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常见玩家職業(以第三版核心职业为例):野蠻人、吟遊詩人、牧師、德魯伊、戰士、武僧、聖武士、遊俠、盜賊、術士、法師 遊戲進行中玩家敘述角色想進行的動作,例如揮拳攻擊敵人或是開鎖,由DM來判定這些動作會有什麼結果。比較簡單的動作,例如撿起掉在地上的信,或是打開沒上鎖的門,可以當作直接成功,有失敗機率或是有風險的行為則由擲骰來判定。此時決定成功與否的要素除了擲出來的數值以外還會把角色的能力、攜帶的裝備、動作的難度等變數納入考量。 三版以後主要以20面骰來進行判定,DM設定完成某件事的難度(Difficulty class,DC)有多高,玩家擲出20面骰,骰出的數字加上角色能力、裝備等有利要素(例如專門開鎖的工具包)的修正與不利要素(比如試圖在溼滑地面上保持平衡)的影響,最後得出的數字如果高於或等於DM設定的難度就成功,反之則失敗。這種架構又叫作d20系統。 六大屬性 根據版本不同人物的屬性影響部份略有不同。例如在四、五版中,人物的技能數量和智力無關。下列敘述以三版為例: 力量(Strength,STR) 力量量化了人物的肌肉和身体强壮度。这项属性对战士、野蛮人、圣武士、巡林客和武僧特别重要,它能帮助他们在战斗中获胜。力量同时決定了人物负重上限。 人物的力量調整值将用于: 近战攻击命中骰。 使用近战武器或投掷武器时的伤害骰(包括投石索)。(特例:非惯用手只有人物一半的力量加值,而双手武器获得一点五倍的力量加值。而力量减值(并非力量加值)将作用在非复合弓做出的攻击上。) 攀爬、跳跃和游泳检定。这些技能以力量作为关键属性。 力量检定(如破门等)。 敏捷(Dexterity,DEX) 敏捷量化了手眼协调性、灵活度、反射以及平衡性。这项属性是游荡者最重要的属性,但对那些通常穿着轻甲或中甲(巡林客和野蛮人),或不穿甲(武僧、法师和术士),以及任何想成为优秀弓箭手的人物来说,敏捷也很重要。 人物的敏捷調整值将對下列動作、技能等產生影響: 远程攻击命中骰,包括弓、弩、飞斧以及其他远程武器的攻击。 防护等级(Armor Class,AC),确保人物能对攻击做出反应。 反射豁免判定,你能够依靠快速的移动躲开火球术和其他一些攻击。 平衡、脱逃术、隐藏、潜行、开锁、骑术、手上功夫、翻滚和绳技检定。这些技能以敏捷作为关键属性。 体质(Constitution,CON) 体质表示了人物的健康和耐力。体质加值能增加角色的生命点数,所以它对所有职业都很重要。 人物的体质調整值将用于: 每个生命骰的投掷(但体质减值永远不能使结果低于1—也就是说,人物在升级时至少能获得一点HP)。 强韧豁免检定,用于抵抗毒素及类似的威胁。 专注检定。专注是个对施法者很重要的技能,以体质为关键属性。如果人物的体质值的改变足以使其体质修正发生变化,其生命值也相应的增加或减少。 智力(Intelligence,INT) 智力决定了人物学习和推理的能力。这项属性对法师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法师所能施放的法术数量,抵抗他们施放法术的难度,以及法术的威力。同时智力对任何想拥有多种技能的人物都很重要。 人物的智力調整值将用于: 游戏开始时所掌握的语言数目。 每等级获得的技能点数。(但人物每级至少能获得1点技能点。) 估价、手艺、文书解读、解除装置、伪造文书、知识、搜索以及法术辨识检定。这些技能以智力作为关键属性。法师由高智力值得到施法次数奖励。施放一个法师法术所需要的最低智力值是10+法术等级。动物的智力值为1或者2。类人生物至少为3。 感知(Wisdom,WIS) 感知表现了人物的意志力、常识判断力、感知力和直觉。智力表现人物分析信息的能力,而知觉更多的表现在对周围事物的察觉和了解上。感知是牧师和德鲁依最重要的属性,对圣武士和巡林客也很重要。如果玩家希望自己的人物有敏锐的直觉,可以给人物高的感知属性。任何生物都有感知。 人物的感知調整值将用于: 意志豁免检定(用于对抗魅惑人类之类的法术) 医疗、聆听、专业、察言观色、侦察和求生。这些技能以感知作为关键属性。 牧师、德鲁伊、圣武士、巡林客由高感知值得到施法次数奖励。施放一个牧师、德鲁依、圣武士、巡林客法术所需要的最低感知值是10+法术等级。 魅力(Charisma,CHA) 魅力表示人物的魄力、说服力、个人吸引力、领导能力和身体的自然魅力。这项属性对圣武士、术士和吟游诗人最重要。它对牧师也很重要,因为它影响着牧师驱退不死生物的能力。任何生物都有魅力。 人物的魅力調整值将用于: 唬骗、交涉、易容、收集信息、驯养动物、威吓、表演和使用魔法装置检定。这些技能以魅力作为关键属性。 试图影响他人的行动的检定 牧师和圣武士的驱散检定,用来驱散僵尸、吸血鬼及其他不死生物。 术士或吟游诗人由高魅力值得到施法次数奖励。施放一个术士或诗人法术所需要的最低魅力值是10+法术等级。 九大阵营 陣營代表生物的道德看法和價值觀。陣營是可變的,隨著遊戲進行玩家的行為可能會導致角色陣營轉變。 四版時將陣營減到了五個:守序善良,善良,無陣營,邪惡和混亂邪惡。五版又回復成九大陣營,並將無法做出理性思考、分辨道德和倫理選擇的生物歸類成無陣營。 在部份版本中陣營和職業必須相符,例如聖武士必須保持守序善良,武僧為守序,德魯伊為中立,野蠻人和吟遊詩人屬於混亂陣營。若是陣營改變有可能會導致角色喪失職業特殊能力。 魔法系統 龍與地下城使用的魔法系統稱為萬西安(Vancian Casting),特色為「施展後即忘記(fire and forget)」。玩家必須事先記錄角色當天記憶了哪些法術,一旦施展後,該法術即從角色的記憶中抹除,除非事前準備另一道相同的法術,否則無法再度施展。這種系統是源自於科幻小說家傑克‧萬斯(Jack Vance)的小說瀕死的地球。四版一度取消萬西安,改將全職業特殊能力統一,稱為威能(Power)系統。但五版時又回歸類似萬西安的施法機制。 遊戲中的法術分成九種類別,除了通用系(universal)以外有八種,通稱為八大學派,分別是: 防護系(Abjurations) 咒法系(Conjuration) 預言系(Divination) 附魔系(Enchantment) 塑能系(Evocation) 幻術系(Illusion) 死靈系(Necromancy) 變化系(Transmutation) 游戏生物 收錄於《怪獸圖鑑》、《怪獸圖鑑2》中。 战役设定、模组 模組(modules)是指預設的冒險劇本,提供給DM當作進行遊戲的範本與參考,市面上販售的模組通常會有背景故事、插圖、地圖,並設定好讓玩家去達成的目標。最早的模組是1975年黑沼(Blackmoor)擴充資料書中附的青蛙神殿(Temple of the Frog)。最早獨立出版的模組則是1978年由TSR發行的對抗巨人(Against the Giants)。 戰役設定(campaign
试图影响他人的行动的检定 牧师和圣武士的驱散检定,用来驱散僵尸、吸血鬼及其他不死生物。 术士或吟游诗人由高魅力值得到施法次数奖励。施放一个术士或诗人法术所需要的最低魅力值是10+法术等级。 九大阵营 陣營代表生物的道德看法和價值觀。陣營是可變的,隨著遊戲進行玩家的行為可能會導致角色陣營轉變。 四版時將陣營減到了五個:守序善良,善良,無陣營,邪惡和混亂邪惡。五版又回復成九大陣營,並將無法做出理性思考、分辨道德和倫理選擇的生物歸類成無陣營。 在部份版本中陣營和職業必須相符,例如聖武士必須保持守序善良,武僧為守序,德魯伊為中立,野蠻人和吟遊詩人屬於混亂陣營。若是陣營改變有可能會導致角色喪失職業特殊能力。 魔法系統 龍與地下城使用的魔法系統稱為萬西安(Vancian Casting),特色為「施展後即忘記(fire and forget)」。玩家必須事先記錄角色當天記憶了哪些法術,一旦施展後,該法術即從角色的記憶中抹除,除非事前準備另一道相同的法術,否則無法再度施展。這種系統是源自於科幻小說家傑克‧萬斯(Jack Vance)的小說瀕死的地球。四版一度取消萬西安,改將全職業特殊能力統一,稱為威能(Power)系統。但五版時又回歸類似萬西安的施法機制。 遊戲中的法術分成九種類別,除了通用系(universal)以外有八種,通稱為八大學派,分別是: 防護系(Abjurations) 咒法系(Conjuration) 預言系(Divination) 附魔系(Enchantment) 塑能系(Evocation) 幻術系(Illusion) 死靈系(Necromancy) 變化系(Transmutation) 游戏生物 收錄於《怪獸圖鑑》、《怪獸圖鑑2》中。 战役设定、模组 模組(modules)是指預設的冒險劇本,提供給DM當作進行遊戲的範本與參考,市面上販售的模組通常會有背景故事、插圖、地圖,並設定好讓玩家去達成的目標。最早的模組是1975年黑沼(Blackmoor)擴充資料書中附的青蛙神殿(Temple of the Frog)。最早獨立出版的模組則是1978年由TSR發行的對抗巨人(Against the Giants)。 戰役設定(campaign settings)在龍與地下城中代表玩家們冒險的世界背景,當中包含許多不同的奇幻子類別,以劍與魔法為大宗,下列為歷年來較受歡迎的戰役設定: 灰鹰 被遗忘的国度 龙枪 艾伯伦(Eberron) 异度风景(Planescape) 浩劫残阳(Darksun) 魔域传奇(Ravenloft) 天赋神权(Birthright) 除了官方推出的戰役設定外,DM亦可以發揮想像力自行創作世界背景,當作遊戲進行的舞台。 開放遊戲授權條款與其影響 開放遊戲授權條款(Open Game License,OGL)是一種授權條款,讓桌上角色扮演遊戲的製作人可以在授權架構下修改、複製、重新發佈遊戲的部份內容,例如遊戲機制的部份。威世智於2000年在雷恩‧丹西(Ryan Dancey)主導下將龍與地下城第三版整理成系統參閱文件(System Reference Document,SRD),並將三版主架構d20系統以OGL的型式開放。這讓其他出版公司可以透過OGL出版諸如冒險模組、設定集,甚至是以d20為基底的新遊戲系統。 例如探索者角色扮演遊戲、城堡與聖戰(Castles & Crusades)、Fantasy Craft、Mutants & Masterminds、Arcana Evolved、13th Age等,都是OGL開放下的產物。 2008年威世智在發售龍與地下城四版時另外推出遊戲系統授權條款(Game System License,GSL),讓其他公司可以發行與四版相容的產品。相較於OGL,GSL的限制較多,且與OGL並不相容。 由於OGL出現,市場上一度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也讓龍與地下城一直以來的銷量霸主地位遭受挑戰。 历史 龙与地下城在40年的发展中版本經過數次更替,其主要的版本历史如下: 龙与地下城,初版(Dungeons & Dragons),TSR公司出版(1974年) 初版后龙与地下城规则书开始分为两个系列: 基本版龙与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 Basic Set,又名Basic Dungeons & Dragons或Classic Dungeons & Dragons) 基本龙与地下城第一版(Dungeons & Dragons Basic Set 1st Version)(1977年) 基本龙与地下城第二版(Dungeons & Dragons Basic Set
+ 1 × 100 注意任何数(除了0)的0次幂都是1。 数据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从0到9的值,这样我们有10个不同的数字,那就是把它称为“十进制”的原因。每个数字可以通过10的某次幂来决定它的位置。 类似地,使用二进制编码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值13是这样编码的: 1101 每一个位置有两个数字可以选择,所以我们称它为“二进制”。因此,它们的位置是这样决定的: 1101 = 1 × 23 + 1 × 22 + 0 × 21 + 1 × 20 = 1 × 8 + 1 × 4 + 0 × 2 + 1 × 1 = 13(十进制) 注意这里使用了2的幂:1、2、4和8。2的2到16次幂在计算机中非常常用: 20 = 1 28 = 256 21 = 2 29 = 512 22 = 4 210 = 1,024 23 = 8 211 = 2,048 24 = 16 212 = 4,096 25 = 32 213 = 8,192 26 = 64 214 = 16,384 27 = 128 215 = 32,768 216 = 65,536 注意的是,值210 = 1,024通常被称为“kilo”(千),或简写成“K”。根据公制单位,正确的写法应当是“Ki”,但“K”的写法比较流行,所以很多2的高次幂通常可以简写成: 211 = 2 K = 2,048 212 = 4 K = 4,096 213 = 8 K = 8,192 214 = 16 K = 16,384 215 = 32 K = 32,768 216 = 64 K = 65,536 同样的,值220 = 1,024 x 1,024 = 1,048,576通常被简写成“M”(即兆): 221 = 2 M 222 = 4 M 而230曾被称为“吉”,或“G”。 使用16位,可以得到65,536种不同的值,但是这些值是从0到65,535的。人们通常从1开始数数,但是计算机是从0开始计数的。因为这对它们来说更简便。 现在,我们得到了计算位的方法: 算术操作只能在所有的位的范围内进行。也即是说,在16位中,不能对65,535或更大的数据进行操作,否则将得到一个“数据溢出”的错误。这个术语表明,正在进行的是“有限精度”的操作。 使用这种编码不能表示小数。只能使用非小数的“整数”。 使用这种编码不能表示负数。所有的数字都是“无符号数”。 虽然有这种限制,但是在计算机中对于简单的增1计数来说,“无符号整数”还是十分有用的。通常32位计算机使用16位或32位无符号整数,被称为“整数(integer)”或“长整数(long integer)”。一个整数允许对从0到65,535的数据进行操作,而一个长整型允许对从0到4,294,967,295的数进行操作。