为名,向京师进军。
建文元年,明惠宗下诏讨伐燕军。命吴杰、吴高、耿𤩽、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分道并进,并在河北真定设立平燕布政使司,兵部尚书暴昭掌司事。随后,耿炳文率大军抵达,与燕军交战后失利退守。明惠宗临时换将,撤换耿炳文,由李景隆代替。随后,朱棣获得宁王朱权及朵颜三卫,实力大增。而李景隆在率军围困北平后,仍然无法破城,并在郑村坝溃败。燕王因此向明惠帝上书,明惠帝不得不罢免齐泰、黄子澄。
建文二年,燕军与中央军在白沟河大战,李景隆再次溃败并逃亡济南,随后再在济南溃败。然而,朱棣却无法攻破山东参政铁铉、都督盛庸的济南城,不得不撤军。明惠帝随后封赏铁铉、盛庸,但却不诛杀李景隆。同年冬,燕军再次进犯济宁,盛庸击败并斩杀燕将张玉,并接连获胜。建文三年,两军在河北山东一带屡次交战,并互有胜负,最后燕军攻入真定。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领的中央军在小河大胜燕军,并斩其将陈文;而徐辉祖亦在齐眉山获得大捷。燕军恐惧后计划北归。恰逢惠宗误以为燕军已经北撤,召徐辉祖班师,致使何福孤军奋战。随后,灵璧之战中,燕军大胜,陈晖、平安、陈性善、彭与明被执。盛庸军亦在淮河之战中溃败,燕军遂渡过淮河,抵达六合。惠宗不得不下诏要求各地勤王,并遣使割地罢兵。同年六月,盛庸在浦子口与燕军交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率水军附燕。随后,朱棣率燕军渡江,最终逼近南京应天府。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变节,致使燕军进入都城。宫中起火,惠宗不知下落。
燕王朱棣入京师应天府后,惠宗在宫中举火,皇后自焚死,惠宗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则不知所踪,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论的历史之谜。有称其从地道逃亡,也有称其离宫后出家为僧。
朱棣入京后,先捕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于惠宗的官员后,方称皇帝,是为明成祖。当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惠宗发丧,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但是不被成祖承认。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惠宗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惠宗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惠宗年仅2岁的幼子朱文圭被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广安宫。惠宗的三个弟弟原本封为亲王,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年长的朱允熥和朱允熞先被封至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旋被召回京师(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只留下幼子朱允熙给朱标奉祀,而不久之后朱允熙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
溥洽是惠宗主录僧,当时传闻他知道惠宗出逃的事,朱棣遂以其它罪名囚禁溥洽长达十余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明成祖即位后,不承认惠宗的正统性,下令销毁建文朝史料,并先后三次修改明太祖实录。成祖还下令作《奉天靖难记》,对懿文太子及惠宗多加诋毁。
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随后被逮捕调查,乃是钧州人杨行祥,随后下狱而死。同行十二位僧侣,皆戍辽东。随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均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正德、万历、崇祯年间,诸位大臣请求续封惠宗,及加庙谥,均未成行。虽然《太宗实录》(成祖原庙号太宗) 称惠宗被朱棣以天子礼下葬,但崇祯帝在位时却亲口承认建文并无陵墓。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南明的弘光帝在南京即位,于同年七月为惠宗君臣平反,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乾隆帝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故后世也称惠宗为「明惠帝」。
2008年1月,福建省宁德市金涵乡上金贝村发现的一个和尚墓被认为是惠宗的墓葬所在,这个墓穴也是迄今为止福建发现的最大的和尚墓。然而,建文帝的最终下落至今仍是不解之谜,一说建文帝藏身于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
明惠宗在登基后不久,即重新选拔六部官员,其中大量官员在靖难之役中死亡;在战事中阵亡、拒绝与燕王朱棣合作而自杀或不屈而亡,其中包括礼部尚书陈廸,兵部尚书齐泰、铁铉,刑部尚书暴昭、侯泰,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练子宁、翰林院方孝孺等。
以下列出曾饰演「建文帝」的演员,以及剧中演出「建文帝」的电视剧:
|
306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67 | 濑户内海国立公园 | 濑户内海国立公园
濑户内海国立公园是日本海上国家公园。1934年设立。
濑户内海国立公园位于日本濑户内海沿岸,东起纪淡海峡,西至周防滩。经和歌山县、兵库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德岛县、香川县、爱媛县、大分县、福冈县10县。面积631.2平方公里(不包括海面区域)。
濑户内海国立公园以自然风光著称。海水明静,大小岛屿星罗棋布,白沙青松,气候宜人。海陆交通发达,旅游者多。近些年,因沿岸污染严重,正在整治中。
|
306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68 | 长城 (消歧义) | 长城 (消歧义)
长城可以指:
|
306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69 | 刀 (中国) | 刀 (中国)
在中国,刀是一种传统冷兵器,单边开锋,以铜或钢铁等金属制成,用单手或双手舞动,以砍劈方式对敌人造成伤害。与刀类似,但是双边开锋的尖顶兵器,称为剑。
除了当成武器使用外,刀也可以被当成是一种切开物体的工具。
在上古汉语中,刀被用来统称兵器,后来成为短兵器的代称。在春秋战国时代,刀与剑的意义类似。在宋代之后,刀被用来特指单面开锋的短兵器。
刀的雏型在中国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古典中国刀是环首刀与隋唐时代的横刀等使用包钢技术打造的刀。宋代时,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使得中国刀剑受到游牧民族风格影响,游牧民族式的单手弯刀和相对廉价的手刀开始流行。到元代,环首刀的后代横刀从中国彻底消失。之后的朝代在刀剑设计上只保留了柄上的环首,刀身设计则基本是游牧刀的改良版,然而却有一个较长比例的倾斜往锋处磨尖,使其在砍杀时得到合理有效的削切性,刀尖向上提高来对应特定招式中的挑击与刺击。刀身与刀柄间的护手物称为「格」。刀柄通常为木质材料包裹,并与中国剑一样用绳索绑起,表演用的刀有时则是以流苏或布巾称为刀衣(绑在剑上则称为剑穗)。护手则为圆盘状,一方面是在收入鞘中的时候避免淋雨,一方面是防止砍杀后血液流至握柄、造成手滑握不稳。
现代中国的武术教授中已经把刀视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刀法被视为一项才艺和正当自卫的技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全民运动趋势。关于中国刀的适当长度,较常见的说法是:当手平举的时候,如果刀柄在你的手掌,那么刀尖就应该刚好在你的眉间。但某些流派采用更长的刀,如八卦刀和太极刀。
中国青铜时代出土的兵器显示,当时使用的是直脊刀,顾名思义,它们不像今日常见的中国刀一样宽大弯曲,而像剑一样是直的,只是单面开锋。进入铁器时代后的刀,遗憾的是由于出土文物中的兵器,刀身大都锈蚀殆尽,仅余装饰华丽的刀柄,所以后世对中国古代铁刀的了解比对青铜刀的了解更少。
春秋战国时代,东南方的吴国、越国使用「吴钩」,因适用东南方的复杂地形(多河川)与船战使用,是一种刀身细长的弯刀。
汉代时汉武帝对大行令王恢献上的匈奴宝刀的"径路 "很震惊,派张骞出使月氏国,带回炼精钢技术。环首刀(直刀),刀柄首部有一圆环,又称汉刀。汉军以此刀与匈奴作战。
隋唐时代,环首长刀仍继续使用,唐代以后刀开始有护格,刀柄尾端的圆环则消失。唐六典中的刀制有四:仪刀、障刀、横刀、陌刀。「仪刀」、「障刀」是防身用刀,不是战争武器。「横刀」又称佩刀,是兵士所配的刀。「陌刀」是长柄刀,步兵所执,全长约3公尺,刀头有两刃,主要用来斩击。唐代时又因大马士革钢(镔铁)传入中国,开始有「镔横刀」,价值远高于「钢横刀」。
宋代的刀带有弧度,已不是直刀,有短柄刀与长柄刀两类。短柄刀又称手刀,长柄刀有:屈刀、偃月刀、眉尖刀、笔刀、戟刀、掉刀。朴刀是双手持用的大刀,至清代仍在使用,由于是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善使朴刀,又称太平刀。雁翎刀首见于宋代记载。
元代蒙古人使用的弯刀可见于元代画师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汉人所配的刀剑则保持著宋代的风格。
明代的腰刀刀身狭长弯而锋利,长约1公尺,常与藤牌并用。另有长2公尺双手持握的长刀,《武备志》记载明代长刀与倭刀有关。长柄刀则延续宋代。
清代的短柄刀有配合藤牌用的单手刀与双手持握的大刀,官佐也开始佩刀。长柄刀则延续明代形制。
民国初期许多地方军阀的部队使用的土制或从不同的外国购入的枪械,并没有标准化的刺刀和刺刀座,所以近战时不如直接用刀。抗日战争则是最后一个用刀的高峰,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许多部队、游击队和民间抗日组织往往无力补充枪弹。在二十世纪中前期当时中国一般士兵的枪械在射击与换弹速度较慢,于是在近距离的战斗都以冷兵器弥补武器与弹药的不足;当时主流的刀种有苗刀和长刀,著名的长城防卫部队第二十九军正因熟娴刀术,有大刀队的别称。国共内战初期,共产党亦有许多使刀的部队。
|
307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70 | 火柴 | 火柴
火柴,又称自来火,是取火工具,利用某些物质的剧烈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高温而发火燃烧。火柴由火柴头(发火或引火介质)和火柴梗(燃烧介质)两部分组成,配合磷皮(发火介质)摩擦点火。现代火柴的火柴头主要包含氯酸钾和硫磺,磷皮则使用了红磷,辅料包括石蜡、二氧化锰、粘合剂、玻璃粉、炭黑和微量的氧化铁、稳定剂,部分火柴还加有硫化锑、磷酸二氢铵和淀粉。
在一小根细木棍或其他相当结实的易燃材料的一端粘附上易燃混合物,经摩擦发火并因此点燃。典型的火柴是由木质短棒或者纸质短棒的一端附着磷而成,附着磷的一端叫做火柴头,火柴头摩擦合适的表面时,摩擦生热使燃点低的磷着火,进而点燃短棒。火柴有两种:安全火柴和万能火柴。安全火柴将磷移至火柴盒表面,只有当火柴头摩擦磷皮时才会着火;而万能火柴可以在任意粗糙表面摩擦点火。目前生产的一般是前者。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可用于引火的火柴。南北朝时期,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最原始的火柴。陶宗仪《辍耕录》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950年前后,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夜里有急事而又要花不少时间做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可得小火焰如同谷穗。这种神奇之物,当时称为引光奴。后来成为商品时,便更名为火寸条。
通过摩擦而点火的火柴出现于近代的欧洲。发明火柴前,人们通常使用末端涂有诸如硫磺等易燃物的特制木片,将火焰从一燃烧源传到另一燃烧源。由于对化学的兴趣日益浓厚,人们开始做实验,想从这木片上直接点火。1805年,让·尚塞尔在巴黎发现,将末端蘸有氯酸钾、糖和树胶的木片浸入硫酸中便可点燃。后来这方法不断改进,1816年,法国巴黎的弗朗索瓦·德鲁森制成了黄磷火柴,他使用末端涂硫磺的火柴在内壁涂磷的管子内刮擦点燃。但限于技术而性能不佳。最后伦敦人S.琼斯于1828年制成普罗米修斯火柴,并获得专利。普罗米修斯火柴是一个含酸的小玻璃泡,外面涂裹引火物。用一把小钳子或甚至用牙齿将玻璃泡弄碎后,外面裹的纸张即起火燃烧。其他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的早期火柴都是使用含磷或其他物质的玻璃瓶。这些早期的火柴极难点燃,常常迸发成一片火星。气味还特别难闻。琼斯的火柴盒上印的警告(“肺部孱弱者切勿使用本品”)似乎是很有根据的。
1825—1835年间的经济情况似乎有利于将火柴生产企业化,尽管首批厂商使用的是无磷配方,即主要基于氯酸钾混合物的配方。摩擦火柴是由英国化学家和药剂师约翰·沃克(John Walker)发明的。1826年,约翰·沃克用氯酸钾和硫化锑制成了第一款实用的火柴。在1827年4月7日他的分类帐上记载着这种火柴的第一笔销售额。沃克的摩擦火柴头上涂有氯酸钾-硫化锑的混合糊剂,在折叠的砂纸间刮擦点燃。但他从未申请专利。几年后,英国伦敦的S.琼斯得到改进了的火柴设计,当时,欧洲已经建立起可观的摩擦火柴制造业。为了增加火柴的稳定性和易燃性,法国人C.索利亚利在配方中加进用白磷或黄磷,于1831年革新了火柴配方的设计,此项革新很快被广泛效仿。1835年,匈牙利人J.艾里尼用氧化铅取代氯酸钾,获得微声、平滑、易燃的火柴。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A.施勒特尔发现了白磷转变为红磷的方法,红磷无毒且不易自燃,为古斯塔夫·埃里克·帕施(Gustaf Erik Pasch)和约翰·爱德华·伦德斯特勒姆(Johan Edvard Lundström)发明和推广「安全火柴」奠定了基础。伦德斯特勒姆于1855年获得了安全火柴的专利权。安全火柴用红磷替代白磷,并另置于磷皮上,19世纪50年代由瑞典最先批量生产。虽然安全火柴获广泛接受,但由于白磷火柴不易变质并能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一直还为人们喜爱。19世纪末,发现利用白磷做火柴的工厂工人,易罹患一种磷毒性颌疽症(磷毒性颌骨坏死)的疾病,1864年,法国化学家G.勒穆瓦纳首次制得毒性低得多的三硫化二磷,但直到1898年法国政府火柴专卖公司的E.D.卡昂和H.塞韦纳获得专利,才用于制造火柴。此后几年内,白磷火柴几乎到处成为违法的东西。1898年,法国政府火柴专卖公司提出了三硫化四磷用于万能火柴制作的专利,以代替被视为违法的白磷火柴。
1830年,法国的索利亚和对火柴进行了革新,用黄磷、硫磺和氯酸钾混合原料制成了随后流行的火柴。19世纪中期安全火柴诞生后,火柴上的黄磷渐渐由红磷取代,各国也在不同时期宣布禁止生产和销售黄磷火柴。19世纪后期,开始有火柴流入中国,上海一带称为自来火,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其它地方也有称为洋火、番火等。例如台湾话今日仍称番仔火(huan-á-hué)。
火柴的发明曾淘汰了早先的火镰/火石。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发展,很多人使用打火机而不再使用火柴,火柴一般只用在点燃蜡烛(比起打火机,可以远离火源以免烫伤)。电子打火也使得厨房里不再需要火柴亦可以生火。今日,在超市中更容易买到打火机而不是火柴。
|
307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71 | 中国朝代 | 中国朝代
中国朝代是指某一世系帝王之统治时期,亦是以政权界定一个历史时期之名词,此等中原王朝之政权更替,构成了中国朝代轮替。「朝」指以正统自居之当政政权,「朝代」指「朝」政权执政之时代。历史学家为了识别事之先后,不得不从中取某年号纪年,以纪诸国之事,并非分辨谁为正统。
中文「朝」字本义早晨、今日。在政治上引申成当政者政权的意思,王朝是由一个皇室家族,通过不同方式和形式统治的政权,与此相反之字为「野」。与西方认知不同在于朝代两字分开叙述时,中国「朝」或「朝廷」是指所在之政权,是该政权存在时就有之观念,如「布前后上策乃心本朝,欲还讨术,为国效节」、「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等皆属之。东汉末年之前,只有被视为正统之天下共主才敢称朝。
「朝代」则指某「划时代政权」执政之时代,可用做划分该历史时代之称呼,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政权之集合。例如,「魏晋南北朝」明显不是一个政权,而是由三国、晋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的复合词,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各自皆自称正统,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为划分标准。春秋和战国则不是朝代,而是东周朝的两个时期,因为当时诸侯多名义上奉周天子为共主。
不论是透过武攻兵战或篡夺而改朝换代,中原皇朝每次都会更改国号及正朔(如年号等纪年方法),新国号作为代表文明正统的政权的官方名称,象征新政权取得了旧统治者之合法地位。朝代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中国政权的最高统治权力者皆是王或皇帝,由家族世袭相承构成,因此常称为「家天下」,政治权力开明时称「与士大夫共天下」。此等由世袭王族所建构的政权更替构成了中国朝代。定都于中原的各个民族建立的朝代或政权,通常称为中原皇朝;由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以外之民族建立的政权,则依其进入中原统治的方式而称为征服王朝或渗透王朝。
按照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或割据势力也是中国朝代的一部分。此外,若定义朝代为某政权执政时代,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视为中国朝代。
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征服中原后,大多数“朝代”都是以汉族政权为主,少数以中原外民族(如鲜卑族、沙陀族、蒙古族、满族)为主体。
-{zh-hant:;zh-hans:}-
1912年后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共和制,并非世袭家族统治,一般不被列入中国朝代。广义朝代系指世袭家族、一家一姓或一族统治的王朝,不适用于现有现代法律国家组成的政府。但若以宪法实行统治的政权为核心或其所架构的中央体制,以及中国传统对朝代定义是某政权执政的时代而言,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视为中国朝代。
在中国各朝代中,有一些朝代由于相似或者历史上的连续而被并列在一起,成为一个历史时期。
|
307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74 | 朝鲜战争 |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之间,从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争。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鲜半岛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鲜半岛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图武力统一朝鲜半岛,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发生小规模武装冲突,至朝鲜在充足准备后发动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规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击为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为朝鲜战争之起点。联合国随即介入。当年6月下旬,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常任理事国苏联缺席的情况下相继通过第82号和第83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线 。随后同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缺席下通过第84号决议,由16个国家的军队和5个国家的医疗力量,共21个国组成的“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联合国军受美国统一指挥,而非听命于联合国秘书长。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朝韩内战演变为卷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军开始秘密参战,而中方则谴责、呼吁双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两个月占尽优势,三日内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至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陆后迅速扭转战局,切断朝军退路,朝方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东方集团请求协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联合国军越过38度线侵入北方,北京政府的中立政策可能改变;周恩来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空军轰炸中国城市丹东。
10月初,联合国军逆转战情,向北开进,越过38度线,终促使北京政府决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军越过三八线,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夺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愿军也秘密越过鸭绿江,开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战线在开战一年后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苏联首先主张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赞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为缓冲区,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
朝鲜战争结束后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后,随著冷战缓和,各方重新考虑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国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这场战争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著不同的名称:朝鲜称之为“祖国解放战争”(,);韩国称之为“韩-{}-国战争”(,)、“六二五事变”()或“六二五动乱”();中国大陆和日本称之为“朝-{}-鲜-{}-战争”,而其中前者也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的部分为“抗美援朝战争”;香港、澳门、新加坡和台湾称之为「韩-{}-战」;而美国同样称之为「朝-{}-鲜战争、韩-{}-战」(),或者“朝-{}-鲜冲突”()。此外,由于朝鲜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两大战争之间发生而相对不被重视,在美国和英国亦将其称为“被遗忘的战争”()。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与中国、俄国、日本相比邻。17世纪以来,特别是丙子战争后,统治朝鲜半岛的-{zh-hant:朝鲜王朝;zh-hans:朝鲜王朝}-是清朝的册封国,定期向清朝朝贡。19世纪,日本国力变强,势力进入朝鲜半岛;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击败清朝,将其势力逐出朝鲜半岛。1896年,大韩帝国成立,朝-{}-鲜改称韩-{}-国。1904年,日本与俄国爆发日俄战争,并战胜俄国,从而彻底控制韩-{}-国,后来更在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中并吞韩国,大韩帝国正式灭亡,韩国成为日本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首先在开罗会议提出-{zh-hans:朝鲜;zh-hant:韩国}-独立的主张,后来美国和苏联又在德黑兰会议上同意朝鲜半岛在“适当的时候”应实现独立。1945年8月10日,日本通过中立国表示愿在保证天皇地位的条件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美国随即开始草拟以北纬38度线(即三八线)为界、美苏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北的计划,在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提交苏联,16日得到苏联认可的回复,即刻列入《一般命令第一号》,并于17日由美国总统杜鲁门核准签发。8月24日,苏军主力占领北部后在三八线停止进军,撤回此前空降南方包括汉城(首尔)的空降兵。9月8日首批美军在仁川登陆,并成立驻韩美国陆军司令部军政厅进行统治。三八线以北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7%,人口占40%;南部占总面积的43%,人口占60%。朝鲜半岛北部为工业区,南部则是主要的农业粮食产区。美国一开始任用日本殖民时期的行政人员,激起-{zh-hans:朝鲜;zh-hant:韩国}-人的不满,之后驻韩美军开始起用美国人替代日本人。北部地区则以金日成为首成立朝-{}-鲜劳动党(由朝-{}-鲜共产党和新民党合并而成),并在1946年2月8日成立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管理朝鲜半岛北部事务。
由于南-{zh-hans:朝鲜;zh-hant:韩}-地区的民众对美军托管统治大为不满,爆发多次示威游行,加上二战后美国进行军事裁减,管理南-{zh-hans:朝鲜;zh-hant:韩}-越来越吃力。1947年11月14日,美国将-{zh-hans:朝鲜;zh-hant:韩国}-问题提交联合国,在苏联因中国代表权问题抵制联合国的情况下,联合国大会通过112号决议,决定由(后改称联合国-{zh-hans:朝鲜;zh-hant:韩国}-问题委员会)监督,在美苏管辖区同时举行选举,然后美苏军队撤出朝鲜半岛,由当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但苏联拒不承认这一决议,并拒绝委员会进入其管辖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1948年4月,济州约3万人被韩国军警杀害(济州四·三事件)。1948年5月,美军占领的朝鲜半岛南部在联合国委员会的监督下选举国会,在左派组织抵制下,选举投票率是95.5%。8月15日,亲美的李承晚当选总统。1948年8月大韩民国宣布建国。同年9月9日,北方选举金日成为内阁首相,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立即予以承认。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95号决议,承认大韩民国是唯一合法政府。由此,朝鲜半岛形成两个意识形态上敌对的政权。但根据历次大韩民国宪法以及历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国家目前正处于分裂状态之中,击败对方、统一国家是双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1948年朝鲜半岛南北方各自建立政权和独立的军队,北方称作「朝鲜人民军」,南方则称作「大韩民国国军」(韩-{}-国军)。后者由美军政时期的南朝鲜国防警备队(陆军前身),和海岸警备队(海军前身)合并而成,共8个师。1950年春时的总兵力为9.8万人。韩国国军受旧日军影响较大,核心将领除个别来自满洲国军以外,主要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大部分军士曾在日军中当兵,士兵除了曾在日军中服役的以外,还有原日治时期的警察。仅有少数官兵出身自韩国光复军,甚至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包括改组后的中华民国国军)。
1948年底和1949年6月,苏美占领军先后撤离之后,南北方围绕统一的矛盾日益激化,互相以小分队袭击对方边境,在分界线附近经常发生小规模战斗。由于李承晚声称要北上统一朝鲜半岛,美国严格限制对韩国的援助种类。韩国国军中配有500名,武器仅装备轻武器和轻型火炮,没有飞机和坦克等重型装备。美国希望韩国国军能够抵御北方的攻击,但限制其主动对北攻击的装备能力。韩国的军事部队建立于1946年,与此相比,自1946年起在苏联帮助下组建、1948年2月成立的朝鲜人民军,有几千名经苏联培训的军官、及苏联提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每个师约配有15名苏军顾问。至1949年6月,朝鲜人民军的步兵共有3个师和1个旅。1949年4月,苏联情报认为在5月美军撤离后,韩国准备在6月北伐。斯大林在给予北韩军事援助的同时,建议朝鲜向中国寻求兵员上的支持。朝鲜向中共中央请求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旅居中国的朝鲜族回国,得到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同意。从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在解放军中服役的朝-{}-鲜族部队近5万人先后返回朝鲜加入人民军。到战争前夕的1950年春,朝鲜人民军规模约13.5万人,装有苏制T34坦克和重型火炮。到6月战争爆发前,朝鲜的总兵力扩充到10个师、1个坦克旅、1个摩托车团、1个炮兵团和1个高炮团,共17.5万人。人民军的核心力量为从苏联和中国返回的官兵,日本陆军和满洲国军队出身的极少。
战争爆发前,朝鲜和韩国方面的军事力量对比为:兵力2:1,火炮2:1,机枪7:1,半自动步枪13:1,坦克6.5:1,飞机6:1,朝鲜人民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1950年5月,韩国进行新的一轮大选。李承晚总统的政党只保住210个席位中的22席。1950年6月7日,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日成向朝鲜半岛南北人民发出呼吁,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鲜半岛举行大选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并且号召为此目的于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开协商会议。6月11日,北方的三名代表越过三八线,打算向韩国各政党领导人递交和平统一国家的呼吁书,被韩国政府逮捕。随后三名代表因拒绝发表变节声明而被处决。
1949年,金日成奔走于莫斯科和北京间要求联合发动战争“解放”韩国,根据苏联解密档案,在金日成再三要求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林彪部队将朝鲜族的2个师的兵员包括其最基本的轻装武器交给访问中国的南日大将。这些兵员是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时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朝鲜人;此前由于解放军攻击金门失败,林彪的部队原先准备南下作战,这批朝鲜兵员拒绝服从南下命令,因此被单独抽调并编组。回到朝鲜后,编入朝鲜人民军供金日成调遣,由于这些兵员本身具有的作战经验,最终凭借其战斗能力和经验,成为金日成进攻韩国的主力部队。
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与苏联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毛泽东的俄语翻译师哲日后在其著作中称,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密访问中国北京。当时金日成被迫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泽东通报对-{zh-hans:南朝鲜;zh-hant:韩国}-开战的意图,而毛泽东认为此时打仗时机不好。斯大林随后也给毛泽东电报,希望他调几个师的兵力到东北,布防于安东-沈阳一线。毛泽东则是也同样要求苏方提供几个师的武器。斯大林回复称,装备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方尽早布置兵力。师哲称战争爆发时,毛泽东并未事先得到消息。但何清涟等人认为,自90年代以来,美国和俄罗斯解密韩战的资料,其中一些资料证明中共扮演的角色并非如此。而当时朝鲜并未考虑中国的规划,毛泽东无法知道精确的进攻日期和侵略计划,导致战后双方关系陷入不稳与摇摆,这点还是可以肯定的。在苏联和中国支持下,金日成在1950年6月25日发动入侵韩国的战争,在三天之内攻下韩国首都汉城(现已改名首尔)。
6月25日(星期日)凌晨,在猛烈的炮击准备后,朝鲜人民军全面攻击三八线以南的大韩民国国军。四小时内,朝鲜人民军的坦克和步兵突破韩国国军防线,直趋汉城。朝鲜国内战争爆发。金日成为掩饰战争是由朝鲜一方所发动,于是在广播中声称是韩国侵略朝鲜:李承晚政府“在美国操纵下”突然向三八线以北地区全面武装侵犯,朝鲜人民军是在反击“强盗卖国贼李承晚”的挑衅。而事实上,当时韩国国军不但装备贫弱,又在三八线的军队约二分之一尚未进入战备状态(四个师中,每师只有1个团2个营进入战备),也缺乏对全面战争的准备。这同时导致韩国国军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损失,战线快速南移。
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于1950年6月24日深夜收到美国驻韩大使馆的报告。于6月25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断定”“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施行武装攻击”,“构成对和平之破坏”,“要求立即停止敌对行动”,“促请北朝鲜当局即将军队撤至北纬三十八度”(从1950年1月到8月1日,苏联因抗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加入联合国而联合一些国家抵制安理会,缺席并弃权。)。6月25日晚,美国总统杜鲁门授权在朝鲜半岛北纬38度以南地区出动美国海军、空军部队攻击朝鲜人民军,沃尔顿·沃克将军奉令率美军第八军团阻击。
虽然杜鲁门总统在1950年1月5日宣布美国不会防卫台湾,国务卿艾奇逊1月12日的演讲也不把台湾列入美国防卫圈之内。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改变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出兵朝鲜和台湾。杜鲁门命令美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以防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动渡海攻击台湾,或中华民国国军反攻大陆。
1950年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3号决议,“须采取紧急军事措施,以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
6月28日,美军作战飞机进入朝鲜半岛投入战斗。该日凌晨,在未发布公告的情形下,汉江大桥即在韩国陆军工兵队爆破下摧毁,500至1000人遇害;上午,朝鲜人民军攻入汉城,汉城国立大学附设医院内共700至900人遭到朝鲜人民军虐杀。6月29日,杜鲁门授权部队对北纬38度以北地区进行海空打击。6月30日,杜鲁门总统命令美国陆军参战。
7月1日上午11时,由驻日本九州的美军第24步兵师第21步兵团第1营的两个连组成的史密斯特遣队经空运抵达釜山附近的机场。这是战时首支美军地面部队进入朝鲜半岛。7月2日,美军在釜山登陆。7月5日晨,史密斯特遣队在汉城以南爆发的乌山战役中阻击朝鲜人民军主力南下的战车部队。这是美军地面部队在韩战中的首次作战。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组织统一司令部之决议,美国驻远东部队总司令麦克阿瑟被美国总统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建议………会员国将此项部队及其他援助置于美国主持之联合司令部指挥之下”,“请美国指派此项部队之司令”,“授权联合司令部斟酌情形,于对北朝鲜人民军作战时,将联合国旗帜与各参战国旗帜同时使用”。
7月8日,杜鲁门指定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的指挥官。6天后,李承晚将韩国国军指挥权交给麦克阿瑟。
此后几个月,来自18个国家的军队陆续到达朝鲜半岛援助韩国。其中英国首相艾德礼于7月24日派遣一个旅的英军前往韩国,并于7月30日发表支持美国的声明。当时美国有9个师在朝鲜战场,而欧洲只剩下6个师;英国首相邱吉尔在英国国会上说,他「特别担心西欧常规防御力量岌岌可危。俄国至少有80个步兵师,西欧只有12个,俄国有25个到30个装甲师,我方只有两个。」
在北韩挥军南下的混乱中,南北韩双方都犯下严重的战争罪行,北韩的政治人员有系统地逮捕、处决南韩方的公务员、军警及反共主义者,而韩国国军也在溃败中大规模屠杀被认为有通敌嫌疑的左派分子,被统称为保导联盟事件的全国级屠杀中的受害者据信在20万人以上。
苏联在1950年6月27日发表公报,表示苏联不会在朝鲜半岛与美军对抗。6月28日,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军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认为这是“针对中国领土的武装入侵……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同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在7月初,得知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消息后,周恩来明确向斯大林表明,中国会在东北集结9个师,如果朝鲜人民军被打败,会迅速派遣部队入朝帮助朝鲜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作战。7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从中南军区将兵团调鸭绿江边,改编为东北边防军,以保卫中国东北地区安全。东北边防军正式组建,并确定“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名称。
朝鲜战争初期,韩国国军节节败退,朝鲜人民军不到1个半月时间,就控制了朝鲜半岛90%以上地区和92%以上人口。1950年6至7月间,韩国国军接连失守汉城、大田、木浦、晋州。韩国及联合国军退到釜山附近洛东江一带。北韩挟连胜之余威,放言「要在8月15日的解放周年纪念日完成祖国统一」,于8月初对联合国军的釜山环形防御圈发起8月攻势,9月初又再次发起攻势,但北韩军此时已因连续作战耗损严重,因此攻势钝挫。
为解釜山之围,麦克阿瑟将军提出在仁川进行登陆计划。9月15日,美军在麦克阿瑟指挥下,在仁川港大规模登陆,朝鲜人民军大部被切断在朝鲜半岛南部,损失严重,被南北夹击。两栖部队向仁川进行攻击,成功登陆。此时北韩主力几乎全集结在釜山前线,对美军的侧面两栖攻击全无招架之力,转瞬溃败,9月25日,联合国军重夺汉城。
9月2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与总统杜鲁门都同意麦克阿瑟越过三八线的建议,但是总统要求麦克阿瑟:只有在中共和苏联主要军队都不会参战的情况下才可进行。10月1日,韩国第一批部队终于进入朝鲜作战。10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376号决议案,呼吁朝鲜半岛统一,授权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10月9日,美军第一骑兵师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10月19日,美军进占平壤,朝鲜政府迁往江界市。
联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北京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措辞强硬讲话。10月1日,韩国第一批部队进入朝鲜。同日,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日成致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向中国提出出兵援助朝鲜的请求,金日成在信中指出:“目前战况极端严重,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同日,-{zh-hans:斯大林;zh-tw:史达林;zh-hk:史太林}-向毛泽东发来电报,建议中国政府:“你们如欲支援朝-{}-鲜,至少应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师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指挥员统率。”
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朝鲜前,周恩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北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美国总统杜鲁门视这段讲话为企图影响联合国正在讨论的376号决议。
虽然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认为共和国成立仅一年,国内百废待兴,无力参与大规模战争,但毛泽东支持介入,周恩来亦同意。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出兵援朝。10月8日,根据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出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之命令,命令中宣布「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泽东电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因为美国飞机轰炸丹东的文物市场,中国领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空军不断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中国边境城镇。但北韩如被美军占领,将会更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
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市)渡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支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志愿军是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愿意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怀为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辑安(今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北韩的}-界河鸭绿江。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当天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对联合国军发起突袭,用了一个多小时夺回温井,是为志愿军入朝后第一场战役,中国因此将10月25日订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联军并未料到中国军队会在联军越过三八度线进入朝鲜的情况下发动进攻,而且此前联军也没有收到任何中国军队已经跨过鸭绿江的情报。联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战役以志愿军全面告捷结束。
在撤退的过程中,由于李承晚政府与军方将领的贪渎侵吞物资,40万以上的韩国国民防卫军于缺乏给养的寒冬中撤退,演变成一场死亡行军,导致9万军人于沿路上因饥寒而死。
发生于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11月25日,在西面战线,志愿军第13兵团于清川江战役攻击并击退韩国国军,然后击退美军第2师。
联合国指挥部、美国第八集团军在掩护下成功撤退。11月27日,在东面战线,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突袭美国北极熊团(3,000士兵)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12,000-15,000海军陆战队员)并一度加以包围;但美军仍在空军和掩护下成功突围循海路撤退,此战志愿军造成美军伤亡达15,000人并迫使其展开大规模撤退,但未能达成歼灭美军的目标,同时志愿军数个主力师也在美军优势火力与后勤不继之下遭到需休整2-3个月的损害,对志愿军的后续攻势有不利影响。
11月30日,美军第八集团军被志愿军第13兵团驱离朝鲜半岛的西北部,至12月中旬,退回三八线以下。12月23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上将死于车祸。
1950年12月31日,-{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北韩}-两军发起第三次战役;至1月2日,志愿军已突入联合国军防御纵深15至20公里,将联合国军部署打乱,联合国军被迫全线撤退。由于中朝军队的进攻,联合国军于1月3日15时开始撤离汉城。1月4日,第39、第50军及人民军第1军团各一部进占汉城。至1月7日,联合国军已退至三七线南北之平泽、安城、堤川、宁越、三陟一线,作战过程中大批韩国国军和少量美军因撤退不及被-{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北韩}-两军歼灭,却并未歼灭联军的重兵集团,彭德怀认为联军是在有计划地南撤,企图诱敌深入,重演仁川登陆故伎,故命令志愿军停止追击,战役遂于1月8日结束。
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毛泽东认为志愿军有能力将联合国军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半岛。但由于军需紧缺,志愿军已难以即刻推进。
联合国第一委员会讨论过中国对停战建议的答复后,24国认为它等同要求:联合国放弃联合国宪章,间接宣告-{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北韩}-没有侵略,联合国安理会与大会决议防卫南韩是错误的;委员会在1951年1月30日否决12个亚洲和阿拉伯国家提出的「关于在-{zh-hans:朝鲜;zh-hant:韩国}-停止敌对行动、和平解决-{zh-hans:朝鲜;zh-hant:韩国}-问题及其他远东问题召开7国会议」和「包括志愿军在内所有外国军队退出朝鲜半岛,公开选举民族自决」的提案,及苏联的修正案。
联合国大会2月1日以44票赞成,7票反对,8票弃权,通过第一委员会草案,成为第498号决议,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介入北韩是侵略行为,呼吁中华人民共和国停止对抗联合国军,退出朝鲜半岛。
1951年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责美国操纵联合国,在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代表参加,且在超越安全理事会的权限下,通过美国诬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案,“认定是非法的,诽谤的,无效的”呼吁美军停止侵略朝鲜的行为,并声称要将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底。
此后不久,双方再次在朝鲜战场陷入大规模交火状态。
李奇微中将接任美国第八军团司令后发现部队士气低落,采取措施提高士气,并于1951年1月25日发动上任后首次攻势「霹雳行动」,志愿军被迫撤退到汉江以北。1951年2月,联合国军组织23万人和大批飞机、坦克、火炮,向志愿军全线进攻。2月11日晚,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牵制住砥平里的联合国军,计划进攻横城西北的南韩第八师,由此打开缺口,向原州的美军防线进击,志愿军取得胜利。志愿军利用横城反击战迫使南韩第三、第五、第八师以及美军第二师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团开始后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志愿军在整个战场上面临的压力。横城反击战后,除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东线联合国军出现全线动摇的迹象,并开始不同程度的后退。
2月13日,志愿军发起砥平里战斗。温玉成将军指挥五个师中的八个团,约25,000人,向横城以西砥平里美军第二步兵师(弗里曼团)发动猛攻。弗里曼团有团属坦克中队、一个野炮营及法国步兵营,兵力约4,500人,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和火力优势。志愿军第39、第40、第42军的八个团遭受重大伤亡,伤亡高达5000余人。仅40军参与攻击的三个团就有1830人伤亡,其中359团3营的志愿军几乎全部阵亡。美军伤亡301人,42人失踪,美军称砥平里战役为「韩战的盖茨堡战役」「第二次仁川登陆」,对美军士气鼓舞极大。
1951年3月7日-4月4日,美军进行撕裂者行动。在3月14日晚上至15日,南韩第1步兵师和美军第3步兵师重占汉城,标志著1950年6月以来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该首都易手。
由于缺乏现代化空军编制,志愿军在北韩战场上没有所谓前线与后勤的区别,整个战线曝露于美军的猛烈空袭之下,只能利用夜战突击,并在夜间以大量民工抢修道路与桥梁,随炸随修,修复后又再遭炸毁。严苛的环境逼得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搭机返回北京,排闼直入,掀毛泽东的被褥进言前线之困难。毛泽东向彭德怀提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
1951年4月,联合国军开始掌握一定的优势,中国军队国内增援兵团于4月16日陆续抵达后,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总兵力首度超过联合国军,在数量上处于上风。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以20万兵力发动第五次战役至29日攻势结束,志愿军再次向南进攻至汉城附近。5月16日黄昏,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9个军兵力突破联合国军防线,开始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经过5天激战,击溃韩国国军第五师和第七师,歼敌1.7万余人;志愿军180师在这次作战中担负穿插任务,只带7天干粮和部分弹药。之后,志愿军进一步打击韩国国军。志愿军1个军只有198门火炮,不及美军1个师(476门)一半;志愿军仅有800辆汽车,已被美军飞机炸毁600辆。5月20日,美军和韩国国军凭借高度机械化,很快堵塞志愿军打开之缺口,5月21日彭德怀电告毛泽东并指示各部队停止追击;美军待志愿军「礼拜进攻」(进攻一星期左右)后,就用「磁性战术」大举反扑。在志愿军的全面攻势结束后,联合国军开始发动攻势,逼进铁原、涟川,志愿军63军奉命防守铁原,减缓了联合国军的进攻速度,最终,志愿军全线撤退约40公里后在铁原一线阻止住联军的进攻,联合国军第二次跨进三八线,美军的弹药量是平常五倍密集砲击,被称为“范弗里特的弹药量”,单一砲兵营在24小时内就射击12,000发以上进行无间歇砲幕,志愿军奉命孤军断后的第三兵团60军180师陷入重围,损伤过半,剩余5,600余人突围至三八线以北。由于师党委会通过全师分师分散突围,该师伤亡惨重,数千人被俘,占朝鲜战争中全部志愿军被俘人数1/3以上。双方最后在“三八线”附近再次陷入僵持状态。7月10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坐到谈判桌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的战役结果统计是歼灭联军8万2千多人,为五次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志愿军伤亡是8万5千多人,尤其是后期的撤退行动中,伤亡达1万6千人,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是第180师,负伤、阵亡和失踪的总数字为7644人。联军方面的战役结果统计是,4月攻势期间歼灭敌军75,000人,韩国方面的统计则是五月攻势期间歼灭敌军100,000人,总战果超过20万人。
杜鲁门政府与联军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的意见产生很多冲突。美国国务院起草杜鲁门总统向中国政府提出举行谈判之建议声明,开始同其他参战国磋商,并于1951年3月20日通知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但是,麦克阿瑟在3月24日对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敌方现在一定痛苦地知道,联合国军如果决定放弃把战争局限于朝鲜境内的容忍努力,而扩大我们的军事行动到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地基地,这就使中国遭受军事上即将崩溃的危险。」。杜鲁门希望避免与中国或苏联产生直接冲突,不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发言人发言藐视麦克阿瑟,杜鲁门得知麦克阿瑟声明,认为:「这是对我作为总统和最高统帅而发布的命令的公然违抗。」、「实际上,麦克阿瑟的举动等于用最后通牒来威胁敌人,等于说盟国的全部优势力量可以用来攻击赤色中国……在我们的盟友中果然马上就发生了这样的影响。世界各地的首都所发出的询问函电纷至沓来。」麦克阿瑟则以军事上的胜利为优先,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华盛顿的决策。4月10日,杜鲁门总统责成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给麦克阿瑟发出照会:「我以总统和最高统帅官名义,非常遗憾地免去阁下的驻日联合国军司令官、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美远东军司令官、远东地区美陆军司令官职务。请阁下将指挥权立即移交给李奇微将军。」4月11日,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起知悉的。被解职以后的麦克阿瑟在全美受到英雄式的欢迎,1951年4月19日,麦克阿瑟在国会大厦发表题为《老兵不死》的著名演讲。但是这股热潮并未持续到1952年麦克阿瑟参与共和党总统初选。
1951年5月18日 ,为了“制止朝鲜侵略”,联合国大会通过美国提出的联合国大会第500号决议,要求联合国成员国对中国大陆与朝鲜实行禁运。
经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与美国国务院顾问乔治·凯南于1951年5月31日与6月5日两次秘密会面,双方都表示希望停火。5月31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通过顾问、前美国驻苏联大使凯南以私人身份单独会见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1951年6月23日,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部举办之《和平的代价》广播节目里发表演说,建议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停火谈判,双方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
6月25日,中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发表声明表示赞同,中国在当日《人民日报》中发表社论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而美国总统杜鲁门则在田纳西州参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说表示美国“愿意参加朝鲜半岛和平解决的谈判”。
美国官方文件显示,美国政府方面的反应相对谨慎但很迅速,在确认马立克是代表苏联官方立场,并得知参加联合国军的各国大使均一致同意谈判后,28日,召开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CS)和国务院联席会议,会上,助理国务卿迪安·鲁斯克建议由李奇微通过广播向对方发出派代表参加和谈的邀请,除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上将表示反对外,这一提议得到JCS其他成员的支持,第二次JCS-国务院会议很快批准广播稿并发给李奇微,29日,修改后的广播稿被总统批准后,立即被发给李奇微。美国政府授权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将军在当邀请朝中方面代表磋商停战谈判之可能。6月30日早8点整(东京时间),李奇微向-{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军队发表广播声明:
对此,-{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于7月1日通过电台答复道:
7月8日,双方提出正式代表名单:-{zh-hans:韩美;zh-hant:韩国和美国}-方面为首席代表、美国远东海军司令官特纳·乔埃中将(美),远东空军副司令官克雷吉空军少将(美),第八军团副参谋长霍迪斯陆军少将(美),参谋长勃克海军少将(美)和韩国国军第一军军长白善烨少将(-{zh-hans:韩;zh-hant:韩国}-);-{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代表为首席代表、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团长南日大将(-{zh-hans:朝;zh-hant:朝鲜}-),人民军李相朝少将(-{zh-hans:朝;zh-hant:朝鲜}-)、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中)、志愿军参谋长解方(中)和张平山(-{zh-hans:朝;zh-hant:朝鲜}-)。7月10日11时,在朝鲜开城,停战谈判正式开始。会议开始后,双方就议题交换意见,-{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提出:一、以三八线作为军事分界线,在此线南北各十公里以内建立非军事区;二、协商战俘遣返问题;三、在短期内撤走朝鲜境内的全部外国军队。-{zh-hans:韩美;zh-hant:韩国和美国}-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要求将停火分界线放置在-{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控制的地区,并要求其将军队撤至当时的实际控制线以北的金城、金化、市边里、伊川、洗浦里、淮阳、通川一线,给予联合国军方面1.2万余平方千米的土地作为“海空优势补偿”,遭-{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拒绝第一次谈判破裂。。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国国军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西线和东线防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每个月推进约2公里。停战谈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板门店。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占领280平方公里土地,并巩固开城地区的防御。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1951年12月12日-{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代表提出全部遣返双方战俘之方案,但联合国军方面3个星期不予答复;1952年2月,-{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又建议全部战俘被遣返后不再参加朝鲜战争,以便让他们回家过和平生活。
由于双方的条件悬殊,停战谈判整整进行两年。1952年5月7日,克拉克将军在随从参谋白纳特中校陪同下,飞抵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准备接替李奇微将军担任美国远东军司令官、联合国军司令官。5月12日,李奇微将指挥权移交给克拉克将军。王树增提到:“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300公里,每一层防线都构筑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公里的防线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被称之为‘闭居洞中的龙’。”10月8日,朝鲜停战谈判美方首席代表哈里逊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中断板门店会谈。
在8月18日-9月18日的夏季攻势中,为了确保休战后获得更为有利的阵地线,自8月18日起,韩国国军第1军对丁字峰、美军第10军对喋血岭和昭阳江东岸地区同时开始攻击,这是夏季攻势的前期作战。进攻比雅里西南方的983高地和773高地的韩国国军第1军第5师第36团(临时配属美军第10军第2师指挥),遇到朝鲜人民军将领方虎山的坚决抵抗。朝鲜人民军与大韩民国国军在983、773高地的反斜面上展开一场短兵相接的血战,几天下来,整个山顶都被鲜血染红了,看到这种凄惨战况的美军记者,不由得喊出“Bloody Ridge”(喋血岭)这个名字。到8月27日,韩国国军被迫撤退,所夺取的各个山顶又被朝鲜人民军占领。联合国军改由美军第2师第9团接替韩国国军第36团攻击喋血岭,该团于8月31日和9月1日从正面攻击,仍然没有成功。朝鲜人民军躲在反斜面的坑道内,在美军将要前进到山顶阵地时,突然予以猛烈射击,因此每次美军都遭到重大损失。9月5日喋血岭终被美韩联军攻下,在从8月18日到9月5日攻击喋血岭的3周时间内,联合国军所受的损失是战死326人、负伤2032人、失踪414人,共计2772人。依美军第二师估计,-{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朝鲜}-伤亡15000人。
范弗里特上将在喋血岭的攻击开始陷于僵局之时,就设想在中、东部战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作战,以求停火后有一条更加坚固的防线。但是喋血岭的损失报告却给了他很大震动,如果按照原来的计划实施,将会遭到的损失和物资消耗是无法承受的,于是美第10军转为夺取喋血岭正北方的851—931—894高地群,此高地群从主脉向东西延伸出的无数支脉会使人想起鱼的背骨而感到毛骨悚然。目击的美军记者喊出「Heartbreak Ridge」(伤心岭)这个名字。美军的攻击从9月13日凌晨5时30分开始,先进行30分钟的攻击准备射击,然后美军第2师第23团开始前进。中午时分,美国人发现他们“闯进黄蜂的窝巢里”,朝鲜人民军在之前一直静静的山背上同时喷射出交叉炮火,美军第23团突击连受到机枪交叉射击和手榴弹攻击,还受到火炮和迫击炮的集中射击。第23团两个营除退到山谷间避开直射火力,挖战壕防身外,别无他法。直到黄昏,第23团也没有发现一个朝鲜人,只是被打的抬不起头来,官兵们直言是“重蹈喋血岭的覆辙”。9月16日,美军第23团詹姆斯·Y·亚当斯团长派出预备队从两翼同时攻击,以减轻正面部队的压力,但这次攻击也被朝鲜人民军“像铁桶那样的火网”所阻,一步也未进展。9月20日新任第2师师长罗伯特·N·扬格少将下令参加过喋血岭作战的第9团夺取位于伤心岭两侧的1024和867两个高地。1024高地被夺下,但因其距离伤心岭有7公里远,因而对朝鲜人民军反斜面的坑道战术的压制效果不大,而且新换上来的朝鲜人民军第15团顽强守住867高地。扬格师长仔细地研究这次攻击,作出结论报告说“这是一个大失败”,并于9月27日决定中止这次攻击,待10月初在新的构想之下再攻击,自联合国军于1951年1月转入反攻以来,困难的攻击是不少,可是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也没能夺取阵地,以致停止攻击,还是第一次。此时朝鲜人民军也受损过度、疲累不堪,匆匆将阵地移交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便撤走休息。中国军队一向采取灵活、多变的运动战,反对死打硬拼,后来为了迂回作战,主动放弃这片高地。此役美军第2师伤亡3700多人,美方估计-{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朝鲜}-此役伤亡25000人。中方估计整个朝鲜战争1951年夏秋季战役作战中,-{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朝鲜}-共毙伤俘联合国军16.8万余人,自身则伤亡3.3万余人。这次作战,迫使美方不得不恢复停战谈判,并放弃其原来的要求。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创造的马蹄形工事是坑道工事的雏形,为以后建成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经验。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对方虎山提出了批评。1952年,他出任-{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朝鲜}-联军“朝-{}-鲜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所属都是后备部队,实际上被赋闲置散。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字后不久,方虎山就任军事院校校长。此时朴一禹自封为从中国回国的朝鲜革命者的代表,拉帮结派,隐隐有与金日成分庭抗礼之势。但是朴一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从中国回朝鲜的干部大多不理会他的拉拢。像金昌德(即林彪麾下的解放军四野第164师师长李德山)就直言不讳地对朴一禹说,自己是因为信赖党、祖国和人民才回国,并不是因为信赖朴一禹。而有的人更直接向金日成告发,说朴一禹是反党分子。1955年4月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朴一禹和方虎山作为“反党宗派分子”被开除出党。金日成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方虎山“因为在战争末期没有打好仗,所以在党内受到批评”,有怨言的他被朴一禹利用,“在背后非议党和国家的政策”,因此受到开除出党的惩处。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发动金化以北的上甘岭之战,双方在表面阵地上进行拉锯战。多次反复争夺的结果,两方面皆死伤惨重。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岭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队伤亡情况遽增,不过仍倚靠有系统建设的坑道工事阻止美军的攻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统计,志愿军阵亡4838人,伤6691人。根据联合国军方面统计,联合国军阵亡1461人,伤4700余人(另一说是伤亡9000余人)。
1953年2月22日,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致信金日成与彭德怀,建议双方交换伤病战俘。4月6日,-{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联络官朝鲜人民军李相朝少将与联合国军方面联络官美国海军丹尼尔少将就双方遣返伤病战俘问题举行会谈,4月7日双方交换伤病战俘估计人数,4月11日完全达成协议。4月26日,朝鲜停战谈判恢复,南日将军之提案遭到「联合国军」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拒绝;5月7日-{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再次提出解决遣俘问题之八项提案:一切坚持遣返之战俘,予以直接遣返,其余不直接遣返之战俘,全部交给印度、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典五国组成之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接管。双方因战俘问题再次在谈判桌上陷入僵局。5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夏季进攻战役,目的是「消灭敌人,配合谈判,吸取经验,改善阵地。」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动20兵团第19兵团和第9兵团在火炮掩护下从西线、中线、东线、三路出击,从正面突破联合国军地下坑道防御工事,经激战,除个别支撑点内的联合国军守突围外,其余均为志愿军消灭,中方声称先后毙伤俘联合国军4,133人,志愿军伤亡1,608人。
5月27日至6月23日,志愿军展开第二次攻势,志愿军在此次进攻中将原以打击美军为主的计划改为打击韩国国军为主。志愿军第19兵团、第9兵团、第20兵团及朝鲜人民军先后对韩国军团以下兵力防守的51个支撑点进攻作战65次,共歼灭联合国军41203人,志愿军伤亡19354人。志愿军突破联军阵地正面达12公里,纵深达6公里,为第三次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至6月中旬志愿军共毙、伤、俘敌军4.5万多名,突破敌阵地正面达12公里,纵深达6公里。
6月8日,美方接受-{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关于战俘遣返问题之方案,朝鲜停战谈判之最后一项问题,终于达成协议,并公布于世;6月19日,韩国扣留2.7万名朝鲜人民军战俘。7月13日至27日展开第三次进攻,即金城战役,这次进攻以打击韩国国军为主。志愿军和人民军于7月13日发动金城战役,几天内歼敌5万人。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南地区,对韩国国军防守的坚固阵地实施的进攻战役。此役志愿军第9、第19、第20兵团及人民军对韩国国军作战45次。在7月13日展开进攻至16日转入防御,仅3天时间便将战线从正面向前推进192.6公里。联合国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出动8个师兵力反击1000余次,但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至27日停战协定签字金城战役结束前仅占领巨里室北山一个阵地。中国方面宣称志愿军金城战役中给与韩国首都汉城(已改名为首尔)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其他联合国军3个师,共歼灭联合国军52783人,志愿军伤亡2.3万人。
通过夏季战役,向南扩展阵地240公里,将战线拉直。整个夏季进攻战役,中方声称志愿军伤亡5.3万余人,志愿军毙伤俘联合国军12.3万余人。联合国军声称在七月联合国军伤亡29,629人,志愿军伤亡72,112人。
1950年朝鲜战争初期,美国空军动用远东地区44个中队共657架飞机参战。朝鲜人民军仅有20架战机,很快就失去作战能力。当时中国空军和海军初创,无法与美军抗衡,美军完全控制制空权和制海权。8月,斯大林派遣苏联空军138架飞机进驻沈阳,如此可以迅速飞往朝鲜,出现失利也可以飞回中国境内躲避追击。
1950年11月1日,先期进驻沈阳的苏联空军米格-15战斗机在鸭绿江上空朝鲜境内与美空军首次交战。苏联空军歼击航空兵独立第64军,辖2至3个歼击航空兵师、1个独立夜航歼击机团、2个高炮师、3个探照灯团以及1个航空工程兵师、其它保障部队和分队。每个部队自抵达战区后平均8至12个月换防一次。该军的平均人数为26 000人。有不少来自总参、各军兵种机关的军官因在此军工作积累经验。自1950年至1953年,第64军总共轮换了空军和苏联国土防空军的12个歼击机师(26个团)、2个独立夜航歼击机团、4个高炮师(10个团)、2个航空工程兵师、3个高射探照灯团和2个海军航空兵歼击机团,以及部分保障部队。受中国空军总顾问空军上将指挥,1952年7月。第64军承担保卫鸭绿江和-{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朝鲜}-边境线以南75公里以内战略目标和交通线的任务。在这一阶段,美军参战的飞机(含作战飞机及非作战飞机如运输机、联络机等)已经达到14个大队、1100余架飞机,机数虽多,但大部分为螺旋桨式飞机,喷气式战斗机仅有平直翼的F-80,性能上远远不如苏联空军的米格-15。11月8日,美国空军司令范登堡下令派遣F-84E和F-86A各一联队至朝鲜半岛参战。第4战斗机联队的F-86经海上运输,大部分进驻日本,仅以一中队进驻汉城附近金浦机场,在12月15日第一次执行任务。以双方需要飞行的距离来看,美军的F-86在米格走廊平均停留时间在20分钟左右。12月,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进驻丹东,直到1951年1月首次参加空战。
在1950年末至1951年初,在朝鲜半岛的西北部,从鸭绿江以南至清川江之间的空域,苏联空军的米格机对联军飞机造成相当威胁。美国飞行员开始以“Mig Alley”称呼这个区域(此名为中文媒体翻译成米格走廊),认为进入这个空域就要展开宛如后巷()中的混战。米格走廊中最神秘的力量是苏联飞行员,斯大林命令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向中国派遣航空兵师,苏军参战人员一律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尽管斯大林要求严格保密,要求飞行员在无线电交谈中避免使用俄语,但作战时并不实际,联军其实自苏联加入空战的行列之后,很快自监听无线电通讯当中知道苏联的介入,不过整个韩战期间联军方面也选择缄默的态度,以免战事扩大。当时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从远东视察回国后公开宣称:「共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空军力量之一」,将空中对手名义限制在志愿军空军内,以免暴露苏联飞行员大批参战的真相。
苏联空军认为米格-15初战对美军轰炸机的威胁使1950年11月美空军炸毁6座鸭绿江战略桥梁和10座朝鲜城市的目标未能实现。美空军认为是由于地缘政治的限制,让轰炸机不能飞入中国境内以及攻击来自中国境内的防空砲火,造成执行任务的困扰。但在后来的持续轰炸中仍陆续将大部分桥梁炸毁,并对修复的桥梁重复轰炸。
中苏空军自1951年起配合作战,最初由有经验的苏联飞行员与美战机缠斗,掩护志愿军飞行员攻击轰炸机和对地攻击机。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前司令员王海在其自传《我的战斗生涯》中写道:“朝鲜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
随着经验积累,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统计,志愿军空军在战争中共出动起飞2457批26491架次,有212名飞行员击落击伤过联合国军飞机。整个志愿军空军宣称共击落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志愿军空军被击落231架飞机,116名飞行员阵亡。
据苏军总参谋部统计,第64航空兵军战斗出动共64300架次,参加空战1872次(有6462名飞行员对敌射击),击落飞机1106架,其中“佩刀”651架;另外还有153架飞机,其中40架“佩刀”被地面炮火击落。苏方军官亡142人(其中飞行员126人)、士官和列兵亡133人,飞机被击落335架,被击毁火炮6门、探照灯1部,在朝鲜战争中参与轮战的苏联军人为40,000人。
美国方面的资料宣称一共布署647架F-86到韩国战区,总共损失231架,其中有飞行员本人或编队其他成员证实于空战中当场坠落的确定空战损失73架,不明原因34架,以及其他包括故障等原因的损失。考虑在作战中受损而未能回到基地的情况,如重伤后迫降损毁记作损失,重伤后于机场迫降损毁记作技术故障,因而空战损失的数字必会高于73架。
F 80美国流星式总共损失277架,占参战总数的约1/3,其中确定空战损失14架,确定空战战果17架。
F 84雷电战斗轰炸机亦承担了战术攻击任务,总共损失335架,确定空战战果8架。
Top gun。美方最初称在朝鲜空战中击落484架MiG 15,被击落48架F 86,后改为被击落73架F 86;空战交换比(未算F 86以外的其它战斗机),在60年代媒体中一度宣称为14:1,后在数十年中定为10:1,后改为7:1,近代亦有称3:1。因联合国军机群通常处于数量优势,且MiG 15以拦截轰炸机为首要目标,主要战术以较少的MiG 15冲入联合国军机群,扰乱其队形,迫使其放弃轰炸任务。极少出现规模接近的MiG 15与F 86机群纯粹消耗性空战。战后美方成立Top gun精英飞行员训练部队,专门加强缠斗训练。
由于苏联空军受到的命令是不可以南下远离鸭绿江的地区作战,因此苏联空军绝少有战术性对地任务。志愿军后来还是用刚刚创建不久的空军和海军掩护陆军攻占朝鲜西海岸的大和岛、小和岛等十多个岛屿,并在这一过程中三次轰炸大和岛,其中第二次是解放军空军首次夜间轰炸。这是志愿军空军规模较大的战术性对地任务。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双方签署《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定而非和平条约,因此从国际法上来讲,当时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2009年5月27日朝鲜军方发表声明,宣布朝鲜退出朝鲜停战协定,将不再受军事停战协定约束。2013年3月5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发言人于声明中宣布,朝鲜将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
2018年9月18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签订《平壤共同宣言》,事实上宣布战争状态结束。
中国官方数据统计表明,运动战时期志愿军毙伤美军91,503人,俘63,319,降149人;其它联合国军6,136人,俘1,238人;韩国国军148,293人,俘29,278人。阵地战时期志愿军毙伤美军198,352人,俘749人,降1人;其它联合国军20,343人,俘250人,降2人;韩国国军304,966人,俘8,254人,降283人。志愿军共击毁击伤坦克2,006辆,汽车3,165辆,装甲车44辆,飞机10,629架,各种炮583门。缴获坦克245辆,汽车5,256辆,装甲车51辆,飞机11架,各种炮4,037门,各种枪73,262支(挺)。
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万余人次,阵亡、病故171,687人,2010年10月26日,中国抗美援朝纪念馆经过10多年全国走访查实,朝鲜战争期间全国志愿军战士阵亡共183,108人。2010年6月26日下午,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在“朝鲜战争六十年暨半岛形势研讨会”上表示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阵亡11万4千人,加上参战人员中伤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国人民志愿军方面在战争中共死亡18万3千1百零8人。
空军方面,参战的苏联空军共损失335架飞机和120名飞行员。加上高炮部队等,苏军共损失299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共牺牲飞行副团长以下干部116人。
联合国军方面,美军伤亡约14万人次。其中阵亡美军36570人,负伤10万余人次,扣除多次负伤后的负伤人数不详。“美国战役纪念碑委员会”在美国华盛顿“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上刻有54,246的总死亡数字,包含因车祸等原因死亡的1万余人,现在这组数字依旧刻在纪念碑上。根据美国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上数字,联合国军总共死亡628,833人,受伤1,064,453人,失踪470,267人。其中美军死亡54,246人,受伤103,284人,失踪8,177人
至1951年6月,联合国军共俘虏朝鲜战俘152,500人、志愿军战俘21,300人。共产党将战俘仍然看作战斗人员,在战俘营中成立了严密的组织,不惜牺牲与联合国军进行斗争。战俘最初一起被送往釜山收容所混合关押,后来由于两方之间发生矛盾,联合国军就将战俘按照国籍分开。釜山战俘收容所是美军1950年下半年动工修建,主要关押伤病战俘,共有9个战俘收容所和2个战俘监狱及水牢,每个收容所可以关押1,500名左右战俘;居住环境比1951年4月和1952年5月修建之巨济岛战俘营和济州岛战俘营好。
1951年5月30日,大批-{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战俘开始被移往巨济岛战俘营。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2万多人被俘,有6,673人返回中国大陆,有1.4万多人到台湾。战俘主要被关押在巨济岛、釜山,后来又大批转运到济州岛。在朝鲜和中国战俘的营地内,普遍爆发反共和亲共战俘之间的要求遣返和拒绝遣返的血腥斗争,得到美军以及韩国、中华民国政府支持的反共战俘首领最终占得上风。1952年4月,美军对战俘的去向进行“甄别”。在甄别前夜,反共的战俘首领以挖心等方式残暴杀害多名倾向于遣返的战俘,大多数战俘在暴力威胁下没有在甄别时选择遣返。1952年5月7日,亲共战俘发动巨济岛事件,绑架战俘营长官杜德并迫使他承认虐待战俘后加以释放。美军战斗部队随即镇压这些营地,造成大批战俘死伤的惨案。亲共战俘在其战俘营内也建立组织,使用包括活埋在内的手段对付要去台湾的战俘。1953年4月20日,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开始交换伤病战俘,至4月27日美方共遣返志愿军伤病战俘1,030人,人民军伤病战俘5,640人;朝中方面共遣返美军、英军和韩国国军等伤病战俘684人。除了战俘之间的血腥斗争,另有数千名-{zh-hans:中朝;zh-hant:朝鲜和中国}-战俘死于传染病。从1953年8月5日至9月6日,「联合国军」方面共遣返志愿军战俘5,640名。
1950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靠近中国边境的碧潼选址建立战俘营。碧潼战俘营位于位于鸭绿江和支流形成的一个半岛上,三面环水。开始只收容管理韩国国军以外的联合国军战俘,1951年3月之后,鉴于朝鲜人力物力的困难,韩国国军战俘也由志愿军管理。4月,志愿军政治部成立志愿军战俘管理处,下设4个俘管团和2个俘管大队,其中2个俘管团收容管理韩国国军战俘,另2个俘管团和2个俘管大队收容管理美、英、法、土耳其、菲律宾等10个国家的联合国军战俘。至1951年6月,碧潼战俘营共有美军战俘2000余人,英军战俘800余人,土耳其战俘200余人。由于严寒、极度的物质匮乏以及美军战俘中普遍的心理崩溃,在1950年至1951年的冬季和春季,战俘营内的美军战俘死亡一千余人,而其他国家战俘则少有死亡。随着志愿军空军开始保卫后方交通以及停战谈判的开始,战俘营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中方纪录大规模的战俘死亡在1951年夏得到遏制。
1953年,交战双方达成《停战协定》。7月成立战俘遣返委员会。8月5日,交战双方开始交换战俘。至1953年9月,-{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向联合国军交还重伤病战俘684人、直接遣返的战俘12773人(其中韩国战俘7862人、美英法等国战俘4911人);联合国军向-{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交还重伤病战俘6670人(其中志愿军战俘1030人、朝鲜战俘5640人)、直接遣返的战俘75,823人(其中朝鲜战俘70,183人、志愿军战俘5,640人)。9月9日,由印度、捷克斯洛伐克、瑞典、波兰、瑞士五国组成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正式成立,印度中将蒂迈雅中将当天到达朝鲜半岛任主席。按照朝鲜停战协定,在停战协定生效后60天内交给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在朝鲜设立之「中立区」中看守,然后由战俘所属国家派人向战俘进行90天解释工作。余下的不直接遣返的22,604名-{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战俘(其中志愿军战俘14,704人、朝鲜战俘7,900人)与359名联合国军及韩国战俘(其中美军战俘23人、英军战俘1人、韩国战俘335人)被转交给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在中立国监督下,战争双方派出代表对战俘解释,由战俘自己选择去向。
解释期间,朝鲜、中国战俘被送往北营。在战俘转移到中立区的第一天,反共战俘就当着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印军主席蒂迈雅(K. S. Thimayya)中将的面,几乎把两名向印军寻求遣返的战俘活活打死。被彻底震惊的蒂迈雅意识到,这些战俘首领将以严酷的纪律阻止任何人在解释期间遣返。反共的战俘首领通过暴力恐怖严密控制绝大多数战俘,成功抵制解释工作。-{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直到10月10日才正式开始对战俘之解释工作。到90天解释期结束的1953年12月23日,仅有10天时间被用于解释。22000余名-{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战俘中经过解释的只有3166人,这3166人中仅136人要求遣返,但同期却有数百名战俘冒着生命危险逃出营地要求遣返,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因此认为,“战俘在表达愿望时所必须采取的这种不正常方式,使人们很自然地怀疑到全体战俘都不是自由的个人。”反共的战俘首领们直接从韩国和台湾政府获取指令,不惜采用最极端的暴力“肃清匪谍”,阻止战俘遣返。在印度军队看管期间共有38名战俘死亡,其中多数因为被怀疑有遣返倾向而被反共战俘杀害,其中最著名的是谋杀张子龙案。据遣返的战俘控诉,反共战俘挖出张子龙的心脏以恐吓希望回国的战俘。美国记者极力否认此事,称其为共产党的污蔑。在解释期满后,中立国委员会又为战俘摆脱反共首领的控制提供两次机会:1953年12月31日,印军对战俘“点名”,131名战俘趁机提出遣返;1954年1月20日至21日,在印军向美军移交战俘时,又有104名战俘抓住最后的机会逃脱战俘首领的控制。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在其提交的报告中认为,未寻求遣返的战俘并不都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他们被在战俘营内长期灌输的恐惧所控制。蒂迈雅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毫无疑问将会有更多的战俘要求遣返。而那些要求遣返的战俘,毫不意外地被美、台的宣传机构贴上“共谍”的标签。
1953年12月23日,联合国军单方面终止对-{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战俘的解释工作。尽管-{zh-hans:朝中;zh-hant:朝鲜和中国}-方面强烈要求延长解释期限,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印度主席也认为延长解释期限是合法和必要的,并承认绝大多数战俘尚未经过解释程序,但由于联合国军拒绝协商,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投票决定对战俘的解释工作结束,并将剩余战俘移交给联合国军。联合国军方面战俘经过解释后,有224人拒绝遣返。1954年初双方不直接遣返的战俘的命运分别为:志愿军战俘 6400人返回中华人民共和国,14,235人前往中华民国,12人前往印度;朝鲜战俘1880人返回朝鲜,7,604人前往韩国,74人前往印度;美军战俘2人返回美国,210人前往中国;英国战俘1人前往中国;韩国战俘8人返回韩国,325人前往朝鲜,2人前往印度。
韩国学者金荣范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唯一没有屠杀平民的队伍,而朝鲜战争中其他参战方,朝鲜、韩国和美国都有针对平民的大规模屠杀行为。根据屠杀者的身份,对平民屠杀可分为三类:右翼(韩国国军、警察、右翼团体)对本国平民的屠杀、左翼(朝鲜人民军、游击队及左翼团体)对本国平民的屠杀,以及美军对朝鲜半岛平民的屠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的南方和北方被美苏分别占领。南方在处于美国军政的时期,出于政治对立原因的大规模屠杀已经开始。如美军犯下的南原屠杀,1946年10月数千民众遭到屠杀。1948年4月,南朝-{}-鲜劳动党在济州岛发起的起义遭到南方军警镇压(济州四·三事件),韩国国军在全岛的大屠杀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结束,美军也卷入其中,至少3万无辜平民遭杀害。韩国国军以“讨伐共匪”的名义,对劳动党的支持者和被怀疑为“通匪分子”的平民展开屠杀,而被左翼游击队认为反共的平民也会受到报复。双方的对立在战争爆发后进一步升级。
战争初期,韩国在战场上节节失利的情况下,对被认为“通匪”的人士展开屠杀,对象主要是保导联盟成员和政治犯,目的是预防他们加入朝鲜。韩国国军在保导联盟事件中屠杀10万人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实际与共党关系极浅甚至毫无关系,保导联盟事件是韩国当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事件。
仁川登陆后,韩国国军在收复的本国领土以及随后占领的朝鲜城乡组织「治安队」、「灭共团」等组织,对朝-{}-鲜劳动党党员和被怀疑为亲共人士的平民进行大规模的清查和处决。在智异山一带,人民军残留部队与韩国国军之间作战时,很多居民被双方以「反动份子」或「通匪份子」的名义杀死。尤其是韩国国军在「坚壁清野」计划下的「敌性部落」焦土化计划,为屠杀平民提供借口。
战后韩国政府一直试图掩盖其屠杀行为,直到1980年代及90年代其政府结束军事统治,才开始承认在战争犯下屠杀平民的暴行。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初期的两三个月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大部分地区期间,在各地甄别,对韩国政府官员、军官、警察、宪兵、资本家、商人及相关人士侦察和审判,屠杀了12万9千名右翼人士、军警家属、公务员等。被屠杀者中很多人是被认为是右翼人士而被杀害。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8日攻陷汉城(现已改名首尔)当日,即发生了韩国平民、伤兵及医生遭到人民军部队集体虐杀的汉城国立大学附设医院屠杀事件,700至900人遇害。
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在撤离的过程中也多次犯下集体屠杀的罪行。例如,朝鲜人民军撤离大田时,曾大肆屠杀平民。
韩国学者金荣范将美军在韩国地区内的屠杀事件分为三类:在交战地区对平民枪杀、炮击;将正有平民通行的桥梁炸毁或放毒;对平民的轰炸和扫射;交战中的机枪乱扫。
美军屠杀行为中最为人知的是老斤里事件,美国陆军第1骑兵师部队在老斤里屠杀近300名难民(韩国政府在2005年发表的数字是163人),其中大部份是妇女和儿童,不久后又在倭馆和马山真北面先后杀害数十名难民。美军的解释是,为了防止难民群中可能混有人民军,上级下达「可疑的避难民,无条件射杀」的命令。美军为了防止人民军坦克部队跨渡洛东江,炸毁倭馆桥,当时桥上的数百名难民大部分被炸死或被淹死,幸存的难民在游向河岸时遭岸上美军机枪扫射,很多人丧生。美军炸毁庆尚北道高灵郡的德胜桥后,军机立刻对洛东江边和村庄里的避难人群展开轰炸和扫射。美军步兵和战机多次扫射平民,造成无辜的死亡。例如在昌宁郡的草幕村,在马山的一个村庄,在马山的珍北面梨木里,都有大量平民被杀。
2001年韩国有议员展示40年前国会调查报告显示,美军曾在朝鲜战争初期屠杀大批无辜平民。美军在韩国境内盲目的空中轰炸与机枪扫射,造成平民的大规模死亡。金荣范认为,虽然有的轰炸可能属于误判,但根据后来公开的资料,有些轰炸是有意为之,因为发现有人民军潜伏在百姓当中。朝鲜政府指控仅1950年7月,美军在韩国的13个市、道共屠杀42008人。2008年,经过两年的初步调查,要求对美军1950年至1951年期间在韩国制造的超过200起屠杀平民事件展开调查。“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员说,委员会成立2年多来,已收到数百人提供的线索,要求对美军1950年至1951年期间制造的超过200起屠杀平民事件展开调查。韩国“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又译“追求真相和解历史整理委员会”)历时2年半,根据解密档案文件资料和目击者讲述,完成针对美军在朝鲜战争初期多次屠杀无辜平民的首轮调查,揭开历史真相。美国军方在压力之下对此展开16个月的调查。五角大楼最终承认大屠杀事件,称“老斤里事件”是“一桩悲剧”美联社3日公布部分调查结果。“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员说,委员会将敦促韩国政府代表受害者向美国索赔。
1950年9月10日,美军仁川前向月尾岛用凝固汽油弹轰炸。
朝鲜方面报道,美军在1950年10月中旬到12月底的“北进期”,共屠杀17万多名平民。例如黄海道信川郡的屠杀。朝鲜指控这个郡里美军屠杀三万五千余人并说美第八军司令向士兵号召“朝鲜人,哪怕是个幼儿,老人,你们的手也不要打颤,杀呀!”。
1949年的《日内瓦第四公约》规定: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禁止破坏城镇、乡村(第五十三条指出:但为军事行动所绝对必要者则为例外)、杀戮、胁迫、虐待和驱逐平民。战后1977年《日内瓦公约》的《》,首次明确禁止大规模轰炸平民。美军在朝鲜大规模空军轰炸和海军炮击。据朝鲜的不完全统计,截止1952年5月,有18000名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联合国军的轰炸。1952年夏,为了迫使中国和朝鲜屈服,美军从7月11日起发动朝鲜战争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除了军事设施,城市和乡村也成为轰炸目标。7月11日,联合国军出动战斗轰炸机1200架次、B-29轰炸机52架次轰炸平壤,平壤电台称轰炸造成1500座建筑被毁、6000余居民死伤。到8月中旬,持续的轰炸已造成1万多平壤平民死伤。8月29日,联合国军又对平壤发动更大规模的轰炸,出动飞机1403架次。除了平壤,其他77座朝鲜城市也遭到轰炸。朝鲜方面说:“从平壤到农村,所有的城镇都变成废墟”,“任何还能被破坏的东西都没有了”,“每天伤亡的人数比争议中的遣返人数还要大”。朝鲜、中国、苏联等国政府多次谴责美军对朝鲜无辜平民的轰炸,称其为“违反国际法与人类道德常规的罪行”。
-{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朝鲜}-方面指责美军在两国边境地区进行细菌战,说细菌战致使大量的平民死亡。。中外历史学者对细菌战是否属实,看法并不一致。美国则全盘否认细菌战的指控。苏联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多次否决由国际红十字会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提案,而被指亲共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所组织的「国际科学委员会」进入北朝鲜和中国调查,则认定美军在朝鲜使用细菌武器。
-{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朝鲜}-战俘指控美军拿战俘进行化学毒气和细菌原子武器试验,后来爆发著名的“巨济岛事件”。。联合国军声称-{zh-hans:中朝;zh-hant:中国和朝鲜}-军官控制了部分战俘营,制造暴动,联合国军对于战俘的暴动,仅使用了催泪弹和震荡弹,而中方夸大为化学武器。
边震瑕称美军利用战俘营中爆发痢疾的机会进行不同疗法的医学实验,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8月,仅在第4集中营里死于细菌性痢疾的战俘就达4000多人。
还指控美军为医学实验需要而在冻伤或感染截肢时过分切除肢体,并引用美医学博士称赞血管外科手术(它是挽救本应截肢的肢体的技术)在战争期间发展的话来作为拿战俘做医学实验的证据。环球网报道美国还把中国被俘人员当作动物一样解剖来医学试验。有人看到活体解剖而被美军挖去双眼。<ref>美军虐待志愿军暴行:毒打挖心割耳乃至吊死
|
307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77 | 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 | 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
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最终由民主党候选人,时任阿肯色州州长比尔·克林顿胜出,击败时任总统乔治·H·W·布什。
当199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临近时,美国人发现他们处在一个以四年前几乎不可想象的变革的世界中。冷战中所熟悉的标志——从柏林墙到洲际弹道导弹以及不断的轰炸机——已经不再有了。东欧国家独立,苏联解体,德国统一,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要求直接的谈判,核武器的威胁已经大大地降低。
然而在国内,美国人却没有这么乐观了——面临着一些深刻和相似的问题。在海湾战争结束的庆祝和游行后,美国发现她自己正在自1980年代早期以来的深刻衰退中。不仅仅是在很多年前就遭受打击的蓝领工人失业,很多的中层管理的白领工人也失业。甚至在1992年经济开始复苏的时候,它的增长率直到年末才体现出来,而国家的很多地区仍然处在经济低谷中。此外,联邦赤字持续增加,主要由于公众医疗支出的增加。很多美国人对他们的未来表现出悲观的态度,认为他们的国家正在走向错误的方向。
由于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取得胜利,虽然受到保守派记者帕特·布坎南的挑战,但是总统乔治·H·W·布什和副总统丹·奎尔仍然轻易得到了共和党的再度提名,在民主党尚未选出候选人参选前,布什显然占了上风。
在民主党方面,比尔·克林顿,阿肯色州州长,打败了党内的一系列对手,赢得了党内候选人的提名。作为副总统提名,他选择了田纳西州的美国参议员阿尔·戈尔,他后来通常被认为是议会中知识最渊博以及极具说服力的环境保护提倡者,支持发展高科技电讯产业及枪械管制。
但是对国家经济方向的不安使得人们寄望于一位独立的候选人——得克萨斯州富商罗斯·佩罗(Ross Perot)。以计算机和信息处理起家的佩罗特,以政府对经济处理无能和联邦赤字为议题,成功获得50个州的签名参加选举。虽然他离赢得总统职位有相当距离,但是他的出现进一步确定了经济议题仍然是国家争论的中心议题。
从这届开始,加利福尼亚州的选举人票皆投给了民主党。
共和党结束12年的执政,佩罗的独立参选某种程度瓜分了时任总统布殊的选票,导致布殊的连任失败。民主党的当选人克林顿并无取得过半数普选票(43%),代表民主党并未取得多数支持,保守派仍主导美国社会及政治,克林顿1993年上任后推动的自由派政策如健保改革及同性恋参军的问题,使保守派极为不满,为共和党在1994年推动共和党革命重新取回国会的控制权打下基础。
|
308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83 | 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 | 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
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在1996年11月5日举行的总统选举,由竞逐连任的比尔·克林顿胜出。
经过了上任初期的混乱与1994年的中期选举失败,民主党失去美国国会两院长达四十年的控制权。
由于共和党控制国会两院,克林顿政府决定去中间路线。克林顿聘请了共和党谋士大卫·葛根作为顾问,同时雇用了共和党选举策士迪克·莫里斯。莫里斯为克林顿制定了一个「三角策略」(triangulation),即白宫采取一个在国会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立场,与两党议员都保持等距离。这个策略证明十分有效,随着1996年大选的到来,克林顿逐渐恢复中间派的名声,政坛恢复稳定,经济也恢复增长,美国国民大体对生活觉得满意,克林顿在竞选连任过程中一路处于上风,他再次与戈尔搭挡参选。
反观共和党方面,赢得提名的是堪萨斯州老牌参议员鲍勃·多尔。73岁高龄的多尔不但在年龄上处于劣势,也不能提出一个能吸引选民的议题。多尔仓促提出了17%齐头税率的政见,既显得轻率,选民也对这种未经认真论证的政策抱持怀疑的态度。眼看着大势将去,多尔放手一搏,辞去参议员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的职位。这个策略短暂地鼓舞了共和党的士气,但是没能挽救狂澜于既倒。而副总统候选人杰克·肯普在年龄上也处于劣势,也不能提出一个能吸引选民的议题。而1992年独立候选人佩罗再次参选,使选举备受关注。
代表民主党的克林顿及戈尔最终以379对159的选举人票数赢得连任。
|
308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86 | 约翰·昆西·亚当斯 | 约翰·昆西·亚当斯
约翰·昆西·亚当斯(,),美国政治家,美国第六任总统(1825年-1829年),他还担任过外交官,参议员和众议院议员。他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及第一夫人爱比盖尔·亚当斯的长子。
从小随著当时前往法国处理外交事务的父亲约翰·亚当斯,并在国外一待待了七年。其间在巴黎外郊帕舍学院(the Passy Academy)接受正式教育,十三岁就进入荷兰莱登大学(Leiden University)学习古典语文,1781年由于熟练的法语而被选为美国外交官佛兰西斯·德奈的秘书,前往俄国希望说服当时的女皇凯瑟琳二世承认美国的独立但未果,在1783年随父和班杰明·富兰克林前往法国和英国签订巴黎条约,结束美国独立战争。
在进入政治领域之前,他曾担任过老师、律师,由于时常在报纸上发表意见支持乔治·华盛顿的政策而受后者注意,于1794年被其任命为驻荷公使,主要任务为监督对荷借款的的还清与关注法国大革命中美国侨民的安全。后调任出使葡萄牙,随即又改调到德国。
1803年代表麻州成为参议员,因多次支持杰佛逊政府的政策(如路易斯安那购地)而被迫辞职,1809年詹姆斯·麦迪逊接任总统,任命其为驻俄大使,其间与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交好,并为美争取了在波罗的海的沿岸经商权,且透过俄施压使被丹麦扣押的美船得以释放,在1812年的英美战争结束后与英签署合约,归还彼此占领的土地。
在詹姆斯·门罗时期担任美国国务卿,并发展“门罗主义”,包括和英订约确保美在加拿大的东岸有捕鱼权、1819年与西班牙签约取得佛罗里达并确保对俄勒冈的主权。
1824年美国总统选举,他并无赢得普选票和选举人票,但经国会众议院投票后当选,成为美国唯一一位由国会众议院选出的总统,他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继其父亲之后成为总统的总统,1825年提出要建设铁路和运河串联的运输动线、建设更多公立大学,并成立一座天文台以研究外太空。
1828年提出要对进口制造品收取高额关税,然而由于进口原料是否收税的问题而造成人民反感,并导致其在182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竞选连任失败。
约翰·昆西·亚当斯在竞选总统连任失败之后,于1830年代表麻州当选国会众议员,是唯一一位当选美国众议员的卸任总统。1841年,他与年轻律师包德温(Roger Sherman Baldwin)在Amistad运奴船叛乱案审判时,在大法官面前重新阐述美国开国先贤人道主义,民主精神,他一一拍著殿堂中美国立国时历任「祖灵们」雕像后,因此约翰昆西亚当斯所提起美国立国的价值被重新呼喊出来,最后大法官宣判运奴船「La Amistad」黑人们胜诉。为废除奴隶制踏出第一步。
|
309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95 | 聂耳 | 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主要从事包括电影插曲在内的流行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聂耳也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
聂耳是云南玉溪人,出生于昆明一个贫苦的中医家庭。从小喜爱音乐,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利用课余时间,聂耳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1922年,聂耳进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插班生。
少年的聂耳曾虚心向一位木匠学习吹笛,并尊称木匠是他的第一位吹笛老师,奠定了他的音乐基础。
1927年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并进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参与了学生组织“读书会”的活动,并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在这期间,聂耳还自学了小提琴和钢琴。
1930年夏天,聂耳从云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因参加反政府活动而列入“黑名单”,为此离开云南至上海。
1930年7月,初抵上海的聂耳进入昆明云丰商行所设的“云丰申庄”干活,并居住于同春里86号(现公平路185弄)亭子间。
1931年春,云丰申庄关门,1931年4月聂耳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这一时期,聂耳与电影界的袁牧之、王人美等结识,为他们创作了大量电影音乐,并向王人美的哥哥王人艺学习小提琴。
1933年,聂耳由剧作家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乐队”)。这也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1935年2月,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即日后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从监狱传出。聂耳听说后主动要求谱曲。
为免被捕,聂耳按照中共的决定离开上海,拟取道日本赴苏联。1935年4月18日抵东京后又修改了《风云儿女》主题歌曲谱的初稿并三次修改歌词,一并寄回中国。7月17日,在神奈川县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关于聂耳的死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当时日本法医鉴定结论为溺死,官方的说法是聂耳在日本游泳时溺水身亡,但也有被日本特务暗害,突发心脏病溺水猝逝等说法。
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所写的,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聂耳经常与田汉合作。除《义勇军进行曲》外,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山国情侣》、《金蛇狂舞》等。
为了纪念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的聂耳,日本当地的有志之士于1954年修建了聂耳纪念碑,两年后遭台风袭击损毁,1965年重新修建了聂耳墓,1985年日本当地政府出资修缮了聂耳墓,并新建了聂耳纪念碑,由当时的藤泽市市长叶山峻题写碑文。聂耳墓位于江之岛海滨浴场最西端的鹄沼海岸。碑文陈述了聂耳对音乐事业所作的贡献,表达对其英年早逝的惋惜,最后祝愿聂耳生前的微笑能成为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石。
在聂耳的出生地云南昆明,亦有一座聂耳墓,位于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与藤泽两市也于1981年缔结为友好城市。
|
309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099 | 8月1日 | 8月1日
8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13天(闰年是21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2天。
|
310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02 | 民主党 (美国) | 民主党 (美国)
民主党()是美国的主要政党,与共和党并列为美国两大主要政党。当前是美国最大在野党,并拥有美国国会众议院多数党地位,而该党的州长多在东海岸的新英格兰和西海岸主政。
1828年第七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创建民主党,1848年成立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为首任主席,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于1792年创立的民主共和党。
民主党在建立之初主要代表美国南部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因此民主党在19世纪中期通过法案强制驱逐印第安人,发动美墨战争,获得大量土地以供农耕。在美国内战中则支持奴隶制以维护成型的农业体制。民主党长期支持奴隶制,获得南方各州的支持。20世纪初,民主党加入民粹主义的农本主义,支持维护白人的工人权利,创建了联邦储备系统,并通过了反垄断法,限制大企业的垄断。自从1930年代以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并称之为美国的自由主义,成为了之后民主党的主要政策走向。新政一直到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及越战导致在民主党内部引发了对国外军事干预的立场及国内政策严重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之后民主党失去执政地位,但民主党维持对国会两院的控制权直至至1995年。而民主党的根基也逐渐从倾向白人、蓝领、工人阶级和农民利益转变为以东西岸的都会居民、富裕阶层、女性和少数族裔为主。比尔·克林顿1993年上台后,由于共和党1995年起控制国会两院,民主党转走温和中间路线,2009年巴拉克·欧巴马领导民主党重新上台后,民主党加强其自由派和进步主义路线,强调对女性、非裔、拉美裔、亚裔及LGBT族群的支持,但逐渐失去过往作为民主党基本盘的白人、蓝领及工人阶级的支持,导致2016年再度成为在野党。
民主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在1790年代创建的民主共和党。民主共和党组成了史称第一党系(First Party System)的政治势力主轴。民主共和党专门反对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领导的执政党——联邦党和其政策,当时联邦党提倡一个强大的联邦政府、放宽对于宪法的解释、以及一个由精英统治的政府。杰佛逊党人(Jeffersonians)在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中支持法国,并且反对与英国签订媾和的杰伊条约(Jay Treaty),因为担心那将会助长美国国内的君主主义势力。民主共和党将独立的农夫(自耕农)视为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轻视都市、银行、商业和工厂。杰佛逊和他的朋友麦迪逊于1798年将地方州的州权竖立为该党的核心理念。民主共和党在美国南部和中西部拥有最多支持,但在东北部六州则势力不大。
民主共和党在1800年的选举中同时赢得了总统和国会,并且于1811年让亨利·克莱担任权势极大的众议院议长。联邦党在1812年战争结束时失去与民主共和党的抗衡力量。在1816年后,来自田纳西州的战争英雄安德鲁·杰克逊开始崛起,并在1828年当选总统,之后民主共和党便改组为民主党了。
史称的第二党系(Second Party System)则是民主党与他们的主要对手—辉格党之间的对峙。民主党根据支持度最高的纽约、宾夕法尼亚州、弗吉尼亚州、以及边境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联盟,但他们在东北部六州的新英格兰依然势力不大。如同杰佛逊党人一般,民主党强烈反对「贵族的」精英统治和银行,并且将他们的民意基础诉诸于「人民」。到了1820年代时,选举权已经没有一定规模财产的限制,因此几乎所有地区的白人男性都能参与投票了。
民主党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联盟,由来自全国农村的农夫、以及都市地区的劳工团体所支持。民主党在1830年代的主要议题是建立起一个更强的政党机制、反对国家和中央银行、并且反对那些以牺牲纳税人来达成工业发展的现代化政策。与工业垂直的分工不同的是,民主党强烈拥护新农业土地的扩张。在1830年后,以印第安人迁移法案为由驱逐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地安人,并实质掠夺印地安人的土地,并取得大片西部土地便是这种例子之一。因此杰克逊作为民主党的首位总统,其功过至今在现代民主党人受到非议。
马丁·范布伦在1836年取得了总统职位,但1837年的经济萧条却使他在1840年选举中连任失败。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在1844年赢得了选举,在总统任期中他领导了美墨战争、降低关税、建立了国库的分行、并且将今天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西南部地区(德克萨斯、内华达、犹他,以及科罗拉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怀俄明等)并入国土,之后他便退休不再连任。在1848的选举中,一个名为自由之土党(Free Soil Party)的派系反对奴隶制度的扩张,最后与民主党决裂。民主党在1850年通过了一份调解蓄奴州与自由州的法案,但只是延缓了冲突爆发的时间。随著辉格党在奴隶和排外主义问题上出现内部分歧,民主党在1852年轻松的选出福兰克林·皮尔斯、以及1856年的詹姆斯·布坎南担任总统。
民主党参议院领袖-来自伊利诺州的史蒂芬·A·道格拉斯在1854年时不顾党内强烈的反对声浪,推行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成为美国内战的肇因之一。当时政治联盟、政治家、和选民结构都大为改变,新的政治议题和政策也大量浮现,这段时期史称第三党系(Third Party System)。辉格党这时也彻底解散了。民主党在继续发展的同时,许多北部主张废奴的民主党人(尤其是1848年以来的自由土壤党人)加入了新成立的共和党。在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道格拉斯在民主党的提名大会上没能取得三分之二的提名票数,从堪萨斯州引发的奴隶制度争议终究导致民主党的分裂,道格拉斯和约翰·C·布雷肯里奇分别代表北方及南方的民主党候选人同时竞逐总统宝座。
在内战中,联盟国国内不允许政党政治的出现,但党派纷争在北方仍然相当常见。战争爆发后,道格拉斯曾试图重整北方民主党人支持联邦,但他在1861年6月去世,而民主党内部对战争的意见分歧,使林肯得以主导战争,不过1862年国会选举中民主党依然维持一定表现。到了1864年总统选举时民主党所提名的主战派总统候选人乔治·麦克莱伦与主和派副总统候选人不合,结果大多数主战派民主党人都投给林肯。1865年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其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继任总统,虽然约翰逊是民主党人,但其政府和国会完全由共和党控制和支配。在1866年的国会选举中,共和党在国会中拿下了三分之二的多数派地位,彻底掌握了国家政策。林肯的接班人尤里西斯·格兰特将军带领共和党在1868年和1872年的选战中相继获得大胜。
美国在1873年爆发的经济萧条,使得民主党得以在1874年的选战中夺回国会众议院里的多数派地位。内战后南方白人对于重建时期的不满和对于共和党的怨恨情绪也让民主党得益。当重建时期结束后,南方各州的非裔美国人再次于1890年代被剥夺公民权,南方也在接下来的近一个世纪里成为民主党的大票仓。在南方原联盟国的州经常只有民主党一党称霸,在民主党的提名大会上赢得胜利也经常等同于选举的胜利。
全国性的选举在1880年代时仍保持均衡态势。虽然共和党在1885年之前都牢牢控制白宫,民主党依然维持相当的竞争性。当时民主党由格罗弗·克利夫兰等人所率领、拥护商业阶层的派系所主导,他们在南方有著稳固的支持度、并且在美国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也有极大影响力,同时也受到大都市里德裔和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支持。他们在那段期间里也控制了众议院。在1884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改革派的纽约州长格罗弗·克利夫兰赢得了总统选举。他在1888年的连任选战中失利,但在1892年再度当选。克利夫兰是民主党保守派,代表商人、银行、以及铁路公司的利益,反对帝国主义和海外的扩张,他也拥护金本位制度,并且反对贪污、高税赋和关税。民主党保守派在1896年被威廉·詹宁斯·布莱恩所击败。
1896年总统的选举中政治生态大为改变,开始了史称的第四党系(Fourth Party System)。以农业为主的民主党人要求开放银币自由铸造,淘汰了格罗弗·克利夫兰,并提名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参选总统。布莱恩在提名大会上誓言推行金银双本位的货币制度,宣称要对抗东部的货币利益集团。但他仍在选举中惨败给共和党的威廉·麦金莱。
共和党在接下来的36年里控制了28年的总统任期,支配了绝大多数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以及一半的西部地区。布莱恩在南部和大平原地区拥有稳固支持度,在1900年再次获得总统选举的提名,但又一次的输给了麦金莱、在1908年又输给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民主党保守派奥尔顿·帕克在1904年赢得了提名大会,但仍输给了共和党的西奥多·罗斯福。到了1908年布莱恩已经放弃了银币自由铸造和反帝国主义的主张,改支持当时主流的进步主义政策,尤其是「反托拉斯法」以及反商业垄断的法案。
趁著共和党内部的分裂,民主党在1910年控制了国会,并且在1912年和1916年提名改革派的知识份子伍德罗·威尔逊当选总统。威尔逊成功的使国会通过一系列进步主义法案,包括了将反托拉斯法系统化的克莱顿反托拉斯法(Clayton Antitrust Act),对个人的所得税、对农民的新政策、以及对铁路工人的8小时工时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联邦储备系统,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央银行。他并且透过最高法院将童工非法化。颁布禁酒令的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以及确立妇女投票权的美国宪法第十九修正案都是在他任内通过,不过两个修正案也是两党斡旋下的结果(共和党在国会占多数)。威尔逊终结了关税、货币、和反托拉斯等长期以来的争议,这些政策支配了之后的40多年。
威尔逊领导美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签订了包括成立国际联盟在内的凡尔赛条约。但在1919年威尔逊的政治运势和健康都开始急剧衰退,政治局面也开始逆转,共和党重新控制国会两院,参议院拒绝加入凡尔赛条约以及国际联盟,同时全国性的罢工潮和暴力活动也产生了不小的动乱。民主党内部也因为禁酒令而分裂为南北对峙。最后党内的分歧使得共和党在1920年、1924年、和1928年的总统选举中都获得了压倒性胜利。不过,在此时期艾·史密斯替民主党在东北部的大都市区域巩固了天主教的票源支持。
大萧条使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1932年的选战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罗斯福在选战中提出了一套模糊的政见,承诺将废除禁酒令,并大肆批评赫伯特·胡佛的执政失败。罗斯福在就任不到一百天内便发起了一连串庞大的政府计划:新政。这些计划注重于平缓、恢复并改革美国的经济,亦即解除失业现象和农业的萧条、将经济的发展恢复到大恐慌前的水平、并且对体制进行改革以避免日后萧条重现。
1932年的选举使民主党在两院以及各州州长都取得了多数,1934年的选举更进一步巩固了多数派地位。1933年的一连串计划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一波新政」,第一波新政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大众的普遍舆论;罗斯福试著将新政继续深入推展至商业和劳工、农民和消费者、都市以及农村。然而,到了1934年,罗斯福的政策越来越具争议性。罗斯福试著将民主党的支持根基从商业界转往农民和劳工。新政在根本上是一连串因应经济艰困时期而产生的政府管制和制度。也是在这个时期,两个古老的名词在美国被彻底改变了涵义,「自由派」和「自由主义」开始代表支持新政的立场,而这两词的古典涵义则被贴上了「保守派」和「保守主义」的标签。民主党内的保守派被新政所激怒,在艾·史密斯的领导下他们于1934年组成了美国自由联盟(American Liberty League)试图反击,但为时已晚。
在1934年控制国会绝对多数后,罗斯福继续展开了被称为「第二波新政」的立法计划。这波新政大幅增强了工会的影响力、将社会福利国有化并大幅扩张、对商业进行更多管制(尤其是交通和通信业)、并且提升对商业利润的课税。他以这些政策替民主党建立了一个新的、由不同群体组成的选民结构,称为「新政联盟」,包括了工会、少数族群(最值得注意的:天主教徒、犹太人、以及首次的—黑人)。除了1952年和1956年两次选举外,新政联盟称霸了美国政界长达数十年,直到1968年为止。
在1936年选举的压倒性胜利后,罗斯福宣布将扩张最高法院,这却与他的新政计划产生了冲突。一次激烈的冲突在民主党内爆发,罗斯福的副总统约翰·南斯·加纳起头反对他。最后国会里的共和党和保守派民主党人组成同盟,一起封杀了罗斯福接下来任内几乎所有的立法提案。由于受到党内保守派的威胁,罗斯福试图展开清党,但最后仍未成功。
从这段时期开始,新政使「自由主义」一词在美国的定义转变。自由派代表支持增加社会福利、工会、以及对商业的管制。而那些新政的反对者,即那些重视长期经济影响、支持企业精神和低税赋、小政府的人成为保守派。
罗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任内去世,哈利·S·杜鲁门接任总统。民主党内部的冲突开始浮现。前副总统亨利·A·华莱士谴责杜鲁门是个战争贩子,批评他推行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NATO。然而,华莱士的支持者以及党内的极左翼最后遭到驱逐,而代表工会的产业工会联合会也在1946-1948年间被青壮派反共份子如休伯特·汉弗莱等人排挤。而共和党也大力批评杜鲁门的政策,并在1946年的选举中重新夺回国会,扭转自1932年以来的少数派地位。
许多民主党领导人也都准备要颠覆杜鲁门,但他们却没有替代的接班人选。杜鲁门也做出反击,他大胆的在7月时召集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送出一堆他预期会对共和党议员造成大麻烦的法案审查。最后果不其然,共和党国会陷入僵局且毫无进展,杜鲁门趁机在全国批评他们「毫无用处」。接著1948年的总统选举出现了大逆转的结果,杜鲁门击败托马斯·杜威而得以连任,同时民主党也重新夺回了国会。不过,杜鲁门的许多政策,例如全民保健制度,仍然遭到国会保守派的封杀。
1952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击败了伊利诺州州长阿德莱·史蒂文森,替共和党重新夺回了白宫。四年之后,艾森豪再次击败史蒂文森。在国会里,民主党虽然掌握多数,但在政策上被这位战争英雄的阴影所笼罩,经常必须向艾森豪妥协。在1958年,由于劳工的组织得当,民主党在国会选举里得到出人意料的表现。
参议员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以极微弱差距击败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虽然肯尼迪仅执政了一千天左右,他在任内仍于古巴发起猪湾入侵,并试图阻止柏林围墙的建造,同时也派遣了16,000名士兵前往南越,担任越南共和国军的军事顾问,并组成美国军事援助越南司令部。他也升温了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让美国人在1969年登上月球。在古巴导弹危机后他试图缓和两国的紧绷关系。肯尼迪同时也推展民权和种族融合。肯尼迪在1963年11月22日于达拉斯遇刺身亡。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继任为第36任美国总统。约翰逊也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他击垮了国会的民主党保守派,并且通过了一连串重要的进步主义的法案,被称为「伟大社会」法案。约翰逊也成功的通过了主要的1964年民权法案,开始了美国南部的种族融合。但同时,约翰逊也升级了越战,使得民主党内部对此开始产生冲突,并且最后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里失利。
自从内战以来一直坚定支持共和党的非裔美国人在1930年代开始逐渐转向支持民主党,主要是因为民主党推行的新政中的济贫措施、福利政策、以及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对于民权的支持。在许多大都市,例如芝加哥,经常有一整个原本隶属共和党的党部瞬间转变为民主党。不过在1960年代后期,新政联盟开始瓦解,由于越来越多民主党领导人表态支持民权运动,使得民主党在南方传统保守白人票源以及在北方都市天主教徒支持度开始崩解。在杜鲁门于1948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表态支持民权以及废除种族隔离法条后,许多南方民主党人便改投票支持决定独立参选的迪克斯民主党的南卡罗来纳州州长斯特罗姆·瑟蒙德。
民主党对于民权议题的支持在林登·约翰逊总统于1964年正式签订民权法案时达到高潮,他对此发表演讲道:「我们(民主党人)已经失去南方长达一个世代了。」同时,共和党在前副总统理查·尼克森的领导下则开始实行他们的南方战略(Southern Strategy),以抵抗联邦政府侵蚀地方州权利为目标,同时诉诸于南方白人的支持,并从民主党长期控制的南方扩展势力。1964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虽然在全国大胜,但首次失去五个深南州分,这五个州分过去是民主党的铁票。
1968年,对于民主党乃至整个美国都是艰困的一年。越共在一月发起的新年攻势虽然在战术上失败了,但却带给美国舆论极大的打击。参议员尤金·麦卡锡以反战为诉求在大学校园获得支持,并赢得新罕布夏州的提名预选。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原有意寻求连任的林登·约翰逊总统在3月31日放弃参选,接著前总统甘迺迪的弟弟罗伯·甘迺迪宣布参选。就在他于预选中一路进展顺遂时,却于洛杉矶突然遇刺身亡。当时民主党代表大会会场外便是激烈的学生反战示威,在芝加哥警察的隔离及镇压下,大会最后提名了副总统休伯特·汉弗莱参选,来自明尼苏达州的汉弗莱是一个坚定的新政支持者。同时阿拉巴马州的民主党州长乔治·华莱士决定独立参选,最后选战成为三边的竞赛。共和党的理查德·尼克松最后以些微差距获胜,但民主党仍然继续掌控国会两院。
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标志了南方在政治立场上的转捩点,除了德州外的每个南方州都选择投给共和党的尼克森或脱党的华莱士。从此民主党的选票基础开始转往东西岸都会区,与该党的传统历史产生戏剧性的颠倒。此后有80-90%的黑人坚定支持民主党候选人。
在197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提名了南达科他州参议员乔治·麦高文参选,麦高文以他鲜明的反战立场为号召,主张立即从越南撤军,并保障所有美国人的最低收入。麦高文试图对抗尼克森的政策,但却被他搭档竞选的伙伴汤玛斯·伊格顿(Thomas Eagleton)所拖累,在证实了伊格顿患有忧郁症且还曾接受电痉挛疗法后,民主党紧急替换候选人,但已经毁损了麦高文的公共形象。最后大选便成尼克森的压倒性胜利,麦高文仅赢得了马萨诸塞州。不过,民主党依然在国会和大多数州议院保持多数派地位。
其后的水门事件丑闻很快便摧毁了尼克森的总统任期,使民主党有了极大希望。在杰拉尔德·福特副总统于1974年8月9日继任后不久便无条件赦免了尼克森,使民主党得以对此大作文章,猛烈批评共和党的「腐败」,使他们在接下来几年的选举里大为得益。福特政府上场后第一次期中选举,民主党就赢得了压倒性的参众两院三分之二多数,使褔特被迫尽用否决权。
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乔治亚州州长吉米·卡特以黑马之姿出乎意料的微弱优势当选,他只以297票对240票赢得选举人票,在普选票只以2个百分比领先,卡特成为最后一个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可以赢得全部南方的州份。
卡特的一些政策包括了国家能源政策的确立、以及巩固政府机构,创建了两个新的政府部门—能源部和教育部。卡特试著对运输、航空、铁路、金融、通信、以及石油等产业解除管制,因此抛弃了长期以来新政对于经济的管制政策。他巩固了社会福利制度,并且指派了破纪录数量的妇女和少数族群人士担任重要的政府部门及法官职位,他也颁布了许多环境保护法案。在外交事务上,卡特的成就包括了调解赎罪日战争的大卫营和约、巴拿马运河条约、以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同时通过台湾关系法,同时与苏联进行战略武器限制谈判。除此之外,卡特任内也相当强调人权,并以此作为外交政策的主轴,卡特的人权外交包括向那些反人权和实行独裁统治的反共国家施压,迫使那些国家释放部分政治犯。
尽管这些努力,卡特最后在全国健保计划或税赋制度改革上都失败,而这些却都是他竞选时所承诺的。同时国内通货膨胀也急遽攀升。在国外,超过一年的伊朗人质危机(1979年11月4日-1981年1月20日)使得52名美国人成为人质被拘禁了444天,卡特的外交和军事手段救援也都失败了。苏联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也使美国大众越感卡特的无能和脆弱,即使卡特以杯葛莫斯科奥运。在198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卡特得以通过民主党的提名大会竞选连任,但最后在11月被共和党的罗纳德·里根压倒性击败,雷根囊括了44个州的压倒性胜利,卡特仅赢得6州。同时民主党也失去了12个参议院议席,这也是自从1954年以来共和党首次夺回参议院控制权。不过,众议院仍以民主党为绝对多数。
促成雷根当选的原因,还包括了当时许多民主党人也开始支持保守派的政策。这批被称为「雷根民主党人」(Reagan Democrats)的选民在雷根任内前后仍是民主党员,他们大多数是白人工人阶级和农民,原是民主党的基本盘,被雷根的社会保守主义和他的强硬派外交政策所吸引。到了1984年的选举中,民主党推派的候选人—前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仍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最后雷根总统囊括了49个州的压倒性胜利(蒙代尔仅赢得其家乡州份)。而在1988年的选举中,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州长麦可·杜卡基思(Michael Dukakis)则抛弃了新政的色彩,改以公共行政专家的形象参选,但因其坚持自由派立场(包括支持废除死刑的主张,在当时高罪案率的美国根本不受欢迎,此后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均支持死刑)仍遭到副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以压倒性胜利击败。
民主党在国会依然保持多数派,尽管共和党曾在1981-1987年间控制参议院。民主党经常在许多议题上与雷根产生冲突,他们反对雷根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击队(Contras)推翻反美亲苏的丹尼尔·奥尔特加左派社会主义政府。不少保守派民主党人在国会支持雷根对于个人所得税率的大幅减税,他们亦支持雷根对军事预算的增加,但却反对雷根大幅裁撤扣减社会福利计划。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大多数雷根政府提议的减税与增加国防预算案,但却拒绝了其他的减少预算提案。正是和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妥协,结果导致雷根任内联邦的预算赤字和国债飞涨到前所未见的纪录。老布希成为总统后,正因为与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妥协被迫同意加税,而违反他的竞选承诺。
为了挽回连续三次总统选举的压倒性失败(1980、1984、1988),一些保守派民主党人开始试著将民主党转向中间温和派的立场。在保留了原自由派支持者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在各种议题上抱持温和或保守观点的选民支持,从这时开始民主党开始混杂较多元的政治观点了。
共和党执政经过了整整12年后,在1992年,民主党阿肯色州州长比尔·克林顿成功当选总统。克林顿和卡特一样,都是来自南方的州份,使他也能成功赢得几个南方州份。经过共和党12年的执政后,克林顿所面对的是经济低迷,低下阶层正需要政府伸出援手。克林顿开始了自从甘迺迪以来第一次的试图平衡联邦预算,并且继续维持当时繁荣成长中的美国经济。在1994年,美国经济达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25年来最低的纪录。克林顿上任后,推动允许同性恋参军的不问,不说政策,并且签下了枪械管制的布莱迪法案(Brady Bill),规定手枪贩卖必须一律等候五天,被保守派的批评;他也立法禁止了许多形式的半自动射击枪械的买卖(到2004年终止)。他的《家庭与医疗假期法案》(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则涵盖了四千万的美国人口,提供劳工12周的停薪留职假期以照顾小孩或病患。他协助恢复了海地的民主制度,并且积极斡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主导奥斯陆协议同时达成了北爱尔兰史上第一次停火,另外也促成《达顿协议》的签订,终结了在南斯拉夫将近四年的战争和屠杀。柯林顿在1996年再次当选连任,成为继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以来首次成功连任两届的民主党总统。
然而,民主党在1994年中期选举,在共和党革命效应下,民主党失去了他们在国会两院长达40年的多数派地位,也是自1930年代新政以来,国会由共和党多数控制。柯林顿否决了两次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提出的福利制度改革案(主要涉及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但在1996年接受了第三次的提案。而改革司法体制的《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则在他行使否决权下也通过了。而自1960年代以来便逐渐失去影响力的工会,则发现他们自身对于民主党内部的影响力也逐渐衰退;尽管工会的强烈反对,柯林顿依然在1993年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1994年1月1日生效。
当民主党逐渐转向中间,一些温和派或保守派的民主党人开始突显而出,并且也在党内取得一定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一些自由派和进步派则感觉他们被民主党孤立了,并认为民主党不再关心一般人民与左翼的议题了。然而,柯林顿自身的性丑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主党的声誉,白水门事件及莱文斯基丑闻等政治丑闻使共和党对柯林顿穷追猛打,使克林顿成为自1868年的约翰逊总统以来第二位被弹劾的总统,但最终在参议院被否决。
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提名了副总统艾尔·高尔作为候选人。高尔与他的共和党对手—德州州长小布什在许多议题上都有不同政见,但两人很早便取得提名,但戈尔与柯林顿的紧密关系招致批评,加上其偏向保守,并提名了党内保守派的乔·李伯曼作为副总统候选人,包括了绿党候选人拉尔夫·纳德在内,宣称戈尔与布希并没有差别。戈尔在普选中获得的选票比布希多五十多万票,但由于选举人团制度,在佛罗里达州仅以537票落败,使布希得以全取该州25张选举人票,经过一个多月的诉讼及最高法院的判决,最终以266比271票落败。纳德在佛州取得九万七千票,使后来许多民主党人批评是纳德的抢票效应造成戈尔的落败。尽管戈尔失败,民主党在参议院中夺回了5个席次,使得原本与共和党的45-55的差距拉至50-50的平手状态(副总统保有一票否决权),2001年一名自由派共和党参议员退党,加入民主党党团,民主党重新控制参议院。不过并没有维持太久,共和党再次于2002年和2004年于参议院取得多数派地位,2004年民主党一度只剩下44席,创下1920年代以来的最低纪录。
在九一一袭击事件之后,美国的政治焦点开始转向国防安全的议题。除了1个议员投反对票外,其他所有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都选择授权发动2001年入侵阿富汗。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民主党领导人皆支持《美国爱国者法案》的签署以及2003年入侵伊拉克。2003年民主党在为了是否入侵伊拉克的议题上产生分歧,即使多数民主党人投票支持伊拉克战争,一些民主党人逐渐表示他们对于反恐战争的进展和正当性的担忧,也批评一些由美国爱国法所衍生的国内法案侵蚀了民权和公民自由。
由于安然和其他公司的金融诈骗丑闻的影响,国会的民主党人推展一项改革监督商业会计事务的法案,希望以此避免进一步的诈骗产生。这使得两党在2002年联手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民主党也支持一些经济复苏的政策。
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准备工作早在2002年底便已开始进行,前副总统戈尔宣布他将不会再寻求提名。霍华德·迪安以反战的姿态参加了民主党的初选。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约翰·克里也参选,因为他被认为比迪安还要「有资格」参选。
由于许多美国产业的外判,美国劳工失业率逐渐增长,一些民主党人如霍华德·迪安开始改变他们对自由贸易的立场。在2004年,小布希政府迟迟无法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美军的死伤增加、加上反恐战争的前景不明,都成为选举的热门议题。在那一年里,民主党强调对失业率的缓和、解决伊拉克危机、并且更有效的对抗恐怖主义。
在选举中,克里在普选票和选举人团上都输掉了,普选输了足足三百万票。共和党在参议院也增加了三席、众议院增加四席。这也是自从1952年来第一次,民主党参议员竞选总统失败。民主党在路易斯安那州、新罕布夏州、和蒙大拿州赢-{得}-州长选举,但却输掉了密苏里州、以及民主党长期的南方重镇乔治亚州。多个南方州全面由共和党控制,包括州长和州议会。
在选举后许多分析家认为克里的竞选策略相当差劲。包括快艇老兵寻求真相事件、同性婚姻议题等处置失当,以及克里对于伊拉克战争的矛盾态度,都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了当时稳定的就业市场、股票市场、以及繁荣的经济环境。
在2004年败选之后,许多民主党人开始思考改变政党的走向,许多不同的策略也被提出。一些保守派民主党人建议应该将政党朝向更中间和右倾的路线,以夺回在两院的席次和2008年的选举;自由派则主张将政党更左倾以成为更坚定的反对党。
这些争论也反映在2005年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主席选举上,霍华德·迪安最后胜出,迪安主张分散民主党的中央体制,并支持地方州的党部组织,即使是共和党控制的州份亦然。
2005年,民主党在参议院挑选了哈利·里德作为领导人。里德试图凝聚民主党在一些议题上的立场,他也阻止了共和党对于福利制度的民营化。2005年,民主党保住了他们在维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的州长。然而,民主党却继续在一向属民主党重镇的纽约市长选举中落败,不少民主党选民继续支持自由派共和党市长米高·彭博,彭博原长期是民主党人,2001年以共和党人身份参选市长。
共和党的阿布拉莫夫有关的游说案丑闻爆发后,民主党把握机会以此作为2006年的竞选议题大肆炒作。小布希总统在飓风卡特里娜中的救灾进度迟缓也成为议题之一。公众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对共和党也有负面影响,同时许多民主党的保守派也认为小布希使政府开支超出了控制,这都使小布希总统认可度持续下降。
民主党在2006年美国期中选举中于众议院取得多数派地位,并且也在参议院掌控优势,这是12年来民主党第一次于众议院赢得多数派地位。民主党的胜利主要是因为中间选民改投给民主党的保守派候选人。民主党在州长选举上也有所进展,在各州议会的议席也有所增加。不单使得民主党提名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兰希·佩洛西,成为第一名女性的美国众议院议长。民主党还利用人数的优势,使得自伊拉克撤军的提案在众议院闯关成功。
进入21世纪后,民主党支持度最高的地带已转变为在东北部、五大湖区域,加上太平洋海岸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和夏威夷州在内的地区。民主党在主要的大城市及工业重镇也有较高支持度,包括了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费城、波士顿、底特律、旧金山、达拉斯、以及首都华盛顿特区,现时大部分民主党支持者为东西岸的知识精英及富裕中产阶层。1990年代前民主党在美国南方尚存优势-亦即之前参与联盟国脱离的州份,因这些南方州份有不少白人蓝领工人阶级及农民,原是民主党的铁票,但2016年时转而成为共和党的优势。
希拉里·克林顿在2006年连任参议员后,很早便被视为是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可能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她于2007年1月20日宣布参选。其他参选的人还包括特拉华州参议员乔·拜登、康乃狄克州参议员克里斯多夫·杜德、前阿拉斯加州参议员迈克·格拉韦尔、爱荷华州州长汤姆·威尔萨克、和非裔美国人的伊利诺州参议员巴拉克·欧巴马。其他可能的人选包括了之前的几位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艾尔·高尔,以及阿肯色州退役将军韦斯利·克拉克。最终经过初选,巴拉克·奥巴马以微弱差距击败希拉里·克林顿获得民主党的总统提名,乔·拜登则是他的副手人选。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其后奥巴马提名希拉里·克林顿出任国务卿。欧巴马在2009年上任后推动医疗改革法案,2010年3月获民主党的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内容包括降低医疗费用;优先让儿童与失业者纳入保险;五年内全美实施电子病历;增加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费用;投资在临床有效性的研究,设法找到较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改善病人安全与医疗品质。法案一直受到共和党的全面反对及抵制。
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民主党失去众议院控制权,失去63席,但保持对参议院的控制权。
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奥巴马成功连任,其后提名参议员及前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出任国务卿,接替希拉里·克林顿。民主党保持对参议院的控制权。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希拉里·克林顿成为民主党首位女性总统候选人,最终希拉里在普选票比共和党的唐纳·川普多二百多万票,但掌握的选举人票较少而落败。
民主党支持增加最低工资至、并增加商业的管制尤其是华尔街大企业,以协助工薪阶级。最低工资是民主党的最重要议程之一,亦是较为少争议的社会议题之一。许多在地方州发起的增加最低工资的倡议也被民主党支持,所有六个州的倡议都通过了。
民主党反对政府对石油产业的减税,主张发展一个国内的再生能源政策。许多民主党州长也注重这个议题,例如蒙大拿州州长便支持风力能源的农场和「无污染煤燃料」的计划。
民主党主张一个「负担的起而高品质的保健制度」,许多民主党人要求对这个领域进行更多政府干预。许多民主党人支持一个全国的健保制度,以此解决现代医疗保健的高成本风险。1951年,总统哈利·S·杜鲁门提议了一套全国的健保制度,不过最后不了了之。最近以来,一些民主党人如参议员泰德·甘迺迪便呼吁要建立一个「照顾所有人的医疗保险。」。欧巴马在2009年上任后推动医疗改革法案,2010年3月获民主党的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内容包括降低医疗费用;优先让儿童与失业者纳入保险;五年内全美实施电子病历;增加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费用;投资在临床有效性的研究,设法找到较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改善病人安全与医疗品质。法案一直受到共和党的全面反对及抵制。2011年1月19日,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以245票支持、189票反对的投票结果,将奥巴马医改法案内的部分条文废除,但被奥巴马否决。
民主党支持环境保护主义,并主张自然资源的保留以及严格的环保法律以对抗污染。民主党支持保留濒危的生物和环境区,提倡对土地的管理和污染源的管制。民主党支持针对全球暖化而加强对温室气体的严格管制,并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过去民主党的环境保护主义出现分歧,主要在于不少能源产业的工人如煤矿等均是民主党的支持者。
大多数民主党人长期以来都支持一个低成本低学费、政府维持的公立学校教育体制(如同西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应该开放给所有适龄美国学生,或至少要增加国家对学生的补助如奖学金或学费扣减。
民主党主张所有美国人民应该机会均等,无论他们的性别、年龄、种族、性取向、性别认同、宗教、身心障碍、或原国籍(非美国本土出身的美国人、包括移民)。因此大多数民主党人支持实行《平权法案》政策鼓励雇用少数和弱势族群,以此改善在雇佣上的平等,不过民主党反对采用严格的雇用配额制度。民主党也支持设立法案禁止雇主以身体或精神残障为由拒绝雇用某些人。
大多民主党人支持LGBT权益,现时超过70%的民主党人认同法律的同性婚姻,但亦有一些人则由于宗教理由或道德立场而反对同性婚姻。不过几乎所有民主党人都同意,根基于性取向的歧视是错误的。2012年5月9日,奥巴马成为首位公开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在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卸任后在2009年表达支持)。其后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把支持同性婚姻列入民主党的纲领。
民主党相信所有妇女都应该有取得生育控制资源的管道,并支持政府替贫穷妇女筹备避孕工具。民主党在2000年和2004年的政见上,主张应该让堕胎变的「安全、合法、而少见」,反对政府干涉女性选择堕胎权,并维持堕胎全国合法化,作为女性的人权,借由对计划生育和广泛性教育,以减少堕胎的数量,并鼓励收养小孩。
民主党支持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认同了堕胎权利的罗诉韦德案的决议。基于隐私权和性别平等的理由,许多民主党人认为妇女都应该有生育权,而无需政府的干涉。他们主张每个妇女,都有权利依据自己良心判断堕胎是否道德。许多民主党人认为政府应该替贫穷妇女筹备堕胎资金和管道,并主张妇女在生命受到威胁、受强奸后怀孕的情况外,亦可有自由选择堕胎的权利。
不过民主党内也有反堕胎的声音(Pro-life),一些团体如Democrats for Life,认为妇女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胁、受强奸后怀孕的情况才可堕胎。一些人认为应该减少堕胎的发生机会、并且至少应使堕胎变得合法。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在2005年初便曾说她认为反堕胎人士应该寻找一个争议的「共通点」来避免不必要的怀孕和堕胎产生。过去反堕胎的保守派民主党人在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南方州分。正是由保守派民主党人于1976年,在国会通过法案,禁止联邦政府向妇女支付堕胎费用。
民主党人都支持干细胞研究,约翰·克里还支持在「最严厉的伦理尺度下」由联邦政府筹资主导干细胞研究。他解释道「我们不会放过任何可以拯救生命并减少人类受苦的机会。」
在2001年,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民主党人几乎毫无异议的投票授权对于阿富汗的反恐行动以对抗那些「应替最近美国遭受的恐怖攻击负起责任的人」,支持由北约主导这场行动。
在2002年,民主党的参议员在是否要授权入侵伊拉克的的议题上产生分歧,而大多数众议院的民主党议员则选择投下反对票。自从那时以来,许多民主党人表示他们后悔支持了授权入侵,例如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便称这场入侵是一个错误。除了民意代表外,民主党内也有许多对伊拉克战争最突出的批评者。
民主党通常反对单边主义的政策,认为即使美国遭受国防安全上的威胁时,也不该应该在没有其他国家支持的情况下发动战争。他们认为美国应该在外交舞台上拥有稳固联盟和广泛的国际支持时才采取行动,这在约翰·克里2004年总统选战的外交政策上成为主要议题,他并谴责单边政策是造成美国于伊拉克失败的原因。
整体来说,现代的民主党通常较倾向国际关系理论里的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而非现实主义,虽然现实主义理论也对民主党有部分影响力。
民主党反对美军以刑讯逼供方式审讯逮捕的囚犯,并且反对将军事囚犯归类为「非法战斗人员」(Unlawful combatant),认为他们也该享有日内瓦公约赋予的权利。民主党认为逼供是违反人道的,并且会减少美国在国际上的道德正当性,而且也会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除了来自威斯康辛州的拉斯·费恩戈尔德外,所有民主党的参议员都投票支持了最初的《美国爱国者法案》。而在舆论开始关心法案对于「隐私的侵犯」以及公民自由的限制后,民主党在2006年是否延续法案的投票上产生分歧。大多数民主党参议员依然选择延续法案,不过大多数民主党的众议员则投票反对之。
民主党主张个人应该有隐私的权利,并且通常会支持那些限制美国执法和情报单位监视美国公民的法案。一些民主党人则支持消费者保护法,限制商业公司能取得的消费者个人资料。
大多数民主党人认为政府不该管制(成人之间的)经过双方同意的、非商业的性行为,认为那是个人隐私的事务。
民主党经常聚焦于预防犯罪的议题上,认为防止犯罪能够节省纳税人的税金,减少在监狱、警察、医疗开销等不必要的成本。他们主张改进社区的治安、并增加更多巡逻的警察来达成这个目标。民主党在2000和2004年提出的政策中指出对于帮派和贩毒的打击作为预防犯罪的方法。民主党的政策也提出了避免家庭暴力的议题,主张严格惩罚犯罪者并保护受害者。
为了减少犯罪和谋杀,民主党支持在不违反第二修正案的情况下提出枪械管制,尤其是1968年的枪械控制法案、1993年的布莱迪法案(Brady Bill)、1994年的犯罪控制法案。不过许多民主党人,尤其是来自农村、南部和西部的民主党人则反对枪械的管制,并且认为民主党在2000年总统选举的失败便是因为在这个议题上失去了农村地区的支持,全国步枪协会一直反对任何枪械的管制。因此在2004年的选举中,民主党提出的政见上唯一指名支持枪械管制的,只有要求对1994年攻击武器禁令的延期。
民主党内也有保守派存在,大多是来自中西部和南部州。过去保守派民主党一直是党内的重要力量,在1990年代以前,保守派民主党一直是制衡自由派民主党的势力,并与共和党形成保守派联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从1980年代开始,随著共和党逐渐控制美国中南部地区,这些保守派民主党人由于选举失败,在党内影响力减少。1994年后,在联邦众议院里,他们组成了一个称为蓝狗联盟(Blue Dog Coalition)的组织,结合经济和社会保守主义的民主党人;他们大多来自美国南部地区,通常比其他民主党人更易和共和党妥协,在部分议题上甚至比中间派的共和党人更为保守。他们在过去曾经组成团结的投票联盟,并曾拥有超过四十席的联邦众议员实力,一度有能力左右国会立法结果。他们反对医疗改革,与共和党投反对票,也反对实行严格的枪械管制。一些自由派或进步派民主党人嘲讽蓝狗联盟等民主党保守派成员是「有名无实的民主党人」(Democrat In Name Only, DINO),根本只是挂名民主党,在许多议题实际上与共和党无分别。部分保守派民主党人后来也转投共和党。
2006年美国期中选举被视为共和党小布希总统第二任的期中考,此役中蓝狗民主党人在国会增添了几个新成员。
近来,反堕胎的民主党团体和候选人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有一些候选人反堕胎是出自他们当地州(主要是中南部州分)的民意。民主党最大的反堕胎团体是「Democrats for Life」。而其他受保守派民主党人关心的议题包括:人民拥有枪枝的权利、反对以公帑资助妇女堕胎以及对企业主的低税政策等。
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在联邦众议院选举大获全胜,中西部和南部的保守派民主党人纷纷中箭落马(因为选民结构本来就倾向保守,期中选举大环境又对更在野的共和党有利),使得「蓝狗联盟」成员锐减一半、力量大幅削弱。
最为突出的保守派民主党国会议员包括路易斯安那州联邦参议员玛丽·兰德鲁(Mary Landrieu)以及自加州保守的橙县选出、原属共和党籍的拉丁裔联邦众议员桑切兹(Loretta Sanchez)等人(其妹Linda Sanchez亦为加州洛杉矶县选出之现任联邦众议员,惟Linda为左倾民主党人)。
虽然中间派民主党人在各种议题上立场有所不同,但他们通常支持「混合式」的政治观点。与其他派系相较,中间派通常支持使用较强硬的「军事行动」,包括伊拉克战争(惟派系成员仍对此役立场高度分歧)。此外,中间派也更愿意削减福利支出、支持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体系的通盘「改革」,以及较亲商的「减税」政策(财政保守主义)。中间派主张他们的立场与大多数美国民众相符合。由于他们比自由派更乐意支持共和党的一些政策,并接受大型企业的资金援助,进步派民主党人(左派)将这些所谓中间派「新民主党人」讥笑为「共和党的清淡版」(Republican Lite),实际上与共和党并无太大区别。
民主党最具影响力的派系之一就是民主党领袖委员会(Democratic Leadership Council, DLC),这个组织支持民主党的中间派立场。组织成员通常也将自身称为「新民主党人」。由于1984年前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在对抗共和党雷根的总统大选中惨败,一些民主党人成立了「民主党领袖委员会」以改革民主党的政策,希望借此夺回白宫。DLC大力支持总统比尔·柯林顿,认为他反映出了第三种道路(中间路线)的可行性和成功。许多进步派民主党人认为DLC应该替民主党在1994年和2002年国会选举中的失败负起责任。DLC对于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并没有正式的控制。前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霍华德·迪安是1992年来第一个与DLC没有正式关联的党主席。然而许多评论家认为DLC仍然是一个有极大影响力的派系,因为他们确保了民主党候选人和其政见不会影响「商界」利益。
与DLC有密切关联的民主党政治人物包括了前总统比尔·柯林顿、前任国务卿希拉蕊·柯林顿、前副总统艾尔·高尔、前维吉尼亚州州长马克·沃纳等。而前科罗拉多州联邦参议员、前内政部长肯·萨拉查也称自己为中间温和派民主党人。另外,夏威夷州选出的日裔联邦众议员花房若子(Colleen Hanabusa)亦被普遍视为立场较温和、较能够跨党合作的中间派民主党人。
值得一提的是,华裔联邦众议员吴振伟(俄勒冈州,已卸任)便是「新民主党人联盟」(New Democrat Coalition)成员之一,他于2010年期中选举之后的党团干部遴选中,曾经一度与党内保守派结合不支持属进步自由派的前众议院议长南茜·佩洛西继续担任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惟后来正式选举还是票投佩洛西。此外,前联邦商务部长、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亦被视为温和派,主要因为其于华盛顿州州长任内接受共和党主张之保守财政政策,包括「不开征新税种」和「削减州府开支」等,同时他也被认为是民主党内亲商界代表人物。2008年民主党总统初选时,骆氏列名「希拉蕊·柯林顿华盛顿州竞选总部」共同主席。
自由派民主党人属于党内中间偏左的派系。虽然他们在比尔·克林顿等中间派势力崛起后影响力逐渐萎缩,惟此前他们一度主导了民主党长达数十年,是该党主流派系。与其它保守派和中间温和派相较,自由派民主党人通常支持新政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并反对好战的国防、外交政策,同时他们也以支持「开放」的社会政策著称。自由派民主党人也常与更左的「进步派民主党人」重叠。例如2009年于加州补选上的华裔联邦众议员赵美心一般被归类为自由派,但同时身兼「进步派国会小组」副主席。
自欧巴马就任总统后,自由派回到民主党的主流(柯林顿时期,温和派力量较大),特别是以民主党众议院领导人南希·佩洛西为首的国会议员,全力支持包括「健保改革」、「移民改革」等自由派议案,与共和党关系恶劣。而于2009年病故的麻州联邦参议员泰德·甘迺迪,生前一直被认为是突出的自由派民主党人,享有「自由派雄狮」之称。此外,华裔纽约联邦众议员孟昭文及华裔加州主计长江俊辉皆属自由派。
许多进步派民主党人都是源自1960年代反越战运动下所浮现的新左派,例如当时竞选总统的乔治·麦高文;其他人还包括前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佛蒙特州州长迪安。进步主义的民主党候选人在大都会地区拥有高支持度,同时也受到非裔美国人的广泛支持。进步派民主党人的共同主张包括了反对伊拉克战争、反对经济和社会保守主义、反对商业公司和财团对政府的影响、支持公办全民健保制度、发起大规模的政府公共建设等。与其他民主党派系相较,进步派民主党人最左倾,对于共和党也最具敌意,并且主张激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政策。华裔纽约市主计长刘醇逸于2013年竞选民主党纽约市长初选时,被传媒认为是为数众多角逐者中,最进步派的候选人之一。
进步派国会党团(Congressional Progressive Caucus, CPC)是进步派民主党人在美国国会的组织。它是民主党在联邦众议院里最大的派系,虽然目前它还没有参议院成员。值得一提的是,加州洛杉矶县选出的华裔联邦众议员赵美心便身兼此一党团副主席。CPC拥护全民健保制度、激进的公平贸易协议、最低生活收入法案、所有劳工组织工会,并发起罢工集体谈判权利、撤销美国爱国法的许多条文、在联邦政府成立一个「和平部门」(Department of Peace)、同性婚姻合法化、严格的选举筹款改革法案、彻底自伊拉克撤军、打击企业犯罪和企业利益、对于那些他们认为「富有」的人增加所得税率、对那些他们认为「贫穷」的人减少税率;并且全面增加联邦政府的福利制度开销和规模。
「民主美国」(Democracy for America, DFA)也是支持进步主义候选人的政治组织,它是由前民主党主席迪安于参与总统提名竞选时所创立的;目前DFA的主席是霍华德·迪安的弟弟詹姆士·迪安(James H. Dean)。DFA反对美国政治光谱上的极右翼,并且宣称要「从底部做起」改造民主党。「美国进步派民主党人」(Progressive Democrats of America)则是另一个在民主党内抱持进步主义理念的派系,它是由俄亥俄州联邦众议员丹尼斯·库钦奇(Dennis Kucinich)于2004年争取总统提名时创立的,这个组织被认为是进步主义色彩最浓厚的之一,但它对民主党的整体影响力并不大。
目前最突出的进步派民主党人属佛蒙特州联邦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名义上为无党籍,惟实际上加入民主党团运作),他是美国联邦层级政治人物中著名的社会主义左派,他不愿人称他「自由派」,坚持他必须被称作「进步派」。
自从1930年代以来,工会成为民主党最重要的联盟之一。工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基层的政治组织、以及投票支持民主党的劳工。美国工会在私营经济部分里的成员数量于过去五十年内已从35%下降至8%,但它在一些工业州仍占有一定影响力。在21世纪仍然相当重要的工会包括了政府雇员的工会,例如教师、警察、护士、和狱警,同时也包括一些服务业的劳工,例如饭店业和保全业。
这些传统的产业工会通常更支持贸易保护主义、集体谈判、以及健康保险的制度,曾经极力反对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工会有关联的突出政治人物包括了北达科他州参议员拜伦·多根、俄亥俄州参议员谢罗德·布朗,前党主席霍华德·迪安也与工会有所牵连。大多数这个派系的成员也都与进步主义派系紧密连结。
公民自由意志主义者也经常支持民主党,因为认为民主党在一些议题如民权和政教分离上的立场比共和党要来的理想,也可能是因为认为民主党在经济议题上比自由党更符合他们的理念。他们反对枪械管制、毒品管制、贸易保护主义、财团补贴、政府借贷,以及外交政策上的干涉主义。民主党自由会议(Democratic Freedom Caucus)便是代表这个派系的组织。
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民主党的竞选活动。虽然DNC也负责监督民主党政见编撰的过程,但它主要还是聚焦于竞选活动和组织策略,而非整体的公共政策。在总统选举上它负责主导全国代表大会的进行过程,包括了初选阶段、募款、民调测验、并协调竞选策略。在选出提名人之后,依据选举募款法条,超过一定金额的竞选募款活动就只能在政党的架构内进行了。
全国委员会的主席(目前是黛比·沃瑟曼·舒尔兹)则是每隔四年由委员会成员选出。而当现任总统是民主党籍时,委员会的成员通常会支持总统挑选的候选人担任主席。霍华德·迪安在2005年初击败众多对手当选为党主席,他主张民主党不该只聚焦于那些支持度与共和党差距相近的「摇摆州」,而提出了所谓的「五十州战略」。他的目标是要让民主党在每个州、每个层次的选战上都获得胜利,在全国的每个选区都有健全的党部组织。
依据民主党党章的规定,其实全国代表大会才是民主党的最高权威,而非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只是负责组织平常的政党活动。全国委员会是由每个州的民主党党部的代表所组成,总计两百名的代表席次则依据每个州的人口所划分,而代表通常是由各州的初选或当地党部所选出,一些被选出的代表也会担任其他职位,有些也是民主党在各地的众议员。
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Democratic Congressional Campaign Committee, DCCC)负责协助各地的众议院选举,它在2005-2006年的选举中就募集了超过$7千万的资金;当前DCCC的主席是伊利诺州众议员拉姆·伊曼纽尔。另外也有民主党参议院竞选委员会(Democratic Senatorial Campaign Committee),同样也在参议院选举中替各地候选人募集大量资金,目前担任主席的是纽约的参议员查克·舒默。
其他规模较小的募款组织包括了负责地方州议会选举的团体—民主党议会竞选委员会。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旗下也有两个年轻人的组织:民主党青年部(Young Democrats of America)和学院民主党人(College Democrats)。
每个州都拥有独立的党部,由选出的委员会成员组成(通常是被选出的官员以及主要选区的众议员),并且由他们选出党部的主席。而郡、镇、市和选区的委员会通常是由当地层次选出的人员组成,州和地方的委员会通常依据他们的管辖权协调竞选活动,监督地方的大表大会或是初选和干部会议,有时也会依据当地州的法律规定提名候选人。虽然它们通常很少取得募款资金,在2005年时党主席迪安开始了一个新计划,以全国委员会的资金协助这些地方州的党部,并且雇用全职的党部员工。迪安对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竞选委员会不断要求集中资金投注于选情逼近的州感到相当不满,因此决定将所有资金平均的分配给各州,而无论它们的选情好坏。
在1790年代,联邦党故意使用「民主党」和「民主党人」这一词来羞辱杰佛逊党人。不过,到了1830年代时这一词已经从贬抑词逐渐转变为该党的名称,该党开始正式自称为「美国民主党」了。到了19世纪末时,民主党人(Democrats)也成为了该党的简称。
驴子是民主党最普遍的标志,虽然民主党从来没有正式采用过它。这一标志的由来并不明确,对此还有好几种解释的理论。
第一种理论说驴子这一标志来自竞争激烈、双方互揭疮疤的1828年总统选举,安德鲁·杰克逊的对手布置了一出戏剧,将杰克逊描绘为公驴(jackass)以挖苦他,并将他称为「安德鲁·公驴」,然而杰克逊却欣然的接受了这一暱称;第二种理论则称在1870年1月15日,一幅由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画的政治漫画出现在《哈泼斯》周刊上,标题为“一只活驴踢一只死狮”("A Live Jackass Kicking a Dead Lion")第一次把民主党标志为“驴”。从此驴便成为民主党的标志,而象则成为共和党的标志。
《幸福的日子又来了》(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则是民主党的非正式党歌。这首歌是在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2年于民主党代表大会上被提名总统候选人时播放的歌曲,直到今天依然是民主党非正式的代表歌曲。
民主党也常将党举行的各式募款庆祝活动日取名为杰佛逊-杰克逊日(Jefferson-Jackson Day),以此纪念民主党最引以为傲的两名早期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和托马斯·杰斐逊。
