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tringlengths
2
7
url
stringlengths
38
43
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text
stringlengths
2
152k
133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38
碱土金属
碱土金属 碱土金属指的是元素周期表上第 2 族(ⅡA族)的六个金属元素,包括铍、镁、钙、锶、钡 和放射性元素镭。 碱土金属都是银白色的,比较软的金属,密度比较小。碱土金属在化合物中是以+2的氧化态存在。碱土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时,最外层一般是8个电子,但铍离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 碱土金属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制成许多合金、如镁铝合金。 碱土金属都是活泼金属。 碱土金属和水的反应较碱金属与水的反应要温和,不像碱金属中的钠和钾在室温中就会和水反应。而镁和冷水反应缓慢,在热水或水蒸汽才较为剧烈,钙常温下可以和冷水剧烈反应。 formula_1 formula_2 镁还能形成氮化物(氮化镁),钡和氧气加热下反应除了得到氧化钡,还能得到过氧化钡(过氧化钡可以吸氧、放氧,用来提取大气中的氧气)。 碱土金属的离子氢化物是强还原剂,其和水的反应方程式通式为: 除镁和锶外所有碱土金属都至少有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其中铍-7、铍-10、钙-41和镭-226是微量放射性同位素。钙-48和钡-130由于有很长的半衰期,因此它们都存在于大自然。 钙和镁都在地壳中常见,它们分别是现时地球蕴藏量第五多和第八多的元素。这两个元素在地壳形成数种的矿物,如白云石、石灰石和方解石等。其他非放射性元素在地球的蕴藏量较少,但也形成矿物,如绿柱石(铍)、天青石(锶)和重晶石(钡)等。放射性元素镭最长的半衰期只达1601年,因此它只是由其他较重的元素经放射性衰变所得,从而少量地在大自然中出现。
133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39
Emacs
Emacs Emacs(,源自Editor MACroS,宏编辑器),是一个文本编辑器家族,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在程序员和其他以技术工作为主的计算机用户中广受欢迎。最初由Richard Stallman于1975年在MIT协同盖伊·史提尔二世共同完成。这一创意的灵感来源于TECO宏编辑器TECMAC和TMACS,它们是由盖伊·史提尔二世、Dave Moon、Richard Greenblatt、Charles Frankston等人编写的宏文本编辑器。 自诞生以来,Emacs演化出了众多分支,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两种分别是:1984年由理查·斯托曼发起并由他维护至2008年的GNU Emacs,以及1991年发起的XEmacs。XEmacs是GNU Emacs的分支,至今仍保持着相当的兼容性。它们都使用了Emacs Lisp这种有着极强扩展性的编程语言,从而实现了包括编程、编译乃至网络浏览等等功能的扩展。 在Unix文化里,Emacs是黑客们关于编辑器之战的两大主角之一,它的对手是vi(Vim)。 Emacs在1970年代诞生于MIT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AI Lab)。在此之前,人工智能实验室的PDP-6和PDP-10电脑上运行的ITS操作系统的默认编辑器是一个叫TECO(Text Editor and Corrector)的行编辑器。与现代的文本编辑器不同,TECO将击键、编辑和文本显示按照不同的模式进行处理,稍晚出现的vi与它有些类似。在TECO上击键并不会直接将这些字符插入到文档里去,必须先输入一系列相应的TECO指令,而被编辑的文本在输入命令的时候是不会显示在屏幕上的。在如今还在使用的UNIX编辑器ed上,我们还能看到类似的工作方式。 1970年代初,理查德·斯托曼访问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Stanford AI Lab)时见到了那里的"E" editor。这种编辑器有着所见即所得的直观特点,深深打动了斯托曼,后来成为了大部分现代文本编辑器都具有的特性。后来斯托曼回到MIT,那时候MIT AI lab的黑客Carl Mikkelsen已经给TECO加上了称作“Control-R”的编辑显示模式,使得屏幕能跟随用户的每次击键刷新显示。斯托曼重写了这一模式,使它运行得更有效率,后来又加入了宏,允许用户重新定义运行TECO程序的键位。 这一新版的TECO立刻在AI实验室流行开来,并且很快积累起了大量自定义的宏,这些宏的名字通常就以“MAC”或者“MACS”结尾,意为“宏”(macro)。两年后,盖伊·史提尔二世承担起统一当时存在的各种键盘命令集的工作。史提尔和斯托曼经过一夜奋战,最终由斯托曼完成了这一任务,包括一套扩展和注释新的宏包的工具。这个完成的系统被称作EMACS,代表“Editing MACroS”,也代表“E with MACroS”。根据斯托曼的说法,他采用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nowiki><E></nowiki>在ITS里还没有被当作缩写用过”。也有说法指出,当时波士顿在MIT附近有家名为“”的商店出售的冰淇淋很受欢迎,Dave Moon是那里的老主顾,他就将ITS上一个给文本排版的程序命名为BOLIO,然而斯托曼并不喜欢甚或根本不知道那种冰淇淋,此事后来成了黑客界的一桩公案。 斯托曼意识到过多的定制、在开发过程中事实上的分支以及针对特殊用途的限制,威胁着Emacs的发展。后来他写道: 最初的Emacs同TECO一样-{只}-能运行在PDP系列的电脑上。Emacs虽然是在TECO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它已经足以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文本编辑器了。很快,Emacs就成为ITS上的标准编辑程序,接着由Michael McMahon从ITS移植到Tenex和TOPS-20操作系统上。其他Emacs早期的贡献者还包括Kent Pitman、Earl Killian和Eugene Ciccarelli。到了1979年,Emacs已经是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它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主流编辑器了。 后来几年,程序员们写了很多类Emacs的编辑器。其中包括Michael McMahon和Daniel Weinreb为Lisp机器写的EINE(“EINE Is Not EMACS”)和ZWEI(“ZWEI Was EINE Initially”),还有Owen Theodore Anderson写的Sine。Weinreb的EINE是第一个以Lisp实现的Emacs。1978年,Bernard Greenberg写了Multics Emacs,大部分由Multics Lisp实现。Multics Emacs后来由Richard Soley维护。很多Emacs的变种,包括GNU Emacs,后来都将Lisp作为自己的扩展语言。 詹姆斯·高斯林,在1981年写了Gosling Emacs,他后来还发明了NeWS和Java。作为第一个在Unix上运行的类Emacs编辑器,Gosling Emacs由C语言实现,并且以Mocklisp作为扩展语言。1984年,Gosling Emacs成为专有软件。 1984年,斯托曼开始致力于开发GNU Emacs,这将是一个自由软件,以代替专有的Gosling Emacs。最初GNU Emacs是在Gosling Emacs的基础上开发的,不过斯托曼后来用一个真正的Lisp解释器代替了原来的Mocklisp解释器,由于Lisp解释器在此软件中的核心地位,这意味着实际上重写了几乎全部代码。GNU Emacs是GNU计划的第一个项目,以C语言编写,将Emacs Lisp(其解释器由C实现)作为扩展语言。GNU Emacs最早广泛发布的版本是15.34,出现于1985年。实际上版本2到12并不存在,GNU Emacs的早期版本都是以“1.x.x”的形式编号,直到1.12版时开发人员放弃了这一记法,因为他们认为主版本号是不应该改动的,所以版本号从“1”跳跃到了“13”。因此,Version 13是第一个public release,它发布于1985年3月20日。 GNU Emacs后来被移植到了Unix系统上。它比Gosling Emacs拥有更多的的功能,尤其是它有一个真正的Lisp作为扩展语言。结果,GNU Emacs很快就取代了Gosling Emacs,成为Unix系统上预设的Emacs编辑器。 到1999年为止,GNU Emacs的开发工作基本是在封闭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开发方式在《大教堂和市集》中被称为“大教堂模式”。从那以后,GNU Emacs项目建立了公共开发邮件列表和匿名CVS代码访问,开发工作在一个CVS代码仓库中进行。2008年,Emacs开始使用Bazaar进行版本控制。 斯托曼是GNU Emacs的主要维护者,但他曾经有几次把维护工作交给别人。他于2008年将代码的维护工作交给了Stefan Monnier和Chong Yidong。他在mail list上发出以下内容: 1991年,Lucid公司的Jamie Zawinski等人以GNU Emacs 19的一个早期alpha版为基础,添加了一些新的特性,开发出Lucid Emacs。很快,Lucid Emacs的开发与GNU Emacs渐行渐远,最终双方的团队放弃了将两者合并的努力。Lucid Emacs被重新命名为XEmacs;至今为止,XEmacs仍然是最流行的Emacs变种之一。 其他的衍生版本,包括: 除上述编辑器以外,还有很多不基于GNU Emacs的编辑器,有些项目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精简版的Emacs。在1980年代,GNU Emacs只能在很高端的电脑上运行,这就为精简版的Emacs实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还有一些Emacs变种是为了克隆一个完整的Emacs,但是使用不同的Lisp方言或者其他的编程语言。比如: Emacs的版权遵从GNU通用公共许可证,赋予他人自由地对包括C和Lisp在内的Emacs源文件进行修改和再发行的权利。较早版本的GNU Emacs文档是在一种点对点(ad-hoc)的许可下发布的,要求所有修改过的副本都要包含某些特定的文字。例如,GNU Emacs的用户手册中必须包含如何获得GNU Emacs的说明,以及理查·史托曼的文章——《GNU宣言》。作为较早版本的GNU Emacs的分支,XEmacs的手册也采用相同的使用许可。较新版本的GNU Emacs文档则采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以使用“不变段落”("invariant sections")的形式包含有同样的文本,并且要求这些文档自我声明为“GNU手册”("GNU Manuals")。 Emacs不仅仅是一个编辑器,它是一个整合环境,或可称它为集成开发环境,这些功能如让使用者置身于全功能的操作系统中。Emacs可以: 此外Emacs还有如下特点: GNU Emacs几乎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定制,有的可以通过C语言实现,有的可以通过一个Lisp的方言——Emacs Lisp来实现。在Lisp环境中,变量和子程序可以在不重新编译/启动Emacs的前提下被修改。Emacs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偏好对编辑器进行定制。强大而自由的个人定制功能是Emacs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定制Emacs主要有三种方法: 如果一段Emacs Lisp代码确实有用,它通常会被打包并发布给其他用户。在因特网上能找到很多这样来自第三方的Emacs Lisp库,例如能用于编辑维基百科条目的。Usenet上的新闻组gnu.emacs.sources专门发布新的Emacs Lisp库。有些第三方代码最终还成为了Emacs的一部分。 手工配置安装各种Emacs Lisp代码毕竟有些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macs 24自带包管理器ELPA(package.el)。用户可以方便的浏览可用的包(M-x package-list-packages)和自动下载安装包(M-x package-install)。详细信息可以参考Emacs Wiki上的ELPA词条。 在GNU Emacs刚诞生时,它比相同系统上的其他编辑器运行速度要慢很多,但是现代的电脑可以很快地运行GNU Emacs。早期的GNU Emacs可以处理256 MB以下的文件,GNU Emacs 23.2将这一限制提升到512 MB,而在64位系统的GNU Emacs 24中,这个限制是大约2 EiB。 Emacs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可移植性的重要软件之一,能够在当前绝大多数操作系统上运行,包括各种类Unix系统(GNU/Linux、FreeBSD、NetBSD、OpenBSD、Solaris、AIX、OS X等)、MS-DOS、Microsoft Windows等。甚至在Android和诺基亚的Maemo上,Emacs也能运行。 GNU Emacs既可以在文本终端也可以在图形用户界面环境下运行。在类Unix系统上,GNU Emacs使用X-Window产生GUI,或者直接使用“框架”(widget toolkit),例如Motif、LessTif或GTK+等等。Emacs也能够利用OS X和Microsoft Windows的本地图形系统产生GUI。用GUI环境下的Emacs能提供菜单栏(Menubar)、工具栏(toolbar)、滚动条以及环境菜单(context menu)等交互方式。 Emacs采取的编辑方式是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入相应的编辑模式,即“主模式”(major mode)。Emacs针对多种文档定义了不同的主模式,包括普通文本文件、各种编程语言的源文件、HTML文档、TEX与LaTeX文档,以及其他类型的文本文件等等。 每种主模式都有特殊的Emacs Lisp变量和函数,使用户在这种模式下能更方便的处理这一特定类型的文本。例如,各种编程语言的主模式通常会提供: Emacs还能进一步定义“次模式”(minor mode),用以深度定制Emacs。一个GNU Emacs的缓冲区(buffer)-{只}-能关联于一种主模式,却能同时关联多个次模式。比如,编写C语言的主模式可以同时定义多个次模式,每个次模式有着不同的缩进风格(indent style)。 Emacs支持对多种文字的文本编辑,加上对多种字符集、字母系统、书写系统,以及不同文化的书写习惯都提供了支持,使得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使用者都能通过Emacs进行文本处理。Emacs还能通过调用诸如Aspell这样的外部程序,实现多种语言的拼写检查。GNU Emacs 24添加了对双向文字的支持。 Emacs支持包括UTF-8在内的诸多编码系统。GNU Emacs从23开始以UTF-8作为自身的编码系统,而在之前的版本,Emacs拥有一种特殊的内部编码系统MULE(MULti-language Environment),在读写文件时进行编码和解码。XEmacs编码系统和GNU Emacs相似,但具体的实现方法不完全一样。 一个叫做Emacspeak的子系统可以通过音频反馈,让拥有视觉障碍的用户和盲人用户使用Emacs。 在普通的编辑模式下,GNU Emacs和其他文本编辑器一样,允许用户通过按下键盘上的键插入其相对应的字符,也可以使用键盘上的方向键来移动光标。使用各种修饰键(如[Ctrl]、[Alt]、[Shift]等)和其它的普通键配合可以调用Emacs Lisp函数和宏。 某些GNU Emacs命令会调用外部程序,比如使用Aspell进行拼写检查或者使用GCC进行程序编译,解析被调用的外部程序的输出,并将结果显示出来。习惯IBM Common User Access的用户可以使用“cua-mode”,“cua-mode”曾经是一个第三方插件,从GNU Emacs 22开始被包含在Emacs中。 下表给出了一些基本命令。[Ctrl]键以大写"C"表示,[Meta]键[Alt]键以大写"M"表示。 注:中文系统C-[空格]一般为系统输入法,可使用C-@代替。 Emacs使用“小缓冲”(通常在最下面一行)显示信息提示以及输入命令和命令参数。在合适的情况下,小缓冲支持使用制表键或空格键补全。每个frame只有一个小缓冲。 Emacs将文本存放在缓冲区中。用户可以创建新的缓冲区,也可以关闭不需要的缓冲区,Emacs可以同时存在很多缓冲区。大部分的缓冲区的文本来自文本文件,用户可以编辑缓冲区的内容,并且保存到磁盘上。缓冲区也可以保存临时文本,比如“help”库显示的文档字符串。 很多Emacs用户都有过重复使力伤害的经历,原因是Emacs强烈依赖Ctrl键和Meta键,也由于Ctrl键在现代键盘中的位置。 解决方法有软件方法,也有硬件方法。软件方法包括: 硬件方法包括使用特殊的键盘,如Kinesis键盘的修饰键放在大拇指很容易按到的位置,或者微软自然键盘,它的修饰键对称的放置在键盘的两边,并且可以使用手掌按下。脚控踏板也是一种方法。 如果使用普通键盘,可以在按Ctrl组合键时手掌下移,用无名指击Ctrl,以规避小指过度利用。 “Emacs小拇指”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在Emacs诞生时,键盘的Ctrl键非常大,并且在空格键的旁边,使用大拇指很容易按。 Vim 的拥护者经常以Emacs小拇指作为切换编辑器的原因,虽然有些 Vim 用户(因为相似的原因)也会交换模式转换键和大小写转换键的功能。
134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40
碳 碳(Carbon,拉丁文意为煤炭)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C,原子序数为6,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IV A族,属于非金属。每个碳原子有四颗能够进行键合的电子,因此其化合价通常为4。自然产生的碳由三种同位素组成:C和C为稳定同位素,而C则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约为5,730年。碳是少数几个自远古就被发现的元素之一(见化学元素发现年表)。 碳的同素异形体有数种,最常见的包括:石墨、钻石及无定形碳。这些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包括外表、硬度、电导率等等,都具有极大的差异。在正常条件下,钻石、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热导率是已知材质中最高的。 所有碳的同素异形体在一般条件下都呈固态,其中石墨的热力学稳定性最高。它们不易受化学侵蚀,甚至连氧都要在高温下才可与其反应。碳在无机化合物中最常见的氧化态为+4,并在一氧化碳及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中呈+2态。无机碳主要来自石灰石、白云石和二氧化碳,但也大量出现在煤、泥炭、石油和甲烷水合物等有机矿藏中。碳是所有元素中化合物种类最多的,目前有近一千万种已记录的纯有机化合物,但这只是理论上可以存在的化合物中的冰山一角。 碳的丰度在地球地壳中排列第15(见地球的地壳元素丰度列表),并在全宇宙中排列第4(见化学元素丰度),名列氢、氦和氧之下。由于碳元素极为充沛,再加上它在地球环境下所能产生的聚合物种类极为繁多,因此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学根本。 碳的各种同素异形体的物理特性差异极大,例如钻石是最坚硬的天然物质,而石墨则是最柔软的物质之一。碳可以和众多较小原子(包括碳原子)产生多个共价键,因此碳化合物的总数是各个元素中最高的,已发现的有近一千万种,占所有已知化合物的绝大多数。碳的升华点是所有元素中最高的。在标准大气压下,碳没有熔点,因为它的三相点位于formula_1MPa、formula_2K(约4,330°C),而是会在3,900K左右升华。因此所有碳同素异形体的固体温度上限比熔点最高的金属还要高,如钨和钌。虽然碳能够进行氧化反应,但它的耐氧化性比铁和铜等元素都强。 碳化合物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学基础。碳氮氧循环反应是太阳以及其他恒星内部部分能量的来源。虽然碳拥有上千万种化合物,但碳在一般条件下的化学性质并不活跃。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碳能够抵抗几乎所有的氧化剂,并只会与最强的氧化剂反应。无论是硫酸、盐酸、氯还是任何碱,都无法侵蚀碳。在高温底下,碳会和氧反应形成碳氧化物(CO、<chem>CO2</chem>),也会把金属氧化物还原为纯金属,例如将氧化铁还原为游离态铁。这一放热反应应用于钢铁工业中,用以控制钢铁的碳含量: 碳能和某些金属在高温下形成碳化物,如钢铁中的及用作制造坚硬钻头磨料的碳化钨等。 截至2009年,石墨烯是所有已知物质中最坚固的。然而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的过程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才能在工业中应用。 碳的各种同素异形体有著两极化的异常特性: 的存活时间极短,因此碳一般以多原子形态稳定存在,这些碳原子的不同排布方式称为同素异形体。最常见的三种碳同素异形体为无定形碳、石墨及钻石。富勒烯曾经是新发现的奇异物质,但今天已大量生产,受到了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富勒烯共包括巴基球、碳纳米管、碳纳米芽及碳纳米纤维等。其他同素异形体还有:蓝丝黛尔石、玻璃碳、碳纳米泡沫及直链乙炔碳等等。 碳的无定形体是碳原子以非晶体形式不规则排列时形成的玻璃态物质,也就是不具备宏观晶体结构的石墨。无定形碳呈粉末状,是煤炭、煤烟(炭黑)及活性炭的主要成份。在正常压力下,碳以石墨的形式存在,其中每个碳原子都和另外三个碳原子键合,形成平面六边形环平铺结构。这一种网状平面结构能够层叠起来,每层间有弱范德华力。因此石墨性质柔软,也可作润滑剂(因为层与层间能轻易平行滑动)。由于石墨中每个碳原子都有一颗外层离域电子,共同形成遍布整个平面的π-云,所以电能顺著石墨的每个共价键合平面上传导。因此碳的整体电导率低于大部分金属。由于含有离域电子,因此在标准条件下石墨比钻石更加稳定。 在极高压力下,碳会形成原子排布更紧密的钻石,其密度几乎为石墨的两倍。钻石中的每个碳原子以四面体状与另外四个碳原子键合,形成一个三维密铺网状结构。钻石晶体属立方晶系与矽和锗相同。由于碳-碳共价键非常强,因此钻石是最抗刮损的天然材质。虽然民间有「钻石是永恒的」一说,但实际上钻石在标准环境下并不具备热力学稳定性,而且会转变为石墨。然而由于转变需要较高的活化能,所以该过程极为缓慢,肉眼无法观察。碳在某些情况下会结晶成蓝丝黛尔石。这一形态为六方晶体,所有碳原子间都以共价键键合。因此蓝丝黛尔石与钻石特性相近。 富勒烯的结构与石墨相似,但除了六角碳原子环以外,它还含有五角环和七角环。这些环镶嵌成平面,卷缩成球体、椭球体和圆柱体等形状。各种富勒烯(包括巴基球、碳纳米管和碳纳米芽)的特性仍尚待研究,属于纳米材料科学的范畴。「富勒烯」(Fullerene)和「巴基球」(Buckyball)是以推广网格球顶作为建筑结构的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命名的,而网格球顶与富勒烯的几何结构相似。巴基球是较大的纯碳单质分子,每个碳原子与三个碳原子键合,形成椭球体(最简单的一种为足球形的<chem>C60</chem>,亦即巴克敏斯特富勒烯)。碳纳米管则是碳原子六角形密铺平面所卷缩而成的管状(圆柱体)分子。2007年,科学家首次宣布发现碳纳米芽,一种巴基球和碳纳米管的混合体(巴基球键合在碳纳米管壁上)。碳纳米芽同时具有巴基球和碳纳米管的属性。 其他同素异形体还有碳纳米泡沫,发现于1997年,具铁磁性。碳纳米泡沫由众多碳原子低密度聚集而成,每个原子与三个碳原子键合,形成由六角或七角环串联而成的松散三维网格。它是已知最轻的固体之一,密度约为2kg/m。同样,玻璃碳也含有大量的内部气孔。但与普通石墨不同,其每一层并不平行层叠,而是以相对随机的方式排布。直链乙炔碳的化学结构为<chem>-(C:::C)n-</chem>。这一分子呈直链型,具有"sp"混成轨域,是一种在三键和单键之间交替的聚合物。其杨氏模量是世界上最坚硬材料钻石的40倍,因此在纳米科技中有相当的研究空间。 碳在全宇宙各元素中总质量排列第四,位于氢、氦和氧之后。碳大量存在于彗星、大部分行星大气层、太阳以及其他恒星中。一些陨石含有太阳系还处于原行星盘时所遗留下来的微钻石。陨石撞击时的巨大温度和压力也会在撞击坑处形成微钻石。 碳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大量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当中约有8100亿吨碳)并溶解在所有水体中(约有36万亿吨碳)。整个生物圈共含有约1.9万亿吨碳。碳氢化合物(如煤、石油和天然气)同样含有碳:煤矿储备共有约9000亿吨碳,石油储备有约1500亿吨碳,而天然气则有约1050亿吨碳,但仍不包括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源(含有5400亿吨碳)。碳也封存在地球两极和海底的甲烷水合物中,碳含量估计共有5千亿至2万5千亿吨,另有研究估计含量为3万亿吨。过去的碳氢化合物含量比今天要多。从1751年至2008年有大约3470亿吨碳在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层中。 碳酸盐岩石(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等等)中含有大量的碳。最大的碳矿石来源是煤,占化石燃料的80%。 若以个别同素异形体计算,则石墨主要位于美国(以纽约州及德克萨斯州为主)、俄罗斯、墨西哥、格陵兰和印度。天然钻石主要出现在古火山的「颈部管道」部分的金伯利岩内。大部分钻石矿藏都位于非洲,其中以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刚果共和国及塞拉里昂居多。其他矿藏地点包括美国阿肯色州、加拿大、俄罗斯北极圈内、巴西以及西澳洲。好望角对出的洋底也有进行钻石的开采。虽然自然界中存在著不少钻石,但是在美国有30%的工业用钻石都是人工合成的。 宇宙射线会在海拔9至15公里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处产生碳-14。这一反应中,热中子撞击氮-14原子核,形成碳-14原子核及一颗质子。 所有碳同位素的原子都有6颗质子,但中子数各异(从2到16颗不等)。碳有两个自然存在的稳定同位素:碳-12(<chem>^12C</chem>)占地球上碳的98.93%,而碳-13(<chem>^13C</chem>)则占剩余的1.07%。生物体中<chem>^12C</chem>同位素的比率更高,因为生物化学反应会选择性地消除<chem>^13C</chem>。196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决定以碳-12同位素作为原子量单位的定义标准。核磁共振所探测的就是<chem>^13C</chem>。 碳-14(<chem>^14C</chem>)是自然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地球上的丰度为一万亿分之一(0.0000000001%),主要存在于大气层和地表矿藏中,如泥炭及其他有机物质等。碳-14以0.158 MeV能量进行β衰变。由于半衰期只有5730年,所以该同位素在古老岩石中几乎绝迹,但会在大气高层(低平流层及高对流层)中经宇宙射线和氮间的反应而不断产生。C在大气层及生物体中的丰度几乎守恒,但在生物体死亡后有规律地衰减,这就是放射性碳定年法的原理。该定年法可测量年龄在4万年以下的含碳物质。 碳有15种已知同位素,其中存活时间最短的是<chem>^8C</chem>,它会进行质子发射和α衰变,半衰期为1.98739x10秒。同位素<chem>^19C</chem>有核晕效应,即其半径比密度均匀的正常球体原子核高得多。 碳原子核的合成需要在巨星或超巨星内部,通过3颗α粒子(氦原子核)几乎同时互相撞击而形成,称为3氦过程。进一步与氢或氦融合后分别产生的锂-5和铍-8都很不稳定,因此会迅速衰变回较小的原子核。这种情况下的温度达到1亿开尔文,所需的氦浓度极高。大爆炸后的宇宙迅速膨胀、冷却,因此大爆炸没有产生大量的碳元素。赫罗图中的水平分支恒星则具备3氦过程的所需条件,可以大量生成碳。超新星爆炸再将这些恒星内部的碳散布到太空中,这些含碳的尘埃聚合形成第二代、第三代恒星及其行星。太阳系属于第三代恒星系统,因此地球生物所赖以为生的碳元素,最初也是在巨大恒星的内部合成的。另外,通过碳氮氧循环过程,碳作为聚变反应的催化剂,为恒星提供了绝大部分的能量。 亚毫米波天文学能够探测到含不同碳同位素的一氧化碳间的循环转换(<chem>^12CO</chem>、<chem>^13CO</chem>及<chem>C^18O</chem>),这可用于研究分子云中刚刚形成的恒星。 在地球上并不容易发生元素间的转变,因此地球上的碳基本上是守恒的。任何使用到碳的物理及化学过程都必须从一处取得碳,并在过程后转移到另一处。环境中碳所遵循的路径称为碳循环。例如,植物从周围环境中吸取二氧化碳,用以增加自身质量。动物可能会进食一部分植物体,并再以二氧化碳把碳还原到环境中。整个碳循环实际上复杂得多,比如一些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海洋中,动植物死亡后也会成为石油或煤,再经焚烧把碳还原到大气中。 碳能够形成串连的<chem>C-C</chem>键,形成很长的分子链,这种特性叫做成链。碳-碳键强而稳定。因此,碳可以形成几乎无限种不同的化合物。其实,碳化合物的数量比其他所有元素的化合物加起来还要多(除氢以外,因为大部分碳化合物都含有氢)。 最简单的有机分子是碳氢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以一条碳链为主干,并有氢原子键合在碳链上。链长、支链及官能团等都会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所有生物体中都含有碳,并以碳作为有机化学的基础。碳氢化合物在工业上可用作制冷剂、润滑剂、溶剂、塑料的制造原料、化石燃料等等。 碳与氧和氢结合后,会形成众多必不可少的生物化合物,包括糖、木酯素、甲壳素、醇、脂、酯、类胡萝卜素、萜烯等等。碳与氮结合会形成生物碱,再加上硫后会形成抗生素、氨基酸及橡胶等等。最后加入磷,会形成生命所需的化学编码分子DNA及RNA,以及生物细胞用以传递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TP)。 矿石中的含碳物质以及不含氢或氟的碳化合物一般不归于有机化合物中,但这种定义并不是绝对的。这些无机化合物包括最简单的各种氧化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二氧化碳(<chem>CO2</chem>)。二氧化碳曾是古大气层的主要成份,但今天则只占地球大气层中的极小一部分。当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会形成碳酸(<chem>H2CO3</chem>)。但由于有多个氧原子以单键连结到一颗碳原子上,所以它并不稳定。然而通过这一中继状态,因共振而稳定的碳酸盐离子得以形成。一些重要的岩石都含有碳酸盐,如石灰岩、白垩岩和大理石等。 另一常见的碳氧化物是一氧化碳(<chem>CO</chem>),一种在不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三键,而且极性非常强,所以会不可逆转地与血红蛋白分子结合,使得亲和力较低的氧无法经血红蛋白传输。氰化物(<chem>CN-</chem>)的结构相似,但其特性更类似于卤素离子(拟卤素)。例如,氰分子(<chem>(CN)2</chem>)与双原子卤素相似。其他较罕见的氧化物包括二氧化三碳(<chem>C3O2</chem>)、不稳定的一氧化二碳(<chem>C2O</chem>)、三氧化碳(<chem>CO3</chem>)环戊五酮(<chem>C5O5</chem>)、环己六酮(<chem>C6O6</chem>)和苯六甲酸酐(<chem>C12O9</chem>)。 当碳遇到如钨等活性较强的金属时,会形成碳化物(<chem>C^4-</chem>)或乙炔化物(<chem>C2^2-</chem>),大大提高这些合金的熔点。碳的电负性为2.5,所以会主要形成共价键。碳有几种共价键晶格化合物,如结构与钻石相近的碳化矽(<chem>SiC</chem>)。 金属有机化合物是任何具有碳-金属键的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类别繁多,主要分为烷基金属化合物(如四乙基铅)、η烯烃化合物(如蔡斯盐)和η烯丙基化合物(如氯化烯丙基钯二聚物);含环戊二烯配位体的茂金属(如二茂铁);以及过渡金属卡宾配合物。金属羰基配合物有很多种,包括四羰基镍等。 中文的「碳」字为形声字,以石部表示固体非金属,并以「炭」旁表示碳元素源自木炭或煤炭等物质。韩文及日文中碳的汉字写法均为「炭素」。在英文中,carbon来自拉丁文的carbo,即煤炭和木炭;法文中的charbon同样也是木炭的意思。德文、荷兰文和丹麦文中碳分别写作Kohlenstoff、koolstof和kulstof,都是「炭物质」的意思。 最早的人类文明就已在煤烟和木炭中发现了碳。中国人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发现了钻石。人们在古罗马时代就开始通过在无氧环境下加热木材制造木炭。 1722年,瑞尼·瑞欧莫发现铁在转变为钢的过程中会吸收一种物质,今天人们知道这就是碳。1772年,安东万·拉瓦节证明钻石是完全由碳组成的。他燃烧了木炭和钻石,发现两者都没有产生水,而且形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人们曾以为石墨是铅的一种形态,但卡尔·威廉·舍勒在1779年证明了它和木炭相同,但混有小量铁,并会经硝酸氧化之后释放二氧化碳。178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贝托莱、加斯帕·蒙日和沙尔·奥古斯丁·范德蒙以拉瓦节对钻石所用的方法证明,石墨同样主要由碳组成。石墨在燃烧后同样留下了铁,因此他们以为铁在石墨结构中是必要的。拉瓦节在他1789年的教科书中将碳列为化学元素。 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碳单质富勒烯,其中包括巴基球、碳纳米管等等。发现者罗伯特·柯尔、哈罗德·克罗托和理查德·斯莫利因此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他奇特的碳同素异形体也被陆续发现了,例如玻璃碳。 大量天然石墨矿藏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主要出产国为中国、印度、巴西和朝鲜。石墨矿石都是变质岩,与石英、片岩中的云母和长石、片麻岩及变质砂岩和石灰岩一同出现,呈透镜状或叶脉状,厚度可达1米多。位于英国坎伯兰博罗戴尔(Borrowdale)的石墨矿藏巨大且纯度高,直到19世纪,人们都直接锯下石墨块,削成条状后包在木条中,作铅笔出售。今天,要从较小的石墨矿中提取石墨,需要把矿石压碎后,用水浮出较轻的石墨。 天然石墨以三种形式出现:无定形态、薄片状或结晶薄片状以及叶脉状或块状。无定形石墨的质量最低,但也最常见,一般被用于生产价值最低的产品。在工业中「无定形」指的是晶体细小,而非科学中所指的完全缺乏晶体结构。无定形石墨大量出现在位于中国、欧洲、墨西哥以及美国的大型矿藏中。薄片状石墨的价值更高,也较少见,通常出现在变质岩中。质量较高的薄片石墨价格可以是无定形石墨的4倍,可制成膨胀性石墨,用作阻燃剂等。薄片石墨出产于巴西、加拿大、中国、德国和马达加斯加。叶脉状或块状石墨最为罕见,是天然石墨中质量与价格最高的一种。这种石墨整块出现在岩石之间,目前只有斯里兰卡出产。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2010年全球石墨产量为1100万吨,其中中国占了80万吨,印度13万吨,巴西7.6万吨,朝鲜3万吨,加拿大2.5万吨。美国没有开采自然石墨,但2009年共生产了11.8万吨合成石墨,估计总值9.98亿美元。 全球的钻石生产由少数大型企业控制,而钻石矿藏也只分布在地球的少数地区。 钻石矿石中只有极小部分是钻石。在最初压碎矿石时须避免损伤大块钻石,压碎后再以密度分开各种粒子。今天,人们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能够预先找到钻石含量较高的部分,接著的分类过程则由人工进行。在X光科技普及之前,人们用涂上油脂的运输带提取钻石。钻石比矿石中其他的矿物更容易粘在油脂上。 历史上只有南印度出产钻石。自公元前9世纪左右至公元18世纪中叶,印度都是世界唯一的钻石产国。18世纪末,印度的矿藏已经衰减了许多,因此巴西1725年发现钻石后,成为了印度以外的首个钻石产地。 1870年代人们发现了南非的钻石矿场,才开始了对主要矿藏(金伯利岩及钾镁煌斑岩)的开采。产量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一共已有45亿卡拉钻石从当地开采出来。钻石在美国主要分布在阿肯色州、科罗拉多州和蒙大拿州。 今天经济效益最高的钻石产国有俄罗斯、博茨瓦纳、澳洲及刚果共和国。俄罗斯的钻石产量为全球的五分之一。澳洲拥有钻石含量最高的矿藏,其年产量在1990年代达到4200万吨的顶峰。其他的商业钻石矿场位于加拿大加拿大、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分在雅库特地区)、巴西以及澳洲北部和西部。 所有生物都依赖碳。如果没有碳,我们所知的生物形态都不可能存在(见假定性生物化学)。除了作食物和木材以外,碳的最大用途是在化石燃料上(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如天然气和石油等。石油化学工业利用炼油厂把原油蒸馏成汽油和柴油。纤维素是一种植物制造的碳聚合物,出现在棉花和麻中。植物中的纤维素主要有支撑结构的作用。动物来源的碳聚合物有羊毛、羊绒和丝绸。塑料是人工合成的碳聚合物,一般在分子链中含有固定间隔的氧和氮原子。塑料的制造原料都可以从石油加工而成。 碳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非常广泛。碳可以和铁形成合金,亦即钢。石墨与粘土混合后可制成铅笔芯,用于书写和绘画。石墨还能用作润滑剂、颜料、玻璃生产过程中的铸模材料、亁电池中或电镀和电铸过程中的电极、电动机中的碳刷以及核反应炉中的中子减速剂等等。 木炭可用于绘画、烧烤、炼铁等等。木材、煤炭和石油都可用作燃料,用以发电或保暖。高质量钻石被用作首饰,而工业用钻石则可在金属或石头上进行钻孔、切割和磨光。化石燃料中的碳氢化合物能加工成塑料。聚酯纤维裂解后形成的碳纤维可以为塑料加固,产生轻盈的复合材料。碳纤维的制造原料为经拉伸过的聚丙烯腈(PAN)以及其他有机物质,其最终的晶体结构和力学属性取决于初始原料和制作工序。由PAN做成的碳纤维结构与细长的石墨丝相似,而经过热处理后,结构就会变成连续的一张薄片。这种纤维的拉伸比强度比钢还要高。 炭黑的应用包括:黑色颜料、印刷墨水、艺术油墨和水彩、碳式复写纸、汽车油漆、墨和激光打印机碳粉。炭黑还可以用作橡胶和塑料的填充剂。活性炭可吸附、过滤物质,其应用范围包括防毒面具、水净化、厨房吸油烟机等,也可从消化系统中吸收毒物或气体作医学治疗。碳在高温下可以进行还原反应,如焦炭可将铁矿石转化为铁金属。钢与碳粉末一起加热后,可以达到表面硬化的作用。碳化矽、碳化钨、碳化硼和碳化钛都是超硬材料,在切割和碾磨时被用作磨料。几乎所有衣料都由碳化合物组成,如人造纺织品和皮革等。 钻石工业可基本分为宝石级和工业级钻石的生产和加工,两种市场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宝石级钻石交易市场巨大。但与金、铂等贵金属不同,钻石宝石的交易并不像日用品:其利润幅度很高,二手市场也不大。 工业用钻石市场主要注重钻石的硬度和热导率,而几乎忽略钻石的清澈度和颜色。因此开采出来的钻石中,有80%(即1亿卡拉、20吨)无法用作宝石,需要转到工业用途上。1950年人工钻石被发明之后,马上就有了工业用途,年产量共有30亿卡拉(600吨)。钻石在工业中主要被用于切割、钻孔、碾磨和磨光等,一般大小不需要太大。大部分宝石级钻石都可以用在工业上。钻石可以镶嵌在钻头或锯子上,或磨成粉末后进行碾磨和磨光。在专门用途上,钻石可以作高压实验的器材(如钻石对顶砧)、高效轴承以及特殊窗户等。在人工钻石生产技术的发展下,更多应用将在未来实现,如作为集成电路中的半导体或电子产品中的散热片等。 纯碳对人类的毒性很低,甚至可以以石墨或木炭的形式直接安全进食。碳可以抵抗化学侵蚀,包括消化道中的酸。因此当进入人体组织后,碳会长时间存留。炭黑有可能是第一种被用作纹身的颜料。冰人奥茨的身上有碳刺青,一直保留到他死后5200年后的今天。然而,大量吸入煤灰或煤烟却会刺激肺部,并造成煤工尘肺等阻塞性肺病。作磨料用的钻石粉末在进食或吸入后同样会造成危险。柴油引擎排烟中含有碳微粒,这些微粒会在肺部积聚。如果进入身体的含碳物质还有其他的杂质,如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等,就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额外的伤害。 碳对大部分地球生物来说毒性都很低,但对某些生物却有毒。比如,碳纳米微尘对果蝇属是有毒的。 碳在高温下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如温斯乔火灾就是因加热的石墨造成的。大量煤炭在无氧状态下经过数亿年后,首次被挖出时,可能会在接触到空气后自燃。 碳的众多化合物中,有著多种剧毒,如河豚毒素、蓖麻毒蛋白、氰化物(<chem>CN-</chem>)和一氧化碳。
134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43
协调世界时
协调世界时 协调世界时(,,简称UTC)是最主要的世界时间标准,其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zh-tw:格林威治标准时间;zh-hk:格林威治标准时间;zh-mo:格林威治标准时间;zh-cn: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中华民国采用CNS 7648的《资料元及交换格式–资讯交换–日期及时间的表示法》(与ISO 8601类似)称之为世界协-{}-调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ISO 8601:2000的国家标准GB/T 7408-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中亦称之为协调世-{}-界时。 协调世界时是世界上调节时钟和时间的主要时间标准,它与0度经线的平太阳时相差不超过1秒,并不遵守夏令时。协调世界时是最接近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的几个替代时间系统之一。对于大多数用途来说,UTC时间被认为能与GMT时间互换,但GMT时间已不再被科学界所确定。 协调世界时(UTC)正式形成于1960年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的374号建议中,该建议由多国时间实验室共同提出。人们对该时间系统进行过数次调整,直到1972年引入了闰秒机制,调整工作得以简化。也有很多人提议用一个没有闰秒的时间系统来替换掉协调世界时,但目前尚未就此达成一致。 现行的协调世界时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建议《Standard-frequency and time-signal emissions》(ITU-R TF.460-6)所确定。 UTC基于国际原子时,并通过不规则的加入闰秒来抵消地球自转变慢的影响。闰秒在必要的时候会被插入到UTC中,以保证协调世界时(UTC)与世界时(UT1)相差不超过0.9秒。 协调世界时的缩写为UTC。国际电信联盟希望协调世界时能够在所有语言有单一的缩写。英语和法语区的人同时希望各自的语言缩写-CUT和TUC能够成为国际标准,结果最后妥协使用UTC,这个缩写跟从世界时变种(UT0、UT1、UT2、UT1R等等)的缩写模式。 协调世界时把时间分为天、小时、分钟和秒。通常,天是使用格里历(公历)定义的,但也能使用儒略日。每天包含24小时,每小时包含60分钟。一分钟通常有60秒,但加入了随机的闰秒后,一分钟可能是61秒或59秒。因此,在UTC系统的时间尺度中,秒和比秒小的单位(毫秒、微秒等)其长度是固定的,但是对于分钟和比分还大的单位(小时、天、周等),其长度是可变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做出插入闰秒的决定,并至少在加入前6个月发布在该组织的“公告C”中 。闰秒是无法提前很早预知的,因为地球的自转速率是不可预测的。 几乎所有的UTC天都包含 86,400 SI秒,即每分钟正好有60秒。然而,由于一个平太阳日比 86,400 SI秒稍微长一些,偶尔会有一个UTC天的最后一分钟被调整为61秒。多出的这一秒被称为闰秒,它体现了上一闰秒后比平太阳日多出来的全部时长(大约每天2毫秒)。一个UTC天的最后一分钟也可以是59秒,以此来适应地球自转得更快的情况,但是这样的可能性很小,至今还没有出现过。UTC天的长度不规则意味着带小数的儒略日和UTC时间不能很好的对应。 为了保证协调世界时很接近世界时UT1,UTC从基于TAI的线性方程转变成另一方程时,偶尔会出现不连续点。这些不连续点以闰秒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不连续点就是造成了UTC天的长度不规则的闰秒。IERS规定不连续点仅出现在6月或12月底,但也有规定将3月或者9月作为备选 。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跟踪并公布UTC时间和世界时的差别,即DUT1 = UT1 - UTC,另外,IERS也负责引入不连续的闰秒来保证它们的时间差DUT1在±0.9秒之间。 由于时间膨胀效应,不在大地基准面或者快速运动的的标准时钟,将不会和UTC时间保持同步。因此,在必要的时候,从大地基准面时钟有确定关系的时钟那里获取的遥感信号,可以用来提供UTC时间,比如装在航天器等位置上的时钟。 如果查询不到描述两UTC时刻之间闰秒数量的列表,就不可能计算出这段时间内的精确时差。相应的,计算出一段以未来时刻为终点的时间间隔的时差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其中可能包含了数量不定的闰秒(比如,“现在”和“2099-12-31 23:59:59”之间有多少TAI秒)。因此,许多要求长期(多年)高精度测量的科学应用使用TAI来代替UTC时间。TAI也经常被用在不能处理闰秒的系统中。GPS时总是恰好比TAI时落后19秒(TAI时和GPS时都不受UTC中引入的闰秒影响)。 国际原子时的误差为每日数纳秒,而世界时的误差为每日数毫秒。对于这种情况,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的折衷时标于1972年面世。为确保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相差不会超过0.9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会在协调世界时内加上正或负闰秒。因此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之间会出现若干整数秒的差别。位于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事务中央局负责决定何时加入闰秒。 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国际子午线会议(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当地平太阳时被指定为通用日,以午夜零时作为当天的起点。这种规定符合民用格林尼治时间(GMT),民用GMT自1847年起就在大不列颠岛使用。相比之下,天文GMT开始于当天午夜后12小时的中午,直到1925年1月1日都是如此。与之相反,航海GMT开始于当天午夜前12小时的中午,至少到了1805年英国皇家海军还在使用,航海GMT在其他地方又被使用了更长的时间,因为1884年的国际子午线会议提到了它。1884年,有三分之二的图表和地图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Greenwich Meridian)作为它们的本初子午线(Prime Meridian)。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引入了世界时(UT)的概念来指代GMT,UT的一天开始于GMT的午夜。直到20世纪50年代,广播时间信号都是基于世界时UT,因此基于地球的自转。 1955年,铯原子钟的发明,提供了一种比天文观测更稳定且更方便的守时机制。1956年,美国国家标准局(U.S.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和美国海军天文台(U.S. Naval Observatory)开始研究基于原子频率的时间尺度。到了1959年,这些时间尺度被用来生成WWV时间信号,并通过广播它们的无线电台广为人知。1960年,美国海军天文台、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以及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UK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协调了它们的无线电广播,由此时间的步长和频率的变化得到了协调,这样产生的时间尺度也被正式命名为“协调世界时”。 1958年,将新确立的铯原子跃迁频率和历书秒联系起来的数据被公布 。当历书秒在支配太阳系行星和卫星运动的定律中充当自变量时,历书秒这种时间间隔可以使得这些定律能够准确预测太阳系中天体的观测位置。在观测精度允许的范围内,历书秒的长度是一定的,就像原子秒一样。这次公布的数据使得原子秒的某一长度值可以很好地用于天体运动定律中。 1961年,国际时间局开始在国际上协调不同的UTC时间( 但是直到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才采用“协调世界时”这个命名 ) 。从那以后,每几个月就会出现时间跳跃的情况,频率的改变发生在每年的年末。每次跳跃都使时间增加100毫秒,这种UTC时间旨在能和世界时UT2保持很近似。 1967年,国际单位制秒根据铯原子钟产生的频率被重新定义,这样定义的秒实际上和历书时的秒长度一样。这个频率就是1958年以来暂时用于TAI时间的频率。很快人们发现让不同长度的UTC秒和SI秒并存于TAI中是不对的。人们认为,时间信号保持在一个恒定的频率会更好,而那个频率应该和SI秒相符合。因此,有必要依赖于时间跳跃来保持时间信号和世界时UT很接近。人们在一个被称为“跳跃原子时”(SAT)的服务中尝试了这项实验,SAT时的秒长和TAI时的秒长一致,另外SAT使用了长度为200毫秒的时间阶跃来保持其和世界时UT2的同步。 在UTC以及SAT系统中进行频繁的时间跳跃并不令人满意。1968年,G. M. R. Winkler以及铯原子钟的发明人Louis Essen,各自独立地提出时间阶跃的长度应仅为1秒。连同UTC的秒长应和TAI的秒长一致的观点,这样的系统最终得到了认可。UTC时间的最后一次不规则时间跳跃发生在1971年底,其长度为0.107758TAI秒,因此UTC时间1972年1月00:00:00恰好等于TAI时间的1972年1月00:00:10,这样一来UTC和TAI之间的时间差就被调整为了整数秒。同时,UTC时间每秒的变化和TAI的变化精确地一致。另外,UTC时间也开始在时刻上更接近UT1而非UT2。一些报时信号开始播报UT1和UTC之间的修正值DUT1,来满足那些需要比当前UTC更接近UT1的应用。 这套时间系统被应用于许多互联网和万维网的标准中,例如,网络时间协议(NTP, Network Time Protocol)就是协调世界时在互联网中使用的一种方式。 在军事中,协调世界时区会使用“Z”来表示。而在航空上,所有使用的时间划一规定是协调世界时。而且Z在无线电中应以北约音标字母读作“Zulu”,协调世界时也会被称为“Zulu time”。比如说飞机在香港时间(UTC+8)18:00整起飞,就会写成1000z,又或者读作“1000Zulu”。 如果本地时间比UTC时间快,例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蒙古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西部的时间比UTC快8小时,就会写作UTC+8,俗称东八区。相反,如果本地时间比UTC时间慢,例如夏威夷的时间比UTC时间慢10小时,就会写作UTC-10,俗称西十区。 依据国际南极条约,南极使用UTC,而UTC的时间就是等于GMT的时间。 当地的科考人员使用的是其补给站的时间(也就是其本国时间) 由于北极位于北冰洋上,并非属于任何一国之领土,但是很靠近俄罗斯跟加拿大,而事实上,北极距离加拿大领土超过770公里,早已超过一般常用的经济海域,北极属国际公海区域,依此,北极时区,亦为UTC。
134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44
无定形碳
无定形碳 无定形碳(Amorphous carbon)一种非构造、富含反应性的碳。所谓无定形碳是指其内部结构而言。部分无定型炭的末端可能与氢以结合,形成氢化无定形碳。 在矿物学上的定义,无定形碳泛指除了石墨与钻石之外的不纯碳物质,包括了:
134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45
辅助型T细胞
辅助型T细胞 辅助T细胞(),又称为助手型T细胞,是一种T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它的表面有抗原受体,可以辨识抗原提呈细胞的MHC-II类分子呈献的抗原片段。 一旦受到抗原刺激,Th细胞就会增殖和分化成作用性Th细胞(effector Th)和记忆Th细胞(memory Th)。 很多Th细胞在细胞表面表现CD4蛋白质。这种亲和力使得Th细胞和靶细胞可以在抗原特化反应中紧密的贴在一起。带有CD4分子的Th细胞称为CD4+ T细胞。辅助T细胞主要可区分为Th1、Th2、Th17及Thαβ等四种。 TH1辅助细胞主要作用为对抗细胞内细菌及原虫的免疫反应,其主要为白介素12(IL-12)所驱动诱发,其主要的执行的细胞因子是伽马干扰素(IFNγ),其最重要的执行细胞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另外还有杀手CD8-T细胞、产生IgG的B细胞以及分泌IFNγ的CD4-T细胞等、其主要的转录因子为STAT4,另外还有T-bet等等 。CD4-T细胞分泌的IFNγ会活化巨噬细胞,使其能够吞噬并消化掉细胞内细菌及原虫,另外IFNγ也会活化iNOS而放出等自由基而直接杀死细胞内细菌及原虫。TH1免疫反应对应的是"第四型自体免疫疾病"(Type4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也就是过度的TH1表现将会导致巨噬细胞自体免疫疾病,比如麻风病或结核菌素过度反应以及第一型糖尿病等都属此类。 TH2辅助细胞主要作用为对抗细胞外多细胞寄生虫的免疫反应,主要为白介素4(IL-4)所驱动诱发,而主要作用的细胞因子是IL-4、IL-5和IL-13;其最重要的执行细胞为肥大细胞(Mast cell)、嗜酸细胞(Eosinophil)及嗜碱细胞(Basophil);另外还有产生IgE的B细胞以及分泌IL-4/IL-5的CD4-T细胞等;其主要的转录因子为STAT6和GATA。CD4-T细胞分泌的IL-5会活化嗜酸细胞,使其能够攻击细胞外寄生虫;另外IL-4和IgE会活化肥大细胞而放出组织胺(histamine)、血清素(serotonin)等,造成气管收缩、腹泻及肠蠕动而排出寄生虫。TH2免疫反应对应的是"第一型过敏反应-IgE调节性反应和一般过敏"(Type1 IgE 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 allergy),也就是过分的TH2激活将会导致肥大细胞及嗜酸细胞过敏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气喘及异位性皮肤炎等都属此类。 TH17辅助细胞主要作用为对抗细胞外细菌及霉菌的免疫反应,其主要为白介素6(IL-6)及TGFβ所驱动诱发,其主要的执行的细胞因子是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以及TNFα,其最重要的执行细胞为中性球(Neutrophil),另外还有产生IgG/IgA/IgM的B细胞以及分泌IL-17的CD4-T细胞等,其主要的转录因子为STAT3,另外还有RORγ等等。CD4-T细胞分泌的IL-17和TNFα会活化中性球,使其能够吞噬并消化掉细胞外细菌及霉菌,另外IL6等也会活化补体反应而直接杀死细胞外细菌及霉菌。TH17免疫反应对应的是"第三型过敏反应-免疫复合体及补体性反应"(Type3 Immune complex & complement hypersensitivity),也就是过分的TH17激活将会导致中性球自体免疫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超敏反应(Arthus reaction)等都属此类。 THαβ辅助细胞主要作用为对抗细胞内病毒的免疫反应,其主要为阿尔发或贝他干扰素(IFNα/β)所驱动诱发,其主要的执行的细胞因子是白介素10(IL-10),其最重要的执行细胞为自然杀手细胞(NK cells),另外还有杀手CD8-T细胞、产生IgG的B细胞以及分泌IL10的CD4-T细胞等,其主要的转录因子为STAT1和STAT3,另外还有IRF等。CD4-T细胞分泌的IL10会活化自然杀手细胞,使其能够启动ADCC杀死受病毒感染之细胞,使其发生凋亡而将细胞内病毒的DNA分解掉,另外IFNα/β也会抑制细胞转译和转录活化以防止病毒继续感染。THαβ免疫反应对应的是"第二型过敏反应-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反应"(Type2 antibody dependent cytotoxic hypersensitivity),也就是过分 的THαβ激活将会导致自然杀手细胞自体免疫疾病,比如重症肌无力等属此类。
134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48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英文缩写为 WHO;中文简称:世卫组织或世卫)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国际最大的公共卫生组织,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机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是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尽可能获得高水平的健康。该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的主要职能包括:促进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进公共卫生,疾病医疗和有关事项的教学与训练;推动确定生物制品的国际标准。截至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共有194个成员国。 世界卫生组织是中的一员,其前身为隶属的卫生组织()。 截至2013年为止,世界卫生组织共有194个会员国,除了列支敦斯登以外,其他联合国会员国都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此外还有纽埃及库克群岛。(一国家只要批准了世界卫生组织宪法条约,即为有完整权利的会员国)。 世界卫生组织的成员国会派代表团参加世界卫生大会,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所有联合国的成员都有资格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依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其他国家只要提出申请,在世界卫生大会中过半数通过,即可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员国。」。 是指不具备主权和外交权的殖民地可以由负责其外交事务的会员国申请,成为它的副会员。二个准会员国,分别是波多黎各及托克劳群岛。 指一个政治实体提出会籍申请以后,在这个申请没有经过世界卫生组织的组织法、程序接纳之前,由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考虑工作实际需要,可以邀请这些提出申请的政治实体,作为世界卫生大会的观察员参加会议。世界卫生组织中的观察员资格包括主权国家、准主权国家及非政府组织,没有投票权及人事分配权,每年仅可参与一周的世界卫生大会,无法取得关于世卫的重要文件。 许多其他的政治实体以世界卫生大会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像巴勒斯坦就以阿拉伯国家联盟认可的「民族解放运动」身份,依《联合国大会第3118号决议》成为观察员,圣座和马尔他骑士团也是观察员 ,根据《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及《世界卫生大会第25.1号决议》,台湾在一个中国框架下,于2009年受邀成为观察员,其名称为「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2017年,该届的世界卫生大会拒绝纳入有关台湾方面参与的提案,并反对纳入这次会议的议程。 2018年1月9日,美国众议院口头表决通过,要求美国国务卿协助台湾受邀参与世界卫生组织观察员,但该案还需送交参议院审理。 联合国的观察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也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官方关系,为观察员。在世界卫生大会中,其座位和其他非营利组织在一起。 [[File: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regional offices.svg|thumb|世界卫生组织六个区域: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按地域设有六个区域,分别如下: 由于原总干事[[李锺郁]]突然去世,于[[2006年11月]]6-9日举行总干事补选,是次补选有来自世界各地合共11人竞逐这个职位。 按照世卫组织总干事选举日程的安排,5名候选人将分别进行一小时面试,其中30分钟用于候选人陈述对世卫组织未来重点工作的看法,分析一旦就任将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具体建议,还有30分钟由候选人回答执委们的提问。然后由34名成员国代表再次进行投票。若有候选人得票过半,即属胜出;若无人得票过半,则淘汰得票最低者,然后再进行投票,直至有人得到过半选票。在当地时间8日选出新任总干事人选后,交由9日举行的世卫大会特别会议透过。 2006年11月7日,世卫执行委员会,凌晨在瑞士日内瓦总部经过初步投票,确定了5名新一届总干事候选人。 为响应[[联合国|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将致力执行以下事项: 在2015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目前达成情形: 世界卫生组织规划,预计在2018年完成对脊髓灰质炎的最后战略计划,在地球消灭这项疾病。 将于2030年消灭[[肝炎]]、[[狂犬病]]、[[结核病|结核病]]以及[[艾滋病|爱滋病]]。 并计划2030年大幅减少[[疟疾|疟疾]]的发病数、致死数。 [[File:Devant OMS 5.jpg|thumb|right|180px|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日在世界卫生组织附近的抗议]] 世界卫生组织在1959年和[[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签署了WHA 12-40协议。协议中提到世界卫生组织认知到国际原子能总署在推动和平核能使用的责任,不会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在促进卫生的角色。不过后面的词句中提到「若任何一方建议发起计划或活动,其主题是(可能)对另一组织有重大相关的,建议的组织需咨询另一方,达成共同协议。」。由于此协议的本质,一些压力团体(包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在研究[[核能]]造成的[[急性辐射综合症]]或是研究像[[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及[[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等核能事故的后续影响时会受到此协议的限制。他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必须设法恢复在类似议题上「独立」的地位。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5月宣布[[脊髓灰质炎]]的传播为全球性的卫生突发事件,在亚洲、非洲及中东的扩散情形是特殊的。 2014年,[[伊波拉病毒]]在西非大量散播、在全球造成4500人死亡([[西非伊波拉病毒疫症|截至2016约有1万人死亡]])。美联社取得的报告认为,指西非人员的能力、资讯、认识不足,加上官僚主义作祟,使日内瓦总部无法在第一时间全盘掌握西非状况,反应过慢,错失控制疫情的先机。 2017年5月22日,陈冯富珍在WHO告别演说时也承认犯错,不过也指出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快速控制疫情、研发出世界首支伊波拉疫苗。 [[美联社|美联社]]报导,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出差费高达2亿美元(约60亿新台币),远高于抗爱滋病、肺结核等公卫项目支出。在2015年九月一场内部会议中,世卫组织财务主管杰福瑞兹(Nick Jeffreys)说:「只要跟出差有关,我不太相信人能做出对的决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史密斯(Ian Smith)也表示,世卫组织审计委员会的主席曾说过,组织对于遏止不当行为,作为不多。「虽然我们作为一个组织运作,但规定总是被打破,例外则变得像规定一样常态。」史密斯表示。 1999年世卫组织与[[环球小姐]]组织签订慈善联盟,从此历届环球小姐出任世卫组织[[艾滋病]]防预官方发言人,为世卫组织进行普及防艾知识,募集善款,对话国家官员为艾滋病防预工作拨款等实际工作。 [[Category:联合国专门机构|H]] [[Category:世界卫生组织| ]] [[Category:国际医疗与健康组织]]
135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51
Microsoft Office
Microsoft Office Microsoft Office是一套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套装,它可以在Microsoft Windows、Windows Phone、Mac系列、iOS和Android等系统上运行。与其他办公室应用程式一样,它包括联合的伺服器和基于网际网路的服务。从2007版的Office被称为“Office System”而不叫“Office Suite”,反映出它们包括伺服器的事实。 Office最初是一个推广名称,出现于1990年代早期,指一些以前曾单独发售的软件的合集。当时主要的推广重点是:购买合集比单独购买要省很多钱。最初的Office版本包含Word、Excel和PowerPoint。「专业版」包含Microsoft Access,Microsoft Outlook 当时不存在。随着时间的改变,Office应用程序逐渐整合,共享特性,例如:拼写和语法检查、OLE数据整合和VBA脚本语言。微软目前将Office延伸作为一个开发平台,可以借由专用商店下载第三方软体搭配使用。 Office常是制作文件档案的标准,而且有一些其他产品不存在的特性,但是其他产品也有Office缺少的特性。自从Microsoft 2007 Office System开始,有一个和以前版本差异很大的用户界面,该界面被称为Ribbon界面,并沿用在Microsoft Office 2010、Microsoft Office 2013和Microsoft Office 2016中。 Microsoft Office最初的版本在1989年所推出,最初的运作是在苹果电脑的Macintosh平台之上。Microsoft Office自从推出文字处理、试算表以及简报制作的软体后,直至近年一直居于领导地位。从 Microsoft Office 2013 (Office 15) 起,Office 更多的功能提供跨平台支援,并提供了供行动作业系统 Android 和 IOS 版本的程式,功能主要可用于 Desktop 版本。自 Microsoft Office 2016 版本发行起,各平台相同版本号的更新内容大致相等。 这些程序包括在Microsoft Office 2010的所有版本中,除了Microsoft Office Starter 2010。Microsoft Office Starter 2010并非公开销售的产品,它是购买品牌电脑时随机安装的,只包括简易版Word及Excel,而且在版面的右方有著无法移除的微软广告。 Microsoft Word是文书处理软件,被认为是Office的主要程序,在文字处理软件市场上拥有统治份额,其私有的DOC格式被尊为一个行业的标准,虽然由Word 2007年已经转用DOCX格式。Word也适宜某些版本的Microsoft Works。它适宜Windows和Macintosh平台。它的主要竞争者是LibreOffice、Corel WordPerfect和Apple Pages。 Microsoft Excel是电子试算表程序(进行数字和预算运算的软件程序),与Microsoft Word一样,它在市场拥有统治份额。它最初对占优势的Lotus 1-2-3是个竞争者,但最后它卖得比它多、快,于是它成为了实际标准。它适宜Windows和Macintosh平台。它的主要竞争者是OpenOffice.org Calc、Apple Numbers和Corel Quattro Pro。 Microsoft Outlook(不要与Outlook Express混淆)是个人信息管理程序和电子邮件通信软件。在Office 97版接任Microsoft Mail。它包括一个电子邮件客户端,日历,任务管理者,和地址本。它的电子邮件程序的主要竞争者是Mozilla Thunderbird(Mozilla)和Eudora。它的个人信息管理程序主要竞争者是Mozilla、苹果公司的Mail和Lotus Organizer。它的一个版本也被包括在大多数Pocket PC掌上电脑里。 Microsoft PowerPoint是一个在Windows和Macintosh下流行的介绍程序。它可以创建由文字组合,图片,电影以及其它事物组成的幻灯片。幻灯片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并且可以通过阐述者操控,幻灯片也可以使用反映机或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Windows Mobile 2005(Magneto)将使用本程序在市场上拥有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竞争者是OpenOffice.org Impress,Corel Word Perfect和Apple Keynote。 Microsoft Access是由微软发布的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可以用于制作处理数据的桌面系统。它也常被用来开发简单的网页应用程序。(只提供 Windows 版本) Office应用程式的一个主要特性是用户和第三方业者可以编写以COM为基础的"Office套件",来扩充应用程式的功能,以及新增自订的命令和界面。 从1997年版本开始,Microsoft Agent(在9.0/2000版和更高版本)和一个相似的演员技术(在8.0/97版)开始提供Office助手,一个交互式帮助工具。“助手”的绰号经常是“Clippy”或“Clippit”。因为它缺省对应CLIPPIT.ACS。 从Macintosh Office 1998开始,Office的Macintosh版本和视窗版本分享同样的文件格式。结果,任意一个安装Office 1998或更晚版本的Macintosh均能读取Windows平台的Office 8.0(1997)版或更晚版本的文件,而且反之亦然。 部分版本中,藏有开发人员设计的一些彩蛋。 基于某些原因,大多数Microsoft Office版本(包含97和更高版本,可能也包含4.3)使用独有的界面库,没有使用操作系统的界面库。 尽管Windows使用“服务包”,但是Office习惯于发布可以单独安装的升级版。但是,在Office 2000 Service Release 1之后,Office现在只发布服务包。 每一个版本的Office的支援期都有5年或新版本Office发布后的2年,视乎哪个时间较迟。Office XP/2002、Office 2003、Office 2007现已不被支援。
135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56
反美
反美 反美是指对美国政府、人民或者其生活方式或美国的政策的抱持强烈反感甚至作出武力报复。仅仅对美国的政策或者上述任何单一的一个原因并不能称为反美主义,衹是一种反美情绪。只有当个人或团体将这些因素看成是普遍到已经影响其本身的价值观时才称为反美主义,而作出武力报复的更多演变成反美战争。 反美主义包含了很多内容,例如政治(反帝国主义),经济(反资本主义),宗教(反基督教或反世俗主义),文化(反好莱坞电影文化霸权)或者道德(反西方的价值观)。不论是美国人还是非美国人都有可能有反美主义倾向。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反美主义大多数是对大美国主义、美国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不满。 美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关注竞争、自由贸易以及自我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但有些国家和人民出于各种原因并不同意美国对市场经济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严重漏洞。 对于居住在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较深的人而言,美国反对毒品战 (War on drugs)的政策也被视为一种压迫的行为。禁毒的后果是监狱犯人较多,大多数都是非暴力、低阶层的吸毒人士。这也破坏了美国介入毒品贸易活动国家所进行的国际干预行动。 美国人始终是全球最多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费群,这也引来了一些不满声音。但美国能源部表示,如今每一美元的经济产出,美国现在只需要七十年代早期一半的石油。此外,根据美国商业部和美国汽车协会的数据,石油消耗只占目前美国GDP的2.7%,而1980年则高达8%。在每人消耗量方面,也从1970年代至2002下降了25%。 如今的反美主义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美国的外交政策。 在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前或之后,美国曾多次干涉或反对过一些政府和国家,有时候还会因其需要而改变对某一国家或政府的立场,特别是冷战时期支援一些反民主的军政权。 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对外国政府的干预引起很多对美国的反感情绪。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美国曾经在两伊战争期间支持过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海珊(苏联支持伊朗)。美国在1998年以前也始终支持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而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在反恐战争中曾使用的词“crusade”(十字军东征)也激起很多穆斯林的不满。 另一个主要的反美主义情绪的根源,特别是在穆斯林世界,是美国对以色列的坚定支持。在美国国内,犹太人具有各方面的影响力,也连带影响美国的中东政策,因此美国在阿以冲突中的角色往往被看成是不公平并且偏袒以色列。例如,美国对巴勒斯坦哈马斯恐怖分子袭击以色列平民的事件很快便作出反应,但却常常对以色列军队攻击巴勒斯坦平民的事件视而不见,并拒绝谴责以色列。这个问题在穆斯林世界中引起了极大愤慨以及对美国的反感情绪,因为他们认为美国人是在协助"霸道"的以色列人欺压穆斯林。在阿拉伯世界也有人认为美国之所以帮助以色列是因为美国人根深蒂固的歧视阿拉伯人的想法。 在中东地区另一个反美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大力支持一些在中东并不受欢迎,并在国内推行神权高压统治的政权,例如埃及、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约旦。这与美国支持民主自由的价值背道而驰。 美国在拉丁美洲过去大力支持独裁政权、军事政变以及暴力政变的行为,推翻的对象包括了一部分民主国家在内(美国否定其民主性),如支援智利、巴西和阿根廷的军政权,甚至还多次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干涉这些拉美国家政治,为的是阻止共产主义在美洲的蔓延,禁止毒品交易或者美国自身的利益。这种作为世界的拯救者的思想一直可以追溯到美国的门罗主义。美国经常支持一个“比较不专制独裁”的独裁政权对付另一个“更专制独裁”的独裁政权,比如支持伊拉克对抗伊朗、支持阿富汗对抗苏联、支持南越对抗北越、支持韩国对抗朝鲜、支持智利皮诺切特政变推翻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80年代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苏联等等,这些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73年为智利皮诺切特的军事政变(推翻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提供过很多的协助。由于皮诺切特的一些官员是中情局的线民,所以在反对皮诺切特的左翼分子中引起了反美情绪。 美国曾经支持过尼加拉瓜的一个试图推翻桑地诺独裁政府(Sandinista)的游击组织堪查斯(Contras)。这次事件激起了针对美国的保守人士的不满情绪。 美国官方以及很多美国人的观点是,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措施来阻止共产主义的蔓延。其他美国人,特别是自由派人士,则会辩称美国的主要利益是在经济上的,因此推论说美国会采取任何手段去帮助被推翻的虚假的民选政府,全部是间接选举或在“没有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的选举”的政府来派出死亡小组进行大规模谋杀行动,来确保美国的企业在这些地区的利益。 美国对待以及利用诸如联合国之类的国际组织往往被其他国家视为是伪善的,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如常年欠付联合国的会费)。有批评指出,美国拒绝国际法庭所做出的不利美国的判决,一方面却一直要求国际法庭审判国外(而不包括美国国内)的战争罪犯,或者要求联合国针对某一国施行制裁。美国在联合国的否决权被多次用来阻止一些谴责以色列的提案,也因此激怒了部分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在阿以冲突问题上支持阿拉伯国家的人。 一些国家,例如法国,也因美国冷战后在联合国安理会使用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的否决权,却将其他国家使用否决权视为对自己的冒犯的行为而感到不满。他们对外宣称,作为美国的盟友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支持任何美国所提出的建议。 在美国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最惠国待遇的同时,却对古巴继续实行禁运,这在有些人看来是十分伪善的且极具复仇意味。1996年的《赫尔姆斯-伯顿法》(Helms-Burton Act,又称《古巴自由与民主声援法》)允许美国公民以及企业控告任何与古巴进行贸易往来的外国人士,以此达到强迫所有国家都对古巴进行禁运的目的。美国的自由派人士将该法视为是对他国主权的践踏以及对世界贸易组织规章的破坏。虽然克林顿总统否决了法案的中心内容,小布什总统却继续执行遭否决部分的条款,该法案的存在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 美国政府每年都会评估他国是否在对抗毒品的战争中合作,那些不合作的国家就会在经济上或外交上遭制裁。这项制裁被一些不配合的国家,特别是墨西哥视为冒犯。 很多较小及较贫穷的并且不拥有核武的国家将美国试图禁止核武器扩散的行为视为是保持其军事优势的手段。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则认为,防止核武的扩散对很多冲突地区而言是十分有益的,而忽视了核武可能保障常规军力较弱的国家(如重判把美国核武技术资料带给以色列的美国国内犹太人)。 美国五角大楼在2003年5月宣布在防止恐怖活动的同时,宣布将保障美国公民的民权自由。 一些国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美国介入干涉其内政感到不满。例如,美国对中华民国的军售以及其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新疆问题上的立场常激怒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状况的指责常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在另一方面,台湾及日本却认为美国太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美国也违背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一个中国”的协定。 1989年,英国约克郡电视台制作了纪录片《美莱村的四小时》,采访当年越南和美国的目击者,揭露了美莱村屠杀的新证据。 1993年~2001年,由于连续发生了银河号事件、五八事件和中美撞机事件,中国大陆民众反美情绪高涨。 1998年2月3日,一架载著4名美国军人的美军战机从义大利东北部阿维亚诺空军基地起飞,执行一项飞行训练任务。此机在进入多洛米蒂山脉,穿过费恩梅山谷时,飞行员故意从距地面高度不足80米的切尔米斯山缆车道的缆绳下穿行,造成缆绳被拉断,导致20名滑雪游客死亡。此事及之后的一审无罪判决在义大利境内引发了反美游行抗议。此前,美军飞机经常无视法规进行超低空飞行,引发当地百姓的反感。 1995年9月4日,三名驻日本冲绳美军士兵轮奸了一名12岁的日本女学生,此事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各种群众抗议集会和游行接连不断,并从冲绳发展到全国。 2001年~2012年间,冲绳又相继发生数起美军士兵强奸当地妇女案,并多次引发当地民众抗议,要求美军撤出冲绳并严惩罪犯。 2010年4月25日,近10万人在日本冲绳岛南部集会,要求普天间基地撤出冲绳岛。 2002年6月13日,驻韩美军装甲车在公路上碾死了两名女学生,这场事故在韩国国内造成大规模的反美浪潮。韩国歌星朴载相当年也参加了一次大型反美演出,并在舞台上砸毁了一件美军坦克模型。 2004年,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曝光,引发各国政府、新闻媒体和各地人权组织的谴责。朴载相又参加了一次反美演出,并演唱了一首名为《亲爱的美国人》的反美军歌曲。2012年12月,朴载相在赴美演出《江南style》之前,被美国媒体曝出过去的反美历史,在禁入境威胁下,他祇得于12月7日发表声明,为之前的两次反美行为表示歉意。 2010年至2013年,维基解密泄露了大量美国机密文件,还公布了由美军跨性别士兵切尔西·曼宁提供的美军2007年4月12日在伊拉克巴格达、2009年5月4日在阿富汗法拉省格拉奈村屠杀平民的录像,这些资料在全球掀起了反美舆论风暴。 2012年9月11日,丑化伊斯兰教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Innocence of Muslims) 播出后,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遭到来自原利比亚反对派的武装团伙袭击,美国大使克里斯多夫·史蒂文斯及其他三名使馆人员死亡。这是美国外交机构近三十年来遭到的最严重的破坏。 2013年,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逃出美国后,向全世界曝光了绝密的棱镜计划,使得全球民众和政要对美国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2014年3月,中国昆明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后,美国驻华大使馆因外交辞令不当,引起中国大陆网友的批评与争议。 美国一直以来就有资金支援非正规军的历史。赞助者以及他们的盟友们将这些非正规军称为自由战士,但是受害者以及他们的盟友则将这群人称为极端主义者或恐怖份子。这种资金的支持可能来自美国政府,个人或者两者兼有之。 长久以来有传言说美国向哥伦比亚的右翼武装份子贩卖武器以及提供训练的消息。哥伦比亚的左翼份子控制了该国的部分地区,并被美国指称侵犯人权。 甚至连美国的盟友英国也成为类似行动的目标: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支持爱尔兰统一的临时共和军以及正规的爱尔兰共和军。这些组织的资金一般来自爱尔兰裔美国人,他们一直对北爱尔兰问题采取一种爱国主义的态度。 一般认为,美国不少人,特别是居住于相对贫穷的圣经地带州份的居民,在宗教上相较于其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要保守一些,美国主流社会在不少地方仍然维持基督教的价值观。这些美国的保守人士将那些害怕或不喜欢美国文化、保守主义甚至反基督教本身的人都视为反美人士。 有些国家不喜欢美国人自许为在道德上高人一等的言论,也不赞同美国的领导人将美国所要扮演的角色看成是将全世界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他们不同意美国国会所做的一天的全国祷告以祈求上帝的支持的决定,认为这将挑起宗教战争。他们质疑美国是否已经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 另一方面,来自宗教上更加保守文化国度的人(特别是伊斯兰文化),却对美国的宗教宽容与多样化感到不满。 流行文化——当代音乐、电视、电影、书籍以及最近兴起的网络以及其他电子文化——被认为是美国最成功也是最明显的出口品。在文化产品方面美国赚进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开放国家,美国的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无处不在。 在一些国家,美国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与当地原有的价值观有极大的不同。从普通欧洲知识分子的观点,美国的连续剧及电影包含了很多暴力、性、性解放、同性恋与恋兽癖、同性恋等以及黑种人与白种人还有邪恶与正义的简单划分。但是公平来说,大多数美国人确实认同这些文化价值中的大部分(但并非所有美国人尤其认同恋兽癖与暴力合理化)。 另外一个对美国文化出口的关注点是:不管其内容如何,如此大量的文化出口导致的结果是社会的单一性,不同与原创观点的匮乏。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社会,特别是伊斯兰社会,认为西方流行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流行文化,是一种对一个世俗而且充满性与暴力的社会的鼓吹。他们反对这些流行文化中所带有的美国价值观,虽然他们反对的原因与欧洲人反对的原因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美国的政界、商界则认为文化也是一种应该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因此希望外国政府取消限制美国文化产品的贸易壁垒。美国对其他国家面临文化帝国主义时所有的敏感心态认识不足,也因此招至有些人的不满。 美国人认为他们的高生活标准以及他们国家所达到的成就感到自豪,而美国立国时所追求的理想(例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今天也成为世界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原则。美式爱国主义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一套政治信仰的国家,而不是基于单一的民族主义或其他本能的爱国主义。但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有时可能会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困扰。例如,美国不少人往往出于爱国的立场将美国称为“地球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家”。但值得注意的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世界上任何地区都会存在,不过往往会由于国外媒体或文化的影响而减弱,而美国则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注:红海行动结尾有一个镜头显示其中一个运送黄饼的恐怖分子手臂上有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臂章,该镜头被认为是暗示美国支持恐怖分子。)
135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57
数量级 (时间)
数量级 (时间) 本页按时间长短从小到大列出一些例子,以帮助理解不同时间长度的概念,比较时间单位的数量级区别。 阿秒(AttoSecond)是目前实验上能测量的最小时间尺度,等于10秒 飞秒(femtosecond)是一种时间的国际单位,为千万亿分之一秒,10秒或0.001皮秒(1皮秒是10秒)。 picosecond,即1000飞秒。 nanoseconds (ns),纳-{秒}-,奈-{秒}-,诺秒,纤秒,那诺秒,毫微秒。 (µs)microsecond millisecond (ms) 佛教梵典《摩诃僧祇律》这本书中记载著: 根据这段文字所推算出的具体时间: 因为一昼夜=86400秒,因此把每个单位换算成秒数,可以得到:
135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59
生物
生物 生物 (拉丁语,德语: Organismus, ,又称有机体)是指称类生命的个体。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 地球上约有870万种物种(±130万),其中650万种物种在陆地上,220万种生活在水中。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生物会进行新陈代谢及遗传两点,前者说明所有生物一定会具备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两个是完全相反的两个生理反应过程),并且可以将遗传物质复制,透过自我分裂生殖(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交由下一代繁殖下去以避免灭绝,这是类生命现象的基础。 生命的起源和生命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古早的生命分类已经过时,近代古典生物学的分类又受到分子生物学的挑战。一般而言,我们将生物分为两大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分为两大域: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这两个域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比他们和真核生物的关系更为接近。在演化史的研究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一直缺乏联系。类似麻烦的还有病毒与内共生细菌等的分类,随著现代生物化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有如物理学中存在量子现象一般,在特定微观世界下许多传统认知出现错误,导致以往常理被颠覆的情况。 真核生物的特征是有细胞核以及其他膜状细胞器(例如动物和植物体内的粒线体粒线体也可以说是植物动物体的发电厂,因为他可以释放出很多的能量,以及植物及藻类中的叶绿素),一种假说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由内共生细菌(endosymbiotic bacteria)演化而来 。多细胞生物 则指包含多于一个细胞的生物,在地质学上直到五亿年前才出现大爆发。 代谢和遗传是最大两点,但在复杂生命中需要更多属性来定义,只是这些属性并非普遍存在,详见下。例如病毒就是相当特殊的生命表现形式。 生物的共有属性主要有四个,一般我们会包含: 较不明显的有其他三个 生物体是复杂的化学系统,其作用在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及发展,以及繁衍后代。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现象。整个生物体的现象可以决定生物是否可以适合其环境,也决定了其中DNA内的基因是否可以继续存续。 生物体的代谢及其他许多内部机能都和化学反应有关,特别那些有关大型有机分子的化学。生物体是化学物质形成的复杂系统,借由和环境的互动,有各式各样的角色。 生物体是半封闭的化学系统,虽然生物体是生命的单位,但生物体和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生物体会吸收及释放能量,自养生物利用阳光或其他无机物质来产生可用的能量(一般会以有机物质的形式出现),异营生物则是利用环境中的有机物质中的能量。 有机物质中主要的化学元素是碳,碳原子的特点是有很强的亲合力可以和小原子键结,也可以和其他的碳原子键结,而且因为其体积小,可以同时和多个原子键结,因此是有机生物体的基础。碳可以形成三个原子的简单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形成有数千个原子,可以储存资料的长链(核酸)。 组成生物的分子可以分为高分子(也称为生物大分子)及其他较小的分子。这些高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糖和脂质等。核酸(特别是去氧核糖核酸,DNA)用核苷酸的序列来储存资讯。四种核苷酸(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组成的特殊序列决定了生物体的许多特征。核苷酸的序列可以拆成许多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遗传密码,对应一种特殊的胺基酸。因此DNA的序列对应某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而且由于其成份胺基酸的化学性质,蛋白质会依特殊的方式折叠,而且会执行一特定的机能。 以下是已知蛋白质的机能: 双层的磷脂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包覆在细胞的外面,防止化学物质自由的进出细胞。由于磷脂双分子层的选择性渗透,只有特定分子才能通过细胞膜。在一些多细胞的生物中,这可以是储存能量及在细胞间传播资料的方法。相较于脂质及蛋白质,糖更容易分解,也更容易转换为能量,在所有生物体中,糖是最常使用的有机分子能量来源。 所有的生物可依生物分类学,分类为分类单元或是支序分类。 分类单元是生物分类阶层中的一个群体,从最广泛的域到最细的物种,其分类阶层如下: 例如Homo sapiens是现代人类(智人)的拉丁二名法学名,所有人属的生物理论上可以繁殖产生后代,不过若是不同物种的生物,所生下的生物没有繁殖能力。人属的生物现在只剩下人类,其他像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人属的生物已经在上千年前就绝种了。最后,会依生物的基因及结构特征,放在三个域中适合的界中(以此例,为动物界)。 所有科学上已知的生物都可依此系统分类,因此同一科的生物在基因上会比同一纲的生物更加接近。 因为病毒不属于生物,病毒的分类相当有挑战性。最早病毒会依其宿主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及噬菌体,后来会依产生的疾病分类,例如呼吸道病毒。现在病毒是依其核酸、衣壳的对称性及是否有包膜来分类。 病毒由于不能独立进行繁殖和新陈代谢而通常不被认为是生物。然而,依据美国法典(United States Code)的生物武器和非法使用相关内容中病毒被归为微生物范畴。由于许多寄生动物和内共生体(endosymbionts)也缺乏独立生存能力,所以病毒是否算作生物仍然存在争议。尽管病毒有酶和其他生物特有的分子,它们在寄主细胞外却无法生存,并且病毒新陈代谢的过程需要寄主遗传机制的参与。这种寄生现象的起源还不清楚,但有可能产生于寄主。 寿命是生物的基本参数之一。有的生物只能生存一天,有的生物例如一些植物能生存几千年。灯塔水母是已知唯一一种目前没有寿命限制的生物。 细胞衰老在决定生物体、细菌、病毒甚至是朊毒体的寿命时很重要。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存在于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的DNA序列——端粒与细胞的寿命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变短一些。随着端粒逐渐缩短,最后造成了位于染色体DNA中间段的对细胞生命活动有意义的DNA序列的缺失。由于此时无法继续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细胞便会进行一种由自身控制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 此外,肿瘤细胞中的端粒结构通常没有缩短,这也是肿瘤细胞能够进行无限制分裂的原因之一。 在生物学上,共同起源的理论提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或祖先的基因库,可以在所有生物体之间共同的特征找到共同的祖先的证据。在达尔文的时代,证据完全是基于共同的特性可见的形态相似,例如所有的鸟有翅膀。
136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60
杜审言
杜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唐朝著名诗人、官员。杜审言是诗人杜甫的祖父。 家族出于襄阳杜氏,依郡望可称襄州襄阳县(今中国湖北省襄阳市)人,。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年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审言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刺杀了周季重,杜并也被侍卫武士当场杀死,季重临死前说:“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此事震惊朝野,皆称杜并为孝子。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 武则天闻知此事,召审言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神龙革命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葬于河南郡偃师县首阳之东原,追赠著作郎。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吾祖诗冠古。”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五律《》,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他的五言排律《》,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
136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61
江泽民
江泽民 江泽民()中国政治家,祖籍徽州旌德县江村(一说婺源江湾),出生于中国江苏扬州,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6月至2002年11月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至2004年9月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0年3月至2005年3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3年3月至2003年3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1989年6月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江泽民的祖上从徽州旌德县或婺源(今属江西)迁居江苏江都县。祖父江石溪本以行医为生,1915年弃医从商,后受聘于大达内河轮船公司驻扬州协理。江石溪有子女七人,江石溪的嫡长子江世俊乃江泽民的生父。 江泽民1926年8月17日出生于中华民国江苏省淮扬道江都县城内田家巷(今扬州)。江世俊和吴月卿育有子女五人,江泽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有大哥江泽君、二姐江泽芬、妹妹江泽南(泽兰)和弟弟江泽宽。幼年的江泽民与家人一同居住在扬州田家巷的一座宅院内,田家巷位于当时富裕的地区——东关区内,毗邻京杭运河。江家的住宅是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传统中式大院,有雕刻和书籍放在坐堂,江泽民的祖父对年幼的江泽民影响很大。江泽民7岁时,其祖父去世,江家的经济情况转而窘迫,迁往了较为贫穷的地区,同年江泽民进入了当地较为有名的“琼花观小学”学习。 江泽民在小学期间延续了背诵古诗词的习惯并接受了许多中国繁体字的书法练习,在其担任领导职务后,依旧较为喜欢使用传统的繁体字。他的小学期间,正值日本帝国对逐步加深对中华民国的入侵,西安事变时,江年纪10岁,曾撰写文章支持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发起“兵谏”的行动。1937年夏季,江泽民进入扬州中学就读。江泽民的叔父江上青早年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公开身份是国民政府盛子瑾部政务秘书。1939年8月29日,他在泗县遭和盛子瑾有私仇的当地地主武装袭击身亡。江上青去世后之后,其兄长、即江泽民的生父江世俊将他过继给江上青的遗孀吴月卿,当时江泽民13岁,不过对习惯家族群居的江氏而言并无太大区别。1939年年底,江泽民所在的学校重新开学复课,且日军规定占领区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日语,但由于江泽民心存抵触,因而日语学习只能勉强及格,同时期江的其他科目和乐器等在学校成绩和表现则较佳。 1943年,江泽民从扬州中学高中二年级直接考入汪精卫政权在南京设立的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二年级,是同级入学的最年幼的学生之一。同其他大学生一样,江在进入大学之后也头疼于数学和理工类科目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文艺活动等等。当时的中央大学处于汪精卫政权的统治范围(即日军占领区),日军在南京经常招摇过市,这对江和他的同学都造成了思想上的影响。当时,原本在国民政府管制下已经有所遏制的吸毒问题在日本和汪精卫的统治下的南京又有抬头的趋势,江泽民和同学一起组织参加青年救国社,组织清毒运动,即抵制烟馆的游行示威。 普林斯顿中国学社发行的刊物《纵览中国》刊文指出青年时期的江泽民接受的是汉奸教育,并对《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一书的内容真实性提出多项质疑,文章称伪中央大学是日本当时在中国大陆推行皇民化教育最为严密的学校,江泽民是怎样经过挑选进入这所顶级汉奸学校的,如果江泽民真的那么“爱国”又是怎样能在该校学习3年却没有被开除且一直呆到学校解散,该校校歌中有“干戈永戢,弦诵是崇”,“永远放下武器,共颂皇道乐土”之类的歌词,文章称作为曾经的国家元首,江泽民应该对自己曾经接受的这段教育向全国人民作出交待。 1945年9月,中华民国于抗日战争中胜利并接收原本被日军占领的领土,9月26日,国民政府发布名为《沦陷区大学学生重考程序》的政令,不承认在汪精卫政权下的教育机构所获得的成绩,大学所修学分也无效,学生必须重新进行考试并进行思想培训,江泽民则转入了交通大学(沪校)(今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46年,江泽民抵达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而与此同时,中共则利用这种特殊的形势在原南京高校的学生中建立中共党组织、宣传革命理念;江泽民在交通大学期间多次参加中共领导的抗议国民政府的示威。1946年4月,在同学王嘉猷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随后参与组织游行示威,最终逼使国民政府承认了交大沪校日占时期的学生学分。 在交大期间,江泽民师从朱物华、顾毓琇,主修发电和运输;期间他和同学老师结成了深厚的友谊。1997年他访问美国时,仍亲自到费城拜访恩师顾毓琇。当时的交大课程非常严格,课时量非常大、学分的评定也十分严格。1947年夏,21岁的江泽民从交大毕业。毕业后,他在上海海宁洋行(即后来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找到一份电力供应工程师的工作。上海海宁洋行是一家生产冰激凌和果味冰棍的知名企业,拥有大型的冷藏设备,江泽民和大学好友童宗海进入电力供应部工程科,从事设备维修和保养。然而好景不长,第二次国共内战仍在进行,国军战事不利,为平衡资源,政府收购了海宁洋行。与此同时江泽民隐瞒了中共党员的身份,继续留下担任动力科技术工程师。 1949年上海战役前夕,江泽民与工厂工人合力保护财产免遭中国国民党破坏。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上海市区后,他的中共党员身份公开,他被任命为工厂的党代表,并兼任副工程师、工务科科长兼动力车间主任。不久,负责主管上海工业的汪道涵又提拔他升任总经理。工厂在他的管理下不断拓宽业务,并形成了日后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同时,1949年12月江泽民同王冶坪结婚。1951年、1954年,他们的长子江绵恒、次子江绵康接连出世。 1952年7月,汪道涵将25岁的江泽民调至刚刚转交给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中国肥皂公司任副厂长,进行国有化改造。1953年,随着汪道涵担任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1954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江泽民也随之调入第一机械工业部,担任上海第二设计分局电器专业科长。 1954年11月,江泽民被调往新成立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因为工作需要精通控制全厂供电系统,江泽民与其他700余名技术人员被派往苏联莫斯科接受培训。1955年,江泽民赴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1956年春回国,担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力处科长,管理下属两个实验室和一百余名员工。同年7月15日,该厂生产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驶出装配线;与此同时,江泽民升任动力处副处长兼动力处党支部书记。 然而195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运动,打乱了长春一汽的生产节奏,并直接导致1957年的反右运动,各级政府和部门、单位均奉中央之命设定了划“右派分子”的数量指标。尽管江泽民最初对该政策采取抵制措施,但仍迫于形势压力参与其中,并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继续保持消极态度。1958年,毛泽东视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当时工厂领导为取悦毛泽东,承诺卡车的年产量超过两倍达到四万辆,并将成本减半。同年,为实现这一目标,制造厂设立动力分厂,由江泽民担任厂长。由于生产压力过大、产品质量残次不齐,产能始终无法达到要求。不久,中共中央提出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随后是三年困难时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也被征召帮助农民生产。1958年底至1959年初,受中苏交恶影响,长春一汽开始重组,七个处被合并成新的动力分厂,由江泽民担任厂长,负责所有分厂的动力需求。 1960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命令撤走所有在中国的苏联专家和顾问;长春一汽也面临缺乏钢材、动力、燃料和食物问题。当时中共中央决定对中国主要大型企业的动力进行改造,使用原油燃料,长春由于接近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而被选为改造工程的革新试点。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周建南亲自到长春一汽督战,并给出仅限三个月的发电系统煤改油的时间表,江泽民担任此次任务的总指挥。江泽民成功制定出了改造规划,建造储油罐并反复试用动力技术,为此江泽民积劳成疾,最终成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改造任务,一汽成功用原油提供动力,而十万长春市民也顺利过冬。很多年后江泽民回忆起这事,将改造工程视为其人生的重大成就之一。他当时的业务和领导能力给周建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2年,汪道涵调江泽民到上海任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第一副所长,并兼顾发展国际合作。江泽民因此获得了大量出国访问的机会,国际视野开始形成。1965年,第一机械部调他担任新成立的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代理党委书记)。但他的家人无法同行,尽管每月都有假期可以团聚,江泽民夫妻仍被迫保持了长达二十年的分居生活;然而这一职务却也帮助江泽民远离了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政治漩涡。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席卷武汉,红卫兵开始处处攻击他,他也被拉下所长位置,被迫接受批斗和检讨。在停职两年后,他被送往五七干校劳动。 1970年,江泽民离开干校返回北京,成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当时恰逢冷战时期中苏交恶,罗马尼亚是少数继续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出于共同摆脱苏联影响的愿望,中国同意帮助罗马尼亚建立十五所机械制造厂。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因此派江泽民率领代表团出访罗马尼亚,研究建设工厂的可行性;此行也给江泽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1972年,江泽民在完成罗马尼亚任务后,再度出任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并推动1973年3月中罗两国最终敲定关于援建十五座工厂的协议。 1976年10月6日,就在毛泽东去世后不久,华国锋、叶剑英迅速采取行动逮捕四人帮,并占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社,史称“粉碎四人帮”。然而四人帮的大本营上海仍然屯有三万兵力及八万件武器,并意图与中央政府对抗。此时,中共中央派出工作组到上海恢复秩序,成员中包括50岁的江泽民。尽管压力巨大,上海工作组大获成功。一年后他返回北京,出任一机部外事局局长。 1979年4月,邓小平提议建立经济特区,鼓励外国投资者在特区内设厂;最初的经济特区位于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省的厦门。国务院专门设立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进出口委)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以贯彻对外开放政策,并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兼任两个委员会的主任。已经恢复工作并担任两个委员会副主任的汪道涵向谷牧举荐了江泽民,1980年江泽民出任两个委员会的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成员,主管实施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试办经济特区的工作。江泽民带领有关人员研究制定出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草案。1980年8月,他代表国务院向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了关于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该条例草案获得会议批准,以国家法律形式宣告了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1980年秋,应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邀请,国家进出口委组团考察了12个国家的进出口中心和自由贸易区,江泽民任考察团团长。回国后,在江泽民主持下,考察团在呈送中央领导的报告中列出了大胆建议,包括允许地方政府授权减免税收、转让土地和保留外汇,建议允许外资企业自愿雇佣和解聘工人。报告中的部分建议后来被采纳,江泽民的分析能力和胆略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赞许。 1982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实行机构改革,将两个委员会与其他几个部委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而江泽民则改任同年5月新成立的电子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同年9月,他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3年6月,江泽民升任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任内提出了电子工业发展计划,并获得国务院批准。该计划旨在建立工业基地,到2000年争取年产值比1980年增长八倍,并削减收音机和黑白电视机的产量,扩大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生产;并采取国际通行标准以取代过时的苏联标准。其中江泽民认为计算机和集成电路是优先发展的项目;1984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中国因此成为第五个能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当时上海作为中国商业中心,自文化大革命后始终未能繁荣起来;1980年至1983年期间,上海的发展速度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1985年汪道涵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任期届满。当时上海有舆论认为汪道涵年迈缺乏领导活力,或者埋怨上海缺少中央政府的支持。中共中央寻求接班人时,时任副总理的万里向汪道涵征求意见,汪道涵再次举荐了江泽民。1985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芮杏文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任市委副书记。1985年7月,江泽民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江泽民上任之初即打破常规,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宣布上海城市发展将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与扩大出口、及加强科技与培训三者为支柱。他首先增加粮食储备并与其他省市谈判粮食供给(后被菜篮子工程取代);其次改善交通运输,新建上海火车站、扩建国际机场并修建客运码头,这些行动为以后的浦东新区奠定了基础。 不久,他推出了《上海总体规划》,聚焦于三个地区:黄浦江以东的广大浦东地区在内的市中心区域;上海附近的七个卫星城,以及其他众多城镇村落。市中心将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与外围地区相互连通;同时由环形公路将卫星城镇连接。市中心地区的工业逐步向外迁移,各县镇着手自身企业,并以蔬菜蛋禽加工厂为主。为建立如此庞大的措施,江泽民向海外投资者寻求投资合作,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32亿美元,其中14亿美元分别用于地铁、桥梁和基础建设;此外他发行公债以募集资本。1986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一规划,并宣布将上海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工业和贸易中心。 1986年,江泽民以市长身份接待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的市长,江泽民主持过数百次接待工作,此事也帮助他成为一个谋求建立密切关系的高手。此外,邓小平每年都在上海过春节,也使得邓小平更深地了解了江泽民的能力和风格。 1985年9月,北京的大学生开始举行抗议活动,各地也爆发了一些群众性运动。1986年12月,抗议活动开始蔓延至全国,史称“八六学潮”,广大学生纷纷就改革开放的速度过慢表示抗议,并提出了民主法治和经济自由化等要求。学潮在上海达到高潮,十几所上海高校的学生都走上大街游行示威,人数最多的一个星期里,每日游行学生达数万人,早在1980年代初就已被禁止的大字报(在毛泽东支持下流行于文革时期)也开始重现。大陆文献认为这些抗议者过于激进、盲目、无知,但也承认这是“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之一”、“时代转化的标志”。对此,邓小平认为这是少数人煽动的结果,因此责任在于“别有用心者”而非学生;江泽民和中共上海市委同僚在上海体育馆召开了大会,要求所有党员行动起来去将抗议活动压制住,八千名党组织书记参与了本活动,年底时,上海的秩序恢复正常。学潮被平息之后不久,“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正式开始,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受到党内保守派施压,被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主动请辞。 1987年11月,芮杏文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江泽民继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1987年11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8年4月接替他上海市长职位的是朱镕基,两人性格迥异、却相处融洽,这一密切关系一直持续到两人执政整个国家。朱镕基的强势魄力和高效工作能力,使得江泽民从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能够更加专注于政治事务。1988年1月,他率领上海市代表团到广东省考察,这一谦虚的求教使上海更迅速地吸取了广东成功发展的经验,在上海工业部门迅速推行结构转变、权力下放,并尝试股份制改革。 在处理上海经济的同时,江泽民自感年近63岁。尽管传统上退休的高级领导人可以选择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但他更愿意担任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他与好友沈永言联系,准备一系列《当前电力节约与能源开发趋势》的讲座,而正忙于为离开政界的生活而规划时,发生在北京的八九学运把他再次推进政治漩涡中心。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病逝;次日北京大学的学生开始冲入天安门广场,打出条幅旗帜要求结束腐败、加强民主和新闻自由。很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也开始游行示威,上海市政府立即警告并控制运动防止失控。与此同时,上海由钦本立主编的《世界经济导报》开始报道游行示威,并计划刊出专版批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违背民意。江泽民指示负责宣传的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曾庆红和宣传部长陈至立进行调查,并邀请导报名誉主编汪道涵说服钦本立删减内容。然而导报仍将未经修改的期刊面世,结果引起了江泽民的震怒。中共上海市委解除了钦本立职位、并停刊导报,这一果断行动赢得党内元老的正面评价。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对胡耀邦的悼念逐渐演变为全国性示威,4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四二六社论,将学生运动定性为“极少数人发起的反革命动乱”,江泽民召开万名党员大会,要求学习四二六社论。四二六社论发表三天内,北京当局接收到各方的三十六份报告,普遍认为定性过高。5月2日,上海学生为抗议《世界经济导报》受到当局整肃而游行,5月7日,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成员王丹召开民主沙龙,号召继续罢课,声援准备到中国记协对整肃《世界经济导报》一事举行抗议的记者。此后一周,学生围绕四二六社论的“动乱”定性问题与政府陷入僵持,随后出现绝食运动。与此同时,刚从朝鲜返回国内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对上海市委的行动表示不满;而5月3日,数千名上海市民和学生参加游行示威,要求中共上海市委罢免江泽民的书记职位,并恢复导报。在中共党内,矛盾也逐渐升级。在连续时间的发酵下,上海市的示威群众达到了10万余,而在上海市政府台阶上绝食的学生一度超过450名。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从朝鲜回国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部分与会人员对江泽民提出批评,认为江泽民的做法使事态扩大。5月10日,江泽民向赵紫阳谈缓解矛盾的想法并取得了赵紫阳的认同。但为免外界认为上海是在中央的压力下才这样做,赵表示由上海自己解决,中央不做干预。赵紫阳的秘书鲍彤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江泽民返回上海解决导报问题。5月16日下午,江泽民召开上海部分知识分子座谈会,江泽民在座谈会上甚至对自己开骂。同日,赵紫阳在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向其透露邓小平是真正的掌舵人后,邓小平与赵紫阳之间产生嫌隙。1989年5月23日,所有省份的最高领导到北京参加会议,会后国家主席杨尚昆要求江泽民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留在上海,以使戒严令无法扭转。邓小平后来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并赞扬了他的处理。江泽民随后在机场接应了万里并立即递过“邓的亲笔信”。江泽民交底,如万里不答应,万里将被留在上海。于是,5月27日万里公开声明同意中央颁布的戒严令。 江泽民在六四事件的处理使他得以进入中央层:学运期间,北京以暴力手段和平民的伤亡收场,而上海的处理结果相对更温和、更不暴力;他对导报的压制也很果断。中共元老们(邓小平、陈云、李先念、杨尚昆、薄一波)对江泽民很赞赏,并表决以江泽民取代赵紫阳,担任新的中共中央总书记。经李先念提名,陈云推荐,得到邓小平同意,江泽民成为新的接班人,这是邓小平阵线和陈云阵线的一种妥协。赵紫阳则因招致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元老的不满,被免去党内外一切职务。他最终在软禁中度过了生命中最后15年,于2005年逝世。赵紫阳下台后,在他的回忆录《改革历程》中声称江泽民对他“上海自己解决,中央不干预”这一处理方法并不满意,并把此事作为赵支持学潮的罪状之一。 1989年5月,江泽民接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紧急通知,要求立即乘坐专机赶往北京。抵达北京南苑机场后,他被带往邓小平的西山别墅;邓小平当面提出由江泽民出任新的总书记。这事令江泽民倍感压力,他在很多年后回忆此时为“高处不胜寒”;他怀疑自己很难在北京立足,而他没有“小团体”的特点也成为中共元老们看重的优势;江泽民的政治能力、外交经验和专业技术,也为他能够胜任总书记一职加分。他随后返回上海,但在5月29日再次被紧急调入北京。 六四事件平息后,6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关于赵紫阳同志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中所犯错误的报告》。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的职务,并对他继续进行审查。同时,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其中包括增选江泽民、李瑞环、宋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且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讲到,要坚持改革开放,“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以总书记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执政。1989年7月,已担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卸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职务,随后由副书记兼市长朱镕基接任。 然而这一任命对江泽民的家人而言并非是件轻松快乐的事情。主流西方媒体并不看好江泽民的继任,并列举毛泽东、邓小平的历任接班人结局均不佳(刘少奇、林彪、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一个临时性的继任政府。江泽民还需面临六四事件后停滞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再度被打乱,外国投资几近干涸。而个人方面,他的家人和朋友仍在上海,周围的同僚在中央政府的经验均比他丰富;在军队和政府高层没有支持他的关系网,对下也没有个人的班底。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江泽民评价道,“我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989年8月,江泽民前往上海视察,由同事朱镕基、吴邦国、陈至立陪同(后来均调入中央),期间任命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曾庆红(曾山之子)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不久后他的秘书贾廷安担任总书记办公室主任。江泽民的领导努力也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与赞赏。邓小平说:“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领导核心,现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9月4日,邓小平提出辞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1月9日,邓小平正式同意辞职。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0年3月江泽民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过邓小平仍是中国的领导中枢,他安排杨尚昆、杨白冰兄弟分别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政治部主任。 在外部环境上,随着和平演变的推进,新的江泽民政权仍然面临着国际共产主义政权的多米诺骨牌式崩溃。1989年的东欧剧变也对中共政权产生了巨大影响。1990年3月,江泽民选择朝鲜作为首次以总书记身份出国访问的对象;与此同时,他保持着和学术界、新闻界的联系;这些措施逐渐形成江泽民在任初期“稳定压倒一切”的策略。1991年初,江泽民率团访问苏联,但未能达成出售飞机和军事技术的协议。8月,苏联发生政变(八一九事件),苏共中央总书记兼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被囚禁,随后叶利钦平息了政变,但苏联已无回生之机。苏东剧变深深震撼着中国领导人;江泽民将苏联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苏联没有处理好复杂的多民族之间关系。并认为苏联将重心过于放置在政治改革而非经济上。因此中共中央认为,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保住中共的执政地位。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并重申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对抗在中共党内升温的保守主义,并促使中共中央及各级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快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同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2.8%,远高于此前估计的6%;而从1992年起,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始终高居世界首位。 邓小平在南巡期间曾经在珠海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刘华清和军委秘书长杨白冰,绕过军委主席江泽民。会上邓小平重申:“谁不改革,谁就下台……我们的领导看上去像是在做事,但他们没做任何有用的事。”出席会议的军队领导人的强大阵容表明,如有必要,军队高层愿意拥护一个新的领导人。 2月24日《人民日报》做出响应报导,迫使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公开支持已无任何党职和公职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当年3月初发布相关的正式决定,使中共再次确立改革开放方向。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指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凋党必须把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江泽民还提出在2000年之前经济每年增长8%-9%;而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火炬计划也得以加速进行。