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
---|---|
印度河是旁遮普和信德平原最重要的水資源來源,維持巴基斯坦農業及食品生產的重要因素。因為在印度河下游的降雨十分稀少,因此印度河格外的重要。最早印度河文明時曾經修築灌溉水道,後來貴霜帝國及莫卧儿帝国的工程人員也有修築類似用途的水道。現代的灌溉水道是英屬東印度公司在1850年修築的,修築現代的水道時也同時拻復舊的水道。英國興建了世界上複雜度數一數二的灌溉水道。長,灌溉蘇庫爾、雅各布阿巴德、拉爾卡納及喀拉特縣。灌溉範圍超過。 相關條目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水協定 信德學 薩拉斯瓦蒂河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Blankonthemap The Northern Kashmir WebSite Bibliography on Water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Peace Palace Library Northern Areas Development Gateway The Mountain Areas Conservancy Project Indus River watershed map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Indus Treaty Baglihar Dam issue Indus* First raft and kayak descents of the Indus headwaters in |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Blankonthemap The Northern Kashmir WebSite Bibliography on Water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Peace Palace Library Northern Areas Development Gateway The Mountain Areas Conservancy Project Indus River watershed map (World Resources |
10(也就是說,DirectX 9是最後一個支援Windows XP的版本),比起之前的版本,DX10做了重大的变动:增加了XInput用以处理XBOX 360手柄的支持,DirectSound将被XACT替换。DirectX 10也减少了对音效硬件加速的支持,更多的使用CPU来运算音效。 Direct3D 10.1是DirectX 10的改進版,隨Vista SP1出貨。 DirectX 11 DirectX 11是DirectX 10的改良,只對效能和擴展性進行最佳化,主要改進在提供Shader Model 5.0,加入對MSAA的直接采樣控制。大幅改進多執行緒效能,提供三個獨立的介面。進一步提高紋理壓縮,鑲嵌(tessellation)處理的效能,並加入Compute Shader(DirectCompute)來支援GPGPU,提供新版HLSL語言。 DirectX 11.1是DirectX 11的改进版,随Windows 8出货。Windows 7 SP1升級後部分支持。 DirectX 11.2是DirectX 11.1的改進版,隨Windows 8.1出貨。 DirectX 12 DirectX 12將更好支援多核心、多執行緒的最佳化,降低GPU處理瓶頸,並強化跨平台功能,可有效支援微軟各式平台,並提升硬體功耗表現。隨Windows 10 出貨並支持Xbox One。 2019年3月13日,微軟於DirectX Developer Blog表示,未來魔獸世界8.1.5的遊戲更新將使Windows 7 平台用戶也能體驗 DirectX 12的多線程渲染優勢,並提高遊戲效能。且未來陸續也會有其他廠商推出相關更新,将更多的 D3D12 游戏移植到 Windows 7。 DirectX标志的变更 纵观DX的各个版本,X都是一个核辐射警告标志或一只螺旋桨叶片。这个设计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因为DX计划的原名叫做“曼哈顿计划”,这个名称来源于美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最终美国使用核武器轰炸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这在暗示DX产品要替代日本在电子游戏方面的霸主地位。这一说法被微软公开否定,微軟表示这只是出于艺术设计的考虑。 参见 图形设备接口(GDI) GGI(通用图形接口) Graphics pipeline DxDiag DirectX plugin ActiveX Microsoft XNA 支持DirectX 10游戏列表 支援DirectX 11遊戲列表 | 2.0版本至今只是个测试版。 -{GDC}- 2006期间,微软终止開發Managed DirectX,改推出了XNA framework,是一組基于Managed DirectX,帮助程序员更轻松的编写游戏的框架,将DirectX,Shader,高级着色器语言(HLSL)以及其他工具整合到一起。2006年12月11日,微软对Windows XP提供免费的XNA Game Studio Express RTM的下载服务。 DirectX 10 Windows Vista及以上的操作系统才支持DirectX 10(也就是說,DirectX 9是最後一個支援Windows XP的版本),比起之前的版本,DX10做了重大的变动:增加了XInput用以处理XBOX 360手柄的支持,DirectSound将被XACT替换。DirectX 10也减少了对音效硬件加速的支持,更多的使用CPU来运算音效。 Direct3D 10.1是DirectX 10的改進版,隨Vista SP1出貨。 DirectX 11 DirectX 11是DirectX 10的改良,只對效能和擴展性進行最佳化,主要改進在提供Shader Model 5.0,加入對MSAA的直接采樣控制。大幅改進多執行緒效能,提供三個獨立的介面。進一步提高紋理壓縮,鑲嵌(tessellation)處理的效能,並加入Compute Shader(DirectCompute)來支援GPGPU,提供新版HLSL語言。 DirectX 11.1是DirectX 11的改进版,随Windows 8出货。Windows 7 SP1升級後部分支持。 DirectX 11.2是DirectX 11.1的改進版,隨Windows 8.1出貨。 DirectX 12 DirectX 12將更好支援多核心、多執行緒的最佳化,降低GPU處理瓶頸,並強化跨平台功能,可有效支援微軟各式平台,並提升硬體功耗表現。隨Windows 10 出貨並支持Xbox One。 2019年3月13日,微軟於DirectX Developer Blog表示,未來魔獸世界8.1.5的遊戲更新將使Windows 7 平台用戶也能體驗 DirectX 12的多線程渲染優勢,並提高遊戲效能。且未來陸續也會有其他廠商推出相關更新,将更多的 D3D12 游戏移植到 Windows 7。 DirectX标志的变更 纵观DX的各个版本,X都是一个核辐射警告标志或一只螺旋桨叶片。这个设计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因为DX计划的原名叫做“曼哈顿计划”,这个名称来源于美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最终美国使用核武器轰炸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这在暗示DX产品要替代日本在电子游戏方面的霸主地位。这一说法被微软公开否定,微軟表示这只是出于艺术设计的考虑。 参见 图形设备接口(GDI) GGI(通用图形接口) Graphics pipeline DxDiag DirectX plugin ActiveX Microsoft XNA 支持DirectX 10游戏列表 支援DirectX 11遊戲列表 其他API Metal Mantle SDL OpenMAX OpenML OpenGL OpenAL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Microsoft's MSDN文檔&資源中心 DirectSetup Documentation GameDev'關於DX的資料 |
Entertainment System)起始的。虽然在上一世代的主机也有使用8-bit位处理器,但在末期时才开始明确使用bit位来为主机进行标识。在这一世代中,这种以bit位来对主机进行区分的形式也开始成为一种潮流,就像Mega Drive/Genesis以16-bit为卖点一样。在美国,NES(FC)在此世代中拥有主导地位。 在這個世代經歷了雅達利震蕩令遊戲業大蕭條後,隨著任天堂的遊戲推出,帶動大眾走出因為雅達利對遊戲產業的負面印象,逐漸走出上世代對遊戲的陰霾對遊戲接觸與接受程度得到遞進提升。 第四世代 第四世代(或普遍稱為「16位元時代」)是以1987年10月30日在日本發售,由日本電氣(NEC)研發的PC Engine(北美版稱為TurboGrafx-16)作為開始。雖然PC Engine是第一部發售的第四世代遊戲機,在日本銷量亦只是僅次於超級任天堂(Super Famicom,北美版稱為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簡稱「SNES」)。但在北美洲,遊戲機的銷量主要為任天堂的超級任天堂與世嘉(Sega)的Mega Drive(北美版稱為Sega Genesis)之爭。任天堂成功繼承在第三世代建立的基業,而SNES亦成為第四世代銷量最高的遊戲機。而世嘉亦在此世代發得重大成功,並創造出能夠與任天堂的吉祥物瑪利歐競爭的角色——超音鼠。除此之外,雖然有不少公司推出其他種類的遊戲機,但沒有一款獲得成功。但同時亦有不少公司認為遊戲機市場已經逐漸成熟,並計劃在將來推出自家研發的遊戲機。 在經歷第二世代的掌上遊戲機起始發展後,部份廠商自第三世代起退出掌上遊戲機研發。與此同時亦有部份家用遊戲機廠商加入競爭,這一代同時出現多家廠商開始開發掌上遊戲機,如雅達利、日本電氣、世嘉、萬代等廠家陸續投入研發,同時令第四世代踏入展開掌上遊戲的競爭市場。世嘉的Game Gear為這世代全彩遊戲機的代表,對比其他廠家的色彩顯示更為多變,成為下世代掌上遊戲機的指標。這世代任天堂的Game Boy與其他競爭者相比,以獲得大幅擴大差距的市場佔有率,達至歷史上破億銷量成為當代市場的優勝者。 第五世代 第五世代是以1993年10月4日在北美發售的3DO遊戲機作為開始。一开始索尼原打算与任天堂合作推出带有光盘的,但任天堂看出索尼在合作開發的細節帶有隱憂後中止了計劃,轉為跟飛利浦另議合作,之后索尼为报复任天堂便推出了具有對於家用遊戲機歷史上具有新时代意义的Playstation。Playstation采用了造价低廉而容量可观的CD-ROM,即使任天堂其後推出的N64拥有在当时非常出众的3D运算效果,其市場策略使索尼轻松击败了任天堂原有的市场版图,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地占有垄断地位。任天堂和世嘉分别于1996年和1994年11月推出了他们的主机N64和SATURN(索尼PlayStation遊戲機於世嘉 SATURN發售兩個禮拜後在也日本發售),但前者的卡带式设计影响了主机性能的发挥,后者则缺乏第三方游戏厂商的有力支持,最终都落败于PS;N64最后在美国和日本依旧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世嘉 SATURN则僅在日本国内有较小的影响力。除任天堂与世嘉外,SNK及3DO等游戏公司也推出了他们自己的游戏主机,虽然其中不乏精品,但都最终都属于昙花一现的产品,很快便退出了市场。随着2006年Playstation的停产,第五世代落下了帷幕。 在第五世代掌上遊戲機開始踏入彩色時代,多家廠商都投入研發多位元色彩的遊戲機,SNK和萬代正式加入競爭。除了上世代獲得優異成績的任天堂,這世代的主要競爭者為世嘉的Genesis Nomad(Sega Nomad)、SNK的Neo Geo Pocket、萬代的WonderSwan。最終在掌機市場多家加入激烈競爭下,任天堂穩固了在掌上遊戲機市場的領前位置,繼Game Boy後Game Boy Color在第五世代同樣獲得銷售佳績,在掌上遊戲機市場的地位穩定下來。 第六世代 第六世代是以1998年11月27日,由世嘉DC的发售作为起始的游戏主机的黄金时代。本世代的特点是DVD和网络的导入。为挽回颓势,世嘉于世嘉Saturn推出的第四年便推出了第六世代的世嘉Dreamcast,因不能向下兼容Saturn而使得玩家们大为不满,之后又因为所采用的GD-ROM容量问题和缺乏第三方游戏厂商的的支持而最终落败,并直接导致了世嘉完全退出游戏主机市场;虽然第三方游戏厂商的响应寥寥无几,但世嘉DC上依旧不乏经典的大手笔作品,其中則以《莎木》曾被日本玩家评为最希望出续作游戏排行的第二名,其续作并创下了20亿日元天价开发费的世界纪录,且其记录直到2008年才被Rockstar Games的《GTAIV》所打破。随后,索尼于1999年推出了Playstation的后继机种Playstation2。索尼PS2向下兼容上一代的Playstation,并依靠强大的DVD光驱而轻松击败了世嘉DC后又面临着来自微软XBOX和任天堂Game Cube的威胁,其中微软XBOX的性能为本世代最强,但最终都被PS2的丰富的游戏数量和极高的性价比所击败;PS2截止至2011年的全球销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5亿台,并且还保持着三个世界之最的记录,即世界上销售时间最长(11年)、公司支持时间最长、游戏最多的游戏机。即使随着2005年微软Xbox360的发售游戏机进入了第七世代,但PS2依旧在长时间内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直到2012年索尼才宣布在日本地区停止生产PS2主机,而在东欧、北非和东南亚地区则依旧畅销。 在第六世代掌上遊戲機是多位元色彩時代,在這世代定調掌上遊戲機的定位去向。在本世代為掌上遊戲機最後一次的多家競爭,多家廠商如SNK、萬代等在本世代後陸續退出研發掌上遊戲機。世嘉則因為Dreamcast的發展問題,上世代的Genesis Nomad(Sega Nomad)為最後一代的掌上遊戲機。在上世代同樣獲得優異成績的任天堂,面對同樣的競爭者如SNK的Neo Geo Pocket Color、萬代的SwanCrystal,亦有新挑戰者諾基亞的N-Gage。最終任天堂繼Game Boy Color後Game Boy Advance以銷售量大幅拋離對手的佳績,正式殿定往後在掌上遊戲機市場的主導地位。 第七世代 随着2005年微软Xbox360的发售,游戏机进入了竞争白热化的第七世代,并在市场占有率上呈现出:任天堂的Wii、索尼的PlayStation 3與微軟的Xbox 360,三分天下的格局。第七世代的显著特点是高清的游戏画面、网络服务的完善与体感娱乐的普及。率先于2005年发售的微软Xbox360是Xbox的后继机种,拥有着最为完善的网络功能Xbox | Geo Pocket Color、萬代的SwanCrystal,亦有新挑戰者諾基亞的N-Gage。最終任天堂繼Game Boy Color後Game Boy Advance以銷售量大幅拋離對手的佳績,正式殿定往後在掌上遊戲機市場的主導地位。 第七世代 随着2005年微软Xbox360的发售,游戏机进入了竞争白热化的第七世代,并在市场占有率上呈现出:任天堂的Wii、索尼的PlayStation 3與微軟的Xbox 360,三分天下的格局。第七世代的显著特点是高清的游戏画面、网络服务的完善与体感娱乐的普及。率先于2005年发售的微软Xbox360是Xbox的后继机种,拥有着最为完善的网络功能Xbox Live,同时又在部分地区与当地供应商积极合作推出了流媒体服务,在美国地区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同時Xbox360在北美及歐洲地區帶來很好的反應,在對日本亞洲等地影響力亦令不少日本遊戲加入,同時令Xbox360在日本得到一定回應。在本世代中Xbox360打開了銷路獲得優異成績及市場肯定,在本世代的末年PS3則挽回PS2後因為策略失誤的劣勢,另起爐灶開發了輕度玩家市場的Wii獲得更優秀的成績,最終以超過一億二千萬的銷量佳績成為本世代的競爭優勝者 在第七世代掌上遊戲機經歷上世代後,除了任天堂外過往過往的所有研發廠家皆退出市場。在這世代索尼投入研發掌上遊戲機,索尼的PSP成為全新的競爭者,其中有的多媒體相關功能為賣點,則令市場出現了對比過往有力的競爭。在這世代以曾經一度迫近任天堂當代遊戲機的銷量,獲得了一定的市場優勢,並以獲得超過八千萬的佳績完成在本世代的歷史銷路。任天堂本世代的掌上遊戲機NDS免不了受到挑戰,在本世代則以輕觸式熒幕可用觸控筆使用的創意玩法,以及利用雙熒幕創造大量新概念的遊戲,在遊戲性得到更高的創造力令遊戲機在競爭中獲得市場歡迎與肯定。最終獲得在掌上遊戲機中比game boy更高的歷史首位銷售成績,以超過一億五千萬的銷量佳績成為本世代的競爭優勝者。 第八世代 在電子遊戲歷史中,第八世代主要指2012和2013年間推出的數款電子遊戲機。第八世代包括了任天堂在2012年第四季推出的後繼機種Wii U;索尼的PlayStation 4則是在2013年2月20日正式對外公開,並於2013年第四季上市;而微軟是在2013年5月21日宣布了Xbox 360的後繼機種Xbox One,同樣也在2013年第四季發售。在攜帶型遊戲機方面,第八世代是隨著Nintendo 3DS在2011年2月於日本推出後正式展開,3DS之後於同年3月陸續在北美洲和歐洲地區上市。PlayStation Portable的後繼機種PlayStation Vita則是在2011年12月在日本登場,之後於2012年3月在歐美地區上市。 有許多觀點認為第八世代的遊戲機將會面臨來自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電視遊戲市場的嚴峻挑戰。由於這些裝置的成長速度極快,許多分析家認為第八世代可能是家用遊戲機的最後一個世代。在發售前就已透過群眾募款獲得數百萬美元資金的遊戲機OUYA,將開源自由開發和免費遊玩的商業模式帶入了第八世代主機。、、Ouya和Steam Box等公司都試著想加入市場競爭;但卻都很少被人以第八世代遊戲機來稱呼。 任天堂在2015年3月17日以「NX」代號首次公佈開發期中的主機,在2016年10月20日首次於線上影片上公開其造型以及正式名稱任天堂Switch(簡稱:NS),於2017年3月3日在多個地區日本、北美、歐洲和香港發售,同年12月1日在韓國和台灣正式發售。遊戲機發展歷史至今首次出現家用機及掌機兼顧的混合型遊戲機,作為家用機的同時亦可隨時轉換為掌機遊玩,並且擁有可拆卸的控制器和可分離式的主機。在歸類上最初視為獨立待定的新世代主機,及後被歸納與WiiU同時作為第八世代主機記載。 第九世代 在電子遊戲歷史中,第九世代主要指自2020年起推出的數款電子遊戲機。第九世代目前包括了索尼的PlayStation 5和微軟的Xbox Series X/S,其中兩款遊戲機均于2020年11月發售。 |
更新、更稳定 GLUT——早期的窗口处理库,已不再维护 支持创建 OpenGL 窗口的还有一些「多媒体库」,同时还支持输入、声音等类似游戏的程序所需要的功能: Allegro 5——跨平台多媒体库,提供针对游戏开发的 C API SDL——跨平台多媒体库,提供 C API ——跨平台多媒体库,提供 C++ API;同时也提供 C#、Java、Haskell、Go 等语言的绑定 窗口套件 FLTK——小型的跨平台 C++ 窗口组件库 Qt——跨平台 C++ 窗口组件库,提供许多OpenGL辅助对象 wxWidgets——跨平台 C++ 窗口组件库 歷史 1980年代,開發可以用在各種各樣圖形硬件上的軟件是個真正的挑戰。通常,軟件開發人員為每種硬件編寫自定義的接口和驅動程序。但這非常昂貴并會導致大量工作的重複。 20世紀90年代初,SGI成為工作站3D圖形領域的領導者。其IRIS GL的API被認為是最先進的科技並成為事實上的行業標準,而基於開放標準的PHIGS則相形見絀。IRIS GL更容易使用,而且還支持即時模式的渲染。相比之下,PHIGS難於使用並且功能老舊。 SGI的競爭對手(包括Sun、惠普和IBM)通過擴展PHIGS標準也能將3D硬件投入市場。這反過來導致SGI市場份額的削弱,因為有越來越多的3D圖形硬件供應商進入市場。爲攻佔市場,SGI決定把IRIS GL API轉變為一項開放標準,即OpenGL。 然而,SGI擁有大量的軟件客戶,對他們來說從IRIS GL遷移到OpenGL將需要巨額投資。此外,IRIS GL的應用程序接口擁有與3D圖形不相關的函數。例如,它包括窗口、鍵盤和鼠標的API,部分原因是由於它是在X Window系統和Sun公司的NeWS系統之前開發的。而且,IRIS GL庫由於授權和專利問題并不適合開放。上述種種因素要求SGI繼續支持先進和專有的IRIS Inventor和IRIS Performer應用程序接口。 IRIS GL的限制之一是只能訪問由底層硬件支持的功能。如果圖形硬件不支持一項功能,那麼該應用程序將不能使用它。OpenGL通過為硬件不具備的功能提供軟件支持克服此問題,這就允許應用程序在相對較弱的系統中使用先進的圖形技術。OpenGL標準化訪問硬件的方式:硬件接口程序的開發(有時也稱為設備驅動程序)交由硬件製造商,而窗口功能委託給底層作業系統。讓大量不同種類的圖形硬件講同一種語言影響深遠,它為軟件開發者進行3D軟件發展提供更高層次的平台。 1992年,SGI公司領導OpenGL架構審查委員會(OpenGL ARB)的創建。該委員會由若干公司組成,負責未來OpenGL規範的維護和擴充。 微軟在1995年發布Direct3D,Direct 3D最終成為OpenGL的主要競爭對手。1997年12月17日,微軟和SGI發起華氏溫標項目,旨在統一OpenGL和Direct3D的接口。1998年,惠普加入。後來,由於SGI的財政限制、微軟的戰略以及缺乏行業普遍支持,項目1999年遭棄。 2006年7月,OpenGL架構評審委員會投票決定將OpenGL API標準的控制權交給Khronos Group。 高级功能 OpenGL被設計為只有輸出的,所以它只提供渲染功能。核心API没有-{zh-cn:窗口系统; zh-tw:視窗系統}-、音频、打印、键盘/鼠标或其他输入设备的概念。雖然这一开始看起来像是一种限制,但它允许进行渲染的代码完全独立于他运行的操作系统,允許跨平台開發。然而,有些整合于原生-{zh-cn:窗口系统; | 橙寶書 Randi J. Rost, Bill M. Licea-Kane, Dan Ginsburg, John M. Kessenich, Barthold Lichtenbelt, Hugh Malan and Mike Weiblen. 2009. OpenGL Shading Language (3rd Edition).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ISBN 978-0321637635 相關程序庫 早期的 OpenGL 版本会一同发布配套的 GLU 库,提供一些同时代硬件尚不支持的简单功能。GLU 最后一次更新规格要求是在 1998 年,对已弃用的 OpenGL 特性有依赖。 还有几个库也建立在OpenGL之上,提供了OpenGL本身没有的功能: GLFW GLUT 、 特别是,库——由SGI开发并可以在IRIX、Linux和Microsoft Windows的一些版本上使用,构建于OpenGL,可以建立实时可视化仿真程序。 当开发者需要使用最新的OpenGL扩展时,他们往往需要使用庫或者是库提供的功能,可以在程序的运行期判断当前硬件是否支持相关的扩展,防止程序崩溃甚至造成硬件损坏。這類庫利用動態加載技術(dlsym、GetProcAddress等函數)搜尋各種擴展的信息。 上下文与窗口套件 OpenGL 上下文()的创建过程相当复杂,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也需要不同的做法。因此很多游戏开发和用户界面库都提供自动创建 OpenGL 上下文的功能,其中包括 SDL、Allegro、、FLTK、Qt 等。也有一些库是专门用来创建OpenGL窗口的,其中最早的便是 GLUT,后被freeglut取代,比较新的也有 GLFW 可以使用。 以下套件可以用来创建并管理 OpenGL 窗口,也可以管理输入,但几乎没有除此以外的其它功能: GLFW——跨平台窗口和键盘、鼠标、手柄处理;偏向游戏 freeglut——跨平台窗口和键盘、鼠标处理;API 是 GLUT API 的超集,同时也比 GLUT 更新、更稳定 GLUT——早期的窗口处理库,已不再维护 支持创建 OpenGL 窗口的还有一些「多媒体库」,同时还支持输入、声音等类似游戏的程序所需要的功能: Allegro 5——跨平台多媒体库,提供针对游戏开发的 C API SDL——跨平台多媒体库,提供 C API ——跨平台多媒体库,提供 C++ API;同时也提供 C#、Java、Haskell、Go 等语言的绑定 |
然而,因為古代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例如於2005年遷都的緬甸)行政架構較為簡單,遷都相對於已開發或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容易得多。現代的國家遷都要顧及將龐大複雜的政府部門有序不紊地調遷的步驟,以及巨大的國家經濟開支,故此一次完整的遷都可能要花上近10年的時間。 但也有其變通的方式讓國家資源不至於太集中於首都,但又不用花費巨資遷移首都,有些國家便設立所謂的副首都、行政副中心或是陪都來分散其風險。 最大首都 一些国家的最大城市並非首都,如圖上所示。 以下列出各大洲的最大首都,以市區/都會區人口計算: 非洲:開羅(11,146,000) 亞洲:東京(35,237,000) 歐洲:莫斯科(10,400,000) 北美洲:墨西哥城(17,809,471) 大洋洲:惠灵顿(445,400) 南美洲:布宜諾斯艾利斯(14,230,000) 首都列表 各国首都列表 依國家(兼最大城市) 依大陸及國家 前首都列表 多首都國家 非定都於最大城市的國家的列表 | 遷都 「遷都」指一個國家將原來設立的首都,由另一個城市取代,主要行動是將政府高層重要機關總部遷移至新首都,而背後亦涉及很多原因。在古代,多數國家面對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因而遷都的機會較多。也有可能是舊的首都由於某些原因(例如經濟)而逐漸喪失其重要性。朝代的交替或領土的變更或擴大亦影響首都的遷移。 在中國,明朝從應天府(今南京)遷都北平府(改稱順天府,又稱北京),加強北方边防,以防滿蒙兩族侵擾邊疆。李自成佔領首都後,明朝大致滅亡(南明──幾個由明朝皇室在南方建立的流亡政權──則繼續聲稱作為明室正統而存在)。而滿洲人在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二(1644年6月6日)進入北京,将首都从沈阳迁往北京,則代表了正式的權力轉移。這樣的格局在中國歷史屢見不鮮,及至20世紀傳統儒家政體垮臺。滿清覆亡後,基於地方分權及交通技術的改進,國民政府得以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迅速遷都,並維持其原有的領導架構。1949年因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后,中華民國政府也從南京遷都至台北市。 在其他國家例子有蘇聯/俄罗斯(聖彼得堡—莫斯科)、土耳其(伊斯坦堡—安卡拉)和東西統一後的德國(波恩—柏林)。或是像巴西或澳大利亞等重新建造城市移轉首都的例子。 然而,因為古代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例如於2005年遷都的緬甸)行政架構較為簡單,遷都相對於已開發或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容易得多。現代的國家遷都要顧及將龐大複雜的政府部門有序不紊地調遷的步驟,以及巨大的國家經濟開支,故此一次完整的遷都可能要花上近10年的時間。 但也有其變通的方式讓國家資源不至於太集中於首都,但又不用花費巨資遷移首都,有些國家便設立所謂的副首都、行政副中心或是陪都來分散其風險。 最大首都 一些国家的最大城市並非首都,如圖上所示。 以下列出各大洲的最大首都,以市區/都會區人口計算: 非洲:開羅(11,146,000) 亞洲:東京(35,237,000) 歐洲:莫斯科(10,400,000) 北美洲:墨西哥城(17,809,471) 大洋洲:惠灵顿(445,400) 南美洲:布宜諾斯艾利斯(14,230,000) 首都列表 各国首都列表 依國家(兼最大城市) 依大陸及國家 前首都列表 多首都國家 非定都於最大城市的國家的列表 参见 首都圈 多首都國家 首要型都市 陪都 首府 中央政府所在地 |
不过实际上旅行者的期望是错误的:狭义相对论并没有说所有观测者都有同等意义,而是只有在惯性系中的观测者(即没有进行加速运动的观测者)才有同等的意义。但宇宙飞船在旅途中毫无疑问是至少加速过一次的,所以旅行者并不是惯性系。然而,留在地球上的兄弟在整个航程中都是在惯性系之中(如果忽略源自地球质量及移动所带来的相对较小的加速度),所以他能够把他跟他兄弟分辨开来。 有些人在解决这个吊诡时会认为狭义相对论并不能够用于加速中的物体,而只可使用广义相对论,这是不正确的。举个例说,该对双生兄弟的年龄是可以借着求时空间隔(spacetime interval)在他们任何一个惯性系中所行走的时空路径(这些路径被称为世界线)上的积分来准确地计算出来的。近似的方法可以用来计算一艘加速中的宇宙飞船的相对性行为(参看相对论火箭)。当重力的影响是不能被忽略的时候,狭义相对论就变得不适用,这时就真的需要用到广义相对论。 这个结果是由狭义相对论所推测出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现象),而且能够透过实验来验证。 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有這種怪異的情況:如果兩人相距一段距離,則A會看到B「縮小」了,但是B也覺得A「縮小」了。這種透視現象已經被人們適應、接受了,因爲它存在於平日的生活裏,但是人們對相對論就毫無準備。 我們已經對有關距離的相對論見解習以爲常了:從甲地到乙地的距離當然等於乙地到甲地的距離。另一方面,當我們考慮到速度方面,會認爲如果一個物體在運動,運動一定會是相對於某物:星體、地面或另一人。A物相對B物的速度,是相等於B物相對A物的速度,兩者完全相等。 注意要在參考系統中建立「同時」的概念,「到底一件事是否和另一處的另一件事同時發生」這個問題有著關鍵的重要性。所有計算都最終要涉及到哪些事件是同時發生的。也要留意,要建立兩個空間中相隔的事件的同時性,這兩個地方一定要有訊息相互傳遞,這也代表了光速是決定同時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家當然會問到,狹義相對論怎麽能在A相對B有時間膨脹而B相對A也有時間膨脹的情況下不前後矛盾。要消除矛盾,我們必須丟棄人們日常對同時性的直覺概念。同時性,是位於一個參考系中的一位觀測者和一系列事件之間的關係。 理論的架構裏有一個同時性的相對論,它影響著特定事件如何根據有相對運動的觀測者被調准。由於每個觀測者對兩個事件是否同時發生都有不同的見解。 相关条目 時間膨脹 | reference)是会获得优待的。因此,旅行者觉得回到地球后会看见比他本人更年轻的双胞胎兄弟,但他兄弟的想法却恰好相反。 不过实际上旅行者的期望是错误的:狭义相对论并没有说所有观测者都有同等意义,而是只有在惯性系中的观测者(即没有进行加速运动的观测者)才有同等的意义。但宇宙飞船在旅途中毫无疑问是至少加速过一次的,所以旅行者并不是惯性系。然而,留在地球上的兄弟在整个航程中都是在惯性系之中(如果忽略源自地球质量及移动所带来的相对较小的加速度),所以他能够把他跟他兄弟分辨开来。 有些人在解决这个吊诡时会认为狭义相对论并不能够用于加速中的物体,而只可使用广义相对论,这是不正确的。举个例说,该对双生兄弟的年龄是可以借着求时空间隔(spacetime interval)在他们任何一个惯性系中所行走的时空路径(这些路径被称为世界线)上的积分来准确地计算出来的。近似的方法可以用来计算一艘加速中的宇宙飞船的相对性行为(参看相对论火箭)。当重力的影响是不能被忽略的时候,狭义相对论就变得不适用,这时就真的需要用到广义相对论。 这个结果是由狭义相对论所推测出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现象),而且能够透过实验来验证。 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有這種怪異的情況:如果兩人相距一段距離,則A會看到B「縮小」了,但是B也覺得A「縮小」了。這種透視現象已經被人們適應、接受了,因爲它存在於平日的生活裏,但是人們對相對論就毫無準備。 我們已經對有關距離的相對論見解習以爲常了:從甲地到乙地的距離當然等於乙地到甲地的距離。另一方面,當我們考慮到速度方面,會認爲如果一個物體在運動,運動一定會是相對於某物:星體、地面或另一人。A物相對B物的速度,是相等於B物相對A物的速度,兩者完全相等。 注意要在參考系統中建立「同時」的概念,「到底一件事是否和另一處的另一件事同時發生」這個問題有著關鍵的重要性。所有計算都最終要涉及到哪些事件是同時發生的。也要留意,要建立兩個空間中相隔的事件的同時性,這兩個地方一定要有訊息相互傳遞,這也代表了光速是決定同時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家當然會問到,狹義相對論怎麽能在A相對B有時間膨脹而B相對A也有時間膨脹的情況下不前後矛盾。要消除矛盾,我們必須丟棄人們日常對同時性的直覺概念。同時性,是位於一個參考系中的一位觀測者和一系列事件之間的關係。 理論的架構裏有一個同時性的相對論,它影響著特定事件如何根據有相對運動的觀測者被調准。由於每個觀測者對兩個事件是否同時發生都有不同的見解。 |
五四派:以五四為指導思想的青年派別 五四文學 五四藝術 五四美術 五四音樂 青岛五四廣場 五四中學 五四街 五四路 五四紀念館:北京、天津、上海均有設立實地紀念館,同時亦有設立網上紀念館 五四青年獎:共青團中央和全國青聯於1997年1月23日設立 五九國恥:五四運動的次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洋政府所妥協的「二十一條」 参见 中國學生運動史 中华民国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國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 少年中國學會 新文化運動 義和團運動 五卅运动 天安門事件 其他以「五四」為名的事件 1980年代的新五四运动(New May Fourth Movement),當時稱為就是新古诗运动(Neo-classical Poetry Movement),由范光陵博士(Dr. Fan Kuanling)等主张新古诗运动,主要提倡新古诗运动、诗意油画、与四位先生打一桌牌,即德先生、赛先生、诚信先生(又名良心)、礼义先生(又名孝经)。 2014年,由中華民國的新黨所提出的新五四運動,以發揚五四精神、捍衛民主與法治為號召,呼籲國人手持國旗走上凱達格蘭大道,一同譴責近日來太陽花運動以及426凱道反核的行動。根據警政署的統計,截至當日下午2點20分左右,約有1萬餘人參與。張安樂、王炳忠以及正逢母喪的馬以南、馬冰如皆有參與。 2018年,台大自主行動聯盟發起新五四運動反對政府引發的校長遴選事件。 注釋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1999) 張灝:〈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 王汎森:〈五四運動與生活世界的變化〉。 王汎森:〈思想史与生活史的联系——“五四”研究的若干思考〉。 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 羅志田:〈歷史創造者對歷史的再創造——修改「五四」歷史記憶的一次嘗試〉(2004) 孫隆基:〈公元1919年──有關「五四」的四種不同的故事 〉。 丘為君:〈革命與國家的想像─—《甲寅雜誌》、《新青年》與五四啟蒙運動〉。 陳方正:〈論啟蒙與傳統的關係——五四與日本啟蒙運動的反思〉(1999) 王晴佳:〈五四運動在西方中國研究中的式微?〉(2009) 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胡適:再談“五四”運動 李敖談五四 羅章龍:五四運動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謝選駿:反傳統主義的七十年 周展安: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以“五四”为场域的反思 回憶五四 李大釗——五四運動的總司令 五四先驅--陳獨秀 五四運動紅色領袖正年輕(附圖) 復旦學生在五四運動中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感言 我參與了五四運動-梁實秋 人民日報:紀念五四運動八十週年 陳獨秀與五四運動 五四詩歌 五四運動前後大事記 蘇聖雄:試論北京政府對五四運動的態度及舉措 延伸阅读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同书较早译本名为《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出版。原书Chow Tse-t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1986年,收录于: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近藤邦男著,丁曉強等譯:《救亡與傳統:五四思想形成之內在邏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余英時、張灝、王元化、林毓生、王汎森、歐陽哲生、劉軍寧、秦暉,《五四新論: 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 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5月4日。 林賢治,《五四之魂: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初版。 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4月。 劉再復,《共鑒“五四”: 與李澤厚、李歐梵等共論「五四」》, 三聯書店(香港),2009年6月1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曹汝霖,《一生回忆》,香港春秋杂志社,1966年初版;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張鳴,《北洋裂变: 军阀与五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初版。 W W W W | 广州 孫文主義大同盟: 1927年1月26日廣州成立,後改名孫文主義學會,因黃埔軍校組織反共的孫文主義學會,又改為中山主義大同盟。 這個同盟是由八個青年發起的,即郭春濤、鄧飛黃、李誠之、於振瀛、李世軍、延國符、廖維藩、王炳鈞,後來加入者有王立哉、范予遂、黃少谷(湖南人)等二百餘人,後大部成員入汪精衛的改組派,並服務馮玉祥。 湖南 新民學會:共產黨早期組織,1918年4月14日成立時,1920年底70餘人。發起人毛澤東、蔡和森,包括李維漢、向警予、蔡暢、謝覺哉等。起初,「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1920年5月,毛澤東在上海半淞園主持在滬會員會議,討論確定學會的態度是「潛在切實,不務虛榮,不出風頭」。7月,旅居法國的會員在蒙塔爾集會,議定學會方針為「改造中國與世界",中國共產黨正式建立後,新民學會便逐漸停止了活動。 四川 誠學會: 是四川學生鄒附初、陳銘德、鄭獻徵等所組織,是企圖插手四川政局的地方性組織。大部分是民治主義同志會會員,與四川軍閥劉湘等有聯繫。 延伸 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念五四活動 紀念五四:五四紀念館 紀念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專題:人民網、南方網 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专题:中国共青团 北京学生在八九民运期间纪念五四運動,并发表《新五四宣言》 中华民国纪念五四活动 時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认为“五四運動期間推動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即使對於現今社會仍極具歷史意義,形成數十年後知識份子的奮鬥目標與社會改革方向。”“年輕學子不應被絕對真理或終極教條所左右,應培養自身獨立判斷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實力,總統認為這象徵著五四時代最重要的啟蒙精神,相信這也將有助深化台灣民主經驗的內涵,讓我們的社會尊崇追求真實且不媚俗的精神。”“台灣以累积半世纪的民主经验,做出第二次的政党轮替,可以很自豪的说自己是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国家,也就是在五四所提倡的民主方面,交出第一张成绩单。总统认为这不只对台湾,对整个华人世界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紀念五四大事 2005年,兩岸四地大學生匯聚澳門紀念「五四」運動 五四青年節:1949年政務院正式宣佈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中華人民共和國) 文藝節 (中華民國) 五四精神:繼承五四運動及其思想的內在精神 五四事件:五四運動別稱,特指五四當天的遊行示威活動 五四紀念 五四主義:五四泛化精神 五四派:以五四為指導思想的青年派別 五四文學 五四藝術 五四美術 五四音樂 青岛五四廣場 五四中學 五四街 五四路 五四紀念館:北京、天津、上海均有設立實地紀念館,同時亦有設立網上紀念館 五四青年獎:共青團中央和全國青聯於1997年1月23日設立 五九國恥:五四運動的次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洋政府所妥協的「二十一條」 参见 中國學生運動史 中华民国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國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 少年中國學會 新文化運動 義和團運動 五卅运动 天安門事件 其他以「五四」為名的事件 1980年代的新五四运动(New May Fourth Movement),當時稱為就是新古诗运动(Neo-classical Poetry Movement),由范光陵博士(Dr. Fan Kuanling)等主张新古诗运动,主要提倡新古诗运动、诗意油画、与四位先生打一桌牌,即德先生、赛先生、诚信先生(又名良心)、礼义先生(又名孝经)。 2014年,由中華民國的新黨所提出的新五四運動,以發揚五四精神、捍衛民主與法治為號召,呼籲國人手持國旗走上凱達格蘭大道,一同譴責近日來太陽花運動以及426凱道反核的行動。根據警政署的統計,截至當日下午2點20分左右,約有1萬餘人參與。張安樂、王炳忠以及正逢母喪的馬以南、馬冰如皆有參與。 2018年,台大自主行動聯盟發起新五四運動反對政府引發的校長遴選事件。 注釋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1999) 張灝:〈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 王汎森:〈五四運動與生活世界的變化〉。 王汎森:〈思想史与生活史的联系——“五四”研究的若干思考〉。 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 羅志田:〈歷史創造者對歷史的再創造——修改「五四」歷史記憶的一次嘗試〉(2004) 孫隆基:〈公元1919年──有關「五四」的四種不同的故事 〉。 丘為君:〈革命與國家的想像─—《甲寅雜誌》、《新青年》與五四啟蒙運動〉。 陳方正:〈論啟蒙與傳統的關係——五四與日本啟蒙運動的反思〉(1999) 王晴佳:〈五四運動在西方中國研究中的式微?〉(2009) 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胡適:再談“五四”運動 李敖談五四 羅章龍:五四運動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謝選駿:反傳統主義的七十年 周展安: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以“五四”为场域的反思 回憶五四 李大釗——五四運動的總司令 五四先驅--陳獨秀 五四運動紅色領袖正年輕(附圖) 復旦學生在五四運動中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感言 我參與了五四運動-梁實秋 人民日報:紀念五四運動八十週年 陳獨秀與五四運動 五四詩歌 五四運動前後大事記 蘇聖雄:試論北京政府對五四運動的態度及舉措 延伸阅读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同书较早译本名为《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出版。原书Chow Tse-t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1986年,收录于: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近藤邦男著,丁曉強等譯:《救亡與傳統:五四思想形成之內在邏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余英時、張灝、王元化、林毓生、王汎森、歐陽哲生、劉軍寧、秦暉,《五四新論: 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 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5月4日。 林賢治,《五四之魂: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初版。 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4月。 劉再復,《共鑒“五四”: 與李澤厚、李歐梵等共論「五四」》, 三聯書店(香港),2009年6月1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曹汝霖,《一生回忆》,香港春秋杂志社,1966年初版;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張鳴,《北洋裂变: 军阀与五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初版。 W W W W |
扩张 鄂圖曼帝國在1453年至1683年間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566年前的領土、經濟及文化擴張時期及其後的軍事及政治相對緩和的時期。 擴張及極盛 鄂圖曼帝國在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穩固了帝國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帝國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鄂圖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軍事革新及軍紀,而其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由於鄂圖曼帝國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鄂圖曼帝國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鄂圖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 鄂圖曼帝國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伊斯邁爾一世治下的薩非王朝。1517年,鄂圖曼帝國消灭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鄂圖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 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鄂圖曼帝國攻陷貝爾格萊德,其後征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現今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鄂圖曼帝國屬匈牙利(Ottoman Hungary)。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1532年,鄂圖曼帝國舉兵逾25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克塞格被擊退。 1543年,鄂圖曼帝國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鄂圖曼帝國對匈牙利的宗主權。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覆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為帝國的附屬國,須向帝國納貢。在東面,鄂圖曼帝國在波斯人手裡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開啟了300多年的鄂圖曼-波斯戰爭。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帝國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 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帝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大部分地區。帝國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鄂圖曼帝國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爾及利亞。鄂圖曼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鄂圖曼帝國(特別是塞薩洛尼基、賽普勒斯及君士坦丁堡)。1543年,鄂圖曼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鄂圖曼帝國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鄂圖曼帝國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鄂圖曼帝國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帝國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奧地利大公國。 隨著16世紀的發展,鄂圖曼帝國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及摩鹿加群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由於鄂圖曼帝國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鄂圖曼帝國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 叛變及中興 蘇萊曼一世逝世後,鄂圖曼帝國的領土擴張逐漸放緩。西歐海事力量的增長、發展由歐洲前往亞洲的海路及新大陸破壞了帝國的經濟發展。以往有效的軍事及官僚體制因蘇丹的管治失當而變異。雖然帝國面對著這些困難,它仍然是歐洲的主要擴張勢力,直至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維也納之戰標誌著鄂圖曼帝國終止向歐洲繼續擴張。 歐洲各國開始著手應付鄂圖曼帝國對陸路貿易通道的控制。西歐國家繞過帝國的貿易壟斷,建立她們通往亞洲的海路。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鄂圖曼貨幣的貶值及通膨,這對鄂圖曼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塞利姆二世時期的大維齊爾索庫魯·穆罕默德帕夏開始進行蘇伊士及伏爾加航道的開發,以挽救經濟,但這些計劃在後來被取消。 1571年後,鄂圖曼帝國支持的克里米亞可汗德夫莱特·格莱計劃征服俄國。翌年,克里米亞軍在摩洛迪戰役被擊敗。當時的克里米亞汗國無疑是東歐的一個強大勢力,直至十七世紀末。 在南歐,腓力二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在地中海挑戰鄂圖曼的海軍,他們在勒班陀戰役擊敗鄂圖曼艦隊,對於鄂圖曼海軍不敗的姿態造成打擊。現今的史學家認為,勒班陀戰役的象徵意義重於軍事。在鄂圖曼海軍戰敗後的六個月內,一支約250艘戰船、其中八艘配備現代三桅帆裝軍備的新艦隊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碼頭,造船高峰時每天都有船艦落成。鄂圖曼帝國大維齊爾在與威尼斯的部長討論時說:「在我們奪取塞浦路斯時,我們除去了你們的一支軍隊,而你們擊敗了我們的艦隊也只不過是刨掉了麵包的一層皮。」鄂圖曼海軍驚人的恢復能力使威尼斯於1573年簽訂和約,帝國得以在北非擴張及鞏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邊界則沒有太大的變動,只有多次爭奪個別要塞的小型戰役。這是由於歐洲發展了星形要塞,這是奧地利在邊界建造的一種低堡要塞,這種要塞須經長期圍攻方可攻破。鄂圖曼帝國對這種堡壘毫無辦法,帝國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變得無效。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戰爭季節裡,鄂圖曼帝國軍從君士坦丁堡進軍,維也納是帝國軍的最遠點。此外,帝國亦須在前線部署軍力,一方面須防範奧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對抗什葉派穆斯林的薩非王朝。 在戰場上,鄂圖曼帝國逐漸被歐洲的軍事技術趕過,宗教及知識份子保守派的壯大扼殺了帝國的軍事革新。歐洲軍事革命對戰略及軍備的改變使以往令人聞風喪膽的西帕希騎兵的威脅減弱。在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長戰爭裡,帝國需要大量配備火器的步兵,於是放寬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軍的數量大為提高,但卻引起了軍紀、兵士素質等問題,政府甚至需要應付軍士嘩變。歐洲提倡火槍而發展的長矛與火槍及綫列戰術對鄂圖曼帝國軍造成致命打擊。帝國軍招募了一些非正規的狙擊手應付戰爭,一些狙擊手于復員後在傑拉里叛亂裡淪為土匪,傑拉里叛亂讓安那托利亞在十六世紀末及十七世紀初陷入無政府狀態。至1600年,鄂圖曼帝國的人口達到三千萬,對土地短缺的訴求亦對政府構成壓力。 不過,十七世紀並非單純是鄂圖曼帝國的滯止及衰退期,這亦是帝國及其體制開始適應內外新的壓力及事物的時期。 原本在帝国的早期,一位苏丹驾崩之后、其继任者继位之前往往有一段空位时期,这是因为当时帝国的皇位继承制度像史学家描述的那样,是“适者生存,而不是长子继承”:当一位苏丹驾崩后,他的儿子们不得不为了皇位兄弟相残,最终胜利者方能继任苏丹,并可任意处决兄弟。因为儿子们的内讧和兄弟相残的发生,苏丹驾崩和其继任者继位经常不在同一天。1603年穆罕默德三世驾崩后,只有两个儿子13岁的艾哈迈德一世和12岁的穆斯塔法。如仍按先例处决穆斯塔法,则一旦艾哈迈德无后而亡皇室就将绝嗣,加上艾哈迈德对弟弟的喜爱,穆斯塔法仅被囚禁而免于一死,新苏丹杀光兄弟的先例被打破。 蘇丹女權時期(1648年-1656年)是對政治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時期,由太后代表兒子行使權力,這並非前所未有,许蕾姆苏丹在1530年代初繼承艾謝·哈芙莎蘇丹成為蘇丹皇太后,她被安德里亞·傑里迪形容為「極度善良、有膽識及聰慧的女人」。由於易卜拉欣一世無力管治國家,以及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於1646年登位,政務就交帝國後宮治理,這時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蘇丹及其儿媳婦。在柯塞姆蘇丹廢黜穆罕默德四世的計畫洩漏後,哈提婕的支持者在1651年將柯塞姆蘇丹殺害。 接下來帝國進入科普魯律時期(1656年-1703年),在這段時期,帝國由科普魯律家族的成員出任大維齊爾。1656年9月15日,時年八十歲的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證帝國後宮不會干預他處理政務。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進的保守執法者,他恢復了中央權力及帝國的軍力,其子及繼承人科普魯律·法齊爾·艾哈邁德(Köprülü Fazıl Ahmed)奉行其父的路線。科普魯律家族重振軍威的成果可見於重奪特蘭西瓦尼亞、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擴張至烏克蘭南部,佔領霍京、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里亚地區。 1683年5月,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舉兵再次進攻維也納,鄂圖曼帝國軍被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 《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終止了大土耳其戰爭,使鄂圖曼帝國軍須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包括鄂圖曼帝國匈牙利。自此,帝國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只得採取防守。 在這時期,只有兩位蘇丹可對帝國實施有效的政治及軍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奪埃里溫及巴格達,中央權力再次得到重視。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達大敗。 滯止及改革 在滯止期,帝國的許多巴爾幹領地落入哈布斯堡帝國手中,而名義上歸鄂圖曼帝國的管治的埃及、阿爾及利亞實際上已獨立,後來受到英國及法國的控制。在十八世紀,中央政府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在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間,俄國與鄂圖曼帝國爆發了一系列的戰爭。 歷史學家認為鄂圖曼帝國長期的滯止是改革失敗的時代。鄂圖曼帝國在這時期進行過科學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伊斯坦堡科技大學。鄂圖曼帝國的科學及技術處於中世紀時代,這是鄂圖曼學者將伊斯蘭的哲學及數學、中國的火藥及磁鐵羅盤知識綜合得來。在這時期,科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業工會抨擊印刷機為「魔鬼的發明」。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在1450年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1493年由逃避西班牙宗教裁判的塞法迪猶太人引入鄂圖曼,但在十六、十七世紀的鄂圖曼只得到有限的發展,由官方主導的印刷所只印製了少量的書籍且多次遭到關閉,印刷業的失敗從側面顯示了鄂圖曼面對歐洲近代國家挑戰時的日漸力不從心。 鬱金香時期是以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喜愛的花卉而命名,鬱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內的和平統治。帝國對歐洲的政策在這時改變,在1712年鄂圖曼帝國在第三次俄土戰爭裡取得勝利及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在1718至1730年間,地區都處於和平狀態。帝國在巴爾幹的邊疆城鎮加強防禦工事,以防範歐洲的擴張。一些初步的改革開始實施,如降低稅率,以嘗試改善帝國的形象,國內開始出現私人投資及企業家。 鄂圖曼帝國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蘇丹,然而這些改革卻被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們對貧窮的不滿及反對變動觸發了叛變。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終招致殺身之禍,其繼承者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改革,壓制了叛變。 衰落及現代化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在坦志麥特時期,帝國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1856年,法令保證所有鄂圖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Armenian National Constitution)是底萬批准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份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鄂圖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奥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發佈,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 一次立憲時期為期甚短,但其意念(鄂圖曼化)對改革派新奥斯曼人具有影響,新鄂圖曼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佈實行君主立憲制,然而,憲政下的議會運行了僅僅兩年就被蘇丹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礙於壓力下,議會再度召開,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奥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鄂圖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十九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著二十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鄂圖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衝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她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備受質疑。1829年,希臘在希臘獨立戰爭後宣佈獨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佈脫離帝國獨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波士尼亞被奧地利帝國佔據,巴爾幹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奥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裡,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Judah Alkalai)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奥斯曼帝國以賽普勒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的支持。在1798年被拿破崙一世佔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奥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藉口佔據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奥斯曼帝國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奥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併埃及和蘇丹。在1830年至1912年間,奥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西亞(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意大利佔領)。 帝國未能向歐洲銀行償還國債,導致的成立。十九世紀末,帝國沒有被西方勢力完全佔領是由於權力平衡的概念,奧地利及俄羅斯都希望藉奥斯曼帝國的衰落提高影響力及擴張領土,但英國竭力抑制他們,擔憂俄國會支配地中海東部。 解體 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蘇丹宣佈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奥斯曼帝國踏入,對有重要的作用。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鄂圖曼帝國陷於國內鬥爭在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巴爾幹同盟向奥斯曼帝國宣戰。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裡失去了巴爾幹的領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爾內。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奥斯曼帝國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Pursuit of Goeben and | 宗教 伊斯蘭教不是從興起之時便立即流行於土耳其人或突厥民族,阿拔斯王朝在751年對中國唐朝的怛羅斯戰役中取得勝利,但沒有強迫突厥人放棄其所信奉的薩滿教和佛教,從而確保阿拔斯王朝在中亞的影響力。只是在戰後,許多突厥部落,包括塞爾柱王朝及鄂圖曼王朝的祖先烏古斯人在往後幾個世紀才漸漸轉改奉伊斯蘭。在十一世紀,他們將這種宗教帶入安那托利亞。 鄂圖曼帝國容許基督徒及猶太人(古蘭經所說的「有經人」)保持原有信仰,而不接納多神教,與沙里亞法規一致。鄂圖曼帝國會向非穆斯林徵收吉茲亞稅。 在米利特-{制}-度下,非穆斯林人和穆斯林一樣都是帝國的臣民,但不受伊斯蘭信仰及法律約束或管制,例如東正教米利特受民法大全約束,民法大全早在拜占庭帝國時實施了九百年。作為帝國最大的非穆斯林族群,東正教米利特在政治及商業上能享有特權,但須繳納較穆斯林為高的稅項(非穆斯林須隨身攜帶已支付吉茲亞稅的收據,否則將被監禁。),。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後允許當地的基督徒留居,並運行他們原有的體制,如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設君士坦丁堡亞美尼亞牧首。在此前,拜占庭帝國視亞美尼亞教會為異端,禁止他們在君士坦丁堡城牆內興建教堂。1492年,摩尔人及塞法迪猶太人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驅逐出西班牙,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济德二世派遣以凱末爾·雷斯為首的艦隊護送他們,並讓他們在鄂圖曼帝國定居。 鄂圖曼帝國與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教會的關係大致和平,縱使偶爾也會有一些針對希臘教會的壓迫性政策。教會的組織制度依舊不變,在緊密的監督下可獨自行事,除了1821年至1831年爆發的希臘獨立戰爭及十九世紀初鄂圖曼帝國君主立憲的崛起。其他的東正教教會,如保加利亞東正教教會,被解散並將其置於希臘教會的管轄,直到1870年阿布杜勒阿齊茲設立保加利亞主教,並恢復保加利亞教會的自治權。 鄂圖曼帝國的猶太人社區亦有設立米利特,歸哈克哈姆·巴斯(Haham Başı,猶太人教會領袖)或首席拉比所管;亞美尼亞教會社區則歸一名總主教所管,其他社區亦然。 文化 鄂圖曼帝國採納地中海、黑海周邊地區的傳統、藝術及文化體系,並加入了新的元素。在鄂圖曼帝國之下,各種不同的文化得以傳承,故難以斷定一種具體的鄂圖曼文化,特別是在宗教中心及首都。宏觀來看,一種特殊的混合文化在奥斯曼的精英當中達致頂峰,這些奥斯曼精英包含無數的種族及宗教團體。奥斯曼帝國的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政策反映在米利特制度裡。隨著帝國向西擴張,帝國吸收了一些征服地區的文化。不同文化種族之間的通婚亦有助於創造奥斯曼的種族文化特色。與土耳其民族文化比較,這些新文化對創造奥斯曼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鄂圖曼建築受到波斯、拜占庭及伊斯蘭阿拉伯式建築影響。鄂圖曼建築是前伊斯蘭時代薩珊建築的延續,例如方形建築上的圓穹是薩珊建築裡常見的類型,這成為了鄂圖曼建築的核心。在帝國崛起時,奥斯曼建築仍處於探索階段,帝國擴張時則是奥斯曼建築的古典時期。 在鬱金香時期,奥斯曼建築受到西歐高度裝潢的風格影響,如巴洛克、洛可可、及帝政風格。鄂圖曼建築的概念主要圍繞在清真寺,清真寺是社交及城市規劃裡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清真寺外,其他奥斯曼建築的例子有公共廚房、神學院、醫院、土耳其浴場及墓碑。 鄂圖曼古典建築的例子,除了伊斯坦堡及埃迪爾內,還可見於埃及、厄立特里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巴爾幹半島及匈牙利當地的清真寺、橋樑、水泉及學校。鄂圖曼裝飾藝術的發展受大眾影響,因為帝國種族繁多。宮廷技工對帝國產生了多元藝術性的影響,如以傳統拜占庭藝術混合中國藝術。 鄂圖曼土耳其語是土耳其語的變種,深受波斯語及阿拉伯語的影響。土耳其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對奥斯曼人來說都是有影響力的語言,例如重視阿拉伯語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是古蘭經的書寫語言。奥斯曼帝國官僚,特別是奥斯曼宮廷在後期以一種土耳其語溝通,同時採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的文法及字彙。即使基本的文法是土耳其語,使用阿拉伯語或波斯語字詞的鄂圖曼土耳其語對於並非精通阿拉伯語及波斯語來說都是不能理解的。奥斯曼土耳其語這兩種變體的極度差異令民眾的識字率偏低(十九世紀初的識字率是2-3%,十九世紀末是大約15%),普遍民眾須聘用寫手與政府溝通。各個種族在家庭和鄰居內說本族的語言(如猶太語、希臘語、亞美尼亞語等),在一些兩個或兩個以上族群聚居的村落,居民不時也會說對方的語言。在一些國際都市,人們通常會說家族語言,接受過教育的官員主要多說奥斯曼土耳其語或波斯語,但都能說阿拉伯語。在帝國淪亡前的兩個世紀,法語及英語開始成為流行語言,特別是在黎凡特地區的基督教社區,精英以學習法語、使用歐洲制品以示上流地位。鄂圖曼帝國統治時,土耳其語的使用穩步上升,但仍保留阿拉伯語及波斯語。後來,波斯語只作為文學語言,阿拉伯語則純粹用在宗教儀式上,當時出現了許多波斯語詩人。 鄂圖曼古典音樂是奥斯曼精英教育的重要部分,一些鄂圖曼帝國蘇丹是嫻熟的音樂家及作曲家,如塞利姆三世,他的作品直至現今都經常被演繹。奥斯曼古典音樂主要由拜占庭音樂、阿拉伯音樂及波斯音樂發展而來。在結構上,奥斯曼古典音樂透過一種稱為烏蘇爾的節奏體制及旋律體制木卡姆組織起來,烏蘇爾類似西方的韻律,木卡姆則酷似西方的調式。樂器方面以安那托利亞、中亞(巴古馬三弦琴、撒茲、肯門傑提琴)及中東樂器(烏德琴、彈不拉、卡龍琴、奈伊笛)為主,後來出現西方樂器(小提琴、鋼琴)。由於首都與其他地區的地理及文化差異,奥斯曼帝國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音樂風格:奥斯曼古典音樂及民間音樂。在地區上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民間音樂,當中孕育出著名的音樂風格的地區如巴爾幹-色雷斯民間音樂、東北民間音樂、愛琴海民間音樂、安那托利亞中部民間音樂及高加索民間音樂。一些具獨特風格的有新軍音樂、羅姆音樂、肚皮舞及土耳其民間音樂。 是指首府君士坦丁堡的菜式,各種文化匯聚的帝国創造了一種讓所有人都享受的菜式。皇宮御膳房的廚師測試不同的食材,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菜式,這種菜式透過賴買丹月活動、帕夏烹飪等方式流入民間,並流傳開去。現今,鄂圖曼菜可見於巴爾幹半島、安那托利亞及中東地區,這是「奥斯曼生活方式的遺產」。這種菜式基於地區變化並互相交流,但時又在首都居民的精煉下同化。 大量的傳統和文化被鄂圖曼吸納,並以新的形式展示出來,將它們融入鄂圖曼帝國不同地區的種族及宗教族群,產生了一種新穎及獨特的鄂圖曼文化特徵。 參見 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奥斯曼帝国苏丹世系图 (简版) 聖斯特凡諾條約 1878年柏林會議 青年土耳其党人 波斯尼亚危机 土耳其革命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土耳其共和国 泛突厥主義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延伸阅读 外部連結 奥斯曼文字档案项目–华盛顿大学 奥斯曼帝国:资源–密歇根大学 奥斯曼帝国信息 土耳其的亚洲部分,1920年 穆斯林王朝 |
在選票的結果上可看到,國民黨是一面倒慘敗。傳統的國民黨支持者全部倒向宋楚瑜,而台灣本土的支持者也全部倒向陳水扁。正如部分學者分析的一樣,李登輝的兩個圖騰,外省的代表以及本省的代表分別被宋楚瑜與陳水扁搶走,連蕭競選總部主委王金平則表示是「棄連保宋」、「棄連保扁」兩邊棄保效應都發作的結果。 無論在馬英九執政的臺北市,還是傳統執政的花蓮縣、臺東縣等都一面倒倒向宋楚瑜。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的高雄縣,國民黨執政的嘉義縣、彰化縣則倒向陳水扁。而民進黨從國民黨手上搶得執政的桃園縣、新竹縣市、臺中縣市、以及南投縣倒向宋楚瑜。 宋楚瑜之所以以30萬票之差敗選,部分看法認為一來是他的外省人身份,二來是興票案使他失去了大量中間選票,加上李遠哲臨門一腳,使中間選票流向陳水扁處。三來是棄連保扁的耳語,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朱鎔基於大選前三天一席「不管是誰,只要搞台獨,就沒有好下場」的說話,引起台灣選民反彈。 部分人士則認為李登輝的本土老友們都現身支持陳水扁,使支持李登輝的本土票大量流向陳水扁,導致連戰失去與陳水扁相峙不下的機會,反變成連宋相爭、阿扁得利。然而以中選會資料顯示:在李登輝有影響力的故鄉三芝鄉,連蕭以48.44%得票率大幅領先陳呂配的24.53%,對比全國連戰23.10%落後陳呂39.30%,以及2004年三芝鄉陳水扁得到44.25%得票率(提升20%得票率,超過全國提升約10%得票率)來分析,2000年李登輝應有出力支持連戰。 各縣市詳細投票結果 (注:獲勝者使用紅色字體標出) 後續及影響 國軍效忠問題 當時臺灣長期處於從來沒有換黨執政經驗、中華民國國軍長期處於黨國不分的情形。在民進黨陳水扁確定勝選後,國家將首次進行政黨輪替時,當時軍方心態還相當保守,甚至出現無法接受過去被政戰系統列為「三合一敵人」的對象來擔任總統,時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湯曜明上將事前錄製好國軍效忠《中華民國憲法》,國軍堅持行政中立、軍隊國家化的談話影片,在總統大選開票確定後,透過電視向全國與國軍官兵表達國軍效忠《憲法》,不會因政黨輪替有所變動,穩定軍心。 當時許多國軍高階將領心態上還無法接受有台獨意識的陳水扁,因此湯曜明在開票結果的隔天,在陽明山青邨召開國防部主官(管)會議,並說服該等將領應該服膺憲法,效忠新任的三軍統帥。 國民黨中央黨部周邊的暴力示威 李登輝自述,中央黨部在選前提報的民調結果都顯示連戰會贏,只是多少的問題。因此在選前一天,李登輝還告訴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國民黨的連戰會贏六個百分點」。而有的估票系統提醒說那些樂觀的選情有假,李登輝還一度懷疑其忠誠。 選舉開票當晚,李登輝取消了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行程,因為「口袋裡只準備了勝選謝詞,沒有落選感言」。而宋楚瑜、張昭雄支持者從19日凌晨即群聚國民黨中央黨部及中華民國總統官邸,要求李登輝下台為選舉負責。凌晨一時,新黨臺北市議員鍾小平及臺北縣議員金介壽到達現場向民眾表達訴求。中午時,國民黨決定召開臨時中常會,國民黨及宋張支持者聞訊又開始聚集中央黨部,要求利用臨時中常會向李登輝總統抗議。 下午二時四十分,中央黨部前聚集二、三千名群眾圍住中央黨部南北兩側停車場出入口及大樓門口,當時國民黨中常委徐立德坐車抵達中央黨部,由於仁愛路側門車道口被群眾包圍無法進入,徐立德只得下車走向正門,準備由大門近中央黨部,經過群眾時遭群眾認出,十餘名群眾立刻追打,徐立德在大門柵欄跌倒,引起群眾對其拳打腳踢,最後在保一總隊保護下才得以進黨部。另一中常委王又曾抵達黨部後亦遭群眾追打,王又曾情急之下攀爬黨部旁仁信郵局圍牆欄杆躲近中央黨部。下午二時四十分至五十分,群眾情緒失控,看到「黑頭車」入黨部側門就打,有人擲花盆、有人持榔頭敲毀車窗檔風玻璃,七、八輛黑頭車遭殃。而立法院長王金平在抵達黨部也遭群眾發現並拉扯,王金平的領帶遭拉扯扯落,最後在警方保護下才搭上座車離開現場。而副主席連戰在總統府等候無法進入黨部。四時三十分,中央黨部再爆另一波激烈衝突,民眾抬來一箱箱雞蛋砸向中央黨部門口,並推擠大門前的電動鐵捲門,鎮暴警察以盾牌阻擋民眾的旗竿及汽笛瓦斯罐。 五時四十分,警方完成部屬,分別從仁愛路及信義路兩側部屬鎮暴車噴灑強力水柱,強制驅離群眾,將群眾趕至仁愛路及信義路分隔島上。群眾則對鎮暴警察丟擲石塊、木棍、瓦斯空罐,並將警方拒馬扛至車道形成路障阻止警察前進。警方見群眾情緒激動,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停止噴水,雙方形成對峙。下午六時十五分,警方以優勢警力強制淨空中央黨部南北兩側出入口,在驅離過程中發生中山分局派出所主管-{于}-增祥被人打傷頭部,新黨台北市議員李慶元鼻血直流。 晚上八時,一輛宋楚瑜宣傳車抵達現場。向群眾宣佈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要到現場,而市長馬英九則在開記者會。群眾高喊「馬英九不來不夠誠意」,當歐晉德上宣傳車時,談話也幾次遭群眾打斷。晚上九點四十四分馬英九市長趕至現場,表達理解群眾對李登輝主席下台的要求,群眾曾一度歡聲雷動。但在馬英九表示將反映給李登輝,勸李主席做這樣考慮時,遭台下爆出「他沒資格考慮,馬上下台」,一度打斷其談話。十點四十分,有民眾更因認為馬英九沒有明確表態,丟出一顆雞蛋正中馬英九下顎,該名民眾也立刻被打到倒地不起,由鎮暴警察將他救起送醫。隨後馬英九表達願意促成李登輝辭黨主席,於十時四十五分離開現場,去李總統官邸。 凌晨一時十分,立委謝啟大重返中央黨部現場,勸說群眾離去回家,部分群眾及一輛宣傳車離去,但仍有不少群眾圍著中央黨部並發表言論,與外圍警方對峙。 國民黨方面 選舉失利後,國民黨支持者在街上抗爭,連續數天,要求黨主席李登輝下台,結果時任總統李登輝辭去國民黨主席,連戰出任代主席,連戰於同年年中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全代會)上真除黨主席,翌年更當選國民黨第一個黨員直選的黨主席。 國民黨成為在野黨後,要求清算前總統李登輝與尊崇前總統李登輝的大有人在,加上連戰和李登輝關係決裂,使得李登輝與國民黨漸行漸遠,國民黨最終與前總統李登輝決裂,部分李系人馬在國民黨內被清除,導致了國民黨的再次分裂,部分原李系人馬和曾被李登輝提拔的如吳伯雄、馬英九與吳敦義等與李登輝決裂,之後成為國民黨的新主流派。 國民黨在政黨輪替後仍是立法院第一大黨(此時仍為第4屆立法委員任期,直至2001年底改選),作為最大在野黨掌握對立法院的控制權。雖然國民黨黨員唐飛受邀組閣,但是國民黨對唐飛的支持還是一般,加上核四問題,唐飛終於去職。作為反對黨領袖的連戰被時任總統陳水扁邀請到總統府面談,時任總統陳水扁當面答應研究是否停建核四的問題,連戰離去總統府後,時任行政院院長張俊雄就宣布停建核四。認為受到陳水扁侮辱的連戰,遇到宋楚瑜同時釋出善意,使國民黨與親民黨以及新黨,合組在野大聯盟,泛藍軍一說從此面世。由於泛藍佔立法院席次超過140席,甚至提出總統罷免案,民進黨政府在「朝小野大」的情況下從此舉步維艱。 2001年底立委選舉,由於親民黨分去不少泛藍票數加上藍軍高額提名,國民黨席次大幅滑落至68席。但仍多於親民黨的46席。相反同時舉行的地方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則重新奪回桃園縣、新竹縣市、臺中縣市、基隆市等傳統泛藍縣市,與民進黨一樣是9席,若加入親民黨、新黨和親藍的無黨籍席次,泛藍陣營可謂小勝。 民進黨方面 本次是民進黨自創黨以來,首次獲得中央執政權。自1994年陳水扁當選臺北市市長,1997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一舉攻下12席縣市長以來,更進一步地邁向執政。 陳水扁邀請國民黨籍卸任國防部長唐飛組閣,由游錫堃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張俊雄出任總統府秘書長。總統陳水扁與行政院長唐飛甫上任時民意滿意度一度高達八成。但是未幾,八掌溪事件爆發,游錫堃立即辭職承擔政治責任,由張俊雄接手,但是等風頭一過,數月後游錫堃又出任總統府秘書長。由於民進黨與在野國民黨陣營之間對停建核四之間的爭執越演越烈,兩邊不是人的唐飛乃以健康不佳為由請辭獲准,由副院長張俊雄接任。唐飛去職後,陳水扁一度因為停建核四風波而被在野國民黨企圖罷免。由於泛藍陣營佔國會多數,少數執政的張俊雄內閣這一年的施政可謂舉步維艱。 在2001年12月的立法委員選舉中,被國民黨除黨籍的李登輝帶領部分國民黨本土派人士組成台聯,與民進黨進行合作(「泛綠」之稱自此始),奪得13席立委席次。民進黨則得到87席,首度成為國會第一大黨,但同時亦失去了6席在1997年奪下的中北部縣市長席位。泛綠陣營在225席的立法院中又得到趙永清和張花冠兩名無黨籍立委加盟,實力成長到102席。 在選舉時,時任總統陳水扁稱組國安聯盟,拉攏國民黨內本土派系,但由於國親緊密合作,國安聯盟變成空話。立法委員選舉後,張俊雄內閣下台,由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堃繼任,游錫堃內閣歷時3年。 黨主席林義雄宣佈不連任,由高雄市市長謝長廷一人同額參選,結果當選主席。扁代謝長廷宣布謝與高雄市民有約,將參選年底的選舉競選連任。結果,民進黨黨內推「黨政同步」案,在執政時由總統兼任黨主席,結果連謝長廷也支持,陳水扁正式以總統身份兼任民進黨第十屆黨主席。 | 2000年2月21日,距投票剩一個月的時候,中國政府發佈了《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文中強調不排除動用武力,同時強硬要求臺灣當局立刻與中國展開以統一為前提的政治協議。在發表這篇白皮書的同時,中國方面也透過對臺政策負責人的發言,企圖干預選舉,阻止陳水扁當選。陳陣營冷靜以對,並沒有出現過度反應。 在連戰陣營方面,出現1996年總統選舉脫離國民黨參選的陳履安,表態支持連戰。連戰也利用蔣經國故子的遺孀為自己拉抬聲勢,而且讓蔣經國時代的大老上臺發言,彷彿回到以前的時代。反而造成許多是因為李登輝才支持國民黨的本省人背離國民黨。陳水扁陣營趁機表示繼承李登輝理念的不是連戰,而是陳水扁,引誘支持者「棄連保扁」。 連陣營為了挽回劣勢,開始大打負面選戰。當時臺灣的無線電視臺有四臺,其中台視、中視及華視都受國民黨影響,唯獨民視是親民進黨的電視臺。當時三臺的黃金時段廣告幾乎全由連戰陣營包下,形成連一般的商業電視臺也幾乎看不到的詭異狀態。三臺的新聞節目也只報導連戰的競選活動,關於其他候選人的報導可說是少之又少。在各大報紙上,連戰陣營也靠雄厚的資金實力,持續發布大量競選文宣。以2000年3月7日的《自由時報》為例:全版共十六個版面中,連戰陣營就刊登了兩則全版廣告及兩則半版廣告。投票日前兩個星期,幾乎都是這樣的狀態。而且這些廣告大部分是攻擊陳水扁及宋楚瑜的負面文宣。反而讓標榜「優質民主政治」的連戰喪失了民眾的信任。 2016年3月,有「國民黨大掌櫃」之稱的前國民黨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主委劉泰英,在接受《財訊》雙週刊專訪表示,連戰在2000年總統選舉時花了120億新臺幣。比李登輝在1996年選舉花不到20億還多。對此時任連陣營競選總部發言人的陳學聖於3月25日表示,120億元應該包含其他的捐款,但總數應該沒錯。 百萬人民站出來 2000年初,由於陳水扁在民調上不及連戰,民進黨於3月17日召開名為「百萬人民站出來」的大型造勢晚會。 李遠哲效應 在選舉最後關頭,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以「台灣未來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之說公開支持陳水扁,並領銜時任奇美電子董事長許文龍、前台灣高速鐵路公司董事長殷琪、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等多名重量級商業、學術、文化界人士組成「國政顧問團」為陳水扁背書,成為陳水扁當選的一大關鍵。 朱鎔基言論 在選舉前三天的3月1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中外記者會上發表「不管是誰,只要搞台灣獨立,就沒有好下場」、「切莫一時衝動,以免後悔莫及」、「還有三天,世事難測,台灣同胞你們要警惕啊!」的談話,朱鎔基的言论經電視畫面播出,瞬間被傳播到台灣內外。 朱鎔基此舉立刻引起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蘇起表明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並批評中共沒有權力對總統大選指指點點。同日美國國務卿阿布萊特在眾議院答覆問題時也表明無法接受中共對台聲明,而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國防部長威廉·科汉在厚木基地接受訪問時亦呼籲中共停止對台恫嚇,並表明美國有義務對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裝備。朱鎔基聲明亦引起美國《華盛頓郵報》在16日發表「朱鎔基是柯里昂」社論,將其比為電影《教父》中的黑手黨老大。由於朱鎔基言論被視為對台灣選民威脅,引發部分選民反彈反而支持被視為偏向台獨的陳水扁,成為影響選情的因素之一。 馬英九言論 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市長在選前二天,早晚各開一場記者會,說連戰的民調超過宋,說宋楚瑜已出局。 選前之夜又說連戰的民調超過宋十多個百分點,結果反倒是宋贏了連戰13.4%(1,739,419票),結果證明馬英九發佈的民調是假的。 開票特別節目 電視台 華視:2000總統大選特別報導 公共電視:希望2000總統大選之夜 ERA LIFE:決戰318 廣播電台 飛碟聯播網、News98、Touch廣播網:龍騰千禧‧全民當家 ICRT:2000之夜 選舉結果 這次總統選舉是民進黨的首次勝利,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為正副總統,成為首位民進黨籍正副總統,而呂秀蓮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副總統。國民黨在選前的分裂無疑對陳水扁的當選有很大的幫助。國民黨內宋楚瑜、連戰兩派人馬在選前未能整合成功,較高聲望的宋楚瑜最後宣佈退出國民黨獨立參選。這最終導致國民黨選民票源分散,宋楚瑜最後以30多萬票的差距落選,而連戰則慘敗。 在選票的結果上可看到,國民黨是一面倒慘敗。傳統的國民黨支持者全部倒向宋楚瑜,而台灣本土的支持者也全部倒向陳水扁。正如部分學者分析的一樣,李登輝的兩個圖騰,外省的代表以及本省的代表分別被宋楚瑜與陳水扁搶走,連蕭競選總部主委王金平則表示是「棄連保宋」、「棄連保扁」兩邊棄保效應都發作的結果。 無論在馬英九執政的臺北市,還是傳統執政的花蓮縣、臺東縣等都一面倒倒向宋楚瑜。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的高雄縣,國民黨執政的嘉義縣、彰化縣則倒向陳水扁。而民進黨從國民黨手上搶得執政的桃園縣、新竹縣市、臺中縣市、以及南投縣倒向宋楚瑜。 宋楚瑜之所以以30萬票之差敗選,部分看法認為一來是他的外省人身份,二來是興票案使他失去了大量中間選票,加上李遠哲臨門一腳,使中間選票流向陳水扁處。三來是棄連保扁的耳語,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朱鎔基於大選前三天一席「不管是誰,只要搞台獨,就沒有好下場」的說話,引起台灣選民反彈。 部分人士則認為李登輝的本土老友們都現身支持陳水扁,使支持李登輝的本土票大量流向陳水扁,導致連戰失去與陳水扁相峙不下的機會,反變成連宋相爭、阿扁得利。然而以中選會資料顯示:在李登輝有影響力的故鄉三芝鄉,連蕭以48.44%得票率大幅領先陳呂配的24.53%,對比全國連戰23.10%落後陳呂39.30%,以及2004年三芝鄉陳水扁得到44.25%得票率(提升20%得票率,超過全國提升約10%得票率)來分析,2000年李登輝應有出力支持連戰。 各縣市詳細投票結果 (注:獲勝者使用紅色字體標出) 後續及影響 國軍效忠問題 當時臺灣長期處於從來沒有換黨執政經驗、中華民國國軍長期處於黨國不分的情形。在民進黨陳水扁確定勝選後,國家將首次進行政黨輪替時,當時軍方心態還相當保守,甚至出現無法接受過去被政戰系統列為「三合一敵人」的對象來擔任總統,時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湯曜明上將事前錄製好國軍效忠《中華民國憲法》,國軍堅持行政中立、軍隊國家化的談話影片,在總統大選開票確定後,透過電視向全國與國軍官兵表達國軍效忠《憲法》,不會因政黨輪替有所變動,穩定軍心。 當時許多國軍高階將領心態上還無法接受有台獨意識的陳水扁,因此湯曜明在開票結果的隔天,在陽明山青邨召開國防部主官(管)會議,並說服該等將領應該服膺憲法,效忠新任的三軍統帥。 國民黨中央黨部周邊的暴力示威 李登輝自述,中央黨部在選前提報的民調結果都顯示連戰會贏,只是多少的問題。因此在選前一天,李登輝還告訴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國民黨的連戰會贏六個百分點」。而有的估票系統提醒說那些樂觀的選情有假,李登輝還一度懷疑其忠誠。 選舉開票當晚,李登輝取消了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行程,因為「口袋裡只準備了勝選謝詞,沒有落選感言」。而宋楚瑜、張昭雄支持者從19日凌晨即群聚國民黨中央黨部及中華民國總統官邸,要求李登輝下台為選舉負責。凌晨一時,新黨臺北市議員鍾小平及臺北縣議員金介壽到達現場向民眾表達訴求。中午時,國民黨決定召開臨時中常會,國民黨及宋張支持者聞訊又開始聚集中央黨部,要求利用臨時中常會向李登輝總統抗議。 下午二時四十分,中央黨部前聚集二、三千名群眾圍住中央黨部南北兩側停車場出入口及大樓門口,當時國民黨中常委徐立德坐車抵達中央黨部,由於仁愛路側門車道口被群眾包圍無法進入,徐立德只得下車走向正門,準備由大門近中央黨部,經過群眾時遭群眾認出,十餘名群眾立刻追打,徐立德在大門柵欄跌倒,引起群眾對其拳打腳踢,最後在保一總隊保護下才得以進黨部。另一中常委王又曾抵達黨部後亦遭群眾追打,王又曾情急之下攀爬黨部旁仁信郵局圍牆欄杆躲近中央黨部。下午二時四十分至五十分,群眾情緒失控,看到「黑頭車」入黨部側門就打,有人擲花盆、有人持榔頭敲毀車窗檔風玻璃,七、八輛黑頭車遭殃。而立法院長王金平在抵達黨部也遭群眾發現並拉扯,王金平的領帶遭拉扯扯落,最後在警方保護下才搭上座車離開現場。而副主席連戰在總統府等候無法進入黨部。四時三十分,中央黨部再爆另一波激烈衝突,民眾抬來一箱箱雞蛋砸向中央黨部門口,並推擠大門前的電動鐵捲門,鎮暴警察以盾牌阻擋民眾的旗竿及汽笛瓦斯罐。 五時四十分,警方完成部屬,分別從仁愛路及信義路兩側部屬鎮暴車噴灑強力水柱,強制驅離群眾,將群眾趕至仁愛路及信義路分隔島上。群眾則對鎮暴警察丟擲石塊、木棍、瓦斯空罐,並將警方拒馬扛至車道形成路障阻止警察前進。警方見群眾情緒激動,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停止噴水,雙方形成對峙。下午六時十五分,警方以優勢警力強制淨空中央黨部南北兩側出入口,在驅離過程中發生中山分局派出所主管-{于}-增祥被人打傷頭部,新黨台北市議員李慶元鼻血直流。 晚上八時,一輛宋楚瑜宣傳車抵達現場。向群眾宣佈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要到現場,而市長馬英九則在開記者會。群眾高喊「馬英九不來不夠誠意」,當歐晉德上宣傳車時,談話也幾次遭群眾打斷。晚上九點四十四分馬英九市長趕至現場,表達理解群眾對李登輝主席下台的要求,群眾曾一度歡聲雷動。但在馬英九表示將反映給李登輝,勸李主席做這樣考慮時,遭台下爆出「他沒資格考慮,馬上下台」,一度打斷其談話。十點四十分,有民眾更因認為馬英九沒有明確表態,丟出一顆雞蛋正中馬英九下顎,該名民眾也立刻被打到倒地不起,由鎮暴警察將他救起送醫。隨後馬英九表達願意促成李登輝辭黨主席,於十時四十五分離開現場,去李總統官邸。 凌晨一時十分,立委謝啟大重返中央黨部現場,勸說群眾離去回家,部分群眾及一輛宣傳車離去,但仍有不少群眾圍著中央黨部並發表言論,與外圍警方對峙。 |
隨著民調的不斷下滑,國親也有一些選舉策略上的調整。11月8日泛藍在台中舉行首場造勢晚會,試圖拉抬選舉氣氛,凝聚選票。11月底國親又在公投議題上重拳出擊,國親提出的公投版本大獲全勝,令民進黨的選舉策略受到重大影響。之後泛藍決定由王金平出任連宋競選總部主委,馬英九為總幹事。王金平在泛藍較弱的南部有很大影響力,而馬英九則是國民黨的政治明星,兩人在選舉中擔任要角,無疑幫連宋加分不少。 泛藍另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宋強連弱”。宋楚瑜一直一來就十分善於選舉造勢,而連戰卻一直被認為沒有領袖魅力。在這種情況下,泛藍的候選人時常給人造成“宋強連弱”的印象,使得一些國民黨的支持者擔心,如果連宋當選,宋楚瑜有可能掌控實權。對此宋楚瑜不得不減少發言次數,讓連戰擔當主角。到2003年12月時,大多數關於“宋強連弱”的擔憂已經消失。 連宋之間的另一個問題是連宋兩人在2000年總統大選期間互相攻擊(例如連戰曾經攻擊宋楚瑜不敢承認兩國論)、攻擊言論還算惡毒;兩個互相攻擊的人居然在2004年合作競選政府總統,此點也成為泛綠選民揶揄的主題之一。 在整場選舉中,泛藍始終沒有能夠主導選舉主軸,將焦點轉移到民生經濟議題上來。他們猛烈批評執政黨沒有執政能力,而突顯自己擁有專業的行政團隊,豐富的行政經驗,還拉來5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他們的經濟政策背書。但是儘管如此,相較之下顯然泛綠提出的公投制憲等議題更為吸引人,而且媒體在經濟上對於泛綠的攻擊已經很有效果。不過一些專家則認為,媒體所沒有興趣的並不等於公眾就一定沒有興趣,事實上大多數人對於公投的兩個題目都不清楚,他們或許更關注跟自己生活週遭的事情。另外,泛藍的三通議題對於人民的吸引力也令人質疑,畢竟三通很可能加速產業外移、增加失業率,對於台灣的農民、勞工及社會治安有負面影響。 泛藍當然也同泛綠使用負面文宣助選。長久以來,泛綠譴責台灣媒體除民視及自由時報之外大多或明或暗的支持連宋配(三立電視台是在大話新聞以後才被貼上泛綠標籤),並與泛藍合作助選連宋,泛綠屢次批評,認為泛藍「有媒體出政權」。 群眾動員 台灣選舉的一個大特色就是動員群眾舉行“造勢”活動。許多人相信,大型“造勢”活動對於拉抬選情有很大幫助,這在大型造勢活動後的民調中也有反映。但是還有一些人則認為,“造勢”活動對於改變選民意願沒有任何幫助,而台灣真正的“中間選民”人數很少,所以此類活動並沒有實際效果。不過兩邊陣營卻都認為,“造勢”雖然不會改變選民投票意向,但是有利於凝固自己的基本盤,並且鼓勵那些傾向自己,卻並不堅定或不願意投票的選民最終出來投票。 泛綠 泛綠陣營最大規模的一場“造勢”活動是2月28日所舉行的“二二八手護台灣”活動,有意仿照1990年,波羅的海三小國為爭取脫離前蘇聯統治,達成主權獨立而組成的「人間之鏈」。當天下午2點28分,泛綠的支持者們手牽手,沿著台一線道路,從台灣北端的基隆市和平島,一直牽到台灣南端的屏東縣佳冬鄉昌隆村(取其「和平昌隆」之意),形成一條300多公里的人龍,不少地區還出現了兩、三排的人龍。參與者各出花招突顯自己,彷彿一場嘉年華會。活動通過紀念二二八事件,終結悲情,賦予新意義。與支持公投,反對中國大陸以導彈瞄準台灣,意圖武力侵略等訴求,凝結支持民進黨的力量。人們先面向台灣這邊的方向,高喊「Say Yes to Taiwan」。再面向中國大陸的方向,高喊「Say No to China」。時任總統陳水扁、前總統李登輝等人在苗栗縣的主會場發表講話,再次重申反對飛彈、支持公投、維護台灣主權獨立,並且鼓勵民眾投票支持時任總統陳水扁。主辦者宣稱共有220萬人參加活動,不過一般媒體估計參與人數在150~170萬之間。 228活動的成功不僅表現在參與的人數,更反應在此後的民意調查之中。原先綠營一直落後藍營7~5個百分點,但在228之後,綠營只差藍營3個百分點,一些民調甚至顯示綠營有超過藍營的現象。 泛藍 民進黨228活動的成功令國親不得不舉行另一場活動來抗衡。他們決定在3月13日同樣發動百萬支持者的造勢活動,原先的主題是“反黑金”,後又改為反扁「嗆聲」(閩南語,意為「耀武揚威」或「叫陣」)大遊行,主要是擔心綠營諷刺國民黨是“黑金反黑金”。這場活動在全台十多個縣市同時舉行,支持者在3月13日當天下午3時20分喊出“換總統”的口號。當天,連宋王馬四人分別在臺北市、臺中市、高雄市和桃園縣四個主會場。3時20分在吹響號角後,現場群眾高喊“換總統”、“320,連宋贏”等口號。但是當天的第二個高潮則是在10多分鐘後,宋楚瑜夫婦在台中率先跪下親吻台灣土地,10分鐘後在台北,連戰夫婦更以五體投地的方式親吻土地,顯示自己熱愛台灣。泛藍的動員超出預期,他們宣稱有300萬人參加,雖然大多數媒體認為參加人數在90萬人左右。針對第一夫人吳淑珍事前諷刺活動只會是“小貓兩三隻”,泛藍還很有幽默感地鼓動支持者帶著自己的寵物貓參加活動。馬英九表示看到那麼多人的參與,讓很多泛藍人士“吃了定心丸”;王金平則表示“選局已定”。 電視辯論 在經過民進黨和國民黨多次的磋商之後,連戰、陳水扁終於達成協議,在2月14日、2月20日舉行兩場電視辯論會,這也是台灣歷史上首次舉行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 但是2月14日首場辯論結束後,卻令很多政治評論家和普通選民感到失望。雙方在議題方面的辯論都避重就輕,兩人卻有多次針對對方的人身攻擊。但是總體而言,大多數人認為陳水扁表現較好,但是連戰的支持度依舊領先。 各界表態 在選舉進入白熱化的最後階段,台灣各界的人士都紛紛公開自己的投票意向。中央研究院院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在3月18日正式宣布,支持時任總統陳水扁。李遠哲在4年前的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中就已經挺扁,這次再度挺扁,而且與時任總統陳水扁一起召開記者會。他表示,民進黨雖然執政經驗不足,但是“有理想性,可塑性高”,因此繼續支持。但是台灣評論普遍認為,李遠哲這次的挺扁效力遠不如四年前高,有些評論家甚至稱他已經“信用破產”。台灣學術界很多人也批評李遠哲,再度破壞李遠哲本人上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發表的「學術中立」原則。 台灣商界的兩名重要人物,台塑董事長王永慶和長榮董事長張榮發雖然沒有公開支持連宋,卻批評政府遲遲不開放三通。其中張榮發一直是時任總統陳水扁的長期支持者,但是時任總統陳水扁上台後因三通問題兩人關係破裂。 台商的回台投票率是歷次選舉中最高的,非正式的統計,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公開場合都表態支持連宋。台商投票主要是因為民進黨中有人指責台商“不愛台灣”,而且遲遲不開放三通。台商會長估計,大約會有15萬台商返台投票,可以影響30~45萬張選票。很多台商早在2004年1月就在大陸台商中為所支持的候選人拉票,甚至傳出在大陸舉行競選造勢活動的消息,後因國台辦介入,才被取締。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大陸、香港的機場中就已經舉出中華民國國旗和連宋的競選旗幟,公開挺連。除此之外,居住在其他國家的台灣僑民也紛紛返台。一般認為,越多台商和僑民返台投票,對泛藍就越有利。 投票期間 投票日前夕 3月19日下午1點45分,正在台南市市區掃街拜票的時任正副總統陳水扁、呂秀蓮遭到槍擊,時任副總統呂秀蓮膝蓋受傷,時任總統陳水扁腹部輕微擦傷。兩人後被送往奇美醫院治療,兩人都意識清醒,沒有大礙,醫院外聚集大批民進黨支持者。 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在3點30分證實,陳呂兩人遭到槍擊,並表示已經找到子彈,但是沒有說明一共開了幾槍、找到幾個子彈,以及是否已經逮捕凶嫌。總統府也表示已經啟動國安機制,並表示不會推遲第二天的選舉投票。連戰也在得知消息後表示“希望他們儘早康復”。 針對這次事件泛藍支持者懷疑,根據電視畫面所見推論,子彈在汽車擋風玻璃右側撞擊,留下一個彈孔,但是當時時任總統陳水扁站在汽車的右側,副總統呂秀蓮在左側,因此子彈應該是先打倒時任總統陳水扁,再擊中副總統呂秀蓮。 認為,有可能是選情緊張,因此進而引發兇手企圖槍殺,表示,選情在槍擊事件之前泛藍聲勢高漲,連宋當選在望,認為支持者沒有理由與動機去槍殺一個即將下台的總統,而是民進黨為了選舉而上演“苦肉計”;但是如果真的是自導自演,應該不久後就會發現明顯證據(在眾目睽睽的情況下想要自導自演而不留下明顯證據幾乎不可能)。尚有人揣測,此為總統選舉地下賭盤負責人差遣殺手前往狙擊。而後的調查結果顯示,此事件應該是一名不滿時任總統陳水扁的政治狂熱者的個人行為,但是由於該嫌犯已經死亡,故調查結果只能說是最有可能的推測。 事件發生後,民進黨立即宣布停止當天下午和晚上的一切競選活動。連宋陣營也表示立即停止競選活動,並由馬英九和連戰夫人連方瑀到醫院探望時任總統陳水扁。晚間,陳文茜等人召開記者會,宣稱據其「奇美小護士」內線消息,強烈質疑槍擊案的真實性,並懷疑奇美醫院詹啟賢涉嫌作假。 8月29日,李昌鈺博士發表了眾所矚目的319槍擊調查報告,首先排除部份輿論所謂自導自演之可能,並指出從兩顆彈頭內找出別的工具痕跡,應該是從同一把槍所發射,李昌鈺也認為改造槍枝的是內行人。但由傷口及彈道顯示,兩槍發射間格時間不超過一秒。 TVBS曾在3月18日及19日晚間分別做了民意調查,在槍擊案前,連戰約領先10%。而槍擊案當晚的民調,連戰領先幅度掉到只剩1%。且據TVBS調查,許多搖擺選民在槍擊案後轉而支持陳水扁,成為其當選的可能原因之一。 媒體灌票現象 台灣電子媒體為製造『選務資料更新比別人快』的假象,於開票過程中,在中選會各次公佈正確數字之前,即自行猜測可能之票數加入刻正播出之開票過程,待取得官方確切數字後再行調整,因此雖然最後的總票數正確,開票中途之數字實為自行灌水而得,這種情形俗稱灌票。首次發生電子媒體灌票行為之確切時間不可考,然已行之有年。本次總統大選因選情激烈,各媒體之灌票行為空前嚴重。而選前之估算與選舉結果頗有差距,甚至有媒體之開票數字因灌票而超出合理範圍者。 3月20日當天下午時間4點20分左右,從電視台開票的數據中可以發現很多台已經超過100萬票,4點40分時有許多台已超過400萬票,當時同一時間點上中選會的開票數據仍顯示0,在4點54分左右,中選會開出2號(連宋)為599票,1號(陳呂)為28票,而有部分電視台早已超過500萬票。 以下整理出票數一度超過中選會最終數據的電視台,計有:台視:1號(陳呂)、2號(連宋);中視:2號;華視:1號、2號;民視:1號;GTV:1號、2號;年代:1號、2號;東森:1號、2號;中天:2號;TVBS:2號。 中天和TVBS在晚間6點45分的二組數據完全一樣(有互相抄襲的嫌疑)。 民視則是唯一的「1號一直領先2號」的電視台。 另外,公共電視當時的中立性也受到質疑;因為公視當日開票時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有兩個,其一為中選會,其二為連宋競選總部。 本次開票,報導的較為離譜的為年代及東森。年代灌爆的情形為1號有650多萬票(實際最終為647萬票),灌爆的時間持續了將近40分鐘。東森在6點前2號贏1號40多萬票接近50萬票(實際差距不到3萬票)。中天新聞下午4點43分的廣告時間中出現2號得票735萬(相當於2000年選舉連宋合計票數),可能是電腦程式作業問題。三立更是下午5點打出總得票數綠贏藍100多萬票,但隨即消失,之後恢復雙方各450萬票上下的得票數。但中選會其實從5點起才有數字,5點到6點之間中選會呈現的數據的確為連宋領先,6點鐘時不過是28萬票對27萬票,6點以後公佈的數據1號就一路領先到結束。 最後除了三立新聞台和公共電視,其餘九家電視台所開出的總票數,皆超過了最後中選會公布的總票數。 灌票合理的解釋有可能是為了收視率、廣告收入,或是電視台本身的意識型態。也有人認為是資訊不足,佈線不夠,對於實際開票數字不能掌握,或內部電腦程式作業有問題,以及廣告時間的延誤等。 台灣媒體在經過此一事件後,信譽再度大幅下降。 選舉結果 各縣市詳細投票結果 (注:領先者使用紅色字體標出) | 台灣電子媒體為製造『選務資料更新比別人快』的假象,於開票過程中,在中選會各次公佈正確數字之前,即自行猜測可能之票數加入刻正播出之開票過程,待取得官方確切數字後再行調整,因此雖然最後的總票數正確,開票中途之數字實為自行灌水而得,這種情形俗稱灌票。首次發生電子媒體灌票行為之確切時間不可考,然已行之有年。本次總統大選因選情激烈,各媒體之灌票行為空前嚴重。而選前之估算與選舉結果頗有差距,甚至有媒體之開票數字因灌票而超出合理範圍者。 3月20日當天下午時間4點20分左右,從電視台開票的數據中可以發現很多台已經超過100萬票,4點40分時有許多台已超過400萬票,當時同一時間點上中選會的開票數據仍顯示0,在4點54分左右,中選會開出2號(連宋)為599票,1號(陳呂)為28票,而有部分電視台早已超過500萬票。 以下整理出票數一度超過中選會最終數據的電視台,計有:台視:1號(陳呂)、2號(連宋);中視:2號;華視:1號、2號;民視:1號;GTV:1號、2號;年代:1號、2號;東森:1號、2號;中天:2號;TVBS:2號。 中天和TVBS在晚間6點45分的二組數據完全一樣(有互相抄襲的嫌疑)。 民視則是唯一的「1號一直領先2號」的電視台。 另外,公共電視當時的中立性也受到質疑;因為公視當日開票時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有兩個,其一為中選會,其二為連宋競選總部。 本次開票,報導的較為離譜的為年代及東森。年代灌爆的情形為1號有650多萬票(實際最終為647萬票),灌爆的時間持續了將近40分鐘。東森在6點前2號贏1號40多萬票接近50萬票(實際差距不到3萬票)。中天新聞下午4點43分的廣告時間中出現2號得票735萬(相當於2000年選舉連宋合計票數),可能是電腦程式作業問題。三立更是下午5點打出總得票數綠贏藍100多萬票,但隨即消失,之後恢復雙方各450萬票上下的得票數。但中選會其實從5點起才有數字,5點到6點之間中選會呈現的數據的確為連宋領先,6點鐘時不過是28萬票對27萬票,6點以後公佈的數據1號就一路領先到結束。 最後除了三立新聞台和公共電視,其餘九家電視台所開出的總票數,皆超過了最後中選會公布的總票數。 灌票合理的解釋有可能是為了收視率、廣告收入,或是電視台本身的意識型態。也有人認為是資訊不足,佈線不夠,對於實際開票數字不能掌握,或內部電腦程式作業有問題,以及廣告時間的延誤等。 台灣媒體在經過此一事件後,信譽再度大幅下降。 選舉結果 各縣市詳細投票結果 (注:領先者使用紅色字體標出) 選舉後 公正性 對於台灣選舉的公正性一直有很多懷疑,在這一次的選舉中,藍綠雙方都指責對方非法操控選舉。首先是藍軍稱,發現由民進黨執政的臺北縣(今新北市)近日銷毀56袋印錯的選票,而台北縣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選票,置疑當局故意多印選票,然後發給民進黨支持者,以增加時任總統陳水扁的選票。民進黨則稱只印錯600多張選票,其餘是裁剪選票後遺留下來的紙張。但是泛藍仍然表示擔心,稱會在各投票站部署人員,現場監看投票過程。 另一方面,民進黨也在3月18日指責,泛藍在綠軍領先的南台灣展開扣押身份證的行動,他們收購一些選民的身份證,在3月20日選舉結束後才歸還,以降低泛綠票倉的投票率,依此達到做票的效果。對此,藍營表示自己從未採取這類行動,是地方人士自發行為,而且根本沒有捲入金錢交易。 泛藍陣營的反應 在選舉結果揭曉,時任總統陳水扁以不到3萬票的優勢獲勝後,連戰在泛藍支持群眾前表示,這場選舉“疑雲重重!”十分不公義,稱要提出選舉無效之訴,並要求中選會查封所有票箱,進行驗票。台北市高等法院在3月21日早晨7點做出裁決,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 在選舉結果揭曉後,大批泛藍支持者聚集在連宋競選總部前,不願散去,要求重點選票。在連宋離開後,群眾持續聚集通宵,在高雄和台中也有群眾聚集,抗議選舉結果,甚至爆發警民衝突。在台中,泛藍群眾聚集在台中地檢署前,要求立即查封票箱,臺中市市長、國民黨中常委胡志強在凌晨3點30分到達現場靜坐抗議。親民黨立委邱毅率眾包圍衝撞高雄地方法院,後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2個月,2007年「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罪犯減刑條例」公布施行,減刑為有期徒刑7個月。 在台北,新黨主席-{郁慕明}-、國親多位立法委員也來到連宋競選總部,支持連宋關於要求驗票的要求。凌晨4時,連宋律師團將25份已經簽字的訴狀分別遞往全台25個縣市的高等法院,同時有群眾在總統府前聚集。3月21日上午10時,國民黨立法委員章孝嚴來到總統府,聲稱美國政府已經延後向時任總統陳水扁發賀電,表明美方面也置疑結果。台北市長馬英九、時任行政院長游錫堃則先後來到現場,要求群眾保持理性,主動離開,但是沒有效果。 泛藍支持者宣稱,他們在重新驗票之前將一直在總統府廣場靜坐,即使22日工作日時人數也沒有大批散去。 部分泛藍支持者的抗議行為引起部分輿論,特別是台灣南部民進黨、泛綠支持者們的不滿。 3月24日,民进党前主席許信良加入到抗議行列中,並以絕食表達不滿。 3月27日,藍軍在總統府前組織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大量的國親支持者聚集在凱達格蘭大道,抗議選舉不公,並要求重新點票。根據一些報紙進行的調查顯示,59%的民衆反對抗爭,而66%的民衆贊成驗票。與此同時,數百名在紐約的泛藍支持者也舉行「紐約華人愛台灣」的集會,表示聲援「327大遊行」。此外在華盛頓等地也舉行類似的遊行活動。 3月27日當晚9點,時任總統陳水扁親自主持國際記者會,對示威事件發表強硬談話,稱總統府廣場必須在3月29日之前完全淨空,稱自己不是“軟腳蝦”。不過他也表示願意立即與連宋會面。 在327游行結束後,大多數支持者便離開廣場,只剩下上千名民眾繼續抗爭,這些人在凌晨也陸續離開,到3月28日清晨只剩下零星的數百人。3月28日清晨5點一刻,警方開始勸諭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剩餘的抗爭民衆離去,在此期間,警方與民眾發生零星衝突。在早上7點左右,清場工作已基本完成。而部分民衆則轉移到中正紀念堂繼續靜坐抗爭。從3月29日開始,陳文茜也每晚在中正紀念堂現場主持政論節目“文茜小妹大”,使得每天晚上參加靜坐的群眾人數又有增加。 4月2日,台灣高等法院首次就國親提出的選舉無效之訴開庭審理,有一名主審法官和兩名陪審法官負責,原定應在當天就可做出是否驗票的判決,但是因正反雙方無法就如何驗票以及驗票費用問題達成協議,法庭決定兩方應先溝通,延期判決。泛藍後做出讓步,表示同意全面驗票,而放棄之前所堅持的只驗陳水扁的票,但是有關費用問題卻依然存在分歧。 4月2日,由絕食抗爭召集人台大學生陳政峰與靜坐學生副總召陳信儒等來自台大等七名「大學生」開始絕食抗議選舉不公,要求真相,自詡為野百合學運的翻版。最後一共有30餘名的學生採取絕食行動至5月20日的方式表達抗議。宋楚瑜的夫人陳萬水與1989年天安門六四事件中曾同樣參與絕食的政治評論員吾爾開希皆曾到場慰問。這些學生自稱無黨派色彩,但其他大學生在網路上激烈辯駁,並揶揄他們的接力絕食衹是為了吸引媒體的目光,並沒有抗議的誠心。後來並發現其中帶頭學生有泛藍政黨黨工、青年會身份,相關合照也被公佈在台灣數個規模較大的BBS網路站台。 4月3日,國親再度在中正紀念堂舉辦5萬人的大型游行抗議活動,批評選舉不公正。由於國親的合法集會時間到4月4日即將結束,而且之後所有的游行集會申請全部被駁回,大部分泛藍支持者在游行活動後響應連戰號召,結束街頭抗爭,但是還是有數百人來到總統府前廣場抗議,他們高唱中華民國國歌,要求驗票,在警方舉牌警告集會非法後,依然不願意離去,在4月4日凌晨爆發新一輪的警民衝突。 4月4日,在中正紀念堂前靜坐的8名學生被警政署人員強行驅離,遭到泛藍人士的強烈抗議,他們稱學生們只是靜坐表達意願,並沒有妨害公共治安,警方沒有權力使用強制驅逐的方式。學生們在次日再度回到中正紀念堂繼續絕食靜坐。台北市長馬英九隨後也到現場向學生致意,並稱他也反對警政署強制驅逐的做法,事前只是同意警方以柔性勸導的方式規勸學生停止絕食。 4月7日,民進黨立法委員羅文嘉到達絕食現場,轉達時任總統陳水扁的決定:將在4月12日接見學生。但是學生們認為時任總統陳水扁誠意不夠,因為此前已經表明希望時任總統陳水扁在4月9日之前到絕食現場探望學生。他們決定將不會與時任總統陳水扁會面,並在4月9日結束第一輪絕食活動,將發動第二輪的運動,他們自稱為「四月學運」。但此時他們的中立性已受到其他大學生在網路上的質疑,不久後即草草收場。 到4月3日的游行後,國民黨內部出現不同的聲音。國民黨本土派成員認為應該結束抗爭活動,準備年底的立法院改選。但是親民黨和國民黨保守派則認為應該繼續抗爭。最終的決定是在4月10日舉行最後一場20萬人的游行後不再舉行游行活動,但是會繼續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選舉爭議。他們同時也決定要發動連署發動公民投票,以成立三一九槍擊案獨立調查委員會,他們希望這個委員會能夠由立法院的朝野立委、監察院以及檢調單位三方組成,以確保調查的公正公開。不過這個提案在立法院已經遭到台聯立委攔阻,只能通過公民連署然後舉行公投的形式實現。 公投拚真相集會 4月10日,泛藍再度發動「公投拚真相」集會,群眾前往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據警方估計至少有十二萬人參加。 下午6點04分,當集會活動結束、國親主席連戰、宋楚瑜立即離開會場;政治人物離去,但大部分群眾仍不離去,開始鼓譟。 下午6點20分,民眾合力將四層樓高的看板暨燈光鷹架被推倒,橫躺在拒馬上面。 晚上6點35分,七、八位民眾爬上橫躺的鷹架,向警方挑釁,有兩名男子和一名婦女爬過鷹架,闖入禁制區,立刻被警方逮捕。 晚上7點08分,一名年約五十歲、爬上橫倒的鷹架上,向警方搖屁股挑釁的男子被逮捕,隨後部分群眾聚集介壽派出所前要求放人。 晚上7點13分,鎮暴噴水車展開第一波噴水驅離,群眾卻愈聚愈多,場面失控。 晚上7點15分,公園路介壽派出所被民眾攻擊,變電箱遭破壞。 晚上7點33分,介壽派出所內全面斷電,頂樓的指揮監控系統也因此失效,指揮官改以無線電部署警力;民眾持續以石塊棍棒攻擊派出所。 晚上7點38分,派出所前方空地突然冒出汽油味,警方發現有人趁亂以水瓶裝汽油向所內丟擲,警方立即噴滅火器以防意外,汽油未引燃,多數民眾聞到汽油味紛紛走避。 晚上7點50分,仍有汽油彈扔進派出所,警方一度想衝出抓人,但滋事民眾趁鐵門未開即逃離,警方只得作罷。 晚上8點10分,鎮暴部隊在公園路北側集結,推進至凱達格蘭大道前斑馬線,順利「收復」介壽派出所。 晚上9點45分,集會時間即將屆滿,親民黨立委李慶華等人進入介壽路派出所協調,部分泛藍支持者陸續推倒另三座巨大鷹架,合力扛起鷹架當作「撞城木」衝撞警察與拒馬,並向警察丟擲瓶罐等雜物,警方再度動員逮捕滋事民眾,雙方再度爆發衝突。 晚上10點10分,警方見集會遊行時間已過,開始對群眾喊話柔性勸導,但群眾情緒沸騰,企圖衝撞封鎖線,也推倒拒馬或架起木板,阻擋警方,另有群眾站上鷹架與警方對峙。 晚上10點15分,部分群眾將矛頭指向媒體,年代新聞台的攝影記者黃星皓正在拍攝現場時,不知何故,被近十名戴口罩、手持鐵條的青少年鎖定,恐嚇黃星皓「不要播了!」;有人持國旗旗杆毆打黃星皓,黃星皓反抗,但引來更多群眾攻擊,一位導播同事與一位工程人員欲助他脫困,也遭毆打;群眾同時毆打東森電視台攝影記者魯品農。 晚上10點20分,臺北市市長馬英九下令驅散群眾。 晚上10點30分,警方展開驅離,一名群眾手持長木棍攻擊,零星衝突不斷,警方持續推進,並逮捕滋事民眾。約有20多名群眾不滿被驅離,又試圖推倒大型鷹架阻隔警方。 晚上10點38分,一位不知名男子從台北賓館內丟擲汽油彈攻擊警方,引發火勢;警方大動員迅速推進,強制驅離群眾。 晚上10點45分,優勢鎮暴警力將群眾往景福門推進,淨空凱達格蘭大道。 |