虽然美国的两大党(以及其他小政党)都习惯以美国国旗传统的红、白、蓝三色作为作为它们的宣传和代表颜色,但在2000年总统选举后,蓝色已经成为民主党的代表颜色,而红色则成为共和党的代表色,2000年的选举日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所有主要的电视新闻频道都在选举结果图示上以蓝红两色区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得票,自从那时以来蓝红的区分也被主流媒体广泛采用了。蓝色也被民主党的支持者和民主党本身所采用,在2006年期中选举里也将选举计划命名为「红变蓝计划」。
在美国,「Democratic」和「Democrat」也成为民主党和其候选人的简称。自从1920年代以来,一些共和党人故意强调「Democrat Party」这个完整称呼,以讽刺民主党在实际上「不民主」,也因此许多民主党人倾向于避免这个全称。
在美国时间2010年10月29日,民主党宣布改用以1个蓝色D字为主的党徽,一改百年来公驴的形象。
|
310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03 | 曹禺 | 曹禺
曹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这个笔名是取自他本姓正体“<nowiki>万</nowiki>”字,拆为“草字头”和“禺”,草字头换为曹,“<nowiki>万</nowiki>”就成了“曹禺”。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意租界二马路28号(今河北区民主道23号)小洋楼。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曾任黎元洪的秘书。他在《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中说「我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里,看到过许多高级恶棍、高级流氓;《雷雨》、《日出》、《北京人》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父亲是曾当过师长和黎元洪秘书的万德尊,据曹禺忆述,他的父亲「为人胆子很小,又从来没有打过仗,加上他读书较多,便更像是个文人,四十多岁,他就不做事了,经常找几个诗人在一起吃吃喝喝,写点诗文。」
父亲先后迎娶三名妻子:首名妻子燕氏诞下他的姐姐万家瑛及哥哥万家修;第二名妻子薛氏是他的生母,但不幸在生下曹禺3天后便因产褥热而离世;第三名妻子是他生母的孪生姐妹,名叫薛咏南,但她没有诞下子嗣。
曹禺没有上过小学,自幼在家塾中学习古典文学(如《红楼梦》、《镜花缘》)和传统经典(如四书五经及《史记》);他又从林琴南所译的西洋小说中接触西方文学。他很早便接触戏剧,少年时代跟随继母观看京戏、昆曲、河北梆子、蹦蹦调、唐山落子等许多地方戏,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新戏;另外,他亦因从小熟读《戏考》而加深对传统戏剧的认识。
1922年插班进入南开中学读二年级。1925年(15岁)加入南开新剧团,先后参加了《压迫》、《玩偶之家》(扮演主角娜拉)、《国民公敌》、《织工》等剧的演出,改编并参加演出了《财狂》、《争强》,这些演出经历使他对戏剧艺术规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曹禺自言「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曾经想从医,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没能考上。这时期的他阅读很多外国剧本,包括南开教师张彭春馈赠的英文版《易卜生全集》。张彭春是当时南开中学的校长,对他的戏剧影响深远。
1928年,曹禺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29年,曹禺的父亲去世,而此事对他的影响很大,令他深刻体会到世人的丑恶-「我父亲死后,亲朋离散……所有的人对我报丧都不起劲,除了李仲可,别的人都不来过问了。家庭一败,立即脸就变了,就像鲁迅说的那样:『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吗?我以为这条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真像鲁迅经历的那样,家庭一败就完了,找谁谁都不管,真是可怕的啊!这种体验是平时不可能得到的,这种人生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太深刻了。」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学任教。数月后,又进入清华研究院研究戏剧。他21岁时开始了背景取于天津的剧本《雷雨》的创作,1934年7月发表于《文学季刊》。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5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应邀赴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42年初辞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职离开江安赴重庆从事戏剧写作和编导活动。
1946年3月,与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熊佛西校长之聘,到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同时开始构思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1948年,由文华影业公司拍成影片,曹禺自任导演。1949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秘密转道香港抵达北平,2月28日离港北上,3月18日抵京,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曾经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还写了《胆剑篇》和《王昭君》两个剧本。
曹禺的创作黄金时期是中共建政前,作品广为流传,战后也由艺文界人士引入台湾演出,如1947年《日出》曾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大礼堂公演,《雷雨》则多次在公会堂等地演出。,然而受中共建政后的阶级斗争时期影响,让曹禺一直无法再自由的创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曹禺被打入牛棚,成为反动文人扫街、清厕所、接受批斗受尽折磨,虽然文革后平反并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却再无法自由创作。
1996年曹禺离世,他留下了最后的一行文字:「我整天担心随时被抓进去……」,他的女儿万方曾表示:「我父亲被扭曲了。一直到死,他都没能真正恢复到他写《雷雨》时那个自由自在的灵魂。」不能不写的渴望与不能写出的矛盾,成为曹禺晚年最大的痛苦。
曹禺的代表作包括其处女作《雷雨》、还有《原野》、《日出》、《北京人》。
曹禺戏剧喜好暴露社会问题,反映现实生活,爱憎感情强烈,善于描写悲剧人物及悲剧性的生活内涵,情感丰富细腻,戏剧情节主线清晰,结构紧凑,情节曲折,精心布设悬念,引人入胜地展开戏剧冲突。
曹禺把话剧由著重情节,转为较重人物性格,善于塑造人物,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剧中人物说话生动口语化,又富于个性,经得起咀嚼。语言真切明白,简洁易懂。他喜借鉴外国戏剧,与中国国戏剧传统结合。
曹禺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的《雷雨》在上海曾轰动三年,茅盾赋诗曰:“当年海上惊《雷雨》”。
曹禺的戏剧,标志中国话剧艺术渐趋成熟,推动了话剧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他从大量外国文学汲取现实主义的营养,创造众多呼之欲出的人物,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
|
310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04 | 阿鲁纳恰尔邦 | 阿鲁纳恰尔邦
阿鲁纳恰尔邦(,拉丁转写:Arunachal Pradesh)又译“阿鲁纳查尔邦”、“阿伦纳曹”,是印度的一个邦,与南部的阿萨姆邦和那加兰邦接壤,与西方的不丹、东部的缅甸和北方的中国为邻,首府为伊塔纳加尔。
该邦大部份地区位于中印边界纠纷地带,其合法性不被中国政府承认,中国宣称拥有对该邦的绝大部分地区之主权,称之为藏南地区,并将该地区划入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朗县、米林、墨脱、察隅六县的管辖范围之内,不承认印度拥有该地区的主权。
阿鲁纳恰尔邦的历史至今仍然未有确实文献记载,目前可以了解其早期历史的就只有其南部的阿豪姆王国对此地区的少量记载。一般认为大多数土著部落群体的祖先从西藏迁移到此。这一地区曾经落入门巴族的门隅王国、不丹、吐蕃等多个国家的势力范围,然而直至印度独立前,大部分地区实际仍为各部落自治。据文献记载,中国清朝时期曾短期允许西藏地区自治,但名义上派遣中央驻藏大臣实行管理。清政府允许藏族贵族由其民族内,以宗教形式自行选择转世领导人授予王爵,但形式上需要受到清朝皇帝的承认。
1912年,清政府瓦解,英国为了确保商业利益,出兵占领了达旺及其以东的今阿鲁纳恰尔邦北部地区,并建立了东北边境特区。1913年,西藏政府驱逐所有汉族满族,宣布独立。
1913年至1914年,中英藏三方举行了西姆拉会谈。该会议旨在确立中藏与印藏边界,及中国与西藏的关系。在会上英国全权特使威廉·亨利·麦克马洪提出麦克马洪线为西藏、西康省及云南省和英属印度(含今日的缅北克钦邦)之间的边界,该线将藏南、达旺及东段的坎底盆地(即今日之克钦邦最北的葡萄县)、江心坡(即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之间)地区等化为英国控制区。后来当时的中国代表则因中国政府反对而没有签字,退出了谈判。当日,英藏代表皆签字批准包括麦克马洪线在内的协议。条约共获英藏两方认定,中方则拒绝承认。中方的观点是:阿鲁纳恰尔及其正东面的坎底、江心坡地区到云南一带是中国和西藏的一部分,而西藏政府不具有外交权,因此西姆拉会谈条约只有单方签字(即英国),应视为无效。中国所坚持的是中印传统线及中缅传统线。
1954年,印度在该地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首次把麦克马洪线从1936年以来注明为“未标定界”改为“已定界”。1960年中缅(克钦邦、掸邦、克伦邦和缅甸本部于1948年分别宣布自英国独立)重新议定边界,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中国正式明文承认麦克马洪线缅甸段为中国和缅甸的国界。1962年中国和印度在边境上发生中印边境战争。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大获全胜,但又撤退了20公里。战争过程中,中国控制了达旺地区。战后中国军队主动退出,印度再次完全获得该地控制权。
1972年印度将该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并广设甘地铜像、医疗诊所,普及国民中、小学,并设民族学院及大学。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意思即为“旭日之邦”。
目前中国政府不承认该邦的合法性,该问题尚在搁置中。现时印度在本邦与邻国缅甸的边境布置了严密的军事防守,加强机场、道路、桥梁、土木工程及自来水、电力、通信基础建设,以国际节庆规模广办当地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一方面,由于青藏铁路的完成,中国军队进入本区的速度可以加快许多,这使印军也加强了戒备,严阵以待;另一方面,本邦南面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和东面缅甸克钦邦北部及野人山以南的胡康河谷,景颇族、那加族、钦族武装独立集团活跃,所以外人都要取得特别许可证,才可以进入本区。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不承认“阿鲁纳恰尔邦”的法律地位,也正因为中印双方都认为“阿鲁纳恰尔”属于本国领土,该地区长期以来成为两国之间一个潜在的冲突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曾试图在达旺附近建立一个永久性哨所,中国解放军获悉后也随即开始在该地区建立自己的哨所,其后印度决定派出第五山地师到达旺进行增援。那次事件差点引发中印之间的一场战争。
2006年11月13日,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向印度传媒表示中方拥有藏南地区主权,引发外交风波,阿鲁纳恰尔邦行政长官要求中国政府召回孙玉玺。
1959年之前,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不承认印度对藏南的主权,包括达旺。 然而,2008年6月,西藏流亡政府的精神领袖十四世达赖喇嘛在接受《印度时报》采访时承认印度对阿鲁纳恰尔邦的主权,将其排除在「大藏区」之外。
2012年,阿鲁纳恰尔邦政府把本邦分成17个县进行管辖,并于每县设置区总,以照顾各区居民的需要。2014年7月15日,又正式成立第18个县--南赛县(Namsai)。
下图显示了统计和计划执行部的阿鲁纳恰尔邦国内生产总值按市价计算的趋势,单位为十亿印度卢比。
阿鲁纳恰尔邦的国内生产总值估计在2004年为7.06亿美元,2014年为24.6亿美元,农业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这里种植的作物有水稻,玉米,小米,小麦,豆类,甘蔗,姜和油籽等等。Jhum,当地用于种植的术语,在部落群体中广泛实行,近年来其他产业的逐渐增长,使得农业的相对比重下降。阿鲁纳恰尔邦有近61,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森林产品是经济下一个最重要的部分。阿鲁纳恰尔邦也是园艺和果园的理想选择。其主要行业有水稻,水果保鲜加工,手工工艺品。锯木厂和胶合板行业受法律禁止,但阿鲁纳恰尔邦有很多锯木厂。
阿鲁纳恰尔邦占印度未开发水电潜力的很大一部分。 2008年,阿鲁纳恰尔邦政府与各公司签署了许多谅解备忘录,规划了大约42个水力发电计划,将发电量超过27,000兆瓦。预计将在2009年4月开始建设1万至12,000兆瓦的西洋水电工程。
阿鲁纳恰尔邦的面积为83,743平方千米,是现时印度东北部面积最大的行政区。现有人口100多万。首府在伊塔那噶(Itanagar)。
由于阿鲁纳恰尔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旁,所以当地多山。2005年夏季,由于印度持续发生暴雨,使安娇和劳哈特区都出现大规模山泥倾泻,造成严重的伤亡。
阿鲁纳恰尔邦的人口有超越100万人。根据当地政府统计,本地有82种的不同部族,绝大部分是蒙古人种汉藏语系。主要的部族包括了信仰泛灵论的阿迪族、阿加族、米济族、蔷薇族等等,占了大多数民族和人口。其他部份为信仰基督新教的浸信会以及罗马天主教的傈僳族、日旺族 、景颇族 和那加人等蒙古人种汉藏语系。部份为藏族系统支系的信仰藏传佛教的门巴族、舍度苯族、珞巴族以及康巴人、南传佛教的康迪人、帕基人。信仰印度教的部族是诺特族,诺特族是那加人的一个部族。
印地语和英语以及部族语言为官方语言,但是当地原住民的语言大多数为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当中包括在2007年发现、2010年10月确定存在的克罗语。根据当地政府统计,本地的方言计有超过40种。英语及藏语为各原住民部落沟通的通用语,且相邻南部的那加兰邦也是蒙古人种、汉藏语系,官方语言是英语。
|
310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05 | 夏朝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203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目前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王}-,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夏”字的来源文字学界现今有了权威的说法,应为夏季之夏的本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唐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又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号。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部族追溯到颛顼。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还有某些文献说鲧是颛顼的五世孙。这些文献表明,夏部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一说夏部落起源于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岷江上游的岷山山脉一带,而后逐渐沿随古汉水上游,经过渭水中下游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又有记载称禹在石纽出生,学者认为这是在羌人到来前蜀人的传说,因蜀人自称出自黄帝,因而同禹有血缘关系。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部族的首领被封在崇,故被称为“崇伯鲧”。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这表明夏部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部人及其他部落。《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舜任命,继任治水的工作。禹改进其父的治水方法,疏导河流,团结各部落的族人,终于将洪水治平。《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可能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孟子·滕文公》提到了禹的治水方法:“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禹亦倡导农业,强调“躬耕而有天下。”《韩非子·五蠹》赞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次击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可以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迟到而被禹所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逝。禹又命东夷首领益为继承人,然而有很多部落都不拥戴,反而拥戴禹的儿子启。
禹死后,益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启得到了权位。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称,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先秦文献记载此事的共同点就是“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并说甘在其南郊,龙山客省庄二期文化可能是有扈氏文化。另一说认为《左传》中,“扈”、“雇”通假,“雇”见于河南安阳晚商殷墟甲骨卜辞,应该不会远在陕西,与启都阳翟(相传今河南许昌禹州)也有相当距离。甘之战正时夏朝建立初期,有扈氏、夏后启均不具备如此长途作战的条件。认为“扈”、“甘”二处在启都远郊,“扈”/“雇”在今新乡原阳一带,“甘”在今洛阳西南。仗义起兵,率领军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两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这个更中性的氏族称号。杨宽认为“夏后氏”中的“夏后”二字实际是一联词,所以才不会出现“有夏氏”这种情况。又因“夏”、“下”上古同音,怀疑“夏后”等同“下-{后}-”,地之“下-{后}-”对应天之“上帝”。《卜辞》甲骨文中的“-{后}-”字()是“居”字()的讹刻,“居”字又是“毓”字()的简化,“毓”含有生育抚养之意,用“-{后}-”称呼君主是远古母系社会的孑遗迹象。其实由于至今未发现夏人文字,夏朝君主的实际称呼暂且无从考证。。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献传说启曾经上天取乐舞。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均称启为其原作者。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部落趁机西进。东夷部落有穷氏一位善射的首领羿。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在战中取胜。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得权后,他像太康一样,好狩猎而荒废国事。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首领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到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豷、浇二子。寒浞把戈封给了他的儿子豷,把过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邑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后世称「少康中兴」,少康统治时期,少康将其子无余封于会稽山,即后来的越国。通过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夏后氏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部落)的历程。
少康之子杼继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王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南沿海地区的东夷(今山东南部、安徽东部、江苏一带)。传说其获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今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国语·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
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部落与华夏部落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芒继位。芒逝后,其子泄继位。这期间东夷部落与华夏部落逐渐同化。泄在位期间东夷部落已基本同化,于是他开始向西方发展。同时,他开始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这便是数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
不降年迈时,内禅于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祭祀天帝。《史记·夏本纪》记述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不满,但华夏部落与东夷部落的关系仍然友好。夏后氏自孔甲开始日趋衰落。孔甲逝,其子皋继位。皋逝,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从孔甲经皋与发,至履癸(别名夏桀)内乱不止。
发逝后,其子履癸桀继位。桀善武,《史记·律书》记载:桀“手搏豺狼,足追四马”。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减少。桀因此常常讨伐不顺从的部落。古文献中说桀贪色,他在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部落中挑选出钟爱的女子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有施氏,《竹书纪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均遭此下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与伊尹结好,桀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怒中投奔商汤。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有缗氏因不服从桀而被灭。活动于今山东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这夏乱期间兴旺了起来。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讨伐商首领汤并败之。汤被囚禁于夏台,随后获释。除了夏室对外关系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桀在廷内用人失当。
桀只顾享乐不顾民间疾苦。传说夏民诅咒桀早日归天,桀听闻笑说自己是天上的太阳,太阳不死,他也死不了,夏民便指着太阳,责问太阳何时破灭,情愿与之同归于尽。大约在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商部族首领汤,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联盟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且战且逃,最终战败于有娀氏旧址。桀逃至鸣条,汤追之,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跑到了南巢之山,并死于该处。《淮南子·修务训》所载稍有不同,说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在后世的传说中,夏后桀被描写成一代暴君,后人常将夏后桀与商纣王、周厉王和周幽王四个祸国殃民的暴君并称,但在较早的文献中关于桀的记载甚为简略。《尚书·汤誓》记载商汤伐桀时举说桀的罪状只是“率遏众力,率割夏邑”。鸣条之战,夏室被推翻,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亳称“王”,建立商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中国的首个世袭制政权,夏朝,传十四世、十七君,历时四百七十一年,于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灭亡。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部落的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商汤王因帝宁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史记·陈杞世家》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为崇尚夏礼,还特意去杞国访问考察。少康时受封在越国的一支,夏禹姒姓后代世代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为禹守陵至今。
传说向北一支进入蒙古草原,与当地诸部落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中国谓之匈奴。
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根据卜辞记载,土方是位于殷西北方的一个强大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长期征讨的对象。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不再有土方叛变的记载。周初,成王封晋国始君唐叔虞于此。
-{zh-hans:;zh-hant:
文献中对夏朝的记载虽然丰富,但因年代久远,在考古学方面一直没有多少突破,又因始终未能找到同时代的文字记载而被学界质疑。自1959年夏,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领小组开始在河南省中西部、山西省南部一带开展“夏墟”的调查。1953年,在河南登封市唐庄乡花玉村发现了一处遗址,这便是1960年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的首处遗址。随后,又在豫中西、晋南地区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村、巩义稍柴村、登封告成镇、汝州临汝镇煤山街道、山西运城夏县东下冯村等多处类型相似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中,因河南偃师二里头村的遗址最为丰富、典型,故得其名。二里头文化有以豫西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和以晋南东下冯遗址(山西运城夏县东下冯村)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此外又有观点认为汝州临汝镇煤山街道的煤山遗址归属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特别类型——煤山类型。这些遗址的地点分布均符合文献中记载夏人活动的区域,其地层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商代早期的二里岗文化缺环之间的五百余年。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四个文化在黄河中游区域呈现出文化叠压的现象。二里头文化叠压在商文化之下,龙山、仰韶文化之上。夏朝在文献中的年代概念便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转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期。依碳-14放射性定年法,二里头文化被定于约前2395年至前1625年间。二里头文化可分为四期,其中第三期内涵尤其丰富。第一期的绝对年代测定为前1620±95年(树轮校正作前2080年—前1690年),以平底夹砂黑陶和泥质黑陶为典型陶器,另有少量灰陶,纹饰以篮纹为主。一期的盆罐物品造型类似河南龙山晚期遗址出土物品。第二期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为次,细绳纹居多,蓝纹减少。三、四期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多,罕见黑陶,粗绳纹首次出现,绳纹几乎全面代替蓝纹。其绝对年代测定为前1245±90年(树轮校正:前1590年—前1300年),与早商相当。一二期与三四期差异显著。铜器在第三期首次出现,说明二里头三、四期文化已步入青铜时代。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四期层已出土青铜器百余件,一二期则无一件,甚至连红铜渣都未见到。若认定二里头一二期为夏文化,《墨子》、《左传》等写道夏人“铸鼎于昆吾”、“铸鼎象物”等记载未必可信。从出土文物的特征看,一二期近似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煤山遗址类型,三四期更接近早商二里岗文化洛达庙期。
学者们至今还对此四期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否归属夏文化持有分歧。主要观点有以下十四种:
仰韶既夏和龙山既夏论点在1950、60年代有了新的考古发现之后未再提出。1960年代随着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各分层的归属问题开始浮现,或认为是早商文化、先商文化,或认为是夏文化、夏时期文化。其中以郑州洛达庙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晚期文化的洛达庙类型一度被划归早商文化,随后东干沟、七里铺、灰嘴等遗址亦被划归早商文化。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早商文化,而偃师二里头遗址则是汤都西亳。学者们于1977年的登封讨论会上就王城岗、二里头、东下冯三处遗址对二里头文化的归属作出总结。定性“夏文化”为夏王朝时期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夏部族的考古文化遗存,并据此提出四种观点:二里头全四期为夏文化;二里头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全四期为夏文化。前两种观点为主流,而多种观点一致认为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属夏文化。王玉哲、晁福林等学者认为观点⑦最有说服力,认为一二期与三四期分别属于两个不同部族的文化,而其他观点无法解释第二期与第三期文物特征出现的明显差异。斟酌出土文物的绝对年代可以看出一二期基本处于文献记载的夏朝中晚期,而三四期已跨入到商朝早期。分析文物特征,第三期文物出现两种文化因素并存的现象,此时期偃师地区的政治、文化发生过大变革,一种观点以史籍记载的成汤灭夏作为解释。认为二里头文化全四期属夏文化的学者把二里头文化看作区别于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岗早商文化的独特文化。全四期的文化面貌是一脉相承的。二三期间的变革是一种渐变,不是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的突变,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在第三期才升为都邑,所以兴建城郭。绝对年代跨入早商的第四期被解释作夏文化在商初的遗留。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在中国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且二里头的第一期不是最早的夏文化,又普遍认为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根据地域分作晋南三里桥、豫西王湾、豫东王油坊、豫北大寒四种类型,其中豫西王湾类型直接叠压在二里头一、二期文化遗址之下,二者的文化内涵之联系十分密切,二里头一、二期应系由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直接发展而来。杜金鹏认为在二里头二期文化晚期,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的远距离迁徒,其后的三、四期较前二期分布更广,二里头后期文化的传播地点又与桀奔南巢、桀子迁北的记载吻合,非事出偶然,应与夏商之际夏人的迁徒相关。二里头一期的文化面貌不同于后三期,一期本身持续时间不长,夏文化应该还包括相似的河南或中原的龙山文化晚期,其中豫西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址主要分布于洛阳平原,与二里头一期文化遗址的分布相符,二者的考古学年代总跨约四百八十年左右,与《竹书纪年》记载夏积年四百七十一年相近。1980年代初,孙华等认为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尚有约百年的缺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文化特征仍然处于原始氏族部落阶段,并没有国家形成的迹象,可能只有豫西类型的其中一种属于夏部族的先夏文化。二里岗文化下层是二里头文化四期的衍生文化,是属于继夏兴起的早商文化,只有其前的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属于夏文化。1980年代中后期,在河南新密市发现新砦遗址,随后又在附近发现类型相似的遗址,从而弥补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的文化空白,被称作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期,其下又分作早晚二期,使得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增加至六期。新砦期文化的文化遗存的特征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之间,沿袭关系非常明显,是二者的文化过渡期。1983年发现的偃师商城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距离二里头遗址仅6公里,可以算是夏衰商兴的表现,所以夏商的分界线应当在三、四期之间,前三期与新砦期属于夏文化,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王城岗遗址可能是最早的夏文化的遗存。
分布于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在陶器制作方面与二里头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疑是夏代的方国文明。而山东的岳石文化与二里头、二里岗文化截然不同,一般认为属于东夷文化。一般认为分布于濮水、漳水流域的下七垣文化是先商的遗存,二里岗文化是早商的遗存。
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文字始于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但根据考古学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为盘庚迁殷后的商朝文字,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墟的甲骨文字是一套发达的文字表述系统,至今发现有五千余字,其中解读约三分之一。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成字年代理应较早,甲骨文字前必有一套更为原始的文字表述系统,只是目前尚未发现。中国境内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绘刻于陶器上的陶纹出现。这种纹饰的形状有许多类似后期的文字,疑是象形文字的原始雏形。一些陶罐器皿表面绘刻“一”、“二”、“三”、“”、“”、“”、“”、“”等简单数字符号,可能用于标示罐器容量。二里头遗址发现陶纹符号二十四种,或许是一种原始文字。由于这些陶纹多以简单的字符出现,没有构成语句,所以无法肯定它是用来表示语素的正统文字。学者徐中舒甚至反对将这些符号视为文字,指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结绳、刻木记事。
《左传·哀公十八年》引自《尚书·夏书》记载“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讲述夏后有专司占卜卜筮的官员——官占。占卜时,先由官占发布命龟之辞,向天神表达祈求的意愿,而后再用龟甲进行卜筮,描述的做法近似晚商殷人的习惯,若这段记载属实,那么夏人可能有过类似殷人《卜辞》的甲骨文字。然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卜骨只灼不刻,尚未发现类似殷墟卜辞的文字迹象。徐中舒认为汉文字滥觞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其后被殷商继承,而黄河中游的夏文化并没有同时期使用的文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卜骨上没有发现文字便是默证。
《史记》乃西汉作品,其中记述最早的夏殷二朝在其成书年代,已覆亡逾千年。太史公司马迁称商朝为“殷”,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殷”字出现的次数不是很多,而殷人自称“大邑商”却很频繁,“殷”可能是商的诸侯国和方国根据商朝最后的都城所在地而附上的他称,而“夏”则应为周人附称。太史公引用的文献应当也是周人所作。现夏人的自称已佚,亦不明殷人是否另外附予夏人他称,在卜辞的记载中可能使用了别称称呼夏族。
从吉尔伽美什到诺亚方舟,大洪水是世界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共有的成分。鲧禹治水是洪水传说的中国版本,整个治水过程改变了黄河中下游文明的格局,为中国进入国家文明提供了契机与条件。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至前22世纪,北半球气候大幅降温。文献记载舜派禹伐三苗时,“夏有冰……五谷变化”,气候异常。前22、前21世纪交替时,气候突变,普遍转暖,游牧文明逐渐转向定居的农业生产。温度上升加速了冰川的融化,北半球许多河流的中下游聚居区域发生洪灾。根据地质学研究,黄河在公元前2050±150年有过一次大变道,由东流(山东入海)转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这次洪水泛滥影响到中下游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治水需要一个诸族听命的中央权力来指导,于是鲧、禹被举荐。他们来自洪水影响相对小的中游地区。治水成功后,夏后氏不仅没有放弃非常时期授予的权力,反而集中权力建立王朝。这次洪水可能延续了一、二百年,居于下游的商部族首领冥,在夏朝中期还曾在治水过程中丧命。豫西、晋南的河南龙山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中得到了延续,而洪水前兴盛的山东龙山文化在此时衰落,甚至出现文化倒退。史前洪水发生的真实性从侧面证实了夏朝前夕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鲧禹治水记载中的一些可疑之处。文献归结鲧治水的失败在于堙障,而禹的成功在于疏导,但是堵障洪水是一贯的抗洪举措,不至于使鲧被殛死。屈原质疑,“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无解大禹是如何制服洪水的。疏通九川,开辟九州等浩大工程非人力所及,这种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即便在现代也难以控制,很难相信禹是仅靠疏导河流制服洪水的。大禹在位时,气候好转,季风降雨正常化,植被恢复,各大河流完成改道,洪灾自然也随着气候的改善而减少,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2016年7月「科学」期刊("")刊登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庆龙和普度大学教授葛兰杰联合研究,表明公元前1920年左右青海省地区有过大地震引发的山崩,之后堰塞湖阻断黄河,几个月后积水满溢时溃堤,导致大洪水,为祸下游2000公里,洪水高出现代河水位达38公尺。所以大禹年代大洪水是可能存在的,只是年代后推并非是一般认知的五六千年以上而是四千年左右为大禹时代,那时若有一人带领众人疏导河水求取生路,最后取得政治领导权是有可能的。而所谓的疏导可能也并非神话夸大的改道黄河或大支流,而是在当时有限人口的居住区周围开导水的沟渠网。
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部落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夏部落的十一支姒姓氏族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朝早期,夏部落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国语·周语上》谓,“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见伊洛河水对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
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夏朝的行政区划采行九州制,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中土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又从九州攫取金属石矿,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因此“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而“定鼎”意指建立政权。《禹贡》九州的内部划分可能如下:
近代有学者认为九州托名为大禹之为事,其实是战国时人对天下区划的臆测,夏代国家处于萌芽阶段,政治辐射一般不出都邑腹地,京畿之外通过氏族制的封邦建国以及通婚结盟达成关系。因为领域狭小,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由单一的中央政权划分政区。
但遂公𪾔的发现,令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载从春秋时期提早至西周时期,现代学者认为禹贡的底本可以上溯至舜禹时期。
远古时期尚未有明确的都邑概念。社会处于半畜牧游猎、半农耕定居的阶段,夏部族民随同首领以及族中壮丁迁移。耗尽当地的资源后便迁移他地,不常驻一处。夏后的居地称作“大邑”或“夏邑”,这是国家首都的原始概念。文献记载夏族首领先后定居大夏、夏墟、高密、阳城、阳翟、晋阳、平阳、冀、安邑、夏邑、斟鄩、帝丘、纶、原、老丘、西河、河南等十七处。这些都邑的具体地望均已然无从考证,其中可能有一些为同一城邑之别名。
方国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转化形成的小型国家。这些邦国位于王畿之外,不受夏后直接管辖。一些方国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较大的方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组织,规模甚至大于夏后氏。有穷氏代政期间,少康曾投奔有仍、有虞氏,在那里承当牧正和庖正。
有仍氏又名有任氏,风姓,居于山东济宁微山湖畔,是太昊、少昊的后裔。有仍与夏后来往密切,之间有通婚现象。相妻缗来自有仍。相被寒浞杀害时,缗已方妊,她避居故乡,在有仍生下少康。少康复兴后,封有仍族人于任国。
有虞氏乃虞幕、帝舜之后,活动于豫西北、晋南古汾水流域。舜老时,认为己儿商均不贤不肖,所以禅位于禹。禹仿效尧传舜时舜先让位于尧子丹朱的做法,让位于商均,然民众纷纷拥护禹而不理睬商均,于是禹继承了帝位,将商均分封于河南虞城附近。四世后,夏室中衰,年轻的少康逃到有虞避难,得到了首领虞思的大力协助,这才使夏王室终得扭转局势,有虞氏直接关系到了夏后氏的存亡。
一说偃姓乃皋陶后裔。禹老时,荐皋陶为继承人,然皋陶先禹而死,禹又荐伯益。禹死后,伯益效仿常规,先让位给禹子启,不料启深得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拥护,伯益失权。益不善罢甘休,于是与启作战,结果战败被杀。皋陶之后被封于东南六、英、许三地。
有扈氏为夏之同姓部落。启夺益位,有扈不服,以“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为名反对启的统治,结果在甘大战中失败,其部众被罚贬为牧奴,世代从事畜牧。
胤子伯靡原为臣服夏后的部落首领,太康失国时又归附后羿,寒浞杀羿后逃奔有鬲氏。靡闻知少康准备复兴夏室,组织有鬲、二斟兵民与少康会师。
斟灌、斟鄩氏统称“二斟”,与夏后同为姒姓,是夏代早期重要的亲夏氏族。二氏族在夏后氏的东南迁徒过程中与之融合,夏代晚期斟鄩之地更成为夏后的都邑,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斟鄩。无王时期,寒浞命子浇率兵灭二斟,同时杀死躲避斟鄩的夏后相。其剩余势力又在数年后加入少康和伯靡的联军,复兴夏室。
有缗氏为少昊另支后裔,是夏晚期东方的强大方国。夏桀在有仍召开盟会,有缗首领因不满桀的统治,愤慨归国,桀遂灭之。
有莘氏,帝喾高辛氏之后裔,启时的支子封国。夏商之际,在伊尹的帮助下,有莘氏与商汤在北亳结盟,汤还从有莘氏娶妃。
《山海经》之海外四经记录了夏后氏周边的许多方国“国”名,可能纯属神话亦可能是远古部落名称的讹化。
“苗”与“蛮”在上古汉语中同音同意,三苗与后世的南蛮应是同源。《战国策·魏策》记载了三苗的地望,东面洞庭,西面彭蠡,北起文山,南接衡山。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三苗趁机在东南作乱,曾与驩兜、共工和治水失败的鲧被四岳合称为天下“四罪”,必惩之方才咸服民众。舜派禹降服苗民,未得结果。舜晚年又亲自南征,途中在苍梧之野病逝。禹继续征苗事业,作誓师词《禹誓》,与苗军展开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克服苗师,平定三苗。从此三苗衰微不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夷人位居中原之东,故称东夷,以擅长弓矢著名。东夷部族起初分布在河北保定易县至燕山南麓一带,在夏商时期分作四部,一支留居冀中,北支环绕渤海湾迁至辽东、朝鲜半岛,南支经山东南下到江淮地区,另有西支遍及华北平原西部山西、河南二省,最远达陕西,这一支在夏朝早期与夏后氏构成矛盾,曾在太康至杼的期间对夏后氏政权构成不小的威胁。有穷氏为东夷少昊后裔,兴于穷桑,其后北迁至渤海之滨鬲,在那里逐渐壮大。五帝时期曾加入有虞氏的部落联盟,协同舜帝驱逐大风、十日、九婴、猰貐、凿齿、封豨、修蛇等逆盟部落,威望一度振兴。夏初,有穷氏西迁于鉏,逼近夏后氏的心脏区域。太康时,夏室中衰,有穷氏首领羿借机西进。南渡黄河,灭结封豨、夔、洛伯、河伯四个夏后属国,占据嵩山北麓、河伯故地穷石。遂后夺取夏都斟鄩,淫放太康于豫东,另立其弟中康。中康陟,子相立,羿遂代之,如此夺取了政权。八年后,羿被义子寒浞杀害。寒浞烹羿之肉强迫羿子吞食,羿子不肯便被寒浞杀害。寒浞又娶羿妻纯狐氏,生豷、浇二子。寒浞残暴昏庸,夏后少康联合有鬲氏降臣靡、有虞、有仍、斟灌、斟鄩等亲夏氏族一举灭掉了豷、浇和寒浞。有穷氏族人自此离开河洛地区,向西南迁徒。东夷族的东南支分为九族,统称“九夷”。《竹书纪年》记载,相时,“-{于}-夷来宾”,而少康复国时,只有方夷归附,其余八支继续与夏部族抗争。少康子杼在位期间,大力改善军事装备,作甲作矛,屡败夷人,把夏后的势力扩张到东海之滨。至杼子槐时,九夷纷纷归附夏后,往后夷夏彼此和睦。
商部落子姓,源于东夷,始祖契为有娀氏简狄所生。契为禹同期人物,居于黄河下游,曾协助大禹治水。经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五位先公,商部落从冀东发展到豫北。冥任夏后水官,在治水过程中死去。冥子王亥在位时,商部落经济达到新的高峰,《卜辞》记载王亥一次祭祀可用牲多达五十头牛。为解决牲口过剩、不易畜养的问题,王亥将一部分牛羊托寄于河伯氏和有易氏。有易氏首领绵臣却得寸进尺,强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王亥拒绝,绵臣便将其杀害,夺走牛羊。后来王亥之弟王恒从绵臣手中夺回了牛羊。王恒之子上甲微又联合河伯氏讨伐有易氏,杀死绵臣。商部落在有易氏没落的同时强大了起来。主壬、主癸时期,商部落势力不断上升,他们拉拢黄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一步步逼近中原夏后氏地区。天乙汤继位后,网罗人才,在伊尹、仲虺、女鸠、女房的协同下,始征葛,又先后消灭韦、顾、昆吾等亲夏氏族,削弱夏后势力,“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汤趁夏地发生旱灾,起兵西进,在鸣条与夏后桀展开激战,桀抵挡不过,经历山逃至南巢。汤在西亳称王,夏朝覆灭,商朝成立。
夏时期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国家机构与制度。夏朝的国家机构直接来源于部落联盟机构,其特征为:
当时存在着以夏王朝夏后氏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这些方国部落都是在夏后氏的氏族封建制度下形成,而后与夏后保持一定关系并得到夏后的保护。《诗经》在讲述汤与桀的战争时道,“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说夏后的封国豕韦氏和顾氏协同昆吾氏、夏后氏参与战争。而东夷族有穷氏的后羿能够“因夏民以代夏政”,亦可见有穷氏与夏后氏亲近的关系。文献记载中将太康失国与少康复国的原因归结于太康、相、寒浞三君常日在外巡猎,不恤民事,然而夏朝前期农业尚不发达,原始社会的捕猎任务全由部落内部的强丁壮男承担,君主在外打猎应属正常的生产活动,不会是丧权失国的主要原因。夏朝初期存在着夏部落与非夏部落犬牙交错的杂居景象,族群之间的斗争连绵不断。夏部落最大的威胁来自东方的夷部落,如此二个大部落展开了百余年激烈的夷夏之争,在杼、槐之际才拉下帷幕。太康失国至少康复国整整四十年的“无王”时期证明东夷族此时势力的强盛,也反映夏后政权的基础并不扎实。身为东夷部落的羿,能够获得夏民的同意,通过驱赶太康的形式,夺得夏后权位,这其中仍存有“衰德而代之”的原始社会的民主禅让特征。
太康失国后,少康曾一度投奔舜之后裔,有虞氏。有虞氏首领虞思秉着思夏之德,额外照顾年轻的少康,赐予二女、田一成、众一旅,并将纶邑转交给少康治理,这使得少康在困难关头得一立足之地。然而有虞氏与夏后氏并无直接血缘关系,只是少康的五世祖禹曾被虞舜推荐为部落联盟共主,而后禹又破禅让礼传位于子。五世后的有虞氏首领似乎并没有顾及往过,转而大力支持夏后氏的传子制,这表明夏后氏的臣属部落开始认可夏部落的“家天下”统治,认为夏后氏的统治才是正统的。
夏后政权建立的国家是个原始的雏形国家,因其生产力低下、政治机构不完善、交通系统落后,所以夏后的势力局限于百十里内的王畿地区。夏畿以外的地区只能通过结盟和好的方式维持影响。这种局势是夏、商、西周,上古三代共有的国家特征。
《礼记·祭义》言,“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反映夏人对官位的重视,也从侧面说明夏代的职官已有明显的高低等级区别。后期文献中也提供了夏时已设大小官职的线索。《尚书·甘誓》的“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和《墨子·明鬼》的“左右六人”中指的六事之人、六卿、六人,可能是类似周时的六卿,夏后左右掌管国家事务的六位大官。《礼记·明堂位》提到的“夏后氏官百”则是六事之人的下属官员。官百之“百”指数多,并非整数,但关于百官职位的记载寥寥无几。夏时官职多称“正”,有掌管畜牧牲畜的牧正,掌管烹饪厨事的庖正,和专司造车的车正。“正”官下面还存在称作“工”的小吏。《夏书》载,“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夏后向四处巡征诗歌和意见的官员称作“遒人”。《夏书》又载,“辰不集于房,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讲述发生日食的时候,有“瞀”官击打大鼓以示于众,官吏和庶民各自奔走相告。“遒人”、“瞀”、“啬夫”应该都属于“工”级的小吏。夏后可能还有专司占卜卜筮的“官占”。《墨子·耕柱》记载夏后启铸造陶鼎于昆吾时曾通过他的卜官,翁难乙,求问天神。九州的五服贡赋是夏后氏的主要经济来源,“夏后氏官百”中当有诸多官员专司赋役征收事务。《尚书·夏书》中有关于设官分职过程的概述,载道“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夏代的氏族封建制度在经济方面亦有体现。《尚书》载“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说四海之内的氏族部落都归附夏后,金水木火土谷六种物质皆受到治理,明晰各处田地的优劣,将其分入三等以决定赋纳数量,使得赋纳得其正而不偏颇,赐土、赐姓,根据方国部落与夏后氏关系之密切疏远定出封建的先后次序。《禹贡》一篇又列出九州赋纳物品的具体情况,将物品数量分作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下下九等。又根据与夏后氏都邑地理距离的远近分作甸、侯、绥、要、荒“五服”。
九等和五服的描述是周人对夏朝赋纳经济的看法,非必夏代实况。如铁、镂不大可能是夏代所见物品,夏时期的诸侯爵位也无法考证。但是其中反映的一些看法,如夏后根据道途远近及各地生产情况来缴纳不同的产物,应当为夏代实况。
论述夏朝的赋纳制度,《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意在夏人的“贡”、殷人的“助”和周人的“彻”制度实际都是在缴纳民户年产总和的十分之一,而且夏商周三代的田赋制度一脉相承,顾炎武更据此认为“古来田赋之制,实始于禹”。周朝的什一法是将一家民户在数年之间的收成总和平均后取出一个中庸常数作为缴纳数量,以夏朝的生产力和政权辐射力看,还没有能力履行这种实物地租制度。孟子记载的“贡”字,意味着民众与贵族间没有太大的强制成分,而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愿性。这种民众自主性质的赋贡制度符合夏时期落后的生产力与夏后氏尚不完备的政权机构的情景,也接近于原始氏族部落的民主经济秩序。夏朝末期,夏后氏与方国部落的关系恶化,夏后桀四处讨伐,他提升田赋数额以充军费,从而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不满情绪,使之最终离弃夏后投奔商汤。征夏之际,汤曾誓言于众,“‘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指诉桀的主要罪状。桀在什一“贡”赋之外征役民兵,而后民众不满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转看殷商的“助”法制度,平民百姓在农业生产义务外另有以兵役为主的徭役责任,其结果是助法体系下的商族的可动员兵力大于夏后兵力。
古文献记载夏时期已具备较完善的刑法制度。《尚书·吕刑》中说道“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便是指周穆王将夏朝的《赎刑》作为制定周国刑法制度——《吕刑》的重要参考。而文中提到的《赎刑》很可能与《左传》“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禹刑》实为一物。然《赎刑》、《禹刑》是否为夏之刑法,具体内容如何,今已无可考。《左传》中引述《夏书》中关于夏时刑法载“昏、墨、贼,杀”,指触犯昏、墨、贼这三种罪过的人要判死刑。晋国叔向称这种刑法为“皋陶之刑”。虽然死刑观念应在新石器时代早已产生,但禹的理官皋陶可能是第一个将死刑法律化的人物。夏后槐的“圜土”、商汤被夏桀囚禁的“夏台”便是夏时的监狱,为中国史书记录最早的监狱。圜土是一种原始的监狱,在地下刨挖圆形的土牢,在地上搭架篱笆圈围土牢。《大禹谟》谓“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评价夏后立刑法是对民众进行治理的一种手段。
夏朝军事制度的具体情况因史料匮乏, 难以考证,只得从战争史中窥视夏朝的军事制度。《甘誓》启与有扈氏的战争的叙述中提到夏后召令六卿,六卿是六路军队之将领的统称,六卿各领一军,夏后拥有最高军权,指挥六卿,可见夏时已有军权集中的制度。《甘誓》记载了夏后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动员令,此乃中国历史最早的军法记载。是篇谓,“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反映启时的军法还是相当严厉的。 《司马法·天子之义》载,“旗,夏后氏玄首,人之执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似乎说明夏后的军队在战场上有旗手使用黑旗指挥, 其兵卒以日月章符彼此识别。
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知夏代有车兵和步兵两个兵种,当时还没有骑兵。夏时已有木制的马战车,车上的兵士分为左、右、御,御者驾驭战车、指挥作战,左右二排兵士守护御者。但就远古的生产力而言,马车的制造极为有限,只可供夏后或上级将领指挥使用,车兵也不会是战场上的主力。步兵是夏代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当时兵农合一,没有将军队职业化,和平时期从事正常的农业、畜牧活动,在战争时期变成军事力量。远古兵器出自生产劳动工具,多数器件具有战争和劳动的双重用途。根据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夏代兵器以木、石、骨制兵器为大宗,另在三期以后发现少许青铜兵器。木制兵器以殳、棒、弓为主,因木胎易腐,残存器件较少。石制兵器种类很多,以石斧、石钺、石戈、石球、石制箭镞、石制矛头为代表。骨蚌多用于箭镞制作,以及用于增强木殳、木棒杀伤力的辅助物。三期以后出现青铜兵器,但一直处于少数,可能供应夏后、将领以及社会上层人士佩戴。此外还有青铜和玉石制作的礼仪兵器作为贵族的随葬品。
夏朝的人口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只得通过数学推拟进行研究。刘昭曾为《后汉书·郡国志一》补注,引用皇甫谧之《帝王世纪》道,“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实际是皇甫谧根据秦汉西晋的人口逆推计算得出的数字。现代学者宋镇豪根据少康割据纶邑时“有众一旅”以及杜预注解“五百人为旅”的记载进行推算,认为五百人只是可出动的兵数,加入老弱妇孺则纶邑应有人口1500至2500人,权当是一个夏代中小型城邑的人口数目。然而“众一旅”未必是一个明确的数量单位,更可能理解为“一群人”的意思,这只能说明少康时期已经有了一定人口数量的概念。但由于没有传世于今的文献记载,即便夏时存在过人口调查的制度,目前也还无法讨论。人口统计只有在具体空间范围的限制下才有意义,而目前尚无法对夏朝的具体势力范围作出精确的复原,所以还不好探讨逆推得出的数目与全部人口数目的关系。《尚书大传·虞传》讲述舜时,“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汉郑玄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盖虞夏之数也。”王育民据此按每家五口人计算虞夏之际有43.2万户、216万人。最后还有利用二里头文化遗址考古调查进行的推算。宋镇豪统计高于五千居民的城邑有三座,四至五千人口的有一座,三千人口的有四座,一、二千的有九座,五百到九百的有九座,三百以下的有五座。二十七座样本城邑平均人口1000至1800人,如此估计总人口在240至270万之间。
夏朝处于氏族部落过渡到君主国家的萌芽期,古代礼学家划定夏朝为“大同”时期的终结、“小康”时期的开端。《礼记·礼运》一篇全面地描述了从禹开始的小康社会面貌,大同时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而关于小康时期是篇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讲述禹启之际“公天下”变作“家天下”,不传贤而传于子。远古的这次嬗变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其主要成因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的物质生产形式的飞速发展。在多余物品产量增长的同时,氏族贵族的权利一同升涨,伴随着的是氏族内部矛盾的激化与少数上层贵族对物质财富的垄断。这种情况下,氏族部落内的原始民主禅让制度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而被君主世袭制取代。世袭制导致氏族、胞族内部的权力争夺竞争,遂而出现军事事务。这种情况应早在舜禹时期便已构成问题,所以禹才会破例禅位于子。或说禹先让给年迈的皋陶,又让于不得民心的益,对于这种作为战国时人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礼记·檀弓下》谓,“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又谓,“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夏之前的舜时期实行禅位制度,君主以德相让,进而重视人的德性。夏亡后的殷商时期生产力大为提高,剩余产品普及民户,人民开始重视对财富的积累。夏时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与世袭封建社会的过渡期,社会上下形成等级观念,人的价值逐渐以他在社会的等级高低定位,而这个社会级别又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式世袭相传。一个人在社会中得到的礼节待遇,根据的是他的社会等级,而不是他的德性情操。夏朝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与青铜时代的过渡阶段,社会生活在生产技术的提高与中央集权的落实的同时有了质的变化。
在夏代,农业文明有较大的发展。《论语·泰伯》载禹“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其实水利技术的应用是黄河流域人民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开发出来的,并非大禹一人所为。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酿造酒,夏后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龙山文化就有了酿酒的习惯,到了生产力更强的夏代,酿好酒、饮好酒变成了一种权力和财力的象征。古文献中记载到的“杜康造酒”、“仪狄作酒”、“太康造秫酒”、“少康作秫酒”等传说都可以佐证酒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夏商西周时期的酒均为度数不高的粮食酒,并不浓烈。《礼记·玉藻》中记载古人饮酒饮三爵后依然肃静脑明。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可能是在夏代编成的。畜牧业有一定发展,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甘战败后,被贬为牧奴从事畜牧工作。三代庶民的主食是由各类谷物做成的粥饭。将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浓粥食用,社会上层则多食干饭,偶食青菜。只有在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时才宰牲,礼肉置于鼎内在地下储藏。在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都有发现黍壳、稻壳的遗存。
《考工记》记载,“夏后氏上匠”,表明夏后重视手工生产业。夏朝一代成功地将中原文明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细石器、骨角器、蚌器等新石器时代的器物逐渐被陶器、漆器、玉器、绿松石器、红铜器和青铜器取代。
相传尧舜时期已经使用漆器,夏禹时作为祭器使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远古时期木、漆器具被人民广泛利用,但木制品容易腐朽,不易保存,现代发掘出的器件较少。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几件漆器的木胎都已腐去,但仍可辨出器形。从器形研究,有漆筒、漆鼓、漆钵、漆豆、平底漆盒、漆制棺材等多种。夏代玉器制造已有相当的水平,《左传》记载周初分封鲁国公伯禽时,赐予传世宝玉,“夏后氏之璜”。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有玉戈、玉刀、玉圭、玉琮、玉板、玉钺等多种。这些玉器用于礼仪形式的装饰物品,并非实用工具。二里头文化第三期的出土文物中有中国最早的青铜兵器,与“禹穴之时,以铜为兵”的记载一致。铜器种类繁多,有戈、刀、锛、凿、锥、鱼钩等多种青铜工具和武器。此外还发现如木炭、红铜渣、陶范片、坩埚片等青铜制造的痕迹。
夏代新石器时期,纺织业有了进步,出现了原始的织布机,纺织原料在社会下层多为葛、麻,社会上层多用毛、革,当时已经有了染衣的习惯。虽然至今尚未发现二里头文化使用丝绸的考古证据,但在更早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有相关的考古发现,再结合《夏小正》的记载,“三月,……摄桑。桑摄而记之,急桑也。……妾、子始蚕。”,夏人使用过丝织品也在情理之中。
《盐铁论》记载,“夏后以玄贝”,说明汉人认为夏朝使用贝币。世界诸多远古文化都以天然贝蚌作为货币使用,其前提是必须具备足够的数量并且有长期供应海贝的渠道,然而夏后氏是河流文明,它的势力范围局限于黄河中下游,直至中晚期才扩张到黄海之滨,之前又长期与东方夷族敌对,不大可能存储太多的贝蚌。夏代的商业交易更可能是通过谷粟粮食以及牛羊牲畜等生存的必需品来完成的。在二里头遗址发现天然海贝、蚌贝,以及骨贝、石贝、铜贝等人造贝,可能充当货币使用。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导山疏河,对开发古代水陆道路交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史记·夏本纪》载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大禹治水时,通行非常不便,大禹利用车、船、橇、檋等交通工具跨越山川泥沙。他率领群众修筑连通九州的陆路,助进了贡纳制度的实施,也方便了各地的经济往来。夏后的交通区域东西至少五、六百里,南北至少三、四百里。《国语·周语》记载,“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提醒在农历九月雨季过后,整修道路,在十月干旱的冬季,架建桥梁。
偃师二里头遗址规模之大是远古黄河流域前所未见的,也是同期考古文化中没有的。它坐落于广大的二里头文化区域的地理中心,可以视为夏代的一座都邑或大型城市。已确认有一、二号两座宫殿,另在二号宫殿北墙还有第四期增修的一处同等大小的六号基址。此二处宫殿建筑群体现出中轴线的布局。一号宫殿略呈正方形,缺东北一角,东西总宽96.2米、南北总长107米,占地总面积9585平方米。主殿堂位于夯土台基北部,坐北朝南,面阔8间、进深3间。四周由墙壁相围,内有廊庑行道,东墙有一侧房。中轴线正南面有敞开的大门,分为三个门道,北部、东部各有一侧门。二号宫殿东西宽58米,南北长72.8米,有四面围墙和东、南、西三面回廊。主体殿堂夯土台基有3米厚度。一、二号宫殿都拥有陶制的排水管道,而二号的设施保存的相对完整。管道由多节圆形陶管连接构成。每节直径在16.5至22厘米间,长52至58厘米,壁厚约2厘米,置于预先挖好的约一米深的地下土沟槽内,以防止渗水。厚达5至7厘米的石板架于沟槽、陶管之上,以防止行人压裂陶管。管道呈西高东低的趋势,通过落差将宫殿庭院内的雨水排出到院外。宫殿区以外有纵横交错的土路、作坊以及夯土城墙。
夏代,社会上下开始形成阶级,艺术品亦随之分化。广众的下层人民使用的器物造型实用,纹饰简单,向朴素的审美方向发展。而上层贵族王亲垂青的礼器向着纹饰复杂、造型万变的方向演变。下层器皿纹饰以简单的几何图纹居多,或有牲畜纹、鱼纹等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题材。上层礼器纹饰多见繁杂的云雷纹、眼纹、蛇纹、兽面纹等,题材多与鬼神相关。河南龙山晚期文化与二里头早期文化的陶器制造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一种黑陶杯具胎片薄如蛋壳,称作“蛋壳杯”,其灰黑的光泽远看仿佛金属制成。器表还刻有花纹镂孔。二里头出土的二、三期陶器表面多施有蓝纹、绳纹或方格纹等饰纹,又偶见指甲纹、划纹、羽毛纹、圆圈纹、镂刻等几何图案。三代只有实用器物的装饰艺术,而缺乏从纯艺术动机出发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
中国早在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就有乐器出现。有关音乐在中国的起始,文献记载众说纷纭。《吕氏春秋·古乐篇》和《尚书·益稷》记载帝喾、帝舜时期便已经有多种乐器,其中一些乐器的名称古书语焉不详。《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髙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传说夏后启乘龙做客天宫,从天帝那里偷取《九歌》、《九招》、《九辨》自己享用,于是人间有了歌乐。《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大禹在东南巡视时遇到涂山氏之女,涂山氏作“候人兮猗”歌一首,这是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情歌,一说是汉代的南音之始。《周礼·大司乐》记载夏人为歌颂大禹治水的功劳,表演《大夏》,泛作祭祀山川的乐舞,直到战国时期还被鲁国当作宫廷舞乐演出。《礼记·祭统》记载“八佾以舞夏”,八人为一佾,八佾是六十四人组成的纵横相等的表演方队,按照周代的礼法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用如此大型的方队,可见《大夏》等级之高。夏时期的乐器以骨、木、石、革、陶制作,种类包括摇响器、响球、笛、哨、鼓、磬、钟、铃、埙、号角等。相对周边的考古文化,二里头文化出土的乐器颇为匮乏。1960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层出土一件灰陶埙,空心,橄榄形,顶部有一小吹口,腰中部一侧有直径0.4厘米的音孔,据测试可发出音分为40和47的a♯、c二音。又发现长55.5厘米、高28.5厘米、厚4.8厘米的石磬,其造型已接近商周时期的青铜礼磬。
夏代人民主要以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形式进行文学创作。歌谣题材多与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而神话则用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深奥事物。然而这些口头文学没有传流于世,在考古领域发现与夏同时期的文字材料之前,是无法更深入地研究夏代文学的。这可以称作是中国文学艺术前的艺术期。周人崇尚夏朝文化,在方方面面仿效夏人作为。语言方面,周人认为夏朝的通用语言是“夏言”。上古“夏”、“雅”相通,“夏言”又称作“雅言”,是周朝社会上层人士交流使用的语言,周代的《诗经》便是以雅言写作。
冶铸铜业是夏朝新兴的重要手工业。二里头一、二期文物中出现玉制礼器,说明其已经有相当文化水平。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朝人使用的工具被认为是以石器为主。《周书》记载夏桀时,昆吾氏将泥坏烧作瓦片,说明夏朝晚期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片。
先秦文献中有关于夏官奚仲造车的记载,薛国远祖奚仲被夏后任命为车正,监管造车事务。《史记·夏本纪》又记载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说明车早在大禹时期就出现了。《左传》记载“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说夏后把车作为赏功酬劳之物发配给下官。此外,《世本》有记载“亥作服牛,相土作乘马”,并有殷墟卜辞佐证,证明同时期的商部族亦有马车。
筏与独木舟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中期就已出现,夏人长期依靠黄河、伊水、洛水河畔居住,舟筏应当也是常见的渡河工具。夏代在中后期步入青铜时代,金属工具的出现提供了建造木板船的条件,应当说木板船在中国最晚出现于夏代。东夷部落居邻黄海之滨,拥有较高的航海技术,这是河流文明的夏后氏无法攀比的领域。《论语·宪问》记载,“羿善射,奡荡舟”,奡即寒浞之子浇,说他是一位善于操驾舟船的人物,而且其中的“荡”字可以说明这是一种有目的、用人力操控的航行,不再是原始的漂泊。《禹贡》道,“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记载夏人懂得利用潮汐规律作近岸航行。
夏人可能已经掌握许多天文、历法知识。《左传·昭公十七年》引自《尚书·夏书》道,“辰不集于房”,指太阳不在房屋的上空完整出现,这便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关于日食的记载。《竹书纪年》载夏桀十五年时,“夜中星陨如雨”,又是中国最早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太平御览》引《孝经钩命诀》道,“(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记录夏初期曾发生罕见的金、木、水、火、土“五星聚”的天文现象。夏朝晚期的三位君主,胤甲(廑)、孔甲、履癸(桀),都以天干为名,这种做法近似商朝君王的命名方式,如若实为夏时称谓而非殷周人附会的别名,则可以说明干支纪日法在夏晚期已经出现。根据《竹书纪年》,夏商更替之际,谈到了“黄色的青蛙、昏暗的调养、三个太阳、七月结霜和五谷凋零”等奇异现象,有学者认为这是记录了米诺斯火山爆发。
《论语》中孔子主张“行夏之时”,至今中国传统农历还有别名“夏历”,这些迹象可以说明夏时为农业生产需要,结合积累的天文知识编成简单的历法。“夏历”在《诗经》、《左传》、《竹书纪年》等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至少在周初的唐国(即晋国)境内通用。《大戴礼记》引述的一篇《夏小正》,其经文部分文句简奥,不似东周文风,最迟成书于春秋早期,是中国最早的历书,对各个月份的物候、气候、星象信息做了简单的记录。《夏小正》根据月球的盈亏将一年分作十二个月,但没有五年置二闰月的迹象,亦无四季的分别。在五月记载“时有养日”,在十月记载“时有养夜”,《左传》注解“养者长也”,说明《夏小正》的五月份里有白昼最长的一天(即夏至),十月份里有黑夜最长的一天(即冬至),然而华北平原的冬至应在十一月而非十月,说明这种历法尚不准确,制成年代比较原始。
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即便在风调雨顺的季节也无法完全避免食物不足的危险,对此人民感到无能为力,设法通过超越自然的力量达到支配自然的愿望以保证丰收,因而牺牲人畜来讨好天神,试图利用祭祀活动摆脱自然世界对人类生存施加的压力。人祭在中国黄河流域最早见于上游的齐家文化,当时多为夫死妻殉,而后又发展成奴仆殉葬,认为妻妾仆人的灵魂可以在死后的世界里服务主人。二里头文化也有人祭的迹象,但规模远小于商朝数以百计的祭祀数量。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分为有圹墓和无圹墓二种。以有圹单人土墓为多数,葬人仰身直肢,陪葬现象较少。此外还有少数的无圹墓,没有随葬品,多见于灰坑附近,偶有碎陶片,甚至有的与牲畜同葬,可见葬人社会地位之低下,生前可能是罪人、战俘或奴隶。许多无圹墓葬人呈现非正常死亡的迹象。葬人身体姿态极不自然,有双手交叉举过头顶、置于胸前或反折于背后等死前被捆绑的迹象,甚至还有一些颅骨破裂,身首分离。可能是夏时期人祭、人殉的证据。除祭人、祭田,夏代还有祭房的祭祀活动。二里头遗址三期一号宫殿四周有几处祭祀坑,发现狗、猪等兽骨。还有五座墓葬点缀于庭院和廊庑区,葬人皆为非正常死亡,无随葬物品,墓穴狭窄,打破宫殿基址,无法确定是奠基祭祀还是落成祭祀。
远古人民在烘烤兽肉时发现骨头炸裂的现象,炸出的裂纹痕形万变,颇为深奥,引起古人的注意,其后在狩猎、战争等活动中取得圆满结果时,人们便开始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把它视为神灵对事物的前兆预言,作为知识积累下来,称作占卜。因其步骤复杂、知识繁奥,部落内有专司占卜的巫师,垄断卜骨的解读权。黄河流域在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兴盛占卜。《左传》记载夏朝有占卜官吏。二里头文化全四期都有出土牛、羊、猪肩胛卜骨。这些卜骨只在背面烧灼,不钻不凿,未刻字,较殷墟卜辞更为原始。
《尚书·甘誓》: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这说明夏代已有“天命”的观念。
“夏文化”即古文献中的中原夏后氏世袭政权,区别于在同时期存在的其他中原部落文化或“夏时期文化”。“夏时期文化”根据较准确的碳-14定年法毋庸置疑,例如二里头文化,根据碳-14定年法,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夏时期,故此可以肯定“夏时期文化”的存在。但在没有从考古遗址中发掘出与夏时期相当的确切的古文字之前,尚无法肯定地将其与先秦古文献中的夏后氏联系在一起,也无法有说服力地证明夏后氏和夏朝的存在。
目前并未找到夏朝同时期或商代关于夏人、夏后氏的记载,目前出土的甲骨文中,虽已有夏这个字,但目前没有发现提到夏朝,也没有提到殷商灭夏的事。最早的传世文献记载出现于西周。《逸周书·度邑》-{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论语》中也有“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句子,《竹书纪年》与《史记·夏本纪》等历史文献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夏朝的纪年与世系。因此传统上,中国的学术界对夏朝的存在一直坚信不疑。
20世纪初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掀起了古史辨运动。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结合西方近代史学的科学思辨方法检讨中国传统史学。一些野史给大禹赋上了神的特征,《绎史》记载四千多年前的太古时期有位名称“大禹”的神仙,是女娲氏的十九代孙,活存三百六十岁,尧时有位治水贤臣,尧评价他的功劳好比太古的“大禹”神,所以赐名他为“禹”。文献记载的一些远古人物的年岁往往高达百余岁,这不会是一个人的年岁,更可能是古代邦国部落的兴存年岁。顾颉刚根据《说文解字》“禹,虫也。从禸,象形”的记载,认为禹可能是九鼎上铸刻的虫型纹,代表一种似蛇似龙之蜥蜴类的动物,因呈敷土爬行的姿态,所以被后人视为开辟道路、开辟九州的神奇人物。鲁迅又在《故事新编·理水》故事中将这种似虫的动物改成一种蠕虫的概念。民国大陆时期出现了“大禹是条虫”的说法,顾颉刚最终放弃了这则假说。
先秦文献中关于羿生存的年代的记载并不固定,最早在尧时,最晚在周幽王时。在西汉初年的文献中才成为“因夏民以代夏政”的夏王。“后羿”可能是东夷族首领的称呼,“十日并出”、“后羿射日”可能是东夷族的神话传说,而后羿代夏故事的原型可能取材于商朝中期商部落与东夷部落的战争史。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历史处于夏后氏建国初期,很难想象在第二代君主执权时就出现了失国的情况。崔述质疑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他认为上古质朴,夏后多以单字命名,唯有太康、中康、少康三者均名“康”。中康为太康之弟,少康为中康之孙,这种隔世同名的现象尤为奇怪,不似名而更似号,可三者的兴贤作为又相互迥异。此三君可能原名为天干“庚”,为避讳而更作“康”,与夏朝后期的“胤甲”、“孔甲”、“履癸”一样,近似商王以天干为帝名的做法,可能是商周时期编造出的人物。顾颉刚认为自从孟子称赞“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后,儒家书籍关于启的记载便转贬为褒,还编出众臣不朝觐益而拥护启的故事来解释家天下的大变革。启的性质从而被分化,优点保留在启,缺点全归到太康一人身上。戴震认为其实并没有太康这个人,可能是后人混淆《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的记载,误连读作“夏康”造成的。另一种解释说夏朝太康、中康、相、少康四君的世系源于殷商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四位先公,其历史又取材自商朝中期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的历史。商代中期,因受到东夷族的军事威胁,商王太戊被迫放弃经营了近二百年的都城亳,其后四王屡迁都邑,至祖乙迁邢后才得以复兴。周人认为己与夏部落有缘,自称“有夏”,又认为商部落属于东夷系统,所以将商部落中期的复兴史移花接木地写成夏朝中兴史,刻意体现夷夏矛盾的渊源之久远,如此理证周灭商的行为。
更有观点认为夏史或有较多的夸大成分,许多和商朝的历史相似,或完全由周人杜撰而成。而《尚书·多士》记载周人训诰商族遗民“殷革夏命”,若是周人毫无根据地编造,商部落遗民是根本不可能信服的,周族的统治者也不会用它来训诰商民,夏的存在与殷商灭夏的历史应是确切的。西周初期便有“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与“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等文献叙述足以证明西周人认为周前有殷、殷前有夏,夏灭于殷亦可作为周灭殷的前车之鉴。秦始皇帝焚书坑儒,大量先秦典籍失传,然而,成书于西汉的《夏本纪》与近四百年后出土的战国时人写的《竹书纪年》大致吻合,说明司马迁作《夏本纪》应有所根据,且今人熟知的一些夏朝的历史故事成形较早,但未能就此判定司马迁或许只是参考了内容近似竹书纪年的其他的周代文献。
根据马克思历史理论,夏、商、周三代被定性为奴隶社会,此观点争论较多。奴隶社会以社会下层的广大奴隶群众为主要生产角色,然而就传统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掘工作并没有发现中国上古时期广泛实行奴隶制度的迹象。卡尔·马克思总结古希腊、古罗马和古日耳曼民族的社会历史提论,原始社会的原生形态在向文明迈进时,衍变为次生形态,奴隶或农奴制度取代原始的氏族公社,他认为原始氏族制度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古代的中国,氏族制度并没有消失,而它在很长的时期内顽强的保存着。在国家的萌芽期,原始的氏族公社制度无法承载对广大区域进行有效管理的任务,从而衍变为一种氏族封建的世袭制度。又在西周时期衍变为宗法封建制度。有效的施行奴隶制度需要一个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和一个强大的军事势力,这是夏代不具备的。中国在三代时期曾施行过小规模的奴隶制度,但始终没有达到西方文明的规模。在古希腊的城邦里奴隶人口普遍超逾自由人口,奴隶人口占古罗马意大利半岛总人口的四成以上。三代社会的主体分别是“众人”和“庶人”,尽管社会地位低下,他们还是有家有户的平民,其生产作物通过“贡”、“助”、“彻”赋交于上,而不是奴隶制下的无偿掠夺。真正的奴隶只是比例占少数的罪人和战俘,他们并没有取代庶民主体成为三代社会的主要劳动力,而更多的是用于人祭。
|
310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06 | 文件扩展名 | 文件扩展名
副档名(Filename Extension,或作延伸档名、后缀名)是早期操作系统(如VMS/CP/M/DOS等)用来标志档案格式的一种机制。以DOS来说,一个副档名是跟在主档名后面的,由一个分隔符号分隔。在一个像“example.txt”的档名中,example是主档名,txt为副档名,表示这个文件是一个纯文字文件,句号“codice_1”就是主档名与副档名的分隔符号。
DOS作业系统(包括Windows 3.x)把副档名限制在3个字符以内。个人电脑(PC)自微软推出Windows95开始,在其他Windows作业系统上,无论是16/32 位元的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ME还是32位的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2003和Windows Vista、Windows 7的FAT32档案系统中包含有一个界面水平的修正,使得副档名的字数可以达到256个英文字符(长档名),但是在系统层面,仍然保留3个字母的命名方式,这对很多用户来说都是不可见的。NTFS档案系统则没有这种限制。(但NTFS不适用于95、98和ME)
在长档名的状态下,档案的副档名可以根据外壳(shell)或浏览器的设置表示为显示的或隐藏的。这也使得有心传播电脑病毒或蠕虫病毒的恶意用户得以将LOVE-LETTER-FOR-YOU.TXT.vbs或codice_2伪装成看起来像是无害的纯文本文件(LOVE-LETTER-FOR-YOU.TXT或codice_3),得以欺骗目标用户。如果档案副档名是隐藏的话(通常微软作业系统预设为隐藏的),那么这个VBScript档案或带有电脑病毒的执行档就有可能欺骗到用户在毫无防备下开启并执行。
这种命名法有着很大的缺陷,甚至安全的缺陷,所以某些作业系统已经不再遵循副档名的规范,。不过Windows系列的作业系统即使是最新的Windows 10都依然保持这种命名格式。
文件扩展名更重要的作用是让系统决定当用户想打开这个文件的时候用哪种软件运行,如Windows系统中exe档案是可执行档,doc档案默认用Microsoft Word打开的Word文件。
|
310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07 | 庙号 | 庙号
庙号,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庙号,意思就是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商朝所建立的,可谓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周朝未使用庙号,仅使用谥号。
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之后,认为为先君尊上庙号、谥号是「子议其父、臣议其君」的不敬行为,因此不但未使用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秦朝改用世数,例如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
汉朝时期,兼采传承自商朝时期的庙号制度及来自于周朝的谥号制度。初时,汉朝对于庙号仍本著商朝时期的初衷,庙号的给予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并不多。
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不过甫开国的前几代君王,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而也是自唐朝以后,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皇帝有庙号者占绝大多数,而谥号从武则天开始字数不断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称呼上有所困难,所以史书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而庙号反而成为了事实上的谥号。
明朝的基业是由朱元璋所建立,其称明太祖,而由于其四子朱棣推翻其侄的政权,等同于创立基业,其庙号初为明太宗;大礼议事件之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太宗庙号为明成祖。
清朝起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部落,清朝建立时追封为清太祖,而清朝所统治的地区基本是顺治帝在位时所占领,故顺治帝也被视为开创之君,是为清世祖,但顺治即位年幼,在位期间政事实际由满族大臣把持。此后康熙帝由于平三藩、征准噶尔等军事成就,被群臣认为「名为守成,实乃开创」,故成为清朝第三个称祖的皇帝,庙号圣祖。
以下是中国各王朝部分庙号列表,可能一人有两个以上庙号,或同一朝代里从这一皇帝身上改换到另一皇帝身上,并不是编写错误。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前中期、李氏朝鲜,以及越南的李朝、陈朝、后黎朝、莫朝、阮朝虽然他们的君主对中国自称国王(越南对内称皇帝),但死后也有庙号。此外,日本仅有谥号而无庙号制度。
|
310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08 | 陈霸先 | 陈霸先
陈武帝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时代陈朝开国皇帝。原是南梁的著名军事将领。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禅位建立陈朝,557年至559年在位。死后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出生,自幼家境贫寒,却好读兵书。初仕乡为里司,后到建康为油库吏,之后又为新渝县侯萧暎传教(传令吏)。当时,萧映是广州刺史,于是陈霸先随萧暎来到广州,任中直兵参军。因陈霸先平乱有功,被提任为西江督护,很快又因平交州李贲之乱有功,封为交州司马兼领武平太守(越南永福省永安市附近),后任振远将军、高要太守。梁武帝萧衍曾命使臣将陈霸先画像带回,并授予直阁将军一职,封号新安子。
侯景叛乱,陈霸先于梁大宝元年(550年)正月,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讨侯景,次年与征东将军王僧辩会合共进。天正二年(552年)三月,领军围石头城(在今南京),大败侯景。因功授征虏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司空,领扬州(非今日之扬州市)刺史,镇京口(今江苏镇江)。
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杀。陈霸先与王僧辩请晋安王萧方智以太宰承制,又遣长史谢哲奉笺劝进,晋安王入居朝堂,称梁王。承圣四年(555年),王僧辩屈事北齐,迎立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陈霸先苦劝无效,遂诛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后又击退北齐的南下侵略,铲平了王僧辩余党的反抗,晋封陈公,再封陈王,受九锡。
王僧辩的部下王琳得知陈霸先立萧方智为帝,并不服气,太平二年五月,进攻陈霸先。六月。陈霸先命平西将军周文育、平南将军侯安都等征讨王琳。侯安都至沌口(今武昌)与王琳对峙多日,侯安都军大败。陈霸先再派遣侯瑱、徐度进攻王琳,再派谢哲调解。八月,王琳退军湘州(今湖南长沙),陈霸先以大军进驻大雷(今安徽望江)。双方再度对峙,直到陈霸先病逝。
梁太平二年(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位,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史称南陈。王琳也立永嘉王萧庄,称帝于荆州。陈永定三年(559年)六月十二日,生病。六月二十一日病逝。遗诏追临川王陈蒨入纂。八月甲午,群臣上谥号曰武皇帝,庙号高祖。丙申,葬万安陵(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隋灭陈后,王僧辩之子王颁是隋军大将,为报父仇,掘陈霸先之墓,挖出骨骸,焚化成灰水喝进肚里。
在位仅二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属于南朝方面十分难得的英明君主,其个性节俭朴素,“常膳不过数品,私宴用瓦器、蚌盘,肴核充事而已;后宫无金翠之饰,不设女乐”。在政治上宽政廉平,爱育为本,恒崇宽政,不行株连,怀柔攻心,诚贯天下。但因建立南朝陈时,巴蜀地区及淮南已被北周及北齐攻陷,其统治疆域是南朝四代主要政权疆域最小的一个。在经济上,稳定保持了江南的发展。
|
310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09 | 烟台市 | 烟台市
烟台市,别称港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东半岛北部,1984年国务院确定的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
烟台位于37°24′N121°16′E。全市总面积13,85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738平方公里,海岸线曲长909千米。濒临渤海、黄海,有包括大小岛屿63个。东与威海接壤,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与辽东半岛的大连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
烟台旧称“芝”。芝罘,清代前作之罘,因古之罘山得名,即现在芝罘岛内的芝罘山。据《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登之罘山,始有芝罘之名。烟台因开埠年代较早,遂国际通用名称为芝罘旧称之音译Chefoo,《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标称烟台即为“Chefoo”。
“烟台”之名,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城。同时,在“北山”设熨斗墩,亦称狼烟墩台,简称烟台,发现敌情时,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烟台山而得此名。
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
烟台市地形为低山丘陵。最大横距214公里,最大纵距13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3745.9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643.6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线曲长702.5公里,海岛曲长206.62公里。
地形组成如下:
山脉平均高度为500米,其中最高点为昆嵛山922.8,丘陵高度约100米到300米。
市域内,河网较发达,中小河流众多,长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121条,其中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大沽夹河、五龙河、大沽河、王河、界河、黄水河、辛安河。
主要河流以绵亘东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罗山、大泽山所形成的“胶东屋脊”为分水岭,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黄海的有五龙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黄海的有大沽夹河和辛安河;流入渤海的有黄水河、界河和王河。其特点,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属季风雨源型河流。其冲积而形成小平原沙土层厚而肥沃,盛产苹果、大樱桃、梨和葡萄。
烟台市濒临渤海,黄海。芝罘岛是全国最大和最典型的陆连岛。
烟台市海域有大小基岩岛屿63个,面积较大的有芝罘岛、南长山岛、养马岛。有居民的岛15个,分别为长岛县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庙岛、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龙口市的桑岛,芝罘区的崆峒岛,牟平区的养马岛,海阳市的麻姑岛、鲁岛。
海岸地貌主要分岩岸和砂岸两种,西起莱州市虎头崖,东至牟平东山北头,是曲折的岩岸,其余多为砂岸。
烟台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51.9毫米,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相对湿度68%,年平均日照时数2698.4小时,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值5224.4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风速内陆地区3~4米/秒,沿海地区4~6米/秒,全市平均无霜期210天。烟台依山傍海,气候宜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和休闲度假胜地。
关于烟台气候,各区间的差异较大,如冬季降雪时,福山区,芝罘区,莱山区的雪情较大(暴风雪情况),而县级市莱阳等地却无雪。
2012年,烟台国内生产总值5281.38亿元,列全国第21,位居省内第二位,仅次于青岛。烟台经济实力居全国地级市前五位。2014年,烟台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002亿元,同比增长9.1%。
烟台拥有良好的产业优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8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万亿元,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化工等产业具备较强竞争优势,并呈现出加快对外转移的新态势。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能够更好地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和投资合作。商贸商务、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比较发达,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外向型农业走在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到85个国家和地区。
第一产业增加值377.3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985.09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918.98亿元,增长11.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3%。人均生产总值75672元,增长10.2%。
2012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7.36亿元,比上年增加54.17亿元,增长17.9%。其中税收收入262.83亿元,增长14.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76.87亿元,全年完成国地税收入74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国税收入(含海关代征)完成464.54亿元,地税收入完成284.26亿元,分别增长4.5%和29.1%。[10]
2014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0.2亿元,增长12.1%,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9]
“十二五”时期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为目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整体性推进、体制改革实质性突破、开放水平全方位提升,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蓝色经济强市、创新活力城市、特色文化名城、和谐幸福家园。
城市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年累计完成建筑面积审批36467平方米,市区建成区控规覆盖率达到95%。
城市管理
高标准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中心区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五区连接,覆盖城区面积130平方公里。市区新增供热并网面积238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71.4%,燃气普及率达到99.3%。新增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的村(居)1778个,市区垃圾清运、处理及时率保持在98%以上。市区公交线路73条,公交车辆1742台,营运线路1854公里。
住房建设
2010年,烟台市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6280套、46.4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项目1213套、6.7万平方米,筹集公共租赁住房420套。全年供应经济适用住房5594套,廉租住房811套。烟台市房屋施工面积3921.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91.3万平方米。
2014年,全力推进蓝黄“两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全市在建蓝色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8000多亿元。东部海洋经济新区实现领先发展,110多个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快速推进。
烟台有91个镇、6个乡、53个街道办事处,585个居民委员会、6199个村民委员会、6864个自然村。
农业生产: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
加值377.31亿元,增长4.6%。其中,农业增加值186.94亿元,增长4.6%;林业增加值8.10亿元,增长9.3%;牧业增加值62.81亿元,增长6.8%;渔业增加值107.71亿元,增长2.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1.75亿元,增长6.0%。
农业产业化: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家,其中过亿元龙头企业110家,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5家。2010年,全市农业百强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4.9亿元,增长18.9%,实现纳税额26.2亿元,增长15.1%。龙头企业带动市内外农户300万户,建设基地650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家。
农业标准化: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450万亩。新认证“三品”188个,总量达到578个。继莱阳等5市区后,牟平、莱州、招远等3市区新增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烟台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业示范地区。
新农村建设
2011年,全市6423个村通电和电话,6422个村通汽车,自来水受益村5969个;新开工林区危旧房改造项目6个、240户、改造面积1.47万平方米。
2014年,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全市4038个村完成登记颁证,占应确权总村数的72%。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组建了108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62.7万亩,涉及农户17.9万户。截止2014年12月,全市合作社发展到8112家,入社率达到51%,居全省第二位。
烟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放优势。“引进来”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末,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81亿美元,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走出去”日趋活跃,万华、玲珑、杰瑞等30多家骨干企业跨出国门,与欧美、东南亚等地域的优势产业、企业合作。截至2014年底,全市境外投资企业(机构)达到337家,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随着烟台企业实力的壮大,对外投资领域已经由传统产业拓展到金融、航运、旅游等新兴产业。如中韩轮渡公司在香港设立国际海运公司,经营国际船舶客货运输和港口服务。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完成投资项目11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9亿美元,覆盖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资源开采、加工制造、航运物流、滨海旅游等诸多领域。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4个,合同总额10.1亿美元,覆盖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老挝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辖4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7个县级市。
此外、烟台市还设立以下经济功能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昆嵛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保税港区。
烟台市2008年末户籍户数为237.02万户,户籍人口为651.69万人,人口增长0.03%,其中市区人口179.39万人。全市全年出生人口4.9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65%,下降0.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8.56‰,上升0.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696.82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3.25万人,增长5.01%,年平均增长0.49%。其中,男性人口为352.25万人,占50.55%;女性人口为344.57万人,占49.45%。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23。0-14岁的人口为76.47万人,占10.97%,15-64岁的人口为540.53万人,占77.5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9.82万人,占11.46%。
烟台市有可识别民族48个,除汉族外有47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12736人。其中,朝鲜族3164人,满族3113人,佤族1282人,蒙古族1009人,回族889人,苗族414人,土家族358人,布依族352人,壮族352人,拉祜族266人,白族210人,彝族193人,傣族168人,哈尼族163人,藏族133人,傈僳族106人,畲族103人,其他的30个少数民族人口均不满百人。
截至2015年底,烟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合作)城市。目前烟台正在搭建与丝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按照“友城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重点在印尼、越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西线国家寻结新友城,发挥友好城市“渠道稳定”、“交往灵活”的特点,把友城关系和民间关系做实、做牢。
此外,烟台市下辖各县市区也与国际许多城市达成了友好城市、友好合作城市关系。
|
311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10 | 陈寿 | 陈寿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现四川省南充市)人,西晋史学家。蜀汉亡国后仕于西晋,少举孝廉,除著作郎,著有《三国志》,评价甚高。
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当时同侪将陈寿、李密比喻为子游、子夏,文立比喻为颜回,罗宪比喻为子贡。他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附权宦黄皓,所以屡遭谴黜。
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亡,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晋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举其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王崇、寿良、李密、陈寿、李骧、杜烈一同入京都洛阳,被称为是梁、益二州有代表性的俊杰。寿良、李密、陈寿、李骧、杜烈五人虽然交情甚好但最终都疏远陌生了,只有王崇一人凭著宽厚和顺的性格,不分彼此,对待五人一视同仁,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谊。在此期间,陈寿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陈寿之后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史,遂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在当时即为人称颂。
陈寿曾撰《益部耆旧传》十篇。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受到司马炎嘉奖。他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𫖳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而请求派人采录,令陈寿的《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
据《晋书》记载,陈寿《三国志》的成就在当时就已得到很高的评价,同时期夏侯湛也著有《魏书》,但看了陈寿的《三国志》后便自叹不如,而销毁自己的作品。陈寿的同僚张华更对其赞誉有加,说:“应该把本朝历史的编纂大任也交给陈寿。”
后世,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也认为:“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陈寿在《三国志》中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情况,以及对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同时还记录了当时国内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例如《魏志·倭人传》就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不过对于陈寿的史家中立性也有批评的声音。据《晋书》记载,当时传闻陈寿曾向丁仪、丁廙的儿子索取立传费,说:“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结果被拒绝后,陈寿竟然就不为享有高名的丁氏二人立传。据《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记载,陈寿出生前13年(220年)丁氏兄弟和全家男性均已被曹丕所杀,根本无后代。如采信此说法,则晋书的记载为谣言。但由于陈寿是《三国志》作者,所以此说法不能作为确切依据。也有人根据据信为丁仪遗孀所作的《寡妇赋》“抱弱子以自慰”一语,认为丁氏兄弟虽然被杀,但并未祸及男嗣。此说也存疑,因《寡妇赋》未必为丁仪遗孀所作,描述的也未必是丁仪的遗孀。潘眉《三国志考证》指出丁仪、丁廙并非高官也无大功,又夺嫡不成,是曹魏罪人,才是不得立传的原因。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丁仪、丁廙巧佞之犹,安得立传?”朱彝尊也指出:“(陈)寿于魏文士,惟为王粲、卫觊等五人立传,粲取其兴造制度,觊取其多识典故,若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仅于《粲传》附书。彼丁仪、丁廙何独当立传乎?造此谤者,亦未明寿作史之大凡矣。”指丁氏兄弟之事迹鲜有可说,故不立传。
然而陈寿作史的时间毕竟离三国时代的开始已有近一百年,加上是乱世,传记中谬误乃至后人对先人进行夸大的成分难以避免。加上中国以史书作为寓言的习惯,不能把《三国志》每篇传记都当做100%的历史纪实来看。其中是有一定故事性的。
|
311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12 | 咸丰帝 | 咸丰帝
清文宗奕()(),又称咸丰帝,爱新觉罗氏,西藏方面尊为「文殊皇帝」,年号「咸丰」,自号且乐道人。
咸丰帝乃道光帝第四子,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诞于北京圆明园澄静斋,养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20岁登基,于1850年至1861年在位(合共1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葬于定陵(河北遵化市清东陵),享年30岁,庙号文宗(),谥号简称显皇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七位皇帝。此外,他亦为清朝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与最后一位储位密建的皇帝。
1831年7月17日(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咸丰帝生于北京圆明园之澄静斋。时道光帝前三个儿子都已去世,咸丰帝出生后即为在世的皇长子。二十六年,按照秘密立储制度,被道光帝立为储君。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驾崩前,宣召大臣开启𫔎匣,立为皇太子。
咸丰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先后将有损国家利益的穆彰阿和耆英革职,大手笔地对朝政颇有改革。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先后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原属清朝的领土约60万平方公里,咸丰帝拒绝承认该条约。随后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下诏对英国法国宣战:“兵家胜败何常,该国兵远来即有数万,未可当我中国人民千百之一,其能经几战乎?”最后圆明园、清漪园等被焚掠,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于行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皇长子同治帝继位。同时依遗诏,由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为顾命八大臣,肃顺为首,辅导皇帝施政。在咸丰灵柩启程返京期间,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𫍽四人联合发动辛酉政变,醇亲王奕𫍽亲自抓捕肃顺,随之八大臣非死即贬。同时,政府随即由慈安、慈禧两宫听政,咸丰帝生前的辅政遗命宣告废止。
咸丰共生有2子1女。
皇女
养子
养女
|
311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13 | 同治帝 | 同治帝
清穆宗载淳()(),又称同治帝,爱新觉罗氏,西藏方面尊为「文殊皇帝」,年号「同治」。
同治帝乃咸丰帝长子,5岁(虚岁六岁)登基,原设年号为「祺祥」,随后不及一年发生辛酉政变,最终由其嫡母慈安太后与生母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史称「两宫听政」),并改设年号为「同治」。直至1875年驾崩,时年仅18周岁,死后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他是清朝第十位皇帝,在位于1861年至1875年,也是清兵入关后统治中原以来的第八位皇帝。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储秀宫,生母叶赫那拉氏懿嫔,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八年,其异母弟弟悯郡王早夭,其后载淳一直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咸丰十一年,载淳开始上学,由编修李鸿藻授读。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弥留之际,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肃顺等八人赞襄政务,称顾命八大臣。咸丰帝死后,载淳成为继任皇帝。嫡母皇后钮祜禄氏和生母懿贵妃那拉氏并尊为皇太后。此时,顾命八大臣主政,他们为载淳选定年号——祺祥。不久,两宫皇太后与他的叔叔们——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𫍽等人共同发动辛酉政变,扳倒八大臣。
咸丰十一年九月,上两宫太后徽号,称慈安、慈禧。冬十月庚申,下诏改年号祺祥为同治,以志“同归于治”、“君臣同治”、“同于顺治”(出自《春秋》,或译“母子同治天下”)的垂帘听政。甲子,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登基,颁诏天下,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故称同治帝。十一月乙酉朔,嫡母慈安太后、生母慈禧太后在养心殿正式垂帘听政。登基时,同治帝年仅五岁,故其后一直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史称两宫听政。
同治元年春正月,同治帝在慈宁宫率王公大臣向两宫太后行礼,自己则在干清宫受贺,此后每年亦如此。二月乙卯,懿旨同治帝在弘德殿入学读书,祁寯藻、翁心存授读。
同治八年,清朝政府就已开始为同治帝大婚作准备。三月己亥,懿旨,大婚典礼,力崇节俭。此前,两位幼年继位的清帝——顺治帝、康熙帝均在十四岁(虚岁)完成大婚,并亲政。此时的同治帝已到达他们的年龄,但完成婚礼则是三年后。
同治十一年(1872年)初,清宫选秀,从秀女中为同治帝选定一-{后}-四妃。九月十五日(10月16日),举行大婚典礼,正式迎娶皇后阿鲁特氏。
同治十二年春正月乙巳,两宫太后以亲政届期,颁布懿旨,鼓励同治帝“祇承家法,讲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学”。勉廷臣及中外臣工“公忠尽职,宏济艰难”。丙午,同治帝亲政,下诏“恪遵慈训,敬天法祖,勤政爱民”。
亲政时,同治帝年方十八岁。在位期间,欧洲列强未有入侵,而太平天国亦已经被消灭,清室亦兴办洋务,颇有发愤图强之心。此段时期被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十三年十月己亥,因同治帝有病,命李鸿藻代阅奏章。十一月,命恭亲王奕䜣处理批答清文折件。己酉,命内外奏折呈两宫太后披览。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年仅18岁,为清朝寿命最短的皇帝。同治无后,慈禧即挑出咸丰之弟奕𫍽之子载湉入嗣大宗为帝,是为德宗(光绪帝)。光绪帝亦无子而逝,以溥仪继承帝位,兼祧两房。
据正史记载,同治帝是死于天花。相同纪录亦出现于《翁同龢日记》,说同治帝得了天花,导致毒热内陷,最终“走马牙疳”而死。
但在民间传说称同治死于梅毒。或说同治帝婚后独宿乾清宫,在内监和宠臣载澂引导下经常微服私行,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及花巷寻花问柳。野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又有人推荐他一些黄色小说,“小说淫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据《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而《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清宫遗闻》中说:“孝哲后,崇绮之女,端庄贞静,美而有德,帝甚爱之,以格于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强其爱所不爱之妃(指凤秀之女淑慎皇贵妃),帝遂于家庭无乐趣矣,乃出而纵淫,……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盎于背。”“太医知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1923年萧一山的《清代通史》再三强调了同治帝是死于梅毒。台湾作家高阳长篇巨著《慈禧全传》认定是梅毒。御医李德立的曾孙李镇和李志绥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慈禧听到李德立的诊断结果之后,强迫他宣布是天花。李镇表示“同治梅毒溃烂后,流脓不止,奇臭难闻,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须亲自为他清洗敷药,一个多月来受到强烈恶臭刺激,从此失去了嗅觉”。也有人认为是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二疾并发而亡。
|
311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14 | 光绪帝 | 光绪帝
清德宗载湉()(),又称光绪帝,爱新觉罗氏,年号「光绪」。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
光绪帝乃醇贤亲王奕𫍽次子以及道光帝之孙,以三岁冲龄,过继给咸丰帝,在位三十四年,于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他在幼年时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两宫听政,历经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死于砒霜毒,死后葬于崇陵。他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九位皇帝。
清穆宗同治帝堂弟和表弟。其父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𫍽,生母那拉氏为慈禧太后之妹。因穆宗(同治帝)为文宗(咸丰帝)独子,又早死无后,慈禧太后便以和自己血缘最近的载湉,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名义上继承咸丰帝而非同治帝的皇位。
四岁即位,主少国疑,大臣未附,两宫太后姑允王大臣所请,依《太-{后}-垂帘章程》十一条,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驾崩,慈禧太后独自垂帘听政。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签定《中法新约》。
光绪帝一生受慈禧太后的控制,自小由翁同龢做他的老师,朝廷大权在成年(1890年,20岁)后,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已十八岁(虚岁),而在达到他这个年龄之前,包括同治帝在内的幼年继位的清帝均已完成大婚并亲政。六月己亥,慈禧太后颁布懿旨,明年正月举行皇帝大婚典礼。婚礼完成,光绪帝即应亲裁大政。壬寅,再颁懿旨,明年二月初三日归政。慈禧太后选择自己的侄女亦是光绪帝的表姐叶赫那拉氏为其皇后。
光绪十五年正月丁卯,御史屠仁守请求慈禧太后在归政后继续批阅奏折,被斥“乖谬”。癸酉,清廷如期举行大婚典礼。此次大婚相比同治帝大婚,花费较少。二月戊寅,慈禧太后颂懿旨斥责吴大澂要求尊崇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𫍽的请求,并出示醇亲王在光绪元年的奏折,表明醇亲王的忠心。己卯,慈禧太后正式归政,宣告十九岁的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勉允礼亲王领班军机大臣世铎等王大臣所请,于皇帝亲政后再训政数年。中外同辞,再三沥恳,慈禧不得不依据《训政细则》开始训政,不需垂帘亦无须议政王引见大臣,其余细则与《垂帘章程》略同,实际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后,光绪帝逐渐建立了以翁同龢、汪鸣銮、孙家鼐、文廷式、志锐等为骨干的帝党,影响光绪亲政后的作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坚决主战,但光绪指挥不当,加上翁同龢、李鸿章之间内斗严重,导致清朝战败,次年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用玺。是最后一位统治台湾的清朝君主。
自甲午战败后,光绪帝锐意变法革新,“不做亡国之君”,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诏》,表明变革决心。在慈禧的默许下,于1898年起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新政,并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四军卿架空原有的军机大臣,但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在军事上,陆军改练洋操,为掌握军事召袁世凯来京,下旨进行一系列整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8、9月间,由于变法操之过急,坊间盛传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阅兵”废弑光绪帝的阴谋。光绪帝惧怕变法失败,听信康有为的意见,打算不经过慈禧太后同意,亲自提拔候补侍郎袁世凯,以新式陆军发兵,杀慈禧提拔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围颐和园(慈禧所居)。慈禧得知消息,立刻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宣布失败,军机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军卿以及杨深秀、康广仁等六维新派人士被捕处死,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对外则宣布光绪帝生病,由慈禧训政。从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起,到政变发生的八月六日为止(西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个变法维新历时不过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宣布训政,欲废除光绪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慈禧太后新挑选的大阿哥溥俊入宫,是为己亥建储,但未获得各国公使认可。慈禧遂不断召外国西医入宫探视“上疾”。
溥俊之父载漪等权贵利用刚刚兴起的义和团排洋情绪,招引义和团进京,发生动乱,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共同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光绪表达反对与八国联军开战,但他已没有亲政的权力。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帝逃至西安,并杀害珍妃。次年签定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后才回北京。此后处境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软禁。八国联军之后,慈禧太后启动第三波的政治变革,称为清末新政(或称庚子新政)。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逝于瀛台,比慈禧早一日驾崩,得年38岁。
清代官方文献和宫廷档案记载光绪帝为病死。但光绪帝在慈禧死前一日晏驾,时间过于巧合,外界对其死因历来有诸多揣测。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包括溥仪均指出光绪帝是被人下毒所害,但对凶手的推测各不相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长时间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1980年,整理崇陵光绪帝遗骨时“未发现外伤及中毒迹象”,结合官方档案上的说法,自然病死一说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直到2008年对清西陵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后,认为光绪帝是砒霜中毒死亡。
光绪辞世时尚没有陵墓,一直到1913年(民国二年)才葬入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1938年曾被盗。
《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两书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
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其曾祖父、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之意。此前从未听说过光绪帝有任何急症大病。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随后乐寿宫才哭声四起,宣布太后已死。慈禧与光绪素有嫌隙,况且当时慈禧已处于弥留之际,此时派人给软禁中的皇帝赠食,极不寻常。启功认为,慈禧可能先于光绪帝病死,但秘不发丧,直到确认光绪帝死亡后才对外公布死讯。
央视主任编辑钟里满依检验结果及史料记载认为,慈禧自戊戌政变以后就阴谋废黜及弑害光绪,更担心光绪会在自己死后复位翻案,所以才会在病危之时下毒手。
曾留洋并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其英文版自述《瀛台泣血记》中提出,应是慈禧指使李莲英下手。
称光绪帝为袁世凯所弑者认为,袁负恩反戈,陷光绪帝于万劫不复,光绪帝在瀛台,“日书‘项城’(袁世凯别号“袁项城”)名以志其愤”。袁既知光绪帝对其深恶痛绝,则不能不惧太后死而帝独生,故加以谋害(见于光绪侄、末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但钟里满认为,当时除了慈禧太后外,并无其他人具备指使人对皇帝下毒的能力。袁世凯亦难以接近光绪帝。
虽然清政府公布的死亡日期是清历十月二十一日(西历1908年11月14日),但喻大华认为清政府推迟了光绪帝的死亡日期,光绪帝的起居注史官恽毓鼎在他的《崇陵传信录》中回忆,在此前两天的十月十九日,太监成群结队地出宫剃头,并毫不避讳地说皇上驾崩,因为国丧期间,服丧不允许理发,所以抢在发布之前剃头。由此看来,朝廷发布的光绪帝死亡时间不准,在溥仪入宫之前光绪就已经死了,慈禧从容布置之后,确信可以掌控全局的时候才向天下公布皇帝已驾崩。日本电报也称光绪皇帝死于11月12日夜。
叙述光绪事迹的书籍,《清史稿·德宗本纪》及清宫档案自是第一信史,此外有清末民初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清室远支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关于戊戌变法的资料则有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袁世凯的《戊戌日记》。近年来有《走向共和》《戊戌风云》等影视,亦颇有影响。
|
311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15 | 皇太极 | 皇太极
清太宗皇太极,爱新觉罗氏,是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和大清第一位皇帝。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年号天聪(后金大汗时期)和崇德(大清皇帝时期),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简作文皇帝()。
皇太极早年译名不定,或作“黄台吉”、「洪太极」、“洪太主”、“洪佗始”等,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尊为清太祖)第八子,在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当时后金的实际统治区域为现中国东北大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持续增强兵力,为后来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除了发展实力之外,也不断发兵入侵明朝。1636年,远征蒙古的察哈尔部,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天赐聪慧」的可汗,即「天聪」义译)。同年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在沈阳称帝,正式建立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定满语为国语。仿汉制(重用汉人范文程),立百官。此后又以朝鲜国拒绝朝贺为由,大举南下侵略朝鲜,迫其臣服,将明朝在清朝后方的这一个重要盟友势力铲除。
1643年,皇太极逝世。其弟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夺皇位,最终由第九子福临(顺治帝)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
皇太极也以洪太极、黄台吉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献中出现。现代学者多认为皇太极并非其真实名字,而仅仅是其称号,来源于蒙古贵族的称号「浑台吉」。
而皇太极的本名众说纷纭。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认为「皇太极」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说曾一度被西方学界广泛接受,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在当时的汉文和满文文献中登场,因此被认为是错误的;很有可能系其称号「天聪汗」的误解。
在明代陈仁锡的《山海纪闻》里,皇太极以「喝竿」的名字出现;而在《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中,皇太极以「黑还勃烈」的名字登场。
皇太极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廿五申时出生。母亲孟古哲哲是父亲努尔哈赤的众福晋(一夫多妻多妾制下的妻子)之一,亦是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的妹妹。1603年秋,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见她娘家母亲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通知这事情,纳林布禄没有同意,九月孟古哲哲去世,皇太极时年12岁。皇太极当了大汗后,尊奉孟古哲哲为孝慈高皇后。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攻而未克,皇太极亲临战场,目睹了八旗军最惨痛的一败。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继承汗位。
努尔哈赤病逝之时,身后还有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阿济格、巴布海、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共十五个儿子(长子褚英已遭处死)。而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为何能继位,各方史籍说法不一。
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后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大贝勒礼亲王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统称为“四大贝勒”。
1627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发起宁锦之战,再次大败。他决定绕过关宁锦防线在明朝北方开辟第二战线。自1629年起多次入塞南侵。在第一次南侵中,他诱使明思宗处死袁崇焕,又仿制红衣(夷)大砲,并建立现代化砲兵部队——重军。皇太极在世时期,将都城沈阳改名“盛京”。
1635年,皇太极打败林丹汗,令其遁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取得传国玉玺(原为元朝所有)。漠南蒙古各部向后金臣服,为其上尊号博格达汗。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崇德元年四月十一乙酉日(1636年5月15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极是1637年,皇太极率军亲自征讨不服从后金统治的朝鲜,迫使朝鲜向其臣服;从此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此后,朝鲜的亲明派势力被铲除,满清开始专心进攻明朝。
崇德六年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带病急援松锦之战,史载“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马不停蹄,昼夜兼行五百余里。在松山大败明军,生俘洪承畴,并且令其投降,大大打击了明军的士气。《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骆驼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此役为后来清朝灭明-{}-征服天下立下基础。《清史稿·太宗本纪》评价:“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晚间十点皇太极崩逝于沈阳故宫清宁宫东暖阁内,享年五十一岁。安葬于沈阳清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由于死前未立继承人,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示威。最终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庄妃的六岁儿子福临,是为清世祖,改元顺治。
后来顺治帝谥皇太极为文皇帝,庙号太宗,统称太宗文皇帝()。
皇太极在一方面重用投奔后金的汉族官员为自己的智囊团;而在另一方面,皇太极多次强调国语骑射,是防止满洲人受到“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语言”薰染(《清太宗实录》 卷三四 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危及满洲民族政权的长远存在;为此,皇太极反复告戒满洲贵族,应恪守满洲衣冠和善于骑射的风俗习惯云云,还多次下“上谕”强调这一点。
皇太极生有11子14女。改嫁于他的林丹汗遗孀康惠淑妃和懿靖大贵妃又各抚养一位蒙古女,或认为是林丹汗之女。
|
311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16 | 努尔哈赤 |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 ( ;1559年-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尔哈赤是嫡长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天命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
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为太祖高皇帝()。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满语),解决了当时女真人(满洲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人民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的赫图阿拉城(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其先祖为元朝时期的斡朵里万户猛哥帖木儿。他在永乐年间自朝鲜而归,被明成祖朱棣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到了努尔哈赤出生之时,建州左卫已四分五裂,互不统属。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他与兄德世库、刘阐、索长阿、弟包朗阿、宝实以及长子礼敦等凭借宗族之力,一度占据了五岭以东、苏克苏浒河以西二百余里之地。觉昌安与兄弟合称“六贝勒”(,),称雄于该地区。他们与当时女真诸部实力最强盛的海西女真哈达万汗王台联姻。然而,临近地区适逢董鄂部强盛,与六贝勒发生摩擦,六贝勒不敌,遂向哈达借兵,二者联兵重创董鄂部,但六贝勒亦实力大损。
努尔哈赤是觉昌安的第四子塔克世和嫡福晋额穆齐所生长子,额穆齐姓喜塔腊氏,还育有努尔哈赤的同母弟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和同母妹阿吉格。额穆齐在努尔哈赤十岁时去世,继母恳哲为王台族女,对其很刻薄。努尔哈赤结婚后不久,十九岁便不得不分家生活,仅获得少量阿哈和牲畜。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等人以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捡木耳等方式为生。他常至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习得蒙古语,对汉语也有了基本的认知。努尔哈赤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自谓有谋略。据一些史集记载,努尔哈赤在抚顺期间,曾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收养,成为其麾下侍从。
除以上势力之外,在当时的建州诸部中,仍属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王杲实力最强。他多次率众劫掠辽阳、孤山、抚顺、汤站等地,先后杀死总兵黑春、指挥王国柱、陈其学、戴冕、王重爵、杨五美,把总温栾、于栾、王守廉、田耕、刘一鸣等十数员明朝武将。万历二年(1574年),王杲以明廷绝贡赋导致部属坐困为由大举进犯辽沈,被李成梁击败。次年(1575年),王杲穷困投靠哈达,结果却被王台所缚,献于明廷,后被磔于京师。
然而,王杲之子阿台逃脱,他回到古勒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古楼村)以求东山再起,伺机复仇。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李成梁提兵出塞破阿台部,斩首一千五百余级,宣辽东捷。努尔哈赤在败兵之间逃脱,投奔叶赫部,贝勒清佳砮礼遇之,将自己的女儿孟古哲哲与努尔哈赤订婚,并派兵护送其回赫图阿拉。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为彻底断绝后患,李成梁发兵攻打古勒城,但古勒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阿台力战,李成梁久攻难下。这时,明军向导、建州女真苏克苏浒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用计诱使阿台部下开城,明军进入后屠城。由于阿台之妻为努尔哈赤大伯礼敦之女,为使其免受兵灾,当时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在城中对阿台劝降,却一同被明兵杀死于乱军之中。努尔哈赤得知此事后,上书明朝为何无故杀其祖、父。明廷下诏表示是误杀,同时授予努尔哈赤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和都督敕书,归还觉昌安和塔克世的尸体。努尔哈赤重新收整旧部,部众有完布禄、安费扬古父子等,加之前收部众额亦都等共有数十人。
由于当时努尔哈赤的实力远远不足以与明朝抗衡,于是他将怒火转移到了给明军做向导的尼堪外兰身上。努尔哈赤曾要求明朝交出尼堪外兰,但有意扶植尼堪外兰为建州之主的明朝给予了拒绝。努尔哈赤只得试图将对尼堪外兰不满之人拉拢到自己一边,他与萨尔浒城主诺米纳、嘉木瑚城主噶哈善哈思瑚、沾河寨城主常书、扬书兄弟会盟,共同对抗尼堪外兰。随后,努尔哈赤以觉昌安、塔克世遗留下来的盔甲十三副、部众数十人起兵,进攻尼堪外兰驻地图伦城。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对图伦城发起了袭击。由于受到他人挑唆,仅噶哈善哈思瑚与常书、扬书兄弟依约前来。但攻至图伦城时,发现尼堪外兰早已携家属逃至甲板(嘉班),努尔哈赤得胜而归。此役为努尔哈赤起兵以来之首战。八月,努尔哈赤攻打甲板城。然而,先前背盟的萨尔浒城主诺米纳与其弟鼐喀达见尼堪外兰有明朝做靠山,势力较强,便偷偷地给尼堪外兰泄露了风声,尼堪外兰闻风辗转逃往抚顺附近的鹅尔浑城。努尔哈赤再度扑空,遂收尼堪外兰部众后而还。
诺米纳的背盟,使努尔哈赤怀恨在心。因为实力的不足,努尔哈赤没有当即表现出来,而是在心中想好了计取之策。不久,诺米纳与其弟鼐喀达约同努尔哈赤会攻巴尔达城,努尔哈赤深知机会来临,便佯许盟约。战前,努尔哈赤请诺米纳先攻,诺米纳不从,努尔哈赤表示诺米纳若不先攻,可将军械给他,由他先攻。诺米纳听从了努尔哈赤的建议,将军械给他,但努尔哈赤得到军械后便将诺米纳、鼐喀达执杀,取萨尔浒城后班师。后萨尔浒城有逃出之人前来归附,努尔哈赤尽还其妻儿,遣回整修萨尔浒城,但这些人后来背叛了努尔哈赤。
同年,由于担心努尔哈赤的起兵会招惹明朝,对其宗族不利,努尔哈赤的大伯祖德世库、二伯祖刘阐、三伯祖索长阿、六叔祖宝实的子孙同誓于堂子,预谋杀害努尔哈赤。宝实之子康嘉与绰奇塔、觉善二人共同谋划,以族人兆佳城主李岱(里岱)为首,联合哈达劫掠努尔哈赤属下的瑚齐寨。得知族叔引哈达兵来犯,努尔哈赤遣安费扬古和巴逊二人率十二人追至其分俘虏处突袭,哈达兵败走。安费扬古和巴逊杀四十名哈达兵,将所掠人畜尽数夺回。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尔哈赤因族叔李岱前引哈达兵来犯,攻其兆佳城。攻城之际,大雪纷飞,有部属以天气加之李岱已入城回防为由劝努尔哈赤回兵,但努尔哈赤志在必得。李岱虽有一定准备,但是在气势上被努尔哈赤一方压倒。额亦都作战勇猛,率先登城,李岱等城陷被俘。
努尔哈赤的三伯祖索长阿之子龙敦也很积极地参与谋害努尔哈赤。他先挑拨诺米纳背盟,后又唆使努尔哈赤继母之弟萨木占将努尔哈赤部属噶哈善哈思瑚计杀。努尔哈赤本人也遭到多次暗杀未遂,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努尔哈赤不愿过多树敌,数次故意以其他借口将来暗杀他的刺客们放走。六月,努尔哈赤为噶哈善哈思瑚报仇,亲自统兵四百,攻打萨木占、纳木占、讷申、完济汉等把守的玛尔墩城。玛尔墩城是一座山城,三面为峭壁,难以攻克。双方战至第四天,努尔哈赤趁城中缺水、守备暂时出现松弛之际,派手下大将安费扬古从小路攀岩而上,一举攻克玛尔墩城。讷申和完济汉逃往哲陈部界凡城。
九月,努尔哈赤听说董鄂部内乱,统兵五百,攻打其部长驻地齐吉答城,董鄂部长阿海闻讯聚兵四百死守。努尔哈赤用火攻,焚烧城楼以及城外庐舍。但城池将陷之际,天降大雪,努尔哈赤不得不班师回城。还师途中,努尔哈赤又向翁科洛城发起了进攻,仍采用火攻之策。努尔哈赤登上房舍向城内射箭,却被对方的神箭手鄂尔果尼、洛科接连射中,尤其洛科之箭正中其颈部。努尔哈赤血流不止,几度昏厥。主将受伤,只能撤退。努尔哈赤伤愈后,再攻翁科洛城,城陷后俘获鄂尔果尼、洛科,众将建议杀之以报一箭之仇,但努尔哈赤有感于二人之勇敢,纳入麾下、授以牛录额真之职。
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尔哈赤在对苏克苏浒部、董鄂部取得胜利之后,又剑指苏克苏浒部左邻之哲陈部。努尔哈赤以披甲兵二十五、士卒五十攻打哲陈部界凡城,但因对手准备充分,努尔哈赤无所斩获。当回师至界凡南部太兰冈之时,界凡、萨尔浒、东佳、巴尔达四城之主率四百追兵赶来。玛尔墩城之战的败军之将、界凡城主讷申、巴穆尼等率先逼近,努尔哈赤单骑回马迎敌。讷申将努尔哈赤马鞭斩断,努尔哈赤回马挥刀斩断讷申肩,讷申坠马而亡,又回身一箭射巴穆尼,巴穆尼亦坠马而死。追兵见主帅阵亡,呆立一旁。努尔哈赤亲自殿后,用疑兵之计与其部属七人将身体隐蔽,貌似有伏兵一样仅露头盔。敌军失去主帅,军心不稳,又担心有伏兵,因此不敢再追。
四月,努尔哈赤再率绵甲兵五十、铁甲兵三十征哲陈部,途中遇界凡等五城联军八百。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努尔哈赤的五叔祖包朗阿之孙札亲和桑古里卸下身上的铠甲,交给别人,准备逃跑。努尔哈赤怒斥二人后,与其弟穆尔哈齐、包衣颜布禄,兀凌噶四人射杀敌军二十余人。敌军虽众,但畏于努尔哈赤一方之勇猛,士气大衰,纷纷溃逃。努尔哈赤追至吉林崖,大获全胜。努尔哈赤收兵后对这场战斗颇有感慨,称此为“天助我以胜之也”。九月,努尔哈赤起兵攻克苏克素浒河部安图瓜尔佳,斩城主诺谟珲而班师。
万历十四年(1586年)五月,努尔哈赤起兵攻浑河部贝欢寨。七月,努尔哈赤起兵围攻哲陈部托漠河城,时天雷震死努尔哈赤兵中二人,遂罢兵而回。后努尔哈赤起兵招服托漠河城,便乘势率兵星夜兼程赶往仇人尼堪外兰所居住的浑河部的鹅尔浑城,攻克该城后并未发现尼堪外兰。努尔哈赤登城瞭望,发现向城外逃窜之四十人中有一人疑似为尼堪外兰。努尔哈赤遂领兵去追,射杀溃卒八人,尼堪外兰趁乱逃往抚顺。回到鹅尔浑城后,努尔哈赤将城内十九名汉人斩杀,其余被俘虏的六名受箭伤之汉人则重新将箭插入伤口,令他们去向明朝边官报信,索要尼堪外兰。明朝见努尔哈赤逐渐势大,而尼堪外兰已毫无利用价值,决定不再对其进行庇护。努尔哈赤命斋萨等四十人前去取尼堪外兰,尼堪外兰见之欲躲,却已无退路,被斋萨等人当场斩杀,回去后将首级献给努尔哈赤。
万历十五年(1587年)六月,努尔哈赤再攻哲陈部山寨,杀寨主阿尔太。八月,努尔哈赤派额亦都攻打巴尔达城。至浑河,河水因涨潮无法淌过,额亦都以绳将士兵相互连接,鱼贯而渡。渡河后,额亦都夜袭巴尔达城,守军没有防备仓促应战,额亦都则率领士兵奋勇登城。额亦都身中创伤五十多处,依然不退,最后一鼓作气攻克巴尔达城。额亦都因此战获赐“巴图鲁”勇号。随后努尔哈赤领兵攻打洞城,城主扎海投降。至此,哲陈部完全被努尔哈赤吞并。
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苏完部长索尔果、董鄂部长何和礼、雅尔古部长扈拉瑚率三部军民归附努尔哈赤,使其声势大震。努尔哈赤厚待来投之诸部首领,以索尔果之子费英东为一等大臣、将长女东果格格许配给何和礼、并收扈拉瑚之子扈尔汉为养子,赐姓觉罗。后来,费英东、何和礼、扈尔汉与努尔哈赤刚刚起兵之时的麾下猛将额亦都、安费扬古并称“五大臣”,成为努尔哈赤政权中的中流砥柱。其后,努尔哈赤再战兆佳城,斩城主宁古亲章京。同年,努尔哈赤攻克完颜(王甲)城,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前后共历时五年,努尔哈赤完成了对建州女真的统一。
万历十五年(1587年)九月,在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山名,意译为烟筒山)与嘉哈河(二道河)、硕里加河(首里口河)之间的天然地势之处建造了佛阿拉山城(,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二道村),有栅城、外城、内城三重。其后,努尔哈赤宣布制定国政、法令,自称“女直国聪睿贝勒”()。此时,努尔哈赤已由起兵时微不足道的“十三副遗甲”、数十人,发展为一万五千余部属的强大女真势力之一。
虽然努尔哈赤崛起的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来自其自身的奋斗,但李成梁的纵容和失算也是成就努尔哈赤统一建州的客观原因之一。努尔哈赤掩埋父祖被杀之恨,对明朝表现出一副十分恭顺的样子,使得李成梁误以为努尔哈赤既可以为明朝所用,又成不了气候。李成梁甚至一度产生了依仗努尔哈赤之兵侵占朝鲜而自立的野心,于边事常常敷衍。只要努尔哈赤对明廷表忠,即“保奏给官”,甚至“弃地以饵之”,因此被宋一韩、熊廷弼等廷臣所参劾。当时朝鲜兵曹判书李德馨曾对此评价到,“其(努尔哈赤)志不在小,助成声势者李成亮(梁)也。渠多刷(送)还人口于抚顺所,故成亮奏闻奖许。驯至桀骜云耳”。此外,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的这几年内,李成梁把辽东重兵集中用于对付海西女真和鞑靼势力,大败二者。海西女真叶赫、哈达等部连遭三次重创,叶赫贝勒杨吉砮、清佳砮均被杀;李成梁攻打辽东蒙古诸部,连获大捷十次,斩首五六千级,但辽东明军亦损失严重。这在客观上为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减少了几方面颇具威胁性的外部干扰。
万历二十年(1592年),总揽日本大权的关白丰臣秀吉统领其属下大名入侵朝鲜,数月内席卷朝鲜全境。朝鲜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遂派援兵入朝。努尔哈赤认为日本占领朝鲜,必犯建州,于是上书明兵部尚书石星,请求出兵入朝援助,但由于朝鲜方面以宰臣柳成龙为代表担心会引狼入室而未获允许(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可能曾出兵援助过朝鲜)。在明军与丰臣政权交战的这六年间,辽东兵力空虚,客观上给努尔哈赤吞并海西诸部提供了机遇。
努尔哈赤以微末之力起家,故素来被自认为“世积威名”的海西众贝勒们所轻视。但随着努尔哈赤一统建州、逐渐势大,终于引起了海西女真的不安。哈达贝勒扈尔干、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等试图以结亲的方式对努尔哈赤进行控制,但未能奏效。随后,以叶赫为首的海西诸部数次对努尔哈赤进行勒索,企图胁迫其割地以限制建州之扩张,均被努尔哈赤严词拒绝。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见威逼恐吓无效,叶赫纠结哈达、乌拉、辉发四部之兵去劫建州户布察寨。努尔哈赤闻讯率兵前来,追至哈达领地富尔佳齐寨时与哈达贝勒孟格布禄统领的哈达兵相遇。努尔哈赤亲自殿后,希望将敌军引入埋伏。这时追兵逼近,努尔哈赤一箭射中一追兵马腹。突然,努尔哈赤所乘之马受惊,几乎使其坠地,三名哈达骑兵趁势向努尔哈赤砍去。正在这时,安费扬古及时出现,将三人杀死。努尔哈赤整装坐定,一箭射中孟格布禄的坐骑,孟格布禄改乘其部下之马逃走。富尔佳齐之役,努尔哈赤胜利而归。
然而,海西贝勒贵族们不能接受这一失败,规模更大的一场战役爆发了。九月,以叶赫贝勒布寨、纳林布禄为盟主,联合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乌拉贝勒满泰以及其弟布占泰、辉发贝勒拜音达里、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明安以及锡伯、卦尔察、长白山女真朱舍里、讷殷共九部联军三万人向建州进发。努尔哈赤获悉后,根据地形布置滚木礌石等防御工事后就寝入睡。其福晋衮代以为其恐惧乱了方寸,将其推醒。努尔哈赤表示,“人有所惧,虽寝,不成寐;我果惧,安能酣寝?前闻叶赫兵三路来侵,因无期,时以为念。既至,吾安心矣……”之后,努尔哈赤安寝如故。
第二日,努尔哈赤派出武理堪前去侦查,擒获叶赫一卒。经讯问得知来犯之敌有三万之众。三倍于己的兵力使建州闻之色变。但努尔哈赤认为,对方人马虽众,但是首领甚多,调度杂乱不一,只要伤其头目一二人,便可将其击溃。九部联军先后围攻扎喀城、黑济格城,均不克,联军又被建州军在沿途设置的重重障碍工事所阻拦,首尾如同数段长蛇一样行至古勒山下。次日,努尔哈赤率兵马据险布阵,布寨、纳林布禄等率联军前来围攻。努尔哈赤命额亦都前去迎敌,将联军先锋暂时遏制。布寨被额亦都的挑战所激怒,挥刀驱骑而战,但战马被横木绊倒,布寨摔倒在地。建州士兵吴谈趁势坐到其身上将之杀死。纳林布禄见其兄战死,昏倒于地,叶赫兵因此陷入混乱之中,他们收起布寨的尸体,救起纳林布禄,夺路而逃。其他贝勒、台吉见两位盟主一死一逃,士气涣散,也纷纷溃退。科尔沁贝勒明安的马失陷于阵,慌乱之中竟然改骑一匹无鞍裸马狼狈狂奔。建州军从山上一拥而下,趁势掩杀,联军惨败,乌拉贝勒满泰之弟布占泰也被生擒。建州军一路追击至百余里之外的辉发部境内。至天黑,努尔哈赤收兵回城。
九部联军的惨败改变了建州和海西之间的力量对比,导致了海西后来的灭亡。努尔哈赤一战成名,“军威大震,远迩慑服”。明朝晋升其为左都督(或大都督)、龙虎将军,努尔哈赤则自称“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同年十月,努尔哈赤以古勒山大胜之余威消灭了参与了九部联军的珠舍里部。十一月,他命额亦都、噶盖、安费扬古三将率兵攻打讷殷驻地佛多和山城,连攻三月,于次年(1594年)正月斩路长搜稳和塞克什,再加上早前已经征服的鸭绿江部,努尔哈赤又完全将长白山女真纳入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至此,努尔哈赤起兵十年,“各部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
哈达部因居所在哈达河(今铁岭市清河区)流域而得名,其地东临辉发、西抵开原、南靠建州、北接叶赫,在海西女真诸部中方位偏南,因从广顺关入明朝进贡而被称作“南关”。哈达在万汗王台为国主时期曾一度为女真各部之霸主。王台曾被明朝册封为右柱国、龙虎将军,封其二子为都督佥事,又赐大红师子纻衣一袭,深获倚重。王台有意一统女真诸部,但因为明朝既定的“分而治之”之策不受支持。王台晚年昏庸,追求享乐、偏信谗言,导致部属叛离,病死于努尔哈赤起兵前十个月。
王台死后,二子争位,哈达陷入混乱,至其幼子孟格布禄即位时,又接连遭到明朝、叶赫的打击,走向衰落。对于这种情况,努尔哈赤采取分化瓦解之策,优待哈达来投将领。对于孟格布禄的骚扰虽然给以还击,但不主动采取攻势,以待更好时机。古勒山之战后,叶赫希望一统海西,遂出兵哈达。孟格布禄抵挡不住,便以自己的三个儿子为人质,向建州求援,努尔哈赤派费英东和噶盖率兵两千进驻哈达。叶赫见此,又不愿哈达倒向建州一边,便设计挑唆孟格布禄擒建州来援二将为人质,尽诛其人马,再赎回在建州做人质的三个儿子,叶赫许以孟格布禄所求之女,两家结盟。孟格布禄应允了。然而,机密泄露,努尔哈赤获悉后,决定出征哈达。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努尔哈赤发兵攻打哈达,其弟舒尔哈齐自请为先锋,率一千兵为前部,直抵城下。哈达兵出城应战,舒尔哈齐见哈达城池坚固,人马众多,按兵不战。努尔哈赤怒道,“此来岂为城中无备耶?”话毕,亲自率兵攻城。城中射矢投石,建州兵死伤甚多,经过六昼夜围攻,才将哈达城攻陷,孟格布禄被扬古利生擒。努尔哈赤将哈达所属城寨全部招服,秋毫无犯,尽徙其部众返回建州。孟格布禄也被带回建州,起初对其礼遇,不久即以通奸和谋逆为借口将其诛杀。明廷派遣使者诘问,努尔哈赤为了缓和局面,将女儿莽古济嫁给孟格布禄之子吴尔古代,但仍将其软禁于建州。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遣使责令努尔哈赤送吴尔古代回哈达,努尔哈赤不敢不从,只得护送吴尔古代返回哈达为贝勒。同年,哈达爆发大饥荒,吴尔古代不支,又向明朝求粮未果,只得求援于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趁势将哈达彻底吞并。至此,哈达正式灭亡。哈达的灭亡导致明朝失去其南关,而在海西女真之地也打开一个缺口。《明实录》对此评价到努尔哈赤“自此益强,遂不可制矣”。努尔哈赤收哈达人马编入建州户口,创建四旗,于两年后(1603年)迁至赫图阿拉并修扩城池,自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辉发部原居于黑龙江流域,属尼玛察部,后迁徙至松花江支流辉发河,因地得名。统治家族本姓益克得里,后改那拉。传至王机褚时,招抚邻近诸部逐渐强大,始称国主。王机褚在辉发河畔扈尔奇山上筑城。该城有三重,凭险要地势而造,以坚固异常闻名。蒙古察哈尔部扎萨克图汗土蛮曾经亲自率军攻打扈尔奇山城,无功而返。辉发东南两面与建州相邻、西接哈达、北与乌拉接壤。哈达灭亡后,辉发遂处于被建州三面包围之势。
王机褚死后,由于其长子先死,长子之子拜音达里杀其叔七人自立,导致众叛亲离,其堂兄弟和部属纷纷逃至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处避难。拜音达里遂将自己属下七员大将之子送至建州做人质,请求努尔哈赤助其稳定局势。努尔哈赤派兵千人镇压叛乱者,并安抚企图叛乱的部众。不过,拜音达里害怕与建州来往过于密切得罪叶赫,并非真心想同建州结盟。不久,叶赫以送还其部属为条件,要求拜音达里取回人质,与建州解除同盟关系。拜音达里从之,但叶赫却没有如约归还其部众。拜音达里又转而向努尔哈赤赔罪,并求与建州结亲。亲事定下后,拜音达里又害怕叶赫怪罪,背约悔婚。拜音达里的这种摇摆于建州和叶赫之间的两面之策,终于给自己带来难以解决的麻烦。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九月,努尔哈赤以拜音达里两次“兵助叶赫”和“背约不娶”为由发兵攻打辉发。扈尔奇山城虽然坚固异常,但建州兵昼夜围攻,最后仍然攻入城中,拜音达里父子兵败被杀。建州屠其兵、迁其民而还。辉发灭亡。
乌拉部,统治者为那拉氏,与哈达同祖。因定居于乌拉河(今松花江上游)而得名。从始祖纳齐布禄起,八传至贝勒满泰。满泰曾派其弟布占泰参与古勒山之战,但大败而归,布占泰被俘,被留居建州三年。后来,满泰被部民所杀,努尔哈赤扶植布占泰回乌拉继位。期间,布占泰之堂叔兴尼牙欲杀布占泰而夺位。布占泰依靠努尔哈赤的支持将兴尼牙击败,坐稳了乌拉贝勒的位置。努尔哈赤为笼络布占泰,曾五度与其联姻,七次盟誓。然而,布占泰素有“悍勇无双”之名,并不服输,总希望东山再起,与建州、叶赫鼎足而立。他西联蒙古、南结叶赫,对建州形成夹击之势。《满文老档》还记载布占泰称汗一事,正可以显示出他的野心,与建州产生矛盾也在所难免。于是,在双方同盟的六年后,摩擦发生了。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前来拜见努尔哈赤,述说其部在投奔乌拉后,屡次遭到布占泰的羞辱,希望可以归附建州。于是,努尔哈赤命令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三员大将率三千兵马即刻赶至蜚悠城收服部众。布占泰闻讯后,派其叔博克多率军一万余兵马前往截击。舒尔哈齐因与布占泰之姻亲关系,同部将常书、纳齐布止步于山上,按兵观望。当时大雪纷飞,扈尔汉、扬古利分兵保护投奔之部民后,率二百兵与乌拉军先锋在乌碣岩展开激战。随后褚英、代善各率兵五百从两翼夹击,乌拉军大败,代善阵斩乌拉主将博克多父子,副将常柱父子和胡里布兵败被俘。此役,建州军斩杀乌拉军三千余众,得马匹五千余、甲三千余,获得大胜。乌碣岩之战进一步地削弱了乌拉的实力,而且也打通了建州通往乌苏里江流域以及黑龙江中下游之路,对后来招抚野人女真起到了作用。此战舒尔哈齐的按兵不动还成为日后努尔哈赤与之决裂的导火索。
努尔哈赤曾将讨伐乌拉比喻成砍大树,不可能一刀而断。因此对付乌拉的策略是尽取其所属城郭,而孤立其都城。不久,褚英、代善等率五千兵再克乌拉之宜罕山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布占泰联合蒙古科尔沁部率兵攻打建州所属的虎尔哈路。同年十二月,努尔哈赤率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亲征乌拉,建州兵沿乌拉河南下,连克河西六城后,兵临乌拉城下。努尔哈赤命令建州军攻乌拉城北门,焚其粮,毁其城门。布占泰见势不妙,再度乞和。他乘独木舟至乌拉河中游向努尔哈赤叩首请罪、请求宽恕。努尔哈赤在痛斥布占泰的种种罪状后撤军返回建州。
努尔哈赤返回后,布占泰将怒火转移到了其妻子,努尔哈赤的侄女娥恩哲身上。布占泰曾以箭射向娥恩哲,随后又将其囚禁。而他又试图与叶赫部联姻,娶努尔哈赤前聘叶赫之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努尔哈赤以背盟、囚妻、聘娶叶赫之女、送人质于叶赫等理由,率代善、侄阿敏、大将费英东、额亦都、安费扬古、何和礼、扈尔汉等三万大军再征乌拉。建州军势如破竹,连下三城。对布占泰不满的贵族、乌拉孤立无援之部民均望风而降。布占泰率军三万驻守伏尔哈城,决定努尔哈赤决战。双方厮杀,乌拉大败,兵马十损六七。建州军一鼓作气直奔乌拉城,布占泰令次子达拉穆率兵防守。这时安费扬古一面用云梯攻城、一面命士兵拿出准备好的土包抛向乌拉城下,不久即与城墙高度平齐,建州军登城而入。努尔哈赤坐在西门城楼上,两旁竖起建州旗帜,取得乌拉城之战胜利。布占泰大势已去,麾下之兵已不满百,见到建州旗帜夺路而逃。途中又被代善截击,布占泰仅以身免,单骑投叶赫而去。建州攻占乌拉城,乌拉灭亡。努尔哈赤在乌拉停留十天,将包括布占泰诸子在内的众乌拉降民编成万户一同带回建州。
叶赫部以叶赫河(今通河)而得名,因从镇北关入明朝贡,所以又称“北关”。叶赫东临辉发、西连蒙古、南靠哈达及明之开原、北则与乌拉相接。统治者本姓蒙古土默特氏,灭扈伦那拉氏后改那拉氏,定居海西。叶赫属下有十五部人马,以“勇猛、善骑射”著称。传至四世褚孔格为贝勒的时候,叶赫逐渐强大,因敕书数量分配之事常与哈达相互攻伐。在一次战斗中,褚孔格被哈达贝勒王忠所杀,叶赫遂与哈达结仇。到了褚孔格之孙杨吉砮、清佳砮为贝勒时,趁哈达内部混乱,对其发动袭击,报了杀祖之仇。但由于明朝支持哈达,杨吉砮、清佳砮不久即被李成梁计杀。布寨、纳林布禄即位后继续对哈达发动进攻,又被李成梁使用炮兵攻至叶赫城中,布寨、纳林布禄乞合后作罢。此时正逢努尔哈赤刚刚崛起于建州,连遭重创的叶赫部希望在建州身上弥补损失,纠结九部联军发动古勒山之战,结果惨败,布寨被杀,纳林布禄此后亦忧愤而死。布寨之子布扬古、纳林布禄之弟金台石继位后一方面连结明朝、蒙古、乌拉共同对抗建州,另一方面与建州结亲修好以拖延时间恢复力量。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在吞并哈达、辉发的基础上再灭乌拉,乌拉贝勒布占泰单骑脱逃至叶赫。努尔哈赤三次向叶赫索要布占泰,均遭到拒绝。九月,努尔哈赤率领四万大军攻打叶赫。建州军连克吉当阿、兀苏、呀哈、黑儿苏等大小城寨十九座,直逼叶赫东西二城。叶赫遂向明朝求援,明朝派游击马时楠、周大歧领兵千人带火器进驻叶赫。努尔哈赤见叶赫有备,于是焚其庐舍,携带降民返回建州。当时,努尔哈赤尚不愿与明朝决裂,征讨叶赫前甚至曾试图寻求明朝支持,他提议将自己的儿子阿巴泰及其部属三十余人送至明朝做人质,但遭到拒绝。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天命三年)正月,已建立后金国称汗、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努尔哈赤命大贝勒代善统领战将十六员、兵五千人驻守扎喀关以防明朝偷袭,自己则率领倾国之师攻打叶赫。后金军连克叶赫大小城寨二十余座,焚其城,俘获了大量降民、牲畜、粮食和财产。叶赫再度向明朝求援,开原总兵马林率全城之兵前往救援。努尔哈赤为避免腹背受敌,班师而回。作为报答,叶赫于同年三月作为明朝的北路军出兵参与了萨尔浒之战。然而,明军大败,无力再对后金发动攻势。努尔哈赤决定趁势发兵再征叶赫,并发誓不灭叶赫绝不还。
