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_no
stringlengths 6
7
⌀ | title
stringlengths 4
50
⌀ | related_laws
stringlengths 2
149
⌀ | authors
stringclasses 74
values | published_date
stringlengths 10
10
⌀ | content
stringlengths 131
23.5k
⌀ | doc_url
stringlengths 90
91
⌀ |
---|---|---|---|---|---|---|
R02652 | 公部門資安人力問題簡析 | null | 曾耀民 | 2024-12-23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484/File_19845318.docx |
R02651 | 樂齡教育學習資源整合相關問題研析 | 終身學習法;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 | 蔡月秋 | 2024-12-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51
議題研析
1、
題目:樂齡教育學習資源整合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終身學習法、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因應55歲以上人口教育需求增加,教育部規劃第三人生大學試辦計畫,試辦期間將採累計學分,預計114學年開始執行。教育部自民國99年開始推動「樂齡大學」計畫,仿照大學校院學年制,讓55歲以上樂齡者有機會到校園學習。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113學年樂齡大學計畫核定補助84校,約3,405名長者參與學習。部分樂齡大學反映目前樂齡大學採2年制學制,且規定新舊生比例為1比1,導致部分舊生想持續學習就必須轉至其他學校上課。教育部回應,基於政府資源充分運用,為拓展及招募更多55歲以上國民投入樂齡學習,該部歷年補助樂齡大學,均責成學校成立樂齡學習社團,鼓勵學員在學習年滿後,引導到社團持續學習,113學年度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大學實施計畫規範,新生比例以不低於50%為原則,以提供更多高齡者學習機會。該試辦計畫長期將規劃銜接授予學位,以滿足55歲以上民眾的學習需求,並協助其強化參與職場的能力
。
四、問題爭點
在樂齡大學之學習環境資源有限情形下,有必要研議資源整合平臺或多元學習模式以提供樂齡學習者之便利管道,亦有必要評估樂齡學習者透過學習資源整合的培力,同時充實其生活技能或再度就業的專業知識。
五、探討研析
(1)
研擬強化高齡教育資源整合,以提升高齡者學習機會
臺灣正面臨2026年「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為讓民眾即早養成終身學習習慣,教育部樂齡學習網建置「退休準備專區」,以「健康促進」、「醫療照護」、「心靈成長」、「經濟安全」、「人際關係」、「服務貢獻」、「居住安全」及「休閒娛樂」八大面向為退休準備之必備知識層面,協助國人在面對退休後的生活適應、人際關係變遷以及家人相處時間變多等議題,進行退休規劃。屆退者或退休者可以從認識退休規劃開始,進而根據自己的需要規劃相關知識的學習,例如:退休金的計算與規劃、正確的理財、志工的參與等,讓高齡者及早意識到退休準備的重要性,瞭解退休準備的方式,透過各種學習資源,蒐集退休準備的資訊,進而產生退休準備的行動,享有健康、快樂、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
現代科技的快速普及已讓生活愈加依賴數位工具,但高齡族群的科技使用率偏低。依調查顯示,我國61至70歲族群中,僅有41.8%使用智慧科技,而70歲以上更僅剩22.7%,65歲以上的上網率也驟降至51.6%,數位能力不足讓高齡者在生活中遭遇困難,影響社會參與及身心健康,也影響其透過數位學習方式吸取知識的能力。相較於40至50歲世代則因對科技接受度高,其退休生活品質將更優越。借鏡外國採用超智慧科技解決高齡之經驗,例如日本早在2016年提出超智慧社會Society 5.0計畫,運用AI及機器人解決高齡問題,提供老年人健康與生活支援,我國則於2023年啟動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以智慧科技整合高齡者需求,提供包括智慧學習環境的多元友善服務
,透過科技方式整合學習資源,讓樂齡者更便利學習。
依終身學習法第16條規定:「各級政府及終身學習機構得視需要結合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載具、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圖書等,規劃終身學習活動,擴展人民參與非正式教育之學習機會。」依該條文雖規定各級政府及終身學習機構得視需要與各種傳播工具結合,惟尚無明確規定積極性的措施或規範,考量年齡越高者,其使用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載具接受度越來越低,但科技時代的學習知識訊息無不由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載具得知,為保障樂齡族群學習權益,並提供其科技型整合型的多元學習管道,爰建議終身學習法第16條增訂第2項:「前項終身學習活動之學習資源整合或多元學習服務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俾利各級主管機關建構終身學習資源整合平臺,結合各種傳播工具提供樂齡者學習之需求,以增進學習資源共享之成效。
(2)
增訂終身學習課程生活技職之輔導學習,加強高齡人力的開發運用
邁入21世紀之後,終身學習的發展愈加受到各國際組織及歐美成人教育專業組織的重視及推廣;歐美成人教育專業組織對於終身學習的發展影響及貢獻較為深遠者,當屬「歐洲成人教育學會」、「英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協會」及「美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學會」,其中「英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協會」的終身學習推動方向,主要包含生活技能、職場學習、家庭與社區學習等;在生活技能方面,促進人人具備識字、數學運算、理財、數位能力等生活技能,幫助民眾養成終身學習能力,以促進每個人未來都能繼續學習,尤其是提供弱勢團體學習機會;在職場學習方面,成人均應持續充實職涯生活與品質,俾利於本身、家人以及社區,並且有助於經濟能力之提升;在家庭與社區學習方面,透過家庭學習,促進代間融合與互動,社區學習則提升學習者的自信,並且協助弱勢團體學習如何管理生活,以發揮自我潛力
。
依終身學習法第20條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發展、普及終身學習機會,並考量不同族群、文化、經濟條件及身心狀況對象之特殊性,設計符合其需求之課程,提供具可近性之服務;其課程、教材、師資、補助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定,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第1項)前項對象參與依第十三條第二項所定辦法規定之認可課程,中央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其所繳納之學費;其補助對象、補助方式、比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另依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3條規定:「本辦法所定終身學習課程,其範圍如下:一、社區教育:現代公民素養、公共事務參與、在地認同、地方文化、社區性別平等教育等課程或教育活動。二、語文學習:我國語文課程或教育活動。三、人文鄉土:民俗節慶、傳統手工藝、戲劇樂曲、鄉土建築、地方產業及古蹟等人文鄉土特色課程或教育活動。四、家庭教育:依家庭教育法及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家庭教育範圍之課程或教育活動。五、法令常識:憲政、移民法規、戶籍法規、國籍法規、民事、刑事、社會秩序維護、消費者保護、教育、衛生福利、勞動及其他基本法律常識。六、多元培力:提供各類生活技能之輔導學習。七、其他配合國家政策發展需求開設之課程或教育活動。」惟依終身學習法第20條立法理由雖敘明終身學習不以引導投入社會服務機會為目的,然基於終身學習多元發展愈形重要,且我國高齡化及少子女化情況日趨嚴重,國人退休年齡普遍較早,但中高齡者、高齡者勞動參與相較於日本、韓國、美國等主要國家較低,我國樂齡大學計畫的推動係因應55歲以上人口教育及技能訓練需求增加,並活化過早離開職場或退休但仍有體力、技術者的學習,惟對於退休者開創事業第二春之基本技能或專業能力仍有待檢討加強,爰建議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3條第6款修正為:「六、多元培力:提供各類生活技能
或職場專業
之輔導學習。」俾使樂齡學習既可充實生活技能亦可學習職場上專業需求,以強化終身學習的多元目標。
撰稿人:蔡月秋
�許秩維,<教育部114學年試辦第三人生大學 將採累計學分>,國內文教,中央通訊社,2024年11月24日,網址:
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411243200176?statisticMenu=,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7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教育部樂齡學習網 讓你樂齡學習情報一把抓>,2022 年10月30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EB73E61D38E7FD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EB73E61D38E7FD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黃英傑,<台壽高齡友善調查:超高齡社會來臨,向日本看齊>,經濟日報,2024年11月19日,網址: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837108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賴協志,<英國終身學習教育政策之發展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85期,2019年7月,網址: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g_name=%E5%9C%8B%E9%9A%9B%E6%95%99%E8%82%B2%E8%A8%8A%E6%81%AF%E5%88%86%E6%9E%90&edm_no=185&content_no=3270#:~:tex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5日。
5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468/File_19845272.doc |
R02650 | 車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之法制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陳淑敏 | 2024-12-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50
議題研析
一、題目:車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以下簡稱運安會)發現,多起小客車撞國道工程緩撞車事故是部分駕駛人錯誤認知,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 以下簡稱 ADAS)
當作自動化駕駛造成危險叢生,交通部擬將相關正確觀念納入考照及駕訓
。
四、問題爭點
目前許多車輛已配備 ADAS ,然駕駛誤認可以完全放手自駕,導致國道追撞工程緩撞車的事故層出不窮,平均每3天就挨撞1次。運安會近日發布事故調查報告,指各廠牌 ADAS 皆未達駕駛人可完全仰賴的自動化駕駛等級,駕駛過度依賴系統導致分神為事故主因。交通部表示,擬將使用 ADAS 的注意事項列入駕照考試題庫
,
惟當務之急仍應先建立有關 ADAS 之法制規範。
五、探討研析
(一)宜通盤檢討修正須配合 ADAS 及自動駕駛之法規調適
全球車廠積極發展駕駛安全輔助系統,並逐步推出自動駕駛
(Autonomous Driving, AD)功能,近年國際早都將 ADAS 列入標配;2022年起,歐盟所有新款車輛都須搭載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安全性技術(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590)。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30年之前全球自駕車的銷售主要集中在L1和L2自駕等級車款,伴隨各國政府陸續頒布車輛安全相關法規,強制汽車安裝ADAS
。ADAS並非指稱單一科技,而是多種駕駛輔助系統的集合名稱,其最終目的為實現全自動駕駛系統
。
汽車產業正逐步向自動駕駛邁進,以ADAS再逐漸整合成自動駕駛的功能,ADAS 在這一轉變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我國目前有關ADAS及自動駕駛之法規並不完善,僅計有: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第3條第1項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管理辦法第15條第1項及第16條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資訊公告及安全事故評估辦法第2條第2項第1款第1目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8條之1
(行車視野輔助系統)、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20條第3項
(自動化程度)、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9條第31款及第39條之1第26款及第89條第1項第1款
(行車視野輔助系統)、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之附表「車輛安全檢測基準及適用車種範圍表」、「附件四十七、轉向系統」及「附件九十四、盲點警示系統」等,惟尚未有全面性更周延之規範。自動駕駛是持續進展之技術,相關法規應配合自駕車發展建構完整且周全模式,不應推動多年仍停留實驗測試階段。
依審計部審核報告,汽車自動化駕駛為全球路面交通之發展趨勢,惟全自動駕駛車輛正式商業化量產前,道路交通須面臨半自動駕駛車輛上路之過渡時期,歷年政策推行或法規研訂,多聚焦於有條件自動化(L3)、高度自動化(L4)及完全自動化(L5)駕駛車輛。因我國對於 ADAS 系統及分級標準尚無明確法律定義,車輛安全審驗及道路行駛亦缺乏具體規範
。復依運安會調查報告,目前各廠牌 ADAS 皆未達駕駛人可完全仰賴之自動化駕駛等級
。我國並未開放不須駕駛人操控方向盤就可自動變換車道和行駛的全自駕功能,且並未核可駕駛人可放手離開方向盤,自動駕駛只是輔助駕駛人判斷,發生肇事責任仍會歸咎駕駛人;惟使用 ADAS 並無相關罰則
。
鑑於半自動駕駛車輛於消費市場普及且為趨勢
,我國除擬將使用 ADAS 的注意事項列入駕駛執照考試題庫外,實應儘速將自動駕駛技術及相關的ADAS 於法制面予以規範;並參照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之自動化駕駛等級與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 已經制定的相關檢測基準規範,逐步且儘速完善我國的自駕車檢測基準
。
(二)參酌各國對於 ADAS
之立法例
法規之制定是順利推進自駕車的關鍵,各國政府爰積極將ADAS的採用納入交通安全法規當中。如歐、美、日、中政府透過法規推動,於 2021 年至 2022 年依序導入 ADAS ,如中國大陸早在2020 年即將前車碰撞示警入法導入 ADAS ,日本、美國、澳洲則在 2021 年至 2022 年分別以法規逐步要求車廠將自動緊急煞車導入 ADAS 。歐洲在 ADAS 導入程度可說最為完善,2020 年至 2022 年已分別將自動緊急煞車、車道偏移、智慧速度輔助、酒精偵測/車輛上鎖、疲勞注意力偵測、駕駛人分心警示、事故資料紀錄器、緊急煞車燈號、倒車偵測……等ADAS 功能導入智慧車與電動車。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各國政府積極透過法規導入下,將使車載移動感測市場更具體化並帶動應用成長動能逐步加溫,加上各類車用感知融合技術的快速整合,也可望使各項 ADAS 次系統的發展更加成熟穩定
。依上,我國更應迎頭趕上,以順應國際潮流之趨勢。
撰稿人:陳淑敏
�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重大運輸事故調查報告,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報告編號:TTSB-HOR-24-11-002,113 年 11 月,頁 29。ADAS 係指廣泛用於輔助駕駛之系統,包含提供警告及瞬間干預功能,例如前方碰撞警告系統(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 FCW)、車道維持輔助系統(Lane Keeping Assistants, LKA)、緊急煞車輔助系統(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 AEB)、適應性巡航控制系統(Adaptive Cruise Control, ACC)及主動式停車輔助系統(Active Park Assist, APA)等功能。
� 汪淑芬,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誤當自駕太危險 擬納入考照駕訓,中央通訊社,113 年 12 月 1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24806,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reurl.cc/mRlljW,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12 月 12 日。
� 陳祐誠,過度依賴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釀事故 運安會:各牌 ADAS 未達自駕等級,中國時報,113 年 12 月 2 日,第 A5 版。
� 李玉忠,智慧車輛自動駕駛系統發展趨勢,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106 年 10 月 26 日,頁7。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定義,將駕駛自動化程度分類如下:
Level 0:無自動化,由駕駛人全面進行駕駛操作。
Level 1:輔助駕駛,根據駕駛環境的資訊,由系統進行操舵或速度控制中的一項動作。 其他則由駕駛人進行也可以經由警告與介入駕駛系統獲得協助。
Level 2:部分自動化,根據駕駛環境的資訊,由系統進行操舵或速度控制中的多項動作。 其他則由駕駛人進行。
Level 3:有條件的自動化,由自動駕駛系統進行所有的駕駛與操控。系統提出操作判斷要求時,駕駛人必須適當地回應。
Level 4:高度自動化,由自動駕駛系統進行所有的駕駛與操控。系統提出操作判斷要求時,駕駛人不一定需要回應。受限於道路及環境條件。
Level 5:完全自動化,由自動駕駛系統全面進行駕駛操控。在車子可以行駛的道路及環境條件下進行自動駕駛。
� 陳鈺妏、林雅潔,全球自駕車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113 年 7月 12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rtc.org.tw/tw/knowledge/articles/13760,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artc.org.tw/tw/knowledge/articles/13760,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2 月12 日。
� 李玉忠,同註4,頁3。
�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第3條第1項規定:「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
一、無人載具:指車輛、航空器、船舶或其結合之無人駕駛交通運輸工具,透過遠端控制或自動操作而運行,且具備以下技術:
(一)感測技術:可偵測及辨識行駛過程之周遭環境或事件狀況之訊息。
(二)定位技術:藉由導航模組或資通訊應用,可進行定位輔助、地理位置傳達,並協助路徑及任務等規劃。
(三)監控技術:監控操作人員透過自動系統與無人載具間保有持續與雙向之通訊連結,得以掌控整體運程,並得隨時取得無人載具之完全控制權。
(四)決策及控制技術:綜合前三目技術所提供之資訊,進行路徑及任務規劃之決策判斷,進而控制無人載具之因應方式或運行。」
�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管理辦法第15條第1項規定:「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三項所稱紀錄資料,指下列資料:
一、日期及時戳。
二、無人載具之位置及速度。
三、無人載具狀態,包括係由人為控制、自動駕駛模式或遠端電傳控制。
四、自動駕駛模式中由監控操作人員介入控制之次數及類型。
五、感測資料。
六、由無人載具內部鏡頭或外部鏡頭所擷取之攝錄畫面。」
第16條規定:「申請人應於無人載具安裝資料紀錄器,並應於創新實驗執行測試全程維持運作,不論自動駕駛系統是否開啟。」
�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資訊公告及安全事故評估辦法第2條第2項第1款第1目規定:「標示內容:應具備「自動駕駛實驗車」之文字,於不影響行車安全下,每字原則至少十六公分見方,且應以正楷字體標示。車身側並應標示申請人之緊急聯絡電話。」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8條之1規定:「
汽車未依規定裝設行車紀錄器、行車視野輔助系統或防止捲入裝置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一萬二千元以上二萬四千元以下罰鍰。
汽車依前項規定裝設之行車紀錄器、行車視野輔助系統或防止捲入裝置無法正常運作,未於行車前改善,仍繼續行車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上一萬八千元以下罰鍰。
未依規定保存第一項行車紀錄器之紀錄資料或未依規定使用、不當使用行車紀錄器致無法正確記錄資料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上一萬二千元以下罰鍰。
違反前三項除未依規定保存第一項行車紀錄器之紀錄資料之行為外,應責令其參加臨時檢驗。
第一項應裝設行車視野輔助系統、防止捲入裝置之規格及車輛種類,由交通部定之。
第一項汽車裝設防止捲入裝置之實施、宣導、輔導及獎勵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20條第3項規定:「依法領有公司、商業或工廠登記證明文件之業者或汽車研究機構,因研究、測試業務而有試行有條件自動化、高度自動化及完全自動化駕駛車輛需要,得依附件二十一規定申領試車牌照及行駛,且行駛時應有適當管制措施,並遵守相關道路交通安全之規定。」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9條第31款規定:「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一月一日起新登檢領照之大客車與大貨車,應裝設合於規定之行車視野輔助系統。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九月四日起,新登檢領照總重量逾三千五百公斤至五千公斤且全長六公尺以下之小貨車,亦同。」、第39條之1第26款規定:「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一月一日起,新登檢領照之大客車、大貨車及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九月四日起,新登檢領照總重量逾三千五百公斤至五千公斤且全長六公尺以下之小貨車,應裝設合於車輛安全檢測基準規定之行車視野輔助系統。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新登檢領照之大客車、大貨車應裝設以下任一行車視野輔助系統:
(一)左右兩側視野鏡頭及可顯示車身兩側影像之車內螢幕。
(二)於車輛右側裝設一個外部近側視鏡並於車輛右前側裝設雷達警示系統。」
(三)可顯示車輛四周影像之環景顯示系統。」
第89條第1項第1款規定:「行車前應注意之事項,依下列規定:一、方向盤、煞車、輪胎、 燈光、雨刮、喇叭、照後鏡及依規定應裝設之行車紀錄器、載重計、轉彎及倒車警報裝置、行車視野輔助系統等須詳細檢查確實有效。」
� 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_第2冊 >丙、各公務機關重要審核意見-拾肆、交通部主管,審計部,113年7月29日,頁(丙429-430)。
�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同註1,頁 i。
� 徐建峰,特斯拉狂攻超級電腦 Dojo 力拚全自駕車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如何、供應鏈一次看,經濟日報,113年4月3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285140,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28514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7日。
� 審計部,同註13,頁(丙430-431)。
�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同註1,頁49。
� 謝孟玹,移動感測技術應用發展趨勢,經濟部產業技術司,111 年 8 月 31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ea.gov.tw/MNS/doit/industrytech/IndustryTech.aspx?menu_id=13545&it_id=43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moea.gov.tw/MNS/doit/industrytech/IndustryTech.aspx?menu_id=13545&it_id=438,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2 月 12 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443/File_19845252.doc |
R02649 | 預防家庭照顧者離職之法制研析 | 性別平等工作法 | 李郁強 | 2024-12-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9
議題研析
一、題目:預防家庭照顧者離職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性別平等工作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我國將於114年進入「超高齡社會」[footnoteRef:1],大缺工時代來臨。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15至64歲勞動人口自105年起,年減18萬人;而勞動人口將在117年低於2/3,人口紅利消失,社會經濟負擔加劇[footnoteRef:2]。 [1: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稱為超高齡社會,參見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111年9月14日,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2688C8F5935982D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2: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發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年至2070年)」,113年10月17日,網址:https://www.ndc.gov.tw/nc_27_3854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二)行政院主計總處111年調查,勞工「因照顧滿65歲年長家屬」而離職者共計1,460人,已超過「照顧未滿12歲子女」的1,050人,即200名勞工中約有1人因長照離職。其中,男性約為女性的2倍[footnoteRef:3]。中華民國家庭照顧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研究顯示,老人家庭照顧者當中,未滿65歲工作者約占2/3,半數是主管階級,在大缺工時代對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員工若於3至6個月內穩定照顧安排,將可大幅減少離職[footnoteRef:4]。如何做到照顧不離職,亟需企業協助。 [3: 勞動部全球資訊網,性別勞動統計分析「表1-13非初次尋職失業者之失業原因」,頁12,網址:https://statdb.mol.gov.tw/html/woman/111/111woanalyze01.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4: 陳婕翎,男性家庭照顧者離職風險高 企業留意5異常助轉介,中央社,113年12月10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2100224.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三)近日發生身為家庭照顧者的丈夫將病妻從高樓推下之憾事,家總秘書長表示,我國照顧歷程平均長達10年之久,除長照資源布建,亦希望新家人關係倡議深植人心,讓照顧者不受限於家人,因為「能到職場工作就是喘息」,希望能夠做到不離職照顧,以避免長照悲歌重演。
四、問題爭點
為照顧家中長輩而離開職場,無論對國家或企業,都是寶貴的人力損失。且因長年在職場工作,對於照顧技巧、照顧資源均不熟悉。我國無論長照十年或長照2.0均是以計畫的方式進行,規定繁瑣不易查詢。職場如何覺查家庭照顧者的困難並提供協助,讓照顧者能夠兼顧工作與家庭,或在照顧者請假離開職場一段時間後,還能夠重返職場,實為大缺工時代應努力的課題。
五、探討研析
(一)建請主管機關研議增訂雇主提供友善長照職場措施之規定
113年長照2.0經費已達新臺幣876億元[footnoteRef:5],長照資源可協助員工解決長照問題,企業只需轉介員工善用,即可減少因照顧流失之寶貴人力。家總提醒當發現員工出現5大異常:突然頻繁請假、工作表現落差大、無法再如過去配合加班、睡眠不足精神不濟、性格轉變,應及早協助連結、轉介長照資源[footnoteRef:6],即在同仁提出離職申請前,適時提供協助,將有效降低家庭照顧者離職。 [5: 賴昀岫,長照預算衝千億 財源成隱憂,工商時報,112年8月28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0828700437-43010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6: 陳婕翎,同註4。]
家總並為友善長照職場提供建議,例如指定負責人員或員工為求助窗口,至少辦理一場長期照顧課程,故勵員工善用1966長照專線,針對企業員工長照處境與需求進行調查等[footnoteRef:7]。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增訂雇主提供友善長照職場措施之規定。 [7: 陳婕翎,同註4。]
(二)建請主管機關參酌日本立法例,研議增訂有薪侍親假之規定
依據家總調查顯示,同時兼顧照顧與工作的在職照顧者有3成有睡眠困擾、7成以上心理壓力大,跟不上其他人或很難完成交辦工作等,也容易遲到早退,甚至提前退休或辭職。
自107年1月1日起,長照2.0提供有長照需求的民眾4大類服務額度,一般家庭(不限弱勢)皆可請領。包括:1.照顧與專業服務。2.交通接送服務。3.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除此之外,尚有全日住宿機構之服務[footnoteRef:8]。衛生福利部推動之長照資源,民眾必需花時間詢問資源、申請補助、等候照顧專員評估、與新居服員磨合、拜訪日間照顧中心或養護機構、陪伴長輩適應等,都需要請假陪伴。 [8: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長照平安五守則」 提供家庭照顧者「照顧救生圈」,112年7月21日,網址:https://1966.gov.tw/LTC/cp-6455-75309-207.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7日。]
我國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之1第2項訂定之《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規定,公務人員有「侍親假」,本人或配偶之直系血親尊親屬老邁(65歲以上)或重大傷病須侍奉者,可以申請留職停薪(第2條[footnoteRef:9]、第5條[footnoteRef:10]),期間以2年為限,必要時得再申請延長1年(第6條[footnoteRef:11])。此外,《性別平等工作法》中有「家庭照顧假」,對象為一般勞工及公務人員。受僱者於其家庭成員預防接種、發生嚴重之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時,得請家庭照顧假。全年以7日為限,須併入事假來計算(第20條第1項),且事假期間不給工資(勞工請假規則第7條)。 [9: 《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第2條第1項規定:「本辦法所稱留職停薪,指公務人員因育嬰、侍親、進修及其他情事,經權責機關核准離開原職務而准予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規定期間屆滿或留職停薪原因消失後回職復薪。」] [10: 《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第5條第1項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申請留職停薪,除第一款及第二款各機關不得拒絕外,其餘各款由各機關考量業務運作及個案實際情況依權責辦理:……四、本人或配偶之直系血親尊親屬年滿六十五歲以上或重大傷病,且須侍奉。五、配偶或子女重大傷病須照護。六、配偶經服務之公私部門派赴國外執行政府工作、因政府公務需要指派或獲取政府公費補助出國進修研究,其期間在一年以上須隨同前往。七、受刑事確定判決並獲准許易服社會勞動。八、其他經考試院會同行政院認定之情事。」] [11: 《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第6條規定:「前二條留職停薪期間,除下列各款情形外,均以二年為限,必要時得延長一年:一、依第四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依法應徵服兵役留職停薪者,其期間依兵役法第十六條、替代役實施條例第七條及預備軍官預備士官選訓服役實施辦法第十六條規定辦理。二、依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規定國內外進修留職停薪者,其期間依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第十條至第十二條規定辦理。三、依第四條第一項第六款規定借調至受託處理大陸事務機構服務留職停薪者,其期間依有關法規規定辦理。四、依第四條第一項第八款規定延長病假或因公傷病公假期滿留職停薪者,其期間依公務人員請假規則第五條規定辦理。五、依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規定育嬰留職停薪者,其期間最長至子女、收養兒童滿三足歲止。六、依第四條第一項第七款或第五條第一項第七款規定留職停薪者,其期間依所受之拘役宣告期間、易服勞役或易服社會勞動之執(履)行期間辦理。」]
在1990年代,日本社會勞動政策的重要理念是實現勞動者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為落實該理念,於1991年(平成3年)制定《育兒及家庭照顧假法》(育兒、介護休業法),藉由對勞動者進行育兒或家庭介護的支援措施,促進為育兒或家庭介護的勞動者得以繼續就業或再就業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兼顧工作和家庭生活,提升經濟和社會發展[footnoteRef:12]。平均10年的照顧歷程,家庭會經歷混亂期、適應期、穩定期、下一次病情變化期等四階段,且不斷循環。日本政府為了協助家庭縮短慌亂期,儘速穩定照顧安排,2016年安倍內閣第三支社福箭「零介護離職」對策,提供每位失能失智老人終身93天「顧老假」[footnoteRef:13]。適用對象為工作滿1年的勞工,而薪水的部分則是由「僱用保險」給付6成薪水。 [12: 蕭正祥、陳彥宏,〈日本公部門友善職場措施下的「家庭介護制度」〉,《國家人力資源論壇》,112年4月,網址:https://www.exam.gov.tw/NHRF/News_EpaperContent.aspx?n=3778&s=46734&type=3F111E57648FF61F,最後瀏 覽日期:113年 12月17日。 ] [13: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友善照顧職場:家總訴求,網址:https://www.familycare.org.tw/policy/1126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7日。]
2024年3月日本修正《關於育嬰假、照顧假等承擔育嬰或家庭照護的勞工福利法》(育児休業、介護休業等育児又は家族介護を行う労働者の福祉に関する法律)[footnoteRef:14](以下簡稱「育兒和家庭照護假法」)(於2025年4月1日生效),該法第3章「介護休業」(第11條至第16條),為照顧因受傷、疾病、身體或精神殘疾等而需要持續護理兩週或以上的家庭成員,明定每位需要照顧之家庭成員93天之「介護休業」(有計劃地請一段天數的假),例如照顧父母,則子女可以分3次使用;第5章「介護休暇」(第16條之5至第16條之7),則是家庭突然發生事件家庭成員需要照顧時,可請「家庭照顧假」,例如有1位符合資格的家庭成員每年最多 5 天;有兩名或以上符合資格的家庭成員每年最多 10天。 [14: 日本《育児休業、介護休業等育児又は家族介護を行う労働者の福祉に関する法律》,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403AC0000000076#Mp-Ch_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7日。]
我國《性別平等工作法》第20條已明定「家庭照顧假」,爰建議參酌日本立法例,區分突發狀況之7日家庭照顧假,並增訂有計劃地請一段天數之家庭照顧假(類似公務人員「侍親假」),並考量比照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由就業保險提供平均月投保薪資6成之津貼[footnoteRef:15]。 [15: 針對「有薪親職假」之議題,本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曾於113年11月13日舉辦「於性別平等工作法育嬰留職停薪制度中,增訂並併行『有薪彈性親職假』的可行性」公聽會,會中勞動部表示,為協助受僱者兼顧工作與家庭,《性別平等工作法》定有育嬰留職停薪、調整或減少工作時間及家庭照顧假等各項促進工作平等措施,受僱父母如有需要,可提出申請加以運用。就業保險提供平均月投保薪資6成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請領條件為被保險人就業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子女滿3歲前,依《性別平等工作法》之規定,辦理育嬰留職停薪。又為強化對育嬰留職停薪勞工之經濟支持,自110年7月1日起,另以公務預算加給2成薪資補助,使留職停薪期間平均月投保薪資替代率達8成。立法院,〈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舉行「於性別平等工作法育嬰留職停薪制度中,增訂並併行『有薪彈性親職假』的可行性」公聽會紀錄〉,《立法院公報》,第113卷,第96期,113年11月29日。]
撰稿人:李郁強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441/File_19845250.docx |
R02648 | 路跑活動主辦單位法律責任問題研析 | 國民體育法;消費者保護法 | 方華香 | 2024-12-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8
議題研析
1、
題目:路跑活動主辦單位法律責任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國民體育法、消費者保護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陪同父親參加路跑活動之兒童遭闖入賽道之休旅車撞擊不治,主辦單位之責任尚在調查中
。
4、
問題爭點
為維護路跑活動參與者(下稱參與者)之安全,保障其權益,教育部體育署訂有「路跑活動參與者安全維護及權益保障應注意事項」
(下稱注意事項),於第4點明定主辦單位辦理路跑活動應遵行事項、第6點明定應為參與者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第8點明定主辦單位應於活動規程、報名網站明定退費基準等。因本注意事項並非法律或法律具體明確授權之法規命令位階,似不應發生對人民之法規範拘束力,且其內容涉及主辦單位與路跑參與者間之權利義務,相關法制疑義及主辦單位法律責任為何?檢視探討如下。
5、
探討研析
(1)
注意事項有關主辦單位責任規定之檢視
依注意事項第2點規定,路跑活動指相當距離,具休閒娛樂性質之跑步運動,但不包括正式運動賽會之馬拉松競賽。而辦理路跑活動之各級政府、學校、體育運動團體或其他民間法人、團體即為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辦理路跑活動前,應訂定實施計畫,送活動所在地或道路主管機關審核後,於主辦單位網頁公告實施計畫。實施計畫包含交通管制、安全措施、緊急救護計畫及消費者權益(保險、退費辦法等)等內容(注意事項第3點及其附件、第8點規定參照)。主辦單位應為參與者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且其保險範圍及最低保險金額均有規定(注意事項第6點規定參照),尚應遵行下列事項:揭示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範圍、路跑活動經過之路線,應依法令規定完成路權申請,主動將路線或管制措施之資訊,告知居民及大眾;有採取分段交通管制措施之必要者,並應確保參與者之安全等(注意事項第4點規定參照)。
然而,即使主辦單位違反注意事項或其他法規規定,主管機關教育部體育署亦僅是得將違反情節函知路跑活動之場地或道路管理機關,作為主辦單位下次申請路跑活動之准駁依據;其涉及刑事責任者,並得移送司法機關(注意事項第11點規定參照)而已,並無行政罰鍰規定。換言之,以旨揭新聞事件言,似僅能由男童父母循司法訴訟途徑向肇事駕駛及主辦單位主張一般民刑事責任。
(2)
國民體育法規定之檢視
106年修正公布之國民體育法第20條規定:「為加強安全管理及維護參加者之權益,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辦理高風險體育活動時,應經活動場地所在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許可;其運動種類、規模、經營之許可、廢止與撤銷、安全設施或措施、體育專業人員、運動教練或安全人員之設置、醫療衛生、保險、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1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前項辦法規定,訂定自治法規(第2項)。」本條僅針對「高風險體育活動」,有由地方主管機關加強其安全管理之必要,於第1項定明是類活動事前許可之機制,並授權中央主管機關就運動種類等事項訂定辦法予以規範,各級地方主管機關得依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辦法,因地制宜訂定自治法規規範高風險體育活動,並依地方制度法第26條規定訂定罰則。所稱「高風險體育活動」,係指傳統運動項目外,所發展出較高風險(冒險、刺激、極限)並
與消費者人身安全、權益密切相關之新興運動項目,例如無動力飛行運動、高空彈跳等(參照本條修正理由)。
旨揭規定僅針對「高風險體育活動」明定有事前許可機制,需先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辦法後,再由地方政府以自治法規訂定罰則。然而,「高風險體育活動」應係不確定法律概念,以路跑活動而言,參加人數多寡、路程長短、氣溫高低、路線為市區或山區海邊,容或有不同風險高低考量
。前揭條文立法理由將「高風險體育活動」僅限於高空彈跳等冒險、刺激、極限之新興運動,此種解釋是否過於限縮?容值思考。
(3)
修法建議
有關場地及道路之申請,其管理機關為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本於權責自行訂定其審查程序,如臺北市政府定有「臺北市路跑活動執行審核計畫」,以審核臺北市各項路跑活動之辦理。然路跑活動有些基本事項,仍有全國統一之必要,現行之注意事項位階及法律效果似有不足,於立法政策上,中央主管機關教育部體育署(預定升格為運動部)可採行之法制建議如下:
1、消費者保護部分-教育部體育署訂定「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查前揭注意事項包含資訊揭露、公共意外責任險、退費基準(方式、期限……),已涉及眾多消費者權益,但未及於履約保障機制;另臺北市政府113年1月16日府授法保字第1133001879號函提出「企業經營者使用市府轄管場地舉辦藝文活動及路跑活動之消保強化措施」要求主辦單位於官方網站等處揭露履約保障或其他消費者付款保障措施及可行退費方式等相關資訊,惟因現行法規並未強制提供「履約保障機制」,故上開臺北市政府函僅能要求揭示有無履約保障之資訊,並無法要求業者採行履約保障機制。
依路跑活動具有一日性、預付型、大型活動場地、人潮聚集等性質,參考屬於實質法規命令位階之運動賽事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應記載事項第2點及第7點銷售資訊及入場規範資訊之揭露、第5點退票機制、第8點公共意外責任險);簡易型一日遊國內旅遊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應記載事項第12點至第16點有關不同時間點或不同事由解除或變更契約之退費方式、第18點應投保責任保險及履約保證保險);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應記載事項第2點、第3點、第6點及第8點各種資訊揭露)等,均有類似之消費者保護規範,以法規命令強制要求業者應揭露相關資訊、明定退費機制(方式)、且必須投保強制責任險、履約保證險等。
如前述,旨揭注意事項所規範內容,亦涉及大型活動之資訊揭露、公共意外責任險、退費基準等,對人民權利義務之影響與前述現行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所欲規範之活動事項相當,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可審酌訂定「路跑活動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並強制納入履約保障(證)機制,以補現行注意事項位階及法律效果之不足。
2、注意事項提升位階,由國民體育法(事前許可制)授權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辦法以為管理
承前述,國民體育法第20條第1項規定所謂「高風險體育活動」限於高空彈跳等活動,解釋上或有過於限縮之虞。為避免「高風險」此種不確定法律概念之認定有所疑義,建議刪除「高風險」等字,修正國民體育法第20條第1項規定為:「為加強安全管理及維護參加者之權益,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辦理
體育活動時,應經活動場地所在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許可……」,再適用同條項後段規定:「其
運動種類、規模、經營之許可、廢止與撤銷、
安全設施或措施、體育專業人員、運動教練或安全人員之設置、醫療衛生、
保險、
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授權中央主管機關擇定若干運動種類、規模(例如路跑參加人數達萬人以上)等事項訂定辦法予以規範,以避免事前許可制範圍太廣泛之疑慮,並保有就特定運動種類訂定授權辦法之彈性。
若有國民體育法之授權,則中央主管機關自可參考高空彈跳活動及其經營管理辦法第5條應檢附計畫書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第6條主動公開資訊、第8條強制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第9條退費機制,及無動力飛行運動及其經營管理辦法第7條第1項第3款及第3項投保責任保險、第8條主動公開資訊、第9條第2項運動者應投保傷害險、第10條退還所繳費用等相關規定,訂定路跑活動相關管理辦法,而地方政府可進一步依其自治法規予以管理或裁罰,亦可解決現行注意事項位階及法律效果不足之難題。
撰稿人:方華香
� 劉明岩,「陪爸爸路跑卻回不了家 被撞死9歲男童父母跪泣求主辦單位道歉還公道」,聯合新聞網,113年12月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0/839793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2日。
�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網址: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058&KeyWord=%E8%B7%AF%E8%B7%91%E6%B4%BB%E5%8B%95%E5%8F%83%E8%88%87%E8%80%85%E5%AE%89%E5%85%A8%E7%B6%AD%E8%AD%B7%E5%8F%8A%E6%AC%8A%E7%9B%8A%E4%BF%9D%E9%9A%9C%E6%87%89%E6%B3%A8%E6%84%8F%E4%BA%8B%E9%A0%8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 有心臟科醫師認為馬拉松係屬較激烈運動,詳見吳紹尹,「台北馬拉松連年有人猝死!中年男在『最後1/4階段』最危險」,中天新聞網,113年12月13日,網址:https://ctinews.com/news/items/ogxwvBdoaG?utm_source=linetoday&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路跑活動藏陷阱 逾半數報名後不退費」, 106年2月24日,網址:https://www.consumers.org.tw/product-detail-2697375.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375/File_19845237.doc |
R02647 |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處理藝文表演票券黃牛新制相關問題研析 |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 傅朝文 | 2024-12-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7
議題研析
1、
題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處理藝文表演票券黃牛新制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演藝圈知名歌手陸續於113年12月開演唱會,卻遇黃牛橫行。據市政府統計,自112年5月31日施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以下簡稱文創法)處理藝文表演票券黃牛新制(以下簡稱黃牛條款)以來,對於藝文表演票券加價轉售行為(以下簡稱黃牛行為),僅裁罰25件,其餘2,062件仍在處理中。市議員認為效果不彰,要求落實實名制。該市政府表示初步規畫先從小巨蛋試辦,以提供場地優惠等方式,鼓勵業者採實名制
。
4、
問題爭點
藝文表演票券黃牛行為之防制困境及針對黃牛行為之有效防制等問題,有待檢討改善。
五、探討研析
(1)
黃牛條款之內涵及沿革
1、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4條
文創法之黃牛條款實施以前,實務上對黃牛行為,係依社會秩序維護法(以下簡稱社維法)第64條第2款處理。該款規定非供自用,購買運輸、遊樂票券而轉售圖利者,處3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18,000元以下罰鍰。其立法理由略以遊樂場所每因「黃牛」之霸持售票窗口購買轉售圖利,嚴重影響他人購買之機會,且易發生糾紛,亟應取締,乃訂定本款規定,以維秩序。由於該款有「非自用」與「圖利」的要件規定,過往實務上往往要求必須買方已購買,才能舉證賣方的轉售圖利行為,要完全符合該款構成要件並不容易
。
2、文創法第10條之1
政府考量社維法第64條雖有非供自用購買遊樂票券而轉售圖利行為之行政罰,惟罰則過輕,難以遏止黃牛行為,爰於112年5月間於文創法第10條之1增訂黃牛條款,針對藝文表演票券加價轉售之行為明定處以行政罰罰鍰(票面金額或定價之十倍至五十倍罰鍰),並對以機器人程式掃票等不正方式,取得票券或取票憑證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為配合黃牛條款之施行,文化部開設黃牛檢舉專區,並於112年8月8日發布同年10月20日修正「文化部鼓勵流行音樂現場演出實施票券實名制補助作業要點」,輔導業者採用實名制並申請文化部補助,期以檢舉及補助雙軌齊下之方式遏止黃牛
。
(2)
黃牛行為的防制困境
1、黃牛行為查察困難
文創法增訂之黃牛條款自112年5月31日總統公布施行以來,檢舉案件雖多,卻難以成案開罰。以某地方政府為例,據媒體報導,至113年5月初,共接獲109件檢舉案,只有1件涉及「以不正方式取得票券」移送地檢署偵辦,其他多因資料不完備無法成案或仍在行政調查中,以致新制實施近一年仍無開罰案例。該市政府指出,取締黃牛票的困境,在於被檢舉人個資查證困難,尤其現今網路搶票、身分認證與以往紙本票券運作方式不同,難以查察
。
2、實名制成本過高
一般認為藝文表演票券採行實名制購票,可以有效減少黃牛行為。惟據資深流行音樂產業工作者表示,對於藝文表演事業者而言,採取實名制須解決程式編寫、進場管制驗票等問題,尤其實名制進場可能造成排隊、交通壅塞等,成本會增加,且對熱門度沒那麼高的表演團體,售票上比較不利
。因此,許多業者不願採行實名制。文化部也表示目前不宜對業者強制推動實名制
。
(3)
黃牛行為之事前防制機制與外國作法
1、事前防制機制
文創法增訂「黃牛條款」以前,即有學者指出當時雖有前揭社維法第64條第2款做為販售黃牛票行為之處罰,但對如何防制之規範仍有所不足。文化部雖於107年間曾修訂《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不同時間之退換票機制,用以保障消費者權益,但僅處理原訂票人與活動單位間關係,仍未能解決一人購買多張票券並哄抬售價之問題。又由於實務上難以認定符合該款構成要件,以致黃牛行為無法根本解決
。現今文創法雖增訂黃牛條款加重處罰黃牛行為,仍屬事後裁罰,且由於黃牛行為多在網路上進行,主管機關疲於奔命卻依然面對查緝困難之問題。事實上,目前國外面對黃牛行為,多著重於事前防制機制,茲介紹如下
︰
(1) 購票實名制
該制要求購票者須以個人真實身分登錄系統,確保票券無法輕易轉讓,以有效追蹤票券的合法性和持有人真實性。
(2) 購票抽選制
該制係由系統隨機選出中籤者購票,減少黃牛搶票之技術性操作,避免票券集中於少數人。
(3) 優先購票權
該制允許付費會員優先購票,讓真正的粉絲有機會優先選位和購票,保障忠實粉絲的購票權益。
2、外國作法
外國對黃牛行為所採事前防制機制各有不同。日本主要採行
購票抽選制,依照會員不同等級(例如是否加入粉絲俱樂部FANCLUB)區分不同抽選時間,等級越高的會員,會有較多抽選的機會,但抽選張數仍有限制。且門票中選後,即不開放退票。若有退票需求者,僅能透過官方讓票平臺將門票轉讓他人,使票券轉讓的價格受到限制。韓國則兼採
購票實名制及
優先購票權,以韓團TWICE於2023年「READY TO BE」演唱會為例,購票前須加入售票平臺會員,並經過實名制驗證。開放購票時,加入付費粉絲俱樂部者,才能優先購票,一般會員其次,同時限制購買的票券張數。取票及入場時必須出示身分證件,以確認是否為本人購票後始可入場。而美國最大的售票平臺Ticketmaster則是設定動態定價的規則,透過市場需求了解真實價值,直接調整票券售價,不讓黃牛賺取價差
。
(四)改革建議
1、評估、試辦各事前防制機制並研定票務程序規範
近日有論者指出,從檢舉案件數來看,相較於單純採取實名制,結合
購票抽選制與實名制兩者之演唱會最能降低黃牛行為
。惟無論如何,對於黃牛行為應採取何種事前防制機制最為有效,並不致產生過高成本,宜經評估與試辦程序,確認後再考慮入法問題。建議主管機關就各事前防制機制加以評估並進行試辦,確認試辦成效後再研議就藝文表演票券之購票、驗票或退票等票務程序於《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加以規範。
2、研擬明定相關機關及業者之協助調查義務
據地方主管機關表示,於接獲黃牛票案件檢舉後,須向售票平臺、警察局、電信業者、銀行等申請被檢舉人、買受人或關係人等資料
。惟據立法委員質詢指出,文化部曾請求金融主管機關提供黃牛案件之金融帳戶資料,但因不符銀行法規定
致無法提供,金融主管機關可以另訂暫行辦法來提供相關資料
。
按文創法第10條之1第4項規定︰「主管機關為調查或取締前二項違規事實,得洽請警察機關派員協助。」該項立法理由係為彰顯政府取締黃牛之決心,爰明定主管機關得視需要洽請警察機關派員協助調查或取締。惟主管機關為調查或取締前揭加價轉售及不正方式取得票券等違規事實,除須洽請警察機關協助外,還須向金融主管機關及售票平臺、電信業者等請求提供相關資料。因此,為使金融主管機關等提供帳戶資料有所依據,並明確相關機關及業者協助主管機關之調查取締義務,爰建議將文創法第10條之1第4項規定修正為︰「主管機關為調查或取締前二項違規事實,得洽請警察
、金融、電信、網際網路售票平臺與其他相關機關
及業者提供協助。」以明確其法律依據。
撰稿人:傅朝文
� 洪子凱,實名制給場地優惠 小巨蛋擬試辦 議員要求從源頭遏止黃牛 業者憂成本增加 文化局:鼓勵售票實名制,聯合報,113年11月25日,第B201版。
� 顏筠展, 比較兩岸防制黃牛票之法律規範研究,展望與探索,第21卷,第10期,112年10月,頁48。
�文化部「表演及運動賽事黃牛票氾濫,相關單位取締、防範及執法成效」專題報告,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0次全體委員會議,113年4月29日,頁5。
� 陳秋雲,取締黃牛票 多因資料不全難成案,聯合新聞網,113年5月6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7944265�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1日。
� 洪子凱,同註1。
� 林敬殷,黃牛票亂象 李遠勸業者採實名制若不行再考慮修法,中央社,113年10月30日。
� 顏筠展, 比較兩岸防制黃牛票之法律規範研究,展望與探索,第21卷,第10期,112年10月,頁46。
� 陳佑哲,一味加重與擴大處罰,真能解決「黃牛票」問題嗎?,113年11月24日,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網址︰https://plainlaw.me/posts/can-expanding-penalties-solve-scalper-ticket-problem�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8日。
� 謝函穎、黃苡昕,黃牛翻倍賣票 台灣遏止不住 日、韓推行實名制,113年4月25日,銘報網站,網址︰https://mol.mcu.edu.tw/%E9%BB%83%E7%89%9B%E7%BF%BB%E5%80%8D%E8%B3%A3%E7%A5%A8-%E5%8F%B0%E7%81%A3%E9%81%8F%E6%AD%A2%E4%B8%8D%E4%BD%8F-%E6%97%A5%E3%80%81%E9%9F%93%E6%8E%A8%E8%A1%8C%E5%AF%A6%E5%90%8D%E5%88%B6/�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8日。
� 陳怡璇、劉建邦,黃牛與詐騙橫行演唱會 北市議員要求試辦抽票制,中央社,113年12月5日。
� 洪子凱,同註1。
� 銀行法第48條第2項︰「銀行對於客戶之存款、放款或匯款等有關資料,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應保守秘密:一、法律另有規定。二、對同一客戶逾期債權已轉銷呆帳者,累計轉銷呆帳金額超過新臺幣五千萬元,或貸放後半年內發生逾期累計轉銷呆帳金額達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上,其轉銷呆帳資料。三、依第一百二十五條之二、第一百二十五條之三或第一百二十七條之一規定,經檢察官提起公訴之案件,與其有關之逾期放款或催收款資料。四、其他經主管機關規定之情形。」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0次全體委員會議,文化部、教育部、內政部、法務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數位發展部及行政院主計總處列席就「表演及運動賽事黃牛票氾濫,相關單位取締、防範及執法成效」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113年4月29日,立法院公報,第113卷,第39期,委員會紀錄,頁257-258。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351/File_19845195.doc |
R02646 | 美國學校資源官(SRO)簡介 | null | 林智勝 | 2024-12-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6
議題研析
一、題目:美國學校資源官(SRO)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
,某國小發生師生衝突,警察帶走學生,引發爭議。教育部回應目前已透過「維護校園安全實施要點」、「校園安全防護注意事項」規定,要求各級學校與轄區警察分局簽訂「維護校園安全支援約定書」,共同維護安心就學的環境。
校園安全在美國向來遭受關切,據此,1960年代發展出負責校園安全與預防犯罪,學校資源官制度(School Resource Officer,SRO)。學校資源官其職責與警察相似,除執法職責外,亦充當教育者、緊急管理者及導師等功能
。
四、問題爭點
內政部警政署2017年7月曾函教育部「警察人員進入校園執法相關機制」(含發動時機、執法方式、授權層級、警力派遣、通報機制及新聞處理等)
。警察究竟該不該進入校園,值此面對外界質疑警方在上課時間進入校園帶走未成年學童,程序有瑕疵之際,美國學校資源官相關規定,或可供我國借鏡參酌。
五、探討研析
(一)
美國警察參與學校事務時機
美國警察在特定事件或情況參與學校相關事務,例如
:
(1)因應犯罪事件或緊急情況:若發生嚴重犯罪事件或緊急情況,例如槍擊事件,可能會要求警察做出反應並向學校資源官或學校工作人員要求提供協助。
(2)進行調查:警察可能會參與調查發生在校園內的犯罪事件,例如攻擊、竊盜或與毒品有關的犯罪,特別是當事件超出學校資源官的管轄範圍或專業知識時。
(3)提供額外的安全保障:在高風險事件或需要額外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可能會臨時指派警察來補充學校資源官的不足或提供額外的支援。
(4)協助交通管制或人群管理:在涉及大量人群或出現交通問題的情況下,例如在學校活動期間或放學時間,可能會要求警察協助交通管制。
(二)
聯邦法規學校資源官任務
依聯邦法規34 USC § 10389
規定,學校資源官為經宣示就職之職業執法官員,並由僱用之警察部門或機構指派與學校和社區組織合作,其主要任務為:
(A) 處理中小學校園或其周圍發生的犯罪、幫派與毒品問題;
(B)進行或加強學生犯罪預防工作;
(C)對可能的學齡受害者進行預防犯罪和安全方面的教育;
(D)制定或加強擴大學生的司法保護措施;
(E)對學生進行衝突解決、恢復式司法及犯罪意識的訓練;
(F)協助識別可能減少校園或其周圍犯罪的環境物理變化;
(G)協助制定或建議修正解決犯罪問題的學校政策與程序;
據美國司法統計局2023年11月公布學校之統計資料, 2019-2020學年,約有23,500名經宣誓就職的學校資源官。其中約11,500名(49%)受僱於當地警察部門,7,600名(32%)受僱於警長辦公室,4,400名(19%)受僱於學區警察部門
。總體而言,約有60%的學校資源官被指派負責單一學校;約有23%指派負責2至4所學校;約有17%被指派負責5所以上學校。
(三)校園安全統計與學校資源官使用教育紀錄規定
美國教育部和國家教育統計中心2024年1月發布「美國公立學校的犯罪、暴力、紀律和安全」報告,顯示2021-2022學年,美國公立學校發生約857,500起暴力事件和479,500起非暴力事件;67%的學校發生過至少1件暴力事件;61%的學校發生過至少1件人身攻擊或未使用武器的打架行為;4%的學校發生過使用武器之人身攻擊事件
。
《家庭教育權利與隱私法案》(The 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 and Privacy Act,FERPA)
為了讓學校向學校資源官揭露學生教育紀錄中的個人識別資訊,學校主要根據FERPA第99.31(a)(1)(i)(B)條,將學校資源官視為「學校官員」。惟學校資源官只能將教育紀錄中的個人識別資訊用於揭露的目的,例如,促進學校安全和學生的人身安全
。
(四)
學校資源官定期訓練法案
因學校資源官所需的培訓超出了警察學院傳統提供的培訓範圍。基此,2023年4月17日眾議員
Rep.Higgins,Clay提出「學校資源官訓練法案」
,提案要旨為要求司法部門每年為學校資源官舉辦包括對槍擊事件和其他安全問題的戰術反應等訓練。另一些州已制定專門針對學校資源官的法律,要求進行專門培訓,制定認證要求,或界定其在學校內的權力範圍。例如:阿拉巴馬
、阿肯色
、加州
、科羅拉多
、佛羅裡達
、喬治亞
、關島
、印第安納
、肯塔基
等9個州制定有關學校資源官員的相關訓練之州法律
。
撰稿人:林智勝
� 中央社,國小師生衝突 教部:警察入校調查須有校方人員陪同,2024年12月3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2030341.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 美國司法部社區警政服務辦公室,What is a School Resource Officer?,網址:� HYPERLINK "https://cops" �https://cops�
.usdoj.gov/supportingsafeschool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 內政部警政署2017年7月12日警署刑防字第 1060111086 號函「警察人員進入校園執法相關機制」:「……(二)執法方式:1、基於尊重校園自主及自治之精神,警察人員未經校方同意,不得任意進入校園,故因偵辦校園內之刑事案件,而須主動進入校園前,應先行知會校方聯繫窗口(主任秘書或學務主任以上層級),取得校方同意,並於校方代表人員陪同下進行……3、警察人員進入校園辦理與學生或校園安全相關之案件時,應恪遵偵查不公開原則,審慎新聞處理,遇案情敏感時,應迅速並低調處理(如著便服、使用偵防車等),避免引發負面效應。……」
� By Jenna Coleman,School Resource Officers vs Regular Police Officers: What’s the Difference?2024年7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policepathfinder.com/school-resource-" �https://policepathfinder.com/school-resource-�o
fficer-vs-police-officer/,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美國政府出版局,34 U.S.C.10389 「school resource officer means a career law enforcement officer, with sworn authority, deployed in 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 and assigned by the employing police department or agency to w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schools and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to address crime and disorder problems,gangs,and drug activities affecting or
occurring in or around an elementary or secondary school;
(B)to develop or expand crime prevention efforts for students;
(C)to educate likely school-age victims in crime prevention and safety;
(D)to develop or expand community justice initiatives for students;
(E)to train students in conflict resolution,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crime awareness;
(F)to assist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hysical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that may reduce
crime in or around the school; and
(G)to assist in developing school policy that addresses crime and to recommend procedural changes」,2019年1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ovinfo.gov/app/details/USCODE-2018-" �https://www.govinfo.gov/app/details/USCODE-2018-�
title34/USCODE-2018-title34-subtitleI-chap101-subchapXVI-sec10389,最後瀏覽日期:2024
年12月10日。
� 美國司法統計局,School Resource Officers, 2019–2020,2023年11月14日,網址:https://bjs.ojp.gov/library/publications/school-resource-officers-2019-202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 美國教育部,Crime, Violence, Discipline,and Safety in U.S. Public Schools
Findings From the School Survey on Crime and Safety: 2021–22,2024年1月,頁3。網址:https://nces.ed.gov/pubs2024/202404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 美國教育部,What is The 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 and Privacy Act?,網址:� HYPERLINK "https://studentprivacy.ed.gov/resources/parent-guide-family-educational-rights" �https://studentprivacy.ed.gov/resources/parent-guide-family-educational-rights�-and
-privacy-act-ferp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 美國教育部,Does FERPA distinguish between School Resource Officers (SROs) and other local police officers who work in a school?2024年5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studentprivacy.ed" �https://studentprivacy.ed�
.gov/faq/does-ferpa-distinguish-between-school-resource-officers-sros-and-other-local-police-officer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 美國國會,H.R.2650 - School Resource Officer Training Act of 2023,2023年4月17日,網址: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8th-congress/house-bill/265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 Alabama Code § 16-1-44.1.School security personnel and school resource officers.
� Arkansas Code § 6-11-209.Additional truancy officers.
� California Penal Code § 832.2. Every school police reserve officer.
� Colorado Revised Statutes § 22-32-109.1. Board of education-specific powers and duties-safe school plan-conduct and discipline code-safe school reporting requirements- school response framework- school resource officers-definitions.
� Florida Statutes § 1006.12.Safe-school officers at each public school.
� Georgia Code § 20-2-695.Employing attendance officers in addition to visiting teachers; authority and duties.
� Guam Statutes § 8107.Marshal; appointment of special deputies.
� Indiana Code § 20-26-16-4.Minimum training requirements.
� Kentucky Revised Statutes § 158.441. Definitions for chapter.
� 美國國家安全支援性學習環境中心,School Discipline Laws & Regulations by Category & State,2024年6月27日,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117012239/https://safesupportivelearning.ed.gov/discipline-compendium/choose-state/results?field_sub_category_value=Certification+or+training,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349/File_19845192.doc |
R02645 | 騎乘自行車相關規定之探討–以市區道路為例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楊盛旺 | 2024-12-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5
議題研析
一、題目:騎乘自行車相關規定之探討–以市區道路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footnoteRef:1],自行車騎士從人車共道之人行道穿越斑馬線至下一段人行道時,若兩段人行道間之路口沒有劃設自行車穿越道線[footnoteRef:2],無人會依照規定下車、牽行自行車穿越路口,記者並隨機詢問5位自行車騎士,均不知該項規定[footnoteRef:3];此外,有民眾指出[footnoteRef:4],不同段之人車共道人行道,其寬度相差無幾,常見人車共道標誌牌並未連續設置,民眾擔心騎乘於不同段之人車共道人行道上是否有違規情形。 [1: 甘孟霖、楊心慧,蔣萬安違規路段 先劃自行車穿越道線,自由時報,第A10版,113年11月24日。] [2: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86條之1第1項「自行車穿越道線,用以指示自行車於交岔路口或路段中穿越道路的行駛範圍;……。」] [3: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4條第1項第1款「慢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300元以上1,200元以下罰鍰:一、……或不依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 [4: 甘孟霖、楊心慧,同註1。]
四、問題爭點
有民眾抱怨[footnoteRef:5],有些路口並無劃設自行車穿越道線,很多人並不清楚不能騎乘自行車於斑馬線上穿越路口會被開單之情形;另人車共道標誌牌有標示不連續之情況,自行車騎士誤以為騎乘於人行道上有違規情事。為確保民眾騎乘自行車之安全性,有關市區道路騎乘自行車相關規定值得進一步探討。 [5: 甘孟霖、楊心慧,同註1。]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主管機關審慎評估於現行道路交通相關法規中明定自行車穿越道線設置條件等規定,以符明確性原則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本條例)第69條規定,慢車分為「自行車」及「其他慢車」,其中「自行車」又分為「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微型電動二輪車」;另按騎乘自行車違反本條例之相關規定,重點摘陳如次:
1、 不在劃設之慢車道通行,或無正當理由在未劃設慢車道之道路不靠右側路邊行駛(第73條第1項第1款)。
2、 不依規定轉彎、超車、停車或通過交岔路口(第73條第1項第3款)。
3、 在道路上爭先、爭道或其他危險方式駕車(第73條第1項第4款)。
4、 在夜間行車未開啟燈光(第73條第1項第5款)。
5、 不服從執行交通勤務警察之指揮或不依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第74條第1項第1款)。
6、 在人行道或快車道行駛(第74條第1項第5款)。
7、 行經行人穿越道有行人穿越或行駛至交岔路口轉彎時,未讓行人優先通行(第74條第1項第7款)。
8、 於設置有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之人行道上,未讓行人優先通行(第74條第1項第8款)。
又「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下稱設置規則)第186條之1第1項「自行車穿越道線,用以指示自行車於交岔路口或路段中穿越道路的行駛範圍;……。」自行車行經路口行人穿越道(斑馬線)時,除有劃設自行車穿越道線可騎乘通過外,其餘請以牽行通過行人穿越道;若騎乘於斑馬線上通過路口,將依本條例第74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不依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處新臺幣300元以上1,200元以下罰鍰。
然就實務觀察市區道路[footnoteRef:6]交岔路口有劃設自行車穿越道線者並不多見,自行車騎士大多直接騎乘通過路口,雖現行規定並未強制路口須劃設自行車穿越道線,但自行車騎士也不瞭解不能於斑馬線上騎乘之規定。甚至有地方政府高階官員騎乘自行車拍攝無車日宣傳影片時,也發生騎乘於斑馬線之違規行為[footnoteRef:7]。 [6: 依內政部頒布之「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113 年 9 月12 日修正) ,20.1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一節所載,市區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應依交通部暨內政部會銜頒布「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及交通部頒布「交通工程規範」辦理。] [7: 甘孟霖、楊心慧,同註1。]
按設置規則第2條規定略以,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目的,在於提供有關道路路況之警告、禁制、指示等資訊,以便利行旅及促進交通安全。另查現行道路交通相關法規也僅於設置規則第180條[footnoteRef:8]、第186之1[footnoteRef:9]有自行車穿越道線標線性質及其劃設目的之規定,本條例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均似無強制劃設之規定。為減少路口自行車與行人衝突,建議主管機關就通過交岔路口之自行車及行人流量達一定規模者,審慎評估於現行道路交通相關法規中明定自行車穿越道線設置條件等規定,以符明確性原則。 [8: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80條第1項第2款第4目規定略以,自行車穿越道線屬指示標線之橫向標線。] [9: 同註2。]
(二)建議各級主管機關應完善設置人車共道標誌並定期宣導騎乘自行車於人車共道之應注意遵守事項,以兼顧自行車騎士與行人之安全
騎乘自行車於市區道路上相對於其他機動車輛而言,為一弱勢族群,近年來自行車族群增加,考量自行車行駛環境及安全並兼顧行人安全之前提下,本條例第90條之3第2項規定,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於人行道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依前開規定,在人行道適度寬度[footnoteRef:10]等條件允許下,設置人車共道標誌,開放自行車與行人共用人行道,但自行車騎乘時仍應禮讓行人優先通行[footnoteRef:11]。 [10: 若人行道寬度達2至3米,經評估可開放人車共道;若達3米以上,可規劃為人車分道。引述自楊心慧報導,優先劃設「御用路段」 北市議員批有失公正,自由時報,第A10版,113年11月24日。] [11: 自行車騎乘於人行道之「人車共道」規定為何,常見問答,臺北市政府網頁,網址: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EC70A4186D4C828&sms=87415A8B9CE81B16&s=1A81772F082E96D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1日。]
自行車騎士於人車共道人行道騎乘自行車應注意行人通行動線,禮讓行人優先通行。騎乘速度應考量人行道上之行人量及交通狀況酌予增減,隨時作好煞車及停車之準備,並安全通行。從行人後方接近或旁邊超越通過時,得事先輕按鈴聲提醒或警示行人注意,並不得干擾或妨礙行人通行;另據前開報導所提,有關人車共道標誌牌有標示不連續之情況,自行車騎士擔心騎乘於人行道上有違規情事,引發民眾疑慮及擔心被開單受罰,建議各級主管機關應完善設置人車共道標誌並定期宣導騎乘自行車於人車共道之應注意遵守事項,以兼顧自行車騎士與行人之安全。
撰稿人:楊盛旺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292/File_19843843.docx |
R02644 | 金融科技創新實驗之法規調適相關問題研析 | 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 | 安怡芸 | 2024-12-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4
議題研析
1、
題目:金融科技創新實驗之法規調適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
3、
背景說明(緣起)
(1) 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即「金融監理沙盒(Financial Regulatory Sandbox)」,係由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於2015年
率先提出,並於2016年4月間開始推動,其後新加坡、香港、澳洲等亦陸續跟進。我國為鼓勵金融科技創新,同時兼顧消費者權益及金融市場秩序,落實負責任之創新,立法院於106年12月間三讀通過「
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下稱創新實驗條例),提供金融科技研發試作之安全環境,使業者得以在低密度之監理下,測試其創新商品、服務或商業模式,不受現行法規的制約,並能在風險可控的情形下,驗證該科技在金融服務上的可行性及成效,藉此免除業者違反金融法規之疑慮,進而加速我國金融科技產業之發展
。
(2) 創新實驗條例自107年4月30日施行以來,截至113年5月底,計受理16件申請案,已核准9件、否准2件、業者自請撤回5件
,實際落地
之創新實驗案僅4件
。有業者認為,在現行金融科技發展的法制環境下,落地機制不完善,以至於結束創新實驗後存在高度不明確性,不利新創業者申請參與創新實驗
,亦有民間組織提出修正創新實驗條例,增訂實驗申請人「監理改善(法規調適)請求權」做為實驗結束後之配套措施之建議
。爰此,為協助創新金融科技之發展,創新實驗後法規調適規定之完善確有其重要性,應予重視。
4、
問題爭點
(1) 現行創新實驗條例中關於金融創新實驗成功後之法規調適有何規範?是否存在不足之處?業者對此有何建議?
(2) 金融創新實驗成功後之法規調適期間應如何維護業者權益?相關規定應如何修正?
五、探討研析
(1)
現行規定或有不利於金融科技創新發展之虞
依創新實驗條例第16條
及第17條
規定,申請人於辦理創新實驗之期間屆滿之日起1個月內,應將創新實驗結果函報主管機關,並由主管機關邀集專家、學者及相關機關(構)召開評估會議進行結果評估,經評估實驗具有創新性、有效提升金融服務之效率、降低經營及使用成本或提升金融消費者及企業之權益者,主管機關應參酌創新實驗之辦理情形,檢討研修相關金融法規,進行法規調適。主管機關認為有需要修正相關金融法律時,應於創新實驗屆滿後3個月內完成修正草案,並報請行政院審查。另考量修法期程不易預測,創新實驗條例第9條第1項但書爰規定,創新實驗內容涉及應修正法律時,申請延長實驗之次數可不受限制,但全部創新實驗期間仍不得逾3年。
有民間團體表示,申請人若為金融科技新創業者,囿於資源有限,致使實驗結束後,於主管機關進行法規調適開放相關業務期間,可能無法營運獲利,且需再行募資以符合申請金融執照所需資本額之要求,惟投資人是否投資,又常繫於創新實驗結果及法規調適之進度,使業者承受相當大的資金及業務壓力,因此建議發放過渡性質之金融科技執照或賦予實驗申請者「法規調適請求權」
。另有論者認為,倘若創新實驗成功,表示實驗期間業者已達成主管機關之要求,並配合主管機關進行業務內容之調適,故而最終始能經主管機關認定實驗成功,亦即代表主管機關肯認實驗所涉業務模式無危害金融消費者及金融市場之虞,若創新實驗結束後至修法完成前,只能繼續申請延長實驗,則「實驗成功」之意義與法效究竟為何?爰建議應給予「附條件之臨時營業許可」,甚至允許業者直接取得營業執照,日後再補辦相關作業程序
。
(2)
允宜檢討改進金融創新實驗成功後之法規調適相關規定
金融監理沙盒制度不僅是針對業者之創新商品、服務或商業模式之可行性進行測試,更是針對主管機關監理能力的考驗
。金融法規調適作為的積極性,即是最好的驗證。韓國亦於2021年修正「金融創新支援特別法(금융혁신지원특별법)」,增訂第10條之2,給予業者得於創新實驗結束前3個月,請求主管機關審查法規修正之監理改善請求權
。
依創新實驗條例第7條
規定,創新實驗申請時,主管機關即已就其是否具有創新性、可否有效提升金融服務之效率、降低經營及使用成本或提升金融消費者及企業之權益等項目進行審酌,並以此作為核准或駁回之依憑,換言之,能順利完成創新實驗者,應均能符合創新實驗條例第17條所定進行法規調適之要件,爰創新實驗條例第17條針對主管機關啟動,及檢視是否進行法規調適之規定,是否欠缺積極性,不無可資檢討之處,亦或可參酌韓國法例,增訂業者監理改善請求權,以強化主管機關法規調適之效率。此外,為免業者於法規調適期間無以為繼,亦允宜研議核發附條件之臨時營業許可之可行性,以利金融科技創新產業之發展。
撰稿人:安怡芸
� 本文有關年份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全球性及國際性事件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行政院,《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鼓勵創新,提升金融競爭力,107年1月3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aa4a0c9d-14be-4664-ac59-fc74a056d1fd"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aa4a0c9d-14be-4664-ac59-fc74a056d1fd�,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9日。
�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創造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空間與扶植金融科技業」專題報告,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財政委員會第21次全體委員會議,113年7月8日,頁3。
� 創新實驗案落地係指同時符合以下2條件(不論是否經法規調適):1.實驗順利結束,於實驗期間未有發生重大不利金融市場或參與者權益之情事。2.實驗申請人於實驗結束後,有繼續合法辦理類似之業務(未必與實驗期間之辦理方式完全相同)。詳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創新實驗案落地情形,111年11月2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059&parentpath=0,7,47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059&parentpath=0,7,47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9日。
� 同前註。
�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112年8月15日,頁12,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v.tw/websitedowndoc?file=chfsc/202308161025340.pdf&filedisplay=%E9%87%91%E8%9E%8D%E7%A7%91%E6%8A%80%E7%99%BC%E5%B1%95%E8%B7%AF%E5%BE%91%E5%9C%96%282.0%29.pdf,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v.tw/websitedowndoc?file=chfsc/202308161025340.pdf&filedisplay=%E9%87%91%E8%9E%8D%E7%A7%91%E6%8A%80%E7%99%BC%E5%B1%95%E8%B7%AF%E5%BE%91%E5%9C%96%282.0%29.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9日。
� 呂欣芷,2024金融白皮書 打詐護資安 聚焦強化金融韌性、永續發展等主題;券商公會要求比照銀行鬆綁財管限制,工商時報,113年11月26日,第A5版。
� 創新實驗條例第16條規定:「申請人於主管機關依第九條第一項規定核准辦理創新實驗之期間屆滿之日起一個月內,應將創新實驗結果函報主管機關,並就參與者權益保障、第十四條規定之遵循情形及資訊安全控管作業等事項,說明及確認其妥適性,由主管機關邀集專家、學者及相關機關(構)召開評估會議進行結果評估。(第1項)主管機關應於前項創新實驗結果文件備齊後六十日內完成評估及建議意見,並以書面通知申請人及副知相關機關(構)。(第2項)第一項評估會議及第六條審查會議,應邀請申請人,並於必要時得邀請相關人員列席會議。(第3項)第一項評估會議及第六條審查會議之運作方式、成員、應迴避事項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第4項)第一項評估會議及第六條審查會議之成員對於創新實驗之相關文件,除供公務上使用或法規另有規定外,應保守秘密。(第5項)」
� 創新實驗條例第17條規定:「創新實驗具有創新性、有效提升金融服務之效率、降低經營及使用成本或提升金融消費者及企業之權益者,主管機關應參酌創新實驗之辦理情形,辦理下列事項:一、檢討研修相關金融法規。二、提供創業或策略合作之協助。三、轉介予相關機關(構)、團體或輔導創業服務之基金。(第1項)主管機關認需修正相關金融法律時,至遲應於創新實驗屆滿後三個月內,完成相關金融法律之修正條文草案,並報請行政院審查。(第2項)」
� 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113年金融建言白皮書,113年10月,頁73,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fsr.org.tw/storage/file/download/113%E5%B9%B4%E9%87%91%E8%9E%8D%E5%BB%BA%E8%A8%80%E7%99%BD%E7%9A%AE%E6%9B%B8-2024.11.25.pdf" �https://www.tfsr.org.tw/storage/file/download/113%E5%B9%B4%E9%87%91%E8%9E%8D%E5%BB%BA%E8%A8%80%E7%99%BD%E7%9A%AE%E6%9B%B8-2024.11.25.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2日。
� 郭源安,我國金融監理沙盒制度之再建構, 國會季刊 ,第50卷,第1期,總期第545期, 111年3月,頁134、137。
� 余宛如,【余宛如專欄】從英國看台灣,沙盒法案考驗的其實是政府監理能力,關鍵評論,105年12月1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691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691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2日。
� 業者得於實驗結束前3個月,請求金融主管機關審查法規修正之必要性,金融主管機關收到請求後,應於實驗屆滿前召開審議會議,評估所涉金融法規是否對金融市場、金融秩序穩定或金融消費者保護有明顯影響,如認有進行法規調適以強化監理之必要,即應著手研修相關金融法規。詳見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同註10,頁74;韓國金融創新支援特別法(금융혁신지원특별법),網址:� HYPERLINK "https://law.go.kr/%eb%b2%95%eb%a0%b9/%ea%b8%88%ec%9c%b5%ed%98%81%ec%8b%a0%ec%a7%80%ec%9b%90%ed%8a%b9%eb%b3%84%eb%b2%95,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law.go.kr/%eb%b2%95%eb%a0%b9/%ea%b8%88%ec%9c%b5%ed%98%81%ec%8b%a0%ec%a7%80%ec%9b%90%ed%8a%b9%eb%b3%84%eb%b2%9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2日。
� 創新實驗條例第7條規定:「為促進金融科技創新發展,並維護公共利益,主管機關對於創新實驗之申請應根據創新實驗之範圍、期間及規模,審酌下列要件:一、屬於需主管機關許可、核准或特許之金融業務範疇。二、具有創新性。三、可有效提升金融服務之效率、降低經營及使用成本或提升金融消費者及企業之權益。四、已評估可能風險,並訂有相關因應措施。五、建置參與者之保護措施,並預為準備適當補償。六、其他需評估事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286/File_19843841.doc |
R02643 | 企業「漂綠」所涉資訊不實之法制問題研析 | 證券交易法;公司法 | 彭文暉 | 2024-12-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3
議題研析
一、題目:企業「漂綠」所涉資訊不實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證券交易法、公司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報載113年已有1,031家上市(櫃)公司公布永續報告書,揭露其環境、社會及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等非財務資訊,顯示公司之經營目的,除為謀取股東最大利益,並已朝考量環境保護、員工福祉、債權人及消費者等其他利害關係人權益之增進社會整體利益方向發展[footnoteRef:1]。 [1: 賴英照,為什麼ESG?,經濟日報,113年11月27日,第A4版。]
(二)論者指出現行證券交易法(下稱證交法)規範之民事、刑事責任,係以財務資訊為適用客體;實務上永續報告書所涉非財務資訊若有虛偽不實情事,能否適用現有規範追訴相關人員責任,似有疑問。又司法實務認為公司資訊揭露不實,尚須具有重大性,足以影響投資人買賣股票之決定,相關人員始負民事、刑事責任。由是,公司誇大宣稱使用綠電,雖經證明造假,但倘公司盈餘不減反增,該「漂綠」(Greenwashing)所涉非財務資訊之揭露不實行為,因不影響大眾投資意願而未具重大性,即難追究相關人員責任[footnoteRef:2]。 [2: 同前註。]
四、問題爭點
(一)公司之經營目的與資訊揭露,應符企業社會責任之要求。
(二)上市(櫃)公司之永續報告書規範,恐有未符法律保留原則之疑慮。
(三)「漂綠」所涉資訊揭露不實行為,現行公司法制相關規範似有未足。
五、探討研析
(一)公司之經營目的與資訊揭露要求
公司之經營目的,向有股東利益優先論與企業社會責任論之爭辯[footnoteRef:3]。按證交法第1條明定:「為發展國民經濟,並保障投資,特制定本法。」惟證交法雖有「發展國民經濟」之立法目的,但規範內容仍以「保障投資」為核心,即較傾向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經營目標之股東利益優先論。由是,企業並不重視利害關係人之權益,例如員工低薪問題。 [3: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增訂第15版,109年9月,頁38。]
公司法於107年修正增訂第1條第2項規定:「公司經營業務,應遵守法令及商業倫理規範,得採行增進公共利益之行為,以善盡其社會責任」,使企業社會責任論正式入法。準此,公司除「遵守法令」外,亦應「遵守商業倫理規範」。論者[footnoteRef:4]指出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交所)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下稱櫃買中心)共同訂定之「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下稱永續守則)有關規定[footnoteRef:5],如公司應注意利害關係人之權益,在追求永續經營與獲利之同時,重視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即ESG)之因素,並納入公司管理方針與營運活動;董事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督促企業實踐永續發展,並隨時檢討其實施成效及持續改進,確保永續發展政策之落實等要求,即屬公司應遵守之商業倫理規範。 [4: 賴英照,〈永續報告書的法律定位〉,《台灣法律人》,第36期,113年6月,頁20。] [5: 永續守則第3條:「上市上櫃公司推動永續發展,應注意利害關係人之權益,在追求永續經營與獲利之同時,重視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之因素,並將其納入公司管理方針與營運活動。(第1項)上市上櫃公司應依重大性原則,進行與公司營運相關之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議題之風險評估,並訂定相關風險管理政策或策略。(第2項)」;第7條:「上市上櫃公司之董事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督促企業實踐永續發展,並隨時檢討其實施成效及持續改進,以確保永續發展政策之落實。(第1項)上市上櫃公司之董事會於公司推動永續發展目標時,宜充分考量利害關係人之利益並包括下列事項:一、提出永續發展使命或願景,制定永續發展政策、制度或相關管理方針 。二、將永續發展納入公司之營運活動與發展方向,並核定永續發展之具體 推動計畫。三、確保永續發展相關資訊揭露之即時性與正確性。(第2項)……」]
綜上,上市(櫃)公司之資訊揭露義務,除提供攸關股東利益之財務資訊,並應包括有關ESG之非財務資訊,以督促其具體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二)永續報告書之規範依據
依證交法有關規定,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或申請證券上市、上櫃時,應編製公開說明書[footnoteRef:6];公開發行公司應定期公布財務報告及每年編製年報[footnoteRef:7];辦理公開收購證券,應交付公開收購說明書[footnoteRef:8],惟似未針對永續報告書之編製或公布定有明文規範。 [6: 證交法第30條:「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於申請審核時,除依公司法所規定記載事項外,應另行加具公開說明書。(第1項)……公司申請其有價證券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者,準用第一項之規定;其公開說明書應記載事項之準則,分別由證券交易所與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第3項)」 ] [7: 證交法第36條:「已依本法發行有價證券之公司,除情形特殊,經主管機關另予規定者外,應依下列規定公告並向主管機關申報:一、於每會計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公告並申報由董事長、經理人及會計主管簽名或蓋章,並經會計師查核簽證、董事會通過及監察人承認之年度財務報告。二、於每會計年度第一季、第二季及第三季終了後四十五日內,公告並申報由董事長、經理人及會計主管簽名或蓋章,並經會計師核閱及提報董事會之財務報告。三、於每月十日以前,公告並申報上月份營運情形。(第1項)……第一項之公司,應編製年報,於股東常會分送股東;其應記載事項、編製原則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第4項)……。」] [8: 證交法第43條之4第1項:「公開收購人除依第二十八條之二規定買回本公司股份者外,應於應賣人請求時或應賣人向受委任機構交存有價證券時,交付公開收購說明書。」]
目前上市(櫃)公司編製及申報永續報告書之規範依據,分別係證交所及櫃買中心訂定之「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下稱證交所作業辦法」)及「上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下稱櫃買中心作業辦法」)。查證交所作業辦法係依「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營業細則」(下稱營業細則)第47條[footnoteRef:9]訂定,該營業細則乃依證交法第138條[footnoteRef:10]及證交所章程第36條[footnoteRef:11]訂定。另櫃買中心作業辦法係依「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有價證券業務規則」(下稱業務規則)第11條第1項[footnoteRef:12]訂定,該業務規則係依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有價證券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第7條[footnoteRef:13]訂定,而該管理辦法則係依證交法第62條第2項[footnoteRef:14]授權主管機關訂定。 [9: 營業細則第47條第 3 項:「本公司得依上市公司、創新板上市公司、第一上市公司或創新板第一上市公司規模、業務性質及其他必要情況,要求其編製永續報告書,並申報至本公司指定之網際網路資訊申報系統,其作業辦法另訂之。」] [10: 證交法第138條第1項:「證券交易所除分別訂定各項準則外,應於其業務規則或營業細則中,將有關左列各款事項詳細訂定之︰一、有價證券之上市。二、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之使用。三、證券經紀商或證券自營商之買賣受託。四、市場集會之開閉與停止。五、買賣種類。六、證券自營商或證券經紀商間進行買賣有價證券之程序,及買賣契約成立之方法。七、買賣單位。八、價格升降單位及幅度。九、結算及交割日期與方法。十、買賣有價證券之委託數量、價格、撮合成交情形等交易資訊之即時揭露。十一、其他有關買賣之事項。」] [11: 證交所章程第36條:「關於本公司交易所營業事項,另以營業細則定之。」] [12: 業務規則第11條第1項:「股票之發行人應依規定時間檢送下列資料:……八、本中心得依上櫃公司規模、業務性質及其他必要情況,要求其編製永續報告書,並申報於本中心指定之網際網路資訊申報系統,其相關作業辦法另訂之。……。」] [13: 管理辦法第7條:「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應就下列事項訂定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有價證券業務規則,報請本會核定之:一、有價證券櫃檯買賣之申請及終止。二、自行買賣或代客買賣及其區分方式。三、委託買賣契約成立之方式。四、營業時間及買賣單位。五、買賣價格之公開標示方法。六、價格升降單位、幅度及初次為櫃檯買賣價格訂定之標準。七、結算及給付之時間與方法。八、買賣證券之過戶手續。九、買賣證券爭議及違規事項之仲裁與處理。十、其他有關櫃檯買賣之事項。」] [14: 證交法第62條:「證券經紀商或證券自營商,在其營業處所受託或自行買賣有價證券者,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為之。(第1項)前項買賣之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
析言之,證交法第138條第1項似僅授權證交所訂定有價證券之上市及買賣相關規範,但未包括永續報告書之編製與申報事項;證交法第62條第2項亦僅授權主管機關針對證券商買賣有價證券訂定管理辦法,尚無主管機關得再授權櫃買中心訂定相關業務規則之明文,亦未賦予櫃買中心訂定永續報告書有關規範之權限。按證交法既未授權證交所訂定永續報告書之編製與申報規範,亦無主管機關得轉委任櫃買中心訂定永續報告書有關規範之明文,則前開有關上市(櫃)公司編製及申報永續報告書之作業辦法,恐有違反授權明確性及「再授權禁止」[footnoteRef:15]之未符法律保留原則疑慮[footnoteRef:16]。 [15: 司法院釋字第524號解釋指出:「法律授權主管機關依一定程序訂定法規命令以補充法律規定不足者,該機關即應予以遵守,不得捨法規命令不用,而發布規範行政體系內部事項之行政規則為之替代。倘法律並無轉委任之授權,該機關即不得委由其所屬機關逕行發布相關規章。」] [16: 林依仁,公權力委託制度的新發展-以臺灣證券交易所為例,國家發展研究,第15卷,第1期,104年12月,頁60、63-66、79、86。]
(三)
「漂綠」所涉資訊不實之公司法制檢討
按「漂綠」係指公司或組織,以永續報告書或其他行為宣稱對環境保護之付出並提供不實數據,實際上卻反其道而行之資訊不實行為[footnoteRef:17]。惟漂綠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仍應視其是否違反相關法規而定。若所揭露之資訊係虛偽或隱匿且具有重大性,即可能涉及相關法律責任[footnoteRef:18]。 [17: 黃正欣,〈初探永續報告書不實在證交法上之民事責任〉,《當代法律》,第17期,112年5月,頁48。] [18: 林仁光,〈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制度對 ESG 推動之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347期,113年4月,頁19。]
就現行公司法制相關規範分析,論者[footnoteRef:19]認為公司之永續報告書所揭露ESG資訊涉有不實,若並非以募集、發行或買賣有價證券為目的,尚難適用證交法第20條第1項、第3項[footnoteRef:20]所定民事責任,亦不成立第171條[footnoteRef:21]之證券詐欺罪;永續報告書所依前開證交所或櫃買中心訂定之作業辦法,似有未經法律明確授權之疑慮,恐亦難適用證交法第20條第2項、第20條之1[footnoteRef:22]所定民事責任,亦不成立第171條之申報不實罪;永續報告書殆屬非財務資訊,若「漂綠」所涉資訊不實行為並未影響公司盈餘及股價,因未具「重大性」,亦無須負擔相關民、刑事責任。 [19: 賴英照,同註4,頁22。] [20: 證交法第20條第1項、第3項:「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私募或買賣,不得有虛偽、詐欺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行為。」、「違反第一項規定者,對於該有價證券之善意取得人或出賣人因而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21: 證交法第171條第1項第1款:「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金:一、違反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百五十七條之一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 [22: 證交法第20條第2項:「發行人依本法規定申報或公告之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其內容不得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第20條之1第1項:「前條第二項之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或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公告申報之財務報告,其主要內容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下列各款之人,對於發行人所發行有價證券之善意取得人、出賣人或持有人因而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責任:一、發行人及其負責人。二、發行人之職員,曾在財務報告或財務業務文件上簽名或蓋章者。」]
綜上,為防範企業「漂綠」之不當行為,主管機關或可研議修正證交法,明定永續報告書有關規範之授權依據,以及所涉虛偽或隱匿行為之法律責任及其認定標準,以發揮永續報告書之規範功能,並符法律明確性之要求。
撰稿人:彭文暉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263/File_19843839.docx |
R02642 | 加速都市更新程序之法制研析 | 都市更新條例 | 吳淑青 | 2024-12-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加速都市更新程序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都市更新條例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臺北市每10間房子就有7間是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地方首長年年高喊「加速都更」,不過多位都市更新建商表示,一個都市更新案平均得走上10年,根本仍停留在牛步化。依目前流程,等拆照、建照下來,所有同意戶都搬走,政府才願意介入協調釘子戶,然後再花上1、2年時間跟釘子戶溝通協調,才會走上強拆。由於政府受限於過去諸多都更訴訟案例的包袱,無法大破大立提升都更效率
。
四、問題爭點
我國都市更新進行之時程緩慢且冗長,不僅前期整合期時間長,權利變換計畫核定發布實施後,範圍內應行拆除或遷移之土地改良物,如須申請政府代為拆除,實施者與直轄市、縣(市)政府須分別再進行2次協調,才會進行後續代拆作業。擬檢視相關作業程序,提出加速作業程序之建議供參。
五、探討研析
(1)
鼓勵社區意見領袖積極推動都市更新,以提升整合效能節省成本
近年來都市更新會有延宕甚久,其主要原因,從經濟的角度來講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都市更新的實施過程中,建商與地主都必須支付過重的交易成本,而這些交易成本無法轉嫁由未來的買家來負擔,於是造成都更之實施難以順利執行
。
依內政部統計
,截至113年11月30日止,都市更新案件數累計雖已核定1,188案,但實際完成都市更新程序之重建案只有618案。都市更新案常因面臨私有土地產權複雜,區內違建或占用等問題,使得建商與地主間難以達成協議,而需花費較多人力、物力及時間進行整合作業,致先期作業風險高、處理時程不確定,不少都市更新案光是在整合階段就需耗費10年以上
。拖延整合,忽略時間是最大成本。
都市更新成功率不會很高的原因,在於地主難以了解都市更新法制,且欠缺有經驗及有專業的人士予以協助
。而都市更新之推動,從來都不是社區中多數地主或居民共同努力之結果,而是積極推動都市更新的社區意見領袖、整合工作者,以及建商、開發商在自身利益的趨使下合作或競爭的結果
。由社區中的意見領袖進行溝通協調,較易取得居民之認同,減少與建商協商之不信任感。
以臺北市信義區「虎林街60巷公辦都更案」為例,於112年7月申請公辦都市更新,能夠在一年半內成功啟動招商程序,除了市府與住都中心的努力,居民團結共好的鄰里關係功不可沒,尤以地方頭人
最為關鍵
。由本案可知都市更新案如有內部之積極推動者,整合之效能及成功率可大為提高。
(2)
事業計畫同意書之同意比例愈高者,建議簡化協調程序,以利代拆作業
民間辦理都市更新的流程分為「都市更新地區劃定」、「都市更新事業概要」、「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權利變換」
等階段。於每一階段透過審核劃定更新單元之標準、一定比例之同意、公聽會之參與等,予以規範都市更新之實施符合正當程序
。
有學者
認為多數人已同意進行更新,並投入巨額的交易成本時,法律保護上就應偏向此交易成本負擔較大之一方,而由少數反對者負擔改變義務;都市更新採取多數決方式,但該多數決同意比率若極高,且有借助民間力量進行都市更新者,此運作下將使不同意之所有權人輕易成為關鍵少數,進而箝制都市更新進行,此高額之協商交易成本,將使民間恐因無誘因可圖,致都市更新無法順利推動。
依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第1項
規定,自行劃定之「事業計畫同意書」在超過80% 之「私有土地」與「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同意並核定後,依同法第57條
規定,權利變換範圍內應行拆除或遷移之土地改良物得請求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代為之。惟依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訂定之代拆辦法
,實施者與直轄市、縣(市)政府須分別再進行2次協調,直轄市、縣(市)政府才會進行後續代拆作業。
學者指出,為求居住環境、公共安全的提升,同時為顧及都市更新推行之公共利益、都市發展之整體性,保障多數同意者與少數不同意之財產權之要求下,人民就原有之土地及建築物之所有權負有社會義務。此際,少數不同意權利人之財產權即須受到一定之限制及拘束
。都市更新案件審核通過業已踐行相關正當程序,有多層次的把關與救濟管道,對於少數不同意權利人之財產權,同時透過權利變換之方式予以保障。為利都市更新案順利推動,建議「
事業計畫同意書」之同意比例愈高者,得以適當簡化協調程序,政府公權力可以適時介入,早日完成代拆作業進入施工階段。
撰稿人:吳淑青
� 林榮芳,台北都更如牛步原因曝光 業者怨「大都更時代」淪口號,周刊王,113年11月2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77339/"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7733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22日。
� 廖宏偉、廖義銘,都市更新市場與現實:多數決迷思之檢討,當代法律, 第26期,113年2月,頁29。
� 內政部都市更新入口網,辦理都市更新案件數統計表,113年11月3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wur.nlma.gov.tw/zh/urban/statistics/view/7" �https://twur.nlma.gov.tw/zh/urban/statistics/view/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 陳姵妏,淺談都市更新與危險老舊建築實務, 今日合庫,第50卷,,第2期,113年6月,頁126-127。
� 現代地政雜誌社, 都市更新地主之迷思,現代地政,第 389期,113年1月,頁5。
� 廖宏偉、廖義銘,同註2,頁30。
� 頭人:地保,為舊時鄰里長一類的地方基層幹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 HYPERLINK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50856&la=0&powerMode=0"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50856&la=0&powerMode=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公辦都更7599專案MVP!信義區虎林街案60天選配率破9成 明年度將啟動招商程序,113年12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ur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DB0CAB1DD42E805&sms=72544237BBE4C5F6&s=6BBA019D8A2B31E7" �https://ur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DB0CAB1DD42E805&sms=72544237BBE4C5F6&s=6BBA019D8A2B31E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1日。
� 劉映彤,都更條件有哪些?都市更新流程?都更改建參與角色?房感知識庫,113年7月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housefeel.com.tw/article/%E9%83%BD%E5%B8%82%E6%9B%B4%E6%96%B0%E6%B5%81%E7%A8%8B-%E9%83%BD%E6%9B%B4%E6%A2%9D%E4%BB%B6-%E9%83%BD%E6%9B%B4%E6%94%B9%E5%BB%BA-%E9%83%BD%E5%B8%82%E6%9B%B4%E6%96%B0/" �https://www.housefeel.com.tw/article/%E9%83%BD%E5%B8%82%E6%9B%B4%E6%96%B0%E6%B5%81%E7%A8%8B-%E9%83%BD%E6%9B%B4%E6%A2%9D%E4%BB%B6-%E9%83%BD%E6%9B%B4%E6%94%B9%E5%BB%BA-%E9%83%BD%E5%B8%82%E6%9B%B4%E6%96%B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9日。
� 陳旺聖,都市更新法秩序之建構:兼論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220號判決,財產法暨經濟法,第 76期,113年6月,頁148。
� 同前註,頁174。
� 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第1項:「實施者擬訂或變更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報核時,應經一定比率之私有土地與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數及所有權面積之同意;其同意比率依下列規定計算。但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面積均超過十分之九同意者,其所有權人數不予計算:……三、依第23條規定辦理者:應經更新單元內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均超過五分之四,且其所有土地總面積及合法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均超過五分之四之同意。」
� 都市更新條例第57條第1項:「權利變換範圍內應行拆除或遷移之土地改良物,由實施者依主管機關公告之權利變換計畫通知其所有權人、管理人或使用人,限期30日內自行拆除或遷移;屆期不拆除或遷移者,依下列順序辦理:一、由實施者予以代為之。二、由實施者請求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代為之。」;第57條第2項:「實施者依前項第1款規定代為拆除或遷移前,應就拆除或遷移之期日、方式、安置或其他拆遷相關事項,本於真誠磋商精神予以協調,並訂定期限辦理拆除或遷移;協調不成者,由實施者依前項第2款規定請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代為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理前項第2款之請求後應再行協調,再行協調不成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訂定期限辦理拆除或遷移。但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實施者,得於協調不成時逕為訂定期限辦理拆除或遷移,不適用再行協調之規定。」
� 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政府辦理都市更新實施者申請代為拆除或遷移土地改良物實施辦法第3條第1款:「實施者依本條例第57條第1項第2款規定申請本府代為拆除或遷移時,應符合下列條件:一、已依本條例第57條第2項規定,就拆除或遷移之期日、方式、安置或其他拆遷相關事項,本於真誠磋商精神與不願自行拆除或遷移土地改良物之所有權人、管理人或使用人(以下簡稱代拆戶)辦理2次以上協調會,仍協調不成者。」、第7條:「本府受理實施者申請代為拆除或遷移土地改良物經書面審查符合規定後,應召開2次以上協調會,其程序準用第4條第1款及第2款規定辦理。」其他直轄市、縣(市)政府訂定之代拆辦法,其協調程序皆與臺北市相同,如新北市都市更新權利變換實施者申請拆除或遷移土地改良物辦法、澎湖縣政府受理都市更新實施者請求代為拆除或遷移土地改良物實施辦法等。
� 陳旺聖,同註10,頁151。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261/File_19843837.doc |
R02641 | 公立學校運動教練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國民體育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專任運動教練輔導及管理辦法;特定體育團體建立運動教練資格檢定及管理辦法 | 趙俊祥 | 2024-12-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立學校運動教練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民體育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專任運動教練輔導及管理辦法、特定體育團體建立運動教練資格檢定及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報載某國小擊劍隊教練因案遭地檢署起訴。教育部體育署(以下簡稱體育署)雖公告廢止其專任運動教練證,但未要求其他運動協會廢止所發的兒童體適能、青少年抗阻力訓練等證照,[footnoteRef:1]。 [1: 林曉雲、林岳甫,防狼師接觸兒童 人本籲建不適任運動教練資料庫,自由時報,113年11月20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7798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29日。]
(二)體育署回應,接獲正式通報後已廢除該名教練證照,擊劍協會也註銷該員未來再取得教練證的資格,但其他證照由於並非特定體育團體所發,需由地方政府通報查處。體育署114年規劃輔導各特定體育團體及縣(市)政府(包含技擊運動訓練場館)相關指導兒童及少年之運動教練,並公告通過研習課程人員,讓民眾能優先選擇[footnoteRef:2]。 [2: 同前註。]
四、問題爭點
現行運動教練證照及管理主要適用教育人員相關法規規範,似不足以因應兒童校外運動之管理等實務需求,未來配合運動部之成立,公立學校運動教練之定位,甚而體育專業相關人員之管理規範,實有重新檢討之必要。
五、探討研析
(一)配合運動部之成立,公立學校運動教練之定位宜重新檢討
公立各級學校運動教練屬於《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3條[footnoteRef:3]所定義之教育人員。依《國民體育法》第16條第1項[footnoteRef:4]及《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22條之1[footnoteRef:5]、第40條第1項[footnoteRef:6]授權訂定之《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第13條[footnoteRef:7],定有學校應予解聘且終身不得聘任為專任運動教練之規定。 [3: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3條規定:「本條例所稱教育人員為各公立各級學校校長、教師、職員、運動教練,社會教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所屬學術研究機構(以下簡稱學術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4: 《國民體育法》第16條第1項規定:「專任運動教練之任用,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之規定;其資格、待遇、服勤、職責、解聘、停聘、不續聘、申訴、福利、進修、成績考核、獎懲、年資晉薪及其他權益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專任運動教練之退休、撫卹、離職、資遣等事項,依教育人員相關規定辦理。」。] [5: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22條之1規定:「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之資格,由中央體育主管機關定之;聘任程序及聘期,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6: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40條第1項規定:「學校校長、教師及運動教練之職務等級表,由教育部定之;學校職員之官等、職等及職務列等,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規定。」] [7: 《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第13條規定:「專任運動教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學校應予解聘,且終身不得聘任為專任運動教練: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犯內亂、外患罪,經有罪判決確定。二、服公務,因貪污行為經有罪判決確定。三、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第一項所定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四、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侵害行為屬實。五、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專任運動教練之必要。六、受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規定處罰,或受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條或第二十五條規定處罰,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確認,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專任運動教練之必要。七、經各級社政主管機關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九十七條規定處罰,並經審委會確認,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專任運動教練之必要。八、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致再度發生校園性侵害事件;或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他人所犯校園性侵害事件之證據,經學校查證屬實。九、偽造、變造或湮滅他人所犯校園毒品危害事件之證據,經學校查證屬實。十、體罰或霸凌學生,造成其身心嚴重侵害。十一、授意或唆使選手使用運動禁藥,經權責機構團體查證屬實,並經審委會確認,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專任運動教練之必要,或其他行為違反相關法規,經學校查證屬實,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專任運動教練之必要。(第1項)專任運動教練有前項第一款至第六款規定情形之一者,免經審委會審議,由學校逕報各該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第2項)專任運動教練有第一項第七款或第十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經審委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審議通過,並報各該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有第一項第八款、第九款或第十一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經審委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審議通過,並報各該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第3項)」。]
113年10月17日行政院提出「運動部組織法草案」[footnoteRef:8]送請本院審議,並於113年11月28日經司法及法制、教育及文化兩委員會第2次聯席會議審查完竣。學校體育的部分仍歸教育部,其他運動相關業務則屬運動部。學校體育由體育教師負責,是以公立學校運動教練是否仍屬教育人員之範圍,其定位宜配合未來運動部成立後重新檢討,俾利運動教練制度更臻完善。 [8: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政府提案第11007296號),113年10月30日印發。]
(二)運動部成立後《國民體育法》配合評估修法對體育專業相關人員另以專章規範
我國現行法制對於「運動教練」,除公立各級學校運動教練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範外,尚有《國民體育法》對其規範。《國民體育法》與運動教練相關條文包括第2章「學校體育」的第15條第3項至第5項[footnoteRef:9]及第16條關於「專任運動教練」之規範[footnoteRef:10];另第3條第4款、第3章「全民運動」的第20條[footnoteRef:11]及第20條之1第1項[footnoteRef:12]、以及第6章「特定體育團體」的第30條第1項[footnoteRef:13]、第31條[footnoteRef:14]關於「運動教練」之規範,與運動教練相關之法規規範可謂相當繁複,且相關授權辦法眾多,易造成適用上的困擾,有待主管機關全面檢討整併為系統性之法制體系。 [9: 《國民體育法》第15條第3項至第5項規定:「第一項學校設體育班者,每校至少置專任運動教練一人;其每年級均設體育班二班以上者,至少置專任運動教練二人。(第3項)各級學校未設體育班者,得遴選專任運動教練,從事運動訓練或比賽指導工作。(第4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所主管學校設體育班者,每滿六班,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運動重點種類或項目,指定所屬學校增聘專任運動教練一人,巡迴各校從事運動訓練或比賽指導工作;其計畫報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且員額總數在五人以下者,由中央主管機關全額補助其經費。(第5項)」。] [10: 《國民體育法》第16條規定:「專任運動教練之任用,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之規定;其資格、待遇、服勤、職責、解聘、停聘、不續聘、申訴、福利、進修、成績考核、獎懲、年資晉薪及其他權益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專任運動教練之退休、撫卹、離職、資遣等事項,依教育人員相關規定辦理。(第1項)專任運動教練任用滿三年,經專任運動教練績效評量委員會評量其服務成績不通過者,不予續聘。績效評量委員會之組成及審核相關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十一日修正施行前經中央主管機關、省市教育主管機關甄選、儲訓合格已受聘之現職專任運動教練任職年資及退休年資,於本法修正施行後應合併計算。(第3項)本法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六日修正施行前取得中央主管機關或各級政府招考、儲訓合格聘用之專任運動教練,於本法修正施行後仍未取得前項聘任者,其輔導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4項)」。另外依第16條第4項授權訂定《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及《專任運動教練輔導及管理辦法》。] [11: 《國民體育法》第20條規定:「為加強安全管理及維護參加者之權益,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辦理高風險體育活動時,應經活動場地所在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許可;其運動種類、規模、經營之許可、廢止與撤銷、安全設施或措施、體育專業人員、運動教練或安全人員之設置、醫療衛生、保險、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1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前項辦法規定,訂定自治法規。(第2項)」。] [12: 《國民體育法》第20條之1第1項規定:「為維護代表學校參加學生綜合運動賽會及聯賽之學生與運動教練之安全及健康,並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學校應另為學生及運動教練投保團體傷害保險。」] [13: 《國民體育法》第30條第1項規定:「特定體育團體應加強推動下列全部或部分業務,並訂定計畫及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一、建立運動選手分級登錄及成績登錄管理制度。二、建立運動教練及運動裁判之資格檢定、授證及管理制度。三、辦理運動教練、運動裁判及工作人員之研習或在職進修。四、建立運動教練、選手遴選制度、培訓計畫,並積極培訓優秀運動選手。五、建立運動人才資料庫,並積極維護資訊安全。六、建立運動紀錄及運動規則,蒐集國內外運動資訊,發行刊物或以其他方式提供會員及大眾正確運動資訊。七、協助辦理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八、建立年度運動競賽季節制度,並舉辦競賽及推廣活動。九、推動國際體育交流活動。十、推廣全民休閒運動。十一、建立財務稽核及管理機制,並積極尋求社會資源挹注。十二、宣導運動禁藥管制政策。」] [14: 《國民體育法》第31條規定:「運動教練與運動裁判之資格檢定、授證、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另外依第31條授權訂定《特定體育團體建立運動教練資格檢定及管理辦法》。]
現行《國民體育法》除規範運動教練外,尚有運動裁判、體育專業人員等容易造成與運動教練混淆之諸多規範。爰建議未來運動部成立後,對於運動相關人員(包括體育專業人員、運動教練、運動裁判)等,由主管機關評估修正《國民體育法》另以專章規範,俾利調和各法規規範之內容與關係,避免相互矛盾或抵觸之情形。
撰稿人:趙俊祥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254/File_19843830.docx |
R02640 | 日本《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保護及活用法》簡介 | null | 楊蕙如 | 2024-12-1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0
一、題目:日本《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保護及活用法》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日本國會2024年5月10日通過、同月17日公布《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保護及活用法》(重要経済安保情報の保護及び活用に関する法律,下稱:經濟安全資訊保護法),建立「安全查核(セキュリティ・クリアランス;security clearance
)」制度,由政府認定誰具資格接觸重要經濟安全領域重要資訊。若獲經手資格卻洩露相關資訊,新法明定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0萬日圓以下罰金,或兩者併罰
。新法預定將在2025年5月前施行,希望藉新法讓保密體制跟上國際水準,並擴大日本企業國際商機,強化產業競爭力
。
(二)針對一旦洩漏將危及安全保護的資訊(例如與關鍵基礎設施、網路安全有關資訊,外流可能影響國家及國民安全),經濟安全資訊保護法可指定為「重要經濟安全資訊」加以保護。該法進一步規定近用、處理重要經濟安全資訊者,須通過適格性評估(適性評価
),由於內容涉及當事人隱私,故行政機關進行適格性評估前,須取得當事人同意
,例如政府對電力、電信等核心基礎設施企業員工的犯罪紀錄、違紀紀錄、債務狀況等進行調查,以查核其是否有資格處理重要經濟安全資訊的制度。
四、問題爭點
軍事與非軍事技術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安全領域已從傳統的軍事領域擴展到包括經濟和技術領域。鑑於國家機密之保護,可能涵及經濟、資訊、先進技術及關鍵基礎設施等。我國對於得存取及經手該等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之人員其資格查核方面是否有不足之處,爰簡介日本之法制。
五、探討研析
(一)
《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保護及活用法》立法理由及預期效果
日本於2014年施行特定秘密保護法,以國家安全(防衛)、外交、維持公共安全秩序 (特定有害活動防止)及反恐(恐攻防止)等領域
之事項作為機密保護對象。惟許多當代技術可以軍民兩用,且該等技術創新正在取得進展,日本卻是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唯一沒有保護經濟安全資訊,也沒有查核可經手人員的制度
,爰日本政府希望藉由經濟安全資訊保護法跟上歐美各國機密保護腳步,有助彼此共享資訊及日本企業參與國際共同研發計畫。
獲得重要經濟安全資訊的好處是增加獲致(包含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之)政府標案或專案訂單的可能性,並擴大與外國政府和公司合作的可能性。由於日本過去缺乏安全查核制度,日本企業無法獲取外國政府掌握之重要經濟安全資訊,故無法為採購和外包項目提出有效的建議。安全查核制度的引入將允許日本企業獲取該等訊息,期擴大經濟安全領域的國外商機,提高國際競爭力
。
(二)安全查核制度之架構
「安全查核」是一種授予政府官員和民間人員存取、經手處理重要經濟安全資訊資格的制度。政府將查核個人身分背景以及民間企業的資訊管理體制,評估是否可信任。安全查核之架構簡述如下:一、指定重要經濟安全資訊:政府將持有之經濟安全上重要資訊(例如物資供應鏈弱點資訊、因應資安攻擊之對策及關鍵基礎設施資訊等)指定為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二、制定嚴格的資訊管理、提供規則:確保處理重要經濟安全資訊者無洩漏資訊疑慮,為確保前述人員值得信賴,政府可以對該等個人或民間業者進行查核(適格性評估項目如後述);三:制定嚴格之罰則:對洩漏和以不正當手段取得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之行為,制定罰則
(日本對洩漏重要經濟安全資訊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0萬日圓以下罰金,或兩者併罰)。
(三)適格性評估之項目和流程
安全查核之適格性評估項目和流程包含:一、(被評估者)同意接受適格性評估之查核;二、行政機關負責人根據以下適格性評估項目對被評估者進行評估:1.與毀損重要經濟基礎之間諜活動或恐怖活動之關聯性、2.犯罪前科及受懲戒之紀錄、3.過往處理資訊的違規紀錄、4.藥物濫用及其影響相關事項、5.精神疾病及其影響相關事項、6.飲酒是否適度(是否酗酒)、7.信用狀況及其他經濟狀況;三、評估查核結果通知;四、(被評估者)針對前述結果提出申訴
。
(四)推動安全查核制度之後續配套及法規調適
1.安全查核制度存在競爭風險、隱私疑慮等值得關注之問題
:
(1)企業成本增加之競爭風險:若符合規定成為內部和外部合作或參與政府採購的前提條件,則企業本身成本會增加;如果未採用該等制度或未達標準,則該企業競爭力會下降,亦不利於企業之經營。
(2)侵犯隱私疑慮:由於查核內容包含與間諜活動的關聯、犯罪紀錄、精神疾病、濫用藥物以及配偶的國籍等,引起媒體和公民批評為政府限制私權(保密)、侵犯隱私的社會風險。
2. 後續配套及法規調適:
(1)勞動法令及勞資契約:由於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保護法對細節並未具體規定,因此需要檢視政府各級法令和指導方針之內容。如何確保兼顧「安全」及「平等」? 例如是否禁止對拒絕調查或未取得資格的員工採取不利措施?再者,為落實員工「自願同意」接受查核,現行勞動法令及勞資契約勢必需要予以調適修訂,否則企業若需進行查核及更換(不適格)人員恐生法律風險,此等亦將使經營和勞動管理模式發生變化
。
(2)日本律師團體建議設立第三方機構 依法檢視適格性評估
「日本弁護士連合會
」(日本律師聯合會) 2024年9月19日編製並於20日向日本國會遞交之《關於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保護及利用法和特定秘密保護法實施標準的意見》,表達經濟安全資訊保護法等規定之適格性評估,應設立第三方機構依法檢視適格性評估的運作情況,並賦予其進入、聽取報告、調查等權限;此外,該會亦提出適格性評估的實施應以簽訂勞資協議為前提
。
撰稿人:楊蕙如
� 「セキュリティ・クリアランス;security clearance」本文譯為「安全查核」,安全查核亦用於列管軍品廠商及情報人員管理方面;另有部分文獻將其譯為「安全許可」,惟安全許可目前亦廣泛用於工業製程管理、網路安全管理、食品安全及生物科技(例如轉基因安全許可證書)等領域。
� 《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保護及活用法》第23條。
� 日本通過經濟安保新法 強化保密提升產業競爭力,中央社,2024年5月11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05110056.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 日文原文為「適性評価」,本文譯為「適格性評估」。
� 周晨蕙,日本立法保護及促進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之利用,stli科技法律研究所(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24年8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9233" �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9233�。
� 特定秘密保護法(特定秘密の保護に関する法律),針對「特定秘密」之保密範圍「須為附表(別表)揭示事項」,將其侷限於附表所列之:1.國家安全(防衛)(防衛に関する事項)、2.外交事項(外交に関する事項)、3.維持公共治安與秩序(特定有害活動)(特定有害活動の防止に関する事項)、4.反恐事項(テロリズムの防止に関する事項),e-GOV法令検索:
ヘルプ特定秘密の保護に関する法律-別表(第三条、第五条―第九条関係),網址:� HYPERLINK "https://laws.e-gov.go.jp/law/425AC0000000108#Mpat_1" �https://laws.e-gov.go.jp/law/425AC0000000108#Mpat_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 日本通過經濟安保新法 強化保密提升產業競爭力,中央社,2024年5月1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05110056.aspx"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05110056.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 坂田一仁,關於安全審查(資格審查)制度對經濟安全領域企業的影響,pwc(日本普華永道有限公司),2024年4月18日,網址:https://www.pwc.com/jp/ja/knowledge/column/awareness-cyber-security/economic-security06.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 台灣電子電機工業同業公會/產業資訊,國際資安趨勢:日本通過《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保護暨活用法》,轉引自日本內閣府資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eema.org.tw/industry-information-detail.aspx?infoid=47340" �https://www.teema.org.tw/industry-information-detail.aspx?infoid=4734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1日。
� 《重要經濟安全資訊保護及活用法》第12條至第14條;另參台灣電子電機工業同業公會,同註9。
� 坂田一仁,同註8。
� 同前註。
�日本弁護士連合会簡稱「日弁連」,是日本各律師公會的聯合組織。
� 日本弁護士連合会,「重要経済安保情報の保護及び活用に関する法律及び特定秘密の保護に関する法律の運用基準等についての意見書」,2024年9月19日,網址:https://www.nichibenren.or.jp/library/pdf/document/opinion/2024/240919.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5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243/File_19843812.doc |
R02639 | 美國發展權移轉制度簡介 | null | 陳宏明 | 2024-12-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39
議題研析
一、題目:美國發展權移轉制度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國土計畫法預定於2025年4月30日前全面實施管制,如何透過制度設計保障農民權益成為近期的議題焦點。有地方政府主張國土計畫法應納入「農業權」、「發展權移轉」(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以下簡稱TDR),並參考「碳權交易制度」,研議農民每年所額外承擔的其他縣市糧食安全總量,如何透過交易、移轉或調配制度等方式,合理地轉由非農業縣市人口分擔,而非僅由農業縣、農民承擔[footnoteRef:1]。 [1: 雲林縣政府,張麗善:農業權入法可增農地面積、生產效率 無農業權才是國土計畫災難,2024年11月22日,網址:https://www.yunlin.gov.tw/News_Content.aspx?n=1244&sms=9662&s=51036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2日。]
(二)內政部指出,「農地發展權移轉」涉及農地發展權價值計算、移轉範圍(同一縣市或跨縣市),以及運作機制建立等議題。要求無農地之縣市應向農業縣市購買發展權,除涉及地方自治權限外,恐將獨厚特定仲介或開發業者,且農地將永遠只能作為農業使用,反而限制農民權益,相關制度設計應審慎評估[footnoteRef:2]。 [2: 內政部,「農地發展權移轉」貿然入法將損害農民權益衝擊地方自治 國土計畫增加農地容許使用發展 沒有所謂增加限制造成財產損失,2024年11月29日,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8&s=32352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2日。]
四、問題爭點
美國紐約市於1965年制定公布「地標法」(Landmarks Law),首度將TDR納入法制規範,旨在保存歷史性地標及街區[footnoteRef:3]。隨著時代演進及城鄉發展,TDR已被美國許多州與地方政府作為避免農地或環境敏感地流失及過度開發之重要工具[footnoteRef:4]。爰簡介美國相關法制,以資參考。 [3: The New York Preservation Archive Project,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Law,網址:https://www.nypap.org/preservation-history/new-york-city-landmarks-la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5日。] [4: 華盛頓州金恩郡(King County)統計,1998年至2024年間,該郡已透過TDR將3千多個潛在住宅單元的分區從鄉村移轉至城市地區,保護超過147,500英畝的農村和資源用地(換算約597平方公里,約為臺北市面積272平方公里2.2倍)免於開發。King County, Program Overview ,TDR,網址:https://kingcounty.gov/en/dept/dnrp/buildings-property/green-sustainable-building/transfer-of-development-rights/overvie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5日。]
五、探討研析
(1)
TDR之基本概念
學者研究指出,美國之TDR係爲維護特定低度或未開發地區,而將其開發權利移轉至其他有開發需求地區之制度,實務上運用於保存文化資產、維護未開發的農地、林地、濕地、沼澤地等開闊土地、保育生態敏感區域,或是作爲未開發地區的開發管制手段[footnoteRef:5]。 [5: 傅玲靜,我國法制中容積獎勵制度運用之檢討-以都市更新容積獎勵為中心, 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 1卷第5期,2013年3月,頁184。]
TDR基於土地所有權賦予其所有權人「一束權利(a bundle of rights)」之概念,認為個別權利均可與其他權利分開,其中之一即為開發土地的權利,從而一宗土地潛在的發展權得移轉至另一宗土地集中開發使用[footnoteRef:6]。移出發展權的土地稱為「送出基地(Sending Site)」,發展權移出後,地主仍保有土地所有權,但須維持原來農業、林業或其他非密集型用途使用[footnoteRef:7];接受發展權移入的土地稱為「接收基地(Receiving Site)」,移入發展權後,該地將被許可作額外的增量開發,不受當地土地分區法規(Local Zoning Regulations)所定最大高度或密度之限制[footnoteRef:8]。不過,這也意味著TDR將使接受基地所在區域之建築密度及使用強度隨之增加,地方政府必須在該地區提供更多的基礎建設及公共設施等市政服務[footnoteRef:9],以維持當地良好的生活環境品質。 [6: New York Stat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James A. Coon Local Government Technical Series, 2024, p.1,網址:https://dos.ny.gov/system/files/documents/2024/09/transfer-of-development-rights.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5日。] [7: 同前註,p.3。] [8: 同註6。] [9: 同註6,p.8。]
(2)
美國相關法制簡介
雖然美國TDR方案主要係透過州立法授權其所轄部分或全部地區實施。不過,並非所有實施TDR的州都有明確的立法授權,有些州會將管理土地使用及開發的權力下放給下級政府,授權當地政府透過土地使用法規(Land Use Regulations)加以規範[footnoteRef:10]。美國紐約州TDR法制完備,茲簡介如下: [10: Rick Pruetz, FAICP, and Erica Pruetz ,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Turns 40 , Planning & Environmental Law, Vol. 59, No. 6,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June 2007, p.9,網址:https://smartpreservation.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TDR_Commentary.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5日。]
1.法制架構
紐約州《一般城市法》(General City Law)第20-f條[footnoteRef:11]、《城鎮法》(Town Law)第261-a條[footnoteRef:12]及《村莊法》(Village Law)第7-701條[footnoteRef:13]明定各級地方政府開啟、實施TDR計畫時應遵循之詳細程序。各級政府採行或修訂TDR之程序,應確依土地分區使用管制條例或地方法律(視情況而定)相關規定辦理[footnoteRef:14]。 [11: New York State,General City Law § 20-f,網址:https://codes.findlaw.com/ny/general-city-law/gct-sect-20-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6日。] [12: New York State,Town Law § 261-a,網址:https://codes.findlaw.com/ny/town-law/twn-sect-261-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6日。] [13: New York State, Village Law § 7-701,網址:https://codes.findlaw.com/ny/village-law/vil-sect-7-7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6日。] [14: 同註6,p.8。]
2.用詞定義[footnoteRef:15] [15: General City Law § 20-f(1);Town Law § 261-a(1);Village Law § 7-701(1)。]
(1)發展權(Development Rights):指依土地分區使用管制條例或地方法律規定,允許一個地段、區塊或土地範圍依其許可用途、面積、密度、體積或高度執行其地上開發的權利。發展權根據面積、樓地板面積、容積率、密度、高度限制或其他有效量化發展權價值之標準,以合理、一致的方式進行計算及分配。
(2)接收區(Receiving District):指可接收一個或數個送出區的發展權移轉至其範圍內,並因該移轉而被允許增加開發之一個或數個指定區域或土地範圍。
(3)送出區(Sending District):指發展權可被指定在一個或數個接收區使用之一個或數個指定區域或土地範圍。
(4)TDR:指發展權從送出區之任一個地段、區塊或土地範圍,移轉至一個或數個接收區之另一個地段、區塊或土地範圍的過程。
3.接收區及送出區之指定
得指定為送出區之地區,包括自然、風景、遊憩、農業或開闊土地,具有特殊歷史、文化、美學或經濟價值而須保護地區,或面臨海平面上升、風暴潮或洪水風險之土地。接收區則應由當地政府根據TDR相關規定評估增量開發可能的影響後,認為其具有足夠的資源、環境品質及公共設施,包括足夠的交通、供水、垃圾處理及消防保護,且不會對環境造成顯著的破壞,而其增量開發亦須與當地政府所允許的開發相容[footnoteRef:16]。 [16: General City Law § 20-f(2)a;Town Law § 261-a(2)a;Village Law § 7-701(2)a。]
接收區與送出區無須相鄰,當地政府在指定送出區前,依環境保護法(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Law)第8條規定,須就接收區提出一般環境影響報告(Gen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後續情況如有重大變化,應隨時修訂[footnoteRef:17]。送出區與接收區之指定應以地圖明確標示,並明定TDR之程序。針對在接收區內利用發展權的行為進行環境品質審查(Environmental Quality Review)時,僅要求提供即將進行的計畫項目及地點之具體資訊,並以審查該行為對環境的影響為限[footnoteRef:18]。 [17: 同前註。] [18: General City Law § 20-f(2)b;Town Law § 261-a(2)b;Village Law § 7-701(2)b。]
另外,在指定送出區或接收區之前,當地政府亦須評估TDR對中低收入戶住房需求之影響,亦即在送出區喪失與接收區獲得的中低收入戶住房單位數量,是否大致相當,抑或當地政府將採取合理行動來彌補TDR對中低收入戶住房取得或未來開發造成的負面影響[footnoteRef:19]。 [19: General City Law § 20-f(2)f;Town Law § 261-a(2)f;Village Law § 7-701(2)f。]
4.TDR後之土地管理
發展權之送出基地,應由讓與人簽署正式文書,以保護役權(Conservation Easement)設定負擔,並由當地政府執行管制。凡透過設定保護役權而轉讓的發展權均有發展權證書作為證明,該證書係由當地政府於接收區所在郡(County)的契約登記處登記並核發予受讓人[footnoteRef:20]。主管機關於發展權移轉後1年內,應重新調整受影響不動產之課稅評估價值,以反映移轉後的財產狀況。移轉後的發展權視為不動產利益,其權利歸受讓人及其繼承人或指定人享有[footnoteRef:21]。 [20: General City Law § 20-f(2)c;Town Law § 261-a(2)c;Village Law § 7-701(2)c。] [21: General City Law § 20-f(2)d;Town Law § 261-a(2)d;Village Law § 7-701(2)d。]
5.發展權銀行(Development Rights Bank)
TDR應反映於正常的土地市場,包括送出區與接收區財產所有者之間的銷售。各級政府得設立發展權銀行或其他帳戶,用以保留及出售發展權,以實現所轄區域的最佳利益。各級政府得接受捐贈、遺贈存入銀行的發展權,其出售發展權的全部收入及收益應存入專用帳戶,用於支應經營發展權計畫所需支出[footnoteRef:22]。 [22: General City Law § 20-f(2)e;Town Law § 261-a(2)e;Village Law § 7-701(2)e。]
撰稿人:陳宏明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100/File_19843676.docx |
R02638 | 離岸風電跨機關協調機制之問題研析 | 環境影響評估法;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海洋基本法;海洋保育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海岸管理法;國土計畫法 | 李淑瓊 | 2024-12-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38
議題研析
一、題目:離岸風電跨機關協調機制之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環境影響評估法、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海洋基本法、海洋保育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海岸管理法、國土計畫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為因應國際減碳趨勢、提升我國能源自主、改善環境品質及促進國家永續發展,發展再生能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政策。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及供應鏈淨零排碳的要求,有龐大的綠電需求,又我國擁有優質的離岸風場,發展離岸風電,具有先天優勢。惟離岸風電開發屬高度專業範疇,涉及之法律體系龐雜,相關主管機關事權分散,且因開發案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而損及相關利害關係人之權益,亟需有一完善之溝通協調機制。經濟部能源署雖設有「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協助部會協調、排除申設障礙,卻仍有不盡完善之處,爰擬借鏡國外之作法,期能找出我國離岸風電跨機關協調機制之精進建議。
四、問題爭點
(一)所涉法律體系龐雜,各項許可分屬多個不同機關主管職掌,相關規範及許可程序複雜冗長。
(二)開發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之影響及對相關利害關係人權益之損害,欠缺溝通協調機制。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現行離岸風電開發案之申設許可程序所涉法規與主管機關
經濟部就離岸風電之推動,係分為示範獎勵、潛力場址、區塊開發3階段推動[footnoteRef:1],目前已推動至第3階段區塊開發之第2期[footnoteRef:2]。離岸風電開發涉及之法規主要有:環境影響評估法、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海洋基本法、海洋保育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海岸管理法、國土計畫法、電業登記規則、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電力開發協助金運用與監督管理辦法、離岸風力風電區塊開發場址規劃申請作業要點、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場址容量分配作業要點、離岸式風力發電廠漁業補償基準、風力發電離岸系統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初審作業要點等法規。 [1: 行政院,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 106年6月1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9268eb7d-58e2-4e5f-a023-1b1cf4be0b3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2日。] [2: 經濟部能源署,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第2期選商排序結果正式出爐,113年7月9日,網址:https://www.moeaea.gov.tw/ECW/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1&news_id=3381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2日。]
又風電申設流程可分為兩階段,第1階段風電申設流程係風力發電設備向經濟部能源署申請「籌設許可」,應備相關文件包括:籌設計畫書、風力發電離岸系統設置同意文件、礦業權意見函、環境影響評估核准文件、海底電纜路線劃定勘測許可、海域用地區位許可、一級海岸保護區以外特定區位許可、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意見函或同意函、漁業權意見函或同意函、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同意文件、岸際雷達原則同意函、海域土地提供申請籌設許可同意書、軍事管制、禁限建同意函、飛航同意函、船舶安全意見函、金融機構融資意向書、地方政府機關同意函、電源線引接同意書等[footnoteRef:3]。第2階段風電申設流程係風力發電設備向經濟部能源署申請「施工許可」,應備相關文件包括:工程計劃書、海底電纜路線劃定鋪設許可、海域用地區位許可、岸際雷達影響範圍評估及海域土地提供離岸式風力發電系統使用同意書等;俟取得核發工作許可證,待風電設備完工後申請竣工查驗與發照作業[footnoteRef:4]。 [3: 經濟部能源署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網站,風電申設流程,網址:https://www.twtpo.org.tw/intro.aspx?id=322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3日。經濟部,離岸風電跨部會協調及合作建議,107年3月27日,網址:https://www.ey.gov.tw/File/9B7D3B2B3988130C?A=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3日。] [4: 同前註。]
前揭程序涉及之主要主管機關及單位有經濟部能源署、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環境部、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內政部地政司、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農業部漁業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國防部、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及交通部航港局等,涉及法規繁雜眾多。離岸風電之開發業者,需瞭解相關法規後,再就涉及不同機關主管事項,分別向各該主管機關申請並取得同意或許可,程序複雜冗長。
(二)我國現行離岸風電開發案跨機關協調機制簡介
由於我國風力發電開發案涉及之法律體系龐雜且事權分散,經濟部能源署為協助業者追蹤審查進度、排除申設障礙,設有「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footnoteRef:5],並由能源國家型第 2 期計畫協助法規之諮詢及整合,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協助跨部會協調,以帶動相關部會共同推展各項風電相關政策[footnoteRef:6]。 [5: 同註3。] [6: 經濟部,離岸風電跨部會協調及合作建議;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107年第1次委員會議,107年3月27日。網址:https://www.ey.gov.tw/oecr/D5847A4CC2676B73/7a9ef6d3-4063-40ae-a174-68473956c9e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3日。]
其次,由於我國離岸風電之推動已進行至第3階段區塊開發,經濟部能源署就區塊開發階段之場址規劃,訂有「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場址規劃申請作業要點」。惟有別於第2階段的潛力場址係由經濟部能源署先公告36個潛力場址,給業者選擇做開發區位;第3階段區塊開發則採開放式,讓業者自行評估哪個場域符合法規,依法來申請開發[footnoteRef:7]。然不論是第2或第3階段,開發業者仍須自行進行各項調查、申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並取得各個主管機關之同意或許可。 [7: 孫文臨,草案正式公布 2025後離岸風電選址 開放業者自己找,環境資訊中心,109年11月20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2811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3日。]
(三)荷蘭海上風能法簡介
有別於我國就離岸風電開發案許可程序之事權分散且涉及法律體系龐雜,荷蘭係以制定專法作為規範方式。荷蘭海上風能法(Wet windenergie op zee)[footnoteRef:8]規範荷蘭離岸風電選址、許可證申請、監督等相關事項。其中有關離岸風場的選址,係由該國之經濟事務和氣候政策部決定,決定前需要和內政及王國關係部部長、基礎設施和水管理部部長以及農業、農業自然及食品品質部部長協商。場址需在特定區域選址,只能在水法規範之國家水計畫範圍內選址。需考慮海洋空間、環保、對廠商之影響、成本、保護自然環境與生態與電網連接性。進行選址時產生之相關費用如海域調查、自然評估等項目費用,將由未來取得許可證之人負擔。開發商依該法第3章規定申請許可證,申請過程中不涉及其他部會,經濟事務和氣候政策部下轄之企業署扮演單一窗口受理申請。申請書由專家學者進行評選,其名單公布於官方資料中,最後由經濟事務和氣候政策部部長公布結果並授與許可證[footnoteRef:9]。 [8: https://wetten.overheid.nl/BWBR0036752/2024-01-01] [9: 廖偉宏(指導教授:施義哲博士),借鏡國外制度探討我國離岸風電相關法規,海洋委員會補助研究,112年8月,頁29-31。網址:https://www.oac.gov.tw/filedownload?file=subsidy/202401301111340.pdf&filedisplay=22OAC-112-022+%E5%80%9F%E9%8F%A1%E5%9C%8B%E5%A4%96%E5%88%B6%E5%BA%A6%E6%8E%A2%E8%A8%8E%E6%88%91%E5%9C%8B%E9%9B%A2%E5%B2%B8%E9%A2%A8%E9%9B%BB%E7%9B%B8%E9%97%9C%E6%B3%95%E8%A6%8F%EF%BC%88%E6%88%90%E6%9E%9C%E5%A0%B1%E5%91%8A%EF%BC%89.pdf&flag=do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4日。]
(四)就我國現行離岸風電申請及跨機關協調機制之建議
1.借鏡荷蘭海上風能法,檢討我國現行選址機制
荷蘭之離岸風電開發案在風場選址時即為申請者排除各項障礙,選址決定與其他部會協商係在政府內部做成,申請者不需於選址決定階段提交文件,該階段甚至與申請者無關。申請者僅需就政府所選場址提交許可證申請,並由企業署擔任單一窗口面對申請者。有論者即建議我國的申請程序可借鏡荷蘭之制度,簡化直接由政府做出選址決定,由政府完成各項評估文件,再開放申請者申請或競標[footnoteRef:10]。依此建議,應可解決開發業者需分別向十餘個主管機關申請並取得同意或許可之難題。其次,由於我國第3階段區塊開發場址的選擇係採開放式,可能產生多家開發商規劃之廠址發生重疊之情形,而對同一海域重複進行調查評估,徒增整體開發成本及程序之浪費。爰建議主管機關或可借鏡荷蘭之選址機制,對我國現行機制進行檢討修正。 [10: 同前註,頁35及38。]
2.擴大 「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之功能
離岸風電之開發除了開發商外,涉及之利害關係人眾多,惟前述「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之服務對象僅限於風力發電之開發商,面對事權分散、法律體系龐雜及涉及高度技術專業的離岸風電開發案,相關利害關係人(如:漁民及相關環保團體)卻非前揭單一服務窗口之服務對象。由於離岸風電開發案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並損及利害關係人之權益,故在開發過程中經常遭遇利害關係人之反對甚至抗爭[footnoteRef:11]。爰建議主管機關擴大前揭單一服務窗口之服務範圍,將服務對象擴及至漁民、環保團體及其他因開發案受影響之各利害關係人,作為離岸風電開發及運營階段各利害關係人諮詢聯繫及與各主管機關溝通之平台。 [11: 林吉洋,雲林離岸風電開發,漁民受司法纏訟三年,抗爭領袖:為了漁民尊嚴,絕不低頭認罪,上下游,113年7月12日,網址: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0728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3日。]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087/File_19843663.docx |
R02637 | 歐盟《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簡析 | null | 楊翔宇 | 2024-12-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3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歐盟《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簡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有研究團隊發布「外國籍工作者人權政策應用關鍵報告」指出,近半數在臺外籍工作者不清楚我國勞動法規,約有3成受訪者認為自己被強迫加班,亦有3成認為因國籍及語言受到歧視,恐致其勞動權益受損[footnoteRef:1]。另有報導指出,美國勞工部(Labor Department)2024年9月5日公布最新「2024年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2024 List of Goods Produced by Child Labor or Forced Labor)[footnoteRef:2],已第3度將我國遠洋漁業列入強迫勞動名單。然而,我國遠洋漁業之漁獲實力全球前三,係相當重要產業[footnoteRef:3],民間團體認為,歐美市場有決心消除強迫勞動商品,若我國遠洋漁業再不改革,恐遭市場淘汰[footnoteRef:4]。 [1: 董俞佳,民團外籍工作者調查報告:3成被強迫加班、1成上市櫃員工無申訴管道,聯合報,2024年11月21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8/837477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2: U.S. DEPARTMENT OF LABOR,《2024 LIST OF GOODS PRODUCED BY CHILD LABOR OR FORCED LABOR》,2024年9月,頁7、25,網址:https://www.dol.gov/sites/dolgov/files/ilab/child_labor_reports/tda2023/2024-tvpra-list-of-goods.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3: 農傳媒網站,臺灣遠洋漁業「質」感提升:突破產業三大挑戰 航向穩健永續,2024年1月15日,網址: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1212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4: 葉冠妤,我遠洋漁獲3度入美強迫勞動清單 民團批政府不改革,聯合報,2024年9月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8/821214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為禁止以強迫勞動產製之產品在歐盟上市、流通或出口,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前於2022年9月14日提出《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Regulation prohibiting products made with forced labour on the Union market)提案,經歐盟部長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及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於2024年3月5日就該規章內容達成暫時性政治協議,復經歐洲議會及歐盟部長理事會分別於4月23日及11月19日採認該規章文本[footnoteRef:5],其最終文本經歐盟部長理事會及歐洲議會於11月27日共同完成簽署後[footnoteRef:6],將公布在歐盟公報,於公布之次日起生效,並於生效36個月後施行,以建立相關調查及打擊強迫勞動商品之規範[footnoteRef:7]。 [5: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網站,歐盟部長理事會採認「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文本,2024年11月21日,網址: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9358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6: 關於《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立法延革,詳參歐盟法規官方網站(EUR-Lex),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procedure/EN/2022_26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7: The Council of the EU and The European Council,Products made with forced labour: Council adopts ban,2024年11月19日,網址: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4/11/19/products-made-with-forced-labour-council-adopts-ba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四、問題爭點
我國雖有研議跟進歐、美等外國作法限制強迫勞動商品進出口,惟尚欠缺法源依據[footnoteRef:8],現階段仍未提出相關法律制定或修正案。爰探討歐盟規範[footnoteRef:9],或可作為我國借鏡。 [8: 鄭琪芳,「強迫勞動」產品 我擬限制輸入,自由時報,2024年4月15日,網址: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64094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9: 因本報告撰擬時《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尚未刊登歐盟公報,謹簡介經歐洲議會及歐盟部長理事會於2024年11月27日共同完成簽署之文本。]
五、探討研析
1.