自從讓-雅克·盧梭開始,教育哲学开始跟发展心理学发生联系。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認為人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以孩子為中心,從旁協助他對世界的主動探索,而不是由成人來主導一切。 東方的教育哲學 儒家 在春秋時期的中國,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道德上,以仁為目標,「忠」(敬事)和「恕」(同理)為基礎,強調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認為天道、人德、禮樂和人生智慧比知識重要,提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實踐方式,並透過六藝來鍛鍊身心。孔子的教育思想記錄在《論語》中。 孔子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習者能認清自己的局限是很重要的。 戰國時代的儒者荀子在〈勸學篇〉提出,教育和學習是為了超越人趨於惡的天性,建立人為的善,以達成公共秩序和個人的知識、修養。 儒家思想雖有不同派別,都一致同意教育的目的是《大學》提到的明明德,以協助個人自身的提升(內聖,自我實現)推廣到治理天下(外王)為方法。 在明朝,儒家分為程頤、朱熹的理學和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理學中強調透過明辨外在的事物來充實知識、體悟人生,因此學習的重點是分析客觀的世界。心學中強調知行合一,較重視內在的修行、致良知而較不重視分析客觀的世界。 道家 春秋時代的哲學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的教育觀。老子提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方法,認為萬物自然會成長,學習者自然會學習,教育者應扮演協助的角色而不是引導或控制。這對自主學習的思想產生了影響。 老子和孔子一樣,認為學習者應瞭解自己的局限。 佛家 主張人原本皆具足無量智慧與善良本性(以電腦比喻,電腦本身可以寫入完美的程式),只是因為累世以來業力蓄積,影響了原本的通達思考與良知良能(即剛開始寫入的程式並不完美,而且後面寫入的程式還受到前面的程式的影響).若能經常加以修行,即能保有一定的修為(不斷的修編程式達到完美),不至於因世事矇蔽而墮入六道輪迴,直至成佛.(將程式寫至完美便不再需要修改) 淨土宗有一說法,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達到一心不亂,可以前往阿彌陀佛的無量壽佛國,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學習直至一生補處菩薩的境界,好來生成佛. 宋明理學 朱熹 陸九淵 王陽明 西方的教育哲學 Movements 古典教育 教育哲学家 | 陸九淵 王陽明 西方的教育哲學 Movements 古典教育 教育哲学家 柏拉图 柏拉圖是第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教育在他的整體哲學視野中只佔一小部分,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認為教育是創造和傳承他的理想國的一把鑰匙。 他主張讓孩子遠離個別母親的照顧,接受整個社群的共同看护和公立的教育。透過教育的過程,一面培養孩子的知識和能力,一面觀察他們,依照其能力分為不同的社會等級,最高的接受最多的教育,以使他們成為城市的領袖和衛士。 一般的教育的內容以體育、音樂和數學為主。領袖的教育還包含哲學、遊歷(考察社會現象)等。 亚里斯多德 参见:亞里士多德. 卢梭 尽管盧梭(1712-78)對柏拉圖的哲學十分尊敬,但也拒絕了它。它因為社會腐朽而變得不切實際。盧梭卻對人類發展有另外一種理論, 认为存在着一个所有人共同的發展過程。這是一個內在而自然的過程是源於求知慾。這是驅使孩子去學習及適應環境的天性。 杜威 参见:约翰·杜威 Rudolf Steiner 斯金纳 斯金纳(1904-1990)对教育哲学的一个贡献 Critical responses and counter-哲学 威權體制教育指的是升學主義和管理主義思維下的學校體制。它的特色是:學生對師長的絕對服從、量化的考試成績做為衡量人的價值的主要量尺、幾乎沒有空堂或自由選課的時間、學生的生活規範多半由成人制定和執行。簡單來說,威權體制教育將學生為自己做決定的空間壓縮得很小,而將成人的價值強加在學生身上。為了方便管理,許多不符合教育原則的事也可能發生。其中最為惡名招彰的是體罰。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一種教育與學習的哲學,同時是一門藝術。相較於其他教育學派,自主學習者認為沒有人能替別人作決定。這與許多教育的現況看似矛盾,因為成人總認為自己有權替孩子作決定,特別是在他們還小的時候。 |
後來李登輝決定參選第一任民選總統時,司馬遼太郎已經過世,其中的理由沒來得及告訴司馬遼太郎,李登輝耿耿於懷。直到1999年日本《文藝春秋》預備出版司馬遼太郎的紀念文集,特別來信請李登輝寫一篇文章,他才得以在文中說明:「以當時的情況確實最好不要再選了,但是出於愛臺灣,希望為臺灣做一些事,所以改變初衷又出來參選」。 民主進步黨方面 民主進步黨方面,依據1994年修訂的黨規《公職人員候選人提名辦法》,採兩階段選出候選人:第一階段由黨內幹部及一般黨員進行投票(比重各50%),選出兩名候選人;第二階段由一般民眾進行投票,最後將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各50%比重進行合計,分數最高者為黨內提名候選人。第二階段的一般民眾投票,只要持有身分證,任何人都可以投票。 1995年5月8日,開始接受黨內初選第一階段的登記參選。登記者有四人:分別是知名台獨運動人士彭明敏(臺獨聯盟支持)、黨外運動時期重要參與者許信良(美麗島系)、林義雄(與美麗島派相近,但無派系)以及尤清(福利國派)。5月27日,在高雄勞工育樂中心舉行電視辯論會,由TVBS全程轉播。6月12日,公布第一階段的幹部及黨員投票的開票結果。前兩名由許信良及彭明敏勝出。 第二階段,民進黨自7月10日起,花兩個半月時間在巡迴臺灣各地,舉辦五十場政見說明會並舉行投票。9月25日,民進黨內初選結束。一般民眾投票結果,彭明敏獲17萬7477票、許信良為12萬9816票,總投票數約三十萬票。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合計之後的點數,彭明敏為40.88,許信良為36.12。彭明敏當選為民進黨提名候選人,並指定曾角逐臺北市市長初選失利的時任立法委員的謝長廷為副總統參選人。 無黨籍參選人方面 林洋港與時任監察院院長陳履安(故副總統陳誠之子)整合失敗後,改與郝柏村(前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脫黨參選,成為無黨籍候選人,獲新黨支持參選。而陳履安則與擔任監察院監察委員的律師王清峰雙雙辭去監察院職務,搭配參選總統。 該次選舉成為了五院中有三院的現任及前任院長參與的奇特現象;而所有總統參選人除彭明敏外,均有中央政府機關的現任或曾任職務:一位現任,二位因為要參選總統而離任,一位前任,立法院及考試院並未參與(時任立法院院長為劉松藩;時任考試院院長為邱創煥)。 過程 競選連任的總統李登輝成功在1995年訪問美國母校康乃爾大學。史上首位進入美國的中華民國現任元首,也是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首位訪美的現任元首。這次訪問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在外交上的一大突破,使李登輝在臺灣政壇的聲望高漲。 | 中國國民黨第十四屆全國第二次代表大會於1995年8月23日召開,支持黨主席李登輝連任總統。李登輝與當時的行政院院長連戰一同搭配競選正、副總統。 李登輝表示在決定參選首屆民選總統前,他並無「非己不可」的想法。當初與李元簇一同競選時,也說過「六年後帶著李元簇一同退休」。後來司馬遼太郎來台灣訪問時,李登輝也告訴他不打算再選了。在提名前,李登輝曾個別把連戰、宋楚瑜、許水德、吳伯雄等中生代找來,一一詢問每個人要推誰出來參選?最後也把大家找來,表明他無意參選,請大家當面公推人選,但中生代面面相覷,還是找不出共主。 最後在中生代們各自不服對方下,中共壓力紛至,不服輸的個性,加上個人使命感一出,李登輝自是再批戰袍出征。 後來李登輝決定參選第一任民選總統時,司馬遼太郎已經過世,其中的理由沒來得及告訴司馬遼太郎,李登輝耿耿於懷。直到1999年日本《文藝春秋》預備出版司馬遼太郎的紀念文集,特別來信請李登輝寫一篇文章,他才得以在文中說明:「以當時的情況確實最好不要再選了,但是出於愛臺灣,希望為臺灣做一些事,所以改變初衷又出來參選」。 民主進步黨方面 民主進步黨方面,依據1994年修訂的黨規《公職人員候選人提名辦法》,採兩階段選出候選人:第一階段由黨內幹部及一般黨員進行投票(比重各50%),選出兩名候選人;第二階段由一般民眾進行投票,最後將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各50%比重進行合計,分數最高者為黨內提名候選人。第二階段的一般民眾投票,只要持有身分證,任何人都可以投票。 1995年5月8日,開始接受黨內初選第一階段的登記參選。登記者有四人:分別是知名台獨運動人士彭明敏(臺獨聯盟支持)、黨外運動時期重要參與者許信良(美麗島系)、林義雄(與美麗島派相近,但無派系)以及尤清(福利國派)。5月27日,在高雄勞工育樂中心舉行電視辯論會,由TVBS全程轉播。6月12日,公布第一階段的幹部及黨員投票的開票結果。前兩名由許信良及彭明敏勝出。 第二階段,民進黨自7月10日起,花兩個半月時間在巡迴臺灣各地,舉辦五十場政見說明會並舉行投票。9月25日,民進黨內初選結束。一般民眾投票結果,彭明敏獲17萬7477票、許信良為12萬9816票,總投票數約三十萬票。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合計之後的點數,彭明敏為40.88,許信良為36.12。彭明敏當選為民進黨提名候選人,並指定曾角逐臺北市市長初選失利的時任立法委員的謝長廷為副總統參選人。 無黨籍參選人方面 林洋港與時任監察院院長陳履安(故副總統陳誠之子)整合失敗後,改與郝柏村(前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脫黨參選,成為無黨籍候選人,獲新黨支持參選。而陳履安則與擔任監察院監察委員的律師王清峰雙雙辭去監察院職務,搭配參選總統。 該次選舉成為了五院中有三院的現任及前任院長參與的奇特現象;而所有總統參選人除彭明敏外,均有中央政府機關的現任或曾任職務:一位現任,二位因為要參選總統而離任,一位前任,立法院及考試院並未參與(時任立法院院長為劉松藩;時任考試院院長為邱創煥)。 過程 競選連任的總統李登輝成功在1995年訪問美國母校康乃爾大學。史上首位進入美國的中華民國現任元首,也是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首位訪美的現任元首。這次訪問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在外交上的一大突破,使李登輝在臺灣政壇的聲望高漲。 當時民進黨候選人彭明敏面臨到民調落後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的情況,1995年11月,當時民進黨內最具人氣的政治明星臺北市市長陳水扁在對媒體分析總統選情時,也以「阿婆生子」來形容彭明敏當選機會低。引發黨內認為陳水扁「失言」,抨擊阿扁「向李登輝靠攏」的質疑。並引起國民黨及新黨借題發揮打擊彭明敏選情。 陳水扁方面評估此事極易被炒作,甚至影響到第三屆立委選舉選情,最後陳水扁於1995年11月12日親赴仁愛路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登門向彭明敏致歉,一見面就以「彭總統」稱彭明敏,並稱「阿婆生子」的意思是要化不可能為可能,就像當年他選上臺北市長一樣。彭明敏則笑著說陳市長太客氣,一切都已過去,並稱讚阿扁的風度值得肯定。陳水扁為展現自己的助選誠意,喊出「要用生命為彭明敏助選」,在講台上,陳水扁更形容「自己現在看到電線桿都會鞠躬伸手」,凸顯自己的賣力程度。 飛彈危機 選舉期間,也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台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演習,企圖影響中華民國選舉,導致美國出動獨立號與尼米茲號兩艘航空母艦前往台灣海峽與花蓮、臺東旁側太平洋海域的事件。這個引發國際關注的事件被稱為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
1630 –完成《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得到教廷出版的许可。 1632 –出版《对话》。 1633 –被审判庭判决软禁,理由是强烈异端嫌疑。 1633 –天主教廷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列在《禁书目录》上。 1638 –出版《论两种新科学及其数学演化》。 1642 –在意大利Arcetri去世。 1668 –牛顿制造自己的反射望远镜。 1687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开普勒公式,将天地之间的韵律合而为一。 参见 伽利略博物館 比薩-聖朱斯托伽利略·伽利萊國際機場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伽利略定位系統 惯性原理 伽利略關於慣性的斜面實驗 小行星697 脚注 参考文献 A searchable online copy is available on the Institute and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lorence, and a brief overview of Le Opere is available here. Galilei, Galileo Galileo: Two New Sciences(Translation by Stillman Drake of Galileo's 1638 Discourses and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s concerning two new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4 ISBN 978-0-299-06400-6 Geymonat, Ludovico(1965), Galileo Galilei, A biography and inquiry into his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ranslation of the 1957 Italian edition, with notes and appendix by Stillman Drake, McGraw-Hill Grant, Edward Aristotle, Philoponus, Avempace, and Galileo's Pisan Dynamics Centaurus, 11, 1965–7 Grisar, Hartmann, S.J., Professor of Church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Innsbruck(1882). Historisch theolog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Urtheile römischen Congregationen im Galileiprocess (Historico-theological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e Decisions of the Roman Congregations in the case of Galileo), Regensburg: Pustet. Google Books ISBN 978-0-7905-6229-2. (LCC# QB36—microfiche) Reviewed here (1883), pp. 211–213 Hall, A. R. From Galileo to Newton 1963 Hall, A. R. Galileo and the Science of Motion in 'British 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2 1964-5 Hilliam, R., Galileo Galilei: Father of modern science,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05, ISBN 978-1-4042-0314-3. Hoskin, Michael (Ed) The Cambridge concise history of astronomy CUP 1999 Hellman, Hal (1988). Great Feuds in Science. Ten of the Liveliest Disputes Ever. New York: Wiley Humphreys, W. C. Galileo, Falling Bodies and Inclined Planes. An Attempt at Reconstructing Galileo's Discovery of the Law of Squares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67 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by Hutchinson(1959, London)。 Koyré, Alexandre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Problem of Fall from | 著作 1586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早期作品《小天平》记载了一些能在空气中或水中称重的精密天平。1606年出版印刷了《地理军事两用圆规使用指南》介绍如何使用地理军事两用圆规。 伽利略早期动力学---运动和力学的科学的著作包括:1590年比萨版的《论运动》;大约1600年帕多瓦版的《力学》。《论运动》参考了亚里斯多德-阿基米德流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认为“在一种流体介质中,重力加速度和物体超过介质的比重成比例;而在真空中,物体将按照与自身比重成比例的重力加速度下落。”《论运动》也参考了Hipparchan-Philoponan动力学。Hipparchan-Philoponan动力学认为,“动力自动消散。在经过最初的加速以后,根据物体的具体重量,真空中的自由落体将具有必不可少的极限速度。” 伽利略1610年出版的《星际信使》是第一部利用望远镜进行观测的科学著作。它包括了如下发现: 伽利略卫星; 月球表面粗糙的地理地质; 存在有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天体,它们组成了银河系; 行星与恒星外表的不同——前者看上去像是小圆盘,后者则类似小光点。 伽利略在1613年出版的《论太阳黑子》中详细描述了太阳黑子,并认为太阳和宇宙都是可以朽坏的。《论太阳黑子》中也记录了他在1610年利用望远镜观察的全部金星相位,土星奇怪的“附属物”以及后者的神秘消失。1615年,伽利略写成了《致大侯爵夫人克里斯蒂娜》手稿,但直到1636年才得以发表。手稿是《致凯斯泰利》的翻版,其中斥责了异端审判庭就禁止宣扬哥白尼理论的错误神学立场,认为后者是物理真理,与经文并不冲突。。1616年,异端审判庭下达指令,禁止伽利略为哥白尼学说辩护,伽利略不得不将基于哥白尼地理的《论潮汐》以私信的方式发送给红衣主教奥思尼。1619年,伽利略的学生马里奥·古迪西出版了伽利略的演讲汇编,命名为《论彗星》,反驳耶稣会对彗星的解释。 1623年,伽利略出版了《试金者》,攻击亚里斯多德权威的学说,鼓励实验,并运用数学来支持科学理论。该书的出版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得到了一些天主教会高层的支持。在《试金者》的成功发表后,伽利略于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虽然顾及到了异端审判庭的1616年指令,但《对话》依然倾向于哥白尼理论而非地心说模型,并最终造成了伽利略受审,出版物被禁。虽然出版物被禁,伽利略依然写成了《论两种新科学及其数学演化》,并于1638年在异端审判庭管辖范围之外的荷兰将其出版。 伽利略出版的主要作品 伽利略出版的主要作品如下: 《小天平》(1586) 《运动论》(1590) 《力学》(ca. 1600) 《地理軍事兩用圓規使用指南》(1606) 《星際信使》(1610;意大利文Sidereus Nuncius) 《流體力學》(1612) 《论太阳黑子》(1613) 《致大侯爵夫人克里斯蒂娜》(1615; 1636年出版) 《论潮汐》(1616;意大利文Discorso del flusso e reflusso del mare) 《论彗星》(1619;意大利文Discorso Delle Comete) 《试金者》(1623;意大利文Il Saggiatore)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意大利文Dialogo sopra i due massimi sistemi del mondo) 《论两种新科学及其数学演化》(1638;意大利文Discorsi e dimostrazioni matematiche intorno a due nuove scienze) 时间轴 1543 – 尼古拉·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与托勒密相對的地心说模型,导致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质疑。 1563 –溫琴佐·伽利莱与茱莉亚·阿曼娜蒂结婚。 1564 –出生于意大利比萨。 ~1570 – 托马斯·迪格斯出版Pantometria,介绍了他父亲伦纳德·迪格斯在1540–1559年间制作的望远镜。 1573 – 第谷·布拉赫出版De nova stella《论新星》,否决了亚里士多德天体观中的永恒、不变的宇宙,以及月亮之上的以太空间。 1576 –杰赛普·米利特(Giuseppe Moletti)坐帕多瓦大学数学主任,研究指出相同质量物体下落时速度一样,无关材质。 1581 –父亲溫琴佐·伽利莱出版Dialogo della musica antica et moderna,将乐理公式化。 1581 –在比萨大学报到,专业为医学。 1582 –听Ostilio Ricci讲授的数学课,决定研习数学和科学。 1585 –离开比萨大学,没有获得文凭,做家教为生。 1586 –发明液体比重天平;写成《小天平》 1586 – 西蒙·斯特芬发表研究报告,讨论铅球从10米高坠落的结果。 1588 –第谷·布拉赫出版了对彗星的研究报告,阐述了第谷体系。 1589 –被任命为比萨大学的数学主任。 1590 –完成《运动论》的一部分,但没有出版。 1591 –父亲溫琴佐·伽利略去世。 1592 –被任命为帕多瓦大学数学教授,任教18年。 ~1593 –发明早期温度计,但必须同时依赖温度和压力。 ~1595 –改进弹道技术几何,研发军用圆规,并通过教授使用说明来获取学费。 1597 –伽利略致开普勒的信中阐述了他对地心说的主张。 1600 – 威廉·吉尔伯特出版《论磁石》,支持哥白尼体系。 1600 –罗马审判庭将哥白尼体系的支持者焦尔达诺·布鲁诺判处异端,理由是支持泛神论、多重世界观、否认三位一体、基督神圣、玛利亚神圣、以及支持变形论,交由地方当局处以火刑。 1600 –第一个孩子弗吉尼亚出生;~1600版《力学》写成。 1601 –女儿利维亚出生。 1604 –观测超新星位置,表明新星无视差。 1605 –被内兄起诉,控没有支付姐妹的嫁妆。 1606 –儿子溫琴佐出生。 1606 –为计算圆规出版使用手册。 1607 – Rotilio Orlandini试图刺杀伽利略的朋友,神父Paolo Sarpi 1608 –汉斯·利伯谢发明折射望远镜 1609 –就漢斯·李普希的说明所述,独立研发、改进望远镜。 1609 –开普勒出版《新天文学》包涵了他前两个理论,并第一次展示哥白尼体系在导航和预测上优于托勒密体系。 1609 – 托马斯·哈里奥特通过望远镜观测,绘制月球表面图,早于伽利略4个月。 1610 –出版《星际信使》;观测月球山脉以及木星的四个卫星。 1610 - Martin Horky出版Brevissima Peregrinatio Contra Nuncium Sidereum,反对伽利略 1610 –开普勒向伽利略索要望远镜或镜片,但伽利略回复自己忙,没有剩余的。 1610 –任命为帕多瓦大学终身数学教授,并为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二世·德·美第奇的数学、哲学师。 1611 –发现金星周相;获得教宗接见;成为琳氏科学院院士。 1611 –大卫·法布里修斯在克里斯托佛·什车尼和伽利略之前出版《观察太阳黑子及其旋转》(Narration on Spots Observed on the Sun and their Apparent Rotation with the Sun) 1612 –提议称木星卫星可以通过观测其经度来用做宇宙时钟。 ~1612或1613 –弗朗西斯科·西兹发现太阳黑子年度周期变换规律。 1613 –写成《论太阳黑子》 1615 –写成《致大公夫人克里斯蒂娜》(1636出版) 1616 –被教廷正式通知不要去维护哥白尼体系。 1616 –天主教廷将《天体运行论》列在《禁书目录》上。 1616 –私下写成《论潮汐》 1617 –搬到佛罗伦萨以西的Bellosguardo,靠近女儿的修道院;观测到大熊星座的双子开阳星。 1619 –开普勒出版Harmonices Mundi,生成自己第三条定律。 1619 –写成《论彗星》 1621 – Maffeo Barberini成为教宗乌尔班八世 1623 –出版《试金者》 1624 –与教宗会面,得到赞许,并允许出版有关哥白尼—托勒密体系的作品;使用复合显微镜。 1625 –使用显微镜绘制的昆虫图片出版。 1630 –完成《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得到教廷出版的许可。 1632 –出版《对话》。 1633 –被审判庭判决软禁,理由是强烈异端嫌疑。 1633 –天主教廷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列在《禁书目录》上。 1638 –出版《论两种新科学及其数学演化》。 1642 –在意大利Arcetri去世。 1668 –牛顿制造自己的反射望远镜。 1687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开普勒公式,将天地之间的韵律合而为一。 参见 伽利略博物館 比薩-聖朱斯托伽利略·伽利萊國際機場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伽利略定位系統 惯性原理 伽利略關於慣性的斜面實驗 小行星697 脚注 参考文献 A searchable online copy is available on the Institute and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lorence, and a brief overview of Le Opere is available here. Galilei, Galileo Galileo: Two New Sciences(Translation by Stillman Drake of Galileo's 1638 Discourses and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s concerning two new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4 ISBN 978-0-299-06400-6 Geymonat, Ludovico(1965), Galileo Galilei, A biography and inquiry into his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ranslation of the 1957 Italian |
Daniel Friedan—美国 B. Roy Frieden—美国(1936—) 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1930—) 奥托·弗里希—奥地利,英国(1904—1979) Erwin Fues—德国(1893—1970) Harald Fuchs—德国(1951—) G 伽博·丹尼斯—匈牙利(1900—1979) 伽利略·伽利莱—意大利(1564—1642) Sylvester James Gates—美国(1950—) 卡尔·高斯—德国(1777—1855) 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法国(1778—1850) 默里·盖尔曼—美国(1929—) 哈沃德·乔吉—美国(1947—) Walter Gerlach—德国(1889—1979) 约西亚·吉布斯—美国(1839—1903) 威廉·吉尔伯特—英国(1544—1603) Lev Gor'kov—美国(1929—) 塞缪尔·高德斯密特—荷兰,美国(1902—1978) Leo Graetz—德国(1856—1941) Willem 's Gravesande—荷兰(1688—1742) Brian Greene—美国(1963—) John Gribbin—英国(1946—) 戴维·格娄斯—美国(1941—) Feza Gürsey—土耳其(1921—1992) 阿兰·古斯—美国(1947—) Martin Gutzwiller—瑞士(1925—) H 鲁道夫·哈格—德国(1922—) 万德·约翰尼斯·德哈斯—荷兰(1878—1960) Edwin Hall—美国(1855—1938) 威廉·哈密顿—爱尔兰(1805—1865) 彼得·安德魯·韓森—丹麦(1795—1874) W.W. Hansen—美国(1909—1949) Douglas Hartree—英国(1897—1958) 史提芬·霍金—英国(1942—2018) 奥利弗·黑維塞—英国(1850—1925) 维尔纳·海森堡—德国(1901—1976) 瓦尔特·海特勒—德国/爱尔兰(1904—1981)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德国(1821—1894) 約瑟·亨利—美国(1797—1878) John Herapath—英国(1790—1868) Carl Hermann—德国(1898—1961) 海因里希·赫兹—德国(1857—1894) 彼得·希格斯—英国(1929—) 乔治·希尔—美国(1838—1914) Gustave—Adolphe Hirn—法国(1815—1890) 多萝西·霍奇金—英国(1910—1994) Gilles Holst—荷兰(1886—1968) Helmut Hönl—德国(1903—1981) 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1946—) 罗伯特·胡克—英国(1635—1703) William V. Houston—美国(1900—1968) Fritz Houtermans—荷兰/德国/奥地利(1903—1996) John H. Hubbell—美国(1925—) Friedrich Hund—德国(1896—1997) Andrew D. Huxley—英国(1966—)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兰(1629—1695) I Nathan Isgur—美国,加拿大(1947—2001) J Ali Javan—伊朗(1928—) Edwin Jaynes—美国(1922—1998) 伊伦·约里奥—居里—法国(1897—1956) 帕斯库尔·约当—德国(1902—1980) 布赖恩·约瑟夫森—英国(1940—) 詹姆斯·焦耳—英国(1818—1889) K 加来道雄—美国(1947—) 海克·卡末林·昂內斯—荷兰(1853—1926) William R. Kanne—美国 彼得·卡皮查—英国,苏联(1894—1984)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1902—1984) Heinrich Kayser—德国(1853—1940) Willem Hendrik Keesom—荷兰(1876—1956) Edwin C. Kemble—美国(1889—1984) 约翰内斯·开普勒—德国(1571—1630) John Kerr—英国(1824—1907) Julii Khariton—苏联(1904—1996) 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德国(1824—1887) Jacob Kistemaker—荷兰(1917—) Bruce G. Klappauf—美国(1961—) 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1943—) Arthur Korn—德国(1870—1945) Matthew Koss—美国(1961—) 柯塞尔—德国(1888—1956) 克拉默斯—荷兰(1894—1952) Lawrence Krauss—美国(1954—) August Krönig—德国(1822—1879) 库尔恰托夫—苏联(1903—1960) Behram Kurşunoğlu—土耳其(1922—2003) 波利卡普·库施 德国(1911—1993) L 约瑟夫·拉格朗日—法国(1736—1813) 威利斯·兰姆—美国(1913—) 保罗·朗之万—法国(1872—1946) 列夫·朗道—俄罗斯帝国,苏联(1908—1968) Kenneth Lane—美国 欧文·朗缪尔—美国(1851—1957) 马克斯·冯·劳厄—德国(1879—1960) 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1901—1958) 彼得·列別捷夫—俄罗斯帝国(1866—1912) Georges—Louis Le Sage—瑞士(1724—1803) 李政道—中国,美国(1926—) 李辉昭—韩国,美国(1935—1977)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德国(1646—1716) Robert B. Leighton—美国(1919—1997) 乔治·勒梅特—比利时(1894—1966) 菲利普·莱纳德—匈牙利,德国(1862—1947) John Leslie—英国(1766—1832) 瓦爾特·列文—荷兰,美国 Robert von Lieben 奥地利—匈牙利—(1878—1913) David Lindley—美国(1956—) Karl L. Littrow—奥地利(1811—1877) Maurice Loewy—奥地利/法国(1833—1907) Robert K. Logan—美国(1939—) Alfred Loomis—美国(1887—1975) 亨德里克·洛伦兹—荷兰(1853—1928) 约翰·约瑟夫·洛希米特—德国(1821—1895) Archibald Low—英国(1888—1956) 卢克莱修—罗马(98?—55 BC) 亚历山大·李亚普诺夫—俄罗斯帝国(1857—1918) M 恩斯特·马赫—奥地利—匈牙利(1838—1916) 西奥多·梅曼—美国(1927—2007)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1906—1938) Juan Martín Maldacena—阿根廷(1968—) 马吕斯—法国(1775—1812) Leonid Isaakovich Mandelshtam—俄罗斯帝国,苏联(1879—1944) 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1874—1937) Henry Margenau—德国/ 美国(1901—1977) William Markowitz—美国(1907—1998) Harrie Massey—澳大利亚(1908—1983) 詹姆斯·麦克斯韦—英国(1831—1879)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德国,美国(1906—1972) 罗纳德·麦克内尔—美国(1950—1986) 皮埃爾·莫佩爾蒂—法国(1698—1759) 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25—) 弗尔维奥·梅利亚—美国(1956—) 梅洛尼—意大利(1798—1854) 莉泽·迈特纳—奥地利(1878—1968) Thomas Corwin Mendenhall—美国(1841—1924)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1852—1931) 罗伯特·密立根—美国(1868—1953) John J. Montgomery—美国(1858—1911) Jagadeesh Moodera—印度,美国(1950—) 亨利·莫塞莱—英国(1887—1915) 内维尔·莫特—英国(1905—1996) Amédée Mouchez—西班牙,法国(1821—1892) José Enrique Moyal—巴勒斯坦,法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1910—1998) 理查德·马勒—美国(1944—) 穆申布鲁克—荷兰(1692—1762) N 南部阳一郎—日本,美国(1921—) 贾扬特·纳利卡—印度(1938—) Ann Nelson—美国(1958—) 冯·诺伊曼—奥地利—匈牙利,美国(1903—1957) 西蒙·纽康—美国(1835—1909) 艾萨克·牛顿—英国(1642—1727) Leopoldo Nobili—意大利(1784—1835) 埃米·诺特—德国(1882—1935) Lothar Nordheim—德国(1899—1985) O 格奥尔格·欧姆—德国(1789—1854) 拉斯·昂萨格—挪威(1903—1976) 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1904—1967) Lochlainn O'Raifeartaigh—爱尔兰(1933—2000) 尼高勒·奥雷斯姆—法国(1325—1382) Leonard Salomon Ornstein—荷兰(1880—1941) 埃贡·欧罗万—奥地利—匈牙利/ 美国(1901—1989) Yuri Feodorovich Orlov—苏联,美国(1924—) 汉斯·奥斯特—丹麦(1777—1851) P 塔努·帕德马纳班—印度(1957—) 亚伯拉罕·派斯—荷兰,美国(1918—2000) 沃尔夫冈·帕诺夫斯基—德国/美国(1919—) 布莱士·帕斯卡—法国(1623—1662) Jogesh Pati—美国(1937—) 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匈牙利(1900—1958) G. B. Pegram—美国(1876—1958) 鲁道夫·佩尔斯—德国/英国(1907—1995) 罗杰·潘洛斯—英国(1931—) 索尔·珀尔马特—美国(1959—) Bernhard Philberth—德国(1927—) 马克斯·普朗克—德国(1858—1947) 约瑟夫·普拉托—比利时(1801—1883) John Polkinghorne—英国(1930—) 庞加莱—法国(1854—1912) 巴尔塔扎尔·范德尔·玻尔—荷兰(1889—1959) Heraclides Ponticus—希腊(387—312 BC) 约翰·亨利·坡印廷—英国(1852—1914)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俄罗斯(1916—2002) 伯勒特—英国(1785—1850) Ivan Pulyuy—乌克兰(1845—1918) 迈克尔·朴平—奥地利—匈牙利/美国(1858—1935) Q Helen Quinn—美国(1943—) R 伊西多·拉比—奥地利,美国(1898—1988)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印度(1888—1970) Edward Ramberg—美国(1907—1995) 冉绍尔—德国(1879—1955) 丽莎·蓝道尔—美国(1962—) 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英国(1842—1919) Sidney Redner—加拿大,美国(1951—) 于贝尔·雷弗—加拿大(1932—) Louis Rendu—法国(1789—1859) 奥斯本·雷诺—英国(1842—1912) Étienne—Gaspard Robert—比利时(1763—1837) 威廉·伦琴—德国(1845—1923) 马歇尔·罗森布卢特—美国(1927—2003) 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瑞典,美国(1898—1957) 卡洛·鲁比亚—意大利(1934—) Serge Rudaz—加拿大,美国(1954—) 达维德·吕埃勒—比利时,法国(1935—) 欧内斯特·卢瑟福—新西兰,英国(1871—1937) 约翰尼斯·里德伯—瑞典(1854—1919) S 安德烈·萨哈罗夫—苏联(1929—1989) Oscar Sala—巴西(1922—) 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英国(1926—1996) Jack Sarfatti—美国(1939—) Isidor Sauers—奥地利(1948—) 菲利克斯·沙伐—法国(1791—1841) Martin Schadt—瑞士(1938—) Otto Scherzer—德国(1909—1982) Kees A. Schouhamer Immink—荷兰(1946—) 约翰·施里弗—美国(1931—) 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匈牙利(1887—1961) 朱利安·施温格—美国(1918—1994) 埃米利奥·塞格雷—美国/Italy(1905—1989) 罗伯特·塞尔伯—美国(1909—1997) Roman U. Sexl—奥地利(1939—1986) 曼内·西格巴恩—瑞典(1886—1978) 凯·西格巴恩—瑞典(1918—2007) Ludwik Silberstein—波兰,德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1872—1948) 威利姆·德·锡特—荷兰(1872—1934) John C. Slater—美国(1900—1976) 路易斯·斯洛廷—美国(1910—1946) 乔治·斯穆特—美国(1945—) 威理博·司乃耳—荷兰(1580—1626) 阿諾·索末菲—德国(1868—1951) 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1874—1957) 斯特藩—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1835—1893) Karl August von Steinheil—德国(1801—1870) 西蒙·斯特芬—比利时,荷兰(1548—1620) 斯托克斯—英国(1819—1903) Oleg Sushkov—澳大利亚—俄罗斯(~1950—) 约瑟夫·斯万—英国(1828—1914) Jean Henri | Matthew Koss—美国(1961—) 柯塞尔—德国(1888—1956) 克拉默斯—荷兰(1894—1952) Lawrence Krauss—美国(1954—) August Krönig—德国(1822—1879) 库尔恰托夫—苏联(1903—1960) Behram Kurşunoğlu—土耳其(1922—2003) 波利卡普·库施 德国(1911—1993) L 约瑟夫·拉格朗日—法国(1736—1813) 威利斯·兰姆—美国(1913—) 保罗·朗之万—法国(1872—1946) 列夫·朗道—俄罗斯帝国,苏联(1908—1968) Kenneth Lane—美国 欧文·朗缪尔—美国(1851—1957) 马克斯·冯·劳厄—德国(1879—1960) 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1901—1958) 彼得·列別捷夫—俄罗斯帝国(1866—1912) Georges—Louis Le Sage—瑞士(1724—1803) 李政道—中国,美国(1926—) 李辉昭—韩国,美国(1935—1977)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德国(1646—1716) Robert B. Leighton—美国(1919—1997) 乔治·勒梅特—比利时(1894—1966) 菲利普·莱纳德—匈牙利,德国(1862—1947) John Leslie—英国(1766—1832) 瓦爾特·列文—荷兰,美国 Robert von Lieben 奥地利—匈牙利—(1878—1913) David Lindley—美国(1956—) Karl L. Littrow—奥地利(1811—1877) Maurice Loewy—奥地利/法国(1833—1907) Robert K. Logan—美国(1939—) Alfred Loomis—美国(1887—1975) 亨德里克·洛伦兹—荷兰(1853—1928) 约翰·约瑟夫·洛希米特—德国(1821—1895) Archibald Low—英国(1888—1956) 卢克莱修—罗马(98?—55 BC) 亚历山大·李亚普诺夫—俄罗斯帝国(1857—1918) M 恩斯特·马赫—奥地利—匈牙利(1838—1916) 西奥多·梅曼—美国(1927—2007)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1906—1938) Juan Martín Maldacena—阿根廷(1968—) 马吕斯—法国(1775—1812) Leonid Isaakovich Mandelshtam—俄罗斯帝国,苏联(1879—1944) 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1874—1937) Henry Margenau—德国/ 美国(1901—1977) William Markowitz—美国(1907—1998) Harrie Massey—澳大利亚(1908—1983) 詹姆斯·麦克斯韦—英国(1831—1879)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德国,美国(1906—1972) 罗纳德·麦克内尔—美国(1950—1986) 皮埃爾·莫佩爾蒂—法国(1698—1759) 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25—) 弗尔维奥·梅利亚—美国(1956—) 梅洛尼—意大利(1798—1854) 莉泽·迈特纳—奥地利(1878—1968) Thomas Corwin Mendenhall—美国(1841—1924)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1852—1931) 罗伯特·密立根—美国(1868—1953) John J. Montgomery—美国(1858—1911) Jagadeesh Moodera—印度,美国(1950—) 亨利·莫塞莱—英国(1887—1915) 内维尔·莫特—英国(1905—1996) Amédée Mouchez—西班牙,法国(1821—1892) José Enrique Moyal—巴勒斯坦,法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1910—1998) 理查德·马勒—美国(1944—) 穆申布鲁克—荷兰(1692—1762) N 南部阳一郎—日本,美国(1921—) 贾扬特·纳利卡—印度(1938—) Ann Nelson—美国(1958—) 冯·诺伊曼—奥地利—匈牙利,美国(1903—1957) 西蒙·纽康—美国(1835—1909) 艾萨克·牛顿—英国(1642—1727) Leopoldo Nobili—意大利(1784—1835) 埃米·诺特—德国(1882—1935) Lothar Nordheim—德国(1899—1985) O 格奥尔格·欧姆—德国(1789—1854) 拉斯·昂萨格—挪威(1903—1976) 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1904—1967) Lochlainn O'Raifeartaigh—爱尔兰(1933—2000) 尼高勒·奥雷斯姆—法国(1325—1382) Leonard Salomon Ornstein—荷兰(1880—1941) 埃贡·欧罗万—奥地利—匈牙利/ 美国(1901—1989) Yuri Feodorovich Orlov—苏联,美国(1924—) 汉斯·奥斯特—丹麦(1777—1851) P 塔努·帕德马纳班—印度(1957—) 亚伯拉罕·派斯—荷兰,美国(1918—2000) 沃尔夫冈·帕诺夫斯基—德国/美国(1919—) 布莱士·帕斯卡—法国(1623—1662) Jogesh Pati—美国(1937—) 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匈牙利(1900—1958) G. B. Pegram—美国(1876—1958) 鲁道夫·佩尔斯—德国/英国(1907—1995) 罗杰·潘洛斯—英国(1931—) 索尔·珀尔马特—美国(1959—) Bernhard Philberth—德国(1927—) 马克斯·普朗克—德国(1858—1947) 约瑟夫·普拉托—比利时(1801—1883) John Polkinghorne—英国(1930—) 庞加莱—法国(1854—1912) 巴尔塔扎尔·范德尔·玻尔—荷兰(1889—1959) Heraclides Ponticus—希腊(387—312 BC) 约翰·亨利·坡印廷—英国(1852—1914)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俄罗斯(1916—2002) 伯勒特—英国(1785—1850) Ivan Pulyuy—乌克兰(1845—1918) 迈克尔·朴平—奥地利—匈牙利/美国(1858—1935) Q Helen Quinn—美国(1943—) R 伊西多·拉比—奥地利,美国(1898—1988)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印度(1888—1970) Edward Ramberg—美国(1907—1995) 冉绍尔—德国(1879—1955) 丽莎·蓝道尔—美国(1962—) 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英国(1842—1919) Sidney Redner—加拿大,美国(1951—) 于贝尔·雷弗—加拿大(1932—) Louis Rendu—法国(1789—1859) 奥斯本·雷诺—英国(1842—1912) Étienne—Gaspard Robert—比利时(1763—1837) 威廉·伦琴—德国(1845—1923) 马歇尔·罗森布卢特—美国(1927—2003) 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瑞典,美国(1898—1957) 卡洛·鲁比亚—意大利(1934—) Serge Rudaz—加拿大,美国(1954—) 达维德·吕埃勒—比利时,法国(1935—) 欧内斯特·卢瑟福—新西兰,英国(1871—1937) 约翰尼斯·里德伯—瑞典(1854—1919) S 安德烈·萨哈罗夫—苏联(1929—1989) Oscar Sala—巴西(1922—) 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英国(1926—1996) Jack Sarfatti—美国(1939—) Isidor Sauers—奥地利(1948—) 菲利克斯·沙伐—法国(1791—1841) Martin Schadt—瑞士(1938—) Otto Scherzer—德国(1909—1982) Kees A. Schouhamer Immink—荷兰(1946—) 约翰·施里弗—美国(1931—) 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匈牙利(1887—1961) 朱利安·施温格—美国(1918—1994) 埃米利奥·塞格雷—美国/Italy(1905—1989) 罗伯特·塞尔伯—美国(1909—1997) Roman U. Sexl—奥地利(1939—1986) 曼内·西格巴恩—瑞典(1886—1978) 凯·西格巴恩—瑞典(1918—2007) Ludwik Silberstein—波兰,德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1872—1948) 威利姆·德·锡特—荷兰(1872—1934) John C. Slater—美国(1900—1976) 路易斯·斯洛廷—美国(1910—1946) 乔治·斯穆特—美国(1945—) 威理博·司乃耳—荷兰(1580—1626) 阿諾·索末菲—德国(1868—1951) 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1874—1957) 斯特藩—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1835—1893) Karl August von Steinheil—德国(1801—1870) 西蒙·斯特芬—比利时,荷兰(1548—1620) 斯托克斯—英国(1819—1903) Oleg Sushkov—澳大利亚—俄罗斯(~1950—) 约瑟夫·斯万—英国(1828—1914) Jean Henri van Swinden—荷兰(1746—1823) 利奧·西拉德—奥地利—匈牙利,美国(1898—1964) 沈括—中国(1031—1095) T 伊戈尔·塔姆—俄罗斯帝国,苏联(1895—1971) 马克斯·泰格马克—瑞典,美国(1967—) 爱德华·泰勒—奥地利—匈牙利/美国(1908—2003) 尼古拉·特斯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美国(1856—1943) 约瑟夫·汤姆孙—英国(1856—1940) 乔治·汤姆孙—英国(1892—1975) 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美国(1940—) |
机器语言的特点是执行速度快,效率高,但是难以学习、记忆和修改,同时它的移植性很差。 參看 | 编程语言世代 |
//指向 int 类型对象的 const 指针;注意 const 的位置 const int *const r; //指向 const int 类型对象的 const 指针 int const *const t; //同上 但是,const在C++中有更强大的特性。它允许在编译时确定作为真正的常量表达式。例如, const int max_len = 42; int a[max_len]; 此前C语言并不支持这样的用法,直到C99允许用变量作为数组长度(需要注意的是C99中的支持运行期确定数组长度,但C++从未支持)。此外,C++中,命名空间作用域的对象的名称隐含内部链接。这意味着直接在头文件里定义对象被多个源文件包含时,也不会重定义。 在C++11及之后的C++标准中,推荐使用拥有更严格语义的constexpr限定符来表示一个可以出现在常量表达式中的变量。const可区分为顶层const(top-level const)和底层const(low-level const)。 实际上,在语义表达方面,const更多表示为“只读”,constexpr才表示一定能在翻译时确定的常量,但实际求值仍可能在运行时进行(只有像作为声明数组大小这样确定要求常量表达式的上下文中,才会因为需要确保翻译时必须确定所需的值而进行翻译时求值)。C++20引入了更严格的consteval和constinit的语法,直接限定特定的求值必须在翻译时完成。不过,和const不同,后三者修饰声明但不是类型限定符,不参与类型声明构成复合类型,不通过类型检查实现所谓的const正确性(const correctness),也不影响利用这些特性的相关API的类型签名。 一些参照C和C++设计的语言中,也存在类似的差异。例如,C#同时具有readonly和const关键字,前者接近原始的“只读”(即最先被讨论的readonly机制和C语言中的const),而后者更接近C++的const。 与C不兼容之处 C++有时被认为是C的超集(),但这並不严谨。 各个版本的的附录C中都指出了C++和的一些不兼容之处。 大部分的C代码可以很轻易的在C++中正确编译,但仍有少数差异,导致某些有效的C代码在C++中失效,或者在C++中有不同的行为。 最常见的差异之一是,C允许从void*隐式转换到其它的指标类型,但C++不允许。下列是有效的C代码: // 从void *隐式转换为int * int *i = malloc(sizeof(int) * 5); 但要使其在C和C++两者皆能运作,就需要使用显式转换: int *i = (int *)malloc(sizeof(int) * 5); 另一个常见的可移植問題是,C++定义了很多的新关键字,如new和class,它们在C程式中,是可以作为识別字(例:变量名)的。 C99去除了一些不兼容之处,也新增了一些C++的特性,如//注释,以及在代码中混合使用。不过C99也纳入几个和C++冲突的新特性(如:可变长数组、原生复数类型和复合逐字常数),而C++11已经加入了兼容C99预处理器的特性。 由于C++函数和C函数通常具有不同的名字修饰和调用约定,所有在C++中呼叫的C函数,须放在extern "C" { /* C函数声明 */ }之內。 C++的程序 下面这个程序显示“Hello, world!”然后结束运行: import <iostream>; int main()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return 0; } 这里也可以使用指令以避免多次声明std::—— import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cout << "Hello, world!" << endl; return 0; } | int const b = 4; //同上 const int *p //指向 const int 类型对象的指针 int const *q; //同上 int *const x; //指向 int 类型对象的 const 指针;注意 const 的位置 const int *const r; //指向 const int 类型对象的 const 指针 int const *const t; //同上 但是,const在C++中有更强大的特性。它允许在编译时确定作为真正的常量表达式。例如, const int max_len = 42; int a[max_len]; 此前C语言并不支持这样的用法,直到C99允许用变量作为数组长度(需要注意的是C99中的支持运行期确定数组长度,但C++从未支持)。此外,C++中,命名空间作用域的对象的名称隐含内部链接。这意味着直接在头文件里定义对象被多个源文件包含时,也不会重定义。 在C++11及之后的C++标准中,推荐使用拥有更严格语义的constexpr限定符来表示一个可以出现在常量表达式中的变量。const可区分为顶层const(top-level const)和底层const(low-level const)。 实际上,在语义表达方面,const更多表示为“只读”,constexpr才表示一定能在翻译时确定的常量,但实际求值仍可能在运行时进行(只有像作为声明数组大小这样确定要求常量表达式的上下文中,才会因为需要确保翻译时必须确定所需的值而进行翻译时求值)。C++20引入了更严格的consteval和constinit的语法,直接限定特定的求值必须在翻译时完成。不过,和const不同,后三者修饰声明但不是类型限定符,不参与类型声明构成复合类型,不通过类型检查实现所谓的const正确性(const correctness),也不影响利用这些特性的相关API的类型签名。 一些参照C和C++设计的语言中,也存在类似的差异。例如,C#同时具有readonly和const关键字,前者接近原始的“只读”(即最先被讨论的readonly机制和C语言中的const),而后者更接近C++的const。 与C不兼容之处 C++有时被认为是C的超集(),但这並不严谨。 各个版本的的附录C中都指出了C++和的一些不兼容之处。 大部分的C代码可以很轻易的在C++中正确编译,但仍有少数差异,导致某些有效的C代码在C++中失效,或者在C++中有不同的行为。 最常见的差异之一是,C允许从void*隐式转换到其它的指标类型,但C++不允许。下列是有效的C代码: // 从void *隐式转换为int * int *i = malloc(sizeof(int) * 5); 但要使其在C和C++两者皆能运作,就需要使用显式转换: int *i = (int *)malloc(sizeof(int) * 5); 另一个常见的可移植問題是,C++定义了很多的新关键字,如new和class,它们在C程式中,是可以作为识別字(例:变量名)的。 C99去除了一些不兼容之处,也新增了一些C++的特性,如//注释,以及在代码中混合使用。不过C99也纳入几个和C++冲突的新特性(如:可变长数组、原生复数类型和复合逐字常数),而C++11已经加入了兼容C99预处理器的特性。 由于C++函数和C函数通常具有不同的名字修饰和调用约定,所有在C++中呼叫的C函数,须放在extern "C" { /* C函数声明 */ }之內。 C++的程序 下面这个程序显示“Hello, world!”然后结束运行: import <iostream>; int main()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return 0; } 这里也可以使用指令以避免多次声明std::—— import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cout << "Hello, world!" << |
矢量圖形 常用副檔名與其關連程式列表 技术详情 注意: | 参见 文件格式列表 图形文件格式 |
This Day 《纽约时报》:On This Day 美国国会图书馆:Today in History 美国历史频道:This Day in History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This Day in History | History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This Day in History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This Day in Movie History 分类系统 |
1936年:黃煦濤,華裔美國電腦科學家、電機工程師、作家(2020年逝世) 1938年:尼尔·阿伯克龙比,美國政治人物,第7任夏威夷州州長 1945年:秦沛,香港男演員 1954年:卡特琳娜·桑巴-潘扎,中非政治人物 1955年:具志堅用高,日本拳擊手 1958年:曾守明,香港演員(2017年逝世) 1959年:林剑華,美國加州檢察官 1959年:喬納森·盧寧,美國行星科學家、物理學家 1964年:森田宏幸,日本動畫導演 1966年:王志文,中國演員 1966年:皆口裕子,日本女性聲優 1966年:羅永昌,香港導演、演員 1968年:陳偉鴻,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1968年:千葉一伸,日本男性聲優 1968年:保罗·马尔蒂尼,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1968年:古德尼·約翰內森,冰島歷史學家、政治人物,現任冰島總統 1970年:許斐剛,日本漫畫家 1970年:保羅·湯瑪斯·安德森,美國電影導演 1972年:黃小楨,台灣創作女歌手 1972年:楊鎮浯,臺灣政治人物,前任金門縣縣長 1972年:王挺,中國男演員 1974年:德瑞克·基特,美國棒球選手 1975年:楊證樺,香港演員 1977年:久保帶人,日本漫畫家 1979年:梁永能,香港舞台劇導演 1979年:瑞恩·泰德,美國歌手 1980年:坂本宗華,台灣偶像團體大嘴巴成員 1980年:傑森·薛茲曼,美國男演員、音樂家 1981年:鄧肇基,香港配音員 1981年:近藤佳奈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4年:文章,中國男演員 1984年:奧布瑞·普拉扎,美國女演員、喜劇演員 1985年:阿葰·卡浦爾,印度男演員 1986年:蔣燕皎,中國女子羽球運動員 1987年:沙米·拿斯利,法國足球運動員 1988年:中西里菜,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1991年:花江夏樹,日本男性聲優 1992年:鲁迪·戈贝尔,法國篮球運動員 1993年:中島良樹,日本男性聲優 1993年:爱莉安娜·格兰德,美國女歌手、演員 1997年:白藝潾,韓國女歌手 1998年:李宏毅,中國男演員 2005年:艾莉希亞·茱莉安娜·瑪賽拉·蘿倫蒂,荷兰公主 生年不詳:水原薰,日本女性聲優 逝世 363年:尤利安,羅馬皇帝(331年出生) 422年:宋武帝刘裕,劉宋皇帝(363年出生) 822年:最澄,日本平安時代僧人,天台宗開創者。(767年出生) 1541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西班牙探险家,首任秘鲁最高行政长官,在秘鲁利马被杀(约1475年出生) 1757年:馬克西米連·尤利西斯·布勞恩,奥地利陆军元帅(1705年出生) 1830年:喬治四世,英國國王,漢諾瓦國王(1762年出生) 1836年: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法國軍人、作曲家,《馬賽曲》的作曲者(1760年出生) 1856年:麥克斯·施蒂納,德國後黑格爾主義哲學家(1806年出生) 1931年:山川健次郎,日本教育家、學者(1854年出生) 1934年:內藤湖南,日本歷史學家(1866年出生) 1943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医学博士,血型的發現者(1868年出生) 1944年:中川健藏,日本政治人物,第16任臺灣總督(1875年出生) 1947年:高鲁,中国天文学家(1877年出生) 1949年:金九,韓國獨立運動革命家(1876年出生) 1997年:伊瑟瑞·卡瑪卡威烏歐爾,夏威夷音樂家、夏威夷獨立運動者(1959年出生) 2002年:胡美拉·貝甘,阿富汗末代王后(1918年出生) 2003年:斯特羅姆·瑟蒙德,美國政治人物,曾任南卡羅萊那州州長(1902年出生) 2003年:金景福,中國放射性地質學家(1932年出生) 2003年:马克-维维安·福,喀麥隆足球運動員(1975年出生) 2004年:阮文馨,越南軍事人物(1915年出生) | 1945年:联合国托管理事会成立。 1945年:苏联領袖约瑟夫·斯大林获“苏联英雄”称号。 1946年: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执行会议通过《美国军事援华法案》,对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加强军事和财政援助。 1948年:柏林危機:西方國家開始空援被蘇聯封鎖的西柏林。 1953年: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内务部长贝利亚因“反党和反国家”罪行被苏共中央清除出党并解除政府职务。 1959年:连接北美洲五大湖和大西洋的聖勞倫斯河通海航道正式开放。 1960年:英属索马里独立。 1963年:在蘇聯與東德建立柏林圍牆後,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發表支持西德的「我是柏林人」演講。 1965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泽东提出“六·二六”指示。 1968年:美國將小笠原群島交還日本統治。 1974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正式签署了美国同西欧盟国调整关系的《大西洋关系宣言》。 1974年:通用产品代码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超市中进行了首次商业使用。 1976年:加拿大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首次向公众开放,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自立式建筑。 1978年:中国第一座抗高烈度地震公路桥,河北滦河新桥竣工通车。 1983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7年:苏联領袖戈尔巴乔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改革方案。 1987年:中国和美国天文学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天文观测站发现了位于仙女座方向的“马卡良348”星系。 1988年:国际生物数学学术会议在中国西安开幕。 1988名:法國航空一架空中客车A320在执行公开试飞航班时坠毁于阿布桑机场跑道一端的树林,3人死亡。 1993年:中国首次在国内发行外币债券。 1994年: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上海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1994年:中国“引大入秦”总干渠工程全线贯通。 1997年:英國魔幻文學作品《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出版。 199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會議,就《香港基本法》中有關居港權的條文進行釋法。 2000年:香港專上學生聯會聯同爭取居港權人士遊行示威並到政府總部外通宵靜座,紀念人大釋法一周年。警方在次日清晨清場同示威者衝突,期間警方曾向示威者使用胡椒噴霧。 21世紀 2006年:(北京时间6月27日凌晨)中國中央電視台足球解說員黄健翔在凯泽斯劳滕解说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vs澳大利亚的1/8决赛的最后时刻发生中国体育解说评论史无前例的“黄健翔激情解说事件”(又称“黄健翔解说门事件”)。 2013年:台灣新北市永和區發生6次停電。 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奧貝格費爾訴霍奇斯案裁定同性婚姻受到《美國憲法》修正案的保障。 2022年:孟加拉橫跨博多河、連結沙里亞德布爾縣和馬達里布爾縣的帕德瑪橋正式通車,此為南亞最長的橋梁。 出生 1730年:夏爾·梅西耶,法國天文學家(1817年逝世) 1824年:威廉·湯姆森,愛爾蘭數學物理學家(1907年逝世) 1882年:莫幹生,香港紳商,太古洋行末任買辦(1958年逝世) 1892年:赛珍珠,美國女作家,1938年諾貝尔文学奖得主(1973年逝世) 1899年: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俄罗斯帝國末代女大公(1918年逝世) 1908年:薩爾瓦多·阿葉德,智利政治人物、醫師,第29任智利總統(1973年逝世) 1913年:莫里斯·威爾克斯,英國計算機科學家(2010年逝世) 1928年:中松義郎,日本發明家、企業家 1933年:阿巴多,意大利音樂指揮家(2014年逝世) 1936年:黃煦濤,華裔美國電腦科學家、電機工程師、作家(2020年逝世) 1938年:尼尔·阿伯克龙比,美國政治人物,第7任夏威夷州州長 |
1950年:美国决定派兵参加朝鲜战争。 1967年:英国发明家约翰·谢菲尔德-巴隆在巴克莱银行恩菲尔德镇分行启用世界首台自动柜员机。 1970年:中国各高校首次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0年: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倫敦德里的天主教徒與新教徒、英軍爆發衝突,造成3人喪生,90人受傷。 1971年: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的中国第一艘两万吨级货轮“长风号”下水。 1973年:中国进行第15次核试验,这是一次空中的氢弹试验。 1974年:法国和伊朗签订帮助伊朗发展十年协定,向伊朗出售了五座核反应堆。 1974年: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訪問蘇聯。 1976年:以色列军方及摩萨德发动武装行动营救遭巴解组织劫持的法国航空客机,劫机者全数遭击毙,100余名人质获释。 1977年:法屬阿法爾和伊薩領地正式脫離法國近100年的統治而獨立,並定名為吉布地共和國。 1979年: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宣布退休。 1980年:。 1980年:義大利國內航空870號班機空難,機上77名乘客及4位機組員全部罹難。 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否定文化大革命。 1982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运载军用物资。 1982年:臺灣鐵路臺東線拓寬工程通車。 1983年:美国驻萨尔瓦多大使馆遭火箭筒袭击。 1983年: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对话在泰国曼谷举行。 1984年:。 1985年:臺灣金蘭醬油董事長鍾秋桂夫婦,因生食非洲大蝸牛感染嗜伊紅性腦膜炎,不治身亡。 1986年:国际法庭裁决,尼加拉瓜诉美国案中,美国败诉。 1987年:。 1990年:尼加拉瓜内战结束。 1991年:南斯拉夫人民軍开始进攻两日前宣布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十日战争爆发。 1992年:意大利三大工会组织10万人大游行,抗议黑手党暴行。 1993年:美國派駐波斯灣戰艦向伊拉克巴格達發射戰斧巡弋飛彈,但有三枚導彈誤中民居,造成十幾人死傷。 1994年:上海杨浦大桥与内环线高架顺利接龙。 1994年:奥姆真理教在日本松本市释放沙林毒气,造成八人死亡、五百多人受伤。 1998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正式启用。 2000年: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工作框架图” 2000年:CIDEX2000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开幕。 2000年:香港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21世紀 2007年:英國首相托尼·布莱尔到白金漢宮向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呈。 2008年:世界十三年首富比爾·蓋茨正式退出微軟的日常管理工作,並將把580億美元的財產全數捐作慈善。 2010年:冰岛成为世界上第九个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 2015年:代表台灣民主社運歌曲〈島嶼天光〉(演唱:滅火器樂團)在第26屆金曲獎中獲得最佳年度歌曲獎 。 2015年:台灣八仙樂園彩色派對發生火災,造成15人死亡、484人輕重傷。 2016年:台北於6月份第8次觀測溫度超過37度以上,打破1897年以來紀錄。 2021年:港鐵屯馬線土瓜灣站及宋皇臺站啟用,屆時市民無須轉車便可由烏溪沙直達屯門。 出生 1462年:路易十二,法蘭西國王(1515年逝世) 1550年:查理九世,法蘭西國王(1574年逝世) 1809年:弗朗索瓦·塞爾坦·康羅貝爾,法國軍人、政治人物,法國元帥(1895年逝世) 1850年:小泉八雲,日本小說家(1904年逝世) 1869年:埃玛·戈尔德曼,立陶宛裔加拿大哲学家、活动家(1940年逝世) 1869年:漢斯·斯佩曼,德國胚胎学家,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41年逝世) 1872年:希伯·柯蒂斯,美國天文学家(1942年逝世) 1876年:第十三世達賴喇嘛,(1933年逝世) 1878年:何香凝,中国画家(1972年逝世) 1880年:海伦·凯勒,美國盲聋学者(1968年逝世) 1884年:加斯東·巴舍拉,法國哲學家(1962年逝世) 1895年:傅作义,中國军事家(1974年逝世) 1899年: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俄羅斯帝國末代女大公(1918年逝世) | 19世紀 1806年:英軍佔領布宜諾斯艾利斯。 1858年:大清与法国签署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鸦片改称「洋药」,可自由买卖。 1869年:虾夷共和国被日本所灭。 1873年:驻北京的外国的外交官们觐见同治帝。外交使节1861年时驻在北京后第一次。 20世紀 1905年:在俄國革命期間,俄羅斯帝國海軍黑海艦隊的-{zh-cn:波将金号战列舰;zh-tw:波坦金號戰艦;zh-hk:普譚金號戰艦;}-水兵發起暴動。 1917年:美军登陆法国。 1927年:日本田中义一内阁召开東方會議,制定对华战争计划。 1929年:蒋桂战争结束。 1935年:中日《秦土协定》签署。 1941年:匈牙利对蘇聯宣戰。 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开拍。 1950年:美国决定派兵参加朝鲜战争。 1967年:英国发明家约翰·谢菲尔德-巴隆在巴克莱银行恩菲尔德镇分行启用世界首台自动柜员机。 1970年:中国各高校首次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0年: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倫敦德里的天主教徒與新教徒、英軍爆發衝突,造成3人喪生,90人受傷。 1971年: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的中国第一艘两万吨级货轮“长风号”下水。 1973年:中国进行第15次核试验,这是一次空中的氢弹试验。 1974年:法国和伊朗签订帮助伊朗发展十年协定,向伊朗出售了五座核反应堆。 1974年: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訪問蘇聯。 1976年:以色列军方及摩萨德发动武装行动营救遭巴解组织劫持的法国航空客机,劫机者全数遭击毙,100余名人质获释。 1977年:法屬阿法爾和伊薩領地正式脫離法國近100年的統治而獨立,並定名為吉布地共和國。 1979年: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宣布退休。 1980年:。 1980年:義大利國內航空870號班機空難,機上77名乘客及4位機組員全部罹難。 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否定文化大革命。 1982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运载军用物资。 1982年:臺灣鐵路臺東線拓寬工程通車。 1983年:美国驻萨尔瓦多大使馆遭火箭筒袭击。 1983年: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对话在泰国曼谷举行。 1984年:。 1985年:臺灣金蘭醬油董事長鍾秋桂夫婦,因生食非洲大蝸牛感染嗜伊紅性腦膜炎,不治身亡。 1986年:国际法庭裁决,尼加拉瓜诉美国案中,美国败诉。 1987年:。 1990年:尼加拉瓜内战结束。 1991年:南斯拉夫人民軍开始进攻两日前宣布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十日战争爆发。 1992年:意大利三大工会组织10万人大游行,抗议黑手党暴行。 1993年:美國派駐波斯灣戰艦向伊拉克巴格達發射戰斧巡弋飛彈,但有三枚導彈誤中民居,造成十幾人死傷。 1994年:上海杨浦大桥与内环线高架顺利接龙。 1994年:奥姆真理教在日本松本市释放沙林毒气,造成八人死亡、五百多人受伤。 1998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正式启用。 2000年: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工作框架图” 2000年:CIDEX2000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开幕。 2000年:香港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21世紀 2007年:英國首相托尼·布莱尔到白金漢宮向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呈。 2008年:世界十三年首富比爾·蓋茨正式退出微軟的日常管理工作,並將把580億美元的財產全數捐作慈善。 2010年:冰岛成为世界上第九个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 2015年:代表台灣民主社運歌曲〈島嶼天光〉(演唱:滅火器樂團)在第26屆金曲獎中獲得最佳年度歌曲獎 |
參見 | 外部連結 |
1966年:伊維察·達契奇,塞爾維亞政治人物,前任塞爾維亞總理 1967年:陳錦鴻,香港演員 1967年:北川美幸,日本漫畫家 1967年:斯潘塞·图尼克,美國攝影師 1968年:达沃·苏克,前克羅埃西亞足球運動員 1969年:陳永業,香港藝員、節目主持 1970年:谢尔盖·基里亚科夫,前俄羅斯足球運動員 1972年:沙宝亮,中國男歌手 1972年:利利安·图拉姆,法國足球運動員 1972年:阿斯哈·法哈蒂,伊朗電影導演、編劇 1973年:菲比·費洛,英国设计师 1974年:宮崎英高,日本電子遊戲製作人 1974年:汉密尔顿·里卡德,哥倫比亞職業足球運動員 1975年:林如琦,台灣女藝人、主持人 1975年:尾田荣一郎,日本漫畫家 1975年:索娜莉·班德利,印度女演員 1976年:歐陽英傑,香港醫生、作家、政治人物 1977年:言承旭,台灣男演員、模特兒 1977年:哈桑·薩利哈米季奇,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足球運動員 1977年:安德烈·史杜利亞路夫,俄羅斯男子網球選手 1978年:瑋焍婭·芭蘭,印度寶萊塢演員 1979年:堂本光一,日本男性偶像、演員、歌手 1979年:艾尔·卡提布,黎巴嫩職業籃球運動員 1980年:傅子純,台灣男演員 1981年:杜宇航,香港男演員 1981年:鲍姆加特纳·佐尔特,匈牙利F1賽車手 1981年:姆拉登·佩特里奇,克羅埃西亞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2年:林智勝,台灣棒球選手 1982年:大卫·纳尔班迪安,阿根廷网球選手 1983年:周受資,新加坡企業家,現任TikTok執行長 1983年:小林惠美,日本模特兒 1983年:朴成贤,韩国男子射箭运动员 1983年:卡鲁姆·达文波特,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4年:張健峰,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4年:荷西·保羅·古里路,秘魯足球運動員 1984年:穆罕默德·代比,查德政治人物,現任查德總統 1985年:斯蒂文·戴維斯,北愛爾蘭足球運動員 1985年:路易斯·漢米爾頓,英國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1986年:李晟敏,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uper Junior成員 1986年:巴勃羅·奎瓦斯,烏拉圭職業網球運動員 1986年:格伦·戴维斯,美國NBA球員 1986年:柯林·摩根,北愛爾蘭男演員 1986年:谷阿莫,台灣網路名人 1987年:林又立,台灣女模特兒 1988年:原紗央莉,前日本AV女優 1988年:白雲,香港女演員 1989年:艾迪塔·维爾克薇楚特,立陶宛名模 1989年:山新,中國配音演員、歌手 1992年:王敏奕,香港女演員 1992年:何可欣,中國女子體操運動員 1992年:-{zh-hans:杰克·威尔希尔;zh-cn:杰克·威尔希尔;zh-hk:積克·韋舒亞;zh-tw:傑克·威爾希爾;}-,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92年:李日昇,香港男演員 1993年:鄭美美,韓國女子偶像團體gugudan成員 1993年:西凡·哈桑,荷蘭女子田徑運動員 1995年:萨达尔·阿兹蒙,伊朗足球运动員 1996年:錢錕,韓國男子偶像團體NCT成員 1997年:阿布德拉汗·哈魯恩,卡達田徑運動員(2021年逝世) 1997年:楊俊瀚,臺灣男子田徑運動員 1997年:阿卜杜拉汗·阿巴卡爾·穆罕默德,沙烏地阿拉伯男子田徑運動員 1999年:趙磊,中國男子偶像團體X玖少年團、R1SE成員 2001年:蔣依依,中國少年表演藝術家 2001年:Winter,韓國女子偶像團體Aespa成員 逝世 379年:該撒利亞的巴西流,該撒利亞主教(约330年出生) 466年:前廢帝劉子業,南朝宋皇帝(449年出生) 898年:厄德一世,法国国王(约865年出生) 1387年:查理二世,纳瓦拉国王(1332年出生) 1395年:王弼,明朝开国大将(生年不详) 1515年:路易十二,法国国王(1462年出生) 1559年:克里斯蒂安三世,丹麦和挪威国王(1503年出生) 1782年: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德国音乐家(1735年出生) 1817年:馬丁·克拉普羅特,德国化学家(1743年出生) 1862年:米哈伊爾·奧斯特洛格拉德斯基,俄國數學家(1801年出生) 1869年:詹姆斯·巴顿·朗埃克,美國肖像畫家、雕刻師(1794年出生) 1891年:奕譞,清朝道光帝七子,第一代醇親王,光緒帝生父,宣統帝祖父(1840年出生) 1894年:海因里希·赫兹,德国物理学家(1857年出生) 1896年:楫取道明,日本教育家。(1858年出生) 1921年: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德意志帝國前首相(1856年出生) 1944年:埃德溫·魯琴斯,英國建築師(1869年出生) 1958年:爱德华·韦斯顿,美国摄影家(1886年出生) 1984年:吳大羽,中国现代艺术家(1903年出生) 1990年:莊月明,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髮妻(1932年出生) 1995年:尤金·維格納,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2年出生) 1996年:吳炳南,臺灣閩南語演員,曾獲亞太影展最佳男配角獎(1926年出生) 2006年:不浪·尤幹,台灣原住民歌手(1968年出生) 2008年:张希庸,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将领(1917年出生) 2011年:山本良一,臺灣日治時期教師(1907年出生) 2013年:帕蒂·佩奇,美國女歌手(1927年出生) 2015年:马里奥·库默,美國政治人物(1932年出生) 2017年:王家禧,香港漫画家,漫畫《老夫子》的作者(1924年出生) 2020年:大衛·斯特恩,前任美國國家籃球協會總裁(1942年出生) 2023年:韓銳,中國藥理學家(1930年出生) 2023年:侯一民,中國油畫家、雕塑家、美術教育家(1930年出生) 2023年:韋廉,中國電影導演(1945年出生) 2023年:維克托·伊萬年科,蘇聯和俄羅斯國家安全機構領導人(1947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新年,中文称为“元旦”,这一天是公曆新一年的开始。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古巴全国解放日 蘇丹国庆日 | 2019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飛越小行星「終極遠境」,是人類探測距離最遠的天體。 2022年:由15個國家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正式生效,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2022年:迪士尼頻道退出台灣。 2023年:克羅埃西亞正式啟用歐元,並加入申根區。 2024年:臺灣鐵路管理局改制為臺灣鐵路公司。 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開始施行。 出生 1431年: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羅馬主教(1503年逝世) 1449年:-{zh-tw:羅倫佐·德·麥地奇; zh-hans:洛伦佐·德·美第奇;}-,義大利政治人物,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共和國實際統治者(1492年逝世) 1467年:齐格蒙特一世,波蘭國王與立陶宛大公(1548年逝世) 1484年:烏利希·慈運理,瑞士宗教改革運動改革家(1531年逝世) 1618年:巴托洛梅·埃斯特萬·牟利羅,西班牙畫家(1682年逝世) 1638年:後西天皇,日本第111代天皇(1685年逝世) 1734年:保羅·列維爾,美國銀匠、實業家、愛國者(1818年逝世) 1745年:安東尼·韋恩,美國大陸軍指揮官(1796年逝世) 1752年:貝特西·羅斯,美國國旗的首位製作者(1836年逝世) 1814年:洪秀全,太平天国领袖(1864年逝世) 1823年:裴多菲,匈牙利愛國詩人、英雄、自由主義革命者,匈牙利民族文學奠基人(1849年逝世) 1852年:尤金·德马塞,法國化學家、光譜學專家(1904年逝世) 1854年:詹姆斯·弗雷澤,蘇格蘭人类学家(1941年逝世) 1859年:錫袍,緬甸貢榜王朝末代國王(1916年逝世) 1863年:皮埃尔·德·顾拜旦,法国教育家、历史学家,现代国际奧林匹克運動會创始人(1937年逝世) 1864年:喬治·華盛頓·卡佛,美國教育家、農業化學家(1943年逝世) 1864年:齐白石,中国画家、篆刻家(1957年逝世) 1879年:E·M·福斯特,英国小说家、散文家(1970年逝世) 1880年:拉玛六世,泰國卻克里王朝第六位君主,泰國史上首位出國留學的國王(1925年逝世) 1884年:中島知久平,日本實業家、政治人物(1949年逝世) 1887年:威廉·卡納里斯,德國海軍上將(1945年逝世) 1894年:曼努埃爾·羅哈斯,菲律賓第三共和國首任總統(1948年逝世) 1894年: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印度物理學家(1974年逝世) 1895年:約翰·埃德加·胡佛,美國聯邦調查局改制後第一任局長(1972年逝世) 1900年:杉原千畝,日本外交官,有「日本的辛德勒」之稱(1986年逝世) 1902年:王光讓,越南律師、教育家、政治人物(1962年逝世) 1904年:程砚秋,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1958年逝世) 1909年:斯捷潘·班傑拉,西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領導人(1959年逝世) 1909年:達納·安德魯斯,美國男演員(1992年逝世) 1909年:貝利·高華德,美国政治人物(1998年逝世) 1911年:李性求,韓國男子籃球運動員(2002年逝世) 1912年:金·費爾比,蘇聯冷戰時期潛伏英國間諜(1988年逝世) 1913年:石堅,香港粵語電影男演員(2009年逝世) 1919年: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作家(2010年逝世) 1921年:凱撒·巴達奇尼,法國雕塑家(1998年逝世) 1923年:米特·傑克遜,美國爵士樂顫音琴樂手,現代爵士四重奏成員(1999年逝世) 1924年:查理·芒格,美国投资家 1927年:弗农·史密斯,美国经济学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929年:柯旗化,台灣文學家(2002年逝世) 1929年:中島春雄,日本特攝片哥斯拉主要扮演者(2017年逝世) 1930年:加法尔·尼迈里,前蘇丹共和國總統(2009年逝世) 1930年: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比爾,敘利亞詩人、思想家、文學理論家、翻譯家、畫家 1932年:恩里科·薩巴蒂尼,義大利劇裝設計師、美術指導(1998年逝世) 1932年:哈立德·阿萨德,叙利亚考古学家(2015年逝世) 1932年:王心剛,中國男演員 1933年:江龍,中國物理化學家(2022年逝世) 1934年:兒玉清,日本演員(2011年逝世) 1934年:拉赫达尔·卜拉希米,前阿爾及利亞外交官 1937年:艾哈邁德·亞辛,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精神領袖與創始人(2004年逝世) 1937年:薛中銳,中國男演員(2022年逝世) 1938年:蕭泰然,台灣音樂家(2015年逝世) 1939年:瓦列里·薩布林,蘇聯海軍軍官,蘇聯共產黨黨員(1976年逝世) 1939年:荒木伸吾,日本動畫人物設計師(2011年逝世) 1942年:阿拉萨内·瓦塔拉,象牙海岸政治人物,現任象牙海岸總統 1944年:扎法魯拉·汗·賈邁利,巴基斯坦政治人物,第22任巴基斯坦總理(2020年逝世) 1944年:阿卜杜勒·哈米德,孟加拉政治人物,現任孟加拉總統 1944年:-{zh-cn:奥马尔·巴希尔; zh-tw:奧馬爾·巴席爾}-,蘇丹政治家、獨裁者,第6任蘇丹總統 1945年:袁和平,香港動作指導、導演 1946年:陳寶珠,香港演員 1949年:徐小鳳,香港女歌手 1950年:迪帕·梅赫塔,印度裔加拿大導演、編劇 1952年:哈迈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卡達現任埃米爾 1953年:蓋瑞·強生,美國第29任新墨西哥州州長,2012年暨2016年自由意志黨總統候選人 1954年:溫瑞安,馬來西亞武侠小說家 1954年:羅伯特·梅南德茲,美國政治人物,現任紐澤西州聯邦參議員 1955年:保羅·金斯巴格,美國物理學家,因開發arXiv電子預印網站而知名 1956年:莫納·芬迪,馬來西亞女歌手(2001年逝世) 1956年:麥克·馬契爾,美國籃球運動員(2011年逝世) 1956年:役所廣司,日本男演員 1956年:祖基菲里阿邁德,馬來西亞政治人物 1956年: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法國律師、政治人物,現任歐洲中央銀行行長 1956年:阿卜杜拉·哈姆杜克,蘇丹經濟學家、政治人物,第15任蘇丹總理 1957年:埃万盖洛斯·维尼泽洛斯,希臘泛希臘社會運動黨主席 1959年:山本貴嗣,日本漫畫家 1959年:阿扎利·阿苏马尼,科摩罗政治人物,現任科摩罗总统 1960年:穆罕默德·巴祖姆,尼日政治人物,第10任尼日總統 1960年: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黎巴嫩裔美國散文家、數理統計學家、前期權交易員、風險管理師、諺語家 1962年:莫·海德,英國犯罪小說家(2021年逝世) 1963年:德拉任·拉迪奇,前克羅埃西亞足球運動員 1964年:張麗善,台灣政治人物,現任雲林縣縣長 1964年:蔡崇信,台灣裔加拿大商人、律師、慈善家 1965年:麥兆輝,香港电影導演 1966年:李原種,韓國演員 1966年:伊維察·達契奇,塞爾維亞政治人物,前任塞爾維亞總理 |