八月,努尔哈赤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统率一军,谎称征讨蒙古,实则绕路奔袭布扬古驻守的叶赫西城;另一路由额亦都等假扮“蒙古兵”攻打金台石驻守的叶赫东城。努尔哈赤则亲率大军将叶赫东城团团围住,彻底切断东西二城之间联系。叶赫东西二城均为山城,十分坚固,尤其叶赫东城有城四层、木栅一层,城内防御工事齐全。禁城中有八角楼,是金台石的家眷、财产之所在,是攻坚的重点所在。布扬古、金台石见后金兵到,出城迎敌,两军混战,叶赫不敌,布扬古、金台石遂各自退入城中坚守。后金兵猛攻东城,先后毁其栅城和数重外城,但东城守军仍于内城死战,后金军不断用云梯猛攻内城,伤亡很大。努尔哈赤遂命将士挖其城墙,后金军冒着飞矢巨石,终于攻破内城。金台石见内城被攻陷,带妻和幼子登上八角楼。努尔哈赤让其子、也是金台石外甥的皇太极对其劝降,被金台石拒绝。金台石举火自焚,未果,被后金军缢杀。布扬古见金台石已死、东城已陷,加之代善许以不死,遂开西城而降,但随后即被努尔哈赤以参拜不恭为由处死。明朝派来助战之游击马时楠等一千人也被全歼。后金对包括金台石、布扬古家眷在内的所有叶赫降民“父子兄弟不分、亲戚不离、原封不动”地带回建州。至此,努尔哈赤消灭扈伦四部的最后一个对手叶赫,将海西女真全部吞并。
明朝时期,在建州和海西女真之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还居住着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诸部。它与建州、海西共为明朝中后期的女真三大部。
在努尔哈赤崛起初期,因建州东西南北分别被朝鲜、叶赫、明朝、乌拉四面包围,不便轻易发动大规模长途奔袭战,仅在图们江流域对东海女真进行征讨,臣服瓦尔喀、窝集等部,许多首领入贡或率部投靠建州。乌碣岩之战,建州大败乌拉后,又打开了一条从北方进入乌苏里江流域滨海地区的道路,进而对黑龙江女真虎尔哈、萨哈连、萨尔哈察、使犬、使鹿、索伦等部进行多次征讨,颇有斩获。至天命十年(1626年),努尔哈赤大体上控制了女真诸部,对后来皇太极最终完成对野人女真的征服打下了基础。
魏源认为,努尔哈赤得十个朝鲜兵不如一个蒙古兵,得十个蒙古兵不如一个满洲兵,故而对身为建州同族的野人女真十分重视,以抚为主。由于女真生活的环境,部民多悍勇、健壮、耐饥寒、弓马娴熟,将招抚来的部民全部编入户口可以增强自身实力。对女真来投诸首领,努尔哈赤尽可能优待,如库尔喀部长郎柱率先归附努尔哈赤,其子扬古利招为额驸,后为大臣,经历天命天聪崇德三朝,地位仅次于旗主贝勒和五大臣;努尔哈赤对刚刚徙来的女真部民也在生活上给以帮助,不愿留在建州者,也发给财产令其返回,故而女真诸部仰慕而来者甚众。对于反抗者,努尔哈赤则毫不留情地使用战争手段,对反抗之人进行诛杀。
自明朝攻占元大都,元惠宗北逃,退居塞北,史称北元。当时北元仍有“不下百万众”之实力,并多次反攻,尝试重新入主中原,经过明朝多次讨伐一度衰落。至明朝中期,瓦剌太师也先崛起,一度统一蒙古,土木堡之役擒明英宗,后又围攻北京、东掠女真诸部,但也先死后,蒙古再度分裂。明朝末期,蒙古主要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分。其中漠南蒙古与建州相邻,诸部之一的科尔沁曾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参与叶赫组织的九部联军,在古勒山之战大败。次年,科尔沁贝勒明安遣使与建州通好,双方开始互通往来。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科尔沁再助乌拉讨伐建州,但建州之兵强马壮使得科尔沁自知不是对手,遂撤兵请求与建州联姻。努尔哈赤不计前嫌,答应其请求。当时,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为了防止努尔哈赤在蒙古地区扩张,对其盟友科尔沁部发动了袭击,这反倒使科尔沁部更加倒向努尔哈赤,一些科尔沁贵族,如奥巴台吉,甚至率部众内附。由于科尔沁部为蒙古诸部中归附最早者,与爱新觉罗氏世为懿亲,清朝后妃很多来自科尔沁,以孝庄文皇后最为知名。
漠南蒙古喀尔喀部位于辽河流域、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内分五部,长年互攻,冲突不断。努尔哈赤充分利用喀尔喀五部的内部矛盾分化瓦解、逐部争取、优待来投贵族、部民以从中取利。五部之一的巴岳特部贝子恩德格尔是第一位内附建州的喀尔喀贵族。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二月,恩德格尔引领喀尔喀五部使臣给努尔哈赤上尊号“恭敬汗”(,昆都伦汗),从此双方往来不绝。努尔哈赤为进一步笼络恩德格尔,将舒尔哈齐第四女许配给他,使其成为额驸,这对招抚其他喀尔喀来投贵族和部民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喀尔喀部诸贝勒中实力最为强悍的介赛仍然选择与明朝结盟,他与明朝三次立誓,坚持与努尔哈赤对抗。天命四年(1619年)七月,在后金攻打铁岭的战役中,介赛率军万人埋伏于铁岭城外配合明朝作战,结果大败,后金军追至辽河,介赛与其二子、二弟、三婿、诸贝勒、战将、士兵等百余人被生擒,努尔哈赤在喀尔喀部同盟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同年十一月,努尔哈赤与喀尔喀部二十七位贝勒、台吉会盟于冈干色得里黑孤树,双方正式确立同盟关系。被俘虏的介赛并未处死,努尔哈赤将其囚禁在后金,以争取同该部结盟。两年后,喀尔喀以牲畜万头赎回介赛,努尔哈赤与介赛盟誓并互通婚姻。
察哈尔部以临近蒙古与明朝边境之处而得名,察哈尔为蒙古语“边”的音译,其汗驻帐于明广宁以北。察哈尔部兴起于明朝中后期,时逢北元中兴之主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他分封诸子,自己则设帐于察哈尔部,之后察哈尔部领主便成为蒙古各部之共主,世袭蒙古大汗之位。随着达延汗的去世,诸部再度陷入纷争,蒙古大汗无法对各部进行实际支配,实权仅限察哈尔部统治范围之内。
在努尔哈赤对漠南蒙古用兵之时执掌察哈尔部的是达延汗七世孙林丹汗,他有一统蒙古的野心,对辽东也常心怀觊觎,因此与明朝和努尔哈赤均有利益冲突。随着后金的崛起,势力开始伸入到漠南蒙古地区,林丹汗选择和明朝结盟。林丹汗十分蔑视努尔哈赤,他曾致书努尔哈赤,自称“四十万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而称努尔哈赤为“水滨三万满洲国主”。努尔哈赤亦作书回击,书中亦提及元朝因明朝而失去中原,试图激起林丹汗对明朝的愤怒,转而倒向努尔哈赤。然而,在林丹汗看来,现实利益相较历史宿怨更为重要,遂囚来使,坚持与努尔哈赤的对抗。
林丹汗自恃在蒙古诸部中实力占优,常年用兵,破喀喇沁、灭土默特,但其内部却并不稳定。察哈尔的敖汉、奈曼两部与后金往来;林丹汗的孙子扎尔布、色楞甚至逃至科尔沁,又到后金去朝拜努尔哈赤。林丹汗为了遏制努尔哈赤,曾出兵讨伐后金的盟友科尔沁部,在努尔哈赤的援助下,林丹汗被击退,无功而返。但终努尔哈赤之世,察哈尔始终是牵制后金的一个力量,直至皇太极继位后才将其征服。
女真民俗壮者皆兵,素无其他徭役,平时多以渔猎为生。每次作战或行猎,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师,以十人以一人为牛录额真()总领其余九人负责各方动向。努尔哈赤起兵正是利用女真人这种传统的狩猎组织形式,牛录额真也成为建州治下的官名之一,起初总分为环刀、铁锤、串赤(铁丳皮牌)、能射四军,成为后来创建旗制的基础。
随着努尔哈赤兵马越来越多,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吞并乌拉以后对属下人马进行一次整编,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管理,并以黄、白、红、蓝四色为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尔哈赤乌拉后,规模更为扩大,于是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设一固山额真,以梅勒额真二人副之;固山额真之上则由努尔哈赤之子侄分别担任旗主贝勒,共议国政。旗的数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八旗,分长甲、短甲、巴雅喇三兵种,分别是清朝时期前锋、骁骑和护军营的前身。此后随着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接下来的几代统治者对旗制又有所改进,但八个旗这一数目未再有任何变动。
除了军事外,八旗制度还兼有行政、生产、司法、宗族诸职能。努尔哈赤创制八旗使来自不同地区、凝聚力涣散的女真部民整合为一组织纪律性很强的社会整体,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成为了努尔哈赤成就霸业的一把利刃。
女真人在金朝时期曾依照契丹字创建女真字,但因金国亡于元朝之后中原女真人高度汉化,而东北女真又受蒙古影响,导致女真文在明朝中后期彻底失传,以至于明末女真人“凡属书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汉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所以后来努尔哈赤崛起,深感与明朝、朝鲜往来文书需要反复译写多有不便,于是指示大臣噶盖和学者额尔德尼二人创制文字来解决这一问题。起初二者以女真人早已习惯书写蒙古文为由表示不便制造新文字,努尔哈赤则以“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给以反驳,并提出借用蒙古字母拼写女真语。后来,二人根据努尔哈赤之意创制而成并颁行,被后世称为“无圈点满文”(老满文),此后再经达海于天聪年间彻底完善,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
努尔哈赤主持创制和颁行满文使其治下部民相互交流、书写公文、记载政事、翻译汉籍等方面更为便利。翻译而成的大量汉籍也使努尔哈赤本人及其后世统治者在中原历代王朝的历史中吸取了大量经验。
努尔哈赤不但在对外征战的生涯中存在着竞争者,在其内部强化和扩大自己统治权利的道路上也曾出现过一些争斗。这些争斗就发生在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之间。
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弟,自起兵之初便一直处在努尔哈赤势力中第二号人物的位置上。在明朝的公文中,舒尔哈齐常常与努尔哈赤并列,且也曾数次以建州卫都督、都指挥使的身份入京师朝贡。根据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出使建州的朝鲜使臣申忠一记载,舒尔哈齐“体胖壮大、面白而方、耳穿银环、服色与其兄一样”,而且当时就已经对自己的权力欲望有所显露。努尔哈赤屠牛宽待使者,舒尔哈齐就杀猪进行招待;努尔哈赤对使者进行赏赐,舒尔哈齐也要馈赠来使。舒尔哈齐还对朝鲜使者力言,下次来使若赠其礼品,当与为其兄努尔哈赤所备之礼品相同。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努尔哈赤发兵攻打哈达,舒尔哈齐为先锋,但在攻城时有退却之意,遭到努尔哈赤当众怒斥,造成二人裂痕加深。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因舒尔哈齐在乌碣岩之战中作战不力,同部将常书、纳齐布止步于山上观望,按兵不动,努尔哈赤命将常书、纳齐布处死。舒尔哈齐因此与努尔哈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努尔哈赤做出让步,免去二将死罪,罚常书银百两,夺纳齐布属下牛录,但从此不再派遣舒尔哈齐领兵作战,实际上将其兵权削夺,舒尔哈齐因而常有怨言,认为生不如死。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舒尔哈齐率部出走黑扯木计划自立门户,努尔哈赤发觉。他即刻将舒尔哈齐及其三个儿子阿尔通阿、阿敏和札萨克图抓了起来。阿尔通阿、扎萨克图和舒尔哈齐部将武尔坤被处死,舒尔哈齐则被圈禁。两年后(1611年),舒尔哈齐死于禁所,时年四十八岁。
此后,权力争夺的焦点又转移到努尔哈赤长子褚英身上。褚英,努尔哈赤与元妃哈哈纳扎青之子。万历二十九年(1598年),十八岁、首次出战的褚英因征安楚拉库路有功,赐号洪巴图鲁。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褚英在对乌拉部的乌碣岩之战、宜罕山城之战中接连立下大功,赐号广略贝勒(),授命执掌国政。然而,在褚英行事专断、操切,与决策层中的四大贝勒、五大臣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褚英为巩固权力,计划削夺四大贝勒、五大臣的权力,甚至曾表示即位后会将他们诛杀,结果诸贝勒大臣联合起来向努尔哈赤告发,努尔哈赤遂开始冷落褚英。褚英愤恨,在家焚香诅咒。因此,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将褚英囚禁。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建国称汗的前一年,褚英被处死,时年三十六岁。
努尔哈赤通过囚弟杀子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对今后的政局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褚英死后,努尔哈赤没能再找出心仪储君人选,为避免诸子争斗,努尔哈赤改为实行八大旗主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
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在自己新筑造的大本营佛阿拉称贝勒,对部民颁行政令,但他深知实力尚不足以同明朝对抗,仍表示“忠于大明,心若金石”。当时的明朝已步入万历中期,朝政腐败,官将于边事多怀有息事宁人之心,行事敷衍欺骗,甚至有时杀良冒功,所以既然努尔哈赤表现恭顺,朝廷也乐意倚为所用。
辽东总兵李成梁十分重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以退地、镌盟、减夷、修贡等让步获得了李成梁的信任,并通过李成梁这一途径探得许多明朝方面的消息。当时有木札河部首领克五十劫掠明朝城堡、杀其边将,明廷宣谕建州进剿,努尔哈赤即刻发兵杀之以献明廷。努尔哈赤常以此类战功多次求官,得李成梁等朝臣保奏,官至升大都督、龙虎将军。明廷认为努尔哈赤急切求官是慕化之心,蓟辽总督张国彦、顾养谦更对此乐观地表示努尔哈赤的强大对明朝有益,可以“因其势,用其强,加以赏赉,假以名号,以夷制夷,则我不劳而封疆可无虞也。” 努尔哈赤亦数度进京,入贡谢恩,顺便探听明廷虚实。当时也有一些明朝官员认为纵容努尔哈赤是养虎为患,并数度弹劾李成梁,但并未获得朝廷的足够重视。
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成功蒙蔽,使得明朝三十年来未对建州发动过一次进攻,努尔哈赤利用这一时期对女真诸部进行蚕食。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努尔哈赤的名号亦逐步从“聪睿贝勒”发展至“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再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再到喀尔喀蒙古上尊号“昆都伦汗”。而明朝对努尔哈赤的野心浑然不查,甚至在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正式建国,国号“后金”,建元天命,群臣尊努尔哈赤为“复育列国英明汗”,从此称明朝为“南朝”,正式与之分庭抗礼,但仍未大肆声张,因此明朝、朝鲜等国确切知晓努尔哈赤黄衣称朕并记入史册还要在三年后(1619年)萨尔浒之战大败之后。努尔哈赤的建国称汗、与明朝公开对立是其实力日益强大的体现,标志着努尔哈赤与明朝相互利用至此结束,预示着三十余年来二者若隐若现的矛盾即将激化为一场正面冲突。
努尔哈赤建国称汗之后,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继续积蓄实力,期间征讨黑龙江、东海女真诸部,大获全胜。然而,天命二年(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朝鲜和后金境内爆发了非常严重的饥荒,尤其以后金地区更甚,民怨沸腾,努尔哈赤终于将目光转移到南方——明朝辽东地区。次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公开向明朝问罪,发布“七大恨”誓师告天。关于七大恨的内容,明清诸多史料有诸多不同版本,但大体内容主要是对于明朝杀其父祖的仇恨和对明朝插手女真事务、偏袒海西女真的不满。根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全文如下:
七大恨誓师将女真人的不满情绪成功地引向了明朝,努尔哈赤希望通过对辽东掠夺转移后金内部由饥荒而加剧的社会矛盾。誓师后次日,努尔哈赤即率大军向明之抚顺发起了进攻。
天命三年(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四日,努尔哈赤兵分两路入侵明朝,以左翼四旗进攻东州、马根单,自己亲率右翼四旗直取抚顺。抚顺城位于浑河畔,是明与女真互市之所,由于努尔哈赤年轻时曾在抚顺从事贸易活动,因此对抚顺城的情况了如指掌,守将游击李永芳亦与努尔哈赤相识。当日,努尔哈赤派人至抚顺告知次日有一个三千人的女真大商队前来抚顺贸易。十五日,佯装商人的后金先锋部队来到了抚顺城,抚顺军民均至城外交易,这时努尔哈赤大军突至,与抚顺城内的后金军里应外合一举袭取抚顺,中军千总王命印、把总王学道、唐钥顺等战死,李永芳投降。同日,左翼四旗亦攻克东州、马根单。东州守将李弘祖战死,马根单守备李大成被俘。
抚顺失陷的消息传至广宁,辽东巡抚李维翰急檄广宁总兵张承胤前往救援,张承胤急率副将颇廷相、参将蒲世芳、游击梁汝贵等万余大军追击努尔哈赤。双方相遇,努尔哈赤命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从两翼围攻明军。正在双方激战之时,天空风沙大作,明军迎风而战,陷入不利局面,最后被后金军全歼,张承胤、颇廷相、蒲世芳、梁汝贵等战将尽皆阵亡。
抚顺之役,大小战斗共历时一周,后金军不仅攻占了抚顺、东州、马根单,还劫掠了大小屯堡五百余座,俘虏人畜三十万,编为千户,毁抚顺城后班师。努尔哈赤论功行赏,分配战利品,有效地缓解了因饥荒产生的社会矛盾。明朝丧失抚顺,举朝震惊,群臣紧张,皇宫亦严密排查内官以严防后金奸细混入大内。努尔哈赤本对攻打明朝并没有绝对信心,在战前甚至还告诉众贝勒大臣要“自居于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然而,努尔哈赤首战明朝即俘获人畜三十万,这刺激了其更大的欲望。同年五月,再攻取抚顺与铁岭之间的抚安等大小城堡十一座。七月,后金军破鸦鹘关而入,进犯清河。
清河城四面环山,地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大路可直通重镇辽阳、沈阳,为辽沈之屏障,参将邹储贤、援辽游击张旆领兵一万镇守此地。努尔哈赤先令装满貂、参之车在前,军士埋伏在车后突然杀出,图穷匕首见,杀了清河守军一个措手不及。但由于清河城上布有火器,后金军攻城死伤千余人,明游击张旆亦战死。随后,努尔哈赤令士兵顶着木板在城下挖墙,后金军遂从缺口突入城内。努尔哈赤命李永芳前去劝降邹储贤,储贤见之怒骂,随后率军于城上抵抗后金军,力竭阵亡。副将贺世贤率明朝援军赶来,见城已陷落,遂斩附近女真屯寨妇幼一百五十人而还。
努尔哈赤连陷抚顺、清河,胆气越来越壮,他将被俘获的一名汉人割去双耳,令其转告明廷,“若以我为非理,可约定战期出边。或十日,或半月,攻战决战。若以我为合理,可纳金帛,以图息事。”明廷自此才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决意征调大军彻底消灭后金。
天命四年(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经十个月的准备,明廷从全国调来各路兵马齐聚辽阳,以曾经经略朝鲜的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总督大军。二月十一日,经略杨镐会同蓟辽总督汪可受、辽东巡抚周永春、辽东巡按王庭在辽阳演武场举行讨伐后金的誓师。在仪式上,取出尚方宝剑,斩抚顺之战中临阵脱逃的指挥白云龙。誓师后,杨镐等决议兵分四路:以山海关总兵名将杜松为主将,率保定总兵王宣、总兵赵梦麟等两万余人为西路军;以辽东总兵李如柏为主将,率参将贺世贤等两万余人为南路军;以开原总兵官马林为主将,率游击麻岩等两万余人并叶赫贝勒金台石、布扬古率领的两千叶赫兵为北路军;以总兵官名将刘綎为主将,率都司祖天定等一万余人会同朝鲜元帅姜弘立、副元帅金景瑞率领的一万三千余朝鲜兵为东路军。四路大军共十余万,号称四十七万,于二十五日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合围而来。
杨镐曾发兵前曾故意派人转告努尔哈赤,明朝大军四十七万将在二十八日进剿,对后金进行恐吓并故意在日期上迷惑努尔哈赤。但明朝后金间谍的广布,甚至连京师邸报都可以设法摘抄,所以后金方面已探知明军何时出师。对于明朝的四路大军,努尔哈赤表示“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将各屯寨守军撤回赫图阿拉,并判断明军一定会先从西面来。于是,努尔哈赤令五百兵虚守南路,右翼二旗赴吉林崖,努尔哈赤亲率剩余六旗之兵奔萨尔浒阻击西路明军。
西路军主帅杜松欲夺头功,星夜兼程,在浑河沿岸遭遇后金军小股伏军两次袭击。杜松不畏危险严寒,竟赤裸上身率前锋渡浑河,俘后金军14名。三月初一,杜松军至萨尔浒,但其余诸路或尚未出动、或被后金工事阻挡、或行动迟缓,西路军完全处在孤军深入的状态。杜松在萨尔浒山下安营扎寨,自率一部去攻打吉林崖。这时,努尔哈赤率六旗之兵冲向明军萨尔浒大营,由于之前被后金军的偷袭,明军已锐气大挫。后金军利用骑兵优势,一举拿下萨尔浒大营。随后,后金军马不停蹄地赶往吉林崖驰援。正进攻吉林崖的杜松军听说了萨尔浒大营失陷的消息军心动摇。后金援军从吉林崖上如潮水般而下,以数倍于杜松的兵力将明军团团围住,杜松力战而死。王宣、赵梦麟亦战死,西路军全军覆没。
刚刚击败杜松,后金探马又报北路马林军至。马林率部在摆脱后金军设置的障碍,出三岔口、营稗子谷,往萨尔浒而来,夜晚听闻杜松败报,军心动摇,第二天天明,与后金军相遇。马林见军心不稳,连忙由攻转守。马林亲自率军在尚间崖安营,监军潘宗颜则在飞芬山扎寨,加上在斡浑鄂漠的杜松残部参将龚念遂,三股势力寄希望以遥相呼应之势牵制后金军,但由于兵力过于分散,加之马林消极应战给了努尔哈赤可乘之机。努尔哈赤虽然有三倍于北路明军的兵力,但仍合兵率先攻击龚念遂部,后金军以一千精骑集中攻击龚念遂大营的薄弱环节,打开了一个缺口攻入大营,龚念遂与游击李希泌战死。紧接着,后金军又围攻马林所在的尚间崖大营,两军短兵相接,马林惧怕,先行遁逃,副将麻岩战死,大营失守。后金军随后包围了孤立无援的飞芬山潘宗颜部。飞芬山大营环列火器、防守坚固,后金军伤亡很大,但潘宗颜寡不敌众,无法抵挡后金军不断进攻,兵败阵亡。至此,北路军除主将马林率数骑逃回开原外,全军覆没。正在路上准备支援潘宗颜部的叶赫贝勒金台石、布扬古听闻明军大败,大惊,撤回叶赫。
三日,东路军刘綎部由宽甸逼近董鄂路,南路军李如柏部则由清河抵达虎拦路。努尔哈赤派一枝人马防御南路明军,又令代善、阿敏、皇太极、扈尔汉等率主力迎击刘綎,自己则带领四千兵坐镇赫图阿拉。刘綎碍于地势不熟,行动迟缓,且不知杜松、马林两路已全军覆没。后金军在阿布达里冈设置埋伏,以一小股部队对刘綎军且战且退,诈败以诱敌深入。同时,努尔哈赤再派降顺汉人伪装杜松降卒,约与刘綎合战,以炮声为号,刘綎中计。大军即将行至阿布达里冈时,忽闻大炮三响,刘綎以为杜松已到,唯恐其独得头功,遂急行军,兵马不能成列,刘綎率精兵抢先进入阿布达里冈。这时,阿敏等率伏兵齐出,将刘綎部切成数段。又使后金兵假扮杜松兵混入刘綎军中,里应外合,明军大败。刘綎双臂皆伤、面颊被削去一半仍左右冲突、击杀后金军数十人后战死。其养子刘招孙试图救之,也一同阵亡。随后,代善等在富察大败朝鲜兵和刘綎余部,姜弘立等投降,明监军乔一琦跳崖自杀,东路军覆没。
经略杨镐得知三路兵败,急令仅存的南路李如柏部撤退。李如柏本身就有所怯战,得到命令后急忙回师。武理堪等执行侦查任务的后金兵二十人见明军退兵,追击过去,李如柏此时草木皆兵,明军亦如惊弓之鸟,陷入了混乱之中。武理堪等趁乱杀明军四十人、夺马五十匹而回。至此,萨尔浒之战以后金大胜、明军惨败而收场。
萨尔浒之战是后金和明朝命运的转折点。明朝的军事部属由攻转守,且再也无力主动对后金发动大规模战争;而后金则从试探性地进攻明朝,发展为更加主动地大举进犯。同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西一百二十里的界凡城修筑衙门、行宫,迁居界凡以准备进一步伐明。随后,努尔哈赤率领后金铁骑进兵辽沈地区。
萨尔浒大胜两个月后,天命四年(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十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四万攻打开原。事先努尔哈赤派出一小拨部队佯装进攻沈阳,沿途杀三十余人、俘二十人虚张声势,自己则亲率大军至靖安堡,十六日得知守军在城外放马,率军突袭开原。开原总兵马林曾与蒙古喀尔喀部贝勒介赛有盟约,介赛答应如后金军至会率兵相助,所以马林自恃有帮手,并未设防,结果后金军突至,开原守军毫无准备。后金军一方面由从南、北、西三面攻城,另一面则在东门进行夺门之战。这时,后金内应打开城门,开原城陷。总兵马林、副将于化龙、参将高贞、游击于守志、守备何懋官等皆败死。后金军将财产运走后,焚开原城。
七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探知原驻铁岭的辽东总兵官李如桢调驻沈阳,铁岭空虚,遂统兵六万来犯。游击喻成名、吴贡卿、史鸣凤、李克泰等自城上发矢放炮,拼死坚守。然而,铁岭守将参将丁碧被努尔哈赤收买,作为内应打开城门迎入后金军。喻成名等受内外夹击而死,努尔哈赤进占铁岭。同年,努尔哈赤迁都萨尔浒山城,为进兵辽沈做准备。此后,明廷以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军势有所改观。在之后一年半的时间,努尔哈赤主要用兵于蒙古、叶赫,对明朝仅以试探为主,没有太大的军事进展。
天命六年(1621年,天启元年)春,努尔哈赤在得知明朝皇位更迭、党争激烈、经略换人,结合辽东大饥、守备松弛等因素发动了辽沈之战。二月,努尔哈赤先后进攻辽东重镇沈阳周边的奉集堡、虎皮驿、王大人屯等地,往来无定,使明军难以猜测其真正意图,为进攻沈阳做准备。三月十日,努尔哈赤突然率倾国之兵出现在沈阳城下。当时沈阳由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率兵一万把守。努尔哈赤未敢轻易攻城,先派数十骑隔着城壕进行试探,总兵尤世功率家丁出战,杀死后金四骑,取得小胜。努尔哈赤命战车攻城,马步兵跟进,将沈阳城围困。十三日清晨,努尔哈赤派骑兵在东门城下挑战,尚有酒气的总兵贺世贤率家丁千余出城应战,努尔哈赤诈败诱敌,贺世贤因此冒进中伏。遭到伏击后,贺世贤且战且退,至西门时已身中四箭,贺世贤挥舞铁鞭奋力抵御,仍身中数十箭坠马而死。尤世功出西门欲救之,也中伏阵亡。努尔哈赤一面赶杀贺世贤、尤世功余部,另一面命令攻城。后金军蜂拥越过城壕,急攻东门。此时,后金降人复叛,大开城门,后金军攻入沈阳。
当时还有总兵童仲揆、陈策统领由川浙之兵组成的明朝援军一万余人从辽阳北上,行至浑河得知沈阳失陷。陈策下令班师,而裨将周敦吉等坚决请战,二者遂分兵。周敦吉、秦邦屏等率川兵在浑河桥北扎营、童仲揆、陈策等则带浙兵在桥南扎营。努尔哈赤得报后,趁川兵立足未稳击之。川兵奋力抵抗,杀死后金军两三千人,后金军再发动两拨进攻后,川兵寡不敌众,周敦吉等战死,桥北溃兵逃至桥南浙兵大营。后金军再围攻浙兵,又击败奉集堡来援明军,杀三千余人。浙兵先用火器,再短兵相接,最后力战不敌,全军覆没,童仲揆、陈策阵亡,但后金也付出了数千人伤亡的代价。
明朝连失沈阳、奉集之后,辽阳失去屏障;加之连战连败,损兵折将,辽阳城守军已不满万,局势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在攻占沈阳、歼灭两路援军仅五天后,三月十八日,努尔哈赤发兵攻打辽东首府辽阳。然而,辽阳城毕竟规模庞大且坚固,外围沿城壕列有火器、环城又设有重炮,接替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的袁应泰督军备战,引太子河水注入城壕,布置城防,加强守御。次日,后金军包围辽阳。袁应泰率侯世禄、李秉诚、梁仲善、姜弼、钟万良五总兵出城五里结阵,后金兵见辽阳城池坚固,兵将有所准备,多心怀沮丧,有意退兵,努尔哈赤斥责道,“一步退时,我已死矣。你等须先杀我,后退去。”遂率左翼四旗之兵发动进攻。明军发炮应战,后金军亦使用从明军处缴获得来的火器还击,配合骑兵冲杀,明军溃败,后金军乘胜追击六十里,又击败西关山来援明军,至鞍山而返。二十日,后金兵两面攻城,努尔哈赤亲率一路在东门堵塞辽阳城壕之道,使其干涸后推战车攻城;另一路,由阿敏、皇太极等领兵夺桥登云梯自东门而上,在城垛上与守军肉搏。城外明军的作战亦不利,总兵梁仲善、钟万良战死,经略袁应泰退入城内,与辽东巡按御史张铨固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合左右翼兵对辽阳城发起总攻,双方战至傍晚,城内多处起火。先前,袁应泰听从贺世贤的建议吸纳后金降人,结果也中了努尔哈赤之计。还有辽阳望族数十家通李永芳为内应。后金军里应外合,夺门而入。袁应泰见大势已去,自缢而死。巡按御史张铨拒绝了后金军高官厚禄的诱惑,被缢杀。努尔哈赤夺取辽阳之后,数日间又连下金州、复州、海州、盖州等地。河东十四卫尽为后金所有。当月,努尔哈赤即迁都辽阳。
明朝失辽沈,举国震惊。明熹宗再度起用熊廷弼,任命其为兵部尚书驻山海关经略辽东,同时派王化贞为广宁巡抚,共同抵御后金。然而,王化贞因有廷臣支持,掌握实权,所以不愿受经略节制,因此经抚不和。王化贞不知兵,他将兵马沿河分布于三岔河,使兵力分散,又寄希望于策反李永芳为内应和察哈尔林丹汗的四十万大军,借势不战自胜,坐收渔翁之利。
天命七年(1622年,天启二年)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经过十个月左右的准备,侦知明经抚不合等虚实后,率军向广宁进发。二十日,后金军渡辽河,逼近西平堡。副总兵罗一贵率三千守军抵挡努尔哈赤六万大军的围攻。后金军围城,参将黑云鹤出城应战被杀,罗一贵继续固守待援,后金军久攻不下,伤亡达到数千。明朝诸镇起初为自保均不愿救援,熊廷弼以“平日之言安在”激王化贞,王化贞遂命总兵刘渠率镇武之兵、总兵祁秉忠率闾阳之兵、心腹骁将游击孙得功率广宁之兵共数万明军前往救援。然而,孙得功早已暗降后金。援军合兵一处与后金交战,孙得功率先出战,故意与后金兵一触即退,致使明军大乱,刘渠、祁秉忠、副总兵麻承宗等皆阵亡。三路援军大败,西平堡彻底孤立无援。最终,罗一贵寡不敌众,在严词拒绝了李永芳的劝降后自刎而死。后金军攻占西平堡后,又连拔镇武、闾阳,尽断广宁犄角,但未敢轻易进攻广宁。在西平堡之役诈败的孙得功回到广宁后,散布后金军已至的谣言,城中陷入混乱。王化贞大惊,委任孙得功镇守广宁城。孙得功控制广宁城后,想擒王化贞以献努尔哈赤,但被参将江朝栋抢先一步将王化贞救出广宁城。二十三日,王化贞出逃后,孙得功、守备黄进等献城,跪请努尔哈赤入广宁,后金遂兵不血刃占领广宁。紧接着后金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往山海关而去。
努尔哈赤进占辽沈地区后,获得大片土地。他实行屯田制,颁布“计丁授田令”,属民平时自耕自产,战时为兵。与此同时,后金进入辽沈,战胜后抢掠财产、多次毁城,辽民被杀者数以万计;被俘的汉人则按照以往,强迫剃发易服,且多被编入女真人家为仆役、或编入农庄为农奴,许多汉人不堪奴役,起而反抗导致了天命晚期后金社会的不稳定。天命十年(1625年,天启五年),努尔哈赤又将都城从辽阳迁至沈阳。
明朝在四年间连失抚、清、开、铁、沈、辽、广、义等重镇,辽东二十位总兵,阵亡十五人,边事岌岌可危。熊廷弼因广宁之败被处死,“传首九边”;王化贞则被下狱后处死。明廷以王在晋继任经略,后再以帝师、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代之,孙承宗起用马世龙、袁崇焕、满桂、祖大寿、赵率教等善战之将,并接受袁崇焕提议修筑关宁锦防线,护卫山海关,抵御来自后金的压力,形势一度好转。天命十年(1625年,天启五年)十月,因受阉党掣肘,孙承宗罢官而去,明廷以兵部尚书高第代之。高第守辽之策与孙承宗相左,他尽撤关宁锦防线于山海关之内,放弃关外四百里之地,独求保关。关外兵民尽撤,唯有时任宁前道、镇守宁远的袁崇焕拒绝撤回山海关,并表示与城共存亡。宁远遂成为明朝孤悬于塞外的一支力量。
努尔哈赤得知明经略再度换人,军事部署发生变化,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天启六年)正月十四日,率领诸贝勒大臣等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西渡辽河,进攻宁远。后金军连下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兴城,直逼宁远。当时宁远只有一万余守军,形势岌岌可危。袁崇焕以满桂、祖大寿、左辅、朱梅分守四面城门,严阵以待。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努尔哈赤在宁远城北五里处安营,并招降袁崇焕。袁崇焕拒绝,向后金大营开炮,一炮击死后金军数百人。二十四日,后金军集中攻打城西南角,祖大寿、左辅等率明军射矢、投石、发炮、放火烧攻城之兵。后金军用斧凿城,收效甚微,伤亡很大。次日,后金军继续攻城,但很多人畏惧明军火炮,锐气已失。后金军一面抢走城下尸体,一面继续攻城,仍不能克。两日折损游击两员、备御两员,兵五百。二十六日,努尔哈赤继续围住宁远,派武格讷趁雪天踏冰渡海转攻觉华岛,全歼七千守军、屠戮商民、焚其船只,以泄未克宁远之恨。二十七日,努尔哈赤带着忿恨和遗憾,尽撤宁远之兵回师沈阳。宁远之战是自抚顺失陷以来明军首次击败后金军,成功地阻止了努尔哈赤进击山海关的脚步,是其军事生涯中最严重的一次失败;宁远也成为了努尔哈赤征战生涯中唯一未能攻克之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天启六年)四月初四,心怀宁远败北之忿恨的努尔哈赤试图重振低落的士气,率军征讨喀尔喀巴林部,大获全胜。五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城迎接前来沈阳的科尔沁部奥巴贝勒。至七月,努尔哈赤疽病突发。当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前往清河汤泉疗伤。八月初,病势转危,遂决定乘船顺太子河返回沈阳。天命十一年(1626年,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于途中、距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病逝,时年六十七岁。大妃阿巴亥和两名庶福晋阿济根、德因泽殉葬。传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可能被明军的红夷大炮击中,成为其致命伤,但目前清史学界基本公认努尔哈赤死于疾病。
努尔哈赤生前为避免诸子争储导致权力纷争,创立八旗贝勒共议国政之制,汗位可由八个旗主互议,推选旗主之一担任,因此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经推举,努尔哈赤第八子、四贝勒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次年改元天聪。
据史书记载,努尔哈赤共有后妃14位。
努尔哈赤有十六子八女,分别如下。
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薛雅丽发现有一个Y染色体单倍群C3c-M48下的STR簇包含了中国东北及蒙古约3.3%的男性,称其为“满洲单倍型”。该单倍型在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以及内外蒙古的比例均远高于其在满族和锡伯族中的比例。另据复旦大学学术报告《爱新觉罗皇族的Y染色体》,爱新觉罗的类型属C3的北支(即C3b-F1396),和蒙古相关族群常见的“星簇”比较接近,但Y-STR相差甚远,在满族也并非常见。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1984年电影《魔宫传奇》中有印第安纳·琼斯与他人交易努尔哈赤的遗物的片段。
|
311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17 | 慈禧太后 | 慈禧太后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绪年间(1861年至1908年,合计47年)实际上的主政者。她是咸丰皇帝妃,也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同治皇帝即位后,尊封为圣母皇太后;光绪帝即位后,称为皇爸爸(满人称姑母为爸爸),人人以老佛爷尊称之,与慈安太后在养心殿里一起垂帘听政长达二十年,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过世,慈禧太后才独揽大权。
慈禧太后是同治,光绪年间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两宫听政,统治清王朝长达四十七年,在清朝仅次于康熙帝与乾隆帝。掌权时间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汉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两次,立皇储两次,推动变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zh-hans:庄;zh-hant: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的孝庄文皇后及孝德、孝贞(东太后慈安)二位咸丰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后仅三年,清朝覆灭,中华民国成立。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据叶赫那拉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年十七岁,叶赫那拉氏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五月初九进宫,居储秀宫丽景轩。
叶赫那拉氏未知何时改号为懿贵人。
咸丰三年六月初三(1853年7月8日),惠征在镇江府病逝。
咸丰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岁,晋封懿嫔。册文如下:
咸丰六年三月(1856年),生皇子载淳(即同治帝),晋封懿妃。册文如下:
咸丰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岁,晋封懿贵妃。册文如下:
咸丰帝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大清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大臣们多对叶赫那拉氏不满。
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破大沽口,占领天津。随后在八里桥击溃了清军的精锐,京师危在旦夕。9月22日,咸丰帝率包含慈禧在内的一干宫眷逃往热河避暑山庄避难,留恭亲王奕䜣在京师与联军议和。英法联军在北京大肆抢劫后,10月18日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皇家“三山五园”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内驾崩,享年30岁。
咸丰皇帝临终前曾经赐给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两人各一枚印章。赐给慈安太后的称为“御赏”,慈禧太后的则称为“同道堂”。也就是所有的旨意先由顾命八大臣拟定后,再交由两宫太后审查后盖上咸丰皇帝所赐的御印后,即可正式生效。咸丰帝令其年仅五岁的独子载淳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额驸景寿、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嗣君,人称“顾命八大臣”。
同治帝在避暑山庄居丧期间,奉嫡母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住烟波致爽殿的东暖阁;奉生母那拉氏为皇太妃。次日,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太后,皇太妃那拉氏加封为圣母皇太后,尊号慈禧,住在西暖阁;因此,慈安和慈禧分别被称为东宫太后和西宫太后。
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9月3日发命,明年改元祺祥,叶赫那拉氏与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太后。
顾命八大臣与慈禧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而当时恭亲王奕䜣已与西方列国达成议和,于9月5日赴热河奔丧。奕䜣与慈禧秘密取得联系,决定策划一次政变。在慈禧的鼓动下,这次政变得到了慈安太后的同意。同年9月14日,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与慈安便召八大臣入议,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由拒绝。在奕䜣的帮助下,慈禧取得了侍郎胜保、大学士贾桢等多人的支持。10月26日,咸丰帝的灵柩运回京师时,慈禧命八大臣护送灵柩殿后,自己与慈安、嗣君载淳则先达京师。随后,慈禧便先发制人,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奕䜣被封为议政王。
自此,八大臣势力被铲除。由八大臣拟定的年号“祺祥”也被废除,11月7日下诏,祺祥年号废除,翌年改元为同治,以志「同归于治」、「君臣同治」、「同于顺治」。
年号祺祥为同治甲子,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登基,颁诏天下,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故称同治帝。十一月乙酉朔,嫡母慈安太后、生母慈禧太后在养心殿正式垂帘听政。登基时,同治帝年仅五岁,故其后一直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史称两宫听政。
执政初期,在议政王奕䜣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清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史称为“ 同治中兴 ”。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已17岁,慈禧不得已为他选-{后}-,次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但同治帝亲政后仍难摆脱慈禧的干预。慈禧为享乐授意同治帝修缮圆明园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此机会让太后离宫居住以摆脱慈禧干预朝政,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又残毁严重,修复耗资甚钜,同治帝坚持开工,引起奕䜣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对,同治帝竟要将他们全部革职,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这一决定。
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帝病逝,年仅18岁。同治无后,慈禧太后就立咸丰帝之弟奕𫍽之子载湉入嗣大宗,继承大清皇位,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太后重病。
光绪八年(1882年),慈禧太后痊愈。同年,慈安太后逝世,慈禧太后独自垂帘听政。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朝廷却主张“乘胜即收”。
光绪十年(1884年),清军在北圻作战不利,慈禧太后遂罢免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以礼亲王世铎入值领班军机,庆郡王奕劻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惟慈禧独断乾纲,此为甲申易枢朝局之变。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法国签定《中法新约》,中国默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此条约亦加速中国西南边陲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皇帝大婚,慈禧太后主张册立其侄女,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为皇后。婚后形成光绪皇帝亲政,慈禧太后训政的朝政格局。训政结束后,朝廷一切用人行政,仍惟慈禧之命是从,一体裁决:“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光绪二十年(1894年),醇亲王以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纳海防捐以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光绪皇帝主战,慈禧复议“不准有示弱语”。但当部分大臣奏请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点景,开内帑疏财赡军时,慈禧大怒,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战争伊始,清军便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而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碍于六旬寿典,慈禧期冀列强干涉,以尽快结束战争。授意李鸿章避战求和,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鉴于列强干涉失败,形势日益紧张以及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慈禧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寿典规模有所收敛。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紫禁城宁寿宫内慈禧的寿典落幕。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1895年),威海卫日舰及砲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挺进山海关,京师告急。不得已,慈禧下定决心不惜代价向日本求和。三月,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四月签订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放弃对朝鲜国的宗主地位,赔款二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在俄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列强干涉下,后以白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
二十四年六月(1898年),光绪帝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面陈慈禧,得到应允。乃于翌日颁布,戊戌变法正式展开。但变法过于操切,触动了满洲贵族和众多官僚的利益,反对者十之八九。慈禧支持维新强国,默许皇帝对变法反对者的制裁。但慈禧亦担心他人藉变法生事端对自己不利,又处处干涉,大权在握。当时传言光绪帝授意维新派命袁世凯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归政。对大权旁落深感恐惧的慈禧软禁皇帝,对外宣称光绪帝得病,不能视朝,“不得已临朝称制”,重新训政,此为戊戌政变。自此,为期一百余日的维新变法终止,维新期间的大部分条纲被废止,维新派重要人物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有溥等维新六君子被斩首,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雷家圣指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戊戌变法期间到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就事件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杨崇伊的激烈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上书光绪:「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上书言道:雷家圣认为,这是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等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所以慈禧太后惊觉事态严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雷家圣亦认为「合邦」为外国的阴谋,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即曾与日本人联系,要与日本人联合召开「两国合邦大会议」。戊戌变法开始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建议中、美、英、日四国「合邦」,借以对抗俄国,他指出,这在当时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但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李提摩太却向康有为提出这种建议,动机令人怀疑。康有为更向光绪建议要向李提摩太与伊藤博文「商酌办法」,则控制权将完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因此李提摩太「合邦」的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外交的骗局,利用康有为等人对国际常识不足的弱点,诱骗康有为等人与光绪将交出军事、财政、外交等权力给外国人,任由外国操控宰割。
戊戌政变之后,许多官吏纷纷上书弹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如兵部掌印给事中高燮曾于八月十一日上奏言:「从前朝鲜被倭人戕妃逼王,其明证也。」福建道监察御史黄桂鋆上奏:「大约康有为等,内则巧夺政权,外则私通敌国,其主持变法之说,皆欺人语也。」民间学者王先谦也批评康有为「借兵外臣,倚重邻敌,以危宗社,又兼崔胤、张邦昌而有之,诚乱臣贼子之尤也。」当时的官僚与士大夫,已经将康有为等人的阴谋与朝鲜的乙未事变作比较,并发现了其中的相似之处
受到戊戌政变的影响,慈禧太后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开始排斥维新派,并因此利用端王载漪、刚毅等守旧亲贵,又打算为光绪帝立皇嗣。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99年),溥俊受诏入宫,封为大阿哥,有「立储」之意,并以崇绮为师傅,命在弘德殿读书,是为己亥立储。列国公使认为此举有废立之意,或导致中国局势不稳,从而影响自己的利益。出于此虑,拒绝入贺,废立之事遂偃旗息鼓。。
载漪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对“洋人”的嫉忌之心,极力离间帝-{后}-。顺此,朝中形势乃逐渐演变为非理性仇视“洋人”的守旧亲贵,结合保守的清流派,对抗主张务实外交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当权亲贵的纵容,甚至暗助之下,以扶乩迷信加上民族主义起家的“义和拳”乃得以大举进入直隶、进迫北京,形成一股“逼宫”的形势。
慈禧太后虽未必相信拳民“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之说,但看到“民气可用”;且号称上百万的义和团民已经在北京附近大量聚集,慈禧太后担心镇压义和团会促使其矛头转而指向清王朝,亦未尝严令镇压拳民,终于酿成拳民大规模进入京畿,并且残杀“教民”、攻击外人、甚至杀死德国公使、日本外交官等人员的事故,引起八国联军干涉之祸。慈禧太后又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情报,负气处死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大臣,并随即对多国宣战,至此大势乃全无转圜余地。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凌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5日凌晨,攻紫禁城东华门,慈禧带著光绪帝等宫眷自德胜门逃出京师,经过宣化、大同、太原,于九月到达西安。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1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同年9月7日清廷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数量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内赔款9.8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砲台等。是中国历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
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902年1月8日),历时三月回到北京。慈禧和光绪帝都下诏罪己。端郡王载漪失势,溥俊也被废除大阿哥头衔,以公爵头衔迁出宫。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为了挽回人心下诏实行新政,是为庚子新政。这次改革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实行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也被废除。在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下,慈禧决定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下令预备立宪,又派五大臣前往西方列国考察。
1904年(光绪三十年)爆发日俄战争,战场正是在中国东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胜了沙俄。国内人们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政权,慈禧作出要立宪的姿态。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又下诏预备立宪,1908(光绪三十四年)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君上大权”。
1908年由于慈禧通过照片外交,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签署法案,退还庚子赔款一千多万美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官派留美学生;之后,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七国退还中子赔国之庚款“溢款”总数,约在海关银三亿两左右,对兴办教育事业颇有效果,应当肯定。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在北京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驾崩(今考证被砒霜毒死),享年三十七岁,大行皇帝无嗣,经慈禧太后下诏,命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其长子溥仪继承大清王朝皇位,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崩逝于北京中南海仪鸾殿的后殿福昌殿内,享寿七十三岁,结束了长达四十七年的统治。慈禧太后临终之前遗言交待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宣统元年十月四日(1909年11月16日),将慈禧太后的灵柩从北京紫禁城迁到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内的菩陀峪定东陵安葬,并将慈禧太后的牌位请入北京太庙供奉。定徽号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谥号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谥号共22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孝慈、本朝孝德、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慈禧的陵寝菩陀峪定东陵,营建工程历时十三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结束。耗银227万两,金碧辉煌、极尽奢华。
建筑材料的贵重、工艺的精湛、装饰的奢华等方面均居于清朝皇后陵寝的首位。即使是与清朝皇陵相比,某些皇陵也要比她逊色很多。她的随葬品之奢华也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慈禧的随葬品分为两部分:生前置放于墓中金井里的珍宝与下葬时的随葬珍品。
1928年6月,军阀孙殿英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对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和乾隆帝的裕陵进行大规模盗掘。盗墓者将定东陵内的珍宝洗劫一空,甚至连慈禧口中所含的一粒大如鸡蛋的夜明珠都被挖走,此案即是轰动全国的“清东陵盗宝案”。在清皇室的呼吁下,民国政府派员调查此事。孙殿英对外宣称是报祖上孙承宗之仇,并将其中部分盗取的宝物贿赂宋美龄、孔祥熙等人,案件查办最终不了了之。寓居天津的溥仪只得派人将挖出的遗骨重新敛葬。
后来溥仪在其回忆录里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盗事,并改餽赠给某位民初权贵夫人(指宋美龄),让他耿耿于怀。
一般认为慈禧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但也有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慈禧太后很有可能是汉族人。
1989年6月,长治市郊区(原属长治县)下秦村77岁的村民赵发旺带著他和上秦村宋双花、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联名信,找到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赵发旺说,慈禧是上秦村人。他是慈禧太后的五辈外甥,宋双花、宋六则等人是慈禧的五辈侄孙。他们要求政府帮助澄情。从此,刘奇踏上了慈禧童年的研究之路。佐证材料的不断丰富,愈加增强了刘奇的信心,有关著述也颇见报端。2012年4月,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召开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上,刘奇撰写的《揭开慈禧童年之谜》,获得一等奖。这篇7000余字的论文,集中阐述了慈禧的身世问题。
据刘奇考证,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慊”。由于家穷、娘死,4岁时,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12岁时,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惠征夫人一次无意见到慈禧的双脚心各长一个贵痣,认为她是大福之人,就收她为养女,改姓叶赫那拉,归为满族。咸丰二年( 1852年),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平步青云,直至皇太后。
历史上关于慈禧是山西省长治县的汉人是有很多依据:
|
311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18 | 阿尔及利亚 |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简称阿尔及利亚(,),是非洲北部阿拉伯马格里布的一个国家。阿尔及利亚的陆地面积居非洲国家之冠、地中海国家之冠和阿拉伯国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国土滨临地中海,东邻利比亚、-{zh-hant:突尼西亚;zh-hans: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
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名来自城市名、首都阿尔及尔,其阿拉伯语的含义是“群岛”,指的是以前该市海湾处的四个岛屿,1525年之后这四个岛逐渐和大陆连成一体了。
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从法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
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政党是民族解放阵线,政权一直由他们掌握。但是许多阿尔及利亚人并不感到满意,他们反对民族解放阵线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1991年12月, 出乎意料地在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获胜,随后遭到了军方-{}-干涉,并且延期第二轮选举,以防止出现一个由极端主义者领导的强权政府。阿尔及利亚内战随之爆发,直至2002年结束。
最晚从西元前一万年起,柏柏人便居住在阿尔及利亚一带;西元前一千年后,迦太基人开始在海岸建立殖民地。柏柏人藉著布匿战争,占领迦太基,柏柏王国逐渐发展,其中努米底亚以出产精锐骑兵最为著名。然而,西元前两百年,柏柏人遭罗马帝国统治。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柏柏人又于许多地区独立,同时汪达尔掌管了其他地区,一直到被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驱逐为止。拜占庭帝国维持对国土西部的统治,一直到八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8世纪起阿拉伯人进入,本地开始伊斯兰化。在此过程中柏柏尔人也曾建立过自己的王朝,伊斯兰教的传入和阿拉伯人的深刻影响始于公元7世纪。新的信仰和新的语言使得社会和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建立了同丰富文化的联系,引入了有力的政治表述和政治组织。后来,阿尔及利亚以及周围地区统称为柏柏尔诸国(Barbary States),因海盗行径和奴役基督徒,美国与其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巴里战争。
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长期占领阿尔及利亚直到1236年阿布·伊南·法里斯二世建立特莱姆森王国,王国位于交通枢纽,商业因此而非常繁荣。王国最终在人民的叛乱中日渐衰弱,最终于1532年被奥斯曼帝国吞并。
十六世纪中起海岸部分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830年起法国以一个外交事件为战争理由,入侵并占领阿尔及利亚海岸地区,总督侯赛因(Hussein)被流放,法国殖民地自此逐渐向南渗透,直至对此地区和居民产生深刻的影响开始入侵,但由于顽强的抵抗,法国直到1905年才基本完成对整个阿尔及利亚的占领。
二战期间,阿尔及利亚支持同盟国,支援自由法国武装战斗。1945年同盟国胜利,大战结束,戴高乐领导下的的法国政府却开始镇压诉求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抗议运动,随后的大屠杀成为阿尔及利亚历史的转折点。
1954年,民族解放阵线发起了争取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游击战争,经过近十年的斗争,阿尔及利亚人民民主共和国于1962年独立。
1965年,第一任总统艾哈迈德·本·贝拉被国防部长胡瓦里·布迈丁发动的政变推翻,军事政权统治直到今天。1990年代,在第一次多党选举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党「伊斯兰救世阵线」取得胜利,但被军方拒绝服从,由此引发内战,大约十万人丧生。最终十多年后伊斯兰拯救军投降,其它伊斯兰武装组织2002年失败之后,冲突以政府的胜利有效结束,政府军在西方支持下获惨胜。在内战过程中曾经流亡海外的贪污犯阿齐兹·布特弗利卡回国指挥战斗并在政坛窜起,一路成为中央委员并最终当选总统。
在充满争议的选举后民族解放阵线执政,该政党主张左派的民主社会主义同时削减伊斯兰教的社会激进化影响与欧洲亲近,为避免二次内战的发生造成恐怖份子涌向欧洲,北约国家提供了大量军火支持,例如德国罕见的将狐式轮型装甲车生产线授权在该国建厂量产,2008年11月原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一届,为了给阿齐兹·布特弗利卡连任扫清障碍,阿尔及利亚议会两院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取消总统任期限制的宪法修正案,从而使布特弗利卡得以第三次当上总统,2014年第四次当选总统,在争议的选举中获得82%以上的选票。
阿尔及利亚地处非洲西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形分南北两部分:北部地区的北部是沿海平原和阿特拉斯山脉,沿海地区较温和湿润,属地中海气候;南部是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和大高原,属过渡性气候。南部地区是撒哈拉沙漠的西北部分,占全国面积的4/5,地形为内陆盆地和高原,气候干热,属热带沙漠气候。阿尔及利亚山区地带冬季寒冷。
主要城市有阿尔及尔、奥兰和君士坦丁。
与周边的突尼斯,摩洛哥的交界在阿语中被称为马格里布地区。
阿尔及利亚大致上可分为四个地理区:
由于阿特拉斯山向海伸展,至沿海低地被分隔成袋形地,而不能连成一片长条形的沿海平原。由西向东计算,重要的沿海低地有:奥兰低地、契立夫谷地、阿尔及尔平原、贝贾亚低地及安纳巴低地。这些低地所占北阿尔及利亚面积仅约百分之三,但却居住有一半的人口。拥有大多数的灌溉农田,二百万人以上的都市居民亦位在本区。
沿海低地有肥沃的土壤,地中海型气候及可供灌溉的水源,因此使本区农业安全性提高,产量增加。由契立夫河(Chelif)所形成的谷地,范围甚大,此河为阿尔及利亚第一大河。长约640公里,主要支流均来自台尔山区。谷地宽约16~30公里,夏季甚热,七、八月的平均最高温度均在摄氏37.5度。年雨量约400公厘,利于果树栽培,橄榄、无花果、杏、葡萄及谷物均为本区的主要作物。尤其葡萄以不需灌溉且可植于沙地,更为有利。
阿尔及尔平原开发最早,人口亦最多,平原东西长约100公里,宽约20公里。又称为米提加 (Mitidja)平原,是由许多山麓冲积扇所形成的一片平原。平原上的农作物、农舍及城市建筑,纯为法国风光。其东的贝贾亚低地乃由苏曼(Souman)河谷构成。
台尔阿特拉斯山地西起摩洛哥向东北东方延展。直达地中海滨。台尔山地包含许多桌状高原及山块,山地多暴雨,使土壤侵蚀甚烈。冬季寒冷而长,终霜延至五月,亦有不定时的干热西洛可风发生。滨地中海区称大加比利(Grande Kabylie),是一片高原,东北边缘露出者为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南缘则为侏㑩纪及白垩纪以后的石灰岩及砂岩等。这些中生代末期的沉岩层受到挤压后,形成高约2000公尺的陡峻山地,名为祝尔祝拉山(Djebel Djurdjura),峰峭谷深,十分险恶。由于此山高耸,年雨量特多,每年的十一月至五月的半年间,所降雨雪达1500公厘。上述峰峦峻峭,峡谷深遽,为大量雨水冲蚀的结果。大加比利高原人口甚多,不少地方可达每方哩六百人。该区生产并不足以支持大量人口,他们各家庭大多有成年男子离乡在城镇工作,甚至远去法国做工,将钱寄返赡家。1954-1962年法国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法国为防阿尔及利亚叛军裹胁本区农民,曾将大加比利高原上的人口,集体迁至山麓地带,以利管制。
本区又名高高原,位在台尔阿特拉斯山及撒哈拉拉阿特拉斯山之间。是一个东北-西南方向的内陆高原区,西宽东窄,高度约为1000公尺,是一个雨量稀少,冬季寒冷的干燥草原区,年雨量200-250公厘,原上有碱滩及雨季湖。生长以阿法(Alfa)、斯巴托草(Sparte或Esparto)等短草为主,这些草不但可供冬季牛羊食用,且被大量收割,可以外销为制造高级纸张的原料,其纤维亦可编制绳索、草席及篮子之用。斯巴托草高约1公尺,极端耐旱耐碱,并可防护土壤侵蚀,堆成草堆,晒干后外销,人民自用者,编结麻绳,为本区一项重要副业。本三开凿水井,以解决其缺水困难。
山高在二千公尺以上,故可搜集相当的雨量,使山坡地带林木丛生,草地繁茂。位在山地东南坡,已入撒哈拉沙漠,可是山上雨水于流入山坡地下后,潜行若干距离,长重新出露形成有水草的绿洲,最大者为比斯克拉绿洲,此处绿洲和山脉平行分布,另有其他绿洲小镇艾格瓦特、费格(Figuig)及贝沙尔。
阿尔及利亚全国被划分为48个省、553个县、1,541个市。
阿尔及尔为阿尔及利亚最大城。
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为共和国总统,由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宪法规定总统只可连任一届,但2008年11月,为给现任总统布特弗利卡连任扫清障碍,阿尔及利亚议会两院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取消总统任期限制的宪法修正案,从而使布特弗利卡得以第三次连任总统。总统为部长会议主席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总理由总统任命,亦为政府首脑,负责任命部长会议各成员。
阿尔及利亚议会为两院制,下院380席,上院144席。任期五年。
石油和天然气是阿尔及利亚经济的支柱产业,大约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三十的国民收入总值,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出口收入,于1969年成为石油输出国家组织的会员国。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储量为全世界第五,全世界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阿尔及利亚石油储量为全世界第十四。 农业主要有产小麦、大麦、燕麦、葡萄、柑桔、蔬菜;工业主要有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在2006年,阿尔及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国际汇率)达114.73,居非洲第二,仅次于南非 (254.99)。
阿尔及利亚外债很高,九十年代中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巴黎俱乐部的支持下,阿国实行了政策方面的改革,经济财政有了一定的起色。 2000年和2001年,得益于石油价格上涨和政府严格的金融政策,阿国财政表现出色,贸易盈余大幅度提高,外汇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债务也减少了很多。但政府在经济多样化,降低失业率和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努力成效不高。 2001年,政府和欧盟签订了条约,将降低关税以促进贸易。
国内14%的劳动力农业,耕地只占全国面积的3.17%,多分布在沿海和山谷地带,主要农产品为小麦、大麦及燕麦,另有玉蜀黍、马铃薯、豆类、棉花、橄榄、烟叶、蕃茄、枣子、无花果、石榴、橘子和葡萄等。林地面积约2万329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1%,盛产软木、松和西洋杉等,林地多分布在阿特拉斯山一带。
2005年鱼获量126,628.3公吨,主要的渔产有沙丁鱼、鲔鱼和鳀鱼等。
阿尔及利亚中部有广大的草原,饲养有牛、羊、马和骆驼等。
阿尔及利亚矿产丰富,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锌、锰、铅、铀、煤、钻石、磷酸盐、天然气和石油等。
工业是国家经济重要的一环,主要的工业有发电、炼油、液化天然气、纺织、成衣、食品加工、金属品制造、建筑材料、水泥、砖、肥料、烟酒、饮料、手工艺品、家具、电子装配、电器、玻璃、印刷、纸、文具、军火和汽车装配等工厂。
2009年输出总值约为436.9亿美元,主要输出品有原油、天然气、原油提炼产品、铁矿砂、磷酸盐、软木、酒、羊毛、皮革、橘子及枣椰等,主要输出国为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加拿大、荷兰、土耳其。
2009年输入总值约为391亿美元,主要输入品有资本货品、食品、消费品、军事设备、钢铁、电工器材、纺织品、汽车、船只、飞机、油管、通信器材、医疗器材、药品、饮料、机械、组合家具、化学制品、肥料等。主要输入国是法国、中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德国和土耳其。
阿制定了教育民主化、阿尔及利亚化、阿拉伯语化、重视科学和为了国家发展四项原则,对6至16岁少年儿童实行9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97%,中学入学率66%。中、小学生教育免费,大学生享受助学金和伙食补贴。
2001-2002学年共有中、小学校22626所,2003-2004学年有中小学生784.2万人,教师33.1万人。各类高等院校56所,在校大学生130万名,教员1万8544人。
主要大学有:阿尔及尔大学、胡阿里·布迈丁科技大学、君士坦丁大学等。
文盲率为27%,约800万人,其中有463.1万名妇女。
2004年在首都阿尔及尔举办国际性的泛阿拉伯运动会。
境内交通十分发达,铁路共有3,973公里,铁路几乎全部集中在北部沿海一带,以东西横贯线为主要的铁路干线,东线可以通往突尼西亚的比塞大,西线可以到达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加,沿线皆为重要城市。境内南部的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公路全长10万8302公里,其高速公路道长645公里。城市及其郊区附近以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其它地带多以骆驼代步,凡是有油井和矿场的所在,都有公路相通。海运也很发达,阿尔及尔和奥兰是国内的两大港口,可以停泊巨轮。航空便利,自阿尔吉尔和君士坦丁等地,有民航班机来往巴黎、开罗、罗马和日内瓦等城市。
首都阿尔及尔拥有其中一个位于非洲的地铁。
3700万人,其中男性50.4%,女性49.6%。人口密度12人/平方公里。人口增长率为2.4%。城市人口60%,农村人口40%。海外侨民400万,其中200万在法国。阿独立后先后于1966年、1977年和1987年进行过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分别为1146万、1565万和2217万。
百分之九十的居民居住在北部沿海地区,约一百五十万人居住在南部沙漠地区,其中大部分在绿洲中。绝大多数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为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
约80%的居民说阿拉伯语方言,20%说柏柏尔语。法语使用广泛,但不是官方语言,也很少有居民以法语为母语。
|
312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21 | 大韩民国 | 大韩民国
大韩民国(,国际音标:,简称韩国()、南-{}-韩,是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的民主共和国,首都为首尔。韩国国土三面环海,西南濒临西海,东南紧接朝鲜海峡,东边是韩国东海,北面隔著三八线(朝韩非军事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临,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约45%),人口约5,000万。
韩国是20国集团和经合组织(OECD)成员之一、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亚峰会的创始国,亦是亚洲四小龙和未来11国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主导型”经济战略,推动了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缔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 。目前韩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国际汇率计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对购买力指标计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7,600美元,名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发达国家名录。
韩国政治体系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大韩民国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有权任命国务总理等政府官员,自1987年起由韩国国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连任。大韩民国国会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单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选举,每届任期为四年。韩国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韩国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韩国实行多党制,其中中间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间偏左的共同民主党是韩国两个最大的主流政党,左右着韩国的政坛。
大韩民国声称其为朝鲜半岛唯一合法的政权,自称“韩-{}-国”(/),得名于古代的三韩,而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做“北-{}-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亦声称其为朝鲜半岛唯一合法的政权,自称“朝-{}-鲜”(/),而将大韩民国称为“南朝-{}-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92年与韩国建交以前,一直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视为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权,拒绝承认大韩民国,并称其为“南朝-{}-鲜”;直至1992年两国建交以后,才改以“韩-{}-国”称之。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在与韩国断交以前,将大韩民国视为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权并拒绝承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如今台湾、香港、澳门及许多海外华人则习惯称大韩民国为“韩-{}-国”或“南-{}-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或“北-{}-韩”。
由于「朝鲜」和「韩」在英文中皆被翻译为「」,因此没有类似汉字文化圈在使用「朝鲜」和「韩」上的问题。两国国名的英文简称分别为「」与「」。
根据考古所得,早在远古时期朝鲜半岛就已有原始人类居住。平壤祥原郡黑隅里遗址、忠清南道公州石壮里和马岩里遗址、忠清北道上诗里和浦田里遗址相继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朝鲜半岛南北部都有人类生息。传说从公元前24世纪,朝鲜半岛北部形成檀君古朝鲜(意为“晨曦之国”)。朝韩两国都将檀君古朝鲜列为朝鲜历史开端。
公元前12世纪到前2世纪期间商朝的遗臣箕子与当地土著居民一起创立箕子朝鲜。公元前194年燕国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建立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进入四世纪以后,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统一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灭亡汉四郡。在西南部,百济消灭马韩54国。东南部的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公元7世纪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百济和高句丽。676年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大同江以北的高句丽故地被唐朝渤海国等继承。904年,新罗僧人金弓裔建立泰封国。918年,泰封国大将王建建立高丽国,此后定国号“高丽”(高丽时代阿拉伯商人将此名称传播到欧洲世界,英语或者欧洲语中“Korea”(Corea)的语源就是“高丽”),并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
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改元建国,并由明太祖定国号为朝鲜,史称“朝鲜王朝”。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世宗大王时期,王朝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谚文的发明也为国内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条件。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王朝由于遭到后金和倭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后开始日益衰落。1876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依靠西方先进武器迫使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日本取得自由勘测朝鲜半岛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败给日本,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依照条约朝鲜不再是清朝的藩属国。1895年10月,日本右翼在景福宫玉壶楼暗杀明成皇后并焚尸,史称“乙未事变”。同年11月,日本扶植的金弘集亲日内阁颁布“断发令”等改革法令,引发大规模反日义兵运动,金弘集内阁垮台。1897年,高宗在韩国内外支持独立的政治压力下,在朝鲜驻俄国公使馆回到德寿宫登基称帝,宣布大韩帝国的成立,并开展光武改革。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在旅顺口海战战胜沙俄,双方签署《朴次茅斯和约》,使得日本在满洲和朝鲜半岛的势力进一步加强。1905年11月日本逼迫大韩帝国签订《乙巳条约》后,朝鲜半岛反日义兵运动高涨。1909年10月,韩国独立运动义兵参谋中将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将日本首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击毙。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朝鲜半岛正式并入大日本帝国领土。1919年,高宗暴毙,广大民众认为高宗是被日本人暗中投毒至死,全国各地群情激愤,纷纷酝酿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1919年3月1日,韩国独立人士在首尔塔洞公园宣读《独立宣言书》,向世界宣布韩国的独立,引发首尔和韩国其它多地民众的大规模反日游行示威,是为“三一运动”。三一运动的独立浪潮很快席卷整个朝鲜半岛,有200万以上群众参加了上千起反日示威和武装起义。根据日本官方缩小的统计数字,三一运动期间被杀害的韩国人数有近8000人,1.6万人受伤,数万人被捕。三一运动被日本人镇压后,韩国独立人士纷纷流亡中国或者苏俄远东地区继续从事独立复国运动。1919年4月1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上海成立,并随当时抗日的中华民国政府于1940年到达重庆。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尔达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中国、美国、英国、苏联4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先后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由苏联军事政府管理的北部以及美军政厅统治的南部,两者在1948年后分别独立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及「大韩民国」。1950年6月25日,韩战爆发。因苏联等共产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抗美援朝方针指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十八度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
朝韩分治后,大韩民国经历民主与独裁统治的反复交替。第一共和国处于李承晚的独裁统治之下,1952年举行首次被认为不公正的总统直接民选,直至1960年国内爆发四一九革命,民主的第二共和国建立。1961年5月16日,少将朴正熙发动五一六军事政变推翻仅存在8个月的第二共和国,建立第三共和国,开始长达十八年的威权统治。朴正熙上台后致力于发展经济使韩国经济走上振兴之路。1972年,朴正熙通过公布“维新宪法”确立其任期终身制并建立第四共和国。1979年,朴正熙被暗杀后,陆军少将全斗焕发动「双十二政变」,夺取全国政权。1980年,全斗焕武力镇压光州民主化运动,将金大中和金泳三拘捕。1981年,韩国在全斗焕操纵下修改宪法,使全斗焕登上总统宝座,韩国进入独裁专制的第五共和国。1987年6月,韩国爆发大规模六月民主运动,其后经过公民投票。10月27日韩国国会通过第六共和国宪法,建立目前的第六共和国。12月19日卢泰愚成为首位公正透明下的民选总统。1992年12月19日,金泳三当选韩国第14届总统,开启文人政府时代。
1997年12月19日,金大中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当选韩国总统,实现首次政党轮替。他开始改革韩国的经济体制,改善韩国与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在对北问题上,金大中采取“阳光政策”,在2000年成功与金正日在平壤进行首次南北双边会谈,并签署《北南共同宣言》。金大中因此于同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金大中后的卢武铉政府基本延续前任政府的对朝友好政策。2007年10月2日至4日卢武铉步行穿过38度线进入朝鲜,然后乘车抵达平壤与金正日举行第二次朝韩首脑会晤。双方签署《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
2007年12月19日,李明博当选韩国总统,达成第二次政党轮替。2008年2月25日,李明博就任总统后开始调整对朝韩的政策。同年7月,一名韩国游客在金刚山遭朝鲜士兵枪击身亡。随着之后2010年天安号沉没事件、朝鲜核问题以及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发生朝韩关系一直紧张。2012年1月1日,李明博在“新年特别国政演说”中说,“此刻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我们正打开机会之窗”,此举被视为韩方向朝方示好。2012年12月19日,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朴槿惠当选韩国史上首位女性总统,新世界党继续执政。2016年12月9日,朴槿惠遭韩国国会弹劾,由国务总理黄教安代理行使总统权力。2017年3月10日,韩国宪法法院通过了朴槿惠的弹劾案。同年5月9日,韩国提前举行总统大选,文在寅当选第19任总统,并于次日宣誓就职。
韩国地处东北亚的朝鲜半岛南段,三面环海,北部与朝鲜接壤,西与中国隔著黄海相望,东部和东南部与日本隔著日本海相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约占半岛面积的45%。
韩国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其中三分之二是山地。北起黄龙山纵贯东海岸的太白山脉是韩国最长的山脉,全长约500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构成韩半岛南部的脊梁。由于东海波涛的侵蚀,太白山脉东坡是悬崖峭壁和岩石小岛,西坡和南部较缓,形成平原和许多近海岛屿和小港湾。位于太白山脉北部的雪岳山是韩国东部山地的最高峰,高达1708米,因山顶一年有五六个月被白雪覆盖而得名。太白山脉中部耸立着五座相似的高峰被称为五台山,最高峰飞卢峰海拔1563米。太白山脉向西南延伸的部分被称作小白山脉,长约350公里,主要山峰有智异山(1915米)、俗离山(1058米)、德裕山(1614米)、伽倻山(1430米)等。以五台山为始点向西南延伸到忠清南道的山脉是车岭山脉,长约220公里。位于济州岛中部的汉拏山是韩国的最高峰,海拔1950米。汉拏山与金刚山和智异山被称为三大神山。
韩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的河流及海岸地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主要平原包括湖南平原(约500平方公里),全南平原(约300平方公里)、金海平原(约220平方公里)等。这些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是韩国的粮仓。
由于韩国的地貌,韩国的河流一般是从北向南或从东向西入海。洛东江是韩国最大的河流,北起太白山脉流经大邱南至釜山入大韩海峡,长525公里。汉江长514公里是韩国的第二大河流。流经韩国首都首尔的汉江自古就是韩国人民发展生息的生命线。
韩国的湖泊较少,位于济州岛汉拿山山顶火山口的白鹿潭是韩国最大的天然湖泊,海拔1950米,湖面直径约300米,周长1公里,深约6米。位于江原道春川市东北13公里的昭阳湖是韩国最大的人工湖,面积6930万平方米,1973年建成。
韩国拥有3,000个大小岛屿。其中济州岛(1840平方公里)是韩国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韩国主要的旅游热点之一。济州火山岛和熔岩洞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列表。韩国的其它主要岛屿包括巨济岛(383.44平方公里)、江华岛(319.83平方公里)、珍岛(319.65平方公里)和南海岛(297.75平方公里)等。
韩国属温带大陆性湿润和副热带湿润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秋两季较短;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韩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会超过30℃。冬季气温寒冷,内陆地区最低气温可达-20℃。首尔1月份的平均气温范围是-7℃到1℃。首尔8月份的平均气温范围是22℃到30℃。南部沿海地区冬季的温度会高些,而内陆山区的气温则非常低。
韩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左右,由南向北逐步减少。受东南季风影响,夏季雨水多而集中,6月底至7月底有“梅雨”。6-8月的降雨量为全年的70%。南部沿海地区在夏末时常有台风。首尔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370毫米;釜山1470毫米。
韩国大部分地区为中温带,植被以韩松,阔叶落叶植物为主。韩国南部海岸和济州岛为暖温带。植被为阔叶常绿植被。
韩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但有开采价值的矿物数量很少。工业原料主要依靠进口,自给率仅为10%。由于缺乏中生代以后的海相沉积,韩国至今没有发现油田。能源矿产主要是无烟煤,但储量小。韩国储量相对较多的金属类矿物主要有金、银、铜、钼、铅、锌、镁、钨、锑、锡等。韩国非金属类矿物的储量很丰富。重晶石、云母、萤石和高岭土的储量很高。
韩国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主要植物有槭树、枥树、枫桦、紫椴、榆树等。南部沿海和济州岛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植物有山茶、狭叶栎、竹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如雪岳山、智异山、汉拏山等属于寒温带针叶林带,主要植物有落叶松、偃松、冷杉、红松、红皮云杉、红豆杉等。
韩国高原地区的动物分布与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库页岛和北海道北部地区类似,主要动物有鹿、狍、斑羚、褐熊、虎、猞猁、兔、麋鹿等;低地地区与中国东北南部和华北地区的动物分布相似。济州岛和郁陵岛与日本的动物种群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动物有黑熊、河狍、田鼠、白腹黑啄木鸟、环颈雉鸡等。
1948年,韩国公布第一部宪法并按宪法原则建国。在建国后的几个十年中,韩国对宪法进行了九次修订。最新的一次宪法修订时间是在1987年的第六共和国。《韩国宪法》包括序言、130项条款和6个补充规定,共分总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会、政府、法院、宪法法院、选举管理、地方自治、经济和修宪10章,主要有“国民主权”,实行“三权分立”和“总统中心制”,增加国民民主权利,和实行违宪审查制定四方面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原则包括国民主权、三权分立、寻求南北和平民主统一、寻求国际和平与合作、依法治国以及国家负责促进国计民生。
《宪法》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宪法》第103和106条明确规定“法官依据宪法和法律及其良知,独立做出审判”,法官“除被宣告为弹劾或禁锢以上的刑之外”不得被罢免。修改宪法只能由总统或国会大多数议员提出。修改的宪法需经三分之二以上的国会议员和全民公决半数以上同意方能生效。
韩国宪法法院于1988年依据韩国第六共和国宪法第六章建立。韩国宪法法院是韩国的独立司法裁判机构,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建立特别的宪法裁决程序对有关宪法的问题进行裁决,以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韩国宪法法院成员由韩国总统任命的9名法官组成。其中三分之一来自韩国国会的候选人,三分之一来自大法院首席大法官提名候选人,三分之一来自韩国总统的候选人。宪法法院的法官必须年满40周岁且符合十分严格的任职资格。
韩国司法制度由最高法院大法院、宪法法院、高等法院、地区法院和一些特殊法院构成,为三审终审制。
地区法院是可以受理任何民事和刑事案件的一审法院。地区法院上诉小组有权处理由单一地区法院或分院处理的案件的上诉。市级法院只能负责金额在2000万韩圆以下、刑期在30天以内或罚金在200万韩圆以下的小案件的初审。地区法院分院的职能与地区法院基本相同,但没有处理上诉的权力。高等法院是处理地区法院和特殊法院上诉的二审法院。高等法院的上诉法院由3名法官组成。大法院是韩国的最高法院,负责处理对二审法院判决的上诉。大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当事人对大法院的判决不能上诉只能服从。
-{zh-hant:; zh-hans:;}-
韩国政体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组成。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韩国已经成功发展自由民主制。1987年,韩国举行第一次公平开放的总统选举,成为东亚第三波民主化国家之一。《政体资料集》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出版的《世界概况》将韩国列为民主国家。
韩国的行政部门实行总统制,是韩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核心体制。大韩民国总统由韩国国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5年。为避免任何个人长期掌握国家权力,大韩民国宪法规定总统不能连任。韩国总统通过由15-30人组成的国务会议行使行政权。
韩国总统的主要职能包括:作为国家元首负责接见外国使节,颁发嘉奖令、授勋和实施大赦;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国家的连续性和维护宪法;作为最高行政首长,负责推行国会通过的各项法律,并全权领导国务会议、各类咨询机构和行政部门,并有权任命包括国务总理和各部部长在内的官员;作为国军统帅,拥有包括宣战权在内的广泛军事政策制定权;作为国家的最高对外代表和外交政策的决策者,有权任命和派遣外交使节,与外国签订条约;作为主要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者,可以向国会提出立法议案,并亲自或以书面形式向立法人员说明自己的观点。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但国会可以通过弹劾程序限制总统。总统任命的国务总理需由国会批准。
韩国目前的中央行政机关包括17部、3处、17厅、2院、5室、6委员会共计50个机构。1988年,韩国修订了《地方自治法》,恢复了地方自治制度;1991年举行了地方议会选举;1995年举行了道知事和市长的选举。
韩国国会是韩国一院制立法机关,按法律规定应由至少200个议席组成,每届任期四年,其中80%以上的席位由国民投票选举产生,其余的5%以上的席位通过比例代表制产生。
韩国国会具有立法权、修宪权、财政审查权、外交和战争权、人事权、监督权和弹劾权等权力,负责审议并通过或否决各项法案;审核和批准政府财政预算;检查政府工作;批准对外条约以及同意宣战或媾和;审核宪法法院院长、大法院首席大法官、国务总理、检察长和大法官的任命;弹劾总统和主要政府官员、否决总统的紧急命令等。
韩国国会机构包括议长1人、副议长2人及各专门委员会。韩国国会议长与副议长由国会议员匿名选举产生,负责主持国会会议。议长的任期按规定不能超出2年。议长和副议长职能上独立于其所在政党,而且不必是政府官员。
韩国司法机构独立于韩国行政和立法机构。韩国法院分为大法院、高等法院和包括专门性的专利法院、家庭法院和行政法院在内的地方法院三个级别。
大法院是韩国最高司法机构,也是管理韩国司法系统的行政权力机构。大法院成员由首席大法官和13名大法官组成。首席大法官由韩国总统任命并经韩国国会批准,任期6年,不得连任。首席大法官是韩国司法机构的首领,有权推荐大法官提名和任命下级法院的法官。高等法院是地方法院的二审法院。韩国在首尔、仁川、水原、春川、大田、清州、大邱、釜山、昌原、蔚山、光州、全州和济州13个城市设有地方法院。地方法院下设分院和市郡法院。
韩国实行多党制。目前的政党主要有自由韩国党、共同民主党、国民之党、正党等。自由韩国党和共同民主党是韩国的两大政党,左右韩国政治。
韩国选举包括总统大选、国会普选、地方自治团体以及地方议会的地方选举。韩国总统由韩国国民通过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任期为5年,而且不能连任。每个政党都可推荐一名候选人,无党派人士只要集齐5,000至7,000名选民推荐就可参选。韩国国会议席每届任期四年,其中80%以上的席位通过简单多数制的国民投票选举产生,其余5%以上的席位通过比例代表制产生。
出于历史、人文以及地理方面的原因,韩国习惯上被划分为关东地方、首都圈、大田圈、湖南地方、岭南地方和济州地方6大区域。关东地方是韩国东部大关岭以东地区,即韩国江原道的称呼。湖南地区是锦江以南全罗南道和全罗北道的别称。岭南地区是小白山脉的竹岭和鸟岭以南地区,即庆尚南道和庆尚北道。大田圈指忠清南道和忠清北道。首都圈和济州地方分别指京畿道和济州岛。这些被沿用1000多年的地区说法与韩国的行政区划的界限不一定完全吻合。
韩国全国目前划分为一个特别市(특별시)、一个特别自治市(특별자치시)、六个广域市(광역시),以上八个皆为中央直接管辖的直辖市、八个道(도)及一个特别自治道(특별자치도);以上一级行政区称为“广域自治团体”(광역자치단체),共有十七个。广域自治团体以下之二级行政区则称为“基础自治团体”(기초자치단체),全国共有73个自治市(자치시)、86个郡(군)、69个自治区(자치구)。基础自治团体以下又分为面、邑、洞;再分为里、统以及最基层的班。
!地域
!名称
!韩语
!首府
</table>
韩国是20国集团成员之一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是拥有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经合组织发达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按国际汇率计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对购买力指标计算世界排名第13。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未来11国中唯一一个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在韩国GDP占有很大的比重,是世界第7大出口国和第7大进口国。自2002年10月与智利签署了首个自由贸易协定后,韩国目前已经先后与美国(韩美自由贸易协定)、欧盟(韩欧自由贸易协定)、加拿大()、中国(中韩自贸协定)等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韩国经济的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1953年,韩国人均GNP只有67美元,到2007年达到20045美元成为发达国家,增长高达298倍。韩国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在当初朝鲜战争结束时是不可想象的。韩国的基础建设在朝鲜战争中已被摧毁,百万计的韩国人当时在贫困和失业之中挣扎。1963年,朴正熙掌权后将发展经济列为头等大事,按照韩国国情开展韩国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朴正熙在当时提出的“对待工人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做工厂的工作要像做自己的事一样”的口号,成为当时韩国人的精神力量,使得韩国工人以当时美国工人十分之一的成本创造出美国工人2.5倍生产率。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韩国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则是发展 重工业、军工和化学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袭击韩国。韩国外汇储备锐减到39亿美元。汉江奇迹创造的财富大幅缩水。韩国财阀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弊端也突现出来。许多数人将1997年当作是汉江奇迹的结束。1998年2月,金大中续金泳三执掌韩国政权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开展了企业、金融、公共事业和劳动保障四个领域的改革。韩国经济在1998年缩水7%之后,在1999年迅速增长9.5%。2001年8月15日,韩国的外汇储备已由危机时的39亿美元恢复到978亿美元,外汇储备量世界第五。金大中的改革同时也使韩国经济从低级产品出口型经济转变成信息高科技型经济。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袭击韩国。韩国一度被认为可能步冰岛后尘,成为第二个破产的国家。但不到一年,局势就反转,韩国竟成为OECD30个会员国中,复苏最快的国家。2009年,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呈现负增长的情况下,韩国经济实现了0.2%的正增长。2010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时隔3年重新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人均GDP时隔3年后重新超过2万美元,外汇储备达2915.7亿美元,外汇储量世界第六。
韩国的金融业由韩国的中央银行以及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韩国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负责执行韩国货币政策并发行韩国流通货币韩圆。除韩国银行外,韩国还有数个政策性银行比如产业银行、中小企业银行、水产协会银行等。韩国的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韩亚银行、国民银行、友利银行、新韩银行等。其中新韩银行创立于1897年,是韩国历史上第一家商业银行,而目前国民银行是韩国最大的银行。
韩国交易所(简称KRX)是韩国唯一的证券交易所,总部设在韩国釜山广域市,2005年1月由原韩国证券交易所(KSE)、韩国期货交易所(KOFEX)和韩国创业板市场(KOSDAQ)合并而成,其主要指数为韩国综合股价指数。韩国交易所的证券期货及其它衍生产品交易量位居世界首位。2010年,韩国交易所衍生产品合约交易量为37.52亿手,占全世界交易量的16.8%。据世界交易所联盟2008年的统计,韩国创业板市场KOSDAQ的成交量及换手率仅次于美国纳斯达克,其上市公司总市值位居世界第四。
韩国从1967年开始兴建高速公路,连接首尔与仁川和釜山的京仁、京釜高速公路使韩国进入“高速公路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韩国目前已经建成纵横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一日生活圈”。韩国国民可以通过高速公路在一天之内到达韩国任何一个城市。目前韩国有高速公路32条,总长4044公里,国道51条,总长13432公里。
截至2012年9月底,韩国铁路系统共有90条铁路线,总运行长度为3569.5公里,其中复线1904.4公里,电气化铁路2385.2公里。连接韩国主要城市的铁路运输由韩国铁道公社运营。2004年,京釜高速线的开通开始了韩国的高速铁路时代。继日本、法国、德国和西班牙之后韩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韩国高速铁道(KTX)是韩国高速铁路系统的运营商。韩国高铁设定时速为每小时350公里,实际运行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300公里。从首尔至釜山乘韩国高铁仅需2小时40分。韩国高铁将高速公路形成的“一日生活圈”变成了“半日生活圈”,即半日内可到达韩国主要地区。
韩国的主要港口包括釜山港、仁川港、群山港、马山港、木浦港、浦项港、东海港、蔚山港、丽水港和济州港。釜山港为韩国最大港口。1986年,釜山港开始跻身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2000年开始,釜山港曾连续3年稳坐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的地位,后逐渐滑落至第五大集装箱港。仁川港是韩国第二大港,也是韩国西海岸最大港口。光阳港是韩国第二大集装箱港。位于韩国东南部的蔚山港是韩国最大的油类货物进出口港。
2001年建成的仁川国际机场是韩国最大的机场,2014年旅客吞吐量为4491万人次。韩国其它的国际空港包括金海国际机场、济州国际机场、大邱国际机场、光州务安国际机场、清州国际机场、襄阳国际机场等。国内航线主要机场包括蔚山机场、丽水机场、木浦机场、泗川机场、浦项机场、群山机场、原州机场等。
大韩航空成立于1962年,是韩国最大的,也是亚洲最具规模的航空公司之一,“天合联盟”航空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韩国的第二家航空公司是韩亚航空,成立于1988年提供韩国国内和国际航班。韩国的航空公司一共运营297条国际航线。韩国其它的航空公司比如济州航空、釜山航空等以提供韩国国内航线为主,价格相比也稍低。
韩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1%,居第八位。韩国95%的电力都由韩国电力公社供应,主要是火力发电和核电。2012年韩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28%,原油41%,天然气17%,核能12%,可再生能源1%。由于能源资源匮乏,韩国97%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韩国是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和第二大煤炭进口国。韩国石油消费居世界第七位。2007年人年均石油消费16桶,居世界第五位。韩国有很大规模的原油加工工业,但是所有原油都需进口,因为韩国境内目前没有勘测到油田的存在,是世界第四大石油进口国。
韩国很重视核能的发展,是世界第五大核电生产国。韩国目前拥有23个核反应堆,总共十亿瓦电功率的装机容量。这是韩国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22%。韩国政府计划到2035年将核电的装机容量增加到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29%。
韩国也很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早在1987年韩国国会就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法》。2009年7月,韩国公布《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明确了发展绿色产业 ,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自立等战略,使韩国在2020年底成为全球七大“绿色大国”,2050年跻身全球五大“绿色强国”之一。此外 ,韩国还公布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和《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
韩国历史上最早的现代通信设施是1885年9月28日投入使用的连接首尔和仁川的一条长30公里的电报线。1896年,朝鲜王宫安装韩国第一批电话。民用电话是1902年开始本引入韩国的。1924年,首尔和中国沈阳开通国际长途电话。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实施,韩国开始设计比较完备的现代通信基础设施前景。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信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被人充分认识,韩国在电信方面的投资也很少。1979年底,韩国全国仅有24万个电话用户,每100人只有6.3部电话,打电话要排长队。大部分的国内外长途电话都需要通过总机转接。进入80年代后,韩国的电信业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1982年1月1日,韩国通过公共合作的形式成立韩国电信公社(KT),从通信部接管的电报、电话业务。与此同时,韩国还设立韩国数据通信公司,并修改相关电信领域的法律、法规。
在1982年开始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中,韩国加大对电信领域的投资,使韩国电话线路达到754万条,用户达652万,每100人拥有电话的数量增加到16部。使用电磁或电子交换系统的自动电话占到总电话线路的96.6%。为纪念1885至1985年韩国电信事业100周年,韩国在1985年建成全国公用数据电信网络。1986年,韩国成为世界第十个开发出TDX-1电子交换系统的国家。利用这项技术,韩国每年可增加100万条电话线路。1987年,韩国的电话线路已经超过1000万条,使每户都有一部电话。国际直拨服务也在1987年开通。2000年,韩国电话线路增加到2900万条,每100人拥有电话的数量上升到58部。
自1984年开通移动通信业务以来,韩国移动电话用户的数量在不断增长。2001年4月,韩国开展商用CDMA业务,使多媒体在移动通信上得到应用。2002年5月,韩国开展3G移动通信业务。2001-2004年,韩国移动电话用户的数量从2906万爆炸式地增长到3658万,几乎每个12岁以上的人都拥有一部手机。
韩国制造业作为韩国经济的主导产业经历了1962-1971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1972-1981年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1982-1991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目前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转换与升级。韩国在钢铁、造船、汽车、半导体及数码产品等制造业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多数产品拥有自主品牌,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钢铁工业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为韩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韩国目前人均钢铁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的钢铁工业主要是生产棒型钢、钢筋、线材等低附加值产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韩国钢铁企业致力于发展新技术,船用钢板、汽车用钢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增长加快,低附加值产品开始出现负增长。韩国主要的钢铁生产商有浦项钢铁、、东国制钢等,其中浦项钢铁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也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制造商。
韩国是世界造船强国,很长一段时间也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国。全球船厂前十强中韩国占有七席,包揽前六位,其中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是世界前四大造船厂。韩国在建造高附加值船舶方面有显著优势。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是现代重工业的长项;在海洋勘探船方面,三星重工业则独占鳌头,占有世界市场60%的份额;大宇造船海洋株式会社是世界大型油船的主要生产商,世界约有10%的大型油船由大宇公司出产。2007年5月,韩国独自建造出第一艘宙斯盾驱逐舰“世宗大王级驱逐舰”,使韩国成为继美国、日本、西班牙、挪威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宙斯盾驱逐舰的国家。
汽车制造业是韩国另一个支柱产业。2014年,韩国汽车产量为452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5%。自2005年以来,韩国已经起连续10年蝉联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现代起亚汽车集团是韩国最大,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商。韩国汽车是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后起之秀,现代汽车从1975年推出自己设计的第一款汽车到全球累计销售5000万辆的业绩只用了38年,而丰田达到这一数字用了超过50年的时间。汽车配件产业在韩国也颇具规模。2012年韩国三大轮胎制造商韩泰轮胎、锦湖轮胎、耐克森轮胎在全球轮胎75强排名中分别列第8、第11和第23位。
韩国是世界电子产品的佼佼者,内存、液晶显示器及等离子显示屏等平面显示装置和移动电话都在世界市场中具领导地位。世界知名的韩国电子产品制造商有三星、LG、SK等,其中三星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
韩国农业资源禀赋非常稀缺,现有耕地面积1835.6千公顷(18.4%是农耕地),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韩国农产品因此较多依赖国外进口。除了大米和薯类能基本自给外,其他粮食85%需要进口。另外韩国60%以上的牛肉、鱼贝类,20%水果、禽肉和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只有砂糖和蛋可以完全自给。
韩国农业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随着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在韩国GDP的比重不断快速下降。1970年农业在GDP的比重为20.7%,而到2004年这一比例就已经下降到4.0%。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农业劳动力流失和老龄化问题严重。1970至2000年间,韩国农业就业人口比例由50%降到了8.5%。韩国农民的收入水平较高,人均年收入1.35万美元(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小,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的比例是0.84:1。
韩国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特别是大米的比例较高,而畜牧业等的比重小。不过粮食作物的面积有减少的趋势,高附加值作物、蔬菜和水果的面积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在增加高经济附加值的作物高丽参和芝麻占韩国农业生产的1.6%。
韩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保护扶植政策,农业补贴占韩国GDP的4.7%,居世界前列。韩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实行和高关税制以保护本国农业发展。韩国的农产品价格比国际农产品价格平均高2.85倍。不过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韩国也不得不逐步开放农业市场。这使得相应的国内生产大幅度地减少。韩国农民经常组织游行示威反对开放农产品市场。此外,作为农民合作组织的韩国农业协会还宣扬“身土不二”的理念,劝诫韩国人要吃本国米、果蔬和肉类等,以抵制外国农产品。
20世纪中叶,由于日占和朝鲜战争,韩国科技几乎一片空白。进入60年代,韩国开始倡导“科技立国”,1966年成立了韩国首个综合性科研机构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经过对本国科技的培育与扶植,20世纪80年代,韩国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跨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冲击韩国经济。执政的金大中政府为应对危机,将发展高科技信息产业确定为国家战略。2003年,韩国开始实施“第二次科技立国”战略。2006年,韩国已经在半导体、手机、液晶显示器、互联网普及率和造船业的竞争力在IMD科技竞争力排名中世界第一,技术竞争力世界第六,科学竞争力世界第7。在彭博社《2015年全球创新力排名》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的《2015年环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韩国分别位居榜首和第十一位
20世纪90年代,韩国开始成为世界半导体存储技术的领跑者,半导体也开始发展成为韩国最具竞争力和主导产业之一。1994年、1996年和2001年,韩国分别在世界上率先研发出256M、1G和4G的DRAM。2014年四季度,韩国在世界半导体DRAM市场的份额超过了70%,创下历史新高。韩国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两个DRAM生产商。2015年,三星电子又在世界率先开发出256GB V-Nand半导体。
发展以宽带为代表的网络通讯技术是韩国的国家战略之一。目前,韩国网速全球最快,宽带普及率世界第一。美国《财富》2011年报道说,2010年韩国网速每秒流量为14Mbps,是全球平均网速(1.9Mbps)的约7倍,而美国50个州中网速最快的-{zh-cn:特拉华州; zh-tw:德拉瓦州; zh-hk:特拉华州;}-(7.1Mbps)也只有韩国的一半水平,证明韩国在网络硬件环境方面的领先地位。韩国是OECD成员中首个无线宽带普及率达到100%的国家。2013年6月,在距离4G网络商用还不足两年时间,新一代LTE-A网络开始在韩国商用,使韩国移动网络进入4.5G时代。2013年5月12日,三星电子宣布已率先开发出基于5G核心技术的移动传输网络,使韩国5G技术上也占得先机。2013年,韩国政府宣布实施“吉咖韩国”战略。该战略计划到2020年使韩国无线宽带传输速度达到每秒1吉咖字节以上。
韩国是世界核能的后起之秀。2007年,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行研发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韩国核电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运行效率,核电厂容量因子、平均功率损失率、非计划停堆率等指标世界领先。2009年底,韩国力压美国、法国等世界老牌核电出口国,成功赢得阿联酋价值200亿美元的四座轻水核反应堆核电站建设合同,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核电站出口国。此外,韩国还致力于发展比核裂变能量更大,而且近乎零污染的核聚变发电技术。1995年,韩国投资3090亿韩圆(25亿人民币)建造了世界上首一个采用新型超导磁体材料产生磁场的全超导聚变装置KSTAR。2010年11月8日,KSTAR首次成功实现了等离子体约束状态的H模式。这是世界首次用超导热核实验装置实现H模式,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的进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价值。
韩国2013年已与世界上19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联合国、世贸组织、经合组织、东盟十加三、20国集团的成员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和东亚峰会创始国之一,在国际舞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韩国是1996-1997年,2013-2014年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2001年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国。韩国还成功举办了2000年第三次亚欧会议、2005年APEC会议以及2010年的20国集团第5次峰会。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冷战格局的结束和世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韩国调整其以往只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关系的外交政策,开始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接触。1988年,卢泰愚当选韩国总统后,借助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有利时机推行“北方政策”,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在其执政期间,韩国先后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和越南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为韩国外交拓宽了更大的空间。1993年,金泳三文人政府开始提出“世界化、民间化、多边化、多元化、区域合作和面向未来”的外交政策。在金泳三之后的韩国各界政府也都积极推行了多边外交政策。目前,韩国外交基本形成了以韩美同盟为基轴,中美日俄四大国为主线,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韩国政府将朝鲜半岛和解与合作当成外交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朴正熙政府就开始试图推动韩朝和解。1991年9月17日,韩国和朝鲜最终同时加入联合国。1998年,金大中执政后对朝鲜实行了“阳光政策”,并在2000年6月与金正日举行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首次韩朝首脑会谈,南北关系得到空前缓和与发展。卢武铉执政时期,南北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李明博上台后,韩朝关系开始走向对峙。朴槿惠执政后,对朝推行“朝鲜半岛信任进程”,韩朝关系略有改善,后因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和发射“光明星4号”卫星后,双方关系陷入僵局。201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韩朝关系得到缓和。 同年4月27日,文在寅与金正恩在韩朝边境的板门店“和平之家”举行了首脑会谈,并签署了《板门店宣言》。
由于韩国历史上饱受战争之苦以及韩半岛的南北对峙,韩国GDP的2.6%和政府开支的15%都用于国防建设。韩国拥有世界第6大的现役军人人数和第2大预备役队伍。韩国目前现役军人人数为63万和预备役部队297万,这相对与韩国5000万的人口总数来说是个庞大的数字。大韩民国国军由陆军 、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预备军构成。韩国总统是韩国三军统帅。韩国实行义务役征兵制,依照韩国法律,20到30岁之间身体健康、无残疾的韩国男性需要服义务兵役,一般服役期限为两年。20世纪90年代后,韩国为适应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制定了“适当压缩陆军,大力加强空海军,使三军协调发展”的军队建设方针。20世纪末,韩国《战略空军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空天一体化的“战略空军”的构想。韩国海军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战略机动舰队,从而使韩国海军加入世界蓝水海军之列。
朝鲜战争停战后,韩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此后,美国在韩国驻军帮助韩国维护国防。1994年12月1日,韩国收回了除战时指挥权之外的军事主权。驻韩美军由主导角色转变为支援角色。2005年9月,卢武铉政府正式向美国提出收回战时指挥权。之后,双方达成协议美方将于2012年4月17日将战时指挥权移交给韩方。李明博就任韩国总统后,将战时指挥权的移交时间推迟到了2015年12月1日。2014年10月,韩国再次将移交战时指挥权的期限后延到2020年代中期。1967年2月韩美签署《驻韩美军地位协定》后,韩国开始拥有对驻韩美军名义审判权。2002年2、3月以后,驻韩美军恶性犯罪引渡给韩国警方。韩国警方对杀人、强奸等恶性犯罪在逮捕嫌疑犯时可以持续拘留而不必先交给美军。
作为美国的盟友,韩国先后参加了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越南战争期间,韩国赴越参战兵力人数超过48000余人,是南越阵营一方仅次于驻越美军的第二大外国军。伊拉克战争期间,韩国派出累计3600余人的宰桐部队赴伊拉克,是伊拉克战争多国部队中续美军和英军之后的第三大部队。1991年以来,韩国开始积极展开以多国部队维和活动及国防合作活动为目的的海外派兵,先后向索马里、黎巴嫩、南苏丹等18个联合国任务团派兵13000多名,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2014年12月,韩国国会国防委员会通过了《海外派兵法》,使韩国除“根据联合国安全保障理事会决议的维持治安及稳定、人道主义援助、恢复重建等活动外”,“获得联合国、多国联合部队或特定国家的邀请”也可以对外派兵。
韩国是单一民族国家,2015年的人口普查结果为5106.9万。韩国是高人口密度国家,2015年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509人,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在韩国很不均匀,人口大多居住在城市,城市化率为82.5% 。2015年,包括首尔、仁川和京畿道在内的首都圈人口总计为2527.4万,占到总人口的49.5%。
韩国人口出生率为每千人8.26,生育率为1.25,是世界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世界概况》发布的韩国人预期寿命在2014年是79.8岁,世界排名第39。韩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是OECD国家中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下降最快的国家。
韩国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约91%,最大城市首尔人口近1,000万人,下表所列为韩国国内主要城市:
韩国的官方语言是韩语。韩语与朝-{}-鲜语是同一种语言。包括整个朝鲜半岛在内,全球约有7560万人使用韩语(朝鲜语)。随着韩国在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韩语的人数也不断增长。目前许多国家的大学和高中都教授韩语。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韩语可以作为大学入学考试中的一门外国语。
韩语的系属划分一直都没有明确的定论。由于韩语的语音有着元音调和现象和语法上的粘着,许多学者认为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但由于各语群古代资料缺乏、属于各语群的语言之间的差异小和众多亲属语言消失,韩语和阿尔泰语很难进行严密的比较来证明亲属关系。属于粘着语的韩语与属于孤立语的汉语在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韩语是通过附着在单词后面的助词和语尾的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而不是像汉语那样依靠词序。因此韩语有比较复杂的助词和语尾。韩语的句子结构是主语+宾语+谓语,而汉语的句子结构则是主语+谓语+宾语。
韩语是表音文字,每个字可以根据其构成拼读出来,不需要另外单独的拼音系统。韩语共有40个字母,包括21个元音和19个辅音。元音又分为单元音(10个)和双元音(11个)。元音是韩语音节的中心,辅音只有和元音结合才能构成文字。
韩语的词汇类型可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语三种。固有词是韩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本民族自己固有的词汇,是韩语词汇的核心部分。韩语日常用语绝大多数用的都是固有词。绝大部分汉字词来源于汉语。汉字词读音遵照韩国汉字的读音规则,词义大部分与汉语相同,但也有些差异。汉字词在数量上要占到韩语词汇一半以上。外来语是指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借鉴过来的词语,以英语居多。
15世纪以前,韩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以汉字为书写工具。由于韩语与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系,只有两班与知识分子懂得汉文(中国的文言文),一般民众不能以文字记事,非常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了解决韩民族书写文字的问题,1443年朝鲜王朝世宗大王组织一批学者创造了适合标记韩语语音的韩字。称作“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韩文的发明推动了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世宗大王也得到了后世的爱戴。
韩语(朝-{}-鲜语)的方言按地区分布可以分为西北部方言、东北部方言、中部方言、西南方言、东南方言、济州方言6种。除了济州方言以外,其它地区的方言都很相似,彼此可以听得懂。今天的“标准韩国语”是以中部方言的首尔话为基础的。由于首尔是朝鲜王朝的国都,因此“标准韩国语”更接近于朝鲜半岛分裂前的官方语言。
依韩国宪法,韩国人有宗教信仰自由。根据2015年的统计,27.6%的韩国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占全国19.7%,天主教7.9%),15.5%信奉佛教。其它宗教包括儒教、伊斯兰教和各种新兴宗教比如、天道教和圆佛教。韩国本土原始宗教是萨满教。
基督教是韩国最大的宗教,占总人口27.6%,约有1356万人,包括970万新教徒和390万天主教徒。2005年以来,新教信徒的人数在慢慢增加,而天主教信徒则开始渐渐减少。长老会是韩国最大的基督教派,大约有900万信徒100多种教会,其中较大的教会包括“大韩耶稣教长老会(合同)”、“大韩耶稣教长老会(统合)”、“大韩耶稣教长老会(高神)”等。
佛教372年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成为朝鲜的国教,直到朝鲜王朝时期被儒教所取替。韩国目前有1100多万的佛教信徒,其中90%的信徒是曹溪宗。
儒教在朝鲜三国时期从中传入朝鲜半岛。百济和高句丽的教育制度都是以儒教为基础。高句丽设有太学和地方儒学私立学院扃堂。新罗统一三国后,于682年又设立了国学。992年,高丽设立了国子监。朝鲜王朝时期,儒教取代了佛教成为国教。儒家思想在现代的韩国社会依然起着广泛的影响。
教育在韩国被称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二经济。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创造“汉江奇迹”。在韩国成功的背后,“教育立国”战略是根本原因之一。1961年,韩国人均GDP仅为80美元,80%的人口为文盲。韩国政府将15-20%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1975-1985年间,韩国的教育经费从2.2亿韩圆增加到35.3亿韩圆,增长近16倍。不仅如此,韩国每年还从世界银行贷款6000万美元用于教育。目前韩国已经普及9年义务教育,基本消除文盲,是世界识字人口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韩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和科学竞赛中一直保持着出色的成绩。2011年,韩国23-34年龄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凭的比例达到64%,远高于OECD国家平均 39% 的水平。在2014年英国培生集团(Pearson)第二次实施的“全球教育强国”调查中,韩国超越2012年排名第一的芬兰,综合排名第一,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韩国宪法》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20世纪80年代,终身教育被写入《韩国宪法》。为保障国民的教育权益,韩国制定一整套的教育法律,包括《教育基本法》、《幼儿教育法》、《初等、中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终身教育法》等,使人一生的教育都有法可依。韩国《教育法》第一条对韩国教育的理念是这样阐述的:“根据‘弘益人间’的伟大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所有人完善其个人的品德,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取得能参加建设民主国家和促进全人类繁荣活动的公民资格”。
韩国教育的学制为6-3-3-4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小学和初中在韩国是免费义务教育。韩国在1959年普及小学义务教育,96%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1969年,韩国废除初中入学考试制度,1985年开始在偏远地区实施初中免费义务教育,2004年已经扩大到全国范围。韩国的高中在1974年开始实行“平准化”,2014年开始在偏远地区实行高中免费义务教育,2017年将推广到全国范围。1995年,韩国小学升初中的入学率为99.8%,初中入高中的升学率为98.7%,高中应届毕业生入大学的升学率为55%,复读生升学率达74.2%。
韩国的大学根据设立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及私立大学,其中私立大学的数目占到80%以上。所有高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要接受韩国教育部的监督。韩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是成均馆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398年成立的朝鲜王朝最高学府成均馆。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和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三所著名高校在韩国很有影响。因其英文缩写首字母为“SKY”,被称为韩国大学一片天。许多韩国政要都是SKY大学的校友。另外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和浦项工科大学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韩国报刊有100余年的历史。1896年,徐载弼创办的《独立新闻》是韩国近代第一份民营韩文报纸。目前韩国的传统媒体主要是韩国的三大报纸(《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和《东亚日报》)和韩联社。《朝鲜日报》和《东亚日报》创办于三一独立运动之后的1920年,是韩国历史最悠久的两份报纸。韩联社成立于1981年,是韩国国家通讯社。韩联社在欧洲、北美、中东、东南亚和南美设有42家分社,发挥着韩国与世界间的桥梁作用。韩联社还拥有韩国最大的地方新闻采集网。
韩国的第一家电视台是成立于1956年的一家首尔私营商业电视台。韩国目前主要的全国性电视台包括韩国放送公社(KBS)、文化广播公司(MBC)、SBS股份有限公司(SBS)和教育放送公社(EBS)。KBS-TV于1961年12月由韩国政府创立,是韩国最早的公营电视台。EBS是韩国国营教育电视台兼广播电台
NAVER和DAUM是韩国两大门户网站,基本垄断了韩国的网络媒体业务(NAVER的市场份额占到73%,DAUM20%)}。NAVER成立于1999年,是韩国最大的网站,也是其最大的搜索引擎,年收入大约为100亿元人民币,比三大报业总收入还多出3000亿韩元。
韩国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全斗焕执政期间,“福利国家”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韩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完善,但韩国建立起福利国家所用的时间却是很短的。韩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救济和社会福利服务三方面。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雇佣保险、产业灾害保险。1988年韩国修定《国民养老保险法》, 首次实施了国民养老保险制度。1999年养老保险和退休金制度惠及到全国国民。医疗保险从1977年开始实行。医疗保险以投保人的保险费为主,国库补助或其他利息收入为补充。雇佣保险于1995年开始实行。与失业保险不同,雇佣保险不仅对失业者进行救济,而且用积极的政策手段尽可能防止失业的发生。雇佣保险费分为失业保险费和雇佣安定与职业能力开发事业保险费两类。失业保险费由雇主和被雇人各负担一半,雇佣安定和职业能力开发事业保险费则由雇主全部负担。产业灾害保险是最早普遍实行的社会保险,保险费由雇主一方负担,保险对象是因工而伤、疾病、残废、死亡。
公共救济是通过国家财政资助低收入阶层来保障国民最低生活标准和支援国民自立的制度,主要分为生活保护、有功人员津贴和灾害灾难救济三种。生活保护分为自救保护(有劳动能力)、居宅保护(无生活能力而在家受保护者)和设施保护(需要收容到社会福利设施内)。有功人员津贴是韩国政府对殉职或公伤的军人、警察和公务员,爱国志士等有功人员及遗属发放的各类津贴、抚恤金以及公共费用减免等。依照韩国1962年颁布的《灾害救护法》,韩国政府对因自然灾害等而集体发生多数罹灾者时进行灾害灾难救济,所需费用由国库负担70%,地方政府负担30%。
社会福利服务主要以社会化的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福利等为主,包括建设老年福利设施、减免65岁以上老年人公共费用、设立有儿童咨询所、婴幼儿设施、母子保护设施、妇女职业辅导设施、女性会馆等。另外依照相关保障残疾人福利的法律,韩国政府通过设立残疾人福利设施、特殊学校为残疾人提供福利,并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便利。
韩国文化由韩国传统文化衍生而来。韩国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韩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韩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过韩半岛传统文化仍保留有其独特的特征。韩国现代文化是韩国现代化的产物。随着韩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韩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而构筑了现代韩国文化。韩国文化在亚洲和世界的流行被称为韩流。
韩国的传统建筑与中国和日本的传统建筑有很多相似之处,受到阴阳、天地五行、风水、佛教、道教和儒教等的影响。自然是韩国建筑最重要的因素。韩国建筑不追求高大雄伟,而是讲究建筑对自然的尊重,和谐于自然。传统的韩国建筑很少在规模和装饰上有铺张炫耀。房间相对较小,装饰也比较简单。据认为,富有修养和君子风度的人的房间主要是用于读书和谈论学术的,不应在装饰上显得浮华。
19世纪末,西方建筑开始传入韩国。西方和日本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这一时期在韩国修建了教堂和办公楼,例如哥特式的天主教堂明洞圣堂(1898年)、文艺复兴式的韩国银行总行大楼(1912年)和首尔火车站(1925年)以及罗马式的圣公会教堂贞洞堂(1916年)和首尔市政厅大楼(1925年)。1916年,韩国的学校开始教授西方建筑学和工程学。活跃于30年代初的韩国建筑师包括设计和信百货公司大楼的朴吉龙和设计高丽大学校主楼的朴东镇,是韩国现代建筑的早期开拓者。
韩战结束后,韩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两位从海外学成归来的韩国建筑师在这一时期将韩国建筑引入了博采众长的境界。一位是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金重业,另一位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金寿根。1960年代,金重业设计的法国驻韩大使馆和金寿根设计的自由中心为当时的首尔建筑添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其它一些有影响的建筑包括金重业设计的三一路大楼,严德纹设计的世宗文化会馆,朴春鸣设计的大韩生命保险公司大楼;金寿根设计的基督教卫理公会教堂京东堂和设计的奥林匹克体育场等。
有文字记载的韩国文学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出现。之前主要是古代神话、传说和歌谣等口头文学。早期文献大多在历次战火中被焚毁,可供参考的留世典籍很少。记载于《三国遗事》的《龟旨歌》是现存最早的韩国古代歌谣。三国时期高句丽琉璃明王的《黄鸟歌》是现存韩国最早的汉诗。统一新罗时期,韩国古典文学出现空前的兴盛。国语诗歌“乡歌”在八九世纪达到高峰。受唐朝汉文化的影响,统一新罗出现强首、薛聪、金大问、崔致远等儒学大家。统一新罗时期的文学体裁形式也开始多样化,在民间口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出史传文学和传奇文学,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出现长篇纪行文《往五天竺国传》。此外,还出现寓言。
高丽时期是韩国文学史上各种文学体裁确立的时期。国语诗歌在新罗乡歌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改进、创作,最终形成国语诗歌的正统体裁时调。国语诗歌的创作群体由民间扩展到上层文人。在汉文文学方面,古、近体诗、词、骚均有名作出现。朝鲜文学史上的三大诗人中的两位李奎报和李齐贤都是出自高丽时期。高丽时期还首次出现风格鲜明的诗歌流派“海左七贤”。散文方面也是古文、骈文、赋、应用文等凡中国有的散文文体无所不用,并且达到很高的水平。高丽官修正史《三国史记》的出现确立史书的体式。传记文学在此基础上兴盛发展起来。高丽后期还出现稗说体散文,为后世小说的出现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高丽文学作品佚失严重,现存作品较少。现传有文集的或被后人编辑成集的文人约有30人,有作品传世的人有近400人,诗歌2万余首,文4000篇左右。不过,从现存为数不多的高丽作品中,人们依然可以看到高丽文学的兴盛。
朝鲜王朝时期是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训民正音的发明为韩国国语文学开始新的起点。高丽末期出现的时调从最初的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朝鲜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发展出“平时调”、“辞说时调”、“于时调”多种形式。与此同时,歌辞作为“长歌”形式也成为与时调并行发展的国语诗歌体裁,朝鲜王朝后期还出现形式更为灵活的“杂歌”。朝鲜王朝时期的汉文诗歌的创作也蓬勃发展。1918年,文士张志渊收集、整理朝鲜文人的汉诗,并以《大东诗选》为名出版,成为朝鲜文学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汉诗集。散文在朝鲜王朝时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并出现国语散文。朝鲜叙事文学的发展,训民正音的发明,城市平民读者群的形成,以及中国小说的流入,促使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朝鲜王朝时期兴起,成为朝鲜文学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事项。
19世纪末,西方文明开始冲击朝鲜半岛,拉开韩国现代文学的序幕。1906年,李人植的《血泪》成为第一部新小说。1917年,李光洙的《无情》是第一部近代小说。1923年的新倾向派文学和1925年成立“卡普”(无产阶级艺术联盟)与之形成激烈的反对派。19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使得韩国农村一片荒芜。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农民小说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代表作包括李光洙的《土地》、李萁永的《故乡》等。1940年代,随着中日战争的白热化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韩国疯狂推行同化政策,禁止韩语的使用,强迫韩国文坛日语化。《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所有韩文报纸和杂志被强迫停刊。韩国国语文学陷入空前的黑暗。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韩国本国文学重新得到恢复。这一时期的解放小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主题:回归故乡(代表作有金东里的《穴居部族》等)、清算日帝罪恶(代表作有蔡万植的《田故事》等)、南北问题的迫切现实(田荣泽的《牛》等)、和讽刺解放后混乱局势(代表作有严想涉的《破产》)。1950年代的韩国文学作品主要是揭示韩战给人民物质和精神上造成的创伤。1960-70年代的韩国文学主要是表现南北问题的认识、农民生活、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病、经济发展后的富裕生活等。朴景利的《土地》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小说。这一时期的其它代表作包括崔仁熏的《广场》,安寿吉的《北间岛》,黄皙暎的《去三浦的路》,吴贞姬的《火的江》等。1980年代,大河小说焕发生机,代表作有黄皙暎的《张吉山》等。1990年代,大量商业小说开始出现,比如洪盛原的《月和刀》。另外许多女性作家开始在韩国文坛出现。
自19世纪末电影首次被引入韩国以来,韩国电影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955年,李奎焕执导的《春香传》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废墟中取得商业成功,为韩国电影的战后复兴铺垫了基石。1960年代,韩国电影进入全盛期,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较大的进步。1969年,韩国全年电影制作数量达到233部,观影人次高达1亿7800万。1970年代,由于朴正熙的独裁统治,韩国电影很快从繁荣走向萧条。朴正熙维新体制解体后的198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出现转机。
进入1990年代后,特别是1996年废除电影审查制度后,韩国电影再次进入快速发展期。1993年-2005年,韩国电影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从15.9%上升到60%,票房翻了两番。1993年,林权泽执导的有关韩国传统艺术盘索里的影片《西便制》取得历史性的成功,突破100万观众的大关。1999年,姜帝圭导演的《生死谍变》放映仅21天就突破《西便制》的百万票房纪录,最终创下580万的票房,超过当时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票房纪录,引发韩国大片的热潮。2003年和2004年,《实尾岛》和《太极旗飘扬》两部韩国大片使韩国电影开启1000万观众的新纪元。在电影观众数目几何级增长的同时,韩国电影接连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在2002至2004年的短短两年内,韩国电影便收获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世界三大影展的最佳导演奖。韩国电影的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得到空前提高。
韩国每年举行包括釜山国际电影节、富川国际电影节、全州国际电影节、等20多个国际电影节。其中,开始于1996年的釜山国际电影节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韩国主要的电影奖项有大钟奖、青龙奖、春史电影艺术奖。其中,春史电影艺术奖由韩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为纪念电影开拓者春史罗云奎导演(1904-1937年)于1990年创建,完全由电影人来经营。为了收集、保存韩国电影,韩国从1996年开始实施电影义务纳本制度,电影公司义务向韩国映像资料院提供电影拷贝。1997年以后制作的韩国电影全部保存。
韩剧在1980年代随着彩色电视的普及而兴起。1987年,韩国实现民主化后颁布了新的《电视法》,后又在1990年做了修订,允许民营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进入电视广播产业。1991年,民营商业电视台SBS的成立使韩剧产业形成KBS、MBC和SBS三足鼎立的格局,各电台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电视剧市场开始出现分化,电视剧类型也开始多样化,出现了家庭剧、青春偶像剧、历史剧、时代反思剧、情景喜剧等各种类型。1997年,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热播,使韩剧开始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流行,成为“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开始,韩剧与韩流在世界更大范围流行,进入兴盛期。
韩剧体现着韩国东西合璧混合文化的特点,通过挖掘人性之美,褒扬真、善、美,塑造执著、坚忍、充满朝气的人物形象,倡导夫妻恩爱、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珍惜亲情等传统儒家思想。曾风靡一时的Fusion史剧《大长今》在湖南卫视播出的时候,甚至被冠以了“青春励志片”的宣传口号。《天国的阶梯》、《冬季恋歌》等爱情剧则演绎的是不离不弃、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韩剧大多很“洁净”,正面人物多斯文有礼、遵章守纪,即使是热恋的情侣也很少有过火的镜头,可以在任何时段播出,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
韩国电视台一般是向下属的影视制作公司订购电视剧,无须制片人考虑资金筹备和市场销售事宜。因此传统的韩剧是“PD合一”的制作模式,即制片人与导演的职责由一个人来担任,被称为PD(Producer和Director的首字母组合)。此外,韩剧采取“边写、边拍、边播”的体制。电视剧开拍前一般只需三分之一的剧本和梗概。电视剧的播放一般也只需30%左右的完成片。为追求收视率,剧组人员可根据观众的需求确定剧情的发展和最后的结局。在韩国,女性编剧的数量远多于男性。在女性编剧主导的爱情剧中,男性角色往往“屈从”于女主角的人格魅力。编剧一般坚持不伤害女性意识的规则,如果剧中出现婚外情,当事人会受到外界和内心的谴责,女性所需要的情感庇护、凄美爱情在韩剧均有体现,使女性观众通过虚拟的故事平衡现实生活。
韩剧在制作上追求精致亮丽的影像。为获得高质量的画面,制作公司往往不惜重金。比如韩剧《宫》每集用于韩国传统家具、装饰等布景的费用就高达23万美元。韩剧在制作过程中普遍采用双机位或三机位拍摄。而在中国,除宏大场面等特殊情况会临时才用多机拍摄外,电视剧的制作一般采用单机拍摄。此外,韩剧不会打乱顺序在同一个场景拍摄多个剧情。这样做很好地保持了演员情绪和表演的连贯性,成为演员表演细腻生动的保证,但同时也加大了摄影、灯光、美术部门的工作量与强度。
韩剧在摄影景别上大量使用包括近景、大近景和特写在内的近景镜头,让观众强烈感受到人物的面部表情,内心丰富的情感。韩剧《朱蒙》中,人物近景几乎都是通过中长焦距的镜头或大光圈小景深拍摄的,使角色性格冲突、情感交流和内心世界都通过“近距离接触”的方式呈现在屏幕上。此外,韩剧非常重视后期的调色。韩剧《宫》的拍摄周期是七个月左右,但不惜花两倍于摄影的时间用于后期调色。《大长今》也花费的整整半年的时间用于后期色彩校正。
韩国当代音乐分为传统音乐和西洋音乐。传统音乐又称为“国乐”,主要包括唱剧、板唱和民俗音乐。1959年,旅居德国的韩国传统音乐大师尹伊桑在德国达姆斯特音乐节上演奏的韩国传统音乐,引起欧洲音乐界的极大关注。1972年,他还为慕尼黑奥运会开幕式创作了歌剧《沈清》。韩国第一个交响乐团是1945年9月成立的韩国交响乐团,之后又出现了首尔市立交响乐团(1957年)、KBS交响乐团(1956年)等交响乐团。韩国乐坛有个著名的郑氏家族,包括“东洋魔女”小提琴演奏家姐姐郑京和、大提琴演奏家妹妹郑明和、世界级指挥家哥哥郑明勋。韩国女童大提琴家在12岁时获得罗斯特罗维奇国际大提琴比赛大奖和当代音乐奖。男中音歌唱家崔铉洙在1990年莫斯科举行的第九届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声音组得到最高奖,并获得了柴可夫斯基奖。其它韩国歌唱家还包括曹秀美、申英玉等。
韩国流行音乐的三大制作公司是SM Entertainment、YG Entertainment和JYP Entertainment。赵容弼是20世纪70-80年代韩国流行歌坛的巨星,在韩国具有“国宝级”地位,享有韩国“国民歌手”之盛名。1972年,他出道发行的首次专辑《回到釜山港》,销量达到100万张。这在当时人口只有3300万人的韩国是个天文数字。1992年出道的徐太志和孩子们通过融合西方音乐与韩国文化,成为韩国流行音乐的分水岭。2000年2月,韩国组合H.O.T在中国北京成功举行演唱会。这是韩国流行乐首次在海外举办的音乐会。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Baby V.O.X的单曲《Coincidence》开始走红亚洲。紧接着宝儿的《Listen to My Heart》专辑在日本发行,荣登日本Oricon排行榜首位,成为韩国也是亚洲首位获得Oricon排行榜冠军的艺人。2008年1月16日,韩国组合东方神起的单曲《Purple Line》再次登上日本Oricon排行榜首位,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个荣登日本Oricon排行榜首位的非日本男子组合。在此之后,大量的韩国流行乐开始进入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互联网对韩国流行音乐在西方国家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2年PSY的单曲《江南Style》借助YouTube迅速红遍全球,西方领导人甚至在外交场合聊侃PSY和韩国流行文化。许多韩国流行歌手和组合都在西方国家取得了很好的表现。2011年,BIGBANG还获得MTV欧洲音乐大奖,成为韩国首次获得欧洲主要音乐奖项的组合。2013年11月3日,在美国纽约Pier 36举办的第1届YouTube音乐奖上,少女时代凭借〈I Got a Boy〉获得「年度最佳MV」,击败Lady GaGa、Justin Bieber等国际知名歌手,成为首次获得此项殊荣的亚洲组合。2017年5月21日,防弹少年团在第24届《美国告示牌音乐奖》获颁最佳社群媒体艺人奖项,并且以3亿的投票数打破了Billboard纪录,成为此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个获奖的亚洲歌手。
网络游戏业在韩国是个发展迅速的产业,1998-2008年间,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产业规模在十年间增加八倍。韩国网络游戏的兴起开始于1996年《风之国度》上市。《风之国度》超越了基于图形网络游戏的象征性意义,从而改变了韩国游戏市场的样式。对遭遇非法复制的的游戏市场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成为游戏市场新诞生的典范。《风之国度》的成功使网络游戏迅速商业化。1998年《天堂》上市后取得巨大商业成功,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投资者进入网络游戏行业。韩国目前已是世界网络游戏出口大国,2012年韩国游戏出口额达到26.39亿美元,是2012年韩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46.11亿美元)的57%远超音乐、电影、电视剧等。
韩国料理口味以清淡为主。稻米是韩国人最普遍的主食。石锅拌饭、紫菜包饭、韩式炒年糕、泡菜炒饭、韩国烧烤等都是韩国料理中常见的主食。在韩国,牛肉是肉类中最贵的,而猪肉和鸡肉的价格都相对便宜。韩国本地产的牛肉被称为“韩牛”。“韩牛”经精心饲养肉质鲜美,在韩国是价格最贵的牛肉,也是上乘的礼品。韩国三面临海,因此海鲜也是韩国人的重要主食。韩国冷面、补身汤一般使用狗肉。
与其他饮食文化不同,汤在韩国料理中不是饭前或饭后的配菜,而是与主食一起食用的主菜。韩国料理中的汤一般放有肉或海鲜,汤水较少。常见的汤有参鸡汤、大酱汤、先农汤、水饺汤、泡菜锅、纯豆腐汤、海带汤等。泡菜是韩国料理中的重要成员。韩式泡菜种类繁多,其类别在韩国各地有所不同。韩国人在不同的季节也食用不同的泡菜。由于韩国泡菜卡路里含量低、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一种对人体有益的乳杆益生菌,韩式泡菜被美国时代华纳《》评为世界5大最健康食品之一。韩国料理中常见的面条有韩国冷面、骨董面、杂菜等。韩国代表性的甜点小吃包括打糕、韩菓等。
与中国、日本和越南的餐桌礼仪不同,盛米饭和汤的碗是不应该被拿起的。韩国人使用金属作的长柄匙来吃饭喝汤。韩式的筷子是扁平的金属筷子,只用来夹菜,不用来吃米饭。年轻人不应该在长辈或客人之前拿起筷子吃饭,也不应该在长辈或客人之前吃完饭。
韩国是酒精饮料的消费大国,人均酒精消耗量位居世界前列。韩国烧酒是韩国国内消费量最大的酒精饮品,也是世界上最畅销的酒,其中韩国著名的烧酒品牌真露居世界烈酒销量之首。韩国烧酒口感清新、酒精度数低、价格便宜在欧美是非常受欢迎的白酒。2008年,美国著名的韦伯斯特字典已将韩国烧酒“Soju”一词正式收录其中。除烧酒外,韩国常见的酒还有清酒、浊酒、果酒、花酒、药酒等。啤酒在韩国也越来越受欢迎。海特啤酒是韩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2005年,海特啤酒与真露合并成为海特真露集团。
韩国人喝酒很讲究,要相互倒酒以表示友谊。为别人斟酒,一定要用右手拿瓶,左手要扶着右手,以示尊重。用左手斟酒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接受者也要双手捧杯,以示谢意。与中国人不断地为客人续酒有很大的不同,韩国人喝酒不喜欢续酒,而喜欢一杯喝完再倒。晚辈与长辈喝酒时,晚辈要先向长辈倒酒。在长辈先喝酒后,才能饮酒。饮酒时不能面对着长辈而要把脸稍转向左侧再喝。
韩国的茶叶最初是在朝鲜三国时期从中国引入,历史上曾盛行。朝鲜王朝中后期茶叶开始在朝鲜半岛衰退,不过1980年代以来,茶叶茶开始在韩国复兴。韩国茶礼作为韩国茶仪式有千年的历史。韩国茶礼以“和、敬、俭、真”为宗旨。“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敬重、礼遇;“俭”,即俭朴、清廉;“真”,即以诚相待。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名茶类型区分,可分为“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
与茶叶茶不同,韩国传统茶在韩国非常流行。传统茶不使用茶叶,可以放几百种材料,大多数会加入蜂蜜。“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是一种天然与健康的饮品。常见的韩国传统茶有、菩提茶、五味子茶、柚子茶、水正果、红枣茶等。
韩国政府非常注重国民体育,鼓励体育相关的产业发展,提高体育设施水准,逐步提升国家在对外竞技上的实力。韩国已经成功举办了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2003年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201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多个世界体育赛事和数个亚运会,并取得很好的成绩。
跆拳道是韩国的国技,有“腿击术王中王”的美誉。「跆拳道」一词是1955年由崔泓熙创造,其中「跆」指踢击、「拳」指拳击、「道」则是代表道行和自身对礼仪的修练。成立于1973年的世界跆拳道联盟总部设在韩国首尔,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锦标赛。跆拳道目前已经在世界各国广为推广并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棒球是在韩国最受大众喜欢的球类运动。韩国从1982年开始组建职业棒球队,目前有LG双子、NC恐龙、韩华鹰、起亚虎、三星狮、罗德巨人、斗山熊、SK飞龙、KT巫师、耐克森英雄10支职业棒球队。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韩国取得了棒球比赛冠军的好成绩。
足球是另一种在韩国广受欢迎的球类运动。韩国顶级足球联赛是K联赛,成立于1983年是亚洲最早建立的职业足球联赛。目前韩国已经9次入选世界杯足球赛。2002年,韩国与日本联合举办了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并取得殿军的成绩。
韩国的节假日分为“国庆日”、“国旗揭阳日”和“公休日”三种。三一节(3月1日)、制宪节(7月17日)、光复节(8月15日)、开天节(10月3日)和谚文日(10月9日)是韩国的五个“国庆日”。“国庆日”在韩国是指全民共同庆祝的重要节日,与中国的国庆节有所区别。根据韩国国旗法,韩国各家各户和道路两旁鼓励在“国庆日”、显忠日(降半旗)和悬挂韩国国旗。
|
312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26 | 东京 | 东京
东京()是位于日本关东地方的都市,狭义上指东京都、或东京都区部(即东京市区),亦可泛指东京都及周边卫星都市群相连而成的「首都圈」(东京都会区)。东京都区部人口数达955万(2018年10月),首都圈的人口数则达3700万,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都会区。东京的GDP为全球第一,在2016年达9730亿美元,而同时东京都会区(一都三县)则高达1.8兆美元,若将东京视为一个国家,其GDP总量高于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位列世界第八。东京为亚洲最重要的世界级城市,也是传统上的全球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全球城市指数排名第三。此外,东京亦为世界最宜居城市(英国Monocole生活品质调查)。
东京古称江户,自德川幕府时代以来开始成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维新时期改为现名后,更发展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众多领域的枢纽中心。经过二战后的继续发展,东京不仅成为世界商业金融、流行文化与时尚重镇,亦为世界经济发展度与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此外,东京还有目前全球最复杂、最密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中单就计算东京的地铁系统管辖区段每日平均运量达880万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铁第三位(如含地铁直通运转路线、私铁通勤路线及JR东日本通勤路线,则每日平均运量位居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第一位)。