歐盟法規所建立禁止強迫勞動商品之行政管理體系
歐盟《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所稱「強迫勞動」係指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強迫勞動公約(第29號)》定義之強迫或強制性勞動(以懲罰為脅迫手段,且非自願情況下的工作或服務[footnoteRef:10]),以及被強迫從事勞動之童工[footnoteRef:11]。該規章明文禁止事業(Economic operators,包含製造商、進口商及分銷商等)將以強迫勞動產製之產品在歐盟市場上市(place)、流通(make available)或出口(export)[footnoteRef:12],並規範歐盟會員國(Member State)均應指定一個或多個主管機關負責執法,與歐盟執委會共同建立「反強迫勞動商品網路(Union Network Against Forced Labour Products)」密切合作,以確保該規章在歐盟內有效且一致的執行[footnoteRef:13]。 [10: 勞動部,《禁止強迫勞動參考手冊》,2023年11月,頁2,網址:https://www.immigration.gov.tw/media/100202/112%E5%B9%B4%E7%A6%81%E6%AD%A2%E5%BC%B7%E8%BF%AB%E5%8B%9E%E5%8B%95%E5%8F%83%E8%80%83%E6%89%8B%E5%86%8A-202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11: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2條規定。] [12: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3條規定;同註5。] [13: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5條及第6條規定。]
另歐盟應依法建立強迫勞動風險區域或商品之資料庫(Database of forced labour risk areas or products),對公眾公布具強迫勞動風險之特定地區、特定商品或商品類別,並定期更新,以協助評估可能違反該規章規定情事,且該資料庫應基於來自國際組織、研究機構或學術機構之獨立、可驗證的資訊[footnoteRef:14]。 [14: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8條規定。]
此外,歐盟應依法設立「強迫勞動單一入口網站(Forced Labour Single Portal)」[footnoteRef:15],以統一整合並公開各會員國主管機關名單、歐盟執委會發布之相關規範指引(Guidelines[footnoteRef:16])、強迫勞動風險區域或商品之資料庫、單一檢舉窗口(Single information submission point[footnoteRef:17])、對強迫勞動商品之禁止決定、解除或審查結果等資訊。歐盟亦應進行國際合作、交流資訊,以共同努力解決強迫勞動問題[footnoteRef:18]。 [15: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12條規定。] [16: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11條規定。] [17: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9條規定。] [18: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13條規定。]
1.
歐盟對於涉及強迫勞動商品之行政調查及決定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規定,強迫勞動行為發生在歐盟境外者,以歐盟執委會為主要調查機關;發生在歐盟會員國境內者,以該會員國為主要調查機關[footnoteRef:19]。歐盟執委會及會員國主管機關應依強迫勞動之規模及嚴重程度、案關商品於歐盟市場上之供應或銷售量、以強迫勞動所生產之部分占最終產品之比例等標準,優先評估與調查涉及違法案件[footnoteRef:20]。 [19: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15條規定。] [20: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14條規定。]
若經歐盟調查認定相關產品已違反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定,除為避免對關鍵或戰略重要性供應鏈造成中斷外,應立即禁止相關產品在歐盟市場上市、流通或出口,並要求案關事業將該商品自歐盟市場下架及回收處理。若產品中有部分可替換產品(組件)被認定違法,應要求處置該部分產品,並於完成替換為未涉及強迫勞動產品後,才能繼續於歐盟市場上銷售[footnoteRef:21]。另若事業證明已除消除與產品有關之強迫勞動行為,歐盟應廢止案關商品禁止上市之行政處分,並將其自強迫勞動單一入口網站中移除[footnoteRef:22]。 [21: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20條規定。] [22: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21條規定。]
1.
歐盟新法規於我國之影響及借鏡
我國遠洋漁業現經美國第3度列入強迫勞動名單,顯示遠洋漁船漁工仍有經常發生長時間工作、工資未支付或低付、身體虐待、食物或醫療照護不足、惡劣生活條件[footnoteRef:23]、向漁工收取仲介費、超時工作及船員缺乏使用Wi-Fi等通訊科技管道[footnoteRef:24]等問題,惟歐盟《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將於刊登歐盟公報之次日起生效,並於生效36個月後全面施行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之禁令(其中部分規定如要求建置資料庫、受理單一檢舉窗口之檢舉、訂定相關規範指引等,自生效日起施行)[footnoteRef:25],我國允宜儘早因應歐盟法規重視勞動權益之要求,積極改善遠洋漁工勞動條件及漁業整體形象,避免我國漁獲日後遭到歐盟拒絕進口、上市,以維護我國遠洋漁業相關產業利益。 [23: 李怡坤,〈美國國務院「2023年人口販運報告」有關台灣漁工之內容概述(下)〉,《國際漁業資訊月刊》,第371期,2023年10月,頁54。] [24: 許方嘉,〈勞團組織指責美國對臺灣與泰國海上強迫勞動問題網開一面〉,《國際漁業資訊月刊》,第382期,2024年9月,頁50。] [25: 依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第39條規定。]
另就法規調適而言,現階段我國尚未制定類似歐、美禁止「強迫勞動商品」上市相關規範,僅於《人口販運防制法》規定,使人為「強迫勞動行為」係構成人口販運不法行為之要件之一[footnoteRef:26],負有人口販運罪之刑事責任。因此,為與國際重視勞動權益、禁止強迫勞動商品上市之趨勢相接軌,或可參採遠洋漁業條例第14條之1禁止非法、未報告或不受規範漁撈作業之漁獲物進口之規定體例[footnoteRef:27],研議於《人口販運防制法》中明確定義「強迫勞動」要件、增訂禁止強迫勞動產品在我國上市、流通或出口等相關規定之可行性,藉由完善法律規範,展現我國改善遠洋漁業涉及強迫勞動情事之決心,與國際合作共同打擊強迫勞動行為。 [26: 人口販運防制法第2條規定:「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一、人口販運:指基於剝削意圖或故意,符合下列要件者:……(二)不法作為:……3.使人為奴隸或類似奴隸、強迫勞動、從事勞動與報酬顯不相當之工作或實行依我國法律有刑罰規定之行為。」] [27: 遠洋漁業條例第14條之1規定:「涉及非法、未報告或不受規範漁撈作業之漁獲物或漁產品,不得進口。(第1項)前項漁獲物或漁產品之品項、載運或捕撈資訊,由主管機關公告之。(第2項)因國際條約、協定、聯合國決議或國際合作需要,或為打擊非法、未報告或不受規範漁撈作業之目的,主管機關得公告特定國家、地區之全部或部分漁獲物或漁產品不得進口;不得進口之原因消失時,主管機關應即公告解除其限制。(第3項)」]
撰稿人:楊翔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070/File_19843563.docx |
R02636 | 施用毒品家庭新生兒保護及協助相關問題探討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 蔡琮浩 | 2024-12-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3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施用毒品家庭新生兒保護及協助相關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三、背景說明(緣起)
媒體報導[footnoteRef:1],一名有吸毒前科的女性從懷孕到新生兒出生仍持續吸毒,結果新生兒喝下有毒母乳,生活環境也充滿安毒煙霧,造成新生兒3個月大時送醫不治的憾事。 [1: 更生日報,女吸毒成癮餵母乳 害死3個月兒,113年11月20日,第14版。]
四、問題爭點
施用毒品[footnoteRef:2]家庭新生兒,可能因毒癮母親持續吸毒而從母乳吸收毒品有成癮症狀,或出生後之養育環境充滿毒品使其成長缺乏健康環境,甚至危及其生命權,從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下稱本法)保障兒童及少年(下稱兒少)身心健全發展之立法精神而言,宜有政府介入加強保護及協助必要,爰就此探討。 [2: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1項規定:「本條例所稱毒品,指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對社會危害性之麻醉藥品與其製品及影響精神物質與其製品。」]
五、探討研析
(一)施用毒品家庭之孕婦缺乏篩檢預警,影響胎兒及新生兒權益
施用毒品雖屬於「無被害者犯罪」,不過由於其對於個人身心健康及家庭傷害所衍生出的社會成本,加上兒少對家庭的附著性高,爰對兒少權益有重大影響。鑑於毒品對國計民生所造成之戕害,立法者自得採取必要手段,於抽象危險階段即以刑罰規範,對施用毒品者之人身自由為適當限制(司法院釋字第544號解釋參照)。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及第11條之1規定[footnoteRef:3],施用毒品者依不同毒品之分級及品項,而有相關之法律效果。對於施用毒品之孕婦而言,往往因吸毒行為觸法,在藥癮社會污名化、對法律處罰的恐懼、求醫知識缺乏及社會弱勢等障礙下,多有隱匿行為,造成醫療照顧及社會支持因無法接觸而不易介入。 [3: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規定:「施用第一級毒品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項)。施用第二級毒品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項)。」;第11條之1規定:「第三級、第四級毒品及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無正當理由,不得擅自持有(第1項)。無正當理由持有或施用第三級或第四級毒品者,處新臺幣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並應限期令其接受4小時以上8小時以下之毒品危害講習(第2項)。……」]
研究指出[footnoteRef:4],施用毒品之孕婦雖屬高風險孕產期婦女,但缺乏通報機制及預警服務;施用毒品父母的兒童雖可能為脆弱家庭或危機家庭,但家庭獨特性讓社會安全網難以處理;施用毒品家庭受污名化烙印及邊緣化影響欠缺自願性,讓支持團體難以接觸而缺乏服務輸送。施用毒品家庭之孕婦也常迴避產檢、出生登記延遲、未規律讓新生兒接種疫苗等現象,宜強化篩檢預警。 [4: 張淑慧、張文賢,施用毒品者家庭的社會安全網,社區發展季刊,第165期,108年3月,頁229。]
(二)研議本法第54條之1第1項擴大通報對象包括施用毒品家庭之孕婦
由於施用毒品之孕婦多半會隱匿其施用毒品情形,雖可透過醫師之臨床判斷加以篩查,不過國際學者呼籲,可在公共醫療保健體系中透過高比率實施普遍篩查(universal screening)的方式,以識別、吸引和留住這個風險最高的群體[footnoteRef:5]。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則建議與孕婦合作,將早期、普遍的藥物及毒品使用篩查作為綜合產前護理的一部分。若僅在醫療服務提供者懷疑吸毒或酗酒時才進行篩查,可能會漏診許多患者。許多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都主張普遍篩查[footnoteRef:6]。反對者則認為,進行施用毒品調查除涉及個人隱私外,亦有藥癮社會污名化、對法律處罰恐懼障礙等問題[footnoteRef:7]。 [5: Alesha White, Macy Afsari, Harini Balakrishnan, Emilia Chapa, Meredith Kim, Shubhangi Mehra, Mary Ann Faucher, Joyce Miller, Polly Cordova, Elaine L Duryea, David B Nelson, Anne M Ambia, Donald D Mcintire, Emily H Adhikari,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al screening for substance use in pregnancy in a public healthcare system, AJOG Global reports, Vol.4, NO.3, 2024/7/27, Retrieved From: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263682/, Last Retrieved: 2024/12/3.] [6: Mary K. Prince, Sharon F. Daley, Derek Ayers, Substance Use in Pregnancy, StatPearls Publisging, 2023/7/2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42330/, Last Retrieved: 2024/12/3.] [7: 張淑慧、張文賢,同註4,頁229。]
為及早預防因藥物濫用而虐待兒童之悲劇發生,本法第54條之1第1項規定:「兒童之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有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者,於受通緝、羈押、觀察、勒戒、強制戒治或入獄服刑時,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檢察官或法院應查訪兒童之生活與照顧狀況。」另依同條第2項規定:「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檢察官、法院就前項情形進行查訪,知悉兒童有第53條第1項各款情形[footnoteRef:8]及第54條[footnoteRef:9]之情事者,應依各該條規定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除課予前揭責任通報人員查訪義務外,並於發現有危害兒童權益情事時,須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即時介入支持協助。前揭機關雖訂有相關作業規定[footnoteRef:10],惟其作業程序均以有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者監護或實際照顧12歲以下兒童為對象,並未包括懷孕期之女性。 [8: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3條第1項規定:「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戶政人員、村(里)幹事及其他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人員,於執行業務時知悉兒童及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立即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24小時:一、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二、充當第47條第1項場所之侍應。三、遭受第49條第1項各款之行為。四、有第51條之情形。五、有第56條第1項各款之情形。六、遭受其他傷害之情形。」] [9: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4條規定:「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戶政人員、村(里)幹事、村(里)長、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人員,於執行業務時知悉6歲以下兒童未依規定辦理出生登記、預防接種或兒童及少年家庭遭遇經濟、教養、婚姻、醫療或其他不利處境,致兒童及少年有未獲適當照顧之虞,應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第1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接獲前項通報後,應對前項家庭進行訪視評估,並視其需要結合警政、教育、戶政、衛生、財政、金融管理、勞政、移民或其他相關機關提供生活、醫療、就學、托育及其他必要之協助(第2項)。……」] [10: 如內政部警政署訂有「警察機關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4條之1查訪程序」、司法院訂有「法院處理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4條之1查訪及通報作業要點」。]
依本法第5條第2項規定:「兒童及少年之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政府應予適當之協助及保護」。民法第7條規定:「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學者採法定解除條件通說亦認為,胎兒於出生前,即提早成為權利主體開始享受權利,倘將來死產者,則溯及的喪失其權利能力[footnoteRef:11]。換言之,對施用毒品孕婦腹中之胎兒,國家負有保護之責任,爰建議研議本法第54條之1第1項擴大通報對象包括施用毒品家庭之孕婦,由主管機關提供適時關懷、預警、保護協助或支持處遇措施。 [11: 李淑明,民法入門,增修第17版,臺北:元照,113年9月,頁9。]
(三)施用毒品家庭新生兒治療及復原期長,宜研議明定施用毒品家庭新生兒之政府介入扶助及支持措施
施用毒品家庭之新生兒在胎兒期間透過母親的胎血循環持續被迫間接吸收毒品,容易在出生後因臍帶切斷而產生「新生兒毒品戒斷症候群」。統計也發現,其死亡率是一般小孩的3.9倍,6歲前死亡率較一般族群高出2.3倍,意外傷害、死因不明等非自然死因為4.2倍,比一般的兒童有更高比率患精神疾病、行為異常、被虐待及疏忽的情形[footnoteRef:12],因而需提供更多的醫療照護,如收住院做多方面的評估,也需被安置於安靜幽暗病房減少噪音與燈光刺激、多餐餵食、增加撫觸陪伴甚至持續給予少量成癮藥物協助戒斷等醫療行為及照護[footnoteRef:13]。 [12: 莫澤儀,母親藥物(毒品)濫用對嬰兒健康的影響,長庚醫訊,第40卷,第6期,108年6月,頁13-14。] [13: 同前註,頁14。陳冠臻、楊佩欣、王穗菁,照護一位藥物戒斷症候群新生兒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第13卷,第2期,103年4月,頁91。]
施用毒品家庭之新生兒雖然在醫院就完成戒斷症狀治療,但出院後仍有情緒比較躁動,身體頻出狀況等現象[footnoteRef:14],其兒童發展檢核評估較緩慢,包括生長延遲、行為問題、認知能力下降、語言障礙、身體和免疫系統較脆弱,而需規律的醫療檢查和監測,並訂定相應的治療計畫[footnoteRef:15]。除此之外,施用毒品家庭新生兒於出生前,包括衛生部門之母嬰健康服務人員、醫療部門成癮、心理健康醫事人員及社工人員,出生後之托育系統等相關機構,均應持續合作並評估家庭需求,執行完整之家庭扶助及支持方案,始得以有效改善施用毒品家庭新生兒之健康與福祉。 [14: 大愛電視,安置到兩歲之後 毒癮寶寶何去何從?113年2月1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5%AE%89%E7%BD%AE%E5%88%B0%E5%85%A9%E6%AD%B2%E4%B9%8B%E5%BE%8C-%E6%AF%92%E7%99%AE%E5%AF%B6%E5%AF%B6%E4%BD%95%E5%8E%BB%E4% BD%95%E5%BE%9E-223539483.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28日。] [15: 等家寶寶社會福利協會,生母吸毒十年,「藥毒癮寶寶」的復健之路:慢慢飛,終能飛翔,113年1月5日,網址:https://greenbox.tw/Baby/ArticleDetail/7729/?srsltid=AfmBOopcr2l4dM9 KlnYNGYIG_jnNxQZ9KpBH653wAhMDPmuDtdl0NHVO,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27日。]
施用毒品家庭之新生兒需要及時的干預介入、保護協助及後續的處遇,更有賴醫療與兒少保護跨專業網絡系統的協調合作。鑑於施用毒品家庭之新生兒治療及復原期長,須執行完整之家庭扶助及支持方案,建議研議明定施用毒品家庭新生兒之政府介入扶助及支持措施,以保障施用毒品家庭新生兒之健康與福祉。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068/File_19843561.docx |
R02635 | 藥品短缺問題之法制研析 | 藥事法;全民健康保險法;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全民健康保險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 | 李郁強 | 2024-12-1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35
議題研析
一、題目:藥品短缺問題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藥事法、全民健康保險法、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全民健康保險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出,為挽救生命、降低疾病痛苦,各會員國應依據疾病盛行率、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證據,以適當的劑型、有保證的品質及可承擔的價格,在任何時間醫療系統都能獲得滿足無缺之藥品,稱為「必要藥品」(essential medicines)。2021年發布之「必要藥品清單」(essential medicines list, EML)計有30類,635種藥品及135種等效治療藥物[footnoteRef:1]。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參酌WHO之「必要藥品清單」及該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健保署)之「特殊藥品清單」,於112年11月1日公告必要藥品清單計28類481項[footnoteRef:2]。 [1: 余萬能,〈藥品供應與健保藥價調整制度之謅議〉,《月旦醫事法報告》,第96期,113年10月,頁37。] [2: 衛生福利部112年11月1日衛授食字第1121410750號公告參照。]
(二)為確保主管機關得以及早知悉「必要藥品」有供應不足之虞以儘速因應,避免造成缺藥,影響病人用藥權益,我國已於104年增訂《藥事法》第27條之2[footnoteRef:3],並依據該條文授權訂定《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惟仍發生缺藥情形。對此,監察院112年10月18日調查報告,指出4項缺失[footnoteRef:4],監察院之缺藥調查報告涉及衛福部所屬之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及健保署,藥品管理之權責在食藥署,監察院調查報告中要求食藥署應有機制主動監測、查核及管理,以有效掌握必要藥品確實之供應量與儲備量,及藥品供應調度之狀況[footnoteRef:5]。 [3: 《藥事法》第27條之2規定:「藥商持有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公告為必要藥品之許可證,如有無法繼續製造、輸入或不足供應該藥品之虞時,應至少於六個月前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通報;如因天災或其他不應歸責於藥商之事由,而未及於前述期間內通報者,應於事件發生後三十日內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通報。(第1項)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於接獲前項通報或得知必要藥品有不足供應之虞時,得登錄於公開網站,並得專案核准該藥品或其替代藥品之製造或輸入,不受第三十九條之限制。(第2項)第一項通報與前項登錄之作業及專案核准之申請條件、審查程序、核准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第3項)」。] [4: 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4點缺失,略以:1.藥商雖負有通報責任,但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僅著重於接獲藥品短缺通報後之供應量調查、替代藥品評估等作為,關於藥商是否確實依法通報之前端作業,卻主要以提醒方式辦理,欠缺主動監測、查核及管理機制,致無法掌握確實之供應量及儲備量,難以避免缺藥情事發生。2.食藥署對於藥品短缺之處理機制,雖要求中下游藥商保留一定藥品數量予社區藥局,惟並無約束力,對中下游藥商之資格或條件亦無相關定義,自難掌握供應調度之狀況,致常發生該署認無藥品短缺,但民眾於社區藥局卻無法取得藥品之情事。3.近年食藥署辦理多項國產學名藥相關研究計畫,惟對於研究結果未能據以研擬相關措施,且未具體制定國產學名藥推廣政策,影響國防及健康產業發展。4.全民健康保險法自83年立法時即規定醫師指示用藥不列入保險給付範圍,惟迄今全民健保仍給付部分指示用藥,且指示用藥占藥品支出總額費用比率亦未明顯呈逐年下降趨勢,健保署應符合依法行政原則。監察院調查報告,112社調0019,112年10月18日,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28479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5日。] [5: 陳俞沛,〈全民健保藥價制度與缺藥危機〉,《月旦醫事法報告》,第96期,113年10月,頁10。]
(三)為強化藥品短缺處理機制,衛福部食藥署於109 年訂定「建構完善藥品短缺通報、評估及因應作業計畫」,其中抗生素一直是短缺通報名列前5名的類別。全球感染症抗藥性危機升高,每年約50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臨床已出現無藥可用之窘境,顯示抗生素的短缺已成為攸關人命的重要課題。由於抗生素所需療程短,不同於慢性病及癌症需要長期服藥,對藥廠而言獲利有限,導致研發意願低落[footnoteRef:6]。 [6: 李念庭,抗生素短缺 應健全供應鏈及品管 籲政府速審藥品 健保合理核價 鼓勵藥廠開發,中國時報,113年11月17日,第A7版。]
(四)為強化我國藥品穩定供應機制,衛福部於112年4月成立跨部門「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針對藥品短缺事件,進行整體性的預防及應對。由衛福部部長擔任召集人,次長擔任副召集人,採專人專責及跨司署合作,包含食藥署、中醫藥司、醫事司、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及疾病管制署等6個單位,涵蓋西藥、中藥、罕見疾病藥品、兒童困難取得藥品、公費疫苗及傳染病用藥等供應,並整合五類用藥平台,包括食藥署「西藥供應資訊平台」、中醫藥司「中藥供應資訊平台」、醫事司「兒童困難取得之臨床必要藥品及醫材管理資訊系統」、國民健康署「罕見疾病特殊營養食品暨緊急需用藥物物流中心」及疾病管制署「公費疫苗及傳染病用藥之供應」,更加全面管理各類藥品之穩定供應[footnoteRef:7]。 [7: 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部成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112年4月,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6565-74236-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29日。]
(五)為強化藥品供應韌性,健保署於113年11月20日提出預告修正《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與《全民健康保險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部分條文,未來符合相關條件之藥品,健保核價最高可加算30%[footnoteRef:8]。 [8: 此次修正內容主要有3大部分:1.擴大鼓勵國內藥廠製造創新藥品,凡是在國際上市許可2年內新藥,或是十大先進國家核准上市滿5年、但屬國內新成分新藥,將可比照台灣首發新藥給予優惠核價。2.鼓勵學名藥或生物相似性藥品及時進入市場,提供處方用藥選擇,針對原廠藥逾專利期5年內首2張取得藥品許可證的國內製造學名藥或生物相似性藥品,最高給予原廠藥相同價格。3.對於國內製造藥品將給予優惠藥價,包括採用國內生產的原料藥,或者國內安全性臨床試驗獲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且增列於仿單上,以及最早向主管機關為P4專利聲明且獲准核發藥品許可證的學名藥。只要符合這3項條件之1,未來健保核價任一皆可加算10%。林惠琴、邱芷柔,釋出國產製藥給付價利多 健保署拚明年春節後上路,自由健康網,113年11月20日,網址: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86960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28日。]
四、問題爭點
我國雖有必要藥品不足供應之虞時之通報制度,仍陷缺藥危機。一般認為與健保調降藥價有關,另有學者認為健保總額藥品支出目標制可能僅是缺藥原因之一;市場有限,廠商以藥價差競爭,一旦價格與製造成本失序,影響製造品質管理,恐為缺藥主因。爰對於缺藥問題,有進一步研析之必要。
五、探討研析
(一)建請主管機關研議刪除初次收載之健保支付價2倍為上限規定之可行性
依據《藥事法》第27條之2[footnoteRef:9]、《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第2條及第4條規定[footnoteRef:10],我國必要藥品,由衛福部公告類別及品項,設有法定即時通報義務及緊急供應機制,凡持有必要藥品許可證之藥商,如有無法繼續製造輸入,或不足供應藥品之虞時,至少應於6個月前向衛福部通報。衛福部得知後得公開登錄於網站,並得專案核准合格藥商就該不足供應之藥品或其替代藥品之製造或輸入,無須申請查驗登記。 [9: 《藥事法》第27條之2規定參見註3。] [10: 《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第2條規定:「藥商依本法第二十七條之二第一項規定通報之方式及內容如下:一、方式:應於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建構之網路平臺通報;其以書面、言詞或電子郵件通報者,應於二十四小時內,於網路平臺補正。二、內容:應包括藥商名稱、通報連絡人、藥品品項、許可證字號、通報日期、連絡電話、庫存量、預估可供應時間、不足供應之原因及其他相關資訊。(第1項)醫療機構或其他得知必要藥品有不足供應之虞者,得準用前項規定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通報。(第2項)」第4條規定:「申請專案核准製造或輸入,應具備藥商資格,並以藥品於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會員國製造或販賣、或符合藥物優良製造準則第三條規定之製造廠優先。」。]
目前市面上缺藥之態樣,依據學者分類,大致可分為「真正無藥可用,即原廠藥、學名藥及相同藥理成分藥三者都缺」、「缺原廠藥但有學名藥可用」、「缺原廠藥、缺學名藥,但有成分劑型相同而劑量不同的藥可用」、「缺原廠藥但有相同藥理成分適應症相同的藥」及「有藥但基層診所及藥局叫不到藥」等5種情況。真正無藥可用,據衛福部說明,僅有9項成分劑型藥品因國內無替代藥品而啟動公開徵求,並已徵得替代藥品或有其他替代療法。有學名藥及劑量不同之學名藥,藥師公會列出130餘種常用廠牌之藥可替代使用。適應症相同之藥,可由醫師評估經病人同意而替換其他廠牌使用。至於診所及藥局叫不到藥,係因廠商與大型醫院或公私立醫院訂有聯標契約,必須依約供應,無法或不願供應診所及藥局所致[footnoteRef:11]。 [11: 余萬能,同註1,頁36。]
有論者指出,必要藥品為治療不可或缺,健保署雖對必要藥品之藥價調升設有處理機制,惟限制以初次收載之健保支付價之2倍為上限[footnoteRef:12],恐有檢討空間。爰建議因應緊急情事之需要,而有靈活調整之機制,即必要藥品之緊急供應,依市場原則重建核價機制[footnoteRef:13]。即建請研議刪除《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76條第2項第4款規定之可行性。 [12: 《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76條規定:「必要藥品、罕見疾病用藥及其他經保險人公告之特殊品項,由保險人與該項藥品廠商協商調整事宜。(第1項)與保險人簽有供應無虞合約之不可替代必要藥品及罕見疾病用藥,按下列方式調整價格:一、同類藥品,即同成分、劑型、劑量,具有相同品質條件者,調整為相同價格。二、依實際市場交易價格調整,配合一般藥品之例行調整時程,每二年計算調整一次:(一)採計前前一年第四季至前一年第三季之甲調查資料。(二)新收載之品項,無同類藥品,而生效未滿一年者,不進行調整。有同類藥品者,將生效後應申報之甲調查資料併同類既有品項調整。三、調整方式:(一)0.80× Pold≦GWAP≦1.05 × Pold :不予調整。(二)GWAP>1.05 × Pold,Pnew=GWAP (並以 1.3 × Pold 為上限)。(三)GWAP<0.80 × Pold,Pnew=GWAP+0.20 × Pold。Pnew:調整後支付價格。Pold:調整前支付價格。GWAP:同成分、劑型、劑量,具有相同品質條件之藥品,以交易價量資料計算所得之加權平均價格。四、前述健保支付價格之調整,以初次收載之健保支付價之二倍為上限。(第2項)」] [13: 余萬能,同註1,頁41。]
(二)建請主管機關研議評估刪除次年調降藥價之規定
我國健保藥品費用採「支出目標制」(drug expenditure target, DET),以「固定點值」(亦即每點以1元計算),預先設定當年度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超出目標之額度,自當季之醫療費用總額中扣除並調整核算每點費用,健保署並於次一年度修正藥品費用標準[footnoteRef:14]。 [14: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62條規定:「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應依據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向保險人申報其所提供之醫療服務之點數及藥物費用。(第1項)前項費用之申報,應自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提供醫療服務之次月一日起六個月內為之。但有不可抗力因素時,得於事實消滅後六個月內為之。(第2項)保險人應依前條分配後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及經其審查後之醫療服務總點數,核算每點費用;並按各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經審查後之點數,核付其費用。(第3項)藥品費用經保險人審查後,核付各保險醫事服務機構,其支付之費用,超出預先設定之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時,超出目標之額度,保險人於次一年度修正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其超出部分,應自當季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中扣除,並依支出目標調整核付各保險醫事服務機構之費用。(第4項)」]
DET係為防止醫師浮濫開藥,健保署自102年1月1日起試辦DET已10數年,每年皆超出上年度目標額度,所以調整支付價格事實上即為調降價格。而逐年調降藥價的結果,造成醫療機構換藥及缺藥爭議。有論者認為,超出目標額度既納入醫療給付費用總額,歸責醫師之懲罰,已可達成檢討醫師浮濫開藥或以藥養醫之立法目的。另藥價依法就定有調整機制,對藥商處以調降處罰,雖有下限價之保價機制,惟年年調降價格必然對提升品質之成本產生重大影響,不利病人用藥安全,且健保資料庫可即時勾稽不合理用藥,對於防範醫師浮濫開藥亦具有管制作用,爰建議考量立法目的,刪除次年調降藥價懲罰藥商之規定[footnoteRef:15]。即建請主管機關研議評估刪除《全民健康保險法》第62條第4項「
超出目標之額度,保險人於次一年度修正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等字,修正為:「藥品費用經保險人審查後,核付各保險醫事服務機構,其支付之費用,超出預先設定之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時,其超出部分,應自當季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中扣除,並依支出目標調整核付各保險醫事服務機構之費用。」。 [15: 余萬能,同註1,頁40。]
撰稿人:李郁強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027/File_19843519.docx |
R02634 | 從比較法論虛擬通貨交易之課稅問題 | 所得稅法 | 莊弘伃 | 2024-12-1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34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比較法論虛擬通貨交易之課稅問題
2、 議題所涉法規
所得稅法
3、 背景說明
報載[footnoteRef:1]全球新金融戰爭開打,虛擬通貨市場成為世界新金融焦點,從各國的虛擬通貨政策來說,日本一直展現積極開放的立場,逐步制定法律及推動稅制改革,提案將稅率從55%下調至20%,目標5年達成,以減輕投資人稅務負擔,並帶動海外資金投入。在個人交易的部分,我國財政部係將虛擬通貨交易定調為非貨幣商品[footnoteRef:2],屬個人綜合所得稅之財產交易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稅申報繳納。 [1: 黃于庭,全球新金融戰爭 集火虛擬幣,工商時報,第A9版,113年11月18日。 ] [2: 吳靜君,比特幣破9萬美元 嚴查逃漏稅,中國時報,第A8版,113年11月19日。]
4、
問題爭點
隨著虛擬通貨市場發展熱絡及普及,虛擬通貨交易應否課稅?如何課稅?爰擬介紹各國相關法制,以供我國課稅之參考。
5、 探討研析
(1) 名詞定義及性質
薩爾瓦多於2021[footnoteRef:3]年6月5日宣布比特幣(Bitcoin)為法定貨幣,成為全球第一個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對於加密貨幣之性質,各國多視為虛擬商品,而不認為是貨幣。但隨著加密貨幣的發展,國際間已開始有業者接受加密貨幣為支付工具,例如:義大利已有多家企業支持加密貨幣的支付,比特幣已成為許多義大利人網購時的支付首選,躍升為義大利第3大線上支付工具;在全球有3.5億用戶的PayPal於2020年10月底也宣布支援加密貨幣的買賣。加密貨幣在部分交易體系確實被買賣雙方或交易平臺視為支付工具之一種,且歐盟、英國、日本、美國及澳洲等國家,也肯認加密貨幣屬於支付工具[footnoteRef:4]。 [3: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4: 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編輯部,〈掀開加密貨幣之隱匿面紗,課稅趨向透明化〉,《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第23期,110年11月,頁15-16。]
而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前於102年發布新聞稿,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定位為,屬高度投機之數位「虛擬商品」,而非貨幣[footnoteRef:5];其後,中央銀行及金管會更進一步將加密貨幣統一用語為「虛擬通貨」且定性為「數位虛擬商品」,除了「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即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為證券交易法所稱之有價證券,應遵循證券交易法相關規定外,其他像比特幣或類似性質的虛擬資產,都不是金管會核准發行的金融商品,也不是貨幣[footnoteRef:6]。 [5: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稿,比特幣並非貨幣,接受者務請注意風險承擔問題,102年12月30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312300002&aplistdn=ou=news,ou=multisite,ou=chinese,ou=ap_root,o=fsc,c=tw&toolsflag=Y&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28日。] [6: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稿,金管會提醒社會大眾有關虛擬資產的相關風險,110年4月20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104200003&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3日。]
(二)各國課稅制度概述
1、 日本
日本將虛擬通貨收入區分為經常性及偶發性兩類,源自於經常性之營業活動收入歸為「營利所得」,源自於偶發性之收入歸為「雜項所得」(雑所得)。在個人所得稅部分,居住者因虛擬通貨交易產生之雜項收入,以累進稅率5%(課稅總所得低於195 萬日圓)至45%(課稅總所得超過4,000萬日圓)課徵所得稅;除所得稅(國稅)外,尚需課徵10%之住民稅(Inhabitant Tax)(地方稅),故虛擬通貨交易適用之稅率最高可達55%。由於該規定與股票及外匯等適用20%之分離課稅有別,爰有改按分離課稅方式之稅制改革提案[footnoteRef:7]。 [7: 蕭茜文,〈美國虛擬通貨之所得稅課稅規定〉,《財稅研究》,第52卷,第1期,112年1月,頁198-199。]
2、 韓國
韓國政府原預計自2022年起,對虛擬通貨收入以及虛擬通貨轉讓或出借收入(taxation on income from virtual assets as well as income from the "transfer or lending of virtual assets")產生之資本利得課稅,如一年內不超過250萬韓圜,免稅;超過250 萬韓圜者,按20%稅率課稅。其後於2022年7月21日公布之稅改中宣布,將延至2025年開始課徵,惟課稅門檻及稅率不變[footnoteRef:8]。 [8: Sandali Handagama,South Korea Postpones 20% Crypto Tax to 2025,CoinDesk,2023年5月11日,網址:https://www.coindesk.com/policy/2022/07/21/south-korea-postpones-20-crypto-tax-to-202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4日。]
3、 美國
美國於2014年3月針對虛擬通貨交易提出課稅指南,屬於最早釐清課稅規定的先趨國家之一。虛擬通貨被視為「財產(Property)」,出售或交換虛擬通貨,應認列損益。若持有之虛擬通貨為資本資產(如股票、債券),已實現損益屬於「資本利得或損失」;若非屬於資本資產(如存貨),已實現損益屬於「一般利得或損失」[footnoteRef:9],按財產交易相關課稅規定辦理,目前實務上,加密貨幣則是比照資本交易,課徵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s tax)20%,或比照收藏品分離課稅28%[footnoteRef:10]。 [9: 蕭茜文,同註7,頁169,183。] [10: 吳俊志,〈虛擬貨幣交易之課稅與稽徵〉,《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第29期,111年5月,頁30。]
(三) 比較法之借鏡
所謂「分離課稅」,係指將某部分所得排除於每年綜合所得總額之外,單獨以一定稅率,於所得發生時,採所得來源扣繳方式課稅,納稅義務人在稅額扣繳後,無須再將此筆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總額中申報。例如所得稅法第14條之1規定之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短期票券、依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或不動產證券化條例規定發行之受益證券或資產基礎證券分配之利息所得及同法第14條之4房屋、土地交易所得(房地合一稅)等,即皆屬分離課稅。分離課稅的優點在於便利徵納、有效掌握稅源、減少稽徵成本、租稅收入穩定及避免高稅率累進效果;而其缺點則在較難發揮量能課稅精神、造成租稅負擔不公平現象及扭曲資源配置。我國將虛擬通貨交易定調為財產交易所得,為資本利得之一種,而資本利得是否宜採分離課稅,各國稅制不盡相同。按綜合所得合併結算申報與分離課稅各有其優缺點,為兼顧財政收入與租稅公平正義,財政部宜通盤檢討現行所得稅之課稅稽徵制度,尤其對於各類所得來源究竟有哪些項目可以採用分離課稅方式加以稽徵,哪些項目宜採合併結算申報,應有全面之規劃與配套措施。
撰稿人:莊弘伃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014/File_19843504.docx |
R02633 | 澳洲離線權法規簡介 | null | 陳秋芬 | 2024-12-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3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澳洲離線權法規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隨著科技發展與行動裝置普及,讓員工可隨時隨地工作,雖可提升工作彈性,但也模糊了工作與休息之界線。通訊軟體如LINE、WhatsApp等讓員工下班後仍被干擾成為常態,導致員工壓力增加,甚至引發焦慮、抑鬱和倦怠,影響家庭生活與人際關係
。據此,爰發展出離線權之法定權利,目前如法國、西班牙、比利時、澳洲等國均有就離線權為明文規定
。
四、問題爭點
綜觀我國法規中,除臺北市政府勞動局訂定之「臺北市事業單位實施居家工作勞動條件保障指導原則
、
」,提及雇主應尊重員工休假或非約定工作期間之合理離線權(right to disconnect),讓員工在下班後可拒絕回復工作訊息外,並無其他法規就離線權有所規範。
考量追求工作及家庭平衡,受雇者身心健康及其權益實屬重要,是本議題擬就離線權定義為說明,並就2024年澳洲通過離線權規定為介紹,俾供我國修法參考。
五、探討研析
(一) 離線權定義及澳洲《2009 年公平工作法》修法沿革簡介
「離線權」(the right to disconnect),又稱「拒絕聯繫權」,是指員工在正常工作時間(normal working hours)之外,有權中斷與工作相關的聯繫,並可選擇不接收或回應任何與工作有關的電子郵件、電話或訊息。「離線權」被視為一項重要的個人權利,旨在明確劃定下班後電子溝通的界限,讓員工在家時能享有不被工作打擾的自由。這項權利不僅保障員工可以拒絕公事聯繫,且不會因拒絕而受到責難,也不會因持續保持聯繫而獲得獎勵,從而確保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
澳洲於今(2024)年效仿法國、西班牙和比利時等國,引入離線權,以保護員工在工作時間以外免受不合理接觸
。而根據《2024年公平工作法立法修正案(關閉漏洞第2號)法案,The Fair Work Legislation Amendment (Closing Loopholes No. 2) Act 2024》,「離線權」被納入《2009年公平工作法,Fair Work Act 2009》,並規定自2024年8月26日起適用於國家系統員工
與雇主
。然考量到小型企業
的雇主和員工,需有充分準備時間,此類型的企業適用時間,則延至2025年8月26日開始實施
。
(二)
澳洲離線權法規定義與法律效果簡介
依2024年修正後之《2009年公平工作法》第333M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
:「(第1項)員工可拒絕在工作時間以外之監控、閱讀或回復雇主的聯繫或試圖聯繫,除非其拒絕屬於不合理。(第2項)如果第三方的聯繫或試圖聯繫與其工作相關且在員工工作時間之外,則員工亦可拒絕監控、閱讀或回復第三方的聯繫或試圖聯繫,除非其拒絕屬於不合理。」是該規定之旨,即在於保護員工在工作時間以外於合理範圍內有權不回復雇主或與工作相關之第三人之聯繫或試圖聯繫。然離線權並不是禁止雇主聯繫其員工,也不是阻止員工相互聯繫(包括跨時區聯繫),而係賦予員工於合理範圍內有權拒絕的權利
。
另再參酌《2009年公平工作法》第333M條第3項規定,員工拒絕是否屬合理範圍,其判斷因素繁多,包括須就進行聯繫或試圖聯繫的原因、聯繫的方式以及這些聯繫或試圖聯繫對員工造成的干擾程度為考量。此外,還需考慮員工獲得補償的程度,例如是否因在聯繫期間保持待命狀態或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額外工作而獲得補償,這些補償可以是金錢或非金錢形式。同時,員工的職務性質及其責任程度,以及員工的個人情況(例如家庭或照護責任)也應納入考量範圍。
然若員工行使離線權與雇主認知不一而衍生爭議,就如同大多數就業問題一般,自應先於工作場所內為討論與解決。仍無法解決時,雇主或員工均可向公平工作委員會(Fair Work Commission,FWC)申請爭議調處
,該委員會即可介入處理,並於適當情況下發布命令(如命令禁止員工無理拒絕聯繫,或命令雇主禁止不當對待員工或要求其在合理拒絕時回應工作聯繫)解決紛爭。然若有不遵守該委員會命令者,公平工作監察署(Fair Work Ombudsman,FWO)則可依法為處罰,其處罰額度,若違規者為個人最高可罰款澳幣18,780元;違規者為法人最高則可罰款澳幣93,900元
、
。
(三) 澳洲離線權規定於公務體系亦有適用
值得注意的是,依澳洲《2009年公平工作法》第13條及第14條
規定,國家系統雇主係指聯邦政府、聯邦機構或在領土內成立的法人團體或澳洲領土從事活動之人等,其僱用個人從事相關行為等,均屬國家系統雇主,而受其僱用之個人為該法所稱之國家系統員工。準此,澳洲《2009年公平工作法》之適用對象,自包含公務員在內。且澳洲公共服務部(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APSC)為配合《2009年公平工作法》離線權之增訂,亦有發布「公共部門離線權指南,Guidance on the Right to Disconnect in the Public Sector
」,依該指南第2頁第5點即明白指出:「該立法賦予所有國家系統員工(包括聯邦機構的員工)一項可執行的工作權利……。」則離線權於澳洲公務員亦有適用
,且比利時
與蘇格蘭
及西班牙
、
等國亦有相類規定,可茲參酌
。
撰稿人:陳秋芬
� 葉冠妤,謝○○半夜清晨傳LINE要馬上回 部屬多人求助身心科,YAHOO!新聞,2024年11月2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w.news.yahoo.com/%E8%AC%9D%E5%AE%9C%E5%AE%B9%E5%8D%8A%E5%A4%9C%E6%B8%85%E6%99%A8%E5%82%B3line%E8%A6%81%E9%A6%AC%E4%B8%8A%E5%9B%9E-%E9%83%A8%E5%B1%AC%E5%A4%9A%E4%BA%BA%E6%B1%82%E5%8A%A9%E8%BA%AB%E5%BF%83%E7%A7%91-221925929.html" �https://tw.news.yahoo.com/%E8%AC%9D%E5%AE%9C%E5%AE%B9%E5%8D%8A%E5%A4%9C%E6%B8%85%E6%99%A8%E5%82%B3line%E8%A6%81%E9%A6%AC%E4%B8%8A%E5%9B%9E-%E9%83%A8%E5%B1%AC%E5%A4%9A%E4%BA%BA%E6%B1%82%E5%8A%A9%E8%BA%AB%E5%BF%83%E7%A7%91-221925929.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8日。
� 韓仕賢(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秘書長),「離線權」的倡議正是時候,2020年11月3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ankunions.org.tw/?q=node/2707" �https://www.bankunions.org.tw/?q=node/2707�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8日。
� 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居家工作勞動權益保障專區,臺北市事業單位實施居家工作勞動條件保障指導原則,網址:� HYPERLINK "https://bola.gov.taipei/cp.aspx?n=ECD43AA057E9D8B2" �https://bola.gov.taipei/cp.aspx?n=ECD43AA057E9D8B2�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8日。依臺北市政府勞動局網頁即指出「北市勞動局率全國之先,訂定『臺北市事業單位實施居家工作勞動條件保障指導原則』14項條文,並於112年3月1日正式實施,屬於行政指導性質。」
� 臺北市事業單位實施居家工作勞動條件保障指導原則之全文電子檔,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307/relfile/11869/128732/9652a39d-ff29-4282-9435-86a7a9b51b4b.pdf" �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307/relfile/11869/128732/9652a39d-ff29-4282-9435-86a7a9b51b4b.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8日。
� 韓仕賢,同註� NOTEREF _Ref183781338 \h � \* MERGEFORMAT �2�。
� BEN WESTCOTT,Australia’s New Right to Disconnect Law Allows Workers to Ignore �Calls and Emails After Hours,TIME,2024年8月2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ime.com/7014775/australia-right-to-disconnect-law-work-calls-employers-fine/" �https://time.com/7014775/australia-right-to-disconnect-law-work-calls-employers-fine/�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Commonwealth Consolidated Acts,FAIR WORK ACT 2009 - SECT 13 Meaning of national �system employee,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ustlii.edu.au/cgi-bin/viewdoc/au/legis/cth/consol_act/fwa2009114/s13.html" �https://www.austlii.edu.au/cgi-bin/viewdoc/au/legis/cth/consol_act/fwa2009114/s13.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依第13條規定,所稱國家系統員工,係指受國家系統雇主所僱用或受僱的個人。
� Commonwealth Consolidated Acts,FAIR WORK ACT 2009 - SECT 14 Meaning of national �system employer,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ustlii.edu.au/cgi-bin/viewdoc/au/legis/cth/consol_act/fwa2009114/s14.html" �https://www.austlii.edu.au/cgi-bin/viewdoc/au/legis/cth/consol_act/fwa2009114/s14.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依第14條規定,所稱國家系統雇主,係指聯邦政府、聯邦機構或在領土內成立的法人團體或澳洲領土從事活動之人等,其僱用個人從事工作等。
� Commonwealth Consolidated Acts,FAIR WORK ACT 2009 - SECT 23 Meaning of small �business employer,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ustlii.edu.au/cgi-bin/viewdoc/au/legis/cth/consol_act/fwa2009114/s23.html" �https://www.austlii.edu.au/cgi-bin/viewdoc/au/legis/cth/consol_act/fwa2009114/s23.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依第23條規定,小型企業,係指國家系統雇主僱用員工少於15名,即屬之。
� 澳洲就業和勞資關係部,2024年3月14日建立並於同年11月12日修改之Right to �disconnect factsheet(離線權說明書),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dewr.gov.au/closing-loopholes/resources/right-disconnect" �https://www.dewr.gov.au/closing-loopholes/resources/right-disconnect�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Commonwealth Consolidated Acts,FAIR WORK ACT 2009 - SECT 333M Employee right to disconnect,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ustlii.edu.au/cgi-bin/viewdoc/au/legis/cth/consol_act/fwa2009114/s333m.html" �https://www.austlii.edu.au/cgi-bin/viewdoc/au/legis/cth/consol_act/fwa2009114/s333m.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澳洲就業和勞資關係部,同註� NOTEREF _Ref183787549 \h � \* MERGEFORMAT �10�。
� 澳洲公平工作委員會(Fair Work Commission,FWC)之申請離線權爭議調處之網頁,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wc.gov.au/issues-we-help/right-disconnect-disputes/apply-deal-dispute-about-right-disconnect-form-f92" �https://www.fwc.gov.au/issues-we-help/right-disconnect-disputes/apply-deal-dispute-about-right-disconnect-form-f92�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澳洲公平工作監察署(Fair Work Ombudsman,FWO)新聞稿,Right to disconnect �begins today,2024年8月2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airwork.gov.au/newsroom/media-releases/2024-media-releases/august-2024/20240826-right-to-disconnect-stage-1-media-release" �https://www.fairwork.gov.au/newsroom/media-releases/2024-media-releases/august-2024/20240826-right-to-disconnect-stage-1-media-release�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Brigid Maher, Michael Michalandos, Jonathan Georgiadis and India Kelly , �Australia: Right to disconnect – Working 9 to [to be determined...]? GLOBAL
COMPLIANCE NEWS,2024年9月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lobalcompliancenews.com/2024/09/03/australia-right-to-disconnect-working-9-to-to-be-determined/" �https://www.globalcompliancenews.com/2024/09/03/australia-right-to-disconnect-working-9-to-to-be-determined/�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Commonwealth Consolidated Acts,同註� NOTEREF _Ref184027881 \h � \* MERGEFORMAT �7�、� NOTEREF _Ref184021539 \h � \* MERGEFORMAT �8�。
� 澳洲公共服務部(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APSC),公共部門離線權指南,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psc.gov.au/sites/default/files/2024-07/APSC%20Guidance%20on%20the%20Right%20to%20Disconnect%20in%20the%20Public%20Sector_0.pdf" �https://www.apsc.gov.au/sites/default/files/2024-07/APSC%20Guidance%20on%20the%20Right%20to%20Disconnect%20in%20the%20Public%20Sector_0.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Mia Hunt,Australian public servants granted ‘right to disconnect’ but with �exceptions, says minister,GLOBAL government FORUM,2024年2月2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lobalgovernmentforum.com/australian-public-servants-granted-right-to-disconnect-but-with-exceptions-says-minister/" �https://www.globalgovernmentforum.com/australian-public-servants-granted-right-to-disconnect-but-with-exceptions-says-minister/�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Jack Aldane,Belgian civil servants granted ‘right to disconnect’ after working hours,GLOBAL government FORUM,2022年2月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lobalgovernmentforum.com/belgian-civil-servants-granted-right-to-disconnect-after-working-hours/" �https://www.globalgovernmentforum.com/belgian-civil-servants-granted-right-to-disconnect-after-working-hours/�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Richard Johnstone,Success metrics revealed for Biden’s management agenda;�Malaysia PM says civil servants must be ‘catalyst for change’: workforce and �management news in brief,GLOBAL government FORUM,2022年12月1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lobalgovernmentforum.com/success-metrics-revealed-for-bidens-management-agenda-malaysia-pm-says-civil-servants-must-be-catalyst-for-change-workforce-and-management-news-in-brief/" �https://www.globalgovernmentforum.com/success-metrics-revealed-for-bidens-management-agenda-malaysia-pm-says-civil-servants-must-be-catalyst-for-change-workforce-and-management-news-in-brief/�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Arintass,Employees’ right in Spain: switch off devices,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rintass.com/employees-right-in-spain/" �https://www.arintass.com/employees-right-in-spain/�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西班牙國家官方公報局,Ley Orgánica 3/2018, de 5 de diciembre, de Protección de �Datos Personales y garantía de los derechos digitales. 《2018年第3號有機法:個人資料保護與數位權利保障法》(LOPDGDD),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oe.es/buscar/doc.php?id=BOE-A-2018-16673" �https://www.boe.es/buscar/doc.php?id=BOE-A-2018-16673�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依該法第88條第1項規定:「勞工和公務員有權享有數位斷線,以確保在法律或約定規定的工作時間之外,能夠享受休息、假期和休假,同時保障其個人與家庭的隱私。」
� Mia Hunt,同註� NOTEREF _Ref183792638 \h � \* MERGEFORMAT �18�。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962/File_19843310.doc |
R02632 | 公車駕駛職業訓練機制之相關法制研析 | 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 | 陳淑敏 | 2024-12-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3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車駕駛職業訓練機制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公車追撞事故,釀成 1 死 15 傷,肇事的女駕駛年僅 23歲,所屬公司表示,肇事女駕駛於 112 年底取得大客車普通駕照,接受約3至4個月教育訓練,本(113)年 1 月取得大客車職業駕照,並通過開車穩定度、行業習性考核,2 月就正式上路,至今未滿 1年,8 月曾擦撞機車,經驗可能不足
;肇事新手駕駛遭疑訓練不足
。
四、問題爭點
有議員認為,公車駕訓制度不夠嚴謹,未建立駕駛人定期回訓制度,讓道路駕駛經驗不夠成熟的大客車司機上路,成為威脅用路人安全的潛藏危機
。路權團體表示,臺灣各地都有發生公車事故死傷意外事件,顯示評鑑制度有很大問題,業者的退場機制與監管也必須加強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呼籲公車業者通盤檢討,向交通部喊話,從駕訓和回訓制度做出根本改革,還給行人安全環境
。
應釐清公車駕駛定期回訓制度,其訓練相關規範應明確規定。
五、探討研析
(一)公路汽車客運業評鑑機制應納入定期訓練,以達監督管理之效
我國現行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對營業汽車分類營運並進行相關管理。公路法第 34 條
,我國營業汽車分類營運之規定有公路汽車客運業、市區汽車客運業
、遊覽車客運業、計程車客運業,以及小客車租賃業等。其中,公路汽車客運業依據其行駛路線,又可分為一般公路客運及國道客運。大客車行車安全向來多為社會大眾所重視,又以公車乘車安全更攸關民眾生命安全,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往往造成嚴重傷害,故全面提升汽車運輸業之行車安全實屬刻不容緩之重要工作。有論者認應對公車之安全駕駛實施全面大體檢,完善的安全駕駛行為管理系統,包括充足的駕駛人訓練、安全管理的目標訂定、定期審視執行成效、乃至回到公司高層的定期檢視及改善等
。
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 19 條第 4 項規定:「營業大客車業者派任駕駛人前,應確認所屬駕駛人 3 年內已接受公路主管機關辦理之定期訓練或職前專案講習,且其駕照應經監理機關審驗合格。」及同條第 8 項
規定:「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一月一日起,營業大客車業者每半年應對所屬駕駛人辦理一次以上之行車安全教育訓練;其實施訓練應備之師資條件、教材及課程,應依公路主管機關規定辦理。」依上,於法制面已明文規定營業大客車駕駛人須每半年接受一次以上之行車安全教育訓練的定期訓練機制。
然揆諸交通部公路局公路人員訓練所之訓練業務,分為所本部、中部訓練中心及南部訓練中心,所本部又分為駕駛訓練、大客車從業人員訓練、汽車修護訓練、駕訓機構師資及專業訓練、汽車考、檢驗員訓練、在職訓練及其他訓練。大客車從業人員訓練分為遊覽車駕駛人登記職前專案講習、大客車職業駕駛人定期訓練;而大客車職業駕駛人定期訓練,訓練對象為持有大客車職業駕照或聯結車職業駕照之公路汽車、市區汽車客運業及遊覽車客運業派任之職業駕駛人,但訓練時間僅為 1 天(學科 6 小時)
,然僅為學科 6 小時能否達到行車安全教育訓練之定期回訓目的,實令人存疑。且對於取得職業大客車駕照投入公車行業的職業大客車駕駛尚無駕駛市區公車實務經驗,因此更應研擬周延之配套措施,方能降低交通意外之發生。
依大眾運輸營運與服務評鑑辦法第 10 條第 1 項規定:「主管機關對於大眾運輸營運與服務評鑑作業,應每二年至少辦理一次,直轄市、縣(市)政府每年應至少辦理一次。」及公路汽車客運業營運與服務評鑑執行要點第 3 點規定:「評鑑對象:評鑑作業應每二年至少辦理一次,並以辦理評鑑前一年度 11月30日以前正式通車營運之國道及一般公路客運路線經營業者及其經營路線為對象,⋯⋯」鑑於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 19 條第8項已規定營業大客車業者每半年須辦理一次以上之行車安全教育訓練,且評鑑作業依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為每年應至少辦理一次,爰建議有關主管機關之評鑑作業應由現行規定之每二年至少辦理一次修正為每一年至少辦理一次為宜,以增加評鑑之密度,並將定期訓練納入大眾運輸營運與服務評鑑辦法第 3 條
及公路汽車客運業營運與服務評鑑執行要點第 4 點第 1 項
之評鑑項目內,以強化業者實施定期訓練之評鑑機制。
依報導,鑑於國內尚無針對公車經營者與從業員工訓練的專門機構及課程,臺北市公車公會將與臺北市公車聯管委員會、新北市公車公會合作,成立公車學院,專責公車從業員工與經營者職前、在職及專案輔導等培訓課程,並期政府、消費者團體與學術機構等單位協助
。公車駕駛之定期訓練不可或缺,建議應由交通部研議主導全國皆須建立公車駕駛人定期訓練之機制,以維公共交通安全。
(二)參酌日本駕駛訓練制度
日本道路交通法
第 6 章為規定汽車、機動自行車駕駛證,依其第 84 條第 2 項規定,駕駛執照(以下簡稱駕照)包括一級駕照、二級駕照、臨時駕照
;復依同法第 86條規定為有關擬駕駛所列客運機動車從事與客運機動車運輸業務有關之旅客運輸的,按照所列車輛視情況而定
;依上,可見所規範的亦已包括客運運輸業駕駛在內。而其第 6-2 章係針對培訓(第 108 條之 2 至第 108 條之12),對駕駛及新手駕駛培訓均已明文規定,尤以對新手駕駛之培訓極為看重,可供我國主管機關參酌。
日本駕駛訓練制度主要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包含駕駛適性檢查(含體檢),學科教學、場內駕駛訓練,於完成指定課程內容後,參加第一階段的結業考試;結業考試為場內術科考驗,術科考驗合格者再參加學科考試,合格後發給臨時駕照。取得臨時駕照後再進入第二階段學科課程及道路駕駛上路訓練,於 9 個月內完成指定課程內容後參加駕訓班所實施的道路考驗合格者由駕訓班發給畢業證書,持駕訓班所發給的畢業證書到戶籍所在地的監理機關參加學科測驗合格後,始取得駕照
。依上,可發現日本的第二階段更為嚴謹,須於9 個月內完成指定課程後方能參加道路考驗,實可供我國酌參。
撰稿人:陳淑敏
� 蔡思培、何玉華,公車撞死行人》女司機駕訓班剛結業就上路 大有︰嚴重缺人,自由時報,113 年 11 月 18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677687,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677687,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1 月 22 日。
� 陳冠勳、陳立峰、陳泓屹,北市公車追撞 1 死 15 傷 肇事新手駕駛遭疑訓練不足,公視新聞網,113 年 11 月 18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24806,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24806,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11 月 22 日。
� 林承鴻,議員指公車駕訓制度不夠嚴謹 北市公運處:持續辦理教育訓練,自由時報,113 年11 月 2 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Taipei/breakingnews/4875779,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news.ltn.com.tw/news/Taipei/breakingnews/4875779,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1 月 28 日。
� 沙燕琪、鍾建剛,全臺大客車事故頻傳 民團籲改善業者評鑑與退場機制,公視新聞網,113年 11 月 18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2464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24648,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1 月22 日。
� 蔡昀容,世界交通事故受害者紀念日爆公車撞死行人/行人零死亡 民團喊話改革駕訓、回訓,自由時報,113 年 11 月 18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677686,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677686,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1 月 22 日。
� 公路法第 34 條規定:「公路汽車運輸,分自用與營業兩種。自用汽車,得通行全國道路,營業汽車應依下列規定,分類營運:
一、公路汽車客運業:在核定路線內,以公共汽車運輸旅客為營業者。
二、巿區汽車客運業:在核定區域內,以公共汽車運輸旅客為營業者。
三、遊覽車客運業:在核定區域內,以遊覽車包租載客為營業者。
四、計程車客運業:在核定區域內,以小客車出租載客為營業者。
五、小客車租賃業:以小客車或小客貨兩用車租與他人自行使用為營業者。
六、小貨車租賃業:以小貨車或小客貨兩用車租與他人自行使用為營業者。
七、汽車貨運業:以載貨汽車運送貨物為營業者。
八、汽車路線貨運業:在核定路線內,以載貨汽車運送貨物為營業者。
九、汽車貨櫃貨運業:在核定區域內,以聯結車運送貨櫃貨物為營業者。
前項汽車運輸業營運路線或區域,公路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酌予變更。
� 本研析所稱「公車」係為公路汽車客運業及市區汽車客運業之簡稱。
� 吳昆峯等,駕駛行為分析工具開發及行為特性探討,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09 年 4 月,頁 2。
� 109 年 1 月 1 日修正發布之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 19 條說明二:「鑑於營業大客車事故肇因多屬駕駛人行為所致,為提升駕駛人從業素質及強化營業大客車安全管理,並落實業者應對所屬駕駛人負管理責任,爰於本條第八項增列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一月一日起營業大客車業者對所屬駕駛人應分上、下半年至少各辦理一次在職教育訓練;同時明定教育訓練之師資、教材及課程應依公路主管機關規定辦理之。」
� 大客車職業駕駛人定期訓練,交通部公路局公路人員訓練所,113 年11月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hti.thb.gov.tw/cp.aspx?n=4062,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hti.thb.gov.tw/cp.aspx?n=4062,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1 月 22 日。
� 大眾運輸營運與服務評鑑辦法第 3 條規定:「主管機關辦理大眾運輸營運與服務評鑑,應依據下列評鑑項目及配分,訂定評鑑指標進行考評:
一、場站設施與服務:佔總成績百分之十五。
二、運輸工具設備與安全:佔總成績百分之二十五。
三、旅客服務品質與駕駛員管理:佔總成績百分之三十。
四、無障礙之場站設施、服務、運輸工具設備與安全:佔總成績百分之十。
五、公司經營與管理:佔總成績百分之二十。
前項評鑑項目及配分,中央主管機關得依不同業態視實際需要調整之。」
� 公路汽車客運業營運與服務評鑑執行要點第4點第1項規定:「評鑑項目包括:1.場站設施與服務;2.運輸工具設備與安全;3.旅客服務品質與駕駛員管理;4.公司經營與管理;5.無障礙之場站設施、服務、運輸工具設備與安全。」
� 周家仰,北市公車公會推六大措施 期有志人士投入駕駛長行列,yahoo新聞by台灣新生報,113 年 11 月 19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eurl.cc/mRL5eG,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reurl.cc/mRL5eG,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1 月 28 日。
� 日本道路交通法,e-GOV 法律研究,網址:� HYPERLINK "https://laws.e-gov.go.jp/law/335AC0000000105#Mp-Ch_6-Se_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laws.e-gov.go.jp/law/335AC0000000105#Mp-Ch_6-Se_1,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2 月 3日。
� 日本道路交通法第 84 條規定:「駕駛機動車輛或一般機動自行車的人,必須取得公安委員會頒發的駕駛執照(第 1 項)。駕駛執照包括一級駕駛執照、二級駕駛執照、臨時駕駛執照(第2 項)。一級駕駛執照分為大型車駕駛執照、中型車駕駛執照、半中型車駕駛執照、汽車駕駛執照、大型專用車駕駛執照、大型摩托車駕駛執照、一般摩托車駕駛執照、小型專用車駕駛執照、機動自行車駕駛執照,以及牽引駕駛執照有 10種類型(第 3 項)。二級駕駛執照分為大型車輛二級駕駛執照、中型車輛二級駕駛執照、一般車二級駕駛執照、大型特種車輛二級駕駛執照,以及牽引二級駕駛執照 5 種類型(第 4 項)。臨時駕駛執照分為大型車輛臨時駕駛執照、中型車輛臨時駕駛執照、半中型車輛臨時駕駛執照及一般臨時車輛駕駛執照(第 5 項)。
� 同註 14。
� 謝孟函,赴日本考察汽車駕駛人考驗及訓練管理制度,交通部公路總局(已於 112 年 9 月15 日更名為交通部公路局)出國考察報告,108 年 12 月 5 日,頁 9。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942/File_19843276.doc |
R02631 | 紐西蘭毛利土地權利回復及保障法制簡介 | null | 李雅村 | 2024-12-0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31
議題研析
一、題目:紐西蘭毛利土地權利回復及保障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英國在1840年與500名毛利酋長簽訂《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確認毛利人在紐西蘭的土地、森林、及漁獲等權利,紐西蘭獨立後亦概括承受該條約
。然而,《懷唐伊條約》的內容包括序言及條文,有英文及毛利語不同語言版本,因存有解釋疑義
,而衍生相關土地權利爭議。
四、問題爭點
為解決《懷唐伊條約》所衍生之爭議,紐西蘭透過《懷唐伊條約法》調查、調解毛利人針對土地權及資源擁有權所提出的各種申訴,並藉由《毛利土地法》保障毛利人土地權利及創造其經濟效益,爰簡介相關法制內容。
五、探討研析
(一)《懷唐伊條約》不同語言版本存有解釋疑義
《懷唐伊條約》
英文版序言:「英國要保護毛利人免受入侵墾殖者侵害;為墾殖者提供規範,並建立政府以維持和平及秩序」,僅說明了英國對毛利人的保護義務;惟對照毛利語版序言:「英國女王向毛利人承諾提供一個政府以確保毛利部落的
主權(rangatiratanga)與土地的所有權」則須確保毛利部落的主權與土地所有權,程度上似有不同
。
《懷唐伊條約》英文版第1條:「毛利人給予英國女王在毛利土地上的最高
主權(sovereignty)」相對於毛利語版第1條:「毛利人給予英國女王對毛利土地上的
治權(te Kawanatanga katoa)」,以及《懷唐伊條約》英文版第2條:「毛利領袖與部落、集體與個人,皆被承諾,以不被侵犯、專屬效力的方式,擁有其土地、莊園、森林、漁業以及其他財產。英國王室則有尋求與毛利人進行土地交易的專屬權利」相對於毛利語版第2條:「毛利人被承諾,可對其土地、村落和所有財富,行使不被限制的
主權(rangatiratanga),毛利人則同意給予英國王室和毛利人進行土地交易的權利」,二者對權利讓渡程度存有不同解釋。至於《懷唐伊條約》第3條英文版與毛利語版,則爭議較小
。綜上,《懷唐伊條約》英文版和毛利語版之關鍵爭議,在於「主權」一詞之內涵。
(二)《懷唐伊條約法》與懷唐伊法庭
1860年代,毛利人因為不滿政府的收購土地,爆發一系列的武裝反抗,因而英國政府於1863年通過《紐西蘭殖民法》(New Zealand Settlement Act)與《平定叛亂法》(Suppression of Rebellion Act),授權軍隊強行取得不願意接受買賣的毛利部族土地,並於1865年通過《原住民土地法》(Native Land Act),規定毛利部族無權擁有土地,部族土地必須分割並授予個人,導致毛利人土地大量流失到白人墾殖者手中
。
為解決毛利人長期以來的不平,紐西蘭於1975年通過《懷唐伊條約法》(Treaty of Waitangi Act 1975)
,並據此設立懷唐伊法庭(Waitangi Tribunal),接受毛利人針對土地及資源擁有權提出的各種申訴來進行調查、調解或判決。同時,懷唐伊法庭有權對《懷唐伊條約》英文版與毛利語版間解釋歧異所引起的問題作出決議
。
惟懷唐伊法庭並不具有完整司法職權,因此其調查報告屬於行政建議性質,仍須交由紐西蘭政府作為採納與否之最後判斷。亦即,懷唐伊法庭對毛利人的請求進行調查釐清後,所提出之報告由司法部之條約處理局(Office of Treaty Settlement)進一步認定。當權利之請求被確認時,請求人可以進一步向懷唐伊法庭申請補償調查,懷唐伊法庭將進一步針對權利補償部分作成調查報告,並由條約處理局促成紐西蘭政府與請求人簽署包含官方道歉、文化賠償(透過恢復毛利人對於土地或財產的所有權或監護管理權等利益,認可請求人與自然環境的特殊關係)或財務與商業賠償(通常是針對土地與資源的流失進行資產與金錢的賠償)等和解協議
。
(三)《毛利土地法》及毛利土地法院
為處理毛利土地爭議,紐西蘭於1993年通過《毛利土地法》(Maori Land Act 1993)
,透過毛利土地法院(Maori Land Court)解決毛利土地權利之爭議。毛利土地法院的職權包含對毛利土地權利請求的裁決、追溯歷史因素所造成的土地權利損害賠償、毛利身分裁決以及依據《懷唐伊條約法》之規範作出保留特定土地的裁決。此外,《毛利土地法》一併規範毛利土地信託模式,作為保障毛利人土地權利及創造其經濟效益的基礎
。
綜上,《懷唐伊條約法》主要係對請求人之歷史權利主張進行調查並促成政府與請求人簽署和解協議,而《毛利土地法》除規範毛利土地信託模式,並藉由具有司法權之毛利土地法院,以解決毛利土地權利爭議。
撰稿人:李雅村
� 施正鋒,〈墾殖國家與原住民族的條約〉,《台灣國際法季刊》,第14卷,第3期,2017年9月,頁24。
� 官大偉,〈紐西蘭毛利人的礦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8卷,第1期,2018年3月,頁50;紐西蘭廣播電台網站,David Seymour criticises Maipi-Clarke's haka on eve of Treaty hīk-oi's arrival at Parliament,2024年11月18日,網址:https://www.rnz.co.nz/news/top/534055/david-
seymour-criticises-maipi-clarke-s-haka-on-eve-of-treaty-hikoi-s-arrival-at-parliamen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8日。
� 《懷唐伊條約》,https://nzhistory.govt.nz/politics/treaty/read-the-treaty/english-tex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8日。
� 戴安那,《 原住民族知情同意權之研究—以礦業開發中的協商與調和機制為核心》,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1月,頁56。
� 戴安那,同前註,頁56-57;官大偉,同註2,頁51。
� 官大偉,同註� NOTEREF _Ref183624481 \h � \* MERGEFORMAT �2�,頁52;官大偉,〈紐西蘭毛利人的諮商同意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8卷,第3期,2018年9月,頁27。
� Treaty of Waitangi Act 1975,https://www.legislation.govt.nz/act/public/1975/0114/latest/whole.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8日。
� 蔡芬芳,〈紐西蘭毛利人的主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2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74。
� 戴安那,同註� NOTEREF _Ref183624529 \h � \* MERGEFORMAT �4�,頁58-59;鄭宇荃,〈紐西蘭毛利權利主張的調查與和解〉,《原住民族文獻電子期刊》,第44期,2020年11月,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52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8日。
� Maori Land Act 1993,https://www.legislation.govt.nz/act/public/1993/0004/latest/DLM28988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8日。
� 戴安那,同註� NOTEREF _Ref183624529 \h � \* MERGEFORMAT �4�,頁60、62。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879/File_19834307.doc |
R02630 | 海上交通安全法制研析 | null | 林鈺琪 | 2024-12-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30
議題研析
一、題目:海上交通安全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現行我國航政相關法規漁港法、海商法、商港法、船舶法等分散不同機關主管,交通部航港局負責船隻及船員發照,農業部漁業署負責漁港及漁船管理。因交通部、農業部未具備航政執法人員、船舶,故由海洋委員會海巡署(下稱海巡署)負責執法。然而,因為法律主管機關並非海巡署,故而造成執法上的困境,如查緝船舶超載時,僅能蒐證後函文交通部依船舶法裁處;查緝走私時,若走私集團在船體增設隔板或隔間夾藏物品,海巡人員無法事先查驗船體
;若民眾在港區釣魚,海巡人員僅能勸離,須函文農業部依漁港法裁處
。
四、問題爭點
目前海上航行秩序,係由海巡署配合業務主管機關的法規命令協助執法
,因法律主管機關並非海巡署,故而造成執法上的困難。因此,為維護交通秩序及保障航行安全,或可借鏡參考外國海上交通安全管理之經驗,研議制定海上交通安全專法之可行性。
五、探討研析
(1)
日本海上交通安全法簡介
日本於1899年即制定船舶法,之後陸續制定船舶安全法、港灣法、海上運送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海上衝突預防法、港則法等法律。
海上衝突預防法
係原則性規範,若作為航行船舶的遵循規範,顯然不足以解決繁雜的海上交通狀況
,因此,日本海上保安廳
為維持往來東京灣、伊勢灣、瀨戶內海三大海域之船舶航行安全,於1972年制定海上交通安全法,透過在船舶交通繁忙的海域中,對船舶交通制定特別的交通方式,並且訂定規範預防船舶在航行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危險,以此達到保障船舶交通安全的目的
。
1、航行方式
日本海上交通安全法共計5章(總則、航行方式、危險之預防、其他規定、罰則),在航行方式上,明定海上航線一般航行、各航線導航、特殊船舶航線交通方式的特別規定、海上航線以外水域航行、預防危險的交通限制、船舶燈光設置、協助船舶安全航行的措施、異常天氣因應措施、指定海域的措施等事項
。基此,就一般航行而言,行經各航線船舶之航行方式,必須遵照相關規定,例如行進中的避航、時速限制、超越前方船隻之警示信號方式、橫渡航道方式及限制、禁止在交通航線上拋錨(包括繫泊在錨地的船舶)等
。
針對特殊船舶通行各航線時,亦定有相關特別規定:
(1)大型船舶、裝載危險物品之船舶及透過拉動或推動之船舶通行時,船長必須事先提供該航線的船名、總噸位、長度、預定航行時間、與該船舶的通訊方式等,並須由國土交通省向海上保安廳長官報告
。
(2)海上保安廳長官認為有必要防止大型船舶航行而發生海上交通危險的可能性時,可指示船長變更預定航行時間、調配船舶等
。
(3)執行緊急服務的消防船或其他船舶、從事漁撈之船舶,得視情形不適用海上交通安全法相關規定
。
2、罰則
(1)處3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日幣(下同)30萬元以下罰款
船舶在交通航線上拋錨、未獲海上保安廳長官許可之行為、未採取海上事故應變措施、違反海上保安廳長官之指示
。
(2)處50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航線導航義務、違反時速限制、違反橫渡航道方式及限制、違反各航線航行規定
。
(3)處30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改變航道通知措施、違反燈光設置規定、未提供大型船舶航行報告、未提供進入指定海域的通知、未獲得海上保安廳長官許可之情事、未事先向海上保安廳長官報告之情事
。
(2)
借鏡國外做法,研議制定海上交通安全專法
有論者認
,制定海上交通安全法有其必要性,理由為:1.有關航行安全管理事務之法令規章,分散於各航政法規中,有其適用範圍之限制,亦有欠完整明確;2.諸多航政法規之附則條款因應國際公約之要求、規定,或直接引用國際公約執行之權宜措施,未儘符合行政程序;3.諸多航政業務分屬不同機關管理,難以達成事權統一之效,而需另行立法取得法源再行「委託行政」以維法制;4.諸多國內法規涉及航政管理安全者,需要制定適當法規明定執行項目,才得有效執行;5.賦予海上交通安全主管機關及執行機關行政執行權,以有效遏止影響航行安全之違規情事。
我國海事法制問題主要在於海上航行與交通安全係分散於不同法律規範,而各法律又因各有其立法目的及主管機關,對海上航行與交通安全之問題自難周全
。如前述,確有必要針對海上交通管理、海上航路規劃、交通秩序維護及航行安全保障等制定基本法,是以,相關機關宜研議制定海上交通安全專法之可行性,借鏡日本海上交通安全法相關法制規範,完備我國海事法制,俾利執法機關執行,並保障海上航行之安全。
撰稿人:林鈺琪
� 依船舶法規定,調整船體是由航政機關查驗船舶布置圖後許可航行,船舶法是為了安全而規定,而非防止走私。摘自翁至成、李奕昕、林昭彰,美日中均有海上安全專法 台法規不一讓海巡有責無權,聯合報數位版,2024年11月10日,網址: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942/834405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6日。
� 翁至成、李奕昕、林昭彰,同前註。
� 海巡署,海巡新聞,2024年10月14日,網址:https://www.cga.gov.tw/GipOpen/wSite/ct?xItem=162651&ctNode=650&mp=99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6日。
� 海上衝突預防法係依據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的規定制定有關船舶必需遵守的航行方法、號燈號標與燈光的相關事項,以防止船舶在海上發生碰撞,進而維護船舶的交通安全。摘自e-GOV,海上衝突預防法第1條,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352AC000000006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7日。
� 姚忠義等,研訂海上交通安全法必要性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5年3月,頁3-6。
� 海上保安廳(海上保安庁)是日本政府為在海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預防違法犯罪、進行搜查鎮壓而設置的海事安全機構。摘自e-GOV,海上保安廳法第1條、第2條,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323AC000000002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6日。
� e-GOV,海上交通安全法第1條參照,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347AC000000011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7日。
� e-GOV,同前註,海上交通安全法第2章參照。
� 黃友信,日本「海上交通安全法」簡介,海巡,第2期,2003年,頁17。
� e-GOV,同註7,海上交通安全法第22條參照。
� e-GOV,同註7,海上交通安全法第23條參照。
� e-GOV,同註7,海上交通安全法第24條參照。
� e-GOV,同註7,海上交通安全法第51條參照。
� e-GOV,同註7,海上交通安全法第52條參照。
� e-GOV,同註7,海上交通安全法第53條參照。
� 姚忠義等,同註5,頁2-10至2-12;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研訂海上交通安全法必要性之研究」簡報資料,2004年11月12日,頁5-10,網址:https://www.iot.gov.tw/zh_tw/archive/pub/reports/-9723258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7日。
� 姚忠義等,同註5,頁13-1。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867/File_19834295.doc |
R02629 | 日本金融及資產管理特區對我國設置資產管理專區之啟發 | 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 | 安怡芸 | 2024-11-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9
議題研析
1、
題目:日本金融及資產管理特區對我國設置資產管理專區之啟發
二、議題所涉法規
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
3、
背景說明(緣起)
(1) 賴清德總統於競選期間提出將臺灣打造成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政見
。為此,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爰計劃發揮臺灣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龐大民間財富與豐沛投資動能等三大優勢,打造以「留財為主引資為輔」、「投資臺灣支持產業發展」具有臺灣特色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下稱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並於113年7月提出建構推動方案,擬以6年為期,分階段逐步落實,以壯大臺灣金融市場人才、專業及競爭力,並使國內資金留在臺灣,支持產業發展,進而引導海外資金投資臺灣
。
(2) 金管會為落實建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推動方案,並於113年9月10日發布5大重點計畫及16項推動策略,其中「壯大資產管理計畫」中之「建置具地方特色資產管理專區」項目
,係借鏡國外充分發揮地區特色,推動資產管理中心經驗,預計與地方政府共同規劃推動資產管理專區之建置,並預計114年底完成設置
。惟針對建置地點之選定引發若干質疑
。
4、
問題爭點
(1) 資產管理專區建置地點之選定方式及標準為何。
(2) 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下稱設管條例)是否適用並符合現今設置與發展資產管理專區之需求。
五、探討研析
(1)
日本金融與資產管理特區簡述
1、設置目的
為實現成長和分配良性循環(成長と分配の好循環)的政策目標,日本政府於2023年
12月提出「資產管理國家實現計畫」(資産運用立国実現プラン),吸引國內外資產管理業者投入,以推動資產管理產業之發展。日本政府認為,促進資產管理產業之發展,不僅要改善產業本身,還要創造有利於其業務發展的環境,爰規劃成立「金融及資產管理特區」(金融・資産運用特区,下稱金融特區)將金融資產管理產業向特定區域集中
。金融特區係由日本金融廳主導,會同相關部會與有意願之地方政府共同規劃,分別提供特區發展的必要支援,結合地區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商業和生活環境,增強英語服務等行政措施,吸引新的國內外投資基金和資產管理公司入駐並擴大業務,進而創造及促進當地產業和公司發展的良好環境
。
2、金融特區的選定與特色
2024年1月至2月間,日本金融廳依據金融特區的設置目的,針對提案內容、與資產管理業者的合作情況、地方政府支持金融特區的意願、具體支援措施的實施方案,以及當地商業與生活環境的基礎設施(如辦公室、學校等)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設置4個金融特區
,其特色如下
:
(1)北海道札幌市:建構綠色轉型(Green Transformation,GX)相關資金、人才和資訊聚集的金融中心。
(2)東京都:建構國際金融中心,推動永續金融。
(3)大阪府大阪市:招攬海外投資,促進新創企業。
(4)福岡縣福岡市:加強作為亞洲門戶的金融功能,並在福岡培育新創企業。
3、主要項目
具體執行項目總計30項
,大致可劃分為中央項目(3大項)與地方項目(2大項)。
(1) 中央項目:聚集國內外金融資產管理業者(包括推動資產管理產業中後台業務委外服務等);金融資產管理業者對地方成長產業的培育支持(包括放寬銀行創業投資規定等);GX及新創企業的振興與培育(包括引進海外高端技術人才等),前開各個項目中亦同時包含多項全國性及地區限定之措施。
(2) 地方項目:擴充地方政府之英語服務(包括設立和擴充英語窗口等);對國內外金融資產管理業者提供稅收和財政方面的支持(包括減免地方稅、提供創業及設立據點的補助金等)
。
(2)
我國相關法律規定
為發展全球運籌管理經營模式,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及國際化,便捷人員、貨物、金融及技術之流通,提升國家競爭力並促進經濟發展
,我國於92年間制定設管條例。目前計有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安平港、高雄港、蘇澳港及桃園航空等6海1空,共7個自由貿易港區(下稱自由港區)
。設管條例第3條第1項第3款規定,自由港區事業以外之事業,指金融、裝卸、商業會議……等經核准在自由港區營運之事業;第14條亦規定,外國人得向自由港區管理機關申請設立以境外投資為專業之控股公司,可不適用外國人投資條例之規定。在區內控股公司可透過「國際金融業務分行」辦理外幣匯兌及外匯交易業務;第32條及第34條規定,經特許在自由港區內設立會計獨立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經營國際金融業務,得辦理自由港區事業之外幣信用狀、通知、押匯、進出口託收、外幣匯兌及外匯交易業務;第33條亦規定金融機構得依銀行法等規定申請於自由港區內設立分支機構,並經中央銀行核准指定辦理外匯業務。
(三)中央與地方應共同研議資產管理專區之設置規劃
據金管會表示,預計將與高雄市共同規劃推動資產管理專區之建置。具體規劃作法係由地方政府提供行政誘因,並由金管會透過政策工具,鼓勵國內金融業者、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專業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相關行業進駐,提供國人境內外資產管理一站式服務,藉此專區設置吸引海內外資金、高階資產管理人才並增加地方金融就業機會,打造具地方特色之國際資產管理專區
。然而有金融業者表示,專區內外的資產管理服務並無差別,且針對高資產客戶多由業者親自提供客製化服務
,質疑設置專區之成效。此外,針對建置地點之選定亦有本院委員提出質疑
。為此,建議或可參酌日本設置金融特區之經驗,由金管會與具有參與意願之地方政府共同研議,針對各地方特色分別規劃具差異性之資產管理專區,如此方能減少外界質疑,並真正發揮設置效益。
(四)允宜全面檢討並完備相關法制
按設管條例雖有金融業務之相關規定,惟設管條例之立法目的及自由港區設置方向,係為串聯國內外產業及供應鏈,強化臺灣成為全球物流運籌中心
,並非發展金融專區之規定,且設管條例自98年全文修正後,除101年、108年修正部分條文外,迄今亦未有全面性之檢討與修正,是否適用並符合現今設置與發展資產管理專區之需求,或有疑義
。此外,現行金融法規是否有需要配合調整之處,亦值研議,爰建議應就相關法制進行全面性檢討,以資完備。
撰稿人:安怡芸
� 李靚慧,賴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金融界按讚,自由時報,112年12月30日,第A7版。
� 金管會,「政府推動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具體作為暨如何協助金融科技及新創產業籌資現況與未來發展」專題報告,113年10月24日,頁1,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財政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
� 金管會,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專區/政策簡介/政策說明,113年10月15日,金管會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162&parentpath=0,7,1160,116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162&parentpath=0,7,1160,116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8日。
� 金管會,同註2,頁1-3。
� 金管會,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專區/壯大資產管理計畫/研議資產管理專區可行性,113年11月15日,金管會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195&parentpath=0,7,1160,1192,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195&parentpath=0,7,1160,119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8日。
� 廖珮君,立委轟資產專區落腳高雄是政治考量 金管會說是3原因,經濟日報,113年10月2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8日。
� 本文有關年份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全球性及國際性事件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日本金融廳,金融・資産運用特区実現パッケージ,2024年6月4日,頁1,日本金融廳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a.go.jp/news/r5/sonota/package.pdf,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a.go.jp/news/r5/sonota/package.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 日本金融廳,「金融・資産運用特区」(案),日本金融廳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a.go.jp/policy/pjlamc/02.pdf" �https://www.fsa.go.jp/policy/pjlamc/02.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 日本金融廳,同註8,頁2。
� 張明珠,日本指定4地區為「金融和資產管理特區」 推動投資移居簽證,113年6月7日,
BossMind,網址:� HYPERLINK "https://bossmindmedia.com/%e6%97%a5%e6%9c%ac%e6%8c%87%e5%ae%9a4%e5%9c%b0%e5%8d%80%e7%82%ba%e3%80%8c%e9%87%91%e8%9e%8d%e5%92%8c%e8%b3%87%e7%94%a2%e7%ae%a1%e7%90%86%e7%89%b9%e5%8d%80%e3%80%8d-%e6%8e%a8%e5%8b%95%e6%8a%95%e8%b3%87/" �https://bossmindmedia.com/%e6%97%a5%e6%9c%ac%e6%8c%87%e5%ae%9a4%e5%9c%b0%e5%8d%80%e7%82%ba%e3%80%8c%e9%87%91%e8%9e%8d%e5%92%8c%e8%b3%87%e7%94%a2%e7%ae%a1%e7%90%86%e7%89%b9%e5%8d%80%e3%80%8d-%e6%8e%a8%e5%8b%95%e6%8a%95%e8%b3%8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 日本金融廳,同註8,頁13。
� 日本金融廳,金融・資産運用特区実現パッケージ(概要),日本金融廳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a.go.jp/news/r5/sonota/package_overview.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 �https://www.fsa.go.jp/news/r5/sonota/package_overview.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 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第1條:「為發展全球運籌管理經營模式,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及國際化,便捷人員、貨物、金融及技術之流通,提升國家競爭力並促進經濟發展,特制定本條例。」
� 交通部,「政府推動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具體作為暨如何協助金融科技及新創產業籌資現況與未來發展」專題報告,113年10月24日,頁1,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財政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
� 金管會,同註2,頁2-3。
� 廖珮君,資產管理示範區 首選高雄 金管會提三大規劃 由地方端出行政誘因 鼓勵相關服務進駐 引入律師、會計師事務所 形成專業生態圈,經濟日報,113年10月24日,第A2版。
� 廖珮君,同註6。
� 交通部,同註15,頁1。
� 謝方娪,彭金隆:借鏡日本 擬實驗引入外資更彈性的金融特區,中央社,113年9月10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831/File_19834198.doc |
R02628 | 促進就業機會平等相關問題研析 | 就業服務法;性別平等工作法;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 | 曾耀民 | 2024-11-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8
議題研析
