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set Viewer
Auto-converted to Parquet
research_no
string
title
string
related_laws
string
authors
string
published_date
string
content
string
doc_url
string
R02851
汽車隔熱紙與交通安全相關法制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楊蕙如
2025-08-1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51 議題研析 一、題目:汽車隔熱紙與交通安全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交通部公路局(下稱公路局)公布汽車車窗及擋風玻璃黏貼隔熱紙使用指引,新車隔熱紙2026年起將納管上路,建議車輛前擋黏貼可見光透過率70%以上、前側窗40%以上的隔熱紙,計程車後側窗及後(擋)窗黏貼均為40%以上的隔熱紙,確保行駛過程,具足夠行車視線與清晰視野,維護駕駛及行人安全。目前2025年尚在宣導期,擬自2026年起針對「新車」強制納管,至於使用中車輛(下稱舊車)則尚無納管規畫,但公路局建議採用符合規範產品[footnoteRef:1]。 [1: 交通部公路局,公布汽車車窗及擋風玻璃黏貼隔熱紙使用指引,2025年6月30日,網址:https://www.thb.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12181&sms=14672&s=27426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1 日。] 四、問題爭點 公路局公布之汽車隔熱紙指引,僅規範隔熱紙單品透光率,未加上擋風玻璃計算。由於忽略隔熱紙貼在車窗玻璃後實際總透光率會下降,其做法與國際脫節,亦未規畫舊車納管時程。由於總透光率過低車窗之汽車於夜間駕駛時,駕駛視覺反應遲緩相當於酒駕狀態,使用路人暴露危險中[footnoteRef:2],顯示該等指引尚有改善空間,爰探討規範機制合宜性及所涉法制問題。 [2: 韓國三星交通研究所對不同透光率隔熱紙之車輛,進行踩下煞車後測量兩車之間剩餘的車距之實驗比對。高級研究員張澤永表示:「透光率為32%車輛駕駛者對突發狀況的應對能力,與喝了3、4杯燒酒的人差不多」。(韓國燒酒的酒精濃度介於16%到25%)。實驗結論是「如果不規範車窗透光率,等同於是在放縱酒駕」。詳參:洪敏隆,【深度報導】隔熱紙新政「打假球」 透光率標準偷換概念「看不見」交通安全,太報,2025年7月14日,網址:https://www.taisounds.com/news/content/125/200938,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1 日。] 五、探討研析 (一)各國關於隔熱紙之規範 透光率(VLT,Visible Light Transmission)是指在太陽光照射下,可見光穿透隔熱紙及玻璃車窗的比率,數值越高代表玻璃越透明[footnoteRef:3]。隔熱紙會影響行車安全視線,大部分國家對前擋風玻璃(下稱前擋)有較嚴格限制,以確保行車安全。若選擇透光率太低的隔熱紙,恐造成夜間發生事故風險增加,因此各國對隔熱紙訂有規範,例如歐盟、英國規定車輛前擋透光率至少達75%,側前窗透光率達到70%,而德國甚至規定前擋和側前窗禁止黏貼不透明的隔熱紙,目的就是確保駕駛前方視線通透。法國及澳洲規定,前擋只允許「小面積」貼隔熱紙(頂部10公分寬隔內,或不得超過前擋玻璃10%面積);與我國氣候相近之亞洲國家如日本、新加坡等國,規定前擋透光率至少達70%,側前窗透光率達到70%;歐盟、美國、澳洲等國規定隔熱紙禁止過高反光膜、新加坡禁止鏡面反射型隔熱紙、日本則禁止隔熱紙使用紅、藍等影響緊急車輛識別的顏色[footnoteRef:4]。 [3: 若隔熱紙可見光穿透率為70%,代表有70% 的可見光會進入車內。透光率越低、隔熱紙通常會越黑,駕駛看出去的視線也會越暗。] [4: 超黑隔熱紙2026年有法可管!透光率要多少以上才安全? 各國如何制定?,行新聞(go news網站),2025年6月13日,網址: https://gonews.com.tw/car/safe/2265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1 日;另參洪敏隆,同註2。]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9條之1規定:「汽車定期檢驗之項目及基準依下列規定:……八、車窗、擋風玻璃未黏貼不透明反光紙,計程車車窗玻璃除依規定標識車號外,並不得黏貼不透明之色紙或隔熱紙。……」;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6條第1項第5款規定,計程車若「在前、後兩邊玻璃門上,黏貼不透明反光紙」處以汽車所有人新臺幣900元以上1,800元以下罰鍰。我國現行法規定車窗、擋風玻璃不得黏貼不透明[footnoteRef:5]反光紙,計程車車窗如黏貼不透明色紙或隔熱紙訂有罰則,目的主要是保障乘客搭乘的安全;本次公布指引進一步就隔熱紙透光率予以規定,惟與他國相較,我國所訂車輛前擋黏貼透過率70%以上、前側窗40%以上的隔熱紙等標準仍屬寬鬆。 [5: 有關「不透明」色紙、反光紙或隔熱紙之認定標準,是以「在車輛兩側正方目視能透視車內及不反光」為檢驗原則。詳見交通部公路局,汽車車窗擋風玻璃黏貼隔熱紙,應符合規定,交通安全入口網,2019年11月21日,網址: https://168.motc.gov.tw/theme/news/post/191114175518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1 日。] (二)建議以貼合隔熱紙後之汽車玻璃「總透光率」取代隔熱紙「單品」透光率,以符國際規範 依公路局公布之指引提出隔熱紙可見光透過率建議值以隔熱紙「單品」管理方式,並表示單品管理優點為產品源頭管理、新車銷售模式不變、車主容易選擇,檢驗方便省時[footnoteRef:6];但有民間團體表示,由於汽車車窗玻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遮光效果、並非100%全透[footnoteRef:7](透光率約落在70%至90%),經貼上隔熱紙「加乘」後透光率更低。 [6: 蔡明亘,隔熱紙新政挨批「打假球」!公路局揭5大考量回應,中時新聞網,2025年7月10 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710702006-43140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1 日。] [7: 因為國際貿易關係,國產車輛必須符合歐洲EN標準的隔熱性能測試,詳見洪敏隆,同註2。] 相較於多數國家規範前擋「汽車玻璃+隔熱紙」透光率70%以上,我國卻僅要求「隔熱紙」(單品未貼上時)達70%即可,在此規範下,車輛總透光率恐只剩50至60%,前側窗甚降至未達30%。鑑於駕駛人視野及行車安全起見,評估汽車玻璃的透光率時,不宜為求檢驗省時而只看隔熱紙本身標示數值,爰建議參酌國際規範,採以「隔熱紙+汽車玻璃透光度」貼合後之透光率為透光標準[footnoteRef:8],以確保駕駛視線清晰並符行車安全標準。 [8: 洪敏隆,同註2。] (三)建議訂定落日條款新舊車均予納檢,評估未來納入定期車檢項目 由於本次公布之指引僅規範出廠「新車」,若新車售出領照後駕駛人自行更換未符標準之隔熱紙,以及現有在道路上占絕大多數之舊車等,均無受到新訂標準所規範。甚至有業者鼓吹催促駕駛人趁法規施行前購買並貼上(未來違法但目前未納管之)較「黑」隔熱紙[footnoteRef:9]。鑑於道路安全應不分新車或舊車,建議訂定落日條款溯及既往對已售出舊車亦予納檢,並評估未來納入定期車檢項目,俾使所有汽車公平納管、保障行車安全。 [9: 納管前狂銷隔熱紙!? 不甩交通部「衝業績」喊:黑得自由,東森新聞網,2025年7月13日,網址: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50146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1 日。] 撰稿人:楊蕙如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609/File_19858302.docx
R02850
家暴加害人預防性羈押之法制問題研析
家庭暴力防治法;刑事訴訟法
尤月亭
2025-08-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50 議題研析 1、 題目:家暴加害人預防性羈押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家庭暴力防治法、刑事訴訟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近年來,家庭暴力案件頻傳,惡性家暴事件層出不窮。報載[footnoteRef:1],新北市1名謝姓男子違反保護令被無保請回後,即引發殺機,先是開車撞倒騎乘機車之配偶及小姨子,再下車持刀殺害,二人當場宣告不治,引發社會譁然。根據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與司法院資料,2022年至2024年間,犯家庭暴力罪者每年平均有3,309人,僅約6.7%被聲押、5.6%遭裁定羈押;違反保護令者每年平均有2,548人,聲押率與裁押率亦僅約7%、5.1%;2024年違反保護令者有6,048人,其中預防性羈押有153人,比率偏低;法務部次長指出,預防性羈押可防止進一步危害發生,但須符合「反覆實施」要件,依當時資料來看,謝姓男子不符此條件,未來各部會資訊要及時串接,高風險評估資料應隨案到檢察官手上,讓檢方全面評估是否有聲押必要,而謝案進入地檢署時並無隨案附上評估資料[footnoteRef:2]。 [1: 林孟潔,土城男無保請回 殺害妻子、小姨子 違保護令怎聲押?研擬評估機制,聯合報,第A14版, 2025年7月17日,網址: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507170500021/%E5%9C%9F%E5%9F%8E?statisticMenu=%E6%AF%8F%E6%97%A5%E6%96%B0%E8%81%9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29日。] [2: 林孟潔,違保護令怎麼聲押?法務部研擬評估機制,聯合新聞網,2025年7月1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1/887746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1日。] 四、問題爭點 此案謝姓男子未符合預防性羈押之要件,然事實上該案檢方並未取得完整高風險評估資料,無法即時判斷是否符合要件。因此,有必要針對家暴案件中預防性羈押之法制問題進行全面檢討,強化跨部門資訊整合,並建立明確之聲押判斷與問責制度,以保障被害人生命安全。本文爰擬針對家暴加害人預防性羈押之家庭暴力防治法(下稱家暴法)等法制問題予以探討。 五、探討研析 (一)現行家暴法第30條之1預防性羈押之制度分析 1、家暴法第30條之1係補足刑訴法門檻過高缺口之補充條款 針對重大暴力性犯罪的預防性羈押,依刑事訴訟法(下稱刑訴法)第101條之1規定:「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下列各款之罪,其嫌疑重大,有事實足認為有反覆實行同一犯罪之虞,而有羈押之必要者,得羈押之:……。」,預防性羈押要件為,被告曾犯如強制性交、重傷害等特定重大犯罪,且嫌疑重大,有事實足認其有再犯之虞者,法院得不問其他事由,逕行羈押。而家暴法第30條之1規定:「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違反保護令者、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之罪,其嫌疑重大,有事實足認為有反覆實行前開犯罪之虞,而有羈押之必要者,得羈押之。」則要求被告違反保護令、家庭暴力(含輕罪),嫌疑重大,有事實足認有反覆實施之虞,且無其他較小侵害方式之羈押必要者,得羈押之。二者相較之下,可知家暴案件通常為輕罪(如傷害),若僅依刑訴法第101條之1則難以聲押。 然依2015年2月4日修正公布之家暴法第30條之1立法理由:「鑑於實務上家庭暴力相對人重複施暴之比率甚高,且其施暴情形常會隨時間加劇,威脅被害人之人身安全,爰增訂本條規定,將家庭暴力罪及違反保護令罪為預防性羈押之事由,俾周延對家庭暴力被害人之保護。」可知家暴案件犯罪雖輕,但再犯率高,立法者為避免依刑訴法第101條之1造成難以聲押之情形,為保護被害人安全,乃於家暴法第30條之1另設低門檻的要件,讓法院可基於再犯風險予以羈押,爰家暴法第30條之1為補充條款,補足刑訴法門檻過高之缺口。 2、家暴法第30條之1「反覆實行」之評估方式 法務部於2025年5月27日增訂檢察機關辦理家庭暴力案件注意事項第8點之1規定:「檢察官訊問家庭暴力案件之被告後,認其嫌疑重大,有事實足認為有反覆實行前開犯罪之虞,且有羈押之必要者,得依本法第30條之1規定向法院聲請羈押之。」其立法理由為:「本法於104年2月4日修正時,因考量實務上家庭暴力相對人重複施暴之比率甚高,且其施暴情形經常隨時間加劇,致威脅被害人之人身安全,因而增訂第30條之1預防性羈押之規定,爰參酌本法第30條之1之規定,增訂本點規定。」此規定係配合家暴法第 30 條之 1 的立法配套,具體指出「反覆實施前開犯罪之虞」不僅包括違反保護令的行為,也包括被告的歷次家庭暴力行為。亦即,被告犯罪行為不需等到保護令生效才起算,只要被告過去有多次對家庭成員施以暴力或威脅,即可能構成「反覆」實行的事實認定基礎。 以前揭案例中謝男有多次家暴紀錄,妻子5月中聲請暫時保護令,6月25日核發,謝男7月6日返回住家收拾東西摔破存錢筒,妻子趕忙報警[footnoteRef:3],謝男被認為違反保護令,遭警方移送檢方偵辦。檢察官複訊後,6日晚間將謝男飭回。據了解,檢方當時審酌謝男是第1次違反保護令,行為屬破壞物品,未「實質」暴力侵犯,而予以飭回[footnoteRef:4]等情節。以上述報載而論,檢方審酌謝男是否有「反覆」實行,並非以被告過去有多次對妻子施以暴力或威脅來認定是否有「反覆實施前開犯罪之虞」,而係以被告違反保護令認定,顯然與上開檢察機關辦理家庭暴力案件注意事項第8點之1規定認定「不僅包括違反保護令的行為,也包括被告的歷次家庭暴力行為」有間。此也可突顯出檢察官在認定家暴案件時,似易與刑訴法之羈押混淆,然家庭暴力具有關係持續性與報復性,故其判斷上應有別於一般刑事案件之風險評估。故建議家暴案件之羈押允宜研議修法,如違反保護令經高風險評估者,得聲請羈押,無須重複違法。 [3: 周刊王CTWANT網編組,土城家暴男「交保隔天」殺妻、小姨子 媒體人對比1情況:什麼司法?,Yahoo新聞網,2025年7月7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5%9C%9F%E5%9F%8E%E5%AE%B6%E6%9A%B4%E7%94%B7-%E4%BA%A4%E4%BF%9D%E9%9A%94%E5%A4%A9-%E6%AE%BA%E5%A6%BB-%E5%B0%8F%E5%A7%A8%E5%AD%90-%E5%AA%92%E9%AB%94%E4%BA%BA%E5%B0%8D%E6%AF%941%E6%83%85%E6%B3%81-094359990.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0日。] [4: 趙敏雅,土城家暴男砍殺妻、小姨子 新北地院裁定羈押禁見,中央通訊社,2025年7月8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507080425.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0日。] (二)司法單位應重視跨域整合、資訊共享,並以此作為是否羈押之判斷依據 1、 利用量表篩選出高危機案件:臺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 家暴案件加害人常具高風險再犯傾向,如曾有多次家暴紀錄、酗酒、精神疾病、武器使用等,應建置一套整合式風險評估平臺供檢方裁量時參考。因此,我國自2009年開始推動「臺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aiwa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Danger Assessment,簡稱 TIPVDA),以及家庭暴力安全防護網方案。這套制度是參考英國的卡地夫市(Cardiff)2003年實施計畫[footnoteRef:5],透過危險評估,找出高危機個案,並啟動機構的聯繫追蹤會議,建立安全防護網計畫,執行相關作為[footnoteRef:6]。 2020年為進一步提升親密關係暴力案件危險評估工具之評估效益,衛福部委託暨南大學教授發展「TIPVDA修正版」(簡稱TIPVDA2.0),並依據實務需求分為TIPVDA2.0(通報版)及TIPVDA2.0。簡易TIPVDA2.0(通報版)(8題)是被害人前往醫院治療、驗傷或前往警察局、派出所報案、聲請保護令時,由第一線人員(醫院社工、醫事人員、警察、相關專業人員)受理案件時填表;待被害人被通報後進入服務系統時,再由個管社工人員、家庭暴力防治官等相關評估人員等填較複雜之TIPVDA2.0(18題),做更深入的危險評估表,透過量表篩選出高危機案件,再由縣市政府列入每月邀集各相關網絡單位召開高危機個案網絡會議,逐案列管討論,針對被害人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多樣面貌評估,預防再次受暴[footnoteRef:7]。 [5: 洪敏隆,【深度報導】保護令非無用!土城命案揭台灣家暴防護網四大破口,太報,2025年7月21日,網址:https://www.taisounds.com/news/content/96/202278,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1日。] [6: 卡地夫市實施成效:42%受害者沒有再經歷家暴事件,重複受暴比例也由32%降至10%,發掘高風險家庭比例也從5%增加至50%,願意提出家暴刑事告訴者由5%增加至60%,且被害人對自我安全意識也有顯著提升。參見同前註。] [7: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家庭暴力研究中心,學術資源- TIPVDA2.0,2023年4月28日更新,網址:https://www.dvcar.ncnu.edu.tw/?page_id=2817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31日。] 2、 建議司法單位應重視跨域整合、資訊共享 在美國處理家暴案件,法官不僅有辦案的參考手冊,還有量刑化指標,亦即法官辦案都有依據,而非僅是隨自己的心證。反觀我國,目前縱有上開TIPVDA可分類出家暴案件中之高危機被害人,然由於危險評估與列管會議是由衛福部發起、地方政府執行,非由司法單位主責,故檢察官、觀護人或法官參與的相對有限;此種體系的切割,將造成被害人無法得到有效的幫助,考量「溝通」是整合各工作單位最有效率的方式,跨域整合才能真正發揮個別專業效能,彼此跨域合作、資訊共享,才能真正達到保護人民生命安全之目標[footnoteRef:8],爰司法單位有必要透過與相關機關之合作與資訊分享,以作為是否羈押之判斷依據。 [8: 張錦麗,〈婚姻暴力高危機被害人的司法安全維護機制與政策〉,《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 17 期,頁262、269、270。] (三)違反保護令者,建議修法明定司法單位應依據相關高風險評估決定是否羈押,無須重複違法 家暴案件與一般刑事案件不同,有其特殊之急迫性與反覆性特徵,此也是為何家暴案件不直接依照刑訴法羈押,而係另定家暴法第30條之1規定。因此,為實現該規定需考量加害人過去行為模式判定其是否有反覆可能之意旨;及重視跨域整合、資訊共享,建議司法單位認定違反保護令之加害人是否應予預防性羈押,無須重複違法,且司法單位「應」將我國目前整合式家暴案件加害人具高風險再犯傾向之「臺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列為參考之依據,以避免家暴法不足以涵蓋高風險個案之控制需求。爰建議修正家暴法第30條之1規定,法官訊問應依相關單位評估報告認定,被告過去行為是否足認有反覆實行家暴行為之虞,如經評估為高危險者,無須重複違法,即得羈押之。 撰稿人:尤月亭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594/File_19858203.docx
R02849
醫美爭議之相關法制問題淺析
醫師法;醫療法;消費者保護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
田華仁