在64位计算机中,一些编程语言通常将整数(int, integer)定义为32位,长整数(long integer)定义为64位(例如Java、C#)。 八进制和十六进制数 现在让我们讨论一些偏外的话题:对二进制数字的表示方法。计算机通常使用二进制来表达数据,但是在实际中如果使用像这样的二进制: 1001 0011 0101 0001 那将是一件痛苦的事,并且很容易出错。通常计算机使用一个基于二进制的表达方式:八进制,或更通常使用的,十六进制。 这一件听起来挺狡猾但实际上又很简单的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这样使用了。在平常的十进制体系中,我们有10数字(0到9)按以下方式构成排列: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在八进制中,我们只有八个数字(0到7)按以下方式构成排列: 0 1 2 3 4 5 6 7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 21 22 23 24 25 26 ... 也即是说,八进制的“10”相当于十进制的“8”,八进制的“20”相当于十进制的“16”,以此类推。 在十六进制中,我们只有十六个数字(0到9,然后是从a到f)按以下方式构成排列: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10 11 12 13 14 15 16 ... 也即是说,十六进制的“10”相当于十进制的“16”,十六进制的“20”相当于十进制的“32”。 这些表示数值的方法都是表位置的系统,但是它们使用的不是像十进制那样的10,而是分别使用8和16。例如: 八进制756 = 7 × 82 + 5 × 81 + 6 × 80 = 7 × 64 + 5 × 8 + 6 × 1 = 448 + 40 + 6 = 十进制494 十六进制3b2 = 3 × 162 + 11 × 161 + 2 × 160 = 3 × 256 + 11 × 16 + 2 × 1 = 768 + 176 + 2 = 十进制946 好了,如果您还不是那么明白,不用担心。我们想说明的是,对于八进制来说,他们刚好和3位二进制有一个完美的对应关系: 000 = 八进制0 001 = 八进制1 010 = 八进制2 011 = 八进制3 100 = 八进制4 101 = 八进制5 110 = 八进制6 111 = 八进制7 类似的,一个十六进制数刚好和一个4位的二进制数对应。 0000 = 十六进制0 1000 = 十六进制8 0001 = 十六进制1 1001 = 十六进制9 0010 = 十六进制2 1010 = 十六进制a 0011 = 十六进制3 1011 = 十六进制b 0100 = 十六进制4 1100 = 十六进制c 0101 = 十六进制5 1101 = 十六进制d 0110 = 十六进制6 1110 = 十六进制e 0111 = 十六进制7 1111 = 十六进制f 因此,把一个很长的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个八进制就变得很简便,例如:把二进制1001001101010001转化成八进制: 1 001 001 101 010 001 二进制 = 111521 八进制 转换成十六进制会更简单: 1001 0011 0101 0001 = 9351 十六进制 但是要把它转换成十进制(37,713)就比较麻烦了。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使得转换二进制机器级的数字变得简单方便。 有符号整数和补码 在定义了无符号二进制数后,我们就要着手定义负数了,或称为“有符号整数”。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是保留一个位来表示数值的符号。这个“符号位”可以位于数值的最左边,当然也可以位于数值的最右边。如果这个符号位为0,表示数值是正的,如果这个符号位为1,表示数值是负的。 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是最明显的解决方案,但是它对于计算机来说有可能带来一些难度。例如,这种编码使得0可以有正负两种。人们可能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但是这对计算机来说是适应的。 对计算机来说,更自然的表达方式是对给定的位数的二进制数按其范围分成两半,其中前一半用来表示负数。例如,在4位数值中,你可以得到: 0000 = 十进制0 0001 = 十进制1 0010 = 十进制2 0011 = 十进制3 0100 = 十进制4 0101 = 十进制5 0110 = 十进制6
f 10 11 12 13 14 15 16 ... 也即是说,十六进制的“10”相当于十进制的“16”,十六进制的“20”相当于十进制的“32”。 这些表示数值的方法都是表位置的系统,但是它们使用的不是像十进制那样的10,而是分别使用8和16。例如: 八进制756 = 7 × 82 + 5 × 81 + 6 × 80 = 7 × 64 + 5 × 8 + 6 × 1 = 448 + 40 + 6 = 十进制494 十六进制3b2 = 3 × 162 + 11 × 161 + 2 × 160 = 3 × 256 + 11 × 16 + 2 × 1 = 768 + 176 + 2 = 十进制946 好了,如果您还不是那么明白,不用担心。我们想说明的是,对于八进制来说,他们刚好和3位二进制有一个完美的对应关系: 000 = 八进制0 001 = 八进制1 010 = 八进制2 011 = 八进制3 100 = 八进制4 101 = 八进制5 110 = 八进制6 111 = 八进制7 类似的,一个十六进制数刚好和一个4位的二进制数对应。 0000 = 十六进制0 1000 = 十六进制8 0001 = 十六进制1 1001 = 十六进制9 0010 = 十六进制2 1010 = 十六进制a 0011 = 十六进制3 1011 = 十六进制b 0100 = 十六进制4 1100 = 十六进制c 0101 = 十六进制5 1101 = 十六进制d 0110 = 十六进制6 1110 = 十六进制e 0111 = 十六进制7 1111 = 十六进制f 因此,把一个很长的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个八进制就变得很简便,例如:把二进制1001001101010001转化成八进制: 1 001 001 101 010 001 二进制 = 111521 八进制 转换成十六进制会更简单: 1001 0011 0101 0001 = 9351 十六进制 但是要把它转换成十进制(37,713)就比较麻烦了。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使得转换二进制机器级的数字变得简单方便。 有符号整数和补码 在定义了无符号二进制数后,我们就要着手定义负数了,或称为“有符号整数”。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是保留一个位来表示数值的符号。这个“符号位”可以位于数值的最左边,当然也可以位于数值的最右边。如果这个符号位为0,表示数值是正的,如果这个符号位为1,表示数值是负的。 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是最明显的解决方案,但是它对于计算机来说有可能带来一些难度。例如,这种编码使得0可以有正负两种。人们可能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但是这对计算机来说是适应的。 对计算机来说,更自然的表达方式是对给定的位数的二进制数按其范围分成两半,其中前一半用来表示负数。例如,在4位数值中,你可以得到: 0000 = 十进制0 0001 = 十进制1 0010 = 十进制2 0011 = 十进制3 0100 = 十进制4 0101 = 十进制5 0110 = 十进制6 0111 = 十进制7 1000 = 十进制-8 1001 = 十进制-7 1010 = 十进制-6 1011 = 十进制-5 1100 = 十进制-4 1101 = 十进制-3 1110 = 十进制-2 1111 = 十进制-1 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有符号整数”数字系统,使用所知道的,为了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原因,“补码”编码方式。对16位有符号数字编码来说,我们可以得到范围为-32,768到32,767的有符号数字。对一个32位的有符号编码系统来说,我们可以为从-2,147,483,648到2,147,483,647的数编码。 与只改变符号位来表示负数的编码方式相比,“补码”编码方式与之有所不同。例如对于-5来说,只对符号位编码,应该是: 1101 但是对于“补码”编码方式来说,则是: 1011 这对于符号编码来说是-3。关于为什么计算机要使用补码这种编码方式我们会在后面解释。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以二进制方式来表示正负两种不同的数值。请记住对于一个二进制数来说,只有两种解释方式。如果在内存中有一个这样的二进制数值: 1101 -- 这只能解释为十进制的“13”或“-5”。 定点小数 这种格式通常被用于商业计算(例如在电子表格或COBOL中);因为在这里,丢弃小数位来记录金钱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了解二进制如何存贮小数是十分有用的。 首先去我们必须决定要用多少位来存贮小数部分和多少位来存储整数部分。假设我们使用32位来表示这种格式,那么我们用16位表示整数部分,16位来表示小数部分。 小数部分怎么使用呢?这沿用了表示整数的方式:如果8位接下来是4位,是2位,1位,那么当然接下来就是半位,1/4位和1/8位等等了。 例如: 整数位 小数位 0.5 = 1/2 = 00000000 00000000.10000000 00000000 1.25 = 1 1/4 = 00000000 00000001.01000000 00000000 7.375 = 7 3/8 = 00000000 00000111.01100000 00000000 有一点棘手的是,如果您要表达1/5(十进制的0.2),那您不能得到精确的数值表达方式。最好的方法只能是: 13107/65536 = 00000000 00000000.00110011 00110011 = 0.1999969... 十进制 13108/65536 = 00000000 00000000.00110011 00110100 = 0.2000122... 十进制 然而不,您不能这样做,即使您有更多的数位来表达。问题是,一些小数使用二进制的方式不能精确地表达出来。除非您使用一个特殊的办法。这个特殊的办法是分别使用两个数字来表达小数:一个是分子,一个是分母。然后您可以使用学校学习的加、减、乘、除来得到它们。然而,这些方法不能表达更高级的数字(例如平方根),或者如果这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很大的话,那就难以使用。这就是使用定点小数表达小数的缺点。 浮点小数 当我们使用了有符号和无符号的数值表达方式时。如果遇到连32位也不足以表达的大范围的数,或也许可以表达,但我们必须为此放弃小数位时,我们可以选择的以获得更大范围的数值的表达方式的方法是使用“浮点小数”格式而抛弃“定点小数”格式。 在十进制中,我们对以下的表达方式很熟悉: 1.1030402 × 105 = 1.1030402 × 100000 = 110304.02 或简写成: 1.1030402E5 这表示“1.103402乘以一个1后面跟着5个零的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称谓“尾数”的数值(1.1030402),乘以一个10的某个幂级数(E5,表示105或100,000),也就是“幂级数”。如果我们使用一个负的幂级数,那就意味着乘以该正级数的倒数。例如: 2.3434E-6 = 2.3434 × 10-6 = 2.3434 × 0.000001 = 0.0000023434 使用这种定义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得到更大范围的数值,虽然尾数部分的精确度受到影响。相似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二进制中为计算机使用。人们设计了很多方式,但是作常用的是由美国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定义的一种方法。它对64位浮点格式的定义是: 11位二进制表示指数,使用“超1023”格式。这种格式使得指数可以表示为0到2047的无符号数,但是在得到真实值前必须先减去1023; 52位尾数,使用无符号数字表示; 一个符号位; 下面我们使用一个例子来了解计算机如何使用内存的8字节存储这些数字: 第0字节: S x10 x9 x8 x7 x6 x5 x4 第1字节: x3 x2 x1 x0 m51 m50 m49 m48 第2字节: m47 m46 m45 m44 m43 m42 m41 m40 第3字节: m39 m38 m37 m36 m35 m34 m33 m32 第4字节: m31 m30 m29 m28 m27 m26 m25 m24 第5字节: m23 m22 m21 m20 m19 m18 m17 m16 第6字节: m15 m14 m13 m12 m11 m10 m9 m8 第7字节: m7 m6 m5 m4 m3 m2 m1 m0 其中的“S”表示符号位,“X”表示指数位(阶码?),“m”表示尾数位。