1、 題目:促進就業機會平等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就業服務法、性別平等工作法、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近年各縣市招考清潔隊員,屢有碩士甚至博士學歷者報考。某縣市公所近日招考清潔隊員也瞄準高學歷族群加分,學士以上教育程度加重計分,博士學歷最高加10分、碩士加7分、學士加5分,引發就業機會平等受學歷歧視之質疑[footnoteRef:1]。 [1: 巫鴻瑋、張裕珍,「竹北清潔隊招考 博士加分惹議」,聯合報,2024年10月27日,第B1版。]
4、
問題爭點
反對為高學歷族群加分者認為,招考清潔隊員多以國小或國中以上學歷即可報考,替高學歷加分是變相剝奪學歷較低者就業權益,也讓招考競爭欠缺公平。高學歷不代表有清運專業能力。某縣市多年前曾祭出碩士加分,遭質疑公平性,檢討後取消。
贊成者則認為,設定學歷條件可以加分,不違反就業服務法相關規定。我國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2],雇主對於求職者或現任員工,不可以「種族、階級、語言、思想、宗教、黨派、籍貫、出生地、性別、性傾向、年齡、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礙、星座、血型或以往工會會員身分」而有歧視,並未規定學歷條件。 [2: 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1項:「為保障國民就業機會平等,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種族、階級、語言、思想、宗教、黨派、籍貫、出生地、性別、性傾向、年齡、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礙、星座、血型或以往工會會員身分為由,予以歧視;其他法律有明文規定者,從其規定。」]
5、 探討研析
(1) 強化就業機會平等,確保弱勢群體公平參與勞動市場
「就業歧視」是指雇主以求職者或所僱用員工與執行特定工作無關之特質,來決定是否僱用求職者或受僱者的勞動條件,且雇主在該項特質上的要求是不平等、不合理的行為[footnoteRef:3]。促進就業機會平等,應消除基於性別、年齡、種族、宗教、身心障礙等各方面的就業歧視。各種歧視性因素往往限制弱勢群體進入勞動市場的機會,導致經濟結構不均衡和社會不公。政府可以通過立法和政策,推動執行反歧視法案,如建立透明的招聘流程、推行多元化和包容性文化等方式來改善。 [3: 「什麼是就業歧視?」,勞動部網站,2021年10月20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28690/2282/2284/2324/7394/pos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0日。]
美國《平等就業機會法》(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Act of 1972)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基於種族或性別等因素歧視求職者,並要求對違規行為進行懲罰[footnoteRef:4]。這類措施能有效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使其公平參與勞動市場,平等享有就業機會。經查我國相關就業法規也有類似保障族群或性別之法律規定,例如《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第 5章促進就業之第13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設置原住民就業促進委員會,規劃、研究、諮詢、協調、推動、促進原住民就業相關事宜。《性別平等工作法》第4章促進工作平等措施之第24條規定,主管機關為協助因結婚、懷孕、分娩、育兒或照顧家庭而離職之受僱者獲得再就業之機會,應採取就業服務、職業訓練及其他必要之措施。就前揭法律亦定有針對違規行為者進行懲罰之規定,包括違反就業前之僱用資格、條件等行為亦定有罰則。惟就受僱者之救濟及申訴程序規定,例如《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規定:「雇主為處理受僱者之申訴,得建立申訴制度協調處理。」但尚未包括求職者因求職受到歧視時之申訴,參照同法第32條之1規定:「受僱者或求職者遭受性騷擾,應向雇主提起申訴。……」,對於遭受性騷擾之申訴程序規定則包括求職者,並不限於受僱者。允宜研議將求職者之申訴亦納入前開第32條規定修正為:「雇主為處理受僱者
或求職者之申訴,得建立申訴制度協調處理。」以資周延。 [4: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Act of 1972, approved March 24, 1972, available at: https://www.eeoc.gov/history/equal-employment-opportunity-act-1972 (last visited November 20, 202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0日。]
(2)
提升教育與技能訓練,促進就業機會平等
教育及技能訓練的普及是促進就業機會平等的重要基石。由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弱勢家庭的成員難以獲得高質量教育,導致其缺乏競爭力,陷入結構性失業的困境。因此,政府應推動提升教育與技能訓練,促進就業機會平等,為未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提供技能培訓,幫助其融入市場需求。例如通過與企業合作為求職者提供與產業需求銜接的技能培訓,緩解就業機會不均,以實現更全面的社會平等[footnoteRef:5]。 [5: 林癸妙,從芬蘭模式看見以人為本的終身技職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2年11月,第87~94頁。]
美國防制就業歧視制度重要特色是經由政府機關或私人企業在自願或被動之情況下,採取積極行動措施(affirmative action),透過各種方案(programs)或計畫(plans)之實施與執行,來對受公平就業法律所保護特定弱勢群體之成員,諸如少數族裔、身心障礙者等,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或其他優惠利益,藉以糾正過去對他們加以歧視待遇所產生之負面影響[footnoteRef:6]。 [6: 焦興鎧,工作平等與優惠之平衡—美國經驗之借鏡,國家菁英,第7卷第2期,2011年6月,第9~36頁。]
我國《就業服務法》第3章促進就業,其中亦有具「積極行動措施」精神之規定條文,例如第25條規定:「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應主動爭取適合身心障礙者及中高齡者之就業機會,並定期公告。」,但仍可參考美國「積極行動措施」對於特定弱勢群體之保護規定,爰可再進一步研議加強各弱勢群體之就業機會保障,建議《就業服務法》第25條修正為:「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應主動爭取適合身心障礙者及中高齡者
或弱勢群體之就業機會,並定期公告。」透過納入弱勢群體為提升就業機會之對象,以促進就業機會平等。
撰稿人:曾耀民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829/File_19834196.docx |
R02627 | 生前贈與之擬制遺產課稅問題研析 | 遺產及贈與稅法;民法 | 彭文暉 | 2024-11-27 | 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7
議題研析
一、題目:生前贈與之擬制遺產課稅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遺產及贈與稅法、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報載陳姓民眾生前將名下淨值新臺幣(下同)3億餘元股票贈
與其妻,並申報核定免徵贈與稅;嗣陳姓民眾死亡,其妻及3
名子女拋棄繼承,僅非婚生6歲女童為繼承人。稅捐主管機關
依遺產及贈與稅法(下稱遺贈稅法)將上開股票淨值計入遺
產總額後之遺產淨額為3億2,435萬元,惟該女童繼承1,567萬
元遺產,卻須繳納5,735萬元遺產稅。案經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就所涉遺贈稅法第15條第1項規定聲請釋憲,憲法法庭判決該
規定部分違憲1。
(二)報載李姓民眾生前將價值1億3千餘萬元之土地贈與其妻,嗣
李姓民眾死亡,其遺產淨額1億4千餘萬元,應納稅額1,462萬
元。李姓民眾之妻主張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之扣除,案
經法院判決敗訴後聲請釋憲,憲法法庭判決遺贈稅法第15條
第1項欠缺相當於同法第17條之1所定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
權之扣除規定而違憲2。
四、問題爭點
(一)生前贈與配偶之財產,依法應納入遺產總額,惟若配偶拋棄
1 王宏舜、呂俊儀,非婚生女兒被坑 繼承1567萬財產 竟要繳5735萬遺產稅 配偶利用法律漏洞
拿3億財產卻不用繳稅 相關法律被判部分違憲,聯合報,113年10月29日,第 A14版。
2 邱琮皓、王宏舜,遺產稅法違憲 將掀大變革 第15條條文有疑義 死亡前兩年贈與 配偶應按比
率負擔 剩餘財產請求權也將檢討 財部須兩年內修法,經濟日報,113年10月29日,第 A4版;
林偉信、吳靜君,遺贈稅法部分違憲 應2年內修法,中國時報,113年10月29日,第 A4版。
2
繼承,是否仍依其實際利益課徵遺產稅。
(二)生前贈與配偶之財產,於計算遺產總額時,得否適用剩餘財
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之扣除規定。
五、探討研析
(一)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11號判決摘要3
1.擬制遺產之受贈人為被繼承人配偶時,其與其他繼承人應如
何負擔遺產稅,欠缺明確規範
按繼承人非僅配偶一人,或配偶因拋棄繼承抑或喪失繼承
權,不再是繼承遺產人等情形,而使繼承人之範圍與受財產贈
與之配偶不一致時,將產生繼承人以其繼承之財產,為配偶因
受贈財產而生稅捐負擔能力增益,負擔納稅義務之結果。因繼
承而獲財產增益之繼承人,可能因法律之擬制,使其稅捐負擔
取決於不歸屬於己之財產增益,而非依其稅捐負擔能力之增益
,已背離量能課稅原則。
遺贈稅法第15條第1項第1款規定4,就擬制遺產之受贈人為
被繼承人配偶,其與其他繼承人應如何負擔遺產稅,欠缺明確
之規範,致配偶以外之其他繼承人須以其繼承之遺產,就被繼
承人配偶因受贈產生之財產增益負擔遺產稅,不符憲法第7條保
障平等權之意旨;其使繼承人繼承權之經濟價值嚴重減損者,
並侵害人民受憲法第15條保障之財產權。
2.被繼承人死亡前2年贈與配偶之財產一律擬制為遺產課稅,欠
缺相當於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自遺產總額扣除之規定
按無論是生前贈與,或死後之財產分配與繼承,對於婚姻
關係中之配偶雙方言,並不會改變配偶共同家計與生活之事實
。因此,配偶一方因共同家計所產生之經濟貢獻,在贈與及遺
產稅制之設計中均應受到充分評價。無論被繼承人死亡時遺有
3 憲法法庭:網址:file:///D:/users/2TK422018S/Downloads/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11號判決摘要
%20(2).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8日。
4 遺贈稅法第15條第1項第1款 :「被繼承人死亡前2年內贈與下列個人之財產,應於被繼承人死
亡時,視為被繼承人之遺產,併入其遺產總額,依本法規定徵稅:一、被繼承人之配偶。……」
3
財產,或因法律擬制將生存配偶受贈財產視為被繼承人之遺產
,就該財產是否進一步評價生存配偶之經濟貢獻,並自遺產稅
中扣除而言,應無不同。
前開遺贈稅法之規定,就被繼承人死亡前2年內贈與配偶之
財產一律擬制為遺產全部課稅,欠缺相當於同法第17條之1所定
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自遺產總額扣除之規定,不符憲法第7
條保障平等權之意旨。
(二)擬制遺產經拋棄繼承之課稅爭議
按遺產稅制之立法可分為總遺產稅制與分遺產稅制(繼承稅制
)。前者係就被繼承人死亡時之遺產總額課稅;後者則係按每一繼承
人或受遺贈人獲得之財產課徵5。我國現行遺產稅法制,係以被繼承
人死亡時之遺產作為課稅標的,並依遺贈稅法第2章有關規定計算其
「課稅遺產淨額」及定其適用稅率,是稅負高低與繼承人個別繼承
之財產多寡或其與被繼承人之親疏關係無涉,係採總遺產稅制6。
次按贈與稅為遺產稅之輔助稅,原則上配合遺產稅之稅制,參
照賦稅理論及世界各國成例,凡採總遺產稅制者,贈與稅之納稅義
務人應為贈與人;凡採分遺產稅制者,贈與稅之納稅義務人則應為
受贈人7。惟被繼承人生前贈與財產之受贈人並非贈與稅之納稅義務
人,若其拋棄繼承,因已非繼承人而毋須負擔遺產稅,包含擬制遺
產在內之「全部」遺產稅即轉由其他繼承人負擔。
依遺贈稅法第8條第1項8及第50條9規定,納稅義務人原則上須以
個人所有之「現金」(固有財產)繳納稅款。學者10認為現行遺贈稅
法第15條第1項規定,僅係表示被繼承人生前贈與之財產應於被繼承
人死亡時「視為被繼承人之遺產」及「併入其遺產總額」,而非當然
5 黃俊杰,〈生前贈與視為遺產之研究(一)〉,《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第51期,113年3月,頁64。
6 財政部112 年3 月7 日台財稅字第11200012810 號函。
7 立法院法律系統,法條沿革/遺產及贈與稅法第7條之立法理由,網址: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8561C28782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0151510912
2900^00039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8日。
8 遺贈稅法第8條第1項:「遺產稅未繳清前,不得分割遺產、交付遺贈或辦理移轉登記。……」
9 遺贈稅法第50條:「納稅義務人違反第八條之規定,於遺產稅未繳清前,分割遺產、交付遺贈
或辦理移轉登記,或贈與稅未繳清前,辦理贈與移轉登記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10 黃俊杰,同註4,頁71-72。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8561C28782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5e01515109122900%5e00039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8561C28782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5e01515109122900%5e00039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3
4
自動移轉回到被繼承人(名義)遺產,亦非讓未拋棄繼承之其他繼
承人毋須受上開法定程序限制而得自由支配使用於遺產稅之繳納,
似逾越遺產稅之課徵不得侵犯繼承人(納稅義務人)個人固有資產
之憲法界線,並突顯未落實量能課稅原則,且有違憲法稅捐公平之
規範意旨。稅捐主管機關縱以函釋11表明繼承人僅以「遺產」為限負
清償遺產稅之責任,而無須以其固有財產繳納遺產稅,惟與憲法第
19條稅捐法定主義之基本要求仍屬有間。
(三)擬制遺產於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扣除規定之適用爭議
按74年6月3日公布增訂民法第1030條之1第1項規定:「聯合財產
關係消滅時,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所取得而現存之原有財產,
扣除婚姻關係存續中所負債務後,如有剩餘,其雙方剩餘財產之差
額,應平均分配。但因繼承或其他無償取得之財產,不在此限。」
查其立法理由12略以:聯合財產關係消滅時,以夫妻雙方剩餘財產之
差額,平均分配,方為公平,亦所以貫徹男女平等之原則。例如夫
在外工作,或經營企業,妻在家操持家務,教養子女,備極辛勞,
使夫得無內顧之憂,專心發展事業,其因此所增加之財產,不能不
歸功於妻子之協力,則其剩餘財產,除因繼承或其他無償取得者外
,妻自應有平均分配之權利,反之夫妻易地而處,亦然。可知剩餘
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乃立法者就夫或妻對家務、教養子女及婚姻
共同生活貢獻所為之法律上評價。
學者13認為聯合財產關係因配偶一方死亡而消滅,生存配偶依法
行使其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時,參照司法院釋字第620號解釋理
由,依遺贈稅法之立法目的及實質課稅原則,該被請求之部分尚非
遺產稅之課徵範圍。質言之,生存配偶依法行使剩餘財產差額分配
請求權之法律效果,實係基於貫徹憲法第7條平等原則及憲法增修條
文第10條第6項:「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
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之憲法要求。
11 財政部101年3月8日台財稅字第10000608440號函。
12 立法院法律系統,法條沿革/民法第1030條之1,網址: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53BDA4929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0451
3109123000^0000E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8日。
13 黃俊杰,〈生前贈與視為遺產之研究(二)〉,《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第54期,113年6月,頁12。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53BDA4929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5e04513109123000%5e0000E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53BDA4929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5e04513109123000%5e0000E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3
5
現行遺贈稅法第15條第1項規定未定有同法第17條之1相同意旨
之扣除規定,將導致僅被繼承人生前贈與之財產,無須考慮配偶經
濟貢獻,而一律課徵遺產稅,除難達成「婚姻弱勢」之最低限度保
障,更無法具體檢討配偶為遺產稅納稅義務人時,是否依「實質負
擔能力負擔稅捐」,而有未符量能課稅原則之違反憲法第7條平等權
之規範意旨14。
(四)現行遺產稅制宜與時俱進檢討研修
按遺產稅之課徵,對於真正負納稅義務之繼承人言,原則上仍
須符合量能課稅原則之要求,即稅負之高低應依據其稅捐負擔能力
而定,其課徵對象,原則上亦應以經濟利益所歸屬之主體為限。
現行遺產稅制使所有繼承人以遺產共負繳納遺產稅義務,使遺
產稅與個別繼承人財產增益脫鉤,與為透過財產代際流動之課稅,
促進分散財富、達成重分配效果之目的,未盡相符;全體繼承人共
同課稅,亦未能反映個別繼承人各自因扶養、照顧需求所應產生之
稅負差異。遺贈稅法制定之初係保留舊遺產稅法中之總遺產稅制,
惟其施行至今已久,相關主管機關允宜充分考量社會背景、科技及
稽徵技術之改變,通盤檢討修正遺產稅制,使其合乎量能課稅原則
之本旨15。
另遺產及贈與稅相關法制亦應注重民事相關法律之時代變遷,
並配合被繼承人、繼承人及利害關係人間權利義務之轉變;尤其民
事相關法律歷經時代轉變及相關憲法解釋後已重新立法或修正,遺
贈稅法若有無法配合民事相關法律規範或有所缺失,相關主管機關
允應儘速修法予以調整或填補16,而不宜僅以法規命令或解釋函令暫
充適用,俾符憲法第19條租稅法律主義之要求。
撰稿人:彭文暉
14 同前註,頁17。
15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11號判決,同註3。
16 黃俊杰,同註12,頁20;劉淑華,《生前贈與後拋棄繼承之遺產稅爭議問題研究》,逢甲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7;胡淑雲,《配偶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作為遺產稅扣除額之
研究》,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63。
6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827/File_19834194.pdf |
R02626 | 國際資恐、資武擴之防制機制簡介 | 資恐防制法 | 楊蕙如 | 2024-11-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6
一、題目: 國際資恐、資武擴之防制機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資恐防制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政府為因應近年來國際社會對「資武擴
」(Proliferation Financing)行為造成之威脅越加重視之趨勢,避免國人因欠缺反資恐及反資武擴的觀念,違反國際制裁禁令而受到處罰,以及解決我國實務上發生之資武擴案件於現行法下所生之適用困難問題,研擬修正資恐防制法(下稱本法),以強化打擊資恐及資武擴之違法行為,維護我國所處之國際區域及國家安全
。
(二)目前國際社會對資武擴之討論主要係為回應北韓、伊朗等國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計畫而發展。依據我國洗錢及資恐威脅辨識結果發現,資恐方面臺灣屬於低度風險,而我國資武擴風險在北韓部分評等為「中度」,伊朗部分評等為「低度
」。資武擴之性質為多面向的,它同時涉及金融犯罪、制裁及國際打擊武擴措施之風險
。
四、問題爭點
法務部預告修正「資恐防制法修正草案」(下稱本草案),新增資恐及資武擴定義,並新增資武擴行為相關罪責。鑑於恐怖主義的型態轉變、資恐及資武擴的管道多元,為符合國際規範及評鑑制度
,爰簡介聯合國、美國及英國相關法制。
五、探討研析
(一)聯合國設「反恐怖主義辦公室」、「反恐怖主義委員會」統合反恐資源及防制資武擴
聯合國反恐辦公室(UN Office of Counter-Terrorism;UNOCT)於2017年
6月15日根據聯合國大會第71/291號決議成立,反恐辦公室有5項主要職能為:1.領導整個聯合國體系委託秘書長的大會反恐任務、2.加強全球各實體間反恐契約之協調及一致性、3.加強會員國反恐能力並提供聯合國之建設及援助、4.提升聯合國反恐工作之宣傳與資源調動能力、5.確保防止暴力極端主義等相關重要工作受聯合國體系重視
。聯合國反恐辦公室與安全理事會附屬機構密切合作,該等附屬機構之任務為提高會員國預防和應對恐怖主義行為的能力,其中包括「反恐怖主義委員會」(Counter-Terrorism Committee)及「1540防止核武、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擴散委員會」(1540 Committee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eapons
)等。
(二)美國財政部下設「金融犯罪執法局」、「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打擊新興洗錢態樣及資武擴活動
美國以聯邦法及行政命令作為其執行打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之依據,其中行政命令及31 C.F.R. Part 510《朝鮮制裁條例》(North Korea Sanction Regulation;NKSR)以下,係針對北韓明確做出相關規定,性質接近以活動為本的金融禁令及經濟或產業制裁;與目標性金融制裁凍結義務較為相關者則規範在31 C.F.R. Part 544《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制裁條例》(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Proliferators Sanctions Regulations)以下
。為有效促進防制洗錢 、打擊資恐,並落實資訊共享,美國透過洗錢防制法案強化作為財政部下重要金融情報機構-「金融犯罪執法局」(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FinCEN)的監督權限和編制,期減少因結合毒品交易、地下匯兌、加密貨幣、第三方支付系統、虛假身分詐欺等新興(洗錢)犯罪態樣流作恐怖主義者或犯罪分子獲取國際犯罪收入及國際洗錢計謀
。
此外,美國於財政部設「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OFAC),負責執行對外國個人和組織的經濟和貿易制裁,制裁對象包括外國政權、恐怖分子、國際販毒者、從事非法活動的人員,並包含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相關活動,以及對美國國家安全、外交政策或經濟的其他威脅
。
(三)英國財政部下設「金融制裁辦公室」為涉外活動金融制裁指導機關
英國於財政部下之「金融制裁辦公室」(Office of Financial Sanctions Implementation, OFSI)負責執行目標性金融制裁,包含設立對特定國家制裁之指南(guidance)、金融制裁目標之資產凍結清單、金融和投資限制有關的人員名單、旅遊禁令及高風險國家洗錢諮詢通知等
。
英國脫歐後關於目標性金融制裁之相關法規以《制裁及洗錢法(制裁法)》(Sanctions and Anti-Money Laundering Act 2018, SAMLA 2018)為主軸,並輔以《警務與犯罪法》(Policing and Crime Act 2017, PCA 2017)擴大主管機關在執行目標性金融制裁權限。SAMLA 2018 允許英國建立自己的制裁機制,無須再透過歐盟機制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內國法化,此外制裁事項,並不以武擴為限,尚包含其他事由,例如恐怖行為或其他國家安全利益等
。
撰稿人:楊蕙如
� 依據資恐防制法修正草案,資武擴係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之資助行為;另依據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on Money Laundering ,FATF)之定義,「資武擴」係指提供全部或部分用於製造、獲取、擁有、開發、出口、轉運、中介、運輸、轉移、儲存或使用核子、化學或生物武器及其運送工具及相關原料(包括用於非法目的之技術及軍民兩用物品)
,且違反國家法律或國際義務之資金或金融服務之行為,詳參:資恐防制法修正草案(第1條說明欄),法務部預告修正「資恐防制法」草案,113 年 10 月 22 日(公告文號:法檢字第 11304532990 號,預告終止日:中華民國 113 年 12 月 21 日),網址:https://www.moj.gov.tw/2204/2795/2799/221683/;另參英國皇家聯合研所RUSI,執行國家資助武擴風險評估指引,頁10,網址:https://www.amlo.moj.gov.tw/1461/31062/1482/36233/pos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25日。
� 資恐防制法修正草案,同前註,頁1。
� 在洗錢威脅方面,臺灣深受洗錢「非常高度威脅」的犯罪共有10大類型,包括毒品販運、詐欺、走私、稅務犯罪、組織犯罪、證券犯罪、地下匯兌、非法賭博(含網路博弈)、貪污賄賂及智慧財產犯罪等,詳參:行政院洗錢防制辦公室,2021 年國家洗錢資恐及資武擴風險評估報告,頁17-18。
� 英國皇家聯合研所RUSI,同註1,頁8。
� 亞太洗錢防制組織(Asia/Pacific Group on Money Laundering,以下簡稱APG)於2015 年開始其第三輪相互評鑑,我國於2018年開始接受第三輪相互評鑑, 並於2019 年8 月APG 年會上正式獲得亞太地區會員國最佳成績「一般追蹤等級」。 目前預計我國將於2029、2030 年 間接受APG 第四輪相互評鑑,詳參:洗錢防制處電子報(法務部調查局),第 14 期,113 年 3 月,頁3。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UNOCT (聯合國反恐辦公室)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un.org/counterterrorism/about" �https://www.un.org/counterterrorism/abou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 UNOCT (聯合國反恐辦公室)網站,Collaboration with the Security Council,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un.org/counterterrorism/about" �https://www.un.org/counterterrorism/abou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 何凱婷,打擊資助武器擴散之國際規範與我國資恐防制法之調和,《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 27集,2024年 2月,頁119。
� ACAMS,2024 年防範金融犯罪形勢:銀行領域的新興犯罪態樣,113年5月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camstoday.org/afc-in-2024-emerging-typologies-in-banking-tc/" �https://www.acamstoday.org/afc-in-2024-emerging-typologies-in-banking-t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 OFAC成立於1950年12月,前身是1940年設立的外國資金管制辦公室(Foreign Funds Control,簡稱FFC),當時的主要工作是凍結及保護納粹德國佔領國家的資產,綜參維基百科,網址:� HYPERLINK "https://zh.wikipedia.org/zh-" �https://zh.wikipedia.org/zh-�;另參美國OFAC官網,網址: � HYPERLINK "https://ofac.treasury.gov/" �https://ofac.treasury.gov/�,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 英國OFSI 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office-of-financial-sanctions-implementation" �https://www.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office-of-financial-sanctions-implementatio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 何凱婷,同註9,頁120。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825/File_19834192.doc |
R02625 | 公部門職場霸凌之法制研析 | 公務人員保障法;公務人員陞遷法;職業安全衛生法;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辦法 | 賴怡瑩 | 2024-11-2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5
議題研析
1、 題目:公部門職場霸凌之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保障法、公務人員陞遷法、職業安全衛生法、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辦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某中央四級機關公務人員113年11月4日在辦公室輕生,外界傳遭該機關首長職場霸凌,上級機關11月19日說明調查結果指出,該機關首長雖非造成該同仁離開的原因,但其情緒控管確有不當,即日起將該機關首長降調非主管職,並送考績會議處[footnoteRef:1]。另同年10月23日另一則報載,某博物館館長被控職場霸凌,該館科員長期處在負面環境下而出現身心疾病;上級機關表示,針對館長的領導風格、行政管理與同仁應對的問題會進行了解,作出妥適的處理[footnoteRef:2]。 [1: 劉懿萱,勞動部北分署長丟官 員工不滿結果:有靠山就可以神隱,聯合新聞網,113年11月19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6993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2: 林曉雲,海科館長被控職場霸凌 教育部:會作妥適處理,自由時報,113年10月24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840849054900798.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4、
問題爭點
政府機關基於雇主角色,應提供員工免受霸凌之職場,方得以安心投入工作,擬檢視公部門職場霸凌法制及其處理機制,並據以提出建議。
5、 探討研析
(1) 公部門職場霸凌事件之防治與處理未有外部行政監督(如勞動檢查)機制
「公務人員保障法」(以下簡稱保障法)第19條:「公務人員執行職務之安全應予保障。各機關對於公務人員之執行職務,應提供安全及衛生之防護措施;其有關辦法,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依上授權訂定之「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辦法」(以下簡稱安衛辦法)為公務人員主要之職業安全保護規範。該辦法第3條[footnoteRef:3]規定,各機關對公務人員基於其身分與職務活動所可能引起之生命、身體及健康危害,應採取必要之預防及保護措施;預防及保護措施應包括事項為「一、重複性作業等促發肌肉骨骼疾病之預防。二、輪班、夜間工作、長時間工作等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之預防。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四、避難、急救、休息或其他為保護公務人員身心健康之事項。」依上,職場霸凌屬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類別,為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工作之一環。 [3: 安衛辦法第3條:「本法第十九條規定各機關提供公務人員執行職務之安全及衛生防護措施,指各機關對公務人員基於其身分與職務活動所可能引起之生命、身體及健康危害,應採取必要之預防及保護措施(第一項)。前項預防及保護措施應包括下列事項︰一、重複性作業等促發肌肉骨骼疾病之預防。二、輪班、夜間工作、長時間工作等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之預防。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四、避難、急救、休息或其他為保護公務人員身心健康之事項(第二項)。」]
私部門主要之職業安全保護規範為「職業安全衛生法」(以下簡稱職安法),該法第6條第2項第3款明定「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為雇主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公部門職業安全法制規定,相較於規範私部門之職安法相關規定,學者認為最主要差異為職安法透過行政監督及罰則來確保法的實效性[footnoteRef:4],亦即適用職安法之工作者,中央主管機關及勞動檢查機構對於各事業單位得實施勞動檢查[footnoteRef:5],並得就違反規定者依情節輕重處於第5章罰則分別定有以刑事罰[footnoteRef:6]或行政罰[footnoteRef:7]規定。惟公務機關之職業安全法制則未有第三方之監督機制,亦無罰則規定。爰此,公部門之職場霸凌事件之防治與處理,亦未有外部行政監督機制。 [4: 徐婉寧、林倖如,公務人員執行職務安全衛生保障法制走向——以日本公務人員法制比較為中心報告,保訓會/資訊公開/保障處研究報告,110年11月,頁120,網址:https://www.csptc.gov.tw/News_Content.aspx?n=3933&s=3740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9日。] [5: 職安法第36條第1項:「中央主管機關及勞動檢查機構對於各事業單位勞動場所得實施檢查。其有不合規定者,應告知違反法令條款,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或已發生職業災害,或有發生職業災害之虞時,得通知其部分或全部停工。勞工於停工期間應由雇主照給工資。」] [6: 職安法第40條及第41條規定均為刑事罰。] [7: 職安法第42條至第48條規定均為行政罰。]
(2) 主管機關應訂頒政府機關職場霸凌之行政指導規定
為期各機關重視職場霸凌問題,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08年4月29日總處綜字第1080033467號函訂定「員工職場霸凌防治與處理建議作為」及「員工職場霸凌處理標準作業流程(範例)」,復於112年9月14日以總處綜字第1121001847號函規定,行政院所屬各級機關(構)首長涉及職場霸凌事件之處理程序,請參照職場性騷擾事件處理方式,由具管轄權之上級機關受理申訴事宜。
公務人員執行職務的安全衛生保護,現行係在保障法第19條授權下訂定安衛辦法,誠如前述。職場霸凌屬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工作之一環,建議應由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訂頒全國一致適用之行政指導規定,以為政府機關職場霸凌防治及處理之作業指引。
(3) 機關首長及各級主管職人員應有領導職能評核制度
職場霸凌是指在工作場所中發生的,藉由權力濫用與不公平的處罰所造成的持續性的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行為,使被霸凌者感到受挫、被威脅、羞辱、被孤立及受傷,進而折損其自信並帶來沈重的身心壓力[footnoteRef:8],機關首長及各級主管職司領導管理各機關或單位之職責,較有可能利用權勢或機會,以執行職務名義,行霸凌員工之實,再者,職場霸凌行為,有時不易與管理權限清楚區隔[footnoteRef:9],員工亦有可能僅能默默忍受逾越管理權之霸凌行為,以換取適當之職場評價。爰此,主管職人員是否具備良好之管理職能,攸關是否產生逾越管理權之霸凌行為。 [8: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08年4月29日總處綜字第1080033467號函。] [9: 鄭津津,〈職場霸凌問題之理論與實務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338期,2023年7月,頁106。]
依「公務人員陞遷法」(以下簡稱陞遷法)第5條第2項[footnoteRef:10]及第7條第1項[footnoteRef:11]規定,各機關職缺如由本機關人員陞遷時,應辦理甄審,依資績表現評定分數,如係主管職務,並應評核其領導能力;依同法第7條第5項[footnoteRef:12]規定,各機關職缺擬由本機關以外人員遞補時,應訂定資格條件、甄選及評比方式辦理之;惟查同法第10條第1項[footnoteRef:13]規定所列,機關首長、副首長及機關內部一級單位主管等高階職務得免經甄審(選),由本機關或其上級機關首長逕行核定,亦即上開第10條第1項所列5款職務毋須踐行前揭內陞外補之資績評選制度。爰此,參酌陞遷法第7條第1項規定,建議研議重要之主管職務應有領導職能評核制度,於陞遷法第10條增訂第3項規定:「第一項免經甄審(選)職務,如係主管職務,並應評核其領導能力。」 [10: 陞遷法第5條第2項:「各機關職缺如由本機關人員陞遷時,應辦理甄審。」] [11: 陞遷法第7條第1項:「各機關辦理本機關人員之陞任,應注意其品德及對國家之忠誠,並依擬陞任職務所需知能,就考試、學歷、職務歷練、訓練、進修、年資、考績(成)、獎懲、發展潛能及綜合考評等項目,訂定標準,評定分數,並得視職缺之職責程度及業務性質,對具有重大殊榮、工作表現、特定語言能力、基層服務年資或持有職業證照者酌予加分。必要時,得舉行面試或測驗。如係主管職務,並應評核其領導能力。」] [12: 陞遷法第7條第5項:「各機關職缺擬由本機關以外人員遞補時,應訂定資格條件、甄選及評比方式辦理之。」] [13: 陞遷法第10條第1項:「各機關下列職務,得免經甄審(選),由本機關或其上級機關首長逕行核定,不受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七款規定之限制:一、機關首長、副首長。二、幕僚長、副幕僚長。三、機關內部一級單位主管職務。四、機關內部較一級業務單位主管職務列等為高之職務。五、駐外機構簡任第十二職等以上職務。」]
撰稿人:賴怡瑩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648/File_19843001.docx |
R02624 | 美、日災害防救與災後援助之法制簡介 | null | 林智勝 | 2024-11-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4
議題研析
一、題目:美、日災害防救與災後援助之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全球天然災害事件頻傳,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UNDRR)發布,「2000至2019年人類為災害所付出代價」(The Human Cost of Disasters 2000-2019)報告指出
,在本世紀的前20年,全球共發生7,348起重大天然災害,遠多於1980至1999年間的4,212起;且總計有123萬人喪命,影響42億人,造成約3兆美元經濟損失。NBC新聞報導
美國眾議院國土安全小組委員會主席要求聯邦緊急事件管理總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簡稱FEMA)說明在颶風海倫發生災難性洪水後,該機關如何提供1.1 億美元聯邦援助,幫助數千名倖存者措施。讀賣新聞報導
《災害受害者生計重建支援法》,現在可提供重建災民的生活措施相關基金補助。謹介紹美、日相關外國法制經驗,俾供參考。
四、問題爭點
《災害防救法》第35條
規定我國災害應變措施係以地方為第一線,地方政府無法因應災害處理時,則該災害之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應主動派員協助或依地方政府請求,指派協調人員提供支援協助
。美國、日本之災害防救體系法律與災後援助相關規定,或可供我國借鏡參酌。
五、探討研析
(一)美國災害防救體系主要法律簡介
1.《史丹福災難救濟及緊急事件援助法》立法目的與法律結構
美國災害防救體系主要法律乃《史丹福災難救濟及緊急事件援助法》(Robert T. Stafford Disaster Relief and Emergency Assistance Act)
(下稱史丹福法),該法原為1974年所定之災害救濟法,後於1988 年11 月修正成為美國災害防救體系之基本法
。當災害發生,郡(市)政府無法處理,則由州政府擔負災害緊急應變及救援任務之協調及支援,透過《緊急管理支援協定》(Emergency Management Assistance Compact, EMAC)
請求其他州協助救援行動。若災害規模州政府無法負荷,州政府可依據史丹福法向聯邦政府求援。史丹福法第1章立法目的是確保聯邦政府向州和地方政府提供持續有序的援助,以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針對史丹福法相關內容,簡介如下
:
(1) 第1章(發現、宣示、定義):說明聯邦政府協助災害應變
及災後復原重建之必要性,以及強調減災之重要。
(2) 第2章(備災與減災):防災計畫、災害預警、減災、跨部門合作之原則規範。
(3) 第3章(重大災害緊急援助管理及行政作業):就災害事務之組織調整、行政程序簡化、相關補助與稽核、免責事務、協調徵用等,進行說明與規範。
(4) 第4章(重大災害援助計畫):當災害嚴重到一定程度,超過地方政府與州政府所能因應之狀況,本章之相關援助內容才得以生效。
(5) 第5章(緊急應變援助計畫):說明緊急救助申報程序、聯
邦緊急救助項目、救助額度等事項。
(6) 第6章(緊急應變整備):規範其行政相關事宜,包含權力
和職責,以及一般性行政規定。
2.災害防救體系有關災後援助事項規定
美國災害防救體系分三層級為聯邦政府、州政府、郡(市)政府。各級政府依權責進行災害防救工作,由FEMA,專職負責推動全國災害管理工作。此外,美國聯邦政府設置救災基金(Disaster Relief Fund),該基金係由FEMA協調、管理、撥付與補助,當天然災害或緊急事故所產生之應變與復原支出超出負荷時,FEMA即可以聯邦之名義,使用該經費資助各州、行政區等各級政府
。FEMA根據史丹福法408節、42 U.S.C. §5174
,和聯邦條例(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CFR)第44 條
的授權,可提供相關災後援助
:
(1) 老年服務:提供服務給直接受到災害影響的老年人,以滿足
其需要(如交通運輸、飲食、家庭護理等)。
(2) 農業援助:美國農業部的農村發展署(USDA Rural Development)提供緊急貸款給農民或承租人,使其在災難期間得以持續經營和管理牧場或農場。災後另可申請保護計畫補助款,用以清除農作、牧場土地廢棄物,修復水土保持結構和永久性柵欄。
(3) 金融機構的援助:作為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 - FRS)、或聯邦住房貸款銀行委員會(Federal Home Loan Bank Board - FHLBB)成員的銀行,可能容許存戶提前解約定期存款,而不受罰。
(4)商業貸款服務:透過小型企業管理局(SBA)取得的災害貸款
,用來修理或更換毀壞或受損的商業設施、庫存、機器或設備。
(5)緊急援助:因災害造成個人和家庭有此需求,可供給應急食
品、衣物、住房和醫療援助。
(6) 2024年3月22日或之後宣布的災難援助
:緊急需求需求援
助、流離失所援助、個人財產援助、交通援助、醫療和牙科
援助、喪葬援助、兒童照護援助、雜項物品援助。
(二)日本災害防救體系主要法律簡介
1.《災害對策基本法》立法目的與法律結構
日本災害防救體系主要法律乃《災害對策基本法》(下稱災對法),
該法為1961年制定,為日本災害防救之主要法源。針對災對法簡介如下
:
(1) 區分防災責任:將災害對策區分為預防、應急、復原等階段,規定中央、地方政府在防災中之責任與義務。
(2) 推動綜合性防災行政:以常態設置之中央防災會議與地方防
災會議作為協調、統籌各項防災事宜之組織;於災害時則設置臨時災害對策本部,指揮調度災害應變、善後措施之執行。
(3) 推動計畫性防災行政:規定中央及地方政府應作成防災計畫,
並謀求災後復原重建之迅速確實。
(4) 對於重大災害給予財政援助:實施災害對策所需之費用雖以
責任者負擔為原則,但針對重大災害發生時,採取特別財政援助等措施予以支援。
(5)因應災害緊急事態:發生顯著異常災害,中央政府得採取發布災害緊急事態等相關措施。
2. 災害防救體系有關災後援助事項規定
災對法之第5章第50條
,為防止災害蔓延,對下列事項,應實施預防災害發生或在災害發生或可能發生時進行緊急救援等災害應變措施:「一、警報、非難的勸告、指示;二、消防、防洪及其他緊急措施; 三、受災者的救助、救助及其他保護相關事項;四、受災兒童、學生之應急教育;五、設施設備緊急恢復事宜;六、廢棄物處理及清潔、防疫等生活環境及公共衛生相關事宜;七、社會秩序的維持;八、緊急交通保障相關事項;九、其他緊急交通保障相關事項」。
為配套災對法規定,日本1998年通過第66號法律《災害受害者生計重建支援法》
,全文共6章包括第1章總則、第2章災民重建生活支援資金之支給、第3章災民生活重建支援基金、第4章國家補助規定、第5章其他規定、第6章罰則,共計25條條文。其第1條立法目的:「本法規定,從相互扶助的角度,提供都道府縣的基金,為因天然災害而生活受到重大損害的居民提供重建生活支持。」至於何種類的天然災害,本法第2條第1項規定:「天然災害包括暴風雨、豪雨、大雪、洪水、風暴潮、地震、海嘯、火山爆發及其他異常自然現象造成的損害」、第2條第2項並規定受災戶為:「受災家庭指因政令規定的天然災害而遭受損害的家庭」。至於災害受害者支援金額,依據第3條,考量家庭成員之收入級距,分別支給200萬日圓、100萬日圓、50萬日圓不等。
撰稿人:林智勝
� 聯合國網站,Human Cost of Disasters (2000-2019),2020年10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 �https://www�.
cred.be/sites/default/files/CredCrunch61-Humancost.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4日。
� NBC NEWS,House GOP chairman demands FEMA accountability for Hurricane Helene after storm claims more than 200 lives,2024年10月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bcnews.com/" �https://www.nbcnews.com/�
news/us-news/house-gop-chairman-demands-fema-accountability-hurricane-helene-rcna17414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4日。
� 聯邦政府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之聯邦緊急事件管理總署是美國聯邦政府行政部門防災減災機構,總部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負責緩解自然災害的影響。美國聯邦緊急事件管理總署網站,How FEMA Works,2024年1月2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ema.gov" �https://www.fema.gov�/ab
out/how-fema-work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9日。
� 讀賣新聞網站,被災者を個別に訪問して住宅再建や就労を支援!高知県の南海トラフ地震計画がすごい,2024年11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osai.yomiuri.co.jp/biz/article/14736" �https://www.bosai.yomiuri.co.jp/biz/article/14736�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4日。
� 災害防救法第35條:「(第1項)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無法因應災害處理時,直轄市、縣政府應主動派員協助,或依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之請求,指派協調人員提供支援協助。(第2項)直轄市、縣(市)政府無法因應災害處理時,該災害之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應主動派員協助,或依直轄市、縣(市)政府之請求,指派協調人員提供支援協助。……」
� 張柏仲,山陀兒侵台腳步加快 中央點名「4縣市」提升應變中心開設層級,中廣新聞網,2024年10月2日,網址:https://life.tw/?app=view&no=250002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美國國會網站,S.3062 - Disaster Relief Act of 1974,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ongress.gov/bill/93rd-" �https://www.congress.gov/bill/93rd-�
congress/senate-bill/306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1日。
� 美國國會網站,H.R.2707 — 100th Congress (1987-1988),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ongress.gov/bill/" �https://www.congress.gov/bill/�
100th-congress/house-bill/270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1日。
�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網站,CDC Support for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Assistance Compact (EMAC),2018年4月4日,網址:https://emergency.cdc.gov/planning/emac/index.asp,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1日。
� 內政部消防署委託研究計畫,《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調整規劃及災害救助與災後復原
重建機制之研究》,2012 年12 月,頁59-60。
� Bruce R. Lindsay ”FEMA’s Disaster Relief Fund:Overview and Selected Issues”,May 7, 2014,P1。
� 美國內政部網站,The Stafford Act Robert T. Stafford Disaster Relief and Emergency Assistance Act, as Amended,頁39,網址:https://www.doi.gov/sites/doi.gov/files/uploads/Stafford_Act_pdf.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4日。
� 美國聯邦法規電子網網站,Displaying title 1, up to date as of 11/08/2024. Title 1,2022年12月29日,網址:https://www.ecfr.gov/current/title-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4日。
� 美國聯邦緊急事件管理總署網站,Applicant’s guide to the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program,FEMA 545,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ema.gov/txt/assistance/process/help_after_disaster_" �https://www.fema.gov/txt/assistance/process/help_after_disaster_�
chinese.tx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4日。
� 美國聯邦緊急事件管理總署網站,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Program,2024年3月22日,網址:https://www.fema.gov/fact-sheet/individuals-and-households-progra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4日。
� 日本內閣府網站,災害対策基本法,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ousai.go.jp/taisaku/kihonhou/index.html" �https://www.bousai.go.jp/taisaku/kihonhou/index.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1日。
� 內政部消防署委託研究計畫,「大規模災害後災害防救法制之研究」,2010 年 12 月,頁 9-10。
� 日本內閣府網站,災害対策基本法,2024年4月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laws.e-gov.go.jp/law/" �https://laws.e-gov.go.jp/law/�
336AC000000022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4日。
� E-GOV法令檢索網站,被災者生活再建支援法,2024年6月1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laws.e-gov.go.jp/" �https://laws.e-gov.go.jp/�
law/410AC010000006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4日。
5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608/File_19842961.doc |
R02623 | 提升學生網路使用自我保護意識相關問題研析 | 學校衛生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 | 蔡月秋 | 2024-11-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3
議題研析
1、
題目:提升學生網路使用自我保護意識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學校衛生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
三、背景說明
報載人手一機的時代,造成國外許多青少年自殺的挑戰遊戲「藍鯨遊戲」透過IG、抖音等社群媒體傳播,且滲透進台灣,教育單位應加強防治與宣導作為,並與衛生及社會單位等部門合作,請各校辦理生命教育等研習及宣導,加強自傷及自殺防治處遇作為。為提升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及預防措施,對於數位社群及多媒體不良影響,應積極採取強化「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相關作為,將自殺社團等儘速下架,並強化學生資訊素養、教職員危機處理知能及通報管道,幫助學生辨識社群媒體自殺風險訊息,拒絕不當的邀約或活動
。
四、問題爭點
部分網路遊戲透過媒體傳播造成學生自殺的不良影響,已成為社會重大關切問題,有必要透過學校強化學生資訊素養,建構學生健康上網觀念,並進行自殺防治宣導作為,以解決網路上癮甚至反社會或自殺的負面效應。
五、探討研析
(1)
增訂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對兒少上網健康及自我保護觀念教育宣導,防止有害兒少身心發展之網路傳播
據世界衛生組織對網路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的定義,係指無法控制地打電玩、生活中以電玩為優先,而忽略其他日常活動,即使知道有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時間,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正常運作,包含健康、家庭、學校、工作等層面,並且上述症狀持續至少12 個月
。網路成癮乃指對於網際網路的過度使用,青少年到成年初期(12-29歲)相比於其他年齡的群體,上網更加普遍,有著更大成癮風險,有以下4個特點:「1.強迫性: 一使用網路就停不下來,即使內心知道要控制上網時間,還是無法克制想上網的衝動。2.戒斷症狀:戒斷症狀是指長期使用網路讓大腦出現依賴感,突然不能上網時,出現身體或心理層面不適的現象,產生焦慮、憂鬱、妄想、暴躁...等戒斷反應。3.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或明顯渴求更好的裝置及應用軟體。4.消極後果:患者出現多種由於網路使用導致的消極影響,包括生活、課業、人際關係、身心健康和工作情境中的不良表現
。」依據教育部《106年臺灣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結果,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國、高中生有智慧型手機的沈迷傾向,又據《112年臺灣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結果,國小與高中職學生網路沉迷傾向有微幅上升的趨勢
。青少年期因為大腦的發育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會有更多的涉險行為、低估風險、過度重視同儕
。可見網路不當使用或過度沉迷網路世界,除了造成學生學習障礙,也可能影響其身心正常發展。
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第1項規定:「為防止兒童及少年接觸有害其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由通訊傳播主管機關召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委託民間團體成立內容防護機構,並辦理下列事項:一、兒童及少年使用網際網路行為觀察。二、申訴機制之建立及執行。三、內容分級制度之推動及檢討。四、過濾軟體之建立及推動。五、兒童及少年上網安全教育宣導。六、推動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建立自律機制。七、其他防護機制之建立及推動。」教育部為期促進兒童及少年等學生上網安全,除由各學校積極推動資訊倫理與安全教育外,也建置中小學資訊素養與認知網
,提供教師有關「網路沉迷」、「網路交友」、「網路素養」等議題,也透過舉辦研討會與提供相關教材、教案供下載使用,加強教師對青少年學生網路世界的了解。惟針對學生本身的資訊安全、網路健康素養及自我保護教育宣導方面,則尚需透過法律明確規定,俾利各學校或網路內容防護機構據以實施,爰建議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第1項第5款修正為:「為防止兒童及少年接觸有害其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由通訊傳播主管機關召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委託民間團體成立內容防護機構,並辦理下列事項:……。五、兒童及少年上網安全
、健康素養及自我保護教育宣導。」
(2)
增訂網路成癮防制事項納入學生衛生宣導規範,俾利培養學生健康上網觀念
據研究指出,網路具有虛擬性(退化行為)、匿名性(較低真實性)、方便性(隨時可以上網)、跳脫性(容易迷失目標),以及自由性(沒有邊界,難以規範)等性質,容易讓人沉迷及影響學習中的學生身心發展。而網路沉迷也會造成衝擊社交倫理、認同危機、網路犯罪、併發身心疾病等問題,網路成癮已經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尤其當政府推動電競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兼顧全民健康發展,提出配套措施以避免產生負面效應。因為電競產業的經濟效益雖然重要,但伴隨而來的網路遊戲成癮卻造成民眾或學生的身心受影響,更可能讓政府在醫療、治安等問題的支出增加。另為改善國內青少年休閒活動以靜態為主的現況,政府應整合免費或低廉的運動、休閒設施資訊,提供予青少年或家長使用,例如:活化現有閒置空間,轉型為青少年休閒運動場所;善用「運動產業發展條例」鼓勵民間企業、團體投入青少年休閒運動產業,開發具有創意且高品質的青少年休閒運動,增加青少年動態活動的時間,以減少其過長的上網遊戲時間
。
檢視學校衛生法第19條規定:「學校應加強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第14條規定「(第1項):學校依本法第19條規定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包括下列事項: 一、有關健康體適能、健康飲食、壓力調適、性教育、菸害防制及藥物濫用防制等增進健康之活動。二、有關事故傷害防制、視力保健、口腔保健、體重控制及正確就醫用藥等提升自我健康照護行為之活動。三、其他各級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第2項)學校應鼓勵學生、教職員工及家長等參與前項活動。」然上述學校衛生法條文僅敘明「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之原則性規定,惟依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第14條尚無明確規範學生因科技發展後所形成的網路成癮問題,基於青年學子網路成癮已成為學校、家長及學生共同面臨的問題,爰建議於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第14條第1項第1款修正為:「學校依本法第19條規定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包括下列事項:一、有關健康體適能、健康飲食、壓力調適、性教育、菸害防制
及
、藥物濫用
及網路成癮防制等增進健康之活動。」俾利學校在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時,納入網路成癮防制宣導相關活動,藉由推動學生安全上網教育宣導,培養學生正確網路使用態度、技能和習慣;同時鼓勵學校教育人員善用網路使用習慣相關量表,及早篩檢發現網路沉迷的高危險群學生,提供諮詢並視個案需要,轉介專業諮商輔導或醫療院所,協助學生脫離網路沉迷的困境
。
撰稿人:蔡月秋
�黃子暘,<「藍鯨遊戲」入侵 新北市府防範青少年自傷>,自由時報 ,第A11_S版,2024年10月24日,網址:
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410241900113?statisticMenu=%E6%AF%8F%E6%97%A5%E6%96%B0%E8%81%9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5日。
�衛生福利部,<長時間使用=網路遊戲成癮? 揭開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面紗>,焦點新聞,2018年9月17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43926-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5日。
� 健身俱樂部網站,<怎樣算是「網路成癮」?原來危害健康這麼大!4招治療方法回歸正常生活>,2023年2月17日,網址: https://www.worldgymtaiwan.com/training-blog-in/internet-addictio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日。
� 教育部,<112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2024年8月26日,網址: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0217161130F0B192&s=3B2012C9EE2380B5,最後瀏覽日期
:2024年11月18日。
� 駱郁芬,<孩子手機成癮?數位世代的未來和你不一樣>,倡議家網站,2019年1月15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62/3594031,日期:2019"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62/359403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30日。
�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素養與認知網:https://eliteracy.edu.tw/� HYPERLINK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62/3594031,日期:2019"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3日。
� 曾慧青,<網路遊戲成癮解方-倡導動態休閒活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8年11月7日,網址: https://www.npf.org.tw/3/1969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4日。
� 許秩維,<防學生網路成癮 教部邀專家分享數位使用教養策略>,中央社,2024年10月27日,網址: https://www.msn.com/zh-tw/health/other/%E9%98%B2%E5%AD%B8%E7%94%9F%E7%B6%B2%E8%B7%AF%E6%88%90%E7%99%AE-%E6%95%99%E9%83%A8%E9%82%80%E5%B0%88%E5%AE%B6%E5%88%86%E4%BA%AB%E6%95%B8%E4%BD%8D%E4%BD%BF%E7%94%A8%E6%95%99%E9%A4%8A%E7%AD%96%E7%95%A5/ar-AA1sZCIu?ocid=msedgdhp&pc=U531&cvid=2a4de535ac434cfd981ce71ffe1dd5cb&ei=6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4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527/File_19842801.doc |
R02622 | 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碳費徵收之法制問題研析 | 氣候變遷因應法;碳費收費辦法 | 李淑瓊 | 2024-11-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2
議題研析
一、題目: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碳費徵收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氣候變遷因應法、碳費收費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為因應氣候變遷問題,各國政府皆在積極推動淨零轉型,在歐盟率先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後,淨零排放更已非是單純的環保課題,而是涉及各國產業政策及國際競爭力之政治及國際經貿議題。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8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達成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及各期階段管制目標,得分階段對列管排放溫室氣體之排放源徵收碳費,環境部復於2024年10月21日公告碳費徵收費率,並訂於2025年1月1日生效[footnoteRef:1],使我國正式進入碳有價時代。惟因各國實施碳定價管制的政策與強度不同,可能導致管制較嚴格的國家或區域之受管制產業,外移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或區域,而產生碳洩漏(Carbon Leakage)之情形,故世界各國紛紛推出因應措施,以防止碳洩漏。我國之碳費收費辦法亦設計了排放量調整機制,惟是否足以因應碳洩漏之現象,不無疑義,爰擬從法制面探討,期能找出我國防止碳洩漏之精進方案。 [1: 環境部新聞專區,環境部公告「碳費徵收費率」,2024年10月23日,網址: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3a0a408a-33e5-4a0d-9939-23e8222c528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四、問題爭點
(一)碳費收費辦法並未就「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為明確定義,進而衍生出個別事業得否適用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優惠費率之疑義。
(二)未來未訂定碳邊境調整機制之國家,恐受到外國碳關稅衝擊,影響該國產業之競爭力,則我國將如何因應?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主管機關應儘速明確「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之定義或範圍
依碳費收費辦法第3條規定:「碳費徵收對象為具有該法第21條第1項公告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且其全廠(場)之直接排放及使用電力之間接排放,其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合計值達2萬5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以下簡稱事業)。」,而依該辦法有關碳費計算標準之相關規定可知,該辦法又將碳費徵收對象分為「高碳洩漏風險」與「非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兩類。
若事業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依該辦法第6條第1項規定,在取得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自主減量計畫後,適用排放量調整係數值規定,分3期調升,給予不同係數值計算優惠費率。其立法說明謂:「因各國實施碳定價管制時,可能導致產業外移至管制較為寬鬆之國家或未有碳定價管制區域之產品進口,反而增加全球排碳量,產生碳洩漏之情形,爰參考歐盟及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作法(如:給予部分免費核配或免稅額),於本辦法中設計排放量調整機制,以避免發生碳洩漏之情形……」,另依同條第2項及第3項規定:「事業應於繳費當年度1月31日前,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出申請認定屬高碳洩漏風險並適用第1項排放量調整係數,其審查認定由中央主管機關依行業別排放密集度及貿易密集度等因素考量之審核原則認定之。(第2項)」、「為辦理前項審查,中央主管機關應邀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組成審查小組,依前項審核原則於3個月內完成審查作成准駁之決定。(第3項)」。
依前揭規定,「事業」是否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須由個別「事業」自行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認定,然而目前關於高碳洩漏行業別,條文中僅規定其審查認定「依行業別排放密集度及貿易密集度等因素考量之審核原則認定之」,未有明確的統計和劃分[footnoteRef:2];然而,前述審核原則並未於前揭辦法中明定,該辦法亦未就「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為定義性規定,是以,個別事業是否適用排放調整係數之規定,尚處於不確定狀態,且從條文內容觀之,亦無從得知,同一「行業」,若已有一「事業」經認定屬「高碳風險『行業』」後,其他同屬同一「行業」之事業是否即無需重複申請認定,容易衍生適用疑義。 [2: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於受訪時曾表示,高碳洩漏事業單位的認定標準及統計,預計將於明(2025)年上半年發布。張雄風,哪些產業符合高碳洩漏?環境部:2025上半年發布,中央通訊社,2024年10月7日,網址:https://netzero.cna.com.tw/news/20241007025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有學者指出歐盟認定「高碳洩漏風險」有清楚定義的條件,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指令中包含清楚的算式,計算所謂的「高碳洩漏風險」,且以歐盟委員會為首進行廣泛協商,再提出官方認定的「碳洩漏清單」。例如:該產業因徵收碳定價,而拉升直接加間接成本佔附加價值毛額達5%以上,以及該產業與非歐盟國的貿易密集度超過10%[footnoteRef:3]。與我國碳費收費辦法之規定相較,相關要件實不明確,爰建議主管機關應儘速明確「高碳洩漏行業」之定義或範圍,以免衍生適用疑義,亦能使相關事業能明確得知其是否適用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之優惠費率。 [3: 阮怡婷,碳費徵收新納入碳洩露風險考量 蕭代基:推動台版碳關稅CBAM更具效益,CSR@天下,2024年5月7日,網址:https://csr.cw.com.tw/article/4365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參見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之意見。]
(二)建議主管機關及早規劃推行我國之碳邊境調整機制
國際實施碳定價,為防堵碳洩漏風險,基本上有兩種做法,一是補貼國內碳洩漏風險高的產業,另一是徵收碳邊境税,如歐盟採取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footnoteRef:4]。我國於碳費收費辦法中所設計之排放量調整機制,給予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優惠費率即是一種變相補貼的形式,惟此種做法雖在短期內有防止碳洩漏的效果,卻也招致負面的批評,歐盟於2005年實施排放交易體系時(EU ETS),同時給予高碳密集產業免費配額,即招來有違污染者付費原則、降低綠色創新誘因、造成碳洩漏等負面的批評。因此滾動檢討後,歐洲議會預計從2026至2034年逐步取消免費配額制度,並推出CBAM制度取而代之[footnoteRef:5],該制度自2023年10月起為過渡期,進口商品至歐盟須依申報義務執行規章進行申報,2026年起正式實施,進口商必須透過購買CBAM憑證進行財務調整,以平衡碳成本。英國亦於今(2024)年6月起進行公眾諮詢意見,推動該國之碳邊境調整制度,預計於2027年上路[footnoteRef:6]。 [4: 莊閔茜,碳洩漏是什麼?3原因引發高洩漏風險,政府因應措施有哪些?,RECCESSARY,2024年9月20日,網址:https://www.reccessary.com/zh-tw/news/world-regulation/WHAT-IS-Carbon-Leaking,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7日。] [5: 同前註。] [6: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碳費專區,網址:https://www.cca.gov.tw/affairs/carbon-fee-fund/230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明年起我國國內受管制業者須被徵收碳費,2026年起出口歐盟之部分種類商品,亦會因歐盟之CBAM制度被課徵邊境碳稅。而在歐盟及英國推行碳邊境調整機制後,可以預期,未來世界各國亦將陸續推行碳邊境調整機制,以防止碳洩漏並保障本國產業之競爭力。由於我國並無碳邊境調整機制,會使進口至我國的產品非但無需被徵收碳費,亦無需被課徵碳關稅,對比之下,我國的產品將負擔較高的減碳成本,而影響我國產品之競爭力。
如前所述,以優惠碳費費率變相補貼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以防止碳洩漏,終非長久之計。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1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為避免碳洩漏,事業進口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產品,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報產品碳排放量,並依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核定之排碳差額,於第25條之平台取得減量額度。但於出口國已實施排放交易、繳納碳稅或碳費且未於出口時退費者,得檢附相關證明文件,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定減免應取得之減量額度。(第1項)事業未依前項規定取得足夠減量額度,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繳納代金。(第2項)」,已提供主管機關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之法律依據,倘未來世界各國陸續推行碳邊境調整機制,將使該機制變相成為國際間貿易障礙之競爭手段,爰建議主管機關及早規劃推行我國之碳邊境調整機制,以因應可預期的國際間碳關稅對我國經貿之衝擊,並維護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300/File_19842468.docx |
R02621 | 日本職場霸凌法規簡介 | null | 陳秋芬 | 2024-11-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1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本職場霸凌法規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
,日本兵庫縣寶塚署警察於2024年10月25日宣布逮捕一名44歲女性卡車司機及其同夥共3人,指控他們涉嫌暴力行為。這3人於今年在辦公室對2名男性員工進行多次暴力行為,包括將爆竹放入被害者鼻中引爆、用空氣槍射擊BB彈,以及在被害者臀部澆灑易燃液體並點火。據日本該署警方透露,自今年2月以來,加害者於辦公室等場所中以“訓練”為名所為暴力行為已違常態。
職場霸凌在日本社會向來為社會問題,涉及員工權益並常使員工身心承受極大壓力。日本前於2019年5月修正《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
,試圖架構防治職場霸凌法令
,並定明日本大企業須於2020年(令和2年)6月1日起實施,而中小企業則於2022年(令和4年)4月1日全面實施
。
四、問題爭點
考量我國就職場霸凌尚無法律有明確定義規範,基於事業主對勞工有保護照顧義務
,日本2019年5月所修正《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規定,或可供我國借鏡參酌。
五、探討研析
(一)日本《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演進及關於職場霸凌規定
《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源於先前《僱用對策法》更名而來。《僱用對策法》於1966年制定,2018年修正時更名為《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依《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第1條
及該法理念,該法主要目的係保障每位工作者擁有實現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權利,雇主應提供安定之工作環境及對員工設定合理工作能力之標準。
《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於2019年5月再次修正,此次修正則係針對職場霸凌事件做出因應,課予雇主有建置僱用管理措施之義務,以因應及防範職場霸凌事件,達到事前預防、事後立即對應之目的。又因修正案特別強調雇主有義務與責任因應及防範職場霸凌,因此該法也被稱為「職場霸凌防制法」
。
該次修正係於《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新增第9章「涉及職場中基於優越關係的言行所引起的問題,事業主應採取的措施等」,增訂第30條之2至第30條之6等規定。又為配合《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修正,厚生勞動省亦於2020年(令和2年)1月15日以厚生勞動省告示第5號
,公布「事業主應對基於職場優越關係的言行引發的問題在僱用管理上必須採取的措施等指針」並明定於同年6月1日開始適用
。
該次修正條文與重點,彙整如下表:
序號
修正重點
相關條文
1
職場霸凌的定義
第30條之2第1項
2
僱用管理上的措施義務
第30條之2第1項
3
禁止因勞工向事業主諮詢等為理由的不利益待遇
第30條之2第2項
4
國家、事業主及勞工的責任明確化
第30條之3
5
紛爭解決援助、調停、措施義務等的履行確保
第30條之5以下
資料來源:作者彙整自製
(二)
職場霸凌定義與法律效果簡介
依《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第30條之2規定第1項:「事業主必須確保在職場中基於優越關係(優越的な関係)的言行不超出業務上必要且合理的範圍,以免損害其僱用勞工的工作環境,並應設立必要的體制和其他僱用管理措施,以適當回應和處理勞工的諮詢。」是如欲符合該法所稱職場霸凌,須符合「以優越關係為背景之言行」,且「超出業務上之必要且合理範圍」,並「對僱用勞工的工作環境產生危害」等三要件
。反之,如屬業務上必要且於合理範圍內所為業務指導或指示,則非屬該法所稱之職場霸凌,自屬當然。
另根據法院判例及個別勞動爭議案例,日本厚生勞動省亦將職場霸凌整理出6種類型,但值得注意的是職場霸凌並不以此6種類型為限
,彙整如下表。
序號
代表類型
定義
1
身體的攻擊
暴行、傷害
2
精神的攻擊
威脅、名譽毀損、侮辱、嚴重暴言
3
人際關係的隔離
隔離、排擠、無視
4
過大的要求
強制明顯為不必要或無法完成的工作、妨礙工作
5
過少的要求
在業務上不符合合理性之範疇為指派與能力或經驗不符的低程度工作或不給予工作
6
個人侵害
過度干涉私事
資料來源:作者彙整自製
參酌該次修法與日本厚生勞動省告示內容,已有就職場霸凌要件為規範,並就職場霸凌為類型區分;亦有就事業主不得開除和報復申訴遭到職場霸凌之勞工等為明文規範,就事業主應確保勞工有良好的就業環境,立意實屬良善。惟該法未就任何職場霸凌之加害人或事業主定有任何處罰規定,僅在第33條
規範,政府對於違反第30條之2第1項及第2項規定之事業主,政府可將之列為行政指導對象,也會視情況公布該事業主名稱。然除此之外,該法卻未有任何如罰鍰之懲罰性措施,似有為德不卒之憾
、
。
撰稿人:陳秋芬
� 讀賣新聞,同僚の鼻に爆竹、尻には引火性の液体かけ点火…しつけと称し暴行容疑の女を逮捕,2024年10月2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yomiuri.co.jp/national/20241025-OYT1T50230/" �https://www.yomiuri.co.jp/national/20241025-OYT1T5023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日本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労働施策総合推進法;全名:労働施策の総合的な推進並びに労働者の雇用の安定及び職業生活の充実等に関する法律),網址:� HYPERLINK "https://laws.e-gov.go.jp/law/341AC0000000132/20220617_504AC0000000068" �https://laws.e-gov.go.jp/law/341AC0000000132/20220617_504AC0000000068�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近藤朋子,日本職場霸凌問題之初探,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12期,2022年5月,頁69、77。
� 日本厚生勞動省,労働施策総合推進法の改正(パワハラ防止対策義務化)について,網址:� HYPERLINK "https://jsite.mhlw.go.jp/hokkaido-roudoukyoku/content/contents/000756811.pdf" �https://jsite.mhlw.go.jp/hokkaido-roudoukyoku/content/contents/000756811.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黃渙文,「2024年6月28日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中部科學園區-職場霸凌之防治及勞雇雙方權益保障」簡報,頁4、39,網址:� HYPERLINK "https://cto1903.ctsp.gov.tw/CTSPOSH/DLAMF?id=218" �https://cto1903.ctsp.gov.tw/CTSPOSH/DLAMF?id=218�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日本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同註� NOTEREF _Ref181967500 \h � \* MERGEFORMAT �2�,依該法第1條規定:「(第1項)本法旨在應對因少子高齡化導致的人口結構變化等經濟社會情勢的變化,通過國家在勞動政策全盤上採取必要的綜合措施,確保勞動市場功能的適當發揮,促進勞工根據其多樣化情況獲得就業穩定及職業生活的充實,並提高勞動生產力,使勞工能夠有效發揮其能力,藉此實現勞工職業的穩定及經濟社會地位的提升,並促進經濟及社會的發展以及完全就業的達成。(第2項)在執行本法時,必須尊重勞工的職業選擇自由及事業主在僱用管理上的自主性,同時也必須致力於發展與提升職業能力,提高勞工透過職業謀求自立的意願,並且協助促進事業主為確保勞工職業穩定所作出的努力。」
� 近藤朋子,同註� NOTEREF _Ref181968237 \h � \* MERGEFORMAT �3�,頁77。
� 日本厚生勞動省,令和2年厚生労働省告示第5号,2020年1月1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hlw.go.jp/content/11900000/000605661.pdf" �https://www.mhlw.go.jp/content/11900000/000605661.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依該告示提供關於防止職場霸凌的指導方針,特別關注由優越關係下的言行舉止引起的問題,並詳細界定職場霸凌3要件,並指出適當的工作指導不被視為霸凌行為,還指出事業主和勞工的責任,此外,還建議企業整合其他類型的霸凌問題,並鼓勵改善工作環境來預防此類問題的發生。
� 磯田翔弁護士,改正労働施策総合推進法(パワハラ防止法)のポイントを解説!―中小企業がとるべきパワハラ防止対策―,2022年11月2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keiyaku-watch.jp/media/hourei/smb-powerharassment/" �https://keiyaku-watch.jp/media/hourei/smb-powerharassment/�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日本厚生勞動省,「職場におけるハラスメントの防止のために(セクシュアルハラスメント/妊娠・出産・育児休業等に関するハラスメント/パワーハラスメント)」網頁中關於「職場におけるパワーハラスメントについて」有就職場霸凌3要件及其具體內容為說明,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koyou_roudou/koyoukintou/seisaku06/index.html" �https://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koyou_roudou/koyoukintou/seisaku06/index.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同註� NOTEREF _Ref181975917 \h � \* MERGEFORMAT �8�之頁3-4及註� NOTEREF _Ref181975911 \h � \* MERGEFORMAT �10�。
� 日本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同註� NOTEREF _Ref181967500 \h � \* MERGEFORMAT �2�。按該法第33條規定為「(第1項)當厚生勞動大臣認為有必要時,得對事業主進行建議、指導或勸告。(第2項)厚生勞動大臣對於違反第30條之2第1項及第2項(包括在第30條之5第2項及第30條之6第2項中準用的情況。第35條及第36條第1項,亦同。)規定的事業主,若依前項規定進行勸告後,受勸告者未遵從時,得公布其事實。」
� 近藤朋子,同註� NOTEREF _Ref181968237 \h � \* MERGEFORMAT �3�,頁77。
� 盧永山、李雅雯,〈財經週報-職場霸凌〉韓日立法 加害者置身事外?自由財經,2019年10月2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26297"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26297�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294/File_19842415.doc |
R02620 | 外送平台管理之相關法制研析 | 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規則 | 陳淑敏 | 2024-11-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外送平台管理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foodpanda、Uber Eats分別於 2012年、2016年進入臺灣市場,至今已有12年、8年之久,然至今外送平台產業仍無主管機關。據統計,我國外送員已超過14萬人,且有6成餐飲業提供外送,更有7成網友使用過外送服務,可見外送平台對民眾影響甚鉅;但行政院仍協調不出主管機關,讓外送平台淪為三不管地帶
。
四、問題爭點
外送平台來臺後,衍生不少爭議,包含僱傭承攬之爭、消費爭議申訴件數榜上有名等
。
外送平台牽涉網路與實體業務,惟至今尚無主管機關,應否制定專法以因應外送產業日後發展,並維護外送員權益保障,實有待法規明確規範。
五、探討研析
(一)研議制定外送平台管理專法之必要性
外送平台已是國人日常消費方式之一,餐飲業提供宅配及外送(含外送平台)之家數占比,111年5月有外送服務家數占比為64.6%,顯示外送服務提供消費者另一種選擇,有助拓展銷售範圍,已漸成為餐飲業新常態的營運模式
。外送平台產業涉及消費者、合作商家、外送員、平台業者及貨運業者等,而臺灣外送產業權益促進聯盟與外送產業工會共同提出,外送產業有「四點六線」之概念,精確地描繪外送產業之生態系統;並提出制定專法的必要性―因可統一法規標準、全面保障、適應新興商業模式、提供法律確定性、促進公平競爭及保護弱勢群體。且一併提出專法應包含的關鍵內容有:停權機制透明化、外送員報酬保障、定型化契約規範、全面保險保障、店家抽成上限、改善消費者體驗、數據保護和隱私、公平競爭和反壟斷及食品安全衛生⋯⋯等
。
外送平台為因應數位科技發展而產生之新興型態服務,其業務涉及層面甚廣,目前由各部會依權責分工管理,包括經濟部、數位發展部主管平台經濟、交通部主管貨運外送交通安全、衛生福利部主管食品安全相關事項、勞動部主管外送員勞動條件及職安等面向⋯⋯等。由於外送業務態樣普及全國,中央目前以公路法及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規範外送平台,但僅止適用於汽車物流業者,不足以涵蓋外送員騎車送餐的工作型態與規範
,故交通部另訂定機車外送交通安全指引,並於本(113)年10月份預告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08條之1及汽車運輸業客貨運運價準則第8條之1及第8條之2修正草案,其適用對象為以機車提供外送平台運送服務之貨運業者,基於基本運費之訂定公式,運費包括起程費、續程費、等待費、樓層費、夜間加成運費等名詞定義
,期望交通部能做到外送定價透明化、民眾保障最大化。
與外送產業相關之法令另有公平交易法、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規則、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外送作業安全衛生指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網路美食外送平台業者自主衛生管理指引、個人資料保護法,尚有與資訊及金融等相關之法令,上述法令分別規範外送平台之個別業務,惟並無專管且能統籌運作負責之主管機關,行政院勢必須面臨協調數位轉型過程之權責分工問題。
全國外送產業工會與研究平台經濟的學者都認為,現有的法規不足以解決多邊數位平台引發的問題,臺灣需要一個新的專法來面對這個新興市場。據瞭解,亦有外送平台業者希望促成外送專法,如此才有法規可以依循
。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理事長認為各地方政府雖訂定外送平台業者管理自治條例,然規範內容又不盡相同缺乏統一性,對外送員與平台其實都會造成困擾,因此還是希望能制定全國適用之專法
。
有論者認為,Uber Eats多次在與勞動部的訴訟中勝訴,反映出現有法律框架在規範外送產業方面的不足,這一結果凸顯現有勞動法規可能無法有效適用於新興的平台經濟模式
。多位學者發出警語,外送員屬新型態的「數位勞動關係」,不太適用傳統面對面的實體管理模式;爰此,外送員工會、學者建議應朝「專法」研議
。本院多位委員及各黨團亦已分別提出有關外送專法之草案
;惟勞動部卻於日前表示:「因專法涉及消費者、商家、平台業者、外送員等多面向,需費時跨部會討論,短期內無法完成。」然正因專法涉及範圍甚廣,更應儘速研議制定專法之必要性與可行性,方能解決外送產業層出不窮之問題。
(二)參酌外國對外送平台管理之作法
西班牙首開先河,為保障數位平台外送員的勞動權益,於2021年5月12日制定公布騎士法(Ley de Riders; Riders’Law),於同年8月12日生效;新法的主要創舉有二:其一,要求餐飲數位平台將其外送騎士聘為受僱勞工,而非自僱人士或獨立約聘人員,外送員因而得享有社會安全的保障;其二,管制數位平台所使用足以影響外送員勞動條件之演算法的透明性。西班牙規範勞動就業領域演算法透明性的新立法,不僅是較歐盟與其他會員國前衛,甚至在全球比較上也是高度開創性的發展
。
歐洲議會於2024年4月24日批准旨在改善從事平台工作人員
(platform workers)工作條件的新規則,即通過「平台工作指令」(Parliament adopts Platform Work Directive),旨在糾正數位勞動力平台與平台工作人員之間的權力失衡。在透明度和資料保護方面,該指令引入了更強有力地保護平台工作人員的規則,並在演算法管理方面引入新規範,首次在歐盟規範演算法在工作場所的使用
。
新加坡議會於2024年9月10日通過「平台工人法案」(Platform Workers Bill)
,加強對平台工作人員的保護,規定平台工作人員和平台業者之權利、義務、保護與代表權,將為平台工作人員提供三個方面的保護:透過平台業者和平台工作人員共同繳納的中央公積金(CPF)繳款獲得充足的住房和退休金、在工作時受傷的經濟補償以及法律援助,自2025年1月1日起生效
。
(三)外送平台攸關外送員勞權與薪資之演算法須公開透明
攸關外送員收入的分配機制,平台業者宣稱完全由演算法公平客觀所指派,事實上,各類平台的工作者都高度依賴平台的分派工作來獲取報酬,不過對於平台演算法是否公平分派,以及事後如何核算報酬,常常沒有透明的管道供其核對。這種電腦系統演算法的不透明獨斷,其實都是管理人員事先已設定操控。由於演算法的不透明,所以不管平台工作人員與平台業者之間的法律關係是自營承攬者還是受僱勞工,演算法已經成為平台經濟下的勞動者下一個瞄準對抗的目標
。
學者認為,透明度之內涵則包括「資料控制者應以清楚、易讀之方式告知資料當事人其資料如何被蒐集、處理,並且告知相關各項權利之內容及行使之方法」以及「應保有追溯特定決定之決策過程及作成目的之可能性」
。如義大利資料保護機關曾於2021年7月5日以不透明、歧視性的零工管理演算法違反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規定為由,裁罰平台業者260萬歐元,並要求採取改善措施
。
本院委員亦曾呼籲外送平台之薪資計算方式要公開透明,不能任憑平台隨意調整演算法,影響外送員的勞權與薪資;並多次質詢勞動部,要求參考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加拿大等國的作法,管制平台演算法的運用,並保障外送員勞動權益
。
撰稿人:陳淑敏
� 徐子苓,外送平台來臺10年 仍是三不管地帶,自由時報,2024年10月19日,第A06版。
� 同前註。
� 111年餐飲業營業額及年增率雙創歷年新高,經濟部統計處產業經濟統計簡訊,2023年3月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Bulletin.aspx?kind=9&html=1&menu_id=18808&bull_id=11322,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Bulletin.aspx?kind=9&html=1&menu_id=18808&bull_id=1132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5日。
� 王郁揚,外送產業四點六線的挑戰與法治,當代法律,第33期,2024年9月,頁41、46-47。所謂四點指的是外送產業中的四個主要角色―平台業者、外送員、店家、消費者。六線則為代表四個角色之間的相互關係─平台與外送員、平台與店家、平台與消費者、外送員與店家、外送員與消費者、店家與消費者。
�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887號政府提案第17250號之3190說明二,2022年3月23日印發,頁報763。
� 立法院第 11 屆第 2 會期交通委員會第 7 次全體委員會議,「外送平台之整併、收費指引、個資保護、產業發展、勞工權益及食品物流安全規範」專題報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2024年10月24日,頁2。
� 徐子苓,同註1。
� 呂翔禾,外送產業三不管!工會籲立專法保障 創外送員、平台雙贏,聯合新聞網by台灣醒報,2024年3月2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5294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8日。
� 王郁揚,同註4,頁43。
� 美食外送正夯,外送員「勞權」也要升級!勞動部擬提「外送員勞動權益指導原則」,104職場力,2022年8月1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blog.104.com.tw/food-delivery-labor-legal-rights-guide/,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blog.104.com.tw/food-delivery-labor-legal-rights-guid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5日。
� 本院第10屆已有台灣民眾黨黨團(10-7-9)、時代力量黨團(10-7-13)分別擬具「外送平台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草案」;第11屆則有委員洪孟楷等 21 人(11-1-6)、台灣民眾黨黨團(11-1-21)、委員王育敏等 16 人(11-1-21)、委員羅廷瑋等 20 人(11-1-21)亦分別擬具「外送平台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草案」。
� 陳錫平,西班牙「騎士法」即將上路——平台外送員勞動權益保障的新里程碑,臺灣人工智慧行動網,2021年8月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ai.iias.sinica.edu.tw/riders-law/,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ai.iias.sinica.edu.tw/riders-la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 2021/0414(COD) Improving working conditions of persons working through digital labour platforms,European Parliament Legislative Observatory,2024年3月1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oeil.secure.europarl.europa.eu/oeil/popups/ficheprocedure.do?reference=2021/0414(COD)&l=en,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oeil.secure.europarl.europa.eu/oeil/popups/ficheprocedure.do?reference=2021/0414(COD)&l=e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2日。DIRECTIVE (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on improving working conditions in platform work之(18)This Directive should apply to persons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in the Union who have or who, based on an assessment of facts, are deemed to have, an employment contract or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s defined by the law, collective agreements or practice in force in each Member State, with consideration to the case-law of the Court of Justice. The provisions on algorithmic management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should also apply to persons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who do not have an employment contract or employment relationship.(本指令應適用於在歐盟從事平台工作的人員⋯⋯)。第一章總則之第1條2.「This Directive lays down minimum rights that apply to every person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in the Union who has, or who based on an assessment of facts may be deemed to have, an employment contract or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s defined by the law, collective agreements or practice in force in the Member States with consideration to the case-law of the Court of Justice.This Directive also lays down rules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persons in relation to the processing of their personal data by providing measures on algorithmic management applicable to persons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in the Union, including those who do not have an employment contract or employment relationship.」(本指令規定了適用於在歐盟從事平台工作的每個人的最低權利⋯⋯)。及第2條1之(3)「‘person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means any individual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irrespective of the nature of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or its designation by the parties involved;」(從事平台工作的人是指從事平台工作的任何個人,無論契約關係的性質或相關方對契約關係的指定如何)。
� Parliament adopts Platform Work Directive,European Parliament,News,2024年4月2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240419IPR20584/parliament-adopts-platform-work-directive,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240419IPR20584/parliament-adopts-platform-work-directiv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 Platform Workers Bill,Bill No. 26/2024 Read the first time on 6 August 2024,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2024年8月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sso.agc.gov.sg/Bills-Supp/26-2024/Published/20240806?DocDate=20240806#pr5-,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sso.agc.gov.sg/Bills-Supp/26-2024/Published/20240806?DocDate=20240806#pr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2日。
Platform Workers Bill PART 1 PRELIMINARY Meaning of platform worker 5.—
(1)In this Act, “platform worker” means an individual who —
(a)has an agreement (whether written or oral and whether express or implied)with a platform operator to provide a platform service in Singapore to service users for the platform operator;
(b)is subject to the management control of the platform operator in respect of the individual’s provision of the platform service;
(c)derives or will derive, under the agreement mentioned in paragraph(a), any payment or benefit in kind from the 5 individual’s provision of the platform service for the platform operator;
(d)is in Singapore when providing the platform service, but excludes an individual who belongs to a prescribed class of individuals.
(2)In subsection(1), “agreement” does not include a contract of service within the meaning given by section 2(1)of the Employment Act 1968.