此次党代会形成了更年轻的、具有改革头脑的政治局常委会,包括了新晋的副总理朱镕基和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并且不再设立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这些措施都加强了江泽民的决定权和领导灵活性。江泽民也在所有方面加强他的权力,他成为党内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由此他可以直接负责决策。此外,他以前的同事、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以及外交部长钱其琛进入了政治局;丁关根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江泽民以2909票的支持接替杨尚昆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年3月,他提升曾庆红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成为总书记的首席幕僚;7月,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被全国人大任命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负责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此前海峡两岸政府分别授权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汪道涵任会长)、海峡交流基金会(辜振甫任会长)在九二香港会谈的基础上进行了汪辜会谈、并达成九二共识,促成海峡两岸沟通交流,这一主张也长期影响着海峡两岸政治关系,台湾问题也是江泽民时期中美关系的最大症结。同年11月17日,江泽民访问美国,与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会谈,尽管双方的首次见面非常拘谨且无多少成效,但也客观上促使了双方的互通。1994年9月,他访问俄罗斯、乌克兰、法国,确定中国与俄罗斯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并在军事合作和边界划界问题上签署了一系列协议。 1995年,随着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自杀案爆发,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也因受贿案被撤职;江泽民也借此案对政务系统的贪腐案件进行清查。同年,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访问美国,江泽民领导的中共中央表现出强硬姿态,推进军事演习,并导致第三次台湾海峡危机。经过短暂的关系缓和期及第二次汪辜会谈后,1999年李登辉又提出两国论并再度引发两岸关系紧张。 1997年2月,随着邓小平去世,江泽民对中国大陆党和国家的政治有更好的控制和领导力,邓小平去世后不久,江泽民于1997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并直白地批判了“左”的危害,陈述了坚持与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之后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批“左”和深化市场经济的思潮。同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江泽民在大会上重审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并强调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会正式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从此,中国的各派势力都很难再从根本上挑战“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这一政策。在具体改革中,他强调要将中国国有企业重组为股份制公司,并重视资本与现代金融市场手段;而在党内政治改革中,首次在中共中央委员选举中采取无记名投票。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按照1997年秋的中共十五大决定,朱镕基担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而年轻的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成为最强有力的候选接班人。新一届政府和中央政治局使得江泽民的改革措施有了更新更强的变革,朱镕基主导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精简机构、优化职能,并裁撤了11个部委以及近50万的地方公务员,并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中国水灾。 1998年7月22日,江泽民在解放军四总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反走私大会上宣布,“中央决定,军队和武警部队对所属单位办的各种经营性公司要认真进行清理,今后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中央同时决定,地方各政法部门对所属单位办的各种经营性公司也要认真进行清理,今后也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1998年12月15日,军队和武警部队所办的经营性企业全数完成脱钩,军队和武警部队正式退出商业领域。与此同时,两院三部(法院、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安全部)所办企业脱钩工作也进入最后阶段。 1999年4月25日,超过一万名法轮功学员突然聚集在北京中南海外的府右街和西安门大街上访,要求结束中国公安机关对法轮功学员正在增强的骚扰,并释放天津被捕的学员。此事令江泽民感到震怒,并怀疑有外部势力暗中施加影响。尽管事情很快得到了缓解,法轮功迅速被取缔,但另两件事情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轰炸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五八事件),以及美国国会指控中国政府窃取美国核机密(李文和案)。五八事件引起了中国反美示威活动,民众指责江泽民对美国过于软弱。然而在中美双方领导人的主动沟通下,中国和美国仍然加速了中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同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江泽民于1992年批准的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获得成功。同年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治理腐败活动,包括涉及数百名官员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以及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长清案,胡长清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因贪腐罪名而被法院判处死刑的副省级高官。 2000年,江泽民开始将中国改革的重点放在中国的中西部,并因此产生了西部大开发决策,产生了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青藏铁路四大项目,以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2001年,中国成功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并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江泽民主动向美国总统小布什致电慰问,中国的主动示好促使美国在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修复中美关系。 2002年,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江泽民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最高权力位置上退下,其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由胡锦涛接任。他在党内长期讨论的三个代表理论,也在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至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胡锦涛接任国家主席,而江泽民则留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前,江泽民请求辞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并由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胡锦涛接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2005年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定接受江泽民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一职,随后由胡锦涛接任。至此,江泽民退出中国政治的核心舞台,此后直至2007年,江泽民仍然担任了若干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和中共十七大主席团主要成员,参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会议。 退休后的江泽民大部分时间住在上海,其公寓在上海交通大学附近。2006年8月10日,《江泽民文选》(一至三卷)出版。2008年3月,江泽民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第3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同年10月,又在同一刊物2008年第10期上发表了题为《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论文。 2009年4月23日,江泽民到杭州他曾工作过的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原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视察,在和该单位干部职工座谈时,对自己担任中央领导期间的工作作了很简单的总结:“到了北京我干了这十几年也没有什么别的,大概三件事。一个,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个,把邓小平理论列入党章。第三个,就是‘三个代表’。如果说还有一点成绩,就是军队一律不得经商,这个对军队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后来又干了一年零八个月,等于我在部队干了15年军委主席。还有98年的抗洪也是很大的。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我主要的就是三件事情。” 重大集会场合如汶川地震追悼,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大会,玉树地震追悼等等,江泽民与胡锦涛等领导人仍然同时出现,官方播报的排序仅次于总书记胡锦涛。2013年1月,江泽民向中共中央请求更改礼宾次序,将自己与退休老同志排在一起。2011年10月9日,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泽民与其他在任的九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共同出席。2014年9月29日,江泽民与习近平、李克强等七名现任政治局常委一同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音乐会。2014年9月30日晚,出席国庆65周年招待会。2015年4月10日,江泽民夫妇回到老家扬州,参观了瘦西湖,后网友在微博上传了照片。每年4月清明节期间,江泽民都要回乡祭祖。2015年9月3日,江泽民受邀出席在北京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2017年5月,江泽民视察了上海科技大学。10月18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出席开幕式和闭幕式。 另一方面,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后,“膜蛤”开始在中国互联网上兴起,部分网民趋向于怀念江泽民,并模仿江泽民的言行方式,衍生出了各种流行文化。因此有政治立场深绿的媒体认为这是由于部分中国民众认为江泽民时代有很多优点,他们怀念和肯定江执政时期中国大陆的经济繁荣和相对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 在世界政治经济稳定的大背景下,江泽民坚持并丰富了市场经济体制再加上精通经济的朱镕基总理的努力,江泽民执政时期中国基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政治稳定和国家开放,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此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期接管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并获得了2008年在北京的夏季奥运会、2010年在上海的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中国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保证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及高速发展;而成为世界工厂后的中国,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贫富扩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江泽民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中美关系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中美关系的核心点集中在台湾问题、两国人权问题、霸权主义与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主张。随着九一一事件及小布什政权建立,反恐行动也成为中美外交的核心之一。 1993年7月23日起,美国声称握有确凿证据,指责“银河号”货轮载有可以制造化学武器的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运往伊朗的阿巴斯港。美国8月3日在与中国外交部的又一次交涉中,要求中国政府命令“银河”轮返回出发地;或由美国人登船检查货物;或者索性停留在某个地点,听候发落。美国还向该货轮计划停靠的港口所在国要求阻止该货轮按计划进港卸货。其间美国派出军舰、飞机对银河号跟踪监视,并要求银河号返航。“银河号”在印度洋的国际公海海域上被美军军舰截停并扣留长达三周之久。在美国的压力下,中国态度软化并最终让步,同意在第三方的参与下进行检查。8月28日,沙特和美国的联合调查人员对停靠在达曼港附近的朱科勒海军基地的银河号进行检查。9月4日,“银河号”货轮上第628个,也是最后一个货箱被检查完毕,没有发现任何化学武器,三方签订检查报告。“银河号”被迫中止正常航运长达33天。 1996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华民国第一次总统直接选举前夕举行军事演习,被解读为试图干预该场总统选举。选举期间美国出动了两个航空母舰舰群到台湾海峡。在台海危机解除后,两国关系也开始逐渐好转,高层交流增加,双边会谈取得进展,双方在人权、核不扩散以及贸易领域进行双边谈判。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是六四事件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首首次访问美国。该次访问中,双方签署了关于贯彻1985年和平利用核能源合作有关协议等多份协议。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引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众游行示威,此事直到年底两国就赔偿伤亡家属及财物达成协议而恢复关系。2001年4月中国一架歼-8II战斗机监视美国EP-3E侦察机对中国的侦察活动,两架飞机在南中国海区域相撞,美方侦察机迫降于中国海南省,中方战斗机撞毁,飞行员跳伞后失踪(后经确认丧生)。经过磋商后美国总统布什写信慰问江泽民,即“两个表示遗憾的信件”。美方人员在被拘留11天后返国;两国关系也随着此次事件的降温以及此后的一系列事件而重新恢复。 911事件后中美关系从本质上发生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开强烈支持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支持安理会第1373号决议,支持美国等联军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并在塔利班政权垮台后向阿富汗提供了1.5亿美元的人道救助。911之后中美开展了反恐方面的双边对话。之后美国不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看作是最大的潜在威胁,转而注重中东局势以及恐怖主义威胁,美国认识到东亚局势必须保持稳定。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的《中俄两国政府间在彼此削减边界地区武装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问题上的相互谅解备忘录》。1999年12月叶利钦访中时与江泽民签署《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2001年7月江泽民再访莫斯科,与普京签定《中俄睦邻友好条约》,以条约形式肯定两国国界线。中国和俄罗斯之间98%的有争议边界,均是在江泽民在任时签订。民族主义者认为江泽民此举构成“卖国”。 与此同时,1990年后,中越关系正常化,长达十一年的边境冲突得以结束,两国陆地边界最终划定,双方在北部湾划定中间线。2000年12月25日,江泽民代表中国与越方签署《北部湾划界协定》,将浮水洲岛(即越方称的白龙尾岛)正式割让给越南,同时还签订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的《渔业协议》。北部湾划界后,仅广东省就减少传统作业渔场3.2万平方公里,占传统作业渔场的50%,近海资源状况堪忧。环球时报称“中方一贯重视和珍惜两国友好,中越在北部湾海上划界时,中国将历史上本来属于中方的白龙尾岛让给越方”。 学者M. Taylor Fravel在其专著中宣称,在中国存在清晣机会要回领土,且军事相当强大的情况下,但江泽民在九十年代所订立的六个条约及2002年所订的一个条约,均是在领土上选择向俄国等周边国家退让。 2004年9月30日程翔在明报以「江泽民要向中国人交待的一件事」为题发文称1999年12月9日江泽民和叶利钦签订「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单方面放弃对被苏联侵占领土提出要求,以新的‘平等条约’来合法化旧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约1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不算外蒙古)。对于这些土地,苏联领导人列宁曾三次(1919年至1923年)发表政府声明要归还中国。程翔认为江泽民在此问题上不如共产党其他领导人,而且江泽民放弃那么多领土从谈判到最后签署条约的过程从未公开。程翔认为江泽民欠中国人民一个交代,有义务和责任向人民详细交代出卖中国领土的理由。程翔因此被冤判入狱。 2017年5月19日,莫斯科“欧亚每日新闻”网报道,俄文媒体纷纷转载题为“中方向塔吉克斯坦提出领土要求”的文章,表示中国和塔吉克斯坦间再次就领土出现争论,不排除塔方向中方交回部分领土的可能性。2016年底,多位中国学者向政府要求,重新对一些塔吉克斯坦的领土勘探,研究其在历史上是否属于中国。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博士、阿列克谢·马斯洛夫教授日前就该问题评论说:“现在中国的官方及媒体上没有任何对俄罗斯归还被强占领土的正式要求,但是整个社会都没有忘了那些被占领土,整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非常强烈。”自由亚洲电台报导提及一些中文媒体公布江泽民时期“卖国”的历史资料,显示江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之下,签协议向邻国“出卖”了大量领土,江同塔吉克斯坦在2002年签订协议,割让邻近帕米尔地区约27,000平方公里,使塔方获96.5%的有争议领土(签订条约前,所有争议领土均为塔方宣称主权并实际控制)。 1990年6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开幕式上就中国国民党主席李登辉的演说发表了看法,他重申:只要双方坐下来,真正本着“一个中国”的原则,而不是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国两府”,一切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讨论、商量。此时,两岸关系趋于缓和,也对后来达成的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的举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990年11月21日,台湾方面成立了得到台湾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与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随后大陆方面的对等机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也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1992年10月28日—10月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进行初步讨论,最终在11月16日达成“九二共识”。1993年4月27日—4月29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了“辜汪会谈”。这对推动两岸事务性商谈、加速两岸经贸合作和各项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提出“和平统一进程的八点主张”(简称“江八点”)。 然而江泽民执政时期的台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美关系、美台关系所影响。1995年李登辉康乃尔之行中,李登辉在康乃尔大学欧林讲座发表题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公开演说,被中国大陆方面认为鼓吹两国论,而使此前友善的海峡两岸关系急转直下、渐行渐远,并直接导致了第三次台湾海峡危机。之后于1996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李登辉再次当选。 江泽民在接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后,面临了数次危机,军方大佬杨尚昆、杨白冰曾一度架空江泽民,后通过争取邓小平支持后,逐渐获得军权(即杨家将事件)。在1995年-1996年台湾海峡导弹危机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遭遇了巨大的威胁,两艘美国航空母舰开进海峡附近巡航。这件事令江泽民痛定思痛,开始大规模建设国防、购买俄罗斯海军及空军武器,扭转了邓小平时代的军队经商、士气低落、军工接近崩溃的局面。大陆的军事爱好者和民族主义者对1996年以后江泽民在解放军建设方面的贡献表示赞许。但由于江泽民执政时期腐败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军队腐败也日趋严重,军队中买官卖官的现象仍有所增多,并持续延至他嫡系徐才厚、郭伯雄的腐败案。 江在任内曾下令严厉查处中国人民解放军遭到间谍泄密的问题,先后查处了数起重大的间谍泄密案,其中以刘广智和刘连昆案最为著名,其中刘广智案被称为“建国以来最大的间谍案”,其泄露的解放军机密在会影响到两岸在台海上空的制空争夺,会对解放军的战斗力造成不良后果,而刘连昆案则直接牵涉到泄露了1996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和台湾海峡导弹危机中解放军军事演习的情况。2004年5月,江泽民在会见空军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代表时强调:“要团结广大官兵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伟大实践,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人民空军,为维护国家空防安全和祖国统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泽民的理工技术出身,促使他在执政时期注重科教发展。1989年12月,江泽民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坚持将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2年10月,他在中共中央十四大上提出“确立科学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在1996年形成科教兴国战略。之后数年,国务院分别启动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等。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观点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前还有毛泽东和邓小平享有此殊荣。三个代表被认为是推动中国共产党转型的主要理论基础。江泽民本人在著作中表述的“三个代表”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可以被看作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的要求,并在2004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江泽民的父亲江世俊把自己的儿子江泽民过继与江上青为嗣子,承继香火。江泽民有一妹江泽慧,曾任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2007年1月8日接国家林业局任免通知被免职,同时不再担任中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党组书记职务。爰因其已到退休年龄,属正常人事任免。 江泽民1949年与王冶坪结婚,有二子: 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对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介绍江泽民的情况,说:“江泽民同志这四个多月的中央工作很扎实,而且这个人比较民主。”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其所撰写的书籍:《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中记述其自认为江泽民在基层工作经验、地方工作经验和性情涵养这三方面优于自己。然而,前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却认为他是个政治骗子、投机分子。 有评论指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代领导人中的思想是最开放的。比起毛泽东的“大跃进式的胡-{zh-hans:干;zh-hant:干}-、瞎-{zh-hans:干;zh-hant:干}-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主义”在国家发展的“路径”的探索上,确有许多先进性可言;但也有部分书籍认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在理论上是“空的”、“吹大的”、“假的”,他本人被批为“假、大、空”。 另一方面,相对于江泽民退休后中国经济和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混乱局面,江泽民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而有序,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江泽民提拔了许多人,诸如黄菊、陈良宇、韩正、孟建柱等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正面社会认可,而周永康、徐才厚和郭伯雄等则属于批评居多。 曾在中国经商的美国商人库恩在其撰写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中称江泽民主政中国期间,中国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较大的提高,贫困和文盲的比例在其任内也大幅降低,且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也受到了尊重,中国人在国际上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美国达成关于中国入世的双边贸易协定,该项协定被认为是江泽民“大国战略”的成功。中共江泽民相关办公室为对外宣传需要,与美国银行家库恩谋划以非官方名义写作并推出《江泽民传》。这个办公室声称:由于在中国大陆境外出现了很多五花八门的“江泽民传”,而内容真实性不足,因此决定让美国企业家根据真实素材编撰一本可靠的江泽民传记——《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2011年出版的书籍《江泽民在上海1985—1989》中概括:“江泽民任上海主要领导的4年在上海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具有转折意义。在此期间,上海的困境得到一定突破,上海的建设取得实质性发展,浦东开发开放处于筹备阶段,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等也取得了进步。”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在其回忆录里评价江泽民:“与他相处越久越对他有好感”。江泽民还被认为是中国领导人中较为多才多艺的一个,其通晓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和罗马尼亚语等多门外语,另外江泽民在笛子、书法等领域也颇具才艺。 自由媒体人高瑜评价:论“改革意识”,江泽民优于胡锦涛,所谓“江是保守派,胡温是改革派”的说法是错的。有部分中国学者和知识分子认为:相比胡锦涛,江泽民更放宽媒体和言论自由。 旅美学者何清涟认为,在意识形态及公共领域控制方面,江泽民执政时期比邓小平时代更为严厉。与此同时,江泽民当局不断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管理,投入巨额资金建立“世界上最巨大的防火墙”——防火长城,屏蔽掉国际上大批主流网站。 1999年江泽民镇压法轮功,从而成为法轮功组织的死敌。海外的法轮功成员多次举行示威声讨江泽民,要求全球公审江泽民。
136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65
左传
左传 《左传》是古中国华夏先民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十三经》中篇幅最长,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国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国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明朝的郝敬认为是晋国人。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认为是刘歆所作,并说《左氏春秋》是与《晏子春秋》等类似的史书。康有为亦认为是刘歆所作。钱穆在《刘向歆父子年表》中指出不可能是刘歆的作品。钱穆与章太炎认为《左传》的成书与卫国左氏人吴起有关,甚至就是吴起所著,今人童书业亦认为是吴起所作,郭沫若也主张《左传》成书于吴起。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卫聚贤认为《左传》作者是子夏。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前375年至前351年(战国中期),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崔述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人也”。其中主要部分的史料可能最初是左丘明所写。浙江大学收藏的《左传》公布后,并没有解决《左传》的成书年代,反而在浙江大学收藏的竹简真伪问题上引发了多方笔战。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梼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西汉的今文经博士即“谓《左氏》为不传《春秋》”。晋人王接说:“接常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公羊》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于文为俭,通经为长。”陈商说:“孔圣修经,褒贬善恶,类例分明,法家流也;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圣言,缘饰经旨,盖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为经,当与《诗》、《书》、《周易》等列;丘明所以为史,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 清人刘逢禄、皮锡瑞均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皮锡瑞在《经学通论·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说,并且引用庄公二十六年《传》:“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杜预《集解》云:“此年《经》、《传》各自言其事者,或《经》是直文,或策书虽存而简牍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复申解,但言传事而已。”。《左传》有不少解经的内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等,但很明显是加工的痕迹,多数都没有与传文融为一体。宋人林栗说:“《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春秋》的一些经文没有相应的《左传》传文,例如《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杜预注:“无传。”《左传》的传文没有相应的《春秋》经文,例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冬)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𫊸送葬。”此条无相应的《春秋》经文。亦有“《经》、《传》不尽同”“《经》后之《传》”者。 晋人王接说:“《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贺循将其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好讲预测,一些预测的事情都很灵验,例如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国大夫懿氏占卜嫁女给陈国公子陈完很吉利,“八世之后,莫之与京”,陈完的子孙在齐国果然日益强大,直至田氏代齐。《左传》又能断言郑国先亡。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韩愈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左传》在西汉时期已有流传,王莽本人即好《左传》,并立于学官,著名的学者有陈元、郑众、贾逵、马融、延笃、彭仲博等人。晋朝杜预自称有“左传癖”。司马光自幼爱《左传》,“自幼至老,嗜之不厌”,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亦是承接《左传》“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章炳麟说:“《通鉴》于可以发议论者,著以臣光之论断,此盖仿《左传》君子曰之例”。 《左传》长于叙事,富于情节和故事性和戏剧性,善于描写细节,如写晋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国经过,选材布局均属恰当。《左传》亦善于刻划人物性格,如子产的善于辞令,敢作敢为;华元的庸懦无能,待人宽厚;子玉的骄横;郑庄公的凶残伪善等,描叙生动逼真。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如秦晋韩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鞍之战、柏举之战等。梁启超说:「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一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絜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事。」 《左传》文辞精炼,能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当日巧妙的词令,如吕相绝秦,烛之武退秦师,臧孙谏君纳鼎,臧僖伯谏君观渔,季札观乐、王孙满论鼎。梁启超说:「其记言文渊懿美茂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 《左传》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并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有羲、献”,《荀子》一书对《左传》的引用颇多。《左传》尤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254年,记录了当时各诸侯国的历史。全书约18万字。 第14条引文 ^ 王应麟《困学记闻·六》曰:“王介甫疑左氏春秋为六国(十)【时】人者十一事。” 四部丛刊景元本以及明万历刻本中俱为“六国时人”,而非“十人”此处有误。 下列为历代研究《左传》的书目: "请参见:中文古典典籍"
136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67
Forth
Forth Forth是六十年代末期,由查理斯·摩尔发展出来在天文台使用的电脑自动控制系统及程序设计语言,允许使用者很容易组合系统已有的简单指令,定义成为功能较复杂的高阶指令。由于其结构精简、执行快速、操作方便,广为当代天文学界使用。八十年代以后,有爱用者成立Forth Interest Group在世界各地推广,并陆续在各类计算机上建立Forth系统及标准的语言。 FORTH以可延伸的词典为核心,采用两个堆栈为基础的高度模块化结构,是一种将解译器和编译器合并运用的双态系统。使用FORTH,可在编译过程中检测差错,并且逐步扩充编译程序代码。利用标准FORTH所写的程序几乎不必大修改,就能在各类计算机运作;甚至在特别设计的电脑上可以完全放弃组合语言,直接由FORTH转化成机器语言,就好像现代的Java虚拟机。同时,使用者也可以把自己定义的运算功能加入编译器中,使Forth语言更有弹性。台湾的黄大一及现旅居美国的丁陈汉荪是这方面的专材,黄大一在1980年代后期开发过两部完全使用FORTH的嵌入式系统,丁陈汉荪于2002年代即以eforth架构打通软硬体任督二脉发展完成forth芯片,并将毕生研究forth的心得于2003年代编辑成书嵌入式系统:使用eForth。 forth是一种可扩展的,交互式的语言。最初为小型的嵌入式电脑设计的,现在它几乎可以在任何主流的芯片上解译和编译,甚至已有多种可直接运行forth指令的芯片。在电子-{表格}-,专家系统,多用户数据库,和分布式实时控制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表面来看,forth是一种基于堆栈的概念机。例如要计算(3+4)*5,程序就是:3 4 + 5 *。首先把3和4入堆栈,然后调用+子程序,把堆栈的最顶上两个元素取出(也就是3和4)进行加法运算,然后把结果入堆栈,然后把5入堆栈,然后调用*子程序,把最顶的2个元素,也就是7和5取出,并进行乘法运算,然后把结果入堆栈,最后的。把结果从堆栈中取出列印。事实上这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概念机。当然forth远远不止这些。 最常用在内建程序,以及系统与过程控制,它也用在微电脑上。主要运用在数据搜集与处理、图形处理、专家系统,以及实时流程控制等。 下面是一个在标准输出设备上输出Hello World的简单程序,这种程序通常作为开始学习编程语言时的第一个程序: 只有在编译模式,也就是在定义一个单词的中使用."指令,才能输出字符串。 用Forth的“追随者”的话来说,Forth是一种“人机一体”的语言。在程序员的意识中必须要有一台逻辑上的机器(可能是实际的芯片,也可能是虚拟机)。这台机器拥有两个堆栈(数据堆栈和返回堆栈),一个词典(在Forth中的词(word)对应于高级语言的函数或者子程序,若干的词构成词典。)一个内部解释器和一个外部解释器。 和Forth语言一样,也是基于堆栈的程序设计语言还有PostScript。基于堆栈的工具还有linux下的计算器dc,在其内部是通过堆栈实现的。 使用Forth开发应用程序与使用其他语言开发应用程序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Forth的一切都是透明的,使用者可以看到每一个功能的实现原理和过程,正是由于这一点,Forth可以作为学习操作系统及编程的非常好的工具。关于Forth编程的特点有一个较为贴切的描述:"如果C语言给你的感觉是:它是最好的程序设计语言,那么使用Forth给你的感觉则是:自己是最好的程序设计师。”   在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下,一个很好的Forth系统是Win32Forth。   详见http://win32forth.sourceforge.net 。  GForth是GNU对ANS Forth的一个实现,可在ftp://ftp.gnu.org/gnu/gforth/ 下载(另有HTTP链接,GNU软件一般推荐通过镜像站点下载)。下载后,使用通常的codice_1指令即可编译安装。GForth还可以内置在著名的文本编辑器Emacs中使用。若出现问题,请阅读codice_2文件。 GForth同时适用于其他系统,例如OS X等UNIX类系统。
136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69
联合国会员国列表
联合国会员国列表 联合国一共有193个会员国。所有联合国会员国都是联合国大会的正式成员。 原则上,只有主权国家可以成为联合国会员国,今日联合国所有193个成员国全部皆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不过,在联合国初创时,菲律宾、印度这2个创始会员国尚未从他们的殖民母国独立,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为苏联加盟共和国。而美国在联合国成立之初也争取到了与苏联对等的增加两个席位的权利,却因无法在当时的48个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当时还未升级为州)中选出两个州而搁置此事。如今,美国国务院网站在介绍联合国的创建过程时,依然声称“美国至今仍保留在适当时候增加两个联合国代表席位的权利”。再者,由于所有欲申请成为会员的国家必需通过安全理事会和大会的批准,部份依照《蒙特维多国家权利义务公约》可视为主权国家的政治实体,因为联合国不承认他们的主权、缺乏国际普遍承认、或是遭受特定成员国的反对,导致这些国家没有办法成为联合国的会员。 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那些主权地位没有明确定义的政治实体,只能成为联合国大会观察员。观察员可以在大会上发言,但是不能参与投票。 </onlyinclude> 联合国共有51个的创始会员国,在1945年加入成为会员,其中49个国家或其后继者至今仍然是成员国(例如:俄罗斯接替苏联的席位),另外两个国家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皆已解体,并且没有国家接替他们的席位。 以下列出了至最新一个成员国南苏丹共和国在2011年7月14日加入后,全部193个联合国成员国。并以国名之英文字母首字为序排列,其中创始会员国以天蓝背景色衬托、粗体标示。* 联合国还设有联合国大会观察员制度,邀请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政治实体参与联合国事务。观察员在联合国大会上可以发言,但没有参与会议投票的权利。截至2012年,联合国大会共有64个观察员。当中包含2个观察员国、4个观察员实体、和58个观察员组织。 观察员国被视为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随时可以依照自由决断递交请愿书申请成为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例如:瑞士在2002年9月10日成为正式会员国之前的1948年至2002年间,亦是联合国的常任观察员国;圣座自1964年4月6日起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1974年11月22日根据联合国大会的3237号决议得到观察员席位。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称拥有巴勒斯坦国的主权之后,1988年12月15日大会依照A/RES/43/177号决议将其名称改为「巴勒斯坦」。2012年11月29日,根据联合国大会67/19号决议成为观察员国。 许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诸如欧洲联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马尔他骑士团等主权地位没有明确定义的政治实体,皆被联合国大会邀请成为观察员。 西撒哈拉的主权争议在摩洛哥和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之间争持不下,摩洛哥实际上统治大部分西撒哈拉地区,剩下的少部份地区则由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控制。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是非洲联盟的会员国,但既不是联合国的会员国,也不具观察员身分。 索马里兰是位于索马里东北部一个未被普遍承认的政治实体,自索马里内战之后,索马里四分五裂,被索马里及索马里兰、邦特兰、西南索马里等政权割据统治,其中,西南索马里和邦特兰已名义上有重新加入索马里的意愿并落实实处,而索马里兰事实上独立于索马里,并不属于索马里联邦政府管控。目前无任何为承认,政治较为稳定,与埃塞俄比亚和欧盟有较多经贸往来。 新西兰的联系邦国,库克群岛和纽埃拥有完整的自治权利,但是其国防、外交事务由新西兰负责,两国都不是联合国会员国。 中华民国以台湾、澎湖、金门以及马祖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之名义做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会员。基于以「中华民国」名义推动「返联」的效果有限,台湾独立运动推动者与支持者根据台湾主权未定论,推动以「台湾」的名义取代「中华民国」加入联合国(入联),与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的「一个中国」代表权之争做出区别,并主张台湾早已是独立于中国内政之外的政治实体。主张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由中华民国代表的「中国」,是联合国5个创办国之一,并于1945年10月24日成为会员,为创始会员国。因中国国民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失利,中华民国政府被迫在1949年自南京市迁至台北市,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但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数国家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依然维持中国席位,尽管相较于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政府的实际管辖范围已仅限于台湾地区。1971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被迫提前宣布退出联合国,随后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不再视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国的合法代表,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因此目前中华民国政府所统治的台湾地区,实际上被排除在联合国以及联合国系统机构之外。 自1990年代起,中华民国多次尝试申请加入联合国,中华民国政府在申请书中表示在联合国中将只代表台湾地区的人民,而非全中国,并以「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台湾)」、或仅「台湾」等各种名义提出申请;但因联合国遵守一个中国政策,所有申请要求皆被拒绝。除了会员外,中华民国同样也被联合国拒绝给予「观察员国」资格(如梵蒂冈、巴勒斯坦),或「观察员实体」资格(如马尔他骑士团)。目前,有16个联合国成员国和梵蒂冈与中华民国之间有大使级外交关系。 南斯拉夫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宪章》,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为新会员国后解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与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而黑山则于2006年独立,从此塞尔维亚共和国继承塞尔维亚和黑山在联合国的席位和权利。目前存在领土争议的科索沃地区未被联合国承认,联合国认定其为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部分。 苏联是联合国5个创办国之一,其在1945年10月24日成为创始会员国。1991年12月2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苏联解体前夕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在独立国家联合体的11个会员国支持下,「俄罗斯联邦」将会继承苏联在联合国大会和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目前存在争议的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被联合国认定为是乌克兰的一部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为格鲁吉亚的一部分,德涅斯特河沿岸为摩尔多瓦的一部分。而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由于事实脱离乌克兰后直接并入俄罗斯联邦并未独立,所以其在联合国没有席位问题。其他前苏联成员国目前全部皆是联合国成员国:
137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70
代谢
代谢 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总称。这些反应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繁殖、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环境作出反应。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合成代谢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代谢是生物体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一旦物质和能量交换停止,生物体的生命就会结束。 代谢中的化学反应可以归纳为代谢途径,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将一种化学物质转化为另一种化学物质。酶对于代谢反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酶可以通过一个热力学上易于发生的反应来驱动另一个难以进行的反应,使之变得可行;例如,利用ATP的水解所产生的能量来驱动其他化学反应。一个生物体的代谢机制决定了哪些物质对于此生物体是有营养的,而哪些是有毒的。例如,一些原核生物利用硫化氢作为营养物质,但这种气体对于动物来说却是致命的。代谢速度,或者说代谢率,也影响了一个生物体对于食物的需求量。 代谢有一个特点:无论是任何大小的物种,基本代谢途径也是相似的。例如,羧酸,作为柠檬酸循环(又称为“三羧酸循环”)中的最为人们所知的中间产物,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无论是微小的单细胞的细菌还是巨大的多细胞生物如大象。代谢中所存在的这样的相似性很可能是由于相关代谢途径的高效率以及这些途径在演化史早期就出现而形成的结果。 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大部分组成结构是由三类基本生物分子所构成,这3类分子是氨基酸、糖类和脂类(通常为称为脂肪)。由于这些分子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代谢既制造这些分子以用于构建细胞和组织,又在摄入食物后将食物中的这些分子消化降解以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许多重要的生化物质可以聚合在一起形成多聚体,如DNA和蛋白质。这些生物大分子对于所有的生物体都是必要的组分。下表中列出了一些最常见的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是由线性排列氨基酸所组成,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互连接。酶是最常见的蛋白质,它们催化代谢中的各类化学反应。一些蛋白质具有结构或机械功能,如参与形成细胞骨架以维持细胞形态。还有许多蛋白质在细胞信号传导、免疫反应、细胞黏附和细胞周期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脂类是类别最多的生物分子。它们主要的结构用途是形成生物膜,如细胞膜;此外,它们也可以作为机体能量来源。脂类通常被定义为疏水性或两性生物分子,可溶于诸如苯或氯仿等有机溶剂中。脂肪是由脂肪酸基团和甘油基团所组成的一大类脂类化合物;其结构为一个甘油分子上以酯键连接了3个脂肪酸分子形成甘油三酯。在此基本结构基础上,还存在有多种变型,包括不同大小长度的疏水骨架(如鞘脂类中的神经鞘氨醇基团)和不同类型的亲水基团(如磷脂中的磷酸盐基团)。类固醇(如胆固醇)是另一类由细胞合成的主要的脂类分子。 糖类为多羟基的醛或酮,可以以直链或环的形式存在。糖类是含量最为丰富的生物分子,具有多种功能,如储存和运输能量(例如淀粉、糖原)以及作为结构性组分(植物中的纤维素和动物中的几丁质)。糖类的基本组成单位为单糖,包括半乳糖、果糖以及十分重要的葡萄糖。单糖可以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多糖,而连接的方式极为多样,也就造成了多糖种类的多样性。 DNA和RNA是主要的两类核酸,它们都是由核苷酸连接形成的直链分子。核酸分子对于遗传信息的储存和利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转录和翻译来完成从遗传信息到蛋白质的过程。这些遗传信息由DNA修复机制来进行保护,并通过DNA复制来进行扩增。一些病毒(如HIV)含有RNA基因组,它们可以利用逆转录来从病毒RNA合成DNA模板。核酶(如剪接体和核糖体)中的RNA还具有类似酶的特性,可以催化化学反应。单个核苷酸是由一个核糖分子连接上一个碱基来形成。其中,碱基是含氮的杂环,可以被分为两类:嘌呤和嘧啶。核苷酸也可以作为辅酶参与代谢基团的转移反应。 代谢中包含了种类广泛的化学反应,但其中大多数反应都属于几类基本的含有功能性基团的转移的反应类型。这些反应中,细胞利用一系列小分子代谢中间物来在不同的反应之间携带化学基团。这些基团转移的中间物被称为辅酶。每一类基团转移反应都由一个特定的辅酶来执行,辅酶同时是合成它和消耗它的一系列酶的底物。这些辅酶不断地被生成、消耗、再被回收利用。 三磷酸腺苷(ATP)是生命体中最重要的辅酶之一,它是细胞中能量流通的普遍形式。ATP被用于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之间进行化学能的传递。虽然细胞中只有少量的ATP存在,但它被不断地合成,人体一天所消耗的ATP的量积累起来可以达到自身的体重。 ATP是连接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桥梁:分解代谢反应生成ATP,而合成代谢反应消耗ATP。它也可以作为磷酸基团的携带者参与磷酸化反应。 维生素是一类生命所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但细胞自身无法合成。在人类营养学中,大多数的维生素可以在被修饰后发挥辅酶的功能;例如,细胞所利用的所有的水溶性维生素都是被磷酸化或偶联到核苷酸上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还原形式为NADH)是维生素B(俗称烟酸)的一种衍生物,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辅酶,可以作为氢受体。数百种不同类型的脱氢酶可以从它们的底物上移去电子,同时将NAD还原为NADH。而后,这种还原形式便可以作为任何一个还原酶的辅酶,用于为酶底物的还原提供电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细胞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NADH和NADPH。NAD/NADH多在分解代谢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而NADP/NADPH则多用于合成代谢反应中。 无机元素在代谢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在机体内含量丰富(如钠和钾),而另一些则为微量元素。大约99%的哺乳动物的质量为碳、氮、钙、钠、氯、钾、氢、磷、氧和硫元素。绝大多数的碳和氮存在于有机物(如蛋白质、脂类和糖类)中,而氢和氧则主要存在于水中。 含量丰富的无机元素都是作为电解质的离子。体内最重要的离子有钠、钾、钙、镁等金属离子和氯离子、磷酸根离子以及碳酸氢根离子。在细胞膜的内外维持准确的离子梯度,可以保持渗透压和pH值的稳定。离子对于神经和肌肉组织也同样不可缺少,这是因为这些组织中的动作电位(可以引起神经信号和肌肉收缩)是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原生质之间的电解质交换来产生的。电解质进入和离开细胞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来完成的。例如,肌肉收缩依赖于位于细胞膜和横行小管(T-tubule)上的离子通道对于钙离子、钾离子和钠离子的流动的控制。 过渡金属在生物体体内通常是作为微量元素存在的,其中锌和铁的含量最为丰富。这些金属元素被一些蛋白质用作辅因子或者对于酶活性的发挥具有关键作用,例如携氧的血红蛋白和过氧化氢酶。这些辅因子可以与特定蛋白质紧密结合;虽然酶的辅因子会在催化过程中被修饰,这些辅因子总是能够在催化完成后回到起始状态。 分解代谢(又称为异化作用)是一系列裂解大分子的反应过程的总称,包括裂解和氧化食物分子。分解代谢反应的目的是为合成代谢反应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反应物。分解代谢的机制在生物体中不尽相同,如有机营养菌分解有机分子来获得能量,而无机营养菌利用无机物作为能量来源,光能利用菌则能够吸收阳光并转化为可利用的化学能。然而,所有这些代谢形式都需要氧化还原反应的参与,反应主要是将电子从还原性的供体分子(如有机分子、水、氨、硫化氢、亚铁离子等)转移到受体分子(如氧气、硝酸盐、硫酸盐等)。在动物中,这些反应还包括将复杂的有机分子分解为简单分子(如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生物(如植物和蓝藻)中,这些电子转移反应并不释放能量,而是用作储存所吸收光能的一种方式。 动物中最普遍的分解代谢反应可以被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或脂类被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组分;然后,这些小分子被细胞摄入并被转化为更小的分子,通常为乙酰辅酶A,此过程中会释放出部分能量;最后,辅酶A上的乙酰基团通过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被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可以通过将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还原为NADH而以化学能的形式被储存起来。 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等大分子多聚体不能很快被细胞所吸收,需要先被分解为小分子单体然后才能被用于细胞代谢。有多种消化性酶能够降解这些多聚体,如蛋白酶可以将但蛋白质降解为多肽片断或氨基酸,糖苷水解酶可以将多糖分解为单糖。 微生物只是简单地分泌消化性酶到周围环境中,而动物则只能由其消化系统中的特定细胞来分泌这些酶。由这些位于细胞外的酶分解获得的氨基酸或单糖接着通过主动运输蛋白被运送到细胞内。 糖类的分解代谢即是将糖链分解为更小的单位。通常一旦糖链被分解为单糖后就可以被细胞所吸收。进入细胞内的糖,如葡萄糖和果糖,就会通过糖酵解途径被转化为丙酮酸盐并产生部分的ATP。丙酮酸盐是多个代谢途径的中间物,但其大部分会被转化为乙酰辅酶A并进入柠檬酸循环。虽然柠檬酸循环能够产生ATP,但其最重要的产物是NADH——由乙酰辅酶A被氧化来提供电子并由NAD生成,同时释放出无用的二氧化碳。在无氧条件下,糖酵解过程会生成乳酸盐,即由乳酸脱氢酶将丙酮酸盐转化为乳酸盐,同时将NADH又氧化为NAD,使得NAD可以被循环利用于糖酵解中。另一中降解葡萄糖的途径是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可以将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还原为NADPH,并生成戊糖,如核糖(合成核苷酸的重要组分)。 脂肪是通过水解作用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甘油可以进入糖酵解途径,通过β-氧化被分解并释放出乙酰辅酶A,而乙酰辅酶A如上所述进入柠檬酸循环。脂肪酸同样通过氧化被分解;在氧化过程中脂肪酸可以释放出比糖类更多的能量,这是因为糖类结构的含氧比例较高。 氨基酸既可以被用于合成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分子,又可以被氧化为尿素和二氧化碳以提供能量。氧化的第一步是由转氨酶将氨基酸上的氨基除去,氨基随后被送入尿素循环,而留下的脱去氨基的碳骨架以酮酸的形式存在。有多种酮酸(如α-酮戊二酸,由脱去氨基的谷氨酸所形成)是柠檬酸循环的中间物。此外,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能够通过糖异生作用被转化为葡萄糖(具体内容见下文)。 氧化磷酸化中,通过如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途径,电子从被消化吸收的食物分子上转移到氧气上,并将产生的能量以ATP的方式储存起来。在真核生物中,这一过程是由位于线粒体膜上的一系列膜蛋白来完成的,被称为电子传递链。而在原核生物中,对应的蛋白质则位于细胞内膜上。这些蛋白质利用从电子还原性分子(如NADH)传递到氧气的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将质子进行跨膜运输。将质子泵出线粒体的结果就会在线粒体膜的两边产生质子的浓度差,从而在膜的两边形成一个电化学梯度。通过电化学梯度所产生的驱动力使得质子通过线粒体膜上的三磷酸腺苷合酶重新进入线粒体。这样的一个质子流会促使ATP合酶的stalk亚基发生转动,并进一步带动合酶结构域上的活性位点发生形变并将腺苷二磷酸(ADP)磷酸化,最终产生ATP。 化能无机营养是一种发现于一些原核生物中的代谢类型,这些原核生物通过氧化无机物来获得能量。它们能够利用氢气,还原性的含硫化合物(如硫化物、硫化氢和硫代硫酸盐),二价铁化合物或氨作为还原能的来源;这些还原性物质氧化过程的电子受体常常为氧气或亚硝酸盐。这些进程对于整体的生物地质化学循环,如乙酸生成作用(acetogenesis)以及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都很重要,并且对土壤的肥沃十分关键。 太阳光中的能量可以被植物、蓝藻、紫细菌、绿菌和一些原生生物所捕获。这一获取光能的进程常常与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即“碳固定”)相偶联,成为光合作用的一部分。光能获取和碳固定系统在原核生物中却能够分开运行的,因为紫细菌和绿菌无论在碳固定或是在有机物酵解之时,都可以利用阳光作为能量来源。 捕获太阳能的过程与氧化磷酸化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因为两者都包括了能量以质子浓度梯度形式存在以及这种浓度差所驱动的ATP的合成。用于驱动电子传递链的电子是来自于被称为光合反应中心的捕光蛋白。根据所含的光合色素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反应中心体分为两类:去镁叶绿素-醌型和铁-硫型;大多数的光合细菌只含有一类反应中心体,而植物和蓝藻则含有两类。 此外,光系统是在光合作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蛋白质复合物,包括光系统I和II。在植物中,光系统II可以利用光能从水中获得电子,并释放出氧气。电子随后流入细胞色素b6f复合物,该复合物用能量将质子泵出类囊体(位于叶绿体中)膜。被泵出的质子又通过膜回到类囊体内,从而驱动ATP的合成(类似于氧化磷酸化中的ATP的合成)。当电子继续流过光系统I时,它们可以被用于还原辅酶NADP、用于卡尔文循环或回收后用于合成更多的ATP。 合成代谢(又称为同化作用)是一系列合成型代谢进程(即利用分解代谢所释放的能量来合成复杂分子)的总称。一般而言,用于组成细胞结构的复杂分子都是从小且简单的前体一步一步地构建而来。合成代谢包括三个基本阶段:首先生成前体分子,如氨基酸、单糖、类异戊二烯和核苷酸;其次,利用ATP水解所提供的能量,这些分子被激活而形成活性形式;最后,它们被组装成复杂的分子,如蛋白质、多糖、脂类和核酸。 不同的生物体所需要合成的各类复杂分子也互不相同。自养生物,如植物,可以在细胞中利用简单的小分子,如二氧化碳和水,来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如多糖和蛋白质。异养生物则需要更复杂的物质来源,如单糖和氨基酸,来生产对应的复杂分子。生物体还可以根据它们所获得的能量来源的不同而被细分为:获取光能的光能自养生物和光能异养生物,以及从无机物氧化过程或的能量的化能自养生物和化能异养生物。 光合作用是利用阳光、二氧化碳(CO)和水来合成糖类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利用光合反应中心所产生的ATP和NADPH将CO转化为3-磷酸甘油酸,并继续将3-磷酸甘油酸转化为生物体所需的葡萄糖,因此该过程被称为碳固定。碳固定反应作为卡尔文-本森循环的一部分,由RuBisCO酶来进行催化。发生在植物中的光合作用分为三种:、C4碳固定和CAM光合作用。这些光合作用种类之间的差异在于当二氧化碳进入卡尔文循环的途径不同:C3型植物可以直接对CO进行固定;而C4和CAM型则先将CO合并到其他化合物上,这是对强光照和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在光合型原核生物中,碳固定的机制只见差异性更大。例如,二氧化碳可以经由卡尔文-本森循环(一种)或者乙酰辅酶A的羧化作用而被固定。此外,原核的化能自养菌也可以通过卡尔文-本森循环来固定CO,但却使用来自无机化合物的能量来驱动反应。 糖类的合成代谢中,简单的有机酸可以被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然后单糖再聚合在一起形成多糖(如淀粉)。从包括丙酮酸盐、乳酸盐、甘油、3-磷酸甘油酸和氨基酸在内的化合物来生成葡萄糖的过程被称为糖异生。糖异生将丙酮酸盐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物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其中的许多中间物可以与糖酵解过程共享。然而,糖异生过程不是简单的糖酵解过程的逆反应,其中多个步骤是由不在糖酵解中发挥作用的酶来催化的。这样就使得葡萄糖的合成和分解可以被分别调控,以防止这两个途径进入无效循环()。 虽然脂肪是通用的储存能量的方式,但在脊椎动物,如人类中,储存的脂肪酸不能通过糖异生作用而被转化为葡萄糖,因为这些生物体无法将乙酰辅酶A转变为丙酮酸盐(植物具有必要的酶,而动物则没有)。因此,在长期饥饿后,脊椎动物需要从脂肪酸来制造酮体来代替组织中的葡萄糖,因为像脑这样的组织不能够代谢脂肪酸。在其它生物体,如植物和细菌中,由于存在乙醛酸循环,可以跳过柠檬酸循环中的脱羧反应,使得乙酰辅酶A可以被转化为草酰乙酸盐,而草酰乙酸盐可以被用于葡萄糖的生产,因此解决了脊椎动物中存在的这一代谢问题。 多糖和聚糖是通过逐步加入单糖来合成的,加入单糖的过程是由糖基转移酶将糖基从一个活化的糖-磷酸供体(如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上转移到作为受体的羟基(位于延长中的多糖链)上。由于糖环上的任一羟基都可以作为受体,因此多糖链可以是直链结构,也可以含有多个支链。这些生成的多糖自身可以具有结构或代谢功能,或者可以在寡糖链转移酶的作用下被转接到脂类和蛋白质上(即糖基化作用)。 脂肪酸合成是一个将乙酰辅酶A多聚化并还原的过程。脂肪酸上的乙酰基链是通过一个反应循环来延伸的,包括加入乙酰基、将其还原为乙醇和继续还原为烷烃的过程。在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发挥作用的酶可以被分为两类:动物和真菌中,所有的脂肪酸合成反应由一个单一的多功能酶,I型脂肪酸合酶来完成;而在植物质体和细菌中,有多个不同的酶分别催化每一个反应,这些酶统称为I型脂肪酸合酶。 萜烯和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包括类胡萝卜素在内)是脂类中的一个大家族,它们组成了植物天然化合物中的最大的一类。这些化合物是以异戊二烯为单位,聚合和修饰而成的;其中,异戊二烯是由具反应活性的前体,异戊烯焦磷酸和二甲烯丙基焦磷酸提供的。这两个前体可以在不同的途径中被合成。动物和古菌利用甲瓦龙酸途径来从乙酰辅酶A生产这两个化合物;而植物和细菌则通过非甲瓦龙酸途径利用丙酮酸和甘油醛-3-磷酸作为底物来生产它们。另一个利用这些活化的异戊二烯供体的重要反应是类固醇的生物合成。其中,异戊二烯单位连接在一起聚成角鲨烯,然后折叠起来,经过一个质子引发的连续成环反应得到羊毛脂甾醇。而羊毛脂甾醇能够被继续转化为其他类固醇,如胆固醇和麦角甾醇。 生物体之间合成20种基本氨基酸的能力各不相同。大多数的细菌和植物可以合成所有这20种氨基酸,而哺乳动物只能合成10种非必需氨基酸。因此对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获取必需氨基酸的途径只能是摄入富含这些氨基酸的食物。所有氨基酸都可以从糖酵解、柠檬酸循环或磷酸戊糖循环中的中间产物生成。其中,合成过程所需的氮由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来提供。氨基酸合成需要先有适当的α-酮酸形成,然后通过转氨作用形成氨基酸。 氨基酸是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并进一步形成蛋白质。每种不同的蛋白质都对应着自己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又被称为一级结构)。如同20多个字母就能排列组合成数以万计的单词一般,不同的氨基酸连接在一起能够形成数量庞大的蛋白质种类。氨基酸通过连接到对应转运RNA(tRNA)分子上形成氨酰tRNA而被激活,然后才可以被连接在一起。这种氨酰tRNA前体是通过一个ATP依赖的反应(将tRNA与正确的氨基酸相连接)来合成,该反应由氨酰tRNA合成酶进行催化。然后,以信使RNA中的序列信息为指导,带有正确氨基酸的氨酰tRNA分子就可以结合到核糖体的对应位置,在核糖体的作用下将氨基酸连接到正在延长的蛋白质链上。 核苷酸是由氨基酸、二氧化碳以及甲酸来合成的。由于其合成途径需要消耗大量的代谢能量,大多数的生物体内都有有效的系统来进行核苷酸补救。嘌呤是以核苷(即碱基连接上核糖)为基础合成的。腺嘌呤和鸟嘌呤是由前体核苷分子肌苷单磷酸(即次黄苷酸)衍生而来,而次黄苷酸则是由来自甘氨酸、谷氨酰胺和谷氨酰胺的原子以及从辅酶四氢叶酸盐上转移来的甲酸基来合成的。嘧啶是由碱基乳清酸盐合成的,乳清酸盐则由谷氨酰胺和谷氨酰胺转化而来。 所有的生物体如果持续摄入非食物类物质而没有相应的代谢途径,这些物质就会在细胞中积累并造成危害。这些存在于机体内可能造成损害的物质被称为异型生物质()。异型生物质包括合成药物、天然毒药和抗生素,所幸的是它们可以在一系列异型生物质代谢酶的作用下被去毒化。在人体中,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都属于这类酶。这一酶系统的功能发挥有三个阶段:首先氧化异型生物质,然后在该物质分子上连接一个水溶性基团,最后修饰过的含水溶性基团的异型生物质被运出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体中,还可以被进一步代谢并被排出体外)。在生态学中,这些反应对于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和污染土壤(特别是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这样的微生物反应在多细胞生物体中也同样存在,但由于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使得它们能够代谢的物质比多细胞生物体要广泛的多,它们甚至可以降解包括有机氯在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需氧生物中还存在氧化应激的问题。其中,需要对包括氧化磷酸化和蛋白质折叠中二硫键形成所产生的活性氧(如过氧化氢)进行处理。这些能够损害机体的氧化活性物质由抗氧化代谢物(如谷胱甘肽)和相关酶(如过氧化氢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来清除。 生物体也必须遵守热力学定律(描述功和热之间的转移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任何封闭系统中,熵值总是趋向于增加。虽然生物体的高度复杂性看起来似乎与这一定律相反,但生物体实际上是开放系统,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生命系统不是处于平衡之中,而是表现为耗散结构来维持它们的高度复杂性,同时增加周围环境的熵值。细胞中的代谢则是通过将分解代谢的自发过程和合成代谢的非自发过程偶联来达到保持复杂性的目的。用热力学来解释,代谢实际上就是通过制造无序来保持有序。 由于生物体的外界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代谢反应必须能够被精确的调控,以保持细胞内各组分的稳定,即体内平衡。代谢调控也使得生物体能够对外界信号产生反馈并能够与其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其中,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对于了解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非常重要:其一,一个酶在代谢途径中的调节就是它的酶活性是如何根据信号来增加或降低的;其二,由这个酶所施加的控制即是它的活性的变化对于代谢途径整体速率(途径的通量)的影响。例如,一个酶可以在活性上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被高度调控),但如果这些变化对于其所在的代谢途径的通量基本没有影响,那么这个酶就不能够对于这一途径发挥控制作用。 代谢调控可分为多个层次。在自身调节中,代谢途径可以自调节以对底物或产物水平的变化做出反应;例如,产物量降低可以引起途径通量的增加,从而使产物量得到补偿。这种类型的调节包含对于途径中多个酶的活性的变构调节。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在接收到来自其他细胞的信号后作出反应来改变它的代谢情况,而这就属于外部调控。这些信号通常是通过可溶性分子(“信使”)来传递的,如激素和生长因子,它们能够特异性地与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在与受体结合之后,信号就会通过第二信使系统被传递到细胞内部,此过程中通常含有蛋白质的磷酸化。 由胰岛素调节的葡萄糖代谢是一个研究得比较透彻的外部调控的例子。机体合成胰岛素是用于对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做出反应。胰岛素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然后激活一系列蛋白激酶级联反应,使细胞能够摄入葡萄糖并将其转化为能量储存分子,如脂肪酸和糖原。糖原的代谢是由磷酸化酶和糖原合酶来控制的,前者可以降解糖原,而后者可以合成糖原。这些酶是相互调控的:磷酸化作用可以抑制糖原合酶的活性,却激活磷酸化酶的活性。胰岛素通过激活蛋白磷酸酶而降低酶的磷酸化,从而使糖原得以合成。 如前所述,代谢的中心途径,如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存在于三域中的所有生物体中,也曾存在于“最后的共同祖先”中。共同祖先细胞是原核生物,并且很可能是一种具有广泛的氨基酸、糖类和脂类代谢的产甲烷菌。这些古老的代谢途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进化,其原因可能是途径中的反应对于特定的代谢问题已经是一个优化的解决办法,可以以很少的步骤达而到很高的效率。第一个基于酶的代谢途径(现在可能已经成为嘌呤核苷酸代谢中的一部分)和之前的代谢途径是原始的RNA世界的组成部分。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模型来描述新的代谢途径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如添加新的酶到一个较短的原始途径,或是复制而后分化整个途径,并将已存在的酶和它们的复合体带入新的反应途径中。这些进化机制中,哪一种更为重要目前还不清楚,但基因组研究显示在同一个途径中的酶可能具有一个共同“祖先”,这就提示许多途径是通过一步接一步的演化方式利用已存在的反应步骤来获得新的功能。另一种较为合理的模型来自于对代谢网络中蛋白质结构的演化研究,其结果提示酶具有普适性,同样的酶能够在不同的代谢途径中被利用并发挥相似的作用。这些利用的进程就导致进化,酶在途径中以类似于马赛克排列的方式进行拼接。第三种可能性是代谢中的一些部分可以以“模块”的方式存在,而模块可以被用于不同的途径并对不同的分子执行相似的功能。 在进化出新的代谢途径的同时,进化也可能造成代谢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例如,一些寄生物失去了对于生存非关键的代谢进程,代之以直接从宿主体内获取氨基酸、核苷酸和糖类。类似的代谢能力退化的现象在一些内共生生物体中也被观察到。 代谢的经典研究方法是还原法,即对单个代谢途径进行研究。放射性示踪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研究手段,它通过定位放射性标记的中间物和产物来追踪代谢过程,从而可以在整个生物体、组织或细胞等不同水平上对代谢进行研究。随后,对催化这些化学反应的酶进行纯化,并鉴定它们的动力学性质和对应的抑制剂。另一种研究方法是在一个细胞或组织中鉴定代谢相关的小分子,其中所有的这些小分子被称为一个组织细胞的代谢物组(Metabolome)。综上,这些研究给出了单个代谢途径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但这些方法却无法有效应用于更为复杂的系统,如一个完整细胞中的所有代谢。 细胞中代谢网络(含有数千种不同的酶)的复杂性由右图(图中仅仅只含有43个蛋白质和40个代谢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知是极高的。但现在,利用基因组数据来构建完整的代谢化学反应网络并生成更整体化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各种代谢行为已经成为可能。特别是将从经典研究方法中所获得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物的数据以及从蛋白质组学和DNA微阵列研究中获得的数据整合到这些数学模型中,则可以极大地完善这些模型。利用所有这些技术,一个人体代谢模型已经被提出,这一模型将对未来的药物和生物化学研究提供指导。 代谢信息的一项主要的技术应用是代谢工程。在代谢工程中,诸如酵母、植物和细菌等生物体被遗传工程改造为生物技术中的高效工具,用于包括抗生素在内的药物或工业用化学品(如1,3-丙二醇和莽草酸)的生产。这些改造通常有助于降低产物合成中的能量消耗,增加产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 对于代谢的科学研究已经跨越了数个世纪,从早期对于动物整体代谢的研究一直到现代生物化学中对于单个代谢反应机制的探索。代谢的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3世纪,阿拉伯医学家伊本·纳菲斯()提出“身体和它的各个部分是处于一个分解和接受营养的连续状态,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一直发生着变化”。第一个关于人体代谢的实验由意大利人桑托里奥·桑托里奥()于1614年完成并发表在他的著作《医学统计方法》("Ars de statica medecina")中。在书中,他描述了他如何在进食、睡觉、工作、性生活、斋戒、饮酒以及排泄等各项活动前后对自己的体重进行秤量;他发现大多数他所摄入的食物最终都通过他所称的“无知觉排汗”被消耗掉了。 在这些早期研究中,代谢进程的机制还没有被揭示,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一种“活力”可以活化器官。到了19世纪,在对糖被酵母酵解为酒精的研究中,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总结出酵解过程是由酵母细胞内他称为“酵素”的物质来催化的。他写道:“酒精酵解是一种与生命以及酵母细胞的组织相关的,而与细胞的死亡和腐化无关的一种行为。”这一发现与弗里德里希·维勒在1828年发表的关于尿素的化学合成证明了细胞中发现的化学反应和有机物与其他化学无异,都遵循化学的基本原则。 20世纪初,酶首次被爱德华·比希纳所发现,这一发现使得对代谢中化学反应的研究从对细胞的生物学研究中独立出来,同时这也标志着生物化学研究的开始。从20世纪初开始,人们对于生物化学的了解迅速增加。在现代生物化学家中,汉斯·克雷布斯是最多产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代谢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发现了尿素循环,随后又与汉斯·科恩伯格()合作发现了三羧酸循环和乙醛酸循环。现代生物化学研究受益于大量新技术的应用,诸如色谱分析、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电子显微学、同位素标记、质谱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可以发现并具体分析细胞中与代谢途径相关的分子。
137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72
互联网顶级域列表
互联网顶级域列表 Aㄚㄞㄠ - Bㄅ - Cㄘㄔ - Dㄉ - Eㄜ - Fㄈ - Gㄍ - Hㄏ - I - Jㄐ - Kㄎ - Lㄌ - Mㄇ - Nㄋ - Oㄡ - Pㄆ - Q - Rㄖ - Sㄙㄕ - Tㄊ - U - V - Wㄨ - Xㄒ - Yㄧㄩ - Zㄗㄓ
137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74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中移动或-{zh-hans:移动;zh-hant:移动;}-)是2000年4月20日成立的中国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截至2016年12月31日,资产规模15,210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5,389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35.4%。 中国移动通信拥有全球第一的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截至2018年底,中国移动拥有9.2亿移动客户及1.5亿有线宽带客户,,在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以上。中国移动连续多年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2013年排名为第71位,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其全资拥有的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拥有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前称中国电讯,不是中国电信)的72.72%股权。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经营移动语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拥有“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G3”和“And!和”等品牌,并具有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增值业务。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目前是中国在境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根据福布斯的资料显示,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中市值最高的一间。 2018年6月20日,中国移动在纽约股市市值达到1820亿美元,成为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电信运营商。2008年5月23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通报,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并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随着中国移动对中国铁通的兼并重组,中国通信业界史上最大规模的重新整合也随之展开。在2015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对中国铁通的资产核查完成之前,中国铁通曾保持相对独立运营。 中国移动通信的业务范围包括基于GSM/GPRS/EDGE(2G)、TD-SCDMA/TD-HSPA(3G)、LTE(TD-LTE、LTE-FDD)/LTE-A(4G)、5G规格的移动通信业务以及其旗下子公司中移铁通经营的固话及宽带业务。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中国移动通信提供服务的移动电话号码以134(0-8)、135、136、137、138、139、147、150、151、152、157、158、159、178、182、183、184、187、188、198开头,LTE/LTE-A(4G)、5G数据卡接入为147号段。另外还有用以支持虚拟运营商的170(3、5、6)号段。 目前中国移动的经营范围包括: 2018年12月10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颁发了5G系统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中国移动获得2600MHz和4900MHz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中国移动率先在杭州、上海、广州、苏州、武汉5个城市开展5G试点。
137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75
原生质
原生质 原生质并非单一的某种或某些化合物,而是由多种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的胶体,这种胶体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成为一种生命物质的体系。原生质包括细胞质与细胞核;而细胞壁则不属于原生质。 1839年,捷克生理学家浦金野把填满细胞的胶状液体定名为原生质(生命的原始物质)。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植物学家默尔用原生质概括细胞中的所有内含物(包括细胞质和细胞核)。德国解剖学家舒尔策(M.Schltze)强调指出,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并证明在所有的细胞里,不论是动物或植物,也不论它们的结构是多么复杂还是非常简单,它们的原生质基本上都是相似的。 十九世纪末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 H. Huxley)给原生质下了一个定义: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在原生质分离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分离不完整,产生较小的原生质,这种情况下称为亚原生质。 通过各种生物原生质的研究,发现化学成分上虽有区别,但从组成的的化学元素来分析,基本的构成是相似的。其中有6种元素在数量上较多,分别为:碳、氢、氧、氮、磷、硫(占了总量的95%)。 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所构成,其作用相当于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37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76
天花 (消歧义)
天花 (消歧义)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天花也可以指:
138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80
1960年
1960年 (第33届,1961年颁发) (其他奖项参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138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82
天花
天花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类传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后的12天内,出现包括发烧、肌肉疼痛、头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状。几天后,其口咽部分的粘膜会长出红点,身体多处地方亦会长出皮疹(以脸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两类: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由前者引发之天花又被划分为四种形式:典型、恶性、出血型、缓和型。其中,多数未曾接种疫苗者均会出现典型天花的症状。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变程度比上述四种的都要温和,但却非常罕见。 天花主要透过空气传播。患者的呼吸道与皮肤疱疹分泌物均载有病毒,故避免与其近距离接触可减低患病的风险。多种痘病毒疾病的病症均与天花的如出一辙。专家需利用进行病毒培植以确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试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细节。接种天花疫苗为预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并没有认可的抗天花药物。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医护人员会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护,有时亦会配以舒缓性疗法加大疗效。天花病毒不会造成慢性或复发性感染,但会导致各类并发症或后遗症(如失明)。不同类型的天花所引发的病死率有所参差;最为常见的典型天花约夺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专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显的脓疱痕迹。早期的印度及中国文献亦有记载这种疾病。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天花于世界多个地方展开大流行,并夺取了无数人类的性命(尤其是儿童)。历史上,有不少国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过天花。19至20世纪期间,多番的防疫行动减低了此病对群众的威胁。最终,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正式宣布扑灭天花,使之成为首个于世上绝迹的人类传染病。 天花主要有两种临床表现形式。常见的主天花病毒()会引发较为严重的病症:病人身体各部位均会长出皮疹,发烧的程度亦较为严重。反之,由次天花病毒()所引起的症状则较为温和但罕见。某些曾接种疫苗的患者只发烧而不长出皮疹,此乃另一种临床表现形式,被称之为“无疹天花()”。鉴定这种天花的唯一方法为抗体研究(病毒分离法为另一选择但极为少用)。除此,无症状的天花感染者同样只属个别例子。 天花的潜伏期大约为12天。一旦进入呼吸道,病毒会首先袭击口咽或呼吸系统表面的粘膜,然后入侵淋巴结并进行增生。在起始阶段,病人的细胞看似没有受到破坏,但大约在受感染后的第12天,这些细胞会破裂以致血液内的病毒数量骤升(此称之为),而第二波的病毒增生也会在脾脏、骨髓及淋巴结内发生。与此同时,病人会出现与一般感冒相似的:发烧(往往高达甚至超越 )、肌肉疼痛、头痛等。由于消化系统也受到影响,故恶心及呕吐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到了第15天,首个表面征象出现:病人的口腔、舌头、颚部及喉咙上的粘膜会出现微红色的小点。与此同时,他们的体温会下降至正常水平。这些红点其后迅速增大并破裂,释放大量病毒于唾液中。 天花病毒主要侵袭皮肤细胞,故病人通常都会在红点出现后的1至2天内进入皮肤病变的阶段。前额首当其冲出现皮疹。皮疹后会扩散至整个脸部、四肢的近端位置及躯干,最后是四肢的远端部位。整个过程持续不超过36小时。这时,主天花病毒患者的病情发展有四种可能,他们其后会出现典型、缓和型、恶性或出血型四类天花中其中一种的症状。 逾九成不曾接种疫苗的天花患者均为典型天花病人。他们的皮疹在第二天变为丘疹。一至两天后,这些丘疹会充满乳白色的液体,成为水疱。液体会在48小时内变得浑浊,使之看似脓疱(但里面充斥的是组织物而非脓液)。到了第六至第七天,所有的皮疹均蜕变成这些圆形脓疱,并在三天内增长至最大体积。里面的液体会渐渐外流至所有脓疱都消退、干化及结痂为止,这通常为时两周。两至四天后,这些布满全身的痂开始脱落,留下会造成色素脱失的疤痕。 典型天花又可分为三大类:不连续病变型、半融合型及融合型。约有六成的患者属于第一类别,他们身上的皮疹以至于之后长出的脓疱都是离散及不相连的,皮疹密度最高的地方是脸,其次为四肢(又以近端位置较多)及躯干,而掌心及脚心亦会受到影响。少数患者身上的水疱会出现融合的状况,成为扎根深至皮下肌肉的片状物。半融合型病人只有脸部会长出融合性皮疹,但融合型病人的脸部和前臂都会出现这些融合性疹子,他们的发烧期也较长,部分病人的病毒血症在脓疱结痂后仍无法结束。这些融合型天花患者的病情较一般状态的严重。 缓和型天花主要出现于曾接种疫苗的患者身上。这个形式的天花同样会导致早期症状及皮肤病变,但严重的程度较低。缓和型天花病人的皮疹数量较低且分布不均,蜕变与康复的速度较快,死亡的机会也较低。人们常把这种天花与水痘混淆。 大约有5-10%的天花患者出现恶性天花的症状,当中又以儿童居多(占了72%)。目前尚未清楚出现这种天花的原因。恶性天花导致的早期症状非常严重,病人会出现血毒症并持续发烧;他们的舌头及颚部广泛被红点覆盖,皮疹蜕变的速度缓慢。恶性天花引起超级的水疱只含少量液体,而且非常柔软及敏感,有时还会渗血。它们在七至八天后变平(故又被称作“扁平型天花”),看似藏到了皮下。恶性天花往往致命。 出血型天花患者的人数比恶性天花的少,只占了整体的2%,并以成年人居多。早期的症状为突发性。病人在发病后的2至3天内会出现出血的现象,故其眼白会变红,皮肤会出现暗淡的红斑、瘀点,后呈焦黑色(故又被称之为“黑疹病”)。脾脏、肾脏及浆膜也是常见的出血处(肝脏、睾丸、卵巢或膀胱在极少情况下也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患者体内的数量随著凝血因子的下降而上升。病人会在极少病症的预示下,于病发后的5-7天内突然死亡。那些在8-10天后仍然存活的病人则会出现后期症状,他们会有血小板持续下降及抗凝血酶持续上升的状况。出血型天花同样往往致命。 天花是由隶属痘病毒科的天花病毒引起。在自然情况下,其只能感染人类。 关于这种病毒的起源,至今尚未有一个结论。专家利用不同的化石证据,以分子时钟法推算出不同的结果。其有可能是在68,000至16,000年前,由囓齿动物病毒演化而来;也可能是在三至四千年前,从沙鼠痘病毒中分离而来(此正好与首名天花患者的生活时期吻合)。不过,后者的前设是这类病毒的突变率与疱疹病毒科的成员相若;若去掉这个假设,天花病毒最早的分离时间会推前至五万年前。由于现存的考古学证据仍为支离破碎,故没有人能给予一个清晰的答案。 天花病毒是一种大型、呈砖状、具单线双螺旋去氧核糖核酸基因组的病毒。它们的大小介乎于302-350乘以244-270纳米之间。其基因组则具备186,000个碱基对,两端皆有茎环。病毒包膜是由已改良、含病毒性多肽(如:血球凝集素)的高尔基膜所组成。天花病毒共有两类: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这两类病毒均能在宿主身上引发同时可以对抗另一者的免疫反应。 不同的痘病毒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及致病机理。与其他的去氧核糖核酸病毒不同,它们是在宿主的细胞质而非细胞核内进行自我复制及制造独特的核糖核酸聚合酶。 天花是一种具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透过。患者的口、鼻、咽之分泌物均载有病毒,而长时期的面对面近距离接触(1.8米范围之内)是人传人的主因。直接触碰病人的体液或近期受污染的医疗用品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不过,甚少有人因吸入了封闭空间(如:车厢、房间)里载有病毒的空气而染病,因为病毒无法长时间于空气中存活。病毒能穿透胎盘,但只有极少数的人罹患先天性天花。出现皮肤病变不逾一周的病人最具传染性;随著病情发展,病毒的数量会逐步减少。话虽如此,直到最后一颗疱疹退落前,天花患者还是有可能散播病毒。天花并非人畜共患病,目前亦没有发现天花的自然带原者。在温带地区,天花传播的高峰期在春、冬两季;热带地区则没有明显的传播季节。 最早出现的天花预防法为接种(又被称之为“人痘接种术”以便与后来出现的天花疫苗加以区分)。根据为数甚少的梵语文献记载,古印度早于公元前1,000年采用了这个方法。接种者吸入已被磨成粉末的皮痂,或使用沾有这些皮痂的利器刮破皮肤。中国则最早于公元10世纪(北宋时期)开始采用接种法;到了16世纪(明朝)已是深入人心。成功接种的人可建立持久的免疫力,因患上天花而死的机会亦会降低;若失败,接种者会染上天花,并可能将之散播。 这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后来被加以改善。到访鄂图曼帝国后,对接种法深感兴趣。她在信中记下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并于1718年在英格兰大肆宣扬。及其团队在波士顿给上百人进行了接种,但因而引起了社会争议。后来,居住在格洛斯特郡柏克莱(英格兰郊区)的爱德华·詹纳医生发现了牛痘(一种对人类较为温和的痘病毒)能用以预防天花。他将此物质命名为“疫苗”(英文为“”,取自拉丁文中意指“牛”的“”一字)。疫苗比人痘接种术要安全,因为使用者不存在可能患上天花的风险。这个消息流通了全世界。后来,疫苗中的牛痘病毒被换成了更有效的(与牛痘及天花隶属同一病毒科)。至于痘苗病毒是如何取代了牛痘则没有详细的记载。 现今采用的天花疫苗内含活痘苗病毒。它们透过双头针被植入皮肤(通常是上臂)。针会在数秒内刺入皮肤数次。若疫苗被成功植入,伤口会在3-4天里出现又红又痒的肿块,一周后变为充满脓液的水疱,两周后干涸结痂,第三周皮痂脱落成疤。由痘苗病毒激发的免疫力能有效抵抗诸如猴痘、牛痘、天花等的其他痘病毒的感染。首次接种疫苗的人会在第10天出现抗病毒体,而再接种者则只需七天。过往案例显示,疫苗的有效率为95%;对首次接种者的有效期为3-5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天花死亡率与疫苗接种期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曾在10年内接种疫苗的人士因患上天花而死的机会为1.3%;11-20年的为7%;20年以上的为11%;不曾接种的则为53%。 不过,由痘苗病毒制成的天花疫苗有一定的副作用。首次接受注射的人士有千分之一的机会出现不危及生命的不良生理反应,如过敏()及中毒;所有接种人士有两千分之一的机会出现可能威胁生命的副作用;而疫苗所致的死亡率则仅为0.000198%(每一百万人中的1-2名),死因多数为脑炎及针头刺入处坏死。考虑到上述风险及天花病例的逐步减少,美国及欧洲分别于1972年及1970年代停止儿童疫苗接种。除此,美方亦分别于1976及1990年停止向医护人员及新兵进行常规注射(被派遣中东及韩国的部队除外)。到了1986年,所有国家均停止了常规天花免疫接种。现在,只有在高风险实验室内工作的人员需接受常规注射。 天花的临床定义为“一种(在没有其他明确因素下)先后引起 ≥高烧及独特、深入皮层之疱疹的急性疾病”。医护人员会按照此定义找出疑似天花病例,后会替他们安排接受实验室测试。 痘病毒会在宿主细胞质里分泌独特的蛋白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痘病毒包涵体(这也是它们进行自我复制的平台)。专家可以轻易地在皮肤活检中,辨认出已被苏木精及伊红染色的痘病毒包涵体。可是,就算没有找到痘病毒包涵体,也不表示病人一定没有罹患天花。实验室人员也可以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从患者身上取得的脓疱或皮痂样本,这可以协助他们确定患者不是受到形态相异的疱疹病毒的侵袭。不过,由于所有痘病毒的形态相若,此方法仍无法完全锁定天花病毒。 病毒培植法为针对性诊断方式。此乃鸡只胚胎的一部分。专家需在特定温度下培植病毒,透过观察最后的痘疤病变,专家可以确定样本中的病毒是否天花病毒。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试则能进一步鉴定天花的病毒株。除此,针对天花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和抗原的血清测试及酵素结合免疫吸附分析法也起到一定的辅助功效。 以往,人们常把水痘误视作天花。两者有两个明显的分别:一是水痘不像天花般会长在病人的手心及脚心;二是水痘引发之脓疱大小不像天花般一致。除此,一些实验室诊断方式也可以区分天花及水痘。 治疗天花的主要方法为疫苗注射。病人在感染病毒后的三天内接种疫苗,可有效减少甚至避免由天花引起的症状;七天内注射也能提供一定的保护及改善患者的病情。除了疫苗,伤口看护、感染控制、体液补充、人工呼吸器协助等舒缓性治疗能提升疗效。恶性或出血型天花患者所需要的舒缓性疗法与中风病人的一样,而出现融合性疱疹的天花病人则需要处理烧伤的治疗方案来舒缓病情。 目前没有认可的治疗天花药物。不过,自上次大型天花疫症发生后,某些抗病毒药物的功效已被大大改善。另有研究指出,有潜力成为针对性的天花药物,惟不足之处是此药需静脉注射且可导致肾脏中毒。 不同形式的天花所造成的临床死亡率有所参差:次天花病毒感染与缓和型天花甚少致命;最常见的典型天花之整体致死率约为30%;而恶性或出血型天花却杀死了逾九成的患者。在典型天花死亡病例中,患者多于病发后的10-16天内死亡,死因可能为不正常的、失控的免疫反应或严重的。在发烧后5-7天内死亡的出血型天花病人,死因通常为心衰竭(有时也包括);那些在8-10天后逝世的后期死亡病人,则多因持续性病毒血症、血小板严重流失及免疫力过于虚弱而死。恶性天花的致命原因如同严重皮肤烧伤,病人临死前都会出现体液、蛋白质与电解质的过度流失,以及突发性败血症。 天花病毒不会造成慢性或复发性感染,但会导致并发症或后遗症。这包括了从轻度支气管炎到致命肺炎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出现在脸部的永久疤痕。若天花引起的脓疱波及眼部,就有机会导致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和视神经萎缩;出血型天花还会导致结膜及视网膜出血。其中,有大约35-40%出现角膜炎及角膜溃疡的人士永久失明。除此,2-5%罹患天花的儿童出现。肘部、胫骨及腓骨是最常受到影响的地方。这会造成骨骺骨膜分离。肿胀的关节会影响行动力;关节炎也会导致畸形肢体、状关节、畸形骨骼、连枷状关节和手指过度粗短。脑炎并不常发生(发病率仅为0.002%),有也多出现于成年人身上。其有机会导致短期的行动障碍。 天花的拉丁名称为“”,源自意指“圆点”的“”或“疙瘩”的“”一字。英文世界一直称其为“痘病()”或“赤瘟疫()”,直到15世纪英国人首度使用“”一字为止(此称呼旨在将之与时称“大痘病()”的梅毒加以区分)。 古印度及古埃及或为天花的起源地。公元前1,500年的一份印度医学文献记载了一种疑似天花的疾病;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生活于公元前1,145年)的木乃伊上亦有天花的痕迹。据猜测,前往印度的埃及商人在公元前1,000年时将天花传入了印度,至此之后,天花便成为了困扰当地逾两千年的本土病。公元第1世纪,印度把天花带入了古中国的西南部,可能在304年或317年前爆发。疾病更在五百年后蔓延至日本。文献记载,735–737年日本的一次天花大流行夺取了当地近三分之一人口的性命。这古老的传染病同时影响了至少七种东方宗教的发展,例如:中的“索破那神”()就被认为是“天花之神”。 目前没有历史文献能清楚地告知天花入侵欧洲及亚洲西南部的时间。无论是新、旧约圣经还是古希腊及古罗马的文献,均没有提及天花或疑似天花的疾病。有指源于埃及与埃塞俄比亚的“雅典瘟疫”或中止了迦太基之的那场瘟疫可能是天花。可是,某些专家质疑,若如此严重的传染病真曾入侵地中海区域则不可能不被希波克拉底记录在案。除此,曾于165至180年横扫整个罗马帝国的“安东尼瘟疫”有可能是天花。四百年后,都尔的额我略在描述发生于法国及意大利的瘟疫时,首度采用了“”(天花病毒)一称。某些学者认为,阿拉伯军队是将天花病毒在第7至第8个世纪从非洲带入西南欧的元凶。第9世纪,波斯医生拉齐对天花下了详细的定义。他也是第一个将天花与水痘及麻疹加以区分的人。中世纪期间,天花定期地出现于欧洲,但并没有在当地扎根,直到欧洲人口膨胀及人流大增的十字军东征时期。天花疫症于16世纪广泛出现于欧洲。有学者认为,后来的欧洲殖民行动使得天花遍布世界各地。 在欧洲人西征之前,美洲的记录里并没有提及疑似天花的疾病。天花先于1509年传入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加勒比岛,后在1520年透过进入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入侵美洲大陆。疾病重创了当地的原住民,成为了西班牙成功征服阿兹特克及印加帝国的主因之一。这情况同样促使了1633年麻省普利茅斯的登陆行动。可是,天花不但在原住民间流行,同时也感染了不少当地的欧洲殖民者。天花在美洲原住民间造成的死亡率高达八至九成。 澳洲最早于1789年出现天花,疾病于1829年死灰复燃。虽然天花在这段时期里为当地原住民的最主要死因,但它从没有成为当地的本土病。 到了18世纪中期,天花已成为了全球(除了澳洲)主要的流行病之一。在18世纪的欧洲,天花是夺取最多性命的疾病,每年约有400,000人因其而死。瑞典有10%的婴儿死于天花,俄罗斯的比例或更高。英国、英属北美殖民地及中国等广泛采用人工种痘术的地区,疫情比其他国家轻,当地的富人甚至能免受疾病的影响。19世纪末,随著天花疫苗面世,情况才真正得到全面的改善。与此同时,次天花病毒于美国及南非首度亮相。这个类型的天花病毒杀伤力比传统的主天花病毒低,因为患者只会出现轻微的症状;它亦会激发体内的免疫系统,使之产生能同样对付主天花病毒的免疫力。由于被次天花病毒感染的人仍有相当的步行能力,故病毒被广泛散播。到了20世纪中期,这两个类型天花病毒同时出现于多个地区,间接地降低了天花的整体致死率。 自从1796年英格兰医生爱德华·詹纳证实了牛痘有效预防天花后,各地区均尝试以此根除这种困扰人类文明甚久的疾病。1800年,詹纳儿时的朋友兼同事——约翰·克林奇医生将疫苗送到了,展开了新世界的防疫工作。1803年,西班牙国王下令展开“包密斯远征”计划,力求将疫苗运送到其在菲律宾及美洲的殖民地以便进行有效的防疫工作。美国国会通过的《1813年疫苗法案》保证了当地的普罗大众拥有接种疫苗的权利。四年后,荷属东印度地区建立了非常严格的防疫方针。英属印度也展开了疫苗接种计划:他们希望在欧洲人员的监管下,让印度医护人员为大众注射疫苗。不过,英国在印度与缅甸的防疫工作成效不彰。虽然有相关的法律及教育工作,但仍有很多民众宁可相信传统的人工种痘术。1832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美洲原住民疫苗接种计划。十年后,英国政府全面禁止人工种痘术及开始推行强制接种疫苗方案,并于1853年通过了有关的议会法案。1843至1855年期间,美国各州分(以麻省为首)要求政府提供足够的天花疫苗。虽遇到一部分人的反对,但防疫工作还是能顺利进行。天花渐渐在富有国家消失:1897年,美国解除了天花的威胁;到了1900年,多个北欧国家亦宣布扑灭天花;1914年,所有工业国的天花病发率已降至低水平;1972年,欧洲最后一次的天花疫症在南斯拉夫发生。不过,为保该病不会死灰复燃,有关地区未曾停止疫苗接种计划,一直到1979年世卫宣布扑灭天花为止。澳洲及纽西兰是两个特别的例子:由于没有受到广泛的影响,他们没有推行全民疫苗注射计划,而是靠严格的隔离政策应付区内的病例。 为了扑灭天花,人们加大了防疫力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推行了覆盖整个南半球的天花扑灭行动,为(除了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及厄瓜多尔外)所有美洲国家解除了天花的威胁。前苏联卫生部副部长曾在世界卫生大会里呼吁全球展开扑灭天花行动,该项建议于1959年获得通过。在这期间,全球每年仍有约两百万人(主要集中在贫困国)因天花而步向死亡。可惜,该计划成果令人失望:非洲及印度次大陆的疫情毫无起色。1966年,国际天花扑灭单位正式成立,并由美国医学家领导。一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加大资金援助额至每年二百四十万美元,并采用由捷克流行病学家提倡的新机制。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半叶,每年约有五千万名天花患者。要降低疫症的严重性,所有新确诊患者均需被隔离,而曾与其有紧密接触的人士亦均需接种疫苗(此被称之为“圈内接种”)。计划执行初期,社区病例监测不足是世卫面对的一大问题。因为有很多新增天花个案并没有被上报,病人因而无法得到适当的治疗。有见及此,世卫设立了国际医疗顾问团队,专门负责协助各国政府进行健康监控及遏制政策。在1973年之前,所有疫苗均由苏联及美国提供,但后来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能力自制疫苗。 到了1975年,只有非洲之角仍持续受到天花的侵扰。其中,埃塞俄比亚及索马里的防疫任务艰巨。两国缺少交通道路,而内战、饥荒与难民则进一步拖慢了计划的进展。最终,在澳洲微生物学家的指导下,两地分别于1977年早及中期设立了严密的监测机制及执行了疫苗接种计划。 最后一位自然感染主天花病毒的病人是(一名孟加拉国的两岁女童),她于1975年10月被确诊受到感染;而最后一位自然感染次天花病毒的病人则是(一位索马里的驻院厨师),他于1977年10月26日被确诊。最后一次的天花爆发发生于1978年的英国伯明翰。是次事件共有两宗病例,其中一人死亡。死者为从事医学摄影师的。她是在感染了天花病毒,并于同年的9月11日病逝。该医学院负责天花研究项目的教授亨利·贝德森其后自杀。这次爆发过后,全球所有实验室里的病毒样本库存均被销毁,或转移至具第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世卫实验室、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及位于俄罗斯的。 经多番的实地考察后,数名曾到访多国的科学家于1979年12月9日证实天花经已绝迹,世界卫生大会亦于翌年5月8日通过此提议。决议案的首两句写道:“考虑了世卫于1958年启动、1967年强化的扑灭天花行动的发展与成效后...我们在此宣布:人类经已摆脱了天花的缠绕——一种自文明初启便导致数以万计人死亡、失明、毁容的疾病;一种在10年前仍肆虐亚非与南美的疫症。”(世界卫生组织 决议案) 1986年,世卫首次提议销毁剩存的病毒样本,后引起科学界的热烈讨论。原本的销毁期限为1993年12月30日,后推后至1999年6月30日。不过,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坚持反对全部销毁,故2002年的世界卫生大会同意暂存一小部分的病毒样本作科研用途。部分科学家不赞同销毁全部样本的提议,他们觉得样本非常具有科研价值且可以帮助人类开发更佳的抗病毒药物及疫苗,防范将来可能发生的疫症。反之,2010年一个由世卫委任之公共卫生专家组成的团队反对此说法,他们认为全部销毁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而且即使美俄两国继续保存病毒样本也对改善全球公共卫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整体而言,科学界(包括前世卫扑灭天花计划的执行人员)倾向于后者的观点。 2004年3月,人们在圣菲的一本有关美国内战医疗议题的书籍内,发现了一个内含天花皮痂的信封。皮痂的主人是一位曾接种疫苗的患者。这给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一次机会去研究美国的天花疫苗接种史。 2014年7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几小瓶被遗忘的天花病毒样本。 多个国家曾考虑在战争中使用天花作为生物武器。1754-1763年的皮特堡围攻战期间,英国人曾考虑利用天花对抗法国及其美洲原住民盟友。根据威廉·特伦特(一位当地的商人)于1763年6月24日写下的日记,曾派遣两位酋长要求英人停战,临走时英方代表给了他们取自天花医院的两条毯子与一个手帕。至于这是不是一次官方下令的生物战行动则不得而知,但多数历史学家并不觉得此举能有效地散播病毒。除此,有指英国也曾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派遣已具免疫力的天花患者去感染美国军队。《澳洲研究杂志》上一篇由独立研究者撰写的论文表示,英海军曾于1789年尝试使用天花病毒对付新南威尔斯的土著部落,《医学历史公报》也有提及这个议题。不过,由于当时的人常将轻度天花与水痘混淆,故此生物战是否真出现则具争议性。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日三国的科学家都曾尝试研发天花武器,但因考虑到疫苗的广泛度而从没有大规模地使用。1947年,苏联在距离莫斯科东北75公里的谢尔吉耶夫镇设立了天花武器开发厂。二十四年后,于咸海一座小岛上进行的生物测试不幸发生意外,导致了天花爆发。在国际舆论压力下,苏方允许美英科学团队视察其生物制品部门的四个主要设施,虽说有关团队最终被当地的科学家拒绝入门。1992年,苏联生物武器专家坚称苏方已储存了20吨抗疫苗性的天花武器制品,亦准备了弹头将之散播,但此说法从没有获得第三方的验证。1997年,俄国政府宣布将所有剩存的天花病毒样本移至国家病毒与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随著苏联的解体及无数前苏联生物武器专家失业,美国政府担心天花武器的研究资料可能已落入恐怖分子手中。除此,也有人担忧可使用基因组的电子存档结合任何现存之痘病毒使天花病毒重新面世。因此,要求加强法律监管私藏天花病毒样本及彻底消除所有天花病毒资料的意见此起彼落。 历史上,曾有多位名人感染天花。除了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之外,俄罗斯皇帝彼得二世及彼得三世均为天花患者。虽然彼得二世最后不敌病魔,但彼得三世与其妻子却能康复。不过,基于担心王位继承者保罗一世的安危,彼得三世的妻子邀请了一位苏格兰医生为她及保罗进行人工接种术,并将之推广至民间。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安德鲁·杰克逊及亚伯拉罕·林肯也都患上过天花:华盛顿是在到访巴巴多斯时染病;杰克逊是在独立战争时的英军监狱中发病;而林肯则应该是从他儿子处沾染了病毒。匈牙利诗人克尔切伊·费伦茨及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是曾感染天花的文艺人。 在中国,清代蒙古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顺治皇帝和同治皇帝(有传死于梅毒)也是因染天花而死,而康熙皇帝幼年曾接种天花疫苗后痊愈。 “痘疹娘娘”为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中,施展天花咒语的神灵,人们避之则吉。除夕夜,儿童在临睡时需配戴面具遮掩容貌,避免在夜里引起娘娘的注意。若有人罹患了天花,人们会在病人的家里放置圣坛,祈求疾病能尽快消失。若病人成功康复,他们会用纸制的椅子或船把圣坛运走,将之焚烧;若病人不幸死去,他们会对其施咒,赶走娘娘。 古印度同样有这样的天花之神,即深受人们敬畏的“”。画像显示,她右手执有能散播天花病毒的扫帚,左手同时拿着可舒缓病情的圣水瓶。印度人不论健康与否都会到圣坛拜祭,祈求自己能远离病魔。有些人为了避免天花之神入屋,会在自己的房顶摆放食物及食水,用以供奉及打发祂走。 日本、非洲等地没有这类受人们拜祭的天花之神,取而代之的是深受人们厌恶的疱疮神。当地人相信红色能驱赶疱疮神,故病患者都会用红色物件布置家里。此习俗在12世纪传到了欧洲,曾获-{zh:法皇查理五世; zh-hans:法王查理五世; zh-tw:法王查理五世;zh-hk:法皇查理五世;}-及-{zh:英皇伊利沙伯一世; zh-hans:英王伊丽莎白一世; zh-tw:英王伊莉莎白一世;zh-hk:英皇伊利沙伯一世;}-采用。
138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88
2002年
2002年 第二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于2002年2月27日公布提名名单,于同年4月21日星期日晚上于香港文化中心颁发,一共颁发了19个奖项。颁奖典礼司仪为曾志伟、叶童、张达明和彭晴;典礼由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取得播映权。 2002年2月,美国科学基金会修复了一架坠毁在南极,在冰雪中埋藏17年的LC-130,该机在1959年制造,服役于南极洲麦克默多站,用作南极考察。1971年12月该机起飞时螺旋桨脱落,击中引擎和机身。飞机迫降,机上10名机组人员在冰雪中等待了三天,直至救援人员来临。事后由于维修成本高,美国将这架LC-130遗弃在南极洲的冰雪之中。1989年,美国科学基金会需要一架新的LC-130,经过分析成本后,制造一架新的飞机需要3000万美元,但将那架南极洲的飞机重新修复好的成本只有1000万美元。所以,在不久之后一个特别小组挖开冰雪,并将飞机修复,两个月以后经修理的飞机飞回美国。 (第75届,2003年颁发)
139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92
沈佺期
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曾祖沈纂,隋秘书正字。祖沈德,唐潞州长子县令。父沈贞松,唐泗州下邳县令。贞松生沈佺期、沈全交、沈全宇。沈全交(664年-724年),有墓志出土。 沈佺期生沈子昌、沈之象、沈东美、沈惟清。沈东美,给事中、夏州都督。 沈佺期长子《大唐故上津县令沈子昌墓志》1997年在洛阳东边毗邻的偃师市首阳山出土。 上元二年(675年)进士。武后时,官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唐中宗时,因勾结张昌宗兄弟,被流放到驩州(今属越南)。神龙三年(707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 沈佺期工于五言律诗,与宋之问同为当时著名的宫廷诗人,文学史上并称“沈宋”。他们所作多为歌舞升平的应制诗,风格绮靡,不脱梁,陈宫体诗风。可是沈、宋俩人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创作的经验,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贡献颇大,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关于沈佺期的生卒年,历来有几种看法:
13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94
邙山
邙山 邙山,山名,又名氓山,古名郏山,又称北邙,俗称邙岭。位于河南西部,是秦岭山脉的北支,距离太行山四五百公里,靠近黄河边上,与崤山互为犄角,古有天险之称。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 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比较有名的有东周皇陵、东汉皇陵,曹魏、西晋和北魏时期的皇陵。不夸张的说,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后汉书》卷十下《桓帝邓皇后纪》: “诏废后,送暴室,以忧死。立七年,葬于北邙。”《西京杂记》载: “何武葬北邙山薄龙坂,王嘉冢东北一里。”贞观元年,李𪟝爱女卒,葬北邙。故有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历代更无数诗咏邙山。晋代诗人张载《七哀诗》-{云}-:“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陶渊明《拟古诗》-{云}-: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白居易诗感慨道:“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沈佺期《邙山》-{云}-: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张籍有诗-{云}-:“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箪。”王建《北邙行》-{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清末建造陇海铁路,在洛阳邙山毁损部分的唐代墓葬,发现大量的唐三彩陶器。古董商将其运至北京,引起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现在建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相传老子曾在邙山炼丹,山上建有上清观以奉祀老子。张道陵亦在北邙山隐炼修道,所以此山被视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附近还有道教寺观吕祖庵、武则天避暑行宫、中清宫、下清宫等古建筑。唐朝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邙山晚眺”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唐、宋以降,每逢重阳佳节,上邙山游览者络绎不绝。 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邙山流传最广的传说,当数现代武侠小说中的邙山派,其中又以梁羽生小说为佼佼者,位于河南邙山玄女观。
139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95
绝句
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四句一首,短小精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形式。 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认为绝句分为三种:律绝、古绝、拗绝。王力先生认为,所谓拗绝,实际就是失粘失对的古绝和失粘失对的古绝,所以实际上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类。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绝句根据字数主要分成以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 其中,第一、三、五个字不受限,第二、四、六个字则必须遵守。 五言绝句,平起式,正格: 五言绝句,仄起式,正格: 五言绝句,仄起式,偏格: 五言绝句,平起式,偏格: 七言绝句,仄起式,正格: 七言绝句,平起式,正格: 七言绝句,仄起式,偏格: 七言绝句,平起式,偏格: 例外之一为拗。定义之为:若相邻两字之平仄对调即可符合绝句对仗的要求,则视为有符合,是个在绝句以及律诗中常见的手法。 《唐诗别裁》引王渔洋之言:“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 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公认的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139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97
太史
太史 太史,中国古代官名。 太史在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后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后来职位渐低,秦朝称太史令,汉朝属太常,掌天文历法,秩六百石;魏晋以后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隋朝改太史监,唐朝改太史局,唐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因此又称翰林为太史。 清朝时,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元年(1736年)曾开立非常设的国史馆。乾隆三十年(1765年),国史馆成为常设机构。 司马迁官职即为太史,在《史记》中的作者评述多以“太史公曰”的句子起始,所以太史一词有时也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如:唐朝的柳宗元《柳河东集》:“参之太史。”后代作者则模仿司马迁自称“太史氏”。
139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98
瞽蒙
瞽蒙 瞽蒙,又称瞽史,即盲史官。 春秋以前,中国有两种史官:太史和瞽蒙。当时人们传述历史大致以瞽蒙传诵为主,而以太史的记录帮助记忆,《国语·楚语上》记载:“史不失书,蒙不失诵。”因此,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就是一位瞽蒙。而《国语》亦为当时各国瞽蒙所传诵历史的汇编。
139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99
左丘明
左丘明 -{H|zh-hans:耻;zh-hant:耻;}-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相传为中国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左传》为解释另一历史著作《春秋》的作品。战国时期,《左传》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著名儒家学者荀子就继承了《左传》之学。 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对左丘明的姓名有很多观点。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还有观点认为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为左史,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据说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盲人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在其前。司马迁《史记》称其为“鲁君子”,又说他失明或无目,因此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瞽蒙。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zh-hans:耻;zh-hant: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据说山东省肥城是左丘明食邑。《宋祥符二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载:“"二年春,余承命来莅兹邑。知县之东古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古庙犹存。"”左丘明死后葬于肥城。《魏书·地形志》载:富城有左丘明墓。富城即今肥城一带。 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故左丘明之后改丘氏为邱氏,今肥城市石横东衡鱼村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140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01