政府架構 澳洲聯邦的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制。現任澳大利亚君主是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他同时也是英国和其他英联邦王国的國家元首。澳洲總督代表國王行使權力,有權解散國會,但實務上僅在總理建議下為之。歷史上最著名的憲政危機發生在1975年,當時由於執政工黨和在野自由黨聯盟分別控制兩院,在野黨拒絕支持預算案,總督其後突然解除總理的職務。 政府三大體系如下: 立法權:在聯邦議會(Parliament)。由參議院(The Senate)、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組成。 行政權:內閣。成員有聯邦總理及各部會首長。澳洲聯邦總督和各州總督由內閣提名。 司法權:在最高法院和其他聯邦法院、州法院。 眾議院目前共151個席位,基本以各個州人口數分配,實行單一選區制,以排序複選制產生。眾議院多數黨組成聯邦內閣,其黨魁為聯邦總理。 參議院具有立法審議權,參議院席位無關人口數,每州各12席,北方領地和首都特區各只2席,共76席。兩院每三年改選一次。眾議員任期三年,參議員任期六年(注:首都和北方領地的參議員任期是三年),故後者每次只改選半數。 北領地與首都領地 北領地實行高度地方自治,因為澳洲原住民的文化根深蒂固。北領地經濟以旅遊業為主,人口約25萬,首府達爾文有10萬名居民。首都領地則主要為国家公共行政相关的人士所居住與生活。 印度洋和其他領地 澳大利亚在印度洋有多个岛屿,其中有人居住的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群島组成澳屬印度洋領地,而临近新西兰的诺福克岛也有一定的自治权,上述地区和几个无人岛统称为外部领地(External territories)。 外交 澳洲政府自1931年后一直采取比較溫和的外交政策,在極力保持同美國、英國等其他西方國家維持盟友關係的同時,亦在1980年代開始后因為地理位置因素積極的拓展同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近年來與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及中華民國交往密切。而作為英聯邦中的主要國家之一,澳洲是英聯邦論壇中的主要首腦成員國之一。雖然澳洲與其前宗主國英國一直關係密切,然而到1990年代,澳大利亞共和運動開始發展,2010年下半年,工黨領袖,時任總理茱莉雅·吉拉德上臺後明確表示,澳大利亞適宜於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退位後,考慮改為共和制國家。 澳洲政府在其2004年的外交白皮書中表示:其基本外交的政策是重視澳洲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并且藉助經貿互動促進與亞太地區國家的關係,即強化美澳同盟的前提下與亞太地區國家发展。近幾十年來,某程度上,澳洲政府一直在致力於推進全球貿易的自由化發展,這亦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凱恩斯集團和亞太經合組織的形成。澳洲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並與美國簽署了,此外澳洲亦與。截止到2010年,澳洲政府與日本政府持續進行關於自由貿易和雙邊互信等一系列親密合作夥伴的談判,并且簽訂了多個雙邊自由貿易協議。澳洲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的親密盟友包括北約諸國和日本。 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澳洲亦在多年來堅定致力於外交上的多邊主義,在聯合國和多個國際組織的援助計劃下,澳洲曾經援過的發展中國家逾60個,2005年至2006年度的海外援助計劃逾250億美元,但是以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來計算,這個數字則微不足道。1971年,澳洲與英国、紐西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同簽署五國聯防(FPDA)協定。通過該協定,澳洲與英國以及紐西蘭將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任何一方受到軍事滋擾時共同幫助防禦,澳洲通過該協定迅速的擴大了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響力,并且逐漸開始將自己的軍事以及經濟勢力擴展至东南亚地区,成為一個政治以及軍事上的多邊國家。 军事 澳大利亚联邦的国家武装力量為澳大利亞國防軍,其中包括澳大利亞陸軍、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和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截至2020年7月共有90,070名官兵在役(包括60,330名常規軍和29,740名預備役士兵),其中皇家澳洲海軍配備了柯林斯級潛艇柴電潛艇、紐澳軍團級巡防艦、阿德萊德級巡防艦和霍巴特级驱逐舰等,於1940年代至1980年代亦曾經配置有墨爾本號航空母艦。澳洲國防軍在近期的編制以及架構均保持在防衛性質,鮮有離岸攻擊或者入侵別國的遠期計劃。但在近期美國和北約發起的大型戰爭中,幾乎都可以看到澳軍的身影。國防軍總司令人選經由內閣提出,由總督委任,負責軍隊日常行動。而其他行政上的工作,則由國防部及其部長負責。 澳洲皇家空軍是當今世界上裝備最為精良的空軍力量之一,在與美國等盟友國共同研發了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戰鬥機:F-35閃電II戰鬥機后亦訂購了72架該機型,并將於2018年以後進行裝備。目前皇家空軍裝備有75架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21架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等。 澳洲憲法一直將無核化視為其重要國策之一,不僅民用設施,在軍事領域亦禁止任何核動力發展;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實施這一計劃的西方大國。澳军曾經參與過的大型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南战争、波斯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2010年-2011年澳洲的年度軍費開支為257億美元,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14位,但是只佔據全球軍費總支出的1.2%。澳洲國防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有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在世界各地的救災和各地武裝衝突的維和任務;截止2009年,大約有3,300名澳洲國防軍分布在包括所羅門群島,阿富汗,東帝汶等12個國家和地區執行維和任務。 行政区划 澳洲本土劃分為六个州和兩个内部領地。 六州為: 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简称为NSW),面积800,642 km²,首府悉尼(Sydney) 昆士蘭(Queensland,简称为QLD),面积1,730,648 km²,首府布里斯班(Brisbane) 南澳大利亚(South Australia,简称为SA),面积983,482 km²,首府阿德萊德(Adelaide) 塔斯馬尼亞(Tasmania,简称为TAS),面积68,401 km²,首府霍巴特(Hobart) 維多利亞(Victoria,简称为VIC),面积227,416 km²,首府墨爾本(Melbourne) 西澳大利亚(Western Australia,简称为WA),面积2,529,875 km²,首府珀斯(Perth) 二領地是: 首都领地(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简称为ACT),面积2,358 km²,首府堪培拉(Canberra),連同傑維斯灣領地。 北領地(North Territory,简称为NT),面积1,349,129 km²,首府達爾文(Darwin) 澳大利亚首都位於堪培拉。堪培拉是在兩大城市墨爾本和悉尼相爭20年未果後,以地理位居兩城之中而獲選為首都。 经济 综述 澳大利亚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亦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口只有2,400万的澳大利亚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561万亿美元,为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68,973美元,远高于同是英语世界的英国和加拿大,居全球第五位。人类发展指数雄踞世界第二名,仅次于挪威。澳大利亚是世界十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六大矿产资源出口国之一。被称作“骑在羊背上的、坐在矿车上的、手持麦穗的国家。”澳大利亚的金融业,商业和服务业也极为发达。此外,澳大利亚的旅游业也在全球名列前茅。 金融货币 澳洲的貨幣是澳幣,但最初是隨英國採用英鎊。後來發展自己的幣-{制}-──澳洲鎊,幣值同於英鎊。當時一鎊有20先令;一先令有12便士。因此每鎊有240便士。1966年,澳洲推行十進位制,亦同時改革貨幣。當時已是十進位制的1美元約價值0.5英鎊,新的澳幣改為與美元作等值連結。一澳幣等於0.5舊澳洲鎊,即0.5英鎊。一澳幣有100分,因此每一澳分約等於1.2便士。2002年起,澳洲改革幣質,新紙幣內含膠質,不易破爛、耐用美觀;不同面值的紙幣有不同特色的透明「窗口」,是全球最先採用此設計的國家。2010年,澳幣正式取代瑞士法郎的國際地位,成為全球第五大流通貨幣。 澳大利亚金融业极为发达,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银行总价值第三高的国家,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澳大利亚四大银行的市值甚至超过了欧元区所有国家所有银行的总和。 澳洲四大金融集團是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 Bank)、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澳新銀行(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和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 旅游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澳大利亚得到长足而迅速的发展。因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加之发达的经济,澳大利亚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圣地。主要旅游景点有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悉尼塔(南半球第二高建筑)、黄金海岸、大堡礁、北艾尔湖、墨尔本艺术馆、原住民发祥地卡卡杜国家公园及原住民文化区威兰吉湖区等。 对外贸易 澳大利亚为贸易强国,是世界十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六大矿产资源出口国之一。小麦出口量高居在於世界第二位。主要出口商品有煤、黄金、铁矿石、原油、天然气、铝矾土、牛肉、羊毛、小麦、糖、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有航空器材、药物、通讯器材、車輛、原油、精炼油和汽车配件等。澳大利亚的主要贸易对象有中国大陆、日本、臺灣、美国、紐西蘭、香港、德国、英国、南非、沙特阿拉伯、印度、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其中,日本、美国、紐西蘭、中国及新加坡为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由於農業佔了澳洲經濟的五分之一,因此自然生態檢疫上和紐西蘭一樣嚴格,對外來物種有極嚴格的檢查。以保護澳洲自然生態環境。 科学技术 澳洲的科学技术在能源利用領域、醫學及化學領域、市場資源管理、農業及畜牧業領域等貢獻良多。在醫藥領域,一些大學以及眾多學者對於人類器官移植基礎以及免疫學,人類大腦神經,利用細菌以及微生物學方面為全球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其中霍華德·弗洛里男爵曾于1945年因為與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共同研究出盤尼西林(青黴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澳洲是核融合科技的發源地。核融合程序於1932年由澳洲科學家马克·奥利芬特發現;隨後於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洲國立大學(ANU)成立了全球知名的電漿核融合研究機構(Fusion Plasma Research)。ANU校內的是全球核融合與電漿研究的重鎮,目前也是南半球唯一的核融合研究設施。 澳洲是全球利用太陽能能源最為廣泛與先進的國家之一,太陽能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工業,農業,民用設施等領域。自1990年代開始后,澳洲大量興建太陽能發電廠以取代核電站的作用,太陽能能源與風力發電在全國被大力推廣。此外墨爾本亦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太陽能動力供給城市交通燈以及儲存太陽能供應路燈電力的城市。澳洲的農業及畜牧業擁有先進的管理體制與極高現代化的設備,是全球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培育農作物,漁業以及飼養牲畜方面產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并保有先進的無污染培植飼養環境,令農業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海洋生物技術方面澳洲亦是全球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全國設有多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豐富的海洋資源得以被充分的利用,生物食品業亦異常發達。 工業科技方面,十九世紀以來至二十世紀中葉澳洲受到英國影響,設立眾多重工業企業,這其中有現在已是通用汽車旗下的霍頓汽車、大型車身生產企業傲群、採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公司的前身布羅肯希爾控股公司以及力拓集團等,科技方面亦有Altium公司,金屬風暴。澳洲的科技公司總部多設立於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墨爾本工業以及高科技企業雲集,亦有南半球矽谷之稱。同时,悉尼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大多数的金融、贸易、高端服务业、旅游业的大型公司把总部设于此。 截止2021年,共有十四名澳洲科學家以及文學家摘得諾貝爾獎。 交通运输 综述 澳洲有公路810,641公里(2004年)、鐵路38,550公里(2006年)、機場461座(2007年)、河運航道2,000公里(2006年)。澳洲的交通系統發達,特別在主要大都會,如悉尼、墨爾本和布里斯本,皆有大型國際機場和暢通的大眾運輸系統,如城市火車和城市高速公路。在大多數的城鎮道路上,汽車限速一般是每小時60公里,學校周圍則是每小時40公里。高速公路則是每小時80以至100公里,在城市以外的高速公路限速則是每小時110公里。澳洲地廣人稀,大城市的間距通常很遙遠,公路是主要交通設施,人均擁有汽車數量則為世界國家中最高的之一。汽車延續了英聯邦制度的左側行駛,駕駛員座位亦在汽車右側,與宗主國英國、日本、香港及新加坡相同。由於澳洲遠離其他大陸,海運港口是國家與外界經濟溝通的重要命脈;墨爾本港是澳洲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曾經是世界50大港口之一。澳洲其他的主要港口還有悉尼港及布里斯班港等。澳洲的公共交通系統在悉尼和墨爾本比其他國內城市發達,均有城市火車、有軌電車、公共巴士和輪渡,其中縱橫交錯在大墨爾本地區的墨爾本軌道交通系統是世界上長度最長的軌道交通之一。 公路及铁路 澳洲採礦業發達,國內運輸大量使用火車、長途汽車,公路和鐵路運輸系統因此發達。在專為運輸而設的公路上,可看到澳洲特有的公路列車,即一輛高性能卡車頭拉著數節拖車和貨櫃在行駛,有時延伸長達50米(165英尺)。火車系統也很普遍應用在工業運輸。一般國民在選擇境內旅行或是商務活動多採用飛機,甚至自駕汽車,導致澳洲的鐵路客運並不發達。 水运及航空 大洋洲是亚洲与南美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和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及食物的供应站,又是世界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凭此优势澳大利亚形成了两个排名世界前三十的大型港口悉尼与墨尔本。同样凭此优势澳大利亚形成了很多重要的機場,如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布里斯班、珀斯、阿德莱德。 人口 由于没有使用黑人奴隶的历史,以及近邻印度尼西亚人并不像墨西哥人大量移民美国那样大量移民澳大利亚,因而澳大利亚的白人比例远高于与其同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亚洲裔不到100万人。多數澳洲白色人種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国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澳洲與美國一樣是外來移民人口比例佔絕多數的國家,其外來移民數量更居世界第一。例如歐洲的德国、希臘、意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或地区,如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印度和穆斯林國家。澳洲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0.1%。根據2018年人口普查,有85.67%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多數為歐洲移民後裔),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意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东亚裔5.37%以及希臘裔1.84%。 近年来澳洲東岸的一些國際化大都市,如悉尼和墨爾本以其高福利、高薪水以及良好的經濟氛圍吸引了包括美国在內的很多北美以及南美的新移民。孟加拉国和叙利亚近年來超過英國等欧洲國家成為澳洲單年度最大移民的来源国。 澳洲統計局估計在2021年7月30日,全國人口為25,795,807人,各大城市(2016年6月30日資料)和各州、北方領地與首都的人口(2009年3月底)如下: 語言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2016年的调查,在澳大利亚居住的人们在家中最普遍使用的語言,根据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英語(72.7%),官话(2.5%), | 气候 氣候上西部高原和內陸沙漠屬熱帶沙漠氣候,乾旱少雨,年降水量僅100-300毫米;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1,000-2,300毫米,為全國多雨區,少部分屬亞熱帶;東部新英格蘭山地为南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年均溫北部為27℃,南部14℃。 澳洲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飲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並依賴大坝蓄水供水。政府嚴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採,很難恢復。 2006年起,聖嬰現象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紛紛頒布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以節水渡過乾旱。 這一現象直到2008年後開始好轉,東海岸每年的降雨量亦開始恢復正常。 生态 澳洲大部分是半干旱或荒漠地带,但生态环境極為丰富,包括从高地的石南荒原到热带的雨林,為全球17个超级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澳洲许多生物是當地独有,原因是澳洲大陆较古老、地理上长期孤立,和氣候极端多变。其被子植物约85%、哺乳类动物約84%、鸟类超过45%,和近岸温带鱼类約89%是特有种。澳洲许多生态区,和区内的生物已被人类活动和外来物种所威胁。联邦《1999年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法案》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根本法律。基於“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设立了許多受保护地区以保育独特的生态系統;64个湿地根据《湿地公约》而登记;另有16个世界遗产。“环境可持续指数”公布於2005年,澳洲在2006年排名全球第13。 澳洲多數木本植物是常绿的,且很能适应火灾和干旱,例如桉树和金合欢。但近十年來,由於乾旱惡化,東岸地區屢次發生森林大火;2009年,東岸地區的森林和部分民宅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侵襲,史称2009年澳洲熱浪。2019年,再有严重火灾袭击澳洲东部。澳洲的豆科植物种类繁多且本地特有,它們能与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共生,因此較适应较贫瘠的土壤。澳洲出名的动物有单孔目(如鸭嘴兽和针鼹)、有袋类(如袋鼠、树袋熊和袋熊,其中拳击袋鼠还是澳大利亚的国家象征)、湾鳄和淡水鳄、鸸鹋和笑翠鸟等鸟类。澳洲的毒蛇数量在世界之最。 澳大利亚野犬约引进於公元前3,000年,當時澳洲原住民與南岛人贸易。人类最初定居后,许多动植物物种很快绝种,包括一些大型动物。欧洲殖民开始后,更多物种步向灭绝,包括袋狼。 时区 澳大利亚的时区构成比较复杂,因为各个州的时间是该州政府或居民公投结果所决定。整体上全国时区介于UTC+8至UTC+10(夏令时期间为UTC+11)之间。由于只有个别州份使用夏令时,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间,同一经度上的地区会出现不同的地方时,如北领地与南澳大利亚州,以及昆士兰州和同处东部海岸的首都领地及维多利亚等州。此外,南澳大利亚州与北领地和其它州的时差并不是大多数情况下跨过一个时区所增减的1小时,具体情况如图所示。因此,在澳洲各州间旅行迁徙,要注意核对当地的时间。 例如,在非夏令时(4月-10月)期间,当西澳大利亚州的时间为00:00时,南澳大利亚州和北领地的时间即为01:30,昆士兰、新南威尔士、首都领地、维多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时间为02:00;而在夏令时(10月-次年4月)期间,同样设定西澳大利亚州的时间为00:00,此时北领地的时间是01:30,南澳大利亚州为02:30,昆士兰州为02:00,新南威尔士、首都领地、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州则为03:00。 政治 澳洲政治體制是聯邦制度君主立憲議會制,設有聯邦議會(包括參、眾兩院)、6個州各自的議會,此外两个自治领地也有自治议会。國家元首為澳大利亚君主,君主不在澳大利亚时由澳大利亚总督在聯邦層面代表。聯邦总督依據联邦行政会议的建议施政。名義上,內閣施政必須经總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是聯邦政府總理和其內閣實際擁有大多數的行政權力。澳洲君主在各州亦有州總督作為其代表,依據州政府的建議行事。 澳洲選舉采用强制投票制度,拥有选举权的澳大利亚公民必须参加投票,没有参加投票的选民需要给出合理解释,否则需要缴纳罚款。 在联邦层面議會陣營大致分為執政黨和反對黨,两大陣營分别為中間偏左的澳大利亚工黨和由澳大利亞自由黨与澳大利亞國家黨组成中間偏右的執政联盟。还有若干個小黨如澳大利亞綠黨和澳大利亚民主党等。各州及领地层面的情况则各有不同,参见下表。 政府架構 澳洲聯邦的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制。現任澳大利亚君主是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他同时也是英国和其他英联邦王国的國家元首。澳洲總督代表國王行使權力,有權解散國會,但實務上僅在總理建議下為之。歷史上最著名的憲政危機發生在1975年,當時由於執政工黨和在野自由黨聯盟分別控制兩院,在野黨拒絕支持預算案,總督其後突然解除總理的職務。 政府三大體系如下: 立法權:在聯邦議會(Parliament)。由參議院(The Senate)、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組成。 行政權:內閣。成員有聯邦總理及各部會首長。澳洲聯邦總督和各州總督由內閣提名。 司法權:在最高法院和其他聯邦法院、州法院。 眾議院目前共151個席位,基本以各個州人口數分配,實行單一選區制,以排序複選制產生。眾議院多數黨組成聯邦內閣,其黨魁為聯邦總理。 參議院具有立法審議權,參議院席位無關人口數,每州各12席,北方領地和首都特區各只2席,共76席。兩院每三年改選一次。眾議員任期三年,參議員任期六年(注:首都和北方領地的參議員任期是三年),故後者每次只改選半數。 北領地與首都領地 北領地實行高度地方自治,因為澳洲原住民的文化根深蒂固。北領地經濟以旅遊業為主,人口約25萬,首府達爾文有10萬名居民。首都領地則主要為国家公共行政相关的人士所居住與生活。 印度洋和其他領地 澳大利亚在印度洋有多个岛屿,其中有人居住的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群島组成澳屬印度洋領地,而临近新西兰的诺福克岛也有一定的自治权,上述地区和几个无人岛统称为外部领地(External territories)。 外交 澳洲政府自1931年后一直采取比較溫和的外交政策,在極力保持同美國、英國等其他西方國家維持盟友關係的同時,亦在1980年代開始后因為地理位置因素積極的拓展同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近年來與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及中華民國交往密切。而作為英聯邦中的主要國家之一,澳洲是英聯邦論壇中的主要首腦成員國之一。雖然澳洲與其前宗主國英國一直關係密切,然而到1990年代,澳大利亞共和運動開始發展,2010年下半年,工黨領袖,時任總理茱莉雅·吉拉德上臺後明確表示,澳大利亞適宜於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退位後,考慮改為共和制國家。 澳洲政府在其2004年的外交白皮書中表示:其基本外交的政策是重視澳洲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并且藉助經貿互動促進與亞太地區國家的關係,即強化美澳同盟的前提下與亞太地區國家发展。近幾十年來,某程度上,澳洲政府一直在致力於推進全球貿易的自由化發展,這亦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凱恩斯集團和亞太經合組織的形成。澳洲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並與美國簽署了,此外澳洲亦與。截止到2010年,澳洲政府與日本政府持續進行關於自由貿易和雙邊互信等一系列親密合作夥伴的談判,并且簽訂了多個雙邊自由貿易協議。澳洲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的親密盟友包括北約諸國和日本。 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澳洲亦在多年來堅定致力於外交上的多邊主義,在聯合國和多個國際組織的援助計劃下,澳洲曾經援過的發展中國家逾60個,2005年至2006年度的海外援助計劃逾250億美元,但是以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來計算,這個數字則微不足道。1971年,澳洲與英国、紐西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同簽署五國聯防(FPDA)協定。通過該協定,澳洲與英國以及紐西蘭將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任何一方受到軍事滋擾時共同幫助防禦,澳洲通過該協定迅速的擴大了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響力,并且逐漸開始將自己的軍事以及經濟勢力擴展至东南亚地区,成為一個政治以及軍事上的多邊國家。 军事 澳大利亚联邦的国家武装力量為澳大利亞國防軍,其中包括澳大利亞陸軍、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和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截至2020年7月共有90,070名官兵在役(包括60,330名常規軍和29,740名預備役士兵),其中皇家澳洲海軍配備了柯林斯級潛艇柴電潛艇、紐澳軍團級巡防艦、阿德萊德級巡防艦和霍巴特级驱逐舰等,於1940年代至1980年代亦曾經配置有墨爾本號航空母艦。澳洲國防軍在近期的編制以及架構均保持在防衛性質,鮮有離岸攻擊或者入侵別國的遠期計劃。但在近期美國和北約發起的大型戰爭中,幾乎都可以看到澳軍的身影。國防軍總司令人選經由內閣提出,由總督委任,負責軍隊日常行動。而其他行政上的工作,則由國防部及其部長負責。 澳洲皇家空軍是當今世界上裝備最為精良的空軍力量之一,在與美國等盟友國共同研發了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戰鬥機:F-35閃電II戰鬥機后亦訂購了72架該機型,并將於2018年以後進行裝備。目前皇家空軍裝備有75架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21架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等。 澳洲憲法一直將無核化視為其重要國策之一,不僅民用設施,在軍事領域亦禁止任何核動力發展;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實施這一計劃的西方大國。澳军曾經參與過的大型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南战争、波斯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2010年-2011年澳洲的年度軍費開支為257億美元,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14位,但是只佔據全球軍費總支出的1.2%。澳洲國防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有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在世界各地的救災和各地武裝衝突的維和任務;截止2009年,大約有3,300名澳洲國防軍分布在包括所羅門群島,阿富汗,東帝汶等12個國家和地區執行維和任務。 行政区划 澳洲本土劃分為六个州和兩个内部領地。 六州為: 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简称为NSW),面积800,642 km²,首府悉尼(Sydney) 昆士蘭(Queensland,简称为QLD),面积1,730,648 km²,首府布里斯班(Brisbane) 南澳大利亚(South Australia,简称为SA),面积983,482 km²,首府阿德萊德(Adelaide) 塔斯馬尼亞(Tasmania,简称为TAS),面积68,401 km²,首府霍巴特(Hobart) 維多利亞(Victoria,简称为VIC),面积227,416 km²,首府墨爾本(Melbourne) 西澳大利亚(Western Australia,简称为WA),面积2,529,875 km²,首府珀斯(Perth) 二領地是: 首都领地(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简称为ACT),面积2,358 km²,首府堪培拉(Canberra),連同傑維斯灣領地。 北領地(North Territory,简称为NT),面积1,349,129 km²,首府達爾文(Darwin) 澳大利亚首都位於堪培拉。堪培拉是在兩大城市墨爾本和悉尼相爭20年未果後,以地理位居兩城之中而獲選為首都。 经济 综述 澳大利亚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亦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口只有2,400万的澳大利亚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561万亿美元,为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68,973美元,远高于同是英语世界的英国和加拿大,居全球第五位。人类发展指数雄踞世界第二名,仅次于挪威。澳大利亚是世界十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六大矿产资源出口国之一。被称作“骑在羊背上的、坐在矿车上的、手持麦穗的国家。”澳大利亚的金融业,商业和服务业也极为发达。此外,澳大利亚的旅游业也在全球名列前茅。 金融货币 澳洲的貨幣是澳幣,但最初是隨英國採用英鎊。後來發展自己的幣-{制}-──澳洲鎊,幣值同於英鎊。當時一鎊有20先令;一先令有12便士。因此每鎊有240便士。1966年,澳洲推行十進位制,亦同時改革貨幣。當時已是十進位制的1美元約價值0.5英鎊,新的澳幣改為與美元作等值連結。一澳幣等於0.5舊澳洲鎊,即0.5英鎊。一澳幣有100分,因此每一澳分約等於1.2便士。2002年起,澳洲改革幣質,新紙幣內含膠質,不易破爛、耐用美觀;不同面值的紙幣有不同特色的透明「窗口」,是全球最先採用此設計的國家。2010年,澳幣正式取代瑞士法郎的國際地位,成為全球第五大流通貨幣。 澳大利亚金融业极为发达,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银行总价值第三高的国家,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澳大利亚四大银行的市值甚至超过了欧元区所有国家所有银行的总和。 澳洲四大金融集團是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 Bank)、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澳新銀行(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和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 旅游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澳大利亚得到长足而迅速的发展。因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加之发达的经济,澳大利亚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圣地。主要旅游景点有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悉尼塔(南半球第二高建筑)、黄金海岸、大堡礁、北艾尔湖、墨尔本艺术馆、原住民发祥地卡卡杜国家公园及原住民文化区威兰吉湖区等。 对外贸易 澳大利亚为贸易强国,是世界十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六大矿产资源出口国之一。小麦出口量高居在於世界第二位。主要出口商品有煤、黄金、铁矿石、原油、天然气、铝矾土、牛肉、羊毛、小麦、糖、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有航空器材、药物、通讯器材、車輛、原油、精炼油和汽车配件等。澳大利亚的主要贸易对象有中国大陆、日本、臺灣、美国、紐西蘭、香港、德国、英国、南非、沙特阿拉伯、印度、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其中,日本、美国、紐西蘭、中国及新加坡为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由於農業佔了澳洲經濟的五分之一,因此自然生態檢疫上和紐西蘭一樣嚴格,對外來物種有極嚴格的檢查。以保護澳洲自然生態環境。 科学技术 澳洲的科学技术在能源利用領域、醫學及化學領域、市場資源管理、農業及畜牧業領域等貢獻良多。在醫藥領域,一些大學以及眾多學者對於人類器官移植基礎以及免疫學,人類大腦神經,利用細菌以及微生物學方面為全球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其中霍華德·弗洛里男爵曾于1945年因為與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共同研究出盤尼西林(青黴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澳洲是核融合科技的發源地。核融合程序於1932年由澳洲科學家马克·奥利芬特發現;隨後於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洲國立大學(ANU)成立了全球知名的電漿核融合研究機構(Fusion Plasma Research)。ANU校內的是全球核融合與電漿研究的重鎮,目前也是南半球唯一的核融合研究設施。 澳洲是全球利用太陽能能源最為廣泛與先進的國家之一,太陽能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工業,農業,民用設施等領域。自1990年代開始后,澳洲大量興建太陽能發電廠以取代核電站的作用,太陽能能源與風力發電在全國被大力推廣。此外墨爾本亦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太陽能動力供給城市交通燈以及儲存太陽能供應路燈電力的城市。澳洲的農業及畜牧業擁有先進的管理體制與極高現代化的設備,是全球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培育農作物,漁業以及飼養牲畜方面產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并保有先進的無污染培植飼養環境,令農業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海洋生物技術方面澳洲亦是全球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全國設有多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豐富的海洋資源得以被充分的利用,生物食品業亦異常發達。 工業科技方面,十九世紀以來至二十世紀中葉澳洲受到英國影響,設立眾多重工業企業,這其中有現在已是通用汽車旗下的霍頓汽車、大型車身生產企業傲群、採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公司的前身布羅肯希爾控股公司以及力拓集團等,科技方面亦有Altium公司,金屬風暴。澳洲的科技公司總部多設立於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墨爾本工業以及高科技企業雲集,亦有南半球矽谷之稱。同时,悉尼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大多数的金融、贸易、高端服务业、旅游业的大型公司把总部设于此。 截止2021年,共有十四名澳洲科學家以及文學家摘得諾貝爾獎。 交通运输 综述 澳洲有公路810,641公里(2004年)、鐵路38,550公里(2006年)、機場461座(2007年)、河運航道2,000公里(2006年)。澳洲的交通系統發達,特別在主要大都會,如悉尼、墨爾本和布里斯本,皆有大型國際機場和暢通的大眾運輸系統,如城市火車和城市高速公路。在大多數的城鎮道路上,汽車限速一般是每小時60公里,學校周圍則是每小時40公里。高速公路則是每小時80以至100公里,在城市以外的高速公路限速則是每小時110公里。澳洲地廣人稀,大城市的間距通常很遙遠,公路是主要交通設施,人均擁有汽車數量則為世界國家中最高的之一。汽車延續了英聯邦制度的左側行駛,駕駛員座位亦在汽車右側,與宗主國英國、日本、香港及新加坡相同。由於澳洲遠離其他大陸,海運港口是國家與外界經濟溝通的重要命脈;墨爾本港是澳洲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曾經是世界50大港口之一。澳洲其他的主要港口還有悉尼港及布里斯班港等。澳洲的公共交通系統在悉尼和墨爾本比其他國內城市發達,均有城市火車、有軌電車、公共巴士和輪渡,其中縱橫交錯在大墨爾本地區的墨爾本軌道交通系統是世界上長度最長的軌道交通之一。 公路及铁路 澳洲採礦業發達,國內運輸大量使用火車、長途汽車,公路和鐵路運輸系統因此發達。在專為運輸而設的公路上,可看到澳洲特有的公路列車,即一輛高性能卡車頭拉著數節拖車和貨櫃在行駛,有時延伸長達50米(165英尺)。火車系統也很普遍應用在工業運輸。一般國民在選擇境內旅行或是商務活動多採用飛機,甚至自駕汽車,導致澳洲的鐵路客運並不發達。 水运及航空 大洋洲是亚洲与南美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和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及食物的供应站,又是世界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凭此优势澳大利亚形成了两个排名世界前三十的大型港口悉尼与墨尔本。同样凭此优势澳大利亚形成了很多重要的機場,如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布里斯班、珀斯、阿德莱德。 人口 由于没有使用黑人奴隶的历史,以及近邻印度尼西亚人并不像墨西哥人大量移民美国那样大量移民澳大利亚,因而澳大利亚的白人比例远高于与其同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亚洲裔不到100万人。多數澳洲白色人種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国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澳洲與美國一樣是外來移民人口比例佔絕多數的國家,其外來移民數量更居世界第一。例如歐洲的德国、希臘、意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或地区,如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印度和穆斯林國家。澳洲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0.1%。根據2018年人口普查,有85.67%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多數為歐洲移民後裔),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意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东亚裔5.37%以及希臘裔1.84%。 近年来澳洲東岸的一些國際化大都市,如悉尼和墨爾本以其高福利、高薪水以及良好的經濟氛圍吸引了包括美国在內的很多北美以及南美的新移民。孟加拉国和叙利亚近年來超過英國等欧洲國家成為澳洲單年度最大移民的来源国。 澳洲統計局估計在2021年7月30日,全國人口為25,795,807人,各大城市(2016年6月30日資料)和各州、北方領地與首都的人口(2009年3月底)如下: 語言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2016年的调查,在澳大利亚居住的人们在家中最普遍使用的語言,根据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英語(72.7%),官话(2.5%), 阿拉伯語(1.4%),粤语(1.2%),越南語(1.2%)以及義大利語(1.2%)。英語在從第一代英國移民到來後,就是澳洲最通用語言。原住民則部分保留著有使用母語者。而許多第一第二代移民通常都是雙語人士。 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數量於歐洲殖民者初到澳洲時大概有250種語言,如今还剩20種原住民語言仍在各年齡層使用,其中110種語言于年長者使用。根據2006年調查,52,000名澳洲原住民在家中使用原住民語言,約佔12%的原住民總人口。澳大利亞的為5,500名聽覺障礙人士的主要語言。 宗教 澳洲沒有國教;是一個世俗國家。《澳洲憲法》(Australian |
1934年:卡爾·列文,美國密西根州聯邦參議員(2021年逝世) 1940年:卡巴星,馬來西亞资深國会议員、大律师(2014年逝世) 1943年:周慶峻,臺灣政治人物,中華愛國同心黨主席(2021年逝世) 1943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國物理学家,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47年:羅賓·鄧巴,英國人類學家、演化心理學家 1948年:石川賢,日本漫畫家(2006年逝世) 1968年:趙正平,臺灣藝人 1969年:桑迪亞加·烏諾,印尼企業家、投資家、政治人物 1969年:斯特凡纳·查普伊萨特,瑞士足球运动员 1971年:伊隆·馬斯克,美国企業家 1971年:藤原紀香,日本演員 1971年:木村亞希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1年:巴夫斯,法國足球运动员 1972年:亞歷桑德羅·尼沃拉,美國男演員、製片人 1973年:洪智敏,韓國女演員 1974年:水野美紀,日本女演員 1978年:河智苑,韓國女演員 1979年:歐萱,新加坡女演員 1981年:劉國勳,香港政界人物 1981年:-{zh-cn:乔恩·沃茨;zh-tw:強·華茲}-,美國電影導演、製片人、編劇 1982年:馬麗,中國女演員 1982年:霍政諺,中國男演員 1982年:早坂瞳,日本AV女優 1982年:鄭糠雲,韓國男演員 1982年:伊拉克利·加里巴什維利,喬治亞政治人物、商人,現任喬治亞總理 1984年:乔杉,中國男演員 1986年:三森鈴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6年:胡靈,中國女歌手 1987年:工藤大輝,日本男子團體Da-iCE成員 1988年:黃露瑤,台灣女藝人 1988年:林師傑,香港男歌手 1988年:近藤唯,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分島花音,日本女歌手 1988年:朱千雪,香港女演員、主持人 1988年:李佳玲,台湾主播 1989年:Markiplier,美國Youtuber 1990年:陳學冬,中國演員 1991年:凯文·德布劳内,比利時足球運動員 1991年:徐朱玄,韓國女子偶像團體少女時代成員 1991年:姜敏赫,韓國男子偶像樂團CNBLUE成員 1991年:蘇嘉豪,澳門前立法會議員 1992年:小原好美,日本女性聲優 1993年:鄭大賢,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A.P成員 1993年:李泰利,韓國男演員 1994年:琳誼,台灣女歌手 1994年:侯赛因王子,约旦王儲 1999年:馬爾凱塔·萬卓索娃,捷克職業網球運動員 2002年:瑪莎·柯絲堤雅克,烏克蘭職業網球運動員 逝世 202年:袁紹 ,漢末三國時代軍閥,鄴侯,領冀州牧(154年出生) 928年:瞎子路易,普罗旺斯国王、意大利國王、以及从901年至905年短时间里为神聖羅馬皇帝(约880年出生) 1194年:宋孝宗赵昚,南宋皇帝(1127年出生) 1598年: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布拉班特地圖學家、地理學家、宇宙學家(1527年出生) 1607年:多梅尼科·豐塔納,義大利建築師(1543年出生) 1716年:喬治·斐茲洛伊,英國貴族,第一代諾森伯蘭公爵(1665年出生) 1836年:詹姆斯·麦迪逊,美国政治人物,第4任美国总统,《合众国宪章》和《权利法案》起草人之一(1751年出生) 1914年: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奧匈帝國皇儲(1863年出生) 1940年:伊塔洛·巴爾博,義大利空軍元帥(1896年出生) 1942年:王鳳山,中國軍人,於抗日戰爭中陣亡(1904年出生) 1970年:何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897年出生) 1974年:万尼瓦尔·布什,美國工程師、發明家(1890年出生) 1989年:尤里斯·伊文思,荷蘭電影導演,曾執導過中國抗日戰爭紀錄片《四萬萬人民》 1992年:钱三强,中國物理学家(1913年出生) 1996年:關德興,香港著名電影演員(1905年出生) 2007年:宮澤喜一,日本政治人物,第78任日本首相(1919年出生) 2008年:露拉娜·科爾舒諾娃,哈薩克名模(1987年出生) | 1979年:歐萱,新加坡女演員 1981年:劉國勳,香港政界人物 1981年:-{zh-cn:乔恩·沃茨;zh-tw:強·華茲}-,美國電影導演、製片人、編劇 1982年:馬麗,中國女演員 1982年:霍政諺,中國男演員 1982年:早坂瞳,日本AV女優 1982年:鄭糠雲,韓國男演員 1982年:伊拉克利·加里巴什維利,喬治亞政治人物、商人,現任喬治亞總理 1984年:乔杉,中國男演員 1986年:三森鈴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6年:胡靈,中國女歌手 1987年:工藤大輝,日本男子團體Da-iCE成員 1988年:黃露瑤,台灣女藝人 1988年:林師傑,香港男歌手 1988年:近藤唯,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分島花音,日本女歌手 1988年:朱千雪,香港女演員、主持人 1988年:李佳玲,台湾主播 1989年:Markiplier,美國Youtuber 1990年:陳學冬,中國演員 1991年:凯文·德布劳内,比利時足球運動員 1991年:徐朱玄,韓國女子偶像團體少女時代成員 1991年:姜敏赫,韓國男子偶像樂團CNBLUE成員 1991年:蘇嘉豪,澳門前立法會議員 1992年:小原好美,日本女性聲優 1993年:鄭大賢,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A.P成員 1993年:李泰利,韓國男演員 1994年:琳誼,台灣女歌手 1994年:侯赛因王子,约旦王儲 1999年:馬爾凱塔·萬卓索娃,捷克職業網球運動員 2002年:瑪莎·柯絲堤雅克,烏克蘭職業網球運動員 逝世 202年:袁紹 ,漢末三國時代軍閥,鄴侯,領冀州牧(154年出生) 928年:瞎子路易,普罗旺斯国王、意大利國王、以及从901年至905年短时间里为神聖羅馬皇帝(约880年出生) 1194年:宋孝宗赵昚,南宋皇帝(1127年出生) 1598年: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布拉班特地圖學家、地理學家、宇宙學家(1527年出生) 1607年:多梅尼科·豐塔納,義大利建築師(1543年出生) 1716年:喬治·斐茲洛伊,英國貴族,第一代諾森伯蘭公爵(1665年出生) 1836年:詹姆斯·麦迪逊,美国政治人物,第4任美国总统,《合众国宪章》和《权利法案》起草人之一(1751年出生) 1914年: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奧匈帝國皇儲(1863年出生) 1940年:伊塔洛·巴爾博,義大利空軍元帥(1896年出生) 1942年:王鳳山,中國軍人,於抗日戰爭中陣亡(1904年出生) 1970年:何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897年出生) 1974年:万尼瓦尔·布什,美國工程師、發明家(1890年出生) 1989年:尤里斯·伊文思,荷蘭電影導演,曾執導過中國抗日戰爭紀錄片《四萬萬人民》 1992年:钱三强,中國物理学家(1913年出生) 1996年:關德興,香港著名電影演員(1905年出生) 2007年:宮澤喜一,日本政治人物,第78任日本首相(1919年出生) 2008年:露拉娜·科爾舒諾娃,哈薩克名模(1987年出生) |
1987年:韩国执政党领袖卢泰愚提出实行直接选举建议,以谋求结束韩国政治动荡。 1993年:西哈努克親王簽署命令,更改柬埔寨國名、國旗和國歌。 1994年:中国与安道尔建交。 1995年: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第一次实现了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任务。 1995年:南韩首都汉城瑞草区瑞草洞的三丰百货店发生倒塌事故,造成502人死亡和937人受伤。 1999年:第一届歐盟-拉美國家首腦會議闭幕。会议发表了《里约热内卢声明》和《行动计划》。 21世紀 2002年:朝鲜人民军海军和韩国海军的巡逻艇于黄海延坪岛具有争议性的海上边界处爆发军事冲突。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在香港簽署。 2007年:美国苹果公司研制的智慧型手机iPhone在美国上市,该公司也因而成为市值最高的公司。 2009年:中華民國台北捷運內湖線於本日提供免費試乘服務。 2022年:法國巴黎特別巡迴法庭針對2015年巴黎襲擊案的20名被告做出有罪判決,此為法國最大規模的刑事審判之一。 出生 1730年:查爾斯·摩爾,愛爾蘭貴族,英國陸軍元帥,第一代德羅赫達侯爵(1822年逝世) 1886年:羅貝爾·舒曼,法國政治人物,前任法國總理(1963年逝世) 1890年:亨德里克耶·范·安德爾-席佩爾,荷蘭超級人瑞(2005年逝世) 1900年:安托万·圣·德克旭贝里,法國作家(1944年逝世) 1914年:彭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2002年逝世) 1925年:乔治·纳波利塔诺,義大利政治人物,第11任義大利總統(2023年逝世) 1927年:羅慧夫,美國醫生、传教士(2018年逝世) 1927年:帕特·麥吉爾,加拿大男子籃球運動員、醫師、教授、政治人物(2022年逝世) 1929年:奥里亚娜·法拉奇,意大利女记者(2006年逝世) 1932年:王仲奇,中國工程師(2022年逝世) 1938年:羅烈,香港演員(2002年逝世) 1941年:倍賞千惠子,日本演員 1941年:羅納德·科夫曼,以色列裔美國數學家 1945年:錢德里卡·班達拉奈克·庫馬拉通加,斯里蘭卡政治人物,前任斯里蘭卡總統 1946年:馬凱,中國政治人物,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1947年:姜大衛,香港演員 1957年:古爾班古力·別迪穆罕默多夫,土庫曼政治人物,現任土庫曼總統 1958年:娜傑拉·布登,突尼西亞地質學家、政治人物,前任突尼西亞總理 1959年:金佩姍,台灣女歌手 1962年:董文華,中國歌手、一級演員、政協委員 1966年:安德烈·西蒙諾夫,俄羅斯陸軍少將(2022年逝世) | 1957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关于马林科夫、卡冈洛维奇、莫洛托夫问题的决议。 1965年:美军首次在越南作战。 1967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发表。 1970年:美军从柬埔寨撤退完毕。 1975年: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成功發明了Apple I個人電腦。 1976年:英国直辖殖民地塞舌尔在经协商后宣布脱离英国独立,并成为大英国协的成员国。 1978年:越南正式加入经互会。 1981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閉幕,華國鋒正式辭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職務。胡耀邦接任中共中央主席,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1982年:。 1983年:。 1985年:歐洲經濟共同體通過歐洲理事會於1955年通過的旗幟繼續沿用作為自身標誌。 1986年:阿根廷赢得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冠军。 1987年:韩国执政党领袖卢泰愚提出实行直接选举建议,以谋求结束韩国政治动荡。 1993年:西哈努克親王簽署命令,更改柬埔寨國名、國旗和國歌。 1994年:中国与安道尔建交。 1995年: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第一次实现了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任务。 1995年:南韩首都汉城瑞草区瑞草洞的三丰百货店发生倒塌事故,造成502人死亡和937人受伤。 1999年:第一届歐盟-拉美國家首腦會議闭幕。会议发表了《里约热内卢声明》和《行动计划》。 21世紀 2002年:朝鲜人民军海军和韩国海军的巡逻艇于黄海延坪岛具有争议性的海上边界处爆发军事冲突。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在香港簽署。 2007年:美国苹果公司研制的智慧型手机iPhone在美国上市,该公司也因而成为市值最高的公司。 2009年:中華民國台北捷運內湖線於本日提供免費試乘服務。 2022年:法國巴黎特別巡迴法庭針對2015年巴黎襲擊案的20名被告做出有罪判決,此為法國最大規模的刑事審判之一。 出生 1730年:查爾斯·摩爾,愛爾蘭貴族,英國陸軍元帥,第一代德羅赫達侯爵(1822年逝世) 1886年:羅貝爾·舒曼,法國政治人物,前任法國總理(1963年逝世) 1890年:亨德里克耶·范·安德爾-席佩爾,荷蘭超級人瑞(2005年逝世) 1900年:安托万·圣·德克旭贝里,法國作家(1944年逝世) 1914年:彭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2002年逝世) 1925年:乔治·纳波利塔诺,義大利政治人物,第11任義大利總統(2023年逝世) 1927年:羅慧夫,美國醫生、传教士(2018年逝世) 1927年:帕特·麥吉爾,加拿大男子籃球運動員、醫師、教授、政治人物(2022年逝世) 1929年:奥里亚娜·法拉奇,意大利女记者(2006年逝世) 1932年:王仲奇,中國工程師(2022年逝世) 1938年:羅烈,香港演員(2002年逝世) 1941年:倍賞千惠子,日本演員 1941年:羅納德·科夫曼,以色列裔美國數學家 1945年:錢德里卡·班達拉奈克·庫馬拉通加,斯里蘭卡政治人物,前任斯里蘭卡總統 1946年:馬凱,中國政治人物,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1947年:姜大衛,香港演員 1957年:古爾班古力·別迪穆罕默多夫,土庫曼政治人物,現任土庫曼總統 1958年:娜傑拉·布登,突尼西亞地質學家、政治人物,前任突尼西亞總理 1959年:金佩姍,台灣女歌手 1962年:董文華,中國歌手、一級演員、政協委員 1966年:安德烈·西蒙諾夫,俄羅斯陸軍少將(2022年逝世) 1966年:神尾葉子,日本漫畫家 1967年:齊藤千穗,日本漫畫家 1968年:梁芷珊,香港作家、小说家 1971年:野田順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1年:汪峰,中國男歌手 1972年:珊曼莎·史密斯,美國兒童演員,在冷戰中的美國、蘇聯以和平活動者身份聞名(1985年逝世) 1972年:趙建銘,臺灣醫師 1972年:高亞麟,中國男演員、編劇、導演 1974年:李忠希,香港男藝人 1974年:迫井政行,日本動畫演出家、動畫導演 1976年:馬伊俐,中國演員 1980年:川瀨晶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2年:權律,韓國男演員 1984年:韓智慧,韓國演員 1984年:陳德秀,臺灣演員 |
旅游 北戴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旅游景点 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 鸽子窝 北戴河鸟类保护区 联峰山 老虎石 集发观光园 北戴河野生动物园 碧螺塔 文物古迹 金山嘴秦始皇东巡行宫遗址 朱家坟 雍家坟 卢家坟 北戴河烈士陵园 北戴河吴家楼 北戴河段家墙 人文 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写了一首称颂北戴河的词——《浪淘沙·北戴河》 政治 如同俄羅斯的索契或扎維多沃、美國的大衛營一般,许多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到这里避暑、休养,并在此召开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会议,因此北戴河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 北戴河鸟类保护区 联峰山 老虎石 集发观光园 北戴河野生动物园 碧螺塔 文物古迹 金山嘴秦始皇东巡行宫遗址 朱家坟 雍家坟 卢家坟 北戴河烈士陵园 北戴河吴家楼 北戴河段家墙 人文 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写了一首称颂北戴河的词——《浪淘沙·北戴河》 政治 如同俄羅斯的索契或扎維多沃、美國的大衛營一般,许多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到这里避暑、休养,并在此召开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会议,因此北戴河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特产 食品 螃蟹 干貝 海鳇鱼 |
馬隆 楊駿 司馬倫 司馬越 司馬亮 文立 何攀 江統 段灼 衛瓘 王渾 胡奮 胡烈 山濤 劉琨 祖逖 李特 何攀 帝王世系 註解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辻正博:〈西晋的诸王封建与出镇 〉. 26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266年中國建立 | 疆域 西晋是通过政变推翻曹魏政权建立的故完全继承了曹魏灭蜀汉后的领土,统一后再兼并了孙吴的领土。疆域最北部占有现在的山西、河北及部分辽宁,东部至东海;南达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面积大约有543万平方公里。 封爵大臣 皇族: 司馬伷:琅琊王 司馬倫:趙王 司馬攸:齊王 司馬亮:汝南王 司馬瑋:楚王 大臣: 郡公 賈充:魯公 陳騫:高平公 王渾:京陵公 縣公 何曾:朗陵公 王祥:睢陵公 鄭沖:壽光公 劉禪:安樂公 郡侯 荀勖:济北侯 苟晞:东平侯 縣侯 羊祜:鉅平侯 杜預:當陽侯 王戎:安豐侯 楊駿:臨晉侯 衛瓘:菑陽侯 胡奮:陽夏侯 馬隆:奉高侯 重要人物 司馬炎 賈充 |
1892年:奧斯瓦爾德·波爾,納粹德國黨衛隊軍官(1974年逝世) 1893年:哈羅德·拉斯基,英國政治理論家、經濟學家(1950年逝世) 1911年:切斯瓦夫·米沃什,波蘭作家、詩人,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04年逝世) 1926年:保羅·伯格,美國生物化學家,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023年逝世) 1929年:楊鐵樑,香港法律界人士(2023年逝世) 1936年:阿西亞·德耶巴,阿爾及利亞小說家、翻譯家和電影製片人(2015年逝世) 1942年:羅伯·巴拉德,美國退役海軍軍官 1951年:波希瓦·圖伊奧內托阿,湯加會計師、政治人物,第14任東加總理(2023年逝世) 1953年:林鳳嬌,台灣電影演員 1954年:謝爾日·薩爾基相,亞美尼亞政治人物,前任亞美尼亞總統 1955年:徐耀昌,臺灣政治人物,前任苗栗縣縣長 1955年:埃吉尔斯·莱维茨,拉脫維亞律師、政治人物,第10任拉脫維亞總統 1958年:林杰樑,台灣醫師、教授、毒物學權威(2013年逝世) 1958年:瑪麗·芙瑞德克森,瑞典女歌手(2019年逝世) 1959年:文森·唐諾佛利歐,美國男演員、導演、製片人、編劇、歌手 1960年:塀內夏子,日本漫畫家 1963年:奧莉加·布雷茲金娜,烏克蘭女子短跑運動員 1964年:文雅麗,丹麥女伯爵,約阿基姆王子的首任妻子 1966年:邁克·泰森,美國男子拳擊運動員,前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 1967年:王中平,台灣歌手 1969年:潘美辰,台灣歌手 1973年:樸贊浩,韓國棒球運動員 1975年:湯盈盈,香港藝人 1975年:拉爾夫·舒馬赫,德國賽車手 1977年:陳秀麗,新加坡女演員 1979年:蘇耀宗,香港DJ 1979年:馬太·保羅·米勒,美國雷鬼音樂家 1983年:呂晶晶,香港女演員 1983年:越智大祐,日本棒球選手 1983年:雪莉·柯爾,英國女歌手 1985年:春田菜菜,日本漫畫家 1985年:邁克爾·菲爾普斯,美國游泳運動員 1987年:林夏薇,香港演員 1988年:郭雪芙,台灣歌手 1988年:陳明珠,台灣節目主持人 1988年:中尾明慶,日本男演員 1988年:阿迪爾·艾爾·阿比,摩洛哥裔比利時電影和電視導演 1990年:車學沇,韓國男子偶像團體VIXX隊長 1991年:夏帆,日本女演員、時裝模特兒 1992年:喬凡娜·史提凡洛域,塞爾維亞女子排球運動員 1993年:菊地彩香,日本女藝人 1993年:史策,中國女演員 1995年:春日望,日本女性聲優 1997年:丁子朗,香港演員 1999年:横田真悠,日本女演員、模特兒 2006年:吳迪,蝦皮你敢下單我敢寄創始人 逝世 1496年:日野富子,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正室,第九代將軍足利義尚之母。(1440年出生) 1857年:阿爾西德·道比尼,法國自然學家(1802年出生) 1878年:奕山,清朝官員(1790年出生) 1945年:葛佈列·艾爾瑞傑斯坦,蘇聯亞美尼亞記者、戰地記者、作家、詩人、編劇,蘇聯國歌作詞者(1899年出生) 1978年:袁牧之,中國電影藝術家,曾任文化部電影局局長(1909年出生) 1984年:亨利·法布爾,法國飛行員,史上第一架水上飛機的發明者(1882年出生) 1993年:黃家駒,香港Beyond樂隊主音(1962年出生) 2005年:啟功,中国古典文献学家、书法家(1912年出生) 2012年:羅慧娟,香港電影女演員(1965年出生) 2014年:克裡斯提安·富勒,星期一示威發起人(1943年出生) 2022年:卡齊米日·齊姆內,波蘭男子田徑運動員(1935年出生) 2022年:Technoblade,美國YouTuber、網路紅人(1999年出生) 2023年:蕭勤,臺灣藝術家(1935年出生) 節假日和風俗 小行星日 社交媒體日(Social Media Day) :獨立日 | 1886年:楊慕琦,英國官員,第21任香港總督(1974年逝世) 1892年:奧斯瓦爾德·波爾,納粹德國黨衛隊軍官(1974年逝世) 1893年:哈羅德·拉斯基,英國政治理論家、經濟學家(1950年逝世) 1911年:切斯瓦夫·米沃什,波蘭作家、詩人,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04年逝世) 1926年:保羅·伯格,美國生物化學家,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023年逝世) 1929年:楊鐵樑,香港法律界人士(2023年逝世) 1936年:阿西亞·德耶巴,阿爾及利亞小說家、翻譯家和電影製片人(2015年逝世) 1942年:羅伯·巴拉德,美國退役海軍軍官 1951年:波希瓦·圖伊奧內托阿,湯加會計師、政治人物,第14任東加總理(2023年逝世) 1953年:林鳳嬌,台灣電影演員 1954年:謝爾日·薩爾基相,亞美尼亞政治人物,前任亞美尼亞總統 1955年:徐耀昌,臺灣政治人物,前任苗栗縣縣長 1955年:埃吉尔斯·莱维茨,拉脫維亞律師、政治人物,第10任拉脫維亞總統 1958年:林杰樑,台灣醫師、教授、毒物學權威(2013年逝世) 1958年:瑪麗·芙瑞德克森,瑞典女歌手(2019年逝世) 1959年:文森·唐諾佛利歐,美國男演員、導演、製片人、編劇、歌手 1960年:塀內夏子,日本漫畫家 1963年:奧莉加·布雷茲金娜,烏克蘭女子短跑運動員 1964年:文雅麗,丹麥女伯爵,約阿基姆王子的首任妻子 1966年:邁克·泰森,美國男子拳擊運動員,前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 1967年:王中平,台灣歌手 1969年:潘美辰,台灣歌手 1973年:樸贊浩,韓國棒球運動員 1975年:湯盈盈,香港藝人 1975年:拉爾夫·舒馬赫,德國賽車手 1977年:陳秀麗,新加坡女演員 1979年:蘇耀宗,香港DJ 1979年:馬太·保羅·米勒,美國雷鬼音樂家 1983年:呂晶晶,香港女演員 1983年:越智大祐,日本棒球選手 1983年:雪莉·柯爾,英國女歌手 1985年:春田菜菜,日本漫畫家 1985年:邁克爾·菲爾普斯,美國游泳運動員 1987年:林夏薇,香港演員 1988年:郭雪芙,台灣歌手 1988年:陳明珠,台灣節目主持人 1988年:中尾明慶,日本男演員 1988年:阿迪爾·艾爾·阿比,摩洛哥裔比利時電影和電視導演 1990年:車學沇,韓國男子偶像團體VIXX隊長 1991年:夏帆,日本女演員、時裝模特兒 1992年:喬凡娜·史提凡洛域,塞爾維亞女子排球運動員 1993年:菊地彩香,日本女藝人 1993年:史策,中國女演員 1995年:春日望,日本女性聲優 1997年:丁子朗,香港演員 |
1937年:纳瓦夫·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科威特王储 1942年:威利斯·瑞德,美國NBA職業籃球運動員(2023年逝世) 1942年:阿納托利·布戈爾斯基,蘇聯物理學家,在被粒子加速器射出的質子束擊中頭部後倖存下來 1946年:罗密欧·达莱尔,加拿大国会上议院议員、人道主义者、作家、退休将军。 1948年:澤田研二,日本歌手 1950年:張家祝,臺灣當代運輸工程界學者 1956年:安東尼·波登,美國厨師、電視主持人(2018年逝世) 1961年:瑞奇·賈維斯,英國喜劇演員、演員、導演、製作人、編劇、音樂家 1963年:乔治·迈克尔,英國歌手(2016年逝世) 1963年:揚·馬特爾,加拿大作家 1964年:路学长,中國導演(2014年逝世) 1965年:韋家雄,香港演員 1966年:迪肯貝·穆湯波,美國NBA前職業籃球運動員 1974年:卡麗詩瑪·卡浦爾,印度演員 1975年:琳達·卡迪林尼,美國女演員 1976年:林美秀,臺灣配音員 1976年:劉謙,臺灣魔術師 1976年:渡邊祥智,日本漫画家 1976年:加文·威廉姆森,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英國國會議員 1977年:左小青,中國演員 1979年:周洪,美國女演員 1979年:紫兒·高爾,美國時裝模特兒 1979年:威斯頓·科夫·阿保,加納裔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1年:李亮瑾,台灣演員 1981年:驹野友一,日本足球運動員 1982年:蘇心甯,台灣女藝人 1982年:鄭智薰,韓國歌手、演員 1982年:米哈伊爾·尤日尼,俄羅斯網球運動員 1982年:阿拉·胡贝尔,巴林足球运动员 1984年:賴銘偉,台灣歌手 1984年:尹子龍,香港電台主持 1986年:王晴,台灣演員 1986年:松浦亚弥,日本歌手 1987年:藤谷太輔,日本歌手、演員 1987年:岸本早未,日本女歌手 1989年:付夢妮,中國女歌手、演員、模特兒 1990年:許芯悅,香港女模特、演員 1990年:貝莉莓,台灣Cosplayer、遊戲實況主、YouTuber 1991年:董梓甯,台灣女藝人 1991年:濱尾京介,日本演員 1991年:程人富,香港演員、主持人、藝人 1992年:吳紫韻,香港女模特、演員 1993年:篠崎泫,台灣女藝人 1994年:張若凡,台灣女歌手 1994年:麻倉桃,日本女性聲優 1995年:梁逸峰,香港中文科教師、業餘朗誦家 1997年:鄭乃馨,中國女子偶像團體硬糖少女303成員 2000年:金勢泫,韓國男子偶像團體DKZ成員 2001年:平手友梨奈,日本偶像團體欅坂46成員 2001年:明炯瑞,韓國女子Busters前成員,現為CLASS:y成員 2006年:麥肯娜·葛瑞絲,美國女演員 逝世 635年: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566年出生) 1031年:辽圣宗耶律隆绪,辽朝及契丹皇帝(972年出生) 1876年:喬治·阿姆斯壯·卡斯特,美國陸軍軍官(1839年出生) 1912年: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英國畫家(1836年出生) 1916年:湯姆·艾金斯,美国畫家、攝影家(1844年出生) 1930年:詹姆斯·K·瓦达曼,美国密西西比州州长及联邦参议员(1861年出生) 1940年:佐藤乾,日本醫生(1861年出生) 1960年:沃尔特·巴德,德国天文学家(1893年出生) | 1929年:艾瑞·卡爾,美國設計師、插畫家、兒童繪本作家和兒童文學作家(2021年逝世) 1936年:優素福·哈比比,印尼政治人物,第3任印尼總統(2019年逝世) 1936年:老罗伯特·唐尼,美國導演、製片人、編劇、攝影師、演員(2021年逝世) 1937年:小渊惠三,日本政治人物,第84任內閣總理大臣(2000年逝世) 1937年:纳瓦夫·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科威特王储 1942年:威利斯·瑞德,美國NBA職業籃球運動員(2023年逝世) 1942年:阿納托利·布戈爾斯基,蘇聯物理學家,在被粒子加速器射出的質子束擊中頭部後倖存下來 1946年:罗密欧·达莱尔,加拿大国会上议院议員、人道主义者、作家、退休将军。 1948年:澤田研二,日本歌手 1950年:張家祝,臺灣當代運輸工程界學者 1956年:安東尼·波登,美國厨師、電視主持人(2018年逝世) 1961年:瑞奇·賈維斯,英國喜劇演員、演員、導演、製作人、編劇、音樂家 1963年:乔治·迈克尔,英國歌手(2016年逝世) 1963年:揚·馬特爾,加拿大作家 1964年:路学长,中國導演(2014年逝世) 1965年:韋家雄,香港演員 1966年:迪肯貝·穆湯波,美國NBA前職業籃球運動員 1974年:卡麗詩瑪·卡浦爾,印度演員 1975年:琳達·卡迪林尼,美國女演員 1976年:林美秀,臺灣配音員 1976年:劉謙,臺灣魔術師 1976年:渡邊祥智,日本漫画家 1976年:加文·威廉姆森,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英國國會議員 1977年:左小青,中國演員 1979年:周洪,美國女演員 1979年:紫兒·高爾,美國時裝模特兒 1979年:威斯頓·科夫·阿保,加納裔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1年:李亮瑾,台灣演員 1981年:驹野友一,日本足球運動員 1982年:蘇心甯,台灣女藝人 1982年:鄭智薰,韓國歌手、演員 1982年:米哈伊爾·尤日尼,俄羅斯網球運動員 1982年:阿拉·胡贝尔,巴林足球运动员 1984年:賴銘偉,台灣歌手 1984年:尹子龍,香港電台主持 1986年:王晴,台灣演員 |
1947年5月3日,随着日本宪法的实施,地方自治法也于同日颁布,开始了以都道府县、市町村为中心的地方自治制度。 地方自治法确立了统一的都道府县体制。 但都道府县中,首都拥有一定的权限来协调特别区。 都道府县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区别,名称上的差异纯粹是历史原因。 虽然根据地方自治法,府与县的待遇相同,警察组织略有不同(警察法第 46 条和第 51 条)外,河流法(第 96 条)和道路法(第 88 条)对道路也有特殊规定。 当提及日本的一部分都道府县时,如果不包括北海道,用「都府县」,如果不包括东京,也用「道府县」。 都道府县列表 按地区 基本资料 | 条和第 51 条)外,河流法(第 96 条)和道路法(第 88 条)对道路也有特殊规定。 当提及日本的一部分都道府县时,如果不包括北海道,用「都府县」,如果不包括东京,也用「道府县」。 都道府县列表 按地区 基本资料 歷史 |
The Extinction Website - Caucasian European Bison - Bison bonasus caucasicus. The Extinction Website - Carpathian | the European bison (Bison bonasus) Bison entry from Walker's Mammals of the World The Extinction Website - Caucasian European Bison - Bison bonasus caucasicus. The |
Naso)(前43年 - 公元17年),诗人。著有《爱情诗》(5卷)、《变形记》(15卷)、《岁时记》(12卷)等。 这些代表人物反映的古典拉丁语,成为后世欧洲学校的必修科目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对象。 古典后拉丁语 古典后拉丁语(14年-200年)包括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14年-117年或118年)是早期罗马帝国的语言。它基本上仍遵循黄金时代的语法规范,但句法结构有所革新,散文中吸收了某些诗歌成分,修辞手法更加丰富。 白银时代拉丁语的代表作者有: 塞内卡(,约前4年 - 公元65年)哲学家,雄辩家,悲剧作家。著有哲学论文《安慰》、《道德论》等,悲剧《特洛伊妇人》、《奥狄浦斯》以及政治讽刺文章。 昆提良(,35年 - 95年)修辞学家,教育家。有巨著《雄辩家的培训》以及《长篇雄辩术》、《短篇雄辩术》。 马提亚尔(,38年或41年 - 104年)铭辞作家。写了1500多首铭辞,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许多诗句后来成为警句。 塔吉突士(,名亦可能為Gaius,约55年 - 117年)历史学家,曾任执政官。著有《日耳曼尼亚》、《历史》(12卷)、《编年史》(18卷,今仍存若干残篇)。 尤维纳利斯(,55年或60年 - 约127年)诗人。著有《讽刺诗》。 老普林尼(,23年 - 79年)科学家,散文作家。曾写过7部作品,但现存的仅有《博物志》(37卷)。 小普林尼(,61年或62年 - 113年)老普林尼的养子,曾任执政官,遗有9卷信札选集,反映罗马全盛时期的状况,具有社会价值。 阿普列尤斯(,约124年 - 170年以后)哲学家,散文作家。因小说《金驢記》(自称《变形记》)成名,另著有《佛罗里达》此外,写过数卷论述柏拉图的哲学著作(多已遗失)。 晚期拉丁语 晚期拉丁语(公元3世紀至6世紀,即羅馬帝國後期至西羅馬帝國覆沒之後一百年這段時期),2-6世紀民眾所使用的口語則稱為「通俗拉丁语」()。主要代表人物是一些基督教神职人员。这些人都受过良好教育,由于传教的需要,比较了解人民大众的口语,从而对通俗拉丁语采取开明的态度。 早期的重要人物有: 特尔图良(Tertullianus,160年~220年以后)、西普里安(Cyprianus,St.,200年? - 258年)、拉克坦提乌斯(Lactantius,240年 - 326年)、安布罗斯(Ambrosius,St.,339年? - 397年)等 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哲罗姆(Jerome,St.,347年 - 419年或420年)学识渊博,在383年~405年期间,将希伯来文文本《旧约》和希腊文本《新约》译成接近大众口语的拉丁语。他宣称:“为使读者容易理解,我特地采用普通人所说的口语。”这个译本后世习称Vulgate,即通俗拉丁文译本,对中世纪影响很大。圣奥古斯丁(Augustine,St.,354年 - 430年)著有《忏悔录》、《论上帝之城》等,语言接近大众口语()。他声称,只要蛮人是基督徒,即使他们把罗马征服,也无关紧要。 衰落 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变格词尾大部分消失,介词和助动词使用得日益广泛,虚拟式常与陈述式混用。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種書面語。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東部羅曼語:羅馬尼亞語,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薩丁語;意大利語;西部羅曼語:法語、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紀後西班牙與葡萄牙勢力擴張到整個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稱「拉丁美洲」。 拉丁語向罗曼语族諸語言演化的過程中,失去了很多单词的语法变化词尾。特别是名词的变格词尾,在很多羅曼語中已经完全丧失(一些代词除外)。但名词变格在罗马尼亚语中仍然有所保留。 {{familytree | | | | | | | | | | | | | CLA | | | | VUL |CLA=古典拉丁语|VUL=通俗拉丁语}} 後續影響 雖然拉丁語作為口語消亡了,但它作為歐洲社會的書面共同語仍繼續使用了1000年左右。 基督教在歐洲興起後,拉丁語的影響力進一步加深。從中世紀至20世紀初葉,拉丁語不僅是天主教的禮儀語言和公用語,亦是學術著作、學術論文乃至文學作品的寫作語言。許多世界著名學者都曾經用拉丁語著述,如:波蘭的哥白尼、法國的笛卡爾、英國的培根和牛頓、德國的萊布尼茨和高斯、荷蘭的斯賓諾莎、瑞士的歐拉、瑞典的林奈等。 此外,拉丁語作為外交語言使用到18世紀,而醫學、生物學等領域裡一些學術的詞彙或文章,例如生物分類法的命名規則至今仍然得以廣泛使用。 拉丁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曾直接或間接地對漢語造成影響。由於英語中有50%到80%的單字來自拉丁語(越是學術性的文獻,其拉丁語成分越高),許多拉丁語詞透過英語進入漢語。如漢語「卡」(英語:card)來自拉丁語的charta(最早來自希臘語)。 公共汽車的音譯「巴士」(英語:bus)這個稱呼來自19世紀的法國,當時法國人稱公車為omnibus(即拉丁語:「給一切人的」、「公用的」 ),這個詞至今亦仍存在於羅曼語族語言中,如西班牙文的公共汽車可用ómnibus表示。此外,一些現代漢語中的說法雖然沒有明顯的「外國味」,但實際上也和拉丁語有關係。比如「熱愛」一詞來自英文的ardently love,而該英文詞源自拉丁語的ardenter amare。這種說法在古代漢語中是找不到的。 現在只有梵蒂岡仍在使用拉丁語。拉丁語和希臘語是西歐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兩種語言。所以歐洲語言中都有大量拉丁語藉詞和利用拉丁語詞(語)素創造而後廣為通用的所謂國際詞。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 |+拉丁語和其他衍生語言的相似之處 !拉丁語||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葡萄牙語||中文對照 |- |||||||||||||朋友 |- |||||||||||||眼睛 |- |||||||||||||手 |- |||||||||{ {lang|picior||||腳 |- |||||||||||||時間 |- |||||||||liber||||書 |- |||||||||măiestru||mestre||教師 |- |||||||||||||兒子 |- |||||||||||||人民,人們 |- |||||||||||||數目 |- |paucus||||||||puțin(存疑)||||少 |- |||||||||||||好的 |- |||||||||||||好(副) |- |||||||||||||有 |- |||||||||||||做 |- |||||||||||||說 |- |||||||||lectură||||讀 |- |||||||||||||(介詞)的;表从属关系 |} 字母和发音 字母 现在所使用罗马字母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们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法国图尔圣马丁修道院修士们的加洛林手书体,加洛林文艺复兴使之得以完善,並藉由11、12世纪的手稿以及15世纪最古老的意大利印本流传下来。这些修士根据半安色尔字体发展出了小写字母,而半安色尔字体又源於罗马帝国时期的安色尔字体和方块大写字。现今,人们习惯於将罗马字母与希腊字母区分开来,但事实上,罗马人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学会了书写,而伊特鲁里亚人又是从公元前8世纪定居於那不勒斯附近的希腊移民那里学会了书写。因此,罗马字母实际上只是希腊字母的一种形式。但在这方面,希腊字母是从闪米特人的一支即腓尼基人那里得到的。而再往前追溯,早期闪米特人似乎又受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启发。 罗马字母是英文字母的源頭,只是其中缺少字母j(long-I)和W(double-U),而且字母v最初既相当於元音u,也相当於辅音w。虽然直到公元2世纪,圆底的u的形式才出现,但是为了方便,现在的版本大多v和u并用。字母k(發音同於c)比较罕用,仅在少数几个词中出现於a之前。到了罗马共和国晚期,字母y和z开始被用於拼写源於希腊的词。 拉丁语的字母如下: 拉丁语并不使用。在中世纪之前,拉丁语以代替,代替,亦未有小写字母。 例如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时,用来形容他的拉丁语“拿撒勒之耶稣——犹太人之王”,现在一般都写为“”;但其实原文是“”。 发音 {| class="wikitable" align=center ! colspan="2" rowspan="2" | ! rowspan="2" | 唇音 ! rowspan="2" | 齿音 ! rowspan="2" | 颚音 ! colspan="2" | 软颚音 ! rowspan="2" | 喉音 |- style="font-size:x-small;" ! 普通 ! 唇音 |- style="text-align:center;" ! style="text-align:left;" rowspan="3" | 塞音 ! style="font-size:x-small;text-align:left;" | 濁音 | | 名詞 一般每个名词都有六个格的区别;更多的可以有七个,少的可能只有两个。名词的七个格是: “主格”([casus] nominativus; )在通常情况下,罗马人用主格来指示一个限定动词的主语。 “宾格”([casus] accusativus; )罗马人用宾格来表示动词动作的直接宾语,即受到动词动作直接影响的人或事物。它也可以用作某些介词(例如ad,to;in,into;post,after, behind)的宾语。 “与格”([casus] dativus; )罗马人用与格来表示间接受到动词动作影响的人或事物,类似於英语中的“(to)sb.”,即间接宾语,这是与格最常见的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格的含义可以透过把to或for与名词连用来确定。 “夺格”([casus] ablativus; )夺格有时又称离格或状语(adverbial)格,罗马人在用下述观念修饰或限制动词时会使用夺格:手段(或工具)、施事者、伴随、方式、地点、时间。罗马人有时把夺格与介词连用,有时不连用。翻译这个复杂的格没有什么简单规则可循。不过,如果有拉丁语介词(ab,by,from;cum,with;dē和ex,from;in,in,on)出现,问题就不大。一般而言,总可以把夺格与by,with,from,in,on,at等英语介词联系起来。 “属格”([casus] genetivus, [casus] genitivus; )当用一个名词来修饰另一个名词时,罗马人把修饰名词写成属格形式,类似於英语中的“'s”。属格通常表示属有关系,虽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法,但属格的意思一般都可以用英语中的介词of来翻译。属格的拉丁语名词通常位於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后。 “方位格”([casus] locativus)(用於一些特定的词来表示方位) “呼格”([casus] vocativus; )罗马人用呼格(有时与感叹词Ō连用)来直接呼唤(vocāre,to call)某人或某物。例如,(Ō)Caesar,(O)Caesar;Ō fortūna,O fortune。在现代的标点符号中,呼语(或直接称呼的名词)用逗号与句中其余部分隔开。在以-us结尾的第二变格法名词和形容词的单数情况下,呼格的拼写才与主格不同,所以通常不列入词形变化表。 因为格变化已经表达了拉丁语的名词动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因此拉丁语的词序高度自由,并不遵守主-谓-宾之類的順序。例如:「他愛錢」,此句在中文、英文、法文等現今主要語言中,皆僅有一种语序,即主语-谓语-宾语。但在拉丁語與俄語中,因格變化已闡明其關係,故可自由排列,產生六種語序。(一般而言,羅馬人會將欲強調的觀念放置句首。)又,拉丁語之中的語序雖較不重要,但最常用的語序為主賓謂結構(SOV),亦即例句中的第一條。另外,拉丁語的動詞變化可以看得出來主詞是單複數的第一、二或三人稱(共6個組合),所以這句也能進一步簡化:意思是他/她/它愛錢。 拉丁语名词有五类变格法、形容词有两类变格法,每类变格法用不同的变格方式来区别上述六个格。名詞以單數屬格詞尾確定變格法。 五类變格法 以下列表列示拉丁語的五类變格法: 動詞 动词有人称、数、时态、语气(直述、虚拟、命令)和态(主动、被动)的区别。拉丁语动词有四类不同的变位法,另外还包括一些不规则动词。 大部分规则的动词以它们的不定式词尾来区分它们的变位法:第一类变位法的不定式结尾是“”,第二类变位法是“”,第三类变位法是“”,第四类变位法是“”。第三類變位法中還可細分出-io動詞,變位介於第三類和第四類之間。 兹举一例,演示拉丁语动词的主动语态的变位: (爱,属於第一类变位法) 被动語態则只需把上述主动语态的结尾改成被动语态专用的结尾即可。 名言 Scientia potentia est:“知識即力量。” Iūs est ars bonī et aequī:“法律為善良與正義之藝術。” Vēni, vīdī, vīcī.:“我来,我见,我征服。”——尤利烏斯·凱撒 Fortiter in rē, suāviter in modō:“行动要坚决,态度要温和。” Sī vīs pācem, parā bellum:“若汝欲和平,先备战。”——韦格蒂乌斯 Nīl dēspērāndum:“永不絕望。” Nēmō mē impūne lacessit.:“無人可欺我而不受懲罰。” Tempus fugit.:“光阴似箭。”——维吉尔 Vōx populī, vox Deī.:“民意即天意。” Salūs populī suprēma lēx est.:“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直译为:人民之利益為最高法律)——维吉尔 Nōn sibi, sed omnibus.:“不為己,而為人。” Cōgitō, ergō sum.:“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annus mīrābilis:“奇迹迭出之年”或“令人惊異之年。”——源自英国诗人德莱顿纪念1666年伦敦大火诗篇 annus horribilis:“可怕之年”或“多灾多难之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称呼1992年所用句 Ē plūribus ūnum:“合众为一。”——美国国徽上格言之一 Quī tacet cōnsentit.:“沉默即默認。” Carpe diem:“及時行樂。”——出自賀拉斯 Ūnus prō omnibus, omnes pro uno.:“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对应英语:One for all, all for one)——瑞士国家格言、大仲马座右铭 Veritās:“真理。”——哈佛大学校训 Mēns et manus:“手脑并用。”——麻省理工学院校训 Velut arbor ævo:“如大树般茁壮”——多伦多大学校训 Ut Prosim: “学以致用,为民福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训 Deī sub nūmine viget:“让她以上帝之名义繁荣。”——普林斯顿大学校训 Lūx et veritās:“光明与真知。”——耶鲁大学校训 Novus ōrdō sēclōrum:“时代新秩序。”——耶鲁商学院校训 Rerum cognoscere causas:“了解萬物發生之源。”——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训 Tempus omnia revēlat:“时间会揭露一切。” Hinc lūcem et pōcula sacra:“此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剑桥大学校训 Dominus illūminātiō mea:“主照亮我。”——牛津大学校训 Postera crēscam laude:“吾等將成長於後人之敬重。”——墨尔本大学校训 Sapiēntia Et Virtūs:“智慧和品德(字面直译)”(官方中文校训为“明德格物”,语出《大学》。)——香港大学校训 Via Veritās Vīta:“道路、真理、生命。”——《新約聖經》,格拉斯哥大学校训 备注 学习资料 教科書 肖原编著,《拉丁语基础》,商务印书馆1983 张卜天译,《韦洛克拉丁语教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9(新版2017) 词典 Thesaurus Linguae Latinae Oxford Latin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²2011. 谢大任等编纂,《拉丁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 吴金瑞编译,《拉丁汉文辞典》,光启出版社1965(再版1980) 张维笃、甘增佑、苗德秀(Theodorus Mittler)、彭加德(Ernestus Röhm)编纂,《中华拉丁大辞典》,保禄印书馆1956(再版1983) 语法 一般語法: 顾枝鹰、杨志城等译《拉丁语语法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H. Rubenbauer, J. B. Hofmann, R. Heine, Lateinische Grammatik Dirk Panhuis, Lateinische Grammatik, De Gruyter, ³2015 參考語法: Kühner-Stegmann, Ausführliche Grammatik der lateinischen Sprache 历史语言学 Gerhard Meiser, Historische Laut- und Formenlehre der lateinischen Sprache, |
恒星 重要主星: 心宿一(Alniyat,σ) 心宿二(Antares,α) 心宿三(Alniyat,τ) 房宿一(π) 房宿二(ρ) 房宿三(Dschubba,δ) 房宿四(Acrab, Graffias,β1) 尾宿一(μ) 尾宿二(ε) 尾宿三(Grafias,ζ) 尾宿四(η) 尾宿五(Sargas,θ) 尾宿六(ι) 尾宿七(Girtab, κ) 尾宿八(Shaula,λ) 尾宿九(Lesath,υ) 键闭(Jabah,ν) 深空天体 因为这星座位于接近银河中心的位置,它所包含的深空天体非常丰富,如疏散星团M6(蝴蝶星团)、M7(托勒密星团)、球状星團M4、M80,以及著名的疏散星團NGC 6231。 中国星官 天蠍座天区在古中国的星座系统中包括房宿的房、西咸、钩钤、键闭、罚,心宿的心,尾宿的尾、神宫、傅说、鱼等星官,它们都是东方青龙的一部份。 房Room(房4): 西咸Western Door(房4): 钩钤Lock(房4): 键闭Door Bolt(房1): 罚Punishment(房3): 心Heart(心3): | 天蠍座的α星「心宿二」在古波斯認為它是守護天球四柱之一,另外三柱分別是南魚座的α星「北落師門」、獅子座的α星「軒轅十四」及金牛座的α星「畢宿五」。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蠍座身体部位的三颗星称为商星,猎户座腰带处的三颗星称为参星。天蝎和猎户分别是夏天和冬天最显著的星座,刚好一升一落,永不相见,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天空上,因此杜甫有诗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它又有「釣魚星」之稱。(代表姜太公釣魚的魚鉤,因天蝎座形狀呈「S」形,可將之想像成為「丁」字型的圖案,天蝎尾巴的鉤狀,位在銀河之上,因此也被傳為姜太公釣魚「離水三尺,願者上鉤」的魚鉤。) 神话 天蝎座神话之一——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天生美丽而性感,他自己也因此感到自负,态度总是傲慢而无礼,太过好强的个性常使他无意间得罪了不少人。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法厄同说:“你并非太阳神的儿子!”说完大笑扬长而去,好强的法厄同怎能吞得下这口气,于是便问自己的母亲:“我到底是不是阿波罗的儿子呢?”但是不管母亲如何再三保证他的确就是阿波罗所生,法厄同仍然不相信他的母亲,于是说:“取笑你的人是宙斯的儿子,地位很高,如果仍然不相信,那么去问太阳神阿波罗自己吧!”阿波罗听了自己儿子的疑问,笑着说:“别听他们胡说,你当然是我的儿子!”法厄同仍执意不信,其实他当然知道太阳神从不说谎,可是他却另有目的—要求驾驶父亲的太阳车,以证明自己就是阿波罗的儿子。“这怎么行?”阿波罗大惊,太阳是万物生息的主宰,一不小心就会酿巨祸,但拗不过法厄同,阿波罗正说明着如何在一定轨道驾驶太阳车时,法厄同心高气傲,听都没听立刻跳上了车,疾驰而去。结果当然很惨,地上的人们、动物、植物不是热死就是冻死,也乱了时间,弄得天错地暗,怨声载道。众神们为了遏止法厄同,由天后赫拉放出一隻毒蠍,毒蠍向法厄同攻擊,法厄同根本來不及反應,毒蠍就咬住了法厄同的脚踝,而宙斯则用可怕的雷霆闪电击中了法厄同,只见法厄同惨叫一声墜落到地面,法厄同最終死了,人间又恢复了宁静,为了纪念那隻也被闪电击毙的毒蠍,这个星座就被命名为“天蝎座”。 天蠍座神话之二——据说它是赫拉克勒斯在山涧中杀死的一只大毒蠍子。还有一个故事说是猎人俄里翁过于傲慢,夸口说天下没有一个动物是他的对手,天后赫拉就派毒蠍子咬伤了他的脚,使他中毒而死。所以它们到了天上以后也互相为敌,远居天空的两边,每当天蠍座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时,猎户俄里翁便从西方匆匆离去。 恒星 重要主星: 心宿一(Alniyat,σ) 心宿二(Antares,α) 心宿三(Alniyat,τ) 房宿一(π) 房宿二(ρ) 房宿三(Dschubba,δ) 房宿四(Acrab, Graffias,β1) 尾宿一(μ) 尾宿二(ε) 尾宿三(Grafias,ζ) 尾宿四(η) 尾宿五(Sargas,θ) 尾宿六(ι) 尾宿七(Girtab, |