平台工作者的意義指:
(1)在本法中,「平台工作人員」是指符合下列條件的個人:
(一) 與平台業者簽訂協議(無論是書面或口頭,無論是明示或默示),以在新加坡為平台業者提供平台服務以服務使用者;
(二)個人提供平台服務受平台業者管理控制;
(三) 根據( a)段所述的協議,從個人向平台營運商提供平台服務中獲得或將獲得任何付款或實物利益;
(四) 提供平台服務時在新加坡,但不包括屬於規定類別的個人。
(2)在第(1)款中,「協議」不包括 1968 年《就業法》第 2(1)條規定的服務合約。
� Commencement of Parts of Platform Workers Bill,Ministry of Manpower,2024年10月2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m.gov.sg/about-us/cos2024,最後瀏覽日期:2024" � https://www.mom.gov.sg/newsroom/press-releases/2024/1022-commencement-of-parts-of-platform-workers-bil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 張烽益,受困的自由:平台演算法霸權下的《超級外送員》,報導者THE REPORTER,2023年10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super-deliverymen,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super-deliveryme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 王偉霖,外送平台結合案之公平交易法疑慮─以人工智慧之運用為中心,當代法律,第34期,2024年10月,頁8。
� 陳錫平,不透明、歧視性的零工管理演算法違反GDPR,義大利資料保護機關裁罰平台業者260萬歐元,臺灣人工智慧行動網,2021年8月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ai.iias.sinica.edu.tw/garante-fine-foodinho-for-violating-gdpr/,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ai.iias.sinica.edu.tw/garante-fine-foodinho-for-violating-gdpr/,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 李琦瑋,爭外送員勞權!立法院首辦公聽會討論專法 學者籲訂最低工資,今日新聞,2023年4月14日,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11114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292/File_19842413.doc |
R02619 | 從比較法論我國長照財源之修法方向 | 長期照顧服務法;所得稅法 | 莊弘伃 | 2024-11-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9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比較法論我國長照財源之修法方向
2、 議題所涉法規
長期照顧服務法、所得稅法
3、 背景說明
報載[footnoteRef:1]財政部統計,今(113)[footnoteRef:2]年前9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新臺幣(以下同)990億元,年增36.6%,其中房地合一稅今年以來共撥入642億元,是最大功臣,年增54.5%,助攻長照基金稅收財源提前達標今年度預算數。然查,隨著國人壽命的延長,我國老年人口呈快速成長,占總人口比率亦持續攀升,於107年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預計將於114年超過20%邁向「超高齡社會」,失能人口也將在114年突破百萬大關[footnoteRef:3]。由於老年人口及服務需求增長速度快,在長照支出只增不減的前提下,長照經費的提高勢將不可逆,長照財源的穩定性亦將是最大隱憂。故而,外界已有提議希望長照經費的來源,能從稅收改為社會保險性質之檢討聲浪。 [1: 邱琮皓,稅收挹注長照基金 提前達陣 前9月達990億 成長36% 房地合一稅撥入642億最多 菸稅197億 占比第2高 遺贈稅增約4成,經濟日報,113年10月21日,網址: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410210400046/%E9%95%B7%E7%85%A7%E5%9F%BA%E9%87%91?statisticMenu=%E6%AF%8F%E6%97%A5%E6%96%B0%E8%81%9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6日。 ] [2: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3: 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113年11月6日,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2688C8F5935982D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6日。]
4、
問題爭點
長照財源究應採稅收制、保險制或是混合制,攸關長照政策的推展及長照服務的連續性,爰有探討之空間。
5、 探討研析
(1) 我國長照財源現行規範
我國於105年推動為期10年的長照2.0計畫,並於106年開始設置長照基金支應所需財源,希望實現在地老化,完善我國長照服務體系。依長期照顧服務法第15條第2項規定,長照基金來源包括遺產稅及贈與稅稅率由10%調增至20%以內所增加之稅課收入、菸酒稅菸品應徵稅額由每千支(每公斤)徵收590元調增至1,590元所增加之稅課收入、政府預算撥充、菸品健康福利捐、捐贈收入、基金孳息收入及其他收入。另依所得稅法第125條之2規定[footnoteRef:4],房地合一稅,扣除由中央統籌分配予地方之餘額,循預算程序用於住宅政策及長期照顧服務支出。 [4: 所得稅法第125條之2規定:「依第14條之4至第14條之8及第24條之5規定計算課徵之所得稅稅課收入,扣除由中央統籌分配予地方之餘額,循預算程序用於住宅政策及長期照顧服務支出;其分配及運用辦法,由財政部會同內政部及衛生福利部定之。」]
(二)日本介護保險制度概述
最早進入高齡化的日本於1997年通過長照保險法(介護保險法),2000年4月開始實施,以強制性社會保險的方式,確保穩定財源支撐,並且每3年進行1次檢討修正。其主要內容如下[footnoteRef:5]: [5: 公的介護保険制度の現状と今後の役割,厚生労働省老健局,平成30(2018)年,網址:https://www.mhlw.go.jp/file/06-Seisakujouhou-12300000-Roukenkyoku/0000213177.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7日;林淑馨,〈日本介護保險制度之初探:經驗與啟示〉,《 文官制度季刊》,第 10卷,第3期,107年7月,頁8-11。]
1、 被保險人
依日本介護保險法第9條規定,被保險人之資格分為第1號被保險人與第2號被保險人,使用照護服務時,依照使用者財務狀況,自行負擔1至2成費用:
(1) 第1號被保險人:指在市町村之區域內有住所之65歲以上老人。
(2) 第2號被保險人:指在市町村之區域內有住所之40歲以上未滿65歲且加入健康保險者。(保險事故:限與老年疾病有關之初老期痴呆、腦血管病變等特殊疾病,40歲至64歲的國民若因意外事故導致失能需要長期照顧的需求仍然不屬於給付範圍。)
2、 保險人
依日本介護保險法第3條規定,介護保險之保險人,係由日本各地之市町村來擔任。保險人負責保險費之計算、徵收與管理、保險給付之核定與支付、介護服務輸送、管理保險收入(保險費、統籌分配款)與支出(給付費、審査費)、提供需介護程度與給付額度情報等。同法第5條及第6條規定,中央政府、都道府縣、醫療保險單位、年金保險單位等相關體系必須給予多層支援。
3、 財源結構
日本介護保險之財源明定於介護保險法第8章「費用」中,介護保險財源的50%由稅收負擔,分別是中央政府負擔 25%(5%是作為市町村介護保險「調整補助金」,針對介護保險財政不好之市町村給予調節的經費協助),都道府縣負擔12.5%,市町村也是12.5%;另50%則由被保險人保費負擔,對於低收入者之保費與部分負擔另有減免規定。2022年,介護保險總費用為13.3兆日圓,總給付費為12.3兆日圓,其中第1號被保險人負擔23%(2.8兆日圓),第2號被保險人負擔27%(3.3兆日圓)[footnoteRef:6]。 [6: 洪德仁,〈長照保險審慎規劃 優質照顧老有所養〉,《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第67卷,第7期,112年,頁69-70,網址: http://www.tma.org.tw/ftproot/2023/20230720_14_17_22.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7日。]
使用人數(含需支援者及介護者),2000年為256萬人,到2019年已達669萬人,使用居家式占67.72%、社區式占15.52%、住宿機構占16.75%[footnoteRef:7]。而介護保險的收費基準,是依照國民的收入分為9種級距,費用也隨著需求逐年增漲,以超過65歲的人所要繳納的保險費為例,從2000年平均每月為2,911日圓,到2023年已經漲到每月6,014元日圓[footnoteRef:8] 。 [7: 賴添福,探討長照最適財源 建議政府啟動討論,Anke Care創新照顧,113年5月16日,網址: https://www.ankecare.com/article/3116-2024-05-12-16-00-1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6日。] [8: 王美珍,照顧重擔不該讓個人扛!日本厚生勞動省獨家專訪:介護保險最大的貢獻,是讓人民安心生活,天下雜誌,112年6月12日,網址: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606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7日。]
(三) 比較法之借鏡
長照財源究應採保險制或稅收制,各界頗多爭議,各國做法亦互有不同,以OECD會員國來說,長照財源皆以稅收、保險及自付額等混合制為主,例如瑞典、澳洲採98%稅收制,荷蘭採95%保險制,日本、韓國則稅收保險各50%,另被保險人使用照護服務時,需自行負擔1至2成費用。長照財源若採稅收制容易受景氣及民眾節稅觀念影響,變動性大,並容易產生財政排擠效應;又因人口結構改變長照需求急遽增加,勢必影響長照基金是否穩定足夠。關於老後社會的樣貌與照顧服務,我國往往以日本為取經對象,日本原先也以稅收支應長照服務,後來迫於財務壓力,長照財源改採保險及稅收混合制,業已實施「介護保險法」逾24年,以強制性社會保險的方式,確保有穩定的財源支撐完整、全面性的照顧體系,並發展多元性的照顧產業;若我國只採稅收制支應,在財源不穩定下,恐難以確保長照服務的連續性[footnoteRef:9]。 [9: 謝明瑞、周信佑,長照保險制與長照稅收制之比較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05年6月13日,網址:https://www.npf.org.tw/2/1590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6日;賴昀岫,長照預算衝千億 財源成隱憂,工商時報,112年8月28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0828700437-43010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6日。]
撰稿人:莊弘伃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290/File_19842411.docx |
R02618 | 弱勢家庭少年就業轉銜協助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 就業服務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蔡琮浩 | 2024-11-1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弱勢家庭少年就業轉銜協助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就業服務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家扶基金會近日公布「弱勢高三兒少生涯抉擇調查」,發現高達31.7%的弱勢家庭高中生畢業後要投入職場,即便選擇升學仍有45.6%想放棄學業,主因皆是家庭經濟困難、支援有限等。家扶基金會強調,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轉銜就業、交通工具、職業探索、求職訓練等不足,呼籲各界積極協助[footnoteRef:1]。 [1: 吳柏軒,弱勢高三兒少 逾3成棄大學投入職場,自由時報,113年10月18日,第A08版。]
四、問題爭點
弱勢家庭少年因家庭經濟因素,超過3成於高中畢業後選擇投入職場,對照教育部近5年全國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數據高出約2成。鑑於弱勢家庭少年較一般高中畢業求職生缺乏支持,而容易投入較不利勞動條件之職場環境,宜有加強協助必要,爰就此探討。
五、探討研析
(一)弱勢家庭少年從學校到職場轉銜需更加投入資源協助
根據家扶基金會調查,選擇就業的弱勢家庭少年中,有高達66%因經濟需求選擇就業,近29%是為了貼補家用,然因家庭經濟困境,支援不足,且轉銜就業階段應變的籌碼有限,除對未來發展憂心,更惶恐不順利時會再仰賴家人、或需兼臨時工苦撐[footnoteRef:2]。顯見對弱勢家庭少年而言,任何與經濟有關之支援,均可有效協助其脫離困境。 [2: 董俞佳,調查:弱勢高三生逾3成盼畢業即就職 4成5曾想放棄升學,聯合報,113年10月1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98/829905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31日。]
另外,弱勢家庭少年6成想趕快賺錢有收入、4成想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以及3成想改變家裡經濟[footnoteRef:3],因此,任何能快速改善家庭經濟情況之工作,均可能讓弱勢家庭少年積極投入,而常發生弱勢兒少被詐騙集團吸收利用之社會事件[footnoteRef:4]。研究也發現,弱勢家庭少年因其低年齡、低學歷且其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均不足,造成其不易找工作、所得偏低、缺乏一般性就業基礎及缺少僱用機會情形[footnoteRef:5],進入勞動力市場面臨危險因子,更需要就業轉銜之輔導與支持。 [3: 吳欣紜,弱勢高中生擔憂經濟 調查:逾4成5曾想放棄升學,中央社,113年10月17日。] [4: BBC NEWS中文,柬埔寨詐騙案:當台灣弱勢家庭與原住民少年,淪為海外罪犯目標,風傳媒,111年8月25日,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448848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日。] [5: 趙碧華,是福利?是工作?弱勢青年就業力增權模式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39期,101年9月,頁301-302。]
相較於一般失業者,弱勢家庭中有工作能力者因為家庭照顧壓力導致工時缺乏彈性,影響其就業障礙有多重因素,包括照顧工作、心理障礙、社會排斥、社會福利反工作誘因、資訊取得困難、訓練技能未能與職場接軌等因素,顯見促進弱勢家庭就業有其特殊性[footnoteRef:6]。對於弱勢家庭少年而言,其年齡處於民法成年與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下稱兒少權法)所稱少年[footnoteRef:7]之界線,因家庭因素無法繼續升學而失去學生身分,成為進入職場之新鮮人,其工作價值觀、就業態度、核心就業力等均尚待建立,加上其家庭能提供之支援不足,其從學校到職場的轉銜需更加投入資源協助。 [6: 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我國弱勢家庭就業促進之研究,102年5月,頁4、12。] [7: 我國民法第12條規定:「滿18歲為成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兒童及少年,指未滿18歲之人;……所稱少年,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人。」]
(二)法規未明定對弱勢家庭少年求職轉銜所需之相關費用補助
弱勢家庭少年除低收入戶就學生、中低收入戶就學生,至少還包括特殊境遇家庭[footnoteRef:8]子女、孫子女等弱勢者。若依衛生福利部訂定之「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計畫」規定,除家庭總收入、全家人口動產及不動產須符合規定標準外[footnoteRef:9],弱勢家庭少年身分包括:父母一方或監護人失業、經判刑確定入獄、罹患重大傷病、精神疾病或藥酒癮戒治,致生活陷於困境;父母離婚或一方死亡、失蹤,他方無力維持家庭生活;父母一方因不堪家庭暴力或其他因素出走,致生活陷於困境;父母雙亡或兒童及少年遭遺棄,其親屬願代為撫養,而無經濟能力;未滿18歲未婚懷孕或有未滿18歲之非婚生子女,經評估有經濟困難;其他經評估確有生活困難,需予經濟扶助者[footnoteRef:10]。 [8: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3條規定:「本條例所稱特殊境遇家庭,指申請人其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公布最低生活費2.5倍及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一定金額,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65歲以下,其配偶死亡,或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6個月以上。二、因配偶惡意遺棄或受配偶不堪同居之虐待,經判決離婚確定或已完成協議離婚登記。三、家庭暴力受害。四、未婚懷孕婦女,懷胎3個月以上至分娩2個月內。五、因離婚、喪偶、未婚生子獨自扶養18歲以下子女或祖父母扶養18歲以下父母無力扶養之孫子女,其無工作能力,或雖有工作能力,因遭遇重大傷病或照顧6歲以下子女或孫子女致不能工作。六、配偶處1年以上之徒刑或受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1年以上,且在執行中。七、其他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評估因3個月內生活發生重大變故導致生活、經濟困難者,且其重大變故非因個人責任、債務、非因自願性失業等事由。」] [9: 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計畫第3點規定:「申請本計畫扶助之弱勢家庭應符合下列規定:(一)臺灣省各縣(市)及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未超過該縣(市)最近1年平均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5倍者。(二)直轄市: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未超過該市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百分之80者。但其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百分之80低於臺灣省各縣(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5倍者,依台灣省之比例核計。(三)全家人口動產(含股票、投資、存款等)平均每人低於新臺幣15萬元。(四)全家人口不動產(含土地、房屋等)總值未超過新臺幣650萬元。(五)不符第1款至第4款規定,但有事實足以證明生活陷困,經評估確有扶助之必要。」] [10: 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計畫第2點規定:「本計畫扶助對象為未滿18歲之兒童及少年,且未接受公費收容安置,其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經社工人員訪視評估,並符合第3點規定者:(一)父母一方或監護人失業、經判刑確定入獄、罹患重大傷病、精神疾病或藥酒癮戒治,致生活陷於困境。(二)父母離婚或一方死亡、失蹤,他方無力維持家庭生活。(三)父母一方因不堪家庭暴力或有其他因素出走,致生活陷於困境。(四)父母雙亡或兒童及少年遭遺棄,其親屬願代為撫養,而無經濟能力。(五)未滿18歲未婚懷孕或有未滿18歲之非婚生子女,經評估有經濟困難。(六)其他經評估確有生活困難,需予經濟扶助。前項之申請,應於生活陷於困境、無力維持家庭生活、無經濟能力或有經濟困難等事實發生後6個月內為之。」]
若依各級學校扶助學生就學勸募條例第3條第2款規定[footnoteRef:11]及高級中等教育法第57條規定[footnoteRef:12]訂定之「高級中等學校經濟弱勢學生就學費用補助辦法」第2條第2項規定,經濟弱勢學生指「家庭狀況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突遭變故、因其他特殊狀況造成家庭經濟困難,致無法順利受學校教育之在學學生。」另同辦法第3條第1項規定:「本辦法所定就學費用補助,指學費以外其他就學所需相關費用……」並未包括高中畢業生求職轉銜所需之相關費用補助。 [11: 各級學校扶助學生就學勸募條例第3條第2款規定:「經濟弱勢學生:指家庭狀況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突遭變故、因其他特殊狀況造成家庭經濟困難,致無法順利接受學校教育之在學學生。」] [12: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57條規定:「政府對就讀高級中等學校之經濟弱勢學生,應視其就讀公私立學校之實際需要及政府財政狀況給予學費外之補助;其補助對象、條件、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後定之。」]
另依兒少權法第34條及第36條[footnoteRef:13]規定,勞工主管機關針對15歲以上有就業意願之少年,應提供支持性就業服務措施,惟並未明定對弱勢家庭少年畢業後求職轉銜所需之相關費用補助。特殊境遇家庭之扶助項目亦未包括就業支持相關補助[footnoteRef:14]。另社會救助法第15條第2項[footnoteRef:15]有關求職交通補助、求職或職業訓練期間之臨時托育及日間照顧津貼等其他就業服務與補助,其適用對象僅包括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亦未包括弱勢家庭少年。因此,弱勢家庭少年於年滿18歲後,其求職轉銜所需之相關費用補助僅能透過就業服務法規定,予以相關就業支持。 [13: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34條規定:「少年年滿15歲或國民中學畢業,有進修或就業意願者,教育、勞工主管機關應視其性向及志願,輔導其進修、接受職業訓練或就業(第1項)。教育主管機關應依前項規定辦理並督導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職涯教育、勞動權益及職業安全教育(第2項)。勞工主管機關應依第一項規定提供職業訓練、就業準備、職場體驗、就業媒合、支持性就業安置及其他就業服務措施(第3項)。」第36條規定:「勞工主管機關對於缺乏技術及學歷,而有就業需求之少年,應整合教育及社政主管機關,提供個別化就業服務措施。」] [14: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2條規定:「本條例所定特殊境遇家庭扶助,包括緊急生活扶助、子女生活津貼、子女教育補助、傷病醫療補助、兒童托育津貼、法律訴訟補助及創業貸款補助。」] [15: 社會救助法第15條第2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需要提供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創業輔導、創業貸款利息補貼、求職交通補助、求職或職業訓練期間之臨時托育及日間照顧津貼等其他就業服務與補助。」]
(三)就業促進津貼適用對象未特別包括弱勢家庭少年
根據就業服務法(下稱就服法)第18條規定:「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與其業務區域內之學校應密切聯繫,協助學校辦理學生職業輔導工作,並協同推介畢業學生就業或參加職業訓練及就業後輔導工作。」針對高中職應屆畢業生,行政院訂有「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青年就業領航方案」,其適用對象雖為我國設有戶籍之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均可申請,符合規定經媒合就業者可申請穩定就業津貼[footnoteRef:16],惟就服法及相關計畫之適用並未特別針對經濟或社會弱勢家庭少年,且該計畫規定排除領取相關就業補助或津貼者。 [16: 青年就業領航計畫第8點規定:「符合前二點規定者,由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按季核發穩定就業津貼,並由本部勞動力發展署撥款至本方案協辦金融機構所開設之青年儲蓄帳戶(第1項)。前項津貼,按青年實際受僱期間,以每月新臺幣5,000元計算。每月以30日計算;未滿30日者,依其實際受僱日數占每月30日之比率計算(第2項)。前二項津貼發給期間,最長以36個月為限(第3項)。」另第6點第3項規定:「青年已領取本部或其他政府機關相同性質之補助或津貼者,不得重複領取穩定就業津貼。」]
另就服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對下列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必要時,得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一、獨力負擔家計者。二、中高齡者。三、身心障礙者。四、原住民。五、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六、長期失業者。七、二度就業婦女。八、家庭暴力被害人。九、更生受保護人。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中央主管機關並依同條第3項訂有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以為執行之依據。
依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2條第1項第2款規定,其適用對象為就服法第24條第1項各款所列之失業者。同辦法第4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視國內經濟發展、國民失業及經費運用等情形,發給下列就業促進津貼:一、求職交通補助金。二、臨時工作津貼。三、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換言之,符合就服法第24條第1項明定之對象,將可於求職期間獲得中央主管機關包括求職交通補助金、臨時工作津貼及職業訓練生活津貼等協助,對弱勢家庭少年而言,可說是現行協助其就業轉銜之最佳支持措施。
(四)宜明定弱勢家庭少年就業轉銜支持之法源依據
為促進就服法第24條第1項所定人員之就業,同時協助弱勢就業者,就服法特別於第25條至第31條,針對身心障礙者及中高齡者、獨力負擔家計者,因妊娠、分娩或育兒而離職之婦女、原住民、更生保護人等,單獨列有就業機會、適應訓練或職業訓練等條款;就服法第29條第2項並明定:「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之求職人為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家庭暴力被害人中有工作能力者,其應徵工作所需旅費,得酌予補助。」其立法目的即在於,對該條之適用對象而言,應徵工作所需之旅費亦為負擔,為促進前揭對象之就業,政府宜加以協助,以利其找到適合之工作,同時逐步改善其經濟壓力。
綜合言之,鑑於調查發現弱勢家庭少年之支援不足,就業面臨挑戰,弱勢家庭少年表示需職業探索(55.1%)、求職訓練(51.8%)和代步交通工具(49.8%)[footnoteRef:17]等協助,建議明定弱勢家庭少年為就服法第24條之適用對象,並於就服法第26條、第27條及第29條第2項[footnoteRef:18]均增訂弱勢家庭少年為適用對象,提供弱勢家庭少年就業轉銜促進與適當津貼及補助之法源依據,以資對決定不繼續就學而自願就業之弱勢家庭少年提供最大之資源,支持其就業。 [17: 吳柏軒,同註1。] [18: 就業服務法第26條規定:「主管機關為輔導獨力負擔家計者就業,或因妊娠、分娩或育兒而離職之婦女再就業,應視實際需要,辦理職業訓練。」;第27條規定:「主管機關為協助身心障礙者及原住民適應工作環境,應視實際需要,實施適應訓練。」;第29條第2項規定:「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之求職人為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家庭暴力被害人中有工作能力者,其應徵工作所需旅費,得酌予補助。」]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172/File_19842261.docx |
R02616 | 文化資產容積移轉之法制研析 | 文化資產保存法;都市計畫法 | 吳淑青 | 2024-11-1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文化資產容積移轉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文化資產保存法、都市計畫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司法院於民國110年12月24日作成釋字第813號解釋,認為《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條第1項
及第18條第1項
規定,構成對歷史建築所定著土地所有權人之特別犧牲者,同法第99條第2項
及第100條第1項
規定未以金錢或其他適當方式予土地所有權人相當補償,不符《憲法》第15條保障人民財產權意旨。要求文化部應自該解釋公布之日起2年內,依其意旨予以修正
。
因此,行政院提出《文化資產保存法第41條及第99條條文修正草案》,並於112年11月1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就「歷史建築」所有權人補償問題,修法讓歷史建築、紀念建築適用「容積移轉」機制,且擴大至「非都市計畫地區」範圍,以符合司法院釋字第813號解釋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
。
四、問題爭點
當前容積移轉市場以公共設施保留地容積移轉供應為主,導致古蹟坐落之土地難有優先性,所有權人難以藉此獲得補償,修法後增訂歷史建築及紀念建築亦得辦理容積移轉,此問題仍有待解決
。
五、探討研析
(1)
古蹟及歷史建築之容積移轉,較符合土地調控之本質
容積移轉,是將受到限制無法完全發展的容積,轉移至其他可發展用地上。這種方式源自美國,多稱為發展權移轉(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 TDR),主要是用於保存文化資產及保育自然環境資源。臺灣引入容積移轉制度,最初也是為了保存古蹟
,在8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
增訂了私有古蹟的土地「得等值移轉至其他地區建築使用或予以補償」。
內政部應司法院釋字第400號要求,應以「他法補償」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於88年4月6日訂定《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作為我國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制度運作的主要規範。俟為因應《行政程序法》實施,於91年12月11日增訂《都市計畫法》第83條之1條第1項:「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取得、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之建築與歷史建築之保存維護及公共開放空間之提供,得以容積移轉方式辦理」此時,容積移轉已不具備都市計畫中調控土地資源利用、提升都市生活品質之本質,而是作為替代徵收補償之財政工具
。因為容積移轉原本是將有發展權但僅是受限制未能完全利用的權利加以移轉,但運用到公共設施保留地等沒有容積的土地上時,等於是憑空創造了容積
,忽視容積移轉在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中的功能。
古蹟及歷史建築之容積移轉,即可使其原本依法可建築之基準容積受到限制部分,移轉至都市內之其他可建築基地使用,在都市計畫中原先所預設的容積總量並未因容積移轉制度而增加。反而得以活化土地資源的利用,發揮調控土地資源,並達到保存文化資產之目的
。
(2)
明定容積移入應有一定比例來自文資容積,尚待討論
容積移轉原係對私有財產因文資管制之補償機制,卻被大量運用於公共設施保留地等徵收手段,依監察院調查報告所示
,107-111年古蹟容積移轉總計僅38件,而都市計畫容積移轉(不含具保存價值之建築定著土地)卻高達3,282件,比例懸殊。對容積移入方(開發商)而言,容積來自文資、公保地或水利地都沒關係,他們只關心「價格誰更便宜」與「交易簡便快速」這兩件事,而這也正是文資容積移轉的困境所在。由於公保地容積明顯超額供給、削價出售情況普遍,成為買方首選
。
本院於112年11月10日三讀通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第41條及第99條條文修正草案》時的附帶決議:「要求文化部應會同內政部檢討古蹟、歷史建築及紀念建築等文化資產補償機制,例如放寬容積移轉限制,或者要求政府機關(構)及公營事業所策定之開發計畫或營建工程辦理容積移入,應有一定比率來自於文化資產等」
,以解決文化資產容積移轉看得到卻用不到的問題。
文化部自113年11月起在全國召開北、東、南、中區共4場修法座談會
,修法共計5大重點,其中修法提高私有文資保存誘因部分,即包括「私有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考古遺址與公有非公用不動產交換機制」及「容積移轉代金機制、公共建設容積移轉應有一定比例為文資容積移入之可行性」等議題。此修法方向尚待廣徵意見並凝聚共識,俾以完善文化資產保存體系。
撰稿人:吳淑青
�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應尊重文化資產所有人之權益,並提供其專業諮詢。」
�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8條第1項規定:「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登錄後,辦理公告,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 105年7月27日修正公布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9條第2項規定:「私有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史蹟、文化景觀及其所定著之土地,得在百分之五十範圍內減徵房屋稅及地價稅;其減免範圍、標準及程序之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訂定,報財政部備查。」
�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00條第1項規定:「私有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考古遺址及其所定著之土地,因繼承而移轉者,免徵遺產稅。」
� 彭揚凱,文化資產容積移轉,為何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獨立評論,113年10月2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15398"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1539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8日。
� 同前註。
� 立法院公報,第112卷,第81期,院會紀錄,112年11月24日出版,頁120。
� 蔡佳明、彭揚凱,無中生有的土地,到底肥了誰?—容積轉移的真相,獨立評論,106年8月3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6053"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605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5日。
� 86年5月14日修正公布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6條之1第1項規定:「經指定為古蹟之私有民宅、家廟、宗祠所定著之土地或古蹟保存區內之私有土地,因古蹟之指定或保存區之劃定,致其原依法可建築之基準容積受到限制部份,得等值移轉至其他地區建築使用或予以補償;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 洪敬哲、 傅玲靜,由容積移轉之功能檢討我國法制中容積移轉制度之運用,全國律師,第16卷,第11期,101年11月,頁79、80、89。
� 同註8。
� 洪敬哲、 傅玲靜,同註10,頁87。
� 監察院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案號113教調0022號,113年6月25日,頁30。
� 同註5。
� 同註7,頁120。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4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全國分區座談會簡章,113年10月2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hemefile.culture.tw/file/2024-10-23/e5df18d6-12d7-40c5-96de-3a28f3346123/2024%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4%BF%9D%E5%AD%98%E6%B3%95%E4%BF%AE%E6%B3%95%E5%85%A8%E5%9C%8B%E5%88%86%E5%8D%80%E5%BA%A7%E8%AB%87%E6%9C%83_%E7%B0%A1%E7%AB%A0.pdf" �https://themefile.culture.tw/file/2024-10-23/e5df18d6-12d7-40c5-96de-3a28f3346123/2024%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4%BF%9D%E5%AD%98%E6%B3%95%E4%BF%AE%E6%B3%95%E5%85%A8%E5%9C%8B%E5%88%86%E5%8D%80%E5%BA%A7%E8%AB%87%E6%9C%83_%E7%B0%A1%E7%AB%A0.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7日。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168/File_19842258.doc |
R02615 | 健全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法制研析 | 刑事訴訟法;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 康世宗 | 2024-11-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健全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事訴訟法、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footnoteRef:1],某社會矚目之重大刑事案件因當年蒐證觀念及鑑定技術等不如今日進步,許多生物跡證未採集或證據疏於保存管理等因素,以致該等案件至今仍事實真相不明,原經法院判處死刑定讞後又改判無罪確定。鑑於106年司改國是會議曾提出健全證據監管與保管制度及成立國家級司法科學委員會之相關決議,以強化有關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等工作,惟目前相關機關仍未建立統一之管理保存規範或專責管理組織,以致未能具體落實。引發健全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王宏舜、林孟潔,菜刀凶器竟遭軍方掩埋 刑案現場保全不足 證物出包,113年10月22日,聯合報,第A5版。]
四、問題爭點
基於罪刑法定主義及刑罰之最後手段性,有關刑事犯罪之處罰,如無經過層層嚴格檢驗之關鍵證據,足資證明被告確有犯罪行為,考量罪疑惟輕原則,難以遽然施予刑罰。據此,鑑於健全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法制攸關人民訴訟等權益之保障,宜適時強化相關規範之密度及優化管理制度,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五、探討研析
(一)強化被害人或家屬參與證據保全訴訟程序之規範密度,確保刑事訴訟達成發現真實與保障人權及追求公義之目的
依刑事訴訟法(下稱本法)第219條之1第1項規定:「告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或辯護人於證據有湮滅、偽造、變造、隱匿或礙難使用之虞時,偵查中得聲請檢察官為搜索、扣押、鑑定、勘驗、訊問證人或其他必要之保全處分。」。及本法第219條之4第1項規定:「案件於第一審法院審判中,被告或辯護人認為證據有保全之必要者,得在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聲請法院或受命法官為保全證據處分。遇有急迫情形時,亦得向受訊問人住居地或證物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聲請之。」。爰此,依上揭相關規定,依偵查中及審判中各訴訟階段程序之進程,由告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自訴人、當事人或辯護人等,向檢察官或法院提出聲請,使其為必要之保全處分,以達同時兼顧保障被告防禦與答辯權及發見真實之刑事訴訟目的。
復依本法第273條第1項第3款至第7款規定略以:「法院得於第一次審判期日前,傳喚被告或其代理人,並通知檢察官、辯護人、輔佐人到庭,行準備程序,為下列各款事項之處理:……三、案件及證據之重要爭點。四、有關證據能力之意見。五、曉諭為證據調查之聲請。六、證據調查之範圍、次序及方法。七、命提出證物或可為證據之文書。……」。同條第2項規定:「於前項第四款之情形,法院依本法之規定認定無證據能力者,該證據不得於審判期日主張之。」換言之,本法於法院行準備程序時,並未通知告訴人(被害人或家屬)到場陳述意見,處理內容又涉及證據能力等問題,且將產生一定之遮斷或失權效果,宜透過強化告訴人(被害人或家屬)參與證據保全訴訟程序之規範密度,以兼顧告訴人(被害人或家屬)訴訟權益之保障,爰建議主管機關司法院研議將本法第219條之4第1項規定修正為:「案件於第一審法院
行準備程序或審判中,
告訴人、被告或辯護人認為證據有保全之必要者,得在
行準備程序或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聲請法院或受命法官為保全證據處分。遇有急迫情形時,亦得向受訊問人住居地或證物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聲請之。」,期達成刑事訴訟發現真實與保障人權及追求公義之目的。
(二)適時評估建立專責組織或機構,健全證據監管及保全制度,以落實司法改革目標
依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下稱本條例)第1條第1項規定:「為維護人民安全、協助司法鑑定、協尋失蹤人口、確定親子血緣、提昇犯罪偵查效能、有效防制犯罪,特制定本條例。」。換言之,本條例之立法目的係為有效偵查犯罪,參考先進國家相關立法例,強制採集被告及犯罪嫌疑人去氧核醣核酸(DNA)樣本之範圍,建構完整犯罪記錄或資料鏈,以利爾後犯罪案件之追跡認定。
現代化的科技犯罪偵查或蒐證等手段,可大體上區分為「犯罪偵查」及「刑事鑑識」兩大領域,但仍須在符合法律規定之前提下,以科學知能作為基礎,進行犯罪的調查及證據的蒐集分析等工作,上揭本條例有關強制採集被告及犯罪嫌疑人去氧核醣核酸(DNA)樣本之範圍,以提昇犯罪偵查效能等規定,即為其中之一種方法。近年來隨著人權保障意識之提升,在所謂「證據之所在,勝敗之所在」的法庭科學邏輯下,健全及優化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管理機制,成為維護人民權利與追求社會公理及司法正義的重要基礎。建立完整的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專責組織或機構,除可健全證據監管及保全等相關管理制度外,透過專才專用之就業導向,更可吸引並養成更多專業的刑事鑑識或犯罪偵查人才之投入,達到相輔相成及良性循環之效果。爰建議本條例之主管機關內政部與法務部及司法院等相關機關,適時評估建立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專責組織或機構,以落實106年司改國是會議成立國家級司法科學委員會等相關決議之司法改革目標,並符實需。
撰稿人:康世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032/File_19842023.docx |
R02614 | 整體開發地區土地供興建社會住宅修法研析 | 都市計畫法;土地徵收條例;平均地權條例 | 陳宏明 | 2024-11-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4
議題研析
一、題目:整體開發地區土地供興建社會住宅修法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都市計畫法、土地徵收條例、平均地權條例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內政部113年10月1日表示,為達成114-121年直接興辦社會住宅25萬戶目標,112年12月行政院第3884次院會通過「提升社宅用地供給精進措施」,各縣市辦理整體開發[footnoteRef:1]時,直轄市應留設5%、其餘縣市應留設3%土地供興建社會住宅使用,並以生活圈方式統籌規劃。刻正研擬「整體開發地區社會住宅土地規劃及取得實施方案」(草案),並將報奉行政核定,以利相關單位依循辦理[footnoteRef:2]。 [1: 整體開發係指政府機關依據都市計畫內容,於劃定範圍內重新規劃整理土地,興建各項公共設施,留設區塊方整之建築街廓,引導都市建設發展之方式,常見方式包括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 [2: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社宅用地已採多元方式取得 並納入整開區積極取得設施 籲請地方政府積極配合,113年10月1日,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8&s=32151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5日。]
(二)另有民間團體倡議將社會住宅列為區段徵收及公辦市地重劃應取得必要公共設施,並採「合建分屋」方式興辦社會住宅,導入民間興辦量能,以加速興辦[footnoteRef:3]。 [3: OURs都市改革組織,《住宅法》民間修法意見說明,113年9月19日,網址:https://ours.org.tw/2024/09/19/housingac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5日。]
四、問題爭點
(一)於市地重劃地區留設興建社會住宅之土地,如屬公共設施用地,涉及土地所有權人對公共設施用地負擔之界限,容有加以釐清之必要。
(二)行政院要求地方政府於整體開發地區留設一定比例之社會住宅用地,探討相關修法之必要性。
五、探討研析
(1)
基於受益者負擔原則,市地重劃之公共設施用地負擔有其界限
行政院院會通過之「提升社宅用地供給精進措施」,要求地方政府辦理市地重劃、區段徵收等整體開發案時,應配合發展需要劃設社會住宅用地,6個直轄市應留設5%、其餘縣市應留設3%土地供興建社會住宅使用。另有論者倡議將社會住宅列為區段徵收及公辦市地重劃之必要公共設施[footnoteRef:4]。 [4: 同前註。]
然有司法實務見解[footnoteRef:5]認,市地重劃之制度設計,係透過受益者負擔(或稱受益者付費)之機制,由因公共設施設置而直接受有利益之土地所有權人負擔公共設施用地與興建成本,政府則無償取得相關公共設施用地之所有權。故依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及受益者負擔之精神,重劃負擔之必要性,應立基於受益與負擔之平衡,不得使重劃區內土地所有權人之負擔超過其受益之範圍。另有論者[footnoteRef:6]指出,基於受益者負擔原則,有關公共設施用地負擔部分,應僅限於專供重劃區內土地所有權人使用受益之公共設施用地,亦即應僅限於重劃區內之地區性(或鄰里性)公共設施用地。 [5: 最高行政法院110年度上字第487號判決。] [6: 陳立夫,市地重劃公共設施用地負擔之界限,月旦實務選評 ,第3卷第5期,112年5月,頁89-90。]
鑒於市地重劃之公共設施用地負擔有其界限,且社會住宅用地非屬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第1項[footnoteRef:7]所列由土地所有權人共同負擔之10項公共設施用地,爰主管機關於都市計畫劃設前揭用地時,應將其列為非共同負擔之公共設施用地,以免造成重劃區土地所有權人之過度負擔,致生侵害人民財產權之情事。 [7: 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第1項:「依本條例規定實施市地重劃時,重劃區內供公共使用之道路、溝渠、兒童遊樂場、鄰里公園、廣場、綠地、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停車場、零售市場等十項用地,除以原公有道路、溝渠、河川及未登記地等四項土地抵充外,其不足土地及工程費用、重劃費用與貸款利息,由參加重劃土地所有權人按其土地受益比例共同負擔,並以重劃區內未建築土地折價抵付。如無未建築土地者,改以現金繳納。其經限期繳納而逾期不繳納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2)
立法政策上,似宜明定劃設社會住宅用地之法律依據
司法院釋字第707號解釋理由書指出:「基於憲法上法律保留原則,政府之行政措施雖未限制人民之自由權利,但如涉及公共利益或實現人民基本權利之保障等重大事項者,原則上仍應有法律或法律明確之授權為依據,主管機關始得據以訂定法規命令。」另有論者[footnoteRef:8]認,都市計畫係具有公益重要性的事務,屬於國家事務中的重要事項,故都市計畫應以法律加以規範,尤其是都市計畫的核心部分,例如都市計畫的基本理念、目的、計畫衡量基準等,法律應作指示性的框架規定。 [8: 陳惠美,法律保留原則與都市計畫法制,全國律師,第 26卷第10期,111年10月,頁87。]
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固為實現都市計畫之開發手段,然於前開整體開發地區留設一定比例之社會住宅用地,涉及都市計畫之訂定(含定期通盤檢討之變更),影響人民權益甚鉅[footnoteRef:9]。立法政策上,似宜將「社會住宅用地」增訂為都市計畫法第42條第1項第2款及第46條[footnoteRef:10]所列公共設施用地項目之一,並於同法「第五章 新市區之建設」中增訂關於劃設時機、衡量因素及面積比例等指示性之框架規定,賦予相關機關於都市計畫劃設社會住宅用地明確之法律依據,俾符法律保留原則。 [9: 司法院釋字第742號解釋理由書。] [10: 都市計畫法第42條第1項:「都市計畫地區範圍內,應視實際情況,分別設置左列公共設施用地:一、道路、公園、綠地、廣場、兒童遊樂場、民用航空站、停車場所、河道及港埠用地。二、學校、社教機構、社會福利設施、體育場所、市場、醫療衛生機構及機關用地。三、上下水道、郵政、電信、變電所及其他公用事業用地。四、本章規定之其他公共設施用地。」第46條:「中小學校、社教場所、社會福利設施、市場、郵政、電信、變電所、衛生、警所、消防、防空等公共設施,應按閭鄰單位或居民分布情形適當配置之。」]
撰稿人:陳宏明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030/File_19842021.docx |
R02613 | 自辦市地重劃法制問題探討 | 平均地權條例;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 | 陳宏明 | 2024-11-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3
議題研析
一、題目:自辦市地重劃法制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平均地權條例、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市地重劃係依照都市計畫規劃內容,將一定區域內,畸零細碎不整之土地,加以重新整理、交換分合,並興建公共設施,使其成為直接臨路且立即可供建築使用之各宗土地,再按原有位次分配予原土地所有權人之整體開發手段。重劃範圍內之道路、溝渠、兒童遊樂場、鄰里公園等公共設施及工程費用,由參加重劃土地所有權人按其土地受益比例共同負擔[footnoteRef:1],不僅可節省政府取得公共設施用地及建設經費,亦能有效提升土地利用及經濟價值,藉此促進都市建設發展,使公私互蒙其利。 [1: 內政部地政司,地政學堂>地政名詞>市地重劃,網址:https://www.land.moi.gov.tw/chhtml/landname/4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5日。]
(二)除由各級主管機關辦理外,依平均地權條例第58條第3項規定,經重劃區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半數以上及其所有土地面積超過重劃區私有土地總面積半數以上者同意,並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得由土地所有權人自行組織重劃會辦理市地重劃(下稱自辦市地重劃),以鼓勵土地所有權人自行整合辦理市地重劃,加速實現都市計畫之藍圖與目標。然因自辦市地重劃於實務執行上爭議不斷,監察院於113年10月16日對內政部等機關提出糾正案[footnoteRef:2]。 [2: 監察院,臺中自辦市地重劃問題頻出 監察院糾正市府疏失 並促內政部檢討法制 強化監管,113年10月16日,網址: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792&s=3186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5日。]
四、問題爭點
前揭糾正案文[footnoteRef:3]指出,地方政府核准實施自辦市地重劃案時,僅以土地所有權人及其面積過半數同意作為核准依據,忽視不同意者意見,且缺乏公益性與必要性之審慎評估。重劃計畫書內容過於簡略,且疏於監督審查費用負擔,重劃開發公司之定位及管理亦缺乏明確規範,相關審查監督機制亟待改善,均有從法制面通盤檢討之必要。 [3: 監察院,糾正案文,113內正0011,頁1,113年10月18日,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4889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8日。]
五、探討研析
(1)
基於自辦市地重劃之公益性與必要性,宜強化主管機關監督審核責任
行政實務向來認為,自辦市地重劃係以土地所有權人組成之重劃會,經由會員多數決方式決定,本於私法自治之原則作成土地重劃分配,其性質屬於私法關係,以私法自治為原則,故其爭議應由重劃會與各土地所有權人循民事訴訟程序解決[footnoteRef:4]。相關司法實務亦持相同見解[footnoteRef:5]。 [4: 監察院,調查報告,113內調0053,頁40,113年10月22日,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4888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8日。] [5: 請參照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661號、104年度台上字第2118號、106年度台上字第182號民事判決;最高行政法院103年度裁字第474號裁定、107年度判字第444號及109年度判字第390號判決。]
惟有論者認[footnoteRef:6],無論市地重劃係採取「公辦」或「自辦」,皆無法否認實施市地重劃之重大公共利益性質,且若從土地重劃後政府對人民依法所進行之補償的觀點來看,人民之土地被強制重劃後,縱然有人可換得一定土地,但亦有不少地主因無法分配到土地而須以現金補償之[footnoteRef:7],顯示因市地重劃遭強制重劃者之財產權益,應與土地徵收被徵收人之財產權保障同視。 [6: 徐良維,談自辦市地重劃法制之合憲性及地方政府之執法難題(一),現代地政-人與地,第367期,107年7月,頁20-21。] [7: 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之1第1項:「重劃區內之土地扣除前條規定折價抵付共同負擔之土地後,其餘土地仍依各宗土地地價數額比例分配與原土地所有權人。但應分配土地之一部或全部因未達最小分配面積標準,不能分配土地者,得以現金補償之」。]
亦即,論者認[footnoteRef:8],憲法第15條明定人民財產權應予保障,旨在確保個人依財產之存續狀態行使其自由使用、收益及處分之權能,並免於遭受公權力或第三人之侵害,俾能實現個人自由、發展人格及維護尊嚴。而都市發展建設,須兼顧公益性及必要性,同樣地,市地重劃作為土地開發的手段,更須審視其公益性及必要性。 [8: 鍾麗娜,從釋字第739號解釋之震撼審視市地重劃之結構性問題,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7卷,第2期,107年6月,頁30。]
因此,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自辦市地重劃僅需重劃區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及其土地面積超過半數以上之同意,即得申請主管機關核准實施,縱有部分土地所有權人表示不同意,也會被「強制參與重劃」,此乃國家法律課予人民財產權之外在限制[footnoteRef:9]。次究其目的,自辦市地重劃與公辦市地重劃同樣在於促進土地利用、實現憲法平均地權之政策,兼具公益性質。縱認重劃會係以私法團體地位,透過自治方式協力促成公益目的之遂行,惟為確保重劃中私法關係形成之過程適法、未侵害人民之基本權,以及其執行結果得以達成重劃制度目的,仍應課予國家機關對此制度之擔保責任。對重劃程序中涉及公法性質(事件本質涉及公益者)者,例如重劃範圍及其計畫書、地上物拆遷及其補償數額,地方主管機關須強化行政干預,以公權力為必要之監督及審查決定[footnoteRef:10]。 [9: 監察院,同註4,頁45。] [10: 監察院,同註4,頁45-46。]
參照司法院釋字第709號解釋理由書意旨,縱使基於事實上需要及引入民間活力之政策考量,而以法律規定人民在一定條件下得申請自行辦理,國家或自治團體仍須以公權力為必要之監督及審查決定。因此,在法制上強化主管機關對自辦市地重劃之審議機制,以加強其監督審核責任,自有其必要。
(2)
立法政策上,是否評估制定市地重劃專法,尚存討論空間
有論者認[footnoteRef:11],自辦市地重劃即使為私人辦理,仍具有極為重大的公益性,再加上核定實施之重劃具有強制性,影響人民憲法保障之財産權與居住自由權甚鉅,相關之程序規範自應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5條及第6條規定以法律定之,而不宜授權行政機關發布命令訂之,否則即有違憲法「法律保留原則」,亦即現行「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之相關規定恐有違法律保留原則之疑慮,應回歸法律規範。 [11: 徐良維,談自辦市地重劃法制之合憲性及地方政府之執法難題(三),現代地政-人與地,第369期,108年1月,頁42。]
另有論者認[footnoteRef:12],自辦市地重劃制度,僅有平權地權條例第58條作為法律依據,其餘均委由行政機關訂定,對此攸關許多人民重劃利益的制度,似乎已違背法律明確性原則。 [12: 司法院釋字第739號解釋陳新民大法官提出、黃虹霞大法官加入之部分不同意見書,頁34-35。]
因此,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現行市地重劃之法律依據,為土地法(第六章土地重劃,第135條至第142條)及平均地權條例(第六章土地使用,第56條至第67條),實務執行相關程序性、細節性事項係依平均地權條例第56條第4項授權訂定之「市地重劃實施辦法」,以及同條例第58條第2項授權訂定之「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規定辦理。囿於現行法律規範密度不足,以致諸多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事項相關細節規定,如重劃地區選定、重劃計畫作成之程序、重劃費用計算負擔、土地分配設計及地上物拆遷補償查估等,均委諸前揭法規命令規範。因此建議參照土地徵收及都市更新制定「土地徵收條例」及「都市更新條例」專法規範之例,將現行重劃法律及法規命令予以整併,研擬制定「市地重劃條例」[footnoteRef:13],以健全重劃法制,或可請主管機關參採進行評估。 [13: 監察院,同註4,頁51。]
撰稿人:陳宏明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760/File_19841634.docx |
R02612 | 自動化車牌辨識之偵查適法性研析 | 刑事訴訟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 吳欣宜 | 2024-11-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2
議題研析
一、題目:自動化車牌辨識之偵查適法性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事訴訟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自動化車牌辨識是指利用具有光學影像擷取設備之攝影機自動擷取行經該路段之車輛車牌,並即時與資料庫中之車牌資訊比對,在符合比對時會發出警訊通知,以利進行後續作為,例如刑事偵查、取締交通違規或查緝稅捐違章漏稅案件等。雖然我國實務上已長年使用自動化車牌辨識技術,且隨著科技進步,近年來亦陸續結合AI新科技更新車牌辨識技術,其應用在質與量上均有大幅度之進展[footnoteRef:1]。然而,關於自動化車牌辨識之適法性探討,尤其是在隱私權保護與監控範疇之合憲性,仍略顯不足,凸顯是項技術在法制化方面,尚有許多值得深究之處。 [1: 曹晏郡、陳信隆,「工研院研發AI影像辨識技術 可應用車牌識別、建築體監測」,公視新聞網,2020年9月22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9474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四、問題爭點
自動化車牌辨識之適法性問題主要係前階段蒐集車牌資訊、比對及儲存、使用之行為,與之相關者,乃係個人資訊自決權或不受侵擾隱私權之干預問題。有關自動化車牌辨識運用在刑事偵查行為之合憲性審查,德國法制係以保障資訊自決權所採取基本權審查體系;另一方面,美國法制則係保障不受侵擾之隱私權,其主要係採「合理隱私期待」(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之審查標準,二者有明顯不同之結論。
五、探討研析
(1)
自動化車牌辨識之干預屬性
1、
德國裁判見解改變
有關自動化車牌辨識運用在刑事偵查行為之合憲性審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前後於2008年及2018年作成裁判。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認為,自動化車牌辨識構成對個人資訊自決權之重大干涉,因此必須符合德國基本法第2條第1項一般人格權連結第1條第1項人性尊嚴之保護要求,惟二次裁判不同之處在於,對於「比對結果不符合」之情形是否亦構成資訊自決權干預之認定。德國聯邦憲法法院2008年判決認為,比對結果不符合之車牌資訊會被系統立即刪除,不致造成日後資訊被連結使用之危險,故不構成資訊自決權之干預。相對於此,德國聯邦憲法法院2018年判決則持不同見解,其認為關鍵應在於政府機關是否對該資訊具有強烈興趣,比對結果不符合之車牌資訊縱於事後即予刪除,仍無法改變此一檢查本身即已干預人民自由之事實,故需要有正當化基礎[footnoteRef:2]。 [2: 劉芳伶,〈論運用「車牌辨識技術」所為「N 系統偵查」之適法性判斷構造與要件〉,《軍法專刊》,第67卷第4期,2021年8月,頁111-112。]
2、
美國裁判見解
另一方面,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咸認為,在無犯罪嫌疑之情況下,運用車牌辨識系統檢索個人資訊並不侵犯隱私權,蓋每張車牌都是公開懸掛在車輛上,為執法部門顯而易見,不能主張合理隱私期待,因此非為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保護之客體,自毋需符合令狀原則之要求[footnoteRef:3]。 [3: 吳維雅,〈公共場所運用人臉辨識科技執法適足性之研析—以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為框架〉,《檢察新論》,第28期,2020年8月,頁148。]
3、
我國現況
我國大法官在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及憲判字第1號、第3號判決均肯認個人自主控制個人資料之資訊隱私權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另一方面,在司法院釋字第689號理由書亦闡明個人在公共場域中所得主張不受侵擾之自由,以得合理期待於他人者為限。論者謂我國大法官既已肯認憲法保障資訊自決權(資訊隱私權)及不受侵擾之隱私權,是以對於自動化車牌辨識之適法性審查,必須同進行個資保護標準以及合理隱私期待標準之審查。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尚未對自動化車牌辨識有任何規範,至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5條[footnoteRef:4]及第16條[footnoteRef:5]之內容過於空泛,亦完全無法滿足規範明確性及特定性之要求,自不得作為授權依據[footnoteRef:6]。 [4: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5條:「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或處理,除第6條第1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有特定目的,並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一、執行法定職務必要範圍內。二、經當事人同意。三、對當事人權益無侵害。」] [5: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6條:「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利用,除第六條第一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於執行法定職務必要範圍內為之,並與蒐集之特定目的相符。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為特定目的外之利用:一、法律明文規定。二、為維護國家安全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三、為免除當事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上之危險。四、為防止他人權益之重大危害。五、公務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基於公共利益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而有必要,且資料經過提供者處理後或經蒐集者依其揭露方式無從識別特定之當事人。六、有利於當事人權益。七、經當事人同意。」] [6: 連孟琦,〈刑事偵查與個人資訊自決權(資訊隱私權)之保護—以德國2021年6月新增刑事訴訟法自動化車牌辨識規定(§163g StPO)為例〉,《檢察新論》,第32期,2023年5月,頁89-90。]
(2)
德國法制之參考—刑事訴訟法第163g條
德國於2021年6月25日以包裹立法方式通過「刑事訴訟法繼續發展與其他規定改革法案」(das Gesetz zur Fortentwicklung der Strafprozessordnung und zur Änderung weiterer Vorschriften)[footnoteRef:7],增訂刑事訴訟法第163g條,允許以刑事追訴為目的實施自動車牌辨識,作為干預個人資訊自主決定權之授權依據,其全文規定如下: [7: https://www.bmj.de/SharedDocs/Downloads/DE/Gesetzgebung/BGBl/Bgbl_Fortentwicklung_Strafprozessordnung.pdf?__blob=publicationFile&v=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9日。]
(1) 在一定區域範圍內,若有足夠事實依據顯示發生重大犯罪,且合理認定措施有助於查明被告身分或其所在地,得在受干預人不知情下,於公共交通場域使用科技方法自動蒐集車輛之車牌號碼、地點、日期、時間及行駛方向。自動化數據蒐集僅得暫時性實施,且不得涵蓋全面性範圍。
(2) 依據第1項蒐集之車牌號碼得與下列車輛之車牌號碼進行自動化比對:
1. 登記在被告名下或由其使用之車輛;
2. 登記在被告名下或非由其使用之車輛,在有事實認為其與被告有聯繫或將聯繫,且以其他方法探查被告所在地將無結果或有顯著困難。
自動比對應在第1項之自動化數據蒐集後立即進行。如出現比對結果符合者,應立即以手動方式確認第1項所蒐集之車輛資料與第1句所列車輛是否一致。若比對結果不符合,或經手動方式確認未能證實比對結果者,依據第1項蒐集之數據應即無痕刪除。
(3) 第1項及第2項之措施命令應由檢察官以書面為之。命令應說明措施之實施要件已具備,並明確指出應與第2項第1句自動化蒐集之車牌資料進行比對之特徵。命令應指明實施之公共交通場域(第1項第1句),並設有時間限制。在遲延即有危險時,命令亦得由檢察機關之偵查人員(法院組織法第152條)以口頭為之;於此情形,命令者須在3日內補充符合第2句和第3句規定之書面說明。
(4) 當措施之要件已不存在或目的已達成時,應立即終止相關措施。
前開規定反映德國在刑事偵查領域應用自動化車牌辨識之合法性要求,其既強調對犯罪行為之打擊效果,同時重視人民隱私之保護,殊值我國參考。
撰稿人:吳欣宜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758/File_19841820.docx |
R02611 |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之法制化研析 |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 葉育彰 | 2024-11-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611
議題研析
一、題目: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之法制化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有媒體報導[footnoteRef:1],行政院人事總處係以全年休假上限為115至116天安排隔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惟內政部表示,現行紀念日及節日的放假是依《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辦理,該辦法為內政部職權命令,屬有效法規。但《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並未規定全年休假上限,因而全年休假上限似無法律授權依據。 [1: 郭建伸,全年休假上限法源遭質疑 內政部:屬有效法規,中央社,113年10月12日,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0120135.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8日。]
三、問題爭點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並無法律授權依據,僅由內政部以職權命令定之,是否妥適,容有討論空間。
五、探討研析
(一)職權命令之適用範圍
論者認[footnoteRef:2],《行政程序法》第174條之l雖規定:「本法施行前,行政機關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7條訂定之命令,須以法律規定或以法律明列其授權依據者,應於本法施行後2年內,以法律規定或以法律明列其授權依據後修正或訂定;逾期失效」,惟此並未全盤否定行政機關基於職權,訂定發生對外法規範效力命令的可能性,只是強調,若行政程序法施行之前所訂定之職權命令,在性質上屬於應有法律授權依據的類型,應於行政程序法施行之後2年內,進行法律授權依據之補正。換言之,若非屬需要法律授權之命令,自不受行政程序法第174條之l的規範。 [2: 黃舒芃,〈再論「二分」與「三分」之爭-從憲法觀點檢討職權命令的存廢問題〉,《東吳法律學報》,第23卷,第2期,100年10月,頁16-17。]
亦即,論者認[footnoteRef:3],依據法律保留原則[footnoteRef:4],應以法律或法規命令規範的法律保留事項,不得以職權命令加以規範。因此,只有不適用法律保留原則之行政領域,才有職權命令合法存在之空間。 [3: 莊國榮,〈職權命令的合法性及適用範圍〉,《臺灣法學雜誌》,第214期,101年12月,頁23。] [4: 司法院釋字第443號解釋理由書:「……何種事項應以法律直接規範或得委由命令予以規定,與所謂規範密度有關,應視規範對象、內容或法益本身及其所受限制之輕重而容許合理之差異:諸如剝奪人民生命或限制人民身體自由者,必須遵守罪刑法定主義,以制定法律之方式為之;涉及人民其他自由權利之限制者,亦應由法律加以規定,如以法律授權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應符合具體明確之原則;若僅屬與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則得由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必要之規範,雖因而對人民產生不便或輕微影響,尚非憲法所不許。又關於給付行政措施,其受法律規範之密度,自較限制人民權益者寬鬆,倘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者,應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之必要,乃屬當然。……」。]
因而論者認[footnoteRef:5],職權命令僅能規定「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及「給付行政措施而未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若涉及人民權利之限制,仍須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依據,職權命令僅能規定執行該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另有論者認[footnoteRef:6],職權命令的適用範圍僅在於「只對人民產生不便或輕微影響的干預行政,但不應以執行法律者為限」、「非涉及公共利益或實現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等重大事項之給付行政」及「現實上沒有法律因應,且還沒到需要總統發布緊急命令地步的緊急事項」。 [5: 李建良,〈職權命令的立法論題〉,《臺灣法律人》,第6期,110年12月,頁6。] [6: 莊國榮,〈職權命令的合法性及適用範圍〉,《臺灣法學雜誌》,第214期,101年12月,頁23。]
(二)有關紀念日及節日之訂定、名稱及應放假日數,是否得逕以職權命令定之,抑或宜由立法明定,尚存討論空間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規範紀念日、民俗節日及節日之名稱、應放假日數及補假[footnoteRef:7]等事宜,此種涉及勞工休假[footnoteRef:8]、工資計算[footnoteRef:9]及雇主經營成本等影響人民權利義務關係重大之事項,是否適合由內政部以未經法律授權之職權命令定之,不無疑義。 [7: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2條第1項:「紀念日如下:一、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1月1日。二、和平紀念日:2月28日。三、反侵略日:3月14日。四、革命先烈紀念日:3月29日。五、佛陀誕辰紀念日:農曆4月8日。六、解嚴紀念日:7月15日。七、孔子誕辰紀念日:9月28日。八、國慶日:10月10日。九、臺灣聯合國日:10月24日。十、國父誕辰紀念日:11月12日。十一、行憲紀念日:12月25日」;第3條:「前條各紀念日,全國懸掛國旗,其紀念方式如下:
一、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國慶日:中央及地方政府分別舉行紀念活動,各機關、團體、學校亦得分別舉行紀念活動,放假1日。二、和平紀念日:由有關機關、團體舉行紀念活動,放假1日。……」;第4條:「下列民俗節日,除春節放假3日外,其餘均放假1日:一、春節。二、民族掃墓節。三、端午節。四、中秋節。五、農曆除夕。六、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各該原住民族放假日期,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參酌各該原住民族習俗公告,並刊登政府公報」;第5條:「下列節日,由有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一、道教節:農曆1月1日。二、婦女節:3月8日。三、青年節:3月29日。四、兒童節:4月4日。五、勞動節:5月1日。六、軍人節:9月3日。七、教師節:9月28日。八、臺灣光復節:10月25日。九、中華文化復興節:11月12日(第1項)。前項節日,按下列規定放假:一、兒童節:放假1日。兒童節與民族掃墓節同一日時,於前一日放假。但逢星期四時,於後一日放假。二、勞動節:勞工放假。三、軍人節:依國防部規定放假」;第5條之1:「紀念日及節日之放假日逢例假日應予補假。例假日為星期六者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為星期日者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但農曆除夕及春節放假日逢例假日,均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 [8: 《勞動基準法》第37條第1項:「內政部所定應放假之紀念日、節日、勞動節及其他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應放假日,均應休假」。] [9: 《勞動基準法》第39條:「第36條所定之例假、休息日、第37條所定之休假及第38條所定之特別休假,工資應由雇主照給。雇主經徵得勞工同意於休假日工作者,工資應加倍發給。因季節性關係有趕工必要,經勞工或工會同意照常工作者,亦同」;第24條第1項:「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其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依下列標準加給:一、延長工作時間在2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1/3以上。二、再延長工作時間在2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2/3以上」。]
且基於「功能最適」[footnoteRef:10]之權力分立觀點,國會就其組織結構、權限行使方式以及決策程序等要素之特性而言,具有藉由多元利益彼此之間競逐、論辯與妥協而實現民主理念的「功能最適」[footnoteRef:11]。而紀念日及節日之訂定、名稱及應放假日數,既涉及人民權利義務、政府為民服務效能、工商企業運作、產業營銷成本、民眾休閒活動、交通運輸調度及金融結匯股市交易等各層面問題而尚有待各界凝聚共識,並以法律明定,似較為妥適。 [10: 所謂功能最適,係要求考察國家機關之內部結構、組成方式、功能與決定程序等各面向之特徵,而將國家事務分配由具備最佳條件之國家機關來擔當作成。換句話說,應將權限分配予在促成最佳結果上具備最佳條件之國家機關,而所謂最佳,則由人民權利與福祉之實現與追求加以界定。陳仲嶙,〈從防疫出國禁令爭議再訪法律保留的疆界〉,《法律與生命科學》,第9卷,第1期,109年6月,頁22。] [11: 黃舒芃,〈「功能最適」原則下司法違憲審查權與立法權的區分-德國功能法論述取向(funktionell-rechtlicher Ansatz)之問題與解套〉,《政大法學評論》,第91期,95年6月,頁128。]
撰稿人:葉育彰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615/File_19841465.docx |
R02610 | 住宅貸款搭售房貸壽險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 | 安怡芸 | 2024-11-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0
議題研析
1、
題目:住宅貸款搭售房貸壽險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1) 國內近年來因資本市場交易熱絡,大量熱錢湧入房地產市場。自112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房市交易價量俱揚,國內全體銀行(下稱國銀)不動產貸款成長加速,不動產貸款集中度
居高不下。國銀購置住宅貸款(下稱房貸)年增率由112年5月底之4.5%逐月上升至今(113)年8月底之11.0%,創95年5月以來新高,帶動不動產貸款餘額年增率升至9.4%
,國銀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亦提升為37.5%,接近98年10月底之37.9%歷史高點,致使當前銀行信用資源向不動產相關部門傾斜之情勢更加嚴峻
。有鑑於日本資產泡沫破滅、美國次貸危機等國際經驗,信用資源過度流向不動產貸款,不利金融穩定與經濟永續發展,中央銀行(下稱央行)於今年8月中旬,以道德勸說方式,請銀行自主控管未來一年不動產貸款總量;嗣於9月19日央行理事會決議第七度採行信用管制措施
,進一步強化管理銀行信用資源,以達到抑制房市投機與囤房行為,避免信用資源過度流向不動產市場之目的。
(2) 國銀為配合央行政策及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
,近期對於房貸業務之辦理更加嚴謹,以至於讓民眾申辦時感受到諸多困擾,或有銀行雖提出更優惠的房貸利率,然而前提是必須加買人壽保險(下稱壽險),少數個案甚至讓民眾有受到強迫的感覺
,更傳出有民眾檢舉有公股行庫以同時購買壽險,作為申辦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的條件
。爰此,房貸搭售壽險(下稱房貸壽險)問題遂引發各界關注與討論。
4、
問題爭點
(1) 金融消費者是否能得知房貸與壽險無須一併購買。
(2) 銀行於辦理房貸業務時,若搭售壽險商品有無法令可資遵循。
(3)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及消費者保護法對於房貸搭售壽險行為有不當情事者有無規範。
(4) 針對房貸搭售壽險行為,現行法令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監理措施,有無須再強化之處。
五、探討研析
(1)
房貸壽險簡述
房貸壽險係銀行在辦理房貸時,搭配銷售一張定期壽險保單,保險額度則搭配房貸額度,一旦投保人身故,理賠金將用以清償房貸
,故而房貸壽險契約內容係約定以債權銀行為契約之要保人與受益人
,與一般壽險有所不同。房貸壽險種類可分為房貸期間每年的保險金額固定之平準型,以及房貸期間隨著貸款金額逐漸減少,投保的保險金額亦會逐年遞減之遞減型
。針對房貸壽險之法律性質,有學者認為係損失填補保險,另有學者則認為係信用保險,日本學者則認為房貸壽險具非典型擔保功能
。
(2)
實務上房貸搭售壽險屢有爭議
房貸壽險非我國獨有,歐美及日本等國家有近8成以上民眾會購買房貸壽險
,在我國則尚未普遍,以公股銀行為例,房貸壽險購買比率約為20—30%
,然而自房貸壽險商品推出以來,屢有銀行在辦理房貸業務時,會要求客戶搭配購買房貸壽險方能獲得貸款、或是透過提高貸款成數,來勸誘招攬客戶購買。此外,尚有銀行未具體說明房貸壽險契約終止、繳費方式,未提供期繳型及躉繳型商品讓客戶選擇等,攸關客戶權益重要事項
,因而爭議頻傳。金管會雖曾於101年11月及105年3月發函
金融機構,除要求銀行辦理房貸業務時,不得以購買房貸壽險商品做為貸款之搭售條件或於貸款過程中不當勸誘外,並要求應落實認識客戶程序,確實瞭解客戶之需求以提供合適商品,同時亦需向客戶具體說明包含保單契約終止之相關權益影響等重要內容。銀行若已取得足額擔保,借款人基於自身保險需求向銀行購買房貸壽險商品,應回歸以借款人為要保人之一般保險商品為主。銀行並應將上開事項納入銀行內部控制及內部稽核制度規定並落實執行。然而並未因此杜絕消費爭議
。
(3)
允宜研議以法律明文規定之必要性
有學者從主管機關監理措施分析,認為房貸壽險之設計目的係銀行為擔保債權之用,對消費者或有不公,此外,我國實務上,銀行辦理房貸時多已要求借款人提供足額擔保品,因此銀行時無要求借款人購買房貸壽險之必要
。然房貸壽險之設計架構係利用壽險所隱含之擔保性,以提高借款人(被保險人)之信用,順利取得所需資金與降低資金取得成本(如利息)之用,簡言之,其目的係用以增強借款人之債信
。房貸壽險商品雖為理財工具之一種
,但仍會增加還款壓力
。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第213點之2雖規定:「房貸保險商品,其給付項目非屬身故保險金或喪葬費用保險金及完全失能保險金者,應以附約方式設計。」然實務上銀行經常以房貸合併推銷房貸壽險,使兩個獨立的契約關係形成「外觀結合之契約聯立」
,一般金融消費者恐難以認知房貸壽險跟房貸為可分。
經查,消費者保護法第4條
雖規定企業經營者應向消費者說明商品或服務的使用方法,維護交易的公平,提供消費者充分與正確的資訊。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至第10條
亦分別規定金融服務業之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廣告真實義務、適合度評估義務及充分說明與揭露義務,同法第30條之1對於違反者亦有罰則規定。然上開規定對於金融業者以勸誘,甚至強迫方式搭售商品似未有具體規定,實務上金管會針對銀行房貸搭售房貸壽險之不當行為,亦係以有未完善建立及未確實執行內部控制制度,且有礙健全經營之虞,違反銀行法及保險法相關規定裁處
。爰此,
允宜研議以法律具體明文規範業者不得以勸誘、強迫或其他不當行為搭售金融商品之必要性,以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之保障。此外,另建議金管會或可要求業者應將房貸壽險等是類商品之重要事項(如要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年限、繳費方式、保障內容等),以商品條款宣告書方式
,由銀行宣讀後供客戶詳閱宣告事項並簽名,俾利其知悉相關權利義務。
撰稿人:安怡芸
� 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不動產貸款餘額/總放款=(購置住宅貸款+房屋修繕貸款+建築貸款)/總放款。央行以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作為觀測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指標,可完整反映信用資源向不動產市場傾斜的情形;另銀行法第72條之2比率(=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銀行法規定上限為30%)亦是觀測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的指標,但此比率有排除項目(免計入分子之排除項目包括明訂五類政策性購屋貸款及金管會於107年8月函釋如都更等項目,得不計入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詳見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財政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之中央銀行業務報告暨「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之配套措施」專題報告,中央銀行,113年10月17日,頁21。
� 同前註,頁22。
� 中央銀行,同註1,頁23。
� 陳美君、楊筱筠,第七波信用管制 總裁楊金龍要教訓投機客,限縮六類貸款成數及寬限期,調升存準率1碼 央行打炒房 史上最重,經濟日報,113年9月20日,第A1版。
� 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之百分之三十。但下列情形不在此限:一、為鼓勵儲蓄協助購置自用住宅,經主管機關核准辦理之購屋儲蓄放款。二、以中央銀行提撥之郵政儲金轉存款辦理之購屋放款。三、以國家發展委員會中長期資金辦理之輔助人民自購住宅放款。四、以行政院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及國家發展委員會中長期資金辦理之企業建築放款。五、受託代辦之獎勵投資興建國宅放款、國民住宅放款及輔助公教人員購置自用住宅放款。(第1項)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規定銀行辦理前項但書放款之最高額度。(第2項)」
� 呂欣芷,民怨再起…傳銀行要求加買保險才肯貸,工商時報,113年9月23日,第A2版。
� 朱漢崙,新青安 禁搭售房貸壽險 財部通令行庫勿踩紅線 銀行資金吃緊 優惠條件打折扣,聯合報,113年10月7日,第A7版。
� 李禮仲,〈新金融商品—「房貸綁壽險」的風險〉,《消費者報導》,第331期,97年11月,頁54。
� 卓俊雄 ,〈論房貸壽險之意涵 〉,《臺灣法學雜誌 》,第242期, 103年2月,頁55。
� 盛季瑩,台新人壽推定期型商品 補強意外、癌症保障 投保房貸壽險 家庭添靠山,經濟日報,111年6月13日,第A11版。
� 卓俊雄,同註9,頁59-60、63。
� 黃有容,房貸壽險 業者提3挑選要件 一、要「足期足額」;二、壽險業者是否提供「加值服務」;三、注意壽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工商時報,113年9月22日,第A6版。
� 呂欣芷,財部督促公股銀 新青安 禁綁房貸壽險,工商時報,113年10月11日,第A4版。
� 王孟倫,不當搭售房貸壽險 金管會揪國銀16缺失,自由時報,110年8月27日,第A8-2版。
�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101年11月30日,金管銀合字第10100341680號函;105年3月25日,金管銀合字第10530000630號函。
� 張振峰,黃國昌批貸款綁保險違法 籲銀行歪風須導正,台灣時報,105年3月16日,第9版。
� 卓俊雄,同註9,頁55。
� 卓俊雄、曾耀鋒,〈房貸壽險實務運作與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 〉,《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 4期,102年8月,頁178。
� 呂欣芷,《退休理財術》三世代理財大不同 投資祕訣大公開,工商時報,113年10月6日,第B11版。
� 徐義平,新增房貸利率緩升 還款壓力漸增,自由時報,113年10月6日,第A6版。
� 房貸壽險招攬爭議,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網站,111年10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oi.org.tw/Article.aspx?Lang=1&Arti=9863" �https://www.foi.org.tw/Article.aspx?Lang=1&Arti=986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3日。
� 消費者保護法第4條規定:「企業經營者對於其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應重視消費者之健康與安全,並向消費者說明商品或服務之使用方法,維護交易之公平,提供消費者充分與正確之資訊,及實施其他必要之消費者保護措施。」
�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規定:「金融服務業與金融消費者訂立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之契約,應本公平合理、平等互惠及誠信原則。(第1項)金融服務業與金融消費者訂立之契約條款顯失公平者,該部分條款無效;契約條款如有疑義時,應為有利於金融消費者之解釋。(第2項)金融服務業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其提供之金融商品或服務具有信託、委託等性質者,並應依所適用之法規規定或契約約定,負忠實義務。(第3項)」;第8條規定:「金融服務業刊登、播放廣告及進行業務招攬或營業促銷活動時,不得有虛偽、詐欺、隱匿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情事,並應確保其廣告內容之真實,其對金融消費者所負擔之義務不得低於前述廣告之內容及進行業務招攬或營業促銷活動時對金融消費者所提示之資料或說明。(第1項)前項廣告、業務招攬及營業促銷活動之方式、內容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金融服務業不得藉金融教育宣導,引薦個別金融商品或服務。(第3項)」;第9條規定:「金融服務業與金融消費者訂立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之契約前,應充分瞭解金融消費者之相關資料,以確保該商品或服務對金融消費者之適合度。(第1項)前項應充分瞭解之金融消費者相關資料、適合度應考量之事項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第10條規定:「金融服務業與金融消費者訂立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之契約前,應向金融消費者充分說明該金融商品、服務及契約之重要內容,並充分揭露其風險。(第1項)前項涉及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者,應向金融消費者充分說明個人資料保護之相關權利,以及拒絕同意可能之不利益;金融服務業辦理授信業務,應同時審酌借款戶、資金用途、還款來源、債權保障及授信展望等授信原則,不得僅因金融消費者拒絕授權向經營金融機構間信用資料之服務事業查詢信用資料,作為不同意授信之唯一理由。(第2項)第一項金融服務業對金融消費者進行之說明及揭露,應以金融消費者能充分瞭解之文字或其他方式為之,其內容應包括但不限交易成本、可能之收益及風險等有關金融消費者權益之重要內容;其相關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第3項)金融服務業提供之金融商品屬第十一條之二第二項所定之複雜性高風險商品者,前項之說明及揭露,除以非臨櫃之自動化通路交易或金融消費者不予同意之情形外,應錄音或錄影。(第4項)」
�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裁處書,111年9月6日,金管銀控字第11102720932號。
� 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98年4月8日,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現已改組為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業務報告(書面報告),頁23,網址:� HYPERLINK "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098/0980408/4.pdf,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098/0980408/4.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30。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583/File_19841417.doc |
R02609 | 提升國產車自製率法制問題研析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行政程序法 | 方華香 | 2024-11-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9
議題研析
1、 題目:提升國產車自製率法制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行政程序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查經濟部113(今)年7月已提出提升國產化汽車自製率之規範,要求國產汽車自製率門檻要逐年提高。業者如擬申請自中國大陸進口中國大陸製且供小客車或小客貨兩用車使用之馬達、轉向裝置、車軸、車架4項產品前,須先向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下稱產發署)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
比率承諾書並取得產發署同意文件後,始得進行申請[footnoteRef:1]。 [1: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新聞稿,「政府對國產車組裝提出新制做法 業者在地化供應鏈比重須逐年提高比例」,113年7月30日,網址:https://www.ida.gov.tw/ctlr?PRO=news.rwdNewsView&id=4268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9日;呂炯昌,「國產車自製率新制上路 郭智輝:未來中國製零組件為零」,113年10月11日,Nownows新聞網,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550190?srsltid=AfmBOoqeyzuy1_70_tdHcPd9ALroUfklPI3VNA0QZtbVha9f0DcMZzl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9日。]
4、
問題爭點
此政策鼓勵廠商採用在地化零組件,避免中國零件低價傾銷臺灣,但各界不同看法為何?容值介紹,以呈現多元立場;另經濟部113年7月30日經貿字第11350300790號公告(下稱旨揭公告),自113年8月1日起修正中國大陸製「方向盤、轉向柱及轉向箱」等4項物品之輸入條件等情,此項公告之性質為何(法規命令或行政規則)?末者,產發署113年10月14日產金字第11300926070號令訂定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辦理中國大陸車款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認定作業要點」(下稱作業要點),並於此要點第4點要求業者提出在地化比率承諾書,始得申請產發署核發在地化比率認定文件,此作業要點之適法性如何?法制上均值檢視。
5、 探討研析
(1) 提升國產車自製率政策之各界不同看法
因經濟部此項政策溯及既往(作業要點之在地化比率適用於發布
前已經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車款[footnoteRef:2]),且無緩衝期,業者不及因應,之前已下單、運送中或甚至已抵臺之中國製零組件及協力廠商可能因此停工、停業或需賠償中國供應商違約金等,據報載林林總總可能造成整體產值損失新臺幣上百億元,且影響生產計畫及交車進度,供給吃緊;汽車零件占整輛車輛成本之比例甚高,而零組件之生產強調規模,中國有極大汽車市場及汽車生產基地,故中國能成為全球車廠採購零組件之最大來源,價格也低廉,臺灣若未具足夠規模支撐,一方面臺灣零組件廠利潤有限,他方面臺製零組件成本較高,導致汽車整體成本提高,車價提高,消費者將付出更大代價,而汽車產業鏈中,零組件廠須上繳母廠高額權利金,獲利也未必能落在臺灣的經濟系統中。只針對中國血統車,未包含東南亞零組件,是否真能夠提升國內產業鏈技術,均非無疑[footnoteRef:3]。 [2: 參照本作業要點第3點第2項規定:「國內業者向本署申請核發在地化比率認定文件,其引進中國大陸車款之在地化比率,自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起,應符合下列比率:(一)中華民國112年12月31日以前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車款:1.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至114年7月31日:百分之20以上。2.中華民國114年8月1日至115年7月31日:百分之30以上。3.中華民國115年8月1日以後:百分之35以上。(二)中華民國113年1月1日以後至113年7月31日以前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車款:1.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至114年7月31日:百分之15以上。2.中華民國114年8月1日至115年7月31日:百分之25以上。3.中華民國115年8月1日以後:百分之35以上。(三)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以後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車款:1.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次日起1年內:百分之15以 上。2.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次日起1年後至第2年內:百分之25以上。3.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次日滿2年後:百分之35以上。」] [3: 劉芯衣,「臺版陸車大戰1/『中國車銷臺』經濟部祭出自製率滅火 專業人士:真的是保護國產車?」,CTWANT,113年8月20日,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57334/;徐煜展,「零件自製率新制讓國產車變貴民眾被迫買進口車」!4大品牌給回應」, ETtoday車雲,113年8月27日,網址:https://speed.ettoday.net/news/2805223;陳雅潔,「防堵中國車傾銷入臺 經濟部急煞業者措手不及 盤點車概股衝擊」, CRIF中華徵信所,113年10月8日,網址:https://www.credit.com.tw/NewcreditOnline/Epaper/PersonalityContent.aspx?sn=384&unit=598;唐詩晴、李奇,「防中國車來臺洗產地 國產化標準曝! 經長:保護臺車廠」,奇摩新聞網,113年10月15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9%98%B2%E4%B8%AD%E5%9C%8B%E8%BB%8A%E4%BE%86%E5%8F%B0%E6%B4%97%E7%94%A2%E5%9C%B0-%E5%9C%8B%E7%94%A2%E5%8C%96%E6%A8%99%E6%BA%96%E6%9B%9D-%E7%B6%93%E9%95%B7-%E4%BF%9D%E8%AD%B7%E5%8F%B0%E8%BB%8A%E5%BB%A0-102059674.html。以上最後瀏覽日期均為:113年10月29日。]
(2) 經濟部113年7月30日公告性質之探討
經濟部旨揭公告,限制中國製方向盤等車用零件之輸入條件,要求進口人須取得產發署同意文件(而申請文件尚須檢附承諾書),其依據為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下稱許可辦法)第7條第1項第1款規定。此公告性質為何,析述如下:
公告為一種公文程式,視規範內容,其性質可為行政處分、法規命令或行政規則,甚或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或補充性事項。本案所涉之公告內容,並非僅係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或長官對屬官,依其權限或職權為規範機關內部秩序及運作,所為非直接對外發生法規範效力之一般、抽象之規定,故
非屬「行政規則」(經濟部法規委員會多數委員亦認為許可辦法第7條第2項有關輸入條件之公告並非行政規則,既如此,第7條第1項第1款同為輸入條件之公告,亦應為相同認定);再者,本公告發布時,尚未對於具體事件發生法律效果,而
係針對多數不特定人所為之一般性之抽象規範,尚須於符合公告所定各特定輸入條件之業者適用該公告,始對具體事件作成決定(准許輸入物品)而對外發生法律效果。末者,相關公告
對不特定人可反覆實施,並非就具體事件一次完成之單方行為,故
性質似屬法規命令(法務部函釋認為許可辦法第7條第2項有關輸入條件之公告性質為法規命令,同此法理,第7條第1項第1款有關輸入條件之公告亦應為同樣解釋)[footnoteRef:4]。 [4: 參照法務部112年3月31日法律字第11203503620號函、法務部101年2月29日法律字第1000025241號函等。]
(3) 法規命令應依法踐行相關法制程序,以保障人民權益
承前述,旨揭公告如性質為法規命令,應依行政程序法有關法規命令規定辦理,例如應明列其「法律」授權之依據,並不得逾越法律授權之範圍(參照行政程序法第150條第2項)、法制作業程序上應辦理法規草案
預告(參照行政程序法第154條)等,且應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7條規定送立法院。因旨揭公告內容實質上已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之限制,影響業者及消費者權益甚大,係針對多數不特定人所為之一般性之抽象規範,未經預告程序使公眾得以評論,也未送本院,似有不當。
(4) 以法律保留原則與授權明確性檢視旨揭公告與作業要點之適法性
本許可辦法之授權來自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下稱兩岸條例)第35條第3項規定,臺灣地區人民、法人,
經主管機關許可,得從事兩岸間貿易;其許可、輸出入物品項目與規定、開放條件與程序、停止輸出入之規定及其他輸出入管理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有關主管機關擬訂;主管機關據此授權擬訂本許可辦法,並於許可辦法第7條第1項第1款再由主管機關
公告准許輸入之項目及條件,故主管機關公告之權限係來自於法規命令之授權,並非法律。
再者,產發署訂定之作業要點第4點要求業者提出在地化比率承諾書,始得申請產發署核發在地化比率認定文件,在地化(國產化)比例之承諾已形同課予業者負擔,並間接提高車價,影響消費者權益,不論是兩岸條例或許可辦法,均未見有在地化比例之限制明文,亦未有授權主管機關定之之規範,本作業要點有關要求業者提出承諾書並課予其在地化比率逐年提高義務之相關規定,適法性亦值商榷。
查我國行政程序法對於法規命令的「再授權」,雖未明白規定有如德國基本法第80條第1項第2款規定所承認的「再授權禁止原則」,但觀諸司法院釋字第524號解釋文:「‥‥‥倘法律並無轉委任之授權,該機關即不得委由其所屬機關逕行發布相關規章。」、解釋理由書:「按特殊診療項目及藥材,包括所謂危險性高的醫療服務、…….、高科技診療項目……,法律(醫療法、藥事法等)均有規範,主管機關已知之甚稔,不難純就全民健康保險特殊診療項目及藥材給付範圍,諸如:醫療費用支付標準、藥事服務項目及藥價基準等,以法律或法律具體明確授權條款預為規定,並加以事前公告。若由法律
籠統授權之法規命令,以高科技診療項目、高危險醫療服務等,就保險給付加以排除,
已有未合,況由
未經法律明確授權而任由所屬機關發布規範行政體系內部事項之行政規則,諸如:全民健康保險特殊診療項目及藥材事前審查作業要點(中央健康保險局86年1月11日修正公告)、全民健康保險高科技診療項目及審查程序作業要點(中央健康保險局85年11月13日公告)
為之替代,於法律保留原則尤屬有違。」顯見大法官對「轉委任」(再授權)確立兩個原則:其一為再授權須有法律之明確依據;其二為在有法律明確規定下,方得將應由法規命令規範的事項,授權由下級機關以行政規則來制定。
觀諸兩岸條例第35條第3項規定內容未有明確再授權依據,故不能由許可辦法再授權行政機關公告(倘將旨揭公告視為行政規則)或訂定行政規則位階之作業要點,否則不符合前述司法院解釋揭示之法律保留及法律明確性原則。
(5) 修法建議
供應鏈之在地化本有其政策目的,立意良善,但若能預先於相當時間前供各界討論思辨,並有緩衝期供業者及消費者適應,或許能減少若干爭議。參酌與此處規範貨品輸出入事項類似之貿易法第11條第2項規定,限制輸出入之貨品名稱及輸出入有關規定,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後公告之體例,係於法律位階直接授權主管機關公告,立法技術上建議,應於法律位階之兩岸條例直接明確授權主管機關可公告許可輸入項目與條件,或採取於兩岸條例中先明定再授權依據後,授權由法規命令再授權訂定行政規則之模式,而兩岸條例中之相關(再)授權規定之「目的、內容、範圍」自須具體明確,乃屬當然。
撰稿人:方華香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506/File_19841319.docx |
R02608 | 公部門引進AI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null | 林鈺琪 | 2024-11-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部門引進AI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為促進政府服務AI化,數位發展部已著手規劃「政府AI發展戰略計畫」,預計2026年開始,5年內斥資新臺幣190億元經費,推動發展智慧化為民服務、建構自動化行政服務、完備AI資料與模型、打造數位平權智慧服務、厚植AI應用基礎環境等五大目標
。藉由政府機關導入AI,不僅能將重複且耗時之工作自動化,節省成本與時間,提升工作效率;透過精確之預測與感知,協助作為政策制定之依據;洞察與預測民眾需求,據以提供個人化服務、即時回應或預期性服務
,以迎合現代社會的多樣化需求。
四、問題爭點
政府除訂定公部門AI應用手冊、規劃AI風險分類框架,AI育才策略外
,應著重關注資訊的安全和保護,建構雲端產品和服務的安全評估、授權和監控等標準化方法。外國制(訂)定雲端科技須遵循的安全與風險評估標準之相關法制規範,或可供借鏡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美國立法例
美國聯邦政府早在2010年即展開「聯邦政府風險與授權管理計畫」(Federal Risk and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Program, FedRAMP),聯邦政府總務管理局(General Service Administration)於2012年6月6日宣布FedRAMP正式運作。該計畫是根據美國聯邦資訊安全管理法(Federal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ct, FISMA),提供評估、監控和授權雲端運算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方法,以及加速聯邦機構採用安全雲端解決方案,其目的是建立一套全國政府機關可遵循的依據,提供標準化做法供相關人員對雲端產品和服務進行安全性評估、授權和持續監控。所有雲端產品與服務業者,都必須達到該計畫的標準規範,才能為美國政府機關提供雲端產品及服務。因此,所有聯邦機構的雲端部署作業和服務模型都必須符合相應風險影響等級(低等、中等或高等)的FedRAMP要求。雖然FedRAMP的目的是讓美國公部門受惠,但越來越多美國公家機關下的州立與地方組織也將FedRAMP架構應用於自身合約或評估機制,藉此實現標準化的安全性和法規遵循
。
此外,為回應拜登總統2023年10月30日關於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地開發和使用人工智慧的第14110號行政命令
,FedRAMP計劃建立一個框架,以優先考慮FedRAMP授權的新興科技(emerging technologies),因此,聯邦政府總務管理局於2024年6月27日發布新興科技優先審查框架(Emerging Technologies Prioritization Framework)
。雲端服務供應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s)若欲將其產品提供予政府單位使用,需依FedRAMP相關規範等候審查,然而,新興科技優先審查框架則例外開放,使提供「新興科技」產品之雲端服務供應商得視情況優先審查
。該框架最初將應用於AI,特別是第14110號行政命令中討論的四種生成式AI功能:聊天介面(chat interface)、程式碼生成器和除錯工具(code generation and debugging tools)、圖像生成器(prompt-based image generators)以及通用應用程式介面(general purpose API),並根據需要更新優先新興科技列表,以滿足行政命令的目標和機構任務需求
。這將確保聯邦機構可以在FedRAMP市場中輕鬆獲得最新工具,尤其是生成式AI,並加速政府機關導入AI技術。
(2)
參酌國外做法,建立雲端產品與服務之標準作業相關法制規範
美國FedRAMP旨在為雲端產品和服務提供標準化的安全性評估和授權流程,以加速聯邦機構採用安全的雲端解決方案。而新興科技優先審查框架特別針對生成式AI等新興科技進行優先評審,將使雲端服務供應商在提供新興科技產品時,能夠更快獲得聯邦機構的批准,促進AI技術的導入,確保政府能及時獲取最新的工具和技術。
為促進政府服務AI化,除預算編列、發展配套措施、引導政府機關評估、規劃、設計、建構與營運AI數位服務外,針對雲端產品和服務的安全評估、授權及監控,宜制(訂)定雲端科技須遵循的安全與風險評估標準之相關法制規範,以作為適用於政府機關的法規遵循依據,就機關處理未分類資訊的雲端產品和服務,提供標準化且可重複使用的安全性評估與授權方法,並促進AI技術能以更快的速度被引進政府服務之中。
撰稿人:林鈺琪
� 呂晏慈,數發部規劃戰略計畫,推動發展智慧化為民服務等五大目標 公部門導入AI 5年斥
資190億,工商時報,2024年10月15日,第A4版。
� 徐嘉臨,人工智慧如何增進公部門服務效能,考試院資訊處,2023年10月21日,頁6。
� 呂晏慈,同註1。
� 郭俊仁,美國正式推行「聯邦政府風險與授權管理計畫」,stli科技法律研究所,2012年7月31日,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57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8日;Aruba Networks,什麼是 FedRAMP?網址:https://www.arubanetworks.com/zh-hant/faq/what-is-fedramp/,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30日;Microsoft Learn,聯邦風險與授權管理計畫 (FedRAMP),2024年1月12日,網址:https://learn.microsoft.com/zh-tw/compliance/regulatory/offering-fedramp,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30日。
� The White House,Executive Order on the 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3年10月30日,網址: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idential-actions/2023/10/30/executive-order-on-the-safe-secure-and-trustworthy-development-and-us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日。
� FedRAMP,Emerging Technology Prioritization Framework,網址:https://www.fedramp.gov/et-framework/,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8日。
� 周景賀,美國發布《新興科技優先審查架構》 加速政府機構導入AI技術,stli科技法律研究所,2024年10月,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925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8日。
� FedRAMP,同註6;周景賀,同前註。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281/File_19840884.doc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R02607 | 多元文化傳播外國法制簡介 | null | 李雅村 | 2024-10-2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多元文化傳播外國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2024年8月12日《新住民基本法》制定公布後,在保障新住民媒體近用權部分,內政部移民署從新住民為主要受眾角度思考,委託中央廣播電台製播全新的新住民廣播節目「新住民心力量」,並於同年10月18日開播,希望藉此培育更多新住民媒體人才
,並協助新住民加速適應臺灣社會。
四、問題爭點
我國在2003年及2005年分別成立客家電視台及原住民族電視
台。少數族群電視頻道的建立與發展,有賴政府推動並落實
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傳播政策。國外方面,亦有相關經驗,
值得借鏡。
五、探討研析
(一)紐西蘭《毛利電視服務法》
1842年,紐西蘭的最大城市奧克蘭(Auckland)首度由政府出資經營,紐西蘭原住民使用的毛利文字跟英文並列的報紙「紐西蘭信使」(Messenger of New Zealand)。對於安格魯薩克遜民族所組成的社會中,自由報業為其特徵,代表意見表達的自由,為自治社會的基石,而當時輿論的傳布是以報紙為主
,隨著時代演變而有後續啟動專屬頻道之論。2003年3月通過《毛利電視服務法》(Māori Television Service Act 2003)
,根據該法,電視台董事會每年必須準備相關文件,包括意向聲明、產出協定、年報等,由主責單位將意向聲明與年報呈交予國會進行審查
。2022年毛利電視台在毛利新年的前夕,向世界宣布,將電視台名稱從「Māori Television」正式改為「Whakaata Māori」
,而Whakaata一詞,有鏡像、反射的意思,就如同毛利電視台扮演著振興毛利文化與敘述毛利故事的角色一樣,且不斷地進行滾動式反思
。
(二)美國《族群遺產研究法》
美國於1972年推動《族群遺產研究法》(Ethnic Heritage Studies Act)
,旨在改善中、小學學生學習國家各民族文化遺產的機會。本法規定略以:1.開發中、小學使用的課程資料,內容涉及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文學、藝術、音樂、戲劇、語言與族群遺產或地方團體遺產的一般文化,以及該族群遺產或地方團體遺產對美國遺產的貢獻;2.允許全國中小學使用該課程資料;3.為使用或準備使用根據本法開發的課程資料的人員提供培訓。該法並授權在1973財政年度撥款 2,000萬美元,以履行這一職責
。
基於《族群遺產研究法》,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FCC)在1978年5月同意對出售電台或電視台予少數族裔成員者給予稅收減免,並且允許有吊銷許可證危險的電台或電視台低價出售給少數族裔成員,該政策旨在增加擁有電台和電視台的少數族裔成員的數量。當時美國所有電台及電視台只有1%係由少數族裔成員擁有,因此藉此政策增加少數族裔成員擁有的機會,以利多元族群文化政策的實施
。
(三)加拿大《多元文化法》與《廣播法》
1988年加拿大《多元文化法》(Multiculturalism Act)
,使加拿大成為承認多元文化為國策之國家。《多元文化法》的重要內容是肯定原住民的存在,使其在文化和語言保持以及自治方面享受更多的權利。多元文化政策反映了加拿大社會的文化和種族多樣性,並承認加拿大社會所有成員都有保護、加強和分享其文化遺產的自由,且鼓勵和協助加拿大的社會、文化、經濟及政治機構尊重並包容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特徵。此外,1991年加拿大《廣播法》(Broadcasting Act)規定,廣播必須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與多種族的特性,及原住民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
。
撰稿人:李雅村
� 黃麗芸,新住民心力量節目警廣開播 劉世芳:保障知權,中央社,2024年10月15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10150334.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9日。
� 黎劍瑩,《紐西蘭報業發展紀要》,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第30集,1974年,3月,頁17-18。
� 紐西蘭議會網站,Māori Television Service (Te Aratuku Whakaata Irirangi Māori) Act 2003,網址: https://www.legislation.govt.nz/act/public/2003/0021/latest/DLM194308.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 同註3。
� 同註3。根據2003年毛利電視服務法,其法案名稱為Māori Television Service (Te Aratuku Whakaata Irirangi Māori) Act ,即包含Whakaata一詞,故電視台名稱從「Māori Television」正式改為「Whakaata Māori」,法案名稱未更改。
� 原視 新聞網網站,紐西蘭毛利電視台名稱 正式改為Whakaata Māori,2022年6月8日,網址:https://news.ipcf.org.tw/3771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 美國國會網站,H.R.994 - A bill to provide a program to improve the opportunity of student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study cultural heritage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Nation,1973年1月3日,網址:https://www.congress.gov/bill/93rd-congress/house-bill/99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 同註7。
� 紐約時報網站,F.C.C. Acts On Minority Broadcasting,1978年5月18日,網址:
https://www.nytimes.com/1978/05/18/archives/fcc-acts-on-minority-broadcasting-moves-to-ease-way-for-buyers-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加拿大司法部網站,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 R.S.C., 1985, c. 24 (4th Supp.),網址:https://laws-lois.justice.gc.ca/eng/acts/c-18.7/page-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加拿大司法部網站,Broadcasting Act (S.C. 1991),網址: � HYPERLINK "https://laws.justice.gc.ca/eng/acts/" �https://laws.justice.gc.ca/eng/acts/�
B-9.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4662/File_19840197.doc |
R02606 | 研議調整基層員工薪資之法規範 | 公司法;證券交易法 | 曾耀民 | 2024-10-2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6
議題研析
1、
題目:研議調整基層員工薪資之法規範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司法、證券交易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上市(櫃)公司也「薪」酸,學者指出,面對低薪問題,國際上通常建議二大政策工具,包括調高最低工資及勞資協商。前者臺灣一直在進行,而後者因為臺灣缺乏健全的勞資關係及有力量的工會組織,因此較難發揮。學者表示,過去政府提供租稅優惠或補貼來鼓勵企業加薪,但只是錦上添花,因為租稅優惠只有一年,而調薪是永久的,很少有企業會為短期的優惠去增加長期的支出,因此效果有限[footnoteRef:1]。 [1: 徐子苓,「上市櫃薪資M型化 學者:ESG報告揭露 施壓企業改善低薪」,自由時報,2024年9月22日,第A6版。]
4、
問題爭點
臺灣企業薪資出現M型化,也就是企業高層經理人員與基層員工薪資差距拉大。政策上雖調高最低工資,但仍難以有效改善低薪問題。據學者主張應推動ESG報告[footnoteRef:2]揭露,以施壓企業改善低薪。如何透過公司治理公開透明、揭露公司各階層薪資差距資訊、加強員工參與薪酬調整等方式,以有效改善薪資合理,確為應積極面對之問題。 [2: 在台灣證券交易所的相關法規上,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2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從 2023 年起需要編定與申報永續報告書。ESG為永續報告書中的重要元素,ESG 指標主要由 3 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代表 E - Environmental(環境)、S - Social(社會責任)、G - Governance(公司治理),這3個面向的ESG指標將會作為評量企業的標準,讓衡量企業表現的指標不再只有財務報表,而能夠更全面的審視在環境與社會面向的發展。]
5、 探討研析
(1) 強化公司治理資訊公開透明
在公司管理階層僅持有少數股份,且股東因過於分散而無法監督公司之經營時,管理階層極有可能僅為自身利益而非基於全體股東最大利益考量來利用公司資產。因此,如何在公司所有者與經營者間建構制衡機制,以調和兩者利益,並防範利益衝突發生,乃公司治理需面對之核心課題。學者及國際組織提出應強化公司經營者責任之公司治理紀律與效能訴求。再加上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為加深各國對公司治理體系之重視,故將推行公司治理,列為選股的重要評估指標,因此各國政府紛紛參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歐盟等發表之原則,推動公司治理[footnoteRef:3]。 [3: 什麼是公司治理,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網址:https://www.cga.org.tw/f_1_01_company_govern.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7日。]
公司治理(Governance)主要涵蓋公司管理高層、主管薪酬、審計、內部控管、股東權利、企業道德 、資訊透明、董事多元、企業合規等議題。ESG報告應如同公司的健檢報告,針對公司內外部做評鑑,評估公司的整體表現,不僅要財務表現亮眼、照顧好員工與股東,更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企業規模不僅需要做大,更要長久達到永續經營[footnoteRef:4]。因此,建議強化公司治理資訊公開透明,合理揭露各階層主管同仁之待遇、福利資訊,促進公司整體合作之動能。 [4: 「【2024最新】ESG是什麼?企業ESG怎麼做? 3大ESG指標帶你了解!」,dun & bradstreet (鄧白氏),網址:https://www.dnb.com.tw/Thoughts/What-is-esg/,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7日。]
(2)
研議調整基層員工薪資之法規範
學者曾主張從上市櫃公司的管理機制切入,以資訊揭露方式解決低薪問題。上市櫃公司向社會大眾募資,本來就應該承擔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而且現在上市櫃公司強調ESG治理,其中一個重要面向就是善待公司員工,因此上市櫃公司是適合推動ESG治理的對象。目前上市櫃公司副總以上的薪資有揭露在財報中,但公司基層員工薪資則沒有揭露,只有揭露公司非主管職的平均薪資,因此學者主張政府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高階主管與基層員工的薪資差距倍數[footnoteRef:5]。 [5: 徐子苓,同註1。]
立法院頃於2024年7月16日三讀通過《證券交易法》第14條修正案,旨在鼓勵企業為員工加薪,並提高公司財務透明度。此次修法修正第14條第6項[footnoteRef:6]及第7項[footnoteRef:7],其內容明定,上市、上櫃公司應在章程中規定,以年度盈餘提撥一定比率,用於基層員工的薪資調整或酬勞分配。 [6: 證券交易法第14條第6項規定:「前項公司應於章程訂明以年度盈餘提撥一定比率為基層員工調整薪資或分派酬勞。但公司尚有累積虧損時,應予彌補。」] [7: 證券交易法第14條第7項規定:「前項調整薪資或分派酬勞金額,得自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減除之。」]
《公司法》第235條之1規定:「公司應於章程訂明以當年度獲利狀況之定額或比率,分派員工酬勞。但公司尚有累積虧損時,應予彌補。」而依前揭《證券交易法》第 14 條第6項修正內容,主要強調上市櫃公司應於章程訂明所提撥一定比率之盈餘係為「基層員工」調整薪資或分派酬勞,相較於《公司法》規定,新修正的《證券交易法》更著重於「基層員工」的保障,避免多數盈餘獲利仍流向中高階主管或企業領導人。透過這種盈餘重新分配的方式,可提高基層員工的向心力,在大缺工時代更有利於留住人才[footnoteRef:8]。爰建議主管機關參酌此次《證券交易法》第 14 條之修正意旨,研議評估修正《公司法》第235條之1規定:「公司應於章程訂明以當年度獲利狀況之定額或比率,分派員工酬勞
及調整基層員工薪資。但公司尚有累積虧損時,應予彌補。」 [8: 溫為翔,「證交法修正三讀通過!上市櫃公司有盈餘,就要分給基層員工加薪」,經理人,2024年7月17日,網址: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889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7日。]
撰稿人:曾耀民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4473/File_19819997.docx |
R02605 | 從複合式災害探討校園防災教育法制問題 | 災害防救法 | 蔡月秋 | 2024-10-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5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複合式災害探討校園防災教育法制問題
2、
議題所涉法規
災害防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某科技大學為提升住宿學生對天然及人為災害的應變能力,每年定期依教育部國家防災日的政策,辦理學生宿舍複合式防災疏散演練,讓學生更熟悉防震、防災及避難的知識與技能,以防患於未然。該項演練結合國家防災日防災教育宣導,除可強化校園的防災應變能力,有效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也藉此機會讓學生平日就建立防火、防災的觀念,將複合式防災觀念融入於日常生活中,達到防災教育的最大宣導效果
。
四、問題爭點
因應複合式災害的多樣化型態,對人類危害將更嚴重,已非傳統災害防救教育可以完全涵蓋其影響範圍,爰有必要檢討相關法制規定及因應措施。
五、探討研析
(1)
研擬強化因應複合式災害之知識技能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所定義的「防災教育」,是指防治災害教育,其根本的概念並非企圖控制災害發生,而是減緩災害發生時或災後對人類所造成的傷害。其目的在於提升民眾對災害的認識,進而了解災前準備和緊急應變的重要,培養民眾具備良好的防災知識,強化抗災的能力,減少人民和社會的災害損失
。
日本曾於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震災,包括地震伴隨而來的巨大海嘯及餘震引發的大規模災害,讓日本省思複合式災害的防救行為,自2019年度起,日本開始將校園防災與安全列為教育學程之必修課程。鑒於校園內可能發生災害事件或意外事故,以及東日本大地震的經驗教訓,校園防災與安全列為必修課程的主要目的在培養教育學程學生日後成為教師時,面臨複合式災害所需的危機管理與災害事件發生後的適當因應措施
。再者,高度仰賴學校做為防災傳播管道的現代社會,若對於防災教育師資的培育,有必要將災害防救知識納入缺乏整體性的規劃
,透過法制規範明確其應實施事項。經查災害防救法尚無規範學校教師所必備之知識,對於校園發生複合式災害時,教師往往是作為第一線人員,須面對災害危機處理及善後,爰建議將災害防救知識納入規範,建議於災害防救法第22條第1項:「為減少災害發生或防止災害擴大,各級政府平時應依權責實施下列減災事項,並鼓勵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體、公司、商業、有限合夥主動或協助辦理:……二、災害防救教育、訓練
、觀念宣導
及專業知識培養
。」俾利學校教師具有專業技能知識以面對複合式災害時,並有足夠之危機處理能力,將災害降至最低。
(2)
具災害高風險學校應依據地區災害防救計畫,訂定各校災防計畫,以強化學校災害防救能力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域,如何營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影響甚鉅。校園安全關乎教職員的工作環境以及學生的學習環境,當校園安全受到天然災害侵襲時,將導致學校建築物、設備以及人員的損傷,而校園安全維護則涉及學校如何因應及處置該些天然災害事件。校園安全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現行相關法規雖難以精確其定義,然依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第三點,亦包括天然災害、疾病等各類事件,均列入校園安全通報之範圍
。因此,如何針對災害高風險可能地區之學校進行普查及列為加強重點預防措施的規劃,亦屬各主管機關在災害防救計畫中所應納入之範圍。
依據災害防救法第20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應依災害防救基本計畫、相關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及地區災害潛勢特性,擬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經各該災害防救會報核定後實施,並報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備查。」同條第4項規定:「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應依上級災害防救計畫及地區災害潛勢特性,擬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經各該災害防救會報核定後實施,並報所屬上級災害防救會報備查。」前開兩項條文均規定各地方政府或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應考量地區災害潛勢特性,擬定地區災害防救計畫,尤其位居山地原住民地區或偏遠地區內具災害高風險的學校,均有必要依據該地區災害防救計畫,訂定各學校或機構災害防救計畫及相關具體作為。爰建議教育部主管各級學校及所屬機構災害防救要點第4點配合災害防救法修正:「學校及機構應結合所在地區災害潛勢特性,
依據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訂定
學校或機構
災害防救計畫及相關具體作為;本部得訪視其辦理情形。」以強化地方政府辦理學校防災教育工作、輔導轄屬各級學校強化校園防災教育及校園災害管理工作,並提升學校師生防災素養及學校災害防救能力。
撰稿人:蔡月秋
�中央社,<南臺科大提升校園防災教育 實施住宿學生複合式防災演練>,2024年9月18日,網址:https://www.msn.com/zh-tw/news/other/%E5%8D%97%E8%87%BA%E7%A7%91%E5%A4%A7%E6%8F%90%E5%8D%87%E6%A0%A1%E5%9C%92%E9%98%B2%E7%81%BD%E6%95%99%E8%82%B2-%E5%AF%A6%E6%96%BD%E4%BD%8F%E5%AE%BF%E5%AD%B8%E7%94%9F%E8%A4%87%E5%90%88%E5%BC%8F%E9%98%B2%E7%81%BD%E6%BC%94%E7%B7%B4/ar-AA1qK0TZ?ocid=msedgdhp&pc=U531&cvid=a03f5030f8c842e4b8b3c42bfe5573b0&ei=8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9日。
� 翻轉教育,<防災教育-孩子一定要知道的防災守則:知識圖卡、緊急救難包>,2023年9月19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teacher_resource/312"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teacher_resource/31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6日。
� 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日本將校園安全列入教育學程必修課程>,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年2月3日,網址: 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204087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7日。
�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防災教育白皮書>,2004年10月,網址: 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mp=teric_b&xItem=2057907&ctNode=64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7日。
�王令宜,<各國維護校園安全的因應作為>,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89期 ,2019年11月,網址: � HYPERLINK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189&content_no=3346"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189&content_no=334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6日。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4037/File_19819483.doc |
R02604 | 新興電子煙毒防制相關法制研析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菸害防制法;先驅化學品工業原料之種類及申報檢查辦法 | 楊蕙如 | 2024-10-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4
一、題目:新興電子煙毒防制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菸害防制法、先驅化學品工業原料之種類及申報檢查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一款名為「喪屍煙彈」的「依托咪酯」(Etomidate)電子煙近年快速蔓延,依托咪酯本是醫療用途的麻醉劑
,卻被非法改造為電子煙後,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吸食者毒駕更造成多起重大事故。今(113)年7月一名男性吸食依托咪酯後駕車肇事,撞上一名巡邏警員送醫不治
。9月發生重大車禍造成一死六傷,肇事男子坦承吸食依托咪酯
。
(二)不同於安非他命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依托咪酯的效果是抑制中樞神經,會讓人意識不清。現今常見將依托咪酯混和化學原料,加熱製成電子煙油,以電子煙方式施用,吸食後會出現如同「殭屍」般無法思考、無法控制身體、異常顫抖等行為,又被稱作「喪屍毒品」,透過年輕人接受度高的電子煙型態,當作毒品販售濫用,造成身體危害
。
四、問題爭點
不法集團利用各國管制法令與我國毒品管制之差異,取得原料(化學品或藥品)後進入國內再合成製成毒品,由於管理上游原料之法規範層級較低,且毒品納管法制流程耗時,趕不上新興毒品「變種」新增之速度,法規空窗期難以遏止新興毒品之流行氾濫。
五、探討研析
(一) 聯合國呼籲各國採取行動以遏制新興合成毒品氾濫
「依托咪酯」屬新興毒品,新興毒品又稱新興影響精神物質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NPS),是近年來興起之濫用藥物的統稱,它並非「新發明」(newly invented)而是「新的不當使用」(newly misused),其出現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規避法律對於(尚未定義或審查中的)毒品的管制。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指出,全球合成毒品市場(包括特定類別興奮劑和新興影響精神物質)的擴張是最近出現的現象。該等新興合成毒品之數量持續增加,並已超過國際管制物質的總數,其對公眾構成健康風險,但人們對其認識極為有限。合成毒品對社會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聯合國建議各國要採取整合性的措施以為因應
。
(二)執行毒品先驅化學品原料查緝及溯源,建議加重未依規定進行工業原料之申報,或規避、妨礙檢查者之處罰
由於現今新興毒品多是藉由簡單改變現有毒品之化學結構式,規避現有法規及法律制裁,故防制毒品應加強防毒作為,監控新興毒品之發展及製造趨勢,一旦發現有濫用及流供製毒之可能性,應及時提出預警。對於可供製毒使用之毒品先驅原料流向個人及異常之廠商,經濟部及衛生福利部應主動函請偵辦。依「先驅化學品工業原料之種類及申報檢查辦法」第3條規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下稱本條例)
所稱先驅化學品工業原料,係指可流供製造毒品之原料,依其特性分為甲、乙二類
。依本條例第31條第3項及第4項規定,未依規定進行工業原料之申報,或規避、妨礙檢查者,處新臺幣(下同)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
。然相較於本條例第4條第5項「製造、運輸、販賣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50萬元以下罰金。」,對於製造販賣供製毒之「器具」處罰重,而對於可能流供製毒之「原料」之規避檢查等處罰反而較輕。建議本條例第31條加重罰鍰金額或配合其他處罰方式,以遏止相關原料流供製毒、落實源頭管理。
(三)納管毒品作業期間是否為暫時(緊急)禁令,容待審慎評估討論
我國新修正之菸害防制法於112年3月22日施行,全面禁止包含電子煙(類菸品)在內之各式類菸品並加重罰責,製造或輸入業者若有製造、輸入、廣告各式電子煙之類菸品或其組合元件之行為,最高處5千萬元罰鍰。依修正通過之菸害防制法第15條規定,禁止任何人製造、輸入、販賣(包括透過網路、實體店面及面交)、供應(提供他人使用)、展示或廣告(製作廣告、接受傳播或刊載)各式類菸品或其組合元件
。
我國菸害防制法全面禁止使用、販售電子煙,但仍有電子煙混雜毒品進入校園
。使用電子煙查獲者僅有行政裁罰最高1萬元
,若電子煙裡摻雜「毒品」則涉及刑事的毒品罪
。含有依托咪酯這種「上頭電子煙」在中國大陸去年10月已經列為毒品
;我國今年6月13日法務部毒品審議委員會(下稱毒審會)決議,將依托咪酯、美托咪酯(Metomidate)、異丙帕酯(Isopropyl 1-(1-phenylethyl)-1H-imidazole-5- carboxylate)3類成分,列為第三級毒品。完成法制作業後行政院業於113年8月5日公告依托咪酯3類成分列為第三級毒品管制
。因此無正當理由持有或施用依托咪酯,依本條例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
,若持有依托咪酯純質淨重5公克以上,或是有其他製造、運輸、販賣、意圖販賣而持有、以強暴脅迫欺瞞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人施用、引誘他人施用、轉讓等等更高度的行為,則依本條例第4條至第8條及第11條處包含自由刑(得併科罰金)之處罰。
由於毒審會之法制作業辦理完成後正式由行政院公告、納管一般約需2至4個月時間,例如依托咪酯在6至8月的法制作業期間仍增加許多販售、吸食甚至致死之案件。由於新興毒品的種類增加快速,法規修訂之速度往往落後其推陳出新的速度,學者指出,主管機關未來其他新興毒品在毒審法制作業期間評估暫時(緊急)禁令
(temporary/emergency bans)之可行性,以阻斷不法人士乘隙續為取得原料及製毒之管道及動機。惟暫時性管制雖有其時效,仍須考量「授權明確性」原則,是否為暫時(緊急)禁令,容待審慎評估討論。
撰稿人:楊蕙如
� 依托咪酯原本是管制用藥,是一種作用於中樞神經的鎮定劑,臨床醫師為病人插管時,以靜脈注射方式,使用該藥物讓病人短暫昏睡,以完成插管,依托咪酯藥效來得快,恢復時間也短,屬於短效麻醉劑。
� 依托咪酯會對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性的損害。警方今年於7月初查緝轟趴販毒,發現5男2女藥腳群聚施用毒品後全數癱軟,當場查扣海洛因、安非他命,及含「依托咪酯」成分被稱為「喪屍毒品」的麻醉煙彈18顆及麻醉煙彈原料6瓶等證物。該等毒販透過自行調配的比例裝填至空煙彈內吸食及售賣。
� 林琮恩,三重男吸「依托咪酯」撞死警 毒物醫曝「殭屍毒品」致命風險,聯合新聞網,113年7月1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09325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日。
� 新竹市虎林國中十六日發生重大車禍造成一死六傷悲劇,肇事的卅四歲男子彭柏超坦承吸食俗稱「喪屍煙彈」的依托咪酯,警訊後移送新竹地檢署偵辦;檢方複訊後,認為彭男涉犯刑法施用毒品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致人於死等罪嫌重大,廖雪茹、蔡彰盛,肇事駕駛彭男超坦承吸食依托咪酯,113年9月18日,�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667611"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66761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日。
� 吸了變喪屍!5男2女毒趴嗨到癱軟 驚見依托咪酯麻醉煙彈,自由時報電子報,113年7月8日,� HYPERLINK "https://video.ltn.com.tw/article/4DdTXgr3ogM/PLI7xntdRxhw0r6oz4YWJY9xRScLkoe0Wi" �https://video.ltn.com.tw/article/4DdTXgr3ogM/PLI7xntdRxhw0r6oz4YWJY9xRScLkoe0Wi�,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4日。
�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網址: � HYPERLINK "https://www.unodc.org/unodc/en/scientists/smart-new.html" �https://www.unodc.org/unodc/en/scientists/smart-new.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4日。
� 先驅化學品工業原料之種類及申報檢查辦法第 1 條:「本辦法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以下簡稱本條例)第三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爰「本條例」係指「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 先驅化學品工業原料之種類及申報檢查辦法第 3 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先驅化學品工業原料,係指可流供製造毒品之原料,依其特性分為二類,其品項如下:
一、甲類(參與反應並成為毒品之化學結構一部分者或經主管機關公告列入之製毒化學品):醋酸酐(乙酐)、苯醋酸、氨茴酸(鄰-胺基苯甲酸)、2-乙醯胺基苯甲酸(N-乙醯-鄰-胺基苯甲酸)、異黃樟油素、胡椒醛(3,4-亞甲基二氧基苯甲醛)、黃樟油素、1-(1,3-苯並二噁茂-5-基)-2-丙酮、六氫吡啶、亞硫醯氯、氯化鈀、紅磷、碘、氫碘酸、次磷酸、甲胺、苯乙腈等項(如附表一)。
二、乙類(參與反應或未參與反應並不成為毒品之化學結構一部分者):比重達1.2或濃度達39.1w/w%之氯化氫(鹽酸)、比重達1.84或濃度95至98w/w%之硫酸、過錳酸鉀、甲苯、二乙醚(乙醚)、丙酮、丁酮(甲基乙基酮)、苯甲酸乙酯等項(如附表二)。」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31 條:「經濟部為防制先驅化學品之工業原料流供製造毒品,得命廠商申報該項工業原料之種類及輸出入、生產、銷售、使用、貯存之流程、數量,並得檢查其簿冊及場所;廠商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前項工業原料之種類及申報、檢查辦法,由經濟部定之。
違反第一項之規定不為申報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補報
,屆期仍未補報者,按日連續處罰。
規避、妨礙或拒絕第一項之檢查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及強制檢查。
依前二項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屆期未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 基於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第七次締約方會議(COP7)建議各締約方以法令規定禁止或管制之尼古丁及非尼古丁電子傳送組合(ENDS and ENNDS,俗稱電子煙)。另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推估超過五萬七千名青少年正在使用電子煙,考量「電子煙及相關類菸品」存在各種已知與未知之健康危害,及未來可能以各種名稱、添加物、使用方式上市,為保護國民健康,爰增訂菸害防制法第15條第1項第2款規定,禁止「類菸品」或其組合元件之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或廣告。詳見: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462號 政府提案第17689號),111年2月23日印發,政423-424。
� 台灣目前仍全面禁止使用與販售電子煙和加熱煙,但衛福部統計,青少年電子煙使用比率,3年內從2.7%成長到6.6%,目前在社群平台仍有不少銷售資訊,有的標榜加了大麻,甚至還有的摻入麻醉藥物「依托咪酯」,詳見:青少電子煙用率3年增近4% 部分摻雜毒品立委籲具體防制
,113年6月12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9967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9日。
� 菸害防制法第40條第3項規定:「違反第十五條第二項規定,使用類菸品或同條第一項第三款之指定菸品者,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
� 施用或持有毒品之處罰依毒品分級及毒品持有數量(純質淨重公克數)有別,參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 10 條、第11條及第 11條之1 。
� 由於依托咪酯的濫用模式多透過電子煙吸食,其在中國大陸俗稱「上頭電子煙」。
� 行政院公告中華民國113年8月5日(補登)院臺法字第1131020962號,修正「毒品之分級及品項」部分分級及品項,並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八月五日生效。詳見行政院公報,第30卷,第146期,113年8月6日。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1條之1第2項:「無正當理由持有或施用第三級或第四級毒品者,處新
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並應限期令其接受四小時以上八小時以下之毒品危害講習。」
� 暫時(緊急)禁令係主管當局得以經由法規性命令,針對具有「立即風險」或「危險」且對公共健康造成威脅的新興影響精神物質,迅速導入類似適用於違禁製造或交易藥物的管制,再經主管當局評估健康問題後,做出有關管制的最終決定。暫時性管制有其時效,依據暫時性法規進行的藥物管制通常對於個人使用的數量罰則較輕或並無罰則,而是以製造、進出口及供應為管制重點。詳見:楊士隆、李志恒、謝右文、鄭元皓、林世智,新興毒品趨勢調查與防治對策之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發行),第19期,107年12月,頁9。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808/File_19819132.doc |
R02603 | 委託出席股東會之法制問題研析 | 公司法;證券交易法;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委託書規則 | 彭文暉 | 2024-10-1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委託出席股東會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司法、證券交易法、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委託書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報載有2家金融控股公司宣布進行併購,不同立場股東於召開股東臨時會前,透過委託書通路商徵求委託書,徵求價碼超越以往行情[footnoteRef:1]。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就此表示,不允許委託書徵求過程踩到法律紅線或有違反資本市場相關規定之行為,強調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委託書規則(下稱委託書規則)明定禁止價購委託書,委託書徵求人若有價購委託書行為且事證明確,除依證券交易法(下稱證交法)第178條第1項第7款規定處新臺幣(下同)24萬元以上480萬元以下罰鍰,另依委託書規則第22條規定、第5條第2項第6款規定,其代理之表決權不予計算,並得限制1年內不得擔任徵求人或辦理代為處理徵求事務[footnoteRef:2]。 [1: 陳永吉,新光金委託書行情出爐 每張僅21元,自由時報,113年9月19日,第A7版。] [2: 謝方娪,新光股東互槓拚委託書徵求 金管會:不允許踩法律紅線,中央社,113年9月19日,國內財經。]
(二)論者指出依現行法規,價購委託書屬違法行為,但管理法制上使用行政命令(委託書規則第11條第1項第1款)禁止價購,仍存有疑慮,如證交法第25條之1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委託書之「取得方式」,似未明文授權訂定禁止價購;以行政命令禁止價購委託書,法院可能會認為欠缺法律明確授權而拒絕適用;現行規範實際上仍無法達成杜絕表決權買賣之目的等[footnoteRef:3]。 [3: 賴英照,買賣委託書違法嗎?,經濟日報,113年9月25日,第A4版。]
四、問題爭點
(一)證交法與公司法對於委託書使用之差別規範。
(二)證交法與委託書規則所定禁止價購委託書之規範,恐有未符「授權明確性」原則之要求。
(三)委託書規則關於禁止價購委託書之規範適用,似有未符「法律明確性」原則之疑慮。
(四)禁止價購委託書之規範機制,似可再予檢討是否確符「比例原則」之要求。
五、探討研析
(一)委託出席股東會之相關規範
依公司法第177條第1項規定:「股東得於每次股東會,出具委託書,載明授權範圍,委託代理人,出席股東會。但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證券主管機關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另證交法第25條之1規定:「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委託書,應予限制、取締或管理;其徵求人、受託代理人與代為處理徵求事務者之資格條件、委託書之格式、取得、徵求與受託方式、代理之股數、統計驗證、使用委託書代理表決權不予計算之情事、應申報與備置之文件、資料提供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是主管機關爰據以訂定委託書規則作為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下稱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委託書之管理規範。
析言之,公司法第177條規定乃便利公司股東實質參與股東會之一般規範,證交法第25條之1規定則係公開發行公司委託出席股東會之特別規定與授權依據,而委託書規則係公開發行公司使用委託書應遵行事項之具體規範。由是,現行法規對於委託書之使用,係因該公司是否屬公開發行公司而異其管理。查委託書規則第11條第1項第1款規定,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委託書之取得「不得以給付金錢或其他利益為條件」,惟因非公開發行公司並無委託書規則之適用[footnoteRef:4],解釋上即非不得以價購方式取得委託書。 [4: 經濟部95年1月10日經商字第09502001900號函。]
(二)委託書規則之母法授權範圍
經查為就委託代理加以限制及管理,以防少數股東藉徵求委託書而操縱股東會,證交法於民國72年增訂第25條之1,明定「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委託書應予限制、取締或管理;其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嗣為符法律授權明確性及依法行政原則,復於94年修正該條第1項規定,增訂主管機關訂定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委託書規則之相關內容[footnoteRef:5]如現行規定。 [5: 立法院法律系統,法條沿革/證券交易法,網址: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64169ABF3F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01542113071600^00010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7日。]
就前開證交法規範內容之文義言,不論增訂之初或嗣後修正均未明文或授權主管機關得禁止價購委託書。然現行委託書規則第11條第1項第1款卻明定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委託書之取得,不得以給付金錢或其他利益為條件,則該委託書禁止價購之規範是否與證交法所授權之目的、內容、範圍相符?有無逾越母法規定,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似非無疑。
按司法院釋字第619號解釋理由書指出:「對於人民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處以裁罰性之行政處分,涉及人民權利之限制,其處罰之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應由法律定之,以命令為之者,應有法律明確授權,始符合憲法第23條法律保留原則之意旨(本院釋字第394號、第402號解釋參照)。」準此,若認公開發行公司委託出席股東會之委託書,確有禁止以價購方式取得之必要,考量證交法尚無明文規範,為符「授權明確性」原則,主管機關允宜修正證交法予以明定,俾得據依同法第178條第1項第7款規定裁罰。
(三)禁止價購委託書之規範疑義
委託書規則第11條第1項第1款規定,出席股東會委託書之取得,不得以給付金錢或其他利益為條件。但代為發放股東會紀念品或徵求人支付予代為處理徵求事務者之合理費用,不在此限。就所定規範內容分析,解釋上似係禁止徵求人以金錢等為對價向股東收購委託書,而未涵括股東主動出售委託書之行為。
另依前開規則第3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委託書得以公告、廣告、牌示、廣播、電傳視訊、信函、電話、發表會、說明會、拜訪、詢問等徵求方式取得,抑或以受股東主動委託之非屬徵求方式取得。亦即委託書之取得,可包括徵求人之徵求取得及股東之主動委託取得等方式。惟論者[footnoteRef:6]指出實務運作上,不論委託書是否以徵求方式取得,皆納屬禁止價購行為之規範範疇,已限制股東行使財產權之自由。由是,現行委託書規則第11條第1項第1款之規範,似有未符「法律明確性」原則要求之疑慮,主管機關或可研議須否酌予修正,以資釐清。 [6: 戴銘昇,〈禁止價購委託書20 年-合法性及正當性之再度省思〉,《台灣法學雜誌》,第310期,105年12月,頁96。]
(四)禁止價購委託書之規範妥適性
依委託書規則第11條第1項第1款規定,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之委託書,禁止以價購方式取得。按上開規則所由授權之證交法第25條之1規定,查其增訂理由乃為防止少數股東藉徵求委託書而操縱股東會,而主管機關訂定委託書規則之主要目的,亦在避免不肖股東利用委託書爭奪公司經營權。
惟論者[footnoteRef:7]指出禁止價購委託書倘係為杜絕買賣表決權之行為,現行規範恐難加以實現。按現行禁止價購委託書之規範效力,僅及所取得附麗於委託書之表決權,而不及未附麗於委託書之「裸表決權」。亦即不經徵取股東委託書,逕以金錢直接收買股東表決權者,亦可發生與徵取委託書相同之效果,卻不在委託書規則第11條第1項第1款禁止之列。爰建議主管機關針對現行禁止價購委託書之規範機制,檢討所採方法與為達目的間之關聯性與必要性,以及所涉相關利益有無顯失均衡,以符「比例原則」之要求。 [7: 賴英照,同註3;戴銘昇,同註6,頁12。]
撰稿人:彭文暉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766/File_19818985.docx |
R02602 | 簡易式滅火器具管理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 消防法;商品標示法;消費者保護法 | 蔡琮浩 | 2024-10-1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2
議題研析
一、題目:簡易式滅火器具管理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消防法、商品標示法、消費者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某處鐵皮倉庫發生火警,倉庫內囤放數千瓶簡易式水基型滅火器具,初步調查起火原因與滅火器具無關,但滅火用的滅火器具卻全遭火滅。火場內被炸飛的滅火器具,瓶身及噴嘴遇高溫亦融化或破裂。媒體指出[footnoteRef:1],該商品多於網路販售,網標價格不低,許多民眾購買放車上或廚房使用,非危險物品但也非屬滅火器認可適用範圍,因此沒有特別管制。 [1: 洪彩綸、陳書賢,火災救不了自己! 數千瓶簡易滅火器「全遭火滅」,TVBS新聞網,113年9月20日,網址:https://www.msn.com/zh-tw/news/national/%E7%81%AB%E7%81%BD%E6%95% 91%E4%B8%8D%E4%BA%86%E8%87%AA%E5%B7%B1-%E6%95%B8%E5%8D%83%E7%93%B6%E7%B 0%A1%E6%98%93%E6%BB%85%E7%81%AB%E5%99%A8-%E5%85%A8%E9%81%AD%E7%81%AB%E6 %BB%85/ar-AA1qLMYU?ocid=msedgntp&pc=U531&cvid=729a15d57a4b4da6a1b394b50b9b36f7&ei= 22,最後瀏覽日:113年10月2日。]
四、問題爭點
市面上販售之噴霧式、迷你型、便攜型並以固定狀態使用之簡易式滅火器具(指滅火效能值低於1或淨重900公克以下者[footnoteRef:2],下稱簡易式滅火器具),因非屬消防法(下稱本法)規範之滅火器,而得以一般商品販售,基於消防器材之使用時機攸關人民生命權保障,宜有積極管理之必要,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2: 依「滅火器認可基準」之「壹、技術規範及試驗方法」第4點「滅火效能值」規定,滅火器依規定之測試方法,除住宅用滅火器外,其滅火效能值應在1單位以上。另依「應實施認可之消防機具器材及設備」第2點規定:「應實施認可之消防機具、器材及設備,依其性質分類如下。但耐熱電線電纜及耐燃電纜因性質特殊,得不依序實施型式認可及個別認可:(一)機械類:除噴霧式簡易滅火器外之滅火器、滅火器用滅火藥劑……(第1項)。前項第一款所稱噴霧式簡易滅火器,指所充填滅火藥劑、氣體及液體等合計重量在九百公克以下,以水或其他滅火藥劑驅動噴射壓力進行滅火用之器具(第2項)。」]
五、探討研析
(一)簡易式滅火器具非屬本法規範之滅火器適用範圍
滅火器屬於消防器具,依本法第12條第1項規定:「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應實施認可之消防機具、器材及設備,非經中央主管機關所登錄機構之認可,並附加認可標示者,不得銷售、陳列或設置使用。」違反者依本法第39條第1項規定:「……違反第12條第1項規定,銷售或設置未經認可或未附加認可標示之消防器具、器材或設備者,處新臺幣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其陳列經勸導改善仍未改善者,處新臺幣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中央主管機關依本法第12條第5項規定[footnoteRef:3],訂有「滅火器認可基準」(下稱認可基準),依認可基準第2點之定義:「滅火器:指使用水或其他滅火藥劑……驅動噴射壓力,進行滅火用之器具,且由人力操作者。但以固定狀態使用及噴霧式簡易滅火器具,不適用之」。換言之,市售之簡易式滅火器具目前並不屬於本法規範之滅火器適用範圍,無須經中央主管機關所登錄機構之認可並附加認可標示,而以一般商品販售。 [3: 消防法第12條第5項規定:「第一項所定消防機具、器材及設備之構造、材質、性能、認可試驗內容、批次之認定、試驗結果之判定、主要試驗設備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標準,分別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二)簡易式滅火器具有關消費者保護法及商品標示法之規定
簡易式滅火器具由於目前不屬於本法規範之滅火器,故得以一般商品販售。依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第4條規定:「企業經營者對於其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應重視消費者之健康與安全,並向消費者說明商品或服務之使用方法,維護交易之公平,提供消費者充分與正確之資訊,及實施其他必要之消費者保護措施。」同法第7條第2項規定:「商品或服務具有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財產之可能者,應於明顯處為警告標示及緊急處理危險之方法。」
另依消保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企業經營者應依商品標示法等法令為商品或服務之標示。」商品標示法第6條第1項則規定:「商品應標示下列事項:一、商品名稱。二、依下列情形之一,標示國內廠商之名稱、地址及服務電話:(一)國內製造之商品:製造商、委製商或分裝商。(二)進口之商品:進口商或分裝商。三、原產地。四、主要成分或材料。五、淨重、容量、數量或度量等;其淨重、容量、數量或度量應標示法定度量衡單位。……六、國曆或西曆之製造年月或年週。有時效性者,應加註有效日期或有效期間。七、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應標示事項。」惟簡易式滅火器具既屬救災之一般商品,是否有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財產之虞而須依消保法第7條第2項規定標示,容有討論空間。檢視目前市面上販售之簡易式滅火器具,多僅依商品標示法第6條第1項規定標示商品名稱、原產地、主要成分或材料、淨重、尺寸、製造年月、有效日期或有效期間等商品資訊。
(三)建議將使用相關警語標示列為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應標示事項
簡易式滅火器具因無指示壓力錶,故難以判斷壓力是否充足或需更換,且因容量小,在噴出藥劑後,易因壓力降低而產生滅火距離逐漸縮短進而減損滅火效果之情形,研究也發現,市面販售之簡易式滅火器具,不同廠牌之器具滅火效能差異極大,甚至有標示可撲滅火災類型之簡易式滅火器具,最後試驗結果卻完全無法撲滅或無法噴發藥劑之情形[footnoteRef:4],顯見其滅火效能實有待確認。亦因缺乏定期檢驗等機制易有裝填藥劑老化、不堪使用等情形,而有清楚標示警語之必要。惟因簡易式滅火器具依商品標示法之規定,僅須標示商品名稱、產地、製造時間等基本標示,且因簡易式滅火器具目前並非屬本法規範之適用範圍,亦無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應標示事項,似有不足。 [4: 江怡儒,簡易式滅火器性能及法規比較之評估研究,吳鳳科技大學消防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04年6月,頁76-81。]
火災現場的平均反應時間只有30秒,在火勢剛發生的前期抑制火苗是自救勝於人救的關鍵[footnoteRef:5],火場危急之際若誤信簡易式滅火器具的效能,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生命傷害,基於消防器具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爰建議依商品標示法第6條第1項第7款之規定,將提醒使用者操作時應注意事項、適用之火災類型[footnoteRef:6]、商品滅火效能(如可安全滅火距離、噴射範圍)、擺放場所等重要警語標示列為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應標示事項。 [5: 葉俶題,滅火器與火警探測器的種類、選擇、購買注意事項,消費者報導,第470期,109年6月,頁67。] [6: 依「滅火器認可基準」,火災類型分成A類火災(又稱普通火災,指木材、紙張、纖維、棉毛、塑膠、橡膠等之可燃性固體引起之火災)、B類火災(又稱油類火災,指石油類、有機溶劑、油漆類、油脂類等可燃性液體及可燃性固體引起之火災)、C類火災(又稱電氣火災,指電氣配線、馬達、引擎、變壓器、配電盤等通電中之電氣機械器具及電氣設備引起之火災)及D類火災(又稱金屬火災,指鈉、鉀、鎂、鋰與鋯等金屬物質引起之火災),各有不同適用之滅火器。]
(四)研議明定簡易式滅火器具不得以滅火器稱之,避免消費者誤解
依認可基準規定,滅火器依不同適用之火災類型而有不同之藥劑,均須取得型式認可,不同滅火效能值之滅火器有對應之滅火試驗,操作機構、耐蝕及防鏽、老化及噴射性能、振動(車用)試驗、液位標示、護蓋、墊圈、軟管、噴嘴、過濾網、驅動氣體等,甚至使用溫度及容器材質厚度、耐壓度、耐衝擊強度、充填比等均有明確之標準規範,也應有防止滅火藥劑洩漏之裝置、指示壓力錶、滅火器資訊標示[footnoteRef:7]等規定。 [7: 「滅火器認可基準」之「壹、技術規範及試驗方法」第34點「標示」第1款:「本基準所規定之標示應為不易磨滅之方式予以標示,……(一)……滅火器本體容器(包括進口產品),應用中文以不易磨滅之方法,在滅火器設置狀態下,以軟管或噴嘴左方90度位置為中心,左右不超過150度之範圍內,標示下列事項:1.設備名稱及型號。2.廠牌名稱或商標。3.型式、型式認可號碼。4.製造年月。5.使用溫度範圍。6.不可使用於B類火災、C類火災者,應標明。7.對A類火災及B類火災之滅火效能值。8.噴射時間。9.噴射距離。10.製造號碼或製造批號。11.使用方法及圖示。12.製造廠商(名稱、電話、地址及商品原產地。屬進口產品者,並應標示進口商名稱、電話、地址及產地名稱)。13.施以水壓試驗之壓力值。14.應設安全閥者應標示安全閥之作動壓力。15.充填滅火藥劑之容量或重量。16.總重量(所充填滅火藥劑以容量表示者除外)。17.使用操作上應注意事項(至少應包括汰換判定方法、自行檢查頻率及安全放置位置等)。18.加壓式滅火器或蓄壓式滅火器。」]
換言之,合格之滅火器必須符合認可基準訂定的規範並經主管機關嚴格檢驗及滅火效能測試後,始可取得型式認可及個別認可合格之標示。另滅火器藥劑更換及充填每3年須委請廠商實施定期檢查並確認功能正常,則另有合格標示,若欠缺前揭認可標示,則屬違反本法第12條第1項規定之滅火器,依法不得銷售、陳列或設置使用。簡易式滅火器具因經認可基準排除適用,不在本法規範之適用範圍,而無須依本法之規範加以檢驗、認可及標示,惟在商品性質上,簡易式滅火器具又屬於具撲滅火災功能之消防器材類別,對一般民眾而言,以滅火器稱之恐易生混淆。
參酌消保法第4條規定略以,企業經營者對於其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應提供消費者充分與正確之資訊。按簡易式滅火器具為僅具有限程度滅火效果之商品,非屬依本法認可之滅火器,爰建議研議明定經認可基準排除適用之簡易式滅火器具不得以滅火器稱之,以避免消費者誤解簡易式滅火器具屬於本法規範之滅火器適用範圍。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760/File_19818973.docx |
R02601 | 歐盟監理金融併購案件相關法制於我國之借鏡 | 金融控股公司法 | 楊翔宇 | 2024-10-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1
議題研析
一、題目:歐盟監理金融併購案件相關法制於我國之借鏡
二、議題所涉法規
金融控股公司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三方民營金融機構間,合意對上非合意併購,震撼金融市場,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規劃依此案例全盤檢視現行法規,避免衍生股權、經營權紛爭,有助於維持金融市場秩序[footnoteRef:1]。金融機構投資、合併往往涉及股權收購,如以歐盟為例,「合併」(mergers)雖無歐盟法律規範,而係由個別參與國之國家法律所監管[footnoteRef:2],然而,歐洲央行作為歐洲銀行業監管機構,負責批准參與國所有銀行之「合格持股的收購」(acquisitions of qualifying holdings),亦即針對持股占銀行資本或投票權達到10%以上,或超過其他相關門檻(20%、30%或50%),而足以對其管理層產生重大影響之重大持股,必須事先經過歐洲央行評估、核准,俾確保合適的股東進入銀行體系[footnoteRef:3]。因此,鑑於歐盟金融併購案件若涉及股權之收購,須向歐洲央行申請核准,此與我國金控公司併購其他金控公司須向金管會申請核准之情形相似,爰探討歐盟監理機制規範,提出與我國法制上之差異及建議,或可作為我國參考。 [1: 邱金蘭,新光金併購案震撼市場 金管會全盤檢視法規 金金併 公開收購門檻升至50%,經濟日報,2024年9月24日,第A2版。] [2: European Central Bank,What is the ECB’s role in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2019年4月5日,網址:https://www.bankingsupervision.europa.eu/about/ssmexplained/html/bank_mergers_acquisitions.en.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日。] [3: European Central Bank,What is a qualifying holding,2016年3月18日,網址:https://www.bankingsupervision.europa.eu/about/ssmexplained/html/qh.en.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日。]
四、問題爭點
探討歐盟主管機關對於金融機構股權收購或併購案件,如何維護金融秩序,同時妥適評估其合適性,並自比較法觀點提出法制建議。
五、探討研析
1.