活性炭
活性炭 活性炭(),亦称活性碳()、活化炭(;)或活化碳(),是黑色粉末状或颗粒状的碳物质。活性炭在结构上由于微晶碳是不规则排列,在交叉连接之间有细孔,在活化时会产生碳组织缺陷,因此它是一种多孔碳,堆积密度低,比表面积大,也是做一个过滤器的主要物料。 在20世纪初活性炭作为专利被发明之前,历史上有文献记载与许多提法的更多的是关于木炭应用的历史。 公元前3750年,已知最早使用木炭的是埃及人和苏美尔人。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有的记载。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59)及古罗马科学家老普林尼均有记载用木炭治疗癫痫和炭疽病的疗法。 公元前450年的腓尼基商船,淡水被储存在烧焦的木桶里以抑制细菌滋生及变质,此法一直被沿用至18世纪。于同一时期的孔雀帝国,印度教的宗教文件中提到利用沙子和木炭过滤和净化恒河河水以作饮用。 157年,克劳迪乌斯医疗论文中提到了蔬菜和动物来源制备的木炭,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中国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所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提及木炭用于治疗疾病。 1773年,卡尔·威廉·舍勒通过大量实验发现木炭的吸附能力并且可以吸附各种气体。 1777年,报道了木炭热效应与吸附气体的能力,导致后来的“冷凝吸附理论” 的提出。 1785年,舍勒研究了木炭吸附气体,其吸附能力从蒸气到一系列的有机化学物质以及各种水溶液中使用木炭脱色,特别是生产酒石酸的商业应用。这似乎是第一次系统地考虑到在液相上木炭的吸附。在这个时候,制糖行业一直在寻找一种有效的糖浆脱色的方法。但是,木材木炭在这个时候并没有特别有效的发挥这一作用,大概是因为孔隙度开发的程度尚未达到糖浆脱色所用木炭的程度的要求。 1794年,英国一家糖厂成功的生产出使用木炭脱色的糖浆。1805年,法国利用木炭脱色第一次大规模生产使用甜菜制备的糖浆。1805年至1808年,Delessert在甜菜酿酒中成功的使用木炭脱色。1815年,大部分制糖行业已转用颗粒状骨炭作为脱色剂。 1822年,Bussy表明,影响活性炭脱色性能的除了固有的原始材料,还取决于热加工和颗粒大小的成品。他表明,炭化过高温度或过长,降低了吸附性能和孔隙度,虽然他没有办法衡量这一因素。 这是第一次记录活性炭生产的热和化学过程。 1841年,斯加登在加热再生的骨碳之前系统化的使用盐酸酸洗。这有效地消除了矿物盐吸附的碳。他还介绍了在德国的第一个连续立窑生产以及再生骨碳的过程。 1854年,豪斯介绍了成功应用于伦敦下水道系统过滤器中去除蒸气和气体中的杂质的碳。1862年,Lipscombe制备出了使用碳净化的饮用水。 1865年,猎人发现了使用椰子壳为原料的炭具有很好的气体吸附性能。1881年,凯泽尔首次使用'吸附'这个词来形容吸收气体的碳。 1901年,Raphael von Ostrejko发明以金属氯化物炭化植物源原料或用二氧化碳或水蒸气与炭化材料反应制造活性炭,并先后取得英国和德国专利。 1911年,奥地利的一家工厂生产出活性炭,商标名称为Eponit。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有毒气体进入战场,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得到规模化大量生产用于军事用途的防毒面具。 一战以后,战时发展大规模的活性炭生产导致战后活性炭商业化生产及应用。在欧洲制造活性炭的新原料取得了很大进展。加入椰子、杏仁壳及氯化锌生产出的活性炭具有较高的机械性和吸附气体和蒸气的能力。 1935-194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通过木屑及氯化锌作活化剂生产活性炭,用于清除、回收意外泄漏的挥发性溶剂和煤气等有害气体。 由于原料来源、制造方法、外观形状和应用场合不同,活性炭的种类很多,到目前为止尚无精确的统计材料,大约有上千个品种。 活性炭的孔隙半径大小可分为: 主要活化方法: 活性炭的吸附性减弱后,可以再生。把活性炭置于容器里,通入一定压力的水蒸气,然后在一定量氧气存在下,加热到400 ℃,以除掉表面上的吸附物质。 活性炭是疏水性的吸附剂,具有对非极性物质有选择性吸附的特性,还具有由碳表面的官能团产生的催化作用和碳本身作为反应物质的性质。关于它的反应机理现在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 活性炭的用途很多。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国民经济部门和日常生活。粉末炭可用于液相脱色,脱臭精制,上下水净化。粒状炭应用于气相吸附,溶剂回收,空气净化,香烟滤嘴,此外还可用于氯乙烯、醋酸乙烯合成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的载体。
140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04
古典元素
古典元素 元素或古典元素(),在古典哲学中,是一种构成世界上所有物质的最基本实体,或是能量。在历史上,许多不同的民族,都曾经建构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元素思想,最著名的代表有古希腊的四元素说、或五元素说,印度佛教的四大种(地、水、火、风)以及中国的五行。 在近代化学中,元素特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元素分解,并且它能构成一切物质。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碳、氢和氧。 元素思想的起源很早,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曾经把水,后来又把空气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组成元素,形成了三元素说。古印度人有四大种学说,古中国人亦有五行学说。 古希腊自然哲学提出了著名四元素说。这不是希腊哲学家创造的,四元素说在古希腊传统的民间信仰中即存在,但不具有(相对上来说)坚实的理论体系支持。古希腊的哲学家是「借用」了这些元素的概念来当作本质。 米利都派哲学家泰利斯主张的万物的本质是水,而且也唯有水才是本质,土和气这两种元素则是水的凝聚或稀薄。阿那克西曼德则将本质改为一种原始物质(称为「无限」或称「无定者」),同时又加上第四元素火。四大元素由这种原始物质形成之后,就以土、水、气、火的次序分为四层。火使水蒸发,产生陆地,水气上升把火围在云雾的圆管里。人们眼中看见象是天体的东西,就是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们能从洞眼中望见里面的火。形成了四元素的最早雏形。 另一个米利都派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则把气或者空气看作是原始物质,并把其他元素说成是由空气组成。空气变得稀薄后就成了火。他的论证是,空气从嘴里呼出来是热的,而在压力下喷出来时则感到是冷的。同样,通过凝聚的过程,气先是变成水,然后变成土。这些元素之间的差异只是量变的结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气。 早期以米利督学派为首的哲学家,多以单一元素作为本质,直到恩培多克勒()才首次建立四元素并存的哲学体系,亦有人主张这是首次尝试以科学的方法解释传统的四元素说,但是从恩培多克勒所留下来的残缺文献来看,这种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恩培多克勒在大约公元前450年于其著作《论自然》中,使用了“根”(希腊文:)一词。现在认为恩培多克勒是系统提出四元素学说的第一个人。他认为万物由四种物质元素土、气、水、火组成,这种元素是永恒存在的,由另外两种抽象元素爱和恨使他们连结或分离。 “元素”(希腊文:,拉丁文:)一词在公元前360年被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先使用,在他的语录《蒂迈欧篇》()中,讨论了一些有机和无机的物质,这可算是最早期的化学著作。柏拉图假设了一些细微的物质有一些特别的几何结构:正四面体(火),正八面体(风),正二十面体(水),及正六面体(地)。他随后不明确的提及了第五种立体,在更早的《斐多篇》中提到过正十二面体。 柏拉图使用正多面体来定义四元素的内涵见于《蒂迈欧篇》: 而现在广为人知的四元素说则是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的理论中不包含恩培多克勒学说中的爱和恨这两种抽象元素,而是认为这四种元素具有可被人感觉的两两对立的性质。进而推论世界上的万物的本原乃是四种原始性质:冷、热、干、湿,而元素则由这些原始性质依不同比例组合而成。亚里斯多德在《论天》等著作中构想出五元素说,在柏拉图的四种元素中再加上以太(精质,永恒)。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和物质分离的虚空”、“没有物体里的虚空”。 亚里士多德对“元素”的正式定义见于《形而上学》: 在古印度,有四大种之说,与古希腊四元素说的地、水、火、风完全一致。四大种说也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和身体的四种基本元素。印度教和佛教文献中经常提到四大。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不但影响中国文化深远,更在中国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曰稼穑”,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元素的研究其实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已经开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亦有研究。建基于古希腊元素理论,在公元790年,阿拉伯化学家贾比尔()假设出金属由两种元素组成:硫,作为"火石",用以解释其可燃性,和水银,用以解释理想中的金属性质。.总括而言,这逐步形成了三个原理:硫使金属有可燃性,水银使金属有挥发性和稳定性,而盐使金属有固体性。 在中世纪,四元素说曾经作为了炼金术的理论依据。炼金术士们认为只要改变物质中这四种原始性质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属变为黄金。 1661年,爱尔兰自然哲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发现不止以往古人认为只有四个古典元素。1789年出现了第一个现代化的化学元素列表,其中包含33个元素,并有元素的基本资料。1818年,已发现元素增加至四十多种。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表的元素周期表中,有66种元素。 直到20世纪初,元素被定义为不能被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换句话说,一种化学元素不能转化成其他化学元素。1913年,亨利·莫塞莱发现原子中的核电荷是原子的原子序,介定了目前原子的基础定义。1919年,有72个已知的元素。1955年,为了纪念门捷列夫,于是把第101种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钔,在同一年的4月18日爱因斯坦过世为了纪念爱因斯坦在过世后的第4个月把第99个元素命名为锿。现今,共发现了118种元素,参见元素周期表。
140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05
甲基叔丁基醚
甲基叔丁基醚 甲基第三丁基醚,英文缩写为MTBE(methyl tert-butyl ether),是一种无色透明、粘度低的可挥发性液体,具有特殊气味,含氧量为18.2%的有机醚类。它的蒸汽比空气重,可沿地面扩散,与强氧化剂共存时可燃烧。 MTBE的纯度约为97%-99.5%,分子式为:CHOC(CH)。 MTBE具有一定的毒性。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其毒性。研究发现,它易于与水融合,可渗入土壤,破坏地下水质,认为它是一种可能的污染物。 MTBE主要经呼吸道吸收,也可以经皮肤和消化道吸收,动物在高浓度的MTBE中可致癌。对小鼠的麻醉浓度为1.0mmol/L,致死浓度为1.6mmol/L。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眼睛粘膜的刺激反应,长期接触可使皮肤干燥。 美国EPA推荐饮用水中MTBE的质量浓度为5.2~10.3微克/L。 MTBE一般是以甲醇和异丁烯为原料,借助酸性催化剂合成,其中催化剂在工业上用得最多的是树脂催化剂。其中由于异丁烯的来源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合成路线。 异丁烯的来源: 合成MTBE的催化剂: MTBE的反应是一个选择性加成反应,烯烃中的叔碳原子在酸性催化剂的存在下形成正碳离子,再与醇结合形成醚。其反应是一个可逆放热反应。 主反应: 副反应: 20世纪70年代,MTBE作为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汽油调和组分开始被人们注意。MTBE可以增加汽油的辛烷值,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添加MTBE的汽油还能改善汽车的行车性能,降低排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而且燃烧效率高,可以抑制臭氧的生成。它可以替代四乙基铅作为抗爆剂,生产无铅汽油。现在约有95%的MTBE用作辛烷值提高剂和汽油中含氧剂。 MTBE也是制取聚合级异丁烯的重要原料。还用于甲基丙烯醛和甲基丙烯酸的生产。 1973年意大利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套MTBE工业装置。1990年美国制定的空气清洁法修正案(CAA-1990)要求新配方汽油添加含氧化合物(如MTBE),以减少汽车污染。中国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进行MTBE技术的研究。1983年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建成了中国第一套MTBE工业试验装置,1986年吉化公司建成了中国第一套万吨级MTBE工业装置。1999年,中国启动了“全国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开始鼓励使用含有MTBE的汽油。 由于发现了MTBE对人体的影响,1996年美国Santa Monica市部分地区由于饮用水中MTBE含量抬高,使得这些地区50%的供水系统关闭,这是首次引起公众关注的MTBE污染事件。199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空气资源委员会规定从2002年12月31日起,禁止加州新配方汽油中使用MTBE。现在已被推迟一年到2003年12月31日。纽约州也签署法案,规定从2004年1月起禁止使用MTBE。2010年将全面禁用MTBE。 禁用MTBE后,许多厂家开始研究替代产品,如乙醇汽油、烷基化油、改产异辛烷、聚异丁烯添加剂等。 但是迄今为止,欧洲和亚洲尚无禁用MTBE的意向,在一定时期内,MTBE仍将继续成为清洁汽油的主要组分。
14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10
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是英国的哲学家。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他发展出了一套与托马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同的理论,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如果缺乏了这种同意,那么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约翰·洛克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并主张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行政权与对外权的统一;立法权是国家最高权力。 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洛克的精神哲学理论通常被视为是现代主义中「本体」以及自我理论的奠基者,也影响了后来大卫·休谟、让·雅各·卢梭、与伊曼努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洛克是第一个以连续的「意识」来定义自我概念的哲学家,他也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与笛卡尔或基督教哲学不同的是,洛克认为人生下来是不带有任何记忆和思想的。 洛克的父亲也叫做约翰·洛克,是一名在萨默塞特郡担任地方法官书记的律师,曾经在英国内战时担任议会派部队的军官。洛克的母亲艾妮丝·金恩则是一名制革工匠的女儿,据传长的相当漂亮。洛克的双亲都是清教徒。洛克在1632年8月29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威灵顿村,一个距离布里斯托大约12英里的地方。他在同一天被受洗。出生后不久,洛克家搬到了布里斯托以南7英里的Pensford镇区,洛克便在那里的一个农村长大。 1647年,在父亲的友人、也是国会议员的Alexander Popham的资助下,洛克被送至伦敦就读西敏(威斯敏斯特)中学(Westminster School)。在从西敏中学毕业后,洛克接著前往就读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虽然洛克的成绩相当杰出,他却对大学安排的课程感到相当乏味和不满,他发现一些当时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尔等人的著作都要比大学里教授的古典教材还要有趣。透过在西敏中学认识的同学理查·洛尔的介绍下,洛克开始将兴趣转向一些实验哲学和医学的研究,并且成为了皇家学会院士。 洛克在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接著在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由于在牛津期间广泛学习医学、并且曾与许多知名的科学家如罗伯特·波义耳、罗伯特·胡克共事,洛克后来还1664年获得了医学学士的学位。在1666年,洛克认识了沙夫堡伯里伯爵(Anthony Ashley-Cooper),伯爵当时正为肝脏感染疾病所苦,在接受洛克的悉心治疗后相当感激,于是说服洛克成为他的助手。 找到新工作的洛克于是在1667年搬进了沙夫堡伯里伯爵於伦敦的住所,兼任他的个人医师。在伦敦,洛克在知名医师汤玛斯·西德纳姆(Thomas Sydenham)的指导下继续研读医学,西德莱姆对于洛克在自然哲学上的概念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后来洛克所著的《人类理解论》一书里发现。 随著沙夫堡伯里伯爵的肝脏病情逐渐恶化,洛克所学习到的医学知识也备受考验。洛克负责协调其他几名医师一同参与治疗,并且说服沙夫堡伯里伯爵接受一次开刀手术(开刀在当时本身就是可能致命的)以移除肝脏内的囊肿。手术进行得相当成功,疾病也逐渐复原了,伯爵感激的称赞是洛克救了他一命。 在担任沙夫堡伯里伯爵医师的时期,洛克开始撰写一些在后来被出版为《人类理解论》一书的草稿,其中有两份草稿依然保存至今。也是在这个时期洛克担任了伯爵所创建的贸易与种植园事务委员会的秘书,提供伯爵有关国际贸易和经济上的意见。 沙夫堡伯里伯爵身为辉格党的创立者之一,对于洛克的政治思想有极大影响。伯爵于1672年被指派为英国大法官,洛克也随之参与各种政治活动。1675年,在伯爵于政坛失势后,洛克前往法国旅行。在1679年当伯爵的政治情势稍微好转时,洛克又回到了英格兰。也是在这个时期,很可能是出于伯爵的鼓励,洛克开始撰写知名的《政府论》一书。本书一度被认为是洛克替后来1688年的光荣革命进行辩护,但后来的学者们却发现在光荣革命之前本书既已成稿。书中洛克批评了托马斯·霍布斯等人的独裁主义政治哲学。虽然洛克是与较具权势的辉格党共事,他所提出的自然权利以及政府理论在当时可说是相当激进而革命性的。 然而到了1683年,由于被怀疑涉嫌一件刺杀查理二世国王的阴谋(虽然根本没多少证据能证明他直接参与了谋刺案),洛克逃亡至荷兰。在荷兰,洛克终于有时间继续开始撰写许多著作,花了许多时间重新校对他的《人类理解论》以及《论宽容》的草稿,直到光荣革命结束为止洛克都一直待在荷兰。在1688年洛克跟随奥兰治亲王的妻子一同返回英格兰。在抵达英国后不久洛克开始将大量的草稿出版成书,包括了《人类理解论》、《政府论》、以及《论宽容》都在这段时期接连出版。 洛克的密友玛莎姆女士(Masham)邀请洛克前往她在艾塞克斯郡的乡下住所定居。虽然当时洛克的身体状况已经因为哮喘病发作而饱受折磨,他仍成为了辉格党的英雄人物。在这段期间洛克也经常与艾萨克·牛顿等人讨论各种议题。 从1691年开始洛克一直住在玛莎姆女士的家中。在此期间,洛克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最终于1704年10月28日去世,并被埋在艾赛克斯郡东部的High Laver小镇的一个教堂墓区。洛克终身未婚,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虽然洛克一生中经历了王政复辟、伦敦大火、伦敦大瘟疫等许多历史事件,他仍没来得及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理念被实践。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在洛克的时代都还处于早期阶段。 洛克的著作中反映出了他的清教徒背景以及身为辉格党员的一些政治立场。虽然洛克经常被视为是现代政治自由概念的奠基者,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也难免与现代的主流观点有些差别。 洛克的第一本主要著作是《论宽容》。洛克对研究当时英国的于宗教宽容程度相当感兴趣,他在死前写下了许多主张宗教宽容的论文。非国教徒的新教徒背景长大的洛克对于不同的神学观点相当敏感。不过后来洛克改变了立场,因为他对许多非国教徒的教派的行径感到反感,转而成为了英国国教会的坚定支持者。洛克采取了较为宽容的宗教立场,但仍认为拥有一个国教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而洛克最知名的两本著作则分别是《人类理解论》和《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早在1671年便开始撰写,有如洛克描述的,在接下来18年里断断续续撰写才完成了整本书,最后于1689年出版。虽然洛克开始撰写《政府论》的时间仍有待争议,很明显的是书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1679-1682年期间撰写的。因此《政府论》一书最初不太可能是为了1688年的光荣革命才撰写的,虽然在光荣革命之后洛克的确曾大幅修订全书以替革命辩护。 洛克最初是以不具名的方式在阿姆斯特丹发表了拉丁文的《论宗教宽容》一书,虽然这本书很快便被翻译为英文出版。洛克区分了一个教会与民间政府的差异,包括两者在目标上的差异、以及在实践的手段上的差异。政府是为了维持和平才存在的,并且必须保有武力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而教会则是自愿构成的群体,为了提供灵魂救赎才存在的,而且必须使用说服的手段传教。个人并不能被从他们自己的灵魂上分开,也因此政府并没有提供他们救赎的责任,武力也不可能达成救赎的目标,即使能够达成,以这种压迫方法传教的宗教也并不一定是真正良善的宗教。因此,即使当政府倾向于支持某个特定的教会时,政府不能为此而干扰民间的和平。 不过,政府可以出自政治上的目标而管制宗教,例如禁止在公共场合宰杀动物以维持环境的卫生,即使是当这些政策妨碍了某些宗教传统时亦然。而那些不愿接受洛克提出的宽容原则的宗教教派必然会企图改变政府,也因此政府有权以维持和平为由加以镇压。由于没有了对上帝的恐惧便没有了信守承诺的理由,而社会的和平也需要人们愿意保持承诺,因此政府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推广一部份的宗教发展。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洛克批评了宣称人生下来便带有内在思想的哲学理论,他主张人所经历过的感觉和经验才是形塑思想的主要来源。由于他在这方面的理论,洛克可以被归类为经验主义者,而非他的批评者莱布尼茨等人所信奉的理性主义。《人类理解论》的第二卷提出了洛克对于思想的理论,他区分出了被动取得的'“简单思想”—例如「红色」、「甜美」、「圆形」等等,与主动架构起来的“复杂思想”—例如数字、因果关系、抽象、实体观念、本体、以及差异性概念。洛克也区分了物体既有的“主要特质”—例如形状、动作、和长宽高,以及“次要特质”—亦即「在我们体内产生不同感觉的能力」(II.viii.10),例如让我们感觉到「红色」或「甜美」的能力。洛克主张次要特质是取决于主要特质的。在第二卷中洛克也讨论到了人的本体以及人的思想,他在这里所提出的理论直到今天都还有所争议。第三卷主要讨论语言,第四卷则讨论知识,包括了直觉知识、数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科学」)、以及信仰和舆论。 1689年到1690年写成的两篇《政府论》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论文。《政府论》的第一篇是对罗伯特·费尼默爵士(Robert Filmer)的《先祖论即论国王之自然权》的反驳。洛克极力并有效地驳斥了费尼默的君权神授的主张。洛克主张政府的权威只能建立在被统治者拥有的基础之上,并且支持社会契约论。不过他也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在第二篇中洛克则试图替光荣革命辩护(但根据拉斯莱特的考证,政府论发表之时,光荣革命尚未发生,因此这部著作是在呼唤一场革命而不是为已经发生的革命辩护),提出了一套正当政府的理论,并且主张当政府违反这个理论时,人们就有权推翻其政权。洛克还巧妙的暗示读者当时英国的詹姆斯二世已经违反了这个理论。 洛克提出了一套与托马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同的理论,他主张每个人都拥有自然权利,而他们的责任则是保护他们自己的权利、并且尊重其他人的同等权利。透过洛克称为「理性」的自然法的概念,人们就能理解为何他们必须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包括了尊重他人经过劳动而获得的财产的权利。由于在实践上自然法经常被忽略,因此政府的保护是必要的,然而政府的统治也必须经过被统治者的同意,这样的统治也只有在一个全体的法律体制下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所有的政府都只是人民所委托的代理人,当代理人背叛了人民时,政府就应该被解散。当立定的法律被违反、或是代理人滥用权力时,一个政府便是背叛了其人民。当政府被宣告解散后,人民便有权再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以对抗旧政府的不正当权威,这种情况又可以称为「革命」。 洛克对于哲学和政治哲学界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发展。现代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也将洛克视为其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主张生命、自由、财产是人类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洛克对于伏尔泰有极大影响,而他在自由和社会契约上的理论也影响了后来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托玛斯·杰佛逊、以及其他许多的美国开国元勋。洛克的理论激励了后来的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洛克在知识论上也有极大贡献,他提出了「主观性」——或称之为「自我」的定义,Charles Taylor等历史学家认为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一书是现代哲学中有关自我的概念的奠基者。 在《政府论》中洛克主张公民社会是为了对财产权利提供保护才产生的。洛克所谓的财产是以拉丁文的“proprius”一词为基础,代表了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包括了拥有他自己。也因此,洛克所谓的「财产」包括了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政治社会创立的目标便是为了提供财产权利更好的保护,因为财产能够代表其成员私人的(非政治性的)利益,但却无法代表一些只有与共同体里其他人结合才能实现的利益。 从这个理论延伸,每个人必然都在社会以外(例如在自然状态下)拥有一些财产,因此政府并不是财产权利的唯一来源,也不能够随意挪用个人的财产。如果政府存在的目标是为了保护财产权利,财产必然是先于政府存在并且完全独立的。洛克的对手罗伯特·费尔默爵士主张如果自然状态真的存在(他否认其存在),那么所有东西必然是属于公共所有的,私人财产不可能存在。托马斯·霍布斯对此也抱持类似的看法。洛克因此提出了一套解释财产如何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存在的解释: 首先,洛克主张每个个人都「拥有」他自己,所以每个人在自然状态下都是同样自由而平等的。因此,每个人也必然拥有他劳动所得的产品,要否认这点便等同于将他视为奴隶。也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在自然赋予的资源上混合他自己的劳动:一颗长在树上的苹果对所有人都没有用处,只有当某个人将其采收后它才有可能被食用,而苹果便成为了那个采收的人的财产。洛克同时提出另一种论点,他主张我们必须允许苹果被采收为私人财产,否则无论世界上的资源有多么丰富,所有人类都只有饿死一途。一个人也必须被允许进食,因此他有权利食用经过他劳动所得的果实(同时他也有权拒绝其他人食用他的果实)。当苹果被他吃下的,他也必然是这颗苹果的所有人,无论是在他咀嚼时、当他啃咬时、当他将苹果送至嘴边时,只要他在这棵苹果上混合了他的劳动(透过采收它的动作)。 不过这还没有说明为何一个个人应该被允许在自然赋予的资源上混合劳动。由于人必须进食,采收苹果也是必要的,但这还不足以解释为何人们必须尊重其他人的财产。因此洛克假设在自然状态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只要其他人还有机会取得「同样多」和「同样好」的资源,一个人便有权利拿走一部分的自然资源,而由于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一个人可以在拿走所有他自己会用到的资源的同时,也不会侵犯到其他人的资源。除此之外,一个人不可以拿走超过他能使用到的数量,以免资源被糟蹋。洛克也因此提出了两个取得财产的但书:「同样多和同样好」的条件、以及避免「浪费糟蹋」的条件。 透过这一连串理论,洛克主张一个完整的经济体制的确可以在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下存在。私人财产因此是先于政府而存在的,社会也是为了保护私人财产才形成的。 劳动创造财产,但财产的累积也有其限制。依据洛克的说法,没有被使用的财产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于自然的侵犯。不过,随著「长久产品」的引进,人便可以卖出他们手上过多的会腐烂的产品以交换长久产品,如此一来便不会违反自然法了。由于黄金、银块、和其他各种贵金属及宝石并不会腐烂,除了美观价值以外,它们对于人的生存是没有用处的。也因此一个人可以自由的累积它们,或者以它们进行贸易换取食物。透过人与人之间的自愿同意,它们便成为了货币(一个人可以用黄金换取苹果、而另一个人则可以用黄金换取小麦)。透过货币的买卖,一个人便能够避免对于资源的浪费,例如在果实腐烂之前便将它们变卖以让他人食用。但是货币机制的使用也使得对物品的过多占有。洛克最终对于采用货币机制采取了一种至少在表面上看来不太连贯的态度。 与托马斯·霍布斯不同的是,洛克相信人的本质是带有理性和宽容的。但与霍布斯相同的是,洛克认为自私是人性的本质,这也是他在货币理论上的基础。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所有人都是平等而独立的,没有人有权利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洛克也主张应该对政府权力实行监督与制衡,并且认为当政府背叛了人民时,革命不但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这些理论对于美国宪法及其独立宣言都有极大影响。 洛克经常被视为是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美国革命的先驱。不过,学者批评洛克曾透过一间英国公司投资了在新大陆的奴隶交易,也批评他在担任沙夫茨伯里伯爵秘书期间曾参与了卡罗来纳宪法(Fundamental Constitutions of Carolina)的起草,那份宪法在新大陆的卡罗来纳州建立了一套封建的贵族制度、并且给了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控制权。一些人认为洛克提出的圈地财产的理论正当化了对于美洲原住民的土地侵占。学者举出洛克在著作里的反贵族和反奴隶理论,质疑他言行不一。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洛克将「自我」定义为「会以意识思考的东西(无论其本体,无论其是由何种精神、物质所单独构成或混合而成,皆是如此),这种东西是可以进行感觉的,会感觉到快乐或痛苦、幸福或不幸,而其意识延伸的程度,便是其自我所关心的程度。」但洛克并没有忽略「本体」的重要性,他写道:「肉体是构成人的一部分。」因此洛克认为「自我」是一种在体内的自我察觉、以及自我意识的反射。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解释了这种意识灵魂的发展过程,他批评了圣奥古斯丁派所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原罪的理论,也批评了笛卡尔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基本逻辑知识的理论。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块“白板”,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就是他对于如何教育这种空白心灵的大纲;他相信教育才是构成人最重要的部分,或者更根本的说,心灵开始时都只是一个「空橱柜」,他还说:「我想我会说在我们所遇到的人之中,其中有九成的人的好坏或是能力高低,都是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 洛克也主张「在我们婴儿时期所受到的任何琐碎印象,都会对我们以后有相当重大而持久的影响。」他主张在一个人年轻时所形成的联想(观念的联合)比那些后来才形成的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自我的根源—它们是第一波留在“白板”上的印象。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引入了这些概念,还提出了一个例子:例如我们不应该让一个「愚蠢的女仆」告诉小孩在晚上时会有「小妖精和鬼怪」出没,否则「夜晚便会永远和这些可怕的念头结合在一起,他从此再也摆脱不掉这些想法了。」洛克的联想理论大大影响了后来的联想心理学,对18世纪的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育理论。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会警告父母不该让小孩们发展出负面的联想。这也推动大卫·哈特利在《人之观察》(Observations on Man,1749年)一书中尝试去发现联想理论的生物学机制,从而导致了心理学和其他新学科的发展。 (从拉丁文翻译而来) 「停下你的脚步阿,路人!躺在这里的就是约翰·洛克。如果你想问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会说他是一个以自己的小财产过著满足生活的人。身为一个学者,他以追求真相为他学习的唯一目标,你可以在他的著作里发现这点,任何有关他的事物都写在他的著作里了,也都比本墓志铭对他的赞美还要真实。确实,他的美德,并不足以让他自己提出来炫耀、也不足以拿来给你做为典范。让他犯下的邪恶随著尘土掩埋吧。如果你要寻求作人的典范,去从圣经里找寻吧;如果你要寻找邪恶的典范,希望你不会找到它;如果你要寻找死人(如果这能够帮助你的话),你在这里就可以找到一个、也可以在任何其他地方找到啊。」
14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12
20世纪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该世纪最初属于「不列颠治世」后期,是工业革命大爆发的年代,识字率大量提升,科学研究一日千里,人类学会了制造航天器与各种电器、开发出了各种新材料等,彻底颠覆了人类的生活。该世纪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终取得了胜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为美苏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独立后的矛盾却让战争遍布。环境因为人类过度开发造成全球暖化与生态灭绝、臭氧层破坏等,也促进了环保主义的发展,带动了新世纪文化。资本驱动传媒技术的普及,引领了现代大众文化的形成,形成了与传统价值观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渐式微。 二十世纪初,由英法为首的20多个新帝国主义领导著全世界,1914年,新兴的德意志帝国由于不满自身地位而挑战大英帝国,以及因奥匈帝国吞并波士尼亚地区后引发的塞拉耶佛事件,及各帝国的领土争端,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结束后的1921年,根据巴黎和会托管德国殖民地而达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成为了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广的国家。由于帝国的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所以被形容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到20世纪中期,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日渐式微的国力,令很多极权主义崛起,如共产主义,从而令俄国在一战后建立了苏联。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及其东欧盟友等轴心国企图在世界建立新秩序,日本首先侵华,德国向整个欧洲侵略,意大利企图重建罗马帝国入侵并巴尔干半岛及非洲,并与英美苏为首的盟军对抗,导致二次大战爆发,欧亚非的破坏造成大英帝国与欧洲殖民国家逐渐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导致战后民族革命独立的风气,大量第三世界新国家出现。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不公造成社会主义国家陆续独立,引发了美苏冷战,并因此各国从战争崛起引发多场危机和战争如韩战、越战、匈牙利革命、古巴导弹危机、六四事件等等,直至世纪末苏联解体及东欧共产国家倒台,经济的重心也由欧洲向西边转移至美洲与东亚。而知识爆炸与教育的系统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们能接受知识,让民主制度被广泛采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欧洲则通过欧盟整合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这场全球化使得国界变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冲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hr> <hr> <hr> <hr>
141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14
黑暗时代
黑暗时代 黑暗时代在历史学中可指:
141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18
风车
风车 风车可以有以下意思:
142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20
风车 (动力机)
风车 (动力机) 风车是一种把风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动力机;用可调节叶片或梯级横木轮子收集风力。 简单的风车由带有风蓬的风轮、支架及传动装置等构成;风轮的转速和功率,可以根据风力的大小,适当改变风蓬的数目或受风面积来调整;在风向改变时,必须搬动前支架使风轮面向风;完备的风车带有自动调速和迎风装置等。 具备发电用途的风车又称为风力发电机。 第一架风车大约是出现古希腊。 在中国,使用风车的历史很早。在辽阳三道壕东汉晚期的汉墓壁画上,就画有风车的图样。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明代开始应用风力来驱动水车以灌溉农田。 西元1180年诺曼底的一个风车,这种风车有一个卧式的主动轴和垂直的帆翼,所以许多人认为这很可能和十世纪有垂直主动轴的东方风车无关,而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到十九世纪,风车的使用达到全盛时期。据记载,当时仅荷兰就有一万多架风车,美国农村更有一百多万架风车。 到二十世纪初,丹麦还保留有十多万架风车。在英国、希腊等岛屿国家的乡村中,都广泛地使用风车。在一些动力资源缺乏和交通不便的草原牧区、沿海岛屿,仍然用它来进行一些工作。
142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24
风车 (玩具)
风车 (玩具) 风车以秸秆作支架,纸条作圆形车轮,下面用泥和纸作鼓。风车有一轮、二轮、十几轮、几十轮之分。当风吹动轮子时,轮子带动小鼓发出响声。 古中国用秸秆、纸条制成。现在也用纸或塑胶制作叶片。 风车也是象征吉祥的物品,象征「货如轮转」。过年时许多民众喜欢买个风车,讨个好意头,希望转来好运。
142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25
煤烟
煤烟 煤烟(Soot,又称-{烟灰}-)是一种因碳氢化合物燃烧不完全而产生之成分不纯的碳粒子,泛指包括煤、石油焦等燃料在燃烧之后所残余的物质。 煤烟被认为是全球暖化的第二主要成因。
142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26
刘希夷
刘希夷 刘希夷(),字延芝,汝州(今河南省汝州)人。一说名庭芝。唐朝诗人。 刘希夷少时很有文采,行事落魄不拘常格。喜欢饮酒,又爱好音乐,善弹琵琶。幼年丧父,随母在外祖父家居住至20岁。《唐才子传》上说刘希夷是上元二年(675年)进士,是宋之问的外甥,二人年龄相差不多。不喜为官,独自一人入巴蜀、游三峡、下扬州游赏。 传说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诗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宋之问得知,非常喜欢这一句,听说此诗别人还不知道,就要刘希夷把这句诗给他用,刘希夷当时答应了,后来又反悔,被别人知道了。宋之问非常生气,唆使仆人用土袋压死刘希夷,死时还不到三十岁。死后葬于风穴寺南,现称夷园。 刘希夷善作从军闺情诗,词藻婉丽,意旨悲苦,当时不为人重。后来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才为大家所称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 《全唐诗》存诗1卷,共35首。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代悲白头翁》等。
142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27
子产
子产 子产(),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东-{里}-子产、国子、国侨、郑乔,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子产执政期间,改革内政,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极受郑国百姓爱戴,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中国历史宰相的典范,清朝的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 按照《史记·郑世家》的说法,子产是郑成公的小儿子,但这种说法多被人质疑。 而按杜预注,子产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这种说法为大多数人所采信。 郑国的始封祖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子产作为郑国的公族,为姬姓。公子之子称公孙,子产是国君的孙子,所以也称为公孙侨。公子发字子国,子产以父亲的表字为氏,为国氏。世代居住在郑国的东里,因此又称之为东里子产。侨一作乔,两字通假,侨的意思是高,高大的树木称之为乔,有生长的意思,产的意思是生,与名字的意思相合。高大的树木为美材,所以别字子美。 郑穆公有十三个儿子,两个儿子先后成为郑国国君,其他的十一个儿子中,三家被灭,一家不为卿,人们就将为卿执政的七家统称为“七穆”。子产所属的国氏便是执政的七穆之一。 前565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子发和公孙辄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很高兴,只有子产不随声附和,子产说:“小国没有文治却有了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楚国人前来讨伐,我们能不顺从他们吗?顺从了楚国,晋国的军队就一定会前来了。晋楚两国进攻郑国,从今往后,郑国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宁。”公子发愤怒的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国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执政的卿在那里,小孩子说这些话,是会被杀的。” 这年冬季,楚国的令尹公子贞进攻郑国,讨伐郑国入侵蔡国。公子騑、公子发、公孙辄要顺从楚国,公子嘉、公孙虿、公孙舍之要等待晋国援救,最后听从了公子騑的意见,与楚国讲和。 前564年,晋国进攻郑国,郑国人害怕,就派人求和。郑国的六卿公子騑、公子发、公子嘉、公孙辄、公孙虿、公孙舍之以及他们的大夫、卿的嫡子,都跟随郑简公参与结盟。 因为郑国在结盟过程中表现的不顺从,晋人带领诸侯再次进攻郑国。 不久,楚共王进攻郑国,郑国不得不再次与楚国讲和。 前563年冬季十月十四日,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率领叛乱分子进入郑国首都,当日早晨在西宫的朝廷上杀死了公子騑、公子发、公孙辄,将郑简公劫持到了北宫。公子嘉事先知道这件事,所以没被杀。 公孙夏听说有叛乱,不设警戒就出来了,收了他父亲公子騑的尸骨就去追赶叛乱者。叛乱者进入北宫,公孙夏就回去召集甲兵,但是家臣和妾婢多数已经逃走,大多数器物也已经丢失。子产听说有叛乱,设置守门的警卫,配齐所有的官员,关闭档案库,慎重收藏,在完成防守准备后让士兵排成行列再出动,收拾了公子发的尸骨后进攻北宫的叛乱者,公孙虿率领国人援助他,杀了尉止和子师仆,叛乱者全部杀死,侯晋逃亡到晋国,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逃亡到宋国。 叛乱平定后,公子嘉当国,打算专权独揽,便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取执政法令,不得参与朝政。大夫、官员们、卿的嫡子不肯顺从,公子嘉准备诛杀他们。子产劝阻他,请求烧掉盟书。公子嘉不同意,说:“作盟书用来安定国家,众人发怒就烧了它,这是众人掌政,国家不也很为难了吗?”子产说:“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专权的意愿难以成功。把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众人,您得到了所需要的东西,众人也能安定,不也是可以的吗?专权的欲望不能成功,触犯众人会发生祸乱,您一定要听我的话。”于是在仓门的外边烧掉了盟书,众人这才安定了。 前558年,郑国尉氏、司氏叛乱的残余分子待在宋国。郑国人由于公孙夏、伯有、子产的缘故,用一百六十匹马和师茷、师慧两位乐师作为财礼送给宋国,又以公孙黑为人质。宋国正卿乐喜把堵女父、尉翩、司齐交给了郑国,把认为有才能的司臣放走了。郑国人把这三人剁成了肉酱。 前554年,公子嘉执政独断专行,国人很忧虑这件事,就追究西宫那次祸难和纯门那次战役的罪责,公子嘉应该抵罪,他便带领自己的甲士和然丹、子良家的甲士保卫自己。八月十一日,公孙舍之、公孙夏率领国人进攻,杀了公子嘉并瓜分他的家财和采邑。郑国人让公孙舍之当国,公孙夏听政,立子产做卿。 前551年夏天,晋人让郑人去朝见,郑人派少正子产回答说:“在晋国先君悼公九年,我国国君郑简公在这一年即位。即位八个月,我国先大夫公子騑随从国君来朝见执事,而执事对我国国君不加礼遇。我国国君恐惧。由于这一趟,我国二年六月就朝见了楚国,晋国因此讨伐,遂有了戏地之盟。楚国人还很强大,但对我国表明了礼仪。我国想要跟从执事,而又怕犯下大过错,说:‘晋国恐怕会认为我们不尊敬有礼仪的国家’,因此不敢对楚国有叛离之心。我国四年三月,先大夫公孙虿又随从我国国君到楚国观察他们有没有空子可钻,晋国这时有了萧鱼之盟。我们认为我国靠近晋国,晋国譬如草木,我们不过是草木发出的气味,怎么敢不一致?楚国逐渐衰弱,我国国君拿出土地上的全部出产,加上宗庙的礼器,来接受盟约。于是就率领群臣到晋国,随从执事参加年终的会见。我国二心于楚的,只有子侯、石盂,回去以后就把他们讨伐了。湨梁会盟的第二年,公孙虿已经告老了,公孙夏跟从我国国君朝见晋君,在尝祭的时候拜见了贵国君主,参与了祭祀。隔了二年,听说君主要安定东方,四月又向君主朝见听取盟会的日期。在没有朝见的时候,没有一年不聘问,没有一次战争和会盟不跟从。由于大国的政令没有定准,国和家都很困乏,意外的忧患屡屡发生,没有一天不戒惕,怎敢忘掉自己的职责?大国如果安定我国,大概朝夕都会到晋国的朝上朝见,哪里用得着命令呢?如果不体恤我国的忧患,反而把它作为借口,那只怕不能接受大国的命令,而被大国丢弃成为仇敌了,我国害怕这样的后果,岂敢忘掉君主的命令?一切委托给执事,执事应该深思一下。” 前549年,范宣子主持晋国政事,诸侯朝见晋国的贡品很重,郑国人对这件事感到忧虑。这年二月,郑简公去晋国。子产让公孙夏带信给范宣子:“您治理晋国,四邻的诸侯听不到美德,只听到沉重的贡品,我对此感到遗憾,我听说君子治理国和家,不是担心没有财货,而是害怕没有好名声。诸侯的财货聚集在晋国公室,诸侯内部就不一致。如果您把这个作为利己之物,晋国内部就会不和。诸侯内部不和,晋国就会受到损害,晋国的内部不和,您的家就会受到损害。为什么那样糊涂呢!还哪里用得着财货?好名声,是装载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有基础才不至于损坏,您不也应该这么做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了就能长久。《诗经》说:‘君子之所以欢乐,是因为他是国家和家族的柱石。’这就是有美德吧!‘天帝在你的上面,你不要有二心。’这就是有好名声吧!用宽恕来发扬德行,那么好的名声就自然传布天下,因此远方人会仰慕而来,近处的人也会获得安宁。您宁可让人对您说:‘您确实养活了我’,还是说‘您剥削了我,来养活自己’?大象有了象牙而毁了自己,是因为象牙值钱的缘故。”范宣子听了子产这番道理后很高兴,就减轻了贡品。 这一趟,郑简公朝见晋国是为了贡品太重的缘故,并且请求攻打陈国,郑简公行叩首礼,范宣子辞谢不敢当,公孙夏做相礼说:“由于陈国仗恃大国来欺凌侵害我国,我国的君主因此请求向陈国问罪,岂敢不叩首。” 前549年冬季,陈哀公会合楚王攻打郑国,在陈军经过的路上,水井被填塞,树木被砍伐,郑国人怨恨他们。前548年六月,公孙舍之和子产率领七百辆战车攻打陈国,夜间突然袭击,于是攻进了城。公孙舍之命令军队不要进入陈哀公的宫室,和子产亲自监守着宫门。陈哀公派司马桓子把宗庙的祭器赠送给他们,然后自己穿上丧服,抱着土地神的神主,让他手下男男女女分开排列捆绑着,在朝廷上等待。公孙舍之手拿马僵绳进见陈哀公,再拜叩头,捧着酒杯进献。子产进来,数点俘虏的人数就出去了。郑国人向土地神祝告除灾去邪,司徒归还民众,司马归还兵符,司空归还土地,随后就撤兵回国。 不久,子产向晋国奉献战利品,穿着军服主持事务。晋国的士庄伯质问陈国的罪过,子产回答说:“从前虞阏父做周朝的陶正,服事我们先王。我们先王嘉奖他能制作器物,于人有利,并且是虞舜的后代,周武王就把长女太姬许配给陈胡公,封他在陈地,作为周朝的三恪。所以陈国是我周朝的后代,到今天还依靠着周朝。陈桓公死后发生动乱,蔡国人想要立蔡女所生的公子为君,我们先君郑庄公奉事陈佗并立了他为君,蔡国人杀死了陈佗。我们又和蔡国人奉事陈厉公,至于陈庄公、陈宣公,都是我们所立的。夏氏发动祸乱杀死了陈灵公,陈成公流离失所,又是我们让他回国的,这是君王知道的。现在陈国忘记了周朝在的大德,丢弃我们的大恩,抛弃我们这个亲戚,倚仗楚国人多,以进逼我国,但是并不能满足,我国因此而有去年请求攻打陈国的报告。没有得到贵国的命令,反却有了陈国进攻我国东门那次战役。在陈军经过的路上,水井被填塞,树木被砍伐。我国非常害怕敌兵压境,给太姬带来羞耻,上天诱导我们的心,启发了我国攻打陈国的念头。陈国知道自己的罪过,在我们这里得到惩罚。因此我们敢于奉献俘虏。”士庄伯说:“为什么侵犯小国?”子产回答说:“先王的命令,只要是罪过所在,就要分别给刑罚。而且从前天子的土地方圆一千里,诸侯的土地方圆一百里,以此递减。现在大国的土地多到方圆几千里,如果没有侵占小国,怎么能到这地步呢?”士庄伯说:“为什么穿上军服?”子产回答说:“我们先君郑武公、郑庄公做周平王、周桓王的卿士。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发布命令,说:‘各人恢复原来的职务。’命令我国先君郑文公穿军服辅佐天子,以接受楚国俘虏献给天子,现在我穿着军服,这是由于不敢废弃天子命令的缘故。”士庄伯已经不能再质问,向正卿中军将赵武回复。赵武说:“他的言辞顺理成章,违背了情理不吉利。”于是就接受郑国奉献的战利品。 孔子说:“古书上说:‘言语用来完成意愿,文采用来完成言语。’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是什么?说话没有文采,不能到达远方。晋国成为霸主,郑国进入陈国,不是善于辞令就不能成功。要谨慎地使用辞令。” 前548年,前一年被然明预言将要死去的晋国下军佐程郑去世,子产才开始了解然明。子产向然明询问有关施政的方针,然明回答说:“把百姓看成像儿子一样。见到不仁的人,就诛戮他,好像老鹰追赶鸟雀。”子产很高兴,把这些话告诉子太叔,而且说:“以前我见到的只是然明的面貌,现在我了解到他内心甚有见识。”子太叔向子产询问政事,子产说:“政事好像农活,白天黑夜想着它,要想着它的开始又想着要取得好结果。早晨晚上都照想着的去做,所做的不超过所想的,好像农田里有田埂一样,过错就会少一些。” 前547年三月初一,郑简公赏赐攻入陈国有功劳的人,设享礼招待公孙舍之,赐给他先路和三命车服,然后再赐给他八个城邑;赐给子产次路和再命车服,然后再赐给他六个城邑。子产辞去城邑,说:“从上而下,礼数以二的数目递降,这是规定。下臣的地位在众卿中排第四,而且这是公孙舍之的功劳,下臣不敢受到赏赐的礼仪,请求辞去城邑。”郑简公坚决要给子产,他就接受了三个城邑。公孙挥说:“子产恐怕将要主持政事了。他谦让而不失礼仪。” 前547年,楚康王和秦国人联兵进攻吴国,因听说吴国有了准备,就退而入侵郑国。五月,到达城虞。郑国的皇颉出城和楚军作战,战败被俘。印堇父和皇颉一起留守在城麇,楚国人囚禁了印堇父,把他献给秦国。郑国人在印氏那里拿了财货向秦国请求赎回印堇父,子太叔正做令正,为他们提出请求赎回的话。子产说:“这样是不能得到印堇父的。秦国接受了楚国奉献的俘虏,却在郑国拿财物,不能说合于国家的体统,秦国不会这样做的。如果说‘拜谢君主帮助郑国。如果没有君王的恩惠,楚军恐怕还在我国城下’,这才可以。”子太叔不听,就动身了。秦国人不肯释放印堇父,子太叔把财物改为其他礼品,按照子产的话去说,然后才让印堇父获释。 前547年,许灵公前去楚国,请求进攻郑国,说:“不发兵,我就不回去了!”这年八月,许灵公死在楚国。楚康王说:“不攻打郑国,怎么能求得诸侯?”冬季的十月,楚康王攻打郑国,郑国人准备抵御。子产说:“晋国将要和楚国讲和了,诸侯将要和睦,楚康王因此才冒昧来这一趟。不如让他称心回去,就容易讲和了。小人的本性,一有空子就凭血气之勇,在祸乱中有所贪图,以满足他的本性而追求虚名,这不符合国家的利益,怎么可以听从?”公孙舍之高兴了,就不抵御敌人,十二月初五,楚军进入南里,拆毁城墙。接着从乐氏渡过洧水,进攻师之梁的城门。放下内城的闸门,俘虏了九个不能进城的郑国人。最后,楚国人渡过汜水回国,安葬了许灵公。 前546年,郑简公在垂陇设享礼招待赵武,公孙舍之、伯有、公孙夏、子产、子太叔、公孙段、印段跟从郑简公参与享礼。赵武说:“这七位跟从着君主,这是赐给我以光荣。请求诸位都赋诗以完成君主的恩赐,我也可以从这里看到七位的志向。”子产赋《隰桑》这首诗,赵武说:“我请求接受它的最后一章。”享礼结束,赵武告诉叔向说:“伯有将要被杀了!其余的人都是可以传下几世的大夫。公孙舍之也许是最后灭亡的,因为处在上位而不忘记降抑自己。印氏是倒数第二家灭亡的。” 前545年,蔡景侯从晋国回国,路过郑国。郑简公设享礼招待他,蔡景侯表现得不恭敬。子产说:“蔡景侯恐怕不能免于祸难吧!以前经过这里的时候,国君派公孙舍之去到东门外边慰劳他,但是他很骄傲,我本以为他还是会改变的。现在他回来,接受享礼而显得怠惰,这就只能说是他本性如此了。作为小国的国君,事奉大国,反而把怠惰骄傲作为本性,将来能有好死吗?如果蔡景侯遇到于祸难,一定是他儿子造成的结果。他做国君,淫乱而不像做父亲的样子。我听说,像这样的人,经常会遇到儿子来作乱。” 前543年,蔡景侯为太子般在楚国娶妻,又和儿媳妇私通。太子杀死了蔡景侯。 前545年九月,郑国的子太叔前去晋国,报告说按照在宋国的盟誓将要去楚国朝见。子产辅助郑简公去了楚国,搭了帐篷而不筑坛。外仆说:“从前先大夫辅助先君到四方各国,从没有不筑坛的。从那个时候到今天也都没有改变。现在您不除草就搭起帐篷,恐怕不可以吧!”子产说:“大国君臣去到小国,就筑坛;小国去到大国,随便搭个帐篷就行了,哪里用得着筑坛?我听说过:大国君臣去到小国有五种好处:赦免它的罪过,原谅它的失误,救助它的灾难,赞赏它的德行和刑法。教导它所想不到的地方,小国不困乏,想念和顺服大国,好像回家一样,因此筑坛来表扬它的功德,公开告诉后代的人,不要怠情于修德业。小国去到大国有五种坏处:向小国掩饰它的罪过,请求得到它所缺乏的东西,要求小国奉行它的命令,供给它贡品,服从它的随时发出的命令。不这样,就得加重小国的财礼,用来祝贺它的喜事和吊唁它的祸事,这都是小国的祸患,哪里用得着筑坛招来它的祸患?把这些告诉子孙,不要招来祸患就可以了。” 前544年,吴国的公子季札到郑国聘问,与子产一见如故。季札送给子产白绢大带,子产给季札献上麻布衣服,季札对子产说:“郑国的执政者很奢侈,祸难将要来临了,政权必然落到您手中。您执政,要用礼来谨慎地处事。否则,郑国将会败亡。” 前544年,伯有派公孙黑去楚国,公孙黑不肯去,说:“楚国和郑国现在的关系不好,互相憎恨,派我去楚国,这等于是要我死。”伯有说:“你家世世代代都是办外交的。”公孙黑说:“可以去就去,有困难就不去,什么世世代代办外交的?”伯有要强迫他去。公孙黑发怒,准备攻打伯有氏,大夫们为他们调和。十二月初七,郑国的大夫们在伯有家里结盟。裨谌说:“这次结盟,它能管多久呢?《诗经》说:‘君子多次结盟,动乱因此滋长。’现在这样是滋长动乱的做法,祸乱并没有停止,一定要三年然后才能解除。”然明说:“政权将会落到哪一家手中?”裨谌说:“好人代替坏人,这是天命,政权哪能避开子产?如果不是越级提拔别人,那么按班次也应该子产执政了。选择贤人而提拔他,这是大家所尊重的。上天又为子产清除障碍,使伯有丧失了精神,公孙夏又去世了,子产怎么可以逃避责任?上天降祸于郑国很久了,一定要让子产来平息灾祸,国家才可以安定。不这样,郑国就将会灭亡了。” 前543年,子产辅助郑简公而去晋国,叔向问起郑国的政事。子产回答说:“我能不能见到,就在这一年了。驷氏、良氏正在争斗,不知道怎么调和。如果能调和,我能够见到,这就可以知道了。”叔向说:“他们不是已经和好了吗?”子产回答说:“伯有奢侈倔强而又固执,公孙黑喜欢居于别人之上,两人互不相让,虽然已经和好,还是结下了仇怨,不久就会爆发。” 前543年六月,子产去陈国参加结盟,回来复命,告诉大夫们说:“陈国,是要灭亡的国家,不能结好。他们积聚粮食,修理城郭,仗着这两条而不安抚百姓,他们的国君根基不巩固,太子地位卑微,其他公子却很奢侈,大夫们骄傲放纵,政事各行其是,谁也作不了主,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大国之间,能够不灭亡吗?十年之内陈国就会灭亡。” 前534年三月十六日,陈哀公弟弟公子招和公子过杀掉太子偃师,立了陈哀公的次子公子留为国君,陈哀公上吊自杀。陈哀公三子公子胜向楚国控诉,楚国人抓住陈国报信的使者干征师,公子留逃亡到郑国。九月,楚国的公子弃疾带兵奉事太子偃师之子公孙吴包围陈国,宋国的戴恶领兵会合。冬季的十月十八日,陈国被灭。 伯有喜欢喝酒,便造了地下室,并经常在夜里喝酒,奏乐。朝见的人来见他,他还没有喝完酒,朝见的人说:“主人在哪里?”伯有的手下人说:“我们的主人在地下室。”朝见的人只好都分路回去。不久伯有去朝见郑简公,又要派公孙黑去楚国,回家以后伯有又去喝酒了。前543年七月十一日,公孙黑带者驷氏的甲士攻打并且放火烧了伯有的家,伯有逃亡到雍梁,酒醒以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又逃亡到许国。大夫们聚在一起商量,罕虎说:“《仲虺之志》说:‘动乱的就攻取它,灭亡的就欺侮它。’摧毁灭亡的而巩固存在的,这是国家的利益。罕氏、驷氏、丰氏三家的祖先本来是同母兄弟,伯有骄傲奢侈,所以不免于祸难。”有人对子产说:“要靠拢正直的帮助强大的。”子产说:“他们难道是我的同伙?国家的祸难,谁知道如何平定?如果有主持国政的人强大而且正直,祸难就不会发生。姑且保住我的地位吧。”七月十二日,子产收了伯有氏死者的尸体而加以殡葬,来不及和大夫们商量就出走了,印段跟从他。罕虎不让子产走,大家说:“别人不顺从我们,为什么不让他走?”罕虎说:“这个人对死去的人有礼,何况对活着的人呢?”于是就亲自劝阻子产。七月十三日,子产进入国都;七月十四日,印段进入国都,两个人都在公孙黑家里接受了盟约。七月十六日,郑简公和他的大夫们在太庙结盟,又与国内的人们在郑国城门外结盟。 伯有听到郑国人为他结盟,很生气;听到罕虎的甲士没有参加攻打他,很高兴,说:“罕虎帮助我了。”二十四日,伯有从墓门的排水洞进入,靠着羽颉用襄库的兵甲装备士兵,带着他们攻打旧北门,驷带率领国内的人们攻打伯有。两家都召请子产,子产说:“兄弟之间闹到这个地步,我服从上天所要帮助的一家。”伯有死在买卖羊的街市上,子产给伯有的尸体穿上衣服,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为他号哭,为他收尸并把棺材停放在街市旁边伯有家臣的家里,不久又将他葬在斗城。驷氏想要攻打子产,罕虎愤怒的说:“礼仪,是国家的支柱。杀死有礼的人,没有比这再大的祸患了。”驷氏这才中止了计划。 伯有之乱后,罕虎把政事交托子产,子产辞谢说:“我国国小而逼近大国,国中家族庞大而受宠的人又多,我不能治理好国家。”罕虎说:“我率领他们听从,谁敢触犯您?您好好地辅助国政吧。国家不在于小,小国能事奉大国,国家就可以不受逼迫了。” 子产治理政事,有事情要公孙段去办,就赠送给他城邑,子太叔说:“国家是大家的国家,为什么单独给他送东西?”子产说:“要没有欲望确实是很难。满足了他的欲望,让他去办事情而取得成功。这不是我的成功,难道是别人的成功吗?对城邑有什么爱惜的,它又跑的到哪里去?”子太叔说:“四方邻国将怎么看待我们?”子产说:“这样做不是为了互相违背,而是为了互相顺从,四方的邻国对我们有什么可责备的?《郑书》有这样的话:‘安定国家,一定要优先照顾大家族。’姑且先照顾大家族,再看它归向何处。”不久,公孙段恐惧而把封邑归还,最终子产还是把城邑给了他。伯有死了以后,郑简公让太史去册命公孙段做卿,公孙段辞谢。太史退出,公孙段又请求太史重新发布命令,命令下来了再次辞谢。像这样一连三次,这才接受策书入朝拜谢。子产因此讨厌公孙段的为人,但担心他作乱,就让他居于比自己低一级的地位。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田土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征收财产税和土地税。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推翻他。 丰卷准备祭祀,请求打猎获得祭品。子产不答应,说:“只有国君祭祀才用新猎取的野兽,一般人只要大致足够就可以了。”丰卷很生气,退出以后就召集士兵准备攻打子产。子产打算逃亡到晋国,罕虎阻止了他而驱逐了丰卷,丰卷逃亡到晋国。子产请求不要没收丰卷的田地住宅,三年以后让丰卷回国复位,把他的田地住宅和一切收入都退还给他。 子产参与政事一年,舆人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帮助他。”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他们;我有土田,子产使之增产。万一子产逝世,谁来接替他呢?” 前542年,鲁襄公死去的那一个月,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由于兄弟国家鲁国有丧事,没有接见他们。子产派人将晋国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而安放自己的车马。士文伯责备他,说:“我国由于政事和刑罚不够完善,到处都是盗贼,无奈诸侯的属官来向我国的君主朝聘,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住的馆舍,加高大门,围墙增厚,以不让宾客使者担忧。现在您拆毁了它,虽然您的随从能够自己戒备,让别国的宾客又怎么办呢?由于我国是盟主,修缮围墙,为接待宾客。如果都拆毁了,那么将怎么供应宾客的需要呢?我国的君主派我前来请问拆墙的意图。”子产回答说:“由于我国地方狭小,夹在大国之间,而大国需索贡品又没有一定的时候,因此不敢安居,尽量搜索我国的财富,以便随时来朝会。碰上执事没有空闲,而没有能够见到;又得不到命令,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接见。我们不敢献上财币,也不敢让它日晒夜露。如果奉献,那么它就是君主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在庭院里陈列的仪式,就不敢奉献。如果让它日晒夜露,就又害怕时而干燥时而潮湿因而腐朽坏,以加重我国的罪过。我听说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矮小,没有可供观望的台榭,而把接待诸侯的宾馆修得又高又大,宾馆好像现在君主的寝宫一样。对宾馆内的库房、马厩都加以修缮,司空及时整修道路,泥瓦工按时粉刷墙壁,诸侯的宾客来了,甸人点起火把,仆人巡逻宫馆。车马有一定的处所,宾客的随从有人替代服役,管理车子的管理员为车轴加油,打扫的人、牧羊人、养马的人各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各部官吏各自陈列他的礼品。晋文公不让宾客耽搁,也没有因为这样而荒废宾主的公事。和宾客忧乐相同,有事就加以安抚,对宾客所不知道的加以教导,不周到的加以体谅。宾客来到晋国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还有什么灾患?不怕抢劫偷盗,也不担心干燥潮湿。现在铜鞮山的宫室绵延几里,而诸侯住在像奴隶住的屋子里,门口进不去车子,而又不能翻墙而入。盗贼公开行动,而传染病又不能防止。宾客进见诸侯没有一定的时候,君主接见的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发布。如果还不拆毁围墙,这就没有地方收藏财礼,反而要加重罪过了。”谨敢问执事,对我们将有什么指示?虽然君主有鲁国的丧事,但这同样也是我国的忧虑。如果能够奉上财礼,我们愿把围墙修好了再走。这是君主的恩惠,岂敢害怕修墙的辛勤劳动!” 士文伯回到朝廷汇报。赵武说:“说得对。我们实在是不好,用容纳奴隶的房屋去接待诸侯,这是我们的罪过啊。”就派士文伯去表示歉意并说自己无能。晋平公接见郑简公,礼仪有加,举行极隆重的宴会,赠礼更加丰厚,然后让他回去。晋国重新建造接待诸侯的宾馆。叔向说:“这就是为什么辞令不能废弃吧!子产善于辞令,诸侯因他而得利,为什么要放弃辞令呢?《诗经》说:‘辞令和谐,百姓团结,辞令动听,百姓安定。’他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 前542年十二月,卫国的北宫文子陪同卫襄公前去楚国,经过郑国,印段到棐林去慰劳他们,依照聘问的礼仪,而使用慰劳的辞令。北宫文子进入郑国国都聘问,公孙挥做行人,冯简子和子太叔迎接客人。事情完毕以后北宫文子出来对卫襄公说:“郑国讲究礼仪,这是几代的福气,恐怕不会有大国去讨伐他吧!《诗》说:‘谁能耐热,不去洗澡。’礼仪对于政事,好像天热得要洗澡一样。洗澡用来消除炎热,有什么可担心的?” 子产参与政事,选择贤能而使用他们。冯简子能决断大事;子太叔外貌秀美而内有文采;公孙挥能了解四方诸侯的政令而且了解他们大夫的家族姓氏、官职爵位、地位贵贱、才能高低,又善于辞令;裨谌能出谋划策,在野外策划就正确,在城里策划就不得当。郑国将要有外交上的事情,子产就向公孙挥询问四方诸侯的政令,并且让他写一些有关的外交辞令稿;和裨谌一起坐车到野外去,让他策划是否可行;把结果告诉冯简子,让他决定。计划完成,就交给子太叔执行,交往诸侯应对宾客,所以很少有把事情办坏的时候。这就是北宫文子所说的讲究礼节。 郑国人在乡校里游玩聚会,议论国家政事。然明对子产说:“毁了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事情完了到那里游玩,来议论政事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就推行它;他们所讨厌的,我就改掉它。这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我听说用忠于为善,能减少怨恨,没有听说用摆出权威能防止怨恨。靠权威难道不能很快制止议论?但是就像防止河水一样:大水来了,伤人必然很多,我不能挽救。不如把水稍稍放掉一点加以疏通,不如让我听到这些话而作为药石。”然明说:“我从今以后知道您确实是可以成就大事的。小人实在没有才能。如果终于这样做下去,哪里只会对二三位大臣有利?这确实有利于郑国。”孔子听到这些话,说:“从这件事来看,别人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罕虎想要让尹何来治理自己的封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道能不能胜任。”罕虎说:“这个人谨慎善良,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习一下,他也就更加知道该怎么办事情了。”子产说:“不行。人家喜欢一个人,总是希望对这个人有利。现在您喜欢一个人却把政事交给他,这好像一个人不会用刀而让他去割东西,多半是要损伤他自己的。您喜欢他,不过是伤害他罢了,有谁还敢在您这里求得喜欢?您对于郑国来说是国家的栋梁。栋梁折断,椽子就会崩塌,我也会被压在底下,我哪敢不把话全部说出来?您有了漂亮的丝绸,是不会让别人用它来学习裁制的。大的官职和大的封邑,是庇护自身的,反而让学习的人去裁制,这比起漂亮的丝绸来价值不就多得多吗?我听说学习以后才能从政,没有听说用从政来学习的。如果真是这么办,一定有所伤害。譬如打猎,熟悉射箭驾车的,就能获得猎物,如果从没有登车射过箭驾过车,那么只担心翻车被压,哪里有闲心想获得猎物?”罕虎说:“好啊!我实在是不够明智。我听说君子懂得大的远的,小人只懂得小的近的。我,是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而且慎重对待它,大的官职和大的封邑是用来庇护自身的,我却疏远而且轻视它。要没有您的话,我是不知道的。从前我曾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家族以庇护我自己,这就可以了。从今以后才知道这样不行。从现在起我请求,即便是我家族的事情,也听从您的意见去处理。”子产说:“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好像他的面孔,我难道敢说您的面孔像我的面孔吗?不过心里觉得这样做是危险的,就把它告诉您了。”罕虎认为子产忠诚,所以把政事全交付给他,子产因此能够执掌郑国大权。 前541年春季,楚国的公子围到郑国去聘问,同时娶公孙段的女儿为妻,伍举担任副使,将要进入宾馆。郑国人讨厌伍举,派公孙挥婉辞拒绝,于是楚国人就住在城外。聘礼完成后,公子围将要带领很多士兵去迎娶妻子。子产担心这件事,派公孙挥辞谢,希望他们在城外完婚。公子围命令太宰伯州犁回复,表示不能接受。公孙挥直言担心楚国趁着婚礼进攻,伍举知道郑国有了防备,请求倒转弓袋子进入郑国国都,郑国才同意了。 前541年夏季四月,赵武、叔孙穆叔、曹国的大夫进入郑国,郑简公同时设享礼招待他们。罕虎通知赵武享礼的时间,通知的礼仪结束,赵武赋了《瓠叶》这首诗。罕虎通知叔孙穆叔,同时告诉他赵武赋诗的情况。叔孙穆叔知道赵武想要一献之宴,劝罕虎答应,罕虎说自己不敢这么做。叔孙穆叔告诉罕虎,既然是赵武的意思,没什么不敢的。等到举行享礼,郑国人在东房准备了五献的用具。赵武辞谢,私下对子产说:“我已经向冢宰请求过了。”于是就使用了一献。 郑国徐吾犯的妹妹很漂亮,公孙楚已经和她订了婚,公孙黑又硬派人送去聘礼。徐吾犯害怕,把这事告诉子产。子产说:“这是国家政事混乱,不是您的忧患。她愿意嫁给谁就嫁给谁。”徐吾犯请求这二位,让女子自己选择,他们都答应了。公孙黑打扮得非常华丽进来,陈设财礼然后出去了。公孙楚穿着军服进来,左右开弓,一跃登车而去。女子在房间内观看他们,说:“公孙黑确实是很美,不过公孙楚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丈夫要像丈夫,妻子要像妻子,这就是所谓顺。”徐女便嫁给了公孙楚。公孙黑发怒,不久以后就把皮甲穿在外衣里而去见公孙楚,想要杀死他而占取他的妻子。公孙楚知道他的企图,拿了戈追赶他,到达交叉路口,用戈敲击他。公孙黑受伤回去,告诉大夫说:“我很友好地去见他,不知道他有别的想法,所以受了伤。” 大夫们都议论这件事。子产说:“各有理由,年幼地位低的有罪,罪在于公孙楚。”于是就抓住公孙楚而列举他的罪状,说:“国家的大节有五条,你都触犯了。惧怕国君的威严,听从他的政令,尊重贵人,事奉长者,奉养亲属,这五条是用来治理国家的。现在国君在国都里,你动用武器,这是不惧怕威严。触犯国家的法纪,这是不听从政令。公孙黑是上大夫,你是下大夫,而又不肯在他下面,这是不尊重贵人。年纪小而不恭敬,这是不事奉长者。用武器对付堂兄,这是不奉养亲属。国君说:‘我不忍杀你,赦免你让你到远方。’尽你的力量,快走吧,不要加重你的罪行!” 前541年五月初二,郑国放逐公孙楚到吴国。准备让公孙楚起程的时候,子产征求游氏宗主子太叔的意见。子太叔说:“我不能保护自身,哪里能保护一族?他的事情属于国家政治,不是私家的危难。您为郑国打算,有利国家就去办,又有什么疑惑呢?周公杀死管叔,放逐了蔡叔,难道不爱他们?这是为巩固王室。我如果犯罪,您也要执行惩罚,何必顾虑游氏诸人?” 前541年六月初九,由于公孙楚作乱的缘故,郑简公和郑国的大夫们在公孙段家里结盟。罕虎、子产、公孙段、印段、子太叔、驷带在闺门外边私下结盟,盟地就在薰隧。公孙黑硬要参加结盟,让太史写下他的名字,而且称为“七子”。子产并不加讨伐。 前541年,晋平公生了病,郑简公派子产去到晋国聘问,同时探视病情。叔向询问子产说:“我国国君的疾病,卜人说‘是实沈、台骀在作怪’,太史不知道他们,谨敢请问这是什么神灵?”子产说:“从前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沈,住在大树林里,不能相容,每天使用武器互相攻打。帝尧认为他们不好,把阏伯迁移到商丘,用大火星来定时节,商朝人沿袭下来,所以大火星成了商星;把实沈迁移到大夏,用参星来定时节,唐国人沿袭下来,以归服事奉夏朝、商朝。唐国的末期国君叫做唐叔虞。正当周武王的邑姜怀着太叔的时候,梦见天帝对自己说:“我为你的儿子起名为虞,准备将唐国给他,属于参星,而繁衍养育他的子孙。”等到孩子生下来,有纹路在他掌心像虞字,就名为虞。等到周成王灭了唐国,就封给了太叔,所以参星是晋国的星宿。从这里看来,那么实沈就是参星之神了。从前金天氏有后代叫做昧,做水官,生了允格、台骀。台骀能世代为官,疏通汾水、洮水,堵住大泽,带领人们就住在广阔的高平的地区。颛顼因此嘉奖他,把他封在汾川,沈、姒、蓐、黄四国世代守着他的祭祀。现在晋国主宰了汾水一带而灭掉了这四个国家。从这里看来,那么台骀就是汾水之神了。然而这两位神灵与晋君之病无关。山川的神灵,遇到水旱瘟疫这些灾祸就向他们祭祀禳灾。日月星辰的神灵,遇到雪霜风雨不合时令,就向他们祭祀禳灾。至于疾病在您身上,也就是由于劳逸、饮食、哀乐不适度的缘故。山川、星辰的神灵又哪能降病给您呢?我听说,君子有四段时间,早晨用来听取政事,白天用来调查询问,晚上用来确定政令,夜里用来安歇身体。在这时就可以有节制地散发体气,别让它有所壅塞以使身体衰弱。心里不明白这些,就会使百事昏乱。现在恐怕是体气用在一处,就生病了。我又听说,国君不能有同姓的妻妾,因为子孙不能昌盛。美人都占尽了,那么就会得病,君子因此讨厌这个。所以《志》说:“买姬妾侍女不知道她的姓,就占卜一下。”违反这两条,古代是很慎重的。男女要辨别姓氏,这是礼仪的大事。现在君主的宫里有四个姬姓侍妾,那恐怕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如果是由于这两条,病就不能治了。去掉这四个姬姓女子还可以,否则就必然得病了。”叔向说:“好啊,我没有听说过这些呢,所说的都是对的啊。” 晋平公听说了子产的话,说:“他是知识渊博的君子啊。”便送给子产很厚重的财物。 前541年,楚国的令尹公子围派公子黑肱、伯州犁在犫、栎、郏地筑城,郑国人害怕。子产说:“没有妨害。这是公子围准备篡位而先除掉公子黑肱和伯州犁。祸患不会到达郑国,担心什么?” 这年冬季,公子围趁着楚王生病,杀死了楚王和他的两个儿子,公子黑肱逃到郑国,太宰伯州犁被绞死在郏地。 子太叔到楚国参加郏敖的葬礼,同时为新国君的即位进行聘问。子太叔回国后对子产说:“准备行装吧。楚王骄傲奢侈而自我欣赏他的所作所为,必然要会合诸侯,我没有几天就要前去开会了。”子产说:“没有几年,盟会是开不成的。” 前540年秋季,郑国的公孙黑准备发动叛乱,想要除掉游氏而取代游氏的卿位,由于旧伤发作,而没有实现,驷氏和大夫们想要杀死公孙黑。子产正在郑国边境,听说了这件事,害怕赶不到,乘坐了传车到达,让官吏历数他的罪状,说:“伯有那次动乱,由于当时正致力于事奉大国,因而没有讨伐你。你有祸乱之心不能满足,国家已经对你不能容忍了。专权而攻打伯有,这是你罪状的第一条。兄弟争夺妻子,这是你罪状的第二条。薰隧的盟会,你假托君位,这是你罪状的第三条。有了死罪三条,怎么能够容忍?你不快点去死,死刑就会到你的头上。”公孙黑再拜叩头,推托说:“我早晚就死,不要帮着上天来虐待我。”子产说:“哪个人可以不死?凶恶的人不得善终,这是天命。做了凶恶的事情,就是凶恶的人。不帮着上天,难道帮着凶恶的人?”公孙黑请求让自己的儿子印担任褚师的官职。子产说:“印如果有才能,国君将会任命他。如果没有才能,早晚和你一样的下场。你对自己的罪过不担心,而又请求什么?你不快点死去,司寇就要来了。”七月初一,公孙黑上吊死了,被暴尸在周氏地方的要道上,写着罪状的木头放在他的尸体上。 前539年十月,郑简公前去楚国,子产作为相礼者。楚灵王设享礼招待郑简公,赋《吉日》这首诗。享礼结束,子产就准备了打猎用具,楚灵王和郑简公便在江南的云梦打猎。 前538年,楚灵王向子产询问说:“晋国会允许诸侯归服我国吗?”子产说:“会允许君王的。晋平公贪图小的安逸,志向不在于诸侯。他的大夫们多所需求,不能帮助国君。在宋国的盟约又说两国友好如同一国。如果不允许君王,哪里用得着在宋国的盟约?”楚灵王说:“诸侯会来吗?”子产说:“一定来。服从在宋国的盟约,取得君王的欢心,不害怕晋国,为什么不来?不来的国家,大约是鲁、卫、曹、邾几个国家吧!曹国害怕宋国,邾国害怕鲁国,鲁国、卫国为齐国所逼迫而亲近晋国,因此不来。其余的国家,是君王的威力所能达到的,谁敢不来?”楚灵王说:“那么我所要求的没有不行的了?”子产回答说:“在别人那里求取快意,不行。和别人愿望相同,都能成功。” 夏季,诸侯前去楚国,鲁国、卫国、曹国、邾国不参加会见。曹国、邾国用国内不安定来推辞,鲁昭公用祭祖来推辞,卫襄公用生病来推辞。郑简公先在申地等待。六月十六日,楚灵王在申地会合诸侯。椒举对楚灵王说:“下臣听说,诸侯不归服于别的,只归服于有礼。现在君王开始得到诸侯,对礼仪要谨慎啊。霸业的成功与否,都在这次会见了。夏启有钧台的宴享,商汤有景亳的命令,周武王有孟津的盟誓,周成王有岐阳的田猎,周康王有鄷宫的朝觐,周穆王有涂山的会见,齐桓公有召陵的会师,晋文公有践土之盟。君王打算采用哪一种?宋国的向戌、郑国的子产在这里,他们是诸侯大夫中的能干人物,君王可以加以挑选。”楚灵王说:“我采用齐桓公的方式。”楚灵王派人向向戌和子产询问礼仪。向戌说:“小国学习礼仪,大国使用礼仪,岂敢不进献所听到的?”便献上公侯会合诸侯的礼仪六项。子产说:“小国以事奉大国作为职责,岂敢不进献所该做的?”便献上伯爵、子爵、男爵会见公爵的礼仪六项。君子认为向戌善于保持前代的札仪,子产善于辅佐小国。 楚灵王向诸侯表现出骄纵,伍举向他劝谏,楚灵王不听。子产见到向戌说:“我不担心楚国了。楚王骄纵又不听劝谏,他在位不会超过十年。”向戌说:“对。不是十年的骄纵,他的邪恶不会远播。邪恶远播然后被抛弃。善也像恶一样,德行远播然后兴盛。” 前529年,楚国发生内乱,楚灵王被迫上吊自杀。 前538年,子产制订丘赋的制度,国内的人们指责他,说:“他的父亲死在路上,他自己做蝎子的尾巴,还在国内发布命令,国家将要怎么办?”浑罕把话告诉子产。子产说:“有什么妨害?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都不计较。而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制,所以能够有所成功。百姓不能放纵,法制不能更改。《诗经》说:‘在礼义上没有过错,为什么怕别人说的话。’我不改变了。”浑罕说:“国氏恐怕要先灭亡吧!君子在不厚道的基础上制订法令,它的后果尚且是贪婪。在贪婪的基础上制定法令,后果将会怎么样?姬姓的国家,蔡国和曹国、滕国大约是要先灭亡的吧!因为它们逼近大国而没有礼仪。郑国在卫国之前灭亡,因为它逼近大国而没有法度。政策不遵循法度,而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百姓各人有各人的意志,哪里能够尊敬上面的人?” 前537年,楚灵王派令尹𫇭罢和莫敖屈生到晋国迎娶晋女,经过郑国,郑简公在汜地慰劳𫇭罢,在菟氏慰劳屈生。晋平公送女儿到邢丘,子产辅佐郑简公在邢丘会见晋平公。 前536年三月,郑国把刑法铸在鼎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叔向派人送给子产一封信,说:“开始我对您寄予希望,现在完了。从前先王衡量事情的轻重来断定罪行,不制定刑法,这是害怕百姓有争夺之心。还是不能防止犯罪,因此用道义来防范,用政令来约束,用礼仪来奉行,用信用来保持,用仁爱来奉养。制定禄位,以勉励服从的人,严厉地判罪,以威胁放纵的人。还恐怕不能收效,所以用忠诚来教诲他们,根据行为来奖励他们,用专业知识技艺教导他们,用和悦的态度使用他们,用严肃认真对待他们,用威严监临他们,用坚决的态度判断他们的罪行。还要访求聪明贤能的卿相、明白事理的官员、忠诚守信的乡长、慈祥和蔼的老师,百姓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而不致于发生祸乱。百姓知道有法律,就对上面不恭敬。大家都有争夺之心,用刑法作为根据,而且侥幸得到成功,就不能治理了。夏朝有违犯政令的人,就制定禹刑。商朝有触犯政令的人,就制定汤刑。周朝有触犯政令的人,就制定九刑。三种法律的产生,都处于末世了。现在您辅佐郑国,划定田界水沟,设置毁谤政事的条例,制定三种法规,把刑法铸在鼎上,准备用这样的办法安定百姓,不也是很难的吗?《诗经》说:‘效法文王的德行,每天抚定四方。’又说:‘效法文王,万邦信赖。’像这样,何必要有法律?百姓知道了争夺的依据,将会丢弃礼仪而征用刑书。刑书的一字一句,都要争个明白。触犯法律的案件更加繁多,贿赂到处使用。在您活着的时候,郑国恐怕要衰败吧!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必然多订法律”,恐怕说的就是这个吧!” 子产复信说:“就如同您所说的这样,我没有才能,不能考虑到子孙,我是用来挽救当前的世界。既然不能接受您的命令,又岂敢忘了您的恩惠?” 士文伯说:“大火星出现,郑国恐怕会发生大火灾吧!大火星还没有出现,而使用火来铸造刑器,包藏着引起争论的法律。大火星如果象征这个,不引起火灾还能表示什么?” 前536年,楚国的公子弃疾前往晋国,经过郑国,郑国的罕虎、子产、子太叔跟从郑简公在柤地慰劳他。公子弃疾辞谢不敢见面。郑简公坚决请求,这才肯见面。公子弃疾见郑简公好像进见楚王,用驾车的马八匹作为私人进见的礼物,进见罕虎好像进见楚国的上卿,用马六匹;进见子产,用马四匹;进见子太叔,用马两匹。公子弃疾又下令禁止割草放牧采摘砍柴,不进入农田,不砍树木,不摘菜果,不拆房屋,不强行讨取。公子弃疾发誓说:“有触犯命令的,君子撤职,小人降等。”楚国人寄住的时期不作暴行,主人不用担心客人。一往一来都像这样,郑国的三个卿都知道公子弃疾将要做楚王了。 前535年,郑简公派子产到晋国进行聘问。晋平公有病,由韩宣子迎接客人,子产问起平公的病,韩宣子私下说:“国君卧病,到现在三个月了,所应该祭祀的山川都祈祷过了,但是病情只有增加而没有见好。现在国君梦见黄熊进入他的卧室,不知道是主杀人呢,还是恶鬼在作祟?”子产回答说:“以你们国君的英明,又有您做正卿,哪里会有恶鬼?从前尧在羽山杀死了鲧,鲧的神灵变成黄熊,钻进羽渊里,成为夏朝郊祭的神灵,夏商周三代都祭祀他。鬼神凶吉所涉及的,不是他的同族,就是继承他的同样地位的人,所以天子祭祀天帝,公侯祭祀诸侯身份的神灵,从卿以下不过祭祀他的亲族。现在周王室逐渐衰落,晋国实际上继承了霸主的地位,恐怕是因为没有祭祀夏郊吧?”韩宣子把子产的话报告了晋平公,于是便举行祭祀夏郊的仪式,由夏禹的后代董伯作为祭祀的尸主,五天以后,晋平公病愈接见了子产,把莒国的两个方鼎赏赐给了他。 前535年,子产为丰施把州地的土田归还给韩宣子,说:“过去君王认为那个公孙段能够承担大事,因而赐给他州地的土田。现在他不幸早死,不能长久地享有君王的赐予。他的儿子不敢占有,也不敢告诉君王,所以私下送给您。”韩宣子辞谢。子产说:“古人有话说:‘他父亲劈的柴,他的儿子不能承受。’丰施将会惧怕不能承受他先人的俸禄,更何况担当大国的恩赐?即使您执政而可以使他免于罪戾,后来的人如果碰巧有关于边界的闲话,我国获罪,丰氏就会受到大的讨伐。您取得州地,这是使我国免于罪过,又等于建立扶持丰氏。谨敢以此作为请求。”韩宣子接受了,把情况报告晋平公。晋平公把州地给了韩宣子。韩宣子由于当初的话,占有州地感到惭愧,用州地跟乐大心交换了原县。 前536年二月,有人梦见伯有披甲而行,说:“三月初二,我将要杀死驷带。明年正月二十七日,我又将要杀死公孙段。”到三月初二那一天,驷带死了,国内的人们十分害怕。前535年,郑国有人因为伯有而互相惊扰,说:“伯有来了!”大家四散逃开,不知跑到哪里去才好。这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公孙段死了,国内的人们就越来越恐惧了。下一月,子产立了公子嘉的儿子公孙泄和伯有的儿子良止做大夫,来安抚伯有的鬼魂,事情才停了下来。子太叔问这样做的原因,子产说:“鬼有所归宿,这才不做恶鬼,我是为他寻找归宿啊。”子太叔又问:“立公孙泄干什么?”子产答道:“为了使他们高兴,立身没有道义而希图高兴,执政的人违反礼仪,这是用来取得百姓欢心。不取得百姓欢心,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等到子产去晋国,赵景子问他,说:“伯有还能做鬼吗?”子产说:“能。人刚刚死去叫做魄,已经变成魄,阳气叫做魂。生时衣食精美丰富魂魄就强有力,因此有现形的能力,一直达到神化。普通的男人和女人不能善终,他们的魂魄还能附在别人身上,以大肆惑乱暴虐,何况伯有是我们先君郑穆公的后代,公子去疾的孙子,公孙辄的儿子,我国的卿,执政已经三代了。郑国虽然不强大,或者就像俗话所说的是‘小小的国家’,可是三代执掌政权,他使用东西很多,他在其中汲取精华也很多,他的家族又大,所凭借的势力雄厚,可又不得善终,能够做鬼,不也是应该的吗?” 子皮的族人饮酒没有节制,所以罕朔和子皮氏的关系很坏。前535年二月,罕朔杀了罕魋后逃亡到晋国,韩起向子产询问为罕朔安排什么官职。子产说:“君主的寄居之臣,如果能容他逃避死罪,还敢选择什么官职?卿离开本国,随大夫的班位。有罪的人根据他的罪行降等,这是古代的制度。罕朔在我国的班位,是亚大夫。他的官职,是马师。得罪逃亡,就随您安排了。能够免他一死,所施的恩惠就很大了,又岂敢要求官职?”韩起认为子产答复恰当,让罕朔随下大夫的班位。 前533年夏季四月,陈地发生火灾。郑国的裨灶说:“过五年陈国将会复国,复国五十二年后被灭亡。”子产问这样说的缘故,裨灶回答说:“陈国,是水的隶属;火,是水的配偶,而是楚国所主治。现在大火星出现而陈国发生火灾,这是驱逐楚国而建立陈国。阴阳五行用五来相配,所以说五年。岁星过五年到达鹑火,然后陈国终于灭亡,楚国战胜而占有它,这是上天之道,所以说是五十二年。” 前532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有一颗星出现在婺女宿。裨灶对子产说:“七月初三日,晋国国君将要死去。现在岁星在玄枵,姜氏、任氏保守着这里的土地,婺女宿正当玄枵的首位,而有了妖星在这里出现,这是预告灾祸将要归于邑姜。邑姜,是晋侯的先妣。上天用七来记数,七月初三日,是逢公的死日,妖星就在这时候出现了,我是用它占卜而知道的。” 前532年七月初三,晋平公死了,九月,罕虎准备带着财礼前去参加晋平公的葬礼,子产说:“吊丧哪里要用财礼,用财礼一定要一百辆车拉,一定要一千人。一千人到那里,一时不会回来。不回来,财物一定会用光。几千人的礼物出去几次,国家还有不灭亡的?”罕虎坚决请求带着财礼出去,最后用光了他带去的财礼。罕虎回国后,对公孙挥说:“并不是难于懂得道理,难在实行。子产他老人家懂得道理,我对道理还懂得不够。《书》说‘欲望败坏法度,放纵败坏礼仪’,这就是说我啊。他老人家懂得法度和礼仪了,我确实是放纵欲望,又不能自我克制。” 前531年秋季,为了商量救援蔡国,季平子和韩宣子、齐国国弱、宋国华亥、卫国的北宫文子、郑国的罕虎、曹国人、杞国人商定在厥慭会见。罕虎出行前,子产说:“走不远的,已经不能救援蔡国了。蔡国小而不顺服,楚国大而不施仁德,上天将要抛弃蔡国来使楚国积累邪恶,恶贯满盈然后惩罚它,蔡国一定灭亡了。而且丧失了国君而能够守住国家的也是很少的。到了三年,楚王大概有灾难吧!美和恶的岁星绕行一周的时候必然会有报应,楚灵王的邪恶已经要到岁星绕行一周的时候了。” 前530年三月,郑简公去世了。郑国人将要为安葬国君而清除道路上的障碍,到达游氏的祖庙,准备拆毁它。子太叔让他手下清道的人拿着工具站着,暂时不要去拆,说:“子产经过你们这里,如果问你们为什么不拆,就说:‘不忍毁掉祖庙啊。对,准备拆了。’”这样一番以后,子产就让清道的人避开游氏的祖庙。管理坟墓之人的房屋,有位于当路的。拆了它,就可以在早晨下葬,不拆,就要到中午才能下葬。子太叔请求拆了它,说:“如果不拆,各国的宾客怎么办?”子产说:“各国的宾客能够前来参加我国的丧礼,难道会担心迟到中午?对宾客没有损害,只要百姓不遭危害,为什么不做?”于是就不拆,到中午安葬郑简公。君子认为:“子产在这件事情上懂得礼。礼,没有毁坏别人而成全了自己的事。” 前530年,齐景公、卫灵公、郑定公到晋国去,朝见新即位的晋昭公。晋昭公设享礼招待诸侯,子产为郑定公相礼,请求不参加享礼,请求丧服期满然后听取命令。晋国人答应了,这是合于礼的。 前529年,晋国召集全体诸侯会见。七月二十九日,晋国在邾国南部检阅军队,发动了装载甲士的四千辆战车,就在平丘会合诸侯。子产、子太叔辅助郑定公参加会见,子产带了帷布、幕布各九张出发,子太叔带了各四十张,不久又后悔,每住宿一次,就减少一些帷幕。等到达会见的地方,也和子产的一样了。 八月初六朝见完毕,晋国命令诸侯在第二天中午到达会盟地,子产命令外仆赶紧在盟会的地方搭起帐篷,子太叔阻拦仆人,让他们等第二天再搭。到晚上,子产听说他们还没有搭起帐篷,就派他们赶紧去,到那里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搭帐篷了。 等到结盟的时候,子产争论进贡物品的轻重次序,说:“从前天子确定进贡物品的次序,轻重是根据地位排列的。地位尊贵,贡赋就重,这是周朝的制度,地位低下而贡赋重的,这是距天子附近的小国。郑伯,是男服。让我们按照公侯的贡赋标准,恐怕不能足数供应的,谨敢以此作为请求。诸侯之间应当休息甲兵,从事于友好。使者催问贡税的命令,没有一个月不来到。贡赋没有个限度,小国不能满足要求而有所缺少,这就是得罪的原因。诸侯重温旧盟,这是为了使小国得以生存。贡赋没有个限制,灭亡的日子将会马上到来。决定存亡的规定,就在今天了。”从中午开始争论,一直到晚上,晋国人才同意了。结盟以后,子太叔责备子产说:“诸侯如果来讨伐,我们难道可以轻易地对待吗?”子产说:“晋国的政事出于很多家族,他们不能一心一意,苟且偷安还来不及,哪里来得及讨伐别人?国家不和别国竞争,也就会遭到欺凌,还成个什么国家?” 回国的路上,子产听说罕虎死了,号哭着说:“我完了!没有人帮我做好事了,只有他老人家了解我。” 孔子认为:“子产在这次盟会中,足以成为国家的柱石了。《诗经》说:‘君子之所以欢乐,是因为他是国家和家族的柱石。’子产是君子中追求欢乐的人。”又说:“会合诸侯,制定贡赋的限度,这就是礼。” 前526年三月,晋国的韩宣子到郑国聘问,郑定公设享礼招待他。子产告诫大家说:“如果在朝廷的享礼上有一个席位,就不要发生不恭敬的事!”孔张后到,站在客人中间,主管典礼的人挡住他,去到客人后边,主管典礼的人又挡住他,他只好到悬挂乐器的间隙中待着。客人因此而笑他。享礼结束后,郑国大夫富子劝谏说:“对待大国的客人,是不可以不慎重的。难道说被他们笑话了,而他们会不欺负我们?我们样样都能做到有礼,那些人还会看不起我们。国家没有礼仪,凭什么求得光荣?孔张没有站到应该站的位置上,这是您的耻辱。”子产发怒说:“发布命令不恰当,命令发出后没有信用,刑罚偏颇不平,诉讼放任混乱,朝会有时失去礼仪,命令没有人听从,招致大国的欺负,使百姓疲惫而没有功劳,罪过来到还不知道,这是我的耻辱。孔张,是郑襄公哥哥的孙子,公子嘉的后代,执政卿的继承人,做了嗣大夫,他接受命令而出使,遍及诸侯各国,为国内的人们所尊敬,为诸侯所熟悉。他在朝中有官职,在家里有祖庙,接受国家的爵禄,分担战争所需的军赋,丧事、祭祀有一定的职责,接受和归还祭肉,辅助国君在宗庙里祭祀,已经有了固定的地位。他家在位已经几代,世世代代保守自己的家业,现在忘记了他应该处的地位,我哪里能为他感到耻辱?不正派的人把一切都归罪于我这个执政的人,等于说先王没有刑罚。你最好用别的事来纠正我。” 韩宣子有一副玉环,其中一个在郑国的商人手里。韩宣子向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不给,说:“这不是公家府库中保管的器物,我国国君不知道。”子太叔、公孙挥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对晋国也不能怀有二心。晋国和韩宣子都是不能轻视的。如果正好有坏人在两国中间挑拨,如果鬼神再帮着坏人,以激起他们的凶心怒气,后悔哪里来得及?您为什么爱惜一个玉环而以此使大国来讨厌呢?为什么不去找来给他?”子产说:“我不是轻慢晋国而有二心,而是要始终事奉他们,所以才不给他,这是为了忠实和守信用的缘故。我听说君子不是怕没有财物,而是担心没有美好的名声。我又听说治理国家不是怕不能事奉大国、抚养小国,而是怕没有礼仪来安定他的地位。大国命令小国,如果一切要求都得到满足,将要用什么来不断地供给他们?一次给了,一次不给,所得的罪过更大。大国的要求,如果不合乎礼就驳斥,他们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我们如果将成为他们的边境城市,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了。如果韩宣子奉命出使而求取玉环,他的贪婪邪恶就太过分了,难道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我们又失去了国家的地位,韩宣子成为贪婪的人,哪里用得着这样?而且我们因为玉环招来罪过,不也是太不值得了吧?” 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成交了。商人说:“一定要告诉君大夫!”韩宣子向子产请求说:“前些时候我请求得到这只玉环,执政认为不合于道义,所以不敢再次请求。现在在商人那里买到了,商人说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报告,谨敢以此作为请求。”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郑桓公和商人们都是从周朝迁居出来的,共同合作清理这块土地,砍去野草杂木,一起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互相信赖。誓辞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不要强买你的东西,不要乞求、不要掠夺。你有赚钱的买卖和宝贵的货物,我也不加过问。’仗着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现在你带着友好的情谊光临我国,而告诉我们去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教导我国背叛盟誓,恐怕不行吧!如果得到玉环而失去诸侯,那您一定是不干的。如果大国有命令,要我们没原则地供应,那就是把郑国当成了边境里的城市,我们也是不干的。我如果献上玉环,真不知道有什么道理和好处。谨敢私下向您陈述。”韩宣子就把玉环退了回去,说:“我韩起虽然不够聪明,岂敢求取玉环以求得两项罪过?谨请把玉环退还。” 夏季四月,郑国的六卿为韩宣子在郊外饯行。韩宣子说:“请几位都赋诗一首,我也可以了解郑国的意图。”子产赋了郑国的《羔裘》。韩宣子说:“我是不敢当的。”赋诗结束后,韩宣子很高兴,说:“郑国差不多要强盛了吧!几位大臣用国君的名义赏赐我,所赋的《诗》不出郑国之外,都是表示友好的。几位都是传了几世的大夫,可以不再有所畏惧了。”韩宣子为六卿都奉送了马匹,而且赋了《我将》这首诗。子产拜谢,又让其他五个卿也都拜谢,说:“您安定动乱,岂敢不拜谢恩德!”韩宣子用玉和马作为礼物私下拜见子产,说:“您命令我舍弃那个玉环,这是赐给了我金玉良言而免我一死,岂敢不借此薄礼表示拜谢!” 前526年九月,郑国大旱,派屠击、祝款、竖柎祭祀桑山。他们砍去了山上的树木,还是不下雨。子产说:“祭祀山神,应当培育和保护山林,现在反而砍去山上的树木,他们的罪过就很大了。”于是就剥夺了他们的官爵和封邑。 前525年冬季,彗星在大火星旁边出现,光芒西达银河。鲁国大夫申须预言诸侯各国将会有火灾。梓慎则认为宋国、卫国、陈国、郑国这四个国家将发大火。郑国的裨灶对子产说:“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在同一天发生火灾。如果我们用瓘斝玉瓒祭神,郑国一定不发生火灾。”子产不肯给。 前524年夏季五月十四日,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都发生火灾。裨灶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还要发生火灾。”郑国人请求采纳裨灶的意见,子产不同意。子太叔说:“宝物是用来保护百姓的。如果有了火灾,国家差不多会灭亡。可以挽救灭亡,您爱惜它干什么?”子产说:“天道悠远,人道切近,两不相关。如何由天道而知人道?裨灶哪里懂得天道?这个人的话多了,难道不会偶尔也说中的?”于是就不给。后来也没有再发生火灾。 郑国还没有发生火灾以前,里析告诉子产说:“将要发生大的变异,百姓震动、国家差不多会灭亡。那时我自己已经死了,赶不上了。迁都,可以吗?”子产说:“即使可以,我一个人不能决定迁都的事。”等到发生火灾,里析已经死了,还没有下葬,子产派三十个人搬走了他的棺材。火灾发生以后,子产在东门辞退了晋国的公子、公孙,派司寇把新来的客人送出去,禁止早已来的客人走出宾馆的大门。派浑罕、子上巡察许多祭祀处所以至大宫。派公孙登迁走大龟,派祝史迁走宗庙里安放神主的石匣到周庙,向先君报告。派府人、库人各自戒备自己的管理范围以防火。派商成公命令司宫戒备,迁出先公的宫女,安置在火烧不到的地方。司马、司寇排列在火道上,到处救火。城下的人列队登城。第二天,派野司寇各自约束他们所征发的徒役不散开,郊区的人帮助祝史在国都北面清除地面修筑祭坛,向水神、火神祈祷,又在四城祈祷。登记被烧的房屋,减免他们的赋税,发给他们建筑材料。号哭三天,停止开放国都中的市场。派行人向诸侯报告。 七月,子产因为火灾的缘故,大筑土地神庙,祭祀四方之神解除灾患,救治火灾的损失,这是合于礼的。于是精选士兵举行搜礼阅兵,将要进行清除场地。子太叔的家庙在路的南边,住房在路的北边,庙寝庭院不大。超过期限三天,他让清除场地的小工排列在路南庙北,说:“子产经过你们这里,下命令赶快清除,就向你们面对的方向动手拆除。”子产上朝,经过这里而发怒,清除的人就往南毁庙。子产走到十字路口,让跟随的人制止他们,说:“向北方拆除居室,不要拆庙。” 火灾发生的时候,子产登上城墙的矮墙颁发武器。子太叔说:“晋国恐怕要来讨伐吧?”子产说:“我听说,小国忘记防御就会危险,何况有火灾呢?国家之所以不会被轻视,就是因为有防备。”不久,晋国的边防官吏责备郑国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处,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牺牲玉帛。郑国有火灾,是我国国君的忧虑。现在执事狠狠地颁发武器登上城墙,将要拿谁来治罪?边境上的人害怕,不敢不报告。”子产回答说:“像您所说的那样,我国的火灾,是君主的忧虑。我国的政事不顺,上天降下火灾,又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我国的主意,以引诱贪婪的人,再次增加我国的不利,以加重君主的忧虑。幸亏没有灭亡,还可以解释。如果不幸而被灭亡,君主虽然为我国忧虑,恐怕也是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和投奔晋国,已经事奉晋国了,哪里敢有二心?” 前523年,郑国的驷偃死了。驷偃在晋国的大夫那里娶妻,生了丝,此时很年幼,驷偃的父辈兄辈便立了驷偃的叔叔驷乞做驷氏的继承人。子产讨厌驷乞的为人,而且认为不合继承法规,不答应,也不制止,驷氏感到恐慌。过了几天,丝把情况告诉了他的舅舅。冬季,晋国的大夫派人带了财礼来到郑国,询问立驷乞的缘故。驷氏害怕,驷乞想要逃走,不让走;又请求用龟甲占卜,也不给。大夫们商量如何回答晋国,子产不等他们商量好就回答客人说:“郑国不能得到上天保佑,我国君主的几个臣下不幸夭折病死。现在又丧失了我们的先大夫驷偃。他的儿子年幼,他的几位父兄害怕断绝宗主,和族人商量立了年长的亲子。我国的君主和他的几位大夫说:‘或许上天确实搅乱了这种继承法,我能知道什么呢?’俗话说,‘不要走过动乱人家的门口’,百姓动武作乱,尚且害怕经过那里,而何况敢知道上天所降的动乱?现在大夫将要询问它的原因,我国的君主确实不敢知道,还有谁知道?平丘的会盟,君王重温过去的盟约说:‘不要有人失职。’如果我国君主的几个臣下,其中有去世的,晋国的大夫却要专断地干涉他们的继承人,这是晋国把我们当作边境的县城了,郑国还成什么国家?”便辞谢客人的财礼而回报他的使者,晋国人对这件事就不再过问了。 前523年,郑国发生大水灾,有龙在时门外边的洧渊争斗,国内的人们请求举行禳灾求福的祭祀。子产不答应,说:“我们争斗,龙不看,龙争斗,我们为什么偏要去看呢?那洧渊本来是龙居住的地方,向它们祭祀祈祷,怎么能使它们离开呢?我们对龙没有要求,龙对我们也没有要求。”于是就中止了祭祀的打算。 前522年,子产生了病,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担任为政。只有有德行的人能够用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莫如严厉。火势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懦弱,百姓轻视并玩弄它,很多人就死在水中。所以宽大不容易。”子产病了几个月就死去了。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却奉行宽大政策。郑国盗贼很多,聚集在芦苇塘里。子太叔后悔了,说:“我早点听从子产他老人家的话,就不至于到这一步。”于是发动徒兵攻打藏在芦苇丛生的湖泽里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死,其余盗贼稍稍收敛了一些。 孔子说:“好啊!政事宽大,百姓就怠慢,怠馒就用严厉来纠正。政事严厉,百姓就受到伤害,伤害就实施宽大。用宽大调节严厉,用严厉调节宽大,因此政事调和。《诗经》说,‘百姓已经很辛劳,差不多可以稍稍安康。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定四方’,这是实施宽大。‘不要放纵随声附和的人,以约束不良之人。应当制止侵夺残暴的人,他们从来不怕法度’,这是用严厉来纠正。‘安抚边远,柔服近邦,用来安定我的君王’,这是用和平来安定国家。又说,‘不争强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施政平和宽裕,各种福禄都聚集’,这是和协的顶点。”子产去世后,孔子听到这消息,流着眼泪说:“他的仁爱,是古人流传下来的遗风啊。” 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第二年,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去世后,郑国的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另据记载,子产死后,郑国的男子舍弃玉佩,妇女舍弃缀珠的耳饰,在民巷中聚哭了三个月,娱乐的乐器都停了下来。 前517年夏季,鲁国的叔诣和晋国赵鞅、宋国乐大心、卫国北宫贞子、郑国子太叔、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在黄父会见。子太叔进见赵鞅,赵鞅向他询问揖让、周旋的礼节。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不是礼。”赵鞅说:“谨敢请问什么叫礼?”子太叔回答说:“我曾经听到先大夫子产说:‘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天地的规范,百姓就加以效法,效法上天的英明,依据大地的本性,产生了上天的六气,使用大地的五行。气是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显示为五种声音,过了头就昏乱,百姓就失掉本性,因此制作了礼用来使它有所遵循:制定了六畜、五牲、三牺,以使五味有所遵循。制定九文、六采、五章,以使五色有所遵循。制定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使五声有所遵循。制定君臣上下的关系,以效法大地的准则。制定夫妇内外的关系,以规范两种事物。制定父子、兄弟、姑姊、甥舅、翁婿、连襟的关系,以象征上天的英明。制定政策政令、农工管理、行动措施,以随顺四时。制定刑罚、牢狱让百姓害怕,以模仿雷电的杀伤。制定温和慈祥的措施,以效法上天的生长万物。百姓有好恶、喜怒、哀乐,它们以六气派生,所以要审慎地效法,适当地模仿,以制约六志。哀痛有哭泣,欢乐有歌舞,高兴有施舍,愤怒有战斗。高兴从爱好而来,愤怒从讨厌而来。所以要使行动审慎、使命令有信用,用祸福赏罚,来制约死生。生,是人们喜好的事情。死,是人们讨厌的事物。喜好的事物,是欢乐。讨厌的事物,是哀伤。欢乐不失于礼,就能协调天地的本性,因此能够长久。’”赵鞅说:“礼的伟大达到极点!”子太叔回答说:“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则,百姓所生存的依据,因此先王尊崇它,所以人们能够从不同的天性经过自我修养改造或者直接达到礼的,就叫做完美无缺的人。它的伟大,不也是适宜的吗?”赵鞅说:“我赵鞅请求一辈子遵循这些话。” 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与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可以留下吗,抑或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我执政的大臣一样吗?” 申徒嘉说:“伯昏无人先生的门下,哪有执政大臣拜师从学的呢?你津津乐道执政大臣的地位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吗?我听说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尘垢就没有停留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你拜师从学追求广博精深的见识,正是先生所倡导的大道。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完全错了吗!” 子产说:“你已经如此形残体缺,还要跟唐尧争比善心,你估量你的德行,受过断足之刑还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吗?”申徒嘉说:“自个儿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象来到善射的后羿张弓搭箭的射程之内,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却没有射中,这就是命。用完整的双脚笑话我残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脸色陡变怒气填胸;可是只要来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寓所,我便怒气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态。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善道来洗刷我的怒气呢?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不曾感到我是个断了脚的人。如今你跟我心灵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却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深感惭愧,脸色顿改而恭敬地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子产早晨外出,经过东匠巷的大门时,听见有个女人在哭,就按住他车夫的手让车停下仔细听那哭声。过了一会儿,就派差役把这女人抓来审问,原来是个亲手勒死丈夫的人。后来有一天,子产的车夫问他说:“先生是怎样知道的?”子产说:“她的哭声里有恐惧。大凡人对于自己亲爱的人,刚生病时是担忧,快死的时候是恐惧,已经死了就悲哀。如今她哭已经死了的丈夫,不哀伤而恐惧,我因此知道这里面有奸情。” 子产任郑国的宰相,掌握了国家的政权。三年之后,好人服从他的教化,坏人害怕他的禁令,郑国得到了治理,各国诸侯都害怕郑国。子产有个哥哥叫公孙朝,有个弟弟叫公孙穆。公孙朝嗜好饮酒,公孙穆嗜好女色。公孙朝的家里,收藏的酒达一千坛,积蓄的酒曲堆成山,离他家大门还有一百步远,酒糟的气味便扑鼻而来。在他被酒菜荒废的日子里,不知道时局的安危,人理的悔恨,家业的有无,亲族的远近,生死的哀乐,即使是水火兵刃一齐到他面前,他也不知道。公孙穆的后院并列着几十个房间,里面都放着挑选来的年轻美貌的女子。在他沉湎于女色的日子里,排除一切亲戚,断绝所有的朋友,躲到了后院里,日以继夜,三个月才出来一次,还觉得不惬意。发现乡间有美貌的处女,一定要用钱财把她弄来,托人做媒并引诱她,必须到了手才罢休。子产日夜为他俩忧愁,悄悄地到邓析那里讨论办法,说:“我听说修养好自身然后推及家庭,治理好家庭然后推及国家,这是说从近处开始,然后推广到远处。我治理郑国已经成功了,而家庭却混乱了。是我的方法错了吗?有什么办法挽救我这两个兄弟呢?请你告诉我。”邓析说:“我已经奇怪很久了,没敢先说出来,你为何不在他们清醒的时候,用性命的重要去晓喻他们,用礼义的尊贵去诱导他们呢?”子产采用了邓析的话,找了个机会去见他的两位兄弟,告诉他们说:“人比禽兽尊贵的地方,在于人有智慧思虑。智慧思虑所依据的是礼义。成就了礼义,那么名誉和地位也就来了。你们放纵情欲去做事,沉溺于嗜欲,那么性命就危险了。你们听我的话,早上悔改,晚上就会得到俸禄了。”公孙朝和公孙穆说:“我懂得这些已经很久了,做这样的选择也已经很久了,难道要等你讲了以后我们才懂得吗?生存难得碰上,死亡却容易到来。以难得的生存去等待容易到来的死亡,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呢?你想尊重礼义以便向人夸耀,抑制本性以招来名誉,我以为这还不如死了好。为了要享尽一生的欢娱,受尽人生的乐趣,只怕肚子破了不能放肆地去喝酒,精力疲惫了不能放肆地去淫乐,没有工夫去担忧名声的丑恶和性命的危险。而且你以治理国家的才能向我们夸耀,想用漂亮的词句来扰乱我们的心念,用荣华富贵来引诱我们改变意志,不也鄙陋而可怜吗?我们又要和你辨别一下。善于治理身外之物的,外物未必能治好,而自身却有许多辛苦;善于治理身内心性的,外物未必混乱,而本性却十分安逸。以你对身外之物的治理,那些方法可以暂时在一个国家实行,但并不符合人的本心;以我们对身内心性的治理,这些方法可以推广到天下,君臣之道也就用不着了。我们经常想用这种办法去开导你,你却反而要用你那办法来教育我们吗?”子产茫然无话可说。过了些天,他把这事告诉了邓析。邓析说:“你同真人住在一起却不知道他们,谁说你是聪明人啊?郑国的治理不过是偶然的,并不是你的功劳。” 郑国很多人把新法令悬挂起来,子产命令不要悬挂法令,邓析就对新法加以修饰。子产命令不要修饰新法,邓析就把新法弄得很偏颇。子产的命令无穷无尽,邓析对付的办法也就无穷无尽。这样一来,可以的与不可以的就无法辨别了。可以的与不可以的无法辨别,却用以施加赏罚,那么赏罚越厉害,混乱就会越厉害。这是治理国家的禁忌。所以,如果善辩但却不符合事理就会奸巧,如果聪明但却不符合事理就会狡诈。狡诈奸巧的人,是先王所惩处的人。事理,是判断是非的根本啊。 子产治理郑国,邓析极力刁难他,跟有狱讼的人约定:学习大的狱讼要送上一伴上衣,学习小的张讼要耍送上短衣下衣。献上上衣短衣下衣以便学习狱讼的人不可胜数。把错的当成对的,把对的当成错的,对的错的没有标准,可以的与不可以的每天都在改变。想让人诉讼胜了就能让人诉讼胜了,想让人获罪就能让人获罪。郑国大乱,人民吵吵嚷嚷。子产对此感到忧虑,于是就杀死了邓析并且陈尸示众,民心才顺服了,是非才确定了,法律才实行了。如今世上的人,大都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可是却不杀掉邓析之类的人,这就是想把国家冶理好而国家却更加混乱的原因啊。 邓析持模棱两可的论题,创设没有结果的诡辩,在子产执政的时候,作了一部写在竹简上的法律《竹刑》。郑国使用它,多次使子产的政事发生困难,子产只能屈服。于是子产便把邓析抓了起来,并当众羞辱他,不久就杀了他。可见子产并不是能够使用《竹刑》,而是不得不用它;邓析并不是能够使子产屈服,而是不得不使他屈服;子产并不是能够诛杀邓析,而是不得不诛杀他。 子产在郑国担任宰相,去见壶丘子林,跟他的学生们坐在一起,一定按年龄就座。这是把宰相的尊贵放在一边而不凭它去居上座.身为大国的宰相,而能丢掉宰相的架子,谈论思想,议论品行,真心实意地与人探索,大概只有子产能这样吧。他在郑国做了十八年相,仅处罚三个人,杀死两个人。桃李下垂到路上,也没有谁去摘,小刀丢在道上,也没有谁去拾。 晋人想进攻郑国,派叔向到郑国聘问,借以察看郑国有没有贤人。子产对叔向诵诗说:“如果你心里思念我,就请提起衣服涉过洧河,如果你不再把我思念,难道我没有其他伴侣可选?”叔向回到晋国,说:“郑国有贤人子产在,不能进攻。郑国与秦国、楚国临近,子产赋的诗又流露出二心,不可以进攻他们。”晋国于是停止攻郑的计划。孔子说:“《诗经》上说:‘国家强大完全在于有贤人’,子产只是诵诗一首,郑国就免遭灾难。” 郑简公告诉子产说:“郑国很小,又夹在楚、晋两国之间。如今内城外城都不完整,兵器铠甲也不齐备,不可以用来对付意外事变。”子产说:“长久以来,我严密地封锁了郑国的外围边境,而防守郑国的内部也已经很巩固了,虽然郑国很小,但还是没有危险的。您别担忧。”因此郑简公终身没有祸患。 子产做郑国的相国,郑简公告诉子产说:“我饮酒也不快乐啊。祭祀规模不大,钟鼓竽瑟经常不响,我的事也不能专一,国家不安定,百姓得不到治理,耕耘和作战的事不和睦,也是你的罪过。你有你的职责,我也有我的职责,我们各守其职吧。”子产退下来不再管祭祀之事而专门掌管政事,五年后,国内没有了盗贼,路不拾遗,桃树枣树栽到大街上也没有人攀援,锥刀遗失在路上三天仍可以找得回来。这样的情况三年都没有改变,民众没有忍饥挨饿的。 郑简公对子产说:“喝酒不能尽兴,钟鼓不能鸣响,这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得安宁,朝廷得不到治理,对诸侯的外交打不成目的,这是你的责任。你别干涉我寻欢作乐,我也不干涉你治理国政。”从此之后,子产专心治理郑国,城门不需要关闭,国内没有盗贼,路旁没有挨饿的人。孔子说:“像郑简公这种喜好,就算抱着乐钟上朝都没问题。”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务,用自己的座车在溱水、洧水边载他人过渡。孟子说,“子产只知道布施恩惠,但却不懂得用道德治理国政。十一月搭好路人的便桥,十二月搭好行车的梁桥,民众渡河就不会为难了。君子以仁德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使行人避道都没有关系,怎么能一个个人去满足呢?因此,治理国政的人去使每个人感到愉悦和满意,那连时间也不够了。” 从前有人向郑国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校人养在池中,校人把鱼煮熟了,回来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过了一会就懒洋洋的,很自如地就死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校人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智慧?我既然已经把鱼煮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子产是子国的儿子,子产忠于郑国国君,子国怒责他说:“孤傲地离异臣子,独独去忠于君主。君主贤明,能听从你;君主不贤明,就不会听从你。听或不听,还不能确知,你却已经脱离群臣了。脱离群臣,就一定会危及自身了。不只是危及自身,又将危及父亲。” 据传子产的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他的肩膀与孔子的很相似。 子产有一子国参,继承了子产的卿位。另据《姓氏辩证书》,国参的儿子国珍,字子玉,国珍的儿子国卑,字子乐。 子产墓位于河南新郑市西南陉山的山顶,旁边有祭仲墓,墓东建有祠庙。子产墓和庙都朝向东北新郑,杜预称之为“不忘本”。墓的隧道只堵塞后面而前面敞开,且不填土,以示其中没有珍宝。墓的修建没有使用山上美丽的石头,仅仅收集洧水自然形成的卵石砌成。墓庙前有一枯死的柏树,树根和死株之上,生长了许多新的柏树,甚至成为一片树林。如今庙树均废,只有墙基轮廓尚存。墓高约5米,底周长约100米,1987年3月1日,被列为郑州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有新郑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立“子产墓”碑。 后人为纪念子产,曾在新郑市城内修建过许多祠,这些祠久已不存,只剩一座残碑——瓜皮碑,相传是杨彝在子产祠游玩,见到一通尚未刻字的石碑,诗兴顿发,就在地上捡起一块带泥的瓜皮,在碑上题了一首诗,该碑现存于新郑市文化馆。 杜预经过邢山时,曾率领部下祭祀子产墓。 657年十月,唐高宗派遣使者祭祀子产墓。 748年,唐玄宗下令为子产等十六位忠臣置祠,春秋两季选择日期祭祀。 1857年,咸丰帝下诏将子产从祀孔庙,称“先贤公孙子侨”,位列孔庙东庑第一位。 汉武帝曾问东方朔自己是怎么样的君主,东方朔说以前尧、舜、周成王、周康王的盛世都不能用来比喻现在,汉武帝的功德已经超越三皇五帝,当朝的丞相就如同周公、召公一样,现在的郡守就如同子产一样。汉武帝听后大笑。 赵岐生前预筑了坟墓,绘制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画自己的像居主位,都作赞词。 李矩被刘聪堂弟刘畅以优势兵力进逼,李矩准备趁夜偷袭他们,但部下认为对方士兵众多,都很害怕,李矩就派外甥郭诵祭祀子产祠,说:“您昔日做郑国的丞相,凶恶的鸟儿都不敢叫。凶暴的胡人和恶臭的羯人怎么能从厅堂经过?”又让巫师到处传言:“子产有指教,将派神兵相助。”将士们士气大振,趁夜进攻,斩获数千人,只有刘畅逃脱了性命。
143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33
创作共用
创作共用 知识共享()是一个非营利组织,该组织提供同名的一系列著作的授权方式。知识共享组织的主要宗旨是使得著作物能更广为流通与改作,可使其他人据以创作及共享,并以所提供的授权方式确保上述理念。 知识共享的理念和copyleft紧密相系。传统的著作权中有两种极端,一端是「保留所有权利」(),另一端则是「不保留任何权利」(即公有领域,)。该组织试图在两者中间广大的灰色地带保有弹性,使得创作者可以「保留部分权利」(),思考并探索知识产权在信息时代的意义。知识共享可以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授权形式以及条款组合,创作者可与大众分享其创作,授予其他人一定条件下再散布的权利,却又可能保留其他权利。另外还有一种则是「撤回所有权利」(),与著佐权()相关。 该组织还提供了描述授权条款的RDF/XML诠释资料,以利于电脑自动处理以及寻找以知识共享协议授权的作品。 知识共享协议允许作者选择不同的授权条款和根据不同国家的著作权法制定的版权协议,版权持有人可以指定以下的条件:(以下条件均不适用于原始创作者) 在没有指定“NC”的情况下,将授权对本作品进行商业利用;在没有指定“ND”的情况下,将授权创作衍生作品。 另外,含有“NC”和“ND”知识共享协议将不被认为是“自由文化协议”。 混合搭配这些条件,产生了16种可能的组合,其中11种是有效的创作共用许可。5个无效组合,4种是同时包括“ND”和“SA”的条款,这是相互排斥的,还有一种没有包括条款,称为“CC0”。11种有效组合中,五种缺乏“BY”的条款已经失效了,因为98%的特许人要求署名。剩下的6种经常使用的授权: 知识共享协议类似于开放出版物协议(OPL)和GNU自由文档协议。GFDL主要用于软件文档,但是也可以用于其它像维基百科这样的非软件文档的项目。而随著OPL的消失,他的创造者建议新的项目不要再使用它。但有批评者认为OPL和GFDL都还不够“自由”,GFDL与CC协议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分发的作品提供一个“透明版本”,也就是说,不能是一个私有或秘密的格式。 知识共享在2001年正式运行,劳伦斯·莱斯格是创始人和主席。知识共享的最初版本在2002年12月16日发布。本计划在2004年荣获电子艺术大奖网路愿景类金尼卡奖。 创作共用的董事包括了劳伦斯·莱斯格、等长期对现代知识产权进行批评的学者、教授及律师。 原本的知识共享授权条款是以美国法律体系写成的,所以用词可能无法完美地切合其他国家现存的法律。虽然某种程度上不见得如此,但使用美国法律体系,不顾虑本地法律可能导致授权条款无法执行。为了解决这问题,知识共享推出"iCommons"()计划,调整法律用词以适应各国国情。2004年5月27日,iCommons推出2.0版。至2007年11月30日为止,已有41个国家完成本地化。自3.0版开始,原始的授权条款改以国际法及相关惯例撰写,称为“未本地化版本”或「未移植版」(Unported),但各司法领域团队仍然会依其法律翻译、修改成该司法领域的适用版本。 在使用中文的国家和地区当中,台湾、中国大陆、香港已完成本地化。中国大陆的正式命名为知识-{}-共享,台湾的正式命名为创用-{}-CC,香港的正式名称命名为共享-{}-创意。 台湾由中央研究院资讯科学所于2004年完成的本地化版本,意味在台湾的法律下可以使用 ,并在2005年11月将台湾正式名称定为创用-{}-CC。中国大陆由中国人民大学及进行本地化,并于2006年3月30日正式发布知识共享中国大陆版()2.5协议,2010年12月再次发布知识共享中国大陆版3.0协议草案,2012年底,知识共享中国大陆版3.0协议完成了本地化并正式发布。2008年1月,香港版进入本地化公众讨论的阶段。并于2008年10月25日完成本地化。而澳门则于2010年下半年由澳门科技大学进行本地化,至今仍在进行中。而新加坡等地,至今为止尚未进行本地化的工作。 台湾的创用CC的工作团队最初是2003年11月由中研院资讯所的经费支应在台湾推广和维护的相关工作,自2009年后改为中研院资讯创新研究中心进行支持,2016年起相关的参与人力逐步转移到以开放文化基金会支援的社群志工。 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允许使用于商业目的,并可散布修改后的衍生创作,因此只有CC-BY和CC-BY-SA 3.0可与GFDL单向相容(CC可改为GFDL,GFDL不可改为CC)。CC-BY-SA的理念基本上与GFDL相同,但是因为一些条款细节有所出入而无法相容(CC-BY-SA要求衍生作品同样以CC-BY-SA发布,因此不能改以GFDL发布)。知识共享3.0中已经增加CC-BY-SA对GFDL的相容性。 知识共享在其第一年的发展得到一段近乎没有批评的蜜月期。然而,直至,批评主要集中于知识共享的推行以及其在提升既定价值和目标的方式。被指最主要缺乏的定位最主要有以下几点:
143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35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宰相:贞观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为尚书右仆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祖父长孙兕,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平原县侯。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氏先世是鲜卑拔拔氏,北魏帝室十姓之一,孝文帝汉化时改为长孙氏,世为魏室重臣。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长孙氏是李渊家族夺取天下的重要支持者。李泰, 前太子 李承干、唐高宗李治的亲舅。 长孙无忌博学多才,又有谋略,少年时即与李世民交好。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在长春宫进见,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征讨。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贞观元年,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历任太子左庶子、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司空,功勋卓著,又是外戚,是太宗最信赖倚重的大臣。虽然位极人臣,招致议论,但唐太宗多次表示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屡加恩宠。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名列第一。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李承-{干}-谋反被废,唐太宗欲立晋王李治,召长孙无忌、房玄龄、李𪟝密议,长孙无忌表示支持,次年李治被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唐高宗继位,拜无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扬州都督,主持朝政。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事泄,无忌为稳固高宗帝位,以谋反案诬陷吴王李恪,李恪与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一同被杀。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坚决反对,招致武后仇恨。许敬宗希旨,诬构无忌谋反,高宗削无忌爵,流黔州(今重庆彭水郁山镇)。659年被逼自缢死,天下哀之。虽然不久后他的子孙就被召回仕官袭爵,但长孙一族由此衰败。唐肃宗时,下诏追复无忌官爵。无忌有诗三首留于后世。