1954年至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制度基本上正常运转。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分别担任国家主席和副主席。毛泽东在任期届满后不再连任国家主席,但继续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1959年和1965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两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在1954年至1965年期间,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了大批的法律法令,多次召开了最高国务会议,接见外国使节,並进行了其他许多有关的职务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在196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被“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由于没有召开全国人大会议,该罢免案属于违宪。1980年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恢复其名誉。1968年至1975年间,国家主席长期处于空缺状态,先后由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和董必武二人)和代主席(董必武一人)代理职务。 缺位和废除 刘少奇死后,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有意废除国家主席一职,但其法定接班人林彪及多数中央领导人均不同意,甚至为国家主席的存废,而引起严重争执及后来的九一三事件。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部《宪法》。《七五宪法》正式取消了国家主席的建制,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國家元首職責。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部《宪法》。《七八宪法》仍然坚持不设置国家主席。不过,1978年《宪法》把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由国家主席行使的一些职权,改为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主席行使,包括:提名国务院总理及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另外,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和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授予国家的荣誉称号的重要职权,改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而委员长在当时被视为国家元首。 1982年宪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即《八二宪法》,在国家机构一章中恢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规定,重新设置国家主席、副主席职务,但取消了《五四宪法》中赋予国家主席的两项职权,包括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和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失去了宪法赋予的行政参与权、立法提案权和名义上的军事统帅权,也不再设立作为国家主席办事机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国家主席成为虚位元首。在八二宪法审议过程中,邓小平指出:“还是要设国家主席,有国家主席代表国家比较好,但是对国家主席的职权可以规定得虚一点,不要管具体工作,不要干涉具体政务。” 根据《八二宪法》的规定,国家主席没有实际权力,但历任国家主席均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级别的高级党员担任,其实权来自同时担任的其他职务。自江泽民开始,国家主席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三职由同一人擔任而握有實權,胡锦涛、习近平也承此慣例。虽然宪法上国家主席没有权力,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对外的最高代表,纵观历任人选,即使不是由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兼任,也是由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担任。 1983年6月,中共元老李先念和乌兰夫分别当选国家主席和副主席。1988年,中共元老杨尚昆和王震接任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职务。1982年《宪法》雖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和2018年3月经过了五次修正,但每次都继续維持国家主席、副主席的设置,从而使国家主席制度得到确立。 随着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对外交流不断增加,领导人外访和接待外宾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在杨尚昆的任期届满后,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接任国家主席一职,从此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兼任国家主席以获得國家元首的身份开始制度化,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胡锦涛卸任国家主席后也承继这“三位一体”的惯例。国家主席职务让最高领导人有了代表国家的身份,在国际上进行元首外交、国事访问和出席国际会议等国事活动。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刪除了国家主席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任期限制,不过没有增加任何权力,其“虚位元首”的性质不变。 2023年3月10日,習近平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再次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位任期超過十年、開展第三個任期的國家主席。 规章制度 选举和任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选举产生,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宪法》第七十九条同时规定:国家主席必须是年满45岁并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实务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的提名一般均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并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经过各省自治区代表团的协商从而正式确定候选人名单。国家主席候选人名单人数可以为一人或多人,但实务中基本只有一人(等额选举)。 根据《宪法》第七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在选举国家主席时可以对候选人投出同意、否决、弃权或另选他人,共计四个选项。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主席候选人需要获得至少全部全国人大代表总数的半数选票可当选。以2018年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为例,代表为2,970人,则国家主席或副主席候选人至少需要1,486票便可当选。若一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希望提名主席团名单以外的其他人担任国家主席或副主席,必须先否决主席团名单中所提名人选并在“另选他人”一栏中填写该人的姓名。如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除主席团提名之国家副主席候选人李源潮以外,另有2名代表另选刘云山、1名代表另选李鸿忠、1名代表另选汪洋、1名代表另选袁纯清、1名代表另选潘逸阳。 《憲法》第八十二至八十四條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协助主席工作。國家副主席受主席的委托,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職權。如果国家主席出缺,由副主席继任;国家副主席缺位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2018年2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建议取消宪法中“国家主席与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决定取消对国家主席、副主席连任次数的限制。 政治排名 由于身兼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所以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时在党内的排名同样处于首位。1959年刘少奇接任国家主席时,他是排名第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党内地位仅次于党主席毛泽东名列第二。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刘少奇失去了党中央副主席的头衔,虽然保留了政治局常委职务,但排名降至第八位,随后被开除出党。李先念作为相隔15年后的另一位国家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五,在国务院总理之后。到了杨尚昆担任国家主席时,他没有进政治局常委会,但与其他领导人同时列席时排名第三,仅次于总书记赵紫阳和军委主席邓小平。从1993年江泽民以中共中央总书记身份兼任国家主席开始,国家主席在时隔34年后再次排名党内首位。不过根据中国官方的政治排名,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地位还是在国家主席之上,领导人的头衔依官方次序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就职誓詞 自2018年開始,國家主席選出後,須在人民大会堂宣誓就職,而其宣誓詞內容如下: 依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應進行宪法宣誓方得就任。宣誓詞內容如下: 在世前任主席 截至,在世的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有1位: 最近去世的1位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江泽民,他于2022年11月30日去世,-{zh-tw:享耆壽;zh-hans:享年;zh-hk:享年}-96岁。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 机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协助主席工作,国家副主席受主席的委托,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室,作为国家主席日常办事机构,为副部级。 历任主席 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设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此时只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职;1954年国家主席的设立至1975年第二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废除;自1975年国家主席在《宪法》上的缺位至1982年第四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恢复;以及1982年至今国家主席制度的稳步发展时期,其中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由资历深厚的中共元老担任,至90年代初国家主席开始由具有实权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在职位本身未变的情况下其实际地位职权发生了变化。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1954年行憲之间,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主席,行使国家主席职权的国家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设主席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6名,委员56名,秘书长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和领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名义上不是国家元首,而只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过在实际上主席行使了一部份属于国家元首的职权。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实际上被视为国家主席的前身。 1954年宪法 1954年3月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解释为什么要设国家主席时说:“为了保证国家安全起见,设了个主席。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叠床架屋地设个主席,目的是为着使国家更加安全。有议长,有总理,又有个主席,就更安全些,不至于三个地方同时都出毛病。”宪法起草委员会的成员对于国家主席的职权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他们曾设想将主席的权力定得低一些,超脱一点,让主席只相当于“半个伏罗希洛夫(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主席可以提出建议,建议不起决定作用,人家愿理就理,不理拉倒,毫无办法。”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主席什么事情也不干。因为主席还可以“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在必要的时候召开最高国务会议”。 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會議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常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取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家主席是政治体制中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的代表,又是国家的象征。同时第一部《宪法》还对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地位和职权等一系列问题予以明确的规定。 1954年至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制度基本上正常运转。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分别担任国家主席和副主席。毛泽东在任期届满后不再连任国家主席,但继续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1959年和1965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两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在1954年至1965年期间,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了大批的法律法令,多次召开了最高国务会议,接见外国使节,並进行了其他许多有关的职务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在196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被“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由于没有召开全国人大会议,该罢免案属于违宪。1980年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恢复其名誉。1968年至1975年间,国家主席长期处于空缺状态,先后由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和董必武二人)和代主席(董必武一人)代理职务。 缺位和废除 刘少奇死后,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有意废除国家主席一职,但其法定接班人林彪及多数中央领导人均不同意,甚至为国家主席的存废,而引起严重争执及后来的九一三事件。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部《宪法》。《七五宪法》正式取消了国家主席的建制,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國家元首職責。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部《宪法》。《七八宪法》仍然坚持不设置国家主席。不过,1978年《宪法》把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由国家主席行使的一些职权,改为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主席行使,包括:提名国务院总理及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另外,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和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授予国家的荣誉称号的重要职权,改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而委员长在当时被视为国家元首。 1982年宪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即《八二宪法》,在国家机构一章中恢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规定,重新设置国家主席、副主席职务,但取消了《五四宪法》中赋予国家主席的两项职权,包括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和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失去了宪法赋予的行政参与权、立法提案权和名义上的军事统帅权,也不再设立作为国家主席办事机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国家主席成为虚位元首。在八二宪法审议过程中,邓小平指出:“还是要设国家主席,有国家主席代表国家比较好,但是对国家主席的职权可以规定得虚一点,不要管具体工作,不要干涉具体政务。” |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取代南非总统塔博·姆贝基成为不结盟运动秘书长。 4月21日 退役美军将领杰伊·加纳(Jay Garner)出任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负责人。 4月25日 百人會2003年年會開設「中國的機會與市場的發展」討論會,《中國即將崩潰》作者章家敦應邀擔任主講人,原本是對頭的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馬克·史瓦茲(Mark Schwartz)、摩根史坦利亞洲榮譽董事長傑克·華沃茲(Jack S. Wadsworth)、《風險資本主義者》作者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聯合圍剿章家敦,馬克·史瓦茲以其華爾街老江湖的經驗當面駁斥章家敦「你的中國崩潰論,只在你的書中存在,不存在現實的中國」。 4月28日 苹果电脑的iTunes音乐商店开放,在首周卖出1,000,000首歌曲。 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在全球迅速蔓延,尤其在中國、东南亚和加拿大的多伦多最为严重。 | 4月7日 美伊战争 俄罗斯驻伊拉克大使的外交车队在撤离伊拉克途中,遭到不明武装人员袭击,有人员受伤。俄罗斯总统普京分别召集驻俄罗斯的美国和伊拉克大使,要求交战双方保证俄国外交人员的安全。 美国空军再次误伤友军地面部队。有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和伊拉克库尔德叛军人员受伤。英国BBC记者也受轻伤。 美军宣称已经完成包围巴格达的行动,并占领了巴格达的萨达姆机场。但伊拉克方面否认,宣称已经重夺机场的控制权。 4月9日 美军部队占领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 4月20日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取代南非总统塔博·姆贝基成为不结盟运动秘书长。 4月21日 退役美军将领杰伊·加纳(Jay Garner)出任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负责人。 |
針對過時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不適於台灣的部份,認為有需要將過去容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混淆不清的地方修正,使人民了解臺灣與中國大陆是有所區別的。 臺灣自1949年以後就不再是中國的一部分,若是中國欲以武力遂行「統一」,是侵犯了臺灣人民的自由意志。 陳水扁分別於2002年與2005年提出了《一邊一國論》及《四階段論》。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後,民主進步黨再次成爲中華民國的執政黨,蔡英文執政後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論述兩岸關係的基礎強調與中國大陸維持現狀,對九二共識持不承認態度,認爲若承認九二共識就是否認了中華民國的合法性。 臺灣民眾 国族认同 由於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中敗退遷往臺灣,使得臺灣對於中華民國的比重一躍增大。時至今日,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控制範圍即為台澎金馬。今日大部分台灣人所認為的臺海現狀應該是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然而,認同中華民國是台灣論述的支持者認為「中華民國是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主權屬於台灣人民」,主張中華民國是台灣的國名,而台灣並不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另外,有一些台灣人認同以前由蔡英文等人起草、總統李登輝所公佈的《兩國論》,意即認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政治實體,或「中華民國是臺灣」的論述,意即台海兩岸是兩個「國家」的政治實體之間在外交及軍事上的對立與爭執。許多人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持續以武力威脅和外交封鎖,是台灣人普遍對其產生反感的原因。 民调数据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在2010年12月的调查数据显示:6.4%尽快独立;17.6%暂维现状以后走向独立;28.4%永远维持现状;34.2%暂维现状以后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7.1%暂维现状以后走向统一;1.2%尽快统一;5.2%其它/无意见/不知道/拒答。民調結果顯示,支持廣義維持現狀的比率達到87.3%,顯示台灣民意仍繼續保持「廣義維持現狀」的趨向。 2013年10月台灣指標民調顯示,有七成臺灣民眾認為臺灣和中國(大陸)是兩個各自發展的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九零年代本土化加深的台灣,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已經逐漸轉變為台灣人認同:即當問到你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兩者都是時,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選擇台灣人,而非其他兩者。一般認為,在台灣,立場偏藍或偏綠的媒體在進行民調時,會有所謂的「機構效應」(house effect),然而即便是傳統上被認為是親藍的《聯合報》,在其2006年11月的民調中仍顯示,已有高達百分之六十二的台灣民眾自認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 根據行政院研考會於2009年5月進行的民調,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達到6成7,認同自己同時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佔1成7,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僅1成1。 臺灣遠見民調在2014年9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針對台灣民眾的統獨觀點調查結果顯示,贊成統一的只有8.9%、維持現狀的有47%、贊成獨立的亦有32%。這次調查是由遠見民調中心在2014年9月9日至9月12日晚上18:20至22:00進行,以等比例分層隨機抽樣,抽出電話門號後末二碼代以隨機亂數處理,並採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方式,成功完訪居住台灣20歲以上民眾共1020位。對母體各項參數的推論,以95%信賴度估計最大抽樣誤差分別為±3.1%。調查結果已對受訪者性別、居住縣市、年齡、教育程度等項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並進行加權處理,但沒有說明如何進行加權處理的細節。臺灣遠見民調在2014年3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針對台灣民眾的統獨觀點調查結果顯示,贊成統一的只有10.7%、維持現狀的有46.8%、贊成獨立的有24.8%。 2016年聯合報民調顯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由20年前的44%大幅成長到最近的73%,創該報歷次民意調查的新高。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則由20年前的31%,下降至這次調查的11%,是歷次調查新低。這次民意調查也有10%的人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台中默契咖啡老闆陳致豪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與中國對台灣的施壓以及看到香港一國兩制失敗有關。台灣太陽花運動兩周年 身份認同大轉折 憂一國兩制 ,2016.03.24 美國之音 湯惠芸 2016年台灣陸委會民調顯示 主張統一:10.5% 主張維持現狀:64.7% 主張獨立:19% 2017年6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關於身分認同趨勢的長期民調,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者有56%,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有36.6%,是中國人而非臺灣人者有3.8%,無意見的有3.6%。 根據2021年聯合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民眾對於台灣統獨前途的看法,仍以「維持現狀」為絕對主流。 「盡快獨立」占18% 「維持現況再獨立」占16% 「永遠維持現狀」占51% 「維持現狀再統一」占6% 「盡快統一」占4% 「無意見」占3% 國際社會方面 國際社會對臺灣問題的看法並不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一個中國」作爲建交的基本原則与其它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其國際生存空間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打壓,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能在國際上充分代表臺灣人民的利益及聲音。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均采取“中国唯一代表权”的政策,凡是与一方建交的国家,就不能同时与另一方建交。所以,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正式的外交關係,而與中華民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不過大多數國家都與台灣保持密切的經貿暨民間往來,例如對臺經濟、文化、民間參訪和旅遊等交流活動,並在臺灣設立準官方代表處以處理領事、經貿、文化等各項事務。其中亦一些國家與台灣保持政治軍事等官方層面的交流。 1971年之前,中华民国曾长期在国际上打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空间。中華民國政府採取名为「漢賊不兩立」的政策,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入联合国以及绝大多数国际组织,甚至派遣間諜安裝炸彈襲擊進行外交活動的中共領導人。多數國際組織也多以「北京政權」(Peking Regime)或「中共政權」(Chinese Communist Regime)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朝鮮戰爭結束後,在受邀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和進行國際談判時,卻也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或P.R.O.C.)名義在國際空間中活動。" 1971年,联合国通过聯大第2758号决议,议文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而同时进行的由美国提议的保留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的投票,則遭到否决。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联合国的「中國」代表權後,也轉而積極打壓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近二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多次由其邦交國提案希望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向世界衛生組織派出观察员,但是均受到中國代表權問題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坚决反對而未被接受。中華民國政府一直試圖增加其國際影響力,但在政治現實下,甚少國際組織接受中華民國作為其會員國。且多數國際組織往往以「中國台灣省」(Taiwan, Province of China)或「中國台灣」(Taiwan,China)稱呼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包含台灣省及福建省兩個省份) 不過,一些无须要求會員是主權國家的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亞洲開發銀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則接受中華民國作為其會員,中華民國使用的名稱多為「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但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則用「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的名稱,簡稱「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在中国奥委会和中华奥委会的协商後的中文名稱決定為「中華台北」,在各種國際場合的中文名稱均使用「中華台北」。在北京奧運會之前,中國大陸境內仍大多使用「中國台北」稱呼「中華台北」,此後則改為稱「中華臺北」。但在201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又将“Chinese Taipei”的称呼修订为「中国台北」。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直接稱呼「Chinese Taipei」為「台灣隊」,台灣民眾則簡稱為「中華隊」或「台灣隊」。 195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蘇聯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蘇聯的战略同盟关系及和美國在远东对立的战略格局由此而形成。与此同时,进攻台湾成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开始积极准备。3月~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海南島戰役攻占海南。5月16日,中華民國國軍撤离舟山群岛。台湾形势日益紧张,中國大陆沿海岛屿紛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奪取,使甫遷來台的中華民國政府局勢更加不利。 美国对中国政局发展极为重视,5月18日,原共和党发言人、刚刚出任国务卿顾问的杜勒斯向国务院提交一份与国务卿艾奇逊观点相左的备忘录。他提出:“由于共产党已控制中国,而中国又与苏联结盟,世界力量均衡的局面已被打破,并且朝着有利于苏联而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的行为仍表现出允许那些未确定地区,即美洲和北大西洋条约国以外的地区存在落入苏联之手的倾向,那么在类似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样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美国就将遇到一系列重大的灾难,甚至中东石油地区也将处于危机之中。为了防止这种灾难的发生,美国应该迅速采取一种能够显示信心和决心的全新与强硬的立场。”杜勒斯认为:“如果美国宣布要使台湾保持中立,既不容许它被共产党占领,也不容许它被用作对抗中国大陆的军事基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使这一决策坚持下去,除非苏联发动公开的战争”。 5月30日和6月9日,助理国务卿魯斯克采纳杜勒斯的意见,并在向艾奇逊提交两份建议书,称“如为保证台湾军事中立化,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水域,宣称防止台湾海峡双方发生军事行动;照会英、苏及联合国,说明中国人之间在台湾即将发生的冲突将涉及国际和平问题,应由联合国及对日和约有关国家共同解决。” 6月24日,美国远东驻军司令官麦克阿瑟向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递交一份《保台意见书》,其中把台湾比喻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强调台湾一旦落入共产党手中对美国远东战线造成的威胁,主张美国应采取主动措施防止台湾被共产主义政权所统治。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布莱尔大厦召集国务院和国防部高级官员商讨朝鲜问题。布莱德雷首先提出的不是朝鲜问题而是台湾问题,他宣读麦克阿瑟的《保台意见书》,并提出“台湾比朝鲜更重要”,“在朝鲜的进攻可能是一次佯动,目的是转移我们被共产党急迫进攻台湾的注意力……如果共产党果真要从远东把仗打下去,我们就必须刻不容缓地保卫台湾”。 杜鲁门遂于6月27日发表声明,表示:“对朝鲜的攻击说明,共产主义现在要使用武装的侵犯与战争……共产党部队对台湾的占领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与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并宣布“台湾未来地位的确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本的和平解决或联合国的审议”,当天,第七舰队十余艘军舰进驻台湾基隆、高雄两港口,并在台湾海峡进行 “侦察巡逻”和作战演习。6月28日,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任何对台湾的进攻,确保台湾中立化。8月4日,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一批飞机进占台北空军基地。同时,美国驻远东军总部还设立名为“驻台考察团”的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海、空军。美军的举动,标志着美国已经全面介入中国内战,并将台湾的战略地位纳入国际冷战格局,成为中(包含兩岸)美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岛链”概念,试图以岛链方式来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台湾则成为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1954年12月2日,美国同中華民國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共十条,其中第二条:一旦“缔约国将个别及联合以自动及互助之方式,维持并发展起个别及集体之能力,以抵抗武装攻击,极由国外指挥之危害其领土完整与政治安定之共产颠覆活动”;第五条:“每一条约国承认对在西太平洋区域内任一条约国之武装攻击,即将危及其本身之和平与安全,兹并宣告将以宪法程序采取行动,以对付此共同危险”;第七条:“中华民国政府给与,美利坚合眾国接受,依共同协议之决定,在台湾、澎湖及附近,为其防卫所需要,部署美国陆海空军之权力”;第十条:“本条约有效期无限”。 1955年1月29日,美國通過台灣決議案。 1955年2月,美國國務院宣稱:國際任何討論台灣問題之會議,倘無中華民國代表出席,美國決不參加。 1955年4月26日,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成立,是美軍的一個次級聯合司令部,負責指揮駐台美軍各單位,由時任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總司令蒲賴德中將出任為該司令部的首位司令。 此后,美国在台湾长期驻军,客观上避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期的数十年間,通过落后薄弱的海军跨海作战,统一台湾的可能性。直至1979年美国与中華民國断交,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压力下全数撤出,《中美共同防御条约》被废除,而以由美國國會通過的美国国内法《台湾关系法》取而代之,该法律仍然強調美國應对台灣提供防御性武器,以維護太平洋和平與安全。 美国并未放弃其在台湾的战略利益,也一直没有放弃岛链封锁中国大陸的战略,故台湾问题一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认为是“中美关系发展中最敏感的问题”,“中美关系发展最大的障碍”。2005年5月13日,抵达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胡锦涛,在会晤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时,再次提出“中美关系的关键在台湾问题”。美國總統與國務卿則多次強調台灣問題也是人權問題,其處理必須是和平方式且經台灣人民之同意。 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前與中華民國斷交,並發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美国在《中美建交公报》中关于台湾的部分,表示「認知」(acknowledge,中華人民共和國譯爲「承認」)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雖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擁有主權(『美國一中政策』)。 但此後,美國政府一直保持模糊政策,直至2004年中,美國政府因應民進黨政府激進動作,不得不開始日益清晰其一個中國、不支持台獨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提及關於最終主權地位時,均使用“福爾摩沙”(Formosa),而其他時候則使用“台灣”(Taiwan)。此外,通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以及美国国内法“台灣關係法”,但美國的態度是两岸的過程必須是台海兩岸的政府共同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反對以片面或非和平的方式來解決,而此過程是沒有時間表的,由兩岸的政府和人民共同決定。這樣的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也符合台海兩岸人民的利益。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政策是,“美國對台灣沒有領土野心”,這點已由杜魯門總統所確定,而至今沒有改變。 因此,按照美国的说法,不論是韓戰時協防臺灣、金門砲戰時協助中華民國國軍運補、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內瓦會談、台灣關係法的訂定及執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簽訂、1996年台海危機時巡弋台海、反對台灣公投、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等,均不是支持或反對兩岸統一或台灣獨立,而是因為那樣做,符合美國的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的政策是清晰的,一貫的,而且沒有改變。此一立場美國於2007年8月31日再度重申。 2007年,美國國會研究處在研究海峡两岸的『一個中國政策』報告書中闡述美國的立場,並總結了五點: 在1972年、1979年和1982年三个美中联合公报中,美国没有明确说明台湾的主权地位。 美國「認知」兩岸「一個中國」的立場。 美國的政策並「沒有承認」中华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 美國的政策並「沒有承认」台灣為主權國家。 美國的政策認為台灣地位未定。 這些內容在2013年美國國會研究處的研究報告中保持不變。 美国众议院以及参议院于2016年9月分别提出旨在促进台湾与美国间的高层级交流的法案——《台灣旅行法》(英语:Taiwan Travel Act),之后2017年1月及5月重新提出,均获参众两院通过,并于2018年3月16日由总统特朗普签署生效。此法是续《与台湾关系法》后,另一部现行与台湾相关的美国国内法。 1972年日本自由民主黨總裁選舉中,日中關係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議題,田中角榮在競選時承諾上台後要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得到其他候選人三木武夫和中曾根康弘的支持,選舉結果是田中大比數擊敗最大的競爭對手,當時屬於親台派的福田赳夫。7月,田中角榮出任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後,表示充分理解中國政府的「復交三原則」(即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廢除《中日和約》),中國政府也對此做出積極回應。相应内容发表于《中日联合声明》中。 2010年5月19日,日本外務省副大臣武正公一在日本眾議院外務委員會會議上回答眾議員中津川博鄉質詢時表示:「日本並未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只是在《舊金山和約》中,日本政府放棄對台灣的所有權利,有關台灣的法定地位,日本政府沒有加以認定的立場」。2012年3月9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亦作相同表示。 2016年10月14日,日本民進黨黨首蓮舫因出生於台灣導致的雙重國籍爭議影響政治生涯,已向日本法務省提供國籍放棄的證明文件,日本法務大臣金田勝年14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日本並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所以沒辦法受理蓮舫的國籍放棄之證明文件。日本並不承認台灣當局的合法性,所以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所開出的國籍放棄證明文件為官方文書,蓮舫可以改為向法務省宣示只願意擁有日本國籍,能夠消除雙重國籍的問題。 2021年4月17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高峰會,並共同發布聯合聲明 :「我們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菅義偉在聯合記者會表示,雙方有談論台灣和中國新疆的情況,日本與美國曾明確就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達成共識,而今天對此再次確認。这一表态,引发台海两岸及国际舆论关注,对其是否是日本政府协防台湾的承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参见:日本协防台湾)。 1988年12月20日,鉴于台湾在联合国机构中的称谓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中国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副代表名义致函亚太经社会秘书处,要求联合国各有关机构应当使用“中国台湾省”称呼。1989年5月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处法律部递交了正式外交照会,“谨奉授权确认联合国系统文件包括统计表格中如必须提及中国台湾省时,其正式称谓应为‘中国台湾省’。”同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法律部答复称,其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照会印发联合国系统各有关部门,并将立即启用新称呼。 2005年,时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一份退回关于台湾加入联合国请求的函件中,指稱鑒於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文,聯合國認為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联合国认为,就一切意图和目的而言,台湾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政府對此向联合国大会致函反駁潘基文的言論。但是该函件隨即遭到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退回,联大总务委员会同时拒绝将这一问题列入联大议程,这是联合国大会第15次退回类似函件。 2007年,中华民国方面试图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7月,时任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正式提出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诉求,潘基文引用相关决议文拒绝。美国国务院随后对潘基文的这一说法表示反对,重申美方对台湾主权不采立场,并指联合国文件主张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惟该主张不为包括美国在内等联合国会员国接受,若联合国坚持,美国将以国家立场与此划清界线。2011年公开的一份維基解密外交電文指出,潘基文在当年8月與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扎勒米·哈利勒扎德會面時,承認他有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公開發言「太過分(go too far)」,並確認未來聯合國提及台灣時,不再使用「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一詞。澳洲、加拿大、日本及紐西蘭也跟進美國,在與聯合國諮商之後確定联合国不再使用上述說法。但之后,联合国及各下属机构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先前要求延續“中国台湾省”之称谓。2016年,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杜加里克在记者会上被问及秘书长一份关于高雄美浓地震的声明中“中国台湾省”的称谓时强调,这是联合国所采用的正式称谓。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壓制台灣的國際空間,要求其邦交國及國際組織不得承認台灣有國家地位。 反共人士 美籍華人余杰是中國大陆持不同政见者及反共人士中,支持台湾独立者之一。袁红冰所著《台湾大劫难》亦在台湾引起轰动。以中國國民黨精神黨員自居的中国泛蓝联盟则奉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恢复中华民国在中國大陆的统治。 另外在流亡海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运动人士,因為試圖以台灣的民主政治影響中國大陆,並希望民主的中華民國的存在能夠施加壓力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去改善人權和開放民主,因此基本上支持台灣現階段維持現狀,反對實行“一国两制”,但多數中國大陆民運人士不能接受台灣獨立,而是希望中國大陸廢除一黨專政而讓統一的中國都實行民主制度。但也有部分的中國大陆民運人士(如阮銘、袁红冰和曹長青等)支持台灣獨立。有觀點認為,少部分中國大陆民運人士同台湾独立运动关系密切,臺灣方面也對部分中國大陸民運人士有相當資助。 註釋 |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占领南京城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之句,希望武力解放台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武力封锁台湾海峡,致使毛泽东的计划搁浅。毛澤東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时坦率直言:“台湾问题可能立刻可以解决,也可能五十年后,或一百年后,才能解决。”1955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首次提及“和平统一”。1956年,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以“第三次国共合作”来“和平统一”,1961年提出“一国两制”的雏形,在1963年被周恩来概括为“一纲四目”。周恩來總理多次代表政府希望蔣介石回歸大陸,實現全國統一;他明確指出:「蔣介石和他的‘集團’是中國人,作為中國人,我們不願意看到中國人之間永久分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他們應該並且最後會回到祖國來的原因。」但对于蔣中正、國民黨政权的舆论攻击从未停止,也有金门炮战等台海危机的发生。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毛泽东时代结束后,中国大陆政治形态转变,政府对臺灣的政策也開始改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寻求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和对岸商谈,并且决心以和平方式统一。在1979年《告臺灣同胞书》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称「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表示决心,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臺灣现状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损失。」最显著的标志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在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的告臺灣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1年9月30日中國大陸提出的九点方针是按照这一大政方针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进一步重大努力。」 臺海两岸关系在中國大陆經濟改革开放之后稍顯緩和,但台湾海峡导弹危机等一系列事件后,兩岸又处于执政当局双方中断对话的状态。 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起,就聲稱臺灣為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中國大陸方面认为,臺灣的主权已经于1945年归还给中华民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現已佔據中华民国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並聲稱“一个中国”是两岸談判的前提,在该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臺灣问题可以-{zh-hant:透過;zh-hans:通过}-香港和澳门模式,即邓小平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模式来解决。但为阻止“臺独”,或者臺灣发生内乱、外国入侵,或者臺灣方面无限期拖延谈判时间,中國大陸方面坚持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排除使用武力解决的可能性。 九二共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台工作中一貫強調「一個中國原則」,自2001年起也经常使用「九二共識」一词,认为九二共识的核心即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2001年4月27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局長張銘清发表谈话纪念汪辜会谈八周年,谈话提到「九二共識」,此为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首次使用「九二共識」一词。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锦涛會面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公文書上使用九二共識這名稱,認爲其含義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说国民党担负着“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对国民党做了正面评价。中国国民党(特别是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贡献,也是中國大陸的历史教科书上充分肯定的,中国共产党把“广大台湾人民”和“少部分台独分子”做严格的区分。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針對反制台獨勢力的擴張而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條文包括: 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籍的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之后,国共两党都做出积极回应。2008年11月,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首次访问台湾,与台湾“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代表两岸政府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第二次江陈会谈“四协议”),标志着两岸三通基本实现。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藉北京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的机会,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开讲话,提出了六点对台政策方针(胡六点),成为两岸和平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政策的最高纲领。 2014年6月,時任民進黨籍台南市長賴清德訪問中國大陸時,被問到台獨黨綱問題時表示:「台灣的前途由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於2014年6月11日回應:「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並且強調反對台獨的立場不變。」此言論引發部分人士的不滿。 中国大陆民众 2016年,台湾执政党轮换。4月25日,《环球时报》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面对中國大陆网友进行的网络民意调查显示,99%的受调查者认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0.7%的认为和平统一“完全没可能”,40%认为“可能性很小”;超过85%支持“武统台湾”,更有超过六成受调查者称不惜为此进入全面战争。此次调查称,执政的民进党为“明独”,下野的国民党是“暗独”,两者无本质区别。这一对台湾主要政党在台独问题上的定性,获得85.5%的受调查者赞同。而在反對一國兩制已是香港、台灣民意主流的情形下,作者郭茂辰指,一国两制已失去中國大陆民众支持,最终,“武力统一、一国一制”。同时,台湾对中國大陆这一民意现状存在误判。 台灣方面的立場 自1895年起120餘年中,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只有短短4年的政治關係(1945年~1949年),而此有所聯繫的中華民國已於1949年12月將中央政府遷至臺北市。臺澎金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無實質關係,(中華民國政府于李登輝時代前概不承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僅將中國大陸視為“共匪竊占”的神聖領土、中共政权為叛亂團體,主張「反攻大陸,統一中國」)。(從李宗仁解釋的台灣問題之開始) 時至今日,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自1990年代李登輝总統之後開始改變,因應于國家未統一之現狀,凍結部分憲法條文(並非廢除),不再否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對大陸地區的實際控治及不再視中共當局為叛亂團體、承认蒙古的存在,並放棄以武力收復大陸失土。但中華民國政府在法理上並未放棄對中國大陸地區主權,僅將領土區分為對等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實際控制的“大陸地區”以及臺澎金馬的“自由地區”,憲法條文僅在自由地區施行此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中未修正領土相關條文可見。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一部分先前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前臺灣共產黨人士逃往中國大陸、香港。其中統獨立場皆有,其中謝雪紅、楊克煌、蘇新等人于1947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在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1949年7月10日,台盟由香港輾轉得到一份《臺灣恥政三週年告同胞書》並予以複製在台灣發送。但7月14日即遭舉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隨即逮捕印刷成員廖學銳、鄭慶龍,這就是白色恐怖中的廖學銳案。1949年9月,臺盟參加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1955年,台盟中央遷至北京。當臺灣省保安司令部獲悉台盟已遷至北京後,下令嚴辦廖學銳案。又再牽扯出30餘人,廖學銳與其他11名涉案者最後被中華民國政府槍決。現時臺盟成為中國大陸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八大黨。 中華民國在台灣自1950年起開始實施縣市地方自治,吳三連與高玉樹等台籍非中國國民黨人士亦多次當選為具地方實權之首都臺北市市長。中華民國的民主化在中央政府決定於1987年開放組黨結社、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從事政治活動、自由辦報或出版刊物後有了更全面的進展。1991年起國會全面選舉,也象徵中華民國邁向民主國家。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與國民大會在民主化與1994年台灣省長民選的葉爾辛效應(中國大陸譯為葉利欽)壓力下,於1995年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而於選舉總統和副總統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於台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總統直接選舉於1996年首次辦理,也讓中華民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 臺灣問題不僅僅是由馬關條約或國共內戰所導致,臺灣問題之原因,實際上也離不開文化衝突、自由民主與專制政治制度之對立迥異以及美國和中國大陸的角力。而中國大陸由中国共产党一黨專政,其政治制度無法被台灣人民所接受,而絕大多數台灣民意長期且穩定地支持維持現狀。 對於臺灣問題,雙方對於海峽兩岸「現狀」,即臺灣政治及法律地位,各方有不同立場與見解,甚至對歷史本身也有不同認知與解讀。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05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針對中國大陸之武力威脅,中華民國國會立法院於2003年制定《公民投票法》,保障國民舉行公民投票的權利,其中的第十七條「防禦性公投」(公投-國家安全事項)條款規定「當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國家主權有改變之虞,總統得經行政院院會之決議,就攸關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 臺灣問題形成初期,海峽兩岸糾結於「中國代表權問題」。臺灣內外均有官方或非官方人士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這個理論以《開羅宣言》僅為新聞稿宣言且各國並未簽字為由,代之以具國際法效力之《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簡稱《舊金山和約》)中,僅明載日本國「放棄」臺灣及澎湖列島之權利,而未言明交予何國為法理基礎,向美國舊金山法庭提出訴訟;同時,過去中國國民黨作為「臺灣新統治政權」在臺灣長期威權獨裁統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長期閉鎖中國大陆邊境並進行社会主义改造與言論管控,兩岸經濟發展差距等原因,造成兩岸很大差異與隔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對臺湾武力威嚇,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空間被打壓;臺灣獨立運動,臺灣本土意識形態崛起;部分臺灣人(包括激進獨派)對中國大陸人士之歧視,中國大陸激進統派人士對臺灣人之貶抑用語;部分臺灣政治家操作族群意識、統獨議题,兩岸媒體對對岸之片面報導,都造成兩岸間不少誤解與對立。另外,19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開放後,大批台商開始“登陸”。2000年以來,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發展,臺灣經濟發展趨緩,而中國大陸在經濟地位上提升,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部分台湾民眾和台湾獨立人士認為是中國大陸崛起造成了臺湾產業、人才、資金外流,臺灣勞工失業增加,並以此作為反對兩岸經貿合作、人員往來之理由。 臺湾方面,1990年代起,中華民國政府不再否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並放棄武力反攻大陸。有人認爲,此後臺灣問題之癥結已由「中國代表權問題」轉化為統一與獨立之爭、中國化與去中國化(臺灣本土化)之爭。 除了這種強烈之二分法,也有人認爲還有第三種中間路線存在——採用邦聯制或聯邦制等來解決,歐盟模式是為典型;同時去中國化(或說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並不必排斥中華文化;民調也顯示,大多數臺灣民眾支持維持維持現狀。現時統獨比例皆下降且持平,支持台海維持現狀者佔有絕大多數。 中華民國政府 两蒋时期 蔣中正時代的中華民國政府被大部分反共產主義國家承認為中國之合法政府,坚持认为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有權對中國大陸地區(包括外蒙古地區)及臺灣地區行使主權,并將大陸地區劃為淪陷地區,將臺灣地區稱為自由地區及復興基地。以“反攻大陸,光復國土,拯救大陸同胞”作為國策,在臺灣島內實行戒嚴,嚴防共產勢力滲透臺灣,防止全面民主以重蹈覆轍動搖統治根基。 蔣經國時代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代替“反攻大陸”。坚持只有中國大陸放棄共產主義,兩岸才可能統一。對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權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李登輝政府 蔣經國去世後, 1990年李登輝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全面掌握黨政軍大權後,於1990年10月7日宣佈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當時設置目的在主導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依據「民主、自由、均富」,力促两岸統一,並於1991年2月23日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在1991年,中華民國代表以中華臺北之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同加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相當於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存在,是現階段統治中國大陸地區的政府。往後,中華民國政府鑑於兩岸政治制度及兩地人民生活水準皆存在極大差異、觀點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尊重,遂對中國的統一不再一廂情願。李登輝同時進一步推行蔣經國晚年推行的臺灣本土化政策,並且開始強調台灣主體性。 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訪問美國的在任國家元首,美國國會議員和康大校方都稱呼他是台灣總統。李總統於歐林講座发表题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演讲,當中以英文提及「中華民國」達四次,且指出台湾已實現“主权在民”的政治體系。引發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強烈反應。1996年,李登輝與連戰搭檔,參選中華民國第九任正、副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於台灣海峽舉行一連串稱為“海峡九六一”的軍事演習以恐嚇中華民國。美國為防範有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巡防臺灣海峽。選舉就在「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中完成,結果李登輝與連戰以54.0%的得票率,贏得了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副總統職位,也是華人歷史上首次由公民直選产生的國家元首(參見: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國會全面改選與成功的總統直接民選也更加鞏固中華民國的民主制度。 1996年,李登輝當選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民選總統後,由於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政治壓迫,李登輝對兩岸關係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也愈發傾向台灣獨立。1999年7月9日,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的時候,提到海峽兩岸的關係,表示“臺灣和中國是國與國的關係,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也就是著名的「兩國論」。該觀點導致中國大陸的激烈反應。在李登輝總統任內,台灣認同已逐步開始在台灣社會走向主流地位。 陳水扁政府 2000年5月20日,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是為第一次和平的政黨輪替。陳水扁在首次就職時,發表了四不一沒有的兩岸主張。2002年8月2日陳水扁透過視訊會議在日本東京世界臺灣人大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上發表演說時,提出「臺灣應該走自己的路」,重申「臺灣、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並承諾將推動公民投票,由人民決定臺灣命運。相對於特殊兩國論僅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國家,一邊一國論更強調台灣有別於中國大陆之外的獨立性。同時扁政府凍結了李登輝時期頒佈的國家統一綱領。中華民國任務型國民大會亦通過憲法增修,把公民投票寫入憲法,導致中國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马英九政府 2008年,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是為第二次和平的政黨輪替。他提出一個中國就是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中華民國。臺灣與中國大陸唯一合法政府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為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國家。但此「憲法一中」的表述僅用於與中國大陸協商時,事實上馬英九總統所領導的國民黨不但黨綱刪去了統一中國的文字表述,外交部網站亦承認了蒙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不統、不獨、不武」的說法,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在國民黨所主張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並堅持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則。 2008年9月4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時,稱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2011年2月7日,中華民國總統马英九强调依据宪法未来官员在口头表达和官方公文中,称呼对岸只能用“中国大陆”或“大陆”,禁用“中国”。2012年12月26日,马英九重申,两岸关系是一种特殊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并指出这种特殊的关系是“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 2013年10月10日,马英九在双十国庆上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 马英九执政期间的兩岸政策使兩岸關係得以改善,并促成了两岸领导人会面。 蔡英文政府 2016年1月16日,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是為第三次和平的政黨輪替。蔡英文口头主張兩岸維持現狀,不接受中國大陸方面所要求「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中國大陸認為民主進步黨政府推動文化台獨和漸進台獨、作為因應加大力度對臺灣進行外交層面的孤立。蔡英文上台七年來,中華民國斷了9個邦交國,且其驻外代表机构亦被迫更名。 泛藍政黨 中華民國政黨方面的立場則包括泛藍及泛綠兩派。兩派主張的共同點是台灣不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統治,相異之點則在於「中國」、「中華民國」及「台灣」之界定與未來走向。中華民國泛藍陣營政黨主要包括中國國民黨、新黨。除了新黨及統促黨堅決反對台灣獨立及提出與中國統一外,其他大多數泛藍政黨願意在臺灣人民的認可下,接受“一中原則”,惟堅持一個「中國」指稱的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社會環境與民意變遷,國民黨本土派人士增加,國民黨在論述中早已不談過時的中國政權法統,甚至絕大部分人士及媒體都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僅在兩岸政經協商時使用「一中各表」。至於親民黨則採取較新黨模糊的偏統論述,在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時泛藍副總統候選人-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提出一中屋頂的構想,这个构想類似於政治學上的邦聯制。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2012年3月與中國共產黨會談中也曾提出一國兩區構想。 而一國兩府則最早由美國政府提出。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主持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再度提出一國兩府的建議。2000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時,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曾再度提出一國兩府、聯邦制和邦聯制等構想,但主要是反對台獨。 此外,2004年由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張亞中所提出的一中同表則希望兩岸由一中各表的立場更進一步。2015年,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在其两岸政策中亦使用了这一主張,但民調顯示六成的臺灣人不支持此主張,最後洪撤回一中同表。 泛綠政黨 台灣泛綠陣營政黨主要包括民主進步黨、臺灣團結聯盟、時代力量、台灣基進 主張《舊金山和約》才具有最高位階的國際法律效力 臺灣擁有明確規範的領地、固定的人口、享有主權的政府以及與他國締結外交與實質官方關係的能力,完全符合國際法中主權國家的定義 民進黨黨綱第一條: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理應尊重現狀和臺灣人民的決定,承認中華民國是代表臺灣的主權國家,臺灣自始且向來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沒有任何管轄權。 民主進步黨1999年提出《臺灣前途決議文》,並依此作為民主進步黨於解決兩岸問題時之最高指導原則。 針對過時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不適於台灣的部份,認為有需要將過去容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混淆不清的地方修正,使人民了解臺灣與中國大陆是有所區別的。 臺灣自1949年以後就不再是中國的一部分,若是中國欲以武力遂行「統一」,是侵犯了臺灣人民的自由意志。 陳水扁分別於2002年與2005年提出了《一邊一國論》及《四階段論》。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後,民主進步黨再次成爲中華民國的執政黨,蔡英文執政後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論述兩岸關係的基礎強調與中國大陸維持現狀,對九二共識持不承認態度,認爲若承認九二共識就是否認了中華民國的合法性。 臺灣民眾 |
參宿七(Rigel,β),位於獵戶的左腳踝,是一顆大型的白色的星。它是全天第七亮的星。它有三顆難以看見的伴星。 除參宿四外,獵戶座中主要的星都有相似的年齡及特徵,表示它們可能有一共同的起源。 透過獵戶座我們能夠很容易找到其他的星。把獵戶的腰帶往东南方伸延就能找到天狼星(大犬座α);向西北方則會碰到畢宿五(金牛座α)。沿著獵戶的肩膀往東就是南河三(前犬星,小犬座α)。從參宿七往參宿四的方向一直伸延就可見到北河二(雙子座α)及北河三(雙子座β)。 深空天體 從獵戶腰帶挂下來的是他的劍,它是由四合星(獵戶座θ1及獵戶座θ2)及獵戶座大星雲(M42)所組成,在中國稱為伐星。即使用肉眼也能夠清楚辨認出這個壯麗的天體不是一顆星;如果利用到雙筒望遠鏡,我們更可看到它那些年輕的恒星、發光的氣體及塵埃。 另一著名的星雲就是位於獵戶座ζ的馬頭星雲(IC 434),它的名字來自當中的一團形似馬頭的黑色塵埃。 如果以一支小型望遠鏡去觀察獵戶座就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深空天體。 | 特徵 這星座有很多光亮的恆星及深空天體。以下是它其中的幾顆星: 觜宿一(Meissa,λ)是獵戶的頭。 參宿四(Betelgeuse,α),獵戶的右肩,是一顆紅超巨星──它的直徑比木星公轉軌道的直徑還要大。它其實有其他五個伴星,但它們都太小而難以看到。參宿四與南河三及天狼星組成冬季大三角。 參宿五(Bellatrix,γ),是獵戶的左肩。 參宿一(Alnitak,ζ)、參宿二(Alnilam,ε)及參宿三(Mintaka,δ)就是獵戶腰帶:三顆亮星由東向西連成一線,就是這一個星群可以令人輕易認出獵戶座。 參宿六(Saiph,κ)位於獵戶的右膝。 參宿七(Rigel,β),位於獵戶的左腳踝,是一顆大型的白色的星。它是全天第七亮的星。它有三顆難以看見的伴星。 除參宿四外,獵戶座中主要的星都有相似的年齡及特徵,表示它們可能有一共同的起源。 透過獵戶座我們能夠很容易找到其他的星。把獵戶的腰帶往东南方伸延就能找到天狼星(大犬座α);向西北方則會碰到畢宿五(金牛座α)。沿著獵戶的肩膀往東就是南河三(前犬星,小犬座α)。從參宿七往參宿四的方向一直伸延就可見到北河二(雙子座α)及北河三(雙子座β)。 深空天體 |
(hurūf qamariyya)。例如 带定冠词后变成 (al-qamar)。也就是说,定冠词 ال 后面遇到太阴字母时,定冠词依然发作 al,具体即 ا, ب, ج, ح, خ, ع, غ, ف, ق, ك, م, ه, و, ي, ء 这几个字母。 另外,二十八个字母中,艾里夫(ا)、瓦五(ﻭ)和雅伊(ﻱ)这三个字母称为「柔母」,其余二十五个字母为「刚母」,它们在词法中会发生不同的语法变化。 其他字母 ※这个合字用在以 ا (alif) 开头的词再加定冠词「ال」(al) 的场合。另外,在带有 /(ʔ)a/ /(ʔ)i/ /(ʔ)u/ 音值的词头 ا (alif) 之前遇到「ل」(lam, /l/) 时,虽然书写上变成合字 لا ,但发音不会变成 /laː/ 而还是 /l(ʔ)a/ /l(ʔ)i/ /l(ʔ)u/ (例:إسلام (Islām) + ال (al) → الإسلام (al-Islām) )。除去上述特殊情况以外,在词中、词尾加上后续字母变成长元音 /aː/ 的场合 ا 之间遇到 ل 变成合字 لا 才发做 /laː/ 音。 音符 这些符号在通常情况下通常省略,只用在教育、解说的文本裡。音符分为「动符」和「静符」,「动符」有合口符、开口符、齐齿符三种。 元音符号 用于标注元音,通常只出现在《古兰经》或者初级启蒙书中。 艾里夫和辅音相关符号 (wasla 和 alif khanjariyya 无法从键盘直接输入。) ※伊斯兰教真主安拉在阿拉伯文里写作الله, ّ (shadda) 上面有一个短线,这是小艾里夫(短剑艾里夫)的一个特殊形式。键盘输入时输入 ل (lam) + ل (lam) + ه (ha) 后会自动转换成带记号的符号。 海姆宰 海姆宰 (hamza) | (al-qamar)。也就是说,定冠词 ال 后面遇到太阴字母时,定冠词依然发作 al,具体即 ا, ب, ج, ح, خ, ع, غ, ف, ق, ك, م, ه, و, ي, ء 这几个字母。 另外,二十八个字母中,艾里夫(ا)、瓦五(ﻭ)和雅伊(ﻱ)这三个字母称为「柔母」,其余二十五个字母为「刚母」,它们在词法中会发生不同的语法变化。 其他字母 ※这个合字用在以 ا (alif) 开头的词再加定冠词「ال」(al) 的场合。另外,在带有 /(ʔ)a/ /(ʔ)i/ /(ʔ)u/ 音值的词头 ا (alif) 之前遇到「ل」(lam, /l/) 时,虽然书写上变成合字 لا ,但发音不会变成 /laː/ 而还是 /l(ʔ)a/ /l(ʔ)i/ /l(ʔ)u/ (例:إسلام (Islām) + ال (al) → الإسلام (al-Islām) )。除去上述特殊情况以外,在词中、词尾加上后续字母变成长元音 /aː/ 的场合 ا 之间遇到 ل 变成合字 لا 才发做 /laː/ 音。 音符 这些符号在通常情况下通常省略,只用在教育、解说的文本裡。音符分为「动符」和「静符」,「动符」有合口符、开口符、齐齿符三种。 元音符号 用于标注元音,通常只出现在《古兰经》或者初级启蒙书中。 艾里夫和辅音相关符号 (wasla 和 alif khanjariyya 无法从键盘直接输入。) ※伊斯兰教真主安拉在阿拉伯文里写作الله, ّ (shadda) 上面有一个短线,这是小艾里夫(短剑艾里夫)的一个特殊形式。键盘输入时输入 ل (lam) + ل (lam) + ه (ha) 后会自动转换成带记号的符号。 海姆宰 海姆宰 (hamza) 是表示聲門塞音 /ʔ/ 的文字(符号),由字母 ع |
|- | rowspan="2"|එ|| rowspan="2"|ෙ|| rowspan="2"|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ඒ|| ේ|| |-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background:#eeeeee;"| ඓ||style="background:#eeeeee;"|ෛ||style="background:#eeeeee;"| |- | rowspan="2"|ඔ|| rowspan="2"|ො|| rowspan="2"|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ඕ||ෝ|| |-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background:#eeeeee;"| ඖ||style="background:#eeeeee;"|ෞ||style="background:#eeeeee;"| |} 輔音 {| class="wikitable nounderlines" style="font-family:Arial;text-align:center;" |- !rowspan="3"| !colspan="4"|塞音 !rowspan="3"|鼻音 !rowspan="3"|前鼻化塞音 !rowspan="3"|近音 !rowspan="3"|邊音 !rowspan="3"|擦音 |- !colspan="2" style="font-size:80%"|清音 !colspan="2" style="font-size:80%"|濁音 |- ! style="font-size:80%"|不送氣 ! style="font-size:80%"|送氣 ! style="font-size:80%"|不送氣 ! style="font-size:80%"|送氣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軟腭音/聲門音 | ක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ඛ | ග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ඝ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ඞ | ඟ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dddddd;"| | හ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硬腭音/齦後音 | ච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ඡ | |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ඇ||ැ|| | ඈ||ෑ|| |-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ඉ||ි|| | ඊ||ී|| |-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උ|| ු|| | ඌ|| ූ|| |-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background:#eeeeee;"| ඍ||style="background:#eeeeee;"|ෘ||style="background:#eeeeee;"|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ඎ||style="background:#eeeeee;"|ෲ||style="background:#eeeeee;"| |-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background:#eeeeee;"| ඏ||style="background:#eeeeee;"|ෟ||style="background:#eeeeee;"|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ඐ||style="background:#eeeeee;"|ෳ||style="background:#eeeeee;"| |- | rowspan="2"|එ|| rowspan="2"|ෙ|| rowspan="2"|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ඒ|| ේ|| |-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background:#eeeeee;"| ඓ||style="background:#eeeeee;"|ෛ||style="background:#eeeeee;"| |- | rowspan="2"|ඔ|| rowspan="2"|ො|| rowspan="2"|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ඕ||ෝ|| |-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background:#eeeeee;"| ඖ||style="background:#eeeeee;"|ෞ||style="background:#eeeeee;"| |} 輔音 {| class="wikitable nounderlines" style="font-family:Arial;text-align:center;" |- !rowspan="3"| !colspan="4"|塞音 !rowspan="3"|鼻音 !rowspan="3"|前鼻化塞音 !rowspan="3"|近音 !rowspan="3"|邊音 !rowspan="3"|擦音 |- !colspan="2" style="font-size:80%"|清音 !colspan="2" style="font-size:80%"|濁音 |- ! style="font-size:80%"|不送氣 ! style="font-size:80%"|送氣 ! style="font-size:80%"|不送氣 ! style="font-size:80%"|送氣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軟腭音/聲門音 | ක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ඛ | ග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ඝ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ඞ | ඟ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dddddd;"| | හ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硬腭音/齦後音 | ච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ඡ | ජ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ඣ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ඤ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ඦ | ය |style="background:#dddddd;"|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ශ |- !style="padding-top:10px;padding-bottom:10px;"|卷舌音 | ට | style="background:#eeeeee;"| ඨ | ඩ | |
政治 很多政治理念都牵涉到世界语。最常见的就是“歐洲–民主–世界語”政黨,其目标是让世界语成为欧盟的官方语言。爱尔兰政党Éirígí最近也接受了绿星的标志,因为一些成员支持让世界语成为替代英语的国际语言。 宗教 世界语在某些宗教中也有特殊地位,比如日本的大本教和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其余的一些宗教也多少提倡世界语。 大本教 大本教提倡信仰者使用世界语,还尊崇柴门霍夫为神。 大同教(巴哈伊信仰) 大同教提倡使用国际辅助语言,而未曾说清是哪一种语言,一些大同教信徒认为应该是世界语。莉迪亚·柴门霍夫(Lidja Zamenhof),柴门霍夫的女儿是大同教信徒。很多大同教文章被译成世界语。 招魂术 1908年,招魂巫师Camilo Chaigneau在杂志《La Vie d'Outre-Tombe》写了一篇文章《招魂术与世界语》,推荐在一部招魂巫师和世界语者的“核心杂志”上使用世界语。然后主要在巴西,招魂巫师开始积极使用世界语。巴西招魂巫师联盟出版世界语教科书,翻译招魂术的基本书籍,并劝招魂巫师学世界语。 聖經翻譯 第一部翻译成世界语的圣经是柴门霍夫自己翻译的《旧约》。一些英国的牧师和学者在对此书加以批注并与其他语言的圣经比较,然后在1910年由英国外国圣书协会出版。1926年世界语新旧约译本又一同出版,这个版本一般称作Londona Biblio(伦敦圣经)。六十年代,国际圣经信徒和东方学者协会想要组织编辑一部更能通行世界的世界语译本。于是荷兰诤言派(Remonstrant)牧师Geritt Berveling除新翻译了福音书、部分新约书信、部分旧约外,还翻译了经外书。这些译作陆续在一些小册子里发表,也有的在《天国》(Dia Regno)连载,而经外书是在新版伦敦圣经中发表的。 基督教 有两个基督教世界语组织是在世界语早期就成立的。一个是1910年的国际天主教世界语者联盟。一个是1911年的国际基督徒世界语者同盟。自从1994年的复活节之后,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和教宗本篤十六世总在复活节和圣诞节的用多种语言的普世祝福中使用世界语。使用世界语的教派还有: 贵格派(颤抖者)世界语协会,他们有人称是“兄弟会”的活动。 1910年,基督教兄弟会首次用世界语出版。 也有以世界语传道的基督教教士和教师,尼日利亚的牧师Bayo Afolaranmi的“精神食粮”(Spirita nutraĵo)雅虎邮件发送单,从2003年开始每周发送传道信息。 Chick出版公司将其出版的Jack T. Chick创作的基督教基要派福音书漫画式传单译成了世界语,比如“Jen Via Tuta Vivo”(这就是你的全部生活)。 伊斯兰教 伊朗的最高领袖霍梅尼呼吁穆斯林学习世界语,他称赞世界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交流的好媒介。霍梅尼建议用世界语取代英语做世界通用语,于是圣城库姆的神学院开始使用世界语,世界语的古兰经不久后也在伊朗出版。然而1981年之后霍梅尼和伊朗政府开始反对世界语,因为他们发现“异端”巴哈伊教徒也喜欢世界语。 批评 难学 目前能够流利使用世界语的人都是较有语言天赋的人,同属印欧语系的欧洲人在记忆世界语词汇方面有天生优势。然而,对于普通人,特别是非欧洲语言使用者而言,世界语并非那么容易学习。 一派學者认为,学习世界语有利于学习外语,但事实上,研究表明,学习第一外语之后再学习第二外语,本來就比较容易,对其他语言也是一样的,世界语并非特殊。 使用人數 世界语使用者声称世界上有几百万世界语者,但实际数量远低于这一数字。就算全球各地世界语者分布是平均的,那么算下来科隆市应该是有180个世界语者,但是Marcus Sikosek在那里只找到30个能够流利讲世界语的人,其余本应世界语者较密集的几个地方也如此。他还指出,各种世界语组织总会员数只有20000。虽说也肯定有很多世界语者没参加世界语组织,但他认为世界语者总量达到20000的五十倍似乎还是不可能的。 世界语的最初构想就是成为国际交流用语,准确地讲就是做所有人的第二语言。自从公开后,就一直有人争论世界语能否达到这个程度,是否对国际交流有帮助。世界语支持者也因主张将学习外语的钱改用在学习世界语上而受到批评。 世界语并没有达到创始者设定的成为世界共通语的目标,而世界语支持者则强调世界语既得的成就已经不小了。尽管世界语也问世了一百多年了,世界语使用者相对于世界总人口仍然很少。比如在英国,学校很少教世界语,因为政府认为世界语不符合需要。还有很多批评说道世界语希望成为占优势的国际辅助语言的抱负不实际,它斗不过英语。从实际上的国际交流来看,英语在很多方面都充当着事实上的世界共通语,而世界语的使用范围则相当有限。 消滅母語 世界语若廣泛通用,將有消灭母语的可能,特别是那些以世界语为母语的人,已经将本身的母语消灭了,这些人的行为本身已经试图让世界语成为母语而不是他们自己所声称的第二语言。表面上看,即使是世界语母语者也需要生活在当地的语言社区内,也需要掌握其父母的语言,所以世界语注定只是其母语之一,不存在“将本身母语消灭”的问题。但是,如果世界語母語者不斷增長,幾代人之後,多數人都以世界語為母語,那麼,以上觀點就不成立了。 世界语目前之所以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反对,在于它实际上规模很小,对母语构不成威胁。 目標错误 柴门霍夫声称统一的语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的理解、和平。但這種觀點並不正確。語言只是幫助溝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誤會。但衝突多半仍是產生在傳統文化、階級、價值觀、以及利益考量等方面上,還有一些是被蓄意操縱出來的。例如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有很多人懂英语,但还是有不少冲突;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又说相同语言的團體内部也常都会有内部冲突。批評者甚至進一步認定统一的语言与和平毫无关系,尤其是在世界語不那麼普及的情況下。 规则复杂,拒绝改进 由于世界语是人工造的语言,所以有很多人批评它的细节问题。比如柴门霍夫选择用edzo而不是在歐洲語言中更常見的spozo表达“丈夫”的意思。还有他选择用古代希腊语拉丁语的单复数词尾-o,-oj,-a,-aj而非后来的拉丁语希腊语简化了的-o,-i,-a,-e(这些改动都被伊多语接纳了,不过伊多语取消了形容词变化一致的规定)。 有批评说世界语看起来似乎有些不自然,这主要源于變音符號,讓一些人觉得古怪麻烦。还有人认为人造语言是必然充满各种缺陷的,因为它是人造的。 中文翻譯 「Esperanto」在中文被翻譯為「世界語」,而只基於歐洲語言的世界語明顯不夠「世界」,該詞在世界語中也並無「世界」之意,而是「希望者」之意,所以部分中文世界語使用者將其稱為「希望語」。部分中文學習者因為「世界」而學習世界語,但學習後發現和「世界」並無太大關連。而真正將自己稱為「世界語」是世界語的先驅沃拉普克語(Volapük),「Volapük」中vol來自「world(世界)」而pük來自「speech(話)」,雖然該語言也只基於歐洲語言。 歐洲中心主義 世界语词汇语法是基于欧洲主要语言的,并不“世界”,不過這也只是因為中文翻譯的問題(見世界語#中文翻譯段落),但世界語依舊帶有很強的歐洲中心主義。更常见的问题是,世界语语法只基於歐洲語言,对于欧洲之外的亚洲人来说还是很陌生,这样讲欧洲语言的人在学习上就占了优势,目標是成為全球輔助語言的話,就對非歐洲人來說显得不公平。雖然世界語基於西方語言,但而它的词汇、带帽的字母、语法卻都与主要西欧语言有所差異。所以世界语对于讲西歐语言的人来说也并非多好学,甚至可能比学某种真正的欧洲语言更难。舉例來說,还常有抨击世界语形容词与名词数格一致和宾格的言论,這是歐洲語言中常見的語法之一,但對於歐洲以外的語言來說並不常見,甚至構成了很大的學習障礙。其实这些细节问题也是一些世界语者希望改革的。 由于世界语的词汇的语义学都是来自欧洲语言的,所以世界语是基于欧洲文化的,这也给世界语灌入了欧洲式的世界观。还有,世界语词汇量巨大,不光从既有的词根中派生大量新词,而且还大量吸收外来词。这样对于非欧洲人来说,就有些不必要地难学了。关于词汇量的问题,很多世界语支持者也认为要修改,他们觉得除非非用不可就坚决不用外来借词,一切情况下都应尽可能使用世界语本身的派生词。但“世界語本身”基於歐洲語言,而“外來藉詞”主要指代非歐洲語言,這也變相增強了歐洲中心主義。 為改進世界語,誕生了很多的改良人工語言。其中包括Lojban(逻辑语),這門語言解決了歐洲中心主義的問題,它结合了六种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阿拉伯语、汉语普通话、英语、印地语、俄语、西班牙语,语法则如同电脑编程一般。也包括伊多语(Ido)和国际语(Interlingua,英特林瓜语),這些語言是為了解決和歐洲語言的差異,但仍然與非歐洲語言差異巨大。 缺少承載的文化 世界语“没文化”,尽管有汗牛充栋的世界语写的文章,世界语还是不能承载起某种文化。 性别不中立 世界语对于阴阳性的处理使得它有了性别歧视之嫌。大部分表示亲属的词语都是默认为男性,女性形式要另加后缀。也有一些修改的尝试,其中比较好的就是世界语作家霍尔海·加马乔(Jorge Camacho)使用的iĉism法,从他的点子中也派生出了Riism(世界语语法性改革主义)一词。 改革与变种 尽管世界语从创造起到现在也经历了一些修改,近年还是有人提出更多修改要求。较早的就是柴门霍夫自己在1894年的提案,另外还有1907年有人发明的伊多语等。 现在还有人想让世界语摆脱性别歧视之嫌,比如Riism(世界语语法性改革主义),然而世界语已经是一种很多人口中讲惯了的活的语言了,要改革世界语不比改革自然语言简单。 有人认为在世界语的發展過程中,有必要参考古拉丁文进行修改,因為古拉丁文的成份今天仍然是歐洲語言的共同交集。 命名 有很多地理和天体名称以世界语或柴门霍夫命名。比如南极洲沿岸的世界语岛。还有芬兰世界语者天文学家爾約·維薩拉(Yrjö Väisälä) 发现的小行星1421被命名为世界语小行星,小行星1462被命名为柴门霍夫小行星。 註釋 参閲 世界语历史 世界语文学 世界语音乐 世界语正書法 世界语语法 世界语文化 世界语旗帜 世界语标志 人工語言 世界語與因特語的比較 世界語與伊多語的比較 外部链接 世界语资讯 世界語更新 - 作者為國際世界語協會 Esperanto.net - 超过57种语言的世界语信息。 國際語言的钥匙(R. Kent Jones|Kent Jones和Christopher Zervic編 Blueprints for Babel: Esperanto - Commentary and grammatical summary of Esperanto and Riismo, with glossary and links From a Nobel Nominee who writes in Esperanto Articles on Esperanto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ots of links for Esperanto 字典 开放词典 开放中文-世界语词典 UEA baza vortaro词典 (詞典) cídiǎn Reta Vortaro,an Esperanto dictionary The Alternative Esperanto Dictionary Esperanto – English Dictionary:from – the Rosetta Edition. Traduku: Online Machine Translator Wiktionary:Category:Esperanto language jVortaro,an Esperanto dictionary written in Java 世界語输入法 Amiketo 世界语输入法 各种平台的世界语软件 世界語鍵盤配置表讓你打世界語詞彙打的跟英文一樣快 世界語輸入法 世界语课程 Lernu.net 简明世界语基础教程 中国世界语网 - 从入门到高级的全套世界语网络自学课程及各类世界语读物 Esperanto a, b, c Lernu.net - 多語種的免费世界语教程,也有簡体和正體中文版 Saluton! Internacia Kurso - 国际视听学习环境 Senpaga Esperanto-Kurso - 免费世界语教程(電子邮件函授课程) Kurso de Esperanto –軟體和電子郵件函授課程 Esperanto - Panorama Projekto NESTO – Tutoring courses of Esperanto in several languages. Esperanto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 Evertype的世界语字母表 。 | 1921年法国科学院推荐世界语作为世界科学交流语言。一些科学家,比如数学家莫里斯·弗雷歇,语言学家John C. Wells,教育家Helmar Frank,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赖因哈德·泽尔腾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是以世界语出版的。Frank和Selten还是圣马力诺国际科学学院的创始人,这所学校也被人叫做世界语大学,因为那里教学管理都是讲世界语的。 商业活动 世界语的商业活动已经进行了好几年,2013年的全球世界语商业联合会 的会长是来自中国的王天义。远在二十年代,法国的商业会已经做了研究,显示世界语是最理想的商业用语。这项研究刊登在1921年的纽约时报上 。 世界语运动的目标 柴门霍夫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易学的语言来增进国际间了解。世界语的功能是作为国际辅助语言,也就是一种通用的第二语言,并不是用于取代民族语言。在世界语运动的早期,绝大部分世界语者都赞成这个目标。后来,鉴于世界语和其文化的成长,有的世界语者开始提出更高目标,尽管世界语并不被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接受。 这种希望世界语最终在大尺度上被官方接受的世界语者一般被称作finvenkistoj,这个名称来自世界语词fina venko,意为“最终胜利”,也叫pracelistoj,词源是pracelo,意为“本来目标”,那些坚持语言的内在价值的人一般被称为raŭmistoj,这个名称来自芬兰地名Rauma,1980年国际世界语青年大会曾在那里发表宣言,他们提出了世界语文化的价值,而认为fina venko短期内很难实现。以上这些思潮其实互相并不排斥。 1996年的布拉格宣言展现了世界语运动即主要世运组织国际世界语协会(UEA)的主流观点。 世界语标志和旗帜 绿旗 最早的绿旗和目前通用的绿旗的特点是,绿底,角上的白方块上有绿色五角星。这是1887年爱尔兰人Richard Geoghegan设计给柴门霍夫看的,此人也是编写英语世界语教材的第一人。1905年,在法国Boulogne-sur-Mer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语者大会的代表们批准此旗作为标志。有时人们也会在星星上加一个字母E。基督徒有时会在星星上面加上一个白十字架。左翼人士会把绿色改为红色。 1987年,另一种旗帜样式在UEA举办的世界语百年庆典的竞赛上崭露头角。这个旗帜是白底子上有两个相对的E曲线,装点有jubilea simbolo的字样,意为“百年大庆”。有的世界语者批评它的椭圆曲线像甜瓜。不过到现在人们还在用这个旗帜,只是不如传统的verda stelo绿星旗更加通用。 政治 很多政治理念都牵涉到世界语。最常见的就是“歐洲–民主–世界語”政黨,其目标是让世界语成为欧盟的官方语言。爱尔兰政党Éirígí最近也接受了绿星的标志,因为一些成员支持让世界语成为替代英语的国际语言。 宗教 世界语在某些宗教中也有特殊地位,比如日本的大本教和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其余的一些宗教也多少提倡世界语。 大本教 大本教提倡信仰者使用世界语,还尊崇柴门霍夫为神。 大同教(巴哈伊信仰) 大同教提倡使用国际辅助语言,而未曾说清是哪一种语言,一些大同教信徒认为应该是世界语。莉迪亚·柴门霍夫(Lidja Zamenhof),柴门霍夫的女儿是大同教信徒。很多大同教文章被译成世界语。 招魂术 1908年,招魂巫师Camilo Chaigneau在杂志《La Vie d'Outre-Tombe》写了一篇文章《招魂术与世界语》,推荐在一部招魂巫师和世界语者的“核心杂志”上使用世界语。然后主要在巴西,招魂巫师开始积极使用世界语。巴西招魂巫师联盟出版世界语教科书,翻译招魂术的基本书籍,并劝招魂巫师学世界语。 聖經翻譯 第一部翻译成世界语的圣经是柴门霍夫自己翻译的《旧约》。一些英国的牧师和学者在对此书加以批注并与其他语言的圣经比较,然后在1910年由英国外国圣书协会出版。1926年世界语新旧约译本又一同出版,这个版本一般称作Londona Biblio(伦敦圣经)。六十年代,国际圣经信徒和东方学者协会想要组织编辑一部更能通行世界的世界语译本。于是荷兰诤言派(Remonstrant)牧师Geritt Berveling除新翻译了福音书、部分新约书信、部分旧约外,还翻译了经外书。这些译作陆续在一些小册子里发表,也有的在《天国》(Dia Regno)连载,而经外书是在新版伦敦圣经中发表的。 基督教 有两个基督教世界语组织是在世界语早期就成立的。一个是1910年的国际天主教世界语者联盟。一个是1911年的国际基督徒世界语者同盟。自从1994年的复活节之后,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和教宗本篤十六世总在复活节和圣诞节的用多种语言的普世祝福中使用世界语。使用世界语的教派还有: 贵格派(颤抖者)世界语协会,他们有人称是“兄弟会”的活动。 1910年,基督教兄弟会首次用世界语出版。 也有以世界语传道的基督教教士和教师,尼日利亚的牧师Bayo Afolaranmi的“精神食粮”(Spirita nutraĵo)雅虎邮件发送单,从2003年开始每周发送传道信息。 Chick出版公司将其出版的Jack T. Chick创作的基督教基要派福音书漫画式传单译成了世界语,比如“Jen Via Tuta Vivo”(这就是你的全部生活)。 伊斯兰教 伊朗的最高领袖霍梅尼呼吁穆斯林学习世界语,他称赞世界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交流的好媒介。霍梅尼建议用世界语取代英语做世界通用语,于是圣城库姆的神学院开始使用世界语,世界语的古兰经不久后也在伊朗出版。然而1981年之后霍梅尼和伊朗政府开始反对世界语,因为他们发现“异端”巴哈伊教徒也喜欢世界语。 批评 难学 目前能够流利使用世界语的人都是较有语言天赋的人,同属印欧语系的欧洲人在记忆世界语词汇方面有天生优势。然而,对于普通人,特别是非欧洲语言使用者而言,世界语并非那么容易学习。 一派學者认为,学习世界语有利于学习外语,但事实上,研究表明,学习第一外语之后再学习第二外语,本來就比较容易,对其他语言也是一样的,世界语并非特殊。 使用人數 世界语使用者声称世界上有几百万世界语者,但实际数量远低于这一数字。就算全球各地世界语者分布是平均的,那么算下来科隆市应该是有180个世界语者,但是Marcus Sikosek在那里只找到30个能够流利讲世界语的人,其余本应世界语者较密集的几个地方也如此。他还指出,各种世界语组织总会员数只有20000。虽说也肯定有很多世界语者没参加世界语组织,但他认为世界语者总量达到20000的五十倍似乎还是不可能的。 世界语的最初构想就是成为国际交流用语,准确地讲就是做所有人的第二语言。自从公开后,就一直有人争论世界语能否达到这个程度,是否对国际交流有帮助。世界语支持者也因主张将学习外语的钱改用在学习世界语上而受到批评。 世界语并没有达到创始者设定的成为世界共通语的目标,而世界语支持者则强调世界语既得的成就已经不小了。尽管世界语也问世了一百多年了,世界语使用者相对于世界总人口仍然很少。比如在英国,学校很少教世界语,因为政府认为世界语不符合需要。还有很多批评说道世界语希望成为占优势的国际辅助语言的抱负不实际,它斗不过英语。从实际上的国际交流来看,英语在很多方面都充当着事实上的世界共通语,而世界语的使用范围则相当有限。 消滅母語 世界语若廣泛通用,將有消灭母语的可能,特别是那些以世界语为母语的人,已经将本身的母语消灭了,这些人的行为本身已经试图让世界语成为母语而不是他们自己所声称的第二语言。表面上看,即使是世界语母语者也需要生活在当地的语言社区内,也需要掌握其父母的语言,所以世界语注定只是其母语之一,不存在“将本身母语消灭”的问题。但是,如果世界語母語者不斷增長,幾代人之後,多數人都以世界語為母語,那麼,以上觀點就不成立了。 世界语目前之所以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反对,在于它实际上规模很小,对母语构不成威胁。 目標错误 柴门霍夫声称统一的语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的理解、和平。但這種觀點並不正確。語言只是幫助溝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誤會。但衝突多半仍是產生在傳統文化、階級、價值觀、以及利益考量等方面上,還有一些是被蓄意操縱出來的。例如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有很多人懂英语,但还是有不少冲突;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又说相同语言的團體内部也常都会有内部冲突。批評者甚至進一步認定统一的语言与和平毫无关系,尤其是在世界語不那麼普及的情況下。 规则复杂,拒绝改进 由于世界语是人工造的语言,所以有很多人批评它的细节问题。比如柴门霍夫选择用edzo而不是在歐洲語言中更常見的spozo表达“丈夫”的意思。还有他选择用古代希腊语拉丁语的单复数词尾-o,-oj,-a,-aj而非后来的拉丁语希腊语简化了的-o,-i,-a,-e(这些改动都被伊多语接纳了,不过伊多语取消了形容词变化一致的规定)。 有批评说世界语看起来似乎有些不自然,这主要源于變音符號,讓一些人觉得古怪麻烦。还有人认为人造语言是必然充满各种缺陷的,因为它是人造的。 中文翻譯 「Esperanto」在中文被翻譯為「世界語」,而只基於歐洲語言的世界語明顯不夠「世界」,該詞在世界語中也並無「世界」之意,而是「希望者」之意,所以部分中文世界語使用者將其稱為「希望語」。部分中文學習者因為「世界」而學習世界語,但學習後發現和「世界」並無太大關連。而真正將自己稱為「世界語」是世界語的先驅沃拉普克語(Volapük),「Volapük」中vol來自「world(世界)」而pük來自「speech(話)」,雖然該語言也只基於歐洲語言。 歐洲中心主義 世界语词汇语法是基于欧洲主要语言的,并不“世界”,不過這也只是因為中文翻譯的問題(見世界語#中文翻譯段落),但世界語依舊帶有很強的歐洲中心主義。更常见的问题是,世界语语法只基於歐洲語言,对于欧洲之外的亚洲人来说还是很陌生,这样讲欧洲语言的人在学习上就占了优势,目標是成為全球輔助語言的話,就對非歐洲人來說显得不公平。雖然世界語基於西方語言,但而它的词汇、带帽的字母、语法卻都与主要西欧语言有所差異。所以世界语对于讲西歐语言的人来说也并非多好学,甚至可能比学某种真正的欧洲语言更难。舉例來說,还常有抨击世界语形容词与名词数格一致和宾格的言论,這是歐洲語言中常見的語法之一,但對於歐洲以外的語言來說並不常見,甚至構成了很大的學習障礙。其实这些细节问题也是一些世界语者希望改革的。 由于世界语的词汇的语义学都是来自欧洲语言的,所以世界语是基于欧洲文化的,这也给世界语灌入了欧洲式的世界观。还有,世界语词汇量巨大,不光从既有的词根中派生大量新词,而且还大量吸收外来词。这样对于非欧洲人来说,就有些不必要地难学了。关于词汇量的问题,很多世界语支持者也认为要修改,他们觉得除非非用不可就坚决不用外来借词,一切情况下都应尽可能使用世界语本身的派生词。但“世界語本身”基於歐洲語言,而“外來藉詞”主要指代非歐洲語言,這也變相增強了歐洲中心主義。 為改進世界語,誕生了很多的改良人工語言。其中包括Lojban(逻辑语),這門語言解決了歐洲中心主義的問題,它结合了六种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阿拉伯语、汉语普通话、英语、印地语、俄语、西班牙语,语法则如同电脑编程一般。也包括伊多语(Ido)和国际语(Interlingua,英特林瓜语),這些語言是為了解決和歐洲語言的差異,但仍然與非歐洲語言差異巨大。 缺少承載的文化 世界语“没文化”,尽管有汗牛充栋的世界语写的文章,世界语还是不能承载起某种文化。 性别不中立 世界语对于阴阳性的处理使得它有了性别歧视之嫌。大部分表示亲属的词语都是默认为男性,女性形式要另加后缀。也有一些修改的尝试,其中比较好的就是世界语作家霍尔海·加马乔(Jorge Camacho)使用的iĉism法,从他的点子中也派生出了Riism(世界语语法性改革主义)一词。 改革与变种 尽管世界语从创造起到现在也经历了一些修改,近年还是有人提出更多修改要求。较早的就是柴门霍夫自己在1894年的提案,另外还有1907年有人发明的伊多语等。 现在还有人想让世界语摆脱性别歧视之嫌,比如Riism(世界语语法性改革主义),然而世界语已经是一种很多人口中讲惯了的活的语言了,要改革世界语不比改革自然语言简单。 有人认为在世界语的發展過程中,有必要参考古拉丁文进行修改,因為古拉丁文的成份今天仍然是歐洲語言的共同交集。 命名 有很多地理和天体名称以世界语或柴门霍夫命名。比如南极洲沿岸的世界语岛。还有芬兰世界语者天文学家爾約·維薩拉(Yrjö Väisälä) 发现的小行星1421被命名为世界语小行星,小行星1462被命名为柴门霍夫小行星。 註釋 参閲 世界语历史 世界语文学 世界语音乐 世界语正書法 世界语语法 世界语文化 世界语旗帜 世界语标志 人工語言 世界語與因特語的比較 世界語與伊多語的比較 外部链接 世界语资讯 世界語更新 - 作者為國際世界語協會 Esperanto.net - 超过57种语言的世界语信息。 國際語言的钥匙(R. Kent Jones|Kent Jones和Christopher Zervic編 Blueprints for Babel: Esperanto - Commentary and grammatical summary of Esperanto and Riismo, with glossary and links From a Nobel Nominee who writes in Esperanto Articles on Esperanto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ots of links for Esperanto 字典 开放词典 开放中文-世界语词典 UEA baza vortaro词典 (詞典) cídiǎn Reta Vortaro,an Esperanto dictionary The Alternative Esperanto Dictionary Esperanto – English Dictionary:from – the Rosetta Edition. Traduku: Online Machine Translator Wiktionary:Category:Esperanto language jVortaro,an Esperanto dictionary written in Java 世界語输入法 Amiketo 世界语输入法 各种平台的世界语软件 世界語鍵盤配置表讓你打世界語詞彙打的跟英文一樣快 世界語輸入法 世界语课程 Lernu.net 简明世界语基础教程 中国世界语网 - 从入门到高级的全套世界语网络自学课程及各类世界语读物 Esperanto a, b, c Lernu.net - 多語種的免费世界语教程,也有簡体和正體中文版 Saluton! Internacia Kurso - 国际视听学习环境 Senpaga Esperanto-Kurso - 免费世界语教程(電子邮件函授课程) Kurso de Esperanto –軟體和電子郵件函授課程 Esperanto - Panorama Projekto NESTO – Tutoring courses of Esperanto in several languages. Esperanto Picture |