2025-08-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49 議題研析 一、題目:醫美爭議之相關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醫師法、醫療法、消費者保護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導[footnoteRef:1],臺北市衛生局統計,近10年累計受理582件美容醫學醫療爭議案,去(113)年更高達90件,創下歷年新高,今(114)年截至6月底也已超過49件,其中包含4起死亡案例,顯示美容醫學爭議有逐年升高之趨勢。報導進一步指出,目前臺灣尚未設立「美容醫學」專科制度,原則上具西醫師資格者即可執行醫美療程,雖削骨、隆乳等特定高風險手術項目需向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記核准,但其他普及率更高之光電治療、針劑注射等非手術療程,目前仍缺統一查詢平臺,導致多數民眾難以查證醫師背景與潛在風險資訊。引發醫美爭議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洪子凱,去年90件 北市醫美爭議逐年升高,聯合報,114年7月2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888988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8月5日。] 四、問題爭點 隨著國人對外貌儀態的重視與醫療科技的進步,接受醫美服務已成常態,然與日俱增的醫療爭議,甚至造成消費者死亡的憾事,凸顯現行醫美相關法制仍有不足。醫美行為本質上仍屬醫療行為,具備專業性與潛在風險,考量其攸關人民生命、身體或健康等重要法益之保障,宜適時周延法制規範及健全相關制度,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修正《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明文規定針劑與光電治療執行資格,以強化醫療安全 臺灣美容醫學市場蓬勃發展,然相關醫療爭議案件亦逐年攀升,其中醫師資格之認定與管理機制不明確,是導致亂象之核心問題之一。依據我國現行《醫師法》規定,凡領有醫師證書並依法申請執業登記者,即可執行醫療行為;加上目前尚未設立「美容醫學」專科,導致各科醫師皆可投入美容醫學領域,市場上醫師技術參差不齊,民眾難以單從醫師執照判斷其專業能力與訓練背景[footnoteRef:2]。 [2: 范琇茹、黃能堂,〈台灣醫師培育內涵與美容醫學執業醫師訓用落差之探究〉,《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第6卷,第4期,2020年6月,頁30。] 為應對高風險醫療行為,主管機關雖已依醫療法第62條第2項授權訂定《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針對削骨、隆乳、大量抽脂等「特定美容醫學手術」設下操作醫師之資格限制。例如特管辦法第26條規定執行臉部削骨之醫師須為整形外科、耳鼻喉科、口腔顎面外科等專科醫師。然而,特管辦法之規範範圍並未涵蓋市場上最普及且糾紛頻傳之「美容醫學針劑注射」與「美容醫學光電治療」等非手術療程[footnoteRef:3],易言之,絕大多數之美容醫學項目仍適用《醫師法》之寬鬆規定,並未有統一之資格認證或管理機制。 [3: 劉宏恩、吳采玟,〈美容醫學醫療行為是否具消費行為性質的法社會實證研究:兼論醫療法第82條新法與消費者保護法適用之關係〉,《月旦醫事法報告》,第32期,2019年6月,頁15。] 綜上,為能有效針對美容醫學市場進行規範,提升醫療品質與保障民眾安全,爰建議主管機關修正特管辦法,擴大其管制範圍,將目前爭議最多之「美容醫學針劑注射」(如肉毒桿菌、玻尿酸)與「美容醫學光電治療」(如雷射、電波)納入管理,設定相應之操作醫師資格限制。 (二)釐清醫美法律性質,將非治療性醫美納入消費者保護法規範,以落實消費者權益保障 美容醫學於現行法制下之定位曖昧不明,係導致消費爭議頻仍與求償困難的主要因素。依我國衛生主管機關及多數法院實務見解,多概括認定美容醫學為「醫療行為」,並優先適用《醫療法》之相關規定。導致醫美醫療疏失責任之判定僅能適用《醫療法》第82條之規定,並據以排除《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無過失責任之適用[footnoteRef:4]。然而,將所有美容醫學相關醫療行為一體納入《醫療法》責任體系,不僅與社會實務脫節,亦忽略了非治療性美容醫學所具有之特殊屬性,形成消費者保護上之制度漏洞。 [4: 同前註,頁3。] 論者主張,應將美容醫學區分為「治療性」與「非治療性」兩種態樣。前者如唇顎裂修補、燒燙傷後重建等,具備醫療上之必要性;後者則如隆鼻、抽脂、注射肉毒桿菌等,其目的並非治療疾病,而是滿足健康民眾對於主觀美感之追求,本質上不具必要性與急迫性。該研究亦指出,無論是消費者或醫美從業人員,在諮詢、議價及推銷等過程中,都已將非治療性美容醫學視為一種消費行為,而非傳統的醫病關係。該類醫療行為之高度商業化、營利導向,以及藉由廣告行銷刺激需求之特性,皆與一般消費服務無異,與傳統以公益為核心之醫療服務有著本質上之重大差異[footnoteRef:5]。 [5: 同前註,頁11。] 現行《醫療法》第82條之所以限縮醫事人員之責任,究其立法理由[footnoteRef:6]略以:「醫療行為乃醫事人員出於救死扶傷之初衷,目的為降低病人生命與身體的風險,並對社會具有公共利益。近年醫療爭議事件動輒以刑事方式提起爭訟,不僅無助於民眾釐清真相獲得損害之填補,反而導致醫師採取防禦性醫療措施,甚至導致醫學生不願投入高風險科別。」據上,為避免損及病患權益,故將其責任限定於特定條件下之過失責任。然該立法目的在非治療性美容醫學之情境下顯不適用,蓋非治療性美容醫學之對象為健康之民眾,醫療之介入反而「創造」了原本不存在之健康風險。在此情境下,立法政策所應關注者並非醫師採取消極之防禦性醫療,反而是醫師為追求營利目的而過度積極從事醫療行為,使消費者承擔不必要之風險[footnoteRef:7]。故將旨在保護治療性醫療行為之《醫療法》第82條限縮責任規定,一體適用於非治療性美容醫學,顯然有違其立法初衷。 [6: 參照107年1月24日修正醫療法第82條立法理由。] [7: 劉宏恩、吳采玟,同註3,頁13。] 經查現行《醫療法》與《消費者保護法》相關條文,並未針對「非治療性美容醫學」做出區分性的規範,為促進醫美產業健全發展並落實消費者權益保障,建議修法研議將非治療性美容醫學明確納入消保法之適用範疇。如此,消費者方可依消保法第7條,要求企業經營者確保服務符合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依第22條,要求業者履行廣告內容;並在業者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之情形時,得依第51條請求懲罰性賠償金。透過導入消保法機制,不僅能提供消費者更完善之權益保障,亦可藉由加重企業經營者之法律責任,有效遏止不實廣告與過度商業化之市場亂象。 撰稿人:田華仁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592/File_19858201.docx
R02848
兒童戶外遊戲環境熱傷害風險相關問題研析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
蔡琮浩
2025-08-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4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兒童戶外遊戲環境熱傷害風險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根據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統計,今(114)年5月因氣候高溫導致兒童及少年熱傷害就診人次達29人[footnoteRef:1]。刻正值暑假期間,民間團體發表「氣候變遷對兒童夏季戶外活動影響分析」研究報告示警,112年雙北等8縣市5至9月熱傷害風險時數共約780小時,相當於52天兒童無法到戶外遊戲,呼籲正視氣候高溫導致兒童戶外活動環境熱傷害增加的風險[footnoteRef:2]。 [1: 李柏澔、邱瓊玉,台灣兒童 逾半夏天面臨熱傷害 5月因高溫就診兒少29人 是前年同期2倍以上 綠色和平呼籲加速能源轉型,聯合報,114年7月16日,第A6版。] [2: 黃宜靜,綠色和平調查/高溫熱傷害 偷走兒童52天暑期戶外玩樂時間,自由時報,114年7月16日,第A08版。] (二)調查發現,過去40年臺灣8個主要縣市每年熱傷害風險時數增加213小時,其中臺南市最高達922小時,高雄市和臺北市也都超過800小時。今年5月全臺熱傷害就醫人數則超過624人次,是前(112)年同期的2倍以上[footnoteRef:3]。去(113)年夏季6至8月熱傷害就診人次達2,667人,較前年同期(1,846人)增加的熱傷害人數比例超過44%[footnoteRef:4],更顯示氣候高溫的熱傷害風險問題。 [3: 李柏澔、邱瓊玉,同註1。] [4: 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中暑與熱傷害,114年5月20日,網址:https://www.syh.mohw.gov.tw /?aid=503&pid=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2日。] 四、問題爭點 兒童因適應溫度變化的速度及應對環境熱壓力上升的能力較差,屬於受熱傷害風險影響的脆弱族群,熱傷害風險環境恐影響兒童遊戲權益,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五、探討研析 (一)地球暖化造成熱傷害風險環境,恐影響兒童遊戲權益 由於地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現象,造成世界各地頻頻出現熱浪與夏季高溫,伴隨產生熱傷害問題。所謂熱傷害,指的是人處於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中或是劇烈的運動後,自外界接受的熱量或是自身產生的熱量無法適當地排除,造成人體的熱調節中樞失去作用,引起一連串的病態生理學變化,當熱壓力超過人體所能忍受的程度,就會產生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暈厥、熱水腫、熱衰竭與中暑等急性疾病[footnoteRef:5],最嚴重的熱中暑若處理不當,致死率可達30%[footnoteRef:6]。兒童如果長時間曝曬在陽光直射下的戶外環境遊玩,沒有適時補充水分與遮蔭,可能讓身體不斷吸收熱能而導致熱傷害的發生,且其因為應對環境熱壓力上升的能力較差,在熱傷害風險環境中,更不適合長時間在戶外遊玩。 [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熱傷害的診斷與處置,112年9月23日,網址:https://www.hpa.gov.tw/ Pages/ Detail.aspx?nodeid=440&pid=1074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2日。] [6: 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高溫?熱傷害?你需要知道的事!臺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7年1月,頁9。] 專家也指出,兒童是受高溫極端事件影響的脆弱族群之一。兒童處於快速生長階段,每公斤體重產生的熱量通常比成年人多,其生理系統包括汗腺、心肺功能及免疫系統等都在發育中,功能還不完全;另外嬰幼童適應溫度變化的速度也比成年人慢,代謝率高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所以特別容易受到熱傷害[footnoteRef:7]。衛福部指出,為避免熱傷害應「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footnoteRef:8],而此舉勢必犧牲兒童於戶外遊戲之時間,進而影響兒童之遊戲權益。 [7: 龍世俊,幫助兒童避免熱傷害,113年12月9日,網址:https://www.hpa.gov.tw/EngPages/ Detail.aspx?nodeid=577&pid=1838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8: 衛生福利部,夏天高溫氣候 熟記「三要訣」遠離熱傷害,111年6月21日,網址:https:// www.mohw.gov.tw/cp-5269-70116-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下稱兒少權法)第24條第1項規定:「文化、教育、體育主管機關應鼓勵、輔導民間或自行辦理兒童及少年適當之休閒、娛樂及文化活動,提供合適之活動空間,並保障兒童及少年有平等參與活動之權利。」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規定:「締約國承認兒童享有休息及休閒之權利;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與娛樂活動之權利,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與藝術活動之權利。(第1項)締約國應尊重並促進兒童充分參加文化與藝術生活之權利,並應鼓勵提供適當之文化、藝術、娛樂以及休閒活動之平等機會。(第2項)」因此,面對極端氣候對兒童學習及遊戲之環境的影響,主管機關對於兒童及少年之休閒、娛樂及文化活動,應提供合適之活動空間及環境,並應保障兒童之遊戲權益。 (二)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及勞動部應適時依熱指數警戒評估等級標準發布警報 為因應熱傷害風險,目前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下稱氣象署)訂有熱傷害熱指數預警分級做為參考。當熱指數小時值大於或等於32、34、36及38度時,以黄、橘、紅、紫分別代表「注意、警戒、危險、高危險」等熱預警等級。勞動部則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19條第2項規定[footnoteRef:9]訂定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並於第3條明定綜合溫度熱指數之計算方式[footnoteRef:10]。研究也發現,當綜合溫度熱指數大於34度時,中暑相關的熱傷害案例便急遽增加[footnoteRef:11]。 [9: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19條規定:「在高溫場所工作之勞工,雇主不得使其每日工作時間超過6小時;異常氣壓作業、高架作業、精密作業、重體力勞動或其他對於勞工具有特殊危害之作業,亦應規定減少勞工工作時間,並在工作時間中予以適當之休息(第1項)。前項高溫度、異常氣壓、高架、精密、重體力勞動及對於勞工具有特殊危害等作業之減少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定之。」] [10: 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第3條規定:「綜合溫度熱指數計算方法如下:一、戶外有日曬情形者。綜合溫度熱指數=0.7×(自然濕球溫度)+0.2×(黑球溫度)+0.1×(乾球溫度)。二、戶內或戶外無日曬情形者。綜合溫度熱指數=0.7×(自然濕球溫度) +0.3×(黑球溫度)。時量平均綜合溫度熱指數計算方法如下:第一次綜合溫度熱指數×第一次工作時間+第二次綜合溫度熱指數×第二次工作時間+……+第n次綜合溫度熱指數×第n次工作時間。/第一次工作時間+第二次工作時間+……+第n次工作時間依前二項各測得之溫度及綜合溫度熱指數均以攝氏溫度表示之(第1項)。……」] [11: 衛生福利部,熱傷害就醫人數為去年同期1.6倍 務農防暑4大招,插秧除草避日頭,112年7月20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75282-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另對於經常性於戶外作業,如營造作業、馬路修護、電線桿維修或從事農事等勞動者,勞動部則訂定「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footnoteRef:12],明定雇主應參考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發布之溫度及相對濕度資訊,找出對應作業現場之熱指數值評估熱危害風險等級,並依其風險等級採取對應措施。 [12: 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第5點規定:「雇主應參考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發布之溫度及相對濕度資訊,依附表一找出作業現場對應之熱指數值,對照附表二評估熱危害風險等級,並依其風險等級採取對應措施,相關資訊可運用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置之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查詢(第1項)。前項所定溫度及相對濕度資訊,以作業所在地或緊鄰地區之氣象觀測站測值為準。但作業現場已設置量測裝置,並保留相關量測紀錄者,得以實際量測數值資訊進行評估(第2項)。作業期間因環境因子變動,致依第一項規定評估之熱危害風險等級提升者,雇主應即依提升後之風險等級採取對應措施(第3項)。」] 為了量化人們感受的真正熱度以及評估中暑的機率,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依據溫度與濕度數值訂定酷熱指數 (Heat Index)作為判斷熱傷害的依據。英國則將各地區劃分出最高與最低溫作為界線,再根據當地超過界線溫度多少比例以及多少天數,做出分級評估發布1至4級的熱浪警報,讓民眾與社區健康照護系統能有所準備[footnoteRef:13]。日本則納入氣溫、濕度和輻射熱等指標綜合發布1至5級的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並於2024年修正氣候變遷適應法(気候変動適応法)開始發布中暑特別警告警報(熱中症特別警戒アラート)[footnoteRef:14],透過適時發布警報提醒民眾注意熱傷害風險。參考前開外國立法例作法,我國亦應建立熱傷害指數警報發布機制,以期及時提供一般民眾或兒童採取防範措施,避免熱傷害事故發生。 [1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溫不代表感覺熱!?讓舒適度指數告訴你答案!110年6月10日,網址:https://www.hpa.gov.tw/EngPages/Detail.aspx?nodeid=577&pid=1074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14: 日本環境省,暑さ指数(WBGT)の詳しい説明,網址:https://www.wbgt.env.go.jp/doc_ob servation.php,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三)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原則之相關規定宜納入熱傷害風險評估並提升至母法授權訂定之子法 兒童是受高溫極端事件影響的脆弱族群,在戶外兒童遊戲設施遊玩時,可能因未適時提醒多加注意或無相關散熱遮蔭設施而致熱傷害風險。依兒少權法第28條第1項第3款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定期召開兒童及少年事故傷害防制協調會議,以協調、研究、審議、諮詢、督導、考核及辦理下列事項:……三、兒童及少年遊戲與遊樂設施、玩具、用品、交通載具等標準、檢查及管理。」 中央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針對兒童及少年遊戲與遊樂設施辦理標準訂定、檢查及管理。另依衛福部訂定之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下稱安全管理規範)第4點規定:「各場域附設兒童遊戲場設施之主管機關,為各該場域之主管機關。兒童遊戲場設施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各兒童遊戲場設施之主管機關;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爰對於兒童遊戲場設施之標準訂定、檢查及管理,兒少權法已明確規定相關之主管機關。 參酌安全管理規範第6點至第11點規定[footnoteRef:15],已將兒童遊戲場設施之材料、設計、製造、安裝、檢查及維護標準、開放設施使用前之陳報文件、設置管理人員及教育訓練、管理人員職責、管理單位應辦理事項、事故傷害防治及處遇等原則予以明確規定,惟對於高溫造成之熱傷害風險,尚未見防範熱傷害風險環境之相關設施標準,其自主檢查表亦尚未針對可能之熱傷害風險進行設施開放之評估。爰此,民間團體表示,戶外遊戲場高溫讓親子卻步,將使兒童遊戲權無法落實,呼籲衛福部及地方政府的遊戲場主管機關應擬訂兒童遊戲場降溫散熱的具體計畫,訂定遮蔭比率[footnoteRef:16]。 [15: 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第6點規定:「兒童遊戲場設施之材料、設計、製造、安裝、檢查及維護,應符合相關法規、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區域性(EN)標準或美國(ASTM)標準。」;第7點規定:「兒童遊戲場設施管理單位,在該設施開放使用前,應檢具下列表件陳報該管兒童遊戲場設施主管機關備查;變更或增設時亦同:(一)兒童遊戲場設施基本資料(如附表一),包含設置位置、範圍、遊戲設施種類、數量及照片、設置平面圖、使用者年齡、管理人等資料)。(二)廠商出具符合前點規定之合格保證書,保證書內容應符合消費者保護法第25條規定。(三)投保含附設兒童遊戲場設施之公共意外責任險證明文件(政府部門附設兒童遊戲場設施無收費者得免附)。(四)兒童遊戲場設施自主檢查表(如附表二)。(五)由取得我國簽署國際實驗室認證聯盟(ILAC)相互承認協議(MRA)認證機構核發CNS17020或ISO/IEC17020認證證書之檢驗機構,進行備查前檢驗,並開立具有認證標誌之合格檢驗報告(第1項)。第1項第3款之公共意外責任險,應符合中央法規或直轄市、縣(市)政府強制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自治條例之最低投保金額(第2項)。」第8點規定:「兒童遊戲場設施應設置管理人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並應辦理該員教育訓練課程,提升安全知能(第1項)。前項管理人員應接受講習或訓練,其課程及時數,由本規範之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第9點規定:「兒童遊戲場設施管理人員之職責如下:(一)應於開放使用期間,每日進行遊戲場設施目測檢查工作,發現顯有不安全情事,應立即公告停止使用並進行維修保養工作。(二)應每月定期依兒童遊戲場設施自主檢查表(如附表二)進行遊戲場設施檢查工作,並填表存放管理單位,其保存期限為6年。」第10點規定:「兒童遊戲場設施管理單位應辦理事項如下:(一)遊戲場設施廠商在保固期間進行遊戲場設施檢查工作,並製作檢查報告存放管理單位,該檢查報告應至少保存6年。(二)經陳報主管機關備查後,委託專業檢驗機構進行遊戲場定期檢驗工作,並製作合格檢驗報告存放管理單位,該合格檢驗報告應至少保存6年,定期檢驗頻率如下:1.鋪面:不分室內外,每3年檢驗1次。2.遊具:室外每3年檢驗1次,室內每6年檢驗1次。(三)投保附設兒童遊戲場設施之公共意外責任險;保險期間屆滿時,應予續保,並報送主管機關。」第11點規定:「兒童遊戲場設施管理單位之事故傷害防制及處遇規定如下:(一)應設告示牌並標示發生事故傷害緊急聯絡機制。(二)室內環境應備置急救用品。(三)實施事故傷害防制教育及相關訓練,增進員工安全急救技能。」] [16: 李柏澔、邱瓊玉,同註1。] 綜上,基於兒童遊戲場設施之相關標準及管理對兒童遊戲權益與兒童傷害預防及安全之保障影響重大,爰建議其設施標準訂定、檢查及安全管理等原則之相關規定宜提升至母法授權訂定之子法,以強化兒童遊戲場設施之標準訂定、檢查及安全管理。另對於近年因氣候變遷所造成之熱傷害風險環境,亦宜配合氣象署公布之熱指數評估熱危害風險等級,訂定相關降溫散熱、遮蔭比例等標準及因應氣溫高低開放設施使用之相關管理規範,透過相關管理規範的落實以保障兒童遊戲權益。 撰稿人:蔡琮浩 6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571/File_19858089.docx
R02847
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相關問題之研析