14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36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常简称三峡工程或三峡大坝,是中国长江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是中国以及世界上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的水坝。 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在长江三峡建造大坝的设想最早可追溯至孙中山《建国方略》(1919年发表)一书中《实业计划》认为长江「自宜昌以上,入峡行」的这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第二计划第四部庚)。按此设想,19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垦务局签约,准备利用美国资金建设水电站,并邀请该局总工程师、世界知名水利专家萨凡奇(John Lucian Savage)来华考察。萨凡奇在三度实地考察三峡地区后,写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可行,并安排开展前期工作,但后因国共内战,此事无果而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长江上游频发洪水,屡屡威胁武汉等长江中游城市的安全,因此三峡工程被重提。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53年初视察三峡时曾说:“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又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的词句表示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并指定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督办。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开始了三峡工程的勘探、设计、论证工作,并邀请了苏联的水利专家参与。当时水利领域内支持工程上马的林一山等人,和反对方黄万里、李锐等人,争论得非常激烈。林一山等人认为要防治洪水得建大坝。李锐等人则认为三峡工程太复杂,除了技术上的困难、这么大的工程会排挤掉其他计划外,因为淤泥等问题,建大坝也不一定就能一劳永逸。此外,尚有移民、水位剧升等问题,因此应该考虑其他替代的可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国力、技术和国内国际形势等其他因素,毛泽东最终决定暂缓实施三峡工程,“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先修建葛洲坝水电站,作为三峡水电站的实验工程。 葛洲坝水电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区,1971年开工,「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但不久后就因为施工质量实在不合格而停工。在多次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后,于1974年复工,1981年实现长江截流,1988年全部建成。电站为无调节能力的径流式水电站,共安装19台12.5万千瓦和2台1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一度是中国最大的发电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府重新将重点放到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方向上来,并决心兴建一批骨干工程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峡工程于是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1983年水利电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着手进行前期准备。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是,在1985年的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以周培源、李锐等为首的许多全国政协委员表示了强烈反对。于是,从1986年到1988年,国务院又召集张光-{斗}-、陆佑楣等412位专业人士,分十四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重新论证。结论认为技术方面可行、经济方面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1989年,表明反对建设意见的书《长江,长江, 三峡工程论争》出版,但是在同年的六四天安门事件中,本书的作者戴晴被逮捕,该书被禁。1992年3月,总理李鹏等国务院领导将工程议案提交给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继1955年三门峡水电站之后第二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工程建设议案。1992年4月3日,该议案获得通过,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建设期。 在全国人大通过兴建议案后,1993年设立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为工程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国务院总理兼任委员会主任,第一任主任为李鹏。此后,工程项目法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成立,实行国家计划单列,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直接管理。1994年12月14日,各方在三峡坝址举行了开工典礼,宣告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工程共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17年,目前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已经全部建成。 一期工程从1993年初开始,利用江中的中堡岛,围护住其右侧后河,筑起土石围堰深挖基坑,并修建导流明渠。在此期间,大江继续过流,同时在左侧岸边修建临时船闸。1997年导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日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一期工程达到预定目标。 二期工程从大江截流后的1998年开始,在大江河段浇筑土石围堰,开工建设泄洪坝段、左岸大坝、左岸电厂和永久船闸。在这一阶段,水流通过导流明渠下泄,船舶可从导流明渠或者临时船闸通过。到2002年中,左岸大坝上下游的围堰先后被打破,三峡大坝开始正式挡水。2002年11月6日实现导流明渠截流,标志着三峡全线截流,江水只能通过泄洪坝段下泄。2003年6月1日起,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到6月10日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闸开始通航。7月10日,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到当年11月,首批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标志着三峡二期工程结束。 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导流明渠截流后就开始了,首先是抢修加高一期时在右岸修建的土石围堰,并在其保护下修建右岸大坝、右岸电站和地下电站、电源电站,同时继续安装左岸电站,将临时船闸改建为泄沙通道。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主体部分完工。2009年年底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在建设中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为了实现竞争,还把主要建设项目拆成单项进行招标。三峡工程的业主是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设计单位和主要监理单位都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施工单位有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部队)、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联营体)、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联营体)、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联营体)等,这些企业曾经承担了包括葛洲坝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引滦入津工程在内的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三峡工程预测的静态总投资大约为900亿元人民币(1993年5月末价格),其中工程投资500亿元,移民安置400亿元。预测动态总投资将可能达到2039亿元,估计实际总投资约1800亿元左右。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及电费附加费。国务院1992年规定,全国人民每使用1千瓦时电能便需附加上交0.003元以投入三峡工程,此后这一数字又被多次调升,有的省份甚至达到0.0124元。1994年起,葛洲坝水电站的利润也被直接转为三峡建设资金。到2002年,以葛洲坝电厂为主体的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掌管葛洲坝和三峡的所有发电资产。该公司200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其募集的资金和此后获得的发电利润也成为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此外,三峡总公司还发行了数期国内债券募集资金。""'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组在大坝表面发现了80多条裂缝,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上对三峡工程质量的纷纷议论。但据验收组副组长潘家铮解释,这些裂缝的确存在,但极为细微,最宽不超过0.2毫米,对大坝安全几乎没有影响,而且这些裂缝的产生均为技术问题,绝非质量问题,世界上其他一切水电站也都存在这种裂缝。 2004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曾表示三峡工程不会倒,但因施工技术、施工水平、管理水平不如外国,导致施工质量不好。 2005年1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三十个未办理环保手续就违规开工的工程项目名单,其中包括三峡电源电站和三峡地下电站。三峡总公司一开始对此极力争辩,并不顾环保总局的停工命令,继续施工,双方互不让步,形成顶牛之势。后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调解下,三峡总公司被迫认错停工,缴纳罚款。直到2005年4月,在补办完所有手续后,方又重新开工。 三峡工程自开工以来,就一直有媒体报道其中存在部分贪污腐败现象。到2004年末,查处的贪污资金已有4000多万,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公布了三峡工程审计结果,因结算管理和合同管理不够严格增加建设成本4.88亿元。 三峡大坝的选址最初有南津关、太平溪、三-{斗}-坪等多个候选坝址。最终选定的三-{斗}-坪坝址,位于葛洲坝水电站上游38公里处,地势开阔,地质条件为较坚硬的花岗岩(黄陵背斜前寒武纪花岗岩区域),地震烈度小。江中有一沙洲中堡岛,将长江一分为二,左侧为宽约900米的大江和江岸边的小山坛子岭,右侧为宽约300米的后河,可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 关于大坝的坝高,在筹划中曾有低坝、中坝、高坝三种方案。1950年代,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各方多支持高坝方案。到了1980年代初,「短、平、快」的思路占了主流,因而低坝方案非常流行。但是,出于为重庆改善航运条件的考虑,各方最终同意建设中坝。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它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坝顶高程为海拔185米,最大浇筑坝高181米,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大坝下游的水位约海拔66米,坝下通航最低水位海拔62米,通航船闸上下游设计最大落差113米。工程主体建筑物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794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9.3万吨。其中金属结构安装占25.65万吨,钢筋制作安装46.30万吨。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坝轴线全长2309.47米,水面平均宽度1.1公里,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约221.5亿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三峡大坝设计成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从左至右(面向下游)依次为永久船闸、升船机、泄沙通道(临时船闸)、左岸大坝及电站、泄洪坝段、右岸大坝及电站、山体地下电站等。 大坝的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船闸,建于坛子岭背对长江的一侧,业主单位为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简称“三峡局”)三峡船闸处。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船闸双线日均闸次数从初期的23.5闸次提高到31闸次但仍未达到设计指标,过闸船舶平均吨位由初期的1040吨提高到4036吨,平均每闸次过闸运量从3940吨提高到10000多吨,闸船舶的吃水控制标准由初期3.3米提高到4.3米,船闸通航天数也由原设计的335天提高到350多天;2010年后三峡船闸通过量已连续5年超过亿吨。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三峡办和交通运输部正在组织开展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前期工作,筹备三峡大坝左岸新建第二船闸,长度约10多公里,成本预估400多亿元,建设周期十年左右。 三峡升船机整体设施由上游引航道、上闸首、承船厢、下闸首和下游引航道组成,业主单位为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简称“三峡局”)三峡升船机管理处。武船集团制造的承船厢可载3000吨级船舶,最大爬升吨位高达1.55万吨(其中带水9000立米),最大爬升高度113米,采用德国引进的齿轮齿条爬升式,过坝时间40-60分钟,承船厢长132米、宽23.4米、高10米。三峡升船机主体工程土建与设备安装工程,由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自2009年4月开工以来,历时6年半建成,船厢室段塔柱建筑高度146米。2015年12月21日下午1时40分,1000吨级旅游船“长江电力”号从上游进入升船机,成功完成实船试验。 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机组设备主要由德国福伊特(VOITH)公司、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组成的VGS联营体和法国阿尔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组成的ALSTOM联营体提供。它们在签订供货协议时,都已承诺将相关技术无偿转让给中国国内的电机制造企业。三峡水电站的输变电系统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预计共安装15回50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连接至各区域电网。 三峡工程的设计标准是可防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是可防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即,当峰值为98,800立方米/秒的千年一遇洪水来临时,大坝本身仍能正常运行;当峰值流量为110,000立方米/秒的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时,大坝主体建筑物不会遭到破坏。 其中,校核标准是指遭遇万年一遇再加10%的非常特大洪水情况下,水库大坝可以“非常运用”泄洪,大坝主体不会受到破坏,更不会出现溃坝,但其它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如炸开“非常泄洪道”。 设计标准是指遭遇千年一遇洪水,大坝可以“正常运用”泄洪,大坝各项运行指标都不会受到影响。而在百年一遇的洪水面前,还可以保护下游河段的安全。 三峡大坝下游的荆江河道的行洪防洪能力为“十年一遇”标准(即56,700立方米/秒)。在三峡大坝拦蓄洪水运用下,荆江河段遭遇“百年一遇”洪水(即流量峰值达83,700立方米/秒),由于上游的三峡水库削减洪峰下泄流量及错峰运用等,荆江河道流量保证控制在不超过56,700立方米/秒,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可以保证荆江河道国堤不平槽、不漫堤,荆江沿岸分蓄洪区不破堤运用。 1860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宜昌断面流量为92,500立方米/秒,介于百年一遇与千年一遇之间。仅仅相隔10年,1870年,长江又发生非常特大洪水,宜昌断面流量为105,000立方米/秒,介于千年一遇与万年一遇之间。 经过长江水文工作者50余年的实地勘察、史料研读、历史水文调查,定义了三峡工程坝址的代表性水文站宜昌站不同频率的洪水流量:“十年一遇”洪水流量为56,70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为72,3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水流量为83,70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洪水流量为98,800立方米/秒,万年一遇洪水流量为113,000立方米/秒,可能最大洪水的洪水流量为120,000~127,000立方米/秒。 三峡水库的泄洪闸最大泄洪流量是按照1870年长江大洪水为设计依据,泄洪流量可达每秒10.25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其洪水调节能力强大,可以消减洪峰流量高达2.7至3.3万立方米每秒。该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受其保护的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其人口大约为1500万,土地约为2300万亩。通过调节洪水到达前所调节的实际坝前水位以及泄洪流量,至少可实现不同的防洪目标,甚至可以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然而由于长江下游有多条支流汇入,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防洪任务,并不能仅仅依靠三峡工程的防洪调节能力。 由于语境的不同,对于千年一遇、万年一遇等不同说法,实际上通常分别指的是坝体设计标准和防洪调节情况。在不同的调节情况下,经常会有防洪能力完全不同的新闻出现。公众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可能产生误读,以为工程质量有问题,实际上并非如此。 三峡电厂不是独立法人,它是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单位。三峡枢纽除通航建筑以外的所有设备设施均由三峡电厂管理,包括左岸电站、右岸电站、地下电站、电源电站、泄洪设施、大坝水工建筑等。 三峡水轮机额定出力710MW,转轮直径10m。 三峡左岸电站全部14台机组均已在2003年至2005年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了980万千瓦。而三峡右岸电站全部12台机组已在2007年至2008年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了840万千瓦。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已在2008年10月29日完成最后一台机组(右岸15号)安装后,达到了1851万千瓦。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早期的不同意见多偏重于经济和技术因素,普遍认为经济上无法支撑,技术上也无法也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并且移民的难度极大。争议还包括:三峡工程对当地地质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等。 到了19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中国国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更加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移民、环境、生态、文物、旅游等各个方面。 三峡工程的支持者们相信该工程将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能拉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反对者们则认为该工程劳民伤财,是政府领导人好大喜功、打算青史留名的表现。 1992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三峡工程建设议案的举动,便被广泛质疑是江泽民、李鹏等人刻意要把三峡工程办成「铁案」。当时有人认为人大代表多非专业人士,由他们来决定工程的命运并不合适。而即使在审议过程中,人大代表们也普遍反映国务院提交议案中的可行与不可行理由严重不对称,甚至还抱怨官方用种种手段干扰和影响人大代表的决策。1992年4月7日该议案终于进入表决程序,共有2,633名人大代表参与表决,结果是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的有25人。表决虽然获得通过,但赞成票只占总票数的三分之二左右(67%),是迄今为止中国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 在国防安全方面,有人担心一旦中国卷入战争或者遭受恐怖主义袭击时,三峡大坝将成为受袭的目标。不过乐观者认为,轰炸这种关系数亿人民生命的民用目标是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在现代战争中不会出现。同时,三峡大坝极其庞大,一般恐怖组织所使用的手段都难以对大坝造成整体性损毁,即使是炸较薄弱的船闸,由于有五级船闸,而且建于与大坝并不相连的坛子岭,因此也不会引起溃坝。 三峡工程主要有防洪、发电和航运三大效益。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2010年7月19日,三峡大坝迎来了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水。堪比1998年长江三峡河段的最高峰值,这也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所面临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挑战。2012年7月24日,三峡历史最大洪峰入库流量71,200万立方米/秒,通过三峡大坝,此数据已经超过98年最高峰值,经过三峡的调蓄,下游并未有异样,体现了良好的防洪效益。经国家防总批准,三峡水库于2011年9月10日零时正式启动第四次175米试验性蓄水,至18日19时,水库水位已达到160.18米。 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它是中国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重庆市所辖区,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三峡的上网电价按照各受电省份的电厂平均上网电价确定,在扣除相应的电网输电费用后,约为0.25元。由于三峡电站是水电机组,它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贷款的财务费用,因此利润非常高。截至2008年10月29日,三峡电厂累计发电量达到2,700多亿度,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按每度电0.3元人民币计,已经收回成本810亿元。至2013年11月30日,三峡电厂累计发电7045亿千瓦时,售电收入达1,831亿元人民币,三峡工程已经收回投资成本。26台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847亿度,由此每年可减少煤耗4000-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和大量工业废水,并收回成本250亿元。 在三峡建设的早期,曾经有人认为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其强大的发电能力将会造成电力供大于求。但现在看来,即使三峡水电站全部建成,其装机容量也仅及到那时中国总装机容量的2%稍强,并不会对整个国家的电力供需形势产生多大影响。而且自2003年起,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煤炭价格飙升,三峡机组适逢其时开始发电,在它运行的头两年里,发电量均超过了预定计划,却仍然供不应求。 自古以来,长江三峡段下行湍急,素有「长江天险」之称,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但同时,船只向上游航行的难度也非常大,并且宜昌至重庆之间仅可通行三千吨级的船舶,所以三峡的水运一直以单向为主。到三峡工程建成后,该段长江将成为湖泊,水势平缓。枯水季节,5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可从上海直达重庆港。而在丰水季节,万吨级邮轮可在武汉、重庆两地航行。而且通过水库的放水,还可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 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在工程总投资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经费便占到了45%。当三峡蓄水完成后,淹没了兴山县等129座城镇,其中包括大型城市万州、中等城市涪陵和十多座小城市,预计移民数量将大大超过工程初期计划的数量,涉及移民超过120万人,涉及湖北、重庆的20个县、区(市),安置地遍及全国10余个省(直辖市),历时长达20余年,为世界之最。移民的安置主要通过就地后靠或者就近搬迁来解决,但后来发现,水库淹没了大量耕地,从而导致整个库区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于是对农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种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举家外迁至其他省份居住,目前已经有大约14万名库区移民迁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库区外)、湖南、广东、重庆(库区外)、四川等省市生活。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三峡水库蓄水后引起的大量滑坡和岩崩),三峡大坝附近地区还将有400万居民在未来(2007年起)10-15年移居别处。 作为三峡库区于1997年合并入重庆的15个区县因移民造成严重失业,贫困问题严重,而由于这些城市并入相对发达的重庆,更造成重庆市城乡极为悬殊的经济差距(2009年达到了500%)。三峡工程上马导致库区2,000多家企业被关闭,失业者大增。库区经济以“吃财政饭”为主,税收持续下降。 属于三峡库区的万州当地城镇失业率8.1%,21.9%的城镇移民靠低保生活。三峡库区的涪陵及其以下8个区县,当地城镇失业率8.95%,人均GDP是重庆主城9区的20%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很多移民和搬迁安置款项至今没有到位,造成了重庆主城区与三峡库区居民严重的对立情绪和冲突。 由于有三门峡水电站的前车之鉴,因此泥沙问题始终是三峡工程技术讨论的重中之重。据测算,长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过坝址的沙量在5亿吨以上。在三峡工程未建前,这些泥沙大量淤积在曲折的荆江河段,抬高了河床水位,并威胁到整个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全。 当三峡水库形成后,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回水的影响)淤积。不过乐观者认为,长江的含沙量有季节性差异,汛期江水中的含沙比例比枯水期大,因此三峡水电站可以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来应对,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便可以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这种方式与目前水电站的一般运行方式基本一致,所以不用过于担心三峡的泥沙淤积问题。他们认为在三峡蓄水的初期,排沙比例只有30%至40%,将发生轻度淤积,但主要是填充死库容,影响不大,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排沙比例会逐渐提高,在80至100年后,将基本达到平衡,不再出现新的淤积,旧有淤积也可以通过由临时船闸改建的泄沙通道和加强疏浚等方法清理。那时水库将依然保持90%左右的库容,不会对发电、航运以及沿岸城镇尤其是重庆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而且随着长江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将缓慢下降。 但是工程的反对者如黄万里等认为,长江上游河流所携带的除了泥沙,还有颗粒较大的鹅卵石,在三峡大坝筑起后将极难排出,会造成堵塞,并向上游延伸,进而影响重庆。此后在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准由三峡总公司承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上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等四座巨型水电站,其建设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分担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减缓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速度,这也再度引起人们对三峡泥沙问题的担忧。 与泥沙淤积问题同样极具争议的,还有水位问题。在三峡蓄水至135米后,有人发现从大坝到库尾之间的水位落差多达34.7米,远远超过了工程论证报告认为的0.4米,因此担忧重庆可能会在三峡完全蓄水后被淹没。不过三峡验收组副组长潘家铮对此解释,论证报告中计算的是满蓄水后的情况,而现在的库尾水位其实是天然水位,它和大坝水位目前存在着巨大落差并不令人意外。 三峡大坝可行性论证中关于水库水力坡度的论证被质疑存在错误,因此会造成更多淹没地区和移民数量,甚至称之为“高峡出斜湖”。2010年10月26日,三峡大坝蓄水至175米时,重庆寸滩港的水位达到了175.91 米,符合设计预期,有力地证明了质疑是错误的。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认为,认为长江三峡大坝会改变当地气候,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 库区人们对三峡工程影响环境的最大担忧来自于水库的污染。目前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泄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蓄水后,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多次出现水华现象,主要是由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厘米/秒,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重庆三峡库区污染问题有七成是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大大超过了工业污染水平。 根据葛洲坝水电站的运行经验,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现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已相比50年代的20%降到了10%。 研究报告显示,三峡工程水库的运行,导致了库区富营养化进程加快和支流、库湾藻类水华频发。大坝清水下泄引起长江干流河道剧烈冲刷,使得坝下河道水文情势变化,进而造成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改变,使得湖泊水情与湿地生态明显调整。长江特有鱼类繁育和四大家鱼鱼类产卵场以及珍稀水生动物生存等受到严重影响。 三峡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三峡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甚至可能会对东海产生一些影响,并进而改变全球的环境。但是考虑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长江在三峡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还有湘江、汉江、赣江等多条重要支流的水量汇入,因此估计不会对全球海洋和气候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环境的变化是由多种可变因素交织形成的,极其复杂,所以也无法确定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确切程度。 三峡工程会对环境产生有益的作用。水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将会代替大批火电机组,使每年的煤炭消耗减少5000万吨,并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间接实现了环保。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组的报告曾论证大坝建成后库区气候会趋于“冬暖夏凉”,才可能在库区大规模发展柑桔园,才“可以在当地安置农村移民”。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生态与环境组Ⅱ组组长方子云说:三峡水库形成后,“极端最高气温可下降约4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增高3摄氏度左右。”在2006年夏,四川省和重庆市遭受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和高温,重庆市綦江出现了历史最高气温44.5度摄氏度。但在2007年夏天,四川盆地遭受了自1998年洪水以来最大的降雨,证明了三峡大坝并不直接导致旱灾,最多间接导致旱灾。 2011年3月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干旱,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三峡工程再次被公众推到浪尖上。然而这次干旱的主因是当年上半年度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两湖地区总体降水严重减少所致,与三峡工程并无直接太大联系。而且三峡工程在这次大旱中发挥出巨大作用,由于及时向下游放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 三峡大坝蓄水容量(库容)为100亿立方米以上,由于坝底压力巨大,渗流要比蓄水前高很多,不仅影响地下水水位,还会对周围地质条件产生影响。根据统计资料,库容小于0.1亿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其发震概率小于万分之一;0.1亿至1.0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发震概率小于千分之一;1.0亿至10亿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库,发震概率大于百分之一;大于1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发震概率则大于十分之一。三峡水库库容极大,因此必然会增加库区地震的频率。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认为,当时论证坝址时,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就是地质条件,三斗坪附近的岩体比较完整,断裂少,历史上也极少发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发生破坏剧烈的强震。三-{斗}-坪的上游地区,地质条件主要是碳酸盐岩,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但烈度估计最高也不会超过6级,而三峡的主要建筑物都是按照防7级地震烈度来设计的。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因此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这将是三峡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质灾害。而工程的反对者们则质疑论证过程只考虑了地质的静态状况,没有考虑蓄水后可能带来的地质条件质变。蓄水后,库区微震已经明显增多。。 由于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开山动土,使本来就脆弱的三峡生态环境,更雪上加霜。造成库区周围的建筑裂缝,山体滑坡加剧。由于三峡工程而新建的新县城比如湖北的巴东县信陵镇黄土坡社区和奉节的宝塔坪都由于严重滑坡,使新县城不得不转移阵地,但是由此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三峡工程诱使库区周边的地震多发,据统计,自2003年蓄水以来,奉节发生地震14次,最大震级2.9级,其中五次为有明显震感的地震。水库诱发的地震一般发生在近坝区,它和普通地震的最大区别是:震源更浅、破坏性更大。而为了治理这些灾害,截至2010年3月中国已经花费了120亿元人民币。 重庆山下库区近一半的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三峡库区重庆境内有超过一万处隐患点。截至2010年已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52处。 截至2010年5月,自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新生突发地质灾害增多。库区共发生形变或地质灾害灾(险)情132起,塌岸97段长约3.3公里,紧急转移群众近2000人。在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范围外已发生新生突发性灾(险)情30多处。 长江三峡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起自重庆奉节县白帝城,蜿蜒约200公里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沿途地形险峻,山川秀丽,古迹众多。在水库满蓄水后,三峡的峡谷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但是三峡两岸山势原本高拔陡峭,“夔门天下雄”等山峦多在1000米以上,因此视觉观感并不会差异太多。同时,蓄水后,原先一些幽深的景区也将更加便于游人探访。不过,由于旅游机构在1990年代广泛宣传了“告别三峡游”,使得人们普遍认为蓄水后的三峡景致不再,因此自2003年以来,三峡的旅游业便一落千丈。 三峡周边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水库淹没区已探明的文物点有1200多个,从1992年起文物部门便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预计可在2009年蓄水完成前抢救、保护完毕。此外,政府还对其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重要古建筑文物设立专案、拨给专款予以保护。 白鹤梁题刻位于重庆涪陵区城北长江江面上,是一组天然石梁,长度约1,600米,有题刻165段,石鱼18尾,揭示当地自唐代至清代间的72个年份的枯水资料,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三峡蓄水完成后,白鹤梁将永远淹没水中,文物部门已经在其周围建设了巨大的水下无压透明容器以方便游客观赏和学者研究,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水下的博物馆。 张桓侯祠位于重庆云阳县县城的对岸,依山傍水,是纪念三国名将张飞的巨大祠庙建筑群,古建、碑刻等颇多。庙前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从长江上抬眼望去,极其宏伟。2002年至2003年,文物部门按照“整旧如旧”原则对张桓侯祠实施了整体搬迁,新址在新云阳县城的对岸,东距原址32公里。 石宝寨位于重庆市忠县石宝镇,其35米高的寨楼,是中国唯一一座穿-{斗}-式构架的高层木建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寨后有山,拔地而起,四面陡峭如印,名“玉印山”,山与寨浑然一体。由于地势较高,石宝寨在三峡蓄水后将会成为一座孤岛,四面被水环绕。但是由于水位的抬高,使其下的山石有可能软化、崩解,因此文物部门在其周围建造了一道巨型围堤,包围住整个山寨。 丁房阙—无铭阙均为位于重庆忠县境内的汉代石阙。丁房阙为双阙,坐落在忠县县城,是罕见的庙前阙。无铭阙位于忠县县城外的古驿道旁,原为双阙,今仅存右阙。现在这两组汉阙现在都已搬到了地势较高的忠县白公祠内。 此外,地方政府还对千年古镇大昌镇和屈原祠等实行了整体搬迁,对原本的三面临水的白帝城实施原址保护,使之成为一座江中岛,而夔州古城(奉节县城)等无法搬迁保护的就只能永埋水底。 1992年三峡工程建设启动时,中国国务院决定,除西藏、贫困地区的农业排灌用电、县及县以下的孤立电网外,电价每度加价3厘钱,与葛洲坝电厂上交利润一并作为三峡建设基金。之后十多年里,每度电加收价格慢慢上涨,甚至有局部达1.24分。该金额总体收入不明,仅有《中国三峡建设年鉴(2009)》表述的2008年底三峡总公司(续存机构为三峡集团)筹集三峡基金1070.96亿元的记录。三峡工程完工后三峡建设基金改名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继续征收,收费年限从2010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止,基金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后续工作,其中用于三峡后续工作的资金是1238亿元。但在征收巨额基金的同时,三峡集团却以电网市价销售电力获取巨大利润,以及出现项目审批及资金管理不完善,集团内部支出浪费等问题。
143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38
大学
大学 大学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现代的大学通常包括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下设不同学院及学系,以及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或研究所。 「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外,尚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谓:“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以后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均是当代位于京师的最高学府。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齐桓公建立的稷下学宫是一种由官方主办、私人主持的办学模式。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可见于稷下的记载。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环渊、鲁仲连等战国名学者,名气稍逊的彭蒙、季真、王斗、田巴等都曾在此讲学,荀子更是做过祭酒(相当于校长),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写照。 中国在汉朝时,长安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而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等供同龄学生学习的的地方,俾使出色的学生可进至太学深造。 隋唐以后太学改称国子监。唐朝的国子监有六个学门,有固定的师资和学生,也有固定的校址。学生可依志趣而自由选修。聪明而学习快者,可以提早毕业,颇具因材施教的雅意。再训导方面,则以儒家的礼教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施予陶冶与导正。此外,国子监也有固定的假期,每年约一百二十余日,以供学生休息和调适。关于国子监等名称,虽然不同于今日之大学,乃因国情差异所致,惟不可否定其大学的本质。唐朝以后出现书院。书院可以分为大学部、小学部,有些并不严格区分,有官办,有私立,不少是私办官助。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都是著名书院的代表。中国传统的学校以培养公共政治服务的官员仕人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偏重儒学人文教育。另外,还有专门学科部或者专科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南朝宋时设有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合并后,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唐朝的国子监设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明朝时,设有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四夷馆。此外,尚有兼具人才培养功能的专门性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的机构,如医学领域的太医馆等,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监(钦天监)等。还出现过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南朝之宋朝设立的华林学省,相当于今日的中央研究院。 到了清末,随著近代科学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以近代科技教育为主的新式学校。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后,中国开始大量兴办新式学堂,初期主要借鉴日本,「大学」的现代意思则是由此而来,不少师资也直接从日本聘来。旧式学校或废止,或改为新式学堂。高等综合学堂名称先后统一称为“大学堂”、“大学校”,民国肇建后,统称为“大学”,许多学者从欧美大学留学后,归国任教,因此更多直接借鉴欧美学-{制}-的大学。北洋政府时期制定了壬戌学制。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体现大学的综合性,曾一度规定具有三个以上学院的高校才能称为“大学”。 北洋大学堂是第一所称为“大学堂”的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式大学。而建于明末、位于澳门的圣保禄学院则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所西式高校。戊戌变法中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北洋政府时期改称为北京大学,而香港大学亦以「大学」为名,自此"大学"便成为高等学府的名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实行苏联式教育体制,进行了院系调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有部份恢复到院系调整前的特征,有部份则持续新的发展。如今,既有专门性的大学,也有综合性的大学,且有公立大学,也有民办大学。 在香港设立大学的构想,于1880年由第八任香港总督轩尼诗提出,但当时教育委员会认为香港尚未具备设立大学的条件,计划遭到搁置。直至1908年,第十四任港督卢吉公开提出要创办香港大学,并向在香港经商的外籍商人筹募开办大学的经费,居港的印度籍商人么地率先捐出15万港元作为建筑费用及3万港元用作营运经费,在香港营商的银行和洋行,包括太古、汇丰和怡和等,都纷纷出资赞助,而海外华侨亦捐款支持,在筹得所需经费后,大学的首幢教学大楼于1910年在般咸道与薄扶林道交界处动工兴建,政府同时配合首所大学的成立提出条例草案及展开立法工作,于1911年通过《1911年大学条例》,于1911年3月成立的香港大学成为香港第一所大学,香港大学本部大楼于1912年落成后于同年开课。 由于早年香港奉行精英教育制度,香港长期只有一所大学,经多年争取后,香港第二所大学是1963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后来香港政府推动相关香港经济转型,于1991年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在香港只有三所大学的时期,香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考入大学,于是社会便有增加大学学位的意见,香港政府于是将多间学院升格成为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及岭南大学先后于1990年代相继获准升格成为大学,香港树仁学院于2006年升格为香港树仁大学是香港首间私立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经多年争取后亦于2016年获批准升格为香港教育大学。 香港的大学大部分都是法定机构,由专属法例订其明其最高管理架构的组成及权限,并赋予大学享有自主权,如不属法定机构,则要依据《专上学院条例》注册,亦可取得比《教育条例》注册更多的自主权。大学需设有完善的管理架构,确保其开办课程的质素,并由政府及评核机构授予自行评审资格,尚未获授予自行评审资格的院校,亦需在最少三个学科范畴取得学科范围评审资格。香港的学位课程主要分为教资会资助课程及自资课程,前者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资助院校开办,后者不论教资会资助院校或自资专上院校均有开办。八间由教资会分配政府拨款,开办受教资会资助学位课程的院校,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和香港教育大学,并由教资会分配以三个学年为一周期的补助金。香港公开大学及香港树仁大学属于自资院校界别,由政府设立专项计划拨款资助,前者通过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开办受政府资助的学位课程,后者亦于2017年获纳入政府为自资院校而设的免入息审查资助计划。香港的专上院校除通过以上形式取得政府的资助外,向善长及私人机构筹款亦是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亦设立配对补助金计划鼓励专上院校向社会人士及工商机关筹募善款,从而推动香港专上教育的发展。于1990年设立的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是香港各大学所开办的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主要招生途径,只有香港树仁大学的各类学位课程仍需直接提交申请。 香港对「大学」及对应英文“University”作为机构名称的使用设有限制,除了已经由立法会通过或取得行政会议同意之外,任何公司机构及院校都不得在名称包含「大学」及英文“University”的字词,海外大学在香港开办的课程则属例外。由于「学院」在香港社会有比不上「大学」的观感,因此除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三所成立时已为大学的院校外,其他香港大专院校都一直争取获准正名为大学,香港教育学院争取升格为大学期间,校长张仁良承认香港教育学院升格为香港教育大学可解决教育学院学生因为「学院」名称产生自卑感的问题。由于升格大学被认为有助收生,继教院升格大学后,珠海学院和恒生管理学院亦先后向政府提交升格大学的申请,明德学院、东华学院和明爱专上学院亦已表达升格私立大学的意向,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则因为是在香港开办课程的海外院校,其自行更名为「萨凡纳艺术设计大学(香港)」并没有违反香港对大学命名的规限。 在英文中,大学一词为University,是由“universe”(宇宙)这个词的前身衍生而来的。“Universe”的前身,在拉丁文中为“universus”,是由表示“一”的“unus”和表示“沿着某一特定的方向”的“versus”构成的,“Universus”字面上的意思因此就是“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Universum”是“universus”的中性单数形式,用作名词时指“宇宙”,同样衍生词“universitas”也指“一群个人的联合体,社团”。在中世纪,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等领域得到使用,“universitas”这个词被用来指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新联合体,比如在博洛尼亚、萨勒诺和牛津出现的这种联合体。这类联合体即是今天的大学的最初形式。今天的“university”这个词可以上溯到拉丁词,它首次被记录下来是在大约1300年,当时就是用来指这种联合体。在近代中国和西方交流以来,现在所称的西方的大学(英语:University,法语:Université,德语:Universität)早期被翻译为“书院”等,后来才统一改称“大学”。 在更早期,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Academy”(柏拉图学院),教授哲学、数学、体育,这被一些人认为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从教会办的师徒结合的行会性质学校发展起来的。在十一世纪时,“大学”一词和“行会”一词同样被用来形容行业公会,但是到了十三世纪时,“大学”一词就被用来专指一种学生团体。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有三种形式: 西方早期不少大学为教会主导之下设立,在英国和美国,许多大学的校名遗下其影响的痕迹,如:圣安妮(St. Anne's)、圣安东尼(St. Anthony's)、圣玛丽(St. Mary's)、圣伯纳特(St. Bernard's)、圣奥拉夫(St. Olafs)等等,均与基督教圣徒相关。 欧洲有两个大学之母。 一个是108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因而有“大学之母”(Alma Mater Studiorum)之称,这所学校先由学生组织起来,然后再招聘教师。而法国巴黎大学则是先由教师组织起来,之后再招收学生。 再者,据1987年新编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大学)条中说明: 另一个则是1810年威廉·冯·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并确立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这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开端,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Mutter aller modernen Universitäten)。这种模式在美国最早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所效仿,到现在被世界各地的大学广泛采用。 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西北30公里的一座古城--塔克西拉,1980年正式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原因是早在西元前7世纪这里已是该地区最早的高等学校所在地。 大学作为一种服务机构与教育研究中心,主要功能是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提供强且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促进改革创新,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往往内化为大学的操守与观念,外化为培养人的实践与大学的社会贡献。长期形成的大学精神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相反,时间越久,就越根深柢固、底蕴丰厚。 东亚大学的源头在春秋战国时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精神的起源,也是东亚大学精神的起源。《大学》开篇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士志于道”,是东亚大学精神的千年根基,是东亚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东亚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是东亚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在中国历代大学中,“士”是个关键概念。“士志于道”即“士”追求“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多样性的“士”,通过“士各有志”的多样性的“志”共同指向外在一致而内在多样性的“道”。这便是东亚古代大学精神的基本原理。 在西方历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提出了近代理性化大学理念,他在《学部冲突》一书中表明:“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为现代大学的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洪堡的大学理念实际上是康德大学理念的实践,洪堡大学创建了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并把科研看作是大学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现代大学精神的一个来源,即把自由地探求未知和养成人们探求未知的习惯作为大学的生活方式。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两块基石,它们解决了大学和公权力、大学和教授之间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是排斥不法干预,鼓励教授与学生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自由、自主、自律地追求真理与探究学术,以形成大大小小的自治体。19世纪,英国国教会牛津运动领导人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出了通识教育和智育是大学之本质的理念。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贾斯珀,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存在哲学为基础的大学理念,其最突显之处在于强调大学应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整体性。二战后的美国在大学理念上颇有建树,虽声调不一,但总体上是力求实现人的发展,其指导思想是现代人文主义。
143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39
长江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季节性洪水的发生。故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在中国古代,专称长江为“江”,春秋战国时的古籍《尚书·尔雅》、《左传》等都有对“江”的记载。自汉代起,始称长江为“大江”,六朝时出现了“长江”的名称。关于汉字“江”的语源,罗杰瑞、梅祖麟认为“江”的上古汉语拟音与南亚语系某些语言的“河流”一词类似,提出“江”借自南亚语。但郑张尚芳认为江的上古拟音与藏语“江河”类似,认为“江”的本源是汉藏语系还是南亚语系尚不能下结论。 长江自江源至宜宾各段有独立的名称。江源至当曲河口称沱沱河,来源于蒙古语“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缓慢的红江” ,藏语称玛曲,即“红河”;以下至玉树巴塘河口为通天河,藏语称“直曲”(),意为“母牦牛河”;玉树至宜宾称金沙江。宜宾以下是狭义的“长江”,干流江段各有别称,其中宜宾至宜昌又称川江,枝江至城陵矶又称荆江,安徽省内江段又称皖江,南京以下至长江口的江段又称扬子江。扬子江这一名称源于隋代在扬州南面的长江边设置的著名渡口扬子津,最初专指扬州、镇江附近江面,后来所指范围有所扩大。明末清初时,自海上而来的欧洲人从长江口溯流而上经过扬子江,因此欧洲语言普遍以“扬子”(Yangtze)作为整条长江的名称。 远古时期,长江流域大部分由海水淹没。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发生于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那时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秦岭突起,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原开始呈现。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同时,云梦泽、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联,从东向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地中海,与今长江的流向相反。 今长江的形成发在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进一步向西部退缩。到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到了新生代始新世时,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同时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折向东流。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阳平原、苏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起,江水浩浩荡荡,注入东海,今日之长江形成。 长江流域位置在北纬24°27′~35°54′,东经90°33′~122°19之间,跨越11个纬距,32个经距,呈东西长,南北短的流域形状。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大阶梯状:一级梯包括青海南部高原、川西高原和横断山脉,一般海拔在3500-5000米;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鄂黔山地,一般海拔在500-2000米;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长江流域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盆地占84.7%,平原面积仅占11.3%,河流、湖泊和水库约占4%。 长江源流当曲以下依次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在通称长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称。长江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计11个省级行政区,支流流经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8个省级行政区部分地区,流域覆盖19个省级行政区。 长江支流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条,主要有嘉陵江、汉水,岷江、雅砻江、湘江、沅江、乌江、赣江、资水和沱江;主要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梁子湖、巢湖和洪湖等。中国大陆境内1平方公里以上的自然湖泊有77%分布在长江流域。整个长江水系的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8%。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长江可能有4500万年历史长江流域处于中国中部;横贯东西,地跨中国地貌的三大阶梯,面积180万平方公里,高度从江源的海拔5400米处降至吴淞口海平面。 流域内面积广大,地貌类型复杂,地面高差悬殊,包括: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高原、丘陵、盆地与平原等各种形态。按形态成因类型与逐级区划原则,流域内地貌可划分为西部高原高山区(第一大地貌阶梯)、中部中山低山区(第二大地貌阶梯)与东部丘陵平原区(第三大地貌阶梯)。广元一雅安以西的高原高山区,又可再划分为江源高原浅丘区与金沙江高山-峡谷区2个二级地貌区,前者高原面海拔4500-5000米.后者山顶一般3000-4500米.少数是达到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区,被冰川所覆盖。 襄阳-宜昌-凯里以西的中部中山低山区,可再划分为北侧的秦巴山地区、南侧的鄂黔山地区与处于此二者之间的四川盆地3个二级地貌区。前二者高程均在200米左右,后者在1000米以下。东部丘陵平原区,可再划分为北侧的淮阳低山丘陵区、南侧的江南低山丘陵区与二者之间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另外,还可依次划分出若干三级地貌区和四级地貌区,如江汉平原区、洞庭湖平原区、鄱阳湖平原区、巢湖平原区、长江三角洲平原区、汉中盆地区、南阳盆地区、长江三峡高山峡谷区等等。 全流域周边多山地围绕,西有芒康山,北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秦岭与大别山,南有五岭、武夷山与天目山、在流域内有山地、丘陵、平原等众多的地貌类型,其中山地和丘陵占84.7%,平原占11%。流域地势呈阶梯状向东降低,大致以广元一雅安以东和襄樊-宜昌-凯里一线为界。分为西、中、东三大地貌区。 西部为高原高山区,面积60.19万平方公里,总地势向东南降低,又可分为南北两区:北部为高原浅谷区,高原面高程在4500-5000米。原面上河谷在近期仍有强烈活动。沿江大的活动断裂带常有地震发生。 长江干流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跨越中国地理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长江发源自唐古拉山冰川,通天河的楚玛尔河口以上各水系为长江源,以下至四川宜宾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岷江汇入后始称为“长江”。长江干流自岷江口以下至宜昌又称“川江”,在四川盆地南缘和巴东峡谷中穿行。 长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当曲和楚玛尔河三支,其中当曲为长江正源。当曲是长江三源之一的南源,源出唐古拉山东段霞舍日阿巴山东麓,河长352公里,流域面积30,219平方公里,根据遥感卫星探测计算以及多支探险队测量,其长度居江源诸河之冠。河口流量220立方米/秒,水流量是沱沱河的数倍。“当曲”藏语意为“沼泽河”,源头是一条叫“多朝能”的小溪,在穿过地下水源丰富的上游沼泽地带、并有较大的支流如布曲、尕尔曲等汇入后,得到丰富的水源补给,水量迅速增大。 《禹贡》中提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后人自此以为岷山为长江源头。自汉代一直到唐宋乃至明代,人们普遍认为岷江为长江源头。《汉书·地理志》曾对金沙江描述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其是长江一条支流。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长江上游的许多河流都进行详细描述,尤其是金沙江。此后的著作中对金沙江上游不断推远。明代徐霞客对金沙江和岷江实地考察后写下著名的《江源考》,在文中对岷江源头说提出明确质疑。最后他自己做出判断:“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江为首。”清代康熙年间绘制的《康熙内府舆图》绘出通天河和木鲁乌苏河,并指出木鲁乌苏河为通天河最远的一源。乾隆年间齐召南的《水道提纲》中进一步指出通天河即为金沙江上源。同时文中较为全面的描述尕尔曲、沱沱河、当曲、冬曲和楚玛尔河。长江最上源河流情况基本清楚,但没有进一步指明到底哪一条为主源。 民国年间,有人对江源进行考察,其结果见于1946年版的《中国地理概论》,书中写道:“上游青海境内有南北两源,南源曰木鲁乌苏,北源曰楚玛尔。”1976年夏中国江源考察队得出:“长江三源说:沱沱河虽与当曲长度相当,但沱沱河流向顺直,位置居中,为正源,当曲水流量和流域面积均远大于沱沱河,可称南源,楚玛尔河横贯江源地区北部,流域面积较大,可称北源。”1986年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对江源进行一次考察,主张当曲应为正源。经过几次考察,长江出现“一源”、“两源”、“三源”诸说。 金沙江古称绳水、丽水,位于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长3464公里。金沙江跨越中国地形两个阶梯。其流域的曲麻莱和宜宾之间正好是第一、第二阶梯的过渡带,金沙江在横断山脉深谷中蜿蜒向前。横断山脉北高南低,金沙江在其中650千米的距离中下降1400米之多,平均每千米下降2米。在3464千米流程中,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河道达2000千米,江面与两岸群山高差在1000米到1500米之间。同时与怒江、澜沧江构成三江并流的自然奇观。到达云南丽江石鼓镇时金沙江迅速拐弯,由东南折向东北,至三江口再转向南,然后折向东。这个长达370km的弯曲被一些地理学研究者和长江爱好者称为长江第一弯。 在横断山区,金沙江主要被海拔5000米的沙鲁里山和海拔4500米的宁静山夹峙。四川得荣至云南奔子栏一带金沙江段被称为“干热河谷”,植被稀少。 长江自四川宜宾岷江口以下经四川、重庆至湖北宜昌的这一段又称川江,全长1040公里。川江蜿蜒曲折,并没有从四川盆地中间穿过,而是沿四川盆地边缘群山中流过,但其支流岷江和青衣江水系则灌溉整个富饶的成都平原。长江三峡位于川江的奉节县至宜昌市之间一段。 长江川江段汇入的主要一级支流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和乌江。川江沿岸有数个大城市,包括宜宾、泸州等,其中最大的城市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 长江中游主河道自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北省宜都市至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口城陵矶一段,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区,又称荆江。荆江河道曲折,水流迟缓,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日益抬高,洪水位可高出地面10多米,是长江最易泛滥的河段,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为了减轻洪水的威胁,建成荆江分洪工程、荆江裁弯取直工程。 长江中游沿岸的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管理整个长江流域的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行政中心所在地。 长江自江西九江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安徽境内江段又称“皖江”,大致为东北流向,直至江苏南京才转折向东进入镇江、扬州,因此该段右岸的广大地区自古又称江东。这一段河道在皖南、皖中、宁镇丘陵与北岸平原之间蜿蜒,右岸常有临江的石矶,河床在石矶处变窄然后又展宽,形成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河床。铜陵大通以下江段受海潮影响,水势和缓,沙洲显露。主要支流有青弋江—水阳江、滁河、秦淮河等。长江从镇江至长江口长约312公里,这一段即将入海的河道因古代有扬子津渡口,因而又称“扬子江”。江阴以下江段又称河口段,江面从江阴附近的1200余米向东迅速展宽呈喇叭状,至长江口已宽达91公里。京杭运河在扬州、镇江与长江相交,淮河水量的80~90%经京杭运河从北岸汇入长江。江南的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流域内河网密布,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和内河水运网。湖水除少量经江阴、太仓的一些河道流入长江外,绝大部分水流向东经长江最后一条重要支流黄浦江在吴淞口汇入长江。 长江每年挟带约4.86亿吨泥沙入海,形成的长江三角洲西端以镇江、扬州为顶点,北至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大茅山、天目山为西南界,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低山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这里海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潮间带浅滩。三角洲自全新世以来,年均向海推进约40米。 长江下游有以中国最大的国家中心城市上海市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总称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等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为中华文明。长江文明区域之广、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称世界之最。长江文明,特别是长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给东亚及世界以很大影响。 中华曙猿4500万年前生活在长江下游流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长江上游流域的三星堆古蜀国文明水平不亚于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的黄河流域同时代的古文明。自从东晋始,江东便开始成为中华经济的重心地带之一。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任务广泛而复杂,涉及国民经济各有关部门及流域内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1990年国务院批准同意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治涝、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水土保持、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南水北调、水产、下流 沿江城镇布局、城市供水、水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旅游等,并指出流域规划工作要坚持“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的基本原则,正确地解决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整体与局部以及水土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长江是世界上运输量最大的河流,2012年长江干流货物运输量为18亿吨,连续第6年刷新世界纪录。长江江苏段货运量约占整个干流的七成,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域。2010年,长江水系内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国内河运输总量的75.3%和78.0%。。长江流域内共有通航河流3600多条,总计通航里程约7×10km(其中,0.7m以上水深的等级航5.7×10km),各项运网密度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全水系干支流3600多条,至2010年底,全水系通航里程8.8665万公里,占中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6064公里。干流从云南水富到长江口通航里程2838公里。运网密度每万人高于中国平均50%,运网密度每100km为中国平均的3倍多,综合密度和经济相关密度也在中国平均2倍以上,显示出长江水系航运网的优势和在全国内河航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受航道水深和长江大桥净空高度等条件的限制,历史上,只有芜湖以下航道可全年通航海轮,2.5万吨级海轮必须乘潮才能抵达南京,南京至武汉最大只能通航5000吨级海轮。经过对长江干流航道进行大规模维护,2011年太仓至长江口建成12.5米深水航道,5万吨级海轮可满载双向通航,10万吨级满载货船可乘潮抵达。南京至太仓建成10.8米深水航道,3万吨级海轮可以满载直达南京,12.5米深水航道将于2015年上延至南京,届时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港,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可乘潮通过。南京至芜湖段2011年建成丰水期(6—9月)10.5米水深航道,可通航3万吨级海轮,其他月份航道水深7.5米,可通航1万吨级海轮。安庆至芜湖段2013年航道维护水深提高至枯水期6米、洪水期8米,可常年通航1万吨级海轮。荆江航道条件较差,安庆至武汉枯水期航道水深4.5米,4月至11月可通航5000吨级以下海轮,航道水深5米至7米。城陵矶至武汉江段每年5—9月可通行海轮,航道水深在5米以上。目前,长江海轮航线由武汉向上游延伸228公里直达城陵矶。 按自然条件和经济联系来分,长江水系自上而下大体可分为6个自成体系且又通过长江干流相互联系的地区航道网: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航道网,包括金沙江、长江干流、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渠江、乌江、嘉陵江、赤水河、綦江、横江、牛栏江等,总计通航里程约1.1×10km;以长沙为中心的洞庭湖水系航道网,包括湘、资、沅、澧和洞庭湖区航道等,总计通航里程约10km;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江航道网,包括长江干流、汉江及其他支流,总计通航里程约9300km;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水系航道网,包括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袁河、昌江、鄱阳湖区航道等,总计通航里程约5000km;以合肥为中心的巢湖水系航道网,包括南淝河、巢湖湖区、饶河、洲河、兆河、得胜河、罗昌河等,总计通航里程约3000km;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航道网,包括苏申内外港线、江南运河、长湖申线、丹金溧漕河、锡澄运河、苏浏线、杭申甲线、芜太运河、张申线、六平申线等等,该地区为长江水系航运最发达的区域,总计通航里程约20000km。 长江流域有大量大型水电站,其中在干流上已建成及在建的总装机容量120万kW及以上大(1)型水电站及其总装机容量如下: 其他水利工程有: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在古代,长江干流上曾多次架设临时性的浮桥。第一座有确切历史记录的长江浮桥架于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此后几乎历代都有在长江上架设浮桥的记载。 长江干流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长江大桥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于1957年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是公铁两用桥,1959年又建成了铁路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1968年,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也是长江下游干流上的第一座大桥。三年后,又一座公铁两用桥枝城长江大桥在湖北宜都建成。1955年至1977年,长江干流上共开工新建大桥8座,至1982年已完成7座。然而改革开放初期,自1978年起长达14年间一直没有新的长江大桥动工,桥墩已于1979年全部出水的九江长江大桥也被迫下马,直到1991年新的长江大桥才陆续投入建设。1990年代,包括复工的九江长江大桥,共建成大桥9座。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长江大桥的建设进入井喷期。自2000年至2012年,长江干流上共有50多座大桥建成通车,并有多座大桥正在施工。 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2008年,第一条下穿长江的隧道武汉长江隧道通车试运行。 2012年,第一条下穿长江的地铁隧道武汉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通车试运行。 长江沿岸有27个中心城市,包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由于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流域重大开发工程等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湖泊正面临着面积急剧萎缩,物种丧失、生态系统退化、水体富营养化、洪水调蓄能力降低和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 据长江委发布的水资源公报,2011年共有342.1亿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入长江流域河道,约占长江入海水量(近1亿吨)的4%。全流域河流水质劣于Ⅲ类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56701.6千米)的29.7%,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等。虽然劣Ⅲ类河长比例五年来逐步减少,但部分水体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劣Ⅲ类水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江段岸边和部分支流,全流域二级水资源区当中以太湖流域、湖口以下干流和乌江流域水质最差,达到Ⅲ类水质的河长比例分别仅为16.2%、36.2%和50.4%,其余地区均在65%以上。长江流域水质总体来看,干流好于支流、干流非汛期略好于汛期、支流汛期略好于非汛期。 最近的研究显示,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长江源头和上游区冰川融水增多,多数湖泊面积短期内呈扩大趋势。但随着时间推移,冰川面积将大幅度减少,冰川融水将逐步减少,可能导致长江上游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萎缩甚至消亡。 2003年“追寻通江湖泊”活动的调查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面积呈急剧萎缩趋势,原有的100多个通江湖泊只剩下洞庭湖、鄱阳湖、石臼湖3个,导致江湖生态系统遭到重创,防洪蓄洪能力明显降低。有研究统计,1950年代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围垦所减少的湖泊容积,相当于淮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1倍,或五大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1.3倍。 横跨长江的三峡水电站完工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厂,但三峡工程的建设也也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研究报告显示,三峡工程水库的运行,导致了库区富营养化进程加快和支流、库湾藻类水华频发。大坝清水下泄引起长江干流河道剧烈冲刷,使得坝下河道水文情势变化,进而造成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改变,使得湖泊水情与湿地生态明显调整。长江特有鱼类繁育和四大家鱼鱼类产卵场以及珍稀水生动物生存等受到严重影响。 2010年8月,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发表了《“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该报告称,在取自重庆、武汉、南京以及马鞍山四市的野生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测出了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 位于青海省的三江源(即长江、黄河及澜沧江(湄公河)三大水系发源地而得名)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然而,在长江流域生活的生物多因污染及被捕获的原因而濒临灭绝,包括已长时间未有找到踪迹的白鱀豚及白鲟已被普遍人认为已灭绝,另外如扬子鳄等生物亦因数量急剧下降而在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物种加以保护。 长江历史旱涝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根据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号《气候》公布的全国1000余年的“旱涝型年表”资料显示,一千余年来,长江流域经历了三个大干湿气候周期振动,其湿润期和干旱期最短为120年,最长达220年,其间各包括3~5个小旱涝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进人新的湿润气候期。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地域分布特性极强,各地区发生不同程度旱涝灾害的差异甚大。根据中央气象局(现称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1979年)资料,旱涝系列采用5级表示:Ⅰ级——涝,Ⅱ级——偏涝,Ⅲ级——正常,Ⅳ级——偏 旱,Ⅴ级——旱。长江流域100E以东地区有37个站点,经整理分析得出长江流域历史干旱(Ⅴ级)和洪涝(Ⅰ级)频率分布图。流域发生比较严重干旱的频率平均为5.55%,中下游地区受旱机会高于上游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干流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干旱频率高达9.0%以上,为全流域最高干旱频率区;其次是上游的嘉陵江地区,中心最高干旱频率为7.0%以上。流域洪涝灾害的平均频率为7.97%,显著高于干旱频率。洪涝灾害的地区分 布大体上与干旱相同,即中下游地区普遍高于上游地区。在干流中下游和两湖地区有一东西向的洪涝灾害高频地带,其中鄱阳湖北部和洞庭湖沅江、澧水至中游荆江 河段为洪涝灾害的两个高频中心区,中心频率高达12.0%以上;长江上游的嘉陵江和汉江上游地区为第三个洪涝灾害高频区。上述洪涝高频地带和中心与初夏中 下游的梅雨雨带、盛夏上游集中性降雨雨带以及流域的主要暴雨中心位置基本吻合。
144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41
冲力说
冲力说 冲力说(theory of impetus)是六世纪时亚历山卓的一个学者提出的。他否认天体由神灵推动的自然观。他认为上帝创世之初就赋予天体一种“冲力”。这是一种不随时间流逝的动力,这种动力可以维持物体永远运动下去。因此,运动的物体一般并不需要经常有个推动者和它接触。 中世纪时,冲力说通过穆斯林教徒再传回欧洲。十四世纪,牛津大学的唯名论者奥卡姆的威廉开始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进行批判。 奥卡姆的威廉同意斐劳波诺斯的设想,说上帝可能开头给予天体一种不随时间消逝的冲力,因此不需要假定有各种各样的天神、天使推动天球。他完全否定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第一条证明,即天体运动需要一个原动者。他根据磁棒可以使一块铁动起来而不需要直接接触的事实提出,一个运动的物体不一定需要另一个物体的持续地接触作用。 在牛津大学,冲力的讨论参与者主要还有沃尔特·伯利(Walter Burley)、理查德·许撒斯(Richard Suiceth)和,不过这种学说很快就失势,到了十五世纪时,牛津的学者大多数都讲授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了。 但是冲力说在巴黎大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巴黎大学的校长让·布里丹和学生都是冲力学说的坚定支持者。布里丹称呼促使物体运动的性质为冲力,这冲力是由推动者传送给物体,促使物体运动。他否定了冲力会自己消耗殆尽的想法。布里丹认为永存不朽的冲力是被空气阻力或磨擦力等等逐渐抵销,只要冲力大于阻力或磨擦力等等,物体就会继续移动。布里丹的冲力与物体密度和体积成正比;速度越大,冲力也越大;物体内部的物质越多,就能够接受越多的冲力。 从日常观察中,布里丹想出许多反例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理论: 尽管与惯性的摩登概念很相似,布里丹只把自己的理论视为亚里斯多德基本哲学的微小修正,坚持许多其他亚里斯多德派的观念,例如,他认为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布里丹又主张,冲力不但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圆周运动,促使物体(例如,星体)呈圆周运动。 将布里丹的学说广传至义大利与中欧。 巴黎冲力说学派的另一代表者是尼克尔·奥里斯姆,他创立了一种用图解表现速度的方法。他用一条地平线代表运动物体所走的距离,再在地平线尽头画一根和地平线垂直的线,代表物体在这已知点的速度。把垂直线的上端联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几何图形,是长方形就表明是均匀运动,是三角形就表明是不均匀运动,是曲线就表明是不规则的或“不均匀的”运动。 奥里斯姆于1377年发表的著作《》提出,当自由落体在加速时,其重量并没有增加,而是冲力增加。假设,挖掘一条直线隧道,从地球表面的A点,穿过地心,挖掘到地球表面的B点,然后将一个重物落入这隧道,则它会从A点,经过地心,移动到B点,就好像单摆从一边摇摆到另外一边。但是,从地心到B点的路途中,它是呈升起状态,而重量只能造成物体掉落,因此冲力与重量不同。 冲力说事实上到了十五世纪时已经有点变质了,不过冲力说在十六世纪初叶还有人讲授。这个学说的衰退是从英羹恩的马昔乐(Marsilius of Inghen)开始的。他设想冲力就像热一样。物体离开运动来源的最远部分,冲力最弱,就像一根棍子离开热源最远的一头最冷一样,物体离开其推动者后,冲力就平均分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就像棍子离开火之后,热就平均分布出去一样,最后冲力逐渐衰退,就像棍子的热散掉一样。
144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42
法语
法语 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语是除英语之外最多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法语也是联合国、欧盟、北约、奥运会、世贸和国际红十字会等的官方语言及正式行政语言。法语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汉语以外,当时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现时全世界有约一亿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亿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长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陆。法语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语。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从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沟通时则会有障碍,这是因为两者在发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4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法国,拉丁语开始在法国流行。至5世纪,拉丁语已经广泛取代了原先通行于法国的凯尔特语。在高卢境内,随着罗马移民的增加,高卢人与之使用的通用拉丁语融合形成通俗拉丁语,与此同时,作为上层文人使用的书面拉丁语开始衰退。5世纪,高卢境内的说拉丁语的早先居民,与随着民族大迁徙进入高卢的讲日耳曼语的法兰克人的语言开始融合。法语开始失去非重音音节。6-7世纪,大众语变为一种混合性语言()。8世纪,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开始使得法语开始规范化。到9世纪,拉丁语和日耳曼语最终融合成罗曼语。 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的维莱科特雷法令正式规定法语取代拉丁语、方言和其它地方性语言,成为法律和行政上的官方语言。 有趣的是,1066年征服者威廉把法语带到了英格兰,并对英语产生了影响(例如英语的牛肉是法语转成的)。另一方面,18世纪欧洲各国贵族欣赏法国的生活方式,法语也成了各国的宫廷语言。直至当代的欧洲,法语是欧洲外交场合除英语的通用语,不少欧洲人也略懂法语。 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邦指出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有一半的法国人其实不讲法语,现代的法语是法国大革命后才由法国政府统一使用,并规范巴黎的法语。 法国人一直对自己的语言非常自豪和骄傲。16世纪始法语便成为国际外交及学术语言;18至19世纪殖民地时期,大英帝国将英语带到广大的英国殖民地,而法国作为第二大殖民帝国也把法语带到其殖民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强大的美国继续在世界各地传播英语,使法语的地位持续下降。法国人对此十分不快,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全力抗击英语文化势力。尽管如此,法语也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受到了英语的影响。法语也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 法语在法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有多种变体(方言)。法国人一般使用以巴黎的法语为标准的“本土法语”(),但法国南部人亦使用受奥克语影响的所谓的“南部法语”()。欧洲的法语变体有比利时法语、瑞士法语和义大利瓦莱达奥斯塔地区的奥斯塔法语()。在加拿大,法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法语方言主要有魁北克法语和阿卡迪亚法语。在黎巴嫩,法语直到1941年为止是官方语言之一,当地的法语方言为黎巴嫩法语。其他地区亦有法语的方言。 法国其它地区之语言则不属于法语方言,如西方布列塔尼半岛之布列塔尼语属凯尔特语族,北方弗拉芒语则属日尔曼语族,两者与法语所属之罗曼语族语言皆有根本结构上之差异。法语衍生的克里奥尔语也被认为是不同的语言。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有一千万美国人有法国血统,而大概有一百万法国裔美国人在家庭使用法语。 法文祖先的拉丁语很有规律性。而历史上的因素及语音的演变,使得拼写和实际读音不一定相同,但比语源多元的英语更具规则性。拉丁语由于不再作为母语,教材中仍然需要以长音符号标注长音。 法文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 法语和英语一样用26个拉丁字母,在学习法语发音的时候要分清楚元音字母和元音,辅音字母和辅音亦然。法语和英语、汉语的不同之处在于法语没有双元音,发每个元音时口型都不滑动,尤其要注意发鼻化元音时不能像汉语韵母似的有延续动作。 法语主要用五个变音符号,有时候用来表示不同的发音,有时候只是区别不同的语义: 不同的地区对使用变音符号的指引略有不同:法兰西学术院主张大写字母上方的变音符号不应该省略,但是则允许在某些情况下省略大写字母上方的变音符号。 法语的元音多数圆唇,因此法国人说话的时候嘴唇好像总是圆着的。要注意的是,/ɑ/对很多法语使用者来说不再是音位。但是对于/ə/是否是法语中的音素还存在争论。有人认为它与/œ/同音。 世界上的拼音文字可分为不需要音标拼写的直接拼法、需要音标辅助的间接拼法。世界上上绝大多数表音文字都是属于直接拼法,即是拼写都非常规则不使用音标就可以直接正确地拼读出单词,尽管法语的读音规则非常简单,但法语跟英语一样需要音标辅助拼写单词,法语属于间接拼法,当掌握规律后可以不用音标正确拼出单词,拼写比英语规则,通常在普通的法语字典里占一页的篇幅,但是法语单词中不发音的字母特别多,同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可以发不同的音,不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可以发相同的音,看单词一般可以读出正确的发音,但不一定能根据单词的发音正确拼写出单词,人们举例拼写复杂的言语时通常用法语和英语为例。 但是对于使用中文的学习者来说,需要了解一下这些规则: 关于法语的动词形态变化, 以下举动词 ()“是”为例:
144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43
黄河
黄河 -{zh-hans:; zh-hant:;}-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达素齐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录得最高含沙量达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篇也不见黄河的说法。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这在古书中也早有记载: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八年》郑国的子驷引《逸周诗》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尔雅·释水》记有“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黄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数量众多的水泊和海子组成,在阳光照耀下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当地的藏族居民把这一段黄河称作“玛曲”(),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肃省“玛曲”县即以此河段命名。 地质史演变考证,黄河属于较为年轻的河流,约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流域还只有一些互不联通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和夺袭,经历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后,各湖盆间逐渐联通,形成黄河水系的雏形。距今约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清咸丰年间。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济水(又名大清河)入渤海。 1938年6月9日,国军为阻挡日军,破坏郑州黄河南岸花园口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2540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但真正源头所在现在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离黄河源头还有距离。《山海经》、《尔雅》、《水经注》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河源的说法。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时期。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对黄河河源建立了正确的认识。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至元代人们开始对对黄河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该处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宗泐和尚奉使西藏归朝,经过河源地区时,曾对其进行考察,并赋诗一首《望河源》,在诗序中他指出河源出自巴颜喀拉山的东北,而且是黄河和长江上源的分水岭,这在河源认识上成为了一次突破。 清初中原地区和河源地区往来更加密切,时人已经逐渐了解到在黄河上源区有“古尔班索罗谟”(蒙语意为三条支河),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他们到达星宿海,发现星宿海上源还有三条河流,但并未追至源头。拉锡、舒兰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还写有《河源记》。康熙末年组织全国性的地形测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区进行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将测量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绘制出来。 清乾隆中期,齐召南利用《皇舆全览图》及其他资料,编著《水道提纲》,其中将黄河上源三条支流中间一支阿尔坦河(今天的约古宗列曲)定位正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于黄河下游决口泛滥,难以堵塞,于是乾隆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探险者和地理学家深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活动,他们也曾到达河源地区搜集自然、人文资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国人窦脱勒、敖伦,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士纳可、科兹洛夫,德国人费士勒、台裴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组织对黄河源头进行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公里,长于卡日曲11.9公里。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公里,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然后注入星宿海。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公里。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公里、约古宗列曲为2372平方公里。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约古宗列曲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依据黄河鱼类种群的分布特点和黄河流域地质历史,李思忠认为甘肃东部黑山峡出口及壶口瀑布可以分别作为黄河干流上、中、下游的分界:黄河上游流经中国西部山区,中游贯穿宁蒙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下游流经汾渭盆地等低海拔谷地或平原地区。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1‰;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公里,宽30~50公里,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公里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黄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公里,占干流全长的31.2%。 茫尕峡—多石峡—麦多唐贡玛峡—官仓峡—拉加峡—野狐峡—拉干峡—龙羊峡—阿什贡峡—松巴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牛鼻子峡—朱喇嘛峡—盐锅峡—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下峡)—乌金峡—红山南峡—红山北峡—黑山峡—虎峡—青铜峡—晋陕峡谷—晋豫峡谷(包括三门峡—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5世纪30年代全球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1970年代起,由于经济发展、工业及农业的耗水量大增,大量河水被抽走,黄河的径流量由1950年代的575亿立方米,急剧下跌至1990年代中期的187亿立方米,黄河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鉴于黄河断流情况严重,中国政府自1998年起,开始限制用水及修整河道,于是黄河自2000年起便未曾断流,不过目前黄河仍会不时干涸,断流的威胁仍然存在。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另请参看:黄河大堤、黄河防凌、汴渠、鸿沟、京杭运河、茅津渡、南水北调工程、河套灌区 由于黄河的一些地理及气候的先天性原因(如凌汛等),虽然是中国第二大河,但黄河的航运能力有限,目前仅实现局部河段季节通航。而黄河的全河段通航也在规划中。 黄河上的公路、铁路设施有: 黄河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公元前2000多年华夏族在黄河领域的中原地区形成、繁衍。 黄河博物馆 - 花园口 - 壶口瀑布 - 后冈遗址 - 柳湾墓地 - 北首岭遗址 - 大河村遗址 - 平粮台城址 - 庙底沟遗址 - 陶寺遗址 - 老官台文化- 贾湖遗址 - 仰韶文化 - 花楼子遗址 - 河南龙山文化 - 西水坡遗址 - 大地湾遗址 - 三门峡栈道遗迹 - 元君庙墓地 - 姜寨遗址 - 半坡遗址 - 裴李岗文化 - 风陵渡 - 西朱封墓地 - 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遗址
144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44
林纳斯定律
林纳斯定律 林纳斯定律(Linus' Law)以Linux创始人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的名字来命名,但最先由埃里克·斯蒂芬·雷蒙(Eric S. Raymond)的作品《大教堂和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中所提出。定律中说,“足够多的眼睛,就可让所有问题浮现”(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更正式地来说即是“只要有足够的单元测试员及共同开发者,所有问题都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发现,而且能够很容易被解决”。软件审查的一种形式是将代码展示多开发者以达成共识。代码审查能让研究者和开发者工作更有效率,且比软件测试更高效。
144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46
晏婴
晏婴 晏婴(公元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亦称晏子。齐国莱地夷维人。春秋后期外交家、思想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据说晏婴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头脑机敏,能言善辩。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2余年。曾在景公时用计除掉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名居功自傲的将军,亦即二桃杀三士。晏婴平时生活节俭,谦恭下士。内辅国政,屡谏齐侯。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齐后庄公六年(前548年),妻子与齐后庄公通奸的大夫崔杼,为了复仇,设了以妻为诱饵将庄公谋杀了。晏婴得知之后,走到崔杼的家门外。左右问道:「您自杀以身殉君主吗?」晏婴说:「就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甚么要死?」左右又问:「那逃走吗?」晏婴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甚么要逃?」左右再问:「回去吗?」晏婴说:「君主都死了,要回去哪?统治人民的,难道是用以凌驾于人民吗?社稷才是真正的君主。为人臣者岂为了禄米?是为了保护社稷啊。所以君主为社稷而死,我也为君主而死;君主为社稷而逃亡,我也为君主而逃亡。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的错误而死或逃亡,我又不是他的亲宠之臣,谁愿意这样去作?而且有人都敢弑杀君主了,我何必自杀,何必逃亡,我又要回去哪?」门开后,晏婴进去,伏在齐后庄公尸首上大哭,又起来跳了三次后,出去(古代丧俗「顿足」之礼),表示悲痛后就离开了。旁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他。」崔杼说:「他有民望,放了他,以争取民心罢。」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人因他身材矮小,看不起他,就在大门旁另开一道小门,请他从小门进去。晏婴不肯进去,说:「我若是出使狗国,那我便会走狗门进国,今天我是要出使楚国的,那我便不该走这个门。」接待的官员听了,只好请他从大门进去。晏婴见到楚灵王。楚王问:「齐国难道没有贤明的人了吗?为何让你作为使臣来到我国?」晏婴答道:「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古代一闾为25户),城民只要把袖子抬起足以遮蔽太阳,把身上的汗水洒下有如下雨,人们走动时肩得挨在一起,每移开一只脚便又有另一只脚踏上,怎么会没有人?」楚王又问:「那为什么是选你做为使臣呢?」 晏婴回答:「齐国派遣使臣,都是把一名使臣派到适合他去的国家。贤能的人会被派去出使有贤能君主的国家,不够贤能的人就被派去出使无品德君王的国家,婴在齐国臣子之中,能力是最差的,所以被认为最适合出使楚国。」 景公三十二年(前516年),东北方出现彗星。景公叹息说:「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忧然泪下。晏婴反而大笑,景公恼怒。晏婴说:「臣笑群臣谀甚。」景公说:「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婴说:「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景公说:「可禳否?」晏婴说:「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当时景公大造宫室,养狗马,奢侈无度,税重刑酷,晏子借机谏止。 有一次,景公修建房舍,将要修建得非常漂亮。一天刮风下雨,景公和晏子一起入席饮酒。喝得正畅快时,晏婴起身唱歌,唱道:「穗乎不得获,秋风至兮殚零落,风雨之拂杀也,太上之靡弊也。」唱完,转过头流下了眼泪,跳起了舞。景公制止住他,说:「今日夫子为赐而诫于寡人,是寡人之罪」于是撤掉了酒席,罢徭役,停止修建房舍。 又有一次,连下三天的雪。景公披著用狐狸毛做的皮衣。晏婴谒见,景公说:「奇怪啊!怎么大雪降了三天,我却感觉不到天气寒冷呢?」晏婴回答:「真的是天气不寒冷吗?」景公笑了。晏婴说:「婴听说过,古代那些被称为贤明的君主,虽然天天能吃饱却能体会没食物的人的饥饿,虽然穿著暖和却能体会缺乏衣物的人的寒冷,虽然生活安逸稳定却能体会努力工作的人的辛劳,为何君王您会不知道呢?」景公说:「你说得对!寡人知道该如何做了。」 于是下令广发粮食,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就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丘听到后说:「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有一次,晏婴外出,在路上遇到被囚禁之中的越石父。把他赎出来,用车载回家。晏婴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屋内,过了很久没出来,越石父请求与晏婴绝交。晏婴大吃一惊,道歉说:「婴虽然不是个仁者,但好歹让先生幸免于灾厄,为何先生这么快便与婴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过,君子对于不能理解自己的人会表现得笨拙,而对能理解自己的人会表现精明。刚才我尚在囚车之中时,先生不知道我这个人如何,却选择救了我,既然先生认为我值得相助而出手救了我,那我便将先生视为能理解我的人;一个能理解我的人却不愿以用礼对待我,那我还不如继续待在囚车之中。」于是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婴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遮著大伞,赶著四匹马,志气扬扬,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里,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还不到六尺,但他作为齐国相国,在诸侯之间名声响亮。今天妾看到他,志向宏达远大,但态度仍是谦恭。而你身高有八尺,只作为人家的车夫,但态度却相当得意,妾所以想求离婚。」从此,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婴感到奇怪,问他原因,车夫如实相告。晏婴就推荐他为大夫。 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重,在柱子上凿了个洞,把一封信放在里面,对他的妻子说:「这柱子里的信,孩子长大了以后,拿给他看。」不久,晏婴病逝。 待儿子长大后打开信,见信上写:「布帛不可以缺少,缺少了就没有衣服穿的;牛马不可以缺少,缺少了就没有拉车的;士不可以缺少,缺少了就没有官可以任用;国家不可以穷困,穷困了就不可推行政令。」 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子晏圉。
144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47
硅 硅(,台湾、香港及澳门称为-{矽}-,旧讹称为釸,中国大陆称为-{硅}-)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Si,原子序数为14,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的IVA族。 硅原子有4个外围电子,与同族的碳相比,硅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活性较低。硅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元素,然而它极少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以复杂的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等化合物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在宇宙储量排名中,矽位于第八名。在地壳中,它是第二丰富的元素,占地壳总质量25.7%,仅次于第一位的氧(45.4%)。 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电子仪器,是现代工业的材料基石之一。 结晶型的硅是暗蓝色的,很脆,是典型的半导体。 硅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常与氧元素形成化合物。存在于地表的硅几乎总以含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尤以包含4个配位键的结构居多,少有例外。每1个硅元素搭配4个氧元素的组合可以单独形成基团,也可以形成链、带、环、层等复杂结构。在常温下,除氟化氢以外,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固态硅单质不太活泼,不易于气体或液体试剂反应;液态硅单质则相反,能与多数金属发生反应。 同素异形体有两种,一种为暗棕色无定形粉末,用镁使二氧化硅还原而得,性质比较活泼,能够在空气中燃烧,称为无定形硅;另一种为性质稳定的晶体(结晶硅),是用炭在电炉中使二氧化硅还原而得。 1787年,拉瓦锡首次发现硅存在于岩石中。然而在1800年,戴维将其错认为一种化合物。1811年,盖-吕萨克和可能已经通过将单质钾和四氟化硅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备了不纯的无定形硅。1823年,硅首次作为一种元素被贝采利乌斯发现,并于一年后提炼出了无定形硅,其方法与盖-吕萨克使用的方法大致相同。他随后还用反复清洗的方法将单质硅提纯。 英文中的一词,来自拉丁文的,意思为燧石(即火石,富含硅元素)。在1831年,苏格兰化学家创造了这个名词。 在1823年纯化出来后,瑞典化学家永斯·贝采利乌斯利用新拉丁文规则造出这个单字,再加上-ium字根,以代表它是一种金属。欧洲许多国家都采用这个名称,但英文名称最终采用了在1817年提出的这个拼法,去除了代表金属的-ium字根,因为它的物理特性更接近于碳(carbon)与硼(boron)这一类元素。 1837年,日本第一部西方化学译著,宇田川榕庵的《舎密开宗》中首先以「珪土」作为硅元素的名称。该书译自荷兰语,由于当时荷兰语硅的元素名为「keiaarde」,是「keisteen-aarde」(燧石土)的缩略,日本就专门找了一个玉字旁的同音字「珪」(日语:けい,汉语:-{zh-hans:guī;zh-tw:ㄍㄨㄟ;zh-hk:guī}-,是「圭」的异体字)来音译「kei」。因此「keisteen」就译成「珪石」,作为SiO的名称。由于当时荷兰语中的镁、铝、硅、钡等元素都是以「aarde」(土)结尾,因此日语也分别照译成苦土、矾土、珪土、重土。后来日本摒弃了荷兰语的「土」,改译为「珪素」。19世纪后期,出现了「-{硅}-素」的写法,不过19世纪末日本规定以「珪素」为准。「珪/-{硅}-」进入中国是20世纪初。原因有一派学者考虑土壤基本上就是混杂的硅酸盐。他们想到的是菜畦(qí)的畦字。畦是土壤,正好是硅酸盐类组成的,由于它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所以中国采用了石字旁的写法(「燐」改成「磷」也是同理)。「-{硅}-」字古也有之,是「砉」的异体字,读作-{zh-hans:huò;zh-tw:ㄏㄨㄛˋ;zh-hk:huò}-),与今义无关。 「-{矽}-」一字的出现是在1871年,中国第一部西方化学译著,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的《化学鉴原》中作为硅元素(silicon)的音译。20世纪初,中国「-{硅}-」、「-{矽}-」混用,“硅”表示silicon最早见于1906年顾琅、周树人《中国矿产志·导言》:“以水成者,有砂硅粘板石灰等。”。直到193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化学命名原则》,将硅元素的译名定为「-{矽}-」,其中写道「Silicon 旧译一作-{硅}-,一作-{矽}-,-{硅}-由日名珪素孳演而成,因为固体,故改王旁为石;于义既无可取,不如用谐声之-{矽}-」。 中国科学院于1953年2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化学物质命名扩大座谈会。会议邀集全国各地的化学专家以及从事文字改革工作的学者参加。据会议纪要显示,当日会场上围绕-{矽}-字等同音字是否需要变更有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派是以顾翼东、方柏容、刘泽先三位先生为代表,主张改;另一派则以符绶玺、侯毓汾二位先生为代表,主张不改。座谈会结束后不久,《化学通报》连载了化学名词审查小组成员陶坤的文章——《化学新字的读音》上、下两篇。在下篇中,陶文宣布将-{矽}-字改为-{硅}-字,在注解中他是这样陈述更改理由的:“-{矽}-音夕,与硒、烯、醯、锡不易分辨”。真正全国性的统一变更是在1957年。这一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下发《关于几个化学名词订名问题的通知》,正式宣布废-{矽}-改-{硅}-的决定。这一通知中提到了审定理由和过程:“1953年化学名词审查小组建议将‘-{矽}-’改为‘-{硅}-’,1955年,无机化合物名词审查小组认为此项建议甚为正确,在征求全国各有关单位意见后,决议将‘-{矽}-’改为‘-{硅}-’。”,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硅}-字并不念作圭(guī)而要求念作夕(xì)。因为宣传不够,人们不知道该怎么念,而想当然地按圭、桂、闺等字的读音。后来的人沿用错误读法,这样,Si这种元素在中国大陆有两个名称,-{硅}-和-{矽}-。,矽肺与矽钢片等民间常用词汇至今仍常用-{矽}-字(在大陆读作-{zh-hans:xī;zh-tw:ㄒㄧ;zh-hk:xī}-)。在香港,两用法皆有,但「-{矽}-」较通用。 硅主要以含氧化合物的形式,作为仅次于氧的最丰富的元素存在于地壳中,约占地表岩石的四分之一,广泛存在于硅酸盐和硅石中。 工业上,通常是在电炉中由高纯度碳还原二氧化硅(常见于石英或沙子)而制得: 为减少副产物碳化硅的产生,需要加入过量的二氧化硅: 这样制得的硅纯度为97~98%,叫做粗硅。再将它融化后重结晶,用酸除去杂质,得到纯度为99.7~99.8%的纯硅。如要将它做成半导体用硅,还要将其转化成易于提纯的液体或气体形式,再经蒸馏、分解过程得到多晶硅。如需得到高纯度的硅,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纯处理。 已发现的硅的同位素共有12种,包括硅25至硅36,其中只有硅28,硅29,硅30是稳定的,其他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 硅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作半导体器件、太阳能电板、光纤和积体电路。还可以合金的形式使用(如硅铁合金),用于汽车和机械配件。也与陶瓷材料一起用于金属陶瓷中。还可用于制造玻璃、混凝土、砖、耐火材料、矽氧烷、硅烷。与铁结合,可以成为矽钢,这是一种耐磨的钢件,常用在各种工具上。此外,矽也是不锈钢的主成分之一,用来使不锈钢具有耐磨的特性。
146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60
俄语
俄语 俄语(,发音),又称俄文,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俄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主要在俄罗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华沙公约组织的成员国里曾经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苏联时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国家俄语已不再是官方语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个目前仍在使用的语言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东斯拉夫语文字是在第十世纪的内容。 俄语是欧亚大陆中分布区域最广的语言,也是斯拉夫语中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俄语也是欧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语,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1.44亿人的母语。俄语是母语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据记载约1000年现代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大部分区域居住的主要民族是斯拉夫人东支,说着很相近的方言群。约880年统一成为基辅罗斯,以古东斯拉夫语为书面和贸易用语。后来988年基督教传入,同时南斯拉夫的古教会斯拉夫语被引入成为官方和礼拜仪式语言。来自拜占庭希腊语的借词和借译词开始在这一时期进入古东斯拉夫语和口语方言,同时影响着古教会斯拉夫语。 约1100年基辅罗斯瓦解后方言迅速分化。现代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地域产生罗塞尼亚语,而现代俄罗斯的地域产生中古俄语。二者在13世纪这些地区在西部立陶宛大公国、波兰、匈牙利和东部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封建共和国与臣服鞑靼人的多个小公国之间的划分而成为不同的语言。 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的官方语言是教会斯拉夫语,这是由古教会斯拉夫语发展而来的语言,几个世纪里都是书面语言,直到彼得大帝时代被限制用于圣经和礼拜仪式用语。俄语在教会斯拉夫语的强烈影响下一直发展到17世纪末,随后这种影响发生了扭转,而且导致了一些礼拜仪式用文字的衰落。 彼得大帝()政治改革伴随着字母的改革,而且达到了世俗化和西方化的目的。专用词汇取自西欧语言。1800年,贵族日常用的法语和有时使用的德语占了很大一部分。许多19世纪的俄语小说,像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包含整段和整页未翻译的法语,有着受教育的读者不需要翻译的假设。 现代的书面语被认为来自亚历山大·普希金()在19世纪前三分之一的时期,他通过排除一些古老的语法和词汇(所谓的“”——“高级形式”),提倡当时口语中可以找到的语法和词汇改变了俄语。现代的年轻读者或许只能从普希金著作中体会一些明显难以理解的词语,自从少数普希金所用的词语变得古老或者转变了意思。事实上,许多19世纪俄罗斯作家尤其是普希金、米哈伊尔·莱蒙托夫()、尼古拉·果戈里()、亚历山大·格里博也多夫()所用的表达方式成为现代俄语口语中常见的方式。 20世纪政治剧变和整个意识形态的变化在1918年正字法改革以后给俄语带来了现代化的形式。政治环境和苏联在军事、科技(尤其是航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俄语带来世界性的声誉,尤其是20世纪中期。 苏联时期对其他民族语言的政策其实是摇摆不定的,即使各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联合的角色和高一级的地位使俄语保留了下来,即使只在1990年被宣布成为官方语言。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新独立的国家鼓励使用当地语言,其中一部分给予俄语特别待遇,虽然俄语作为后苏联国家的国际交流语言的的角色持续下来。 俄语在世界范围内规模缩减了,由于全世界俄罗斯人的减少和俄罗斯总人口的减少。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影响力的下降也使世界其他地方俄语使用者人数减少。 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社会学研究中心研究副主任Arefyev A. L.在2006年期刊上发表的估计,俄语在全世界逐渐失去了地位,特别是在俄罗斯。2012年A. L. Arefyev发布了新的学术研究“俄语在20-21世纪的转变”,其中他得出结论在世界各地俄语趋于进一步的衰落(见于2013年出版的期刊)。在前苏联国家俄语逐渐被当地语言取代。当前世界上俄语使用者的人数取决于世界上俄罗斯人(作为俄语主要的分布来源)的数量和俄罗斯(以俄语为官方语言)的人口。 俄语是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一种语言,从口语角度来看,它的近亲是乌克兰语及白俄罗斯语,都属于东斯拉夫语支。在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境内很多地方,这几种语言可以互换,在某些地方这种传统双语语境导致语言混合。 俄语是联合国和俄罗斯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的少数民族正式语言之一(俄罗斯族使用)。 直至1917年,俄语是俄罗斯帝国的唯一官方语言,但在苏联时期,每个加盟成员国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俄语就成为苏联一体角色的语言。 在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独立国家鼓励人民使用自己本国的母语,因而扭转了俄语独大的状况,然而作为全国沟通的角色不变。 在拉脱维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俄语人口,主要来自两次大战前的俄国和前苏联移民。现时俄语不是官方语言,而俄语在课堂的使用依然在辩论中。在爱沙尼亚,苏维埃时代的移民和他们的后裔构成国家的当前人口的大约四分之一左右。在立陶宛,俄语人口占全国比例是少于十分之一的。然而,大约80%波罗的海地区的人口能用基本俄语交谈。而在芬兰,由于曾经是俄国的一部份,仍然有几个俄语社区。 在20世纪,俄语在华沙条约成员国的学校里被广泛地使用,包括波兰、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但是,年轻一代的俄语通常都不流利,因为俄语不再于学校广泛使用。在中国与苏联友好期间,俄语被指定为学校的第一外语来教授,以后其地位为英语所取代。此外,由于受到苏联影响,一些亚洲国家譬如老挝、越南、柬埔寨和蒙古,依然教导著俄语。而在阿富汗的几个部落,俄语仍然被使用作为混合语。 在以色列,至少75万名前苏联的犹太人移民使用俄语(1999年人口调查)。以色列的新闻、网站及出版物亦经常使用俄语。 在北美洲,有相当大的俄语社区,特别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区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多伦多、迈阿密、芝加哥和克利夫兰郊区的里士满高地。单在纽约、洛杉矶俄语人口估计达50万人。他们发布他们自己的报纸,和居住在自足的区域(特别是在1960年代开始的移民)。 20世纪的初期,西欧涌入许多俄语的移民。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义大利、比利时、希腊、巴西和土耳其,讲俄语的社区共计有三百万人。 俄语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未得国际承认的聂斯特河沿岸、南奥塞梯、阿布哈兹的官方语言。它也是联合国六个官方语言之一。在俄罗斯及前苏联境内,对于以俄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人士来说,用俄语上课是热门的选择。 虽然俄罗斯族人口在俄罗斯占了78%,在白俄罗斯占10%,在哈萨克占26%,在乌克兰占17%,在吉尔吉斯占9%,在摩尔多瓦占6%,在阿塞拜疆占2%,在格鲁吉亚占1.5%,在亚美尼亚及塔吉克占了不足1%,但是以俄语授课的学生在俄罗斯占了97%,在白俄罗斯占75%,在哈萨克占41%,在乌克兰占25%,在吉尔吉斯斯坦占21%,在摩尔多瓦占7%,在阿塞拜疆占7%,在格鲁吉亚占5%,在亚美尼亚及塔吉克占2%。 在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尽管官方减少以俄语教授的科目,仍有学校仍以俄语教学。 俄文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俄语字母共有33个。下表展示其大写字母,以及用标示的这些字母在通常情况下的发音。 早期的俄语字母还包括[与(或者)并合]、与(与并合)、(与并合)、(与并合)、[与(或者)并合]以及(后来演变成的字形,并转变为或者)。在这些字母被废弃的的同时或者之后的一段时间,它们会被用在与之相关的文章里面。和最初表示超短元音或者非重读的、。 因为在电脑运算上的许多技术限制,以及不易找到西里尔字母的键盘,这种情形下常用拉丁字母来转写俄文。例如(霜)会转写为moroz,(老鼠)会转写为mysh或myš。拉丁字母转写一度曾被住在俄罗斯以外的人士使用,不过现在说俄语的电脑使用者较常使用Unicode字符编码,可以完全整合俄文字母。有一些免费软体利用字符编码可以让使用者输入俄文字母,即使是用西方的QWERTY键盘也可以输入。 俄文字母有许多不同的字符编码系统。KOI8-R是由苏维埃政府所设计,原意是要成为俄文的标准编码,此编码仍在类UNIX系统广为使用。不过MS-DOS及OS/2()、传统的麦金塔()及Microsoft Windows(CP1251)加深了俄文字母系统的混乱,最后Windows-1251成为1995年至2005年俄文网际网路及电子邮件通讯的。 早期使用的8位元编码已很少用在通讯协定及文字交换的资料格式,现在大部份已被UTF-8取代。有许多不同的编码转换软体,像iconv即为其中之一,大部份的Linux、麦金塔版本都支援此软体,也有一些其他的作业系统支援,不过现在只有在存取多年前制作的文字档时才会用到转换软体。 除了现代的俄文字母外,Unicode(及UTF-8)有早期西里尔字母(基于希腊字母)的编码,以及其他斯拉夫文字,或是用西里尔字母的非斯拉夫文字。 俄语的语音系统发源于斯拉夫语族,但在早期历史上改变很多,大约公元1400年大致成型。 标准俄语基于莫斯科方言,有很强的重音和适度的音调变化。重音元音有一点拉长,而非重音元音倾向于抬升成闭元音或者模糊元音/ə/。 俄语里一个音节里的声母和韵尾最多可以含8个辅音,用公式表示如下(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 俄语中的词性分为10大类至于语法较为复杂,分别如下: 俄语词性有性、数、格之变化,例如格分为:主格(第1格)、属格(第2格)、与格(第3格)、宾格(第4格)、工具格(第5格)和前置格(第6格),动词有「体」之分,还有形动词和副动词之分。