在正式的行政区划定义上,东京仅限于东京都,与道、府、县同为日本的一级行政区,辖区包含东京都区部、多摩地方与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等离岛;其中,东京都区部为日本中央政府所在地。东京都同时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冲之鸟礁)和最东端(南鸟岛)等地理极点,拥有日本各都道府县中最多的人口数,同时也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都道府县。
东京都总面积为2,187平方公里,包括23个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村,并与周边的千叶县、神奈川县、埼玉县等构成「首都圈」。各区、市、町、村皆设有独立的行政役所,东京都厅则位于西新宿。目前东京都内有约1,301万人口(相当于全日本的1/10),整个东京都会区(包括横滨、埼玉等周边城区相连的卫星都市)总人口高达3700万,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和都会区,约等于纽约都会区加伦敦都会区、或纽约都会区加巴黎都会区人口的总和。2013年4月「世界城市区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发布第9届调查报告,东京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都会区,共有3700万人。
每天约有数百万人从首都圈外围地区通勤至东京上班,使得东京的中心区域白天经常人声鼎沸,新宿、丸之内、日本桥等办公大楼林立的区域聚集了不少上班族;到了夜晚,人潮则转移至银座、涩谷、六本木、台场等休闲娱乐场所林立的区域,开启夜生活的序幕。
东京不但人口密集,同时也是各种物资与各类资讯的巨大集散地。除了长期作为亚洲金融、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要地之外,亦为亚洲流行文化最大的传播中心。尽管东京在都市发展上如同许多国际大都市,经常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发展的同时仍旧保留了许多历史文物、古迹与一些传统仪式、活动,现代与传统共存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大特征。
一般习惯称呼的「东京」通常指的是地名,而非行政区名,范围上不一定只包含东京23区或东京都。下面是从最狭义到最广义不同的定义,用以界定对于东京的各种称呼所指涉的范围:
东京旧名江户,其名称来自于1457年筑城江户城。江户城的建造,据说是由武藏国川越(现在的埼玉县)的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的命令,下令家臣太田道灌督办完成的。在选择地点的时候,太田一眼就看中了这一片虽是潮湿地带,但四周被山和海所环绕的关东平原,于是就在在今天的皇居一带建造了江户城(「江户」即「河口」之意,起源于隅田川流入当时称为「江户湾」的东京湾)。之后历史进入各地武将间连年征战的战国时期。
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关键性的胜利,自此开始了以江户城为据点的江户幕府统治时期,江户也因此成为一座政治城市。之后江户城的人口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心城市。江户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区域类型:一个是平民活动区域—「下町」,这里聚集了许多商人、小贩与手工艺师匠,他们主要从事隅田川的水上运输、江户港的物资集散以及各种商业活动;另一个则是上流社会活动区域—「山之手」,包括大名的住宅区和旗本的住宅区在内,是江户城内的政治中心。江户城政治、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平民文化的形成也象征江户城的文化发展进入全盛时期。直到今天,仍然能在东京的小巷以及一些传统仪式中,感受到平民文化的存在。
随著「大政奉还」以及戊辰战争末期,江户不流血开城后幕府体制的瓦解,日本社会进入了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积极吸收并引进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建设自己的现代化民族国家。在这段期间,皇室从京都迁至江户,并改称江户为东京,自此东京成为新的日本首都;江户城成为国家象征—天皇的居住地,并相继改名为东京城、宫城与皇居;依君主立宪制度创建的国会亦于东京开始运作。在明治政府实行现代化政策下,城市也开始出现西化后的面貌(特别是建筑);1872年,日本首条铁路落成于东京与横滨之间,成为交通上的新创举。从此,东京逐渐朝向现代化以与国际都市化发展的方向前进。
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与二战末期美军战机群的密集轰炸,虽然使得东京都心部两度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但随后却也都迅速进行重建工作,到了1960年代更进入城市的高速发展期。196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举办,也是亚洲城市首次举办。为了迎接奥运的到来,除了体育场馆等奥运所需设施外,其他多项重大公共建设(像是首都高速道路)也同时展开兴建,整个城市进入大兴土木的阶段。自此以后,东京正式跻身国际代表性都市的行列。进入1990年代之后,随著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不景气,但临海副都心的大规模开发,新宿副都心随著都厅移转进一步发展,交通系统的持续整备,以及多项都市更新与大型复合地带改造计划的执行,使得东京的发展脚步依旧不断前进。2011年发生东日本大震灾,东京经济受到轻微影响却也快速复苏;之后东京积极申办了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成功取得主办权,成为第一个两次主办奥运会的亚洲城市。
东京都及关东地区多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日本本州多数地方一样5月、6月上旬前半,以及日本学生放暑假期间的7月底~8月底是全年之中阳光最多、天气最晴的时候,其次是4月,至于6月、9月、10月的日照时数为全年最少。
春季前半天气周期变化,也可能因寒冷旋涡的影响出现雷雨,不过放晴的日子比阴雨天还要多一点。春季后半~6月上旬前半仍旧是天气周期变化,不过锋面通过速度非常快,阴雨天的日子不仅打散分配均匀,且不会维持太久,整体而言以晴天、薄云为主,偶尔才是阴雨天。在梅雨季时容易受滞留锋面影响长期降雨,偶尔还是会有空档放晴的时候。
梅雨季过后即进入夏季,此时因太平洋高压笼罩而高温晴朗炎热,并时常有台风侵袭。此外,也可能因鄂霍次克海高气压的影响成为阴和雨磨蹭的天气。
秋季受台风、秋雨锋面的影响变得容易下雨。于冬季前后,发达的低气压通过,易发生强风和强雨。冬天时,南岸的低气压变得容易通过,幸好东京位于背风面,雨或雪的日子比较少,大多是晴朗干燥的日子,同时是全年之中云量最少的季节,下雪日子交通容易受到影响。
2016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东京都共有居民13,617,445人,其中23区共有居民8,967,665人。由于大量人员在东京都区部和邻近地区之间通勤移动,东京都区部在日间和夜晚的人口差距较大。
回溯到1889年,资料显示当时的东京市有居民1,375,937人,而东京府有居民1,694,292人。同年,共有779名外国人被记录居住在东京,其中英国209人,美国182人,中国137人。
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域划分采用都道府县制,其中唯一的「都」就是指东京都。1943年,原本的东京府与其辖下的东京市统合成为东京都,但战后(1947年)又因为地方自治法的颁布,而将东京都制废除。现在的东京都仅为单纯整合特别区与其余市、町、村而成的地方自治体,只是仍沿用原本东京都的称呼而已。
整个东京都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地理分区,分别是习惯上称为「东京23区」的23个特别区,与23区西边被称为多摩地方的近郊地区,以及一些位在太平洋上,行政上由东京都管辖的岛屿。
东京都下辖23区、26市、1郡、4支厅(岛屿部)、5町与8村。
东京都境内共有7个副都心。
东京都会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人口两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区。据统计,2008年大东京地区人口达3,520万人,按购买力平价调降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依旧高达14,790亿美元(ukmediacentre.pwc),2010年按国际汇率计价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更高达1.9兆美元,约近纽约都会区及韩国的两倍、更达台湾的4倍多。另外,东京都会区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财富500强公司总部的地区,于2009年达51家,几乎是第2名巴黎的两倍。
东京综合实力评价为亚洲城市第一位,国际社会惯例上将其视为与西方伦敦、纽约、巴黎并列,为已开发世界中具有全方位主导性的四大全球城市之一。参考国际相关全球城市研究调查结果:依照美国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及A.T. Kearney公告的世界都市指数(A.T.Kearney Global Cities Index, 2012)、美国杂志《对外政策》(Foreign Policy)全球城市指数、日本「财团法人森记念财团都市战略研究所」世界都市综合力排行「Global Power City Index 2013」、英国Knight Frank世界都市调查(The Wealth Report's Global Cities Survey)、中国都市竞争力研究会(China Institute Of City Competitiveness)2012世界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等,东京皆为亚洲地区一枝独秀的世界级城市。
另外依照英国偏向会计、广告、金融等特定服务领域的智库(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简称GaWC)所发布之2012全球国际大都会综合排名,东京与巴黎、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同属Alpha+等级,仅次于英语圈资源流通实力建构的伦敦及纽约(属于Alpha++等级)。
东京都内有12间国立大学,1间公立大学和超过100间私立大学。国立大学包括:
东京都只有一所都立大学:
较著名的私立大学有:
东京的铁道路线主要是以JR线为主,有环绕都心行驶的JR山手线与横切都心行驶的JR中央线、总武线。在JR山手线的内侧有众多地下铁路线,在外侧有呈放射形状的各家私营铁路线。
东京都内的JR路线,除了东海道新干线属于JR东海管辖外,其他皆属于JR东日本管辖。JR线的电车均以不同的车身颜色作出区别,以下是主要JR线的代表色:
新干线部分,东京站是东海道新干线与东北新干线的端点站,同时也是列车最主要的起讫站;此外也有许多经由这两条新干线而直通其他新干线(九州新干线除外)的列车自此发车。除了东京站外,新干线另外还在东京站以北、以南分别设有上野站、品川站两个转运车站,以分担东京站的旅运量,并方便乘客搭乘。
东京的地下铁系统由两个不同的事业体经营,其中由日本政府及东京都政府合资成立的「帝都高速度交通营团」所经营的路线原本称为「营团线」,不过随著营团于2004年4月1日公司化,改名为东京地下铁股份有限公司(),所经营的路线也改称为「东京地下铁线」(;虽然营团线仍然是习惯上常用的旧名);而由东京都交通局经营的路线则称为「都营线」()。
各路线都有专属的英文字母代号,主要是与数字组合,作为各路线车站的快速辨识代号(例如东京站西北方地下的大型转乘站—大手町站,是丸之内线与东西线的交会点,它分别为丸之内本线编号第18站,与东西线编号第9站,因此有「M18」与「T09」两个代号)。至于专属路线代表色,则是与车站内的导引指标用色,以及地下铁车厢上的彩色装饰线条配合,方便搭乘民众辨识。
地下铁路线所属的事业体、路线名称、代号与代表色如下:
在东京乘坐地铁,可以购买一日券,这样可以在当日无限次任意乘坐指定的地铁而无需支付别的费用。目前,一日券分为两种类型:
东京都内相对于JR的主要私营铁路公司:
其他私营铁路公司:
路线众多而复杂,大多以铁路车站或重要地点为端点站或主要换乘站,主要街道上也经常可见巴士站牌;都心部的市区巴士以都营路线为主,兼有里程较长路线与短程接驳路线(如涩谷站~六本木新城),以及几条观光巴士路线(如东京、银座~台场)。都心以外的地区巴士多由私铁业者(东武、西武、东急等)兼营,因此经常以私铁车站作为端点站。
另外还有往返于都心部主要饭店、(T-CAT)与成田机场、羽田机场间的「Airport Limousine」(利木津巴士)。在几个大型转运站(东京站、新宿站等)附近,也有数条长途高速巴士路线,可以搭乘前往本州岛各地。此外还有在各旅游景点环游的观光巴士。
在铁路车站附近与主要街道上可以找到计程车站,而且原则上可以在任何地方搭乘计程车。当计程车前挡风玻璃左下角的信号灯显示为红色时,则表示这辆计程车可以搭乘。
位于都心部南边东京湾岸的东京国际机场(又称羽田机场),过去曾为日本国内航线与国际航线班机共用的起降机场;目前转以提供国内航线班机起降为主,维持日本国内航线枢纽的地位,国际航线部分则有往返上海虹桥机场、北京首都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以及台北松山机场等东亚城市之间的航班,维持有限度的区域航线服务。
至于飞往东京的国际定期航线班机,大部分均在位于东京都以东的千叶县境内,距离东京市区约65公里的成田国际机场(过去曾称为「新东京国际机场」)起降;此外亦有极少数国内航线班机于成田机场起降。成田机场与东京市区之间有JR、京成电铁等铁道路线连结,亦有高速巴士往返于两地之间。
2010年3月11日,位于茨城县小美玉市、距离东京市区约80公里的的茨城机场(又称「百里飞行场」)正式启用,成为东京的第三个联外机场。
东京的建筑和城市构造受到了其历史的深刻影响。东京近现代历史上的两个事件对城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其一是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其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京大轰炸。由于这两次时间造成的破坏,东京的城市景观主要由现代和当代建筑所构成,而较老的建筑则很少见。东京的建筑中包括两座著名的塔:东京塔和东京晴空塔,其中后者是全世界第二高的建筑物,仅次于迪拜的哈利法塔。东京的摩天大楼集中在新宿、丸之内、银座、六本木等几个地区。
东京还拥有许多公园和花园,东京境内有四座国家公园,其中包括覆盖伊豆群岛全境的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
继成功举办196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后,东京再次取得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成为第一个两度举办奥运会的亚洲城市。
日本相扑协会总部位于东京的两国国技馆,这里每年会举办三场相扑大赛。
东京都共有11个姊妹友好都市(或行政区):
另外,东京都也与亚洲地区数个主要都市合组21世纪亚洲主要都市网(ANMC21),作为互相分享资讯与提携的管道。
|
312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27 | 马尼拉 | 马尼拉
马尼拉(,),又称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于菲律宾的最大岛—吕宋岛马尼拉湾的东岸;今为菲国第二大城,人口有150万;乃全国经济、文化、教育和工业中心,现为人口达1000万的马尼拉大都会区之发展核心。2013年4月,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达2120万人。在同属此都会区的众多城市中,仅奎松市人口多于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在西班牙殖民时,因双方语言不通的误解而命名为:Maynilad,起源于是"这里有"的意思,(瓶花木属)是一种生长着白艳花朵、可作为染料的湿地树,许多观赏过的人们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两字合起来为,本意为他加禄语的"这里有白色的花"。她所属的这个都会区,菲律宾官方称为马尼拉大都会(Metro Manila),一般外国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简称以马尼拉。全区由17座城市和直辖市所组成。
在宋代称为蒲哩噜,最早见宋代《诸番志》:“蒲哩噜与三屿联属,聚落差盛,人多猛悍,好攻劫。海多卤股之石,搓牙如枯木芒刃,铦于剑戟,舟过其侧,预曲折以避之。产青琅玕、珊瑚树,然绝难得。风俗博易,与三屿同”。16世纪中叶,马尼拉只是一个在帕西河(Pasig River)岸边、信仰著回教的小渔村。
1570年,西班牙人抵达马尼拉。1595年,西班牙人公告马尼拉成为菲律宾群岛的首都。1898年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马尼拉改由美国治理。
1942年1月2日,马尼拉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所据。1945年2月23日美军夺回了这座城市,不过未能阻止马尼拉大屠杀。在二次大战攻防期间,菲律宾大部份的城市都被摧毁,但战后也大部份迅速被重建。
1975年,马尼拉和周围城市组成马尼拉大都会。今日的马尼拉被「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评为世界级城市,并且是全球第二十四大消费都市。
马尼拉被归类于柯本气候分类法下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和菲律宾的其他地区一样,马尼拉全境位于热带,四季如夏。由于其纬度接近赤道,气温的变化范围相当狭小,鲜少到达以下或以上。然而其湿度相当高。在十二月下旬至五月有显著的旱季,其余时间则为较为气温较为温和的雨季。在雨季时每天的降雨量常大量集中于短暂的时间内,鲜少下一整天的雨。台风在六月到九月的期间来袭,并会在城市的部分地区造成水灾。
马尼拉位于吕宋岛西部,马尼拉湾东岸、帕西河的入海口,帕西河横贯全城;位于纳沃塔斯市、加洛坎市之南;奎松市之西南;仙范、曼达路永市之西;马卡迪市之西北;巴萨市之北。
除了港区(Port Area)地区外,马尼拉每一个市辖区均有教堂,其中有些教堂已成为区内市民的专属礼拜教堂;和马尼拉大都会内众城比邻。菲律宾总统府马拉坎南宫亦位于马尼拉市,发挥著总统办公室和总统官邸的中枢功能。
马尼拉市辖16区,仅港区早期非归于本市辖境;市内的帕西河南北两岸各划8个市辖区:
帕西河以北的辖区
帕西河以南的辖区
|
312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28 | 帝力 | 帝力
帝力(德顿语:;)是东帝汶的首都,位于帝汶岛的北岸。帝力是东帝汶的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其机场同时为民航及军方所用。
帝力于1520年由葡萄牙人占领并成为其殖民地,于1596年成为葡属帝汶的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所占。二战后重归葡萄牙占领。东帝汶于1975年从葡萄牙独立,帝力成为首都。1976年7月东帝汶被印尼吞并、帝力仍为东帝汶省府所在。
在东帝汶寻求独立期间,独立武装组织与印尼军队不断爆发游击战,有数千市民被杀。直到1999年,东帝汶成功争取自治,受到联合国监管。到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重新独立,帝力再次恢复成为东帝汶首都。
帝力位于帝汶岛的北岸,是小巽他群岛中最繁盛的城市。
帝力是东帝汶的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其机场同时为民航及军方所用。
尼古劳·洛巴托总统国际机场
拥有东帝汶国立大学(Universidade Nacional de Timor-Leste)一所大学及数所高中,除此外还有为外国人开办的学校。
|
312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29 | 平壤 | 平壤
平壤,正式名称为平壤直辖市(),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大同江横跨市区,东侧是平安南道的大同郡、桧仓郡及南浦特别市的大安郡及龙冈郡、南侧是黄海北道的黄州郡、延山郡及-{松}-林市、北侧是平安南道的成川郡及平城市。
平壤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势低-{zh-hant:洼; zh-hans:洼}-的地段,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平壤”。也是平安道名称中“平”字的来源地。城市西北部是低矮的山岭,东部是丘陵和的平原。大同江和它的支流普通江流经市中心。
因城内遍布柳树,平壤又称“柳京”。朝鲜政府提倡植树造林并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平壤的山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平壤市民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8平方米。
平壤是传说中朝鲜族的始祖檀君在西元前1122年建都的王俭城所在地,为朝鲜半岛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有乙密台、练光亭、大同门、普通门等年代久远的古迹。虽然平壤在朝鲜战争中被毁坏几成废墟,平壤很快得到重建,20世纪70、80年代,平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建了主体思想塔、人民大学习堂、五一体育场、平壤凯旋门等地标性建筑。
传说中,朝鲜族的始祖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王俭城”(又称“王险城”),就在今日的平壤。之后,这里一直都是古朝鲜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篡箕子朝鲜之位,建立卫满朝鲜,以平壤为首都。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占领朝鲜半岛北方,建立汉四郡,平壤就在当年的乐浪郡的郡治朝鲜县,管理平壤及周围地区达四百年之久。其后,高句丽兴起,并管理朝鲜半岛北部及今日中国辽宁省部分地区,并于公元427年迁都平壤。240年后,中国唐初薛仁贵征东灭高句丽,占领平壤,改设安东都护府(668年—676年)。
公元918年,高丽王朝在松岳(今开城)建国,926年定平壤为「西京」。
995年,设立西京留守。998年,称平壤为镐京。1062年为京畿四道之一。1135年爆发妙清之乱。
1269年十月,高丽西京(即今平壤)都统领崔坦、李延龄等以高丽北部50城降元。两年后,忽必烈将高丽西京划归元朝辽阳行省东宁府。如此一来,高丽西京等地从1269年后的20多年成为元朝的直接管辖地,不在高丽国的征东行省境内。1290年,应高丽忠烈王的要求,元朝将东宁府归还高丽。
朝鲜王朝时代,平壤为平安道首府,城池分内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内城有五门,南为朱雀门,东为大同门(有瓮城),东北为七星门,东南为长庆门,西为静海门。内城之外为中城,南门为正阳门,东门为含毬门,北门为庆昌门,西门为普通门。中城之外为外城,南为车避门,西为多景门此外还有承服门、足朴门、大道门、小通门、水德门等。内城北端有北城,南为转锦门,北为玄武门。
19世纪末,美国商船“谢尔曼将军号”曾沿大同江上溯到平壤,并炮击了平壤,被当地军民焚毁。朝鲜称这是朝鲜半岛近代史的开端。朝鲜被逼开放港口后,平壤及其外港镇南浦(今名南浦)成为朝鲜北方的主要商业和工业中心之一。日据时代,平安道被划分为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平壤成为平安南道首府。
1945年日本投降后,平壤被苏军占领,成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朝鲜战争期间平壤受到重大破坏,但战后很快得到重建,故被官方称为「平壤速度」。
平壤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的花岗岩和石灰岩地系,朝鲜称之为“大同系”。土壤成分多为石灰岩分解而成的赤褐土。主要矿产有褐煤、铝矾土、泥炭和铜。植被分布属于针叶林带。
此外,平壤有「花园里的城市」之美誉,人均绿化面积为58平方米。
截至2012年3月,平壤市总共分为18个区域、2郡,主要的行政分区如下:
日媒称2010年平壤行政区划调整把江南郡、中和郡、祥原郡和胜湖区域从平壤市划出至黄海北道,据猜测可能是为了减轻平壤食物供给系统的压力。江南郡于2011年再度被划入平壤市。
根据2008年统计,平壤有人口3,255,388人,这些人也是政治上可靠,出身成分属“核心阶级”和“动摇阶级”的人。
朝鲜戏剧网站列出3出朝鲜戏剧的介绍及剧照:「党的女儿」(,,1973年),Tell O Forest,1974年和Song of Paradise,1976年)。
北韩政府营运的高丽航空有经营从首都平壤的平壤国际机场定期到北京、沈阳、上海、西安和海参崴的国际航班,也有定期到和清津、咸兴、三池渊等地的国内航班。另外也有不定期往中国大陆、俄罗斯的航班,由于朝鲜半岛南北分治等政治因素,所以朝鲜从未有前往或来自南韩、美国、日本等地区的直飞航班。
现在仅有中国国际航空一家非北韩的航空公司经营来往平壤的航班。但于2017年11月底,中国大陆官方因政治因素,曾宣布无限期停办这条航线,但又于2018年金正恩访问中国后恢复。
平壤也有来往北京和莫斯科的定期火车。前往北京需要25小时又25分钟,于每周一、三、四、六营运;往莫斯科则需费时六天。
平壤地铁建于1973年,共有16个地铁站,是一个两条路线的地下铁路系统,路线总长22.5公里。革新线的车站有光复、建国、黄金谷、建设、革新、战胜、三兴和乐园。千里马线则经过红星、战友、凯旋、统一、胜利、烽火、荣光和复兴。过去设有游客专用车厢(通常设置一节),目的是不让游客与朝鲜居民有交流。
平壤地铁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由于平壤的土层特别厚,要开挖到地下100米处才是坚固的岩石层,因此地铁建于地下100多米,从地面下去乘电梯需要3到5分钟,战时可作防空洞。
电车是平壤公共交通的主要交通工具。全市建有总长150公里的无轨电车系统和总长53公里的有轨电车系统。
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平壤并没有太多的私家汽车,大多数人以铁路和单车代步。
平壤市内有许多间高等学校,全部都是由政府开设营运。
平壤是朝鲜的体育中心。除了五一体育场、平壤体育馆等体育设施外,平壤还有一条被称为“体育村”的青春大街,那里集中了乒乓球、游泳、手球、篮球、排球、拳击、羽毛球等10多个大中型体育场馆。这些场馆既用于运动员的训练,也承办国内外体育比赛和大型活动。个别场馆目前已实行收费开放。
平壤还有保龄球、高尔夫球等运动场地。平壤保龄球馆面积达14万平方米,铺设了40条进口保龄球道,还有附设娱乐室和桑拿浴房。在平壤以西的台城湖畔,有一座占地120万平方米的18洞高尔夫球场。
1986年起,朝鲜提议与韩国共同举办1988年汉城奥运会,并筹备1989年将在平壤举办的第13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在平壤大兴土木。1986-1989年间,平壤投资27亿美元,兴建了20万7千余平方米新建筑,包括世界最大的体育场——占地40万平方公里、拥有15万座位的五一体育场(超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的8万个座位)在内的9座体育场,10万多平方米的,4座电影院,世界最高的饭店——105层的柳京饭店的框架(截至2013年仍未建成),3座星级饭店,1座大桥,5条大街(青春大街、光复大街,未来科学家大街,仓田大街,黎明大街)等基础设施项目。
平壤每年冬季都广泛开展冰上运动,夏季则举行“海洋月”活动,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到大海和江河湖泊中学习游泳,锻炼体魄。每到传统节假日,各部门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跆拳道、摔跤、拔河、跳板、秋千等民族体育活动开展得尤其广泛。平壤是朝鲜每年举行多种国内大型体育比赛的地方,也是举行国际体育比赛的场所。平壤国际乒乓球邀请赛、“万景台杯”马拉松赛等,是平壤市每年都举行的国际赛事。
1979年4月25日至5月6日,平壤举办了第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平壤方面提议与汉城(今首尔)共同举行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但谈判最终破裂。朝鲜最终宣布抵制此次奥运会。
1995年,原定平壤市主办的第二届东亚运动会因经济因素而被迫取消。
朝鲜政府对民众的宗教信仰名义上采取开放态度,只要不危害国家及公众利益,民众可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宗教。但根据西方媒体和相关机构调查研究,虽然宪法赋予了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朝鲜,真正的宗教信仰者非常稀少,而且还经常处于政府监视之下。少数的宗教信徒和对宗教建筑的保护也往往是作为一种政治姿态和宣传。
该市的主要教派及其设施有:
|
313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30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的首都,又称哥伦比亚特区(,缩写为 ),以及简称华盛顿()、特区()等。中文通常简称华府。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大多数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与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并拥有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与文化史迹。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最富裕、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该地区2015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81,185美元,冠绝全美。
1776年美国独立时的首都是费城,之后因独立战争和国家新立而屡有变迁,到1785年开始纽约被定为美国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国会通过《》,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迁都前先由费城为行都。1800年,美国联邦政府部门从费城迁往建设完成的华盛顿,华盛顿开始作为美国首都正式运作至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联邦地区,因此不属于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于美国东岸的中大西洋地区,属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两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东南流贯特区,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英里(16公里)的长方形区域,不仅包括了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了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经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南方的弗吉尼亚州。特区设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乔治城镇、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个分开的行政区划;其中建立于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为彰显乔治·华盛顿对美国建国的贡献而命名,后来发展为特区中的核心城市。依据一项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区于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联邦管辖的特区及华盛顿市地方政府从此辖区重叠,因此产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之合称。
美国独立后,各州对首都的位置发生争执:北方希望将首都定在纽约;而南方希望将首都定于南方。最终美国南北双方协商,各作让步,在美国南方离北方不远的地方新建一个城市作为美国的首都。地理位置是由詹姆斯·麦迪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托马斯·杰斐逊邀请的一次晚宴上讨论出来。当时的“联邦城”规划为一个面积100平方英里的菱形区域。其位于波多马克河上的实际地点是由华盛顿总统决定,华盛顿本人还建议美国首都称为“联邦市”。但是1791年9月9日美国首都被命名为华盛顿市。华盛顿本人尽管居住在离华盛顿不远的弗农山庄,但在1799年逝世前华盛顿本人很少到访这个以他为名的都市。
华盛顿是由设计过纽约的联邦大厅的法裔美国建筑师(Pierre Charles L'Enfant)规划的。朗方将华盛顿的马路设计成棋盘型,南北向的马路以数字命名,东西向的马路以字母命名。除此之外,他还设计几条斜向的大街,并且在大街相汇的路口规划几个圆环以及长方形广场,例如著名的杜邦圆环和法拉格特广场。这些大街都以各州的名称命名,而广场则以人名(尤其是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将领的名字,如詹姆斯·麦克弗森)。华盛顿的道路系统虽然体现城市规划中的美学,却并不适合现代汽车交通系统。在上下班高峰期,整个华盛顿最拥堵的地区往往都集中在这些圆环和广场附近,因此,华盛顿被认为是美国道路交通条件最差的城市。
1791年-1792年,和非洲裔的自由人勘测哥伦比亚特区的边界,每英里埋设一个界碑。其中很多界碑现在仍然存在。
1792年10月13日,白宫奠基。
1814年8月24日,在1812年战争中英军攻占哥伦比亚特区并烧毁大部分公共建筑。美国军队没有能够组织有效的防御并在烧毁海军船厂之后溃逃。英国军队则烧毁美国议会,白宫和财政部等美国政府建筑。一般认为英军烧毁华盛顿是对1813年美军入侵并烧毁多伦多(当时仍称约克)的报复。但是英军的行动仅仅限于公共建筑,而美军在烧毁多伦多时破坏很多民居,导致很多加拿大人在冬天露宿街头。
1847年,波多马克河南岸土地归还弗吉尼亚。在美国内战爆发之前华盛顿一直是仅仅有几千人居住的小城。美国内战爆发后由于战争需要,美国政府急剧扩张,华盛顿居民显著增加。
1864年,美国内战,具伯·尔利率领南方邦联军队短时间占领蒙哥马利境内的多处地方并进攻到哥伦比亚特区。7月11日,南方军队经罗克维尔和惠顿(Wheaton)顺Rockville Pike(MD-355),New Cut Road(现Viers Mill Road MD-586)进攻到哥伦比亚特区境内距离白宫只有5英里的斯提芬斯堡。
1864年7月12日,联邦总统林肯亲自到,成为美国唯一一个在就任期间上战场的总统。当林肯在城堡的矮墙后面观察敌情的时候,林肯旁边的一个军官中弹身亡。具伯·尔利部队的第二指挥官是林肯的前任布坎南的副总统约翰·C·布雷肯里奇。7月13日,具伯·尔利在发现北方军队得到大量增援之后经蒙哥马利县撤出。
1870年,哥伦比亚特区设立地方政府机构,但由于当时的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过于铺张浪费,美国国会很快又撤销地方政府,国会对哥伦比亚特区实施近一个世纪的直接管理。
1888年,华盛顿纪念碑开放。
1932年,由于不满退伍补偿金政策,两万多名一战退伍军人在国会大楼前驻扎请愿达一个多月。最终在赫伯特·胡佛总统的命令下,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率领陆军部队介入清场,导致四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1950年,哥伦比亚特区居民人口达到最高的802,178。随后人口由于居民逐步向城市外围迁移而减少。
1976年,华盛顿地铁开通。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于美国中大西洋岸地区,北纬38.913611度,西经77.013222度;总面积177平方公里,其中有10.16%是地表水。特区西南同弗吉尼亚州相连,边界为波多马克河,其他三面同马里兰州相连。有三条河流流经华盛顿,分别为波多马克河,及其支流安那考斯迪亚河和罗克河(石溪、岩溪)。
华盛顿的最高点为海拔125米,位于Tenleytown,最低点为海平面高度。市中心位于西北区4街,西北区L街和西北区纽约大道,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国会大厦球顶。
华盛顿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变化相对和缓,全年降水分配均匀。冬季冷凉,微潮,时而偏向寒冷,日最高气温低于的平均日数为9.0天,日最低气温低于的平均日数为65天,低于的平均日数为3.1天;夏季炎热潮湿,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日数年均有67天,超过35℃的有11天。最冷月(1月)均温,极端最低气温(1899年2月11日)。最热月(7月)均温,极端最高气温(1918年8月6日,1930年7月20日)。无霜期平均为235天(3月28日至11月17日);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市中心的无霜期较西北郊可多出30天以上;此外,西北郊平均降雪量可达。可测量降雪平均期为12月18日至2月24日。年均降水量约,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1930年),最多为(1889年)。年均降雪量为,但降雪年际变化较大;1972–73与1997–98年的降雪量最少,积累降雪量只有,2009–10年的降雪量最多,积累降雪量为。
依据美国宪法第一章,哥伦比亚特区的最高权威机构为美国国会,通过华盛顿市政府实施市政治理,因此国会有权否决地方立法。除了地方自治权受制约外,华盛顿市民的一些参政权也与居住在各州的一般美国民众不同:他们在众议院仅有一名列席代表,是不具选举权的代表(),而且没有联邦参议员。
1961年3月29日,宪法第23修正案通过后,哥伦比亚特区居民获得美国总统选举权利,赋予3张选举人票,是人均选举人票最多的地区,而历次总统选举中,3张选举人票都给了民主党候选人,民主党得票率超过八成。
1974年Walter Washington成为哥伦比亚特区第一任及首位黑人民选市长。1978年Marion Barry成为哥伦比亚特区市长,在其领导下哥伦比亚特区的治安十分恶劣,其对市政的管理不善,被称为美国最差的市长。1990年Barry因吸毒被判6个月徒刑,因而无法再参选。1990年Sharon Pratt Kelly成为哥伦比亚特区第一位黑人女市长。1994年Marion Barry再度当选市长。在其任期内哥伦比亚特区几乎破产,以致国会直接指派了一个财政委员会处理特区事务。1998年Anthony Williams当选市长,在其任期内哥伦比亚特区财政得以恢复,2011年特区的财政收支达到平衡预算后,财政委员会中止运作。2002年再度当选。历任市长都是民主党籍。
华盛顿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同联邦政府或国防部、能源部、国立卫生研究院、食品药物管理局等政府机关相关。由于联邦政府的运作几乎不受经济萧条的影响,同美国其他地区相比,华盛顿的经济受经济萧条的影响相对很小。
位于华盛顿的财富500公司包括:
根据2000年统计数字,华盛顿内有居民572,059人,248,338户,114,235个家庭。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97.3人(每平方英里9316.4人)。华盛顿的种族分布为60.01%黑人或非洲裔,32.78%白人,2.66%亚裔,0.30%美洲原住民,0.06%太平洋岛屿居民,3.84%其他种族,2.35%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族群;7.86%的人口属于西语裔或拉丁美洲裔,其中萨尔瓦多人是最大的西语裔族群。
根据2000年统计数字,5岁以上的华盛顿居民在家中83.2%说英语,9.2%说西班牙语,1.8%说法语,1%说非洲语言,0.5%说汉语。
2010年调查数据指出,哥伦比亚特区七成人口信奉基督宗教(17%居民为浸信宗信徒,13%为天主教徒,6%是福音派新教徒,4%是循道宗信徒,3%属圣公宗,2%是东正教徒,1%是五旬宗信徒,1%是再临宗信徒,1%是路德宗信徒,1%是长老宗),另有3%人口是犹太教徒,1%是回教徒,1%是佛教徒,1%属摩门教,1%是印度教徒。
华盛顿的人口约为982,853;流动人口为410,000,占常驻人口的72%。此比例在美国仅次于纽约。
在1990年代初期,华盛顿被认为是美国的“谋杀之都”,1991年凶杀案达到最高的479起。但现在凶杀案已显著下降,2004年为198起,2005年195起。华盛顿的犯罪高发区为东北区,其他地区的犯罪率相对较低。但在华盛顿犯罪率下降的同时,濒临华盛顿东北区的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犯罪率大幅度上升。华盛顿现在仍然是美国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
史密森尼博物馆系统大多数博物馆都坐落于华盛顿市区;很多在特区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
华盛顿市内的主要博物馆包括:
另外,国会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也是重要的博物馆类型机构。国家档案馆目前藏有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原件。
华府公立学校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学区。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的发源地。
华盛顿是美国一个主要的表演艺术中心。Arena Stage是美国第一批非营利性剧场之一。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是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华盛顿国家歌剧院和华盛顿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出场所。著名的本地音乐俱乐部包括位于Adams Morgan的Madam's Organ Blues Bar,位于Dupont Circle的Eighteen Street Lounge以及位于西北区U街的黑猫、9:30俱乐部和Bhemian Cavern爵士俱乐部。U街是华盛顿的酒吧和爵士乐表演聚集区。
华盛顿当地的音乐流派叫做「go-go」,这是一种后朋克、打击乐驱动的R&B,掺杂有大量的即兴演出和舞蹈节奏;最著名的go-go音乐家为Chuck Brown。华盛顿是美国朋克摇滚的重要中心;在印的摇滚发展中也有一定影响力。
华盛顿还是很多电视剧故事的发生地,这些电视剧大多数以政府机关,安全机构或者与前两者相关的机构为背景。
《华盛顿邮报》是在华盛顿地区最重要的报纸,同时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日报之一。每日发行的《华盛顿时报》和每周发行的《华盛顿城市报》也有很大的读者群。2005年,面向城市外围居民的《杂志报》重组为《华盛顿检查家》。每周发行的《华盛顿刀锋》则主要讨论同性恋话题。《华盛顿知情人》则专注非洲裔美国人读者。世界最大中文报纸「星岛日报」大华府分社则设立在邻近马里兰州的洛克维尔市(Rockville)。
“XM卫星广播”和“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以及美国官方宣传机构“美国之音”(美国之音依法不能向美国国内放送宣传)的总部设于华盛顿,并由于美国之音的台呼“"This is the Voice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signing on."”使这座城市广为接受美国宣传运作的人所耳闻之。
华盛顿地区主要的广播电台有WARW 94.7FM(经典摇滚),WIHT 99.5 FM(Top 40),WWDC 101.1 FM(另类摇滚)。城市电台包括WPGC 95.5 FM,WHUR 96.3 FM, WMMJ 102.3 FM, Radio CPR 97.5 FM,WTEM 980 AM(体育),WTOP 820 AM, 103.5 FM, 107.7 FM(新闻,交通),华盛顿邮报电台AM1500。
华盛顿的地区电视台包括: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有线电视台包括以报道国会会议为主的C-SPAN,和以非洲裔美国人娱乐节目为主的BET。探索频道的总部设于华盛顿外围的马里兰州银泉。由于华盛顿的政治重要性,NBC、ABC、CBS、Fox及CNN等美国主要广播公司以及来自海外的BBC、CBC和半岛电视台都有重要分支机构。
一般所指的华盛顿都会区机场有三个,但没有一个位在哥伦比亚特区境内。
华盛顿地铁于1976年通车,是美国第二繁忙的地铁系统,日均载客人数仅次于纽约地铁。服务范围包含特区及邻近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蒙哥马利县,及维吉尼亚州的费尔法克斯郡、阿灵顿县、亚历山卓市。2014年夏季银线部分通车,使得原本五条线的特区地铁目前共有红、-{zh-hans:橙;zh-hk:橙;zh-tw:橘;}-、蓝、绿、黄、银六条线,共有91个车站及190公里长的轨道。
华盛顿地铁及公共汽车由华盛顿都会区交通局(Washington Metropolitan Area Transit Authority, WMATA)拥有及操作。且不同于纽约市、费城及波士顿的单一票价制,华盛顿地铁同时依里程及时段(分为尖锋、一般、折价)计费,较为复杂。
华盛顿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例如美国国会大厦、国家广场、白宫、华盛顿纪念碑、杰斐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碑、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越南战争老兵纪念碑、哥伦比亚特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和爱因斯坦纪念碑。这些纪念建筑和特区内的博物馆一样,大多免费开放。华盛顿纪念碑可乘电梯到顶,观赏特区的景色,每天只发放固定数量的门票。以前的白宫门口车辆可以自由通行。白宫和国会大厦在911事件发生以后,曾经对外关闭过一段时间。现在又重新开放。而且也封锁了几道经过白宫的街道,只能步行。在白宫和国会大厦可以看到几间有纪念性的房间、雕像和壁画。
其他人文景观还包括唐人街(中国城)、老邮局大楼、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以及美国最大的天主教堂圣母无玷始胎国家朝圣地圣殿等。唐人街和世界其他的地方一样,也有一座中国牌坊,号称第一大。那里还有一个普通公寓改成的观音庙。那里也有中国餐馆、华人商店等。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是犹太人合资兴建的,在美国很多犹太人建造的大屠杀纪念馆都是免费对外开放。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共有14个官方友好城市协定。由于特殊的单一友好城市政策,巴黎与罗马互相认同对方为其唯一的“伙伴城市”。
|
313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31 | 大阪 (消歧义) | 大阪 (消歧义)
大阪可以指:
|
313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32 | 多伦多 | 多伦多
多伦多(英语/法语:Toronto),是北美洲国家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府,加拿大的最大城市。
多伦多坐落在安大略湖西北岸的南安大略地区。根据2012年七月的加拿大人口普查,多伦市人口达2,790,060,为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市是大多伦多地区的心脏地区,也是安大略省南部人口稠密区(称作“金马蹄地区”)的一部分。城市区有5,132,794名居民。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多伦多人口普查区有5,583,064名居民,而覆盖范围较广的大多伦多地区则有6,054,191名居民。
作为加拿大的经济中心,多伦多是一个世界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多伦多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在于金融、商业服务、电信、航太、交通运输、媒体、艺术、电影、电视制作、出版、软件、医药研究、教育、旅游、体育等产业。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是世界第七大交易所,总部设于市内,有多数加拿大公司在这里上市。
多伦多的国际性人口 体现出它是前往加拿大移民的重要落脚点。而市内49%的人口是在加拿大以外诞生,也造就多伦多成为世上种族最多样化的城市之一。目前多伦多的低犯罪率、洁净的环境、高生活水准、以及对多样文化的包容性,令该市被多个经济学智囊团列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多伦多于2006年被列为加拿大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大约1/3的加拿大人居住在距多伦多两小时车程的郊区。加拿大大约1/6的就业机会在该市。
多伦多当地的华侨及华裔人口多达四十万,相当于加拿大全国约百分之一的人口。
在欧洲人最初到达现在多伦多的位置时,附近有休伦部落居住。该部落在当时已经替代了从前1500年就在此居住的易洛魁族。“Toronto”可能是由易洛魁语系词汇"tkaronto"(表示“有生长在水中的大树的地方”)派生而来。这是指现时锡姆科湖的北端,休伦族人种植了树苗来包围鱼群的地方。从安大略湖到休伦湖的一条水陆联运的路线由此而过,叫做多伦多运输线,将这个名字广为传播。
1750年,法国商人在今日加拿大博览会(CNE)会场的位置建立了一个要塞(Fort Rouillé),但在1759年将它废弃了。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忠于帝国的殖民者逃亡到安大略湖北面的未开发地区定居。1787年,英国人同土著密西沙加人商定购买相当于现时多伦多市和约克区的地区,因此在多伦多地区得到了多于25万英亩(约1000平方千米)的土地。
1793年,总督约翰·格雷夫·锡姆科在已有的定居点上建立了约克镇,以约克和奥尔巴尼公爵弗雷德里克王子命名。为了减低来自美国的军事威胁,锡姆科亦决定把上加拿大的首府从与美国一河之隔的纽华克迁至约克。 由沙石冲积而成的长形半岛屏蔽了一个天然港口,而当局亦于港口的西端入口处修筑了约克堡(Fort York)。镇民的聚居点则集中于港口的东端。
1812年战争期间,美军于1813年夺得约克镇,大肆掳掠,并在占据约克镇的五天内差不多完全毁掉约克堡和烧毁议会大楼。
约克镇于1834年3月6日正式成为多伦多市,当时的人口只有九千,包括逃自美国的非洲裔奴隶。
威廉·莱昂·麦肯齐成为多市首位市长,并于1837年的上加拿大起义中带领人民反抗英国殖民政府,但却不成功。多伦多在19世纪余下的时间迅速增长,并成为抵加移民的重要落脚点。爱尔兰大饥荒令大量爱尔兰人在1846年至1849年间涌入多伦多,而爱尔兰人更于1851年成为市内最大的族裔。
加拿大联合省的首府曾两度置于多伦多:第一次是介乎1849年至1852年,蒙特娄市发生骚乱后迁都至此;第二次是介乎1856年至1858年。其后政府迁都至魁北克城,直至1866年(加拿大联邦正式成立前一年)才迁都至现时首都渥太华。安大略省于1867年成立,并定都多伦多。
多伦多的污水系统于19世纪成形,街道电力照明亦投入服务。长途铁路线相继落成,而数家铁路公司亦合资于市中心兴建第一座联合车站。铁路为多伦多带来另一股移民潮,亦令多伦多成为通向北美洲内陆的重要门户。市政府于1891年把市内公共交通的经营权批予多伦多铁路公司,而马车路线亦于同年被路面电车取代。市内公共交通系统于1921年交予公营的多伦多运输局营运。
1904年的多伦多大火摧毁了市中心大部份地段,损失逾一千万加元,但多伦多很快便重建起来,当局并因此通过更严厉的防火条例和为消防队伍增聘人手。半个世纪后,多伦多于1954年受飓风黑素尔蹂躏,造成81人死亡,1900多个家庭无家可归,损失逾二千五百万加元。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涌入多伦多的移民主要是德国人、意大利人和来自东欧的犹太人。华人、俄罗斯人、波兰人和其他东欧国家的移民后来相继抵达。纵使人口增长迅速,直至1920年代,多伦多的人口和经济影响力还是不及历史较悠久的蒙特娄,但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却于1934年成为全国最大的交易所。
二战后,来自东欧的难民,以及华人、意大利人和葡萄牙人陆续抵达。加拿大政府于1960年代末取消含有种族歧视成份的移民法后,更多移民从世界各个角落抵达多伦多。多伦多的人口于1951年越过一百万大关,更于1971年增至二百万人。而很多全国和跨国企业于1980年代有见于魁北克政局不稳,纷纷把总部从蒙特娄迁至多伦多和加拿大西部其他城市,也造就多伦多于1980年代取代蒙特娄成为全国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
另一方面,二战后的移民潮令多伦多的市郊卫星城镇迅速增长,而为了更有效管理和协调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分配,多伦多市和十二个周边城镇于1954年脱离约克县,并组成大多伦多市(),相当于安大略省的区()或县(),为省以下的一级区划。大多市政府负责管理涉及多个城镇的事务,包括公路维修、食水供应、污水处理和公共交通等。大多市内的城镇区划于1967年进行整固后下分为五个市(City)以及一个市区(Borough):
1998年1月1日,六个行政区合并为新的多伦多市,大多市相应取消,从此以后多伦多市成为直属省的一个市。
多伦多市的面积约630平方公里(243平方英里),位处安大略湖的西北岸,约有46公里(29英里)长的湖岸线。多伦多市西临密西沙加市,北邻旺市和万锦,东接皮克灵市。多伦多市属于安大略省的一级行政区,地位与县()或自治区()相同,并与皮尔区、荷顿区、约克区和-{杜林区}-组成全加拿大最大的都会区——大多伦多地区(,简称GTA)。
由于多伦多地处加拿大的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夏天湿润,冬天寒冷。城市四季分明,每天的气温变化明显,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在城市化和邻近安大略湖的影响下,多伦多的日夜温差相对较小。密集的市区使得其夜间温度较高,冬天也没有周边的地区(尤其是城市北边)那么冷。不过,受安大略湖的影响,在多数春天和初夏的下午和傍晚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凉意。
多伦多的冬天有时会突然降温至摄氏零下10度或以下,寒风之下常常感觉还要冷一些。暴风雪有时会夹杂着冰雨,令市民的通勤和旅游行程受阻,而在11月到4月中旬期间随时都有可能下一场大雪。然而,冬季间中亦会出现摄氏5到12度的温和气温,偶然亦会录得更高的气温,令积雪融化。夏天的多伦多是典型的湿润气候,温度普遍介乎摄氏23到31度,白天的温度偶尔会超过35度,伴随较高的湿度在炎热的天气下会让人感觉闷热。春天和秋天是过渡季节,温暖或凉爽的气温伴随着干燥和潮湿周期变换。
多伦多的降雨量全年分布相对均匀,但夏天常常是最潮湿的季节,暴雨带来大量的降水。有时也会很干燥,但持续干旱的天气很少见。年平均降水是834mm, 年平均降雪大约133cm。多伦多的平均日照时间是2038小时。白天时间占44%。12月是27%,6月是59%。
多伦多是加拿大的金融中心。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是加拿大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而加拿大五大银行的总部皆位于多伦多。
此外,多伦多也是多家传媒、通讯、零售和酒店公司的总部所在,当中包括罗渣士通讯集团、宏利金融、哈德逊湾公司和四季酒店。
多伦多是世界上最多元文化的城市之一。2004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在其最高比率外地出生人口的城市名单中将多伦多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迈阿密。其排名都比其他多元文化城市或国家(如洛杉矶、温哥华、纽约和新加坡等)要高。其中主要外来人口来源地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印度、日本、韩国等。
多伦多充满著多元文化的特色。200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显示42.8%的多伦多人口是有色人种。
大多数的多伦多人声称他们的种族起源来自英国或爱尔兰。
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ICAO代码:CYYZ,IATA代码:YYZ)坐落多伦多市和密西沙加市之间,是全国最繁忙的机场。此外,坐落于多伦多群岛的比利·毕晓普多伦多市机场(又称多伦多市中心机场)也提供有限度的民航服务。
安大略省有数条省级高速公路贯穿多伦多市,包括:400号省道、401号省道、404号省道、409号省道、427号省道和伊利沙伯皇后道。当中401号省道是全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也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
此外,多市政府亦自行兴建了数条市级高速公路,包括:当河谷园林公路、嘉甸拿高速公路和艾伦道。嘉甸拿公路在多市西端与伊利沙伯皇后道连接,通往密西沙加、咸美顿和尼亚加拉瀑布等地;当河谷园林公路则在多市北端与404号省道连接,通往万锦和纽马克特。
安大略高速铁路将于十年后将安大略省伦敦和安大略省多伦多的车程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内(两地相距约191公里,车程约为2小时)。
多伦多运输局在多市范围内提供公共交通服务,是北美洲继纽约市和墨西哥城后第三大市营公交系统。运输局旗下的多伦多地铁系统是整个网络的骨干,共有三条地铁线和一条架空轻轨线,2010年第一季平均工作日乘客量为每天948,100人次。此外,运输局还负责营运市内的公车和有轨电车系统。
另一方面,安省政府也为大多伦多地区提供通勤铁路和公车服务。由省政府营运的GO运输系统共有七条通勤铁路线和多条接驳公车路线。
多伦多是多元文化的聚集中心。
每年举行的文化节目包括6月的同性恋自豪节,夏季的,而北美其中一个重要电影盛会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则在9月举行。
多伦多市内绿化环境良好,公园遍布市内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休闲散步体操场所。遍布全市的社区中心提供多种休闲娱乐活动。
多伦多市内的公立中小学以主要授课语言和宗教背景分为四个类别,并由数间不同机构营运:
此外,市内还有数间私立中小学。
多伦多居民享受免费公立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全科免费公立医疗。著名的医院包括:
多伦多是全国最大的媒体市场,亦是北美继纽约市、洛杉矶和芝加哥后的第四大媒体中心。《多伦多星报》("The Toronto Star")和《》("Toronto Sun")是市内的主要报章,而全国性报章《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和《》("National Post")的总部亦设于多市内。加拿大国营频道、CTV电视网、环球电视和Citytv均在多伦多设有分台;而多市亦是加拿大国营频道和CTV电视网的总部所在。
在多元文化媒体方面,《星岛日报》、《明报》和《世界日报》均有发行加东版,而其它于市内发行的中文报章包括总部位于万锦的《现代日报》。多元文化电视台(OMNI Television)以粤语、国语和意大利语制作新闻报道,而新时代传媒集团旗下的两条有线电视频道(以粤语为主的新时代电视和以国语为主的城市电视)均可在大多地区内接收。加拿大中文电台的多伦多分台在AM1430播放,部份节目亦于FM88.9播出;而AM1540 CHIN电台在下午时段则以「A1中文电台」的名义进行粤语广播。中文网络媒体的有约克论坛(Yorkbbs)和广播线(Ears Online)。
多伦多拥有知名的多伦多蓝鸟棒球队(),曾两次夺得美国职棒大联盟世界系列赛冠军,其主场是可开合上盖的罗渣士中心球场()。
多伦多亦拥有NBA多伦多速龙队(;或译「暴龙队」、「猛龙队」、「速龙队」或「恐鸟队」)和北美国家冰球联盟(NHL)六大创会球会之一的多伦多枫叶队()。1999年落成的加航中心()是速龙队及枫叶队的主场所在地。多伦多FC于2007年加盟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MLS),是第一支加盟MLS的加拿大球队,其主场位于BMO球场。
|
313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33 |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正式全名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德国中西部黑森州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德国第五大城。城区拥有73万2688人,含周边城镇约有230万人,而整个法兰克福莱茵-美茵大都会区则约有五百万人口,是德国仅次于莱茵-鲁尔的第二大都会区。由于位居德国中部,法兰克福也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法兰克福火车总站为德国流量第二大的火车站,莱茵-美茵国际机场为德国规模最大的商用民航机场,也是欧洲重要的航空中转站。(简称GaWC)将法兰克福评定为德国唯一阿尔法(Alpha)级的世界城市(World City)。按照美世生活质素调查,法兰克福连续十年以上,作为世界宜居城市第七名。
自中世纪起,法兰克福即为德国的重要城市。公元794年时,法兰克福被授予帝国自由城市的地位。1815年,法兰克福自由市成为德意志邦联的政治中心。在1848年革命时期,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在圣保罗教堂召开,写下德意志史上第一部民主宪法:保罗教堂宪法。在普奥战争中,与奥地利结盟的法兰克福被普鲁士王国吞并后,在1866年失去作为独立城邦的主权。1875年时,法兰克福居民突破十万人,1928年时则已超过50万人。至今,法兰克福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城市,许多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将总部选址于此,一半以上的人口有着移民背景,而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国公民。德国联邦银行、欧洲中央银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也设立在此,法兰克福因而掌握了全德国乃至全欧洲的巨大财富,成为欧盟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实质上的经济首都,还有「美茵河畔曼哈顿」之雅称("Main"hattan 或 Manhattan am Main)。
法兰克福是歌德的诞生地,这位德国最受景仰的人文思想家,他的名字与德意志文化的传承及传播紧紧相连。法兰克福大学即以歌德为大学命名,德国政府也在世界各地成立「歌德学院」致力于德语教学。歌德在德语文化世界具备国粹瑰宝的地位,让这座城市始终散发著与有荣焉的光彩。
德国有两个法兰克福,一个在美因河畔,广为众人所知。另一个在位于德国东部,与波兰的国界线奥德河上,即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德语:Frankfurt)在古法兰克语和拉丁语中写作“Franconofurd”或“Francorum vadus”。Frank指法兰克人,是古日耳曼人的一支,“Furt”在德语中是浅滩的意思。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意为“法兰克人在美因河畔涉水而过的地方”。
相传「欧洲之父」查理曼与萨克森人征战时,在漫天大雾中打了败仗,退到美茵河畔。由于找不到当地向导,无法了解河道深浅,大军不敢贸然渡河。正在踌躇之际,看见一只鹿走到岸边,轻而易举的涉水而过。查理大喜,挥军渡河,局势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段经历,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造一座城市,取名为「法兰克福」。
西元794年,法兰克福作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载入史册。此后,法兰克福依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在德意志的政治舞台发挥著重要作用。
1152年,来自德意志各邦国以及教会的诸位选帝侯首次在法兰克福集会,推选绰号「巴巴罗莎」(意为红胡子)的腓特烈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法兰克福开始发展成重要的商业城市。1240年,城市取得腓特烈二世特许状,举办第一届法兰克福商业博览会。
1330年起,法兰克福商业博览会成为国际性的展会。1356年,卡尔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规定法兰克福为推选神圣罗马皇帝的法定城市。
1562年起,法兰克福取代亚琛成为神圣罗马皇帝的加冕地,直到神圣罗马帝国覆灭。前后共有10位皇帝在法兰克福大教堂加冕称帝,因此法兰克福大教堂在德文中又称作「皇帝大教堂」(Kaiserdom St. Bartholomäus)。
1816到1866年间,法兰克福是德意志邦联的首都 以及邦联议会的所在地。1848年,成为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所在地,在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写下德意志史上第一部民主宪法,史称「保罗教堂宪法」。1866年,普奥战争中被普鲁士占领,布拉格条约后,被普鲁士并入黑森-拿骚省,结束了法兰克福自由市的独立城邦时代。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法国战败,日尔曼全境统一为德意志帝国,双方在此签订法兰克福条约,由德国并吞今法国洛林、亚尔萨斯等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兰克福遭受33次严重的轰炸,80%的建筑物付之一炬,千年古城变成一片废墟。战后,在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的支持下,法兰克福获得再造。战后的法兰克福与德国其他城市相同,仅重建少部分极具历史代表性的建物,例如皇帝大教堂及市政厅所在的罗马广场,其余城市建设皆为新造。
德国是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却没有如同英国伦敦、法国巴黎那样上千万人高度集中的大城市,德国第一大城柏林仅有350万人口,整体而言德国城乡发展较为均衡。在西部的鲁尔工业区,城市的发展只是以埃森为中心的小型城市群,中间夹杂着绿地和农田。包括多特蒙德、波鸿、杜伊斯堡等密集的城市群,共同形成一个都会区。除了上述的鲁尔区,就一般意义的城市而言,法兰克福的人口规模大约70万人,在德国仅排名第五位。依序在柏林、汉堡、慕尼黑、科隆之后。
自从1240年,城市取得腓特烈二世特许状,举办第一届法兰克福商业博览会以来,法兰克福已经拥有800年的会展历史。现今,每年在法兰克福举办的大型博览会大约有15场,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以及世界了解德国的重要窗口。凭借德国最大空港法兰克福国际机场的交通之便,法兰克福作为世界的博览会之都(Internationale Messestadt),始终历久弥新。著名的博览会例如法兰克福书展、法兰克福车展。
战火无情,法兰克福在二战中遭受33次的惨烈空袭,城中原本大片的古典建筑有80%付之一炬,千年古城变成一片废墟,仅有少数幸存。战后,少数建筑回复旧观,以体现其历史文化的代表性,例如歌德故居、法兰克福火车总站、卫戍大本营、罗马广场、法兰克福大教堂、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等处。其余被炸毁的部份,多重新起造为新式建筑。
与亚洲新兴国家和美国相比,欧洲并不流行兴建摩天大楼。欧洲城市的建筑风貌多以形式古朴典雅为主,往往只有哥德式大教堂才有著高耸入云的尖塔,象征把生民的祈祷传入上帝的天听。然而二战期间盟军的轰炸将市中心大部分古迹夷为平地,又随著法兰克福经济高度发展,现代化高楼于是无所忌惮拔地而起,让仅有70万人口的法兰克福成了少数拥有摩天大楼,而且密度也最高的欧洲城市。著名的现代建物,例如:德意志银行双塔、商业银行大厦、欧元塔、欧洲之塔。
其中,欧洲之塔为德国第二高的人造建物,高度仅次于柏林电视塔。商业银行大厦则为德国第一高楼。法兰克福的摩天大楼建筑群,既是战争耻辱的印记,也是德国重新站立起来的象征。
走在今天的法兰克福,最有特色的画面视角莫过于传统建筑背后映著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这常让法兰克福的建筑景观给人新旧相遇的空间感。美茵河畔这座城市的天际线,也因为这样新旧交错的历史偶遇,在欧洲地景上显得分外跌宕精采。
金融业是法兰克福的支柱产业,拥有324家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德国联邦银行也都坐落在法兰克福,实质上为德国及欧盟的经济首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之一,如今经营德国超过90%的股票交易。根据欧洲城市观察(European City Monitor)机构的报告,自20世纪90年代后,法兰克福常年次於伦敦与巴黎,在欧洲最重要城市的排名中位居第三。
法兰克福拥有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主要沿著水岸林立,形成举世闻名的法兰克福博物馆河岸。
美茵河左岸,顺流而下分别是:
美茵河北岸,靠近老城内的博物馆则主要为:
此外,位于城市西边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展出地质与生物多样性的主题,有大型的恐龙骨骼展示,经常获得小朋友们喜爱,是德国仅次于柏林的第二大自然博物馆。
林林总总,法兰克福的博物馆数量超过50座。法兰克福旅游发展局特别为此推行「博物馆卡」,方便游客参观。 此外,博物馆群在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联合举办「」,延长开放时间至凌晨,甚至通宵,且推出内容不一的优惠活动,是城市重要的年度活动。
法兰克福拥有两座主要表演艺术场所,其一是位在陶努斯园道(Taunusanlage)上的老歌剧院,主要以古典音乐的演奏或歌剧为主。落成于1880年的老歌剧院本身也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仿巴黎歌剧院的形式,把古希腊、后文艺复兴、巴洛克等风格完美融合。享誉欧洲的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是老歌剧院的常客。
另一则是在欧元塔旁,上的,内容主要为话剧、舞台剧等。此外,位于相同广场的另一边还有,播映英语电影给不同需求的观众。
法兰克福的特色食物有苹果酒、青酱炸猪排,以及法兰克福肠等等。美茵河左岸的住商混合区「」是苹果酒的故乡,气氛悠闲,提供各样餐点的德式餐厅及小酒吧林立,其中不乏经营百年的老店,不但本地饕客流连,外来游客也常慕名而至。
足球在德国受到广大喜爱,法兰克福也拥有两支历史悠久的足球队,分别是目前德乙的FSV法兰克福,以及目前德甲的法兰克福足球会。德国足协总部设在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火车总站正前方的皇帝街(Kaiserstraße)是夜生活与性产业的聚集地之一。性产业的服务对象,依店家不同,对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各种性偏好的客层提供。
法兰克福尽管是以商业、金融为主要产业活动的城市,但正因外来人口与种族汇聚于此,也不乏多元文化的活力。同志LGBT社群在法兰克福虽然不若柏林、科隆那样奔放闻名,但法兰克福仍致力打造同志LGBT友善城市的环境。
.
法兰克福位在德国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小,降水年内分配较均匀,少日照。
在航空交通方面,法兰克福莱茵-美茵国际机场是德国规模最大的商用民航机场,也是世界最大的机场之一。法兰克福机场与绵密的欧洲空中交通网紧密联系,提供飞往欧洲大小城市的航班。此外,几乎所有直飞欧洲的洲际长程航班,也都在法兰克福设有航点。法兰克福因此聚集了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和旅店,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以及过境转机的旅客。德国汉莎航空即以法兰克福国际机场为枢纽机场。
法兰克福机场距离市中心仅仅12分钟车程,拥有两座铁路车站,交通极其便利。然而距离市区太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随著莱茵-美茵都会区的经济发展,和法兰克福国际金融与会展之都的交通需求,机场当局已经增辟西北跑道,而增建第三航厦也早已在腹案之中。不过机场所带来的噪音与各种管制,让莱茵-美茵都会区部份处在飞机航道上的县市,尤其是黑森邦大盖劳县以及莱茵邦美茵兹市,怨声载道。自增建第二航厦及西北跑道的年代起,部分居民与政党即要求停止扩建机场,第三航厦的增建工作仍在争议重重中勉强开工,已经成为每次地方选举的重要议题。
法兰克福有两座主要铁路车站,分别是美茵河北岸的法兰克福火车总站(中央车站),以及美茵河左岸的法兰克福南站,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旅客通常经此二站进出法兰克福。市区交通提供多条路线的服务,包括城市快铁(S-Bahn)9条、地下铁(U-Bahn)8条、路面轻轨电车(Straßenbahn)11条,以及巴士等多种,通常有清楚的时间表。路线查询可参阅莱茵美茵交通公司RMV官方网站。
以下为市区交通的五大转运站:
从法兰克福门户的莱茵-美茵国际机场进入市区,搭乘城市快铁S8或S9号线往哈瑙(Hanau)方向,约15分钟即可抵达中央车站。继续搭乘亦能抵达豪普特-瓦赫车站,以及空斯塔布勒-瓦赫车站,于各站转乘其他路线。
路面轻轨电车11号线,连通中央车站、威利布朗广场、罗马广场等最重要的城市景点,成为初次到访法兰克福的旅客最便利的交通路线。
截至2013年12月,法兰克福境内共有108座外国总领事馆和领事馆,成为全世界外交代表机构最多的非首都城市之一。当中美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还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美国海外领事馆,甚至大于绝大多数的美国大使馆。
|
313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34 | 洛杉矶 | 洛杉矶
洛杉矶(,缩写为L.A.),简称洛城,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都市,也是洛杉矶县的县治,人口约397万,为加州第一大城,同时也是美国人口第二大都市,仅次于纽约市。全市面积为469.1平方英里(1214.9平方公里)。由洛杉矶、长滩、安那翰3市组成的洛杉矶都会区拥有约1331万的人口,涵盖范围更广的大洛杉矶地区则达到1870万,两者在统计上均次于纽约都会区,为全美国第二大都会区。
洛杉矶在1781年由西属上加利福尼亚总督建立。它曾先后属于西班牙与墨西哥,但在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后,墨西哥将包括洛杉矶在内的上加利福尼亚地区割让给美国。1850年4月4日,洛杉矶正式建市,比加州加入联邦的时间早了5个月。时至今日,洛杉矶已发展成为全世界的文化、科学、技术、体育、国际贸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还拥有世界知名的各种专业与文化领域的机构。整个大洛杉矶地区在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构成了洛杉矶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地位的基础。截至2014年,洛杉矶的达860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洛杉矶的原名「Los Angeles」在西班牙语意为天使,缩写自1781年建城时的名称「博俊古辣河之镇」(;博俊古辣河即今日的),使得洛杉矶在中文又有「天使之城」的别称。19世纪移民的第一批华人将「Los Angeles」以粤语音译为「罗省枝利」,老一辈华侨简称「罗省」。中华民国驻地外交机构则旧称「罗安琪」。
日语汉字译称上,1894年当地擅长汉诗的日侨船桥义七在日裔社区提倡简称「罗府」(如同华盛顿特区简称「华府」)至今仍有使用,例如洛杉矶现存最大的日文报纸《罗府新报》,文化融炉影响可见一斑。
洛杉矶是在1781年,在当时西属上加利福尼亚总督的指挥下,由来自墨西哥北部的44名西班牙移民所建立,其中两个是西班牙人后裔,其他为印第安人或非洲人血统,他们日后被称为「」()。美墨战争期间,美国与墨西哥在1847年签订《》,控制了包括洛杉矶在内的上加利福尼亚,并在隔年做为墨西哥割让地的一部分并入美国。1876年,美国南太平洋铁路修建到洛杉矶;1890年左右,洛杉矶地区发现石油,大量吸引人才。从此开始了洛杉矶的大规模发展。
在洛杉矶沿海地区,、和早期印第安人已在此地留下过他们的足迹。1542年,第一批到达这里的欧洲人,由葡萄牙探险家带领,宣布此地区为西班牙帝国的天国(the City of God),但他们并未留下。下一次接触的欧洲人是在227年之后的1769年8月2日,和方济各会教士一起来到今天洛杉矶所在的地方。
洛杉矶座落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濒临太平洋东侧的和沿岸,背靠圣盖博山,面积1213.8平方公里。
大洛杉矶地区则包括洛杉矶县、橙县、河滨县、圣伯纳丁县、-{zh-hans:文图拉县; zh-hant:凡图拉郡;}-等地区。而在这些郡之中,较知名的城镇或地区包括了比华利山庄、帕萨迪纳、长堤等,一共有超过100个大小城镇,总面积10,567平方公里。城市座落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开阔盆地中,除局部为丘陵外,地面平坦,平均海拔84米。
根据美国人口统计,该市总面积为498.3平方英里(1,290.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469.1平方英里(1,214.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9.2平方英里(75.7平方公里(占5.86%)。其陆地面积列美国大陆各城市第9位。
该市南北最大跨度为44英里(71公里),东西最大跨度为29英里(47公里),边界线周长为342英里(550公里)。
洛杉矶的最高峰为埃尔西峰(Sister Elsie Peak),海拔5080英尺(1548米),位于圣费尔南多谷的最东北方,是的一部分。是流经该市的一条主要的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圣费尔南多谷。沿岸几乎都是钢筋水泥建筑。
洛杉矶位于地中海型气候带,气候温和。大体上终年干燥少雨,只是在冬季降雨稍多。全年阳光明媚,基本上极少机会会在冰点以下,因此降雪的机率可说是绝无仅有。年降水量仅379毫米,以冬雨为主。洛杉矶日夜温差较大,日间比较炎热,就算是冬季,日间气温经也有摄氏20度,夏季日间温度则常超越35度,甚至常因热浪袭击而造成山林失火的情况。
降雨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2月是最潮湿的季节
根据1981至2010年在洛杉矶市中心的数据,日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的平均日数为4.7天;日最高气温超过的日数年均有53天,以上的有2.0天。最冷月(12月)均温,极端最低气温(上次出现于1949年1月4日)。最热月(8月)均温,极端最高气温(2010年9月27日)。年均降水量约,2013年降水量最少(只有),1884年降水量最多(当年降水量为)。
洛杉矶著名景点有唐人街 (洛杉矶)(位于洛杉矶市中心)、小东京、迪士尼音乐厅、柯达剧院、盖帝博物馆、洛杉矶纪念体育馆、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中国戏院、好莱坞地标、好莱坞大道、洛杉矶市政厅、好莱坞露天剧场、华兹塔、斯台普斯中心以及。
在洛杉矶西区的好莱坞更是世界知名。但是现在很多的电影公司都不在这个区域了。好莱坞星光大道上镶嵌了很多明星的星星,成龙,李小龙都有一颗。那里的中国戏院也是历史悠久,现在还在播放电影。门前有很多明星的脚印,手印和签名。
洛杉矶因为有好莱坞,所以是以电影制作闻名于世。《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一样富有盛名。
洛杉矶有很多博物馆。洛杉矶的艺术活动也很活跃。每年夏天晚上,在好莱坞的碗形剧场(Hollywood Bowl)会有很多著名音乐家举行的音乐会,有时候会放烟火。1990年代,还举行过一次“为中国喝彩”(Bravo, China)的音乐会。市中心的迪士尼音乐厅造型独特。
洛杉矶由于华人移民的不断增加,华人文化也不断丰富。1990年代初,洛杉矶只有一家晚间播放的华人电台,及几个华人电视台在无线电视台承租时段,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中文节目。大陆出资的熊猫电视台也曾经播出过节目,可是后来关闭。
到1990年代中期,有了几个中文广播电台,其中的AM1300电台,全天24小时播放。自2002年8月8日起,AM1300与AM1600节目合并。还有一个原来要购买特别的收音机才可以收听的美加华语电台,现在开始在另外一个AM1430进行广东话播出。1990年代末,中国大陆人办的电台AM1370也在洛杉矶播出,但是播放信号不强,很难收听到。现在的中文电视台有卫星电视、有线电视或无线电视的频道。
在1980年代,洛杉矶的中文报纸,有《世界日报》、《中国日报》、《台湾日报》、《星岛日报》及《国际日报》等。后来来了大陆出资的《侨报》。很多其他小报自生自灭,曾经有过免费赠送的《天天日报》、《洛杉矶晚报》等。上海市的《新民晚报》也在1990年代在洛杉矶及全美国发行。
洛杉矶的华人在1980年代开始迅速增加,而华人商家也越来越多,包括许多地方的招牌都是中文。洛杉矶的华人超级市场也是越开越多,场地也是越来越大。食品种类是非常丰富,集中大中华地区和东南亚很多的产品。很多大陆的知名餐厅也有分店。
洛杉矶华人主要聚居在洛杉矶东部市郊的圣盖博谷地区(San Gabriel Valley),其中以蒙特利公园市(Monterey Park),阿罕布拉市(Alhambra),圣盖博市(San Gabriel),柔似蜜市(Rosemead),天普市(Temple City),亚凯迪亚市(Arcadia),圣马利诺市(San Marino),南帕萨迪纳市(South Pasadena),哈仙达岗(Hacienda Heights),罗兰岗(Rowland Heights),钻石吧市(Diamond Bar),核桃市(Walnut)这些地区为主。
特别值得一提是蒙特利公园市(Monterey Park),中文多简称为“蒙市”,当地的居民超过一半是华裔,目前全市5位市议员当中有4位是华裔,而也曾有来自广东台山的华人后裔担任警察局长,因此蒙市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华人特色最浓厚、华人自主权最强的城市。所以“蒙市”顺理成章成为了华人社区的中心,并已取代了传统中国城(China Town)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民主党籍的陈李琬若女士于1983年当选蒙市市长,为全美首位华裔女市长。
大量华资企业随着中美贸易的不断增加,而涌入美国西海岸的最重要港口洛杉矶,并在圣盖博谷地区的南爱尔蒙地市(South El Monte)、工业市(City of Industry)落户。这也使得这两个常住人口极少的城市,成为华裔企业的主要集中地,表现出鲜明的华人商业特色。
洛杉矶的中国城(Chinatown)又称华埠,经历过二次变迁。第一次,因为市政府要建立火车站,地址被征用。不得不改迁至今日所在地。有人也认为是市府对华人的歧视。现在在那里还留下一间房子,被改为华美博物馆,为南加州第一个关于美国华裔的历史博物馆。当年,宋美龄到美国演讲,在这里也发表过演说。现在的中国城有中华会馆一座,挂中华民国国旗和美国国旗,内挂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照片。城里还有一个小型的孙中山坐雕一座。附近有福州餐馆,香港演员成龙曾经在这里拍摄《尖峰时刻》。城里多为广东人,越南人的商店也比较多。以前,1980年代,还有几家买盗版磁带的商店。现在都已经关闭。1990年代后期,在街道入口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建有一座现代化的牌坊。
1990年代开始洛杉矶的中国城已在华人社区中没落,现时更加显得非常过时。现时洛杉矶的华人社区中心已经由洛杉矶东部市郊的蒙特利公园市所取代(约在洛杉矶市中心以东8公里)。现时居于洛杉矶的华人,极少经常前往中国城,反而大多数前往以蒙特利公园市为核心的圣盖博谷购物,饮食,消费和消遣。这一点与其他美国的中国城非常不同,也可以说是洛杉矶华人社区的一大特色。
洛杉矶是1932年奥运会和1984年奥运会的东道主,洛杉矶确定举办2028年奥运会和正在申办2023年泛美运动会。
洛杉矶是世界上宗教团体种类最为繁多的城市之一。
许多种宗教在洛杉矶都拥有追随者,其中各种基督教教派就超过100个。由于西班牙人、菲律宾人和爱尔兰人数量众多,罗马天主教是洛杉矶最大的宗教团体。
天主教洛杉矶总主教领导着这个美国最大的总教区。2002年,在市中心北端建成了-{A|天使之后}-主教座堂(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ngels)。
洛杉矶圣殿是世界上第二大耶稣基督末期圣徒教会的教堂,位于洛杉矶西木区的圣莫尼卡大道。它建于1956年,是加州第一座摩门教教堂。游客中心对公众开放,洛杉矶地区家庭历史中心("Los Angeles Regional Family History Center")也对公众开放
洛杉矶拥有的犹太人的数量在美国各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次于纽约。在该市各处有许多改革派、保守派、正统派的犹太会堂。大部分位于San Fernando山谷和。有大量的正统派犹太教徒。洛杉矶最古老的犹太会堂是东洛杉矶的哺乳街会堂(Breed Street Shul),已经修复。
1906年–1909年发生在洛杉矶的亚苏撒街复兴(Azusa Street Revival)是五旬节运动历史上的里程碑。不久之后,基督新教基要派也是在洛杉矶得名并迈出了至关紧要的一步。1909年,洛杉矶圣经学院(B.I.O.L.A.,今拜奥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出版并广泛散发名为《The Fundamentals》的一套丛书,介绍对圣经传统保守的解释。“基督教基要主义”这一术语就得名于这套丛书。
在1920年代,麦艾美(Aimee Semple McPherson,1890年-)创立了繁荣的国际四方福音教会(International Church of the Foursquare Gospel),安吉利斯主教堂(Angelus Temple)向白人和黑人信徒都开放。1949年,葛培理牧师由于在洛杉矶举办了一场成功的奋兴大会而成为名人。赫伯特·阿姆斯壮(夏伯岩士唐,Herbert W. Armstrong)创办的普世神教会(耶和华环球教会,Worldwide Church of God)总部曾经设在帕萨迪纳附近,现在则位于格伦代尔Glendale。Gene Scott博士直到2005年去世,一直在市中心附近立足。大都会社区教会(Metropolitan Community Church)是一个以男女同性恋者为主要成员的基督徒团契,1968年由佩雷(Troy Perry)在洛杉矶创办。
由于洛杉矶拥有大量不同族裔的人口,这里也就拥有了众多的各种宗教信仰的组织,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祆教、锡克教、巴哈伊教、各种东正教、苏菲派等等。例如,来自亚洲的移民成立了许多佛教社团,使得该市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的佛教徒。目前洛杉矶拥有的佛教徒人数在美国城市中居第一位。该市有300多座佛教寺庙。1988年建成的佛光山西来寺是佛教寺庙的代表。
洛杉矶联合学区(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LAUSD)是洛杉矶的教育局。
洛杉矶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石油的发现,洛杉矶开始崛起,迅速发展成美国西部一个最大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工业的崛起,商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繁荣,移民激增,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洛杉矶成为美国的特大城市。现在的洛杉矶,已成为美国石油化工、海洋、航太工业和电子业的最大基地,它是美国科技的主要中心之一,拥有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位居全美第一,享有“科技之城”的称号。近年来,洛杉矶的金融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数百家银行在洛杉矶设有办事处,包括许多著名的国际大财团,如洛克希德,诺思罗普,罗克韦尔等以航空工业为主的大型公司都在此设立总部,使得洛杉矶已成为美国境内仅次于纽约的金融中心。
洛杉矶也是美国西岸的贸易、运输、物流、仓储产业的重心,更是美国与亚洲的进出口贸易中心。位于圣佩卓(San Pedro)的洛杉矶港与副港长堤位于市区南面,是全美国最大的海港所在地,一共大约处理了美国西海岸70%的总货柜量。
汽车业也是洛杉矶的重要经济支柱。虽然洛杉矶本身并没有汽车生产工业,但是以洛杉矶为中心的南加州地区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其中光是大洛杉矶地区就有约1000万辆汽车),更是美国汽车潮流的发源地。除了日产和富士重工之外,所有来自日本及韩国的汽车公司皆在大洛杉矶地区设立其美国地区的营运总部,例如丰田,本田,马自达,三菱汽车,铃木汽车,五十铃,现代汽车及起亚。还有其他不少欧美汽车公司均在大洛杉矶地区设有设计室,以便了解美国汽车潮流的趋势,使得洛杉矶已俨然成为底特律以外,美国的另一汽车之城。每年12月初时在洛杉矶会展中心所举办的洛杉矶车展(LA Auto Show)是美国国内规模仅次于底特律北美国际车展(NAIAS)的第二大汽车展,且与注重量产车与技术概念的北美国际车展不同,洛杉矶车展主要是以车辆的设计风格作为讨论重点。
电影业是洛杉矶另一个闻名全球的重要产业,主要集中在市区内的-{zh-hans:好莱坞;zh-hk:荷里活;zh-tw:好莱坞;}-地区。电影业在洛杉矶能够扎根发展,与洛杉矶的气候及地理环境有著极大的关系。由于全年少雨又基本上不会降雪,阳光普照的时间长,成为了取外景的最佳地点。加上洛杉矶附近地理变化多,有山有海,取外景非常容易,因此渐渐成为了电影业的重心。
洛杉矶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工业中心,制造业产值约占加利福尼亚州的1/2,居全国第三位。洛杉矶设有现代化的深水海港,附近的长滩有著名的瑟摩斯工程,是开采石油的人工岛,岛上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大斜井。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大洛杉矶地区GDP达到7706亿美元,其中洛杉矶都市区GDP为7357亿美元。是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2大城市经济体,也是世界上仅次于东京和纽约的第3大城市经济体。如果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其经济实力可以在全世界名列第17位,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巴西、意大利、印度、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韩国、澳大利亚、荷兰,并且与荷兰基本持平。
洛杉矶市区人口约410万,其郊区与卫星城的大洛杉矶地区(Greater Los Angeles Area)总共人口约为1870万(包括洛杉矶县、橙县、河滨县、圣贝尼托县、文图拉县)。
大量的移民使洛杉矶成为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色彩的国际性城市,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的一半左右,并拥有众多移民社区,各色人种聚居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的「城」。洛杉矶也是美国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约有40万左右华人。而洛杉矶的别称「罗省」,就是早期广东华人移居粤音译。而且洛杉矶市属于洛杉矶县(Los Angeles County)所以也有「省城」的意思而成的。
但是不同种族混杂也使得洛杉矶和其他美国大城市一样,面对强大的种族问题,1992年便发生了洛杉矶大暴动。
街头帮派是洛杉矶严重的犯罪问题,但是近年来已经大幅改善,市中心的犯罪率已经大幅降低。
洛杉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系统之一,同时也是全美前十大交通最糟城市。
洛杉矶自称技术上已成功打造全美最方便的运输系统之一,名列全美第三,仅次于纽约及三藩市;但民众认为不方便(快速)、不可靠、不安全 多数不搭捷运系统。
洛杉矶都会区所拥有的机场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伦敦(拥有6个商业机场,和许多专用航空机场)。洛杉矶的主要机场是洛杉矶国际机场(),这是世界上第5繁忙的机场,2006年,运送了6100万乘客和200万吨货物。
该地区其他主要的商业机场还有:
洛杉矶还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专用航空机场,凡尼斯机场()。
洛杉矶有 30个友好城市。
|
313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35 | 曼谷 | 曼谷
曼谷( ,),官方名字恭贴玛哈纳空(,,),泰国口语简称恭贴(,RTGS:Krung Thep,,),是泰国首都与最大城市,在当地华人社区亦作泰京,为泰国政治、经济、贸易、交通、文化、科技、教育与各方面中心。位于昭披耶河东岸,近泰国湾。
曾先后被称为曼谷、吞武里、拉达那哥欣、帕那空、恭贴吞武里、恭贴玛哈纳空。
「曼谷」是泰文滨谷( ,)的音译。曼谷最初叫作“滨阁”(Bangkoh),意为“河滨岛村”,那莱大帝时期,法国工程师得拉玛()为泰国设计了,并注明位于曼谷岛()。法国人在翻译“滨阁”一词时,将词尾的“h”改成“k”以便于发音,“滨阁”便是在这时由法国人译为“滨谷”(Bangkok)。当时居住曼谷一带的华侨华人大多是潮州人,他们按照潮州话的发音,将「滨谷」(Bangkok)译作「曼谷」。越南人则将这个词音译成「望阁」()。因为曼谷有很多运河将城市切为岛,而且像威尼斯全年频繁的洪灾,因此曼谷便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1542年,曼谷开始挖运河,并改名为「吞武里」,然而,一般泰国人仍然习惯称曼谷,甚至1767年,阿瑜陀耶王国首都阿瑜陀耶( - Ayutthaya)被缅甸攻陷焚毁。郑昭国王便移首都在吞武里,此时代泰国人已经习惯称此为吞武里。
1782年扎克里王朝拉玛一世将首都从昭披耶河西岸的吞武里迁至昭披耶河东岸,在此造宫殿、修城墙,大皇宫和帕彻独彭大寺院,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并兴建了最早的九条街道,以唐人街的三聘街最为著名。昭披耶河东岸从一个小型市集和港口开始发展。并命名为「拉达那哥欣」。仪式全名是由拉玛一世命名,后来拉玛四世做出修改,修改后的全称为:这个城市全名融合了两个古老的印度语言:巴利语和梵语,其意译为「天使之城,宏伟之城,永恒的宝石之城,永不可摧的因陀罗之城,世界上赋予九个宝石的宏伟首都,快乐之城,充满著像似统治转世神之天上住所的巍峨皇宫,一座由因陀罗阿凡达、毗湿奴建造的城市」。根据这些语言的罗马拼音,正确写法应该为Krung-dēvamahānagara amararatanakosindra mahindrayudhyā mahātilakabhava navaratanarājadhānī purīrāmasya utamarājanivēsana mahāsthāna amaravimāna avatārasthitya shakrasdattiya vishnukarmaprasiddhi。1989年,泰国兄弟乐队推出名为《Krung Thep Maha Nakhon》的歌曲,歌词将曼谷的全称重复数遍,该歌曲遂被多数泰国人用以背诵曼谷的全名。意思是神都或天使之城,纵使极少数人会解释这个全名的意思(因为这些字都非常的古老),但大部分只知道一部份的意思而不是全部。曼谷全名已经被金氏世界纪录登记为世界最长的地名(拉丁文长达167个字母)。
拉玛二世和三世时期,城内增建和维修了许多佛寺,其中以帕彻独彭大寺院和金山寺为代表。在1865年,拉玛四世将城市切割为两省,左岸为吞武里省,右岸为拍那空省。朱拉隆功大帝时代,王宫群向北建设,并且拆除了大部分城墙;后任的国王继续往北建造宫殿。1916年建立了第一所大学,朱拉隆功大学。1971年两市再合并成为「恭贴吞武里」都市区,面积达290平方千米。1972年升级以直辖市,又称「恭贴玛哈纳空」,面积2000平方千米;新都心移往昭披耶河东岸,西岸现在被视为旧市区。
当地小学有著全名课程以「恭贴玛哈纳空」或者「恭贴」,「恭」(Krung)意为都市,「贴」(Thep)意为神。然而,由于其城市改名许多次分别为「曼谷」、「吞武里」、「拉达那哥欣」、「帕那空」、「恭贴吞武里」及「恭贴玛哈纳空」。由于外界熟知“曼谷”(Bangkok)一名,因此各国均称泰国首都为“曼谷”。
由于曼谷成为首都之前是无人居住的地区,成立首都后,帕那空边(东边)的原居民是华裔潮州人,吞武里边(西边)的原居民是波斯人和葡萄牙人。但因为城市的扩大,大批暹罗人、寮人、兰纳人来曼谷找工作,成为此城市二等社会,同时大部分的当地潮州人是资产阶级,是泰国主要经济支柱,大多官僚也当地华裔潮州人,今日几乎所有企业都是由潮商开办,因此不少当地的投资家及官僚的潮州人选择离开曼谷为了找更好的居住。在2009年,有一部巨大受欢迎的电影《-{zh-hans:地铁来了你; zh-hant:捷运来了你;}-》,三个主角饰当地的泰国潮州裔,且反应现代曼谷原居民的生活。根据2004年人口普查,曼谷共有注册人口650万人。逾半数曼谷人有某程度上的华人血统。
近年大量移民及外国人涌入曼谷,2005年11月共有外国行政人员6.5万名,并以每月1800人速度增加。长期居留的外国人中,有26.5万是中国人、3万是日本人、10万印度人(其中3.5万为锡克教徒)、6000美国人、4.5万欧洲人(在亚洲地区中除新加坡以外最多)、7000韩国人、6000尼日利亚人、8000阿拉伯人、2.5万马来西亚人、4000新加坡人。另外约有40至60万非法入境者,来自柬埔寨、缅甸、俄罗斯、乌克兰、巴基斯坦、孟加拉等。
宗教方面,曼谷约92%人口信奉佛教,6%信奉伊斯兰教,1%信奉基督宗教,犹太教徒约300人,0.6%信奉印度教。曼谷约有400座佛教寺,55座清真寺,10座教堂,2间犹太会堂。
曼谷大京都的行政区域总共分成五十个「县」(),请参考以下一览表:
曼谷直辖市面积1568.7平方公里,在泰国府面积排名为68位,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曼谷地处平原,位于昭拍耶河(俗称湄南河)流域。该河被称为曼谷的母亲河,全长372公里,曼谷市内繁忙的水上交通使曼谷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曼谷的平均海拔2米左右,这使得曼谷经常在雨季面临洪水的困扰。大雨过后,曼谷的街道经常会出现积水。
曼谷在气候分类中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夏都十分温暖,只是冬季相对酷暑较为凉一些。在1960年-1990年,曼谷的平均气温升高了2度。气象记录的历史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为40.8 °C和9.9 °C。
曼谷是泰国的经济中心,也是贵金属和宝石的交易中心。湄南河允许曼谷有港口的功能有助贸易发展,另外旅游业亦是十分受欢迎,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市内有大量高级酒店,设施齐全,一年接待近1500万的旅客,以马来西亚、日本、中国等国家最多。曼谷是国际大都市,经济占全泰国经济总量的44%。但是泰国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首都经济区外人生活水平较低,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因此泰国也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泰国有582家上市公司,在泰国证券交易所(泰文:"ตลาดหลักทรัพย์แห่ง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英文:"Stock Exchange of Thailand")上市,总市值约为4千9百亿美元(2017年8月31日)。曼谷已经成为东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柱,股票总市值超过吉隆坡(4千2百亿美元),仅次于新加坡,排名第二。
泰国曼谷自197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世界级旅游城市,每年吸引大量东西方游客。观光业是占泰国国民总收入12%的重要外汇来源。这个城市有四百多座佛教寺庙,其中最有名的是大皇宫内的玉佛寺和在其河斜对面的黎明寺。其他景点有沙法里野生动物园等。另外曼谷亦是购物的好地方之一,价廉物美且购物设施充足,所以购物亦是重点活动之一。
观光点:
曼谷由于道路容量无法应付汽车成长数量,因此交通堵塞十分严重。绕行曼谷的东西环道早已建成,确实能节省驾车者不少时间。但除非半夜三更开车上环道,否则仍难以躲避车流的高峰。
曼谷集体运输系统简称为BTS,是曼谷市内的高架铁路系统,分为是隆线与素坤逸线两条线路,经过市区主要商业购物娱乐区。营运时间自上午06:00至晚间12:00。车票费15-57泰铢。1999年12月5日,开通了两条约55公里的独立路线,乘客可以在暹罗车站(Siam)进行两线互相换乘;而在沙拉铃车站(Sala Daeng),莫集车站(Mo Chit)及亚索车站(Asok),乘客可以换乘曼谷地下铁路。2009年5月15日,开通了是隆线廷线(郑皇桥-大箩圈)。
曼谷地铁简称为MRT,是曼谷的地下铁路系统,目前设有蓝线和紫线两条线路。曼谷的第一条地铁(MRTA)于2004年7月启用,从城市北端连到城市中心,共设有18个车站。1997年,由于泰国的政治及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原来由来自香港的合和实业财团(Hopewell)投资的高架电车计划被整个废弃,从曼谷华喃峰火车站一直到曼谷廊曼国际机场处处可以看见被废弃的钢筋混凝土支柱。
曼谷地铁紫线连接曼谷市区和西北部的暖武里府,于2016年8月6日开始正式营运,以庆祝泰国国王拉玛九世普密蓬·阿杜德登基70周年,同时以庆祝诗丽吉王后84岁寿辰。
曼谷巴士分为公营与私营两种,每种又区分普通巴士及冷气巴士。私营巴士冷气车票价约20铢,普通车票价约5铢。公营巴士普通车票价约6.5-9铢,冷气巴士票价约在12-22铢之间。
素万那普国际机场(或称为国家机场,BKK)位于城市东偏南方,是首都与周围主要的民用机场,是东南亚乃至亚洲重要的航空枢纽。机场从2002年开始建造,于2006年9月28日完工启用,以取代廊曼机场的业务。
廊曼机场(可称曼谷机场,DMK)曾是东南亚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位于城市的北方。主要为低成本航空、包机和非直飞航班起降。
曼谷是泰国国家铁路的枢纽,、、、在此交汇。曼谷主要的火车站是曼谷站和挽赐站,由此可乘车至国内各府、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
目前曼谷正在建设,线路主要为高架铁路,沿既有线路布置,主要有暗红线、浅红线等线路。
曼谷有以下三个长途汽车站:
旺季时一般每半小时有一班长途汽车前往各旅游胜地。
新机场的二号场站外亦有汽车前往芭堤雅、孔敬府、呵叻府、廊开府等地,省却那些不想参观曼谷的游客极多时间。
曼谷计程车有“Taxi”与“Taxi Meter”两种。前者以叫价为主,后者以跳表为主,35元起跳。
运河给予这个城市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湄南河沿岸有许多码头,每趟船票费5-15泰铢左右。有一段时间所有的交通运输都是经由船只来完成的。今天大部份河道都被填平以兴建街道。曼谷市区亦建造了数条高架公路,以解决曼谷严重的交通阻塞问题,但其目的却鲜有达到。
嘟嘟车是游市区的最佳交通工具,但在搭乘之前一定要先与司机谈好车资,看地点远近约30-250泰铢之间。】
摩托车载客是因应曼谷塞车问题而产生的行业,摩托车司机穿著鲜艳的背心,穿梭在市区车阵中,每趟车费和嘟嘟车相近。
|
313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36 | 纽约 | 纽约
纽约市(,简写为NYC),通称纽约,是位于美国纽约州的城市,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纽约都会区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因此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名列世界三大国际都会「纽伦港」之一。
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濒临大西洋海岸,坐拥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港口之一的纽约港。纽约市共有曼哈顿区、皇后区、布鲁克林区、布朗克斯区、斯塔滕岛区等5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也各自是纽约州的一个县。1898年,五个行政区被合并为现在的纽约市。纽约也是全美国人口最密集的主要城市,2012年约有8,336,697人居住于的土地上。纽约都市区在全美的都会区中也高居第一,人口达到1980万,同时也是全美最大的的一部分,在大区中人口达到2340万。纽约也是语言和人口族群最为多元化的城市,在此使用的语言达到800种,而在2005年,全市有36%的人口是非美国出生的。
纽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624年,荷兰殖民者在这时候在此地建立贸易站,名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纽约及其周边地区为英国所占。美国建国后,纽约在1785年至1790年为首都,1790年,纽约取代费城成为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市的标志自由女神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迎接了数百万移民的到来,它同时也是美国及其民主制度的象征。
每年来到纽约的游客达到近5500万,许多区域和地标为人们所熟知。纽约还被不同媒体选为世界上被拍照最多的城市。时报广场位于百老汇剧院区枢纽,被称作“世界的十字路口”,是世界上行人来往最密集的步行地段之一和世界娱乐产业的中心之一。城中的许多桥梁、高楼和公园世界闻名。纽约的金融区,以曼哈顿下城的华尔街为龙头,被称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按上市公司市值)纽约证券交易所也位于此地。曼哈顿的房地产是世界上最为昂贵的之一,其唐人街是西半球最为密集的华人聚居地。纽约地铁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之一,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纽约同时还是许多高等学府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等排名位于世界前35的学校。
虽然一般写作「」,「」的简称也在市区随处可见,但「」才是纽约的官方名称。纽约()意为「新约克」——约克则是英国一处地名。来自英国约克郡的新移民们为了纪念当时的约克公爵,也就是日后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故得此名。纽约市的市徽,则有纽约的拉丁语名称「」,直译为「新艾伯拉肯」,「艾伯拉肯」就是约克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语旧名。
纽约市的昵称“大苹果”源自20世纪20年代。当时《纽约晨递报》的记者约翰·J·菲茨杰拉德在撰写赛马专栏时将纽约称作“大苹果”,以喻示该城在赛马业中的显赫地位,人人都愿追逐之。这一名称逐渐变得不再流行,但在70年代时,纽约旅游局的宣传攻势重新将“大苹果”带回流行文化中。这一昵称便流行至今。
纽约市的另一个昵称是“哥谭”,最初由华盛顿·欧文在他的作品中提出,后来这一名称在蝙蝠侠漫画中作为其背景而发扬光大。
纽约还被称作“不夜城”(),这一称号最早来自韦恩堡的一篇新闻报道,后来为马丁·斯科塞斯1977年电影《纽约,纽约》的同名主题曲所发扬光大。
在前殖民时期,纽约现今所在的地区为阿尔冈昆部落所居。是其中的一支,他们居住在斯塔滕岛、长岛西部(包括现今的布鲁克林区和皇后区)、曼哈顿及下哈德逊河河谷(包括布朗克斯区)。
1524年,乔瓦尼·达韦拉扎诺成为第一个历史记载的造访纽约的欧洲人。达韦拉扎诺是一名来自佛罗伦萨的探险者,效忠于法国。他乘着进入今日的纽约港区,宣布此地为法国所有,并将之命名为新昂古莱姆()。
西班牙探索者在葡萄牙人(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带领下于1525年到达纽约港,并探索哈德逊河河口。他将之命名为“圣安东尼奥河”(Rio de San Antonio)。河流封冻使他无法继续向上游探索,于是他于8月返回西班牙。在他的探索指引下,1527年的西班牙成为第一张科学描绘北美东海岸的世界地图。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张地图将今美国东北部称作“埃斯特万·戈麦斯地”。
1609年,英国探险者亨利·哈德逊在帮助荷兰东印度公司探索西北水道寻找通往东洋航路的过程中将驶入纽约港,从而重新发现这一地区。他将通往内陆的水路称为“北河”,即今日的哈德逊河。他认为这是一条通往海洋的支流,于是一直航行到今日的纽约州州府奥尔巴尼,但发现河道逐渐变窄且盐水逐渐消失,证明这条河流并不通往海洋,于是转航回到下游。他在这一地区探索了十日,并宣布此地为他的雇主所有。1614年,荷兰将鳕鱼角和特拉华湾之间的区域归为己有,称之为“新尼德兰”()。
1624年,荷兰人在加弗纳斯岛建立皮草贸易点,由此欧洲人在新尼德兰开始正式的永久居留。1625年在曼哈顿岛上开始兴建“阿姆斯特丹堡”,后称作“新阿姆斯特丹”()。荷兰殖民总督于1626年从勒纳佩人处以60荷兰盾(2006年约为1000美元)购得曼哈顿岛,因此以价值24美元的玻璃珠购得曼哈顿的传闻并不符实。
1664年,新尼德兰总督投降,将新阿姆斯特丹拱手让给英国人。英国人随即将此地更名为“纽约”,以海军大臣约克公爵(即日后的詹姆士二世)命名。第二次英荷战争结束后,英国正式获取新阿姆斯特丹(纽约),以与荷兰交换印度尼西亚的。原住民之间的内战和欧洲殖民者带来的疾病使得勒纳佩人的数量在1660年至1670年间大幅减少。至1770年,勒纳佩人的数量已经下降至200人。。
1702年,由于黄热病,纽约失去10%的人口。在1702至1800年间,纽约总共遭遇七次黄热病的侵袭。
18世纪初,作为贸易港的纽约在英国统治下逐渐兴旺。同时,纽约还成为了奴隶制的中心,1730年有42%的家庭拥有奴隶,在殖民地中仅次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大部分奴隶主拥有家奴,另一部分则将他们送出做工。奴隶制成为纽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奴隶在港口、银行和船运业工作。20世纪90年代,在建造新联邦政府大楼时发现,其中埋葬着成千上万殖民时代的非裔人。
1735年的在曼哈顿审判的曾格案件使出版自由在北美得到奠定。1754年,哥伦比亚大学根据乔治二世的宪章在曼哈顿下城建立起来,当时名为国王学院。于1765年10月在纽约集结。自由之子在同一时期组织起来,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与英国驻军频繁发生冲突。
美国独立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长岛会战于1776年8月在今日的布鲁克林区内进行。美国在此战中失败,由此在纽约的军事冲突减少,该城也成为英国在北美的军事和政治中心。纽约此时成为和脱逃奴隶(英国承诺给予加入本方的脱逃奴隶自由)的庇护所,至少10,000名脱逃奴隶在英国占领纽约时涌入城内。1783年英国从纽约撤出(纽约也是英国最后一个撤离的港口),并将3,000名获得自由的奴隶安置到新斯科舍。其他自由奴隶则去了英格兰和加勒比地区。
1776年9月11日,英美代表在斯塔滕岛会面,这也是战时唯一一次双方试图和平解决冲突。美方代表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英方代表包括。在英国占领纽约后不久,纽约爆发大火,近四分之一的市区建筑被毁,其中包括纽约三一教堂。
1785年,将纽约定为美国首都。纽约是《邦联条例》下的最后一个美国首都,也是美国宪法下的第一个美国首都。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华尔街联邦厅宣誓就职。在同一地点还召集了美国第一届国会和最高法院,起草《美国权利法案》。1790年,纽约超越费城成为美国第一大城市。
在纽约州1799年的《渐进废奴法案》之下,奴隶母亲的孩子生来将为契约劳工,直至二十五岁之后方可获得自由。在独立战争之后获得解放的和脱逃的奴隶共同组成曼哈顿为数众多的自由黑人人口。在几位开国元勋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约翰·杰伊的支持之下,致力于推动奴隶制的彻底废除,并建立以教育黑人儿童。直至1827年,奴隶制才在纽约州彻底被废除,而此后黑人也仍然面临着歧视的问题。纽约的废奴运动持续下去,其中许多运动领袖都是自由学校的毕业生。1840年,纽约市的黑人人口超过16,000。
19世纪,在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欧洲移民的推动下,纽约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下,城市的街道覆盖至整个曼哈顿。1825年伊利运河开通,将纽约港与北美内陆市场(农作物及其他商品)通过哈德逊河和五大湖连接起来。同时,纽约的政治也开始受到坦慕尼协会(爱尔兰和德国移民支持的政治机构)的主导。
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有许多知名的美国文坛人物居住在纽约,其中包括、华盛顿·欧文、赫尔曼·梅尔维尔、、、以及埃德加·爱伦·坡。在旧商界精英的游说推动下,1857年中央公园建立起来,成为全美国第一个景观公园。
爱尔兰大饥荒使大批爱尔兰移民涌入纽约,到1860年,四个纽约人中就有一个出生于爱尔兰(总共超过200,000人)。同时,德意志革命也使德国移民大量迁入,1860年另外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自德国。
民主党候选人在选举中屡屡获胜,纽约与美国南方也产生紧密的联系。1861年市长号召纽约跟随南方退出联邦,但他的这一号召最终没有成行。在南北战争期间,对于征兵法律的不满导致1863年由爱尔兰裔工人阶级领导的纽约征兵暴动。
移民与黑人长期存在竞争,由此暴动演化为对纽约黑人和其财产的攻击。暴动者将有色人种孤儿院烧毁,其中200名儿童幸得逃生。此外他们还杀死近100名黑人,攻击了更多,尤其是在港口区域。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惨重的骚乱之一。暴力活动导致许多黑人离开纽约前往威廉斯堡、布鲁克林和新泽西,至1865年,曼哈顿的黑人人口跌破10,000(1820年水平)。白人工人阶级由此取得统治地位。
1898年,布鲁克林(当时为一个独立城市)、纽约县(包括布朗克斯的一部分)、里士满县和皇后县的西部合并,正式成为现代的纽约市。1904年,纽约的地铁系统开始合并运作,帮助巩固了这座全新的城市。20世纪上半叶,纽约成为世界工业、商业和通讯业的中心。
同在1904年,“”蒸汽船在东河起火,船上1,021人身亡。1911年,纽约三角内衣工厂发生火灾,146名工人身亡,这是纽约历史上最大的工业灾难,它也促进的发展,推动了工厂安全标准的进步。
1890年,纽约的非白人人口为36,620。20世纪20年代,纽约成为的重要目的地,到1916年,该城已成为北美最大的非裔城市聚居地。在禁酒时期,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展开,黑人文学和文化生活得到兴旺。经济的繁荣推动大量摩天大楼的建设,塑造了纽约的20世纪天际线。
20年代初,纽约超越伦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区。纽约城市圈的人口在30年代超过1000万,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特大城市。大萧条时期,改革家菲奥雷洛·拉瓜迪亚当选市长,带领纽约复苏,同时坦慕尼协会垮台,结束其八十年的政治霸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经济再次繁荣。在战时该城毫发未伤,由此也成为世界的领头城市,华尔街也成为美国经济霸权的龙头。联合国总部(1950年)的建设奠定纽约的政治影响,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崛起使纽约超越巴黎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
60年代,产业升级导致失业率上升,纽约遭遇严重的经济问题,犯罪率持续上升,这一困局一直延续到70年代。80年代,金融业的复兴使纽约的经济状况得到好转,但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并继续上升直至90年代初。在治安策略的改革、经济状况的改善、绅士化的进程和新移民的联合作用下,犯罪率开始大幅下降。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中心“”开始崛起。2000年人口普查中,纽约的人口达到历史新高,而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再次达到新高。
纽约是九一一袭击事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城市。世界贸易中心1号、2号和7号楼被摧毁,近3,000人死亡。新的世贸中心(包括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九一一国家纪念中心和博物馆及其他三幢办公楼)正在原址进行重建。前两幢建筑已经完工,预计将在2014年落成。于1909年7月19日开放的纽新捷运世界贸易中心站也在袭击中被毁。2003年11月23日,一个临时车站建成运营。新的世界贸易中心交通枢纽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14年第二季度建成。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落成后将成为西半球最高楼及世界第6高楼,它的塔尖达到,表示美国独立的年份。2012年4月30日起,这一建筑已经成为纽约第一高楼。
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部,大致位置在华盛顿特区和波士顿之间,纽约市紧邻哈德逊河,海上运输极其便利,这使其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一个贸易重镇。纽约的大部分城区位于狭小的曼哈顿、史泰登岛和长岛,因此人口密度很高。
哈德逊河经过哈德逊河谷流入纽约湾,是纽约市和纽泽西州的分界线。一样位在纽约市的东河流经长岛海湾,将布朗克斯和曼哈顿与长岛隔开。哈莱姆河位于东河与哈德逊河之间,分隔曼哈顿和布朗克斯两行政区。流经布朗克斯和威斯特彻斯特郡,是纽约市唯一皆为淡水的河流。
纽约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人为的修整过,自荷兰统治时期开始就有大量的填海造地工程在曼哈顿下城等地进行,如1970至1980年代的砲台公园城市计划。
纽约市的总面积约,其中为水域,为陆地。城内最高海拔位在史泰登岛的托德山,约,是缅因州南部的东部沿岸的最高地。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纽约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它也是北美大陆最北端的属于此气候类型的主要城市。西北的城郊地带位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的过渡区。纽约地区年均见晴日达到234天,年日照率57%,年平均日照时间2,535小时。
纽约冬季寒冷潮湿,盛行离岸风使大西洋的中和作用降低,然而大西洋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共同作用使该城在冬季暖于同纬度甚至更低纬度的内陆城市,例如匹兹堡、辛辛那提和印第安纳波利斯。冬季较冷,微潮,时而偏向寒冷,日最高气温低于的平均日数为17天,日最低气温低于的平均日数为6.5天;夏季相对炎热潮湿,日最高气温超过的日数年均有39天,超过的有4.3天。最冷月(1月)均温,极端最低气温(1934年2月9日)。最热月(7月)均温,极端最高气温(1936年7月9日)。年均降水量约,分布较为平均;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1965年),最多为(1983年)。年均降雪量为(西郊平均降雪量可达以上),但降雪年际变化较大;1972–73年的降雪量最少,积累降雪量只有,1995–96年的降雪量最多,积累降雪量为。无霜期平均为235天(3月30日至11月19日);可测量降雪平均期为12月14日至3月16日。
飓风和热带风暴相对较少,但偶有发生。2012年10月29日,飓风桑迪带来毁灭性风暴潮,淹没了曼哈顿下城和其他地区的诸多街道、隧道和地铁线路,并导致了市区和城郊许多地区的电力中断。飓风带来的冲击使人们开始考虑建造海岸防御工事(如海塘)以降低此类灾难发生的风险。
纽约是全美人口最多的城市,2016年达到近8,537,673人,为历史新高,且多于第二大(洛杉矶)和第三大(芝加哥)城市人口的总和。
美国人口调查局在2010年统计纽约人口为8,175,133人,但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立即表示这一数字偏低。根据统计局数字,纽约市的人口占到全纽约州的40%。2006年,人口统计学家预测2030年纽约的人口将达到920万至950万。2010年纽约人口44%为白人(33.3%非拉丁裔白人),25.5%为黑人(23%非拉丁裔黑人),0.7%为美洲原住民,12.7%为亚裔。拉丁裔美国人占总人口的28.6%,而亚裔则为2000年至2010年间数量上升最快的群体;非拉丁裔白人人口下降了3%,这也是数十年来最小的下降额;自南北战争以来,黑人人口首次在十年中下降。
2010年,纽约的人口密度为27,532人每平方英里(10,630人每平方公里),在全美人口超过100,000的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根据2000年数据,临近位于新泽西州哈德逊县的一些小城市(人口少于100,000)人口密度要更高。曼哈顿(纽约县)的人口密度为66,940人每平方英里(25,846人每平方公里),为全美人口最稠密的县,密度比任何一个美国城市都要大。
纽约一直以来便是外国移民入境美国的口岸,在1892年至1924年间就有超过1200万欧洲移民经由埃利斯岛入境美国。“大熔炉”一词最早便被用于形容下东城许多移民密集居住的街区。至1900年,德国人成为纽约最大的移民团体,其次为爱尔兰人、犹太人和意大利人。1940年,白人占全市人口的92%。
如今纽约近37%的人口出生于海外,其中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占显著多数。截至2011年,十个最主要的海外出生人口来源地为:多米尼加共和国、中国、墨西哥、圭亚那、牙买加、厄瓜多尔、海地、印度、俄罗斯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而孟加拉裔移民则增长最快,2013年达到74,000人。尽管大西洋的移民大浪潮早已退去,全球的交通方式也越发多样化,纽约仍然是来到美国的合法移民的最主要入境城市,在数目上远超两大次主要入境城市——洛杉矶和迈阿密的总和。
纽约极具种族多元,以色列之外最大的犹太社区即位于此,同时有全国20%的印度裔人口和至少20个小印度区,全国15%的韩裔人口和四个;西半球最多的印度裔人口,全美最多的俄裔、意大利裔、非裔和南美裔及第二多的拉丁裔人口;单单在纽约市内就有六个唐人街,2010年统计都市区内的海外华人人口为682,265,为亚洲外最多。曼哈顿华埠以及新生的布鲁克林华埠和法拉盛华埠持续繁荣,华人也在持续迁入纽约和邻近地区。来自中国的人口在纽约是增长最迅速的。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纽约市的亚裔人口超过100万,多于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总和,市区的亚裔人口为全美最多。2010年,纽约6.0%的人口为华裔,其中40%居住于皇后区;韩裔占到1.2%,日裔占0.3%;菲裔为东南亚族群最多,占0.8%,其次为越裔,占0.2%;印度裔为南亚族群最多,占2.4%,随后是孟加拉裔和巴基斯坦裔,各占0.7%和0.5%。
由于总人口庞大,纽约的欧裔(非拉丁裔)白人人口亦是在全美各大城市(市区)中最多,2012年达到270万,超过洛杉矶(110万)、芝加哥(86.5万)和休斯顿(55万)白人人口的总和。欧裔美国人人口非常多样化,根据12年统计局估计,意大利裔人口达560,000人,爱尔兰裔385,000人,德裔253,000人,俄裔223,000人,201,000人,137,000人,希腊裔和法裔各约65,000人,匈牙利裔60,000人,55,000人,35,000人,和各20,000人。此外,、、葡萄牙裔、和各有12,000至14,000人不等。
此外纽约都会区内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波多黎各人口也为数众多。爱尔兰人亦是如此,每50个纽约人中就有一个携带从尼亚尔(公元5世纪爱尔兰国王)的部落或是布留因和菲亚克拉克部落中传下来的独特Y染色体标记。
纽约都会区同时还有全美最多的同性恋族群,达到568,903人,比旧金山还多。2011年6月24日,纽约州正式同性婚姻合法化,并于30日后正式生效。
纽约的贫富差距状况也较为突出。2005年,最富有的人口普查区的家庭收入中值为188,697美元,而在最贫困的人口普查区则为9,320美元,导致这一差距的原因是高收入人群薪酬的增加和中低收入人群薪酬增长的停滞。2013年第一季度,纽约县的平均周薪为2,448美元,在全美所有县中为最高。纽约还是世界上最多亿万富翁的聚集地,数目超过排名第二至第六的美国城市的总和,其中前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便是亿万富翁之一。
纽约有许多来自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老建筑旧至布鲁克林区1656年的盐屋式建筑——,新建筑新至位于曼哈顿下城原爆点兴建中的世界最贵办公楼——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
曼哈顿的布满摩天大楼的天际线广为人知,在历史上,纽约是世界上许多世界级高楼的所在地。截至2011年,纽约有5,937幢高层建筑物,其中550幢高度超过100米,在这两项指标上都仅次于香港位列世界第二,同时有超过50幢高度超过200米,其中包括1913年建成的哥德复兴式建筑伍尔沃斯大楼,其装饰雕刻十分醒目,从百英尺下即可目视。
规定高楼必须采用后缩式设计,且塔楼面积须为该地块的一定百分比,如此可使阳光照射至街道。两幢纽约的装饰风建筑——克莱斯勒大厦(1930年建成)和帝国大厦(1931年建成)及其顶端和不锈钢材质的尖塔便是此规划方案的结果。这两幢建筑各有十分独特的装饰风格(例如克莱斯勒大厦61楼角落的鹰饰),也被认为是装饰风的最佳代表。
建筑技术的发展让纽约市里的低矮欧式传统建筑逐渐变成垂直攀升的摩天大楼,特别是在商业区里,形成了纽约市特别的城市景观。据2009年统计,纽约有5,794座高楼,居全美第一,世界第二,仅次香港,其中有35座高度超过200米,是拥有最多摩天大楼的城市。目前纽约第一高楼帝国大厦(楼板高381米,加天线447米)在1931—1972的41年里都是世界第一高楼,是世界上保持世界第一高楼最久的建筑。现在也是纽约主要的标志之一。建筑的突出代表西格拉姆大厦(1957年建成)从正面可见其鲜明的古铜色工字梁建筑结构,而康德纳斯特大楼(2000年建成)则是美国摩天大楼中采用绿色设计的代表。
纽约住宅区的建筑特色多为雅致的褐石排屋、联排别墅和老旧的公寓楼,这些建筑约在1870年至1930年间大批建造。相比较之下,纽约还有其他人口不那么密集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有较多独立式的建筑,风格多样,如和。
在后,木制建筑兴建减少,石头和砖头成为了建筑的主要材质。纽约与巴黎的建筑材质不同,巴黎用的是当地产的石灰石,纽约则使用远方采石场运来的石头,有不同的质地和颜色,因此市容较多变化。木质顶的水塔是纽约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19世纪初,纽约市要求超过六层的建筑自建水塔,以防止底层的高水压导致城市水管破裂。20世纪20年代,田园城市理论开始在偏僻地带流行。
纽约市的公园受到三套不同的公园体系管辖,包括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纽约州公园管理局以及纽约市公园管理局。
根据2013年《》公园排名榜报告,纽约市公园系统在美国人口最多的50大城市中位列第二,紧随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其后。该排行榜基于分析公园大小、土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百分比、在公园半英里内的城市居民百分比、每位居民花在公园服务的时间、每万名居民对应的运动场数量等各项数据的均值得出。
占地达到,其中大部分都位于纽约市。在其范围内包括位于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它是国家公园系统中唯一的野生动物区,有面积达的盐碱滩、岛屿和水域,涵盖牙买加湾大部。
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区和埃利斯岛移民博物馆都归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辖,都同时属于纽约和新泽西两州。在纽约港同时还有。在曼哈顿岛上有克林顿堡国家纪念区、联邦国家纪念堂、
、格兰特将军国家纪念堂、及等。此外还有数百幢私人建筑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或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名胜,例如同性恋权利运动的首发地,格林尼治村的石墙酒吧。
纽约市内有7个州立公园,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和面积达,距哈德逊河河面的。
纽约市有超过的市立公园和超过的公共海滩。公园包括中央公园、展望公园、法拉盛草原可乐娜公园、和华盛顿广场公园。是市内最大的公园,面积达到。
纽约市面积广大,分为五个行政区,与纽约州下辖的郡重叠。每一行政区还可细分为街区,许多的街区有不同的历史和特色。如果将这些行政区划分为独立的城市,其中四个街区(布鲁克林、皇后区、曼哈顿岛和布朗克斯)将会是全美前十最多人居住的城市。
冰岛和拉脱维亚的领事及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分校都将纽约称作世界的文化首都,同样澳洲国家图书馆在其收藏的一系列文章中也做了类似表述。作家汤姆·沃尔夫曾说:“文化似乎就在空气之中,就如天气一般。”
许多重要的美国的文化运动都在纽约展开,例如哈莱姆文艺复兴便奠定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学经典。在20世纪40年代,纽约是爵士乐的中心之一;在50年代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中心;在70年代是嘻哈文化的发源地;在七八十年代,纽约的朋克和硬核文化影响巨大。同时,犹太美国人文学在纽约也长期兴旺。
分领域来看,纽约对于文化的贡献在文学和视觉艺术方面有哈莱姆文艺复兴;在绘画方面有抽象表现主义(又称“纽约派”);在音乐方面有嘻哈音乐、朋克摇滚、骚沙音乐、迪斯科、、叮砰巷及爵士乐;同时还被认为是世界舞蹈之都。在流行文化中纽约有极高的地位,时常成为文学、电影和电视的背景设定。
2014年美国全球语言观察机构(GLM)公布最新调查指出,根据过去三年透过字词使用分析趋势,纽约挤下巴黎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时尚城市。
纽约是美国娱乐产业的重地,许多电影、电视剧、书籍和其他媒体形式都以此处为根据地。截至2008年,纽约是美国第二大的电影中心,雇佣人数达到63,000人,总薪酬达到50亿美元,独立电影出产数目居世界之冠。
纽约全市有2,000个以上的文化艺术组织以及超过500个不同规模的艺廊。纽约市市政府对艺术的资助预算超过的总预算。19世纪富有的企业家们建立了一个文化机构网络,这其中包括卡内基大厅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电力照明的使用使戏剧蓬勃发展,19世纪80年代,百老汇和42街的戏院开始演出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即音乐剧。受到移民文化的影响,舞台剧经常使用叙事性的歌曲,反映希望与抱负。
市内40家戏院(每家500个座位以上)共同组成了著名的百老汇,以一条穿越时代广场戏院区的大道命名,有时也被称作“大白路”(The Great White Way)。
林肯中心是全美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是12个知名艺术表演组织的根据地,如大都会歌剧团、、纽约爱乐乐团和纽约市芭蕾舞团等,此外、朱利亚德学院、和也在此处。在联合广场坐落有,在纽约大学则有,而则提供免费的戏剧和音乐演出。
旅游业是纽约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过去五年内到访的国内外旅客达到年均4000万,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埃利斯岛、百老汇剧院、博物馆(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城市绿地(如中央公园和华盛顿广场公园)、洛克菲勒中心、时代广场、曼哈顿华埠及第五大道和麦迪逊大道的奢侈品购物游;活动还包括格林尼治村的、梅西的感恩节大游行、的点亮、圣帕特里克节游行、冬季的中央公园滑冰、翠贝卡电影节和中央公园的夏季表演。其他特色目的地包括、康尼岛、法拉盛草原可乐娜公园和纽约植物园。前市长彭博于2012年9月27日宣布将于斯塔滕岛北岸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纽约轮,遥望自由女神像、纽约港和曼哈顿下城。
2010年纽约的游客达到4900万,而在次年这一纪录立刻被打破,2011年游客达到5000万。
纽约为全球电视、广告、音乐、报纸和图书出版业的重镇,亦是北美最大的媒体市场(其次为洛杉矶、芝加哥和多伦多)。知名的媒体企业包括时代华纳、汤森路透公司、美国联合通讯社、新闻集团、、NBC环球、赫斯特国际集团和维亚康姆。全球前八大的广告媒体就有七家在纽约市设立总部。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中有两家(索尼音乐娱乐及华纳音乐集团)将总部设在纽约,而第三家(环球唱片)在纽约也设有分公司。1/3的美国独立电影在纽约制作。
超过200种报纸和350种杂志在纽约设有办公室,图书出版业提供了25,000个就业岗位。美国三大全国性日报中有两大在纽约出版,分别为《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其中前者在普利策奖数目上高居第一。其他小报包括1919年创办的《纽约每日新闻》和1801年创办的《纽约邮报》。此外在不同族裔出版业方面纽约也相当多元化,有270份报章杂志以超过40种语言版本出版,其中《》是全纽约发行量最大及全国历史最悠久的西班牙语报纸,出版于哈莱姆的《》是一份重要的非裔美国人报纸。《》是全美发行量最大的另类报纸,专门报导时事评论以及特色主题。
电视产业对于纽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经济命脉。美国四大广播公司,包括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和国家广播公司,都在纽约设立总部。此外,一些如音乐电视网、HBO、福克斯新闻频道和喜剧中心等有线电视频道也将总部设在此地。2005年,有超过100个电视节目在纽约拍摄。纽约市也经营了一个公共广播频道,多次夺得艾美奖,节目内容大多涵盖纽约市内的音乐、文化以及政府相关活动。
除了商业媒体之外,纽约也是非商业媒体的的中心。1971年创立的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是纽约最大的公共电视台,也是全国公共电视网的主要节目提供者。是全美最多听众收听的公共广播电台。
纽约的饮食文化受其移民历史的影响,呈多元化态势,包括的国际餐点十分众多。中欧和意大利移民带来了纽约极富盛名的贝果、起士蛋糕和纽约式披萨,而中国和其他亚洲餐馆、汉堡店、、和咖啡屋随处可见。市内有约4,000个拥有执照的小吃摊点,许多都由移民经营,中东食物诸如炸豆丸子和卡博串便是广受欢迎的纽约街头食品的代表。同时,纽约还是许多全美国最好和最多元的高档餐厅的聚集地。根据其检测结果对纽约市近24,000家餐馆进行等级评定。
纽约方言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被普遍认为是美式英语中最知名的口音之一。方言经典版本以欧洲人后裔和工薪阶层为中心,而几十年来非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促使这门独特的方言产生改变。传统纽约方言发音时无需翘首,音节末尾不带辅音,使得该方言中的“纽约”听起来像“New Yawk”。最为地道的和极限版的纽约方言发音,单元音变成双元音,如“女孩”。上世纪70年代电视剧《一家子》中卡罗尔·奥康纳扮演的阿尔奇·邦克就是这种发音模式,但往后这种发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纽约是国家橄榄球联盟、美国职棒大联盟、国家篮球协会、国家冰球联盟和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的总部所在地,而在这五大联盟中,纽约都会区拥有的职业运动队数量最多。全球十个造价最高的体育场中有四个(大都会人寿体育场、新洋基体育场、麦迪逊广场花园及花旗球场)位于纽约都会区内。
纽约有“棒球之都”的称号,来自纽约的球队曾经35次赢得世界大赛,73次获得联盟冠军。纽约都会区是全美五个拥有两支球队的都会区之一(其他为洛杉矶都会区、芝加哥都会区、巴尔的摩-华盛顿都会区和旧金山湾区)。两支纽约球队曾在世界大赛中14次会师,最近一次出现在2000年,而其他都会区各自最多只有过一次在世界大赛中会师的经历(芝加哥于1906年、圣路易斯于1944年、旧金山湾于1989年)。
目前纽约的两支大联盟球队分别为纽约大都会队和纽约洋基队,这两支球队每个赛季进行6次跨区交锋,称作地铁大战。洋基队27次夺冠的记录在联盟中位列第一,而大都会队则两次夺冠。过去纽约还曾经是布鲁克林道奇队(今洛杉矶道奇队)和纽约巨人队(今旧金山巨人队)的主场,这两支球队分别1次和5次夺冠,后来两支球队都于1958年迁往加利福尼亚。此外纽约还有两支美国职棒小联盟球队,分别是队和队。
纽约有两支职业足球大联盟球队,分别是纽约巨人队(3次获得超级杯)和纽约喷气机队(1次获得超级杯),但两支球队都在附近位于新泽西州东卢瑟福的大都会人寿体育场进行主场比赛。大都会人寿体育场将于2014年主办第四十八届超级杯比赛。
纽约游骑兵队是纽约市在国家冰球联盟的代表队。纽约岛人队目前位于长岛纳苏县,但将在2015年迁至布鲁克林,从而成为纽约市的第二支球队。这两支球队各4次夺得史丹利杯。在都会区内的另一支球队是新泽西魔鬼队,目前主场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纽约都会区是唯一一个拥有三支球队的都会区。
纽约市的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队伍有纽约尼克队(两次获得总冠军)和布鲁克林篮网队,国家女子篮球联盟则有纽约自由人队。1938年的是全美第一项全国大学篮球赛事,这项赛事至今仍在纽约举办。
纽约红牛队是纽约在足球大联盟中的代表队,主场位于新泽西州的。纽约地区的第二支大联盟球队纽约城足球俱乐部将于2015年开始参赛,曼彻斯特城足球俱乐部的所有者谢赫将与纽约洋基共同持有这支球队的股权。
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的美国网球公开赛每年在皇后区举办。纽约马拉松赛是世界上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之一,2004年至2006年的赛事则在完赛人数上排名前三,其中2006年完赛人数达到37,866人。是一年一度的田径赛事,最著名的项目是室内一英里慢跑赛,称为 「」。拳击也是纽约著名的体育项目,等赛事每年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
还有许多运动与纽约的移民密切相关。即是一例,为棒球的街头版本,20世纪30年代开始风行于义大利、德国和爱尔兰聚集区的青年人中。它是纽约最著名的街头运动,布朗克斯的一条大道即以之命名为“棍子球大道”()。
纽约曾经申办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最终在第二轮出局。目前纽约正在申办2022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纽约市的公立学校体系由纽约市教育局管理,为全美最大,近110万名学生分别在超过1,200所中小学校就读。此外市内还有近900所私立世俗和教会学校。在2000年纽约市人口普查中,近594,000名学生参加了高等教育,这一数字在全美最高。2005年,每5个曼哈顿居民中就有3个是大学毕业生,每4个中就有1个有高等学位,这也是全美高教育水平者最为集中的区域。
纽约还是许多知名私立大学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巴纳德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库伯联盟学院、福坦莫大学、纽约大学、纽约科技学院、佩斯大学和叶史瓦大学等。公立纽约市立大学系统是全美最大的大学系统之一,其中包括许多本科学院和社区学院。此外纽约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私立学院和大学,其中包括宗教学校和专业学校,例如圣若望大学、朱利亚德学院、曼哈顿学院、、新学院、普瑞特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和瓦格纳学院。
纽约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纽约在授予生命科学研究生学位的数量上排名全美第一,为40,000名持照医师和127位诺贝尔奖得主提供教育背景。在所有美国城市中,纽约从国立卫生研究院获得的年度资金数目居第二。主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包括、洛克菲勒大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西奈山医学院和。2011年12月19日,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宣布允许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斥资20亿美元于罗斯福岛上建设应用科学研究生院,旨在将纽约转变为世界的科技首都。
纽约公共图书馆为全美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系统,服务于曼哈顿、布朗克斯和史泰登岛。下属数家科研图书馆,包括。皇后公共图书馆服务于皇后区,是全美第二大图书馆系统。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服务于布鲁克林。
纽约市是全球商业和经贸的枢纽,与伦敦和东京并列为世界上三个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此外还是全美的银行业、零售业、世界贸易、运输、旅游业、地产业、新媒体、传统媒体、广告业、法律服务、会计业、保险业、戏剧、时尚和艺术产业的中心。
根据2010年的数据,纽约都会区的都会生产总值(GMP,与国内生产总值概念类似)达到近1.28万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2008年年底,纽约掌控了全球40%的金融资金,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
在针对120座城市的研究调查中,纽约在吸引资本、商业和游客的能力上排名第一。2012年7月,英国曼切斯特联足球俱乐部宣布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许多大型企业都在纽约市设立总部,财富美国500强中就有45家公司的总部位于该市。同其他美国大城市相比,纽约还有较高比例的外国公司,平均每十个就业岗位中就有一个来自外国公司。强大的吸引外资的能力使纽约在《》2013年的“美国未来城市”榜单中排列首位。
房地产是纽约市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2015财年纽约全市的地产总值估计为9,148亿美元,其中时代华纳中心的估值最高,在2006年达到11亿美元。纽约同时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有价值的一些地产的所在地。2007年7月2日,公园大道450号以5.1亿美元的价值售出,每平方英尺价值约为1,589美元(17,104美元/平方米),打破了一个月前(2007年6月)由麦迪逊大道660号创造的每平方英尺1,476美元(15,887美元/平方米)的办公楼地产记录。
纽约的电影与电视产业为全美第二大,仅次于好莱坞。新媒体、广告、时尚、设计和建筑等创意产业的就业机会与日俱增,竞争力也相当强大。
纽约是多条的终点,由此促进了生物科技、软件开发、游戏设计和网络服务等高科技产业的成长。其他重要的经济领域包括医疗研究与科技、非营利组织和大学。制造业在就业方面比例也很高,但近年在呈下降态势,其主要产品包括服饰、化工产品、金属制品、加工食品和家具等。其中,食品加工业是纽约最为稳定的制造行业,产业价值达到50亿美元,员工数超过19,000人,巧克力是最主要的出口特产,年出口额达2.34亿美元。
2013年,曼哈顿的办公面积达到近52,000平方英尺(4,810万平方米),在办公市场上排名全美第一。曼哈顿中城是全美最大的中心商务区。
曼哈顿下城是全美第三大的中心商务区,其中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的证券交易所(按日均交易量和总市值)——位于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便位于此地。金融服务收入占到了全市市民收入的35%。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费用在2012年达到近400亿美元,而在2013年,在纽约从事风险管理的银行高管年收入能够达到324,000美元。
曼哈顿金融区有时成为冲突的始发地,例如“占领华尔街”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内的“占领运动”。有时这类冲突导致了致命的后果,例如1920年的华尔街爆炸事件。
2013年7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运营商纽约泛欧证交所从手中接过了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的管理权。
自1898年合并建市以来,纽约市便采用市长议会制的政府组织形式。纽约市政府要比美国其他城市的政府权力更为集中,负责公共教育、惩教机构、图书馆、公共安全、娱乐设施、环境卫生、供水和福利服务。市长和市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采取一院制,议员共51人,来自根据地理位置划分的不同选区。市长最多能够连任二届,议员最多能够连任三届,但在中断四年之后可以重新参选。
现任纽约市长为比尔·白思豪,民主党人,2014年1月1日就职。过去20年纽约市由共和党主政,鲁迪·朱利安尼及米高·彭博先后成为纽约市长,在任期间大幅改善纽约市的治安及环境。
民主党占有大部分的公职。至2008年11月,67%的注册选民为民主党人。自1924年以来,共和党从来没有在州选举或总统选举中在纽约市取得胜利。纽约的政党纲领主要涉及保障性住房、教育和经济发展问题,劳工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政治议题。
1975年,在经历财政危机和州政府救助之后,纽约市财政控制委员会建立起来以监督市政支出。委员会由七人组成,其中包括纽约市市长和纽约州州长。1986年这一委员会不再直接管理市政预算,但它仍然保有监控市财政健康状况的指责。
纽约市是全美最重要的政治献金获取地,五个全国政治献金最高的邮政编码归属地有四个位于曼哈顿,其中最高者是位于上东城的10021号,这一编码区为2004年总统选举候选人乔治·W·布什和约翰·克里提供了大部分的选举资金。在联邦和州税方面纽约存在着很大的顺差:每向联邦政府上缴1美元的税收,收回83美分的联邦服务(即每年上缴比获取多114亿美元);每年向州政府上缴的也比获取的多110亿美元。
每个行政区同时也是纽约最高法院的一个司法辖区,同时也受理其他城市和其他州法庭的事务。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分别是纽约最高法院上诉法院第一和第二区的总部所在地。与其他大城市不同的是,纽约被分归两个美国联邦地区法院管辖(同时也是两个地区法院的所在地):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位于市政厅附近的弗利广场,管辖曼哈顿和布朗克斯;美国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位于布鲁克林,管辖布鲁克林、皇后区和斯塔滕岛。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和同样位于曼哈顿的弗利广场。
纽约的公共交通使用率为全美最高,汽油消耗量与1920年代全美平均水平相近。据2006年统计,其极高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在当年就省下了18亿美制加仑(6,800,000立方米)的石油消耗量,光是纽约市省下的油量就达到是全美公共交通省油量的一半。纽约市人口密度高,公共交通使用率高,汽车使用率低,使得之成为全美最节能的城市之一。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有7.1公吨,与全美平均24.5公吨相较起来要低很多,全市人口数虽占全国人口2.7%,但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全国排放量的百分之一,纽约居民所耗费的电量比旧金山居民耗费量的一半还少,是达拉斯居民的近四分之一。
近年来,纽约市开始实施计划欲减低对环境的冲击。市内大量且集中的空气污染导致气喘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在纽约市民身上的发生率较高。市政府被要求只能采购最节能的设备,以供市政府办公室和公共住宅使用。此外,纽约有全国最多的使用清洁空气柴油混合动力和压缩天然气的公车,至2010年中有3,715辆混和动力计程车和清洁柴油车辆,占全市计程车辆总数的28%,位居北美第一。
纽约市政府曾在中发起诉愿,要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将温室气体归类为污染物,此外市政府也主导绿色建筑的兴建,如赫斯特大楼。
纽约市内的饮用水由卡兹奇山流域保护区供应,由于该地区水源得到保护较好,自然过滤系统完整,纽约成为全美四个不须经过水处理即可配送饮用水的大城市之一。
纽约市警察局有正式警员35,000人,数目在美国高居第一。2012年,在全美大城市中,纽约的犯罪率为最低,谋杀率则为第二低,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犯罪高潮期相比要安全了许多。至2002年,纽约的犯罪率与犹他州的普若佛相当,在全美人口超过100,000的216座城市中排名第197。
1993年至2005年间,纽约的暴力犯罪数量下降了75%,并且在全国水平上升的同时保持持续下降。2005年,纽约的谋杀率达到了自1966年来的最低点,而在2007年,纽约的谋杀案件数量少于500起,这是自1963年公开犯罪数据以来首次达到这一水平。2010年上半年,95.1%的谋杀案受害者和95.9%的枪击案受害者为黑人或拉丁裔,此外90.2%因谋杀被捕的和96.7%因枪击被捕的人为黑人或拉丁裔。2013年纽约的谋杀率达到了新低,并远低于美国其他大城市。2012年,纽约市警察局的盘查搜身策略受到了争议。
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目前对于犯罪率大幅下降的原因还未达成共识。有些人认为原因是纽约市警察局所采取的新策略,例如电脑辅助的犯罪处理系统以及破窗效应理论的运用。其他人则认为是因为霹雳可卡因热潮的消退及人口结构的改变。还有人认为上世纪中期的犯罪潮源自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铅污染导致智力水平的降低和侵略性的增强,而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受其影响最严重。1970年代,铅从美国汽油中退出,纽约和其他大城市的暴力犯罪率开始普遍下降。
有组织犯罪长期都是纽约的一大问题,1820年代即在曼哈顿五岔路出现了和这样的团伙。20世纪由五大家族主宰的黑手党崛起,至今仍是当地规模最大和最有权势的犯罪组织。20世纪末崛起的还有一类的黑帮团伙。早至1850年,纽约便有超过200次帮派战争,主要在青年黑帮间进行。如今纽约最知名的黑帮包括、、和MS-13。
纽约的公共交通系统多为24小时营运,为全美最复杂,规模最大,全美国1/3的公共交通使用者和2/3的铁路乘客居住于纽约都会区。著名的纽约地铁是西半球最为繁忙的轨道交通系统,而大中央车站则是全球月台数最多的火车站。纽约还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空域之一。乔治华盛顿大桥连接曼哈顿和新泽西州博根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动车桥梁。
公共交通在纽约广受欢迎。2005年,54.6%的纽约人乘公共交通上班,而在美国其他地方,90%的人驾车上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调查,纽约居民每日花费38.4分钟前往上班,在全国大城市中时间最长,但由于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较高,他们同时花费(相对于家庭收入)也较少,与其他城市居民相比,每年总共在交通上省下190亿美元。
纽约由美铁服务,车站分别位位于宾夕法尼亚车站及大中央车站,连接东北走廊的波士顿、费城和华盛顿特区,以及提供通往其他北美城市的长途服务。纽新航港局客运总站是纽约城际巴士服务的总站,也是全球最繁忙的公交站,每日服务7,000辆巴士和200,000名乘客。
纽约地铁的站点达到468个,数目为全球最多,线路为美国最长,近年乘客数量约居世界第七位。值得注意的是,纽约地铁保持24小时运行,而多数城市则在夜间停止营运,香港、伦敦、巴黎、上海 、首尔和东京都不例外。
纽约的交通系统还包括全美洲最长的悬索桥,同时也是世界最长悬索桥之一的韦拉札诺海峡大桥,世界第一条机械通风的行车隧道荷兰隧道,超过12,000辆,连接罗斯福岛和曼哈顿岛的罗斯福岛空中缆车,以及将曼哈顿与城内城外诸多地点连接起来的渡轮系统。
史泰登岛渡轮是全美最繁忙的渡轮线路,每年搭载近2000万旅客往来于斯塔滕岛和曼哈顿下城间的水域。斯塔滕岛铁路系统专为斯塔滕岛服务。纽新航港局过哈德逊河捷运连接曼哈顿下城与新泽西州东北部,主要目的地为霍博肯、泽西市和纽瓦克,同样24小时营运,这意味着全球四个24小时营运的快速交通系统中有两个位于纽约(另两个是芝加哥地铁的部分线路及费城的港务局交通公司高速线)。
纽约的公共巴士数量为北美最多,通勤铁路系统为北美最大。这一铁路系统由长岛铁路、大都会北方铁路和新泽西公交组成,将纽约市与市郊三州地区连接起来,最后汇集于大中央车站和宾夕法尼亚车站,总共包括超过250个车站和20条线路。
纽约是国际空乘旅客进入美国的大门,这一地区有三大主要机场,分别为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和拉瓜迪亚机场。纽约有全美最繁忙的空域,2005年使用三个机场的旅客达到1亿人次,2004年从肯尼迪国际机场和纽瓦克国际机场出国的旅客占全美的四分之一。纽约与新泽西港口事务管理局还计划通过第四个机场来扩充旅客规模,即位于纽约州纽堡附近的。
纽约的高公共交通使用率、近120,000名单车者和为数众多的步行上班者使之成为美国最为节能的城市。步行和单车占全市交通方式的21%,而在全国范围内为8%。2011年,纽约被评为全美最适宜步行的城市。2013年夏季,花旗银行为纽约市赞助10,000辆公共单车,昆尼皮亚克大学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纽约人都支持这一单车共享计划。
纽约还拥有庞大的高速公路网络,与其公共交通系统相互补充,将之与新泽西州北部、威斯特彻斯特县、长岛及西南康涅狄格州通过数条桥梁与隧道连接起来。由于这些公路同时也是数百万市郊居民入城上班的干道,长达数小时的交通堵塞状况几乎每日都会发生,在高峰时段尤其如此。
纽约虽然对公共交通相当依赖,但道路仍然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市的发展。纽约的许多道路都成为了某一项产业的代名词,例如百老汇之于戏剧,华尔街之于金融,麦迪逊大道之于广告和第七大道之于时尚。
是美军唯一位于纽约市的活动军事设施,于1825年创建于布鲁克林一个独立战争时期的炮台,是美国历史最久的军事设施之一。如今汉密尔顿堡是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北大西洋师以及纽约市征兵营的总部。同时,第1179交通旅、第722航空医疗分队也位于此处。
非活动的旧军事设施包括斯塔滕岛的和皇后区的。这两处设施仍旧用于军事训练及国民警卫队的活动。
纽约在历史上有以下十一个友好城市:
2006年,纽约友好城市项目公司(Sister City Progra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Inc.)重组并更名为纽约全球合作伙伴(New York City Global Partners),标志着纽约正透过该项目建设的全球城市网络,推广市民与决策者间的思想交流及创新。与纽约建立关系的历史性友好城市均被纳入该网络。。
非洲
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
大洋洲
欧洲
北美
中南美
|
313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37 | 悉尼 | 悉尼
悉尼(),又称-{zh-cn:雪梨;zh-hant:雪梨;zh-hk:雪梨;zh-tw:悉尼}-,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带,是新南威尔斯州的首府,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多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会区人口5,005,400人(2016年)。在英语里,市民俗称雪梨人为「Sydneysider」。
悉尼是欧洲首个澳洲殖民聚落以及充当罪犯的流放地,1788年由英国第一舰队的船长阿瑟·菲利普于雪梨湾建立。悉尼环杰克逊港(包括悉尼港)而建,曾被称为「海港城市」。它是澳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国际主要旅游胜地,以海滩、歌剧院和港湾大桥等闻名。雪梨长期以来都是生活品质极高的世界都市,曾获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列为第一级世界都市+。悉尼举办过多项重要国际体育赛事,包括1938年英联邦运动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及2003年世界杯橄榄球赛。
主要机场为悉尼机场,主要港口为植物学湾。
在澳大利亚当地,「雪-{}-梨」和「悉-{}-尼」两种中文名称均有使用,其中悉尼市政府将「雪-{}-梨」作为繁体中文标准译名,而将「悉-{}-尼」作为简体中文标准译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机构使用“悉-{}-尼”,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事馆。而台湾驻悉尼机构则使用「雪-{}-梨」,如驻雪-{}-梨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 。悉尼当地的华人社团组织名称大多冠以“雪-{}-梨”,澳大利亚的华文媒体传统上使用的也是“雪-{}-梨”。随着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和留学生增多,近年来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及当地华人社区使用“悉-{}-尼”的也越来越多。
澳洲原住民在悉尼地区居住已至少有三万年。1788年第一舰队抵达时,本地尚住有4000-8000个原住民。 悉尼地区有三种不同的语系,它们可推敲为较小部落的方言。主要的语言为塔鲁尔语(Darug);悉尼市的原住民──卡地哥(Cadigal),讲塔鲁尔语的一种海岸方言还有塔尔瓦斯语(Dharawal)和顾林凯语(Guringai)。部落有各自的领土,其领土的选址决定了资源的多寡。虽然在都市化的过程中摧毁了大部分的部落遗址(如贝冢),几个地点仍存有石刻。
自从1770年英国海军上尉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植物湾(Botany Bay)后,欧洲随之对澳洲产生了兴趣。在英国政府的命令下,亚瑟·菲利普(Arthur Phillip)1788年于杰克逊港的悉尼湾建立了罪犯流放地。他以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子爵汤马斯·汤森命名该地,以颂扬悉尼发布宪章,批准他建立流放地的贡献。
1789年4月,一场疫症(据说是天花),夺去悉尼不少原住民的性命。保守估计,500-1000个原住民死于布罗肯湾(Broken Bay)和植物湾之间的地区,顾林凯和Darug两族受感染。 英国的殖民遇到顽强阻力,尤其是以勇士领袖Pemulwuy为首,在植物学湾附近的地区发动抗争。同时,霍克斯伯里河附近也时常爆发冲突。因此至1820年为止,悉尼地区只剩下数百个原住民。麦觉理总督则进一步把原住民「开化、基督教化及教化」,使他们离开部落。
麦觉理任新南威尔斯州总督期间,悉尼有初步的发展。囚犯建筑了道路、桥梁、码头和公共建筑。至1822年以前,城内已有银行、市场、完善的大道及制度化警察机构。
1830-40年代是城市发展(如首批城区的发展)的阶段。船只开始从不列颠群岛接载希望在新国家开展新生活的移民,悉尼因此进入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
首次的淘金热始于1851年,悉尼的港口涌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潮。19世纪末,随著蒸气动力电车和铁路系统的问世,城区的发展更加迅速。由于工业化所带来的便捷,使悉尼人口迅速膨胀,在20世纪前夕,悉尼的人口已经超过100万。但大恐慌重创悉尼,1932年悉尼港湾大桥的落成,可说是该时期的重大纪事之一。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利用小型潜水艇偷袭悉尼港失败。
20世纪,悉尼继续扩展,涌入了欧洲与(后期的)亚洲的新移民,增添国际魅力。悉尼人的祖先大多来自英国和爱尔兰。其他移民有意大利人、希腊人、犹太人、黎巴嫩人、南非人、南亚人(包括印度人、斯里兰卡人和巴基斯坦人)、苏丹人、土耳其人、马其顿人、克罗埃西亚人、塞尔维亚人、南美人(巴西人、智利人和阿根廷人)、美国人、东欧人(捷克人、波兰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匈牙利人)、东亚人(包括华人和韩国人)以及东南亚人(包括越南人、泰国人和菲律宾人)。
悉尼位于东面的塔斯曼海与西面的蓝山之间的沿岸盆地。悉尼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海港──杰克森港(Port Jackson,即悉尼港),以及超过70个海港和海滩,包括著名的邦迪海滩。悉尼的市区占地1,687平方公里(651平方英里),面积跟大伦敦相若。悉尼都会区(悉尼统计局)占地12,145平方公里(4,689平方英里),其有效范围是国家公园和其他未开发的土地。
悉尼占据了2个地理区域──坎伯兰峡谷(Cumberland Plain)和宏士比高原(Hornsby Plateau)。坎伯兰峡谷是一个比较平坦,有些起伏的地域,横卧于杰克逊港以西和以南。康士比高原是海港以北的高原,海拔200公尺(656英尺),被草木丛生的溪谷切割开。悉尼最旧的区域位于平坦的地区。宏士比高原,称为北岸,由于地势陡峭,发展得较慢,一直以来是人迹罕至。后来1932年悉尼港湾大桥启用,将高原与城市连接起来,才发展迅速。
悉尼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变化较为和缓,降水无明显季节变化,由于东风调节,上半年的雨量稍微高一点。冬季温和湿润,气温很少降至5°C以下,降雪极为罕见(悉尼地区上一次降雪出现在1836年)。夏季相对炎热,多雨,平均温度虽然不高,高温天气也不多见,但在热浪来袭时也常出现极端高温。最热月为1月,平均气温22.3°C,日最高气温超过30°C的天数为14.9天,极端最高气温45.8°C(2013年1月18日)。。最冷月为7月,平均气温12.2°C,极端最低气温2.1°C(1932年6月22日)。年平均降水量约1214.3毫米。
虽然悉尼不会遭遇气旋或大地震的破坏,但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正愈发深地影响着悉尼的天气状况:干旱和林区大火;风暴和洪水,都变得越来越频繁。悉尼有许多毗邻森林的地区曾发生林区大火,尤其是1994年和2002年──林区大火倾向于春夏两季发生。悉尼容易遭受罕见的雹暴和暴风的侵袭。
被悉尼市区覆盖的大片地区,以往曾划分为超过300个域区(邮政用途),现由约38个独立的地方政府区域管辖(新南威尔士州州政府及其机构的也有大量的职能)。现在的悉尼市面积不大,占地仅包括悉尼中央商业区及邻近的内城城区。另外,悉尼有许多用于市区的区域非正式的划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悉尼有不少城区是不纳入下列的非正式区划的:东郊、山区、内西城、下北岸、北部海滩、北岸、南悉尼、东南悉尼、西南悉尼及西悉尼。
悉尼的中央商业区从首个欧洲殖民聚落──悉尼湾向南面延伸约2公里(1.25英里)。摩天大楼林立,古迹包括悉尼市政厅和维多利亚女王大厦等砂岩建筑,及悉尼议会大厦等公共建筑,设有公园如温亚公园(Wynyard Park)和海德公园(Hyde Park)点缀。中央商业区东面邻接不少公园──海德公园、禁苑(The Domain)、皇家植物园及悉尼港的农场湾。中央商业区西临旅游胜地达令港。而中央站正是中央商业区的尽头。乔治街是悉尼中央商业区的南北大街。在中央商业区南部,街道稍呈格状走向,井然有序;相反,在较古旧的中央商业区北部,街道则较杂乱,这反映出悉尼早期的犍子小道的特殊发展。悉尼的街道多比澳洲其他城市的狭窄,也反映出其澳洲第一古城的特色。
虽然悉尼中央商业区早期是悉尼的商业与文化支柱,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他商业/文化区不断向外发展。因此,二战结束后,中央商业区的白领职位比例从60%以上下跌至2004年的30%以下。悉尼的5个最重要的外环商业区,包括南部的好市围、中西面的帕拉玛塔,西面的黑镇、西南面的利物浦、北面的车士活及位于悉尼港以北的北悉尼。
悉尼曾于1945-1964年由坎伯兰郡管辖。现时悉尼都会区没有总管市政的行政机关,其事务已改为由都会区内各个地方政府区域管理。地方政府区域均设有选举议会,负责新南威尔士州委派的各项职责。
悉尼市的范围包括商业中心区和一些邻接的内城区,近年通过与邻接的地方政府区域(如南悉尼)合并扩大面积。悉尼市由悉尼市长和议会管辖。悉尼市长往往被视为市的代表。
以下是悉尼的38个地方政府区域:
悉尼大多数的市府活动是由州政府指导的。这些活动包括公共交通、主要道路、交通管制、警务、幼稚园(幼儿园)以上的教育,以及重大的基础建设项目。由于悉尼拥有新南威尔士州的大部分人口,州政府传统上不愿意发展悉尼全市的政府机构,避免双方因而竞争。正因如此,悉尼经常成为州议会与联邦议会的政治焦点。举例,自1945年起,悉尼市的选举范围在至少4个时刻,被州政府大力改变,以为当时的新南威尔士州议会的执政党制造优势。
随着大悉尼区近年的扩张,新增合并几个地方议会是:
这样大悉尼区的地方议会已经增加到43个。按照最新的大悉尼规划分区合并划分为悉尼12个内城区为:
内城区:
共12个议会(COUNCIL).