為維護金融秩序穩定,宜強化金融機構與主管機關間之先行溝通程序
依歐洲央行公布「銀行業合併之監管指引」(Guide on the supervisory approachto consolidation in the banking sector)指出,歐洲央行對併購交易之監管評估流程最多可包含3個階段:早期溝通(early communication)、申請(application)及執行(implementation)[footnoteRef:4],早期溝通係指在不違反歐盟「市場濫用法規」(Market Abuse Regulation[footnoteRef:5])的前提下,銀行業併購案之參與者應儘早與歐洲央行聯繫,以取得對該案的初步回饋,包括是否需要正式核准該交易之決定等,為最大化早期溝通效益,
建議各方在向市場參與者公開信息之前,盡可能先與歐洲央行聯絡。另在早期溝通階段,參與各方應向歐洲央行介紹擬合併業務的主要特徵、預期整合計畫等,使歐洲央行能準確及全面的初步評估,若在資訊充分情況下,歐洲央行將提供適當回饋,以利各方在後續計畫制定中納入考量[footnoteRef:6]。 [4: European Central Bank,《Guide on the supervisory approachto consolidation in the banking sector》,2020年,頁2,網址:https://www.bankingsupervision.europa.eu/ecb/pub/pdf/ssm.guideconsolidation2101~fb6f871dc2.en.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日。] [5: 市場濫用涵蓋金融市場非法行為概念,包含內線交易、非法揭露內線消息及市場操等影響市場透明度行為。詳參Commission de Surveillance du Secteur Financier, Luxembourg,Market abuse,2023年12月15日,網址:https://www.cssf.lu/en/market-abus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日。] [6: European Central Bank,同註4,頁3。]
觀察我國本次三方金控併購案中,發生業者將金管會對其申請併購案所為「緩議」決定,解讀為得再依金管會要求修訂計畫後重新送件,惟經金管會重申「緩議」就是反對等狀況[footnoteRef:7],足見金融主管機關與金融機構間就該併購案的認知存有顯著歧異。鑑於金融主管機關向來重視金融市場穩定、健全發展,並期盼金融機構應有同樣認知與義務等監理立場[footnoteRef:8],允宜參照歐洲央行監理評估流程,建立金融併購案之先行溝通程序,使金融機構在不違反金融市場禁止內線交易等非法行為的前提下,盡可能先行向金融主管機關諮詢,以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穩定及保障相關利害關係人權益。 [7: 魏喬怡,中信金搶親拚翻盤 金管會怒了:「緩議」就是反對,工商時報,2024年9月19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919701553-4303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日。] [8: 劉家瑜,金金併變「價格戰」或「三合一」?金管會:金融機構有義務維持市場穩定,商益,2024年8月27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yee.com/article/4471-shinkong-merg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9日。]
1.
金融主管機關審查金控併購案之法定時程或有檢討空間
依歐盟No.2013/36指令,或稱「資本要求指令」(Capital Requirements Directive, CRD)[footnoteRef:9]第22條規定,歐洲央行自接獲申請人(擬收購人)申請核准合格持股的「擬議收購」(proposed acquisition)時,最多有60個「工作日[footnoteRef:10]」(working days)進行評估,評估期間得請申請人補充進一步資訊,歐洲央行在接獲相關回復前,評估時效應予暫停,但暫停期間不得超過20個工作日;若有申請人受第三國監理等法定情事,可延長暫停期間,但不超過30個工作日,又歐洲央行屆期未以書面反對收購者,視為核准。換言之,歐洲央行審查合格持股收購案件之評估期限,原則上為60個工作日,倘要求當事人補充資料,則視個案情狀,評估期限最多延長至80或90個工作日。 [9: DIRECTIVE 2013/36/EU,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32013L003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日。] [10: 我國法制上有條文使用「營業日」用語(如金融控股公司法),亦有使用「工作日」用語(如公平交易法),鑑於該規範係限制主管機關之審查期間,似應以「工作日」用語較為妥適,亦符合原文「working days」意涵。]
相對於此,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6條第4項規定:「金融控股公司投資第2項第1款至第9款之事業,或第10款及第11款之事業時,主管機關自申請書件送達之次日起,分別於15個營業日內或30個營業日內,未表示反對者,視為已核准。……(下略)」限制主管機關准駁金控公司併購其他金控公司的審查期限僅有15個營業日。若申請案需要補件,依報載金管會說明[footnoteRef:11],實務上將要求當事人於一定期限內補件,在補件期間審查時效將暫停計算,俟補件完成後再延續計算。然而,金管會所採行「補正期間時效暫停」方式,並無法律明文規範,容有檢討空間。 [11: 朱漢崙,雙龍爭搶新光金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首度親上火線七大面向釋疑,2024年8月27日,聯合報,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4190/818916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3日。]
考量在數位化發展下,金控公司跨業經營業務廣泛、員工人數眾多,金融併購案預期對經濟社會影響層面較大,以及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6條規範之審查時效係於民國90年制定迄今未修正等情,建議參採上述歐盟「資本要求指令」、我國公平法第11條第7項及第8項[footnoteRef:12]規範結合申報體例,修正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6條第4項規定,放寬金融併購案之審查期間,並明定補正期間時效之計算方式[footnoteRef:13],以配合實務需要,較為周妥。 [12: 公平交易法第11條第7項及第8項:「事業自主管機關受理其提出完整申報資料之日起算30工作日內,不得為結合。但主管機關認為必要時,得將該期間縮短或延長,並以書面通知申報事業(第7項)。主管機關依前項但書延長之期間,不得逾60工作日;對於延長期間之申報案件,應依第13條規定作成決定(第8項)。」] [13: 例如歐盟「資本要求指令」規定自遞件時起算時效,補正期間時效暫停(與我國實務作法接近);我國公平法規定遞件至補正期間不計算時效,須確認備齊完整申報資料之日才開始起算。]
撰稿人:楊翔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712/File_19818874.docx |
R02600 | 德國飛航安全法背景調查規定簡介 | null | 陳韋佑 | 2024-10-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德國飛航安全法背景調查規定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近年國內關於危害飛航安全行為之事件,層出不窮。於國際防範恐怖攻擊的氛圍下,飛航安全最受民眾、航空公司及主管機關重視,依民用航空法規定
,散布危害飛航安全之不實訊息者,最重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為防堵恐怖攻擊,歐陸各國陸續強化飛航安全措施,以因應突如其來的襲擊行動,德國於2005年1月11日制定、2020年4月22日修正飛航安全法(Luftsicherheitsgesetz,LuftSiG),明文授權航空安全局得依法定程序對航空從業人員進行背景調查,決定任用與否或採取其他安全措施,爰介紹德國飛航安全法相關規範。
四、問題爭點
目前國內、外航空公司為確保飛航安全,於從業人員招募過程中,皆會進行背景調查,此涉及非公務機關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除以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9條第1項第5款
、第20條第1項第6款
規定「經當事人同意」為法律依據外,似無其他法律相關規範,爰簡介德國法制內容,以資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德國飛航安全法體例
德國飛航安全法於2005年
1月11日制定公布,同年月15日生效,最近1次修正於2020年4月22日,飛航安全法第1條明定該法立法目的,在防止對於民用航空安全之危害,特別是防止劫持飛機、破壞和恐怖攻擊。該法共分為總則、安全措施、軍隊支援與行政協助、管轄權與程序、罰款與處罰及附則6章,其中第2章「安全措施」,規範條文自第3條至第12條,共計14條條文,規範航空安全主管機關一般職權、飛航禁令、比例原則、主管機關特別職權、個人資料處理、背景調查、飛航安全登記冊、機場(航空站)營運商安全措施、航空公司安全措施、安全供應鏈相關人員安全措施、存取授權、安全設備、違禁物品、機長職務與權責。
(2)
嚴密的背景調查規定
對於飛航從業人員背景調查係規定於飛航安全法第7條,該條分列15項,分別規範應接受背景調查之對象(第1項)、可靠性評估(第1a項)、調查之開始(第2項)、調查範圍及事項(第3項)、向檢警機關取得資料(第4項)、受調查者陳述意見(第5項)、未完成調查之法律效果(第6項)、調查結果之通知(第7項)、主管機關通報義務(第8項、第9項)受調查者及雇主陳報義務(第9a項、第9b項)、資料傳輸(第10項)、資料銷毀(第11項)、異議(第12項),堪稱整部飛航安全法規範最複雜且完整的條文。
(3)
應接受背景調查之對象
第7條第1項
規定,為保護民用航空安全,航空安全局須對下列人員進行背景調查:
一、依第8條或第9條規定,需經常接觸機場安全區域或航空公司指定區域之從業人員。
二、機場、航空公司、航空工廠、維修公司、貨運、郵件、清潔公司,及其供應商或類似供應企業之員工。如上述公司使用其他公司的派遣員工,則視為上述公司的員工。
三、依第16a條第1項
受委任之人員或受委任之團體或法人執行該條任務之員工,及依歐盟實施規定附件第11.5點或第11.6點擔任航空安全培訓師或檢查員之人員。
四、依航空交通法第4條第1項第1句及第1條第2項第1款至第3款及第5款規定的航空駕駛員及相應的實習駕駛員。
五、機場協會成員或依航空交通法第1條第2項規定的航空駕駛員。
上述人員基於工作性質或地點關係,須接受航空安全局背景調查,上述人員通過可靠性評估後,始得進出機場安全區域或航空公司指定區域。
(4)
可靠性評估
第7條第1a項
規定略以,航空安全局根據個案之所有資料來評估相關人員可靠性。通常具有下列情形時,該人員缺乏可靠性:
一、因故意犯罪被判處60日以上徒刑或科罰金,且自最後判決生效日起算尚未滿5年。
二、因犯罪被判處1年以上徒刑,且自最後判決生效日起算尚未滿10年。
三、如果有實際證據證明該人員從事聯邦憲法保護法第3條第1項
所述之活動,或於過去10年內曾從事此類活動。
(5)
調查的範圍及事項
第7條第3項規定略以,為了進行背景調查,主管機關得為下列之查驗:
1、 查驗相關人員之身分。
2、 向各邦檢察、警察單位、國家安全機構、聯邦警察及海關、刑事調查局查詢,必要時得向聯邦刑事警察局、聯邦國家安全局、聯邦情報局、軍事安全局及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安全部檔案局請求關於可靠性評估之重要資訊。
3、 請求聯邦中央登記處、教育登記處及檢察機關登記處提供資訊。
4、 對於外國人員,得請求外國中央登記處提供資訊,必要時得向外國使(領)館查詢該人對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之影響。
5、 必要時,得請求機場營運商、航空公司、受調查人過去5年內雇主及當前雇主提供有關可靠性評估之重要資訊。
相關人員有配合調查之義務,必要時,應配合提出鑑定報告。如有證據顯示有濫用毒品、藥物或酒精之情形,應配合進行毒品等相關反應檢驗。即使完成背景調查後,始出現濫用毒品、藥物或酒精之情形,亦同。
(6)
結語
德國飛航安全法背景調查之規定,是基於全球防範恐怖攻擊所採取之立法措施,鑒於恐怖攻擊可能於襲擊前派員滲透組織內部,為防止內外接應之情事發生,對於航空公司從業人員及機場服務供應鏈之員工進行背景調查,確實防堵劫機或恐怖攻擊之可能,但實施背景調查必然會干預受調查者的工作、隱私及資訊自主等基本權利,爰須有法律明文規範,明定實施對象、範圍及相關程序規定,以符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之保障。
撰稿人:陳韋佑
� 民用航空法第105條規定:「未指定犯人向公務員、民用航空事業或活動團體之人員誣告犯危害飛航安全或設施,或散布危害飛航安全之不實訊息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第1項)。犯前項之罪,因而致生飛航安全危險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航空器毀損或人員傷亡者,處無期徒刑或5年以上有期徒刑(第2項)」。
�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9條第1項第5款(節錄):「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或處理,除第6條第1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有特定目的,並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五、經當事人同意」。
�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0條第1項第6款(節錄):「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利用,除第6條第1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於蒐集之特定目的必要範圍內為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為特定目的外之利用:……六、經當事人同意。」
�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7 Abs.1 LuftSiG:" (1)Zum Schutz vor Angriffen auf die Sicherheit des zivilen Luftverkehrs (§ 1) hat die Luftsicherheitsbehörde die Zuverlässigkeit folgender Personen zu überprüfen:
1.Personen, denen zur Ausübung einer beruflichen Tätigkeit nicht nur gelegentlich Zugang zum Sicherheitsbereich des Geländes eines Flugplatzes im Sinne des § 8 oder zu einem überlassenen Bereich eines Luftfahrtunternehmens im Sinne des § 9 gewährt werden soll,
2.Personal der Flugplatz- und Luftfahrtunternehmen, der Flugsicherungsorganisation sowie der Luftwerften und Instandhaltungsbetriebe, Fracht-, Post- und Reinigungsunternehmen sowie der Warenlieferanten und vergleichbarer Versorgungsunternehmen, insbesondere auch der Beteiligten an der sicheren Lieferkette, das auf Grund seiner Tätigkeit unmittelbaren Einfluss auf die Sicherheit des Luftverkehrs hat; sofern sich die vorgenannten Unternehmen des Personals anderer Unternehmen bedienen, steht dieses eigenem Personal gleich,
3.Natürliche Personen, die nach § 16a Absatz 1 als Beliehene eingesetzt werden oder die dort genannten Aufgaben für beliehene teilrechtsfähige Vereinigungen oder beliehene juristische Personen des Privatrechts wahrnehmen sollen, sowie Personen, die als Ausbilder oder EU-Validierungsprüfer für die Luftsicherheit nach den Ziffern 11.5. oder 11.6. des Anhangs der Durchführungsverordnung (EU) 2015/1998 tätig sind,
4.Luftfahrer im Sinne des § 4 Abs. 1 Satz 1 in Verbindung mit § 1 Abs. 2 Nr. 1 bis 3 und 5 des Luftverkehrsgesetzes und entsprechende Flugschüler sowie
5.Mitglieder von flugplatzansässigen Vereinen, Schülerpraktikanten oder Führer von Luftfahrzeugen im Sinne von § 1 Absatz 2 des Luftverkehrsgesetzes oder sonstige Berechtigte, denen nicht nur gelegentlich Zugang zu
a)dem Sicherheitsbereich des Geländes eines Flugplatzes im Sinne des § 8 oder
b)den überlassenen Bereichen nach § 9 Absatz 1 Nummer 2
gewährt werden soll.
Ein unmittelbarer Einfluss auf die Sicherheit des Luftverkehrs im Sinne von Satz 1 Nummer 2 ist insbesondere anzunehmen bei Personen, die in Sicherheitsbereichen oder in anderen Bereichen als Sicherheitsbereichen Kontrollen und Zugangskontrollen oder andere Sicherheitskontrollen durchführen oder die Verantwortung für die Durchführung dieser Kontrollen tragen."
� 德國飛航安全法第16a條第1項規定略以,航空安全局得將下列任務,委託自然人、具有法律行為能力之團體或法人執行:一、依第5條第1項至第3項實施安全檢查任務。二、依第9條第1項第2至第6句、第9條第3款、第9a條第2款和第10a條第2至第4款規定批准、認證及監測任務。
� §7 Abs.1a LuftSiG:"(1)Die Luftsicherheitsbehörde bewertet die Zuverlässigkeit der betroffenen Person auf Grund einer Gesamtwürdigung des Einzelfalles. In der Regel fehlt es an der erforderlichen Zuverlässigkeit,
1.wenn die betroffene Person wegen einer vorsätzlichen Straftat zu einer Freiheitsstrafe, Jugendstrafe oder Geldstrafe von mindestens 60 Tagessätzen oder mindestens zweimal zu einer geringeren Geldstrafe verurteilt worden ist, wenn seit dem Eintritt der Rechtskraft der letzten Verurteilung fünf Jahre noch nicht verstrichen sind,
2.wenn die betroffene Person wegen eines Verbrechens oder wegen sonstiger vorsätzlicher Straftaten zu einer Freiheitsstrafe von mindestens einem Jahr verurteilt worden ist, wenn seit dem Eintritt der Rechtskraft der letzten Verurteilung zehn Jahre noch nicht verstrichen sind,
3.wenn tatsächliche Anhaltspunkte dafür bestehen, dass die betroffene Person Bestrebungen nach §3 Absatz 1 des Bundesverfassungsschutzgesetzes verfolgt oder unterstützt oder in den letzten zehn Jahren verfolgt oder unterstützt hat.
Bei sonstigen Verurteilungen oder beim Vorliegen sonstiger Erkenntnisse ist im Wege der Gesamtwürdigung nach Satz 1 zu prüfen, ob sich daraus im Hinblick auf die Sicherheit des Luftverkehrs Zweifel an der Zuverlässigkeit der betroffenen Person ergeben. Als sonstige Erkenntnisse kommen insbesondere in Betracht:
1.laufende oder eingestellte Ermittlungs- oder Strafverfahren,
2.Sachverhalte, aus denen sich eine Erpressbarkeit durch Dritte ergibt,
3.Sachverhalte, aus denen sich Zweifel am Bekenntnis zur freiheitlichen demokratischen Grundordnung ergeben,
4.Alkohol-, Rauschmittel- oder Medikamentenabhängigkeit oder regelmäßiger Missbrauch dieser Substanzen,
5.Angabe von unterschiedlichen beziehungsweise falschen Identitäten bei behördlichen Vorgängen."
� §3 Abs.1 BVerfSchG:"(1) Aufgabe der Verfassungsschutzbehörden des Bundes und der Länder ist die Sammlung und Auswertung von Informationen, insbesondere von sach- und personenbezogenen Auskünften, Nachrichten und Unterlagen, über
1.Bestrebungen, die gegen die freiheitliche demokratische Grundordnung, den Bestand oder die Sicherheit des Bundes oder eines Landes gerichtet sind oder eine ungesetzliche Beeinträchtigung der Amtsführung der Verfassungsorgane des Bundes oder eines Landes oder ihrer Mitglieder zum Ziele haben,
2.sicherheitsgefährdende oder geheimdienstliche Tätigkeiten im Geltungsbereich dieses Gesetzes für eine fremde Macht,
3.Bestrebungen im Geltungsbereich dieses Gesetzes, die durch Anwendung von Gewalt oder darauf gerichtete Vorbereitungshandlungen auswärtige Belang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gefährden,
4.Bestrebungen im Geltungsbereich dieses Gesetzes, die gegen den Gedanken der Völkerverständigung (Artikel 9 Abs. 2 des Grundgesetzes), insbesondere gegen das friedliche Zusammenleben der Völker (Artikel 26 Abs. 1 des Grundgesetzes) gerichtet sind."德國聯邦憲法保護法第3條第1項規定,聯邦及各州憲法保護局任務是收集及評估資訊,特別是有關下列事項之事實及個人的報告、訊息及文件:1.對於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聯邦或州安全造成危害之活動,或旨在非法妨礙聯邦或州憲法機關及其成員職務執行之活動。2.於本法適用範圍內,從事外國勢力的安全威脅或情報活動。3.於本法適用範圍內,透過使用暴力或相關預備行為,危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外交事務之活動。4.在本法適用範圍內,牴觸國際諒解(德國基本法第9條第2項)理念,特別是牴觸民族和平共處(德國基本法第26條第1項)之活動。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666/File_19818639.doc |
R02599 | 民防法有關民防工作經費負擔規定之研析 | 民防法 | 林智勝 | 2024-10-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99
議題研析
一、題目:民防法有關民防工作經費負擔規定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防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內政部2024年8月28日預告「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本辦法於2002年12月訂定發布,迄今修正5次,內政部本次修正係為強化國家全社會韌性,使民防人力動員編組與訓練,能更即時應變突發事故或動態性變化的災害,以發揮民防力量之自衛、自救能力,守護社會安全及秩序
。
(二)草案指出,為使民防團隊訓練計畫內容更具體明確,因此明定民防總隊所屬各任務大隊每年度應實施1次或2次,召集編組成員全員參加,每次施以4小時以上訓練;民防團、民防分團、特種防護團、防護團及聯合防護團每年度應實施1次,召集編組成員1/3參加,每年施以4小時以上訓練
。爰此,其相關母法《民防法》之法制修正,容有討論空間。
四、問題爭點
《民防法》規定民防工作所需經費均由地方政府編列預算支應,
是否合理,尚存討論空間。
五、探討研析
(一)各國民防團隊組訓相關制度概況:
1.美國
美國1950年代通過「聯邦民防法」(Federal Civil Defense Act, FCDA)
及1970年代通過「災害救助法」(Disaster Relief Act)
2項法令,其立法目的在建立民防體系,以保護人民免於攻擊或天然災害以致於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基此,另建立專職災害處理機構,將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災害防救體制相結合,成立「聯邦民防局」(Federal Civil Defense Administration)
,允許聯邦政府在災難發生時向各州提供援助,使聯邦政府與地方災害防救體制相結合,經由危機管理過程的聯繋、支援與協調,讓聯邦政府與州政府間形成密切的夥伴關係。
2.日本
日本組織民眾防空襲和防災害的措施與行動,主要展現在防災組織體系、防災規劃體系及地下工程建設體系等方面。1961年制定之《災害對策基本法》
為日本災害防救之主要法源,中央負責訂定「災害預防」、「災害緊急因應對策」及「災後復原」等基本防災計畫。「中央防災會議」為中央防災主體;都道府縣之防災主體為「都道府縣防救災會議」,負責訂定及執行「地域防災計畫」,管轄轄區內市町村之防救災業務推展與協調;市町村防災主體為「市町村防救災會議」,訂定與執行「地域防災計畫」,並整合轄內相關防災單位及公共團體防救災資源。災害發生時,中央政府以災害大小,決定是否成立非常災害對策本部或緊急災害對策本部等。中央防災會議是日本防災方面最高行政權力機構,由內閣總理大臣擔任中央防災會議會長。
(二)《民防法》有關民防工作經費負擔規定,尚存檢討空間
有論者認,依「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第30條
第2款第1目及第3款規定,目前民防人員常年訓練時數每年4到8小時,似有不足
。因此,「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提升訓練時數每年4到12小時,有助於強化訓練能量。
依《民防法》第8條第1項:「參加民防團隊編組人員接受訓練、演習、服勤時,辦理機關(構)得依實際需要供給膳宿,交通工具或改發代金;參加服勤期間得發給津貼,其津貼發給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及第28條規定:「辦理民防工作所需經費,依其性質由各級政府、各機關(構)、學校、團體、公司、廠場分別編列預算支應或負擔」,民防工作所需經費多由辦理之地方政府編列預算支應及負擔。惟所需經費,地方政府編列不一
。
惟審酌民防工作範圍
,除協助搶救重大災害、協助維持地方治安或擔任民間自衛外,尚包括支援軍事勤務,並非均屬地方自治事項,則全由地方政府編列預算支應或負擔相關經費,是否合理,尚存討論空間。
撰稿人:林智勝
� 內政部網站,內政部公告:預告「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2024年8月28日,網址: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b9dca394-c9b2-4fd9-8e21
-c70d27eed4d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7日。
� 同註1。
� 美國國土安全數位圖書館網站,Federal Civil Defense Act of 1950,網址:https://www.hsdl.org
/c/timeline/federal-civil-defense-act-195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7日。
� 美國國會網站,Disaster Relief Act 1971,網址:https://www.congress.gov/92/statute/STATUTE-85/
STATUTE-85-Pg29.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7日。
� 田納西州政府服務網站,History 1950s,網址:https://www.tn.gov/tema/the-agency/agency-
history/history-1950s.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7日。
� 日本內閣府網站,災害対策基本法,網址:https://www.bousai.go.jp/taisaku/kihonhou/index.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7日。
� 「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第30條:「民防團隊訓練由中央主管機關視實際需要策訂計畫實施,區分如下:一、基本訓練:民防團隊整編完成之年度,應一次或分二次實施8小時基本訓練。二、常年訓練,依下列規定辦理:(一)民防總隊所屬各任務大隊(隊)、站:每年度實施一次或二次,召集編組成員全員參加,每次以4小時為原則。(二)民防團、民防分團、特種防護團、防護團及聯合防護團:每年度實施一次,召集編組成員三分之一參加,每次以4小時為原則。三、幹部訓練:對民防、義勇警察、交通義勇警察、村(里)社區守望相助巡守、山地義勇警察等民力任務隊小隊長以上幹部實施之專業訓練,每年度實施一次,每次以4小時至8小時為原則。四、其他訓練:依實際需要實施」。
� 中央廣播電台網站,強化全民國防 內政部:增加民防訓練時數、內容、經費,2022年12月13日,網址: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532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30日。
� 「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30條:「民防團隊訓練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計畫實施,其計畫應載明下列事項:一、計畫目的。二、訓練項目及實施方式。三、訓練補貼及核發標準。四、其他相關事宜(第1項)。前項第2款訓練項目及實施方式,應包含下列規定:一、基本訓練:民防團隊整編完成之年度,應一次或分二次實施8小時基本訓練。二、常年訓練,依下列規定辦理:(一)民防總隊所屬各任務大隊(隊):每年度應實施一次或二次,召集編組成員全員參加,每次施以4小時以上訓練。(二)民防團、民防分團、特種防護團、防護團及聯合防護團:每年度應實施一次,召集編組成員三分之一參加,每年施以4小時以上訓練。三、幹部訓練:係指對民防、義勇警察、交通義勇警察、村(里)社區守望相助巡守、山地義勇警察等民力任務隊小隊長以上幹部實施之專業訓練,以每年實施4小時至12小時為原則。四、其他訓練:依實際需要實施。五、具公務人員身分之民防團隊人員,其訓練時數納入公務人員每人每年業務相關之學習時數(第2項)」。
� 據六都警察局統計,2024年6都民防總預算僅雙北市逾3000萬元,台中、桃園、高雄都1000多萬元、台南僅650萬餘元,6都平均每人預算5427元至1萬4,944元不等,其中教育訓練費僅35萬5,000元至94萬3,380元,平均每人僅120元(新北)、167元(高雄),最多也僅781元(桃園)。王揚傑、劉彥宜、張毓翎,民防訓練費 每人最低僅編120元,中國時報,2024年8月4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804000375-260118?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30日。
� 《民防法》第2條:「民防工作範圍如下:一、空襲之情報傳遞、警報發放、防空疏散避難及空襲災害防護。二、協助搶救重大災害。三、協助維持地方治安或擔任民間自衛。四、支援軍事勤務。五、民防人力編組、訓練、演習及服勤。六、車輛、工程機械、船舶、航空器及其他有關民防事務之器材設備之編組、訓練、演習及服勤。七、民防教育及宣導。八、民防設施器材之整備。九、其他有關民防整備事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660/File_19818626.doc |
R02598 | 機車加裝兒童座椅之相關法制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陳淑敏 | 2024-10-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9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機車加裝兒童座椅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審計部報告
指出,對於機車兒童座椅規格及性能等,目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等皆未有明確規範,亦未強制要求市售機車兒童座椅需經檢驗合格且具保護力,無法確保兒童使用的安全性。
四、問題爭點
依交通部道安總動員統計,近5年來,0-12歲的兒童在道交事故中的死傷人數,年年約占總死傷人數將近2成
。我國不少家長接送學童會以機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然學童因身高不夠無法踩到機車踏板,故部分家長在後座加裝兒童座椅;惟目前並無相關法令規範,安全性無法確定
。且市售之機車兒童座椅大多稱為兒童安全座椅,然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表示:「安全兩個字不能亂加,或許可稱機車座椅,但稱為安全座椅其實是會誤導民眾的。有的汽車會有升降座椅,調整安全帶的作法,是經過嚴謹的規範,但機車其實沒有
」。
(一)機車兒童座椅規格及性能無明確規定。
(二)市售機車兒童座椅安全性長期缺乏檢測機制。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應將機車兒童座椅相關規範明確入法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行車時使用安全座椅可降低兒童頸部73%衝擊力,減少71%死亡率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1條第3項規定所訂定之小型車附載幼童安全乘坐實施及宣導辦法第2條及第3條規定
,有對小型車附載幼童及使用幼童座椅之規定。另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122 條第1項第1款規定:「自行車不得附載坐人。但腳踏自行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依規定附載一名幼童者,不在此限。」第2項及第4項
規定係規範合格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安裝合格兒童座椅。由上可知,對於汽車、腳踏自行車及電動輔助自行車使用幼童座椅皆已明文規定。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88 條第1項第2款
規定係針對機車附載人員之規定,同條第2項規定為規範機車駕駛人及附載座人應依規定配戴安全帽,且安全帽應為乘坐機車用之安全帽,經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驗合格,並於帽體貼有商品檢驗標識。惟並未如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2 條第2項對安裝合格兒童座椅區分為前座椅及後座椅,且還依年齡及體重有不同之規定,且亦未針對機車加裝兒童座椅有所規範。綜上所述,依規定除小型輕型機車不得附載人員外,故無須對使用兒童座椅加以規範;而關於重型及普通輕型機車在駕駛人後設有固定座位者,得附載1人,但並未有年齡限制之規定。既現有法規並未對重型及普通輕型機車附載人員在年齡上有所限制,應可推論為重型及普通輕型機車是可附載幼童的,故既可附載幼童便須對其機車兒童座椅有明確之規範為宜。
汽車、腳踏自行車及電動輔助自行車使用幼童座椅皆已明文規定,爰建議應於法規內明確將重型及普通輕型機車之兒童座椅加以規範,俾使家長與業者有所適從,進而保護兒童搭乘機車之安全。
(二)研議訂定機車兒童座椅合格檢測標準之必要性
因應全球化趨勢且為確保兒童乘車安全,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於99年6月7日修訂完成CNS 11497(車用兒童保護裝置)國家標準,此標準與聯合國歐洲經濟理事會UN/ECE R44標準調和,提供國內廠商製造兒童安全座椅或民眾採購兒童安全座椅之依循標準。為了符合國際潮流,該標準亦包含ISOFIX(國際通用之兒童保護裝置固定系統)相關規定,意謂使用者之車輛座椅若符合ISOFIX國際標準安裝規定,則可購買符合該標準的兒童保護裝置
。
另,經查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有附載幼童之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及自行車兒童座椅合格資訊計有52種
,依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2條及附件23「附載幼童之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自行車兒童座椅申請合格標章作業」,自109年3月1日起,附載幼童之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應使用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 15978自行車兒童座椅安全要求之自行車兒童座椅,並應符合台灣自行車產業標準TBIS 007乘載兒童自行車安全要求-已乘載兒童之自行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要求與測試法
,惟有關重型及普通輕型機車兒童座椅合格檢測標準卻闕如。
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曾於112年10月26日舉辦「研商機車兒童座椅檢測標準草案討論會議」
,機車兒童座椅檢測標準草案內說明使用於L1、L2、L3及L5類車輛之新型式兒童座椅,應符合檢測標準規定,且不適用於小型輕型機車。復於113年1月24日再度舉辦「研商機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兒童座椅檢測標準草案討論會議(二)」
。且交通部於112年6月曾表示,將與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等相關單位及機車兒童座椅製造業者,訂定國內特有必要且妥適之檢測標準及配套規範,預計於112年底前提出
;惟時至今日,仍未見有明確之規範。
據交通部於日前表示,目前國際上只有汽車用兒童安全座椅產品及標準,並無機車用兒童座椅產品及標準,已研議訂定國內獨有的座椅標準及測試驗證程序作業,待標準出爐後,再討論是否採強制性或自願性規範
。依 111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民眾外出旅次使用的各類運輸工具中,仍以「機車」之運具次數市占率(45.8%)最高
,故更須對騎乘機車有明確且周延之規範,研議機車兒童座椅檢測標準應有其必要性,以落實交通安全,減少死傷事故之發生風險。
撰稿人:陳淑敏
� 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_第2冊-拾肆、交通部主管,審計部,113年7月29日,頁(丙421-422)。
� 交通部道安總動員統計,全國歷年死傷人數:事故死傷人數-108年458,265人,109年485,305人,110年479,266人,111年502,243人,112年542,558人,兒童(0-12歲)108年9,844人,109年9,999人,110年8,705人,111年9,307人,112年11,858人,網址:� HYPERLINK "https://roadsafety.tw/Dashboard/Custom?type=%E7%B5%B1%E8%A8%88%E5%BF%AB%E8%A6%BD%E5%9C%96%E8%A1%A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7" �https://roadsafety.tw/Dashboard/Custom?type=%E7%B5%B1%E8%A8%88%E5%BF%AB%E8%A6%BD%E5%9C%96%E8%A1%A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7�日。
� 賴昀岫、周湘芸,兒少車禍死亡 機車事故占89% 部分家長後座加裝兒童座椅 沒相關規範 安全性無法確定 交部:標準研議中,聯合報,113年9月8日,第A6版。
� 徐敏娟,兒童機車座椅 安全?不安全?(上),yahoo新聞by華視新聞雜誌,112年8月2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eurl.cc/bYy8gd,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 �https://reurl.cc/bYy8gd,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日。
� 家長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 4要訣「後、安、固、指」保平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3年4月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eurl.cc/my4ey7,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reurl.cc/my4ey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4日。
� 小型車附載幼童安全乘坐實施及宣導辦法第2條規定:「本辦法所用名詞定義如下:一、小型車:指自用或租賃小客車、小貨車及小客貨兩用車。(不包括營業小客車及救護車)二、幼童:指年齡在四歲以下,且體重在十八公斤以下之兒童。三、安全椅:指國家標準(CNS)11497汽車用兒童保護裝置中所稱之攜帶式嬰兒床及幼童用座椅。」第3條規定:「幼童專用車座椅另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9條附件12有關幼童座椅配置規定辦理。」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122 條第2項規定:「年滿十八歲駕駛人使用合格腳踏自行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並安裝合格兒童座椅之前座椅者,以附載一歲以上四歲以下且重量十五公斤以下幼童為限;其屬安裝後座椅者,以附載一歲以上六歲以下且重量二十二公斤以下幼童為限。」同條第4項規定:「第二項所稱合格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及自行車兒童座椅係指符合附件二十三規定並標示合格標章者。」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8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小型輕型機車不得附載人員,重型及普通輕型機車在駕駛人後設有固定座位者,得附載一人。」
� 保護兒童乘車安全 標準檢驗局修訂「車用兒童保護裝置」國家標準,經濟部標準檢驗局,99年8月30日,網址:https://reurl.cc/jyOx7n� HYPERLINK "https://www.bsmi.gov.tw/wSite/fp?xItem=25603&ctNode=9898&mp=1,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日。
� 附載幼童之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及自行車兒童座椅合格資訊,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113年8月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vscc.org.tw/Home/List/47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vscc.org.tw/Home/List/47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日。
� 附載幼童之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自行車兒童座椅申請合格標章作業程序一,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113年8月6日,網址:https://www.vscc.org.tw/Home/Content/369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日。
� 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112年10月2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vscc.org.tw/Home/Content/4175,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vscc.org.tw/Home/Content/417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日。
� 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113年1月16日,網址:https://www.vscc.org.tw/Home/Content/426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日。
� 交長王國材指示研議兒童安全帽頭圍級距下修可行性及檢討制訂機車兒童座椅檢測標準,交通部交通新聞稿,112年6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tc.gov.tw/ch/app/news_list/view?module=news&id=14&serno=86184b4b-0cc7-43b7-b4f9-bbf44f53addc,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motc.gov.tw/ch/app/news_list/view?module=news&id=14&serno=86184b4b-0cc7-43b7-b4f9-bbf44f53add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7日。
� 賴昀岫、周湘芸,同註3。
� 交通部統計處,111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摘要分析,112年4月,頁5。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658/File_19818624.doc |
R02597 | 推動校園健康數位文化之問題淺析 | 教育基本法;教師法;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辦法 | 郭憲鐘 | 2024-10-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97
議題研析
1、
題目:
推動校園健康數位文化之問題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教育基本法、教師法、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辦法
3、
背景說明
因應AI數位浪潮,國家教育研究院受教育部委託完成「中小學校長數位學習領導指引」、「教育部中小學家長數位學習知能指引」及「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版」等規範[footnoteRef:1]。對於外界憂心AI教育缺乏倫理規範,上揭指引明確列出數位學習倫理規範的評估重點,包括版權遵守、資料保護、透明存取、培訓與指導、回饋機制、技術安全、學習準則更新等;同時為保障網路公民權益與數位安全,也提醒要關注網路霸凌、網路成癮、個資外洩、網路詐騙、電腦病毒迫害、生成式AI學習年齡限制等內容,期許校長、家長及教師共同推動學校在網路公民教育和數位安全的學習環境,以建立積極健康的校園數位文化[footnoteRef:2]。 [1: 教育部,教育革新AI助力數位學習新時代, 113年9月5日,網址:www.edu.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7日。] [2: 許秩維,教育部推中小學數位學習指引倫理規範涵蓋7要點,中央社,113年9月9日。 ]
4、
問題爭點
(1) 數位學習的有效推動,首在強化教師數位學習的教學能力,因此除了提供校長、教師及家長各別數位學習倫理規範之外,主管機關允宜檢討將數位學習納入教師專業發展範圍並予法制化之必要性,以強化教師在數位學習課程的教學能力。
(2) 對於教育部所完成「中小學校長數位學習領導指引」等3項指引及數位學習倫理規範等評估重點,允宜由教育基本法定之。
5、
探討研析
(一)因應數位發展趨勢,建議主管機關將數位學習納入教師專業發展範圍,以強化教師數位學習教學能力
依據教師法第33條第3項授權訂定之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辦法第14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主管機關、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師資培育之大學,應積極推動多元之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提供教師專業發展之必要支持及協助,並採取下列措施: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主管機關:(一)整合所屬機關(構)、單位之教師專業發展資源及組織,指定專責機關(單位)依教育政策及地方特色發展需求,規劃及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二)……。」其立法意旨在推動多元之教師專業發展活動過程中,因應社會環境與科技發展的變化,由主管機關、學校及師資培育大學共同提供教師專業之必要協助及協助。
教育部為因應現代科技與數位網路的發展,透過建構中小學資訊素養與認知網[footnoteRef:3],提供學校教師有關數位網路相關教材,包括「數位康健、網路沉迷、網路識讀、網路霸凌、禮儀規範、網路遊戲、網路安全、網路隱私、網路交友、法律與著作權、社交工程」等主題,藉由教學課程幫助學生養成「安全、合理、合宜、合法」使用網路的態度與行為,以適應數位社會生活。教育部並在現有數位建設基礎下,提出「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規劃「數位內容充實」、「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及「教育大數據分析」等3項計畫[footnoteRef:4],期能在方案推動後能達成數位教學課程「教材更生動」、「教學更多元」、「學習更有效」、「城鄉更均衡」等目標[footnoteRef:5],教育部近期更完成《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與《校長數位學習領導指引》、《家長數位學習知能指引》等規範,俾利學校教師與家長共同建立健康的數位教學文化。 [3: 中小學資訊素養與認知網,網址:https://eteacher.edu.tw/About.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28日。] [4: 「數位內容充實」計畫執行方式,係以「公私協力開發數位內容」及「補助各縣市及學校採購教學所需數位內容與教學軟體」,輔助教師實施數位教學及學生運用數位學習平臺、工具與資源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計畫執行方式,採用掌握學習載具數量、蒐集使用數據等,鼓勵教師善用載具於教學上,同時亦成立數位學習輔導團隊,給予適當的輔導;「教育大數據分析」計畫執行方式,透過建置教育大數據資料庫及補助微學程課程,開放資料供公私立單位加值運用及推廣使用。] [5: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入口網,網址:https://pads.moe.edu.tw/pads _front/ index.php?action=program_inde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28日。]
數位學習已被視為提升國家競爭力與培育國家未來人才的重要學習方式。世界各國也都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的數位學習,培養學生具備科技與數位素養以迎接挑戰。尤其各國為推動國民教育階段數位學習的教育政策,在實施方式上特別注重培育、提升教師數位學習的教學能力[footnoteRef:6],透過提供在職教師培養數位能力與進修課程、將數位化媒體與數位化教學納入師培課程、由專責單位提供數位科技支援與服務等實施方式,提供教師在職訓練課程,以積極培訓及提升教師數位學習的教學能力[footnoteRef:7]。參考前述各國為因應數位學習發展需求,致力強化培訓及提升教師數位學習的教學能力,建議主管機關除了將已完成的《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提供學校教師教學的參考運用外,並研議修正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辦法第14條第1款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主管機關:(一)整合所屬機關(構)、單位之教師專業發展資源及組織,指定專責機關(單位)依教育政策
、地方特色發展
及數位學習需求,規劃及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俾利將數位學習納入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範圍,以有效提升數位學習教學的成效。 [6: 羅育齡,各國推動數位學習的政策,國家教育學院電子報,第165期,2017年11月。網址: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165&content_no=292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28日。] [7: 例如法國「數位教育計畫」納入對教師的數位教學能力培訓,德國巴登符騰堡邦計畫在師範科系內增加使用數位媒體能力與數位化教學的課程,美國在幾個重要的大學師資培訓學院中(例如密西根大學教育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融入推動數位科技運用的課程。南加州聖地牙哥聯合學區的整合科技支援服務處,整合學區教學資源、提供與修護硬體設備外,更不定時尋找與提供教師與學生最新科技、支援數位學習課程,並提供教師訓練。]
(二)為建立校園健康數位文化,允宜將數位網路權益納入教育基本法
依教育基本法第2條第2項規定:「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第3項規定:「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據教育部表示,在2022年底ChatGPT發布後,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風潮迅速席捲全球教育界,翻轉了數位化的教學模式與課程設計並重新定義了學與教的未來[footnoteRef:8]。為借鑑國外經驗,重視校長、教師及家長的角色,依教育部所訂中小學校長數位學習領導等3項指引規範,期能藉由數位學習倫理規範營造「學生安心、教師專心、家長放心」的數位學習環境。 [8: 同註1。 ]
數位學習倫理規範的建立與實施,其主要目的係為保障網路公民權益與數位網路環境安全,並建立健康校園數位文化,在學校培養學生現代科技資訊知能基本素養之外,因應數位網路的發展需求,對於使用者隱私權益與網路安全之保障等規範更應明確規範,爰建議教育基本法第2條第2項規定修正為:「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
、數位網路權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以資明確培養國民具有資訊知能及建立數位網路權益的觀念。
撰稿人:郭憲鐘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656/File_19818622.docx |
R02596 | 美國社會企業立法簡析 | 公司法 | 曾耀民 | 2024-09-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96
議題研析
1、
題目:美國社會企業立法簡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司法
3、 背景說明
某地方法院近來就一起民事事件作出判決[footnoteRef:1],係身障消費者前往著名的社會企業公司選購輪椅座墊時,認為該公司沒有提供充分且必要的解說,希望解除契約退貨退款但遭到拒絕,最後法官判決身障消費者勝訴,可以解除契約;判決理由特別提出,社會企業不應只以營利為唯一目的,應追求解決社會問題的價值。雖然目前在臺灣尚未有專法規範,但是「社會企業」名稱的使用,會得到更多認同此價值者的支持,標榜服務身心障礙者的社會企業,要承擔相對應的義務與責任[footnoteRef:2]。 [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簡易民事判決112年度湖簡字第1425號。] [2: 方元沂,建立專法 讓社會企業身強體健,聯合報,2024年9月2日,第A12版。]
4、
問題爭點
依前開民事爭訟案之判決顯示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雖日益普遍,但在社會企業欠缺明確定義下,只能透過司法個案做單一詮釋或說明法律義務,凸顯建立「社會企業」之法律地位與專屬法律框架的重要性[footnoteRef:3]。本報告爰就國際社會目前推動「社會企業」相關議題及透過法律框架為基礎的現況進行說明,並以美國社會企業立法為例,探討我國制定社會企業專法的必要性。 [3: 黃昭勇,「什麼是社會企業?一次搞懂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CSR@天下,2019年11月1日,網址:https://csr.cw.com.tw/article/4122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1日。]
5、 探討研析
(1) 美國公益公司立法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SE)字面的意思即是「為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企業」,或是「以企業手段、商業創新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因此,社會企業就是設計出一套可財務自主的營運手段並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footnoteRef:4]。 [4: 同前註。]
美國的商業組織法令為州法層級,而非聯邦法,各州針對重要商業組織法令應否另立新法或如何立法等事項,各有其考量及規範。美國各州因應社會企業之新類型商業組織,較重要者包括:低利潤有限責任公司(Low-Profits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多元目的公司(Flexible Purpose Corporation)、社會目的公司(Social Purpose Corporation)、公益公司(Benefit Corporation)等。其中,以公益公司最受重視,有進行相關立法的州數也最多[footnoteRef:5]。 [5: 周振鋒,談美國社會企業立法-以公益公司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46 期,2015年1月15日,55-108 頁。]
美國從2010年馬里蘭州成為第一個通過在公司法明定公益公司(benefit corporation)的州[footnoteRef:6],至少已有36個州及華盛頓特區通過公益公司法案,允許成立公益公司[footnoteRef:7]。所謂公益公司係指依公司法所設立之特別型態之公司,目的除營利之外,更將所追求公共利益的目的列入章程。此類型公司有別於傳統公司以股東權益最大化為目標,更可於章程中將一般公益或特定公共利益列入公司共同目的,從而此種公司將有兩種不同任務,而公司經營者為經營決定時,不僅應考慮股東利益,更應將相關利害關係人權益納入考量[footnoteRef:8]。 [6: 美國馬里蘭州公益公司立法請詳見馬里蘭州議會(Maryland General Assembly)公司法相關網站:§5–6C–01, Article - Corporations and Associations, Statutes Text, Maryland General Assembly, 網址:https://mgaleg.maryland.gov/mgawebsite/laws/StatuteText?article=gca§ion=5-6C-01&enactments=fals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1日。] [7: Benefit corporation, Wikipedia, 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efit_corporatio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1日。] [8: 周振鋒,同註5,頁75。]
(2) 美國公益公司法主要內容
美國通過公益公司型態的各州並沒有給予公益公司(即社會企業)財務相關補助或擬定任何退稅機制,也沒有財務上的獎勵誘因,但是美國的企業登記成為公益公司能夠在同業中展現差異化,並且當決策與股東權益衝突時,公益公司比一般企業更有機會在法律上保障決策者與其他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的利益,而非純粹讓追求利益極大化的股東定奪[footnoteRef:9]。 [9: 梁涓寧,美國「公益公司法」概覽,社企流,2014年5月8日,網址: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211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1日。]
各州之公益公司立法內容多有不同,但是其法律規範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般公司相較,可將公益公司之主要特徵歸納如下[footnoteRef:10]: [10: 周振鋒,同註5,頁80-93。]
1.公益目的:公益公司除營利之外,應以追求公益為目的,而此目的必須明確載明於章程。美國的社會企業需設有明確公益目的,此公益目的須對社會或環境有正面影響。例如:50%的利潤捐贈慈善機構。
2.責任機制:公益公司董事為經營決定時,須考量所列公益目的,並採取兼顧利害關係人權益之作為,非全然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社會企業的經營者在進行決策時應將考量公益目的、股東利益、其他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的權益(包含消費者、員工、上下游廠商、甚至社區或環境等等)。而非只以追求股東利潤極大化為目的。
3.資訊揭露:公益公司須對外揭露資訊而使股東與外界能檢視其公益績效,判斷是否合於公司設立目的,法規對應揭露時間、項目、標準有所規範。每年應遞交公益報告給所有股東,該公益報告需由公正的第三方單位進行審核與製定。最終,公益報告需公開透明化,使消費者及主管機關判斷是否同意該公益公司達到公益目的之方法。
4.公益履行:若董事未照章程履行公益任務時,法律特許股東或相關人等得提起公益訴訟,促使董事確實執行公益任務。
(3) 美國公益公司立法方式對我國之啟示
賦予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適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框架,是國際間推動社會經濟與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社會暨團結經濟(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SSE)是創造就業機會和深具社會影響力的推動力。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3年發布的SSE法律框架政策指南,法律框架對SSE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有助提高SSE的知名度和規模化,能支持相關社會企業和創新組織進入新市場,獲得投融資機會及消費者的認可。法律框架也更有助於克服不同社會經濟實體之間的不一致,為政策建立法律基礎,形成公共政策[footnoteRef:11]。 [11: 方元沂,同註2。]
近年來,歐美各國陸續以立法方式回應「社會企業」之社會脈動,提供創業者以公司型態創造公益價值的明確法律架構,使社會企業的生態圈益臻完善[footnoteRef:12]。美國的公益公司在相關立法通過後,社會創新發展突飛猛進,形成良好的發展生態系[footnoteRef:13]。 [12: 梁涓寧,同註9。] [13: 方元沂,同註2。]
為因應國際間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發展潮流,我國在2018年7月6日修正通過公司法修正案,其中第1條立法目的增訂「公司經營業務,應遵守法令及商業倫理規範,得採行增進公共利益之行為,以善盡其社會責任」等文字,直接將增進公共利益、善盡社會責任之社會企業的公司經營理念納入公司法立法目的。
公司法修正後的規定與社會企業的創立宗旨已相當接近。不過,對社會企業來說,解決社會問題、增進公共利益是目的,藉由商業模式獲利只是手段;而企業社會責任對多數企業來說,仍是先追求獲利,再回饋社會,獲利還是最重要的目的,兩者著重的企業存在價值仍有差異[footnoteRef:14]。因此,為促進社會企業發展,形成社會創新發展之良好生態系,建議我國主管機關可參考先進國家相關社會企業立法趨勢,如美國公益公司立法例,研議評估制定社會企業專法之可行性。 [14: 黃昭勇,同註3。]
撰稿人:曾耀民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486/File_19818078.docx |
R02595 | 韓國「具荷拉法」簡介—棄養子女者喪失子女財產繼承權 | 民法 | 吳淑青 | 2024-09-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95
議題研析
一、題目:韓國「具荷拉法」簡介—棄養子女者喪失子女財產繼承權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
三、背景說明
韓國國會於2024年8月28日通過了被稱為「具荷拉法」的《韓國民法》修正案,該法案旨在限制未履行撫養義務的父母繼承子女遺產的權利。據報載,韓國女團KARA的成員具荷拉於2019年不幸自殺身亡,年僅28歲。具荷拉親生母親在其9歲時就離家出走,在一對兒女的成長過程中完全沒有盡到作為人母的責任,然而,在具荷拉2019年離世後,她卻出面要求要繼承具荷拉一半的財產,這讓具荷拉的哥哥具浩仁難以接受。具浩仁因此提案希望能修法,讓沒有盡到養育責任的父母都無法分得子女的財產
。
四、問題爭點
對於未成年子女未盡養育責任的父母,可否使其喪失繼承權,韓國之立法為類似處境的人提供了法律保障,可供我國參考借鏡。
五、探討研析
(1)
韓國民法增訂第1004條之2,違反贍養義務者喪失繼承權
1.
繼承順序:依《韓國民法》
第1000條及第1003條的規定,法定繼承人的順序除配偶外為:直系卑親屬(胎兒被視為已出生)、直系尊親屬、兄弟姊妹、四親等以內的旁系。有第一、第二順序的繼承人時,配偶與第一或第二順序的繼承人成為同順位的共同繼承人,沒有第一、第二順序的繼承人時,單獨為繼承人繼承財產。
2.
繼承人資格喪失之情形:依《韓國民法》第1004條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成為繼承人。一、故意殺害或企圖殺害直系尊親屬、被繼承人、其配偶或先順位或同順位的繼承人。二、故意傷害直系尊親屬、被繼承人或其配偶而導致死亡者。三、以欺詐或脅迫等方法,妨礙被繼承人關於繼承之遺囑或撤回者。四、以欺詐或脅迫手段使被繼承人訂立遺囑者。五、偽造、變造、毀壞或隱匿死者遺產遺囑者。」
3.
增訂第1004條之2內容
:喪失繼承權的聲請
(1) 被繼承人的直系尊親屬,於被繼承人未成年時違反贍養義務者,或對被繼承人、其配偶或直系卑親屬有嚴重的犯罪或不當行為時(除第1004條之情形外),被繼承人可以透過公證遺囑,表達使其喪失繼承權的意願。遺囑執行人應立即向家事法院聲請喪失其繼承權。(第1項)
(2) 依第1項
規定的公證遺囑而喪失繼承權者,不得成為遺囑執行人。(第2項)
(3) 未訂立公證遺囑時,當被繼承人的直系尊親屬,於被繼承人未成年時違反贍養義務者,或對被繼承人有嚴重的犯罪或不當行為時(除第1004條之情形外),共同繼承人於發生繼承的6個月內,可以向家事法院提出喪失繼承權的聲請。(第3項)
(4) 如果沒有共同繼承人,則在確認該法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後將成為繼承人的人可以主張繼承權並提起訴訟。(第4項)
(5) 對於喪失繼承權的聲請,家事法院應綜合考量造成繼承權喪失的情況和原因、情節輕重、繼承人與被繼承人的關係、遺產的規模和形成過程等因素,受理或駁回第1項、第3項或第4項之聲請。(第5項)
(6) 經家事法院判決確定而喪失繼承權者,自始即無繼承權。但於判決確定前第三人已取得之權利不受影響。(第6項)
(7) 家事法院受理第1項、第3項或第4項規定之繼承權喪失請求權時,得依據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的請求,選定遺產管理人或採取其他必要措施,以確保遺產的保存及管理。(第7項)
(8) 家事法院依第7項規定指定遺產管理人時,遺產管理人的職責、權限、擔保物的提供及報酬等,準用第24條至26條之規定。(第8項)
本修正案將於2026年1月1日施行,並適用於2023年4月25日以後開始的繼承案件
。韓國社會對此法案的通過表示關注,認為這將對繼承權的合法性及家庭倫理產生深遠影響
。
(2)
韓國「具荷拉法」對我國繼承制度之省思
我國的繼承順序依《民法》第1138條規定除配偶外為: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傳統觀念的繼承多為後人承繼先人的財產,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婚不生的家庭增加,在被繼承人無子女的情形下,除配偶外,父母自然成為繼承的第一順位。然而對於子女年幼時未盡養育責任的父母,於年邁時要求子女扶養之個案時有所聞,此時子女得依《民法》第1118條之1
規定,請求法院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前述情形除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外,如子女較父母早往生,可否依《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
所謂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虐待之情事,使其父母喪失繼承權,尚有待討論。
司法實務認,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所謂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情事,係指以身體上或精神上之痛苦加諸於被繼承人而言,凡對於被繼承人施加毆打,或對之負有扶養義務而惡意不予扶養者,均屬之
。惟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規定之要件,除繼承人對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之情事外,尚須經被繼承人表示該繼承人不得繼承,始喪失繼承權
。
韓國與我國皆為重視孝道固有倫理之國家,惟當今家庭的意義與形式發生了許多變化,韓國「具荷拉法」明定禁止不履行未成年子女扶養義務的父母繼承子女的財產,雖然違反贍養義務的行為最終仍需由法院來判斷,但在被繼承人無遺囑之情形時,仍可由其他繼承人提出喪失繼承權之聲請。而我國《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規定,尚須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時,始喪失繼承權。惟「經被繼承人表示」之要件,恐因被繼承人未及表示,而無法達成。相較之下,韓國之修法方向似值得我國未來修法之參考。
撰稿人:吳淑青
� 張筱涵,「具荷拉法」確定通過了!棄養子女者喪失繼承財產權,ETtoday新聞雲,ETtoday星光雲,2024年8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star.ettoday.net/news/2806141,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star.ettoday.net/news/280614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6日。
� 韓國民法,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B%AF%BC%EB%B2%95" �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B%AF%BC%EB%B2%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6日。
� 韓國國會,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提案編號:2203266),第417次國會全體會議(臨時會議)第2次會議, 2024年8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likms.assembly.go.kr/bill/billDetail.do?billId=PRC_D2R4G0H8P2B7P1V2D5H7Y0P3S7B2C4&ageFrom=22&ageTo=22" �https://likms.assembly.go.kr/bill/billDetail.do?billId=PRC_D2R4G0H8P2B7P1V2D5H7Y0P3S7B2C4&ageFrom=22&ageTo=2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8日。
� 韓國憲法法庭於2024年4月25日裁定「民法規定的特留分條款違反憲法」。認為現行制度中,對於長期遺棄或虐待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即使被繼承人透過遺囑排除其繼承權,仍可無條件取得一定比例的法定繼承權,是不合理的,因此裁定違憲。
� 同註1。
� 民法第1118條之1:「受扶養權利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負扶養義務者負擔扶養義務顯失公平,負扶養義務者得請求法院減輕其扶養義務:一、對負扶養義務者、其配偶或直系血親故意為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身體、精神上之不法侵害行為。二、對負扶養義務者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第1項)。受扶養權利者對負扶養義務者有前項各款行為之一,且情節重大者,法院得免除其扶養義務(第2項)。前2項規定,受扶養權利者為負扶養義務者之未成年直系血親卑親屬者,不適用之(第3項)。」
� 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
� 最高法院74年度台上字第1870號民事判決:「……按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所謂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情事,係指以身體上或精神上之痛苦加諸於被繼承人而言,凡對於被繼承人施加毆打,或對之負有扶養義務而惡意不予扶養者,固均屬之,即被繼承人終年臥病在床,繼承人無不能探視之正當理由,而至被繼承人死亡為止,始終不予探視者,衡諸我國重視孝道固有倫理,足致被繼承人感受精神上莫大痛苦之情節,亦應認有重大虐待之行為。……」;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817號民事判決:「……按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喪失其繼承權,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定有明文。該條所謂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情事,係指以身體上或精神上之痛苦加諸於被繼承人而言,凡對於被繼承人施加毆打,或對之負有扶養義務而惡意不予扶養者,固屬之,即被繼承人終年臥病在床,繼承人無不能探視之正當理由,而至被繼承人死亡為止,始終不予探視者,衡諸我國重視孝道固有倫理,足致被繼承人感受精神上莫大痛苦之情節,亦應認為有重大虐待情事。……」。
�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030號民事判決:「……惟按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喪失其繼承權。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定有明文。是繼承人除對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之情事外,尚須經被繼承人表示該繼承人不得繼承,始喪失繼承權。……」。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484/File_19818076.doc |
R02594 | 公司併購爭議問題之法制研析 | 企業併購法;公司法 | 彭文暉 | 2024-09-2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9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司併購爭議問題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企業併購法、公司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報載有2家金融控股公司(下稱金控公司)皆宣布擬以同一金控公司為併購之目標,其中某金控公司擬經雙方董事會決議通過,依金融控股公司法第18條及金融機構合併法有關規定,以換股方式進行合併;另一金控公司則採企業併購法第4條第4款之「收購」模式,擬依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6條轉投資規定申請准予辦理併購。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表示,不論採合意或非合意併購,均得依相關法規辦理,該會將考量金融市場穩定與健全發展、維護利害關係人(社會大眾、金融機構客戶、員工及股東)權益及整併後對市場發展之影響等因素進行審核[footnoteRef:1]。 [1: 廖珮君、楊筱筠,新光金案 金管會提三關鍵 將確保金融穩健發展、維護社會大眾等利害關係人權益、注意整併後對市場影響,經濟日報,113年8月28日,第A2版。]
(二)另據報載,上開被併購金控公司股東主張合意併購案所提換股比例不合理,認為市場上既有其他金控公司公開表示有意投資該金控公司,董事會竟仍決議以低廉代價通過合意併購案,違背董事忠實義務,並損害被併購金控公司股東之權益,乃據以告發相關董事涉犯證券交易法之特別背信罪[footnoteRef:2]。 [2: 房荷庭,質疑換股比例不合理 新光金股東提告董事背信,經濟日報,113年8月28日,第A2版。]
四、問題爭點
(一)公司併購所涉相關法律及其適用關係宜予釐清。
(二)企業併購法所稱「收購」之定義及規範未臻明確,易致實務適用發生爭議。
(三)非合意併購之目標公司董事行為義務未經具體規範,不利公司之治理及組織重組之經營效率。
五、探討研析
(一)公司併購所涉相關法律及其適用關係
公司併購在實務上係指公司組織重組運作,不同公司間經由各種方式移轉資產或經營權之法律行為。依企業併購法第2條第1項規定:「公司之併購,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依公司法、證券交易法、公平交易法、勞動基準法、外國人投資條例及其他法律之規定。」準此,公司併購應優先適用企業併購法之規定;該法未規定之事項,始適用其他相關法律所定規範。
惟關於金融機構之併購,依該法第2條第2項規定,則應優先適用金融機構合併法及金融控股公司法之規定;上開二法未規定之事項,始有企業併購法所定規範之適用。
(二)「股份收購」之涵義與規範宜予明定釐清
公司組織重組之概念及態樣多元[footnoteRef:3],實務上可包括公司合併、分割、股份交換、營業讓與[footnoteRef:4]及公開收購[footnoteRef:5]等。依企業併購法第4條第2款規定,「併購」係指公司之合併、收購及分割。所稱「合併」[footnoteRef:6],係指參與合併之公司全部消滅,另成立1家新公司概括承受全部權利義務(新設合併);或僅由存續之1家公司概括承受全部權利義務,其他公司歸於消滅(吸收合併)之情形。所稱「收購」[footnoteRef:7],則指公司依相關法律規定取得他公司之股份、營業或財產,並以股份、現金或其他財產作為對價之行為。 [3: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增訂第15版,109年9月,頁165。] [4: 公司法第185條第1項規定:「公司為下列行為,應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股東出席之股東會,以出席股東表決權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一、締結、變更或終止關於出租全部營業,委託經營或與他人經常共同經營之契約。二、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之營業或財產。三、受讓他人全部營業或財產,對公司營運有重大影響。」] [5: 證券交易法第43條之1第1項規定:「任何人單獨或與他人共同取得任一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超過百分之五之股份者,應向主管機關申報及公告;申報事項如有變動時,亦同。有關申報取得股份之股數、目的、資金來源、變動事項、公告、期限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6: 企業併購法第4條第3款規定:「合併:指依本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參與之公司全部消滅,由新成立之公司概括承受消滅公司之全部權利義務;或參與之其中一公司存續,由存續公司概括承受消滅公司之全部權利義務,並以存續或新設公司之股份、或其他公司之股份、現金或其他財產作為對價之行為。」] [7: 企業併購法第4條第4款規定:「收購:指公司依本法、公司法、證券交易法、金融機構合併法或金融控股公司法規定取得他公司之股份、營業或財產,並以股份、現金或其他財產作為對價之行為。」]
按企業併購法定義之「收購」範圍甚廣,幾乎涵蓋所有以財產作為對價以取得公司股份、營業或財產之行為,且未限制收購之股份數目。惟該法第二章第二節關於「收購」(第27條以下)之規範,似僅限「資產收購」與「股份轉換」,至於「股份收購」則付之闕如,學者認為將導致「股份收購」如何適用該法有關規定發生爭議[footnoteRef:8],例如主管機關於實務上認為「收購」須符合該法第二章第二節或公司法第185條第2款或第3款所定之類型[footnoteRef:9],始足當之;司法機關則以上開見解係將股份收購排除在外,除與該法第4條第4款所定文義不符,亦與企業併購之現況有悖,而不予採認[footnoteRef:10]。爰建議主管機關或可研議修正企業併購法,針對「股份收購」之適用條件加以明文規範,以釐清所涉疑義,避免實務適用爭議。 [8: 劉連煜,同註3,頁196。] [9: 經濟部94年7月26日經商字第09402095620號函。] [10: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9 年度訴字第 4498 號民事判決。]
(三)非合意併購下目標公司之董事義務權責宜予明確規範
按公司併購依其是否經雙方公司之合意而形成,可分為「合意併購」與「非合意併購」(亦稱「敵意併購」或「惡意併購」)。前者係指併購公司與目標公司有併購意願,於雙方就併購模式及條件達成協議時,由雙方公司經營者透過談判協議確定併購之具體條件,且在雙方均可接受之範圍內訂定協議,再經雙方董事會將合併案提交股東會並決議通過;後者則指併購公司未經目標公司之同意,逕自發動併購行動,通常係透過向市場上不特定人購入目標公司之股份,以取得其經營權[footnoteRef:11]。 [11: 林艾儒,《合意併購中公司董事之受託人義務―以利益衝突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07年7月,頁32。]
依企業併購法第5條規定[footnoteRef:12],公司進行併購時,董事會應為公司之最大利益行之,並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處理併購事宜。另依公司法第23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13],公司負責人應忠實執行業務並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而所謂「忠實執行業務」,係指公司負責人於執行公司業務時,應謀求公司之利益,不得犧牲公司之利益,而圖謀個人或第三人之利益;「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則指公司負責人執行業務時,應盡社會一般誠實、勤勉而有相當經驗之人所應具備之注意義務[footnoteRef:14]。公司法第192條第5項亦規定,公司與董事間之關係,除該法另有規定外,依民法關於委任之規定[footnoteRef:15]。由是,併購公司與目標公司之董事會處理併購事務,除以「公司之最大利益」為考量,並應盡忠實義務及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 [12: 企業併購法第5條規定:「公司進行併購時,董事會應為公司之最大利益行之,並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處理併購事宜。(第1項)公司董事會違反法令、章程或股東會決議處理併購事宜,致公司受有損害時,參與決議之董事,對公司應負賠償之責。但經表示異議之董事,有紀錄或書面聲明可證者,免其責任。(第2項)……」] [13: 公司法第23條第1項規定:「公司負責人應忠實執行業務並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如有違反致公司受有損害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14: 吳盈德,〈由企業併購法第27條看董事義務〉,《台灣法學》,第404期,109年11月,頁20。] [15: 民法第535條規定:「受任人處理委任事務,應依委任人之指示,並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之注意,其受有報酬者,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為之。」]
然而,面對非合意併購所涉複雜、特殊及利益衝突之公司治理難題,目標公司董事如何履行忠實義務,兼顧股東與利害關係人權益,以符合公司最大利益,乃屬重要法制議題。惟現行法就非合意併購下目標公司之董事行為義務,似無明確規範,對於採行防禦措施是否違反相關義務之判斷,亦乏具體審查標準[footnoteRef:16]。爰建議主管機關或可研議修正公司法或企業併購法,針對非合意併購之董事行為義務及所採防禦措施之適法性等重要公司治理事項予以明確規範,以利公司重組發揮經營效率,並保障公司股東及利害關係人權益。 [16: 郭大維,〈論敵意併購下目標公司董事之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 ─我國法與美國法之比較研究〉,《輔仁法學》,第39 期, 99年6月,頁49 。]
撰稿人:彭文暉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421/File_19817975.docx |
R02593 | 氣候變遷因應法對於減量目標規範之法制問題研析 | 氣候變遷因應法 | 葉育彰 | 2024-09-2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9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氣候變遷因應法對於減量目標規範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氣候變遷因應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為實踐民國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內政部規劃「增匯」及「減碳」兩大面向,前者以國家公園、濕地與海岸等自然碳匯吸存區域為主,初估國家公園碳移除量達20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林業移除量約9.39%,至於後者則以社會住宅為主,每一處社宅需取得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建築能效標示等,初估今年底12萬戶社宅每年可減碳約4.74萬噸[footnoteRef:1]。 [1: 自由財經,實踐淨零碳排 內政部:初估國家公園碳移除量達205萬噸,自由時報,2024年9月2日,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78752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5日]
四、問題爭點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4條第1項[footnoteRef:2]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民國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惟氣候變遷因應法未規定短中期目標,僅於同法第10條第1項[footnoteRef:3]授權中央主管機關每5年決定階段性管制目標,此種規範方式,是否妥適,尚存檢討空間。 [2: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4條第1項:「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中華民國139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3: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10條第1項:「為達成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中央主管機關得設學者專家技術諮詢小組,並應邀集中央及地方有關機關、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經召開公聽會程序後,訂定5年為一期之階段管制目標,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並對外公開」。]
四、探討研析
(一)氣候變遷因應法為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最重要法源依據
為降低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造成之衝擊,全球目前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宣示或規劃在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第4條明確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而成為臺灣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最重要氣候治理法源依據[footnoteRef:4]。 [4: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推動策略,2023年3月,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MC8xNTI0NC9jZjE4Yjg3Ny03YzMyLTRjMmItYTQxOC04Zjc5OTY4ZmViN2YucGRm&n=MjAyM%2Be2k%2Ba%2Fn%2BirluihoV%2FmmKXlraPomZ9fMy0yLuWwiOmhjOWgseWwjl%2Fmt6jpm7blu7rnr4not6%2FlvpHopo%2FlioPlj4rmjqjli5XnrZbnlaUucGRm&icon=.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5日。]
(二)
氣候變遷因應法欠缺短中期減量目標,是否妥適,尚存檢討空間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4條第1項雖已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惟氣候變遷因應法未規定短中期目標,僅於同法第10條第1項授權中央主管機關每5年決定階段性管制目標。此種欠缺短中期減量目標的立法模式,雖可讓行政機關有更多彈性,然而,卻可能同時創造行政消極不作為惡化氣候人權傷害的風險[footnoteRef:5]。 [5: 林春元,氣候緊急的制度量能—簡評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廣泛授權與組織規劃,月旦法學,第340期,2023年9月,頁55-56。]
且比較法上,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即於2021年判決聯邦氣候保護法[footnoteRef:6]欠缺積極短中期減量目標而違反憲法對自由權與生存基本權的保護。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提出自由權跨時際的概念,認為自由權的保護包括跨時間的實踐以及在世代間合理分配自由權利。據此,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認為,聯邦氣候保護法未規定短中期減量目標而授權行政機關決定,可能推遲減量行動,而讓人民與後代未來暴露在更嚴重的氣候傷害中,等同於將減量義務移轉於未來世代,限制人民未來能享有的自由[footnoteRef:7]。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後,德國已於2021年5月通過新法,將2030年減量65%與2040年再減少88%的短中期目標寫入法律中[footnoteRef:8]。 [6: 德國2019年12月12日公布施行之聯邦氣候保護法第1條第3句規定,在2050年之前達成溫室氣體中和的長程目標,並於同法第3條第1項規定,在2030年之前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55%。惟2030年之後的年減量規定,則是依該法第4條第6項第1句規定,授權聯邦政府於2025年以法規命令訂定之。李建良,氣候變遷、基本人權與憲法訴訟—2021年德國氣候訴訟裁判釋論,臺灣法律人,第2期,2021年8月,頁2。] [7: 亦即,德國2019年12月12日公布施行之聯邦氣候保護法就2030年之後的減量目標,雖已規定由聯邦政府於2025年以法規命令確定,惟德國憲法法院認為此項授權規定尚有不足,無以因應2030年以後碳排放減量所生之基本權受限問題,並認立法者應自行規定2030年之後法定的年排放量,若授權以法規命令訂之,則應於授權時設定具體明確的準據。李建良,同註3,頁20。] [8: 林春元,同註5,頁56。]
因此,立法政策上,氣候變遷因應法欠缺短中期減量目標,恐將減量義務移轉於未來世代,並可能創造行政怠惰不確定空間,因而尚存檢討空間。
撰稿人:葉育彰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337/File_19817795.docx |
R02592 | 碳費減量額度抵換之法制問題研析 | 氣候變遷因應法;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 林淑靜 | 2024-09-2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92
議題研析
一、題目:碳費減量額度抵換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氣候變遷因應法、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為達到2050年國家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之目標,環境部依照我國2030年減碳路徑,規劃減量指定目標,其目標要求為絕對減量[footnoteRef:1],並扣合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應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24± 1%[footnoteRef:2],並以徵收碳費作為減碳之經濟手段,將徵收之費用專款專用於辦理溫室氣體減量相關工作[footnoteRef:3]。然而,對事業徵收碳費,外界擔憂事業將相關費用轉嫁給一般消費者,而引發綠色通膨[footnoteRef:4]。 [1: 張雄風,環境部擬訂減量指定目標 2030年須降25%至28%,中央通訊社,2024年1月4日,網址:https://netzero.cna.com.tw/news/20240104013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3日。] [2: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國家自定貢獻,網址:https://www.cca.gov.tw/affairs/response-policies/ndc/2029.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3日。] [3: 學者指出,碳排放具有外部性,須以經濟手段去除,才能提升市場效率,同時降低環境衝擊。葉欣誠,〈碳定價-賦予排碳與減碳經濟意義〉,《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69期,2023年9月,頁65。] [4: 蔡宗穎,碳費明年上路 藍委憂轉嫁消費者導致綠色通膨,中時新聞網,2024年9月7日,網址:https://reurl.cc/VMYEv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3日。]
4、
問題爭點
是否引起綠色通膨應視事業應負擔之碳費多寡而定,即涉及碳費收費之規定及碳費費率[footnoteRef:5],而碳費之徵收既為實現減少碳排放,且我國環境基本法第28條已納入污染者付費原則[footnoteRef:6],即應開徵碳費並制定合理之收費標準。然而外界對此仍多有意見,本文爰就污染者付費及監督制度,提出研析意見。 [5: 環境部業於2024年8月29日發布「碳費收費辦法」及「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規範碳費徵收之對象、徵收公式及配套之自主減量計畫相關措施,惟碳費費率目前尚未定案。邱琮皓,碳費起徵費率今2案攻防,聯合報,2024年9月9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1662/821514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3日。] [6: 環境基本法第28條:「環境資源為全體國民世代所有,中央政府應建立環境污染及破壞者付費制度,對污染及破壞者徵收污染防治及環境復育費用,以維護環境之永續利用。」]
5、
探討研析
(1)
建議維持自願減量專案或抵換專案減量額度得扣除之比率為1:1
環境部為鼓勵國內產業早期投入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於2010年9月10日下達「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室氣體先期專案暨抵換專案推動原則」,然因其未使用減量方法學計算,引發外界對其減碳品質之疑慮[footnoteRef:7];嗣因2015年6月15日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footnoteRef:8],先期專案已終止受理申請,另於2015年12月31日發布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2018年12月27日修正之,2023年10月12日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並強調減量專案應符合「可量測、可報告、可查驗」,並具備「外加性、保守性、永久性、避免重複計算與發生環境危害」之原則[footnoteRef:9],以鼓勵排放源繼續推動溫室氣體抵換專案,促使溫室氣體減量。而此三專案減少之碳排放量可做為扣抵碳費之減量額度[footnoteRef:10],合先敘明。 [7: 立法院預算中心,202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2023年9月,編號112131,頁267-272。] [8: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業於2023年1月10日經本院三讀修正通過,並將法律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 [9: 國際倡議組織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Voluntary Carbon Markets Integrity Initiative,ICVCM)2023年發布10項「核心碳原則」(The Core Carbon Principles, CCPs),包括:有效治理、可追蹤性、透明度、獨立第三方查驗證、外加性、永久性、可量化減量成效、不重複計算等評估原則,以為部分碳抵換審查標準,環境部亦將之納入相關子法中。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環境部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環境部新聞專區,2023年10月12日,網址: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82daef64-3816-42ef-af0f-eb58fd46a92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3日。] [10: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條第13款規定:「減量額度:指事業及各級政府執行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本法修正施行前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額度抵換專案(以下簡稱抵換專案)、溫室氣體減量先期專案(以下簡稱先期專案)取得之額度。」]
環團質疑碳費收費辦法第9條第1項第1款規定[footnoteRef:11],將國內自願減量專案或抵換專案減量額度的減碳效益擴大至1.2倍,惟未說明該倍數如何得之,讓企業得以較少的減量額度來抵換更多的碳排放量,等同將減量義務轉嫁他人[footnoteRef:12];環境部雖回應,係為鼓勵碳費收費對象(大排放源)帶動非碳費收費對象(小排放源)進行減量,優先讓資金留在國內投資各項減碳工作[footnoteRef:13]。然既已於取得減量額度之相關子法納入不重複計算之原則,何以於碳費收費辦法再讓事業以較少之減量額度抵減更多排放量?又學者認為減量額度具有一定之財產價值[footnoteRef:14],因此僅以鼓勵一詞即以法規擴大該減碳效益,無疑係擴大其可支配之財產權範圍,造成其他人之相對剝奪,也與環境部宣稱徵收碳費應達到絕對減量之效果背道而馳。爰建議研議修正碳費收費辦法,將國內自願減量專案或抵換專案減量額度得以扣除碳費收費排放量之比率明定為1:1。 [11: 碳費收費辦法第9條第1項第1款規定:「事業依本法第30條規定,得以國內減量額度申請第5條第2項收費排放量之扣除,其扣除上限不得超過事業收費排放量之10%,減量額度之種類及其額度扣除排放量比率規定如下:一、依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或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取得之自願減量專案或抵換專案減量額度,得扣除之比率為1.2。」] [12: 地球公民基金會,廉價碳費優惠企業,氣候成本全民倒貼-勿讓碳費淪為「折扣大拍賣」,2024年5月30日,網址:https://www.cet-taiwan.org/node/450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3日。] [13: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碳費以減量為出發點,參考國際作法促進產業加速轉型,環境部新聞專區,2024年5月30日,網址: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5b6bd2a3-c296-4dde-a418-0904244cd4a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3日。] [14: 陳衍任,〈碳排放權交易的稅捐課徵〉,《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12期,2019年12月,頁142-143;廖欽福,〈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之實像與虛像-兼論「碳排配額」與「減量額度」之法律性質〉,《全國律師》,第28卷,第3期,2024年3月15日,頁55-56。]
(2)
建議已核定之自主減量計畫應定期公開於指定之網站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0條第1項規定:「碳費徵收對象得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以減量額度扣除第28條第1項各款之排放量。」故碳費收費辦法中就事業取得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自主減量計畫,並經審查認定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即享有特定優惠之排放量調整係數[footnoteRef:15],或事業得以國內減量額度申請碳費收費排放量之扣除[footnoteRef:16]等。由上可知,若取得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自主減量計畫或核准之減量額度將影響事業碳排放量之計算,進而影響碳費之繳納。 [15: 碳費收費辦法第6條第1項規定:「事業取得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自主減量計畫,並經審查認定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其適用之排放量調整係數值規定如下:一、第1期排放量調整係數值為0.2。二、第2期排放量調整係數值為0.4。三、第3期排放量調整係數值為0.6。」] [16: 碳費收費辦法第9條第1項規定:「事業依本法第30條規定,得以國內減量額度申請第5條第2項收費排放量之扣除,其扣除上限不得超過事業收費排放量之10%,減量額度之種類及其額度扣除排放量比率規定如下:一、依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或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取得之自願減量專案或抵換專案減量額度,得扣除之比率為1.2。二、於本法修正施行前,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室氣體先期專案暨抵換專案推動原則取得之先期專案減量額度,得供非屬經審查認定之高碳洩漏風險事業使用,其扣除比率為0.3。」]
然而環團認為事業之自主減量計畫一經核准即享有優惠之調整係數,欠缺監督機制;又享有之優惠費率,於辦法中並無明文適用期程[footnoteRef:17]。環境部雖回應碳費機制將視國際免費配額退場腳步逐步加嚴對高碳洩漏風險對象排放量之分期優惠[footnoteRef:18],惟環境知情權已為環境民主機制之一環,且我國環境法規亦積極實踐資訊公開之精神[footnoteRef:19]。經檢視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5條第3項規定,事業及各級政府執行相關專案時,應將減量額度之資訊公開於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平台[footnoteRef:20],而反觀高碳洩漏風險事業經核定之自主減量計畫及其適用之優惠費率,並未採強制公開之規定[footnoteRef:21],爰建議研議修正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明定中央主管機關就已核定之自主減量計畫應定期公開於指定之網站,以利全民監督。 [17: 地球公民基金會,同註12。] [18: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同註13。] [19: 現行環境部職掌之空氣污染防制法第35條第3項、水污染防治法第69條第1項、第2項、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第69條第1項等,皆有資訊公開之規定。] [20: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5條第3項規定:「執行抵換專案、先期專案及第1項自願減量專案取得減量額度之事業及各級政府,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開立帳戶,將減量額度之資訊公開於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平台,並得移轉、交易或拍賣之。」] [21: 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第7條第2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定期將前項核定事項公開於指定網站。」]
撰稿人:林淑靜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312/File_19817756.docx |
R02591 | 韓國低碳建築相關法制之研析 | 能源管理法 | 楊翔宇 | 2024-09-2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9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韓國低碳建築相關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能源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內政部表示,為實踐2050淨零碳排目標,將以「增匯」及「減碳」兩大面向努力,有關減碳部分,由於建築部門占全球碳排37%,社會住宅將採用減碳工法施作,並取得綠建築及建築能效標示等,以落實建築淨零,預估至2032年底累計社會住宅可達25萬戶,估每年減碳約11.23萬公噸,另預計公有新建物將在2026年全面達成建築能效1級目標,引領民間建物跟進[footnoteRef:1]。由於韓國2021年9月公布「應對氣候危機的碳中和綠色成長基本法」(기후위기 대응을 위한 탄소중립ㆍ녹색성장 기본법)已明定該國到2030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2018年減少35%以上之中長期目標[footnoteRef:2],並建置建築能效等級認證及零耗能建築認證等標準,以提高其整體建築能效,爰探討韓國低碳建築相關法制,作為我國參考。 [1: 林于蘅、劉朱松,淨零兩路並進,內政部展望2032年底…25萬戶社宅 每年估減碳11萬噸,工商時報,2024年9月3日,第A5版。] [2: 因應氣候危機之碳中和與綠色成長基本法第8條第1項規定:「정부는 국가 온실가스 배출량을 2030년까지 2018년의 국가 온실가스 배출량 대비 35퍼센트 이상의 범위에서 대통령령으로 정하는 비율만큼 감축하는 것을 중장기 국가 온실가스 감축 목표(이하 “중장기감축목표”라 한다)로 한다.」,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A%B8%B0%ED%9B%84%EC%9C%84%EA%B8%B0%EB%8C%80%EC%9D%91%EC%9D%84%EC%9C%84%ED%95%9C%ED%83%84%EC%86%8C%EC%A4%91%EB%A6%BD%E3%86%8D%EB%85%B9%EC%83%89%EC%84%B1%EC%9E%A5%EA%B8%B0%EB%B3%B8%EB%B2%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四、問題爭點
自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制定建築能效及其配套法制之必要性。
五、探討研析
1.