一旦这些数字被读取,它将转换成: <符号> × (1 + <小数形式的尾数>) × 2<阶码> - 1023 这个方式提供的数字范围为: 这种方式也定义了一些不是数字的值,例如“NaNs”(“不是一个数字”)。这通常用来返回表示数字溢出的信息。通常您不会碰到它,所以我们也不会对它进行进一步讨论。一些程序使用32位浮点小数。最普遍的是使用32位尾数,1位符号位,8位阶码和“超127”格式。它提供7位十进制数字。 第0字节: S x7 x6 x5 x4 x3 x2 x1 第1字节: x0 m22 m21 m20 m19 m18 m17 m16 第2字节: m15 m14 m13 m12 m11 m10 m9 m8 第3字节: m7 m6 m5 m4 m3 m2 m1 m0 数字转换时使用: <符号> × (1 + <小数形式的尾数>) × 2<阶码> - 127 它的范围为: 通常我们可以把32位的二进制浮点数称为“单精度”浮点数,而把64位的二进制浮点数称为“双精度”浮点数。如果我们使用real的时候,通常表示双精度的浮点数;而使用float的时候,我们通常指单精度的浮点数。 但是要记住的是,浮点数在计算机的存储是连续的:当计算机内存中有一个64位数据时,它可能是一个双精度的浮点数,也可能是两个单精度的浮点数,或4个有符号或无符号的整数,或其它8位的数据,这取决于计算机如何读取它们。如果计算机把4个无符号整数以双精度浮点小数方式读出的话,它可以得到一个双精度浮点小数,但这个数据可能是一个垃圾数据。 所以,现在虽然我们已经解决了正、负数的存贮方式,但是对于浮点数来说,仍然存在一些与整数一样的缺陷,例如: 像整数一样,浮点数也有范围。虽然我们得到了比整数要大得多的范围,但是仍然是有限的,如果您试图把两个很大的数乘起来,您可能会得到“数据上溢”的错误。而如果您把一个小的数字除以一个函大的数字,那就可能使得指数的数值出错,出现“数据下溢”的错误。通常把最大值称为“机器无穷”,因为它是计算机所能处理的最大的数字。 另一个问题是精度。虽然您有15位的数字来表示很大的数,但是当对它进行四则运算的时候,它们可能不给您任何提示就把一些数字丢弃。这意味着,如果您把一个很小的数加到一个很大的数值上去的时候,由于这个数字太小,以至于15位或16位的精度都不能显示它,计算机就会把这个数字丢弃。如果您在做计算的时候得到一个十分奇怪的数字,您可以需要检查您的数据范围是否合适。 这意味着,如果您做浮点计算,较小的数字很可能被丢弃了。虽然这在平常来说并不明显,但是如果您是做要求很高的数学分析工作,这些错误可能会累积起来,以至于最后得到的结果十分不准确。 这个错误对进行数学研究的人来说十分重要,他们必须对误差十分了解,以及研究一些办法来减少误差,并且应该可以估计到误差的大小。 顺便说一句,“精度”问题与“范围”问题不同,前者指的是有关尾数的表示范围,后者指的是指数的表达范围。 另外一个不太明显的误差是由于浮点数的二进制和十进制并不完全相等。如果您操作的数好是2的幂级数的倒数,例如0.75,那是用二进制可以准确的标示为0.11,因为它刚好是1/2+1/4的值。可是不幸的是,您可能通常不会得到如此恰到好处的数字,这就是说,计算机会把一些数字丢掉,例如要表示0.1,只能使用无穷循环的二进制小数0.000110011……表示了。 如果您对这部分内容不理解,别担心。这里的要点是,计算机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部机器,并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和受到一定的限制。虽然很多人对计算机抱有孩子似的信任,但是在计算机虽好的解决方法下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不精确。 编程语言中的数 对于低级语言的编程者来说,他们要担心有符号和无符号、定点和浮点数的运算。他们必须使用十分不同的代码来实现操作。 但是,对高级语言的编程者来说,诸如LISP和Python提供了一些列诸如“有理数”、“复数”之类的抽象数据类型。而他们可以断言他们的系统可以使用数学操作做正确的运算。由于操作符重载,数学运算可以应用于任何数字——无论是有符号的、无符号的、有理数、定点小数、浮点小数或复数。 文本编码:ASCII和字符串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不同的方法来存储数据了,那么文本呢?我们怎么存储姓名、地址或写给朋友的信件呢? 当然,如果您还记得位是位的话,我们没有理由不能使用位来表达字母“A”或“?”或“Z”之类的。因为很多计算机每次处理一个字节,所以使用单字节的数据来表达单个字母会很方便。我们可以使用这个: 0100 0110 (hex 46) 来表示字母“F”。计算机使用这样的“字符编码”来向显示程序传送要求的文本。 下面是一个用来存储西方字母的标准二进制编码,就是通常所说的“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英文简称“ASCII”),下面的编码为ASCII编码,使用“d”表示十进制编码,“h”表示十六进制代码,“o”表示八进制代码: ASCII码表 __ ch ctl d h o ch d h o ch d h o ch d h o __ NUL ^@ 0 0 0 sp 32 20 40 @ 64 40 100 ' 96 60 140 SOH
type Person(name : string, age : int) = member x.Name = name member x.Age = age /// class instantiation let mrSmith = Person("Smith", 42) 一个经常用于演示函数式语言语法的简单示例。此处以32位的阶乘函数为例,使用f# A simple example that is often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syntax of functional languages is the factorial function for non-negative 32-bit integers, here shown in F#: /// Using pattern matching expression let rec factorial n = match n with | 0 -> 1 | _ -> n * factorial (n - 1) /// For a single-argument functions there is syntactic sugar (pattern matching function): let rec factorial = function | 0 -> 1 | n -> n * factorial (n - 1) /// Using fold and range operator let factorial n = [1..n] |> Seq.fold (*) 1 迭代示例: /// Iteration using a 'for' loop let printList lst = for x in lst do printfn "%d" x /// Iteration using a higher-order function let printList2 lst = List.iter (printfn "%d") lst /// Iteration using a recursive function and pattern matching let rec printList3 lst = match lst with | [] -> () | h :: t -> printfn "%d" h printList3 t
-> g (n - 1) f1 (f0 + f1) g n 0 1 /// Another approach - a lazy infinite sequence of Fibonacci numbers let fibSeq = Seq.unfold (fun (a,b) -> Some(a+b, (b, a+b))) (0,1) // Print even fibs [1 .. 10] |> List.map fib |> List.filter (fun n -> (n % 2) = 0) |> printList // Same thing, using a list expression [ for i in 1..10 do let r = fib i if r % 2 = 0 then yield r ] |> printList 一个Windows程序样本示例: // Open the Windows Forms library open System.Windows.Forms // Create a window and set a few properties let form = new Form(Visible=true, TopMost=true, Text="Welcome to F#") // Create a label to show some text in the form let label = let x = 3 + (4 * 5) new Label(Text = sprintf "x = %d" x) // Add the label to the form form.Controls.Add(label)
1937年:白先勇,台灣作家 1945年:高燦興,台灣雕塑家(2017年逝世) 1946年:艾德·馬基,美國政治人物,現任聯邦參議員 1947年:楠葉宏三,日本动画监督(2018年逝世) 1956年:鄺佐輝,香港男演員(2015年逝世) 1960年:李麗芬,台灣女歌手 1960年: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爾漢,蘇丹政治人物,現任蘇丹總統 1963年:姬達·塔拉勒,約旦王妃 1963年:曼努埃尔·马雷罗,古巴政治人物,現任古巴总理 1966年:三浦建太郎,日本漫畫家(2021年逝世) 1969年:矢上裕,日本漫畫家 1969年:陶喆,台灣歌手、流行音樂製作人 1970年:長澤美樹,日本女性聲優 1972年:麥可·羅森巴姆,美國男演員、導演 1974年:安妮寶貝,中國小說家、散文家、雜誌編辑 1977年:黎淑賢,香港亞洲小姐亞軍 1979年:林秀晶,韓國女演員 1979年:徐敏貞,韓國女演員 1981年:槙陽子,日本漫畫家 1981年:步非煙,中國當代武俠小說家 1982年:孫慧雪,香港女演員 1982年:稻村優奈,日本女性聲優、演員 1983年:井上奈奈,日本女性聲優、舞台劇演員、主持人 1983年:苟芸慧,香港演員 1984年:宋周英,韓國男歌手、音樂製作人、經紀公司CEO 1985年:李榮浩,中國歌手 1986年:林思杰,台灣男演員 1987年:加藤成亮,日本男子偶像團體NEWS成員 1988年:裕美,中日混血兒,香港歌手 1988年:井口裕香,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祖安·史摩,波多黎各模特兒 1989年:歐陽耀冲,香港足球選手 1990年:卡洛琳·瓦芝妮雅琪,丹麥職業網球選手 1991年:坂口健太郎,日本男演員、模特兒 1994年:貝依霖,香港女演員、模特兒 1994年:七瀨彩夏,日本女性聲優 1994年:傑克·懷特曼,英國男子田徑運動員 1996年:鄺頌晴,香港民主運動者 1996年:林宣妤,馬來西亞籍香港女演員、模特兒 1996年:雅各·吉勃遜,牙買加裔美國男演員 1997年:楊凱莉,中國網絡歌手 1997年:郭子凡,中國男子偶像團體X玖少年團成員 1998年:石井杏奈,日本女演員 1998年:马尔科·弗里德尔,奧地利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9年:高卿尘,中國男子偶像團體INTO1成員 逝世 472年:安特米烏斯,西羅馬帝國皇帝(生年不詳) 1648年:秦良玉,明朝女將領(1574年出生) 1895年:姜紹祖,台灣民主國將領(1876年出生) 1920年:歐珍妮·德·蒙提荷,法蘭西帝國皇后(1826年出生) 1932年:刘天华,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作曲家(1894年出生) 1937年:乔治·格什温,美国作曲家(1898年出生) 1946年:李公朴,中国政治活动家(1902年出生) 1965年:胡階森,英國駐華臨時代辦(1890年出生) 1971年:約翰·W·坎貝爾,美國科幻小說家、編輯(1910年出生) 1988年:芭芭拉·伍頓,英國社會科學家、犯罪學家、政治家,阿賓傑的伍頓女男爵(1897年出生) 1989年:勞倫斯·奧立佛,英国影星(1907年出生) 1992年:鄭逸梅,中國作家、文史學家、教育家(1895年出生) 1992年:邓颖超,中國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已故總理周恩來夫人(1904年出生) 1994年:蓋瑞·基爾多,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企業家(1942年出生) 2003年:葉德利,澳門企業家(1907年出生) 2009年:季羡林,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1911年出生) 2009年:任繼愈,中國學者,中國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1916年出生) 2015年:岩田聰,日本企業家、遊戲程式師,任天堂第四任社長(1959年出生) 2014年:約翰·席根塔勒,美國記者、作家(1927年出生) 2017年:砂川启介,日本男演员、艺人、主持人(1937年出生) 2018年:劉振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原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21年出生) 2018年:计春华,中国大陆著名演员,被誉为“中国金牌反派明星”(1961年出生) 2020年:梁立人,香港著名編劇,因手術失敗在廣州病逝(1949年出生)