教師法;學校衛生法;學生輔導法
蔡月秋
2025-08-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47 議題研析 一、題目: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相關問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教師法、學校衛生法、學生輔導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臺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年增約3千人,有立法委員與民團共同推動「生活導師制度」盼藉由心理師等扮演橋梁,從陪伴出發,提供青少年個人化支持。根據資料顯示我國8至15歲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僅約2.8%,明顯低於實際需求;6歲以下有發展遲緩或疑似障礙的兒童,通報率也只有4.3%,低於國際平均值。神經多樣性的青少年不該是制度的例外,而是政策設計時就應被納入的對象,在教育、醫療與家庭間建立能夠真正支撐青少年角色,讓青少年在自己的節奏中被理解、陪伴 。 四、問題爭點 臺灣神經多樣性青少年每年顯著增長,然因社會對於青少年身心與精神醫療仍存有偏見,導致就醫率與通報率皆偏低。如何透過跨領域協作,引入生活導師制度,強化學校推動心理健康預防機制及多元適性學習環境,容有檢討之必要。 五、探討研析 (一)神經多樣性之正名與去標籤 據醫界表示,神經多樣性不是醫學用詞的疾病,而是一個概念,用以描述心智功能具有差異性的人,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或其他神經學或發展性條件,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狀況。歐美、日本先進國家都將好發於青少年的情緒障礙症狀改稱「神經多樣性」,正名後學童、青少年可免於被貼上標籤,也讓家長更能夠積極陪同孩童接治療。「神經多樣性」之正名與教育普及工作,減少污名化現象,提升就醫與支持意願,才能落實保障神經多樣性青少年之權益 ,也可避免其受到同儕排擠甚至岐視的發生。 (二)研議建構教育個別化與多元適性學習環境 神經多樣性之概念指涉人類大腦功能的非病理性差異,其影響範疇包括運動控制、社交互動、學習歷程、注意力分配以及其他心理與認知功能。神經多樣性的核心精神,在於挑戰傳統以「正常/異常」二元對立來界定神經功能的觀點,轉而強調人類大腦發展的多元性、合法性與價值 。除家庭支持及早期醫療外,在支持神經多樣性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往往位居第一線,扮演關鍵的識別者、支持者與溝通者。美國Telos教育機構亦提出生活導師的制度理念,指出該角色並非教師或臨床人員的替代,而是一種具備長期陪伴與信任建立功能的中介支持者。生活導師的核心職能包括協助青少年發展時間管理、學業與職涯準備、情緒自我調節等實用技能,其價值在於協助青少年於人生過渡期中建構穩定的適應策略與自我認同。生活導師制度的提出,正是針對現行教育、醫療與家庭支持體系之間的照護斷層而設計,其目的在於填補制度尚未涵蓋但卻極其關鍵的「陪伴空窗」。生活導師不僅僅是輔導人員或教練,更是能於孩子與社會之間搭起橋梁的實踐者,為其創造一種節奏穩定且具可預測性的互動環境,使他們在差異中也能自信而有尊嚴地前行 。 為強化學校多元與包容學習環境,教育應以理解為出發點,而非統一標準的灌輸模式,此觀點也凸顯了以差異為基礎的教學設計之必要性,亦反映教育體系必須走向個別化與多元適性學習環境。針對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等學生之學習環境友善化的建立,學校教師在輔導或管教學生時,應尊重個別學生之身心狀況差異或特殊性,以提供其友善適宜的學習環境,爰建議教師法第32條第1項第4款修正為:「教師除應遵守法令履行聘約外,並負有下列義務:……四、輔導或管教學生, 應尊重其個別差異與心理健康需求, 引導其適性發展,並培養其健全人。」並於學生輔導法等相關法律條文中,明定生活導師之相關規定,以利生活導師制度法制化 。 (三)明定學生健康檢查應納入心理健康評估與追蹤 當前社會對於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反應強烈或展現出非典型社交方式的青少年,往往傾向於排斥而非理解或接納。唯有從本質上重新定義「差異」的價值,才能為這些族群創造真正具包容性與選擇權的支持環境。儘管學校教師多數具備初步的神經多樣性意識,但在實務操作層面普遍面臨資源不足與轉介機制缺乏的困境。因此,有必要研議建立一個可訓練、可持續、全面的支持系統,並強調生活導師將成為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樞紐角色 。 我國目前尚未將心理健康評估與追蹤納入學生健康檢查範圍,為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有效預防青少年精神衛生衍生之負面問題,爰建議學校衛生法第6條第2項修正為:「學校應有健康中心之設施,作為健康檢查與管理、緊急傷病處理、 心理與 衛生諮詢及支援健康教學之場所。」;建議第8條第1項修正為:「學校應建立學生健康管理制度,定期辦理學生健康檢查及 心理健康評估 ;必要時,得辦理學生及教職員工臨時健康檢查或特定疾病檢查。」及建議第10條修正為:「學校應依學生健康檢查 及心理健康評估結果 ,施予健康 與心理 指導,並辦理體格缺點 與心理健康問題 之矯治或轉介治療。」將心理健康予以明文化,明確納入健康管理制度,加強具身心疾病學生之日常生活引導與心理陪伴,並將心理健康評估及治療,納入學校健康中心的功能與範疇。 撰稿人:蔡月秋 � 賴玟茹,助神經多樣性青少年獨立 立委推生活導師制,大紀元時報,114年6月21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nplnews.ly.gov.tw/pdf/print?ids=202506211040036&type=detail&statisticMenu=,最後瀏覽"��https://nplnews.ly.gov.tw/pdf/print?ids=202506211040036&type=detail&statisticMenu=,最後瀏覽� 日期:114年6月26日。 � 劉美恩,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制度」推動 接住不一樣的青少年,經濟日報,114年6月2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800/8820377,最後瀏覽"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800/882037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2日。 �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英國發布神經多樣性學生研究報告有助高教心理健康政策>,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114年1月,網址: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mp=teric_b&xItem=2068074&ctNode=64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日。 � 吳瀛洲,2025臺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國際研討會,中華新聞雲,114年6月22日,網址: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124006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3日。 � 同前註。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569/File_19858087.doc
R02846
末期病人安寧療護相關問題之研析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管理辦法
李郁強
2025-08-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4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末期病人安寧療護相關問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我國今(114)年[footnoteRef:1]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139年將有30.9萬人死亡。面對末期病人症狀緩解醫療,89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初期以照顧癌症末期病患為主;92年新增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疾病為給付對象;98年9月1日起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現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衛福部健保署)將8大非癌疾病之安寧緩和醫療(以下簡稱安寧療護[footnoteRef:2])納入健保給付[footnoteRef:3];111年6月1日起,更在癌症與8大非癌疾病之外,增列4類對象安寧療護為健保給付對象[footnoteRef:4]。 [1: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2: 安寧療護是指針對治癒性治療無反應之末期病人提供積極性及全人的照顧,以維護病人最佳的生命品質及改善家屬生活品質,例如透過醫療疼痛控制、減緩身體不適,兼顧病人及家屬心身靈等慰藉。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居家安寧照護 在宅圓善終, 112年9月26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6560-76095-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7日。] [3: 衛生福利部,今(98)年9月1日起,新增八類非癌症重症末期病患也能接受安寧療護服務,並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3162-27145-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7日。] [4: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擴大安寧療護收案對象 落實生命善終,網址:https://www.nhi.gov.tw/ch/cp-1795-c5ca0-3255-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7日。] (二)依據100年統計,癌症末期患者接受安寧療護比例達4成,其他非癌症末期病患使用安寧療護比例僅有0.4%[footnoteRef:5]。8大非癌症病患死亡前 1 年接受安寧療護之比率雖然歷年有成長(102年4.3%、104年9%、106年14.2%、108年18.7%[footnoteRef:6]),然依據衛福部112年最新統計,癌症末期病人接受安寧療護比例達7成以上,非癌症病人於過世前1年,接受安寧療護比例僅23%[footnoteRef:7]。我國每年約21萬人死亡,其中半數是慢性病患者,使用安寧療護的比例明顯較低,顯示雖然98年就將8大非癌疾病納入健保安寧療護補助,但推動至今,成效仍然有限。 [5: 吳佩蓉、沈雁婷,熱線追蹤之一 檢視八大非癌 發展安寧困境,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網址:https://www.hospice.org.tw/content/122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7日。] [6: 芮家楨,34、健保安寧療護服務對象逐漸擴大,惟普及率仍待提升,且安寧資源配置存有落差及部分縣市安寧病床占床率低於5成,宜檢討並妥謀因應,110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整體評估報告,立法院預算中心,111年9月1日,頁2,網址: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673&pid=22134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7日。] [7: 林琮恩,上路16年…非癌安寧療護僅占23%缺醫療指引是最大難題,聯合報,114年6月2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83421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7日。] 四、問題爭點 非癌末期患者之病程進展、存活率預估等,和癌末患者迥然有別,後者經由腫瘤科醫師依據癌症分期和症狀表現、病程、治療進展,判定是否為已難治癒的末期患者,一般有其根據。惟非癌末期患者不僅病程變化呈現多樣性,難以預估,且末期可能長達半年至1年,其間病況起伏不定,增加醫師臨床判定變數,醫師間認定常呈現分歧[footnoteRef:8]。因而非癌末之病患及家屬何時尋求安寧療護資源?安寧團隊應何時、以何方式介入?遂成非癌末期病患適用安寧療護之困難。爰有必要檢討或訂定相關規範。 [8: 吳佩蓉、沈雁婷,同註5。]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中央主管機關研議訂定各科或跨科之末期病人指引 前已述及我國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慢性病與多重共病成為常態,安寧與長照體系尚未承接大量末期病人,醫療現場持續以處理急症的方式去應對慢性病與末期照顧的漫長與反覆,急診成了生命尾聲的集中地,承擔了原本不屬於急診的照顧責任。一旦什麼病患都送往急診,遲早會把本該「救命」的系統壓垮[footnoteRef:9]。 [9: 陳玉梅,急診中如何「安寧」:老化台灣須提早開始的對話,114年7月2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palliative-and-hospice-care-gap-in-emergency-room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臺灣急診醫學會於113年7月訂定《急診安寧醫療指引》[footnoteRef:10],該指引指出,啟動安寧療護第一步,是對末期病人的判定。一般對於生命末期的認定,仍侷限於以時間長短來評量,以癌症末期為例,有醫師指出,國內一般認定3個月,美國的末期定義則是在自然狀況下,仍可存活半年,而英國末期標準的認定甚至可長達1年。另有醫師認為,對於「末期」判定有兩個概念,一是指疾病末期,另一則是指生命末期。目前醫界多著眼於疾病末期,因此,癌末可清楚認定3個月存活期,但是,非癌患者疾病進程不同,例如器官衰竭患者病程可能2至5年,失智患者更長達8至9年,臨床醫師對非癌疾病末期、甚或可存活期都難以預估何時到來[footnoteRef:11]。「末期」標準,不但醫師間有落差,不同專科間也常有不同看法。一位意識清楚、感染肺炎無法脫離呼吸器,對抗生素治療也毫無反應的乳癌患者,是否已進入末期?一位需仰賴洗腎維生的高齡者是否已到生命最後階段?一位裝著呼吸器、長期意識不清的病人,是否還不算末期?這些案例,詢問不同醫師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尤其8大非癌疾病慢性病病人,更難界定何謂「末期」[footnoteRef:12]。 [10: 管仁澤、黃建程、張閎斌,《急診安寧醫療指引》,臺灣急診醫學會,113年7月2日,網址:https://www.sem.org.tw/News/11/Details/125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11: 吳佩蓉、沈雁婷,同註5。] [12: 陳玉梅,留住最後一刻的生命品質—急診安寧顛簸前行,7大障礙待解,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palliative-and-hospice-care-gap-in-emergency-rooms-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為協助醫師判定病人是否屬於末期病人,並落實《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國人得以善終,爰建議中央主管機關邀集各科專家,或委託各相關學會訂定各科甚至跨科之末期病人指引,以明確「末期」概念之界定。 (二)建立急診與社區居家安寧醫療團隊轉銜制度,並檢討居家安寧訪視量限制與訪視費 現今許多家屬已能接受「不要侵入性治療」,有些急診醫師也可以說服家屬不要放置鼻胃管,但病人回家或機構會喘、會痛、會餓,家屬不忍一定又送回急診。醫師只能治療病人的感染,病人再送回家或機構,然後繼續下一次的急診,直到生命最後一天。有專家認為,如果急診有很好的後續轉銜制度,包括居家安寧團隊進入機構照顧長輩,才能打破末期病人不斷在急診中循環的現象[footnoteRef:13]。 [13: 同前註。] 然而,現行居家安寧團隊數目有限且健保給付不高。依據113年10月最新統計,甲類安寧居家院所145家、乙類安寧居家院所385家[footnoteRef:14]。甲類安寧居家團隊,需3種以上不同職別:護理師、醫師、社工或心理師,均須接受完整的課程及實習,其中醫護人員至少80小時。乙類安寧居家團隊則須上13小時課程、8小時見習。依據健保居家安寧訪視費規定,甲類安寧部分,訪視1名個案醫師支付1,553點,護理師支付1,650點;乙類安寧醫師、護理師訪視費分別支付1,088點、1,155點。無論甲、乙類醫護人員,每月限制只能訪視45次,每週也有訪視上限(醫師每週1次、護理師每週2次)[footnoteRef:15]。健保給付居家安寧醫療之條件嚴格,若非醫師及護理師懷抱熱忱、無私助人,否則很難持續[footnoteRef:16]。 [14: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申辦安寧居家(甲類)院所名單、申辦安寧居家(乙類)院所名單,113年10月,網址:https://www.nhi.gov.tw/ch/cp-12252-b30a8-2893-1.html、https://www.nhi.gov.tw/ch/cp-12253-7d88a-2894-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15: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安寧居家療護支付標準,113年8月,網址:https://www.nhi.gov.tw/ch/cp-5428-476b3-2891-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16: 陳玉梅,離院後的居家安寧「障礙賽」,在宅善終之路為何卡關?,報導者,113年9月,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no-place-to-die-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綜上,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建立急診與社區居家安寧醫療團隊轉銜制度,並檢討居家安寧訪視量限制與訪視費,酌予放寬居家安寧訪視,俾鼓勵更多醫療人員投入居家安寧療護,讓末期病人得以善終,且急診得以救治急症病人。 (三)授權訂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地點 居家醫療團隊提供居家醫療,伴隨逐漸理解病人之生活,得期待團隊易與病人建立長期且持續的信賴關係,病人在熟悉的環境、親近的周遭事物下,較能夠自在安心分享表達自身之價值觀,甚而預為決定將來健康照護事項[footnoteRef:17]。如居家醫療團隊於病患家中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在高齡化社會更具隱密、舒適及便利性。爰建議《病人自主權利法》第9條第5項授權事項包括「諮商地點」,俾利於《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管理辦法》中明定可於病人家中進行諮商。 [17: 黃三榮,〈論「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參與者」:「醫療服務提供者」、「醫療機構」/「諮商機構」與「諮商團隊」(下)—兼評「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實像與虛像(三)〉,《萬國法律》,第240期,110年12月,頁89。] 撰稿人:李郁強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505/File_19858005.docx
R02845
人工智慧之適齡使用與兒少保護相關法制研析
個人資料保護法
陳淑敏