韓國零耗能建築路徑圖及法制規範
現階段韓國實施「建築能源效率等級認證制度」(건축물 에너지효율등급 인증제도)[footnoteRef:3]及「零耗能建築認證制度」(제로에너지 건축물 인증제도)[footnoteRef:4]之雙軌認證制度,其中建築能源效率等級係依據節能標準分為「第1+++級」至「第7級」共10個等級,至於零耗能建築(zero-energy buildings, ZEB)係要求建築物在取得能效等級「第1++級」或「第1+++級」的前提下,因額外建置再生能源設施而可達成能源自給率為20%以上,且有安裝建築能源管理系統或遠端電子儀表者[footnoteRef:5]。因此,取得零耗能建築認證之節能條件更為嚴格,並視個別建築物之能源自給率不同,可劃分為5個等級(第1級能源自給率須超過100%、第2級為80%以上未達100%、第3級為60%以上未達80%、第4級為40%以上未達60%、第5級為20%以上未達40%)。 [3: 한국에너지공단(韓國能源機構)網站,건축물 에너지효율등급 인증제도,網址:https://www.energy.or.kr/front/conts/105002002003000.do,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4: 한국에너지공단網站,제로에너지 건축물 인증제도,網址:https://www.energy.or.kr/front/conts/105002002003000.do,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5: 제로에너지건축물(零耗能建築物)網站,제로에너지건축물 인증기준은 무엇인지,網址:https://zeb.energy.or.kr/BC/BC07/BC07_01_001.do,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為促進建築領域溫室氣體減排,韓國政府已公布強制零耗能建築路徑圖,實施分階段達成低碳建築之強制性目標,包含2020年新建、改建、增建總建築面積1,000m2以上之公有建築物須達到零耗能建築第5級、2023年總建築面積500m2以上之公有建築物及30戶以上之社會住宅須達到零耗能建築第5級 、2030年建築面積500m2以上公共建築須達到零耗能建築第3級等[footnoteRef:6],至於私有住宅部分,規劃2025年總建築面積1,000m2以上或超過30戶之私有住宅須達到零耗能建築第5級、2030年總建築面積500m2以上之私有住宅須達到零耗能建築第5級等[footnoteRef:7]。同時,韓國亦透過修正「綠建築建設支援法」(녹색건축물 조성 지원법)及該法授權總統令規範之「綠建築建設支援法施行令」(녹색건축물 조성 지원법 시행령),將上開零耗能建築之政策目標予以法制化規範,作為推動公(私)有建築物強制性達到能源效率義務之法律基礎[footnoteRef:8]。 [6: 同註4。] [7: 제로에너지건축물網站,ZEB소개 정책동향-인증제도 안내,網址:https://zeb.energy.or.kr/BC/BC02/BC02_02_001.do,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8: 例如綠建築建設支援法第2條規定零耗能建築定義、第17條規定零耗能建築認證制度、第41條規定相關罰責;綠建築建設支援法施行令第12條規定符合該條規範之特定建築物,須強制取得零耗能建築認證,同前註。]
1.
韓國推動低碳建築相關獎勵及配套支持措施
為達到建築淨零目標,韓國規劃多種面向之獎勵法制或措施,謹以標準最嚴格之「零耗能建築認證」為例,擇要說明相關推動制度如下[footnoteRef:9]: [9: 제로에너지건축물網站,ZEB소개 정책동향-인센티브,網址:https://zeb.energy.or.kr/BC/BC03/BC03_05_003.do,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1. 容積率及建築高度獎勵:依「綠建築建設支援法」第15條規定[footnoteRef:10],取得零耗能建築認證者,建築之「容積率」及「建築高度」最多可放寬至115%(即額外放寬15%)。 [10: 韓國綠建築建設支援法第15條第2項規定:「『건축법』 제5조제1항에 따른 허가권자(이하 “허가권자”라 한다)는 녹색건축물의 조성을 활성화하기 위하대통령령으로 정하는 기준에 적합한 건축물에 대하여 제14조제1항 또는 제14조의2를 적용하지 아니하거나 다음 각 호의 구분에 따른 범위에서 그 요건을 완화하여 적용할 수 있다. 1. 『건축법』 제56조에 따른 건축물의 용적률: 100분의 115 이하2. 『건축법』 제60조 및 제61조에 따른 건축물의 높이: 100분의 115 이하」,網址:https://www.law.go.kr/lsInfoP.do?lsiSeq=217375&efYd=20201008&ancYnChk=0#000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2. 租稅優惠:依「綠建築建設支援法」第25條規定[footnoteRef:11],中央及地方政府得依「地方稅特別稅收限制法」(지방세특례제한법)等相關稅法規定,減免所得稅、法人稅、購置稅、財產稅、登記稅等,以支持與綠色建築物建設項目相關事業。因此,取得零耗能建築認證之建築物,其不動產購置稅(취득세)[footnoteRef:12]可減免15%-20%,期限至2026年12月31日止[footnoteRef:13]。 [11: 綠建築建設支援法第25條規定第3項規定:「국가 및 지방자치단체는 녹색건축물 조성사업과 관련된 기업을 지원하기 위하여 『조세특례제한법』과 『지방세특례제한법』에서 정하는 바에 따라 소득세ㆍ법인세ㆍ취득세ㆍ재산세ㆍ등록세 등을 감면할 수 있다.」] [12: 韓國購置稅以實際交易價格為課稅基礎,與我國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係以「交易所得」為課徵基礎有所不同,詳參정부24(政府24)網站,취득세 안내,網址:https://www.gov.kr/portal/service/serviceInfo/53600000001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13: 地方稅特別稅收限制法第47條之2第2項規定:「신축하는 건축물로서 『녹색건축물 조성 지원법』 제17조에 따라 제로에너지건축물 인증(이하 이 조에서 “제로에너지건축물 인증”이라 한다)을 받은 건축물(취득일부터 100일 이내에 제로에너지건축물 인증을 받는 건축물을 포함한다)에 대해서는 취득세를 100분의 15부터 100분의 20까지의 범위에서 대통령령으로 정하는 바에 따라 2026년 12월 31일까지 경감한다.」,網址:https://law.go.kr/%EB%B2%95%EB%A0%B9/%EC%A7%80%EB%B0%A9%EC%84%B8%ED%8A%B9%EB%A1%80%EC%A0%9C%ED%95%9C%EB%B2%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3. 購屋房貸限額調高:住房及城市建設基金(주택도시기금)[footnoteRef:14]對於取得零耗能建築認證之房屋貸款上限額度提高20%[footnoteRef:15]。 [14: 該基金係透過發行住宅債券、住房儲蓄、貸款回收等方式籌集資金,並為購屋或租貸住宅之個別民眾或社會住宅建商提供相關貸款資金,詳參住房及城市建設基金網站,기금의 역할,網址:https://nhuf.molit.go.kr/FP/FP04/FP0401/FP040102.jsp,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15: 국토교통부(國土交通部),《2022년도주택도시기금 운용계획》,2022年7月,頁10-11,網址:https://zeb.energy.or.kr/BC/down/2022%EB%85%84%EB%8F%84_%EC%A3%BC%ED%83%9D%EB%8F%84%EC%8B%9C%EA%B8%B0%EA%B8%88_%EC%9A%B4%EC%9A%A9%EA%B3%84%ED%9A%8D(5%EC%B0%A8).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4. 對節能設施提供投資貸款支援:依「能源使用合理化法」(에너지이용 합리화법)[footnoteRef:16]及該法施行令等相關法令規定,就零耗能建築相關設備所需之部分資金提供長期、低利率貸款。 [16: 能源使用合理化法第14條第1項規定:「정부는 에너지이용을 합리화하고 이를 통하여 온실가스의 배출을 줄이기 위하여 대통령령으로 정하는 에너지절약형 시설투자, 에너지절약형 기자재의 제조ㆍ설치ㆍ시공, 그 밖에 에너지이용 합리화와 이를 통한 온실가스배출의 감축에 관한 사업과 우수한 에너지절약 활동 및 성과에 대하여 금융상ㆍ세제상의 지원, 경제적 인센티브 제공 또는 보조금의 지급, 그 밖에 필요한 지원을 할 수 있다.」,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C%97%90%EB%84%88%EC%A7%80%EC%9D%B4%EC%9A%A9%ED%95%A9%EB%A6%AC%ED%99%94%EB%B2%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1.
研議制定建築能效相關法制之可行性
若細究韓國推動低碳建築的法制脈絡,主要以「綠建築建設支援法」(建築減碳)及「能源使用合理化法」(能源有效利用、節約能源)為2大核心,我國現階段雖有類似於後者規範意旨之能源管理法,惟 其架構主要為需求面之節約能源管理,或可參酌韓國模式,研議納入支持業者節能轉型機制,例如鼓勵投資、購置節能設施相關優惠貸款之法制規範等。另在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中,就低碳建築部分規劃「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040年50%既有建築」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之目標[footnoteRef:17],但由於我國仍欠缺法律位階之建築減碳規範及獎勵措施,能否有效推動建築能效達成我國氣候目標,似不無疑問,應有完善配套法制之必要。或可參酌韓國推動低碳建築之法制及經驗,研議制定建築減碳專法之可行性,法制化我國建築能效之氣候目標、分階段逐步推動公(私)有建築提升建築能效,並提供相關配套鼓勵措施(如租稅優惠)等,俾利積極引領民間參與、落實我國低碳建築之目標。 [17: 國家發展委員會,《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行動》,2022年12月28日,網址:https://ncsd.ndc.gov.tw/_ofu/FileDatabase/853f9736-51dc-41ff-a361-b749fcd08409/00_%E6%B7%A8%E9%9B%B6%E8%BD%89%E5%9E%8B%E4%B9%8B%E9%9A%8E%E6%AE%B5%E7%9B%AE%E6%A8%99%E5%8F%8A%E8%A1%8C%E5%8B%95.pdf,頁1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撰稿人:楊翔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178/File_19817592.docx |
R02590 | 推動外展看護服務相關法制問題之探討 | 就業服務法;長期照顧服務法 | 陳建欉 | 2024-09-2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90
議題研析
一、題目:推動外展看護服務相關法制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就業服務法、長期照顧服務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依衛生福利部公布之數據,2022年全國長期照顧(下稱長照)服務涵蓋率為69.51%,長照需求人數推估約83萬人[footnoteRef:1]。為彌補長照不足,並解決家庭看護移工1對1照顧模式之結構性問題[footnoteRef:2],勞動部曾於2013年推動「外展看護服務試辦計畫」[footnoteRef:3](俗稱鐘點移工),派遣移工到有臨時、緊急、短期照顧需求的家庭提供服務。惟前揭計畫因缺乏彈性、成本過高[footnoteRef:4]及配套措施不足[footnoteRef:5]等因素,致辦理成效不佳,而於2019年中止該試辦計畫。 [1: 陳虹彣、沈祐伃、宋賢儀,〈出院轉銜社區長照─談醫療與社福的跨域合作經驗〉,《社區發展季刊》,第185期,2024年3月,頁116。] [2: 吳靜如,呼籲政府及候選人重視勞權、承擔長照公共責任,婦女新知基金會,2023年9月18日,網址: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926,最後瀏覽日:2024年9月16日。家庭聘僱的看護移工,除須24小時隨侍在側、沒有個人時間和空間、無法充分休息、沒有轉換雇主的自由、缺乏基本工資保障,幾無勞動權益可言。另雇主聘僱移工除引進程序繁瑣,且需負擔管理責任及移工失聯風險等結構性問題。] [3: 「推動外籍看護工外展看護服務試辦計畫」(2016年9月修正名稱為「外籍看護工外展看護服務試辦要點」),該計畫由提供居家照顧服務的非營利組織擔任雇主,派遣外籍看護工到有需求的家庭,民眾可免去提供住宿、勞、健保責任及逃逸風險,移工也受《勞動基準法》保障,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加班費及例休假等保障。] [4: 馬豐裕,《台灣外籍看護工外展看護服務研究之探討》,中正大學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8年6月,頁6。因適用外展看護服務之資格嚴苛、民眾使用習慣無法改變,導致案量嚴重不足,服務費用居高不下。] [5: 葉冠妤,勞動部擬重啟「鐘點看護移工」長照家庭免當雇主、改居服單位聘雇,聯合新聞網,2023年9月1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3500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5日。由於外展看護服務對象須符合可聘僱移工、未進用移工的重度失能家庭,及移工返鄉休假空窗期及喘息服務等條件,在案源嚴重不足情況下,試辦機構紛紛退出。]
(二)事隔多年,為兼顧長、短期看護需求,勞動部重新檢討後,將鬆綁外展看護服務申請資格[footnoteRef:6],規劃於今(2024)年底前啟動「移工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計畫」(下稱「外展看護服務2.0」)[footnoteRef:7],「外展看護服務2.0」將採NGO、仲介合作試辦,因仲介有移工管理能力,NGO團體則有照顧技巧訓練能力,屆時由仲介統一聘僱移工,替移工加保勞保、安排休假,派至案家服務。由民眾自費,依照護需求申請時段,而非24小時全天候服務,雇主則無須負管理責任[footnoteRef:8]。惟民團憂心將嚴重排擠本國家事勞工就業機會,甚至破壞長照制度「預防及延緩失能」之美意[footnoteRef:9]。 [6: 葉冠妤,「鐘點移工」年底前上路 5類人可申請,聯合新聞網,2024年9月1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22729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5日。勞動部已通過之「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適用對象包括具身障手冊、重大傷病資格、就醫術後診斷紀錄、符合申請家庭看護工資格、經長照評估失能等級2級以上者等5大類。] [7: 葉冠妤,外展看護工重啟引進 納入責任制,聯合新聞網,2024年9月6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2099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5日。勞動部規劃「移工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計畫」,並申請適用《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規定(俗稱責任制),讓外展看護工工時更加彈性,預計年底前實施。] [8: 葉冠妤、李柏澔 ,「鐘點移工」下半年重啟試辦 勞長何佩珊:無巴氏量表限制資格,聯合新聞網,2024年5月30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998975,最後瀏覽日:2024年9月15日。] [9: 吳欣紜,勞動部:看護移工外展計畫不會排擠本國人就業,中央社,2024年8月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8070107.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5日。鬆綁外展看護服務適用資格,讓亞健康長輩亦得申請該服務,長輩如事事皆仰賴他人,久而久之,自主生活能力會逐漸退化,失能速度亦會加快。]
(三)各國長期照護相關制度概況,簡要說明如下:
1.美國
美國聯邦政府2023財政年度,衛生公共服務支出高達1.7兆美元,約占聯邦政府總預算之27.8%[footnoteRef:10]。儘管老年及醫療政策花費龐大,美國並未發展出一套適用全民的長照體系。因此,生活無法完全自理民眾,需要先透過私人保險或本身資產來取得正式長照服務,但因私人長照納保率偏低及長照服務價格昂貴,失能民眾往往先依賴家庭成員的照顧。待資產水準降低至符合低收入戶資格後,再經由州政府支付機構式或社區式照護費用。早期美國長照服務體系傾向機構式服務,在考量高齡者福利及長照預算限制下,轉而鼓勵與推廣與世界潮流相符的在地老化政策,如居家護理及社區式照護服務[footnoteRef:11]。 [10: 余曉惠,美國2023財政年度預算赤字1.695兆美元,疫情以外最大赤字紀錄,鉅亨網,2023年10月21日,網址:https://news.cnyes.com/news/id/5352766?exp=a,最後瀏覽日:2024年9月16日。] [11: 傅健豪、林翠芳,〈從美國經驗探討台灣長期照護制度改革〉,《台灣衛誌》,第36卷,第6期,2017年12月,頁535-540。]
1.德國
德國自1995年開始施行法定照護保險,經費主要來自保險費支付。自1996年7月開始機構式照護給付,照護給付型態可區分為:(1)居家照護給付;(2)部分機構照護給付;(3)全機構式照護給付。另一種新型態的照護模式為「共同照護」,在社區內共同找1名居家照護服務員為其公寓及社區提供服務。在地照顧的趨勢也表現在「社區照護」,透過當地自治團體努力,爭取經費保持社區活力,並且透過鄰里發展照顧網絡,就近提供照護服務[footnoteRef:12]。 [12: 施世駿,臺灣長期照護政策發展與國外經驗探討,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6年11月9日,網址:https://rsprc.ntu.edu.tw/zh-tw/m01-3/research-archive/new-social-risks/85-declining-birthrate-aging/472-long-term-care-services-105-1109.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5日。]
2.日本
日本2000年正式開辦全民長照保險,受少子高齡化影響,照顧人力非常有限,惟仍堅持以本國照護人力為主。2008年後透過東南亞各國簽訂經濟夥伴協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EPA),正式引進照護移工[footnoteRef:13]。日本對於外籍照護人力招募、媒合及語言訓練,均由政府、雇主機構共同分擔,整個招募程序是由半官方的日本國際厚生事業團(JICWELS)進行。由於日本採取此種國家對國家的招募政策,因此來自仲介的剝削,損害移工權益和非法招募移工的情形相對較少。日本為向需要照護的人,提供適當的保健醫療和福祉服務,自2000年實施《介護保險法》,2012年修正該法,創設「定期巡迴隨時回應居家護理與複合型服務」(定期巡回隨時対応型訪問介護看護と複合型サービス),具有定期訪問護理和複合服務,並將人力運用最大化。厚生勞動省原規劃於今(2024)年建立新型複合式服務類型[footnoteRef:14],提供多種居家照護服務,惟因存在區域差異,服務質量不同,而暫時擱置[footnoteRef:15]。 [13: 李佳萱,《論日本外籍照護移工之政策—與我國外籍家庭看護工政策之比較》,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12月,頁35-36。] [14: 黃毓瑩,日照關鍵報告-他山之石:日本社區型長照服務之經營模式解析與啟發,Anke Care,2023年5月8日,網址:https://www.ankecare.com/article/2513-2023-05-04-03-22-09,最後瀏覽日:2024年9月15日。] [15: Toki Kawase,《日本介護保險法》的改正內容是什麼?解說背景及介護事業者應採取的對策,MONOLITH 律師事務所,2024年7月26日,網址:https://monolith.law/zh-tw/general-corporate/long-term-care-insurance-law,最後瀏覽日:2024年9月15日。]
四、問題爭點
(一)主管機關推動「外展看護服務2.0」,尚無明確法源依據。
(二)重啟「外展看護服務2.0」是否會衝擊本國家事勞動市場。
(三)國際競才日趨激烈,如何確保移工來源及專業照護能力,以提升外展看護服務品質。
五、探討研析
(一)宜將「外展看護服務2.0」提升至法律位階或授權法規命令訂定
依現行《就業服務法》(下稱《就服法》)第46條第1項第9款及「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下稱「審查標準」)第4條規定,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包含家庭幫傭工作、機構看護工作、家庭看護工作[footnoteRef:16],並未涵蓋外展看護工作。「外展看護服務試辦計畫」於2019年中止後,「審查標準」2022年4月修正時,刪除原第3條有關「外展看護工作」之規定。勞動部今欲重啟「外展看護服務2.0」,已無相關法源依據而失所附麗。為強化外展看護移工受制度性之保障,爰建議研修《就服法》或「審查標準」將「外展看護工作」納入規定,賦予推動該計畫之法源依據。 [16: 依「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4條規定略以,一、家庭幫傭工作:在家庭,從事房舍清理、食物烹調、家庭成員起居照料或其他與家事服務有關工作。二、機構看護工作:在第15條所定之機構或醫院,從事被收容之身心障礙者或病患之日常生活照顧等相關事務工作。三、家庭看護工作:在家庭,從事身心障礙者或病患之日常生活照顧相關事務工作。]
(二)為避免外展看護移工從事許可外工作,宜組成聯合稽查小組加強勞動檢查
勞動部規劃推動「外展看護服務2.0」,民間團體憂心衝擊本國基層勞工(包括居服員、居家清潔及托育工作等)之就業機會[footnoteRef:17]。建議受委託辦理之單位,比照製造業申請移工前,以本國籍家事勞工優先僱用,人力不足部分,再依一定比例,將移工納入「補充性人力」。外展看護移工其主要工作是提供居家看護及相關服務,應避免指派從事許可外之工作[footnoteRef:18]。未來「外展看護服務2.0」運作後,主管機關應組成聯合稽查小組,不定期辦理勞動檢查,以維護本國家事勞工就業機會,並確保被照顧者及外展看護移工之權益。 [17: 謝孟穎,外籍「鐘點移工」將取代台灣長照?勞動部新政引基層恐慌:沒想到年過半百被取代,新新聞,2024年8月8日,網址:https://new7.storm.mg/article/5218808,最後瀏覽日:2024年9月15日。] [18: 李少瑜,《外籍看護工外展看護服務全面開放之可行性評估》,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年1月,頁62。]
(三)宜加強外展看護移工專業及語言能力,並提高勞動條件
外展看護移工從事身心障礙者或病患之日常生活照顧相關事務工作,其工作型態具個案化及多元化,雇主與移工間因語言與文化隔閡,產生的衝突與磨合層出不窮。建議主管機關參照日本及韓國作法,強化移工之「語言」、「看護專業」能力之訓練及認證,使看護成為高度專業的工作[footnoteRef:19]。此外,近年來各國均面臨國際搶工問題,日本率先以優惠條件吸引移工,已對周邊國家產生攬才壓力[footnoteRef:20]。為避免我國在國際競才時處於劣勢,主管機關宜改善移工勞動條件,並鼓勵外展看護移工提升自身的長照技能與累積經驗,取得轉任中階技術人力資格,以創造勞雇雙贏[footnoteRef:21]。 [19: 簡慧茹、許雲翔,《家事勞工勞動權益保護之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9年6月,頁1、124。] [20: 簡永達,日本移工薪資逾40k、去韓國不用仲介費⋯越南街頭實況:年輕人不想到台灣了,商周,2023年11月29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13824,最後瀏覽日:2024年9月15日。在日本移工可取得國民相同的最低工資,通常介於16到20萬日幣(約新臺幣4到5萬元);工作滿5年後,只要通過語言檢定與技能測驗,移工即可申請永久居留資格,不但能攜家人同住,還可以自由轉換雇主。] [21: 因應我國中階技術人力缺工逐年擴大,加上輸入國爭相延攬並留用優秀外國技術人力,行政院於2022年2月17日通過勞動部研擬「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在確保國人就業前提下,開放符合資格移工、僑外生在臺從事中階技術工作 ,放寬工作年限規定,希望藉此留用在臺優秀且成熟的外國技術人才,在最短時間內補充所需人力。資深移工或僑外生從事中階技術工作滿5年,符合《入出國及移民法》相關規定,每月總薪資逾2倍基本工資或取得乙級專業技能證明,得申請永久居留。]
撰稿人:陳建欉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176/File_19817590.docx |
R02589 | 防止利用少年犯罪相關法制研析 | 少年事件處理法 | 陳育靖 | 2024-09-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89
議題研析
1、 題目:防止利用少年犯罪相關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少年事件處理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footnoteRef:1],近期有多起幫派間各自派出未成年人開槍尋仇事件,黑幫利用少年犯案之情形日趨嚴重,而少年事件處理法(下稱少事法)保護少年的美意,致使幫派利用少年易於控制且罪責低之「優點」大量吸收少年從事第一線犯罪。 [1: 蔣永佑,少事法太佛系 反成了黑幫保護傘 拘提、搜索涉案都不行 少年成為最佳犯罪「工具人」 大哥躲在背後,113年9月3日聯合報第A4版。]
4、
問題爭點
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08年[footnoteRef:2]少年嫌疑犯比率為每10萬人705.45人,至112年已提升至每10萬人921.24人[footnoteRef:3],其中涉犯詐欺人數(2,193人)遠高於竊盜(1,418人)[footnoteRef:4],顯見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我國亦應思考在保護少年犯罪者與社會安全間如何取得平衡,爰擬探討我國法制規範問題,以防止利用少年從事犯罪行為。 [2: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3: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室,警政統計通報(第8週),113年2月21日,頁3。] [4: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室,同前註,頁1。]
五、探討研析
(1) 是否修正刑事責任能力之少年年齡等規定,尚待主管機關評估
少事法於86年修正時已改採保護優先原則,對於非行行為[footnoteRef:5]輕微者,得為不付審理轉介輔導處分,並強化社區式處遇功能,對於應付保護處分之少年得裁定安置輔導處分[footnoteRef:6],而108年少事法的大幅修正,則進一步依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修正虞犯為曝險少年避免標籤化、排除7歲至未滿12歲觸犯刑罰之兒童適用、減少司法介入事由、建置曝險少年行政輔導先行機制及多元處遇等規定[footnoteRef:7]。依該法第2條規定,我國少事法之適用對象為12歲以上未滿18歲者,當發生少年觸犯重大刑事案件時,是否應修法降低少事法適用年齡或針對惡性重大者予以嚴懲則引發討論[footnoteRef:8]。惟依111年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之結論性意見第65點,國際專家認為,依現行少事法規定,將使得依該法判刑的12歲、13 歲兒少會被收容在少年觀護所,並建議我國再次修正少事法,確保未滿14歲兒少不被起訴[footnoteRef:9],而司法院之回應意見,將研議評估收容及感化教育處分是否以14歲以上具刑事責任能力之少年為限[footnoteRef:10]。 [5: 係指觸犯刑罰法律的行為,比如施用一、二級毒品、販賣盜版產品、偷東西、搶劫、打架、殺人、妨害性自主、騎車撞傷人等。參自司法院網站「少年事件處理法特色」,網址: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96-58176-56f63-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9日。] [6: 賴恭利,少年保護事件之保護優先原則與被害人保護之衡平,法律扶助與社會,第10期,2023年3月,頁102。] [7: 范耕維,初探少年事件中拘提發動權限之歸屬-以偵查階段維中心,法律扶助與社會,第4期,2020年3月,頁57-58。] [8: 秦宛萱,新北國中生命案 降低少事法適用年齡呼聲高 民團:現行法令不符合社會現實,2024年1月30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6%96%B0%E5%8C%97%E5%9C%8B%E4%B8%AD%E7%94%9F%E5%91%BD%E6%A1%88-%E9%99%8D%E4%BD%8E%E5%B0%91%E4%BA%8B%E6%B3%95%E9%81%A9%E7%94%A8%E5%B9%B4%E9%BD%A1%E5%91%BC%E8%81%B2%E9%AB%98-%E6%B0%91%E5%9C%98-%E7%8F%BE%E8%A1%8C%E6%B3%95%E4%BB%A4%E4%B8%8D%E7%AC%A6%E5%90%88%E7%A4%BE%E6%9C%83%E7%8F%BE%E5%AF%A6-07105544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1日。] [9: CRC資訊網,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結論性意見,2022年11月18日,網址:https://crc.sfaa.gov.tw/Document/Detail?documentId=2BF473B4-5CAF-48DA-BB15-CC5F4212469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9日。] [10: 「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結論性意見之行動回應表」定稿,2024年2月19日,頁185,網址:https://crc.sfaa.gov.tw/Document/Detail?documentId=F6E03B6E-1483-4722-8562-EBD839F95D6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9日。]
(2) 國際間為防止利用未成年犯罪,韓國提出降低刑責年齡之修法方向,美國則為少數嚴懲少年犯之國家
韓國於2022年提出擬將未成年犯罪刑事責任年齡由14歲調降至13歲之修法計畫,其修法理由在於依現行法規定,10歲至13歲之觸法少年,於韓國僅得受感化教育,而幫派藉此吸收少年而出現多起13歲以下少年之暴力犯罪,韓國主張修法人士並指出,該國少年法於1953年制定時並無13歲以下少年犯罪之案例,且當時少年之體型亦與現今落差甚大,因此現今少年暴力犯罪對被害人之傷害程度,亦遠大於少年法制定之時[footnoteRef:11]。 [11: 張鎮宏,少年凶惡犯該不該用重刑?日本愛的法律、韓國刑責年齡、美國「超級掠奪者」的難題,2024年1月7日,報導者,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juvenile-delinquency-japan-korea-usa-superpredator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9日。]
美國雖與韓國同樣簽署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卻是唯一未批准該公約之國家,且自1976年恢復死刑以來,至2005年Roper案正式廢除少年犯死刑為止,期間已執行22名少年犯死刑[footnoteRef:12];且迄今尚有部分州法規定於少年涉犯重罪時,檢察官可決定將該嫌疑人以少年或成人身分起訴[footnoteRef:13],此外,部分州法更允許對少年犯判處終身監禁並不得假釋[footnoteRef:14];直至2003年Graham案,聯邦最高法院始確立對於犯「非謀殺罪」之少年不得判處終身監禁不得假釋[footnoteRef:15],而針對犯「謀殺罪」者,聯邦最高法院直至2011年Miller案始認為判處終身監禁時,應考量涉犯少年年齡之特殊性,判斷是否禁止其假釋[footnoteRef:16]。 [12: 王玉葉,美國死刑制度的演進:Roper v. Simmons 案廢除少年犯死刑之意義,歐美研究,第39卷第4期,98年12月,頁573-574。] [13: 胡孟郁,少年司法與發展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交會-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111年1月,頁56。] [14: 如阿拉巴馬州,參自胡孟郁,同前註,頁83。] [15: 胡孟郁,同註12,頁65。] [16: 胡孟郁,同註12,頁91、92。]
(三)建議研擬少年觀護所設輔導單位之可行性
依前述外國立法例觀察,韓國針對下修少年犯刑責年齡之修法建議,反對者認為除了違反韓國簽署之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外,倘若下修年齡仍無法達到社會大眾對於減少少年重大犯罪之期待,是否尚須持續下修刑責年齡?[footnoteRef:17]而美國對於少年犯罪者之嚴懲似亦未能達到降低未成年犯罪之顯著效果[footnoteRef:18];日本於2000年至2014年間亦曾數度將少年法朝「嚴罰化」方向修正,雖使微罪犯罪率下降,但造成少年復歸社會困難及監獄化人格等問題[footnoteRef:19]。我國雖非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之締約國,惟自103年制定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已將該公約內國法化,允宜遵守該公約有關少年刑責年齡規定[footnoteRef:20],不宜為降低少年犯罪或符合民意期待而貿然調降刑責年齡,又從美、日等國經驗看,嚴懲少年犯亦未必能降低其犯罪率。 [17: 張鎮宏,同註10。] [18: 李慧蘋,華府青少年犯罪率激增!偷車賊「平均年齡僅15歲」,2024年2月21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8%8F%AF%E5%BA%9C%E9%9D%92%E5%B0%91%E5%B9%B4%E7%8A%AF%E7%BD%AA%E7%8E%87%E6%BF%80%E5%A2%9E-%E5%81%B7%E8%BB%8A%E8%B3%8A-%E5%B9%B3%E5%9D%87%E5%B9%B4%E9%BD%A1%E5%83%8515%E6%AD%B2-105535472.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0日。邵敏,洛縣青少年犯罪「失控」?無端攻擊路人 持槍搶商場,2023年10月23日。網址: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71/752527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0日。] [19: 戴伸峰,看日本經驗-少年法應否嚴懲化,2023年12月30日,自由時報,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62333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0日。] [20: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0號一般性意見第33點略以:「……委員會促請各締約國不要將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至12歲。較高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諸如14或16歲,可促進少年司法制度。……」;第38點略以:「委員會建議凡限制對 16 歲(或者更低)年齡的兒童適用少年司法規則的締約國,或那些允許按例外方式,對 16 或 17 歲兒童採取按成年罪犯的方式處置的國家,修改各自的法律,以便對所有未滿 18 歲者一無歧視地充分落實本國的少年司法規則。……」。參自CRC資訊網,第10號一般性意見「少年司法中的兒童權利」(2007),網址:https://crc.sfaa.gov.tw/Uploadfile/Document/35_20230517114625_6007422.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9日。]
又觀察我國近年少年犯罪類型,係以詐欺、竊盜等財產犯罪為主,如何降低再犯率,或避免後續觸犯重大暴力犯罪應為關切重點。現行少事法針對少年保護事件少年之收容係由少年觀護所(下稱少觀所)辦理,然少觀所之員額配置卻仍欠缺輔導人力[footnoteRef:21],而執行少年徒刑、拘役及感化教育處分之少年矯正學校,始有輔導單位之設置[footnoteRef:22]。由少事法既以保護輔導先行,建議主管機關評估當少年因微罪進入少觀所時,宜即有專業輔導人力介入進行輔導諮商,及瞭解輔導諮商後是否有助於降低再犯率或避免其演變為重大惡性犯罪,並檢討相關法制之修正與保護、收容機構之人力、員額配置規定能符合實際需求,以根本解決利用少年犯罪的問題。 [21: 依少年觀護所設置及實施通則第5條規定:「少年觀護所分設鑑別、教導及總務三組;容額在三百人以上者,並設醫務組。」,主要著重於少年之管理等事項,同法第10條第1項所附之員額表亦無輔導人力配置。] [22: 依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第15條規定,矯正學校設有輔導處實施學生輔導諮商等事宜。]
撰稿人:陳育靖
5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172/File_19817540.docx |
R02588 | 老舊環境影響評估之法制問題研析 | 環境影響評估法 | 李淑瓊 | 2024-09-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88
議題研析
一、題目:老舊環境影響評估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環境影響評估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現行環境影響評估法(下稱環評法)對於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多年,卻沒有實際進行開發行為的案件,由於欠缺退場機制,造成陳年的開發案,因老舊環境影響評估(下稱老舊環評)審查結論持續有效,而繼續存在。由於老舊環評案件,環評通過與開發行為的時點,間隔過久,經常發生爭議事件[footnoteRef:1],爰擬從法制面探討,期能找出改進方案。 [1: 焦點事件,老舊環評問題》退不了場的「殭屍環評」,113年8月22日,網址:https://www.eventsinfocus.org/news/714772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1日。]
四、問題爭點
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結論之法律性質,學說[footnoteRef:2]及實務[footnoteRef:3]見解皆認為應屬行政處分,故若未經撤銷或廢止,該處分即持續有效;惟若在環評通過後,卻遲遲未進行開發行為(實務上於環評通過後,經過多年仍未開發之老舊案件在所多有[footnoteRef:4]),則可能因為環評通過的時點與開發行為的時點,間隔過久,相關評估條件早已物換星移,而發生老舊環評的爭議事件。 [2: 學者有謂,其「一方面發生終結環境影響評估程序之法律效果,解除開發單位須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程序的義務;另方面以附條件方式,課予開發單位如何實施開發行為的諸多負擔,衡諸行政程序法第92條第1項有關行政處分之定義,要屬就公法事件所為發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應屬行政處分。」李建良,〈環境行政程序的法制與實務-以「環境影響評估法」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93年1月1日,頁65。] [3: 可參見後述(二)中所提及環境部於108年5月22日函文中係以行政程序法第93條行政處分之附款方式,處理老舊環評退場問題、環境影響評估法增訂第16條之2之立法說明,及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裁字第519號裁定、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9年重國字第4號民事判決。] [4: 根據環境部109年7月之專題報告內容,當時經盤點列管之老舊案共計尚有67件。環境部,〈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精進措施〉,《環保政策月刊》,第23卷,第7期,109年7月,網址:https://www.moenv.gov.tw/DisplayFile.aspx?FileID=99E6A704CB379130&P=f847d0f6-3501-4058-ac6d-a11bd22fbd2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1日。]
另開發單位依環評法第16條之1規定[footnoteRef:5]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下稱環現差報告)後,逾一定年限仍未實施開發行為時,主管機關缺乏法源依據得命開發單位再次提出環現差報告送審,致生訟爭情事[footnoteRef:6]。 [5: 環評法第16條之1規定:「開發單位於通過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審查,並取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之開發許可後,逾3年始實施開發行為時,應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送主管機關審查。主管機關未完成審查前,不得實施開發行為。」] [6: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訴字第913號判決,113年4月30日。網址: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id=TPBA%2c110%2c%e8%a8%b4%2c913%2c20240430%2c3&ot=i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1日。]
五、探討研析
(一)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結論的效力及與開發行為的關係
環評法第4條第2款規定,環境影響評估係指「開發行為或政府政策對環境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事前以科學、客觀、綜合之調查、預測、分析及評定,提出環境管理計畫,並公開說明及審查。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包括第1階段、第2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及審查、追蹤考核等程序。」同法第1條並規定環境影響評估法之立法目的係「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是以,環境影響評估顯係為公共利益或一般國民福祉而設之規定[footnoteRef:7]。 [7: 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判字第2088號判決,100年11月30日。網址: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id=TPAA%2c100%2c%e5%88%a4%2c2088%2c20111130%2c1&ot=i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1日。]
環評法第14條第1項規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未經完成審查或評估書未經認可前,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一般稱之為環評主管機關對於開發行為之「否決權」,亦即開發行為是否許可,應先取決於環評主管機關對環境影響評估是否審查通過。目前實務上認為「環境影響評估程序」與「開發行為許可程序」乃屬不同之行政程序,不僅主管機關不同,所據以作成決定之法律依據亦有不同,故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在性質上,僅是開發行為許可程序之「前階段程序」,二者間構成「多階段程序」(非多階段處分)[footnoteRef:8]。 [8: 法務部99年6月25日法律字第0999020964號函,網址: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media=print&id=FE232517&type=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1日。]
(二)現行因應老舊環評爭議之機制
環境部為避免老舊環評開發案件,實際開工時間與環評審查時間相隔太久,導致評估條件失真之爭議,曾經研擬環評法第30條及第31條條文之修正草案(於106年9月20日預告),增訂審查結論公告後逾5年未實施開發行為,或雖於審查結論公告後5年內有施工行為,惟施工後之停工時間逾5年等情形,開發單位於環現差報告經主管機關完成審查前,不得實施開發行為;主管機關審查開發單位所提環現差報告時,發現因時空環境變遷、情事變更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時未能預測,致開發行為之實施將對環境有重大不利影響時,如變更原審查結論尚不足以解決時,得廢止審查結論;及開發行為於審查結論逾一定期間未開發時,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結論失效之要件等規定[footnoteRef:9]。惟該草案於預告後,並未送立法院審議。 [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已於112年8月22日改制為環境部), 106年9月20日環署綜字第1060074127號公告:預告「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正草案,網址: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6e27696b-9b16-4cf4-8f18-b86260fe572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4日。]
其後,環境部於108年5月22日函知直轄市、縣(市)政府,自108年6月1日起,召開環評審查委員會審查環境影響說明書或環評報告書初稿時,若就開發行為將做成「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之審查結論時,須依行政程序法第93條規定於審查結論中載明行政處分失效規定,將「本案自公告日起逾 10 年未施工者,審查結論失其效力;開發單位得於期限屆滿前,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後轉送主管機關展延審查結論效期1次,展延期間不得超過5年」等文字納入審查結論,釋明經環評審查通過逾一定期間未施工時,審查結論失其效力[footnoteRef:10]。
另鑒於實務上發生許多通過環評或環差[footnoteRef:11]的開發案,其原開發計畫許可事後遭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廢止,除開發單位主動提出要求廢止審查結論外,否則該環評或環差審查結論即繼續有效存在,主管機關亦無法使其「退場」之不合理現象,並進而影響國土資源之合理保留或運用,立法院於112年4月14日三讀通過增訂環評法第16條之2,增訂環境影響說明書、評估書或環現差報告之審查結論失效之規定,其立法說明略以「按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針對開發計畫審查後之同意與否,與該開發計畫依照環境影響評估法相關規定進行環評或環差審查結論,屬於政府機關對於開發行為所為之多階段行政程序,然現行環境影響評估法僅規定環評或環差審查結論對開發行為之構成要件效力……為國土資源有效運用及本法兼考量環境保護和經濟開發之衡平之意旨……爰針對已公告後之環說書、評估書或環現差報告之審查結論,增訂其開發計畫許可文件遭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廢止後,環境影響說明書、評估書或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已失其附麗,審查結論亦應失其效力之規定。[footnoteRef:12]」。 [10: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審查報告第10033928號,112年4月14日印發。參見本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環境影響評估法增訂第十六條之二條文草案」時,時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張署長子敬提出之說明。] [11: 「環差」係指依環評法第16條規定,就已通過之環評,經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變更原申請內容,並依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第37條規定,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之認定。依前述施行細則規定,開發單位依環評法第16條第1項申請變更環境影響說明書、評估書內容或審查結論,無須依第38條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者,應提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環差報告),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後,轉送主管機關核准。是以,此處所指之「環差」與前述之「環現差」係不同之概念。] [12: 同前註。]
(三)就老舊環評爭議問題之法制建議
1. 老舊環評之退場機制,建議宜以法律定之
有關老舊環評的退場機制,目前僅有環評法第16條之2規定,於開發單位遭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廢止其開發許可文件者,審查結論失其效力;然就開發許可未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廢止之老舊環評案件,係於個別環評案件中,依行政程序法第93條規定,以行政處分附款之方式,於每一個案之審查結論中,載明該環評審查結論因逾一定年限未施工即失效,及其延展之相關事項。惟此種作法僅生個案之效力,且需於每一個案中逐一載明,不具通案之法規範效力,若漏未記載,即不生前述效力,且亦無法處理前述108年5月22日環境部函知以前已經通過之環評案件。爰此,就老舊環評之退場機制,建議主管機關仍應於環評法中明文規定,並評估是否溯及既往,以根本解決老舊環評案件之爭議。
2.就超過一定年限之環現差報告,建議應增訂重行審查機制
就開發單位通過環評審查,因久未實施開發行為,已提出環現差報告送主管機關審查通過之案件,若又經過多年仍未實施開發行為,依環評法第16條之1規定,主管機關無法要求開發單位重行提出環現差報告,以因應案件因長久未開發,其環境現況可能產生之差異問題。爰此,建議於環評法第16條之1,增訂就超過一定年限之老舊環現差報告,若開發單位欲實施開發行為,應重行提出環現差報告送主管機關審查之規定。
撰稿人:李淑瓊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169/File_19817536.docx |
R02587 | 德國律師獨立性之法制簡介 | 律師法 | 陳韋佑 | 2024-09-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8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德國律師獨立性之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律師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近來律師於刑事偵查程序中洩密、協助滅證、勾串共犯或證人,甚至作為詐騙集團之軍師等事件
,時有所聞,多名律師遭到以洩密罪起訴,除引起社會關注外,檢討我國律師倫理規範、培訓及監督機制是否不足,乃至於是否應建立更嚴格之律師懲戒制度,均成為討論焦點。
(二)依律師倫理規範第27條第2項前段規定
,律師應依據法令及正當程序,盡力維護當事人之合法權益,因此律師於偵查中應與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接見溝通,以蒐集有利證據並規劃辯護策略。但律師同時身為在野法曹,負有維護司法正義與公平之義務
。律師應如何謹守分際,同時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誠為目前律師執業實務上面臨之難題。律師法第5條第1項第8款規定
,申請人有違法執行律師業務、有損司法廉潔性或律師職務獨立性之行為,且情節重大者,不得發給律師證書。該款是參考德國聯邦律師法所為之規定,德國依其律師職業歷史發展淵源,逐漸發展出獨立性概念,本文簡介德國聯邦律師法律師獨立性法制內容,以資參考。
四、問題爭點
律師法第5條第1項第8款規定,申請人有違法執行律師業務、有損司法廉潔性或律師職務獨立性之行為,且情節重大者,不得發給律師證書。其中有損律師職務獨立性之行為,目前主管機關尚未作成任何函釋,司法實務亦未有判決可參,爰簡介德國法制內容,以資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德國聯邦律師法整體結構
德國聯邦律師法於1959年
8月1日制定生效,最近1次修正於2024年1月17日,該法共分為13編,各編再細分數章,依序為律師、律師執業許可、律師權利義務及職業合作、律師公會、律師法院及聯邦普通法院律師庭
、律師法院對違反義務律師之懲戒、律師懲戒程序、聯邦法院律師執業、聯邦律師公會、律師事務費用、律師懲戒執行與費用追償、外國律師、過渡條款及附則等13編,共計291條(含已廢止條文)。以下介紹德國律師獨立性相關規範。
(2)
德國律師獨立性的概念與規定
德國聯邦律師法第1條規定,律師係獨立的法律維護機關
。其中所謂之「法律維護機關」並非指如同法官、檢察官等屬於國家之公務員,僅是說明律師如同上述司法人員一般,屬「法律維護機關」而已,即一獨立之個體,於法律領域奮鬥,其性質上不屬公務員,亦不爲國家之機關,而爲自由業者
。同法第43a條第1項規定:「律師不得爲有害其獨立性原則之任何行為
」。其律師職業規則(Berufsordnung für Rechtsanwälte, BORA)第1條闡述所謂獨立性之宗旨:「律師除法律及該規則所應盡之義務外,係自由、自行決定及不受監管地執行律師業務
。」簡言之,律師獨立於國家、當事人及其同僚之間,本於自身之職業道德,在法律規範之內,自由執行職務
。
(3)
律師獨立性的具體展現
律師有義務保持其獨立性,面對委任人時,若雙方間於人際或事務方面未保持一定距離,通常會被認爲有違反獨立性原則之虞。因為雙方若無保持一定距離,律師可能喪失必要的客觀立場而走向徇私之途,特別是刑事辯護案件之可能性更大
。通常委任人與律師間若存在除了訴訟委任契約外的其他債之關係,例如律師與委任人間存在消費借貸關係或其他給付關係時,常認為違反獨立性原則
。
(4)
結語
律師法第5條第1項第8款所涉「違法執行律師業務、有損司法廉潔性或律師職務獨立性之行為,且情節重大」,其中律師職務獨立性概念,各國基於其律師職業歷史發展背景不同,會有不一致作法或認定標準,這是歷史發展使然。我國不像歐陸各國已依其律師職業歷史背景而發展出獨立性認定標準,因此仍有待主管機關以函釋建立認定標準。
撰稿人:陳韋佑
� 陳宏睿,愛情詐團律師 洩密給主嫌遭訴,聯合新聞網,113年9月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udn.com/" �https://udn.com/�
news/story/7321/820218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2日。
� 律師倫理規範第27條第2項規定:「律師應依據法令及正當程序,盡力維護當事人之合法權益,對於受任事件之處理,不得無故延宕,並應適時告知事件進行之重要情事。」
� 賴柏翰、廖家振,刑事偵查與律師倫理,月旦律評,113年8月,第29期,頁29。
� 律師法第第5條第1項第8款規定(節錄):「申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發給律師證書:……八、違法執行律師業務、有損司法廉潔性或律師職務獨立性之行為,且情節重大。」
�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德國律師法院、聯邦普通法院律師庭主要受理律師懲戒審理業務,依德國聯邦律師法113條第1項規定,對嚴重違反本法或律師職業規則義務之律師,將依本法第59a條規定由律師法院懲戒之。
� §1 BRAO:"Der Rechtsanwalt ist ein unabhängiges Organ der Rechtspflege.”
� Ahrens, H.J., Anwaltsrechts für Anfänger, 1996, S.75 f.轉引自張哲源,律師之法律地位與獨立性原則-德國暨歐陸發展概況,玄奘法律學報第5期,95年6月,頁160。
� §43a Abs.1 BRAO:"(1) Der Rechtsanwalt darf keine Bindungen eingehen, die seine berufliche Unabhängigkeit gefährden.”
� §1 Abs.1 BORA:" (1) Rechtsanwältinnen und Rechtsanwälte üben ihren Beruf frei, selbstbestimmt und unreglementiert aus, soweit Gesetz oder Berufsordnung sie nicht besonders verpflichten.
� Ahrens, H.J., aaO., S. 77 ff.轉引自張哲源,同註� NOTEREF _Ref175127605 \h ��8�,頁156。
� Ahrens, H.J., aaO., Rn. 220, S. 81.轉引自張哲源,同註� NOTEREF _Ref175127605 \h ��8�,頁156。
� Ahrens, H.J., aaO., Rn. 220, S. 81.轉引自張哲源,同註� NOTEREF _Ref175127605 \h ��8�,頁167。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167/File_19817534.doc |
R02586 | 健康食品必要警語標示相關法制探討 | 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 蔡琮浩 | 2024-09-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8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健康食品必要警語標示相關法制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衛福部食藥署)近日預告「以微生物發酵製取之食品原料γ-胺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草案)」(下稱預告草案)[footnoteRef:1],針對市面越來越多食品標榜添加可助眠的GABA(γ-aminobutyric acid,γ-胺基丁酸)成分,訂定GABA製程及供食品原料使用時相關規範,包含GABA含量、每日食用限量與應標示警語字樣[footnoteRef:2]。 [1: 衛福部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之1第2項及第22條第1項第10款訂定「以微生物發酵製取之食品原料γ-胺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草案。見衛福部衛授食字第1131301735號公告。] [2: 林明憲,食品添加GABA 擬訂定規範,臺灣時報,113年8月23日,第7版。]
(二)衛福部食藥署指出,人類食用GABA歷史悠久,研究顯示認為可以幫助睡眠、舒緩放鬆心情,由於GABA和降血壓、鎮靜及癲癇等藥物會產生交互作用,增加中樞神經抑制作用,等於加成反應,因此預告草案訂定使用該原料的食品應標示「避免同時飲酒或服用降血壓、鎮靜及癲癇等藥物;孕婦、授乳者、嬰幼兒須諮詢醫師方可使用」之必要警語字樣[footnoteRef:3]。 [3: 王家瑜,GABA食品熱銷 食藥署預告:明年起須加註警語,工商時報,113年8月22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822701211-4314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3日。]
四、問題爭點
依我國健康食品管理法(下稱健食法)規定,健康食品須標示可能造成健康傷害以及其他必要之警語於容器、包裝或說明書上,惟本次預告草案對必要警語標示僅規範應標示內容,未明確規定其應呈現方式,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五、探討研析
(一)健康食品須標示必要警語,惟標示呈現方式並無統一規定
健食法於88年2月3日公布施行後,「健康食品」成為法定名稱,指須經衛福部查驗登記並審核通過取得許可證後,具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之食品[footnoteRef:4]。換言之,健康食品係經過產品安全性、功效性評估試驗,即產品本身經過科學驗證其「保健功效」[footnoteRef:5],並由中央主管機關評估認定並公告者,惟其本質仍屬食品。依健食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健康食品之標示或廣告不得有虛偽不實、誇張之內容,其宣稱之保健效能不得超過許可範圍,並應依中央主管機關查驗登記之內容。」違反者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footnoteRef:6]。 [4: 健康食品管理法第2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稱健康食品,指具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之食品。」;同法第3條第1項規定:「依本法之規定申請查驗登記之健康食品,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應發給健康食品許可證:一、經科學化之安全及保健功效評估試驗,證明無害人體健康,且成分具有明確保健功效;其保健功效成分依現有技術無法確定者,得依申請人所列舉具該保健功效之各項原料及佐證文獻,由中央主管機關評估認定之。二、成分符合中央主管機關所定之健康食品規格標準。」] [5: 健康食品管理法第2條第2項規定:「本法所稱之保健功效,係指增進民眾健康、減少疾病危害風險,且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之功效,非屬治療、矯正人類疾病之醫療效能,並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 [6: 健康食品管理法第24條第1項規定:「健康食品業者違反第十四條規定者,主管機關應為下列之處分:一、違反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二、違反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四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罰鍰。……」]
另有關健康食品標示規定部分,依健食法第13條規定[footnoteRef:7],健康食品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顯著標示包括品名、內容物名稱、食品添加物名稱、有效日期、保存方法及條件、廠商名稱、地址、核准之功效、許可證字號、「健康食品」字樣及標準圖樣、攝取量、食用時應注意事項、可能造成健康傷害以及其他必要之警語、營養成分及含量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標示事項於容器、包裝或說明書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第22條至第28條,亦有針對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及食品用洗潔劑標示之相關規定。 [7: 健康食品管理法第13條規定:「健康食品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顯著標示下列事項於容器、包裝或說明書上:一、品名。二、內容物名稱;其為二種以上混合物時,應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分別標示之。三、淨重、容量或數量。四、食品添加物名稱;混合二種以上食品添加物,以功能性命名者,應分別標明添加物名稱。五、有效日期、保存方法及條件。六、廠商名稱、地址。輸入者應註明國內負責廠商名稱、地址。七、核准之功效。八、許可證字號、「健康食品」字樣及標準圖樣。九、攝取量、食用時應注意事項、可能造成健康傷害以及其他必要之警語。
十、營養成分及含量。十一、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標示事項(第1項)。第十款之標示方式和內容,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
除品名、有效日期等一般規定標示內容外,依健食法第13條第1項第9款規定,健康食品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顯著標示「可能造成健康傷害以及其他必要之警語」;查其目的係為使消費者於選購健康食品時,應注意食用該健康食品可能造成潛在健康傷害以及其他必要之相關事項,以保障食品安全。另依健食法施行細則第 12 條第2項規定[footnoteRef:8],標示字體適用食安法及其相關規定。爰依食安法施行細則第19條第1項第1款規定[footnoteRef:9],其標示字體之長度及寬度各不得小於2毫米。但最大表面積不足80平方公分之小包裝,除品名、廠商名稱及有效日期外,其他項目標示字體之長度及寬度各得小於2毫米。另參酌健康食品應加標示事項第8點規定[footnoteRef:10],僅規定第4點至第7點所定項目之標示內容,其字體顏色應與底色區別之規定,並無針對必要警語須與其他規定應標示資訊為不同標示呈現之規定。實務上亦多見與其他規定應標示資訊為同層次之標示,未為明顯區別。 [8: 健康食品管理法施行細則第12條第2項規定:「本法第十三條第一項第七款至第九款之標示字體,適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及其相關規定。」] [9: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施行細則第19條第1項規定:「有容器或外包裝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物及食品添加物原料之標示,應依下列規定辦理:一、標示字體之長度及寬度各不得小於二毫米。但最大表面積不足八十平方公分之小包裝,除品名、廠商名稱及有效日期外,其他項目標示字體之長度及寬度各得小於二毫米。二、在國內製造者,其標示如兼用外文時,應以中文為主,外文為輔。三、輸入者,應依本法第二十二條及第二十四條規定加中文標示,始得輸入。但需再經改裝、分裝或其他加工程序者,輸入時應有品名、廠商名稱、日期等標示,或其他能達貨證相符目的之標示或資訊,並應於販賣前完成中文標示。」] [10: 健康食品應加標示事項第4點至第8點規定:「四、健康食品之容器或外包裝標示之注意事項,應包括下列內容:(一) 膠囊及錠狀型態者:1. 本產品非藥品,供保健用,罹病者仍需就醫。2. 請依建議攝取量食用,勿過量。(二) 膠囊及錠狀以外型態者:本產品供保健用,請依建議攝取量食用。五、健康食品之每日建議攝取量,其所含外加精緻糖十七公克以上者,應標示『本品依每日建議攝取量○○公克/毫升,所含外加精緻糖量達○○公克,請注意熱量攝取。』或等同字義之文字。六、健康食品含魚油原料者,其警語標示之內容,應包括『嬰幼兒、孕婦、糖尿病患者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之凝血功能不全者,食用前請先徵詢醫師意見。』或等同字義之文字。七、健康食品含紅麴原料者,其警語標示之內容,應包括『本品與降血脂藥(statin及 fibrate 類藥物)、葡萄柚合併使用,恐會造成肝、腎損傷、橫紋肌溶解症。』或等同字義之文字。八、依前四點規定標示之內容,其字體顏色應與底色區別。」]
以本次預告草案第4點規定,針對必要警語標示部分僅規範應標示之內容,至於應標示之方式,因預告草案並無明確之規定,則須回歸前揭食安法施行細則規定。而針對衛福部其他公告須加註必要警語之食品原料部分[footnoteRef:11],雖屬於主管機關依健食法第13條第1項第11款或食安法第22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之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標示事項,惟大部分均僅規範其應呈現之內容,僅部分公告以「粗體字」或「其顏色應與底色明顯不同」之呈現方式[footnoteRef:12],對應標示之呈現方式並無統一且明確之規定。 [11: 如「食品原料寬葉椴樹(Tilia platyphyllos)花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食品原料七葉膽(Gynostemma pentaphyllum)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見衛福部113年7月11日衛授食字第1131301534號公告。另如「食品原料魔鬼爪(Harpagophytum procumbens)葉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食品原料諾麗(Morinda citrifolia)葉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食品原料長柄菊(Tridax procumbens)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食品原料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菌絲體培養液粉末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見衛福部113年1月4日衛授食字第1121302837號公告。「以基因改造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Ast12 菌株發酵生產之食品原料蝦紅素(astaxanthin)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見衛福部110年3月11日衛授食字第1101300104號公告。] [12: 如「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應加標示事項」第2點規定:「特殊營養食品中之特定疾病配方,其容器或外包裝除一般包裝食品規定標示事項外,應另標示下列事項:(一)於正面處顯著標明「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字樣,其字體長度及寬度各不得小於零點四公分,字體大小應一致,且其顏色應與底色明顯不同。……(五)「本品屬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不適合一般人食用,須經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使用」或等同意義之詞句,以粗體字標明,且字體應明顯與底色區別。(六)「多食對改善此類疾病並無幫助」或等同意義之詞句。(七)「本品非供靜脈注射用」或等同意義之詞句。……」見衛福部111年10月19日衛授食字第1111302673號公告。]
(二)必要警語標示呈現方式亦值得重視
研究發現,警告或其他重要說明標示方面存在重大差異,且通常以小字體列印,不利閱讀也造成使用者對警告的關注較少[footnoteRef:13]。因此,增加字體大小以及使用圖形元素和顏色來強調關鍵資訊是有助於讓使用者更清晰的因素[footnoteRef:14]。顯見對於必要警語標示除了內容外,其應呈現方式亦值得重視。 [13: William H. Shrank, Jessica Agnew-Blais, Niteesh K. Choudhry, The Variability and Quality of Medication Container Labels, Arch Intern Med., Vol.167, NO.16, 2007, Retrieved From: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412983, Last Retrieved: 2024/09/04.] [14: Emilia da Silva Pons, Cassia Garcia Moraes, Maicon Falavigna, Lisana Reginini Sirtori, Fernanda da Cruz, Guilherme Webster, Tatiane da Silva Dal Pizzol, PLoS One, Vol.14, NO.2, 2019/02/2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386266/, Last Retrieved: 2024/09/05.]
以與我國民情較接近之日本為例,日本在雪印集體食物中毒事件、麥當勞食品混入異物等食安事件後,將「農林物資規格化及品質表示標準法【農林物資の規格化及び品質表示の適正化に関する法律,JAS法(Japanese Agricultural Standard)】」[footnoteRef:15]、「健康增進法」及「食品衛生法」內有關食品標示制度與標準整合成「食品標示法」,並於2015年(平成27年)4月開始施行。依食品標示法第4條[footnoteRef:16]授權訂定之食品標示標準[footnoteRef:17]規定,針對不同類型食品(加工食品、易腐爛食品、添加劑等)的標示內容及方式(如第22條、第27條、第35條),除文字大小、顯示面積規定外,尚有「用於顯示的文字顏色應為與背景顏色形成對比的顏色」之明確規定;而對於含有指定成分、具有功能性聲明、部分專案農產品、食品等之重要須提醒資訊(如附錄20上欄所列),須以顏色或加外框(び枠)方式呈現(如第8條第1項第8款、第22條第1項第8款),顯見日本對於必要警語標示已注意到其呈現方式應與一般標示內容不同之規定。 [15: JAS法係規定農產品品質、生產方法及標示標準,該法於2015年(平成27年)4月後相關規定已轉移至食品標示法。見京都府総合お問い合わせ窓口,JAS法とは何か?網址:https://faq.pref.kyoto.lg.jp/faq.asp?faqno=00482&sugtype=6&logid=896707629,最後瀏覽日:2024年9月4日。] [16: 食品表示法(平成25年法律第70号), e-Gov 法令検索,Retrieved From: https://laws.e-gov.go.jp/law/425AC0000000070#Mp-Ch_3-At_6-Pr_8, Last Retrieved: 2024/09/06.] [17: 食品表示基準(平成27年内閣府令第10号), e-Gov 法令検索,Retrieved From: https://laws.e-gov.go.jp/law/427M60000002010#Mpat_20, Last Retrieved: 2024/09/06.]
(三)研議對健康食品必要警語標示為不同呈現之明確規定
對健康食品而言,經主管機關認定已有明確證據對人體有害之資訊,為必要警語之規範內容,亦為民眾最應關注之標示內容,爰從維護國人健康安全及消費權益而言,健康食品必要警語標示應與其他規定標示具明顯差異性,以提供充分的警示資訊予消費者。按現行健康食品有關加註必要警語應標示之方式並無統一之規範,爰建議參酌日本統一規定必要警語標示呈現方式之立法例,研議對健康食品必要警語標示為不同呈現之規定,並採與其他一般規定標示內容為對比顏色及加框等形式予以明確規定。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165/File_19817532.docx |
R02585 | WTO爭端解決機制簡析—以風電國產化爭端為例 | 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瞭解書(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DSU,為WTO協定附件之一) | 方華香 | 2024-09-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85
議題研析
1、
題目:WTO爭端解決機制簡析—以風電國產化爭端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瞭解書(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DSU,為WTO協定附件之一)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歐盟認為我國風電選商指定由國產化承諾高低決定排序,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而訴諸WTO 之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DSM),我相關談判人員於2024年9月13日在歐盟進行諮商
。就DSM此機制相關程序規定及該機制運作現況所面臨的危機,析述如下。
四、探討研析
(1)
基本程序規定概述
當會員國發生貿易、投資等爭議時,爭議國可依DSU向WTO爭端解決機構(簡稱DSB,由全體WTO會員組成,相當於總理事會層級)尋求解決。其基本程序略以:
1、諮商
(consultation)
爭端解決機制雖具司法性質,惟國家間爭議畢竟與國內有別,優先以爭端國諮商為程序之第一步驟(妥協優先於裁決);且當事國尚可隨時合意採取斡旋、調解及調停程序,即使在成立爭端解決小組後,仍可繼續斡旋、調解及調停之程序(DSU第5條)。而諮商、斡旋、調解及調停等程序,應予保密。
諮商請求必須以書面提出,並指出系爭措施與該措施違法之法律基礎(DSU第4.4條);未列為諮商請求之爭點,不得列為小組請求中,而小組請求即是判斷訴訟標的範圍之基準。是否諮商及諮商會議如何進行、會議時程、舉行次數等,取決於兩造合意;若被告杯葛,僅是原告可在請求諮商60日後,逕向DSB請求成立小組(DSU第4.7條)而已,故有批評見解認為強制諮商程序流於形式。
2、請求小組成立(DSU第6條)
承前述,如諮商無法解決爭端,原告可在請求諮商60日後,以書面向DSB請求成立(爭端解決)小組。然而,實務上遠超出此期限,2015年後,提出諮商請求日至提出成立小組請求日,平均約162日。此項請求至遲列入下次DSB會議議程,即成立小組,除非該次會議共識決決議不成立小組。小組成立時,訴訟標的即不得更改或擴張
。
3、成立爭端解決小組(Panel)(二審制之第一審)
首先,會先依兩造意見決定3位小組成員(其中1人為主席),若兩造無法合意,任一造可請求WTO秘書長指派小組成員(DSU第8條)。不過實務上,被告可以策略性地反對小組成員人選以拖延程序。
小組成立後,小組主席會邀請兩造召開程序會議,以決定該爭端審議之工作規則、期程表,包括提交書狀、聽證等。審理最後會提出期中報告(interim report),予兩造評論,倘未有評論,則該期中報告即應被視為最終小組報告。該最終報告,將分送各會員國,於分送60日內,DSB原則上應通過該報告,除非當事國提出上訴或DSB全體共識決不通過該報告。小組程序原則上應於6個月內完成,延長亦不得超過9個月(DSU第12條、第16.4條)。此一法定期限,實務上幾乎無法被遵守,2015年後,小組成立至報告分送約費時22個月,而期中報告至最終報告分送期間,亦往往有數月之久。
4、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AB)(二審制之終審,法律審)
對爭端解決小組所做裁決,仍可上訴。上訴機構僅限於處理爭端解決小組報告所涵蓋之法律上問題及小組所為之法律解釋部分,係扮演「法律審」之角色,事實認定則以爭端解決小組認定者為準。上訴審理期間規定為不超過60日,若延遲,最長不超過90日。AB得維持、修正或撤銷小組之法律上見解及結論(DSU第17條)。
5、履行(Compliance Procedures)程序與報復(Retaliation)程序
若認定某一措施不符合WTO規定時,應建議該相關會員立即或在「合理期間」改正該措施(通常係終止該措施),「合理期間」長短原則上由兩造合意,但自報告通過日起不得超過15個月(DSU第19條、第21.3條)。合理期間決定日起6個月後,敗訴國應於DSB會議議程中提交履行現況之報告(DSU第21.6條)。惟若其不履行裁決,勝訴國只能請求敗訴國進行補償諮商;諮商未果,勝訴國得在DSM授權下暫停對敗訴國履行WTO下之減讓或其他義務以為報復(DSU第22.2條、第22.6條),較常見手段是對敗訴國產品課以報復性關稅。
(2)
DSM之危機
1、 上訴機構停擺,歐盟另主導成立替代機制,惟參加會員有限
因美國持續杯葛上訴機構成員提名,成員任期屆滿後,一直無法補足,使得上訴機構在2019年12月因不足法定人數3名而停擺。只要提出上訴,上訴機構因無法審理做出最終決定並執行,該案將呈現懸而不決之狀態,歐盟因此主導成立臨時上訴仲裁多邊協議(Multi-Party Interim Appeal Arbitration Arrangement, MPIA)做為WTO上訴機構停擺期間的替代性方案。MPIA援引DSU第25條規定,授權參與會員可經由該協議建立之臨時上訴仲裁機制,解決彼此貿易爭端,但我國目前並未加入MPIA
。
2、 審理期限逾期
案件量過大及貿易爭議之複雜度提高,造成程序嚴重延宕,絕大多數DSU之法定期限均無法被遵守,減損DSM之救濟效果,增加了會員國採取限制性貿易措施之射倖心態。蓋自諮商請求至被告完全履行(即「終止」該限制性貿易措施)常耗時數年,勝負未定之數年間,被告仍可繼續採行限制性貿易措施,減損DSM救濟功能
。
3、DSM政治負荷過大
DSM理想設計原係以諮商、調解、仲裁等政府間談判機制解決爭端。然而,據統計指出,七成六爭端進入小組程序,其中七成三小組報告經上訴至最終審,顯見大多數當事國執意爭執至最終裁決階段,而非於過程中尋求妥協。一方面迫於會員國國內利益團體壓力,會員國無法輕易讓步,另一方面貿易爭端在國際上亦有國家利益因素考量,例如烏克蘭與俄羅斯一連串爭端,會員國間難以協商。此類具政治性之重大敏感議題,使得DSM過度背負政治負荷,造成雪上加霜之困境
。
(3)
小結
本案歐盟請求我方就風電國產化比例涉及貿易限制予以諮商一節,暫先不論實體面有無理由,惟就程序面言,雖DSM以諮商或妥協為理想設計,但據文獻指出,諮商多半流於形式,「實務上,原告通常企圖藉由諮商獲取更多被告措施的資訊,以為後續小組程序做準備」
。再者,即使進入爭端解決小組程序,後續因上訴機構停擺,若上訴,似無法得到最終判決,而難以執行。爭端解決過程曠日廢時,即使最後歐盟勝訴,亦已經歷數年,屆時我國風電選商恐已履約多年,是否還能否「終止」或採取何種補償措施,效應如何,尚難估量。末者,國內廠商權益之維護及歐盟於國際上之政治經濟實力,似均難以迴避潛在政治角力考量。
撰稿人:方華香
� 呂雪彗,〈國產化爭議...經部組團赴歐盟13日首諮商 曝3-3期選商朝向「開放」、作最壞準備〉,工商時報,2024年9月1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901003079-260410?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9日。
� 因本案目前處於諮商階段,故就諮商及組成爭端解決小組程序為較多介紹;至於上訴階段,因上訴機構目前停擺,為節省篇幅,故簡略介紹之,合先敘明。
� 整理自:黃立主講,〈WTO 爭端解決機制簡介〉,2003專題演講,理律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s://www.leeandli.org/wp-content/uploads/2024/06/2003%E5%B0%88%E9%A1%8C%E6%BC%94%E8%AC%9B_WTO%E7%88%AD%E7%AB%AF%E8%A7%A3%E6%B1%BA%E6%A9%9F%E5%88%B6%E7%B0%A1%E4%BB%8B.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9日;李柏青,〈程序的權與變—淺說WTO爭端解決機制〉,《貿易政策論叢》,第32期,2020年8月,頁146-148。
� 李柏青,同前註,頁148-149。
� 整理自:黃立主講,同註3;李柏青,同註3,頁150-154、156;張心悌,從法律經濟分析觀點論WTO爭端解決機制,中正法學集刊,第15期,2004年4月,頁191。
� 整理自:黃立主講,同註3;李柏青,同註3,頁158-161;張心悌,同註5,頁192。
� 張愷致,〈RTA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競合研析〉,《貿易政策論叢》,第31期,2019年9月,頁61;黃禾田,〈WTO臨時上訴仲裁多邊協議正式運作〉,2020年8月12日,網址:https://web.wtocenter.org.tw/Mobile/page?pid=343322&nid=12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1日;鄭昀欣、羅絜,〈淺析WTO爭端解決替代方案—「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協議」〉,2024年3月18日,網址: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21/39623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1日。
� 李柏青,同註3,頁166。
� 李柏青,同註3,頁167-168。
� 李柏青,同註3,頁148。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105/File_19817468.doc |
R02584 | 動物園及動物展演管理相關法制研析 | 野生動物保育法;動物保護法;終身學習法;動物展演管理辦法 | 趙俊祥 | 2024-09-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8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動物園及動物展演管理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野生動物保育法、動物保護法、終身學習法、動物展演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農業部在今(113)年7月底公告施行新修正之《動物展演管理辦法》(下稱本辦法)條文中從嚴規範水陸域野生動物展演[footnoteRef:1]。動保團體肯定本次修正方向,並指出目前世界上已有13個國家不允許為了娛樂活動圈養展示鯨豚,加拿大、法國也在逐步退場[footnoteRef:2]。 [1: 《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第5條第2項規定,申請動物展演許可,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八、展演之動物屬野生動物保育法應申請同意者,其同意證明文件。」第6條第2項規定:「展演之動物屬野生動物保育法應申請主管機關同意者,前項第四款之展演方式,應以該主管機關同意陳列、展示之內容為限。」即本辦法修正後,納入野保法之動物,包括海豚秀的表演也因此被更嚴格管理。] [2: 溫嘉楷,農業部提新版動物展演管理辦法 業者將轉型海豚表演內容,公視新聞網,113年8月26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1166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6日。]
(二)本辦法此次修正肇因於2022年農業部(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11年9月26日農牧字第1110714819號函釋陸域野生動物不得展演,該函釋乃為回應111年3月臺灣動物平權促進會、關懷生命協會、鳥語獸躍等動保團體之要求所公告。上述團體揭發某動物園10年來養死8隻長頸鹿,並於反對其再進口野生動物議題時,揭露圈養環境惡劣,動物表演違反教育與動物福利;付費體驗行程不僅違反動物習性,更是不尊重生命的行為。當時該園付費體驗活動,遊客付費近新臺幣2,000元,即可搭乘籠車進入猛獸區餵食獅子老虎等野獸[footnoteRef:3]。讓民眾用夾子穿出籠車鐵網餵食動物,有人故意吊高肉塊,誘使猛獸趴到鐵籠上吃,以逗弄戲耍動物為樂[footnoteRef:4]。此恐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以下簡稱《野保法》)的教育、學術研究目的[footnoteRef:5]。 [3: 楊淑閔,動團抨擊付費餵猛獸 促成陸域保育類動物禁表演,中央社,113年8月25日,國內文教版。] [4: 楊淑閔,同註3。] [5: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4條第2項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之活體,其輸入或輸出,以學術研究機構、大專校院、公立或政府立案之私立動物園供教育、學術研究之用為限。」]
四、探討研析
(一)因應動物園轉型為保育原生物種及收容動物照護之世界潮流,建議加強《野保法》及《動保法》中動物園動物保護之規範
我國就有關動物園的定位,在現行法規中之《終身學習法》將動物園定為終身學習機構[footnoteRef:6],因此動物園也被定位為具有教育及保育功能的機構[footnoteRef:7]。不過針對動物園是否僅具有教育功能,一直有質疑的聲音存在[footnoteRef:8]。而依目前世界潮流趨勢,動物園已從過去的休閒娛樂、環境教育,漸漸轉型為保育原生物種及收容動物照護的發展方向。 [6: 《終身學習法》第4條規定:「終身學習機構之種類如下:一、社會教育機構:……(六)動物園。……。」] [7: 依臺北市立動物園官網所載,圓山時期的動物園著重飼養動物以「提供國民休閒育樂」,搬遷木柵新園區後,則與世界新潮流接軌,致力於養護動物以「推展環境教育」,並及於「研究與保育」工作。臺北市立動物園,歷史沿革,網址:https://www.zo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5665649756190634&sms=631762AE911CAAED&s=0EFB210467C7141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6日。] [8: 「如果動物園真有教育意義,可知平均遊客待在一個動物圍欄前面時間有多少?依據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106年統計,平均1個人20至30秒,然後就直接離去。這樣的短的時間可以學到什麼?充其量只能知道那動物長什麼樣子罷了。……動物園真正的目的,不過就是賣『萌』、賣牠們的『可愛』,……動物就是動物園包裝成的商業明星、動物園的玩偶,沒用了就一腳踢開,拿去『借殖』,壓榨最後的利益。真正的『物種圈養保存』,應是一邊圈養、一邊讓牠學著適應野外的棲息地。而不是像動物園這樣,打著保種的名號,包裝著商業利益。」王作城,教育?保育?動物園的意義在哪?,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105年8月,網址:https://www.apatw.org/project-article/587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6日。]
現行《野保法》與動物園有關之條文,包括第24條、第25條、第31條、第38條、第39條及第51條,其中與收容相關條文僅規定於第31條第5項,規範上實有不足;而第2章「野生動物之保育」,是規範野生動物於其棲地之保育,非針對動物園之野生動物。《野保法》第1條既規定其立法目的:為保育野生動物,維護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態之平衡,特制定本法;自不應遺漏動物園之野生動物保育規定。爰建議未來修法時應通盤檢討,加強動物園野生動物之保育。另外,為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增進動物福利,特制定《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動保法》),惟《動保法》對動物園動物保護之規範,更是完全付之闕如,只能適用動物之一般保護,規範上亦實有不足。考量動物園動物與其他動物所處環境有很大不同,為達《野保法》及《動保法》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並增進動物福利之意旨,建議另針對動物園動物之保護明文增訂相關規定或違反規定之罰則。
(二)建議於《野保法》明定不得以保育類野生動物進行表演或與人互動,以落實保育野生動物及保護動物之立法目的
有關動物「展演」之定義,依《動保法》第3條第13款規定:「展演: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以動物[footnoteRef:9]供展示、表演或與人互動。」同法第6條之1第1項規定:「任何人不得以動物進行展演。但申請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許可,或屬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免經許可之展演動物類型、條件、方式或場所者,不在此限。」根據該條文授權訂定之《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第5條第2項第8款則規定展演之動物屬《野保法》應申請同意者,應檢附證明文件。然則《野保法》僅於第3條第14款對「展示」定義如下:「展示:係指以野生動物或其產製品於公開場合供人參觀者。」其他條文並未對「展演」有相關規範。 [9: 《動物保護法》第3條第1款規定:「動物:指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
關於保育類野生動物「展演」之疑義,農業部(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曾於前函釋中說明:「四、……1.地方主管機關依《野保法》第35條[footnoteRef:10]及同法施行細則第33條第2項[footnoteRef:11]規定,作成同意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陳列、展示之行政處分時,應敘明該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得進行表演及與人互動之行為,如有違反者,應依同法施行細則第33條第3項規定廢止原同意文件。」 [10: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5條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其產製品,非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買賣或在公共場所陳列、展示。(第1項)前項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其產製品之種類,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第2項)」] [11: 《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第33條第2項規定:「依本法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規定申請在公共場所陳列、展示者,應於預定陳列、展示開始一個月前填具申請書,向該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經同意後始得為之。」]
是以,《動保法》之「展演」應包括「展示、表演或與人互動」,但《野保法》之「展示」則不包含「表演或與人互動」,兩者之定義範圍尚有不同。亦即《野保法》第35條僅開放保育類野生動物於主管機關許可後,可「陳列、展示」,但並未開放「表演或與人互動」。本辦法第5條第2項第8款之野生動物「展演」,依本辦法第6條第2項之規定:展演之動物屬野生動物保育法應申請主管機關同意者,展演方式應以該主管機關同意陳列、展示之內容為限。可見依然限縮在《野保法》之「陳列、展示」。爰建議於《野保法》第35條及相關條文,明定不得以保育類野生動物進行表演或與人互動,並增訂違反者之處罰規定;以求落實有關法令保育野生動物及保護動物之立法目的與時代趨勢,並避免規範不足產生適用疑義。
撰稿人:趙俊祥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103/File_19817466.docx |
R02583 | 旅宿業訂房網站平臺管理之相關法制研析 | 發展觀光條例 | 陳淑敏 | 2024-09-1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8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旅宿業訂房網站平臺管理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發展觀光條例
三、背景說明
交通部觀光署
(以下簡稱觀光署)統計,非法旅宿
112年共計有新臺幣1.45億元罰款,數字年年升高,大多數查緝到的是非法日租套房。據悉,觀光署多次請訂房平臺下架非法旅宿,但訂房平臺總以「總公司在境外」推託。旅宿業者批評,觀光署管不動訂房平臺,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發部)不出手,是放任非法旅宿繼續囂張的源頭
。
四、探討研析
(一)應積極研議訂房網路平臺對非法旅宿管制措施之法規調適
由於資訊科技與網路技術發達,數位平臺之重要性與規模不斷提高,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亦在擴大中;而為防止境外網路犯罪,世界各國已逐步立法規範網際網路平臺交易行為。在討論網際網路平臺衍生的相關問題前,不可忽視的是網際網路平臺的匿名性、以及跨境傳輸特性,傳統法令適用至網際網路活動時,往往因為網際網路平臺匿名性以及跨境傳輸特性,使得象徵國家主權的法律適用上發生困難,進而使網際網路平臺衍生的問題難以解決
。
為遏止非法旅宿及保障消費者權益,發展觀光條例雖業於106年1月11日修正公布增訂第55條之1規定:「未依本條例規定領取營業執照或登記證而經營觀光旅館業務、旅行業務、觀光遊樂業務、旅館業務或民宿者,以廣告物、出版品、廣播、電視、電子訊號、電腦網路或其他媒體等,散布、播送或刊登營業之訊息者,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僅增訂罰鍰卻無立即之管制措施。觀光署雖表示,日後將針對國內外訂房網站查緝,並研擬修正發展觀光條例,未來修法後會要求非法房源於3個月內下架,將過去無法可管的訂房平臺納入裁罰範圍,並要求境外訂房網業務須在臺設立分公司,符合消費者權益、交易糾紛等旅宿法規,以便納管
。惟發展觀光條例近2次修正(108年6月19日及111年5月18日公布),均未有非法房源下架之修法內容;而觀光署復於111年表示已多次行文及邀集該等境外訂房網站業者開會,要求將非法旅宿資訊下架,就發生消費爭議的非法旅館,要求該境外訂房網站下架
。
於法制面要求網路平臺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網際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及相關機關,移除網路上之不當內容,即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課題
。數發部業於本(113)年5月告知平臺業者,在臺灣要遵守臺灣法律,就像臺灣各種網路公司到美國、日本經營,亦須遵守當地法律規範是一樣的
。我國目前是以分散式立法之方式,由各該主管機關於其主管法規中,規範相關內容
;經查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48條第2項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3條第1項
及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第70條之1第3項
,皆已明定網際網路平臺之限期移除、下架及限制瀏覽等規定,爰訂房網路平臺或可循上述方式,研議要求網路訂房平臺將非法內容限期移除或下架等,明確規範於發展觀光條例,俾以完善法制。
(二)應建立網際網路平臺之溯源機制
有論者認為,歐洲聯盟對於網際網路管制之議題,有深入且長期的研究與投入,並且已見積極完整的立法與政策規劃,以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DSA)為例,為數位平臺治理制定新標準,提供網路使用者更周全的保護,其旨在保護網際網路平臺使用者之各項基本權利,要求網際網路平臺應建立公開透明之制度,以及明確之問責機制。要求網際網路平臺對特定在網際網路平臺從事商業活動的企業,應該有溯源機制
,使網際網路平臺或使用者可以明確、具體追溯實際從事商業活動的企業,以利網際網路平臺或使用者在實體世界中,對其商業活動提起救濟或追訴行動。溯源機制可以解決網際網路活動的匿名性與跨國活動所衍生的問題,透過可追溯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方式,落實有效犯罪追溯或司法救濟,為可行性較高且爭議較低的手段
,相關主管機關或可參酌擴大落實。
撰稿人:陳淑敏
� 原為交通部觀光局,於112年9月15日改制為交通部觀光署。
� 依交通部觀光署協助地方政府執行違法旅宿管理工作補助要點第2點規定,所謂非法旅宿係指未依發展觀光條例領取旅館業登記證或民宿登記證而經營住宿業務者。
� 陳祐誠、李奇叡,非法旅宿難下架 數發部挨轟擺爛,中國時報,113年8月27日,第A6版。
� 李猶博,〈我國網際網路平臺管制立法建議〉,《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85期,112年4月,頁42。
� 于佳云,查緝訂房平臺打擊違法旅宿 觀光局擬修法強制業者下架,ETtoday新聞雲,107年6月2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1195837.htm,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1195837.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4日。
� 吳姿賢,境外平臺可訂到非法旅館 觀光局:會要求下架,好房網News by 聯合新聞網,111年6月1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672700338353.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672700338353.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4日。
� 李淑瓊,《移除網路不當內容之法制問題研析(編號:R02452)》,臺北市,立法院法制局,113年5月。
� 馬瑞璿,數發部要求投資廣告實名制 臉書:改系統要8個月,聯合新聞網by聯合報,113年5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799213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0"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799213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10�日。
� 同註7,李淑瓊。
�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48條第2項規定:「前項以外之宣傳品、出版品、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業者違反第14條第1項報導或記載規定者,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負責人新臺幣6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第14條第1項規定之物品、令其限期移除內容、下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屆期不履行者,得按次處罰至履行為止。」
�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3條第1項規定:「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及網際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透過網路內容防護機構、主管機關、警察機關或其他機關,知有性侵害犯罪嫌疑情事,應先行限制瀏覽或移除與犯罪有關之網頁資料。」
� 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第70條之1第3項規定:「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網際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或其他網路傳播媒體業者,不得刊登或播送違反前二項規定之廣告;於刊登或播送後,始知有前開情事者,應主動或於司法警察機關通知期限內移除、限制瀏覽、停止播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 參歐洲聯盟數位服務法-第3章透明、安全的線上環境的盡職調查義務-第30條交易者的可追溯性之規定。Digital Services Act Article 30 Traceability of traders:「1.Providers of online platforms allowing consumers to conclude distance contracts with traders shall ensure that traders can only use those online platforms to promote messages on or to offer products or services to consumers located in the Union if, prior to the use of their services for those purposes, they have obtained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where applicable to the trader:⋯⋯。」
� 同註4,李猶博,頁42、44。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098/File_19817449.doc |
R02582 | 友好國家派遣協訓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國防法;條約締結法 | 康世宗 | 2024-09-1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8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友好國家派遣協訓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防法、條約締結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導[footnoteRef:1],美國國防部正在研擬擴大對包括臺灣在內等友好國家的協訓範圍,從現行僅限反恐,進一步擴大到增強防衛能力,以抵禦可能的入侵或衝突,在臺灣面臨巨大敵情威脅的背景下,擴大美國特種部隊協助臺灣訓練正規軍和特種部隊執行額外的非正規任務,將能提高部隊的威嚇能力,期使在未來可能爆發衝突時發揮作用。引發友好國家派遣協訓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李麗慎,美媒:美特種部隊協訓 擬擴大到抗中,台灣時報,113年8月27日,第6版。]
四、探討研析
(一)友好國家派遣在我國領域內之軍隊或軍人,其權利義務及相關事宜,應以條約或協定定之,依法接受國會之監督
依國防法第33條規定略以:「中華民國本獨立自主、相互尊重之原則,與友好國家締結軍事合作關係之條約或協定,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復依國防法第34條第1項規定:「友好國家派遣在中華民國領域內之軍隊或軍人,其權利義務及相關事宜,應以條約或協定定之」。爰此,依上揭規定,我國與友好國家發展軍事合作關係,應締結條約或協定,俾作為執行之依據,同時為發展友我國家之軍事合作關係,對其派遣在我國領域內之軍隊或軍人,其權利義務須以條約或協定定明並為特別規範,以接受國會之監督。
依條約締結法(下稱「本法」)第3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本法所稱條約,指國際書面協定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具有條約或公約名稱。二、定有批准、接受、贊同或加入條款。三、內容涉及人民之權利義務。四、內容涉及國防、外交、財政或經濟上利益等國家重要事項。五、內容與國內法律內容不一致或涉及國內法律之變更(第1項)。本法所稱協定,指條約以外,內容對締約各方均具有拘束力之國際書面協定(第2項)」。復依本法第8條第1項規定:「條約案經簽署後,主辦機關應於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審議。但未具有條約或公約名稱,且未定有批准、接受、贊同或加入條款之條約案,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辦機關應於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備查,並於條約生效後,主辦機關應報請行政院轉呈總統公布,並送立法院查照:一、經法律授權簽訂。二、事先經立法院同意簽訂。三、內容與國內法律相同」。此外,依本法第12條第1項規定:「協定經簽署後,主辦機關應於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備查,並於協定生效後,以適當方式周知及送請立法院查照。但其內容涉及國家機密或有外交顧慮足以影響國家安全或利益者,不在此限」。
綜言之,除協定之內容涉及國家機密或有外交顧慮足以影響國家安全或利益者外,其餘條約或協定,依法均需送立法院審議或查照,以接受國會之監督。爰此,基於「例外從嚴」之法理,相關主管機關依上揭國防法規範與友好國家締結軍事合作關係之協定,援引本法第12條第1項但書規定之情形時允宜審慎,以免失去依法接受國會監督之原始立法目的。
(二)因應情勢變遷,適時研修外國人經許可於我國軍隊服勤之相關規範,以與時俱進,並符實需
依國防法第34條第2項規定:「外國人得經國防部及內政部之許可,於中華民國軍隊服勤。」。換言之,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等因素,外國人如自願於中華民國軍隊服行勤務,應經國防部及內政部等權責機關之許可,以昭慎重。
至於上揭國防法第34條第2項規定所稱「中華民國軍隊」範圍為何?依國防法第4條規定:「中華民國之國防軍事武力,包含陸軍、海軍、空軍組成之軍隊(第1項)。作戰時期國防部得因軍事需要,陳請行政院許可,將其他依法成立之武裝團隊,納入作戰序列運用之(第2項)」。因應未來國際環境、地緣政治或敵情威脅等因素,有無評估成立陸軍、海軍、空軍以外其他軍隊(軍種)之可能性?例如:參考美國太空軍或無人機(具)部隊,規劃成立太空或無人機(具)等新興科技軍種;又依國防法第4條第2項規定,作戰時期仍有將「其他依法成立之武裝團隊」,例如:海洋委員會所屬海岸巡防機關之武裝團隊,納入作戰序列運用之可能性,爰此,應經許可之機關,是否僅限於國防部及內政部?綜上,為落實上揭國防法相關規定,俾達周延維護國家安全之立法目的,建議適時評估國防情勢與需求,研修外國人經許可於我國軍隊服勤之相關規範,具體明確國防軍事武力及武裝團隊之範圍,以與時俱進,並符實需。
撰稿人:康世宗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096/File_19817447.docx |
R02581 | 全民健康保險依附投保之法制研析 | 全民健康保險法 | 李郁強 | 2024-09-1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8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全民健康保險依附投保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全民健康保險法
三、背景說明
國人退休後之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健保)納保方式,依現行規定須以眷屬身分依附配偶或子女納保。罕病基金會創辦人近日表示,想獨自投保卻未能如願,還被問到是否遭受家暴[footnoteRef:1]。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健保署)表示,若保險對象不依規定參加保險,先以輔導為主,若仍故意不願配合,可罰新臺幣(以下同)3千元至1萬5千元罰鍰,於罰鍰及保險費未繳清前,暫不予保險給付。子女等親屬若不願為眷屬繳交健保費,亦可罰3千元至1萬5千元罰鍰(《全民健康保險法》(以下簡稱《健保法》)第91條[footnoteRef:2])[footnoteRef:3]。 [1: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退休後之健保,原依附配偶採用第六類身分投保,配偶今年辭世,於除戶4個多月後,收到健保署通知,其被移出第六類而無健保,須以眷屬身分依附子女投保。除非符合《全民健康保險法》第12條規定。該條規定:「符合第二條規定之被保險人眷屬,應隨同被保險人辦理投保及退保。但有遭受家庭暴力等難以隨同被保險人辦理投保及退保之情形,經主管機關認定者,不在此限。」。沈能元,退休自己繳健保遭拒「須依附子女」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想作自主老人 卻被問「被家暴?」建議健保署研議納保機制,聯合報,113年8月26日,第A7版。] [2: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91條規定:「保險對象不依本法規定參加本保險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並追溯自合於投保條件之日起補辦投保,於罰鍰及保險費未繳清前,暫不予保險給付。」] [3: 沈能元,同註1。]
四、探討研析
(一)為維護退休者尊嚴,建請主管機關研議退休者獨自投保全民健康保險之可行性
現今社會高齡化加上少子化,年輕人的經濟負擔及工作壓力沉重,法律規定依附眷屬投保,徒增家庭糾紛的可能性:子女不只1位時,依附哪位子女可能起紛爭;增加子女經濟負擔,可能造成對退休父母言語不耐甚至動手,卻因父母愛面子,導致受暴通報率極低,證明取得不易,難以適用因遭受家暴而以第六類被保險人身分投保[footnoteRef:4]。 [4: 《全民健康保險法施行細則》第18條第2項、第3項規定:「本法第十二條所稱難以隨同被保險人辦理投保及退保之情形如下:一、父母離婚、分居、行蹤不明或未盡扶養義務,由祖父母扶養。二、子女行蹤不明或未盡扶養義務,由孫子女扶養。三、非婚生子女由祖父母扶養。四、持有保護令或出示警政、社政機關介入處理及其他經保險人認定證明文件之家庭暴力被害人。五、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之情形。(第2項)保險對象有前項情形且無其他應隨同投保之被保險人時,應以第六類被保險人身分投保。(第3項)」]
現行《健保法》將被保險人分為六類(第10條第1項[footnoteRef:5]),退休者無眷屬可依附者以第六類投保,卻強制有眷屬之退休者必須依附投保,實有失公允。建請主管機關研議讓退休者可自由選擇依附眷屬或獨自投保健保之可行性。 [5: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10條第1項規定:「被保險人區分為下列六類:一、第一類:(一)政府機關、公私立學校之專任有給人員或公職人員。(二)公、民營事業、機構之受僱者。(三)前二目被保險人以外有一定雇主之受僱者。(四)雇主或自營業主。(五)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自行執業者。二、第二類:(一)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而參加職業工會者。(二)參加海員總工會或船長公會為會員之外僱船員。三、第三類:(一)農會及水利會會員,或年滿十五歲以上實際從事農業工作者。(二)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而參加漁會為甲類會員,或年滿十五歲以上實際從事漁業工作者。四、第四類:(一)應服役期及應召在營期間逾二個月之受徵集及召集在營服兵役義務者、國軍軍事學校軍費學生、經國防部認定之無依軍眷及在領卹期間之軍人遺族。(二)服替代役期間之役齡男子。(三)在矯正機關接受刑之執行或接受保安處分、管訓處分之執行者。但其應執行之期間,在二個月以下或接受保護管束處分之執行者,不在此限。五、第五類:合於社會救助法規定之低收入戶成員。六、第六類:(一)榮民、榮民遺眷之家戶代表。(二)第一款至第五款及本款前目被保險人及其眷屬以外之家戶戶長或代表」。]
(二)建議將依附投保之直系血親尊親屬限制於二親等以內
被保險人之眷屬,定義於《健保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有3種類型:1.被保險人配偶,且無職業者。2.被保險人之直系血親尊親屬,且無職業者。3.被保險人二親等內直系血親卑親屬未成年且無職業,或成年無謀生能力或仍在學就讀且無職業者。相對於「直系血親卑親屬」限制於「二親等以內」,「直系血親尊親屬」並未限制親等。
關於依附投保,現行《全民健康保險法施行細則》第18條第1項規定(101年修正時增訂[footnoteRef:6]):「保險對象分屬二位以上被保險人之眷屬,且無本法第十二條規定難以隨同被保險人辦理投保及退保之情形者,應依下列順序,擇一被保險人依附投保:一、配偶或一親等直系血親。二、二親等直系血親。三、三親等以上直系血親卑親屬。」 [6: 修正前規定如下:「為二位以上被保險人之眷屬者,應擇一投保;其選擇以直系血親眷屬身分投保者,除有下列無法隨同投保之特殊情形外,應隨親等最近之被保險人投保:……」。]
換言之,曾祖父(母)本人、其配偶、子女、孫子女無職業,只要曾孫子女有職業,就要依附曾孫子女投保,無法以第六類獨自投保。且既然追至曾孫,推知依附曾孫投保者,可能尚有無職業之父母、祖父母,這對曾孫而言何其沉重?子女連父母的健保費都不一定樂於負擔,更何況是曾祖父母?爰建議健保法第2條第2款第2目比照第3目規定,亦即直系血親尊親屬限於二親等以內,將《健保法》第2條第2款第2目規定修正為「被保險人
二親等內直系血親尊親屬,且無職業者。」,且《全民健康保險法施行細則》第18條第1項規定配合刪除第3款[footnoteRef:7]。 [7: 至於三親等以上直系血親尊親屬之健保費,則建議衛生福利部考量擴大現行補助年齡及免除排富規定。目前衛生福利部對年滿70歲以上中低收入老人自付健保費全額補助,65歲以上健保費由各地方政府補助。各級政府辦理保險對象健保費補助項目一覽表,113年8月22日,網址:https://www.nhi.gov.tw/ch/cp-4721-0d598-2645-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9日。各地方政府補助程度不一,例如:依據《臺北市老⼈全⺠健康保險保險費⾃付額補助辦法》,臺北市市民65歲以上、設籍1年、所得稅率不超過20%,每人每月至多補助826元(以健保署第6類保險對象自付額為限),低於826元者核實補助。雲林縣政府對百歲人瑞健保費全額補助。周麗蘭,雲林人瑞健保費縣府全包 老年身心障礙者補助一半,工商時報,113年1月25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125701360-4314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9月9日。]
撰稿人:李郁強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094/File_19817445.docx |
R02580 | 提高樂齡長者參與終身學習相關問題研析 | 終身學習法;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 | 郭憲鐘 | 2024-09-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80
議題研析
1、
題目:
提高樂齡長者參與終身學習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終身學習法、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
3、
背景說明
隨著人口結構劇變、國民所得提升及公民權利意識興起等因素影響,教育部為落實學習社會白皮書、體現終身學習法的精神,於今(113)年核定全國(含離島)各鄉鎮市區計369所樂齡學習中心,並擴大至2,997個村里實施,提供樂齡長者都能就近在社區參與終身學習的機會[footnoteRef:1]。同時為表揚在終身學習領域傑出人士,日前亦公布全國終身學習楷模28位獲獎名單[footnoteRef:2]。教育部表示,隨著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慧也正在改變未來生活,加上全球化科技的快速發展,樂齡長者終身學習及教育實施方式亦需要與時俱進[footnoteRef:3]。爰有必要持續檢討提高樂齡長者參與終身學習的模式,以擴大推動成效。 [1: 林志成,55歲以上民眾就近學習教育部核定369所樂齡學習中心,中時新聞網,113年4月21 日,網址:https://chinatimes.co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5日。 ] [2: 其中新北市94歲徐老先生自76歲起,連續18年不間斷在淡水社區大學學習行書等書法課程,運用所學回饋社區,踐實「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精神,因而榮獲「學習者」優等獎。參見董冠怡,新北4人獲選全國終身學習楷模、75歲門外漢苦練多年到參加鋼琴演奏,自由時報電子報,113年8月12日,網址:https:ltn.com.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5日。] [3: 教育部,第2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110-113年),110年2月,頁1,網址:https:www.edu.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7日。]
4、
探討研析
(一)為鼓勵樂齡長者參與學習新興科技課程,允宜將科技領域課程明文納入補助範圍
依終身學習法第13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鼓勵國民參與終身學習意願,對非正規教育之學習,應建立學習成就認證制度,並作為入學採認、學分抵免或升遷考核之參考(第1項)。前項學習成就認證制度,應包括課程之認可、學分證明之發給、入學採認、學分抵免之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復依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第4條規定:「前條[footnoteRef:4]申請認可之非正規教育課程,以其內容具有相當於專科學校副學士班及大學學士班開設之人文、藝術、社會或
科技領域之課程為限。」惟查現行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3條[footnoteRef:5]所定,適用該補助辦法之終身學習課程範圍,包括「社區教育」、「語文學習」、「人文鄉土」、「家庭教育」、「法令常識」、「多元培力」及其他配合國家政策發展需求開設之課程或教育活動等七大項課程,至於
科技領域之課程則尚未明確歸屬於第3條第6款多元培力或第7款其他配合國家政策發展需求開設之課程範圍。爰有必要檢討明文將科技領域課程納入補助範圍,俾利主管機關遵循辦理。 [4: 依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第3條規定:「終身學習機構申請認可之非正規教育課程,以學分課程為限,分為單科課程及學程課程二類。」] [5: 依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3條規定:「本辦法所定終身學習課程,其範圍如下:一、社區教育:現代公民素養、公共事務參與、在地認同、地方文化、社區性別平等教育等課程或教育活動。二、語文學習:我國語文課程或教育活動。三、人文鄉土:民俗節慶、傳統手工藝、戲劇樂曲、鄉土建築、地方產業及古蹟等人文鄉土特色課程或教育活動。四、家庭教育:依家庭教育法及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家庭教育範圍之課程或教育活動。五、法令常識:憲政、移民法規、戶籍法規、國籍法規、民事、刑事、社會秩序維護、消費者保護、教育、衛生福利、勞動及其他基本法律常識。六、多元培力:提供各類生活技能之輔導學習。七、其他配合國家政策發展需求開設之課程或教育活動。」]
依據教育部於「第2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內容指出,行政院為延長國人健康年數、減少失能老人人口,建構「健康、幸福、活力、友善」高齡社會新圖像為願景;其中包括提供高齡者多元創新的學習管道[footnoteRef:6]。近年來,隨著AI人工智慧與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數位科技與網際網路的使用帶給人們生活與工作上極大的便利,不僅改變了人類日常生活,也將帶來衝擊每個人的老年生活[footnoteRef:7]。爰為結合現代科技與網路媒體的發展,有必要進行研發創新多元學習模式,提供樂齡長者選擇參與。爰此,參考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第4條有關科技領域課程之規定,允宜檢討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3條所定終身學習課程範圍,明確將科技領域課程明文納入「多元培力」項目中之補助範圍,將第3條第6款修正為:「多元培力:提供各類生活技能及
科技領域
之輔導學習。」 [6: 教育部,第2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110-113年),110年2月,頁1,網址:https:www.edu.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8日。] [7: 同前註,頁6。]
(二)為普及樂齡者學習機會,允宜檢討補助適用對象之學歷限制
依終身學習法第20條第2項規定:「前項對象參與依第十三條第二項[footnoteRef:8]所定辦法規定之認可課程,中央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其所繳納之學費;其補助對象、補助方式、比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復依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2條規定;「本辦法適用對象如下:一、原住民。二、身心障礙者。三、低收入戶。四、新住民:臺灣地區人民之配偶為外國人、無國籍人、大陸地區人民及香港、澳門居民。
五、未完成國民義務教育且年滿五十五歲者。」 [8: 依終身學習法第13條第2項規定:「前項(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制度,應包括課程之認可、學分證明之發給、入學採認、學分抵免之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依據內政部「內政統計通報」資料顯示,隨著教育制度的變革與普及化,至110年底國人識字率、就學率及升學率均持續上升,其中55歲至59歲國(初)中教育程度比例為佔23.95%、國小3.87%、自修0.03%、不識字0.11%;60歲至64歲國(初)中教育程度比例為27.92%、國小10.79%、自修0.07%、不識字0.32%;65歲以上國(初)中教育程度比例為14.74%、國小42.55%、自修0.89%、不識字4.43%[footnoteRef:9]。教育部表示,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環境變遷,前於106年1月公布實施第1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希冀達成四大目標之一,即為「普及高齡學習機會」。活躍老化也一直是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倡導的重要議題,惟由於我國現行樂齡長者參與樂齡學習率仍低,如何普及學習機會實為當務之急[footnoteRef:10]。 [9: 內政統計通報,111年第18週,內政部統計處,111年4月29日,頁4,網址:https:// ws.moi.gov.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30日。] [10: 同註6,教育部,頁3。]
另依據衛生福利部調查老人生活狀況發現,國內65歲以上老人對於未來最擔心的問題以「身體健康」最高,其次是「經濟來源」,諸如老年貧窮、年金等,再來是生病時的「照顧問題」,如長期照護、老年扶養、空巢獨居、居住及遺產分配[footnoteRef:11]。考量退休後高齡長者收入減少,一旦參與終身學習學費太高,將大大地減低其參與學習意願。因此,主管機關在規劃推動樂齡長者參與終身學習之教學相關問題時,為避免學費因素所可能限制其學習機會,允宜評估研議檢討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2條第5款,有關補助適用對象學歷需符合未完成國民義務教育之規定,考量國人教育程度之普及化情形,酌予放寬補助對象之範圍。 [11: 同註6,教育部,頁16]
撰稿人:郭憲鐘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063/File_19817326.docx |
R02579 | 代理教師敘薪不採計職前年資相關問題研析 | 教師法;教師待遇條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 | 傅朝文 | 2024-09-1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79
議題研析
1、 題目:代理教師敘薪不採計職前年資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教師法、教師待遇條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
3、 背景說明
曾任2年代理教師的張姓男子錄取某直轄市代理教師,但因過去代理教師年資不被採計敘薪,張男聲請釋憲,憲法法庭於113年8月9日作成113年憲判字第7號判決(以下簡稱本判決),判決代理教師不採計職前年資相關規定違憲。教育部表示,尊重憲法法庭的判決,後續將依本判決意旨,會商各地方政府研修相關法規,以保障代理教師權益[footnoteRef:1]。爰擬就代理教師敘薪不採計職前年資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研析。 [1: 陳至中,代理教師不採計職前年資違憲 教部將會商縣市修法,中央社,113年8月9日。]
4、 探討研析
(1) 專任教師與合格代理教師職前年資敘薪制度現況
1、 專任教師
教師之待遇,依教師待遇條例(以下簡稱本條例)行之。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學校編制內,依法取得教師資格之專任教師,適用本條例。教師之待遇分本薪(年功薪)、加給及獎金三種。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以下簡稱中小學教師)之薪級,以學經歷及年資敘定之,本條例第1條、第2條、第5條及第7條第1項定有明文。同條例第9條第1項第3款規定,中小學教師曾任代理教師且服務成績優良之年資,按年採計提敘薪級至所聘職務等級最高年功薪。
2、 合格代理教師
所謂代理教師,指以全部時間擔任學校編制內教師因差假或其他原因所遺之課務者[footnoteRef:2]。學校因教師請假、退休或控管員額等原因,常有聘任代理教師需求。代理教師雖非正式專任教師,但於教學時數、行政工作等與專任教師並無不同,甚至必須擔任更多工作,例如多排一次導護、擔任教學演示或接任高挑戰班級等[footnoteRef:3]。 [2: 詳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第2條第3款規定︰「本辦法所稱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定義如下:……三、代理教師:指以全部時間擔任學校編制內教師因差假或其他原因所遺之課務者。」。] [3: 許誌庭,差異政治視角下的學校組織正義,教育研究月刊,第318期,109年10月,頁26。]
84年之教師法第35條第2項規定:「……代理教師之權利、義務,由教育部訂定辦法規定之。」教育部隨後發布「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本辦法於109年6月28日修正全文,並更改名稱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以下簡稱代理教師聘任辦法),該辦法第12條規定:「本辦法未盡事宜,得由省(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訂定補充規定。」(109年之新辦法改列為第18條,意旨相同)其後,各有關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乃針對上開辦法未盡事宜部分,分別訂定「聘任辦法補充規定」或「聘任實施要點」,以為補充。對此,教育部訂定「國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特殊教育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實施要點」,而於其第7點第1項規定:「代理教師具有代理類(科)別合格教師資格者,以現具最高學歷起敘,並比照專任教師提敘薪級;未具資格者,比照教師待遇條例附表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薪級起敘基準表』規定以學歷起支薪級核敘。」惟該規定對於代理教師職前年資之提敘,是否比照專任教師採計職前年資敘薪,並未明文規定。就中小學合格代理教師,教育部係發布函釋[footnoteRef:4],認其得比照專任教師採計職前年資提敘薪級,惟考量各地方政府之財政狀況,釋明各地方政府主管教育機關自行訂定相關規範。至於各地方政府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依前揭代理教師聘任辦法第18條所訂定之補充規定,對中小學合格代理教師,核敘其職前年資者,有金門縣政府訂定補充規定。反之,其他地方政府所訂定之補充規定多未核敘合格代理教師之職前年資[footnoteRef:5]。 [4: 教育部l05年11月3日臺教授國字第l050121014號函] [5: 例如新北市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補充規定第10點第1項︰「代理教師依起聘時所具學歷及聘任資格敘薪。」、「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屬公立學校暨幼兒園代理教師敘薪基準表」備註3前段︰「代理教師按所具學歷、資格敘薪 (如有職前年資不予採計)。以上詳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7號判決,頁9-11。]
(2) 113年憲判字第7號判決要旨
憲法法庭於本判決中指出,合格代理教師於目前教育實務上已屬不可或缺之人力,其職前年資之採計與否,屬代理教師待遇相關事項,為代理教師重大權益事項之一,為憲法第108條第1項第4款教育制度之一環,且現行代理教師聘任辦法第16條第2項明定,代理教師之待遇支給基準,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因此,其職前年資之採計應屬中央立法權限事項。
合格代理教師具有合格教師證照,師資培訓之要求與專任教師相同,兩者原則上並無專業能力差別,且兩者同為全職教育人員,工作實質內容相同,合格代理教師甚至可視為中小學實質教學人力之一部。故合格代理教師與中小學專任教師之主要差異在於,合格代理教師尚未獲得中小學專任教師之職位。由於教師待遇條例第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公立學校教師於職前曾任下列職務且服務成績優良之年資……三、中小學教師曾任代理教師年資,每次期間3個月以上累積滿1年者,提敘1級。」明確肯認中小學專任教師曾任代理教師職前年資提敘之權利,顯然承認其於代理教師服務期間所累積之專業能力與工作經驗,應給予合理之評價。現行系爭函釋及補充規定,規定敘薪時(得)不採計合格代理教師之職前年資,係以其尚未獲得中小學專任教師之職位,作為差別待遇之分類標準。而使得合格代理教師先前於教學實務所累積之工作經驗,未經適當評價,造成合格代理教師與專任教師間,產生同工卻不同酬之現象,違反憲法第7條平等原則,應自判決宣示日起,至遲於屆滿一年時,失其效力。
(3) 法制上之後續因應
據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近年來國中小學代理教師人數逐年攀升,每六位教師就有一位代理教師,凸顯非正式教師充斥教育現場,然其工作內容與專任教師幾無差異,惟相關權益卻長期未受充分保障,肇致「同工不同酬」等爭議叢生[footnoteRef:6]。 [6: 監察院111教調0022調查報告,111年9月29日。]
本判決亦認為合格代理教師與專任教師在專業能力及工作內容上幾無差別,因此專任教師敘薪時既能採計職前年資,則代理教師亦應比照。惟學者認為代理教師所以不斷增加係因為各級政府想節省開支,不用給付後續退休金。另代理教師每年都會應考專任教師甄選,授課品質易受影響,且經常換老師,也影響學生受教權。因此,提升代理教師權益至與專任教師相當之作法,只是治標;治本之道應該補齊專任教師職缺。如顧慮少子化及教師員額過剩問題,則應逐年降低法定編班人數[footnoteRef:7]。基此,本判決宣示後,除應修正代理教師聘任辦法或其他相關規範以採計代理教師之職前年資外,考量臨時性之代理教師成為常態性教學人力終非長久之計,為期提升代理教師權益並保障學生受教之權益,建議主管機關評估各地方政府對教學人力之需求,研議修正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等規定,逐步調降每班學生人數,增加專任教師員額,使教學人力之分配更為合理。 [7: 記者李琦瑋,代理教師亂象 學者籲補齊正式教師,NOWnews今日新聞,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4%BB%A3%E7%90%86%E6%95%99%E5%B8%AB%E4%BA%82%E8%B1%A1-%E5%AD%B8%E8%80%85%E7%B1%B2%E8%A3%9C%E9%BD%8A%E6%AD%A3%E5%BC%8F%E6%95%99%E5%B8%AB-065301787.html;最後瀏覽日︰113年9月4日。]
撰稿人:傅朝文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056/File_19817315.docx |
R02578 | 韓國道路交通法關於個人移動設備法制簡介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 陳秋芬 | 2024-09-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78
議題研析
一、題目:韓國道路交通法關於個人移動設備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footnoteRef:1],韓國多名議員近日提出修法案,建議對電動滑板車及小型電動機車等個人移動設備的酒駕、無照駕駛等狀況提高罰則。電動滑板車等個人移動設備剛開始開放上路時,就曾在韓國社會引起相當多爭論,反對意見認為這種代步工具存在容易擾亂交通秩序,難以確認駕駛者身分等問題。而這次韓國議員提出的修法法案,普通認為現行法規罰則過輕,難以發揮警示作用。修法建議包括電動滑板車等個人移動設備罰則改為與一般車輛統一,並將個人移動設備的最高速限從時速25公里調降至20公里;要求個人移動設備出租業者有義務確認駕駛人的身分資格,否則應處以500萬韓元以下罰款等。 [1: 廖禹揚,BTS SUGA酒駕爭議延燒 韓國會擬修法提高電動滑板車罰則,中央社,2024年8月2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08220335.aspx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日。]
韓國就個人移動設備所為規範或可供我國參酌,本議題擬簡介韓國現行道路交通法規定,俾供修法參考。
四、探討研析
(一)
韓國道路交通法關於個人移動設備規定介紹
依韓國道路交通法(下稱道交法)第2條第19款之2[footnoteRef:2]規定,個人移動設備是以電力為動力的交通工具,其最高時速低於25公里且車重低於30公斤之機動自行車。依道交法實施細則第2條之3條規定[footnoteRef:3],其類型包含電動滑板車、電動兩輪並聯車及僅靠電動馬達動力即可移動的自行車等3種類型。另參酌道交法第2條第21款之2規定,該法所稱「自行車等」,係包含自行車和個人移動設備,先予敘明。 [2: 道路交通法,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JoLinkP.do?docType=&lsNm=%EB%8F%84%EB%A1%9C%EA%B5%90%ED%86%B5%EB%B2%95&joNo=&languageType=KO¶s=1#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日。] [3: 道路交通法實施細則,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JoLinkP.do?languageType=KO&docType=JO&lsNm=%EB%8F%84%EB%A1%9C%EA%B5%90%ED%86%B5%EB%B2%95+%EC%8B%9C%ED%96%89%EA%B7%9C%EC%B9%99¶s=1&joNo=000200003#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日。]
再依道交法第43條、第80條及第156條第13款[footnoteRef:4]規定,如欲騎乘個人移動設備,係要取得第80條所規定之可駕駛機動設備自行車的駕駛執照。違反者,將處以20萬韓元以下罰款或拘留[footnoteRef:5]。又依第50條第4項及第10項,分別有就自行車等之駕駛騎乘時並應配戴符合道交法實施細則第32條所規定之安全頭盔及同細則第33條之3所規定個人移動設備載客量。另道交法第44條第1項、第47條第2項規定,亦有就酒醉駕駛自行車等為禁止規範,違反者,可依第156條第11款處20萬韓元以下罰款或拘留等。 [4: 道路交通法,同前註2。] [5: 李在成-京畿道坡州警察署署長(譯名),【公職專欄】如果您無證駕駛個人移動設備,您將被視為無證駕駛[공직칼럼] 개인형 이동장치, 면허없이 타면 무면허 운전。2023年2月2日,網址:https://www.jeonmae.co.kr/news/articleView.html?idxno=942072 ,依該文中指出根據相關規定,以電力作為動力的交通工具中,最高時速低於25公里且整車重量低於30公斤的電動滑板車等個人移動設備,僅限年滿18歲且持有駕照的人士使用。不過,持有機動設備自行車駕照的16、17歲青少年也可以使用,然而未取得駕照的學齡前兒童、小學生、中學生不能駕駛電動滑板車等個人移動設備,否則將受到處罰。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3日。]
再者,道交法與個人移動設備有關規定,有第13條之2關於自行車道等通行方式之特別規定;第50條第4項、第7項及第8項等也有就自行車等駕駛應遵守事項為規定。
(二) 有關我國個人行動器具之修法建議
我國與韓國個人移動設備相同者,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9條第1項第2款第3目所規定之個人行動器具,依該條第1項規定所載:「慢車種類及名稱如下:……二、其他慢車:……(三)個人行動器具:指設計承載1人,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之自平衡或立式器具。」然參酌同條第4項規定,我國係採用授權由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訂定規格、指定行駛路段、時間、速度限制、安全注意及其他相關管理事項辦法,俟辦法訂定後,始得行駛於道路[footnoteRef:6],然如此是否妥適,非無討論空間。為避免各地方政府遲未規範,或訂定標準差距過大,致生爭議,立法政策上,是否參酌韓國道路交通法於我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為統一規範,或可供參酌。 [6: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新聞稿-電動滑板車禁止行駛道路,市民朋友多加留意,2023年2月21日,網址:https://www.dot.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D739A9F6B5C0AB95&s=76D374B14CF88A02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表示,目前電動滑板車等個人行動器具,依法尚不能在道路上使用,請民眾留意,避免違規受罰。雖然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9條增訂「個人行動器具」歸類為慢車,並定自111年11月30日施行,但原則禁止行駛道路,另授權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管理;尚須由各地方政府完成安全注意等相關管理事項規範,始得依規定於指定路段使用;故現行如電動滑板車等個人行動器具尚無法在臺北市道路上使用,目前僅能在非屬道路之私人或封閉場域內使用。交通局提醒,目前在道路範圍內行駛或使用電動獨輪車、電動滑板車或電動雙輪車等「個人行動器具」,已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9條第5項規定,將處行為人新臺幣1,200元以上3,600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行駛或使用,請民眾特別留意勿違規使用。]
撰稿人:陳秋芬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3054/File_19817313.docx |
R02577 | 美國海岸防衛隊海事保安法制簡介 | null | 林智勝 | 2024-09-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77
議題研析
一、題目:美國海岸防衛隊海事保安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
我國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及美國海岸防衛隊(U.S. Coast Guard) (下稱海防隊)皆屬國家專責海域執法機關,美國海防隊機動輔訓團自2009年起,指派教官逐年來臺授課。據報載[footnoteRef:1],海防隊機動輔訓團辦理訓練課程包含非法漁業行為、海事搜救規劃、公海登檢、港口安全防護與防恐、災害事故現場指揮應變機制等,以提升海巡人員之海域執法能力。面對日益複雜和多變的國際環境,培育具有高度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人才實為趨勢,爰以美國海防隊為例,簡介美國海事保安法制。 [1: 林瑞益,提升海域執法 美海岸防衛隊開教官班,中時新聞網,2024年8月27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827000443-260118?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9日。]
四、探討研析
(一)
海事運輸保安法賦予海防隊海事保安權責
美國2002年制定《海事運輸保安法》(Maritime Transport- ation Security Act of 2002)[footnoteRef:2],賦予美國海防隊武裝力量,可登上進入美國港口的船隻,以阻止劫持或其他恐怖威脅,增強海上安全和保障。該法共五篇分為:海事運輸保安、海事政策改進、海防隊人事及海事安全、綜合性海事改進、海防隊經費撥款之授權。當時該法案主要授權海防隊2003財政年度總預算為60億美元,將該年度現役人數上限從35,500人增加至45,500人,並要求海防隊訂定並實施所有搜救設施安全運作標準。海防隊因此訂定國家海上運輸安全計畫和地區海上運輸安全計畫,防制運輸安全事件發生。除上述之外,海防隊主要職責是執行美國《漁業法》、海上禁毒、搜救海員[footnoteRef:3]、保護海洋環境等任務。然有賦予武裝力量,則有限制武裝力量。根據《海事運輸保安法》第105條第(a)項之規定,其對於第14章第661條第(a)項進行若干之新增,主要之內涵,為規範海防隊武裝人員執行特種勤務期限及武裝力量之機制。假若在會計年度結束前,國家尚正處於戰爭狀態,或正遭受緊急事件,則有關海防隊任何之軍事人員或文官執法人員之服勤期限及武裝力量之限制,總統可透由法律之方式加以展延,但展延之期限,於戰爭或緊急事件結束後,不得超過6個月[footnoteRef:4]。 [2: 美國國會網站,All Information (Except Text) for S.1214 -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ct of 2002,2002年7月20日,網址:https://www.congress.gov/bill/107th-congress/senate-bill/1214/all-info,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9日。] [3: 根據美國聯邦法典(U.S. Code)第14章,海防隊必須建立並維持搜救任務機構,並對公海以及鄰接美國水域遇險人員提供協助,搜救行動被視為必要的職責。] [4: 美國國會網站,MARITIME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CT OF 2002-SEC. 120. SUSPENSION OF LIMITATION ON STRENGTH OF COAST GUARD.,2022年1月25日。網址:https://www.congress.gov/
107/plaws/publ295/PLAW-107publ295.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30日。]
(二)
海防隊基於美國法典之職權
海防隊基於《美國法典》第14章,部隊職責為聽命於國防部或直接奉總統命令[footnoteRef:5],該章共4部分為:設立、權力、職責和管理;人員;海防隊預備隊和輔助部隊;海防隊的授權和向國會的報告。其第14章第102條規定其職權為[footnoteRef:6]:「海防隊於公海及美國管轄水域之海上、領空及水下,被授權依美國相關國內法律及相關國際法之規範,可執行或協助執行與管轄權有關之權責。對於違反本國法律之案件,海防隊可在公海及本國所管轄之水域,進行訊問、檢查、調查、搜索、扣押及逮捕等之司法作為。為遂行此目的,海防隊必須進行海上、陸上及空中之巡邏任務。」因此海防隊作為海事部隊,專責處理各類海事執法事宜(職權涵蓋12浬領海及國際水域)及執行聯邦管制規定,地位特殊。因此有權就捕撈許可、漁船漁具等事項訂定行政和刑事法規,對外籍船舶的非法捕撈享有管轄權[footnoteRef:7]。 [5: 康乃爾大學法律資訊研究所網站,14 U.S. Code Chapter 1 - ESTABLISHMENT AND DUTIES,網址: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14/subtitle-I/chapter-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9日。] [6: 美國眾議院法律修訂顧問辦公室網站, 14-COAST GUARD SUBTITLE I-ESTABLISHMENT, POWERS, DUTIES, AND ADMINISTRATION CHAPTER 1-ESTABLISHMENT AND DUTIES,網址:https://uscode.