P 1。 出生 1274年:罗伯特一世,苏格兰國王(1329年逝世) 1394年:足利義教,日本室町幕府第6代征夷大將軍(1441年逝世) 1553年:恭懷嬪,朝鮮國王世子嬪(1592年逝世) 1589年:豐臣鶴松,日本戰國時代大名豐臣秀吉之子(1591年逝世) 1628年:德川光國,日本大名(1701年逝世) 1657年:腓特烈一世,普鲁士國王(1713年逝世) 1834年:詹姆斯·惠斯勒,美國印象派畫家(1903年逝世) 1837年:約翰尼斯四世,衣索比亞帝國皇帝(1889年逝世) 1846年:萊昂·布盧瓦,法國作家(1917年逝世) 1899年: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美國作家(1985年逝世) 1903年:魯道夫·阿貝爾,蘇聯知名間諜(1971年逝世) 1916年:高夫·惠特蘭,澳大利亞政治家,第21任澳大利亞總理(2014年逝世) 1918年:威妮夏·伯尼,冥王星的命名者(2009年逝世) 1920年:撒迦利亞·西琴,亞塞拜然裔美國民間科學愛好者(2010年逝世) 1927年:西奧多·梅曼,美國物理學家,世上第一台雷射器的製造者(2007年逝世) 1931年:大塚康生,日本原畫師(2021年逝世) 1934年:喬治·亞曼尼,義大利設計師 1937年:白先勇,台灣作家 1945年:高燦興,台灣雕塑家(2017年逝世) 1946年:艾德·馬基,美國政治人物,現任聯邦參議員 1947年:楠葉宏三,日本动画监督(2018年逝世) 1956年:鄺佐輝,香港男演員(2015年逝世) 1960年:李麗芬,台灣女歌手 1960年: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爾漢,蘇丹政治人物,現任蘇丹總統 1963年:姬達·塔拉勒,約旦王妃 1963年:曼努埃尔·马雷罗,古巴政治人物,現任古巴总理 1966年:三浦建太郎,日本漫畫家(2021年逝世) 1969年:矢上裕,日本漫畫家 1969年:陶喆,台灣歌手、流行音樂製作人 1970年:長澤美樹,日本女性聲優 1972年:麥可·羅森巴姆,美國男演員、導演 1974年:安妮寶貝,中國小說家、散文家、雜誌編辑 1977年:黎淑賢,香港亞洲小姐亞軍 1979年:林秀晶,韓國女演員 1979年:徐敏貞,韓國女演員 1981年:槙陽子,日本漫畫家 1981年:步非煙,中國當代武俠小說家 1982年:孫慧雪,香港女演員 1982年:稻村優奈,日本女性聲優、演員 1983年:井上奈奈,日本女性聲優、舞台劇演員、主持人 1983年:苟芸慧,香港演員 1984年:宋周英,韓國男歌手、音樂製作人、經紀公司CEO 1985年:李榮浩,中國歌手 1986年:林思杰,台灣男演員 1987年:加藤成亮,日本男子偶像團體NEWS成員 1988年:裕美,中日混血兒,香港歌手 1988年:井口裕香,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祖安·史摩,波多黎各模特兒 1989年:歐陽耀冲,香港足球選手 1990年:卡洛琳·瓦芝妮雅琪,丹麥職業網球選手 1991年:坂口健太郎,日本男演員、模特兒 1994年:貝依霖,香港女演員、模特兒 1994年:七瀨彩夏,日本女性聲優 1994年:傑克·懷特曼,英國男子田徑運動員 1996年:鄺頌晴,香港民主運動者 1996年:林宣妤,馬來西亞籍香港女演員、模特兒 1996年:雅各·吉勃遜,牙買加裔美國男演員 1997年:楊凱莉,中國網絡歌手 1997年:郭子凡,中國男子偶像團體X玖少年團成員 1998年:石井杏奈,日本女演員 1998年:马尔科·弗里德尔,奧地利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9年:高卿尘,中國男子偶像團體INTO1成員 逝世 472年:安特米烏斯,西羅馬帝國皇帝(生年不詳)
第一幕 十五世纪晚期,塞浦路斯岛。岛民们聚在港口边祈祷海上的狂风巨浪停息,出外抗击土耳其人的舰队能够平安归来。摩尔人奥泰罗(Otello,男高音),岛上的总督,威尼斯军队的将军,他带着舰队抵达港口,打了胜仗又闯过了暴风雨,人们办起了庆功宴来迎接他。奥泰罗的副官依阿戈(Iago,男中音)却冷眼旁观,他心里怀着恶毒的怨恨正在酝酿报复计划。他找到为了追求奥泰罗的新婚妻子黛丝德蒙娜(Desdemona,女高音)而上岛的花花公子罗德里乔(Roderigo,男高音),发誓要帮助罗德里乔得到那个威尼斯美人,说不久黛丝德蒙娜就会厌倦她的摩尔人丈夫而改投罗德里乔的怀抱。为了使罗德里乔相信自己与他是一边的,依阿戈便说奥泰罗把一次提升的机会给了卡西奥(Cassio,男高音)而不是他,所以仇恨将作出回报,两个人开始密谋。庆功宴还在继续,眼见一边的卡西奥拒绝再喝酒的时候,依阿戈便提议为奥泰罗的新婚妻子干杯,无法拒绝的卡西奥终于喝醉了,受了依阿戈的挑拨,他与罗德里乔起了争执,后来竟发展成一场决斗。混乱中,试图分开两人的前任总督蒙塔诺(Montano,男低音)也受了伤。奥泰罗闻讯赶来,依阿戈在他面前歪曲事实,将责任都推到卡西奥身上,不满的奥泰罗取消了卡西奥新近的升职,将众人遣散。事情结束后奥泰罗回到他的新娘身边(爱的二重唱:夜幕低垂),他们回忆着初恋时的甜蜜,奥泰罗讲起自己艰苦的童年及所经历的那些残酷的战役,黛丝德蒙娜深深爱着自己英勇的丈夫,而奥泰罗十分赞赏妻子的纯洁,美妙的时光匆匆过去,不知不觉中月影倾斜。 第二幕 城堡一个朝向花园的房间。无故失了大好前程的卡西奥十分后悔,依阿戈安慰他,说如果去找黛丝德蒙娜为他求情,那么他将官复原职,因为奥泰罗很爱妻子,必定会听她的话。等卡西奥一离开视线,依阿戈便宣称自己只相信邪恶之神(咏叹调:信经),他认为自己从出生便是卑贱的,他是人,所以他就是个恶棍,命运注定要不公平,诚实的人是傻瓜,人生毫无意义,他相信他所思所行的邪恶,那些正直的人都是虚伪的演员,无论外表或是内心,他的存在便是一个谎言。 卡西奥到花园中找黛丝德蒙娜,依阿戈则不经意的向刚进门的奥泰罗提黛丝德蒙娜的忠诚。奥泰罗因为自己的妻子的美貌而醉心不已,他想说些赞美的话,而黛丝德蒙娜却用卡西奥的降职问题来烦他。奥泰罗将黛丝德蒙娜为他擦汗的手帕扔在地上,黛丝德蒙娜凄惨苦的要奥泰罗看看她的脸,爱情就写在她的脸上,而奥泰罗这低垂着头心痛的自问是否因为自己肤色太黑或已年纪老迈才使得妻子不再爱他。女仆伊米丽娅(Emilia,次女高音)将手帕拾起来,黛丝德蒙娜并没有留意,她正急于使奥泰罗恢复平静,注视着一切的依阿戈从自己的妻子伊米丽娅那里将手帕抢走,他得意的称之为“爱情的罪证”、“陷害人的宝贝”。奥泰罗表示要独自呆一会儿,为了使奥泰罗的怀疑加深,依阿戈在众人离开后悄悄的回到奥泰罗的身边。依阿戈眉飞色舞的煽风点火,他编造了一个关于卡西奥乘奥泰罗熟睡时跟黛丝德蒙娜倾心私通的故事,并且还提到在卡西奥的手中见到了黛丝德蒙娜的手帕。起初奥泰罗只是半信半疑,渐渐他落入了依阿戈的圈套,心里生出恨意,发誓要向那些背叛他的人报复(二重唱:向天发誓),依阿戈低着头暗自称快。 第三幕 在军营的库房中,依阿戈告诉奥泰罗他的妻子将提供黛丝德蒙娜与卡西奥在一起的新证据,这个时候黛丝德蒙娜进来。奥泰罗试图平静的说话,可是黛丝德蒙娜反复的重提卡西奥被降职的话题,奥泰罗询问那块他送给她的手帕在何处,她却不在意的回答说忘记了。奥泰罗的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他指责妻子不贞,并羞辱她,说她淫荡不堪,黛丝德蒙娜伤心地离去。独自一个人,奥泰罗跪倒在地上,大声呼唤,再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像这一件如此折磨他了(咏叹调:天,为何要这么对待他)。依阿戈带着卡西奥来了,奥泰罗将自己隐藏在阴影中。依阿戈问起卡西奥与他女友的事情,听不到他们对话的奥泰罗顺理成章的把卡西奥脸上的笑容联系到黛丝德蒙娜的身上,他认为卡西奥是在讥笑他。接着,依阿戈拿出用欺骗得来的手帕说是要送给卡西奥的女友,卡西奥接过来细细的观赏者,赞叹那上面精美的图案及美妙的芳香,而认为手帕代表了妻子不贞的奥泰罗像死一般的痛苦,看着那背叛的证据在阳光下展露,他的爱情将他的心撕裂。突然城堡处传来响亮的喇叭声,宣告有一位要人从威尼斯来到,依阿戈与卡西奥前去迎接。奥泰罗从阴影中现身,他的面孔扭曲,双目充血,多少爱变成了多少恨,甚至尤过之,在他漆黑的脸上刻着恐怖的誓言,只有死亡能够安慰他。摩尔人奥泰罗走下台阶向大使罗多维考(Lodovico)致意,新的人事命令被发布,他将被调回威尼斯,而卡西奥要代替他成为塞浦路斯的总督。听到这个安排,几乎要失去理智的奥泰罗当着众人的面将妻子推倒在地,咒骂她,大使将黛丝德蒙娜带离。相信自己已经一无所有的奥泰罗近乎崩溃,他绝望的吼道:“仇恨如同狮子!”
这部歌剧1887年2月5日于米兰史卡拉歌剧院的首演轰动了全城,民众聚集在一起久久不肯离开,他们口中高呼着:“威尔第万岁”。也确实,威尔第用这部歌剧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奥泰罗》打破了他在《阿依達》之后长久的沉默。 剧本大纲 第一幕 十五世纪晚期,塞浦路斯岛。岛民们聚在港口边祈祷海上的狂风巨浪停息,出外抗击土耳其人的舰队能够平安归来。摩尔人奥泰罗(Otello,男高音),岛上的总督,威尼斯军队的将军,他带着舰队抵达港口,打了胜仗又闯过了暴风雨,人们办起了庆功宴来迎接他。奥泰罗的副官依阿戈(Iago,男中音)却冷眼旁观,他心里怀着恶毒的怨恨正在酝酿报复计划。他找到为了追求奥泰罗的新婚妻子黛丝德蒙娜(Desdemona,女高音)而上岛的花花公子罗德里乔(Roderigo,男高音),发誓要帮助罗德里乔得到那个威尼斯美人,说不久黛丝德蒙娜就会厌倦她的摩尔人丈夫而改投罗德里乔的怀抱。为了使罗德里乔相信自己与他是一边的,依阿戈便说奥泰罗把一次提升的机会给了卡西奥(Cassio,男高音)而不是他,所以仇恨将作出回报,两个人开始密谋。庆功宴还在继续,眼见一边的卡西奥拒绝再喝酒的时候,依阿戈便提议为奥泰罗的新婚妻子干杯,无法拒绝的卡西奥终于喝醉了,受了依阿戈的挑拨,他与罗德里乔起了争执,后来竟发展成一场决斗。混乱中,试图分开两人的前任总督蒙塔诺(Montano,男低音)也受了伤。奥泰罗闻讯赶来,依阿戈在他面前歪曲事实,将责任都推到卡西奥身上,不满的奥泰罗取消了卡西奥新近的升职,将众人遣散。事情结束后奥泰罗回到他的新娘身边(爱的二重唱:夜幕低垂),他们回忆着初恋时的甜蜜,奥泰罗讲起自己艰苦的童年及所经历的那些残酷的战役,黛丝德蒙娜深深爱着自己英勇的丈夫,而奥泰罗十分赞赏妻子的纯洁,美妙的时光匆匆过去,不知不觉中月影倾斜。 第二幕 城堡一个朝向花园的房间。无故失了大好前程的卡西奥十分后悔,依阿戈安慰他,说如果去找黛丝德蒙娜为他求情,那么他将官复原职,因为奥泰罗很爱妻子,必定会听她的话。等卡西奥一离开视线,依阿戈便宣称自己只相信邪恶之神(咏叹调:信经),他认为自己从出生便是卑贱的,他是人,所以他就是个恶棍,命运注定要不公平,诚实的人是傻瓜,人生毫无意义,他相信他所思所行的邪恶,那些正直的人都是虚伪的演员,无论外表或是内心,他的存在便是一个谎言。 卡西奥到花园中找黛丝德蒙娜,依阿戈则不经意的向刚进门的奥泰罗提黛丝德蒙娜的忠诚。奥泰罗因为自己的妻子的美貌而醉心不已,他想说些赞美的话,而黛丝德蒙娜却用卡西奥的降职问题来烦他。奥泰罗将黛丝德蒙娜为他擦汗的手帕扔在地上,黛丝德蒙娜凄惨苦的要奥泰罗看看她的脸,爱情就写在她的脸上,而奥泰罗这低垂着头心痛的自问是否因为自己肤色太黑或已年纪老迈才使得妻子不再爱他。女仆伊米丽娅(Emilia,次女高音)将手帕拾起来,黛丝德蒙娜并没有留意,她正急于使奥泰罗恢复平静,注视着一切的依阿戈从自己的妻子伊米丽娅那里将手帕抢走,他得意的称之为“爱情的罪证”、“陷害人的宝贝”。奥泰罗表示要独自呆一会儿,为了使奥泰罗的怀疑加深,依阿戈在众人离开后悄悄的回到奥泰罗的身边。依阿戈眉飞色舞的煽风点火,他编造了一个关于卡西奥乘奥泰罗熟睡时跟黛丝德蒙娜倾心私通的故事,并且还提到在卡西奥的手中见到了黛丝德蒙娜的手帕。起初奥泰罗只是半信半疑,渐渐他落入了依阿戈的圈套,心里生出恨意,发誓要向那些背叛他的人报复(二重唱:向天发誓),依阿戈低着头暗自称快。 第三幕 在军营的库房中,依阿戈告诉奥泰罗他的妻子将提供黛丝德蒙娜与卡西奥在一起的新证据,这个时候黛丝德蒙娜进来。奥泰罗试图平静的说话,可是黛丝德蒙娜反复的重提卡西奥被降职的话题,奥泰罗询问那块他送给她的手帕在何处,她却不在意的回答说忘记了。奥泰罗的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他指责妻子不贞,并羞辱她,说她淫荡不堪,黛丝德蒙娜伤心地离去。独自一个人,奥泰罗跪倒在地上,大声呼唤,再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像这一件如此折磨他了(咏叹调:天,为何要这么对待他)。依阿戈带着卡西奥来了,奥泰罗将自己隐藏在阴影中。依阿戈问起卡西奥与他女友的事情,听不到他们对话的奥泰罗顺理成章的把卡西奥脸上的笑容联系到黛丝德蒙娜的身上,他认为卡西奥是在讥笑他。接着,依阿戈拿出用欺骗得来的手帕说是要送给卡西奥的女友,卡西奥接过来细细的观赏者,赞叹那上面精美的图案及美妙的芳香,而认为手帕代表了妻子不贞的奥泰罗像死一般的痛苦,看着那背叛的证据在阳光下展露,他的爱情将他的心撕裂。突然城堡处传来响亮的喇叭声,宣告有一位要人从威尼斯来到,依阿戈与卡西奥前去迎接。奥泰罗从阴影中现身,他的面孔扭曲,双目充血,多少爱变成了多少恨,甚至尤过之,在他漆黑的脸上刻着恐怖的誓言,只有死亡能够安慰他。摩尔人奥泰罗走下台阶向大使罗多维考(Lodovico)致意,新的人事命令被发布,他将被调回威尼斯,而卡西奥要代替他成为塞浦路斯的总督。听到这个安排,几乎要失去理智的奥泰罗当着众人的面将妻子推倒在地,咒骂她,大使将黛丝德蒙娜带离。相信自己已经一无所有的奥泰罗近乎崩溃,他绝望的吼道:“仇恨如同狮子!”