2003年9月,悉尼的失业率是5.3%。2005年12月,在澳洲众多首府中,悉尼以485,000澳元录得最高的楼价中位数。根据《经济学人》全球讯息部的生活指数调查,悉尼是全球第6大最昂贵的城市。而瑞银集团的调查则以收入净值将悉尼列为全球第20位。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5年11月出版的报告,在西方世界中,澳洲拥有最多估价过高的楼宇,楼价比证明租值的高出52%。
悉尼经济体系里最大型、拥有最大部分在职人士的行业包括财产及商业服务业、零售业、制造业、健康及社会服务业。1980年代起,职位从制造业迁移至服务及资讯行业。
现在,悉尼发展成澳洲最大的集团与金融中心,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金融中心。 悉尼是澳洲证券交易所、澳洲储备银行以及许多本国银行与澳洲集团的全国总部。悉尼也是不少跨国集团的地区总部。二十世纪福斯在悉尼设有大型制片厂。悉尼期货交易所是亚太地区最大的金融期货与期权交易所之一,2005年有总值6,430万澳元的合同交易。悉尼期交所是全球第12大期货市场,以及第19大期货与期权市场。
悉尼是著名的旅游胜地,2004年有780万名本地旅客和250万名国际旅客。
2003年,悉尼住有4,198,54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5.7人。 内悉尼是澳洲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4,023人。
2001年的人口普查中,悉尼市民最普遍把自己的血统形容为澳洲人、英国人及爱尔兰人。人口普查亦显示,1%的悉尼人口拥有澳洲原住民血统,31.2%的人口生于海外。三大移民来源地为英国、大中华地区及纽西兰。另外,不少移民来自越南、黎巴嫩、意大利、印度及菲律宾。大多数悉尼人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不少会说第二语言,最普遍的是汉语(粤语为主,以及普通话)、阿拉伯语(包括黎巴嫩语)及希腊语。
一些族群与最初聚居的域区结合起来:意大利人与莱卡特(Leichhardt)结合,希腊人与石谷(Rockdale)和好士维(Hurstville)结合,黎巴嫩人与湖吾巴(Lakemba)和宾士镇(Bankstown)结合,韩国人与垦思(Campsie)、爱苹(Epping)结合,犹太人与邦迪(Bondi)和玫瑰湾(Rose Bay)结合,印度人与和帕拉玛塔(Parramatta)结合,华人与干草市场(Haymarket)(悉尼的唐人街在这里出现)结合,而越南人则与卡巴玛塔(Cabramatta)结合。红蕨(Redfern)则住有大量的澳洲原住民。
2003年,悉尼市民的年龄中位数是34岁,12%的人口是超过65岁。2006年,15.2%的悉尼市民的教育程度至少达至学士学位。,比全国的平均值19%为低。大约55%的悉尼市民信奉基督教,最普遍的教派为天主教和澳洲圣公会。大约9%的人口信奉佛教,大约有32%没有宗教信仰。
悉尼拥有完善的初、中、高等教育设施。按照新南威尔士州的教育体系,小学(包括幼稚园)和中学可以分为由州政府管理的公立学校、由天主教会管理的天主教教会学校,以及独立的和由其他宗教组织管理的私立学校。行政上,悉尼分为4个州辖学区,下辖919所各类学校。一部分中学需要考试入学,在当地称为“精英中学”。
悉尼是不少澳洲著名大学的所在地,包括于1850年创办的澳洲第一所大学──悉尼大学。 澳洲还有五所其它公立大学的主要校区在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麦觉理大学、悉尼科技大学、西悉尼大学及澳洲天主教大学(6个校区,2个设于悉尼)。主要校区不在悉尼、但在悉尼开办分校区的大学有澳洲圣母大学及卧龙岗大学。
另外悉尼亦有四所多校园的公立技术及进修学院,提供高等职业培训:悉尼技术学院、北悉尼技术及进修学院、西悉尼技术及进修学院及西南悉尼技术及进修学院。
悉尼拥有本地的音乐与剧场团体,包括悉尼交响乐团、悉尼戏剧团及悉尼舞蹈团。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包括新南威尔士美术馆举办的比赛──阿契博尔德奖(Archibald Prize),以及在1月举办的音乐、剧场与视觉艺术庆典──悉尼节。
悉尼歌剧院有5个剧场,有能力主办一系列的表演模式。2006年7个月里,悉尼歌剧院是全球第三大热闹的剧团──澳洲歌剧团的所在地。 其他场地包括悉尼市政厅、城市演奏厅、新南威尔士州剧场及码头剧院。
悉尼交响乐团于悉尼歌剧院表演。悉尼舞蹈团20世纪末在编舞家葛伦·墨菲()的领导下也备受推崇。在澳洲成立的摇滚乐队包括、INXS、电波鸟人、独立摇滚歌手和, 电子音乐 的开拓者有, 单枪原理(Single Gun Theory)和。爵士乐队则有在地下室和海边进行演奏的颈。
悉尼培育出多位艺术家,例如、、Brett Whiteley、约翰·奥森和澳洲著名诗人。
悉尼拥有多间戏剧机构,位于新镇的新剧院在2007年庆祝了75岁生日。另外还有其它戏剧团,例如和。由1940年代至1970年代,一个群作家结合组织名为悉尼推,主要是推动城市的文化,主要的成员包括作家哲米·格瑞亚(Germaine Greer)。
在电影方面,在1998年建设了霍士电影城。位于京士顿的国家戏剧艺术学院以培育著名艺人为荣,例如米路·吉逊和巴兹·雷曼(Baz Luhrmann)。另外很多电影取景于悉尼,例如《不可能的任务2》、星际大战电影的《第二辑》和《第三辑》和《骇客任务》。另外《海底总动员(海度奇兵)》和《不可能的任务2》都是以悉尼作为蓝本。
悉尼拥有很多娱乐性的节日,悉尼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一个集合室内和室外表演的节日,是在1月举行节日。另外有一个名为大日子不在(Big Day Out)的节日,这是一个摇滚乐手 表演的节日,是一个始于悉尼的节日。悉尼同志游行(Sydney Gay and Lesbian Mardi Gras)是一个位于牛津道的节日。悉尼亦包括一些小型节日例如悉尼电影节、位于悉尼奥林匹克公园举行的皇家复活节展览会、在四/五月举行的澳洲时装周。另外悉尼亦经常大规模地庆祝元旦和澳洲日。
悉尼拥有许多博物馆,大多位于都会区内。最大的要数澳洲博物馆了(Australian Museum,主要为自然史与人类学),另外有发电厂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科学、科技与设计)、新南威尔士美术馆(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悉尼当代艺术馆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澳洲国家海事博物馆,另外还有一些较小型的博物馆,如:悉尼博物馆(Museum of Sydney, MoS,地方史)。
悉尼的露天场所得天独厚,市区内也有许多自然空间。位在市中心的有中国友谊花园、海德公园与皇家植物园。大悉尼区还有数个国家公园,其中包括全球第二个成立的国家公园—皇家国家公园(第一位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占地132平方公里。
悉尼有两份主要日报。《悉尼晨锋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是一份中左派大报,也是悉尼涵盖大量国内外新闻,文化和商务的记事报纸;它也是澳洲现存历史最久的报纸,从1831年起就开始被定期发行。它的竞争者是新闻集团旗下的每日电讯报,一份中右翼主流报纸。每日电讯报<nowiki></nowiki>发行量是悉尼晨锋报<nowiki></nowiki>的三倍左右(2017年)。两份报纸都有相应的小型报纸于周日发行,分别为"太阳日报"(Sun-Herald)和 "星期天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三个商业电视网路(第7电视网, 第9电视网和第10电视网)以及政府拥有的全国广播电视(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和SBS) 都在悉尼设有总部。以往这些电视网路的本部都处于北岸,但在进十年已经有数家搬入内城区。第9电视网继续保有他们在悉尼港北岸,位于 的总部。第10电视网则拥有位于内城区 派蒙的一个重建区域的演播室。第7电视网总部也设在派蒙,并在爱苹有一个演播室,以及一个新计划建造在中央商业区马丁广场的新闻演播室。ABC在相邻的勾恬冒有一个大型的总部和制作设备。SBS的演播室位于亚它门 。Foxtel和Optus 都通过它们的电缆对大部分的市区提供付费电视服务。2001年1月5个免费电视台完成数码化工程。额外的电视服务包括有ABC第2台(频道21)、SBS国际新闻台 — SBS2(频道4)、ABC新闻,体育和天气台(频度41)、政府管有的 新南威尔斯第1台(频度45), 澳洲基督台(频度46)、麦格理电视台(频度47)、TAB体育台(频度48)、家中购物博览台(频度 49)和国会联邦电台。
悉尼拥有很多公营和私营的AM和FM电台,包括本地的702ABC电台(前2BL电台);另外有一些以互动为主的电台,包括2GB、和2UE,属于FM电台的织女星电台亦是其中的一分子;悉尼亦包括一些音乐电台,包括3个M电台、2日FM电台和新星96.9电台;当然亦包括一些本地化的电台,例如3个J电台、2SER电台和FBi电台。除此之外亦有一些以其它种族主要听众的电台,详情请见澳洲电台列表。
悉尼是澳洲榄球联盟的总部、16支全国橄榄球联赛(NRL)球队其中8支(、、、、、、及)的根据地,以及的北部基地(这球队同时以卧龙岗为基地)。悉尼的澳大利亚体育场(Telstra Stadium)是NRL的总决赛场地。
悉尼有些球队是一些体育联盟的成员。包括悉尼天鹅(澳大利亚澳式足球联盟)、悉尼足球俱乐部 (澳洲甲组足球联赛)、悉尼皇帝 和西悉尼尖背 (国家篮球联盟)、悉尼大学火焰 (国家女子篮球联盟), 悉尼蓝色 (澳洲主篮球盟)、悉尼褐雨燕(澳洲联邦银行大奖赛)和新南威尔斯蓝色 (头等板球赛)。
1864年,澳洲的首个榄球会在悉尼大学成立。1882年,首届跨殖民地运动会揭幕,悉尼迎战。现在,国家队在超级橄榄球联赛中以应战。悉尼会派出两支队伍参加国家榄球比赛。传统的球会赛事有。悉尼亦会定期举办澳洲国家橄榄球队国际赛。
悉尼曾经举办1938年的英联邦运动会和2000年夏季奥运会,并建设了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和悉尼足球体育馆等地方。悉尼奥林匹克公园为多个大型体育活动(例如国家澳式足球联赛的总决赛、起源洲赛(Rugby League State of Origin)和2006年世界杯预赛等等)提供了场地。悉尼足球场是悉尼公鸡、悉尼FC和新南威尔斯瓦蛙它的主场,邻近的悉尼板球体育场是悉尼板球和澳式足球的中心,曾举行多项体育赛事。
水上运动方面,悉尼经常举办很多游艇比赛,例如在圣诞节的次日会举办悉尼至霍巴特游艇比赛。悉尼的海港是一个适合进行游艇、小型赛艇、龙舟和钓鱼活动的好地方。另外悉尼拥有很多游客值得游览和适合进行陆上和水上运动的海滩,例如邦迪海滩、曼利海滩、棕榈树海滩和克罗努拉海滩等等。
在赛马运动方面,悉尼当地亦有唐加士打一哩赛、女皇伊利沙伯锦标、叶森让赛等多项一级赛在兰域马场上演。
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经营许多公营医院,由四个类似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搆来管理这些医院。包括西南悉尼卫生 (Sydney South West Health)、西悉尼地区(Sydney West Area)、北悉尼(Northern Sydney)、中海岸(Central Coast)、东南悉尼(Sydney South East)和伊拉瓦拉(Illawarra Area)各自管理自己属下的医院和特别医疗保健中心。另外悉尼也有一些私营医院。
悉尼配备庞大的火车、巴士和渡轮网络。悉尼的火车由新南威尔士州州政府的集团──新南威尔士州铁路局(RailCorp)营运。悉尼的铁路网全部集中在都会区的地底,即是市环线。然后经过中央站或是悉尼海港大桥到达各个市郊,这种服务是由城市铁路(Sydney Trains)提供。另外火车亦提供往返新南威尔斯各城镇的区域铁路服务,这就是由新州铁路(NSW TrainLink)所提供。不过在2000年夏季奥运会接下来的几年,城市铁路的性能显著下降。大众的愤怒,以致铁路当局引入新时间表、雇用更多司机,并定下大基础建设计划,尤其是城市铁路路线清理计划。新时间表旨在削减服务,以达至更可靠。在一些路线,如内西区线路段,火车服务在高峰时刻才运作。除了自2004年的改进措施外,基础建设的改进措施不预期会峻工,直至2010年。
悉尼有一条轻轨铁路线──悉尼城市轻轨(Sydney Light Rail),沿旧时的货运路线,贯通中央火车站经莉莉田到达利奇山(Dulwich Hill),另有第二条轻轨线在建,将南北贯通市中心,并经过中央火车站往东南郊,连接新南威尔士大学、兰域跑马厅等。
悉尼过去还有悉尼单轨电车("Sydney Monorail")循环行驶主要的购物区域和情人港("Darling Harbour"),该服务主要服务游客,但因路轨覆盖区域太小,并不便于往返,并于2013年停运拆除。悉尼以前配备庞大的电车网络,但在1950和1960年代逐渐停办。
都会地区的大部分地区都配备巴士,大多依照1963年前的电车路线。在市区与市郊的巴土路线都是由悉尼巴士公司管有,班次较为频密。至于较远的地区就有不同的私人公共汽车公司服务,不过这些巴士服务被批评为没有安全保障和非繁忙时间时经常缺少服务。
船运服务方面,悉尼主要有政府管有的提供服务。环形码头位于悉尼都会区的北面,是悉尼主要渡输服务的集汇处,能运行往悉尼港和附近的码头(包括东郊、帕拉马搭、曼力等)。
雪梨配备庞大的高速公路和收费公路网络,但主要都在市郊。这是由于不少社区的居民都不希望高速公路影响到他们日常宁静的生活。
新建的雪梨过海隧道设在悉尼海港下,连接悉尼市和东郊。不过隧道经常被批评收费太高和阻碍附近道路的运行。另外太平洋高速公路(Pacific Freeway)是澳洲的主要公路,行走悉尼的南面。
京斯福特·史密斯机场("Kingsford Smith International Airport")位于马斯觉("Mascot")区,是悉尼的主要机场,也是全球悠历悠久的仍在运作的商用机场。比较小的宾士镇机场("Bankstown Airport") 主要为私人和通用航空("general aviation")提供服务。何斯顿园(Hoxton Park) 和 康顿(Camden)设有航空训练机场。列治文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基地("RAAF Base Richmond") 一直座落在市中心的西北面。
雪梨市区的供水主要由雪梨水务(Sydney Water)提供,但雪梨供水及其他社区的饮用水供应商其实都是向雪梨引水局(Sydney Catchment Authority)大量购买从河道及蓄水库收集得来的饮用水。雪梨集水主要靠水坝储水,在上纳平(Upper Nepean)水坝系列、蓝山区六坝、Woronora水坝、Warragamba水坝和Shoalhaven水坝系列。历史上集水区的最低水位引发了供水限制,新南威尔斯州政府也因此展开供水替代方案的调查,包含废水回收与在Kurnell的海水淡化厂。 2000年时,雪梨曾因供应的饮用水含有过量微生物而使许多市民受感染送院。另外,雪梨水务亦负责城市的废水及污水收集工作。
2006年2月8日,根据《悉尼晨锋报》(Sydney Morning Herald)报导,由于社区回响太大,可能令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执政党失去2007年州政府选举票源,内阁决定放弃兴建海水淡化厂,并著手研究开发地下水的可行性。当局在南部高地(Southern Highlands)和西悉尼(靠近霍克斯伯里河(Hawkesbury River))发现新的蓄水层。
悉尼的天然气和电力是由三个公司来供给的,分别是澳大利亚能源(Energy Australia)、澳大利亚天然气与光公司(Australian Gas Light Company, AGL)及整体能源(Integral Energy)。市话与行动通讯服务则有许多公司提供。
|
314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47 | 以撒 | 以撒
以撒(希伯来语: ;阿拉伯语: إسحٰق;英语:Isaac),又译依撒格或易司哈格,是《旧约圣经·创世记》中的人物,亚伯拉罕的嫡子,原配撒拉所生的独生子,以扫和雅各的父亲。
「以撒」在原文中的意为喜笑。在犹太列祖中,以撒是最长寿的一位,也是其中唯一没有改过名字的一位,还是唯一没有离开过迦南的一位(虽然他一度试图离开,但上帝告诉他不要这样)。与圣经中其它列祖相比,以撒的经历较为平淡,一生中变故较少。
新约圣经中提到以撒的次数不多。早期基督教会认为亚伯拉罕听从上帝的命令将以撒献作祭物是信心和顺服的榜样。
那时亚伯拉罕100岁,撒拉90岁。对亚伯拉罕有子的许诺令撒拉“因为我和我主都老了”就“笑了”,(创世记18:1-15)而当孩子出生,她说上帝使她喜笑(21:6)。
以撒出生一段时间后,上帝命令亚伯拉罕要他到摩利亚地的一座山上献祭,祭品为他那独生的儿子以撒(创22)。当他正要牺牲自己的儿子时,天使出现阻止。
根据弗拉维奥·约瑟夫斯的分析,以撒当年25岁,他勒穆说是37岁。无论任何一样以撒已是成年人,绝对能制服年老的亚伯拉罕(那时已125或 137岁)。40岁的时候,他父亲亚伯拉罕差遣仆人回到本地本族,为他娶来妻子利百加。60岁时利百加生下孪生兄弟以扫和以色列的祖先雅各。亚伯拉罕把所有家产归以撒,把妾侍所生子生前已打发出迦南。
倪柝声等解经学者,认为以撒在某些方面可以看为基督的预表:
|
315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50 | 华盛顿 | 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通常是指:
华盛顿还可以指:
|
315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54 | PlayStation (游戏机) | PlayStation (游戏机)
是由索尼电脑娱乐开发和发售的家用游戏机。主机于12月3日在日本发布,1995年9月9日在北美发售,1995年9月29日在欧洲发售,1995年11月15日在澳大利亚发售。这款游戏机是PlayStation系列家用视频游戏机的第一款。作为第五世代游戏机的一部分,与其他第五时代游戏机如任天堂64和世嘉土星竞争。
PlayStation是第一个“电脑娱乐系统”,其不但能游玩游戏,还能播放音频CD,部分机型还能播放视频CD。机器出货量为1亿部,共发售了9年6个月。2000年7月,一款名为PS one的“超薄”版本发布,取代了最初的灰色版本主机,并重新以适当的名字命名,以避免与它的继任者PlayStation 2混淆。
其后代游戏机PlayStation 2于2000年发布,PlayStation 2向后兼容PlayStation的DualShock控制器和游戏。小型机型PS One的最后一批产品在2004年冬季售出,2006年正式停产。自11年前推出以来,PlayStation总计出货1.02亿件。直到2006年3月23日索尼停止了PlayStation和PlayStation游戏的生产之前,PlayStation的游戏都还在继续销售,这时距离PlayStation 3上市还不到一年。
PlayStation游戏机的问世要追溯到1986年,当时任天堂和索尼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任天堂利用软盘技术来在红白机上补充卡带游戏的容量不足问题(即红白机的FC磁碟机附件),并希望在其后代机型超级任天堂上也用相同的策略,即使用卡带作为游戏标准载体,并搭配其他存储方式扩展存储容量。任天堂找到了索尼,请求索尼为超级任天堂开发一款CD-ROM光盘游戏附加组件,暂定其名为Play Station或。索尼同意为任天堂开发,并签订了合同。任天堂之所以选择索尼来开发附加组件是因为任天堂在开发超级任天堂时,索尼的久夛良木健曾偷偷将索尼的处理器作为八通道ADPCM音频处理器展示给任天堂。任天堂见该处理器高端的性能后,立刻决定选择索尼的SPC-700作为超级任天堂的音频处理芯片。
而久夛良木健因为在索尼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与任天堂合作,差点被索尼解雇。当时的索尼首席执行官大贺典雄因为久夛良木健这件事认识到了SPC-700芯片的潜力,并决定不开除久夛良木健,并继续在这个项目上与任天堂合作。索尼在这之前,都没有计划开发自己的游戏机。
索尼在与任天堂签订合同之后决定自行开发一款与超级任天堂兼容的游戏机,但这款游戏机更像是一个家庭娱乐系统,既能游玩超级任天堂的游戏,又能播放索尼即将要设计的新的CD光盘。而这也是SNES-CD所需要的。虽然任天堂在视频游戏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但索尼依然有市场的极大的控制权。
这款名为“”的产品在1991年5月的消费电子展上向公众公布。然而,后来任天堂的社长山内溥回顾1988年索尼和任天堂之间签订的的原始合同时,他意识到,这份协议实质上赋予了索尼对所有SNES的CD-ROM格式的游戏的所有权和完全控制权。山内溥认为这份合同完全不可接受,他秘密的取消了SNES-CD开发的所有计划。并取消与索尼的合作。在消费电子展那天上午9点,美国任天堂总裁走上舞台,透露了任天堂现在与飞利浦结盟,且放弃之前和索尼合作完成的所有工作。在这之前,和美国任天堂社长荒川实在索尼不知情的情况下,飞抵飞利浦在荷兰的全球总部,组成了一个性质截然不同的联盟,SNES-CD的光盘部分由飞利浦开发,且任天堂拥有所有在飞利浦开发的机器上的游戏的所有权利。
索尼在和任天堂合作的项目失败后,曾一度考虑与世嘉合作生产一个独立的游戏机。当时的世嘉首席执行官汤姆·卡里因斯克将这一提议提交给了世嘉在东京的董事会。然而,董事会通过决议拒绝了这一请求。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汤姆·卡里因斯克回忆道:“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索尼根本不知道如何制造游戏机硬件。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制作游戏软件。我们为什么要跟他合作呢?”这使索尼停止了他们对家用视频游戏机的研究,但后来索尼决定利用之前与任天堂和世嘉合作开发的废弃产品,重新完善设计,使其变成兼容超级任天堂的完整游戏机。结果,任天堂提起诉讼,声称索尼违反合同,并试图在美国联邦法院获得销售禁令,禁止索尼发布命名为“Play Station”的游戏机,理由是任天堂拥有这个名字。而主持该案的联邦法官否认了禁令。最终,索尼于1991年10月公布了这个兼容超级任天堂的完整游戏机。然而,理论上只有200台左右的机器被生产出来。
1992年底,索尼和任天堂达成协议。任天堂同意索尼开发“Play Station”,并允许其兼容超级任天堂主机游戏,但同时任天堂拥有所有超级任天堂游戏的权利,并从游戏中获得大部分利润,超级任天堂也将会继续使用索尼设计的音频芯片。然而后来,索尼认为超级任天堂的硬件已经过时,在1993年初决定完全重新开始设计“Play Station”。删除超级任天堂游戏卡带插槽,去掉“Play Station”名称之间的空格,成为“PlayStation”。从而变成了一个完全由索尼自己开发的游戏机。据索尼的一位工程师说,索尼与任天堂结束合作后,所有的设计方案都被废弃了,PlayStation的设计也重新开始。索尼互动娱乐的北美分部:索尼电脑娱乐美国公司在向公众调查之后,得知“PlayStation”的名称已经被公众厌恶。原本决定以替代名称“PSX”来推广新的游戏主机。在北美推出PlayStation之前的广告曾提到了“PSX”,但在PlayStation推出之前,这个词就被取消了。
据时任索尼电脑娱乐的制作人赤川良二和主席说,当时还不确定游戏机应该主要集中在2D精灵图形还是3D多边形图形。直到目睹了世嘉的3D实时渲染游戏《VR战士》在日本成功之后,“PlayStation的开发方向立刻变得清晰起来”,3D多边形图形成为了游戏机开发的主要焦点。
与世嘉不同,索尼没有街机部门来销售游戏机,也没有其他的内部部门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索尼收购了诸如的工作室,并与热门游戏出版商南梦宫和威廉姆斯娱乐签订了独家游戏开发和发行协议。
新闻业界对PlayStation的宣传迅速蔓延,1994年初,《GamePro》报道称:“许多视频游戏公司(觉得)在不久的将来,需要与之竞争的视频游戏平台将来自任天堂、世嘉……”和“索尼”。
PlayStation于1994年12月3日在日本发行,北美于1995年9月9日发行,欧洲于1995年9月29日发行,大洋洲于1995年11月15日发行。这款游戏机在日本立刻大获成功,在上市的头六个月里就卖出了200多万台。在美国,1995年4个月之内售出80万台,使PlayStation遥遥领先于其他同时代的游戏机,但它仍然被老的超级任天堂和Mega Drive打败。PlayStation的美国的发售价格为。索尼几乎在所有类型的游戏中都获得了成功,比如《》,《》,《皇牌空战》,《》, 《山脊赛车》和《雷曼》。与当时绝大多数的游戏机不同的是,PlayStation在发布时没有捆绑销售游戏。索尼发布后的几个月软件销售强劲,主机和游戏软件的销售量比率约为1:4。
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相比世嘉而言更喜欢索尼的游戏机,他说:“我们的游戏设计师喜欢索尼的机器。”微软在后来设计开发了Xbox视频游戏主机,用来与索尼竞争。在1995年5月的一场特殊的游戏机器交叉评测中,Fami通为PlayStation评分19分,满分40分。在北美上市几周后,《》的员工就对PlayStation进行了评测。他们评论说:虽然CPU是非常普通的,但是它的GPU和声音处理器等辅助硬件的功能非常强大。他们特别赞扬了它对3D技术的关注,并积极评价了PlayStation控制器的舒适性和存储卡的便利性。并给主机4.5颗星,他们总结道:“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你需要强大的硬件、出色的游戏和出色的营销。”无论是凭借技术、运气还是财大气粗,索尼在这场战争的第一波攻势中取得了三分之一的好成绩。在销售主机时的广告语是:“Live in your world. Play in ours.”。实际上标语为:“LIVE IN YUR WRLD. PLY IN URS.」 其他的标语类似于:“You Are Not Ready”或“U R NOT .”索尼的首席文化官李·克劳解释说:“这是一个终极挑战。游戏玩家喜欢回应那句口号,然后说“胡说”。让我来告诉你我准备得多么充分。
PlayStation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索尼对第三方开发者的态度。世嘉和任天堂采用了孤立主义的方法,通常专注于第一方的开发而使第三方开发者自己开发研究游戏。索尼努力简化了游戏制作中的各种问题和麻烦。通过提供一系列的编程库在线更新,组织第三方技术支持开发团队,在某些情况下直接给第三方公司提供支持帮助等。在1996年末,PlayStation大约有400款游戏正在开发中,相比之下,世嘉土星大约有200款游戏在开发中,任天堂64只有60款。
虽然世嘉土星的销售对象是18到34岁的年轻人,但它的市场营销范围大致相当,但并不仅限于12岁至24岁的人群。世嘉和索尼都认为,年轻的玩家通常会崇拜年长、经验丰富的玩家,他们会被针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广告所吸引。此外,索尼还发现,针对青少年的广告最适合针对成年人:根据李·克劳的说法,“我们早期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每个人在玩电子游戏的时候都是17岁。”年轻人崇拜最优秀的游戏玩家,他们通常年纪更大,更老练,更有天赋。还有人开始工作、长大,但当他们走进自己的房间,坐下来玩电子游戏时,他们又年轻了起来,又回到了17岁。起初,PlayStation的用户群偏向于成年人,但在第一次价格下跌后,用户群开始扩大。
1996年,市场对PlayStation游戏的高需求促使索尼决定扩大其在俄勒冈州的CD生产工厂,将其月产量从400万张增加到650万张。PlayStation的销量是世嘉土星销量的两倍,当PlayStation和土星5月价格跌至199美元时,索尼的领先优势也大幅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零售商(如KB_Toys)没有备货土星。1996年,PlayStation游戏机在欧洲的销量与土星不相上下。
PlayStation花了更多的时间在日本取得电子游戏中的统治地位。索尼电脑娱乐总裁德中晖久表示,PlayStation和世嘉土星上市近两年之后,两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仍“非常激烈”,两款游戏机的销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保持领先地位。
PlayStation除了玩PlayStation游戏,还能播放音频CD。在亚洲发行的型号SCPH-5903还能播放视频CD和大多数的CD播放器一样,PlayStation能够随机播放CD歌曲、按顺序播放歌曲、重复播放单首歌曲或重复播放整张CD。后来发行的PlayStation机型可以使用一种叫做SoundScope的音乐可视化功能。不插入游戏光盘或打开CD托盘的情况下来启动主机,就可以进入播放CD以及存储卡管理器的功能,这实际上是访问了PlayStation BIOS的菜单。
PS One和PlayStation的实际图形界面根据固件版本的不同而不同:最初的PlayStation菜单有一个深蓝色的背景,以及彩虹色的按钮图标。早期的PAL制式版本的PlayStation和PS one菜单界面有一个灰色的背景,中间有两个图标,每个版本的菜单界面都不同。如果在菜单界面放入游戏CD,并关上光盘盖,游戏会立刻开始。
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球共发行了7,918款游戏软件(包括在多个地区发行的游戏)。截至2007年3月31日,游戏软件的累计出货量为9.62亿。在美国发布的最后一款PlayStation游戏是《》。然而,在后来的几年里,又出版了一些重印和翻新的游戏。2007年7月26日,《合金装备:至尊精选》发布,其中包含了原始PlayStation版本的《合金装备》。2011年,Capcom发布了《生化危机15周年系列》,2012年,Square Enix在日本发布了《最终幻想25周年终极套装》,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最终幻想》游戏,其中大部分都是PlayStation版本游戏CD。
在日本以外,PlayStation游戏光盘最初是用纸板包装的,尺寸类似于3DO和世嘉土星游戏的包装。后来游戏的包装换为透明塑料光盘盒,与日本的一些音频CD的包装相同,这种包装更加节省空间,经过调查后,发现玩家也更喜欢这种新包装。
大多数日本开发的PlayStation游戏,其北美和欧洲版本的游戏的确认和取消按钮是颠倒的。在日本,按钮(右侧的圆形按钮)是确认按钮, 按钮(下侧的叉型按钮)是取消按钮。而在北美和欧洲版本的游戏中:或按钮是确认按钮,或按钮是取消按钮。一些游戏(比如《异域神兵》)用作为取消和选择的按钮,后来的PlayStation 2系统浏览器和PlayStation 3和PSP上的XrossMedia Bar都也是如此。但是有一些游戏,比如史克威尔的《放浪冒险谭》、《最终幻想VII》(使用 按钮作为取消按钮)、《最终幻想战略版》、南梦宫的《》和科乐美的《潜龙谍影》在全球都使用同一套按键顺序。其他一些游戏,比如日本版的《GT赛车》使用了类似于北美的按键顺序。这些日本按钮布局仍然适用于其他PlayStation游戏机。这是因为在早期,索尼美国(SCEA)、索尼欧洲(SCEE)和索尼日本(SCEJ)在各自的领土上有着不同的开发和测试文档(TRCs)。
早期的PlayStation机型,特别是最早发售的1000机型,有很多玩家在游玩游戏的时候都会遇到视频动画中途卡顿或PlayStation游戏机发出“滴答”声音的情况。这个问题来自于机器的散热口设计不当,在某些环境下会导致机器过热,从而导致机器内部的塑料外壳变形,导致光盘的激光读取器偏移。解决的方案是确保主机位于一个在通风良好的区域并放置在有效的散热表面上。索尼公司的代表们也建议在不使用PlayStation的时候将其电源线拔掉,因为系统在关闭的时候会使用少量的电量,从而产生热量。
第一批PlayStation使用了KSM-440AAM激光光盘读取器,其外壳和所有可移动部件都完全由塑料制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擦会导致激光塑料透镜轨道磨损,通常磨损是不均匀的。由于游玩时附加的热量,激光读取器靠近电源的位置会加速磨损,使得塑料更容易受到摩擦。最终,激光透镜的一面的磨损会十分严重,导致激光发射器倾斜,不能正确指向CD光盘,导致数据读取错误,游戏将无法加载。一个常见的解决办法是将PlayStation主机整个颠倒过来,重力会使激光读取器倒在滑轨上,而不是受磨损的轨道上。索尼在后面型号中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压铸金属重新制造了轨道,并将激光读取装置放置在距离电源适配器稍远的地方。
由于工程设计上的疏忽,PlayStation不能在几款老型号的电视机上显示画面,而会导致屏幕闪烁。由于只有一小部分PlayStation的用户使用这种电视机,索尼决定不改变游戏机的设计,而是让消费者可以自行将PlayStation主机送到索尼的一个服务中心,安装一个官方的改装芯片,这样就可以在旧电视上正常显示了。
在PlayStation之前,复制光盘游戏只有一些有能力的游戏发烧友或者一些在CD制造商工作的人才能进行复制。然而,CD刻录机在当时越来越便宜并容易获得。索尼则选择直接修改PlayStation光盘的存储规则,正常光盘的数据轨迹是沿着圆盘按平滑的螺旋路径来存储,而PlayStation的光盘则使用波浪的螺旋路径来存储。所以,任何的标准CD-R光盘或者标准CD光盘的游戏都无法在PlayStation上游玩PlayStation游戏光盘的区域编码也做了更改,例如,用于在NTSC-U/C区域中分发的盘的编码字母为“SCEA”,在欧洲为“SCEE”,在日本为“SCEI”。也同样用作复制保护和区域锁定。
通过安装一个非官方的破解芯片,PlayStation也可以游玩使用CD-R刻录的游戏。破解芯片直接向从光盘读取的数据流中添加了破解数据,因此还能破解游戏光盘的区域限制。
一些开源的破解芯片是用现成的电子部件设计的,在主机后期,几乎所有掌握基础锡焊技术的人都能轻松完成这项操作。这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未经官方批准使用自由软件、使用非官方工具开发的游戏以及许多游戏光盘文件。随着这类芯片的开发,许多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一些盗版游戏玩家渐渐地开始购买PlayStation进行研究,而在这同时为了保护版权的一些人也开始了研究。1996年,索尼公司对一些广告公司进行了诉讼,这些公司在的指导下,对这种模式和盗版游戏进行了广告宣传。
一些公司(尤其是)自行生产了一些可以直接在原版主机上直接运行的游戏光盘。
PlayStation控制器使用的是四个方向按钮,而不是十字键,市面上基本所有游戏机都使用十字键来进行定向移动。
PlayStation的外围设备包括存储卡、、、、多人游戏连接器()、存储驱动器(一个3.5寸软盘驱动器)、(也就是)和一个(头戴式显示器)。
PlayStation在生产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改变。从外观的角度来看,各个型号之间最显著的变化是接口数量的减少。在第一次型号修订中删除了RCA视频接口,在最后一次修订中删除了并行I/O数据端口。
索尼为业余爱好者和开发者推出了一款开发用机型,称为,该套装于1996年6月在日本推出,1997年在其他国家推出。只有通过订购服务才能购买,其中包括开发用主机和开发必要的文档和软件,用于为PlayStation游戏和应用程序编程。
2000年7月7日,索尼发布了PS one,一个重新设计的小型PlayStation主机。这是2000年年底以来销量最高的游戏机,销量超过其他所有游戏机,包括索尼旗下的PlayStation 2。2006年3月停产时,已售出2815万台PS one。
一个版本的PS one包含了一块 液晶显示屏幕,作为“组合包”销售。
PlayStation的继任者是PlayStation 2,其支持向后兼容游玩差不多所有PlayStation游戏。
第三代PlayStation,即PlayStation 3,于2006年11月11日在日本上市,2006年11月17日在北美上市,2007年3月23日在欧洲上市。PlayStation 3的向后兼容性因型号不同而不同。新版本的PlayStation 3型号,如Slim,只能向后兼容原始的PlayStation游戏,而旧的60 GB版本(第一个PS3版本)可以通过通过情感引擎和/或现实模拟器来玩PlayStation和PlayStation 2游戏。虽然PlayStation 3游戏不是区域锁定的,但PlayStation和PlayStation 2游戏只能在同一地区的PlayStation 3上玩。
索尼公司于2013年2月20日宣布了第四代继任者PlayStation 4,于2013年11月15日在美国发行,于2013年11月29日在欧洲发行,2014年2月22日在日本和亚洲发行。不过,它只能通过一个名为PlayStation Now的串流服务,向后兼容PS3游戏。
PlayStation Portable,是2004年末PlayStation系列的首个掌上游戏机。PlayStation Portable能够通过PlayStation Store下载PlayStation游戏进行游玩,也可以通过PlayStation 3的远程游玩功能来游玩任何PlayStation游戏。
PlayStation Portable的后继者PlayStation Vita兼容从PlayStation Store下载的PlayStation Portable以及PlayStation游戏。
1994年末,索尼电脑娱乐是视频游戏行业的新贵,上世纪90年代初,任天堂和世嘉占据了视频游戏行业的主导地位。自1985年任天堂推出红白机以来,任天堂一直是视频游戏行业的领跑者。人们最初估计,任天堂64将继续保持这一地位。PlayStation的目标受众包括15到17岁的儿童,18至29岁的成人,是第一代玩视频游戏长大的人。上世纪90年代末,索尼凭借PlayStation游戏机成为备受推崇的游戏机品牌,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任天堂,世嘉则被远远甩至第三位。
PlayStation在基础硬件和开发者支持方面的领先地位为下一代PlayStation 2的成功铺平了道路。新一代PlayStation 2战胜了早早发售的世嘉Dreamcast,之后也抵挡了微软Xbox和任天堂GameCube的竞争。
人们普遍认为,PlayStation的成功影响了基于卡带的游戏主机的消亡。虽然PlayStation不是第一个使用光盘格式的游戏主机,但它是第一个非常成功的主机,并且最终与最后一个使用卡带的家用游戏主机任天堂64正面交锋。
任天堂对使用CD和DVD来存储游戏持怀疑态度,并以较长的加载时间和存储问题为由公开表示怀疑。人们普遍猜测,考虑到任天堂的收入主要依赖于游戏许可和第一方游戏系列,因此,该公司相比光盘的大容量的优点更关心卡带的防拷贝的优点。由于破解芯片的安装相对容易,PlayStation上的盗版猖獗,使得PlayStation可以免费玩各种游戏并绕过游戏的区域限制,也可以将游戏自行复制到CD-R光盘上游玩,这使得这款游戏机对程序员和盗版玩家非常有吸引力。
游戏在内容、图形和声音方面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将卡带推向了它们的存储极限,这逐渐使一些第三方开发者失去兴趣。CD格式对出版商的部分吸引力在于它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制作,并提供更多的生产灵活性,以满足需求。因此,一些第三方开发人员转而开发PlayStation,如《最终幻想VII》和史克威尔的《勇者斗恶龙VII_伊甸的战士们》,后者《勇者斗恶龙VII_伊甸的战士们》最初是为N64预先设计。而一些开发商仍在为任天堂64开发游戏(科乐美只发行了13款任天堂64游戏,但PlayStation上的游戏数量超过了50款)。新游戏在PlayStation上接连推出,任天堂64的游戏发布频率却较低,而且任天堂64的大部分成功的游戏是由任天堂自己或其他第三方开发的,比如Rare。较低的制作成本也让出版商获得了额外的利润来源:对已经赚回开发成本的游戏进行重新定价,从而增加游戏销量。
|
315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56 | 荷兰同性婚姻 | 荷兰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荷兰语:"Huwelijk tussen personen van gelijk geslacht"或者"homohuwelijk")自2001年4月1日在荷兰正式合法化。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国家。
一个“注册伴侣关系”(registered partnership)于1998年1月1日生效。然而,在有一对同性伴侣引起的案件中,严格限制婚姻为异性间的结合被判为违反宪法中禁止对同性恋歧视的条款。因此婚姻法被修改,从2001年4月1日开始,同性婚姻获得法律认同。注意注册伴侣关系,虽然一开始时为同性恋伴侣提供法律认可引入的,但是也同样适用于异性恋伴侣。
对同性婚姻的引入引起了自以为正统基督教人士的强烈反对。教堂仍然保留是否接受举办同性婚礼的权利,但在实际上,他们通常会愿意这样做。
当地方政府被迫执行同性婚姻时,一些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例如地方政府有没有权利拒绝实行这个政策。
关于国际和居留的规定与荷兰其他婚姻是一样的:至少有一方必须由荷兰国籍或居住在荷兰。不保证在其他国家进行的同性婚姻能够得到承认。最可能获得承认的只有那些本国有为同性恋提供注册伴侣关系形式的国家。
根据荷兰中央统计局的临时数据,在头6个月内,同性婚姻占所有婚姻总数的3.6%,其中最初一个月达到最高点:大约为6%,然后的几个月都维持在大约3%:大约有2100位男性和1700位女性。
在荷兰,同性婚姻与异性婚姻的完全相等尤其表现在有关领养的限制上。首先,如果一对结婚的女同性恋伴侣有一个孩子,她的妻子不被算作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直到她收养这个孩子,她将被算作孩子的一个继母。第二,荷兰法律为同性伴侣提供了相同的对其他国家法律有关国际收养的例外情况。
荷兰LGBT权益
|
315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57 | 美国同性婚姻 | 美国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过去在美国曾极具争议,仅在为数不多的判例中暧昧的未加以否定,最高法院在奥贝格费尔诉霍奇斯案的判决,各州亦须给予承认,并且不得拒绝发放结婚证书给予同性伴侣。最高法院判决,对同性配偶拒绝发放结婚证书,违反美国宪法正当法律程序和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
争取同性结婚权利及同性伴侣权益的运动始于1970年代,在1993年夏威夷州最高法院在中判决该州同性婚姻禁令违宪后迅速成为美国政治重要议题。进入21世纪,公众支持同性婚姻的呼声明显增高,自2011年以来的全国民调均显示多数美国人支持同性婚姻。2004年5月17日,马塞诸塞州州最高法院判令后成为首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州。
2012年5月9日,巴拉克·奥巴马成为首位公开支持同性婚姻的在任美国总统。2012年11月6日,缅因州、马里兰州和华盛顿州率先通过公投决定同性婚姻合法。
2013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在美国诉温莎案中推翻了禁止在联邦层面承认同性婚姻的法案。在此之后,27个州的美国联邦地区法院、6个州的州法院判定同性婚姻禁令违宪,另有一州法院判决仅针对承认在其他司法管辖区内进行的同性婚姻合法性。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层面,第四、七、九、十巡回上诉法院认定同性婚姻禁令违宪,而第六巡回上诉法院则持相反观点。在2014年10月6日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受理来自印地安那州、俄克拉何马州、犹他州、弗吉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的上诉案后,上述5个州内同性婚姻合法化,这一决定还迅速推动了其他数个州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由于上诉法院判决分歧,2015年1月16日,美国最高法院同意受理来自第六巡回区的4起上诉案件。
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在奥贝格费尔诉霍奇斯案中判决同性婚姻的权利受到宪法保障,全国各州不得立法禁止同性婚姻,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美国成为第五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美洲国家,同时也是继加拿大后第二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北美洲国家。
自从1996年捍卫婚姻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并生效后,同性婚姻这个社会议题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美国主流民意已由倾向于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逐步转变为倾向于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支持同性婚姻的人通常认为,法定的婚姻及其权利不应该对同性伴侣关闭,这种拒绝同性婚姻的做法损害了其作为美国公民的平等权利,并认为婚姻平等有助巩固家庭。
反对同性婚姻的人则反对这个观点。他们通常认为法定的婚姻应该只定义成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传统婚姻”。而且不应该强迫一个州承认不是这种形式的婚姻。同性婚姻将会摧毁美国的家庭核心价值。
反对同性婚姻的人通常是保守派、经常参加宗教仪式、年长人士、共和党保守派支持者、与宗教组织有联系或住在郊区、圣经地带和美国南部。
支持同性婚姻的人则集中在年轻人、甚少或不参加宗教仪式的人、民主党自由派支持者、以及居住在太平洋海岸都会区,美国东北部都会区以及新英格兰的美国人。
一些州,特别是新英格兰以及美国西部太平洋海岸都会区,大部分人都支持同性婚姻。根据一份于2003年10月进行的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民意调查,大约有59%的注册选民认为同志伴侣应该有权利进行世俗婚礼。。而之前在夏威夷、加利福尼亚和新泽西州的调查则显示大部分人支持同性婚姻。
此外,支持同性婚姻的人认为,同性恋者不能结婚使得他们不能享受超过1,049项权利和权益以及大量的各州法律和私有权益(例如家庭成员关系,折扣等等)。他们说,一个从法律上否定为公民提供联邦权利或权益的行为直接与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相违背,这个修正案规定为公民提供平等的保护和大量的法定程序。这就意味着为一个群体提供的权利不能否认另一个团体享用。
在2003年最高法院命名的案件劳伦斯诉得克萨斯州案案件中,法院认为自愿的亲密性关系是个人自由的一部分,并由宪法第14修正案作保护,这才正式使同性恋在美国非刑事化。很多支持同性婚姻的人认为这个判决为以后废除各州中禁止同性婚姻的法律铺平了道路。同时在宪法第14修正案的基础上为婚姻保护法案提出了质疑的可能。
在2003年,一女同性恋喜剧演员Rosie O'Donnell的案件也引起了另一个话题。O'Donnell的终身伴侣Kelli被迫在法庭上作出不利于O'Donnell的作证。在美国法律制度中,不能强迫伴侣在法院中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证词;但是因为同性伴侣不能结婚,他们的这项权利被否决。她们是在2004年2月26日在旧金山结婚的。
美国各州议会对任何形式的同性结合的立法投票,按照日期排列:
给以有限的权利包括更多的权利给结婚的夫妇合法的国内伴侣关系权利并没有进行up and down floor vote.由于马里兰州州长行使了否决权,投票通过必须要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支持Forty votes were needed to amend marriage law in the Assembly. Using a procedural move the bill is to be returned for a new vote in the Senate during August, which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Press contains much more support than the lower house. A majority vote in the Senate would nullify the Assembly's vote and gain the bill passage.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Governor of California might veto the measure. Legislation still awaiting lower house vote, may have a hard time getting a floor vote as the House Majority leader, a Republican, is refusing to bring the measure up.
佛蒙特州是美国唯一一个向同性伴侣在州法的水平上提供与异性伴侣相同权利和权益的州。佛蒙特州不使用“婚姻”一词,而把这种结合称为“公民结合”。但是公民结合不提供联邦水平的权利和权益以及与世俗婚姻证明相同的保护。关于佛蒙特州公民结合的历史,请参看世俗婚姻一文。
加利福尼亚州的国内伴侣关系法提供了类似的权益,但是仍然不是完全的同性婚姻。
纽约立法议会中有一份议案希望把婚姻权利广大到同性伴侣中。这份议案在2003年早期引入,但是被纽约州参议院否决。
1996年,联邦的婚姻保护法案获得通过。这个法案的第三章把婚姻定义成为“一男一女间的公民结合”,反对联邦认可同性婚姻,同时也允许美国各州份可以不承认在其他州份或国家进行的同性婚姻(虽然当时没有一个美国州份提供同性婚姻)。接着,很多州份都通过立法或修改宪法来确定它们不认可同性结合,也不会从法律上认可在其他州的同性结合。这些法律后来被称为“小婚姻保护法”。但是后来,这些法律在大部分州都被一一废除,或是被判违宪而需要整改,或是进入联邦法院申诉或复议阶段。截至2013年,只有在少数州,禁止同性婚姻的法律依然有效。直到2013年,美国最高法院依据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以5:4的比率裁定婚姻保护法案第三章违宪。
2005年加拿大同性婚姻全面合法化。由于加拿大与美国的紧密联系,这一举动使得美国国内对其法律的质疑开始升温。因为加拿大的婚姻证书并不要求公民身份或居民身份(不像荷兰或比利时)。加拿大和美国历史上相互承认在加、美任一国内的婚姻。
因此一批美国伴侣立即前往或计划前往安大略省结婚。美国同性恋组织联盟表示希望前往加拿大结婚的伴侣在登记前与他们接触,以便他们可以把与美国的同性婚姻运动相互配合。
1975年,科罗拉多州Boulder County郡的法官秘书Clela Rorex允许六对同性伴侣结婚。只是经过检察官的顾问意见后做出的决定,检察官认为,州法律没有明令禁止同性婚姻。
2003年11月18日,马萨诸塞州最高司法法院在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案件中以4:3的票数裁决州宪法中的关于禁止同性婚姻的行为是违宪的,并给以立法机关180天的时间更改法律。由民主党控制的州议会两院通过法案,但被共和党州长米特·罗姆尼否决。上诉法院认为马萨诸塞州不可以“否认给以两个希望结婚的同性间以世俗婚姻相同的保护、权益和义务”因为州宪法规定禁止“形成二等公民”。2004年2月4日,法院重申两种婚姻间的平等地位和表达是必须的,这就意味着或者允许同性婚姻(而不是公民结合)以符合宪法,或所有的伴侣必须进行公民结合,而不认同任何的婚姻形式。这个判决将在2004年5月18日生效,离判决后6个月。一个试图推翻最高法院判决的宪法修正案则至少需要经过立法机关和公投后才可能通过,即使通过了,也必须要等到2006年才可以执行。
2004年2月12日到3月11日,民主党的旧金山市长加文·纽森和其他官员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发布婚姻证书。女同性恋活跃分子Phyllis Lyon和Del Martin是第一个结婚的同性伴侣。这个事件是有意削弱来自一个保守派团体加州婚姻战役组织(Campaign for California Families)法律挑战。在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表示暂停派发证件前,共有4,161对同性伴侣领取了结婚证件。
虽然市政府的行为违反了第22号法案,市政官员表示这个婚姻是合法的。这个加州法案表示“只有一男一女间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并被加州承认”。市长表示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该法例违反了宪法中提供平等庇护的条款。反对同性婚姻的组织快速做出反应,上诉到法院要求停止市政府的这个行为。关于婚姻的法律正确性也将在法庭上受到检验。
此外,加州的婚姻登记机构表示,其他任何的婚姻形式,包括任何颁发给同性伴侣的婚姻证件,都不会被注册。而与此同时,创立第22条的参议员的儿子David J. Knight则与跟他相处了10年的伴侣Joseph J. Lazzaro于3月9日结婚。
在Alameda County附近的伯克里和奥克兰的官员都表示有兴趣加入到旧金山的行列中,但是由于它们的婚姻许可是由郡来颁发的,而不是城市,所以它们现在不能执行这个权力。旧金山可以发布自己的婚姻证书是因为它同时是郡也是市。它是加州唯一一个这样的城市。
2004年3月9日,San Jose市议会以8:1的票数通过了一项决议,同意认同在其他地方为当地雇员进行的同性婚姻。
2004年3月11日,加州最高法院要求旧金山暂停签发同性婚姻证书以作进一步决定。市长纽森表示同意遵守这个命令。法院希望在5月或6月举行关于婚姻立法的听证会,这个暂停签发同性婚姻证书的决议至少会执行到那时。旧金山市希望在见陪审团之前,它们的案件先在低一级的法院举行听证会,而不是直接到州最高法院。但是,法院建议旧金山政府可以向该州提出诉讼,而是政府则于当天下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诉讼。
2004年3月8日,新泽西州Asbury Park市的副市长与一位由镇官员颁发的婚姻许可的同性伴侣结婚。新泽西州的婚姻登记需要72小时。第一张同性婚姻许可在3月5日颁发。当镇办公室于3月9日开门办公室,有大批的同性伴侣前来领取婚姻许可,他们希望可以在当地的州里首席检察官Peter C. Harvey终止这个行为之前拿到婚姻许可。但是直到当天下午,仍没有收到停止签发同性婚姻许可的禁令,虽然首席检察官向当地办公室发了一封警告信,表示如果市办公室继续签发许可,将会面临起诉。作为回应,3月10日,市议会当天一致通过冻结所有新签发的16张许可。
2004年2月20日,新墨西哥州Sandoval郡官员Victoria Dunlap表示她将开始签发同性婚姻许可,因为新墨西哥州的婚姻法中没有提及性别问题。第一对同性伴侣在当天迟一点的时候申请了许可。但是当前晚上,墨西哥州首席检察官Patricia Madrid表示签发的证件“在该州的法律下是无效的”,而郡官员办公室则停止了签发许可。在此之间,共发布了26个许可。
纽约州承认民事结合。2011年6月24日,同性婚姻法案在州参议院以33对29票获得通过,并在2011年7月24日开始生效。
俄勒冈州承认民事结合。
2004年3月8日,西雅图市长Greg Nickels签署了一份行政令认同在其他地区为当地职员签发的同性婚姻,他同时向市议会提出了建议,要求所有城市的市长都应该为他们的雇员这样做。同一天,六对同性伴侣起诉King County以获得婚姻许可。华盛顿州给以该州各郡权利自主决定签发许可,但是仍然严格定义婚姻为“一男一女之间的公民契约”。
几天后的3月11日,美国家庭联合会(American Family Association)在King County高级法院提出起诉,要求停止市长Nickels颁布的行政命令。
2005年,美国知名的同性维权组织代表6对艾奥瓦州波尔克县的同性伴侣向艾州法庭提起诉讼,认为艾州拒绝准许同性婚姻的行为违反了艾州宪法中的平等保护条款。波尔克县地方法院于2007年判定艾州作法违宪,而该案随后被上诉到艾奥瓦州最高法院。
2009年4月3日,艾奥瓦州最高法院7名法官一致判定艾奥瓦州政府在同性婚姻问题上并没有重大利益牵涉在其中,因此州政府拒绝准许同性伴侣合法婚姻的作法违反了艾奥瓦州宪法。艾奥瓦州政府于该月27日正式向同性伴侣发出结婚证书。
美国佛蒙特州内的同性婚姻于2009年9月1日被正式合法化。
2000年7月,佛蒙特成为了美国第一个给予同性伴侣民事结合身份的州份,同时佛州也是美国第一个以立法方式准许同性婚姻的州份。
在几个州的政客已经开始提出新的禁令以反对同性婚姻。一些州已经把婚姻定义为一男一女之间,虽然他们仍在琢磨向州宪法加入新的修正案以阻止这个法律被判为是违宪的。很多州的宪法修订案要求进行全州的公民投票,这味着在这个建议生效前有可能会拖延几个月或一年或更长的时间。
2004年3月5日,-{zh-hans:威斯康星州; zh-hant:威斯康辛州;}-议会批准了州宪法修正案(68:27)禁止同性婚姻或公民结合,反对其他地方对伴侣关系的合法化。这个议案仍需要经过参议院和公民投票通过。同一天,堪萨斯州议院以88:36通过了一个修正案。
2010年12月,美国同性恋及人权组织正式提出重新要求把同性婚姻合法化,并在12月18日发起游行,争取他们应有的人权及自由,认为同性伴侣也能结合,组织家庭。他们认为美国政府歧视他们的性取向,向平等机会委员会投诉,但没有清楚的被告人而不了了之。
6月24日,纽约州参议院以33票赞成、29票反对,通过同性婚姻法案。4名共和党的州参议员对此议案投下赞成票。纽约州长安德鲁·库默(Andrew Cuomo)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案签署为法律,30日后生效。7月24日正式合法化。
此前纽约州曾多次表决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在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遭到驳回。
随著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判《捍卫婚姻法案》违宪后,为各州通过合法化扫除障碍。
在夏威夷州,由民主党控制的州议会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
12月19日,新墨西哥州最高法院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多达31页的判决书指出,民事婚姻应是两人自愿结合,平等应用在同性及异性伴侣身上。
2013年12月20日,美国犹他州联邦地区法院推翻该州的同性婚姻禁令,裁定该禁令违反宪法第14修正案,并表示「毫无根据的恐惧与臆测不足以成为法律依据」。
2014年共和党籍犹他州州长赫伯特(Gary Herbert)1月8日宣布,根据联邦最高法院6日的裁决,犹他州政府不承认同性婚姻,使去年12月20日起因联邦地方法官一项裁决而取得结婚证书的约1400对男女同性恋伴侣,立即陷入困境,因婚姻状态未定,可能无法共同申报所得税,无法加入同性配偶的医保计划。
2014年5月9日,一位阿肯色州法官以违宪为由推翻了该州的同性婚姻禁令。阿肯色州政府在当日开始对同性伴侣发放婚姻证明。
2014年5月16日,阿肯色州政府暂停了对同性伴侣发放婚姻证明。
2014年5月13日,一位爱达荷州法官判决该州对于同性婚姻的禁令违反了美国宪法,推翻了该州的同性婚姻禁令。爱达荷州将于2014年5月16日起对同性伴侣发放婚姻证书。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五票赞成、四票反对,最终通过裁决,裁定同性伴侣有权在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意味标止同性婚姻的14个州要终止针对同性婚姻的禁令。赞成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在判词中指,「同性恋者希望结婚,不应被判以孤独生活,不应被排除于其中一条文明世界中最古老的制度。他们要求在法律中获得同等尊严。因此,宪法赋予他们(同性婚姻)权利」。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亦在Twitter发推文,「今日是迈向平等的一大步,男、女同性恋者现在有如其他人一样拥有结婚的权利。#真爱胜利 #LoveWins」。
正争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希拉里·克林顿在Twitter推文,指「很荣幸庆祝婚姻平权的历史性胜利」。她又上载了一个彩虹色的英文字「HISTORY」(历史)。争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杰布·布希就发表声明,指他虽然相信传统婚姻,「但亦相信我们应该爱近人和尊重别人,包括那些作出终身承诺的人」。
白宫亦带头,将其Facebook专页的图示改成彩虹旗模样,标志同性婚姻的胜利。
社交网站Facebook推出工具让用户自行能一键为大头贴加上彩虹旗,一起庆祝。另外Google亦在用户搜寻「Gay」、「Lesbian」、「LGBT」等字时,就会在搜寻结果左边显示一个彩虹色的爱心,右边出现一串色彩缤纷的手牵手的人形图案。
|
315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58 | 性悖轨法 | 性悖轨法
性悖轨法()是一种把特定性行为定位为性犯罪的法律,通常指肛交。有时其定义会被扩大到不能生殖的性行为,如口交、自慰等等。根据威廉·布莱克斯通的《对英国法律的注解》(),性悖轨法被限定为“违抗自然法的可恶罪行”()或一些类似的描述性用词。这种模糊不清的用语定义,使各种特定行为都能以这种名目纳入惩处范围之中。一些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把男上女下位以外的性交姿势,基督徒和犹太人、穆斯林的性交行为,都视之为sodomy。
就其用词的定义而言,虽然这些法律的对象普遍适用于同性恋或异性恋,但是它往往被用来针对同性恋者。在美国的一些州里,这些法律所描述的行为被具体化和并在法律中注以严格的定义,并只用来禁止同性间的行为。在美国很多地方,女同性恋也在性悖轨法的范围内,但是一般性悖轨法仍然是用来针对男同性恋。
虽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性悖轨法,或曾经有针对同性恋或其他性行为的法律,但是一般而言,性悖轨法是指美国法律中的。最好在使用这个词时注明其使用的具体范围,特别是因为通常性悖轨法被误解为只针对同性恋,但是它有时也会适用于对异性恋的性行为。
由于宗教的缘故,过去西方文明大多把同性性行为视为犯罪。在英国,亨利八世于1533年第一次引入了惩处同性性行为的性悖轨法,对其最高处罚可以是绞刑。但是随著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同理与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性悖轨法已经逐渐被各个国家废止。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跟随这个步伐。在有的国家,同性性行为仍然被视为严厉罪行。最极端的例子是,在毛里塔尼亚、伊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苏丹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也门,同性性行为会被判处死刑。此外,诸如监禁到罚款等处罚在孟加拉、不丹、圭亚那、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乌干达仍然存在。
英国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法律,通常解释为两个男性间的肛交或一男一女间的肛交。在1533年被定义为严重罪行。1885年,国会颁布了所谓的“Labouchere Amendment”,禁止两个男性间的“严重不当行为”。这是一个广泛的包含了几乎所有男性同性恋行为的定义。就是在这个法律下,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被定罪及拘捕。1967年,两个男性间的性行为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在英国被认可是合法的。之后在苏格兰、北爱尔兰也通过了同样的条款。
在1788年殖民地成立时,澳洲继承了英国法律。包括1533年的鸡奸法。这些法律在19世纪各殖民地,以及联邦成立以后的各殖民地、州议会开始自行制定刑法之后也保留了下来。
在评估男同性恋者的发表以后,工党政府于1972年在南澳州提出了“同意成人私下之间”的辩护理由。这一理由最初是在莫瑞·霍尔在一个议案中提出的,而该议案也最终在1975年废除了南澳州的性悖轨法。在20世纪70年代,反道德迫害运动成功的提升了澳洲同性恋社群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与接受度,而其他各州也在1976年至1990年间先后废除了自己的性悖轨法。然而,塔斯马尼亚直到1997年澳洲联邦政府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施压的情况下才最终废除了本州的性悖轨法。
在南澳州废除性悖轨法之后,澳洲首都特区于1976年、维多利亚州于1981年以及诺福克岛于1993年都废除了性悖轨法。与南澳州一样,这些州在废除性悖轨法的同时,也都给予了任意性别人士之间的肛交以和其他性行为平等的法律规定(包括同意年龄、反强奸等等)。西澳洲于1989年通过了1989年法律改革(肛交去罪化)法案废除了性悖轨法。新南威尔士州与北领地也在1984年进行了类似的修法对肛交进行了去罪化。然而,在修法之时,这些州对于肛交的同意年龄是不与其他性行为平等的。新南威尔士州和北领地将同意年龄定位18岁,而西澳洲将同意年龄定位了21岁。之后,从1997年开始,这些州开始倾向修改法律使同意年龄变得平等。西澳洲于2002年修改了这样的法律,而新南威尔士和北领地则在2003年修改了这样的法律。而塔斯马尼亚则在1997年和特鲁姆诉塔斯马尼亚案之后成为了最后一个废除性悖轨法的澳洲司法辖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塔斯马尼亚在2004年2003关系法案生效之后成为了第一个承认同性伴侣关系的澳洲司法辖区)。在2016年,昆士兰也终于修改法律,将肛交的同意年龄从18岁降低至平等的16岁,成为了澳洲最后一个将同意年龄平等化的司法辖区。
1859年以前,加拿大省执行英国的性悖轨法。1859年,加拿大省自行制定了成文的的性悖轨法并将肛交是做一种可能被处以死刑的罪行。对肛交的死刑惩罚一直持续到1869年。当时,作为一个对加拿大新政治体制下刑法的大修编,一个针对男同性恋性行为的法律(总猥亵罪)通过了。对在1948年和1961年的几次修订将男同性恋者标签化为“罪恶的性变态”和“危险的性犯罪者”。 这些标签使得对肛交行为判罚终身监禁变得可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一名男同性恋者,他被法庭判定为一名“危险的性犯罪者”并被处以终身监禁。即使后来对加拿大联邦最高法院的上诉也驳回了他的请求。他于1971年被释放。
肛交在1969年6月27日, (Bill C-150)获得御准并生效后被除罪化。鸡奸罪和“总猥亵罪”仍然有效,但此法案排除了在结婚夫妇,以及所有21岁以上不分性取向的两名自愿成人之间进行的行为。这一法案在1967年由皮埃尔·特鲁多在下议院提出,立法人是当时的加拿大司法部长和总检察长,后成为加拿大总理的皮埃尔·特鲁多,他发表了著名的评论,说道:「国家在人民的房间中没有任何存在的空间。」
在1987年,刑法删除了“总猥亵罪”、将“鸡奸罪”改为“肛交罪”并将排除的年龄限制从21岁降低到了18岁。刑法的第159条仍然视肛交为罪行,但排除结婚的配偶,以及任何两名18岁一样自愿的成人(只要没有第三人在场)。
之后的判例法认为,159条是违宪的。也就是说,任何两个同意年龄(加拿大为16岁)之上的成人之间的肛交行为都是合法的。在1996年的案件“R. v. M. (C.)”中,法官判定,根据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第15条,这一仅对于特定年龄和婚姻状态的人士进行豁免的法律是对性取向的歧视并且违宪的。在1998年的案件“R. v. Roy”也做出了相似的判决在2002年一个针对有三人进行的肛交的判例中,判定159条应被完全废除,包括其中禁止多于两人进行肛交的部分。
新民主党国会议员于2007年和2011年两次提出私人议案,要求删除刑法的159条,然而这两个议案都没有通过一读审议。
在2016年11月15日,加拿大司法部长王州迪提出了一个议案来废除刑法的第159条。
自1997年刑法修订后,法律不再认定成年同性合意、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在公共场所进行的、不故意传播性病的性行为为违法行为。
过往,无论任何人在香港任何地方只要进行粗犷性行为,即已触犯刑事罪行,任何人只要向警署报案,警方就可以拘捕进行者。自从后来香港政府推动把同性性行为非刑事化后,基本上21岁或以上的成年人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肛交并不违法。不过同性肛交和异性肛交的条例有所不同:据香港《刑事罪行条例》第118C条及第118F条,两个男性需年满21岁外,亦需在私下才可进行同性肛交,且倘若只要有一方低于21岁,双方包括未成年的一方皆违法并可被判终身监禁;第118D条则只规定男性与年满16岁的女性进行异性肛交并不违法,并无如前者般私下与否等的规定。有同性恋团体要求跟随保护未成年少女条例,将同性肛交合法年龄同样降至16岁。
2005年8月24日,高等法院法官夏正民在一名香港市民William Roy Leung提出的司法覆核中,判处全部四条(第118C条、第118F条、第118H条及 第118J条)有关禁止16岁至20岁男同性恋肛交与必须私下进行的规定违反《香港基本法》及《人权法》 〔Radio Free Asia、大公报〕。虽然随后2006年7月,律政司以涉及重大公罪利益为由提出上诉,但上诉法庭于同年9月20日宣布维持原判。同年10月,政府表示不会再就此向终审法院提出上诉〔性别人权协会〕。
由于法庭判处该法例违反平等权,法庭同时下达「宣布令」,宣布该法例只能约束16岁以下人士的同性肛交,以达至监管异性恋性行为的同样要求。另外,由于「与21岁以下作同性肛交」的法律效力被法庭修订,却未被立法会修改当中的字眼,警方使用该法例作控罪时,警方虽然继续在文件上使用「21岁」的字眼,但执行上却不拘捕16岁以上的人士; 否则,警员便会违反法庭手令,有机会被判处藐视法庭,而受影响人士,亦可透过民事案件的形式,向警方申索合理的赔偿。在2007年11月保安局表示法律改革委员会已经成立小组检讨同性恋的性罪行。
2013年12月,香港律政司向立法会提交文件,表示会在稍后刊宪的《二〇一四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中,正式修订有关条文,该草案亦会作出多项技术性修订。配合2005年法院作出的违宪判决,将同性肛交的年龄限制正式改在16岁。(苹果日报)
据澳门《刑法典》第166条及第168条,与14岁以下未成年人或儿童肛交属违法,会分别被判最高10年(与14岁以下儿童肛交者)及4年徒刑(与14至16岁末成年人肛交者)。但条例无说明17岁以下人士的一方是否违法。
台湾目前并没有任何禁止同性间合意发生性行为的法律。就肛交而言,依据《中华民国刑法》第10条之规定,肛交亦属于性交之一种,倘若以强暴、胁迫、恐吓或其他违反他人意愿之方法而与他人从事肛交行为,将会触犯该法第221条之规定,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另外,《中华民国刑法》以及《儿童及少年性剥削条例》,有针对与未成年性交的情况作出特别规定,肛交因为属于性交之一种,当然亦在此二法的规范之下。
新加坡于2007年10月废除《新加坡刑法》,异性肛交等从此不犯法。不过,仍然生效,规定同性肛交和口交等为违法,可被判处2年监禁。
泰国已于1956年把肛交非刑事化。
在《马来西亚刑事法典》()第377条文里,肛交被认为是悖轨的性行为,任何肛交的行为均属违法。一旦肛交罪成立,罪犯可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二十年,并可处鞭刑。知名的官员安华,就因被指控此罪而多次入狱,虽然安华坚持否认此项指控,并坚称自己是异性恋者。
从前在日本,于1872年(明治5年)颁布的「鸡奸律条例」及1873年(明治6年)颁布的「改定律例」,将男性之间的性行为视为犯罪并会处以惩罚。不过有关的规定在1880年(明治13年)颁布的刑法消失。以后日本并无关于同性性行为的法律。关于性行为有「卖春防止法」规范,而18岁以下儿童在性方面的权益受「有关儿童买春、儿童色情等相关行为的处罚及儿童保护等的法律」保护。
在南韩,彼此同意下的同性性行为不违法。不过军事刑法上,同性间的性行为会被视为性骚扰,可被判刑1年。
在美国,性悖轨法在美军以外是一个州权事物而不是一个联邦事物。在1960年早期,肛交的惩罚措施根据州的不同,有2到10年监禁和/或最高2000美元罚金不等。在1962年,由美国法律协会推出的建议所有的州废除对双方自愿的肛交惩罚,而伊利诺伊州成为了第一个废除有关法律的地区。在2002年最高法院通过劳伦斯诉德克萨斯州案废除全部性悖轨法以前,已经有36个州废除了性悖轨法。
然而,美军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军队是一个在需要的时候与平民完全隔离的社会”,美军的性悖轨法依然有效。第125条并未因劳伦斯诉德克萨斯州案被完全废除。承认劳伦斯诉德克萨斯州一案适用于军法第125条。然而,在美国诉史提华和一案中,法院虽然判决“(该被告人的)行为符合最高法院所规定的自由利益”,却继续说明虽然劳伦斯案可以适用于军法系统,125条仍然可以在“军队独特的情况”下在任何劳伦斯案所保护的自由外适用。这些自由的例子有:为军队所禁止的等级之间的过分亲密、公开性行为、或者任何有可能影响正常秩序和纪律的行为。在劳伦斯案之后,仍有如美国诉米诺和美国诉布拉克等双方同意的肛交仍被定罪的情况。
自从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并没有惩罚在私人场所的足够年龄的成人间的自愿的同性性行为。但是当时的承诺年龄是21岁,比异性性行为的承诺年龄要大。这种情况持续到1981年。
1960年,由Paul Mirguet提出的议会修正案中,把同性恋列为“反社会风俗”(social scourges)中的一种,并与酗酒和卖淫一起受到惩处。这使得政府对于公共场合的同性性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同性恋或易装者也是警方压制的对象。
1982年,在密特朗总统时期,针对同性恋的措施被废除。现在的法国法律平等地对待同性和异性性行为。
德国刑事法第175条禁止“男性间合意的同性性行为”,这个条款在1969年放宽到21岁这个承诺年龄,1973年更放宽到18岁,并最终于1994年废止。
|
316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61 | 出柜 | 出柜
出柜()为LGBT人士表达自己为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者的行为,源自于LGBT人士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被发现,或者不必要隐藏时的自愿披露。相对LGBT人士若果不愿意表达,则称之为躲在衣橱(Closeted)。
出柜一词来自于英文俚语橱柜里的骷髅(英文:Skeleton in the closet),意思为家丑。英文中the Closet被引申为不可告人的意思,因为同性恋者在恐同社会中有机会被排斥、厌恶、仇恨、偏见和歧视等现象,以致同性恋者被比喻为橱柜里的骷髅。
而躲在衣橱里的人的意思是指将其同性恋身份隐藏的人士。
|
316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62 | 异性恋主义 | 异性恋主义
异性恋主义(),亦称异性恋偏见、异性恋至上主义,是用于形容以异性恋观念为标准,看待整个主流社会,并且忽视或贬低非异性恋的性倾向者的态度,通常包含偏见和歧视的术语。它包括假定任何人都是异性恋,或者异性性倾向或性关系是唯一的规范,因此更加优越。事实上,任何性倾向的人都可能持这种态度,包括。
|
316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63 | 同性恋解放运动 | 同性恋解放运动
同性恋解放运动(gay liberation)兴起于196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期,鼓励同性恋者采取激进的直接行动并以同性恋自豪对抗社会的敌对。这一时期,同性恋社群每年在六月举办一年一度的游行(纪念石墙暴动)现在同性恋解放运动则已经演化为LGBT权利运动。
|
316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67 | 指挥家 | 指挥家
指挥(英语:,法语:,德语:)是以手势操纵乐队或歌剧的表演的艺术(或方法),这种操纵包括打拍子,保证声部正确的进入演奏以及个别乐句的分句处理。至19世纪初期,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受尊崇的音乐家,这种发展是与音乐中的表情的,浪漫主义因素的增加是平衡的。
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指挥必须指出音乐的拍子,使全体演奏(唱)者能有统一的节拍,这些动作概括地刻画出一小节内的节拍,其重拍总是用向下的动作来表示。指挥们喜欢用右手握指挥棒或一细棒来强调节拍的轮廓,让左手来指示各个声部的进入和表示音乐的层次。然而许多现实指挥家遵循长期以来指挥无伴奏合唱的做法而不用指挥棒。可能第一位指挥大师(按现代人对此词的理解)当推瓦格纳。自瓦格纳树立起了“演绎”的传统,指挥不仅要使演出具有优秀的演奏技巧,而且要在作曲家的意图上建立起自己的个人风格。就音乐而言,指挥是指导管弦乐团、合唱队、歌剧团、舞剧团或其他音乐小组的演出或解释合奏(唱)作品的职业及技能。指挥与一个乐团长期合作的例子极多。
指挥用于打拍子和表达演奏表情的棒。指挥棒的确切起源无从考证。指挥棒的使用,19世纪始于德国。棒的长度有多种,有些指挥家(如里希特和博尔特)用一根长指挥棒。不过一般来说,指挥爱用轻而短的指挥棒,这样可以在除了击打小节的节拍之外能作出更多的暗示;因而有所谓的“用棒技巧”(stick technique)。有些指挥者不用指挥棒,仅用他们的双手(当然还有他们的眼睛)。
指挥们喜欢用右手握指挥棒或一细棒来强调节拍的轮廓,让左手来指示各个声部的进入和表示音乐的层次。然而许多现实指挥家遵循长期以来指挥无伴奏合唱的做法而不用指挥棒。
表演时,乐队指挥须和演奏乐队基于相同的理解,共同演绎一个音乐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队指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职责:
巴洛克音乐时代,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是以小合奏团的形式表演的。指挥的角色通常由羽管键琴手或者其中一名小提琴手担任。有积极分子负责组织,没有职业的指挥,乐团也能演奏得非常好。在个别演奏中,担任指挥的乐手会站在乐队前面,并通过指挥棒有节奏的击打和手臂的动作,指挥乐队的演奏。
19世纪开始,乐队规模不断扩大,没有指挥的乐队演出变得非常困难,职业指挥开始出现。20世纪,欧洲相当大部分的管弦乐团依然由小型乐队指挥(Kapellmeister)领导。而这些小型乐队指挥们会例行地为自己的乐团作曲。
中国大陆第一位指挥家是郑志声。
职业指挥家一直由男性垄断。首位女指挥家是娜迪亚·布朗热(Nadia Boulanger)于1938年指挥了波士顿管弦乐团。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是郑小瑛。
香港有女指挥家叶咏诗。
时至今日,世界音乐舞台上,依然较少有女性能成为指挥家。
|
316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68 | 歌剧院列表 | 歌剧院列表
歌剧院是一个建筑,歌剧或者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在其中进行表演。
下表以地区为分类,列出世界上知名的歌剧院。
|
316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69 | 女高音 | 女高音
在音乐,女高音(soprano)音域指成年女歌手能达到的声音频率(而非响度)最高的(通常是C4-C6)范围。注意,英文中soprano一词还表示一个系列的乐器中声音频率最高的一种。
演唱女高音声部的歌手现在主要是女高音歌手。按音色、音区等不同特点分为: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声音最高,能唱出相当高的颤音)、抒情女高音(lyric soprano)(声音较高,连贯流畅)和戏剧女高音(dramatic soprano)(声音较低但有力度)等。威尔第的歌剧《阿伊达》第一幕第一场中的《胜利归来》就是一首典型的戏剧女高音独唱曲。
下列歌手也能唱女高音音域,但音色与女高音歌手相似但略有不同:男童声高音歌手(boy soprano,或称作treble)(指未变声的儿童),女高音声部的高男高音音歌手(male soprano,用假声和其它技巧来达到这个音域,很少有男歌手能达到这样的音高,故很罕见。参看女低音声部的高男高音歌手(Countertenor/Alto))和阉人歌手(现已绝迹)。因为西方国家古代教堂里不允许女性加入唱诗班,所以女童声高音歌手,尽管也可以唱女高音音域,却很少见。这种性别歧视也促使了阉人歌手在15-18世纪的流行,及男歌手的假声演唱技巧(这种歌手包括女低音声部的高男高音歌手和女高音声部的高男高音音歌手)的发展。
|
317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70 | 男高音 | 男高音
在音乐,男高音()是一名音域占c-c2共15度的歌唱家。他们按音质、音色、音区等不同特点分为:抒情花腔男高音(lirico-Leggero tenor)、抒情男高音(lyric tenor)、英雄男高音(heldentenor)和戏剧男高音(dramatic tenor)。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的男主人公格尔曼,就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
|
317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71 | 男中音 | 男中音
在音乐领域,男中音(baritone)是指音域A-a1共15度的男歌唱家,通常兼备有男高音和男低音的音质,既亮堂、柔润,又庄重、沉着。比才歌剧《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华格纳歌剧《唐怀瑟》中的《晚星之歌》就是由男中音独唱。
|
317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72 | 男低音 | 男低音
在音乐,男低音(bass)是一名唱音域F-f1共15度(按谱所示低8度)的歌唱家,音色低沉、浑厚、老成、持重。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格列敏咏叹调“爱情能征服所有的人们”就是一首男低音独唱曲。
|
317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73 | 管弦乐团列表 | 管弦乐团列表
本列表所列为西洋管弦乐团。有关中国民族乐团及其他地区的民族乐团,详见各自条目,本表不收。
|
317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75 | 音乐剧 | 音乐剧
音乐剧(,简称),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戏剧、杂耍、特技和综艺结合的一种音乐表演。它以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等情感引发剧情,再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真善美、西城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而习惯上称呼为音乐剧的戏剧,多是指西方音乐剧。
音乐剧的文本由以下几个部份组成:音乐的部份称为乐谱(score)、歌唱的字句称为歌词(lyrics)、对白的字句称为剧本(script)。有时音乐剧也会沿用歌剧里面的称谓,将歌词和剧本统称为曲本(libretto)。
音乐剧的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音乐剧的长度都介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为两幕,中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重复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一出完整的音乐剧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在一首曲之中,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过程之中由相识变成堕入爱河,这是一般写实主义的戏剧中不容许的。
音乐剧的剧场形式和歌剧十分相近,但两者通常能靠著许多不同的元素来辨别。音乐剧通常更注重于对白(仍然有从头到尾都是歌曲的音乐剧,而有些歌剧也含有独立歌曲之外的口白)、舞蹈、和大量运用流行乐曲的特色。这样的不同特色也体现在对演员的要求上:歌剧的表演者通常会被要求歌优于演,也很少会被要求有舞蹈能力,然而而音乐剧表演者则是通常被要求演优于歌,并需要有舞蹈能力。
和歌剧另一处不同的元素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摇滚乐、流行音乐、轻歌剧、爵士等乐曲形式;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盖希文(Gershwin)作曲的波吉和贝丝(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
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改编为歌舞片,而剧场版本和电影版本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剧场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像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影则擅长于实景的拍摄和镜头剪接的运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个将舞台版本成功改编为电影版本的音乐剧,在横街小巷取景,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为音乐剧的例子,例如万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改编成音乐剧。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和(Minstrel show)。
19世纪出现的轻歌剧被视为音乐剧的前身,与歌剧不同,轻歌剧出现在中产阶级崛起之后、故事内容通常相较通俗、符合一般大众口味,因而迅速传开成为平民娱乐。
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20世纪初,歌舞大王齐格飞将法国的歌厅秀引入美国,齐格飞富丽诗秀以华丽富致的服装与布景闻名,将制作人佛伦斯齐格飞二世推上百老汇顶端。而美国戏剧音乐之父杰洛姆柯恩所制作的一系列「公主剧场」、以美国式的童话、引人怜爱的的女主角等特色将音乐剧场推向更精致的艺术产业。
1927年、两人与编剧奥斯卡汉姆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合作推出音乐剧史上重要的分水岭作品Show Boat。自从1927年(Show Boat,又译画舫璇宫)以严肃、有深度的剧情震慑观众之后,创作者意识到文本的力量,全本音乐剧(Book Musical)一词也正式成为主流,音乐剧则自此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1940-1960)。理查罗杰斯(Richard Rodgers)与奥斯卡汉姆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两人合作推出的作品质高量多,奠定了百老汇音乐剧的蓬勃产业与高艺术标准,也建立了词-曲的合作楷模,打破了词曲皆由同一人完成的模式。
直至1960年代电影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60年代后,摇滚乐也慢慢融入成为百老汇音乐的一环。1980年代以后,英国伦敦西区(West End)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以麦金塔制作人与迪士尼企业推出的一系列巨型商业制作为引领、西方音乐剧开始向全世界推广,各地开始也效仿纷纷制作起自己语言的现代音乐剧、如法文音乐剧《悲惨世界》(后改编为英文版,曾在百老汇演出)、《星梦》、《钟楼怪人》、《罗密欧与茱丽叶》、《小王子》等等。
而随著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与影音光碟的外销,音乐剧也开始在日本、南韩、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流行。参见亚洲的音乐剧。
据香港七十年代的杂志《南极星》记载,香港最早的原创音乐剧是七十年代初潘迪华。一九八零年香港话剧团曾演出翻译成广东话的百老汇音乐剧《梦断城西》。此后越来越多团体制作音乐剧,比较著名的有雪狼湖、遇上1941的女孩、边城、四川好人、一屋宝贝等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亦越来越多音乐剧上演。
由亚洲音乐剧制作有限公司制作 Asia Musical Production
欧洲的音乐剧起源的非常早,甚至有文字记述以来就已出现。从吟游诗、默剧到配上音乐的剧曲都有。而欧洲的作曲家很多都是出色的编剧。其中代表为:
英国:
法国:
德国(含普鲁士时期):
义大利(含列国时期)
|
317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76 | 猫 (音乐剧) | 猫 (音乐剧)
《猫》()是由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根据T·S·艾略特的诗集《老负鼠的猫经》及其他诗歌所编写的一部音乐剧。它虽然一向没有评论家的钟爱,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而且,自1981年在伦敦首演以来,它曾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演出。
1981年5月11日,《猫》在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首次公演。舞台制作是柯迈隆·麦金塔和安德鲁·洛伊·韦伯的。导演是崔佛·农恩,副导演及编舞是,舞台设计约翰·奈普尔(John Napier),灯光设计。1982年10月7日,《猫》在纽约百老汇的公演,并于1997年6月19日以6138场的演出打破了以前的纪录,成为在百老汇里公演最久的音乐剧。这个记录,后来在2006年5月9日被安德鲁·洛伊·韦伯的另一部音乐剧《歌剧魅影》给打破。《猫》最后于2000年9月10日在百老汇结束,2002年5月11日,也就是它21岁生日时,在伦敦落下帏幕。总计在纽约演出了7,485场,伦敦演出8,949场。2016年7月31日-2017年12月30日,百老汇复排版《猫》将在纽约百老汇的Neil Simon剧院再次上演。
《猫》于1983年11月在维也纳著名的维也纳河畔剧院以德语公演,这也是此剧在欧洲大陆的首次演出。《猫》在维也纳曾公演过两次,第一次公演在1988年的10月,第二次公演从1988年11月开始到1990年的9月24日。第一次公演期间亦集合了巡回演出剧团,曾经访问过当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东德和苏联,巡回剧团于1987年5月到8月期间在东柏林演出,之后在莫斯科演出至1988年5月30日结束。这部音乐剧在维也纳的演出非常的成功。据统计,在第一次公演的500多场演出里,总共有539,745人次买票观看。
在伦敦首演5年之后,《猫》于1986年4月18日在汉堡市的开始了德国公演,此次演出一共持续了15年,据估计大约有620万人次观看。2001年元旦结束了在汉堡市的演出,移至斯图加特,之后在德国各地巡回演出直到2006年。汉堡市的演出与伦敦的版本略有不同,比如猫的名字:杰米玛 (Jemima) 采用了百老汇版的名字丝拉巴布 (Sillabub),卡布凯帝 (Carbucketty) 换成了庞希沃 (Pouncival),比尔贝利 (Bill Bailey) 换成了堂布勒布鲁塔斯 (Tumblebrutus)。而且,伦敦版的杰米玛 (Jemima) 是比较安静的小猫,而丝拉巴布 (Sillabub) 较为顽皮。
《猫》于1983年11月11日在日本东京的新宿首演。公演1年后,开始在日本的大阪、名古屋、福冈、札幌等地巡回演出。1995年,《猫》第三次入驻东京(品川),创下了长达2年的公演记录。1998年福冈公演则是第一次在县城剧场演出,同时对编舞、服装、舞美、灯光等300多处加以精心修改。此后又顺势在名古屋、大阪、静冈、广岛、仙台等地长期公演。2004年11月11日,也就是《猫》剧在日本公演后的21周年纪念日,该剧在东京的五反田再次长期公演。日本版的角色明显地少于其他版本,只有24只猫,尤其是公猫减少最多。服装和角色的关系也与英美的版本略有不同。
1998年,安德鲁·洛伊·韦伯以舞台演出的方式拍摄了《猫》的-{zh-hans:录像; zh-hant:录影;}-版。这是第一次录制音乐剧,也是舞台音乐剧在摄影机下的第一部作品 (该次拍摄采用舞台布景,但没有观众,与之前完全用电影场景方式布景,或是在舞台剧公演时录制的录影都不相同)。演员包括曾参加过伦敦首演的伊莲·佩姬,以及参加过百老汇首演的、约翰·麦尔斯爵士、、,还有从世界各地的剧组里挑选出来的精华演员。-{zh-hans:录像; zh-hant:录影;}-的导演由曾经担任多部音乐录影导演的担任,编舞及音乐剧舞台制作由原设计师担任。地点是位于伦敦的阿达菲剧院拍摄,曾经在全世界许多电视台播出,亦出版-{zh-hans:录像; zh-hant:录影;}-带及DVD,可惜的是有许多曲目被删除或是被截短,如《革罗泰革的最后一战》 (Growltiger's Last Stand) 和《盟哥杰利与罗普兰蒂瑟》 (Mungojerrie & Rumpelteazer) 等,不过里面收录了“幕后花絮”,可以让观众看到一些采访演员的片段及演员辛苦彩排的片段。
2001年起,来自南非、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演职人员组成世界巡回表演团,此巡回剧团于2001年12月于南非首场演出,接下来至韩国、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台湾以及部份北欧国家,于2004年7月在台北演出后结束巡回表演。在中国大陆的巡回演出中,不但创造了中国大陆演出史上单部音乐类作品演出时间最长的纪录,也打破了单项引进演出项目的票房纪录。
上海的公演于2003年3月28日开始,4月20日结束,共演出53场。票价最低为80元,最高为1,200元,分周末场、平日场、下午场、晚场等多个时段,10多种不同票价选择。在为期3轮的演出中,首轮21场演出上座率达100%;从4月15日至4月27日的第二轮16场演出,上座率为97%;最后一轮16场演出,上座率仍然达到80%。共53场。其间正逢“非典”蔓延,然而《猫》仍保证了将近8万名观众满意安全地欣赏这部音乐剧。在这一版本,为了让观众感觉亲切,连台上的车牌号都成了“沪”字头。
之后,也因为“非典”的原因,原定在5月20日于北京天桥剧场演出第72场被迫推迟,然而有很多买到预售票的观众宁可无限期地等待,也不愿意退票。其中包括打破中国演出史上门票价格的最高纪录—以8000美元售出的北京首演“第一票”(1排1号) 的戏票。1年之后,《猫》于2004年4月27日到5月3日之间在人民大会堂公演,一共9场。虽然场数减少,但这是《猫》20多年来第一次在这么庞大的剧场演出,真正好公司派舞台技术人员到北京,根据人民大会堂的舞台,设计出比以往演出更庞大的布景,同时增加了许多具有北京特色的道具,作为猫窝的填充物,汽车-{zh-hans:后备厢; zh-hant:后车箱;}-上的车牌也换成了“京”字头的。此外,真正好公司还在北京招募了10名群众演员,让他们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排练后也参加了演出。
2007年初,真正好亚太分公司再度制作亚洲巡回表演团,于2007年1月于台南市首演,之后于台北市、台中市以及高雄市演出,此次演出除了有部份台湾舞者加入外,部份歌词并以中文演唱,让台湾的民众倍感亲切。
中文版《猫》计划于2012年下半年在中国开始首演季,它将成为该剧在全球的第15个语言版本。此次中文版《猫》的制作,得到了“音乐剧之父”安德鲁·洛伊·韦伯的异常重视,他将亲临中国指导。此次中国巡演将由《猫》中国版制作方亚洲联创和来自英国的《猫》原版团队全程监制,乔-安·罗宾逊担任导演及编舞,菲兹·沙普尔担任音乐总监,参与从培训到排练的整个过程,对中国演员来说是绝无仅有的机会。《猫》中文版于2012年8月17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2012年12月21日至2013年2月3日《猫》中文版在北京世纪剧院进行跨年演出。
午夜,人行道上没有声响。
……直到第一只洁里珂猫的到来。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洁里珂舞会,所有的猫儿们都在这里汇集,快节奏的音乐很快地充斥整个剧场。所有的猫儿随著音乐舞蹈歌唱。在歌声中他们演译出洁里柯猫引以为傲的特色:“我们能在空中舞蹈,像高空秋千,我们能翻双筋斗,在轮胎上弹跳”。
因为人们出现在猫儿们的天地,猫儿们起先对入到它们领地者心存厌恶和怀疑,但是很快地他们接受了陌生人的观察,纯洁的白猫 Victoria 表演了一首独舞,象征著一场舞会的正式开始。
Munkustrap 是猫族首领 Old Deuteronomy 不在时的管事人,也是小猫的守护者。他充当旁白的作用,给幼猫讲述洁里珂的规矩,并介绍其他的猫上场。Munkustrap 解释了洁里珂舞会的意义。而且,他们一族的首领 Old Deuteronomy 也将会在黎明到来之前,从族里选出一只猫来,送上云外之路(Heavy Side Layer), 从而获得重生。
接下来 Munkustrap 介绍了 Jennyanydots,她对待所有的小猫都亲切慈爱好像老妈妈一样,她甚至还训练蟑螂和老鼠们学音乐。然后 Rum Tum Tugger 介绍自己。Tugger是一只被宠坏了的猫,爱唱反调,他最喜欢所有母猫们对他的迷恋。
Grizabella 出现了,可是她现在又老又丑又脏。因为她年轻时背叛了洁里珂猫,离开猫族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尝尽了冷酷和辛酸。现在 Grizabella 疲惫不堪,独自一个人回来。可其他猫不原谅他,并把她赶走。 Grizabella 于是悄悄躲在舞台的角落里。
Bustopher Jones 在 Jennyanydots 的歌声中出场,这个肥猫是的贵族猫。然后是两只小偷猫,Mungojerrie 和 Rumpleteazer 表演了歌曲和杂技般花哨的舞蹈。
在他们的歌曲结束之后,Old Deuteronomy 出现了!大家向老首领表示了敬意之后, Munkustrap 为他准备了一个很滑稽的舞蹈《狮子狗与帕里克狗大战》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之后,随著舞会高潮的到达,所有的猫儿加入了歌舞,《猫》的主旋律再次响起。
Grizabella 再次回到舞台中心,猫儿依然不肯原谅她,这时 Grizabella 唱出了动人心弦的歌“记忆”(Memory),Old Deuteronomy 同情地注视著心碎的 Grizabella 下场。
猫儿们再次回到舞台上的时候,Old Deuteronomy 用歌声提醒他们记忆快乐时光的重要。
老猫 Gus 被 Jellylorum 带上舞台。Gus 是一只曾风靡所有剧院的演员,现在他回忆著自己当年的日子,尤其是他最得意的创作,大海盗 Growltiger 的故事。接下来场景转换,大家都仿佛回到了 Gus 红极一时的时候,在舞台上表演了 Growltiger 和他的情人 Griddlebone 的故事。因为声音很大,本来在火车上睡觉的 Skimbleshanks 被吵醒了,火车猫 Skimbleshanks 是个滑稽可爱的叔叔。大家帮他用堆积场的废物堆出一辆火车头,让他神奇地站在上面。
可是,在火车猫的故事刚刚结束的时候,快乐的舞会被罪犯猫 Macavity 打断了。在黑暗之中 Macavity 带领他的爪牙劫走了 Old Deuteronomy。
两只曾经认识 Macavity 的母猫,Bombalurina 和 Demeter 给不了解 Macavity 的小猫讲述这只罪大恶极的通缉犯的所作所为。这时 Old Deuteronomy 忽然又回到场上,所有的猫儿还在惊喜之中,可是他甩下灰皮,原来是 Macavity 假扮成 Old Deuteronomy 前来捣乱。Munkustrap 带领著其他几只公猫反抗Macavity,最后Macavity负伤在黑暗中逃掉了,但Old Deuteronomy依旧下落不明。
“不用担心,我们有神奇的 Mistoffelees 先生!”Rum Tum Tugger对大家说。他介绍了下一个上场的 Mistoffelees。魔术猫 Mistoffelees 在众猫的要求下成功地变回了 Old Deuteronomy。猫儿们一起感谢了他的贡献,再次准备聆听老首领的选择。
Grizabella 又一次上场了。可是这一次,在她歌唱“记忆”的时候,猫族里最年幼的小猫,Jemima 用清亮的歌声回应。这时猫儿们明白了 Old Deuteronomy 对他们讲过的话。一只接著一只,他们原谅了 Grizabella,她重新回到洁里珂温暖快乐的家族里来。
Old Deuteronomy 在黎明到来之前,选择了 Grizabella 登上云外之路,获得重生!在群猫的歌声中,Old Deuteronomy 带领 Grizabella 走上云外之路,Grizabella 消失在空中五光十色的云彩里。
最后一首歌是 Old Deuteronomy 唱给观众听的。“你要对猫儿脱帽敬礼,说声‘你好吗,我尊敬的猫’。这一定会讨猫儿的欢喜。”
因为毕竟,猫儿跟人类没有什么不同。
猫剧的角色介绍,此剧的一大特色是舞台上的每只猫都有自己的名称和性格,这在其他的音乐剧并不常见。请注意,在不同地区的演出角色会有一些变动或是省略。
子夜的舞会使猫疯狂(When Cats are Maddened by the Midnight Dance)
夏天为何迟到,时光何时飞逝(Why will the Summer Day delay? When will time flow away?)
1983年托尼奖
1983年
1981年奥利弗奖
|
317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77 | 歌剧魅影 (音乐剧) | 歌剧魅影 (音乐剧)
《歌-{}-剧魅影》(; ),又译《歌-{}-声魅影》、《(歌)剧院魅影》,是一部知名的音乐剧,由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剧本根据法国侦探小说家卡斯顿·勒胡所撰著的爱情惊悚小说《歌剧魅影》()改编。音乐剧的歌词和对白由Richard Stilgoe创作。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另外,于1925年及2004年,这部音乐剧被搬上银幕,详见歌剧魅影 (1925年电影)、歌剧魅影 (2004年电影)。
在韦伯创作《歌剧魅影》之前,Ken Hill曾以相同的题材创作了同名的音乐剧,1984年韦伯在Royal Stratford East剧院观看了这个版本的演出时获得了灵感,此后他开始创作了这部音乐剧,许多唱段都是按他当时的妻子莎拉·布莱曼的音域量身定做的。音乐剧的制作团队由著名的音乐剧制作人卡梅伦·麦金塔担任,与韦伯的()共同完成。
1986年10月9日,《歌剧魅影》在伦敦的女王陛下剧院首演,至今(2018年)仍在上演。1988年1月26日,首演时的主要角色,如饰演魅影的,饰演克莉丝汀的莎拉·布莱曼,饰演-{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的史蒂夫·巴顿,把《歌剧魅影》带到了曼哈顿的美琪剧院,这-{zh-hans:出; zh-hant:出;}-音乐剧从此开始在百老汇上演,目前它仍在上演。卡麦隆·麦金托什制作的一批音乐剧,包括《猫》、《西贡小姐》、《悲惨世界》,在百老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歌剧魅影》成为在百老汇上演最长的一部音乐剧,它打破了音乐剧《猫》在2006年1月9日创下的7486场演出的纪录。主题曲自1986上映以来流传至今,仍然被传唱。
《歌剧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卡斯顿·勒胡(Gaston Leroux)的原作小说,去除了原作后半段配角抢戏的松散结构,而完整保留原作的歌德小说悬疑阴森风格,并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尤其是追逐魅影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魅影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因为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隔壁的包厢,而那幕吊灯突然坠落的戏也着实令气氛紧张刺激到极点,前排观众的惊叫与台上演员的呼声连成一片,在这方面,舞台设计玛莉亚·布琼森自然功不可没。
在全剧中,一首「Phantom of the Opera」的旋律反复出现,罗尔与魅影在「All I Ask of You」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于女主角克莉丝汀不同的爱情,最后这一主题在管弦乐中浮现,显示了爱情最终战胜了悲剧。
2011年、此剧上演的25周年,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举行纪念演唱会,由拉明·克林鲁饰演魅影,席艾拉·波格斯饰演克莉丝汀(Christine Daaé),(Hadley Fraser)饰演劳尔。谢幕时由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康姆·威尔金森(Colm Wilkinson)、Peter Joback、John Owen-Jones、Anthony Warlow等人共同演唱"Phantom of Opera"。其后以上四位男士和当天饰演魅影的拉明·克林鲁五人合唱了魅影的经典曲目「Music of the Night」。
1911年,巴黎歌剧院,这里正在进行当年魅影事件遗留物的拍卖会(prologue)。展示台上现在放着一个音乐盒,打开后,清脆悦耳的音乐响起(masquerade的主题)。一个面容沧桑的老绅士-{zh-hans:罗尔; zh-hant:朱启恩;}-(Raoul)买下了它,他凝视着音乐盒,往昔的记忆涌上心头而不禁开始低吟。而接着拍卖的是原歌剧院华丽的枝形水晶吊灯,拍卖员谈到了多年前的另一件意外,以及背后的歌剧院魅影之谜。随着电路接通,巨大的吊灯缓缓升起,整个舞台刹那光彩夺目,管风琴奏起了序曲(overture),场景转换,整个场景突然回去到30年前的1881年。
巴黎歌剧院正在以彩排来迎接新经理和赞助人。这是歌剧《汉尼拔》(Hannibal)(风格属于大歌剧),迦太基大将汉尼拔凯旋的一场,但是当演迦泰基皇后的女高音-{zh-hans:卡罗塔; zh-hant:卡洛塔;}-(Carlotta)高唱主咏叹调“Think of Me”时,幕布突然落下,人们一片惊慌,纷纷低声议论说魅影又出现了,-{zh-hans:卡罗塔; zh-hant:卡洛塔;}-愤怒的从幕布后走出来,指责剧院一再无视自己的安全,宣布罢演扬长而去。无奈中,原本演侍女的舞蹈演员克莉丝汀(Christine)被人推选出来代替-{zh-hans:卡罗塔; zh-hant:卡洛塔;}-。令人惊讶的是,完全不被新经理看好的克莉丝汀技惊四座,这时的钢琴伴奏逐渐切换成管弦乐通奏,彩排也变成了正式演出,克莉丝汀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Think of Me)。人们为她的声音叫好,而在二楼的一个包厢里,剧院的新赞助人,贵族-{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也激动的-{注}-视着克莉丝汀,他惊喜地发现,对方还是自己幼时的玩伴。
克莉丝汀向挚友梅格(Meg)自述说,她的演唱能力得益于一个神秘的老师,他似乎无处不在,却从未真正出现在面前,只是不断用自己的声音引导她,就像父亲临终前所说的“音乐天使(Angel of Music)”那样令自己向往。此时罗尔也来祝贺克莉丝汀,并坚持邀请她共进晚餐。当克莉丝汀回到化妆室,房间里却响起了魅影(Phantom)的声音(The Mirror)。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主题响起,克莉丝汀惶恐又喜悦地召唤魅影显身,魅影回答:看着镜子里的你吧,我就在那里。渐渐的,在镜中真的出现了魅影的影子,他的脸上带着一张白色的面具,威严而无法琢磨,镜子像门般滑开了,魅影从背后伸出手将克莉丝汀拉进了黑暗。(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是歌剧院的地下湖,克莉丝汀与魅影坐在一条船上,蜡烛在迷雾中闪烁着幽明的光,若有似无的风在黑暗中吹动,他们唱起了夜晚的音乐,歌声柔美。魅影带着克莉丝汀来到了地下迷宫的深处,这里就仿佛他的王国一般,克莉丝汀沉浸在梦幻般的世界和魅影美妙的“Music of the Night”中。突然她看到一具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腊像正披着婚纱,吓得昏了过去,魅影温柔地把她安置在床上,在一个音乐盒的伴声中,克莉丝汀在魅影的迷宫中度过了一夜。
醒来后的克莉丝汀,面前是正沉浸于创作音乐而不能自我的魅影背影,(I remember there was a mist)她突然产生好奇而偷偷揭开了魅影的面具,里面出现了一张变形而极其可怖的脸。被发现自己真相的魅影暴怒而大声诅咒。(Stranger than you dream it)但咒骂过后,他又恢复了冷静,轻声告诉克莉丝汀说自己是如此爱她,将来你也会了解这面具后的灵魂,克莉丝汀也似乎被他感动了,同情地将面具递还给魅影,魅影则将其送返地面。
不久后,还在为女主角失踪而焦头烂额的剧院经理及其他几人都收到署名为O.G.(Opera Ghost)的信(note),上面是魅影提出的种种要求,包括威逼要求在新剧《-{zh-hans:哑仆; zh-hant:哑巴;}-》(“Il Muto”)(风格属于轻歌剧)中让克莉丝汀演主角,而卡洛塔演一个没有台词的书童当陪衬。卡洛塔受不了这侮辱而大闹,经理等人连忙宁事息人,最后决定卡洛塔仍然唱主角(Prima Donna),克莉丝汀演龙套。
在上演时,-{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干脆坐进了魅影要求为其保留的第五包厢里,演到一半,剧院四面响起了魅影的诅咒,吊灯忽明忽暗,人们找不到真正的魅影所在,这时-{zh-hans:卡罗塔; zh-hant:卡洛塔;}-还在保持架子喝令克莉丝汀禁止开口,自己却突然被人捣鬼而变得嗓音嘶哑难听如同蛤蟆。(Poor fool, he makes me laugh.)在一片哄笑和混乱中,经理只得宣布让克莉丝汀临时改演主角。
但这还没完,原本一直吹嘘自己丝毫不怕魅影的控幕员布克,突然已被绳勒死而掉落到舞台上,人群尖叫着逃离剧场,而克莉丝汀恐惧地大叫-{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名字,-{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赶来将她带离舞台,两人仓促之中躲到了剧院天台上。(Why have you brought me here?)