when I was one year old.) Þegar ég var eins árs fór ég til Bretlands.(When I was one year old, I went to Britain.)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冰島大學冰島語資料庫 冰島語文法簡介(英語) BRAGI - 冰島語線上學習(德語) 冰島語-英語字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圖書館) 《民族語》冰島語條目 Icelandic -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Rosetta Edition. Mimir - Online Icelandic grammar | 和 是不完全緊縮的(constrictive)而經常近乎近音而非擦音。 元音 文字 冰岛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字母如下: 其中, c, q, w, z 只在拼寫人名、地名和外語詞等地方使用。 文法 冰島語的基本語序為主語-謂語-賓語,不過為了強調語氣,語序可以比較自由的變化。在冰島語的詩裡面,可以見到所有語序的組合。然而冰島語也和大部分日耳曼語一樣,遵守動詞第二順位,因此不及物動詞的位置會受到限制。 例句: Ég veit það ekki.(I know that not.)(中譯: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以下意義皆同〕) Ekki veit ég það.(Not know I that.) Það veit ég ekki.(That know I not.) Ég fór til Bretlands þegar ég var |
Thanna則相似於側傾的希臘字母Y、Π和Σ。Jared Diamond相信這套字母是精心設計的,其證據是越少筆劃的字母就越常用。 字母表 排列次序 從現時的乌加里特文獻中,人們發現乌加里特字母有兩種排列次序,這兩種排列次序分別為: 依照北閃米特語支的排列次序,與腓尼基字母、希伯來字母和更疏遠些的希臘字母及拉丁字母的次序相近; 依照南閃米特語支的排列次序,與南阿拉伯字母和更疏遠些的吉茲字母的次序相近。以下列出兩種排序的分別,與字母相對應的希伯來字母亦同時並列作比較,沒有相應字母的則留空。 北閃米特語排序(the abjad) 南閃米特語排序 Unicode編碼 在Unicode中,烏加里特字母被指派至U+10380 - U+1039F。 延伸阅读 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 引用 外部链接 Ugaritic script(Brian Colless - version 1) Ugaritic script(Brian Colless - version 2) | Omniglot entry on the subject Download an Ugaritic font (includes Unicode font) Ugaritic cuneiform characters from the Unicode Ugaritic cuneiform script 楔形文字 字母系統 已消亡的書寫系統 青銅時代文字 |
2007年:中央人民政府送給香港的一對大熊貓「樂樂」與「盈盈」正式於海洋公園亮相。 2008年:北京青年杨佳因不满警方无故截查,持汽油瓶和刀具闯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导致六名警员死亡、四名警员和一名保安人员受伤,最终被判死刑。 2012年:根据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的决定,协调世界时7月1日零点前全球同步进行了闰秒调整。 2015年:顏曉芳成為新加坡陸海空三軍首位女性將領,獲授空軍准將階級。 2016年:台灣發生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誤射事件。 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林鄭月娥宣誓就任行政長官,是香港首位女性政府首長。 2018年:臺灣省政府將走入歷史,相關業務及人員將移交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接續辦理。 2019年:香港立法會被反修例運動示威者闖入破壞。 2020年:香港舉行遊行活動,反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實施《港區國安法》。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宣布中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 2021年:香港铜锣湾发生警方遇刺案件,涉事50岁男子梁建辉持刀刺伤一名警员后自杀身亡。 2021年:VTuber桐生可可畢業。 202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五周年紀念,李家超宣誓就任行政長官,是香港首位紀律部隊出身的政府首長。 2023年:香港新巴結束營運,與城巴合併。 出生 1311年:劉伯溫,中國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詩人。(1375年逝世) 1481年:克里斯蒂安二世,丹麥國王。(1559年逝世) 1506年:拉約什二世,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1526年逝世) 1534年:弗雷德里克二世,丹麦、挪威國王。(1588年逝世) 1551年:順懷世子李暊,朝鮮國王世子。(1563年逝世) 1646年: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德國哲学家、数学家。(1716年逝世) 1725年:羅尚博伯爵,法國元帥。(1807年逝世) 1750年:和珅,中国政治家、詩人、富商。(1799年逝世) 1814年:約翰·厄爾利,愛爾蘭裔美國天主教神父、耶穌會士。(1873年逝世) 1818年: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匈牙利医学家、科学家。(1865年逝世) 1882年:西奧多·梅耶,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1972年逝世) 1902年:威廉·惠勒,德裔美國電影導演。(1981年逝世) 1908年:雅诗·兰黛,美國企业家。(2004年逝世) 1914年: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伊拉克政治人物,第4任伊拉克總統。(1982年逝世) 1915年:顾准,中國思想家。(1974年逝世) 1916年:奥丽维亚·德哈维兰,英國女演員。(2020年逝世) 1921年:瓦爾特·阿諾德·考夫曼,美國哲學家。(1980年逝世) 1925年:烏拉太也夫,中國民族政治家。(2007年逝世) 1926年:唐由之,中國中醫眼科學家。(2022年逝世) 1926年:卡爾·哈恩,德國企業家,前任大眾集團總裁。(2023年逝世) 1927年:錢德拉·謝卡爾,印度政治家。(2007年逝世) 1930年:貢薩洛·桑切斯·德洛薩達,玻利維亞政治家。 1932年:翁岳生,台灣政治人物。 1935年:陳鼓應,台灣哲學學者。 1941年:陳松勇,臺灣男演員。(2021年逝世) 1946年:佐藤正治,日本男性聲優。 1954年:阿布·马赫迪·穆罕迪斯,伊拉克政治家、軍事人物。(2020年逝世) 1955年:李克強,中國政治人物,第7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2023年逝世) 1955年:楊念生,中國男藝人。 1955年:明石家秋刀魚,日本演員、主持人。 1956年:黃文擇,台灣偶戲師。(2022年逝世) 1956年:黃文耀,台灣偶戲師,天宇布袋戲創辦人。(2022年逝世) 1956年:陳美鳳,台灣演員。 1957年:張慶瑞,台灣物理學家。 1957年:潘長江,中國男演員。 1958年:岡田斗司夫,日本社會評論家。 1959年:樂易玲,香港媒体人。 1960年:石井康嗣,日本男性聲優。 1961年:威爾斯王妃黛安娜,英國王儲威爾斯親王查爾斯之第一任妻子。(1997年逝世) 1961年:卡尔·刘易斯,美國短跑運動員。 1964年:林超賢,香港電影製作人、電影導演。 1967年:單承矩,台灣男演員。 1967年:帕米拉·安德森,加拿大模特、演員。 1972年:邢佳棟,中國男演員。 1972年:稻田徹,日本男性聲優。 1974年:洪天明,香港武打演員。 1974年:明格爾·薩普什尼克,英國導演、製片人、故事板藝術家。 1974年:赫費爾松·佩雷斯,厄瓜多男子田徑運動員。 1976年:側田,香港創作歌手。 1976年:喬恩·巴斯,英國前職業足球運動員。 1976年:雲尼斯杜萊,荷蘭足球運動員。 1976年:古華特,荷蘭足球運動員。 1977年:高政華,台灣棒球選手。 1977年:郭金,中國女演員。 1977年:麗芙·泰勒,美國女電影演員。 1977年:傑西卡·梅爾,美國-瑞典太空人、海洋生物學家、生理學家。 1980年:陳信安,台灣篮球運動員。 1980年:高志溶,韓國男子偶像團體水晶男孩前成員。 1982年:賀剛,中國男演員。 1983年:葉丁仁,台灣棒球選手。 1983年:楊家成,台灣美聯英語名師、明星導師。 1983年:利特,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uper Junior隊長。 1983年:瑪麗特·拉森,挪威女歌手。 1983年:谢拉·卡斯特罗,巴西女子排球運動員。 | 1957年:潘長江,中國男演員。 1958年:岡田斗司夫,日本社會評論家。 1959年:樂易玲,香港媒体人。 1960年:石井康嗣,日本男性聲優。 1961年:威爾斯王妃黛安娜,英國王儲威爾斯親王查爾斯之第一任妻子。(1997年逝世) 1961年:卡尔·刘易斯,美國短跑運動員。 1964年:林超賢,香港電影製作人、電影導演。 1967年:單承矩,台灣男演員。 1967年:帕米拉·安德森,加拿大模特、演員。 1972年:邢佳棟,中國男演員。 1972年:稻田徹,日本男性聲優。 1974年:洪天明,香港武打演員。 1974年:明格爾·薩普什尼克,英國導演、製片人、故事板藝術家。 1974年:赫費爾松·佩雷斯,厄瓜多男子田徑運動員。 1976年:側田,香港創作歌手。 1976年:喬恩·巴斯,英國前職業足球運動員。 1976年:雲尼斯杜萊,荷蘭足球運動員。 1976年:古華特,荷蘭足球運動員。 1977年:高政華,台灣棒球選手。 1977年:郭金,中國女演員。 1977年:麗芙·泰勒,美國女電影演員。 1977年:傑西卡·梅爾,美國-瑞典太空人、海洋生物學家、生理學家。 1980年:陳信安,台灣篮球運動員。 1980年:高志溶,韓國男子偶像團體水晶男孩前成員。 1982年:賀剛,中國男演員。 1983年:葉丁仁,台灣棒球選手。 1983年:楊家成,台灣美聯英語名師、明星導師。 1983年:利特,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uper Junior隊長。 1983年:瑪麗特·拉森,挪威女歌手。 1983年:谢拉·卡斯特罗,巴西女子排球運動員。 1985年:櫻井紀雄,日本女性漫畫家。 1985年:蕾雅·瑟杜,法國女演員。 1986年:楊詩曼,華裔印尼女歌手。 1986年:岩崎諒太,日本男性聲優。 1987年:林宥嘉,台灣男歌手。 1987年:吳欣岱,台灣基進籍政治人物、血管外科醫師。 1988年:黃得生,香港演員。 1988年:水野索諾亞,英國女演员。 1989年:安宰賢,韓國模特兒。 1989年:丹尼爾·里奇亞多,澳洲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1990年:張君明,台灣女演員。 1992年:米亞·瑪爾科娃,美國色情演員。 1993年:前田誠二,日本男性聲優、歌手、舞台演員。 1993年:神山智洋,日本男子偶像團體Johnny's WEST成員。 1995年:泰容,韓國男子偶像團體NCT成員。 1997年:新田日和,日本女性聲優。 1998年:克蘿伊·貝莉,美國女歌手、詞曲作家、演員、唱片製作人。 1999年:林妙可,中國童星。 2003年:佩頓尚未,日本女性聲優、歌手、偶像。 逝世 1109年:阿方索六世,莱昂国王、卡斯蒂利亚国王(1040年出生) 1128年:宗泽,南宋抗金名将(1060年出生) 1224年:北條義時、鎌倉幕府第2代執權(1163年出生) 1277年:拜巴爾一世,埃及蘇丹(1223年 / 1228年出生) 1615年:母里友信,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武將(1556年出生) 1782年: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英國首相(1730年出生) 1796年:福康安,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1753年出生) 1860年:查爾斯·古德伊爾,美国发明家(1801年出生) 1876年:巴枯宁,俄国无政府主义者(1814年出生) 1891年:米哈伊爾·科格爾尼恰努,羅馬尼亞政治人物、律師、歷史學家(1817年出生) 1896年:哈里特·伊莉莎白·比徹·斯托,美國作家、廢奴主義者,代表作品《湯姆叔叔的小屋》為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線之一(1811年出生) 1919年:約翰·卜內,英國實業家、政治人物(1842年出生) 1925年:埃里克·薩蒂,法國作曲家(1866年出生) 1934年:恩斯特·罗姆,納粹德國早期高層,衝鋒隊組織者(1887年出生) 1967年:陳小翠,中國女詩人、書畫家(1902年出生) 1971年: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物理學家(1890年出生) 1973年:章士钊,中国教育家、政治家(1882年出生) 1974年:胡安·裴隆,阿根廷軍人、政治家,第29、40任阿根廷總統(1895年出生) 1976年:张闻天,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00年出生) 1979年:黄鸣龙,中国有机化学家(1898年出生) 1981年:马塞尔·布劳耶,匈牙利裔美國建築師(1902年出生) 1991年:蔣孝武,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之子(1945年出生) 2003年:歷蘇,非洲籍香港演員(1944年出生) 2004年:馬龍·白蘭度,美國電影演員(1924年出生) 2006年:橋本龍太郎,曾任日本首相、自民党总裁(1937年出生) |
陳子昂批評六朝南朝齊至南朝梁期間,詩體「採麗競繁,而興寄都絕」,其代表作為《感遇》詩38首,旨在抨擊時弊,抒寫情懷,還有《登幽州臺歌》等。他的詩歌創作在唐代頗有影響。他主張漢魏風骨,提倡風雅比興,對唐詩的健康發展是有利的。其詩風高昂清峻,雄渾蒼涼,語言深沈質樸。其友人盧藏用說他「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其文學理論主張包括:一為提倡漢魏風骨和風雅寄興。二為反對齊梁詩風。此外陳子昂一說也是古琴曲《平沙落雁》的作者。 家庭 父陳元敬早年以明經擢第,後隱居射洪東山。 子陳光,官至朝議大夫。孫陳易輔及陳簡輔,易輔官至監察御史。 作品列表 大周受命頌,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209》。 奏白鼠表,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209》。 著作 明弘治年間楊澄校刻楊春本《陳伯玉文集》10卷 | 家庭 父陳元敬早年以明經擢第,後隱居射洪東山。 子陳光,官至朝議大夫。孫陳易輔及陳簡輔,易輔官至監察御史。 作品列表 大周受命頌,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209》。 奏白鼠表,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209》。 著作 明弘治年間楊澄校刻楊春本《陳伯玉文集》10卷 今人徐鵬校點《陳子昂集》 参考资料 |
《水滸傳》,待定,全球,Netflix 《水滸傳》,待定,日本,WOWOW 漫畫 《水滸傳》,橫山光輝,1967-1971年,日本 《老夫子水虎傳》,王澤,香港,老夫子漫畫 《幻界魔鈴》,呂水世(當時以艾瑞克.吉他名義發表),1993-1996年,台灣。借用了天罡地煞108星的名稱命名反派角色。 《水滸傳》,李志清,2004-2005年,香港 《AKABOSHI-異聞水滸傳-》,天野洋一,2009年,日本 《一零八Fighters》,司徒劍僑,2014-2015年,香港 動畫 《七彩卡通老夫子:水虎傳》,1982年,香港,老夫子動畫電影 《》,根岸弘,1993年,日本,OVA 《水火108》,2010年,英國/台灣/加拿大,動畫電視劇 電子遊戲 《水滸傳·天命之誓》,1989年,日本,光榮株式會社 《》,1995年,日本,Data East 《幻想水滸傳》系列,1995年起,日本,科樂美 《水滸傳 梁山英雄》,1996年,台灣,熊貓資訊 《水滸傳·天導一〇八星》,1997年,日本,光榮株式會社 《水滸無雙 Online》,2012年,台灣,樂酷網路 卡牌遊戲 日本動漫《遊戲王》的卡片中,有出和水滸傳相關的炎星系列卡片。炎星系列的卡片是從2012年7月開始出的,怪獸卡是炎屬性,種族是獸戰士族,卡片叫炎星是根據對應108條梁山好漢的36天罡和72地煞來創作,怪獸卡的圖案是根據水滸傳的人物搭配動物造型的火焰設計的,卡名是用小說人物代表天上的哪顆星和代表動物來命名,比如說宋江是天魁星,代表動物是老虎,所以宋江的卡名叫魁炎星王虎宋江。炎星牌組的專用魔法陷阱卡叫炎舞。炎星牌組的戰術是搭檔炎舞系列的魔法和陷阱卡使用,並結合超量、同步、連結召喚的怪獸卡等多種戰術結合運用。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孫述宇:《水滸傳:怎樣的強盜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宮崎市定著,趙翻等譯:《宮崎市定說水滸——虛構的好漢與掩藏的歷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佐竹靖彥著,韓玉萍譯:《梁山泊——《水滸傳》一零八名豪傑》(北京:中華書局,2005)。 香坂順一著,植田均譯:《水滸詞匯研究(虛詞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馬幼垣:《水滸論衡》(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 馬幼垣:《水滸人物之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 馬幼垣:《水滸二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馬幼垣:〈嵌圖本《水滸傳》四種簡介 〉。 馬幼垣:〈流行中國大陸的水滸傳說 〉。 大塚秀高:〈天书与泰山——从《宣和遗事》看《水浒传》成书之谜 〉。 胜股高志:〈从叙事观点来看《水浒传》的描写手法 〉。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 忠義水滸故事的奇傳文體與謫凡敘事》 。 荒木達雄:〈石渠閣出版活動和《水滸傳》之補刻 〉。 荒木达雄:〈两种《水浒传》为何“再造”一百回本 〉。 延伸阅读 外部連結 中國水滸文化傳播中心 | 迄今為止《水滸傳》被認為比較好的英文版本,應該是中國籍的美國猶太裔學者沙博理先生在文革期間受命譯的一百回版的《》。他的譯本,被認為更加忠實於原著,而且很貼切地反映了原文的神韻,符合翻譯的「信、達、雅」的原則。可惜由於這個譯本產生於文革時期,影響不大。 法文 法文版則將其直譯為《》。 衍生作品 作為中國歷史上以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名著,《水滸傳》對後世影響巨大。 小說 續書 《水滸後傳》 《續水滸傳》 《蕩寇誌》 《水滸新傳》有褚同慶、張恨水兩位作家的版本 改編小說 《金瓶梅》 《林沖尋仇》 《水滸傳》(北方謙三) 戲曲 《水滸傳》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另一篇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提到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曲目。評書、蘇州評彈和山東快書都有很多經典節目是取材自《水滸傳》。 舞台劇 《水滸傳》,林奕華指導,2008年,亞洲巡演。以《水滸傳》為藍本,探討現代男人的生存壓力。 電影 《三打祝家莊》(上集),1951年,香港,遠洋影片公司 《三打祝家莊》(下集),1951年,香港,遠洋影片公司 《水滸傳之智取生辰綱》,1957年,香港,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 《水滸傳》,1972年,香港,邵氏公司 《蕩寇誌》(《水滸傳》續集),1973年,香港,邵氏公司 《水滸傳故事浪子燕青》,1984年,香港,惠基(發行) 《水滸外傳》,1984年,台灣,華國電影製片廠 《阮氏三雄》,1984年,中國,河南電影製片廠 《水滸傳之英雄本色》,1993年,香港,港影娛樂事業電影制作有限公司 《水滸笑傳》,1993年,香港,東方電影出品 《水滸外傳之江湖怨》,1993年,台灣 《水滸傳之英雄好色》,1999年,香港,清新電影 《水滸笑傳之黑店尋寶》,2003年,香港,瀟湘電影 《水滸笑傳之林沖打鴨》,又名《水滸笑傳之金球疑案》,2003年,香港,瀟湘電影 《新水滸英雄傳》,2005年,香港 《水滸英雄譜》系列,27集,2008年起,數字電影,CCTV-6製作 電視劇 《水滸傳》,1973年,日本,日本電視台 《迫上梁山》,1976年,香港,電視單元劇,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水滸》,1983年,中國,山東電視台 《水滸英雄傳》,1992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水滸傳》,1998年,中國,中國中央電視台 《水滸無間道》,2004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新水浒传》,2011年,中国大陆,北京如意吉祥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小戏骨:水浒传》 《水滸傳》,待定,全球,Netflix 《水滸傳》,待定,日本,WOWOW 漫畫 《水滸傳》,橫山光輝,1967-1971年,日本 《老夫子水虎傳》,王澤,香港,老夫子漫畫 《幻界魔鈴》,呂水世(當時以艾瑞克.吉他名義發表),1993-1996年,台灣。借用了天罡地煞108星的名稱命名反派角色。 《水滸傳》,李志清,2004-2005年,香港 《AKABOSHI-異聞水滸傳-》,天野洋一,2009年,日本 《一零八Fighters》,司徒劍僑,2014-2015年,香港 動畫 《七彩卡通老夫子:水虎傳》,1982年,香港,老夫子動畫電影 《》,根岸弘,1993年,日本,OVA 《水火108》,2010年,英國/台灣/加拿大,動畫電視劇 電子遊戲 《水滸傳·天命之誓》,1989年,日本,光榮株式會社 《》,1995年,日本,Data East 《幻想水滸傳》系列,1995年起,日本,科樂美 《水滸傳 梁山英雄》,1996年,台灣,熊貓資訊 《水滸傳·天導一〇八星》,1997年,日本,光榮株式會社 《水滸無雙 Online》,2012年,台灣,樂酷網路 卡牌遊戲 日本動漫《遊戲王》的卡片中,有出和水滸傳相關的炎星系列卡片。炎星系列的卡片是從2012年7月開始出的,怪獸卡是炎屬性,種族是獸戰士族,卡片叫炎星是根據對應108條梁山好漢的36天罡和72地煞來創作,怪獸卡的圖案是根據水滸傳的人物搭配動物造型的火焰設計的,卡名是用小說人物代表天上的哪顆星和代表動物來命名,比如說宋江是天魁星,代表動物是老虎,所以宋江的卡名叫魁炎星王虎宋江。炎星牌組的專用魔法陷阱卡叫炎舞。炎星牌組的戰術是搭檔炎舞系列的魔法和陷阱卡使用,並結合超量、同步、連結召喚的怪獸卡等多種戰術結合運用。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孫述宇:《水滸傳:怎樣的強盜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宮崎市定著,趙翻等譯:《宮崎市定說水滸——虛構的好漢與掩藏的歷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佐竹靖彥著,韓玉萍譯:《梁山泊——《水滸傳》一零八名豪傑》(北京:中華書局,2005)。 香坂順一著,植田均譯:《水滸詞匯研究(虛詞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馬幼垣:《水滸論衡》(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 馬幼垣:《水滸人物之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 馬幼垣:《水滸二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
constellations(劍橋大學出版)。在德爾波特的工作之前,每個星座的邊界並不精確,而只有粗略的定義。德爾波特提議以垂直和平行的赤經和赤緯來畫分星座的邊界,他以1875年分點的曆元進行這項工作,這意味著由於二分點的進動,在現在的星圖上(例如,2000.0分點)星座的邊界線不再是完全的水平或垂直。這個偏斜會逐年和逐世紀的增加,但並不會改變各個星座的面積。 註解: 相關條目 星座列表 | 星座家族 外部連結 http://www.ianridpath.com/constellations1.htm http://calgary.rasc.ca/constellation.htm#list Xing1 天文学目录 |
from the French by John Howe. 外部連結 An Analytic Bibliography of On-line Neo-Latin Titles — Bibliography of Renaissance Latin and Neo-Latin literature on the web. A Lost Continent of Literature: The rise and fall of Neo-Latin, the universal language of the | ISBN 978-1-85984-402-1;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ohn Howe. 外部連結 An Analytic Bibliography of On-line Neo-Latin Titles — Bibliography of Renaissance Latin and Neo-Latin literature on the web. A Lost Continent of Literature: The rise and fall of Neo-Latin, the universal language of the Renaissance. |
A lesson covering the nominative case in the German | 主格在拉丁语和古英语中都有。现在的英语中仍然存在于与宾格相反的主格代名词 I、we、he、she 以及 they。古英语的用法包括 ye 以及单数第二人称代词 thou。 參見 作通型配列 宾格 与格 离格 呼格 属格 |
Jäger tötet der Tiger.」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和前述两句话意义相同。 在英語裡,who / whom和he / him在不仅仅是主格和宾格的关系,也是主格和与格的关系(例如:「I gave him the present.」);在古英语中有很明显的区分,him是与格,hine是宾格,这个双重性使得很多學習英语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中宾格和与格的不同。 参见 主格 与格 离格 呼格 属格 主动格 外部連結 Russian Accusative: , , , German Accusative | der Tiger.」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和前述两句话意义相同。 在英語裡,who / whom和he / him在不仅仅是主格和宾格的关系,也是主格和与格的关系(例如:「I gave him the present.」);在古英语中有很明显的区分,him是与格,hine是宾格,这个双重性使得很多學習英语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中宾格和与格的不同。 参见 主格 与格 离格 呼格 属格 主动格 外部連結 Russian Accusative: , , , German Accusative Case Grammar lesson covering |
book.”中一样。在这个例子中,“me”是与格。 参见 間接格 主动格 属格 外部連結 German dative case A lesson covering the dative case in the German language | 在现代英语中,与格不再是英语语法的一部分,它只出现在一些表达用语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單字methinks(据我看来)。它来源于古英语的与格形式变化:me(与格的人称代词)+thinks(to seem,与动词词组to think很接近的一个词组)。 与格在英语中可以不要前置词,例如在“He gave me a book.”中一样。在这个例子中,“me”是与格。 参见 間接格 主动格 属格 外部連結 German dative case A lesson |
genitive: , , 阿拉伯语属格 语法格 屬格結構 | , , 阿拉伯语属格 语法格 |
突厥诸语 在突厥诸语的研究与教学中,离格一般称为从格,突厥诸语普遍具有从格。 古突厥语 古突厥语的从格可以表达行为或事物的来源、原因等意义,还可以表示比较,从格后缀为-DIn/-DUn,在回鹘文文献与摩尼教文献中也见-DAn。 如äw-din“从屋子里”,käyiktän“从野兽那里”。 土耳其语 從格在土耳其語除了可以表達空間或時間推移上的起始點外,也可用於以闡述原因、或則表示某物體的組成原料。而土耳其语的从格后缀为-DAn。如ev-den“从屋子里”,attan“从马那里”。。İstanbul'dan lokum aldım. (我在伊斯坦堡買了土耳其式軟糖)。 楚科奇语 在楚科奇语中,离格后缀-jpə使阴性的词根变成阳性:kupre-n “网络”的离格形式是kopra-jpə。 藏語 藏語中的從格-ནས་ལས nas | 突厥诸语 在突厥诸语的研究与教学中,离格一般称为从格,突厥诸语普遍具有从格。 古突厥语 古突厥语的从格可以表达行为或事物的来源、原因等意义,还可以表示比较,从格后缀为-DIn/-DUn,在回鹘文文献与摩尼教文献中也见-DAn。 如äw-din“从屋子里”,käyiktän“从野兽那里”。 土耳其语 從格在土耳其語除了可以表達空間或時間推移上的起始點外,也可用於以闡述原因、或則表示某物體的組成原料。而土耳其语的从格后缀为-DAn。如ev-den“从屋子里”,attan“从马那里”。。İstanbul'dan lokum aldım. (我在伊斯坦堡買了土耳其式軟糖)。 楚科奇语 在楚科奇语中,离格后缀-jpə使阴性的词根变成阳性:kupre-n “网络”的离格形式是kopra-jpə。 藏語 藏語中的從格-ནས་ལས nas las/-ལས las,還用於比較對象。ཁྲུང་ཁྲུང་ལས་རྨབྱ་གཟུགས་མཛེས། “孔雀比鹤漂亮”。ཁྲུང་ཁྲུང(鹤)+ལས(las)比鶴。 註釋 參考文獻 參閱 語法格列表 主格 宾格 与格 |
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五氧化二磷 白烟:4P + 5O2 -> P4O10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白磷、红磷和水经过几步反应生成H3PO4、H2及很少量的H3PO3和PH3:P4 + 16H2O = 4H3PO4 + 10H2 发现 在化学史上第一个发现磷元素的人,当推十七世纪的一个德国汉堡商人亨尼格·布蘭德(Henning Brand,约1630年~约1710年)。他是一个相信炼金术的人,在三十年戰爭時他擔任初級軍官,戰爭結束後成為玻璃工匠的學徒。後來他娶了一位有錢人的女兒。豐饒的嫁妝讓他從此不愁吃穿,所以他開始追求他真正的興趣,也就是尋找賢者之石。當時的社會相信賢者之石要透過煉金術才能製成,可以把所有東西變成黃金,甚至可以讓人長生不老。 然而,反覆的實驗失敗終究還是花光了他的所有積蓄。更不幸的是他妻子也過世了。之後他又娶了另一位女人,這位後來娶的妻子不只帶給他財富讓他可以繼續實驗,也給他一個兒子可以在實驗室幫他的忙。 由于他相信人體本身就是一種煉金術,因為從嘴巴吃進去的跟排泄出來的物質完全不一樣。所以他使用尿作了大量实验。1669年,他在一次实验中,将砂、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热蒸馏,虽没有得到黄金,而竟意外地得到一种十分美丽的物质,它色白质软,能在黑暗的地方放出闪烁的亮光,于是波兰特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冷光”,这就是今日称之为白磷的物质。波兰特对制磷之法,起初极守秘密,不过,他发现这种新物质的消息立刻传遍了德国。 德国化学家孔克爾曾用尽种种方法想打听出这一秘密的制法,终于探知这种所谓发光的物质,是由尿-{zh-hans:里; zh-hant:裡;}-提取出来的,于是他也开始用尿做试验,经过苦心摸索,终于在1678年也告成功。他是把新鲜的尿蒸馏,待蒸到水分快-{zh-hans:干; zh-hant:乾;}-时,取出黑色残渣,放置在地窑里,使它腐烂,经过数日后,他将黑色残渣取出,与两倍-{zh-hans:于; zh-hant:於;}-“尿渣”重的细砂混合。一起放置在曲颈瓶中,加热蒸馏,瓶颈则接连盛水的收容器。起初用微火加热,继用大火干馏,及至尿中的挥发性物质完全蒸发后,磷就在收容器中凝结成为白色蜡状的固体。后来,他为介绍磷,曾写过一本书,名叫《论奇异的磷质及其发光丸》。 在磷元素的发现上,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差不多与孔克尔同时,用与他相近的方法也-{zh-hans:制; zh-hant:製;}-得了磷。波义耳的学生汉克维茨(Codfrey Hanckwitz)曾用这种方法在英国-{zh-hans:制; zh-hant:製;}-得较大量的磷,作为商品运到欧洲其他国家出售。他在1733年曾发表论文,介绍-{zh-hans:制; zh-hant:製;}-磷的方法,不过说得十分含糊,以后,又有人从动物骨质中发现了磷。 名称由来 由于单质磷在空气中会自燃或缓慢氧化而放热发光,因此磷的拉丁文名称来源于希腊文的拉丁化,原指“启明星”,意为“光亮”。 而在中文裡,磷的本字為-{粦}-,根據晋代《博物志》記載,「戰鬬死亡之處,有人馬血,積中爲粦,著地入艸木,如霜露不可見。有觸者,著人體後有光,拂拭即散無數,又有吒聲如鬻豆。舛者,人足也。言光行著人。」可見上部"米"字乃代表鬼火之"炎"字轉寫,下部"舛"字則指人足部。 “磷”字本与“-{粦}-”无关,如司馬相如在作賦時將其與"嶙"、"粼"混用,指光亮。南朝时期的字典《玉篇》中記載為雲母之意。本作为鬼火之源的"-{粦}-"後加石字偏旁以作為其元素性質之辨,指鬼火之源所含的元素。此與"磷"之原來諸義皆有所不同。 分布 磷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9%。磷不以单质存在,通常在磷酸盐中天然存在,尤其是磷灰石。磷也存在于生物体当中,是原生质的基本成分。 制备 磷的现代制法是将磷酸钙与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及焦炭一起放在电炉中加热。为使反应式易于理解,可写成两步如下: Ca3(PO4)2 + 3SiO2 -> 3CaSiO3 + P2O5 P2O5 + 5C -> 2P + 5CO | 5O2 -> P4O10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白磷、红磷和水经过几步反应生成H3PO4、H2及很少量的H3PO3和PH3:P4 + 16H2O = 4H3PO4 + 10H2 发现 在化学史上第一个发现磷元素的人,当推十七世纪的一个德国汉堡商人亨尼格·布蘭德(Henning Brand,约1630年~约1710年)。他是一个相信炼金术的人,在三十年戰爭時他擔任初級軍官,戰爭結束後成為玻璃工匠的學徒。後來他娶了一位有錢人的女兒。豐饒的嫁妝讓他從此不愁吃穿,所以他開始追求他真正的興趣,也就是尋找賢者之石。當時的社會相信賢者之石要透過煉金術才能製成,可以把所有東西變成黃金,甚至可以讓人長生不老。 然而,反覆的實驗失敗終究還是花光了他的所有積蓄。更不幸的是他妻子也過世了。之後他又娶了另一位女人,這位後來娶的妻子不只帶給他財富讓他可以繼續實驗,也給他一個兒子可以在實驗室幫他的忙。 由于他相信人體本身就是一種煉金術,因為從嘴巴吃進去的跟排泄出來的物質完全不一樣。所以他使用尿作了大量实验。1669年,他在一次实验中,将砂、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热蒸馏,虽没有得到黄金,而竟意外地得到一种十分美丽的物质,它色白质软,能在黑暗的地方放出闪烁的亮光,于是波兰特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冷光”,这就是今日称之为白磷的物质。波兰特对制磷之法,起初极守秘密,不过,他发现这种新物质的消息立刻传遍了德国。 德国化学家孔克爾曾用尽种种方法想打听出这一秘密的制法,终于探知这种所谓发光的物质,是由尿-{zh-hans:里; zh-hant:裡;}-提取出来的,于是他也开始用尿做试验,经过苦心摸索,终于在1678年也告成功。他是把新鲜的尿蒸馏,待蒸到水分快-{zh-hans:干; zh-hant:乾;}-时,取出黑色残渣,放置在地窑里,使它腐烂,经过数日后,他将黑色残渣取出,与两倍-{zh-hans:于; zh-hant:於;}-“尿渣”重的细砂混合。一起放置在曲颈瓶中,加热蒸馏,瓶颈则接连盛水的收容器。起初用微火加热,继用大火干馏,及至尿中的挥发性物质完全蒸发后,磷就在收容器中凝结成为白色蜡状的固体。后来,他为介绍磷,曾写过一本书,名叫《论奇异的磷质及其发光丸》。 在磷元素的发现上,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差不多与孔克尔同时,用与他相近的方法也-{zh-hans:制; zh-hant:製;}-得了磷。波义耳的学生汉克维茨(Codfrey Hanckwitz)曾用这种方法在英国-{zh-hans:制; zh-hant:製;}-得较大量的磷,作为商品运到欧洲其他国家出售。他在1733年曾发表论文,介绍-{zh-hans:制; zh-hant:製;}-磷的方法,不过说得十分含糊,以后,又有人从动物骨质中发现了磷。 名称由来 由于单质磷在空气中会自燃或缓慢氧化而放热发光,因此磷的拉丁文名称来源于希腊文的拉丁化,原指“启明星”,意为“光亮”。 而在中文裡,磷的本字為-{粦}-,根據晋代《博物志》記載,「戰鬬死亡之處,有人馬血,積中爲粦,著地入艸木,如霜露不可見。有觸者,著人體後有光,拂拭即散無數,又有吒聲如鬻豆。舛者,人足也。言光行著人。」可見上部"米"字乃代表鬼火之"炎"字轉寫,下部"舛"字則指人足部。 “磷”字本与“-{粦}-”无关,如司馬相如在作賦時將其與"嶙"、"粼"混用,指光亮。南朝时期的字典《玉篇》中記載為雲母之意。本作为鬼火之源的"-{粦}-"後加石字偏旁以作為其元素性質之辨,指鬼火之源所含的元素。此與"磷"之原來諸義皆有所不同。 分布 磷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9%。磷不以单质存在,通常在磷酸盐中天然存在,尤其是磷灰石。磷也存在于生物体当中,是原生质的基本成分。 制备 磷的现代制法是将磷酸钙与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及焦炭一起放在电炉中加热。为使反应式易于理解,可写成两步如下: Ca3(PO4)2 + 3SiO2 -> 3CaSiO3 + P2O5 P2O5 + 5C -> 2P + 5CO 同位素 已发现磷的同位素共有13种,包括磷27至磷39,其中只有磷31是稳定的,其他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 化合物 含氧酸 磷的含氧酸非常丰富,结构较为复杂,且大多具有商业价值。这些含氧酸都有和氧相连的氢原子,可以体现酸性,也有些有不体现酸性的直接连在磷上的氢原子。纵然许多磷的含氧酸已经被合成,但仅有以下几种是较常见的。其中的三种——次磷酸、亚磷酸和磷酸尤为重要。 磷(V)化合物 含氧化合物 最常见的磷化合物是磷酸盐(PO4^3-),它是一个呈四面体的阴离子。其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用作化肥。磷酸根离子是(正)磷酸的共轭碱。磷酸是一个三元酸,所以它可以逐步转变为以下三种共轭碱: H3PO4 + H2O <=> H3O+ + {H2PO4}^{-} Ka1= 7.25×10−3 {H2PO4}^{-} |
propose曾在其著作《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列出了一些新聞記者的行為守則。因為新聞記者首要是要對大眾忠誠,因此新聞記者需要對社會大眾說實話,並且獨立的監督有權力的個人以及組織。新聞記者最重要的是基於查證的原則,提供社會大眾可靠的資訊。 報導 新聞寫作的過程採用5W1H分析法,即介定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為什麼(why)和如何(how),以及介定該事件或趨勢的顯著性和效應。報章、電視、電台和雜誌,還有最近互聯網上的萬維網等媒體均涉及新聞寫作。 記者寫作並報道廣泛且多樣的題材,包括: 國際、國家、省/州分乃至地方層面上的政治、經濟、商業議題; 醫療與保健; 教育; 體育; 文化娛樂與興趣; 生活方式; 服裝; 飲食; 人際關係 新聞的形式 新聞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對應不同的受眾。新聞是第四權,是看門狗,監督政府的施政。一份報紙中可能包括多不同形式的新聞。報紙、雜誌或是網站的各部份也可能是為了不同的受眾。 以下是一些新聞的形式: :新聞目的是為了倡議特定觀點,或是要影響受眾的看法。 :為了廣播或是電視而作的新聞,可能是文字或是語音。 公民新聞:參與式的新聞 :在數字及資料中找出故事的新聞,也利用數字及資料來說故事。資料記者會利用資料來支持其報導。這些報導也可能包括資料的使用或是誤用。美國新聞組織ProPublica就以資料新聞著名。 無人機新聞:利用無人航空載具來捕捉新聞片段 :最早由亨特·斯托克顿·汤普森提出,是有高度個人風格的報導方式 :一種在網站上呈現的網路新聞方式 调查报导:深度報導一些社會問題,一般目的是希望可以解決社會問題。 攝影記者:透過影像傳達訊息,故事的報導方式。 :利用傳感器來作為新聞報導的基礎。 :写作方式是轻松娛樂性的,一般认为比主流新闻合理性更低。 黄色新闻(煽情主義):強調一些聳動的謠言或是聲明。 近來社交媒體的興起也引起有關新聞的探討,即重新将新闻报道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将其归類于特定的新闻产品。以這個觀點來看,新闻报道是互動性的,由許多的作者、記者以及社會媒體大眾一起參與。 法律地位 各國政府對於新聞及記者的政策及管理方式不同,相關政策會決定記者可以研究或是撰寫報導的內容範圍,以及哪些媒體機構可以製作新聞。有些政府保證新聞自由,而有些國家嚴格的限制記者可以研究或是或是撰寫報導的內容範圍。 在許多國家中,記者有一般大眾沒有的特權,包括比較容易接觸到公眾事件、犯罪現場以及記者會,也可以和政府官員、社會名流以及大眾關注的人進行訪談。 以報導战争為主的記者(可能是國家和國家的戰爭,或是國內的暴動),常常不會受到政府的保護。在戰爭中被抓获或拘留的记者會視為是平民,送回到所屬國家。由於記者報導的內容有時是政府不希望公開的,因此世界各地的許多政府會給予记者恐吓,骚扰和暴力等干預手段。 來源的保密權 記者对消息來源保密的行为受法律保護。即使警察或檢察官要求,情報提供者的身份也是機密的。 美国州法院对消息来源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護,但在美国联邦法院调查时记者无权保護來源。一般而言聯邦法院不会強迫記者透露消息來源,只有法院尋求的信息是高度相關案件,也沒有其他的方式來獲得時才會強迫記者透露消息來源。記者拒絕作證会被以藐視法庭罪處以罰款或監禁。 以記者的角度來說,有需保密的消息來源也有其風險,因為無法確認消息是否屬實,若最後消息不實,可能會因此而破壞記者的信譽。 新闻学的分科 理论新闻学 实用新闻学 历史新闻学 | 李普曼對新聞記者的概念較接近政府的立場。而杜威的論點較類似現代記者對其自身角色的認定,多少也是社會上期待新聞記者可以扮演的腳色。例如美國人會批評記者一些過度的行為,但仍期待記者可以作為公眾監督政府、企業及有力人士的守門人,告知大眾相關的資訊,以便進行決策。 及Tom Rosenstiel propose曾在其著作《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列出了一些新聞記者的行為守則。因為新聞記者首要是要對大眾忠誠,因此新聞記者需要對社會大眾說實話,並且獨立的監督有權力的個人以及組織。新聞記者最重要的是基於查證的原則,提供社會大眾可靠的資訊。 報導 新聞寫作的過程採用5W1H分析法,即介定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為什麼(why)和如何(how),以及介定該事件或趨勢的顯著性和效應。報章、電視、電台和雜誌,還有最近互聯網上的萬維網等媒體均涉及新聞寫作。 記者寫作並報道廣泛且多樣的題材,包括: 國際、國家、省/州分乃至地方層面上的政治、經濟、商業議題; 醫療與保健; 教育; 體育; 文化娛樂與興趣; 生活方式; 服裝; 飲食; 人際關係 新聞的形式 新聞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對應不同的受眾。新聞是第四權,是看門狗,監督政府的施政。一份報紙中可能包括多不同形式的新聞。報紙、雜誌或是網站的各部份也可能是為了不同的受眾。 以下是一些新聞的形式: :新聞目的是為了倡議特定觀點,或是要影響受眾的看法。 :為了廣播或是電視而作的新聞,可能是文字或是語音。 公民新聞:參與式的新聞 :在數字及資料中找出故事的新聞,也利用數字及資料來說故事。資料記者會利用資料來支持其報導。這些報導也可能包括資料的使用或是誤用。美國新聞組織ProPublica就以資料新聞著名。 無人機新聞:利用無人航空載具來捕捉新聞片段 :最早由亨特·斯托克顿·汤普森提出,是有高度個人風格的報導方式 :一種在網站上呈現的網路新聞方式 |
湖南醴陵一花炮厂发生爆炸,9人死亡。 中国抢救性保护滩头年画工作正式启动。 6月25日 美国驻利比里亚使馆遭炮击,3人死亡16人受伤。 印度海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接收“克里瓦克”级护卫舰中的第二艘“特利舒尔”号隐形军舰。 台湾前军情局官叶炳南在大陆获释。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所属北方九省电信分公司近日已全部挂牌运营。 俄罗斯第一届圣彼得堡国际海军节开幕。 阿富汗城市喀布尔发生特大火灾。 中国银行沈阳分行发生坠楼事件 “某处长”身亡。 朝鲜百万群众在平壤集会纪念“反美斗争日”。 香港政府任命王锡基为创新科技署署长。 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决议,决定授予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一枚金质奖章,以感谢他在2001年9.11袭击后对美国反恐以及伊拉克战争的支持。 美国与欧盟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朗放弃核武计划。 6月24日 英国皇家宪兵队(Royal Military Police)在伊拉克一个城镇阿马拉附近的Majar al-Kabir受到袭击,6人死亡,8人受伤。 6月23日 在纽约的皮克斯基尔市(Peekskill),一个十个月大的女婴从七层楼掉下来后仍然生存。她的父亲,威利·威廉斯(Willie Williams),把她带到医院进行治疗。但是威廉斯后来因为涉嫌故意谋杀被警方逮捕。 在印度尼西亚的印尼国防军与“自由亚齐运动”武装人员发生的交火中,有6名该组织的成员被打死,2人被俘虏,22人投降。 6月22日 加拿大的卫生官员表示,加拿大的首都多伦多的非典病人中又有两人死亡,使得加拿大死于非典的人数达到38人。 哥伦比亚的军方宣布,哥伦比亚的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一处秘密地点被军方发现并被占领,共缴获3吨炸药等军用物资。 6月21日 南非总统姆贝基批准了向刚果派遣维和部队的方案。 哈利·波特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令》(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的英文版系列开始发行。 根据一名美国情报官员透露的消息,中国将在未来的几周内进行洲际及潜射导弹的试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阿根廷的双方协议报告,该基金组织将继续向阿根廷提供31亿美元的贷款。 由于法国政府搜捕流亡到法国的伊朗反政府武装组织人民圣战者,又有两名伊朗男子在法国驻英国大使馆外自焚抗议。 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将提名斯科特·麦克莱伦为新的白宫新闻秘书。 6月20日 《基督教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为它的有关苏克兰政治家乔治·祖卡路威(George Galloway)从萨达姆·海珊那里接受了一千万美元的错误报道表示道歉,但是祖卡路威拒绝接受这个道歉。 维基媒体基金会宣告成立。 6月19日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最后一次以巫统党主席身份出席巫统代表大会。 美国海基导弹防御系统第四次导弹拦截试验失败。 6月18日 为抗议法国逮捕流亡到法国的伊朗左派分子,两名伊朗妇女18日在巴黎自焚。其中一人死亡。 美国密歇根州发生骚乱,政府宣布该镇进入紧急状态,并实行宵禁。 韩国警方称,由于涉嫌腐败问题,前总统金大中的政策企化首席秘书朴智元已经被警方逮捕。 在担任第一位芬兰女总理两个月后,耶滕迈基(Anneli Jäätteenmäki)承认在大选期间曾经获得关于伊拉克问题的敏感政治信息。耶滕迈基已经正式向芬兰总统提出辞呈。 安哥拉政府称,一架波音727客机在罗安达国际机场被盗。联邦航空局(FAA)要求美国所有机场的控制塔注意不按时间表飞行的飞机。 6月17日 |
1502年:法国和西班牙在意大利就那不勒斯分治问题爆发战争。 1505年:馬丁·路德在斯道特亨附近突然遇到狂風暴雨,發誓如能不死願意出家。 17世紀 1644年:英國內戰:馬斯頓荒原戰役發生。 1679年:清朝开始修撰《明史》。 18世紀 1777年:佛蒙特州成為美國第一個廢除奴隸制度的州。 19世紀 1853年:俄羅斯軍隊入侵土耳其,展開了克里米亞戰爭的序幕。 1881年:美国总统詹姆斯·A·加菲尔德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铁路站遇刺重伤,79日后身亡。 1890年:国际会议通过,废除非洲奴隶买卖和向原始民族出售酒类。 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休曼法案,該法案用來打擊有托拉斯行為的公司與組織。 1900年:德国工程师齐柏林发明的齐柏林飞艇在腓特烈港附近的康斯坦茨湖进行了首次飞行。 20世紀 1917年:黎元洪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1922年:中国南京国民政府设立青岛特别市。 1931年:日本制造万宝山事件。 1937年:美國女性飛行員愛蜜莉亞·艾爾哈特和領航員佛萊得·努南在太平洋豪蘭島附近失蹤。 1947年:波兰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纪念馆。 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开幕。 1950年:日本京都市鹿苑寺舍利殿遭患有精神病的僧侶縱火燒毀,5年後重建。 195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史称庐山会议。 1961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厄尼斯特·海明威在爱达荷州的家中自杀身亡。 1964年:美国总统林登·詹森签署《民权法案》,禁止学校、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的种族隔离。 1976年:在越南战争结束1年多后,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共和国合并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87年:中国国务院批准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增列“星火”奖,国家“星火”奖励办法由国家科委发布,并负责具体实施。 1990年:苏共召开二十八大,叶利钦宣布退出苏共。 1990年: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踩踏事故。 1993年:土耳其錫瓦斯數千名回教徒縱火,抗議出版土耳其文《撒但詩篇》。 1995年: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重新并网。 1997年:泰國政府針對官方貨幣泰銖實行浮動匯率制而導致貨幣暴跌,亞洲金融風暴爆發。 2000年:香港大澳沙面仔發生大火,燒毀棚屋90多間。 21世紀 2003年:溫哥華成為2010年冬季奧運的主辦城市。 2004年:台灣中南部發生七二水災。 2005年:10場現場八方演唱會在世界各地舉行,要求G8高峰會多關注有關於貧窮的議題。 2012年:西班牙队在2012年欧洲杯决赛中击败意大利队,获得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冠军。 2012年:在2012年墨西哥大选中代表革命制度党和绿色生态党的候选人培尼亚·涅托获胜,将成为下一届墨西哥总统。 2012年:英国巴克莱银行因操纵伦敦同业拆放利率被课以4.5亿美元罚款,董事长宣布辞职。 出生 1489年:托馬斯·克蘭麥,英格蘭聖公會主教長(1556年逝世) 1850年:羅伯特·里奇韋,美國鳥類學家(1929年逝世) 1894年:安德烈·柯特茲,匈牙利攝影師(1985年逝世) 1898年:安東尼·麥考利夫,美國陸軍上將(1975年逝世) 1903年:奧拉夫五世,挪威國王(1991年逝世) 1903年: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曾任英國首相(1995年逝世) 1908年:瑟古德·馬歇爾,美國民權律師、法學家,首位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非裔美國人(1993年逝世) 1916年:漢斯-烏爾里希·魯德爾,德國空軍飛行員,外號「東線之鷹」(1982年逝世) 1922年:皮尔·卡丹,法国服装设计师(2020年逝世) 1925年:帕特里斯·盧蒙巴,非洲政治家,曾任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理(1961年逝世) 1935年:關橋,中國工程師(2022年逝世) 1939年:亞歷山德羅斯·帕納古利斯,希臘政治家、詩人(1976年逝世) 1939年:陳淑芳,台灣女演員 1941年:查理·沃茨,英國作曲家,滾石樂隊鼓手(2021年逝世) 1956年:瑞莉·霍爾,美國超級名模、演員 1960年:埃爾馬爾·馬梅季亞羅夫,亞塞拜然外交官 1961年:蔣志光,香港男演員、歌手 1964年:張達明,香港演員 1965年:黃雅珉,台灣女歌手 1970年:任天野,中國男演員 1971年:瞿穎,中國女演員 1974年:文素利,南韓女演員 1976年:關穎,台灣歌手 1976年:劉曉憶,台灣女演員 1976年:皮耶卓·馬切洛,義大利電影導演 1976年:卢多维特·奥多尔,斯洛伐克經濟學家、政治人物,現任斯洛伐克總理 1978年:于里·拉塔斯,愛沙尼亞政治人物,前任愛沙尼亞總理 | 1925年:帕特里斯·盧蒙巴,非洲政治家,曾任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理(1961年逝世) 1935年:關橋,中國工程師(2022年逝世) 1939年:亞歷山德羅斯·帕納古利斯,希臘政治家、詩人(1976年逝世) 1939年:陳淑芳,台灣女演員 1941年:查理·沃茨,英國作曲家,滾石樂隊鼓手(2021年逝世) 1956年:瑞莉·霍爾,美國超級名模、演員 1960年:埃爾馬爾·馬梅季亞羅夫,亞塞拜然外交官 1961年:蔣志光,香港男演員、歌手 1964年:張達明,香港演員 1965年:黃雅珉,台灣女歌手 1970年:任天野,中國男演員 1971年:瞿穎,中國女演員 1974年:文素利,南韓女演員 1976年:關穎,台灣歌手 1976年:劉曉憶,台灣女演員 1976年:皮耶卓·馬切洛,義大利電影導演 1976年:卢多维特·奥多尔,斯洛伐克經濟學家、政治人物,現任斯洛伐克總理 1978年:于里·拉塔斯,愛沙尼亞政治人物,前任愛沙尼亞總理 1979年:霍啟剛,香港企业家 1979年:郭京飛,中國男演員 1979年:三宅健,日本男子偶像團體V6成員 1980年:渡瀨晶,日本AV女優 1981年:權賢尚,韓國男演員 1984年:鄧小琳,香港癌症患者,作家(2013年逝世) 1984年:沈志明,台灣男演員 1984年:持田秋,日本漫畫家 1984年:藤井莉娜,日本模特兒 1984年:李昌旭,韓國男演員 1985年:陳嘉唯,台灣女歌手 1985年:艾希莉·提斯代爾,美國女演員、歌手、模特兒 1985年:揚·利帕夫斯基,捷克政治人物,現任捷克外交部長 1986年:琳賽·蘿涵,美國女演員、時尚設計師、錄音藝術家、歌手、模特兒 1987年:露拉娜·科爾舒諾娃,哈薩克模特兒(2008年逝世) 1987年:政井光,日本女歌手 1988年:李青龍,韓國足球員 1989年:Dev,美國女歌手 1989年:周紋希,香港女藝人 1989年:亚历克丝·摩根,美國女子足球運動員 1990年:瑪格·羅比,澳大利亞女演員 1991年:金高銀,韓國女演員 1992年:鄺潔楹,香港女藝人 1993年:岸洋佑,日本男歌手 1993年:薩維蒂,美國饒舌創作型女歌手、演員 1995年:大野絲,日本女演員 1995年:金澤朋子,日本組合Juice=Juice成員 1995年:萊恩·墨菲,美國男子游泳運動員 1996年:廖慧儀,香港模特兒 1998年:張顏齊,中國男子偶像團體R1SE成員 2007年:朴敏荷,韓國女演員 逝世 626年:李建成,唐高祖李淵長子,死於玄武門之變(589年出生) 626年:李元吉,唐高祖李淵四子,死於玄武門之變(603年出生) 1504年:斯特凡三世,摩爾達維亞公國大公(1433年出生) 1582年:明智光秀,日本戰國名將 1704年:洪升,清朝戏曲家(1645年出生) 1743年:斯賓塞·康普頓,英國政治人物,第2位英國首相,第一代維明頓伯爵(1673年出生) 1778年:盧梭,法国哲学家、作家、教育家,法国啟蒙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1712年出生) 1915年:波費里奧·迪亞斯,墨西哥將軍、政治家,第29任墨西哥總統(1830年出生) 1943年:哈里·科爾多,英屬印度陸軍軍官(1870年出生) 1943年:古澤勝之,日本政治人物(1894年出生) 1949年:季米特洛夫,保加利亚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1882年出生) 1961年:厄尼斯特·海明威,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9年出生) 1977年: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俄羅斯裔美國作家(1899年出生) |
: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 万有引力常数 :物体1的质量 :物体2的质量 :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依照国际单位制,的单位为牛顿(N),、的单位为千克(kg),的单位为米(m),常数大約為6.67×10−11 N m2 kg−2(牛顿米的平方每千克的平方)。 向量式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亦可通过向量方程的形式更加准确地进行表述,而用以计算万有引力的方向和大小。 在下列公式中,以粗体显示的量代表向量。 或, 其中, :物体2作用於物体1的万有引力 : 万有引力常数,其值约等于 与:分别为物体1和物体2的质量 :物体2和物体1之间的距离 :物体1到物体2的单位向量 可以看出向量式方程的形式与之前给出的标量式方程相类似,区别仅在于在向量式中的F是一个向量,以及在向量式方程的右端被乘上了相应的单位向量。而且,我们可以看出:F12 = − F21. 引力加速度 标量式方程 假設质点的引力加速度為。根據牛顿第二定律,,即。將這表達式代入牛頓萬有引力方程,則可得到 。 類似地,亦可得到。 依照国际单位制,引力加速度(同其他一般加速度)的单位被规定为米每平方秒 (記作或)。 请注意上述方程中的,质量的加速度,在实际上并不取决于的取值,即引力加速度大小僅与和有关。 向量式方程 同样,引力加速度的向量式方程与其标量式方程相类似: 。 引力场 引力场是用于描述在任意空间内某一点的物体每单位质量所受万有引力的矢量场。而在实际上等于该点物体所受的引力加速度。 矢量式 以下是一个普适化的矢量式,可被应用于多于两个物体的情况(例如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穿行的火箭)的计算。对于两个物体的情况(比如说物体1是火箭,物体2是地球)来说,引力场表示为: 。 因此可以得到 。 | 引力场是用于描述在任意空间内某一点的物体每单位质量所受万有引力的矢量场。而在实际上等于该点物体所受的引力加速度。 矢量式 以下是一个普适化的矢量式,可被应用于多于两个物体的情况(例如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穿行的火箭)的计算。对于两个物体的情况(比如说物体1是火箭,物体2是地球)来说,引力场表示为: 。 因此可以得到 。 该公式不受产生引力场的物体的限制。引力场的单位为力除以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上,被规定为N·kg−1(牛顿每千克)。 适用范围 如果被讨论的物体具有空间广度(远大于理论上的质点),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以物体的各个等效质点所受万有引力之和来计算。在极限上,当组成质点趋近于“无限小”时,将需要求出两物体间的力在空间范围上的积分。 从这里可以得出:如果物体的质量分布呈现均匀球状时,其对外界物体施加的万有引力吸引作用将同所有的质量集中在该物体的几何中心时的情况相同。(这不适用于非球状对称物体)。 存在的问题 尽管牛顿对万有引力的描述对于众多實際运用案例来说十分地精确,但它也遭遇到一些理论難题,而且被证實不符合一些重要觀測結果。 理论難题 没有任何征兆表明万有引力的传送媒介可以被识别出,牛顿自己也对这种无法说明的超距作用感到不满意(参看后文条目“定律局限性”)。 牛顿的理论需要定义万有引力可以瞬时传播。因此给出了古典自然时空观的假设,这样亦能使约翰内斯·开普勒所观测到的角动量守恒成立。但是,这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理论有直接的冲突,因为狭义相对论定义了速度的极限——真空中的光速——在此速度下信号可以被传送。 与观测结果不符 牛顿的理论并不能完全地解释出水星在沿其轨道运动到近日点时出现的进动现象。牛顿学说的预言(由其它行星的引力拖曳产生)与实际观察到的进动相比每世纪会出现43弧秒的误差。 牛顿理论预言,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光线的偏折只有实际观测结果的一半。广义相对论则与观察结果更为接近。 牛顿理論不能解释為什麼所有物体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同这一观测现象。广义相对论则将它作为一个基本条件。更多內容,請參閱条目等效原理。 定律局限性 当牛顿的非凡工作使万有引力定律能够以数学公式來表達后,他仍然不满于公式中所隐含的超距作用观点。他从来没有在他的文字中給出产生这种能力的原因。在其它情况下,他使用运动的现象来解释物体受到不同力的作用的原因,但是对于万有引力这种情况,他却无法用实验方法来确认运动产生了万有引力。此外,他甚至还拒绝对这个由地面产生的力的起因提出假设,而这一切都违背了科学证据的原则。 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埋葬了“哲学家至今仍在徒勞無功地试图探索自然”()这句所谓的真理,就同他深信着的“有各种因素”使得“各种迄今未知的原因”是所有“自然现象”的基础。这些基本的现象至今仍在研究中,而且,虽然存在着许多种的假设,最终答案仍然没有找出。虽然爱因斯坦的假设的确比牛顿的假设更能精确地解释确定案例中万有引力的作用效果,他也从来没有在他的理论中为这种能力赋予一个原因。在爱因斯坦的方程式中,“物质告诉空间怎么彎曲,空间告诉物质怎么移动”。但是这个完全异于牛顿世界的新的思想,仍不足使爱因斯坦所給出“产生这种能力的原因”比万有引力定律使牛顿所赋予的原因更能使空间彎曲。牛顿自己说: 如果人類的科学最终能够发现万有引力是如何产生(製造)的,牛顿的夢想也将隨之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单词“原因()”并不是“起因()和影响”或者“被告导致()受害者死亡”中所表示的意义。何况,当牛顿使用单词“原因()”时,他(明显地)意指为一种“解释”。或者说,像“牛顿学说的万有引力是行星运动的原因”这个短语的意思就是牛顿学说的万有引力解释了行星的运动。参看条目因果。 賓利的悖論 賓利的悖論是一個關於宇宙整體的悖論,指出當牛頓的引力理論應用於宇宙學時,會出現問題。牛頓導出了他的萬有引力公式後,他在寫給當時的劍橋哲學家(Richard Bentley)的一封信中說,如果所有的恆星都由萬有引力相互吸引的話,那麼一個會被吸引到另一個;恆星之間的距離將逐漸地縮短,最後它們應該會合併成為一個點。牛頓認為,宇宙中的每顆恆星都應該被其它恆星所吸引,它們之間不會維持固定的距離,而是應該全部疊落在一起,變成單一個恆星。牛頓在信中承認了這一點。他宣稱上帝會“不斷的微調”來防止萬有引力應用上預見的結果。 參見 力 质量 绝对时空观 相对时空观 广义相对论 物理学定律列表 參考文獻 重力理論 艾萨克·牛顿 包含视频剪辑的条目 |
induction, and gravitation :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and gravitational fields". Star City [West Virginia]:Electret Scientific Co., c1992. ISBN 978-0-917406-09-6 Heaviside, Oliver,"A gravitational and electromagnetic analogy"(英文). The Electrician, 1893. Proposition 75, Theorem 35: p.956 - I.Bernard Cohen and Anne Whitman, translators: Isaac Newton, The Principia: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Preceded by A Guide to Newton's Principia, by I.Bernard Coh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年ISBN 978-0-520-08816-0 ISBN 978-0-520-08817-7 Max Born(1924年), | The Principia: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Preceded by A Guide to Newton's Principia, by I.Bernard Coh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年ISBN 978-0-520-08816-0 ISBN 978-0-520-08817-7 Max Born(1924年), Einstein's Theory of Relativity(The 1962 Dover edition, page 348 lists a table documenting the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values for the precession of the perihelion of Mercury, Venus, and Earth.) 外部链接 Gravity Probe B Experiment 英文,爱因斯坦官方网站(斯坦福大学) 大珠小珠落玉盘中文,有关于霰彈塔的一些介绍 加速度 |
外部链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胡锦涛简介(多国语言) 中国领导干部资料库-胡锦涛 新华网-领导人活动报道集-胡锦涛 新意文化网—胡锦涛专刊 BBC News:China's leader shows his stripes 胡主席指揮我們向前進(軍旅歌曲) 参见 胡温体制、團派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六点、《反分裂国家法》、胡连会 《胡锦涛文选》、《胡锦涛传》 胡锦涛二十大离场事件 Jintao 姜堰人 绩溪人 清华大学校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师 全国青联主席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甘肅省委員會书记 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共中央党校校长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江蘇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西藏自治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貴州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时代百大人物 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64年入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 毛泽东思想的颂歌——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座谈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发表在1964年10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这便是胡锦涛首次出现于此报。 1965年大学毕业后,胡锦涛被学校留在水利系参加科研工作、任教,并继续担任政治辅导员。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参加温和派红卫兵组织“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四一四总部”。 参加工作与步入政坛 1968年,胡锦涛前往位于甘肃的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参加工作并劳动。1969年至1974年,在水利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历任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支部副书记。1974年,任甘肃省建设委员会秘书,此后历任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甘肃省建委副主任。 在甘肃期间,胡锦涛也与结识多年的大学同窗刘永清结婚,并相继生育了女儿胡海青和儿子胡海峰。 有消息指胡锦涛在此时受到了时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的赏识,并把其引荐给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随后,1982年9月,胡锦涛进入共青团系统,出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自此走上仕途发展的快车道。仅数月后,便赴京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1984年,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期间曾访问日本,受到礼遇。 在此期间,胡锦涛于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对此曾有描述。彼时的胡锦涛刚满40岁,非常年轻,此为当时邓小平提倡“干部四化”的体现。 主政地方 贵州扶贫与改革 当时中共中央一度考虑胡锦涛出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但考虑到当时中央的团派成员不少,即让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朱厚泽担任此职。胡锦涛则受命补缺,于1985年7月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首次得以主政一方。贵州省因其自然条件等原因,历来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1986年,贵州的人均生产总值仅为461元人民币,在中国省级行政区中排名倒数第一。 在上任半年后,胡锦涛针对贵州的客观实际及自身的考察所见,提出了“造血”的扶贫做法,即贫困地区不能仅仅依靠救济,还应该发挥充分主动性,自力更生发展经济,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在其提议下,贵州省抽调大量干部充实基层,开展了大规模扶贫。针对毕节地区的生态和贫困问题,1988年,胡锦涛推动实施了毕节生态试验区,确定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努力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邀请北京的考察小组亲自前往调研。时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此后,毕节地区情况进步明显,从1987至2011年,毕节生产总值增长41倍,财政收入增长9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倍,城镇化率、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少出生人口150多万,劳务输出人口150多万,转移农村人口180万,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345万。 胡锦涛还对贵州省开始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先后撤消了省人事局、劳动局、统计局、审计局、工商局、物价局等11个部门的党组,政府系统逐步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动作大而迅速。 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胡锦涛正式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8年10月14日,贵州大学发生进修学员殴打致伤本校学生事件,后来又演变发展成数千名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的群体事件。面对事态,胡锦涛连夜召开会议,與示威大學生進行商討並進行協調,最终化解这一事件。 西藏维稳 由于时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伍精华处置当地事务的能力有限,且因劳累过重而连续病倒。198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由胡锦涛接替伍精华出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也成为首位没有军队背景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胡锦涛在西藏所面临的局面远比其在贵州时复杂。在其上任不久后,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在1989年1月28日因为突发心肌梗死圓寂于日喀则,享年51岁。虽然中央派人与胡锦涛一道在班禅病重时曾尽力组织抢救、走访藏傳佛教界上层人士,并为班禅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但安抚社会的力度仍然有限。此后,在一系列流言和情绪的扩散下,要求西藏独立的人士开始举行示威,并爆发一系列骚乱,局势异常紧张。有关胡锦涛在拉萨骚乱期间的相关记载仍然较少,根据《胡锦涛文选》记载,1989年3月8日,中央政府宣布拉萨戒严,胡锦涛领导下的西藏党委迅速响应,果断处置了骚乱,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戒严直至1990年5月1日解除。此事据称使得邓小平等中共高层认为胡行事果断,对党和国家忠诚,使胡进一步得到赏识肯定,为其几年后的高升奠定了基础。1990年4月30日,胡锦涛发表讲话,将平息拉萨骚乱定性为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重大胜利,并指出境内外分裂势力、达赖、台独等分裂主义分子仍然是西藏社会的隐患。而有关胡錦濤在骚乱期间身着军装出现在拉萨街头等轶事,因无具体证据支持,仍仅流于传言。 而在具体的工作中,胡锦涛延续了其在贵州期间的作风,主张维护班子团结,发展经济和治理贫困。据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的热地回忆:胡锦涛曾对他说要多换思想,少换人。他在西藏仍然保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集体商讨的习惯,将周围的同事和西藏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提升了许多。 进入中央 1992年初,胡锦涛返回北京,起初曾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参与中共十四大的筹备工作。意外的是,为了响应当时国家干部年轻化的举措,经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推荐及邓力群提名,1992年10月19日,时年49岁的胡锦涛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越级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七)、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负责常务工作),进入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成为正国级领导人。当时,胡锦涛的实际年龄还不到50岁,相较于其他6位政治局常委的平均年龄足足小了16岁左右,也因此总书记江泽民在媒体见面会上称呼他为“年轻人”。这样的年龄和安排,若非有着未来布局等等的特殊考虑,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外界普遍认为自此邓小平为江泽民安排了接班人。后来的总书记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在2007年也有越级直接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经历。同年11月,胡锦涛不再兼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职务。 1993年2月,胡锦涛接替乔石,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在此期间,胡锦涛主要分管党务和组织等工作。1997年3月,邓小平逝世后,在胡锦涛、温家宝、尉健行陪护下,邓小平的骨灰撒入大海。1997年9月19日,54岁的胡锦涛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党内排名由第七上升为第五。1998年3月,胡锦涛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接替荣毅仁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99年9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并在1999年10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被增补为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成为江泽民名副其实的接班人,为接下来的权力交接而做准备。除此之外,胡锦涛还兼任过中央关于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等职务,其业务领域也逐渐由党务向军事、外交拓展。1999年5月9日,胡锦涛以国家副主席身份就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一事发表了电视讲话,阐述中国政府态度,并肯定各地的集会游行。 最高领导人生涯 2002年11月15日,59岁的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接替江泽民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但当时江泽民留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及国家军委主席。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第六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2004年和2005年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分別当选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家军委主席。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连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任国家主席及中央军委主席。同年5月胡錦濤出訪日本時表示自己「本人没有想当主席,是全国人民选了我,让我当主席」。 胡锦涛在上任后的首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宪法的不可侵犯性”。中国政府也首次发布了关于中国社会动荡的数据,并赞同人民有知情权。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胡锦涛政府行动果断,及时免去了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的官职。以平民领导人的姿态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在经济方面,取消了农民农业税,对民工采取更宽松的政策,率先扶持内陆城市,实施基本医保制度,增加城市地区的最低工资金额,建设经济适用房项目。 经济政策与重大项目 胡锦涛的任期横跨中国国家第十、十一和十二个五年计划,其领导的中国当局注重社会经济的平衡和中国内陆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其任内,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出“国进民退”的趋势。在民航、钢铁、汽车、房地产等领域,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靠政府政策倾斜及直接注资,大规模吞并民营企业。08-09年间,政府为抵御金融危机推出了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但巨额的投资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和国企,使得民营企业在危机中受到市场和国企的双重夹击。 胡锦涛任内中国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首条高速铁路(武广高铁)等重大工程均在胡任内竣工。国防科技事业也有所突破,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六、七、八、九号载人航天飞船均实现成功发射与着陆。嫦娥、天宫等航天工程也陆续将其飞船发射升空。 民族政策 胡锦涛任内西藏和新疆均发生过大型的骚乱和暴力犯罪事件,也因此触发了更为严格的管控。2009年9月29日,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发表了针对民族问题的讲话。 两岸关系 执政期间的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投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被认为是从法理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与其见面并会谈,这是60年来国共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同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访问大陆,胡锦涛以同等礼遇接待。 2003年,在其上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际,两岸首次开通春节台商直航包机。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两岸政策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在原有的“小三通”基础上,两岸开通了周末直航包机,并于2009年起将包机改为定期班机。2008年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北京共同签署《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并于同年7月开放中国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游。2011年起,开放部分城市居民的赴台个人游。 党务政策与指导思想 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之后,胡锦涛提出包括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等理论,其中科学发展观已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更被列为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2018年3月「科學發展觀」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8年1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聲稱今后会把反腐败工作的成效看作是取信于民的重要指标,这是中国进入转型发展近30年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关于反腐败目标的看法。执政期间,社会问题越来越尖锐,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 在胡锦涛任总书记期间,有两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级别的官员被处理。2006年9月,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免去职务并接受调查。2012年3月,原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免去职务并接受调查。 外交政策 胡锦涛执政的大部分时期中国与主要的外交关系国间总体相处平稳,没有相对大的波动。胡锦涛推行睦邻友好政策,主张全方位外交,重视对东南亚的中国周边邻国改善关系。中美、中日、中俄、中欧间的关系也大比较平稳。 2010年后,中日关系遭遇一系列波动,当年日本曾扣押中国渔船船长,引发外交争端。2012年,针对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适时妥善应对,同时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开展海上对话与合作,切实地维护了地区稳定。胡锦涛表示:「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日方采取任何方式‘购岛’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中方坚决反对。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日方必须充分认识事态的严重性,不要作出错误的决定,同中方一道,维护中日关系发展大局。」。 任内期间的重大事件 自然灾害及疫情 胡锦涛上任後所面對的第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非典型肺炎疫情,其于2002年11月開始在中國廣東省蔓延,但是當地政府沒有及時公佈疫情,雖然當時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恐慌,官方媒體卻鮮有報道。事件直到次年2月才擴大,當時該病蔓延到香港、東南亞及北美等地,越來越多媒體開始懷疑廣東、北京等中國內地城市的疫情比官方報道的要嚴重,但是中國官方開始時不願承認。2003年4月(兩會結束後),由於蔣彥永醫生公開披露疫情,中國政府改變先前的做法,公開承認SARS確實在中國大陸多個省市造成嚴重危害,胡錦濤並將隱瞞疫情的衛生部長張文康和剛剛上任的北京市長孟學農撤職,然後積極在全國範圍展開疫情防治工作,每天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疫情。新領導層的做法得到國際媒體的普遍好評。中國政府也允許世衛專家進入中國瞭解疫情,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震级8.0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共遇难69,227到300,000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的灾区直接经济损失共8,451亿元人民币,灾区的卫生、住房、校舍、通讯、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严重破坏。地震灾情引起民间强烈回响,全中国以至全球纷纷捐款援助,累积金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中国军队调动了和平时代以来规模最庞大的队伍进行救灾,中国民间的大批志愿者和来自中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国的专业人道救援队伍也加入救灾。灾后的头七,中国政府首次对公众设立了全国哀悼日。震后中国政府采取“一省帮一县”的原则,用三年时间进行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计划在2010年基本实现目标。2012年初,时任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宣布重建完成。 2007年以来,中国境内的恐怖主义事件明显增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多次发生恐怖性质的袭警、爆炸案件,包括2008年的喀什袭击事件、库车爆炸案和2011年的和田7·18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此外,也发生针对民航班机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机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年)和天津航空7554号班机劫机事件(2012年)。大多恐怖事件发生在中国大型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期,在国内外造成巨大反响,如2008年昆明公交车爆炸案和在新疆发生的数起事件。 除此之外,胡锦涛时期中国还处置过2005年禽流感疫情、2008年南方特大雪灾、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青海玉树特大地震、2010年南方及北方特大洪灾、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2011年甬温线重大动车事故等公共事件。 大型活动 胡锦涛时期中国举办的两次最大的活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次活动均取得巨大成功、圆满落幕。2009年,中国举办了建国60周年大型阅兵式,胡锦涛亲自上阵阅兵。此外,还有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也在胡锦涛的任内得以成功举办。 卸任及退休后 根据中共確立的领导人最多连任两届的原则,69岁的胡锦涛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选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后,卸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由习近平接任。胡锦涛成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首位一次交出所有权力的非终身制最高领导人。2012年12月27日,胡錦濤重返30多年未踏足的故乡江苏泰州。在2013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胡锦涛卸任国家主席和国家军委主席的职务,同样由习近平接任。胡锦涛自此正式退休,结束了其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和二十余年的最高层生涯。习近平对其表示高度赞赏,称赞其主动离开领导岗位体现了崇高品德和高风亮节。 |
)也译麗達,斯巴达王后,廷达瑞俄斯的妻子,卡斯托耳、波吕克斯、福柏、Philonoe、克吕泰涅斯特拉和海伦的母亲。 | )也译麗達,斯巴达王后,廷达瑞俄斯的妻子,卡斯托耳、波吕克斯、福柏、Philonoe、克吕泰涅斯特拉和海伦的母亲。 傳說事蹟 |
国王Marcian镇压了在亚美尼亚边境上的骚乱 出生 4月30日-陶弘景,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536年逝世)。 | 出生 4月30日-陶弘景,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536年逝世)。 逝世 顏延之 6年 |
2月7日:君士坦丁堡長老為利奧一世加冕為拜占庭皇帝,之後統治拜占庭帝國長達20年,開啟利奧王朝。 出生 逝世 | 出生 逝世 馬爾西安,拜占庭帝國皇帝(450-457年在位),狄奧多西王朝最後一位統治者。 |
夏季 –汪達爾人在坎帕尼亞登陸(位於麗日河或加里利亞諾河的河口),並摧毀了該地區。 出生 逝世 | 出生 逝世 8年 |