house.gov/view.xhtml?req=granuleid:USC-prelim-title14-section102&num=0&edition=preli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9日。] [7: 美國國土安全部網站,The mis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is to ensure our Nation's maritime safety, security and stewardship。網址:https://www.history.uscg.mil/Home/Mission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30日。]
(三)
海防隊依國際公約及法律之執法活動
海防隊進行海上執法活動的國際法依據首先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公約第56條規定沿海國在其專屬經濟區有以勘探、開發、養護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資源為目的的主權權利[footnoteRef:8]。除公約外,《美國法典》另提供核心之執法權限,其第14章第522條法律執行(Law enforcement)規定[footnoteRef:9]:海防隊可以在美國管轄的公海和水域進行詢問、檢查、檢查、搜索、扣押和逮捕,以預防、偵查和制止違反美國法律的行為。為此目的,可在任何時間登臨船舶,執行本國之法律;且可對船上人員進行訊問、審查船舶文書,亦可對船舶實施檢查、調查及搜索,並有權使用武力以強制對方服從。如經訊問、檢查、調查或搜索,顯示某人正在或已經違反美國法律時,即可予以逮捕,或採取其他合法之司法作為。如該船舶或其裝載之貨物,已違反相關法律應予沒入時,則依法執行扣押。比較特別的是海防隊因與海關人員或其法律執行時常有密切之互動,第14章第703條規定,海防隊的委任官員在履行與海關法有關的職責方面,應遵守財政部長頒布的管理條例[footnoteRef:10]。另海防隊依據《2002年國土安全法案》,具有海域執法、海事因應、海事預防、海事運輸系統管理、海事安全任務、國防任務、提供情報、促進美國外交與國際關係、網路安全、橋樑管理、大湖區領航及水道維護等11項職責,擁有相較於美軍較低的政治敏感性,可降低各國對美軍介入區域事務的疑慮[footnoteRef:11]。 [8: 聯合國網站,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網址:https://www.un.org/
depts/los/convention_agreements/texts/unclos/unclos_e.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30日。] [9: 康乃爾大學法律研究所網站,14 U.S. Code § 522 - Law enforcement,網址:https://www.law.co
rnell.edu/uscode/text/14/52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9日。] [10: 康乃爾大學法律研究所網站,COAST GUARD SUBTITLE I-ESTABLISHMENT, POWERS, DUTIES, AND ADMINISTRATION CHAPTER 7-COOPERATION,網址:https://uscode.house.gov/view.xhhtml?req=gra
nuleid:USC-prelim-title14-section703&num=0&edition=preli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9日。] [11: 美國國土安全部網站,Homeland Security Act of 2002,2023年11月30日,網址:https://www
.dhs.gov/homeland-security-act-200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3日。]
(四)
結語
美國海域安全執行上,係由身為美國第五軍種的海防隊擔任專責機關[footnoteRef:12]。負責在美國管轄的水域和公海上執行國家法律,在戰時或在總統指示下作為海軍的專門服務進行運作,確保美國水域內國家利益[footnoteRef:13]。依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footnoteRef:14]報告指出,有鑑於氣候變遷,海防隊也應參與締約國與相關公約之外的更多人道救援與醫療後送任務,並協助友邦提升海上執法能力[footnoteRef:15];未來可內部組 改造,透過制度性改革,建立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政策、標準和指南,藉由跨國、跨軍種、跨部門的協調平臺,強化資訊共享與合作,在海洋搜救、執法等議題上做出更多貢獻[footnoteRef:16]。 [12: 朱龍華,〈美國海岸防衛隊簡介〉,《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24年 2月,頁 42。] [13: 美國眾議院網站,Coast Guard Authorization Act of 2024,網址:https://transportation.house.
gov/coast-guard-authorization-act-of-202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30日。] [14: 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是美國的一所智庫。在其成立之初主要為美國軍方提供調研和情報分析服務。其後組織逐步擴展,並為其他政府以及盈利性團體提供服務。] [15: 美國海防隊在執行其管轄權時,涉及相關之國際規章如以下:1945年聯合國憲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45)、1958年大陸礁層公約(Convention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1958)、1958年公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High Seas, 1958)、1958年領海及鄰接區公約(Convention on the Territorial Sea and Contiguous Zone, 1958)、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 1961)、1979年國際反敵對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gainst the Taking of Hostages, 1979)、1973年預防船舶污染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from Ships, 1973)、1974年海岸生物安全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ty of Life at Sea, 1974)、1982年國際海洋法公約(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1982)。] [16: 美國蘭德公司網站,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S. Coast Guard International-Affairs Efforts,2024年1月16日,網址: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A2376-1.html、mplifying the U.S. Coast Guard's International Impact Ways to Meet Growing Global Demand for the Service,2024年1月16日,網址: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briefs/RBA2376-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3日。]
撰稿人:林智勝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995/File_19817234.docx |
R02576 | 防止超速系統科技運用法制研析 | 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 | 林鈺琪 | 2024-09-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76
議題研析
一、題目:防止超速系統科技運用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因天雨路滑,駕車不慎翻覆,經鑑定肇事原因為雨天超速、超載,失控翻覆撞擊前方車輛,檢察官依過失致死起訴駕駛
。依據交通部統計
,2024年1月至5月全國追撞事故死亡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23.2%,顯見車輛若超車、煞車不及造成追撞事故時,將導致嚴重傷亡。因此,為維護行車安全,遏止危險駕駛行為,宜善用智慧交通技術及完備法規規範。
四、探討研析
(1)
現行僅規範特定客運業車輛需裝置車機設備、營運監控系統
查現行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9條之4
規定,明定公路及市區汽車客運業應裝置車機設備,並受動態資訊管理系統監控列管;而遊覽車客運業車輛應裝置具有全球衛星定位功能系統設備及設置營運車輛監控管理系統,並提供車輛動態資訊介接至指定之資訊平台。前者係為運用先進資訊科技技術,建置完善旅運資訊環境,提升客運服務水準,
使民眾得以獲得客運路線營業大客車即時資訊,增進客運業者營運效率,
並使公路主管機關落實督導查核市區及公路汽車客運
營業大客車之維運狀況,爰規定公路及市區汽車
客運業應裝置車機設備
。後者
係為
加強保障消費者安全及落實控管遊覽車駕駛人駕駛時間,推動遊覽車客運業車輛全面裝置具有GPS功能設備予以法制化,期以科學化管理方式,強化行車安全,爰規定
遊覽車客運業車輛應裝置具有全球衛星定位設備及營運監控系統,以提供業者行駛中車輛車號、即時監控位置、車輛速度、行駛時間、歷史軌跡查詢及異常狀態回報等功能之統計分析資料及即時預警功能,另應提供車輛動態資訊介接至交通部公路局之遊覽車動態資訊系統(參第2點規定),以提高對遊覽車營運車輛之掌控及行車安全
。
(2)
歐盟強制所有新車須安裝智慧速度輔助系統
歐盟車輛通用安全法規(Vehicle General Safety Regulation)規定,自2024年7月7日起,所有在歐盟內新註冊的車輛都必須強制安裝超速防止技術「智慧速度輔助系統」(Intelligent speed assistance, ISA)
。ISA是一種透過車載攝影機和GPS判斷車輛是否超速,並透過視覺、聽覺、觸覺(方向盤或油門踏板振動)等方式提醒駕駛在超速時減速,以有效防止超速違規。歐盟強調ISA系統「不會限制駕駛在任何情況下的操控」,駕駛可以隨時控制ISA系統,包含關閉該系統,即使ISA系統啟動並讓車輛減速,駕駛仍可透過用力踩油門方式,解除系統控制
。
透過2019年11月27日通過的強制安全性配套法令,歐洲交通安全委員會(European Transport Safety Council, ETSC)預估,ISA普及後將減少30%碰撞事故,2038年前將可防止14萬起嚴重的道路交通傷害,而在未來15年內可以挽救2.5萬人的生命,並於2050年達到將道路死亡人數降至零的目標
。
(3)
宜善用科技並完備相關法規規範
有論者
提及,隨著規制和罰則的強化和宣導,超速的情況逐年在減少,但是這些只能稱為被動性應對;反之,作為在汽車端防止超速的主動性作為,「ISA」將成為關注的重心。是以,為提升防禦及安全駕駛的能力,減少交通事故及死亡人數,確實有必要善用科技,以保障行車安全,相關機關宜檢視現行法令適宜性,在衡酌保障個人隱私權之前提下,評估增訂適用智慧交通技術車輛種類之可行性,而非僅限於遊覽車客運業車輛。此外,或可參酌歐盟車輛通用安全法規,研議將智慧速度輔助系統法制化之可行性,俾利確保行車安全。
撰稿人:林鈺琪
� 陳建志,曳引車翻車害母死子傷 檢起訴打臉司機無超速、無法煞車,自由時報,2024年8月19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477375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30日。
� 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網址:https://roadsafety.tw/Dashboard/Custom?type=%E7%B5%B1%E8%A8%88%E5%BF%AB%E8%A6%BD,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30日。
� 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9條之4:「公路及市區汽車客運業,應依公路主管機關之規定裝置車機設備,並維持正常運作及納入該管公路主管機關建置或指定之動態資訊管理系統監控列管。
自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九月一日起,遊覽車客運業車輛應裝置具有全球衛星定位功能系統設備及設置營運車輛監控管理系統,並維持正常運作及依公路主管機關管理需要提供車輛動態資訊介接至指定之資訊平台。
前項營運車輛監控管理系統之儲存資料,遊覽車客運業應至少保存一年。」
� 立法院第7屆第8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462號政府提案第2897號之7),2011年12月7日印發。
� 參「 遊覽車客運業車輛裝置全球衛星定位設備及營運監控系統管理要點」。
� 立法院第9屆第4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462號政府提案第3031號之63),2017年10月18日印發。
� European Union,COMMISSION DELEGATED REGULATION (EU) 2021/1958,2021年11月17日,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uriserv%3AOJ.L_.2021.409.01.0001.01.ENG&toc=OJ%3AL%3A2021%3A409%3ATOC,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4日。
� netizen,歐盟強制所有新車都要安裝防止超速系統「ISA」,電腦王,2024年7月10日,網址:https://www.techbang.com/posts/116744-european-intelligent-speed-assistanc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30日。
� 地球黃金線編輯部,歐盟2022年後強制安裝限速器 超速仔以後只能買舊車!地球黃金線,2021年8月16日,網址:https://cars.tvbs.com.tw/car-news/1634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日。
� MOBY,把車子變無聊的裝置?未來日本也計畫引進的自動速度抑制裝置是?車訊網,2022年4月27日,網址:https://www.carnews.com/feature_story/newcar/30657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30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993/File_19817232.doc |
R02575 | 假車牌防杜規範之法制研析 | 刑法;洗錢防制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 彭文暉 | 2024-09-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7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假車牌防杜規範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法、洗錢防制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報載近來使用偽造車牌案愈來愈多,詐騙集團開始使用假車牌開車載車手取款,遇警方追查時即可製造斷點,讓駕駛及監控手駕車逃逸,不少毒販及預謀式犯罪者亦常使用假車牌作為犯案工具。警方表示,由於必須比對車身號碼、引擎號碼,才能查出實際車籍資料,使得追查難度增加,有利犯罪者逃脫[footnoteRef:1]。 [1: 王冠仁、邱俊福,詐團犯罪利器 掛假車牌載車手領款,自由時報,113年8月8日,第A10版。]
(二)內政部警政署表示,已要求警察機關執行各項攔檢勤務,加強查緝辨識車牌、車體與行車執照是否相符,並與交通部跨機關合作執法[footnoteRef:2]。交通部公路局則表示,除邀集相關機關研商合作查緝機制,亦研擬增加防偽機制,對於使用偽造號牌案件,已持續針對特定車輛及範圍加強查緝,疑似偽造車牌經通報者將於車籍中註記,另建立疑似使用偽造車牌灰名單,針對特定車輛進行熱點分析及加強路檢聯稽,如發現使用偽造車牌停於道路,將予開單、移送,並當場移置保管[footnoteRef:3];對於利用網路平台販售偽造號牌業者,則主動追蹤並促請下架,並移請偵辦,以阻斷購買管道[footnoteRef:4]。 [2: 內政部警政署最新消息,〈警署加強取締查緝偽變造車牌 全力捍衛民眾權益〉,113年7月23日,網址:https://www.npa.gov.tw/ch/app/news/view?module=headnews&id=2136&serno=7f8dca14-b8bd-4553-9180-7e7dbbfc893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3: 交通部公路局最新消息,〈跨機關合作,強力查緝製造、使用、販售偽造車牌亂象〉,113年8月15日,網址:https://www.thb.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87&s=25289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4: 交通部公路局最新消息,〈販售、使用偽造號牌行政罰及刑法併罰,切勿以身試法!〉,113年7月14日,網址:https://www.thb.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87&s=25044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四、探討研析
(一)刑事責任規範
刑法第212條規定:「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所稱「特許證」,係指特許享有一定權利之證書,例如汽車牌照。若將上開特種文書持以行使,依刑法第216條規定則依所涉偽造、變造文書規定處斷。
按「特種文書」可能亦具公文書[footnoteRef:5]之屬性,其內容若有偽造、變造情事,對於公信力及公共利益之損害未必僅屬輕微。然相對於刑法第211條「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之規定,現行偽造、變造「特種文書」之刑罰顯屬較輕。論者爰認刑法第212條所定刑度偏低,難收警惕之效[footnoteRef:6]。 [5: 刑法第10條第3項:「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6: 陳宜君,《論偽造文書罪―以審查要件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03年8月,頁98-99。]
就汽車牌照而言,其型式、顏色及編號皆由交通部定之,且係作為行車許可憑證之用,應屬公文書,倘加以偽造、變造或使用,除可能因涉違規、肇事而損及原車主權益,對於道路交通管理及社會治安亦有重大影響。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修法,適度加重刑法第212條所定刑罰,或另定特別處罰規範,以遏止偽造、變造汽車號牌之違法行為。
另外,實務上詐騙集團犯案及載乘車手取款,亦經常使用假車牌製造斷點,藉以逃避警方追查。惟查現行洗錢防制法第3條所定「特定犯罪」,原則上係「最輕本刑為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而未含括偽造、變造「特種文書」之行為。考量詐欺犯罪案件仍屬嚴重,建議似可研議併將刑法第212條之罪納入洗錢防制法適用範圍,以落實防制洗錢,有效打擊犯罪。
(二) 行政責任規範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12條第1項規定:「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三千六百元以上一萬零八百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行駛:一、……三、使用偽造、變造或矇領之牌照。……」亦即汽車懸掛假車牌行駛於道路,現行道交條例就該違規行為除得禁止其行駛,所處罰鍰最高僅新臺幣(以下同)10,800元。
查道交條例第43條第1項就危險駕車、超速行駛等嚴重違反交通安全規則行為,明定處6,000元以上36,000元以下罰鍰,相較於前開規定,學者指出使用偽造、變造牌照之違規罰則顯然過輕,實係假車牌氾濫之重要原因[footnoteRef:7]。 [7: 楊竣傑,假車牌氾濫 學者:罰太輕才是主因 違規扣照致假牌激增 吳昆峯:用偽造車牌只罰10800元 不能認為嚴重超速標準太嚴苛,聯合報,113年8月19日,第A5版。]
根據警方分析,使用假車牌之行為態樣,包括牌照遭吊扣(銷)、規避交通違規舉發及規避刑案查緝等[footnoteRef:8]。考量汽車使用偽造、變造牌照之違規行為,對於交通秩序及社會安全影響重大,建議主管機關研修道交條例有關規定,衡酌相關規範加重所涉罰則,以嚇阻規避法規之投機行為。 [8: 張添福,警歸因違規遭扣牌增加,台灣時報,113年8月22日,第10版。 ]
撰稿人:彭文暉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971/File_19817192.docx |
R02574 | 銀行管控房貸措施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中央銀行法;銀行法 | 安怡芸 | 2024-09-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74
議題研析
1、
題目:銀行管控房貸措施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銀行法、銀行法
3、
背景說明
國內近年來因資本市場交易熱絡,熱錢大量湧入不動產市場,造成房地產價格持續攀升。房價與民眾生活負擔密切相關,為促使房地產市場健全發展,避免炒作或不合理價量現象,政府自109年啟動「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
,由相關部門分別規劃實施各項政策以抑制房價飆升現象,實現居住正義。
去(112)年8月間,政府推出「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精進方案」(下稱青安貸款),透過利息補貼、提高貸款額度、延長房貸年限至40年、寬限期變5年,以減輕青年買房自住的壓力。截至本(113)年6月底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升為37.4%,接近歷史高點之37.9%,中央銀行(下稱央行)遂於本年8月12日至21日分別邀請34家本國銀行與信用合作社聯合社總經理座談,以道德勸說方式,請其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並於本年9月6日前研提未來一年自主管理之不動產貸款具體量化改善方案,藉以改善信用資源過度集中不動產貸款情形,避免資金流向非自住之投資客或投機客,造成囤房、炒房
,市場遂傳出央行發布「限貸令」(亦有稱「房貸降溫令」或「不動產減降令」)消息。央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及財政部雖隨即否認,然銀行緊縮辦理不動產放款業務業已造成民眾申請房貸困難,甚至增加購屋民眾違約承擔鉅額損失之風險,造成排擠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融資的負面影響,引發各界譁然及民怨
。
四、探討研析
(1)
銀行辦理不動產貸款業務相關規定
為避免銀行對建築放款過度擴張並維持銀行資產之適當流動性,銀行法第72條之2爰規定
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的3成,實務上銀行會自行設定更嚴格的內部要求,多半以28%為警戒區
。據媒體報導,目前似無銀行超過限額規定
。
另依中央銀行法第28條、第29條、第31條及銀行法第37條第2項、第40條規定
,央行對銀行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得進行規定及管理,央行爰據以訂定「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此外,央行為配合抑制房價政策亦推出6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最近一次為本年6月修正「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第4點及第11點,調降自然人特定地區(六都外加新竹縣市)第2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上限為6成。
依據央行資料,本國銀行113年7月房貸餘額為新臺幣(下同)10兆6,570億元,年增率10.82%,創18年新高
,有專家預估央行或將實施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擴大特定地區及調降貸款成數
。
(2)
銀行管控房貸措施已嚴重影響購屋民眾權益
央行表示,請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係在不影響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以及業者推動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社會住宅等配合政府政策相關用途,及企業購建自用廠辦等所需資金之前提下,並強調不涉及對個案之約束,銀行應從法令、契約及營業政策等因素,自行衡酌貸放措施
。據報載,有銀行業者表示確有管控房貸案量現象,並會優先保留授信額度給土地建築融資
,更有媒體指出有銀行已調高房貸利率、開辦費,或需購買高額理財產品才會受理房貸申請,或告知「要排隊」婉拒一般民眾申請房貸
,甚至有銀行已停止受理不動產貸款申請
,亦有民眾表示已核定的房貸被取消或延後放款,只能轉貸利率、寬限期等條件較差的銀行、甚至進行信用貸款,否則就將面臨合約「斷頭」
。由此可知,政府雖一再表示沒有「限貸令」,並會顧及民眾權益不受到影響,滿足一般民眾正常資金需求
,然而實務上
銀行已持續進行管控房貸措施,並已嚴重影響購屋民眾權益,政府與民眾的感受呈現巨大落差。賴總統並表示,央行主要是提醒金融行庫對房地產融資不要超過法律規定,但「金融行庫在因應這個事件的時候,過當了」
。
(3)
主管機關應就民眾反應事項加強監理以確保民眾權益
央行要求銀行依據自身經營情況,於未來一年內以漸進方式逐步調整不動產貸款相關授信業務
,然而目前卻有銀行立即無預警進行緊縮措施,導致購屋民眾無法於期限內取得貸款資金,或需要付出更高成本取得貸款,影響購屋計畫,甚至無法繼續購屋產生違約責任,更有專家與論者憂心將引發違約潮
及次貸風暴
。
銀行法第72條之2第1項但書,對於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已有除外規定。金管會允宜體察民情,於進行金融檢查時了解銀行是否採漸進方式逐步調整不動產貸款相關授信業務;是否無預警進行不動產貸款緊縮措施;是否以延長審核、排隊撥款等方式增加房貸業務作業時程;是否以搭配購買高額金融商品作為核貸條件;是否落實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 KYC),確認申貸戶是否為首購;房貸利率及開辦費之訂定是否合理等情況,並督促銀行應對於房貸之審核及撥款訂定合理作業期限,針對可能是投資客或投機客的申貸戶列入觀察,以及督導銀行注意青安貸款及首購自用住宅等財務弱勢族群之需要,落實公平待客原則
,於杜絕投資客申貸炒房的同時
,保障一般購屋民眾的貸款權益,避免造成民眾誤解政府實施限貸令,引發更大的民怨。
撰稿人:安怡芸
� 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行政院新聞稿,109年12月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026dc50f-324c-4a16-8cb7-07814caa285d,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026dc50f-324c-4a16-8cb7-07814caa285d,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7日。
� 近期本行分別邀請34家本國銀行來行座談,請其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共同改善信用資源過度集中不動產貸款情形,中央銀行新聞稿,113年8月2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bc.gov.tw/tw/cp-302-175172-6f024-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6" �https://www.cbc.gov.tw/tw/cp-302-175172-6f024-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6�日。
� 王孟倫,<財經週報-房貸錢荒>銀行自主控管房貸額度 金管會:沒有限貸令,自由時報,113年8月26日,第A10版;張璦,財部:未下令查限貸 配合央行政策督導8大行庫,113年8月21日,中央社。
� 銀行法第72條之2:「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之百分之三十。但下列情形不在此限:一、為鼓勵儲蓄協助購置自用住宅,經主管機關核准辦理之購屋儲蓄放款。二、以中央銀行提撥之郵政儲金轉存款辦理之購屋放款。三、以國家發展委員會中長期資金辦理之輔助人民自購住宅放款。四、以行政院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及國家發展委員會中長期資金辦理之企業建築放款。五、受託代辦之獎勵投資興建國宅放款、國民住宅放款及輔助公教人員購置自用住宅放款。(第1項)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規定銀行辦理前項但書放款之最高額度。(第2項)」
� 張璦,同註3。
� 王孟倫,同註3。
� 中央銀行法第28條:「本行於必要時,得就銀行辦理擔保放款之質物或抵押物,選擇若干種類,規定其最高貸放率。」第29條 :「 本行於必要時,得就銀行辦理購建房屋及購置耐久消費品貸款之付現條件及信用期限,予以規定,並管理之。」第31條 :「 本行認為貨幣及信用情況有必要時,得對全體或任何一類金融機構,就其各類信用規定最高貸放限額。」銀行法第37條第2項:「中央銀行因調節信用,於必要時得選擇若干種類之質物或抵押物,規定其最高放款率。」第40條:「前二條放款,均得適用中、長期分期償還放款方式;必要時,中央銀行得就其付現條件及信用期限,予以規定並管理之。」
� 陳梅英,7月房貸餘額年增10.82% 18年新高,自由時報,113年8月27日,第A8版。
� 徐子苓,台經院︰不排除央行再祭管制措施,自由時報,113年8月27日,第A8版。
� 有關本行籲請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之補充說明,中央銀行新聞稿,113年8月2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bc.gov.tw/tw/cp-302-175181-00308-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cbc.gov.tw/tw/cp-302-175181-00308-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6日。近期民眾申請房貸困難,並非本行籲請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所致,中央銀行新聞稿,113年8月2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bc.gov.tw/tw/cp-302-175204-6c020-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cbc.gov.tw/tw/cp-302-175204-6c020-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8日。
� 朱漢崙,總量管制 土建融排擠房貸 利率高、年限短 銀行滿水位時 優先把額度給建商使用,聯合報,113年8月30日,第A7版。
� 林勁傑,國銀房貸停止收件 再添兩家 最嚴限貸令效應 申貸戶轉往渣打、滙豐、遠東等市占及承做較少的中小型銀行,經濟日報,113年8月27日,第A5版。
� 林勁傑,同前註。
� 許舒銘、林荷容,「限貸令」發威! 買賣都苦 專家憂「恐現房市違約潮」,東森新聞,113年8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Ei5Gzrv3o,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Ei5Gzrv3o,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9日。林洧楨、韓化宇、蔡茹涵、曹博凱、呂國禎,房貸災民血淚告白:我們像難民,到處被踢來踢去!限貸令內幕、自救法全解析,商周,113年8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indep/6016269,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indep/601626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9日。
� 鍾麗華、陳梅英,卓揆重申 不會有限貸令,自由時報,113年8月30日,第A2版。孫麗菁,卓揆:續滿足民眾正常資金需求,台灣時報,113年8月30日,第7版。
� 邱琮皓,賴總統:行庫限貸 過當了 強調不少金融機構房貸水位接近上限 央行才會提醒 已簽約、首購族要盡量撥款,經濟日報,113年9月2日,第A2版。
� 近期民眾申請房貸困難,並非本行籲請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所致,同註10。
� 許舒銘、林荷容,同註14。
� 蔣帆威,新青安淪炒房幫兇?限貸令強碰20年最大交屋潮 郭正亮示警:當心次貸風暴,風傳媒,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sn.com/zh-tw/news/other/%E9%99%90%E8%B2%B8%E4%BB%A4%E5%BC%B7%E7%A2%B020%E5%B9%B4%E6%9C%80%E5%A4%A7%E4%BA%A4%E5%B1%8B%E6%BD%AE-%E9%83%AD%E6%AD%A3%E4%BA%AE-%E6%96%B0%E9%9D%92%E5%AE%89%E6%81%90%E9%87%80%E5%8F%B0%E7%81%A3%E7%89%88-%E6%AC%A1%E8%B2%B8%E9%A2%A8%E6%9A%B4/ar-AA1pxWxb?ocid=BingNewsSerp" �https://www.msn.com/zh-tw/news/other/%E9%99%90%E8%B2%B8%E4%BB%A4%E5%BC%B7%E7%A2%B020%E5%B9%B4%E6%9C%80%E5%A4%A7%E4%BA%A4%E5%B1%8B%E6%BD%AE-%E9%83%AD%E6%AD%A3%E4%BA%AE-%E6%96%B0%E9%9D%92%E5%AE%89%E6%81%90%E9%87%80%E5%8F%B0%E7%81%A3%E7%89%88-%E6%AC%A1%E8%B2%B8%E9%A2%A8%E6%9A%B4/ar-AA1pxWxb?ocid=BingNewsSerp�,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9日。
� 金融服務業公平待客原則內容,111年5月27日,金管會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52&parentpath=0,5,943,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52&parentpath=0,5,94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8日。
� 陳美君,假首購、真炒房現形,經濟日報,113年8月27日,第A5版。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969/File_19817190.doc |
R02573 | 個人投資儲蓄帳戶之相關問題研析 | 所得稅法 | 安怡芸 | 2024-09-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73
議題研析
1、
題目:個人投資儲蓄帳戶之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所得稅法
3、
背景說明
「個人投資儲蓄帳戶」制度(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s, ISA)最早源於英國,係為吸引大眾將儲蓄或閒置資金移轉至資本市場投資的一種租稅獎勵制度
。自英國於1999年
實施以來,其他國家亦有規劃類似制度者,例如加拿大、泰國、韓國及日本等
。國內亦有提議成立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s, TISA)以鼓勵民眾長期投資者
。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於今(113)年7月會議中提出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規劃
。據報載,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擬將推動成立臺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制度亦列入其中,除提升民眾投資管理資產能力與意識外,並期望透過給予投資人租稅優惠,引導國內資金留在臺灣、投資臺灣
,遂引發民眾關注。
四、探討研析
(1)
國外作法
英國於1999年開始實施ISA,年滿18歲的英國居民都可以適用,免稅額限額為每人每年20,000英鎊,ISA共有4個種類:現金ISA(Cash ISA)、股票及股份ISA(Stocks and Shares ISA)、創新金融ISA(Innovative Finance ISA)及終身ISA(Lifetime ISA),投資商品包括存款、股票、債券、基金及金融創新商品(例如網路借貸)等,免稅類型包括股利收入及資本利得的收入
。
韓國於2016年推出的個人儲蓄帳戶(Korea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s)有兩種類型:信託型產品和全權委託投資產品,可投資於儲蓄、基金和衍生性金融商品等各種金融產品。上一年收入低於2,000萬韓元者可開設ISA帳戶。持有人每年可投資2,000萬韓元,5年內最多可投資1億韓元,並持有帳戶3至5年,才可享有免稅優惠。持有人可根據其收入水平獲得2萬至250萬韓元的免稅額,超過免稅範圍將以9.9%的較低稅率單獨課稅
。韓國另在2024年調高個人儲蓄帳戶投資額至每年4,000萬韓元
。
日本於2014年實施「小額投資免稅」制度(Nippo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s, NISA),
年滿20歲的日本居民可申請使用,股票及共同基金等金融產品應按投資獲利或股息的20%繳稅,投資於NISA帳戶則為免稅,但免稅期限為5年,年度投資限額為160萬日圓
。2024年推出新版NISA,將免稅持有期限取消,年度投資限額提高為每年最高360萬日圓
。
(2)
是否成立TISA尚有不同意見
有贊成者認為成立TISA具有引導國人中長期紀律投資、協助臺灣邁向超高齡社會,以及鼓勵儲蓄轉投資可有助於打通企業籌資鏈等效益
,爰提議修正所得稅法第17條,增訂新臺幣(下同)2.4萬元之個人投資金融商品扣除額,並提出估算認為所得稅收入雖可能減少19億元至100億元,但證券交易稅收則有機會增加50億元至1,300億元
。反對者則認為,國外實施ISA的國家,如英國、日本及韓國等,免稅範圍涵蓋利息所得、資本利得及股利所得,我國資本利得已免稅,再加上所得稅法第17條規定,儲蓄投資有27萬元特別扣除額,股利所得如選擇合併課稅,依所得稅法第15條第4項規定
,也有8.5%的抵減稅額(上限8萬元)
,相較於實施ISA的國家更為優惠
,爰無須再增設TISA。
(3)
是否成立TISA容待討論以求共識
成立TISA如係為達成特定政策目的,則屬租稅優惠措施,依
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6條
規定,應明定實施年限並以達成合理之政策目的為限,不得過度,並應舉行公聽會並提出稅式支出評估。是否成立TISA尚有不同意見,容待各界討論,以求共識。
撰稿人:安怡芸
� 楊朝榮,〈淺談日本小額投資免稅制度(NISA)〉,《 證券服務》,第 652期,105年8月,頁7。
� 本文有關年份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全球性及國際性事件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彭禎伶、陳欣文,台版TISA買台股基金享免稅額 一年給予2.4萬元免稅額,但前提是5年不得贖回,否則要補回稅款,工商時報,106年6月14日,第A14版。
� 同前註;《社論》解決勞保破產危機 必須推動多元改革,工商時報,113年7月31日,第A2版。
� 卓揆召開首場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 聽取兆元投資國家發展、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 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113年7月18日,行政院網站,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5d31dcb0-ebfd-43dc-9b6e-d675cb13e75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0日。
� 謝方娪,彭金隆:拚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挺設TISA個人投資儲蓄帳戶,中央社,113年7月22日。
� 譚瑾瑜,論台灣資本市場與個人儲蓄帳戶機制,2017年國際資產管理論壇(第1場),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sitca.org.tw/ROC/IFORUM2017/P33.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sitca.org.tw/ROC/IFORUM2017/P33.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0日。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s (ISAs),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ov.uk/individual-savings-accounts/how-isas-work,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gov.uk/individual-savings-accounts/how-isas-work,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0日。
� Introduction of Korea's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s (ISAs),2016年3月14日,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kr/eng/pr010101/22128?srchCtgry=&curPage=43&srchKey=&srchText=&srchBeginDt=&srchEndDt=,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kr/eng/pr010101/22128?srchCtgry=&curPage=43&srchKey=&srchText=&srchBeginDt=&srchEndD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0日。
� Government Holds Policy Forum on Enhancing the Role of Finance to Expand Co-prosperity and Ladder of Opportunity,2024年1月17日,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kr/eng/pr010101/8148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kr/eng/pr010101/8148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0日。
� 楊朝榮,〈淺談日本小額投資免稅制度(NISA)〉,《 證券服務》,第 652期,105年8月,頁7。
� 張卉青,高中必修金融課、大學生「更關心投資」—直擊日本的新世代理財趨勢,112年9月12日,換日線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810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81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8日。
� NISAを知る,日本金融廳網站,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a.go.jp/policy/nisa2/know/,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a.go.jp/policy/nisa2/kno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0日。
� 蔡靜紋,建置TISA 五效益聚光 投信公會理事長劉宗聖強調有助普惠金融、企業籌資等 證交稅可望年增50億元,經濟日報,113年7月30日,第B1版;孫彬訓,彭金隆挺TISA 金總盼續爭取,工商時報,113年7月27日,第A7版。
� 蔡靜紋,同前註。
� 所得稅法第15條第4項:「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一月一日起,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合於第十七條規定得申報減除扶養親屬免稅額之受扶養親屬,獲配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一類營利所得,其屬所投資之公司、合作社及其他法人分配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之股利或盈餘,得就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按百分之八點五計算可抵減稅額,抵減當年度依第二項規定計算之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應納稅額,每一申報戶每年抵減金額以八萬元為限。」
� 全戶股利及盈餘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並按全戶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的8.5%計算可抵減稅額,抵減應納稅額,每一申報戶可抵減金額以8萬元為限。如果以抵減限額8萬元除以抵減率8.5%反算,全年股利金額約94萬元以下的納稅義務人,可全額享有抵減稅額。如果可抵減稅額大於應納稅額,也就是股利可抵減稅額抵減應納稅額後仍有餘額,這個餘額是可以退稅。詳見營利所得採「合併計稅減除股利可抵減稅額」應如何課稅呢?110年10月6日,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tax-info/understanding/tax-q-and-a/national/individual-income-tax/taxation-scope/which-income/vxelQY9,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tax-info/understanding/tax-q-and-a/national/individual-income-tax/taxation-scope/which-income/vxelQY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 吳佳蓉,投顧推TISA 財長:現制優惠多,自由時報,107年2月9日,第C3版。
� 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6條:「稅法或其他法律為特定政策所規定之租稅優惠,應明定實施年限並以達成合理之政策目的為限,不得過度。(第1項)前項租稅優惠之擬訂,應舉行公聽會並提出稅式支出評估。(第2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920/File_19817055.doc |
R02572 | 高齡化下公共運輸服務之相關法制研析 |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 陳淑敏 | 2024-09-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72
議題研析
一、題目:高齡化下公共運輸服務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依道安總動員網站統計
,113年1 ~5月全國高齡者
(65歲以上)件數前十大運具統計,機車-普通重型死傷人數21,349人,占比70%;112年為50,144人,占比69%;111年為43,725人,占比68%,高齡者發生交通事故人數逐年增加。111年至113年1~5月全國道路交通事故,65歲以上高齡者死亡人數每年約達40%以上,高齡機車騎士因身體機能及反應能力退化,成為道安傷亡最嚴重族群之一。學者點出,當高齡者有開車和騎車需求時,意味著當地的公共運輸系統不夠發達,導致高齡者必須使用自家汽機車,問題在於公共運輸待改善
。
(二)依 111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我國公共運輸之運具次數市占率僅為14.3%,為歷次調查最低。民眾外出旅次使用的各類運輸工具中,仍以「機車」之運具次數市占率(45.8%)最高,「自用小客車」(25.0%)次之,包含市區公車、一般公路客運、國道客運及交通車之「汽車客運」占 6.0%,包含捷運、臺鐵及高鐵之「軌道運輸」占 5.5%;另「65歲及以上」族群公共運輸市占率為14.9%
。
四、探討研析
(一)積極
建構適合高齡者安全及便利之公共運輸環境
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107年突破14%,進入高齡社會,預計將在114年邁入老年人口比例達20%的超高齡社會
。為迎接超高齡社會的來臨,交通是高齡者能否正常參與社會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鼓勵高齡者參與各項社會事務與活動的同時,還需要有能夠回應高齡者生理與認知特性的交通運輸系統配合,其中公共運輸的環境,對於高齡者可否獲取各項機會與資源是很重要的
,顯見高齡者的「移動」需求相對重要。
學者指出,公共運輸導向都市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早已是臺灣城鄉發展的重要政策,對高齡社會而言,公共運輸導向都市發展將更形重要,國外案例已經明確顯示,以公共運輸導向發展開發公共運輸場站週邊,可以因應高齡社會的需求,創造出宜居的生活環境
。公共運輸服務對於高齡者的可及性及可負擔性,攸關銀髮族能否活躍老化,公共運輸的服務水準也影響長者的使用意願。專家指出,目前友善高齡者使用的公共運輸系統,可近性、覆蓋率、多元性與安全性都須加強,呼籲國家要有策略性補助,除改善交通環境外,也要積極發展適合高齡者獨立使用的交通工具
。
隨著高齡人口的增長,需要搭乘公共運輸的人口也將隨之增加,然高齡者之交通困境有公共運輸使用環境之障礙,如高齡者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存在障礙,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不符合高齡者之需求
,加上大眾運輸資訊掌握困難與班次未能符合需求等,若選擇繼續使用私有運具,恐導致道路交通安全風險的增加。是以,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現有旅運需求模式勢必無法有效反映高齡者旅運需求,未來的交通建設應將高齡者老化的狀況加以考量,建構能夠適應高齡者所需的公共運輸使用條件、用路安全設計、行走空間、易識別的交通符號等
,是為重中之重。整合交通服務資源,納入高齡者運輸需求模式,以提升高齡者出行安全性及便利性,例如居家至公共運輸系統之間的銜接、生活所需之共乘服務等計程車多元服務模式,並改善公共運輸無障礙設計
。
(二)因應超高齡社會,應建置法規調適機制
高齡者旅運行為特性與其他年齡族群有一定差異,傳統運輸規劃之運輸需求模式未必能有效反映高齡社會移動需求,故在交通軟硬體設備上,須重視高齡乘客之需求,例如建置無障礙公共運輸環境及提供友善高齡乘客服務等
。部分高齡者面對身體機能退化,或未能合法持有駕照,仍選擇自行駕駛或騎車,交通事故死傷情形持續惡化,故提升高齡者交通公共運輸便利性是重中之重,須積極妥謀善策,如發展社區行動運具和慢速運具,透過法規輔導、媒合技術整合,提供創新研發補助或產品開發輔導機制
,以符合高齡者之多元需求。
運輸需求是達成社會經濟活動所衍生之需求,法規制度更應與時俱進滾動式檢討,作因地制宜之規劃與建設,方能切合民眾之實際需要,以有效推動公共運輸。或可研議於發展大眾運輸條例等相關法規,明確訂定有關符合高齡者交通運輸之規範,以因應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打造高齡友善交通環境。
撰稿人:陳淑敏
� 道安總動員網站,交通部,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roadsafety.tw/Dashboard/Custom?type=%E7%B5%B1%E8%A8%88%E5%BF%AB%E8%A6%BD,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roadsafety.tw/Dashboard/Custom?type=%E7%B5%B1%E8%A8%88%E5%BF%AB%E8%A6%BD,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9日。
� 高齡者旅運需求分析方法與運輸策略方向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12年4月,頁2-39。對於高齡者之年齡定義,多為 65歲(含)以上之受訪者。世界衛生組織(WHO)曾以 65 歲以上人口占社會總人口數之比例來定義高齡化,臺灣、美國、日本等多國之官方定義以及相關法規,亦以 65 歲(含)以上作為高齡者之界定,因此多數文獻也遵循此年齡分界。
� 梅緣緣,75歲還能開車嗎?高齡駕駛該如何換照,康健編輯部,113年6月2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952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952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8日。
� 交通部統計處,111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摘要分析,112年4月,頁2、5、6。
� 人人都是打詐國家隊─高齡友善服務擴及金融機構,衛生福利部,112年6月2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hw.gov.tw/fp-16-74957-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mohw.gov.tw/fp-16-74957-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 王穆衡,超高齡社會高齡者交通服務新契機智慧運輸系統現況與未來,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8卷第1期,109年3月,頁86、87。
� 張學孔,高齡智慧行動之數位生活環境發展願景,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8卷第1期,109年3月,頁70、71。
� 許玲瑄,協助長者樂活 老人福利聯盟:政府應發展高齡者獨立使用的交通工具,菱傳媒,111年5月2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269,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26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8日。
� 許凱婷,臺灣將迎超高齡社會 老盟:長者5權不平等,聯合報,113年8月27日,第D4版。
� 王穆衡,同註6,頁88。
� 3分鐘看懂新總統賴清德,未來4年面對超高齡社會的解方,銀天下編輯部,113年5月2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30452,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3045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8日。
� 張舜淵、呂怡青、王劭暐,我國工作年齡人口減少對於長期交通規劃之衝擊與因應計畫,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運輸研究專輯,113年6月4日,頁4。
� 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112-115年)(核定本),111 年 11 月 10 日,頁48。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918/File_19817053.doc |
R02571 | 國際運動競賽性別相關規範問題探討 | null | 傅朝文 | 2024-08-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71
議題研析
1、 題目:國際運動競賽性別相關規範問題探討
2、 議題所涉法規
無
3、 背景說明
2024年[footnoteRef:1]巴黎奧運期間發生性別議題討論事件[footnoteRef:2]。涉及國際運動競賽性別議題,實有探討相關規範之必要。爰擬蒐集國際運動競賽性別議題緣起與性別檢測方法,並說明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英文縮寫IOC,以下簡稱國際奧會)相關規範的演進,再探討對我國體育運動發展之啟示。 [1: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採西元紀年表述。] [2: 張雅淨,IBA再稱林郁婷不符參賽資格 中華奧會發警告函,中央社,113年8月6日。]
4、 探討研析
(1) 運動競賽性別議題緣起與性別檢測方法
論者指出,多數運動競賽需要大量體力與速度,男性由於先天雄性激素(睪固酮)影響較女性具優勢,如一同參與競技,容易產生不公平競爭。因此,多數運動競賽採取隔離性別競賽原則。惟參賽運動員的性別檢測,不像禁藥檢查一般嚴格管制,女性參加男性運動競賽較無不公平競爭問題,只有男性參加女性運動競賽才容易因先天體格優勢產生不公平問題。簡言之,運動競賽的性別議題往往發生在女性選手與其競賽項目[footnoteRef:3]。 [3: 蔡達智,美國體育運動性別平等規範研究,法令月刊,第69卷,第9期,107年9月,頁189、208。]
歷來運動競賽的性別檢測方法有身體外觀(性器官)檢查、性別染色體基因鑑定與雄性激素濃度檢測等方法,1936年柏林奧運,女子百米賽跑金牌選手Helen Stephens被懷疑為男性而被要求進行身體外觀的性器官檢查,經確認為女性,也開啟了首次的性別檢測。但身體外觀判斷法未必正確,波蘭選手Eva Klobukowska曾參賽但未通過性別檢查,卻在幾年後生下小孩。1968年墨西哥奧運改採性別染色體基因鑑定,鑑定結果異常時,再進行身體外觀檢查[footnoteRef:4]。另有論者指出,睪固酮(Testosterone)是一種有助於維持男性肌肉力量和骨密度的激素。在青春期之前,不論男女性人體血液中的睪固酮濃度普遍低於每公升2奈莫爾(以下簡稱nmol/L),在睪固酮濃度與運動表現上並沒有性別差異。但在青春期和成年初期睪固酮濃度會達到峰值,運動表現即會產生差異化,因此可藉睪固酮濃度進行男女性運動賽事項目的分類[footnoteRef:5]。 [4: 同前註,頁209-210。] [5: 王維琳,跨越界限:跨性別運動員之國際體育政策框架項目與競賽公平,國民體育季刊,第52卷,第3期,112年9月,頁59。]
(2) 國際奧會相關規範的演進
國際奧會關於運動競賽性別議題的規範,主要為處理跨性別[footnoteRef:6]女運動員(出生時被指定為男性並於其後被認定為女性)與雄性激素(睪固酮)分泌過高的女性[footnoteRef:7](female hyperandrogenism)運動員問題。關於跨性別運動員之參賽規範,國際奧會於2004年5月17日批准了所屬醫學委員會關於運動員變性的共識(IOC approves consensus with regard to athletes who have changed sex),該共識規定,任何在青春期前進行男性變性為女性的個人都應被視為女性(反之亦然)。而青春期後由男變女(反之亦然)的個人,可在下列條件下參加女性(男性)比賽:1.已完成外科解剖學上的改變,包括外生殖器的改變和性腺切除術(性腺切除術後滿兩年)。2.其指定性別已獲得適當官方機關的法律承認。3.以可驗證的方式,針對指定性別進行適當的荷爾蒙治療,且治療時間足以在體育競賽中將與性別相關的體能優勢降至最低[footnoteRef:8]。 [6: 俗稱變性。] [7: 俗稱雙性人。] [8: 國際奧會網站,IOC approves consensus with regard to athletes who have changed sex,2004年5月17日,網址︰https://olympics.com/ioc/news/ioc-approves-consensus-with-regard-to-athletes-who-have-changed-se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1日。]
國際奧會於2015年11月發布「國際奧會2015年關於變性與雄性激素過高症會議共識聲明」(IOC Consensus Meeting on Sex Reassignment and Hyperandrogenism November 2015,以下簡稱2015年共識聲明),該共識聲明要求男性轉變為女性的運動員可以參加女性運動競賽,但須符合以下條件︰1.該運動員已聲明其性別為女性,且出於運動目的,該聲明4年內不得更改。2.運動員必須證明在首次比賽前至少12個月內,其血清中的總睪固酮含量一直低於10nmol/L。3.運動員的血清中總睪固酮含量必須在獲得參加女子組比賽資格的整個期間保持在10nmol/L以下。4.前述這些條件的遵守情況可透過測試來監控。如果不遵守條件,運動員的女性比賽資格將被暫停12個月。另針對雄性激素過高女性運動員問題,該共識聲明就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縮寫為CAS)就Chand v AFI and IAAF CAS 2014/A/3759案所為裁決[footnoteRef:9],建議國際田徑總會(IAAF)在其他國際聯盟、國際奧會和其他體育組織的支持下,向該法庭提出論據和證據,以支持恢復其關於女性運動員其雄性激素過高之管制規則[footnoteRef:10]。 [9: 該裁決稱,像Chand一樣雄性激素過多的女性,也可以參與到女性運動員的體育競技中,並因此中止了國際田徑總會,針對雄性激素過高之女性運動員之管制措施。法庭並給了該田徑組織兩年時間提供更充分的科學證據以證明「提升睪固酮程度與提升運動表現」的關係。詳CAS 2014/A/3759, Chand v. AFI & IAAF, Award of 24 July 2015,網址︰https://plawyered.wordpress.com/wp-content/uploads/2015/09/dutee-chand-v-athletics-federation-of-india-afi-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athletics-federations-iaaf.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1日。。] [10: 國際奧會網站,IOC Consensus Meeting on Sex Reassignment and Hyperandrogenism November 2015,網址︰https://stillmed.olympics.com/media/Documents/Athletes/Medical-Scientific/Consensus-Statements/2015_IOC-consensus-meeting-on-sex-reassignment-hyperandrogenism.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19日。]
面對近年來的運動競賽性別議題,國際奧會認知到必須由各個體育運動機構,依據各運動的性質,自行決定要讓運動員在與同儕的競爭中可以擁有如何程度上的優勢[footnoteRef:11]。國際奧會決定不直接訂定規定來規範每個體育運動項目或賽事的資格標準[footnoteRef:12]。因此,國際奧會於2021年11月17日發布「基於性別認同和性別差異的公平、包容和非歧視框架」(IOC Framework on Fairness, Inclusion and Non-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Sex Variations,以下簡稱2021年框架聲明),該框架的目的是為負責組織比賽的體育運動機構提供10項原則,諸如包容、預防傷害、不歧視、公平、不得推定優勢[footnoteRef:13]、基於證據的限制[footnoteRef:14]、身體的健康和自主權至上[footnoteRef:15]、以利益相關者為中心[footnoteRef:16]、隱私權、定期審查[footnoteRef:17]等,幫助其訂定適用於各運動項目的標準。此外,該框架聲明係廣泛徵求運動員群體和體育運動機構意見所訂定,所以它取代並更新了國際奧委會先前關於此事的聲明,包括2015年共識聲明[footnoteRef:18]。 [11: 例如馬術比賽著重於技巧而非體力,男性不具有競爭上優勢,資格上不須加以限制。反之田徑或拳擊等,男性則具有競爭上優勢。] [12: 國際奧會網站,IOC releases Framework on Fairness, Inclusion and Non-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sex variations,2021年11月17日,網址︰https://olympics.com/ioc/news/ioc-releases-framework-on-fairness-inclusion-and-non-discrimination-on-the-basis-of-gender-identity-and-sex-variation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19日。] [13: 指在有證據確定以前,不應認為運動員因其性別變異、外貌或變性身分而享有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14: 指因資格標準所產生的參賽限制須基於可靠且符合一定條件之研究。] [15: 例如體育機構不應向運動員施壓,迫使其接受不必要的醫療以達到參賽的資格標準。] [16: 例如在起草參賽資格標準時,體育組織應與可能受到負面影響的運動員進行有意義的協商,以防止傷害的發生。] [17: 指參賽資格標準應接受可預測的定期審查,以反映科學或倫理的發展,並應包含利益相關者的意見。] [18: 國際奧會網站,IOC releases Framework on Fairness, Inclusion and Non-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sex variations,2021年11月17日,網址︰https://olympics.com/ioc/news/ioc-releases-framework-on-fairness-inclusion-and-non-discrimination-on-the-basis-of-gender-identity-and-sex-variation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1日。]
觀察前揭國際奧會關於跨性別運動員參賽規範,研究者發現從早期要求跨性別運動員必須進行變性手術與賀爾蒙治療,演進為不須變性手術,但要求睪固酮濃度維持在10nmol/L以下,2021年框架聲明發布後,已不再直接要求須降低睪固酮濃度,而是建議各個國際單項運動總會遵從10項原則,在尊重人權的前提下,保障比賽的公平性,各自規範其參賽標準。以國際體操總會與國際高爾夫總會為例,皆允許跨性別運動員不受限制參加比賽。而世界射箭總會(WA)、世界划船總會(WR)則規定在一定期間內睪固酮濃度須連續低於2.5nmol/L。世界拳擊理事會(WBC)則認為跨性別女性可透過使用睪固酮抑制劑控制睪固酮濃度,單獨使用睪固酮濃度等指標不足以確保比賽時的公平性。而世界田徑總會(WA)則不管睪固酮濃度,只要曾經歷男性青春期的跨性別男性或女性運動員,皆被排除參加女子田徑賽事。另世界水上運動總會(FINA)則研議在競賽中另設類別,提供性別身分與出生時性別不一致的跨性別選手參加[footnoteRef:19]。 [19: 王維琳,同註5,頁60-61。]
(3) 對我國體育運動發展的啟示
以睪固酮濃度作為運動競賽性別檢測方法雖為若干國際體育運動機構所採用,但我國運動醫學學者指出,男性或女性所謂睪固酮濃度的「正常範圍」,可能因實驗室和測試方法不同有所變化。男性正常睪固酮濃度在10至35 nmol/L,女性為2.5 nmol/L以下。但有研究針對693名運動員進行測試,結果16.5%「男性」運動員睪固酮濃度低於正常範圍,13.7%「女性」運動員則高於正常範圍。這意味著男性和女性之間睪固酮濃度範圍有明顯重疊。因此,不能認為睪固酮濃度高於正常就不是女性[footnoteRef:20]。按性別分類是體育運動中一種主要的分類方式,反映力量、爆發力與速度之差異,如果取消性別分類,許多比賽將完全由男性主導[footnoteRef:21]。因此,如何精進性別檢測方法,對跨性別與雄性激素過高者,兼顧包容性與公平性,就運動科學而言,有重要研究價值。另是否就特定運動項目如前揭水上運動或其他強調體力之運動等,對跨性別者另設競賽組別,亦值主管機關加以研究其可行性,並就國際規範演進趨勢,檢視評估相關法制,以周延運動競賽對選手之權益保障。 [20: 陳婕翎,研究:運動員睪固酮男女濃度有重疊 不宜論斷性別,113年8月11日,中央社。] [21: 王維琳,同註5,頁59-60。]
撰稿人:傅朝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95/File_19817006.docx |
R02570 | 美國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之簡介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曾耀民 | 2024-08-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70
議題研析
1、
題目:美國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之簡介
2、 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3、 背景說明
美國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及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於本(2024)年8月2日在加州聯邦法院,對抖音海外版TikTok及其母公司中國大陸「字節跳動」提起民事訴訟,指控違反美國《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簡稱COPPA),非法蒐集13歲以下美國兒童的資料數據,並違反2019年與聯邦政府達成的和解協議。美國司法部指稱,TikTok在知情下仍未禁止兒童設立一般的TikTok帳號,並在該社群媒體創作與分享短影音,和成年人及其他兒童傳資訊,而且TikTok在未獲兒童父母同意下蒐集兒童個資[footnoteRef:1]。 [1: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美提告TikTok與字節跳動 控違反兒童網路隱私法,聯合報,2024年8月4日,第A9版。]
4、 探討研析
(1)
COPPA之立法背景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網路已成為學習、娛樂及社交之重要平臺。然而,在享受網路便利之時,兒童個人資訊也面臨著被濫用的風險。為保護兒童在網路上的隱私權。美國國會於 1998 年通過《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COPPA)。COPPA要求FTC頒布並執行有關兒童網網路隱私權的規則。FTC最初的 COPPA 規則於 2000 年 4 月 21 日生效,FTC於 2013 年 1 月 17 日發布修訂規則。修訂後的規則於 2013 年 7 月 1 日生效[footnoteRef:2]。 [2: Complying with COPPA: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網址:https://www.ftc.gov/business-guidance/resources/complying-coppa-frequently-asked-question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6日。]
COPPA的制定背景源於對兒童網路隱私保護的日益關注。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兒童開始使用各類網路服務,這些服務在蒐集和使用兒童個人資訊時,可能會對兒童的個人隱私和安全構成威脅。COPPA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兒童的個人資訊在網際網路上的安全,並賦予父母或監護人對其子女或受監護人資訊的控制權,尤其是規範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operators of websites or online services)在蒐集、使用及揭露13歲以下兒童個人資訊時的行為[footnoteRef:3]。 [3: I. Background, 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Rule ("COPPA"),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網址:https://www.ftc.gov/legal-library/browse/rules/childrens-online-privacy-protection-rule-copp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6日。]
(2)
COPPA之主要內容[footnoteRef:4] [4: 15 USC Ch. 91: 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網址:https://uscode.house.gov/view.xhtml?path=/prelim@title15/chapter91&edition=preli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6日。]
COPPA適用於所有針對13歲以下兒童設計的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包括應用程式、社交媒體平臺、遊戲網站以及各類互動性數位平臺。此外,即使網站或服務並非專門針對兒童設計,但若其實際知悉正在蒐集13歲以下兒童的個人資料,亦須遵循COPPA的規定[footnoteRef:5]。 [5: Protecting Your Child’s Privacy Onlin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consumer advice, 網址:https://consumer.ftc.gov/articles/protecting-your-childs-privacy-onlin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6日。]
COPPA的規範內容不僅限於美國境內的企業或組織,任何向美國市場提供服務或商品的國際企業,若涉及蒐集美國兒童的個人資訊,也必須遵循COPPA規定。因此,COPPA對於全球許多企業的營運政策產生廣泛影響[footnoteRef:6]。 [6: §6502. Regulation of unfair and deceptive acts and practic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llection and use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and about children on the Internet, 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Rule ("COPPA"),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https://www.ftc.gov/legal-library/browse/rules/childrens-online-privacy-protection-rule-copp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6日。]
COPPA的主要內容包括下列5項重點:
1.事先知情同意: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在蒐集13歲以下兒童的個人資訊之前,必須取得父母的可驗證同意,此規定使其能瞭解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將如何使用其子女的個人資訊,並決定是否允許提供此類資訊。通常通過電子郵件、電話或郵寄方式進行驗證。
2.隱私權政策的揭露: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必須在其平臺上明確發布隱私權政策,並說明其對兒童個人資訊的蒐集、使用、分享及儲存方式。該政策應簡明易懂,便於兒童的父母查閱及瞭解。
3.查詢及選擇權利:COPPA賦予父母權利,可以查詢、審核其小孩的個人資訊,並且可以要求刪除或停止蒐集此類個人資訊。這種權利確保父母能夠管理及保護小孩的網路隱私權。
4.資訊安全與保密: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必須採取適當的技術及管理措施,確保兒童個人資訊的安全,防止未經授權的存取、使用或洩露。
5.禁止不必要的資訊蒐集:COPPA要求,除非必要,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不得蒐集超出其功能需求的兒童個人資訊,任何非必要的資訊蒐集均應避免,以最大程度保護兒童的隱私。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在不再需要兒童個人資訊時,必須及時刪除這些資訊。
(3)
COPPA之執行與罰則
COPPA是實現兒童網路隱私權保護目標之工具。FTC為美國聯邦政府職掌消費者保護之機關,負責執行 COPPA 規則。違反COPPA的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可能面臨嚴重的罰款及法律責任。FTC有權對違規者處以每次違規最高達4.3萬美元的罰款。法院可對違反該規則的經營者處以每次違規最高 51,744 美元的民事處罰(civil penalties)。FTC尋求或法院評估的民事處罰金額可能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違規的嚴重程度、運營商之前是否違反過該規則、涉及的兒童數量、蒐集的個人資訊的數量和類型、資訊的使用方式、是否與第三方共享以及公司的規模。適當民事處罰的決定將根據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在某些情況下,FTC選擇不尋求民事處罰,而在其他情況下,處罰可能高達數百萬美元或更多[footnoteRef:7]。例如,2019年,FTC對YouTube及Google處以1.7億美元的罰款,因其違反了COPPA的規定。現在FTC可能透過提起訴訟或達成和解的方式,以解決對TikTok涉及個人隱私及資訊安全之失當[footnoteRef:8]。 [7: Complying with COPPA: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https://www.ftc.gov/business-guidance/resources/complying-coppa-frequently-asked-question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6日。] [8: 同註1。]
(4) COPPA之影響與對我國之啟示
COPPA對網站及網路服務的運營提出嚴格規定,使得企業在設計及運營其網路服務時,必須考慮到兒童隱私保護的問題。COPPA不僅適用於美國境內網站及網路服務,還適用於那些針對美國兒童的外國網站及網路服務。無論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位於何處,只要其服務對象包括美國兒童,就必須遵守COPPA的規定。
美國COPPA在保護兒童網路隱私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父母提供更多控制權,通過規範網站或網路服務運營者的資訊蒐集行為,確保兒童個人資訊在網際網路上的安全。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人工智慧、大數據等,COPPA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全球化發展,兒童個人資訊可能跨越國界進行傳輸。如何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法律差異,確保兒童資訊得到充分保護是複雜的問題,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及完善,以更好地保護兒童的個人隱私及安全。
為周延保護兒童之個人隱私及安全,我國主管機關可研議納入美國COPPA之核心重點,即在蒐集兒童個人資訊前,必須取得家長或監護人的同意,爰建議於《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第1項[footnoteRef:9]增訂第7款為:「……七、
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在蒐集兒童個人資訊前,應取得家長或監護人的同意。八、其他防護機制之建立及推動。」前開原條款第7款並遞延為第8款。 [9: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第1項:「為防止兒童及少年接觸有害其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由通訊傳播主管機關召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委託民間團體成立內容防護機構,並辦理下列事項:一、兒童及少年使用網際網路行為觀察。二、申訴機制之建立及執行。
三、內容分級制度之推動及檢討。四、過濾軟體之建立及推動。五、兒童及少年上網安全教育宣導。六、推動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建立自律機制。七、其他防護機制之建立及推動。」]
撰稿人:曾耀民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93/File_19817004.docx |
R02569 | 獨居老人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老人福利法;社會救助法 | 孫晉英 | 2024-08-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69
議題研析
1、
題目:獨居老人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老人福利法、社會救助法
3、
背景說明
報載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國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429萬人,復依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內65歲以上老人獨居率為9.11%,約39萬人,然此數字和內政部估算的67萬人有一段落差,且39萬人中僅5萬餘人被列冊獨居老人(下稱獨老),被審計部指出「存有相當落差」,有待落實盤點。老人福利團體指出,有些情形是有子女戶籍設在同一戶,但沒有實際撫養、或在他鄉工作,而實際上卻為獨居,這些真正有需要被政府關懷、照顧的獨老,卻不符合列冊標準,列冊數字只是冰山一角,實際上需要被關懷的獨老人數完全被低估,衛福部列冊範圍需要重新檢討;對此,衛福部表示,是根據各縣(市)普查實際需要關懷的人數,調查方法與範圍不同,因此低於內政部統計,加上不少剛滿65歲的初老者,自認生活狀況、活動力很好,不想被關懷,因此列冊數不高,將戶籍當成唯一基礎資料,可能會有列冊遺漏之憾,未來會盡可能掌握實際獨老,要求地方政府不要只按照戶籍資料來認定
。
4、
探討研析
(1)
建請研議於老人福利法中增訂有關獨老之定義,以利推動其福利與防護事項
獨老不一定是經濟弱勢或貧窮,而是有居住安全的問題,萬一在家跌倒、生病恐求助無門。衛福部現由各縣(市)自行評估,但地方福利資源配置多寡、涵蓋率不一,有的縣(市)甚至沒有專責社工,是否只要「實質老人獨居」就可視為獨老?各縣(市)因獨老未有法定定義,有的透過訪查認定後就可列冊追蹤,並連結送餐或居家服務等資源。但相較一般獨老,清寒的獨老更可能因種種原因難以申請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而成為社福邊緣戶,更需要政府重視及解決,近年屢屢傳出「孤獨死」悲劇,獨老列冊後會由社工不定期訪視、提供緊急救援服務設備費用等,故對於獨老更須建立更好的鄰里及社區支持,有效降低獨老風險
。
老人福利法(下稱本法)第23條第1項
其中雖有「獨立生活」之文字,惟是否與「獨居」同義?對此,建請研議於本法中增訂有關獨老之定義,以利各縣(市)主管機關之統計調查列冊作業一致,並推動獨老之福利與防護事項。
(2)
社會救助法之家庭人口計算依據宜配合獨老情況,併予檢討
又本法第12條第1項規定:「中低收入老人未接受收容安置者,
得申請發給生活津貼。」鑒於獨老因係1人獨立生活,如不具謀生能力,或無其他資產者,難有足以維生之收入,如以發放津貼方式,恐其仍無安身之處,易淪為街友。建請檢討是否仍以有與直系血親同戶籍或扶養能力為認定標準,同時研議以實質具獨自居住情形之獨老單獨認定其收入之可行性,並評估將之排除於社會救助法第5條
應計入同戶籍家庭之人口數範圍,不合併計算家庭總收入
,並建請對低收入與中低收入之獨老,免費收容安置為原則,發給生活津貼為例外。
撰稿人:孫晉英
�鄭郁蓁,獨老定義狹隘 全台僅5萬人列冊 老盟籲放寬標準「實質獨居即獨老」 內政部估算獨居長者67萬人 衛福部則推估僅39萬人 審計部要求強化盤點,中國時報,2024年8月12日,第A6版。
�鄭郁蓁,同註1。呂雪彗、方明,居住獨居老人激增 潛藏社會隱憂,工商時報,2024年3月29日,第A4版。林良齊、王家瑜,孤獨死頻傳 鄰里互助降風險,中國時報,2024年8月12日,第A6版。
�老人福利法第23條第1項規定:「為協助老人維持獨立生活之能力,增進生活品質,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辦理輔具服務:一、輔具之評估及諮詢。二、提供有關輔具、輔助性之生活用品及生活設施設備之資訊。三、協助老人取得生活輔具。」
�社會救助法第5條規定:「(第1項)第四條第一項及前條所定家庭,其應計算人口範圍,除申請人外,包括下列人員:一、配偶。二、一親等之直系血親。三、同一戶籍或共同生活之其他直系血親。四、前三款以外,認列綜合所得稅扶養親屬免稅額之納稅義務人。(第2項)前項之申請人,應由同一戶籍具行為能力之人代表之。但情形特殊,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同意者,不在此限。(第3項)第一項各款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列入應計算人口範圍:一、尚未設有戶籍之非本國籍配偶或大陸地區配偶。二、未共同生活且無扶養事實之特定境遇單親家庭直系血親尊親屬。三、未共同生活且無扶養能力之已結婚直系血親卑親屬。四、未與單親家庭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無扶養事實,且未行使、負擔其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父或母。五、應徵集召集入營服兵役或替代役現役。六、在學領有公費。七、入獄服刑、因案羈押或依法拘禁。八、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六個月以上。九、因其他情形特殊,未履行扶養義務,致申請人生活陷於困境,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訪視評估以申請人最佳利益考量,認定以不列入應計算人口為宜。(第4項)前項第九款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訂定處理原則,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第5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協助申請人對第三項第四款及第九款未履行扶養義務者,請求給付扶養費。」
�社會救助法第5條對於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對於應計算人口範圍之規定,有將獨居老人計入合併計算之情形,而獨居老人即使有直系血親或共同設籍者,如其直系血親不扶養或不具扶養能力,雖共同設籍於1戶,但卻無共同生活之事實者,將獨居老人計入其法定扶養者之收入能力的規定,導致獨居老人不具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之資格,而無法獲得政府之特別照顧,如此,只會使獨居老人更處於經濟弱勢及居住與生活困境。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91/File_19817002.doc |
R02568 |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調整之法制淺析 |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 賴怡瑩 | 2024-08-2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68
議題研析
1、
題目:中央行政機關組織調整之法制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教育部本(113)年8月15日於行政院會報告「2024巴黎奧運參賽成果及打造全新的體育暨運動發展部」,宣布成立體育暨運動發展部籌備小組,9月則將設立諮詢小組,廣邀社會各界人士、體育界及運動產業單位參與,諮委名單包含國手郭婞淳、李洋、莊智淵等人,盼體育暨運動發展部2025年掛牌成立
。本文擬就中央行政機關組織調整之法制加以研析。
四、探討研析
(1)
機關總量上限規範是否以法律明文規定,允宜研議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以下簡稱基準法)第4條規定,一級機關、二級機關及三級機關及獨立機關之組織以法律定之,其餘機關之組織以命令定之。另該法第29條第2項、第31條第3項及第32條第2項分別規定「部之總數以14個為限」、「委員會之總數以9個為限」、「相當二級機關之獨立機關總數以3個為限」。經對照行政院組織法第3條、第4條及第9條規定,部、委員會及獨立機關均己達基準法規定之機關總數上限。
教育部體育署屬三級機關,如改制成立為體育暨運動發展部,除增修個別組織法外,勢必連動修正基準法第29條第2項之部之總數上限。組織運作範圍及其部門化係反應環境之需求,因此,對於組織設計時之規模限制有無必要則成為一值得討論問題
,論者以為基準法係在規範機關組織的設立、調整與裁撤的運作機制,旨在基準與標準,而非管制與限制,限制總數之立論與基礎為何?是否足敷政府運作所需?又未來因業務增加致非增設機關不可時,是否反過來修正基準法,以配合發展需要?