146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62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侯爵(,),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的工作对天体力学和统计学有举足轻重的发展。 拉普拉斯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行星的轨道大小只有周期性变化,这就是著名的拉普拉斯定理。 《宇宙系统论》是拉普拉斯另一部名垂千古的杰作。在这部书中,他独立于康德,提出了第一个科学的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理论——星云说。康德的星云说是从哲学角度提出的,而拉普拉斯则从数学、力学角度充实了星云说,因此,人们常常把他们两人的星云说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拉普拉斯是推测到黑洞的存在和重力崩塌概念的最早一群科学家之一。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是拉普拉斯变换和拉普拉斯方程的发现者。这些数学工具今天已经在数学物理的各个分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拉普拉斯是因果决定论的信徒。1799年出版了巨著《天体力学》的头两卷,主要论述行星运动、行星形状和潮汐,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天体力学”的学科名称。1802年出版第三卷,论摄动理论。1805年出版第四卷,论木星四颗卫星的运动及三体问题的特殊解。1825年出版第五卷,补充前几卷的内容。该书是经典天体力学的代表著作,由于这部巨著的出版,拉普拉斯被誉为法国的牛顿。据说,当拿破仑看到这部书时,问拉普拉斯,为何在他的书中一句也不提上帝。拉普拉斯明确地回答:「陛下,我不需要那个假设」(法语:"Je n'avais pas besoin de cette hypothèse-là.")。拿破仑将这句话告诉约瑟夫·拉格朗日,拉格朗日却说:「这是个好假设!它可以解释许多事情」(法语:"Ah! c'est une belle hypothèse; ça explique beaucoup de choses.") 拉普拉斯给出了一个古怪的关于太阳会升起的概率的方程,他声称这个概率是(d+1)/(d+2),d是过去太阳升起的天数。拉普拉斯声称这个公式可以应用于所有我们不认识的事物上,或是在我们已知,但由于我们不知道的事物而陷入泥潭的事物上。 拉普拉斯在1806年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伯爵,并且他在波旁复辟后于1817年被任命为侯爵。 法国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数学界著名的三个人物:拉格朗日(Lagrange)、拉普拉斯(Laplace)和勒让德(Legendre)。因为他们三位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为「L」,又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人们称他们为「三L」。 主要部份文节: 1806年,拉普拉斯在亚捷买了一间房子。在那时,有一个村庄而且尚未被巴黎联合都市吸收。克劳德·贝托莱是那附近的邻居 - 他们的花园没有分隔。两人形成了一个在科学界不拘形式的中间力量,近来被称为。由于其贴近拿破仑,拉普拉斯和贝托莱能有效地控制了科学的建立和比较享有声望的办事处方面的许可。该协会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支持金字塔。1806年,他还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外籍成员。
146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63
数学家列表
数学家列表 以下按国籍排列方法列出的数学家列表。 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古希腊、英国、美国、俄罗斯、挪威、瑞典、荷兰、瑞士、比利时、匈牙利、丹麦。
146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64
1119年
1119年
146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65
1114年
1114年
146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68
官方语言列表
官方语言列表 以阿迪格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南非荷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阿尔巴尼亚语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阿尔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阿姆哈拉语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为官方语言的有 : 以亚美尼亚语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阿萨姆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亚塞拜然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艾马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印尼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巴尔卡尔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白俄罗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巴什基尔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巴斯克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孟加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比斯拉马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博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波士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保加利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布里亚特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加泰罗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车臣语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齐切瓦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奇波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楚瓦什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克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克里奥尔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克罗埃西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捷克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丹麦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德顿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迪维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多格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多格里布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荷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不丹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爱沙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法罗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斐济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菲律宾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芬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法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弗里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加利西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格鲁吉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德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希腊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瓜拉尼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古吉拉特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海地克里奥尔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哈萨克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排湾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阿美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格威金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夏威夷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是 : 以希伯来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印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因纽特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匈牙利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冰岛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印古什语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爱尔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意大利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日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卡巴尔达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汉特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卡尔梅克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卡纳达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卡累利阿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克什米尔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卢安达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高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哈卡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基隆迪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科米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孔卡尼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朝鲜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库尔德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拉迪恩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老挝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拉脱维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立陶宛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卢森堡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马其顿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麦地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马尔他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马拉加西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马拉雅拉姆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曼尼普尔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曼西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马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马绍尔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毛利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马拉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摩尔多瓦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蒙古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摩图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诺鲁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恩德贝利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涅涅茨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尼泊尔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北索托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挪威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奥塞梯语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奥里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帛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普什图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波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波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旁遮普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克丘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罗马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罗曼什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罗塞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萨摩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撒丁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萨米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梵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桑塔利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塞尔维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信德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僧伽罗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斯拉维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斯洛伐克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斯洛文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索马利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索托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斯瓦希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斯威士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瑞典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塔希提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法国的法属玻里尼西亚(连同法语) 以泰米尔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泰卢固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鞑靼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藏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巴布亚皮钦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松加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汤加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茨瓦纳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提格雷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土耳其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土库曼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吐瓦鲁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图瓦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乌德穆尔特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乌尔都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乌克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乌孜别克语(乌兹别克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维吾尔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万达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越南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威尔士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班图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雅库特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以祖鲁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
147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472
丹麦
丹麦 丹麦王国(),通称丹麦(),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拥有两个自治领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麦是欧洲联盟成员国,经济高度发达,同时是个典型的福利国家,贫富差距极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麦也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创始会员国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现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丹麦(Danmark)一词的来源,尤其是丹麦、丹人与丹麦统一为单一王国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这些争议集中在丹麦一词的前缀"Dan"究竟指一个名为丹的日耳曼部落还是名为丹的国王,和后缀"mark"的确切意义。一些书目和中世纪文学对丹人所在地的描述各不相同,使得丹麦词源争议更加复杂。 从8世纪到10世纪,丹麦人与挪威人、瑞典人一起,被称作维京人,他们的殖民、袭击、贸易活动遍布整个欧洲。他们在不列颠和西欧最为活跃,征服了英格兰、爱尔兰和法国。根据耶灵石记载,哈拉尔一世在公元965年统一了丹麦,并皈依基督教。11世纪早期,卡纽特大王统一了丹麦、英格兰和挪威长达30年。中世纪中期和晚期,丹麦领土还包括斯科纳地区,势力范围东至爱沙尼亚,南至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 1397年,丹麦与瑞典和挪威组成共主联邦(卡尔马联盟),拥戴玛格丽特一世为王,三个构成国在联邦内享有平等地位。但玛格丽特女王并未能如实行事。在联邦成立后的125年里,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的历史始终围绕这个联合展开,瑞典多次获得独立,但随即又被丹麦征服。1523年7月,瑞典国王攻陷斯德哥尔摩,瑞典获得独立,随后丹麦与挪威组成丹麦-挪威联合。 1530年代,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爆发了伯爵战争,随后宗教改革影响到该地区,导致丹麦国教改为路德宗。 在瑞典独立后,丹麦曾两次尝试重新控制瑞典,第一次为北方七年战争,第二次为卡尔马战争。两次战争没能让丹麦重新统治瑞典,但瑞典被迫为战事赔款。在这段时间里,丹麦曾效仿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了丹麦公司,计划殖民斯里兰卡,但实际控制区域仅为印度特兰奎巴。 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试图成为路德宗国家的首领,却在1626年卢特战役中惨败;1627年,阿尔布雷赫特·冯·华伦斯坦领导天主教军队入侵掠夺了日得兰半岛,迫使丹麦退出这场战争。丹麦在战争中的失败导致军力衰退,此时瑞典在战争中崛起。1643年,瑞典入侵日得兰半岛,第二年宣布斯科纳成为瑞典领土。由于被瑞典占领导致的首都地区粮食短缺,加上境内粮食欠收和黑死病流行,丹麦人口锐减20%,不得不与瑞典签定布勒姆瑟布鲁条约,将哈兰、哥得兰、丹属爱沙尼亚和一部分挪威省份割让给瑞典。1657年,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向瑞典宣战,并远征不来梅-费尔登,可惜在这场战争中又遭惨败,将斯科纳、布来金厄、特伦德拉格和博恩霍姆岛割让予瑞典。两年后,丹麦夺回特伦德拉格和博恩霍姆岛。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丹麦试图在英国和法国之间保持中立。但英国视丹麦加入第二次武装中立联盟为威胁,因而两次攻击哥本哈根,史称炮舰战争。在英国围攻哥本哈根期间,挪威获得独立,丹麦-挪威同盟解体。 丹麦的民主化进程在1830年代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1849年6月5日,丹麦由君主专制和平过渡到君主立宪制。1864年,丹麦在普丹战争中战败,被迫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割让给普鲁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丹麦保持中立,但凡尔赛条约将割让给普鲁士的地区归还给丹麦。由于担心德国境内的领土收复主义,丹麦决定让该地区的公民自行决定归属。最终北部回归丹麦,南部继续留在德国。 1939年,丹麦与纳粹德国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但纳粹德国在1940年4月9日入侵丹麦。丹麦仅抵抗了两小时即投降。丹麦与纳粹德国的经济合作持续到1943年,随后丹麦拒绝继续合作,摧毁了大部分丹麦皇家海军的船只,并尽量将官员送往瑞典。在二战期间,丹麦帮助其境内的犹太人前往瑞典,以躲避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动。为了抵抗苏联,丹麦公民组成丹麦志愿军与德国合作。 1944年,冰岛宣布脱离丹麦成立共和国。1948年,法罗群岛获得部分自治权。 二战后,丹麦参与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联合国的建立,因此丹麦是这些组织的创始会员国。1973年,在经过公民投票后,丹麦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93年,丹麦通过公投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加入欧盟,参与到欧洲一体化进程中。2000年,丹麦公民投票否决加入欧元区。丹麦的两个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出于保护本地渔业的考虑拒绝加入欧盟。 丹麦在1849年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亦是欧洲较少有由君主专政过渡君主立宪并不经历任何流血事件的国家。 玛格丽特女王二世为国家元首,但是其权力仅有象征意义。丹麦政治系统在丹麦宪法的框架下动作,修宪需要议会同意,且在全民投票中得到不少于40%的支持票。根据丹麦宪法,国家权利三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各部互不隶属。 丹麦议会为一院制,称为"Folketing"(共179席)。179席中2席属格陵兰自治政府,2席属法罗群岛自治政府。议会的最大党提名首相人选,首相以及内阁大臣们负责政府行政部门的工作。议会一般每4年选举一次,但是首相有权宣布提前举行大选。自1982年来丹麦的联合政府一直是少数政府,政府获部分党派在阁外支持执政,维持议会多数。 丹麦的外交政策通常基于其主权国家及欧盟成员国身份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丹麦加入北约,结束了其长达200年的中立国身份。丹麦国防力量被称为国防军(丹麦语:Forsvaret)。在和平时期,丹麦国防部维持33000名左右的士兵,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拥有27000名士兵,15460名属于丹麦皇家陆军,5300名属于丹麦皇家海军,6050名属于丹麦皇家空军。丹麦也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主要支持者之一。除在NATO SNMCMG1执行任务的军人外,丹麦有1400名军人在执行国际任务。丹麦参与的规模最大的三次和平行动分别在阿富汗、科索沃和黎巴嫩。2003年至2007年,丹麦派出450名军人参与伊拉克战争。2014年进行规模最大的外交部门改革,关闭七处驻欧洲国家的,同时却在缅甸、奈及利亚、菲律宾等地新设大使馆。 2007年1月起丹麦行政区划改制,将过去13县()270自治市()缩减为5区域()、98个自治市。合并后的自治市人数须达到两万人(部份例外)。各区没有权利自订税收,其最主要的任务为医疗服务,开销来自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自治市和区的选举为直选,最近的一次选举已于2009年11月举行。 丹麦王国是单一制国家,但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分别在1948年和1979年获得自治地位。丹麦议会将部分立法权下放给两个自治区以处理各自内部事务。但是两个自治区的立法议会属于丹麦议会的一部分,两个自治区在丹麦议会各有两个席位。丹麦也派有高级专员驻两个自治区代表政府行使权利。 丹麦位于北欧,三面环海,北部隔大西洋北海和波罗的海与瑞典和挪威相望,南部与德国接壤,本土包括日德兰半岛、菲因岛、西兰岛及附近岛屿以及周围443个已命名岛屿(全国共有1419个岛屿面积大于100平方米),其中有72个岛屿无人居住,本土面积为43,094平方公里。丹麦另有两个自治领地: 北大西洋上的法罗群岛和位于北美洲的属地格陵兰岛(面积为217.56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岛)。 丹麦本土最大岛屿且最重要的是菲英岛和西兰岛。博恩霍尔姆岛位于国家的东部较远的波罗的海。很多岛屿都用桥梁连接,厄勒海峡大桥连接了西兰岛的哥本哈根和瑞典的马尔默,而大贝尔特桥连接菲英岛与西兰岛,小贝尔特桥连接日德兰半岛和菲英岛。其它小岛间有渡轮和飞机通航。 丹麦海岸线长达7314公里,南面与德国共享68公里的边境线,最北端为旅游圣地斯卡根,最南端为,最西端为Blåvandshuk,最东端为Østerskær。丹麦全境地势平缓,平均海拔为31米,若不计法罗群岛和格陵兰,丹麦本土的自然最高峰为莫来山,海拔170.86公尺。 丹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一月和二月平均温度达0摄氏度;夏季气候凉爽,八月平均温度为15摄氏度;秋季湿润而春天干燥。全年有121日降雨天,年降水量600~800毫米。由于丹麦地处北方,不同季节时长变化极大。冬季时长最短时太阳可晚至8:45升起,早至下午3:45日落;夏季时长最长时太阳早至4:30升起,晚至11点日落。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料,丹麦的领土可以分为两个植被带:位于大西洋附近的混合林带和波罗的海附近的混交林带。法罗群岛由北法罗群岛草带覆盖,而格陵兰则覆盖著格陵兰岛北极高苔原以及低北极苔原。 根据2012年丹麦统计局数据,丹麦总人口为5,580,516,其中89.6%为丹麦人后裔,其余10.4%为移民或移民后裔。移民的主要来源为邻近国家,比如土耳其、伊拉克、索马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亚和西亚国家。移民中的34%(约20万人)有西方国家背景,66%(约39万人)没有西方国家背景。丹麦人口年龄的中位数为39.8岁,男女比例为0.98:1。15岁以上的丹麦人识字率为98.2%。出生率为每名妇女生育为1.74名孩子。尽管出生率偏低,丹麦人口每年增长率仍有0.33%。 丹麦语为丹麦的官方语言,也是最常用的语言。德语在与德国接壤的南日得兰县(已废除)有官方少数族群语言的地位。英语和德语是丹麦最常用的外语。与周围国家相比,丹麦人的平均寿命较短,但丹麦经常在各种国际排名中被列为最幸福的国家。 至2013年1月,79.1%的丹麦人为丹麦国教——路德宗信徒,相较2012年下降了0.7%,相较2011年下降了1.3%。尽管丹麦国教有着众多信徒,但每周末都去教堂的人不足总人口3%。 丹麦宪法规定皇室成员至少有一名信仰丹麦国教,其他成员可以自由信仰其它宗教。1682年, 丹麦赋予罗马天主教、改革宗和犹太教有限的认可,但改变信仰仍然非法。直到1970年代,改宗才得到丹麦官方认可。现在,宗教团体不需要丹麦政府的认定即可主持婚礼与其它庆典活动。 丹麦穆斯林占总人口的3%,为第二大的宗教群体,因此伊斯兰教成为丹麦最大的少数宗教。至2009年,丹麦共有19个受认可的穆斯林社区。除丹麦国教与伊斯兰教外,其它宗教的信徒占总人口的2%,但没有一个宗教的信徒超过总人口的1%。 根据2010年Eurobarometer民意调查显示,28%的丹麦公民相信上帝的存在,47%表示相信有某种精神或生命力量,24%表示不相信任何精神、上帝或生命力量。 教育事业发达。1973年起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著名的高等学府有哥本哈根大学(建于1479年)、丹麦技术大学(建于1829年)、南丹麦大学、奥胡斯大学(建于1928年)。 安徒生; 尼尔斯·亨里克·达维德·玻尔 Michael Learns to Rock 丹麦被列为五大羽毛球强国之一,经常都会出现羽坛名将。有些更在奥运会赛场上曾夺得冠军,如波尔-埃里克·赫耶尔·拉尔森,以及多位世界冠军,如卡米拉·马尔廷、卡米拉·吕特·尤尔等名将。此外,在团体赛方面,丹麦国家羽毛球队在2016年汤姆斯杯决赛中,打败同为五大强国的亚洲强队印度尼西亚国家羽毛球队,首次夺得该项目的男子团体冠军。 与挪威和瑞典一样,丹麦建立了由税收支撑的医疗保险系统。该系统的运营主要依靠本地市政税收与大区财政拨款。丹麦每年在医疗上的花费占GDP总额的9.8%。丹麦人平均寿命为78.6岁,平均每名医生服务294人。 丹麦是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拥有高科技农业、现代化的小规模企业化工业、宽松的政府福利制度、舒适的生活水准、稳定的货币,同时对国际贸易高度倚赖。有人认为丹麦是社会主义的褔利国家,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丹麦绝大多数生产资料都掌握在私人手中。在丹麦,一般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率约为36%。 丹麦是世界上风力发电最发达的国家,另拥有全球知名企业包括: 丹麦是食品以及能源出口大国。虽然丹麦的经济水平远高于欧洲货币联盟所制订的标准,但2000年9月举行的全民公决最后决定丹麦不使用其他11个欧盟国家共同使用的统一货币欧元,即不加入欧元区。 2015年调查发现,近40%丹麦人都不用纸币和硬币,而使用电子货币付款,例如:MobilePay等。2016年,丹麦基本服务如医院、药房、邮局等改以电子货币取代付款。这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使用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的方式相类似。 丹麦文化是西方文化之一,它在艺术上成就颇高,与丹麦社会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谦逊、守时和社会平等是丹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丹麦,试图将某人与众人彼此区分就可能引起敌意,这违反了已经几乎是斯堪的纳维亚非官方代码的铁则詹代法则。丹麦政府为文化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基金,其中很多是由地方政府来管理的,因此丹麦平民也直接参与到了其中。 丹麦有著丰富的文化和知识遗产。科学领域有第谷·布拉赫、路德维格·A·柯丁、尼尔斯·玻尔,文学领域有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索伦·奥贝·基尔克果、凯伦·白烈森(笔名伊莎·丹尼森)、路德维格·霍尔伯格、亨利克·蓬托皮丹、皮亚特·海恩、赫尔曼·邦,音乐界有卡尔·尼尔森、Michael Learns to Rock等,卡尔·希欧多尔·德莱叶和拉斯·冯·提尔等导演的电影也都是国际知名的。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也有诸多经典与名胜,例如趣伏里公园、阿马林堡宫、克里斯钦堡宫、圣母教堂、罗森堡宫、哥本哈根歌剧院、腓特列教堂、托瓦尔森博物馆、圆塔和美人鱼雕像等。 丹麦人喜欢用花做礼物,以表示感谢。逢婚、丧送白花,其他时候忌送白花。喜欢自行车,常用作交通工具,平均不到2人拥有1辆自行车。丹麦人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习惯升国旗。 足球是丹麦的国民运动。丹麦国家足球队在1984到2004年间曾6次进入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圈,并在1992年获得冠军。丹麦历史上曾出现过大量的世界级运动员,包括米歇尔·劳德鲁普和布莱恩·劳德鲁普兄弟,世界最佳门将之一的舒梅切尔,丹尼尔·阿格,容·达尔·托马森,尼克拉斯·本特纳和托马斯·赫尔维格等。 近年丹麦在自行车比赛中表现突出。丹麦自行车运动员比雅尼里斯曾获得1996年环法大赛冠军,迈克拉斯姆森在2005年和2006年两度获得山地之王称号。丹麦国家队在2006年和2008年夺得自行车竞速世界杯冠军。 1219年,丹麦国王曾经为教皇远征爱沙尼亚的异教徒,国王克里斯帝安·卡玛德带领在战况不利下祈祷胜利,一面红白十字的旗帜从天而降,顿时丹军士气大增,战况亦大为好转,这面旗子成为了丹麦国旗。据说这面国旗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面国旗,后来欧洲各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制定国旗都是依据丹麦国旗的原则,今天的斯堪地纳维亚国家仍然沿用。
157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576
美国州份
美国州份 美国州份是指其主权与美国联邦政府共享的五十个政治实体之一。由于各州的主权与联邦政府共享,因此美国人同时是联邦共和国的公民及其户籍州的居民。各州民众的户籍与居住地是可更动的,在州与州之间搬迁不需要经过政府同意,除了受到特定法庭命令限制的人外(例如假释犯或离婚伴侣共享监护权的儿童等)。 各州之内又划分出不同的郡或同等地位行政区(county-equivalent),其中可能有各自的政府单位,但不具有主权。各州的郡或同等地位行政区架构组织不尽相同。肯塔基、-{zh-hans:马萨诸塞;zh-hk:麻省;zh-tw:麻萨诸塞;}-、宾夕法尼亚和维吉尼亚在其官方名称中使用了「」(联邦)而非「州」(State)。 美国宪法除了赋予了联邦政府特定的权力,也对联邦和各州政府设下权力范围限制。州政府的权力是由各州人民透过该州自有的宪法赋予。各州同时认可美国宪法,因此其部分一部分的主权被转移给了联邦政府。根据第十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或由人民保留。」 历史上来说,州政府的主要责任范围包括公众安全(犯罪控制)、公众教育、健康医疗、交通运输和基础建设等,但许多上述的项目现在都受到联邦政府的资金补助和管理(主要是依据美国宪法中商业条款、税收与支出条款和必要和适当条款)。 由于美国宪法经过多次修订,其中各条款的解释与应用也有所改变,主要的原则朝向中央化和合并进行,因此联邦政府的角色渐渐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对于方面一直有著许多争论,议题包括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和主权关系,以及每个人各自的权力等。对于各州权限的争论也曾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美国国会有权核准新的州份在与其他各州平等的基础下加入联邦,最近一次的核准是1959年加入的阿拉斯加与夏威夷。美国宪法中没有提及各州是否有单方面从联邦脱离或分裂联邦的权力,但在南北战争后,美国最高法院已裁定分裂行为违宪。
157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5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象征和标志。中间是五颗五角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天安门城楼上方的四颗小五角星以半弧状环绕一颗大五角星。齿轮和谷穗象征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五颗星则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大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说明》规定:「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谷穗和齿轮,齿轮中心并交结着红绶;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倡中等人所组的设计小组与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张光宇等人的设计小组集体创作。1950年6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同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同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命令》公布。以后历次宪法都肯定这个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征集可追溯到1949年6月15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随后成立的第6小组负责国家象征方案的拟定。1949年7月10日政协筹备会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同年8月20日截止后收到几十件方案。1949年8月22日召开了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与会代表对征集方案并不满意,24日第三次会议决定另请专家设计。1949年9月25日晚,中南海召开了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的会议,会上选定了国旗和国歌。针对未征集到满意的国徽图案的情况,毛泽东建议可等待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再行决定。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国旗、国都、国歌、纪年的决议案,并决定另请专家设计国徽。 专家组共提供了三种国徽设计样式,共计7个方案: 《国徽图案参考资料》对此设计稿的说明如下: 《拟制国徽图案说明》对此稿的说明如下: 1950年6月10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这7个方案进行了讨论,决定采用天安门城楼图案。 6月11日,国徽小组会议讨论了前一天政协对国徽采用天安门图案的决定,梁思成在会上表达了反对意见,但有意见认为天安门代表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故会议原则上通过天安门图案。 6月15日,全委会第二次会议国徽组第一次会议决定梁思成设计组可将其方案外圈与天安门图案合并,张仃当日提供了其方案天安门的正立面彩色修改稿。此稿的《国徽应征图案设计含义》对其说明如下: 6月17日,梁思成、林徽音带领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小组提交了第二稿设计方案,将金色五星、天安门作为主体图案,选择红、黄两色为国徽的基本色彩。其《国徽设计说明书》说明如下: 1950年6月20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国徽审议会议对两设计组提供的候选方案进行审议,多数代表赞同清华大学小组的设计,并决定以该方案为基础制成国徽。清华大学设计组后将此方案放大,提交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审议。 1950年6月23日,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报送的清华大学设计组国徽方案。 国徽图案通过后,由梁思成推荐,清华大学建筑系高庄规范并简化了国徽的几何设计图稿,于当年8月最终完成。1950年8月18日在政务院会议室召开的关于国徽使用、国旗悬挂、国歌奏唱办法及审查国徽图案座谈会上,高庄的修正方案被最终采用。修正后的图案在绸带、稻粒和形状上有所变更。会后高庄和徐沛真对国徽进行定型,绘制了墨线图和剖面图上报中央政府。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将这一设计定为国徽: 《GB 15093-2008 国徽》规定了国徽的样式、材质及色彩。 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了国徽的使用。该部法律已经于1991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1号公布,并于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对国徽的使用场合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其中,应当悬挂国徽的机构包括: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可以悬挂国徽,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规定。 国徽应当悬挂在机关正门上方正中处。 应当悬挂国徽的场所包括: 应当刻有国徽图案印章的机构包括: 应当印有国徽图案的文书、出版物等包括: 外事活动和国家驻外使馆、领馆以及其他外交代表机构对外使用国徽图案的办法,由外交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在国徽法规定的范围以外需要悬挂国徽或者使用国徽图案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或者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规定。 悬挂的国徽由国家指定的企业统一制作。 现由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一局管理国徽印鉴。 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图案为金黄色。锤子、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黄色象征光明。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审定批准,于1959年5月4日由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五字的绶带。团徽涂色为金红二色。团旗的旗面和绶带为红色,团旗上的五角星和环绕它的圆圈、旗边、旗杆、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中国共青团”五个字都为金色。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标志。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徽由五角星加火炬和写有“中国少先队”的红色绶带组成。五角星、“中国少先队”五个字和火炬炳为金色,绶带和火炬的火焰为正红色,火焰和绶带镶金边,“中国少先队”字体为黑体。由刘恪山设计于1980年,参考了国家其他先锋运动中的元素。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为镶有金黄色边的红色五角星,五角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亦称八一军徽。「八一」乃纪念1927年8月1日发生的南昌起义, 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自有武装力量的开始。 1985年4月15日,太原市正式公布自己的市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拥有市徽的城市。 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拥有自己的区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继通过了两个特别行政区区徽的规范使用方法。 除了上述地方徽章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城市也曾设计并使用过市徽。但自1997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后,一些城市的市徽(如广州、宁波、成都、哈尔滨等)已停止使用,但部分城市仍有自己的市徽。 第十三条:“在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自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在香港的使用及保护以国旗及国徽条例订定。该条例第4条禁止展示或使用破损、污损、褪色或不合规格的国徽。第5条第(3)款规定国旗必须按照附表2所列规格制造。第6条第(2)款禁止国徽或其图案展示或使用于商标或广告、日常生活的陈设或布置、或私人庆吊活动,否则依据第(3)款,如未经合法授权或并无合理辩解违反之,即属犯罪,一经循简易程序定罪,非法用于商标或广告可处第5级罚款,而非法用于日常生活的陈设或布置、或私人庆吊活动可处第2级罚款。第7条规定,公开及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国徽,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第5级罚款及监禁3年。 自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在澳门的使用及保护以()订定。该法律第五条规定国徽或其图案不得展示或使用于(一)商标或广告;(二)日常生活的陈设布置;(三)私人庆吊活动;(四)行政长官限制或禁止展示或使用国徽或其图案的其他场合或场所。依据第九条,焚烧、毁损、涂划、玷污或践踏国徽,构成对国家象征的不尊重。第九条也规定,以言词、动作或散布文书、又或以其他与公众通讯的工具,公然侮辱国家象征,又或对之不尊重者,处最高三年徒刑,或科最高三百六十日罚金。依据第十一条,违反第五条规定者,可科澳门币五千元至五万元罚款。
157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579
美国国旗
美国国旗 美利坚合众国国旗旗面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构成,左上角还有一个包含了50颗白色小五角星的蓝色长方形。50颗小星代表了美国的50个州,而13条间纹则象征着美国最早建国时的13个殖民地。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真理,蓝色则象征正义。 这面旗帜俗称“星条旗”(Stars and Stripes)、中文俗称「花旗」,正式名称「合众国旗」(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它在正式成为美国国旗后曾经过26次修改。最早期的美国国旗只有13颗星,之后每一个州加入合众国就在国旗上加上一颗星,但是宽条的数目不变。根据1818年4月4日通过的《国旗法案》(Flag Act of 1818),只能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一天对国旗作出更改。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后,次年国庆日,国旗上的49颗星被改为50颗——这也是美国国旗距今最近的一次修改。 对美国人而言,国旗有多种意义。国旗是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所保障的所有自由的象征。大多数时候它还是个人自由的象征。 关于星条旗的起源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统一的说法。 国旗标准是根据美国法典目录4,第1及2章:详细资料如下 以上的规定来自于美国的行政命令,严格意义上只适用于为政府制作的旗帜。在市面上大多数美国国旗具有不同的长宽比。常见的有 2 × 3 英尺或 4 × 6 英尺 (旗帜比例为1.5), 2.5 × 4 英尺 或 5 × 8 英尺 (1.6), 以及 3 × 5 英尺 和 6 × 10 英尺 (1.667)。即便是美国国会大厦和参众两院所用的旗帜也会以上述尺寸制作。以规定 B = 1.9 制作的旗帜常被称为政府标准国旗 (G-spec)。 美国国旗所用的红、白、蓝色在美国色彩协会出版的第十版美国标准色参考书中有所规定。并且被称为“白色”、“国旗红”(Old Glory Red) 和“国旗蓝”(Old Glory Blue)。所规定的颜色仅适用于传统布面,而并没有完美的方法把它转换为屏幕显示用的RGB格式亦或是印刷用的CMYK格式。但按照白色的明度可以通过以下的表格近似得出其余两种颜色。 而以上的规定通常只针对为联邦政府所生产的旗帜,市面所见的印刷旗帜常采用近似的色彩。通过在1950年出版的书中得知,这种做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有时国旗上的色彩会用彩通色彩系统表示,1998年的美国驻英国大使馆和2001年的都给出了用彩通表示的颜色。2002年加利福尼亚州军事部也在一份文件中给出了红色用彩通色彩的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美国国旗颜色的含义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陆会议秘书查尔斯·汤姆森的说法,白色代表纯洁与无瑕;红色代表坚韧和勇气;蓝色代表机警、毅力和正义。另一种则认为只是简单继承了英国国旗的颜色,没有任何正式含义。 传统上,国旗可以用金色的边穗来进行装饰。在典礼上使用的国旗以及游行或室内旗帜通常会用金边来美化国旗。最早使用金边的记载可以上溯到1835年。 美国国旗通常在大多数公共建筑物上长期悬挂,在部分公共假日例如亡兵纪念日、退伍军人节、国旗日、总统节以及独立日会被广泛悬挂。在亡兵纪念日通常会在战争纪念碑及军人公墓放置小型的美国国旗,并且在上午降半旗,以纪念在美国的战争中献出生命的人。 《》规定了一些使用、展示和销毁国旗的方法。例如,国旗手持时通常不能以成45度角的方式向某个人或事物致敬,除非作为船旗使用时向外国船只致敬。这项传统可能来自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那时各国持旗人被要求以这种方式向爱德华七世致敬。美国持旗人拒绝了这一要求,据说美国代表队队长马丁·谢里丹曾说过“这面旗帜将永远不会为任何国王低头致敬”,然而这句话的真实性尚不清楚。 美国国旗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接触地面,如在夜间悬挂,国旗必须被照亮。一旦国旗的边缘被磨损,应当立即被更换并以焚烧的方式销毁。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和其他一些组织经常在国旗日 (6月14日) 举行销毁国旗的仪式。 美国学校及政府会议开始前,会面向国旗朗诵《效忠宣誓》(),以向美国国旗以及美利坚合众国表达忠诚。 美国国旗在以下日期应当被升至杆顶悬挂: 另外,无名战士墓、阿灵顿国家公墓和珍珠港亚利桑那纪念馆常年降半旗。 虽然美国旗典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按照军队中的习惯,国旗在不使用时应被折叠成三角形,步骤如下: 部分人认为每次折叠都具有象征意义,但是这种说法没有被权威部门确认。具有象征意义的折叠仪式曾被教给士兵,但在发生一些抗议其带有宗教含义的示威后,美国国防部撤销了这一决定。 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对折叠有其自己的解释方法: 在描绘这面联合的州旗的27种各种各样的设计的下述表格里,这面旗的精确的“颜色”直到1934才标准化。 美国现在有50州,美国陆军预想波多黎各与哥伦比亚特区等地成为美国第51州的状况,因此提案出未在正式场合中使用的美国五十一星国旗。有圆状分布的国旗,和横列配置星星的两种方案。
158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581
英国国旗
英国国旗 英国国旗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国旗,中文通称「米字旗」,英文俗称「联合杰克」()或「联合旗」()。然而严格来说,只有当旗帜在船只上被用作舰首旗的时候,人们才能称之为「」。 英国国旗的正确比例是1:2,然而英国陆军在使用时通常会将比例修改为3:5。 最早的米字旗于1606年4月12日英格兰詹姆士一世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时诞生。它是由英格兰圣乔治的十字和苏格兰圣安德鲁的交叉合并而成。不过,这面旗帜的旗面不是今天的深蓝色而是浅蓝色。威尔士由于早期已经被英格兰爱德华一世征服并被认为是英格兰的一部分,因此并没有出现在当时的英国国旗上。 今天的米字旗诞生于1801年1月1日,当时爱尔兰岛与不列颠组成了联合王国。爱尔兰圣帕特里克的白地红色交叉型旗再度与米字旗合并,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米字旗。 米字旗最早其实是王室的旗帜,即使到今天,英国也没有法律确认米字旗为英国的国旗,不过它在功能上与国旗已经没有差别。1908年英国议会宣布“米字旗应该被认为是英国的国旗”。1933年英国内政大臣则宣布“米字旗就是英国国旗”。 英国的很多殖民地与前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将米字旗放在国旗的左上角,以示与英国的特殊关系。这些殖民地与前殖民地国家包括英属香港(1997年主权移交前)、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夏威夷州。加拿大在1965年前使用的国旗上也有米字旗的图案。 另外需要留意,虽然乍看没有分别,英国国旗其实是有上下之分,靠近旗杆的两条红白双色米字斜条中的上部主要应为白色,红色靠近下部,不可倒挂(且倒挂该国国旗通常具有羞辱该国的意思)。英国国旗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区分圣派屈克十字和圣安德鲁十字的相对位置。圣派屈克的红十字被故意偏置,使圣安德鲁的白十字不致被降格成圣派屈克十字的边线。在旗杆侧的圣安德鲁十字较高,而在另一侧圣派屈克十字较高。 英国国旗使用的色彩如下:
158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585
1983年
1983年 (第56届,1984年颁发) (其他奖项参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158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589
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是研究在一个组织内部的信息系统的学科。WordNet把它描述为一个由组织内部所有通讯渠道组成的网络体系。 这个领域的研究通常属于计算机科学范筹,其核心学科是以数学理论为特征的管理运筹学,该学科也是计算机软件理论的核心。 对信息系统的研究通常划规管理科学与工程,并通常涉及软件工程。
15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594
美国总统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缩写为;中文简称美国总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最高总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年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后则于1月20日就职。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当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及“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前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满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而且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现任总统为共和党籍的唐纳·川普。 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个人最多只能任两届。虽然总统和副总统选举是由全民普选方式举行,不过产生方式是由选举人票(选举人由民选产生,按国会议员数目而定)所决定——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全国选举人票为538张,候选人至少获得270票才能当选。选举人团所谓“间接选举”只是礼仪性的程序,当选的选举人在选举人团投票时必须把票投给在该州获胜的总统候选人,因此大选结果通常在大选投票日当天便可根据各州选举结果算出。 美国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所拥有的选举人票多达55张,而人口较少的阿拉斯加州只有3张选举人票。鉴于这种情况,在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中,人口众多的州都成为总统候选人争夺的重要目标。美国历史上曾数次发生这种情形,一些总统候选人虽然在大选中获得的选民票少于对手,却因得到足够的选举人票而当选。选举人团制度是美国联邦主义下的特有制度,是费城制宪会议上主张全民直选总统和主张国会选举总统的代表之间的一种妥协。按这种制度,每个州获得若干选举人团代表名额(美国宪法第二十三条修正案通过以后,首都哥伦比亚特区也获得三个选举人名额),各州自行决定其产生方式。现今各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选举人团代表皆为民选。这种选法有些特殊之处。例如说,获得全国最多普选票的候选人可能未获最多的选举人票,这在美国历史上曾于1876年、1888年、2000年和2016年发生过4次。此外在1824年更出现未有候选人取得过半选举人票,由众议院中代表各州多数党的众议员表决选出总统。反对这种选举制度的人防地域主义。因为在大州获得些微多数普选票的候选人,可以胜过只在一州获得压倒性多数普选票者,而此制度可保障小州的权益。所以为了获得选举人票,候选人必须普遍考虑美国各地区的要求,不能只在乎大的州分。 该徽章的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9年,加入了代表夏威夷州的第50颗星。 总统每年都会前往大卫营休假。 美国是最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拥有很大实权。总统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同时也是美国最高行政长官与三军统帅(即武装最高总司令)。美国总统的职权依美国宪法第二条规定,第一条第七款也规定总统能够影响立法权。 总统可以否决任何获国会通过的法案,但需要于法案通过后10日(星期日除外)内提出。如果法案获国会两院均以三分之二票数通过,总统的否决权将会被推翻。总统亦可于国会休会的时候单方面否决任何获国会通过的法案。 另一方面,总统可以向国会提出各种咨文,包括国情咨文、预算咨文、经济咨文、特别咨文等,建议他认为必须的立法。这是总统影响立法的一个重要方式。此外,总统还有委托立法权。据此,总统不仅有权在原有的行政体系内进行某些改组,而且有权设立新机构。 总统有权任命联邦最高司法官员。他可提名任命联邦法官,包括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在内,但须获得美国参议院的认可。总统还可以对任何被判破坏联邦法律的人(遭弹劾者除外)作完全或有条件的赦免。总统拥有对联邦罪名的赦免权。但如该罪名为州法所订,其赦免权属于该州州长。 总统是负责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官员。他任命驻外大使、公使和领事(须经参议院认可),接见外国大使及公务人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经参议院2/3多数票的批准;而总统与外国签订的一切行政协定,却不需经参议院的同意。所以,总统往往以签定行政协定来代替缔结条约。 根据1947年通过的《总统继任法案》(Presidential Succession Act of 1947),美国总统一旦离开其职务,将由副总统、众议院议长、参议院临时议长及内阁成员依顺位依序递补,而内阁的排名顺序基本上以内阁职务的成立时间为准。由于美国法律规定美国总统必须是由出生即是美国公民的人出任,因此继任顺序成员中若有归化美籍者时,将会自动跳过顺位到下一位。 以下为美国总统的待遇:
160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00
约翰·缪勒
约翰·缪勒 约翰·缪勒(,拉丁文名称:Regiomontanus),德国天文学家。 缪勒生于巴伐利亚,年仅13随即成为莱比锡大学学生,三年后转往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就读,为乔治·普尔巴赫的学生,曾经到意大利学习托勒密的天文学。缪勒后来回到德国,在纽伦堡定居下来后,和他的朋友兼赞助人柏那德·瓦尔特(Bernhard Walther)一起进行天文观测。两人一同编印航海历书,他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者有极大的帮助。缪勒是第一个改正天文观测中光线通过大气的折射差,也是第一个在天文学上使用机制钟的人。后来他去罗马想要改革历法,但是还没有改革成功就去世了。
160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04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倡日心说模型,提到太阳为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一般认为他著的是现代天文学的起步点。它开启了哥白尼革命,并对推动科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哥白尼出生于皇家普鲁士,该地区自1466年隶属于波兰王国。哥白尼获得了教会法规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一名医生,通晓多国语言,了解古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后续几项都没有学历学位)。1517年,哥白尼总结了货币量化理论,成为当今经济学的重要基础之一。1519年,哥白尼在托马斯·格雷沙姆之前总结出了劣币驱逐良币理论的前身。 1473年哥白尼生于维斯瓦河畔的小城托伦,当时这里属于波兰王国皇家普鲁士行省。父亲是从克拉科夫来的商人,母亲是托伦当地商人的女儿,家境宽裕,哥白尼是家中四个孩子里最小的。哥白尼十岁到十二岁间父亲去世,由他的舅父卢卡斯·瓦赞尔罗德领养。 1491年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市亚捷隆大学(当时称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开始对天文学产生兴趣。1496年他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求学,学习数学、天文学、法律、医学等,并接受人文主义思想。1503年在费拉拉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舅父提供给他一个在波兰波罗的海边上的弗伦堡的神父位置。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兰,担任他舅父的医生和秘书。1512年他舅父去世,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士的责任和医学研究上,同时利用工作之余时间研究天文学。在弗伦堡30年间,他建了一个小天文台,后来被称为“哥白尼塔”,自17世纪以来被人们作为天文学的圣地保存下来。但是从当时人的记载和哥白尼本人的著作来看,他很少进行天文观测,他主要通过前人的观测结果,进行哲学思考与数学计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天文学体系。 哥白尼父亲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尼萨附近的一个西里西亚小村庄,这个小村庄的名字曾被拼写为Kopernik,Copernik,Copernic,Kopernic以及Coprirnik,现今为Koperniki。14世纪,父亲家族的成员开始迁至西里西亚地区的其他城市,波兰王国的首都克拉科夫(1367)以及托伦(1400)。哥白尼的父亲,也是老尼古拉·哥白尼,很有可能是简的儿子,就是来自迁至克拉科夫的那一支。 尼古拉以父亲的名字命名,以富商的身份首次出现在记录中,以经营铜为生,主要在格但斯克销售铜,于1458年左右从克拉科夫迁至托伦。托伦位于维斯瓦河附近,当时被卷入十三年战争(1454–66),在此期间,普鲁士城市的盟友普鲁士联盟与波兰王国结盟,贵族和教士联合,共同对抗条顿骑士团国,以获得地区控制权。在这场战争中,如格但斯克和托伦(尼古拉·哥白尼的家乡)等汉萨同盟的城市决定支持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国王承诺尊重城市的传统和独立,而这正是条顿骑士团国所强烈镇压的。尼古拉的父亲当时活跃于政坛,支持波兰王国和普鲁士城市结盟对抗条顿骑士团。1454年,他负责调解波兰王国红衣主教Zbigniew Oleśnicki与普鲁士城市在战时公债偿还方面的矛盾。《第二次托伦和约》(1466)规定,条顿骑士团放弃西普鲁士,此地区成为波兰王国的一个自治省,即以后的普鲁士王国,在随后的300年里都归属于波兰王国。 尼古拉的父亲于1461和1464年间娶了芭芭拉·沃特仁德,也就是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母亲。父亲于1483年左右逝世。 尼古拉的母亲芭芭拉·沃特仁德是托伦当地贵族和市议员老卢卡斯·沃特仁德(死于1462年)与卡塔知娜(死于1476年)的女儿。与哥白尼家族类似,沃特仁德家族祖籍位于希维德尼察附近的西里西亚地区,自1360年定居在托伦。很快,他们就成为当地最富有以及最具影响力的贵族之一。通过与沃特仁德家族联姻,哥白尼家族与托伦、格但斯克和埃尔布隆格的富有家族,以及普鲁士的名门望族(诸如Czapskis、Działyńskis、Konopackis 和 Kościeleckis)有了关系。Modlibógs(波兰语的意思是“祈求主”)家族自1271年以来在波兰的历史中就一直是波兰的名门望族。卢卡斯与凯瑟琳育有三个子女,分别是小卢卡斯·沃特仁德(1447-1512),最后成为了瓦尔米亚和哥白尼保护神的主教;芭芭拉,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母亲(死于1495年);以及克里斯蒂娜(死于1502年),于1459年嫁给托伦当地商人兼市长泰德曼·冯·艾伦。 老卢卡斯·沃特仁德是一个富商,也是Sławkowo村庄的所有者。在1439-62 法官统治期间,他是条顿骑士团的坚决敌对方。1453年,以托伦市代表的身份参加格鲁琼兹大会,意图举行起义反抗条顿骑士团。在十三年战争(1454–66)期间,他筹集大量资金(只是他随后要求偿还的一部分)以及在托伦和格但斯克进行政治活动以积极支持普鲁士城市的反抗战,并亲身参与在拉森和马尔堡的战役,死于1462年。 小卢卡斯·沃特仁德是天文学家哥白尼的舅舅以及赞助人,在克拉科夫大学(今亚捷隆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受过教育。作为条顿骑士团的激烈的反对者,曾被骑士团头领称为“恶魔的化身”。1489年,被选为瓦尔米亚的主教用来对抗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卡齐米日四世一直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自此,沃特仁德一直与国王卡齐米日四世争吵,直到三年后国王的逝世才停止。此后,沃特仁德才能与随后的三位波兰国王(约翰一世、亚历山大·亚盖洛和西格蒙德一世老王)建立密切的关系。作为三位国王的朋友和重要顾问,他的影响力加强了瓦尔米亚与波兰王国的关系。沃特仁德被认为是瓦尔米亚权力最大的人,他的财富、关系和影响力为哥白尼的教育以及在法兰伯克天主教堂的教士生涯提供了保障。 据说,哥白尼精通拉丁语、德语和波兰语,还会说希腊语和意大利语。哥白尼的大部分存世作品都是拉丁语版本,拉丁语当时是学术界广泛使用的语言。拉丁语当时还是罗马天主教会和波兰宫廷的官方语言,所以哥白尼与教会和波兰领导者的通信用语都是拉丁语。 哥白尼也有一些德语版本的存世作品。德国哲学教授马丁·凯莉以此为论据认为哥白尼的母语是德语。其他证明德语是哥白尼的母语的论据有:他出生在一个以说德语为主的城市,而且于1496年在博格尼亚学习教会法期间,曾加入一个名为日耳曼民族的学生组织,按其1497年章程,此组织对母语为德语的所有王国和国家的学生开放。然而,根据法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柯瓦雷的观点,哥白尼加入日耳曼民族这一行为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意味着他承认自己是德国人,因为来自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学生都是被如此归类的,这样一来,不管他们本身的民族归属或自我鉴定,这就相当于一个特权,选择是说德语的学生就很自然。 在哥白尼时代,人民经常以居住地名称命名。就如西里西亚村庄激发的灵感,哥白尼的姓氏的有多个不同的拼写。他的姓氏或许与当地西里西亚地区的采铜业有关,尽管一些学者声称此姓氏是受到莳萝这种植物(在波兰语中的拼写为“koperek” 或“kopernik”)的启发,莳萝是西里西亚的野生植物。 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一个世纪之后的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在其作品中,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其亲戚的名字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拼写。这个名字首先被用于13世纪西里西亚地区的一个地方,在拉丁语文献中存在多种拼写方式。哥白尼“其实并不在乎正字法”。1480年左右,在他童年时期,他父亲的名字(也是未来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名字)在Thorn中的记录为Niclas Koppernigk。在克拉科夫时,他的拉丁语署名为Nicolaus Nicolai de Torunia(托伦,尼古拉的儿子,尼古拉)。1496年,当他在博格尼亚大学就读时,他加入Matricula Nobilissimi Germanorum Collegii,或称为Natio Germanica Bononiae,一个招收以德语为母语的学生组织。在其纪录Annales Clarissimae Nacionis Germanorum,哥白尼使用Dominus Nicolaus Kopperlingk de Thorn – IX grosseti。在帕多瓦时,他的署名又变成了“Nicolaus Copernik”,随后改为“Coppernicus”。这位天文学家把自己的名字拉丁化为Coppernicus,一般有两个“p”(研究的31个文献中有23个中的记载如此),但是随后在生活中他一直使用一个“p”。在《天体运行论》的扉页上,雷提卡斯使用了“Nicolai Copernici”(名词属格或所有格的形式)作为哥白尼的名字。 父亲死后,小尼古拉·哥白尼的舅舅小卢卡斯·瓦真罗德(Lucas Watzenrode,1447-1512)照顾他长大成人,送他上学甚至在工作上也助他一臂之力。瓦真罗德舅舅和波兰的顶级知识分子保持着联系,而且还与生于意大利的著名人文学者和克拉科夫朝臣Filippo Buonaccorsi是好友关系。有关哥白尼幼年和上学时期的早期原始文件并未能得以保存。哥白尼的传记作家认为瓦真罗德舅舅把小哥白尼送往位于波兰北部城市托伦的圣约翰学校就读,而他本人就曾在这里任教。后来,根据Armitage的说法,哥白尼进入了弗沃茨瓦韦克的大教堂学校学习,这里位于托伦的维斯瓦河畔,这里的学生都是为考入克拉科夫大学在做准备,该所大学也是瓦真罗德在波兰首府的母校。 在1491-92年的冬季学期,哥白尼以Nicolaus Nicolai de Thuronia的名字和兄弟安德鲁一同被克拉科夫大学所录取(也就是如今的亚捷隆大学)。哥白尼就读的是艺术系,时间从1491年秋天到大致1495年的夏天或秋天。当时正是克拉科夫大学的天文学和数学学院如日中天的时候,这里的学习经历为他将来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奠定了基础。按照后来Jan Brożek的一种可靠说法,哥白尼成为了阿尔伯特·布鲁楚斯基(Albert Brudzewski)的学生,后者在当时(1491年)是一名亚里士多德哲学教授,但是他在大学校外私下里教授天文学;哥白尼就此熟悉了布鲁楚斯基广泛阅读的评论文章,参加了许多讲座。 哥白尼在克拉科夫的学习经历帮他奠定了数学天文学方面的坚实基础,校方教授的课程包括数学、几何学、几何光学、宇宙结构学、天文学的理论和计算等,使他掌握了亚里士多德有关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作《形而上学》("De coelo, Metaphysics"),这些都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并实现对人文文化的精深把握。在克拉科夫求学的过程中,哥白尼通过参加大学讲座以及独立阅读著作来拓展自己的知识,诸如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和阿拉伯天文学家的著作,,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雷格蒙塔努斯(约翰·缪勒)的《方位册》("Tabulae directionum"),等等。在这期间的阅读资料,其中还标注有他最早的科学笔记,现在部分保存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在克拉科夫,哥白尼开始搜集大量的天文学方面的藏书,后在17世纪50年代的大洪水时代,被瑞典当作战利品运往本国,现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图书馆收藏。 哥白尼在克拉科夫的四年学习生活为他重要才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促使他在天文学的两大流行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同心球面学说和托勒密的偏心圆和本轮理论进行逻辑比较分析,对之进行扬弃之后,构建出哥白尼自己对于宇宙结构的理论的第一步。 还没等获得学位,大概是在1495年秋,哥白尼就离开了克拉科夫,前往舅舅瓦真罗德的教堂,舅舅已于1489年荣升为瓦尔米亚教堂的采邑主教,并在不久后(1495年11月之前)让外甥哥白尼接替瓦尔米亚教士之职,前任教士Jan Czanow于1495年8月26日刚刚身故留出这一空缺。具体原因不明,也许是因为牧师会部分人的反对,有人将此事上诉了罗马,导致哥白尼的任命受到拖延,于是瓦真罗德将两个外甥都送往意大利学习教会法,似乎是想借此进一步促进他们在教会中的事业发展,同时也增强自己在瓦尔米亚牧师会的影响力。 哥白尼在1496年中期离开瓦尔米亚,也许是随同牧师会的司祭Jerzy Pranghe的随员一道离开的那里,司祭准备前往意大利,于同年秋天(也许是10月前后),他到达意大利博洛尼亚,几个月后(1497年1月6日之后)他报名加入了博洛尼亚大学法律学生的日耳曼民族组织,其中包括西里西亚、普鲁士、波美拉尼亚以及其他国家的的年轻波兰学生。 直到1497年10月20日,哥白尼通过代理正式接替了瓦尔米亚教士职位,这是两年前就授予了他的职位。为此,一份在意大利帕多瓦于1503年1月10日签署的文件表明,他将在波希米亚西里西亚的弗罗茨瓦夫学院教堂的圣十字教堂担任一份闲职。尽管教宗于1508年11月29日特许授予他更多的圣俸,哥白尼在牧师会的神职方面并未获得更多俸禄以及更高的职位,但是在1538年,他放弃了弗罗茨瓦夫的闲职。他是否获得教士的任命尚不确定,他也许仅仅获得的是次级神品职位,这也足以胜任牧师会的教士之职。 在他在博洛尼亚的三年(1496年秋到1501年春)期间,哥白尼似乎并未在教会法方面投入太多精力(他是在7年后的1503年再次回到意大利后才获得法律学位),相反他对人文学科充满兴趣,很可能他参加了一些相关讲座,并认真学习研究了天文学。他遇到著名的天文学家Domenico Maria Novara da Ferrara,并成为他的弟子及助手。哥白尼通过阅读和雷格蒙塔努斯所著的《大书概论》产生了新的观点。他就托勒密关于月球运动的理论的特殊性进行观测,通过1497年3月9日在博洛尼亚对金牛星座中最亮的毕宿五进行的著名观测,其结果加深了他对地心说理论的质疑。哥白尼通过仔细研究希腊和拉丁作者的著述,还从人文主义学者方面进一步验证了他的质疑,特别是在帕多瓦期间,他还搜集到许多关于古代天文学、宇宙哲学和历法体系的历史片段资料。 哥白尼在罗马度过了大赦年1500年,他和兄弟安德鲁与当年春天到达了这里,此行无疑是为在罗马教宗法院当实习生而来。但也正是在这里,他继续着始于博洛尼亚的天文学研究,例如在1500年11月5-6日夜间观测了一次月蚀现象。据雷提卡斯(Georg Joachim Rheticus)后来的记载,哥白尼在也许私下里是以天文学教授的身份向“无数学生和科学界的大师级人物”公开讲授有关对当代天文学的数学解决方案的批评意见,当然这并非是在罗马的Sapienza(罗马大学)进行的。 在哥白尼的归程中,无疑要在博洛尼亚做短暂停留,他于1501年中期回到了瓦尔米亚。7月28日,他从牧师会获得了两年的延长假期,以便去学习医学,因为“在将来他可以作为我们尊敬的大人(舅舅Lucas Watzenrode主教)以及牧师会成员的医学顾问”。他于当年夏季晚些时候或是秋天再次返回意大利,也许同行的还有兄弟安德鲁和B. Sculteti教士。这次,他开始在著名的医学学府帕多瓦大学就读;除却于1503年5-6月对意大利北部城市费拉拉进行了短暂的造访(为参加考试,获取教会法学位),在1501年秋到1503年夏这段时间,他一直留在帕多瓦。 哥白尼学习医学的过程很可能是在帕多瓦顶级教授(诸如Bartolomeo da Montagnana, Girolamo Fracastoro, Gabriele Zerbi和Alessandro Benedetti等)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他还阅读了自己所能获得的医学专著(诸如Valescus de Taranta、Jan Mesue、Hugo Senensis、Jan Ketham, Arnold de Villa Nova 和Michele Savonarola等人的著作),这些构成了他后来医学藏书的雏形。 哥白尼定会对占星术有所研究,因为这被视为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其他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不同,他似乎对占星术从未有过实践,或是表现出任何兴趣。 在博洛尼亚,哥白尼并非把自己局限在官方的研究之中。很可能是在帕多瓦的那些岁月中,他开始对希腊文化产生了兴趣。在Theodorus Gaza的语法书(1495年)和J.B. Chrestonius(1499年)的字典的帮助下,他熟悉了解了希腊语言和文化,并开始拓展对古典著作的研究,他先是从博洛尼亚入手,研究Basilius Bessarion和Lorenzo Valla等人的著作。似乎有证据表明,正是当他在帕多瓦的那些时候,有关地球运动的新学说的想法终于得到了清晰。 当哥白尼归程的时间将近,他于1503年前往费拉拉,1503年5月31日,他通过了规定的考试科目,获得了教会法博士学位。毋庸置疑,在这之后不久(最晚不过1503年秋)他离开意大利返回瓦尔米亚。 当他在意大利完成所有学业之后,30岁的哥白尼回到了瓦尔米亚(Warmia),并在这里度过了40年的余生,其间除却去克拉科夫和附近的普鲁士城市做过短暂旅行之外,再没有去过别处,这其中包括托伦、格但斯克、埃尔布隆格、格鲁琼兹、马尔堡、柯尼斯堡等。 瓦尔米亚采邑主教有着极大的自治权,有着自己的舆论组织(议会)和货币单位(与王室普鲁士的其他地方都保持相同)以及金库。 哥白尼自1503年到1510年(或者也许一直到他舅舅去世的1512年3月29日),都是作为舅舅的秘书和医生,就住在位于海尔斯堡(今利兹巴克)的主教城堡,在这里他开始研究自己的日心说理论。在公务部分,他几乎参与了舅舅在政治、教会、管理经济等方面的所有工作。从1504年之初,哥白尼陪着舅舅瓦真罗德(Watzenrode)在马尔堡和埃尔布隆格进行了王室普鲁士的宣讲活动,根据Dobrzycki 和 Hajdukiewicz的记载,他“参与了……复杂外交活动的所有重要活动,这些是有野心的政客和政治家在为了在有敌意的条顿骑士团和忠于波兰王室之间,维护普鲁士和瓦尔米亚的特殊利益而做的努力”。 1504-12年间,哥白尼作为舅舅的随从做了诸多旅行:1504年是到托伦和格但斯克参加王室普鲁士议会的活动(其中还有波兰国王亚历山大·亚盖洛出席);以及普鲁士在马尔堡(1506年)、埃尔布隆格(1507年)和什图姆(Stuhm/Sztum,1512年)的宣讲活动,他也许还参加了波兹南的活动(1510年),以及波兰国王老齐格蒙特一世(Sigismundt I)在克拉科夫的加冕活动(1507年)。舅舅瓦真罗德的行程显示在1509年春,哥白尼可能还去过克拉科夫的下议院。 也许就是在后来的克拉科夫活动过程中,哥白尼将自己从希腊文翻译成的拉丁文作品拿到Jan Haller 出版机构付印,内容是7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学家塞奥非拉克特·西蒙卡塔(Theophylact Simocatta)的85篇小诗,题为《书信》("Epistles"),讲的是在一个希腊故事场景中,几个人物之间的书信往来。其中是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道德篇是告诉人们该如何生活,田园篇讲的是牧羊人的生活片段,爱情篇则包括若干情诗在内。在每个话题当中,这三部分内容都会交替出现。哥白尼将希腊诗歌翻译为拉丁散文,并将其命名为 "Theophilacti scolastici Simocati epistolae morales, rurales et amatoriae interpretatione latina";他将本书献给舅舅,感谢他对自己的所有的帮助。在这本译作中,哥白尼体现了自己人文学者的观点,为希腊文学是否应该得到复兴而奋斗。哥白尼的首部诗集是希腊短诗,这是他造访克拉科夫,为约翰尼斯·但提斯加斯(Johannes Dantiscus)就芭芭拉·萨普雅(Barbara Zapolya)于1512年与波兰国王老齐格蒙特一世完婚所写的喜诗而作。 在1514年前的某个时间,哥白尼写了日心说理论的初步纲要,这在后来的抄本中才可看到,简称《短论》。这是对世界的日心说机理所做的简明理论说明,并无数学工具测算,与《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的几何构图的重要细节不同,但是它已经是基于地球的三大运动而做出的相同假设而作。哥白尼把《短论》一书有意作为自己计划中的著作的第一稿,而且并未打算出版发行。他只是做了几份手抄本赠予最亲近的朋友,其中似乎包括几个克拉科夫的天文学家,他们曾于1515-30年间一起合作观察日食。第谷·布拉赫在自己的论文中包括了《短论》的片段内容(论文题为"Astronomiae instauratae progymnasmata"),于1602年在布拉格发表,该文是根据他收到的波希米亚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Tadeáš Hájek的手稿而作,此人是雷梯库斯(Rheticus)的朋友。《短论》的完整版本是到1878年才首次出版。 在1510年或1512年,哥白尼搬到了弗龙堡,这是波罗的海岸的维斯图拉潟湖西北的一座城市。在1512年4月,他参加了Lossainen 的富宾恩(Fabian)对瓦尔米亚采邑主教的竞选。直到1512年6月初,牧师会才给哥白尼安排了一个“外部法庭”,就是在大教堂山防护墙外的一幢房子。1514年,他购得弗龙堡要塞城墙内西北角的一座高塔。直到他生命结束,他都是在这两处地方居住,其间尽管曾在1520年1月牧师会的建筑在条顿骑士团反对弗龙堡的袭击中遭到破坏,哥白尼的天文仪器可能也在这一过程中毁于一旦,他也并未离开。哥白尼在1513-16年间大概就是在他的外部法庭从事的天文观测,在1522-43年间,在一座无名的小塔(turricula)上,他使用模仿古代仪器所建的原始设备(四分仪、三棱镜、浑天仪)进行观测。在弗龙堡,哥白尼有记载的60多项天文观测中,有半数以上是在这里完成。 在弗龙堡,哥白尼永久定居下来,这里他一直生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间只有在1516-19年和1520-21年有所中断,这段时间,他是在瓦尔米亚牧师会的经济和行政中心就职,这里也是瓦尔米亚两大政治生活中心。在瓦尔米亚艰难的政治复杂局势中,对外要受到条顿骑士团的入侵(条顿军团的袭击;1591-21年间的波兰条顿战争;阿尔伯特吞并瓦尔米亚的计划),对内则要承受分裂主义者的压力(瓦尔米亚采邑主教的选择问题和货币改革),哥白尼和部分牧师会成员代表着坚定支持波兰王室的一派,他所参加的所有公共活动(保卫国家免受条顿骑士团征服;提议与波兰王室统一货币系统,在瓦尔米亚领土的教会管理中支持波兰的利益)都证明他从内心是一名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民。在舅舅瓦真罗德去世之后不久,他参加了Piotrków Trybunalski第二条约的签署(1512年12月7日),尽管有着部分牧师会成员的反对,也确立了对瓦尔米亚主教的任命,对波兰王室表示效忠。同年(1512年11月8日之前),哥白尼接任了magister pistoriae一职(他于1530年再次担任),负责管理牧师会的经济企业;自1511年起他就担任了长官之职,并负责视察牧师会的财产。 1512-15年,在管理和经济方面的职务并未让哥白尼从众多观测活动中有所分心。在这一期间,他对火星和土星的观测结果,特别是在1515年对太阳所作的四大观测,导致了他发现了地球离心率的变化,以及相对于恒星太阳远地点的变化,这些使得他于1515-19年对他的学说的部分假设进行了首次修改。在这一期间他所作的部分观测也许与1513年上半年所提议的对罗马儒略历进行改革有关,这是福松布罗内地区的保罗米德尔堡(Paul of Middelburg)主教所提的建议。两人在第五次地方教务会议期间就此事的接洽后来都在哥白尼的献礼性诗集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有过提及,以示感激;在保罗米德伯格的论文("Secundum compendium correctionis Calendarii",1516年)中,在向历法修订提交议会审议提案的学者中有哥白尼的名字。 在1516-21年间,哥白尼住在奥尔什丁城堡,作为瓦尔米亚的经济管理者管辖着奥尔什丁堡和佩尼恩日诺(Mehlsack)两地的事务。在这里,他完成了一部手稿《荒弃封地的位置》 ("Locationes mansorum desertorum"),旨在将勤劳的农民安置在这些封地之中,以便振兴瓦尔米亚的经济。当奥尔什丁在波兰条顿战争中遭到条顿骑士的包围时,哥白尼指挥皇家波兰部队保卫奥尔什丁和瓦尔米亚的安全。在接下来的和平谈判时,他也是代表着波兰一方参加。 哥白尼一连数年都在建议皇家普鲁士地区议会进行货币改革,特别是在16世纪20年代,当时的地区性普鲁士政治中,这是一个主要问题。1526年,他就货币价值撰写了一篇研究报告《"Monetae cudendae ratio"》。在文中,他阐述了现在经济学中的格雷欣法则的雏形,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这要比托马斯·格雷欣早了几十年。在1517年,他还确立了货币的量化理论,这也是现在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概念。为了稳定货币,哥白尼为货币改革所作的提议在普鲁士和波兰被广泛阅读。 1533年,克莱蒙教宗七世的秘书Johann Widmanstetter将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向教宗和两位红衣主教进行了介绍。教宗非常高兴,还赠予了秘书非常贵重的礼物以示感谢。1535年,Bernard Wapowski写信给维也纳的一位绅士,敦促他尽快出版附上的年历,据他说这是出自哥白尼之手。这是有关哥白尼年历的唯一历史记载。这个所谓“年历”估计就是哥白尼的行星位置图。Wapowski信中提到哥白尼的理论是关于地球运动的学说。Wapowski所提要求并无结果,因为他与几周后就离开了人世。 在瓦尔米亚采邑主教Mauritius Ferber(于1537年7月1日)去世后,哥白尼参加了其继任者Johannes Dantiscus(于1537年9月20日)的选举。在这一职位上,哥白尼是作为四个候选人之一,这在Tiedemann Giese的提议中有文字记载;但是他的候选人身份仅仅是徒有虚名,因为Dantiscus 早先就已被任命为主教的副手。开始时候,哥白尼和这位新采邑主教还保持着友好关系,在1538年春在对他进行医疗方面的协助,并在当年夏天陪同他前往牧师会辖区进行视察。但是当年秋天,两人的关系出现紧张,这是对哥白尼的管家安娜·席琳(Anna Schilling)所产生的怀疑所致,后在1539年,Dantiscus 将其赶出弗龙堡。 在哥白尼年轻的时候,他作为医师曾为舅舅、兄弟和其他牧师会成员治病。晚些时候,他被安排去照顾那些先后在瓦尔米亚任职的年老主教(比如Mauritius Ferber 和 Johannes Dantiscus),以及在1539年,照顾他的老友克莱蒙(Kulm)主教Tiedemann Giese。在治疗这些重要病患的过程中,他有时需要向其他医师进行咨询,其中包括阿尔伯特公爵的医师以及通过信函向波兰皇家医师进行请教。 1541年春,阿尔伯特公爵要求哥白尼前往柯尼斯堡来照顾公爵的顾问George von Kunheim,此人病得不轻,而且普鲁士医生都对此束手无策。哥白尼很乐意前往,在有关货币改革问题上,他曾于von Kunheim进行过磋商。哥白尼本人认为阿尔伯特公爵本人人品并不坏,两人在学术方面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牧师会鉴于想与公爵保持良好关系,尽管他是路德教派,也准备放行让哥白尼前往。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病人得以康复,哥白尼也回到了弗龙堡。一段时间之内,他还继续收到Kunheim身体近况的汇报,并通过信函提供医疗建议。在他生命的这段时间之内,只要他所担任的其他职责允许,而且是占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哥白尼还是在进行他的天文观测和计算。 哥白尼的部分密友后来转向了新教,但是哥白尼并未有此意。他所受到的首批打击就是来自新教徒。Wilhelm Gnapheus是一名荷兰难民,他在艾尔布兰格落下了脚,他用拉丁文写了一出喜剧“愚蠢的圣人”,并把这出戏搬上了自己建立的拉丁学校舞台。在剧中,他把哥白尼刻画成一个傲慢自大、冷漠、孤僻的人,醉心于占星术,自以为是受到了上帝的启迪,据说是完成了一部大部头著作,结果都要烂在箱子里。其他地方的新教徒首批对哥白尼的理论做出了反应。Melanchthon这样写道: 然而,1551年,在哥白尼死后的8年,天文学家伊拉斯莫斯·莱因霍尔德(Erasmus Reinhold)在哥白尼的前军事反对者新教徒阿尔伯特公爵的资助下,出版了《普鲁士表》("the Prussian Tables"),这是基于哥白尼的成果所设立的一套天文图表。天文学家和占星家迅速采纳了这一成果,将其代替了以往的理论。 1543年5月24日尼古拉·哥白尼在弗龙堡辞世;他本人终身未婚,也没有任何生养子孙的记录。传说的说法是当《天体运行论》的初版送到他床前时,他从昏迷中苏醒,抚摸着书页平静辞世。遗骨当时葬在圣母升天圣安德肋圣殿总主教座堂的某处,坟墓没有刻有任何标记,坟墓的具体位置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不明。2005年学术界人士在这所教堂的地板下发现了一名70岁男子遗骸。后经遗骨面部复原,和遗骨上提取的DNA与哥白尼藏书中的头发上的DNA比对,确认遗骸是哥白尼。2010年5月22日,哥白尼的遗骨在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黑色的墓碑上雕着他的天文学模型。 在当时,被普遍接受的天文体系是托勒密体系。其基本思想是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天体沿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转。为了使理论符合观测数据,托勒密认为天体在一个称为“本轮”的小圆形轨道上匀速转动,而本轮的中心在称为“均轮”的大圆轨道上绕地球匀速转动,地球不是在均轮圆心。此理论可以和当时的天文观测数据基本吻合,而且为教会所欢迎,因为这不仅体现了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而且天球之外给天堂和地狱留下了空间。但是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需要很多个本轮均轮甚至小本轮才能解释实验现象。这使得坚持简洁的哥白尼对托勒密的系统产生了怀疑。为了简化理论,更好的符合实际观测的结果。哥白尼将不动点从地球移动到了太阳上,提倡日心说。他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同五大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这个不变的中心运行的普通行星,其自身又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1514年,哥白尼在一篇四页的《短论》总结了自己的日心说猜想,给最亲近的朋友看。1533年,在罗马举行了一些关于哥白尼理论的讲座,教宗克莱孟七世和一些主教出席了讲座并表示出兴趣。讲座过后,其中一位主教写信给哥白尼,希望他尽早正式出版他的作品。虽然朋友们也催促哥白尼尽早出版他的理论,但可能是害怕受到批评,哥白尼本人一直不愿意这么作。学者对于哥白尼到底是担心受到天文学界的批评还是教会的反对是有争议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哥白尼终于同意出版他的《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的学说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由于时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到了太阳,并没有放弃宇宙中心论和宇宙有限论。虽然哥白尼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的理论的提出给人类的宇宙观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哥白尼之书在其死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最耸人听闻的事件莫过于是意大利人布鲁诺之死。他是道明会的教士。但极富反叛精神,是一个「狂热份子」。他从哥白尼的系统向外推展,否定了天球之说。他出版了「无限宇宙论」“Dell infinito Universo e Mondi”明白地主张:太阳是众多的恒星之一,地球亦是行星之一。更主张人类在宇宙中也不是唯一的。这种主张与当时教会对《圣经》的解读起了严重冲突。他在1600年被判火刑,在罗马被当众烧死。 关于日心地动学说早在希腊时代约公元前310年,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就已经发现了,他的主张是日月星辰并非绕著地球转动,而是地球和其他星辰一起绕著太阳转动。而他的主张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火理论,并把中心火的位置改成太阳。他曾经解释过:恒星的周日转动,是地球绕轴自转的结果。但和当时被广泛认同的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相互矛盾,所以当时有人提出这两个反驳的观点。 目前我们不知道他对第一个观点所作的回答,但据说他相当正确的回答第二个问题。他说:恒星距离我们太过遥远,虽然地球自转对恒星的距离有影响,但是因为地球和恒星距离上太过遥远,以至于地球轨道与之相比微不足道,所以恒星位置的变化我们无法察觉到。 阿里斯塔克拥有另一项天文成就,测量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当从地球上看月亮处于半暗半亮的时刻,太阳、月亮和地球正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月亮处于直角的顶点,可从地球上测得月地和日地的夹角,虽然当时的仪器无法测量的很精确,但是他的方法很正确,在得出相对距离后,推测出太阳和月亮的实际大小,也因此得出太阳比地球大,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有理由推测出地球绕著太阳转的事实。毕竟大的物体绕小的物体转动不是一件自然的事。而近2000年后,哥白尼才继承他的理念。 1543年,哥白尼在自己去世前,将主要理论写在《天体运行论》当中。在此,他总结了几十年来的一些理论。 哥白尼的《短论》总结了自己的日心说原理。其中列举了一些如下“假设”: 《天体运行论》全书分为六部分,称为“卷”: 乔治·约阿希姆莱提克斯本可以成为哥白尼的继任者,却没能扛起这面大旗。伊拉斯谟莱因霍尔德也有机会成为他的接班人,无奈却过早夭折了。第谷·布拉赫成为了第一位英勇的接班人(尽管他并不承认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其次便是开普勒,他曾经是第谷在布拉格的助手。 如今日心说的基本理念为世人普遍接受(尽管并非本轮或圆形轨道),但在当时,哥白尼的理论却显得过于超前。学者表示,在《天体运行论》发表60年之后,整个欧洲大陆也仅有约15位天文学家支持哥白尼:“英国的托马斯·迪格斯和托马斯·哈里奥特,意大利的焦尔达诺·布鲁诺和伽利略·伽利莱,西班牙的迭戈·祖尼加,欧洲西北低地国家的西蒙斯·蒂文;还有在德国的最大的支持队伍——格奥尔格·约阿希姆·莱提克斯、迈克尔·米斯林、克里斯托夫·罗斯曼(后又宣布放弃),以及约翰内斯·开普勒。”其他的可能追随者则包括英国人威廉·吉尔伯特,以及阿基里斯·加瑟、乔治·沃格林、瓦伦丁·奥托、泰德曼·吉泽。 阿瑟·库斯勒在其著作《梦游者》中断言道,哥白尼的书在首次出版后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阅读。然而,这种说法受到了爱德华·罗森的有力批判,另外欧文·金格里奇通过对前两次出版的几乎所有幸存本的逐本检查,发现许多书中都有书主人详尽的旁注,亦掷地有声得驳斥了这一伪学说。2004年,金格里奇在《无人问津之书》中正式发表了这一结论。 当时的学术界仍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相呼应的托勒密天文学的天下,哥白尼理论并没有一席之地——除了数学上的简单性能被人接受之外在确定行星的位置时避免使用等分。第谷·布拉赫的体系(“地球是静止的,太阳绕地旋转,而其他行星则绕日旋转”)亦与哥白尼的理论针锋相对。仅仅半个世纪之后,开普勒和伽利略的研究终于带来有力的证据为哥白尼理论辩护,它这样写道“伽里略构想了惯性原理之时,……得以解释运动中的物体不会掉落地球的原因”。直到“艾萨克·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规律和力学理论。在他1687年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集大成地统一了地面力学和天体力学,日心说观点才终于得以普遍接受”。伽利略是因为哥白尼而启蒙,所以认为哥白尼所论为正,以比萨斜塔实验、自制望远镜观测星象,发现木星的四大卫星、土星有环,但亦使伽利略被认为是异端而遭受宗教审判。最后真正证实哥白尼和伽利略无误的科学家,是近百年后的牛顿,已到了工业革命时期。 哥白尼的书一问世并未引发论战(无言辞激烈的布道训诫)。特利腾大公会议上既未讨论哥白尼的理论,也未讨论历法改革(历法改革后来使用由哥白尼计算推导得出的表格)。 第一个反对哥白尼学说的名人是天主教的巴托洛米奥·斯皮纳(Bartolomeo Spina),他出任圣使徒宫主管(和天主教圣座法院首席监察官),他“强烈表示要镇压哥白尼学说”。但随着斯皮纳在1546年去世,他的朋友吉奥凡尼·玛丽亚·托洛桑尼接替了他未完成的任务。吉奥凡尼·玛丽亚·托洛桑尼是一位著名的神学家及天文学家,是道明会在佛罗伦萨的圣马可修道院的会士。托洛桑尼撰写了一本专门研究历法改革(其中天文学起到重要作用)的专著。此外,他还参加了第五届拉特兰会议,参与了历法改革的讨论。在1544年,他取得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副本。他公开抨击哥白尼学说的文字见于他所著的《论圣经之真谛》(On the Truth of Sacred Scripture)一书的附录中。 托洛桑尼模仿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主义风格,借用哲学论据反驳哥白尼学说,但实际上他仍引用基督教《圣经》及其传统。他力求证明哥白尼学说是荒谬的,他分三点说明哥白尼学说没有经过验证且没有任何基础。第一,哥白尼假设地球的运动,但却未提供任何推导出此运动的物理理论。(没有人意识到对哥白尼学说的研究将引起对整个物理界的重新思考)。第二,托洛桑尼称,哥白尼的思维过程是落后的。他说,哥白尼先是提出日心说这一理论,然后再找各种支撑此想法的现象,而不是先观察现象,然后再思考推理得出引起此现象的理论。在这一点上,托洛桑尼将哥白尼的数学等式将毕达哥拉斯实算联系了起来。毕达哥拉斯曾与亚里士多德争论过,后来托马斯·阿奎那又继续进行了这一争论。他们争论说,数字只是人智力的产物,不需要任何物理现实的支撑,因此“数字在研究本质的时候不能提供物理原因”。 当时,一些天体说(例如本轮和椭圆形轨道)仅仅被视为调整天体位置数据的数学方法,而不是解释天体运动的原因。(哥白尼主要根据的是本轮,因他仍坚持完美球面轨道的说法)。这一“拯救现象”的观点证明,天文学和学术不能作为决定物理原因的一种正确方式。托洛桑尼借用此观点,在对哥白尼最后的判定中引用说,哥白尼最大的错误是,他从开始借用科学中较“低级”领域来解释较“高级”领域。哥白尼用数学及天文学来假定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现象,而不是从一开始用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公认原则来评定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这样一说,在当时,哥白尼似乎正在破坏整个哲学系统。托洛桑尼称,哥白尼犯了哲学错误,因为他根本不精通物理学和逻辑学-没有物理学和逻辑学知识的人是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天文学家,更不能分清正确与错误。因为哥白尼学说不符合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科学真相,因此被托洛桑尼视为无根据的未经证明的理论。 托洛桑尼意识到哥白尼所著书的序言并非哥白尼本人所写。序言的论点称,天文学整体不能得出真理。这一论点遭到了托洛桑尼反对(尽管他认为哥白尼试图解释物理现实这一做法是错误的)。托洛桑尼发现哥白尼所著书中的序言无比荒唐(不知道哥白尼并未授权此序言)。托洛桑尼写道,“从序言的文字中,这本书的愚蠢性受到指责。因为哥白尼妄想重新证明薄弱的毕达哥拉斯观点(宇宙的中心是火的元素)。这一观点在很久之前就被摧毁,它清楚地违反人类理性及《圣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天主教《圣经》解释者与那些执着坚持此错误观点的人之间很容易产生分歧。我们写这个小作品就是为了避免产生这种丑闻”。托洛桑尼宣称,“尼古拉·哥白尼从未读过和理解过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天文学家托勒密的论证”。他写道,哥白尼“缺乏物理学和逻辑学两大科学知识。其次,哥白尼在《圣经》解释方面也很不熟练,因为他违反了《圣经》中的几大原则,这一行为威胁到他对自己的忠实以及对他的读者的忠实……他的论证没有任何力量,很容易就能被拆分开。因为反驳一个已经被大众广为接受的有强大理由支撑的观点是一种愚蠢的做法,除非反驳者使用更加有力的及不能解释的论证,全面摧毁对立的观点。但是他根本就没有这样做”。他宣称,他写这本书反对哥白尼“是为了坚持真相,维护神圣教会的利益”。尽管托洛桑尼花费了大量精力著作他的书,但此书仍未出版,它很可能被搁置在佛罗伦萨的圣马尔谷修道院的图书馆中中,直到后来获得了日后其他起诉者的应用(据称,1613年,道明会会士托玛索卡奇尼在进行一场反对伽利略的布道之前,阅读过此书)。 为何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后60年,天主教会才进行公开反对此书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争论,就算是托洛桑尼的反对也是被忽视的。造成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包括伽利略·伽利莱的性格和证据的可获得性,例如望远镜观测。 哥白尼之前的理论在神学界纠缠复杂,这可从约翰加尔文著作的一个样本中看到。在其《〈创世记〉注释》(Commentary on Genesis)一书中,他说道,“我们并不是不知天堂的环道是确定的,地球正如一个小球体位于中心”。在评论《圣经》中《约伯记》26:7时,加尔文写道“约伯确实具体提到‘北部,’但他说的是整个天堂。因为天空绕着其极转动。正如一个战车的车轮在中心都会有一个车轴,轮子借助中心的洞绕着这一车轴转动,天空也是如此的。这很容易能看见;也就是说,那些熟悉天空运行的人可以天空如此转动”。加尔文对于诗篇的评论时,展现了他对于前哥白尼理论的依赖性;因为在诗篇93:1“天堂每天都在旋转,因为其构造无比巨大,旋转速度快到难以置信,因此我们并未感受到震荡或冲击-不会打扰它们的和谐的运动。尽管太阳每个昼间旋转都改变其轨道,但每年都会回到同一点。众多卫星在其旋转时都能保持自己的位置。地球怎能悬置在空中不动呢,难道上帝之手并未举起它?上空的天堂都在不断地运动,地球是怎么保持不动呢,难道神圣的制造者未修理它建立它呢”。在评论诗篇19:4时,加尔文说“天空在旋转时,所有固定的行星也在旋转。没有证据证明加尔文知道哥白尼,并且有关加尔文引用完诗篇93:1继续说“谁敢置哥白尼的权威于圣灵之上”这一说法也缺乏可信度,证实这一说法源于1885年弗雷德里克·威廉·法勒班普顿的演讲。与加尔文不同,许多神学家已经认识到哥白尼理论变得越来越有争议。 哥白尼理论与《圣经》最尖锐的冲突之点是有关《约书亚记》中基遍战争的故事。在此故事中,希伯来人取得了胜利,但一旦夜晚降临他们的对手就可能逃逸。约书亚的祈祷使得太阳和月亮静止不动阻止了这个结果。马丁·路德曾评价过哥白尼,虽然未提及其姓名。据安东尼·劳特巴赫称,在1539年6月4日他与马丁·路德共同吃饭时,大家聊起了哥白尼的话题。在1539年,当地大学乔治·约阿希姆 雷提卡斯教授被获准访问马丁·路德。据称,路德说道,“所以现在是这样一个情况。谁想要聪明就得反对大众认为的事情。他必须有自己的东西。这正是那个家伙所做的事情,他想把整个宇宙颠倒过来。尽管在这些陷入混乱的事情中,我依然相信《圣经》,因为约书亚命令太阳静止不动,而不是地球”。他的这一番评论发表于《天体运行论》一书出版的四年前,雷提卡斯《概论》一书出版的一年前。在约翰·奥利法白有关该谈话的记述中,路德称哥白尼为“那个傻子”而不是“那个家伙”。这一版本被历史学家视为缺少史实论证。 路德的合作者菲利普·梅兰希通也对哥白尼学说有所争论。在看过雷提卡斯《概论》(Narratio Prima)一书的前几页后,梅兰希通于1541年10月16日写信给在奥地利费尔德基希的物理学家及数学家伯卡德·麦瑟宾斯(Burkard Mithob),谴责哥白尼的理论,呼吁政府镇压此理论,他写道“有些人相信这一理论属于奇迹般的成就,歌颂这么疯狂的理论,似波兰天文学家使得地球转动,太阳停止一样荒唐。 英明的政府应该抑制头脑上的错误”。雷提卡斯曾以为梅兰希通会理解这一理论,并且接受它。因为梅兰希通曾教授过托勒密天文学,并且在雷提卡斯与哥白尼共同学习归来后,推荐其应聘维滕堡大学文理学院的院长职位。 在《天体运行论》一书出版六年后,菲利普·梅兰希通出版了他的《物理最初教义》(Initia Doctrinae Physicae),雷提卡斯的希望完全破灭。梅兰希通在书中从三个方面抨击了哥白尼主义,分别是“感官的证据,科学家千年以来的一致意见和《圣经》的权威”。为了攻击新理论,梅兰希通写道“出于对创新的热爱或为了展现他们的聪明,一些人争论地球转动。他们认为第八天体和太阳都不转动,却说其他的天体在运动,并且将地球也列入其他天体内。这个玩笑并不是最近才发明的。至今仍保留着阿基米德《数沙器》(The sand-reckoner)一书;在书中阿基米德讲到,阿里斯塔克斯曾就提出悖论说,太阳静止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尽管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专家曾为了证明他们的创新性,进行了诸多调查,但将荒缪的观点公之于众有诸多不好影响,树立了一个有害的例子。梅兰希通继续引用《圣经》中的篇章,然后宣称 “在这一神圣证据的支撑下,让我们珍视真相,不要因为一些人的诡计而远离真相,这些人自以为将疑惑带入艺术中是项学术荣誉。”在《物理最初教义》一书的第一版中,梅兰希通甚至怀疑了哥白尼的人格,他称哥白尼创作这一理论“要么出于对于创新的热爱,要么出于想要显示自己很聪明”,类似于这样的个人人身攻击在第二版中被大量删除。 另外一个对哥白尼学说有争论的新教神学家是约翰·欧文,他称“最近说太阳位于世界中心的假设建立在不可靠的现象之上,由一些违反《圣经》中清楚的证词的任意假设支持”。 在罗马天主教内,天主耶稣会会士尼哥拉·赛若瑞斯是其中一名撰书反对哥白尼理论这一异端邪说的教士,在1609–1610年间的一本著作中和在1612年间出版的一本作品中,援引《约书亚记》中篇章。 保罗·安东尼奥·弗斯卡利尼在1615年4月12日给一位天主教哥白尼维护者的来信中,他谴责了哥白尼理论,写道“……不仅是圣父,就是在现代关于创世纪、诗篇、传道书,和约书亚书的注释中,都能发现这些文字同意太阳在天空中,高速绕着地球转,地球距离天堂很远,静止位于世界的中心……没有人说这不是一个信仰问题,因为如果这不是‘有关主题’的信仰,那就是‘有关说话者’的信仰:所以说亚伯拉罕没有两个孩子,雅各布没有十二个孩子还有基督并非处女所生都属于异端学说,因为这些都是圣灵通过预言家及使徒的嘴所说的。 在1616年三月,在伽利略事件影响下,罗马天主教将《天体运行论》一书加入了禁书目录中,直到该书被“改正”。禁止理由是这一想象的地球运动而太阳不转的毕达哥拉斯教条是“错误的,违反了《圣经》”。相同的教条还禁止任何维护地球运动论或太阳静止论的著作,或是任何试图调和这些论述与《圣经》的著作。 可能哥白尼理论最强大的反对者应是弗朗西斯科·英哥利(Francesco Ingoli),一名天主教神父。英哥利在1616年一月撰写一篇散文,谴责哥白尼学说在“哲学上站不住脚,神学上属于异端学说”。尽管不确定但弗朗西斯科·英哥利极有可能是受到宗教法庭的委派,就此争议发表一个专业意见”;在1616年3月5号,审定院有关哥白尼学说的教义后,英哥利被正式任命为顾问。英哥利有关哥白尼理论的两点争议为“公众的天主教信仰不能直接追溯到《圣经》:地狱位于地球中心,离天堂最远的教义;另一个比较明显的断言是周二的赞美诗中提及过地球是静止的,该部分的诗文作为日课经文中时辰礼仪的一环,被神父们定期颂祷”。英哥利也引用《圣经》中创世纪1:14,耶和华用“天堂中的光将白天和黑夜分开”。跟之前的评论者一样,英哥利指出有关基遍战役的篇章,驳回了这些篇章应被作为隐喻理解的争论,说道“那些称《圣经》根据我们的理解模式讲话的回答是不令人满意的:因为首先在解释神圣文字时,应尽可能遵守保持字面意思的规则,其次教会教父们一致认为该篇章意思是太阳在运动,只是应约书亚的请求停止了。一项与众教父一致认可意见相反的解释在特利腾大公会议上受到了谴责,具体在会议第四部分有关该版教义以及圣书的使用方面。其次,经过会议上讲到有关信仰以及道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圣父们看到一个违反他们一致认为的《圣经》解释时肯定会不高兴的”。 在教皇保罗五世的命令下,枢机罗伯特·贝拉明提前通知伽利略将颁布该一法案,借此警告他“不能再支持或维护”哥白尼学说。四年后的1620《天体运行论》被或省略或改动了九个条文后重新发行。 在1633年,伽利略·伽利莱因追随“哥白尼学说”被指控有异端邪说的严重嫌疑,哥白尼学说与真相及《圣经》权威相反,最终伽利略被判终身软禁。 天主教在1758年从《禁书目录》中去掉了对于日心说相关著作的禁令,但仍明令禁止未经审查版的《天体运行论》以及伽利略的《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这些禁令最终在1835版的目录中取消。 根据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在第112号元素未有正式名称时,其临时名称为Uub(Ununbium)。 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C)在经过长期验证后,于2009年6月正式承认第112号元素的合成,并随后邀请Hofmann团队为112号元素提出一个永久名称。2009年7月17日,该团队提议将112号元素命名为"Copernicium",缩写Cp,以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他们称,将其命名为Cp的原因,是由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说与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卢瑟福模型)有很多相似之处。 Cp这个名称未获得IUPAC的正式承认。IUPAC在此后6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审议,听取科学界的意见,并于2010年1月公布审议的结果。2009年9月,有人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指出符号Cp曾是元素镥(Lutetium)的旧称(Cassiopeium),现在在配位化学中亦用于指环戊二烯(茂,Cyclopentadiene)配体。根据目前IUPAC对元素的命名规则,新元素的提议名称是不得与其他元素名称或符号重复的。考虑到上述情况,为了避免歧义,IUPAC已把提议中的符号Cp改为Cn(Copernicium)。 2010年2月19日,即哥白尼537岁寿辰的日子,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重离子研究所(GSI)正式宣布,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由该所人工合成的第112号化学元素从即日起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相应的元素符号为“Cn”。 在台湾,此元素之中文名称由国立编译馆化学名词审议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名词委员会开会讨论后决定命名为鿔。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12年1月确定了鿔的简体中文名称,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批准后进入国家规范用字,但目前仍不能正常输入。 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哥白尼命名。
160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06
日心说
日心说 日心说,也称为-{zh-hans:地动说; zh-hant:日心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哥白尼为阐述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在公元前3世纪已提出这种看法。 通常认为完整的日心说宇宙模型是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实际上在公元前300多年的赫拉克里特和阿里斯塔克斯就已经提到过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能与当时的观测数据相当吻合,因此即使在《天体运行论》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仍然很少受到的关注,支持者更是非常稀少。 事实上,直到1609年伽利略听闻且自己制作了天文望远镜,并以此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关注。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指: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唯一中心,金星满盈的发现也暴露了托勒密体系的错误。 然而,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得的数据和托勒密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此时仍不具优势。直至克卜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竞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日心说大概在17世纪左右传到中国 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题为《短论》的论文。他认为地球有三种运动: 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 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 哥白尼用以支持他的学说的论据,主要属于数学性质。他认为一个科学学说是从某些假说引申出来的一组观念。他认为真正的假说或者定理必须能够做到下面两件事情:
160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09
秋田县
秋田县 秋田县()位处日本东北地方。首府为秋田市。农业生产,特别是稻米种植非常发达,。因有“秋田美酒”而称为酒之国度;森林资源丰富,秋田杉树被称为“日本三大美杉”,用秋田杉树制作的涂漆家具销往日本各地,。 秋田县也以盛产美女闻名,当中,被日本人公认排名第一。 秋田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658年。当时越国的国守阿倍比罗夫派兵征服了今天秋田县一带,随后设郡统治该地。江户时代德川氏把该地分封给佐竹氏。到了明治时代,日本全国地方政制大改组,秋田一带的范围基本在该时成形。 秋田县位处本州北部,西面面临日本海。北面与青森县接邻;东面为岩手县;东南面为宫城县;南面则为山形县。 经济以农业为主,水稻产量在东北地方居首位。盛产杉树,以美树林闻名。位于秋田县和青森县交界处的十和田湖是日本著名深水湖也是游览胜地,秋田产的日本酒畅销全国。
161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16
天体运行论
天体运行论 《天体运行论》()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所著的一本讲述他自己的天文学说的著作。 1506年,哥白尼在回国任教士不久,开始写作《天体运行论》。1512年,哥白尼把他任职城堡西北角的箭楼建为自己的小型天文台,用自制简陋的仪器进行天文观测,计算、研究。他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所引用的27个观测数据,大部分是在这里记录下来的。约在1536年,哥白尼写成了《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由于哥白尼害怕引起各方面的攻击,他在书的序中写明将他的著作献给教宗保禄三世。他认为,在教皇的庇护下,《天体运行论》也许可以问世。除了这篇序之外,《天体运行论》还有另外一篇教士安德烈亚斯·奥西安德写的前言。当时哥白尼重病在身,委托这位教士出版发行。奥西安德尔为使这书能安全发行,假造了一篇无署名的前言,说书中的理论不一定为行星在空间的真正运动,不过是为编算星表、预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来的一种人为的设计。这篇前言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骗过了许多人。 据说,1543年5月24日,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见到了从纽伦堡寄来的《天体运行论》样书。他只摸了摸书的封面,便与世长辞了,但据记载,哥白尼在著作出版前半年已因脑中风丧失知觉,并长期昏迷在床。 《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人不懂,而许多天文工作者只把这本书当作编算行星星表的一种方法。《天体运行论》在出版后七十年间,曾经遭到马丁·路德的斥责,但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后来布鲁诺和伽利略公开宣传日心说,危及了教会的统治,罗马教廷才于公元1616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 《天体运行论》中的天体实际上是指天球,因为哥白尼并没有抛弃托勒密天文学中的天球概念。行星仍然是被镶嵌在水晶球壳中,随着球壳运转。 哥白尼本人也没有想摆脱托勒密传统。 《天体运行论》不是革命的文本,是开启革命的文本。 《天体运行论》共六卷。
162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22
芬兰