-{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并不害怕也不相信魅影的存在,唱出了剧中著名的“All I Ask of You”来安慰克莉丝汀,两人的心在这歌声中联系起来,产生了伟大的爱情。躲在一边的魅影看着他们离去,用同样的旋律唱出了他心中的伤痛,沙哑的声音一遍遍呼唤克莉丝汀的名字,但得不到回答,和两人幸福的背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All I ask of you (reprise))愤怒的火焰要将他烧成灰烬,他诅咒说要报复两人,在他的狂笑声中,剧院的大吊灯落下,第一幕结束。
接下来的日子里,魅影突然如同消失一般不见踪影,六个月后,剧院举行了一场化妆舞会,穿着奇装异服的人们打扮成魅影的样子唱起了剧中华丽的一首合唱“Masquerades”,庆祝和嘲笑不攻自破的对手。克莉丝汀与-{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也在人群中,他们此时已偷偷的订婚,但因为恐惧,克莉丝汀不敢将订婚戒指戴在手上。众人正在狂欢的最高潮,化妆成死神的魅影突然出现,他扯下了克莉丝汀的订婚戒指,将一封新手稿《唐璜的胜利》(Don Juan Triumphant)掷给剧院经理要求克莉丝汀继续为自己歌唱。这次经理再也不敢违抗,而-{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因为那天演出时魅影肯定会再次到场,也将是和魅影做了结的最好机会,克莉丝汀感到为难。
魅影的真实身份是一个虽有天赋却因丑陋外表受人歧视,最后不得不躲进迷宫,也心理极度扭曲的可怜人,但他长期居住在不为人知的世界中,对歌剧院和地下迷宫的结构了如指掌。为了避开他的控制,克莉丝汀被罗尔藏在别处,但是她被自己的压抑而苦恼,最后偷偷前去自己父亲坟墓前祈祷寻求解脱。在墓碑前,她祝愿可怜的魅影也能得到幸福,她祈祷父亲能指引自己。这时魅影伪装成父亲的声音,用一曲具魅惑力的“Wandering Child”开始引诱她,克莉丝汀仿佛被父亲的影子所吸引,开始情不自禁地走向魅影,幸好这时-{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及时赶到,两人言语的正面交锋中,魅影不敌-{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的劝阻,克莉丝汀被带走,恼羞成怒的魅影恶毒咒骂说大家今日已成水火,要其一同为愚蠢而陪葬。
上演当晚,一切安排就绪,警察将大门一一锁上,枪手们瞄准了第五包厢,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但是魅影迟迟没有显身。而在舞台上,他其实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代替了原来的男主角Piangi,出演带着面具伪装成好友去戏弄对方妻子的唐璜。只有克莉丝汀敏感地察觉到与自己合演的正是魅影本人,两人假戏真唱,一曲“The Point of No Return”将剑拔弩张的气氛达到高潮,在两人的较量中,再一次仿佛被感动的魅影似乎失去了置克莉丝汀于死地的敌意。在魅影悲壮的歌声中,克莉丝汀鼓起了勇气,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他的面具脱下。魅影却割断了一根绳索,剧院的水晶灯突然坠落。观众一片尖叫,警察试图冲上舞台,但一切都仿佛在魅影的操纵中,一片混乱中拉着克莉丝汀消失在地下,只有-{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在知道魅影真相的吉瑞-{zh-hans:太太; zh-hant:夫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进入迷宫的道路,紧追两人不舍。
迷宫深处,魅影捧着婚纱,痛恨地说是自己这扭曲的脸毒害了爱情,再一次对克莉丝汀提出,要她接受自己炙烈的爱意,-{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赶到,却被魅影用机关抓住,并乘机以此威胁克莉丝汀。但克莉丝汀却在危急下被爱情激发出了勇气,她慢慢抬起头,流着眼泪,走到魅影的面前,告诉他自己已经不再害怕那张丑陋的脸,因为他的心比任何人都脆弱而值得同情。在华丽的音乐中,克莉丝汀亲吻了魅影的嘴唇,魅影也终于被这伟大爱情所感动和崩溃,他释放了-{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要求-{zh-hans:罗尔; zh-hant:劳尔;}-带著克莉丝汀立刻离开,把一切全都忘记。然后他面对心爱的八音盒,独自吟唱起象征告别、毁灭、和新生的咏叹调,也是最后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众人终于来到了这里,却已人去楼空,只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发现了一个面具……
从此,再也没人听过魅影那魔幻的声音了...
|
318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82 | 猫 | 猫
猫(学名:),通常指家猫,在现代汉语中也昵称猫咪、咪咪、喵星人,为小型猫科动物,是为野猫(又称斑猫;)中的亚种,此外也有其他未经过《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认可的命名,例如"Felis catus"。根据遗传学及考古学分析,人类驯养猫的纪录可追溯至10,000年前的肥沃月湾地区,古埃及人饲养猫的纪录可追溯至3,600年前,目的可能为捕鼠及其他啮齿目动物,以防止牠们吃掉-{ zh-hant:榖物;zh-hans:谷物}-。现在,猫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宠物之一,饲养率仅次于犬(或称狗),但同时也是危害十分广泛的外来种,由于猎捕的习惯,威胁着很多原生鸟类、啮齿类的生存。更直接的风险是因狩猎而感染野外病菌的猫,会引入例如狂犬病等进入人类生活圈,因此对饲主知识技术与社会责任要求也较高,先进国家的公卫系统普遍会针对野猫进行抓捕绝育,管理意义即在于此。长期饲育的猫平均寿命为12年以上(相当于人类64岁),历史上最长寿的猫则达38岁(等于人类168岁,来自美国德州)。小部分地方文化在过去亦有食用猫肉的习俗,如越南、中国广州等地,但现今大部分地区因卫生防疫,或是以猫为宠物等因素而禁止食用猫肉。
品种获认证的猫会称为纯种猫,人类以选择繁殖的方式让猫繁殖出人类认为趋于“完美”的品种。历史上也存在因为偶然突变而产生,后给人类保留并加强其特色的品种。
家猫学名是卡尔·林奈在其1758年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所取,称作"Felis catus"。在1775年,Johann Christian Daniel von Schreber将野生的猫(参见斑猫)命名为"Felis silvestris"。2003年3月31日,国际动物命名会议在2027号提案中,将野生斑猫确立为"F. silvestris",家猫则归为野生斑猫表亲,学名称"F. silvestris catus"。此提案也对其他动物分类重新审视,将17个原本基于家养型态所作归类,改用野生型态作为分类命名基础,发表于《动物命名学报》("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1777年,Johann Christian Polycarp Erxleben在著作《"Anfangsgründe der Naturlehre and Systema regni animalis"》的分类中,家猫学名"Felis domesticus"和另两种变形,"Felis catus domesticus"及"Felis silvestris domesticus"相当常见,但目前并非是《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范下的有效学名。
汉字「-{猫}-(-{zh-tw:正体字;zh-hk:繁体字;zh-cn:繁体字;}-)」在中国文字的演变里,属于形声字,形从豸、声从苗。在《说文解字》里,写作,与正体楷书的-{猫}-字仍非常相像。「豸」(注音符号:ㄓˋ,汉语拼音:zhì)原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兽类,以该字为部首的字的通常为四足食肉哺乳动物。声的部分使用「苗」(注音符号:ㄇㄧㄠˊ,汉语拼音:miáo),是因为猫的叫声像苗。
宋代俗写将-{猫}-写作-{猫}-,将豸简化为犭。这是日本汉字“”和中国大陆简体字“-{猫}-”的来源。
猫字一般指家猫,但也可指野猫,古时野猫也称「」或貍奴,今有双音节词貍猫。在川滇渝黔湘等西南部分地区叫做“嘛咪咪”。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猫通常指家猫("F. silvestris catus")或其近缘动物(如斑猫,"F. silvestris"),古希腊文"Kattos"及拉丁文"Catus"是现代大部分西方语言中""猫""字的字根,如英文的"cat";法语的"chat";意大利文的"gatto"等。
西方语言对于猫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在英语中,雄猫都被称作“"tom"”,雌猫则被称作“"queen"”,幼猫则被称作“"kitten"”。例如美国动画剧《猫和老鼠》英语名为“汤姆和杰瑞”(Tom and Jerry),汤姆(Tom)就是指雄猫。血统的区别亦然,如非纯种的猫在英国被称为“"moggy"”;在美国被称“"alley-cat"”,即使它们实际上并不是流浪猫(在美语中,alley意为窄巷,小弄)。
猫的演化可以追溯至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演化出的肉齿类,肉齿类动物为所有现代食肉目动物的共同演化祖先。肉齿类动物躯体长、四肢短、足有爪、有44颗牙、大脑不发达。在始新世时,肉齿类衰弱,取而代之的物种是较进化物种小古猫,小古猫是现代所有陆栖食肉动物的演化祖先,栖息在森林中,大脑比肉齿类发达,捕食效率高。
渐新世时期,古老食肉动物分支成类似现代食肉动物的样貌,如恐齿猫类。恐齿猫体态貌似于灵猫和猫,四肢和尾巴长,利用脚掌著地行走(现代猫类用脚趾著地行走)。
中新世时发展出类猫科动物类群(Pseudaelurus),类猫科动物的体态已非常像猫,也开始用脚趾著地行走,牙齿的排列也与现代猫类相同。
上新世时,类猫科动物类群进化成卢那猫类("Felis lunensis"),为真正的现代猫科动物,无论大小、体态皆与现代猫类相同。现代猫科动物则是在更新世演化而来。
在更新世中期绝灭的马特里野猫,就是野猫的直接祖先,其中在九十万年前演化出的森林野猫又出现非洲野猫等亚种,主要如下:
但以上的传统观点,被2007年一项最新的针对全球各地近千件猫只的基因样本研究结论所推翻。该项研究采用粒线体DNA及重复的短序列核DNA进行遗传标志比对,发现家猫只与中东野猫群谱系聚在一起且两者的基因并无差别,而非传统观点的欧洲野猫、中国山区野猫、中亚野猫、南非野猫等四个基因群集。这意谓家猫起源自单一地区,而且这地区是中东。
猫的驯化,一般以家猫从古到今都保存著的畏寒特点,推测其祖先产于温暖地带。故非洲野猫及亚洲野猫有极大可能为家猫直接近亲。
在古代人住过的洞穴中曾发现猫骨头,古代人可能是吃猫果腹或驯化及饲养猫以控制有害动物如鼠。
在塞浦路斯曾发现一只野猫在大约9500年前被埋葬在人类旁。
前30世纪时,埃及农业已十分发达,当时就有养猫保护谷仓、防鼠害,而非纯种家猫就是这些猫的后代。据说埃及由于将猫视为神明看待,杀猫者将被处以死刑。
在中国泉护村也发现了5300年前两只猫的8件骨头。
考古学和形态学研究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第一种被驯化的猫是石虎,这种驯化至少在5000年前就开始了。然而,随著时间的推移,驯养的石虎逐渐被非洲野猫的后代代替。
前9世纪,埃及人将驯化过的猫传入义大利,义大利在4世纪时将短毛猫传入欧洲内陆,培育出纯种的短毛猫,在17世纪传入美洲。长毛猫则是16世纪由土耳其传入欧洲并培育出纯种长毛猫。许多猫在中世纪时被当时掌管欧洲的天主教视为恶魔遭到屠杀,间接加速了黑死病蔓延,直到约18世纪前后才结束这一行为。
目前世界上最早对猫类的记载及文献是中国西周时代《诗经·大雅·韩奕》,内容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但诗句中将猫与熊、棕熊等并列在一起,似乎不是指家猫。说猫名为“猫”是因为“鼠善害苗,而猫能捕之,去苗之害,顾字从苗”的说法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是缺乏依据的。因此从中华文字发展的历史看,苗,猫二字古体差异甚大,不存在取边旁部首重新造字的谬论。因为是野外的猫,不是通常说的家猫,但此时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猫避鼠的作用。
西周的《逸周书世俘解》中描述到:“……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鹿三千五百有八”。这里记载了周武王狩猎的丰硕战果,在捕获的十几种猎物中,猫是最少的,仅仅两只,比虎的二十二只少多了,因此,此“猫”当属野生的小型猫科动物而非家猫。
战国《庄子·秋水》提到「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狸狌在古代中国多指野猫,若把猫和良马对比,很有可能是指家猫。
西汉初,据《礼记·郊特牲》指出:「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可见此处的猫是捕捉田鼠而非家鼠的野生猫科动物。同文亦提到「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即虎能控制野猪种群数量,对农民有益。
现代考古挖掘出的两汉墓葬壁画中,家宅捕鼠的是犬。 《三国志·魏书》:“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曹操没有把丁斐比作猫,而是比作“善捕鼠”的“盗狗”,可见曹操所在的三国时期甚至陈寿所在的西晋时期,家狗捕鼠更常见。
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即533年-554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其屋,预前数日著猫,塞鼠窟,泥壁,令净扫地”,说明这个时候猫在中国北方已经广泛豢养。
唐朝,宫廷中出现“狸奴”,狸奴即为猫,专门担任各大殿的防鼠工作。李商隐诗:“鸳鸯瓦上狸奴睡”。猫出现在唐代《仕女图》中,成为贵妇的宠物。
在宋朝,“狸奴”一词仍然被使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云:“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猫是一种胎生动物。在发情期(主要是冬末至夏初,但许多猫可以长年发情),公猫到处撒尿,而母猫在半夜狂吼乱叫,民间俗称此为“闹猫”或“猫叫春”,即猫的发情。通常经由结扎手术可解决或大幅减轻此问题(第一次发情前结扎效果较佳)。也可使用猫薄荷能使猫产生「性反应」的特性,让猫的需求能得到抒发,减少公猫到处撒尿作记号的次数。
一般认为,猫的发情期是冬末至夏初,也有少部分没有非常绝对的时间。在此期间,没有怀孕的母猫每隔14-21天发情一次,时间持续3-6天,其中要求交配的时间大约连续2、3天。交配时,雄猫的阴茎会勃起并带刺,勃起向上的阴茎会碰触到雌猫的阴道壁,雌猫必须倚靠这种方式来刺激排卵,因此,雌猫很少在第一次交配时就怀孕的。大部分猫的怀孕期是在63天,幼猫会在6至7周断奶,在10至15周后性征会发育成熟,雌猫一次会生产多胎,而雌猫的子宫也有4个子房。
母猫在怀孕期间需要补充平常1.5倍的热量及营养物以让胎儿获得营养。在最后的十天,母猫的乳房会开始变大、变红。通常猫咪会找个安静的地方自行生产,此时的母猫会因为阵痛而焦燥不安,某些会拉出软便,接下来,分娩就会开始。营养补充足够的猫可以自行将幼猫清理干净并喂奶。
怕人的母猫中有一些会因为幼猫沾上人类气味而抛弃幼猫,所以发现幼猫时要避免碰触以避免幼猫被抛弃。
刚出生的幼猫既瞎且聋,无法自行取暖,母猫会用舌头刺激幼猫肛门,帮助幼猫排泄。猫的鼻子到三周大时发育完全,但猫一-{出生}-就能分辨妈妈的味道。幼猫睡眠时间极长,如果鸣叫,通常因为太冷、身体不舒服或肚子饿。
幼猫出生时的体重约为一百公克,约两周后,体重会增加一倍。二周龄以内的幼猫,每分钟正常心跳在二百次以上,呼吸的速率每分钟约为15-35次。初生幼猫体温较低,约为35-36℃,在出生后的1-2周内会慢慢上升,直到四周龄时上升至约37.7℃。幼猫刚出生时就有痛觉,但与痛觉相关的神经肌肉反射,在7日龄才会发育完成。
幼猫在出生后5-14天会张开眼睛,此时的虹膜呈现灰蓝色,也就是所谓的灰蓝色眼珠,在未来几周内,眼睛才会慢慢变成以后成猫具备的颜色,幼猫约在3-4周龄时视力发展完成。7-14日龄开始缓慢爬行,第16天就会开始摇摆学走,到第21天时步伐更加成熟稳健。
猫通常要到第三周走路才会稳,在这之前,只靠母猫的搬动。猫在二周大时会长出第一组牙齿,三周大会自己上厕所。这时的猫会开始玩耍,四周大的会互咬著玩,学习如何才不会伤害到对方。小猫在第五周开始断奶吃硬质食物,也会变得独立。这时的猫的平衡感已发育完全,懂得梳理毛发。这段时期是猫必须学会认识自己与其它动物。
猫出生满两个月后,肌肉发育完全,不过需要更多锻练才能准确判断距离、高度和速度。狩猎的技巧也是在此时期学会的。一般来说,猫三个月大时便有地盘观念,方向感也很好。幼猫最好在三个月大后才离开母亲。
猫一般出生满一岁即为成猫,但是根据猫的品种和生活环境,也会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大型品种(如波斯猫和布偶猫)会比较晚熟。暹罗猫一般在出生后7-8个月,波斯猫在10-18月时。最近,也许是由于人类饲养,营养充足的缘故,有的暹罗猫在5个月时开始发情。雄猫比雌猫晚2-3个月,大约1岁时发情,一直到10岁左右都可进行交配。
猫的发育速度比人快很多,其中又以没有被人类饲养的流浪猫发育最快。中国民间称为“猫三狗四”意为猫三个月就相当于人类一岁,而狗则是四个月。虽然一些人认为家猫满一周岁时,就相当于人类的20岁,然后每活一年就等于人类的四年(2岁的猫相当于24岁的人类,以此类推),但是不同研究和书籍有时会有不同的对照表,并不绝对。
猫拥有发达的犬齿与短消化道,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牙床两侧的前臼齿与臼齿能像剪子般高效地剪肉。当犬科动物进化出此机制时,猫科动物已发展得相当进步。
猫与其它大型猫科动物相似,先埋伏,再迅速捕食;或猛烈撞击,或用其锋利犬齿咬住猎物颈部,咬断其脊髓、气管,以杀死猎物。
与其他食肉动物不同,野生的猫几乎不吃任何植物(只由猎物的胃肠内摄取少量植物)。然而,由于从前在野外求生的本能使然,猫若身体不舒服、胃部累积过多毛球时,会本能地寻觅青草食用。猫通常啃食某些草的叶尖,达到催吐腹中毛球及减轻身体不适的目的。猫难以利用、消化、吸收植物成分来合成必要的胺基酸,故此猫饲料只含有少量植物性成分。在食物份量方面,猫少量多餐。猫喜捕食鼠类,有时亦食鸡、鱼、兔、蛙、蛇等。挑食者。猫灵敏的嗅觉器官对某些食物相当敏感,猫借此抵制不合适的食物。当猫皱起嘴巴,放低下巴,用舌头轻舔食物时,这就表示它正在嗅食物。狗与马也会做这种动作。另外,猫的舌头对温度比人类敏感,以至于日本也有“猫舌”一说,因为猫很怕烫(但是现在知道,不是猫的舌头敏感而是人类的舌头对温度太钝)
中国电视曾经报导过一只猫最爱吃黄瓜,不少养猫的人也曾遇到过猫吃人类的食物,包括馒头面条等面食,还有青菜玉米等素食。尽管如此,直接把人类的食物给猫吃可能有害猫的健康。
也有一些植物,比如木天蓼和猫薄荷,会让一些猫进入兴奋状态,有些猫也会啃食这些植物。
相对其他家庭宠物,猫需水较少,在原始条件下,牠们主要由食物中得到水分,而且会摄取新鲜、流动的水,猫亦能浓缩尿液。但许多猫食用缺水的干饲料,容易摄水不足,对泌尿系统造成负担。所以饲主必须提供方便而清洁的饮水(需要经常更换,猫对饮水清洁度的要求很严格),并注意饮水有否不足,尝试各种方法增加猫的饮水量。最糟糕的情况是要少量多次的强迫灌水。
要让猫喝足够的水让许多饲主感到挫折,有许多方法可以尝试,但不一定有效:猫喜好饮用流动的水,采用循环流动式水盆、或让水龙头一直流出少量的水,可以增加许多猫的饮水量;增加饮水放置场所、使用猫能接受的饮水容器、采用过滤水、注意饮水温度是否过高或过低、用热水泡猫草后降至室温,都有机会增加猫的饮水量;采用湿食是增加猫的饮水量的有效方法、但成本较高,干饲料泡水虽然低成本、但是嗜口性差又容易腐败;自行制作无盐肉冻鱼冻、肉汤鱼汤,有些猫也会接受。
很多猫有乳糖不耐症,含乳糖的牛奶对牠们而言算是泻药,应该以无盐-{zh-cn:奶酪; zh-hk:芝士; zh-tw:起司}-等低乳糖的乳品代替牛奶。有人认为猫在进食时不应一直盯着看或靠太近,猫以为有威胁会发出呜呜声以示警告且进食速度很快因此食物骨骼会伤害口腔或牙齿。猫喜欢舔人类身体和结巴后的伤口,应尽量不要让它接触不卫生的食物,更不要让它口腔受伤。目前已知给猫-{zh-hans:喂; zh-hant:喂;}-食太多,猫体重可达23公斤(50磅),必须避免这种对猫不健康的行为。
猫需要摄取容易消化吸收的优良动物蛋白质,脂肪及极少量的必需维生素与矿物质也不可或缺。一只体重3公斤(7磅)的猫每日约需250大卡的热能。市面上一般饲料之含水量:罐头食品75-80%、半湿铝箔或塑胶包食品20-30%、干饲料约8-10%。由于干饲料必须加入淀粉作为赋形剂,绝大多数的干饲料对猫来说相当于人类的高糖食品,因此对一些猫来说干饲料的糖尿病风险过高。
若日常不用市售猫粮而自己配食,可轮用鼠肉、鱼、牛肝、鸡肉、兔肉等肉类(但一般不使用猪肉)再加入少量面食、熟马铃薯或白饭,其中要注意鱼和鸡的骨应尽取出及不可煮太久,且不应加盐等调味料。蛋及干乳酪也是良好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尤其是含极高钙及磷的乳酪。猫比其他动物需要较多维生素A及脂肪。另外也必须添加适量的牛磺酸。也有饲料公司推出猫用预拌粉,只要依照使用肉类(生肉或熟肉、是否包含肝脏及磨碎骨头)混和专用的预拌粉,就成为营养充足的猫食。
不少猫对谷物过敏,因此市售猫粮也有很多无谷物的猫粮。其他还有比较小颗的幼猫粮和比较软的老猫粮,一些有功能的(例如去毛球)猫粮和处方粮(例如有肾病的猫用的猫粮)和品种专用粮等。
另外也有包括猫罐头、猫饼干之类的点心。不少猫会被巧克力的香味吸引,但是人类食用的巧克力对猫是有毒的,食用过量会致命,因此也存在猫用巧克力。
猫在排泄后,会掩埋其排泄物。在中国形容人做事马虎的谚语“猫儿埋狗屎”。这是一种为了掩藏自己气息的做法,因为在野外猫并不是很高级的猎食者,需要把自己藏起来不被天敌发现。但是一些家猫生活在比较安全的环境里,会渐渐放弃掩埋自己的排泄物,这种变化有可能是后天形成的。
猫为补充精力,睡眠时间比较其它动物长久。每日睡眠时间在12至16小时间,平均在13至14小时,部分更会睡眠20小时,惟只有30%的睡眠为酣睡期,其余睡觉时间皆为非酣睡期,容易惊醒。在英文中,“cat nap”(打盹)即为指能够像猫一样快速入睡。牠们常在晚间活动,但并不表示他们是夜行性动物。
猫叫声()在中文为喵(miāo、ㄇㄧㄠ),日语的"nyaa"(にゃあ),美式英语的 "meow",英式英语的 "miaow",法语的 "miaou",以及其他不同的语言拼法。猫叫声有著其意味深长的意涵,猫也会发出使人舒服,开心的呜呜声,和低声嘶吼,猫甚至可以同时喵喵、猫猫叫或发出呜呜声,尽管这很少见。有时猫也会嗥叫或鸣叫。除了喵喵叫以外,猫还会发出咕噜声(),推测可能是延续小猫时想喝奶时所发出的声音,不确定如何发出这种特有的咕噜声,可能从喉咙里、声带附近的薄膜振动所产生,成猫发出咕噜声通常表示友好、满意、放松,但生病或烦躁的猫偶尔也会发出咕噜声。猫在遇到敌人时,也会发出像蛇一样的嘶嘶声,用来震慑敌人。另外猫发现到远方的鸟类时,会非常专注的凝视并发出『啊啊啊啊』『嘎嘎嘎嘎』的高频叫声,英语称为Cat Chirping或Cat Chattering,饲养在室内或大楼里的猫尤常出现这种状况,对著窗外的鸟发出这种叫声。
某些猫先天无法发声,称为无声猫,亦有声带被割而无法发声者。
幼猫常会藉与其他猫游戏以训练自己捕捉猎物,由人类豢养的猫大多会用人造的逗猫棒予猫玩。
就室内猫而言,游戏为良好运动,亦能够增进与同伴的情谊。在卡通片中,会出现猫玩毛线球的画面,但是于现实中,猫极可能食下毛线,从而引发肠胃疾病。此外,猫喜欢玩乒乓球。
猫有时会竖起尾巴,这不仅代表小猫希望母猫舔拭屁股,也是撒娇。猫咪在撒娇时你抚摸她头脖子身体腹部都会发出嘟呼嘟呼的鼾声 这是幸福表现 。猫心情好时眼睛会半瞇,耳朵微倾并放松,尾巴轻摆,脚掌上下地轻轻搓揉,不特别凝视任何东西。在吃到喜欢吃的或者很久没尝到的食物时也可能会发出咕噜咕噜的鼾声。被信任的人抱到膝上时,缓慢地摆动尾巴表示牠完全处于轻松无虑的状态下,当猫花长时间清理自己身体时,也是同样意思。中国还有人认为猫可以预知天气当它舔前爪往头上抹(洗脸)时表示天气会转变。
若猫在地上翻滚或躺下,最脆弱的腹部朝上时,表示信赖周遭的人。但不应随便摸牠的肚子。
若有东西吸引了猫咪注意,便会竖耳以接收讯息、瞪眼以专心凝视可能的威胁或猎物。然后停下来评估对手,但仍保持警觉。猫打输对手后,尾巴会卷进来,耳朵或胡须下垂,身体缩成一小团。猫在极度恐惧或生气时,尾左右迅速摆动,耳平贴,舌拱起,瞳孔放大,张口露牙,胡须前翘,发出凶猛的嘶嘶声来恐吓敌人。若想逃跑,还是会虚张声势一番。弓起背,竖起毛和尾,撑大自己身体企图吓退对手。
当猫尾轻弹,如处于迷惑状态,表示正在思考,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演变成上述情形,若猫感到紧张,则会垂下尾巴,放松被毛。
猫也会感悲伤,但不像人会哭出泪来,而会用叫声表示。不同猫有不同叫声,不止限于一种。如果猫流泪的话,通常是因痛楚,或患眼疾。
尽管被喻为非群居的动物,但家猫在驯化的过程中成为群居动物(而且可以轻易的适应独居或群居生活),流浪猫也可以在户外集群、也可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但不像狮子会群体攻击。每只猫都拥有明显的领域(在性别上雄猫拥有最大的地盘,而遭阉割的则最小),在所谓中立地带,猫就较少有地盘,或是互相侵越等问题。除了中立地区外,拥地盘的猫通常会积极抵抗陌生猫,凝视,发出嘶哄声,再咆哮,如果该猫尚未离开,地盘猫则会展开激烈攻击。欲攻击的猫会壮大自己身躯,竖毛,或身子竖成弓。攻击时通常用其前掌对脸强而有力的掌击,但少有严重伤害,失败者只会带著小抓痕匆匆离去。在性别上,雄猫常因生活中时常攻击,而在脸上留下伤痕。当然不只雄猫才会攻击,雌猫也会为地盘或保卫子女而攻击,阉割的猫也会为它们的小地盘积极防卫。
猫是很有地域性的动物,会在自己的地盘留下气味,利用猫下巴,耳朵及尾部都具备的皮脂腺磨蹭物体。
一般认为猫与狗互相讨厌,如狗会咬猫,而许多猫本能上也害怕狗;常见野猫站在高处,狗则在地上吠叫不停。
但是,猫狗之间的敌对关系既不是先天基因决定的,也不是任何生物因素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当一方的领地受到外来入侵时,它们自然会变得富有攻击性。经过训练及适应,猫和狗有可能理解同一种“语言”并和睦相处。
猫的牙齿排列方式异于其他动物,猫共有30个牙齿,包括12颗小门齿(上下颌各6个),4颗犬齿,和14颗臼齿。位于上颌的后假臼齿和位于下颌的第一真臼齿通常较其他牙齿粗大,因此又称为食肉齿。这些牙齿演化如此,方便猫进食鱼或骨头等质地硬的食物。家猫舌头上富有呈丝状乳突,表面披有很厚的倒钩形角质层,方便猫刮干净骨头上的肉。
猫的胃是单室胃,肠脏比兔的略长,盲肠小得只能看见盲端上一个微小的突起。肝脏分成五个叶,分别是右中叶、右侧叶、左中叶、左侧叶和尾叶。
猫的肛门周围约四点钟及八点钟方向的地方有一退化腺体,称作肛门腺。肛门腺会自动分泌肛门腺液。当猫的排遗过硬,或会伤及肛门时,腺液可作润滑以帮助排便。若猫只有软便、腹泻甚至下痢的情形,肛门腺便会缺乏刺激,导致腺液难以排出,造成阻塞。
猫的循环系统发达,血压通常稳定,血管壁也较类似动物坚韧,但对强心苷敏感。猫的红血球大小不均,有些红血球的边缘附有一圈环形、灰色的结构,叫做红血球折射体(RE)。正常情况下,只有一成的红血球中附有红血球折射体。
猫的血型和人类的血型相似。猫的血型包括A型、B型、及AB型三种。A型的猫可接受A型及B型的血,但对小部分B型血有轻微过敏;B型的猫只能接受B型的血;AB型的猫通用每一种的血,如果输错血,将会造成严重的溶血及休克问题。
猫不常咳嗽,但若猫受疾病、机械或化学造成的刺激则易诱发咳嗽。猫的肺脏分成七个叶,右肺有四叶,左肺因为靠近心脏,故只有三个叶。
雌猫乳腺在腹部,通常有五对乳头。子宫有双角。雄猫阴茎只在勃起时指向前,故在泌尿时,尿向后方排出。猫和兔都是刺激性排卵动物,也就是说,雌性只有经过交配的刺激,才能排卵。
雄猫的阴茎龟头上长有由角质蛋白构成的倒刺,通常认为它们的作用是在交配时刺激雌猫排卵并刮除上一只与这只雌猫交配的雄猫所留下的精液,也有防止雌猫在交配中逃跑的作用。
猫的大小脑都很发达,其头盖骨和脑皆具有某些特定的形态特征。此外,猫的平衡感和反射功能都非常发达,也有一个反应锐敏的瞬膜。
猫对吗啡的反应和一般动物相反,一般哺乳动物如犬、兔、鼠、猴等对吗啡的反应都是中枢抑制,而猫对吗啡却表现成中枢兴奋。猫对呕吐感的反应较其他动物灵敏。猫的呼吸道粘膜对某些气体或蒸气反应很敏感,所有的酚类(Phenol)也都能使猫敏感,如杀蠕虫剂酚噻嗪(Phenothiazine)。
与草原动物一样,猫能适应大的温差,但非长时间的。它们能适应如浓雾,降雪,降雨的天气,而在与其它品种相比较,挪威森林猫与缅因浣熊,更能适应这些环境。猫在环境潮湿时会致力保持体温于摄氏39度(华氏102度)。
猫的骨骼共有230块,其中脊椎骨占了30块,相对地,猫的脊椎骨间距大,其间都穿插著厚而软、具弹性的纤维软骨,使猫能灵活运动。此外,猫的肩胛骨仅在侧边与肌肉相连,使其关节能在各个方向运动,而猫的流动锁骨让猫能作长距离跨步。
猫的爪子尖锐还能有伸缩作用,能够向外露张开或是往内缩闭藏起来。猫的趾底有脂肪肉垫,因而行走无声。而按一下这个肉垫,尖锐的指甲就会伸出来,养猫的人一般使用这种方法来剪猫指甲。大部分猫都有磨爪的习惯,这可以保养自己的利爪,也可以是一种领地宣言。而猫喜好的磨爪物各不相同,有的偏好柔软的物体,也有的喜欢比较硬的。家猫的情况下,会选择沙发、墙壁甚至人类的衣物(包括人类正穿在身上的那件)等作为自己的磨爪物,所以一般推荐养猫的人购置专用的猫抓板来减少对家具和衣物的损害,尽管一些猫可能还是更喜欢家具和衣物。
猫的感官适于狩猎。在哺乳类动物中,猫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极敏锐。
猫在昼间视觉纵不及人类,夜视能力与追踪视觉上之活动物件却相当出色,夜视能力是人类的六倍,虽然综合色彩计算整体视觉系数则仅及人类的十分之一。猫的眼睛具有微光观察能力,即使只有微弱月光都可分辨物件,有关光线入猫眼后可放大40至50倍处理,令猫具有夜间活动的能力。强光下,猫会将瞳孔缩得如线般狭小,以减少对视网膜的伤害,但视野会因而缩窄。由于猫眼具备高帧与高-{zh-tw:解析度;zh-hk:解像度;zh-cn:分辨率;}-视觉,故此电视机极微细之动静对猫而言亦成逐格跳跃之画面。
另外,不只是光线会影响猫的瞳孔,感情也会。一般而言猫放松的时候瞳孔会缩小,而紧张时会放大。
猫的视网膜背面有一层蓝绿色如荧光一般的薄膜(Tapetum Lucidum),可增加在暗处的视力。闪光中,猫眼能呈现各式各样颜色。如同多数食肉动物,猫眼长在脸上朝正前方,赋予其辽阔的视野,单一猫眼视野为100度,双眼视野为285度,加上颈旋灵活,总计视野比人类双眼仅100度灵活得多。不过,猫仅能聚焦其前30厘米至3米之物件,相对人类而言属大近视。
猫对三原色的辨识力很差,相对人类而言,猫有黄蓝色盲且红绿色辨成黄色。关于猫的夜视能力,生物学家发现牛磺酸对猫的视力起了很大作用,猫本身不能合成牛磺酸,必须由外摄取。缺乏牛磺酸,会使视力及夜视能力变差,影响夜间活动。据生物学家称,猫经常捕鼠,是因老鼠体内含牛磺酸。
紫外线可以通过猫的水晶体。
当四周光线微弱,猫会用感觉毛来改善行动力与感知能力。感觉毛主要分布于鼻子两侧、下巴、双眼上方、两颊也有数根。感觉毛可感受非常微弱的空气波动,视野不清时也能协助辨识阻碍位置。胡须尖端与双耳连成一线,恰是身体能通过障碍的最小范围,故猫可在黑夜中快速判断地形能否通过。
猫有第三眼睑,当猫眼睑张开时,眨眼时第三眼睑会从旁稍微遮盖眼睛。若猫生病,或是睡眠,笑著,此眼皮会缩回一部分。若猫长时间崭露第三眼睑,表示它的健康有问题。
猫每只耳各有32条独立的肌肉控制耳壳转动,因此双耳可单独朝向不同的音源转动,使其向猎物移动时仍能对周遭其他音源保持直接接触。 除了苏格兰折耳猫这类基因突变的猫以外,猫极少有狗常见的「垂耳」,多数的猫耳向上直立。当猫忿怒或受惊时,耳朵会贴向后方,并发出咆哮与「嘶」声。
猫与人类对低频声音灵敏度相若。人类中只有极少数的调音师能听到20 kHz以上的高频声音(8.4度的八度音),猫则可达64kHz(10度的八度音),比人类要高1.6个八度音,甚至比狗要高1个八度;但是猫辨别音差须开最少5度,比起人类辨别音差须开最少0.5度来得粗疏。
家猫的嗅觉较人类灵敏14倍。
猫早期演化时由于基因突变,失去「甜」的味觉,但猫不光能感知酸、苦、咸味,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还能尝出水的味道,这一点是其他动物所不及的。不过总括来说猫的味觉不算完善,相比一般人类平均有9000个味蕾,猫一般平均仅有473个味蕾且不喜好低于室温之食物。故此,猫辨认食物乃凭嗅觉多于味觉。
猫主要可以依据被毛长度分为长毛猫,短毛猫和无毛猫。
猫的被毛颜色和花纹有很多种,大概可以分成全色、白色、多层色、虎斑、双色、玳瑁色、重点色和等几种,猫的颜色要在成年期才能分辨出来,而红猫常因基因的缘故产生假花纹(ghost markings),这种花纹会随着年龄逐渐消失。这些颜色和花纹有保护色的作用,而有些花纹是某些品种猫的代表花纹蜘蛛。
从猫的遗传学上来说,决定毛色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而在Y染色体上并没有任何毛色的基因,基本色素只有产生黑色的真黑色素和产生红色的嗜铬黑色素,再因密集和稀释产生各种颜色。产生白色是因为猫的毛发受到白斑基因、白色基因或隐性基因的影响,猫在隐性基因的影响之下会可能出现非常态现象的白子。
尽管从基因的角度上来看,白猫应该相当少见。但中国等地因为曾经以为白长毛鸳鸯眼的猫就是“波斯猫”(事实上并非)而大量繁殖这类猫,所以白色较其他地区较多。另外,一些说法认为白毛蓝眼的猫会有听力障碍,因为猫的听觉所必要的离子平衡是由黑色素细胞所控制的,而白猫没有足够的黑色素细胞。
而之所以会出现玳瑁色的原因,是如果猫有两条X染色体,当其中一条带有真黑色素、另一条带有嗜铬黑色素的话,就会在猫的身上参杂成为玳瑁色,所以大多数玳瑁猫都是雌猫(性染色体是XX),而出现在少数例子中的雄性三色猫,也可能因为嵌合体(性染色体是XXY)的缘故而没有生育能力。
重点色从一般的颜色改良而来,主要是在身体末端重点处有较深的颜色,共有重点色(point)、貂皮色和深褐色三种。毛尖色则是只有毛的尖端有颜色,主要有烟色、阴影色和金吉拉色三种。
虎斑花纹则是最普遍常见的花纹,有经典虎斑、鲭鱼虎斑、斑点虎斑和多层色虎斑等多种类型,共同特征是在前额上的「M」型标记和眼睛周围的眼线。双色是混合两种花色的颜色,有时会形成手套、双色、花斑、喜鹊、梵、燕尾服、塞舌尔等有趣的图案。
这些图案都是基因和巧合导致的。曾经出现过“因为毛色让它长得像希特勒,所以遭到人类虐待”的猫,但是毛色只是受基因影响,猫也不是希特勒。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猫谱便以猫的毛色和花纹来区分品种,而非遗传学。现代华语圈依然存在一些俗称如“老虎猫”(即橘黄色条纹的虎斑猫)“奶牛猫”(白底有大块黑斑的猫)“宾士猫”(黑色居多,在面部中间有一道白色的线的猫)等以外观称呼的猫。
历史记载标明,第一次猫展的展览时间可以追溯到西元1598年英国的温彻斯特,并不正式且规模不大,展示的猫和展览规则已不可考,随著第一次猫展的业务,大众开始了解到猫的不同的品种并加以培育。1861年英国伦敦零零星星举办小型猫展,其后10年间,生活在英国的猫迷们办了许多小型的猫展,直到1871年7月13日,世界第一次正式的猫展在伦敦水晶宫举行,展出约160只猫,依长短毛,划分不同颜色小组,此次猫展也加深了大众对于「猫有不同的品种」的观念认知。
三位审查员的其中之一,哈瑞森·瓦尔(Harrison Weir),从毛皮的长度、颜色,外表的形状、样子,开始归类猫种,他从1870年就开始有计划的保留、培育英国短毛猫。但品种猫血统的追踪记录要一直到1887年哈瑞森·瓦尔组织The National Cat Club(NCC)才正式开始,有趣的是,当时得奖的猫不用相片记录,而是请画家画出他们的样貌以资纪念。
1860年代起,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农场就开始有举办小型的猫展,1895年,英国人詹姆斯·海德(James Hyde)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里举办美国首次正式猫展,1899年芝加哥猫会与Beresford Cat Club成立。1906年,猫迷协会(The Cat Fancier's Association, CFA)在美国成立,在水牛城和底特律也在同一年举办猫展,1910年英国的猫迷管理委员会(The Governing Council of the Cat Fancy, GCCF)开始运作,接管英国的多数猫展事宜。
在现代,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猫协运作,除了上述的CFA、GCCF,美国本土最大的爱猫协会(American Cat Fanciers Association, ACFA)、国际猫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at Association, TICA)、加拿大猫协会(Canadian Cat Association, CCA)、欧洲猫协联盟(FIFe)及澳洲的维多利亚猫只管理委员会(The Feline Control Council of Victoria, FCCV)等,也是规模不小的猫协会。
此处以CFA的赛制举例,以下是各种参赛组别。
纯种猫的祖宗八代都是同一种猫,因为近亲交配的问题而常造成先天性缺陷。至于杂种猫则因为其血统并不纯粹,但适应力极佳而让一般社会大众饲养此种猫。饲养纯种猫时,通常会有血统证明书,以证明该猫的血统为纯种。
约两千年前,人类开始把一些小猫特别饲养起来,经过拣选再繁殖,便把纯种的下一代一步一步培育起来,这个过程是经过杂交和挑选的,所以今日能被人抱在怀里的猫,狭义上不是「纯种」,而是「杂种」。
混种猫在台湾称为米克斯猫,取自英文的MIX音译。
米克斯猫也有花色和品种的分别,但不一定具有遗传上的关系,如三色猫(玳瑁白色猫,那三色分别为黑、白、红)、橘子猫(红色虎斑短毛家猫)、虎斑猫、全白猫、全黑猫、普通玳瑁猫。
常见的猫种有:
起源于波斯,可能是由短身型土耳其安哥拉猫繁衍而来。早期的波斯猫可能受土耳其安哥拉猫影响,体型纤细。100年后,演变成现今的体型。具浑圆身体、短四肢。小耳鼻,大眼。而波斯猫的著名分支金吉拉,原意指南美洲的小绒鼠,分为银、金虎班两种,毛色与该绒鼠相似而取其名。毛尖部分有颜色,毛底层则否。金吉拉是最早纯人工育种成功的品种之一,且于1894年获得承认。
也是属波斯品种,是由暹罗猫与波斯猫经由人工繁殖而来。由瑞典人贝斯培育而成,除了蓝眼睛和重点色毛皮外,其余特征等同于波斯猫。毛色和毛质如同暹罗猫,另加豹色点状 、蓝色点状 、巧克力色点状和淡紫色点状4种点状毛色。毛质同波斯猫,为光滑浓密的双层毛,触感柔细。
原产于安卡拉。16世纪时,土耳其苏丹王曾将此种猫献给欧洲的贵族作礼物。此种猫体线幽美,四肢修长,尾巴覆盖著浓密的被毛,头部呈倒三角形,鼻长,有核桃形眼,目色和毛色相同。耳大且耳根宽,耳越往末端越细。
该猫历史可追溯至1955年,一英国人在东土耳其梵湖畔发现玩水中的猫,并将其带回英国。1970年代传到美国,数年后开始繁殖。毛色白不带黄,有些猫身体会局部带有颜色的「姆指痕」,但斑纹局限在头和尾巴。这种猫头脑聪明,教养轻松。有著健壮的体型及敏捷的身体。此外,这种猫喜欢水,这也是罕见的事。此种猫讨厌狭隘的环境,因此要饲养在牠能自由活动的地方。
是人工培育的猫种,确切来源可追溯到1960年代的加州,Ann Baker的邻居收留了她家附近一只出了车祸的猫Josephine。后来Josephine生了一窝猫,这些猫体型大且温驯,Ann Baker非常喜欢,便开始培育这个品种。不过Ann Baker使用哪种猫跟Josephine来育种,稳定这个品种的基因,现已因相关资料太少而不可考。甚至连Josephine出过车祸一事也没有确凿证据可以佐证。
有古老的历史,传说祖先曾被饲养于埃及法老的宫殿中,但1868年英国士兵从 衣索比亚带回英国的猫才是牠们真正的祖先。之后的品种改良才产生现在的样貌。被视为焦点的金色被毛,每根都有2-3个色带,所以当猫身移动时会有明暗变化,称为「阿比西尼亚虎斑」,除小面积的额头M字纹外,几乎没有条纹。中等体型,四肢有坚硬的球形趾支撑,故又名球猫。
苏格兰折耳猫(Scottish Fold)是一种耳朵有基因突变的猫。这种猫在软骨部份有一个折,使耳朵向前屈折,并指向头的前方。由于这猫种最初在苏格兰发现(是一只叫做Susie的小猫)所以以牠的发现地和身体特征而命名。其后,这猫种在美国继续繁殖,并演生成为今日的多个品种,包括和曼赤肯猫杂交的短腿品种或和长毛猫杂交所产生的长毛种等,外表也出现改变的品种。现时苏格兰折耳猫有以下两对不同的特征:长毛猫种及短毛猫种,及折耳和竖耳猫种。由于基因问题,折耳和折耳生的小猫容易出现畸形,因此一般培育时会使用一只折耳猫和一只无折耳血统的竖耳猫(如一只英国短毛猫或美国短毛猫)进行配种。生下的小猫在成长过程中,部分小猫的耳朵会褶下成为折耳猫,而剩下的没有褶下的小猫,品种上属于褶耳猫,却没有折耳的外表。而这种没有折耳的小猫会占更大的比例。
折耳猫因本身是突变种,会折耳就是因为软骨,四肢易生病痛、行动不便。同时也更容易出现肾脏问题,寿命也较其他猫较短。动物保护组织呼吁民众不要买来饲养。
头部仿佛由数个平面构成,额头平坦,由侧面看像蛇,故称作「眼镜蛇的头」。全身由带银光的蓝灰色长毛包著,眼睛为绿色。虽然有人说,以名字看,应源于 北欧及欧俄北部,但正确起源仍是谜。不过,由英国人培育品种之说法,倒成为定论。19世纪末,该猫首度出现于猫展。当时的体型接近短身型;但世界大战后,常与暹罗猫交配,变成纤细体型。不过自1960年代以后,有返回原体型的倾向。其四肢细长、脸窄小,大耳朵极薄,具双层短毛。此猫性情内敛且温驯,
简称「美短」,头部为有点方的圆形,侧面有平缓的条纹。美国短毛猫之起源,可溯自美国殖民时代。据说美国短毛猫的祖先,和来自英国的拓荒者一并进入美国,帮助捕鼠。后来,美国原住民开始饲养这种猫。由于北美洲气候恶劣,为了在阴寒、雨天等环境求生,此猫便具有厚胸、粗颈、结实的半短身型体型,且体毛稍硬,形成稠密厚皮。除了狩猎用途外,也可当作玩赏猫。此猫以银白色和黑色的古典虎斑闻名,被认可的毛色已超过30种,而且这种虎斑的腋窝的螺旋绞、额头的M形纹、背上的3条纹路,及肩膀的蝴蝶纹等,一般猫都没有。
一般认为这种品种比较好动,需要比较大的活动空间,但是所有猫都有个体差。
中等头部带有圆形感,有一双大耳朵。脸、四肢和尾巴有条纹,由喉到胸有横两条项链花纹。古埃及有一名为「巴蒂斯特」,外形如猫的女神,脸上有如埃及猫般的点状花纹。此猫被认为是古埃及人所饲养的猫。埃及猫是唯一不需人工繁殖形成点状花样的猫种。埃及猫被喻为「小型豹」,身上有著大大小小的点状花纹。至于额头,在埃及型和英国型有甲虫图案,但美国型则为M字。银色、青铜色和黑灰色是基本毛色,体毛柔滑。
头宽、圆而大。满月脸颊。突出的吻部。短、宽而直的鼻子,微微凹陷(但不是中断)。下巴坚固,和鼻子构成垂线。耳大小中等,基部宽呈三角形。间距适中。
眼大而圆,间距大。颜色和被毛相协调为佳(古铜色、金色、蓝色、绿色、蓝绿色、异色眼)。颈短、粗,肌肉发达。英国短毛猫的老祖宗们给它们留下了吃苦耐劳的优良血统,这使牠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比一般的猫高的多,面对骤变或陌生的环境可以泰然处之。
相对于“美短”,一般简称为“英短」,橘色虎斑的英国短毛猫有时也会受著名美国漫画角色的影响,被称为“加菲”。
猫可能罹患寄生虫、传染病或非传染病。需要注意的是,猫的排毒(detoxification)能力低于人类与狗等动物,因此许多普通家用物品对猫可能有危险。另外因为猫的体型小,对成年人(体重70kg左右)安全的药物对猫(体重在5kg左右)来说剂量就太大,会造成中毒。。
药品
环境用药
化学药剂
植物
普通的人类食物
猫自从被驯化以来,已经被人类豢养了数千年,尤其在现在,许多研究证明猫和人的密切关系,也让猫的普及更为广泛,饲养率已超过家犬,甚至一些饲养猫的人因为猫对人的态度会称自己为「猫奴」或「铲屎官」(但是近年也渐渐出现养狗的人自称「狗奴」的说法)。
许多人会因传统观念、电视媒体对猫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诸如猫喜欢牛奶或者奶油、很阴险等。而弃养猫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未结扎的弃猫,不但会大量繁殖,还会因为争夺地盘而和其他的猫打架,为求偶而哭号。而且猫是很有效率的掠食者,会捕食野生动物,对囓齿动物和鸟类都是很大的威胁。
位于英国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设有内阁办公厅首席捕鼠大臣,这个专为首相府家猫而设的职位,除了捕捉老鼠外,还有公关的功能。英国政府官方的社交网站上有时会出现捕鼠大臣的境况,或者以捕鼠大臣的语气回复网友的评论。捕鼠大臣还有自己的官方网页和猫门。在特蕾莎·梅成为英国首相后,英国政府有过一次大换血,这时确认了“捕鼠大臣为文官,非政务官,不受首相的去就而影响”。
另外,英国经济部和外交部也各自有自己的捕鼠官。
其他各国也有为猫赋予各种职位以作为宣传或吉祥物,包括车站站长和图书馆馆长,甚至公司社长和员工,其薪水大多以猫粮给付。
与猫相关的思想实验有-{zh:薛丁格猫;zh-hans:薛定谔猫;zh-hant:薛丁格猫}-和黄油猫悖论:
-{zh:薛丁格猫;zh-hans:薛定谔猫;zh-hant:薛丁格猫}-是指把一只猫关在一个封闭的铁盒子里,并且装置以下仪器(注意必须保证仪器不被猫直接干扰):在一台盖革计数器内置入极少量放射性物质,由于数量极少,在一小时内,这放射性物质至少有一个原子衰变的机率为50%,没有任何原子衰变的机率也同样为50%;假若衰变事件发生,则盖革管会放电,通过继电器启动一个榔头,打破装有氰化氢的烧瓶。经过一小时以后,假若没有发生衰变事件,则猫仍旧存活;否则猫已死亡。整个系统的波函数表达出活猫与死猫各半的状态。
薛定谔想用这个思想实验将微观量子态放大到宏观场景,对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发起挑战。
-{zh-hans:黄油猫悖论;zh-hk:牛油猫悖论;zh-tw:奶油猫悖论;}-的前提是首先需要确定两条定律「猫永远用脚著陆」;「-{zh-hans:黄油吐司;zh-hk:西多士;zh-tw:奶油吐司;}-永远在涂上-{zh-hans:黄油;zh-hk:牛油;zh-tw:奶油;}-的一面落地」皆是真确和有证据证明的。那么,把-{zh-hans:黄油吐司;zh-hk:西多士;zh-tw:奶油吐司;}-没有涂上-{zh-hans:黄油;zh-hk:牛油;zh-tw:奶油;}-的一面黏著猫的背部(下文简称-{zh-hans:黄油猫;zh-hk:牛油猫;zh-tw:奶油猫;}-)之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某些人打趣地表示,-{zh-hans:黄油猫;zh-hk:牛油猫;zh-tw:奶油猫;}-实验将导致一个反地心引力的作用。他们猜测,-{zh-hans:黄油猫;zh-hk:牛油猫;zh-tw:奶油猫;}-在半空落地之时,它将渐渐减速和转动,最终到达一种恒稳状态,与地面浮著一个短的距离高速转动,使得吐司有涂上-{zh-hans:黄油;zh-hk:牛油;zh-tw:奶油;}-的一面和猫脚无法接触地面。
猫肉可以作为食物,人类在史前时代就有食用猫肉的记录,在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地皆有食用。中国广东著名的菜肴“龙虎斗”就是以猫和蛇为原料制作的。
根据国家地理杂志纪录片《猫谜》当中论述,抚摸猫咪,能使人类的血压降低;猫也有治疗自闭症人士的作用,在与猫互动时,自闭症患者较能停止过动及注意力分散等行为;同时猫也是陪伴独居老人的良伴。
在需要控制鼠害的场所,如粮库、饭馆、食堂,有养殖使用工作猫的例子。一些地方也会利用猫作为旅游宣传(见“职位”)
猫皮的保温功能良好,可做裘皮原料。
猫也可以用于猫咪咖啡馆中,供顾客玩耍。
大多数国家的立法中有禁止虐待动物的规定,其保护范围通常包括猫。
若不知动物习性,喂食猫剩菜剩饭,则不只会导致环境脏乱,还会使猫寿命变短,导致死亡后可能的疫病或未处理的各种未知情况。如果猫饲养在家中,不接触外来病源,人类通过猫传播的疾病可以较少,包括弓虫症。弓形虫会通过猫只粪便传播,人如果食用沾染了有弓虫症的猫粪食物就可能被感染。通过及时清除猫粪和洗手可以防止传染。
住户家附近若有饲养猫的邻居,因未结扎发情(常当作理由)或其他原因,且饲主无法做好隔音处理,叫声尖锐扰民,影响邻居住家品质。又如将猫养在阳台等户外空间,虽属于私人领域,但开放的空间却无视方圆内的住家安宁,开放空间也对猫的安全造成隐忧。猫叫噪音问题会引起周遭居民严重不满。鲁迅就在《狗猫鼠》一文中提到被猫打扰的烦恼。
除了猫叫以外,还有猫跑步的问题。猫基本上是夜行动物,一些猫会在晚上人类睡觉的时候在房间里来回奔跑,可能影响他人。
有些人对猫毛过敏。近来医学发现,当空气中含有高浓度的猫毛时,会使部分人的过敏免疫系统麻痺,且只有猫毛有办法达到此作用,如家犬等动物的毛则没有办法。此乃因猫毛、皮屑较轻,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较久,相对的提高了其浓度,而浓度高的过敏原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感觉。在怀疑有过敏症时,要先经过测试,才可正确知道什么是过敏原,如是猫过敏症,已有新的药物可以医治,例如,美国研究出来的,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分子,成功治愈了实验鼠的猫过敏症,也对试管中的人类细胞产生了疗效,不仅能在短期内抑制猫过敏症反应,而且在注射之后还长期有效。另外,西班牙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对猫过敏的孩子舌下放置猫毛屑提取物,并逐渐增加剂量,能够培养孩子对过敏原的耐受力。
扑杀流浪猫不是好办法,因为扑杀一个地区的流浪猫虽然可以暂时减少流浪猫的数量,但会给余下的流浪猫更多的生存空间,其他地方的流浪猫会进入该地区,同时因为猫的繁殖能力惊人,猫的数量会迅速回升到原来的水平。
TNR─捕捉(Trap)、绝育(Neuter)、释放(Return)在许多地方被证明是能有效控制流浪猫数量的办法。TNR的任务是把一个群落的流浪猫尽可能地全部捕捉起来,结扎绝育,然后放回原来生活的地方,原地放养。这样的流浪猫会继续占有当地的生存空间,但不会有后代,若结扎比率很高,长期下来,流浪猫的数量便会渐渐下降,而且,流浪猫因发情而造成的等问题也会大大地减少。结扎后的猫较无四处迁徏的习惯,对居民的生活干扰小,更能够对其居住范围内的鼠害加以控制,可以说是很好的邻居。
为了识别结扎后的猫和未结扎的猫,一般是把结扎后的猫的耳朵剪去一角,通常认为猫的绝育可以有效的延长其寿命。原因一是生殖系统对猫而言仅提供传宗接代的功能,平时无用处,多一个器官就需要更多的能量,还有额外的风险,且摘除生殖器官并不会对身体机能造成影响;二是母猫进行绝育(卵巢子宫摘除术)后,可以不怕染上如子宫蓄脓、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卵巢肿瘤等疾病;公猫进行绝育(睾丸摘除术)后则可免除摄护腺相关疾病并减少性冲动而造成两公猫之间互相的打斗,打斗后留下的伤口易被细菌所感染而溃疡。
但是被TNR后的猫所驱赶至都市边缘或甚至进入野地的流浪猫,因生存能力强,野化后将造成其他生物的生存压力,除被捕食或任意杀害的动物外,也会对其他体型相当、食性相当的物种产生生存竞争。 因此,保育人士多不建议对猫使用TNR。这种方法也被一些爱猫人士和动物权利主义者批评为残忍。
一些人士收养流浪猫,提供食物、水,照顾,并予以观察、纪录。并在网路上公布送养讯息,等待其他想养猫的人认养,以「认养代替购买,结扎代替扑杀。」为其口号。
在中国一些地区,有人会捕捉流浪猫运往广东作为食材,因为这些猫没有通过检疫,所以这种行为是非法的。也曾有人拦下装满被捕获的猫的卡车,但是考虑安全与交通问题,一般不鼓励贸然拦下卡车。
有些人对于猫心生恐惧,久而形成一种精神上的病,称为「恐猫症」,恐猫症为恐惧症其中一种,指对猫持续产生非理性的恐惧。恐猫症的英文名称"ailurophobia",来自希腊文的"ailouros"(猫),及"phobos"(恐惧)。恐猫症患者除了惧怕与猫产生接触,例如咬或抓,另外亦对传说中猫的超自然力量感到恐惧。
猫作为外来物种被航海家带入澳大利亚后,对当地的小型有袋类动物和鸟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猫在当地缺少天敌,数量迅速增加,使本地的土生种急剧减少,原住民也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本地动物作为食物,转而捕捉猫作为食物。澳大利亚于2016年末提出对猫的扑杀计划,理由是保护原生物种,同时也遭到了动物保护组织的批评。2018年新西兰奥茂宜村庄打算发布禁猫令:
野化猫能适应多种的栖地类型与环境。在澳洲,牠们栖息于东部、西部与北方部分地区的森林与林地中。在日本的母岛 (隶属于东京都小笠原诸岛),野化猫已经广泛出现在原始森林中 。在麦夸里岛(澳洲的亚南极岛屿),猫生活于草生地或丛草区中,从而展现出猫适应困难地形的能耐。
猫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野化猫最明显的影响是牠们会掠食原生动物族群;牠们可能已导致地区性或区域性多种物种的减少或灭绝。然而,很难找到明确的证据证明猫是造成猎物族群的下降,因为其他的掠食动物也可能参与其中。猫曾被引进至澳洲外海的40个离岛、及纽西兰外海的7个离岛、以及数十个其他的太平洋岛屿,而野化家猫至少与6种纽西兰特有鸟种的族群下降有关,包括斯蒂芬岛异鹩、灰鹱 (Puffinus griseus) 与鸮鹦鹉、以及70个岛屿鸟类的地方族群。往往将猫移除后就可以增加猎物族群的大小。
|
318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86 | 作曲家 | 作曲家
作曲家是专门创作音乐的音乐家。在过去,大部分的音乐家都会作曲,但在分工细密的现代社会,作曲家、演奏家甚至指挥家等,已经成为截然不同的音乐家类型。
历史上有许多创作的类型,像是钢琴奏鸣曲或交响乐等等,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往往各种类型都加以尝试,但浪漫时期则出现较多专作钢琴曲或歌剧的作曲家;而流行歌曲中写爵士乐和写摇滚乐亦不相同。作曲家必须了解视音乐的型式有不同的作曲方式,像是为了戏剧而作曲,要考量到歌唱者发声,音响效果等。
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者有些只会创作旋律但对乐器不够熟稔,故会再安排编曲者编制乐器,许多偶像歌手为了给人多才多艺的感觉也热衷词曲创作,但对乐器不够熟稔的半吊子音乐水平同样只能将曲交由编曲者润饰。
|
319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91 | 韩国 (消歧义) | 韩国 (消歧义)
韩国可以指:
|
319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198 | 允禵 | 允禵
允禵(;),满洲爱新觉罗氏,原名胤祯(;和胞兄雍正帝胤禛的名字相似),避帝讳改原名为允禵,康熙皇帝第十四子,母亲乌雅氏,雍正帝胞弟,受爵恂勤郡王。
康熙晚年夺嫡时期势力较大,任大将军,曾与胤禛竞争储君之位。雍正帝胤禛即位后夺其兵权,令其留东陵为康熙守灵,避帝名讳改名为允禵。
允禵在康熙朝是否分府还存在疑问,在雍正朝又遭到禁锢,直到雍正十三年,乾隆帝继位,才将允禵放出。之后允禵便住在西直门内大街后半壁街的十四王府(现西直门宾馆)。贝勒弘明的府邸则在其府的西南面,格局较小。而泰郡王弘春一支则住在西直门内扒儿胡同。
另外还有如后宫甄嬛传等作品只有在剧中提及,未正式登场者。
|
320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00 | 瓦努阿图 | 瓦努阿图
瓦努阿图共和国(、、,-{zh-hans:台湾译作“万那杜”; zh-hk:台湾译作「万那杜」;zh-tw:中国大陆、香港、澳门译作「瓦努阿图」}-) 通称万那杜,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于1980年独立建国,由80多个岛屿(68个有人居住)组成,属于美拉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其一年四季均为热带海洋性气候。
数千年前,不少岛屿已经有人居住,大约公元前4000年开始,而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该地已经有一些陶器文物的痕迹。
1606年,由彼得·奎罗斯带领的西班牙探险队成为第一批登陆该岛的欧洲人,认为该地是未知的南方大陆。在18世纪末,英国采险家詹姆斯·库克的第二次航海中到达了该岛,把该岛命名为新赫布里底群岛,尔后欧洲人便开始移居当地。
1887年起,新赫布里底群岛由英法海军委员会管理。1889年,维拉港得到自主权,虽然只有白人才有实际统治权,却成为第一个实行无性别之分的普选的自治地区。1906年,英国和法国两国同意新赫布里底群岛由英法两国共同管治,成立新赫布里底群岛共管地。由于更多欧洲人移居当地,1935年的新赫布里底群岛的人口超过45,000人。二次大战期间,埃提岛和埃斯皮里图桑托岛用作盟军的军事基地。
在1980年7月30日,万那杜得到独立,并成为大英国协会员国,又分别在1981年和1983年加入联合国和不结盟运动。
万那杜由83个岛屿组成,并且宣称拥有马修岛和猎人岛的主权。83个岛屿之中,14个的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当中最大的为圣埃斯皮里图。万那杜的首都是维拉港,也是万那杜最大的城市,位于埃提岛和卢甘维尔。万那杜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拥有热带雨林,大部份岛屿都有高山和火山,最高的山是位于圣埃斯皮里的布韦马萨纳峰,高1,879米。
万那杜常受气旋吹袭。2015年3月,该国受气旋帕姆蹂躏,灾情惨重,多条村落被吹毁,首都维拉港(Port Vila)超过90%建筑物损毁。
自1994年,万那杜全国划分为六个省份:
万那杜行议会民主制,其国家元首是总统,任期为5年。总统由议院选出,候选人必须取得三分之二的票数才可当选,而万那杜的政治首脑为总理。万那杜议院属于一院制,由52人组成,议员由人民选出,任期为4年。
万那杜加入了不少国际组织,包括大英国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化和技术合作机构和全球法语区。
瓦努阿图198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2004年瓦努阿图曾同中华民国签署建交公报,但数日后撤销。
瓦努阿图承认西撒国、科索沃主权国家地位。
阿布哈兹曾在2011年与瓦努阿图建交,但2013年俄罗斯不再给予瓦努阿图经济援助后,瓦努阿图同阿布哈兹断交,转而与格鲁吉亚建交。
万那杜的人多数从事第一级生产,主要为农业,其农作物可供应万那杜约65%人的需要;另外,渔业和畜牧业也是万那杜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观光业在万那杜也很重要,是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瓦努阿图工业由于物价和生产成本高,各种产品缺乏出口竞争力,主要工业产品从外国进口,在瓦努阿图本国销售。瓦努阿图有椰子加工、食品、木材加工、屠宰、肥皂等小工厂。
瓦努阿图的道路系统未经开发,少于100英里的路是铺平的,大多数为泥路和只适合四驱车行驶。每个岛都有一个小型的港口或码头让小型货船和小艇定期上落货。在瓦努阿图,单车是受欢迎的代步工具。维拉港和卢甘维尔有一定数量的的士和小型巴士。
根据瓦努阿图1999年统计,有95,682名男性和90,996名女性。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婴儿死亡率下降,从1967年每1,000人口有123人死亡在1999年下降至每1,000人口有25人死亡。然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其2011年估计每1000名活产婴儿便有46.85名婴儿死亡。虽然维拉港和卢甘维尔有数以万计的人群,但主要人口居于农村地区。
基督教为瓦努阿图的主要宗教。而当中的长老教会是最大的宗派,约1/3人口信奉。其次是罗马天主教和圣公会,约百分之15人口为信徒,其它是各个宗派。
瓦努阿图共和国政府于2014年4月正式推出资本投资移民法案(CIIP),只需投资不少于32万美元,从而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瓦努阿图政府于2014年5月正式授权瓦努阿图国家投资移民有限公司(VNIIL),全球独家总代理瓦努阿图资本投资移民法案专案(CIIP)。
政府于2015年6月正式取消瓦努阿图国家投资移民有限公司(VNIIL)为全球独家总代理的资格。
万那杜的官方语言为英语、法语和比斯拉马语。比斯拉马语是一种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混合了英语字词和美拉尼西亚语文法。万那杜有独特的本土文化,他们的乐器称为梆子(slit drums),是一类打击乐器。
瓦努阿图民风简朴,民众友善亲切,会主动和游客打招呼。当地的人都习惯在路旁的大树摘取果实,周围地方都有果实唾手可得。
南太平洋大学瓦努阿图分校位于维拉港,南太平洋大学由12个太平洋国家共同拥有,瓦努阿图分校主要教授法律和语言学。
|
320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02 | 大洋洲 | 大洋洲
大洋洲(),是指地缘政治学,将澳大利亚洲与太平洋诸岛屿并称的地理区域,大洋洲并不是地质学上严格意义的「大洲」,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6%。
在4万至12万5千年前,澳大利亚土著已在大洋洲定居。斐济在公元1800年已有南岛民族或玻利尼西亚人定居,然后在公元1000年殖民统治其余的岛屿。
大洋洲和亚洲以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地区为界。包括了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的岛国。巴布亚新畿内亚是唯一一个与别国有陆地疆界的大洋洲国家,与亚洲国家印度尼西亚接壤。按照地理分界,大洋洲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帝汶和文莱地处的马来群岛,然而地理政治概念以新几内亚岛中间线分界,西部印度尼西亚的西巴布亚省和巴布亚省划归亚洲,东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划归大洋洲。此概念被联合国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国际组织采用。
<BR>
大洋洲是除欧洲外白人比例最高的大洲,3500多万人口中至少有2400多万人是白人。以下是以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排列的人口列表。由于绝大多数大洋洲的国家均为岛国,所以在这列表里的面积是包含水体面积(水体面积包括土地跟附属海洋、湖泊、水塘及河流等面积之和),故此,计算出来的人口密度会较以净土地面积计算出来的人口密度为低。
太平洋运动会(以前称为南太平洋运动会)是类似奥运会的大型综合体育活动,参加国家来自环南太平洋地区国家,每4年举行一次,始于1963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参加该运动会。
澳式足球是一种源自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地区的橄榄球类运动。它是瑙鲁的国家运动,也是澳大利亚最流行的运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是第二大流行运动。
板球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很流行的夏季运动。
联盟式橄榄球是流行于大洋洲各国的运动。巴布亚新几内亚将其作为国家运动项目(参加人口数排第2,仅次于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也非常流行。
|
321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15 | 2003年12月 | 2003年12月
2003年12月的新闻事件:
请参看:
|
322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21 | 8月2日 | 8月2日
8月2日是阳历年的第214天(闰年是21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1天。
|
322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22 | 8月3日 | 8月3日
8月3日是阳历年的第215天(闰年是21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0天。
|
322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24 | 8月4日 | 8月4日
8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216天(闰年是21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9天。
|
323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30 | 威海市 | 威海市
威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地级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属温带季风气候,是港口及旅游城市,2017年人口普查数为282.56万人。
威海市地处北纬36°41′ - 37°35′、东经121°11′ - 122°42′,作为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三面环海,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东西最大横距 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81公里,总面积 569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769平方公里。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 15.77%,丘陵占 52.38% ,平原占 27.56%,岛屿占 0.28%,滩涂占 4.01%。海岸线长 985.9公里,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多港湾、岛屿。
威海市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及季风进退都很明显,气温变化和缓,降水较为充足。因受海洋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暧、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约12.2℃,气温通常在-4°C至29°C之间变化,极少低于-8°C或高于33°C。一月最冷,平均气温−1.4℃;八月最热,平均气温25.1℃。年均降水量687mm,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月和8月。年均日照时数2538小时。
3-5月是春季,较同纬度的内陆相比气温低2-3°C且回升慢,推迟约半个月,大风多,降水少,大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4%,易发春旱。
6-8月为夏季,受海洋影响,温度比同纬度内陆相比低1-4°C。由于夏季东南季风的关系,降水多,湿度大,降水占全年59%。
9-11月是秋季,温度与同纬度内陆相比偏高1-2°C。秋季总降水量占全年的23%,集中在9月份。10月份起,多秋高气爽的晴天。11月中旬起,冷空气开始加强,气温迅速下降。
12-2月为冬季,受蒙古高气压影响,西北季风致使气候干燥寒冷,冬季温度比同纬度内陆相比偏高约2°C,且昼夜温差小。12月下旬起,受海洋影响,阴天和阵雪天气增多,雨雪量比内陆同纬度地区多三倍以上。
威海历史悠久,东夷人最早生活的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夷之地,属青州,有莱夷聚居。西汉置不夜县,属东莱郡。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境内设文登县,今市境尽属之。此后,朝代更替,但隶属文登县未变。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设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即由此而来。1898年,英租威海卫,并于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1930年10月,中国收回除刘公岛外的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刘公岛至1940年由英国退还中华民国。威海卫旗帜(图一)是威海卫在1903年至1930年期间作为英属殖民地的重要标志。威海市是中国第一支现代海军的摇篮,也是1894-1895年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1895年,日军从荣成登陆,攻占威海卫。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7月1日,满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英国强租32年后,在1930年归还中国,设为省级威海卫行政区,准用直辖市法规。抗战时期汪精卫政权之华北政务委员会将其改为县级特别区,由烟台管辖。抗战胜利后由中共接收,改称威海卫市,隶于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治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隶属于烟台地区下属的县级市,1950年5月,成立文登专区,管辖威海、荣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阳、牟平、福山等8县。1956年2月,文登专区撤销,今威海地域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1967年2月,烟台专区更名为烟台地区,今威海地域属之。
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设烟台市(地级),同时威海市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文登、荣成、乳山3县归烟台市管辖。
1987年6月15日,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设为环翠区。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10月24日,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993年7月,乳山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2014年初,文登市撤市划区,成为威海市区级行政单位。3月18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正式挂牌成立。按照国务院《批复》(国函〔2014〕13号)和省政府《通知》(鲁政字〔2014〕48号)精神,威海市此次部分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撤销文登市设立威海市文登区,以原文登市的行政区域(不含汪疃镇、 蔄山镇)为文登区的行政区域。同时,将原文登市的汪疃镇、蔄山镇从行政区域上划归威海市环翠区,仍由临港区管辖。
管辖2个市辖区,代管2个县级市。
在正式行政区划外,威海市还设立以下经济功能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原威海工业新区)、石岛管理区(位于荣成市,副县级)。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80.48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0.78万人。增长8.00%,年平均增长0.77%。其中,男性为141.32万人,占总人口的50.39%;女性为139.16万人,占总人口的49.6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55。0-14岁的人口为28.28万人,占10.08%;15-64岁的人口为218.36万人,占77.8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3.84万人,占12.07%。
威海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4433人。对近年公安户政部门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实有少数民族暂住人口约2万人,共计有少数民族人口约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
威海旅游资源丰富,有海岛海岸、城市园林、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10多种类型。拥有国家级5A级风景名胜区1处,4A级风景名胜区8处,3A级风景名胜区6处,2A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8处,游览景区(点)80多处。境内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上,有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地刘公岛、秦始皇东巡过的“东方好望角”天尽头、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圣经山、凝聚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赤山法华院、亚洲最大的天鹅栖息地天鹅湖、大东胜境铁槎山、天下第一滩银滩、母爱圣地大乳山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
威海市被评为中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以及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1984年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96年由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城市。1997年10月13日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999年1月成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3年10月6日成为国内第十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第一个为1990年,唐山市人民政府的震后重建项目)。2009年5月7日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2月28日成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
|
323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33 | 南京条约 |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大清朝廷称之为“万年和约”,是首个因对欧美国家战败而签之条约。满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在对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双方代表在南京静海寺谈判并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汗华囇号上签署《南京条约》,以确切文件达成开放通商,并且大清向英国割让香港岛。
1943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等国签订协议,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内容,例如治外法权。
《南京条约》的原件之一由英国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位于中华民国的国立故宫博物院。
1839年3月,大清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至广州严禁鸦片,与英国产生贸易、司法和外交冲突,使得英政府内阁在同年10月1日,决定派遣远征军至中国,从而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4月7日,英国反对派托利党在下议院动议,谴责政府在对华关系上缺乏远见及思虑不周,亦忽视了应该给予驻广州商务总监相关的训令及权力,用以对付非法鸦片贸易。 这动议特意回避了战争及鸦片两项敏感议题,借此争取托利党内最大的支持以通过议案。经过三日激辩,下议院最终以271票对262票否决动议,托利党因此未能阻止英国舰队继续前往中国及战争的爆发。上议院一项类似的动议亦未能于5月12日会议中通过。下议院最终在战事早已爆发后的1840年7月27日通过拨款173,442英镑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开支。
1842年7月,英国军舰百余艘与官兵约9千人,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点的军事要地镇江,意图截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死伤惨重。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给了英国军队50万银元,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满清无力对抗英国现代化的军队,道光帝决定接受英国条件,进行议和。
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代表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谈判约4次。8月12日,砵甸乍(又译璞鼎查)提出:「让地通商一端,大清必将香港地方让与大英永远据守。盖大英之国体,既被大清之凌辱,理当让地方以伏其罪,而补所伤之威仪也。」
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英国代表砵甸乍在英军旗舰汗华丽号上正式签订《南京条约》。
英国商人在通商各口「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从而开创了协定关税之先例。废除「公行」制度,规定以后「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南京条约》的翻译工作由英方人员担任,由于清政府缺乏通晓英语的外交官员,所以主要的翻译都是由英国的外交官马儒翰、郭士立和罗伯聃负责。由于当时的翻译条件并不如现在的成熟,因此,大清政府的版本和英国政府的版本在原文原意上出现差异,令英人迟迟未能进入广州城。
条约第二条的中文译文为:
英文版本为:
条约第三条中文译文为:
而英文条款为:
英文版本中“in perpetuity”的中文正确翻译为:永远、永久;而中文版本中的“常远”的解释却有空间讨论。
南京条约是自清朝于200多年前确立了较稳定的版图后第一次因战败而所签署的割地条约。随后,美国和法国纷纷效仿英国,分别与清政府签定《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香港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继印度后在远东的一个新据点,在19世纪开始逐渐发展成为转口和贸易重镇。往后基于受英国统治,避开了清末的腐败和近代中国的政治不稳,成功由华南边陲的一个小渔村蜕变成为国际城市,并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担当中国与世界的连接桥梁,影响中国后来推行改革开放发展毗邻香港的深圳,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
《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战败而需要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的不平等条约。在割让香港岛和开放口岸后,清政府再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1843年10月8日)。虽然英国透过条约相继取得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仿照中美望厦条约索取了领事裁判权,中外人民诉讼各按本国法律管理)、划定租界、片面最惠国待遇、军舰停泊口岸等外交权利,在与大清帝国贸易时享有更多利益,清朝亦因英国的压力而开放国门,加速现代化,亦间接为往后清朝覆亡、中华民国成立埋下伏笔。
1843年至1844年,基于条约厦门、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相继开埠。厦门、福州、宁波因地理限制,商务并不繁盛。而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因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中国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蜂拥而至,开设洋行。1853年起,上海开始取代广州,成为全大清最大贸易港口。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鸦片战争时,在清朝约有30万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没有公开传教,只有20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例如翻译圣经以及编写字典。1846年,道光皇帝明诏弛禁天主教,归还原有教堂,天主教于是转而公开活动。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基督教在大清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创办了清朝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
中英两国在1980年代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并签订《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主权由英国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然而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曾表示「《南京条约》的正本在台湾,香港的主权属于中华民国」。
|
324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41 | NBA | NBA
国家篮球协会(,缩写:)是北美的男子职业篮球组织,拥有30支球队,分属两个分区(Conference):东部联盟和西部联盟;而每个分区各由三个赛区(Division)组成,每个赛区有五支球队。所属球队中除了一支来自加拿大的多伦多之外,其余均位于美国。其赛事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或称美国篮球联赛,简称美职篮)也被直接称为NBA。
NBA正式赛季于每年10月中开始,分为常规赛、季后赛两大部分。常规赛为循环赛制,每支球队都要完成82场比赛;常规赛到次年的4月结束,每个联盟的前八名将有资格进入接下来进行的季后赛。季后赛采用七战四胜赛制,共分四轮;季后赛的最后一轮也称为总决赛,由两个联盟的冠军争夺NBA的最高荣誉──总冠军。整个NBA赛季当中,常规赛完结之后分区冠军不设奖杯,只给予得奖球队锦旗一个,但联盟冠军及总冠军均设有奖杯加锦旗。
NBA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全美篮球协会(简称BAA),1949年改为现名。协会总部位于纽约市第五大道645号的奥林匹克塔大厦,现任总裁为亚当·萧华。NBA是北美四大职业运动之一,又因美国在世界篮球界的领导地位,而被视为全世界水准最高的职业篮球赛事。
1898年,美国第一个篮球组织国家篮球联盟(NBL,1898-1904)成立,但当时篮球规则还不完善,组织机构也不健全,经过几个赛季后,该组织就名存实亡了。
1946年,全美篮球协会(BAA)成立;1949年,BAA与国家篮球联盟(NBL)合并,改名“国家篮球协会”(NBA)。
在成立初期,NBA的球员和教练全部由白人组成。1947年,美籍日裔的三阪亘被纽约尼克首轮选中,成为了NBA历史上首位非白人球员,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加盟NBA的亚裔球员。不过三阪亘在1947-48赛季仅仅为纽约尼克斯出场三次贡献了七分后就被裁掉了。1950年,波士顿塞尔提克在第二轮选中了来自杜肯大学的黑人球员查克·库珀(Charles Cooper),这是NBA历史上第一位入选的黑人,同年一起被选中的还有“糖水”纳特·克利福顿(Nat Clifton,纽约尼克队)和厄尔·劳埃德(Earl Lloyd,华盛顿首都队),克利福顿在三人当中最先获得了球队合同。1950年10月31日,劳埃德在华盛顿首都队与罗彻斯特皇家队的比赛中登场,黑人球员首次踏上了NBA赛场。尽管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仍然相当严重,不过随着比尔·罗素(Bill Russell)、威尔特·张伯伦(Wilt Chamberlain)等人在球场上不断创造佳绩,黑人球员逐渐被球迷们接受并成为了NBA的主角。进入90年代后,黑人球员在数量上开始超越白人球员。2006-07赛季,黑人球员占NBA所有球员的比率已经达到75%,黑人主教练亦占NBA所有主教练的40%。
1966年,比尔·罗素成为NBA首位黑人主教练,他作为球员兼教练带领波士顿塞尔提克获得了1968和1969年度的总冠军;而NBA亦成为了第一个拥有黑人主教练的职业体育联盟。NBA的首个黑人总经理和球队老板分别出现在1972年和2002年。
NBA的标志是由一位纽约平面设计师阿兰·西格尔(Alan Siegel)设计的,并在1969年首次出现在NBA官方的宣传资料上。不过NBA官方没有正式公布过标志的设计者。标志的图案是一名侧身控球的篮球员的剪影;整个标志由红、白、蓝三种颜色构成,这与MLB(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配色一样,西格尔解释说是为了“在两联盟的标志之间营造一种视觉和谐”。很多人认为标志上的人物原型就是前洛杉矶湖人的明星球员杰瑞·威斯特(Jerry West),而西格尔也曾透露这一消息;不过NBA官方一直拒绝承认,并表示标志上的人物形象是一个“谜团”,因为NBA“没有任何关于标志设计者的确切记录”。
1946年,美国东北部及中西部一些大型体育球馆的老板在纽约商讨成立一个篮球组织的事宜;不过这些球馆的老板对篮球并不是十分的感兴趣,他们原本就拥有冰球队伍,因此老板们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使他们的球馆在冰球休赛期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1946年6月11日,包括著名的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在内的11家球馆老板们联合成立了(BAA,1946-1949)。美国冰球联盟(AHL)的主席莫里斯·波杜夫担任了NBA(BAA)的第一任主席。
1946年11月1日,NBA(BAA)历史上的第一场正式比赛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枫叶花园球场举行,由多伦多爱斯基摩人主场迎战纽约尼克,共有7,090名观众涌入球馆观看了这场赛事,结果纽约以68-66取得了胜利。费城勇士获得了第一个NBA(BAA)总冠军。当时BAA的竞争对手有“美国篮球联盟”(ABL,1933-1953)、“国家篮球联盟”(NBL,1937-1949)等,BAA最先尝试了在大城市的大球馆进行比赛。
1949年8月3日,BAA同意与当时的竞争对手、主要位于中西部的国家篮球联盟(NBL)合并,组成了一个拥有17支球队的大联盟,并命名为“国家篮球协会”(NBA)。不过新协会成立的第二个赛季,球队数量就缩减到11支;随著小球队的相继倒闭,1954年NBA只剩了下8支球队。这8支球队也一直保留到现在(亚特兰大老鹰、波士顿塞尔提克、底特律活塞、金州勇士,洛杉矶湖人、纽约尼克、费城76人以及沙加缅度国王),当然很多球队的主场已经变迁,为了更好的发展,那些深处偏僻小城的球队都相继搬到了大城市。譬如老鹰队由三城先后迁往密尔沃基、圣路易斯和亚特兰大,活塞队则从韦恩堡搬到底特律,湖人由明尼阿波利斯迁徙到洛杉矶,国王队从罗彻斯特先后移至辛辛那提和沙加缅度。在1961-62赛季芝加哥包装工人队加入联盟之前,NBA一直由这8支球队来维持场面。并且在1967-68赛季之前,NBA球队数量一直停留在10支以下。
1953-54赛季,电视台首次转播NBA赛事,当时的杜蒙特电视台与NBA签订了一份39,000美元的合同,在当个赛季播出了13场NBA比赛。1962-63赛季起,美国广播公司(ABC)成为了NBA的主要电视合作伙伴,并于1970年首次向全美观众完整直播了总决赛。
为了鼓励进攻,1954年NBA迎来了第一次历史性的改革24秒钟装置。当时由于比赛中没有进攻时间限制,控球一方往往都不轻易投篮以免失去进攻机会,防守一方唯有采用犯规来夺回控球权,因此比赛基本都是在罚球线上度过的,不仅节奏缓慢,得分也很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比赛节奏加快并流畅,条例规定,如果控球一方在24秒内未能把球接触到篮筐将会被判违例并失去控球权。NBA除了制定了24秒进攻时间的新规则外,同时还将球队单节犯规次数限制为6次。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实行24秒新规则的第一个赛季,NBA球队的平均得分达到了93.1分,比前个赛季多了13.6分,波士顿塞尔提克更成为了首支赛季平均得分过百的球队。
50年代初,在中锋乔治·麦肯的带领下,明尼阿波利斯湖人在1949到1954六年间五次夺得总冠军,缔造了NBA历史上第一个湖人王朝。1955-56赛季,波士顿塞尔提克得到了新秀中锋比尔·罗素,在跑轰传奇教练阿诺·奥尔巴赫的带领下,波士顿塞尔提克队拿到了接下来13年中11个总冠军,包括1959到1966年的八连霸。比尔·罗素一生最伟大的对手威尔特·张伯伦也在1959年加入到NBA,与比尔·罗素疯狂的夺冠记录不同,张伯伦最闪耀的是他的个人数据,包括单场最高分(100分),单场最高篮板(55个)都由他来保持。联盟生态方面 ,例行赛表现东区分组总体比西区分组略强,总冠军则是五五波。
1967年,NBA受到了“美国篮球协会”(ABA,1967-1976)的强力挑战。1967年成立的ABA采用非传统的红、白、蓝三色球,设立三分线,使用30秒的进攻时间;这个新兴的职业联盟更强调进攻,以开放性以及自由度来吸引球迷和球星。而ABA的开放性、娱乐性以及自由度是当时NBA无法相比的。由于当时NBA不允许球员未毕业的大学球员直接进入联盟,不少极具天赋的年轻人选择了ABA。NBA则更注重大学里的新星,传奇中锋“天勾”卡里姆·阿布都-贾霸(Kareem Abdul-Jabbar)在1969年加入联盟。联盟生态方面则是明显东强西弱,包括60年代全部的冠军都由东区包办。
尽管“美国篮球协会”(ABA)吸引了包括「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这样的天才球星,不过由于得不到电视转播的支持以及本身财政出现问题,ABA于1976年破产。
1976年,NBA接纳了4支ABA球队印第安那溜马,圣安东尼奥马刺,纽约篮网(后改名纽泽西篮网、布鲁克林篮网)以及丹佛火箭(由于火箭名称已为休士顿使用,故改名丹佛金块)后,联盟球队达到了22支。
ABA的一些规则后来也被NBA接纳和采用:
1979-80赛季NBA首次设立三分线,目前三分线顶弧距离篮筐23英尺9英吋(7.24米),边线距离篮筐22英尺(6.71米)。
1983-84赛季又开始举办最先由ABA开创的扣篮大赛。
这时的西区在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终于慢慢强于东区。
1979年,两个未来巨星赖瑞·柏德(Larry Bird)和魔术强森(Magic Johnson)分别加盟波士顿塞尔提克和洛杉矶湖人。
赖瑞·柏德带领波士顿塞尔提克5次杀入总决赛3次夺冠,魔术强森联同卡里姆·阿布都-贾霸将洛杉矶湖人9次送进总决赛并捧得5次奖杯。这时东区因波士顿塞尔提克、费城76人、底特律活塞、密瓦尔基公鹿等强队,总体实力是略高于包含洛杉矶湖人的西区,他们两个共同缔造NBA的80年代辉煌时代。
1984年,又一个超级巨星进入联盟,他就是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乔丹在90年代两次率领芝加哥公牛完成3连霸。
自1980年起,随著达拉斯小牛、夏洛特黄蜂、迈阿密热火、明尼苏达灰狼、奥兰多魔术等球队相继加入,至1989-90赛季,NBA已经增加到27支球队。
进入90年代,NBA开始迈向国际化。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美国篮协首次派出由NBA球星组成的梦之队参赛,包括迈克尔·乔丹、赖瑞·柏德、魔术强森、安德鲁·道森等明星。并以平均每场胜出44分的巨大优势获得了冠军,这支由NBA顶级球星组成的梦之队让世界认识到了NBA的魅力。
这时虽然东区西区实力虽然各有千秋,不过东区可有由迈克尔·乔丹所领军的超级强队公牛,在91-93球季拿下三连霸,夸张的是,乔丹跑去打棒球之后复出,又在96-98这三年拿下三连霸,并创下当时NBA最高的72胜10负,其他东区强队只能感叹生不逢时。这纪录一直到2015-16年的金州勇士队创下73胜9负,才将之改写。
为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NBA把部分季前赛甚至常规赛安排在欧洲、亚太以及墨西哥等地举行,这些比赛亦称为NBA海外赛;1990-91赛季,NBA把菲尼克斯太阳与犹他爵士的两场常规赛的比赛场地安排在日本东京,这是NBA正式赛事首次在非美国及加拿大本地举行。同时全世界对NBA的关注随着电视转播而扩大,2006-07赛季,全球共有215个国家41种语言188家电视台转播NBA赛事或制作NBA相关节目。
随着NBA的影响扩大,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球星纷纷加入到NBA。近年来,NBA为了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球员,将国际球员的限制逐渐放宽;原先国际球员一般都是先进入NCAA篮球联赛才能参加NBA选秀,现在已经可以直接参选了,NBA球探都亲自到各国联赛去挖掘有潜力的新星。很多国际球星在NBA闯出了名堂,例如来自尼日利亚的中锋1994年MVP哈基姆·欧拉朱万(Hakkem Olajuwon)带领休斯顿火箭两次问鼎NBA总冠军,德国球星德克·诺威斯基(Dirk Nowitzki)把达拉斯独行侠带进2006年NBA总决赛并获得了2007年MVP以及2011年总冠军及FMVP,还有连续当选2005年和2006年MVP的加拿大控卫史蒂夫·奈许(Steve Nash),四次荣获最佳防守球员的萨伊中锋迪肯贝·穆汤波(Dikembe Mutombo)等等。2006-07赛季NBA的国际球员达到60名,他们来自28个不同的国家。
1995年,多伦多暴龙与温哥华灰熊加入NBA,使得NBA的版图再次扩展至美国本土之外。
1996年,NBA创办了国家女子篮球协会(WNBA)。
1999年,NBA开办了自己的电视频道NBA-TV。
2001年,NBA又创立了国家篮球协会发展联盟,即现在的NBA G联盟(G-League)。
1990年代末也爆发了一场劳资纠纷。1998年由于赛前劳资谈判彻底失败,劳方和资方拒绝任何往来,因此NBA进入全面性封馆。在205天后,劳资双方靠著多方面牵线进行许多密集会议,直到1999年1月25日劳资双方达成十年收益分配协议,1998-99赛季推迟到1999年2月5日才开始,当年的常规赛也由82场压缩到50场。圣安东尼奥马刺在该年夺下封馆后的NBA总冠军。
2004-05赛季,随着夏洛特山猫的加入,NBA球队达到了30支。
在千禧年之后,很明显地变成了西强东弱的局面,举例来说09-10年的赛季,高达50胜的奥克拉荷马城雷霆竟然只能以老八之姿进入季后赛。由三巨头GDP马努·吉诺比利(Manu Ginóbili)、东尼·帕克(Tony Parker)、提姆·邓肯(Tim Duncan)的圣安东尼奥马刺,禅师菲尔·杰克森、柯比·布莱恩、侠客·欧尼尔的湖人,跟德克·诺威斯基所领军的达拉斯独行侠,中国状元姚明、特雷西·麦克格雷迪领军的休士顿火箭队则是在近代西区列强中较为人所知。
2006年6月29日,NBA官方介绍了将在2006-07赛季投入使用的新球。这也是NBA35年来首次更换比赛用球,在NBA60年历史中也仅仅是第二次。由斯伯丁公司负责设计生产的新球使用新的合成纤维材料,他们称新球可以让球员抓的更紧,更有球感。事实上,很多球员对新球并不好感,抱怨新球干的时候太黏手,沾到汗水却又太滑。于是NBA官方不得不在2007年1月1日重新使用皮革制球。2006年,由于锐跑被爱迪达所并购,所以NBA的球衣供应商也由原本合作多年的锐跑改换为爱迪达。
由于1999年制订十年劳资收益分配已到期,即将进行劳资谈判。
2011年7月1日,NBA执行长大卫·斯特恩(David Stern)再次宣布NBA进入封馆,其原因主要为球团认为球员薪资飙升,使得球团无利可图,甚至造成联盟总亏损加倍,双方在劳资谈判过程中意见严重分歧,导致无法达成共识,进而导致NBA联盟第二次封馆的命运。
2011年8月10日,进行第二场劳资会议,但由于资方和劳方又无法达成共识,其主要原因为资方提高球团豪华税、球员奢侈税的税收,球员工会拒绝再提高其他不必要税收,因此NBA执行长David Stern再次宣布取消季前热身赛两周,导致第二场会议不欢而散。
2011年9月20日,进行第三场劳资会议,有15位NBA现役球员参与这次劳资谈判中,球员工会目的在于描述球员主观和客观的想法和意见,为争取球员最大权益,但是不为资方所理解,由于资方对于电视转播权益金和收益比例无法达成共识,且各球团老板各有分歧意见,球团工会全体气愤而退席,NBA执行长大卫·斯特恩再次宣布取消季前所有热身赛和例行赛10月~11月的赛程。
2011年10月12日,球员工会召开商业会议,有部份球员提议另组新NBA联盟和解散球员公会,诉诸法律运动裁决法庭审判。
2011年10月31日进行第四场劳资会议,虽然双方以谈定电视转播权利金和收益比例,但最主要薪资分配始终无法达成协定,资方的理想收益与劳方的理想收益相差甚多,球员工会坚持要占收益52.5%比例,但是资方坚持占50.5%比例为底限,最后分歧意见过大,NBA执行长大卫·斯特恩决定取消例行赛一半以上的赛程,球员工会则是决定解散公会,也已经向美国劳动仲裁机构提交诉讼。
2011年11月26日,经过25天的劳资互不往来。于26日进行第五场劳资会议,再度聚集纽约集会,结果在超过15小时的协商后,双方终于达成初步协议。NBA执行长大卫·斯特恩表示:「新版劳资协议的产生,对于新球季在12月25日开打感到乐观」,2011-12年球季各队约有66场例行赛。
2011年11月30日,新版劳资协议达成,NBA联盟正式公开,球员工会确定同意,例行赛于12月25日圣诞节正式开打。
2016年4月16日,NBA总裁亚当·萧华(Adam Silver)宣布自2017-18年球季起,联盟将开放各队在球衣左上方印上赞助商广告。这将是北美四大职业运动,首个正规赛球衣广告创举。球衣补丁计划目前仍有些许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球星代言冲突,此计划将进行三个球季,再对球迷反应与实际成效进行检讨。另外,贩售球衣部分,球团可自行选择,有广告赞助或无广告标志商品,卖给球迷。
2017年9月24日,自1985年起,每年NBA总冠军会接受总统会见,该传统在2017年被打破。2017年冠军金州勇士内部就是否前往白宫产生分歧,而特朗普推特上宣布"由于库里犹豫不决,所以取消邀请金州勇士前往白宫"。特朗普撤销邀请引发大量NBA球员抨击,NBA联盟总裁席佛也对此表示对此事件感到遗憾。NBA球员工会表达尊重双方意见,表示对此事件感到惋惜。
2018年8月24日,NBA官方向各队球团与球团负责人与球团总经理与球团现任教练团提出一份备忘录,上面提到联盟将针对3项规则做出修改,进攻方在抢到进攻篮板后的进攻时间从原本的24秒缩短为14秒、简化快攻蓄意犯规的规则定义、扩大对恶意行为的定义(包括球员恶意语言谩骂),NBA赛事委员会将会在9月下旬召开会议以针对这3项规则进行投票,只要通过三分之二的门槛,新规则就将于新赛季正式施行,并且先NBA G联盟(NBA G League)测试。NBA球员工会也对NBA联盟联盟这三项规则修改提议表示尊重与关切。
NBA由成立之初的11支球队发展到现在的30支,当中经历了许多新球队的建立,老球队的变迁或是倒闭。70年历史中波士顿塞尔提克是成功的球队,他们一共获得了17个总冠军,包括1959-1966年的八连冠。洛杉矶湖人以16次总冠军仅次其后。2012年最值钱的球队是洛杉矶湖人,市值9亿美元。2014年,微软前执行长鲍默尔将以20亿美元(约台币600亿元)天价买下快艇,也写下NBA球队转手价格新纪录。
现时NBA不是以自己身处城市名称作为球队名,而是以州份名称作为球队名的球队,为明尼苏达灰狼、犹他爵士、印第安纳溜马和金州勇士(使用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别名金州)。
NBA目前采用的是2004-05赛季划分的区域,分为东西两个联盟,每个联盟各有三个赛区,每个赛区五支球队。
夏季联赛(NBA Summer League)在选秀之后举行,一般在七月份,由新秀和三年以下球龄的球员参加,主要为考察新人而设,又称为“拉斯维加斯联赛”。九月末每队会开始夏季训练营,给球员热身,让教练评估球员表现,考察新人,确定赛季轮换12球员和三名备用球员的名单。之后队伍可以安排参加夏季联赛和季前赛。季前赛(Preseason)在每年的10月份举行,为常规赛前最后的热身赛。每支球队参加季前赛的球员名单基本与常规赛相同,不过主力上场的时间很少以避免受伤,主教练也借此机会来演练不同的阵容。夏季联赛和季前赛允许非NBA球队参加,而NBA还会把部分季前赛安排在海外进行。
每年10月的最后一周常规赛(Regular season)正式开始。在常规赛中,每支球队需要打满82场比赛,主客场各占一半,其中与同一赛区的四只球队要打四场,共16场;与同一个联盟(东部或西部)不同赛区的十只球队打三或四场,共36场;与不同联盟的球队打两场,共30场;一个赛季每支球队在自己的主场至少与其它29支球队进行一次交锋。2008年后,NBA是北美四大体育联盟唯一一个所有球队在常规赛全部碰面的联盟。常规赛的赛程紧凑,球队在每个星期有三到四场比赛,而且每个赛季都有不同程度的“背靠背作赛”(球队连续两天在不同的城市客场作战)、连续客场作赛等艰难赛程。除揭幕战外,圣诞节比赛也是常规赛的焦点赛事;NBA是北美四大体育联盟中唯一在圣诞节安排比赛的,通常是当前最具人气的球星之间的对垒,如2008-09赛季的圣诞节比赛由勒布朗·詹姆斯率领的克里夫兰骑士对阵德怀恩·韦德领衔的迈阿密热火。常规赛还设有每周东(西)部最有价值球员和每月东(西)部最有价值球员。
次年二月,常规赛将会暂停一周来举行一年一度(1999年曾因劳资纠纷停办)的NBA全明星赛(All-Star Game)。美国及加拿大当地球迷对全明星先发阵容进行投票,全世界球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投票。东西岸各个位置得票最高的球员将获得首发,其余14名球员由各队教练投票选出,全明星教练则是由全明星赛两周前东西岸成绩最好的球队教练担当(可以多任,但不能连任)。东西岸获胜的一方表现最好的球员将获得全明星赛MVP。全明星赛前还有一系列的表演及活动来吸引球迷们的眼光,整个全明星周末的活动包括:
除此之外,在整个全明星周末期间,每天都有NBA嘉年华的演出。
全明星周末后很快来到球员交易的最后期限,即赛季的第16个星期四。这一天之后,球队之间不能再交易球员。不过仍可解雇球员,或者跟自由球员签订十日合同。
四月份常规赛结束,紧接着进行季后赛。NBA官方会陆续颁发一些奖项来表扬常规赛表现出色的球员,以及评选最佳阵容,最佳防守阵容及最佳新秀阵容。
NBA球员工会称作国家篮球球员协会(NBPA),由前波士顿凯尔特人球星鲍勃·库锡于1954年建立,负责代表球员与球队老板进行谈判,并维护球员们的利益。工会执行主管是,工会现任主席是来自休斯顿火箭队的克里斯·保罗。劳资协议(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简称CBA)是NBPA和NBA达成的一个合约,是所有球员合同的基础。
1998年,由于NBPA拒绝NBA提出的将球员工资由占BRI的57%降到48%和设立硬工资帽的提议,NBA从7月1日起关闭球馆并停止一切商业活动,直到第二年的1月20日双方达成协议签订了新的CBA。这次长达7个月191天的停摆是NBA历史上最长的一次停止运作,1998-99赛季常规赛最终被压缩到50场,同时全明星周末亦停办;球员损失工资达到四亿美元,而球队及NBA联盟损失接近十亿美元。
而上一份劳资协议使用期限是2005-06赛季至2010-11赛季,2010-11赛季后双方在谈判过程中意见分歧很大,未能达成共识,因此造成停摆,使得2011-12赛季从82场被压缩到剩66场例行赛。
最新的一份劳资协议是在2011年签订的,其中对奢侈税的征收变得更严厉,并采阶梯式上升,将在2014-15赛季实施。
根据最新的劳资协议,自由球员与球队签订的合同最长年限为五年(使用拉里·伯德条款为六年),年薪涨幅最高为8%(使用拉里·伯德条款为10.5%);年限超过四年(包括四年)的合同经过三个赛季后可以被延长,延长合同的第一年薪金不得高于原合同最后一年的110.5%;合同里可以包含球队选项、球员选项以及球员提前终止合约选项中的其中一项或多项附加条款。劳资协议同时规定了球员工资的上下限。2007-08赛季在NBA效力十年以上的球员将至少可以得到1,219,590美元的年薪,而首次参加NBA的球员(包括新秀)的最低年薪是427,163美元;底薪每年上涨3.5%。球员可以得到的最高工资随着NBA球龄而不同,少于六年球龄为900万与工资帽的25%中的最大值,七到九年球龄为1100万与工资帽的30%中的最大值,十年以上为1400万与工资帽的35%中的最大值。同时NBA亦规定了球员最高工资不得少于上一年工资的105%,由于薪金涨幅关系,球员可以拿到超过当年最高年薪上限的工资。如2007-08赛季全联盟薪水最高的凯文·加内特(波士顿凯尔特人)的工资是2200万美元,远远高于最高年薪上限的1838.8万美元。
第一轮新秀的新秀合同期限为四年(后两年可选择执行或放弃),球员在第二个赛季前可以选择执行第三年的合约或成为自由球员,如果执行了,在第三个赛季前还可以选择执行第四年的合约或成为自由球员。当新秀完成四年合同后,他将成为受限制自由球员。
十日合同(10-day Contract)是赛季中后段球队为了应付由于伤病或其它原因缺乏人手的问题与自由球员签订的临时合约,期限为十天(或三场比赛,取较大值)。一支球队与一名球员在一个赛季内只能签订两次十日合同,如果第三次签约则必须把期限延长到赛季结束,同时球队的十日合同的数量不得超过伤病名单的人数。十日合同在每年1月5日后才允许签订。
自由球员(Free Agency)包括受限制和非受限制的,区别在于,当受限制自由球员(Restricted Free Agency)与新球队达成协议(新球队对球员只能提供邀请合同(Offer Sheet))的时候,如果球员原属球队在15天内开出同等价值的合同,那么将可以留住这名球员;非受限制自由球员则不受原属球队的任何约束。
首轮新秀在完成四年的新秀合同后将自动成为受限制自由球员,而其他自由球员如果在NBA效力的时间不足三年的也是受限制的。不过,没有执行新秀合同第三或第四年选择条款的首轮新秀、或者被球队选中后放弃的新秀将成为非受限制自由球员。
在NBA,薪金上限以下的球队可以任意进行球员交换,不过鉴于NBA球队的总薪金基本上都在工资帽以上,球队在交易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就是交易球员特例(Traded Player Exception),另外还有底薪球员特例和伤残球员特例。按照交易球员特例,球队在即时交易(Simultaneous Trade)中转入的总年薪不得高于转出总年薪的125%+10万,可以涉及多名球员;而球队在非即时交易(Non-simultaneous Trade)中只能送出一名球员(交易筹码甚至可以不是球员),交易出现的合同差额将作为一个“交易补偿”,由转出高合同球员的球队获得,这个“补偿”可以用到同年或下一年的交易中,不过通常是跟选秀权搭配来使用,因为选秀权在交换过程中薪金价值为零。NBA还规定连续两年的首轮选秀权不能同时送出。球员在交易过程中最多可以使用300万现金,但是现金的薪金价值同样为零。
特殊条款是针对工资帽而制定的特例。包括有拉里·伯德条款、中产阶级条款、一百万特例、底薪特例等,总薪金超过薪金上限的球队可以使用这些条款来与自由球员签约。不过球队对这些条款的运用也有限制,如中产阶级条款每个赛季只能对一名球员使用,而一百万特例不能连续两个赛季采用。
NBA球员大多数来自美国大学篮球联赛(包括NCAA、NAIA、NJCAA等),当然也有直接从高中加盟NBA的,不过新的劳资协议对高中球员作了限制,要求必需在高中毕业一年后才能参加选秀。近年来随着NBA在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参加NBA的国际球员也日益增多;海外球员一般来自各国的篮球联赛,他们可以参加选秀或者直接跟球队签约。球员比例方面,黑人球员是NBA的主导,一直保持在70%以上。
NBA球衣及服装由耐克统一赞助,不过球鞋是一个例外——球员可以拥有自己的球鞋赞助商。另外NBA制定有球员服装令(Player Dress Code),球员在参加联盟及球队的非比赛及训练活动中必须穿“商务休闲装”。球员在比赛场上的不文明行为(辱骂、打人等)都会受到NBA的罚款甚至禁赛处罚;NBA还规定了球员在比赛期间不得冲上看台。
与球员不同,NBA主教练尽管没有受到服装令的约束,但他们在每场比赛都穿上整齐的西服在场边指挥,颇显绅士风度。NBA对主教练的一条重要规定是,在比赛进行过程中主教练不得离开替补席周围28码的范围,或越过球场边线,包括和裁判争论的时候,否则就会被判技术犯规。
NBA选秀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于每年的6月底在纽约的麦迪逊花园广场举行。参加选秀的球员必需年满19岁,美国本土球员还必需满足高中毕业至少一年的要求。(2006年选秀前可以允许高中生参与选秀,因此德怀特·霍华德成为最后一个高中新秀状元)。至2018/19赛季,仅有10名外籍球员获选状元,其中包括中国的姚明(卡尔-安东尼·唐斯、哈金·奥拉祖云、蒂姆·邓肯、凯里·欧文均拥有美国籍),他和意大利球员安德里亚·巴格纳尼(2006年)是仅有的两位在选秀之前没有经历过任何美国篮球体系训练的状元。
理论上所有球队每年都会分得两个选秀权,但实际上由于选秀权可以用来交换,往往会造成有些球队在某年选秀大会上成为看客。
选秀大会分两轮,每轮30个顺位。第二轮(31~60顺位)是直接按照球队在常规赛的成绩的倒序来排列的。第一轮后十六个顺位(15~30)是进入季后赛的十六支球队按照常规赛的成绩的倒序来排定;1~14顺位(又称为乐透区)则属于未能进入季后赛的十四支球队,不过并非是直接按照常规赛成绩来排列,而是通过抽签决定顺位的归属。也就是说,没有进入季后赛的十四支球队都有机会获得前三号选秀权,只是成绩较差的球队比较好者赢取的机率大。根据规则,常规赛成绩最差的球队将有25%的几率获得头号选秀权(即所谓的状元签),成绩倒数第二的球队有19.9%的机率,而十四队中成绩最好的球队获取的机率仅有0.5%。前三号的选秀权的抽签通常在每年的5月进行。
球队在选中新秀之后可以选择和他签约,亦可以放弃或者直接交换出去,如果新秀遭到放弃,他将成为自由球员(非受限制),如果是交易的话还没获得合同的新秀与选秀权一样是薪金价值为零的。球队与新秀签约后,60天内不能把他交易出去。如果新秀不愿意与选中他的球队签约,而球队又不同意交易或放弃他的话,该新秀在一年内将不能和其它NBA球队签约,挑选他的球队保留有一年的签约权;该新秀还可以参加下一年的选秀。
NBA球员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就是入选篮球名人堂,全称奈史密斯篮球名人纪念堂(Naismith Memorial Basketball Hall of Fame)。不过名人堂并非专门为NBA而设,而是表彰全世界为篮球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包括篮球运动员、篮球教练、篮球裁判、篮球队伍以及在其它方面为篮球奉献的人。2007年入选名人堂的NBA名人是曾10次带领球队夺得NBA总冠军、前任洛杉矶湖人队主教练菲尔·杰克逊。
NBA50大巨星是NBA在1996-97赛季为纪念NBA成立50周年而评选出来的,这50名球员总共拿到了107个总冠军,49次最有价值球员,17次最佳新秀以及36次得分王,他们一共447次入选全明星赛,得分总和达到923,791分,篮板总数410,327个(评选当年的数据)。
除了名人堂和NBA官方的荣誉外,NBA球队也会为本队的球星进行球衣退役仪式,以表扬他们对球队的贡献,他们的球衣将会被悬挂在球场顶棚中央。为了表示对这些球星的尊重,退役后的球衣号码将不能再次使用。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一是球员重穿已退役的球衣号码,如芝加哥公牛队的超级巨星-迈克尔·乔丹在第一次复出的时候,由于在比赛中发挥的不好,还被人说45号终究不如23号,于是就不顾联盟的10万美元罚款穿回了已经退役的23号球衣。洛杉矶湖人队的埃尔文·约翰逊曾特地把自己退役的32号球衣拿下来,让给新加盟的卡尔·马龙做展示,但最后马龙还是谢绝了。当在太阳队签下自由球员格兰特·希尔时候,阿尔万·亚当斯授权允许把自己已经退役的33号球衣暂时给希尔穿上。活塞队中锋-格雷格·门罗现在穿的是10号,尽管10号球衣已经被丹尼斯·罗德曼退役了,不过由于联盟相关规定,他仍然可以继续身披10号战袍。二是因某种原因而把球衣号码退役,如迈阿密热火就把23号球衣退休,以表扬从未替该队效力的迈克尔·乔丹对NBA以至整个篮坛的贡献。
美国广播公司(ABC)、特纳电视网(TNT)以及ESPN是现今NBA在美国本土的电视合作伙伴,他们于2002年与NBA签订了为期6年价值46亿美元的合同,2007年又将合约以8年74亿美元的价格延长至2016年。2014年10月6日, NBA宣布与ESPN、美国广播公司(ABC)以及特纳电视网(TNT)签订价值达到9年240亿美元(27亿/年)的续约合同,新合同从2016-17赛季开始生效一直延续到2024-25赛季,这也使得NBA拥有世界上第二昂贵的电视转播合同, 仅次于NFL并同英超新电视转播合同(2016-17赛季到2018-19赛季)的年度价格相当。
联盟年度日历当中最重要的比赛包括开幕赛,圣诞节比赛,NBA全明星周末和总决赛。对于那些全国直播的常规赛,TNT安排在周四晚上,ESPN安排在周三和周五晚上, ABC的首两场直播会安排在圣诞节, 之后会从一月份开始在周六黄金时段(2015-16赛季开始)和周日下午进行常规性播出。季后赛所有比赛都会全国直播, 在前两轮ABC通常会安排在周末下午(外加1-2场周六黄金时段),ESPN通常安排在周四和周五,TNT转播剩余的比赛, 另外NBA TV也有少量直播。TNT和ESPN每年轮流转播东西部决赛,比如2016年东部决赛为ESPN,西部决赛为TNT,而2017年东部决赛变成TNT,西部决赛为ESPN。总决赛全部由ABC直播(ESPN制作), 国际转播中不会显示ABC, 因为其使用的是NBA TV International的信号。三家电视网播出的NBA相关节目包括赛后节目Inside the NBA(TNT,每周四晚播出,查尔斯·巴克利、肯尼·史密斯担任嘉宾),赛前节目NBA Countdown(ABC和ESPN),NBA Wednsday(ESPN)、NBA Friday(ESPN)、NBA Saturday Primetime(ABC)、NBA Sunday Showcase(ABC)和NBATV的众多节目等。
NBA拥有自己的电视台NBA TV和NBA TV Canada, 另外加拿大的Sportsnet和TSN也拥有NBA常规赛的转播权,另外在市场外体育套餐方面(Out-of-market sports package)有NBA League Pass和NBA League Pass International。
NBA很多球队都拥有自己的吉祥物,吉祥物一般出自队名或者当地的珍稀动物。每当比赛暂停时间,吉祥物就会出来场地中央表演,表演的花样很多,包括超高难度的花式灌篮(当然有弹簧垫助跳),另外还有美女啦啦队的表演。
EA公司开发的NBA Live以及世嘉开发(后转为Take-Two)的NBA 2K是目前较受欢迎的NBA游戏,不过NBA 2K直到2K9方才推出PC版,而到2K12时则推出了手机版。
另外还有NBA篮球经理、NBA Street等。
|
324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42 | 体育联盟列表 | 体育联盟列表
体育联盟列表:
|
324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43 | 瑞士 | 瑞士
瑞士联邦(;;;;正式称呼采用,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称瑞士(;;;),为中欧或者西欧国家之一,划分为26个州。瑞士为联邦制国家,伯恩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属内陆山地国家,地理上分为阿尔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罗山脉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尔卑斯山占国土大部分面积,而800万人口中,大多分布于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经济中心苏黎世及日内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风光及气候条件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
瑞士一开始有雇佣兵制度,后来才改采武装中立,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从未卷入过国际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但瑞士实行积极外交政策且频繁参与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动;瑞士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发源地且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欧洲区域组织方面,瑞士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创始国及申根区成员国,但并非欧盟及欧洲经济区成员国。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时瑞士人均财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国际汇率计算,瑞士为世界第19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39大经济体;出口额及进口额分别居世界第15位及第17位。瑞士由3个主要语言及文化区所组成,分别为德语区、法语区及意大利语区,而后加入了罗曼什语区。虽然瑞士人中德语人口居多数,但瑞士并未形成单一民族及语言的国家,而且其国民中外国出生的比例相当高。对国家强烈的归属感则来自于共同的历史背景及价值观,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传统上以瑞士永久同盟于1291年8月初缔结为建国之初始,而每年的8月1日则是当地国庆日。
Switzer则是来自阿勒曼尼语中指施维茨及周边领地的总称「Schwiizer」,该地区为建立旧瑞士邦联最初的老三州之一。Switzer源自于外来语,并以该地区指称邦联全体。瑞士人自1499年的斯瓦比亚战争后以Schwyzer称呼自己,也常与「邦联」(Eidgenossen)搭配使用。
Schwyz一词被证实最早于972年出现,来自古高地德语的Suittes,其意思可能与suedan(燃烧)有关,指森林地区烧除树林,清出建筑的空地。Schwyz延伸到指称整个施维茨州,自1499年的斯瓦比亚战争后逐渐称整个邦联。瑞士的瑞士德语国家名称为Schwiiz,为施维茨及施维茨州的同音字,但使用上能以加入定冠词与否表达不同意义(d'Schwiiz指整个邦联,Schwiiz则指施维茨或施维茨州)。
瑞士以新拉丁语的国名全称"Confederatio Helvetica"于1848年成为联邦体制国家后逐渐被采用。拿破仑时期以赫尔维蒂为共和国名称,Confederatio Helvetica于1879年在硬币上出现,1902年落成的联邦宫也能够见到,瑞士公章自1948年起刻有该词。Helvetica源自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前以居住于瑞士高原的赫尔维蒂人(Helvetii)。最初出现于1672年的剧作中,成为瑞士邦联的国家化身。
瑞士现今的联邦政府体制自1848年施行瑞士联邦宪法确立,最初奠基于1291年所缔结的保护结盟,松散的邦联关系存续了数世纪。
瑞士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15万年前,最早的农耕聚落遗迹于盖赫林根发现,该聚落存在于西元前5,300年。
瑞士最早的文化聚落属哈尔施塔特文化及拉坦诺文化的一部份,名称来自纳沙泰尔湖北部的拉坦诺所发现的遗迹。拉坦诺文化约于西元前450年,即铁器时代时发展及兴盛,也有可能受希腊文明及伊特拉斯坎文明影响。赫尔维蒂人为最重要的凯尔特人民族部落。于西元前58年,赫尔维蒂人向大西洋迁徙过程中,在比布拉克特受尤利乌斯·凯撒的军队拦截,因此赫尔维蒂人退回瑞士。西元前15年,提庇留及其弟弟德鲁苏斯奉奥古斯都之命征服阿尔卑斯山地区,并并入罗马帝国。赫尔维蒂人的活动范围最初并入罗马帝国的比利时高卢,之后划入上日耳曼尼亚,今日瑞士东部地区则隶属于拉埃提亚。
自中世纪前期约4世纪起,东哥特王国、伦巴第王国、东罗马帝国相继短期控制瑞士,直到法兰克王国扩张,今日瑞士西部地区为勃艮第王国的领土,阿勒曼尼人于5世纪定居于瑞士高原,至8世纪进一步延伸至阿尔卑斯山河谷,阿勒曼尼人的居住地即为阿勒曼尼亚;因此,今日瑞士于当时分为勃艮地及阿勒曼尼两部分。法兰克王国克洛维一世于504年在曲尔皮希征服阿勒曼尼人后,阿勒曼尼亚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份,而后勃艮第也为法兰克王国征服。
从6世纪起被法兰克王国征服,直至8世纪瑞士地区皆处于该国统治之下,此期间法兰克王国历经墨洛温王朝及卡洛林王朝。查理大帝在位期间扩大法兰克王国版图,但至843年其孙子签署了《凡尔登条约》,将王国一分为三。现今瑞士地区则分属中法兰克王国及东法兰克王国,直到约11世纪为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后再度合而为一。
瑞士高原于1200年时由萨伏依、、及哈布斯堡家族王朝所控制,部分地区,如乌里、施维茨及下瓦尔登等在内的「森林州」获神圣罗马帝国予以自治特许状,森林州为神圣罗马帝国中自主性最高的居民,而该特许状为森林州获取自由的法律基础。基堡王朝于于1264年覆亡后,鲁道夫一世(1273年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其势力延伸至瑞士高原东部。
旧瑞士邦联为阿尔卑斯山中部的河谷社群的结盟,邦联用以维护共同贸易利益及确保重要山区贸易和平。乌里、施维茨及下瓦尔登于1291年签署的《永久同盟誓约》被认为是邦联建立的最初文件,然而,在其数十年前可能存在类似同盟。
至1353年,最初的三森林州已与格拉鲁斯州、楚格州、卢塞恩、苏黎世及伯尔尼等州结盟,邦联扩张后,权力及财富皆有所增加,此后至15世纪末期才有新州加入联邦。邦联在森巴赫战役及奈弗尔斯战役中对哈布斯堡作战胜利,至1460年已控制侏罗山脉至阿尔卑斯山间的大部分地区。而后于1470年代以瑞士佣兵协助打败勃艮第公国大胆的查理。瑞士于1499年在斯瓦比亚战争战胜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后,各州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默许的自治权,神圣罗马帝国几乎被迫承认瑞士独立自主。
瑞士邦联在战争中取得辉煌战果,因而其善战名声闻名于欧洲。邦联的领土扩张仅于马里尼亚诺战役遭受挫败,也终结了瑞士历史上的英勇时代,邦联自此放弃以武力扩张领土。慈运理在瑞士北部州成功进行宗教改革,但却引发各州间的宗教冲突,并于1529年级1531年爆发两次卡佩尔战争(Wars of Kappel)。于1648年欧洲各国签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瑞士为一独立国家并确认其为中立国。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由于经济困难、贵族垄断政权且滥用特权,而于1653年爆发农民起义。至18世纪,天主教及新教各州的冲突仍然存在,于1656年及1712年分别发生两次维梅尔根战争(Battles of Villmergen),第一次天主教各州战胜,第二次则由新教各州战胜,伯恩及苏黎世两州的政治影响力则与其经济实力相符。
法国政府征服瑞士并起草统一的宪法,并将政府体制改为中央集权,原属瑞士邦联的米卢斯及瓦尔特林纳则分别被划入法国及奇萨尔皮尼共和国。法国占领期间,瑞士改名为赫尔维蒂共和国,但此外来势力所建立的共和国与瑞士各州高度独立的传统相违背。在此期间,瑞士仅是法国的附庸国。法国军队镇压与当地人民反抗引发如下瓦尔登州的「恐怖日」暴动。
在俄罗斯及奥地利对法国发动的战争中,瑞士人拒绝以赫尔维蒂共和国的名义为法国军队作战。赫尔维蒂共和国的新政府中主张国家中央集权的中央集权派及恢复旧邦联体制的联邦派也有所纷争,拿破仑于1803年招集双方在巴黎进行调解,各党派无异议通过《调停法案》(Acte de médiation),恢复各州自治及邦联体制。
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瑞士重获独立,并确认为永久中立国。但瑞士军队直至1860年加埃塔包围战(Siege of Gaeta)后才终止协助外国政府作战。瓦莱州、纳沙泰尔州及日内瓦州先后于1815年加入联邦,瑞士的领土从1815年起即未再变更。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瑞士各州由寡头贵族所支配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冲击,演变成激进与保守州的对立。瑞士于1839年爆发苏黎世保守派叛乱(Züriputsch),部分保守天主教州于1845年结盟为「分离同盟」,于1847年与联邦军爆发分离同盟战争(Sonderbundskrieg),战争持续不到1个月,死亡人数不超过100人,且大多是受到友军误伤。分离同盟战争与欧洲各国发生的动乱类似,但对瑞士社会及心理层面皆有重大影响。
在1848年欧洲各地发生革命及骚动时,瑞士起草以联邦体制为架构的新宪法,该宪法大多参考美国宪法;新宪法赋予联邦政府较大权力,各州政府则保留处理地方事务的权限。激进自由州倾向以各州人口比例推派代表的单一议会,而传统保守州欲维持旧体制,经协商后,国会分为上议院即联邦院,由各州选出2名代表,半州则为1名;以及下议院即国民院,共200名代表,依各州人口数量比例选出代表。修改宪法须经全民公投复决。
瑞士于1805年代引进统一的度量衡体制,并于1850年以瑞士法郎为统一货币。。
瑞士宪法得以公民投票为全部或部分修改,因此每次修改宪法不仅修改旧有宪法,亦得起草新宪法。由于人口增加及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的变革,反对势力以改革为诉求,进而于1874年实施新的联邦宪法,该次宪法修改引进联邦层次的任意性复决公投(Facultative referendum),并确立联邦政府处理交通、国防、公共卫生及立法事项。1891年修宪后,公民得直接提出宪法法修正案并通过。
瑞士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皆未受战火波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革命者列宁于1914年至1917年间留居于瑞士。战争间发生格林-霍夫曼事件的政治丑闻也使瑞士的中立性受到质疑。瑞士在免除参与国际联盟军队的条件下,于1920年经公民投票后加入国际联盟,其总部设于日内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1937年曾拟定详尽的圣诞树行动入侵瑞士。,但瑞士并未遭受侵略。瑞士在战争期间以武力吓阻、对德国让步等策略延迟了德国的侵略,因而瑞士得以保持独立。亨利·吉桑(Henri Guisan)于战争期间发布总动员令,瑞士战略也由防御边界上固定地点以保护经济核心地带转为长期有组织的消耗战,并撤退至阿尔卑斯山区,依据坚固且存有物资的「内堡」(Reduit)防守,吉桑将军于1940年7月5日发表「防御内堡计划」(Réduit Plan),表示「地形有高山作为屏障,提供抗敌无比的可能性」。瑞士也是同盟国及轴心国双方进行间谍行动及谈判重镇。
同盟国及轴心国双方皆于战时封锁与瑞士间的贸易。受德国侵略的可能性及与其他国家贸易的影响,瑞士对纳粹德国的经济合作及贷款的还款期限也随之变动。瑞士经维希法国的重要铁路路线于1942年中断。在战争期间,瑞士收容超过30万名难民,总部设于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于冲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移民及难民收容政策,以及与纳粹德国间的财政关系,使瑞士当时的中立政策于20世纪晚期遭受质疑。
瑞士空军与同盟国及轴心国作战,于1940年5、6月间击落11架德国空军战机。超过100架盟军轰炸机及机组人员于战争期间受拘留。在1944至1945年间,盟军轰炸机曾误炸瑞士部分地区,包括沙夫豪森、巴塞尔及苏黎世。
瑞士政府于战后曾提供援助(Schweizerspende)及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的资金,随著欧洲市场于战后复苏,瑞士企业亦从中获益。
瑞士妇女自1959年起才拥有在州层级选举中投票的权利,而在联邦层级选举中投票的权利则是从1971年开始向妇女开放,内阿彭策尔州为妇女最晚获得选举权的州,自1990年妇女才有投票权。妇女在获得联邦层级选举权后,女性在政治上重要性也有所提升,第一位女性瑞士联邦委员会委员伊丽莎白·寇波任职于于1984至1989年;露特·德莱富斯于1999年成为第一位女性联邦总统。
瑞士于1963年加入欧洲委员会。1979年汝拉州自伯恩州分出,成为新的一州。瑞士于1999年4月18日对联邦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系列丑闻迫使瑞士银行业进行改革。1995年,瑞士的银行在犹太团体的压力下声明他们发现了存于1945年以前旧账户中数以百万元计的“沉睡的存款”(大部分属于纳粹大屠杀的受难者和幸存者)。由于被指坐拥如此财富而从未尝试寻找其主人,瑞士最大的两家银行在1998年同意向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家属支付12.5亿美元的补偿金。
瑞士于2002年经全民公决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瑞士乃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创始国,但并非欧洲经济区的成员国。瑞士于1992年5月提出加入欧洲联盟的提案,但于同年12月加入欧洲经济区的提案由瑞士公民公投否决后无进一步行动。瑞士同时是第一个以全民公决决定是否加入欧洲经济区的国家;而后瑞士又对欧盟相关议题进行了数次全民公决,但由于意见不一,加入欧盟的提案冻结,现时实行了部份欧盟的标准,例如欧盟和瑞士之间各国人口可自由互相进出。
1848年通过的瑞士联邦宪法为现今瑞士施行联邦制的法律基础,该部宪法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宪法之一。现行瑞士宪法由公民于1999年投票通过,于2000年1月1日正式施行。宪法内容包括瑞士邦联之组成,公民权利与义务,邦联体制与州级制度,国策等。瑞士宪法禁止在瑞士实行死刑。瑞士联邦政府采行三权分立体制,分别为两院制议会、瑞士联邦委员会及瑞士最高法院。
瑞士议会由联邦院及国民院组成,分别为46席的联邦院(上议院,各州推派两名代表,半州则为一名),由各州选举出代表;以及200席的国民院(下议院),由各州人口比例采行比例代表制选出。两院任期皆为4年。当两院进行联席会议时,则成为联邦议会。公民得以公民投票否决议会通过的法案、行使提案权、修改联邦宪法等。
瑞士联邦委员会为瑞士最高行政机关,全体委员为国家元首,7名委员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同时联邦议会也对委员会进行行政监督。瑞士联邦主席由每年的联邦议会选出,任期为一年,传统上由联邦委员会成员轮流担任,主席负责主持委员会会议及担任瑞士对外的国家代表,联邦主席只是「同僚中的第一人」(),并没有特殊的权力,仍为所属部会的首长。
瑞士自1959年起即由4个主要政党组成大联合政府,委员会中的席次大致对应于议会中的政党比例,各主要政党于1959年在协商基础上提出「奇妙配方」,后于1959年至2003年间的席次分别为瑞士社会民主党2席、瑞士自由民主党2席、瑞士人民党1席及瑞士基督教民主人民党为2席;在2003年联邦委员会选举后,瑞士基督教民主人民党减为1席,瑞士人民党增为2席。
瑞士联邦最高法院审理不服州或联邦法院判决而上诉之案件,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任期为6年,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
瑞士实施世界少有的直接民主制度,公民的民主权利相对其他民主国家大上许多。公民对重大国事与地方事宜拥有表决、创-{制}-与否决权,可以成立请愿,也可以以投票抵制政府的一些政策。十万名瑞士国籍者可以修改宪法,也可以修改国家外交政策。
瑞士的政治结构分为社群区、州及联邦三个层次。1848年的宪法确立直接民主制度,在联邦层级公民得对宪法为一部或全部的创制或修改进行公民投票,并得否决议会作成之决议或提出新法案。
若于100天内有5万名公民连署,能够发起对议会所通过的法律或政令为通过或否决的公民投票,而若有8个州也可共同发起该公民投票,此类公民投票采简单多数决定结果。若有10万名公民在18个月内连署修宪提案,则能将该修宪提案提交全国投票。议会可以针对修宪提案提出相反的提案,供选民表达其偏好以避免两个提案皆为通过。宪法修正案投票须取得全国选民及州数量双重多数支持才能通过。
瑞士各州享有宪法上永久地位,相较于其他国家,瑞士各州的独立性及自治性较高,各州在联邦宪法下地位平等,并有各自的宪法、议会、政府及法院。瑞士各州在人口数量及面积存在较大差异,人口最多的苏黎世州有1,253,500人,人口最少的内阿彭策尔州仅15,000人;面积最大及最小的州分别为格劳宾登州(7,105平方公里)及巴塞尔城市州(37平方公里),州下辖的市镇有2,596个。瑞士境内有两个内飞地-布辛根及坎波内,分属德国及义大利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的福拉尔贝格州为谋求独立,曾于1919年5月11日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加入瑞士联邦,超过80%的公民表示支持,但因奥地利政府、协约国和瑞士非德语区居民反对而作罢。
瑞士联邦共分成26个州(其中6个为半州):
<nowiki>*</nowiki>
瑞士传统上自1515年结束领土扩张后,即鲜少参与需负担军事、政治或直接经济行动的结盟。瑞士的中立政策于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为各国承认。瑞士至2002年才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也是第一个以公民投票决定是否加入联合国的国家。瑞士与大多数国家间有外交关系,历史上也曾为其他国家调停。瑞士并非欧洲联盟的会员国,而瑞士公民自1990年代起数次公民投票皆未通过加入欧洲联盟的提案。
由于政治中立,许多国际组织将办事处设于瑞士。瑞士为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及日内瓦公约的发源地,于2006年起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日内瓦万国宫为联合国仅次于纽约总部的第二大枢纽;瑞士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及总部所在地。
除了联合国欧洲总部外,瑞士还设有其他联合国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国难民署(UNHCR)等,另有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约200个国际组织。每年于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聚集全球商界及政界重要人士讨论包括卫生保健及环境等重要议题。
此外,瑞士也是许多体育组织所在地,如日内瓦的国际篮球联合会、尼永的欧洲足球协会联盟、苏黎世的国际足球联合会及国际冰球联合会、埃格勒的国际自行车联盟、洛桑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瑞士武装力量包括陆军及空军。瑞士虽然实行「全民皆兵」的普遍义务民兵制,但仅有百分之五为职业军人,凡年满20周岁至34周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女性公民也可志愿服兵役。由于瑞士为内陆国家,因此未设有海军,与邻国交界的湖泊则有军事巡逻艇。除梵蒂冈的瑞士近卫队外,瑞士禁止国民接受外国军事雇佣。
服役的瑞士公民可将军队装备及轻武器带回家中保管,虽部分组织及政党认为此项规定具有争议性,但多数瑞士人仍赞同此政策。凡年满19周岁的男性青年必须到征兵处报名并体检,合格者20周岁入伍,约三分之二可通过体检,不合格者则于替代单位服务。每年约有两万人于招募中心进行为期18至21星期的训练。
瑞士的武装力量是一个介于民兵与正规军之间的体制。瑞士政府中相当于一般国家国防部的部会称为「联邦防卫、公民保护与体育部」。现役常备兵力4.25万人,战时48小时动员达35.1万。
冷战结束后,瑞士出现限制军队甚至完全废除军队的声浪,废除军队团体发起的公民投票于1989年11月26日进行,但该废除军队提案遭约三分之二的投票者反对。而另一次类似公投于九一一袭击事件前提出,于该事件后由全民复决,反对比例达78%。
瑞士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五国交邻,国境几乎都在阿尔卑斯山脉之中,多是高山及湖泊,地形及气候相当多样化,瑞士面积为,人口约79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0人。南部山脉较多,人口也远较北部为少。而面积最大的格劳宾登州全境位于阿尔卑斯山山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27人。
瑞士国土位于北纬45至48度、东经5至11度间,地形基本上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南部的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中部的瑞士高原区以及西北部的侏罗山区,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脉横贯瑞士中南部,占全国面积的60%。在较高的谷地存在冰川,总计瑞士境内的冰川面积达1,063平方公里。冰川也是如莱茵河、因河、提契诺河、罗纳河等主要大河的源头。水道网包括了中欧及西欧最大的湖泊如莱芒湖、博登湖及马焦雷湖等,瑞士全境有超过1,500个湖泊,容量约占欧洲淡水存量的6%,湖泊及冰川占瑞士全国6%的面积。
瑞士境内约有100座海拔接近或超过4,000公尺的山峰。标高4,634公尺的杜富尔峰为瑞士最高点,但马特洪峰较为知名,两座山峰皆位于本宁阿尔卑斯山脉及瓦莱州内;伯尔尼兹阿尔卑斯山脉中以少女峰(标高4,158公尺)及艾格峰最广为人知,少女峰旁的卢达本纳冰蚀河谷存在72个瀑布。位于恩加丁河谷的圣莫里茨为著名滑雪胜地,该河谷旁的贝尔尼纳山脉最高峰为标高4,049公尺的贝尔尼纳峰。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最大的山脉,绵延瑞士境内的中部,有欧洲著名山峰——少女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891年写道:“少女峰这个名称很好,没有比少女更洁白无瑕和圣洁的了”,少女峰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瑞士境内独有多座数千公尺的山峰,和终年不化的冰河,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
瑞士大多数人口分布于瑞士高原,此部分约占国土面积的30%,被称为是瑞士的中央地带(Mittelland)。莱芒湖为瑞士最大湖泊,罗纳河为注入莱芒湖的主要河流,也是莱芒湖湖水流出的主要河流。
瑞士山间谷地气候温和,高山较寒冷,一般属温带气候,但于不同地区则有相当大的差异。瑞士气候存在过渡性质,由西部的海洋性气候过渡至东部的大陆性气候。高山存在冰河环境,山区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而瑞士南方接近地中海式气候区域,气候较为舒适;部分耐寒棕榈生长于瑞士南部河谷。夏季较为温暖潮湿,且伴随定期降雨,适于放牧;冬季较为干燥,在高山地区会持续数周的稳定天气,而较低的地区受逆温影响时,则有数周时间看不见太阳。瑞士全年皆有发生焚风的机会,为南风吹过阿尔卑斯山,在南坡降雨后北坡转为干燥的热风。瑞士各地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山地有超过2000毫米处。
瑞士经济市场稳定且科技先进,于2011年瑞士就人均财富而言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包括金融及非金融资产)。依国际汇率计算,瑞士为世界第19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39大经济体;出口额及进口额分别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虽然瑞士公营事业的服务范围相当广泛,但瑞士的经济自由度仍居欧洲首位。瑞士依国际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西欧及中欧主要经济体及日本为高;以购买力平价换算则居世界第8位。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为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国家,欧盟报告显示瑞士的创新力表现为欧洲最佳。瑞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居欧洲前列。于2005年,瑞士家庭收入中位数为96,500瑞士法郎,瑞士经常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亦居世界前列。
瑞士为许多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瑞士营业额最高的企业为维多、嘉能可、贡沃尔、托克、雀巢、诺华、罗氏、ABB、摩科瑞及德科,其他较著名瑞银集团、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瑞士信贷集团、利乐包装、百乐嘉利宝、瑞士再保险及史华曲集团。瑞士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
制造业为瑞士最重要的产业,制造业以生产专业化学制品、药品及医疗产品、科学精密测量仪器、乐器为主。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化学制品(34%)、机械及电子设备(20.9%)、精密仪器及钟表(16.9%)。服务业为瑞士另一重要产业,包括银行业、旅游业、保险业及国际组织等。
瑞士全国就业人数约380万人,瑞士就业市场较邻国有弹性,失业率也相对较低,不过瑞士的失业率从2000年6月的1.7%上升至2009年的4.4%。瑞士外国移民人口于2004年约占21.8%,约与澳大利亚相当。瑞士每工时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7位,于2006年时为每小时27.44国际元。
瑞士为西方世界中私营部门较为发达且税率较低的国家,为已开发国家中总税率较低的国家。瑞士经商容易度在178个国家中排名第26位。瑞士于1990年代及2000年代初期面临经济成长停滞,欧盟协助瑞士经济改革及整合。瑞士信贷集团指出瑞士仅有37%的居民拥有住宅所有权,比率为欧洲最低。于2007年,瑞士房屋及食物价格分别为欧盟25国平均的171%及145%,约为德国的113%及104%。
瑞士农业保护政策为瑞士自由贸易政策的少数例外,也导致食物价格较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显示瑞士市场自由度略低于部分欧盟国家,但瑞士国内购买力仍居世界前列。除农业外,欧洲国家与瑞士间的贸易壁垒相当少,瑞士也与世界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瑞士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之一。
瑞士的银行业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瑞银集团 (UBS) 和瑞士信贷银行。其声誉是基于瑞士长久以来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其对资产管理的经验以及较为保守并持续的投资态度。
很多负面声音指责瑞士银行业高度对客户保密的原则客观协助了某些海外人士洗钱及逃税的行为。为对抗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瑞士在1998年颁布了反洗钱法案。其实早在1991年,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要求其各大银行对所有账户的实益拥有人进行识别。如今在美国及各国政府的压力下,瑞士银行已经放宽了原来的保密条款。根据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在2018年10月5日发布的公告,瑞士以按照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AEOI)标准于9月底同部分国家(或地区)税务机关交换了金融账户信息。
瑞士学界有不少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伯恩期间建立狭义相对论;较近期的科学领域获奖者则有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海因里希·罗雷尔、理查德·恩斯特、埃德蒙·费希尔、罗夫·辛克纳吉、库尔特·维特里希等,在所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有113位与瑞士有关连,位于瑞士的国际组织总共获得9次诺贝尔和平奖。
日内瓦西部与法国安省边境设有世界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保罗谢尔研究所为瑞士重要的国家研究所。瑞士人较著名的发明如:麦角二乙醯胺、扫描隧道显微镜、魔鬼毡。
瑞士的太空机构瑞士航天局参与太空科技及太空计划,瑞士为欧洲空间局的十个创始国之一,也是欧洲空间局的主要资金提供者。瑞士企业如欧瑞康太空及麦柯升马达等参与航天器建造。
瑞士电力有56%来自水力发电,39%来自原子能发电,瑞士电力生产所制造的二氧化碳相当少。于2003年5月18日,两个废除核能发电的提案遭到否决。分别为:停止新建核能发电厂(41.6%支持,58.4%反对)及废除核能发电(33.7%支持,66.3%反对)。
瑞士于1990年通过暂缓兴建核电厂10年的提案以54.5%支持通过。位于伯恩州的新核电厂在计划中。瑞士联邦环境、运输、能源与通讯部(DETEC)下辖的瑞士联邦能源局负责处理能源生产及使用的相关政策,该机构曾提出「2000瓦社会」(2000-watt society)构想,目标至2050年减少一半以上的用电量。
瑞士政府于2011年5月25日宣布于20至30年内关闭所有核能发电厂的计划,以逐步淘汰核能发电方式确保能源自主及安全,预计第一座核电厂将于2019年关闭,最后1座反应炉将于2034年关闭;该提案将于同年6月于议会进行讨论,并举行公民投票决议。
瑞士铁路网全长5,063公里,年载客量约3.5亿人次,瑞士铁路网为欧洲最密集。瑞士于2010年平均每人年搭乘铁路为2,258公里,为世界最高(但此资料并不包含地铁,所以其他地铁发达的国家这部分数据是被低估)。瑞士公路网总长达71,454公里,其中1,790公里为高速公路。苏黎世机场为瑞士最大国际机场,2011年客运量达2,400万人次,瑞士另有日内瓦国际机场、位于法国的巴塞尔-米卢斯-弗赖堡欧洲机场、伯尔尼-贝尔普机场、卢加诺机场、圣加仑-阿尔滕莱茵机场及锡永机场等国际机场。
瑞士人口约795万,主要是日耳曼人,此外还有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瑞士的外国居留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2%,其中六成来自欧盟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居留人口中义大利人最多,占总居留人口的17.3%,其次为德意志人(13.2%)、塞尔维亚及蒙特内哥罗移民(11.5%),以及葡萄牙人(11.3%)。由于瑞士收容来自斯里兰卡的移民,大多为泰米尔难民,为瑞士人数最多的亚洲民族。
瑞士联邦没有官方的国教,但是大部分州(除了日内瓦州和纳沙泰尔州)都认可官方教会,分为天主教和瑞士归正会两种情况。这两大教派,以及在有些州的旧天主教会和犹太教,都正式通过获得支持者的税收。
基督教是瑞士的优势宗教,分为天主教(占人口的38.8%)和各种新教教派(占30.9%)。外国移民带来的伊斯兰教(4.5%)和东正教(约2%)是较有规模的较小宗教。2005年的欧洲民意调查发现有48%的人支持有神论,39%的人表示相信一种精神力量,9%为无神论,4%为不可知论。另一调查报告则显示27%的人口不相信神。
从历史而言,该国的天主教与新教两大宗教势力大致均等,在该国大部分地区形成复杂的信仰地图。阿彭策尔州在1597年正式分为天主教和新教两个部分。 伯尔尼、苏黎世和巴塞尔等大城市以新教徒占优势。瑞士中部和提契诺州传统上是天主教地区。在天主教与新教州的冲突达到顶点的分离主义联盟战争(Sonderbundskrieg)之后制定的1848年瑞士宪法,允许天主教与新教和平共处。1980年一项彻底的政教分离提议遭到否决,只获得21.1%的支持率。
瑞士官方语言(占总人口比例;加上外国居民后比例):
瑞士由于地理位置居数个欧洲主要文化体的交会地带,因而在语言及文化上接受大幅影响。瑞士设有三种官方语言,分别为:瑞士德语(占63.7%人口;若包含外国居民则占72.5%)、瑞士法语(20.4%;21%)、义大利语(6.3%;4.3%);德语区位于中部及东部,西部为法语区,义大利语区分布于南部提契诺州,罗曼什语则通行于采行三语的格劳宾登州的部分地区。联邦宪法第4条规定罗曼什语与德语、法语及义大利语同样具备国语地位;同法第70条规定于通知罗曼什语使用者时罗曼什语为官方语言,但法律及公务文件并不须译为罗曼什语发布,而联邦政府有义务以其他三种官方语言发布,联邦议会备有德语、法语及义大利语三语同步翻译。在游客区,英语甚为普遍。
瑞士交谈用语以阿勒曼尼语方言为主,整体称为瑞士德语,书面则以瑞士标准德语为主,而主要广播及电视台也有提供瑞士德语服务;在法语区乡村地区也存在法兰克-普罗旺斯语方言,称作瑞士法语。瑞士少数语言如义大利语区的瑞士人大多能理解德语。
瑞士联邦宪法赋予各州在教育方面有独立的权限,因此瑞士教育体系相当多样。瑞士有公立及私立学校,包括许多私立国际学校。各州的小学教育皆由6岁开始,但大多数提供4至5岁开始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一个州学制不同,介于4至6年。传统上,学校教授的第一外语为母语以外的官方语言,但自2000年以后部分州别教授英语为第一外语。
在小学教育结束后,中学教育依学习能力不同而分为数种类型(大多数州别为三种),学习能力较好者则会建议接受进阶教育并报考大学,并给学习较慢者得以适应的教育。
瑞士共有12所大学,其中10所为州立大学,以教授非技术性学科为主。瑞士第一所大学于1460年创立于巴塞尔,以化学及医学研究著称。瑞士学生数最多的苏黎世大学有近2.5万名学生。两所由联邦所资助的大学分别为苏黎世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创建于1855年)及洛桑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于1969年自洛桑大学独立出来,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在国际上皆有良好声誉。
在一般大学以外,瑞士设有应用科学大学,在工商管理方面以圣加仑大学(HSG)及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最为著名。瑞士外国学生比例相当高,仅次于澳大利亚。
瑞士作为许多国际组织所在地,国际关系研究发达,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为欧洲最古老的国际关系学院。
瑞士公民必须向私人保险公司购买健康保险。瑞士人的预期寿命男性与女性分别为79及84岁,为世界上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不过瑞士医疗卫生支出相当高,于2003年时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5%,医疗卫生支出自1990年起即稳定增加,也反映出费用高昂的医疗服务由于高龄人口增加及引进新的医疗技术,医疗卫生支出很可能持续增加。
瑞士人约有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居住于都市地区。不仅在瑞士高原有城市蔓延现象发生,侏罗及阿尔卑斯山山麓地区也存在同样现象,进而对土地使用的疑虑也有增加。于21世纪初,城市的人口增长率高于乡村地区。
瑞士都市网络相当密集,大型、中型及小型城市间相互支援。瑞士高原人口密集,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450人,几乎找不到未开发的地区。苏黎世、日内瓦-洛桑、巴塞尔及伯尔尼等主要都会带仍持续扩张。
欧洲三种主要语言为瑞士的官方语言,瑞士文化相当多样,也反应在瑞士广泛的传统文化上。瑞士各地区与相同语言的周边国家文化具有高度关联性。瑞士也为西欧文化圈的一部份。
瑞士在文学、艺术、建筑、音乐及科技等领域有相当成就,瑞士于欧洲动乱及战争时吸引外国人才移居。瑞士有九百多座博物馆,数量达1950年的三倍。每年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为琉森音乐节、蒙投爵士节(Montreux Jazz Festival)及罗加诺国际影展。
阿尔卑斯山在瑞士历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瑞士国家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瑞士高山地区在冬季时为滑雪场,夏季则可进行健行及登山自行车活动;其他地区也相当适于旅游,春季及秋季则属旅游淡季。传统农业及放牧文化在许多地方仍被保留,城市以外地区存在小型牧场。阿尔卑斯长号为木制类似喇叭形状的乐器,与约德尔唱法及瑞士手风琴成为瑞士传统音乐的缩影。
在瑞士邦联成立之初,该地区几乎仅使用德语,因此早期的文学以德语为主。至18世纪法语在伯恩及其他地区逐渐流行,也影响著法语区结盟,法语地区也更受关注。
耶雷米雅斯·戈特赫尔夫(Jeremias Gotthelf,1797年-1854年)及戈特弗里德·凯勒(Gottfried Keller,1819年-1890年)为德语古典文学代表。马克斯·弗里施及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为20世纪瑞士重要文学作家,后者的作品《物理学家》(Die Physiker)及《诺言》(Das Versprechen)于2001年由好莱坞拍成电影。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及杰曼·德斯戴尔(1766-1817年)为法语著名作家。义大利语及罗曼什语作家同样有著作,但人数较少而较不显著。
《海蒂》为著名的瑞士儿童文学作品,为孤儿海蒂与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祖父间的故事,海蒂甚至是瑞士的象征之一;约翰娜·施皮里为该作品的作者。
瑞士的传统音乐形式包括约德尔小调和阿尔卑斯长号。约德尔小调是一种源于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歌唱方式,起初是呼喊羊群或不同山头上的人相互联络时使用,十九世纪初开始被引入音乐创作中。其特点是反复地在胸部发音的低音曲调和头部发音的高音曲调之间进行的大跨度的音阶转换。阿尔卑斯长号也是源自管理牧群的手段,为木制乐器,其长度介于2米到4米之间,底部弯曲,如同烟斗。
当地亦有不少博物馆摆放当地艺术家的作品,例如以怪奇、超现实、黑暗为作品主题的Giger Museum等。
瑞士联邦宪法明文保障新闻及言论自由。
瑞士通讯社以德语、法语及义大利语全天候发布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各方面新闻,瑞士通讯社向大多数瑞士媒体及数家外国媒体发布新闻。
就瑞士人口规模而言,瑞士报社数量相当多。瑞士全国共有报纸79种,影响最大的德语报纸为《新苏黎世报》《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和《一瞥报》,法语为《时报》,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发行当地报纸,而多元文化也是瑞士拥有许多报社的原因之一。瑞士荣格集团(Ringier AG)创立于1883年,是瑞士最大的综合性传媒集团,总部设在苏黎世。
瑞士各语区都有自己的广播电视,瑞士公共广播电视公司总部设在瑞士首都伯尔尼,1997年开播。瑞士还有国际广播电台,1934年开始短波广播,在2004年10月30日之前,瑞士国际广播电台使用瑞士的官方语言和英、西班牙、阿拉伯语等语言,除短波外,还用卫星进行广播,2004年10月30日,瑞士国际广播电台在进行了最后一次短波和卫星广播后停止其70年历史的广播,转到网络和多媒体播出。
滑雪、单板滑雪及登山为瑞士的热门运动,而瑞士的自然环境也适于从事这类运动。有舵雪橇于19世纪后半在圣莫里茨发明后,瑞士当地人及观光客开始从事冬季运动。足球运动在瑞士也有不少球迷,瑞士国家足球队受到广泛支持,国内有球会-{zh-hans:巴塞尔; zh-hk:巴素利; zh-tw:巴塞尔}-、苏黎世、年青人、草蜢等,著名球员有沙奇里、亚历山大·弗雷等,瑞士与邻国奥地利共同主办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网球运动逐渐普及,瑞士网球运动员辛吉斯、费德勒与瓦林卡曾获得网球大满贯,后两者协助瑞士夺得2014年台维斯杯冠军。
瑞士饮食相当多元,如芝士火锅、拉可雷特芝士及马铃薯煎饼(Rösti)在瑞士各地皆相当普遍,并在不同气候及语言区下发展出不同的烹调方式。瑞士传统饮食与其他欧洲国家所采用的食材差异不大,不过会搭配独特的奶制品及起司,如格吕耶尔及埃文达的格吕耶尔芝士及埃文达芝士。瑞士境内有不少优秀餐馆,主要位于瑞士西部。
瑞士人自18世纪起制作巧克力,至19世纪发明磨制(conching)及温制(tempering)技术后,瑞士所生产的高品质巧克力知名度也大为提高。丹尼尔·彼得于1875年发明了牛奶巧克力。瑞士也是世界最主要的巧克力消费国之一,译为瑞士莲的Lindt、造型象征瑞士马特洪峰的Toblerone等皆为知名巧克力品牌。
瑞士各州能够决定该州节日,元旦、耶稣升天节、瑞士国庆日及圣诞节为各州皆存在的节日。
|
324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44 | 福全 (清宗室) | 福全 (清宗室)
福全(;),顺治帝次子。庶妃董鄂氏即宁悫妃出,顺治十年(1653年)癸巳七月十七日丑时出生。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封裕亲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授抚远大将军,和恭亲王常宁分道讨噶尔丹,寻还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六月廿六酉刻病故,终年五十,谥宪。
福全是康熙的异母兄长,两人都是庶出,但顺治没有嫡子;顺治崩后福全未能继位的原因是他没生过天花、且有一只眼睛残疾。
妻妾有记载的为八人(一位嫡福晋、一位侧福晋、六位庶福晋)
Category:清世祖皇子|2]]
|
324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48 | 允礽 | 允礽
允礽(;),幼名保成,清朝宗室。康熙帝时的废太子。原名胤礽(),后避其弟雍正帝之讳,改名允礽。清朝第一位享有公开立储的皇太子,亦是唯一一位康熙亲自公布天下拥有册封礼遇的皇太子。胤礽于皇太子位长达三十八年之久。
尔后康熙不再公开建储大典立皇太子,恢复旧有祖制以遗诏的形式立太子。
胤礽病逝后雍正追封为和硕理密亲王。
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三日,康熙排行第七子。母亲是康熙嫡-{后}-孝诚仁皇后,他是康熙帝嫡-{后}-所出的(已夭折)嫡长子承祜和嫡次子胤礽,两个嫡子中唯一活至成年的。嫡次子胤礽一出生后,康熙坚决给年幼两岁的胤礽为太子(康熙那时有不少庶妃嫔妾室)。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帝取得昭圣太皇太-{后}-,仁宪皇太-{后}-慈命和同意后,立为大清帝国的皇太子,颁诏中外和天下,加恩赐赦。
太子胤礽出生当天,其母孝诚仁皇-{后}-不幸崩于坤宁宫。因圣祖宠爱孝诚仁皇-{后}-,就把全部的爱妻之情移情到儿子身上,于是便对嫡-{后}-的遗孤嫡子十分宠爱,比对其他皇子之间的情分特为不同,倾注更多心血。
圣祖是位学识渊博之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从小太子胤礽就被圣祖训谕成优秀的预备储君培养,幼年时就亲自教他四书五经。六岁时,圣祖令名儒张英、李光地为胤礽之师,并令熊赐履授以理学诸书,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特召江宁巡抚、著名理学家汤斌以礼部尚书之位为詹事府詹事,直隶大名府兵备道耿介为少詹事,胤礽能熟练使用满语、蒙古语、汉语官话三种语言,马术出众,能左右开弓,儒家基本经典亦能粗通,并且时常听闻圣祖宣讲治国之道。
在「太子名份」的情况下,其渐渐被其他皇子孤立,也成为胤礽以后种种行为的出发点。
胤礽14岁时,开始了与皇长子胤禔的高压关系。胤禔号称武力强壮,而胤礽在文学方面有些成果。形成习惯后,胤礽在每方面都要与胤禔交手与比较。到了20岁左右,因为「太子名份」的关系,成年皇子里几乎都不与胤礽往来;事实上,其他成年皇子已在背后,不断发动挑战胤礽储君地位的行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圣祖亲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夕,驻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圣祖患疾,召太子及皇三子胤祉至行宫。太子侍疾无忧色,圣祖伤心,遣太子先返北京,这件事是父子情份产生裂痕的起因。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礼部向圣祖上奏祭祀奉先殿时的仪注,要将太子胤礽的拜褥置于槛内,皇帝下令尚书沙穆哈将太子的拜褥设于槛外。沙穆哈请求康熙帝下旨在档案中记录此事,康熙帝却下令夺了沙穆哈的官职。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册立瓜尔佳氏为太子妃。这时候太子身体健壮,眉清目秀,虽然有前述事件,但这个时期,皇太子已经进入青年时期,圣祖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依旧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厚望。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圣祖再次亲征噶-{尔}-丹,命令时年二十三岁的太子代行郊祀礼,同时坐镇京师监国理政,各部院奏章听从太子指示处理,如发生重要之事,大臣议定后,奏启太子。六月,战胜噶尔丹,圣祖回京,太子在诺海河朔亲迎,圣祖命太子先还。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圣祖出兵宁夏,仍然命太子留守京师。但是,此时已经有对太子不利的流言传至圣祖,权力与亲情之间的矛盾开始生冲突,自此圣祖对太子的眷爱渐渐产生了变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爵位,受封诸子参与国家政务,相对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加剧了诸年长皇子与皇太子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此时的共同打击目标是太子身边的「太子党」。
于是,在天子与太子、诸皇子与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自圣祖立胤礽为皇太子后,朝中就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出现了拥护太子与反太子的两大政治势力。太子党首脑索额图,是康熙幼年首席辅政大臣索尼之第三子,皇后的第三叔,曾经是圣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但是他后来因为自身权力需求陷入了天子与太子矛盾的旋涡。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圣祖以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将其禁锢,不久死于幽所。圣祖又命收索额图诸子,交其弟弟心裕、法保拘禁,并命:“若别生事端,心裕、法保当族诛!”大臣麻尔图、邵甘、佟宝等,也以党附之罪,被禁锢,“诸臣同祖子孙在部院者,皆夺官。江潢以家有索额图私书,下刑部论死”。只要与太子党稍有牵连者,都受到株连。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对抗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圣祖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胤礽被圣祖以“不法祖德、不仁不孝”等罪被废黜太子身分。并且康熙谕示宣召:「从前索额图助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下狱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且皇太子胤礽生而克母(嫡-{后}-)孝诚仁皇后,此等之人古称不孝。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胤礽所用一切远过于朕,伊犹以为不足,恣取国帑、干预政事、必致败坏我国家、戕贼我万民而后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为君、其如祖业何」。谕毕,康熙痛哭,众臣皆叩头仆地。
圣祖废除了太子之位,从此其他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而爆发的一场「政治内战」,就此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提人民大事,而每天只讨论哪个皇子应该被立为太子。
寅。
康熙召诸皇子入干清宫。上谕曰:「当废胤礽之时。朕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废皇太子后,皇长子胤禔曾奏称皇八子胤禩好。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大宝岂人可妄行窥伺者耶。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皆已败露,着将胤禩锁拏,交与议政处审理」。皇九子胤禟向皇十四子胤禵语曰:「尔我此时不言何待」。胤禵奏曰:「八阿哥胤禩无此心、臣等愿保之」。上震怒。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少解。康熙命诸皇子挞将胤禟、胤禵逐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辛巳,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妃复为皇太子妃,暂时解决了皇子争位的难题,但是「父子君臣」之间却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裂痕。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康熙帝闻奏,胤礽与不正当人士接触,要不顾一切强行让康熙内禅,自己即位。圣祖听说后大怒,速归京师,并且先谴责时任步军统领的讬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都统鄂缮、迓图等,这就是著名的「沈天生案」。又将托合齐以沈天生案中贿罪判绞死(最后死于狱中,剉尸焚之),齐世武等人被判绞死,鄂缮夺官幽禁,迓图入辛者库守安亲王墓。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圣祖决定再废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九月三十日,圣祖巡视塞外回北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胤礽废黜幽禁于紫禁城之咸安宫。十一月十六日,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废太子胤礽的大哥胤禔,康熙亦命令严加禁锢幽禁皇长子胤禔于府第内。
自再废太子后,圣祖宣称不再立太子之位。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快驾崩时传言于圆明园初见弘历得康熙最钟爱,但是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初期均不封弘历爵位世子、长子尊其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传位于雍正皇帝胤禛,康熙驾崩前仓卒遗命决定:「胤礽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嫡长孙)弘皙朕所钟爱,特封(最高)和硕亲王爵位」。雍正替康熙保守秘密藏胤礽次子弘皙于紫禁城宫外郑家庄王府。胤礽于雍正二年十二月(1725年1月)紫禁城咸安宫逝世,享年51岁,死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谥曰密,葬于今天津市蓟县黄花山园寝,历经盗墓、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后现存驮龙碑。有诗见《熙朝雅颂集》。
据大清国《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载:康熙病逝后,雍正一登基,当日立即准备册封胤礽次子弘晳多罗理郡王爵位,之后于雍正八年胤礽逝世后,弘皙正式袭封和硕理亲王爵。这和朝鲜国《李朝实录》记载是一致的。
而雍正的皇子皇女只剩下弘历与弘昼两位时,于雍正第十一年时,才有封爵:宝亲王、和亲王。
民间传说允礽是同性恋,康熙帝知道后下令把和允礽有同性恋关系的人处死,传说中允礽被废的原因亦与他的同性恋倾向有关。
|
324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49 | 允祉 | 允祉
允祉(;),原名胤祉,康熙帝第三子。康熙四十八年晋为诚亲王。其弟雍正帝即位后,改名为允祉。
出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二十,生母是荣妃马佳氏,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诚郡王。隔年九月因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犯了未守丧之罪,降贝勒。四十八年三月,晋为诚亲王。
胤祉自幼酷爱学术,以温文尔雅著称,备受康熙欣赏,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写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说,康熙亲自给胤祉讲解几何学。康熙在畅春园蒙养斋开馆,派胤祉主持纂修《律历渊源》,集律吕、历法和算法于一书,尤长书法而受命书写康熙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胤祉不太热心储君之位,亦不党附雍正,一心发展文化事业,爱好编书,命其门客陈梦雷纂集类书,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成书《古今图书集成》。
废皇太子胤礽后不久,他向康熙帝告发胤禔用喇嘛巴汉格隆魇术诅咒皇太子之事。
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守景陵”,发配允祉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帝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私下发些牢骚,雍正二年,允祉的儿子弘晟得罪,削去世子之位,改为闲散宗室。雍正八年,允祉又因怡亲王胤祥之死吊丧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被庄亲王允禄等弹劾。
雍正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允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允祉府邸有旧府和新府,旧府旧址是今北京官园中国儿童活动中心,新府旧址是北京积水潭医院。
|
325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54 | 青岛市 | 青岛市
青岛市(),简称青,别称胶,又被誉为琴岛和岛城,是中国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区域中心城市。青岛经济发达,在北方城市中,经济总量仅次于京津2个直辖市。
青岛位于中国海岸线的北部、胶东半岛南侧,西接广阔腹地,近代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重视。继而1891年清政府驻兵建置,1897年德国租借建设港口和铁路,青岛遂因“一港一路”而兴,进而成为德日在华商贸的中枢。近代青岛,在德租时期完成从偏远渔村到商贸城市的演变;日据时期又兴起以纺织为首的制造业,转型为工商业城市,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伴随城市发展兴起的交通、建筑、通信、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均在中国乃至亚洲占据重要地位。青岛城市构建发展模式的西化从建置初一直持续半个世纪,使青岛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包括外国人)和较高的开放度,居民对国外的文化、社会制度和现代化有着较高的认同感;相反也造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青岛积蓄不深,在作为现代文化依托的高校人才因在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政策调整外迁流失及其他各种人为因素的作用后,青岛一度沦为“文化沙漠”;进入21世纪后,青岛积极引进高校人才,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致力于营造出“文化绿洲”的环境。
青岛现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宜居城市;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沿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以及中国海洋科研及其产业开发中心城市,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2017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青岛入选“世界电影之都“创意城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海关、山东海事局、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等单位的总部均设于青岛。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残奥会和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分赛场设于青岛,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于青岛举办、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年度峰会于青岛召开。