OS/2的GUI许可为Presentation Manager,并且两家公司表示它和Windows 2.0几乎相同。 版本 Windows 2.0x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它们具有不同的名称和CPU支持。第一个版本在包装盒上简单地写着“Windows”,背面有一个版本号,以区别于Windows 1.x。第二个在包装盒上标为“Windows/386” 这种区别一直延续到 Windows 2.1x,其中命名习惯更改为Windows/286和Windows/386,以说明它们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版本。 Windows Windows/386 应用程序支持 Microsoft Word和Microsoft Excel的第一个Windows版本运行在Windows 2.0上。此版本Windows大大增加了第三方开发人员对Windows的支持(有些为未购买完整版Windows的客户提供了应用程序作为Windows运行环境软件)。虽然大多数开发人员仍然维护着他们的应用程序的DOS版本,因为Windows用户仍然少部分人。Windows 2.0依然非常依赖于DOS系统,它在内存方面仍然没有超过1兆字节。(Stewart Alsop II )在1988年1月预言:“在IBM样式的机器上向图形环境的任何过渡都必然缓慢得令人发狂,并且严格由市场力量驱动”,因为GUI有“严重缺陷”,用户必须切换到DOS来执行许多任务。 Windows 2.0附带了一些应用程序。他们是: CALC.EXE:计算器 CALENDAR.EXE:日历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CLIPBRD.EXE:剪贴板查看器 CLOCK.EXE:时钟 CONTROL.EXE:配置Windows 2.0的系统组件 CVTPAINT.EXE:将绘制文件转换为2.x格式 :简单的文件管理器 NOTEPAD.EXE:记事本(文本编辑器) PAINT.EXE:位图图像编辑器,允许用户在计算机屏幕上交互地绘制和编辑图片 PIFEDIT.EXE:一个编辑器,它定义了DOS程序在Windows中的运行方式 REVERSI.EXE:黑白棋计算机游戏 SPOOLER.EXE:Windows的打印后台处理程序,一个管理和维护要打印的文档队列的程序 TERMINAL.EXE:虚拟终端 WRITE.EXE:简单的文字处理器 | 的新功能,256色VGA图形、扩展存储器、PS/2鼠标支持。这也是最后一个不需要硬盘的Windows版本。 随着速度,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提高,计算机现在已开始成为某些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桌面图标和键盘快捷键的使用有助于加快工作速度。 Windows 2.x EGA,VGA和Tandy驱动程序在Windows 3.0中为希望在Intel 8086机器上使用彩色图形的用户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该版本通常不支持该功能)。 IBM将Windows OS/2的GUI许可为Presentation Manager,并且两家公司表示它和Windows 2.0几乎相同。 版本 Windows 2.0x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它们具有不同的名称和CPU支持。第一个版本在包装盒上简单地写着“Windows”,背面有一个版本号,以区别于Windows 1.x。第二个在包装盒上标为“Windows/386” 这种区别一直延续到 Windows 2.1x,其中命名习惯更改为Windows/286和Windows/386,以说明它们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版本。 Windows Windows/386 应用程序支持 Microsoft Word和Microsoft Excel的第一个Windows版本运行在Windows 2.0上。此版本Windows大大增加了第三方开发人员对Windows的支持(有些为未购买完整版Windows的客户提供了应用程序作为Windows运行环境软件)。虽然大多数开发人员仍然维护着他们的应用程序的DOS版本,因为Windows用户仍然少部分人。Windows 2.0依然非常依赖于DOS系统,它在内存方面仍然没有超过1兆字节。(Stewart Alsop II )在1988年1月预言:“在IBM样式的机器上向图形环境的任何过渡都必然缓慢得令人发狂,并且严格由市场力量驱动”,因为GUI有“严重缺陷”,用户必须切换到DOS来执行许多任务。 Windows 2.0附带了一些应用程序。他们是: CALC.EXE:计算器 CALENDAR.EXE:日历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CLIPBRD.EXE:剪贴板查看器 CLOCK.EXE:时钟 CONTROL.EXE:配置Windows 2.0的系统组件 |
臭氧能氧化故常被用来处理电镀工业中的含氰废水 : O3 +CN^- -> OCN- +O2 2OCN- + 2O3 ->2CO2 +N2 +2O2 由于它的强氧化性,亦可用于消毒杀菌剂。 結構 臭氧分子呈弯曲形对称结构。中心原子采取sp²杂化(混成),两个杂化轨道与其他两个氧原子形成两根σ键,另一杂化轨道容纳孤对电子,除此之外,互相平行的2pz轨道重叠形成三中心四电子的大π键。 臭氧分子可以结合一个电子形成臭氧根离子(O3-),所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型臭氧化合物。臭氧分子也可以形成臭氧链-O-O-O-,构成共价型臭氧化物,如O3F2。 臭氧层 在大氣層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O),而氧原子與另一氧分子結合,即生成臭氧。臭氧又會與氧原子、氯或其他游離性物質反應而分解消失,由於這種反覆不斷的生成和消失,乃能使臭氧含量維持在一定的均衡狀態,而大氣中約有90%的臭氧存在於離地面15到50公里之間的區域,也就是平流層,在平流層的較低層,即離地面20到30公里處,為臭氧濃度最高之區域,是為臭氧層(ozone layer)。 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起到保护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之功能;可解自由基,令生物RNA和DNA斷裂。 用途與制備 工业上,用干燥的空气或氧气,采用5-25kv的交流电压进行无声放电制取,用空气做氧源时会衍生出大量氮氧化合气体。目前最先进的臭氧制备方法为高能量紫外线光解空气而对应生成纯净的臭氧。另外,在低温下电解稀硫酸,或将液体氧气加热都可制得臭氧。大自然很容易產生臭氧,在打雷閃電時會產生幾十萬伏特的高壓電,電離空氣及有機物形成臭氧。臭氧能於短時間內將空氣中的浮游細菌消滅,並能中和、分解毒氣,去除惡臭。臭氧作为一种常温下的气态强氧化剂,能迅速弥漫到整个灭菌空间,灭菌不留死角,杀菌更彻底。因此臭氧可用于净化空气及饮用水、杀菌、处理工业废物和作为漂白剂。在一些游泳池以臭氧取代氯气做為消毒用途。 市面上有一部分的空氣清淨機(或活氧機)具有製造活氧的功能,其實活氧就是臭氧,因為臭氧對生物有危害,在使用時人跟寵物都不能在室內。 三聚體的三過氧化三丙酮分解也可以產生臭氧,但反應較為劇烈,不宜使用: C9H18O6->O3 +3C3H6O 臭氧的灭菌原理: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臭氧能对细菌的细胞体直接氧化,即破坏其DNA而达到抑制的效果,对病毒的RNA亦有破坏作用;对各种毒素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降低其毒性。 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 直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细菌死亡。 透过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内,作用于外膜的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菌发生通透性畸变而溶解死亡。 | 臭氧是一種淡藍色氣體,微溶於水,易溶於四氯化碳或碳氟化合物而顯藍色。在-112℃凝結成深藍色的液體。溫度低於-193℃,臭氧會形成紫黑色固體。 大多數人都可以嗅到有點類似氯刺鼻的氣味。暴露在0.1-1 ppm的臭氧會產生頭痛,眼睛灼熱,刺激呼吸道。即使空氣中有低濃度的臭氧,也會破壞有機材料,如橡膠、塑料,及動物的肺部組織。 臭氧是抗磁性的,這意味著它的電子都是成對的。 性狀 臭氧具有等腰三角形結構,含有一个3中心4电子离域π键,三個氧原子分別位於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頂角為116.79度,密度约為氧氣的1.5倍,其沸點和凝固點均高於氧。臭氧在液態時呈現藍紫色,在固態呈現紫色。。它與氧氣不同,高濃度的臭氧帶明顯令人噁心的氣味。但低浓度的臭氧闻起来就像下过雨后出门闻到的“新鲜空气”的那种气味,十分怡人。臭氧反應活性強,極易分解,很不穩定,在常溫下會逐漸分解為氧氣。臭氧性質比氧活潑,比重為一般空氣的1.7倍。臭氧會因光、熱、水份、金屬、金屬氧化物以及其他的觸媒而加速分解為氧。 它不溶於液態氧等。有很強的氧化性,在常溫下可將銀氧化成氧化銀,將硫化鉛氧化成硫酸鉛。臭氧可使許多有機色素褪色,對橡膠和纖維破壞性很大,很容易氧化有機不飽和化合物。臭氧在冰中極為穩定,其半衰期為2000年。 臭氧可利用碘化鉀來檢驗。 O3 +2I^- +H2O-> I2 + O2 + 2OH- 臭氧能迅速且定量地氧化成,此反应也可以用来测定的含量。 臭氧能氧化故常被用来处理电镀工业中的含氰废水 : |
Chemfinder 提供有化学物质的信息。 R&D Chemicals ChemIDplus 是个非商业的网站,提供有化学品的信息。 PubChem MSDS 這些商業的連結,也可以提供有用的資料: Sigma Aldrich Acros Organics Lancaster 化工字典 | 生物分子列表,收录常见的生物分子。 离子列表,收集每个化合物所对应的离子的列表。 矿物列表 參見 :Category:依元素分类的化合物 外部連結 中文: 化工引擎 |
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年幼的玄燁曾得過天花具有免疫力,也因从天花疾病幸存下来而被获選立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玄燁登基時,只有八歲,次年正月(1662年2月)正式宣布新年號為康熙。 因康熙帝尚年幼,順治帝的遗诏同时指派四大臣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鰲拜,輔佐康熙帝,因此清朝的政局不受康熙帝實際掌控。 执政时期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帝發動突襲,捉拿了鳌拜之後,掌握朝政。 先前鰲拜掌權時,欽天監官楊光先勾結鰲拜反對西洋學說,發生曆獄案,湯若望被判處死刑。八月,因為楊光先從前依附鰲拜捏詞陷害湯若望,康熙帝並趁此時間給湯若望平反以往不明之冤。 康熙年間,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滅在台湾的明鄭政权,另一方面,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文治武功取得巨大成绩的康熙帝,群臣一再商议给他上尊号,康熙多次表示“断不受此虚名”,这在历朝帝王中十分罕见。 晚年懈怠 康熙晚年懈怠无为,曾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宽事省”,“凡事不可深究者极多”,不能严禁浮费和规银,宽纵州县火耗和亏空。同时他还標榜仁政,對官吏盡量以寬鬆待之,導致出現吏治废弛,官場贪污,国库亏空,“大小官员,怠玩成习,徇庇尤甚”,个别地区出现暴动和骚乱,统治秩序奏出了不和谐音符。盛世处于衰微的現象,给继任者雍正帝留下许多隐患。更有甚者指出清朝衰亡,病在康熙。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64万余两,牽連的官吏多達112人。康熙说“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康熙末年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有江苏无锡县人劉三因县令李牧残酷成性,聚數百人於山中反抗,後被捕。 康熙的皇太子两立两废,彻底暴露出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的种种弊端,储位之争的时间之长,卷入者之多,波及面之广,以及对皇朝及皇帝本人影响之大,无不超出前代。 去世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崩逝于大清順天府(今北京市)暢春園清溪书屋內,享壽69岁,結束了長達61年的統治。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奉康熙帝遺詔,命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为康熙帝上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安葬于清景陵。 傳位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立皇后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並親自撫養。但數十年後由於父子矛盾問題而決定廢嫡。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称其旧疾未除,三年後再廢太子。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后皇四子胤禛继位。 目前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幹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而傳位於胤禛。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在十字上加一劃、下加一勾,「十」字變成「-{于}-」字,故有「傳位十四皇子胤禎」竄改為「傳位-{于}-四皇子胤禛」之傳說;但按清宮祕檔分析,康熙帝的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文並列寫成,「傳位十四皇子胤禵」改為「傳位-{于}-四皇子胤禛」之傳說符合漢字書寫邏輯,但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且遺詔全文並未出現「傳位-{于}-」之類的語句。还有传说真正的遺詔根本不存在,完全由隆科多和胤禛编纂遺詔。 然則傳位奪嫡之說,或因雍正推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之新政、打擊貪腐權貴、重用張廷玉、李衛、田文鏡等漢人,而引來失勢滿人權貴之蓄意誣陷。康熙皇帝豈能將九門提督授予不可信賴之人任之,又豈會不知隆科多與雍正之關係而造成眾皇子傳位紛爭?由此而論,康熙讓隆科多任九門提督,正是意欲傳位於雍親王,並加以保護的實證之一。 曾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康熙皇帝遺詔上並無「傳位-{于}-四皇子胤禛」,而是寫著: 为政措施 政治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小內監在宫中作「布庫」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鰲拜进见时,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命少年們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將他滅族,康熙帝念鳌拜曾救過祖父皇太極的功劳,赦其死罪,改為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康熙勤政,坚持每日御临乾清门会见朝臣处理政务,居住在畅春园、热河行宫以及在出巡途中仍听政不惜。黎明时分,部院大臣,起居注官员到位,各部院衙门依次奏事,皇帝与内阁大臣商决裁断。《起居注》中详细记载了康熙皇帝御门听政现场办公的场景内容。康熙帝晚年还通过赵凤诏贪污案来抑制汉官。 经济 康熙帝為了箝制反清復明的活動而打击明鄭王朝,初年实行迁界禁海政策,规定沿海居民内迁,片板不准下水。先在闽地实行,后推广至山东至广东沿线。清政府划定三十里至二三百里的濒海范围,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让距离海边三十里至二三百里不等的山东至广东沿海地区成为无人区。此政策所造成的破坏远超过一次大规模战争。 康熙帝打敗明鄭王朝。拿下臺灣之后,康熙开放了海禁,并设立了四个通商口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 1677年,康熙帝開始了整治黃河工程。到1684年,歷時七年的整治黃河工程完成。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出現各地豐收,無災可免的情況。康熙在晚年亦繼續減免天下賦稅,蠲免全國各地省份的錢糧,免除多處地區的欠賦。多種措施令到各地的農民都能夠休養生息,也防止了地方官吏中飽私囊和橫徵暴斂。 学者姚念慈认为清史研究者往往忽视清代赋税的沉重。通过比较明清赋税,清初全国赋税总额是以明朝万历末期至崇祯时期的横征暴敛为基准的。直至康熙末年清朝的人口土地并未超过明万历时期,然而其赋税收入却较万历初期增加了许多倍。清廷立国的基础,就是过于沉重的高额赋税。康熙朝实行的大量而频繁的蠲免,实质上是变换手法,将竭泽而渔也无法获得的部分宣扬成惠政。 军事 平定三藩、明郑及反清势力 1673年,因为康熙帝决定削藩,导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繼響應,整个天下为之一动。三藩势力一时不可阻挡,清廷失去江南半壁江山。而康熙帝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沉着应对,积极调兵遣将,三藩之亂最終在1681年被完全撲滅,而国家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在四川、云南以及江西等地有不少人被殺害。 平定台湾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时宪历五月,康熙採納了安溪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师提督,时宪历八月丙辰,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克台湾,郑克塽和刘国轩等上奏歸降。 发展军备 康熙年間,由於戰爭連年不絕,平定三藩之亂以及抵禦外來侵略的需要大量製造火器,無論是造炮規模、數量、種類,還是火砲的性能和製造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時,清朝所造的大小銅、鐵炮達905門之多,而其中半數以上由南懷仁負責設計監造,就質量而言,其「工藝之精湛,造型之美觀,炮體之堅固,均為後朝所莫及」。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對準噶爾部噶爾丹的昭莫多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朝初年一時間湧現出許多熱心武器裝備、致力於引進和仿造西方火器的技術專家。如戴梓就是一位在中國最早製造出具有較高射擊速度的管形火器專家,這種火器稱為“連珠火銃”。戴梓仿鑄技術比南懷仁更為高超,亦成功地仿造了沖天炮“南懷仁謂沖天炮出其國,造之一年不成。上命先生造,八日成,上大悅,率群臣親試之,即封炮為威遠將軍,鐫治法官名,以示不朽。沖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下,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後征噶爾靼,以三砲墜其營,遂大捷”。文獻記載的“連珠火銃”與故宮所藏的一支康熙年間外國進獻的火槍十分相似,然而在因为冲天炮事件中得罪了南怀仁,被诬陷“私通东洋”,康熙将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 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帝更加重视在战争中发挥火器的战斗威力,使火器营成为清军八旗兵的新的战斗编成。清军最早装备火器的是汉军八旗,随着战事频繁,满洲、蒙古八旗亦迅速装备了火器。至康熙二十二年,在每旗专设一营操练鸟枪。康熙三十年始选满洲、蒙古习火器之兵组建火器营。设鸟枪护军、鸟枪马甲和炮甲三种营兵,满洲、蒙古八旗每佐领下设鸟枪护军3人,鸟枪马甲4人,炮甲1人,共7395人。由於西方經典彈道理論在戰鬥人員中逐漸普及,火器命中率的提高,極大地提高了火力武器的殺傷力。因此,火器在康熙以後不僅成為八旗的主要武器裝備,而且清軍還產生了更專門的火器營的戰鬥編成,完全改變了清軍以騎射為主的傳統作戰方式。 文化 崇尚儒学 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宗教 康熙對於宗教基本上是寬容的,不僅僅是漢傳佛教,或者滿洲的藏傳佛教、薩滿教信仰,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皈依于门下。他甚至也時常聽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等人講道。直到他发现聖座试图干预中國政治,并且皇子信仰基督宗教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有所抵制天主教,即中國禮儀之爭。 文字狱 康熙也利用戴南山(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獄事件,株連甚多,來抑制漢族士大夫的反叛思想,甚至桐城派文家方苞都差點遭斬首。 科学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重视自然科学的皇帝,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自身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素养,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例如:曾从南怀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並且每天听讲。后来又学习西方的测量、天文、物理和医学等知识,并在宫中设置了研究化学和药学的实验室。康熙因南怀仁督造火炮方面的功绩,一直对他优礼有加,而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也促进了伽利略的弹道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康熙除了學習西方科技之外還會應用實踐,其最突出的是用科學方法和西方儀器繪製全國地圖。康熙亦會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實地測量,吸取經驗。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委任耶穌會傳教士雷孝思、白晉、社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國楝、明安圖等人走遍各省,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經緯圖法、三角測量法、梯形投影技術等在全國大規模實地測量,並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繪製成《康熙皇輿全覽圖》,其作被稱為在當時世界地理學的最高成就,英國李約瑟亦稱之為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要好、更精確。 康熙還以巡視之便訪求民間的有才之士,例如將在數學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毂成調進宮中培養深造。梅毂成亦通過學習西方數學知識,重新令在明朝被廢棄的中國古代數學受到重視。 由於康熙帝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最重视科学、最提倡科学和最精通科学的人,故後代有很多评判和標籤加在他身上,他被視為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皇帝」,或被視為是「窒塞民智」的「罪魁祸首」。有學者及歷史學家認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跟康熙晚年墨守成规和缺乏创新有關,故他应当为中国科技的落后状况负责任;此外,亦有學者認為,康熙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當時的科学内容采取又用之又防之的手段,他又担心先进的西方科技一旦传开,将会极大的动摇以骑射起家的满清的统治,另外,康熙亦被批評阻礙了中國火器的發展。 此外,由於传教士们所宣扬的基督宗教教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之有很大的差异和分歧,故西學受當時中国各阶层保守人士竭力反对,清初保守派官员楊光先就強調「宁可使华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對傳播西學的傳教士表示不滿。面對士大夫的不滿情緒以及罗马教廷對中国文化礼俗的批評,作為中华文化正统的最高代表,康熙特意对理学名臣李光地、熊赐履等说:“汝等知西洋人渐渐作怪乎?将孔夫子亦骂了。予所以好待他者,不过是用其技艺耳。历算之学果然好。你们通是读书人,见外面地方官与知道理者,可俱道朕意。”希望借助他們剖白他为何使用传教士及其底线所在。與批評西學為「奇技淫巧」的守旧派官僚不同,願意学习和提倡西学的康熙对西学采取较开明的态度。 民族 康熙对国家的治理中对“汉学”传统的学习与推崇,从各方面接受并正确执行汉族政策,充分正视和运用“汉家”的传统意识,为开创鼎盛局面打下基础。但是康熙作为“天下之主”,为了维护清朝的根本利益,极力标榜“满汉一体”。但是,受本民族利益的驱使和民族情感的困扰,他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偏徇满洲的境地,在噶礼和张伯行互参案中体现出来。 1690年至1697年多次擊敗准噶尔部噶尔丹,史稱三征噶爾丹。在雅克萨战役,康熙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成功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舊稱阿爾巴津;現俄罗斯联邦斯科沃罗季诺)和尼布楚城(现俄罗斯联邦涅尔琴斯克)。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莊,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为清朝大肆的修建皇家园林开辟了先河。 外交 中西交流 亦有史學家指出,康熙會欣賞和重用有才華的傳教士,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康熙曾經委派傳教士返回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而民間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亦指出分別由康乾皇帝敕輯的叢書《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亦收錄了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 据传教士张诚(J. F. Gerbillon)的日记記載,康熙為了保護傳教士不被其他官員陷害而不准他們在有汉人和蒙古人的衙门裏翻译任何科学文献。18世纪康熙末期,因罗马教廷發出禁止中国人教徒祭祖的禁令而引发礼仪之争,促使清廷反制并下令“自今以后,若不遵利玛窦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必逐回去”。 康熙帝时期在发生根特木兒事件后,中俄开始正式接触,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以后,两国贸易逐渐繁荣。1715年,俄国东正教北京传道团首次来华,加强了两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康熙晚年,因为俄商来华人数众多;更重要的是俄方一些行为违背了康熙关于安全、和平的原则,因而使中俄关系形势逆转。 海外貿易 然而有文獻記載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間,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著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甚至說「全歐洲的貿易量都無法跟巨大的中國貿易量相比」,並且形容中國的各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各個王國,它們各自擁有自己豐富且多種多樣的特產進行貿易,而且這傾向於聯盟保護的形式,在所有的城市裡也一樣,以至官員們在商業界裡都擁有自己的股份/分成,他們當中有部分人會將他們的金錢委託給值得信任的人打理以保證他們的資產在商業往來中取得成果,連平民百姓也可以從商業貿易中得益。同時記載了清朝市集的繁華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貿易情況,又稱中國商人在交易時都很誠實可靠,跟日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馬尼拉以及歐洲也有貿易來往。《全球通史》裡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 评价 《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嘯亭雜錄》:「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 《全球通史》:「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並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玄燁是中華帝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間不僅僅是最長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更是最複雜的。也許同時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斷的時候會犯錯誤,但是他卻擁有敏銳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對帝國的使命感,這都標誌著他是少有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人!而且被眾多歷史學家(包括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統治可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們三人的共同特點標誌著前工業時代,傳統君主王權的最高階段。」「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斷,對於統治和文化做出了許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與品格則成為理解導致清朝秩序鞏固的眾多因素的入口點。」 南懷仁:「(康熙)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為他們的皇帝是從天而降的,他們的目光中充滿異常的喜悅。為一睹聖容,他們不惜遠涉跑來此地,因為,對他們來講,皇帝親臨此地是從不曾有過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興於臣民們赤誠的感情表露,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 白晉:「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金昌業:「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 萊布尼茨:「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麼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他對歐洲人頗懷好感,但起初還是不敢違法輔政臣僚的意願,以國家法規形式公開允准基督教在中國自由傳播。直到他親政之後,方才辦到這點。事實證明,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換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 伏爾泰:「北京的耶穌會教士,由於精通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歡心,以致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馳名遐邇的君主,准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並公開講授基督教義。」 馬戛爾尼:「時至今日,正如耶穌會的傳教士們所講,康熙皇帝對科技有很濃厚的興趣,但無論如何他的後世子孫並沒有繼承他的這一優點,甚至也沒有繼承他的其他優秀品質與聰明才智;因為現在他們的國家政策與王室的虛榮感正在共同牴觸著我們所表現出的優秀傑出方面的一切事物,儘管他們毫不懷疑我們的卓越,但是他們還是沒有學習會如何利用這些(先進的科技)。」 | 萊布尼茨:「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麼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他對歐洲人頗懷好感,但起初還是不敢違法輔政臣僚的意願,以國家法規形式公開允准基督教在中國自由傳播。直到他親政之後,方才辦到這點。事實證明,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換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 伏爾泰:「北京的耶穌會教士,由於精通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歡心,以致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馳名遐邇的君主,准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並公開講授基督教義。」 馬戛爾尼:「時至今日,正如耶穌會的傳教士們所講,康熙皇帝對科技有很濃厚的興趣,但無論如何他的後世子孫並沒有繼承他的這一優點,甚至也沒有繼承他的其他優秀品質與聰明才智;因為現在他們的國家政策與王室的虛榮感正在共同牴觸著我們所表現出的優秀傑出方面的一切事物,儘管他們毫不懷疑我們的卓越,但是他們還是沒有學習會如何利用這些(先進的科技)。」 曾國藩:「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范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梁啓超:「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嚮慕尤眾。」「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采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麼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呂思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採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他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蔡東藩:「自古藩鎮,鮮有不生變者。撤亦反,不撤亦反;與其遲撤而養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較易。清聖祖力主撤藩,正英斷有為之主。洎乎倉卒告警,舉朝震動,聖祖獨從容遣將, 田淼:「康熙作為一代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政務之餘,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習西方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為西方數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不能不說是非常可貴的。」 高陽:「與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個人修養和道德言行也是無可挑剔。論述缺點時,謂其晚年因傳位而至吏治漸壞。」 钱宗范:「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邵力子:「康熙本人儘管對西方科技感興趣,但他卻絲毫不打算將這種興趣向官員和民眾推廣。對於西洋傳來的學問,他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賞,而從不注意造就人才,更不注意改變風氣。 杨启樵:“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 轶事典故 刻苦学习 康熙帝幼年继位,立志“为治天下而学”,终身好学不倦,同时勤习骑射,弓马娴熟,体格健壮。其中,刻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读书方法对他治国理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康熙从少年时代开始直到晚年,对古代书家作品的学习都不曾间断。《石渠宝笈》和《佩文斋书画谱》著录了较多康熙对古代书迹的题跋。 养生与美食 康熙帝也是一位重视自然科学、精通医道的养生家,相传,八宝豆腐和康熙帝也有渊源。但是康熙晚年多病缠身,还患有高脂血症,这多少与他的饮食失衡有关。 家族 兄弟姐妹 兄弟 姊妹 堂姊妹(父亲养女) -{后}-妃 皇后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 贵人 庶妃 庶妃泛指未經冊封的嬪御,有些嬪御雖未經正式冊封,但在宮內被稱為嬪,甚至貴妃。如順懿密妃在奏摺內被稱為王嬪,平妃赫舍里氏被清初重臣王熙稱為貴妃。一些庶妃應能擁有嬪位,甚至妃位的待遇。因為康熙三十六年的《康熙朝滿文硃批》顯示妃位有六人,而當時正式冊封為妃者僅有四人。 常在 答应 康熙帝有大小答應二百多人為謬誤,康熙四十六年時,康熙帝的妃子僅有乾清宮主位十六人,大答應十人。康熙朝的乾清宮主位,即指皇后以下,大答應以上的妃子。因此景陽宮主位應非為康熙帝的后妃,或為以景陽宮為主的附屬建築群內的宮女子,如乾清宮主位實際上居住在東六宮、西六宮。另外,毓慶宮主位應為皇太子的妻妾。 福晋、格格 康熙朝早期,仍以福晋、格格称呼妃嫔。中期之后,妃嫔有正式册封。而格格之号用至康熙朝后期,地位低微。乾隆十九年二月,曹八里屯塋地安葬的格格已有144位,地壇後塋地安葬格格1位,以上共145位。未知當中有多少為康熙帝的格格。 子女 康熙共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其中只有20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成年。康熙诸子初随“承”、“保”、“长”等字、后均随“胤”字。之後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帝王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唯怡亲王允祥逝后,雍正帝將其名改回胤祥。 子 此處按照出生顺序排序。並非所有的兒子都參與排序(即「序齒」、有「皇〇子」稱號),唯有活到成年的兒子(20個)以及4個因為各種原因而例外的早夭兒子才參與排序(所以允禔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長子),故共有24個排序的兒子。 女 康熙帝度过幼儿期的女儿在正式册封前,以齿序称某公主。大公主是他的养女固伦纯禧公主。 養女 影视形象 註釋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閻崇年 著:《康熙大帝》.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61529. 馮爾康、王思治 著:《康熙事典》. 紫禁城出版社. ISBN 9787513400190. 研究書目 Jonathan D. Spence(史景遷)著,吳根友 譯:《中國皇帝:康熙自畫像》(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外部链接 康熙帝玄烨 (新浪读书) 韓琦:〈科學、知識與權力——日影觀測與康熙在曆法改革中的作用〉。 人物/皇帝/康熙皇帝(故宫博物院) 被隐没的明亡真相,被抬高“圣君”的康熙 (凤凰网) 4 3 中国礼仪之争 |
由於禁止華人移民的《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在当年7月1日生效,加拿大華人從當時起將自治領日视为“僑恥日”而拒絕慶祝,直至到1947年排華法被廢除為止。 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分別於1990年、1992年、1997年和2010年親臨渥太華出席加拿大日慶祝活動。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和夫人凱瑟琳則於2011年訪問加拿大期間在渥太華參與加拿大日慶祝活動。 慶祝活動 全國大小社區在加拿大日會舉行不同慶祝活動,包括巡遊、嘉年華會、燒烤派對、煙花匯演和戶外音樂會等,而政府亦會為新入籍的公民舉行入籍儀式。此節日並沒有全國通用的固定慶祝模式;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威爾許()就此表示此節日就像奉行聯邦制的加拿大般,慶祝模式隨地區而異。縱雖如此,加拿大日慶祝活動的焦點還歸首都渥太華:國會山莊外圍會舉行音樂會和文化匯演,通常由總督和總理擔任主禮嘉賓,但君主本人或其他皇室成員亦可能會出席或主禮慶祝活動。 爭議 中華民國(台灣)列入「不歡迎對象」名單 根據加拿大新聞媒體CBC的報導,加拿大保守黨政府曾命其官員刻意冷落一組精選的被排斥的國家,並要求加國各地使團,不要邀請這些國家代表參與7月1日的國慶活動,這些國家被列在加拿大外交部流通的一份「不歡迎對象」(persona non grata)名單上,且每年皆會選出新的名單。CBC聲稱已從另一當地媒體取得此名單2013年的版本,該報導也推測2014年的版本和2013年的或許會沒什麼改變,也可能列入俄羅斯。而被列入2013年名單的國家有:北韓、伊朗、敘利亞、斐濟、白俄羅斯、馬達加斯加、幾內亞比索、蘇丹與台灣。北韓至幾內亞比索等前七者會被列入名單,主要是因為其政府並非由民選產生。蘇丹的狀況則比較特殊,會入選是因為該國部分政治人物,受到國際刑事法庭通緝,但除此之外,其他官員可以被邀請。台灣會在名單上,則是因加拿大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 後續反應 官方 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高安和外交部北美司司長謝武樵表示,加拿大外交部從沒有對外公布相關資訊,報導所稱的「不受歡迎對象」也是媒體自行加上的,外交部對此相當遺憾。高安:「該報導所稱不受歡迎名單,事實上是媒體報導自行所冠用的說法。報導所稱我國為何列為名單之中,不是因為加國對我們有不滿之處,而是因為加國不承認我國,我們對這樣的報導表遺憾。」 高安指出,台灣和加拿大的雙邊實質關係持續密切發展,例如雙方已在2010年4月簽訂了青年度假打工協定,同年11月加拿大給予臺灣人免簽證待遇,2013年雙方簽署新航約增加互飛航班,足見雙方的互動頻繁。 至於國慶活動,高安則低調表示,對渥太華的實際情形他並不了解,目前加拿大駐台機構也並未在台舉辦國慶慶祝活動,而是由台灣加拿大商會辦理,準備在月底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我方都有應邀參加,但這項活動加國駐台代表與外交部代表都是客人。 原住民抗議 2021年5月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發現墳墓,原住民在該年加拿大日遊行,呼籲「取消加拿大日」(#CancelCanadaDay),獲得不少城市響應或改辦為反思和解活動,原住民組織認為國慶日是殖民統治者的節日,他們表示「我們不會為被盜取的原民土地和生活而慶祝,我們聚在一起,是要紀念那些在加拿大統治之下的犧牲者」,示威者喊著「以加拿大為恥」、「帶他們回家」的口號,希望國家反思過去的殖民歷史。 備註 參考文獻 | of Canada);建議最終沒有落實。 縱雖如此,到了1980年代部分國民已開始將此節日稱為加拿大日。然而,此名稱仍備受爭議:多名政治人物、作家和記者皆反對將該節日更名,又指此舉是不必要地打破傳統,而部分保守派人士則認為此舉是加拿大自由黨試圖為加拿大歷史重新定義的其中一環。另一方面,支持更名的人士卻認為“自治領日”一名是殖民地時期所遺留下來的過時名詞。 從1946年至1982年間,不同國會議員曾先後數十次提出將自治領日更名,但沒有一次成功,當中來自魁北克自由黨下議院議員赫爾伯特()提出的C-201號草案於1980年5月通過首讀後便不了了之。到了1982年7月9日,某議員在議事廳只有13名議員的情況下重提C-201號草案;草案於五分鐘内通過二讀和三讀。雖然當時議事廳内議員數目不足法定人數的20人,但由於沒有議員提出點算人數,因此沒有違反議事規則。草案其後送交上議院:上議員曼寧()指更名方案若沒有廣泛民意基礎的話,國民只會將之視為執政黨慢慢侵蝕掉國家豐厚的傳統;自由黨籍上議員麥伊爾雷斯()雖然不反對將節日更名,但不認同下議院倉猝通過議案,認為更名過程應以更具威嚴的方式進行。上議院於1982年10月25日三讀通過C-201號草案;法案於兩日後(10月27日)獲得御准,自治領日正式更名為加拿大日。 由於禁止華人移民的《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在当年7月1日生效,加拿大華人從當時起將自治領日视为“僑恥日”而拒絕慶祝,直至到1947年排華法被廢除為止。 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分別於1990年、1992年、1997年和2010年親臨渥太華出席加拿大日慶祝活動。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和夫人凱瑟琳則於2011年訪問加拿大期間在渥太華參與加拿大日慶祝活動。 慶祝活動 全國大小社區在加拿大日會舉行不同慶祝活動,包括巡遊、嘉年華會、燒烤派對、煙花匯演和戶外音樂會等,而政府亦會為新入籍的公民舉行入籍儀式。此節日並沒有全國通用的固定慶祝模式;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威爾許()就此表示此節日就像奉行聯邦制的加拿大般,慶祝模式隨地區而異。縱雖如此,加拿大日慶祝活動的焦點還歸首都渥太華:國會山莊外圍會舉行音樂會和文化匯演,通常由總督和總理擔任主禮嘉賓,但君主本人或其他皇室成員亦可能會出席或主禮慶祝活動。 爭議 中華民國(台灣)列入「不歡迎對象」名單 根據加拿大新聞媒體CBC的報導,加拿大保守黨政府曾命其官員刻意冷落一組精選的被排斥的國家,並要求加國各地使團,不要邀請這些國家代表參與7月1日的國慶活動,這些國家被列在加拿大外交部流通的一份「不歡迎對象」(persona |
加拿大行政區劃 前英國殖民地 安大略省歷史 魁北克省歷史 | 1841年,英國將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合併成為加拿大省,而原來的上、下加拿大則改名東、西加拿大。 1867年,加拿大省跟另外兩東部省同盟後廢除,然後東、西加拿大分別成為“魁北克省”與“安大略省”。 |
名字、順序參看加拿大行政區劃列表。 其他 Confederation雖然在英語中也有「邦聯制」的意思,但在加拿大延伸出了一種特別的用法,常常指代此事件。所以「Canadian Confederation」並非指代不存在的「加拿大邦聯」,而是同樣指代此事件。 加拿大歷史 | 成員 名字、順序參看加拿大行政區劃列表。 其他 Confederation雖然在英語中也有「邦聯制」的意思,但在加拿大延伸出了一種特別的用法,常常指代此事件。所以「Canadian |
19世纪法律 英國法律 加拿大法律 加拿大宪法 | 英屬北美法確立了加拿大的自治領地位,但是大英帝國各自治領獲得完全自治權則要等到《1931年西敏法規》的頒佈。 歷史 1867年法令是在幾次聯邦大會中確認下來的: 查洛頓:1864年9月 魁北克市:1864年10月 英國倫敦:1866年月至1867年3月 |
1986年:美國自由神像矗立紐約100周年。 1988年:伊朗航空655號班機從伊朗阿巴斯港飛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杜拜途中,在波斯灣上空被美國海軍軍艦文森號擊落,機上290人全部罹難。 1993年:在河南省南陽地区的西峡盆地发现了恐龙蛋化石群。 1997年:古巴宣布找到切·格瓦拉遗骨。 21世紀 2003年: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2005年:西班牙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 2008年:马来西亚副首相纳吉·阿都拉萨助理阿都拉萨·巴金达所聘用的私家侦探巴拉苏巴马廉(P Bala Subramaniam)揭露纳吉与蒙古女郎阿尔丹杜雅·沙丽布(Altantuya Shaariibuu)拥有性关系,而阿丹杜雅更是马来西亚向法国购买潜水艇的中间人,并曾经向纳吉索取50万美元的佣金。巴拉指出,虽然他接受警方录取口供书时,曾告知纳吉与阿丹杜雅拥有亲密的关系,但是警方却把这些惊人的内容删除,没纳入其供词里头,检控官也没有在法庭上盘问他此事。 2008年:九龍巴士有八輛巴士因天水圍巴士爆炸事件正式除牌。 2011年:Lady Gaga首次入境台灣,台中市封這天為Lady Gaga日。 2013年:中華民國陸軍裝甲第542旅下士洪仲丘因禁閉單位不當操練而昏倒送醫,並於翌日凌晨死亡,隨後引發要求改善軍中人權及軍法改革的社會運動。 2013年:王建民在藍鳥隊連兩敗,被下放到3A,促使義大犀牛隊祭出優渥條件邀王建民加入。 2013年:埃及軍方宣佈終止憲法,推翻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並成立過渡政權。 2013年: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宣布7月21日比利时国庆日退位,王位传给其子53岁的菲利普王储。 2015年:陽光動力號於夏威夷時間早上5點55分成功降落,以4天21小時52分完成從日本名古屋到美國夏威夷7212公里的航程。 2015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揭露,中东神秘人物将7亿美元(约26亿马币)的政治献金汇入马来西亚首相纳吉·阿都拉萨的银行户口里,以用作其下的「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引起坊间争议,最终他被马来西亚法庭裁决无罪。 2018年: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阿都拉萨在家中遭马来西亚反贪污委员会逮捕。 2021年:日本靜岡縣熱海市因連日暴雨發生嚴重土石流,造成至少2人死亡、20人失蹤。 2023年:打破全球平均气温最高記錄。 出生 1423年:路易十一,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483年逝世) 1518年:李时珍,中國明代医学家兼药物学家。(1593年逝世) 1534年:朝鮮明宗李峘,朝鮮國國王。(1567年逝世) 1883年:卡夫卡,奥地利作家。(1924年逝世) 1890年:陳寅恪,中國歷史學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69年逝世) 1914年:路易·德菲內斯,法國演員。(1983年逝世) 1914年:徐四民,緬甸華人報人、前全國政協常委。(2007年逝世) 1924年:賈施雅,香港法官、政治人物。(2010年逝世) 1924年:納丹,新加坡政治家。(2016年逝世) 1929年:谷峰,香港演員。 1930年:深作欣二,日本導演。(2003年逝世) 1931年:阮銘,中國政治學者以及政治評論家。 1935年:哈里遜·舒密特,美國地質學家、太空人,曾執行阿波羅17號任務。 1946年:鄭經翰,香港政治人物。 1946年:宮本雄二,日本外交官。 1946年:讓-呂克·馬里翁,法國哲學家、天主教神學家。 | 1931年:受萬寶山事件影響,朝鲜各地发生排华事件。 1944年:苏联红军从纳粹德国手中收复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1954年:法国军队开始从越南撤军。 1957年:苏共解除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职务。 1962年:在公民投票通過後,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宣布正式承認阿爾及利亞為獨立國家。 1978年:巴西、秘鲁等8国代表正式签署《亚马逊合作条约》,组成。 1978年:中国停止对越南援助。 1986年:美國自由神像矗立紐約100周年。 1988年:伊朗航空655號班機從伊朗阿巴斯港飛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杜拜途中,在波斯灣上空被美國海軍軍艦文森號擊落,機上290人全部罹難。 1993年:在河南省南陽地区的西峡盆地发现了恐龙蛋化石群。 1997年:古巴宣布找到切·格瓦拉遗骨。 21世紀 2003年: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2005年:西班牙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 2008年:马来西亚副首相纳吉·阿都拉萨助理阿都拉萨·巴金达所聘用的私家侦探巴拉苏巴马廉(P Bala Subramaniam)揭露纳吉与蒙古女郎阿尔丹杜雅·沙丽布(Altantuya Shaariibuu)拥有性关系,而阿丹杜雅更是马来西亚向法国购买潜水艇的中间人,并曾经向纳吉索取50万美元的佣金。巴拉指出,虽然他接受警方录取口供书时,曾告知纳吉与阿丹杜雅拥有亲密的关系,但是警方却把这些惊人的内容删除,没纳入其供词里头,检控官也没有在法庭上盘问他此事。 2008年:九龍巴士有八輛巴士因天水圍巴士爆炸事件正式除牌。 2011年:Lady Gaga首次入境台灣,台中市封這天為Lady Gaga日。 2013年:中華民國陸軍裝甲第542旅下士洪仲丘因禁閉單位不當操練而昏倒送醫,並於翌日凌晨死亡,隨後引發要求改善軍中人權及軍法改革的社會運動。 2013年:王建民在藍鳥隊連兩敗,被下放到3A,促使義大犀牛隊祭出優渥條件邀王建民加入。 2013年:埃及軍方宣佈終止憲法,推翻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並成立過渡政權。 2013年: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宣布7月21日比利时国庆日退位,王位传给其子53岁的菲利普王储。 2015年:陽光動力號於夏威夷時間早上5點55分成功降落,以4天21小時52分完成從日本名古屋到美國夏威夷7212公里的航程。 2015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揭露,中东神秘人物将7亿美元(约26亿马币)的政治献金汇入马来西亚首相纳吉·阿都拉萨的银行户口里,以用作其下的「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引起坊间争议,最终他被马来西亚法庭裁决无罪。 2018年: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阿都拉萨在家中遭马来西亚反贪污委员会逮捕。 2021年:日本靜岡縣熱海市因連日暴雨發生嚴重土石流,造成至少2人死亡、20人失蹤。 2023年:打破全球平均气温最高記錄。 出生 1423年:路易十一,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483年逝世) 1518年:李时珍,中國明代医学家兼药物学家。(1593年逝世) 1534年:朝鮮明宗李峘,朝鮮國國王。(1567年逝世) 1883年:卡夫卡,奥地利作家。(1924年逝世) 1890年:陳寅恪,中國歷史學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69年逝世) 1914年:路易·德菲內斯,法國演員。(1983年逝世) 1914年:徐四民,緬甸華人報人、前全國政協常委。(2007年逝世) 1924年:賈施雅,香港法官、政治人物。(2010年逝世) 1924年:納丹,新加坡政治家。(2016年逝世) 1929年:谷峰,香港演員。 1930年:深作欣二,日本導演。(2003年逝世) |
2011年:罗马天主教会根据 《天主教法典》1382条,将6月29日被「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主教」私自祝圣为「乐山教区主教」的雷世银「神父」除以绝罚(即俗称的开除教籍)。(按照《天主教法典》,主礼房兴耀「主教」亦被绝罚)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藉由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成功发现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2012年:巴西科林蒂安队在2012年南美解放者杯决赛中击败阿根廷博卡青年队,获得冠军。 2023年:這天是我跟un的交往紀念日 出生 1802年:約翰·L·赫姆,美國政治人物,第18、24任肯塔基州州長(1867年逝世) 1804年:納撒尼爾·霍桑,美國小說家,代表作品《紅字》(1864年逝世) 1807年:加里波第,意大利民族英雄(1882年逝世) 1826年:史蒂芬·福斯特,美國民謠作家(1864年逝世) 1853年:恩斯特·奧托·貝克曼,德國化學家(1923年逝世) 1868年:亨丽爱塔·勒维特,美国天文学家(1921年逝世) 1872年:卡尔文·柯立芝,美國政治人物,第30任美國總統(1933年逝世) 1896年:茅盾,中國文学家(1981年逝世) 1898年:格特魯德·韋弗,美國超級人瑞(2015年逝世) 1916年:戶栗郁子,日裔美國播音員、廣播節目主持人,暱稱「東京玫瑰」(2006年逝世) 1923年:錢正英,中國水利專家、政治人物(2022年逝世) 1926年:阿爾弗雷多·迪·斯蒂法諾,阿根廷足球運動員(2014年逝世) 1927年:珍娜·露露布莉姬妲,義大利女演員、攝影記者、雕塑家(2023年逝世) 1934年:詹姆斯·漢密爾頓,英國貴族、政治人物,現任嘉德勳章大臣,第五代阿伯康公爵 1940年:馬志玲,台灣商人、企業家,元大集團創辦人(2022年逝世) 1940年:于爾根·海因施,德國男子足球運動員(2022年逝世) 1942年:麥可王子,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第四個兒子喬治王子之幼子 1945年:斯泰納爾·阿蒙森,挪威男子皮划艇運動員(2022年逝世) 1951年:北川進,日本化學家 1952年:阿尔瓦罗·乌里韦,哥伦比亚政治人物,前任哥伦比亚总統 1954年:巴戈,台灣男演員(2022年逝世) 1956年:孫淳,中國男演員 1956年:陳明章,台灣男歌手、音樂製作人 1959年:雷安娜,香港歌手 1963年:倪夏蓮,華裔盧森堡女子乒乓球運動員 1964年:埃迪·拉馬,阿爾巴尼亞政治人物,現任阿爾巴尼亞總理 1968年:賽勒斯·米斯特里,印度裔愛爾蘭企業家,前任塔塔集團主席(2022年逝世) 1970年:丁寧,台灣女演員 1971年:可可,雌性西部低地大猩猩,以掌握大量修改版美國手語手勢而聞名(2018年逝世) 1973年:Gackt,日本歌手 1974年:阿依達·巴拉耶娃,哈薩克政治人物 1976年:伊澤一葉,日本鋼琴手,樂團東京事變成员 1977年:中村由利,日本歌手 1978年:村田雄介,日本漫畫家 1979年:林迺晴,台灣漫畫家 1979年:歐漢聲,台灣藝人 1980年:新井里美,日本女性聲優 1982年:葉安婷,台灣女演員 1983年:胡彥斌,中國創作歌手 1984年:李帝勳,韓國演員 1984年:赤西仁,日本歌手、演員 1985年:隋凱,美國華裔演員 1986年:增田貴久,日本男子偶像團體NEWS成員 1989年:趙璧渝,香港女演員 1989年:尹斗俊,韓國男子偶像團體HIGHLIGHT隊長 1989年:畢暢,中國女演員 1990年:紀艾希,台灣女藝人 1990年:町田啟太,日本男演員 1990年:大卫·克劳斯,德國男演員 1992年:美里有紗,日本AV女優 1993年:哈其·凱馬魯丁,馬來西亞射箭運動員(2021年逝世) 1994年:張蔓姿,香港模特兒、演員、歌手 1994年:張蔓莎,香港模特兒、演員、歌手 1994年:李海印,韓國女子偶像團體I.B.I成員 1995年:波茲·馬龍,美國男歌手、演員、作曲家 1995年:戴利·辛克格拉文,荷蘭職業足球員 1996年:朱豪,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F9成員 1998年:鹿希派,台灣男歌手、詞曲作者 1999年:菊地最愛,日本女子偶像團體BABYMETAL成員 2000年:江坤宇,台灣棒球選手 2005年:黃柏順,台灣台灣阿凡達 逝世 192年:王允,東漢官員(137年出生) 1336年:楠木正成,鎌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武將(生年不詳) 1546年:海雷丁·巴巴羅薩,鄂圖曼海盜(1478年出生) 1826年:约翰·亚当斯,美國開國元勛、政治家、律師、外交官、作家,第2任美国总统(1735年出生) 1826年:托马斯·杰斐逊,美国政治人物,第3任美国总统,独立战争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主要代表之一,反联邦党创始人(1743年出生) 1831年:詹姆斯·門羅,美国政治人物,第5任美国总统(1758年出生) | 16世紀 1528年:英國發生首次嚴重鼠疫。 18世紀 1776年: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英属北美费城通过《美国独立宣言》,宣告北美十三州自大英帝国独立。 1779年:法國軍隊佔領西印度群島的格林納達。 1780年:秘魯印第安人圖帕克·阿馬魯起義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 1781年:新格拉納達市民起義。 1782年:暹羅曼谷王朝開始。 1787年:《越法凡爾賽條約》簽訂。 1787年:美國通過西北土地法令。 19世紀 1802年:美國西點軍校成立。 1848年:美國在華盛頓特區為華盛頓紀念碑奠基。 1862年: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向愛麗絲·李道爾等人講述故事,其後以此出版《愛麗絲夢遊仙境》。 1871年:沙俄以幫助清政府「防機」和「安定邊境秩序」為名,出兵強佔伊犁。 1878年:英國及祖魯爆發烏倫迪之役,祖魯戰敗,英祖戰爭正式結束。 1886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吳大澂與俄訂立《琿春東界約》。 20世紀 1903年:太平洋海底電纜投入使用。 1904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1908年:。 1910年:日俄兩國在聖彼得堡簽訂了第二次《日俄協定》。 1910年:黑人拳手約翰遜衛冕成功引起美國種族騷亂。 1926年:國民軍誓師北伐。 1928年: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 1941年:南斯拉夫游擊隊領袖鐵托組織抵抗力量。 1941年:重慶國民政府宣佈和德國及意大利斷交。 1942年: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飛虎隊解散。 1946年:在美国转交菲律宾自由邦的主权后,菲律宾共和国正式获得完全的独立。 1947年:蔣介石頒布《戡亂共匪叛亂總動員令》,實行「戡亂」救國。 1949年:遷至廣州的國民政府行政院公布幣制改革令和《銀元及銀元兌換券發行辦法》。 1954年:聯邦德國在瑞士伯爾尼3:2擊敗了當時極其強大的匈牙利隊,首次奪得世界杯足球賽冠軍,史稱「伯爾尼奇蹟」。 1959年:。 1964年:紀念玄奘逝世一千三百週年法會在西安大慈恩寺舉行。 1972年:朝鮮南北雙方發表和平統一聯合聲明。 1976年:以色列突擊隊解救在烏干達的恩德培國際機場被親巴勒斯坦劫機者扣留的105名人質。 1976年:美國隆重慶祝獨立200週年。 1980年:第一屆歐洲核裁軍大會在布魯塞爾結束。 1991年:中英兩國就香港新機場安排達成協議。 1995年:中共中央決定對陳希同進行審查。 199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路者号探测器携带着美国首部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着陆。 2000年:南非搶救大批因油輪撞毀漏出油污而沾污的企鵝群生。 21世紀 2001年:海參崴航空公司由葉卡捷琳堡前往海參崴,中停伊爾庫茨克的352號班機,於伊爾庫茨克機場附近失控墜毀,機上145人全部喪生。 200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探测器深度撞击号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 2005年:京津城際軌道交通正式開工建設。 2007年:台灣貓空纜車正式營運通車。 2008年: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兩岸定期包機正式開始。 2011年:罗马天主教会根据 《天主教法典》1382条,将6月29日被「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主教」私自祝圣为「乐山教区主教」的雷世银「神父」除以绝罚(即俗称的开除教籍)。(按照《天主教法典》,主礼房兴耀「主教」亦被绝罚)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藉由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成功发现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2012年:巴西科林蒂安队在2012年南美解放者杯决赛中击败阿根廷博卡青年队,获得冠军。 2023年:這天是我跟un的交往紀念日 出生 |
7月7日是世界巧克力日 7月8日是世界過敏性疾病日 在中國,7月11日是航海節。 在法國,7月14日是國慶日。 7月21日是比利時的國慶節。 香港在7月21日發生了元朗恐怖襲擊事件。 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是国际合作节。 | 7月1日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日及加拿大立國日 7月3日是白俄罗斯獨立紀念日。 7月4日是美國獨立紀念日。 7月5日是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紀念日。 7月7日是世界巧克力日 7月8日是世界過敏性疾病日 在中國,7月11日是航海節。 |
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V-E Day),世界紅十字日 5月9日:大多數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衛國戰爭勝利日,聯合國紀念與和解日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母親節 5月15日:佛誕 5月16日:馬來西亞衛塞節、國際牛奶節、國際白飯節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国际不再恐同日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 、阿根廷革命紀念日、蘇丹革命節、世界預防中風日、 国际失踪儿童日 5月26日:世界向人體條件挑戰日 、國家道歉日 5月29日:聯合國維持和平人員國際日,於2002年12月11日57/129號決議通過 5月30日:克羅地亞國慶日、美國陣亡戰士的紀念日、法國聖女貞德紀念日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又稱 | 例行節日 5月1日:劳动节(又稱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英國將公眾假期設於5月首個星期一 5月3日:日本憲法紀念日公眾假期 5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四青年節、五四運動紀念日、科技傳播日、北京大學校慶日。日本的綠之日(1948年至2006年在4月29日) 5月5日:日本兒童日 5月7日:美國國家自慰日 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V-E Day),世界紅十字日 5月9日:大多數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衛國戰爭勝利日,聯合國紀念與和解日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母親節 5月15日:佛誕 5月16日:馬來西亞衛塞節、國際牛奶節、國際白飯節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国际不再恐同日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 |
陽德 (1672年-1674年):嘉宗黎维禬之年号 德元 (1674年-1676年):嘉宗黎维禬之年号 永治 (1676年-1680年):熙宗黎维祫之年号 正和 (1680年-1705年):熙宗黎维祫之年号 永盛 (1705年-1720年):裕宗黎维禟之年号 保泰 (1720年-1729年):裕宗黎维禟之年号 莫朝 順德(1628年-1677年):莫敬完之年号 日本 宽文(1661年-1673年):后西天皇、灵元天皇之年号 延宝(1673年-1681年):靈元天皇之年号 天和(1681年-1684年):灵元天皇之年号 贞享(1684年-1688年) :灵元天皇、东山天皇之年號 元禄(1688年-1704年) :东山天皇之年號 宝永(1704年-1711年) :东山天皇、中御门天皇之年號 正德(1711年-1716年):中御門天皇之年號 享保(1716年-1736年):中御门天皇、樱町天皇之年號 注释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参见 中国年号索引 | 萬慶 (1662年-1663年):神宗黎维祺之年号 景治 (1663年-1672年):玄宗黎维䄔之年号 陽德 (1672年-1674年):嘉宗黎维禬之年号 德元 (1674年-1676年):嘉宗黎维禬之年号 永治 (1676年-1680年):熙宗黎维祫之年号 正和 (1680年-1705年):熙宗黎维祫之年号 永盛 (1705年-1720年):裕宗黎维禟之年号 保泰 (1720年-1729年):裕宗黎维禟之年号 莫朝 順德(1628年-1677年):莫敬完之年号 日本 宽文(1661年-1673年):后西天皇、灵元天皇之年号 延宝(1673年-1681年):靈元天皇之年号 天和(1681年-1684年):灵元天皇之年号 贞享(1684年-1688年) :灵元天皇、东山天皇之年號 元禄(1688年-1704年) :东山天皇之年號 宝永(1704年-1711年) :东山天皇、中御门天皇之年號 正德(1711年-1716年):中御門天皇之年號 |
在1月,太阳穿过黄道带的人马座和摩羯座 在平年,1月开始于与10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闰年,1月开始于与4月和7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1月的星座包括摩羯座(12月22日-1月19日)和水瓶座(1月20日-2月18日) 1月的诞生花是雪花莲 1月的诞生石是石榴石 参看 四季:春季 -- | 在闰年,1月开始于与4月和7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1月的星座包括摩羯座(12月22日-1月19日)和水瓶座(1月20日-2月18日) 1月的诞生花是雪花莲 1月的诞生石是石榴石 参看 四季:春季 -- |
2月16日是光明星节,纪念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二代领袖金正日的生日。 在日本,2月23日是天皇誕生日。 在台灣,2月28日是和平紀念日(紀念1947年二二八事件)。 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2月是黑人历史月。 2月24日是元宵節 農歷新年 其它 在2月,太阳穿过黄道带的摩羯座和宝瓶座。 在平年,2月开始于与3月和11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闰年,2月开始于与8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2月的星座包括水瓶宮(1月20日-2月18日)和双鱼宮(2月19日-3月20日)。 2月的誕生花是堇菜和櫻草。 2月的誕生石是紫水晶。 参看 | 2月24日是元宵節 農歷新年 其它 在2月,太阳穿过黄道带的摩羯座和宝瓶座。 在平年,2月开始于与3月和11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闰年,2月开始于与8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2月的星座包括水瓶宮(1月20日-2月18日)和双鱼宮(2月19日-3月20日)。 2月的誕生花是堇菜和櫻草。 2月的誕生石是紫水晶。 参看 四季:春季 -- 夏季 |
3月25日在英国是母亲节。 耶穌受難日是訂在3月19日至4月30日之間的首個滿月天之後的星期五。 復活節是訂在3月19日至4月30日之間的首個滿月天之後的星期日。 其他 3月开始于与11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平年,3月开始于与2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3月的星座包括双鱼宮(2月19日-3月20日)和白羊宮(3月21日-4月19日) 3月的誕生石是海藍寶石和雞血石。這些石代表勇氣。 3月的誕生花水仙花。 在加拿大、印度、香港、澳門及日本等國家或地區,財政年度(會計年度)從昨年4月1日起,至本年3月31日為止。在日本,各級學校的畢業典禮通常於3月舉行。 參考資料 四季:春季 | 3月19日是世界睡眠日。 在日本,3月20日或前後日為春分之日。同時也是伊朗的納吾肉孜節。 3月21日是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3月25日在英国是母亲节。 耶穌受難日是訂在3月19日至4月30日之間的首個滿月天之後的星期五。 復活節是訂在3月19日至4月30日之間的首個滿月天之後的星期日。 其他 3月开始于与11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平年,3月开始于与2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3月的星座包括双鱼宮(2月19日-3月20日)和白羊宮(3月21日-4月19日) 3月的誕生石是海藍寶石和雞血石。這些石代表勇氣。 3月的誕生花水仙花。 在加拿大、印度、香港、澳門及日本等國家或地區,財政年度(會計年度)從昨年4月1日起,至本年3月31日為止。在日本,各級學校的畢業典禮通常於3月舉行。 參考資料 四季:春季 -- |
世界知識產權日 通常電腦CIH病毒會在這一天大規模發作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紀念日 4月28日 羅馬帝國 - 向福羅拉(羅馬神話中的花神)獻禮的福羅拉麗亞節第一日 巴哈伊信仰 - Jamal (Beauty)的節慶 - 巴哈伊曆法第三個月的第一天 4月29日 世界舞蹈日 昭和之日,日本國定假期,用于紀念昭和天皇(裕仁天皇)的诞辰。裕仁天皇在位时,这一天一度被稱為天長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改稱為天皇诞生日,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后被改為綠之日(みどりの日),2007年起又被改為昭和之日。 4月29日-5月5日 黄金週 (日本) 4月30日 越南官方假期,稱為解放日,是紀念越共在越戰勝利解放南越及西貢的日子。 日期不固定 4月的第一個週日是世界枕頭日 。 4月最後一個星期三是秘書節。 耶穌受難日是訂在春分(約每年3月20~21日)之後首個滿月天之後的星期五,即在3月20日至4月23日之間。 復活節是訂在春分(約每年3月20~21日)之後首個滿月天之後的星期日,即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其它 在加拿大、印度、香港、澳門及日本等國家或地區,財政年度(會計年度)從每年4月1日起,至翌年3月31日為止。 4月開始於與7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在閏年,4月開始於與1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4月的誕生石是鑽石,代表純潔。 4月的誕生花是雛菊和甜豌豆。 參考資料 參看 四季 | 4月17日 世界血友病日 敘利亞國慶節 4月18日 津巴布韋共和國成立紀念日 愛爾蘭獨立日 4月20日 國際大麻日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4月23日 世界閱讀日 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聖喬治日 4月24日 24小時幽默日 實驗室小動物日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纪念日 4月26日 世界知識產權日 通常電腦CIH病毒會在這一天大規模發作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紀念日 4月28日 羅馬帝國 - 向福羅拉(羅馬神話中的花神)獻禮的福羅拉麗亞節第一日 巴哈伊信仰 - Jamal (Beauty)的節慶 - 巴哈伊曆法第三個月的第一天 4月29日 世界舞蹈日 昭和之日,日本國定假期,用于紀念昭和天皇(裕仁天皇)的诞辰。裕仁天皇在位时,这一天一度被稱為天長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改稱為天皇诞生日,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后被改為綠之日(みどりの日),2007年起又被改為昭和之日。 4月29日-5月5日 黄金週 |
6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六个月,是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6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本月的节气:芒种、夏至;在南半球,6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 英文中的6月(June)来源于古罗马女神朱诺,朱庇特的妻子,或来自拉丁语詞iuniores(意为"较年轻者")。 6月的節日/節慶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 6月3日是禁煙節。 6月4日是湯加王國獨立日(國慶節)。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 6月6日大韓民國顯忠日 | 6月3日是禁煙節。 6月4日是湯加王國獨立日(國慶節)。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 6月6日大韓民國顯忠日 6月10日是葡萄牙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 6月12日是俄羅斯聯邦的國慶日。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 |
8月的節日/紀念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在俄罗斯,8月1日是阵亡将士纪念日。 在台灣,8月1日是原住民族日 在瑞士,8月1日是該國國慶日。 在以色列,8月5日是該國國慶日。 8月6日是国际电影节。 在中華民國,8月8日是父親節(又稱作爸爸節,由於國語「八八」的發音和「爸爸」相近)。 在新加坡,8月9日是該國國慶日。 在日本,8月11日是山之日。 8月13日是国际左撇子日。 8月14日是中華民國的中華民國空軍節。 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本抗戰勝利紀念日(V-J Day或Victory over Japan Day)。 | Photo Day)。8月24日乌克兰獨立日 在馬來西亞,8月31日是該國独立日。 在中華民國,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是祖父母節(由教育部發起,2010年8月29日為首屆祖父母節)。 1992年起,國際動物權協會定每年8月第三個星期六為國際流浪動物日。 其它 在闰年,8月開始於與2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在平年,8月開始於與其他月份沒有同樣一天開始,5月,6月均有相同特性(如8月1日為禮拜一,當年的1日均不為禮拜一)。 请参看: 四季:春季 -- 夏季 |
9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九个月,是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9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白露、秋分;在南半球,9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 在英文中,9月(September)源自拉丁语September,意为第七个月,因加入1、2月而後移,在月曆上的簡寫為Sep.或Sept.。 日本的九月有很多別名,如「長月」、「稻刈月」、「寢覺月」等。 在台灣,九月底泛指九月最後一天 9月的節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在天主教傳統,9月8日是聖母聖誕,9月21日是聖瑪竇日,9月29日是聖彌額爾,聖加俾額爾及聖辣法爾天使日。 在中華民國,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公元前551年)也是該國的教師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月10日是教师节。 在美国和加拿大, 9月第一個星期一是勞動節。 在加拿大,9月30日是全国真相与和解日。 9月第三个星期一是日本的敬老之日。 9月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和平日。 | 在英文中,9月(September)源自拉丁语September,意为第七个月,因加入1、2月而後移,在月曆上的簡寫為Sep.或Sept.。 日本的九月有很多別名,如「長月」、「稻刈月」、「寢覺月」等。 在台灣,九月底泛指九月最後一天 9月的節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在天主教傳統,9月8日是聖母聖誕,9月21日是聖瑪竇日,9月29日是聖彌額爾,聖加俾額爾及聖辣法爾天使日。 在中華民國,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公元前551年)也是該國的教師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月10日是教师节。 在美国和加拿大, |
10月10日也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執政黨朝鲜劳动党的黨慶日。 10月11日是聯合國的國際女孩日。 10月12日是西班牙國慶日。 10月12日也是美洲的哥倫布日。 10月13日是泰國的普密蓬紀念日。 10月14日是世界標準日(World Standards Day)。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 10月17日是世界消除贫困日。 | Day)。 10月17日是世界消除贫困日。 10月第一个星期一是国际住房日。 10月第二个星期三是国际减灾日。 10月第二个星期日是香港地區的祖父母節。 10月20日是越南的婦女節 10月21日是中華民國的華僑節。 10月24日是聯合國日。 10月25日是中華民國的臺灣光復節。 在土耳其,10月29日是該國国庆日。 10月31日是萬聖節前夕(Halloween)和蔣中正生辰紀念日。 其它 在平年,10月开始于与1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閏年,10月开始于與其他月份沒有一个同样一天開始。 |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 11月17日是国际大学生节。 美国在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庆祝感恩节。 在11月17日前后,狮子座流星雨达到顶峰。 11月20日是國際跨性別紀念日。 11月21日是日本的伊布日。 11月23日是日本的勤勞感謝日。 11月24日為中華民國政黨中國國民黨的黨慶日,同日為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的創立日。 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以及國際素食日。 其它 11月开始于与3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平年,11月开始于与2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閏年,11月开始于與5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参看 四季:春季 -- 夏季 -- |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 11月17日是国际大学生节。 美国在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庆祝感恩节。 在11月17日前后,狮子座流星雨达到顶峰。 11月20日是國際跨性別紀念日。 11月21日是日本的伊布日。 11月23日是日本的勤勞感謝日。 11月24日為中華民國政黨中國國民黨的黨慶日,同日為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的創立日。 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以及國際素食日。 其它 11月开始于与3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平年,11月开始于与2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閏年,11月开始于與5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参看 四季:春季 -- |
12月24日是平安夜。 12月25日是聖誕節、中華民國的行憲紀念日。 12月26日是英國與大多數大英國協國家的節禮日。 12月31日是跨年日 12月第二個星期日是國際兒童電視廣播日。 其它 12月開始於與9月一個星期的同樣一天。 參見 四季: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四季: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2023年2月13日,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在《明報》撰文,列舉四大理由指出今年不宜就《基本法》23條展開立法程序。他認為全面通關後應聚精會神抓機遇謀發展,目前亦有《港區國安法》「保底」,擔憂展開23條立法後會讓民進黨在台灣大選中以此爭取選票而「撈取執政權繼續搞台獨」。 2023年2月14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當日行政會議前回應說,自己對23條立法的立場沒有改變,希望盡快在今年、否則明年完成立法,至於在甚麼時間推出,要按整體實際情況決定,當局會在認為應該推出時推出。6月21日,李家超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強調,23條必然要盡快立法,「一定在我的任期內立,在今年或最遲明年一定要立法」。10月25日,李家超宣讀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時表示,2024年內會完成23條立法。 評價 支持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說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應自行為《第二十三條》立法,是憲制責任,未立法代表《香港基本法》全部條文未完全實施。《香港基本法》已列明任何人在香港都享有人權和多種自由,包括言論自由及宗教自由。只要對立法草案中不妥當的部分進行修改,該法律將會保護香港市民與國家安全,立法可以代替過時的條文及現時條例與基本法之間的灰色地帶。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聲稱,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皆有為當地的地區安全立法。若反對就「分裂國家行為」及「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立法,等於放縱和包容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中共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評論認為,很多西方國家都有相關國家安全法例,而且訂得比中国政府对待香港问题更嚴苛。例如早在1831年美国即制定法律规定:当联邦法律和州法律冲突时,应遵守联邦法,否则联邦政府有权动用武力在各州执行联邦法,分裂分子将以叛国罪论处。(參見美國重建時期#南方回歸聯邦的問題、Yes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亞獨立運動。) 時任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認為,所有主權國家法律有維護國家安全,未能成功立法的美國愛國法比香港03年草案嚴苛;香港人只是被中国大陆案例嚇怕。劉認為,香港人愛國,也認同要就國家安全立法,只要中国大陆政治民主、法制健全,對「煽動」、「顛覆」、「竊密」的定罪令人信服,符合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普世價值,尊重國家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二十三條立法自然就水到渠成。 2014年10月2日,超过100间拥有者為「海外华文传媒协會」的海外中文媒体联合署名发表立场,表示由于23条立法至今未能落实,香港成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个连叛国和分裂都无法入罪的“法外飞地”。外国颠覆势力和香港本地极端势力一步步将香港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一场导致国家分裂的颜色革命随时可能爆发。翌日,联合署名此《宣言》的主要撰稿及发起者——海外华文传媒协会主席、日本《中日新报》社长刘成在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专访中认为,面对策动祸乱香港的后台势力,希望中国中央政府「不能这样忍让下去」。 反对 反对基本法二十三條的人士认为,其內容含糊不清,其中尤以香港、內地兩地標準及定義不同為首,「煽動叛亂」、「顛覆國家政權」、「竊取國家機密」等入罪條件輕則數句即可入獄,最高判刑更達終身監禁。 擔任過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的李柱銘指出《第二十三條》關於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的罪名是於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後才再次加入《基本法》草稿中。同樣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的司徒華則認為條文是針對支聯會及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普遍認為,此文件過於嚴苛,刑事條文泛政治化,其中「國家安全」被誇大,而許多新定義的語句含意都很廣泛並欠明確,對基本人權和自由没有應有的保障。諮詢文件引起市民憂慮的部分: 大陸如有組織被中央人民政府定性為「危害國家安全」而遭禁制,香港政府有權查禁該組織的香港分支而無需經任何調查。 「國家」與「政府」的概念分界模糊。民主的制度容許市民監察政府,但建議的條文使反對「政府」等同於反對「國家」。 警察無需法庭手令及證據即可入屋搜查,製造白色恐怖。 任何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均屬違法。知情不報者可被檢控,等於古代連坐法。 「煽動」「處理煽動」「管有煽動」「知情不報」之類的罪行,可能會對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構成潜在威脅。 檢控「煽動叛亂」罪行不設時限,懷疑當局即可無限期地追究「煽動叛亂罪行」。 條例適用於香港永久居民,不論他身處何方。逗留香港的人,不論國籍,也受法律約束。最高的刑罰為終身監禁。 香港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早有叛逆,煽惑離叛,煽動意圖等等的定義和條文。23條立法沒有迫切性。 澳門民主派前議員區錦新表示:「中央及其僂儸可以大聲疾呼:『你們看,澳門早就為二十三條立了法,甚麼事也沒發生,你們怕甚麼唷?』當年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中英談判前後接見香港訪問北京團,就很不解地問香港人,對香港回歸『你們怕甚麼?』香港人說,我們就是怕。趙當時可能不解,但及後他在沒有判罪,沒有開庭,沒有任何法律依據下被囚禁終身,相信他終於明白香港人怕甚麼了。」他又表示二十三條立法後香港的自由空間必定會縮小:「單是面對任何事都是國家機密的中共政權,香港人,尤其是香港的記者,便隨時身陷法網……原來除了說說港獨外,支持本土,支持民主,都可以被解讀為港獨和分裂國家。若再配上釋法,更可箍住法院的審訊按照中共的解釋來判案。因為釋法除了可釋基本法,更可以釋基本法之名而解釋香港的本地法律……即隨時可以以解釋基本法第二十三條來演繹根據二十三條所立的維護國家安全法。那時,將沒有一個人是安全的。」 美国時任国务卿邁克·蓬佩奧表示,美国政府反對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視為違反美國利益,认为会对北京持續干預香港自治的情况感到担忧,同时指出“香港的自由被侵蝕與中共承諾的一國兩制背道而馳”。 影響 《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引發2003年50萬港人上街抗議,最後特區政府撤回立法程序。此舉動讓北京質疑港人對國家觀念不足。到2021年3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引述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指社會均出現鼓吹仇視中央及特區政府言論。而港區人大代表、行會成員葉國謙則引述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韓正指,自當年反23條起,香港形勢並非「非民主不民主的問題」,而是「顛覆和反顛覆的問題」。 参见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二條 澳门维护国家安全法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 2012年11月22日,時任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在報章撰文,指基本法23條規定了特區應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國家安全行為,香港需要在適當時候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防止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他強調,在基本法下,中央的權力不限於外交和防務,還包括主要官員的任命和法律的審查。他更指出,香港人要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公民黨黨魁梁家傑批評張的言論,反映了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確肩負了包括為基本法23條立法的政治任務;民主黨亦批評張的言論,是中央企圖加緊對香港人的思想箝制。 2017年6月20日,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批評香港回歸二十年仍然未為基本法23條立法,並指出面對港獨需要中央落實全面統治。 2020年5月19日,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行政会议前会见记者时,被问及基本法23条立法时间表的问题时表示,香港回归23年来,至今仍未能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以维护国家安全,“令人失望”。而全國政協及全國人大會議分别於同年5月21日及22日在北京開幕,當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曼琪打算在人大會議上提案,建議中央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基本法23條)的全國性法律,並納入《基本法》附件三,不需通過香港立法會審議就可以在港實施。随后在公布的全国人大会议议程中,包括了审议《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在督促香港尽快就二十三条完成立法的同时,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可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并列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而这部法律就是被民间称为“港版国安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2021年9月26日,香港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在电视节目中透露,现在是23条立法的最佳时机,并称正在研究立法细节。 2022年7月20日,《明報》李先知專欄指保安局於2002年就23條立法而設的專題網站已下架。保安局指政府重新就《基本法》23條立法進行預備工程,包括將有關網站更新而故暫時關閉網站,但未有交代關閉網站的時間。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認為有關的政府檔案有歷史意義,不應該隨便銷毀。 2022年10月11日,政府更新年度立法議程期間,抽起為《基本法》23條於2022年本地立法的計劃。特首李家超出席行會前見傳媒時表示目前國安的風險千變萬化,加上國際地緣政治急速惡劣變化下,過往難以想像目前有不少危害國家的手段。因此需要評估國際形勢而完善法例,以達到可處理極端情況和沒有任何漏洞。又指有普通法國家提出禁止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人士長時間離開處所,甚或可重覆禁止,指出政府會密切留意當地實施情況,包括涉人權方面問題處理。 2023年1月17日,特首李家超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表示,已要求保安局草擬23條的第二稿,尤其針對間諜活動、偽裝組織,以及新媒體新科技等手段,「希望在今年,最遲在下年可以完成整個工作」 。 2023年2月13日,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在《明報》撰文,列舉四大理由指出今年不宜就《基本法》23條展開立法程序。他認為全面通關後應聚精會神抓機遇謀發展,目前亦有《港區國安法》「保底」,擔憂展開23條立法後會讓民進黨在台灣大選中以此爭取選票而「撈取執政權繼續搞台獨」。 2023年2月14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當日行政會議前回應說,自己對23條立法的立場沒有改變,希望盡快在今年、否則明年完成立法,至於在甚麼時間推出,要按整體實際情況決定,當局會在認為應該推出時推出。6月21日,李家超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強調,23條必然要盡快立法,「一定在我的任期內立,在今年或最遲明年一定要立法」。10月25日,李家超宣讀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時表示,2024年內會完成23條立法。 評價 支持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說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應自行為《第二十三條》立法,是憲制責任,未立法代表《香港基本法》全部條文未完全實施。《香港基本法》已列明任何人在香港都享有人權和多種自由,包括言論自由及宗教自由。只要對立法草案中不妥當的部分進行修改,該法律將會保護香港市民與國家安全,立法可以代替過時的條文及現時條例與基本法之間的灰色地帶。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聲稱,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皆有為當地的地區安全立法。若反對就「分裂國家行為」及「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立法,等於放縱和包容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中共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評論認為,很多西方國家都有相關國家安全法例,而且訂得比中国政府对待香港问题更嚴苛。例如早在1831年美国即制定法律规定:当联邦法律和州法律冲突时,应遵守联邦法,否则联邦政府有权动用武力在各州执行联邦法,分裂分子将以叛国罪论处。(參見美國重建時期#南方回歸聯邦的問題、Yes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亞獨立運動。) 時任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認為,所有主權國家法律有維護國家安全,未能成功立法的美國愛國法比香港03年草案嚴苛;香港人只是被中国大陆案例嚇怕。劉認為,香港人愛國,也認同要就國家安全立法,只要中国大陆政治民主、法制健全,對「煽動」、「顛覆」、「竊密」的定罪令人信服,符合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普世價值,尊重國家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二十三條立法自然就水到渠成。 2014年10月2日,超过100间拥有者為「海外华文传媒协會」的海外中文媒体联合署名发表立场,表示由于23条立法至今未能落实,香港成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个连叛国和分裂都无法入罪的“法外飞地”。外国颠覆势力和香港本地极端势力一步步将香港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一场导致国家分裂的颜色革命随时可能爆发。翌日,联合署名此《宣言》的主要撰稿及发起者——海外华文传媒协会主席、日本《中日新报》社长刘成在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专访中认为,面对策动祸乱香港的后台势力,希望中国中央政府「不能这样忍让下去」。 反对 反对基本法二十三條的人士认为,其內容含糊不清,其中尤以香港、內地兩地標準及定義不同為首,「煽動叛亂」、「顛覆國家政權」、「竊取國家機密」等入罪條件輕則數句即可入獄,最高判刑更達終身監禁。 擔任過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的李柱銘指出《第二十三條》關於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的罪名是於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後才再次加入《基本法》草稿中。同樣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的司徒華則認為條文是針對支聯會及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普遍認為,此文件過於嚴苛,刑事條文泛政治化,其中「國家安全」被誇大,而許多新定義的語句含意都很廣泛並欠明確,對基本人權和自由没有應有的保障。諮詢文件引起市民憂慮的部分: 大陸如有組織被中央人民政府定性為「危害國家安全」而遭禁制,香港政府有權查禁該組織的香港分支而無需經任何調查。 「國家」與「政府」的概念分界模糊。民主的制度容許市民監察政府,但建議的條文使反對「政府」等同於反對「國家」。 警察無需法庭手令及證據即可入屋搜查,製造白色恐怖。 任何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均屬違法。知情不報者可被檢控,等於古代連坐法。 「煽動」「處理煽動」「管有煽動」「知情不報」之類的罪行,可能會對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構成潜在威脅。 |