芬兰 芬兰共和国(,),通称芬兰(,,),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兰是世界高度的发达国家和福利国家,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瑞典国王埃里克九世1154年将基督教带入芬兰。瑞典语一直是行政、教育机构的第一语言,而芬兰语直到19世纪芬兰民族主义高涨以及芬兰的第一篇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发表后才受到重视。 1808年在芬兰战争中,瑞典与俄罗斯交战落败,芬兰被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占领,此后芬兰脱离瑞典,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自治大公国,并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十月革命)后不久,芬兰宣布独立。 1918年这个国家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与苏联两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以及1941—1944年的继续战争,继续战争其实就是芬兰加入德国的巴巴罗萨行动的战役,1941年6月25日,侵苏行动的三日后芬兰才对苏联宣战,其间攻占了维堡和彼得罗扎沃茨克等地。 1944年芬兰见德国大势而去,于是同苏联签停战协定,在盟军和苏联压力下,芬兰发动拉普兰战争,芬兰将德军赶出了芬兰北部地区。 1947年和1948年与苏联签署的多份条约规定了芬兰对苏联的义务与限制,芬兰在1940年合约的基础上,更多的东部领土遭到苏联侵占。为免进一步受苏联控制,芬兰和瑞典、奥地利一样成为中立国,并拒绝加入北约和华约。 1991年苏联解体后,芬兰终于可以自行决定独立的外交政策,并且在1995年加入欧盟。 2007年3月18日议会选举,芬兰中间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获得200个议席中的51席,成为第一大党,联合党获得50席,社会民主党获得45席,左翼联盟获得17个议席,绿色联盟获得15个议席,瑞典族人民党和分别获得9个和7个议席。4月19日,以马蒂·万哈宁为总理的政府宣誓就职,政府由中间党、联合党、绿色联盟和瑞典族人民党组成。 2015年4月19日议会选举,芬兰中间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获得200个议席中的49席,有右翼民粹主义倾向的正统芬兰人党获得38席,联合党获得37席,三党其后组成中间偏右联合政府。正统芬兰人党在2017年6月13日出现分裂,部分党员退出正统芬兰人党,继续与中间党和联合党组成联合政府。 芬兰的政治体制以芬兰议会为主,虽然芬兰总统也有较大的外交权力(根据芬兰宪法,总统有权解散议会,并举行新的议会选举)。多数行政权力控制在由芬兰总理领导的内阁中,而总理由议会选出。内阁由总理本人、中央政府各个部的部长及司法长官组成。 《芬兰宪法》规定,200人的一院制议会(;)是芬兰的立法机关。议会可以修改宪法,解散内阁或否决总统的决定;但议会无权改变司法决议。内阁或任意一名议员都可以提出立法动议。议员任期4年,按比例代表制选出。 芬兰民族联合党、芬兰中间党、芬兰社会民主党和正统芬兰人党为现时的该国主要政党。 司法体系分为一个负责民事以及刑事司法争议的法庭,以及一个专门负责公众与行政部分诉讼的行政法庭。芬兰为大陆法系国家,法庭分为地方法院、地区上诉法院及最高法院。 芬兰实行两级行政体制,即中央政府及市镇政府。市镇也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使用“城市”的称呼。市镇的公共支出占所有公共支出的一半左右。市镇的财政来源于市镇收入税、来自中央政府的补贴、以及其它收入。在2017年芬兰全国有311个市镇,大多数市镇的居民数量少于6000人。 除了市镇之外,也存在两个中间层的行政结构。市镇组合成70个次行政区,及之上的19个行政区。这些次行政区及行政区是由成员市镇来管理的,且只有有限的行政权力。但奥兰自治区根据议会制的原则设有自治区政府及自治区议会。萨米人在拉普兰区北部关于语言和文化事务上设有半自治的。 芬兰原先有12个省份(芬兰语:单数 "lääni",复数 "läänit";);1997年重新划定行政区后省份减少到6个,2009年底所有省份撤销,并从2010年起划为20个行政区();2011年1月1日,东新地区和新地区合并,行政区变为19个。其中奥兰政府享有高度自治。 芬兰国防军由职业军人(包括军官和技术人员)、现役士兵、和人数众多的预备役人员组成。常备武装力量为34,700人,其中25%为职业军人。芬兰有征兵制,所有年满18岁的芬兰男性公民必须在军队服役6至12个月,或者做12个月的民事服务。兵役后的自愿海外维和服务很受欢迎,维和部队在世界各地执行联合国、北约及欧盟的使命。每年大约有650名女性选择自愿的兵役,且申请人数在最近十年来逐步上升。女性允许参加包括前线步兵及特种兵的所有战斗部队。芬兰陆军包括高度灵活的野战军,并得到当地国防部队的辅助。芬兰国防军保卫国家领土,其军事战略利用茂密的森林地形和众多的湖泊来消磨侵略者,而不是试图在边界线上抵挡进攻的敌人。 芬兰的人均国防支出在欧盟中占据高位。芬兰的军事理论基于全方位防守的概念。全方位意指政府和经济的各个领域参与防守计划中。芬兰国防军由国防军总司令(现为陆军上将)指挥,总司令在军事指挥上直接向芬兰总统负责。国防军分为陆军、海军和空军。隶属于内务部,但是在国防需要时改编成国防军的一部分。 尽管芬兰还没有加入北约,但是芬兰已经加入了、及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2014年芬兰签署了一项北约备忘录,从而和北约达成一项实用性的联盟。2015年芬兰与北约达成一项允许在紧急情况下向北约部队提供援助的东道主国家支持协议,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双边关系。芬兰在阿富汗和科索沃一直是个积极参与者。近年来芬兰在叙利亚、伊拉克和反伊斯兰国的战争中积极讨论自己现有及计划中的角色。 2015年5月芬兰国防军向全国所有相关男性寄出了近一百万封信件,通知他们在战争情况下他们的角色及责任。在世界范围内猜测芬兰在准备战争,但是芬兰官方强调这只是一项标准程序,尽管在芬兰历史上从未发生类似事情。 芬兰总面积共338,000平方公里,是欧洲第八大国。南北最长距离达1,157公里,东西最宽为542公里。 芬兰被誉为“千岛之国”与“千湖之国”:精确来说全国共有188,000个湖泊(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和179,000个岛屿。芬兰地势平坦,拉普兰北部地区位于芬兰、挪威边界的哈尔蒂亚峰位于挪威一侧的最高峰海拔1,365米,其位于芬兰一侧的海拔1,328米的山坡处,为芬兰最高点。芬兰最长的河流是凯米河,长550公里。 除了湖泊之外,全国为大片森林覆盖,占国土面积的69%。可耕种面积较少,仅占8%。岛屿集中最多的地方是在西南部位于芬兰大陆和奥兰群岛主岛之间的群岛海里。 芬兰地处北温带,冬天寒冷,有时严寒,夏天则比较温暖。芬兰地处北纬60度到70度之间,有四分之一的地方处在北极圈内,最北的地区夏天有73天太阳不落于地平线下,冬天则有51天不出太阳。 芬兰拥有世界上纬度第二高的首都赫尔辛基,仅次于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 芬兰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制造业,主要以木材、金属、工程、电讯和电子工业为主。芬兰的通信产业以诺基亚为代表非常发达,芬兰是号称因特网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机持有量最高的国家。贸易对芬兰而言十分重要,GDP中大约三分之一来自出口。除了木材和少数矿产,芬兰的原材料、能源和一些工业组件都倚赖进口。 芬兰跟全球经济紧密联系,其国际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与欧盟的贸易占芬兰总贸易额的60%。主要的外贸伙伴为德国、俄罗斯、瑞典、英国、美国、荷兰和中国。贸易政策主要是由欧盟来制订的,芬兰在欧盟内除农业政策之外传统上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芬兰在1999年加入欧元体制,目前为唯一使用欧元的北欧国家。 由于气候与土壤的原因,芬兰的农业仅维持在基本农产品自给自足的水平。林木业作为出口的主要支柱,为农村人口提供了第二个工作选择。 芬兰的玻璃工艺制造世界闻名,金属处理工艺也相当精细。由于盛产木材,芬兰的家具设计和制造业在世界享有盛誉,20世纪初芬兰设计的家具现在看起来依然非常现代。 据2017年底芬兰人口登记中心数据,芬兰大约有552万居民。芬兰有两种官方语言:88.3%的人口的母语为芬兰语和5.3%人口的母语为瑞典语。少数人口包括了萨米人、俄罗斯人、犹太人和鞑靼族等。 冬季战争后大约有12%的人口需要被安置。战争赔款、失业问题以及对芬兰保持独立前景的不确定曾导致了大批的移民在1970年代离开芬兰。而到了1990年代,因为经济情况的大幅好转和政治及社会福利的稳定,芬兰又开始接收大批难民与移民。 芬兰的官方语言是芬兰语和瑞典语。在全国范围内芬兰语占主导地位,瑞典语则通行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及奥兰自治区。芬兰88.3%的人口的母语为芬兰语,它是乌拉尔语系芬兰语支中的一种。芬兰语是欧盟语言中四种非印欧语系语言之一。跟芬兰语亲属关系相近的语言是卡累利阿语和爱沙尼亚语,关系稍远的则有多种萨米语及匈牙利语。芬兰5.3%的人口的母语为瑞典语(芬兰瑞典族)。北欧语言和卡累利阿语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特殊待遇。 在芬兰北部的一些市镇里萨米语也是官方语言,人数大约在7000左右的萨米人被认定为原住民。大约四分之一的萨米人的母语为多种萨米语中的一种。在芬兰说的萨米语有北方萨米语、伊纳里萨米语和斯科尔特萨米语。 在芬兰有五千至六千人说罗姆语。罗姆语和在宪法中也得到了承认。在芬兰使用两种手语:芬兰语手语(使用人口数量为4000至5000人)和(使用人口数量大约为150人)。大约有800芬兰鞑靼人说鞑靼语,他们主要是在当芬兰还处于沙皇统治时的1870年代至1920年代移居到芬兰的。 少数族群(特别是芬兰瑞典族、萨米人和芬兰罗姆人)的权利在宪法中得到保护。 使用人口最多的移民语言是俄语(1.4%)、爱沙尼亚语(0.9%)、阿拉伯语(0.4%)、索马里语(0.3%)和英语(0.3%)。英语是最常见的小学三到五年级(9岁到11岁)的必修外语课(在一些学校必修外语课也可以选其它语言)。德语、法语和俄语也可以从八年级(14岁)起作为第二门外语来学习。 芬兰为保障宗教自由的国家,基本上如果没有明显违反法律的事实,任何人可以信仰任何宗教,不需要官方批准。 基督教在12世纪起传播至芬兰,但是直至19世纪在农村中民间信仰里还保持着基督教到来之前的一些特征。 2017年底芬兰人口的71%是芬兰福音信义会(路德宗)的成员。路德宗教会的成员比例每年大约以百分之一的数量递减。第二大的教会是东正教,其成员大约是芬兰人口的1.1%。在芬兰宪法中规定了路德宗教会的特别地位,而对东正教会也制订了特别的法律。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等同于国教的地位,但是在法律上也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民众也有信仰其它宗教的机会。非任何宗教的比例在近年来也逐渐增加。至2016年底非宗教的比例为25.3%(可能包含一些宗教信息未知的人士)。另外大约有四万七千芬兰人,即将近芬兰人口的一个百分比,归属于没有正式注册的五旬节运动宗教组织。 其他教会的成员包括少部分基督新教其他教派的教徒、罗马天主教徒、穆斯林和犹太教徒。 芬兰严峻的气候条件,历史上还有外国侵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使芬兰人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芬兰人性格内敛,行事低调,但实际上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的今天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坚定的维护着自己的传统文化。 Sisu精神是芬兰文化的一部分,很难直接译成别的文字,但可以理解为意志,决心,毅力和理性面对逆境。Sisu一词也被芬兰人用于命名其它东西,如芬兰本土汽车品牌和芬兰一艘名为Sisu号的大型破冰船。 据说,过去的芬兰十分穷困,天然资源比不上邻国,造就独特的文化。由于没有太多资源可供出口,故只有「将灰质转化成GDP」,突显优秀人才的可贵,教育成为芬兰社会重要的一环。 相对其他欧盟国家,学前教育在芬兰并不常见,学童往往要待到七岁才上学。学校通常由多人共同管理。除了芬兰语,学校普遍而言都会教授英语,较年长的学童会修读法语和俄语,某些学校会教授其他语言。将近成年的学生,甚至会再多学一种外语。 纪录片「Waterfront Cities Of The World」指出,芬兰人并不喜欢炫耀学识。举例说,即使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也不清楚对方的学历和技能,当地的教育制度也不是菁英主义,会因材施教,同一老师会教导学生很多年,陪伴学生成长。 芬兰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伟大的音乐家西贝柳斯开创了民族音乐的新纪元,被誉为芬兰民族音乐之父;语言学家艾里阿斯·隆洛特搜集编撰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史诗《卡勒瓦拉》成为世界文学史中最伟大的史诗之一;著名建筑大师阿尔瓦尔·阿尔托以充满芬兰本土传统浪漫风格的设计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潮流中独树一帜。芬兰还有一批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尤为特别的是,芬兰极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使许多几十年前的工艺品和建筑物在现代人眼中仍是新颖别致、富有想象力的杰作。出自芬兰设计大师之手的作品大都以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优质的材料和精美的做工而享誉世界。 芬兰设计重视实用和耐用,并不会「为设计而设计」,拒绝追逐潮流和抛弃主义(throwawayism),但并不代表墨守成规。除了具实际用途的生活用品,也有芬兰设计师以较复杂的线条,创造出纯粹为观赏而设的玻璃制品。 在电影界著名的导演有阿基·考里斯麦基、莫里兹·斯蒂勒、,以及在好莱坞成名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雷尼·哈林。考里斯麦基的电影《没有过去的男人》是芬兰电影史上扬名国外的电影之一,它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以及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在芬兰每年大约出品12部长篇电影。 芬兰在国际上知名的电视节目有背包客旅游记录系列《》,以及四个好友玩特技及互相开各种玩笑的真人秀《》(类似与美国的真人秀《Jackass》)。 有人认为圣诞老人的家就在芬兰境内的耳朵山。在1927年,芬兰电台的一个广播节目宣称,圣诞老人和两万头驯鹿一起就住在芬兰和苏联分界拉普兰省的“耳朵山”上,正是因为有“耳朵”,圣诞老人才能在北极听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声。从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在每年的平安夜孩子们在睡觉前将长筒袜挂在壁炉旁,然后带着热切的期盼进入梦乡,圣诞老人晚上就会乘着驯鹿拉的雪橇,把圣诞礼物从壁炉烟囱中分发到孩子们的长筒袜里。 值得一提的是,世上不少国家均宣称或被认为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包括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挪威、格陵兰。 芬兰人还发明了桑拿浴,号称芬兰的国粹。芬兰谚语说:先建桑拿,再搭房屋。桑拿是为数不多的进入世界语言范畴的芬兰词汇之一。传统的桑拿房是用木材建造,其中包括蒸汽房、洗澡间和更衣室。现代的桑拿房在设计上变化甚多,一些户外桑拿房,甚至用玻璃采光。芬兰全国有不同大小桑拿室,平均每间房屋就有一间桑拿房。除了私人的,也有开放予公众的。 在发源地芬兰,桑拿文化有不少不成文规矩,例如男女一同享受桑拿,有时是可以接受的,视参与者的年龄和亲疏,十分难一概而论。有时男女一起,有时男女会分开进行。另外,在蒸汽房穿衣服可能被视为失礼的行为,例如在公众桑拿有标示牌禁止穿泳装。 在芬兰有一些深受欢迎的体育运动。有点类似棒球的是芬兰的国民运动,然而观众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是冰球。在2016年世界冰球锦标赛中芬兰对加拿大的决赛时,有69%的芬兰人观看了那场比赛的电视转播。其它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包括田径、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足球及篮球。虽然在观众席上座率来讲冰球是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但是足球在参与人员数量上是最大的团体体育项目,也是在芬兰最受重视的项目。 就人均赢得的奖牌和金牌数量上来看,芬兰在夏季奥林匹克历史上是最成功的国家。芬兰早在1908年还是俄罗斯帝国下属的自治大公国时第一次作为一个单独的国家参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在19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最早获得“”称号的成功地夺得了三面金牌。 在二战之前芬兰在奥运会上是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19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芬兰仅凭三百二十万的人口而排在奖牌榜上第二名。在1920和1930年代,芬兰长跑运动员垄断了奥运会,帕沃·努尔米在1920至1928年间总共赢得了九枚奥运会金牌,并在1921至1931年间打破了22项官方记录。努尔米经常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芬兰运动员及史上最伟大的田径运动员之一。 上百年来芬兰男女运动员在掷标枪项目上表现出色。此项项目给芬兰带来了9枚奥运会金牌、5次世界锦标赛冠军、5次欧洲锦标赛冠军、及24次世界记录。
162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25
爱知县
爱知县 爱知县()是位于日本中部地方的县,首府与第一大城为名古屋市。 爱知县在历史上,是尾张国、三河国这两个令制国的辖区。1871年,明治新政府实行废藩置县,除知多郡外的尾张成为',而三河则与知多合并成'。名古屋县于1872年4月易名为爱知县,之后在同年11月27日与额田县合并成为今天的爱知县。 县名是由曾管辖名古屋市中心的爱知郡而来。爱知县和名古屋市获得2026年亚运会举办权。 爱知县位处日本列岛中央,向南可经三河湾及伊势湾通往太平洋。东面与静冈县接邻;东北面为长野县;北面为岐阜县;西面则为三重县。县的东西端相距106公里,南北端相距94公里;全县总面积为5153.81平方公里,约占全日本面积1.36%。最高点为海拔1415公尺的茶臼山。 辖下共38市7郡14町 (行政区划)2村。 爱知县是日本的工业大县,是中京工业地帯的中心。爱知县的工业产值在2013年达约42兆18亿日元,连续37年排名日本第一,是第二位的神奈川县的2倍以上。爱知县有以丰田汽车为首的众多汽车企业。丰田汽车在1937年设立。在高度经济成长期之后,爱知县的汽车产业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产业。 县内总生产(2004年)有34兆6503亿日圆,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7.0%。 五摄家是以爱知县名古屋市为根据地的中部圈财界的一群名门企业,包括有旧伊藤财阀系企业的东海银行及松坂屋、基建企业的名古屋铁道、中部电力及东邦瓦斯五家商社所构成。曾经独占中部经济联合会(简称「中经联」)、名古屋商工会议所(名商)等经济团体的代表,名古屋观光酒店及名古屋波士顿美术馆等主导负责的企业。 爱知县的人口在所有都道府县中排行第四,计有7,046,000人(2009年5月1日)。在县内市町村中,名古屋市人口最多,有2,090,549人;人口最少为富山村,只有512人。 过去爱知的交通主要依靠火车连接。但自从中部国际机场开放以后,对外交通就大大改善。乘搭火车从名铁名古屋站出发,只要30分钟就可到达中部国际机场。 铃木一朗 海部俊树 加藤高明 松井珠理奈 木藤亚也 诸星大 平手友梨奈
162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29
约翰内斯·开普勒
约翰内斯·开普勒 约翰内斯·开普勒( [ˈkʰɛplɐ],),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是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的关键人物。他最为人知的成就为开普勒定律,这是稍后天文学家根据他的著作《新天文学》、《世界的和谐》、《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萃取而成的三条定律。这些杰作对艾萨克·牛顿影响极大,启发牛顿后来想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开普勒曾在奥地利格拉茨的一家神学院担任数学教师,成为汉斯·乌尔里奇·艾根伯格亲王(Hans Ulrich von Eggenberg)的同事。后来,他成了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助手,并最终成为皇帝鲁道夫二世及其两任继任者马蒂亚斯和费迪南二世的皇家数学家。他还曾经在奥地利林茨担任过数学教师及华伦斯坦将军的顾问。此外,他在光学领域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发明了一种改进型的折光式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并提及了同时期的伽利略利用望远镜得到的发现。 开普勒生活的年代,天文学与占星学没有清楚的区分,但是天文学(文科中数学的分支)与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分支)却有着明显的区分。因为宗教信仰,克卜勒将宗教论点和理由写进他的作品。因为相信上帝用智慧创造世界,人只要透过自然理性之光,也可理解上帝创造的计划。。开普勒将他的新天文学描述为“天体物理学”、“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旅行”、“亚里士多德宇宙论的补充”、通过将天文学作为通用数学物理学的一部分改变古代传统的物理宇宙学。 约翰内斯·开普勒于1571年12月27日,也就是当年的圣若望庆日,在威尔(如今为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部分,位于斯图加特市中心以西30km)的帝国自由城市出生,在他前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的祖父西博尔德·开普勒(Sebald K.)曾经是这个城镇的市长,但是约翰内斯·开普勒出生时,开普勒家族的家业已经开始衰落。他的父亲海因里希·开普勒(Heinrich K.)为了营生,当了一名危险的雇佣兵,在约翰内斯五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庭,据说后来死于荷兰的“八十年战争”。约翰内斯的母亲凯瑟琳那·古尔登曼(K. Guldenmann)是一名旅店老板的女儿,同时是一名医生和草药商。约翰内斯是早产儿,孩提时体弱多病。然而,他超常的数学才能经常给他外祖父旅馆内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在很早的年纪就接触到并喜欢上了天文学,而这种喜欢贯穿了他的一生。在他6岁时,他看到了1577年的大彗星,并写道他“被妈妈带到一处高地看彗星。”在他9岁时,他观察到了另外一次天文事件——1580年的月食,并记录道他记得他被“叫到门外”看月食,月亮“看起来非常红”。然而,童年患上天花,使他的视力衰弱,双手残废,因此限制了他天文观察的能力。 1589年,在经历过文法学校、拉丁学校以及毛尔布劳恩(Maulbronn)的神学院之后,开普勒进入了图宾根大学的图宾根神学院。在那里,他师从维塔斯·穆勒(Vitus Müller)学习哲学及雅各布·黑尔布兰德(J. Heerbrand,菲利普·梅兰希< Philipp Melanchthon>在威登堡的学生)学习神学。雅各布·黑尔布兰德同时还教了另外一名当时还是学生的迈克尔·马斯特林(M. Maestlin)直至他在1590年成为图宾根校长。他证实了自己是一名杰出的数学家,并作为一名熟练的占星家给同窗占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在1583-1631年间担任图宾根大学数学教授的迈克尔·马斯特林的教导下,他学习了关于行星运动的托勒密体系与哥白尼学说。在那段时间,他自己成了哥白尼的拥护者。在一次学生辩论中,他从理论和神学两个角度捍卫太阳中心说,坚称太阳是宇宙动力的主要来源。虽然他很想成为一名牧师,在他学业将要结束之际,开普勒被推荐担任格拉茨新教学校(后来成为格拉茨大学)的数学与天文学教师。他于1594年4月接受了该职位,时年23岁。 开普勒的第一部主要天文学作品——《宇宙的神秘》是第一部捍卫哥白尼学说、公开发表的作品。开普勒声称在格拉茨教学的1595年7月19日顿悟,在黄道十二宫图中展示了土星和木星的定期相遇:他意识到规则的多边体按照规定的比率与一个内切圆和外切圆相连,他推测这可能是宇宙的几何基础。在寻找符合已知的天文学发现(甚至使用加入该系统的额外星球)、独特排列的多面体的努力失败后,开普勒开始用立体的多面体进行实验。他发现五个柏拉图多面体中的每一个都可通过球体进行独特的内切和外切;先构建这些多面体,每一个多面体装在一个球体里,这个球体又装在另一个多面体内,每个多面体可产生6层,分别对应6个已知的星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对这些多面体进行正确的排序——八面体、二十面体、十二面体、四面体和六面体,开普勒发现假设这些星球环绕着太阳,那么球体可以按照一定的间距进行排列,间距对应于每个星球路径的相对尺寸(在已知的天文学观测结果的精确度范围内)。开普勒还发现了一个公式,将每个星球的轨道大小与其轨道周期进行关联:从里星球到外星球,轨道周期的增长率是轨道半径差的两倍。然而,开普勒后来又否定了这个公式,因为这个公式不够精确。 正如他在标题中所表明的,开普勒认为他已经揭示了上帝对宇宙的几何规划。开普勒对于哥白尼学说的许多热情源于他对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联系的神学信仰;宇宙本身是上帝的一个影像,太阳对应圣父,星球对应圣子,它们之间的间隔对应圣灵。《宇宙的神秘》的最初手稿包含了一延伸章节,用以调和太阳中心说与貌似支持地球中心说的圣经选段。 在其老师迈克尔·马斯特林的支持下,开普勒获准在图宾根大学理事会发表他的手稿,期间他删掉了《圣经》注释,增加了对哥白尼学说及他的新想法更简单易懂的描述。《宇宙的神秘》于1596年年底发表,开普勒于1597年年初收到了发表的版本,并将其发送给著名的天文学家与赞助人。该书并未被广泛阅读,但是它建立了开普勒作为一名高水平的天文学家的声誉。对赞助人及格拉茨管理他职位的人充满热情的付出,也是他进入赞助体系的关键之路。 开普勒从未放弃柏拉图式的多面体-球体宇宙学说——《宇宙的神秘》,虽然根据他后来的作品,其中的一些细节可能需要修改。他后来的主要作品,通过计算行星轨道的离心率,发现更精确的球体内外尺寸,但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该作品的进一步发展。1621年,开普勒发表了他扩展后的第二版《宇宙的神秘》,比第一版长一半,在脚注部分详细记录了在第一版发表之后的25年内他所作的修正与改进。 关于其影响,《宇宙的神秘》可以视为将尼古拉斯·哥白尼在他的作品《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理论进行现代化的重要的第一步。当哥白尼试图在该书中发展日心学说的时候,他用托勒密工具(即周转圆与离心圆)解释星球轨道速度的变化,并继续用地球轨道中心作为参考点,而不是用太阳中心“辅助计算以便使读者不会因偏离托勒密太多而感到混淆。”现代天文学家很大部分归功于《宇宙的神秘》,尽管它的主要论点有瑕疵,“因为它代表了清除哥白尼学说中托勒密理论残留的第一步。” 1595年12月,开普勒被介绍给了芭芭拉·穆勒(B. Müller),一个带着幼小女儿——吉玛·德威纳维尔德(Gemma van Dvijneveldt)的23岁寡妇(结过两次婚),并开始向她求爱。穆勒不但是她前两任丈夫财产的女继承人,同时也是一名成功磨坊老板的女儿。尽管开普勒有着高贵的身份,但是她父亲约布斯特(Jobst)最初也反对他们的婚姻;虽然开普勒继承了他祖父的高贵身份,但是他的贫困使他与芭芭拉不般配。开普勒完成《宇宙的神秘》之后,约布斯特动了怜悯之心,但是这个婚约差点告吹,因为开普勒外出专注于出版的各项事宜。然而,帮忙建立该婚配的教会官员强迫穆勒遵守他们的协议。1597年4月27日,芭芭拉和开普勒结婚。 在他们婚姻的早年,他们生育了两个子女(海因里希与苏珊娜),但是都在襁褓里夭折了。1602年,他们又生了一个女儿(苏珊娜),1604年,生了一个儿子(弗里德里希),1607年又生了一个儿子(路德维格)。 《宇宙的神秘》出版之后,在格拉茨学校检察员的支持下,开普勒开始了他的雄心计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的作品。他计划编写另外4部书籍:一部关于宇宙的静止事物(太阳和固定的星球);一部关于行星及其运动;一部关于行星的物理属性与地理特征的形成(侧重于地球);一部是关于天空对地球的影响,涵盖大气光学、气象学和占星术。 他还收集许多他曾经赠送《宇宙的神秘》的天文学家们的意见,其中包括瑞玛奴斯·乌尔苏斯(尼古拉斯·赖默斯·柏尔)[Reimarus Ursus(N. Reimers Bär)]——鲁道夫二世的皇家数学家,同时也是第谷·布拉赫的激烈对手。乌尔苏斯没有直接回复他,但是重新发表了开普勒的奉迎信,以寻求他与第谷关于第谷体系争论(现在的叫法)中的优势。尽管有这个污点,第谷还是开始与开普勒通信,一开始就对开普勒系统进行严厉但合理的批判;在许多反对的理由中,第谷对其使用哥白尼不准确的数据提出了异议。通过书信往来,第谷和开普勒就广大范围内的天文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重点讨论了月球现象与哥白尼学说(特别是其神学活力)。但是没有第谷天文台更精确的数据,开普勒无法涉及其中的许多议题。 结果,开普勒将精力转向年代学与“和谐”,即音乐、数学及物质世界之间的命理关系,以及它们的占星结果。通过假设地球拥有精神(一种他后期用于解释太阳引起行星运动的属性),他建立了一个将占星内容和天文距离与天气与其它地球现象联系起来的推测系统。然而,到了1599年,他又发现他的工作受到数据不准确性的限制——正如不断增长的宗教紧张气氛正威胁他在格拉茨的工作一样。就在同年的12月份,第谷邀请开普勒在布拉格会面;1600年1月1日(甚至在他收到邀请函之前),开普勒就启程,希望第谷的资助能够帮解决他的哲学问题以及社会与经济问题。 1600年2月4日,开普勒在伊泽拉河畔贝纳特基(距离布拉格35km)见到了第谷·布拉赫及其助手弗朗茨·滕纳格尔(Franz Tengnagel)与朗高蒙田纳斯(Longomontanus)。伊泽拉河畔贝纳特基是第谷的新天文台所在地。开普勒以客人的身份在这里住了两个月,分析了第谷的一些火星发现;第谷严密地保护着他的数据,但是对开普勒的理论思想印象深刻,所以之后给了他更多接近的空间。开普勒计划借助火星数据测试他在《宇宙的神秘》中的理论,但是他预计这项工作将花费2年时间(因为第谷不允许他单纯的将资料拷贝作为己用)。在约翰内斯·杰森纽斯(Johannes Jessenius)的帮助下,开普勒尝试与第谷协商一个更为正式的雇佣安排,但是协商在激烈的争吵中破裂。于是开普勒在4月6日就前往布拉格。之后,开普勒和第谷很快就和解了,并最终就工资和生活安排达成了协议,6月,开普勒回到格拉茨去接他的家人。 格拉茨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麻烦打碎了他立刻回到第谷天文台工作的想法;为了继续他的天文学研究,开普勒以数学家的身份向斐迪南大公爵(Archduke F.)寻求了一份工作。为此,开普勒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给斐迪南。他在文中提出了一个月球运动力学理论:“地球上有一种力量,引起了月球的运动”。虽然这篇文章并未使他在费迪南宫廷获得职位,但是却详细介绍了一种测量月食的新方法,他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了7月10日格拉茨的月食现象。这些观察成了他进行光学规律探索的基础,而《天文学的光学需知》则是他光学探索的顶峰。 1600年8月2日,在拒绝皈依天主教之后,开普勒和他的家人被驱逐出格拉茨。几个月后,开普勒及他的家人来到了布拉格。差不多1601年一整年,他得到了第谷的直接资助,第谷安排他分析行星观测结果与编写反对第谷(此时第谷已过世)对手——乌尔苏斯的小册子。9月,第谷帮开普勒获得了作为他先前向皇帝提议的新项目的合作者的委任:将取代伊拉斯谟·赖因霍尔德(Erasmus Reinhold)所作的《普鲁士星表》的《鲁道夫星表》。1601年10月24日第谷出人意料的逝世了,两天之后,开普勒被委任成为他的继任者,作为皇家数学家负责完成第谷未完成的工作。接下去作为皇家数学家的11年是开普勒一生中最为多产的时间。 作为皇家数学家,开普勒的主要职责是向皇帝提供占星术方面的建议。虽然开普勒对同时代占星家对未来或特定神学事件进行准确预言的努力采取怀疑态度,但是当他还是图宾根大学的一名学生时,他已经向他的朋友、家人和赞助人展示了极受欢迎的占星水平。除了给同盟国和外国领导人占星外,皇帝在遇到政治麻烦时,也向开普勒寻求建议。鲁道夫对许多其宫廷学者(包括炼金术士)的工作有着积极兴趣,并跟踪开普勒在物理天文学方面的工作。 布拉格正式被认可的宗教教义是天主教和主稳健派,但是开普勒凭借他在宫廷的地位可以信仰他的路德教会而不受阻碍。皇帝名义上为其家庭提供了丰厚的收入,但是皇家国库开支过度,这意味着想要实际上获得足够的钱应对经济负担还是需要不断的争取。一部分源于经济困难的原因,他和芭芭拉的家庭生活并不如意,经常为争吵和疾病所扰。然而,宫廷生活为开普勒带来了与其他著名学者[其中包括约翰内斯·马修斯·瓦克·瓦克亨菲尔斯(Johannes Matthäus Wackher von Wackhenfels)、乔斯特·伯奇(Jost Bürgi)、大卫·法布里希斯(D. Fabricius)、马丁·巴查杰克(M. Bachazek)以及约翰内斯·布伦格(Johannes Brengger)]接触的机会,因此他的天文学工作进展迅速。 在开普勒继续慢慢分析第谷的火星观测数据——现在他可以拥有整体的资料——并开始了鲁道夫星表的缓慢编制过程的同时,他还从其1600年关于月球的文章中拾起了对光学规律的研究。不论是月食或是日食现象都展现了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不可预期的阴影大小、月全食的红色、以及传说中环绕日全食的罕见光线。大气折射的相关议题适用于所有天文学观测。1603年的大部分时间,开普勒暂停了他的其它工作,而专注于光学理论研究;并由此撰写的手稿在1604年1月1日呈给了皇帝,并以《天文学的光学需知》为题发表。文中,开普勒对控制光强的平方反比定律、平面镜与曲面镜的反射、针孔相机原理以及光学的天文学含义,如视差与天体的可见大小,进行了描述。他还将光学研究延伸到人的眼睛,并被神经学家广泛认为是意识到图像由眼睛晶状体翻转投射到视网膜上的第一人。这个困境的解决办法对于开普勒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他并不将其视为属于光学的范畴,虽然他确实表明,影像由于“精神运动”在“脑穴”中得到修正。今天,《天文学的光学需知》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光学的基础(虽然它明显地没有包含折射定律)。关于投影几何学的根源,开普勒在他作品中引入了数学实体连续变化的概念。他主张到,如果一个圆锥截面的焦点可以沿着连接焦点的线运动,那么这个几何形状会把一个焦点改变或退化成另外一个。因此,当一个焦点沿着无穷大运动时,椭圆形就变成了一条抛物线,当一个椭圆的两个焦点互相融合时,就形成了圆圈。当一条双曲线的焦点互相融合时,该双曲线就变成两条直线。他还假设如果一条直线无限延伸,它将在无穷远的一个点碰到自己,因而具备形成一个大圆的属性。他的这个主张后来被帕斯卡、莱布尼兹、蒙日(Monge)和彭斯乐(Poncelet)等人所运用,被称为几何连续性并成为连续性定律或原理。 1604年10月,出现了一颗明亮的新晚星(超新星1604),但是开普勒不信谣言,直至他亲眼看到了这颗晚星。他开始系统的观察这颗新星。从星相学的角度看,1603年的结束标志着火象三星座的开始,亦即周期800年的大交汇期的开始;占星家们将之前两次这种时期与查理曼大帝的崛起(大约800年前)和耶稣的诞生(大约1600年前)联系起来,所以他们期待有重大预兆的事件出现,特别是关于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普勒作为皇家数学家与占星家在其两年后《关于新星》的文中描述了这颗新星。文中,开普勒在对其他许多占星方面的解释与流传持怀疑态度的同时,专注于描述这颗新星的天文学属性。他注意到了其逐渐减弱的亮度,推测它的起源,并根据视差的缺失论证它属于固定的星体,进一步削弱了天体永恒性的教义(自亚里斯多德以后人们一直认可这样的观念:天体是完美与永恒的)。一颗新星的诞生意味着天体的可变性。在附录中,开普勒还讨论了波兰历史学家劳伦休斯·苏斯莱格(Laurentius Suslyga)最近的年代学工作;他计算到,如果苏斯莱格是正确的,年表提前四年,那么伯利恒之星——类似于今日的新星——将已经正好碰到了周期800年的第一次大交汇。 《新天文学》是根据第谷的方向进行的火星轨道研究(包括最初两个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发展的顶峰。开普勒运用等分点(哥白尼把这种数学工具排除在他的学说之外)对各种火星轨道近似值进行重复计算,并最终创造了一个在2弧分之内(平均测量误差)基本上与第谷的发现相一致的模型。但是他对这个复合体以及仍然有点不准确的结果感到不满意;在某些点,这个模型与数据的差异达到8弧分。一系列传统的数学天文学方法都使开普勒感到失望,他开始尝试为这些数据设置一个卵形轨道。 根据开普勒对宇宙的宗教观点,太阳(父神的象征)是太阳系的动力来源。作为物理基础,开普勒通过类比汲取了威廉·吉尔伯特(W. Gilbert)《论磁石》(1600年)中地球磁性灵魂的理论以及自己关于光学研究的工作。他假设太阳发射的动力(或动力个体)随着距离减弱,当行星靠近或远离太阳,运动会加快或减慢。可能这个设想的前提需要一种修复天文学秩序的数学关系。根据对地球和火星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测量,他创立了一个公式。根据这个公式,行星的运动速度与它距太阳的距离成反比。然而,想要在整个轨道周期证实这种关系,需要进行非常广的计算;为简化计算任务,1602年底,开普勒运用几何学重新阐述了这个比例:行星在同样的时间内扫过同样的面积——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第二定律。 之后,他运用几何速率法则,假定轨道是蛋形轨道,开始计算火星的整体轨道。在经历大约40次的尝试失败以后,1605年初,他最终偶然想到了椭圆形这个概念,他之前认为这个解决方法太简单,以至于早期的天文学家们都忽略了。在发现椭圆形轨道适用于火星的数据之后,他立即推断出所有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按照椭圆形运动——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第一定律。然而,他没有聘用计算方面的助手,所以他未将该数学分析扩展到火星之外。当年年底,他完成了《新天文学》的手稿,但是由于第谷天文台使用(第谷后人的财产)的法律争议,直到1609年才发表。 在《新天文学》完稿之后的几年,开普勒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鲁道夫星表》的编撰以及基于该星表的一整套星历(对行星和星位的具体预言,但是这两项工作在多年之后都没完成)。他还尝试(不成功)与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安东尼奥·马吉尼(Giovanni Antonio Magini)的合作。他的其它作品涉及年代学(特别是耶稣一生中事件的日期记录)与占星学[特别是对轰动性的大灾难预言的批判,比如哈利萨耶斯·罗斯林(Helisaeus Roeslin)的预言]。 正当开普勒和罗斯林忙于发表一系列攻击与回击时,菲利普·法赛里尔斯医生(P. Feselius)发表了一部作品,对占星学进行了全面地反驳(特别是罗斯林的作品)。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所认为是占星学的多余的回应,另一方面是出于对过度的反对声音的回应,开普勒撰写了《第三方调解》。表面上,这篇文章——主要是给罗斯林和法赛里尔斯的普通赞助人看的——是对争论的学者之间的一次中立调解,但是文中体现了开普勒对占星学价值的基本观点,文章包含了行星与个体精神之间互动的一些假设机制。开普勒认为多数传统的占星学法则与方法是被“一只勤劳的母鸡”扒烂的“臭粪”,但是实际上认真的科学的占星家“偶尔会找到谷粒,甚至是珍珠或金块”。 1610年的头几个月,伽利略用他强大的新望远镜,发现了四颗绕着木星运动的卫星。在发表他的报告——《星夜的差使》时,伽利略咨询了开普勒的意见,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增加其观测发现的可信度。开普勒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撰写并发表了一篇简短的回复——《与星夜信使的对话》。他支持伽利略的观测,并对伽利略的发现以及望远镜观测方法对于天文学和光学以及宇宙学和占星学的含义进行了一系列的推断。同年年底,开普勒在《四颗卫星的观测报告》中发表了其利用望眼镜对月球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伽利略的发现。但是令开普勒失望的是,伽利略从未发表过其对《新天文学》的(任何)反应。 在听说了伽利略用望远镜得到的发现之后,开普勒从科隆欧内斯特(Ernest)公爵那里借来了一个望远镜,开始对望远镜光学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1610年9月,作为研究成果的手稿完成,并在1611年以《折射光学》为题发表。文中,开普勒提出了双凸会聚透镜与双凹发散透镜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如何组合制作出一个伽利略望远镜——以及真实与虚拟影像、直立与倒立影像的概念和焦距对放大与缩小的影响。他还介绍了一个改进型的望远镜——现在称为天文望远镜或开普勒望远镜——该望远镜有两个凸透镜,可以比伽利略的凸凹组合透镜产生更大的放大率。 1611年左右,开普勒传阅了他的一份手稿,这份手稿最终以《梦》为题(在他过世之后)发表。这篇文章的部分目的是想描述从另外一个星球的视角来看,时下的天文学会是什么样子,以说明非地心学说的可行性。这份在转手几次后丢失了的手稿描述了一次神奇的月球之旅;它一部分是寓言,一部分是自传,一部分是星际之旅的专著(有时候也被称为第一部科幻作品)。多年之后,该故事的一份扭曲的版本引发了一场针对自己母亲的审巫案,起因是故事讲述者的母亲向一名恶魔学习太空旅行的方法。随着他母亲最终被判无罪,开普勒为该故事撰写了223个脚注——比实际的文本长7倍——对故事中隐藏的寓言性内容以及很多科学内容(尤其是关于月球地理)进行了解释。 作为那年新年的礼物,他为他的朋友也是多年的赞助人——瓦克·瓦克亨菲尔斯男爵,写了一本简短的小册子,题为《新年礼物——六角雪花》。文中,他发表了他首次对雪花六角对称性的描述,并将该问题扩展成为对称性的一个假设性原子论物理基础,并造就了后来人们所知道的开普勒猜想——最有效的球体填充方法说明。开普勒是将无限小应用到数学的先驱,请参考连续性定律。 1611年,布拉格政治与宗教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鲁道夫皇帝的健康状况也在衰退,被他的弟弟马蒂亚斯(Matthias)逼迫退位作为波西米亚国王。双方都寻求开普勒占星术方面的建议,他刚好利用这个机会向他们提出和解的政治建议(跟星象无多少关系,除了劝阻激烈行动的一般陈述之外)。然而,很清楚的是开普勒在马蒂亚斯宫廷的前景已变暗淡。 就在同一年,芭芭拉感染了匈牙利斑疹热,之后开始突然发作。当芭芭拉正在康复的时候,开普勒的三个孩子都患了天花;6岁的弗里德里希最终夭折了。之后,开普勒写信给纽伦堡和帕多瓦的潜在赞助人。位于纽伦堡的图宾根大学,担心开普勒已经接触了违反《奥格斯堡信纲》与《协同信条》的加尔文主义异端学说,因而阻止他回归。而帕多瓦大学,在将要去世的伽利略的推荐下,希望开普勒能够填补数学教授职位的空缺,但是开普勒不喜欢他的家庭离开德国的领土,因而他来到了奥地利的林茨,确定在这里当一名教师和教区数学家。然而,芭芭拉病情再次复发,在开普勒回去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开普勒推迟了搬到林茨的计划,继续留在布拉格直到鲁道夫于1612年初去世。同时遭遇了政治剧变、宗教紧张以及家庭悲剧(以及关于他妻子财产的法律纠纷),开普勒无法继续做研究。所以他将他的书信及早期的作品拼凑成了一份编年手稿——《编年纪选集》。在马蒂亚斯继任神圣的罗马皇帝之后,马蒂亚斯重新确认了开普勒皇家数学家的职位(及薪奉)并允许他搬到林茨。 在林茨,开普勒的主要职责(不包括完成《鲁道夫星表》)是在教区学校任教并提供占星术和天文学服务。在那里的头些年,相比在布拉格的生活,他的经济条件更宽松,宗教更自由,虽然鉴于他神学上的顾虑,路德会教堂禁止他参加圣餐。他在林茨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为《德维罗纪元》(1613),该作品对耶稣诞生的年份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还参加审议,确定是否将格列高利教皇改革的历法引入新教徒的德国地区;同年,他还写了影响巨大的数学著作《求酒桶体积之新法》。该著作发表于1615年,介绍了测量容器容积的方法,如酒桶。 1613年10月30日,开普勒娶了24岁的苏珊娜·罗伊特林格(S. Reuttinger)。在其第一任妻子芭芭拉死后,开普勒在两年间已经考虑了11个不同的对象(做决定的过程后来成了婚姻问题)。他最终回过头来选择了罗伊特林格(第五个对象)。对她,开普勒曾写道,“她用爱、谦逊的忠诚、节俭持家、勤劳及给继子们的爱俘获了我”。他这段婚姻的前三个孩子(格丽塔·里贾纳(Margareta Regina)、凯塔琳娜与西博尔德(Sebald))在童年时代就夭折了。另外三个孩子存活下来并长大成人:克尔杜拉(Cordula,生于1621年);弗里德曼(Fridmar,生于1623年);希尔伯特(Hildebert,生于1625年)。根据开普勒传记的作者,开普勒这段婚姻比第一段幸福。 自从完成了《新天文学》之后,开普勒就开始计划编制天文学教科书。1615年,他完成了《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三卷中的第一卷;第一卷(第1-3册)在1617年印刷,第二卷(第四册)1620年印刷,第三卷(第5-7册)在1621年印刷。尽管这个书名简单涉及了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这套教科书成了他自己椭圆定律的巅峰之作,是其最富影响力的作品。它包含了全部三条行星运动定律,并尝试用物理因素解释天体运动。虽然它明确的将行星运动的头两条定律(在《新天文学》中适用于火星)扩展到其它行星、月球及木星的美第奇卫星,但是它并没有解释椭圆轨道如何从观测资料中获取。 作为《鲁道夫星表》与相关的星历的副产品,开普勒发表了天文历法,这套历法非常受欢迎,并抵消了他创作其它作品的费用,特别是当皇家国库的资助被中止后。根据他的历法,1617年-1624年间的6年中,开普勒预测了行星位置和天气以及政治事件;后者经常非常准确,得益于他敏锐的掌握了那个时期政治与神学的紧张关系。然而到1624年,紧张关系的升级以及预言的不准确意味着给开普勒自身带来的政治麻烦;他最后的历法在格拉茨被公开烧毁。 1615年,一个与开普勒的弟弟克利斯朵夫(Christoph)产生经济纠纷、名叫厄休拉·莱因戈尔德(Ursula Reingold)的女子,声称开普勒的母亲卡塔琳娜用一种邪恶的饮料致使她生病。之后,争吵升级,1617年,卡塔琳娜被控施行巫术;审巫案在该时期的中欧非常普遍。从1620年8月开始,她被囚禁了14个月。1621年10月,她被释放,一部分原因是开普勒所进行的广泛的法律辩护。原告没有证据,只有谣言。卡塔琳娜遭受了言语恫吓(形象描述等待她的、施予女巫的折磨),以最终逼迫她认罪。在这次审判期间,开普勒推迟了他的其它工作,转而专注于他的“和谐理论”,并在1619年发表了他的成果——《世界的和谐》。 开普勒深信“几何事物向造物主提供了装饰整个世界的模型”。在《世界的和谐》中,他尝试用音乐解释自然世界的比例,特别是天文学与占星学方面。“和谐”的中心是“天体音乐”,而毕达哥拉斯、托勒密以及开普勒之前的许多人都对“天体音乐”进行过研究;实际上,在《世界的和谐》刚发表之后,开普勒就卷入了与罗伯特·弗勒德(R. Fludd)的先后顺序纠纷,因为后者最近刚发表了他的和谐理论。 开普勒从研究规则的多边形和多面体开始,包括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开普勒多面体。从那里,他把他的和谐分析扩展到音乐、气象学和占星学;和谐产生于天体灵魂所作的音调,对于占星学来说,和谐源于这些音调与人类灵魂的互动。在这部作品的最后部分(第5册),开普勒介绍了行星运动,特别是轨道速度与距太阳的轨道距离之间的关系。其它天文学家也使用了类似的关系,但是开普勒利用第谷的资料和他自己的天文学理论,更加准确的处理这些关系,并赋予了他们新的物理学意义。 在许多其它和谐中,开普勒清楚的说明了人们所知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之后,他尝试了许多组合,直到发现(近似地)“周期的平方与平均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虽然他给出了这次发现的日期(1618年3月8日),但是并未详细描述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然而,直到17世纪6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该纯力学定律对于行星动力学的更广泛的意义。当该法则与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刚发现的离心力定律结合时,它就能使艾萨克·牛顿、爱德蒙·哈雷、甚至克里斯多佛·雷恩(C. Wren)和罗伯特·虎克独立的论证太阳与其行星之间假定的万有引力随着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的减少而减少。这就否定了学术物理学传统的假设——不论在什么时间,万有引力不随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改变而改变,正如开普勒所做的假设以及伽利略错误的普遍规律,即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是一样的,以及如伽利略的学生——波蕾莉(Borrelli)在其1666年的天体力学中所描述的一样。威廉·吉尔伯特在用磁铁做实验之后,确定地球的中心是一块巨大的磁铁。他的理论引导开普勒认为太阳的磁力驱动行星在它们自己的轨道运动。这是对行星运动的一个有趣的解释,但是对开普勒来说,很不幸,这种解释是错的。在找到正确的答案之前,科学家们需要对运动有更多的了解。 1623年,开普勒最终完成了《鲁道夫星表》,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他主要的工作。然而,由于皇帝的出版要求以及与第谷后人之间的协商,该星表直到1627年才开始印刷。同时,宗教紧张——正在发生的“30年战争”的根源——再一次使开普勒及他的家人陷入危险的境地。1625年,天主教反改革派的代理人将开普勒大部分的藏书查封,1626年,林茨城被包围。开普勒搬到乌尔姆,在那里他自费印刷了该星表。 1628年,随着皇帝费迪南德的军队在华伦斯坦将军的指挥下获得军事上的胜利,开普勒成为华伦斯坦的官方顾问。虽然本质上不是将军府的占星家,但是开普勒为华伦斯坦的占星家们提供天文学计算,并偶尔为华伦斯坦本人撰写天宫图。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开普勒花了很多时间旅行,从布拉格皇宫到林茨,从乌尔姆到萨根临时的家,以及最后到雷根斯堡。到雷根斯堡不久以后,开普勒就患病了。他于1630年11月15日去世,并安葬在那里;它安葬的地点在瑞典军队毁坏墓地之后不再存在。只有开普勒自创的墓志铭还流传下来: 开普勒的定律并没有立即得到认可。几个重要人物如伽利略和勒内·笛卡尔完全忽视了开普勒的《新天文学》。许多天文学家,包括开普勒的老师——迈克尔·马斯特林,反对开普勒将物理学引入天文学。一些人采取了折中立场。关于椭圆的虚焦点,伊斯梅尔·布罗(Ismael Boulliau)认可椭圆轨道但是用均匀运动代替开普勒的面积定律,而塞斯·沃德(Seth W.)则使用等径运动的椭圆轨道。 几位天文学者对开普勒的理论进行了试验,对其的各种修改违背了天文观测的结果。在这两颗行星没法正常观测到的情况下,金星与水星的两次凌日为开普勒的理论做了灵敏的试验。1631年的水星凌日,开普勒极其不确定水星的参数,建议观测者在预测日期的前一天与后一天寻找凌日现象。皮埃尔·伽桑狄在预测的日期观察到了凌日现象,证实了开普勒的预测。这是首次观测到水星凌日。然而,他试图在一个月以后观测金星凌日,却因为《鲁道夫星表》的误差而失败。伽桑狄并未意识到那次的凌日现象并非在欧洲的大部分地方都可以观测得到,包括巴黎。杰雷米亚·霍罗克斯在1639年观测到了金星凌日。在这之前,他用自己的观测结果修改了开普勒模型的参数,并预测了这次凌日现象,然后制作了观测工具。他一直是开普勒模型的坚定支持者。 全欧洲的天文学者们都阅读了《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开普勒死后,该书成为传播其思想的主要工具。1630-1650年间,该书成为使用最多的天文学教科书,使许多人改信椭圆为基础的天文学。然而,很少人接受他建立于物理基础上的天体运动的观点。在17世纪后期,许多从开普勒的著作产生出来的物理天体学理论——尤其是乔瓦尼·阿方索·博雷利和罗伯特·虎克的理论——开始包含引力(虽然不是开普勒假定的准精神运动类)和笛卡尔惯性概念。而牛顿的《数学原理》则是这些理论的顶峰,在该著作中,牛顿从以力为基础的万有引力定律得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开普勒在哲学和科学编史学方面的作用超出了其在天文学与自然哲学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开普勒及其天体运动定律对早期的天文学史非常重要,比如孟都克拉(Jean-Étienne Montucla)1758年的《数学历史》以及德朗布尔(Jean-Baptiste Delambre)1821年的《现代天文学历史》。这些和其它从启蒙运动的视角编写的历史以怀疑和反对的态度看待开普勒的形而上学和宗教主张,但是到了后来的浪漫时期,自然哲学家们将这些元素视为他成功的关键。威廉姆·维赫维尔在他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作品《归纳法科学的历史》(1837年)中,发现开普勒是归纳法科学天才的原型;在他的作品《哲学与归纳科学》(1840年)中,维赫维尔将开普勒称为科学方法最高级形式的体现。类似地,在凯瑟琳皇后购买了开普勒手稿之后第一个对其进行广泛研究的人——恩斯特·弗里德里希·阿贝尔特(Ernst F. Apelt)认定开普勒是“科学革命”的钥匙。阿贝尔特看过开普勒的关于数学、美感、物理学以及作为整个思想体系一部分的神学的观点,对开普勒的生活与工作首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普勒书籍出现了大量的现代翻译版本,而他的全集的系统出版则在1937年才开始(21世纪初才接近完成),麦克斯·凯斯帕(M. Caspar)撰写的开普勒自传于1948年出版。然而,继阿贝尔特之后,亚历山大·柯瓦雷(A. Koyré)所写的关于开普勒的作品是对开普勒宇宙学及其影响进行历史解释的里程碑。20世纪30-40年代,科瓦雷以及第一代专业科学史学工作者中的其他许多人将“科学革命”描述为科学历史的核心事件,而开普勒是这场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科瓦雷将开普勒的理论工作而不是实验工作置于从古代到现代世界观的知识转变过程的中心位置。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于开普勒的历史学术研究得到很大发展,涉及他的占星学与气象学、几何方法、他的宗教观在他工作中的作用、他的文学及修辞手法、他与同时期更广阔的文化与哲学思潮的互动,甚至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历史学家的作用。 对于开普勒在“科学革命”中的地位的争论也产生了一系列哲学和大众的作品。其中亚瑟·凯斯特勒所作的《梦游者》(1959)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在该作品中,开普勒无疑是这场革命的英雄(不管是道德上、神学上或认知上)。科学哲学家,如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诺伍德·拉塞尔·汉森(Norwood R. Hanson)、史蒂芬·图尔明(S. Toulmin)与卡尔·波珀都重复的求助于开普勒:不可比性实例、类比推理、证伪性与许多其它的哲学概念都在开普勒的作品中出现过。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甚至使用开普勒与罗伯特·弗勒德的先后之争来探究分析心理学对科学研究的意义。约翰·博纳维尔(J. Banville)所作的非常受欢迎的甚至是玄幻的历史小说《开普勒》(1981),对凯斯特勒(Koestler)的叙事性非小说与科学哲学中的许多主题进行了探究。更为玄幻的是最近的一部非小说类作品——《天国的密谋》(2004),该书声称开普勒谋杀了第谷以获取他的数据。开普勒获得了作为科学现代性的象征与超出时代的人物的大众形象;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称他为“第一个天体物理学家与最后一个科学占星家”。 德国作曲家保罗·欣德米特写了一部关于开普勒的歌剧——《世界的和谐》,以及一首源于该歌剧音乐的同名交响乐。 在奥地利,开普勒留下的历史遗产使他成为一枚银质收藏币的图案之一:2002年9月10日的10欧元约翰内斯·开普勒银质硬币。该硬币的反面是开普勒的画像,他曾经在格拉茨及附近地区教学。开普勒私下与汉斯·乌尔里奇·艾根伯格亲王(Hans Ulrich von Eggenberg)熟识,他很可能对艾根伯格城堡的建造产生了影响(这枚硬币正面的图案)。硬币上,在他的前面镶嵌了一个《宇宙的神秘》中的球体与多面体模型。 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将开普勒对天文学领域的贡献命名为“开普勒使命”。 在新西兰的峡湾国家森林公园,也有一座群山以开普勒命名,称为“开普勒山”,以及一条穿过该群山的被称为“开普勒小道”的“三日步行道”。 圣公会(美国)礼仪历的5月23日是纪念开普勒与哥白尼的节日。
163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35
人民行动党
人民行动党 人民行动党(,缩写为PAP)是新加坡独立至今的唯一执政党,1959年至1963年在英联邦新加坡自治邦,及1963年至1965年在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州执政,自1965年在新加坡共和国执政至今。 在1963至1965年间,新加坡属于马来西亚联邦制下的一个州,而人民行动党则作为一个马来西亚政党存在。由于马来西亚以马来族占大多数,实行「马来人优先」的政策,与华人比例占多数的新加坡格格不入。人民行动党作为地区政党,意图联合马来西亚其他地区的非马来族人及反巫统政治力量,推翻「马来人优先」政策,此引起马来西亚中央政府的强烈反弹。最后在双方无法达成妥协的僵局下,马来西亚决定促使新加坡退出联邦并宣布独立。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后,人民行动党注册被吊销。蒂凡那与留在马来西亚联邦的人民行动党党员吴福源、曾敏兴医生等重新组织新政党。蒂凡那本来想用回人民行动党党名来注册,不料因为社团注册局认为人民行动党为外国政党并使人混乱而不获批准。他只好把党名更改为民主行动党。最后民主行动党在蒂凡那在1966年3月18日获得注册。 这个党是由刚从英国归来且受英语教育的中产阶级于1954年11月21日创立,第一届中央委员是李光耀、王永元、方水双、蒂凡那、杜进才、伊斯迈拉欣、曾超卓、李玉成、陈维今、苏卡宁甘及莫达里。 多年来,这个政党一直由李光耀任秘书长并兼任新加坡总理(1959年至1990年),由于人民行动党一直执政,历任人民行动党的秘书长都出任总理职务,秘书长相当于英国等议会制国家的党魁。 现任人民行动党主席是许文远,现任秘书长兼总理是李显龙(李光耀之长子),现有党员约15,000人。 在人民行动党执政下,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成绩斐然,然而它也因为被指压制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其他公民自由的法律而受到批评。 在新加坡属于马来西亚的期间,人民行动党积极在马来半岛扩展。在新加坡被逐出马来西亚后,人民行动党撤出马来半岛和砂拉越等地区,当时仍在马来西亚国会的人民行动党籍议员蒂凡那于1966年3月18日将马来西亚的人民行动党组织改组为民主行动党,民主行动党在成立后长期为马来西亚最大反对党,直至2018年马来西亚大选后与盟友以希望联盟成员党身分上台执政,同时也是槟城州、雪兰莪州、森美兰州、马六甲州、吉打州、霹雳州、沙巴州及柔佛州的执政党。 人民行动党自成立以来都是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在1960年代更曾一度加入社会党国际执行局,但由于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独立后的高压独裁统治方式,加上其右倾及反共政策,迫害镇压左派异见人士及共产党人,使其得不到欧洲方面的主流左翼社会主义党派的认同。1976年,在英国工党和荷兰工党的动议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被逐出社会党国际。李光耀更曾因此撰写文章《Socialism that works: The Singapore Way》与欧洲社会党国际成员笔战。
163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38
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定律是开普勒所发现、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他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幸运地得到了著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所观察与收集、且非常精确的天文资料。大约于1605年,根据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资料,开普勒发现行星的移动遵守著三条相当简单的定律。同年年底,他撰写完成了发表文稿。但是,直到1609年,才在《新天文学》科学杂志发表,这是因为布拉赫的观察数据属于他的继承人,不能随便让别人使用,因此产生的一些法律纠纷造成了延迟。 在天文学与物理学上、开普勒的定律给予亚里士多德派与托勒密派极大的挑战。他主张地球是不断地移动的;行星轨道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行星公转的速度不等恒。这些论点,大大地动摇了当时的天文学与物理学。经过了几乎一个世纪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的研究,物理学家终于能够运用物理理论解释其中的奥秘。艾萨克·牛顿应用他的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了开普勒定律,也让人们了解了其中的物理意义。 开普勒的三条行星运动定律改变了整个天文学,彻底摧毁了托勒密复杂的宇宙体系,完善并简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为椭圆定律、轨道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为等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用公式表示为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为周期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用公式表示为 这里,formula_3 是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formula_4 是行星公转周期,formula_5 是常数。 开普勒定律描述的是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牛顿定律可以更广义地描述几个粒子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而形成的运动。假设只有两个粒子,其中一个粒子超轻于另外一个粒子,则轻的粒子会绕著重的粒子运动,就好似行星根据开普勒定律绕著太阳运动。另外,牛顿定律还可计算出关于其它方面的解答,行星轨道可以呈抛物线运动或双曲线运动。这是开普勒定律所无法预测到的结果。在一个粒子并不超轻于另外一个粒子的状况下,依照广义二体问题的解答,每一个粒子会绕著它们的共同质心运动。这也是开普勒定律无法预测到的。 开普勒定律使用几何语言将行星的坐标及时间跟轨道参数相连结。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微分方程式。开普勒定律的推导涉及一些解析微分方程式的技巧。在推导开普勒第一定律之前,必须先推导出开普勒第二定律,因为开普勒第一定律需要用到开普勒第二定律里的一些计算结果。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任意两个粒子由通过连线方向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的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于太阳超重于行星,可以假设太阳是固定的。用方程式表示, 这里,formula_7 是太阳作用于行星的万有引力,formula_8 是行星的质量,formula_9 是太阳的质量,formula_10 是行星相对于太阳的位移向量,formula_11 是 formula_10 的单位向量。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受力后所产生的加速度 formula_13 ,和其所受的净力 formula_7 成正比,和其质量 formula_8 成反比,以方程式表示, 合并这两个方程式, 思考位置向量 formula_18 ,对于时间 formula_19 微分一次可得到速度向量,再微分一次则可得到加速度向量: 在这里,用到了单位向量微分方程式: 合并方程式 (1) 与 (2) ,可以得到向量运动方程式: 取各个分量,可以得到两个常微分方程式,一个是关于径向加速度,另一个是关于切向加速度: 导引开普勒第二定律只需切向加速度方程式。试想行星的角动量 formula_27 。由于行星的质量是常数,角动量对于时间的导数为 角动量 formula_29 也是一个运动常数,即使距离 formula_30 与角速度 formula_31 都可能会随时间变化。 从时间 formula_32 到时间 formula_33 扫过的区域 formula_34 , 行星太阳连线扫过的区域面积相依于间隔时间 formula_36 。所以,开普勒第二定律是正确的。 设定 formula_37 。这样,角速度是 对时间微分和对角度微分有如下关系: 根据上述关系,径向距离 formula_40 对时间的导数为: 再求一次导数: 代入径向运动方程式 (3) ,formula_25 , 将此方程式除以 formula_45 ,则可得到一个简单的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全微分方程式来描述行星轨道: 为了解这个微分方程,先列出一个特解 再求解剩余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全微分方程式, 它的解为 这里,formula_50 与 formula_51 是常数。合并特解和与齐次方程解,可以得到通解 选择坐标轴,让 formula_53 。代回 formula_54 , 其中,formula_56 是离心率。 这是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式,坐标系的原点是圆锥曲线的焦点之一。假若 formula_57 ,则 formula_30 所描述的是椭圆轨道。这证明了开普勒第一定律。 在建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与数学架构上,开普勒第三定律是牛顿依据的重要线索之一。假若接受牛顿运动定律。试想一个虚拟行星环绕着太阳公转,行星的移动轨道恰巧呈圆形,轨道半径为 formula_30 。那么,太阳作用于行星的万有引力为 formula_60 。行星移动速度为 formula_61 。依照开普勒第三定律,这速度 formula_62 与半径的平方根 formula_63 成反比。所以,万有引力 formula_64 。猜想这大概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但这个猜想无法被证实,因为在他的计算本里,并没有找到任何关于这方面的证据。 开普勒第一定律阐明,行星环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椭圆的面积是 formula_65 ;这里,formula_3 与 formula_67 分别为椭圆的半长轴与半短轴。在开普勒第二定律推导里,行星-太阳连线扫过区域速度 formula_68 为 所以,行星公转周期 formula_4 为 关于此行星环绕太阳,椭圆的半长轴 formula_3 ,半短轴 formula_67 与近拱距 formula_74 (近拱点 A 与引力中心之间的距离),远拱距 formula_75 (远拱点 B 与引力中心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分别为 如果想要知道半长轴与半短轴,必须先求得近拱距与远拱距。依据能量守恒定律, 在近拱点 A 与远拱点 B,径向速度都等于零: 所以, 稍为加以编排,可以得到 formula_30 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其两个根分别为椭圆轨道的近拱距 formula_74 与远拱距 formula_75 。 代入方程式 (6) 与 (7) , 代入方程式 (5) ,周期的方程式为
165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53
日本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大致分为都道府县(广域型地方公共团体)以及市町村(基础型地方公共团体)两级。现行制度是随着明治政府于1871年实施的废藩置县政策而建立,现今日本全国分为47个一级行政区: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县;一级行政区内则划设二级行政区:下划设市、町、和村这些二级行政区(主要依人口而定其为市、町或村),其中东京都下除了市町村还设有23个特别区。 一级和二级行政区可以选举各自的首长和议员,但政令指定都市下设的并不是二级行政区划,因此无法选举自己的首长和议员。 部分偏远地区、离岛地区会设立都道府县的行政派出机关「支厅」、「县民局」、「振兴局」等。 与市同级的「郡」,在1920年代开始虚级化,虽然目前仍具备地址表记、广域行政圈范围、都道府县议会选举划分等功能,但已不具备行政区的功能。 在市制度的演变方面,为因应大都市的产生,1956年创设政令指定都市制度(简称「政令市」),将一些原属都道府县的事务移让给政令市。政令市之下设立「区」(行政区,不具法人资格),地址表记可省略县名。截至2012年,日本全国总共有20个政令市。另外,也设置标准较低、不设「区」、但仍有较多自治权的中核市与特例市两个等级的市。 此外东京都底下设有23个特别区(法律地位为「特别地方公共团体」),与政令市的行政权限类似,唯为确保大都市的行政一体性,如上下水道、消防等事务,仍由「都」负责。 分级如下:
166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61
汉朝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汉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中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9年-23年)与更始帝时期(23年-25年),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还有季汉(又称蜀汉);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定都洛阳。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因此,常被称为“强汉”,并与后来的唐朝并称“强汉盛唐”,唐朝人亦有“以汉代唐”的现象。汉朝与公元前一世纪兴起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帝国东、西遥相并立。后世多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在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强大帝国。在汉武帝期间,又开疆拓土,汉朝陆续攻灭南越、闽越、卫氏朝鲜,在河西走廊和西南夷聚居地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今西藏、东四盟、吉林、黑龙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国外,基本上包含现今辽宁及长城以南在内的中国疆域。 汉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韩邪单于至10年的乌珠留若鞮单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在后世,汉人成为中国人的自称,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个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终始说,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国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前209年,秦末,由于政令愈发严苛,而最终爆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国旧贵族也借此时机纷纷复国。秦二世三年十月,楚分兵,拜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救赵;同时令沛公刘邦将砀郡兵西向攻秦。沛公先率楚军北上收陈胜、项梁散卒,至东郡,与王离军相遇。楚军出击秦军,于杠里大破东郡尉与王离所率领的秦军。宋义率楚军行至安阳按兵不动, 前207年四月,楚国贵族后代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在巨鹿之战消灭王离、降章邯秦军,同时刘邦北上先后开封之战 白马之战 颖川之战 洛阳之战 武关之战 蛲关、蓝田之战等战役后灭秦进军咸阳,而刘邦则入关推翻秦廷。。其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行分封天下(见《项羽十八诸侯列表》),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之后两股势力开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萧何、韩信、曹参、灌婴、靳歙、周勃、郦食其、张良等人的协助下,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于前202年正式称帝,立国号“汉”,史称西汉。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异姓王、臧荼、彭越、英布等为王,以及一些功臣为列侯(详见《西汉开国功臣封爵列表》)。 称帝之后,异姓诸侯王势大,因此汉初几年对异姓王一一分别翦除,改封刘氏宗亲为王,仅存长沙王吴臣。后刘邦与功臣刑白马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誓」。汉初政府官员基本上由大大小小的功臣充任,从而形成汉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 此时,由于秦末以来动乱多年,国力虚弱,汉高祖在平定异姓王韩王信的叛乱时虽三次野战打败冒顿。匈奴越过句注山逃跑,采取诱敌之计包围刘邦,刘邦看出了端倪,派人前往打探情况,娄敬认为不可攻击,但数万汉军已越过句注山追击,刘邦不想打击汉军高涨的士气,部署追击,为了防止不测,派周勃南下攻打楼烦的三座城池,再跟主力会合,以备后援,后来刘邦被冒顿包围在平城,刘邦坚守白登山,冒顿一时不能攻下,7日后周勃的军队赶到,攻打冒顿的包围圈,为刘邦解围,汉军打败匈奴,由于国力虚弱无法大规模反击匈奴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据史料记载,前后一共送去10位宗室之女,即冒顿单于于前200年、前192年、前176年所收到的3位公主,老上单于于前174年、前162年所收到的2位公主,军臣单于于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前140年所收到的5位公主。 公元前196年,吕雉利用计谋于长乐宫钟室将淮阴侯韩信杀死,还灭其三族。汉高祖去世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惠帝时年16岁,大权尽为太后吕雉(吕后)掌握。因汉高祖刘邦在世时,刘邦之宠姬戚夫人曾想谋立己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结果遭到吕后和功臣们的强烈抵制而未能成功。刘邦去世后,吕后即毒死赵王刘如意。刘如意死后,吕后使人挖去戚夫人的双眼、熏聋其耳、灌药致哑、断其手足,然后丢进茅房里,命名为“人彘”,意即「如猪之人」。对其他刘氏诸王也多加残害。又逼汉惠帝立自己年仅十岁的外甥女张嫣为-{后}-,史称「孝惠张皇后」。但张氏实在年纪太小,一直无法怀孕。吕后于便设计她假装怀孕,然后在强取宫人之子,即前少帝,并伪称为张皇后所生,又秘密处死那个宫人,于是前少帝被立为皇太子。惠帝因吕后的残暴而惊恐,数年后抑郁病逝。之后两少帝先后继位。前少帝逐渐成长,获悉他的生母已为吕后所杀,公然表示长大后将会报复吕后。吕太后盛怒之下,便将他监禁于永巷中,并对外宣称少帝生病,大臣均不得见。后来更废了少帝,并暗中诛杀。五月,立恒山王刘山为皇帝改名刘弘。吕后临朝称制,开汉代皇太后临朝称制之先河,且数为后世所效仿。 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并欲王诸吕,遭到时为右丞相的安国侯王陵坚决抵制。吕后曲升王陵为太傅,夺取实权。然后大封吕氏外戚为诸侯王和列侯。吕后为了增加吕氏的筹码,将吕氏之女与刘氏宗室联姻,不仅拥有权力,也可以借此监视刘氏子孙的一举一动。并且吕氏外戚亦掌控禁军,刘氏皇权遭到严重威胁。而朝中大臣多为随汉高祖的开国功臣,他们明里不敢反对吕后,但却已经开始为此准备。吕后临终时任命吕产为相国,先封吕禄为赵王,再任命他为上将军,独掌军权。而以陈平、周勃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准备,并与刘氏皇族联合。吕后一死,功臣派与皇族立即先发制人,发动政变,一举诛平吕氏外戚,废掉少帝刘弘,迎立汉高祖刘邦与薄氏之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吕后掌权,惠帝七年,临朝称制八年,前后共15年。高层之权的夺权并没有影响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吕后仍能忠实执行刘邦生前所定的休养生息、恢复民力的政策。相国(或丞相)之人选一如刘邦生前安排。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力行清静无为之政,史称萧规曹随。除此之外,吕后秉政,继续宽刑薄罚,如废除“三族罪”、“挟书律”等秦朝恶法。对外政策上亦能理性冷静处理,继续“和亲”政策,避免战争。这样,吕后时期,国家经济呈上升之势,国力亦有很大增强。史称:「孝惠皇帝、高祖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无为无不为」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动乱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要作为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对文景之治作出仔细的描述,当中提到两帝在位其间,并无重大事故,百姓人给家足。国库累积上亿的铜钱,因为久而不用,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里堆满谷子,由于太多放不下,而只能放在仓外,以致腐烂而不能食用。 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对待诸侯王,文帝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小错不纠,在中央弱势的时候成功的安抚住各地蠢蠢欲动的诸侯,为后来景帝处理七国之乱造就一批忠心耿耿的诸侯王和大臣。最重要的两个大动作是:安抚吴王,使得吴王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假借丧子之仇反叛;在齐王死后将齐国一分为七,既满足齐王的儿子们称王的需求,为自己赢得贤德之名,又消除最大的一个诸侯国齐国。假如文帝的谨慎稳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续下去,汉朝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七国之乱,诸侯王问题亦有希望能够和平解决。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文帝时,缇萦上文帝,痛陈肉刑的弊端,并愿意代父赎罪,亦即后人熟悉的故事「缇萦救父」。文帝纳言废除肉刑,下诏废除黥刑、劓刑、刖刑等刑罚,改用笞刑代替,并饶恕其父,可见文帝是宽容的一代贤君。 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夺诸藩王的封地,引发各封国的担忧,而在景帝三年正月(-{zh-hans:公元; zh-hant:西元;}-前154年)爆发以「清君侧」为名义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因此杀了晁错,以寄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但是七国之乱并未因此缓和,景帝任用周亚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诸侯国的势力因此极大削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在与匈奴和南越国(南粤)保持和平的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令等措施来积极备战;此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帝国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赞誉的时期。 景帝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共五十四年,是清朝康熙皇帝以前以及汉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位期间(在位前141年—前87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大展新风貌,开创中国前所未见的波澜盛世。 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建立年号「建元」,始开中国以皇帝年号纪年的先例,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从此,诸侯藩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过去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对外关系上,积极对付西汉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间,先后出现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名将,经过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数十年用兵后,终于彻底击溃匈奴单-{于}-,使其「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讨朝鲜,使汉朝成为当时的东方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公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乌孙,而达到离间西域和匈奴关系,进而联络西域的目的。 汉武帝晚年笃信巫术,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被迫杀江充而谋反,结果兵败而死,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事后武帝也极为后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西汉经过多年对外战争,文景之治的积蓄耗费殆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国力也出现衰退的局面。为此,在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利用远征军失利的时机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奉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为提振经济,汉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统购统销,干预物价,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武帝去世后,钩弋夫人之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䃅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从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放宽盐铁专卖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废。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已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这段时期,汉朝不仅内政清明,而且对于匈奴继续保持强势,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以加强对西域三十六国所处地区的联络与控制。经过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以从武帝中期以来的衰颓困境下明显恢复,并使汉帝国达到空前臻美的状态,史称“昭宣中兴”。 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对于社会秩序采取放纵态度,经常下令大赦,并且放弃了汉初以来迁徙关东豪强充实关中陵寝地区的制度,导致盗贼遍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也致使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赵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嫔与他们的子女,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由于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条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权力急遽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刘欣即位,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他宠信的董贤厮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权力一度受压抑。此时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刘衎已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立刘婴为太子,号「孺子」,自己担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正式称帝,以刘婴为定安公,建立新朝。 新莽天凤五年(17年)绿林起义爆发,23年,仅十五年的新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灭亡。同年2月,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绿林军,更始帝刘玄向赤眉军投降。通常刘玄被认为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但也有认为是孺子婴才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原因是他被王莽篡位。若把一代而亡的新朝计入汉代历史,那刘玄可算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因为刘秀建立的是新的刘氏宗室政权。 汉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是为光武帝,灭刘盆子,仍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雒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制、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另外提倡儒术,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与尊儒并行的便是表彰气节,因此士大夫争相以名节为目标,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础;对匈奴等外部势力实行防御的策略,,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由于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隐患。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期间,窦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长驻三十多年,不仅善于使用武力威慑各国,更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距离较远的国家。但匈奴人亦同样在开展类似的行动,推翻各国亲汉的政权,再与新政权结盟。双方不断地反复攻防,一直到20年后,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命,史称燕然勒石。二年后,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从此扫除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汉朝国势也再一次到达汉武帝时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 88年,年仅卅一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时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他即位伊始,实际上朝政都由窦皇后操纵,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十二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落。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少帝,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时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刘炳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不久质帝就被毒杀。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中饱私囊,无恶不作。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宦官成功发动政变,杀死窦武。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随后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政腐败。 数十年的政争,长时间的羌乱以及天灾动摇汉朝的民生,终于在184年爆发由太平道教主张角引发的黄巾之乱,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号召数十万民众参与,虽然叛乱不久即告平定,但是东汉朝廷经此一役已实力大减,之后相继爆发北宫伯玉之乱和张举张纯叛乱。中央朝廷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州的州牧。 汉灵帝死后,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戚宦之争。但董卓掌权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此举引发关东州郡叛乱中央,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董卓为了躲避关东联军,焚毁首都雒阳并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诛杀后,经过几年混战,出现把持朝廷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策、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焉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汉室权力,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并在官渡之战中消灭最强大的敌人袁绍军队的主力,基本统一北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复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独揽大权。曹操挥军南征,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操被迫回北方,巩固中原。不久刘备以荆州为根本,进占益州,曹刘孙三分天下之势开始形成。而在这段期间,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实权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晋位为魏公,不久又晋位魏王。刘备亦晋位汉中王,汉至此已名存实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继任汉丞相,袭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迫汉献帝「禅让」帝位,东汉结束,长达四百多年的汉朝国祚也正式告终,三国时代正式开始。而曹丕篡汉建立魏后,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于成都建立沿续汉朝国号的政权,史称蜀汉。江东孙权虽向魏称臣,内政外交皆自主,几年后孙权亦称帝,国号吴。 汉初,因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致使国力虚弱,只得退让防守。河南地区在秦末民变爆发时为匈奴占领。期间南越(南粤国),闽越(闽越国),黔中地区亦先后独立。国土大幅减缩。 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武功鼎盛,国土大幅扩展。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为五郡,开始对西域的控制。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军又平定闽越国,其地划入会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平南越国,又占有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方向,汉军征服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元封二年-元封三年(前109年—前108年),汉军在东北地区平定卫氏朝鲜,设置辽东四郡。边疆形势蔚为改观。 新莽末年,疆域萎缩。东北撤销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海南岛上的珠崖、儋耳二郡。光武中兴后形势得到改观,版图基本恢复。东汉末期,中原战乱不断。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其中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与西南滇王(前278年—115年)、夜郎王(直至前27年)、哀牢王(直至76年)及钩町王共同并存。 西汉前期的中央行政制度早期仿效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为副相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西汉,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兼掌教育事宜)、光禄勋(掌宫殿门房及皇帝侍卫随从,兼掌州郡所荐三署郎人选之考选铨叙等人事事务)、卫尉(掌宫城卫兵)、太仆(掌车马,兼掌全国牧政及驿站)、廷尉(掌法律审判)、大鸿胪(掌礼宾,兼掌外国及属国交往)、宗正(掌宗室族谱及诸侯王公主等督训)、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及财政用度)、少府(掌皇室财政,兼掌官营手工业作坊)。另外又有将作大匠(掌国家工程营缮)、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大长秋(协助皇后管理后宫),与九卿并称“十二卿”。 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为压制位高权重的丞相,内廷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 绥和元年,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元寿二年,汉哀帝把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负责掌理教化,东汉光武帝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东汉早期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职位虽高,但其权力不复西汉之巨,仅余每年考核天下州郡人民、土木、兵马之政及分督九卿的督察权,政事综理之责内移至禁中尚书台。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为其主管长官;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左右丞各一人,为令、仆之佐。尚书令原分四曹,后增至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侍郎六人。同时,东汉政府还设立三套监察机构,分别是中央的御史台、兼具京官和地方官身份的司隶校尉与地方的州刺史。光武帝同时设立中常侍等宦官职务。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削弱的三公的权力,尚书则权高位低,同时也为之后的宦官乱政埋下隐忧。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掌控下的朝政下令废除三公制,恢复汉初旧制,复设丞相,由曹操出任,军国大事一由丞相统任。 西汉初,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由于对功臣的猜忌,不久又相继削除,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武帝后,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公主沐邑、道(少数民族聚居地)等县级政区1587个。 “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宣告形成。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灵帝中平五年(189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十三个州部为:司隶校尉部(治雒阳)、徐州刺史部(治剡县)、青州刺史部(治临淄)、豫州刺史部(治谯县)、冀州刺史部(治高邑)、并州刺史部(治晋阳)、幽州刺史部(治蓟县)、兖州刺史部(治昌邑)、凉州刺史部(治陇县)、益州刺史部(治雒县)、荆州刺史部(治汉寿)、扬州刺史部(治历阳)和交州刺史部(治龙编)。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又分凉州置雍州刺史部。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 汉承秦制,于诸子百家各立博士,统属于太常,秩比六百石,其数多至数十人,数量多达数十人。但汉初朝廷所崇信的学术,黄老之外,便是法家学说,对于儒家思想并不重视。到文帝时的贾谊,儒家思想才逐渐兴起。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形成儒家独大的局面。其后武帝又应公孙弘、董仲舒之请,于元朔五年(前124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以受经术,期限为一年。弟子员的来源,主要选自民间十八岁以上的子弟,此外各郡具低级官吏品学兼优者,也可担任弟子。毕业后,能通一经以上的可补「文学掌故」,等第高的可充任郎官,但只限于白身受业者。地方官吏出身的,则多派充九卿、列卿或郡太守的属官。 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时,增设乐经,共为六经,每经设博士五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昭帝时已满百人,宣帝末至二百人,元帝时千人,到成帝时多至三千人。从太学的大量扩充,显示西汉儒学教育的日益发展与儒家政治势力的日益膨胀。东汉光武帝也于建武五年设学于京师,置博士十四人。太学生更不断增加,质帝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 汉代察举制度可分为两类:一是诏举,当国家有特殊需要时,下诏命官吏推擧人才。二是孝廉之举,是由郡国按时向中央保荐当地的人才。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 高祖曾于十一年(前196年),下诏征求贤才,此擧开汉代选举制的先河。其后文帝二年(前178年),曾下诏命「二三执政」擧「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誎者」。至十五年(前165年),再度诏擧上项人才,保擧者的范围则扩大到侯王、公卿和郡守,由皇帝亲自策问,汉的选擧制自此开始普遍推行。其后武、昭、宣等朝,也曾屡次诏擧人才,都以贤良为主。西汉的名臣鼌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以贤良入朝为官。汉代诏擧,除贤良外,尚有「文学高第」、「茂材异等」、「孝悌敦厚」、「勇猛知兵法」、「明当之务、习先圣之术」、「明阴阳灾异」等名目,被擧者大抵为现任官吏。东汉时,诏擧由特擧变为岁擧,又称茂材之擧。选擧的标准有四:即德行高超,经明行修,明晓法律和刚毅多略。每年由光禄勋、御史、司隶校尉及各州剌史等实责推擧。推行荐举、察举等方法的结果是门阀制度的大大发展,大量士族世家出现,与外戚、宦官形成东汉时期的三大势力,基本垄断国家政治。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 ,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 汉朝的法律是律、令、科、比四种。律是有系统的成文法律,具有传统性;令,则是君主视需要随时颁布的法律,与律具有相同的效力;比,或称决事比及法比,是无成法可引用时用来比类决事的法律。汉律最早是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后来加上叔孙通《傍章》十八篇,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还有赵禹《朝律》六篇。汉律到武帝时期便已完备,但也由于法条过多,产生判决不公的情况发生,亦难免有自相矛盾之处,给予官吏做坏事的机会,昭帝以后的几位皇帝,虽然有心改善,但始终没有彻底执行。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开始兴盛,学者论法,多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到了东汉时期,光武明帝,虽然提倡儒术,仍然崇尚法制。章帝时,采纳陈宠的建议,除去严酷的法律五十几条。和帝后,外戚与宦臣,轮流把持朝政,他们一向违法乱纪,视法典于无物,法家的儒化,使东汉政治趋于迂缓,丧失西汉盛时发扬蹈厉的政治精神,儒家虽然兴盛,却对国事帮助不大,这种情况维持至东汉结束为止,献帝时,曹操当国,用法尚严,命应劭删定律令,作《汉仪》二百八十篇,虽然一度走向法治,但东汉不久被曹丕篡位而灭亡。 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在地方服役,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在本郡服役,划分兵种,加以训练。屯戍各分为两种:在京城或王国都城屯戍的称「卫士」,在边郡屯戍的称「戍卒」。服役期满后,役男即可返乡,不过仍有随时应召服役的义务。兵役之外,还有繇役,即每年为郡县政府服力役一月,服役者称「更卒」,同样也是五十六岁免役。 京师的驻军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和官署,另一支为北军,屯驻于三辅地区保卫首都其他地区。它们名称的来源,是汉的长乐宫、未央宫等宫,都在长安城的南部,故宫廷卫军集中于城南,守城军队的重心则在城北,因此有南北军之称。所谓卫士,即是指南军士兵,由三辅以外的各郡役男轮番充任。但卫士是有经过选拔的,并非所有的役男都当卫士,不充卫士的则当戍卒。北军的士兵,则由三辅的役男轮流担任,可能即是服正卒役。至于王国的卫士,则只在本国首都服役,不须屯戍京师。屯边的戍卒,大都是关东人,此外尚有少数当地人;他们在边塞城堡中,担任守望的工作。 服正卒役的役男,由各县集中于郡,划分兵种,给予训练。当时的兵种,主要有四种,即步卒、材官(精选的步卒),骑士、楼船士(水兵)。兵种的确定,皆依照当地的环境来做为标准。如西北产马,则当地役男多编为骑士;平原及山地区(如巴、蜀、三河、颍川诸郡)的役男,则多编为步卒和材官;东海沿海及江湖附近地区(如庐江、丹阳、会稽等郡)的役男,则多编为楼船士。此外还有一种车士,多用于丧仪。各郡的正卒统属于太守,而由都尉指挥监督,每年八月,由太守,都尉会同各县令长丞尉一同检阅,评定高下,名曰「都试」。都试的科目,以射为主,并加试其他技术。靠水的地方,则作水师演习;边郡地方,则由太守率领马队巡行塞障。正国的正卒,则统属于相,而由中尉率领。 汉代虽没有固定的免役法,但也有若干免役的规定,由皇帝随时以诏令颁行,大致上可分为四类:一是有政治地位的人,可以免役。惠帝时,曾下诏规定官吏秩六百石以上与父母妻子同居的,或曾做过将军,都尉、二千石的,都可免役。此外,如宗室、关内侯,也曾数见于诏令。二是用以奖励才德。惠帝时,曾下诏免除「孝悌力田」者的免役。元帝时,能通一经的儒者也可免役。三是有功的人,可以免役。如高祖规定,凡曾随他入蜀汉定三秦的二千石吏,可世世免役;跟他参加平城之役的吏卒,可终身免役。宣帝时,也曾诏准霍光的后代免役。四是特殊情况下的免役。如人民九十岁以上只有一子,或是身材短小与染有疾病者,均可免役。 汉朝军队的编制,可分为三项:一是京师驻军及中央设立的地方常驻军队的编制,二是地方郡兵以及边郡亭障的组织,三是战时的统率系统。 京师驻军有南北军之分,其任务也不相同,南军由卫尉统领,守卫宫城。官城以内各殿舍的守卫,则以卫郎担,由郎中令统领。卫郎虽属南军系统,但其份子并非从各地的役男中抽调而来,而多半由二千石以上大官的子弟,有军官的良家子,郡国推举的孝廉的博士弟子员等来充任,此外还有不少富人子弟。这个集团可以说是皇帝最亲信的卫队,也是未来将相大臣的储备所。武帝时,于南军增置羽林、期门等兵,为皇帝的随从护卫,由光禄勋统领。 北军由中尉统领,它的职责是拱卫都城,维持京师的治安。武帝时,改中尉为执金吾,并增置八校尉(中垒、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屯骑、胡骑、虎贲)及城门校尉,于是北军大幅扩充,东汉分北军为五校,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各由校尉率领;并另设城门校尉。 正南北两军原各有两万人,武帝时期各减为万人。京师没有长期驻扎的军队,正卒一年一轮换。同时另外组织三支侍从军(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元鼎六年(前111年),又成立八支禁卫军,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募兵制的开始。到东汉光武帝时期,军权进一步集中到中央。东汉时的南军,按编制卫尉以下共有官长公车司马令,卫士令、都候、宫掖门司马及丞、尉等十九人,员吏二百九十九人,卫士二千五百零七人。北军五校则有官长校尉五人,司马六人,员吏六百十四人,士兵三千五百三十六人。西汉南北军的士兵,是按兵役法自各地徵调而来,东汉则是招募来的。南北两军因是首都卫戍部队,都不负野战勤务。但从武帝起,时有以京兵远征的事,东汉因行募兵制,民不知兵,一遇有事,多以京兵出战。 东汉和帝以后,宦官权势日大,至灵帝时,更拥有自己的武力,置西园八校尉,即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助军左、助军右、及左右八校尉,以宦官蹇硕为统帅。又因有皇帝的支持,原有的南北军自然无法与之为敌。朝中大臣、想要铲除宦官,甚至想仰赖地方军队,因此造成董卓之乱。 东汉时,除了京师军队北军五营、虎贲、羽林之外,中央在地方设立常驻军队,号称“营兵”。营兵主要受朝廷特别设立的都尉、校尉、谒者、将军、中郎将等指挥,并和地方太守联系不大。其中主要有黎阳营、虎牙营、雍营、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度辽营)、匈奴中郎将、渔阳营、扶黎营、戊己校尉。 地方各郡郡兵则是平时只有千人,遇战事临时扩招,且受太守直接指挥。 屯边的戍卒,多在边防工事的亭障中服役。亭的防御设备有用土做成的高墩,为四方或六角形,上有通信用的旗杆。士墩叫烽台,又叫堠;四围有墙叫坞,坞高约合市尺一丈乡右,每边长五丈余。烽台和坞合称为燧。发现敌人时,则于烽台上点燃烽火,敌人逼近,则据坞以守。两亭之间,相距约十里。每隔三亭以上,有特备公务人员食宿的「传舍」,设于亭的附近。备有传舍的亭的,称都亭。障较亭为大,亦有围墙,可容二百人,也可以放烽火。亭多设于长城以外,障多设于长城沿线。障的首长为障尉;燧有燧长,由亭长兼任;均受太守、都尉的指挥。 汉代遇有征伐,多自各郡国调兵出战。战时的统率系统,最高者为大将军或将军,皆临时派定。将军之下有部,大将可统五部,每部的首长为校尉(比二千石)和军司马。部下有曲,首长为军候,曲下有屯,首长为屯长。至于地方的局部战争,则由郡都尉或县尉、乡官等统兵应战。东汉后期的刺史,也可以统兵。 至于军队的调发,其权掌握在中央政府。国家有事,由中央下令调兵,太守发兵,西汉时由郡国都尉率领,东汉时郡国都尉裁撤,太守直接率领;至于中央下令时所颁的信物,高祖时用羽檄,是一块长一央二寸的木偶,上插羽毛,表示疾速。文帝时,以虎符及竹使符调兵,虎符是铜制的虎形,竹使符是五寸长的竹片,上刻篆书。两种符都是分成两半,一半存于中央,一半存于郡国,中央欲调某一郡军队,则派使者持符前往徵调,太守勘验属实,然后指挥军队出发。但这办法只限于内部,边郡因应情形特殊,太守有自行发兵之权,汉代太守对军事所负的责任很重,如有过失,会被弹劾为「乏军兴」,其罪重则死,轻则免。 汉代的募兵,是东汉征兵制破坏后才普遍施行的,但早在西汉武帝时,那时便已经兼用募兵。当时对外战争频仍,征兵不敷使用,因此必须于征兵之外,再另外招募,八校尉的士卒,就是招募来的。此外,武帝也曾利用大量的刑徒及恶少年从军。武帝以后,募兵事由更为常见,有时甚至招募异族为兵,例如宣帝时代的羌骑,就是招募羌人组成的骑兵。 东汉光武初年,鉴于多年水旱为灾、连年战争造成户口锐减,决定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从建武六年至建武二十三年,共计五次罢省郡国兵。虽然百姓仍有随时应召当兵的义务,但平时没有受军事训练的机会,因此士兵素质大为降低。此外郡都尉也因节省军费而停止执行训练,各郡国的役政,乃陷于停顿状态。但这种情形只限于内郡,边郡则不废都尉和都试。这种情况从光武帝之后,便一直持续下去,因此政府不得不募兵来临时补充兵源。再来官部郡征兵机构的撤销,虽然东汉法律有征兵的条文,但有事时临时征兵远不如招募来得方便,因此征兵的事,很少实行。灵帝时,黄巾乱起,屯兵不足以应付,因此大举招募,皇甫嵩、朱俊等人的平乱军队中,便有大量的募兵。其后大将军何进也会招兵买马,以制宦官。 由于东汉政府提倡儒学,人民风从,籍由经术取得高官之位,对兵事自然感到厌弃。既然人民不愿从军,募兵的数量常感到不够。而自光武帝以来,各种胡族,聚集于近塞或塞内,他们仍保持其原有的勇悍风俗,于是汉朝又招募胡人为兵。招募的胡人,大都用来守边或用来攻伐不顺的外族。光武时,匈奴南单于投降,光武移之于塞内,命其捍卫边疆,兼拒北匈奴及鲜卑。东汉一代,除南匈奴外,尚有大批投降的鲜卑、乌桓、羌,为政府招募为兵。东汉采「以夷制夷」的政策,用这些归降的胡人军队从事对外的战争。这种现象成为东汉灭亡的诱因之一。 募兵制的最大缺点,就是非常容易把国家的军队变成私人武力。因为募兵常为无家无业的人,没有家庭和产业的牵挂,也没有一定的服役期限;长官与他们长年生活在一起,只要善待之,他们自然会视长官如父兄,为之出生入死;这样一来便会形成私人为中心的中心集团,于是军阀就是这样产生的。东汉时,羌人强盛,屡次侵犯西疆,中叶之后,成为东汉边疆一个很大的威胁,政府见此情况之下,只好让大军长期防卫西边各郡。这些军队因为经常与羌人作战,战斗力很强,与内部缺乏军事训练的各郡比较起来,战斗能力自然相差很大。东汉末年,凉州爆发北宫伯玉之乱,随后马腾、韩遂等纷纷加入,汉灵帝多次派遣大军都不能平叛。凉州也成为东汉末年率先脱离汉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区之一。而出身凉州的董卓,控制了汉朝中央政府后导致各地郡守反抗,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大幕。 西元前3世纪,匈奴汗国被冒顿单-{于}-统治,武力十分强大,多次侵犯西汉边境。前200年冬,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匈奴军队佯装后退,汉军则迅速北进到平城白登山,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的三十万精锐骑兵包围,刘邦与汉军被包围七天七夜,最后刘邦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逃出重围。白登之围后,西汉元气大损,从此之后一直被迫与匈奴汗国和亲。 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期间,西汉接续秦朝,继续扩建延长长城,其西到起蒲昌海、东至鸭绿江以南、全长近一万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景帝在位时,西汉一方面继续和亲,同时也在边境进行屯田移民,在国内则实行复马令来增加马匹,加强士卒训练并大量制造兵器,这些都是预备反抗的准备。 汉武帝即位后,于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对匈战争。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以三万铁骑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新秦中)。元狩二年(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出陇西,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夺得祁连山与河西走廊,切断匈奴与西羌的联络,为西汉与西域之间开辟通道。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入右北平郡和定襄郡,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大举回击,至狼居胥山而还。从此,匈奴北徙漠北一直到公元前112年又南下。 但是,汉匈之间连年的战争严重损耗两国的国力。武帝后期,汉改变国策,重新执行休养政策,而匈奴亦无力攻汉,仅能进行小规模骚扰。宣帝时期,匈奴虚闾权渠单于驾崩,随后发生五单于争立事件,分裂为五部;五单于争立事件持续多年,刚平息后又是三单于争立。其中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通过臣服于汉的方式得到汉的支持,打败各个竞争对手。但其三单于之一的郅支单于逃到西方,继续与汉作对,元帝时期为汉校尉陈汤率军击斩。郅支单于被杀后,前已臣服于汉的呼韩邪单于深为惊恐,再次款塞,要求与汉和亲。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是为昭君出塞,汉匈关系因此长期友好,边境和睦,互市频繁。其他的部分匈奴部落西迁到中亚康居一带。 东汉前期,匈奴分为两部,分别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韩邪之孙比为单-{于}-,对汉奉藩称臣,汉在南匈奴设使匈奴中郎将,并把单于庭设于五原,以便支持和控制南匈奴。北匈奴立蒲奴为单-{于}-,在明帝在位时一度侵扰汉朝边境,被击退。章和元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单-{于}-被杀,其中五十八部降汉。永元八年,车骑将军窦宪等征伐北匈奴余部,单-{于}-遁逃,窦宪在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此后,一些北匈奴南降东汉,另外一些则向西迁徙。而北匈奴故地逐渐为鲜卑侵占。 东汉后期,附属于汉的南匈奴由于受鲜卑压迫,屯居于五原、朔方、云中、西河、美稷一带,并逐步向内郡移徙。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匈奴中郎将权力越来大,甚至擅行废立匈奴单于。。汉末黄巾之乱,南匈奴接受朝廷征调,进入内地镇压黄巾军。由于政治动荡,这支军队单于于夫罗率领下,在汉灵帝驾崩后,乘黄巾之乱,跟白波贼合流进犯太原、河内等地。献帝时期,至曹操为丞相,分匈奴为五部,至此南匈奴不复存在。 西域在汉朝早期是指南疆一带,后来扩展到天山以北和中亚东部。西汉中早期,西域地区为匈奴所控制。 汉武帝时期,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以联合夹击匈奴。张骞在路上一度被匈奴扣押,并在匈奴娶妻,十余年后逃出,经大宛等国到大月氏,但未能取得夹击匈奴的答复。后来张骞东返,又被匈奴扣押。直到元朔三年(前120年)才返回长安,回来时只剩他和随从堂邑父两人,他的匈奴妻子也一并来到长安。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约乌孙共击匈奴。虽然张骞未能说服乌孙国王夹击匈奴,但是张骞却与其使节先后游历大宛等国,后来亦由各国使节陪同,返回长安,从此以后,汉朝与匈奴反复在西域地区争夺。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以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细君死后,汉又在太初四年(前101年)以解忧公主续嫁。同年,汉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国都转投汉朝。汉武帝在乌垒设使者校尉,又在渠犁屯田。 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又驱逐匈奴驻在西域的僮仆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还在乌孙国都赤谷一带屯田。元帝时,又增戊己校尉,在车师前王庭屯田。西汉末年,西域分为五十五国。 王莽时期,贬去其王号,降为侯,西域与汉关系趋紧,匈奴势力再入。 东汉明帝初年以后,汉朝又恢复西域的关系,并于永平十六年派将军窦固入伊吾庐屯田驻兵,次年在乌垒设西域都护,派班超负责西域事务。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经条支、安息等国,到大秦西界望海而还。 随著西域局势的逐步趋于稳定,商旅往来日益频繁,丝绸之路在西汉后期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汉朝遣使者至安息、奄蔡、条支和身毒等国,一年多则十余批,少则五六批,携带金币帛等物品,需要至少两三年,甚至八九年才能返回长安。中国运往西方的物产以丝绸、铁器和漆器为主;而良马、骆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黄瓜、胡豆和胡桃等也源源不断进入中国。 西汉立国之始,它的南边有三个华夏部族和百越部族共同建立的国家,即东瓯国、闽越国及南越国,统称三越。东瓯国据今浙江省南部,闽越国据今福建,南越国据今两广(即岭南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和今越南)。这三国虽然受到汉高祖册封,实际上为独立,此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景帝为止。到了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大为增强,三个国家的国力却因为互相争战而相对衰弱,最后在汉武帝时期先后被灭,为了防止东瓯及闽越再发生叛乱,于是将二国的人民迁徒至长江与淮水地区,另外将南越国之地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及日南九郡,自此之后,这个地区再无大乱,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南越国地区发生叛乱,汉派马援平乱,大破叛军于浪泊,此后直到东汉灭亡,汉朝南疆未再发生动乱。 羌人分布于今天青海省和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一带。秦时羌人开始强盛,他们北与匈奴的河西地区为邻,西北与西域相通。西汉初,匈奴冒顿单于势力强大,西羌臣服于匈奴,中国与西域间的通道,完全被这两个民族所隔绝,到武帝取河西地区设置四郡后,匈奴与西羌间的交通被隔断,汉军把羌人逐出湟水以北地区,以保护河西通道。元鼎五年(前112年),西羌造反,叛军达十万人,与匈奴通使互应,攻安故、枹罕。次年,汉派李息平乱,并置护羌校尉,驻临羌以统领之。宣帝时,羌人发动叛变,神爵元年,汉派赵充国平乱,次年完全平定,汉设「金城属国」降羌,仍以羌校尉统领之,终西汉之世,不再有羌乱发生。 东汉前期到中期为止,西羌的几次叛乱皆能平定,到了东汉中后期之后,西羌先后三次与汉朝发生战争。第一次是在永初元年(107年)夏,直到元初五年(118年)告一段落,持续长达十二年的时间。第二次在元初六年(119年),战事主要发生在关中地区。直到建康元年(144年)才告结束。第三次发生在延熹二年(159年),主要战争在陇西一带进行。东汉与西羌的战争严重损耗汉朝的国力,成为汉朝灭亡的诱因之一。 今云南、贵州两省,加上四川省的西部和南部以及甘肃省的南隅,这一片广大的地区,在汉朝初期被许多异族所盘据,汉人统称为「西南夷」,它们有的进入农业社会,有的则维持游牧生活,并且建立许多国家。武帝时期,令唐蒙由筰关入夜郎,见其君多同,给予丰厚的赏赐,并告知其汉朝的声威,说服其臣属于汉朝,夜郎愿意臣属于汉朝。元光五年(前130年),汉于夜郎及其附近之地置犍为郡;并于夜郎置夜郎县,以多同之子为令。同年,邛、筰、冉、駹等族,也希望得到汉朝的赏赐,请求成为汉朝的臣属,于是汉在其地置十余县,由都尉统之,隶属于蜀郡。但是过了几年,西南夷屡次反叛,汉朝发动军队平乱,需要花费许多军费。最后,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放弃西南夷的经营,全力对付匈奴。已设的县,大都废弃。 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反叛,汉朝下令西南夷发兵帮忙征讨,西南夷不从。隔年,汉朝派郭昌、卫广击败西南夷,在这些地方设立益州等郡。新设诸郡辖区中的各部族,皆因其旧俗而治理,不征赋税。地方政府的开支,则由内地各郡分摊供给。西南夷至此归入汉朝疆域,西南夷内属后,仍有小规模的叛乱,终西汉之世,未发生大型动乱。王莽时才开始大乱。东汉光武帝,敉平动乱后。到东汉时期,汉朝与这些地方联系更加紧密。 汉高祖时,卫满朝鲜灭亡箕子朝鲜后,定都于王险,惠帝吕后时,为汉藩臣,双方平安无事数十年。汉武帝时,卫满的孙子右渠在位,对汉的态度转为强势,武帝派杨仆、荀彘率军讨伐,费时一年方能平定,汉在其地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其中以乐浪为最重要。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汉朝撤除临屯、真番二郡,以其地合并到乐浪、玄菟。半岛上的民族,非常复杂。半岛北部,除了来自中国的朝鲜人外,尚有濊貉、沃沮等族。半岛南部,尚有辰韩、马韩、弁韩并立,通称三韩。 在玄菟郡东北今松花江上游一带,尚有一个夫余国,高句骊人便是夫余人的别支。元帝时,夫余人朱蒙,率众南下至朝鲜旧壤,建高句骊国,以高为氏,逐渐侵占汉玄菟郡地。半岛南部的「三韩」地区,也慢慢发生变化,宣帝五凤元年,朝鲜遗族据辰韩地建国,号「徐罗伐」,后改称「新罗」,新罗不久便夺取弁韩。到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高句骊王族据马韩地建国,号「百济」。西汉末年朝鲜半岛的形势,大致是西北部是汉乐浪郡辖区,东北大部为高句骊所据;新罗据东南部地,百济据西南部地。百济、新罗因居半岛南部,与汉朝没有什么关系,惟高句骊与汉接近,关系较密。它自建国后,对汉一直是称臣的。后来东汉之后,高句骊时叛时降,成为汉帝国的东北大患。 汉朝时期,日本地区的国家,共有一百多个,皆是倭人建立的,汉人统称为倭国。倭奴则是诸倭国中的大国,它座落倭国的极南界,当在今日本南部的九州岛上。因倭奴的势力较大,且距大陆较近,所以它首先代表诸倭国与中国交通。据说当时倭人饮食以手抓取食物,并有纹身、赤足、蹲踞的习惯;男子则盛行多妻,女子则不淫不妒。同时社会安定,极少盗窃争讼的事。自汉武帝于朝鲜设四郡后,中国文化开始影响诸倭,诸倭通使于汉者达三十余国,倭国也于此时开始对汉作岁时的贡献,纳贡的地点大概在乐浪郡。 光武初年,辽东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国家闻声朝献。建武中元二年(57年),当时正是日本史上的垂仁天皇时代,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汉赐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曾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九州北部发现,至今是日本的国宝。此时倭奴又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和献帝建安六年(201年)两度来朝。到三国时代,双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乌桓与鲜卑均属东胡族。东胡位置在匈奴东边,其活动范围在内蒙古东部与辽宁省一带。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因此被匈奴雄主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汉初,二族皆臣属匈奴,武帝时,汉击破匈奴左部,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为汉朝监视匈奴的行动,并设护乌桓校尉管理,昭帝到西汉结束为止,乌桓虽然发动一些叛乱,不过没有造成西汉太大威胁。 王莽篡汉后,因讨伐匈奴,征乌桓兵屯代郡,并以其妻子为质。乌桓因不服水土,相率逃亡,王莽因为这样而杀害人质,乌桓决定投降匈奴。光武初年,乌桓与匈奴一同入侵汉朝,乌桓早已迁入中国塞内,造成中国北部居民,其生命与财产受到很大的侵害。建武二十年(44年),东汉派马援征讨乌桓,乌桓闻讯先行撤退。其后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的态度转趋怀柔,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再度为东汉监视匈奴,并复设护乌桓校尉管理,自此之后,乌桓为东汉保卫疆界。 鲜卑居地与乌桓相接,言语风俗也与乌桓相同,但它在西汉时代,与中国没有交通。东汉光武初年,匈奴又再度强大起来,命令鲜卑、乌桓一同劫掠中国北部。建武二十一年(45年),鲜卑与匈奴入侵辽东,为辽东太守祭肜打败,鲜卑对东汉才感到畏惧。次年,匈奴南单于降汉,北单于孤立,鲜卑开始通使于东汉,东汉命令鲜卑攻击北匈奴,鲜卑因此受到东汉许多赏赐。其后经明、章二代,鲜卑均恭顺无事。不过到和帝初年,窦宪大破北匈奴后,鲜卑趁机占据其地,此后渐渐强大,而成为东汉的边患。 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大量人口死亡。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汉五年(前202年)人口数在1500万-1800万人左右。此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到汉武帝时期的领土扩张,人口数量大幅提升。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233,602户,口数为59,594,978人。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人口密度分布为北多,南少。若以淮河、秦岭为界,北部人口占据85%以上的比例,以南人口占据不到15%的比例。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新莽末期,自然灾害频发,天凤四年(17年)估计有5600万人口,但是由于王莽改制失败和天凤元年(14年)的黄河改道导致随之而来的绿林赤眉之乱和军阀混战,造成期间大量人口死亡。至建武中元二年(57年)时,全国人口数量仅2100.7820万,仅相当于西汉元始二年的36.427%。后人口开始恢复增长。据《续汉书·郡国志五》所载,永和五年(140年),全国有户969.8630万,口4915.0220万。至永寿二年(157年),全国有户16,070,906,口50,066,856。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新莽末东汉初期,大量的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东汉晚期战争不断,到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全国人口又只有1885万人;只相当于125年前的三分之一。 从西汉开始,铁制农具已经开始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著名的农具种类有铁犁壁、矩犁、全铁曲柄锄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在雒水附近有一条龙首渠,由于附近地区土质松软易坍塌,就用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极类似于今天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东汉初期,出现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著名的农书有《泛胜之书》,里面提到的相关技术,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西汉前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自此之后冶铁业开始衰落,但由于此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到了东汉光武帝在位时,冶铁业改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铜器虽出现变少,但在两汉时期仍是重要的金属器。漆器则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工艺品。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妻,他是织花机的发明者。到东汉前期时,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特别是巴蜀地区。蜀锦更价值连城,在三国时代甚至成为蜀汉一大财源。麻葛制品中,最出名的是产于会稽地区的越布。 西汉初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过由于实施黄老政策,对于商人的影响不大。经过文景之治后,商业势力大为篷勃发展,社会心理也随之改变,当时俗谚流传着「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虽然曾受到武帝「富国抑商」政策打击,西汉后期,由于汉室政权中衰,商人势力于是重新抬头。到了东汉,政府并未制定限制商人获利的法令,所以商业发展一向顺利,但也造成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加深经济矛盾,东汉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衰亡。 两汉的商业都会的分布,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商业活动以黄河流域为主,淮河流域次之,长江流域又次之。当时各都会分布的区域,可以划分为三大部:(一)关中区—以长安为中心都会,南控巴蜀,西北控天水陇西北地上郡等腹地。(二)关东黄河北岸—分为河东、河内及其相联系的燕赵区。河东区以杨、平阳为都会。河内区以温、轵为都会。燕赵区以邯郸与为都会。(三)关东黄河南岸—主要为河南区,并控驭齐鲁梁宋三楚南越及颖川南阳区。河南区以雒阳为中心都会。 汉代的国际交通,西北通西域、西南通海上诸国及印度、东北通日本,其中以前两者最重要。 两汉与西域的贸易最为盛行。主要有两条线南道与北道。南道以敦煌为起点,出玉门关至楼兰,经大夏、安息、条支,过地中海至大秦,这条路线主要运送的货物是丝织品,所以西方人称为「丝路」。北道沿今天山南坡西行,越过葱岭北部,可抵奄蔡,并可通向大秦。这条路线主要运送的货物是貂皮,因此被称为「毛皮路」。 南越于武帝设郡后,南海的商业与交通开始蓬勃发展,当时这个地区中最大的商业都市是番禺,它是珠玑、玳瑁、果布的交易之处。其他如徐闻、龙编、也都是著名的商业城市。西汉时代的海上交通,可到达马来半岛的都元国与谌离国。东汉时,中国商船可到达锡兰岛的狮子国一带,与印度也有直接交通。因此锡兰岛与南印度的佛教,也经由海上来到中国南部传教,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罗马帝国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遣使由印度洋经日南徼外来汉,贡献方物。 