“青岛”之名原指即墨以东海域的三平岛,前海海湾内之小岛于清初各地方文献中被称为“小青岛”,这座小岛于乾隆年间又改称青岛。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河源头的一座山于1923年也被定名为青岛山。
1897年德国租借胶州湾地区之前,今青岛市市辖区范围的建制为即墨县仁化乡和里仁乡。1898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今胶州湾的旧称“胶澳”成为此片区域的代名词。德国将该一级行政区建制的租借地命名为“胶州德租界(Kiautschou, Deutsches Pachtgebiet,即胶州湾租借地)”,要塞防线内界规划建设四个区域,即青岛 ()、大鲍岛 ()、台西镇 () 和台东镇 (),首府(,近代译为“总督府”)官邸置于青岛。日本取代德国第一次占领统治租借地后,原地沿用前名,并另建部分城区。1922年,中华民国收回租借地,设立中央直辖的胶澳商埠。1929年,国民政府接收胶澳商埠,成立青岛特别市,至此“青岛”一词正式成为这座城市的专名并沿用至今。
清末时期至民国初年,青岛的西文名曾用过德语的“Tsingtau”、邮政式拼音的“Tsingtao”和威妥玛式拼音的“Chingtao”等。“Tsingtao”作为青岛的通用西文名使用最多,见证了近代青岛的历史变迁。联合国于1977年正式改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大陆地名;1987年,中国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要求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使汉语拼音“Qingdao”(或带调号)成为“青岛”市名惟一的合法拼法。而“Tsingtao”仅用作青岛啤酒的品牌,或在历史、艺术等领域及非正式场合使用。
青岛市下辖7个市辖区和3个县级市。所辖区(市)分为中心城区的市南区、市北区和李沧区,区属各部门由市局直管;紧密圈层的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即墨区、胶州市和外圈围层的平度市、莱西市,区(市)属各部门由区(市)政府属地化管理。红岛经济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董家口经济区、青岛金家岭经济区为市直属行政管理区,由其管理委员会(中共工作委员会)负责管理。
中国共产党是青岛市唯一的执政党,设有其地方组织——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青岛市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指示和市党代会的决议,领导青岛市的工作,现任市委书记为张江汀。青岛市人民政府是青岛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市级国家行政机关,现任市长为孟凡利。2012年中国社科院编制的《2012年中国政府透明度报告》显示,青岛市人民政府透明度为百分制64.7分,居副省级地方政府第3位(较大的市第5位)。青岛市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大陆各副省级政府基本相同,作为山东省的一个省辖市,青岛市市委、市政府等机构受山东省委、省政府等机构的领导。
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市人大的常设机关,现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为宋远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岛市委员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青岛的地方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地方重要机构,现任市政协主席为杨军。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与青岛市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是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责的机关,现任市纪委书记兼市监察委员会主任为刘子玉。
青岛市主要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有,民革青岛市委、民盟青岛市委、民建青岛市委、民进青岛市委、农工党青岛市委、致公党青岛市委、九三学社青岛市委、青岛市工商联、青岛市总工会、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妇联。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是青岛市的国家审判机关,代表国家依法独立行使在青岛市行使审判权,其审判业务归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监督指导,对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现任院长为祝华。青岛市人民检察院是青岛市保证宪法和法律统一实施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依法独立行使在青岛市行使检察权,其检察工作归山东省人民检察院领导,对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现任检察长为李建新。青岛海事法院是国家海事专门审判机关,为首批设立的全国六个海事法院之一,管辖山东沿海海岸及其延伸海域、海岛及山东半岛沿海所有港口,专门受理一审海事海商和海事行政案件,与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同级,其上诉审法院为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现任院长为刘亚宁。另外,青岛市人民政府下设的市司法局、公安局、监察局和法制办公室为市政府主管司法行政、维护公共安全、纪检监察和法制事务的工作部门。
1986年12月,国家决定在青岛等当时的8个计划单列市中进行法制建设试点工作,至此青岛市开始享有地方立法权。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的规定》,对青岛市地方性立法的制定范围、起草,议案的提出和审议,地方性法规的通过和公布等做出具体的规定。青岛市的地方立法由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经报送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市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同时,还需清理过去发布的地方性法规,及时修改或废除一些与上位法相违背和已经不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规。
今青岛市所在地区在旧石器时代为温带森林,有大量生物生息繁衍,今有大量化石出土。在新石器时代,东夷父系氏族先民在此从事农耕生产活动,进而发展出狩猎、畜牧及海洋捕捞,创造丰富多彩的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夏朝时,此地居民多为莱夷;商朝时,系莱国领地;西周时期,分属莱、夷、莒、介等封国。春秋初期,系介、夷、莱等国属地。前567年齐国灭莱国,今青岛市多归于齐国。齐国为防备外国侵犯,在其南部边境修筑千里长城,遗址今日尚存。战国时期,即墨成为齐国五都之一;琅琊是重要海港城邑,并以制陶闻名;前476年,齐吴两国在琅琊海域发生中国史上首次海战。秦始皇曾三次巡幸琅琊郡,修建琅琊台,派遣徐福东渡朝鲜、日本。曾为胶东王的刘彻在接掌皇帝职务后,多次巡幸琅琊、不其(音,今城阳区),亦先后派人入海求仙。前70年,河南郡以东49郡国发生大地震,死6000余人,琅琊城郭、琅琊台、秦汉行宫、宗庙、港口全部毁坏;自此,琅琊衰败,郡治外迁。公元623年,胶西县并入高密县,置板桥镇,该镇商船往来频繁,有着与东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广泛贸易,成为北方大港,也是朝廷对高丽用兵的军需转运站,经济和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政权更替频繁,板桥镇及其周边地区趋于萧条;宋朝时,经济又繁荣起来,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后因宋辽对峙,登州、莱州港封闭,板桥镇成为北方唯一海上对外联系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临海军设置于此;板桥镇在对与高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后宋金交恶,板桥镇的贸易受到威胁,经济趋弱;1142年,宋金协定设置海上贸易唯一的胶西榷场以互市互易,其下设置板桥镇、张仓镇等分榷场。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开凿胶莱运河,历时2年修通了这条世界最早的地峡运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胶州、平度州。1372年,为防御倭寇,在今灵山湾畔设立灵山卫,辖胶州所、夏河寨所、灵山卫本所;1374年,卫所官兵击退倭寇并追至琉球,有力打击了外来侵扰。明建文四年(1402年),鳌山卫在今即墨东部沿海设立,辖浮山所、雄崖所。1537年,朝廷疏浚胶莱运河,并开凿马濠运河,缩短了航程700余里,促进了航运和商贸发展。1734至1735年,灵山卫和鳌山卫被裁撤,但诸多口岸因海防需要,仍为清军驻泊之地。
1859年,塔埠头和金家口设立厘税局,在青岛口和女姑口设立分局,兼管胶州湾一带的港口贸易及征税事务。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岛地区设立9个东海关分关、分卡或代办处,监管进出港船舶和贸易税收等事物,青岛口街市逐步繁荣起来。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欲占胶州湾,清政府急令口岸戒严调兵200人驻防青岛口,事后随即撤走。1891年,清政府决定在胶州设防,修建供海军码头使用的木桥,即今日前海栈桥的前身;当年6月14日,清政府内阁颁发上谕,批准胶州设防,后被确定为青岛城市建置的开始。次年,登州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总兵率部赶赴辽东参战,胶澳防务停滞。次年末,总兵回防胶澳,继续修建防务工程,并修通至胶州的大路,青岛口发展成为港口重镇和海防要地。
1896年,俄国太平洋舰队借口越冬,驻泊胶州湾,试图建立海军基地,终未果;同年12月,德国正式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胶州湾被拒。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在青岛湾登陆,并将其占领。1898年3月6日,中德两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借胶澳及其周边地区99年,建自由港、筑山东铁路,此举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创了先例。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将在租借地内新建的市区设租借地首府,命名为“青岛”;当月,中国划界委员于希杰、彭虞孙与德方勘界委员罗绅达订立潮平合同和边界合同,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正式诞生。政府高价收购并拆除原来的中国村落,斥巨资按照其城市规划新建了一个完全德式风格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当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基调。
辛亥革命后,前清皇室贵族、旧臣高官迁居青岛,在此策划并实施癸丑复辟和丁巳复辟,但均遭失败。1914年夏,日英联军对德国宣战,德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于是,联军乘势发起青岛战役,于11月7日攻占胶州湾租借地,其后日本通过《二十一条》进行军事统治,其势力范围承袭原租借条约规定的德租境域,11月26日设置隶属于天皇的守备军司令部。数万日本人移民青岛,并进行包括九大纱厂在内的投资,青岛开始成为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1919年1月,巴黎和会承认日本在胶州湾地区的权益,引发五四运动,学生要求“还我青岛”。
1922年2月4日的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两国签订《》;同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收回胶澳租借地,设立中央政府直辖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下辖胶澳商埠局),随后颁布《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拟成立青岛特别市,使青岛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以法令形式宣布设市的城市,但由于军阀混战和高层意见不一导致自治令延迟公布。1925年7月,山东军阀张宗昌擅自将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撤销,改由山东公署管辖胶澳商埠局。192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青岛接收专员公署接管胶澳商埠;7月2日,青岛特别市政府正式成立,由中央政府行政院直辖,成为抗战以前中华民国的五个院辖市之一。1930年,青岛特别市依据国民政府5月新修订颁布的《》改称青岛市,建制不变。
1938年1月10日,日本以1937年德县路事件为由第二次侵占青岛市,成立青岛市治安维持会,辖于日本军政府扶持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随后于1939年1月设立青岛特别市公署。1939年6月,为实施“大青岛市”,将山东省即墨县、胶县改设为青岛市即墨区和胶州区,1940年统计的青岛市陆域面积达到6052.39平方千米。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恢复之前的境域。1946年,全市划分为台东、台西、市南、市北4个区和四沧、李村、崂东、崂西、夏庄、浮山、阴岛、薛家岛等8个乡区。1947年4月,中央海军训练团改设青岛海军军官学校,青岛成为中华民国海军的重要基地;年末全市陆海面积为1377平方千米。因山东省省会济南市1948年9月被解放军占领,山东省政府1949年3月经由上海迁播寄置于青岛;6月,受国共内战形势影响,国民政府第11绥靖区部队奉命撤离青岛。
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青岛市区,青岛市被降为山东省省辖市,郊区、属县悉数被划出,境域大幅缩小至200余平方千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青岛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派出志愿赴朝医疗队、慰问团开赴前线服务,市民集资捐献飞机、大炮,捐献物资款项处于全国前列。1950年代中后期,中央决定重建教育体系,期间青岛没有高校新建,而是部分高校划归山东省管理后被撤并或外迁,给青岛的教育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有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前往边疆,截至1981年,人数约12万。
1978年12月23日,即墨县、胶县、胶南县复归青岛市管辖。
1983年8月30日,平度县和莱西县划归青岛市。
1984年改革开放伊始,青岛市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开始恢复发展。
1985年,为解决青岛市自1970年代起发生的严重供水危机,引黄济青工程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工程翌年开工,1989年的通水使青岛市结束居民限时限量供水、工农业停产或半停产的历史。
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准青岛市成为计划单列市。
1990年12月,原市郊6县全部撤县设市(区),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两级市城市群。
1992年,市政府决定开发建设市区东部,市级行政中心随即于1994年东迁。
1994年2月,青岛市被列为副省级城市。
2001年3月,青岛市政府决定经济重心向西海岸(黄岛)转移。
2007年11月,青岛市正式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将青岛与胶州湾打造成“环湾都市”,以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2008年8月和9月,青岛作为北京的伙伴城市,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帆船比赛。
200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在黄海青岛浮山湾海域举行。同年9月,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会员大会原则决定青岛举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11月,青岛签订《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权确认书》,世园会的承办工作正式启动。11月30日,青岛地铁奠基,青岛筹划了22年的地铁计划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2010年7月1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签署《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双方确定支持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
2011年6月30日,青岛胶州湾大桥和青岛胶州湾隧道建成通车,结束胶州湾两岸“青黄不接”的历史。
2012年3月17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在青岛奠基,阔别54年后终将于2016年再度在青岛办学。
2012年12月1日,青岛市作出重大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行政区域为新市北区行政区域;撤销黄岛区、胶南市,设立新黄岛区,以原黄岛区、胶南市行政区域为新黄岛区行政区域。
2014年6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在黄岛区设立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截至同年10月底,已有包括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惠普大数据中心等在内的共408个项目(总投资达到3908.3亿元)落户西海岸新区。
2018年6月9日-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市奥帆基地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共有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国参加。这是上合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亦是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在青岛举办峰会。
青岛市位于太平洋黄海西岸,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地域范围为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之间,东经120°经线穿过胶州湾西岸辖区,全部处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内。全市陆域面积约为11 282 km²,海域面积约为12 240 km²。与青岛市陆上相邻的皆为山东省辖市:东北部毗邻烟台市、西部紧靠潍坊市、西南部连接日照市;海上南隔海州湾与江苏省连云港市相对。
青岛市地处“中朝准地台(华北地台)”-“胶辽隆起区(鲁东地盾)”-“胶北台拱、胶莱坳陷和胶南隆起”的邻接部,位于沂沭和响水口-千里岩深断裂带之间。本单元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喷出岩层发育充分,出露广泛。地质演化最剧烈的时期为中生代燕山晚期,断裂、岩浆活动剧烈;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活动与晚中生代相似,但活动的强度相对减弱。火成岩主要是元古宙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市中心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本单元区以断裂构造为主,古近纪以来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青岛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隆起、中部低平,呈凹字形。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5.5 %(主城区共有37个自然山地,占地约39 km²),丘陵占25.1 %,平原占37.7 %,洼地占21.7 %。分出明显的3个地形区:南部剥蚀中低山丘陵区、北部剥蚀低山丘陵区和中部胶莱平原区。这3个地形区基本与3个地质三级构造单元相对应。
青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受季风影响,处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到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的过渡状态,但前者更显著。冬季干冷多风,夏季湿热但罕见酷暑。由于是临海半岛,春季比中国同纬度内陆地区晚一个月。年只有6.3 °C,秋季比中国同纬度内陆更温和。
青岛市处于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市区气候的基本特点是“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而四季特征是“春迟、夏凉、秋爽、冬长”。气温年较差小,极端温度和缓。夏半年,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造成青岛雨热同季,气候湿热而多雨,呈现为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半年,季风自欧亚大陆吹来,青岛在冷高压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干燥、温度偏低,显示出大陆性气候特点。海洋对青岛气候的调节主要源于城区距海较近和沿海山地走向与季风方向垂直。从气候特点来看,青岛光热水配比协调同期,有效性大、可利用程度高,年平均无霜期203 d。境内大气候差异小,小气候差异大(取决于是否靠海和是何种地形)。干旱(以春旱为主)为青岛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他则为偶尔发生的冰雹、大风、暴雨和雷电。
据1898年以来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7 °C,全市极端最高气温41.0 °C(2002年7月15日,胶南),极端最低气温-21.1 °C(1981年1月27日,莱西)。市区极端最高气温38.9 °C(2002年7月15日),市区极端最低气温-16.9 °C(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 °C;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 °C。日最高气温高于30 °C的日数,年平均为11.4 d;日最低气温低于-5 °C的日数,年平均为22 d。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 mm,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 %、57 %、21 %、5 %。年降水量最多为1 272.7 mm(1911年),最少仅308.2 mm(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 %。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 d。年平均风速为5.2 m/s,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气压为100.86 kPa。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 %,7月份最高,为89 %;12月份最低,为68 %。由于黄海水团和风向的影响,青岛多平流雾,年均雾日50余 d,最少30余 d,最多90余 d;月平均湿度72 %。
青岛市地表水完全受大气降水控制,少部分渗入地下,大部分汇集入河出现在地面。由于地形制约,河流多为独流入海的山溪性小河。全市共有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流域面积在100 km²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三大水系。市区总流域面积约194 km²,分为团岛流域、麦岛流域、海泊河流域、李村河流域和楼山河流域等五大流域,由24条主要河道组成,河道总长度约100 km(其中主城区83 km)。位于莱西的产芝水库(莱西湖)为青岛最大的水库,库容约4亿 m³;而市区最主要的水源地则为引黄济青的棘洪滩水库(库容约1.5亿 m³),另外崂山水库(月子口水库,库容约0.56亿 m³)也是青岛重要的淡水水源。
青岛市共有土壤8 255 km²,占土地总面积的74.35 %,其中耕地4 988 km²,林地1 353 km²,荒山荒地722 km²。土壤的主导成土方向为淋溶型的棕壤地带类型,主要有8大主要土类,其中最主要的有5类,即棕壤59.8 %、砂姜黑土21.42 %、潮土17.55 %、褐土0.77 %和盐土0.44 %,亚类16个,土属29个,土种51个。
青岛市隶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处于暖温带湿润落叶阔叶林生物气候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胶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麻栎林区。植被可被划分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灌草丛、草甸、沼泽、沙生植被、盐生植被、水生植被等11个类型33个群系组75个群系。青岛的原生植被已不存在,所见的自然植被均为"次生",森林资源包括天然和人工次生林,幼、中龄林较多。全市森林总蓄积量约为420万 m³,森林覆盖率约27 %;植被面积约7 846 km²,植被总覆盖率约73.6 %。植物种类资源达152科654属1237种(变种)。发现有青岛百合、青岛老鹳草、青岛卫茅、青岛苔草、青岛藨草、青岛耐冬等5种以青岛冠名的特有珍稀植物。
青岛市在脊椎动物地理分布区划上隶属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由于气候适宜,植被生长良好,适宜动物栖息繁衍,但以小型动物为主,大型兽类较少,主要为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另有白沙河仙胎鱼等特有珍稀动物。其中鸟类资源丰富,境内截至2016年4月已记录有鸟类主要包括游禽、涉禽、陆禽、猛禽、攀禽及鸣禽等6大类19目58科114属391种,占全国1 458种鸟类的26.8 %,其中胶州湾湿地的鸟类为160种,国家一级保护珍禽11种。
青岛市迄今发现的各类矿产66种,多为非金属矿,多分布于沿海。已被开发利用的优势矿产资源有石墨、萤石、沸石、滑石、透辉石、珍珠岩、饰材花岗岩、饰材大理石、重晶石、蛇纹岩等30多种。其中石墨开采较多,主要分布于平度、莱西和黄岛;花岗岩质地优良,主要分布于崂山、平度、即墨和黄岛。金属矿以金为主,平度分布较多,其次是铁。
青岛市热能资源丰富,大于或等于0 °C积温多年平均为4 539.1 °C,平均日数206.4 d,满足多数农作物的生长需求,部分地区(如崂山)适宜茶、竹等亚热带植物栽培。光能和风能资源较丰富,利用潜力大: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500 kJ/cm²,年平均日照时数2 550.7 h,日照率58 %;有效风能年平均时间6 485 h,有效风能密度240.3 W/m²。
国家下达市级控制范围界线内,青岛全市土地总面积11 281.996 3 km²。其中:耕地5 350.315 8 km²、基本农田4 804.042 2 km²、耕地后备资源81.293 3 km²,园地395.816 9 km²、林地1 245.097 4 km²、草地(荒草地)233.748 8 km²,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 835.892 5 km²、交通运输用地537.809 5 km²、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 179.556 1 km²,其他土地503.759 3 km²。全市人均耕地约700 m²,低于全国人均耕地约1 010 m²的水平,土地资源较为紧缺。
青岛市淡水资源匮乏,是中国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每年平均开采地下水量超过6.5亿 m³,半数用于农业灌溉,开采过度。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1.5亿 m³,地下水资源约为10亿 m³,扣除重复量共计水资源总量约为22亿 m³(其中可利用量约为13.69亿 m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47 m³,为全国平均值的11 %,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500 m³的绝对缺水标准。
青岛市管辖海域为黄海的一部分,南黄海大陆架的千里岩隆起和北部凹陷,海洋地质复杂。自太古代以来,长期处于稳定上升、剥蚀夷平过程中,缺失震旦亚界、古生界及中生界三叠系地层。青岛海洋地质主要包括第四纪地质与地层、黄海的基底与盖层、近海底质沉积的化学特征、近海底质类型及分布、近岸岩石等。
青岛市沿海陆地地貌的主体是由崂山、珠山中低山丘陵和即墨剥蚀平原三个单元构成。海底地形总体上是向东南倾斜。海岸地貌主要受海蚀和海积的作用。海底地貌的主要表现形态有海蚀地貌、海积地貌、水下地貌和三角洲地貌4大类型。海蚀地貌有胶州湾、琅琊湾、红岛、黄岛、团岛、汇泉角等沿岸及水下形成的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洞及水下侵蚀槽等。海积地貌主要分布于各港湾顶部、胶州湾北部、黄岛前湾、海西湾的近岸浅水区。水下地貌在各港湾口门附件及近海均有分布。三角洲地貌在沿岸各河口胶州湾可见分布。
青岛市海岸北起即墨与莱阳的丁字湾莲阴河口,南止黄岛与日照的白马河与吉利河口。大陆海岸线长730.64 km,占全国的4 %。青岛市海湾众多,较大的49个海湾总面积1 369.13 km²。青岛市现有海岛69个,多以岛群形式出现。海岛总面积约为23 km²,岸线总长为140 km。
青岛市海域处于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区,天气和气候受海陆互相影响而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之间的过渡型特征:市中心区域沿海气温日较差为7.6 °C,近海潮连岛仅4.6 °C;而内陆莱西的日较差达到11.3 °C。海洋热力调节致使青岛的气候推迟约1个月的时间,且秋温高于春温,夏季无极端温度,全年日均温大于35 °C的天数仅为0.2 d。由于海面粗糙度低,使得近海千里岩岛地面年均风速达到7.4 m/s,远大于内陆。海雾、台风、寒潮、大风等成为青岛的海洋性灾害天气。
青岛市海域受太阳辐射、海流的平流效应和潮效应、气象因子、涡动混和等因素的影响,海水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层化现象明显。青岛外海水温的周日变化、年变化相对渤海和北黄海较小。最高水温最高出现在八月底,前后共4个月均适合下水游泳。
因受夏季降水、入海河流等影响,海水盐度变化明显,春秋季盐度高,冬夏季相对较低,一年中大多处于垂直均匀状态。盐度分布冬季均匀,其他三季则是沿岸及浅水高于胶州湾中部,湾内高于湾外。整个海域表层盐度平均为31.8 ‰左右。
青岛市沿海为正规半日潮,每个太阴日(24 h 50 min)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潮差为1.9 ~ 3.5 m,大潮差发生于朔或望日后2 ~ 3 d。一般8月比1月潮位高0.5 m。由于青岛所在的黄海海域水下地壳相对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落户在青岛。青岛大港验潮站1952至1979年观测的平均潮位被命名为“1985年黄海高程系”,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260 m,被定为国家标准的高程基准。此前的1950至1956年观测的平均潮位被命名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289 m。
青岛市近海处于沿海岸南下的低盐、高营养的沿岸流和黄海外海交汇的锋面附近,浮游生物比较丰富,且胶州湾内高于其他海域,沿岸水域高于中心,湾北部的数量远高于湾南部。有浮游植物174种,硅藻门44属127种,甲藻门9属46种,金藻门1种。浮游动物约148种,绝大多数为暖温带沿岸种,河口半咸水中次之。底栖生物有300余种;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有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细雕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toreumaticus")-日本倍棘蛇尾("Amphiura japonicus")、棘刺锚参-日本胡桃蛤、勒特蛤("Raeta plicatella ")-菲律宾蛤仔等6个群落。
近海岩礁底栖生物约49种。潮间带生物有藻类112种,动物325种,其中软体动物门168种,甲壳亚门90种,多毛纲54种,极少数棘皮动物、腔肠动物、星虫动物和鱼类。青岛沿海鱼类有170余种,优势种有斑鰶、梭鱼、青鳞鱼和牙鲆等23种。有经济价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主要是甲壳类的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口虾蛄和头足纲的曼氏无针乌贼、金乌贼、枪乌贼等。
青岛建置后的前60多年间,城市规模有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与居民生活的废弃物数量少,自然生态破坏量不大,环境污染不明显。从1958年起,随着化工、钢铁、造船等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大跃进”期间,树木被大量砍伐用以炼钢,甚至在居民密集的街区都出现空气污浊、废渣遍地、污水横流的现象,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文革期间,有利于环保的法规受到批判,致使一度在居民区建起铜铝、电镀、塑料厂等污染型街道工业,因管理失控,使得城区二氧化硫浓度超标,酸雨频发,河流污染,胶州湾沿岸及海域污染严重。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交通噪声较大,海上船舶溢油事故屡有发生。
1973年青岛市制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并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1974年成立了青岛市环境保护办公室,1976年成立了青岛市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79年市环保办改为青岛市环境保护局。1980年组建了青岛市环境监护监测站,开始定期监测大气、水质、噪声等,后期又增加了对近海水质、潮间带、淡水水生物、底质、放射性等例行监测。
1990年代,随着环境保护被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一批约束性工作计划、控制性指标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污染状况开始缓解,水环境和声环境恢复良好,但市区工业排放污染仍然存在。2000年,市区二氧化硫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当时的国家二级标准,生活水源地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市区噪声也达到标准,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由于历史原因,一些高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曾集中于北部内陆和胶州湾沿岸,一度使得空气和水的质量较差。随着“环湾保护”构想的推进,工业企业的工艺提升和搬迁改造,老工业区的环境得到改善。
针对不断增加的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青岛市加大机动车尾气检测力度,综合整治全市的加油站、油罐车、油库;提高公共交通纯电动车辆的使用比例,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黄标车“黄改绿”,注销报废尾气检测不达标的黄标车;推行老市区单向交通网络和居住社区交通“微循环”调流等。此外,青岛市对城市环境监控力度加大,设置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监察队等多个环保机构,并于2012年10月起在全国率先开始公布对细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结果。相对地,包括城区河道水质在内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需要作进一步的综合治理。
青岛市园林绿化经历了古代寺庙园林、明清私家园林、西式别墅花园、近代城市园林和现代城市园林的发展过程。
唐宋以后,崂山的庙宇殿堂建筑与园林的配置不断完善,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至明清两代已成为拥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道教丛林基地,在艺术上形成较完整的北方寺庙园林体系,至今仍存大批古树名木
。明代中期开始,本地京官家族效仿南方风格建起私家园林,至清朝中期形成一定规模。
青岛的近现代城市绿化在德租时期与城市建设同步展开,一批西式别墅花园开始兴建,并在城区新建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继而建设街头绿地,主要树种有雪松、悬铃木、国槐、五角枫、玉兰、耐冬、红叶杨等,另外白蜡、美国红枫、桂花、银杏、栾树、石楠、榔榆、西府海棠、金叶槭、垂樱、南天竹等植物也在很多工程中规模采用。1903年建成的胶澳总督官邸的庭院,完全以西式园林风格配置,成为青岛首座西式别墅花园;次年在会前村原址建起植物试验场(今中山公园),在市区辟建公园,各山头植树造林。
青岛市在日据时期新建的一批公园游园在回归民国后重新命名,继而新建栈桥公园和滨海公园(今鲁迅公园)等,并绿化台西镇。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一批公园和城市绿地游园,七八十年代建成儿童公园(今贮水山公园)、市动物园、市植物园和若干座山头公园。1999年,青岛市成为第五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进入21世纪,在市区东部和新城区相继建成汇泉广场、五四广场等大型公共绿地和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石老人观光园等城市公园。
截至2015年末,青岛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4.6平方米;全市拥有公园、动物园108个。
青岛市的环境卫生管理始于德租时期的19世纪末。1898年,胶澳总督府颁布整治市容和环境卫生的规章,埋设地下污水管道,监制并租赁卫生洁具供居民使用,生活废弃物由台西镇经水路转运至农村供堆肥使用,同时招商承办环境卫生事务,集中处理垃圾。
青岛特别市成立后,市政府公布实施7项有关环境卫生的规章。1935年,卫生事务讨论会成立,研讨卫生事宜,改善卫生设施;至共和国成立,民国历届政府对城市卫生的管理均由警察或卫生部门负责,由官办或商办企业具体实施。
共和国初年,环卫管理由市公安局清洁队负责。1952年,全市开展大规模清理城市环境卫生活动,被评为“全国卫生模范城市”。1953至1958年,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群众运动,成为“五洁四无”城市,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1990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公布青岛市为“卫生城市”以来,市内实现了局部垃圾收集清运密闭化。1992年后,全市新建垃圾转运站36座。1995年,被评为“国家洁净城市”;1997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1999年,城市生活垃圾大型综合处理市级重点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小涧西垃圾处置场被国家建设部评定为一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006年,胶州、即墨、莱西的垃圾处置场均获得该项评定。2010年以来,青岛市启动垃圾清运处置工程:更新市区垃圾运输车辆,全过程密闭化调控管理;改造垃圾收集转运系统,使其具备分类收集功能;建设环卫综合处置基础设施,即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小涧西填埋场二期、大型垃圾中转站等项目。
青岛市的气象事业起于1898年3月设立的“青岛气象天测所”,与香港、上海并称为中国最早开创并发展气象事业的三大城市。1905年观象台建立,1911年定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日据时期改称“”。主要开展气象电报、地磁观测和天气预报等活动。
1924年,测候所改名为“胶澳商埠观象台”,同年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成立,创建中国的时间服务系统。1929年观象台随城市一起被定名为“青岛特别市观象台”;1930年,改称“青岛市观象台”。1932年观象台开始高空风探测业务。1938年观象台再度被日本军政当局更名为测候所,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后恢复原名。1946年3月恢复气象观测业务,7月开始用气球携带探空仪进行高空气象探测。1948年,观象台系统整理出版60万字的《青岛市观象台五十周年纪念特刊》,并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气象机构建立业务联系。
共和国成立后,观象台被海军接管,仅供内部使用。1952年,青岛市天文气象学会成立。1956年国家撤销气象保密规定,天气预报开始通过广播发布。1957年,天文和气象业务分置。“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于1960年成立,1963年开始发布海浪、海流、水温和渔情信息。1965年,“青岛海洋预报台”成立,逐步接管海洋水文业务。1966年,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改称“青岛市气象台”并正式对外发布气象预报。
1980年,气象台开始发布中期天气预报,1983年增加相对湿度预报。1999年开始,气象台增加了天气评述,公布降水概率预报;扩大气象服务范围,发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人体舒适度预报以及城市生活指数、紫外线指数、啤酒指数、晨练指数、穿衣指数、垂钓指数、森林火险等级等特色服务项目。2002年,专业气象服务网站和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平台开通。
青岛市周边有三条较大的地震带,即郯庐地震带、南黄海地震带和燕威地震带。历史上这几条地震带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对青岛市区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在青岛历史上没有因地震引发海啸的记载。青岛市建筑抗震设防基本烈度除平度、胶州、黄岛三区市为7度外,其他区市建筑是按6度标准建设;各区市医院、学校、生命线工程(供电、供水、燃气等)等大型公共建筑抗震级别自动提升1度,普遍能够抵抗5级左右的地震。
青岛全市建立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建有10个强震观测台和2个移动观测台;设有100个宏观地震监测点。有市级避难疏散场所2处、综合避难场所6处、临时避难所179个,全市每个街道社区都已设立有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地,即将或已经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便会立即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避难场所,市民可在避难所得到物质、医疗、供水、供电、住宿等紧急救助;全市临时指挥中心设于市级避难疏散场所,负责全市抗震救灾指挥工作。市政府与部分大型商场和超市签订应急物资供应协议,作为本市应急物资储备库,遇突发事件急需物资调配时可先征用后结算,将保证各种生活类应急物资的及时更新。
青岛在宋元以后逐渐成为商船寄泊之所。1467年,青岛村建起天后宫,其后随着口岸的开放和邮务总局的设立,前海周边发展成为市街。1891年建置后,青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小城镇。德租时期青岛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建设,成为中国较早引入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并发展和实践的城市。早期以军事设施和应急房屋为主,即新建兵营、炮台、码头、医院、海关、住宅,改建防波堤、栈桥,筑立灯塔,开辟水源,设置上下水道,规划建设军港。
1900年,城市规划制定,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布局。随后兴建铁路和港口,将水陆交通连成一体;结合地形地势修建城区道路;华洋分治建设居住、商贸、工业、休闲和办公区;兴建公共建筑,绿化城区,建设公园。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取消华洋分治的政策,并计划将台西镇和台东镇纳入市区,但终因战败而未能实施。第一次日据时期,青岛的城建基本延续德国的规划,局部调整,新辟水源地,新建发电所,兴办学校、医院和商店,在大鲍岛北侧建设新町,西侧建设金融区,在四方、沧口铁路一带设置工业区,扩建车站、码头和别墅区(今八大关一带)。
1929年青岛特别市建立后,城建继续充实老市区,辟建新市区,在中山路、河南路、馆陶路一带设立银行街,建设剧院、饭店,在前海一带建设音乐厅、会堂、体育场及宗教场馆,扩建别墅区。1932年,后海开始增建港口码头,在台西建立平民住宅区。1938年第二次日据时期,建设方向以服务军事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为主。1945年因国共内战爆发,城建受到严重破坏。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的建设重点转为民宅和公共建筑;同期国家和山东省有关单位在青岛市郊滨海兴建了一批疗养院,仅供极少数高干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根据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开始通过一系列大型工程改善城区面貌。1980年代,市南区在台西的南部填海兴建高级居住区,即今天的八大峡。1990年代,青岛市开始东部大开发,市中心东移;流亭机场移交地方;经济中心西移至胶州湾西岸,城区结构由南北狭长的带状转变为一体两翼的品字结构。进入21世纪,青岛市正式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随着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核心区规划的出台,青岛开始环绕胶州湾兴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1900年,胶澳总督府工务部编制青岛史上第一个城市规划——《青岛城市规划》,规划青岛市区面积12 km²,人口10万。1910年,又编制《青岛扩张计划》,规划面积约50 km²,人口15万,将内界的台西镇、台东镇和外界的四方、沧口等纳入规划,确立青岛南北狭长的带状城市格局,但因1914年战败而未能全面实施。1935年,青岛特别市政府出台《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规划面积137.7 km²,人口100万,市中心和客运站北移,确立青岛作为“中国五大经济区中黄海区的出海口”的地位,规划建设经新疆直通欧洲的铁路,性质为工商业、居住和旅游城市,但未能全面实施。1939年,第二次日据时期制定《》和《》,将即墨和胶县划入,成立“大青岛市”,规划面积8579 km²,人口180万,性质为政治中心、港口、工业和旅游城市,但亦未能实施。
1950年,市政府城市建设局编制《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城市性质确定为轻工业、进出口、海军基地、风景旅游和疗养区。1957年,制定《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确定青岛是一个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的多功能城市。1960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确定城市性质为“国防、工业、港口和疗养的综合性城市”,市区人口100万,城市用地98 km²;由于文革期间并没有执行规划,使得1975年青岛城市总用地的63 km²中,生活居住用地20 km²,工业仓储等用地40 km²,二者占到了90%以上,青岛风景旅游功能丧失殆尽。
1978年,总体规划重新编制,198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1989年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城市布局调整为一心(主城区与黄岛)、一环(胶州湾沿岸城镇)、一群(市郊五市卫星城)。1999年,建设部确定青岛为全国城市规划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确定了青岛市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的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区面积1946.22 km²。2009年,市规划局编制的《青岛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定稿,城市性质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城市职能为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市域城镇体系由中心城区(6个市辖区)、次中心城市(4个县级市)、重点镇(24个)、一般镇(49个)等五部分组成。
青岛建置时,仅有4条骡马大车道,另有6条仅能够通行独轮推车的道路,其余均为羊肠小道。德租时期,开始辟建道路,至1914年,共辟建道路75条,全长逾80 km。第一次日据时期,大规模筑路,至1922年,市区道路增至230条。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主要建设完善市区外围的道路,截至共和国成立前,市区道路共有440条,总长243 km,总面积2.056 km²。共和国成立后,虽然每年都拓宽和辟建道路,但由于投资有限,道路的质量并无明显提高,新建的效率也较低;改革开放后,开始兴建一批较为宽阔的主干道。截至1980年,全市道路总长仅为408 km,总面积3.77 km²,30年间的建设量未达到建国前的2倍。到2011年末,市内七区道路长度3705 km;道路路网密度2.63 km/km²;人均道路面积23.84 m²。
目前,主城西部的老城区仍多为传统风格的道路,保持着德租时期始建时的形态,道路设置主要有放射式和棋盘式两种,分别分布于原欧人区和华人区,兼顾地势的起伏和中国的传统。大部分道路均宽10 m左右,路网较密。既鲜见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小巷,也缺少现代都市中宽阔的干道。为缓解交通压力,开辟较多的单行道。此外,老城区的道路多以“千米易路名”的原则将较长的道路分段命名,以便于定位和查找,因而很少有超过一千米,却仍叫一个名字的道路。
德租和日据时期道路分别以德语和日语命名,回归后全部予以更名,现多以中国主要城市或山东省主要市县的名称命名,并大致根据其实际分布情况设置于青岛的城区中。东部的新城区和通往北部城区的道路多为新建的宽阔道路,与老城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出现许多长约数千米但仍叫一个名字的道路。2011年,连接青岛市主城区与西海岸,全长7.8千米的双向六车道青岛胶州湾隧道建成通车。截至2011年末,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76.846万辆,其中汽车116.585万辆(载客汽车968519辆,其中私家车895124辆)。青岛市区主干道交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中心城区道路平均车速仅21.7 km/h。
青岛的市政桥梁建设始自1893年修建的前海栈桥。至1949年共建城市桥梁83座,多为木桥和小型钢混桥。1970年,在原泰云桥处建成全市第一座人行钢混双曲拱桥,称跃进桥。1975年,在李村河上建成大型钢混双曲拱桥——胜利桥,青岛进入建设大桥的阶段。1984年,海泊河畔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后涨预应力连续箱型弯桥——杭州路立交桥。1986年起,青岛市进入建桥大发展时期,先后建成了包括延宁立交桥(现名海信立交桥)和胶州路口人行天桥在内的多座立交桥和人行天桥。
青岛的城市排水系统始建于德租时期的19世纪末,其间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 km,污水管道41.07 km,建有排水泄洪处4座。至共和国成立前,全市共有雨水管道64 km,污水管道106 km,雨污合流管道64 km。1990年代起,青岛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截至2011年末,全市排水管道长度为5 187 km。
青岛在划为德国租借地之前,生活生产用淡水靠凿井或从河流取水。德国租借后,于1899年在海泊河下游建立首个水源地,通过管道送往水道山(现观象山)蓄水池供市区用水,日供水量400 m³,揭开青岛供水的序幕。随着城市用水量的增加,又在李村河水源地建立水厂,遥架15 km管道将水引至今贮水山,在东北坡上修起两个容积2000 m³的蓄水池,向全市供水量恰足全市一日之用,成了城市一道风景。1940年代,日本人建起四方山蓄水池,号称亚洲第一大水池,现仍是青岛最大的蓄水池。引黄济青工程1989年正式通水。1994年,青岛市的生活用水普及率达到100%。1999年,仙家寨净水厂工程开建。截至2011年末,青岛市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为5121 km,全年供水总量34109万 m³。
由于青岛市淡水资源匮乏,除淡水直接供给之外还需开发城市第二水源,如加大中水和海水的利用力度。海水在城市供水紧张时期起到重要的作用,利用海水的单位最多时曾达30余家,海水直接利用量240多万 m³/d,海水利用总量逾8亿 m³/a。青岛是中国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的发源地,年利用海水折合淡水理论上可超过4万 m³,占城市淡水供应总量的1/4,目前已在部分海岛建设小型海水淡化装置,用于解决海岛吃水问题。现除已建成的多处海水淡化装置外,全市在建和拟建的海水淡化装置日产量超过10万 m³,具备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基础。另外,青岛市通过建设中水利用工程和出台中水利用地方性法规,使中水的利用量超过1万 m³/d。
青岛市的城市燃气建设起步于1972年,国家石油工业部将青岛液化石油气供应列入国家统一计划,同年青岛建起首座液化石油气站。1984年,青岛市开始建设煤制气厂;2002年,青岛市首度用上天然气。2003年,城市气化普及率达到100 %。截至2011年末,青岛市使用各类燃气的总户数达到98.21万户,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8万 t;供应煤制气总量9137万 m³;供应天然气总量48308万 m³,供应能力达到6.18亿 m³/a;市区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78 %。
青岛市的城市集中供热始自1982年。1991年,青岛市热电公司成立,同时筹建第一热电厂,并先后建设青岛电厂热网改造和一系列商用、住宅小区的供热站。2000年,“全市推行城市供、用热合同”,一些大型工厂和燃气公司利用富余热源实现对外供热河热电联产。截至2011年末,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235万 m²,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 %。
青岛市的城市用电始于1898年,初在今天津路河南路路口附近建立石油气发电站,供重要机关及设施用电。1903年,德国库麦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广州路建成青岛电灯厂,是为青岛最早的发电厂,后改为官营。至1907年,是时市区的供电网络初步形成。第一次日据时期,电灯整理委员会接管青岛电灯厂,改称。1936年建成四方发电所。1975年,潍坊到青岛的220千伏坊青高压输电线路投入使用,青岛电网与华北电网首次相连,结束青岛市独立电网的历史。截至2011年末,青岛市发电设备总容量达到3869.3 MW,全社会全年用电量313.44亿 kW·h,全年发电量184.43亿 kW·h。2012年7月起,青岛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规定,开始执行山东省物价局公布的《关于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的通知》。
青岛的城市住宅建设管理与现代房地产业始于19世纪末建置。1898年,胶澳总督府颁布《置买田地章程》,禁止民间房地产的私自交易,以对租借地内的土地实施计划性收购,再将其竞标出售用于城建,同时制定租价标准。1900年,《德属境域划分内外两界章程》颁布,住宅区被划分为欧人区和华人区,以不同标准分别建设,建、租房需经督察批准。日据时期大举建设日式住宅及工商业用房,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交易上也有相应规定,公有房产增至100余处。1922年青岛回归后,胶澳商埠通过接管、没收、价购获得公房368处,面积达51万 m²。至1929年青岛特别市正式设立前,新建房700余处(其中由中国人新建的约占70 %),建筑面积约15万 m²,主要集中在台西镇及观海山一带。其间,为加强管理,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先后颁布一系列规章。第二次日据时期,于1939年颁布《都市计划收用土地及禁止买卖办法》,市区房地产全部停止权利转移,工厂、企业自有房产多被日本军政府使用。其后历经多年建设,至1949年,全市共有城市住宅355万 m²。共和国初年,房地产业发展缓慢,主要是建设一些棚户区改造的解困房。改革开放至今青岛的房地产业发展变得火热,房价的飙升速度位于国内房地产二线城市前列。
青岛建置后,1892年在前海建起中国传统样式的总兵衙门,标志着青岛公共建筑的发端。1897年德国租借后,开始建设具有欧式风格的公共建筑,如俾斯麦兵营、胶澳总督府、胶州帝国法院、胶海关办公楼、山东铁道公司、德华银行青岛分行、胶澳巡捕房、胶澳邮政局、基督教堂、野战医院等,这些建筑多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德国建筑公司施工建造。第一次日据时期,建设一些医院和学校等,如和普济医院。
1922年青岛回归后,开始在中山路、馆陶路一带建设银行、影剧院、商店、饭店等。1930年代建设许多宗教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多是由归国留学生或侨居的外国设计师设计,风格多样、中西合璧。第二次日据至共和国初年,仅有少量军事建筑建成。1950至1970年代,建设一些医院和疗养院,会堂和礼堂。改革开放后,经营性建筑开始发展,许多的大型酒店大楼、邮电大厦和体育馆建成。1990年代至今,公共建筑以东部的新市府大楼为标志,开始新一轮公共建筑建设,其中以雕塑园、广电中心、太平洋中心、世贸中心、会展中心、市博物馆、市中级法院办公楼、大剧院、体育场、东部医院等最为重要。
1897年德国租借后,开始投资建厂,出现诸如屠宰场、缫丝厂、造船厂、啤酒厂、机车厂等一大批近代工业建筑。第一次日据时期,在四方、沧口一带建起若干纺纱厂,华商也建设华新纱厂。1930至1940年代,由于战乱等原因,工业发展缓慢,工业建筑增加不多,甚至大部分遭到破坏。1950至1970年代,出现油码头、橡胶六厂(今双星)、碱厂、北海船厂、污水处理厂等大中企业建筑。改革开放后,出现青岛电冰箱厂(今海尔)、青岛电视机厂(今海信)等知名工业企业。1990年代至今,在开发区、高新区、保税港区、软件园、若干个工业园以及新开辟的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核心区等经济发展重点园区内建起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建筑。
青岛建置前,青岛的民居多是自然村落中的中国传统三合院、四合院。德租时期,依据其城市规划,分区域建设民居。在今江苏路、沂水路、德县路一带建设德式庭院建筑,在今栖霞路、莱阳路一带建设别墅,在台西镇、台东镇和大小鲍岛等华人居住区沿街建设周边式住宅。第一次日据时期,在大鲍岛北侧、馆陶路建设日式风格住宅区,沿街一层为商铺,二楼为住宅;同时在台西镇北侧、大鲍岛南侧建设中国式的天井里院,在四方、沧口工业区建设简易劳工宿舍。
1922年青岛回归后,根据社会各阶层经济条件和地位的不同,居住建筑主要分成了别墅、庭院、公寓、里院、棚户等几类。1930年代,在今八大关一带建起滨海别墅建筑群,因其风格多样别具特色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同时为提高下层市民居住条件,在台西镇建设10余个平民居住区,因居住质量相较于棚户有了很大的提升而获得“台西十大公馆”的雅号。
第二次日据时期,在今合江路一带建起公寓,在小鲍岛一带和莱阳路周边建起小住宅。共和国初年,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住宅建设发展几近停滞。改革开放后,青岛开始大规模的市区棚户改造,至1980年代中期,市区仅剩不到1 %的棚户。1990年代至今,随着东部大开发和北上西进的城市化进程,市区面积在逐步扩大,新建的高层、封闭式、物业服务居住区遍地开花;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一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相继在城市新建区或旧城改造区建立起来。
青岛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内,华东、华北两大地区结合地带,并与东北跨海相连,与日韩隔海相望,具有发展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的地缘优势和经济基础。青岛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布局建设与高速公路、铁路客运专线和民航机场相衔接的交通枢纽;建设以港口为枢纽的货物集疏运配套体系,重点提高煤炭、矿石、油气、集装箱专业港口的后方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集疏运能力;以促进内陆多式联运为目标,建设集装箱中转枢纽,并在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标准相统一,在管理和信息上一体化。
青岛作为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黑河至三亚的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的中点,成为串联起中国海岸线南北主要城市的关键点;作为南亚国际运输通道主轴的一部分,沟通东部沿海与内陆,被誉为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青岛至拉萨运输大通道以青岛港为枢纽沟通国际海上运输网络。青岛是全国第二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致力于优化公共交通规划,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大力推广环保节能车辆;优化道路运输组织管理,建设智能交通工程;完善交通公众信息服务,积极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截至2015年末,青岛市域范围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 301 km(其中国道、省道通车里程3 177 km,国家高速公路、省高速通车里程818.4 km),公路密度1.445 km/km²;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建成,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交通体系。青岛市区现共设有9个公路汽车站,有通往周边及国内各主要地区(27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长途汽车线路658条。
青岛的铁路建设始于1899年。连接济南的胶济线于1904年建成通车,是全市首条也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截至2015年末,青岛市域范围内干线铁路8条、营运里程390.9 km,专用线铁路47条、里程50余km,铁路道口40处。
青岛铁路枢纽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枢纽内涉及多条客运专线、城际线和高速线,涵盖胶东半岛,向内辐射山东乃至京沪、连通西北地区。始建于1900年1月的青岛站是胶济线和胶济客运专线(青银通道的一部分)的起点站和目前最主要的特等客运车站,距离海滨不足200 m,主要开通直达国内主要城市的动车组列车。位于李沧区的青岛北站则承担大部分普通旅客列车、青荣间站站停的动车组列车、青盐城际列车的始发与终到客运业务。位于西海岸新区的青岛西站和红岛经济区的红岛站为枢纽另外两大客运车站。枢纽内最大的编组站则位于胶州市李哥庄镇。
青岛市开辟港口进行海运的历史悠久,东周至宋元时期,都有海港和航海活动的记载。1892年,青岛第一座人工码头兴建,即今天的栈桥。1898年,德国在租借地内开建青岛大港,建成后即被誉为东亚第一良港,9月作为自由港向全世界开放,青岛遂逐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1998年,青岛港成为国内第3个吞吐量达到亿吨的大港。2002年,青岛港完成西移,前湾港跻身国际集装箱大港行列,后期配建保税港区。截至2013年,万吨级以上泊位74个,海上航线153条(其中国际集装箱航线124条),货物吞吐量超过4.58亿 t(其中外贸吞吐量3.14亿 t),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552万TEU。青岛港的全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7位,外贸吞吐量居国内第3位,集装箱吞吐量居国内第4位。客运站有通达韩国仁川的客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的海运贸易量猛增,原有青岛港的三个港区已经不能适应运输需求,为此,青岛港规划建设滨海新城、海西湾、董家口和鳌山湾四大港区。老港区(大港)的功能将调整为客运,建设邮轮母港,货运功能调整到董家口等港区,规划形成以胶州湾港口综合运输枢纽为核心,鳌山湾和董家口港区为两翼,地方小型港站、综合旅游港点为补充的多层次港口发展体系。“十二五”期间,青岛将结合沿海大型钢铁基地布局和铁路新通道,配套建设港口大型铁矿石接卸码头;建设大型深水专业化集装箱和能源运输码头。
青岛的航空运输起步于1930年代,是中国兴办民用航空最早的城市之一。1933年,上海经青岛至北平的空中航线开通,落停沧口机场。1992年,流亭机场获准辟为国际机场;1999年正式交与青岛市管理使用。2010年11月,流亭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成为全国第15家“千万级机场”。目前,机场可满足年旅客1400万人次、年货邮20万吨,高峰小时旅客5120人次的运输需求,共开通国内航线102条,国际和地区航线19条。通航国内47个城市,国际和地区8个城市,每周航班1400余班,为包括本地航空公司青岛航空在内的30余家航空公司代理地面保障服务业务。基本形成“沟通南北、辐射西部、连接日韩、面向世界”的开放型航线布局。由于日益增加的客货运量,流亭机场已接近饱和状态,为发挥区位优势将青岛发展成为面向日韩的门户,“十二五”期间,青岛规划在胶州建设胶东机场。
青岛的管道运输始于20世纪初。1908年,大港4号码头铺设输油管道通向油库,首次接纳由英国油轮运来的3 742 t 煤油。2011年末,中石油陕京管道冀宁联络线和西气东输平泰线开始向青岛泰能燃气的天然气管网输气,青岛市用上中石油的天然气,实现三气源供气。2012年青岛开始建设以管输天然气为主的“多气源”供应、全市“一主三支”和环胶州湾输配、主城区“双路”保障的大供气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以胶州门站—城阳门站为主线,以黄岛、平度、即墨、莱西为支线的高压、次高压管网,并与市区次高压管网连接,形成全市统一调控的输配网络。进一步优化市区天然气中压管网布局,改造燃气灰口铸铁管道160 km,保障安全稳定供气。“十二五”期间,市区管道燃气气化率将达到90 %,市区居民全部用上天然气。完成中石化山东LNG工程(一期),实施1 400 km管网建设改造,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全覆盖。
青岛的城市公共交通始于德租时期,初期的交通工具是欧式客运马车和日式人力车。1907年,德商开办费理查德商号,经营由市区至崂山柳树台的汽车客运业务,是为青岛最早的营利性公共汽车线路。1930年代末,胶澳电汽公司曾拟官商同办有轨电车,成立电车筹备处;市区规划高速(轨道列车)交通线,但均未实现。1960年,无轨电车开始投入市区干线营运。1994年,青岛市地下铁道公司正式组建,并开工建设地铁站点和一段试验段。2004年,青岛-薛家岛轮渡航线正式通航。2009年,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4条经由胶州湾隧道跨海连接主城区和黄岛区的隧道公交路线开通;同年,崂山区连接原即墨市的青岛市首条有人售票城际公交路线开通。2012年1月,4条经由胶州湾隧道跨海直达黄岛区西部的隧道公交路线开通,标志着青岛主城区与周边区市的城际公交正式进入发展阶段;10月,可用于乘车缴费的IC卡“琴岛通卡”实现全市范围内通用。2015年12月,地铁首段线路开通运营。2016年3月,有轨电车示范线在城阳开通运营。截至2018年5月,青岛地铁运营长度超过100公里。
公共汽(电)车现仍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市域范围内共有近8 000辆公交车,480余条线路,基本遍布于城市每个角落,年客运总量11.5亿人次;无人售票车占据大多数,单一票价普通车投币1元人民币,空调车2元人民币,使用琴岛通卡8折优惠。
出租汽车作为公交车的灵活补充,全市客运企业37家,出租车约1.1万辆。车身主体涂装,下部统一为钻石银色,上部按归属公司不同加以区分,益青为回忆红、华青为天空蓝、中青为薄荷青、交运为时尚绿、海博为深蓝、迪生为闪银黄,其他车辆数在1 000以内的公司均为富贵绿;徽标以“青岛”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变形体为主,配以青岛的形象标志“五月的风”。起步费10元人民币,千米运价2元人民币。
青岛的近代邮政业始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租借后即成立战地邮站;1899年德国邮政部在胶海关成立德意志帝国邮局发行邮票,开办信函、书籍、货样、包裹、汇兑、代收货价等业务。1911年,邮局从海关分出;1914年,青岛一等邮局成立。日本占领统治后,接管德国的邮政设施,建立战地,自定邮资,发行邮票。1922年,中国政府设立胶澳邮务总局。2007年,邮政行业实行政企分离,山东省邮政管理局青岛办事处成立,该承担原属于青岛市邮政局的全部行政管理职能,负责青岛、威海、日照三市行政区内的邮政监管工作,邮政局将不再具有任何行政管理职能,而成为中国邮政集团旗下的分公司,以单纯的企业形式进行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的经营。2012年,根据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方案,成立青岛市邮政管理局,正式纳入交通运输部门管理。
青岛的古代经济主要以农业,尤其是渔业为主。清末由于外国资本的输入起步较早,民初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近现代工商、金融业兴盛繁荣,至共和国成立前已经成为中国国第五大经济体。但是在共和国初20余年间,由于政治地位由中央直辖市降为山东省的省辖市,青岛市未获一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加之中央政策向东南沿海倾斜,青岛逐渐从中国经济的第一集团中脱离。其次,由于受山东省管辖,长期以来人才、资源向省会济南集中,产生制约发展的“空吸现象”。1970年代,青岛经济增速曾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年代,青岛市被先后列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1990年代,青岛市政治中心东移,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取更大的财政留成,扩大全市的经济规模。进入21世纪,青岛市经济中心西移,并树立将青岛建设成为环湾型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战略。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青岛开始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012年,青岛开始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建设,随后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核心区规划也相继出台。如今,青岛在经济领域已经成为中国的区域性金融贸易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家电电子、汽车造船、石油化工和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形成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造船、港口、钢铁六大产业集群,构建起以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青岛建置初期的财政管理体系采取中央集权的方式,清政府实行统收统支,地方没有支出管理权。德租时期,胶澳总督府设财政厅,对行政、军事机关和官营企事业单位实施财政管理,随后编制了青岛历史上首个财政预算和决算,为德国一级地方财政预算单位。1897至1914年间,为支持青岛地方建设而投入的帝国财政补贴达到1.74亿金马克。第一次日据时期,先期实行地方财政与军方收入统算,后期分离。
1922年青岛回归后,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接归属中央政府,仍为一级地方财政单位。第二次日据时期,财政由日本军政府管理。抗战后实行中央和青岛两级预算,1948年起改为中央差额补助。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划归山东,财政恢复到统收统支的中央集权的方式。1978年,国家开始进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打破统收统支的格局。1992年,开始实行分税体制,市财政收入范围有所扩大。2002年,青岛市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首次争取到中央财政国债贴息资金,用以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截至2011年,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2407.76亿元人民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6.00亿元人民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58.68亿元人民币。
青岛在19世纪末城市建置前,今胶州、即墨一带已经出现高利贷、典当等生息资本金融活动。德租时期,西方金融机构在青岛设立多家分支机构,同时出现一些兼办保险业务的洋行和以货币兑换为主业的钱铺。第一次日据时期,许多日资银行开始建立。1920年,青岛首家股票交易所——青岛取引所成立。1929年,中国银行青岛分行联合青岛市商会,废除胶平银,民族金融开始发展。随后,中央银行在青岛设立机构,控制金融市场,使青岛逐步成为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共和国成立后,北海银行胶东分行接管原“四行二局一库”,组建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同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青岛市分公司成立。至1990年代,青岛成为国家准许设立外资金融机构的城市,北方最大的短期资金融通中心之一;若干家国内保险公司在青岛设立分公司;证券期货市场实行统一监管、垂直管理。2003年,青岛通过引进信托投资公司,填补信托的空白。
青岛地处北温带,热量充足,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多种生物繁殖。山地、丘陵、海洋、平原、洼地兼具,地理土壤条件好,中低山区有地形雨,平原地区有灌溉条件,农业资源丰富,粮油、林果、畜牧、水产等各产业生产条件较好。同时,青岛市引进生物品种资源历史悠久,为农业生产全面深入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具有发展暖温带大农业的优势。全市有各种动物资源近400种,植物资源千余种。主要农田分布于周边的四个县级市。
青岛的农业生产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岛的先民就用较为先进的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在胶州三里河遗址中曾发现已炭化的粮食和鱼片、鱼骨等,表明先民所从事的农业活动已从陆地走向海洋。青岛的近代农业机构设置于清末的德租时期,胶澳总督府设要务署勘官地、买民地,1909年又在李村设德华大学农科实习地。其后各个时期的政府均设农林机构,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指导,并从外地和外国引进良种繁育推广。然而在此阶段,如今已经归属青岛管辖的广大郊区县市仍由山东省管辖,造成其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但缺乏开发建设和有效的管理,除了原始的种植、家畜饲养和海洋捕捞外,少有其他形式的经营活动,使得青岛的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水平低下,农民生活贫困。1950至1952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使得农业开始发展,但随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又使得此前的成绩化为泡影,继而发生大饥荒。改革开放后,农业最终得以恢复发展。
青岛的工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楼山后就有铸币工场。公元前7世纪在今即墨一带开始酿造黄酒,即后来闻名全国的即墨老酒。汉代曾在胶东国设铁官,主持冶炼。明代开始建矿采金。至清代,糕点食品、缝纫刺绣、工具制造等店铺作坊众多,手工业初具规模。建置不久后,因被辟为德国租借地,随即供电、供水等急需的市政建设和食品、纺织、军工、机车车辆等工业建设。日据时期又先后建起棉纺厂、卷烟厂、食品厂等;由于大力发展纺织业,使得青岛的轻纺工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曾有的九大棉纺工厂资本总额占全国纺织行业的约四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传统工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青岛遂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形成以传统的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化学橡胶及新兴的电子仪表、家用电器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推进技术进步,扩大技术改造和引进,实现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工业城市前列。经过更新换代,传统的轻纺工业产品创出众多的名牌,如开创中国的碳酸饮料先河的崂山可乐,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质量过硬的双星运动鞋,款式优雅的红领西服以及追求创新的即发服装。
机械工业体系完善,机车车辆、纺织机械、汽轮机、载重汽车及配件、铸造机械、锻压机械、密封件等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重要地位,青特汽车远销国内外。青岛还是全国14个化工生产基地之一,拥有纯碱、烧碱、染料、钡盐、油漆、化肥、农药、医药、石化等品种齐全的大型综合精细化工工业,其中青岛碱厂为全国三大碱厂之一。橡胶工业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产值、利税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其中黄海子午线轮胎、双星彩色轮胎等远销海内外。以电子仪表、家用电器、高速列车为主导的新兴工业经过短时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迅速崛起,生产出一批称雄国内外的名牌优质产品。其中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的白色家电和南车四方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最具竞争力。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企业,被誉为“品牌之都”。2010年,青岛市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现共拥有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52件。青岛市驰(著)名商标企业经济总量占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近50 %。2012年,海尔集团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即发集团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特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入选全国百家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012年8月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名单,青岛市的海尔、青岛啤酒、澳柯玛、即发4家企业上榜,海尔名列百强榜首。
青岛的近代电子通信发端较早。1893年,清政府在胶澳总兵衙门后山的杨家村建电报房供驻军使用。德租时期设立电报、电话机构。1922年,中国政府设立胶澳中华电报局。1929年,南京国民又设立青岛无线电总台。1938年,第二次日据时期将电报局和电话局合并为电报电话总局。至1949年,电报、电话电路17路,市内电话自动机容量达到9 050门。共和国成立后,将邮政与电信合并成立邮电局,电信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通信开始有所发展,至1985年市话总容量达到2.26万门,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2部。
1986年,无线寻呼业务开通;1987年又开通120路长途自动拨号业务,市话交换机全部实现自动化。1992年,移动通信业务开通;1993年12月12日,固定电话号码升为7位;1997年,本地公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100万门。1998年,电信再度从邮电系统中独立出来,成立电信局。2005年,青岛市电话交换机达到300万门;同年5月21日,本地网电话(固定电话和小灵通)号码升至8位。2009年,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业务开通,可提供手机上网、可视电话、手机电视等七项功能服务。截至2011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超过250万户,移动电话超过到1 000万户。2012年8月,青岛市被列入第二批第四代移动通信 (4G) 标准试点城市,届时全市大部分辖区将实现TD-LTE网络的连续无缝覆盖。
青岛的信息产业起步较早,软件业发展较快。青岛软件园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基地。2003年,青岛被列为全国首批信息化示范城市,并建立青岛是企业信息化施法工程保障体系和应用体系。2012年4月,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信息产业的新图景。据此,青岛市将打造信息产业在“东园-西谷-北区”集聚发展的格局,形成以黄岛青岛信息谷、崂山青岛高科园、城阳青岛高新区为三点支撑,并向其他区市辐射的“品”字形信息产业规划布局。
“十二五”期间,青岛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三大产业。最终,通过不断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着力构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体系,促进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把青岛打造成国家三网融合示范城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基地、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的数据中心,信息产业整体水平保持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青岛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久负盛誉的海洋科研城市。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发布《》,青岛被定位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的龙头。依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环湾型大城市框架的规划,青岛将建设成为中国的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东北亚国家航运枢纽、北海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育运动基地。规划科学地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的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发展相关服务性产业。规划建设由“一区一带一园”组成的蓝色硅谷,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性海洋研究、应用性海洋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相互融合,培育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青岛是华东和华北地区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和集散地之一,自古以来商业就比较发达。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兴旺一时。清嘉庆年间,青岛口贸易繁荣逐渐形成市场,使青岛村有“青岛商庄”的别号。咸丰年间在今栈桥以北、中山路东南建成许多货场和商铺,与山东村(今曲阜路东侧)连成一片,称作行街。建置后至德国租借前,青岛口已有油、鱼、肉、瓷器、药材、茶叶、布匹、成衣、杂货、食品、典当、酒馆等店铺62家。德租时期,青岛成为商埠,港口铁路的建成使得出入境商品激增,市场迅速繁荣。多国商人在青岛开办洋行和公司,民族商业也在青岛开设分号,得到发展。
1900年,德商兴建大鲍岛市场;1902年,中华商务公局成立;1917年,日商兴建公立青岛市场,开辟日人商业区。到1930年代,市内共有华人商号7千余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另有外商约500家。1940年代,由于战乱等原因,商铺倒闭停业,商业开始衰落。共和国成立后,商业所有制和商品结构发生转变,国营商业获得主导地位。在经历大跃进、三年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的致命打击导致的商业大萧条和贸易萎缩之后,改革开放后的商业体制改革使得商贸最终得以恢复发展。1988年,第一家外向型合资商业企业成立。
1990年代,全市各类商店、集市蓬勃发展,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年销售额过亿的大型商厦,各种超市、商店、直销店、连锁店、便利店星罗棋布。进入21世纪,居民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热点凸显,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旅游经济的带动使得消费能力提升,城乡消费品市场呈现持续活跃态势。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商业中心五个,分别是:中山路、香港中路、台东、李村、香江路商业中心。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英国乐购、德国麦德龙、日本永旺东泰、马来西亚百盛等国际大规模连锁零售集团和国内的北京华联、大连万达、深圳万象城、青岛国货、利群、维客、利客来、等均在青岛开设有百货公司、商业广场及超级市场。韩国、香港和日本是青岛的三大外资来源地,三者总投资约240亿美元。
青岛是中国主要贸易口岸之一,对外经济贸易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板桥镇就成为中国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主要贸易国家为高丽和日本,主要贸易物品有丝绸、药材、瓷器、及食品等。辟为德国租借后,建港、设洋行,开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主要进口钢铁、机械、五金建材、化学染料、橡胶、木材,主要出口食品和手工制品。日据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与日本开展。共和国初年,青岛市对外贸易管理局负责全市对外贸易工作,此后青岛海关、山东检验检疫局等单位陆续在青岛设立。1959年,青岛市开始独立对外出口商品的收购业务;1960年代出口商品收购的主要是纺织品、化工医药和食品。文革期间,对外贸易受到严重破坏。
1978年,青岛市对外贸易局和六个进出口支公司成立,此前青岛除了仅有的部分对外贸易外,外资、外经几乎是空白。青岛于1984年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7年外经贸享有自营权;1988年开始外贸体制改革。1990年代,青岛市对外开放明显加快:1992年3月成立高科技工业园,11月成立保税区。进入21世纪,青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大开放力度,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外贸出口,提高利用外资水平:2003年成立出口加工区,2004年成立保税物流园区,2006年成立西海岸出口加工区,2008年成立前湾保税港区,2010年开始建设中德生态园,2012年开始争取建设中日韩自贸区示范区。美国、日本和韩国是青岛三大贸易伙伴。
青岛早在东周时期就有设关的记载,齐长城建立后,沿边境设立关卡16处,征收的商税等类似海关的关税。1088年设立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清代设立厘金局。1899年,德国在租借地成立胶海关,1906年成立临时检疫所,以预防鼠疫为主。1914年开始对入港船只进行检疫,主要针对各种人类易患的严重传染病。1922年青岛港检疫机关开始对国内外来港商船进行检疫,对进出口的陈旧货物消毒处理,并签署检除鼠消毒证书。1929年成立青岛商检局,负责对进出青岛口岸的商品进行检验。1938年开展动植物检疫,灭鼠灭虫等。共和国成立后,在青岛成立的山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对山东省的进出口商品进行检验。胶海关1950年更名为青岛海关,同年进出青岛的船舶一律实施检疫。1982年成立了青岛卫生检疫局,下辖5个二级局。1998年成立了打击走私领导小组。1999年成立了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辖22个分支局、11个办事处。2018年,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职责和队伍划入海关。
现青岛海关作为国家设在北方沿海地区口岸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之一,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管辖范围为青岛市及山东省7个设区的市。基本任务是出入境监管、征税、打击走私、统计,对外承担税收征管、通关监管、保税监管、进出口统计、海关稽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打击走私以及辖区国境卫生检疫、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和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认证和监督管理。
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变迁,成为华夏文明主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80余处,古墓葬200余座,出土文物2 000余件,反映了东夷先民的原始文化。青岛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以南阡、北阡、东演堤、丁戈庄等遗址为代表,晚期以三里河遗址为代表;龙山文化遗址则遍布全市各地。另外平度的东岳石遗址则被考古界命名为岳石文化。周代,青岛地区大部分属于齐国,其余属于鲁国,均为经济文化发达的文明之邦。秦汉两代的皇帝到琅琊的巡游、求仙也为青岛文化和民间传说增添一抹重彩。位于莱西的西汉晚期墓葬出土的大木偶人(木偶戏用)和漆器六博具表明在这一时期青岛的文化娱乐生活已经发展得颇为丰富。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在崂山开设康成书院,可称是青岛最早的学府。
唐宋时期,青岛地区多有文学艺术大家的诗文流传:李白留下“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寄王屋山人孟大融》)的诗句;苏轼则写下吟咏板桥镇高丽亭馆的词句。明清两代,语言文史发展较好:即墨人王邦直著有音韵学的《律吕正声》60卷,顾炎武到访崂山作歌并考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崂山的记载,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中有关于崂山的名篇《崂山道士》、《香玉》和长诗《崂山观海市作歌》,另有徐绩的《崂山观海市》和尹琳基的《白云洞观海市》等关于崂山的名篇。法若真、胡峄阳、李明谦、黄玉衡、高凤翰等均有多卷诗文集刊印。1467年修建天后宫,1644年增建一座戏楼,使之成为民众文化娱乐场所,主要演出戏种有轴姑、梆柳等。四方海云庵和小鲍岛则举办起以敬神名义的娱乐集市糖球会和萝卜会。
1898年,《德属胶州官报》在青岛创刊,成为青岛历史上第一家报纸。1905年,中国剧院(Chinesisches Theater)建成。同年,亨利亲王饭店音乐厅建成,是青岛第一座专用音乐厅。1907年,三江会馆建成,附有一座中式戏楼。1911年,青岛首个文化社团——尊孔文社成立,1914年建起了藏书楼。德国租借和两次日本统治,是青岛的近代文化充满了西洋和东洋色彩。1922年青岛回归后,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兴建了大批影剧院。1924年,公立通俗图书馆建立,青岛第一本中文摄影图片集——《接收青岛纪念写真集》出版。1929年,青岛剧社成立。1930年,首个群众文化机构——青岛民众教育馆建立。进而,随着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一大批文化学者和作家来到青岛,推动了青岛的新文化运动,完成或出版了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1931年,创建了宣传海洋文化的青岛水族馆。1932年,海鸥剧社成立。1933年,青岛最早的广播无线电台——民众会教育馆广播电台开播。
1937年,因战争爆发,青岛的文化事业受到严重影响,现代文化活动衰退,此情况一直延续到1945年。国立山东大学的复校为青岛的文化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后爆发的内战和共和国成立后青岛行政地位下降、城市定位改变、高校外迁、政治运动等均使得青岛的文化事业发展受限,历程充满挫折。改革开放后,青岛的文化事业开始恢复,陆续建立一批话剧院、京剧团、吕剧团、歌舞剧院、曲艺团、茂腔剧团、柳腔剧团、管弦乐团等专业艺术团体。除了市级文化场馆外,各区、街道、单位也建起群众文化机构。青岛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属的各个专业协会、学院相继成立。新一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大量涌现。新闻出版业也得到发展,2012年1月,市直五大国有文化传媒集团——青岛广电影视传媒、青岛报业传媒、青岛出版传媒、青岛演艺、青岛网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青岛的文学、曲艺创作活动较为发达,民间活动历史悠久。古代曾出现黄培、丁耀亢、张谦宜等诗文家。李白、王安石、苏轼、顾炎武、蒲松龄等游历崂山时,也留下一些诗文。清朝初期出现戏剧活动,至19世纪末,本肘鼓、弋阳腔等民间戏曲已演变成柳腔、茂腔戏剧,并成为独立的地方戏曲种类。建置前即有即墨大鼓、胶州八角鼓、藏马大鼓等的评词、渔鼓、琴书。辛亥革命后,京剧受到人们的关注,票友演出增多,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杨小楼等曾在青岛新舞台(后称永安大戏院)联袂演出。
青岛现代意义上的白话文学和话剧演出起始于20世纪初,1920年代末陆续出现了新文学研究会、剧社、文艺社等团体,创办若干文学期刊或报纸副刊。国立青岛大学的成立,汇集了大批文学作家,他们从现实主义角度的视角审视社会生活,创作一大批反应平民命运、都市生活、战争苦难的文学作品,形成青岛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高峰。这一时期也常见曲艺艺人在市区道旁、广场撂地演出,或在茶社卖艺,相声艺人马三立、刘宝瑞,西河大鼓艺人刘泰清,山东快书艺人高元钧、杨立德,山东琴书艺人李金山、高金凤,杂技艺人小天一、王傻子等先后曾到青岛表演。
王统照的《山雨》、老舍的《骆驼祥子》、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长篇小说,以及巴金、陈翔鹤、沈从文、老舍等在青岛创作的短篇小说,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1930年代,青岛诗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闻一多的《奇迹》、王亚平的《灯塔守者》、蒲风的《青岛》、臧克家的《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在青岛创作或出版的散文集有王统照的《北国之春》、梁实秋的《偏见集》、吴伯箫的《羽书》、萧军的《十月十五日》等。在青岛生活或工作的著名作家还有杨振声、汪静之,文学翻译家有张友松、卞之琳、章铁民等。这一时期,青岛还出现一批青年作家,如于黑丁、王林、李白凤、徐中玉、蔡天心等。第二次日据时期至共和国成立前, 王度庐因创作20多部武侠小说而被称为中国四大武侠小说作家之一。1953年,青岛市文联文工团最初排演的《小二黑结婚》因独具特点而被正式定名为一个新剧种——吕剧。1959年,月刊《海鸥》(今《青岛文学》)创刊,这是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唯一的文学期刊。
1970年代后期,青岛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第二个创作高峰,现实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民间文学、翻译文学等文学种类都有较大发展,相继出版刘学江的《隔壁春风》、徐本夫的《降龙湾》、梁修的《夜潮》以及李伯屏、肖兵等人的长篇小说。纪宇的长篇朗诵诗《风流歌》极富节奏感,辛显令的电影剧本《喜盈门》拍摄后获多项全国大奖。尤凤伟以中短篇小说《清水衙门》、《白莲莲》、《山地》等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而周立武则创作《巨兽》这类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1980年代至今,青岛的文学曲艺创作表演队伍逐步壮大,在作者人数、涉及领域、作品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前列。2010年末,历经8年设计和5年施工的,青岛市百年历史上功能最全、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公共文化演艺设施——青岛大剧院正式启用,如同屹立于东部的一座银白色的大钢琴,标志着青岛文化建设取得又一个重大成果。
青岛民间音乐历史悠久,近代西洋音乐发展较早,市民音乐素养较高,使得青岛有了“音乐之岛”的美称。明末清初,崂山道教音乐有了相当的发展。1897年德国设立租借地后,西洋音乐开始传入。1902年,德国海军士兵俱乐部建成,附有一座礼堂,可做音乐厅使用。1905年,亨利亲王饭店建立音乐厅,音乐界人士和德国海军管弦乐团经常在此举办音乐会,并邀请欧洲音乐家前来演出。而长期流传的胶州大秧歌、海员号子、茂腔柳腔剧等的戏曲音乐也开始在民间流行。
1920年代,民乐演奏在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中已非常普遍。音乐教育也开始发展,市立中学、文德女中、圣功女中等学校均开设音乐课;学校的音乐教师为主成立青岛音乐会,在学校组织音乐会,邀请外地音乐家交流。教会音乐也随着基督教堂的建立开始流行,其中尤以浙江路天主教堂和江苏路基督教堂的大管风琴音乐最为出名。1935年,青岛音乐会会长王玫在青岛制成中国早期的小提琴。改革开放后,音乐活动逐渐繁荣,开始每年举办夏季音乐会,群众音乐活动,音乐比赛竞赛等。1986年,开始举办综合性艺术节。2002年,举办首届青岛市新年音乐会。2005年,青岛举办首届音乐节,首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在青岛举办。2005年4月,青岛交响乐团重新组建。2007年,举办首届青岛摇滚音乐节;2012年,举办首届青岛国际帆船音乐节,文化部的主办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在青岛举办。2017年,欧盟青年音乐节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
青岛民间舞蹈历史久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有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舞龙灯、舞狮子、玩杂耍等种类。民间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有流行于沧口的水族舞灯,崂山的歌舞秧歌,黄岛、胶州的巫舞,即墨、胶州的羽龠舞,即墨的小调秧歌、田蟹舞灯,胶州的小秧歌戏,以及道具舞中的即墨的跑驴、武松打虎、旱船,胶州的大头娃娃舞、龙灯舞、二鬼摔,黄岛的姜老背婆婆等。杂耍类舞蹈主要源自汉代的百戏,如抬车官、撬官、锔大锅、打花棍等。民间舞蹈中,秧歌最为普及和流行。
1960年,青岛市歌舞团成立,成为青岛市上演歌剧、芭蕾舞剧、民族舞剧和舞蹈节目的专业艺术团体。文革时期,流行忠字舞,但丧失舞蹈的艺术性。1970年代后,专业和业余的舞蹈队伍相继成立。1989年,青岛市舞蹈家协会成立。2000年,青岛市承办首次在中国举办的高级别、大规模的国际舞蹈大赛——国标舞世界杯国际大赛。2002年,青岛市舞蹈家协会主办首届青岛市街舞大赛。2009年,首届青岛国际舞蹈艺术节举办。
青岛的美术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期。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陶制狗型器和猪型器在中国美术史上被誉为新石器时期鸟兽型雕塑的杰出代表作品。西皇姑庵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铜提梁卣、铜方彝、父甲爵、父癸爵等青铜器,黄岛出土的秦始皇28年琅琊石刻,即墨移风店出土的汉代玉舞人,城阳出土的伏鹿画像石,平度天柱山摩崖石刻《郑文公碑》,法海寺附近出土的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百余件石雕造型残件等,都展现青岛地区商周时期青铜艺术和古代雕刻艺术的发达。另外,青岛还流传年画、剪纸、刺绣等民间美术。
19世纪末,西洋美术摄影开始传入;雕塑常见于建筑、庭院、墓地中,摄影最初为新闻报道服务。德租时期的照相馆主要有高桥写真馆、太芳照相馆等。风景明信片也从德租时期开始流行,青岛印书局、罗斯洋行、德基洋行为德租时期青岛风景明信片的主要发行商。1908-1909年,法国金融家阿尔贝特·卡恩(Albert Kahn)进行环球旅行时,其雇佣的摄影师斯戴芬·帕塞(Stephane Passet)在青岛使用卢米埃尔干板技术拍摄了一组彩色照片,是青岛已知最早的彩色照片。辛亥革命后,一批清政府遗老遗少移居青岛,其中不乏精于书画之士,如康有为、吴郁生、刘廷琛等,其美术活动对青岛的书画艺术界影响深远,是青岛在20世纪初即成为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美术并行发展的地区之一。1924年,班鹏志出版了出版青岛首部中文新闻照片集《接收青岛纪念写真(Souvenir Photographs of the Restoration of Tsingtau, 1923)》。1930年代初,青岛的报纸开始登载摄影和电影广告照片,同时出现艺术摄影。
1960年代初,青岛的美术活动进入新的活跃期,国内多位画家来青岛举办展览、讲座和学术研讨会,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崔子范等数十位著名画家与赫保真、马龙青、冯凭、杜宗甫、黄公渚等青岛画家与会。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青岛的书法篆刻创作展览蓬勃开展,书法篆刻社团相继成立,许多书画家及其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商业性画廊、画店、装饰工程公司纷纷成立,标志着美术正向着多元化发展。1995年,建成文化名人雕塑园;1997年,建成东海路雕塑一条街。
1998年,举办青岛风采摄影大奖赛。1999年,青岛举办国际美术邀请展,有20多个国家的50多名画家参加;同时举办中国版画展,收藏全国版画263幅。2000年,举办青岛国际版画双年展,有46个国家的360多位作者报送约800幅作品,堪称一场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中国首次承办的国际性版画展览;同年,青岛市还举办首届女画家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同期,青岛雕塑艺术馆开馆。2001年在青岛举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4年,青岛的水彩画家王绍波的作品《渔歌》首次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金奖,打破青岛市无全国金奖的纪录。
青岛的书籍出版始于明朝,时有官刻的1579年《即墨县志》以及之后的《胶州志》、《平度志》等;家刻的《崂山志》;坊刻则有胶州的成文堂、文富堂和即墨的修德堂等。德租时期,青岛兴起近代出版印刷业,时有青岛印书局()、福昌书局()等7家出版机构。青岛的报纸业始于19世纪末。1898年11月21日,青岛历史上的第一家报纸《德属胶州官报()》创刊发行,文稿以德文为主,在刊登布告、通知、告白等需要华人知晓时会用德汉两种文字对照刊出。1900年7月1日,周刊《青岛官报()》创刊发行,取代之前的《德属胶州官报》,内文为中德文混排。
1901年,青岛首家全中文周刊《胶州报()》由中国民主人士朱淇创刊。1905年,《青岛新报()》出版。 1916年,《胶州湾之盐业》专刊出版,是青岛历史上首家正式期刊杂志。1923年,面向青岛及国内外通航城市发行的《胶澳日报》创刊。1924年12月,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创刊《胶澳公报》。1932年,由中国人担任社长的中文《青岛日报》创刊。至1949年5月,全市共创办过中文报纸80余家,外文报纸20余家;各类期刊杂志268家、313种;出版社20余家,印刷局30余家,图书发行局40余家。
1949年解放军占领青岛取得政权后,只有《大民报》维持出版较短时间,其他所有报刊和所有出版社、图书发行机构均被停办或休业;正中书局及其印刷厂、中国文化服务社等被接管控制,成立新华书店青岛分店。1959年,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办文学月刊《海鸥》(今《青岛文学》)。1987年,青岛出版社正式成立。1988年,《公共关系导报》创刊。1989年,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今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成立。1992年,《青岛晚报》创刊。1996年,《公共关系导报》改办《青岛生活导报》(今《青岛早报》)。1998年,《青岛日报》率先实现彩色印刷,并与早报晚报共同组建网上读报平台——青岛新闻网。1999年,《半岛都市报》在青岛创刊。
青岛的无线广播始于1930年代。1933年6月,青岛市政府创办青岛首家无线广播电台,全天播音9小时;7月,青岛宏波电器公司建立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38年3月21日,成立,用汉语和日语分时广播。1940年,更名为青岛广播电台。1946年3月,青岛广播电台开辟第二广播。1949年2月,青岛广播电台开辟第三广播。1949年6月2日,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青岛广播电台,更名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办两套节目。1971年,青岛电视转播台建成;1976年,转播台改为青岛电视台。1979年,青岛电视台正式播出;1980年,实现播出节目全彩色。
1987年,平度电视台、胶州电视台、崂山电视台和莱西卫星地面接收站建立。1998年,青岛广播电视发射塔建成。2000年,青岛市郊区实现村村通电视。2001年,青岛广播频率实现数字化制作播出,电视台成功试播首部独立制作的高清数字电视片,有线网络中心试验开通标清和互动数字电视。2002年,建立国内首个广播电视EIP管理网,电视新闻采编播实现数字化。2004年,青岛市建设有线数字电视的经验被国家广电总局称为“青岛模式”,并向全国推广。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座、12套节目,电视台1座、15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68.2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43.88万户。
青岛的电影发行放映始于20世纪初。由于早期电影播放不受场地限制,青岛究竟从何时开始出现电影放映几乎无法考证,而建于1902的水师饭店和建于1905年的亨利亲王饭店音乐厅拥有放映电影的条件。1923年,青岛南海沿平安电影公司成立,经营青岛第一影剧院。在中国影片产生之前,青岛放映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国的影片,片商均为外国人。中国影片产生后,一些国内外的制片厂家在青岛都有自己的片商代理人。1931年,山东大戏院建成,一直使用至今(现称中国电影院)。1950年,青岛首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成立。1959年1月,青岛发行站更名为青岛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结束过去只负责影片发行的局面,转而分管全市整个电影发行放映工作。1998年,首届青岛市农民电影节举办;2001年,首届青岛市学生电影节举办;2003年,首届青岛市露天电影节举办;2004年,首届青岛市大学生电影节举办。
青岛的文化设施建设始于德租时期。1902年建成的水师饭店配有一座礼堂。1905年,中国剧院建成,是一家由中国人经营的戏院,后称“华乐戏院”。同年,青岛最早的音乐厅——亨利亲王饭店音乐厅建成。1909年建立的德华大学设立有教学实验器材陈列馆,为现代博物馆的雏形;其后,胶海关设立海关博物馆。1914年,德国汉学家尉礼贤创建尊孔文社藏书楼。1916年,青岛建立商品陈列馆。1924年,青岛市公立通俗图书馆建立。1930年建立的青岛市教育局民众教育馆(后称青岛市立民众教育馆)是青岛最早的文教机构。1932年,青岛水族馆建成开馆。1936年,青岛市公立通俗图书馆更名为青岛市图书馆;同年,青岛市礼堂建成;山东产业馆建成。
1965年,青岛市博物馆正式成立。1989年,中国海军博物馆建成。1998年,青岛市文化博览中心建成。1999年,青岛市档案馆设施达到国际一级馆的标准。进入21世纪,许多主题博物馆相继建立。2000年,青岛市启动数字档案馆工程;市南区和崂山区、黄岛区和城阳区新建各区的文化场馆综合体。2004年,青岛市图书馆设施达到国际一级馆的标准;市档案馆赴德国征集复制大批青岛早期珍贵档案。2010年,青岛大剧院建成。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470处。其中,影剧院40处,文化馆(站)183处,博物馆9处,公共图书馆13处。
青岛市的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始于1952年,1955年停顿,1957年3月又重新开始。这一时期主要考察崂山地区,共发现古文化遗址31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40余处,晋代刻石2处,唐天宝刻石2处,金、元、明刻石40处。1973年5月24日至6月24日,青岛市组成文物普查小组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对青岛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青岛市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组织普查胶南、胶县、崂山、黄岛的文物。这次普查,新发现古文化遗址41处。
1987年,青岛市进行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2处,龙山文化遗址7处,岳石文化遗址1处,汉代文化遗址(墓群)15处,宋代墓群2处,明代建筑4处;同时征集到汉画像石、铁器、石像、墓志铭、瓷器等文物近百件,燕国刀币和历史名人字画一批。2000年,组织水下考古队,对南部海域琅琊港遗址、宋金海战遗址、鸭岛明代沉船遗址、明清海防设施遗迹等历时20 d的调查。2007年7月,青岛市启动第五次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860余处,其中新发现570余处。2012年1月19日,国家文物局批准青岛市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
德租时期,德语是官方语言,教育和宣传力度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语几近消亡,对当地语言的影响微乎其微。当地方言被称为青岛话,使得当地人的口音与周边的山东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
青岛地区的先民是东夷人,早在新石器时期,折射东夷风俗特点的文化活动就在已存在,如以陶制饮食器具所展示的饮食民俗和审美民俗,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特点的原始崇拜信仰民俗,以墓葬形式和成年礼仪所展示的丧礼民俗、生礼民俗等。先秦时逐渐形成以齐文化为主体的风俗,秦汉以后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而产生变化。其后的几千年间,青岛的风俗变化不大,只是融入一些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特色,发生一些局部的变化。20世纪上叶,大量外来民众来到青岛谋生并定居,遂将其家乡的风俗带来,经过不断的融合,逐渐形成青岛今天以齐国海洋文化传统风俗为主体,融合进内陆各地风俗世象的市区民俗。
近代由于德日的统治使得市区的民俗附带上些许“舶来品”,传统风俗和西洋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和谐共存。具体体现在民居方面,青岛产生传统四合院、日式建筑与西洋建筑相结合的里院,现代则多以楼房公寓代之;婚嫁方面,新人既身着婚纱礼服、彩车迎亲,又有传统的吹打舞狮;丧葬方面,既有鲜花祭奠,又少不了传统的焚香烧纸,海葬和遗体捐献也开始逐渐被接受;节庆方面,除了必不可少的传统腊八、小年、春节、端午和中秋等,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也被大多数人接受。总的来说,青岛的民俗有独到的特色,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建政初期的“移风易俗”、“破四旧”等来自上层建筑的政治性干预,使得现代人(尤其是市区生活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理解和重视传统民俗文化并参与其中,更多地只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看待。
青岛代表菜源于齐国饮食文化,以青岛本地原料为主导,以鲁菜的烹调技法为基础,综合国内外各菜系特点,是具有青岛地方特色的菜品。主要以海参、鲍鱼、干贝、对虾、螃蟹等海珍品原料,形成清淡、咸鲜,保持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的特点。烹调方法多采用薄、炸、溜、扒、蒸等。讲究咸而不齁、辣而不呛、甜而不腻、浓而不厚、淡而不薄。著名菜肴有葱烧海参、原壳鲍鱼、油爆海螺、雪丽大蟹、芝麻鲜贝串、辣炒蛤蜊、黄鱼炖豆腐、炸蛎黄、香酥鸡、红烧牙片鱼等。同时又吸收借鉴传统川菜、粤菜、淮扬菜的制作工艺,采用本地原料,加以创新改良,推出适合本地人口味的菜品,如酸辣鱼丸、麻婆豆腐、回锅肉、牛皮乳猪、蚝油牛肉、流亭猪蹄、大虾烧白菜、崂山菇炖鸡等。另外,红烧鲅鱼则是青岛人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传统菜肴。
青岛地处北方沿海,盛产海产品;即便是在贫穷时期,吃贴饼子或煎饼时也要就着咸鱼、虾皮或虾酱。青岛特色小吃便多是利用青岛地产海鲜,采用青岛传统烹调技艺烹制出的具有青岛地方风味、群众喜闻乐见、物美价廉的小吃。主要特点是“质嫩味鲜,滑润爽口”。其中十大"青岛特色小吃"指的是:春和楼三鲜蒸饺、海菜凉粉、烤肉串(鱿鱼)、酱猪蹄、鲅鱼水饺、三鲜锅贴、白菜肉包、海鲜卤面、鸡汤馄饨、排骨米饭。此外面食类的还有,馅饼、甜沫、油条、糖饼、绿豆糕、芝麻球等。在位于市南区西部的劈柴院美食文化园和东部的云霄路小吃街大多能够品尝得到。
青岛具有本地特色的饮料有:
青岛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清代书画名家高凤翰生于胶州,戊戌变法领袖晚年定居青岛。国内诸多以海洋科学家为主的著名科学家荟萃青岛,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余位。青岛培养一大批著名音乐巨匠、影视明星和许多在国内国际重大赛事中屡屡获奖的体育名将。近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化名人前往青岛观光游览、定居或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国立山东大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现今的青岛市已成为众多华人明星的诞生摇篮。包括吕思清、徐少华、朱媛媛、陆树铭、黄渤、黄晓明、范冰冰、夏雨、高虎、陈好、任嘉伦、白百何、林永健、江铠同、唐国强、迟帅、宋茜、倪萍、黄子韬、王艳、王宁、王晓晨等明星艺人都来自于青岛。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岛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男性439.18万人,女性432.33万人。青岛有52个少数民族,共计7.67万人,约占总人口的0.88 %。此外,青岛还有众多外籍常住人口,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于隔海相望的韩国,到2008年为止约15万人左右。(韩国驻青总领事馆给出的数据是16万,常住15万,另1万持旅游签证)
截至2014年末,青岛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0.98岁,60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为153万人,占总人口的19.6 %,老龄化程度国内仅次于上海。全市百岁以上老人保守估计约为700人。据预测,青岛人口老龄化高峰在2035年左右出现,届时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5 %左右。
青岛的先民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便产生原始的科学技术活动。公元前26世纪,胶州湾附近的夙沙部落首创海水制盐,即所谓的“夙沙氏煮海为盐”,成为中国制盐的鼻祖。春秋时期,青岛地区的海航和筑港科技在琅琊一带蓬勃发展,成就齐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后至宋金时期,北移至胶西板桥镇的口岸标志着青岛地区相关科技的日趋成熟。建置初的19世纪末,青岛的近代科技开始萌芽,并具备一定基础。德租时期,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随之传入。科学技术在城市的各行各业、各方各面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较快发展。第一次日据时期,青岛有了采用西方现代纺织技术兴办的轻纺工业,同时民族工业也借助西方科技逐渐发展起来。
1920年代,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教(尤其高等教育)与科研(尤其海洋科研)有了新发展:私立青岛大学于1924年成立,开展现代科技的研究与教学。青岛观象台于1926年赴法国参加国际性的经度测量活动,利用无线电技术准确测得气象台的经度;于1928年设立海洋科,使青岛成为中国海洋科研的发祥地。1929年,青岛海洋科学家赴西班牙参加国际海洋学会议。1930年代,一大批一流学者和科学家云集青岛,多数是海归人士,像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呈奎,物理学家王淦昌、丁西林,化学家汤腾汉、傅鹰,再加上在青岛观象台工作的蒋丙然、高平子、宋春舫等中国第一代天文学家,可谓人才荟萃,使青岛成为当时的科学文化名城。而后,因为战争等原因,科技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共和国成立后,一大批应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在政策的调控下涌现。1956年,青岛科学家与苏联合作进行渔业联合调查。至1960年代,全市共有14个市属研究所,主要分布在农业、医药、轻工、机械、化工等领域。文革期间,科技活动几近停滞,鲜有成果。改革开放后,科技工作出现新局面,科研机构开始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开展有偿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等活动,拓宽服务领域;科技研发机构增加,队伍壮大,水平提高,成果丰硕。一系列科技成果标志着青岛的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展。1990年代,青岛市提出“科技兴市”战略。
2000年,青岛市被列为全国4个科研机构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完成应用性科研机构的转企改制;年内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推广综合示范、国家海洋重点基础科学研究规划(973计划之一)。截至2010年末,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12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1.9万人,高技能人才13.2万人;拥有两院院士51人(本地27人,外聘24人),国家“千人计划”12人;聚集全国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 %的涉海两院院士,40%的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获得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50 %;拥有28家海洋科教机构,1个国家级(国内唯一)和17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1处国家级和6处部委级海洋科学观测台站,拥有包括“大科学工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和7艘千吨级以上远洋科学考察船在内的23艘海洋调查船。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8家部级重点实验室、4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66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青岛的教育历史悠久。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即在不其山下创办青岛最早的学府——康成书院,从学者上千。隋代各州县都设有官学,并设学官管理。1270年,即墨县学设立并一直延续至清朝。民间有私塾和书院。1885年,即墨有了美国教会创办的新型小学,标志着青岛近现代教育的开始。
建置后,现代教育即取代传统教育占据主导地位。1897年德国租借后,政府与教会组织、社会团体、文人学界纷纷在各处设立小学、中学、大学和职校、女校等各级各类教育场所,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宣扬宗教和外来文明。1900年代初,胶州、平度、即墨等地相继建起官立高等小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又兴办中学堂和师范学堂。1909年,清政府与德国政府联合创办青岛的首座大学——德华大学。五四运动之后,青岛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公立、私立、教会学校的数量均大量增加,并兴起学前、成人、职业、特殊人群等各种非常规教育学校。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成立,1930年改办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国立山东大学),成为全国闻名的高校。
共和国成立后,各教会学校相继停办,有的改制为公办学校;撤并市区大量私立小学校,开办非全日制识字班、速成中学和夜大,鼓励开办农村民办小学。1951年,华东大学并入山东大学;1952至1956年,山东大学的十几个院系分批迁往外地;1958年,山东大学本部迁至济南,余部组建山东海洋学院。青岛的高等教育(尤其人文学科)遂因外迁造成的资源匮乏随即陷入低迷,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又使得基础和职业教育同样受到严重打击。
改革开放至今,青岛的教育开始恢复发展:自1980年,青岛二中成为山东省重点中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涛、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均为二中校友;始建于1924年的中国海洋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各级各类学校数量、规模和办学水平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市区学前教育场所数量略显不足,小学数量又因合并有所减少,使得部分新建城区开始出现入园入学难的情况。2012年,青岛市实现主城区初中学校试卷统筹阅卷分配。
青岛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早在东周时期即已形成集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民间传统体育,习武、贺春之风由来已久。19世纪末建置前,武术、气功、竞跑、登山、举重、射箭、龙舟、游泳、划船、跳绳、踢毽、放风筝、摔跤、拔河、弈棋等各种活动非常盛行,又独具地方特色。建立德国租借地后,西方体育开始传入,由教会开办的学校开始展开的体育项目逐渐成为青岛体育的主流。1901年,礼贤书院首次将体育列为必修课。1904年,首度举办帆船比赛。1908年,青岛高尔夫球会成立,是时青岛最早的体育团体之一;进而体育开始由学校走向社会。
1920年代起,青岛体育加速发展:1924年,青岛中华体育会成立,开始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随后青岛中华武术社、青岛国术馆、青岛体育协进会、青岛万国体育会、青岛国际俱乐部、青岛基督教青年会等群众体育社团纷纷成立。全市中小学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田径运动会也基本形成制度。1925年,青岛市组队参加第12届华北运动会。1930年夏,青岛市举办首届全市游泳比赛。1933年,青岛市主办第17届华北运动会;同年,《体育周刊》在青岛创刊,市立体育场建成。其后,一大批各种类型的现代体育场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3年,青岛市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1987年,中华体育总会青岛市分会和青岛市体育科学会成立。1990年代末,青岛市通过制定一系列地方法规,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管理。2001年,青岛成为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伙伴城市,负责承办部分水上运动项目;随后完成青岛奥帆中心的建设,在通过一系列测试赛的考验后,于2008年夏天成功举办比赛,由此被誉为中国的“帆船之都”。
青岛有较完整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官办医药经营管理机构,是1476年在平度州东关设立的惠民药局,内设医科员管理药政。1661年,中医宋慎修家族在今黄岛区铁山街道开设北月堂,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中药店之一。1829年,江西人曾大阳在胶州创办德全堂,初为中药摊,后在胶州城城隍庙街设堂。1851年,即墨开办森森堂,经营至清光绪年间,逐渐成为药业大户。1896年,青岛天后宫一带有两家中药铺。1899年,德军为防疫始建临时野战医院,后经扩充改造,于1900年建成胶澳督署医院,这是青岛第一所西医医院。此后德、美等西方国家的基督教会在青岛相继开设一些教会医院,其中有福柏医院、天主堂医院等,此后西医逐渐取代中医在市区的主导地位。1908年,德国在青岛西镇建立青岛检疫所,日本接管青岛后在原址附近新建青岛传染病医院,解放后改为青岛台西医院(现为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1909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内设医学科,以胶澳总督府医院作为教学基地,由此开始医学高等教育。
1914年,日本接管胶澳总督府医院,改称陆军医院,1916年改为,下设8个分院。1924年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的西药店——汉美药房开业。同年青岛医学校建立,作为青岛病院的附设学校,为青岛第一所中等医学学校。1931年,普济医院改称青岛市市立医院。1934年,青岛市社会局创办青岛市市立癫病院,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家专科医院。1939年,青岛医科大学开办。1946年,青岛医院和医科大学移交国立山东大学,成立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国立山东大学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至1949年,青岛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76处,病床1 059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0.24张;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50人,其中中医621人,西医32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32人。
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改置青岛医学院(后并入青岛大学,称青岛大学医学院)。市区内先后新建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青纺医院和青岛钢厂、四方机车厂、橡胶二厂医院以及市传染病院、精神病医院、肿瘤医院等。同时各区都新建区医院,工矿企业、学校相继建立保健站和卫生室。农村医疗机构开始发展建立,各县都建立规模较大的县级综合医院及县级防疫站和专业医疗防治机构。
青岛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特色。时至今日,青岛市在卫生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处于国内同等级别城市前列。主要医疗机构在显微外科、眼科、肝胆外科、心脑血管及肿瘤疾病的防治方面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基本遍布城乡村居社区。全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已经位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有的已经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显著成绩受到全国瞩目。截至2011年末,青岛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 549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78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处,妇幼保健机构13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1 861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8万人,其中,医生1.9万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6万张。
青岛历史上的宗教活动较为活跃,先后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日本神道也曾在两次日据时期占有一席之地。最早传入的是道教。公元前140年即有道人在崂山修行。公元3世纪佛教传入,建于公元264年的崂山崇佛寺为佛教在青岛的发端之地。清末基督教、天主教传入,有十几个国家的传教士在青岛传教。第一次日据时期,日本神道随日本侨民和官兵一道传入青岛,建立“”等一些参拜场所,战后均被毁。1920年代初,伊斯兰教传入。宗教活动在青岛开展活跃,影响深远。崂山被誉为中国道教全真派第二丛林,湛山寺为佛教天台宗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名刹。各教派建立许多传教活动社团,先后有长老会、浸信会、信义会、同善教会等差会、修会在青岛创办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公益事业。
建政后,实行宗教民主改革,废除道教、佛教中的部分旧制度,将从事反政府活动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外国传教士全部驱逐出境,没收外国教会的财产归中国教会所有,将宗教活动控制在中共政策的指引下进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宗教活动均被迫停止。1978年后,恢复和落实中共的宗教政策。1980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恢复办公,宗教爱国组织和宗教团体相继恢复和重新建立。后相继成立青岛市基督教协会、青岛市道教协会、青岛市佛教协会和青岛市伊斯兰教协会。2001年,青岛市开始把驻青外国人的宗教活动纳入依法管理范围,为青岛境内的外国人确定活动点。2002年,逐级建立宗教工作责任制,有宗教活动的村(居)设立宗教工作联络员;在全国首创成立宗教政策法规宣讲团;在全国首次开展宗教团体届中评估工作,建立与宗教团体负责人联系制度。2003年实施《青岛市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青岛市宗教团体及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暂行规定》。2004年,湛山佛学院成立。
青岛有记载的著名旅游活动可上溯至古代帝王、诸侯的巡游。齐景公、越王勾践、秦始皇、汉武帝以及李白、苏轼、顾炎武、蒲松龄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曾在青岛留下巡游、观光的足迹。近代德租时期,城市规划部门亦将青岛向着旅游观光城市的方向加以建设,对街道和建筑的布局及造型都作了细致的安排和严格的规定,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和突显自然景观,与城市相协调。随着港口和铁路的建成,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许多游乐和接待设施随之陆续兴建:如青岛湾畔的亨利亲王饭店,汇泉湾畔的海滨饭店、海水浴场和跑马场,太平角的渔猎场等。开展各种游乐活动,如骑马、赛马,射击、射箭、狩猎,攀岩、登山,帆船、划船、滑水、游泳、潜水、垂钓,舞会、招待会、广场音乐会等;同时开始编纂旅游手册性质的《青岛指南》;1906年又开始勘察崂山,规划16条进山旅游线路,沿线栽桩编号。青岛随之成为东亚最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之一。
1922年,青岛回归后,大力发展旅游业,新建扩建若干市区景点,成立游艇俱乐部。1929年青岛特别市成立后,规划扩建八大关别墅区;修整市区通往崂山的游览道路;成立中国旅行社青岛分社,开始组织旅游活动。1932年建成亚洲第一座水族馆。1935年,为接待倍增的游客,旅游招待处成立。至抗战爆发前,青岛共有中国人开办的旅馆客栈29处,外国人开办的大饭店27处,中西餐馆89家;公园19处于,影戏院8处,舞厅4处,台球厅8家,高尔夫、划船等俱乐部7家。
共和国初年,青岛的旅游业陷入停滞期,以政治性接待为主,仅面向建立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人物和友人及青岛港外轮海员。1973年后,旅游开始逐步转向企业经营,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后,开始整修部分重要景点,新建动物园和小鱼山公园等。1979年,与日本下关市结好后,接待首批由600名外国人组成的旅游团;1983年,豪华游轮“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载1200余人造访青岛。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后,建设市区10座山头公园,整修栈桥景区,开建石老人和薛家岛风景区。进入21世纪,随着一大批高端旅游项目的建成和若干特色专题游览项目的组织开发,青岛市已构筑起“行、游、住、食、购、娱”一条龙的产品体系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已由单纯短期短程市区观光向综合外向型市域休闲度假转型。
青岛作为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了已开放的旅游景点外,可供发展旅游的资源门类全、品味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青岛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天然的自然旅游资源,数千年的文明积淀留下无数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青岛有山有海,可谓国内外鲜见:山地资源除了有着“海上名山第一”之称的崂山之外,市区有十余处大小山头,郊区有大泽山、大小珠山等著名旅游胜地;海滨资源除了岬湾相间的市区前海团岛至石老人,还有西海岸的金银沙滩,以及近岸的大小海岛。各山体中的水系,如泉、流、瀑、潭也都有较高的观赏和疗养功能。
作为长江以北植物品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青岛拥有许多国家珍稀品种和若干独有种,其中树龄在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树名木均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而青岛的人文则可分为史前遗迹、古代遗址、近代旧址以及民俗、宗教文化几大类。主要有东岳石、三里河、南北阡遗迹等,齐长城遗址、各期古城遗址、古建筑遗址、运河遗迹等,近代建筑群、军事设施旧址,崂山道观和佛寺建筑群、市区各教教堂建筑群,灯会、樱花会、糖球会、萝卜山会、大集、庙会、祭海等民族节会活动等。青岛旅游具有山海城浑然一体的总体特色,显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自然景观多同时具有人文景观的属性,而人文景观又多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青岛的历史、建筑、文化、民俗、宗教等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展现在游客面前。青岛又因具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而成为全国有名的避暑疗养胜地。
总结青岛主要的旅游资源,可称为“一线八区若干点”。一线,即享誉海内外的前海一线海滨旅游线。八区分别是:现代设施齐全的东部沿海石老人,充分体现山海相连风光的崂山,具有海岛娱乐休闲特色的凤凰岛(薛家岛),能够展现齐越秦汉古文化的琅琊台,突出自然风光、书法石刻和葡萄园林的大泽山,以开展地质科技观光为主的马山石林,以高尔夫球场为中心兼有山园、游乐园的华山,和以滨海游乐、海上活动和温泉度假为代表的鳌山。若干点则指的是散布于市区腹地的相对独立的景点,如许多的特色街区、公共广场、专题博物馆和山头公园等。截至2011年末,青岛市市域范围内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6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为18家,3A级旅游景区30家,2A级景区15家,1A级景区2家。
自明清以来,青岛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逐步显现。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5月,位于即墨鳌山的城防建立,4年后设“鳌山卫”,下辖右、前、后3个千户所,其中前所设置在浮山,称“浮山备御千户所”,简称浮山所。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帝下诏:“胶州、烟台添筑炮台等语,著照所请”,青岛建置即始自在胶州湾设防。
1897年,基于青岛得天独厚的军事要塞地理位置,德国占领者在胶州湾开港,青岛遂成为重要的军事港口城市。1914年的青岛战役即为日英联军为占领青岛要塞而对德发起的一次战争,青岛也因此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东北亚的唯一战场。中华民国统治时期,曾将海军官校设于青岛。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只有青岛市区在青即战役中最后被解放军攻下,为此共军伤亡惨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仍为国家军事要地,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司令部的所在地,市区建有军港、军用机场及潜艇基地等设施。2009年4月23日,庆祝中国海军诞生60周年的多国海上阅兵,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2012年4月22日至27日,黄海海域举行代号为“海上联合-2012”的中俄两国海军首次联合海上联合军事演习。2013年3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正式停靠位于黄岛区的母港。
“青岛号”,即舷号为113的现役052型驱逐舰编队指挥舰,曾担任多项重大演习、训练和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等对外交往任务。2002年5月15日,由青岛号及其综合补给舰太仓号所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青岛军港出发,开启海军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访问。2012年2月26日,青岛号开赴亚丁湾执行护航指挥任务。2013年9月29日至10月1日,青岛号作为中国海军舰队单舰代表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参加东盟防长扩大会议首次11国海上安全实兵演习。
青岛人旅居海外有较长的历史,他们或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或外出经商,其中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契约华工和欧战华工,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强掳出国的劳工,还有的是在共和国成立前夕去台湾,后辗转海外或港澳地区;共和国成立以后出国定居的主要是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亲属,改革开放后,青岛人有的到海外或港澳地区继承家产、打工,有的出国留学后定居国外。全市共有侨眷2万多人,在市南区、平度市分布较多。侨眷的海外亲属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旅外学者回国后,落户青岛,参加建设,如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毛汉礼,生物学家、教授方宗熙,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呈奎等,分别从美国和加拿大回到青岛。还有一些华侨受国际形势影响回国定居。
1984年,青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后,侨务部门广泛开展对外联谊宣传工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鼓励华侨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引荐华侨、外籍华人来青岛讲学和开展科技交流活动。1992年,青岛市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成立,旨在加强全市归侨、侨眷、港澳眷属知识分子之间以及国内外侨团、各界人士之间的联系,增进友谊、交流信息、促进合作,为建设青岛服务。青岛市巩固发展“凝侨兴市”工程,市侨办被评为全国侨务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青岛市侨办倡议举办世界性华人高层论坛“2000年世界华人论坛”,被列入全国侨务巨作计划。涉侨对外交流与为侨服务工作成果显著,累计有15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获“琴岛奖”,有两位被聘为青岛市经济顾问,有100位被授予“青岛市友好使者”称号。
从1906年起,先后有14个国家在青岛设立总领事馆、领事馆(署)、代表机构或事务所。1949年6月2日起,中共领导下的青岛市人民政府拒绝各国驻青岛领事机构以领事馆名义与中方交涉。其后,除已经闭馆者外,共和国成立前设立的馆所至1952年均相继被关闭,人员撤离回国。1994年、2009年和2014年,韩国、日本和泰国分别又在青岛设立总领事馆。
青岛市从1979年开始与外国同类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关系,开展一些列官方和民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至2018年6月已有友好城市25个,友好合作城市45个。
|
325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55 | 拉萨市 | 拉萨市
拉萨(;国际音标: 或 ),唐代译作逻些、逻逤、逻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处海拔3,650米,拉萨河流经此,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
拉萨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1960年正式设市,1982年又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关于拉萨地区的历史存在一份非常古老的原始纪录,年代约为一世纪,青藏高原点缀各种各样的藏族部落,藏语历史书称此为「12小国」或「40小国」。
在七世纪中期以前,松赞干布已经成为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兴起的吐蕃王国的领导人。 中古汉语音译拉萨为逻些城(中古汉语拟音:/lɑ sia/)。
公元641年,已经征服整个西藏地区的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之前他还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参与松赞干布的豪华寺院建设,传说中文成公主选定一个湖为寺院的地点,并用山羊背土填湖。尺尊公主带来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被安放于此。此寺为现在的大昭寺。寺成为王国的象征并且初命名拉萨,意为藏语「神圣的土地」。另说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拉萨因为山羊背土填湖而得名。文成公主所携带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安放在另建的小昭寺。后来唐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又移到大昭寺,而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移到小昭寺。
不管这是不是真实的,在15世纪前拉萨以宗喀巴为主的三大格鲁派寺院的建立和进入兴盛。在西藏受戒的佛教徒建造了三座比丘寺院: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教派的学术性成就和政治专门最终再一次让拉萨进入西藏的中心舞台。
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1617年-1682年)征服全西藏并把他的行政中心移动到拉萨。拉萨成了西藏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在1645年开始在红山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布达拉宫的下半部——坡唐卡布(白宫)完成。当时的达赖喇嘛把布达拉宫作为冬季宫殿。在1690年到1694年间,布达拉宫的上半部——坡唐马布(红宫)完成。布达拉宫名字可能来自菩萨观音神话中的居所普陀山(布达拉卡山)。大昭寺的周边建筑在此时也大大扩建。虽然大昭寺的一些木雕、木楣建于之前的七世纪,但现存的拉萨的古建筑,包括布达拉宫、大昭寺、旧城的一些寺院建筑,都是在拉萨的第二次兴盛期间建造的。
在20世纪的上半,荣赫鹏、亚历山大·大卫-内尔和海因里希·哈勒等几名西方的探险者成功地旅行到达拉萨。拉萨当时是西藏佛教的中心,并且约一半的人口是僧侣。拉萨的人口在1951年估计为25,000人,另外在这个地区的寺院里的还有大约15,000个僧侣。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地区区划不变。1951年10月,中共拉萨工委成立。1954年,雪列空(又称卫基)管辖26个宗、谿:尼木宗、曲水宗、羊巴敬宗(治今当雄县羊八井镇)、堆龙德庆宗、撒拉宗、林周宗、墨竹工卡宗、朗塘宗、喀则宗、德庆宗、东噶宗、达孜宗等12宗和札什谿、协仲谿、洛麦谿、楠木甲岗谿、楠木谿、聂当谿、仲堆谿、昌谷谿、陇巴谿、朗如谿、蔡谿、札谿、麻江谿、乃乌谿等14个谿。保留朗孜厦列空、 雪列空。1956年4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1956年8月,中共拉萨工委改为中共西藏工委拉萨分工委。自治区筹委会设立拉萨基巧级办事处,为自治区筹委会派出机构。1956年9月,拉萨基巧级办事处下设堆龙德庆宗级办事处,1956年11月,设立墨竹工卡、东嘎2个宗级办事处。雪列空(又称卫基)、朗孜厦列空继续存在,雪列空(又称卫基)下辖林周宗、达孜宗、德庆宗、墨竹工卡宗、曲水宗、堆龙德庆宗、东嘎宗等7宗以及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羊八井谿、蚌堆谿、南木谿、协仲谿、聂当谿、尼木门喀谿、麻江谿、列乌谿、折布林谿、洛麦谿、朗如谿、蔡谿、曲隆谿、札什谿、札谿、隆巴谿、昌谷谿、南木岗谿等21个谿。1957年8月,因机构收缩,撤销堆龙德庆、墨竹工卡、东嘎3个宗级办事处。1957年10月,撤销中共西藏工委拉萨分工委。
随着西藏上层人士发动暴动,中央入藏镇压平息暴乱,实行民主改革,很多藏人离开拉萨,包括在1959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从其居住的布达拉宫出逃至印度达兰萨拉。
1959年7月,中共西藏工委、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决定将拉萨地区的28个宗、谿调整为4个城区、2个郊区和8个县。1959年9月,拉萨市军管会根据中共西藏工委决定,建立曲水、尼木、堆龙德庆、当雄、达孜、墨竹工卡、林周(驻卡孜,不久迁驻松盘)、旁多8县和东城区、南城区、西城区、北城区、东郊区、西郊区6区人民政府,受拉萨军管会领导。1959年10月,自治区筹委会决定:撤销拉萨军管会、拉萨基巧级办事处,成立拉萨市,隶属西藏自治区筹委会。
1960年1月,国务院追认批准:撤销林周宗和旁多、撒拉、朗塘、卡孜4谿,合并设立林周县(驻松盘)、旁多县(驻旁多);撤销当雄、羊八井、宁中、纳木湖4谿,合并设立当雄县;撤销达孜、德庆两宗和蚌堆谿,合并设立达孜县;撤销墨竹工卡宗,设立墨竹工卡县;撤销曲水宗和色、南木、协仲、聂当4谿,合并设立曲水县;撤销尼木门喀、麻江两谿,合并设立尼木县;撤销堆龙德庆、东嘎两宗和列乌谿,合并设立堆龙德庆县;撤销折布林、洛麦、朗如、蔡、曲隆、札什、白仓、达波错斯、这木曲柯尔9谿,与城区合并设立拉萨市(地级),并管辖林周、当雄、达孜、曲水、墨竹工卡、尼木、堆龙德庆、旁多8个县。1960年1月,拉萨市政府成立。1960年2月,经西藏工委批准,撤销西郊区,所辖当巴乡划归西城区,其余辖区并入堆龙德庆县。1960年4月,撤销东郊区,其辖区分别并入东城、南城、北城3区和达孜县;拉萨市辖林周、当雄、达孜、曲水等8县和东城、北城、南城、西城4区。1960年10月,经自治区筹委会批准,将林周县南部划出,增设拉萨市澎波区,驻甘丹曲果。拉萨市辖8县5区。1961年4月,经中共西藏工委批准,撤销拉萨市东城、南城、西城、北城4区,合并成立城关区。拉萨市辖2区、8县。1962年8月,经自治区筹委会批准,撤销旁多县,并入林周县(国务院1962年10月批准)。拉萨市辖2区、7县。1964年5月,经自治区筹委会批准,撤销拉萨市澎波区,并入林周县。1964年7月,中共西藏工委决定撤销林芝地区,并将原林芝地区的林芝、工布江达、米林(含雪巴)、墨脱4县划归拉萨市管辖;将拉萨市所辖墨竹工卡县的巴嘎、德龙(一译色日荣)2区(10个乡)划归嘉黎县(国务院7月批准)。拉萨市辖1区、11个县。
1968年9月,成立拉萨市革命委员会,取代市人民委员会,市革命委员会下设12个县(区)革命委员会。1972年10月,鉴于林周县境南部卡孜区已划归澎波农场(县级,1960年设立,驻甘丹曲果,初属自治区筹委会农牧处,1964年移交西藏军区生产部,1965年扩容,为西藏最大农场),典中、撤当2区已划归林周农场(县级,1966年设立,位于今强嘎乡,隶属西藏军区生产部领导),林周县实辖区仅北部(原旁多谿、旁多县辖区),驻地由松盘(宗雪村)迁至旁多。
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林芝地区。筹建期间暂驻拉萨市。1986年2月,林芝地区正式恢复。1988年,鉴于澎波农场、林周农场已撤销,林周县驻地由旁多乡旁多村迁至甘丹曲果(今甘丹曲果镇,原澎波农场驻地)。
1987年至1989年间拉萨发生了僧尼领导的抗议中国的大游行。其他一些人离开寺院,还有很多僧侣逃往印度继续学习。
截至2000年代初,拉萨人口约255,000人。
拉萨全市占地近30,000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面积544平方公里,人口约52.15万。拉萨有藏、汉、回以及许多其他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87%。
拉萨海拔3650米,位于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中心。周围山地达5000米,一条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拉萨河(又称“吉曲”)贯穿该市,已知藏语称拉萨河为「蓝色欢乐之波」。它贯穿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域高峰和峡谷,延伸315公里。此河在曲水流入雅鲁藏布江,形成大面积景观。
拉萨地势平坦且天气温和,日均温摄氏8度,冬夏舒适。它享有每年3,000小时、125天的阳光,比中国其他大多数城市多,所以有时被称为「日光城」。
拉萨年均降水量500毫米。下雨主要在7-9月。在夏天雨季和秋季被认为一年最佳的季节,下雨多在夜间,在白天大多是晴日。
拉萨市下辖3个市辖区、5个县。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5594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84924人,增长17.90%。年平均增长率为1.66%。其中,男性人口为287437人,占51.38%;女性人口为271986人,占48.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68。0-14岁人口为98095人,占17.54%;15-59岁人口为421068人,占75.27%;60岁及以上人口为40260人,占7.1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6299人,占4.70%。
拉萨地级市的总人口共有52.15万(包括已知的流动人口,不包括军事、警备区)。25.74万均在城关区(含进城人口10.07万),近全拉萨人口的一半,而26.41万人在其他七县。
2010年,藏族人口为429104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254人,汉族人口为121065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78.40%(其中:藏族人口占76.70%,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70%);汉族人口占21.60%。
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拉萨市在2000年11月的各民族人口如下:
成员包括现役人民解放军。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2卷.2003年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ISBN 978-7-105-05425-1)
西藏流亡政府和其他西藏团体表示,如果把未包括在官方统计中的外来移民和解放军驻军计算在总人口中,藏族人口数和藏人区的面积在拉萨都已变成少数,经济命脉也被中国内地移民垄断。
由于过去十年经济部分自由化,政府鼓励发展经济。当数千名来自中国内地的汉族人在区内落户,在拉萨的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2012年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4.1%、34.9%、61.0%。2013年,拉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亿元,较上年增长20%,占全区总量的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增长20%,占全区总量的51.9%。
特色经济与产业竞争力正在新时代的拉萨的快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处于维持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考量,当地政府把旅游和服务业作为两个重点的未来发展战略。
拉萨的农牧业水平较高。在拉萨人们主要种植青稞、小麦、油菜。诸如水利、地热能、太阳能和各种矿产等资源蕴藏量巨大。
拉萨电力普及。在纺织、皮革、塑料、火柴和织毯等产业中,传统的方法和机械化的工艺并存。民族手工业生产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近年来西藏拉萨地毯厂生产的地毯有很好的销路。
与此同时污染严重的夕阳产业将淡出,拉萨希望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地方政府正在议程处理如水土流失、酸化、植被损失等环境问题。
凭借迷人的布达拉宫、壮观的喜马拉雅山景观,以及许多中亚本土野生高海拔动植物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为拉萨带来了大量商机。许多拉萨郊区的农民仍然从事传统的农牧业。拉萨也是西藏从古至今的交易网络枢纽。过去多年来,化工厂和汽车厂在此地经营,因为拉萨地处偏僻,对环境污染方面的限制不严格。不过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改变。
这里附近有铜、铅、锌等矿藏,中国政府正在尝试使用不污染环境的新方法开采这些矿产,以及开采当地的地热。央企在藏最大投资项目甲玛铜多金属矿2010年7月正式投产。驱龙铜矿是中国第一大铜矿床。
拉萨有许多古迹遗址,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浙丰寺、哲蚌寺和罗布林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拉萨市有三个以藏传佛教中最神圣的大昭寺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转经路,许多虔诚的信徒为了得到精神寄托沿着这些转经路磕长头。这三个同心圆中,最中心的是绕着大昭寺大殿的转经回廊——廊廓。中间的转经线路——八廓(帕廓)穿过旧城,环绕大昭寺及其周边建筑物。外层的林廓经过布达拉宫,包围整个传统的拉萨城。由于主要干道北京路的兴建,朝圣者现在不常使用林廓。每年8月会欢度雪顿节,这是自七世纪起为西藏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位于拉萨市的广播电视机构有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和西藏电视台等。拉萨人民广播电台是拉萨唯一的市级广播电台,也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广播电台。
根据当区机关统计,在2004年西藏有110万游客拜访。中国当局雄心勃勃地计划拉萨的旅客在2020年增至1000万;旅客预期大多为华裔。西藏更大自治权的倡议者担心旅游兴盛可能将导致侵蚀西藏的传统文化;尤其这些支持者都表示,整修如布达拉宫的古迹周围,会牵动「迪士尼现象」劣化圣地。
拉萨贡嘎机场位于山南市贡嘎县,于1966年11月23日投入运营,在城南方约98公里,与拉萨市区间有高速公路连接。
拉萨公交由拉萨公交集团负责运营,目前共有30条线路,车辆400余辆,采用无人售票制,投币一元,可办理公交IC卡,或使用带闪付功能的银联卡以及手机云闪付刷卡购票。
拉萨出租车从2002年起,市内统一上车¥10,但从2014年5月10日开始调整收费,起步价3公里内¥10,3公里后每公里加¥2,等候6分钟后每4分钟收¥1,单程行驶8-11公里,每公里调整为¥3,行驶单程11公里以上,调整为每500米¥1。收费标准按照四舍五入收取,以¥1为结算单位。
有鉴于截至2010年12月14日,拉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1万辆。拉萨城区一些交通要道出现了车辆拥堵现象。为此,拉萨计划建设有轨电车,其中的1号线于2014年通过初审。
拉萨有少量面向游客的酒吧,如北京路上的冈拉梅朵。在拉萨有一些叫做“郎玛厅”的夜总会,那里的表演包括英、汉、藏、尼泊尔语歌曲的演唱和藏族舞蹈等。
班克盖亚发行过一张电子音乐光碟《到拉萨的末班车》。中国摇滚乐手郑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录名为《回到拉萨》是一曲充满急速转变藏族影响和地位的经典之作。拉萨也被一个超级任天堂在1995年发表的角色扮演游戏《天地创造》中被引用。
奥地利登山家海因里希·哈勒在1940年代拉萨生活,并据此故事写作了长篇小说《西藏七年》,1997年布莱德·彼特、大卫·休利斯主演了同名电影。
驻拉萨总领事馆
|
326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65 | 战国历史年表 | 战国历史年表
战国历史年表为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在位年代的列表。
以下分别列有《史记》记载的国君年代和杨宽所著的《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记载的国君年代。
《史记》:前519年─前477年,在位43年。
杨伯峻:前519年─前476年,在位44年。
《史记》:前476年─前469年,在位8年。
杨伯峻:前475年─前469年,在位7年。
《史记》:前517年─前458年,在位60年。
杨宽:前517年─前476年,在位42年。
《史记》:前457年─前425年 33
杨宽:前475年─前425年 51
《史记》:前408年─前400年 9
杨宽:前408年─前387年 22
《史记》:前399年─前387年 13
杨宽:取消
《史记》:前424年─前387年 38
杨宽:前445年─前396年 50
《史记》:前386年─前371年 16
杨宽:前395年─前370年 26
《史记》:前370年─前335年 36
杨宽:前369年─前319年 51
《史记》:前334年─前319年 16
杨宽:前318年─前296年 23
《史记》:前318年─前296年 23
杨宽:取消
《史记》:前376年─前371年 6
杨宽:前376年─前374年 3
《史记》:前370年─前359年 12
杨宽:前374年─前363年 12
《史记》:前358年─前333年 26
杨宽:前362年─前333年 30
《史记》:前492年─前465年 28
杨宽:取消
《史记》:前464年─前450年 15
杨宽:前492年─前455年 38
《史记》:前449年─前434年 16
杨宽:前454年─前439年 16
《史记》:前433年─前403年 31
杨宽:前438年─前415年 24
《史记》:前402年─前373年 30
杨宽:前414年─前370年 45
《史记》:前372年─前362年 11
杨宽:前369年─前362年 8
《史记》:无此人
杨宽:前384年─前375年 10
《史记》:前384年─前379年 6
杨宽:前374年─前357年 18
《史记》:前378年─前343年 36
《通鉴》:前378年─前333年 46
杨宽:前356年─前320年 37
《史记》:前342年─前324年 19
《通鉴》:前332年─前314年 19
杨宽:前319年─前301年 19
《史记》:前323年─前284年 40
《通鉴》:前313年─前284年 30
杨宽:前300年─前284年 17
《史记》:前516年─前451年 66
杨宽:前516年─前469年 48
《史记》:前450年─前404年 47
杨宽:前468年─前404年 65
《史记》:前403年─前396年 8
杨宽:前403年─前385年 19
《史记》:前395年─前373年 23
杨宽 前385年─前363年 23
《史记》:前372年─前370年 3
杨宽 前362年─前356年 7
《史记》:前369年─前329年 41
杨宽 前355年─前329年 27
《史记》:无
杨宽 前496年─前464年 33
《史记》:无
杨宽 前463年─前458年 6
《史记》:无
杨宽 前457年─前448年 10
《史记》:无
杨宽 前447年─前411年 37
《史记》:无
杨宽 前410年─前375年 36
《史记》:无
杨宽 前374年─前373年 2
《史记》:无
杨宽 前372年─前361年 12
《史记》:无
杨宽 前360年─前343年 18
《史记》:无
杨宽 前342年─前306年 37
《史记》:前474年─前457年 18
杨宽 前474年─前452年 23
《史记》:前456年─前438年 19
杨宽 前451年─前434年 18
《史记》:前437年─前420年 18
杨宽 前433年─前416年 18
《史记》:前419年─前393年 27
杨宽 前415年─前389年 27
《史记》:前392年─前378年 15
杨宽 前388年─? ?