,以目前籌備改制為體育暨運動發展部情形,基準法是否需維持
機關總量上限規範,似值斟酌。
(2)
機關設立、調整及裁撤之評估機制應以法規予以明文化
行政院組織架構係由原先37個部會精簡為29個,依「分批完成立法,分階段施行」的原則,持續推動組織調整,其中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農業部、環境部及核能安全委員會等5部1會業陸續於112年8月至9月間以新機關架構運作;嗣為落實國家數位轉型及強化國家科技發展整體規劃,於111年8月27日新設數位發展部,爰再行調整組織架構為30個部會
。
論者有謂,行政組織設計過程中免不了牽涉到其行政過程中的政治性及社會性
。以新設立機關組織型態劃分專業區塊設職分工,以因應國家發展需要,確為目前政府治理之良方;惟是否有成立(或改制)新機關之需求,成立新機關是否連動檢討其他機關或單位之業務職掌等,均宜審慎評估。例如,審計部指出,以教育部為監督機關之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及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均為行政法人)部分業務權責分工仍待釐清
;如體育署改制成立為體育暨運動發展部,上述二中心亦將以體育暨運動發展部為監督機關,是否應併同檢討行政法人之組織職能,再者,在學校體育區塊,教育部與改制成立之體育暨運動發展部如何劃分業務權責等,允宜進一步釐清。基準法第9條
及第10條
分別揭櫫不得設立機關情形、機關及其內部單位應予調整或裁撤之情形,為落實上開規定,建議參照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第8條
規定之員額評鑑機制,以法規明文規定行政院對所屬機關設立、調整及裁撤之評估機制。
撰稿人:賴怡瑩
� 蔡雯如,體育部拚明年掛牌 邀金牌國手當諮委,中國時報,113年8月16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816000723-260111?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1日。
� 宋餘俠 ; 謝偉智,行政組織改造設計原則與實務,研考雙月刊,33卷3期,98年6月,頁67。
� 劉昊洲,革新與組織改造,五南,109年10月,頁142。
�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網站/組織改造/行政院組織架構,107年9月6日,網址:https://www.dgpa.gov.tw/mp/archive?uid=301&mid=297,除14部、9會、3獨立機關外,加計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中央銀行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共計30個部會,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 宋餘俠 ; 謝偉智,同註2,頁67。
� 審計部網站/審計報告,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附屬單位決算及綜計表審核報告_非營業部分,113年7月29日,頁丁57,網址:https://auditreport.audit.gov.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 基準法第9條:「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設立機關:一、業務與現有機關職掌重疊者。二、業務可由現有機關調整辦理者。三、業務性質由民間辦理較適宜者。」
� 基準法第10條:「機關及其內部單位具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予調整或裁撤:一、階段性任務已完成或政策已改變者。二、業務或功能明顯萎縮或重疊者。三、管轄區域調整裁併者。四、職掌應以委託或委任方式辦理較符經濟效益者。五、經專案評估績效不佳應予裁併者。六、業務調整或移撥至其他機關或單位者。」
� 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第8條:「各機關應定期評鑑所屬人力之工作狀況,並依相關法令對於不適任人力採取考核淘汰、資遣、不續約、訓練、工作重新指派等管理措施(第1項)。機關新增業務時,應先就所掌理業務實際需要及消長情形,調整現有人力之配置;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員額應予裁減或移撥其他機關:一、機關或內部單位裁撤或簡併。二、業務及功能萎縮。三、現有業務由民間或地方辦理較有效率或便利。四、完成國家重大建設、專案業務或計畫等階段性任務。五、實施組織及員額評鑑所為裁減或調整移撥員額之決議。六、實施分層負責、逐級授權,或推動業務資訊化、委任、委託、外包及運用社會資源節餘之人力。七、其他因政策或業務需要須為裁減或調整移撥之情事(第2項)。一級機關每兩年應評鑑所屬二級機關員額總數之合理性;二級機關每兩年應評鑑所屬三級機關員額總數之合理性。員額合理性之檢討,應特別著重機關策略和業務狀況配合程度。評鑑結果可要求員額應予裁減或移撥其他機關,移撥員額時,現職人員不得拒絕,但得依相關規定辦理退休、資遣(第3項)。前項員額評鑑,應本獨立專業原則,由一級機關或二級機關指派高級職員及遴聘學者專家,以任務編組方式為之(第4項)。移撥人員,應由受撥機關或有關主管機關實施專長轉換訓練(第5項)。裁減人員,必要時得由有關主管機關提供轉業訓練(第6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83/File_19816956.doc |
R02567 | 機車事故防制暨駕駛執照管理相關問題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楊蕙如 | 2024-08-2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67
一、題目:機車事故防制暨駕駛執照管理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交通部公布今(2024)年1至5月道路交通事故,共1,193人死亡,機車死亡仍占整體死亡6成,有715人。從數據觀之,機車族死亡率很高,交通部表示機車死亡防制是未來重要工作重點
。臺灣「機車密度」為世界第一,機車數量高達1,400萬輛;據統計,我國近幾年來每年之交通事故,其中機車事故死亡人數高達1,800至1,954人,是事故死亡的最大族群
。
四、探討研析
(一)研究指出機車行車速度對安全具關鍵性影響
對於車禍死亡率長期偏高的機車族群,
交通部2023年即表示會推動改善各路口設施、檢討黃燈秒數,並減少路邊造成障礙之電線桿、標誌桿以強化路面邊線連續性、增加夜間照明,降低自撞意外
。然在各類改善措施之外,攸關機車安全不能忽略的因素是行車速度。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研究指出,由於行人、自行車及機車之保護性差,當撞擊速度由30kph(公里/小時)增加至50kph(公里/小時),人員死亡的機率會由10%大幅增加至80%,其中又以機車之脆弱度高,使得機車之行車速度對安全影響扮演著關鍵因素。OECD另一研究指出,當行車速度增加5%,將增加受傷事故件數近10%,且增加死亡事故件數20%
。為減少高撞擊速度造成之事故傷亡,主管機關宜強化駕駛人遵守速限宣導及超速禁制執法。
(二)機車路考場地宜符合真實路況以強化防禦駕駛能力
審計部決算審核報告
曾比較過臺灣及日本的普通重型機車考照流程,指出臺灣機車駕照考試太容易,無法測出「應試者該有的安全駕駛觀念及防禦駕駛能力」。日本機車路考跟汽車同一場地,類似真實路況,且面積是臺灣的60倍(日本的路考考場規模達150公尺×150公尺,臺灣考場規模約30.5公尺×12公尺)、考試路線長度是臺灣的5倍(日本的路考路線總長1.5公里,且必須於10分鐘內完成路線;臺灣路線總長約僅400公尺,不限時間但通常5分鐘內可考完);且日本的機車考照考試路線是考前才公布,沒有上駕訓班(上課時數約35小時)的考生,平均要考15次才能通過;臺灣的路考像「萬年考題」,且沒有緊急煞車、閃避、預測危險以及改變路況等情境來考驗考生的臨時應變能力
。對此,審計部建議政府要調整機車路考的考試項目,增加機車駕訓班的服務能量,透過提升難度引導民眾去報名駕訓班來考取駕照,增強上路之後的安全性。
(三)研議機車駕駛執照定期換照結合回訓之可行性
據交通部公路局委外研究,參加機車駕訓班考照者,可延長取得駕照後未發生違規及肇事騎乘時間,同時降低取得駕照後違規、肇事風險;我國每年24萬人取得機車駕照中,現在約有4、5萬人有經過訓練,其考照後參加機車駕訓班考照者比未受訓者降低違規風險59%、肇事風險36%
。
日本駕照須每5年換照一次 ,須上1小時講習課程和繳交3,300日圓(約新臺幣726元)費用;若是5年內沒有違規紀錄的優良駕駛人,僅須上30分鐘和繳交3,000日圓(約新臺幣660元
)。我國機車事故致死傷風險高,建議主管機關檢視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有關記點及駕照管理之規定,研議定期換照結合回訓之可行性,並參考日本以違規紀錄區隔不同駕駛人,例如對於過去幾年無違規紀錄或違規記點在特定點數以下者得直接申請換照或僅須受較短時數之訓練;而對於違規記點高於特定點數以上之經常性違規者,則須受較長時數之訓練方得換照,俾發揮回訓效率。
撰稿人:楊蕙如
� 吳琍君,機車族死亡率占整體交通死亡人數6成 李孟諺:將列重點工作,中廣新聞網,2024年8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15174"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1517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年18日。
� 項貽斐,台灣機車事故每天6人喪命! 公視節目探討交通亂源,YAHOO新聞,2023年6月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7%81%A3%E6%A9%9F%E8%BB%8A%E4%BA%8B%E6%95%85%E6%AF%8F%E5%A4%A96%E4%BA%BA%E5%96%AA%E5%91%BD-%E5%85%AC%E8%A6%96%E7%AF%80%E7%9B%AE%E6%8E%A2%E8%A8%8E%E4%BA%A4%E9%80%9A%E4%BA%82%E6%BA%90-072617668.html" �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7%81%A3%E6%A9%9F%E8%BB%8A%E4%BA%8B%E6%95%85%E6%AF%8F%E5%A4%A96%E4%BA%BA%E5%96%AA%E5%91%BD-%E5%85%AC%E8%A6%96%E7%AF%80%E7%9B%AE%E6%8E%A2%E8%A8%8E%E4%BA%A4%E9%80%9A%E4%BA%82%E6%BA%90-072617668.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年18日。
� 劉宇珊,交通事故死亡率創10年新高 機車、行人分佔死亡人數1、2名,上報,2023年3月2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4&SerialNo=168870"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4&SerialNo=16887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年20日。
� 機車族減少重傷的秘訣 降低車速,看清前路!運輸研究所新聞稿, 2017年7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iot.gov.tw/zh_tw/proclamation/press/%E6%A9%9F%E8%BB%8A%E6%97%8F%E6%B8%9B%E5%B0%91%E9%87%8D%E5%82%B7%E7%9A%84%E7%A7%98%E8%A8%A3-%E9%99%8D%E4%BD%8E%E8%BB%8A%E9%80%9F-%E7%9C%8B%E6%B8%85%E5%89%8D%E8%B7%AF-56994281" �https://www.iot.gov.tw/zh_tw/proclamation/press/%E6%A9%9F%E8%BB%8A%E6%97%8F%E6%B8%9B%E5%B0%91%E9%87%8D%E5%82%B7%E7%9A%84%E7%A7%98%E8%A8%A3-%E9%99%8D%E4%BD%8E%E8%BB%8A%E9%80%9F-%E7%9C%8B%E6%B8%85%E5%89%8D%E8%B7%AF-5699428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年18日。
� 110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第2冊-丙、各公務機關重要審核意見-拾肆、交通部主管,審計部,2022年9月13日,頁360。
� 綜參簡立欣,機車駕照太好考 審計部看不下去 萬年考題免上駕訓班 事故及傷亡居高不下,中時電子報,2023年9月18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918000467-260106?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年20日;另參Jiasin Yu,駕照超難考、收費破5萬,日本駕駛人的良好素質是如此養成的?,商周網路版,2023年8年24日,網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1311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年20日。
� 公路局曾經委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進行政策成效分析,根據2019年至2020年統計資料,結論參加機車駕訓班考照者,可延長取得駕照後未發生違規及肇事騎乘時間,同時降低取得駕照後違規風險及肇事風險。詳見黃子暘,機車駕訓優於自學 降低肇事、違規風險,自由時報新聞網,2024年7月17日 ,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56965"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5696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年20日。
� 同註5,Jiasin Yu。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79/File_19816928.doc |
R02566 | 實驗教育相關法制研修之探討 |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 趙俊祥 | 2024-08-2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6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實驗教育相關法制研修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教育世界博覽會(International Democratic Education Conference, IDEC)是由世界各地實踐民主教育的學生、家長、教育工作者、倡議者、學者、組織團體,及任何關心民主教育的個人、組織單位,共同促成的大型國際會議。每年一次於全球五大洲輪替舉辦,是目前全球另類教育、在家教育界具影響力與指標性的年度盛會;透過討論、激盪、分享,並努力推廣「民主教育」到世界各地[footnoteRef:1]。今(113)年我國爭取到主辦國,並於7月20日開幕,這也是歷年首次在華語圈舉辦,吸引烏克蘭、紐西蘭、尼泊爾、以色列、日、韓、英、印等15國、600位教育界相關人士參與[footnoteRef:2]。 [1: IDEC2024,教育世界博覽會,113年7月,網址:https://www.twdec.org/ide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12日。] [2: 陳至中,華語圈首主辦教育世界博覽會 15國交流教育創新,中央社,113年7月20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7200160.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12日。]
(二)本次博覽會中日本社會學者指出,臺灣實驗教育不只領先亞洲,甚至可說領先世界。研究顯示,百年來多數民主實驗學校規模皆以數十人規模為大宗,臺灣實驗教育三法[footnoteRef:3]的彈性正好顧及此一適性教育需求。全球除紐西蘭,僅臺灣針對個人自主學習提供實質經費補助,可謂是全球兩個最先進的國家[footnoteRef:4]。參與本次博覽會的各國學者專家對於我國民主多元的教育環境給予一致好評。然而,與會之國內教育專家指出,我國實驗教育仍有檢討進步的空間。 [3: 「實驗教育三法」即《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條例》。] [4: IDEC2024,國際教育專家呼籲:民主危機更須民主教育,113年7月27日,網址:https://www.twdec.org/post/democratic-crises-require-more-democratic-educatio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12日。]
四、探討研析
(一)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亦有特殊教育需求,不宜排除適用
當實驗教育面對融合教育,需要資源與團隊合作,以營造符合學生學習的良好環境。有學者建議先了解特教系統目前有哪些資源與服務,可挹注到實驗教育系統,再為實驗教育量身打造與規劃[footnoteRef:5],俾利提供具有特教需求的學生學習環境。在「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面,檢視「特殊教育」相關法規中對於「實驗教育」之規範,有《特殊教育法》第27條、第38條;《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支持服務辦法》第19條;《特殊教育支持服務及專業團隊運作辦法》第2條、第3條、第8條;《特殊教育學生調整入學年齡及修業年限實施辦法》第6條等條文。「實驗教育」相關法規中,有「特殊教育」或「身心障礙」相關規範者,包括:《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6條、第25條、第26條;《高級中等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未取得學籍學生受教權益維護辦法》第3條、第7條等條文。上述法規,對於實驗教育中之特殊教育已有所關注及規範。 [5: 蔡昆瀛,從孩子的需求看見我們的責任,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113年7月,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70686026408259/posts/3520117388131757/?_rdr,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12日。]
在「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9條第1項及第23條第4項規定,得不適用《特殊教育法》。該條例第9條第1項立法理由謂以:「定明實驗規範之擬訂及於其範圍內得排除適用相關法規之規定,俾使私立實驗教育學校得有較大彈性發展學校特色。」惟第23條第4項則未明確說明理由[footnoteRef:6]。實則「較大彈性發展學校特色」與「實施特殊教育」並無相違,實不足以成為排除《特殊教育法》適用之理由。爰建議《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9條第1項、第23條第4項刪除「特殊教育法」排除適用之規定,並參酌《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6條、第25條、第26條,增訂特殊教育或身心障礙之相關規定,俾利具有特殊教育需求之實施。 [6: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23條第4項立法理由:「定明公立學校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所擬訂之實驗規範,得不適用相關法規之規定;實驗規範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二)建議增訂補助國中小自學生學費以解決實驗教育社經階層不平等問題
依據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自103年起將高中自學學費納入補助範圍,累計至112年嘉惠8,770名高中自學生,支出新臺幣(以下同)4億3,850萬元,僅占同一時期教育經費總支出7兆2千億元的0.006%。高中自學生的補助款政策,讓各種社經背景的中離生有機會以自學的方式完成高中學業,甚至透過特殊選才管道進入頂尖大學繼續求學。然而相對於高中自學生的補助,國中小階段的自學生卻缺乏政府補助,導致學生和家長選擇自學的機會極不平等。若以110學年有7,986位國中小階段的學生申請自學為計算,即使比照高中自學生一年補助5萬元,每年支出4億元只占教育經費千分之1[footnoteRef:7]。故應明文規定國中小自學亦納入補助範圍,以解決實驗教育社經階層不平等問題。目前高中自學生補助之法源依據為《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19條第1項[footnoteRef:8],建議同條增訂第2項,明定有關國中小階段自學生之補助規定(原第2項、第3項遞延),以周延自學生補助之法源依據的完整性。 [7: 陳怡光,別讓「自學」成為富人才有的選擇:呼籲政府向下延伸自學補助 真正落實教育平權,112年4月24日,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2/article/1354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12日。] [8: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19條第1項:「依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取得學籍之學生,得依高級中等學校向學生收取費用辦法規定,向學校申請學費補助;依前二條規定未取得學籍之學生,得比照上開辦法有關私立學校學生之規定,依其實驗教育計畫內容,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核轉中央主管機關補助學費。」]
撰稿人:趙俊祥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77/File_19816926.docx |
R02565 | 特定住宿場所取得旅館業登記之法制研析 | 發展觀光條例 | 吳淑青 | 2024-08-2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65
議題研析
一、題目:特定住宿場所取得旅館業登記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發展觀光條例
三、背景說明
依《發展觀光條例》第70條之2規定:「於本條例中華民國104年1月22日修正施行前,非以營利為目的且供特定對象住宿之場所而有營利之事實者,應自本條例修正施行之日起10年內,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旅館業登記、領取登記證及專用標識,始得繼續營業」。
因此,在臺灣尚未發展觀光時就已成立的非以營利為目的且供特定對象住宿而有營利事實之場所,如台糖、台電、林務局(現改制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農業委員會(現改制為農業部)的招待所、教師會館、國軍英雄館及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等場所,若不能在期限內完成轉型,就可能面臨退場或轉營其他行業
。
有論者認,此類供特定對象住宿場所的設立有其歷史背景和功能,當時並沒有嚴格的建築和消防要求,如今被要求達到與現代旅館同樣的標準,以及連地方政府都無法解決的地目使用問題,卻要這些單位在一定期間內解決,的確有實務上的困難
。因而後續應如何輔導協助,尚有待討論以凝聚共識。
四、探討研析
(1)
此類場所因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等因素,多仍未取得旅館業登記,而有待主管機關持續輔導協助
依《發展觀光條例》104年2月4日修正刪除前之第24條第3項規定:「非以營利為目的且供特定對象住宿之場所,由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其安全、經營等事項訂定辦法管理之。」由於前述特定對象住宿場所於興建時係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權責管理,其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建物允許使用項目,與現行旅館業登記規定有別,爰取得旅館業登記確有困難。
《發展觀光條例》雖給予特定對象住宿場所至114年1月21日計10年緩衝期,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旅館業登記,惟修法通過迄今已逾9 年,依交通部觀光署資料,目前僅6家取得旅館執照,其他107家供特定對象住宿場所,大多數仍未取得旅館業登記;其原因主要為相關特定住宿場所單位皆為法人,並受制於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上述團體多位於機關、學校、林業、青年活動中心等用地),自104 年實施後,上述場所經申請與努力,短時間仍無法取得旅館業登記
。因而後續仍有待主管機關持續輔導協助。
(2)
立法政策上,是否展延申請旅館業登記期限,或授權由中央主管機關另訂管理辦法,尚有待討論
立法政策上,已有委員基於全球遭新冠疫情肆虐至今,此類場所因申請資格、營運不濟、未符土地管制、都市計畫變更或建管法令等,難於10年內完成申請旅館登記,但如無即時修訂,將面臨停業,影響生計甚鉅
,而提案展延;亦有委員基於此類場所住宿設施之管理,涉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建築物允許使用項目等,依法政府機關、學校不可做商業登記,其機關用地、學校用地、文教用地亦不可變更為旅館用地,同時該等供特定對象住宿之場所,有其存在之必要,屆時若無法營運,勢必造成政府、人民、業者三輸之局面
,而提案另訂管理辦法。
而中央主管機關於本院第10屆第5會期交通委員會第6次全體委員會議審查相關提案時表示略以:「《發展觀光條例》第24條第3項於104年修正刪除之理由,迄今仍具正當性及合理性;另就旅宿業市場供需而言,目前合法旅宿業總計已逾 1.3 萬家,除特定旅遊熱門景點在特定假期之住宿率較高之外,其他地區及時段則多半供過於求,旅宿業者競爭激烈,倘放寬特定對象住宿場所持續經營,恐將引起旅宿業界之反彈
」。當時委員間意見亦未一致,而保留送院會協商,後續因協商無共識而未能完成修法。
因此,有關非以營利為目的且供特定對象住宿而有營利事實之場所取得旅館登記之後續立法方向,容有待討論以凝聚共識。
撰稿人:吳淑青
� 黃玉燕,適法改善 保留訓練場域,大紀元,113年8月1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pochtimes.com.tw/n448228/%E9%81%A9%E6%B3%95%E6%94%B9%E5%96%84-%E4%BF%9D%E7%95%99%E8%A8%93%E7%B7%B4%E5%A0%B4%E5%9F%9F.html" �https://www.epochtimes.com.tw/n448228/%E9%81%A9%E6%B3%95%E6%94%B9%E5%96%84-%E4%BF%9D%E7%95%99%E8%A8%93%E7%B7%B4%E5%A0%B4%E5%9F%9F.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日8月19日。
� 同前註。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 11004495號),113年5月15日印發。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 11004721號),113年5月15日印發、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1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 11005364 號),113年6月5日印發。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 11003669 號),13年4月24日印發、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 11004495號),113年5月15日印發。
� 立法院公報,第111卷,第55期,委員會紀錄,111年5月3日出版,頁252。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72/File_19816917.doc |
R02564 | 機車停車格位設置之相關法制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市區道路條例;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規則;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 | 楊盛旺 | 2024-08-2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64
議題研析
一、題目:機車停車格位設置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市區道路條例、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規則、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
三、背景說明
(一)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條第6款規定略以,機車分為「重型機車」及「輕型機車」二類;其中「重型機車」又分為「普通重型機車」、「大型重型機車」(下稱大型重機),「輕型機車」又分為「普通輕型機車」、「小型輕型機車」。上開分類依據主要係以燃油機車之汽缸總排氣量或電動機車之馬達及控制器輸出馬力為標準。如大型重機係指汽缸總排氣量逾250立方公分之二輪或三輪機車或電動機車之馬達及控制器最大輸出馬力逾40馬力(HP)之二輪或三輪機車。
(二)按「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90條第1項規定,車輛停放線,用以指示車輛駕駛人停放車輛之位置與範圍;第3項規定大型重機與小型車之停放線設置圖例一致;第4項規定大型重機以外之機車停放線設置圖例;又「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2條第6項前段規定,大型重機,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比照小型汽車適用其行駛及處罰規定;另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2條第1項第14款規定,一個小型車停車格位得停放1輛以上之大型重機。綜上,依前開相關規定,現行大型重機停放比照小型車,不可停放於一般機車停車格。
(三)根據報導指出,交通部、內政部及地方政府對機車格劃設規範均有不同。如內政部「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有關機車格橫向寬最小0.8公尺,縱向長最小2公尺[footnoteRef:1];又交通部「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90條第4項規定,機車格長2至2.5公尺,寬1至1.5公尺[footnoteRef:2];另為能有效減少擠停、插空隙隨意移車等停車亂像,有地方政府曾試辦過縮減機車格寬至0.7公尺計畫,以發揮機車格線導引機車停放功能,維持1車1格停車秩序[footnoteRef:3]。 [1: 林承鴻,權責機關多 交部、內政部規範不同,自由時報,第A10版,113年8月4日。] [2: 林承鴻,北市機車格大小不一 重機停車位難解,自由時報,第A10版,113年8月4日。] [3: 高雄市70公分寬機車格試辦成功,有效減少擠停現象,將報交通部研議修法放寬,110年1月28日,交通新聞,交通安全入口網,網址:https://168.motc.gov.tw/theme/news/post/210128230000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0日;張世杰,北市府整頓亂象 收費機車格 月底全面瘦身,聯合報,第B2版,109年6月3日。]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宜適時會同地方政府務實檢討,允宜訂定國內機車停車格位尺寸一致規定,俾利遵循
按「市區道路條例」第4條規定,市區道路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又「公路法」第3條規定,本法所稱公路主管機關,在中央為交通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前開報導所提市區道路中央主管機關(內政部)及公路中央主管機關(交通部)就現行機車停車格位尺寸之規範未有一致之處[footnoteRef:4],且有地方政府為滿足停車實際需求及維持停車秩序,亦曾提出縮減機車停車格寬度之試辦計畫[footnoteRef:5],為利各地方政府設置機車停車格位有一致遵循依據,爰建議內政部及交通部宜適時會同各地方政府予以務實檢討,允宜訂定國內機車停車格位尺寸一致規定。 [4: 內政部「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10.2.2路邊車格位第3點規定略以,機車停車帶以格位劃設時,單一車位橫向寬最小0.8公尺;車位縱向長最小2公尺;交通部「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90條第4項規定略以,機車格寬1至1.5公尺,長2至2.5公尺。 ] [5: 同註3。]
另內政部以該部函頒之「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訂定機車停車格位尺寸設置規定,該設計規範屬行政規則[footnoteRef:6];又交通部「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90條訂定有關車輛停放線相關設置圖例,該設置規則屬法規命令[footnoteRef:7],二者法規位階不同,內政部有否將機車停車格位尺寸設置相關規定提升至「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中予以規範之必要,併請內政部酌參。 [6: 依「市區道路條例」第32條規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應依據維護車輛、行人安全、無障礙生活環境及道路景觀之原則,由內政部定之;「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第29條規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由中央主管機關(內政部)定之。] [7: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條第3項規定,前項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警告、禁制規定、樣式、標示方式、設置基準及設置地點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條規定,本規則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條第3項規定訂定之。]
(二)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宜適時會同地方政府審慎評估增設大型重機專用停車格位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根據交通部公路局統計查詢網[footnoteRef:8],截至113年7月底,大型重機262,520輛、機車總數14,611,708輛,大型重機占1.8%;10年前同期大型重機59,749輛,機車總數13,741,698輛,大型重機占0.43%,10年來大型重機占比成長4.19倍。 [8: 交通部公路局統計查詢網,網址:https://stat.thb.gov.tw/hb01/webMain.aspx?sys=100&funid=defjsp,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1日。]
查部分大型重機團體曾提出開放大型重機視車身長度停放汽、機車停車位之訴求,交通部回應表示,地方政府實務劃設機車格多為長2公尺、寬1公尺,而大型重機車長超過2公尺者占93%(車身長度大多在2~2.3公尺),若停放機車格,恐有車體超出停放線影響通行安全之虞[footnoteRef:9]。另現行大型重機僅能停汽車停車格,近年來大型重機數量增多,加上都會區汽車停車格不足,除排擠汽車停車空間外,亦常被汽車車主移置車格外,引發爭議。爰此,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宜適時會同地方政府審慎評估增設大型重機專用停車格位之必要性及可行性,倘若具可行性,中央主管機關據以辦理修正「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等相關規定。 [9: 大型重機爭取停放機車停車位,交通部將適時洽地方討論,交通新聞稿,112年10月1日,網址:https://www.motc.gov.tw/ch/app/data/view?module=news&id=14&serno=72f08369-d37f-4494-af57-c20f579bc49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1日。]
撰稿人:楊盛旺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70/File_19816915.docx |
R02563 | 室內空氣品質管制項目之法制問題研析 | 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 林淑靜 | 2024-08-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6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室內空氣品質管制項目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3、
背景說明
(1) 近2、30年公眾生活型態改變,人們在密閉的居住空間或辦公大樓享受空調系統帶來的舒適便利之餘,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footnoteRef:1]也應運而生。在密閉的建築物內,如果室內通氣量不足,污染物就容易蓄積導致室內空氣品質惡化,進而引發身體疾病等。有鑒於此,我國於2011年11月8日三讀通過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除規範建築、經濟、衛生、交通之主管機關應輔導其主管場所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外[footnoteRef:2],另規範經中央主管機關逐批公告之場所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標準[footnoteRef:3]。又我國管制之室內空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footnoteRef:4]、一氧化碳、甲醛、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細菌、真菌、粒徑小於等於10微米之懸浮微粒(PM10)、粒徑小於等於2.5微米之懸浮微粒(PM2.5)及臭氧,經研究指出多數較其他國家嚴格[footnoteRef:5]。 [1: 病態建築症候群於1970年被提出,指建築物使用人員在不良的室內空氣環境下,身體會產生各種不適的症狀,大部分病態建築症候群發生在門窗緊閉、設有中央空調之空間或是室內空氣與室外空間換氣不良之場所。蔡享蓉、方泳遠、蔡宗潔,〈病態因子和溫度相互關係之探討:以南部某醫院為例〉,《物業管理學會論文集》第10屆,2016年6月,頁203。] [2: 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第4條第3項規定。] [3: 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第7條規定。] [4: 根據美國冷凍空調學會的資料指出,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達700ppm時,會讓人感覺疲倦;達1,000ppm以上時,呼吸及循環器官都會受影響。許寶仁,「吹冷氣門窗緊閉」一票人全錯了!專家:這樣做有效排出室內空汙,健康2.0新聞網,2024年8月11日,網址:https://reurl.cc/dyWrpq,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 [5: 張簡怡青,《室內空氣品質控制策略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8月,頁104。]
(2) 然而,日本報導指出[footnoteRef:6],氡氣是一種無色、無嗅、無味的放射性氣體,是透過地下鈾元素產生並擴散到大氣中,高濃度的氡氣可能會在建築物等封閉空間內積聚,長期曝露即可能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且部分國家之肺癌病例與室內氡氣濃度過高有顯著關係;英國報導亦指出[footnoteRef:7],每10例肺癌就有1例與氡氣有關。由於各國地層結構之不同,造成室內氡氣濃度差異甚大,目前亞洲國家中,韓國已將氡氣納為室內空氣污染物,並加以管制[footnoteRef:8]。因此,本文爰就氡氣是否納入室內空氣污染物管制,提出研析。 [6: IQAir Staff Writers,ラドンとは何ですか?家にあるこの危険なガスについて学びます,Air Quality,2024年1月16日,網址:https://www.iqair.com/jp/newsroom/millions-homes-have-dangerous-levels-radon?srsltid=AfmBOoreAmFbC6ta5SUDWIkVxzewJhoN67T4Hd1Wp1CWwUEYAGk7QUO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 [7: 姜唯編譯,暖化增加肺癌風險 科學家警告:永凍土解凍將釋出致癌氣體,環境資訊中心,2022年2月15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3336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0日。] [8: 韓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施行細則第2條附表1。]
4、
探討研析
(1)
建議針對符合室內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之建材新增認證標誌
研究指出[footnoteRef:9],國際對於室內氡氣之規範或建議值大多設在100~300Bq/m3,依我國核能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核安會)[footnoteRef:10]公布之室內氡氣濃度建議值為150Bq/m3;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為100 Bq/m3;美國及韓國則為148 Bq/m3。我國過去室內氡氣量測值雖皆遠低於美國所建議之標準,惟部分地區因地質關係,在通風不良地區之氡氣量測值可達250Bq/m3。另外,測量氡氣的標準或規範看似已發展多年,且實務上亦提出多種測量方式,但大部分的標準都著重在室內空間上氡氣含量的測量,而非著重在建材氡氣的逸散量。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由於我國人口密集度所在區域之建築類型主要為公寓或高樓,凡3樓以上之氡氣逸出率主要是受到建材的影響,而非土壤[footnoteRef:11];再者,對建材氡氣上的評估標準,研究指出進口花崗岩之氡氣逸出率最高,進口水泥磚次之[footnoteRef:12]。有鑒於此,我國對於部分進口建材之氡氣逸出率,應密切關注。 [9: 鄭元良、鄭雅文、王松永、周子晴、楊德新,〈試驗腔體條件對國內無機質建材氡氣逸散量之影響〉,《林產工業》,第38卷,第1期,2019年3月,頁2。] [10: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於2023年9月27日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為核能安全委員會。] [11: 鄭元良、王松永、許智勝、蔡介峰、林霧霆、楊德新、郭佩鈺、江上筠,《建材逸散氡氣調查與健康風險評估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8年12月,第1版,頁19。] [12: 同前註,頁31-32;林進祥、楊淑吟、鄭光珮,《建置陶瓷面磚輻射量檢測技術及評估國家標準增訂輻射量測方法可行性之研究》,經濟部標準檢驗局2016年度自行研究計畫,2016年12月31日,頁27。]
韓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실내공기질 관리법)第11條之6規定製造或進口建材經檢測未超過污染物排放者,應貼上認證標誌;我國雖有規定建材所含放射性物質應依法納管並檢測之[footnoteRef:13],然目前經核安會調查市面上建材尚皆符合標準,故未有公告納管之建材,而係以抽查方式持續控管;另依核安會2023年6月26日舉行之第5次委員會會議紀錄指出[footnoteRef:14],基於定期調查國民輻射計量,其中氡氣研究調查發現其劑量轉換因子持續升高,考量國際對氡氣造成之影響相當關切,未來核安會會持續與營建署合作,針對室內氡氣的改善納入綠建築指標等議題進行探討。惟考量我國健康綠建材目前係採自發性申請認證,無強制力,又核安會主管輻射防護法納管之建材係針對有影響公眾安全之虞者,惟對公眾有影響之虞之建材似已不應於市面上流通,公眾又應如何得知建材是否安全?倘未來氡氣列為室內空氣污染物,或可仿照韓國的規定,於空氣品質管理法規定針對製造或進口建材,經檢測未超過室內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者,應貼上認證標誌,以臻周全。 [13: 游離輻射防護法第4條規定:「天然放射性物質、背景輻射及其所造成之曝露,不適用本法之規定。但有影響公眾安全之虞者,主管機關得經公告之程序,將其納入管理;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天然放射性物質管理辦法第9條第1項規定:「建材所含天然放射性物質達主管機關公告納管範圍,其建材表面0.1公尺處之輻射劑量率每小時超過0.2微西弗者(不含背景值),應實施活度濃度分析;其活度濃度指數及使用範圍,依附表1規定。」] [14: 原子能委員會會議紀錄,2023年6月26日第5次,網址:https://reurl.cc/XRV7V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0日。]
(2)
建議於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建立室內空氣污染物之健康風險評估機制
韓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第4條之8規定,環境部部長可針對總統令指定之物質進行風險評估,並依評估風險訂定空氣品質維持標準;第11條之7、第11條之8第1項、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施行細則(실내공기질 관리법 시행규칙)第10條之11第1項規定,環境部為了減少氡氣進入室內對健康造成損害,應對室內空氣中之氡氣濃度進行調查,依據調查結果,製作室內空氣氡氣濃度的地圖,並提供給行政機關或透過環境部網站公布之。我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第5條雖規定主管機關及各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委託專業機構辦理室內空氣品質調查、檢驗、研究等有關事宜,惟並未明文要求應將研究之結果予以公開或進行評估。
經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或核安會多年來皆有委託研究建材與室內空氣品質及氡氣之關聯,或住宅氡氣活度量測與計量評估等報告,並將之置於各自所管理之公開網站[footnoteRef:15],惟似未與室內品質管理法之主管機關環境部就相關研究進行交流之情形。未來或可仿照韓國的規定,於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新增對國民健康可能造成重大風險之空氣污染物進行風險評估,期能提升公眾生活及環境品質。 [15: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之研究成果係置於內政部官網之研究成果項下,網址:https://www.abri.gov.tw/News.aspx?n=807&sms=9489,其與氡氣有關之研究成果包括:註11之《建材逸散氡氣調查與健康風險評估之研究》、另有《各國室內環境品質(含空氣品質)管理機制之比較研究》、《綠建材標章審查作業精進計畫》等;核安會委託研究計畫則置於核安會官網委託研究計畫項下,網址:https://reurl.cc/yvkNn8,其與氡氣有關之研究成果包括:《台灣地區住宅氡氣活度量測及劑量評估調查研究計畫》、《台灣地區住宅氡氣活度擴大量測與劑量再評估》、《國內住宅氡氣活度量測與劑量評估研究》等,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6日。]
撰稿人:林淑靜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40/File_19816889.docx |
R02562 | 能源管理法修法方向之研析 | 能源管理法 | 楊翔宇 | 2024-08-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62
議題研析
一、題目:能源管理法修法方向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能源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經濟部於今(113)年[footnoteRef:1]7月預告能源管理法(下稱能管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以強化能源需求面管理、提升能源效率[footnoteRef:2]。事實上,為減少整體能源消耗、實現淨零碳排之氣候目標,近年來各國紛紛採行檢討修正能源相關法制之模式,例如歐盟於2023年9月修正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Efficiency Directive)[footnoteRef:3]、英國於2023年10月修正能源法(Energy Act 2023)[footnoteRef:4]及日本於2022年5月修正能源合理利用及非化石能源轉換法(エネルギーの使用の合理化及び非化石エネルギーへの転換等に関する法律)或簡稱「節能法(省エネ法)」[footnoteRef:5]等,均為適例。爰比較國外相關立法例,探討能管法可能的修法方向。 [1: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2: 吳馥馨,經濟部預告《能源管理法》修法 再生能源、熱能納入 罰金上限提高至300萬,yahoo!新聞,113年7月31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7%B6%93%E6%BF%9F%E9%83%A8%E9%A0%90%E5%91%8A-%E8%83%BD%E6%BA%90%E7%AE%A1%E7%90%86%E6%B3%95-%E4%BF%AE%E6%B3%95-%E5%86%8D%E7%94%9F%E8%83%BD%E6%BA%90-%E7%86%B1%E8%83%BD%E7%B4%8D%E5%85%A5-081555162.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3: European Commission,Energy Efficiency Directive,網址:https://energy.ec.europa.eu/topics/energy-efficiency/energy-efficiency-targets-directive-and-rules/energy-efficiency-directive_en#annual-energy-savings-obligatio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4: UK Parliament,Energy Act 2023,2023年11月28日,網址:https://bills.parliament.uk/bills/331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5: 経済産業省 資源エネルギー庁,省エネ法の概要,網址:https://www.enecho.meti.go.jp/category/saving_and_new/saving/enterprise/overview/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四、探討研析
1.
允宜確立我國節能目標以落實淨零碳排願景
經查行政院前於107年函請本院審議「能源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footnoteRef:6](嗣因屆期不連續未完成修正),即有論者指出,若相較於歐盟、德國為提升能效或節能提出多項立法配套措施,我國能管法並未採取大規模修法之模式,僅有微幅調整,亦未設定關鍵之「節能目標」,究否足以有效推動推節約能源,實有隱憂[footnoteRef:7]。經檢視經濟部本次預告能管法之修正內容,包含將再生能源及熱能納入能源項目、公開能源銷售統計資料、地方政府參與節能管理、提高罰責規定等[footnoteRef:8],與前述107年能管法修正草案之修正重點相近,僅有部分調整,爰為具體化推動目標,或可參採歐盟能源效率指令明定整體耗能目標(Energy consumption targets)及年度節能義務(Annual energy savings obligation)之模式[footnoteRef:9],以及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之立法體例[footnoteRef:10],將我國節能目標納入能管法規範。 [6: 立法院第9屆第5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053號政府提案第16268號),107年4月4日印發。] [7: 高銘志,〈非核家園推動政策及法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公法研究》,第2期,111年9月,頁109-111。] [8: 經濟部新聞稿,經濟部預告能源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強化節約能源法制推動深度節能,113年7月31日,網址: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11553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9: 例如歐盟能源效率指令第4條有關能源效率目標明定:「1. Member States shall collectively ensure a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at least 11,7 % in 2030 compared to the projections of the 2020 EU Reference Scenario so that the Union’s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amounts to no more than 763 Mtoe. Member States shall make efforts to collec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indicative Union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target amounting to no more than 992,5 Mtoe in 2030.……」第8條年度節能義務明定:「1.……(b) new savings each year from 1 January 2021 to 31 December 2030 of: (i)0,8 % of annu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1 January 2021 to 31 December 2023, averaged over the most recent three-year period preceding 1 January 2019; (ii)1,3 % of annu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1 January 2024 to 31 December 2025, averaged over the most recent three-year period preceding 1 January 2019; (iii)1,5 % of annu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1 January 2026 to 31 December 2027, averaged over the most recent three-year period preceding 1 January 2019; (iv)1,9 % of annu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1 January 2028 to 31 December 2030, averaged over the most recent three-year period preceding 1 January 2019. ……」,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OJ%3AJOL_2023_231_R_0001&qid=169518659876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10: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4條第1項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中華民國一百三十九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1.
建議完備政府部門節能義務規範
現階段經濟部雖依能管法訂定「能源用戶訂定節約能源目標及執行計畫規定」,要求民間能源用戶之前一年度平均年節電率未達百分之一者,應於當年1月31日前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出說明及改善計畫,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執行之;違反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footnoteRef:11],且就用電1萬瓩以上大戶之平均年節電率將會進一步調升至1.5%[footnoteRef:12]。惟就政府部門節能部分,則僅依行政院近年來陸續核定「政府機關及學校用電效率提升計畫(113年-115年)」[footnoteRef:13]等考評機制推動,若相較歐盟於能源效率指令中明定公共機構(public bodies)之能源消耗總量應逐年至少減少1.9%[footnoteRef:14];每年至少3%公共建物總面積改造為零耗能建築之翻修義務[footnoteRef:15];達一定金額門檻之公共採購項目原則上應符合具高能效之產品、服務、建物及工程[footnoteRef:16]等規範,我國能管法對於由政府部門引領示範提升能效之相關法制似尚欠完整。 [11: 經濟部能源署網站,能源用戶訂定節約能源目標及執行計畫規定,108年12月25日,網址:https://www.moeaea.gov.tw/ecw/populace/Law/Content.aspx?menu_id=234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12: 賴于榛,1萬瓩用電大戶節能目標調高 節能投資研議納租稅優惠,中央社,113年8月8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8080157.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13: 經濟部能源署網站,「政府機關及學校用電效率提升計畫」(113年–115年)(核定本),113年3月,網址:https://www.moeaea.gov.tw/ECW/populace/content/wHandMenuFile.ashx?file_id=1647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14: 歐盟能源效率指令第5條規定:「1.Member States shall ensure that the tot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all public bodies combined is reduced by at least 1,9 % each year, when compared to 2021.……」。] [15: 歐盟能源效率指令第6條規定:「1. Without prejudice to Article 7 of Directive 2010/31/EU, each Member State shall ensure that at least 3 % of the total floor area of heated and/or cooled buildings that are owned by public bodies is renovated each year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t least nearly zero-energy buildings or zero-emission buildings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9 of Directive 2010/31/EU. ……」] [16: 歐盟能源效率指令第7條規定:「1. Member States shall ensure that contracting authorities and contracting entities, when concluding public contracts and concessions with a value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the thresholds laid down in Article 8 of Directive 2014/23/EU, Article 4 of Directive 2014/24/EU and Article 15 of Directive 2014/25/EU, purchase only products, services buildings and works with high energy-efficiency perform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referred to in Annex IV to this Directive, unless it is not technically feasible. ……」]
1.
研議誘因機制促進提升能效之可行性
現行能管法共5章30條,包括總則(第1條至第5條之1)、能源供應(第6條至第7條)、能源使用與查核(第8條至第19條之1)、罰則(第20條至第28條)及附則(第29條至第30條),有關能源管理或節約能源等內容主要規範於第3章能源使用與查核,並搭配相關罰責促使能源用戶落實節能要求等,主要強調能源使用面管理,惟若相較國外推動建築物節能經驗,例如歐盟建築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提供建物翻新之財政激勵(例如降低翻新工程及材料稅率)[footnoteRef:17]、日本建築物節能法(建築物省エネ法)就採取節能措施導致超過通常建築物法定面積部分,得享容積率特例不計入總面積[footnoteRef:18]等,我國能管法之管理法制似欠缺有效促進節能之租稅或獎勵等誘因機制,或可參酌中小企業發展條例[footnoteRef:19]、環境教育法[footnoteRef:20]、廢棄物清理法[footnoteRef:21]等法制體例,研議增訂相關租稅或獎勵規定,以加速提升我國整體能效。 [17: 歐盟建築能源效率指令第17條規定:「……7. To support the mobilisation of investments, Member States shall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nabling funding and financial tools, such as energy efficiency loans and mortgages for building renovation, 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pay-as-you-save financial schemes, fiscal incentives, for example reduced tax rates on renovation works and materials , on-tax schemes, on-bill schemes, guarantee funds, funds targeting deep renovations, funds targeting renovations with a significant minimum threshold of targeted energy savings and mortgage portfolio standards.……」,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OJ:L_202401275&pk_keyword=Energy&pk_content=Directiv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18: 日本建築物節能法第40條第1項規定:「建築基準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項、第二項、第七項、第十二項及び第十四項……第八十六条の五第三項並びに第八十六条の六第一項に規定する建築物の容積率(同法第五十九条第一項、第六十条の二第一項及び第六十八条の九第一項に規定するものについては、これらの規定に規定する建築物の容積率の最高限度に係る場合に限る。)の算定の基礎となる延べ面積には、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三項及び第六項に定めるもののほか、認定建築物エネルギー消費性能向上計画に係る建築物の床面積のうち、建築物エネルギー消費性能誘導基準に適合させるための措置をとることにより通常の建築物の床面積を超えることとなる場合における政令で定める床面積は、算入しないものとする。」,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427AC000000005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2日。] [19: 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35條第1項規定:「為促進中小企業研發創新,中小企業投資於研究發展之支出,得選擇以下列方式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並以不超過該公司或有限合夥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百分之三十為限;一經擇定,不得變更:……」] [20: 環境教育法第21條第1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對於從事環境教育成效優良者,予以獎勵。」] [21: 廢棄物清理法第68條規定:「事業清理廢棄物所支出之費用,應予財稅減免。(第1項)事業遵守本法有關規定,辦理廢棄物清理及資源減量、回收再利用績效優良者,應予獎勵;其獎勵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
撰稿人:楊翔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38/File_19816886.docx |
R02561 | 跨國居間介紹捐精卵廣告行為相關法制探討 | 人工生殖法;醫療法 | 蔡琮浩 | 2024-08-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61
議題研析
一、題目:跨國居間介紹捐精卵廣告行為相關法制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人工生殖法、醫療法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媒體報導,近年網路充斥「海外捐卵」、「捐卵天使」等宣傳貼文,打著經驗分享名義,招攬年輕女性出國捐卵賺營養金、順道出國旅遊,甚至強調「可重複捐卵」,環遊世界不是夢[footnoteRef:1],吸引想趁暑假出國旅行、打工賺錢的年輕族群。 [1: 王家瑜,捐卵旅行團猖獗 最高罰百萬,中國時報,113年7月30日,第A6版。]
(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下稱國健署)指出,捐卵過程需使用排卵針劑和藥物與接受侵入性取卵手術,可能有注射藥物引發的局部不適感或過敏反應、誘導排卵導致的卵巢過度反應症候群,以及取卵手術與麻醉風險等,國人應更謹慎面對。對社群網路平臺「出國旅遊兼捐卵賺取營養金」口號的廣告,國健署提醒,這類招攬廣告不僅不符合臺灣規定,更可能觸犯國外法律。
四、探討研析
(一)國內生殖細胞之捐贈不得為商業買賣對價關係及重複捐贈
依人工生殖法第2條第1款規定,人工生殖指利用生殖醫學之協助,以非性交之人工方法達到受孕生育目的之技術。同法第5條規定[footnoteRef:2],以取出夫之精子植入妻體內實施之配偶間人工生殖,不適用人工生殖法之規定。換言之,配偶間人工授精,精卵來源及懷孕分娩方式與自然生殖無異,人工生殖法所規範者係為不孕夫妻、人工生殖子女與捐贈人之權益[footnoteRef:3]。對許多求子心切的不孕夫妻而言,接受生殖細胞之捐贈或提供是最後途徑,因此願意付出更高代價,而產生對價求捐精卵之市場,甚至遠赴國外求精卵。 [2: 人工生殖法第5條規定:「以取出夫之精子植入妻體內實施之配偶間人工生殖,除第十六條第三款及其違反之處罰規定外,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3: 人工生殖法第1條規定:「為健全人工生殖之發展,保障不孕夫妻、人工生殖子女與捐贈人之權益,維護國民之倫理及健康,特制定本法。」]
依人工生殖法第8條第1項第3款及第4款規定,捐贈人須以無償方式捐贈生殖細胞,或未曾捐贈或曾捐贈而未活產且未儲存者。其理由為避免生殖細胞之捐贈,淪商業買賣,影響其品質及引發倫理道德上之爭議。換言之,依照國內的法規來看,國內人工生殖機構[footnoteRef:4]徵求捐贈人捐精卵,不能有商業對價關係且不能重複捐贈,僅可依人工生殖法第8條第2項規定:「受術夫妻在主管機關所定金額或價額內,得委請人工生殖機構提供營養費或營養品予捐贈人,或負擔其必要之檢查、醫療、工時損失及交通費用」。由於部分國家如美國、烏克蘭等,透過商業對價關係經營精卵子銀行,願意提供較高之營養金,並針對不同族裔之精卵需求發展出不同之市場,也因而產生跨國之居間介紹行為。 [4: 依人工生殖法第2條第8款規定:「人工生殖機構:指經主管機關許可得施行人工生殖相關業務之醫療機構及公益法人。」]
(二)意圖營利從事生殖細胞買賣或居間介紹為人工生殖法禁止行為
人工生殖法第31條規定:「意圖營利,從事生殖細胞、胚胎之買賣或居間介紹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其立法理由為生殖細胞與物不能等同看待,意圖營利,從事生殖細胞、胚胎之買賣或居間介紹者等行為,不僅影響當事人權益,對於人性尊嚴亦有所傷害,具有相當之反社會性。爰此,本條規定乃屬刑事犯罪規定,該條之解釋適用範圍以行為人本於營利之意圖,以生殖細胞或胚胎為買賣標的販售給買受人,或者是為生殖細胞或胚胎之提供者或需求者報告訂約機會,或居中媒合,因倫理非難程度及反社會性高,應課以刑事責任[footnoteRef:5]。換言之,該條所稱從事生殖細胞之居間介紹行為,只須因其介紹行為促成委託人買得或取得生殖細胞、胚胎並具營利意圖,即可該當該罪。至於其他有關人工生殖資訊之提供、諮詢等周邊事項,並非該條處罰範圍,而應視有無相關醫事法律規定以決定有無其他行政或刑事罰則[footnoteRef:6]。 [5: 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易字第 2512 號刑事判決,110年4月29日。] [6: 同前註。]
實務上,涉犯本條之罪者常以諮詢、協助人工生殖之顧問性質抗辯,各方對人工生殖法第31條居間介紹之見解亦有不同。有認除「媒介居間」外,並不排除「報告居間」之情形,只需行為人之介紹行為促成委託人與提供生殖細胞或胚胎者(含其代理人)締結契約,或使委託人能因此取得生殖細胞或胚胎,即已該當「居間介紹」行為[footnoteRef:7];不過亦有認為人工生殖法第31條並非規定「居間」,而係規定「居間介紹」,以「報告居間」僅需向委託之一方報告即可,並無需周旋於契約雙方,因此前開所謂「居間介紹」,解釋上應限縮範圍,僅限於「媒介居間」,且約定給予報酬之情事者,始足當之[footnoteRef:8]。 [7: 依民法第565 條規定:「稱居間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報告訂約之機會或為訂約之媒介,他方給予報酬之契約」,居間人,以契約因其報告或媒介而成立者為限,得請求報酬,民法第565條、第568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民法第565條所定之居間有二種情形,一為報告訂約機會之報告居間,一為訂約之媒介居間。所謂報告居間,僅以為他方報告訂約之機會為已足;所謂媒介居間,則以於訂約時周旋於他人之間為之說合為必要(最高法院52年台上字第2675號判決先例意旨參照)。見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字第789事判決,113年4月19日。] [8: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108 年度易字第 507 號刑事判決,109年2月13日。]
(三)因居間介紹跨國捐精卵而生之廣告行為建議為更明確之規定
以本件網路招攬出國捐卵之廣告行為而言,依醫療法第84條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為醫療廣告。」而所謂醫療廣告,依醫療法第9條規定,指利用傳播媒體或其他方法,宣傳醫療業務,以達招徠患者醫療為目的之行為。簡言之,依據人工生殖法及醫療法規定,從事生殖細胞、胚胎之買賣或居間介紹及非醫事機構發送醫療廣告均已違法[footnoteRef:9]。不過,由於語言、文化習慣和法律等差異,跨國醫療行為很仰賴居間介紹者的協助、安排和協調各方的需求和利益,加上國際間人工生殖產業市場的發展,而讓跨國居間介紹捐精卵行為遊走法律邊緣[footnoteRef:10],更透過國外登記公司及資訊提供、經驗分享、免費旅遊等方式為隱晦之招攬廣告。 [9: 醫療法第104條規定:「違反第八十四條規定為醫療廣告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10: 陳德倫,打社群廣告、拉下線、教人躲海關,踩在法律邊緣的生育仲介搶卵大戰,報導者,112年7月3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cross-border-egg-donation-brokers-in-taiwa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9日。]
按生殖細胞或胚胎之買賣或居間介紹等行為,不只影響當事人權益,更嚴重傷害人性尊嚴,具有相當之反社會性,我國乃有人工生殖法第31條規定。跨國捐精卵行為存在許多風險,居間介紹買賣生殖細胞,亦不應視為一般物品買賣,基於對民眾健康權之保障及人工生殖法「基於維護生命之倫理及尊嚴,人工生殖技術應以治療不孕為目的,而非作為創造生命之方法,並禁止為商業目的而實施人工生殖技術及其相關之行為」之立法意旨,建議參酌入出國及移民法第58條第3項規定[footnoteRef:11],對因居間介紹跨國捐精卵而生之廣告行為建議為更明確之規定。 [11: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58條第3項規定:「任何人不得於廣告物、出版品、廣播、電視、電子訊號、電腦網路或以其他使公眾得知之方法,散布、播送或刊登跨國(境)婚姻媒合廣告。」]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801/File_19816818.docx |
R02560 | 後備軍人召集稅捐優待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後備軍人召集優待條例;員工接受召集請假期間薪資費用加成減除辦法 | 康世宗 | 2024-08-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6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後備軍人召集稅捐優待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後備軍人召集優待條例、員工接受召集請假期間薪資費用加成減除辦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導[footnoteRef:1],為保障後備軍人接受召集的相關權益,並減少召集期間對各機關團體營運衝擊,依後備軍人召集優待條例(下稱「本條例」)授權由國防部會同財政部訂定之員工接受召集請假期間薪資費用加成減除辦法(下稱「本辦法」)相關規定,公司給付員工接受召集請假期間的薪資費用,可針對給付薪資的150%自當年度申報所得額加成減除。財政部所屬稅捐稽徵機關進一步說明,各機關團體申請優惠時,應依規定格式填報,並檢附薪資金額證明、計算召集期間給付薪資明細表、請公假之假單、請假紀錄、召集令或後備軍人志願短期在營服役的契約證明及解除召集證明等文件。舉例而言,甲君受雇於某公司,112年間接受14天教育召集,召集期間公司給付薪資2萬元,公司在申報112年營利事業所得稅時,薪資費用可以150%加成減除,即可自所得額減除3萬元。前開薪資費用之加乘減除也引發後備軍人召集稅捐優待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邱琮皓,雇主給付教召薪資 享優稅,經濟日報,113年7月23日,第A13版。]
四、探討研析
(一)評估統一律定各法規租稅優惠除外條款之可行性,以避免適用上之疑義
依本條例第8條規定:「機關(構)、事業單位、學校、法人、團體給付員工依前條規定請假期間之薪資,得就該薪資金額之百分之一百五十,自申報當年度所得稅之所得額中減除。但該薪資金額已適用其他法律規定之租稅優惠者,不適用之(第1項)。前項本文請假期間、員工、給付薪資金額範圍、所得額範圍與減除方式、申請期限、申請程序、應檢附之證明文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財政部定之(第2項)。第一項租稅優惠實施,年限為八年;其年限屆期前半年,行政院得視情況延長一次,並以八年為限(第3項)。」復依本辦法第4條第1項規定:「各機關團體申請適用本條例第八條第一項規定,給付員工請假期間之薪資金額,應以稅捐稽徵機關核定數為準。但該薪資金額已適用其他法律規定之租稅優惠者,不得重複適用本辦法之規定」。爰此,依上揭規定,各機關團體給付員工接受召集請假期間之薪資金額,可申請針對給付薪資的150%自當年度申報所得額加成減除,但該薪資金額已適用其他法律規定之租稅優惠者,不適用之。
依產業創新條例(下稱「產創條例」)第10條第2項授權之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研究發展支出適用投資抵減辦法(下稱「投抵辦法」)第11條第1項規定略以:「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同一課稅年度所從事研究發展之支出,得選擇……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並以不超過該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百分之三十為限」。復依投抵辦法第18條規定:「已依其他法規享有租稅優惠者,不得就同一事項重覆享有本辦法所定之獎勵」。另查產創條例第70條第1項規定:「已依其他法令享有租稅優惠、獎勵、補助者,不得就同一事項重覆享有本條例所定之獎勵或補助」。上開產創條例及其授權之投抵辦法有關租稅優惠除外條款,除存在規範內容法制文字用語不一致之問題外;所稱「不得就同一事項重覆享有……獎勵或補助」與上揭本條例及本辦法中有關後備軍人召集不得重複適用租稅優惠規定,在法制文字體例上亦屬有別,且在文義解釋上,據論者研究指出,就上開條文文義,縱依其他法律享有租稅優惠、獎勵、補助者,似仍得依產創條例享有租稅優惠,蓋依上開規定,依其他法律享有租稅優惠、獎勵、補助者,所不得再享有之利益係就同一事項重覆享有產創條例所定之獎勵或補助,而非租稅優惠[footnoteRef:2]。換言之,已適用產創條例規定之租稅優惠者,固不得重複適用本條例及本辦法之規定;反之,依論者上開解釋,是否縱已依本條例及本辦法享有後備軍人召集租稅優惠,似仍得依產創條例及投抵辦法享有租稅優惠?如是,實難以達成本條例及本辦法有關後備軍人召集不得重複適用租稅優惠之立法目的。爰此,建議由相關主管機關會商評估統一律定各法規租稅優惠除外條款之可行性,以避免相關法規適用上之疑義。 [2: 張藏文,〈產業創新條例租稅優惠條款除外規定之研究〉,《全國律師》,第25卷,第12期,110年12月,頁60。]
(二)周延依法核定投資抵減稅額多階段行政處分救濟途徑,以符有權利即有救濟原則
依本條例第3條規定略以:「本條例所定召集,為依兵役法或其他法律,接受教育召集及臨時召集入營服現役達一定期間以上者(第1項)……第一項所定一定期間,由國防部視軍事需要公告之(第3項)」。復依國防部112年1月16日之公告[footnoteRef:3],本條例第3條第1項所定接受教育召集及臨時召集入營服現役之一定期間,自111年1月1日生效,其中包括4種公告事項:1.本條例第4條接受教育召集期間,指年度接受教育召集入營服現役達5日以上。2.本條例第4條接受臨時召集期間,指年度接受臨時召集入營服現役達29日以上。3.本條例第5條及第6條之召集期間,指年度接受教育召集入營服現役達14日,或接受臨時召集入營服現役達29日以上。4.本條例第7條及第8條之召集期間,指年度接受教育召集、臨時召集入營服現役之日數。換言之,適用本條例及本辦法有關後備軍人召集租稅優惠之前提,必須符合接受教育召集及臨時召集入營服現役達上開國防部公告之一定期間以上者,始有適用。 [3: 國防部, 國規委會字第 1120016154 號公告,《行政院公報》,第 29 卷,第11期,112年1月16日。]
綜上,如各機關團體申請針對給付員工接受召集請假期間之薪資金額的150%自當年度申報所得額加成減除,惟其員工接受召集入營服現役期間是否達上開國防部112年1月16日公告之一定期間以上或對其公告日數等產生爭議時,是否得將上開國防部公告之一定期間視為獨立之行政處分,對其提起行政救濟?或因本條例及本辦法係屬晚近公布施行之法規,目前實務上尚乏相關訴願決定或判決案例等可資參考,惟為落實人民訴訟權益之保障,參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4年度訴字第1701號行政判決[footnoteRef:4],針對稅捐稽徵機關依產創條例所作成之核定投資抵減稅額,認定屬於多階段行政處分,係由稅捐稽徵機關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本於各自職權先後參與,稅捐稽徵機關尊重其前階段行政行為即係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審定結果,而作成核定研究發展支出可抵減稅額,該前階段行政行為應可視為獨立之行政處分。爰此,如參酌上開判決要旨,可將國防部公告之前階段行政行為視為獨立之行政處分,對其提起行政救濟,以周延人民權益之保障。 [4: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4年度訴字第1701號行政判決略以:「按行政處分之作成,須二個以上機關本於各自職權先後參與者,為多階段行政處分。此際具有行政處分性質者,原則上為最後階段之行政行為,即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果部分。人民對多階段行政處分如有不服,固不妨對最後作成行政處分之機關提起訴訟,惟行政法院審查之範圍,則包含各個階段行政行為是否適法……次按行政機關作成之處分須其他機關參與並提供協力者,為多階段行政處分,先前階段之行為如具備:一、為作成處分之機關(即最後階段行為之機關)依法應予尊重,換言之,當事人權益受損害實質上係因先前階段行為所致;二、為先前階段之行為具備行政處分之其他要素;三、為以直接送達或以他法使當事人知悉者,則應許當事人直接對先前階段之行為,提起救濟……準此,多階段行政處分之前階段行為可視為獨立之行政處分者,係因該前階段之行政行為已對外發生法律上之規制作用,而使人民公法上權利義務關係發生變動……可知,稅捐稽徵機關核定投資抵減稅額,係先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其專業而作成申請人當年度研究發展活動是否符合投抵辦法第2條及第3條規定之認定,嗣由稅捐稽徵機關依此認定,而對納稅義務人所申請費用抵減當年度應納營所稅額予以核定。足認稅捐稽徵機關所作成核定投資抵減稅額,屬多階段行政處分,係由稅捐稽徵機關與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此等2個機關本於各自職權先後參與,稅捐稽徵機關尊重其前階段行政行為即係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審定結果,而作成核定研究發展支出可抵減稅額,致對外發生法律上之規制作用,使人民公法上權利義務關係發生變動,則該前階段行政行為應可視為獨立之行政處分。」]
撰稿人:康世宗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799/File_19816816.docx |
R02559 | 網路平臺業者關鍵字廣告之透明度義務-以歐盟數位服務法為例 | 歐盟數位服務法;公平交易法 | 方華香 | 2024-08-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9
議題研析
1、
題目:網路平臺業者關鍵字廣告之透明度義務-以歐盟數位服務法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歐盟數位服務法、公平交易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關鍵字廣告類型居數位廣告量中之第三位
,企業透過購買關鍵字廣告或搜尋引擎之特定操作,成為其網路行銷一大利器。惟不論企業(廣告主)或消費者,均是使用網路平臺業者(含搜尋引擎業者)提供之服務,網路平臺業者一方面向廣告主收取關鍵字廣告費用,它方面掌握消費者使用搜尋服務之相關資訊(例如:頻率、類型、品牌、價格等偏好),並透過演算法投放廣告,以媒合買賣雙方之需求。2022年歐盟數位服務法(Regulation〈EU〉 2022/2065)
因此對網路平臺業者明定透明度之規範,要求需就網路廣告及搜尋引擎系統,負有向服務接收者(含廣告主與消費者)揭露相關資訊之義務。茲析述如下。
四、探討研析
(1)
2022年歐盟數位服務法相關規定概述
依歐盟數位服務法第3條(r)、(s)之定義規定,「廣告」指意在宣傳屬於法人或自然人所提供,無論是商業或非商業目的之訊息,並由網路平臺業者呈現於線上介面且
收取報酬;「推薦系統(recommender system)」是指網路平臺服務提供者於其線上介面中,所使用之一種
全部或部分自動化之系統,向服務接收者推薦特定資訊或使資訊具有優先性,而優先性係指依服務接收者自行搜尋之結果或以其他方式決定顯示之相對順序或重要性。
依其第26條有關網路平臺廣告(Advertising on online platforms)規定,第1項要求在其介面上顯示廣告之網路平臺服務提供者,應確保對於向每個接收者呈現的每個特定廣告,服務接收者能以清晰、簡潔和明確之方式即時識別下列事項:(a)該資訊是廣告(有醒目標誌);(b)提供廣告之自然人或法人;(c)支付廣告費用之自然人或法人,如果該人不同於(b)點中之自然人或法人;(d)如何決定廣告接收者的主要參數,及如何改變這些參數之重要資訊,此重要資訊係可自廣告中直接且容易理解的。第2項要求網路平臺提供者應提供聲明功能,供服務接收者(編按:此應指廣告主)聲明其提供的內容是否屬於商業行銷。當服務接收者(編按:此應指廣告主)依本項規定提交聲明時,線上平臺提供者應確保其他的服務接收者能以清晰、明確方式即時識別,包括透過醒目標誌,此標誌可能係遵循第44 條之自願性標準而定,以識別服務接收者(編按:此應指廣告主)提供之內容是否如同聲明所述包含商業行銷。
第27條係規範推薦系統之透明度(Recommender system transparency)。第1項要求推薦系統的網路平臺提供者應在其條款和條件中,以簡單易懂語言列出其推薦系統中使用之主要參數,及服務接收者修改或影響這些參數的任何選項。第2項則規定主要參數,至少應說明:(a)決定向服務接受者提出建議資訊時,最重要的標準為何;(b)這些參數具有相對重要性之原因。如第 1 項之推薦系統有多個選項,可決定向服務接收者呈現資訊之相對順序,則網路平臺提供者應提供服務接收者可隨時選擇和修改自己首選之選項。該功能須直接且容易於網路平臺線上介面之特定部分操作使用。
此外,第39條尚針對超大型網路平臺業者或超大型線上搜尋引擎業者(very large online platforms 、 very large online search engines)有更高度之網路廣告透明度要求(Additional online advertising transparency),要求建置儲存庫(repository),儲存廣告內容,包括產品、服務或品牌名稱以及廣告主題、廣告主或支付廣告費用者、廣告展示時段、以向特定群體進行廣告為目的之主要參數等資訊。因歐盟採取比例原則之立法技術,超大型網路平臺業者除了負擔一般網路平臺業者義務外,將累加上更高之義務
。
(2)
我國法制分析與建議
1、 未有網路平臺業者之專法,須依個別法制認定裁罰
我國目前並未有直接規範網路平臺業者之專法,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雖曾於2022年6月公開該會研擬之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惟因有箝制言論自由之爭議,尚待討論,而未曾送請立法院審議。
關鍵字廣告,可能涉及虛假訊息與詐欺、不公平競爭、侵害商標、著作權或個人資料等侵權行為,而分散適用不同法規,各有不同要件,由不同主管機關處罰;基於網路中介服務之中立性,實務上要以上述各該相關法規直接追究網路平臺業者之責任,仍有難度。蓋一旦如此,無異要求網路平臺業者承擔廣告內容之審查義務,否則視為共同違法行為人。少數案例中,我國公平交易委員會雖曾直接對google透過演算法提升特定產品排序,關鍵字廣告是否造成不公平競爭行為進行調查
,惟至今似仍未裁罰。
2、 網路平臺業者之事前揭露資訊義務
事後裁罰須進行調查,曠日廢時,且是否成案仍未可知,因而若將法制規範重點置於事前資訊之揭露,或許更為可行,亦較不會有管制言論自由之爭議
。
(1)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第2條及第30條規定部分
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第2條,仿歐盟法制,對「廣告」與「推薦系統」有所定義;另草案第30條明定線上平臺廣告之資訊揭露:「線上平臺服務提供者於其線上介面……,應以清楚、明顯及可即時辨識之方式揭露下列事項:一、廣告之標示。二、廣告主。三、決定廣告展示對象主要參數之資訊。」大致與前述歐盟法第26條第1項規定相差不遠,惟歐盟法更加細緻與完整,例如:當提供廣告之人與支付廣告費用之人不同時,均須揭露;此外,歐盟法第26條第2項要求網路平臺應提供聲明功能,供廣告主聲明其提供內容是否屬於商業行銷;歐盟法第27條針對推薦系統,明定應至少說明主要參數有哪些內容、推薦系統有多個選項時,網路平臺提供者應提供服務接收者可隨時選擇和修改自己首選之選項;歐盟法第39條針對超大型網路平臺業者或超大型線上搜尋引擎業者有更高度之透明度要求等,對照我國之上開草案,則似缺乏類似規定。
(2)公平交易法部分
據文獻指出,日本公平會數位廣告最終報告,提及數位平臺可能缺乏透明性,認為數位平臺應明確說明廣告展示標準,若展示標準有變更,原則上應事先通知;至於我國數位平臺事先揭露重要資訊,係以新制定處理原則、修正現有「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二十五條案件之處理原則」或行政解釋為之,仍待公平會掌握數位廣告欠缺透明度與資訊不對稱之實際狀況後,進一步研析
。
撰稿人:方華香
� 〈2023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數字報告〉,2024年7月22日,奇摩新聞,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2023%E5%8F%B0%E7%81%A3%E6%95%B8%E4%BD%8D%E5%BB%A3%E5%91%8A%E9%87%8F%E7%B5%B1%E8%A8%88%E6%95%B8%E5%AD%97%E5%A0%B1%E5%91%8A-093314208.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3日。
�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9 October 2022 on a Single Market For Digital Services and amending Directive 2000/31/EC (Digital Services Act),全文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eli/reg/2022/2065/oj,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4日。
� 黎家興,〈元宇宙與歐盟數位服務法及數位市場法草案簡析〉,《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51期,2022年3月,頁104。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專區,網址: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5542&cate=0&keyword=&is_history=0&pages=0&sn_f=4788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4日。
� 陳素玲,〈Google演算法違反公平法?公平會已約談Google:兩個月內討論〉,聯合新聞網,2023年11月9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40/756278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4日。
� 李猶博,〈我國網際網路平臺管制立法建議〉,《新社會政策雙月刊》,85期,2023年4月,頁42-43;阮韻蒨,〈探討如何防範網路不實交易資訊散布-以數位平臺責任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第35卷,第1期,2023年1月,頁20。
� 王素彎、鄭睿合、郭戎晉、蕭富庭,〈數位平臺在我國的使用現況調查及競爭相關議題探討〉,《公平交易季刊》,第31卷,第4期,2023年10月,頁154-155。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797/File_19816814.doc |
R02558 | 從歐盟立法例探討我國人臉辨識相關法制問題 | 個人資料保護法 | 陳育靖 | 2024-08-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8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歐盟立法例探討我國人臉辨識相關法制問題
2、 議題所涉法規
個人資料保護法
3、 背景說明
據報導[footnoteRef:1],近期有娛樂活動主辦單位於入口處設置人臉辨識機台,針對持該活動雙日票入場之民眾,要求使用人臉辨識掃描入場,以確保隔日仍為同一人入場,雖主辦單位表示,該入場民眾肖像資料僅儲存於現場機台主機,並於活動結束後立即銷毀,惟仍引發侵害個資之疑慮。生物特徵具有人各不同之特性,而臉部影像之擷取則因較具便利性,人臉辨識成為除指紋辨識外最常使用之生物特徵資料[footnoteRef:2],實務上除常見於手機解鎖、門禁管制、簽到等應用外,我國於入出境管制、警察執法、戶政業務及教育場域等皆有採取相關技術之實例[footnoteRef:3],然查監察院於110[footnoteRef:4]年3月18日公告之調查報告,針對交通部鐵道局試辦之「智慧型影像監控系統」及內政部警政署之「M-police」所涉及之人臉辨識技術使用,咸認現行法規範尚有待強化[footnoteRef:5];而國際人權專家於我國兩公約第3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結論性意見第85點指出:「審查委員會建議政府提高使用臉部辨識技術的透明度,包括其法律依據、目的及儲存方法。應訂定及落實防止機關及第三方濫用的保障措施。」[footnoteRef:6]。觀察歐盟於2016年5月公布之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已將生物辨識資料(biometric data)列為特種個人資料,原則禁止處理[footnoteRef:7],爰擬從歐盟立法例探討我國人臉辨識相關法制規範問題。 [1: 詹湘淇,S2O Taiwan音樂節爆用人臉辨識恐個資外洩,113年7月23日自由時報電子報,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5800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6日。] [2: 許慧瑩,瑞典高中因測試刷臉點名成瑞典個資保護機關開鍘首例,中研院法律所資訊法中心,網址:https://infolaw.iias.sinica.edu.tw/?p=227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7日。] [3: 國家發展委員會,歐盟、英國及加拿大對警察機關或執法機關運用人臉辨識技術之指引或其他相關文獻探討」委託研究計畫結案報告,111年10月,頁1。] [4: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5: 監察院,110內調字第0010號調查報告,110年3月18日,頁55-56,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2.aspx?n=718&s=1744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7日。] [6: 對中華民國(臺灣)政府關於落實國際人權公約第三次報告之審查國際審查委員會通過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111年5月13日,頁13。人權大步走,網址:https://www.humanrights.moj.gov.tw/17725/17733/17735/17740/37227/37228/37234/pos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7日。] [7: GDPR Article 9, paragraph 1.]
4、 探討研析
(1) 人臉辨識與指紋辨識具相同特性,應依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標準予以相同程度保護
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下稱個資法)第2條第1款規定略以:「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一、個人資料: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犯罪前科、……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同法第6條第1項本文規定略以:「有關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及犯罪前科之個人資料,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爰「特徵」非屬我國個資法上原則「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之特種個人資料而為一般個人資料。惟依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理由書略以:「指紋係個人身體之生物特徵,因其具有人各不同、終身不變之特質,故一旦與個人身分連結,即屬具備高度人別辨識功能之一種個人資訊。……國家藉由身分確認而蒐集個人指紋並建檔管理者,足使指紋形成得以監控個人之敏感性資訊。……」,該號解釋標的雖為「指紋」,惟人臉辨識亦同樣具有人各不同、終身不變之特性,應與指紋辨識為相同程度之保護,以避免個人隱私權之侵害[footnoteRef:8]。 [8: 王德瀛,【極憲解析】「刷臉」行不行?淺談臉部辨識的隱私議題,107年11月21日,網址:http://www.conlawfocus.com/face_recognition_and_privacy/,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8日。]
(2) 歐盟涉及人臉辨識相關法規主要包括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執法領域使用人臉辨識技術指引及人工智慧法
1、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於2018年5月正式施行,依該規則第4條第14款規定:「生物辨識資料(biometric data)係指透過特定技術處理自然人之有關之身體、生理或行為特徵,而得以或確認該自然人之獨有識別性之個人資料,如臉部圖像或指紋資料。」[footnoteRef:9] ,同規則第9條第1項規定:「禁止處理有關揭露種族或血統、政治觀點、宗教或哲學信仰或工會身分之個人資料,及基因資料、為識別特定自然人之生物識別資料、健康資料或自然人性生活或性傾向有關之個人資料。」[footnoteRef:10],依上開規定,歐盟已明確將臉部圖像及指紋列為生物識別資料,且該資料屬特種個人資料,原則禁止處理。 [9: 該款原文:”‘biometric data’ means personal data resulting from specific technical processing relating to the physical, physiological or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ural person, which allow or confirm the unique identification of that natural person, such as facial images or dactyloscopic data.”] [10: 該項原文:”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revealing racial or ethnic origin, political opinions, religious or philosophical beliefs, or trade union membership, and the processing of genetic data, biometric data for the purpose of uniquely identifying a natural person, data concerning health or data concerning a natural person's sex life or sexual orientation shall be prohibited.”]
2、 歐盟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Board, EDPB)2022年5月提出執法領域使用人臉辨識技術指引(公眾諮詢版)(Guidelines 05/2022 on the Use of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 the Area of Law Enforcement(version for public consultation))[footnoteRef:11],並於2023年4月正式公布。該指引主要係從歐盟執法指令(Law Enforcement Directive, LED)角度說明執法機關使用人臉辨識技術時應遵循之事項與實務操作程序,依該指引說明,人臉辨識技術主要分為2種模式[footnoteRef:12]: [11: 國家發展委員會,同註3,頁3。] [12: 國家發展委員會,同註3,頁4。]
(1)
驗證(authentication):又稱1對1比對,主要目的係確認某自然人是否其所聲稱之人。辨識系統會將預先記錄的生物辨識範本或樣本與自然人(例如出現在檢查站的人)進行比較,以驗證是否為同一人[footnoteRef:13]。例如:門禁管制、簽到退或點名等運用情境皆屬之。 [13: EDPB, Guidelines 05/2022 on the use of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 the area of law enforcement version 2.0. Adopted on 26 April 2023. P.9.]
(2) 識別(identification):又稱1對N比對,主要目的係在特定區域、圖像或資料庫中尋找特定人。因此辨識系統須處理捕獲之所有人臉,產生生物識別模板,並確認是否與系統已知的人相符[footnoteRef:14]。例如:於公共場所識別通緝犯[footnoteRef:15]。 [14: EDPB, Supra note, P.9-10.] [15: 國家發展委員會,同註3,頁5。]
該指引重申驗證與識別皆係處理生物特徵資料,亦即屬特種個人資料之處理[footnoteRef:16],其各項應用之方式及條件須以專法規定[footnoteRef:17],並強調為避免比對錯誤(wrongly matched)造成對基本權利之侵害,人臉辨識須仰賴高品質資料及演算法,因此資料控管者(data controller)應定期、系統性的評估演算法,以確保準確性、公平性及辨識結果的可靠性[footnoteRef:18];此外,為避免因技術問題造成偏見與歧視,該指引明確建議執法部門「確保對結果之人為介入和監督」,又考量人臉辨識具有侵害基本權利之高度風險,因此於使用前應進行個資保護影響評估(Data Protection Impact Assessment, DPIA),並公開評估結果,以提升透明度及人民之信賴[footnoteRef:19]。 [16: EDPB, Supra note 13, P.10.] [17: 國家發展委員會,同註3,頁7。] [18: EDPB, Supra note 13, P.13.] [19: 國家發展委員會,同註3,頁62、64。]
3、 歐盟於2024年3月公布人工智慧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AIA),該法第3條第34款至第36款明確定義生物辨識資料、生物辨識識別及生物辨識驗證[footnoteRef:20],同法第5條並明文規定,禁止為投入市場之目的,透過網路或監視錄影系統隨機抓取臉部影像以建立或發展人臉辨識資料庫,此外,除非為尋找綁架、人口販運或性剝削被害人或加害人、防止對生命身體立即、嚴重威脅或可預見的恐怖攻擊、為調查、起訴最輕本刑4年以上之刑事犯罪嫌疑人或執行該懲罰外,禁止為執法目的在公共場所使用「即時」(real-time)遠端生物識別系統(下稱即時識別系統)。即便為上開目的使用即時識別系統,亦應以法律明文規定或授權、符合適當性及比例原則,且該系統使用應遵循暫時性(temporal)、地域性(geographic)及個別性(personal)之限制,執法機關於使用該系統前並應依第27條規定進行基本權影響評估,並依第49條規定進行登錄[footnoteRef:21]。 [20: AIA第3條第36款規定原文:“’biometric verification’ means the automated, one-to-one verification, including authentic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natural persons by comparing their biometric data to previously provided biometric data;”有關「biometric verification」一詞,雖與「Guidelines 05/2022 on the Use of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 the Area of Law Enforcement」針對人臉辨識「驗證」類型係採用「authentication」不同,惟依其定義,實則亦係指一對一進行比對之驗證類型,因此此處採取同樣之中譯。] [21: AIA第5條第1項(g)款、(h)款及第2項。]
(三)研析與建議
我國關於人臉辨識並無一致適用之專法,而係由個別法規規定,如:入出國及移民法第68條、第91條、刑事訴訟法第153條之1;亦有以授權辦法為相關規定者,如:監獄及看守所科技設備設置與使用及管理辦法等,餘多以管理要點或作業要點為相關規定(如:M-police之使用係以內政部警政署使用國民身分證相片影像資料管理要點為相關規定);又依現行個資法規定,人臉辨識資料僅為一般個人資料,有論者認,倘需大規模蒐集、運用人臉辨識資料應與指紋同樣採取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之標準[footnoteRef:22],應以法律明定其蒐集之目的,其蒐集應與重大公益目的之達成,具有密切之必要性與關聯性,並應明文禁止法定目的外之使用。考量數位科技快速發展,人臉辨識技術倘遭濫用而無法律明確規範之,將對人民隱私權造成嚴重侵害,主管機關宜參考歐盟立法例,研議將生物特徵資料列為特種個人資料,並明定使用指引及限制、使用前應辦理個資保護影響評估及規範監督管理機制,以落實保障人民基本權益。 [22: 王德瀛,同註8。]
撰稿人:陳育靖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795/File_19816812.docx |
R02557 | 基因資訊作為保險核保依據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保險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 安怡芸 | 2024-08-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7
議題研析
1、
題目:基因資訊作為保險核保依據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保險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3、
背景說明
基因檢測是通過血液或組織細胞對DNA進行檢測的技術,藉此了解基因或染色體異常,輔助疾病的發現與治療。隨著檢測技術的日漸成熟,成本降低,運用的層面也更加廣泛,甚至越來越多人為強化個人健康管理,取得更多潛在疾病的資訊,主動進行預測性基因檢測(Predictive Genetic Testing)。目前國內基因檢測的應用大致分四類,第一類是消費型基因檢測,如祖源分析和用於「潛能開發」的兒童基因檢測。第二類是針對癌症患者,通過基因檢測了解患者基因,以配合相應標靶藥物。第三類是檢測新生兒可能的疾病,所進行的產前遺傳診斷、新生兒篩檢及罕病檢測。第四類是藥物相關檢測,如藥物不良反應、藥物代謝和抗藥性檢測
。個人基因資訊雖屬個人資料保護法規範,受到特別保護的特種個人資料,然而目前保險相關法令對於基因檢測結果是否得作為保險核保要件卻並無明確規範。故而隨著基因檢測的普及,遂有專家擔心,如將基因檢測結果用於保險核保評估,或將造成「基因歧視」問題,使有基因缺陷的民眾即使在健康狀態下,可能仍無法購買保險或需支付更高額保費
,引發民眾關注。
四、探討研析
(1)
基因資訊得否作為保險核保依據或有爭議
基因檢測技術雖日新月異並有逐漸普及的趨勢,但其結果得否作為保險核保依據仍有爭議。反對者認為,基因檢測結果之準確度及其與發病間之關聯性易受多種因素影響,且保險業者並非遺傳學之專業人士,對於基因資訊之判讀易帶有臆測性,據此對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施以差別待遇,將造成基因弱勢階層(Genetic Underclass),對要保人或被保險人誠屬不利。再者,基因資訊較醫療資訊更為敏感、更易受到濫用,甚至可能造成其個人或家族成員被視為特殊帶因者而受到歧視或污名化,故而基因資訊需要特別保障
,不宜作為保險核保依據。贊成者則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基因檢測準確度將持續提高,而基於保險法之最大善意原則(Utmost Good Faith)及對價平衡原則,以基因資訊作為保險業者評估核保之風險資訊,可減緩保險契約雙方之資訊不對稱,並避免產生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之情形,有助於確保保險制度及產業之正常運作。此外,透過完善之告知同意(Informed Consent)制度,保障基因資訊不被不當揭露或使用,亦可避免基因歧視之發生
。
(2)
美國及英國之作法
基因檢測可藉由解讀基因資訊獲知若干個人健康相關訊息,甚至預測特定疾病之產生風險,保險業者若得將基因資訊納為評估依據,或可作出更為精準之風險分類,使保費費率更為公平,然而基因檢測結果與疾病發生與否仍存有不確定性,也有可能因此產生基因歧視問題,對於基因資訊得否作為保險核保依據,英美等先進國家曾有爭議。美國早於2008年
即制定「反基因歧視法」(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
),明定保險業者不得以基因資訊作為核保條件,亦不得作為保險評等之考量要件
。英國作法則係由衛生及社會關懷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與保險行業協會(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ABI)取得共識後,發布基因檢測和保險守則(Code on Genetic Testing and Insurance)
,其重點包括保險業者不會主動要求被保險人進行預測性基因檢測,亦不會基於已有之檢測結果為差別待遇,除非保險金額超過50萬英鎊之人壽保險申請,得針對亨廷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進行預測性基因檢測
。
(3)
允宜研議參酌英國作法於保險法規範基因資訊之運用範圍
目前衛生福利部雖訂定「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將涉及醫療決策的高風險基因檢測納入管理,並規定包括癌症、產前、新生兒、罕見疾病、藥物反應等醫療型的基因檢測必須在醫療機構中執行
,然而對於保險業者是否得以使用基因資訊作為核保或給付之依據,似無相關制度規範。爰此,或可參考英國作法,考量特定病症檢測結果與疾病之關聯性、保險類型及金額之合理限制、保險業者對於基因資訊之判讀專業性等,輔以告知同意之措施,在完整保障被保險人權益之情形下,允許保險業者於特定保險類型使用特定基因資訊
,以兼顧保險契約雙方之權益。
撰稿人:安怡芸
� 仝澤蓉、陳美君、謝柏宏,防基因歧視 台保險須借鏡國際,聯合報,113年8月4日,第A7版。
� 同前註。
� 甘琳 ,〈簡述英國基因資訊與保險之規範沿革〉 ,《科技法律透析》,第 31卷,第3期, 108年3月,頁25。
� 同前註,頁25-26。
� 本文有關年份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全球性及國際性事件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 of 2008,2008年5月2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eoc.gov/statutes/genetic-information-nondiscrimination-act-200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eeoc.gov/statutes/genetic-information-nondiscrimination-act-200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13日。
� 宋佩珊,〈簡介美國反基因歧視法的必要性:從2008 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的經驗談起〉,《 科技法律透析 》,第20卷,第8期,97年8月,頁4。
� 基因檢測和保險守則包括2項核心原則及8點承諾,詳見Code on Genetic Testing and Insurance,2018年10月2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de-on-genetic-testing-and-insurance,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de-on-genetic-testing-and-insuranc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13日。
� 詳見基因檢測和保險守則第1點及第2點; 張冠群,〈預測性基因檢測資訊作為保險核保因子法政策之再思考 〉,《月旦醫事法報告》,第 50期, 109年12月,頁30-31。
� 詳見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第36條及附表4;仝澤蓉、陳美君、謝柏宏,同註1。
� 甘琳 ,同註3,頁30。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792/File_19816809.doc |
R02556 | 促進職場世代協作相關法制之探討 | 就業服務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 陳建欉 | 2024-08-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6
議題研析
一、題目:促進職場世代協作相關法制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就業服務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三、背景說明
(一)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I)研究報告指出,高齡化及勞動市場缺工問題,使青銀世代[footnoteRef:1]共存於同一職場已成常態[footnoteRef:2]。跨世代協調與合作及職場混齡議題,將成企業必須面對的核心課題之一[footnoteRef:3]。我國勞動法令對職場世代合作相關事項,主要規定於《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下稱《中高齡者就業法》)第10條、第20條、第25條、第34條及「在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穩定就業辦法」第18條等[footnoteRef:4]。不同世代對生活、工作價值觀差異,導致職場齟齬、摩擦及溝通隔閡,使世代間關係緊繃而影響企業經營效率[footnoteRef:5]。建構強大支援體系與彈性工作模式的「多世代職場」(Multigenerational Workforce),將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之關鍵[footnoteRef:6]。 [1: 林嘉慧、鄭明哲、吳忠育,〈跨世代勞動市場之青銀協作現況探討〉,《經濟前瞻》,第197期,2021年9月,頁54。調查發現若以每10年為一個世代進行定義,我國員工年齡結構橫跨4個世代以上之受訪企業已達67%;其中涵蓋5個世代以上之企業家數則達總樣本數之38%。另有依出生年代不同區分以下世代:沉默世代(1925年-1945年)、嬰兒潮世代(1946年-1964年)、X世代(1965年-1979年)、千禧世代(1980年-1994年)和Z世代(1995年-2012年)。] [2: 吳毅倫,BSI《攜手共榮:擁抱職場年齡多元化》研究報告出爐,經濟日報,2024年8月7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22/8145372?from=edn_newestlist_cate_sid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 [3: 葉俊偉,〈推動世代合作,創造青銀共榮〉,《就業安全》,第20卷,第1期,2021年6月,頁91-93。] [4: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10條規定,為傳承中高齡者與高齡者智慧經驗及營造世代和諧,主管機關應推廣世代交流,支持雇主推動世代合作;第20條規定略以,雇主為使所僱用之中高齡者與高齡者傳承技術及經驗,促進世代合作,得採同一工作分工合作等方式為之,並得予輔導或獎勵;第25條規定,主管機關為協助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創業或與青年共同創業,得提供創業諮詢輔導、創業研習課程及創業貸款利息補貼等措施;第34條第1項第5款規定,地方主管機關得成立銀髮人才服務據點,推廣世代交流及合作。「在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穩定就業辦法」第18條規定,雇主依前條推動世代合作之方式如下:一、人才培育型:由中高齡者或高齡者教導跨世代員工,傳承知識、技術及實務經驗。二、工作分享型:由不同世代共同合作,發展職務互補或時間分工,且雙方應有共同工作時段。三、互為導師型:結合不同世代專長,雙方互為導師,共同提升營運效率。四、能力互補型:依不同世代職務能力進行工作重組、工作規劃或績效調整。五、其他世代合作之推動方式。主管機關為促進雇主辦理世代合作,推動世代交流及經驗傳承,得聘請專家學者或具實務經驗工作者,視雇主需求提供諮詢及輔導。] [5: 王思晴,《工作職場世代合作推動策略與實務之探討》,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12月,頁16。] [6: Mauro F. Guillén,迎接五代同堂的工作環境!多世代職場如何顛覆傳統組織?,哈佛商業評論,2024年1月7日,網址: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2757/multigenerational-the-perennial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1日。]
(二)各國職場世代合作相關政策及法制,簡要說明如下:
1.美國
美國為因應高齡化產生的社會及經濟問題,於1995年「人口老化對公共政策與社會工作挑戰研討會」上,宣示勞動者自立、機會、尊嚴等三大努力方向,並應同時兼顧調和世代關係[footnoteRef:7]。研究調查顯示成功青銀合作的關鍵因素,在於社會氛圍、家庭氛圍,職務再設計等[footnoteRef:8]。另史丹福長壽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自2014年開始舉辦銀髮設計競賽,2018年更著手推動「跨代設計」概念,讓年輕人在嘗試解決高齡化問題過程中,加深他們對高齡議題的理解和想像,更透過設計來創造跨世代合作的影響力[footnoteRef:9]。 [7: 陸憊憊,〈從生產老化觀點初探英美日韓四國高齡勞動力政策之運用〉,《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第6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408。] [8: 張家春,【113年度勞動議題研討會0511場次】主題二 職場世代合作推動策略新北勞動雲,2024年5月11日,網址:https://ilabor.ntpc.gov.tw/cloud/LaborLawEdu/videoContent/100058955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 [9: 林嘉慧,〈從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看臺灣銀髮人力之運用〉,《經濟前瞻》,第195期,2021年5月,頁42。]
2.日本
日本1971年實施《中高年齡者僱用促進特別措施法》(中高年齢者等の雇用の促進に関する特別措置法),為首部中高年齡者僱用相關規定之專法,要求企業僱用一定比例之55歲以上勞工,旨在促進中高齡者之再就業[footnoteRef:10],1986年將前揭法律修正名稱為《高年齡者僱用安定法》。2019年內閣「未來投資會議」提出「確保勞工至70歲之就業機會」,2020年再次修正《高年齡者僱用安定法》,2021年4月起雇主負有「勞工退休延長至70歲之努力義務」[footnoteRef:11]。配合前述法律修正,厚生勞動省委託獨立行政法人每年出版「65歲僱用推進事例集」,2021年亦將其修正為「70歲僱用推進事例集」,作為其他企業更有效運用高齡人力之參考[footnoteRef:12]。近期日本產業界呼籲政府,研擬將高齡者定義,從現行的65歲調高至75歲,以解決缺工問題並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惟尚未形成共識[footnoteRef:13]。 [10: 王思晴,同註5,頁35。] [11: 林良榮,〈「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之立法政策評議─兼論日本高齡勞工僱用安定之實踐經驗〉,《月旦法學雜誌》,第301期,2020年6月,頁193-194。] [12: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高齢・障害・求職者雇用支援機構,「70歳雇用推進マニュアル・70歳雇用推進事例集・65歳超雇用推進事例集」,2023年7月31,網址:https://www.jeed.go.jp/elderly/data/manual.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 [13: 倪浩軒,高齡化苦缺工!日本產業界籲上調老年人定義,NOWnews今日新聞,2024年8月17日,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498976?srsltid=AfmBOoojI3BozvX-CJe3dffQpMvO95Vpk634tdUgW1uLx4pkHtSXJQEZ,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1日。]
3.韓國
韓國1991年制定《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提高退休年齡至60歲,並同時規定高齡者標準僱用比率,明定僱用300人以上事業單位須按照行業別優先僱用高齡者,並達到一定比率[footnoteRef:14]。2011年推動「基本養老促進就業計畫」,旨在促進經驗豐富及技術之傳承,訂立辦法補助世代融合型創業,積極宣導青年與高齡者僱用非競爭關係而是融合、共生的關係。韓國政府為降低青年和高齡者之間的工作競爭,設計加強支持世代間工作分享(intergenerational job-sharing)課程,藉由熟練的高齡退休者作為年輕員工導師和教練(mentors and instructors),彼此相互學習,達成雙贏工作環境[footnoteRef:15]。此外,透過彈性工時搭配中高齡高薪者人事支出調降,進而以此節省經費來聘僱青年,創造更多就業機會[footnoteRef:16]。 [14: 王思晴,同註5,頁42。] [15: 陸憊憊,同註7,頁409。] [16: 林嘉慧、鄭明哲、吳忠育,同註1,頁54。]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修正《中高齡者就業法》,增訂企業僱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達一定比率,給予租稅優惠措施之規定
依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下稱(中)高齡者)勞動參與率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footnoteRef:17],為因應高齡化並解決缺工問題,在推動青銀協作前,宜先提升(中)高齡者勞動參與率。參酌現行《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38條、《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第4條、第5條規定,分別對身心障礙者及原住民族實施定額僱用制度。為增加企業僱用(中)高齡者誘因,建議修正《中高齡者就業法》,增訂企業僱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達一定比率,給予租稅優惠措施之規定,以提升(中)高齡者勞動參與率,並協助非自願性失業及高齡者退休重返勞動市場。 [17: 勞動部,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分,勞動統計查詢網,網址:http://statdb.mol.gov.tw/statis/jspProxy.aspx?sys=210&funid=mq0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勞動部,2022年國際勞動統計,勞動統計專網,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2458/2464/2470/statisticalReportLis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依統計顯示,我國中高齡者(45歲~65歲)勞動參與率約為65%。55歲以上各年齡組勞動參與率均遠低主要國家,且差距隨年齡增長而擴大;65歲以上者勞參率約為 9.6%,遠低於美、日、星、韓之19.2%~37%。]
(二)建立職場多元、公平文化及共融培訓機制
職場世代合作推動,所涉層面相當廣泛,尤其我國係以中小企業為主,應考量此一特性,並非訂定補助計畫即可落實,須廣納各方意見,並進行全面及長遠規劃[footnoteRef:18]。鑑於過去勞動部曾推動「明師高徒計畫」,然因成效不彰而終止[footnoteRef:19]。為創造「全齡友善」的共融職場,青銀協作更應注重雙向交流及勞動尊嚴,始能強化青銀共融成效[footnoteRef:20]。 [18: 徐國淦,【113年度勞動議題研討會0511場次】主題二職場世代合作推動策略,新北勞動雲,2024年5月11日,網址:https://ilabor.ntpc.gov.tw/cloud/LaborLawEdu/videoContent/100058955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 [19: 洪安怡,4億白砸明師高徒計畫喊卡學徒被當廉價勞工 結訓率不到5成,中時新聞網,2017年7月17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17000280-260110?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明師高徒計畫」自2013年10月起至2017年8月止,計畫期間學徒未受《勞動基準法》保障,學徒沒有薪資卻可能提供勞務,致使離職退訓率偏高,開辦3年多,投注約4億元經費,結訓率僅42%。] [20: 林嘉慧、鄭明哲、吳忠育,同註1,頁55。]
跨世代合作困境,主要為世代間對工作價值認知及溝通障礙[footnoteRef:21],為建立職場世代包容性文化,鼓勵不同世代員工互相尊重和學習,主管機關宜透過多元管道宣導,並督促雇主恪遵法令,建構跨世代友善、安全及有尊嚴職場環境,並提供獎勵措施,推廣世代合作政策及共融培訓課程。建議參酌日本作法,每年出版職場世代協作成功案例手冊,以供其他事業單位學習,並兼顧不同世代的就業權益。 [21: 李右亭,【113年度勞動議題研討會0511場次】主題一職場世代合作:日本經驗,新北勞動雲,2024年5月11日,網址:https://ilabor.ntpc.gov.tw/cloud/LaborLawEdu/videoContent/100058955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
(三)健全相關法制,致力消弭職場年齡歧視問題
依勞動部統計顯示,受僱者近1年遭受性別以外的就業歧視類型以「年齡」為最多[footnoteRef:22],年齡因素成為(中)高齡者就業最大障礙。《就業服務法》(下稱《就服法》)第5條第1項雖已明定禁止性別、年齡、身心障礙等18種就業歧視;《中高齡者就業法》亦定有「禁止年齡歧視專章」,惟現行《就服法》對就業歧視案件之舉證責任,應由誰負擔或應如何配置並未規定,致舉證責任常構成勞工利用訴訟制度之障礙[footnoteRef:23]。考量勞工與雇主在經濟地位及訴訟經驗上具有不平等之特性,並貫徹訴訟中武器平等原則,爰參酌《中高齡者就業法》第14條規定[footnoteRef:24],建議修正《就服法》,增訂就業年齡歧視雇主之舉證責任,避免雇主以間接年齡歧視方式[footnoteRef:25],使(中)高齡者受到不公平待遇,以保障其有適當之工作機會。 [22: 江采蓁,勞動部公布最新就業平等概況 不分性別最多遭年齡歧視,公視新聞網,2024年3月8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8449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19日。] [23: 洪瑩容,勞動事件之訴訟程序-以舉證責任為中心,勞動訴訟與勞動事件法,元照出版,2021年10月,頁64。] [24: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14條規定,求職或受僱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於釋明差別待遇之事實後,雇主應就差別待遇之非年齡因素,或其符合前條所定之差別待遇因素,負舉證責任。] [25: 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什麼是就業歧視?就業歧視有哪些樣態?,2021年2月1日,網址:https://www.airroc.org.tw/article_detail/23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所謂的間接歧視,就是以表面客觀、並未有歧視的條件,但仍構成排除或對特定人員不利對待的事實。如雇主在招募時,限制求職人不得有老花眼,此項要求雖未限制求職人之年齡,但有老花眼者多為中高齡者,雇主此項要求表面上雖是中性客觀的,但顯然會對中高齡求職人造成不利影響,故構成間接歧視。]
撰稿人:陳建欉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790/File_19816807.docx |
R02555 | 私校編制內職員勞動權益之淺析 | 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條例;公教人員保險法;私立學校法 | 賴怡瑩 | 2024-08-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5
議題研析
1、
題目:私校編制內職員勞動權益之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條例、公教人員保險法、私立學校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公立大專校院的編制內職員,具公務人員身分,公私立編制外職員適用勞動基準法(以下簡稱勞基法),惟獨私校編制內職員「身分不明」,既不適用公務員法令,也沒有勞基法保障,淪為勞動法律保障的孤兒。高教工會表示,近期私校惡性退場事件頻傳,這群人明明是正式編制員工,勞權保障卻比體制外職員還更脆弱,呼籲勞動部將私校編制內職員指定適用勞基法
。本文擬就私校編制內職員各項勞動權益之法制加以研析。
四、探討研析
(1)
依法律定位及工作內涵研議私校編制內職員是否適用勞基法
私校編制內職員退休撫卹及保險係分別適用「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條例」(以下簡稱私校退撫條例)及「公教人員保險法」規定。亦即在退撫部分,公私校編制內職員分別有「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公立學校教職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條例」及私校退撫條例之不同退撫規定;在保險部分,則未有公私校二元法制之區別,皆適用「公教人員保險法」。然本院前於98年6月12日三讀通過上開私校退撫條例時,作成附帶決議,私校教職員參加公保制度改移至勞保,並予以年金給付
;嗣經教育部擬具建議採行方案函報行政院,行政院於99年5月10日決定私校教職員保險年金制度保留在公教人員保險體制內改革
。
教育部表示,衡酌學校教學現場的運作,須以學生受教權益為最優先考量,工作性質有其特殊性,現行私立學校編制內職員未適用勞基法
;惟論者以為私校(編制內、外)職員所提供之勞務內涵,相較於一般非公務機關受僱勞工並無顯著差異,且亦與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及教育公權力之行使、發動不存在直接關連
。私校編制內職員,其與學校間亦屬私法契約關係
;前述本院亦有將私校職員納入勞保之附帶決議;基此,論者認依其法律定位納入勞基法之適用,尚無疑義
。私校編制外職員亦經勞動部公告,自103年8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教育部應依私校編制內職員工作特性、內容,研議是否併同適用勞基法。
(2)
私校編制內職員之人事管理(含權益)規定應有法律保留原則之適用
相較於私校教師,除退撫及保險以外各項人事管理之權利與義務,均與公校教師共同適用「教師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私校編制內職員之工時、勤休、加班(費)及其進用性質係定期或不定期契約等人事管理事項則由私校自行決定,在勞動權益上明顯缺乏保障。教育部目前係以透過行政指導,持續督促私校提升編制內職員權益
。
經查私立學校法第56條第1項
第2款規定,「學校法人對教師及職工待遇、退休、撫卹、保險及福利等事項,確立健全制度,並高於一般標準,著有成績。」予以獎勵。上開規定列舉之項目未包括勤休、加班(費)及契約性質等人事管理事項,亦未明確規定一般標準為何,最重要者,該規定僅為予以獎勵性質,並無法強制私校合理維護編制內職員之權益。
如教育部研議後認為私校編制內職員不宜適用勞基法,則為期完備私校編制內職員之勞動權益,建議於私立學校法增訂相關保障條文,亦即除法律另有規定外,
私校編制內職員之人事管理(含權益)事項之最低保障標準,得由該法授權另以命令規定。
撰稿人:賴怡瑩
� 葉冠妤,已有公保不適用勞基法 私校編制內職員淪「勞權孤兒」,113年7月21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10862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5日。
� 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第17次院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42期,98年6月12日,頁233。
� 張秋元,淺談私立學校教職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之變革:兼論公教人員保險法修正重點,人事行政,186期,103年1月,頁29-30。
� 葉冠妤,私校編制內職員保障不足 勞動部:應在既有法規補強,113年7月21日,網址:h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10862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6日。
� 曾大千、葉靜輝,從私校編制內職員法律定位論其應有之勞動權益,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4卷1期,112年6月,頁36。
� 曾大千、葉靜輝,同前註,頁43。
� 曾大千、葉靜輝,同註5,頁46。
� 葉冠妤,同註4。
� 私立學校法第56條第1項:「私立學校辦理完善,績效卓著,並合於下列情形之一者,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得對學校法人、校長或有關人員予以獎勵:一、學校法人組織健全,並寬籌經費,對促進校務發展有重大貢獻。二、學校法人對教師及職工待遇、退休、撫卹、保險及福利等事項,確立健全制度,並高於一般標準,著有成績。三、實施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教育活動,或於輔導、服務工作有特殊成績。四、培育人才或推廣學術研究,對國家社會有重大或特殊貢獻。五、校務行政具有顯著績效。六、教師及職員具有專業精神,久於其職,有卓越表現。」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667/File_19816455.doc |
R02554 | 強化學生健康成長資源環境問題研析 | 學校衛生法 | 蔡月秋 | 2024-08-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4
議題研析
1、
題目:強化學生健康成長資源環境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學校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
教育部編列新臺幣44億元推動農業部所規劃之「班班喝鮮奶」政策,並在暑假期間協調乳品工廠、冷鏈運送系統,預計今(2024)年9月開始啟動國小學童每周飲用兩次鮮奶,若偏遠地區生鮮配送不易,可能以保久乳代替。因此,部分地方政府考量該政策對配送或保存困難的學校執行不易,建議教育部增加補助經費,改由偏遠地區學校自行採辦,或只能改喝保久乳;也建議教育部應考慮推動政策的細節,依偏鄉需要安排冷鏈設備運送鮮奶,因為若運送不易就喝改保久乳,對偏鄉學童並不公平
。
四、探討研析
(1)
研議增訂學校餐廚設施應符合相關法令規定標準,以確保學生用餐飲食健康權益
因應紐西蘭乳品2025年進口零關稅,為降低對臺灣酪業的衝擊,農業部與教育部合作規劃4年至少新臺幣44億的「班班喝鮮乳」政策,預計9月起每周提供國小及附設幼兒園133.5萬名學童,每週2次、每次至少195毫升的乳品。對此,教育部表示會以9月上路為目標,政策目前也將為常態性的規劃
。
政府推動「班班喝鮮奶」政策立意良好,但執行上仍面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首先是經費編列問題,教育部雖編列新臺幣44億元經費,但各縣市政府仍需負擔包括鮮奶採購、配送及冷藏設備等部分執行經費,財政狀況吃緊的縣市政府恐有經費不足支應之虞。再者,鮮奶配送過程需維持攝氏7度以下的低溫,對於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學校,必須有維持鮮奶品質的餐廚設備也是一大挑戰
。
學校衛生法之立法目的係為促進學生及教職員工健康,其中第21條第2項規定:「學校校舍建築、飲用水、廁所、洗手台、垃圾、污水處理、噪音、通風、採光、照明、粉板、課桌椅、消防及無障礙校園設施、哺育母乳環境設施等,應符合相關法令規定標準。」惟對於學校配合執行類似「班班喝鮮奶」政策之學校餐飲廚房等基礎設施(備)並無明確規範,再查此政策乃中央主管機關規劃,由各地方政府學校配合執行,若因偏遠地區學校並無鮮奶採購配送保存相關基礎設備因應,將無法供應學童安全衛生飲用之鮮奶,為解決各地區學校配合執行「班班喝鮮奶」等促進學童飲食健康政策,有必要明確規範餐廚設施應符合相關法令規定標準,方能使各地區學校均能全面性的配合執行提升學生健康飲食政策。爰建議學校衛生法第21條第2項修正為:「學校校舍建築、飲用水、
餐廚
、廁所、洗手台、垃圾、污水處理、噪音、通風、採光、照明、粉板、課桌椅、消防及無障礙校園設施、哺育母乳環境設施等,應符合相關法令規定標準。」以保障學生用餐飲食健康權益。
(2)
研議評估長期性提供學生營養補給品納入法律規定,確保學童健康成長
有關「班班喝鮮奶」政策,即使可配合政策的學校部分學童可能有乳糖不耐症或其他飲食限制,無法飲用鮮奶,也必須有其他替代方案,以確保學童身體健康。而對於偏鄉地區學校提供鮮奶,亦恐運送交通路途過遠,導致鮮乳送至學生手上時,易有腐敗風險;因此,如偏鄉學校因處地理位置偏遠,改以保久乳提供予學生飲用作為替代方案。然有論者言此方法,恐對於偏鄉學生不公平。
學校衛生法第23條之2第3項規定:「主管機關應補助國民中小學設置廚房,並因應山地、偏遠及離島地區之需要,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午餐,並會同農業主管機關協助在地食材供應事宜。其補助辦法,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另中央主管機關應定期會同直轄市、縣(市)政府稽查學校午餐辦理情形並派員訪視;其稽查項目、校數等執行方式由主管機關會商直轄市、縣(市)政府訂定之。」前開條文主要為提供各學校辦理營養午餐之依據。惟針對「班班喝鮮奶」政策之推動,其主要目的在提供給正在成長中的小學生及幼兒新鮮、安全鮮乳,藉由飲用營養補給品幫助孩童更健康成長
,並非僅是階段性為解決國內任一產業在面臨產量過多滯銷或是因應特定進口產品衝擊產業生計所推動,且教育主管機關有必要整體性評估都會地區或偏遠地區學校特性,依其所處地理交通環境或優先採購在地食材等因素,提供合理相同的營養補給品。經研究鮮乳的營養成份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糖)、礦物質及維生素,而高溫殺菌的保久乳只會被破壞少許對熱敏感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大部分的營養成份都能保留,因此鮮乳跟保久乳的營養成份大部分是相同的,都是補充鈣質與蛋白質的良好來源
。因此,偏遠地區學校如因所處地理交通環境因素而優先採購在地可供應之保久乳,應亦有助於成長中的小學生及幼兒健康發展。
考量偏遠地區學校如採用保久乳等替代鮮乳方案,除可降低運輸成本,且也可避免因鮮奶運輸須即時性,避免腐壞而響學校學童健康,類似可作為長期性促進學童健康發展的提供營養補給品政策,亦可評估透過法制化方式作為法源依據之必要性。爰建議學校衛生法第23條之2第3項修正為:「主管機關應補助國民中小學設置廚房,並因應山地、偏遠及離島地區之需要,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午餐
或營養補給品
,並會同農業主管機關協助在地食材供應事宜。其補助辦法,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另中央主管機關應定期會同直轄市、縣(市)政府稽查學校午餐辦理情形並派員訪視;其稽查項目、校數等執行方式由主管機關會商直轄市、縣(市)政府訂定之。」以確保城鄉地區學童均能健康成長。
撰稿人:蔡月秋
�簡慧珍、江良誠,<國小班班喝鮮奶 偏鄉用保久乳?政策擬9月啟動,各校對細節霧煞煞,偏校籲中央正視配送冷藏問題>,聯合報 第B1版,2024年7月1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 / 6898/" �https://udn.com/news/story / 6898/� 809216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4日。
�李芯,<國小「班班有鮮奶」教育部估9月上路 未來常態性實施、國中再評估>,聯合報,2024年7月16日,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09828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4日。
�國語日報,<班班喝鮮奶 美意要落實>,2024年7月17日,網址: https://www.mdnkids.com/content.asp?Link_String_=227H00000VGNUL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4日。
�林志成,<「班班喝鮮奶」9月上路來得及? 教長:是一個常態性政策>,中時即時,2024年7月17日,網址: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716701070-4314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5日。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鮮乳和保久乳的營養價值差很大?>網址: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7&pid=1427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6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665/File_19816453.doc |
R02553 | 軍民聯合防空演習災害防救業務之法制問題研析 | 民防法與其相關子法;災害防救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 林智勝 | 2024-08-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3
議題研析
一、題目:軍民聯合防空演習災害防救業務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防法與其相關子法、災害防救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三、背景說明
行政院自2011年起將全國災害防救演習與國防部萬安演習合併實施,藉以提升及落實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災害防救支援與合作機制[footnoteRef:1]。據報載[footnoteRef:2],萬安47號演習期間,將依不同地區,實施警報發放、疏散避難及交通管制。惟回顧過去軍民聯合防空演習重點,幾乎都是偏重於災害防救演練。若回歸法制面檢視,災害防救並非《民防法》制定之全部意旨[footnoteRef:3]。針對軍民聯合防空演習,涉及災害防救政府部門業務歸屬部分,容有討論空間。 [1: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彙編,《112年災害防救演習總結報告》,頁1,2024年1月。] [2: 崔慈悌,萬安47號演習登場 賴清德:提升民眾對災害緊急應變能力,中時新聞網,2024年7月22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722001514-263101?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5日。] [3: 朱君亹、謝志淵,〈從法制面觀點探討民防團支援軍事醫療勤務研究—以2019年桃園地區「民安5號」演習為例〉,《後備半年刊》,第101期,2020年6月,頁71。]
四、探討研析
(一)
民防法制定意旨與災害防救之法制面檢視
查113年軍民聯合防空(萬安47號)[footnoteRef:4]演習實施計畫,主要係依據《民防法》、《民防法施行細則》及國防部113年3月27日國全人動字第1130081128號「113年軍民聯合防空(萬安47號)演習」訓令[footnoteRef:5]。然以《民防法》為母法,採「依民防法」、「訂定之」雙重關鍵字條件至「全國法規資料庫」搜尋,其據以查詢所得相關子法之施行細則與辦法,計有《民防法施行細則》、《民防物資人員徵用徵購及補償辦法》、《民防團隊編組人員服勤津貼發給標準》、《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車輛工程機械船舶航空器與其他有關民防事務器材設備編組訓練演習及服勤辦法》、《防空演習實施辦法》、《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防護團編組教育演習及服勤辦法》、《動員實施階段軍事人力統籌分配辦法》等[footnoteRef:6]。綜上,軍民聯合防空演習,回歸《民防法》法制面檢視,其災害防救演習似非《民防法》立法主要目的及內容[footnoteRef:7],實有更多係規範於《災害防救法》第15條[footnoteRef:8]、第25條第1項[footnoteRef:9]及《災害防救法施行細則》第9條[footnoteRef:10]等相關條文,為符合法制規範落實於演習之災害防救項目,似應以《災害防救法》為實施演習之主要依據。 [4: 萬安演習為國軍每年動員類重要演習項目之一,該演習自1978年起每年實施一次。2002年以前,演習由軍方主導、縣市地方政府配合演練,2003年萬安26號演習,改由地方首長主導、軍方配合演練。演習期間,依據《民防法》第21條規定:「為減少空襲時之損害,國防部得會同有關機關實施防空演習,命令實施疏散避難與交通、燈火、音響及其他必要之管制」;違反疏散避難命令者,並得依同法第25條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防空疏散避難,時間為30分鐘。自發放緊急警報起,實施人、車聚集和交通管制至發布解除警報信號為止。] [5: 復興廣播電台網站,2024年軍民聯合防空(萬安47號)演習實施計畫,網址:https://fhbs.com.
tw/wpcontent/uploads/2024/04/113%E5%B9%B4%E8%BB%8D%E6%B0%91%E8%81%AF%E5%90%88%E9%98%B2%E7%A9%BA%E8%90%AC%E5%AE%8947%E8%99%9F%E6%BC%94%E7%BF%92%E8%A8%93%E4%BB%A4.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5日。] [6: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依民防法&定訂定之」之關鍵字搜尋,網址:https://law.moj.gov.tw/La
w/LawSearchResult.aspx?ty=ONEBAR&kw=%e4%be%9d%e6%b0%91%e9%98%b2%e6%b3%95&sSearch=,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5日。] [7: 同註3,頁75。] [8: 災害防救法第15條規定:「各級政府應結合民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及相關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體、公司、商業、有限合夥,實施相關災害整備及應變事項;其實施辦法,由內政部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9: 災害防救法第25條第1項規定:「各級政府機關(構)、公共事業、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體、公司、商業、有限合夥,應實施災害防救訓練及演習。」] [10: 災害防救法施行細則第9條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所每2 年應依本法第22 條第2 項、第23 條第2 項、第27 條第2 項、第36 條第2 項規定、災害防救計畫、地區災害發生狀況、災害潛勢特性等,進行勘查、評估,檢討地區災害防救計畫;必要時,得隨時辦理之。」]
(二)
平時救災與戰時民防專責單位,建議因應時空環境變遷需求研
議修正為消防署
依內政部消防署(下稱消防署)「建置臺灣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中程計畫(期程113年至118年)」,擬解決問題之釐清係指(1)社區自主防災組織推動與經營不易、(2)民間自主防災組織參與對象狹隘、(3)民間災害防救組織功能遭低估、(4)計畫缺乏串聯,資源缺乏整合等4大問題,目前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中程計畫,刻正由消防署辦理[footnoteRef:11]。為擴大民間支援協助初期災害應變的量能,該計畫將橫向整合既有之種子師資來源,包含特種搜救隊教官、緊急救護員教官、具專業技能之義消……等。再查《內政部警政署民防指揮管制所組織規程》第1條規定:「內政部警政署為辦理民防防情、防護業務,特設民防指揮管制所。」其中第2條即規定,民防指揮管制所掌理「重大災害應變之傳報、督導」等事項[footnoteRef:12]。《民防法》主責機關雖為內政部[footnoteRef:13],惟現今實務上救災與戰時民防的專業單位卻集中於內政部消防署主管權責,該署並有防災士培訓機制[footnoteRef:14],依據消防署統計至2024年7月為止,全臺防災士總人數為2萬9,402人,其中男性1萬5,960人(54.28%)、女性1萬3,442人(45.72%)[footnoteRef:15]。因應時空環境變遷快速,允宜檢討《內政部警政署民防指揮管制所組織規程》改由消防署主責民防,方符實際需求。另依目前《內政部警政署民防指揮管制所編制表》,所訂職務編制,民防指揮管制所所長職務僅為簡任第10職等,若遇戰時其權責是否能有效指揮相關機關並達成任務,建議主管機關研議適當層級之單位為專責機構,以收事權統一之效。 [11: 內政部消防署網站,行政院核定【建置臺灣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中程計畫】,2023年6月21日,網址:https://www.n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1&article_id=14095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5日。] [12: 內政部警政署民防指揮管制所組織規程第2條:本所掌理下列事項:
一、防空情報之蒐集、傳遞、運用與空襲警報及燈火管制命令之接受、發放、協調、督導。
二、敵對或不明航空器、船艦、空降部隊動態之通(查)報及與有關單位之聯繫。
三、防情有線電、無線電與遙控警報系統之修護、保養及器材補給。
四、民防防情、防護人員之教育訓練、督導及考核。
五、防情特種勤務之協調、聯繫及督導。
六、防空疏散避難規劃、宣傳之督導、考核。
七、空襲防護之聯繫、協調。
八、支援及協助各警察機關防情通訊設備檢修。
九、協助重大災害應變之傳報、督導。
十、其他有關民防防情、防護事項。] [13: 民防法第3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謂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14: 消防士之概念及推動緣起,參見https://rtp.nfa.gov.tw/dp/intro。] [15: 內政部消防署網站,防災士培訓防災士統計,2024年7月,網址:https://rtp.nfa.gov.tw/dp/stat
istic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6日。]
(三)
民防法業務歸屬,建議中央層級研議設跨部會協調機制
按《民防法》第1條第1項規定:「為有效運用民力,發揮民間自衛自救功能,共同防護人民生命、身體、財產安全,以達平時防災救護,戰時有效支援軍事任務,特制定本法。」爰此,民防體系具有雙重功能,分為平時防災救護、戰時支援軍事任務。查《民防法》第3條規定,本法所謂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戰時由國防部協調中央主管機關運用民防團隊,支援軍事勤務。再查113年軍民聯合防空(萬安47號)演習實施計畫,其中協調管制事項分由,內政部(含警政署、消防署);衛生福利部;行政院新聞傳播處;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陸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空軍司令部;憲兵指揮部;資通電軍指揮部;北、中、南、東部及澎湖、金門、馬祖地區戰綜會報;地區後備指揮部;直轄市及縣(市)後備指揮部(含後備服務中心)等各單位組成[footnoteRef:16],涉及中央、地方單位眾多且分工多元。若依目前全國性救災、防衛動員等跨部會重大業務,行政院分別設有「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footnoteRef:17]、「中央災害防救會報」[footnoteRef:18],作為跨部會協調、決策及審核機制。反觀具有防災救災與支援軍事勤務雙重功能的軍民聯合防空演習災害防救業務[footnoteRef:19],由於民防業務牽涉層面廣泛,目前尚無跨部門協調機制。爰建議參考《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第7條、《災害防救法》第6條成立「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中央災害防救會報」之模式,於《民防法》納入該等協調機制之規定,提升至行政院層級,設立專屬的軍民聯合防空演習協調會報機制,亦可與前述跨部會行政院會報政策協調統合機制之運作精神及實務需求相互呼應。 [16: 同註5,頁8-12。] [17: 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第7條規定:「行政院為統籌辦理動員準備事項,設行政院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以下簡稱行政院動員會報),其任務如下:
一、動員準備綱領之策頒。
二、動員基本方針之決定。
三、動員法令之審議。
四、各項動員準備方案之審議與核定。
五、行政動員準備支援軍事動員準備之政軍協調。
六、各級動員準備業務會報及全民戰力綜合協調組織之協調、指導。
七、其他有關動員準備事項。」] [18: 災害防救法第6條規定:「行政院設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其任務如下:
一、決定災害防救之基本方針。
二、核定災害防救基本計畫及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之災害防救業務計畫。
三、核定重要災害防救政策及措施。
四、核定全國緊急災害之應變措施。
五、督導、考核中央及直轄市、縣(市)災害防救相關事項。
六、督導、推動災後復原重建措施。
七、指定本法或其他法律未規定之其他災害及其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
八、其他依法令規定事項。」] [19: 災害防救法第15條規定:「各級政府應結合民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及相關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體、公司、商業、有限合夥,實施相關災害整備及應變事項;其實施辦法,由內政部會商有關機關定之。」、「結合民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及協力組織執行災害整備及應變實施辦法」、「防空演習實施辦法」第3條,主管機關為國防部。]
撰稿人:林智勝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662/File_19816451.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