西汉自建立以来,货币沿袭秦朝的半两,但是品质低劣,实际重量往往只有八铢、四铢、甚至更轻,有的薄如榆联,被称为「榆荚钱」,贵族、豪商大肆盗铸钱币,造成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也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出于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征伐带来的岁出增加令国库日窘,故十分重视币制问题,先后进行六次币制改革。第六次改革推行“三官五铢”,一举解决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既稳定金融,又将汉高帝下放民间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于是币制得到长期稳定。五铢钱成为自汉武帝时代直到隋朝七百余年间国家铸币的主要形式。现在汉墓中经常出土的直径约2.3公分,重量约3.5克的五铢钱,就是汉武帝时代第六次币制改革产生的“三官五铢”。 西汉末期至新朝,王莽推行的一系列币值改革一度引起币制的混乱。到东汉初期,王莽币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汉代的土地所有制与秦代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纳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中期,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富商豪强势力,土地、农业问题曾一度稳定。到西汉后期,汉元帝废除迁徙关东豪强前往关中汉帝陵区政策,土地集中日益严重,中央朝政腐败黑暗,造成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早期,虽然重新推行重农政策,却因富商豪强势力已成,而无法撼动,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其后东汉诸帝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加上人口不断增加,而粮食生产又没有跟上人口成长,终于爆发黄巾之乱,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汉朝为中国道教、佛教两大宗教的形成及传入期。 道教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中国人固有的多神教信仰传统、巫术信仰以及神仙说的崇拜。在这三者各自发挥的影响下,另外儒家学说又与黄老思想合流,加上灾异、谶纬之说,濔漫两汉社会,为道教信仰奠定群众基础,最后促使宗教性质的道教产生,是黄老思想和神仙家紧密结合的成果,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黄老思想便开始消沉,此后便被神仙家方士运用,朝向宗教方面发展。方士们将其思想拿来与他们鼓吹的神仙方术互相结合,于是老子日趋神化,时间久了便成了道教的始祖。到了东汉,黄老已经成为宗教的名称。叫做「黄老道」,不过此时还是道教的前身,直到张陵出世后,编纂经典,传道收徒,建立固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后,道教的雏形便宣告完成。东汉末年,道教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另外一支为天师道,亦称为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内部还有一个大支派,以于吉为教主,在长江下游地区传播。 佛教在汉朝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雒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马伯乐认为这些记载纯属捏造,汤用彤则认为可能有部分属实。147年安息人安世高到汉朝传教译经,167年月氏人支娄迦谶到汉朝传教译经。 巫觋活动,术数之学,这些民间礼俗迷信在汉朝社会相当普遍。比如传统禁忌形式,曾经十分严格。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有关于行归宜忌的规定。《日书》是选择时日吉凶的术数书。在总计四百二十五支简中,简文直接涉及行归宜忌的多达一百五十一支。汉武帝同样「尤敬鬼神之祀」,曾经「作画气车,及各以胜日驾车辟恶鬼」。又在皇室活动中始用「越祠鸡卜」之术。甚至在军事行动中应用巫术,「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民间礼俗迷信对正统社会机制有修补与维护的作用。中国古代「符瑞」迷信曾经成为政治文化的特殊内容之一。西汉时,汉文帝时见黄龙,汉武帝时获白麟、宝鼎、赤雁,汉昭帝时凤凰集、神爵集,汉成帝时甘露降,都被看作体现统治成功的「嘉瑞」。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文翁蜀郡作石室立学堂,为地方学校之始,尔后武帝令地方郡县皆立学校,遂致「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后汉国学犹盛,顺帝以降,中央太学增至三万余生。汉人之学,皆重经验、积往古之学说,因当时之风习,遂有发明制作之专家。 汉朝初建,承袭秦法,当时的学术思想界,却恢复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并立的状态,因为秦朝灭亡后,学术思想的研究障碍已解除,虽然秦朝的「挟书律」及「妖言令」到惠帝、吕后时才废除,但实际上未废除前,政府对学术思想的研究,是不太过问的。战国时代的儒、法、道、阴阳、纵横五家,在汉朝初期依然活跃,但在中期以后,由于政府的提倡,学术界变成以研究经学为主。 汉代的治国思想。汉代在立国时用法家之法,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文景时期,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 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通过汉代学者的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初的经书,全由私人传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经学家也愈分愈多。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有所不同,经学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学者都尊崇其师以及学说,世代不替,因此学派的区分,日益严格。 两汉的儒家,虽然尊崇孔子,不过也受到阴阳学家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学说,开始出现宗教的迷信色彩。例如京房易专重卜筮,大小夏侯尚书喜论五行之说。武帝时,董仲舒治公羊,著春秋繁露一书,其中也有不少离奇的话,此外他也提出「天人感应」,敦促君主施行仁政。成帝时的刘向,治谷梁,也多次以祸福附会其说。总之,这些学者认为天降的祥瑞或灾祸,全是受到人事的影响,尤其是君王的贤愚勤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武帝以来,君王的权力已经大为提高,唯一还有所顾忌的便是天灾异变,当时学者常使用这种论调来批评当时朝政。 西汉末年,儒学附会阴阳学说后,天象人事的比附,演变为「谶纬之学」的出现,内容更为奇特。谶纬大都出于当时人之手,而伪托为古人的著作。这种神话思想的风行,使得儒学的人文精神和实践精神遭到败坏,也造成王莽篡位的理论基础,光武帝同样因为图谶,最终建立东汉王朝,统一天下后,由于他特别笃信谶纬,在处理政务遇到纷争,犹疑不定时,常常借重谶纬来帮助决策。又在建武中元元年(56年),又曾经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进一步确定图谶作为法定经的地位。谶纬神学的尊严得到政治权力的庇护。造成当时「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因此谶纬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经书。后来曹魏代汉,也造作谶言「代赤者,魏公子」,「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利用民间谶纬迷信,以实现政权的更替。 西汉晚期,刘歆发起研讨古本经籍的运动,他根据汉代陆续发现的古文经书,如春秋左氏传、古文尚书、逸礼等,另立解说,此外他也将毛诗也列为古文,与今文家相抗衡,引起「今古文之争」,他不但提倡研究古文经书,更主张设置上述四经博士,不过为当时今文家所反对,立学官的事,终告失败。不过民间研究古文之风大盛,学者辈,明帝时的贾逵,桓帝时的马融,都以治古文名家,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古文学最大的贡献,是把经学从今文家的荒诞迷信的经说,引导考据训诂之途。 赋是汉朝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由《楚辞》发展而来,贾谊是为赋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吊屈原赋》、《鹏鸟赋》等作,借物抒怀,意境深沉,同时在抒发情感之外,兼言哲理,这是文学由通俗体走向文人体的表现。贾谊的赋作气力雄劲,但文采不艳,在他之后的赋家,则完全著重于辞藻的铺陈,作品更趋文人化。武帝时代的枚乘、枚臯、东方朔,更趋向于这个方向,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些赋作气势恢宏,代表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西汉后期,最有名的赋作家是扬雄。东汉时期,则以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东汉后期,长篇赋逐渐变少,各种抒情写物的短篇赋开始流行,与先前的长篇赋文辞藻华丽的风格逐渐渐行渐远,意境较为清新。 汉武帝时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并令词臣制作诗歌,协以音律,即为乐府诗,乐府的句府虽然参差,但以五言最为突出,它促进五言诗的产生。乐府歌辞本来配题、配乐,各有其特定用途,其后,袭旧题旧乐而改歌辞;或仅借旧题,乐辞均改;乃至题、乐、辞均改之例日益孳多,辞与乐的关系乃渐渐疏离,最后完全无关,成为徒诗—仅供阅读的作品。其特色是诗人以极昏混乱的景、极沉重的口吻描写战争之频繁、惨烈、以及阵亡者的忠勇与悲哀,完全呈现现实世界的不堪,给人极为强烈的震撼。乐府诗为中国古典诗注入写实的精神,建构写实传统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为《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 古诗与乐府诗同起源于汉代,主流形式是五言,五言之外,也有七言的形式。大抵由乐府诗演变而成。两汉时代处于发展阶段,到东汉末年才趋于极盛。其特色为:章法上,句数不定,可自由伸缩,不受限制,但通常为双数句;韵法上,以连句韵及隔句韵为常见,可自由换韵,用韵较宽。代表作品为:东汉班固的《咏史诗》,象征五言诗的正式成立、《古诗十九首》,朴实自然,感伤抒情,为五言诗最早成熟的作品,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更为篷勃发展,曹魏曹丕的《燕歌行》,象征七言诗的正式成立,南朝宋鲍照以后才逐渐发展。 汉代的散文,继承先秦诸子系统的论说理文,作品特色是大段铺排,气势雄浑。句式厚重朴实又不失变化,最具代表作者仍是贾谊。他的《治安策》,对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政治情况的发展有著深厚的影响,仅以文章而论,其辞理的畅达,剖析的深刻,以及气势的高昂,为散文开创独树一格的境界。他的另一本著作《过秦论》,体裁与赋接近,这篇论成为魏晋六朝人著论的典范。其他有名的书策作者有晁错、董仲舒、司马迁等。晁、董的作品,皆流畅适切;司马迁的文章,与当时辞藻华丽的风格与众不同,以「辨而不华,质而不俚」的手法建立自家的风格,他的最具代表作品为《报任少卿书》,字句间充满情感,也是汉代的散文名作之一。 在史学方面,汉朝史官司马谈之子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卅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卅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表」,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记》、《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代的艺术活动,继承和发扬先秦多种形式艺术与技术的基础,造形意识从萌芽逐渐趋于成熟;西域与佛教外来艺术的传入,更丰富汉代绘画与雕刻的题材与技法,表现出极高的原创性。无论陶兵马俑、歌舞俑还是画像石、画像砖,工匠懂得雕刻这些作品的人、神、兽。工匠除了用特殊的艺术手法塑造和描画古代著名人物、神仙妖魔和珍禽异兽,也能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当时生活中的达官贵人、文臣武将乃至工匠农夫。 汉代陶俑的最高水平表现在歌舞俑上。西安出土的舞女俑,扭动腰肢,挥舞双臂,挪动舞步,正在轻歌曼舞。舞女身穿舞裙,纤细的腰上束著宽腰带,两条宽大的舞袖随风摆动,像长而轻的红绸。这座塑像体态轻盈,动作优美富于动感;舞衣和长袖柔软而飘,显得非常生动。从歌舞俑的造型来看,汉代工匠已经确实掌握人像塑造的技巧,尤其是人物在运动时,肩、胸、腰、腿的变化关系,给人像注满活跃的生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石雕为霍去病陵墓石雕。内部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卧牛、石蛙、石鱼、野人、野猪、石蟾、母牛与小牛,人与熊等造型。。麻浩崖墓的石雕佛像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由于近代以来,汉代青铜器大量出土。这些青铜器有两个特点:一、青铜器出土的地域非常广大,除了文化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偏远的云南、贵州、广东等地,也发现精美的青铜器。二、青铜器的种类比较齐全,既有皇亲国戚墓葬里的豪华器具,也有一般墓葬里的各式生活用品,还有云南、贵州等地各民族的具有充满地方特色的青铜器。 绘画品类繁多,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异彩纷呈。汉朝帛画作品极多,然而至今已几乎无存,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指出汉朝帛画数量繁多,然而经天灾人祸后毁坏极为严重。现在能见到的汉代帛画作品是出自汉墓的「非衣」、「铭旌」(旌幡)等随葬品。这是时下所见最早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大型绘画作品。惜剥损较重,只能观其大略。最完整的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描绘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而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是中国最早绘画作品之一。西汉壁画的幻想气氛相当浓厚,从已发现的雒阳墓室壁画来看,题材多集中于青龙、白虎、朱维等方位神,荷花,灵芝等仙草,还有日月星象、后龙升天、乘风成仙等神话内容,其风格与战国帛画有承袭关系。东汉墓室壁画虽然以仍然以升天、避邪、鬿福为主要内容,但是加强绘画的人文因素,表现生活的场景明显增多。画像石在汉代陵墓地面建筑的石阙、石亭祠的壁面上,地下建筑墓室的石构件上,往往雕刻出各种人物故事、生活过程和动植物形象,人们一向称之为「画像石」。汉代画像砖的数量上虽然没有比画像石多,但仍有其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汉代画像砖是由战国和秦代的瓦当、空心砖上的画像演变而来的。 汉代的主要书写文字为隶书,从秦代隶书发展而来。「隶书」又称「佐书」、「古隶」、「今隶」、「八分书」。隶书具有以下特色:一、隶书的最大特点是由直线构成,它不像小篆由相互连接的圆转,有时又有逆向书写的线条组成,而是由散开而平直方折的笔画构成,凡逆笔都变为顺笔,书写起来不仅顺手,而且快速。二、笔画难以呈现具体的形象,古文字象形的特质从此消失,而且形体多已不合六书原则。三、汉字发展至隶书已经彻底「符号化」。隶书对大、小篆加以省略、简化,结构单纯许多,就是做为日常生活书写工页,不啻为一大进步。另外篆隶形成中国书法艺术主流,汉代时期,隶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隶书的出现奠定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书法。隶书经过两汉的发展后,又发展出另一种字体「楷书」,最后成熟于唐代。 西汉初年,先秦雅乐已多数失传,但民间音乐在上层社会上中颇为盛行。他们尤其喜爱楚歌。,楚汉战争末期,西楚霸王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对著虞姬唱出《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张骞通西域后,把西域的摩诃兜勒曲和蒙古的北狄乐带回中国,当时乐官李延年据以制成「新声二十八解」,听到的人都大受感动。从此,中国的音乐在民间音乐和外族音乐的互相交融下更加蓬勃发展。从这个时侯开始,中国音乐有古乐和胡乐之分。古乐是指上古以来的传统的本土音乐,胡乐则指从外族胡人吸收的音乐。另外汉武帝时设乐府,采集许多民间歌谣与外来歌曲后,在东汉末年,出现琴曲《垓下歌》,表现出中国古代音乐的阳刚之美。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与中原舞蹈、中原与西域舞蹈的结合为特色。它改变先秦以来纵向承袭为主的格局,开辟纵横吸收、交流、结合发展的新局面。由于西域和西南越等少数民族乐舞、杂技、幻术的传入,表演性质舞蹈技艺的大幅提高,著名舞蹈作品和舞人的出现,乐府对民间乐舞的广泛采集,舞蹈表演活动普遍兴盛起来,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舞蹈艺术发展的高潮。 中国戏剧在汉代处于发展阶段,汉代民间的各种演出总称为「百戏」,包括歌舞、杂技、武术等各类伎艺形式。秦二世就有「角抵」戏,到了汉朝蔚为风行。张衡《西京赋》描绘,就有角抵戏,提到「东海黄公」,「戏」里一个演员扮黄公,以红绸束发,佩赤金刀;一个演员扮成猛虎。博斗的结果,黄公被虎咬死。表演为代表体,显示出简单的戏剧性,可以视为中国戏剧的胚胎。 汉代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是承先起后的时代。汉代建筑有以下特色:一、布局和结构均匀、对称。二、门窗变化自由,有多种样式出现。三、顶部舒展而优美,基部气派而稳固。四、常分利用其他造型艺术,使绘画、雕塑等各方面艺术装饰于建筑。五、木料的框架总是显露出,建筑物的基本轮廓。六、城市规画严谨方整。七、园林布置灵巧别致。 汉代闻名于世的建筑,如:两都长安、雒阳和成都的建设,大量宫室、离宫、苑囿的兴建,长城防御体系的延伸与修缮,大规模营造陵墓、坛庙等等。其面积广大、数量亦多,达到前世前所未有的地步,形成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高峰。汉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铁工具的大量使用,对建筑上的材料与应用,甚有帮助。 在科技方面,东汉张衡制成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感知地震的地动仪,另外撰有《灵宪》一书,解释天体演运。前104年,司马迁、唐都、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85年,又改用《四分历》。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1983年至1984年,《算数书》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算数书》的发现,对《九章算术》的完成,有著直接的影响,也改写中国古代数学史,将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推前三百年。 两汉出现许多名医。西汉的淳于意、东汉的张仲景、华佗等等。西汉淳于意,留下25例病历纪录,对治愈和不治都有客观的分析,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医圣」。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师(华佗是否真有其人仍受到史学家陈寅恪等人的质疑)。俞跗运用人体解剖术治病。 《神农本草经》是这一时期著名的药典,共收录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叙述滋补药物,中品叙述滋补和治病两种性能的药物,下品是专门治病的药物,这为中国后世的药物分类法提供一定的参考。针灸也得到突破性发展,东汉前期的《黄帝明堂经》,初步建构传统的腧穴学,用来服务于针灸临床。与《黄帝明堂经》同时问世的《难经》,提出「命名」的新说,进一步确立阴阳五行学说对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地位。 汉代出现不少农学著作,其中以《泛胜之书》与《四民月令》最为著名。 《泛胜之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该书讲及当时的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泛氏的农学成就在汉代产生深远的影响。东汉末年郑玄注《周礼》和《礼记》,都曾经引用「泛胜之术」和《泛胜之书》。唐朝人贾公彦《周礼疏》:「汉时农书有数家,《泛胜》为上。」,成书于二世纪中期,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船尾柱舵。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西汉中后期,宫廷内已出现一种丝质的纸,叫做赫蹏。在东汉,汉和帝时(105年),宫内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降低造纸成本,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术在西元3世纪后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在751年发生的怛罗斯之战后又传入中亚,之后通过阿拉伯诸国进入北非与欧洲,改变世界文明史。 汉朝社会频繁的移动行为,成为商业发展有利的条件,加速物资的流通速度,「农商交易,以利本末」,因而使得经济生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当时「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千里游赦,冠盖相望,乘坚策肥」,「船车贾贩,周于四方」,「东西南北,各智巧」。以繁忙的移动行为为基础的民间自由贸易,冲破政府抑商政策的多重限制,对于秦汉经济的繁荣表现出显著的历史作用。 另一方面,交通建设的发达,对于汉朝政权统一也有所助益,有的学者曾经指出:「交通的便利,行旅安全的保障,商运的畅通,驿传制度的方便,这些因素都使汉代的人民得以免除自身的地域中心之见,他们的所见所闻比较全面且充实,知识容易传播。汉代上层阶级大多走过许多地方,因此对于「天下」全貌了解得较为清楚,也加强他们对于统一的信心。这一点不仅影响到当时人政治生活心理的健康,而且能巩固全国文化的统一性。 交通建设技术性的进步,除了表现在道路和运河的建设外,车辆和舟船的普及和运输动力的改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段时间。「鹿车」制作简易,偶尔也可以用来运货和载人,战国时期发明的双辕车,汉代民间社会也开始普遍使用。由于畜牧业的发展,马、牛、骆驼等牲畜,广泛作为车辆动力的牵引来源,这些物品与动物的应用,为当时的生活带来不少的方便。 两汉均是初期经历战争,天下残破,经济凋敝,初期的皇帝往往会自奉节约,以身作则,社会风气较为俭仆,不过随著时间的推移,当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富裕后,这时的皇帝没有继续维持节俭风气,甚至起来带头放纵享乐,于是奢侈之风便会由上而下蔓延,社会风气自然会转向浮华与奢靡,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导致王朝的解体。 汉代社会根据政治、经济、法律地位及享受特权的多寡,社会民户可以划分为「贵」、「良」、「贱」三个等级。「贵」包括皇帝及其宗室、外戚、军功后裔等。这个等级高居社会上层,掌握统治权力,享受很大特权。「良」包括豪族地主、商人地主、广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这个等级具有自由身份,虽然财产贫富悬殊很大,不过一样处在被统治地位,没有享受到多少特权。「贱」包括豪强底下依附民、宾客、奴婢等,这个等级的最大特点是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处在被国家或豪强大族严格管理和控制的地位。 汉代的社会生活方面,贵族人士穿著长袖的袍服,并穿戴头巾,平时收取田租为主,他们得以养尊处优,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后,让其子弟研习经学,将势力扩散至政治地位上,于是土地兼并现象便难以阻止且日益严重,一般平民则穿著睡衣宽松褐和续鼻裤,偶尔还加一件及膝之短袍。一般以小家庭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但种田时需要邻里的合作。主要的农作物为米及稷黍。妇女以蚕桑为常业,由于大部分收入要缴交给地主,因此仅能勉强维持生活,当政府给予傜役过重或遇到天灾人祸,这时农民不是依附豪强为奴,就是挺而走险发起革命。 汉代延续秦代,以皇帝为核心,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的中央集权制正式成为主要的政治制度;地主经济取代领主制在统一国家范围内得以确其主导地位;「书同文,行同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思想统一等,这些都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开创先河。在社会结构上,皇帝、皇室贵族及异姓贵族、官僚士人、平民、奴婢贱民之类的等级集团,大体形成。汉代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及社会周期性动荡等社会现象,都在后代各王朝不断重演。 西汉立国,以军事功臣作为统治集团的核心,战争中「攻城先登」与「趣功战疾」者得以立功封候。战争的特殊背景对社会生活心态产生深刻的影响,所谓「剽轻」、「剽疾」的节奏风格,一时在当代文化心理比较中居于显著的优势。接著在文景时代视社会背景,实行宽仁之政,政府对秦时苛急之政深切反省,以「无为」原则加以改变。但是「无为」并不代表消极怠惰。其实汉文帝和汉景帝二人本身是相当勤政的。那时政府鼓励「勤身从事」,文景之世所谓「天下翕然,大安殷富」。汉武帝亲政后,以武力征讨四方,开疆拓土,尚武之风大起,影响到社会节奏而转为紧凑。一时「有气敢狂」之士多以「用善骑射」而得功名。战争背景所启动的勇进精神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可以说一直持续到西汉结束为止,虽外西汉有「轻侠」之称。西汉官吏尹赏曾以严厉手段打击威胁治安的「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西汉「少年」好勇斗狠,激进豪放的性格特征,代表时代精神的某种倾向。 东汉立国,社会风气有所转变。社会生活节奏趋于舒缓,由于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推崇儒学,民间学子争相学习儒学,儒学正统对民间所谓「轻」的风习,一向持否定的态度。儒者讲究安详凝重,而鄙视轻狂疏放,另外马援侄子马严、马敦「通轻侠客」。马援曾在交趾前线写信提醒他们,不要仿效侠者的行为,此举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以致「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以「轻薄」指违背儒学生活的行为倾向。以「轻」为特征的生活节奏当时受到社会的非议。而东汉时期北边军事形势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匈奴既分,羽书怖闻」,南疆蛮夷也「往化既孚,改襟输宝」,在外患压力减轻之下,光武帝中期后以后,国家无战争,于是东汉长期以来是轻武备而重文治,而「专事经学」,社会上弥漫著淳美的政教之风,并且士人也开始轻视武人。 汉代的妇女地位,远比后世多数朝代来的高。吕后曾把持朝政十五年,东汉时期,临朝太后多达六位,「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造成外戚势力一再抬头的原因。汉代贵族妇女在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中占据较高地位,也留下深刻的历史烙印。「使男事女,夫诎于妇」的情形在民间也有表现。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有些地区甚至长期成为一种民俗特征。汉代寡妇不受约束,西汉丞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之前曾五次守寡。在婚姻离异时也可以采取主动,同样是汉代妇女的权利。但在刘向、班固、班昭等人提倡从一而终情况下东汉时期恪守贞节的女性人数较西汉时期有了大幅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自动守节。汉代文化融合多种文化因素初步形成的时代,儒学礼制尚未能规范所有的社会层面,「夫为妻纲」的性别统治局面也尚未成型,于是存在「妇人尊贵」的现象。
167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74
四人帮
四人帮 四人帮为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形成的一个政治集团的名称,形成于197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其成员按“粉碎四人帮”时中共中央公布的顺序依次为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和姚文元。江青为毛泽东妻子,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均由毛泽东从上海提拔到中共中央并委以重任,四人在文革后期皆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洪文和张春桥二人更是成为排名第四和第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76年10月6日,毛泽东逝世一个月后,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与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陈锡联以及时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吴德等人联手将王张江姚四人拘禁,其主要追随者亦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遭到清洗。 1980年四人帮被公审的时候,四人帮被正式命名为“江青反革命集团”。 1974年7月1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批评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搞帮派活动,说:“她(江青)算上海帮呢!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江青等四人当成一个宗派提出。 1975年5月3日深夜,毛泽东召集在北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他的住所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亲自讲话来劝告四人帮。这次会议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主持政治局会议,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长篇讲话。谈话时,他再次提到「三要三不要」(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并进一步对江青等四人说:「(你们)不要搞『四人帮』,你们不要搞了,为什么要照样搞呀?为什么不和二百多个中央委员搞团结?搞少数人不好,历来不好。」此后,「四人帮」就成了江青等四人的代称。但毛与四人的关系有增无减。 四人帮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派重要政治势力,被视为毛泽东贯彻并到后期扭曲其文革政治思想的主要推手。 196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由江青、张春桥指使,姚文元编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文革前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直是中央文革小组的主要成员,对文革的发动和打倒所谓“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69年中共九大上,三人全部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也是在这次大会上,林彪成为了唯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 1970年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在林彪的支持下,陈伯达等人对张春桥发起了含沙射影的猛烈攻击;但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大会转而批判陈伯达。1971年,在“副统帅”林彪出逃并丧命之后,造反派起家的王洪文从上海上调中央,不久就和江青等三人结成联盟。197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洪文被选为排名第二(仅在周恩来之后)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四人帮的势力空前强大。 1974年1月,江青等人发动了“批林批孔运动”,将矛头指向周恩来。1974年10月周恩来入院后,邓小平重新崛起,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合称「三副一长」),实际负责中央日常工作。特别是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四人帮的组阁计划以失败告终,四人帮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晚年的毛泽东虽然并未将最高权力交给四人帮,但在第四届人大之后也没有再削弱四人帮的势力。相反,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毛泽东却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为名再次打倒邓小平。在逝世前,毛泽东将华国锋确立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务院总理。 四人帮在毛泽东逝世时的具体职务是(按中共党内地位高低顺序):王洪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张春桥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姚文元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全国的舆论;江青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虽然没有具体权力,却以“毛泽东妻子”的特殊身份成为四人帮的核心人物。 1976年4月,有很多群众在悼念周恩来的四五运动中表示了对四人帮和文革的不满。同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1976年10月6日,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等人在获得中央警卫部队领导,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的支持后进行怀仁堂事变,分别拘留了四人帮及其支持者(如毛远新、马天水等人),继而隔离审查,一般以此事件作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由于这个过程没有经过法律程序而是靠军队(警卫部队)完成的,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种政变。 事后华国锋出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王张江姚四人随后被中共中央永远开除党籍,当时给这四个人的定性是“形左实右”。中共中央对王、张、江、姚四人发起大批判,罪名包括“破坏无产阶级大革命”、“破坏批林批孔”等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逐渐成为中共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在他的倡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对四人帮和林彪等两个集团在法律上进行审判和定罪。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有意把张春桥的政敌陈伯达划归四人帮集团,以避免林彪问题的复杂化。 1980年9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任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兼特别法庭庭长。 1980年11月20日下午3时第一次开庭,对江青等人进行公开审判。1981年1月25日上午宣判,认定他们均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成员,并判处了相应的刑罚: 在法庭上,江青是唯一为自己辩护的四人帮成员,她的辩护理由是她不过是在执行毛泽东的命令,而且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卫毛泽东。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文革定性为“由领导者(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江青(四人帮)和林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四人帮”被打倒之后,中国政府揭露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互相勾结,逆行倒施,并对老同志进行无情迫害,对人民、对国民经济犯下了滔滔罪行。其中用漫画形式来形容四人帮,如“政治流氓”王洪文、“狗头军师”张春桥、“白骨精”江青、“吹鼓手”“文痞”姚文元等。 郭沫若所写的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上半阕称“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
167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77
孟子
孟子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子展等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孟子之弟子万章与其余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尊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据说孟子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孟庆父的后代,孟庆父之子孟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仲孙氏、孟氏。鲁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于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相传其父名为激,字公宜;其母亲的姓氏也有仉氏与李氏之说。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孔子之孙子思为师,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辩论。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取代了颜回成为“亚圣”。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越南学者张汉超在文章中说:“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爱,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人性善)。 先秦儒家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里去(「乍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厌恶见死不救的名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论对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宋代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也成为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 在先秦儒家中,有一派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而主张性恶论。这一派的代表就是荀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生来的本性是: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这是人之本性的真实表露。在他看来,“好利”、“疾恶”、“好声色”等,都是人的自然情欲,也是人的性恶的表现。而善的道德意识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这种后天人为的加工就叫“伪”。 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第一次运用“性”与“伪”的范畴来说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反对把人的自然属性道德化,强调“性伪之分”,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基于生理机能而产生的物质生活的欲求,而社会道德规范是对这种欲求的限制和调节,二者是对立的。同时,二者又是统一的,“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意思是说,没有自然本性,社会道德的人为加工就无从施加;没有人为加工,人性就不能由恶变善。圣人的作用就在于把“性”和“伪”很好的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荀子较全面的论述了“性”与“伪”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着重强调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起伪”、“涂之人可以为禹”等观点,认为人都有改变本性,成为圣人的可能。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对法家影响甚大,。傅斯年认为荀子的说法与孔子相近,反而孔子与孟子对性的看法迥不相同,而这点差异「宋儒明知之,而非宋儒所敢明言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部份人以为孟子是民主的先驱)。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认为取得政权要有爱民之心,还要有合法的手段。而且政权还要有取决于民意,若上位者的德行和为政不为百姓所接受,那上位者就要丧失继续执政的资格了。孟子并引用尚书太誓篇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告诫人君重视民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刘三吾等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如《尽心篇》,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十字。又《尽心篇》,删“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七句。又《离娄篇》,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六句。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关于孟子究竟是主张王道还是德道学术界意见不一。“王道”思想应该是“内圣外王思想”的简称,而内圣外王思想出于道家《庄子·天下》篇。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简思孟学派代表作《五行》看,孟子主张的是善道和德道。《五行》讲:仁义礼智四行全,善道也;仁义礼智圣五行全,德道也。善道,人道也;德道,天道也。《童子问易》总结由《易经》而来的德道说:所谓德道,就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和谐,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德性与德行。 主要封赠 以下为孟子相关参考论著资料:
168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88
数量级
数量级 数量级是指数量的尺度或大小的级别,每个级别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通常采用的比例有 10,2,1000,1024, "e" (欧拉数,大约等于 2.71828182846 的超越数,即自然对数的底)。 通常情况下,数量级指一系列 10 的幂(次方),即相邻两个数量级之间比为 10。例如说两数相差三个数量级,其实就是说一个数比另一个大 1000 倍。本文主要描述十进制下的数量级,并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要在物理世界中把事物分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比较它们的大小。本文以下的部份包括了同一数量级的事物(时间、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和能量)的列表,这对于了解事物的相对大小及宇宙大概的规模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将会用到国际单位及其前缀:这些单位都包含了数量级的概念。参看单位转换。 在下面的表中以下的数量将会被放在同一列:长度及光跨越该距离所需的时间;一正方形的面积及其边长;一正立方体的体积及其一面的面积;某份量的水的质量及其体积。
169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698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是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北部的社会主义国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8年9月9日成立,在港澳、台湾一般称为北-{}-韩(),汉语地区也有称呼北朝-{}-鲜(,与“南朝-{}-鲜”或“朝-{}-鲜半岛”区别)。其领土约占朝鲜半岛的九分之五,首都与最大都市为平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疆与大韩民国(南韩)以北纬三八度线(朝鲜与韩国间非军事区)分隔,北疆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接壤,西临黄海,东临日本海。 朝鲜半岛在1895年以前为满洲清朝附属国,1895年至20世纪初为大日本帝国附属国,直至日韩合并后朝鲜半岛成为日本属地。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后,朝鲜半岛在1945年至1948年间皆由盟军军政府管理,由苏联与美国分别接管三八线北侧与南侧地区。之后,苏联接管地区独立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即朝鲜);美国接管地区则成为大韩民国(即韩国)。1950年6月,朝鲜发动韩战试图统一朝鲜半岛不果,三年后南北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再度以三八线以界(与韩战前的直线国界不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获得了京畿道的开城,而大韩民国则是增加了江原道部分领土),自此朝鲜半岛分裂至今。 根据朝鲜宪法,朝鲜是一个以金日成金正日主义(包括主体思想和先军政治)为唯一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朝鲜劳动党一党执政。曾于1992年和2009年两度修宪,将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等字词删除,并以金日成金正日主义替代。在经济上,朝鲜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不保障国内的私人财产。在政治上朝鲜政府持续不断镇压「敌对阶级」。在军事上,强调以先军思想为指导强化国力。朝鲜现有约120万名军人,是全球武装部队第五多的国家;同时据信该国也拥有核武器能力,有能力搭载卫星进入太空,2017年后已经证实有ICBM投射能力。 朝鲜由金日成家族世袭专政,金日成、金正日和金正恩祖孙三代先后成为最高领导人,从未外传,因此也被一些国际人士称为「金氏政权」、「金氏王朝」。该国对金氏祖孙三代的个人崇拜受到欧美、日本、韩国人的批评,但美国民调显示朝鲜因为防守性较强,不向外展意识形态或输出革命、战争,美国视其威胁远低于中东伊斯兰恐怖主义和伊朗,与俄罗斯差不多。在国际媒体中朝鲜的粮食危机、人权状况和朝鲜核问题较受到世界关注。所以该国家也被称之为世界上少数封建主义、世袭制的国家,自苏联解体以来该国家的经济发展几乎处在一个停滞阶段,该国家长期以来禁止电子设备的进入,以防止外国干涉朝鲜内政、保证朝鲜金家王朝的权力。不过,最近朝鲜有了改变,取消了上述规则。 该国的汉字全名为「」,简称「朝-{}-鲜」(/)。 大韩民国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作“北-{}-韩”(/),韩国内一部分人还把它称作“金氏朝鲜”(/,表示该国由金氏家族统治),甚至蔑称其为「」(汉字表记为「」),指其为傀儡政权。 在港澳及台湾,常简称为「北-{}-韩」(/),在日本,常简称为。 由于「朝鲜」与「韩国」是汉源词,而在西方语言中该地区的名字起源于以朝鲜半岛的古国「高丽」,因此西方语言中并无类似汉字文化圈的「朝鲜-韩国名称问题」。例如在英文里,两词一样翻译为「Korea」。朝鲜的国号英文全称是「」、简称「」;韩国的国号英文全称是「」、简称「」,而一般情况下只会按照地理方位称朝鲜为「North Korea」,韩国为「South Korea」,很少使用国号及其简称。 1910年,日韩合并,日本正式吞并大韩帝国,李朝亡国,朝鲜日治时期开始。1943年,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与美国总统小罗斯福及英国首相邱吉尔在开罗开会,发表了开罗宣言,宣布在战争结束之后,朝鲜半岛独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日本也因而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权。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国与苏联共同托管,并在三八线划地而治:苏联民政厅治理北方,而美军政厅治理南方。 1945年8月26日成立“平安南道人民政治委员会”作为临时行政机构。1945年10月10日成立-{朝}-鲜共产党北-{朝}-鲜分局。1945年10月14日平壤召开欢迎金日成归国大会。1945年10月28日,北部五个道的“人民政治委员会”组建了“北-{朝}-鲜五道行政局”。1945年11月18日-{朝}-鲜共产党北-{朝}-鲜分局改称为“北-{朝}-鲜共产党”,金日成当选为第一书记。 1945年12月16日至20日在莫斯科召开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磋商早先议定的对-{朝}-鲜实行四国托管,解决由谁来组成临时政府的问题。然而,美苏两国都不承认对方所支持的党派和人士。由苏联民政厅管理的北部,以及美军政厅统治的南部,在1948年后分别独立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及「大韩民国」会议最后决议成立一个只有美苏两国占领军当局参加的“联合委员会”,负责同朝鲜各民主政党“咨商”,然后组织托管下的朝鲜临时统一政府。 -{朝}-鲜半岛北部在1946年2月设立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北-{朝}-鲜人民会议”。1946年2月8日建立了以金日成为委员长的“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副委员长金枓奉,书记长康良煜。3月根据莫斯科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决议,“苏美联合委员会”在汉城成立,1946年5月8日宣布无限期休会,半岛成立临时统一政府的计划无疾而终。 1946年11月3日,北方各道市举行地方人民委员会代议员选举。1947年2月17日成立了最高权力机关“北-{朝}-鲜最高人民委员会”和最高行政机关“北朝鲜人民委员会”,并开始土地改革。第一副委员长金策,掌管工业、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第二副委员长洪箕畴掌管农林、水产部门的工作;事务长韩炳玉。 1947年9月17日美国将-{朝}-鲜问题正式提交第二届联合国大会。1947年11月14日,联合国大会以43对9票、6票弃权通过美国提交的关于-{朝}-鲜问题决议案:成立“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按人口比例在全-{朝}-鲜普选成立统一政府。 1948年4月29日“北-{朝}-鲜最高人民会议”通过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1948年8月25日举行普选,产生-{朝}-鲜人民最高会议议员。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金日成出任首相。此时,-{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为双方之间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苏联军队在1948年12月撤出了半岛北部。在苏联的支持下,1949年6月28日-{朝}-鲜成立“祖国统一民主主义战线”。 朝鲜立国后,金日成试图以武装力量统一朝鲜半岛,在苏联的支持下,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6月25日越过三八线,发动对韩国的进攻,韩战爆发,但是朝鲜的这一突然举动并未得到中国的支持,毛泽东认为,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台湾海峡,进攻台湾,才是最为紧要的,帮助朝鲜半岛统一的问题,中朝应该事后再谈。朝鲜人民军于6月28日攻下汉城,并迅速攻到洛东江一带。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大韩民国国军抵御朝鲜的进攻,联合国军司令由美国指派。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渐渐扭转了战争的局面:他们先于9月28日重占汉城,并在10月9日越过三八线进行反攻,打下平壤,使朝鲜中央政府一度北迁到江界。随后,金日成请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兵支援,北京派遣人民志愿军参战,联合国军因而遭到击退,汉城再度失守。不久,联合国军又重夺汉城,并将战线重新回到三八线。此后,虽有联合国军的美军在平壤进行无差别轰炸,也有朝-{}-鲜人民军在喋血岭的抗战,但战争一直处于胶著状态。 1951年7月10日,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进行停战谈判,在经历了几次的谈判后,双方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亦标志著历时3年的韩战形式上的结束,但朝鲜一方在国内的政治宣传,仍声称自己属战胜一方,并且宣称引发韩战的是美国的侵略及南韩。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劳动党政权试图进一步强化其统治,一方面他们积极宣扬仇美思想,并宣称朝鲜战争是由美国发动,旨在吞并朝鲜。另一方面,朝鲜政府扩张对金日成的个人崇拜,主体思想也于1950年应运而生。同时,金日成还在1956年同时肃清了朝鲜劳动党内企图推翻他的「延安派」与「苏联派」成员,史称八月宗派事件。此后,他又根据国民的家庭背景将民众划分为三个社会阶级。 1960年代,朝鲜在中苏交恶后在敌对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左右逢源,以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但总体上中朝关系仍然是较为稳定的友好关系。同时尽管朝鲜与苏联也有过多次矛盾,但双方关系总体上也比较为稳定。在苏联的支援下,朝鲜的经济稳步上扬,当中特别以重工业的发展最为显著。朝鲜的供电网在1970年早已超越韩国,覆盖了全北朝鲜境内的村子及家庭。在1971年,人均能量消耗为1326千瓦,较韩国的521千瓦高出一倍有多,类似情况持续至1988年才有改变。至1976年,朝鲜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领先韩国。而在1980年代以前,更有不少中国朝鲜族人,因中国大跃进的灾难,逃回朝鲜;接著文革启动,朝鲜成了接济中国难民的一方。 1970年代,随著中美和中日关系的改善,加上冷战的对峙形势缓和,朝鲜半岛的关系开始改善。1971年韩国红十字会向朝鲜红十字会提议召开会谈,以讨论寻求离散家属团聚的方法,并得到朝鲜的回应。同年9月,双方的红十字会举行了首次的预备会议,并在次年8月正式展开会谈,南北双方长期对立的关系从中打破。同时,韩国总统朴正熙于1972年5月派情报部长李厚洛密访朝鲜,与金日成商讨韩国关系等问题。数日后,朝鲜的第二副首相朴成哲回访汉城。双方最终在同年7月4日发表《朝-{}-鲜北方和南方联合声明》,以图实施朝鲜半岛的和平及统一。 1980年代,与韩国的关系更进一步,实现了双边贸易和民间的交流。同时,金日成的长子金正日在1980年成为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在1982年加入最高人民会议,他不但取得「亲爱的领袖」的专称,更成为大规模个人崇拜的对象,金正日成为其父继任人的地位更为巩固。但另一方面,朝鲜面临著经济危机,随著苏联的经济衰退,苏联不能再以特优价格向朝鲜提供粮食、能源和肥料等资源,进口量因而大减,更埋下了在1994年至1998年间全国粮食短缺的隐患。 1991年,苏联解体后,对朝鲜的援助停止,朝鲜与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两国之间的贸易,只剩下原来的5.5%。同时中国为了缓解因六四事件后的国际孤立和压力,为吸引外资,也抛弃了以往对朝鲜的承诺,在1992年8月24日与韩国建交。于是,朝鲜不但失去主要的政治盟友和支援,并因为外交因素与一向经济有著往来的中国交恶,开始在国际社会陷入空前的孤立与被排斥状态。在内部糟糕的粮食政策和缺乏外部支援的情况下,朝鲜于1994年爆发大规模的饥荒,至1998年灾难得以舒缓时,全国的死亡人数外界猜测达25万至350万各种预估,但从未有准确资料。 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在统治朝鲜近半个世纪后,于1994年7月8日在其官邸逝世,享年82岁。1997年10月,第二代领导人金日成之子金正日当选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正式上台执政。 饥荒过后,已成为朝鲜第二代领导人的金正日宣布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朝鲜正式迈向「强盛大国」的年代。-{zh-hans:另一方面; zh-hant:另一边厢;}-,韩国总统金大中在1998年入主青瓦台后,积极改善与中国和日本等邻国的关系。2000年,金大中推行「阳光政策」,希望以和谈等手法处理朝鲜半岛分裂的局面。同年6月13日至6月15日,第一次南朝鲜高峰会在平壤召开,金大中与金正日举行会谈。这是朝鲜半岛分治55年后的首次首脑会议,会议后两国发表了《北南共同宣言》。这也是自半岛分裂后,双方领导人首次会晤后签署的历史性文件。此后,韩国无条件的向朝鲜提供经济援助,两国又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上建立合作关系,朝鲜半岛的局势进一步缓和。 然而韩国对朝鲜实施经济援助,朝鲜取得发展核武的资金,并承认正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使朝鲜放弃发展核武,美国在2003年与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与朝鲜展开六方会谈。会谈共进行了六轮,期间,朝鲜曾在2006年7月6日发射导弹及进行核子试验﹔但随后会谈在2007年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朝鲜同意分阶段放弃核武并愿意对浓缩铀问题采取合作态度。然而,朝鲜在2009年4月14日又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重新启动核设施。同年5月,朝鲜进行第二次的地下核试。 朝鲜半岛北南关系也在此时再度恶化。2010年3月26日晚间,韩国海军的天安号护卫舰,在黄海海域巡逻时被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美国方面说法是朝鲜发射(朝鲜方面一直未承认)。同年11月23日,朝鲜又发动延坪岛炮击事件。 2011年12月19日第二代领导人金正日离世享年69岁,其幼子金正恩接管最高领导人之位。然而,北韩核问题和朝鲜半岛的局势并未有改善,2013年2月12日进行第三次的核试。同年3月5日宣布撕毁「朝-{}-鲜停战协定」又切断在南韩非军事区板门店与美军的军事热线,触发新一轮的朝鲜半岛危机。 2013年是金正恩进行思想定义的一年,6月北韩修改了地位高于宪法及劳动党章程的《树立党的唯一思想体系十大原则》,删除「共产主义」及「无产阶级专政」等字眼,改为「主体革命」并明定北韩由「白头山血统」(金氏家族)世袭。国庆日朝鲜劳动党建党68周年纪念日,劳动党官方报纸《劳动新闻》登载文章,强调联邦制度才是最光明正大的民族共同统一方案。同年12月金正恩整肃内部将其姑父张成泽开除党籍且外界相信他已被处决,但直接证据缺乏。直到2015年8月15日当局把时区由UTC+9改为(朝鲜标准时)至此思想运动暂告一段落。也是在这一年起外界有传言北韩和中国进入一种关系紧张的反目阶段,然而四年后在攻击美国本土的核武器宣称达成后,两国关系突然在数天内走近,让之前的动作令人觉悟可能是一种谋略。 之后核武器计划加速进展,2016年1月3日宣称进行氢弹试爆并取得成功,洲际飞弹的试射也震动世界,世界多国学者惊讶之前对北韩技术实力的低估该年5月9日朝鲜劳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金正恩被推举为朝鲜劳动党委员长权力进一步稳固。 2018年4月30日朝鲜又突然废除朝鲜标准时,以韩国一样的东9区标准时间为准,5月5日开始实行,似乎有一种潜在政治意涵表明五年前的许多动作是假动作。6月12日,美国北韩两国历史性破冰,美国总统唐纳·川普与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于新加坡举行首脑会谈,是韩战结束后两国领导首次会面,并签署联合公报。 朝鲜位于东北亚的朝鲜半岛北部,北纬37度至43度,东经124度至131度,面积为120,540平方公里,占据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5%。该国三面沿海:西面有黄海和朝-{}-鲜湾,东部临日本海,北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接大韩民国和东海。东北角的罗先与中国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隔图们江(朝鲜方称为「豆满江」)相望。朝鲜最大的城市是首都平壤市,人口328万,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南部的开城、西北部的新义州、东部的元山和咸兴以及东北部的清津。 朝鲜山多平地少,逾八成的国土皆为山地,部份海拔都超过2000米,平均海拔440米。山区则集中于北面,在东北地区高于2000米的山就有50余座。该国山脉的是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递减,故此平原大部分都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因此,朝鲜的农地大多位于南部,耕地面积有限,只占14.4%。 朝鲜全国有138条40公里以上长的河,主要河流包括其与中国的界河鸭绿江和图们江。当中,鸭绿江是全国最长的河流,长度为790公里。 北韩主要的植被为北方针叶林,尤以赤松为大宗。目前已记录有2898种植物,其中14%为特有种。 朝鲜半岛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在3月至5月,夏季为6月至8月,秋季则在9月到11月,冬季为12月至2月。年平均为8-12°C,年降雨量为1000至1200毫米,雨季集中在7月至8月时的夏天,旱季则在4月至5月。由于该国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加上非法伐木,造成河床上升的现象。因此每当暴雨时,河流流量会变得非常急速,容易造成泛滥的出现。此外,沿海地区还会受到台风吹袭。 朝鲜于立国后,就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廉价购入能源。因此,在1940年代至1980年代间,其能源供应较为稳定。然而,随著苏联的经济不景气,苏联要求北韩以正价购入燃料,令后者的的能源提供开始不稳。1991年,苏联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了北韩最大的援助国。1993年以前,中国向北韩大量出口燃料,并占当年北韩77%的燃料进口量。但随著中韩关系进一步发展,虽然中国试图维持中朝关系而派遣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访朝,但仍招致朝鲜的外交报复,向越南贩卖飞弹300余枚。中国遂终止援助,导致北韩在能源提供方面只能自给自足。现时,北韩以煤和水力作为本国主要的供电源。 可是,1994年发生的洪灾令鸭绿江水力发电严重损毁,无法产出电力。这也使以电力驱动的火车无法将煤运到发电站,令能源危机的问题浮现。直到现在,北韩年均产出20.45亿kWh的电力,其中47.4%为煤,其余的52.6%为水力发电;但是,北韩还是不时出现能源短缺的现象。奇特的是因为供应端的极度缺失,使该国许多家户改仰赖太阳能板来取得电力。 <noinclude> 朝鲜以主体思想、先军思想、社会主义治国。自1948年金日成建国后,该国便由朝鲜劳动党实行一党专政,其余的几个政党(如朝鲜社会民主党和天道教青友党)则以参政党的身份扶助劳动党执政。此外,最高领导人的地位是一直由金日成、金正日和金正恩的金氏家族所垄断。因此,自经济学人信息社在2008年发表的民主指数中,北韩长期处于末位。 朝鲜在苏联的协助下建立政权,是一个史太林主义国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1992年该国在修宪时把马列主义删除,并写入「主体思想」;2009年,北韩又在宪法中去除共产主义一词,并强调「先军思想」。现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宪法中规定朝鲜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以主体思想和先军思想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指导方针」,如以本国伟人取代外国伟人,掌握对北韩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阐释,防止思维混乱和国家变色。 朝鲜首任领导人为金日成,他本以在日治时期的抗日运动成员,在攻打普天堡哨站成名,因而被苏联拥立为朝鲜劳动党的领袖。1948年朝鲜建国后,金日成正式成为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和内阁首相。其后,金日成先后消灭在原朝鲜半岛北部共产主义代表玄俊赫和民族主义代表曹晚植的派别后,再以「美国间谍」的罪名处决了朝鲜劳动党领导人朴宪永等人。之后,金日成又陆续清洗了以许嘉谊为代表的亲苏派和以武亭为代表的延安派力量,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巩固他和家族对党和国家的绝对权力。1966年出任劳动党总书记,1972年出任国家主席,1980年,金日成钦点其长子金正日为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其接班人。1991年,金日成的长子金正日出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1993年,出任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1994年7月8日,金日成去世。金正日在守孝3年后继承其位,在1997年10月,获提名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和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正式成为朝鲜第二任的最高领导人。 1998年,朝鲜修改了宪法,不再设国家主席(并将「国家主席」的荣誉永远保留给已故的金日成个人,尊称其为“共和国永远的主席”),撤销原国家权力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央人民委员会。2011年12月17日,执政17年的金正日去世,在翌年4月11日举行的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会议上,会议「遵照金正日的遗训」,推举金正恩为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和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成为朝鲜第三代领导人。同时,会议又通过将金正日追封为「永远拥戴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2013年6月,朝鲜又在地位高于宪法的《树立党的唯一思想体系十大原则》中明文规定「应将我们党和革命的血脉——白头山血统永远延续下去」,分析指这是确立了金正恩一家的世袭专政制。 朝鲜的国会是最高人民会议,为宪法规定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每五年选举一次,全年召开两次定期会议,并由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召开。最高人民会议的权力包括修订宪法、法律和确保国家对内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等;其职能则包括选举如国务委员会委员长、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和内阁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审议和批准国家财政预算、接受中央政府和内阁的工作进度报告。为确保最高人民会议就执行上述的职能,人民会议下设法律、预算等委员会。 现时,最高人民会议共有议员687人,常任委员会委员长为金永南,也是对外的国家元首。此外,除中央设立人民会议外,道、市和郡都有其地方人民会议,代议员的任期为4年。 政府内阁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行政执行机关。内阁由总理、副总理、委员长和政府各部长所组成,任期5年。内阁下设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全体会议由内阁全部成员组成,讨论国家的新问题;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和总理任命的内阁成员组成,讨论全体会议委托的问题。现在,内阁由两个委员长、27省、1院、1个银行和两个局所组成。 国家的权力机关是国务委员会,由最高人民会议选举产生,任期5年,并由委员长、副委员长和委员构成,其责任为统率、指挥全国一切武装力量,并全面领导国家事务。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48年首次通过下成立,它规定了政府的架构、执政党朝鲜劳动党的职能与政府运作的关系。宪法保证公民拥有言论自由权、选举权、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朝鲜政府曾四度修宪,而最近的一次修宪是在2012年,在序言中首次写明北韩为“有核国家”(“(金正日同志)使我们的祖国转变成政治思想强国、拥核国和无敌的军事强国”)。修改后的宪法,增加了前一年逝世的北韩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业绩,称“金正日是绝世的爱国者,社会主义朝鲜的守卫者。金正日将我们的共和国强化、发展成为金日成同志的国家,将民族的尊严和国力提升到了最高境界”。同时,宪法的别名由原来的“金日成宪法”变为“金日成-金正日宪法”。 朝鲜的法院和检察院是朝鲜的国家审判和检察机关,并须服从劳动党的领导,其审判制度由宪法、法院构成法和刑事诉讼法等组成。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法院是北韩最高国家审判机关,下设道(直辖市)法院、地方人民法院两级法院。另外,该国还设有军事法院和铁路法院这两种特别法院。当中,中央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负责指导司法行政工作、通过非上诉事件的审理、处理在道法院和特别法院一审的上诉和抗诉,以及自我监督。道(直辖市)法院则监督所属的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审判管辖道内的叛国罪和15年以下的劳改等一般罪行和处理管辖道内人民法院的上诉和抗诉。基层行政区设立的人民法院则负责一般犯罪和民事案件,并负责仲裁、法律解释、资料宣传、法律商谈、公证等工作。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检察院是北韩最高国家检察机关。检察院具有犯罪搜查和提出起诉的职能,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申诉权和辩护权,解释劳动党的司法政策和法律,以确保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检察院和法院一样,都以中央检察院为中心,下设道(直辖市)检察院、市(区)、郡检察院和特别检察院。北韩的检察院制度由中央检察院统一指导,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和中央检察院的领导。 尽管上述的制度保障了公民的权利,然而,有学者认为,北韩的法律乃劳动党掌控政权的工具,该国所有的律师均为政府服务。批评意见指朝鲜政治犯甚至在未明罪名下就被判入集中营。 自1948年起,朝鲜每隔5年则会举行全国性的选举,以决定最高人民会议的议席。然而,虽然其宪法规定所有17岁以上的公民都享有选和被选举权,但实际上选举中的参选人都已经由劳动党事前议定。此外,由于各投票站都设有警察、国安局人员和朝鲜劳动党党员驻守,因此选民若对参选人投入反对票就会被立即监视,而且是非常危险的,据一些脱北者了解,投反对票的选民会被处决或送入劳改营和集中营强制劳动。另外,选民除非有合理的解释,否则不得不去投票,违者很可能被警察监视和查问。在这种的情况下,朝鲜的选举投票率和劳动党的参选人得选率往往达100%。 朝鲜自建国后即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维持著紧密的关系。在朝鲜战争中,金日成得到了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力协助,使金氏政权得以巩固。战后,三国之间曾经出现过一些波折,例如:金日成在1956年同时肃清了朝鲜劳动党内亲中国的延安派与亲苏联的苏联派;1960年代,北韩在中苏交恶后在敌对的苏联与中国之间左右逢源,来回摇摆以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但是,整体而言该国与中、苏两国的关系仍然较为稳定。这情况一直维持至苏联在解体前夕与韩国建交,导致北韩与其断交;还有中国在1992年与韩国建交,令北韩一度与其交恶,使北韩外交在1990年代陷入孤立与被排斥状态。随后,北韩试图打破僵局,改为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因为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越南跟中国在南沙群岛主权问题上存在尖锐对立;又在1991年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另一方面,由于北韩视美国、日本和大韩民国为「敌对政权」,故此一直未与这三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虽然如此,但在2000年代后,北韩与这三个国家的接触日渐增多。2002年,北韩在与日本的首脑会谈中承认曾在1977年到1988年间绑架日本人一事,并释放依然生还的5人。2003年,朝鲜核危机爆发,朝鲜被邀与美国、中国、日本、南韩和俄罗斯出席六方会谈,以鼓励放弃核武。2007年,北韩先宣布同意放弃核武,金正日又与时任南韩总统卢武铉就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无核化、扩大经济合作等问题达成多项协议,并签下《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共同宣言》。2008年,纽约爱乐乐团亦曾访问北韩。 2017年11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唐纳德·特朗普在内阁前会议上表示,由于朝鲜“除了以核毁灭威胁全世界外,北韩还屡次支持国际恐怖主义行径,其中包括在外国土地上的谋杀行径”,美国将把朝鲜列入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录。 然而,在这段时期,北韩也有和这些国家发生冲突。2009年4月14日,北韩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在其后重开核设施,进行第二次的地下核试。同年,北韩指两名美国女记者在未经许可下从中国越过北韩边界被捕,并判二人劳改12年,事件最终由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到访朝鲜后平息,两名记者获释回国。2010年3月26日,发生天安舰事件。同年11月23日,北韩又对南韩的延坪岛进行炮击。2013年3月5日,北韩宣布撕毁「朝-{}-鲜停战协定」,又切断在南韩非军事区板门店与美军的军事热线。 现时,北韩共与165国保持外交关系,并有24个国家在首都平壤设有大使馆。欧洲只有法国与爱沙尼亚与北韩没有任何外交关系。目前全球只有一个国家的公民可免签证到朝鲜旅游30天,即马来西亚。从2017年3月5日起,基于安全考量,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取消朝鲜公民的免签证待遇;而马来西亚公民依旧能够享有免签证待遇入境朝鲜。 因金正日长子金正男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第二国际机场遇害事件,马来西亚前副首相兼内政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宣布基于国家安全考量,从3月6日起取消朝鲜公民来马免签证的政策。此政策将在3月5日之前在宪报公布。2017年2月19日,马来西亚外交部基于安全考虑,宣布召回马来西亚驻朝鲜大使。2017年3月4日,朝鲜驻马来西亚大使姜哲因藐视马来西亚政府的传召,不前往马来西亚外交部解释“大马与朝鲜敌对势力串谋对付朝鲜”等煽动性的言论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列表“不受欢迎人士”,并限定姜哲在48小时内离开马来西亚。 2017年3月6日,因马来西亚政府拒绝交出两名涉及金正男遇害案的朝鲜籍嫌犯以及驱逐朝鲜大使,朝鲜宣布禁止11名在朝大马人离开朝鲜,其中包括3名大使馆人员、2名马来西亚驻联合国粮食计划人员,其他则是家属。马来西亚驻平壤大使馆随后启动紧急措施,降下马来西亚国旗与东协旗,并销毁所有大使馆内的重要文件和物品。马来西亚外交部表示朝鲜的行为犹如“绑架,完全无视所有国际法和外交规范并会回敬”。同日,马来西亚内政部宣布禁止在马的315名朝鲜公民离境,并派遣警察“回禁”朝鲜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门前的唯一出入口。 2017年9月1日,美国政府联邦公报公布,「国务院认定,美国公民遭逮捕和长期羁押的严重风险意谓,前往或逗留北韩的美国公民会遭到人身安全的立即危险」。禁止美国公民赴朝鲜一年。 2017年联合国安理会22日通过强化对朝鲜制裁的决议。这是这是安理会自2006年以来第十次通过针对朝鲜核导计划的制裁决议。 为加强统治,朝鲜开国领袖金日成在1950年代后期按照民众的出身成分将公民分为三个阶级,当中包括友好势力、中立势力和敌对势力。随后,金日成再在1970年的最高人民会议中作出修订,将国民划分成「核心阶级」、「动摇阶级」和「敌对阶级」3大阶级,再细分51个分类,并沿用至今。据估计,这三个阶级分别占了该国总人口的三成、五成和两成。 根据朝鲜政府规定,「核心阶级」包括在日本投降前的军人、工人、贫农、佃农、集体农场农民、解放后受高等教育知识分子、劳动党员、抗日战争和韩战中战死者等的家属和后裔;「动揺阶级」包括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商人、手工业者、店员、小中自耕农、中小规模承包商、刑期已满的政治犯、囚犯家人、死囚家属;「敌对阶级」则包括在日治时的官厅反动官僚、亲日亲美分子、富农地主、1945年后的越北者、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等。 不同的阶级在居住、学业、工作和晋升等方面也会得到不同的对待:「敌对阶级」不能居于国界和沿海一带,或者平壤以及其它大城市,会被发配到北部的山区居住;他们难以升读大学;在粮食或资源短缺时,他们会最先失去粮食和资源的配给;在军中,他们也难以晋升到上尉或以上的级别。反之,「核心阶级」除了可居于平壤外,还可取得豪华的房屋,在能源或粮食短缺时,他们的粮食和资源优先配给。他们也能在平壤最有名的大学完成学业,而最高级的甚至可在毕业后免服兵役,并能随即加入政府,成为公务员,得到良好的待遇。然而,这阶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出身成分只会追溯最多三代,因此北韩民众的阶级是有机会改变的。 同时,随著边境贸易的增加,有的商人因而致富,并从资助政府建立如学校和道路等基础建设,而得到加入政府的机会,提升了其阶级。也有的劳动党员因不忠诚而被投进监狱,其阶级从而下降。 北韩的人权纪录非常恶劣。该国公民不享有政治自由,因为当局绝不允许公民随意表达他们的思想;连唯一的广播、电视台以及通讯社,都被法律严格保证由该国政府管辖;国民也不允许畅所欲言和与任何外国人接触——即使是住在特权城市平壤直辖市的市民,他们外出仍需申请,甚至不能自由离开平壤市至其他城市或农村。 朝鲜实施严格的流动人口管制,连买火车票也需要介绍信及出差证,从外地进入平壤,离开车站时都要检查「首都通行证」,京城以外的居民,如果没有受平壤亲人之邀,几乎不可能拿到前往首都的旅游文件。平壤这边的亲人得先向保安人员购买有编号的证明文件,存根送到地方上的旅行批准处,申请人再去领取。火车一到平壤,警察就在月台核对名单,查看存根编号是否符合,若然不符,就必须遣返归乡,还有说犯规者可能被送去劳改。 政府也不容许民众批评金氏家族和政府制度,甚至议论领导的身高,也会被举报。犯法者会被视为政治犯,并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关进集中营。现时,北韩共有至少6个已知的政治犯集中营,囚禁著大约20万名罪犯。他们被迫从事苦工,其人权也被侵害,其中包括饥饿、殴打和性侵犯等。人权组织国际制止北韩反人道罪行联盟(International Coalition to Stop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in North Korea,ICNK)估计每年约有1万人死于集中营。美国政治学教授鲁道夫·拉梅尔称在1948年至1987年间,共有100万人死于集中营。 为取得自由,有北韩人选择逃离北韩,他们被称为「脱北者」。他们大多数逃往中国东北甚至是蒙古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往往会把他们逮捕并遣返回国,而这些脱北者会因此会被送到再教育甚至政治集中营;蒙古政府也会将蒙古境内的脱北者逮捕,但不同的是,脱北者会经菲律宾被遣送到大韩民国。 但是,北韩官方并不认同及接受国际社会对其人权的批评,也不承认国家存在任何类型的集中营,并一律禁止所有外国游客、政客、记者以至人权组织进入营区了解劳改营环境和劳改犯的生活惨况。违法者后果将同样会被关进集中营劳役数年以至十多年才能获释,例如2014年初一位外籍传教士到北韩平壤旅游时被北韩政府拘捕,以藏有圣经为由拘禁,最后其被北韩驱逐出境。 朝鲜政府并没有对犯罪率作统计,但据长期居于该国的外国人表示,当地治安大致良好,即使是穷困也不会偷窃。当中,街头暴力是最常发生的案件,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少年帮派:他们除了互相殴斗外,还会偷窃。然而,由于帮派对治安影响不大,加上不少的成员活跃数年后就会因需投身社会而离开组织,因此,北韩政府对这些帮派往往采取宽容态度;街头暴力则通常会被执法部门置之不理。然而,若事情发生在金正日生日等重要日子,涉案人士会被定为政治犯,需送到集中营监禁。 另外,随著部分地区存在经济崩溃的情况,民众为求生存,甚至以抢劫和强盗为生,也有报告指军队强抢百姓的粮食。卖淫也因而出现,有的女子走到火车站和餐厅门外找生意。在北韩,卖淫是严重的罪行,一经发现,这些女子会面临严厉的处罚,甚至会被逐出平壤。 尽管有些人以贸易致富,但大部份北韩人还是过著只能糊口的日子,生活水平有限,世界银行也将北韩归类于「低收入国家」。据调查,当地工人现时的平均月薪为5000圆(约合5.56美元),随著通涨的出现和分配制度的失灵,他们需用八至九成的收入于购买粮食,虽说不至于饥饿,但多数只能以荞麦等为主食果腹,偶尔才能吃到米、甚至是水产等的肉食,此外,住宅采用分配制度,一般家庭不须负担房贷。为增加收入,有的市民在工余时期在街边或市集出售如火柴、肥皂等生活用品,也有的转售在家中种植蔬菜,或者是托付地下市集,一些本来选择留守家中的妇女也去当侍应和佣工,一般是以物易物换取物品,少数有私下资金流动的情况,不过当局对这样的小额交易则是默许的态度。 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有限的关系,北韩家庭拥有的电器并不多。另外电力供应端的极度缺失,停电在北韩是十分常见的事。即便是在首都平壤,一些地区也都仍就得靠轮流供电来维持平衡,使该国民众改仰赖太阳能板与蓄电池来取得电力,在前往朝鲜的时候会看到许多家户配备。现时,全国约40%的家庭有一台电视、20%有相机,洗衣机和-{zh-cn:冰箱;zh-tw:冰箱;zh-hk:雪柜;}-在乡下也相当稀有。此外,由于经济和法律因素,北韩人很少能够到邻近的城市或出国旅游。北韩的厕所马桶亦以蹲式为主,坐式的较为少见。热水在北韩亦是十分奢侈的享受,即便在首都平壤也多为限时供应。 朝鲜社会是以男性主导,女性地位低微。女子在完成学业后,往往会工作数年然后结婚,或者直接留在家相夫教子或从事兼职工作。1990年之前,北韩政府要求每一位健康的男性必须到国有企业工作,但允许约30%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的已婚女性留在家里做全职家庭主妇,其余的在婚后会继续工作,婚后女性就业率高于同地区的日本、韩国和台湾,但低于俄罗斯、瑞典等北欧国家以及中国大陆,与今日的美国大体相同。随著1990年代北韩经济崩塌,有的原本选择留在家中的妇女出外工作或从事小买卖而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现时,北韩市场中的商贩至少有四分之三是女性。平壤甚至流传着一则笑话:丈夫与宠物狗有何共同之处?答案是:都不工作也不赚钱,但都很可爱,待在家里,还能吓跑小偷。 虽然法律上两性是平等的,但朝鲜女性还受诸多奇特的不成文限制,比如不许吸烟、饮酒、驾驶,甚至踏单车,更奇怪的还被要求穿高跟鞋或裙装等等。在政治上,她们有投票权,但历届的最高人民会议里,女性代议员只有20.1%,而在1948年至2000年间,在260多个前任部长中,也只有6名女性。 北韩的武装力量为朝鲜人民军,分陆军、海军、空军、战略军,特种作战军和特种部队六个军种,其最高统帅为国务委员会委员长及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而具体的军事指挥由国务委员会负责。此外,朝鲜劳动党还设有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军事部﹔国防委员会下设有人民武装力量部﹔常设领导机关为总参谋部和总政治局,这些都是北韩政府的军事机关。 北韩现时有正规军120万,是全球拥军第4高的国家。同时,该国也是全球人均军事人员比例最高的国家,每25人中就有一人为军人(不分男女)。为巩固国防,北韩实行兵役制,所有年满17岁和身体健全的男子和女子都需服10年兵役。在军备方面,北韩还拥有4060辆坦克、2500门大炮装甲运兵车、17900门火炮、11000支防空砲、1万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和反坦克导弹、915艘船舰和1748架战机,还有2500吨至5000吨的化学武器和激光致盲武器。在2010年,朝鲜公布军费开支占了年度开支的15.8%。 金正日继承最高领导人后提出先军思想,强调军事的重要性,并指「没有人能比士兵更伟大、更可贵和更神圣」。为此,他把军人的地位置于工人、农民和知识份子之上,其膳食和衣物也得到优先的照顾。在这风气下,军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此外,士兵除了参与国防外,还需协助兴建西海闸门、平壤地铁等基建,因此北韩的军人深得尊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朝鲜人民军是不少青年人的梦想,嫁给军人是女生追求的目标,老百姓也会把生活用品献给士兵作慰问。 朝鲜于1956年成立核子物理研究所,1962年又在距平壤北方90公里的宁边地区兴建反应炉。1978年,北韩开采到大量的铀。随后的30年间,北韩先后建立了6个核研究中心、两座研究堆、6座铀矿和1座核电试验堆。 1990年,美国通过卫星照片怀疑北韩拥有核武,北韩先否定有制造核武的动机和能力,其后又在次年与南韩签订《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并在1992年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下《核安全协定》,同意该组织检验其核设施,以证明北韩没有使用核武器。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先后6次对北韩进行核验,均没有发现核武的存在。然而,国际原子能机构其后根据情报发现北韩正分离至少148克的钚,与该国申报的90克有所差距,故怀疑北韩正在发展核武,并令要再度进行验查。北韩表示拒绝,1994年10月,美国前总统卡特以个人身份到平壤与金日成会谈,并使北韩放弃发展核武。 2000年代北韩再次计划发展核武。2002年北韩承认此事并称「正在研究更强的武器」。2005年2月,北韩表示已拥有「核遏制力」,随后又将8000支废燃料棒再处理,意味着北韩可生产核弹。翌年10月9日,进行首次核试验,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尽管北韩在六方会谈承诺放弃核武,但在2009年5月25日,又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2013年2月12日北韩进行第三次地下核试后其核武计划有显著进展,2015年更疑似列装了发射小型弹道飞弹的新浦级潜艇,若有水下核打击能力理论上北韩将有极高成功率毁灭或重创首尔和东京,许多国家并不能再以和北韩开战只会是有限局部战争的角度来看待。2016年1月和9月又进行了两次核试验(第四次氢弹核试验,第五次核试验)。2017年9月3日北韩发生规模6.3强烈地震,震源深度零公里,地震地点就在北韩核子试验场所在地丰溪里。北韩宣称成功试爆可安装在洲际飞弹上的氢弹。2017年9月15日朝鲜向日本领土发射了弹道导弹。导弹飞行距离为3,7千公里。导弹飞行高度为800公里。 朝鲜也发展了弹道导弹,并对国外销售。2009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将朝鲜矿业发展贸易公司(又名KOMID)列为北韩的主要武器销售者和主要弹道导弹的出口者。据联合国报道称,KOMID总部位于平壤市中心。KOMID也在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设有办公室,以促进武器销售和吸引顾客购买北韩武器。在国外,该公司将弹道导弹卖给伊朗,并代表北韩参加了为叙利亚大量生产反坦克导弹的交易。KOMID也将1亿多美元的武器,包括导弹技术、炮艇、火炮等出售给非洲、南美和中东。 朝鲜人民军也请求Hap Heng公司帮助其对外出售武器。90年代Hap Heng公司设立在澳门的办事处对伊朗和巴基斯坦出售了武器、导弹、核技术等。巴基斯坦的Ghauri导弹是北韩大浦洞-1导弹的复制品。情报显示,Hap Heng公司曾在1999年把导弹零件卖给伊朗。 朝鲜在建国后以农业和工业维生。1950年代和1960年代,北韩政治稳定,外交上和苏联以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结盟,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北韩自身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在1980年代经济渐走下坡路。最终在1990年代苏联解体外援急剧减少后经济濒临崩溃。关于朝鲜经济在1980年代陷入困境的原因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小牧辉夫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用于设备更新的外汇缺乏,第二,过重的军事费负担,第三,计划经济体系的非效率性以及政治优先主义的弊害,其中第三点影响最为显著。1990年代又补充了关于朝鲜1991年以后经济崩溃的一个原因,即对苏联,东欧贸易的急剧减少。方灿荣则归纳为四点,第一,斯大林式的中央集权统制计划经济体制内在的构造缺陷,第二,经济管理,政策的原因,自立经济路线,重工业优先政策,过度的军事负担,第三,主体思想对于资源分配的扭曲,第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木村光彦则对金日成自身无原则的莅临指导进行了否定。梁文秀则对朝鲜经济低迷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随后,北韩的分配制度瘫痪,并出现了严重的通涨。有见及此,北韩政府先后局部性开放其经济,又推行「经济管理改善措施」,以尝试开源节流和平抑物价,但成效有限。2009年11月30日,北韩突然宣布从12月1日起,全面推行货币改革,现有的100圆将改为1圆,每户限定换10万旧币。由于北韩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货币改革导致国家确定物价前商品无法销售,加之民众恐慌兑换外币,引发经济混乱。因此本次改革以失败告终。由于货币改革彻底失败,新币不断加速贬值,市场各类商品均是有价无市,经济已走向崩溃,原朝鲜劳动党计划财政部部长朴南基也因主导货币改革而被免职后枪毙。 据估计,工业是现时北韩最主要的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43.1%,服务业为33.6%,农业为23.3%。 朝鲜是全球唯一一个还实行集体农业并以此为主的国家。自1948年立国后,北韩则沿用苏联的集体化生产,农民会从国家分配到种子、农具、肥料和机器,并按照政府的要求耕种。农民要将收成上贡政府,他们则会取得食物和其它日用品作酬劳。由于北韩山多平地少,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的22%,耕地大多集中在如咸镜两道和江原道等东部地区,加上苏联解体后失去了支援,造成肥料和燃料短缺,农产量顿时下降,之后中国曾一度接手援助角色。1993年中国曾向北韩大量出口燃料和食品,占当年北韩77%和68%的燃料和粮食进口量。苏联解体后还持续保持亲俄立场未转向的北韩引发中国方面不满,因而2年后决定停止对北韩的援助,施以某种惩戒。在1994年至1996年间该国的粮食产量就锐减六成,并从而造成了五年大饥荒的出现,直到21世纪后中方逐渐恢复援助。 为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产量,北韩政府2002年推行的改善措施中推行承包制,又提高农作物的收购价格。私人农场也在此时被政府提出,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自行决定所种的作物。在这些的政策下,北韩的粮食产量有所增长,2004年,该国的农产量跃升至4百万吨,是1997年的两倍。然而,由于缺乏肥料、机器协助生产和天灾,尽管产出有所增长,但农产量还是相当有限,并依不时出现局部性的饥荒或粮食短缺。2007年发生的水灾,就令南部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有鉴于此,北韩政府在2012年决定进一步改革农业:集体农场可有更大的自由度选择耕作的作物及对其的处置权。 现时,北韩的农产品有稻、玉米、马铃薯、大豆、豆类;牛、猪、猪肉和鸡蛋。 朝鲜在工业上同样实行指令经济,政府会为工厂提供燃料和材料,厂方则会按政府的要求制造所需产品和数量。在1950年代,北韩的工业快速发展,其总工业产出量在1953年至1960年间增长了39%,是为全球之冠。同时,北韩也是继日本后的第二大东亚工业国。然而,随著苏联解体,北韩失去了主要的盟友,能源入口量大减,工业严重衰退,在2002年,全国共有四分三的工厂倒闭,北韩的经济形势更为严峻。 为舒困工业,北韩政府在同年进行改革方案,中央下放权力于企业,厂方可自行决定生产计划,企业又需自负盈亏,工人的工资也会按其产量增减。此外,北韩还开发了开城、南浦和新义州等工业区,容纳外国企业在当地设厂,以图增加工业产量和学习其技术和生产模式。 然而,这些的措施成效有限,据南韩《中央日报》报导,在2005年,在150间与北韩签下合约的南韩企业中,只有45间的合约多于6年,22间会在当地设厂5年。2008年的另一篇报导则指出,80%的南韩企业都表示在当地营运困难,主因为交通和通讯问题。另外,开城等工业特区也时因政治因素而关闭,在2013年4月初,北韩忽然宣布因「『好战分子』试图将开城工业园作为冲突的焦点,进一步使朝鲜半岛危机升级」而关闭开城工业园区,并撤出园区内所有工人,令南韩企业造成损失。随后,北韩又在同年6月表示可重开工业区。 虽然如此,工业还是现时北韩最主要的产业,并以重工业以及国防工业为主,其主要制品有机器制造、化学、采矿、冶金、纺织、食品加工。矿产有煤、钨、石墨、磷酸盐、铁、锰、铜、铅和锌。其中煤矿、钨矿、石墨较为丰富。同时,北韩是全球第15大的产萤石国,也是第12大的产铜国和产盐国。2003年,北韩公布电脑发展计划书,并计划在2023年成为全球主要的软件大国。 北韩实行计划经济,并且反对资本主义,故此,除了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购入粮食、肥料和燃料外,鲜有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另一方面,金日成又大力扫荡民间的商业活动,1969年,他推行「反市场政策」,从事买卖者会被视为「敌对阶级」。商业在这时也几乎完全由国家控制,国内的商店均由国家所有,民众会在工作单位取得各种的劵(如家具劵),并凭劵到国营店取得所需的东西,空有金钱而无劵者是不能在店内取得所需物资。 到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北韩政府陷入财困,情况因而出现了改变。为赚取外汇,北韩成立《投资法》,又开设罗先经济特区容许外国企业到当地投资。此外,外汇商店也应运而生,这种出售各种进口商品,包括食物、家具、电器等。外汇商店只接受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种通货,且一般只向外国人开放。2000年,北韩贸易省又开设资本主义制度研究院,又在两年后实行局部性的「价格自由化」,并放宽市场产品限制,减低国营企业的垄断。 另一方面,在1990年代后,随著国家分配系统的失灵,国营店无法提供各种的必需品于市民,加上通涨的出现,民众的薪金不足应付日常需要。为了赚取额外收入,民众在街上摆卖自家制作的日用品和食物,这种的小买卖可占一个家庭的八成收入。尽管这些的买卖有违北韩的意识形态,但由于政府可从中取得税收,平壤当局不但未表反对,反而大表赞同,更宣称这是「实践式的社会主义」。及后,北韩又承认市场的存在,鼓励民众租赁摊位经营,社区的商品和街边的固定摊位也因而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景区出现了摆卖饮料的小贩,北韩的经济环境出现变化。 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北韩的最大贸易国,出入口分别占了42%和57%,其主要出口货品包括矿产、冶金产品、制造品、纺织品、农产品及渔业产品等等﹔进口货品则如石油、焦煤、机械设备、纺织品、谷物等等。2012年,两国的贸易额达60亿美元。 为吸纳外汇,北韩在1990年代后期起致力开发旅游业。在1998年,北韩和韩国现代集团开辟金刚山观光地区。时至2007年,共有170万人到过当地,并带来1亿美元的收入。除了金刚山外,平壤和板门店也是旅客常到的地方,观看阿里郎表演也是常见的活动,另有朝鲜刺绣中心等纪念品展售中心。 北韩并未容许自由行,要在当地旅游,游客必须有官方的导游和监察员陪同,并禁止任意游览,对摄影有一定限制,并在出境时会检查相机照片。相关检查,对华人游客较宽松,但对欧美、纽澳等游客则较为严格。游客在参观当地时,理论上也不得向当地人散发任何物品,但时常有人将小礼物馈赠儿童、老人。虽然如此,但旅游业已成为北韩的经济支柱。每年,也有10万游客到访北韩其中又以中国和日本旅客为主。 朝鲜的中央银行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负责发行朝鲜圆和负责处理国际贸易事务。此外,北韩还有如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中资银行。然而,由于北韩政府银根短缺,因此银行不时出现无法提款的情况,这也导致人民以至政府部门不愿把钱存进银行的情况出现。 为鼓励民众使用银行服务,北韩曾推出以新币换旧币的政策,又在2003年推出债券,并宣传「买债券就是爱国」的口号。 2013年5月,中国的数间银行关闭在北韩主要负责外汇交易的外贸银行帐户。 北韩的宪法赋予国民享有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而事实上,该国所有的媒体皆为国有,并且是劳动党和金氏政权的宣传工具,任何人散布不利两者的消息都会被判入集中营以至死刑。因此,无国界记者在2016年所发布的新闻自由指数中,北韩排名全球倒数第二。 北韩设有五个国营电视频道,包括朝鲜中央电视台、万寿台电视台﹑龙南山电视台、朝鲜体育电视台,及一个闭路电视频道。朝鲜中央电视台是北韩最早成立的电视台,它创立于1963年,最初的名称为「平壤中央电视台」,并在1970年易名为中央台。中央台的播放时间为周一到周六的17:00-22:30,周日的9:00-22:30。1971年,新的电视台—开城电视台(今「龙南山电视台」)出现,其后,开城电视台在1997年改组成教育文化电视台,专门播放科学节目。期间,万寿台电视台也在1983年开播,但其覆盖范围只限平壤市和其周边县市(2018年3月起向所有朝鲜人民开放)。 北韩的电视节目具有浓厚的政治宣传色彩,中央电视台每天开播时首先会播出《朝鲜国歌》《金日成将军之歌》《金正日将军之歌》三首歌曲,其后是关于是朝鲜劳动党、朝鲜人民军、金正日、金日成和金正恩的新闻,然后是介绍北韩在教育、科学、军事、农业等成就的纪录片,最后则是电影和电视剧和卡通片。即使是风格较为有趣的万寿台电视台也一样,其播放的外国电影都为前苏联、东欧剧变前的东欧和中国大陆具社会主义和反美特色的电影和电视剧﹔电视剧则为歌颂朝鲜劳动党和军政为主。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北韩人收看的外国影视作品中,中国大陆的比例最高,主要的影视作品有《潜伏》《王的盛宴》《还珠格格》和《花木兰》等等,尤其是《潜伏》,多次在北韩重播,特别是剧中的余则成,一直是北韩女生的追捧对象。此外在北韩的音像店内还能买到像《玩具总动员》的光碟,但只作英语教学用途。 另一方面,受锁国政策影响,北韩几乎断绝所有国内与外国的卫星广播信号,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的电视信号。商业广告也很稀有。虽然自1960年代北韩政府允许私营公司在电视台播广告,但由于费用和政治因素,各频道所播出的广告都不会有过多的动画,并以平面性广告为主,而且为防止资本主义流入,电视台甚少播映广告。2009年7月2日晚,一个名为「大同江啤酒」的电视广告在北韩中央电视台播出。然而,这广告被北韩政府视为含有资本主义色彩,不久即被叫停。 电视肥皂剧也有增加的趋势,自1981年起,北韩的电视台会在晚上8时播放时间约20-30分钟的电视剧,随后延展至一小时。现在,电视剧占了中央电视台三成的播放时间。看电视也是北韩人民的最常见的娱乐,每到电视播放剧集的时候,民众均会回家看电视。现时,全国逾一半人口拥有一台电视。在农村,这数字为25%。 朝鲜共有6个的国营广播电台。1945年,平壤电台成立,是该国首个的广播电台。3年后,平壤电台易名为朝鲜中央广播电台,并沿用至今。随后,如朝鲜中央广播电台、平壤FM广播电台、平壤广播电台和朝鲜之声也启播。北韩政府严禁民众收听西方和韩国的电台,并对部分美国、韩国及日本的电台进行干扰。现时,当地约有4百万人有收音机。 北韩的电台广播也有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每天,中央台每小时都会朗读喉舌报章《劳动新闻》的文章,然后播放金氏父子的颂歌,以及谈论北韩现今的盛况和南韩的惨况,或是赞美主体思想。据统计,在2000年,中央台花了34.2%的时间于歌颂金日成和金正日,28.8%的时间为鼓励工人勤加工作,17.4%用来宣传主体思想,12%谈及南韩人民的苦况。 除上述电台外,还有在朝韩非军事区、针对朝鲜人民军广播的朝鲜人民军FM广播电台和对韩国广播的统一的回声广播电台。 北韩全国共有12份主要的报章。其中,《劳动新闻》为全国最大的报社。北韩的所有报社都由国家所有,也有浓厚的宣传色彩,报纸时常出现的主题包括:绝对服从党和领袖的指令、以生命保卫领袖、以支持军队来坚守先军思想、对国家的将来保持乐观、为了国家和社会而奋力工作、不要被资本主义诱惑、要记著和美国与日本的血海深仇,以及作为官员必须成为人民的榜样。记者在撰写文稿后,必须先交由报社内部检查,再得到劳动党宣传部的同意下文章才能出版。记者若报导对党和领袖不利的消息,则会失去工作甚至入狱。此外,宣传部每月还会向报社发指示,安排报一个月后所需报导的事项。 同时,这些的报章并不会报导国内任何的负面消息,而国外的新闻也是经过政府所选择。因此,外国新闻都是用作宣传党和领袖。在这种的环境下,国民不但对于外国的事全无所闻,就连国内的事也所知不多。 为防止国民从互联网接触到外来资讯从以动摇北韩的统治,该国政府推出了「光明网」的内联网系统作业。北韩的互联网主管部门先会从国际互联网中下载合适的内容,再这些资讯上传至-{zh-cn:服务器; zh-tw:伺服器;}-,网民若需寻找资讯,需在「光明网」登入,再加以搜寻。网民还可在「光明网」互通电子邮件和使用聊天室。现时,「光明网」已覆盖平壤等主要城市、道府、郡城和大学,其使用者人数逾30万,当中一半分布在平壤。 虽然如此,北韩的电脑普及率很低,全国只有大概5%的人有电脑。同时,北韩几乎完全断绝互联网的连接,国际的各种调查甚至无法侦测到北韩境内的任何一名互联网用户,成为地球上极少数的「网络黑洞」之一。据估计,北韩只有数千人能连接到互联网。 .kp为北韩国家及地区顶级域(ccTLD)的域名,由于北韩对互联网使用的严加管制,这域名甚少被人使用。2004年6月,朝鲜电脑研究中心建立了有官方背景的「我的国家」网站,-{zh-cn:服务器; zh-tw:伺服器;}-设在北韩,主页一般刊登北韩中央通讯社播发的消息稿,另有政治、旅游、对外贸易、艺术、信息产业、社会、统一和影视等内容,是全球少有以.kp为域名的网页。 另外,对外国旅客,在主要的国际酒店,诸如羊角岛大酒店,均设有上网设备,但收费极为昂贵,以2010年的情况,每100kb收费为2欧元。在金正恩上台后,在2013年2月25日,美联社朝鲜总编Jean H. Lee在Twitter及Instagram上贴文:「Hello world from comms center in #Pyongyang」(世界你好,来自 #平壤 的通讯中心),成为北韩首发的Twitter及Instagram帖文,用的是北韩与埃及联营的高丽连结3G网络,该3G网络在2013年2月的收费为登记预付75欧元,2GB卡收取150欧元,10GB计划则是400欧元。外国人购买北韩上网手机卡,必须出示当地的营业执照。 一台电话在北韩非常高昂,其价格可等于工人20年的薪金。因此,电话在该国相当稀有,北韩每100人当中只有5.2部电话,当中,又只有20%为私人用途。民众若要使用电话可使用电话亭,在乡郊,则要到政府的通讯中心借用电话。为防国民与外国接触,北韩政府又把九成的国际长途电话线路切断,因此民众难以致电到国外。在中朝边境地区,中国的移动电话通讯服务最多覆盖距离中朝边界10公里的范围。因为朝鲜是禁止拨打国际长途电话的,而人们为了能与外界联络,便有意购入中国的移动电话。所以,在接近中朝边界的朝鲜部分便兴起不少出售中国移动电话的黑市。 手机是北韩近年来新兴的通讯工具。2002年11月,北韩曾与泰国企业合作推出过GSM手机服务,但又在2004年禁止普通国民使用手机。2008年,北韩与埃及电信运营商Orascom签约,创立合资公司高丽电信作为全国唯一的电讯商,并于12月起在平壤以及其他大城市提供3G手机服务。随后,北韩的手机用户不断增多,2010年9月,使用手机的用户共计43万,2011年同期已达80万,至2012年底更突破180万,手机普及率达10%,3G网络覆盖达到国土面积的14%,可供94%左右的人口使用。 然后自2013年1月7日起,原本外国人禁止携带手机入境的法令于该日松绑,允许外国人携带手机进入国内。但是仍未开放各国SIM卡通用的国际漫游服务,需要购买当地贩售的两种SIM卡后才能使用。每一张价钱从50欧元到100欧元不等,本地通话拨打时价钱每分钟约为0.2欧元。 随著边境贸易的增加和边防的腐化,不少中国大陆和韩国电视剧,以至美国荷里活电影,南韩电影也被偷偷带到北韩。这些的产品在北韩广为流传,而且深受大众的喜爱,更让民众了解到世界的真实面貌与政府所宣称的截然不同。有的人更因而选择脱北。2003年,一个调查就发现有67%的脱北者接触过外国的影音产品。而一份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受调查的250名脱北者和出国旅行的朝鲜人中,有27%的受访者收听过韩国及美国的广播电台,有24%的的受访者收看过中国、韩国等国家的电视节目。 由于这些的外来资讯冲击着北韩政权的统治,因此,北韩政府一方面对这些的资讯严加打击,凡观看任何未获政府批准的外国电影或电视,特别是来自韩国的节目,属于严重罪行。并立法规定任何观看或藏有者也会被送到集中营2-5年。2010年,就有1000人因观看南韩电视节目和电影而入狱;2013年11月,北韩数十人因观赏走私进口的韩剧遭枪决。另一方面,北韩政府又告诉人民虽然南韩人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提升,但他们还是渴望重归北韩的怀抱,并指责外来文化的流入是美国和南韩试图颠覆北韩的阴谋。由于科技发达,不少人暗带DVD与MP3播放器等入境北韩,但当局难以控制。此外,一些美国电视剧如《-{zh-hans:绝望的主妇; zh-tw:欲望师奶; zh-hk:靓太唔易做;}-》等也有北韩民众追看,虽属小众,但都十分热衷。 在北韩,凡藏匿属于色情有关的物品也属于严重罪行。为堵住所谓“黄毒”,当局采取了各种措施,例如只能播放北韩产DVD的播放机,同时将外国产播放机的操作基板换成国产产品;紧急断电,逐家逐户突击检查播放机里的光碟(但一些朝鲜民众会使用自带电池的DVD播放机逃避检查);突击拘捕并严厉处罚贩卖光碟的商贩等。此外在北韩,看色情影片是犯法的,而且要面临最高五年的劳教。 由于外国录像资料的泛滥,2013年6月,北韩领导人金正恩亲自做出“严禁观看淫秽视频”的批示。死刑犯家属也被送往劳改营接受劳教。此外,2013年12月被开除劳动党籍并判处死刑的张成泽,其罪名之一就是“向其心腹散播淫秽图片”。 北韩的交通系统覆盖道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当中,北韩的道路全长31,200公里,其682公里为高速公路,但依有93.6%(29,203公里)的道路未有铺设砂砾或碎石。 汽车在北韩甚为少见,全国只有25万辆私家车左右,而较常见的为卡车。此外,单车也是北韩平民常用的代步工具,2008年,全国近七成的家庭都有至少一部单车。首都平壤是全国交通最发达的地区,除了地铁外,这城市还有电车和巴士般的集体运输工具。 北韩在建国后即大力发展铁路运输。该国的铁路共有11条国内线路,并连接到全国各主要城市,全长5224公里。此外,八成的火车已电气化。由于覆盖面积大,加上费用便宜,火车是长途旅程的主要工具,它担起了全国八成的载客任务。然而,由于能源短缺的关系,北韩的铁路行走速度有限,最快的速度也不过每小时60公里,最慢的只有每小时20公里。因此,由平壤到开城,全长190公里的旅程可花费6个小时,而由新义州开往平壤,则有225公里,车程约7小时。 北韩的铁路能与国外接通,包括所有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和南韩)。2002年,朝韩同意把京义线接通起来,并在2007年5月17日正式通车,这是自朝鲜半岛分裂后,该路线时隔56年后再次开通。2008年,随著两国关系恶化,京义线再度暂停运作,直到现在。 水路运输在北韩的作用较轻,它只负责了2%的货运和客运任务。目前,该国最主要的港口位于南浦、罗津、清津、元山和咸兴;主要的内河路线则在鸭绿江和大同江,国内内河航线共长2250公里。 1990年代初,北韩有一队为数68只船,709442吨载重的远洋商船队运送货品出口。2002年,这数字上升至870000吨,船只数目为232只。 北韩的民航始于1946年,当时苏联和北韩成立了合资的航空公司。1954年,北韩取得该航空公司的经营权,并交由朝鲜人民军管辖。1993年易名为高丽航空,唯一能飞往北韩境内的航空公司。高丽航空还提供飞往平壤顺安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线。 目前,北韩的定期航线包括从曼谷-苏凡纳布、北京、大连、上海、西安、哈巴罗夫斯克、加德满都、吉隆坡、科威特、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沈阳、哈尔滨、海参崴到平壤顺安国际机场的来回航班。 除了国际航线外,北韩在1958年时已有从平壤飞往咸兴和清津的内航线。今天,高丽航空还提供了飞往平壤、咸兴、海州、开城、江界、吉州郡、清津、新义州、三池渊郡、元山和南浦的航线。 北韩的人口为约2400万,两性人口比例平均。年龄构成为0-14岁占16.1%,15-64岁占68.2%,65岁及以上占15.7%。按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7%,60岁及以上占总人口10%的定义,北韩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社会。此外,北韩也是全球其中一个种族结构比较简单的国家,该国绝大多数为朝鲜族,有少部分华人以及日本人。 而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的数据指,北韩人在2012年的预期寿命为69.51岁,较全球平均水平的66.57岁略高﹔夭折率为51.3,是俄罗斯的5倍和南韩的15倍。国民年龄中位数33.2岁,男性中位数31.6岁,女性中位数34.8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53%,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14.49,死亡率千分之7.05。 朝鲜语是朝鲜官方语言,而1948年金日成建国时已用朝鲜半岛自创的谚文完全取代了汉字,因此可以说汉字在北朝鲜已经被完全废除了。但是为了方便近些年去北朝鲜旅游的中国游客,汉字在某些场合也会出现。。 由于佛教和儒学在朝鲜半岛的历史悠久,两者因而成为了北韩的文化的一部份。在2005年时,政府重建一些在韩战中毁损的佛寺,但观察者认为这是出于文化遗产的考量,而非宗教信仰因素。。 同时,虽然朝鲜宪法第66条明言所有公民都享有宗教自由,北韩官方还表示全国共有10万名佛教徒、1万名新教徒和4000名天主教徒,在妙香山有普贤佛寺,常用作给外国游客参观的景点。而在平壤设立4间教堂(包括长忠教堂、七谷教堂、凤岫教堂、平壤东正教堂),但人权组织「人权观察」的调查报告却指出北韩并不存在任何宗教自由。实际上北韩的宗教建设及其部门皆是只作为对外展示作用,实质上为全民无神论的国家,只被允许崇拜金氏家族。 其中,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均受到严重的打压,1949年,166名在平壤的修士和修女都被投进集中营,天主教平壤教区主教洪龙浩也未能幸免于难。同时,全国所有的教堂也被摧毁(除对外国观光客展示的教堂外)。国际非营利组织Open Doors指北韩是有史以来迫害基督教最严重的国家,至今,共有5万至7万名教徒被拘禁于集中营。甚至于拥有圣经也是重罪。 北韩自1975年起向国民提供12年制的义务教育。此外,政府还会向学生免费派发教科书和书包,如家长不让子女上学会受到处罪。因此,至1989年,所有的成年人都完成中等教育。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由75%下降至现在全部识字并均达到中等教育水准;学龄儿童入学率由不足35%上升至现在的100%。现时,北韩的学制为1年学前教育、4年小学教育和6年中学教育。 此外,北韩教育还有数个特色。首先是该国实行中央统一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负责投资和管理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教育省,下设政治思想教育局、师范教育局、普通教育指导局、专科学校指导局、大学指导局、厂办大学指导局、金日成综合大学指导局、计划局、招生局、行政组织局、财政后勤局、教育方法局、科学研究指导局、对外教育局、体育局和经理处。 其次,北韩的教育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学生除了要学习韩语、英语、科学和历史外,还要花四至八成的时间学习金日成父子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提倡的主体思想和先军思想。同时,北韩学生自幼被灌输反美和反日思想。数学课会问「在祖国解放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勇敢叔叔在首场战争杀死了265个美帝杂种;在第二场战争所杀的杂种数目,较第一场战争多了70人。在第二场战争杀了多少杂种?一共又杀了多少杂种呢?、「3名朝鲜人民军杀了30名美国士兵,那么每名人民军平均杀了多少名美军」﹔语文课则要求学生读杀日军的文章﹔音乐课会教导学生唱《射死美国杂种》这类的歌曲。 还有,该国重视科学教育,文史科目也被视为较不重要。在大学入学试中,除「革命史」和外语科,其余的三份试卷也是理科,分别为数学、化学和物理。只有成绩最出色的学生才能入读国内知名的学府。 朝鲜的高等教育可分为大学教育和学院教育,前者为教授生物、物理、化学等专门知识,后者为培养如:教师和工程师等专门人材。现时,北韩共有300家的大学和学院。要入读大学和学院,高中生先要参加大学入学试,成绩出众者才可取得升读大学或学院的资格,入学率为20%左右。 目前,北韩的学院实行4年制,大学学士课程则由4年至6年,以至7年不等。在一学年内,学生要上35星期的课,每星期的课堂共有30至35小时。每个学期结束前,学生都需要考试,并以5分为最高,2分为不合格,未能合格的学生要于下学期重考该科目。而完成整个学士课程后,学生还需参加全国性的考试。考试结束后,学生可按其成绩选择继续完成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也可接受政府的安排到不同的单位工作。 另外,北韩的学生鲜能取得出国留学的机会,所有欲出国读书的学生也要先得到警察部门的许可。目前,能够出国学习的学生大概有数百人,他们也为被政府所选中的,大部份人在中国和日本学习,也有的到美国。 北韩向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民众如需看病,须先到地方诊所,若情况较为严重的则会送到当地的医院;再严重者则会转介到道以至平壤的医院。在北韩经济尚未崩溃前,医疗服务得到政府的重视,1955年至1986年间,该国的医院由285间升至2401间,诊所也由1020间增至5644间。人均寿命也由日治时期的38岁跃升到1986年的70岁,死亡率由20.8%降至9.8%。其时,民众主要的死因如心脏病和中风等循环系统疾病(45.3%),其次为癌症(13.9%)和消化系统疾病(10.4%),因传染病而死非常少见。 但随著经济崩溃,北韩政府无法支援高昂的医疗开支,令各种的药物和医疗物资奇缺。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就指该国缺乏近七成的基本药物,当中包括抗生素。其它短缺的物资还有绷带和手术刀。这也导致一些本来很容易痊愈的传染病变得难以甚至无法医治,病人最终因而死亡。此外,由于缺乏药物的关系,不少的国民也患有一至两种的慢性疾病。因此,北韩人的预期寿命下降为69.51岁,全球仅排名第155位。 此外,所阻于持续的粮食短缺,北韩人出现了各种的健康问题。至2011年,全国估计约3分之1的儿童面对营养不良的问题。另一份的研究指,北韩18岁的成年男子比南韩的同辈矮5寸,同时全国近45%五岁或以下的儿童正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而在脱北者当中,不少人也患有风疹、腮腺炎和麻疹等病。 在卫生方面,北韩至今依然有50万人得不到食水,这令到人们需走到河边取水。然而,由于缺乏电力的关系,该国不少的污水处理厂都无法运作,民众所需得的水并不够洁净。另外,时至2004年的最新数据,朝鲜只有半数家庭有冲水马桶(绝大多数是蹲厕)。 在2002年前,北韩政府向国民提供免费的房屋。新婚夫妇只要向政府申请,则可取得面积约50平方米以上至200平方米以下的单位,并会取得如衣柜和桌椅等家具。此外,水电也是几乎免费提供,仅过量时收取象征性的费用。其中,城市人会取得公寓或排屋单位,而农村的则会取得单层的独立房。 根据北韩在2008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指,全国共有580万户家庭,其中357万户居于城市,其余230万在农村,咸镜南道有最多的城市家庭户,数目近67万,农村家庭户最多的是两江道,数目为63万。在居所面积方面,七成的家庭单位面积为50至75平方米,只有不足1%的有100平方米以上。此外,多数的家庭户也有4人居住。 为减少政府开支,北韩在2002年推行改革方案,把居屋改为租借形式。这造成了房屋价格上升,有的居屋有价无市的现象,地下的房屋交易也随之而出现。户主只要同意就能私下将单位转售,有的甚至将单位重建出售。在2007年,平壤的一个单位可值3至4万圆。 由于历史缘故,朝鲜半岛深受佛教和儒学的影响,这也影响到现时朝鲜族的价值观和风俗。朝鲜族重视「长幼尊卑」,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和孝敬长辈是为人的原则。晚辈对长辈说话时必须使用敬语,对自己年龄稍大的也应如此,以示有礼。在用餐时,也要先给老人和长辈盛饭上菜,待他们举匙后后辈才能就餐。在酒席上,要按年龄大小依次入座,又要对老人敬礼和问好。在节日时,晚辈则要到父母和老师家祝贺。 此外,北韩人十分强调「良心」,父母从小就会教导子女要做个有良心的人。有没有「良心」是北韩人评价他人的标准,在农村社会,一个人若被评为「良心不正」会被村民鄙视。也正所因如此,朝鲜族自评为世上最纯洁的民族。 在饮食方面,北韩一直沿用朝鲜半岛的传统,变化不大。米和泡菜是当地人主要的粮食,在北韩经济未崩溃前,该国的家家户户都能吃到米饭,90年代饥荒时则改以配合传统荞麦,将米饭留给了军人与男性。同时,打糕和冷面也是朝鲜人喜爱的食物。此外,尽管北韩的冬季非常寒冷,但当地人并没有吃热食的习惯。 自金日成于1948年建国后,北韩政府进行大规模个人崇拜,其范畴函盖文学、电影、音乐和图书等多方面,并延续至今。因此,这种的个人崇拜已成为了朝鲜现代文化的一部份。 以电影为例,北韩每年大约出产60部作品,当中的主题以抗日战争、反日反美和歌颂党和领袖为主。由于电影院众多,加上费用便宜,看电影是不少当地人的消遣活动。1987年,北韩宣称每名国民在一年内平均会到电影院21次之多。有名的电影包括《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安重根击毙伊籐博文》和《一个女学生的日记》等。 此外,由于北韩人爱好音乐,音乐也因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北韩著名的歌曲包括《金日成将军之歌》、《朝鲜之星》、《同志爱之歌》、《祖国保卫歌》、《金正日将军之歌》等,也有轻快的歌曲如《城市姑娘出嫁了》和《口哨》等,但这类的歌曲并不多。2009年,朝鲜突然出现了一首名为《脚步》的歌曲,这被视为是一首赞颂金正恩的曲子。2014年初时,朝鲜突然发布了一首新歌曲《除了他我们谁都不认》,这表明朝鲜对其新领导人金正恩的个人崇拜正在愈演愈烈。北韩也有属于自己的动漫。主要的生产商为「四·二六动漫电影制片厂」。 朝鲜的传统运动有跆拳道、跆跟、合气道和唐手道等,都为武术运动。现时,足球是当地最受欢迎的运动。该国于1958年加入国际足协办有北韩足球联赛,男子队先后于1966年和2010年的世界杯,并曾打进八强,是南韩在2002年取得殿军之前,亚洲球队在世界杯取得的最佳成绩。女子队方面,她们的最佳成绩是在2007年世界杯中晋军八强。 朝鲜也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员,他们首届参与的奥运会是在1964年举行的冬季奥运会。随后,该国响应了东欧集团号召杯葛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又因1988年的奥运会在汉城举行而没有参加。至2012年伦敦奥运会,北韩共参加了9次夏季奥运会和8次的冬季奥运会,并取得14金13银和22铜的成绩。 北韩曾于1979年承办了第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朝鲜共有15个的官方节日,并有深厚的政治色彩,比如4月15日为太阳节,即金日成的诞生日、4月25日为朝鲜人民军创建日、9月9日为共和国创建日以及10月10日为朝鲜劳动党创建日。传统民族节日则有新春、元宵节、端午和中秋。假日也不少,到了每个假日,民众也有一至两天不用上课或上班,除了会登门拜访亲友外,与韩国的社会也有著不同,在北韩因为多数都认识邻居的缘故,所以这种古早的邻里精神却还保留著,人们还会一同相约上街庆祝、在家看电视或是到郊外集会等等社区敦亲活动频繁,所以即使是传统节日,与韩国的假日也形成相当有特色的对比。
170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00
威廉·吉尔伯特
威廉·吉尔伯特 威廉·吉尔伯特(,),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医、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院长、物理学家。主要在电学和磁学方面有很大贡献。 威廉·吉尔伯特1544年5月24日生于英国科尔切斯特(Colchester),1569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吉尔伯特起先研究化学,1580年前后开始对磁学和电学发生兴趣。1600年出版了《论磁石》是物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磁学的科学专著。 伽利略称它“伟大到令人妒忌的程度”。1601年担任御医。1603年在伦敦逝世。 吉尔伯特按照皮埃·德马立克()的办法,制成球状磁石,取名为“小地球”,在球面上用罗盘针和粉笔划出了磁子午线。他证明诺曼所发现的下倾现象也在这种球状磁石上表现出来,在球面上罗盘磁针也会下倾。他还证明表面不规则的磁石球,其磁子午线也是不规则的,由此认为罗盘针在地球上和正北方的偏离是由陆地所致。他发现两极装上铁帽的磁石,磁力大大增加,他还研究了某一给定的铁块同磁石的大小和它的吸引力的关系,发现这是一种正比关系。 吉尔伯特根据他所发现的这些磁力现象,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他设想整个地球是一块巨大的磁石,上面为一层水、岩石和泥土覆盖着。他认为磁石的磁力会产生运动和变化。他认为地球的磁力一直伸到天上并使宇宙合为一体。在吉尔伯特看来,引力无非就是磁力。 吉尔伯特关于磁学的研究为电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电磁学中,磁动势的单位吉伯(gilber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的贡献。 吉尔伯特的工作,是实验和理论结合的范例,是用实验方法探索自然界和从理论上解释自然界结合的范例。吉尔伯特是实验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但是吉尔伯特没有能够避免旧学术传统的影响。虽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实验上面,但仍然属于思辨性质。正如弗兰西斯·培根指出的,吉尔伯特没有用他的假说来指导进一步的实验,他在完成他的实验以后提出他的理论,但并没有打算进一步作些实验来证实他的理论。
170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06