2025-08-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45 議題研析 一、題目:人工智慧之適齡使用與兒少保護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個人資料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美國1名少年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下稱AI)聊天機器人互動後走上絕路,有立委表示,此案突顯AI技術對未成年人的潛在心理風險,呼籲主管機關應建立「適齡使用指引」與「安全認證機制」,並在推動AI法制時必須將兒少保護納入重點 。 四、問題爭點 AI雖有助於兒少學習與創新,但也帶來深偽影像、數位加害行為等風險。多數AI應用並非專為兒少設計,卻已有多數兒少使用,為保障兒少安全與隱私,AI之適齡使用規範容有探討之必要。 五、探討研析 (一)國際上對使用AI之年齡設限規範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於2023年9月發布《生成式AI教育與研究應用指南》(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此為全球首份教育領域生成式AI應用指南,提出政府機構規範生成式AI工具使用的關鍵步驟,包括强制保護數據隱私並建議將使用AI工具的年齡限制為13歲。因為大多數生成式AI應用程式主要是為成人使用者設計的,這些應用程式通常會給兒童帶來巨大的風險,包括接觸不適當的內容以及潛在的操縱,爰強烈建議對通用技術進行年齡限制,以保護兒童的權利和福祉。依現行ChatGPT的使用條款要求使用者必須年滿13歲,18歲以下的使用者必須獲得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的許可才能使用服務 。而我國在限齡使用方面,依教育部表示,並未禁止13歲以下學生學習與使用生成式AI,而是應在教師指導下,使用為教育目的所設計的生成式AI應用工具。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第8條 規定,在適用同意的情況下,對於直接向兒童提供資訊社會服務,如果兒童年滿16歲,則兒童的個人資料處理應屬於合法;如該兒童未滿16歲,僅限於其法定代理人授權或同意之範圍內,該等處理始為合法。而關於有效同意的年齡限制,歐盟成員國可以透過法律規定較低的年齡限制,但不能低於13歲。澳洲於2023年施行「數位安全法」(Online Safety Act),後於2024年11月29日修正新增「社群媒體最低年齡」條款,規定16歲以下青少年不得建立特定社群媒體平臺的帳號,並將執行和管理的責任交由社群媒體公司;若這些公司没有採取措施避免青少年登錄,最高可處4,950萬澳幣(約新臺幣10億元)的罰款,預計於2026年施行,是全球首先針對青少年社群媒體使用大規模禁止的國家 。法國總統亦於2025年6月10日表示,將推動歐盟立法,禁止15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 。 (二)研議建立「適齡使用指引」之必要性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與其他國際組織業於2020年10月已共同制定《AI用於兒童之政策指引》(Policy guidance on AI for children)第1版,探討AI系統以及他們對兒童的影響,以促進政府和私部門AI政策和實踐中的兒童權利保障。復於2021年11月修訂第2版,依據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CRC)之精神,作為對以兒童為中心的AI之起步 ,CRC第25號一般性意見-關於數位環境中的兒少權利(General comment No. 25 (2021)on children's rights in relation to the digital environment),希望確保每個兒少的權利,在數位環境中得到尊重、保護和實現,將兒少網路保護納入國家兒少保護政策,為兒少提供和支援建立適合其年齡和增強能力的數位內容確保數位服務提供者,能提供適合兒少能力發展的服務 。 截至今(114)年初,我國市面上已經有100多種AI聊天機器人產品,兒少使用它們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但年齡分級寬鬆且缺乏審核 ,在目前使用AI並無年齡設限及內容審核未達嚴謹的情況下,將可能對兒少心理發展造成長期負面影響,成為成長學習上的障礙。為確保兒少使用AI之安全,減少對兒少學習成長的負面影響,爰建議主管機關在訂定與AI相關之法規時,參採前開外國立法例,研議兒少適齡使用AI之規範,並增訂兒少網路風險評估、數位服務提供者須訂定防護措施等,以建立兒少使用AI之保護機制。 撰稿人:陳淑敏 � 戴德蔓,【AI引發少年自殺】 立委籲立法納兒少保護,大紀元時報,114年6月27日,第A8版。 � assistant,《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unesco,2023年11月2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eurl.cc/ae6RxQ,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reurl.cc/ae6RxQ,最後瀏覽日期:114�年6月27日。 � European Union,egulation(EU)2016/67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7 April 2016 on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persons with regard to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and on the free movement of such data, and repealing Directive 95/46/EC(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Text with EEA relevance),2016年4月5日,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qid=1753926032594&uri=CELEX%3A32016R0679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31日。 Article 8 Conditions applicable to child's consent in relation to information society services: 「Where point(a)of Article 6(1)applies, in relation to the offer of information society services directly to a child, the processing of the personal data of a child shall be lawful where the child is at least 16 years old. Where the child is below the age of 16 years, such processing shall be lawful only if and to the extent that consent is given or authorised by the holder of parental responsibility over the child. Member States may provide by law for a lower age for those purposes provided that such lower age is not below 13 years.……。」 � 媒體大事長知識網站,澳洲將禁止16歲以下用社群媒體:全面保護還是自由發展,臺灣青少年怎麼看?114年1月10日,網址:https://vocus.cc/article/6780d98cfd89780001c4a92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31日。 � 法國總統:社群媒體助長兒少暴力行為 將立法15歲以下禁用,中央通訊社,114年6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6120241.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6120241.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 張濱璿,〈人工智慧時代的未成年人保護〉,《月旦法學雜誌》,第362期,114年7月,頁90-92。 � 關於數位環境中的兒少權利的第25號一般性意見(2021年),網址:� HYPERLINK "https://crc.sfaa.gov.tw/Uploadfile/Document/35_20230517115154_3911613.pdf,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crc.sfaa.gov.tw/Uploadfile/Document/35_20230517115154_3911613.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31日。 � 施慧中,AI進入育兒場域 專家指過早接觸將影響腦發展,公視新聞網,114年6月20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5707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1日。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503/File_19858003.doc
R02844
野生動物掏巢管理相關議題研析
野生動物保育法
黃嘉文
2025-08-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44 議題研析 1、 題目:野生動物掏巢管理相關議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野生動物保育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footnoteRef:1],國內發生獵人尋找巨嘴鴉、大赤鼯鼠等野生動物築巢樹洞,並在樹幹打釘梯為記,等到繁殖季節固定巡視後,爬釘梯上樹巡查巢穴,掏取整窩幼雛(俗稱掏巢),曾有民眾在臺南山區發現10多處被打釘梯的樹,顯見掏巢歪風盛行。 [1: 賴香珊、江良誠、簡慧珍,生態漏洞...非保育類動物成盜獵掏巢新目標 獵人「精通法規」反覆規避查緝,聯合新聞網,114年6月25日,網址: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59/882704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4、 問題爭點 第一線動物保育執法人員表示,網路上飼養交流社群常見烏鴉、鼯鼠等影像出現,從數量及環境推測,幾乎是掏巢取得,網路留言也不乏詢價,買賣雙方透過私訊進行議價、交易;然而,僅依網路照片並無具體事證,無法開單舉發,況違法獵捕、買賣一般類野生動物,僅有行政罰鍰,難以遏止掏巢行為歪風[footnoteRef:2]。且查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下稱《野保法》)對於「掏巢」並無明確規定,爰擬檢視國外相關規範,以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2: 賴香珊、江良誠、簡慧珍,掏巢危機/掏巢慣犯無本生意 專挑非保育類下手,聯合新聞網,114年6月2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470/882269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五、探討研析 (1) 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規範 依《野保法》第4條規定,野生動物分為「保育類」及「一般類」,並定有不同之管理處罰規定: 1、 保育類野生動物,依第18條第1項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應予保育,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但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在此限:1、族群量逾越環境容許量者。2、基於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者。」違反者,依同法第41條及第42條規定,最高可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 2、 一般類野生動物,依第17條第1項規定:「非基於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獵捕一般類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野生動物,應在地方主管機關所劃定之區域內為之,並應先向地方主管機關、受託機關或團體申請核發許可證。」第36條第1項規定:「以營利為目的,經營野生動物之飼養、繁殖、買賣、加工、進口或出口者,應先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許可,並依法領得營業執照,方得為之。」違反者,依同法第49條規定,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 (2) 外國相關立法規範 為保護野生鳥類等動物,避免人類獵捕宰殺動物,產生大量滅絕的危害,國際上許多國家都訂有相關管理規範,簡述如下: 1、 美國在1918年[footnoteRef:3]頒布《候鳥條約法》(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百年來保護了北美超過1,000種鳥類[footnoteRef:4]。該法規定,未經許可不得追捕、獵捕、捕獲、殺害或交易受保護的1,100多種候鳥。不區分活鳥或死鳥,並對鳥類的任何部分(包括羽毛、蛋和巢)均給予全面保護[footnoteRef:5]。違反者,最高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25 萬美元以下罰金[footnoteRef:6]。 [3: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4: 再打臉川普!「鳥類保護傘法案」遭削弱 拜登政府要推翻,自由電子報,110年5月7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52382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5: Maryland.gov,The 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 of 1918,網址:https://dnr.maryland.gov/wildlife/pages/plants_wildlife/mbirdtreatyact.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6: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 of 1918 (MBTA),網址:https://www.epa.gov/enforcement/criminal-provisions-us-criminal-code-title-18-and-other-statutes#bir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2、 為要求所有成員國保護野生鳥類和恢復其棲息地,歐盟在1979年通過了《鳥類指令》(The Birds Directive),並於2009年進行了修正,禁止:(1)一切形式的野外捕獲或殺害;(2)故意造成嚴重干擾,特別是在繁殖和飼養期間;(3)破壞或搗壞鳥巢或鳥蛋,或拆除鳥巢;(4)使用網、籠子和黏膠製品等進行大規模的捕捉或殺害[footnoteRef:7]。 [7: European commission,《The Birds Directive》,網址:https://environment.ec.europa.eu/topics/nature-and-biodiversity/birds-directive_en,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3、 英國在1981年制定《野生動物與鄉村法》(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其立法目的在於保護野生動物,以野生鳥類為例,除經許可,禁止下列行為:(1)故意殺害、傷害或捕獲任何野生鳥類;(2)故意取走、損毀正在使用或建造的野生鳥類的巢穴;(3)故意取走或毀壞任何野生鳥類的蛋;(4)擁有野生鳥類(死的或活的)個體及其蛋;(5)使用陷阱、毒藥或類似物品殺死、傷害或捕獲野生鳥類[footnoteRef:8]。違反者,最高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4萬英鎊以下罰金[footnoteRef:9]。 [8: What Does the 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 1981 do? RSPB,網址:https://www.rspb.org.uk/birds-and-wildlife/wildlife-and-countryside-ac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9: Legislation.gov.uk,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 1981,網址: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1/69/section/2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4、 日本野生動物危害管理集中於鳥獸類,相關法令承續1895年頒布的《狩獵法》,1968年變更法規名稱為《鳥獸的保護及狩獵相關法律》,2002年再變更為《鳥獸的保護及狩獵適當化之相關法律》(鳥獣の保護及び狩猟の適正化に関する法律),即現今通稱之《鳥獸保護管理法》[footnoteRef:10]。除獲得環境大臣或都道府縣知事的許可,以學術研究等為目的捕捉或收集鳥類動物外,禁止捕捉鳥類動物及收集鳥蛋。違反者,最高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萬日圓以下罰金[footnoteRef:11]。 [10: 林良恭譯,日本「農林水產業鳥獸危害防制特別措施之相關法律」簡介及譯文,農業部,網址:https://www.moa.gov.tw/redirect_files.php?link=I2OACEYaCtSzXhruO3J4ZaZjANuYQGTTiB8uboeRNeFr0nD7Sglf4JswtP6QKSZjEUBPgWGPlusfNoJs6tSWGSlashbtExvIPStHTWGSlashGLu4e4LGkqgAZkQP7AzLVF9R1o0PRvIaQxfSO140nkj9xFAsiUlqELHSf9pyWGPluslOqxnWDMelraZhrvfF4UIZiX4cNxAJV2uw4l7w9IHro4Lzebf3qIO8QWGEqualWGEqualWGPlusRFYWGSlash0wK9PdunMMQRpcHLcqpfZPOLyFCozI06vWGPlus0cQSmHBz4MC3H99KI4moYbZL1GvGR3YsqsrMdO2JiAOSpba5CFPMCtDAfSSGadgkVs9yOVubZt2WGPlusTmr7SzWGSlashxzZeNweiT0LcMuL6YE7W1hNo22v3o16OKF53EWGPlusg1Hiu8lP5KycfVPsAnHKiAacWGSlashxMqevUVWGPlusHWb4vp&file_name=nHTGlA8f1KYWMesELetV7sN11wykW4c1EMWGSlashxy7D4RkqdXmCTOWGPlusdKcKU8lYeKlzV7gMnrgXidhZBdrM1WGSlashnEWGSlashWhNvOFuEHWGSlashGhoN4arlbtMpPbhRbO0nWZAlMLiPhAW0iX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11: e-gov,《鳥獣の保護及び管理並びに狩猟の適正化に関する法律》,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414AC0000000088#Mp-Ch_3-Se_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3日。] (3) 比較法之借鏡及建議 我國《野保法》對於「掏巢」並無明確之定義與規範,相關之行為多比照「獵捕」裁處,但兩者如何界定仍有模糊空間,恐影響執法實務認定,考量掏巢危害野生動物生態保育甚鉅,建議主管機關參考外國立法例,針對掏巢、取走或毀壞鳥巢及鳥蛋等行為,明確其行為定義並予以規範及訂定相關裁罰內容,以利執法人員之判斷及處罰。 又《野保法》對於違法獵捕一般類野生動物,僅定有行政裁罰,對照前開外國立法例,恐有罰責過輕之嫌,難以遏止掏巢歪風,建議主管機關研議依其行為態樣加重罰責之可行性。 撰稿人:黃嘉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499/File_19857996.docx
R02842
大型重型機車相關路權稅制問題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使用牌照稅法
彭文暉