少数国家规定著作权人有公共借阅权。图书馆等将书籍借给不特定读者的机构需要支付费用。 当然,初售原则一般也适用于著作物出售后,由买家自行对該著作物进行处分的情况,比如对該著作物进行修改、涂改、毁灭等行为。 合理使用 著作人格权和著作财产权 一些国家和地区将著作权分为著作人格权和著作财产权,前者又称著作人身权或精神权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又如台湾《著作权法》第三条中把“著作权”定义为“指因著作完成所生之著作人格权及著作财产权”。 与之相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著作权”一词在狭义上仅指著作财产权。例如日本《著作权法》中对著作人格权虽有规定,但其权利的内容一节将“著作者人格权”(日语:)和“著作权中所包含的权利种类”(即著作财产权,日语:)分列,即体现了这种观点。 著作人格权 著作人格权一般包括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决定是否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及保护作品不受歪曲和篡改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还规定了修改权(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这一种著作人格权。其存废问题历来受学者讨论。2014年公开征求意见的修订草案中将该权利合并到了保护作品完整权中,但亦有学者指出这一做法只是将原来的两种权利简单合并。 著作財產權 著作財產權的種類在過去一百年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原先較單純的出版權、演出權,因電影的發明而有公開上映權、因廣播及電視的發明而出現公開播送權,時至今日因應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公開傳輸權隨之而生,除了這些一個接著一個出現的新型態著作權利,另外一些較傳統的權利也由於人類生活型態的轉變而發生變化,例如因為國際間的交流日漸頻繁,著作物在各地區以及國際間的散布權問題獲得重視;著作物所有人以往基於所有權,擁有將該物出租的權利,規模有限,對於著作權人的利益影響不大,但由於大型連鎖租書店的出現嚴重影響了著作權人的利益,從而使得著作物的出租權亦須被顧及。 一般來說,著作權人對於著作享有若干項基本權利,其中有一些是專屬權利。他們享有「使用」或「根據議定的條件許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專屬權。 虽依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致权利内容有所差异,著作權人往往可以禁止或許可他人: 以各種形式對各種著作進行重製,例如以印刷或錄音的方式重製語文著作或音樂著作。 將其著作公開口述、演出,例如將戲劇及表演著作或音樂著作公開演出、將語文著作公開口述等等。 將其著作通過無線電、有線或衛星或網際網路加以公開播送、公開傳輸。 對其視聽著作公開上映;對其攝影著作、美術著作、圖形著作加以公開展示。 將其著作翻譯成其他語言,或對其加以改編,例如將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本、將英文版本改譯為中文版本。 即使未提供下載,只要公開著作權內容就有可能會觸法。 受著作權保護的許多創作性作品,需要進行大量發行、傳播和投資,才能得到推廣(例如:出版物、音樂作品和電影)。因此著作權人常常將其對作品享有的權利,授權給最有能力推銷作品的個人或公司,以獲得報酬。這種報酬經常是在實際使用作品時才支付,因此被稱作授權費/版稅。 著作財產權有時間限制,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相關條約,該時限為創作者死後50年。但各國國情不同,各國國內法可規定更長的時限。這種時間上的限制使得創作者及其繼承人能在一段合理的時期內就其著作獲得經濟上的收益。 著作財產權人通常可透過行政手段或透過法院保障自己的財產權益,前述手段包括以搜索住居處的方式查找生產或擁有非法重製的——亦即"盜版的"——與受保護作品有關之物,作為證據以實施權利。權利人還可要求法院對非法活動發出禁制令,並可要求侵權者就其在財產上和表彰姓名等人格權方面所受損失負損害賠償之責。 科技發展與技術中立原則 著作權的種類由於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而大大拓寬了範圍。以往隨著印刷術的出現,而有版權的概念,直到今日人類科技進步到透過諸如衛星、廣播和光碟之類的全世界通信手段,為傳播創作作品提供了新的途徑。在網際網路上公開傳輸著作是出現了新的著作權種類的一個動態,未來還有可能出現更多種類、權利關係更複雜的著作權型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積極參與正在進行的國際討論即意圖制定關於電腦世界中保障著作權的新標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著作權)條約》(WCT)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WPPT)(常被統稱為「網際網路條約」)規定了一些國際準則,旨在防止未經許可在網際網路或其他電子網絡上獲得和使用創造性著作的行為。 技術中立原則 隨着科技的進步,侵害著作權的方法也越來越多,甚至某些技術扮演著侵害著作權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音樂壓縮格式MP3的發明大大減低音樂檔案的容量,進而使得人們彼此重製或在網路上傳輸音樂檔案更為便捷,未經許可而使用他人著作的行為也大大增加。政府可能接受著作權人檢舉,進行取締下載或互相交換MP3音樂檔案的行動,導致社會大眾往往認為MP3音樂檔案是不合法的。事實上某一項技術,除了用來侵害著作權之外,也有其他正當用途,像是錄影機一樣可以用來合法錄製有著作權的錄影帶,並非所有的錄影機都是用來違法重製,這時候並不能認為錄影機的製造商或販賣者有侵害著作權,此即所謂的「技術中立原則」:法律不會因為新科技或技術可作為侵權工具之用途,就直接認定該技術提供者必須負起侵權責任,必須負責的是使用該項新科技或技術的管理方法、是否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授權或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範圍。 著作權的起點、財產價值與經營 在大多數的國家,著作權是從著作完成時即開始享有,不需要經過任何官方程序。然而,許多國家設有國家著作權機關,而且法律對於作品的保護是以經過註冊為前提,也有些註冊著作權的目的在於確定和區分作品的題目。不過,著作權的財產概念是近代才有的,以下兩個例子可供對照: 中國西晉時期,京城洛陽地區的文學家左思花費十年時間,完成描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首都山川地形與風土人情的鉅著三都賦,當時人人爭讀此賦,熱烈傳抄的結果使得洛陽的紙供不應求,一日三價,從此中國以「洛陽紙貴」形容一部著作受歡迎的程度。不過,這個成語也意涵著:在過去,著作本身的價值是依附於紙的價值之上。過去中國一直在「文以載道」的觀念下,不重視著作的經濟利益,反而認為文章必須經世濟民、廣為流傳,也造成著作權制度的接受度不及一般有體財產權。 著作權利人團體 相較於前述有實體可依附的語文著作,其著作權人得到豐富收益,許多音樂、戲劇和表演的著作權人則無法尋求法律上和行政手段上的保障,特別是全球化的結果使各類型的著作被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民所使用。也因此,許多國家有一種發展趨勢:社會上漸漸出現集體管理著作權的組織或協會,就是所謂的「著作權利人團體」。這些著作權利人團體集體管理會員們的著作財產權,他們具有法律專門知識,並且對於國際上使用該會成員著作所須支付的授權金的收取、管理和分配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行政經驗,著作權人的利益即因參與此種團體而獲得確保。 參照 著作權法的發展軌跡 著作權之保障及反思 保障創作者和資訊流通之平衡點 著作權是以表彰創作者及給予合理報酬的方式鼓勵創作者,從而保障著作權對於人類創造力至為重要。這種權利制度使創作者確信在傳播其作品時可不再擔心遭受未經許可的重製或盜版。因為這種制度性保障而不斷產生的創意,使全世界人類享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識及娛樂的樂趣。 從另一方面來說,有-{云}-「人不必當巨人,只要站在巨人的頭上,就可以和巨人看得一樣遠」,這句話是在說明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於知識的累積,人類基於過去社會經驗的傳承得以更加快速地發展文化、知識與娛樂,假如過度保障關於著作的私人權利,將使得資訊無法流通、知識亦無從累積。從而,有人主張知識財產權是人類公共財產,應由全體人類所共享,例如維基百科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簡稱CC,中國大陸正式名稱為知識共享)亦提出保留部分版權(some rights reserved)的概念,希望為資訊流通和保護創作者兩方面重新取得平衡。 由上述二點可知,如何在保障著作權人的利益以激發思考及促進人類文明繼續進步這兩個面向上取得平衡點,是在制定著作權相關法令的重要思考,法令中合理使用的條文即往往是這兩個面上寻找平衡点所得到的結果。 著作權與保障創作者之關係 創作者不等同著作權持有人。為了使作品能獲得最大商業利益,不少作品(尤其是商業創作如電影、流行歌曲)的著作權持有人多為商業機構(如娛樂機構),而非創作者本身。結果是著作權帶來的報酬(尤其是經濟報酬)實際上多會转到商業機構手中。因此著作權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究竟是保障了創作者的利益,還是保障了商業機構的利益,早已有人提出質疑。 日本音樂著作權協會便因壟斷著作權收益(2005年為99.3%)而備受批評。由於絶大部份的唱片公司會在合約上要求作曲家把著作權讓給唱片公司以交換作曲費,所以很多時候作曲家並不擁有他們自己作品的著作權。就曾有創作者從來沒有因自己的作品,從JASRAC得到任何著作權收益分帳,卻在使用自己的作品時,被JASRAC要求繳交著作權費用,否則採取法律行動。(其他批評還有財政透明度不足、高層收入過高、濫收著作權費用等) 著作權保障年期 著作权保护期限 不恰当 根据伯尔尼协定——大多数的作品都应当在作者整个在世期间,以及在作者去世之后不少于50年的期限内维持著作权保护。而在大多数国家都将作者逝世之后的保护期限延长至70-90年。 著作权保护和作者的生命相挂钩相对于长寿的和早逝的作者来说不公平。 早期的作品的保护期限可以到150年(取决于作者的寿命),那么晚期的仅为作者逝世后70年。 发明专利的颁发期限为20-25年,那么作为著作权保护却维持作者一生和直至逝世后的70年。这将发明家和工程师与受到著作权保护的作者来说置于了不公平的境地。 计算著作权保护的期限没有根据 如果财产著作权归属于组织机构所有,保护期限依然按照已经不属于其所有的作者的寿命计算。 缺乏权利持有人-{zh:信息;zh-hans:信息;zh-tw:訊息;}- 寻找著作权所有人非常困难,因为该权利有可能已经不属于作者所有,而著作权登记注册体系并不存在。 消费者缺乏计算机软件的权利 软件的消费者,剥夺权利:出售,赠予,继承。 软件绑定在用户方,与认证软件界限的交叉——会使消费者受骗。 计算机软件没有保证期限,如果软件不好用——谁都没有责任去维护它。 互聯網興起帶來的巨大資訊流通和流通速度增長均為前所未見。因此有人提出舊有的「作者死後50年」著作權保障年期,在資訊時代已不合時宜,應該重新修訂。如美國建國者著作權(Founder's Copyright)授權條款的保護期限為14年。 著作權的不當使用 著作權的不當使用可能造成不同大小的後果,例如福斯汽車可能藉由數字千年版權法導致其長期進行排放舞弊。 世界各地的著作權制度 中華民國(臺灣) 在中華民國境內,著作權的規範是依照著作權法,最早於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五月十四日制定40條,而後多次修正。著作權法現行主管機關為經濟部。著作人一般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在民國79年或更早的版本,著作權限終身加30年,而且“沒有”該期間屆滿當年之末日為期間之終止規定。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民國81年5月修正條文(於中華民國81年6月10日公布施行),才改為著作權限終身加50年,而且“有”該期間屆滿當年之末日為期間之終止規定。當新法不溯及既往時,中華民國作者在1962年6月9日或更早逝世者,其作品在臺灣已經屬於公有領域,但在其他國家不盡然屬於公有領域。 依據著作權法第九條,下列各款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 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 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 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 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備用試題; 前述公文,包括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 由於中華民國幾乎每幾年就受到美國以貿易制裁的壓力而修改著作權法,該法關於著作財產權的限制及合理使用的章節,是中華民國與美國角力妥協下的產物,也是歷來台美著作權談判中頗為重要的一章,相較於多國法制體例僅以一個條文規定,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卻是花了二十幾個條文規定「合理使用」,殊值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著作權一词通常为法律文件中所使用,而著作权一般被習慣稱呼為版權,政府亦设置有国家版权局,而国家版权局并不隶属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凡是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都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也依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與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著作權。 在中國,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符合著作權保護條件的作品,通常是能以某種物質復制形式表現的智力創作成果,因此不排除對未被有形載體固定的口述作品的保護。而不像英美法那樣要求作品必須固定在有形載體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條的规定,该法不适用于: 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单纯事实消息; 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发表权和财产权则根据不同作品有不同的保护期。对于自然人作品,视听作品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截止,而其他作品则是作者死亡后50年截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针对著作权法颁布了一部更加具体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 香港 根據香港法例,在業務中使用侵權作品屬於犯罪。此外,若任何人分發侵權作品,而達到損害版權持有人之利益的程度,或者是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將有版權的作品向公眾傳播,亦屬違法。近年來,不少人士因涉及上述罪行而被逮捕。另外,香港政府及香港立法會的作品,以及條例等,其版權亦受《版權條例》(第528章)之保障 澳門 澳門第43/99/M號法令就是規範著作權的法令。該法令第六條官方作品規定: 美國 日本 2010年,日本的修訂著作權法(日語:),所謂開始施行,除了非法上載繼續為犯法外,非法下載也列為刑事罪行。不過,法例沒有為非法下載定下任何罰則,法例也不包括音樂及影像以外的非法下載,觀看如Youtube一類的影片串流也不屬犯法。 该年1月底,一項調查顯示日本非法下載減少了6成。 2月中,Oricon的調查顯示日本人對法例認知率為51.6%,有12.1%的人表示會繼續非法下載。 意大利 意大利版权法 意大利版权主要受1941年4月22日的第633条法律管辖,关于“保护与其行使有关的版权和其他权利”,和“民法典”第2577条及其后续行为(Book Quinto | 一般來說,著作權人對於著作享有若干項基本權利,其中有一些是專屬權利。他們享有「使用」或「根據議定的條件許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專屬權。 虽依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致权利内容有所差异,著作權人往往可以禁止或許可他人: 以各種形式對各種著作進行重製,例如以印刷或錄音的方式重製語文著作或音樂著作。 將其著作公開口述、演出,例如將戲劇及表演著作或音樂著作公開演出、將語文著作公開口述等等。 將其著作通過無線電、有線或衛星或網際網路加以公開播送、公開傳輸。 對其視聽著作公開上映;對其攝影著作、美術著作、圖形著作加以公開展示。 將其著作翻譯成其他語言,或對其加以改編,例如將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本、將英文版本改譯為中文版本。 即使未提供下載,只要公開著作權內容就有可能會觸法。 受著作權保護的許多創作性作品,需要進行大量發行、傳播和投資,才能得到推廣(例如:出版物、音樂作品和電影)。因此著作權人常常將其對作品享有的權利,授權給最有能力推銷作品的個人或公司,以獲得報酬。這種報酬經常是在實際使用作品時才支付,因此被稱作授權費/版稅。 著作財產權有時間限制,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相關條約,該時限為創作者死後50年。但各國國情不同,各國國內法可規定更長的時限。這種時間上的限制使得創作者及其繼承人能在一段合理的時期內就其著作獲得經濟上的收益。 著作財產權人通常可透過行政手段或透過法院保障自己的財產權益,前述手段包括以搜索住居處的方式查找生產或擁有非法重製的——亦即"盜版的"——與受保護作品有關之物,作為證據以實施權利。權利人還可要求法院對非法活動發出禁制令,並可要求侵權者就其在財產上和表彰姓名等人格權方面所受損失負損害賠償之責。 科技發展與技術中立原則 著作權的種類由於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而大大拓寬了範圍。以往隨著印刷術的出現,而有版權的概念,直到今日人類科技進步到透過諸如衛星、廣播和光碟之類的全世界通信手段,為傳播創作作品提供了新的途徑。在網際網路上公開傳輸著作是出現了新的著作權種類的一個動態,未來還有可能出現更多種類、權利關係更複雜的著作權型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積極參與正在進行的國際討論即意圖制定關於電腦世界中保障著作權的新標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著作權)條約》(WCT)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WPPT)(常被統稱為「網際網路條約」)規定了一些國際準則,旨在防止未經許可在網際網路或其他電子網絡上獲得和使用創造性著作的行為。 技術中立原則 隨着科技的進步,侵害著作權的方法也越來越多,甚至某些技術扮演著侵害著作權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音樂壓縮格式MP3的發明大大減低音樂檔案的容量,進而使得人們彼此重製或在網路上傳輸音樂檔案更為便捷,未經許可而使用他人著作的行為也大大增加。政府可能接受著作權人檢舉,進行取締下載或互相交換MP3音樂檔案的行動,導致社會大眾往往認為MP3音樂檔案是不合法的。事實上某一項技術,除了用來侵害著作權之外,也有其他正當用途,像是錄影機一樣可以用來合法錄製有著作權的錄影帶,並非所有的錄影機都是用來違法重製,這時候並不能認為錄影機的製造商或販賣者有侵害著作權,此即所謂的「技術中立原則」:法律不會因為新科技或技術可作為侵權工具之用途,就直接認定該技術提供者必須負起侵權責任,必須負責的是使用該項新科技或技術的管理方法、是否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授權或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範圍。 著作權的起點、財產價值與經營 在大多數的國家,著作權是從著作完成時即開始享有,不需要經過任何官方程序。然而,許多國家設有國家著作權機關,而且法律對於作品的保護是以經過註冊為前提,也有些註冊著作權的目的在於確定和區分作品的題目。不過,著作權的財產概念是近代才有的,以下兩個例子可供對照: 中國西晉時期,京城洛陽地區的文學家左思花費十年時間,完成描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首都山川地形與風土人情的鉅著三都賦,當時人人爭讀此賦,熱烈傳抄的結果使得洛陽的紙供不應求,一日三價,從此中國以「洛陽紙貴」形容一部著作受歡迎的程度。不過,這個成語也意涵著:在過去,著作本身的價值是依附於紙的價值之上。過去中國一直在「文以載道」的觀念下,不重視著作的經濟利益,反而認為文章必須經世濟民、廣為流傳,也造成著作權制度的接受度不及一般有體財產權。 著作權利人團體 相較於前述有實體可依附的語文著作,其著作權人得到豐富收益,許多音樂、戲劇和表演的著作權人則無法尋求法律上和行政手段上的保障,特別是全球化的結果使各類型的著作被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民所使用。也因此,許多國家有一種發展趨勢:社會上漸漸出現集體管理著作權的組織或協會,就是所謂的「著作權利人團體」。這些著作權利人團體集體管理會員們的著作財產權,他們具有法律專門知識,並且對於國際上使用該會成員著作所須支付的授權金的收取、管理和分配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行政經驗,著作權人的利益即因參與此種團體而獲得確保。 參照 著作權法的發展軌跡 著作權之保障及反思 保障創作者和資訊流通之平衡點 著作權是以表彰創作者及給予合理報酬的方式鼓勵創作者,從而保障著作權對於人類創造力至為重要。這種權利制度使創作者確信在傳播其作品時可不再擔心遭受未經許可的重製或盜版。因為這種制度性保障而不斷產生的創意,使全世界人類享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識及娛樂的樂趣。 從另一方面來說,有-{云}-「人不必當巨人,只要站在巨人的頭上,就可以和巨人看得一樣遠」,這句話是在說明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於知識的累積,人類基於過去社會經驗的傳承得以更加快速地發展文化、知識與娛樂,假如過度保障關於著作的私人權利,將使得資訊無法流通、知識亦無從累積。從而,有人主張知識財產權是人類公共財產,應由全體人類所共享,例如維基百科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簡稱CC,中國大陸正式名稱為知識共享)亦提出保留部分版權(some rights reserved)的概念,希望為資訊流通和保護創作者兩方面重新取得平衡。 由上述二點可知,如何在保障著作權人的利益以激發思考及促進人類文明繼續進步這兩個面向上取得平衡點,是在制定著作權相關法令的重要思考,法令中合理使用的條文即往往是這兩個面上寻找平衡点所得到的結果。 著作權與保障創作者之關係 創作者不等同著作權持有人。為了使作品能獲得最大商業利益,不少作品(尤其是商業創作如電影、流行歌曲)的著作權持有人多為商業機構(如娛樂機構),而非創作者本身。結果是著作權帶來的報酬(尤其是經濟報酬)實際上多會转到商業機構手中。因此著作權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究竟是保障了創作者的利益,還是保障了商業機構的利益,早已有人提出質疑。 日本音樂著作權協會便因壟斷著作權收益(2005年為99.3%)而備受批評。由於絶大部份的唱片公司會在合約上要求作曲家把著作權讓給唱片公司以交換作曲費,所以很多時候作曲家並不擁有他們自己作品的著作權。就曾有創作者從來沒有因自己的作品,從JASRAC得到任何著作權收益分帳,卻在使用自己的作品時,被JASRAC要求繳交著作權費用,否則採取法律行動。(其他批評還有財政透明度不足、高層收入過高、濫收著作權費用等) 著作權保障年期 著作权保护期限 不恰当 根据伯尔尼协定——大多数的作品都应当在作者整个在世期间,以及在作者去世之后不少于50年的期限内维持著作权保护。而在大多数国家都将作者逝世之后的保护期限延长至70-90年。 著作权保护和作者的生命相挂钩相对于长寿的和早逝的作者来说不公平。 早期的作品的保护期限可以到150年(取决于作者的寿命),那么晚期的仅为作者逝世后70年。 发明专利的颁发期限为20-25年,那么作为著作权保护却维持作者一生和直至逝世后的70年。这将发明家和工程师与受到著作权保护的作者来说置于了不公平的境地。 计算著作权保护的期限没有根据 如果财产著作权归属于组织机构所有,保护期限依然按照已经不属于其所有的作者的寿命计算。 缺乏权利持有人-{zh:信息;zh-hans:信息;zh-tw:訊息;}- 寻找著作权所有人非常困难,因为该权利有可能已经不属于作者所有,而著作权登记注册体系并不存在。 消费者缺乏计算机软件的权利 软件的消费者,剥夺权利:出售,赠予,继承。 软件绑定在用户方,与认证软件界限的交叉——会使消费者受骗。 计算机软件没有保证期限,如果软件不好用——谁都没有责任去维护它。 互聯網興起帶來的巨大資訊流通和流通速度增長均為前所未見。因此有人提出舊有的「作者死後50年」著作權保障年期,在資訊時代已不合時宜,應該重新修訂。如美國建國者著作權(Founder's Copyright)授權條款的保護期限為14年。 著作權的不當使用 著作權的不當使用可能造成不同大小的後果,例如福斯汽車可能藉由數字千年版權法導致其長期進行排放舞弊。 世界各地的著作權制度 中華民國(臺灣) 在中華民國境內,著作權的規範是依照著作權法,最早於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五月十四日制定40條,而後多次修正。著作權法現行主管機關為經濟部。著作人一般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在民國79年或更早的版本,著作權限終身加30年,而且“沒有”該期間屆滿當年之末日為期間之終止規定。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民國81年5月修正條文(於中華民國81年6月10日公布施行),才改為著作權限終身加50年,而且“有”該期間屆滿當年之末日為期間之終止規定。當新法不溯及既往時,中華民國作者在1962年6月9日或更早逝世者,其作品在臺灣已經屬於公有領域,但在其他國家不盡然屬於公有領域。 依據著作權法第九條,下列各款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 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 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 |
當時立憲派與革命派為改革方式發生爭執,起初立憲派佔上風,清廷也承諾實行立憲。1907年清廷籌設資政院,預備立憲,並籌備在各省開辦諮議局。1908年7月頒布《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內成立諮議局。同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代議會。在立憲派成員的請願下,清廷宣佈把預備立憲縮短三年,預定在1913年召開國會。同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皆去世,溥儀繼位,即宣統帝,其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宣統三年四月初十日(1911年5月8日),清廷組成由慶親王奕劻領導的「責任內閣」,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於革命派合作。 1910年10月末,东北爆发鼠疫,波及69个县(大连、北京、天津、保定、旅顺、芝罘、济南等地先后都曾出现鼠疫患者),共死亡6万余人,除了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之外,还严重影响经济。在奉天出现了挤兑风潮。在铁岭、锦州、营口、安东等地,因交通阻断,市面缺货,大量商铺倒闭,商品价格疯涨。在哈尔滨,因货物减少,关税的征收受到影响。学校和工矿也纷纷停课和停产。 滅亡 宣統三年五月二十一日(1911年6月17日),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急派新軍入川鎮壓,湖北空虛。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瑞澄斬殺彭楚藩、劉堯澄、楊洪聖等三個革命黨士兵,參加文學社與共進會等反清團體的士兵,人心惶惶,兩名革命分子金品臣、程定國夜間與排長陶啟聖齟齬,一怒之下,射殺排長,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是為辛亥革命。 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朝的北洋軍。袁世凱一方面於陽夏戰爭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江寧成立,改稱南京,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統三年十二月初八日(1912年1月26日),清室優待條件達成,孫中山也承諾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讓位於袁世凱,由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與革命黨人的意見達成一致,之后袁世凯开始加紧逼宫。 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等五十位北洋軍將領,發佈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要求宣統退位。段祺瑞不久又發《乞共和第二電》,以發動兵變要脅朝廷。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宣統帝溥仪,頒布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中華民國政府,清朝滅亡,標誌著中國五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正式結束。隨後孫中山讓位予袁世凱,南北統一。民國元年(1912年)3月6日,南京參議院正式決議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定都北京。 因正統觀使然,清朝滅亡時不少大臣如郑孝胥等依舊忠於大清,終身以滿清遺老自居,不願接受中華民國統治,甚至有老臣捨身殉國。後來,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組織辮子軍,於北京擁護宣統帝溥仪,復辟清朝(史稱張勳復辟),但只持續12天而終。民國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驅逐溥仪,溥仪和他的随从只好由紫禁城移往天津租界居住。 疆域 發源與擴張 清朝發源於東北地區,努爾哈赤在與明朝決裂前,已領有建州之地,自稱“收管我建州國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余里邊疆”。經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的發展後領有今東北地區、外東北地區與內蒙古地區。1644年多爾袞偕同順治帝率軍入關,隨後指揮清軍占領全明朝領地,統一中原,領有內地十八省。 1661年,南明亡。然而當時尚有以吳三桂為首,鎮守華南的三藩;以及奉明朝為正朔,領有台灣台南、澎湖的明鄭。三藩之亂與施琅攻臺後,康熙帝完全掌控華南地區與台灣西部及澎湖地區。此時準噶爾汗國的可汗噶爾丹與俄國友好,噶爾丹南征青海和碩特,東征喀爾喀蒙古。而沙俄為在遠東尋找出海口,向東移民侵略黑龍江上游。康熙帝先是於雅克薩戰役擊敗俄軍,與其劃定邊疆;之後率軍三征噶爾丹,協助喀爾喀蒙古收復其領土。喀爾喀蒙古其后在多伦会盟后併入清朝,外蒙古地區正式歸清朝所有。1727年雍正帝與帝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 1717年準噶爾汗國新可汗策妄阿拉布坦入侵青藏地區,滅和碩特汗國,並且佔領拉薩。清軍多次被準軍擊敗,最後於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第七世達賴喇嘛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這是清朝經營青海、西藏地區之始。雍正時期,平定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之亂後,雍正帝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控管青藏地區。 新疆地區方面,1755年乾隆帝乘準噶爾汗國噶爾丹策零去世的機會,派將領率軍西征,軍勢直達準國首都伊犁。在平定阿睦爾撒納之亂與大小和卓之亂後徹底掌控準噶爾地區與回疆,並且獲得帕米爾高原以西諸國的朝貢。 极盛疆域 康熙年的《尼布楚條約》和雍正年的《恰克图界约》後清朝与俄罗斯帝国确定了北部边界,乾隆時期灭亡准噶尔後清朝的疆域最為穩定,一般將乾隆乾隆三十四年清緬合約之後疆域定為清朝的最大範圍:東北與俄國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帝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的蒙兀兒帝國、喜馬拉雅山諸國家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同,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東與日本、琉球國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有台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 衰退 進入19世紀,由於清朝的衰落,列強於鴉片戰爭後以不平等條約掠奪許多領土與藩屬國。俄羅斯帝國藉由1858年璦琿條約與1860年北京條約獲得外東北,包括庫頁島等地。1900年趁八國聯軍的機會又強佔黑龍江以北的江東六十四屯。1864年藉由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與1881年的伊犁條約獲得外西北,並且陸續佔領中亞諸藩屬國。19世紀末大博弈時期英俄兩國簽訂英俄協定,私自劃分帕米爾地區。不列顛帝國藉由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與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獲得現今香港地區,並且侵占藩屬國緬甸與喜馬拉雅山諸國家。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於中法戰爭占領藩屬國安南、南掌。葡萄牙帝國於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永居管理澳門。明末时萨摩藩已对藩屬國琉球國实施以军事占领为后盾的遥控统治,而日本帝國明治時代更於1872年將其正式吞并,並於1895年的馬關條約獲得台灣與澎湖列島,並強迫清朝放棄藩屬國朝鮮,而原先亦被割讓的遼東半島則因三國干涉而重回清朝之手,朝鮮後來被日本吞併。甲午戰爭後,列強認為清朝無自衛能力,為自身利益劃分在中國勢力範圍,使得重要港口如旅順、大連被帝俄與後來的日本領有、威海衛被英國領有、胶澳被德國領有、廣州灣被法國領有等。部分清朝末期建立的租界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華民國才得以收回主權,而清朝割让给英国的香港岛、九龙和租借地新界于1997年才得以被收回主权。 行政區劃 清朝版圖遼闊,民族眾多,在行政區劃上也「因時順地、變通斟酌」。在漢族地區沿用明朝舊制,實行“省—府—縣”三級制。在東北地區,為滿洲八旗制、漢人“省—府—縣”三級制與漁獵部落的“姓長制”並行。在藩部地區則因俗而治,並根據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加以改革:蒙古實行“旗盟制”、“札薩克制”;西藏實行“宗谿制”,新疆回部實行伯克制。全国分为内地十八省、五个驻防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二十五个一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旗、盟。 清末,在列強蠶食鯨吞的形勢下,邊疆各地依靠舊有的行政體制已無法維持有效的統治。光緒年間,新疆、奉天、吉林、黑龍江相繼建省,實行與內地相同的行政體制。蒙古、西藏也有建省之議,但在清朝滅亡之前未能實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分為二十二省,以及西藏、外蒙古、內蒙古、青海等邊疆地方。 內地政区 清代山海關以內、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被稱為「內地」、「關內」或「漢地」,又继承明代「两直十三省」的称谓合称「直省」。內地的行政區劃承襲明代「省—府(州)—縣」的層級體制。一級政區為省,又俗称“行省”,本布政使司,但随着承宣布政使逐渐沦为督抚的属官,“布政使司”的名称逐渐被“省”取代,至嘉庆朝《一统志》编纂时“省”已成为一级政区的正式称呼。二級政區為府、直隸州。府管轄的州(散州、屬州)不再領縣,形成單式的三級制。清代初年,原為臨時差官的巡撫取代布政使,成為一省的長官。在一些民族雜居之處及戰略要地,設置新型政區「廳」,分為省直轄的直隸廳和府轄的散廳。少數直隸廳下轄縣。 明代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派出的差官「道員」,在清代也保留下來。道員的統轄區域是「道」,介於省與府之間,有分巡道、分守道、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等名目。清初的道並不是行政區,道員亦無品級。乾隆以後,定道員秩品為正四品,分巡道、分守道的職權也漸趨一致。有的道下直接領縣。有人認為清末的道實際上已成為省、府之間的一級政區,之後北洋政府更有廢省置道之計畫,後因被國民政府取代而未實施。清朝行政區劃層級為: 行省 在行省設置方面,清代基本沿襲明代所置的兩京與十三布政使司,设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廣、四川、雲南、貴州。順治元年(1644年)定鼎北京,以盛京為留都。二年(1645年)改北直隸為直隸省,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為湖北、湖南二省。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為江蘇、安徽二省。康熙七年,設立甘肅省,自此形成所謂「內地十八省」的格局。 直隶省 江蘇省 安徽省 山西省 山東省 河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浙江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福建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光緒十一年(1885年),分福建省臺灣府置臺灣省。兩年後臺灣正式建省,稱「福建臺灣省」。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因甲午戰爭戰敗,臺灣被割讓予日本。光緒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1月),分江蘇江寧、淮安、揚州、徐州四府及通州、海州二直隸州置江淮省,旋即裁撤。此後至清末,內地仍為十八省,與東三省、新疆省合為二十二省。 各省以总督巡抚为长貳,掌管一省军政大权及吏僚考察,号曰“封疆大吏”。乾隆直省辖区确定后,计有辖省总督八员,除直隶、四川两督辖一省,两江总督辖三省外,余均辖两省,而山西、山东、河南三省不设总督;辖省巡抚十五员,直隶、四川、甘肃三省以总督兼巡抚事。清季新疆、东北设省,又新设巡抚每省各一员,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由新设东三省总督统辖,新疆巡抚由陕甘总督统辖,同时内地八督全部兼领驻省巡抚,至是计有辖省总督九员,辖省巡抚十四员。 督抚以下,以布政使(俗称“藩台”)与按察使(俗称“臬台”)各置官司(俗称“藩司”“臬司”),分管一省行政与司法,雍正后又有提督学政一员开衙建署,负责管理教育事务,以上三员均受督抚节制。原则上每省三使均各设一员,唯江苏省民事繁重,分设江宁苏州两藩司,分管省事。 清末新政,针对省级政区实施现代化改革,其中江苏等总督驻省不复设巡抚,而以总督兼巡抚事;撤消咸同以来各省新设的新式财务机关,统归藩司属下的度支公所;按察使改提法使,遵循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分离的原则,专管司法行政与监督,审判等权分归各级审判厅和检察厅;学政改提学使,强化其教育管理职能以适应新式教育;新设交涉使,专门负责与外国通商交往事宜;每省于藩司外另设巡警道及劝业道,分管一省民政警务与农工商业事务。唯东三省因系新政时初建,不徇故例,故无藩司及巡警道,而设度支使与民政使,东三省当时发展程度低,实业事务轻,故亦无劝业道缺。 各省军队虽为督抚节制,但八旗驻防军不在其列。驻防八旗由各省驻防将军统领,直接向皇帝负责。 以下为各直省对应的统治军民的封疆大吏简表: 衝繁疲難 清代的府、州、廳、縣,按照「衝、繁、疲、難」的考語分為不同等次。考語字數越多,地位就越重要。一般以四字俱全者為「最要缺」,三字者(衝繁難、衝疲難、繁疲難)為「要缺」,二字者(衝繁、繁難、繁疲、疲難、衝難、衝疲)為「中缺」、一字或無字者為「簡缺」。 衝:地當孔道者為衝 繁:政務紛紜者為繁 疲:賦多逋欠者為疲 難:民刁俗悍,命盜案多者為難 土司 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甘肅等省設有土司,分為宣慰司、宣撫司、招討司、安撫司和長官司(長官為武職),與土府、土州、土縣(長官為文職)。土司的長官以當地各族頭人充任,可以世襲,由朝廷或地方官府頒給印信,歸所在地方之督撫、駐紮大臣管轄。宣慰等司的長官隸屬於兵部、土知府、土知州等官隸屬於吏部。雍正年間,雲南、貴州、廣西等省的土司開始改行流官制,史稱“改土歸流”。光緒、宣統之際,趙爾豐出任川滇邊務大臣,四川西部的藏人土司、西藏東部的宗也開始改土歸流。 東三省 中國東北為清朝「龍興之地」。順治年間入關後,以駐防八旗留守盛京瀋陽。康熙至乾隆年間,逐漸形成三個相當於行省的將軍轄區:盛京、吉林和黑龍江。將軍之下設專城副都統分駐各城,並管理各城的臨近地區。副都統下有總管統領各旗。在漢民聚居之處,置府、州、縣、廳,如同內地。居於黑龍江、嫩江中上游的巴爾虎、達斡爾、索倫(鄂溫克)、鄂倫春、錫伯等族,編入八旗,由布特哈總管、呼倫貝爾總管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下游及庫頁島的赫哲、費雅喀、庫頁、奇楞等漁獵部落則分設姓長、鄉長,由三姓副都統管轄。 盛京,由盛京將軍統轄 奉天府 / 盛京副都統 錦州府 / 錦州副都統 熊岳副都統 金州副都統 興京副都統 吉林,由吉林將軍統轄 寧古塔副都統 伯都訥副都統 三姓副都統 吉林副都統 阿勒楚喀副都統 拉林副都統 琿春副都統 黑龍江,由黑龍江將軍統轄 黑龍江副都統 墨爾根副都統 齊齊哈爾副都統 布特哈副都統 呼蘭副都統 呼倫貝爾副都統 通肯副都統 光緒末年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與日俄戰爭嚴重動搖清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迫使其廢除滿洲的旗民分治制度,設立行省。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地將軍衙門,改設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隨後裁撤各城副都統、總管,改為府、廳、州、縣。宣統三年(1911年),奉天省領八府、八廳、六州、三十三縣;吉林省領十一府、一州、五廳、十八縣;黑龍江省領七府、六廳、一州、七縣。 藩部 清代蒙古、西藏、青海、新疆与黑龙江布特哈(达呼尔、索伦、鄂伦春等族)被称为藩部,由理藩院管理。 蒙古 明清之際,蒙古分為眾多部落,部落首領為“部長”或“汗”。清太宗時,依照滿洲八旗的組織形式,將蒙古各部落編為旗,日后成為蒙古的基本行政單位,其長官為札薩克或總管。旗下設“佐”,相當於鄉。自此蒙古各部落被納入統一的行政體系之中。在地域上,蒙古地區大致分為察哈爾、內蒙古、西套蒙古、外蒙古(包括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科布多與唐努烏梁海。 清代蒙古又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內屬蒙古包括八旗察哈爾、歸化城土默特、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等部,各旗由朝廷派遣官員(一般為總管)治理,與內地的州、縣無異。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處於半自治狀態。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為一盟,設正、副盟長,掌管會盟事宜,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清代的盟是監察機構,並不能視為一級政區。 外藩蒙古又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又被稱為內蒙古,於天命至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乾隆以後定為二十四部,共四十九旗,設六盟。內札薩克各旗不但政治地位很高,還保留一定的兵權。康熙中期以後歸附清朝的各部落稱為外札薩克蒙古,包括漠北的喀爾喀四部、西套蒙古二旗、青海蒙古各部、科布多各札薩克旗、新疆舊土爾扈特部及中路和碩特部。外札薩克各旗無兵權,隸屬於當地的將軍、都統、駐紮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其中喀爾喀四部後來演變為外蒙古。 新疆 清代新疆分為天山北路的準部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統屬於伊犁將軍。其中的蒙古遊牧地區實行盟旗制。維吾爾、布魯特、塔吉克等族地區則實行伯克制。蒙古舊土爾扈特部與中路和碩特部設立旗、盟:舊土爾扈特部為南北東西四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和碩特部為巴圖塞特奇勒圖盟。準部地方設烏魯木齊都統,統轄烏魯木齊(迪化州)、庫爾喀喇烏蘇、吐魯番、哈密、古城、巴里坤(鎮西府)等城。其中迪化州、鎮西府由新疆與甘肅省雙重管轄。塔爾巴哈臺由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管轄。伊犁及其以西地方由伊犁將軍、領隊大臣管理。回部設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一般為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統轄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阿克蘇、烏什、庫車、喀喇沙爾等城。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實行與內地相同的府、廳、州、縣體制。 青海 清代的青海不包括今西寧、海東、黃南以及部分青海省邊緣地區。統轄青海地方的官員為西寧辦事大臣,常駐西寧(當時屬甘肅省)。青海大致以黃河為界,分為青海蒙古和玉樹等四十族土司。黃河以北主要為蒙古人,有和碩特、輝特、綽羅斯(準噶爾)、土爾扈特、喀爾喀五大部落。雍正三年(1725年),編青海蒙古為二十七旗,後增至二十九旗,由西寧辦事大臣主持會盟。另有察漢諾門罕牧地,實際上單獨為一喇嘛旗。道光三年(1823年),分黃河以北二十四旗為左、右翼二盟,每盟設正、副盟長各一人。黃河以南主要為藏人,設有四十個土司,其中以玉樹土司最大,故稱玉樹等四十族土司。土司以下有土千戶、土百戶。嘉慶、道光年間,藏人不斷越過黃河向北遷徙,形成環青海湖一帶的環海八族。 西藏 西藏在清代又稱“唐古忒”、“圖伯特”,分為衛、康、藏、阿里四部,以及霍爾三十九族地區。西藏地方的行政長官為駐藏大臣,駐喇薩,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辦理藏內政務。其政令由噶廈(西藏官府)執行。西藏的基層政區是宗,大致相當於內地的縣,但規模很小。一些貴族、寺廟的莊園領地稱為谿卡,地位比宗低或者平級。宗的長官為“宗本”,谿的長官為“谿堆”,一般由噶廈委派,也有的由特定寺廟委任。後藏札什倫布附近的幾個宗,由班禪直接管理。今那曲地區、昌都地區北部的各部落統稱霍爾三十九族,簡稱三十九族,為蒙古人後裔,由駐藏大臣的屬員夷情章京管轄。駐紮於達木(今當雄)的達木蒙古八旗,每旗設一佐領,不設總管,直屬於駐藏大臣。 政治 決策機關 清朝的政治體制基本上沿襲明朝的君主集權制度,不置宰相,但先後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南書房、軍機處等輔政機構。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別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清朝制定內國史院、內秘書院與內宏文院等內三院為內閣,作為中央最高決策機關。設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學士滿六人、漢四人,下轄中央執行機關六部。內閣的地位雖高,殿閣大學士自雍正朝起為正一品官階,但實際權力比明朝小,掌握權力的機關會隨時代不同而改變。後金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是皇帝與王公贵族讨论國事之處。1631年皇太极為了中央集权,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與內閣以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入關之後,1677年康熙帝設立南書房,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雍正帝為了西征準噶爾準備設置軍需處,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軍機處機構精簡,行政效率高,能迅速處理軍國大事,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鴉片戰爭之後,為推行自強運動,先後於1861年與1870年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北洋通商大臣,負責對外關係與自強運動的策劃與推行,成為自強運動期間最高行政機關。實施清末新政之後,1911年5月18日清廷宣佈廢除軍機處,仿西方國家與日本實行內閣制,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的內閣成為最高行政機關。 清初康熙帝一方面則通過各種手段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干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勳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提出要建立由皇帝個人獨裁的專制政體,“天下大權當統於一”,“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亦表示:「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康熙要掌管「用人之權」,以阻止朋黨的形成,免得鰲拜掌權時期「結黨專權」和「罔上行私」的情況再度發生,也為了防止不同派別黨派之間互相鬥爭。康熙帝確立的君主專制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 「用人之權」、「獎懲之權」由皇帝親自控制,不許臣僚干預; 通過特務統治、密奏制度,對臣僚實行嚴密的監督和防範; 反對朋黨,嚴防臣僚結黨對抗皇權。 在明代,文人結社超出了文學和學術的領域而成為政治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清朝統治認為前朝文人團體的龐大和干政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見及此,清初統治者吸取前朝教訓,於順治九年(1652年)下令“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和“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康有為對此作出評論,指出中國數千年來的黨派皆為君主所深惡,又以漢代黨錮之禍,唐代清流,宋代元祐黨籍碑和明朝東林黨為例。近代日本學者宗方小太郎評論:「(清朝)建國之初便多方預防弊政,防止禍亂於未萌狀態,其中如以法令嚴禁組織會黨,故在三百年之治世中黨禍頗少者即係此故。」 康熙帝確立的君主專制原則,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雍正帝的專制體現在他私派特務人員監視全國各地地方長官一切活動,許多地方官的私生活,連家裡的瑣事都瞞不過他。 學者錢穆從傳統“夷夏之辨”與近代民族主義相結合的角度強調清朝的“斷裂性”,在界定清朝的性質時以漢人文明的尺度衡量其價值的優劣,認為是滿人只有接受漢人的先進文化才能步入文明的境界,才具有延續前代王朝正統的資格,是近代史學中“漢化論”的表現。錢穆的論證基於傳統漢化的歷史觀,對滿人的統治評價負面。他引據革命家鄒容的《革命軍》的内容認為中国由漢唐等朝代的“士人政权”在清代变为“部族政权”,認為蒙古人和满洲人变为中国内的特权阶级或特殊分子。亦認為清朝政权始终是维护和偏袒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以及清朝的政治,制度的意义很少,法术的意义多,批評清朝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比如他認為“寄信上谕”是清朝特有的,不按照中国向来的程序,而是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旁人都不知道。他亦認為,清朝在政治上还限制发言权、结社和出版自由。在清朝,除了六部尚书和侍郎可以向皇帝讲话,其他的不论什么人都不许向皇帝讲话,而一直得到中央重视的翰林院等,向来他们可以向政府讲话的,但是到了清朝也不准专折言事。在地方上,只有总督、巡抚、藩台、臬台可以向政府讲话,其他的府县均不可,又認為在明代的「布衣」也可以直接向皇帝讲话。他又批評在地方上,清朝也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在顺治五年立在府学、县学明伦堂里的卧碑就足可以证明。在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清朝在每一个明伦堂里都设置一个石碑,而这个石碑不是竖立的,而是横躺在那里,所以叫「卧碑」。在卧碑上有三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然而史學家徐復觀指出錢穆的「士人政权」說並不正確,因為政府的性質必須就權力根源之地是由誰來運用而言。他亦指出通過《二十四史》一直到現代,都證明凡是站在平民的立場進入到仕途的人地位愈高,與皇帝愈接近,命運性的困擾、艱難必定來自專制的機構與專制的觀念。他批評錢穆對專制下的必然產物例如「外戚宦官」和漢代統治者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且根據《報任安書》,凡是皇帝親自交下與皇帝自己有關的案子,承辦的官吏決不敢問是非。 新清史學派認為,滿人採取的政治制度在明代的基礎下有所創新。比如軍機處就從帶有臨時性的純粹軍事咨詢組織轉變成了一種常規的政治治理機構,由此提高了統治效率。密折制度的建立完全改變了君臣之間相互溝通的傳統方式,使得君主控制臣下的能力大大增強。八旗驻防城使漢人人口佔絕大多數的城市染上了頗為濃厚的異族色彩。內務府的設置與運行,嚴格了宮廷內部的禮儀規範,與明代的內廷制度有了本質的區別,宦官外戚干政的現象也由此完全絕跡。 西方傳教士如南懷仁等人記載康熙經常親身到各地巡視,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況和官吏們的施政狀況,亦會允許「最卑賤的工匠和農夫」接近自己,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康熙會向百姓提出各種問題,包括詢問百姓對當地的官吏的滿意度,以便對官員作出獎勵或處分。另外,在清朝敢言且未被追究的學者有反對專制思想的袁枚、著書批評君權的唐甄、一道反朝廷的黃宗羲以及顧炎武等學者。 南書房 南書房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立,起初是康熙帝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而設。因在乾清宮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書房。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 軍機處 軍機處原稱軍需處,歷來被視為清朝的最高決策部門。雍正八年(1730年),清軍在西北與準噶爾激戰,為及時處理軍報雍正皇帝始立,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軍機大臣以下設章京等官,從六部員司和內閣中書里選用。章京的任務是繕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作軍機大臣的輔助人員。章京也是滿、漢人員各兩班,每班八人,各設一領班。章京參與機要,草擬聖旨,俗稱「小軍機」。 乾隆皇帝即位後服孝,安排數位「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服滿親政,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自請罷職,恢復軍機處名稱,自此遂成定製,軍機處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核心權力機構,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幾乎可忽略不計,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 《清史稿》記載,乾隆時軍機處雖然只有兩名漢人,但漢人的地位都很高,張廷玉是太保、大學士、三等伯,徐本是太子太保、大學士,高於除了鄂爾泰之外的所有同僚。至於鄂爾泰的地位之所以穩居軍機大臣之首,則與他在“改土歸流”、“混一華夷”過程中曾立下的功業恰成正比。到了清季,軍機處仍不改諸族合作之傳統,吳郁生、榮慶和世續等軍機大臣,在國勢陵夷的光緒與宣統時期,依然在默契地合作。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佈成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廢止。 責任內閣 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佈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內閣。由慶親王奕劻組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责任內閣。由於閣員中過半數為皇族,時人譏之為「皇族內閣」。當時的內閣學士李家駒指出: 当时中国唯一具有宪法性质的《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规定皇族不能组织内阁; 日本宪法也没有类似规定(李家驹曾充驻日公使和出使日本考察宪政大臣); 奕励内阁只是暂行阁制,具有过渡性质。 中國歷史學博士李细珠指出,与其说奕勘内阁是因皇族亲贵太多,不如说是因清朝皇族亲贵为满族,满汉矛盾才是问题的焦点。該內閣在辛亥革命後倒台,由袁世凱組成的新內閣所取代。 執行機關 与汉地地方行政制度一样,清朝中央执行机关基本沿袭明朝体制,只有少量机构调整,大致上可以总结为七部院五寺察院两府。 七部院包括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与理藩院,為清朝最高執行機關,各部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以前尚書均由滿人擔任,順治元年(1644年)規定尚書及侍郎滿、漢各一,只有新设的理藩院因为与汉地事务无关而多涉及旗务,始终不设汉缺。 清朝以前的政治,因为政治的公开性和六部尚书是全国行政首长的關係,由外部送到內部的公事,都是先送到六部;而皇帝拿出来的公事,六部也一定要得先看,例如有關教育的公事一定要经过礼部,而不能由皇帝私下决定,到了清朝卻非如此。清朝的六部虽然沿袭明朝,但是清朝的六部的权力不如前朝,六部尚书更不能直接对部下发命令,而六部尚书也不是行政首长。六部的权限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同时還有满漢之分,有一个汉人尚书,就必须有一个满洲尚书,并且始终以满尚书为主。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大理寺與刑部和都察院合為三法司,其職權與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長稱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餘四個寺的卿職權較低。太常寺負責祭祀;太僕寺管理馬匹;光祿寺負責壽宴;鴻臚寺負責接待外賓。 都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架构基本沿袭明制,以左院察京畿,右院刺外藩(故直省督抚均领右都御史或右副都御史衔),所不同者,随着君主专制的高度加强,都察院的谏諍职能遭到空前削弱。因为同样的原因,明朝具有批驳权和言官职能的六科也只余下分察六部的监察职能,故于雍正年间被并入都察左院。为加强监督管理,凡天下文武官员,都要定期进行考察。规定三载考绩,以定升降奖惩。京官叫“京察”,外官叫“大计”。对武官的考察,每五年一次,称为“军政”,由兵部主持。但是,不论“京察”、“大计”还是“军政”,在实行中都是瞻徇情面,弊端丛生。后来更成为故事具文,走走过场而已。 內廷事務方面,鑑於明朝太監亂國,清朝皇帝獨創內務府以管理宮禁事務。其成員由內務府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的15個包衣佐領、18個旗鼓佐領、兩個朝鮮佐領、一個回子佐領和30個內管領的包衣及太監組成,其機構組織兼容清初內務府和十三衙門兩種制度的內容和特點,並最終形成以七司三院為主幹兼轄其他40餘衙門的龐大的宮廷服務機構。 宗室管理方面,清朝仍设宗人府管理宗室觉罗事务,但与明朝宗人府人浮于事只用于优待亲王的状况不同,由于八旗制度的存在,数量庞大的宗室觉罗成为清廷的核心军事力量,管理他们的宗人府也成为重要的实权部门。 清末新政中,对此前的制度进行大量的改革,此前的七部院被改革为十一部,长官(国务大臣)均为责任内阁阁僚;大理寺改组为大理院,根据司法独立原则不再是刑部的复审机关,而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与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同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下四寺进行省革而归入新官司,内务宗人两府尽管保有旧时职权,但随着军制改革,权力也大为下降。 刑律 顺治四年(1647年),《大清律例》编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袭《明律》的内容。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并于雍正五年公布。但清朝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胡林翼說:「《大清律》易遵,而例難盡悉。」,胥吏都諳熟例案,常可執例以壓制長官。清廷对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各种特订的法律,如对蒙古族有“蒙古律”,对维吾爾族有“回律”,对藏族有“番律”等等。 清朝皇帝為打壓漢人反清復明運動與防止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屢興文字獄以控制士大夫的思想。文字獄之案件常是無中生有,小人造謠所為。較大規模的文字獄甚至可以牽連多人受害。柳诒徵稱“前代文人受祸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来,志节之士,荡然无存。……稍一不慎,祸且不测。”。顺治四年(1647年),发生第一起文字狱“函可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书”《变记》而被逮捕,后来流放到沈阳。顺治末年又发生莊廷鑨明史案,并驚動朝廷中的輔政大臣鰲拜等人。清朝諸例文字獄中,有名的有康熙時期的南山案、雍正時期的查嗣庭試題案和呂留良案等。 《劍橋中國史》評價:「清代文字獄中禁止的大多數作品一直被保存下來,而大多數遺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這可能是直到今天在許多國家看到的現象的又一種說明。一本被列入禁書名單的書,被認為有特殊價值,從而被小心地保存下來。禁令實際上是最有效的廣告形式。」。 軍事 清朝武装力量主要有八旗軍、綠營、地方義勇與團練、湘軍、淮軍與清末新軍。 八旗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一種組織形式和軍事制度,是清朝軍隊之核心。原先採取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方式。入關後專門以兵为业,世代为兵。包括旗下士兵和戶籍被編制在八旗軍隊中的家庭成員,由各地八旗駐防將軍或都統管轄。1601年,努尔哈赤将建州女真分为四旗。1615年时扩建为八旗,八旗制度至此成形。皇太极在征服漠南蒙古察哈尔部,以及收降明朝降将後,又建立起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儘管八旗有滿洲、蒙古、漢軍之分,但他們都是基於同一套制度之下,因此差異不大。旗人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絕大多數情況下終身不變,所屬旗籍亦基本世代固定。旗人因戰功而獲得的職位可以世代承襲,例如,每旗下屬的眾佐領通常都是世襲職位。旗人居住地大多是固定的。在各地的駐防軍(分佈在如杭州、成都等大城市)更設立「八旗駐防城」(俗稱「滿城」)供旗人居住,與平民所居住之地相隔離。旗人不得務農或經營工商業,每月錢糧由朝廷供給,號稱「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旗人不受當地總督、巡撫管轄,犯罪時由特定機關審理。 綠營 绿营是順治帝入关后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的軍隊,以協助少量的八旗兵鎮守廣大的疆土。當時由八旗軍守備京師、華北地區與各地要衝,綠營守備華中與華南地區。華南更交由三藩鎮守,以壓制當地反清勢力。绿营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兵制繼承明朝,編有標、協、營及汛。綠營由漢人統帥,最上位的提督統領一省綠營,受文官總督、巡撫所節制,各省兵力大小不一,由萬餘到六七萬不等;提督之下為總兵,管轄一镇兵力,约几千人至一万五千人。直属兵力镇标由参将统领,约千人至兩三千人不等。再下面的為副將,管理一協兵力,約數千人左右。副將以下就是參將、遊擊、都司與守備,統轄一營兵力,兵員數量各有不同。最下面的為千總與把總,負責統領一汛,也就是一個駐地。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將兵由兵部直接統轄,將領無法直接統兵,有效地防止軍人擁兵自重。隨著八旗軍的腐化,綠營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強,例如三藩之乱时即以绿营为主力。乾隆嘉庆两朝,绿营总兵六十余万,成为军事主力。然而由於太平已久,绿营本身隨著种种弊端而逐渐腐化。乾隆帝阅兵時,所见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1796年川楚教乱時,綠營已无力對付擅長游擊戰的白蓮教徒,部分将领甚至屠杀平民以换战功。到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之亂時,綠營上陣一觸即潰,作戰主力也改交由湘軍、淮軍等地方團練負責。同治年間多次裁減綠營,綠營的重要性逐漸減弱,清末新軍成立後綠營同名存實亡。至民國初年,綠營被改編為警察性質的地方治安衛戍部隊,成為民國時期警察的濫觴。 義勇與團練 義勇與團練於川楚教乱後逐渐成為清朝武装力量之一,由於清軍不善游击战,所以鼓勵地方建立義勇與團練協助清軍鎮壓,1799年清廷正式同意组建團練。太平天國之亂與捻亂時,由於清廷的正规军腐敗無能,且不善游击战,地方官员曾国藩整合江忠源、胡林翼與罗泽南義勇,成立湘軍。湘軍作戰能力強,屢次擊敗太平軍。監視太平天國天京的江南大营被攻破后,湘軍成為清廷唯一抵禦太平軍的力量。1860年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于安徽一带建立淮军。平定捻亂时,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軍中捻軍埋伏全滅,後來有賴淮军才平定之。當時如豫军、东军、滇军、川军等義勇也陸續建立起来。這些地方軍成為清朝晚期平定內亂、抵禦外侮的主要力量。然而不管是湘軍或淮軍皆以「兵隨將轉,兵為將有」為方針,與後來的北洋軍形成聽命於個人的軍閥勢力,這個作風深刻影響著民國軍事。 當時湘軍與淮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火力強大。而由外国人協助建立的常胜军、常捷軍更是讓曾李等将领印象深刻,使他们意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重要性。例如李鸿章目睹常胜军用4个小时即攻破太仓城,事後写信给曾国藩,宣称“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這成為自強運動的起因之一。為建立现代化清軍,洋務派聘請外國教官來訓練八旗軍、绿营和守衛首都的神机营,一些兵工厂也建立起来。然而淮军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例如發生天津教案时,尽管守衛首都的神机营已有三万之众,清廷仍然调集淮军来加强京师的防务。 清末新軍 自強運動隨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而失敗,而清廷守舊派利用义和团抵禦西方列強的策略也隨八國聯軍而落幕。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決定實施改革,即「清末新政」。為建立現代化清軍,早在維新運動時即建議成立一支現代化的陸海軍,組織團練並建立保甲制度。清末新政時,袁世凯在华北组建新建陆军(即北洋軍),张之洞在南方组建自强军。1904年清廷正式建立由36个镇组成的常备军的计划,而绿营在1901年即开始裁减。同时取消武举,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以培养新式军官。负责军事改革的中央机构是1903年成立的练兵处,它在1906年被并入新立的陆军部,其尚书和左右侍郎都是满人。清廷试图削弱地方軍閥力量,1907年袁世凯和张之洞就在明升暗调中被剥夺军权。1908年宣統帝的摄政王载沣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在1909年的一道上谕中,他宣布自己(代表年幼的皇帝)对军队行使最高统帅权,他还把自己的兄弟任命为海军处和军咨府的管理大臣。到清帝国灭亡前夕,其陆军可以号称100万,但大概只有60万战斗人员,其中只有17.5万人是现代化的正规军。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持革命軍的。参谋机制上,在1907年即仿照西制成立参谋部门军咨处,隶属陆军部之下。为把军事管理和军事指挥分开,1911年决定把它升格为独立于陆军部外的军咨府。 海軍 清朝视水师为陆军之辅。加之满洲以骑射为本,故不善水战。入关初期,在对抗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势力时,往往力不从心。1636年皇太极征满洲瓦尔喀部,即开始造战船。1651年顺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设水师,此为清朝水师之始。内河防务以长江为主体,沿岸各设水师。海防上,清朝為封鎖明郑的經濟力量,實施海禁。即使在平定明郑后,仍受海禁影响,水师多以防御为主,缺乏攻击性战舰。嘉庆时由于东南沿海海盗泛滥,就有学者开始注意海防,如湖南的严如煜写有《海防辑要》。鸦片战争后在面对西方炮舰时,清朝水师一战即溃的事实讓魏源、郑復光等人意识到东西方的差距,紛紛提倡建立現代化海軍。太平天国兴起时,英國協助清朝建立中英聯合指揮的阿思本舰队,然而指挥权的問題使得艦隊解散。 直到自強運動时,清朝才有新建海军的动作。為建立船艦自製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马尾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以沈葆祯为船政大臣。同年,李鸿章要求其江南制造局建造炮舰。1868年8月,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蒸汽军舰,“恬吉”号下水。然而自製船艦与外国艦隊相比較差也較貴,李鸿章等官员仍然从国外購艦為主。其中最有名的即是由德國建造定远與镇远,這兩艘是北洋艦隊的主力艦。人事上,早在1867年即建立福州船政学堂以培養海军军官,1872年和1876年分別派使团前往海外学习。沈葆桢和丁日昌离开後,福州船政局开始衰落。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成立天津水师学堂,张之洞在广州成立水陆师学堂(1887年),曾国荃在南京开办南洋水师学堂(1890年)。1885年10月清政府宣布成立海军衙门,以醇亲王为总理大臣。 清朝先後建立四支舰队:受北洋大臣节制的北洋艦隊,受南洋大臣节制的南洋舰队,受福州船政局节制的福建水师,受两广总督节制的广东水师。其中北洋艦隊在當時被評論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然而四只舰队資源獨立,互不统属,也不互相合作。财政上,1891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預算於興建颐和园。到1890年后,守衛黃海、東海的北洋艦隊即已“停购船械”。李鸿章也称“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隨後的中法戰爭南洋水师、福建水师遭受重创,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這也标志自強運動的失败。隨後旅順、大連、威海卫、胶澳與廣州灣等海军基地相继丧失,八國聯軍後大沽等地沿海砲台又被列強下令摧毀,清朝已无海防可言。1909年,清廷决定成立海军处,并将残余的战舰重编成巡洋和长江两舰队。1910年改海军处为海军部,力图重振海军。 民族 清朝統治者根據實地情況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政策。在中原地區基本沿襲明代的統治方式,包括開科舉等,以贏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持,並根據清朝的實際情況實行旗民分治;在邊疆地區則採取加派駐防大臣與當地貴族共同治理。 清朝統治合法性建立的基礎與前朝有所不同,清朝統治在鞏固滿洲自我認同的同時,兼容其他族群的信仰和習俗,使之擁有遠超前代的疆域和領土。清朝皇帝本身擁有各種政治與宗教頭銜,具備不同文化象征意義的多維品格,體現出對各類臣民復雜多樣之宗教信仰的認可。因為清朝對不同地域和族群的宗教信仰采取了更多的包容政策,使各種異質文化因素能夠共存。 漢族政策 清初入关之后有「六大弊政」之说,剃髮(或薙髮)、易服、圈地、佔房(侵佔房舍)、投充(搶掠漢人為奴隸)、逋逃(逃人法),延續時間最長的,是逃人法。順治七年六月,廣西巡撫郭肇基等人因為「擅帶逃人五十三名」,被處死。清初曾頒令諭:一、八旗制度移入關內,全族皆兵。二、鼓勵滿人入關。三、圈地,使近畿五百里內全屬旗人所有。四、禁止旗漢通婚;禁止滿人自由擇業。弊政中的投充和逋逃皆為圈地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康熙帝親政後即立即下令永遠停止圈地,並逐步放寬對逃人的禁令並最終裁撤督捕衙門。隨後康熙開始採取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 剃髮易服 清軍入關之前,為易於辨識順逆,就已要求被征服或投效的漢人改變髮式。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山海关之战後,多爾袞下令沿途州縣官員按滿人風俗,剃頭留辮。清軍驅逐李自成,定鼎北京,漢人強烈反對剃髮,降清之漢族官員剃髮者亦寥寥無幾。多爾袞見滿清統治尚未穩固,便下旨收回成命,命「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明朝降臣孫之獬卻全家主動剃髮迎降,更令妻子不再纏足,並上疏標榜「臣妻放足獨先,閤家剃髮效滿制」,得授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清初筆記《研堂見聞雜記》稱,孫之獬入朝後,列於滿班,滿臣認為他是漢人而不受;歸入漢班,漢臣又因為他從滿俗而不容,孫之獬於是羞憤上疏,稱「陛下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言辭激烈。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大順與南明弘光政權相繼被清軍摧毀,多爾袞認為大局已定,於六月重新下剃髮令。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規定清軍所到之處,成年男子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以恫嚇抵抗軍民。关内地區不少人反抗剃髮令,嘉定三屠、大同之屠等亦由此引發。 | 康熙後期,經過長時期的休養生息,社會已日趨安定,但人丁與地畝的載冊數增加遲緩。一方面由於土地與人口的清查不夠徹底,再者也由於地主以多報少之故,貧民迫於賦役的繁重而相率逃亡,人丁的統計並不確實。康熙帝為確實掌握人口數,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詔「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冊人丁數作為全國徵收丁銀的固定總額,以後新增者為「盛世滋生人丁」,從中央到地方均不得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稅。但除補不易,弊端又無法避免。所以採取攤丁入地政策,廢除人頭稅(丁稅),併入土地稅內。這使得無產者沒有納稅負擔,而地主的負擔增加,對於清朝人口的持續增加、減緩土地兼併、以及促進工商業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錢穆認為“地丁摊粮”只收田租,不收人丁税的办法是「清朝统治者自己夸许的『仁政』。但是实际上,这一规定,并不算的是仁政,从中国历史讲,两税制度,早把丁税摊派到地租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學者說,地丁摊粮改革政策也給當時及其後的土地墾闢帶來了重大影響,雖然這是一次賦稅改革,似乎與墾荒並不相干,但它卻有效放鬆了對貧苦無地農民的約束,使人們可以自由流遷,為異地墾荒提供了豐富的勞力資源。歷史學者張硏評價,攤丁入畝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賦役不均的情況,增加了地主的賦役,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減少了戶口隱漏,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生產發展,以及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 学者姚念慈认为清史研究者们往往忽视清代赋税的沉重。通过比较明清赋税,清初全国赋税总额是以明朝万历末期至崇祯时期的横征暴敛为基准的。直至康熙末年清朝的人口土地并未超过明万历时期,然而其赋税收入却较万历初期增加了许多倍。清廷立国的基础,就是过于沉重的高额赋税。康熙朝实行的大量而频繁的蠲免,实质上是变换手法,将竭泽而渔也无法获得的部分宣扬成惠政。 人口普查 乾隆六年(1741年),戶部有感於人口的增長,有必要對人口登記制度加以檢討,並徹底改變戶口統計與管理制度,以掌握人口真實情形。然而卻遭到廷臣蘇霖渤等人們的反對,他們認為實施人口普查對維護統治沒有實質意義,各省戶口殷繁,「若每歳清查,誠多紛擾」。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湖北東部發生災害,由於賑濟的人數超過地方登載的戶口總數,經過清查發現,有些縣份在每年上報人口數都含混交代。乾隆帝大怒,要各省督撫全面展開人口清查。隔年,保甲嚴格執行人口普查制度,共增加43,534,131人,此後全國各省人口數較以往更接近實際人口數。人口查報也成為保甲的一項重要職責。無論在乾隆四十年(1776年)前後,人口統計都限於各省。而且京師順天府、八旗、黑龍江、新疆、蒙古、西藏、台灣、雲貴川廣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等並未列入戶口統計中,不管何時見於官方記載的人口均低於實際人口數。葛劍雄以為乾隆四十一年至道光三十年的戶口統計數基本上是較可靠的。 養老制度 清代社會上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百分之二。清代法令對於老人給予免稅和減刑,獨子犯罪可因親老而留養,而官員可因自己年老告休,也可因父母年老而申請終養。此外,清代老人在一些場合中獲政府的賞賜、禮遇和優待。貧窮的老人也是慈善機構救濟的對象之一。 經濟 清朝人口呈現爆發式增長,乾隆時期已達三億,相對應地,需要更加以多種方式提升糧食作物的產量。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改進種植技術等方式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瑯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制造业中心。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消滅明鄭統治台灣後,才宣佈展界開海,沿海對外貿易開始活躍,而貨幣方面則採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曾為防止民變,一度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 清朝人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最高,其国内生产毛额(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例在中国近三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的研究,按照1990年美元价格计算,1820年清朝GDP总量为2286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32.9%,中国人均GDP为600美元,当时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1,706美元。据他研究,即便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时代的宋朝,其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宋代中国的人均GDP在450美元,略低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人均GDP(621美元);这两个地区皆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27美元)。这里仅表明购买力平价,与所谓财政收入是不同的概念,英国财政年收入在1830年代至1840年代在5000万英镑以下;不过,清朝GDP数值在1840年前凌驾于欧洲之上,这一说法基本得到普遍认同,但部分中国学者如刘逖仍认为麦迪森高估了中国历史上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因此,刘逖对麦迪森1600至1840年数据做了调整,认为1820年中国人均GDP在325美元,而非麦迪森说的600美元。 農業 清代的土地仍可分为官田和民田两大类。清朝入關後,1644年多爾袞頒布圈地令。有主與無主地被滿人圈占,统称“官庄”。大量农民不得不弃家逃亡,或者沦为新主人的奴仆。圈地主要執行三次,以北京附近的顺天、保定、永平、河间四府最為突出,直到1685年康熙帝宣布廢止而終。至於全國其他原明朝皇室或地主的土地,清廷稱其為“更名田”,分配給無地農民使用,或是被新地主霸占。据统计,这种土地的总数不下二十多万顷。清代也拥有不少屯田,屯区多在新疆、漠南等边疆地带。清帝推行令民墾荒的政策。使得華北、華中地區先後著令准墾,一些邊疆如新疆、青海、海南、台灣、漠南等地區於清朝中葉先後實行開墾政策,而東北地區直到清朝後期才准許大量漢人前往開墾。 清代農業亦是歷史畝產量最高的一個歷史時期,秦漢時中國的畝產量為264市斤/市畝,唐代是334市斤/市畝,清以前畝產量最高是明代,為346市斤/市畝,清代的畝產量達到了374市斤/市畝,分別比漢代增加了41.6%,比唐代增代11.9%,比明的畝產量高了8%」,清代所編著的農書數量為之前所有中國朝代總和的2.09倍。另外,在清代的農書中,蠶桑類的農書共155部,而清以前所編寫的蠶桑書有4部,反映了清代蠶桑生產和蠶桑技術發展的程度。 水利設施 清初,在康熙時期進行的多項水利興修。明末清初,黃河、淮河下游堵塞,京杭大運河也受阻塞。康熙帝時大力修治黃河,任靳輔為河道總督,採用疏導和築堤的辦法將黃、淮故道逐漸修復,使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裡減少水患的威脅。1713年康熙帝成功修浚位於北京的永定河,使舊河兩岸的「斥鹵」變為膏腴良田。另外,雍正時修築江浙海塘也是保護農田的水利工程。由於明末戰亂,耕地遭到破壞大為減少,清朝的耕地总面積直至嘉庆初期达10.5亿市亩,恢復到明代万历年间水平。在之后的道光年间,並逐漸反超,耕地面积达14亿市亩。江南、湖广與四川等地的土地比中原地肥沃許多,湖广更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譽稱。 糧食作物 由於清朝人口成長超過可耕地發展速度,如何維持龐大人口有賴占城稻與一些新的糧食作物。占城稻在中國有一段長期的發展時間,到明清時期發展成五十日到三十日即可收穫的品種,使得二次收穫,甚至三次收穫變成可能。此外早熟稻耐旱,可在高原或山坡地種植。從宋朝初期到清朝道光年間,稻米產量以及耕種面積都增加一倍。一些從美洲引進的糧食作物也開發許多原先不擅種植的地形,以提高糧食生產面積。例如比較乾旱的高原有賴玉米與甘薯,更加崎嶇的山地則依靠馬鈴薯。到嘉慶年間,這些高原都種滿新一代的糧食作物。而河川沿岸的沙地則大量種植花生,約18世紀到19世紀才由南方推廣到北方。 清朝糧食產量遠超以往的歷史時期,康熙二十四年,全國共有耕地六億畝,到乾隆帝去世,全國耕地約為10.5億畝,全國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的巴羅估計,中國的糧食收穫率高於英國,麥子的收穫率為15:1,而當時的歐洲,糧食收穫率居首位的英國也僅僅為10:1。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認為:「中國農業於18世紀達到其發展的最高水平。由於該國的農業技術、作物品種的多樣化和單位面積的產量,其農業看來是近代農業科學出現以前歷史上最科學和最發達者。」。 賑災政策 清政府在各省設有常平倉,儲藏谷物以應付緊急需要,其幅度遠遠超過前朝。同時在全國設有災害監測網,任何地方遇上災害,政府便會利用附近常平倉的糧食來賑濟災民,以致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從沒出現過嚴重饑荒。康熙年間的外國傳教士亦對清朝的治災手法有所讚揚。 乾隆帝多次蠲除國家賦稅錢糧,賑災救濟費用,在乾隆二十年之前達到2,500萬兩以上。乾隆十一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共四次普免全國共計1.2億兩的賦稅錢糧,次數高於康熙年間的一次。 經濟作物 清朝的經濟作物种植面积也逐漸擴大,促进商品经济的活跃。棉花在清朝已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產地遍及全国,其中江苏、浙江、河北、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都是著名的产棉区,甚至连农业发展较晚的奉天,也成了外输地区之一。產棉量以河北保定一带,长江中下游的松江、太仓與通州一带,以及上海等地最大。烟草原产地是美洲,明中叶以后开始传入中國,最早的种植地区是福建。种烟草获利很高,重要產地以陕南汉中、城固,山东兖州,湖南衡阳等地為主。湖南的衡烟、陕西的蒲城烟、北京的油丝烟、山西的青烟、云南的兰花烟、甘肃酒泉的水烟(又名西尖),均负盛名。甘蔗產地以華中、華南為主,江南、四川與台湾等地的制糖业非常发达。蠶桑業以江蘇浙江的蘇州、湖州、嘉興、杭州和廣東的廣州最為發達,已成為當地農民的重要生產活動。 手工業 清朝的手工業在康熙中期以後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手工業分成官營與民營,由于工匠实行以银代役,所以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工匠制度,官营缺乏必要的工匠而逐渐衰落。民间手工业興盛,例如云南民间炼铜場十分發達。苏杭一带民间丝织中已有不少具有专门技术的人,站在一定的地方等待雇用。 製瓷業與紡織業 瓷器制作技术改进,產量也大幅提升。例如江西景德镇瓷窑所烧造的御瓷产量在雍正六年(1782年)时,一年之中生产十数万件御器 。玻璃制造有较大的进步,清宫玻璃厂能生产透明玻璃和多达十五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造型也丰腴美观。丝织技巧也有新的提高,出产的重要提花品种有妆花纱、妆花缎、妆花绢等。广东的「女儿葛」是广东增城的少女用一种葛藤的丝织成,質量極優。当时的棉织业以松江最为发达,技术最好,而染色、踹布业则以芜湖、苏州为最先進。 勞雇關係 清朝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买与卖来体现的。不仅全部劳动成果全归雇主,而且在人身上也很少自由。在这些行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是“按件而计”的;而且按照工匠技术的高低和工作的繁简論定工價。劳动者所得的工资,已经是根据劳动的熟练程度来规定。劳动者也比过去有较多的自由。例如苏州丝织业作坊中的劳动者,“倡众歇作”,要求增加工价,可以“另投别户”,追寻较好的待遇。 商業 在明清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很發達,商品貨幣經濟空前活躍。由於農業中商品性生產擴大,農產品越來越多地變為商品,出現許多專門化的經濟作物地區,為手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或者直接供應消費者。例如養蠶地區為調劑桑葉的供需,出現專賣桑葉的「青桑行」和「葉市」。一些經濟作物如蔗糖行銷國內外,茶葉於十八世紀輸出激增。糧食作物除大量供給城市居民食用外,還有不小的部分用於釀酒、油和豆製品加工等。這些產品自然都是為供應市場而生產的。 清代城市工商業者的地位相對改善,明代以來匠人對國家人身依附的“匠籍”制度隨之瓦解。國家對民營瓷窯、紡織工場及採礦等進一步放寬限制。大小城市各類作坊林立,蘇杭的絲織,松江的棉紡織,景德鎮的製瓷,佛山的鑄鐵等業名揚天下。 商業城市 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商品流通範圍的擴大,促使一些新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和發展,例如漢口鎮和朱仙鎮就是位處交通樞鈕點而興起,而佛山鎮和景德鎮專司生產如絲綢、瓷器等高價值產品的城鎮。至嘉慶年間,這四鎮並稱為「四大名鎮」。其他興起的尚有于江泾、震泽镇等等。许多重要城市如北京、苏州、江寧(今南京)等地,也更趋发达。例如北京的居民已不下百万,一切生活所需,都从商业渠道取得,不能一日无贸易。當時尚流行“天下四聚”的说法:“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北京),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繁榮奠定基礎,揚州、蘇州、南京、杭州、廣州、佛山、漢口、北京,成為全國八大商業城市。中小城市星羅棋佈,取得比前朝更大的成就。 商幫 與此同時,金融業與貿易業發達,商人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清朝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廣州的行商與揚州的鹽商都是最闊氣的商人,山西商人掌控全國銀號。 貨幣制度 清朝货币大体上採白銀與銅錢並用的銀銅雙本位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但银的地位更见重要。因海外貿易發達,白銀大量從國外輸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国银元除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鸦片战争前后,需要固定形式的银币出现,正式使用机器铸造银币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鴉片戰爭前,由於英國將大量鴉片銷入中國,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銅錢才能換取白銀。由於白銀是百姓納稅的固定貨幣,這帶動通貨膨脹,嚴重惡化經濟。使得曾經於1651年顺治帝发行纸币,到1853年咸豐帝又发行大清宝钞與户部官票等纸币,以穩定清朝經濟。 海外貿易 清廷在初期平定明鄭前对于民间海外贸易厉行海禁政策;对于外国来华贸易,仍沿袭明代的朝贡制度加以控制。最初与清朝发生朝贡关系的,主要还是南洋和东南亚诸国,但有许多限制,如贡期和随贡贸易的监视等都作严格的规定。对于西方国家来华商船的限制就更严。只许它们停泊澳门,与澳门商人进行贸易,每年来华贸易的大小船只,不得超过二十五只。1685年才允许外商到前述口岸通商。 清廷平定明鄭後放宽海禁,在“粤东之澳门(一说广州)、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的机构。江浙闽粤四大海关总领各自所在省的所有海关口岸,通常下辖十几至几十个海关口岸,並准许外商在指定口岸通商,逐步建立一套管理外商来华贸易的制度,主要有公行制度和商馆制度。浙江、福建與廣東地區盛行海外貿易,人民時常與日本、琉球、東南亞各國及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等西洋各國展開貿易。到18世紀還有英國、法國與美國參與其中,當中英國幾乎獨佔對華貿易。西洋各國與日俱增地需要清朝的絲綢、茶葉與甘蔗,然而清朝對西洋事物需求不大,使得中國對外貿易呈現大幅出超的情形。大量銀元流入中國,增加貨幣流通量,刺激物價上漲,促進商業繁榮。在此期間,中國沿海以泉州、漳州、廈門、福州與廣州先後崛起,成為貿易大城,操控對外國際貿易。漢學家杜赫德認為,在清朝國內貿易的極盛時期,整個歐洲的總貿易量也不能與中國抗衡。 據西方文獻記載,清朝時期的中國各省被比喻為歐洲諸國,各自擁有自己豐富且多種多樣的特產進行貿易,如湖廣省和江西省專門向所有不產大米的省份提供大米;浙江省出產最優質的絲綢;江南省盛產漆料、墨水,以及各種有趣的小作坊;雲南省、陝西省、山西省出產鐵、銅還有其他各類金屬,還富有馬、騾和毛皮生意等等;福建產糖和最好的茶葉;四川盛產植物、藥物、像大黃等等,而且都傾向於聯盟保護的形式,在所有的城市裡也一樣。清朝官員在商業界裡都擁有自己的股份/分成,同時亦惠及平民百姓。清朝的市集亦相當繁華,中外商家貿易往來頻繁,外國商人對中國商人的誠實也有深刻的良好印象。 清朝在康熙年間部分主要与近鄰國家或地區貿易的進出口貨品如下: 清朝向日本出口的商品:各種藥材、白糖、水牛、各類刺繡、木料類等; 清朝從日本進口的商品:珍珠、紫銅棒、日本刀具、花紋裝飾的紙張、瓷器、日式工藝品、金等; 清朝與馬尼拉的交易商品:大量的絲綢,各類刺繡,地毯,茶葉,瓷器,各種藥材等; 清朝從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進口的商品:銀、各種香料、玳瑁、木材、瑪瑙玉石、琥珀、歐洲布料等; 清朝向歐洲出口的商品:上等藥材、各色各樣的茶葉、金色棉線、麝香、珠寶玉石、水銀、瓷器等。 另外,當時期清朝與歐洲貿易最為重要的商品為日式工藝品、茶、瓷器以及各類絲綢;清朝亦有將從歐洲進口的布匹轉銷至日本。 乾隆年間雖有10年的「南洋海禁」和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禁止西洋商船前往閩、浙、江三海關貿易的阻礙和影響,但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未因此停頓或萎縮,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其規模和貿易總值超越前代,在清朝乾隆十年期間,四港貿易額總值達到36,571,777兩,是前朝最高時期的三十五倍,僅廣州一地,貿易額就是前朝全部貿易最高額的十餘倍。18世紀時期中國海外貿易的鼎盛還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帶來危機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于外商频年不断的掠夺和违法行为,清廷只保留广州一地作為「番商」如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洋商人的通商出口處,而江、浙、閩三个海关在乾隆、嘉庆和道光期間雖有所限制,但在某程度上亦有继续正常履行其管理对外贸易的职能。到十九世紀,英國在印度種植鴉片,並且大量銷往中國。這使得中國對外貿易逆轉為入超。鴉片的問題引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門戶大開。南京條約不但開放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等五口通商口岸給外國人。隨後陸續的不平等條約使外國人大量來華投資,並且建立租界,加速對清貿易。 宗教 佛教 清朝起,自康熙至乾隆,雖然总体上對於佛教(藏传佛教除外)較為冷淡,不過對於穩定社會仍有一定的幫助。乾隆:「彼為僧為道,亦不過營生之術耳。窮老孤獨,多賴以存活。其勸善戒惡,化導愚頑,亦不無小補。」清朝皇帝多與僧人來往,順治帝先後與名僧憨璞性聰、玉林通琇、茚溪行森和木陳道沁等互相交流,順治本人曾削髮打算出家,他所寵愛的董鄂妃在他的影響下也棲心禪學。再如康熙帝在外出巡,每往名山巨剎,為之題字撰碑。 雍正帝喜讀《金剛經》,也多與佛教徒往來,選編語錄,儼然以禪門宗匠自居。 不過佛教無限制的發展,對統治者也有不利之處,如果太多人民出家,政府徵稅的對象就會減少,寺院上層兼併土地,發展寺院經濟,就會加強土地集中的程度,激化社會矛盾,一些犯法的人,往往藏身寺廟作為躲避懲罰的手段,某些「聚眾為『匪』之案」,甚至「多由『奸邪』僧道主謀,「平時『煽惑』愚民,日漸釀成大案。」,因此清朝一方面保護佛教,另一方面又對之加以限制。清朝限制佛教的辦法主要有三種,設置僧官、實行度牒制度與不許擅造寺廟。佛教在限制下仍有一定影響力。佛教各派,除了禪宗還算盛行之外,其精神日趨世俗化,宗風也隨之衰落。另外如淨土宗、律宗、也僅能保持典型。乾隆時,曾禁止各地建立新寺院,民間出家為僧者也受限制。士大夫雖喜談佛學,但只是談論佛理,沒有興隆佛教的意願。 清朝為籠絡內外蒙古、青海、西藏外族,優禮和尊崇藏传佛教(亦称喇嘛教),順治八年,特於北京建造一大喇嘛廟,度喇嘛一百餘人,皆內府諸旗王公屬下滿州人。雍正帝曾得喇嘛之助繼位,之後以其潛邸改建為雍和宮大喇嘛廟,成為北京也是當時中國最大之喇嘛廟。雍正五年,又為蒙古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建大喇嘛廟,發帑銀十萬兩之多。並尊哲布尊丹巴為喀爾喀大喇嘛,其地位與西藏之達賴、班禪鼎立為三,後世稱為「活佛」。乾隆帝曾經把藏传佛教作為解決現實社會矛盾的方法不過也以理藩院來控管其發展。藏传佛教雖然表面上受到君王的禮遇,不過事實上不像元明前兩代如此興旺,乾隆末年發生川楚教亂,使藏传佛教漸走衰落之途。 道教與民間宗教 道教在宋朝最為盛行,之後元明兩代對其仍為優遇,到了清朝,帝室雖然也信奉道教,但不如前代之盛行,清朝對道教的政策與對待其他宗教一樣,既保護又加以控制。清朝的道教在明朝衰落的基礎上,進一步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如下: 滿族統治者對道教素無信仰,他們在入關前尊奉藏傳佛教格魯派,乾隆時又宣布黃教為國教。 清朝在思想上更加重視程朱理學,宣揚「忠」「孝」觀念,以束縛人們思想,麻痺人們鬥志。他們收羅一些理學家,如李光地等,纂修性理精義等書,頒行天下。而這些理學家則對釋、道兩教進行攻擊。 基督教傳入中國後,也使部分群眾改信其教。 民間秘密宗教的發展,這些民間宗教往往是正統道教的流衍,因此道教實際上慢慢演變成這些民間宗教。 衰落最根本原因是時代發生急劇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水平的提高,世界交流的頻繁,科學技術的傳入和進步,新文化、新思想的興起,這些衰落的表形,使其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下隆;另外道教教義學說陳陳相因,已停滯不前;道教上層人物日益腐化,失去群眾;道教也與儒佛兩教教日趨融合,使其自身的特點日益消退。 由於正統的道教逐漸衰落,促成民間宗教的崛起。其為道教的變種與流衍。因為他們被統治者視為「邪教」,而只能秘密傳播,但傳播的範圍卻很廣泛這些的民間宗教,名目不下數十百種。 民間宗教的思想內容,大量抄襲佛、道、儒等各家的教義,但也有不同之處。其中最多宣傳的東西,是關於彌勒等神佛下凡和劫變的觀念,以及關於「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的信仰。民間宗教的所有這些宣傳,無疑是一種迷信,表達人民的不滿和抗議,它給人們以安慰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要求改變現實願望,因此容易被人民所接受,可以成為組織,號召貧苦群眾參加起義的工作。有些民間宗教,還有明確的「反清復明」思想,如清茶門教宣傳,「清朝已盡,四正文佛落在王門;胡人盡,何人登基;日月復來屬大明,牛八元來是土星。」這些民間宗教如白蓮教與天地會,在清朝中葉以後,發動許多起義活動,如:川楚教亂、林爽文事件等等,對清朝國力造成很大的損傷。 伊斯蘭教 從元朝開始,西域伊斯蘭教教徒大量來到中國各地,穆斯林居住於甘肅、陝西、四川、山西、直隸、廣東、雲南等省。清廷對伊斯蘭教採取放任的態度,尊重他們的信仰,用他們的法律來處理紛爭,但是比起元、明前兩代來說較為沒落,清朝防制回人的法律極嚴,內地各省,回人犯法,判罪較一般犯人為重,凡罪當流徒,一般人民可申請存留養親者,回民卻不得申請。在回疆,清朝每於重要所在分建漢、回二城,限制回民的自由,並禁止漢回通婚,在公文書中,則民、回別稱,表示將回民排斥於一般平民之外。 在清朝統治期間,清朝末年時,甘肅、陝西、雲南這三省曾發動叛亂。康熙順治年間,甘州回民丁國棟、米喇印起兵造反,乾隆年間的大小和卓之亂,嘉慶年間張格爾據浩罕叛,道光同治年間的陝甘回變與雲南回變一時俱起。 基督教 滿清入關後,湯若望、南懷仁等教士,先後被任命為欽天監主要官员,他們利用職務之便來傳教,雖然一度受到康熙曆獄的打擊,不過隨著康熙帝開始親政後,翻案成功重新執掌欽天監來繼續傳教,康熙帝對於天文曆算、火炮之學很有興趣,曾叫傳教士徐日昇、白晉等人輪流進講。並以他們擔任通譯及處理外交事務。如:徐日昇、張誠隨索額圖參加中俄尼布楚條約談判,充當翻譯和參謀。清朝對定居中原的西方傳教士採取禮遇態度。其中,順治帝特別倚重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並尊其為「瑪法」(滿語「爺爺」的意思)。在隨後的一百多年前,欽天監皆由耶穌會士掌管。 耶穌會傳教士對於中國原有的風俗習慣,抱持容忍態度。教徒祭天、祭祖、祭孔者盛行,雖然與教義互相衝突,但都以默忍。不過到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天主教内部发生“礼仪之争”。依照道明會傳教士的指控,罗马教宗下令禁止的传教士使用耶稣会的中文词汇“天”和“上帝”来称呼天主,也禁止中国信徒祭拜祖先與孔子。这与当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及其后的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所采取的本土化政策截然相反。清政府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样做有违中国敬孔祭祖的传统。康熙帝于1700年批示说:“敬孔敬祖为敬爱先人和先师的表示,并非宗教迷信”。 双方争持不下,最后清廷下令必須遵循「利玛窦规矩」传教,不然就不准傳教,逐出中國,是為「禁教令」。1722年,雍正帝徹底推行禁教令,使得清朝初年西方基督教在中国传教被终止,到了道光帝時,連欽天監也不任用傳教士。不過清朝皇帝對於教禁並沒有徹底禁止,嘉慶年間(1807年),新教教士英國人馬禮遜,曾藉工作之便私下在廣州進行傳教的工作。 鴉片戰爭後,清廷雖並未正式撤銷禁令,但基督教的傳教自由已經由不平等條約獲得確認,於是歐美各地的基督教教士在西方列強的庇護下進行宗教活動,基督宗教傳播更為迅速。除了傳教之外,設立醫院和學校,對於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演進,發生巨大的影響。不過有些西方傳教士擁有種族優越感,以爭議手法傳教,如不理會傳統社會階級之分、強占土地(強行索回雍正禁教時遭沒收的土地房產)、袒護教徒干涉司法審判、下令教徒不得分攤並參與地方集體祭祀活動、直接要求北京政府撤換省級官員,甚至一些犯罪之人也藉由信教取得司法保護,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因此民教衝突不斷,許多民眾則憤而紛紛起來焚燒教堂,驅逐或甚至殺害傳教士,收回被侵占的土地財物。