弗兰西斯·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著名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法学家、演说家和散文作家,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 1561年1月22日,弗兰西斯·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培根爵士()担任过伊丽莎白女王的大法官。培根是父亲第二位妻子的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个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其母的妹夫是伊丽莎白女王的重臣伯利勋爵。有了这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再加上才华出众,培根很早就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早在孩提时代,他就被伊丽莎白女王称为“我的小掌玺大臣”。 雄心勃勃的培根,很希望得到谋取功名利禄的终南捷径。他十二岁入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神学、形而上学,同时学习逻辑、数学、天文学,希腊文和拉丁文。他对当时大学的教育体制和主宰学术研究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十分反感,1576年从剑桥大学毕业,他与英国驻法国大使一道,前往巴黎,他在那儿担任英国驻法使馆的外交事务秘书,并在巴黎学习统计学和外交。1579年因父病逝辞职回英国。1593年,他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617年,出任掌玺大臣,1618年,他担任詹姆斯一世手下的大法官(Lord Chancellor),并被授予维鲁拉姆男爵的称号,1621年晋爵为圣阿尔本子爵。 晚年因国王受贿案而被判有罪,国会指控培根身为法官,还接受了国王詹姆斯一世的贿赂,当时国会正在攻击国王在专利权发放的问题上图利私人,培根因身为大法官而出审此案,但由于他与国王的同一阵线,也遭到国会的指控与攻击,培根为了保护国王,只好全部认罪,培根被裁罚四万英镑的巨款,罢免一切官位,从此一生不得担任公职,并禁锢於伦敦塔,等候发落。 得到了国王的赦免后,他唯有闭门著书,生活颇为凄凉,却在学术上卓有成就,于一个寒冷的风雪中做用「白雪保存食物」(当时购买了一只鸡)实验,而感染风寒,一病不起,终于丧命,卒于1626年4月9日。培根死后,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培根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试图通过分析和确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应用方式,给予新科学运动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培根是一位哲学家。他一开始就探索实验方法的各种可能性,他说他要做科学上的哥伦布。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学术的进展》,这是解释他的见解的最早的一部通俗读物。 1620年,他主要的著作《学术的伟大复兴》出版了一部分,这部书到他死时还没有写完。培根把此书分为六个部分。 这部书培根只写到了第二部分。但是他对十七世纪英国和十八世纪法国影响都极大。在这部著作里他提出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理论,作为归纳法理论逐渐为人所知。 培根认为对自然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控制是相辅相成,两者都是运用科学方法的成果。培根对印刷、火药和罗盘的发明非常重视。他以这三种发明为例,证明近代人比古希腊人的知识高明得多。培根说: 「因此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新科学方法,首先要求的就是去寻找新的原理、新的操作程序和新的事实。这类原理和事实可在技术知识中找到,也可在实验科学中找到。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原理和知识以后,它们就会导致技术上和科学上的新应用。」 培根请求詹姆斯一世颁布命令去搜集各种方面的知识。他认为把大量事实搜集起来是他的方法的首要要求,只要有一部篇幅六倍于老普林尼的《自然史》那样的百科全书,他就可以解释自然界的所有现象。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对科学方法上使用的数学和演绎法采取不信任态度。培根只是在他提倡的方法上有他的独创之见,但这些独创之见也没有立即得到应用。到十九世纪由于地质学和生物学中进化论的发展,培根的定性-归纳方法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评价培根的方法论时,马克思曾说: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 在应用科学方面,培根感兴趣的主要是工匠的技术和工业生产过程,因而他被称作“工业科学的哲学家”。 培根还是一位散文家。他在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 , 文笔非常优美,是值得一读的佳作。其中有很多名句: 其他来源:
17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12
计算机科学家列表
计算机科学家列表 这一列表列出最著名的电脑科学家。
171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13
徐家福
徐家福 徐家福(),中国计算机软件学先驱,中国计算机科学奠基人之一,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江苏南京人。 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7年至1959年去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81年起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出中国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学博士。 曾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计算机软件教材编审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及软件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等职。 主要研究高级语言、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自动化。代表性成果有:
171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15
越南
越南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通称越南(),是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东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国,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过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党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为东南亚国家联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员,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国皇朝统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和医疗卫生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亦有西方国家批评越南的人权状况,与邻国中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亦再次显现。 根据越南的神话传说,越南历史可从现代上溯至曾被秦灭后的安阳王逃离至此。 公元前3世纪,中国秦朝征服越南北部地区。在前1世纪至10世纪的大部份时间中,越南是在中国古代各政权的直接统治之下。直到968年,丁部领统一境内的割据势力而建国,在李朝建立后受宋朝承认其主权。在脱离中国之后的历史中,越南成为中国朝贡国或藩属国。 蒙古帝国时期,越南陈朝曾击退蒙古的入侵。元朝建立后,越南陈朝的陈兴道又曾两次击退元军的入侵。 明成祖永乐年间,由于越南陈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牦篡位,国内混乱,明朝应陈朝的遗臣请求推翻胡氏政权;明军占领越南后,著手进行直接统治,设郡县、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在越南推动儒学,尝试重新推动汉化统治。不过在明成祖死后数年,黎利发动蓝山起义将明军驱逐出越南,但承诺维持与明朝的正常关系之后,重新恢复独立。 黎利重建的后黎朝,进一步发动大规模的南进征讨,于是在1471年攻占占城京城,控制今天版图中的三分之二领地。之后越南的国土又在17世纪的郑阮纷争时往南扩充,于1623年开始逐渐侵占西贡;越南最后在1780年大致占领湄公河三角洲。 嘉隆元年(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阮福映建立阮朝。次年表请清朝册封“南越国王”,最终嘉庆帝改以“越南国王”之名册封,阮朝正式国号即为“越南”。这也是越南国名的由来,取代之前的名称「大越」,一直沿用至今。 在19世纪中叶后,法国开始入侵越南,在西贡设立殖民政府;清帝国为了确保对越南的宗主权导致中法战争,结果清朝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是双方签订中法新约,使越南正式成为法国殖民地,是为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越南。1941年,胡志明等越南革命家创办“越南独立同盟会”(简称越盟),确定反对法国和日本殖民统治,通过以武装斗争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主张。1945年8月,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越盟随即举行起义,夺取越南政权,嗣后日本傀儡政权越南帝国的阮朝末代君主保大帝下诏退位;9月2日胡志明于河内巴亭广场发表《越南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9月20日,中国滇越边区总司令卢汉率20万大军进入河内,名义上是接受日军投降,实则要占领越南。1946年起,法国殖民势力卷土重来,重新控制越南各大城市,蒋介石以法国退还在中国境内的租界等财产作为交换条件中国从越南撤兵。1949年法国主导成立由保大帝出山领导的越南国,越盟退却到丛林山岳地区从事游击作战。195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尔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起,越盟得到苏联的军事、经济援助,对法作战转入攻势。 在1954年奠边府战役中越盟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大败法军,议和的日内瓦会议中签订法军撤出法属印度支那的协定,并且规定越南以北纬17度线为北方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南方越南国的临时军事分界线,还承诺将推行越南统一的选举。1955年越南国首相吴廷琰透过公民投票罢黜保大帝,易国号为越南共和国(南越),并在美国的支持下拒绝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协商统一选举问题。1960年起,北越支持的越共在南越发动游击战,南北越之间的越战爆发,北越由苏联及中国支援,而南越则主要由美国支援。这场战争不仅导致几百万名越南人死亡,驻越美军也伤亡惨重。1973年3月美国撤军,1975年4月,北越军队占领南越首都西贡,长达二十年的越南战争结束,翌年南北越统一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7年,越共四大确定亲苏联的方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转趋冷淡。1978年,由于越南政府在前南越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导致大批越南华侨逃离越南。1978年12月25日,越南黎笋政府以“统治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曾侵入越南湄公河三角洲 并屠杀在柬越边境越南人民”(巴祝大屠杀)为由,派遣25万越南人民军部队入侵柬埔寨,越柬战争爆发,越军迅速攻克柬埔寨首都金边推翻红色高棉,并且扶植名为柬埔寨人民共和国的亲越傀儡政权,但联合国一直不承认柬埔寨人民共和国。1979年1月,越南与苏联签订《越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越军占领柬埔寨后,在柬泰边境地区部署重兵,红色高棉向泰国边境逃跑,越军打到柬泰边境,使泰国边境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泰国军队分三路痛击来犯之敌,经过13天的激烈战斗 ,最后泰军大败 ,泰越两方进行讲和 ,越军赶紧收起兵力 。1979年2月17日,因为与中国大陆的边境争端而引发中越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攻入越南北部的谅山、高平、老街三个省会后,于3月中旬撤军回国。此后,中越边境冲突仍不断发生,绵延达10年之久。 1986年,越共更换领导层后,开始改变其经济政策,学习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投资的模式,此政策称为革新开放。1989年,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同年9月27日越南从柬埔寨撤离全部军队,中越边境冲突亦告结束。1991年,越南共产党代表团访问中国,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1992年,韩越关系实现正常化。 1995年7月,越南与美国建交,2000年比尔·柯林顿成为首位访越的美国总统。 越南共产党是越南唯一的执政党,对越南行政、立法、司法各个部门的机构直接掌控,并由越共党员担任各部门的政务职位。各级地方政府也皆由越共党员组成。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越南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位居三驾马车之首(另外两个分别是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规定,国会设有国防与安全委员会负责审查和监督国防安全政策的执行;国家机关设有国防与安全委员会协助越南国家主席统帅武装力量。名义上国家主席统帅人民武装力量,兼任国防与安全会议主席,但实际上越南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才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越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央军委书记,通过国防部对全国武装力量实行统一领导和指挥。2018年后,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兼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执掌越共政权;事实上三驾马车的领导体制正式转变为三位一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模式。 越南宪法规定,越南国家主席名义上统率全国武装力量,领导国防与安全委员会。越南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是越共中央政治局处理军事和国防工作的常设机构,代表中央政治局对国防和军事工作行使决策权,是实际上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越共中央军事党委通过国防部指挥越南人民军。现任中央军委书记由总书记阮富仲兼任,副书记为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吴春历大将。 越南现已与180个国家建交,并同20个国际组织及480多个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越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如下: 1992年宪法规定越南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越南国会的第十次会议将全国区分为58个省()及5个直辖市()。 越南全国大约331,688平方公里。地形包括有丘陵和茂密的森林,平地面积不超过20%。山地面积占40%,丘陵占40%,森林占42%。北部地区由高原和红河三角洲组成。东部分割成沿海低地、长山山脉及高地,以及湄公河三角洲。 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湿度常年平均为84%左右。年降雨量从12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年气温介乎5到37摄氏度之间。 2014年,越南总人口达到9000万,男性占50.2%,女性占49.8%。城市人口占33%,农村人口占67%。 越南有54个民族,京族占总人口87%,少数民族占13%。 1986年开始施行革新开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0-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2003年越南克服了非典(SARS)和自然灾害影响。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约893亿美元。平均国民所得现约1000美元。目前尚落后于大部分的东盟会员国,仅高于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等。越南为未来11国成员。 2008年出口额629.06亿美元,进口额804亿美元。 越南四大出口市场为美国(116亿美元)、东盟(102亿美元)、欧盟(100亿美元)、日本(88亿美元)。2008年越南主要出口商品有:原油(105亿美元)、纺织服装(91亿美元)、鞋类(47亿美元)、水产(46亿美元)、大米(29亿美元)、电子及计算机(27亿美元)、咖啡(20亿美元)。 五大进口市场为东盟(195亿美元)、中国大陆(154亿美元)、台湾(84亿美元)、日本(83亿美元)、欧盟(52亿美元)。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占88.8%,消费品占7.8%。 2008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为1478.695万亿越南盾,按2008年美元兑越盾平均汇率1:16,548.3计算,2008年越南GDP总量有893.56亿美元,平均国民所得有1037美元。 2008年越南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50亿美元。其中,出口71亿美元,同比增长9.8%。其中,旅游40亿美元,增长7.2%;空运13亿美元,增长23.7%;海运10亿美元,增长27.7%。进口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其中,旅游13亿美元,增长6.6%;空运8亿美元,下降2.4%;海运3亿美元,增长20%。 2008年对越投资的最多国家和地区以马来西亚居首,协议投资额149亿美元;台湾其次,86.4亿美元;日本第三,72.8亿美元。 越南于1995年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10月26日,世贸工作组批准越南加入文件。2007年1月11日,越南正式加入。 越南主要有六大宗教: 另外,由于受到中国文化与儒家思想影响,在越南祭祖的习俗也颇普遍,少部分人信奉越南道教。 越南是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官方正式认定公布的民族共有54族。依据越南统计总局于2010年所公布,于2009年进行的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约8,584万人。其中主体民族京族占85.7%,其余53个少数民族占14.3%。京族人就是一般常称的越南人,母语为越南语。若就语言分类的角度看,越南的语言远多于54个。根据Ethnologue(Lewis 2009:537)的纪录,若不包含手语,越南境内共有105种语言。越南政府认定的54个民族分属于南亚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南岛语系和汉藏语系。属于南亚语系的越南语被采用为全国官方语言,用于教育体制及大众媒体。约90%的少数民族人口均可不同程度地使用越南语。近年来随著少数民族语言意识的抬头,民族母语的教育权与传播权逐渐受到重视。譬如,在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已经使用一些少数民族语如苗语、泰语、高棉语、色当语、巴拿语、嘉莱语等放送。 越南语因为过去曾用汉字且有数量巨大的汉越词和汉语借词,于20世纪初曾被误会为汉藏语系的一员。后来经过深入研究其起源,才发现越语应该分类在南亚语系里较适当。越南语大约可分为北中南三大方言群,除了少数腔调及词汇的差异外,基本上方言之间可以互相沟通理解。目前越南是以位于北方的首都河内腔为标准。目前台湾有关越南语的学术研究与出版多数来自成功大学越南研究中心。 在中国统治期间,汉字被采用为正式的官方文字。稍后的藩属国期间(约10世纪起)民间发展出民族文字「字喃」;越南著名的汉喃文小说《金云翘传》(阮攸著)便大量采用了喃字。另外,16世纪末经由西欧传教士传入罗马字来书写越南语。经过不少传教士的努力之下,法国籍传教士罗历山在1651年出版第一本越南罗马字辞典《越、葡、拉》。罗历山的罗马字方案经过不同时期微幅修改后,才发展成现在越南普遍使用的正式文字。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上半段,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法语取代汉文及越南语而成为越南的官方语言。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并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后,他并随即宣布采用越南语和越南罗马字为官方语言的政策。自此,越南语和越南罗马字取代法语、汉字而成为当今越南唯一的口语和书写语标准。 汉字在越南被使用了约二千年,知识分子使用汉字著书立说,政府文件亦使用汉字。不过在越南文学史上,古典文学通常指用字喃书写的作品,近现代文学则指用越南罗马字写的文学作品(不含法语写的殖民文学),所以跟日韩所指的汉字意思并不相同。 2000年越南已基本实现小学义务教育普及化的目标。2001年全面推广9年义务教育。2001-2002学年,越南全国在校大、中、小学学生约1,860万名。全国共有2.58万所三级普通学校,179所高等院校。2001年大学在校学生91万人。著名大学有国立河内大学、国立胡志明市大学、顺化大学、、岘港大学、河内经营管理大学、国立河内百科大学、雄王大学等。 越南文联是由全国性文学艺术协会、全国61个省、中央直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全国专业文艺工作者联合组成的人民团体。其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代表大会及其选举产生的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选举主席1名,副主席若干名及委员若干名组成主席团。越南文联全国委员会设在首都河内。 越南广播事业始于1945年。当年8月,越南军队在河内郊区缴获法国无线电发射机,以此成立越南之声广播电台,用有声无线电和摩尔斯电码传播秘密和公开信息,同时承担国家通讯社的任务。1950年,越南通讯社分出成立独立机构。1976年全国统一后,同越南南方解放通讯社合并。80年代以来,广播事业取得较快的发展。对外广播语种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泰语、老挝语、高棉语、印尼语等。全国各省、市设有各地地方电台,每天累计播音时间约300小时。近几年,越南之声电台大量采用新技术,开发新频道,并且开始了互联网广播,其播出时数也大幅度增加。 1971年,在东欧国家援助下建立越南国家电视台 (VTV),并开始试播。1975年4月30日越南统一前,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南越(越南共和国)各有一个电视台。越南全国统一后,相继在荣市、顺化、岘港、归仁、芽庄、芹苴和胡志明市等大城市设立省级电视台。1980年7月,苏联援建的荷花地面卫星通讯站峻工,越南电视台开始直接接收苏联莫斯科彩色电视节目。1987年至1990年,澳大利亚国际海外电讯委员会分别在河内和胡志明市安装卫星地面接收站。1990年,为转播第11届北京亚运会购买卫星地面接收装置。1991年又租用印度尼西亚发射的卫星播放电视节目。199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援建卫星地面接收站,以直接接收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同年,越南电视台在河内和胡志明市试播MMDS微波加密电视节目。 1995年,越南电视台开办汉语电视教学节目。 1997年4月,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开办汉语广播教学节目。 2007年,越南电视台南部地方频道(VTV9)开播。 2016年,越南电视台整并频道为9个;新设儿童教育频道(VTV7)和中北部地方频道(VTV8)。所有频道均以HD讯号播出。 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中,历史上受汉文化影响最深,而且唯一一个接受儒家思想的国家。越南长期实施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直到1919年才被废除。今天在越南各地仍可见到文庙中的进士碑。而在越南,大乘佛教徒占大多数,因此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多数越南人均停摆或减少工作去烧香拜佛。 部分著名艺人歌手如下: 越南的交通体系比其他邻近的东南亚国家较为完整,在陆路、海路、空运以至铁路网络都较为完善,不过相关的升级尚且不足。 越南铁路全长2,652公里,是东南亚米轨铁路。有两条铁路与中国铁路连接,为国际联运铁道线路。其中西北方向的滇越铁路经老街进入中国云南河口直达昆明,其中越段、滇段皆系米轨;另一条铁路在河内东北方向,经同登进入中国广西凭祥市,与中国铁路网相连接,目前已有河内至北京客运列车,但因轨距不同,需在友谊关换转向架。越南国内铁路线方面,河内至胡志明市的铁路为主要铁路干线,全长1730公里,贯穿越南。 2005年,越南铁路网实现货物周转量29.28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45.58亿人公里。 越南政府目前正计划兴建一条采用新干线技术的高速铁路,连接河内和胡志明市。 近期河内正在兴建越南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河内都市铁路,另外胡志明市地铁也在兴建中。 越南的国道以数字作为编号,其中1号公路是从中越边境的零公里处起,经过河内、顺化、岘港、芽庄、胡志明市,直至越南最南端的金瓯市,全长2247公里。而其一号支线则可经过柬越边境的柴桢,直达柬埔寨首都金边。5号公路是河内至海防,该国道也是目前越南运输最繁忙、路况最好的公路干线。7号公路则与老挝境内相接,可达川圹、琅勃拉邦。 越南人一般用摩托车、自行车、计程车、公共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越南的公共汽车线路、车次较少,计程车多为丰田牌。目前越南与日本和韩国合资,在国内组装日系韩系轿车越野车等,在越南的道路上,跑的车辆里,货车和客车主要是韩国的现代车,工程车为日本的松下及韩国的大宇等,轿车越野车以丰田和本田及现代为主,偶有福特、凌志。越南有「摩托车王国」之称,所有主要城市,摩托车都是主要交通工具,在越南,摩托车也是家家必备、人人必有。不过其产品多为国外品牌,其中常见的品牌多来自台湾、日本和韩国。 道路交通状况不是很好,而越南更是没有全国性的高速公路,只有地域性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目前越南每天死于交通意外者高达32.6人,已成为越南10大死因榜首,现在越南在加大道路的修建力度。 水路方面,越南国内河道很多,内河运输也较为发达。加上越南拥有着3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其沿海港口也较为发达,这56个沿海港口对越南的国际、国内运输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其中重要的国际货运港口有海防市和胡志明市。 河内内排国际机场、岘港机场以及胡志明市新山一国际机场是越南的三大国际机场,其中国内航线15条,国际航线5条。目前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家航空公司有飞往越南的定期航班。 主要航空公司有:
171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16
一级方程式赛车
一级方程式赛车 一级方程式赛车(,也叫Formula 1或者F1)是由国际汽车联盟举办的最高等级的年度系列场地方程式赛车比赛,正式名称为“国际汽车联合会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名称中“方程式”是指一组所有参赛车辆都必须遵守的规则。F1赛季包括一系列的比赛,而这些所谓的「大奖赛」(Grand Prix,出自法语,本意Great Prizes)的场地是全封闭的专门赛道或者是临时封闭的普通公路。每场比赛的结果算入积分系统并以此确定两个年度世界冠军:一个给车手和另一个给制造商。F1的车手、制造商、组织者以及赛道都必须持有FIA超级驾驶执照,这是国际汽联颁发的最高级别执照。 一级方程式赛车通过产生大量的空气动力学下压力达到非常高的过弯速度,是风靡全球的赛车运动。发动机性能限制在每分钟最多15000转时,其比赛最高速度就可以超过360公里/小时。赛车过弯的横向加速度超过5个标准重力。F1赛车的性能非常依赖电子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和其他辅助驾驶装置自2008年已被禁止)、空气动力学、悬挂和轮胎。 F1被很多人认为是赛车界最重要的赛事,同时也是最昂贵的体育运动,其赛车往往采用汽车界最先进的技术和高成本的材料。每年约有10支车队参赛,经过16至25站的比赛,来竞争年度总冠军的宝座。尽管欧洲是这项运动的传统基地并且每年举办半数左右的比赛,然而一级方程式现已风靡全球,越来越多的大奖赛在其他大洲举行。2010赛季,一级方程式的全球收视观众达到5.27亿人次。 大奖赛始于1906年并在20世纪后半期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赛车运动。一级方程式集团是F1的商业权利的合法持有人。由于F1的年度支出总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其经济效应和创造就业机会显而易见,而相关的财务和政治斗争更是屡见媒体。较高的知名度和普及度造就F1良好的商业环境,从而吸引赞助商的巨额投资和制造商的海量预算。2000年以来,该项运动不断上升的支出让包括厂商车队在内的数支车队破产。而另一些车队则被收购,这些已经严重限制参赛车队的数量。 F1早期称为Grand Prix大赛,为了公平性与安全性,赛车运动的主办者会制订赛车的统一「规格」(formula,或也可解释为车辆设定的「公式」),只有依照规格制造的赛车才能参赛,这种赛车便称为“方程式赛车”。F1是FIA制定的方程式赛车规范等级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其他还有各种等级较低,也比较不受注目的赛车规格。值得注意的是比赛名称中的「Formula」代表的是「规则」(rule)的意思,与数学的方程式并没有实际关系,但由于中文环境中最早接触此名词时翻译为方程式,在多年的使用后已成为约定成俗且广为接受的译名。由于这比赛在全世界的高知名度,纵使简称作「F1」也通常不会造成误解,而在许多其他领域的竞赛中,也常见到将最高等级赛事命名为「F1」的例子,例如(F1 Powerboat Racing)。 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是有着漫长历史的世界级赛车运动,其前身为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举办的欧洲大奖赛。1946年,新规则「Formula One」商定成功,并举行首场非锦标赛。一些大奖赛组织机构战前就已制定世界锦标赛的规则,无奈赛事止于战争,到1947年才正式出现世界车手锦标赛。第一场世界锦标赛于1950年在英国银石赛道举行。1958年制造商冠军被引入。1960年代和1970年代南非和英国还存在全国锦标赛。而非锦标一级方程式多年之后由于竞争成本增加,于1983年结束。 1950年,第一场世界锦标赛由FIA于英国银石赛道上举行。1970年代是F1的瞬间加速期,空气动力学套件加涡轮增压引擎,使得赛车速度激增;1980年末开始引进的电脑科技使得赛车的油门、离合器全部由电脑自动调控;1990年代是F1的“自动化”期。然而赛车运动的乐趣在于选手的技艺,而非赛车的机械。某些批评家认为赛车的机械运作过度仰赖电脑,便宜技术欠佳的选手。因此比赛的主办单位也经常修改规则,借以降低新技术所带来的影响。 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意大利车手朱塞佩·法里纳于1950年以微弱优势击败队友胡安·方吉奥拿下第一个F1世界冠军。但阿根廷人在1951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和1957年五次问鼎(五个世界冠军头衔的纪录尘封长达45年之久,直到2003年才被德国车手迈克尔·舒马赫打破),中间两年由于方吉奥的受伤而中断。虽然英国人斯特林·莫斯能参与竞争,但却从未赢得世界冠军,现在他被广泛认为是未获世界冠军的最伟大车手。方吉奥统治F1的第一个十年而被津津乐道,长期以来他被尊为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大师”。 这一时期特色是车队由汽车制造商(阿尔法·罗密欧、法拉利、梅赛德斯·奔驰以及玛莎拉蒂)管理,而这些厂商都参加战前的比赛。梅赛德斯车手两度赢得世界冠军,但在1955年勒芒惨剧之后退出F1。 自1960年代起,穿著印有赞助商商标服饰的比基尼女郎,成为赛车的重要一环。21世纪以来许多中东国家陆续加入F1赛事主办国行列,有关的风俗法例亦限制了女郎出场。而随着性别平权冒起,废除「物化女性」的意见亦冒起。F1于2018年1月尾发声明宣布,由3月25日揭幕的F1世界锦标赛季开始「中止采用赛车女郎的长期惯例」,新规定亦将适用于其他格兰披治赛事,但未明言参赛车队可否继续自行雇用赛车女郎宣传。 1970年代开始,伯尼·埃克莱斯顿(Bernie Ecclestone)重新安排F1商业权利的管理,人们普遍认为是他将该项运动转化成当今数十亿美元的买卖。埃克莱斯顿1971年买下布拉汉姆车队时获得一级方程式制造商协会(FOCA)的一个席位,1978年英国人成为该协会的主席。此前,赛道所有者控制着车队的收入并跟他们单独谈判,但埃克莱斯顿说服各支车队通过FOCA「一起行事」(hunt as a pack)”。伯尼将F1一揽子方案提供给赛道所有者,要么接受要么拒绝。作为一揽子方案的回报,几乎所有的赛道都要交出赛道边的广告事务。 迈克尔·舒马赫和法拉利车队缔造前所未有的车手五连冠(2000年-2004年)和车队六连冠(1999年-2004年)。德国人更是将多项记录揽入名下:68个杆位、91次大奖赛胜利、7个世界冠军头衔等等。2005年9月25日,雷诺车手费尔南多·阿隆索终结舒马赫六连霸的梦想,一举成为F1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2008年被刘易斯·汉密尔顿打破,现记录由赛巴斯蒂安·维泰尔保持)。翌年,雷诺车队和西班牙人再次夺得双料冠军。年底,舒马赫鞠躬答谢告别16个春秋的F1生涯。2010赛季舒马赫复出,加盟新成立的梅赛德斯车队。糟糕的三年之后,七届世界冠军得主再次退隐江湖。 为增加比赛精彩程度并减少开销,国际汽联在此期间经常改变赛事规则。车队指令自F1创建以来就一直合法,但在2002年被禁。原因是有些车队多次公然操纵比赛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法拉利车队在2002年奥地利大奖赛的让车事件。规则的其他变化包括排位赛形式、计分系统以及发动机和轮胎的使用寿命等。 在2008年和2009年,本田、宝马和丰田都因为经济危机从F1赛事中退出。这导致制造商车队控制该项运动的结束。本田F1车队管理层回购车队成立布朗GP车队。著名F1设计师罗斯·布朗和拥有并运营该车队。布朗GP车队经历一段痛苦的减少公司规模的阶段,他们解雇数百名员工。但是他们最后获得世界冠军(当时的车手为简森·巴顿和鲁本斯·巴里切罗)。宝马F1车队由领导的创始团队回购,莲花车队则是另外一个例子,先前由制造商拥有的车队逐渐改变成私人车队,最终改组为雷诺车队 迈凯伦同样宣布将逐步从梅赛德斯-奔驰手中回购股份(迈凯伦和梅赛德斯-奔驰之间的关系由设计生产梅赛德斯-奔驰SLR McLaren公路型汽车开始)。在2010年,梅赛德斯-奔驰购买布朗GP车队重新以一家厂商车队回到这项运动中。这一举动使迈凯伦和奔驰之间15年的合作产生裂隙。这样,在F1中仅有梅赛德斯、迈凯伦、卡特汉姆、玛鲁西亚和法拉利5个厂商车队,其中迈凯伦和法拉利往往被认为是赛车车队而非汽车制造商。 (FISA)和一级方程式制造商协会(FOCA)之间的F1控制权之争在1980年代已愈发激烈。 造成这种局面有非常多的原因,其中的很多未被重视的原因也许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流河中。一些车队(除了法拉利和其它几家主要的厂商车队)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他们和领先车队的距离因为F1管理机构(FISA)的偏向而逐渐被拉大。除此之外,争论还牵涉到F1运动的商业运营方面(FOCA的加盟车队对从赛事中获得的利益减少而不满)和技术规则方面,FOCA加盟车队认为规则应该更加灵活而非呆板的。 本次大战在FOCA加盟车队准备抵制1982年的圣马力诺大奖赛时达到顶峰。本来所有的FOCA加盟车队都应该抵制该大奖赛来表明他们之间对解决规则和经济问题的团结一致,他们尤其反对巴里斯特成为FISA主席,路特斯的科林·卡普曼和威廉姆斯的弗兰克·威廉姆斯都表明他们不会参加由巴里斯特管理的F1。但事实上,几家车队之后退出抵制的行列。最后,各方于1981年1月9日签署以会议举办地巴黎协和广场命名的《协和协议》(Concorde Agreement)。实际上,现有六份不同的《协和协议》,所有条款都严格保密:第一份签订于1981年,其他的分别签订于1987年、1992年、1997年和1998年,当前的协议签订于2009年。但著名的赛车记者Forrest Bond揭开这个保守多年的秘密,RaceFax于2005年底公布超过120页的1997年版《协和协议》。 在2009赛季,F1运动身陷一个管理危机中。国际汽联(FIA)主席马克思·莫斯利为下一赛季推出一系列的成本削减计划,包括供各队自行选择是否接受预算上限,接受预算上限的车队将会得到更多的技术自由,可以使用可调前鼻翼和尾翼并且不必受制于转速限制。一级方程式车队协会(FOTA)认为给予某些车队这样的技术自由会导致F1运动的分裂,他们亟需和FIA开始讨论。但是他们之间未达成一致,FOTA(除了威廉姆斯和印度力量车队)之后宣布他们别无他法将创建一个新的锦标赛。 在6月24日,F1的管理层和各家车队达成一项协议。这项协议要求在两年内各家车队必须将成本削减到1990年代的水准上,但是具体的数字并未说明,而且马克斯·莫斯利同意不再在10月的FIA主席选举中谋求连任。但是在马克斯·莫斯利暗示他有可能继续参加FIA选举时,FOTA表达他们有可能重新开始他们的脱离该赛事的计划。在7月8日,FOTA发出一篇新闻稿表明他们不会参加2010赛季,而FIA也称FOTA代表已经终止双方的会见。在8月1日,有说法称FIA和FOTA签署新一份的《协和协议》,标志着这一危机的结束并保障该项运动直到2012年。 F1赛事和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通常被视为同义词。从1984年开始,每一场F1赛事都会被记录到国际汽联世界锦标赛(FIA World Championship),并且每一项国际赛事都必须遵循F1的规则。但是在F1早期历史中,许多赛事是在世界锦标赛之外举行的。 在世界锦标赛建立之前的F1历史中,每年在欧洲大概有20场赛事,举办时间从春天到秋天。大部分具有竞争力的车队来自意大利,尤其是阿尔法-罗密欧车队。当世界锦标赛刚刚建立时,这些非大奖赛赛事仍在继续。在1950、60年代,有许多比赛并不被记录到世界锦标赛之中。在1950年,一共举行22场F1赛,但其中只有6场世界锦标赛。在1952年和1953年,当时世界锦标赛运营F2比赛,非大奖赛赛事仅仅在F1赛事中存在。包括车王锦标赛(Race of Champions)、(Oulton Park International Gold Cup)和(BRDC International Trophy)在内的一些比赛(尤其是英国的一些比赛),经常被世界锦标赛冠军有力争夺者所参与。其它一些规模较小的赛事经常在大奖赛举办地之外的地点举行,例如(Syracuse Grands Prix)和(Danish Grand Prix),这些赛事一般只能吸引到一些小规模的世界锦标赛参赛车队。1970年代,这些非大奖赛赛事逐渐减少。1983年,非大奖赛赛事告别历史舞台,最后一届赛事在布兰兹-哈奇赛道举行,当时的世界冠军柯克·罗斯伯格获得冠军。 DFV引擎使得英国本土F1系列赛成为可能,这些赛事大致在1978年至1980年间举办。一些路特斯等知名车商的二手车被重新组装来参加该项系列赛。在1980年,南非车手戴丝尔·维尔森(Desiré Wilson)驾驶Wolf WR3在布兰兹-哈奇赛道赢得比赛,成为唯一一位在F1赛事中获得胜利的女性车手。 比赛采用的赛车为单座四轮,敞开式座舱。这种没有车顶与车窗玻璃的车身有助于减少车身上半部重量,降低重心增加操控稳定,将车身尺寸减至最小,轮胎周围的叶子板(挡泥板)也不装设有助于减少车身正前方迎风面积与车重,是完全不考虑街道实用性的前提下之赛车设计,有别于有车顶及较实用车身的GT(可开上街道去Grand tour)车或原型赛车。车手头顶上方为引擎进气口,两侧为水箱散热进气口。 虽然F1赛车车身使用许多大型扰流翼和小型扰流板来增加下压力而造成风阻系数(coefficient of drag)增加,但因为车身正前方迎风面积已尽量减至最小,所以风阻系数乘以车身正前方迎风面积的阻力面积仍能降低,同时又保有下压力强的操控稳定性。一般流线型的乘用车虽然风阻系数比F1赛车低,但因为迎风面积大上许多,阻力面积不见得较低(轿车的左右车外后视镜形状在左右上角显示天空的不必要部份,也常被切掉以减少迎风面积),而且缺乏F1赛车的大量扰流板提供大量下压力,车身重心也较高,所以无法做出F1赛车高达5G(该车辆静止时总重量的五倍)的过弯抗离心惯性(Lateral acceleration,俗称离心力),量产跑车过弯抗离心惯性有1G即算优秀,而一般轿车过弯有超过0.8G就算不错的表现。如果有足够的天花板空间,当超过某个时速时,F1赛车的下压力之大可以让F1赛车倒置在天花板上驾驶。 1980年代中期涡轮增压引擎的F1赛车就有1200匹马力,马力比后来的自然进气引擎的F1赛车高,在直线跑道加速更快,但现今F1赛车的优秀之处在于极高的过弯速度、强劲煞车与摩擦阻力超过1的高抓地力轮胎。以1990年Tyrrell车队的Tyrrell 019这部对F1极具影响力的赛车而言,设计师Postlethwaite博士采用创新的高车头设计,让更多气流进入车底产生文氏管效应(Venturi)增加下压力(赛车界称为地面效应,Ground effect,让车底气流高速流过,使车底气压大幅低于车身上方气压而增加下压力,另一种产生地面效应的方法为莲花车队曾使用的侧裙扰流板,减少车身侧面气流进入车底低气压区扰乱气流,让车底产生接近真空的低气压来增加下压力,但此方法被FIA禁用),也减少车头与前扰流翼连接处的乱流,在1990年法国站练习赛创下超过时速300公里过弯的记录,达到4G的过弯抗离心惯性,成为后来各车队的设计范例与F1赛车首创的特色。1970年代末期F1赛车的最佳过弯表现约为时速240公里,2G;2010年在新规则限制下F1英国站比赛仍有车手过弯时达到5G,2017年澳洲站宾士车队汉咸美顿则创下6.5G过弯的新纪录。 美国类似F1的Indycar赛车因为主要跑椭圆形倾斜跑道,利用路面朝圆心的倾斜角度抵销许多过弯离心惯性,形成仿佛连续不断的直线跑道,多数时间可以开到最高速,也没有左右弯道,需要的下压力较小,只在少数没有倾斜路面有左右弯道的比赛场地才采用高车鼻设计车头来增加下压力。1990年代中期F1车队后来为了因应 FIA新规则对性能造成的损失,F1赛车车身两侧水箱散热进气口下半部设计成圆弧内凹的形状让该部位气流流动比侧箱上半部快,让侧箱下半部气压变小也产生下压力,前悬吊与水箱散热口之间并增加破风板("barge board",最早的版本是在1985年由莲花车队的工程师Gérard Ducarouge所发明的小型破风版,90年代中期McLaren车队使用大型的破风板让下压力明显增加)来使刚流过前扰流翼与前轮悬吊系统有些紊乱的气流变得整齐顺畅,可增加约15%的下压力,车尾底部加装可加快车底气流流动速度降低气压的气流扩散器(diffuser),过弯抗离心惯性进一步达到5G。2009年禁用大型破风板后,各车队都将车头设计抬高,让前悬吊支臂的乱流离车身下半部气流远一些。F1车手在一个半小时比赛中多次过弯与煞车时身体常承受数倍体重的重力,却无法穿战机飞行员的抗重力服来让足够数量的血液在脑部停留或离开,所以F1车手平时就需要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才不会比赛到一半就过度疲倦而撞车,2001年美国CART赛车在德州的赛道上因弯道设有大倾斜角度可以高速过弯,让过弯离心惯性达到5.5G,多数车手难以承受而取消比赛。 F1的引擎与传动机械为了减轻重量提升加速性能常常得牺牲耐用度冒著引擎缩缸损坏的风险,甚至变速箱也曾尝试使用碳纤维制造来减轻重量,完美的F1引擎是使用一至两场比赛后正好可以报废的设计,若太耐用就代表这引擎设计还有减重的空间,但近年来FIA则规定F1引擎耐用度需大幅提升。 车队与主办单位之间长年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为了提高赛车的安全性、比赛的观赏性,比赛规则与赛车的规格也不断地进行改变。例如在空气动力学套件和涡轮增压引擎问世后,比赛规则就加入了对以上两种技术的限制。此外对于电脑的使用,限制也是日益严格。因此就算某车队靠著科技进步取得优势,第二年主办单位就可能制订新规则以降低其影响力。同时其他车队也会透过抄袭或自行研发,取得类似的技术以抗衡。 虽然限制日益严苛,但F1并不因此而失去观赏性。因为观众想看的并不是某辆赛车一马当先,而是要看到车手之间的龙争虎斗。在每一辆车性能差异不大的前提下,正好能够比较出车手技术的优劣。赛车的速度受到严格限制,不但是为了增加竞技的趣味,也是为了降低车祸时的死亡率,借以避免例如1994年巴西F1赛车选手艾尔顿·冼拿车祸致死的意外再度发生。 虽然赛车主办单位不断限制新科技的运用,但是比赛用的赛车仍然比任何的民用车辆更为先进。汽车工业利用赛车实验各种技术,这些发明与发现也经常用于改良量产的汽车。涡轮增压引擎的普及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赛车运动对于汽车的安全也有正面影响。 2005年赛季F1规则有不少的变化,其中较大的变化包括一站比赛只准使用一套轮胎,与一台引擎必须使用两站比赛(在爆胎、爆缸或影响赛车安全行驶的情况下允许更换轮胎或引擎),与后定风翼向前移20cm以减少后扰流板透过拉长与车尾的距离产生力矩放大下压力(如2004年克莱斯勒概念车MEFour-Twelve的尾翼在时速300公里时可电动向后移动10公分,产生421公斤的下压力)等等。2006年赛季F1将再次进行规则大改动,包括引擎由已经使用多年的3000cc V10设计改为2400cc V8设计,以求降低各车队在引擎开发上的成本需求与马力,拉近强弱队之间的差异。2008年废除-{zh-hans:电子牵引控制; zh-hant:电子循迹控制;}-系统,F1运动在经过一阵子高度电子化的时代后,又回归不依赖赛车功能而更依靠车手驾驶技术的本质。国际汽联对2009年的比赛规则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主要核心为进一步降低赛车下压力(高下压力可帮助赛车获得高速过弯速度)、增加后扰流翼离地高度以减少对后面赛车产生乱流增加后面赛车超车的机会、禁用轮胎加温装置(此装置可帮助赛车在比赛中更快进入工作温度以获得高速度)、禁用前悬吊系统后方整理乱流的破风板和引入光头胎和加宽前扰流翼补偿一些新规则损失的下压力(无花纹的光头胎可增加轮胎抓地面积有效提升赛车速度,但比现行有纵向排水纹的轮胎更易磨损)。2013年,国际汽联又对比赛规则做非常大的改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发动机改为1600cc V6涡轮增压发动机。国际汽联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将比赛更进一步地转变为车手技术之间的较量和限制赛车速度,2017年又恢复使用完整的破风板,提升过弯速度。 F1赛车的一个锦标赛(Championship)代表一年份的赛季(Series),而每一个赛季中又包含了许多站的分站,称为「大奖赛」(法文:Grand Prix,也常被直接音译为格兰披治大赛),格兰披治大赛原本在法文中的意思是「高额的奖金」,但因为这名词经常被使用在各类竞赛上(并不一定是车辆运动竞赛,或甚至连运动类竞赛外的领域都有使用到)而广为人知,因此今日纵使只是直接称呼为GP,通常人们也都能理解是代表一个竞技比赛场次的意思。 F1的大奖赛举办地点遍布全球各地,号称除了南极洲之外范围广布各大洲的世界性运动,但实际上它通常比较被看作是一种欧式的车辆运动竞赛。不过由于近年来碍于欧洲日渐抬头的反烟害运动(烟草公司向来是F1运动的最大赞助团体)与为了增加更多的收视观众群,FIA也积极地寻求让F1出走到亚洲与美洲等其他地区的机会,增加在欧洲本土以外的举办场次。 每赛季都会在世界不同城市举行大概20场大奖赛,每场大奖赛排名积分如下: 全赛季大奖赛结束后,积分最多的将成为该赛季世界车手总冠军,也发生过赛季未完全比完,已可由积分累积确定冠军得主的情况。 大奖赛是一个比赛场次,因此它还必须有个实际进行比赛的场地,一个赛道。通常,大部分的大奖赛都有其传统上长年使用的赛道,但也不是必然,有些比较特殊的大奖赛可能会每年或每几年就改变一个场地进行,或在不同的几个场地间轮流。 虽然大奖赛通常都是使用国家的名字,但也不保证该赛事一定是在挂名国的境内举办,举例来说,圣马利诺大奖赛事实上并不是在圣马利诺公国的境内举办,而是在义大利境内的伊莫拉赛道(义大利文全名是Autodromo Enzo e Dino Ferrari Imola,安佐与狄诺·法拉利-伊莫拉赛道)进行,起因在于义大利境内每年都会有两场固定比赛(另外一场是义大利大奖赛),因此借用邻近的圣马利诺公国之名以兹区别。有时也会有同一个赛道曾经举办过两种不同名字大奖赛的情况,例如位在德国境内的纽博格林赛道(Nürburgring)就曾经是卢森堡大奖赛(另一个挂其他国名的分站)与欧洲大奖赛(经常在几个不同国家之间轮流举办)的举办场地。 F1是一种封闭式的赛事,意思是说比赛是在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封闭的范围内,以固定的路线绕圈进行。大部分举办F1的场地都是专门用来进行各类车辆比赛的赛车跑道,但也有以一般市街道路围成,每年只有在举办F1比赛时才特别封路做出的市街赛道。甚至还有介于两种场地之间,以一半市街地与一半赛车跑道组成的混合赛道。 如同大部分职业运动一样,F1也是商业气息非常重的一种运动比赛,因此除了各车队、车手本身有许许多多厂商赞助之外,连大奖赛本身有时也会有专属的比赛赞助商,称为「挂名赞助商」(Naming Sponsor)。挂名赞助商通常都是针对单一场次的大奖赛进行赞助,当然,也有些预算庞大的赞助商,会一年之内赞助多场大奖赛,除了自己的品牌名称可以出现在大奖赛的正式全名中外,通常比赛结束颁奖时颁奖台后方与周围的装饰,也多是使用挂名赞助商的商标。 因此,在加上赞助商的名称之后,F1的各个大奖赛通常都有个非常长的全名,例如「安联保险欧洲大奖赛」(Allianz Grand Prix of Europe),「澳大利亚大奖赛」(Foster's Grand Prix of Australia),或「富士电视台F1日本大奖赛」(Fuji Television F1 Japanease GP)等,都是最正式但也颇为累赘的F1大奖赛名称。 长久以来各国烟商一直是F1赛事最大的赞助商,但自2005年10月起欧盟、英国政府和其他国家禁止烟草广告的法令对F1生效之后,烟草商已全面退出F1广告市场。通讯、电脑软硬体等高科技产业、酒类生产商与金融业成为接续烟商之后,最主要的赞助来源。 以下列表列出的是F1史上曾经举办过和现在举办的部份大奖赛场次,与这些比赛曾使用过的赛道。 现在仍然在举办的大奖赛如下 曾经举办过的大奖赛如下 因为F1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十分复杂且充满了并购,收购等事项,所以相同或相似的名称并不意味着这些车队之间有着直接联系,与此相反,一些名称上并无相同点的车队反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注:所列车队名称为车队正式全称(以英文维基相关页面以及车队官方网站为准) 1994年起,由星空卫视开始了华人市场的一级方程式赛车卫星直播,由台湾主持人龚怀主担任播报员,另外搭配一位讲评同时播报,当时一直有赛前报导、赛事讲评到赛后分析,后来频道易主至ESPN STAR Sports,虽然仍旧继续转播一方程式,但已经看得出后继乏力;后来FOX体育台于2013年1月转手接下ESPN STAR Sports转播工作,频道也更名为FOX体育台,主持人也几经更替,从原来的龚怀主陆续更替到现在钱韦程配上车手林帛亨,节目规格也不断调降规格,目前仅有赛事直接送进画面,也没有棚内讲评。
172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20
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现拥有28个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规范欧盟的条约经过多次修订,目前欧盟的运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条约》。政治上所有成员国均为议会民主国家(2008年《经济学人》民主状态调查);经济上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为欧盟两大核心成员国(英国亦为欧盟核心成员国,但已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军事上绝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均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 欧盟的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当时只有六个成员国。1958年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统合在欧洲各共同体之下,1993年又统合在欧洲联盟之下,欧盟已经渐渐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时,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后来的欧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间进行了八次扩大,成员国从6个增至28个。起初推动欧盟建立的动机,是渴望重建二战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担忧欧洲会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欧盟的主要机构有欧盟高峰会(成员国家首脑组成)、欧盟理事会(成员国家部长组成的欧盟的上议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欧洲议会(欧盟的众议院,唯一的直接民选机构)、欧洲法院、欧洲中央银行等。此外,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也在欧洲共同体的管辖范围之内,但在法律上是独立于欧盟的国际组织。 欧元由28个成员国中的19个采纳为流通货币;《申根条约》取消了部分成员国之间的边境管制,目前已有22个欧盟成员国和4个非成员国实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国脱欧、欧盟的扩大、落实《里斯本条约》、全球暖化问题、非欧元区成员国加入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移民危机等。 2012年10月12日,欧盟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欧洲统一的思想,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20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中世纪时期的东罗马帝国,以及其后的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都将欧洲许多地区统一在其疆域之内。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破后,波希米亚国王Podebrady之乔治就于1646年建议,欧洲基督教国家应该组成联盟,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当时就有欧洲人设想欧洲仿效美利坚合众国,建立欧洲合众国,支持此提议者包括拉法耶特侯爵、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等。19世纪初,拿破仑曾在大陆封锁期间在欧洲大陆实行关税同盟。 最初于1948年由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组成的关税联盟,主要是免除关税,开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贸易。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公布“舒曼计划”,建议将法国、德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其他欧洲国家也可参加。 1951年4月18日,西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意大利六国签署《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合作推动煤与钢铁的生产销售。1952年7月23日,该条约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六国在罗马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该条约生效,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旨在创造共同市场,取消会员国间的关税,促进会员国间劳力、商品、资金、服务的自由流通。 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所属机构加以合并,统称为“欧洲各共同体”。1967年7月1日,该条约生效,“欧洲各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2年后,丹麦、英国(2016年6月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至今还没有脱欧)、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及葡萄牙先后加入欧洲各共同体。 1987年7月1日,欧洲单一法案生效。1990年6月,签订《申根条约》,消除过境关卡限制,使会员国间无国界,于1995年3月26日生效。 1992年2月7日,《马斯垂克条约》签订,设立理事会、委员会、议会,逐步由区域性经济共同开发转型为区域政经整合的发展。并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更名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11月1日,《马斯垂克条约》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三大共同体纳入欧洲联盟,同时发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并加强司法及内政事务上的合作。 1995年1月1日,会员国增加瑞典、芬兰和奥地利。 1999年,推出共同货币「欧元」。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2004年,第五次扩张第一阶段,塞浦路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马尔他、斯洛文尼亚加入欧盟。 2007年,第五次扩张第二阶段,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 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根据《里斯本条约》,欧盟设置新的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条约加入了《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以保障人权,使欧洲议会和各成员国议会有更大的发言权以增加欧盟的民主正当性,并试著增进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的效率。 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欧盟。 2016年6月24日,英国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将开始协商达成退出欧盟协议,直至2019年3月29日,英国将继续是欧盟成员,继续执行欧盟法律和其他经贸协议。直到英国和欧盟达成退出欧盟的协议,并获得欧洲议会和英国国会的通过,英国才能正式脱离欧盟。 欧盟目前是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成员国已将部分国家主权交给组织(主要是经济方面,如货币、金融政策、内部市场、外贸,亦包括外交政策,欧盟各国的外交政策受欧盟委员会约束),加上欧盟委员会(行政权)连同具政治影响力的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立法权)和欧洲法院(司法权),令欧盟越来越像联邦制国家。虽然欧盟还不是真正的国家,欧盟本身也无权行使各成员国的主权,但里斯本条约第一条第八项(款)允许欧盟签订欧洲人权公约成为欧洲委员会的成员国。 欧盟成员国的政体虽各不相同,但同属民主政体;为总统制;、、、、为半总统制;、、、、、、、、、、、、、 则为议会共和制;而、、、、、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其中,实行共和制的成员国占全部成员国的85%。 主张欧洲多元一体,促进欧洲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欧洲基本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 目前,欧盟有28个成员国。 此外,还有4个欧洲微型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上没有加入欧盟,但他们的周边国家都是欧盟成员国,他们的经济也过多依赖他们的邻国,而且这些国家境内主要流通的货币也是欧元,其中三个国家还与他们的邻国没有边境检查,有些小国还依靠邻国(都是欧盟国家)的军队保护,故居民其实已生活在欧盟之中。这四个国家是: (后三个主权国家与它们的邻国没有边境检查) 摩纳哥不是欧盟的成员,但是通过与法国的关税联盟使用与法国一样的货币:欧元,摩纳哥与欧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摩纳哥获得了欧元硬币的铸造权,即有在硬币的国家面上使用摩纳哥自己的设计的权利。 安道尔并非欧盟成员国,但两者间有特殊关系(欧盟对安道尔出口的产品实施零关税)。此外安道尔本身并无法定的货币,1999年之前采用法国法郎及西班牙比塞塔,之后使用欧元。 欧盟一部分成员国的海外领地,如格陵兰(经1985年全民公投退出)等,不是欧盟的一部分,不过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因作为法国海外领土及法国领土的一部分,属于例外。 名义上,整个赛普勒斯都在2004年5月1日之后,正式加入欧盟,属于欧盟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欧盟的范围不包括北赛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国(该国被认为事实上被土耳其占领,不被国际承认)。 欧盟总面积4,381,376-{zh-hans:平方千米; zh-hant:平方公里;}-,如果视为国家的话,则是世界上第七大国家。到2014年为止共有人口大约5.07亿。 欧盟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按实际汇率)或第二大经济体(按平均购买力平价)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399兆美元,超过美国(17.4兆美元)。 截止2014年,欧盟公民人口为5.07亿,按一国算位居世界第三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之后)。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有欧盟成员国公民都是欧盟公民。 冷战时的中立国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盟。 中东国家以及部分东欧欧洲国家赛普勒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马尔他和斯洛维尼亚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这是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扩张。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 2012年1月22日,克罗埃西亚共和国超过66%的投票者在全民公投中投票支持加入欧盟。 克罗埃西亚共和国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 土耳其从1963年开始就成为欧共体的准会员国,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因此也被列入欧盟扩大的候选国。由于土耳其政府拒绝承认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赛普勒斯领土争端和伊斯兰教信仰等问题(欧盟成员国均为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国家),直至现在还没有被批准加入欧盟。此外土耳其缺乏民主、人权、新闻自由及司法独立等,由于欧盟国家的经济、宗教、文化及种族差异,加上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近年渐趋威权主义及独裁,其政策偏离欧盟的价值观,尤以埃尔多安在2017年批评德国禁止土耳其官员入境为居德土耳其侨民宣传支持修宪的拉票活动是纳粹的行为更为明显,有关修宪内容更是扩大总统埃尔多安的权力,对民主及分权制衡造成破坏。现时土耳其已大大降低加入欧盟的积极性,与欧盟关系疏离,转而支持俄罗斯和中东什叶派国家(如伊朗),并改以经济条约谈判取代。 马其顿共和国正在申请加入欧盟,原希腊因国名「马其顿」问题而反对。目前已通过将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Republic of Northern Macedonia)。未来有机会加入欧盟。 阿尔巴尼亚亦于2014年6月24日成为欧盟候选国,并可能将会在短期内加入欧盟。 冰岛于2015年3月宣布放弃加入欧盟。 挪威曾于1972年和1994年两次在国内进行加入欧盟的全民投票,均未被通过,因此至今没有加入欧盟。但挪威的“欧洲经济区协定”(EEA)使挪威也享受与欧盟成员国企业和国民的同等待遇。 但挪威和冰岛及瑞士目前并无加入欧盟的打算。 至于塞尔维亚、波士尼亚和赫塞哥维纳及蒙特内哥罗,也被欧盟视为「有潜力加入欧盟」的国家,但至今仍在和欧盟谈判中,并致力改善经济、法治及人权,以达到欧盟的标准。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2013年1月23日对外承诺,如果保守党赢得2015年英国大选,英国将会跟欧盟谈判,之后会在2017年前举行是否退出欧盟的公投。当日《泰晤士报》委托波普勒斯公司所作民调显示,作为调查对象的英国人中,40%选择脱离,37%反对。如果不计算23%没有表明态度的选民并考虑调查对象实际参与公投表决的意向,这项民调所获结果可推断支持和反对脱离的比例为53%比47%,意味着多数英国人倾向于脱离欧盟。2015年5月7日举行的大选,保守党胜出大选,并顺利组成23个首个多数党政府。卡梅伦旋即与欧盟进行谈判,最终在2016年2月达成协议,但在移民及边界管制等方面,英国无法与欧盟达成协议,欧盟拒绝在有关方面作出让步。 2016年6月24日,英国举行2016年英国脱离欧盟公投。脱欧阵营以51.9%的得票率获胜,支持英国留在欧盟的卡梅伦宣布辞职,在7月13日正式生效。 接任的特蕾莎梅表示英国政府接受公投的结果,英国将开始与欧盟协商达成退出的协议。她表示,2017年3月底以前启动欧盟里斯本条约第50条款,从而展开为期两年的英国退欧进程,启动程序之前,不会经由国会表决,但后来同意容许国会进行表决。12月7日,英国国会的下议院以461票赞成、89票反对,以及60人弃权,通过2017年3月底前,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展开脱欧程序与谈判,这也是国会议员首度就启动脱欧程序时间达成共识。这次表决除通过启动脱欧谈判程序,另外也以448票对75票,通过工党国会议员提出的动议,协商谈判前,详细计划需先经过国会审查。最高法院也将于明年1月做出裁决,政府进行脱欧谈判前,是否需要经由国会同意。期间直至2019年3月前,英国将继续是欧盟成员,直到达成退出欧盟协议,这可能需要长达几年。 2017年1月,英国政府向下议院提交《2017年欧洲联盟(退出通知)法案》(European Union (Notification of Withdrawal) Bill 2017),该法案授权英国政府启动脱离欧洲联盟的程-{}-序。2月1日下议院对法案进行二读表决,以498票支持和114票反对通过。2月8日下议院进行三读表决,以494票支持和122票反对通过。 上议院于3月1日和7日表决通过加入两项修订,法案被发回下议院再议。下议院在3月13日以335票对287票否决由上议院加入的保障在英欧盟公民修订条款,又以331票对286票否决由上议院加入的国会可否决脱欧条款,法案又再送交上议院审议。上议院于3月13日晚间表决放弃加入该两项修订,让法案正式在国会通过。3月16日,女王签署法案。3月20日,英国首相府宣布,将在3月29日正式启动脱欧程序。 3月28日,英国首相文翠珊在首相府签署六页长的通知信知会欧盟,英国决定按照《里斯本条约》第50条,启动脱欧程序。3月29日,由英国驻欧盟大使巴罗,亲手交比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 依据《欧盟运作条约》,欧盟权限分为联盟专属任务,以及联盟与会员国的共同任务。其中第1部(Part)第1篇(Title)第4条(Article)第2项规定,联盟与会员国共同的主要任务领域有10个: 所有这些目标取决于成员国之间的协调,而欧盟法律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成员国的法律体系中。所有的成员国都被要求在一个共同的欧洲法律框架内立法。 欧盟法律包括了许多(重复的)法律结构,它是通过各种国际条约的签订所建立起来的。近些年来,欧盟不断致力将欧盟法律简化,并开始起草欧洲宪法。在2005年《欧盟宪法》失败后,欧盟暂时放弃了用单一一部宪法取代所有之前的条约,而改签定对《欧洲联盟条约》和《欧洲共同体成立条约》的修正草案(简称《里斯本条约》)。虽然如此,欧盟的法律和机构依旧相当复杂。 “欧洲各共同体”是三个欧洲国际组织在机构整并之后的统称,它们分别是:欧洲共同体(欧盟成立之前叫做“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著欧盟成立,“欧洲各共同体”被立为欧盟三支柱的第一支柱,其他两个是:第二支柱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第三支柱刑事案件的警察合作与司法合作。 “欧洲煤钢共同体”之成立契约中即订定有效期50年,于2002年到期解散;随著2009年《里斯本条约》的生效,废止了欧洲共同体(原“欧洲经济共同体”),其任务和地位由欧盟承接;所以2009年12月起,三个共同体只剩下一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里斯本条约》也取消了欧盟三支柱的结构,将各支柱的任务与透过里斯本条约新取得之权限做更紧密的整并。由于在《里斯本条约》的新架构下有这些变革,欧盟官方鉴于“欧洲各共同体”的名称不再适于描述欧盟当前的运作方式,不再使用此名词。 以下是几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欧洲机构:
172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26
绞刑
绞刑 绞刑分为“-{zh-hans:吊死;zh-hant:吊死;}-”和“勒死”两种。“-{zh-hans:吊死;zh-hant:吊死;}-”,是指以将人的颈部吊在半空,以其自身的重力,拉紧颈部绳索,从而引起死亡。“勒死”则是以绳索勒住人的脖子而使之窒息而死。 绞刑一般是指执行死刑。又称问绞、问吊、吊首、缳首死刑等。粤语、闽南语称吊头或者吊颈。 一般而言,把受刑者吊在树上或梁上是最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亦称为上吊。现时执行时通常将犯人双手反绑,站在活门上(南韩的绞刑是坐在活门上执行的),黑布蒙头(在日本的绞刑多数是用白布条蒙眼,而昔日英国则用白色的头套),然后在颈子系上绞刑绳。当执行者拉开活门,犯人就会颈椎折断致死。 亦有像拔河那样的缢杀方法,即两组人员在两旁拉扯绳索,勒死在中间的人。 绞刑死亡的原因相当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行刑时所用绳索的长度亦需经过充分计算,在早先多个失败案例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制定官方绞刑公式表,用以科学计算体重和绳索间的关系。现今,虽然英国已经废除死刑,但在包括新加坡在内的未废除死刑的英联邦国家仍以此表为标准计算绳索长度。 即使在这种最不可能造成瞬间死亡的方式中,大部分犯人都不会挣扎很久,因为勒紧的绞绳阻塞了动脉向脑供血。 与吊起类似,方法是让犯人站在梯子,马背,马车等物上,然后撤去脚下物体令其死亡。如纳粹德国战犯卡尔·赫曼·法兰克(Karl Hermann Frank)在1946年于布拉格被如此处刑。 长距坠落(long drop)可说是最人道的绞刑执行方式,也是目前最常用的绞刑方法。绞绳可视死刑犯身高体重不同决定其长度,做最适当的调整,通常介于1.5到2.7公尺之间。刽子手将绞绳套住死刑犯的脖子,然后打开地上的活门,使得死刑犯由高处坠落,因而拧断颈椎,瞬间失去知觉,并分钟内造成脑死。 例如伊拉克前总统-{zh-cn:萨达姆·侯赛因;zh-hk:萨达姆·侯赛因;zh-mo:萨达姆·侯赛因;zh-sg:萨达姆·胡申;zh-tw:萨达姆·海珊}-便是被此方法处死的。目前新加坡、伊拉克、马来西亚、以及日本等国家就是使用这种方式行刑,而之前许多欧美及英联邦国家及地区也曾用此方法处决犯人,如英国、加拿大及香港等。这种方式可能会把头拉掉,如1962年绞决Arthur Lucas,加拿大最后2个被绞决者之一时就发生了。 由爱尔兰人Samuel Haughton提倡,从1866年开始在英国采用并传播开来的方法,使用1.2-1.8米长的绳子,被认为是一种人道的方法。一些纳粹德国战犯如里宾特洛甫就是这样被绞决的,1946年10月28日LIFE MAGAZINE报道说“活板一打开,随着一声介于脆响和闷响间的声音,他消失了,绳子颤了一下然后就拉得笔直”。 缳首死刑(Garotting)最初用于西班牙,利用螺旋技术,将受刑人的颈部勒住窒息而死。犯人会坐上缳首架,双手被反绑在柱子上,刽子手将缳首架上绳子套住受刑人的脖子,而绞绳后方绑著一支短棍。这时,随著刽子手转动把柄,绞绳便会将死刑犯的颈部紧紧套住,然后痛苦的窒息致死。 随著科技进步,1852年西班牙发明较新型的缳首死刑,将缳首架机械化,这样能帮刽子手省力,也希望能减少受刑人的痛苦。新的执行方法将原本的绞绳取代为螺丝钉,至于固定死刑犯的头部,改用铁缳加以固定。当刽子手转动短柄,螺丝钉会从颈部后方钻进脊椎内,然后切断颈椎。但是这样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减少受刑人痛苦,因为螺丝钉不一定会钻进脊椎内。 世界各国均曾以绞刑处决犯人。在欧洲,多数情况下,受绞刑的都是平民或是重大刑案犯人(古时贵族多用砍头,后多用行刑队枪毙),使用绞刑被当作是侮辱的象征。因此,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犯许多以绞刑处死,而不是用军人使用的枪决方式。 与西方相反,在中国历史上,绞刑通常是较高等的死刑。王、公贵族或三公宰辅等高官,为了保留尸体的完整性,通常会请求皇帝“自缢赐死”或“绞刑处死”,而不是可能导致身首异处的斩首,如马嵬驿之变的杨贵妃就是被赐自缢。因为在中国,身首异处是不荣耀的象征。 英国曾以问吊作为其车裂刑的第一步,而犯人不会在此阶段中死去。 现今世界上仍以绞刑处决死囚的主要国家为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伊朗、埃及与保留死刑的英联邦国家。
172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28
欧洲
欧洲 欧罗巴洲(),简称欧洲,字源于希腊神话的「欧罗巴」(),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仅次于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个已独立的主权国家。 欧洲东以乌拉山脉、乌拉河,东南以里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极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欧陆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与亚洲合称为欧亚大陆,而与亚洲、非洲合称为欧亚非大陆。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欧洲名字的来历可能是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叫做欧罗巴的女子,她受到变成公牛的宙斯的引诱。一个更学术性的说法是:这个词可能来源于闪族语,表示“日落之地”。 而中文中的欧罗巴一词,是在由16世纪利玛窦所翻译的坤舆万国全图中所率先使用的。 欧洲的地形样貌颇为丰富。 东欧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地形,欧洲东南界为高加索山脉,其主峰厄尔布鲁士峰海拔5642米,是欧洲最高峰。其余欧洲地区除法国、荷兰、比利时等沿海地区有大片的平原外,其余多为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地交错分布的地形,阿尔卑斯山山脉横亘欧洲中部,法国与西班牙、安道尔以庇里牛斯山山脉为界,北欧则多冰河地形,有许多冰河切割消溶入海后所造成的峡湾地形,冰岛则除了冰河地形以外有很多火山地形。 欧洲流经数国的大河有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奥德河等。此外主要河流还有法国境内的塞纳河、卢瓦尔河、加隆河等、俄国境内的窝瓦河、第聂伯河、乌拉尔河、英国境内的泰晤士河、意大利境内的波河等。 除了河流,欧洲有许多湖泊。其中冰河所遗留下的冰蚀湖使芬兰被称为千湖之国。 欧洲纬度是在北纬35度以北,大部分属温带气候,并向北延伸至北极圈,故北欧西部及南部属温带气候。整个欧洲不存在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酷暑区,亦不存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酷寒区,灾害性天气亦较其他各洲少。 在西风的吹拂及洋流的调节之下,西欧及北欧西部沿海的气候是全球正偏差最大的区域,因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故此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人居住,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东欧则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年温差较西欧大,但仍较同纬度的东亚大陆小。南欧紧邻地中海,夏干冬雨,因为夏天副热带高压垄罩,冬天西风吹拂。而北冰洋沿岸地区属苔原气候。 根据这两、三百年的考古发掘,证实欧洲(包括英国等地)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活动。 公元前4000年-前26世纪,西欧的凯尔特人就出现巨石文化,现在还留有欧洲巨石建筑遗迹。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腊人的祖先就定居在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它也成为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并且逐渐发展出城邦文化。 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过后,古希腊本土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其文化影响力继续扩大, 公元前3世纪,希腊边境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和波斯,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亚洲和非洲地区,史称希腊化时代,给人类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公元前27年,古罗马兴起,成立罗马帝国,成为一个统治欧洲、西亚和北非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海。亚平宁半岛是当时欧洲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区。 公元1世纪后,基督教逐渐在罗马境内传播开来。 313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取得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3世纪后期,罗马帝国逐渐衰弱。 376年,匈人击败东哥德王国,哥德人被迫渡过多瑙河进入西罗马帝国。 395年,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帝国。北欧的日尔曼人及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兴起。 4世纪,来自东方的匈人迫使东欧各族不断向西迁移。 436年,西哥德人灭亡西罗马帝国,西欧进入中世纪。 帝国的东半部(东罗马帝国)则持续发展至1453年,最后被鄂图曼土耳其人所灭。 中世纪时期,许多民族相继建立王国,采行封建采邑制,战争不断,基督教教会遂逐渐成为社会上安定人心、救济民众的重要机构。修士的虔诚服务、默默行善及清高廉洁的形象,对传布基督信仰助益甚多。 8世纪,查理曼建立查理曼帝国。 843年,即分裂。该帝国的东半部发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雏型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建立起来的。 天主教教会在西欧握有极大力量,所有知识传承都在修道院中进行。宗教迫害和十字军东征给欧洲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这一时期被启蒙时代的学者称为黑暗时代。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尤其是南欧和东欧遭受亚洲游牧民族的多次入侵,比如阿拉伯人、马扎尔人、阿瓦尔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 14世纪开始,在西欧和南欧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的冒险,足迹遍及非洲、美洲和亚洲。 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发生文化的大量精进,被称为文艺复兴,这也引发了宗教革命,许多国家脱离天主教教会的管辖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国常因教派不同而引发政争,甚至有许多的宗教战争。在西欧的政教纷扰之际,东方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则在彼得大帝及随后的几位沙皇领导下逐渐强盛。 16世纪,原来统治德意志、西班牙、葡萄牙及其殖民地的哈布斯堡王朝衰落,最终在三十年战争中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1667年到1763年,是新兴的英国、法国、荷兰三强鼎立,一共爆发六次战争:法国与西班牙——荷兰的遗产战争(1667年~1668年)、法国与荷兰的法荷战争(1672年~1678年)、反法同盟与法国的大同盟战争(1688年~1697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年~1713年)、英国——奥地利与法国——普鲁士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和英国——普鲁士与法国——奥地利——俄国的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 这些战争的最后结果:英国击败法国和荷兰,夺取大片海外殖民地,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崩溃,最终爆发震撼世界的法国大革命。 17世纪末,英国政治上发生光荣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随即影响欧洲大陆,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 义大利、德国在19世纪完成统一,随著科技的进步、对外界的不断探索及进化论的提出,欧洲成为帝国主义的摇篮,掠夺全世界的资源。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极度扩张终于导致欧洲变为战争策源地,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很大的创伤并丧失世界霸权。欧洲国家陆续丧失其殖民地统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又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1950年代开始,出现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及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缔约国两个集团对峙的局面。 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政治经济阵营:东欧的共产主义和西欧的资本主义。 到1990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重新回归资本主义。 现在,“欧洲”这个词被更广泛的用来作为欧洲联盟的代名词。现在欧盟有29个成员国,更多的一些成员身份谈判正在或即将进行。所有欧盟成员国都是欧洲委员会的成员国。 欧洲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在政治制度方面,无论是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双首长制等均源自于欧洲,世界各国普受影响。 在政治色彩上,欧洲政治思潮从左到右,一列俱全,诸如无政府主义、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保守主义、君主主义、乃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均在欧洲政治史上扮演一定角色,此较诸其他各大洲,是为欧洲独特之处。现在欧洲某些国家左派与右派轮流执政,形成钟摆效应也为颇值关注。 欧洲一体化越来越成为欧洲发展的趋势。欧洲许多国家的政党之间组成各自的联盟,例如欧洲人民党、欧洲绿党、欧洲人民党、欧洲自由民主改革党、欧洲左派党、欧洲民主党、欧洲自由联盟等。除美国以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会员国主要是由欧洲各国所组成。目前欧洲在联合国共有44个会员国,其中英、法、俄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现在的欧洲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发展加强欧洲一体化,现时欧盟更为一个超国家组织,是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冷战结束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开始浮现出来。 欧洲对于同性恋人士的政策在世界上也是最为宽容的。在全球二十多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中,欧洲就有十三个,分别是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挪威、瑞典、葡萄牙、冰岛、丹麦、法国、卢森堡、爱尔兰、芬兰、英国、德国。另外欧洲还有十多个国家承认同性伴侣民事结合,他们是安道尔、捷克、斯洛文尼亚、瑞士、匈牙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克罗地亚、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希腊、意大利、圣马力诺、马耳他。欧洲有37个国家立法禁止在就业、医疗等社会日常生活中基于对性倾向的歧视行为。此外,欧洲所有的国家规定两个成年人之间自愿的同性恋行为合法。 资本主义最早从欧洲发展起来,工业和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是各洲中最高的。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属发达国家,其中以北欧、西欧和中欧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随着欧盟的发展,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1979年3月13日开始在欧洲共同体内部使用欧洲货币单位作为计价结算的一种货币单位。现在欧元(€ ISO 4217码EUR)是目前欧盟28个会员国中的18国(也有这18国以外的国家,已经是31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货币)所使用的货币。欧盟各国对于是否加入欧元区皆有自身利益的考量,目前有一半以上的欧盟会员国仍发行自己国家的货币,并未加入欧元区的行列,例如:英镑等。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欧元区经济的荣枯深深地影响著全世界的景气。 在欧洲一些传统产业中,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很高。全洲耕地总面积约2.9亿公顷,农业人口比重为15%。但是由于人口稠密,消费高,大多数国家粮食不能自给。欧洲的工业产值是各洲中最高的,交通运输业极其发达,全洲有35万千米铁路;公路总长420万千米;海运总吨位约占世界的45%,具有很强的外贸经济的特点。此外,欧洲航空业和旅游业也很发达。 欧洲的人口约有7.28亿人(2005年数据),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1%。其平均人口密度居各大洲的第一位。目前欧洲各国多面临生育率下降及人口老化的问题,而推行各种政策以使人口正常成长。 欧洲各民族主要是属于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超过90%的欧洲居民),最为广泛使用的有波罗的语族、罗曼语族、日尔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凯尔特语族以及阿尔巴尼亚语、希腊语,也有从东方迁徙过去的使用乌拉尔语系语言的各民族和古老的巴斯克民族,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尚有一部分使用阿尔泰语系的民族。基本是以民族国家划分,有的生活在不同国家的操同一语言的人群承认属于同一民族,但有的不愿意承认,只强调自己是那一国家的人。 欧洲人分属多个不同的语族,其中有: 关于欧盟成员国的语言使用,参见欧洲联盟的语言。 所有欧洲国家的公民都要接受义务教育,或者至少是接受某种教育培训。欧洲的义务教育大概从6、7岁开始,一直持续到15、16岁。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基础教育的时间大概只持续四到五年,而在少数国家,却需要七八年。基础教育完成之后,学生所继续接受教育的高一级的学校就有多种类型了,有继续为高等学校预先培养人才的文理中学,还有一些技工学校。与此同时,在许多国家还有许多很有名望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综合性大学,接纳那些已经完成初中等教育的学生。在这种教育体制的促进下,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文盲率都很低。 雕刻艺术建筑、美术、文学以及音乐都是在欧洲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的东西。许多城市,比如伦敦、巴黎、维也纳、罗马、柏林以及莫斯科等,今天都是在作为首都的同时,也被视作该国的文化中心。此外,在许多城市还有很多重要的剧院、博物馆、交响乐团以及其他很重要的文化设施。 欧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欧洲史前美术体现了欧洲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的成就,其中欧洲旧石器时代艺术是迄今所知人类最早的真正的艺术品。此外欧洲史前器具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被学者们称之为活动艺术。 11~17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奠定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 欧洲各国在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也很紧密。 在文化方面,1950年创立以西欧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广播电视机构为主的欧洲广播联盟。1957年8月21日创立的欧洲新闻社联盟增进各国新闻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技术方面,由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荷兰、丹麦、意大利、瑞士8个国家共同经营的欧洲南天天文台是位于南半球的大型综合性天文台,其研究课题几乎涉及天文学的各个领域。1973年由30多个国家建立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促进欧洲各国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迅速发展。1975年5月30日由欧洲多个国家组成的-{zh-hans:欧洲空间局; zh-hant:欧洲太空总署;}-在航天领域很有竞争力。 欧洲的宗教中,72%主要是信仰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以及东正教)。 8%是伊斯兰教,其中大多数在俄罗斯生活(两千五百万),除此之外,在土耳其(590万)、法国(550万)、德国(320万)、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阿尔巴尼亚(140-250万)以及意大利(110万)等欧洲广大地区都有穆斯林分布,西欧的穆斯林主要为移民。 仅有少于1%的欧洲居民信仰犹太教(将近200万人)。其他的宗教(如印度教、佛教等)也都仅有低于1%的信徒。 在欧洲,越是发达的地区,无宗教人口的比例越高;越是落后的地区,信神的宗教信徒的比例越高。根据欧洲联盟2005年公布的调查结果,不相信存在神的人口比例,超过60%的有英国、法国、荷兰、瑞典等国,超过50%的有德国、比利时、瑞士、挪威等国,而低于10%的有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低于20%的有葡萄牙、希腊、波兰等国。 欧洲各国在亚洲各地曾建立广大的殖民地,例如:英国拥有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和香港等;法国拥有印度支那,即今日中南半岛东部地区;葡萄牙曾管治澳门、果阿邦和东帝汶;西班牙曾管治菲律宾;荷兰曾拥有东印度群岛,亦即今日的印尼。也因此东南亚国家与欧洲国家的关系非常深厚,由于这般深厚的关系,今日国际关系中,欧洲对于东南亚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在曾受西班牙统治,以天主教为国教的菲律宾,教宗所指派的枢机主教亦有政治及社会上的影响力。东北亚的日本曾与德国、义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组成轴心国,现在日本、韩国与欧洲各国主要是以经济关系为主,政治上的结盟已渐次减少。 欧洲与美国虽然在文化、民风等各方面,有著浓厚的历史渊源和联系,但大致上于二十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欧洲有一种较紧密的盟友关系。在此之前,由于美洲在17世纪时期,曾是欧洲国家流放异见人士和囚犯的地方,所以,在美国开国1786年的初期,与欧洲殖民主义者,尤其是曾经统治过美国的英国,有著对立的关系。其后由于美国和欧洲长时期实施政治互不干预的政策,两者在18至19世纪各自发展。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令欧洲元气大伤,但美国经济却有高度增长,西欧诸国均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自然靠近美国。再加上东欧诸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因而与美国关系降落冰点。冷战时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加强除东欧外其他欧洲国家与美国的亲密度。但是在冷战结束后,威胁消失,欧洲(主要是欧盟成员国)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一些变化,欧洲更需要有自己的声音,因此某些欧洲国家在九一一事件、伊拉克问题、以巴冲突等方面与美国产生不同意见,甚至有较大的分歧,但是其根深柢固的盟友关系还将保持不变。英国却在上述事件中更加靠拢美国,与美国结成极为坚定的同盟关系,但也遭人取笑这个美国原属的殖民主几乎反倒成了美国的附庸。西班牙、波兰等在美伊第二次战争时对美国的强力支持,使得美国称赞这些国家为新欧洲,但随著恐怖份子对西班牙发动攻击,西班牙已退出她与美国间的盟约,自伊拉克撤军。 地理上,欧洲与中东是近邻,历史上,欧洲与中东的关系一向紧张,基本上是由于两者在宗教理念上的根本不同:欧洲大部份国家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而中东阿拉伯国家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中东多个地区曾经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 横跨欧洲与小亚细亚的伊斯兰教国家土耳其本身与传统欧洲各国的关系就非常微妙,它地处亚欧交界处,且它曾经既灭亡拜占庭帝国,现在又极渴望加入欧盟。 欧洲和北非的关系,跟她与中东的关系差不多,因为北非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而北非亦是回教国家地区。历史上,只有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帝国曾经统治过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南部。自欧洲殖民主义兴起,非洲各地成为欧洲的殖民地,法国在中非、西非和北非建立的法属西非洲殖民地,是非洲大陆当时最大的殖民地。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洲争夺自然资源,情况直至19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各民族的独立运动浪潮,多个国家纷纷独立,才有所改进。欧洲和非洲亦循著经贸的方向发展。 跟美国一样,欧洲开发澳大利亚的初期亦以流放囚犯的作用。但由于欧洲和澳大利亚在地理上相距甚远,令到两者有著各位发展的空间,但在经济、文化和宗亲的联系上,澳大利亚和欧洲仍然有著很紧密的联系。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主要移民群种均来源于欧洲,与当地土著民族及其他移民发展大洋洲。 虽然不少世界各国各项数据排名(如GDP、进出口总额、奥运会奖牌等)都将欧盟作为一个类似于主权国家的整体来看待,欧洲一体化的程度确实领先全球,但不同的欧洲国家在某些领域的内部政策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欧洲是除东亚以外全球世俗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欧洲大部分国家皆已不设国教,但挪威、冰岛、芬兰的宪法仍规定基督教路德宗为国教或唯一享受国家补贴的宗教,希腊宪法仍规定东正教为国教。 英国、丹麦、瑞典、波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欧盟成员国至今未加入欧元区。 欧洲大部分国家不设死刑但保留无期徒刑,西班牙、葡萄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不设无期徒刑,但罪行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可能会被累计判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超长刑期。 荷兰是唯一一个明文规定吸食和买卖大麻合法的欧洲国家。法国、希腊、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对大麻实行严厉的管制,无论是吸食还是买卖皆为违法,也不允许将大麻作为处方药使用。其他欧洲国家大都禁止私人种植和买卖大麻,但英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和捷克允许使用从大麻中提炼出的某些成分制造处方药。 俄罗斯、瑞典、挪威、冰岛及东欧部分国家禁止一切形式的性交易,德国、荷兰、瑞士、奥地利、匈牙利、希腊、土耳其允许开设妓院卖淫,其余的欧洲国家允许性交易但禁止有组织地卖淫。 西欧大部分国家允许进行同性婚姻登记,瑞士、捷克等国家则允许同性之间建立同居民事关系但不提供同性婚姻的注册登记,波兰、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大部分东欧国家明文规定婚姻只能是异性之间的民事关系。
173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39
法国国旗
法国国旗 法国国旗是一面从左至右蓝、白、红色垂直排列的三色旗。法国人称之为: 有时也叫,口头称作。 法国的国旗以三色旗()著称,最早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颜色取自当时法国国徽(红和蓝),再加上法国王室的颜色白色。其中蓝色是圣马丁长袍的颜色,白色纪念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红色则是圣但尼军旗的颜色。最早的三色旗色彩的排列与今天不同,红色在左,不过后来有过调整。 1794年2月15日,旗帜最终被确定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国旗。 波旁王朝复辟时,三色旗曾经被废除,而用王室的鸢尾花旗()。然而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三色旗再度成为法国的国旗,使用至今。法国国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旗之一,三色旗代表的价值和意义对后来世界各国国旗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现在法国三色旗官方正式的颜色标准是: 这种标准被1974年至1981年期间执政的法国总统德斯坦()批准采用,以替换早先颜色较暗的三色旗版本。 现在,除了在海军中使用的三色旗是方形的外,其他场合使用的三色旗的长宽比都是2:3。长期以来,旗子中的三条色彩条纹不是严格相等的,蓝/白/红三色的宽度比是30:33:37,和早期法国革命时的巴黎市市旗的比例一致。这样来划分比例是有道理的。最初的法国国旗是按蓝、白、红三色同样宽窄的尺寸做成的。后来发现,由于中间的白色较两旁颜色明亮,使人眼产生一种错觉,看上去总觉得两旁的红色带没有蓝色带-{}-宽。后来,为了克服这种错觉,才把蓝色条带缩窄,把红色条带加宽,直到人眼看上去非常自然、匀称,从而成为今天的比例。可是法国革命后于1853年5月17日(?),这面旗又被拿破仑三世下令改为相等宽度,但海军军旗没有改动,继续使用 30:33:37 比例的三色旗至今。 据说,三色旗的起源来自于1789年7月法国革命期间革命军所戴的帽章。该帽章由革命军总司令拉法叶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设计,它采用的颜色借鉴了巴黎市市徽的红色和蓝色,原本只有红蓝两色,后来拉法叶加入代表王室的白颜色,寓意是期望人民与王室携手合作,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国家。1789年后,巴黎的颜色不再被使用;原因可能是拉法叶当时采用了美国独立战争旗子的颜色(蓝,红和白色)。大多数的历史学家和旗帜学家,包括法国的那些学家,同意现在这种最终的说法,虽然这来源于传说。 最初,红色在旗杆的一侧,蓝色在外侧。后来为了避免与海军的军旗混同,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期间的1794年2月15日,旗杆一侧被换成蓝色,红色被移到外侧,并正式地被采用为法国的国旗,同年5月20日开始启用。起初,它的采用并未受到广泛欢迎,那时的海军正继续在君主政体的白色旗之下作战,同时威胁要叛变。这种式样的三色旗并不是最早出现的,举例来说,1791年时的军队和1789年后的国卫队就曾把它作为军旗。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战旗使用旗角是红蓝双色菱形,中心绘有金fasces lictoriae(前罗马共和国的徽章)的白色旗。垂直的旗子在1812年被军队采用了,以替换早先中央绘有白色十字架的红蓝两色旗。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三色旗被革命前使用过的王室的丁香花(fleur-de-lis)白色旗代替。然而1830年革命,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国王登上王位后,再一次指定三色旗为国旗,一直持续至今。 1848年革命时期的旗子以在三色旗上绘有洛林红十字为特色。它被支持新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政府的激进分子升起。
174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41
丹麦国旗
丹麦国旗 丹麦国旗又称为“丹尼布洛”(丹麦语:"Dannebrog"),意思为「丹麦人的旗」或「红色的旗」。丹麦的国旗是现今使用的国旗中最古老的,自1219年使用至今,对北欧国家的北欧十字国旗设计起了重大影响。其他采取类似国旗设计的国家就包括了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
174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43
日本国旗
日本国旗 日本国旗为一面白色长方形旗帜,旗帜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形代表太阳。其正式名称为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Nisshōki),在日本国内常以“日之丸”(,ひのまる,Hinomaru)称之。 传说日本是天照大神创造的,而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公元8世纪时这面旗帜就开始为天皇使用,当时称作“天皇旗”。在欧洲列强前往亚洲殖民以前,日本处在江户幕府的锁国时期,贸易往来较少,国家意识淡薄,因此与中国、朝鲜同样未有制定国旗。直到幕末时期,欧洲列强和美国的军舰前往日本列岛,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需要国旗进行识别,但是日本无旗可挂。1854年3月,《神奈川条约》签署;同年7月,江户幕府以老中阿部正弘之名发布通告,在民船、商船上使用日之丸旗。19世纪中叶开始,日章旗逐渐成为代表日本的旗帜,所有日本船只悬挂着的就是这面旗帜。1870年,日章旗正式定为日本海军旗帜,白色象征神圣、和平、纯洁及正义,红色则象征真挚、热忱、活力和博爱。 二战后50多年来,是否重新立法确立“日之丸”、“君之代”的国旗、国歌地位,在日本国内争议很大。1999年8月,日本国会才通过《国旗国歌法》,将“日之丸”和“君之代”分别定为日本的国旗和国歌。 色彩:
174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47
西德
西德 西德(),或联邦德国,是对1949年5月至1990年10月之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俗称。 西德的正式名称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BRD”也被使用。 东德时期,西德()或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1950和1960年代被使用。这在1968年宪法颁布以后考虑了西德和西柏林的外国人而发生改变,当时单一的德国的观念被放弃。1970年代早期,从《新德意志报》开始,缩写BRD开始流行。1973年,东德官方渠道接受了这个词作为标准的表达方式,其他东方集团国家也随之做出相应的做法。 为回应这一变化,1965年联邦德内关系部长埃里希·门德发出《关于德国的称谓的指令》建议避免使用缩写。1974年5月31日西德联邦和州政府首脑建议在官方出版物中始终使用全称。从那时起西德渠道避免使用缩写形式,唯独左倾的组织例外。1979年11月联邦政府告知联邦议院西德公众媒体德国电视一台和二台同意拒绝使用缩写。 俗称“西德”及同等的术语被许多语言所用。“Westdeutschland”也在德语国家广为流传,通常没有政治色彩。 一些历史学家称之为波恩共和国(),此外还有早期称呼波恩政权()。 1945年4月16日—4月30日柏林战役纳粹德国最终战败无条件投降之后,根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中英、美、法、苏四国的秘约,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同盟管理议会()来治理德国事务。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1948年3月时,美、英、法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在德国西部组成一个政权。苏联方面也针对这点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并进而宣布著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 但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境内的货币重整计划。当时西方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整合为一,但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西德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短短三日后发行了东德马克,俨然象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却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所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缩写:)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体。 西德于1955年5月8日加入北约,相对的,由苏联扶植、 德国统一社会党主政的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则加入了-{zh-hans:华沙条约组织; zh-hant:华沙公约组织;}-,使得东西德间的交界成为两大对垒阵营的最前线,冷战的焦点。 1957年,根据《萨尔条约》,原被法国托管的萨尔保护领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为萨尔州。 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东德领土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并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此覆盖德国全境,德国统一。1991年3月15日,四个占领国正式放弃对其的占领权。因此除了视为是一个分裂状态下的独立国家之外,因两德统一是由东德被并入原来西德,统一德国的所有制度与统一前的西德完全一致,所以西德也可被视为是当代德国的一段历史时期。 有鉴于魏玛共和国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的失败教训,同时避免总统制可能出现的独裁,西德实行联立制,政党需取得5%议席才能进入议会。在西德大部分时期,议会只有四个政党,分别为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拜恩基督教社会联盟、德国社会民主党及德国自由民主党。德国绿党在1980年代后才进入德国联邦议院。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建立于其初期范围包括二战后由美国、英国和法国所占领的德国领土而除了德国西部的领土外,东德境内、德国原本的首都柏林市区西半部在当时也属于西德非法定的事实领土。如此一来,西柏林成为一个飞地,被东德领土所包围。
174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49
世界语旗帜
世界语旗帜 世界语旗帜(),它的样子是绿底、左上角白色正方形,正方形当中有一颗绿色五角星。其中绿色象征着希望,白色象征着和平和中立,五角星表示五大洲(传统上的说法)。 根据国际世界语协会理事会推荐的尺寸比例应该为:旗帜宽比旗帜高比旁边的白色正方形边长应该是3:2:1。白色部分和包围五角星的圆的半径的比例应该为:10:3.5。 一些世界语使用者认为这面传统的旗帜对于一门国际语言来说太富民族主义色彩,所以很多组织已经不再推荐使用它了。很多人则继续把它当成国际或超国家团结的标志。虽然一些世界语者把所有人都把世界语作为第二语言当作“最后的胜利”而认为这面旗帜没有使用的必要,但是有时世界语的旅行者仍会使用这面旗帜以方便和其他地方的世界语使用者见面。
175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51
M
M M, m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3个字母,在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中都发双音。它起源于希腊的Μ, μ。闪族人起初用它来表述水。 汉语拼音有一个 Unicode 未收的带重音符的 m (̀)用来表示「呣」的发音。 在一些医学检验报告中,参考值标示的M为男性(Male)的意思。
175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53
湄公河
湄公河 湄公河(;;;;),干流全长4180公里,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世界第十二长河流,亚洲第七长河流;主源为扎曲,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流经中国大陆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以南省份流入南海。流域除中国和缅甸外,均为湄公河委员会成员国。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部分被称为澜沧江;下游三角洲在越南境内,被称为九龙江。 由于湄公河在旱季及雨季的流量变化极大,以及主干流有不少激流及瀑布,造成湄公河的航运能力差。目前湄公河只有下游550公里可通航。 湄公河或来自于泰语的, ,其中Khong的部分可能与上古汉语的「江」同源。 澜沧江的河源为扎曲(或「杂曲」),藏语的意思是「从山岩中流出的河」。扎曲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县城以上流域被称为杂曲河源区,其流域总面积10505平方公里,总长度199.3公里。河源区分三段,即「加果空桑贡玛曲」、「扎那曲」和「扎曲」。 自河源至陇冒曲汇合口,河段长30.4公里,汇合口海拔4662米,河面宽约30米。 陇冒曲汇合口以下至扎阿曲汇合口(尕纳松多),长62公里,汇合口海拔4360米,河面宽约30米。 有「扎西气娃湖」、「拉赛贡玛」和「岗果日山」三个源头,关于哪个是澜沧江的真正源头,目前尚无定论,有「岗果日山」说和「拉赛贡玛」说。 扎阿曲汇合口(尕纳松多)至到杂多县城,长106.9公里,汇合处河床海拔4055米,河面宽约100米。 湄公河-澜沧江流域面积大约795000平方公里。 湄公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流域降水和雪山融水,其中降水占河流径流量的一半以上,雪山融水占约六分之一。 湄公河的水流量在枯水期和泛滥期差异极大,5月份雨季开始,水位上升,九至十月为汛位高峰,最大洪峰流量曾达每秒7.57万立方米。泛滥地区主要在湄公河三角洲,洪泛面积约400万公顷,由于有-{洞里萨湖}-调节,减轻了泛滥程度。一月至二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为每秒1250立方米。 此外,湄公河上游一段河谷宽广,水流平静。沙湾拿吉(Savannakhet) 至巴色(Pakxe) 一段,前130余公里坡降较陡,多岩礁、浅滩和急流,沿岸砂岩迫近河道,有的地段突入河心,形成岩礁和险滩河床。巴色到柬埔寨的金边为下游,长559公里。流经地区为平坦而略为起伏的准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河床宽阔,多汊流(Distributaries),但部分河段有小丘紧束或横亘河中,构成险滩、急流,全河最大的险水——「孔(Khone)瀑布」就在此段,宽约10公里,洪汛落差15米、枯水季落差24米。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湄公河航运并不发达,上下游航运不能直通: 通过湄公河委员会成员国的协调,湄公河干流及其若干支流的通航条件也已得到改善,可望成为全线通航河流。 锦马叻险滩是湄公河最长的险滩,位于湄公河从沙湾拿吉(Savannakhet) 至巴色(Pakxe) 的河段(约长265公里),其中险滩上段是一系列并排的石梁横亘河中,绵延25公里,共有急流11处,下段有大片的成群岩礁阻塞河床,长达60公里,有急流4处,河水在岩石作用下被切成50-70米的曲折细流,汛期水深流急。在两险滩之间是一段长约15公里的平缓水段,河宽约1.5公里。 锦马叻险滩以下的104公里,仍为石质河床,沿岸峡谷笔陡,水流湍急,至距巴色25公里处河道开始展宽,达200-3000米,水流逐渐平缓,河中有许多小岛和沙嘴。该段落差从万象至沙湾拿吉段为30米,从沙湾拿吉至巴色段为54.6米。 孔(Khone)瀑布是湄公河的最大瀑布,也是世界流量最大的瀑布,位于老挝南部边境。宽10公里,洪汛落差15米,枯水落差24米。 该地在雨季到来时,最宽的地方达14公里,是湄公河在老挝境内最宽的河段。旱季河水消退,这段「宽腰」会出现数以百计的小岛及沙洲。如果把小渚、沙洲都算上,数量过千,当地人就把这个区域称为「四千美岛」。 孔瀑布被河床岩礁分成两半,西边称为松帕尼瀑布,东面称为帕彭瀑布。松帕尼瀑布最高,枯水时完全断流;帕彭瀑布枯水时落差18米。雨季洪汛流量为每秒4万立方米。 在法国殖民越南时期,孔瀑布一直被视为经湄公河往中国航运的主要障碍,法国殖民者曾多次尝试打通孔瀑布上下游的航运,不过最终都失败了。因此法国殖民地当局决定建造东德岛(Don Det)——东阔岛(Don Khon)窄轨铁路,并由公元1893年开始营运,以协助运送湄公河上下游物资,不过该铁路已在公元1940年停止营运。 除此之外,孔瀑布亦是全球最大淡水鱼——湄公巨鲶的栖息地。湄公巨鲶是鲶鱼的一类,目前被列为世界濒危保护动物。据资料记载,目前人类捕捉到最大的湄公巨鲶是在2008年捕获,体长大约3米,重约293公斤。 湄公河下流及其9条叉道流入南海时所形成的冲积平原,称为湄公河三角洲,该河段被越南人称为九龙江,是越南第一大平原,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其中1/5属于柬埔寨)。平均海拔不到2米,多河流、沼泽。越南南方60-70%的农业人口集中于此,是越南稻米生产的主要产地,也是东南亚著名的产米区之一。 湄公河三角洲土地肥沃,在近代称为南圻,古时曾经被占城国和真腊国反复争夺,最终被越南占领。1862年6月5日,越南代表在西贡签署《同法国和西班牙的友好条约》(第一次西贡条约)。根据条约,越南割让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边和省(Biên Hòa;今同奈省)、嘉定省 (Gia Định)、定祥省 (Định Tường)和昆仑岛给法国。1867年,法国再夺得昭笃 (Châu Đốc)、河仙 (Hà Tiên) 和永隆 (Vĩnh Long) 三省,并将以上六省称为交趾支那(Cochinchine),首府是西贡,亦即是现时越南南部的重要城市胡志明市。 湄公河自金边以下分成两支,在越南境内叫前江和后江,这两江把三角洲分成三部分。后江以南部分为金瓯半岛,由于湄公河泥沙的淤积,半岛每年向西南海边延伸60-80米。半岛西侧海滩长满了热带特有的红树林,内地多稻田和热带丛林。前江和后江之间是平坦肥沃的平原,河渠密如蛛网。前江以北部分,西部为同塔梅平原,实际是沼泽区,雨季一片汪洋,水深3米以上,旱季也水深及膝,盛产莲藕和浮稻。东部为同奈平原。 湄公河的主要支流都比较短小,长度均只有数百公里,主要支流有南塔河、南鸟江、南康河、南俄河、南屯河、邦非河、色邦亨河、蒙河、桑河及-{洞里萨河}-。 湄公河最大支流是起源于泰国境内的蒙河,该河发源于泰国呵叻府,河流先向东北流,然后转向东流,最后在空坚附近注入湄公河,河流全长550km,流域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720立方米,其最大支流是锡河。 湄公河另一条较大支流是-{洞里萨河}-(Tonle Sap),该河发源于柬泰边境,河流向东南流,最后在金边注入湄公河。该河全长400km,流域面积8.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960立方米,其上游有-{洞里萨湖}-,在金边附近分成前江与后江,目前-{洞里萨湖}-和-{洞里萨河}-可以通航。 -{洞里萨河}-的流向因季节而异。在汛期高峰,当湄公河水位高时,水经-{洞里萨河}-流入湖中,湖面在此时从2,590平方公里(1,000平方哩)余增加到约10,360平方公里(4,000平方哩)的最大面积。在旱季,当洪水退去时,-{洞里萨河}-逆向朝东南泻入湄公河中。-{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主要的高产渔场。 湄公河通航的困难,意味著当地居民难以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目前已知最早于公元前2100年,当地已有人类定居。泰国著名的班清(Ban Chiang) 遗址,正是人类在湄公河流域有悠久定居历史的最佳证明。考古发现,当时班清遗址的居民已进入铁器时代早期。 另一方面,位于现代越南安江省(An Giang) 的喔㕭遗址,是湄公河流域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据推断,该遗址属于在公元一世纪开始,在湄公河三角洲一带盘踞的历史古国——扶南国。经考古发掘,在当地发现从遥远地方而来的古罗马钱币,可见当时扶南国的商业十分兴盛。公元五世纪时,深受印度教——高棉文化影响的扶南国,被新兴的真腊国取代。 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期间,首都为吴哥的高棉帝国建立,不久便取代了真腊国,成为湄公河流域最后一个强大的国家。高棉帝国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纵贯高棉帝国统治期间,湄公河一直是高棉帝国对抗东南亚新兴国家暹罗、占城及交阯的前线。高棉帝国一直企图消除暹罗和交阯在湄公河沿岸的影响力。 公元1540年,葡萄牙人安东尼奥·法里亚(Antonio de Faria)成为第一个到逹湄公河的欧洲人。虽然当时很少欧洲人知道湄公河三角洲上游的情况,但一个由欧洲人在公元1563年绘制的地图,仍然标示出湄公河流域的范围。 公元1641年,隶属荷属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的荷兰商人格里特·冯·温斯特夫(Gerrit van Wuysthoff)率领的探险队深入湄公河,最远到达上游的万象(Vientiane),即现代寮国的首都。 尽管较早前,西班牙及葡萄牙人已在湄公河流域进行探险贸易及传教,但是普遍欧洲人对该地只有零星兴趣,直至在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人企图在当地建立殖民统治,才对湄公河上游进行大型及有系统性的探险活动。 在欧洲人踏足中南半岛之前,占城国与真腊国便一直争夺湄公河下游的控制权,两者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公元1470年,黎圣宗黎灏南下御驾亲征,征服占城国为止。公元1623年,真腊国王与阮氏政权联姻,真腊国王允许越南人在普利安哥地区(柴棍,今越南胡志明市)建立城镇,作为对阮氏政权的聘礼。这是自黎圣宗征服占城国以后,越南边境再度向南扩张。后来阮氏政权经过二三代人对真腊国的战争,积极干涉真腊国王位继承的内乱,以及华裔河仙镇总兵鄚氏的协助,终于把湄公河三角洲纳入版图。 不过,自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法国政府将扩张目光转至海外。由于眼红英国人在经营殖民地的成就,法国试图在远东的湄公河流域建立殖民地,在公元1861年,法国人占领西贡。1862年6月5日,越南代表在西贡签署《同法国和西班牙的友好条约》(第一次西贡条约)。根据条约,越南割让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边和省(Biên Hòa;今同奈省)、嘉定省 (Gia Định)、定祥省 (Định Tường)和昆仑岛给法国。 两年后的公元1863年,法国逼使柬埔寨成为法国的保护国。1867年,法国再夺得昭笃 (Châu Đốc)、河仙 (Hà Tiên) 和永隆 (Vĩnh Long) 三省,并将以上六省称为交趾支那(Cochinchine),首府是西贡。在1874年3月15日签订的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政府正式承认法国对昭笃、河仙和永隆三省的割让。 为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府(le Gouvernement Général de l'Indochine)试图探索湄公河上游,以打通来往中国内地与交趾支那的「黄金水道」。 公元1866年,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府派出一支探险队,名叫「湄公河探险队」(L'exploration du Mekong),考察湄公河流域及湄公河源头。探险队一行6人,队长是欧内斯特·杜达尔·德·拉格雷中校,副队长是安邺大尉,都是海军军官。 1866年6月5日,探险队从交趾支那(Cochin-chine)的首府西贡(Saigon)出发,沿湄公河北上,经柬埔寨,考察了刚发现不久的吴哥遗址,然后经泰国、老挝,于1867年10月进入中国云南省,再由云南到四川,考察长江流域,然后从汉口乘船到上海,1868年6月20日从上海乘船返回西贡。历时两年零半个月,行程8677.58多公里,其中5833.87公里是欧洲人此前从未涉足之地。。 这次考察过程中,队长德·拉格雷因在丛林中弄坏了鞋子,赤脚行走被水蛭咬伤,因伤口溃脓于1868年3月12日死在云南东川,由副队长安邺继续带队前行。安邺返回巴黎后,写了印度支那探险记(Voyage d'exploration en Indochine,1873)。在书中,他认为湄公河有太多瀑布和激流,不利航运,并不是通往中国内地的「理想」贸易水道。这促使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府企图打通越南红河上游的「黄金水道」,进入中国云南,以打开中国内地市场。因而跟盘踞在红河上游保胜(今越南老街省)的黑旗军发生军事冲突,导致中法越南战争的爆发。 Garnier在1872年再次前往云南,并打算从云南进入西藏,但未获成功。此后安邺被派往河内,解决法国商人与越南当地百姓之间的冲突,但不幸于1873年12月21日在冲突中被打死。 「湄公河探险队」花了近两年时间,描绘不少当地风情、地貌的图画,可说是精细准确,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探险队考察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湄公河流域的历史地理和当地人文风情,以及湄公河的水文气象。他们沿途绘制了一系列极具军事、科学价值的地图,主要-{范围}-包括印度支那三国,以及中国的云南省。 尽管上述的六人探险队对湄公河流域的考察相当详细,但却没有真正考察到湄公河的源头,直到公元1900年,俄国探险家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Pyotr Kuzmich Kozlov)才考察到湄公河源头附近。公元1994年,法国探险家米高·佩塞尔(Michel Peissel)终于在一个高山隘上找到了湄公河的源头。 从公元1893年开始,法国沿著湄公河将势力伸延至老挝,在二十世纪初成立了法属印度支那(French Indochina),直到第一次越南战争后,法国才结束对湄公河流域的影响力。 在第二次越南战争后,美国势力退出湄公河流域,但由美国幕后支持的泰国,跟共产党政权主政的越南、老挝等国,仍因意识形态的问题,阻碍了各方对湄公河的开发。 湄公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为4750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首位。据统计,湄公河大部分河段河槽深切,多峡谷,适宜建坝,其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800万kW,可开发水能估计为3700万kW,年发电量为1800亿kWh,其中的33%在柬埔寨、51%在老挝。目前,已开发的水能不到1%。 中国在澜沧江上游的扎曲规划了果多水电站,在昌都以下的干流则规划了21个梯级水电站,其中西藏境内6级,云南境内15级(又分上游7级和下游8级)。在云南境内的水电站中,已经建成的有漫湾水电站(1996年)、大朝山水电站(2002年),正在修建的有小湾水电站,准备修建的有景洪水电站,正在规划的有糯扎渡水电站。电站大坝将改变湄公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并可能引发外交争端。 泰国在湄公河上建有。老挝、柬埔寨也有建坝的计划。和所有的水利建设一样,湄公河上的所有水利设施建设都有各方人士反对。
178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780
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西面的幼发拉底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伊拉克,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底格里斯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亿立方米,为西南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底格里斯河的中下游都位于伊拉克境内,令原本位处干旱气候地区的伊拉克拥有水源丰富的河流,主要城市都在该河流的流域范围,是伊拉克人口的主要集中地。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 《圣经》是最早提到底格里斯河的文献。在创世纪第二章提到此河是流经伊甸园的四条河之一,在《圣经》中底格里斯河依其希伯来名称译为希底结河,其余三条分别是比逊河(Pishon)、基训河(Gihon)及「伯拉大河」,也就是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在5000年前与幼发拉底河是两条分开的河。直到约三、四千年前,由于从两河流域带来的泥沙不断在河口的波斯湾沉积,填出土地来,最后使两河下游在伊拉克南部汇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