2025-08-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4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大型重型機車相關路權稅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使用牌照稅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報載[footnoteRef:1]紅黃牌大型重型機車(下稱大型重機)比照小客車行駛、停車及課稅,卻遲遲無法上國道,雖與小客車課徵相同使用牌照稅,但未有與小客車相當之路權,相關權利與義務不對等。車友認為現行相關規範,對大型重機駕駛人顯有不合理差別待遇,應減免大型重機使用牌照稅方為公平。有地方政府表示,使用牌照稅屬地方稅,減稅對整體稅收衝擊不大,然使用牌照稅額全國統一,各縣市作法仍需一致。 [1: 洪榮志,權益受損 車友盼牌照稅減免,中國時報,114年7月8日,第B22AA9版。] (二)根據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下稱高公局)114年3月進行之「開放550cc以上大型重機行駛國道看法」民意調查結果,逾6成民眾不贊成開放,主要原因係「騎士不遵守交通規則任意超車及鑽縫隙,易發生危險,且會造成汽車駕駛員不安或失常」;贊成有條件開放者,多數支持可行駛在車流量較小路段[footnoteRef:2]。有地方行政首長認為若經實證事故率不高,可先就國道8號開放試辦,再考慮縱向國道;高公局則表示,開放大型重機行駛國道須考量整體用路人利益,將持續蒐集全臺快速公路交通量及肇事相關資料,並徵詢地方政府意見綜整評估[footnoteRef:3]。 [2: 莊璦筠,開放「重機上國道」 逾6成民眾不贊成,大紀元時報,114年7月3日,第A7版;吳亮儀,重機上國道民調 逾6成反對/高公局:日後若有共識、地方支持 再規劃合適路段試辦,自由時報,114年7月3日,第A7版。] [3: 莊璦筠,黃偉哲提國8開放大型重機 高公局啟動評估,大紀元時報,114年7月28日,第A7版。] 四、問題爭點 (一)大型重機行駛國道之路權規定迄未落實執行,主管機關除蒐集相關道路交通量、肇事資料及民調意見,或可研議設立相關審議委員會,邀請學者專家、地方政府及大型重機團體參與評估及討論。 (二)大型重機之車價、性能、使用牌照稅與小型汽車相近,行駛及處罰規定亦比照小型汽車,惟路權卻與小型汽車顯有差別,其使用牌照税之課徵似與受益負擔之「對價原則」有所未合,或可再作通盤檢討。 五、探討研析 (一)大型重機行駛國道之法規執行,建議可研議設立相關審議機制進行評估討論,以落實正當法律程序及平等原則 多數國家交通法規規定,機車騎士與汽車駕駛人行駛道路擁有同樣權利與義務。除輕型機車不得使用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外,大部分國家對於持有駕照之機車駕駛人並無路權限制,例如:日本道路運輸車輛法及道路交通法規定汽缸排氣量125cc以上機車視為汽車;法國公路法規定大型重機駕駛與汽車駕駛享有同樣權利與責任;英國交通法規亦將機車視同汽車,得承載後座乘客及行駛高速公路(輕型機車除外)[footnoteRef:4]。 [4: 蘇昭銘、蔡怡玟、楊茗婷 、陳虹汝、陳沛弦、陳玫婷,《不同族群對大型重型機車路權認知之探討》, 110 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報告,110 年 10 月 20 日,頁201。] 我國民國91年開放大型重機進口,因課徵其較同汽缸排氣量自用小客車約2倍之使用牌照稅額,交通安全法規亦負擔與汽車相同之義務,然行駛路權受諸多限制,對其所有人有雙重不公平對待情形,96年爰增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92條第2項,明定機車禁止行駛國道高速公路。汽缸排氣量550cc以上大型重機,可行駛之路權除交通部另有規定外,應比照小型汽車。 鑒於大多數國家雖未限制大型重機行駛高速公路,但我國因特殊之機車使用發展、使用特性及高速公路交通環境考量,仍無法全面開放大型重機行駛高速公路,然部分交通量較少及大型車輛組成較低之路段,配套相關有條件開放行駛路段、時段及較嚴格駕駛人資格與行駛管理規定,應具評估考量之可行性[footnoteRef:5],爰於100年修正前開條文,明定汽缸排氣量550cc以上大型重機,得依交通部公告規定之路段及時段行駛高速公路,其駕駛人應有得駕駛汽缸排氣量550cc以上大型重機駕駛執照1年以上及小型車以上駕駛執照。惟附帶決議:「公路主管機關應於本法修正通過後3個月內,完成汽缸排氣量550cc以上大型重型機車行駛高速公路……配套法規修正並公告之;相關之道路設施、交通號誌等工程應於配套法規公告後6個月完成,同時公告試辦行駛之路段與時段,並建請以國道6號、國道8號及南二高新化以南段為優先試辦路段……交通部應在安全性及風險有效控管原則下,分階段規劃可開放之路段及時段,並審酌第一階段開放之實際情形及民眾問卷調查,評估是否繼續進行第二階段之開放……。[footnoteRef:6]」 [5: 立法院法律系統/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網址: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040C80CDDD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02017114050900^00002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5日。] [6: 立法院第7屆第8會期第8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 100 卷,第 70 期,頁212。] 按現行道交條例雖明定550cc以上大型重機得依交通部公告規定之路段及時段行駛國道,惟迄今仍僅得行駛國道3號甲,且無其他國道開放之具體規劃時程及配套措施。查大型重機依法係比照小型汽車適用其行駛及處罰規定[footnoteRef:7],是關於開放大型重機行駛國道之法規執行事項,主管機關除應積極蒐集相關道路交通量、肇事資料及民調意見納入參考依據,或可研議設立大型重機國道路權審議機制,邀請學者專家、地方政府及大型重機團體參與可行性評估,並針對配套法規、道路設計、標誌(線)劃設等交通管理政策進行討論,以落實正當法律程序及平等原則,營造友善行車環境,保障民眾之合法用路權益。 [7: 道交條例第92條第6項規定:「大型重型機車,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比照小型汽車適用其行駛及處罰規定;其駕駛執照考驗及行駛規定,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二)大型重機之使用牌照稅課徵,建議依「對價原則」再作通盤檢討,以符課稅公平及比例原則 財政收支劃分法第12條第1項第3款規定,使用牌照税為直轄市及縣(市)税,即屬地方政府之税收。依使用牌照稅法第3條規定,使用公共水陸道路之交通工具,無論公用、私用或軍用,除依其他有關法律領用證照並繳納規費外,交通工具所有人或使用人應向所在地主管稽徵機關請領使用牌照,繳納使用牌照稅;依同法第5條規定,使用牌照稅按交通工具種類分別課徵,機動車輛應就其種類按汽缸總排氣量或其他動力劃分等級,並依第6條規定計徵[footnoteRef:8]。 [8: 使用牌照稅法第6條第1款規定:「各種交通工具使用牌照稅額,依下列規定課徵:一、機動車輛:分小客車、大客車、貨車、機車四類車輛,依本法機動車輛使用牌照稅分類稅額表之規定課徵之(如附表一至六)。……」] 使用牌照税因直接對於税捐主體之交通工具所有人課税,早期認係「直接消費税」。然其同時針對私人消費及營業使用於公共道路之交通工具課税,或可認係作為使用公共道路設施之報償,以填補公共道路之設置及維護所生費用,而有受益負擔之「對價原則」(量益原則)適用。此外,以汽缸總排氣量而非行駛道路之公里數作為税基計算基準,亦可作為環境保護「管制性租税」之正當合法化補充依據[footnoteRef:9]。 [9: 陳清秀,〈使用牌照稅法律體系之分析-上〉,《稅務旬刊》,第2377期,106年10月,頁18。] 按各國車輛税之衡量基礎不同,可能定性為「交易税」或「特別消費税」。使用牌照税(Kraftfahrzeugsteuer)依德國通説歸類為交易税(流通税),學説上另區分為「法律上交易税」(Rechtverkehrsteuer)與「事實上交易税」(Realverkehrsteuer)2種類型,前者係指課税連結法律上交易之事實經過,即依據所連結之契約或法律上關係,當事人取得貨物交付或其他給付之法律上請求權,如不動產取得税(契税);後者係指課稅連結技術性之流通行為,如使用牌照税即屬涉及機動交通工具之交易税,乃對於所得及財產之利用,除加值型營業税外,並課徵附加之額外租税負擔。我國實務上則以使用牌照税係因請領使用牌照而生,而牌照係為管理使用公共水陸道路之交通工具所賦予之標示,而認其性質乃就持有交通工具者所課徵之財產税[footnoteRef:10]。 [10: 陳清秀,同前註,頁18-19。] 綜上,參諸相關見解,使用牌照税除涉及交通工具所有人或使用人利用公共水陸道路之受益程度及納税能力外,並與能源消耗程度及其使用目的有所關聯。從而,其課徵應兼顧量能課税之負擔能力(持有財產)、受益負擔(利用公共水陸道路)及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多重功能目的。查大型重機之車價、性能、使用牌照稅與小型汽車相近,其行駛及處罰規定亦比照小型汽車,惟因未能全面行駛國道之法規限制,致其路權與小型汽車顯有差別。質言之,現行大型重機之使用牌照税課徵似與受益負擔之「對價原則」有所未合,主管機關允宜針對所定稅額再作通盤檢討,以符課稅公平及比例原則。 撰稿人:彭文暉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463/File_19857843.docx
R02841
上市櫃公司強制申報永續報告書相關法制之研析
證券交易法
楊翔宇
2025-08-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41   議題研析 一、題目:上市櫃公司強制申報永續報告書相關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證券交易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於本(114)年7月初新聞稿重申,依該會公布之「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於同年8月底前均應申報永續報告書[footnoteRef:2]。報載臺灣證券交易所已提供「永續報告書範例」,包含報告書資訊、永續經營、利害關係人與重大主題、治理面、環境面、社會面等框架分類,有助於使永續報告書成為企業與社會溝通的工具,臺灣將正式邁向永續揭露的嶄新篇章[footnoteRef:3]。因此,永續報告書係涵蓋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等公司ESG永續經營議題之成效,並日益受到投資人關注,我國金融監理機關推動上市櫃公司強制申報永續報告書之新措施,亦應有完善配套監督機制之必要,避免誇大不實之永續資訊,以防範公司不當「漂綠」(Greenwashing)[footnoteRef:4]行為,維護證券市場秩序。 [2: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稿,金管會提醒今(114)年8月底前全體上市櫃公司均應申報永續報告書,114年7月3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507030002&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3: 高瑜君,ESG InfoHub 再升級!證交所推永續報告書範例專頁與全新儀表板,114年7月21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888670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4: 依據ClientEarth組織之定義,漂綠係指「公司利用廣告與公關資訊使其形象比實際上更加友善及環保永續,也是公司讓消費者轉移注意力而忽略其商業模式與活動實際上對環境造成很多破壞的一種技術。」(Greenwashing is where a company uses advertising and public messaging to appear more climate friendly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han it really is. It’s also a technique used by certain companies to distract consumers from the fact that their business model and activities actually do a lot of environmental harm and damage.),詳參網址:https://www.clientearth.org/what-we-do/greenwashing/,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四、問題爭點 金融監理機關已要求114年上市櫃公司全面強制申報永續報告書,惟證券交易法並未建構相關義務性規範之框架及罰責,恐造成監理風險,為確保永續報告書之真實及效用,容有研議空間。 五、探討研析 1. 我國永續報告書制度簡介 「永續報告書」前身為「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因配合金管會推動資本市場永續發展,自111年起正式更名[footnoteRef:5]。金管會認為「永續報告書」除係各利害關係人檢視企業永續經營表現及進行投融資決策之重要參考外[footnoteRef:6],亦有助於積極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行動與國家淨零排放目標,為金管會推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重點項目之一[footnoteRef:7]。 [5: 顏辰軒,臺灣永續資訊揭露之發展,臺灣證券交易所網站,114年5月26日,網址:https://www.twse.com.tw/market_insights/zh/detail/8a8216d696b406fc0196f5ab87eb013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6: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稿,金管會提醒全體上市櫃公司明(114)年起均應編製永續報告書,113年10月17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410170001&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7: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稿,金管會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2023年)」,112年3月28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303280001&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4日。] 現階段依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第2條規定:「上市公司應依本作業辦法之規定編製與申報中文版本之永續報告書,並宜經董事會決議通過。」第5條第2項規定:「上市公司應於每年八月三十一日前,將永續報告書及該報告書檔案置於公司網站之連結,申報至本公司指定之網際網路資訊申報系統。」另依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上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第2條規定:「上櫃公司應依本作業辦法之規定編製與申報中文版本之永續報告書,並宜經董事會決議通過。」第5條第2項規定:「上櫃公司應於每年八月三十一日前,將永續報告書及該報告書檔案置於公司網站之連結,申報至本中心指定之網際網路資訊申報系統。」爰此,上市櫃公司均應分別依照上開規定,於每年8月31日前申報永續報告書資料。 1. 強制全面申報永續報告書之政策,允宜研議修法明文納入規範 永續議題為國際趨勢,歐盟係以「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及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準則(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 ESRS)為法律核心架構,為永續資訊設立明確標準,包含多項質化及量化指標[footnoteRef:8],並以「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為原則,要求企業應關注環境及社會議題對自身財務狀況之影響(財務重大性,financial materiality)同時考慮自身經營對環境及社會之影響(影響重大性,impact materiality),引導企業通盤審視其於永續發展議題之責任,並藉由永續發展資訊揭露,以提升企業與投資人、利害關係人間信賴關係[footnoteRef:9]。 [8: 駱秉寬,〈提升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競爭力:優化永續治理的環境與制度〉,《當代法律》,第39期,114年3月,頁30。] [9: 葉銀華,〈公司永續報告書如何運用「雙重重大性」分析?〉,《會計研究月刊》,第474期,114年5月,頁22-24。] 相較於歐盟經過正式立法程序公布「企業永續報告指令」要求企業揭露永續發展資訊,我國金管會係分階段透過民間部門(臺灣證券交易所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倡議推動,例如113年出具永續報告書之上市公司約占全體上市公司7成[footnoteRef:10],而上櫃公司依業別或實收資本額達一定規模以上才須申報[footnoteRef:11]等。然而,由於金管會目前已進一步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應於114年8月底前「強制」申報永續報告書,其性質已轉變為一種義務規定,因對上市櫃公司影響層面廣且時間長遠,屬於證券市場之重要事項,似應參採歐盟立法模式,儘速研議修正證券交易法明文規範法制化,不宜再採行民間部門內部訂定作業辦法之模式,以調和相關法制及措施。 [10: 顏辰軒,同註4。] [11: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網站,:永續報告書規範對象與應加強揭露項目,網址:https://dsp.tpex.org.tw/web/csr/info_list.php,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5日。] 1. 配套檢討永續報告書揭露不實相關罰則 按證券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項規定:「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私募或買賣,不得有虛偽、詐欺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行為。」、「發行人依本法規定申報或公告之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其內容不得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違反上開規定者,依證券交易法第171條規定[footnoteRef:12],負有證券詐欺及財務業務文件不實之刑事責任。 [12: 依證券交易法第171條規定:「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金:一、違反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百五十七條之一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下略)」] 雖然金管會強調上市櫃公司應避免「永續報告書」誇大不實之陳述,然而究應如何適用證券交易法?有論者認為,證券交易法未規範或授權主管機關規定公司應申報永續報告書,因其內容非以財務資訊為主,縱使有所不實,亦不產生證券交易法第171條刑事責任問題,如為防止「漂綠」行為仍應於證券交易法增訂適當規定[footnoteRef:13],現階段僅能論以刑法第215條業務登載不實文書罪[footnoteRef:14]。另有論者認為,任何重大不實資訊均會造成市場價格波動,即有構成證券交易法第20條第1項證券詐欺之可能[footnoteRef:15],顯見在永續報告書之法規範未明確下,仍有不同意見討論空間,亦影響投資人權益。 [13: 賴英照,〈永續報告書的法律定位〉,《臺灣法律人》,第36期,113年6月,頁22;郭瑜芳,〈永續資訊揭露不實之刑事責任〉,《 月旦律評》,第35期,114年2月,頁68-69。] [14: 郭瑜芳,同前註。] [15: 莊永丞,〈永續報告書之罪與罰:永續報告書與證券詐欺責任〉,《當代法律》,第27期,113年3月,頁13。] 鑑於投資人對於上市櫃公司永續報告書及相關報導之認識,可能影響其對公司之估值、未來前景之評價及投資分析之決策[footnoteRef:16],實有必要研議修正證券交易法相關規定,明定相關申報不實之責任,以有效達到金管會要求強制揭露「永續報告書」之政策目標。 [16: 鄭昱仁、李坤璋,〈從審判實務觀點探討永續報告書之法律責任〉,《會計研究月刊》,第470期,114年1月,頁101。] 撰稿人:楊翔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375/File_19857714.docx
R02840
承攬制度下職業災害防止責任之探討
職業安全衛生法
李志遠