06. 毛主席著作及其研究 08.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及其研究 09.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与研究 10. 哲学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 12. 哲学史 12.1 世界哲学 13. 中国哲学 14. 亚洲哲学 15. 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哲学 16. 逻辑(论理学) 17. 道德(伦理学) 18. 美学 20. 社会科学(总论) 21. 历史、历史学 22. 中国历史 24. 亚洲史 25. 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史 27. 经济、经济学 31. 政治、社会生活 34. 法律、法学 36. 军事、军事学 37.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41. 语言、文字学 42. 文学 43. 中国文学 46. 亚洲文学 47. 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文学 48. 艺术 49. 无神论、宗教学 50. 自然科学(总论) 50.1 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 50.3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50.4 自然科学史、现状及概况 50.5 自然科学研究与工作方法 50.7 自然科学一般工具书 50.8 自然科学丛书、论文集、连续出版物 50.91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50.95环境科学 50.99显微镜学 51. 数学 51.1 古典数学 51.2 初等数学 51.3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 51.4 数论、代数与组合理论 51.5 几何、拓扑 51.6
52. 力学 52.1 一般力学(理论力学、普通力学) 52.2 振动学 52.4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 52.5 固体力学 52.6 流变学 52.7 流体力学 52.8 空气动力学、气体动力学(可压缩流体力学) 52.89 爆炸力学 52.9 应用力学 53. 物理学 53.1 物理基本概念 53.2 理论物理学 53.3 声学 53.6 电学与磁学 53.7 光学 53.8 物理结构 53.9 应用物理学 54. 化学 54.1 普通化学 54.2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 54.4 无机化学 54.5 有机化学 54.6 分析化学 54.7 应用化学 54.9 晶体学(结晶学) 55. 天文学 55.1 天体测量学及时间、历法 55.2 天体力学(理论天文学) 55.3 天体物理学 55.38天体化学 55.4 恒星 55.5 太阳系 55.6 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学 55.7 射电天文学(无线电天文学) 55.8 空间天文学 56. 地球科学(地学) 58. 生物科学 58.1 普通生物学 58.11 生命 58.12 生物演化和发展、进化论、达尔文主义 58.13 有机体个体发育及胚胎学 58.14 遗传学 58.15 普通细胞学 58.16 普通形态学、解剖学和组织学 58.17 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58.17111 生物力学和生物能(力)学 58.18 普通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分类学 58.19 应用生物学 58.2 生物工程 58.3 古生物学 58.4 水生生物学 58.5 寄生虫学 58.6 微生物学与病毒学 58.8 植物学 59.1 动物学 59.3 人类学 59.4 人体胚胎学、人体解剖学 59.5 人体与动物的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59.8 心理学 61. 医药、卫生 62. 中医、中药学 63. 临床医学 63.3 药物学 65. 农业科学 66. 农作物 67. 园艺 68. 林业与林业科学 69. 畜牧、兽医、蚕蜂、水产 71. 工程技术 71.1 工业经济 71.2 一般工程技术 71.3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 71.4
气候 非洲3/4的面积都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更是穿其而过,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方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气候普遍暖热,其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赤道横贯中央,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为34.5℃,是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齐济耶,1922年9月13日测量气温高达57.8℃,为非洲极端最高气温。乞力马扎罗山位赤道附近,但因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 非洲氣候主要分為五區: 热带沙漠气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和西南非的纳米布沙漠、喀拉哈里沙漠。 亚热带沙漠气候:位於撒哈拉沙漠外側。 地中海型氣候:包括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沿海和南非一帶。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剛果盆地。 熱帶草原氣候:位於热带雨林邊緣。 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赤道附近和几内亚湾沿岸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南北回归线两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则降水很少。非洲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大洲。 自然资源 非洲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非洲的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非洲的植物至少有40,000种以上。森林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21%。全洲盛产红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树、乌木、樟树、栲树、胡桃木、黄漆木、栓皮栎等经济林木。草原辽阔,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27%,居各洲首位。非洲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各洲首位。 非洲北部擁有豐富可觀的自然景觀,赤道附近廣大的熱帶雨林;它還有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比澳洲還大;另外還有世界第一長的尼羅河,長約6852.06公里。 人口 非洲人口約14.3億。目前生育率非常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出生率依然保持在4.6,聯合國和NGO都曾警告,再不控制人口成長,可能會在未來面臨極大的艱難處境。預測非洲人口到2100年至少将翻二倍,达到31亿,甚至57亿人口。 民族 非洲民族分別以高加索種的北非人,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罗特人、班图人等黑色人種為主。 前者分布於北方以及後者居於中南部。而兩者生活差距相當大,北方伊斯蘭地區雖然都是沙漠,但北部阿拉伯國家從西方獨立後大多進入穩定發展中,利用售出石油的資金完成社會的工業化,並已經有適當的政治條件、法治教育、基礎建設等,近來開始發起旅遊業(如埃及)、推動伊斯蘭民主運動風氣等等。 但中南部非洲國家由於生育率過高導致人口爆炸、營養不良又疾病叢生,再者教育文化水平、人口知識程度普遍低落等因素,發展遲緩,雖然各地皆有豐富礦產,如金、銅、鐵、錳、鈾及非金屬礦如石油等,但只有少部份被有效開發,出售礦產的微薄利潤又被貧富差距所稀釋,且過去都屬於歐洲殖民地,經濟結構並不健全的情況在獨立後因為政治腐敗依舊未能改善;加以自然環境惡劣,不是太乾熱就是過溼,而許多小國政治未臻穩定,治安方面毒品走私、黑槍搶劫橫行,且又民族複雜,逐造成非洲中南部各國普遍處於貧窮狀態。 语言 非洲语言主要属於4个语系: 闪含语系(包含240语言,2.85亿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北非,東非北部) 尼罗-撒哈拉语系(包含100多语言,30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乍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北部等地区) 尼日尔-刚果语系(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包含数百多语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班图诸语言) 科依桑语系(包含50语言,12万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由於欧洲殖民的影響,大多数非洲国家采用非洲本土以外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不过如今亦有本地语言,例如斯瓦希里语被用作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在非洲被广泛使用的非本地语言有阿拉伯语、法语、英语、葡萄牙语、南非语、和马达加斯加语等语言,分别属于闪含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 宗教 历史 非洲的外来宗教为犹太教和基督教。拜占庭时代的埃及、努比亚(今苏丹共和国)、阿克苏姆(今埃塞俄比亚)为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埃及亚历山大港的阿布米奈教堂和西奈半岛的圣凯瑟琳修道院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今阿尔及利亚境内的塔加斯特城是基督教神学大师奥古斯丁的家乡。 随着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和发展,以及拜占庭帝国长期陷入和和萨珊波斯的争斗导致其影响力下降,毗邻阿拉伯半岛的北非和东非首先接受了伊斯兰信仰,以埃及、马格里布、努比亚等拥有古老文明的地区为代表。基督教信仰仅在少数科普特教徒,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中遗留下来。伊斯兰信仰通过陆地和海上分别向萨赫勒地带和东非岛屿和沿海地区继续传播。西非的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皆虔诚信奉伊斯兰教并向外族传教。 新航路开辟后,非洲遭受欧洲殖民者入侵,基督教通过这种方式被重新引入非洲。16世纪,葡萄牙在西非沿海建立传教据点。17、18世纪随着荷兰殖民者定居,新教加尔文宗被引入非洲南部。19世纪后期,欧洲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葡萄牙、英国、荷兰、意大利、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批传教士在政府支持下进入非洲传教,而西非的豪萨人在此前发动的长达七十年(1804年—1874年)的伊斯兰圣战也以穆斯林的胜利而进入尾声,在西非地区形成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平分天下的局面。 现状 非洲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原始宗教的势力范围大致以北纬12度左右为分界线,北纬12度以北的非洲国家除厄立特里亚外皆为穆斯林国家,北纬12度以南的非洲国家(地区)除几内亚、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桑吉巴尔外伊斯兰教均不占绝对优势。 在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势力范围内,基督教势力较大、虔诚信教人数较多的国家主要有赤道几内亚、乌干达、博茨瓦纳、莱索托、南非等。非洲的前英国殖民地多信奉基督新教,而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的前殖民地则多信奉天主教。 政治 非洲统一组织成立于1963年5月25日,在最后一任主席南非籍的塔博·姆貝基主持下,于2002年7月9日更名为非洲联盟。非洲统一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团结非洲国家,形成一个代表非洲国家的统一的声音。反对殖民主义,成立一个解放委员会帮助非洲进行独立运动。 2002年7月,非洲联盟在南非成立。包涵了55个非洲会员国的国家联盟一体化统一性组织,非盟是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洲联盟于未来有计划统一使用货币、联合防御力量、以及成立跨国家的立法行政机关,这包括一个管理非洲联盟的内阁政府。此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发展及稳固非洲的民主、人权、以及能永续发展的经济,除此之外亦希望减少非洲内部的武装战乱及创造一个有效的共同市场。2007年7月2日,利比亞前領導人卡達菲在加納首都阿克拉舉行的非洲聯盟峰會上提出成立泛非合眾國。 經濟 长期的種族衝突又熱帶疾病叢生,工業化引發的環境破壞,從前西方的殖民主義,獨立後的腐敗政權,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根據聯合國在2009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的24个国家中,其中有22个都是非洲國家(第159位至第182位)。 同樣在大量的投資與輔導下,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經濟快速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但非洲在對外貿易、投資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發展都比其他地區綬慢。貧窮在非洲造成很嚴重的問題,包括低人均預期壽命(斯威士蘭人均預期壽命不足33歲)、暴力等。 非洲的一些地區,特別是博茨瓦納和南非,經濟的發展比較成功。前者超過四分一的財政預算用於改善首都哈博羅內的基建,使其成為世界上發展得最快的城市之一。後者則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完善的西方體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和鑽石生產國之一。其他國家如迦納、肯尼亞、加彭、喀麥隆和埃及等,許多仰賴旅遊業與石油業,因而在外國協助下建立的治安與基礎建設等達到了一定程度,經濟發展也較理想。 农业是非洲经济的重要部门。粮食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广,是农村居民的主食;小麦和稻米的产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供出口的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可可、花生、棉花和剑麻等。 采矿业和轻工业是非洲工业的主要部门。黄金、金刚石、铁、锰、磷灰石、铝土矿、铜、铀、锡、石油等的产量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轻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纺织为主要。木材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制材厂较多。重工业有冶金、机械、金属加工、化学和水泥、大理石采制、金刚石琢磨、橡胶制品等部门。 由1995至2005年,非洲重拾經濟增長,在2005年平均有5%,一些剛開始開發石油資源的國家如安哥拉、蘇丹和赤道幾內亞的經濟增長更超過10%。然而非洲的進步比起其他國家仍有差距。 国家列表
语言 非洲语言主要属於4个语系: 闪含语系(包含240语言,2.85亿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北非,東非北部) 尼罗-撒哈拉语系(包含100多语言,30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乍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北部等地区) 尼日尔-刚果语系(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包含数百多语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班图诸语言) 科依桑语系(包含50语言,12万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由於欧洲殖民的影響,大多数非洲国家采用非洲本土以外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不过如今亦有本地语言,例如斯瓦希里语被用作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在非洲被广泛使用的非本地语言有阿拉伯语、法语、英语、葡萄牙语、南非语、和马达加斯加语等语言,分别属于闪含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 宗教 历史 非洲的外来宗教为犹太教和基督教。拜占庭时代的埃及、努比亚(今苏丹共和国)、阿克苏姆(今埃塞俄比亚)为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埃及亚历山大港的阿布米奈教堂和西奈半岛的圣凯瑟琳修道院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今阿尔及利亚境内的塔加斯特城是基督教神学大师奥古斯丁的家乡。 随着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和发展,以及拜占庭帝国长期陷入和和萨珊波斯的争斗导致其影响力下降,毗邻阿拉伯半岛的北非和东非首先接受了伊斯兰信仰,以埃及、马格里布、努比亚等拥有古老文明的地区为代表。基督教信仰仅在少数科普特教徒,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中遗留下来。伊斯兰信仰通过陆地和海上分别向萨赫勒地带和东非岛屿和沿海地区继续传播。西非的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皆虔诚信奉伊斯兰教并向外族传教。 新航路开辟后,非洲遭受欧洲殖民者入侵,基督教通过这种方式被重新引入非洲。16世纪,葡萄牙在西非沿海建立传教据点。17、18世纪随着荷兰殖民者定居,新教加尔文宗被引入非洲南部。19世纪后期,欧洲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葡萄牙、英国、荷兰、意大利、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批传教士在政府支持下进入非洲传教,而西非的豪萨人在此前发动的长达七十年(1804年—1874年)的伊斯兰圣战也以穆斯林的胜利而进入尾声,在西非地区形成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平分天下的局面。 现状 非洲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原始宗教的势力范围大致以北纬12度左右为分界线,北纬12度以北的非洲国家除厄立特里亚外皆为穆斯林国家,北纬12度以南的非洲国家(地区)除几内亚、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桑吉巴尔外伊斯兰教均不占绝对优势。 在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势力范围内,基督教势力较大、虔诚信教人数较多的国家主要有赤道几内亚、乌干达、博茨瓦纳、莱索托、南非等。非洲的前英国殖民地多信奉基督新教,而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的前殖民地则多信奉天主教。 政治 非洲统一组织成立于1963年5月25日,在最后一任主席南非籍的塔博·姆貝基主持下,于2002年7月9日更名为非洲联盟。非洲统一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团结非洲国家,形成一个代表非洲国家的统一的声音。反对殖民主义,成立一个解放委员会帮助非洲进行独立运动。 2002年7月,非洲联盟在南非成立。包涵了55个非洲会员国的国家联盟一体化统一性组织,非盟是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洲联盟于未来有计划统一使用货币、联合防御力量、以及成立跨国家的立法行政机关,这包括一个管理非洲联盟的内阁政府。