從1856年至1889年先後發生的教案多達三百多起,著名的有1870年的天津教案,1900年的義和團之亂期間,有數萬民中西方傳教士與基督教信徒慘遭殺害。 文化 清朝統治中原後,推行的漢化政策比其他征服王朝還要深,然而清室也盡可能保留本族文化,並且維持本身文化與漢文化的平衡。清初以来,所有施政文书都以漢文、滿文两种文字发布。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汉传统经典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人必修课。到乾隆中期,满人几乎全部以汉语为母语,满文渐渐成为仅用于官方历史记载用的纯书面文字。到19世纪,官方文件中的满文已基本为汉文所取代。然而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没有完全接受。 在18世紀康乾盛世期間,歐洲前往中國的傳教士們將當時中國圖景呈現給歐洲人,而後引發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的100餘年間,甚至直到19世紀初,歐洲吹起中國風。無論是在物質、文化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對中國極為追捧,以至於在1769年曾有歐洲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對中國風的狂熱追逐曾經是當時歐洲社會的普遍時尚。這種時尚滲透到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1735年,法國神父翻譯並發表法文版《趙氏孤兒》後,造成非常轟動的中國戲劇熱。西方對當時的中國也存在負面的聲音,認為中國朝廷過於獨裁與專權。乾隆末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出使清朝,在佩雷菲特筆下的馬戛爾尼本人認為:「人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所以人們膽怯、骯髒並且殘酷」,而馬戛爾尼本人的日記卻如此記載:「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的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馬戛爾尼访华团成员之一的安德逊卻如此評價:「杀头案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关于这问题,我甚为注意而且好奇地去打听,一有机会就向人探问,我不只问过一个人,有好几个人,至少有70岁高龄的老人,他们从未见过或听到过有杀头处刑的事……比较轻的刑事案,在这人口非常多、商业又发达的国内也不常有」;「走过的乡村(北京郊区)前后每1英里路上的人数足以充塞我们英国最大的市镇」;「这城市(廣州城)的街道一般是15英尺到20英尺宽,用宽大的石板铺砌,房屋超出一层的很少,用木材和砖建筑。商店的正面大门之上有漂亮的阳台,因而门前形成一街檐,用各种油漆装修得很美丽」;“……这个马车队伍停歇在一个大市镇内,镇名“吉阳府”。说它是人口稠密,则我又用了这冗繁的语词,这语词可以同样应用于整个帝国,如每个村庄、市镇、城市;不,每一条河流和河流的两旁也充满了人。在这国家里,在我们所经过的地方,人口是极为众多而且是到处是那么多:我们走过的乡村前后每1英里路上的人数足以充塞我们英国最大的市镇,道路两旁不少别墅田庄散布在田野之间,大为增色,也足以证明其富裕”;「……不能不對這位偉大、顯赫、聰明、慈善的中國皇帝致以崇高敬意。他治理中國60年之久,按他的百姓的普通呼聲,他對他們的康樂與興旺從未忘懷。在他管理司法方面的情況是:他保護他的百姓中最低微的人」。 學術思想 清朝學術興盛,文人學者對明朝以前各朝代的種種學術都加以鑽研、演繹而重加闡釋,集歷代之大成,梁啟超稱清朝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鑑於晚明政治腐敗、內憂外患不斷,宋明理學流於空泛虛偽,致使清初學者多留心經世致用的學問。明朝亡於流寇、清朝定鼎中原後,一時學者痛定思痛,排斥空談心性的宋明理學與陽明學,推究各朝代治亂興衰的軌跡,提出種種改造政治與振興社會的方案,使清初學術思想呈現實用主義的風氣,發展出實事求是的考據學。 考據學 考據學又稱為「樸學」,強調客觀實踐,有疑問時求證,具有科學精神。考據學專研訓詁、音韻和校勘等。而其治學遠宗兩漢的經師,有異於宋明理學,故又稱為「漢學」。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並為明末清初三大儒,與方以智、朱舜水等人並稱清初五大師,顏元也是這一時期的大師。顧炎武提倡「經學即理學」,提出以「實學」代替宋明理學,要學者直接研習六經。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其學說發展成乾嘉學派。黃宗羲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稱,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是中國學術史之祖。他保護陽明學,排斥宋明理學,力主誠意慎獨之說,蔚為浙東學派。王夫之強調實際行動是知識的基礎,認為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是「理勢相成」。其思想發展成船山學,後人編為《船山遺書》。 民主思想 以民為天下之主的思想於明末清初亦有所流行,例如生活在明末又经历清初时期的黃宗羲和顧炎武、王夫之提倡民權,所著的《明夷待訪錄》攻擊君主專制體制,提倡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觀點,倍受清末革命黨的推崇。部分學者認爲黃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主義的思想,有西方學者稱黃宗羲為「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清初思想家唐甄所著《潛書》描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值得一提的是,清初五十年期間正處於氣候最為異常之時,當時世界上多處亦發生罕見的大饑荒)。」,並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認為「自秦以來,凡帝王者皆賊也。」 被當時正純學者(儒生)斥為「名教罪人」、「喪心病狂」、「人可戮而書可焚」的袁枚追求自由個性,反對專制思想和理學,亦貶斥漢學,他亦針對清廷統一人心風俗政策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天亦不能做主,而況於人乎?」,但袁枚從來沒被追究過「害義傷教」之罪,在當時亦生活得頗為順暢,名傾一世,令人羡慕。 六經皆史 清代中期的考據學崇尚研究歷史典籍,對中國歷史從天文地理到金石銘文無一不反覆考證。當時分成吳、皖兩派。吳派以惠棟父子、段玉裁、王引之與王念孙為主,以「博學好古」為宗旨,恪守儒家法則;皖派以戴震為首,以「實事求是」、「無徵不信」為宗旨。他們“毕注於名物训诂之考订,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桐城派健將姚鼐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道光與咸豐年間,曾國藩又把经济与义理、考据、词章并列。然而考據學到後來過分重視瑣碎事物的探究,為學問而學問,知古不知今。當時章學誠提出「六經皆史」,注重六經蘊含的義理,並使用於當代政治上,意圖矯正此歪風。鴉片戰爭後,西學大量流入中國,考據學逐漸式微。 西方技術與思想 明末清初,隨著歐洲耶穌會傳教士來華,西學輸入中國,對於當時的學風由浮虛轉為務實,也是有相當的激勵作用。他們將西方科技介紹給中國人,擴大其知識領域,使中國的學術思想添增不少新成分。 當時有才華的傳教士被皇帝欣賞和重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而在民間,民人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由康乾皇帝敕輯的叢書《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亦收錄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當中《四庫全書》收錄了24種西方傳教士的著述。 康熙帝亦曾經委派傳教士閔明我返回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四庫全書總目》以及乾隆帝亦對西方技術作出較高的評價:「西洋之學,以測量步算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於民用,視他器之徒矜工巧,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講水利者所必資也」;「歐羅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製作之巧,實逾前古」。 鴉片戰爭之後,大量西方科技與思想帶動中國近代化革新。此時學者如龔自珍、魏源與康有為等人繼承章學誠的說法,並進一步要求改革祖宗的法制,來應付內憂外患的局勢。龔自珍講求經世之務,志存改革,追求「更法」。魏源的《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康有為與梁啟超主張君主立憲。他們吸收來自西方的知識,先後推動自強運動與維新運動,這一波改革風潮最後引發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 文學 清朝文學多元發展,兼容並包歷代之文學特色。明朝以前的文學發展多表現在聲韻、格律、句法、結構的因襲或創變;清朝承接各代文學成果,先後形成許多學派,將各種在明朝以前已式微的文體重新復興,並繼明末進一步發展各類小說、戲曲;另外,因不同地區、民族互動而呈現出語言風格多樣化之文學面貌,於古體詩、近體詩、駢體文、散文、賦、詞、曲、小說、戲曲皆然。由於語言轉變較微妙,往往被人忽視,造成清朝文學缺乏明顯特徵與創造力的一般印象。整體而言,清代文學面向相當複雜多樣,但質量上也良莠不齊。 散文 清朝前期出現風格率真、浪漫的小品文,以張岱、李漁與袁枚為主;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合稱「清初散文三大家」。但是他們的文風不受道學學者支持,這些學者發起復興唐宋文風的古文運動,此即桐城派。創始人方苞與劉大櫆、姚鼐有「桐城三祖」之稱。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張,在提倡「義理(內容合理)、考據(材料確切)、詞章(文辭精美),三者不可偏廢。」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後來曾國藩發展成湘鄉派,惲敬、張惠言發展成陽湖派。 詩 清朝的詩風甚盛,以帝王、宗室為首,官方大力提倡詩學,自清聖祖以後諸帝主導官修《御定全唐詩》、《御選唐詩》、《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御定歷代題畫詩類》、《御選唐宋詩醇》、《御定歷代賦彙》等以及各代皇帝之《御製詩集》,如清高宗酷愛作詩,一生作《御製詩》五集,共計十餘萬首,每作一首詩便令詞臣注釋,若詞臣不得內容原委則准許其回家查閱典籍,多羅安郡王瑪爾渾選宗室王公詩為《宸萼集》。皇帝也將詩詠作為聯繫、攏絡官員的方式。在清代,寫詩的女性越來越多,且詩的創作者皆來自各行各業。清代是一個文學收藏和批評的時期,許多現代流行版本的中國古典詩歌都是通過清朝詩集傳播的,如《全唐詩》和《唐詩三百首》等。 清初詩家首推錢謙益、吳偉業與王士禎;康熙中後期,江南地區出現王式丹、吳廷楨、宮鴻曆、徐昂發、錢名世、張大受、管棆、吳士玉、顧嗣立、李必恆、蔣廷錫、繆沅、王圖炳、徐永宣、郭元𨥤合稱「江左十五子」。乾隆時期袁枚、蔣士銓與趙翼並稱江左三大家,同時黃景仁與鄭板橋也以詩聞名。嘉慶、道光年間文人廣結詩社,京師與揚州風氣最盛,以消寒詩社最知名,代表人物有顧蓴、夏修恕、程恩澤、陶澍、朱珔、吳椿、梁章鉅、胡承珙、李彥章、劉嗣綰、周之琦、林則徐、徐寶善、卓秉恬。被稱為「詩界革命」的詩歌改良運動產生於維新運動,其代表有黃遵憲的以写作反映时代的社会詩,其餘如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存世。於清末又發展出同光體,代表作家陳三立、陳衍、沈曾植等,且延續到辛亥革命後。清朝詩論學說分成沈德潛的格調說、王士禎的神韻說、袁枚的性靈說與翁方剛的肌理說。 詞 詞興起於隋唐的「燕樂」,兩宋發展達高峰,至元朝衰微,延續至明朝則趨近消亡;清初詞學振興繁盛,康熙年間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隨後產生由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詞派、朱彝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詞學蔚為風潮。萬樹整理詞調輯成《詞律》,於清詞頗有影響力;康熙末,清聖祖敕命王奕清等編成《御定詞譜》,為詞調格律的集大成鉅作,影響層面最廣。乾隆、嘉慶朝,常州詞派起而代之,反對浙西詞派的「清空之弊」,代表人物有張惠言、張琦、惲敬、黃景仁、李兆洛、丁履恒、錢季重、陸繼輅、左輔、董士錫、周濟、劉嗣綰、劉逢祿、譚獻、莊棫、宋翔鳳、謝章鋌、馮煦、陳廷焯、王鵬運、鄭文焯、況周頤、朱祖謀等人,著名詞人輩出,持續到清末民初。清朝因此被稱為詞的「極盛時期」,「號稱詞學中興」,「作家之盛,直比兩宋」,門戶派別各具風采,婉約、豪放都各自重現、盛行。 小說 清朝小說傑出者眾,曹雪芹等著《紅樓夢》不仅為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对社会百态和众多人物全面精确的写实描绘和丰富的艺术魅力而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以志怪内容反映社会面貌的短篇小说集《聊齋誌異》。吴敬梓所著的虽结构松散但足称伟大讽刺小说的《儒林外史》;以及在《儒林外史》的影响下,以《老殘遊記》为代表的揭发官场丑态的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 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九年(1773年-1784年)編纂的《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461種、79338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保存豐富的文獻。「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這些書籍分為“著錄”、“存目”與「禁燬」三類處理:符合部分條件的,被列為「存目」,只存書名,不收其書。「抵觸本朝」之書一概「禁燬」。符合收錄條件的「著錄」共3461種。存目書者共6793种,称四库存目,是「著錄」的2倍。禁书共2855种,称四库禁书,甚至還有不另保留原文而直接修改內容,而被後世學者所批判。 藝術 書法與陶藝 書法方面,晚明的帖學在清初仍然發達,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與翁方綱等人在刻尊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而逐漸頹勢。隨著金石考證學的發展,清朝書法多從碑體入手,成為清朝書壇的主流。有名的有翁方綱、劉墉、何紹基與趙之謙。到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碑學作為一種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清代的陶藝發展出繁複的不透明釉上彩陶器以及素色陶器兩種風格迥異的風格。 京劇 京劇被称为中國的“國粹”,起源於明朝的崑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而成,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丑(男、女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建築與園林 清朝建築比前世變化不多,除了規模宏偉之外,作為中國建築特色之一的斗拱日趨虛飾纖麗,幾乎失去原來用途。北京紫禁城有許多大型色彩豐富的磚石建築。歷代帝陵無寢,自明太祖開始方有明孝陵。清朝分別建有位於遼寧瀋陽的盛京三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與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清代園林藝術以圓明園為代表,融合江南名園佳景與歐洲義大利樓房花園,被外國傳教士譽為「萬園之園」。清朝提倡藏傳佛教,分別於奉天、北京與五台山興建大喇嘛廟。康熙帝也於熱河承德興建仿西藏布达拉宫的承德避暑山莊,供遊獵避暑的住所。 繪畫 清朝畫壇由文人畫佔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清代山水畫家有名的有「正統派」的四王(王時敏、王翬、王鑒和王原祁)、吳歷與惲壽平,合稱「清初六大家」。其中惲壽平創造不用墨線勾勒的沒骨花卉畫法,承自北宋徐崇嗣之沒骨法,又加入創意,蔚為清代花卉畫宗師,頗為後人所效仿,形成以惲壽平、鄒一桂為首的常州畫派。然而正統派的繪畫與元明兩朝相比,其水準水平一般,大致上總不脫臨摹的陋習。不過清初繪畫仍有翻新出奇、流于怪異之處,比如清初四僧的「遺民派」畫家(八大山人、石濤、漸江與髡殘)以及「金陵八家」的龔賢、樊圻、高岑、鄒結、吳宏、葉欣、胡慥和謝遜等人;雍乾之際以金農、鄭板橋為首的揚州八怪。清朝的宮廷畫院以義大利的郎世寧、最著名。受到西洋畫的影響,清宮廷中的畫家如焦秉貞、冷枚等人受西洋畫影響。清末時期,任伯年、吳昌碩、居廉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如《蓮生貴子》、《魚躍龍門》等對後人也有很大影響。 禁书 据统计,清代禁书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次数上都远胜于明代,也远超于中国古代以往的任何朝代。其中,违碍书籍的数量是明代的约29.2倍,科举时文是明代的约27.2倍,剧本小说是明代的10.2倍,妖书是明代的约8倍,禁书总数为明代的约12.6倍。明代的统治时间为278年,清朝自天聪年间开始禁书,到道光年间,共224年,比明代还要少50多年,而其禁书的数量却比明代多了不止十倍。虽然这只是一个概数,但却能很直观地反映出明清两朝在禁书数量上的巨大差距。 科學與技術 整體而言,清朝的科學技術和同時代的西方國家相比較為落後,在晚期差距更為明顯。清初統治者和部分中國學者積極與西方傳教士進行中西文化技術交流,統治者亦會將習得的新知識實際地運用在治國方面,然而後來由於禁教的原因導致人們對西學日益模糊和隔閡。清代科學技術的落後是中國貧困積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某些科學技術領域中比前也有明顯進展,尤其是在數學、天文、曆法等學科方面得到空前發展,而精於此道的學者也是英才輩出且人數眾多,從遠古到清朝這段期間,有關學者的數量在清代占約44%。清代學者亦對古代技術和文獻的復興和修復也作出貢獻。 天文学與地理学 清軍入關後,湯若望、南懷仁等教士來華傳教,帶來西方科學與技術。他們先後被任命為欽天監。康熙帝對於天文曆算,火炮之學很有興趣,曾令白晉、德瑪諾等人,測繪全國地圖,歷時十年而成,康熙帝命名為《皇輿全覽圖》,它是中國第一部用經緯度測繪的地圖。順治帝多次向湯若望學習天文、曆法、宗教等知識,以及治國之策。不久湯若望成為「欽天監」的負責人,掌管國家天文历法事务。在隨後的一百多年前,「欽天監」皆由耶穌會士掌管。由於需要新的曆法,清政府遂下令根據湯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曆書》,制定新曆法並頒行全國,名為時憲曆。另一受西方影响较大的是地图测绘学。康雍乾時期,国家统一,版图巩固,始绘制全国和各地的地图,派人到各处实地测量。外国传教士雷孝思、杜德美和清朝学者何国宗、明安图等参加这项工作,采用西方经纬度定位和梯形投影法,所制地图居当时世界水平的前列。在測繪全國地圖的過程中,康熙時期編成的數學巨著《數理精蘊》亦發揮實際作用。 從順治到乾隆期間,西方傳教士在皇帝的要求下製造以及添加不少天文儀器如赤道經緯、黃道經經緯、簡平儀等,同時有相關天文學術著作出現,亦改善和編製較為先進的曆法。西方的物理學知識也從明朝末年起一直在中國傳播,康熙年間的學者戴震就写有关于阿基米德定律的作品,傳教士南懷仁著有《熙朝定案》等介紹各種工程技術的作品外,亦著有《驗氣圖說》和《形性理推》等對中國的物理學界產生一定影響的介紹西方光學知識的書籍,並在一定程度下讓一些學者啟迪進而研究光學,例如在康熙年間寫有《鏡史》一書的孫云球以及在十九世紀前期寫有《鏡鏡詅痴》的鄭復光;在對待西洋器物方面,清代有不少學者、匠師和科學家如黃履莊、黃履、孫玄球等對西方「奇器」有一定的研究和高度仿製,西方「奇器」在一定程度上亦推動中國的物理實驗和機械製造的發展。 由於清政府對天文曆法的重視,民間的天文學研究也很活躍,主要代表人物有著有《曉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的王錫闡等。 火器 為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特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火砲。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西方的製炮理論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至康熙末年四十餘年間,僅中央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無敵大將軍、金龍炮、制勝將軍、威遠將軍等各型火砲近千尊。不但數量多,而且種類也不少,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頒行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載有各種火砲共85種,同年的《皇朝禮器圖式》中鳥槍,紅衣炮,子母炮這三樣火器成為製式武器。其他的著作分別有薛熙撰的《練閱火器陣紀》,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訣解證》,王達權、王韜同撰的《火器略說》,薛鳳祚撰的《中西火法》,陳暘撰的砲規圖說以及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等。清朝軍隊的火器裝備率也超過明朝,直到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和太平天國戰爭初期,清軍的主要火器是鳥槍和各種生鐵、青銅鑄造的火砲,在道光、咸豐年間又裝備了兩人抬用的抬炮和抬槍,清朝軍隊火器的裝備率達到50-60%。 清朝初期在政權穩固及穩定後容許漢族民眾持有冷兵器,但仍然警惕火器尤其是重型火器的流存。雖然清朝在法律上嚴禁民間私製火器,但在實行上卻沒有也難以嚴加管制,終清一代火器在民間幾乎隨處可見,製造和銷售火器在民間已有相當的規模,出於自衛、捕獵、遊戲等原因有不少平民都擁有了火器,甚至在京城也有鐵匠私造火器售賣。此外,清朝希望士紳掌管的民間武力協助國家維持基層社會的秩序和協助保衛國土,加上亦需顧及民間狩獵和自衛的需要,故清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容許民間武器合法存在。中國歷史上的歷代王朝都不會樂見民間有大量武器,特別是不願看到有精利武器在民間流傳,但基於上述原因,清朝對民間火器的政策經常陷於「允許、鼓勵」與「禁止、控制」的兩難處境。 農業 農業方面,清代有《授時通考》、《廣群芳譜》、《補農書》等著作,詳細論述各種作物的栽種和農業生產技術。清代亦是中國传统农学的高度发展时期,中国历代所编著的农书共714部,其中清以前的二千一百多年间编著的农书为231部,清代267年,编著的农书为483部,为清代以前农书数量的2.09倍,清朝治理及研究蝗蟲的技術亦相對比較發達。 醫學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藥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藥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採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係。清朝中醫藥學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關於急性傳染病的研究,它已形成一個新的系統,即溫病學說。這一學說的出現,雖然是基於歷代醫家的有關成就上,但清代溫病學派在中醫發展史上的貢獻,仍然是相當顯著的,它並不亞於东汉張仲景著《傷寒論》,金朝劉完素創河間學派。 康熙年間有不少精通醫術的傳教士如張誠和白晉等向中國傳授西方醫學,並且被容許在入職朝廷、建立試驗室以傳授解剖學知識,康熙對此深感興趣,甚至曾經在一次研探解剖學時得病。法國傳教士巴多明用滿文翻譯人體解剖學方面的著作並名之為《欽定格體全錄》,巴多明和白晉也在康熙的支持下翻譯出有關人體血液循環的著作,並且在北京傳播相關知識。西方傳入的醫學知識和理論亦引起了當時中國醫學界人士的注意,例如清初劉獻廷研究過人物圖說等西方醫學著作,乾隆年間著有《醫林改錯》的醫學家王清任亦十分重視解剖學:「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 清朝中葉後,西學的影響不像清初僅侷限於個別傳教士,西方科技的刺激顯然變得十分具有影響力。尤其是西方國家有意識地把醫藥作為實現他們宗教目的、掠奪目的的手段,所以西方醫學對中國的滲透變得比清初那時更為明顯。那時中國人民也有吸收外來醫藥學的需求,於是中西醫匯的主張應運而生。這種新的思想既有解放中醫藥學家保守思想的一面,也有壓抑對傳統中醫藥學繼承和發展的一面。 到了清末民初,由於西方醫學的強勢輸入,以其診斷、手術器械的先進、服藥的便利、診間及病房的明亮乾淨,對當時的傳統中醫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競爭的壓力。然而由於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醫療習慣、中醫的實際療效以及西醫人數尚少不能普及於全國等原因,當時的中醫並未如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漢醫般幾乎絕跡。 數學 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曾名列世界前茅,到明代衰落下來,古算幾成絕學。明末,西算傳入中國,從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前六捲起,直到康熙時編成《數理精蘊》(明末清初西算輸入時期一部帶有總結性的數學巨著,被稱之為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數學百科全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算輸入時期,雍正以後到鴉片戰爭以前,又為「古算復興時期」。介紹西算和復興古算構成清前期數學發展的兩大內容。清初的曆法大辯論,新法以計算精確戰勝舊法,這件事使當時知識界對數學重視起來。康熙又聘請傳教士徐日昇、白晉、張誠、安多等入宮,講授幾何、代數、天文、物理等科學知識,這就推動數學的蓬勃發展,出現方中通、梅文鼎、梅轂成、明安圖、王元啟、董祐诚、項名達等著名數學家。 清朝學者亦重新發掘出在古代已長期失傳的大量數學著作,例如《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者之一的戴震就從《永樂大典》中發現和整理出久已失傳的許多古典算書。如《海島算經》、《五經算術》、《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以及《夏侯陽算經》。他又從南宋刻本的毛扆影抄本中抄輯出《張丘建算經》和《輯古算經》兩種,連同明刻本的《數術記遺》共計十種。這十部算經於乾隆三十八年由孔繼涵刻入《微波榭叢書》,正式題名為《算經十書》。戴震還從《永樂大典》中抄輯出宋秦九韶的《數書九章》及楊輝的各種算書,令漢唐以來數學成就的結晶重現。 清朝的數學人才輩出且著作繁多,大約有五百人貢獻一千多種數學著作,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但因受乾嘉漢學的影響,多集中在對古算的整理、註釋方面。在若干領域內,清代學者也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如陳世仁發展宋元以來垛積術的研究,即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方法;焦循註釋《九章算術》,提出加減乘除的交換律;還有汪萊和李銳繼承宋代天元術和四元術,發展方程論的研究,對方程根的性質以及根和係數的關係等進行探討。 化學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其中不乏化學知識。1866年設立的算學館就有教授化學課程。清朝學者對中國現代化學發展的貢獻在於出版大量化學書籍和翻譯化學名詞。1855年(咸豐五年),英國醫生和傳教士合信以中文出版《博物新編》,書中介紹了自然科學的知識。合信把“元素”一詞翻譯為“原質”,並介紹了不少元素的性質。到了1868年(同治七年),同文館出版了美國傳教士丁韪良編著的《格物入門》全書共七卷,其中卷六講述化學,附有一個元素一覽表,名爲“原行總目”。於1871年,嘉約翰和何瞭然兩人以福恩斯的《化学手册》和威爾斯的《化學鑒原》作為基礎寫成《化學初階》,由博濟醫局印行,此書再一次翻譯元素的名稱。同年傅蘭雅和徐壽將《化學鑒原》翻譯成中文,裏面介紹到不同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質和化學反應。徐壽把以往元素冗長的名字簡化成一個字,亦定下化合物命名的規則。1872年,美國醫生兼傳教士瑪高溫和華蘅芳譯了達納的礦物學文件《金石識別》,書裏面有一個原子量列表,稱為「重率全表」。其後清朝學者翻譯出《化學考質》、《化學求數》、《化學分原》、《化學指南》等書籍。 清朝最爲著名的化學家是徐壽和他的兩個兒子徐建寅、徐華封。而華蘅芳雖為數學家,但他對數、理、化、工、醫等學科有廣博的學識,並注重科學研究。他翻譯過化學書,亦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於天津武備學堂試製氫氣球。但清末的科學教育培育了後來中國王璡、任鴻雋、陳裕光、陳可忠等化學家。 建築學與基建 建築學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宮殿、園林、寺廟、宅宇、城垣的建築,盛極一時。或雄偉莊嚴,或富麗典雅,彩繪藻飾,光彩照人,庭院草木,錯落有致。著名匠師梁九、雷發達均有高超的設計和施工技藝。外國傳教士蔣友仁、王致誠等帶來西方的建築技術,設計圓明園內西洋樓、大水法等建築群。 清朝末年,中國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是中國第一位傑出的鐵路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詹天佑克服一道道難關,創造性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減緩坡度,降低造價,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期間,厘定各種鐵路工程標準,並上書政府要求全國採用。中國現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標準軌、鄭氏自動掛鈎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議。此外詹天佑亦著重鐵路人才的培訓,制定工程師升轉章程,對工程人員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規定,並且定明工程師薪酬與考核成績掛鉤。京張鐵路培訓不少中國的工程人員,詹天佑所製定的考核章程亦成為其他中國鐵路的模仿對象。 君主列表 参见 中國近代史 女真、建州三衛 后金、八旗制度、滿族、满洲 滿漢文化交流、清朝文化 清朝政府、清朝经济、清朝官职表、清朝官員服飾 |
1948年:李太枫,台湾天文学家。 1950年:陳丕燊,台灣物理學家。 1951年:邁克爾·赫斯,愛爾蘭裔美國律師。(1995年逝世) 1951年:藤圭子,日本歌手。(2013年逝世) 1956年:奧拉西奧·卡特斯,巴拉圭政治家,曾任巴拉圭總統。 1959年:日比野朱里,日本女性聲優。 1961年:日渡早紀,日本漫畫家。 1961年:增谷康紀,日本男性聲優。 1961年:佛瑞斯·惠特克,美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慈善家、環保人士。 1963年:艾迪·法柯,美國女演員。 1964年:皆川亮二,日本漫畫家。 1966年:吉安弗蘭科·佐拉,義大利足球運動員暨教練。 1968年:赤松健,日本漫畫家。 1968年:伊藤賢治,日本作曲家。 1968年:蘇珊·沃西基,波蘭裔美國商業主管,現任YouTube執行長。 1969年:李曉東,中國男歌手、音樂人。 1971年:戴歷·麥因尼斯,蘇格蘭足球運動員。 1971年:郭靜純,臺灣女演員。 1971年:林子博,香港主持人。 1973年:馬庫斯·奧爾巴克,瑞典足球運動員。 1973年:李紫昕,香港歌手、電台DJ 1975年:埃爾南·克雷斯波,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1975年:杉山愛,日本網球選手。 1976年:努諾·高梅斯,葡萄牙足球運動員。 1977年:尼古拉斯·基弗,德國網球選手。 1978年:許雲雲,台灣女性配音員 1979年:梁興昌,台灣男性配音員 1979年:尚恩·菲南,愛爾蘭歌曲暨歌詞作者。 1979年:莫瑞絲摩,法國網球運動員。 1979年:斯蒂利揚·彼得羅夫,保加利亞足球選手。 1979年:李明進,臺灣棒球選手 1980年:伊娃·葛林,法國電影女演員。 1980年:大衛·羅澤納爾,捷克足球運動員。 1980年:傑森·韋德,美國歌手、作曲家和音樂家。 1980年:尹敬浩,韓國男演員。 1981年:吳中天,台灣男演員。 1981年:卡捷琳娜·蒙祖爾,烏克蘭足球裁判。 1982年:貝諾·烏德里,斯洛維尼亞籃球運動員。 1982年:阿爾貝托·吉拉迪諾,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1982年:伊東怜,日本AV女優。 1982年:波形純理,日本網球選手。 1982年:哈維爾·帕雷德斯,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1982年:凱特·金瑟,澳洲水球運動員。 1983年:鄭潔,中國女子職業網球員。 1983年:霍納斯·古鐵雷斯,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1984年:山田優,日本女演員、模特兒、歌手。 1984年:何嘉露,香港唱片騎師。 1984年:延宇振,韓國男演員。 1984年:呂佳容,中國女演員。 1985年:楊奇煜,臺灣歌手。 1986年:阿什坎·德贾加,伊朗足球運動員。 1987年:安德里亞·卡魯德洛維奇,塞爾維亞足球運動員。 1987年:池昌旭,韓國男演員。 1987年:陳曉,中國男演員。 1989年:肖恩·奧普瑞,美國模特兒。 1989年:迪贊·洛夫雲,克羅埃西亞足球運動員。 1989年:蘇青,中國女演員。 1990年:倞利,韓國女子偶像團體Nine Muses成員。 1991年:林秀怡,香港女演員。 1992年:佐久間大介,日本男子偶像團體Snow Man成員。 1994年:大谷翔平,日本棒球選手。 1994年:全鐘瑞,韓國女演員。 1995年:Hyuk,韓國男子偶像團體VIXX成員。 1995年:普萨拉·文卡塔·辛杜,印度女子羽球選手。 1996年:紡木吏佐,日本女性聲優。 1997年:朴智敏,韓國女歌手。 1998年:謝章穎,台灣男演員。 1999年:姜惠元,韓國女子偶像團體IZ*ONE成員。 1999年:黃大憲,韓國男子短道競速滑冰運動員。 2002年:扎拉·盧瑟福,比利時裔英國飛行員,獨自環遊世界的最年輕女飛行員。 2003年:粼粼,韓國女子偶像團體Cherry Bullet前成員。 2003年:普文諾·唐薩宇恩,泰國男演員。 逝世 967年:村上天皇,日本第62代天皇。(926年出生) 1637年:堀親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前期大名。(1580年出生) 1826年:史丹福·萊佛士,英國政治家,首任新加坡總督。(1781年出生) 1833年: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法國發明家,拍攝目前已知最早的照片《在萊斯格拉的窗外景色》。(1765年出生) 1908年:約納斯·李,挪威小說家。(1833年出生) 1920年:馬克斯·克林格爾,德國藝術家。(1857年出生) 1927年: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德國醫生,19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853年出生) 1945年:約翰·科廷,澳洲政治家,曾任澳洲總理。(1885年出生) 1966年:喬治·德海韋西,匈牙利化學家,194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885年出生) 1969年:沃爾特·格羅佩斯,德國建築師,同時也是設計學校包浩斯的創辦者。(1883年出生) 1969年:威廉·巴克豪斯,德國鋼琴家。(1884年出生) 1976年:凱文·奧哈洛倫,澳大利亞自由式運動員。(1937年出生) 1977年:亨利·施菲,美國統計學家。(1907年出生) 1992年:阿斯托爾·皮亞佐拉,阿根廷作曲家。(1921年出生) 1995年:福田赳夫,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05年出生) 1997年:唐納德·馬夸特,美國統計學家。(1929年出生) 2002年:泰德·威廉斯,美國棒球運動員。(1918年出生) 2006年:肯尼思·萊,美國商人,安隆公司創辦人。(1942年出生) | 1921年:蘇聯人民委員會頒布《關於出租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所屬企業的程序》之法案。 1924年:第八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法國巴黎舉辦。 1928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盗掘清東陵。 1934年:參與的碼頭工人遭到舊金山警方開槍示警。 1935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簽署了《全國勞工關係法》,而該法案又因為提議者為而被稱作「華格納」。 1937年:荷美爾於市場上開始販賣午餐肉。 1940年:英國與維琪法國斷絕外交關係。 1941年:德軍推進至聶伯河。 1943年:同盟國登陸艦隊前往西西里島準備展開哈士奇行動 1943年:德國軍隊向蘇聯陣地展開大規模入侵攻勢,庫斯克會戰爆發。 1943年:王稼祥發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首次提出毛澤東思想。 1945年:美軍宣布已經全面解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日軍佔領的菲律賓。 1946年:法國巴黎時裝展首次推出兩件式比基尼泳衣,以進行核試行動的比基尼環礁命名。 1947年:與克里夫蘭印地安人簽訂合約,而成為美國聯盟第一位加入棒球隊的黑人球員。 1948年:英國國民健保制度法案獲得通過,並且憑此開始建立國家公共衛生系統。 1948年:中國國民黨軍警在北平鎮壓中國東北地區流亡學生並且因發流血衝突。 1950年:美國陸軍所派遣的第一支部隊史密斯特遣部隊在烏山戰役中首次與朝鮮人民軍交火,成為韓戰中朝鮮和美軍第一次的交火紀錄。 1950年:以色列國會通過《猶太人回歸法》允許所有支持錫安主義的猶太人得以移民至以色列。 1954年:英國廣播公司從電台頻道服務跨足至電視節目。 1954年:正式成立。 1957年:馬寅初發表《新人口論》。 1962年:在歷經長達數年的阿爾及利亞戰爭,法屬阿爾及利亞正式宣布脫離法國的殖民統治獨立。 1970年:加拿大航空621號班機於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附近墜毀,造成109人死亡。 1971年: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正式簽署通過將擁有選舉權的投票年齡從21歲降低至18歲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二十六條修正案》。 1973年:亞利桑那州金曼一輛車子正在將丙烷運至儲存槽時發生現象,隨後引起的火勢造成11名消防員喪生。 1975年:亞瑟·艾許成為第一位贏得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單打冠軍的黑人網球選手。 1975年:維德角自葡萄牙獨立成為國家。 1977年:巴基斯坦上將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總理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 1980年:法國警方營救伊朗大使館內人質,將支持魯霍拉·穆薩維·何梅尼的學生全數制服。 1986年:第一屆友好運動會在蘇聯莫斯科舉辦。 1987年:坦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首次以自殺攻擊的方式襲擊,之後幾年便多次透過來對斯里蘭卡政府帶來嚴重影響。 1988年: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正式成立。 1989年:在伊朗門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國聯邦法官被判處150,000美元的罰款、1,200小時的社區服務以及為期2年的3年有期徒刑緩刑,不過之後這項判決又再度被推翻。 1991年:國際商業信貸銀行宣告停業。 1995年:亞美尼亞在自蘇聯獨立後4年開始施行新憲法。 1996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研究的桃莉羊出生,是世界上首隻克隆成年體細胞成功的哺乳動物。 1996年: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提出以全新桥梁取代新柔长堤的建议。 1999年:印尼前独裁总统苏哈托起訴《時代》雜誌。 1999年:英格蘭伍爾弗漢普頓遭於大規模的風暴襲擊,甚至還一度出現龍捲風。 1999年: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宣布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實施。 21世紀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已經獲得控制。 2004年:印度尼西亞舉行首次總統直選第一輪投票,最後由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當選總統。 2006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向外試射短程、中程和長程飛彈,其中最新的遠程飛彈大浦洞2號飛彈則在試射過程墜入日本海。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发生一系列骚乱事件,造成至少156人死亡、1080人受伤。 2009年:羅傑·費德勒在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第五局中贏過安迪·洛迪克,成為第一位奪下15次網球大滿貫的職業網球選手。 2009年:在英格蘭史丹佛郡利奇菲爾德的附近發現盎格魯-撒克遜人所藏最多的,其中便有多達1,500項的金工飾品。 2012年:位於英國倫敦的碎片大厦竣工外側部分,2013年2月1日完工後該大廈高達310公尺而成為歐洲最高的摩天大樓。 出生 182年:孫權,東吳大帝(252年逝世) 1716年:愛新覺羅,康熙帝第二十四子,誠親王,諡號恪(1773年逝世) 1755年:薩拉·西登斯,英國女演員。(1831年逝世) 1779年:休·達爾林普爾·羅斯,英國陸軍軍官。(1868年逝世) 1801年:戴維·法拉格特,美國海軍四星上將(1870年逝世) 1810年: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美國商人,玲玲馬戲團創辦者。(1891年逝世) 1820年:威廉·約翰·麥誇恩·蘭金,蘇格蘭工程師、物理學家。(1872年逝世) 1846年:約瑟夫·福勒克,美國政治家,曾任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1917年逝世) 1853年:塞西爾·羅德斯,英裔南非商人、政治家,戴比爾斯創辦者。(1902年逝世) 1857年:克拉拉·蔡特金,德國理論家、活動家。(1933年逝世) 1860年:羅伯特·培根,美國政治家。(1919年逝世) 1872年:赫里歐,法國政治家。(1957年逝世) 1879年:旺達·蘭多芙絲卡,波蘭大提琴演奏家。(1959年逝世) 1885年:安德烈·洛特,法國畫家。(1962年逝世) 1888年: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63年逝世) 1889年:尚·考克多,法國作家。(1963年逝世) 1891年: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美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87年逝世) 1893年:舒新城,中國辭書編纂家。(1960年逝世) 1904年:恩斯特·瓦爾特·邁爾,美國生物學家。(2005年逝世) 1908年:高一生,台灣教師、原住民意見領袖,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1954年逝世) 1910年:羅伯特·金·莫頓,美國社會學家。(2003年逝世) 1911年:乔治·蓬皮杜,法國政治人物,第19任法國總統。(1974年逝世) 1921年:維克托·庫利科夫,蘇聯元帥。(2013年逝世) 1924年:亞諾什·斯塔克,匈牙利大提琴家。(2013年逝世) 1928年:皮埃爾·莫魯瓦,法國政治家。(2013年逝世) 1928年:尤里斯·哈特馬尼斯,美國理論計算機科學家。(2022年逝世) 1932年:霍恩·久洛,匈牙利政治家。(2013年逝世) 1936年:詹姆斯·莫理斯,蘇格蘭經濟學家,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18年逝世) 1940年:查克·克洛斯,美國畫家、攝影師。(2021年逝世) 1942年:漢內斯·洛爾,德國足球運動員暨教練。(2016年逝世) 1946年:傑拉德·特·胡夫特,荷蘭物理學家,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47年:陶德·艾金,美國政治家。(2021年逝世) 1948年:李太枫,台湾天文学家。 1950年:陳丕燊,台灣物理學家。 1951年:邁克爾·赫斯,愛爾蘭裔美國律師。(1995年逝世) 1951年:藤圭子,日本歌手。(2013年逝世) 1956年:奧拉西奧·卡特斯,巴拉圭政治家,曾任巴拉圭總統。 1959年:日比野朱里,日本女性聲優。 1961年:日渡早紀,日本漫畫家。 1961年:增谷康紀,日本男性聲優。 1961年:佛瑞斯·惠特克,美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慈善家、環保人士。 1963年:艾迪·法柯,美國女演員。 1964年:皆川亮二,日本漫畫家。 1966年:吉安弗蘭科·佐拉,義大利足球運動員暨教練。 1968年:赤松健,日本漫畫家。 1968年:伊藤賢治,日本作曲家。 1968年:蘇珊·沃西基,波蘭裔美國商業主管,現任YouTube執行長。 1969年:李曉東,中國男歌手、音樂人。 1971年:戴歷·麥因尼斯,蘇格蘭足球運動員。 |
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戏剧。 歌曲、歌剧、音乐作品、奏鸣曲。 绘画、油画、雕塑、建筑作品。 同《巴黎公约》一样,《伯尔尼公约》也成立了国际局来执行行政管理任务。1893年,这两个小的国际局合并,成立了被称之为保护知识产权联合国际局(常用其法文缩略语BIRPI)的国际组织。这一规模很小的组织设在瑞士伯尔尼,当时只有7名工作人员,即是今天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前身。 随着知识产权变得日益重要,这一组织的结构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1960年,BIRPI从伯尔尼搬到日内瓦,以便与联合国及该城市中的其他国际组织更加邻近。10年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生效;经历了机构和行政改革并成立了对成员国负责的秘书处之后,BIRPI变成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197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为联合国组织系统的一个专门机构,肩负着管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任务,这一任务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的承认。 197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秘书处搬入联合国总部大楼。 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世界贸易组织(WTO)签订合作协定,从而扩大其在全球化贸易管理中的作用,并进一步证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2009年7月2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總部啟動「發展與創新研究之資料取得」(Access to Research for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簡稱aRDi)計畫,免費提供低度開發國家政府知识产权部門、大學和研究機構線上使用特定的科學、技術期刊,開發中國家則可用低廉的價格使用這些期刊。 2013年11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启动新数据库共享绿色技术。 大事记 | 发明(专利)。 商标。 工业品外观设计。 《巴黎公约》于1884年生效,当时有14个成员国,成立了国际局来执行行政管理任务,诸如举办成员国会议等。 1886年,随着《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缔结,版权走上了国际舞台。该公约的宗旨是使其成员国公民的权利能在国际上得到保护,以对其创作作品的使用进行控制并收取报酬。这些创作作品的形式有: 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戏剧。 歌曲、歌剧、音乐作品、奏鸣曲。 绘画、油画、雕塑、建筑作品。 同《巴黎公约》一样,《伯尔尼公约》也成立了国际局来执行行政管理任务。1893年,这两个小的国际局合并,成立了被称之为保护知识产权联合国际局(常用其法文缩略语BIRPI)的国际组织。这一规模很小的组织设在瑞士伯尔尼,当时只有7名工作人员,即是今天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前身。 随着知识产权变得日益重要,这一组织的结构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1960年,BIRPI从伯尔尼搬到日内瓦,以便与联合国及该城市中的其他国际组织更加邻近。10年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生效;经历了机构和行政改革并成立了对成员国负责的秘书处之后,BIRPI变成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197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为联合国组织系统的一个专门机构,肩负着管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任务,这一任务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的承认。 197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秘书处搬入联合国总部大楼。 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世界贸易组织(WTO)签订合作协定,从而扩大其在全球化贸易管理中的作用,并进一步证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2009年7月2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總部啟動「發展與創新研究之資料取得」(Access to Research for |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企业可以认定任何信息为“商业秘密”,禁止能够接触这些机密的人将秘密透露出去,一般是透過合约的形式来达到这种目的。只要接触到这些秘密的人在获取这些机密前签署合约或同意保密,他们就必须守约。商业秘密的好处是没有时限,而且任何东西都可被认定为商业秘密。例如可口可乐的配方就属商业秘密,100多年来外界都无法获知可口可乐的全部成分。 狭义的知识产权分类 一类属于“文学产权”(literature property),包括著作权和邻接权。 另一类则是“工业产权”(industrial property),主要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 知识产权之范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1967)之界定: 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 表演艺术家、录音及广播之演出 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内之发明 科学发现 外型设计 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及牌号 制止不正当竞争 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其他一切来自知识活动之权利。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之界定: 记载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TRIPs,1994) 版权与邻接权 商标权 地理标志权 工业品外观设计权 专利权; -{zh-hant:積體電路佈線圖;zh-hans: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未披露过資訊之保护 知识产权的特点 专有性 专有性是指除权利人同意或法律规定外,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该项权利。这表明除非透過“强制许可”、“合理使用”或者“征用”等法律程序,否则权利人独占或垄断的专有权利受到严格保护,他人不得侵犯。 地域性 地域性是除非国家间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外,经一国法律所保护的某项权利只在该国范围内发生法律效力。在特定地区依特定之法或程序产生,也只在该地区生效。 时间性 时间性即法律对各项权利的保护,都规定有一定的有效期,各国法律对保护期限的长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只有参加国际协定或进行国际申请时,才对某项权利有统一的保护期限。 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些国家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他对提升国家竞争力有很大的作用。在2016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国际专利,商标和工业设计申请达到新高。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数量最大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际专利和商标申请的数量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 1979年,美国政府提出“要采取独自的政策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振奋企业精神”,并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从此,知识产权战略成为美国企业与政府的统一战略。美国在知识产权的法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和扩充。 1980年通过《杜拜法案》,1986年又通过《联邦技术转移法》以及1998年的《技术转让商业化法》。1999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美国发明家保护法令》,2000年10月众参两院又通过了《技术转移商业化法案》,进一步简化归属联邦政府的科技成果运用程序。 此外在国际贸易中,一方面透過其综合贸易法案的“特殊301条款”对竞争对手予以打压,另一方面又积极推动世界貿易組織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达成,从而形成了一套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此同时,美国同时非常注重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如美国CHI研究公司的“专利记分牌”系统,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科学论文和专利指标进行研究,现在已经被许多国家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 | 未披露过資訊之保护 知识产权的特点 专有性 专有性是指除权利人同意或法律规定外,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该项权利。这表明除非透過“强制许可”、“合理使用”或者“征用”等法律程序,否则权利人独占或垄断的专有权利受到严格保护,他人不得侵犯。 地域性 地域性是除非国家间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外,经一国法律所保护的某项权利只在该国范围内发生法律效力。在特定地区依特定之法或程序产生,也只在该地区生效。 时间性 时间性即法律对各项权利的保护,都规定有一定的有效期,各国法律对保护期限的长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只有参加国际协定或进行国际申请时,才对某项权利有统一的保护期限。 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些国家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他对提升国家竞争力有很大的作用。在2016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国际专利,商标和工业设计申请达到新高。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数量最大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际专利和商标申请的数量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 1979年,美国政府提出“要采取独自的政策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振奋企业精神”,并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从此,知识产权战略成为美国企业与政府的统一战略。美国在知识产权的法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和扩充。 1980年通过《杜拜法案》,1986年又通过《联邦技术转移法》以及1998年的《技术转让商业化法》。1999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美国发明家保护法令》,2000年10月众参两院又通过了《技术转移商业化法案》,进一步简化归属联邦政府的科技成果运用程序。 此外在国际贸易中,一方面透過其综合贸易法案的“特殊301条款”对竞争对手予以打压,另一方面又积极推动世界貿易組織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达成,从而形成了一套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此同时,美国同时非常注重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如美国CHI研究公司的“专利记分牌”系统,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科学论文和专利指标进行研究,现在已经被许多国家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7条规定,知识产权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知识产权出资需要经过评估,评估需要提供如下材料: 提供专利证书,专利登记簿,商标注册证,与无形资产出资有关的转让合同,交接证明等。 填写无形资产出资验证清单。要求填写的名称、有效状况、作价等内容符合合同、协议、章程,由企业签名或验收签章,获得各投资者认同,并在清单上签名。 无形资产应办理过户手续(知识产权办理产权转让登记手续;非专利技术签定技术转让合同;土地使用权办理变更土地登记手续)但在验资时尚未办妥的,填写出资财产移交表,由拟设立企业及其出资者签署,并承诺在规定期限内办妥有关财产权转移手续;交付方式,交付地点在合同、协议、章程中有规定的,应与合同、协议、章程相符:“接收方签章”栏,由全体股东签字盖章。 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目的,评估范围与对象,评估基准日,评估假设等有关限定条件满足验资要求的评估报告和出资各方对评估资产价值的确认文件。 一般无形资产出资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的70%。 以专利权出资的,如专利权人为全民所有制单位,提供上级主管部门批文;以商标权出资,提供商标主管部门批文;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的,提供国家或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审查认定文件。 中華民國 根據中華民國經濟部工業局發布的中華民國(臺灣)智慧財產的規範,有如下的架構方針。 0系統架構:建立起以PDCA(計畫、執行、檢查、行動)的系統架構,並根據提案>>評估>>維護>>運用等步驟過程以建立評鑑。 1適用範圍:改善管理制度、建立規範要求、找尋公正第三方驗證 2版本標示:每一個引用的文件需要註明並確定保持在最新的版本。 3名詞定義 3.1智慧財產:指具經濟或精神價值之人類心智活動成果,受到法律保護(專利、商標、著作、商業秘密) 3.2智慧財產管理政策:指組織陳述其本身對於智慧財產管理的期許與原則之聲明,並據此提供行動架構,和設定管理目標。 3.3組織:為達成特定目標所成立的團體,可以隸屬於機關、機構、專案團隊、組織。 3.4研發:泛指產品或服務之設計、開發、行銷企劃、商品包裝設計、文宣創作等活動。 3.5文件化:將智慧財產的流程建立並記錄,不限於紙本。 4智慧財產管理基本要求:建立管理政策、流程圖、委外管理、流程運作資源、文件化、建立智慧產財權手冊。 5管理責任:傳達法令、釐清人員權責、管理審查 6資源管理 |
zh-tw:電腦;}-[[軟體-{zh-cn:軟件; zh-tw:軟體;}-]]是否應當列入專利保護的標的,成為一項議題。 符合法定項目:世界各國由於道德倫理、風俗習慣等國情各有不同,其法律可能規定有法定不予專利項目,例如:動、植物(基於道德倫理)、醫學方法(基於人道理由)及妨害公序良俗者經常被規定為不得取得專利。 下述要件常被稱為「專利三要件」,是政府機關審查專利的重要基礎: 實用性:又稱為產業利用性。非可利用科學方法重現之技術即不具有產業利用性。 新穎性:分為相對(國內)新穎性與絕對(國際)新穎性。任何已經存在的技術,稱為「先前技術」、「習知技術」或「既有技術」,英文作「prior art」。不屬於先前技術者即具有新穎性。 進步性:發明雖具有新穎性,未必具有進步性。舉例而言,「方形的輪胎」應具有新穎性,但顯然不具有進步性。進步性要件旨在確保發明可增進人類福祉。 優先權 專利權人的權利與義務 由於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權,專利權人自己是否實施專利相關技術和專利權的行使並不相關,專利權人在專利權有效期間,得以下述方式行使其專利權: 授權他人實施其專利,包含單向的同意他人實施專利權人所有的專利,以及雙向地與其他專利之專利權人進行 交互授權。 排除他人非經同意實施其專利。 向非經同意而實施其專利者請求賠償。 有條件或無條件轉讓其專利權。 需留意的是,若一專利為多數人所共有時,原則上,只要取得專利權共有人之一的授權,其他專利共有人即無法再對該被授權人行使排他權。 同時,各國專利法通常訂有強制授權之規定,強制要求專利權人授權給他人實施,以因應國家緊急危難,或增進公益,並避免不公平競爭(壟斷)之情事。在強制授權的情形下,專利權人仍可向專利實施人收取合理的補償,只是無法排除其使用。 專利權消滅之原因包括: 專利權保護期限屆滿。 逾期未繳交維持專利之年費。 專利權人自行放棄其專利權。 專利權違法遭撤銷,且窮盡一切救濟程序仍無法恢復其權利者。 專利糾紛 專利爭訟 當他人未經專利權人實施具有專利之發明時,無論那個人是獨立完成發明,還是參考專利說明書才完成發明的,都已構成專利侵權行為。專利侵權行為,並不是刑事犯罪行為,而是屬於民事糾紛。 專利權人發現專利侵權行為,就會對侵權人提出警告,要求他停止侵權行為,並且對侵權人提出損害賠償。此時,如果對方不服而發生爭執,就會引發「專利爭訟」。 專利爭訟涉及幾種層面: 對方實施的產品或方法,到底有沒有落入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範圍? 專利到底是否有效?其中有包括: 專利權的取得程序不合法(程序要件欠缺),例如:專利權人非專利申請權人(剽竊或授權有問題)。 專利權所涵蓋發明技術內容不具有可專利性(實體要件欠缺),例如:發明不具有實用性、新穎性或進步性。 專利權是否已耗盡?例如訴訟之係爭產品是否購自於已取得專利授權之供應商。 專利權因專利爭訟導致效力消失的情況有兩種: 撤銷,即溯及既往失其效力。撤銷是行政爭訟的結果,即行政機關或其上級機關所為之處分結果或行政法院所為之審判結果,具有普世效力。 無效,即自始、當然、確定「不具有」效力。無效是由民事法院不待行政爭訟的結果自為判斷的結果。只對爭執的當事人有拘束力,不具有普世效力。 因此,在專利爭訟中,被告可以做兩件事: 專利舉發,即向專利專責機關提出證據表示某專利不合法,要求專利專責機關撤銷該專利權。如專利專責機關仍認定其合法而維持其專利權(因而駁回舉發案),可以再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專利有效性抗辯,即向法院抗辯涉案的專利權不合法,要求(民事)法院宣告其無效。 由於被告可以同時做上述兩件事,可能導致同時有兩個法院(或法庭)在審理專利爭訟案件,而且由於法院得自為判斷,甚至可能出現兩種互相矛盾的審判結果,例如:民事法院宣告專利無效,但行政機關或行政法院認定其有效而維持其專利權,在這種情況下,民事判決已經對當事人產生拘束力,所以專利權人不得再主張被告侵權,但民事判決並未發生普世效力,因此專利權人仍得向其他人主張其專利權。然而,在一些情況下,如專利權被宣告為無效,行政機關會順從法院的判決結果,一併撤銷專利權。 不同国家对专利无效的处理程序各不相同,在中国,一件已经被授权的专利必须先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请求,不服专利复审委员会决定的,才可以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另外应该注意,由于发明专利申请和审查的时间比较长,从专利申请日到专利申请文件公开日再到专利授权日,专利提供的保护力度不同。依照中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到专利授权日之间,专利权人仅有临时保护权,即要求实施其专利的人支付适当的费用。 專利戰爭 專利戰爭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學術名詞,而是一種商業現象,通常描述企業間圍繞著專利權所做的商業行為,常見的情況包括: 控告他人侵害專利權,並要求損害賠償。 舉發他人專利權,使其遭受撤銷,或在專利訴訟中抗辯專利權人專利權無效,讓己方可以無償運用其專利技術。 被告不否認侵害他人專利,但同時反告原告侵害被告專利,促使其和解。這種情況類似恐怖平衡。 在他人專利權範圍申請其他專利,這種情況稱為「再發明」,俗稱在別人的專利權裡「卡位」或「挖洞」。再發明如取得專利權,會導致原發明專利權人在實施專利權時,踩到(踏入)再發明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範圍,被迫與之交互授權。如上文排他性條目中所述,假設甲為腳踏車專利權人,乙為變速腳踏車專利權人。乙固然不得製造任何腳踏車,但甲亦不得製造變速腳踏車。由於變速腳踏車富有商機,甲便會與乙協議交互授權。 1993年美國用專利蟑螂來形容積極發動專利侵權訴訟的公司。Google法務長David Drummond曾提到,一-{zh-cn:部; zh-tw:支; zh-hk:部; zh-sg:支;}-智慧型手機最多有可能涵蓋25萬種專利-{zh-hans:申请;zh-hk:申請;zh-tw:提告;}-。 贊成軟體列入專利的團體通常為商業團體,他们認為這樣可以拿起有效的法律武器避免产品被盗版和非法复制分发,中国大陸则通过版权途径对计算机软件实施保护,出台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對軟體列入專利的團體通常為支持開放原始碼及自由軟體的社群人士,反對者認為授與軟體專利,容易引發一個問題,即如果用於執行軟體的電腦硬體的產品生命周期並不如預期持久時,長達20年的專利或更長時間的著作權保護功效甚微,並且認為此舉會妨礙技術的傳播和應用,普通人必須付出高昂的費用才能使用軟體和/或其中的技術,反而使得開源軟體和技術得到推廣和傳播。 國際專利合作 PCT 注釋 参考文献 參見 版权 公有领域 工业设计 专利池 專利師 專利家族 專利地圖 專利蟑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外部链接 | 由於專利審查曠日費時,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遲來的專利權可能無法提供專利權人完善的權利保護。目前各國政府均積極推展專利合作,俾利加速審查,例如:專利高速公路。假設申請人在甲、乙兩合作國申請專利,若甲國已率先核准其專利,則申請人可向乙國申請加速審查。政府除設法加速審查程序外,亦不乏從法規面強化專利權人的權利保護,例如:中華民國專利法訂有「補償金請求權」制度,可使專利權人在取得專利權後,回頭向在專利申請案公開後實施其專利之人,請求補償。 實體要件 發明必須符合下述條件始得通過審查而取得專利權: 符合發明定義:世界各國對發明之定義均有所不同。如美國專利法定義所謂「發明」係指「發明」與「發現」,日本專利法則定義「發明」係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高度創作;中華民國專利法則定義「發明」係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創作(其創作之「高度」可於進步性中加以認定)。常見的不符合發明定義的例子包括:遊戲(屬人造規則而非自然法則)、永動機(違反自然法則)、藝術作品(非技術思想)、單純發現新事物(非技術思想),均不得申請專利。由於專利權係採屬地主義,欲在某國申請專利,必須符合該國法規中發明之定義,始得為之。在資訊革命以後,-{zh-cn:計算機; zh-tw:電腦;}-[[軟體-{zh-cn:軟件; zh-tw:軟體;}-]]是否應當列入專利保護的標的,成為一項議題。 符合法定項目:世界各國由於道德倫理、風俗習慣等國情各有不同,其法律可能規定有法定不予專利項目,例如:動、植物(基於道德倫理)、醫學方法(基於人道理由)及妨害公序良俗者經常被規定為不得取得專利。 下述要件常被稱為「專利三要件」,是政府機關審查專利的重要基礎: 實用性:又稱為產業利用性。非可利用科學方法重現之技術即不具有產業利用性。 新穎性:分為相對(國內)新穎性與絕對(國際)新穎性。任何已經存在的技術,稱為「先前技術」、「習知技術」或「既有技術」,英文作「prior art」。不屬於先前技術者即具有新穎性。 進步性:發明雖具有新穎性,未必具有進步性。舉例而言,「方形的輪胎」應具有新穎性,但顯然不具有進步性。進步性要件旨在確保發明可增進人類福祉。 優先權 專利權人的權利與義務 由於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權,專利權人自己是否實施專利相關技術和專利權的行使並不相關,專利權人在專利權有效期間,得以下述方式行使其專利權: 授權他人實施其專利,包含單向的同意他人實施專利權人所有的專利,以及雙向地與其他專利之專利權人進行 交互授權。 排除他人非經同意實施其專利。 向非經同意而實施其專利者請求賠償。 有條件或無條件轉讓其專利權。 需留意的是,若一專利為多數人所共有時,原則上,只要取得專利權共有人之一的授權,其他專利共有人即無法再對該被授權人行使排他權。 同時,各國專利法通常訂有強制授權之規定,強制要求專利權人授權給他人實施,以因應國家緊急危難,或增進公益,並避免不公平競爭(壟斷)之情事。在強制授權的情形下,專利權人仍可向專利實施人收取合理的補償,只是無法排除其使用。 專利權消滅之原因包括: 專利權保護期限屆滿。 逾期未繳交維持專利之年費。 專利權人自行放棄其專利權。 專利權違法遭撤銷,且窮盡一切救濟程序仍無法恢復其權利者。 專利糾紛 專利爭訟 當他人未經專利權人實施具有專利之發明時,無論那個人是獨立完成發明,還是參考專利說明書才完成發明的,都已構成專利侵權行為。專利侵權行為,並不是刑事犯罪行為,而是屬於民事糾紛。 專利權人發現專利侵權行為,就會對侵權人提出警告,要求他停止侵權行為,並且對侵權人提出損害賠償。此時,如果對方不服而發生爭執,就會引發「專利爭訟」。 專利爭訟涉及幾種層面: 對方實施的產品或方法,到底有沒有落入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範圍? 專利到底是否有效?其中有包括: 專利權的取得程序不合法(程序要件欠缺),例如:專利權人非專利申請權人(剽竊或授權有問題)。 專利權所涵蓋發明技術內容不具有可專利性(實體要件欠缺),例如:發明不具有實用性、新穎性或進步性。 專利權是否已耗盡?例如訴訟之係爭產品是否購自於已取得專利授權之供應商。 專利權因專利爭訟導致效力消失的情況有兩種: 撤銷,即溯及既往失其效力。撤銷是行政爭訟的結果,即行政機關或其上級機關所為之處分結果或行政法院所為之審判結果,具有普世效力。 無效,即自始、當然、確定「不具有」效力。無效是由民事法院不待行政爭訟的結果自為判斷的結果。只對爭執的當事人有拘束力,不具有普世效力。 因此,在專利爭訟中,被告可以做兩件事: 專利舉發,即向專利專責機關提出證據表示某專利不合法,要求專利專責機關撤銷該專利權。如專利專責機關仍認定其合法而維持其專利權(因而駁回舉發案),可以再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專利有效性抗辯,即向法院抗辯涉案的專利權不合法,要求(民事)法院宣告其無效。 由於被告可以同時做上述兩件事,可能導致同時有兩個法院(或法庭)在審理專利爭訟案件,而且由於法院得自為判斷,甚至可能出現兩種互相矛盾的審判結果,例如:民事法院宣告專利無效,但行政機關或行政法院認定其有效而維持其專利權,在這種情況下,民事判決已經對當事人產生拘束力,所以專利權人不得再主張被告侵權,但民事判決並未發生普世效力,因此專利權人仍得向其他人主張其專利權。然而,在一些情況下,如專利權被宣告為無效,行政機關會順從法院的判決結果,一併撤銷專利權。 不同国家对专利无效的处理程序各不相同,在中国,一件已经被授权的专利必须先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请求,不服专利复审委员会决定的,才可以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另外应该注意,由于发明专利申请和审查的时间比较长,从专利申请日到专利申请文件公开日再到专利授权日,专利提供的保护力度不同。依照中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到专利授权日之间,专利权人仅有临时保护权,即要求实施其专利的人支付适当的费用。 專利戰爭 專利戰爭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學術名詞,而是一種商業現象,通常描述企業間圍繞著專利權所做的商業行為,常見的情況包括: 控告他人侵害專利權,並要求損害賠償。 舉發他人專利權,使其遭受撤銷,或在專利訴訟中抗辯專利權人專利權無效,讓己方可以無償運用其專利技術。 被告不否認侵害他人專利,但同時反告原告侵害被告專利,促使其和解。這種情況類似恐怖平衡。 在他人專利權範圍申請其他專利,這種情況稱為「再發明」,俗稱在別人的專利權裡「卡位」或「挖洞」。再發明如取得專利權,會導致原發明專利權人在實施專利權時,踩到(踏入)再發明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範圍,被迫與之交互授權。如上文排他性條目中所述,假設甲為腳踏車專利權人,乙為變速腳踏車專利權人。乙固然不得製造任何腳踏車,但甲亦不得製造變速腳踏車。由於變速腳踏車富有商機,甲便會與乙協議交互授權。 |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均对商标进行注册并加以保护。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局均有商标注册簿,其中载有关于所有注册和续展的全部申请资料,为审查、检索和可能由第三方提出异议或評定,但商标注册的效力仅限于所涉的一个国家(或,属于地区注册的,几个国家)。 为了避免非要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局分别注册不可的情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实行一种商标国际注册制度。目前有所謂的國際註冊簿,可供查詢在哪些國家註冊商標。该制度的依据是两部条约,即《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马德里议定书》。与该一部或两部条约的成员国有某种联系(通过国籍、住所或营业所)的任何人,根据在该国商标局进行的注册或提出的申请,可以取得在马德里联盟部分或全部其他国家有效的国际注册,目前,有60多个国家参加了该一部或两部协定。 保护的形式 保护商标如果去法院,一般有两类诉由,一类是商标侵权之诉(infringement),一类是商标冲淡之诉(dilution)。 不受保护的情况 合理使用 商标与版权一样,可以合理使用。在美国有两种情况可以合理使用,一种是“描述性合理使用”(descriptive fair use),即不将被注册为商标的词汇作为商标使用,如有人将“大白兔”注册为商标,但仍然可以使用该词汇来指代一只很大的白兔;另外一种是“名义合理使用”(nominative fair use),即不将商标放在商品上使用,仅仅提及该商标以指示拥有该商标的商品或权利人,如在报纸中调查读者对特定乐队的印象而使用这些乐队被注册为商标的名字。 参见 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名牌 自有品牌 商標蟑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中國大陸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 最后,所申请的商标权不得与已经授予另一商标注册人的商标权相同或相似。这一点可以通过国家局的检索和审查,或通过提出相似或相同权利主张的第三方所提出的异议,予以确定。例如,中国大陆商标注册采用审查制,要通过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两个过程。 國際註冊有兩種方式,一種為直接向所在國申請商標註冊,另一種為商標國際註冊及領土延伸。在國際商標註冊領土延伸所需注意者,必須延伸申請於規定的期限之內沒有被所要延伸領土的成員國駁回,依照協定商標才會在該成員國受到保護。 保护 各国对商标权的保护期限长短不一,但期满之后,只要另外缴付费用,即可对商标予以续展,次数不限。商标保护是由法院或行政机关来实施的,在大多数制度中,法院和管理商标的行政机关都有权制止商标侵权行为,一般而言,法院的裁决具有最终效力。 保护的范围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均对商标进行注册并加以保护。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局均有商标注册簿,其中载有关于所有注册和续展的全部申请资料,为审查、检索和可能由第三方提出异议或評定,但商标注册的效力仅限于所涉的一个国家(或,属于地区注册的,几个国家)。 为了避免非要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局分别注册不可的情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实行一种商标国际注册制度。目前有所謂的國際註冊簿,可供查詢在哪些國家註冊商標。该制度的依据是两部条约,即《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马德里议定书》。与该一部或两部条约的成员国有某种联系(通过国籍、住所或营业所)的任何人,根据在该国商标局进行的注册或提出的申请,可以取得在马德里联盟部分或全部其他国家有效的国际注册,目前,有60多个国家参加了该一部或两部协定。 保护的形式 保护商标如果去法院,一般有两类诉由,一类是商标侵权之诉(infringement),一类是商标冲淡之诉(dilution)。 不受保护的情况 合理使用 商标与版权一样,可以合理使用。在美国有两种情况可以合理使用,一种是“描述性合理使用”(descriptive fair use),即不将被注册为商标的词汇作为商标使用,如有人将“大白兔”注册为商标,但仍然可以使用该词汇来指代一只很大的白兔;另外一种是“名义合理使用”(nominative fair use),即不将商标放在商品上使用,仅仅提及该商标以指示拥有该商标的商品或权利人,如在报纸中调查读者对特定乐队的印象而使用这些乐队被注册为商标的名字。 参见 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名牌 自有品牌 |
Public License,最初於1991年發布,爲與GPLv2保持一致而採用2.0版的編號。許可證的2.1版與1999年在修訂後發布。與此同時,它被重命名爲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以顯示FSF認爲並不是所有程式庫都應當採用該許可證的態度。LGPL的第3版於2007年發布,它以在GPL第3版之上附加應用一系列許可的方式表現。 LGPL與GPL差異之處 LGPL有一特點是LGPL軟體可以被轉換成GPL(參見Section 3)。這種特性對於在GPL函式庫或應用程式中直接使用LGPL程式有一定程度之幫助。 编程语言要求 LGPL 协议主要是面向使用 C语言 以及类C语言。Franz Inc. 发布了 LLGPL 协议,增加了序言部分以澄清 LISP 语言中的上下文问题。 另外 Ada 语言还有一个特殊的特性——泛型,所以需要使用 LGPL 的另一个变种 |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以顯示FSF認爲並不是所有程式庫都應當採用該許可證的態度。LGPL的第3版於2007年發布,它以在GPL第3版之上附加應用一系列許可的方式表現。 LGPL與GPL差異之處 LGPL有一特點是LGPL軟體可以被轉換成GPL(參見Section 3)。這種特性對於在GPL函式庫或應用程式中直接使用LGPL程式有一定程度之幫助。 编程语言要求 LGPL 协议主要是面向使用 C语言 以及类C语言。Franz Inc. 发布了 LLGPL 协议,增加了序言部分以澄清 LISP 语言中的上下文问题。 另外 Ada 语言还有一个特殊的特性——泛型,所以需要使用 LGPL 的另一个变种 GNAT Modified General Public License:允许代码链接一些特殊情况,以避免被 GPL 所覆盖。 |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hat is Copyleft?(什麼是 copyleft?)-理查德·斯托曼撰寫 GNU 公告 第一卷 第四号——第一篇介紹「什么是 copyleft?」的文章 自由和力量,-理查德·斯托曼,Bradley Kuhn Copyleft: Pragmatic Idealism-理查德·斯托曼 Copyleft and Copyright-《Eye》杂志 參見 | 自由和力量,-理查德·斯托曼,Bradley Kuhn Copyleft: Pragmatic Idealism-理查德·斯托曼 Copyleft and Copyright-《Eye》杂志 參見 著作權 All Rights Reversed 自由著作权 創作共用 电子前沿基金会 技术法律术语 开放音乐 平均分摊 GNU通用公共许可协议 对著作权的争议 Copyleft艺术 |
在巨大的美国市场推动下,再加上当时广播电台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美国的三大广播机构都要求通过1927年8月26日的协议以解除那些卡特尔通讯社。美国的广播机构们关心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那些寻求在本国建立国家通讯社的案例可以在美国复制成功。由于战争审查制度的影响,路透社的影响力受到削弱,这导致英联邦国家与亚洲地区国家的通讯社展开了合作,而这两个地区正是路透社的报道强势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通讯社的建立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速;特别是前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前,纷纷建立了由本国独立政府运作的国家通讯社。此时的路透社开始寻求合作,并取得了财务上的突破,而且还帮助美国将其国内的通讯社从三家削减到一家。也是在这个时候,西班牙的埃菲社和法国的法新社都解决了其国际化的问题。 1924年,贝尼托·墨索里尼将交由领导,莫尔加尼将斯蒂法尼通讯社在意大利国内和国外的业务都发展得更加强大。斯蒂法尼通讯社在1945年被解散,其技术结构和组织都移交给了安莎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在在1934年被德国纳粹政府接管;而路透社时至今日依旧是全球主要的国际通讯社。1865年,路透社与查理斯-路易斯·哈瓦斯及的儿子们签署合作协议并组成了卡特尔,这为路透社在欧洲所有地区的报道都找到了合作的通讯社。 自1960年以来,各主要通讯社的发展的得到了新的际遇。随着杂志和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这些机构对通讯社在照片和视频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例如在法国,这些机构的需求占据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 商业服务 通讯社可以是一家出售新闻的商业公司,例如:、汤森路透、合众国际社等。而像印度报业托拉斯这样的通讯社则会选择与大型传媒公司合作,集中制作它们的新闻并分享当地的地方新闻;一些主要通讯社(例如美联社、法新社和美国新闻通讯社())或会重新选择它们的新闻并重新发行。同时,各国政府也会控制一些通讯社,比如中国的新华社、法国的法新社和俄罗斯的塔斯社等。除此之外,其他还有一些国家通过资助也部分控制了一些通讯社。这些政府直接或间接掌控的通讯社也会采用其他通讯社的新闻。商业财经类电讯社则是向企业收费来发布新闻,例如美国商业资讯、、新闻稿公司()、美通社、、等。 主要通讯社通常会准备一些硬核的新闻故事或专题报道,其他新闻机构可以直接使用或修改后使用;然后这些新闻机构还可以再将自己转载的报道出售给另外一些新闻机构。新闻机构以电子方式通过有线渠道批量提供这些文章。它们过去是以电报,而现在则以互联网。企业用户、个人用户、分析机构及情报机构也会订阅通讯社的服务。 统称为“另类媒体”的新闻来源向社会及大众提供由它们所定义的“非企业观点”的新闻报道,并自认为这种新闻报道与传统的由或政府掌控的通讯社所发布的新闻报道所表达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基于互联网的成为了这种新闻源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 通讯社()指的是收集新闻报道并出售给订阅其新闻机构的组织,这些机构可以是报社、杂志社、或电视台等。在英语环境中,通讯社还可以写作“”、“”或“”。 尽管世界各地有许多通讯社,但全球最大的三家通讯社则分别是: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这三大通讯社在全球各地区均设有办事处,报道范围涵盖所有领域。这三大通讯社都遵循同一理念,即向所有订阅用户提供统一的客观的新闻内容;同时拒绝向保守派或自由派新闻机构提供额外的不同的新闻报道。英国记者兼分析家是如此阐释这一理念的。 与的区别在于,报业辛迪加是将其内容出售给某个地区的具体客户,而通讯社则是出售给所有感兴趣的团体。 发展历史 由于只有少数报社负担得起在总部以外的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因此它们为了获取其他城市的新闻就需要依靠通讯社。1835年,全球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在法国成立;随后到了1846年,美国的美联社也正式成立。哈瓦斯通讯社的两名前雇员从这里辞职之后分别于1849年在德国创立了沃尔夫通讯社和于1851年在英国创立了路透社;哈瓦斯通讯社则发展成了现在的法新社。在报道国际新闻时,这些通讯社各有侧重点。例如法新社的报道重点在法兰西帝国、南美洲和巴尔干地区,并与其他地区的通讯社共享新闻。在法国,根据哈瓦斯通讯社与法国各省省级报社所签订的标准合同,哈瓦斯通讯社每天向这些报社提供1800行电报的文字内容,而它每年则收取订阅费约1万法郎。而其他机构则负责提供专栏及虚构作品。 1830年代,法国就出现了几家通讯社。其中哈瓦斯通讯社于1835年有巴黎翻译和广告代理商查理斯-路易斯·哈瓦斯创立,旨在向外国客户提供有关法国的新闻。到了1840年代,哈瓦斯通讯社开始逐步将法国其他通讯社并入到它的旗下。最后,哈瓦斯通讯社演变成今天的法新社。哈瓦斯通讯社的两名员工和保罗·路透在日后成立两家竞争通讯社;伯恩哈德在1849年于柏林成立了沃尔夫通讯社,而保罗则在1851年于伦敦成立了路透社。在都灵于1853年成立了,这家通讯社后来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大战期间发展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通讯社。 随着电报机在1850年代取得了发展,英国、德国、奥地利和美国等国家纷纷建立起强大的国家通讯社。尽管各国政府为推广电报做出了努力,例如法国在1878年制订了电报相关法律。这些法律都受到了英国《》的影响,为电报公司及其业务的国有化铺平了道路,但电报的成本却始终没有降下来。 在美国,受“跨洋出版诉美联社案()”的判决影响,所有的通讯社不得拒绝任何报社成为它们的客户。随着报业的蓬勃发展,美联社在美国境内开始受到1907年成立的合众国际社及1909年由报纸出版人威廉·赫斯特成立的的挑战。 |
| |- 鹵素()是指在元素週期表中同屬第17族(舊稱ⅦA族)的六種元素:氟(F)、氯(Cl)、溴(Br)、碘(I)、砈(At)和(Ts),其中砈和具有極強的放射性,且屬於人造元素。 鹵素是一類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元素,能和許多金属形成盐类;元素的活性隨著原子序越大而漸低。 原子序越大的鹵素,熔沸点越高;電負度與第一游離能越低;常温常压(300K、10萬Pa)的密度越高。卤素族是唯一在常溫常壓下有固、液、气三态元素的族。在标准状况下,氟和氯是气体,溴是液体,碘、砈、鿬是固体。 历史 含氟矿物萤石在1529年就已知。早期化学家就已知氟化合物裡有种未知元素,但无法分离。在1860年,英国化学家用电流流过氢氟酸的方法并可能产生了氟气,但他当时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1886年,巴黎化学家亨利·莫瓦桑电解了溶于无水氟化氢的氟化氢钾,成功分离出氟。 炼金术士和早期化学家早已知道盐酸,但1774年卡尔·威廉·舍勒加热盐酸和二氧化锰时才发现氯单质,他称之为dephlogisticated muriatic acid,也就是氯在这33年来的名字。1807年,咸夫里·戴维研究了氯,发现它是化学元素。氯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用作化学武器。根据不同的污染濃度,氯气会灼伤人体内外的组织,尤其是肺部,使人呼吸困难或无法呼吸。 在1820年代將氯气通入样品发现了溴。他最初提议为新元素命名为muride,但法兰西学术院将该元素改名为bromine(溴)。 贝尔纳·库尔图瓦发现了碘。他通常将海藻灰与水煮沸来生成氯化钾,用以生产硝石。然而,在1811年,他在产物加入硫酸,发现产物生成紫色烟雾,这些烟雾凝结成黑色晶体。他怀疑这些晶体是新元素,因此将样品发给其他化学家来调查。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证明了它是新元素,也就是今天的碘。 1931年,自称用磁光机器发现了85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Alabamine,但他的发现是错误的。1937年,拉真达拉·德(Rajendralal De)自称在矿石中发现了85号元素,并称其为dakine,但他的发现也是错误的。和在1939年用光谱学尝试发现85号元素也未成功。于同年尝试发现由钋的β衰变产生的类似碘的元素。85号元素今天称为砹,于1940年由、和埃米利奥·塞格雷成功合成,他们用α粒子轰击铋来合成砹。 2010年,由核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领导的团队,包含来自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佛摩国家实验室和范德堡大学的科学家用钙-48轰擊锫-249原子,成功合成出鿬-294。截至2023年,鿬是最新发现的化學元素。 命名 卤素可和很多金属形成盐类,例如氟化鈣、氯化鈉、溴化銀、碘化鉀等,英文halogen来自希腊語halos(盐)和gennan(形成)两词。中文卤的原意是盐碱地。所有已发现的卤素的英文名都以-ine结尾。 1811年,德国化学家提议用halogen一名,意為「成盐者」,是希腊文αλς(als,意為盐)和γενειν(genein,意為产生),取代汉弗里·戴维提出的chlorine這個名稱來稱呼氯元素;不过,1826年,瑞典化学家约恩斯·贝尔塞柳斯提議把halogen一詞改為指代氟、氯和碘元素,這些元素与碱金属形成化合物时,會產生類似海鹽的物質。 所有卤素名称的结尾都有这后缀。氟的名字来自拉丁语fluere,意為「流动」,它由矿物萤石衍生而来,而萤石在金属加工中用作助焊剂。氯的名字来自希腊文的chloros,意为黄绿色。溴的名字来自希腊文的bromos,意思是恶臭。碘的名字来自希腊文iodes,意为紫色。砹的名字来自希腊文的astatos,意为不稳定。鿬的名字则来自美国的田纳西州。 分布 卤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广泛存在(極不穩定的砈和鿬除外),其中以氯的存在范围最广,其餘鹵素的含量按照氟、溴、碘、砈、鿬的顺序减少(砈在自然界中痕量存在,鿬則不存在於自然界中)。 性質 物理 化學 通常来说,液態卤素分子的沸点均高于对应的烃链,主要是卤素分子比烷链更电极化,而分子电极化增強分子间的连接力(正电极与负电极的相互吸引),我们需要对液体提供更多能量才能使其蒸发。 卤素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亦很容易挥发。鹵素的电子构型均为ns² np⁵,它们获取一個电子以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极為强烈,因此化学性质很活泼,在自然状态不能以单质存在,一般以化合价为-1价,即卤离子(X⁻)形式存在於溶液及礦物中。 无机化学反应 氧化 卤素单质都是氧化劑,氧化力从氟到依次降低。碘单质氧化力较弱,三价铁离子可以把碘离子氧化为碘。卤素能与部分金属、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卤素与水也能氧化还原: 2X₂+2H₂O → 4H⁺+4X⁻+O₂ 氟与水反应剧烈,氯受光照与水缓慢反应,碘不反应。 歧化反应 卤素单质在碱中易歧化: X₂+2OH⁻(冷)→ X⁻+XO⁻+H₂O 3X₂+6OH⁻(热)→ 5X⁻+XO₃⁻+3H₂O 但在酸中很易逆反应: 5X⁻+XO₃⁻+6H⁺ → 3X₂+3H₂O 这反应是制取溴和碘单质流程的最后一步。 氢化物 卤素的氢化物叫卤化氢,为共价化合物;其溶液叫氢卤酸,它们在水中都以离子形式存在,且都是酸。一般而言氢氟酸(pKa=3.20)是弱酸。氢氯酸(即盐酸)、氢溴酸、氢碘酸都是典型的强酸,酸度从HCl到HI依次增强,它们的pKa均为负数。至於-{zh-hans:氢砹酸; zh-hant:氫砈酸;}-則為氫鹵酸中最強的酸,但它極易分解為氫與-{zh-hans:砹; zh-hant:砈;}-單質。 氧化物 卤素的氧化物都是酸酐。像二氧化氯(ClO₂)这样的偶氧化态氧化物是混酐。 含氧酸 卤素(除了氟,氟只有-1价)可以显示多种价态,正价态一般都体现在它们的含氧酸根中。 以氯为例: +1:HClO(次氯酸) +3:HClO₂(亚氯酸) +5:HClO₃(氯酸) +7:HClO₄(高氯酸) 卤素的含氧酸均有氧化力,同一元素中,次卤酸最强。 卤素含氧酸多数-{}-只在溶液中,少数盐以固态存在,如碘酸盐和高碘酸盐。HXO(X為Cl、Br、I)、HIO₃和HXO₄(X為Cl、Br、I)分子在气相十分稳定,可用质谱和其他方法研究。卤素含氧酸见下表290-291。 互卤化物 只由两种卤素形成的化合物叫互卤化物,其中电正性强的元素呈正氧化态,氧化态为奇数。卤素的价电子数是奇数,周围与奇数粒其它卤原子成键比较稳定(如IF₇)。互卤化物都能水解。 其他无机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反应 在有机化学,卤族元素经常作为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官能团存在,常用X表示,如R-X是含鹵原子的烴類。 卤素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明显区分于与它对应的烃链的主要原因,在于卤素原子(如F、Cl、Br、I)与碳原子的连接,即碳-鹵的连接,明显不同于烃链碳-氫连接。 卤原子通常电负性较大,碳-鹵连接比碳-氫连接更加电极化,但仍然是共价键。 卤原子体积和质量通常较碳原子大,碳-鹵连接的偶极子矩(Dipole Moment)和连接能量(Bonding Energy)远大于碳-氫,碳-鹵的连接力(Bonding strength)远小于碳-氫连接。 卤原子脆弱的p轨道(Orbital)与碳原子稳定的sp³轨道相连接,碳-鹵连接不甚稳定。 卤素最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为亲核取代反应(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通常的化学式如: Nu:⁻+R-X | 贝尔纳·库尔图瓦发现了碘。他通常将海藻灰与水煮沸来生成氯化钾,用以生产硝石。然而,在1811年,他在产物加入硫酸,发现产物生成紫色烟雾,这些烟雾凝结成黑色晶体。他怀疑这些晶体是新元素,因此将样品发给其他化学家来调查。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证明了它是新元素,也就是今天的碘。 1931年,自称用磁光机器发现了85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Alabamine,但他的发现是错误的。1937年,拉真达拉·德(Rajendralal De)自称在矿石中发现了85号元素,并称其为dakine,但他的发现也是错误的。和在1939年用光谱学尝试发现85号元素也未成功。于同年尝试发现由钋的β衰变产生的类似碘的元素。85号元素今天称为砹,于1940年由、和埃米利奥·塞格雷成功合成,他们用α粒子轰击铋来合成砹。 2010年,由核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领导的团队,包含来自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佛摩国家实验室和范德堡大学的科学家用钙-48轰擊锫-249原子,成功合成出鿬-294。截至2023年,鿬是最新发现的化學元素。 命名 卤素可和很多金属形成盐类,例如氟化鈣、氯化鈉、溴化銀、碘化鉀等,英文halogen来自希腊語halos(盐)和gennan(形成)两词。中文卤的原意是盐碱地。所有已发现的卤素的英文名都以-ine结尾。 1811年,德国化学家提议用halogen一名,意為「成盐者」,是希腊文αλς(als,意為盐)和γενειν(genein,意為产生),取代汉弗里·戴维提出的chlorine這個名稱來稱呼氯元素;不过,1826年,瑞典化学家约恩斯·贝尔塞柳斯提議把halogen一詞改為指代氟、氯和碘元素,這些元素与碱金属形成化合物时,會產生類似海鹽的物質。 所有卤素名称的结尾都有这后缀。氟的名字来自拉丁语fluere,意為「流动」,它由矿物萤石衍生而来,而萤石在金属加工中用作助焊剂。氯的名字来自希腊文的chloros,意为黄绿色。溴的名字来自希腊文的bromos,意思是恶臭。碘的名字来自希腊文iodes,意为紫色。砹的名字来自希腊文的astatos,意为不稳定。鿬的名字则来自美国的田纳西州。 分布 卤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广泛存在(極不穩定的砈和鿬除外),其中以氯的存在范围最广,其餘鹵素的含量按照氟、溴、碘、砈、鿬的顺序减少(砈在自然界中痕量存在,鿬則不存在於自然界中)。 性質 物理 化學 通常来说,液態卤素分子的沸点均高于对应的烃链,主要是卤素分子比烷链更电极化,而分子电极化增強分子间的连接力(正电极与负电极的相互吸引),我们需要对液体提供更多能量才能使其蒸发。 卤素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亦很容易挥发。鹵素的电子构型均为ns² np⁵,它们获取一個电子以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极為强烈,因此化学性质很活泼,在自然状态不能以单质存在,一般以化合价为-1价,即卤离子(X⁻)形式存在於溶液及礦物中。 无机化学反应 氧化 卤素单质都是氧化劑,氧化力从氟到依次降低。碘单质氧化力较弱,三价铁离子可以把碘离子氧化为碘。卤素能与部分金属、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卤素与水也能氧化还原: 2X₂+2H₂O → 4H⁺+4X⁻+O₂ 氟与水反应剧烈,氯受光照与水缓慢反应,碘不反应。 歧化反应 卤素单质在碱中易歧化: X₂+2OH⁻(冷)→ X⁻+XO⁻+H₂O 3X₂+6OH⁻(热)→ 5X⁻+XO₃⁻+3H₂O 但在酸中很易逆反应: 5X⁻+XO₃⁻+6H⁺ → 3X₂+3H₂O 这反应是制取溴和碘单质流程的最后一步。 氢化物 卤素的氢化物叫卤化氢,为共价化合物;其溶液叫氢卤酸,它们在水中都以离子形式存在,且都是酸。一般而言氢氟酸(pKa=3.20)是弱酸。氢氯酸(即盐酸)、氢溴酸、氢碘酸都是典型的强酸,酸度从HCl到HI依次增强,它们的pKa均为负数。至於-{zh-hans:氢砹酸; zh-hant:氫砈酸;}-則為氫鹵酸中最強的酸,但它極易分解為氫與-{zh-hans:砹; zh-hant:砈;}-單質。 氧化物 卤素的氧化物都是酸酐。像二氧化氯(ClO₂)这样的偶氧化态氧化物是混酐。 含氧酸 卤素(除了氟,氟只有-1价)可以显示多种价态,正价态一般都体现在它们的含氧酸根中。 以氯为例: +1:HClO(次氯酸) +3:HClO₂(亚氯酸) +5:HClO₃(氯酸) +7:HClO₄(高氯酸) 卤素的含氧酸均有氧化力,同一元素中,次卤酸最强。 卤素含氧酸多数-{}-只在溶液中,少数盐以固态存在,如碘酸盐和高碘酸盐。HXO(X為Cl、Br、I)、HIO₃和HXO₄(X為Cl、Br、I)分子在气相十分稳定,可用质谱和其他方法研究。卤素含氧酸见下表290-291。 互卤化物 只由两种卤素形成的化合物叫互卤化物,其中电正性强的元素呈正氧化态,氧化态为奇数。卤素的价电子数是奇数,周围与奇数粒其它卤原子成键比较稳定(如IF₇)。互卤化物都能水解。 其他无机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反应 在有机化学,卤族元素经常作为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官能团存在,常用X表示,如R-X是含鹵原子的烴類。 |
《韩非子》说林上第二十二:「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适,至而求鹿。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传,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Y羊 Y | 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施了缓兵之计。消息传来,朝中大哗,群臣诬告乐羊通敌。中山国君又烹杀他的儿子,煮成肉羹送给他,乐羊饮羹以诀志。随后大败中山国。 魏文侯赏赐了他,将其封在灵寿,但是反疑他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肉之情。乐羊死后,葬于灵寿。 |
Subsets and Spl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