2025-08-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40 議題研析 一、題目:承攬制度下職業災害防止責任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職業安全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日前丹娜絲颱風侵襲全臺,導致多處公共設施損壞。鑑於颱風及豪雨過後之搶修與復建工作,常因作業環境惡劣、時間急迫,極易引發職業災害[footnoteRef:1],勞動部特別呼籲雇主應加強防災與應變措施,並採取必要之預防設備與安全防護[footnoteRef:2];倘有違反者,依職業安全衛生法(以下簡稱職安法)最高可處新臺幣30萬元罰鍰[footnoteRef:3]。 [1: 李柏澔,颱風搶修復建易發生職災 勞動部:未採取預防設備措施最高罰30萬,聯合新聞網,2025年7月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855404?from=udn-relatednews_ch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6日。] [2: 勞動部指出,颱風天氣候惡劣,從事外勤作業勞工,可能存有道路淹水、路樹傾倒、坍方落石、道路受損、物體飛落、電線脫落或電桿傾倒等相關災害,雇主使勞工於颱風天從事外勤作業,應依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 286 條之 2 規定,視作業危害性置備適當救生衣、安全帽、連絡通訊設備與其他必要之安全防護設施及交通工具。勞動部新聞稿,丹娜絲颱風來襲,雇主應加強防災措施,並提供外勤作業勞工安全防護設施,違反者可處新臺幣30萬元罰鍰,勞動部網站,2025年7月7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81150/pos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6日。] [3: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37條第1、2項規定:「事業單位工作場所發生職業災害,雇主應即採取必要之急救、搶救等措施,並會同勞工代表實施調查、分析及作成紀錄。(第1項)事業單位勞動場所發生下列職業災害之一者,雇主應於8小時內通報勞動檢查機構:一、發生死亡災害。二、發生災害之罹災人數在3人以上。三、發生災害之罹災人數在1人以上,且需住院治療。四、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之災害。(第2項)」、第43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10條第1項、第11條第1項、第23條第2項之規定,經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二、違反第6條第1項、第12條第1項、第3項、第14條第2項、第16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第24條、第31條第1項、第2項或第37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違反第6條第2項致發生職業病。三、違反第15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並得按次處罰。四、規避、妨礙或拒絕本法規定之檢查、調查、抽驗、市場查驗或查核。」] 然而,此次災後搶修工程,仍不幸發生職災死亡憾事[footnoteRef:4],再次突顯出在普遍採行承攬制度之產業型態中,尤其如營造、水利及電力等領域,災後搶修或非常態作業多仰賴外包及層層轉包,導致職業安全衛生責任歸屬不明,管理與監督機制薄弱,成為職災頻仍的重要原因。 [4: 萬于甄,搶修遭電擊 台電員工重傷 家屬選擇「讓他離開」:器捐遺愛人間,聯合新聞網,2025年7月21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0/888711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22日。] 四、問題爭點 有研究指出,營建工程常見問題包括工期與人力調度統合失當、專案結束即解編、人員對工安責任理解不足等[footnoteRef:5],再加上低價搶標與層層轉包壓力下,末端包商為降低成本,往往採取偷工減料、減省人力與趕工方式,勞工安全衛生常遭犧牲,因此造成職災率偏高[footnoteRef:6]。此外,大量承攬勞工多為非正職或臨時僱用勞工,對作業環境與防護認知不足,進一步提高風險,導致災害發生後,如何釐清承攬事故之責任歸屬問題,更是主管機關長期以來都無法處理之困擾[footnoteRef:7]。 [5: 宋郁德,〈營建工程施工管理與改善對策〉,《工業安全衛生》,第429期,2025年3月,頁47。] [6: 程金龍,〈從工程承攬觀點論職業安全文化〉,《工業安全衛生》,第373期,2020年7月,頁20。] [7: 陳振和、彭登傑、張承明、高崇洋、蔡莉娟,〈承攬管理探討〉,《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51期,2010年8月,頁47。]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職業安全衛生法宜明定統合管理者之資格與職責 針對建築工程實務中常見的平行分包[footnoteRef:8]現象,各承攬人雖各自建置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卻缺乏有效統籌管理,導致職災風險無法整體掌控。因此,勞動部近期提出職安法修正草案[footnoteRef:9],修法重點為擴大共同作業的認定範圍,並明定承攬人與再承攬人應執行作業連繫、巡查與教育訓練等防災措施,更進一步規定事業單位於多家施工者同場施工時,須指定其中1人負責統合安全衛生管理。此一修法方向有助於強化責任分工,提升職災防範制度之落實,值得肯定。 [8: 「專業分包」模式即是國內工程界俗稱「發小包」的發包模式,在國內亦相當普遍,係將工程性質單純,且工程介面易與總包商做區分之各專業項目,而分別發包交由各專業廠商承攬施工。其專業分包商與總包商具同等地位,亦為業者俗稱「平行分包」,是由業主之工程管理單位負責協調各分包商之間責任與界面關係。主要就是業主考量工程性質、規模、專業項目、類型等因素,而針對其建築、土木、裝修、電梯、水電、空調及機械等工程,予以適當規劃、分割、分別發包,以讓承包能量較小之營造廠商,亦能參與競標以降低標價,或將不同工程性質之作業,分由各專業廠商承攬,以求得較佳之品質。張登瑞,〈建築工程發包策略模式與問題之探討―以建設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頁51。] [9: 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正草案第27條:「事業單位以其事業交付承攬,並與承攬人、再承攬人之工作者共同作業時,為防止職業災害,原事業單位應採取下列必要措施:一、設置協議組織,並指定工作場所負責人,擔任指揮、監督及協調之工作。二、工作之連繫與調整。三、工作場所之巡視。四、相關承攬人安全衛生教育訓練之指導及協助。五、其他為防止職業災害之必要事項。(第1項)事業單位分別交付2個以上承攬人共同作業而未參與共同作業時,應指定承攬人之一負前項原事業單位之責任。(第2項)承攬人、再承攬人就其承攬部分交付再承攬時,亦應依第1項第2款至第5款規定辦理。(第3項)承攬人、再承攬人對於第1項原事業單位採取之承攬管理措施有配合辦理之義務。(第4項)」;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27條之1修正草案:「第15條之1第1項所定事業單位將工程交付2個以上施工者施工時,應指定施工者之一負整體工程安全衛生統合管理責任。(第1項)前項經指定之施工者,應執行統合管理及採取防止職業災害之措施。(第2項)前2項施工者之指定、統合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3項)」。勞動部,預告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正草案,勞動部網站,2025年 3月 28日, 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7968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 7月15日。] 惟部分地方政府與團體認為[footnoteRef:10],實務上,工程承攬廠商進出頻繁,難以穩定指派特定施工者長期負責統籌任務,部分工程亦可能由業主親自擔任統合角色,顯示現行制度設計欠缺彈性與替補機制。此外,統合管理責任之啟動與否,應視施工時序是否重疊及是否構成實質共同作業而定,否則易造成適用標準混淆,影響責任釐清與行政執行效能。爰有論者提出,防止工程職災須落實安全工作分析,釐清作業內容、人員、地點、時程及風險預測,使現場人員明確理解其職責與安全要點[footnoteRef:11]。因此,統合管理者若缺乏相關能力與經驗,將難以整合作業流程、辨識危害與統籌應變,有效解決上述實務問題,故應明定其專業資格與職責,以確保制度有效運作。 [10: 某市政府認為,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正草案第27條第1項「應指定施工者之一」建議修正為「應由事業單位或指定施工者之一」,實務上曾發生施工廠商頻繁進場又退場,而工程業主自行擔起統合管理責任;某營造同業公會指出,指定施工者之一負統合管理責任,建請將「共同作業」、「施工時間」納入考量,例如工程業主可能同時發包3家廠商,但廠商進場施工順序不同,工期未重疊。勞動部職安署回應表示,有關某市政府建議,修正文字「應由其或施工者之一」會納入研議;另本條係規範工程業主平行發包時,應指定施工者之一負統合管理責任,有否「共同作業」並非主要條件,且不影響指定施工者,至於受指定之施工者如提前退場,是否解除受指定施工者責任,工程業主是否繼續指定下一施工者,本署會納入研議併於施行細則定明。參見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職業安全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相關機關及團體研商會議紀錄,2024年10月11日。] [11: 金德,〈探討營造作業該如何降低職業災害發生〉,《工業安全衛生》,第429期,2025年3月,頁27。] 綜上,建議於職安法第27條之1條文或依授權規範,明定統合管理者之資格條件,例如具備一定時數之職安訓練與現場管理資歷;以及其核心職責應包含每日巡查、危害通報、作業協調、教育訓練及相關紀錄保存等;並賦予原事業單位對其指派不當或監督失職之連帶管理責任。 (二)借鏡國外經驗建構多層承攬責任鏈並建立跨公司管理系統 依據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之研究,歷年重大職業災害統計分析發現,發生重大職災之工作場所具有承攬關係者約佔重大職災總件數50%。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承攬商是降災的重要課題之ㄧ[footnoteRef:12]。為有效遏止多層承攬制度下的責任空洞,有研究者建議參考歐盟The Safety Checklist for Contractors(SCC)[footnoteRef:13]與美國Houston Area Contractors’ Safety Council(HACSC)[footnoteRef:14]制度。因為,歐洲及美國主要的現有承攬管理系統,已經執行30多年,參與的公司及國家越來越多[footnoteRef:15],推動多層承攬責任鏈架構(即原事業單位、統合承攬人、再承攬人之職災防範責任鏈),分級負責作業風險告知、教育訓練與查核機制。依勞動部研擬之職安法修正草案內容,既已強化承攬人與再承攬人防災義務與連動責任,允宜同步授權主管機關建立分層責任管理框架與資訊公開制度,並將再承攬層級全面納入執法範疇與災害通報體系,以解決現行制度未能掌握末端作業者安全情形之漏洞。 [12: 勞動部新聞稿,減災新契機─建構承攬商管理平台,勞動部網站,2010年11月19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40/1755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6日。] [13: SCC是為有外包工作的事業單位而發展出來的第三者認證系統,由與歐洲SSVV(Stichting Samenwerken voor Veiligheid)負責執行認證,並建立認證規範。SCC為對承攬商的安全檢查表是一種檢核標準,適用於評估和認證的安全管理系統。SCC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安全管理系統。] [14: 美國整合最成功的是石化業重鎮休士頓的HACSC與加州舊金山灣區之Bay AreaProcess Industries;以HACSC為例,開始於1990年,隸屬於Houston Area Safety Council(HASC)。] [15: 陳振和等,同註7,頁53。] 另依據勞動部曾提出承攬管理平臺之規劃構想[footnoteRef:16],進一步推動區域性跨公司承攬管理平臺,例如於工業區或科學園區試辦統一之承攬人資料庫與訓練資源整合機制,由主管機關或第三方專責管理,此種機制不僅可減少各公司重複管理成本,亦有助於資訊整合與責任釐清,確實可周延制度的完整運作。 [16: 勞動部,同註12。] (三)建議研議推動訓練認證制度與整合入場查核平臺 實務上,目前我國多數承攬或再承攬勞工欠缺專業訓練背景與職業安全衛生觀念認知,而現行訓練制度亦無法涵蓋短期、非常態與高危險性作業所需之特殊技能與安全知識[footnoteRef:17]。建議可參考新加坡ASPRI制度[footnoteRef:18],設立國家級或產業級之承攬勞工訓練認證與入場查核平臺,該制度除推動13項核心技能鑑定系統外,尚包括承攬商監工認證以及跨公司資料庫整合,使承攬勞工在不同公司間流動時無須重複訓練[footnoteRef:19];此外,美國HACSC則要求所有承攬員工需通過背景調查、安全知能測試與個人防護具配戴密合度測試,並以個人識別證管理勞工進出工地之資格與訓練履歷,形成即時查核機制[footnoteRef:20]。 [17: 例如,營建人力短缺,由於社會型態變遷,營建人力急速流失,營造業為因應業務大幅波動,大量雇用臨時人員,其流動性高且難以掌握,人工技術水準低落,勞力密集之傳統工法仍蔚為主流,勞工短缺益形嚴重,目前勞動部雖引進外籍勞工因應,惟仍缺少領班,且外勞須經一段訓練期,始有產能,影響施工品質與工安至鉅。程金龍,同註6,頁19。] [18: 新加坡製程產業協會(Association of Singapore Process Industry,簡稱ASPRI),創立於1996年3月7日,原先會員有50家公司,目前會員人數已經超過450家公司。新加坡製程產業協會是一個會員制的產業協會,主要代表和提升製程產業工廠建設和維修工程服務提供者(Engineering Service Providers)的利益,該協會主辦政府補助訓練之核心技能及職業安全衛生等課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新加坡製程產業協會承包商安全認證機制〉,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專案」,2013年10月25日,網址:https://ccd.nat.gov.tw/pipo/Industry/CSR_more?id=3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6日。] [19: 參見ASPRI企業影片介紹,網址:https://aspri.com.sg/,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6日。] [20: 參見HACSC官網,Skills Development / Hands-on & Skills-based Training, 網址:https://www.hasc.com/training/skills-development-hands-on-skills-based-training/,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6日。] 此次職安法第27條修正條文,雖已增訂教育訓練義務與協調機制,但未授權建立查核平臺或推動跨區域整合,爰建議勞動部研議建置「承攬人員教育訓練與資格查核平臺」,並作為業主與主管機關查驗安全資格之依據。 撰稿人:李志遠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369/File_19857708.docx
R02839
建築物蘊含碳排揭露與管理法制研析
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
李振宇
2025-08-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3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建築物蘊含碳排揭露與管理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 ,國內某混凝土廠以高端及AI技術打造減碳40%至50%低碳混凝土材料,於建築過程可協助取得低蘊含碳認證,蘊含碳排 係目前建築規範上針對碳排放主要規範標的,依內政部113 年7月1日訂定之「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規範之;為有效管理建築碳排,國際上已廣泛採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建築資訊模型 與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簡稱 LCA)生命週期評估 。BIM可整合建築全生命週期資訊,精確計算材料用量;LCA則系統性評估建築從建材生產到拆除的環境衝擊。我國雖有應用,如新北市政府將於115年全面實施建築碳揭露 ,但尚未於建築法規範之,且BIM使用率低 ,仍遠低於歐美先進國家,對於蘊含碳排整體有效計算似乎落後歐美國家甚多,為達全球2050淨零碳排目標,我國針對建築全生命週期蘊含碳排量作為似有加強規範之必要。 四、問題爭點 氣候因應變遷法第4條明訂139年達到淨零排放之目標 ,這也代表各領域須訂定符合國家目標的碳中和路線。就建築工程相關領域,建築法授權訂定之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7章雖定有綠建築基準 ,惟僅列舉能效、用水、廢棄物等項目,尚未將蘊含碳排計算全面規範,爰有必要研議納入列舉項目,俾利明確規範及管理。 五、探討研析 (一)新加坡推動BIM與LCA應用於建築碳排歷程與核心內涵 新加坡自2005年引入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以BIM理念貫穿建築設計、建造與運營階段,推動全國性節能與減碳 ,新加坡積極致力BIM應用,促進建築各階段環境影響資訊數位化。BIM數據能直連材料、建築能耗、營運運維分析,有效支援LCA評估,政府部門與民間業者皆重視BIM於環境建模、能源分析、設施管理等循環中的價值,逐步推動BIM與LCA整合於標竿建案和法規作業流程。 新加坡政府管理建築業之建築工程局(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簡稱 BCA)作為主導BIM單位,早在2001年就在CORENET(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NETwork)計畫之下推動e-Submission電子送審平台供建築土木人員繳交與專案相關之計畫與文件。CORENET計畫主要包含e-Submission(電子送審平台)、e-PlanCheck(建照電子審批系統)。計畫中的e-Plan Check部分於2012年開始推廣並鼓勵應用BIM送審,進而逐年提高強制送審的比例,是亞洲國家當中用 BIM 來進行建築法規檢討及設計審核最早的國家 。 新加坡以政府主導政策、法令強制、產業協同等多元措施穩步推動BIM技術普及LCA全生命週期永續評估應用。BIM成為新加坡建築產業提升效率、生產力與數位轉型的關鍵,也為實踐綠建築與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 (二)目前國內推動蘊含碳排量管理具體作為 依內政部訂定「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 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 ,根據蘊含碳排量建立「低碳建築」標示等級制度LEBR,(Low Embodied-carbo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促使建築業落實蘊含碳排量管理。LEBR低碳建築評估方法,係參考歐盟建築物全生命週期建築碳足跡評估標準EN15978制定,評估範圍涵蓋建築生命週期的四大階段 :製造運輸、施工、更新修繕與拆除廢棄。建材的蘊含碳計算則是包含原物料開採、原料運輸、製造與成品運送到工廠大門的階段。LEBR低碳建築評估評定階段有二:針對尚在施工階段已取得建造執照之建築物或特種建築物,可申請「候選低碳建築證書」;而已完工取得使用執照之建築物、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認定之合法房屋或特種建築物,可申請「低碳建築標示」。 因應國際趨勢及淨零排放目標,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已規劃將蘊含碳排量減量管理納入未來公共工程之採購標準 。同時,地方政府也提出許多相應措施,例如新北市政府於112年修正新北市都市更新審議原則 ,要求都更案應取得銅級低碳建築標章;臺北市政府亦於113年11月修正臺北市推動宜居永續城市環境影響評估審議規範 ,提高對環評開發案之綠建築標準要求,並引入低碳建築標示。 新北市政府運用BIM模型案例導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低碳LEBR評估制度,並將技術系統化;公共工程方面,亦率先發展設計階段的碳檢核技術,利用新北市工程案件預算資料,比對國內外相關碳排資料庫,解析公共工程的碳排量,建立碳足跡計算器與工程碳排基礎數值,做為後續推動市政建設的碳管理 。 (三)因應法規檢討蘊含碳排量項目,建議分階段推動納入建築法相關制度規範 為有效達成溫室氣體淨零碳排目標,建議中央主管機關研議分階段、分層級推動建築蘊含碳排量納管機制,建議初期階段朝提高自願性建築蘊含碳排標示誘因 ,同時可輔以設計獎勵措施以提高誘因 ,逐步擴大成效,同時允宜由中央主管機關研訂重大公共工程應依BIM建模結果出具LCA模擬報告,並揭露建築蘊含碳排量數據,作為設計評選或採購標準之一。另建議未來逐步研議於建築法明定將建築碳排量納入建造執照申請時應載明事項,並授權主管機關於建築技術規則明定「建築碳排基準」、「揭露方式」、「查核程序」,未來亦可朝建立全國統一之建築碳足跡登錄平台,以預為建構整體建築蘊含碳管理所需之先行機制。 撰稿人: 李振宇 � 劉靜君,亞東預拌建築低蘊含認證助力,經濟日報,114年6月2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2/8833805,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2/883380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1日。 � 建築蘊含碳排標示(LEBR):「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包含『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兩部分,而依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建築部門約占37%,其中建築物於日常使用階段的使用碳排放量約占28%,而建築物於興建及修繕拆除階段的建築蘊含碳排放量約占9%。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建築部門減碳成效,降低建築物於興建及修繕拆除階段的蘊含碳排量,於113年7月3日起推動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制度,以達成全方位之淨零建築政策」,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網址:� HYPERLINK "https://lebr.tabc.org.tw/,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lebr.tabc.org.tw/,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3日。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郭韋良、謝尚賢,〈全球BIM指引之發展簡介〉,《土木水利雙月刊》,第44卷,第4期,106年8月,頁4。 � 劉宜君,〈生命週期評估概念在公共政策應用之探討〉,《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7卷,第3期,108年9月,頁8、10。 � 李成蔭,新北率先申報碳排2026新建築全面實施碳揭露,888營建互聯網,113年1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888civil.com/news/carbon-emissions,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888civil.com/news/carbon-emission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4日。 � 周滋靜,談BIM在營建市場上的發展與應用,IBT數位建築雜誌, 111年7月3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ibtmag.com.tw/new_article_result.asp?secu_id=HCP011&search_security_id=24963,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ibtmag.com.tw/new_article_result.asp?secu_id=HCP011&search_security_id=2496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10日。 �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4條第1項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中華民國139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同條第2項規定:「為達成前項目標,各級政府應與國民、事業、團體共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發展負排放技術及促進國際合作」。 � 建築技術規則第17章綠建築基準包括「一般設計通則」、「建築基地綠化」、「建築基地保水」、「建築物節約能源」、「建築物雨水及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綠建材」。 � � HYPERLINK "https://esg.gvm.com.tw/author/162" \o "「CSRone永續智庫」的文章" �CSRone永續智庫�,新加坡-建築如何一馬當先,從「低碳」到「零碳」?,ESG遠見網站,111年12月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esg.gvm.com.tw/article/15297,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esg.gvm.com.tw/article/1529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7日。 � 同註4,頁7。 � 謝宗興,赴新加坡研習BIM及參訪BIM大獎案例,建築研究所簡訊,第94期,105年12月29日,網址:https://www.abri.gov.tw/PeriodicalDetail.aspx?n=861&s=1873&key=73&isShowAll=fals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5日。 � 內政部113年1月19日訂定發布「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自113年7月1日施行。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4年4月7日建研工字第1147636108號函修訂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 � 陳重仁,一文搞懂7月上路LEBR低碳建築評估系統,讓減碳「治標又治本」,SEE GREEN周刊,第114期,113年12月2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segreene.com/seegreen/seegreen0114/" �https://www.segreene.com/seegreen/seegreen011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8日。 � 同前註。 � 行政院公共工程會113年10月28日工程技字第1130201110號函對陳冠廷立法委員於113年9月30日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交通委員會第3次全體委員會議書面質詢答覆資料。 �「新北市都市更新審議原則」之第17點:「都市更新案件應取得合格級綠建築標章。更新單元面積達2000方公尺以上者,應取得銅級綠建築標章及銅級低碳建築標章及銅級低碳建築標章……」。 � 臺北市推動宜居永續城市環境影響評估審議規範第8點規定:「新建建築物應規劃取得黃金級以上之綠建築及智慧建築標章、建築能效 1+ 級(近零碳建築)標示及低碳建築標示,並將上述規劃申請之指標項目及採行措施納入環境影響評估書件」。 �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建築淨零減碳 新北BIM最行,新北市政府政府新聞,113年7月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id=28&dataserno=202407080071,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id=28&dataserno=20240708007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7日。 � 徐虎嘯,〈我國建築碳足跡法令探討與標示制度研議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112年12月,頁87。 � 陳重仁,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網站,113年2月19日,網址:https://www.segreene.com/knowledge/%E5%AE%88%E8%AD%B71-5%E2%84%83-%E6%8E%A8%E5%8B%95%E6%B7%A8%E9%9B%B6%E5%BB%BA%E7%AF%89%E6%B2%92%E5%BE%97%E9%81%B8%E5%8F%AA%E8%83%BD%E5%81%9A/,最後瀏覽日期:114年7月28日。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363/File_19857702.doc
R02838
日本地方自治法行政區劃之規範簡介
地方制度法
陳韋佑
2025-08-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3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本地方自治法行政區劃之規範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地方制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依憲法第108條第1項第2款規定,行政區劃事項,應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省縣執行之。是以, 中央就行政區劃事項享有專屬立法權。地方制度法第7條第1項規定:「省、直轄市、縣(市)、鄉(鎮、市)及區〔以下簡稱鄉(鎮、市、區)〕之新設、廢止或調整,依法律規定行之。」因此, 行政區域之新設、廢止或調整,須另依法律規定辦理 。同條第3項規定:「村(里)、鄰之編組及調整辦法,由直轄市、縣(市)另定之。」各直轄市、縣(市)據此訂有「行政區劃及里鄰編組自治條例 」、「里鄰編組及調整自治條例 」或「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 」等規範,就里、鄰之編組及調整,大抵規範由區公所擬訂計畫,報請地方政府民政局(處)轉陳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核定後實施 。 (二)目前我國行政區劃,除村(里)、鄰之編組及調整 、縣(市)改制或與其他直轄市、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等事項於地方制度法有簡要規定外,其餘關於直轄市、省、縣(市)、鄉(鎮、市、區)之新設、廢止或調整 尚未有法制規範。 四、問題爭點 日本明治維新為達成中央集權,實施廢籓設縣制度,將籓事移居東京,改派知事赴任實施 府縣裁併,由此奠定日本地方制度發展基礎 。二戰之後,日本於美國主導下制定新憲法,確立國民主權、三權分立原則,並將地方自治納入憲法專章保障,日本憲法第8章以4條條文(第92條至第95條)作原則性保障,具體運作內涵則以地方自治法加以補充。自明治時代日本地方行政體制變革快速,各種地方行政制度建立及歷史悠久市町村合併經驗,對我國行政區劃之推動尤有參考價值,爰予以介紹以提供我國未來行政區劃之規劃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日本行政區劃採兩級地方體制 目前日本行政區劃分為2級地方體制, 都道府縣為廣域地方公共團體,又稱為一級行政區,共有47個,包含1都1道2府43縣;而 市町村被定義為基礎型地方公共團體,全日本共分為1,718個市町村(792個市、743個町、183個村)和23個 特別區( 東京都區部),所有市町村和特別區均包含於47個都道府縣(1都、1道、2府、43縣)內,形成兩級地方體制。 (2) 日本行政區劃以地方自治法建立基本規範,輔以相關法律為特別規定 為建立自主的基礎行政主體,將部分都道府縣權限移轉給基礎行政主體,並達成地方分權之政策目的 ,2004年 (平成16年)日本修正地方自治法,確立日本目前行政區劃之基本規範,例如都道府縣之行政區劃程序,依地方自治法第6條第2項及第6條之2規定辦理;市町村之行政區劃程序,依同法第7條、第7條之2、第8條之2及第9條規定辦理。因此,日本行政區劃可謂係以地方自治法作為基本規範。同時為了強化地方分權、擴大經濟生活區域、因應少子高齡化社會情勢、促進市町村自主合併與運作,日本於2004年(平成16年)制定施行「市町村の合併の特例に関する法律」(下稱市町村合併特例法) ,針對市町村合併所遇障礙制定特別措施,達成促進市町村合併之政策目標。 (3) 建立地方公共團體自主合併程序 日本地方自治法關於行政區劃所為規範,基於擴大都道府縣區域觀點,增訂區域擴大決定程序,使地方公共團體(都道府縣、市町村)得以開展自主性合併: 1、 都道府縣新設合併或編入合併經所轄都道府縣議會同意後,經由總務大臣 向內閣提出申請,內閣於取得國會同意後始得為決定 。 2、 市町村的廢除、新設、分割、合併或界線變更,由都道府縣知事依各市町村之申請,經都道府縣議會同意後決定之,並即通知總務大臣 。若市町村界線變更將導致都道府縣邊界隨同變更時,則須向總務大臣提出申請,由總務大臣根據申請內容作成決定及應歸屬之都道府縣。 綜上可知,日本行政區劃特點在於由相關地方公共團體(都道府縣、市町村)自主提出申請,且須取得所轄地方民意機關同意,並依行政區劃所涉層級區分決定主體,例如都道府縣層級由內閣取得國會同意後作成決定;市町村層級由都道府縣知事取得議會同意後決定,且行政區劃處分之作成,須經總務大臣公告後,始發生效力。 (4) 日本2004年制定市町村合併特例法,作為市町村合併之特別規範,強化市町村自主合併之推動主體權利,並建立市町村公民投票制度 為了促進地方分權、擴大經濟生活區域、因應少子高齡化社會情勢、促進市町村自主合併與運作,日本於2004年(平成16年)制定市町村合併特例法,共計62條條文,分為5章,依序為總則、地方自治法之特別規定、合併特例區、補則及罰則。整部法律主要規範市町村合併之相關事項,例如成立合併協議會(第3條)、合併基本計畫擬訂與變更(第6條)、市町村合併後議會議員任期之特別規定(第9條)、市町村合併後地方稅徵收之特別規定(第16條)、設立地域審議會(第22條)、地域自治區設立程序之特別規定(第23條)、合併特例區(第26條至第56條)。 相較於地方自治法規範內容,市町村合併特例法賦予市町村住民 更大自主合併權限與程序保障。除市町村得自主提出合併 外,依市町村合併特例法第4條第1項規定,有投票選舉市町村長及議員權利者得依政令 規定,透過選派代表, 檢附全體有選舉權人50分之1以上聯署名冊,向市町村長 請求成立合併協議會 ,並載明擬進行合併之另一方市町村名稱(下稱「被請求合併之市町村」)。請求合併及被請求合併之市町村所屬議會應於收受通知60日內,就合併請求進行議決。如請求合併之市町村議會否決合併協議,且所有被合併之市町村議會均同意該協議 ;或2以上市町村共同請求成立合併協議會,所轄議會否決成立合併協議會 , 市町村長得於收受議會否決通知日起10日內請求選舉管理委員會將該事項 付諸全體有選舉權人投票;有選舉權人亦得選派代表,依政令規定檢附 全體有選舉權人6分之1以上聯署名冊,向請求合併市町村之選舉管理委員會 請求將該事項 付諸全體有選舉權人投票 。 拒絕成立合併協議會之市町村議會所轄選舉管理委員會,於收到請求付諸全體有選舉權人投票之通知後,應依據政令規定,將請求成立合併協議會案付諸全體有選舉權人投票表決 。依上開規定辦理投票, 如贊成成立合併協議會有效票數占全體有效票數之多數,則視為議會通過成立合併協議會 。 (5) 結語 日本地方自治法明定地方行政區域調整(廢除、新設、分割、合併或界線變更),須取得 所轄地方民意機關同意,並依行政區劃所涉層級區分決定主體,強調 住民協調參與機制以建立高自主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市町村合併特例法強化市町村自主合併之推動主體權利,並建立 市町村公民投票制度,立基於住民權益所為之程序保障,強化住民自主發動程序與公民投票決策特點,或可作為我國行政區劃立法之借鏡 ,期由民意的高度參與,充分納入各地方住民觀點與共識,以確保行政區劃程序順利運作。 撰稿人:陳韋佑 � 地方制度法第7條立法理由載明:「省、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區)行政區域之劃分、調整,行政區劃分法(草案)業有規定,爰明定其劃分、調整應依該法律之規定辦理。」立法院公報,第88卷,第5期,頁34。 � 例如臺北市行政區劃及里鄰編組自治條例。 � 例如基隆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自治條例、屏東縣村(里)鄰編組及調整自治條例。 � 例如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高雄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 � 例如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第9條、高雄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第5條規定。 � 地方制度法第3條第4項規定:「鄉以內之編組為村;鎮、縣轄市及區以內之編組為里。村、里〔以下稱村(里)〕以內之編組為鄰。」 � 地方制度法第7條之1第1項規定:「內政部基於全國國土合理規劃及區域均衡發展之需要,擬將縣(市)改制或與其他直轄市、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者,應擬訂改制計畫,徵詢相關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意見後,報請行政院核定之。」同法第7條之2規定:「前條改制計畫應載明下列事項:一、改制後之名稱。二、歷史沿革。三、改制前、後行政區域範圍、人口及面積。……。」 � 地方制度法第7條第1項規定:「省、直轄市、縣(市)、鄉(鎮、市)及區〔以下簡稱鄉(鎮、市、區)〕之新設、廢止或調整,依法律規定行之。」惟相關法律規定迄今仍未完成立法。 � 林明德,《日本史》,初版,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82年,頁241。 � 久元喜造、井上源三,〈市町村合併新法、地方自治法の一部改正などについて(上)〉,《自治研究》,第80卷,第7號,2004年,頁87-96。 �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日本「市町村の合併の特例に関する法律」為限時法,於1965年(昭和40年)年制定施行,經多次延長適用期間,至2005年(平成17年)因施行期間屆至失效,因此日本政府於2004年(平成16年)另定新的「市町村の合併の特例に関する法律」,針對市町村合併所遭遇之障礙,制定特別措施,以促進合併之推動。其性質亦為限時法,至(2030年)令和12年3月31日失效。 � 總務省是日本中央省廳之一,負責掌管地方自治、行政效率、資訊通信、統計等事務。其職責範圍廣泛,涵蓋了多個方面,與我國內政部在業務上有許多重疊之處。因此,儘管名稱不同,但從業務範圍和職責來看,日本總務大臣相當於我國內政部部長。 � 日本地方自治法第6條規定:「都道府縣之廢止、新設、分割、合併及界線變更,應依法律規定辦理(第1項)。都道府縣所轄之市町村變更其邊界時,都道府縣邊界也隨之變更。將原不屬於地方公共團體管轄區域併入市町村管轄區域時,亦同(第2項)。前兩項情形有處分財產之必要時,除法律另有規定,由相關地方公共團體協議決定(第3項)。前項協議內容,應經該地方公共團體議會同意(第4項)。」同法第6條之2規定:「除前條第1項規定外,廢除2個以上都道府縣,設立由其全部領土組成的1個都道府縣,或廢除1個都道府縣,將其全部領土併入另1個都道府縣內,得依該都道府縣之申請,經國會同意,由內閣決定(第1項)。前項申請,須經該都道府縣議會同意(第2項)。第1項規定之申請,應由內閣總務大臣提出(第3項)。依第1項規定作出處分時,總務大臣應即發布公告(第4項)。第1項規定之處分,自前項規定公告後發生效力(第5項)。」 � 日本地方自治法第7條規定:「市町村的廢除、新設、分割、合併或界線變更,由都道府縣知事依各市町村之申請,經都道府縣議會決議後決定,並立即通知總務大臣(第1項)。都道府縣知事依據前項規定,擬廢止、新設、分割或合併市時,須事先與總務大臣協議,取得其同意(第2項)。都道府縣所轄之市町村變更其邊界造成該都道府縣邊界隨之變更時,由總務大臣根據該地方公共團體的申請決定(第3項)。依前項規定,作出市町村變更其邊界決定時,總務大臣應根據該地方公共團體之申請,一併決定其歸屬之都道府縣(第4項)。第1項及第3項規定之情形,須處分財產時,由有關市町村協議決定(第5項)。第1項及前3項之申請或協議,須經該地方公共團體議會之同意批准(第6項)。總務大臣收到第1項規定之通知,或依第3項或第4項規定作出決定時,應立即發布公告,並通知相關國家行政機關之負責人(第7項)。依第1項、第3項或第4項規定所為處分,自依前項規定公告後發生效力(第8項)。」同法第7條之2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內閣認為有必要將原先不屬於地方公共團體管轄範圍的地區併入都道府縣或市町村管轄範圍時,應予以決定。此時,如認為與都道府縣或市町村有利害關係,應事先聽取其意見(第1項)。……。」 � 依市町村合併特例法第3條規定:「擬合併之市町村應依地方自治法第252條之2之2第1項規定,設立合併協議會,並制定市町村合併基本計劃(下稱合併計畫),以確保市町村合併後得以順利運作及均衡發展。」同法第6條規定:「合併計畫應載明合併市町村妥適運作與均衡發展之基本方針、應實施之事業事項、公共設施整合開發事項、合併財政計劃(第1項)。……合併計畫由合併協議會制定、變更前,應先與合併市町村所在地之都道府縣知事協商(第3項)。……。」 � 日本「政令」係指內閣依據日本憲法第73條第6款規定,為實施憲法或法律所發布之命令,且政令除有法律授權者外,不得定有罰則。 � 市町村合併協議會屬行政任務組織,其成立目的與主要任務即在推動並完成相關市町村之合併工作。 � 市町村合併特例法第4條規定:「……依第5項規定議會審議結果為,請求合併之市町村議會否決合併協議,且所有被合併之市町村議會均通過該協議時,請求合併之市町村長應於議會否決該協議日,或收到所有被合併之市町村長依第7項規定發出通知之日(以較晚者為準)起,立即將基準日通知被合併之市町村長及第1項規定之代表,並向請求合併市町村所在地之都道府縣知事報告(第9項)。前項規定之情形,請求合併之市町村長,得於基準日起10日內,請求選舉管理委員會就成立合併協議事項,交由全體有選舉權人投票表決。請求合併之市町村長,須於提出請求之日起3日內,將該事項通知被合併之市町村長及第1項所指代表,並予以公告,同時向請求合併市町村所在地之都道府縣知事報告(第10項)。……。」 � 市町村合併特例法第5條第11項規定:「共同請求成立合併協議會之市町村,其議會依第6項規定審議共同請求成立合併協議會案,予以駁回者,其市町村長得於審議日起10日內,向選舉管理委員會請求將該案付諸全體有選舉權人投票表決。拒絕成立合併協議會之議會所屬市町村長,應於提出請求日起3日內,將該事實通知第1項所定代表,並予以公告。同時應將該事實向所屬都道府縣知事報告。」 � 市町村合併特例法第4條第11項及第5條第15項規定。 � 市町村合併特例法第4條第14項及第5條第21項規定。 � 市町村合併特例法第4條第17項及第5條第26項規定。 � 行政院曾擬具「行政區劃法草案」於107年5月23日以院臺建字第1070175618號函送請立法院審議,經院會一讀付委,後因屆期不連續,未完成立法。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57號,政府提案第16334號。該草案第7條明定行政區劃依所涉層級,由中央主管機關、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鄉(鎮、市)公所或山地原住民區公所提出,在地住民僅得於草案第8條所定民意調查或公聽會中表示意見,實際決定權仍在主管機關,且草案第11條明定審議委員會由學者、專家、社會公正人士及相關行政機關之代表組成,是否能屏除中央主導思考而考量地區發展及居民利益,發揮地方治理精神,就此議題,日本行政區劃法制強化市町村自主合併之推動主體權利、設立協議會處理住民多元意見,並建立市町村公民投票制度,或可供參酌。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359/File_19857696.doc
R02837
社會救助法家庭所得計算之法制問題研析-以韓國為例
社會救助法
林淑靜