《史记》:前377年─前376年 2
杨宽 无
《史记》:前467年─前429年 39
杨宽 前467年─前437年 31
《史记》:前428年─前408年 21
杨宽 前436年─前416年 21
《史记》:前407年─前377年 31
杨宽 前415年─前383年 33
《史记》:前376年─前353年 24
杨宽 前382年─前353年 30
《史记》:前352年─前344年 9
杨宽 前352年─前344年 9
《史记》:前343年─前315年 29
杨宽 前343年─前323年 21
《史记》:前314年─前296年 19
杨宽 前322年─前303年 20
《史记》:前295年─前273年 23
杨宽 前302年─前280年 23
《史记》:前272年─前249年 24
杨宽 前279年─前256年 24
《史记》:前414年─前373年 42
杨宽 前414年─前383年 32
《史记》:前372年─前362年 11
杨宽 前382年─前372年 11
《史记》:前361年─前333年 29
杨宽 前371年─前343年 29
《史记》:前332年─前325年 8
杨宽 前342年─前335年 8
《史记》:前324年─前283年 42
杨宽 前334年─前293年 42
《史记》:前282年─前252年 31
杨宽 前292年─前252年 41
《史记》:前252年─前230年 23
杨宽 无
《史记》:前229年─前209年 21
编者:前241年─前209年 33
《史记》:无,在位1年。
杨宽:前448年─前445年 4
《史记》:前454年─前424年 31
杨宽:前455年─前424年 32
《史记》:无此人
编者:? - 约前414年
《史记》:无
编者:前414年 - 约前406年
《史记》:无此人
编者:约前406年,约前380年 - 约前350年
《史记》:无此人
编者:约前349年 - 前328年
《史记》:无此人
编者:前327年 - 约前310年
《史记》:无此人
编者:约前309年 - 前299年
《史记》:无此人
编者:约前298年 - 约前296年
|
326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69 | 双性恋 | 双性恋
双性恋,亦称为双性向,是一种性倾向或性行为,一般指会对男女两性产生爱慕情绪,并容易被他们性吸引的倾向。它是三大主要性倾向分类之一,与异性恋、同性恋倾向齐列。据美国全国性健康和行为研究,美国成人当中有3.1%为双性恋,2.5%为同性恋,女性有双性恋倾向者高于男性,纯同性恋倾向者的女性低于男性。
双性恋可见于各种人类社会的历史记载,同时也存在于其他动物当中。而「双性恋」一词则产生于19世纪。
「双性」(bisexual)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植物学。植物学家用这个词描述那些同时具有雄性与雌性生殖器官的植物。可是现在还未清楚人们什么时候把「双性」这个词运用到人类的性倾向。一些双性恋者和性研究专家并不喜欢这个词的用法,所以他们又发展了一些其他词汇来描述「双性恋」。然而很多这些新词在社会上并不普遍使用。
一些研究,在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赛的《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一项试验要求受访者从一个由绝对同性恋到绝对异性恋连续变化的性取向谱中对自己进行评估,然后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金赛认为大部分人群显示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者(金赛报告仍不断被指出存在统计和方法的错误。故此评估观点仅作参考,不具实际性和明确性。)。很多人都会被双性所吸引,虽然通常他们只偏向于某一种性别。
在大部分为人所知的社会中,都能发现不同程度的双性恋个案;而这些个案在现代的文化体系中常被当做同性恋看待。事实上,如「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等具有较清楚定义的现代词语,在早期历史文本中是找不到的。然而综观历史,在中国古代君主及士大夫、古希腊城邦或罗马帝国公民、日本封建时代的武士阶层……,甚至阿拉伯文化中,均可发现有家室的男性同时维持著同性恋关系的记载;其中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与挚友赫费斯提翁(Hephaestion)之间密切的同性爱关系尤广为人知。历史上的汉武帝也可能是双性恋者(与韩嫣和卫子夫的关系)。
有些同性恋者有时候也称呼自己为双性恋者,以做为对自身的一种保护(社会会视双性恋为以异性恋)。或有一些双性恋者,被认为是一些不敢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来作掩饰。这种现象在现在的流行文化,比如电影、电视、甚至音乐中都很常见。在同性恋文化群体里,人们也习惯于说“他现在是个双性恋,一会儿就会变成同性恋”。非常有名的美国电视剧《六人行》(又译《老友记》)中有一首很短的歌词,代表著这种普遍的误解:
双性恋者有时并不觉得他们属于同性恋社群,也因为双性恋者在公众场合下通常是不公开的。而有些人倾向于建立他们自己的社群和运动,很多也以异性恋身份在社会活动。在把他们向社会更加公开的努力中,迈克尔·佩奇创造了双性恋自豪旗帜。
双性恋者也可能成为广义恐同者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国演员丹纳·卡维(Dana Carvey)在《周末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里说:“双性向者是那些扒下任何一个人的裤子,不管发现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的人”。不少双性恋者其实很多具异性恋倾向,亦体现在社会文化中,因为在现实中,女性之间的接吻并不会引起社会反感(不少为异性恋女性),但男性之间的接吻会被社会认为是同性恋,不被社会认可,亦会惹来社会反感。不少电影及电视剧的女主角与闺蜜同居并有一定的亲密行为,最后与男主角一起,但女主角的设计不会被认为是双性恋。
作为双性恋团体象征的双性恋自豪旗帜是由麦可·佩奇设计的。双性恋旗帜的上端是代表同性恋的红色或者粉红色条纹,底端是代表异性恋的蓝色条纹,中间是代表双性恋的紫色条纹。
泛性恋跟双性恋,都是非单性恋的性取向。
就字面上而言,两者区别在于双性恋对于恋爱对象仍被一些人认为有二元性别的概念,而泛性恋则强调恋爱对象的光谱性,或是对对象不存在性别条件;但在实务上,泛性恋与双性恋这两个概念仅有模糊的差异,许多人亦采用接近泛性恋字面定义的诠释来定义双性恋并认同自己是双性恋。
对于这样的现象,双性恋社群强调自我认同是一个个体有机的、主观的定义。由于每个人对词汇的诠释不尽相同,会导致不同的名词使用;字面上的定义仅仅是字面上的定义,并不是一个必须符合的标准。在双性恋活动中,常常可以见到问卷上的性取向设计为复选,便是一例。
其他相关的性取向还有多性恋(polysexual)、全性恋(omnisexual)、疑性恋(question)、流性恋(fluid)等。
|
327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71 | 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 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同性恋者在德国,特别是在柏林有著比较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自由和更被接受的生活。然而,随著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禁止同性恋成为纳粹政党的目标之一,最终被列于大屠杀的名单内。1933年开始,同性恋组织被禁止,关于同性恋及性学的学术作品被禁止,而纳粹内部的同性恋者被杀害。据估计,1928年德国有大约120万公开的男同性恋者,在1933年-1945年之间,大约10万男性被警方注册为同性恋者,而当中的大约5万人被定罪。当中大部分人被囚禁在普通监狱,而估计有5000到15000人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 。目前没有清晰的数据表明当中究竟有多少人死亡,但是著名学者Ruediger Lautman估计关押在集中营的同性恋者的死亡率高达60%。监狱中的同性恋者受到逮捕者的残酷对待,也受到其他囚犯的迫害。这是同性恋者比较其他“反社会团体”更高死亡率的因素之一。
战后,很多国家没有承认同性恋者在集中营的所遭受的待遇。甚至一些已经逃脱的人被再次逮捕,并根据纳粹年间得到的证据再次被判刑。直到1980年代,政府才开始承认这段历史,并一直到2002年,德国政府才为此对同性恋社区作出道歉。虽然这段历史仍具争议,但是欧洲议会于2005年采纳了关于对同性恋屠杀的解决方案。
在纳粹德国以前,柏林是自由的城市,这里有很多同性恋酒吧、俱乐部和酒店,甚至有很多为同性恋提供男扮女装表演的易装酒吧。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之交的时候,这里也有相当多的同性恋权利运动。
在某种程度上说,纳粹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看起来很矛盾。虽然有一些证据想抹黑阿道夫·希特勒自己就是同性恋,但是在纳粹的意识形态中同性恋与国家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因为同性恋不能繁殖后代,以使优等民族不朽。虽然他们一方面宣传同性恋与他们理想的雅利安人不相容,但是当时纳粹德国冲锋队的参谋长恩斯特·罗姆却是同性恋。纳粹德国认为同性恋德国男人也仍是优等民族一员,主要政策是通过“劳动消灭”,即将他们送进集中营来强制他们改变性取向而让他们重归主流社会。
希特勒决定解散冲锋队时,他处死了罗姆和其他几个冲锋队的长官,以及其他几百个人。这次清洗运动就是著名的长刀之夜。处死罗姆显然是出于政治动机而不是由于他的性取向,但是性取向被作为处死他的理由。
同年,在清洗运动后不久,一个盖世太保的特殊机构建立,用来罗织著名同性恋者的名单。1936年,海因里希·希姆莱,纳粹党卫队的首领,创立了“打击同性恋和堕胎帝国中心办公室”("Reich Central Office for the Combatting of Homosexuality and Abortion")。
希姆莱曾经是罗姆的支持者,他争辩说对罗姆的清洗是犹太人人为制造的。但是在清洗运动后,希姆莱成为镇压同性恋的活跃分子。他声称:“我们必须彻底的消灭这些人,……,同性恋必须被清除。”。
死于大屠杀的同性恋者的人数有很多差异很大的估计数据,从最低的10000到最高的600000。统计数据差异如此大的一个原因是,研究人员是否把同性恋犹太人、斯拉夫人统计进去。
当研究在集中营中同性恋者地位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集中营在纳粹德国中所起的作用:他是把社会与法西斯国家一致化的工具。对同性恋者来说,集中营是为偏离了国家社会规范的雅利安人提供再教育的中心。这种观点认为,把同性恋者拘留到集中营对于“纠正”同性恋倾向来说是必须的,并且也可以,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被释放和从新融合到社会中。
另一方面,希特勒也相信同性恋取向对个人来说是不可消灭的,所以再教育被镇压所取代。也就是说,同性恋被囚禁在集中营中,并受到极端形式的“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纳粹理论进一步把“顽固”同性恋和那些只是偶尔从事同性性行为的人区分开来。虽然阉割可能是对“顽固”同性恋者得到预期结果的方法。
然而这个理论不能说明在集中营里的同性恋者所遭受的非人待遇——甚至超过对待耶和华见证人、罪犯和政治犯的残忍行为。这可能由于纳粹党卫军对同性恋的态度,以及同性恋在纳粹社会中的低下地位。忽略同性恋的德国社会反映在集中营中:他们受到其他囚犯的蔑视,因此,同性恋者都竭力掩饰自己的身份。我们可以说明在集中营中,同性恋甚至连说话都要小心,因为这可能引起警卫和其他囚犯的怀疑和反感。
这可以解释集中营中的同性恋者比其他例如“反社会团体”都要高的死亡率。一个由Ruedigger Lautmann进行的研究表明,集中营里同性恋者的死亡率为60%,相比较的时政治犯为41%,耶和华见证人为35%。这个研究也表明,对中产和上层人群中的同性恋者,以及结了婚的和有孩子的同性恋者的生存率比战俘要稍微高一些。
妇女并没有正式被包含在纳粹的反同性恋法律中。然而,女同性恋则被认为是对家庭观念的威胁,并被标志为“反社会”。
集中营中的同性恋囚犯并没有获得政府的承认。德国对其他群体的赔偿和国家退休金被拒绝发给同性恋者,因为他们仍然被认为是罪犯。纳粹德国的反同性恋法直到1994年才被废除。
大屠杀的同性恋幸存者可能会因为“重犯”而在此被囚禁,并被列入“性侵犯者”的名单中。在德国同盟军政府时期,一些同性恋者被要求重新服刑,不管其在集中营已经被关押了多久。
纳粹德国的反同性恋政策和他们对早期同性恋运动的迫害在当时的历史学家和教育者之间被认为是不合适的研究课题。直到1970年代和1980年代,才开始有主流媒体因为幸存者的回忆录开始探究这个主题。
2005年,欧洲议会在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的时候,通过了一个解决方案,并包括以下的内容:
|
327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77 | 贝尔实验室 | 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最初是内从事包括电话交换机、电话电缆、半导体等电信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机构。地点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联合县的Murray Hill。
1925年,当时AT&T总裁收购了公司的研究部门,成立了一个叫做“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的独立实体。AT&T和西方电子各拥有该公司的50%股权。
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别:基础研究、系统工程和应用开发。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从事电信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编程理论。系统工程主要研究构成电信网络的高度复杂系统。开发部门是贝尔实验室最大的部门,负责设计构成贝尔系统电信网络的设备和软件。
在AT&T时期,贝尔实验室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美国民众缴纳电话费的附加税,所以美国人不需花很多钱就可取得贝尔实验室的专利技术授权,分享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1984年以后,按照美国政府分拆AT&T的协议,从贝尔实验室中分割成立了。Bellcore为分拆后的一系列统一提供研究开发的服务。
1996年,贝尔实验室以及AT&T的设备制造部门脱离AT&T、成为朗讯科技,AT&T保留了少数研究人员成为其研究机构:。
2006年,朗讯与阿尔卡特合并为阿尔卡特-朗讯。贝尔实验室归阿尔卡特-朗讯。
2016年,诺基亚完成对阿尔卡特-朗讯的收购。贝尔实验室归诺基亚。
贝尔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
诞生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产生了晶体管、Unix系统和C语言;但是为了公司的电话业务利益,也雪藏了一些创新,比如磁带和答录机。
|
328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80 | 我们,我们,我们 | 我们,我们,我们
《我们,我们,我们》(Yumi, Yumi, Yumi)是瓦努阿图的国歌。音乐和歌词是弗朗索瓦·文森特·艾萨夫(François Vincent Ayssav,1955~)所作。1980年正式使用。歌词是比斯拉马语。
|
328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84 | 狄兰·托马斯 | 狄兰·托马斯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威尔士诗人、作家。生于英国威尔士斯旺西,其父是一位中学校长。托马斯很早就表现出对于文学的特殊兴趣,他中学的时候曾担任学校刊物的主编,并发表了一些诗作。1931年,17岁的托马斯离开了家乡前往伦敦开始他的写作事业。20岁那年,托马斯发表了第一本诗集《诗十八首》,当时的评论界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位年轻的诗人。但是美国的一些出版商却很看好他,把他之前所出的三本书做成一部合集《我生活的世界》在美国发行,这部合集后来为他赢得了威廉·福亥尔奖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为英国广播公司服务,战后他仍为该公司的一套文艺节目写稿播音。1946年,托马斯发表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诗集《死亡和出场》,这部诗集为他带来了名誉和作为诗人的地位。评论界普遍认为托马斯是继奥登以后英国的又一位重要诗人。托马斯的诗作大体属于超现实主义流派,其诗中所蕴含的内容较具有梦幻色彩,通过对于意象的描绘堆砌,托马斯所创造出来的诗境往往引人入胜。另外,托马斯很注重押韵,其诗以善于朗诵闻名。除了写诗,托马斯也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发表在诗文集《爱的地图》中,并写了几个电影剧本,如《三个怪姐妹》等。1953年,托马斯在切尔西旅馆逝世,享年39岁。
|
328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85 | 托尼奖 | 托尼奖
托尼奖(Tony Award)是美国剧场界最高荣誉,参选剧目包括话剧类和音乐剧类。美国剧院联盟于1946年设立本奖项,现在由美国剧院联盟与百老汇联盟举办。托尼奖与电影奥斯卡金像奖()、电视艾美奖()、音乐葛莱美奖()并称为美国艺术四大奖。
托尼奖是以著名女演员兼导演东妮·佩里(安朵涅特·佩里)的名字的命名,每年颁发19个奖项。而自1997年第51届颁奖礼开始,大多颁奖典礼在纽约无线电城音乐厅举行地,每年六月举行颁奖仪式,通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
第65届托尼奖已于2011年6月12日在纽约灯塔剧院颁发。2012年托尼奖仍将在灯塔剧院举办。
从1967年开始,颁奖典礼由美国本土的电视台播出,内容包括提名音乐剧的歌曲表演、以及颁奖前的提名者短片。 颁奖典礼收视率近年来逐年下降(比如1974年观众有20,026,00,而1999年仅有9,155,000)但在2000年代收视人群基本保持在六百到八百万之间。 相比之下2009年奥斯卡奖颁奖典礼有超过3600万观众。
由艺术指导赫曼·若赛设计,上部为黄铜与少量青铜,外部镀镍,底座为黑色丙烯酸玻璃与镀镍锡。
托尼奖的目的在于鼓励“新的”戏剧或音乐剧,也就是未曾被百老汇制作演出以及保留剧目。不过这种规定曾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部分剧目不是“新剧目”而导至没有资格参评最佳戏剧或最佳音乐剧大奖的角逐。另外,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那些经常被制作搬上舞台的剧目由于有修改成长的空间,对新剧目非常不公平。
托尼奖的候选剧目公演时间范围为管理委员会每年规定的时间。比如2008-2009演出季的截止时间为2009年4月30日。
要求之一,便是百老汇剧场要求具备500个以上的观众席。评奖规则规定的是剧场的大小,而并不限制具体地理位置,有托尼奖管理委员会决定剧场资格。截止2010-2011演出季为止,名单由纽约时代广场周边的40个剧场和林肯艺术中心的维维安·波蒙特剧场组成。
1947年共有11个奖项,之后不断演变。到2011年,托尼奖由26个常设奖项以及不定期颁发的特别奖组成。
2009年首次设立“伊莎贝尔·史蒂芬森奖”,作为一个非竞赛类奖项,该奖项用于表彰“在志愿、人权或慈善方面做过杰出成就”的个人。
特别奖:
曾设奖项:
托尼奖的获奖纪录:
|
329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95 | 利比里亚 | 利比里亚
利比里亚共和国(英语:') 通称赖比瑞亚,是位于西非,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象牙海岸,西南濒大西洋的总统制共和国家。
19世纪初,一些美国黑奴解放后有计划地移居到现在称作利比里亚的地区,所以国名在英文有“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的意思。
1462年起,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殖民者相继进入,欧洲人将此地称作「胡椒海岸」,在此贩奴。1821年美国殖民协会在沿岸建立黑人“移民区”。在1822年至19世纪60年代,主要定居者是获得自由的奴隶,并将美国一部分黑人移入,称“蒙罗维亚”,1824年改称利比里亚,后不断向内陆扩张,1838年合并各移民区,改称“利比里亚联邦”。利比里亚于1847年7月26日宣布独立,是非洲最早独立的现代主权国家。而阿比西尼亚帝国为非洲大陆殖民时代之前独立的国家。
1878年起,真辉格党连续执掌政权102年,禁止一切反对政党活动,该党成为自近代政党制度建立以来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1885年,利比里亚战败于英国,割让马诺河以北土地;1892年,又战败于法国,割让大部分马里兰移民区。之后又多次向英、法两国割让土地。1908年后,基本确定现有边界。
1944年至1971年,威廉·杜伯曼(William Tubman)连任总统二十七年,逐步提高土著非洲人地位,提出民族一体化纲领,致力于消除美国黑人后裔和土著民族之间的隔阂。1971年杜伯曼逝世,小威廉·R·托尔伯特(William R. Tolbert, Jr.)继任总统。1979年,反对派发动暴动,遭武装镇压。
1980年4月,以克兰族人总统卫队的塞缪尔·卡尼翁·多伊(Samuel Doe)军士长为首的17名士兵发动政变,推翻并处死了托尔伯特,结束了美洲裔利比里亚人对国家政权的长期垄断,成为第一个土著黑人国家元首。
1984年,多伊政权决定还政于民,重新召开议会,制定宪法。多伊辞去军职后于1985年当选总统。
1989年12月24日,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在科特迪瓦组织反政府武装,在查尔斯·泰勒的领导下攻入利比里亚,全面内战爆发。
1990年7月,爱国阵线攻入蒙罗维亚,旋即分裂为两派,利比里亚陷入混战。8月,西非国家共同体派遣维持和平部队进入蒙罗维亚,与泰勒派武装发生冲突。在国际社会斡旋下,各派在冈比亚首都班珠尔召开会议,成立“全国团结临时政府”。9月,多伊被俘,枪决后陈尸蒙罗维亚街头。11月,索耶就任全国团结临时政府总统,但遭到泰勒的反对。
1991年3月,利比里亚内战扩展到邻国塞拉利昂和几内亚。1993年7月,交战各方在贝宁城市科托努达成协议,成立五人国务委员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1994年5月,过渡政府组成。
1995年,由于各派均不满意权力分配方案,战火再起。8月,各派再次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达成协议,以六人国务委员会取代五人国务委员会。9月,再次组成过渡政府。
1996年,泰勒试图逮捕敌对派系首脑,导致内战再起,8月,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各派又一次达成协议,同意全部解除武装。
长达7年的内战共造成了15万人死亡,85万人成为难民,彻底摧毁了利比里亚经济。
1997年2月,各派全部解除武装并改组为政党。7月,举行大选,泰勒当选总统。泰勒使用强力控制了国家,实现了国内的和平,并着手开始重建经济。
然而,1999年,利比里亚北部又出现一支反政府武装,据信有着几内亚政府的支持,又一次发动了内战。到2003年,泰勒政府仅控制不到三分之一的全国领土,蒙罗维亚也陷入围攻。以尼日利亚为首的西非国家共同体再一次派出了维和部队。8月11日,泰勒宣布辞职,向副总统摩西·布拉移交权力,并流亡尼日利亚。虽然国际刑警组织以贪污和战争罪对泰勒发出了通缉令,尼日利亚仍拒绝交出泰勒。它宣称除非利比里亚合法政权提出引渡请求,尼日利亚不会放弃泰勒。
2003年10月1日,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接管了利比里亚,着手解除内战各方武装。时至今日,仍有5500名联合国军人驻扎在利比里亚。虽然骚动事件屡有发生,但是解除武装的工作仍在缓慢进行中。
2003年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查尔斯·久德·布赖恩特被推举为全国过渡政府主席,并于10月14日宣誓就职。
经过两年的过渡,2005年10月11日,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再次举行了民主选举。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乔治·维阿得票领先,但是未过半数,但在11月8日举行的第二轮角逐中,爱伦·约翰森·希尔丽夫获得了最终胜利。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蔓延,利比里亚也遭受波及。首都蒙罗维亚有至少7人死亡。
利比里亚共有15个县:
利比里亚海岸线长537公里。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5℃。
赖比瑞亚的位置在非洲的西部,近赤道之北,西南临大西洋,和南美洲的巴西隔大西洋相距约2575公里。西北和狮子山毗连,北接几内亚,东和象牙海岸交界;全国总面积111369平方公里。
赖比瑞亚可分为沿海、高原和高地等三个地理区域。
西南沿海地区全部是低地平原,长久以来由海水潮汐所冲积,渔产丰盛,种类繁多,除三处海岬外其它海岸线完整。第一个海岬是山岬,高度约304公尺;第二个是麦索拉多岬,高度约91.5公尺;第三个是马里兰县的巴尔玛斯岬,约高出海平面30.5公尺。
在沿海地区后方是高原地区的草原地,平均高度约915.5公尺。西北部是曼丁哥高原,一直延到边境地带。
高地区位于赖比瑞亚北部沿几内亚和象牙海岸的地区,低矮的山脉起伏不定,海拔最高处达1524公尺。
赖比瑞亚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曼萨河、罗法河、圣保罗河、圣约翰河和加瓦拉河等;其中曼萨河是赖比瑞亚和狮子山的界河,加瓦拉河是赖比瑞亚和象牙海岸的界河。国内较小的河流还有莫罗河、都克维河、强克河、法明敦河、三昆河和新奥河等河,没有一条河流有三十二公里以上的距离可供航行,所有河流全都注入大西洋。
国内最大的湖泊是在大岬山县的渔人湖,或是叫做毕索湖;另有一个大湖是马里兰县的牧人湖。
国内最著名的岛是蒙特萨兰多郡的上帝岛和布席洛岛,以及位置在中央省的杜比利岛和在马里兰郡内的死岛。
赖比瑞亚地近赤道;虽然也属热带气候,但郤没有热带通常有的炎热和瘴湿及不适于健康的气候。最热的月份是二月和三月,气温可达32.2度(华氏90度)。最冷的月份是八月和九月,白天的气温可降到18.3度(华氏65度)。
沿海地区由于海上微风的调节,气温宜人;内地有时夜晚冷到山巅降霜的程度。事实上湿季期中常有风和日丽的日子,干季期中也有霖雨普降,所以很难加以区分。但历年都以十一月到翌年四月为干季,五月到十月是湿季。七月底或八月初必有连续两星期的晴天,称为「干季中期」。境内并没有洪水、地震和风灾。
利比里亚是一个农业国,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全国可耕地380万公顷,目前已开发的不足15%,粮食不能自给。天然橡胶,木材和铁矿砂的生产为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是赖比瑞亚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不发达,仅有少数企业生产日用消费品。1989年底至1996年8月内战期间,经济陷于瘫痪。
2000年,赖比瑞亚开始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计划,主要包括改善金融状况,实行贸易自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同年,议会通过了矿业法,对矿产勘探和开采实行许可证制度。2001年5月,赖比瑞亚政府制订了2001-2010年行动纲领,主要目标为实现经济多样化,提高收益,扩大经济自由化程度等。2003年10月,全国过渡政府上台后,努力恢复经济,稳定物价,同时分阶段整顿市场秩序,完善税收体制,积极酝酿修订“投资法”,推出新的优惠政策,力争利用资源优势吸引外资。
赖比瑞亚2003年的失业率为85%。
赖比瑞亚境内3.43%的土地适于耕种。特别适合木本作物。可耕地中又以沿海岸线564公里内的土地最佳。主要农产品为米、橡胶、树薯、咖啡、甘蔗、香蕉、可可、棕榈油、棕榈仁、玉蜀黍、稻米、落花生、凤梨、柠檬、柑橘和蔬菜等。橡胶是国内最主要农作物。在稻作方面,一般内陆人民的耕种方式还以游耕为主,他们是用火烧掉一片丛林,耕作一、两季,当地力失去肥效后,又迁到另一个地方去耕种。因买不起也买不到化学肥料,收成期间又无法根绝虫害和鸟害,因此单位收获量极为有限。
森林面积约3033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31.5%。木材种类繁多,约有235种,木材质地包括最轻最软的软木到最厚最硬的硬木,木材纹理花色的种类也十分复杂。在所有各种木材中,有二十一种可供制作家具,有二十一种可作一般木器、盒子和包装板,有二十种可作高大牢固的建筑材料 ,十六种可作工具把手,二十种可作木浆造纸;境内国有森林是以保持持续生产的方式经营。现在公路网的扩充使比较大的木材产区便于开采,对赖比瑞亚政府在内地心脏地区进一步开发森林资源的计划有很大的裨益。加上门罗维亚自由港的设置,使木材的外销更呈乐观。
在畜牧业方面,以养猪和养鸡为主。因此国内新鲜的猪肉、鸡肉和鸡蛋等供应无缺,并且部份可以外销。由于境内热带森林茂盛,因此野生动物也很多,鹿、兔、山猪、鸟类、鳄鱼、蟒蛇、猩猩和猴子等,也都成为人们肉食的来源。山猪皮、蟒蛇皮、鳄鱼皮和鹿角等,也被简单加工后出售。
渔业很是发达,鱼是赖比瑞亚国内人民最便宜最普遍的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近海鱼获丰富,所以对市场的需要能保持适量的供应。淡水渔业也在积极推广中,鱼塘已广及全国。
赖比瑞亚矿藏计有铁、金、铅、铜、铌化铁、钨、锰、钻石、石墨、磁铁、金钢砂和云母等。但是多未开发,只有铁、金和钻石等已经开采。这里铁砂品质优良。
国内只有小规模的工业,主要工业有采矿、发电、橡胶、化学、木材、钢铁、炼油、纺织、成衣、水泥、面粉、火柴、制砖、肥皂、制纸、家具、食品加工、皮革、五金、电器、汽车修护、造船、文具和日用消费品等工厂。
在出口贸易方面,赖比瑞亚2006年输出总值约为11.97亿美元,主要输出品有橡胶、铁矿砂、咖啡、木材、钻石、椰油、椰仁、椰子纤维、肉类和手工艺品等,货物主要出口至印度、美国、波兰、德国及比利时。
赖比瑞亚2006年输入总值约为71.43亿美元,主要输入品有石油、机器、运输设备和零件、通信器材、医疗器材、药品、工业品、化学品、粮食、纺织品、五金工具、玻璃制品、电子。电器、玩具、组合家具、烟酒和饮料等。货品主要由南韩、新加坡、日本、中国大陆、台湾进口。
根据2008年的人口普查,利比里亚的人口为3,476,608人,其中30%生活在首都蒙罗维亚。
全国人口分为外来移民以及本地土著,其中本地土著占比95%。主要民族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格雷博、马诺、洛马、戈拉、曼丁哥、贝尔以及19世纪自美洲移居来的黑人后裔等。克佩尔为全国最大族群,占全国人口20%。来自美国以及西印度群岛的美裔利比里亚人,以及来自刚果与加勒比地区的刚果人,各占总人口比例2.5%。后两者从19世纪起就一直控制着利比里亚的政治。
英语为利比里亚的官方语言以及通用语。利比里亚全国有31种本土语言,但是以其作为母语者均占人口比例十分细小。利比里亚英语(一种英语克里奥尔语)亦十分流行。
根据2008年的全国调查,利比里亚85.5%人口信仰基督教,另外12.2%为穆斯林。本地原始信仰仅占0.5%,另外有1.5%登记为无宗教信仰。
利比里亚宪法规定公民拥有信仰自由,而政府亦比较尊重公民此项权利。虽然宪法中规定利比里亚为政教分离国家,但是实际上利比里亚被认为是基督教国家。公立学校通常提供圣经课程,并且法律规定禁止周日或者基督教节日期间的商业活动。
2010年利比里亚的文盲率为60.8%(男性64.8%,女性56.8%), 某些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是免费义务教育, 但也有的地方需要缴纳学费才能上小学和中学。平均每个儿童在利比里亚接受教育的时间为10年(男性11年,女性8年)。该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不够充分。
利比里亚的高等教育机构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公立的利比里亚大学是该国最大最古老的大学,位于蒙罗维亚。 2009年,哈珀的塔布曼大学成为该国第二所公立大学。 克丁顿大学由美国圣公会成立于1889年,是该国最古老的私立大学。自2006年起,政府又在布坎南、萨尼科莱、沃因贾马等地开办了社区学院。
首都有干线公路连接全国各大行政区。东郊的罗伯茨国际机场是非洲最大的机场之一。利比里亚的海运业享誉世界,首都有20多条国际海运定期航线与外界相通,蒙罗维亚港系西非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港口之一,港区水域面积300公顷,年吞吐量1000余万吨。
全国只有2条铁路,总长490公里,其中145公里为窄轨铁路。均由各采矿公司经营,用于铁矿砂运输,内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已停运。
赖比瑞亚公路总长10600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2036公里,柏油路739公里。内战期间受损较严重。
赖比瑞亚在全球海运业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其实赖比瑞亚本身并没有多少船只,但是由于赖比瑞亚低廉的船舶登记费用,造就赖比瑞亚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权宜籍船舶(Flag of convenience)登记国家,并由位于美国的「Liberian International Ship & Corporate Registry」(简称LISCR)代表赖比瑞亚共和国政府海事部核发船舶国籍登记证书等相关事宜。2008年有2204艘船舶悬挂赖比瑞亚国旗,其中大多数是美国和希腊公司的船舶,借以减轻税务上的负担。至于赖比瑞亚本国船舶多系小型,数量也很少,自1961年起,才开始有定期的客轮和法国的马赛以及刚果的黑角港交通。国内计有蒙罗维亚自由港、格维尔港、哈柏港、布肯南港和罗伯兹港等,年货运量为20万吨。
2009年国内共有33个机场,其中大型机场2个,首都和各州府间均有直达班机。位于首都的罗伯茨国际机场曾是非洲最大机场之一,1990年毁于内战,1997年12月重新开放。目前有布鲁塞尔航空公司、加纳航空公司等在利经营业务。
|
329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298 | 尼泊尔 |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通称尼泊尔(),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邻。尼泊尔的土地面积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观光胜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冻结了国王贾南德拉的权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尼泊尔是亚洲的古国之一。古代尼泊尔境内有很多国家,在前6世纪,尼泊尔人就已在加德满都河谷一带定居。12世纪前,印度的加纳克国王的兄弟库夏的瓦吉来到尼泊尔并成为尼泊尔国王,而后建立过戈帕尔、阿希尔、吉拉迪、李查维等王朝。
约为公元前563年,释迦牟尼出生于今天尼泊尔的蓝毗尼古迦毗罗卫国境内,释迦牟尼的教导称为佛教。
藏缅语族尼瓦尔人被认为是加德满都谷地的原住民,但他们却并不全都是东方的蒙古人种,还有许多是雅利安人。17世纪是尼瓦尔人的“黄金时代”,马拉王朝统治下的尼泊尔是西藏和北印度平原之间极为重要的贸易枢纽。当时,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克塔普尔各自为政,三个城市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17世纪中叶廓尔喀人兴起,在西部甘达基河沿岸建立了一个小王国(沙阿王朝的前身),1768年,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统一了尼泊尔地区,结束了加德满都谷地三城分地割据的状态。尼瓦尔语——黄种人尼瓦尔人讲的藏缅语系语言,自12世纪开始是该地区的官方语言和文学语言,至此被尼泊尔语——西部地区印度人旁支卡斯人的印欧语系语言取代。
国力强盛的廓尔喀于1788年和1791年两次入侵西藏,最终被清朝击退,史称“廓尔喀之役”。战后廓尔喀同清廷和解,成为清朝的属国,向清朝皇帝称臣进贡。而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占领印度后,渐渐向北进发,经常侵略哲孟雄及不丹等小国。所以,廓尔喀和清朝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宗藩关系,以遏制英国的侵略。自清朝中叶后国势衰弱,清廷被内忧外患所困扰,无暇理会外藩。据说在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曾经欲邀请尼泊尔(即廓尔喀)加入五族共和,惟当时的尼泊尔已经受到英国控制。
1791年英国与尼泊尔签订了一项掠夺性的“通商条约”。1814年,尼泊尔与英属印度发生战争,尼泊尔战败。次年尼泊尔被迫与英国签订了“”,把南部大片土地割给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内政和对外贸易方面接受英国监督。1846年,亲英的廓尔喀军人江格·巴哈都尔·拉纳发动政变,夺得尼泊尔军政要职。此后,国王大权旁落,拉纳家族世袭首相。
1923年英国承认尼泊尔王国独立,与尼泊尔签订《永久和平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尼泊尔的特权因尼泊尔人不懈斗争而丧失。1951年,尼泊尔大会党联合国王势力,迫使首相拉纳交出政权,结束了拉纳家族105年的世袭统治。尼泊尔国王狄-{里}-布凡颁布临时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1960年12月马亨德拉国王亲政,1961年1月宣布禁止一切政党活动。1962年4月宪法规定尼泊尔为印度教君主国。1989年至1990年,尼泊尔爆发大规模的“人民运动”,时任国王比兰德拉被迫于1990年11月9日颁布新宪法,结束1961年以来的无党派评议会体制,在此基础上引入多党议会制。1994年11月15日,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在大选中获胜,但执政仅一年便被迫下台。1996年2月13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宣布发动“人民战争”。
2001年6月1日晚,加德满都纳拉扬希蒂王宫突然发生枪击事件,王储狄潘德拉因为选妃问题而连杀国王毕兰德拉、王后艾斯瓦利亚、小王子尼拉扬、公主什鲁蒂等10多名王室成员。狄潘德拉本人亦自杀身受重伤,后不治身亡。毕兰德拉国王的弟弟贾南德拉4日在哈努曼多卡宫(老王宫)加冕,继承王位。不过,不少民众相信这其实是贾南德拉所策划并嫁祸予王储,因此由贾南德拉所统辖的尼泊尔王室声望大不如毕兰德拉时代。此后,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的武装势力渐获得部份民众的支持。截至2006年,尼泊尔除了首都加德满都外,大部分地区受尼共控制;2004年底,尼共(毛)开始对首都围城。2005年2月1日,国王贾南德拉解散政府,宣布未来3年由他亲自领导新的部长委员会。
2006年1月2日,尼共(毛)宣布终止为期近4个月的单方面停火,并开始连串突袭。1月14日,武装份子突袭加德满都郊区的两个警察哨站,打死十多名警察。次日,尼泊尔内政部发布公告,在加德满都实施宵禁,并在1月19日指示国营尼泊尔电讯公司中断加德满都对外的流动通讯服务,以阻挠反对派于1月20日举行的大规模游行示威。4月21日,在七党联盟发动反国王示威和罢工两星期后,在美国和印度施压下,国王贾南德拉屈服,表示愿意还政于民。他发表电视演说,宣布会解散内阁,将行政权力交予人民,并将举行选举,呼吁反对派推举首相人选。4月30日,柯伊拉腊前往王宫,接受国王贾南德拉任命并宣誓就职尼泊尔首相。
5月18日,尼泊尔议会一致通过,解除国王贾南德拉包括军权在内的权力,使尼泊尔日后不受王室控制。若公告内所有建议落实,尼泊尔国王将只成为象征元首。6月11日,尼泊尔议会通过解除国王「对议会已通过的议案」之否决权,亦即议会议员在将法案签署成法律前,毋须先征求国王之同意。政府和毛派开始谈判以决定国家的未来。11月7日,尼共(毛)和政府达成协议,放弃武装抗争,加入政府。
2007年9月18日,尼共(毛)宣布退出临时政府。12月23日,主张君主立宪多党制的大会党和主张完全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的尼共(毛)达成协议,废除君主制,尼共(毛)返回议会。2008年4月10日举行大选,尼共(毛)赢得30%以上的选票,成为尼泊尔制宪会议第一大党。2008年5月28日,尼泊尔制宪会议以560票对4票的压倒性优势通过决议,正式废除君主制,成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2015年尼泊尔地震于4月25日(星期六)11时56分发生,为81年来最惨重地震,古迹皇宫区几乎全毁,超过6千人死亡,多国加入援助。
2006年尼泊尔内战结束后,于2008年正式废除沙阿王朝君主制政体,建立联邦制的议会共和制的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此后,尼泊尔一直由尼泊尔大会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轮流执政。
2015年,尼泊尔联邦宪法公布后,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主席卡德加·普拉萨德·奥利出任尼泊尔总理,总统则由该党副主席比迪娅·戴维·班达里担任。而尼泊尔立法议会主席一职由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成员取得。
2017年6月,尼泊尔大会党主席谢尔·巴哈杜尔·德乌帕当选尼泊尔新总理。
2017年10月,在尼泊尔举行省议会和中央议会选举前,当时的议会第二大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第三大党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组成左派联盟,最终在大选中击败执政党尼泊尔大会党。
在省级选举中,全国全部7个省中,左派联盟在6个省胜出。中央议会选举方面,在下议院275个席位中,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分获121和63个席位;上议院全部59席,在选举产生的56席中,左派联盟共获39席。
尼泊尔大选后,第二届尼泊尔制宪会议改组立法议会,设立两院制国会;恢复众议院 (尼泊尔)和国民议会共组成设立的尼泊尔联邦议会,取代尼泊尔立法议会成为新的立法机构。
2018年2月15日,谢尔·巴哈杜尔·德乌帕宣布辞任总理,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主席卡德加·普拉萨德·夏尔马·奥利被尼泊尔总统比迪娅·德维·班达里任命为尼泊尔总理,奥利由此成为尼泊尔第41任政府首脑。
2018年2月19日,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两党领导人在首都加德满都签署7点合作协议,就两党合并成立新的尼泊尔共产党有关事宜达成重要共识。
2018年5月17日,尼泊尔最主要的两个左派政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宣布正式合并,成立尼泊尔共产党。
在尼泊尔使用的所有语言都是国语。尼泊尔语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这种语言原先被称为卡斯库拉语,但是在20世纪后就被叫做尼泊尔语。然而不论官方语言是哪种语言,所有在尼泊尔使用的语言都可用于官方目的和文件中。城市中的大多数人懂英语,同时尼泊尔南部广大地区能懂印地语。随着这个国家的大多数私立学校使用英语教学,英语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报纸和电视节目现在都广泛使用英语,而相比印地语,年轻人都更喜欢英语。
尼泊尔与印度关系特殊,所以不用签证即可到达对方国内,因此德里、孟买有大量尼泊尔娼妓,尼泊尔也有大量印度工人。1947年6月两国正式建交。2006年尼印两国高层往来频繁。4月,印总理曼·辛格(Manmohan Singh)派特使卡兰·辛格(Karan Singh)和外秘希夫香卡尔·梅农(Shivshankar Menon)访尼,与尼领导人就尼局势交换意见。6月,尼首相柯伊拉腊访印,与辛格总理会晤。印对尼和平进程表示欢迎和支持,同意在2006-07财年向尼提供80亿卢比(约合1.07亿美元)预算支持。
印度是尼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援助国。2005-06财年前8个月,尼对印出口约4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占尼出口总额的69.1%。尼从印进口约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4.8%,占尼进口总额的63.3%。2006-07财年,印对尼发展援助达35亿卢比(约合4700万美元),为上一财年的3倍。
1947年4月,尼美建交并签订友好和商务条约。2005年2月,贾南德拉国王亲政,美宣布停止对尼军援、军售。5月9-11日,美国负责南亚事务助理国务卿罗卡对尼进行工作访问。罗卡会见了贾南德拉国王、大臣委员会两位副主席、外交大臣、尼军总参谋长,以及尼主要政党领导人。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伦。2007年4月1日,尼临时政府成立,美驻尼使馆声明表示支持。
尼泊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8月1日建交。2008年,中国开始建设连接西藏首府拉萨和尼泊尔边境城市樟木镇770公里的铁路,将尼泊尔的铁路连接至中国的铁路网。此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计划,增加对尼泊尔的投资。
尼泊尔共有14个专区
尼泊尔国境呈长方形,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宽约85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国土面积有147,181平方公里。海拔由北部中国交界的崇高山脉(海拔4000公尺以上)向南递减,中部(海拔1000公尺至4000公尺)为山地,南部靠近印度地区的海拔较低(1000公尺以下),并多为茂密林地。
喜玛拉雅山脉成为尼泊尔和中国的天然国界,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尼泊尔称的萨加玛塔峰)在内,世界10大高峰有8个在尼泊尔境内。
全国以海拔分为5个气候区:
尼泊尔全年可分为:春季、夏季、风季、秋季和冬季。其中风季主要是受印度孟加拉湾的季候风吹袭,季候风连带豪雨容易导致严重的山泥倾泻。喜玛拉雅山脉一方面可以阻挡季候风继续北上,另一方面可以阻挡来自亚洲西伯利亚等地形成的冬季冷空气团。
2015年四、五月,尼泊尔当地发生地震规模7.3级强震,最大规模达7.8级,造成境内8673人死亡,余2万人受伤。巨大地震的成因复杂,但主要原因为尼泊尔位处全球著名的地震带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板块交界。拥有广阔面积与群山环绕的尼泊尔,天然资源丰富;然而高山带气候多变以及位于板块交界处,造成的天灾剧变是可以预期的,也是尼泊尔未来如何善用地理资源重要的考量之一。
截至201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2,900万人。尼泊尔的民族分二种,一种是印度教徒(卡斯人),另一种是非印度教民族(马塔瓦里,喝烈酒的人)。2001年80.6%人口是印度教徒,10.7%是佛教徒(多数是藏缅语族),4.4%人口是穆斯林,3.6%信原始宗教,很多人同时信仰印佛二教(由于他们的密切接触与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下,其中许多人最终采纳了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二教已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另一说法是尼泊尔民族分三种:印度教种姓社会、当地藏缅原住民、北方藏族。
尼泊尔的种姓人口可分五类:
1. 佩戴圣线的人:卡斯人的山地婆罗门(巴洪)、刹帝利(切特里)、南方的婆罗门与拉其普特人、尼瓦尔人中的婆罗门与印度教徒什雷斯塔种姓。
2. 不可奴役的喝烈酒者:尼瓦尔人,古隆人、林布族、马嘉人、拉伊族。
3. 可奴役的喝烈酒者:塔芒族、切彭族、夏尔巴人、塔鲁族。
4. 不洁但仍可接触:尼瓦尔人的职业种姓(首陀罗)、穆斯林、欧洲人。
5. 不可接触者:卡斯人不洁职业种姓、南方不洁职业种姓、尼瓦尔人不洁职业种姓。
全国近80%人口务农。尼泊尔南部为平原,公路设施发达,与印度经济交流密切。在山区,观光收入则变得很重要。
尼泊尔北部与中国接壤,但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尼泊尔期待与中国加强经济联系,但糟糕的交通状况制约了双方人员及物资的交流。而且中国追求贸易顺差,加上尼泊尔商品竞争力相对较弱,这导致尼泊尔与中国贸易中有大规模的贸易逆差,这也限制了双方贸易额的进一步扩大。
2006年之前,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印度教王国,其文化也是典型的印度教文化。
尼泊尔人不吃牛肉,因为黄牛神圣;不吃猪,因为太污秽。尼泊尔人死后,由婆罗门主持仪式,用白布包裹尸体,并于24小时内火化,骨灰投入河中。尼泊尔人讲究送终守孝,双亲去世要刮去全身毛发,用白布围身,开始斋戒,所谓守孝是吃斋禁欲13日,之后一年不能参加娱乐、饮酒和进庙,一年后才可脱孝服。
|
330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304 | 金星 | 金星
金星(英语、拉丁语:Venus,天文符号:♀),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是从太阳向外的第二颗行星,轨道公转周期为224.7地球日,它没有天然的卫星。在中国古代称为太白、明星或大嚣,另外早晨出现在东方称启明,晚上出现在西方称长庚。到西汉时期,《史记‧天官书》作者天文学家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太白为白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金星。它的西文名称源自罗马神话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仅次于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体,视星等可以达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于金星是在地球内侧的内行星,它永远不会远离太阳运行:它的离日度最大值为47.8°。
金星是一颗类地行星,因为它的大小、质量、体积与到太阳的距离,均与地球相似,所以经常被称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则明显的与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颗类地行星中最浓厚的大气层,其中超过96%都是二氧化碳,金星表面的大气压力是地球的92倍。其表面的平均温度高达,是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阳的水星还要热。金星没有将碳吸收进入岩石的碳循环,似乎也没有任何有机生物来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层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云覆盖著,阻挡了来自太空中,可能抵达表面的可见光。它在过去可能拥有海洋,并且外观与地球极为相似,但是随著失控的温室效应导致温度上升而全部蒸发掉了。水最有可能因为缺乏行星磁场而受到光致蜕变分解成氢和氧,而自由氢一直被太阳风扫进星际空间
。金星表面是干燥的荒漠景观,点缀著定期被火山刷新的岩石。
金星是太阳系的四颗类地行星之一,因为它的大小、质量、体积与到太阳的距离,均与地球相似,所以经常被称为地球的姊妹或挛生兄弟。它的直径是12,092公里(只比地球少 650公里),质量是地球的81.5%。但金星表面的状况从根本上就与地球完全不同,由于其稠密的大气层都是二氧化碳,金星大气的质量96.5%是二氧化碳,其余的3.5%是氮气。
直到行星科学在20世纪揭示了它的某些秘密之前,金星表面一直是人们猜测的话题。它最后的影像来自麦哲伦号在1990-1991年间的探测,显示表面有大量且广泛的火山活动,大气层中的硫显示最近可能还有过喷发。
金星表面的80%被光滑的火山平原覆盖著,70%的平原有著皱褶脊和10%是平滑或有著碎裂的平原。两个高原构成其余30%的表面地区,一个在行星的北半球,另一个正好在赤道的南边。北方大陆的大小和澳洲差不多,依据巴比伦的爱神,伊师塔(Ishtar)命名为伊师塔地。金星上最高的山峰在伊斯塔地,称为马克士威山,它的标高是金星平均表面之上11公里。在南半球的大陆是这两个高原中较大的一个,依据希腊的爱神命名,称为阿佛洛狄忒陆,大小与非洲大陆相当。这个地区的部分份被断裂的网状结构和断层覆盖著。
由于缺乏熔岩流的伴随,随处可见的破火山口仍然是个谜。这颗行星只有少数的撞击坑,显示这颗行星表面相对的年轻,大约只有3-6亿年的历史。除了撞击坑、山脉、山谷等在岩石行星常见的地形,金星表面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平顶的火山地形称为Farra,看起来像薄煎饼,大小的范围从20至50公里,高度从100至1000公尺;辐射状、星形的地形系统,称为"novae";有著类似蜘蛛网的辐射状和同心断裂外观的,称为蛛网膜地形(arachnoid);"coronae"是有著同心圆环的凹地;这些都是火山地形。
金星表面的地形几乎全都以历史上和神话中的女性命名。少数的例外的是以詹姆斯·克拉克·马克士威的名字命名马克士威山,和阿尔法区、贝塔区和奥瓦达区这三个高原地区。前述三个地区是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行星命名监督机构,通过现行的命名制度之前命名的。
金星上天然的地形以相对于其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来表示。原本选择的子午线是通过阿尔法区南部,在雷达下呈现亮点的椭圆形Eve的中心。在金星任务完成后,重新定义的本初子午线为通过阿喇阿德涅火山口中央峰的经线。
大部分的金星表面似乎都是火山活动形成的,金星的火山数量是地球的好几倍,它拥有167座直径超过100公里的大型火山。地球上,只有夏威夷大岛的复杂火山的大小可以和金星比较。这不是因为金星的火山比地球活跃,而是因为它的地壳比地球古老。地球的海洋地壳在板块的边界不断的俯冲而下,使得平均年龄小于一亿年,而金星表面的年龄估计在3至6亿年间。
几条线索指出金星上的火山仍在活动中。前苏联的金星计划,金星11号和金星12号探测器侦测到络绎不绝的闪电,金星12号降落之后不久,就记录到强大的雷声。欧洲太空总署的金星特快车记录到高层大气中丰富的闪电。 虽然地球上的雷暴伴随著降雨,但是金星表面不会下雨(尽管在大气层的上层会落下硫酸雨,但在25公里的高处就会因高温蒸发)。产生闪电的一种可能是来自火山灰的喷发。另一种证据来自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在1978年至1986年间的测量,其浓度下降了10倍。这意味著,早些时有大型的火山爆发在进行。
金星上有近千个撞击坑均匀的分布在其表面。在其它天体上的撞击坑,例如地球和月球,撞击坑展现出一系列衰退的状况。在月球,衰退是由于后续的撞击;在地球,是因为风和雨水的侵蚀。在金星,85%的撞击坑保持著原始的状态。撞击坑的数量,以及其保存在完好的状态下,显示这颗行星大约在3亿年前经历了一次全球性的事件,随后火山活动的即开始衰减。地球的地壳是不断的运动,而金星被认为无法维持这一过程。没有板块构造从地函散热,金星反而经历一个使地函温度升高的回圈,直到它们达到临界的水准,削弱了地壳。然后,大约在一亿年的期间,发生大规模的地壳俯冲,使地壳完全重生。第一个火山活动持续的直接证据,出现在格尼奇峡谷的盾状火山马特山的带状裂口,发现了3个红外线的闪光。这些闪光的温度范围从527-827℃,相信是气体或熔岩从火山口释出的喷发现象。
星星凹面的坑穴大小从3公里至280公里。由于浓稠的大气影响到进入的天体,所以没有小于3公里的坑穴。受到大气层的减速,动能低于某一临界值的天体,将无法碰撞出撞击坑。进入的天体直径若小于50公尺,将在坠落到表面之前就在大气层中烧毁 。
由于没有地震或转动惯量的资料,因此只有少许的直接资料可用于了解金星内部的结构和地质化学。与地球相似的大小和密度,显示它和地球有著相似的共同内部构造:核、地函和地壳。像地球一样,金星的核心至有一部分是液体,因为这两颗行星冷却的速率是相同的。体积略小的金星显示出内部深处的压力会比地球的略小一些。这两颗行星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金星缺乏板块存在的证据,可能是因为它的外壳太坚硬,隐没带缺乏水而使它没有黏度。这样的结果使行星的热难以散逸,阻止了它的冷却,并提供其内部缺乏生成磁场机制的可能解释。相反的,金星可能以周期性的重铺地壳来散逸它内部的热。
金星有著密度极高的大气层,其中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极少量的氮。金星大气层的质量是地球大气层的93倍,而其表面上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92倍左右,相当于在地球上深达1公里处的海洋下的压力。在表面的密度是65公斤/米,是水的6.5%。富含CO的大气层,与薄薄的一层二氧化硫,创造出太阳系最强大的温室效应,使表面的温度至少达到。这使得金星表面的温度比水星更高,而水星表面的最低温是,最高温也只有。然而,金星的距离比水星远离太阳将近2倍,所能接受的太阳辐照度只是水星的25%。金星的表面经常被描述如同地狱般的场所。这一温度远远高于实现灭菌所需要的温度。
研究表明数十亿年前的金星大气层很像现在的地球大气层,并且表面上可能有许多的液态水,但是经过六亿年至数十亿年后,受到失控的温室效应影响,造成原来的水都被蒸发掉,并使得在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超过临界的水准。虽然,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星球的表面条件已不再适合任何像地球生物的生命存在,但在金星云层的中层和低层是可能有生命存在的。
热惯量和经由较低层大气风传导的热,意味著尽管这颗行星自转得很慢,但表面的温度变化无论是白天或黑夜都不显著。在表面的风是缓慢的,每小时只移动数公里,但由于表面的大气密度高,它们施加巨大的压力对抗障碍物和输送表面的尘埃和小石块。即使热、压力和缺乏氧气都不是问题,这依然会使人很难单独在表面行走移动。
在浓厚的CO大气层之上的是包含二氧化硫和硫酸水滴的浓厚云层。这些云反射和散射90%照射在其上的阳光回到太空中,并阻止了以可见光对金星表面的观测。永久覆盖的云层意味著金星尽管比地球还靠近太阳,但表面不如地球明亮。在云层顶端的风速高达,每4至5天就可以绕行金星一圈。金星的风速是自转速度的60倍,地球上的最高风速只是地球自转速度的10-20% 。
金星表面实际上是等温的,不仅是白天和黑夜之间,包括赤道和南北两极,都保持一个恒定的温度。这颗行星自转轴的倾斜很小 -少于3°,相较于地球的23°- 也减少了季节性的温度变化。可以察觉到的温度变化只发在海拔高度的改变,因此金星的最高点,马克士威山是温度最低的地点,温度大约是和大约的大气压力。在1995年,麦哲伦号在金星最高峰的顶部拍摄到和地面上的雪相似的高反光物质。尽管在温度较高的地区,这种过程可以说是类似下雪的现象。较容易挥发的物质在表面上聚集,以气体的形态上升到较高处,因为高海拔处的气温下降而冷凝,于是在那儿如同下雪般跌落回较低的表面。还不知道这种物质的成分,但是投机者的猜测已经从元素的碲到铅硫化物(方铅矿)都有。
金星的云层也像地球上的云一样,可以产生闪电 。从前苏联的金星探测器首度检测出疑似闪电的色谱开始,金星是否有闪电的争议就一直存在。在2006–2007年,金星特快车明确发现了闪电的证据哨声波,它们间歇性出现证明金星存在气象活动。闪电的比率至少有地球的一半。在2007年,金星特快车还探测到南极存在著巨大的双大气涡旋。
在2011年,金星特快车又在金星的大气层高处发现存在著臭氧层。
在2013年1月29日,欧洲太空总署的科学家报告在金星这颗行星的电离层有著类似于彗星离子尾条件的离子尾流。
在1967年,金星4号发现金星有磁场,但是比地球的微弱。这个磁场是由电离层和太阳风相互作用诱导,而不是像地球这样,由行星内部的发电机产生。金星微弱的磁场对大气层提供的保护不足以抵抗宇宙射线的辐射,因而可以忽略其功能;而这种辐射可能导致云层的放电。
金星的大小类似地球,在核心应该有类似的发电机机制,因此缺乏内在的磁场令人惊讶。一架发电机需要三样东西:导电的液体、旋转和对流。在地球,因为液体层的底部比顶端热许多,对流出现在核心外层的液体。在金星,整颗星球的表面重新铺设的事件,导致通过地壳的热通量减少,并可能使得板块活动因而结束。这会导致地函的温度增加,从而减少核心向外的热通量,来自核心的热被用于加热地壳。
对于金星缺乏磁场,目前主要几种说法如下:
环绕金星的微弱磁圈意味著是太阳风和金星大气层直接交互作用的结果。此处,氢和氧的离子是中性的分子被紫外线辐射解离所创造的。然后,太阳风提供这些离子足够逃离金星引力场的速度和能量。这种侵蚀的过程使大气层内的低质量的氢、氦和氧离子不断流失,而质量较大的分子,像二氧化碳则更有可能被保留。太阳风对大气的侵蚀,可能导致金星在形成后的前十亿年间就丢失了大部分的水分。侵蚀使高质量氘与低质量氢的比率增加,在高层的大气比低层的高出150倍。
金星以平均距离的轨道绕著太阳公转,完成一圈的时间大约是224.65地球日。虽然所有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但是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形,离心率小于0.01。金星它位于地球和太阳的连线之间时,称为下合(内合)。这时它比任何其他行星更最靠近地球,距离大约是4,100万公里。它与地球的会合周期平均是584天。归功于地球的轨道离心率衰减,这个最接近的距离将会以超过10,000年的周期改变。从1至5383年,有526次的距离会小于4,000万公里;接下来的60,158年都会超过。
从地球的北极方向观察,太阳系所有的行星都是以逆时针方向在轨道上运行。大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也是逆时针的,但是金星不仅是以243地球日顺时针的(称为退行自转)自转,还是所有行星中转得最慢的。因为它的自转是如此缓慢,所以它极度的接近球形。金星的恒星日比金星的地球日一年长(243相对于224.7地球日)。金星赤道的线速度为,而地球的则接近。自从麦哲伦号太空船抵达金星之后,它的自转周期已经延长了。因为是退行的自转,一个太阳日的长度明显的短于恒星日,仅为116.75地球日(使得金星的太阳日短于水星太阳日的176个地球日)。一个金星年的长度是金星日(太阳日)的1.92倍。金星上的观测者会看见太阳从西边升起,然后从东边落下;但实际上,由于不透明的云层,在金星表面是看不见太阳的。
金星可能从太阳星云中不同转动周期和转轴倾角的区域诞生,由于混沌的自旋和其它行星对其浓厚大气的摄动和潮汐效应,经过数十亿年的影响才达到现在的状况。金星的自转周期可能代表其潮汐受到太阳引力的锁定,由太阳热在浓稠的金星大气层中创造出金星大气潮,使旋转逐渐趋于缓慢。平均584天接近地球一次的会合周期,几乎正好是金星5个太阳日的长度,但是与地球的自旋轨道共振已经不被采信了。
金星没有天然的卫星,虽然目前有小行星2002 VE维持著准卫星轨道的关系。此外,它还曾有过其它的准卫星:两颗暂时共轨的小行星,和。在17世纪, 乔凡尼·卡西尼报告有一颗卫星环绕著金星,还将之命名为Neith,并且在其后的还有断断续续的观测报告,但大多数被确认只是邻近的背景恒星。加州理工学院的Alex Alemi's和David Stevenson在2006年研究早期太阳系的模型显示,在数十亿年前的巨大撞击事件中,至少曾为金星创造一颗卫星。大约1,000万年后,依据他们的研究,另一个撞击事件反转了金星的自转方向,造成金星的卫星逐渐螺旋向内,直到与金星撞击而合并。如果稍后的撞击创造出卫星,也会被以相同的方式吸收掉。缺乏卫星的另一种解释是太阳强大的潮汐力,会使环绕内侧类地行星的大型卫星轨道不稳定。
金星永远比任何恒星明亮(除了太阳),当它是最靠近太阳的眉型月时,它的最大视星等亮度可以达到-4.9等,当它在太阳的背后最黯淡时,视星等依然有-3等。当高度足够时,这颗行星的亮度足以在晴朗的夜空下照射出阴影,而且当太阳在接近地平线的低空时,也很容易看见它。由于它是一颗内侧行星,所以它与太阳的距角(离日度)永远小于47度。
金星在绕行太阳的轨道上每584天超越地球一次。当它超越地球时,它会从日落后可见的昏星(长庚星)变成日出之前可见的晨星(启明星)。虽然水星也是内侧的行星,但它的最大离日度只有28° ,所以通常很难在晨昏蒙影中见到,而金星在它最亮时很难不被看见。它的离日度越大,表示在日落后或日出前的黑暗中可以看见的时间越长。当它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光点时,通常会被误报为不明飞行物(UFO)。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1969年宣称看见不明飞行物,事后分析被认为极可能就是金星。许多人曾误以为金星是更奇特的东西。
透过望远镜观察在轨道上的金星,它会显示像月球的相位变化。当它在太阳的另一侧时,这颗行星呈现小而圆满的图像。当它在最大的离日度时,会呈现半圆形的相位,并显示较大的视直径,而当它在靠近地球与太阳的这一侧,也就是靠近地球且在夜空中最明亮时,会呈现细长的眉月形。当金星最大并且要呈现新月的相位时,在望远镜中可以看见光线被金星大气层折射后在它周围形成的光晕。金星的相位变化,曾经被伽利略作为证明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力证据。
金星的轨道相对于地球的轨道略有倾斜,因此当金星行经地球和太阳之间时,通常不会横越过太阳的表面。只有当下合时刚好也穿越地球的轨道平面时才会发生金星凌日的现象。目前发生金星凌日的循环周期是,会相隔大约或各出现一对间隔八年的凌日 —这是英国天文学家杰雷米亚·霍罗克斯在1639年首先发现的模式。
最近的一对是2004年6月8日和2012年6月5-6日。在许多地点都以适当的仪器进行现场观测和线上直播观赏这两次的凌日。
前一次的一对凌日发生在1874年12月和1882年12月;下一次的一对是在2117年12月和2125年12月。在历史上,凌日的观测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天文学家确定天文单位的大小,霍罗克斯在1639年即借此测量太阳系的大小。1768年,库克船长前往大溪地,于1769年在当地观测金星凌日之后,还航行到澳大利亚东岸。
当这颗行星的相位是月牙形时,在黑暗侧出现的微弱光照,称为灰光,长久以来一直是观测上的谜团。第一个声称看见灰光的观测报告出现在1643年,但从来没有可证实的可靠照明存在。观测人员猜测这可能是金星大气层中的电气活动,但也可能是观察明亮的月牙形区域后生理上产生的虚幻。
众所周知,金星在古文明被视为启明星(晨星)和长庚星(昏星),反映出在早期假设这是两颗不同的天体,所以各自有自己的名称。在西元前1581年的金星碑都表明巴比伦人知道这两个天体其实是相同的,在这块板上称之为"明亮的天空女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和细致的观察。直到西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希腊人都认为这是两颗不同的天体,凌晨的被称为磷光体,日落后的才称为金星(Hesperus)。
罗马人称凌晨方位的金星为晓星(Lucifer),字面上的意思是光明使者,晚上的是金星(Vesper),两者都是承袭希腊名字字面上的翻译。
首次观测金星凌日是在1032年,观测者是波斯天文学家阿维森纳,它因此认为金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阳,并且认为金星,至少有些时候,是低于太阳。在12世纪,安达卢西亚的天文学家Ibn Bajjah观察到两颗行星像黑点一样的从太阳表面经过。后来,13世纪马拉盖的天文学家Qotb al-Din Shirazi认定是金星和水星的凌日。在1639年12月4日(以当时的儒略历是1639年11月24日),杰雷米亚·霍罗克斯和它的朋友威廉·克莱布崔,在他们自己各自的住宅都观测了金星凌日。
在17世纪,义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首次观察到这颗行星时,发现它和月球一样有著相位变化,从眉形到凸月然后满月,之后再反过来变化。当金星的距角最大时,它呈现半圆形;离太阳最近时(距角最小)显示新月或满月的圆形。只有金星环绕太阳运转才有这种可能,这是首度观测到与托勒密的地心模型,地球居于同心圆的太阳系中心矛盾的现象。
在1761年,俄罗斯的学者罗蒙诺索夫发现金星的大气层。德国天文学家约翰·罗特在1790年也观测到金星的大气层。罗特发现这颗行星呈现弯弯的月牙形时,月牙的尖顶延长超过180度。他正确的推论这是因为阳光在稠密的大气层中散射。后来,美国天文学家莱曼观测到在内合时,在黑暗的一侧有完整的光环围绕著,进一步提供存在大气层的证据 义大利出生的天文学家卡西尼和罗特,努力观察金星表面复杂的大气层在金星表面标示出的标记,不正确的估计金星的自转周期为。
在金星表面的大平原上有两个主要的大陆状高地。北边的高地叫伊师塔地,拥有金星最高的「马克士威山脉(大约比喜马拉雅山高出两千米)」,它是根据詹姆斯·克拉克·马克士威命名的。马克士威山脉包围了拉克西米高原。伊师塔地大约有澳大利亚那么大。南半球有更大的阿佛洛狄忒陆,面积与南美洲相当。这些高地之间有许多广阔的低地,包括有阿塔兰塔平原低地、圭尼维尔平原低地以及拉维尼亚平原低地。除了马克士威山脉外,所有的金星地貌均以现实中的或者神话中的女性命名。由于金星浓厚的大气让流星等天体在到达金星表面之前减速,所以金星上的陨石坑都不超过3.2千米。
大约90%的金星表面是由不久之前才固化的玄武岩熔岩形成,当然也有极少量的陨石坑。这表明金星近来正在经历表面的重新构筑。金星的内部可能与地球是相似的:半径约3000千米的地核和由熔岩构成的地幔组成了金星的绝大部分。来自麦哲伦号的最近的数据表明金星的地壳比起原来所认为的更厚也更坚固。可以据此推测金星没有像地球那样的可移动的板块构造,但是却有大量的有规律的火山喷发遍布金星表面。金星上最古老的特征仅有8亿年历史,大多数地区都相当年轻(但也有数亿年的时间)。最近的发现表明,金星的火山在隔离的地质热点依旧活跃。
金星本身的磁场与太阳系的其它行星相比是非常弱的。这可能是因为金星的自转不够快,其地核的液态铁因对流产生的磁场较弱造成的。这样一来,太阳风就可以毫无缓冲地撞击金星上层大气。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金星和地球的水在量上相当,然而,太阳风的攻击已经让金星上层大气的水蒸气分解为氢和氧。氢原子因为质量小逃逸到了太空。金星上氘(氢的一种同位素,质量较大,逃逸得较慢)的比例似乎支持这种理论。而氧元素则与地壳中的物质化合,因而在大气中没有氧气。金星表面十分干旱,所以金星上的岩石要比地球上的更坚硬,从而形成了更陡峭的山脉、悬崖峭壁和其它地貌。
另外,根据探测器的探测,发现金星的岩浆里含有水。
人们曾经认为金星有一个卫星,名叫尼斯,以埃及女神涅伊特(没有凡人看过她面纱下的脸)命名。它的首次发现是由意大利出生的法国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在1672年完成的。天文学家对尼斯的零星观察一直持续到1982年,但是这些观察之后受到了怀疑(实际上是其它昏暗的星体在恰好的时间出现在了恰好的位置上)。所以现在认为金星没有卫星。
在太空探测器探测金星以前,有的天文学家认为金星的化学和物理状况和地球类似,在金星上发现生命的可能性比火星还大。1950年代后期,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第一次观测了金星的表面。第一个机器人太空探索的金星任务,并且是首次探索任何星球,开始于1961年2月12日发射的金星1号探测器。从1961年起,苏联和美国向金星发射了30多个探测器,从近距离观测,到着陆探测。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2010年5月发射的金星探测器「破晓号」,原定在2010年12月7日进入金星轨道,但「破晓号」开始进行引擎反向喷射、准备减缓速度进入金星轨道时,通讯设备却发生故障,与地面指挥中心短暂失去联络,以至于引擎停摆,与金星擦身而过。「破晓号」必须等到2016年后才能再度接近金星轨道,运作小组表示,届时「破晓号」若仍完好无损,将再次挑战。在飞行器绕太阳五年之后,工程师们通过点火其推进器20分钟而进入一个替代的椭圆形金星轨道,JAXA于2015年12月9日下午六点宣布破晓号于2015年12月7日成功进入金星轨道。
高空金星运作概念(High Altitude Venus Operational Concept,HAVOC)计划目前在NASA维吉尼亚州的汉普顿(Hampton)的兰利研究中心(Langley Research Center)进行,系统分析及观念理事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已经开始研拟初步的可行计划,看看机器人和人类是否能实现这项任务。任务分析部的太空工程师琼斯(Christopher A. Jones)表示,金星大气层对科学家和人类的探索来说,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里程碑。人类可以使用比空气还轻的飞船,可以承载基础设备、太空探测器或者可居住的探测太空船,让两名太空人可以探索金星长达1个月,由于金星几乎没有自转,飞船周期性的来回可以模拟黑夜。同时,金星任务需要的时间比火星短,可以做为人类探测火星的预习。任务的最终目标是在金星的大气层中,寻求人类永久生存栖息的家园。生活在50公里高的飞船中,重力只比地球弱一点,人类不用对抗无重力状态,也就不必担心肌肉萎缩、骨骼疏松等问题。HAVOC是被赋予重大展望的计划,将会送更多机器人去多加测试,并实际了解大气层的情况。NASA目前并无打算投入资金,但这个团队仍持续进行研究,希望NASA能让这个计划成真。 飞艇(轻于空气的气球)可用于初步探索,并可用于最终永久定居点。
|
331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312 | 8月5日 | 8月5日
8月5日是阳历年的第217天(闰年是21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8天。
|
331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316 | 三国志II 霸王的大陆 | 三国志II 霸王的大陆
是一款由南梦宫公司在1992年于红白机平台上发行的历史战略模拟游戏。 本游戏全面超过了其前作《三国志 中原的霸者》。该游戏在中国受到广泛欢迎,是游戏玩家公认的战略模拟类优秀作品。与光荣公司所出的三国系列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款游戏只有一个剧本,由189年开始,人物出场的时间和真实历史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该游戏存在许多有趣的BUG和秘密,使许多三国类游戏爱好者乐此不疲。
在1998年PlayStation平台推出的南梦宫精选集,《霸王的大陆》复刻版收录其中。
在2002年,两名中国大陆游戏爱好人士把这款游戏进行了汉化。
《霸王的大陆》采用了指令牌游戏系统,君主拥有城数越多,每月可以发布指令的令牌越多。在只有一座城的情况下每月只可以做三件事,不过诸如任命太守之类的日常工作无须消耗令牌数。搜索武将主要取决于君主的德行,德行值越高越容易让武将加入旗下。游戏中还首创了以人望值决定行动力的概念。外交策略共 有三项,分别为同盟、离间和拉拢。同盟是与其它国家签定互不侵犯条约,离间用来降低敌方武将的忠诚度,拉拢即将对方武将拉至麾下。游戏最大的亮点还是在于 其战争系统,阵型的设定和重大作用让战争过程充满策略性。
与FC上多数游戏相比,《霸王的大陆》虽然没有什么动作和情节的乐趣,却有着无数可以钻研的地方。在中国很多玩家也就是从《霸王的大陆》开始接触文字游戏的。1998年南梦宫还推出了这款游戏的PS复刻版。
发售于1992年的《三国志II 霸王的大陆》是FC行将就木之时的最后大作,这款游戏由东星代理开发,无论在上手性和可玩性方面该作都要远远高于同时期的三国SLG游戏。
虽然本作最初进入中国时是日文版游戏,却依然有大批玩家乐此不疲。由于前作并未引进中国,《三国志II 霸王的大陆》就成了中国不少三国玩家的启蒙游戏。
|
332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320 | 叔向 | 叔向
叔向(出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前528年或稍后),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又字叔誉,因被封于杨
(今山西省洪洞县),以邑为氏,别为杨氏,又称叔肸、杨肸、杨誉。他出身晋公族,历事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世,为晋平公傅、上大夫,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叔向和晏婴、子产是同时代人,他不曾担任晋国执政的六卿,但以正直和才识著称于世。前546年,叔向代表晋国与楚国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
羊舌肸出身晋国公族,他的六世祖是晋武公之子伯侨,伯侨之孙突食-{采}-邑于羊舌,世称羊舌大夫,为太子申生军尉。羊舌大夫之子羊舌职善于言谈,为佐中军尉。他生有五子,长子伯华后继承父职,叔向排行第二。叔向和长兄伯华及弟弟叔鱼、叔虎合称羊舌四族。
叔向熟悉各诸侯国历史,于晋悼公时获司马侯引荐为太子彪傅。太子彪即位后,为晋平公,他仍为傅。叔向所处的时代,晋国霸业已经衰落,但他仍力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发挥作用。
叔向异母弟叔虎的母亲长得很漂亮,叔向的母亲因为嫉妒而不让她陪丈夫侍寝。她的儿子们都劝谏她。她才勉强同意,她同时又警示道:“深山大泽中,容易生出龙蛇。她虽然漂亮,但我担心她所生的龙蛇会祸害你们。羊舌氏现已衰败了。国内受宠的是六卿,其中又多坏人挑拨,要想平安无事并不容易。我对自己有什么好吝惜的呢。”,之后便有了叔虎出生,叔虎美而有勇力,栾盈很喜欢他,而这也一度陷羊舌氏之一族于危难之中。
栾盈(栾怀子)是栾黡(栾桓子)和士匄(范宣子)的女儿栾祁的儿子。他为人乐善好施,所以有很多名士追随他。后来栾桓子去世,栾祁和家宰州宾私通,并将栾氏的家产私吞,栾怀子为此不满。栾祁担心他会前来讨伐,便联合和栾黡有隙的士匄之子-{范鞅}-一同向士匄诬告说栾怀子意图叛乱,士匄害怕栾盈门客势力,改任他为下卿,并放逐他去筑城。
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52年)秋,栾盈逃到楚国。-{范宣子}-尽杀其党羽,叔虎在这次事件中被害,伯华和叔向也遭到囚禁。有人问叔向:“您受到这样的罪,是不明智的原因吗?”叔向回答说:“比那些已经死去和逃亡的人怎样?”平公的宠臣乐王鲋对叔向说,他可以帮忙求情。叔向没有理会他。别人问他原因。叔向说:“只有祁奚才能帮忙。”他的下属很不解:“乐王鲋所说的话,国君没有不听从的,他想帮您,您却不答应。祁大夫无能为力的事,您为什么又认为他可以做到呢?”叔向回答:“乐王鲋只会顺从国君,他怎么能行?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他怎么会单单不帮我的忙呢?《诗经》中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祁大夫就是这样的人。”
平公后来向乐王鲋问起叔向的罪状,乐王鲋认为他“不弃其亲”必然有罪。当时祁奚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听说叔向被囚后,乘车去见范宣子,说:“《诗经》云:‘惠我无疆,子孙保之。’《尚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叔向是国之栋梁,即使是他的十世子孙犯了错,也应该赦免。如今他只是偶然犯了小错,就要惩罚他,此举令人无法理解。从前,鲧虽然有错被杀,但他的儿子禹仍然被重用;伊尹曾放逐太甲,后来却做了他的宰相;管叔鲜和蔡叔度被杀,而他们的兄弟周公却在辅佐成王。现在为什么要因为羊舌虎的错来惩罚一个国家栋梁呢?”范宣子听后觉得有道理,便和他一同乘车去向平公求情赦免了叔向。之后祁奚没有和叔向打招呼就径直回家,叔向也没有向他表示感谢,而是直接去朝见国君。
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发起弭兵之盟。晋楚两国是主要的参与国。晋国的代表是赵武,叔向为副手。楚国代表是令尹子木。但楚国对晋国极不信任,在衣服中套上皮甲。太宰伯州犁劝子木下令去掉皮甲,子木认为两国缺乏信任很久了,只要愿望达成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讲信用。赵武也对楚人裹甲感到忧虑,便咨询叔向的意见。叔向回答:“这有什么好害怕的?普通人做出不守信用的事尚且不行。何况是诸侯的卿呢,他做出不守信用的事必然不会成功。食言者不会对别人构成威胁,您不用担心。假装以信用来召集别人,却又有以虚假的东西来对付他们,这样的人必须没有人会听从他,我们又何需担心他的威胁呢。我们和宋国一起抗敌,哪怕是楚军增加一倍也无需畏惧。”
会后,宋平公接待两国大夫,赵武为主宾。子木跟和交谈,他无法应答。便派叔向回应,令子木也无法回答。子木回国后对楚共王说:“晋国果然是霸主,有叔向辅佐其正卿。反观楚国却没有这样的人,跟他匹敌。”弭兵会盟的成功,缓和了晋楚两国南北对抗的紧张局势,叔向在会盟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晋平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37年),晋国韩起以叔向为副手,送平公之女出嫁楚国。途经郑国时,子皮、子太叔在索氏招待他们。席间,太叔提醒叔向:“楚王骄奢太甚,您需要小心为好。”叔向说:“这是他自身的灾难,怎会危及到别人呢?我只需要送上礼物,谨慎保持威仪,遵守信用。遵守旧有的传统,考察先王的作法,审时以度二国间的关系,他哪怕再骄奢又能怎么样呢?”
叔向一行来到楚国后。楚灵王召集大臣议事,他认为晋楚两国是仇敌,欲削韩起一足,派去做守门人,任命叔向为司宫,并施以宫刑,,以此好好羞辱一下晋国。大臣们都没有回应。只有䓕启强认为:“城濮之战后,晋国疏于防备,以至败于邲之战。邲之战以后,楚国同样没有防范晋国,结果败于鄢之战。自鄢之战以后,晋国没有放松防备,并对楚国一直以礼相待,是以楚国没有报复的理由而只能向他求亲。既然已经成为了姻亲,又想羞辱他们,这是在自找仇敌。韩起和叔向的下属‘皆诸侯之选也’,‘韩赋七邑,皆成县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如果韩起和叔向有何不测,必然会遭到其下属的报复。”他又反问道:“令楚国群臣成对方的俘虏,以此来满足国君自己的欲望,这有什么不可以?”楚灵王只得作罢。并以厚礼招待韩起。原本还想刁难一下叔向的,也没有办法做到,也一并对叔向以厚礼款待。
叔向的弟弟叔鱼虽然才能出众,却又贪得无厌。晋昭公三年(公元前534年),晋国以叔鱼为代理司马,在平丘召集诸侯。当时,晋国军队驻扎在卫国,叔鱼为向卫国索赂,故意不管随意刈草的人。卫国派屠伯送给叔向羹和一箧锦,请求他的帮助。叔向收下了羹,而将锦交给屠伯。并告诉他,以国君的名义将锦赐给叔鱼。屠伯照做了,结果还没等他从叔鱼那里离开,禁止乱刈草木的命令就下达了。
不久,鲁国的季孙意如呆在晋国不愿回国,韩起问叔向,要怎样令他回国。叔向说自己不能办到,叔鱼可以。于是派叔鱼前去。叔鱼骗季孙意如说:“我从一些官吏那边听说,将会为你打扫在西河附近的馆舍,您打算怎么办”季孙意如感到害怕,便赶紧回去了。
邢侯与雍子为了领地疆界打官司,雍子知道错在自己,为了要赢,竟把自己的亲生女儿献给法官叔鱼(羊舌鲋)。叔鱼收了雍子所赠送的女儿,便判雍子无罪。
邢侯知道后,在法庭上把雍子与叔鱼都杀了。韩宣子因为三人都是贵族,对裁决感到为难,于是要叔向(为叔鱼的异母兄弟)论断三人之罪。叔向说:「鲋将出卖法纪,让雍子用女儿贿赂法官,邢侯不是法官却做法官的事,三人都该判死刑。」自己有错却想夺得美名是为错,贪以败官是为墨,杀人不忌是为贼。《夏书》说:‘昏、墨、贼、杀。’这是皋陶制定刑罚。请按这样做吧。”
邢侯听到消息,连忙出逃,韩宣子便命人将邢侯逮捕后处死,而已死的雍子和叔鱼尸体再拖出来游街,当作执行死刑。
晋平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36年),郑国开始将刑法铸在鼎上,以做为国家的常规法律。叔向致书子产,表达他对此事的意见。他认为用刑法并不能解决问题,有了刑法人民就会存在竞争之心,放弃礼而以刑法为依据,这样将会导致,他最后警示道:“‘乱狱滋丰,贿赂并行’,在您的有生之年,郑国可能就要败落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许多制度,或许就是指的这个吧。”子产回信说:“我没有能力做到您要求的那样考虑到后代子孙们,我能做的只有挽救目前的局面。”
叔向和子产的这次书信是整个春秋政治史中重要的文献。他们两人在对待“礼”的态度上有著严重分歧。叔向认为:“行之以礼,守之以信”,要防止人民有竞争的心态。而子产的铸刑书,是:“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即认为人民早就知道竞争,尽早会抛弃礼的。叔向并不认为传统的社会秩序必将灭亡,他担心的是刑书公布后将会有新的矛盾产生。子产则是力图改变传统社会秩序,然而他也深知新的办法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于是他说:“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叔向与子产的主张虽不同,但都表现出在春秋中后期政治家们看不到历史前途的迷茫和苦闷。
晋昭公元年(公元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于申,并派公子弃疾率军围蔡。韩起向叔向问道:“楚国能成功吗?”叔向回答说:“可以。蔡灵侯本就是杀父自立,他对自己国民没有恩惠。这是上天要借楚国人之手除掉他,这有何不能战胜的?然而我又听说,以背弃信用的方式获得利益,不可能会再次成功了。楚灵王早先也曾以安定陈国的理由派陈国的太孙吴攻打陈国。陈国人相信了他,他成功后却将陈国改置为楚国的一个县。现在又诱杀了蔡国的君主,以军队包围蔡国。这样就算是能取胜也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从前,夏桀战胜了有缗而失掉自己的国家,商纣攻克东夷却国破身亡。楚国爵位低下而疆域狭小,其行为却比桀纣还要暴虐,这样能避免得掉灾难吗?上天借助于坏人之手,并非是要降临福祉给他,而是要增加他的罪恶。就像上天有五种材料给楚国使用,材料用完了,也就放弃了楚国,这个国家恐怕不能再振兴了吧。”
晋昭公三年(公元前529年),楚灵王的弟弟楚公子比(字子干)、公子黑肱(字子皙)和公子弃疾联合陈国、蔡国、不羹、许国和叶国军队攻入楚国,与灵王争夺君位。韩起又问叔向:“子比会成功吗?”叔向说:“不会。取得国家有五点困难:有家世却没贤臣,有贤臣却没天命,有天命却没谋略,有谋略却没民心,有民心却没道德;公子比在晋国已有十三年,晋楚两国跟随他的人都并不出众,这可算是没有人才。他的族人和亲属有些被消灭,有些则背叛了他,这可算是没有人拥护。国内没有可乘之机轻举妄动,这可算是没有谋略。一直在外奔波,这可算是没有人民。流亡在外其国民没有人怀念他,这可算是没有德。楚灵王暴虐而无顾忌,公子比要想取代他有五点难处。最终得到楚国的可能是公子弃疾吧!他拥有自己的领地,上面没有坏事发生,盗贼们都躲藏起来,虽有私欲却不想违背礼法,其人民也不怨恨他。上天对他有当璧之命,人民也信任他。楚国有动乱而由幼子即位,这是经常发生的事。”公子弃疾既有上天的帮助、有人民的支持、本身有德行和受到宠爱,又合于常理。有这五项利好去掉五点难处,有谁可以伤害他的?公子比的地位,最高也不过是右尹。他既不受宠,也远离上天的眷顾。论富贵和宠爱他都及不上,人民也没怀念他,国内也有势力拥护他,他如何能成功呢?
韩起问:“齐桓公和晋文公不也是如此吗?”叔向回答说:“齐桓公的母亲是卫姬,有宠于齐僖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辅佐,在外有莒、卫两国的援助,在内有国氏和高氏的支持。他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乐善好施且从不做出格的事,因这样而得到国家,不是很适宜的吗?而晋文公是是狐季姬的儿子,有宠于晋献公。他好学不贰,十七岁时就五人追随他,有魏犫、贾佗为股肱,有齐、宋、秦和楚国作为外援,在国内也有栾枝、郤縠、狐突和先轸为内助。他在国外流亡的十九年间,一直坚定自己的信念。惠公和怀公抛弃自己的人民,人民就追随他。献公当时没有别的儿子了,人民也不会有异心,上天也在佑护著晋国,那还有谁可以取代文公的呢?他们都和公子比不同。楚共王有自己宠爱的儿子,国君人选也不止他一个。在内部,他不施舍自己的人民。在外面也没有人援助他。来晋国没有人相送,回楚国也没有人迎接,这样人怎么可能得到楚国呢?”
当年五月,楚灵王在走投无路之下自缢。不久公子比自杀,公子弃疾即位为楚平王。楚国的政局变动不出叔向所料。叔向的这段谈话在他的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不仅分析了楚国的局势,也表现出他对身为国君的要求。
叔向和晏婴都是春秋中后期著名的人物,他们之间的交流言谈都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充满了忧虑。
晋平公十九年(公元前539年),晏婴出使晋国,和叔向一同出席宴会。叔向问:“齐国的情况怎样?”晏婴回答道:“已经到季世(末年)了。齐国可能到落入陈氏(即田氏)的手中了。国君遗弃他的人民,使他们归顺于陈氏。齐国以前有豆、区、釜和钟四种计量工具。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釜。十釜则为一钟。而陈氏的计量工具都增加了一个基数,采用的是五进制,这样他的钟就很大了。他借给民众时用自家的计量器,而收回时使用公家的,山上的木材和海中的水产运到市场上,卖价仍和原地的一样。人民的三分劳动,有二分是在为国家干活,一分为自己的衣食忙碌。公室仓库中的东西都堆积腐烂,而普通老人却在受冻挨饿。国内的市场里,鞋子很便宜,而假肢却很昂贵。人民有了痛苦和疾病,陈氏和对自己父母一样给予温暖和关怀。所以人民向流水一般踊跃依附他。陈氏的远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已经跟随陈国始祖陈胡公、太姬来到齐国了。”
叔向说:“不错。我的公室也已经是季世了。没有人驾驭和管理车马军队。平民贫困潦倒,而宫室却奢侈无比。人民听到国君的命令,表现得尤如逃避寇仇一般。公室的后代栾、郤、胥、原、狐、续、庆、伯八个家族的地位如同平民一般。政令都是出于私家,人民无所依。国君从不知悔改,会进沉湎享乐来逃避。公室的衰微还能持续多久呢?《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从来都不肯悔改的话,如何能长久的统治下去?”
晏子说,您打算怎么办?叔向回答:“晋国的公族将要完结了。我听说,公室卑微的先兆是其宗族像树木的枝叶一样先掉落,然后公室也跟著调零了。我的同宗一共有十一个家族,如今只剩下我羊舌氏一家了,我没有儿子。公室无度,我能善终就是万幸了,还怎能奢求后代子孙的祭祀呢?”
叔向和晏婴的谈话情绪是低沉的,他们都对改变国家显得没有信心。但还是按自己的方式作出努力。晏婴想要改变现状,而叔向则力图维护传统。
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也就是他俩谈话后的第二十五年,当权的赵简子联合知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消灭了公族祁氏、羊舌氏。叔向的儿子杨食我在这次事变中遇难。再后来,知氏联合韩氏、魏氏、赵氏,灭亡了范氏、中行氏;不久后,如叔向及晏婴料想的一样,韩魏赵攻灭知氏,三家分晋,田氏也取代姜姓,接手了齐国。
叔向与同时代的各国贤能之士如晏婴、子产、穆叔和季札都有交往。
晋平公十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周游中原各国。在晋国和叔向一见如故,临行前对叔向说:“您多努力吧!晋国现在的国君奢侈,大夫都很富有,恐怕权力以后会落入大夫之手。您为人正直,有必要防范灾祸的降临。”
孔子说:
现代有观点认为以叔向的贤能,如果能任晋国正卿,当大有可为。然而因为时运不济,叔向一直难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尽管如此,他也仍然竭尽所能为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发挥作用。
叔向最初欲和申公巫臣和夏姬的女儿结婚,他的母亲却想让他与自己娘家人结亲。叔向说:“父亲有很多妾,所以我的母亲很多,但庶母兄弟却很少,我不想再令舅氏女子受苦了。”其母说:“夏姬令三任丈夫、一名国君和自己的儿子非正常身亡,还令一个国家亡国,二位卿逃亡,这难道还不足以做为戒鉴吗?我听说:‘极端美丽的人也必有极端丑恶的一面’她是郑穆公少妃姚子的女儿,子貉的妹妹。可子貉早亡且无后,上天钟美于她,必将会通过她来败坏别人。以前有仍氏生的女儿,头发非常漂亮,光彩照人,名叫玄妻。乐正-{后}-夔娶她之后,生下了伯封,而这小孩人面猪心,贪婪无餍,后来有穷氏的后羿灭掉了他,夔从此失去了祭祀。再比如夏、商和西周的灭亡,太子申生的被废都是因为漂亮女人的原因。你想怎样做呢?漂亮的尤物,足够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了。德义不够的人娶了她必将会遭到祸害。”叔向感到害怕,便不敢再娶她。但后来晋平公强迫叔向娶她为妻,后生下杨食我。食我刚出生的时候,叔向的嫂子向婆婆报信,说:“叔向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叔向的母亲准备过去探视,等到堂屋,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回去了。并说:“这是豺狼的声音啊,狼子野心般的人,如果不是他,那就没有人可以令羊舌氏灭亡”于是没再探视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叔向的儿子杨食我的后代避居华阴,日后衍生出“华阴杨氏”。
孔子称叔向为“古之遗直”,称子产为“古之遗爱”。唐初房玄龄的长子名为房遗直,次子叫做房遗爱。
唐代宗时代有工部尚书窦叔向,字遗直。
|
332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324 | 前进吧,新加坡! | 前进吧,新加坡!
《前进吧,新加坡!》()是新加坡的国歌。
这首歌于1958年由朱比赛为新加坡议会的正式集会作曲,于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时获选为新加坡自治邦邦歌,并于1965年获得完全独立时正式采用为新加坡共和国国歌。
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只可以唱国歌的马来语原词,不过新加坡其他三种官方语言的官方翻译获得当局认可,它们是英语、华语以及淡米尔语。
学校和武装部队军营通常会在一天的开始或结束时举行升旗或降旗仪式,并演奏或唱国歌,同时宣读信约。新加坡政府鼓励新加坡人在举国同庆或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场合唱国歌,例如国庆庆典、教育机构及政府机构举行的国庆纪念典礼,以及新加坡团队参与的体育比赛。
《前进吧,新加坡!》是新加坡争取脱离英国管治的时期谱写的。新加坡受英国殖民统治时,唱的是英国国歌《天佑吾王》。1958年,副市长请作曲家朱比赛为市议会正式集会作曲,歌名为《前进吧,新加坡!》()。这首歌原本是为维多利亚剧院于1958年9月的开幕典礼所作曲。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便解散市议会。政府认为一首民族歌可以团结新加坡各种族,于是杜进才选用了《前进吧,新加坡!》。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于是《前进吧,新加坡!》就成了新加坡共和国国歌。
《前进吧,新加坡!》最初以G大调作曲,2000年新加坡政府委托潘耀田为国歌重新编曲。2001年1月19日正式公布,国歌的旋律正式调降为F大调,为的是让国歌听起来更雄壮和更振奋人心。
演唱和演奏国歌准则在2004年放宽以鼓励在全部国家重要大事唱国歌。
|
332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327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长江实业创办人李嘉诚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计划。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长江学者(包括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2015年增加青年学者项目。长江学者的头衔被视为中国文科学者的最高荣誉。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沈阳在自传《一直在路上——六十年人生风景一瞥》中提及,2011年自己在北京大学申请学者特聘教授未获学术委员会通过。受南京大学文学院邀请,通过跨校申请获得这一头衔,2013年由北京大学转至南京大学任教。2018年4月,沈阳被控性侵女学生的丑闻爆发后,南京大学文学院前院长丁帆否认撤换他人,以长江学者“挖角”沈阳一事。
|
333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335 | Windows XP | Windows XP
Windows XP(开发代号:)是微软公司推出供个人电脑使用的操作系统,包括商用及家用的桌上型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其RTM版于2001年8月24日发布;零售版于2001年10月25日上市。其名字「」的意思是英文中的「体验」()。Windows XP是继Windows 2000及Windows Me之后的下一代操作系统,也是微软首个面向消费者且使用Windows NT架构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的外部版本是2002,内部版本是5.1(即Windows NT 5.1),正式版的版本号是5.1.2600。
Windows XP OEM及零售版本已经在2008年6月30日停止销售,但用户仍可在购买Windows Vista旗舰版(Ultimate)或企业版(Enterprise)之后降级到Windows XP。
微软最先发行专业版和家庭版两个版本,之后又发行过平板电脑版、嵌入版、客户端版等多个版本及64位元Windows XP操作系统。Windows XP也有几个只在特定地区销售的版本,如Windows XP Starter Edition等。
基于NT的操作系统比9x系列有更佳的稳定性及效能。Windows XP中出现一个新的图形使用者界面,因为微软想提供一个比过去Windows版本易用性更好的系统。Windows XP亦是首个使用产品启用与盗版竞争的Windows,然而Windows XP亦被部分用户批评其安全漏洞、与应用程序(如Internet Explorer 6及Windows Media Player)需紧密结合和预设使用者界面等。在之后的SP2、SP3和Internet Explorer 8的版本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2011年9月底前,Windows XP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达42%;在2007年1月,Windows XP的市场占有率达历史最高水平,超过76%。根据Netmarketshare公司对全球互联网用户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8月份,统治操作系统市场长达11年之久的Windows XP最终被Windows 7超越。
2013年12月30日,微软宣布,99天后,也就是2014年4月8日,终止对Windows XP的支援服务,Windows XP因此正式退役。但2014年1月16日,为了防止电脑病毒扩散的危害,微软宣布将会为Windows XP的用户提供病毒定义档(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更新方面的支持,直到2015年7月14日。
微软Windows XP尝试将Windows 9x系列和Windows NT系列融合。Windows XP是Windows NT系列作业系统(Windows NT 5.1),它包含Windows 2000所有相对高效率及安全稳定的性质,但亦有Windows Me的多媒体功能。然而,它不再支持某些DOS程序。
在Windows XP之前,微软有两个相互独立的作业系统系列,一个是Windows 9x系列,包括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98 SE以及Windows Me。Windows 9x的系统基层主要程式是16位的DOS源代码,它是一种16位/32位混合源代码的准32位作业系统,不稳定而且安全性不高的缺点随着用户的增多暴露出来,但因为当时硬体对此类系统支援较Windows NT佳、再加上微软将其定位成家用作业系统(价格较低),所以在XP出现之前,为大部分家庭所使用。主要面向桌面电脑的系列。还有一个是Windows NT系列,包括Windows NT 3.1/3.5/3.51,Windows NT 4.0以及Windows 2000。Windows NT是纯32位作业系统,使用较先进的NT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分为面向工作站和高级笔记本的Workstation版本(以及后来的Professional版),以及面向伺服器的Server版。
Windows XP最主要的两个版本分别是为家庭用户设计的XP家庭版,及为商业用户和高级用户设计的XP专业版。专业版包含一些进阶的功能,这些功能是普遍家庭用户很少机会用到的。这两个版本均可在电脑软件销售店中买到,亦会预先安装在大部份电脑生产商销售的电脑上。直至2008年中,这两个版本均会继续销售。第三个版本名为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媒体中心版),于2002年引入,并且每年更新直至2006年加入新的数码媒体、广播电视和Media Center Entender功能。这版本与家用版及专业版不同的地方是这个版本并不能以零售方式购买,只可能通过OEM途径或预先安装在市场上一些称为「个人电脑媒体中心」(media center PCs)的电脑。
再者,微软还推出两个64位元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特别针对以安腾为基础的工作站推出,这个版本于2001年时推出,与家用版及专业版两个版本的推出时间相近。但是在几年后,随著Itanium硬体的硬体贩售商因为工作站等级的机器销售量不高而将其停售后也跟著停止发售。另一个版本,被称为Windows XP 64位元专业版,支援Intel IA-32扩充的x86-64处理器。x86-64在AMD被称为「AMD 64」,主要用在AMD的Opteron和Athlon 64处理器,而在Intel被称为「Intel 64」(过去被称为IA-32e和EM64T),主要用在Intel的Pentium 4及之后的处理器上。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生产给一种特别设计的手提电脑──平板电脑(tablet PC)。这个版本相容轻触式荧幕,并支持手写记事及直向屏幕。
另外,微软也推出Windows XP Embedded,这是一款针对消费性电子产品、机上盒、自动柜员机、医疗器材、游戏装置、销售点终端机(point-of-sale terminals)、VoIP装置所推出的版本。在2006年7月,微软又推出Windows Fundamentals for Legacy PCs,此为精简版的Windows XP Embedded,其主要目标是针对那些老旧的机器而设计。而这个版本只有对微软软体保证(Software Assurance)的客户推出。主要是针对那些想要升级Windows XP以获取其安全上及管理能力上的优势,但又无力负担购买新机器的公司而推出。
Windows XP Starter Edition是Windows XP一个在某些国家可用的低廉版本,包括泰国、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尼、俄罗斯、印度、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墨西哥、厄瓜多尔、乌拉圭和委内瑞拉。这点类似于Windows XP家庭版,但Starter Edition仅限于低端的硬件,一次只能运行3个程序,而且默认去除或者禁止某些功能。每个国家的版本针对该国而定制,包括风景区的桌面背景,对于那些可能不说英语的国家提供本地化帮助功能,以及为了使得比传统Windows XP安装更容易而设计的其他默认配置。例如马来西亚的版本就包含吉隆坡天际线的桌面背景,但该版本不设繁体与简体中文版本。
在2004年3月,欧洲委员会罚款微软4.97亿欧元并规定该公司提供一款没有Windows Media Player的Windows版本。委员会断定微软「违反欧盟的竞争法,利用其在个人电脑作业系统市场上近乎垄断的市场,垄断工作组伺服器作业系统和媒体播放器的市场。在2004年至2005年的上诉失败后,微软与欧盟达成协议,会释出一个顺从法院的版本──Windows XP Edition N。这个版本没有内置该公司出产的Windows Media Player,但改为鼓励用户下载及使用他们公司的媒体播放器。微软希望把这个Windows版本命名为「Reduced Media Edition」,但欧盟管理者反对,并建议以「Edition N」作为Windows XP的家用版及专业版的命名,「N」代表「not with Windows Media Player」(不包含Windows Media Player)。事实上,由于这版本的价钱与内置Windows Media Player版本的价钱一样,戴尔、惠普、联想及富士通-西门子电脑公司选择不进货该产品。但是,戴尔亦曾提供此作业系统一段短时间。消费者对此产品的兴趣大减,概略地估算,仅1,500套产品出货给OEM厂商,且没有任何消费者的消费报告。在2005年12月,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命令微软提供不包含W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Windows Messenger的Windows XP及Windows Server 2003版本。与欧洲委员会的判决相似,这个判决基于微软在滥用其占有优势的市场,把其公司的其他产品推到消费者。与那个判决不同,但是,微软也被迫在南韩的市场撤回不符合规定Windows版本。这次判决的结果是微软在2006年8月释出「K」及「KN」改变的家用版及专业版。
同年,微软公司还发布针对「subscription-based」和「pay-as-you-go」之定价模式的另外两个版本的Windows XP家庭版。这些版本被作为微软倡议的一部分而发布,是结合使用的硬件以强制时间限制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其目标市场是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匈牙利和越南。
Windows XP可用于很多语言。对某些可用的语言,MUI(多语言使用者界面)包和语言-{界面}-包可以翻译用户界面。
Windows XP引入数个新特色到Windows产品线,包括:
Windows XP拥有一个名为「月神」(Luna)的豪华亮丽的用户图形界面,将传统的「8位元」色系界面带到「塑胶」色系的图形界面。
Windows XP的特色之一是它拥有一个基于任务的新图形用户界面。除了开始采用新的视窗标志外,亦开始使用新式开始功能表,搜寻性能亦被重新设计,并加入许多视觉效果,包括:
Windows XP会分析视觉效果对效能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决定是否开启这些效果,以避免这些新功能消耗过多的处理资源。用户亦可以更进一步的个人化这些设定。某些效果如Alpha blending(透明及淡出),很多新的显示卡都能完全处理。但是,如果显示卡并不支援透明及淡出,效能会大大下降,微软推荐手动关闭这个功能。当显存达到64 MiB以上时,以上特效预设为开启。「Luna」仅表示一个特定的视觉化样式,并非Windows XP整体的所有新使用者界面特色。通过某些工具可以破解uxtheme.dll文件使Windows XP可以使用第三方主题。
除了内置的Windows XP主题之外,还有一个之前未曾发布的主题,名为「Royale Noir」。它有一个与Windows Vista十分相似的深蓝色任务栏,以非官方的形式下载。之后微软官方又正式发布一款名为「Zune」的主题,是上述「Royale Noir」主题的修改版本,以庆祝Zune可携式多媒体播放器于2006年11月的发布。两个主题的分别仅在视觉上:黑色的任务栏取代深蓝色的任务栏,同时橙色的「开始」按键取代深蓝色的「开始」按键。此外,内置在媒体中心版本中的Media Center「Royale」主题,亦提供下载到所有版本的Windows XP中使用。
预设桌面背景墙纸Bliss——一张BMP格式的照片——是一幅由美国摄影师查克·欧里尔(Chuck O'Rear)拍摄的加州索诺马县(Sonoma County)郊外的风景照,当中展现高低起伏的绿山以及飘着层积云和卷云的蓝天。
使用者也可依据喜好使用经典主题界面。
备注:
Windows XP 32位版只支持到4GB的内存,而且在实际使用时,只能够使用到3~3.5GB的内存(因为一些内存容量被电脑其他硬体占用)。实际上32位操作系统可以透过PAE模式规避此上限,因此拥有4GB以上的内存的电脑使用Windows XP 32位版还是有办法不造成浪费,只要使用特殊程序就可以将多余的内存转换成虚拟硬盘,只是这可能会出现兼容性问题,故此解决方案是非官方方案。
微软偶尔会为其Windows作业系统发布更新包(Service Packs)以修正问题和增加特色。每个更新包(及其最新修订版)都是之前所有更新包和修补程式的合集,所以只需安装最新的更新包。安装最新版本前亦无需移除旧版本的更新包。
Windows XP 更新包1于2002年9月9日发行,这更新包包含RTM之后的多个安全性更新、相容性更新、修正程序,选择性的.NET Framework支援,支援新科技装置,例如平板电脑,附新的Windows Messenger 4.7版本。在RTM中没有的Microsoft Java虚拟机器(Microsoft Java Virtual Machine,MSJVM)也新增在此更新包。最值得注意的新功能是对USB2.0的支援,以及一个「设定程序存取和预设程序」工具,目标是隐藏各种的中间产物。使用者可以依据习惯控制一个事件预设使用什么程式,例如设定用哪个网页浏览器与即时通讯服务,以及隐藏微软一些内建程序控制的。这工具首次出现在较旧的作业系统—Windows 2000的SP3中。
在2003年2月3日,微软释出更新包1a。因为较早前与升阳电脑的诉讼,这个更新包移除Microsoft Java虚拟机器。
更新包2(Service Pack 2)(简称SP2,代号「Springboard」)经过数日耽搁后,在2004年8月25日推出。与之前的更新包不同,SP2特别强调改善安全问题,亦为Windows XP中加入新的功能,包括一个加强的防火墙、改良对Wi-Fi的支援(例如WPA加密相容性,和一个精灵设定工具)、在Internet Explorer 6中加入一个弹出式广告拦截功能、以及对蓝牙的支援。更新包2也引进一个值得注目的核心启动,可以更快载入作业系统。在核心启动的时候,新欢迎画面移除「Professional」及「Home Edition」字样,因为微软在SP2发布前,引进新的Windows XP版本。在家用版中,绿色的载入条被在专业版及其他版本中可见的标准蓝色取代,使得作业系统的类别彼此相似。
Service Pack 2增加一些安全功能,包括一个防火墙,在Windows下的名称是Windows 防火墙,在预设的情况下它是启动的。另外,利用较新型号处理器的NX bit功能,新增一个系统记忆体保护功能(资料执行防止,DEP),它可以防止一些快取溢位攻击。此外,有关的防护改良还包括电子邮件和浏览器。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内建一个Windows资讯安全中心,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关于系统安全防护的概观,例如防毒软体的状态,Windows Update和新的Windows防火墙。第三方的防毒软体和防火墙亦可以配合安全中心,使用者更易了解电脑的安全状况,并提供改善建议。
在2007年8月10日,微软为了解决「密钥荒」而发布一个SP2次要的升级,称为Service Pack 2c(SP2c)。这个更新在增加新密钥的同时,也降低部分可用密钥的数量。这个更新只针对Windows XP Professional(不包含简体中文、俄文和韩文版)和Windows XP Professional N作业系统。SP2c已于2007年9月推出。此更新包并没有包含任何重大更新或者是系统修补程式。
由于SP2整合许多新功能和重大的更新,媒体有时把Windows XP SP2当作一个不同于Windows XP的新作业系统。
Windows XP 更新包3 build 5512已于2008年4月21日向电脑制造厂商发放,并于2008年5月6日经由Microsoft下载中心及Windows Update对外公开发布。
这更新包已于2008年7月10日开始经由自动更新向使用者发送。微软亦发布一个功能群组的概观,该概观详述一些新功能可从独立的更新包取得及安装到Windows XP。更新包3总共包含1,174项修正。更新包3能够安装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版本6、7或8的系统上。 Internet Explorer 7和8并无内置在更新包3中。
现行发布的更新包3仅提供给32-bit版本作业系统。64-bit与Windows Server 2003共用部分核心,并且它们的更新包也是同时开发和发布的。
整合SP3的Windows XP零售版及OEM版能够在不输入产品金钥的情况下,安装及完全的运行30日;过了30日后,用户将需输入有效的产品金钥,并需启用产品。大量授权(VLK)版本仍需要在安装前输入产品金钥。
虽然SP3中已经累积至目前为止的更新包,但要在现有安装的Windows XP中安装SP3仍要求电脑中最少必须已经安装SP1。
不过,整合SP3到「包含任何Service Pack版本或原来的RTM版本的Windows XP安装档」中,并不会有任何错误或问题。整合SP3到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 2005是不支援的。
Service Pack 3包含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MCE)和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的作业系统元件,以及.NET Framework 1.0版的安全性更新程式,这些更新程式随附于Windows XP SKU。然而,SP3并没有包括Windows XP MCE 2005中Windows Media Center的更新套件(Update rolls)。 SP3亦忽略Windows Media Player 10的安全性更新,虽然这播放机内置在Windows XP MCE 2005。
尚未安装服务包的Windows XP支援已于2005年12月30日结束。而Windows XP SP1和SP1a的支援亦于2006年10月10日结束。Windows XP SP2(不包括x64)在2010年7月13号终止服务,几乎比其原始的使用期多6年,SP3 (x86)及SP2 (x64)延伸支援已于2014年4月8日终止服务。在Windows Vista 上市17个月之后,微软公司于2008年6月30日停止开放Windows XP的公开许可证给原始设备制造商与终端作业系统零售商。然而,微软在2008年4月3日向生产小笔电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宣布了一项例外直到一年后 Windows 7上市(2010年4月3日)。分析家指出此举主要是为了与基于Linux的小笔电竞争,虽然微软的Kevin Hutz 表示此决定是因为Windows低阶电脑的相近市场。
在2009年4月14日,Windows XP作业系统的各种版本按照微软产品技术支援周期原则,由主流支援转换为延伸支援阶段。在延伸支援阶段,微软会继续提供每月安全性更新给Windows XP,但是免费的技术支援、保固支援、设计变更等将不再提供。
2013年10月18日,微软中国捐赠Windows XP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正式作为藏品。
所有的Windows XP(包括x86及x64)支援,包括安全性更新及安全性相关的hotfixes已于2014年4月8日终止。
由于中国大陆还有很多用户仍在使用Windows XP,因此此次Windows XP支持停止的消息引发诸多热议。2014年3月2日,微软中国宣布,已经采取特别行动,与多家互联网安全及防病毒厂商密切合作,为中国大陆已安装XP电脑的用户继续提供安全保护。
2014年5月1日,因为IE的秘狐漏洞,微软破例为Windows XP提供扩展支持结束后的第一个补丁。2017年5月12日,因为WannaCry病毒的泛滥,微软为Windows XP提供扩展支持结束后的第二个补丁。
微软为了抑制盗版而增添产品启动机制,但受到强烈批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验证方式。这种验证方式使得主机硬体的部份遭受到控管,并在软体可以永久使用前(每30天一个启动周期)在微软的记录上增加一个唯一的参考序号(reference number)。在其它电脑上安装系统,将因为硬体的不同而无法启动。如果是在同一台电脑上更换太多硬体(包括新增数个或以上的虚拟光碟机,尤其是主机板),则会因为硬体改变太大而导致需要重新启动。
Windows Genuine Advantage(简称WGA)是一套由微软设计的反盗版系统,当使用者存取某些微软线上服务时,例如Windows Update(微软更新)、以及从Microsoft Download Center(微软下载中心)下载系统元件,就会强制要求使用者进行验证系统是否为正版。
基于Windows作业系统庞大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电脑病毒创作者的诱人目标,再加上作业系统本身的一些缺陷(安全漏洞),使作业系统容易受到电脑病毒、木马程式、蠕虫、恶意软件的感染。这些经常出现的电脑安全性问题使Windows XP受到批评。
由于微软把很多以前是本应由第三方提供的软体整合到作业系统中,使XP遭受到猛烈的批评。这些软件包括防火墙、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即时通讯软体(Windows Messenger),以及它与Microsoft Passport网络服务的紧密结合,这都被很多电脑专家认为会增加安全风险,威胁个人隐私。另外,这些特性的增加被认为是微软继续其传统的垄断行为。
Windows XP的新介面及视觉效果会使用较多的系统处理资源,同时会减慢电脑的速度及效能,对于一些硬体规格较低的电脑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安装Windows XP的时候可能需要使用磁碟机。例如安装XP在一个SATA硬碟时,如果该电脑的BIOS没有IDE相容模式,电脑有可能辨认不到硬碟。因为XP的安装光碟中并没有通用的驱动程式。而近年来绝大部份的新电脑都没有磁碟机,这些电脑将需要使用自定义安装光碟或者购买一个磁碟机
。在32GB或以上的硬碟分割区安装Windows XP只能支援NTFS格式,Windows XP是最后一版支援在FAT32硬碟分割区上安装Windows系统的Windows作业系统。
Windows XP有三种主要的授权方式,包括零售版、OEM版以及大量授权版。
Windows XP Professional的香港建议标准零售版价格是港币2330元,升级版是港币1550元;Windows XP Home Edition的香港建议完全零售版价格是港币1550元,升级版是港币770元。Windows XP Professional的中国建议标准零售版价格是1998元人民币,升级版是1629元人民币;Windows XP Home Edition的中国建议完全零售版价格是1498元人民币,升级版是798元人民币。完全零售版可以全新安装,也可以升级安装;升级版只做升级安装。这种版本的Windows XP产品有精美的包装盒,一本较厚较精美的说明书,一张授权证明以及精美带有全息影像变化防伪的光碟。完全版的光碟标卷有FPP字样(如英文专业版WXPFPP_EN),升级版的光碟标卷有CCP字样(如英文专业版WXPCCP_EN)。这种授权的Windows XP需要激活才可使用。若原本安装的电脑不再使用,授权可移转至其他电脑使用,但仍需激活。
微软也通过OEM授权方式让Windows XP(包括专业版与家庭版)与电脑一起搭售,这种授权的价格较零售版便宜,但规定必须搭配新电脑或电脑零件一起才可获得,若所搭配的电脑因任何原因停用,授权也不能移至其他电脑续用。这种版本的Windows XP产品只有一本说明书,一张授权证明以及带有全息影像变化防伪的光碟。OEM版的Windows XP只能用来全新安装,光碟标卷有OEM字样(如英文专业版WXPOEM_EN)。这种授权的Windows XP需要激活才可使用。一些品牌的电脑厂商所提供的是Windows XP系统恢复光碟(Recovery CD),因其电脑厂商在BIOS中加入启动资讯,也因此该产品只能配备相关产品品牌的电脑才能使用,用户也无需启动。
在面向企业时,微软通过大量启动(Volume License)的授权方式让企业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大量的Windows XP Professional。这-{只}-对于企业、政府或教育机构,并且只有专业版有批量许可的授权方式,家庭版没有。这种版本的Windows XP产品必需是有相关企业机构与微软签订的软体大量授权合约,大量许可序号(Volume License Key,VLK)以及相关的大量授权光碟。大量授权版与完全零售版一样,可以全新安装,也可以升级安装。光碟标卷有VOL字样(如英文专业版WXPVOL_EN)为了在企业上的效率,故这种授权的Windows XP无启动的概念,但也正因如此,大量授权版的序号也成为许多盗版使用者在使用Windows作业系统时,可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避开微软盗版验证的方式之一。
Windows XP在中国被大量盗版。由于Windows XP具有产品激活这一性质,许多盗版提供各种方式帮助用户绕过激活程序或者通过欺骗达到激活的目的,有的大量授权版被泄露到市场,也成为盗版的一大源头。著名的有早期的“俄罗斯破解版”、“上海市政府VOL版”、“番茄花园版”等,这些盗版集成相关软件,方便用户安装,不过存在木马等潜在的威胁。尽管如此,这些盗版仍有大量用户。
微软大力打击盗版,曾经通过在安全补丁里包含正版验证程序的方式,使部分盗版用户的屏幕显示黑屏并提示“您是盗版软件的受害者”。此举一度引起争议,而且即使是这个功能本身也旋即被破解。
另外,“番茄花园版XP”的制作人员洪磊,因犯侵犯著作权罪于2008年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00元。同案的成都共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犯侵犯著作权罪,其违法所得计人民币2,924,289.09元予以没收,并判处罚金人民币8,772,861.27元;孙显忠因侵犯著作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00元。张天平因侵犯著作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0元;梁焯勇因侵犯著作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0元。这也是微软首次在中国就盗版提出法律诉讼。根据相关的报道,洪磊已于2011年年底出狱,现重新开放“番茄花园”网站,不过其内容转向对Android系统的研究。
爱尔兰政府以及美国海军等政府及军方单位,因为仍有为数不少的旧款软硬体仍需在Windows XP才可使用而尚未更新,在微软终止对Windows XP提供支援后,仍编列预算付费购买后继支援服务
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已经退役的微软「Windows XP」系统2014年8月市占率仍有23.89%,仅比7月份降低0.93个百分点,比4月份该系统终止技术支援时仅降低2.4个百分点,「Windows 8/8.1」合计市占率仅有13.37%,「Windows 7」市占率基本与上一个月持平,保持在51.2%。
Windows XP的游乐场网际网路西式拱猪、网际网路西洋棋、网际网路西洋骰子棋、网际网路黑白棋、网际网路伤心小栈等游戏目前还可以连线与其他玩家游玩,而且一般应用程式发生错误仍然可以回报错误传回给微软伺服器,这代表微软官方并没有完全淘汰Windows XP系统。目前在台湾的光南大批发以及家乐福等卖场上仍有贩售往日低配备需求国产电脑游戏,这些游戏可以在Windows XP作业系统上执行,Windows XP系统可向下相容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me、Windows NT、Windows 2000以及3.5磁片相关软体。在2014年4月8号正式停止更新之前,网友发布可以透过漏洞把Windows XP的更新支援延后到2019年4月9号的操作方法,但微软拒绝对此动作做出回应。
|
Subsets and Spl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