此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发展及稳固非洲的民主、人权、以及能永续发展的经济,除此之外亦希望减少非洲内部的武装战乱及创造一个有效的共同市场。2007年7月2日,利比亞前領導人卡達菲在加納首都阿克拉舉行的非洲聯盟峰會上提出成立泛非合眾國。 經濟 长期的種族衝突又熱帶疾病叢生,工業化引發的環境破壞,從前西方的殖民主義,獨立後的腐敗政權,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根據聯合國在2009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的24个国家中,其中有22个都是非洲國家(第159位至第182位)。 同樣在大量的投資與輔導下,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經濟快速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但非洲在對外貿易、投資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發展都比其他地區綬慢。貧窮在非洲造成很嚴重的問題,包括低人均預期壽命(斯威士蘭人均預期壽命不足33歲)、暴力等。 非洲的一些地區,特別是博茨瓦納和南非,經濟的發展比較成功。前者超過四分一的財政預算用於改善首都哈博羅內的基建,使其成為世界上發展得最快的城市之一。後者則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完善的西方體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和鑽石生產國之一。其他國家如迦納、肯尼亞、加彭、喀麥隆和埃及等,許多仰賴旅遊業與石油業,因而在外國協助下建立的治安與基礎建設等達到了一定程度,經濟發展也較理想。 农业是非洲经济的重要部门。粮食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广,是农村居民的主食;小麦和稻米的产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供出口的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可可、花生、棉花和剑麻等。 采矿业和轻工业是非洲工业的主要部门。黄金、金刚石、铁、锰、磷灰石、铝土矿、铜、铀、锡、石油等的产量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轻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纺织为主要。木材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制材厂较多。重工业有冶金、机械、金属加工、化学和水泥、大理石采制、金刚石琢磨、橡胶制品等部门。 由1995至2005年,非洲重拾經濟增長,在2005年平均有5%,一些剛開始開發石油資源的國家如安哥拉、蘇丹和赤道幾內亞的經濟增長更超過10%。然而非洲的進步比起其他國家仍有差距。 国家列表 非洲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分裂出多個國家,為世界上國家數最多的大洲。
计算机科学 昆虫学 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数学 气象学 矿物学 自然地理学 物理学 动物学 其他学科 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 土木工程 电气工程 机械工程 大地测量学 工业化学 建筑学 医药科学
化学工程 土木工程 电气工程 机械工程 大地测量学 工业化学 建筑学 医药科学 解剖学 牙科学 内科学 护理学 产科学 视力测定 骨疗法 药学 理疗 公共保健 农业科学 作物学 畜牧学 渔业学
医学 牙科学 药物学 其他 D. 农业 农艺学、农业科学 林学、园艺学 乳制品业、畜牧业 兽医学 其他 E. 社会科学 政治学、外交 经济学、商业、银行学
航空工程 化学工程、燃料和石油工艺 纺织工程 大地测量学 普通工艺学和应用科学 其他 C. 医学科学 医学 牙科学 药物学 其他 D. 农业 农艺学、农业科学 林学、园艺学 乳制品业、畜牧业
人口统计学 政治科学和政治 行政管理 法律 社会福利 经济学 企业管理 技术 技术基础科学 核工程技术 电子和电气技术 热工程和应用热力学 机械工程 结构工程 环境工程 运输技术及服务 军事科学技术 矿物开采 加工工业 食品和饮料技术
成年和专门教育 职业教育和训练 人类的需要 家政学 工作和业余活动 人文科学、文化和社会科学 历史学 地区研究 社会集团和团体 文化人类学 人口统计学 政治科学和政治 行政管理 法律 社会福利 经济学 企业管理 技术 技术基础科学 核工程技术 电子和电气技术 热工程和应用热力学 机械工程 结构工程 环境工程 运输技术及服务
中国哲学史 ZXD 东方哲学史 ZXE 西方哲学史 ZXF 现代外国哲学 ZXG 逻辑学 ZXH 伦理学 ZXI 美学 ZXJ 哲学其他学科 经济理论 JLA 政治经济学 JLB 宏观经济学 JLC 微观经济学 JLD 比较经济学 JLE 发展经济学 JLF 生产力经济学 JLG 经济地理学 JLH 经济思想史 JLI 经济史 JLJ 世界经济学 JLK 国民经济学 JLL 区域经济学 JLM 经济理论其他学科 应用经济 JYA 管理经济学 JYB 数量经济学 JYC 会计学 JYD 审计学 JYE 技术经济学 JYF 生态经济学 JYG 劳动经济学 JYH 城市经济学 JYI 资源经济学 JYJ 环境经济学 JYK 物资经济学 JYL 工业经济学 JYM 农村经济学 JYN 农业经济学 JYO 交通经济学 JYP 建筑经济学 JYQ 商业经济学 JYR 价格学 JYS 旅游经济学 JYT 信息经济学 JYU 财政经济学 JYV 货币银行学 JYW 保险学 JYX 应用经济其他学科 统计学 TJA 统计学史 TJB 理论统计学 TJC 统计法学 TJD 描述统计学 TJE 数理统计学 TJF 经济统计学 TJG 科学技术统计学 TJH 社会统计学 TJI 人口统计学 TJJ 环境与生态统计学 TJK 国际统计学 TJL 统计学其他学科 政治学 ZZA 政治学理论 ZZB 政治制度 ZZC 行政学
RKM 人口政策学 RKN 计划生育学 RKO 人口学其他学科 民族问题研究 MZA 民族问题理论 MZB 民族史学 MZC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MZD 蒙古学 MZE 藏学 MZF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MZG 世界民族研究 MZH 民族问题研究其他学科 国际问题研究 GJA 国际战略 GJB 国际经济 GJC 国际政治 GJD 国际军事 GJE 国际文化 GJF 国际关系 GJG 国际组织 GJH 全球性问题 GJI 国际问题综合研究 GJJ 国际问题研究其他学科 中国历史 ZSA 中国史学史 ZSB 中国史学理论 ZSC 历史文献学 ZSD 中国通史 ZSE 中国古代史 ZSF 中国近、现代史 ZSG 专门史 ZSH 中国历史其他学科 世界历史 SSA 世界史学史 SSB 世界史学理论 SSC 历史文献学 SSD 世界通史 SSE 亚洲史 SSF 非洲史 SSG 美洲史 SSH 欧洲史 SSI 澳洲、大洋洲史 SSJ 专门史 SSK 世界历史其他学科 考古学 KGA 考古理论 KGB 考古学史 KGC 考古技术 KGD 中国考古 KGE 外国考古 KGF 专门考古 KGG 考古学其他学科 宗教学 ZJA 宗教学理论 ZJB 无神论 ZJC 原始宗教 ZJD 古代宗教 ZJE 佛教 ZJF 基督教 ZJG 伊斯兰教 ZJH 道教 ZJI 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ZJJ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 ZJK 当代宗教 ZJL 宗教学其他学科 中国文学 ZWA 文学理论 ZWB 文艺美学 ZWC 文学批评 ZWD 古代文学 ZWE 近代文学 ZWF 现代文学 ZWG 各体文学 ZWH 民间文学 ZWI 儿童文学 ZWJ 少数民族文学 ZWK 中国文学其他学科 外国文学 WWA 外国文学理论与方法论 WWB 比较文学 WWC 东方文学 WWD 俄苏文学 WWE 英美文学 WWF 法国文学 WWG 外国文学其他学科 语言学 YYA 普通语言学 YYB 比较语言学 YYC 语言地理学 YYD 社会语言学 YYE 心理语言学 YYF 应用语言学 YYG 汉语研究 YYH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YYI 外国语言研究 YYJ 语言学其他学科 新闻学 XWA 新闻理论 XWB 新闻史 XWC 新闻业务 XWD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XWE 广播与电视 XWF 传播学 XWG 新闻学与传播学其他学科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TQA 图书馆学 TQB 文献学 TQC 情报学 TQD 档案学 TQE 博物馆学 TQF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其他学科 体育学 TYA 体育哲学 TYB 体育理论 TYC 体育管理学 TYD 体育社会学 TYE 体育经济学 TYF 体育法学 TYG 学校体育学 TYH 社会体育学
13745-92”。该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它是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由国家科委与技术监督局共同提出,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负责起草,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司、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干部管理培训中心等单位参加起草。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发布该标准。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国家于2006年开始对现行国家标准进行修订。2009年5月6日发布第一个修订版,并于2009年11月1日生效,标准号是“GB/T 13745-2009”。 《学科分类与代码》仅将学科分类定义到一、二、三级,共设5个门类、62个一级学科或学科群、676个二级学科或学科群、2382个三级学科。门类排序顺序为:A 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90;B 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 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 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
《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标准号是“GB/T 13745-92”。该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它是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由国家科委与技术监督局共同提出,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负责起草,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司、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干部管理培训中心等单位参加起草。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发布该标准。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国家于2006年开始对现行国家标准进行修订。2009年5月6日发布第一个修订版,并于2009年11月1日生效,标准号是“GB/T 13745-2009”。 《学科分类与代码》仅将学科分类定义到一、二、三级,共设5个门类、62个一级学科或学科群、676个二级学科或学科群、2382个三级学科。门类排序顺序为:A 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90;B 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 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 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 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 学科分类代码是基于一定原则对现实科学体系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以符合逻辑的排列形式表述出来并赋予代码。《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是科学发展、教育、科技统计、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鉴于学科分类在科学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联合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际组织与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学科分类体系标准化工作,纷纷制定相应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
進入現代後,則出現了书面與口語兩種說法。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口語最常见的有“老婆”、“媳妇(儿)”,此外还有堂客、太太、内子、太座、爱人、亲爱的、女人、孩子的妈(娘)、母(台語,國語諧音「某」)、牽手、另一半、蜜糖、甜心……等等,因人而異,有多種變化,可隨場合與心情隨意使用。書面用語則仍然保留「內子」、「內人」等對他人稱自己妻子的名稱。 「太太」一詞,源自於周朝立國前的三位君王──周太王、季歷、周文王的正室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表示自家妻子的賢德可比這三位國母,是帶著些許詼諧意味。 「前妻」是再婚的男性称呼已去世或离婚了的妻子,区别于现任的妻子。 21世記以來,因受日語影響,有些年輕人以「人妻」稱之,包括出現在新聞或電視劇中,例如《犀利人妻》。 有些人会称呼姐妹淘为老婆,列如S.H.E.的成员会呼叫对方为老婆, 也有首国语流行曲叫老婆。 臺灣話中將妻子雅稱為牽手,清朝初年臺灣文獻記載臺灣原住民族、平埔人稱妻為牽手,但根據更早的16-17世紀馬尼拉文獻,「牽手」是菲律賓的漳州人最早使用,學者推測「牽手」一詞可能最早是個流行於福建漳泉地區「外來語」。後在臺灣普遍使用,向外人謙稱自己配偶;而菲律賓馬尼拉閩南話、咱人話文獻中也有相同用語。 一夫一妻多妾制中的妻子類型
在某些一夫一妻多妾制裡,妻子有等級之分,可分為嫡妻和庶妻(庶妻並非正式稱號,實際上只有嫡妻可稱為妻)。嫡妻即正妻,禮制上與夫平等。庶妻即妾,地位低很多。娶妻是用婚書,納妾(不能稱為娶妾)則只用妾契,因妾是買賣得來之半貨物,而妻是三書六禮迎娶之正式家族成員。在中國,早期庶妻又有媵和妾的區別,媵地位較妾高。首位正妻又稱元配、髮妻,元配死亡或離婚後所娶的正妻稱為繼室,又稱填房。 若同時有多於一位嫡妻,則元配以外之嫡妻稱為平妻(除特別情況,多數朝代不容許娶多於一妻)。 参见 牽手:臺語中稱妻子為牽手 女朋友 情婦
- 乌海(内蒙段规划中) 起点包头市,终点广东省茂名市,在市区北部与京藏高速相连 由东向西依次经过土默特右旗、东河区、九原区、青山区、昆都仑区、九原区 北端终点在青山区兴胜镇G210与G110路口。经过九原区白音席勒街道、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进入鄂尔多斯市树林召镇 铁路 京包铁路,起点北京北站,终点包头东站 包兰铁路,起点包头东站,终点兰州站 包西铁路,起点包头站,终点西安站 包头环城铁路,起点包头东站,终点包头东站,途经包头站、包头西站、包头北站、昆独仑召站、新贤城站、二道沙河站等6座车站 京包客运专线,起点北京北站,终点包头站 包银高速铁路(京兰通道),起点包头站,终点银川站(兰州站) 包西高速铁路(包海高速铁路),起点包头站,终点西安北站(海口站) 包头市有多个火车站,最主要的是包头站和包头东站。呼和浩特铁路局担当的多数跨局列车都从包头始发,包头市目前有直达北京、天津、西安、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重庆、兰州、银川、青岛、济南、太原、石家庄、郑州、长沙、广州、乌鲁木齐、南昌、昆明、南宁等城市的列车。 呼包鄂乌快速轨道交通网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印发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并提出共建轨道上的呼包鄂乌,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12月8日,据包头站消息,呼包鄂乌城际管内动车组列车开行铁路e卡通服务。 航空 包头机场始建于1934年,于1956年正式建立中国民用航空包头站,位于东河区城区南部,距离市区15公里,且机场高速直通市区。现开通上海,北京,西安,广州,深圳、沈阳等航线。 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包头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南部,在包头机场T2航站楼以北,该项目有助于激活城市发展活力,提升区域板块价值;强化公空、公铁换乘功能,为包头机场、包西(呼包银)高铁旅客的快速集散提供服务。2021年,呼包鄂乌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包头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 市区城市布局 包头市区位于包头南端,阴山与黄河之间,占全市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人口则有85%以上。市区包括各具经济特色的3个中心街区及几个新区。东南部的东河区又称旧城(老包头),建筑在黄河一级阶地上,以商业和轻工业及有色冶金工业为主;中部为青山区,以机械制造业为主;西部是昆都仑区,即包头钢铁公司所在地,以钢铁及重型机械等重工业为主;旧城与新城之间的九原区有大片绿地间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滨河新区和石拐区的喜桂图新区也是构成市区的重要组团。 包头市区东部为土默特右旗,北部则是阴山山脉及蒙古高原上的固阳县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地震 包头地震,在近代有四次地震记载,一次是1996年5月3号发生的6.4级地震,共26人死亡,虽然人员伤亡不大,但经济损失很严重;2004年3月24日15点57分55秒,九原区发生里氏4.6级地震,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经济损失;2007年5月7日8点23分发生的2.8级地震,没有人员伤亡;2014年8月30日7时5分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生3.8级地震。 经济 工业 包头市是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城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中心之一,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包头就有6个。一些与军工相关的重工业全国领先,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6大支柱产业和包钢、北方奔驰、稀土高科、明天科技、小尾羊、鹿王集团、小肥羊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暴露的一些体制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有的大型重工业企业十分艰难。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成功运作,包头的发展恢复了较快的速度,以机械、冶金工业为主,还有石化、纺织、食品等门类的工业开始复苏,是一个恢复生机的工业城市。 