2025-07-3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837 議題研析 一、題目:社會救助法家庭所得計算之法制問題研析-以韓國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社會救助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我國貧富差距創下10年新高,本院委員及民間團體多次提出應建立調查致貧原因制度,擬訂整合性脫貧計畫[footnoteRef:1],另就我國社會救助法(以下簡稱社救法)獨創之虛擬所得予以檢討[footnoteRef:2]。虛擬所得設算於60年前首次出現在國家救濟方案,反映當時我國社會對於有能力就該勤奮工作、勤奮工作就能賺到錢的信念[footnoteRef:3],惟隨著社會變遷及工作型態的劇烈變動,學者認為單純以年齡界定工作能力,縱使有全職工作,亦不能保證沒有社會救助之必要[footnoteRef:4]。 [1: 沈佩瑤,社會救助法修法 民團疾呼取消虛擬收入等5訴求,中央通訊社,2024年9月4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9040084.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8日。] [2: 歐芯萌,立委整理社救法六大問題 呼籲衛福部提修法草案,經濟日報,2025年7月7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856409?from=edn_search_resul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8日。] [3: 葉靜倫,【消失的窮人1】「政府說我有賺錢,錢到底在哪裡?」60年前的防懶人條款,如今排除上百萬窮人,多多益善,2023年12月8日,網址:https://rightplus.org/2023/12/08/social-assistance-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8日。] [4: 劉威辰,〈社會救助申請人資格要件及脫離貧窮措施研析:以衛生福利部最新預告修正草案為中心〉,《國會季刊》,2024年9月,第52卷,第3期,頁 78-80。] 4、 問題爭點 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多次主張我國地下經濟盛行,難以掌握申請者真實收入,且認為對有工作能力者取消所得設算與促進就業矛盾為由,反對取消虛擬所得的制度[footnoteRef:5]。此種防弊思維導致真正貧困卻尚未就業成功者被排除在救助資格外,成為政策上的貧窮黑數[footnoteRef:6]。爰此,本文擬以地下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與我國較為相近之韓國為例[footnoteRef:7],做為我國社救法修正家庭所得收入之參考。 [5: 立法院第11屆第3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9次全體委員會議,衛生福利部「審查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等30案」書面報告,2025年7月7日,頁6。] [6: 呂翔禾,社會救助法修法 民團盼勿計虛擬收入,臺灣醒報,2024年9月4日,網址:https://anntw.com/articles/20240904-fzv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21日。] [7: 依World Economics估計,我國在2023年的地下經濟占GDP比例為22.4%,惟學者指出因疫情解封,我國地下經濟規模2023年約占GDP比例為30.94%;韓國方面,雖然沒有2023年的直接數據,但2020年的非正式經濟(informal economy)估計值顯示,透過DGE方法估算為22.5%,透過MIMIC方法估算則為26.0%。林朕陞,〈我國地下/非正式經濟的發展〉,《APEC通訊》,2024年6月,第270期,頁9、11;South Korea Shadow economy, TheGlobalEconomy,網址:https://www.theglobaleconomy.com/South-Korea/shadow_economy/,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8日;South Korea Informal economy, MIMIC method, TheGlobalEconomy,網址:https://www.theglobaleconomy.com/South-Korea/informal_economy_mimic/,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8日。] 5、 探討研析 (1) 我國社救法家庭所得計算介紹 社救法規定申請人有工作能力但無實際工作收入,會以基本工資作為其虛擬收入的計算方式[footnoteRef:8],避免申請社會救助時謊報或隱瞞收入。對於各界倡議家庭所得應核實計算,衛福部於2024年4月22日預告社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中亦做出回應,針對55歲至60歲、二度就業婦女、更生人、長期失業者、街友等就業條件相對不利族群,提供較友善的核算方式,增列80%計算之折扣機制[footnoteRef:9]。惟學者指出此增列對象與就業服務法第24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10]對象相仿,可見中央主管機關並不願改變既有之家庭收入核算架構,仍選擇將「收入」與「工作能力」進行連結[footnoteRef:11]。 [8: 社救法第5條之1規定:「(第1項)……(二)有工作能力未就業者,依基本工資核算。……(第2項)……原住民應依中央原住民族事務主管機關公布之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按一般民眾主要工作所得與原住民主要工作所得之比例核算。但核算未達基本工資者,依基本工資核算。(第3項)……16歲以上未滿20歲或60歲以上未滿65歲者,依其核算收入70%計算;身心障礙者,依其核算收入55%計算。」] [9: 草案第5條之1第4項規定:「第2項第1款第2目、第3目及第2款工作收入,依下列方式核算:……三、依核算收入80%計算:(一)55歲以上未滿60歲者。(二)二度就業婦女,重新就業1年內者。 (三)更生受保護人,出監1年內者。(四)長期失業者。(五)直轄市、縣( 市)政府列冊輔導之街友。」] [10: 就業服務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對下列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必要時,得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一、獨力負擔家計者。二、中高齡者。三、身心障礙者。四、原住民。五、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六、長期失業者。七、二度就業婦女。八、家庭暴力被害人。九、更生受保護人。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 [11: 劉威辰,同註4,頁79。] (2) 韓國國民基本生活保障法(국민기초생활 보장법)家庭所得計算介紹 韓國1961年制定生活保護法(생활보호법),將貧窮的責任歸咎於個人和家庭,只向18歲以下65歲以上或因病無法工作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直到1997年爆發經濟危機導致大規模失業,貧窮人口數量激增,才制定國民基本生活保障法(以下簡稱生活保障法)取代生活保護法[footnoteRef:12]。 [12: 김용하, 국민기초생활보장법, 행정안전부국가기록원, 網址:https://reurl.cc/rY11j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8日。] 生活保障法規定,申請人之收入須低於各項給付類型所設定之基準,而該基準通常以「基準中位所得」(即全國家庭所得之中位數,以下簡稱中位所得)為依據,並依福利類型設定不同門檻。以2025年公告為例,生活給付須低於中位所得32%[footnoteRef:13],醫療給付須低於中位所得40%[footnoteRef:14],教育給付須低於中位所得50%[footnoteRef:15]。此種相對門檻設計,除反映不同福利類型之政策優先順序,也能隨著經濟變動做動態調整。 [13: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8條第2項雖規定該選定基準不得低於基準中位所得30%,惟依韓國保健福利部的最新公告,2025年基本生活保障的資格門檻確實已從基準中位收入的30%放寬至32%。韓國保健福利部,수급자선정기준,網址:https://www.mohw.go.kr/menu.es?mid=a10708010300,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8日。] [14: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12條之3第2項規定該選定基準不得低於基準中位所得40%。] [15: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12條第3項規定該選定基準不得低於基準中位所得50%。] 申請人家庭所得分為個別家庭[footnoteRef:16]收入認定額和扶養義務人收入之總和構成,此二計算額共同決定申請人是否得為受給權人[footnoteRef:17],茲分述如下: [16: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2條第8款定義的「個案家庭」是指由受領者或有受領資格者組成的家庭,另依該法施行令第2條規定,個別家庭具體認定範圍主要指同一戶籍且實際共同生活和共同居住的人,以及分開戶籍之事實婚姻配偶、30歲以下未婚子女、共同生活且互負扶養義務的二親等內血親,但不包括其他非近親的同住者。] [17: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2條第1款規定:「受給權人:指具有依本法領取給付之資格者。」] 1、 收入認定額 收入認定額指由保障機關(相當於我國的地方主管機關)所計算的「實際收入」與「財產換算收入」之總和,其中實際收入的評估涵蓋多元收入來源,包括勞動所得(如薪資)、事業所得(如自營收入)、財產所得(如租金、利息)、以及轉移所得(如養老金、補助金等)。評估過程中亦允許合理扣除必要支出與激勵性支出[footnoteRef:18],例如身體、疾病、育兒、醫療或工作相關成本[footnoteRef:19],以反映家庭實際可支配資源。 [18: 某些非經常性或特定性質的收入不計入收入計算,例如退休金、一次性獎金、賠償金,以及針對國家功臣、獨立運動家或特定育兒/教育服務的津貼。參見永田慎二,《大韓民国における国民基礎生活保障制度について》,自治体国際化協会,CLAIRフォーラム第428號,2015年,頁29,網址:https://www.clair.or.jp/j/forum/pub/docs/428.pd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18日。] [19: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6條之3第1項規定:「依第2條第9款規定,個別家庭之所得評估額,指保障機關為辦理給付之決定與執行所計算之金額,不論實際所得為何,其計算方式為:就下列各款所列之所得合計所形成之實際所得總額,扣除因身心障礙、疾病、育兒等家庭特性所致之支出因素、促進就業之誘因因素及其他額外支出因素所對應之金額後,所算得之金額:一、勞動所得。二、事業所得。三、財產所得。四、轉移所得。」] 而財產換算收入的設計,則在避免單純以現金流量評估貧困狀況所造成的盲點。財產經扣除基本財產與債務後,依特定換算率轉換為「推估收入」,並納入總體判斷。財產類型範圍廣泛,包括不動產、金融資產、押金、車輛、會員資格、牲畜、船舶、保險、股票等[footnoteRef:20],且對於特定用途之財產(如身心障礙者使用車)設有排除或降低計入的規定[footnoteRef:21],兼顧公平與生活需求。 [20: 相關計算方式可參閱韓國基本生活保障法施行令(국민기초생활 보장법 시행령)第5條至第5條之4規定。] [21: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6條之3第2項規定:「依第2條第9款規定,財產之所得換算額,指將個別家庭之財產價值,扣除基本財產額(指保健福利部部長認為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並公告之財產額)與債務後,乘以一定之所得換算率計算之金額。可換算為所得之財產範圍如下:一、一般財產(不包含金融財產和汽車)。二、金融財產。三、汽車。」;另依本條第3項授權訂有汽車財產價值之評估基準,以及自財產價值中扣除之基本財產額與債務,加以計算汽車價值。] 2、 扶養義務人之認定 扶養義務人指受給權人之一親等直系血親及其配偶,對其負有扶養責任者[footnoteRef:22]。其扶養能力是判斷申請人是否符合資格的關鍵因素,主要依據扶養義務人自身的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評估,又可再細分為扶養義務人是否具有扶養能力及有無撫養之可能性。 [22: 參見韓國生活保障法第2條第5款規定:「指對受給權人負有扶養責任者,包括受給權人之一親等直系血親及其配偶;但已死亡之一親等直系血親之配偶,不在此限。」] (1) 當扶養義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被視為無扶養能力,得免除對其他申請人之扶養責任[footnoteRef:23],包括:A、扶養義務人家庭之所得與財產未達總統令所定標準者;B、扶養義務人實際於其住所照顧直系尊親屬,或照顧身心障礙年金法第2條第1款所定之重度身心障礙的直系卑親屬者,且屬保健福利部部長公告指定之情形者;C、其他因疾病、教育或家庭特性等原因,經保健福利部部長認定不具扶養能力者。 [23: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8條之2第1項規定:「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視為不具扶養能力,適用第8條第2項、第12條第3項及第12條之3第2項之規定:一、所得與財產未達總統令所定標準者,該標準係依據基準中位所得訂定之標準。二、扶養義務人實際於其住所扶養直系尊親屬,或依身心障礙年金法第2條第1款所定之重度身心障礙直系卑親屬,且屬保健福利部部長公告指定情形者。三、其他因疾病、教育、家庭特性等原因,經保健福利部部長認定為不具扶養能力者。」] (2) 當扶養義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被視為無撫養之可能性,得免除對其他申請人之扶養責任[footnoteRef:24]:扶養義務人在服役、海外移民、監獄服刑、正在辦理失蹤宣告、已入住政府收容機構者、扶養義務人經通報失蹤逾1個月或經地方政府確認失聯者或扶養人有規避或拒絕扶養行為之情形等。另兒童若依兒童福利法接受寄養、安置等保護措施,且保護人不具親權者,亦視為無法接受扶養,排除扶養要件之適用[footnoteRef:25]。 [24: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8條之2第2項規定:「扶養義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視為無法給予扶養,適用第8條第2項、第12條第3項及第12條之3第2項之規定:一、依兵役法被徵集或召集服役者。二、屬海外移民法第2條所定之海外移民者。三、依刑之執行及收容人處遇法或治療監護法等被收容於監獄、看守所、治療監護設施者。四、正在辦理失蹤宣告程序者。五、為第32條所定保障設施之受給者。六、失蹤或離家出走,經向警察機關等行政機關報案後逾1個月,或經特別自治市市長、特別自治道道知事、市長、郡守、區廳長確認失聯事實者。七、有逃避或拒絕扶養之行為者。八、其他經保健福利部部長認定為無法接受扶養者。」] [25: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8條之2第3項規定:「依兒童福利法第15條第1項第2款至第4款規定(第2款中不包括具有親權之保護人)所實施之保護措施對象兒童,視為無法接受扶養,適用第8條第2項、第12條第3項及第12條之3第2項之規定。」] 而韓國衛生福利部已分別於2018年及2021年廢除居住給付及生活給付應加計扶養義務人之收入認定額,僅計算個別家庭的收入認定額,其具有將低收入者生活支援的重心從撫養家庭轉移到國家的重要意義[footnoteRef:26]。 [26: 但扶養義務人年收入超過1億韓元或擁有超過9億韓國的財產,不在此限。參見보건복지부, 생계급여 부양의무자 기준 60년 만에 폐지,2021年9月30日,網址:https://reurl.cc/GNobWA,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21日。] (3) 比較法之借鏡 韓國並無我國具爭議之虛擬所得政策,且在財產評估將家庭財產的價值轉換為估算的每月收入,然後將「換算所得」與實際收入合併計算為「所得認定額」,此規定可以避免我國要求動產或不動產皆須低於規定上限才能申請社會救助[footnoteRef:27];並可借鏡韓國的工作獎勵相關支出的扣除,以及因照顧家人而無法外出工作者的特殊情況,提供合理的所得扣除,以鼓勵就業並減輕家庭負擔。 [27: 常見收入低但因家庭擁有一棟祖傳的房子且無法變賣,導致不動產高於標準線即喪失補助資格。Apirl, 改善《社會救助法》的中低收入戶申請補助條件(包含不動產、親屬關係),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2022年7月5日,網址:https://reurl.cc/daXxWV,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21日。 ] 另外韓國生活保障法在居住及生活給付部分,廢除扶養義務人扶養能力之計算,從傳統的家庭扶養優先轉向國家對國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責任,係為了避免申請人因不住在一起的親屬「名義上」有扶養能力,但實際上未履行扶養義務,而導致申請人無法獲得基本生活保障的問題。類此規範亦建立在對主張規避或拒絕扶養之申請理由,採嚴格的調查過程,包括檢查生活條件、訪談鄰居與核查遺棄或虐待記錄[footnoteRef:28]、以及國家先行扶養後追討模式[footnoteRef:29],並配合社會安全資訊系統(행복e음)進行調查收入和資產[footnoteRef:30]之制度。因此,希冀透過借鑒韓國的家庭所得計算、資產評估和扶養義務人認定上的彈性與細緻做法,促進我國社會救助制度能更有效地識別並支持真正有需要的弱勢群體,並同時兼顧防弊與財政永續性。 [28: 高安雄一,﹤韓国の国民基礎生活保障制度における扶養義務﹥,韓国経済システム研究シリーズ No.25 ERINA Discussion Paper No. 1302,環日本海経済研究所,2013年3月29日,頁6-10。] [29: 韓國生活保障法第46條規定:「(第1項)當確認受給人有具扶養能力之扶養義務人時,支出保障費用之保障機關,得經第20條所定之生活保障委員會審議並決議,於扶養義務範圍內,向該扶養義務人徵收全部或部分費用。(第2項)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手段領取給付,或使他人領取給付者,支出保障費用之保障機關,得向該領取給付之人或使他人領取給付之人(以下稱為「不當受給者」)徵收全部或部分費用。(第3項)依前2項應徵收之金額,應分別通知扶養義務人或不當受給者,若其未依通知繳納者,得依國稅或地方稅滯納處分程序徵收之。」] [30: 韓國社會安全資訊系統在使用上亦曾發生個人資料濫用之疑慮。參見보건복지부, 조사내용, 網址:https://www.mohw.go.kr/menu.es?mid=a10708010400,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22日;수습기자, 수원시, "개인정보 유출사고 재발방지 위해 모든 노력 다할 것", 경기신문, 2022年1月12日,網址:https://www.kgnews.co.kr/news/article.html?no=68537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7月22日。] 撰稿人:林淑靜 6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53229/File_19857540.docx
End of preview. Expand in Data Studio

Taiwan Legislator Yuan Law Research Data

Overview

The law research documents are issued irregularly from Taiwan Legislator Yuan. The purpose of those research are providing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social issues in aspect of laws. One may find documents rich with technical terms which could provided as training data.

For comprehensive document list check out this link provided by Taiwan Legislator Yuan.

There are currently missing document download links in 10th and 9th terms due to minor issue on crawler. We will fill in those missing data ASAP.

Data Fields

Field name Description
research_no ID of the research document
title title of the document
related_laws Related names of laws in the document. Separated by ;
authors Authors of document. Separated by ;
published_date Published date of the document in form YYYY-mm-dd
content Full text content of the document. One may also find the original content in .html format at html/{research_no}.html
doc_url The download link hosted on ly.gov.tw

Sponsorship

The work is sponsored by "【g0v 零時小學校】繁體中文AI 開源實踐計畫"

Contact

If you have any issue on the dataset. Please leave a discussion on it or contact us via:

報導者(The Reporter) [email protected]

歐噴有限公司(OpenFun Ltd.) [email protected]

Downloads last month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