企业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机”)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机”) 中国核工业集团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包头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包头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包头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百胜餐饮集团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小尾羊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包商银行 发展定位 “五个基地”,即努力建成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稀土新材料基地、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新型冶金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四个中心”,即努力建成区域生产性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两个屏障”,即努力建成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一个支点”,即发挥满都拉口岸利用俄蒙资源和对外贸易优势,推动达茂白云合并建设边境口岸型城市,努力建设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 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手工艺 包頭地毯:十九世紀中國綏遠地區製作的地毯風格,地毯的底使用金絲,圖案使用染色絲,其特色為雲朵、花卉、長壽的象徵等基調圖案。 语言 在昆都仑区主要使用东北话,属东北官话吉沈片,而在青山区的汉语普通话使用率最高,其余区县全境及昆都仑、青山二区所辖的农村大多为走西口后裔,以晋语居多,属晋语大包片。 蒙古语在包头具有官方语言地位,所有政府机关单位和商店的招牌上均得到使用,但民间因为市區蒙古族比例过少,所以使用人数很少。使用者主要分布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特色美食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沸腾的水或汤中涮,片刻就可以出锅品尝,深受包头人民喜爱。著名的火锅企业有小肥羊,以及小尾羊等。 莜面:莜面是内蒙古地区“三件宝”之一。 手扒肉: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烤完以后,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拔丝奶豆腐:内蒙古风味名菜。以奶豆腐为主料烹制而成。 烧卖(在包头一般写为稍美):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烧麦最晚起源于元代初期、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商途茶馆。虽起源于呼和浩特,但现如今已成为包头市民早餐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羊杂碎 集羊内脏于一锅,形色繁多,肉质各异,味道酸辣兼宜,无腥不腻,汤鲜味美,入口生津,营养丰富,在气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是很多包头市民喜爱的食品。 此外还有铁锅排骨焖面、羊架子、羊棒骨、沙葱包子、炸糕、锅盔等具有包头地方特色的美食。 教育 普通本科高校 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包头钢铁学院)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头师范学院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头医学院 重点中学 包頭鋼鐵集團第一中學 包頭鋼鐵集團第三中學 包頭鋼鐵集團第五中學 包头市第一中学 包头市第二中学 包头市第四中学 包头市第五中学 包头市第六中学 包头市第八中学 包头市第九中学 包头市第十三中学 包头市第二十九中学 包头第三十三中学 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 包头第四十六中学 北方重工集團第一中學、北方重工集團第三中學 内蒙古一机集团第一中学、内蒙古一机集团第二中学 包头回民中学 包头蒙古族中学 职业院校
企业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机”)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机”) 中国核工业集团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包头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包头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包头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百胜餐饮集团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小尾羊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包商银行 发展定位 “五个基地”,即努力建成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稀土新材料基地、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新型冶金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四个中心”,即努力建成区域生产性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两个屏障”,即努力建成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一个支点”,即发挥满都拉口岸利用俄蒙资源和对外贸易优势,推动达茂白云合并建设边境口岸型城市,努力建设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 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手工艺 包頭地毯:十九世紀中國綏遠地區製作的地毯風格,地毯的底使用金絲,圖案使用染色絲,其特色為雲朵、花卉、長壽的象徵等基調圖案。 语言 在昆都仑区主要使用东北话,属东北官话吉沈片,而在青山区的汉语普通话使用率最高,其余区县全境及昆都仑、青山二区所辖的农村大多为走西口后裔,以晋语居多,属晋语大包片。 蒙古语在包头具有官方语言地位,所有政府机关单位和商店的招牌上均得到使用,但民间因为市區蒙古族比例过少,所以使用人数很少。使用者主要分布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特色美食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沸腾的水或汤中涮,片刻就可以出锅品尝,深受包头人民喜爱。著名的火锅企业有小肥羊,以及小尾羊等。 莜面:莜面是内蒙古地区“三件宝”之一。 手扒肉: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烤完以后,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拔丝奶豆腐:内蒙古风味名菜。以奶豆腐为主料烹制而成。 烧卖(在包头一般写为稍美):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烧麦最晚起源于元代初期、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商途茶馆。虽起源于呼和浩特,但现如今已成为包头市民早餐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羊杂碎 集羊内脏于一锅,形色繁多,肉质各异,味道酸辣兼宜,无腥不腻,汤鲜味美,入口生津,营养丰富,在气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是很多包头市民喜爱的食品。 此外还有铁锅排骨焖面、羊架子、羊棒骨、沙葱包子、炸糕、锅盔等具有包头地方特色的美食。 教育 普通本科高校 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包头钢铁学院)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头师范学院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头医学院 重点中学 包頭鋼鐵集團第一中學 包頭鋼鐵集團第三中學 包頭鋼鐵集團第五中學 包头市第一中学 包头市第二中学 包头市第四中学 包头市第五中学 包头市第六中学 包头市第八中学 包头市第九中学 包头市第十三中学 包头市第二十九中学 包头第三十三中学 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 包头第四十六中学 北方重工集團第一中學、北方重工集團第三中學 内蒙古一机集团第一中学、内蒙古一机集团第二中学 包头回民中学 包头蒙古族中学 职业院校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 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财经学校 城市标志 包头城市的标志是第一工人文化宫门前的“人”字形雕塑,顶部有三只奔跑中的鹿,象征“鹿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市树是云杉,市花是小丽花。 荣誉 2000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2年,联合国人居奖。包头市政府因改善住房和城市环境而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此奖项。当年全球共有9个城市获奖。包头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03年,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继1994年、1999年两次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之后,当年包头市第三次获此殊荣。 2005年,中国首批十个文明城市。包头市是中西部惟一荣获该荣誉的城市。 2006年,第三届中华环境奖。 2007年,国家森林城市。 2007年5月9日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中国已有7个城市获得这一称号。 2012年,稀土之都。8月8日在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国际)论坛上,包头市被正式命名为“稀土之都”。 名人 有关影视作品 电影《草原晨曲》是直接反映包钢建设的,是在全国支援包钢建设的大背景下,为反映这一重大题材而创作的。 《走西口》讲述民国初期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到口外包頭創業經商的悲凉故事。用真实的视角记录了山西人走西口的那段艰辛的历史。 《乔家大院》此剧剧情背景是清朝晚期的咸丰至光绪年间,山西祁县的晋商家族乔家的故事。 电视剧《牛玉儒》讲述了牛玉儒在担任內蒙古包头市市长和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期间的事迹。 电视剧《安居》以包头市東河區北梁动迁为主线,讲述了在动迁过程中政府与群众勠力同心,最终实现和谐征拆,实现广大群众安居梦想的故事。 国际友好城市 鄂尔登特市 埃尔帕索市(德克萨斯州) 拉罗谢尔市
马来西亚的城市人口下限为10000人。 澳大利亚最少要有10000至30000人才為城市。 白俄羅斯的憲法把城市分為三種:首都,城市地區的人口超過50000人的Oblast州,以及城市地區的人口超過6000人的Raion地區。 形成及演進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 起源 最早的人类聚落起源于农业发明之后。西方的理论认为大約一萬年前,中東人類从散居的捕獵及游牧生活進入了农耕时代,人类才开始定居。位於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土壤肥沃,适于农业耕种,人类逐渐结束游牧生活,开始了聚落时代。然而原始聚落并不是城市。城市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聚落形式。与原始聚落相比,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城壕防御的功能。没有防御设施的聚落在原始社会几乎无法生存。最初的聚落防御设施只是以木材修建栅栏,但是这种木墙很容易遭受火攻。因此,真正的城市形成标志是以土筑城,取土之处则形成壕,可以有效防止敌对部落的进攻。最初的聚落人口较少,因此城市规模不大。 中国湖南所发现的城头山遗址,距今6000~7000年,是世界上所有具有城壕防御设施的古代城市形态的源头。城头山遗址已经具有十分完备的城市特征,有土筑城墙、四个城门、四十米宽的城壕;城中有宽阔的大道,城内经过精心的规划,居住区、陶器生产区、墓葬区、祭祀区、生活垃圾填埋区划分的井井有条。城头山遗址古城人口规模大约为3000~5000,城内面积约为八万平方米。 中古時代 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演進與東方相比相對遲緩,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再加上實施封建制度的緣故,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形成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莊園經濟,工商業並不發達,以致於城市發展停滯不前。然而當時東方的商業城市卻開始崛起,如唐朝的長安及宋朝的汴京;13世纪地中海地區的義大利半島的米兰、威尼斯、佛羅倫斯及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或者阿拉伯半島的巴格達等。這些都市由於位居交通要衝,不論是商業、貿易及文化交流均十分興盛,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大航海時代 但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通往印度及中國的貿易路線遭到阻斷。由於對香料及絲綢等東方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對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甚至傳教等因素,造成後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經濟中心因此逐漸由地中海移至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及荷蘭的港口城市。 工業時代 繼19世紀的工业革命之后,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業革命造成了科技快速的進步及許多發明的問世,進而造成許多工廠的建成。由于工廠大多設置在交通方便的大都市附近,造成农民不断涌入這些都市,城市化的現象也開始由工業革命起源的英國向世界各國擴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德与法国等工業強國,都市化的程度都相當之高。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武器的改良及新型態戰爭的出現,遭受戰火波及而死傷的平民數量大幅增加,再加上都市居民為了躲避攻擊,而大舉遷移至鄉村,造成都市人口銳減。 戰後至今日 戰後,鄉村人口大量-{回}-流都市,使得都市人口迅速增加,由於市區人口日益擁擠,都市面積便大幅增加,與之附近的市鎮及郊區相連,因此形成了許多大型的都會區。之後產業技術的改良及醫療設施的改善,更是加劇了都會區數量及規模的大幅增加,都市化的現象日趨明顯。到了今日,全球已有超過30億的人口居住於都市,然而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都市發展已近飽和狀態;在拉丁美洲、非洲、中國大陸及印度等地區的都市,人口成長仍然相當迅速。 类型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最初城市中的工业集聚,也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相对于将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来交换而言,则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城市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了不同等级的分类,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級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 集市型城市 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在中国稱集镇。 功能型城市 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但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单调,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经济交流的依赖增强,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类型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觀光城市)等; 综合型城市 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大都市”)。商业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向综合服务发展,商业活动也扩展延伸为促进商品流通和满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动。这类城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直辖市、省会城市。 城市群 或城市帶、都市區、都市圈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如美国東岸的“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美国西岸的「舊金山-聖迭戈城市帶」和美國中西部的「芝加哥-匹茲堡城市帶」,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台灣的“台北-高雄市”城市带(台灣西部走廊),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等。放眼中國,广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北京所在的環渤海地區实际上也正在形成三个经济关系密切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環渤海城市群,其整体的经济功能已在日益凸现。 城市的规划与布局
中国湖南所发现的城头山遗址,距今6000~7000年,是世界上所有具有城壕防御设施的古代城市形态的源头。城头山遗址已经具有十分完备的城市特征,有土筑城墙、四个城门、四十米宽的城壕;城中有宽阔的大道,城内经过精心的规划,居住区、陶器生产区、墓葬区、祭祀区、生活垃圾填埋区划分的井井有条。城头山遗址古城人口规模大约为3000~5000,城内面积约为八万平方米。 中古時代 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演進與東方相比相對遲緩,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再加上實施封建制度的緣故,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形成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莊園經濟,工商業並不發達,以致於城市發展停滯不前。然而當時東方的商業城市卻開始崛起,如唐朝的長安及宋朝的汴京;13世纪地中海地區的義大利半島的米兰、威尼斯、佛羅倫斯及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或者阿拉伯半島的巴格達等。這些都市由於位居交通要衝,不論是商業、貿易及文化交流均十分興盛,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大航海時代 但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通往印度及中國的貿易路線遭到阻斷。由於對香料及絲綢等東方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對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甚至傳教等因素,造成後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經濟中心因此逐漸由地中海移至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及荷蘭的港口城市。 工業時代 繼19世紀的工业革命之后,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業革命造成了科技快速的進步及許多發明的問世,進而造成許多工廠的建成。由于工廠大多設置在交通方便的大都市附近,造成农民不断涌入這些都市,城市化的現象也開始由工業革命起源的英國向世界各國擴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德与法国等工業強國,都市化的程度都相當之高。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武器的改良及新型態戰爭的出現,遭受戰火波及而死傷的平民數量大幅增加,再加上都市居民為了躲避攻擊,而大舉遷移至鄉村,造成都市人口銳減。 戰後至今日 戰後,鄉村人口大量-{回}-流都市,使得都市人口迅速增加,由於市區人口日益擁擠,都市面積便大幅增加,與之附近的市鎮及郊區相連,因此形成了許多大型的都會區。之後產業技術的改良及醫療設施的改善,更是加劇了都會區數量及規模的大幅增加,都市化的現象日趨明顯。到了今日,全球已有超過30億的人口居住於都市,然而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都市發展已近飽和狀態;在拉丁美洲、非洲、中國大陸及印度等地區的都市,人口成長仍然相當迅速。 类型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最初城市中的工业集聚,也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相对于将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来交换而言,则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城市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了不同等级的分类,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級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 集市型城市 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在中国稱集镇。 功能型城市 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但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单调,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经济交流的依赖增强,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类型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觀光城市)等; 综合型城市 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大都市”)。商业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向综合服务发展,商业活动也扩展延伸为促进商品流通和满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动。这类城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直辖市、省会城市。 城市群 或城市帶、都市區、都市圈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如美国東岸的“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美国西岸的「舊金山-聖迭戈城市帶」和美國中西部的「芝加哥-匹茲堡城市帶」,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台灣的“台北-高雄市”城市带(台灣西部走廊),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等。放眼中國,广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北京所在的環渤海地區实际上也正在形成三个经济关系密切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環渤海城市群,其整体的经济功能已在日益凸现。 城市的规划与布局 都市規劃係相關單位為了避免都市發展過快造成的都市問題而實施的計畫,如管線設計、道路網規劃、劃分區域等等。 都市規劃大致上可分為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兩種。 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是指都市性質、發展方向、規模大小等都市「總體佈局」的規劃,一般以20年為規劃期。總體規劃之下又可分為數期的「近期建設」,乃總體規劃的組成階段,規劃期一般為5年。 都市總體規劃最有名的例子,有如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及巴西的巴西利亞。 詳細規劃 相較於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是都市規劃更進一步的具體化。主要是針對都市近期建設規劃範圍內的建築物、公共事業(水電)、公園綠地等細部設施作具體的佈置。 城市的外部影響 已知現在城市會形成微氣候,這是因為有大塊會吸熱的表面,在陽光照射時溫度會升高,而且有許多雨水會進下水道中,而不是變成地下水的一部份。 垃圾和污水是城市二個主要的問題,而各種形式燃燒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是城市的問題之一,燃燒來源包括壁爐、燒木頭或是煤的爐灶或是、其他加熱系統以及內燃機(像汽機車的引擎)。城市對其他地區的影響可以用城市生態足跡來表示。其他負面影響包括傳染性疾病、犯罪、交通流量高以及通勤時間長。在城市中人和人的互動比在鄉村複雜,因此更容易造成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不過像疫苗接種、水過濾系統等也對健康有幫助。犯罪也是城市的一個重要問題,已有研究指出城市中的犯罪率較高,被逮捕受罰的機率也比較低。以竊盜而言,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也造成有更多高價、值得偷竊的物品出現。城市交通流量大,也使得在市區行駛汽車和機車變的不一定便利,可能是因為交通堵塞造成路程時間長,而停車也是一大問題。
1957年:中華民國與巴拉圭建交。 1967年:六七暴動:香港政府宣佈香港島及九龍實施宵禁。 1975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脱离葡萄牙统治而独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成立。 1979年:太平洋西部吉尔伯特群岛正式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国名定为吉里巴斯共和国。 1983年:中國和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第二階段談在北京展開。 1991年:F-CK-1經國號2號原型機A100002在低空高速測試過程,水平尾翼發生斷裂,試飛員伍克振中校在高速情況下彈射,仍傷重不治。 1995年:越南與美國正式建交。 1998年:在第十六屆世界盃足球賽中,東道主法國以三比零擊敗上屆冠軍巴西,首次奪得世界杯足球赛冠军。 21世紀 2006年: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跨越藍線擄獲兩名以色列士兵,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展開軍事行動。 2010年:西班牙国家男子足球队夺得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冠军,也成为了继乌拉圭、意大利、德国、巴西、英格兰、阿根廷和法国之后,世界杯足球赛历史上第8个冠军球队。 2012年:塞內加爾的Youtube上線。 201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缺席的情况下,国际海洋法法庭公布南海仲裁案仲裁结果,裁定中国对南海自然资源不享有基于「九段线」的历史性权利。 出生 前100年:尤利烏斯·凱撒,罗馬共和國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尤利乌斯家族成员(前44年逝世) 1651年:馬佳莉塔·德雷莎,西班牙公主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皇后(1673年逝世) 1730年:約書亞·威治伍德,英國陶藝家(1795年逝世) 1784年:胡安·莫拉·斐迪南,哥斯大黎加教師、政治人物,首任哥斯大黎加元首(1854年逝世) 1813年:克洛德·貝爾納,法國生理學家(1878年逝世) 1817年:亨利·戴维·梭罗,美國作家(1862年逝世) 1852年:伊波利托·伊里戈延,阿根廷政治人物,第19、21任阿根廷總統(1933年逝世) 1854年:喬治·伊士曼,美國發明家,柯達公司創辦人及膠卷發明人(1932年逝世) 1856年:吉賽拉,奥地利帝国女大公(1943年逝世) 1863年:阿爾貝·卡爾梅特,法國細菌學家、免疫學家、醫生,卡介苗發明者(1933年逝世) 1868年:斯特凡·喬治,德國詞語大師(1933年逝世) 1883年:索爾·杜西曼,俄裔美國物理化學家(1954年逝世) 1884年:-{zh-cn: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zh-tw:亞美迪歐·莫迪利亞尼}-,義大利藝術家、畫家、雕塑家(1920年逝世) 1904年:巴勃羅·聶魯達,智利詩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73年逝世) 1904年:罗念生,中国古典语文学者,古希腊文学翻译家,首部古希腊语汉语词典第一编纂者(1990年逝世) 1916年: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蘇聯女狙擊手,有「狙擊女王」與「死亡之女」的外號(1974年逝世) 1917年:安德鲁·魏斯,美国当代写实主义画家(2009年逝世) 1926年:邱少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1952年逝世) 1926年:茜蒂哈斯玛,馬來西亞第四任兼第七任首相马哈迪·莫哈末的妻子 1928年: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美國有機化學家,199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34年:葛修潤,中國岩石力學工程師(2023年逝世) 1956年:湯德宗,台灣法律學者,曾任司法院大法官 1957年:里克·赫斯本德,美國太空人(2003年逝世) 1957年:姚本輝,香港練馬師及前騎師 1957年:陳光興,台灣亞洲/第三世界現代思想資源的理論家 1959年:羅君左,香港演員、配音員(2010年逝世) 1960年:巴爾哈姆·薩利赫,伊拉克政治人物,第8任伊拉克總統 1964年:戴耀廷,香港大学教授 1965年:曼馬·坎德,甘比亞政治人物 1966年:澤田泰司 ,日本樂隊X Japan貝斯手(2011年逝世) 1966年:渡边美里,日本歌手 1966年:全秀卿,韓國女演員 1967年:西村賢太,日本小說家(2022年逝世) 1967年:路易斯·阿比納迪爾,多明尼加政治人物,現任多明尼加總統 1970年:李炳憲,韓國演員 1971年:潘濤,中國節目主持人
18世紀 1789年:法國記者卡米爾·德穆蘭大力宣傳財政總監賈克·尼克遭到解職一事,激發不滿的群眾在2天後攻占巴士底獄。 1799年:。 19世紀 1806年:巴伐利亚、符腾堡、美茵兹、巴登等16个公国成立莱茵邦联,并脱离神圣罗马帝国。 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所颁发最高军事荣衔的荣誉勋章正式建立,最早是由美国国会授权颁发。 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奖励科学发明的条例。 20世紀 1902年:。 1913年:中华民国前江西都督李烈鈞在孙中山号召下,率先起兵反对袁世凯,二次革命爆发。 1917年:中华民国前国务总理段祺瑞率领军队攻入北京,溥儀宣布退位,張勳復辟失敗。 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國武裝親衛隊和蘇聯紅軍在普洛霍羅夫卡戰役中交戰,成為規模最大的戰車會戰之一。 1946年:司徒雷登被任命为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 1957年:中華民國與巴拉圭建交。 1967年:六七暴動:香港政府宣佈香港島及九龍實施宵禁。 1975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脱离葡萄牙统治而独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成立。 1979年:太平洋西部吉尔伯特群岛正式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国名定为吉里巴斯共和国。 1983年:中國和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第二階段談在北京展開。 1991年:F-CK-1經國號2號原型機A100002在低空高速測試過程,水平尾翼發生斷裂,試飛員伍克振中校在高速情況下彈射,仍傷重不治。 1995年:越南與美國正式建交。 1998年:在第十六屆世界盃足球賽中,東道主法國以三比零擊敗上屆冠軍巴西,首次奪得世界杯足球赛冠军。 21世紀 2006年: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跨越藍線擄獲兩名以色列士兵,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展開軍事行動。 2010年:西班牙国家男子足球队夺得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冠军,也成为了继乌拉圭、意大利、德国、巴西、英格兰、阿根廷和法国之后,世界杯足球赛历史上第8个冠军球队。 2012年:塞內加爾的Youtube上線。 201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缺席的情况下,国际海洋法法庭公布南海仲裁案仲裁结果,裁定中国对南海自然资源不享有基于「九段线」的历史性权利。 出生 前100年:尤利烏斯·凱撒,罗馬共和國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尤利乌斯家族成员(前44年逝世) 1651年:馬佳莉塔·德雷莎,西班牙公主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皇后(1673年逝世) 1730年:約書亞·威治伍德,英國陶藝家(1795年逝世) 1784年:胡安·莫拉·斐迪南,哥斯大黎加教師、政治人物,首任哥斯大黎加元首(1854年逝世) 1813年:克洛德·貝爾納,法國生理學家(1878年逝世) 1817年:亨利·戴维·梭罗,美國作家(1862年逝世) 1852年:伊波利托·伊里戈延,阿根廷政治人物,第19、21任阿根廷總統(1933年逝世) 1854年:喬治·伊士曼,美國發明家,柯達公司創辦人及膠卷發明人(1932年逝世) 1856年:吉賽拉,奥地利帝国女大公(1943年逝世) 1863年:阿爾貝·卡爾梅特,法國細菌學家、免疫學家、醫生,卡介苗發明者(1933年逝世) 1868年:斯特凡·喬治,德國詞語大師(1933年逝世) 1883年:索爾·杜西曼,俄裔美國物理化學家(1954年逝世) 1884年:-{zh-cn: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zh-tw:亞美迪歐·莫迪利亞尼}-,義大利藝術家、畫家、雕塑家(1920年逝世) 1904年:巴勃羅·聶魯達,智利詩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73年逝世) 1904年:罗念生,中国古典语文学者,古希腊文学翻译家,首部古希腊语汉语词典第一编纂者(1990年逝世) 1916年: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蘇聯女狙擊手,有「狙擊女王」與「死亡之女」的外號(1974年逝世) 1917年:安德鲁·魏斯,美国当代写实主义画家(2009年逝世)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在英國伦敦开幕。 1911年:第3次英日同盟協約締結。 1927年:中国共产党宣布退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30年:乌拉圭蒙特维多举行第一届国际足协世界杯开幕式,来自美洲和欧洲的13支球队参赛。 1936年:两广事变:蒋介石下令将陈济棠免职,以余汉谋取代之。 1949年:梵蒂冈下令宣布把所有信奉和讲授共产主义学说的天主教徒逐出教会,并拒绝为“自觉并任意地”支持共产党活动的人举行圣礼。 1949年:台灣澎湖發生澎湖七一三事件,該事件被喻為「外省人的二二八」。 1962年: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內閣的七名成員被罷免。 1963年: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苏联民航12号班机在伊尔库茨克墜毀,導致33人死亡。 1981年: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在联合国總部舉行,93個國家與會。 1985年:四海一家救援音乐会在伦敦和费城同时举行,为非洲难民筹款超过7000万美元。 1993年:摩加迪休之戰:美軍以直昇機攻擊索馬利亞軍閥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1998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因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惨败而辞职,同时辞职的还有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纮一。 21世紀 2001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中,投票選出北京為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擊敗對手伊斯坦堡、大阪、巴黎及多倫多。 2005年:台灣頭號通緝犯張錫銘落網。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叫停精神病医生杨永信所采用的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但杨永信并未因此停止对“患者”施用“让人生不如死”的“治疗”,反而继续在媒体上宣传他的低频脉冲“醒脑”。 2010年:微软停止了对Windows 2000的支持。 2011年:印度重要城市孟買接連發生3起爆炸案,共造成26人死亡以及超過130人受傷。 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因病去世。西方國家領導人,人權組織及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表示深切哀悼。英國外相約翰遜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等敦促中國當局允許劉的家人離開中國,並反對中國當局干涉劉曉波的葬禮。 出生 1590年:教宗克勉十世,羅馬主教(1676年逝世) 1699年:延齡君李昍,朝鮮王朝後期王族(1719年逝世) 1741年:卡爾·興登堡,德國數學家(1808年逝世) 1798年: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俄罗斯皇后(1860年逝世) 1808年:帕特里斯·麥克馬洪,法國將領、政治人物,前任法國總統(1893年逝世) 1811年: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英國建築師(1878年逝世) 1864年:約翰·雅各·阿斯特四世,美國百万富翁(1912年逝世) 1908年:李石樵,台灣畫家(1995年逝世) 1914年:章文晋,中國外交家(1991年逝世) 1919年:威廉·F·奎因,美國政治人物,首任夏威夷州州長(2006年逝世) 1929年:謝苗·格施泰因,俄羅斯物理學家(2023年逝世) 1940年:派崔克·史都華,英國演員 1942年:岳華,香港演員(2018年逝世) 1942年:哈里遜·福特,美國演員 1944年:鲁比克·艾尔内,匈牙利發明家、建築師、建築學教授,魔術方塊發明者 1949年:彭婉如,台灣女權運動者(1996年逝世) 1950年:馬英九,台灣政治人物、第12、13任台灣總統、中國國民黨主席 1951年:李學儒,香港配音員、播音員 1954年:伍衛國,香港演員 1957年:卡梅伦·克罗,美國電影導演 1959年:安蘭莊,台灣書法家(2020年逝世) 1961年:邱禮濤,香港導演 1962年:楊少文,台灣男演員 1963年:安東尼·韋比,美國籃球運動員 1965年:中森明菜,日本歌手 1968年:南央美,日本女性聲優 1971年:遠藤章造,日本演員、搞笑藝人 1974年:黃妃,台灣歌手 1974年:段可風,台灣女演員 1974年:雅诺·特鲁利,意大利F1职业赛车手 1976年:陳克勤,香港立法會議員 1976年:奥列格·先佐夫,烏克蘭電影製片人、作家、社會活動家 1977年:江南,中國幻想小說作家 1977年:長濱滿里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9年:李宰鎮,韓國男子偶像團體水晶男孩成員 1980年:中孝介,日本歌手 1982年:莫家淦,香港男演員 1983年:陳鏞基,台灣棒球選手 1983年:刘翔,中國田径運動員 1984年:黃郁善,台灣歌手 1985年:沈宗霖,台灣男演員 1987年:陳詩雅,香港女模特 1988年:郭千瑜,香港女演員 1989年:道重沙由美,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早安少女組成員 1992年:于海龙,中國大胃王,美食短視频作者(2021年逝世)
1930年:乌拉圭蒙特维多举行第一届国际足协世界杯开幕式,来自美洲和欧洲的13支球队参赛。 1936年:两广事变:蒋介石下令将陈济棠免职,以余汉谋取代之。 1949年:梵蒂冈下令宣布把所有信奉和讲授共产主义学说的天主教徒逐出教会,并拒绝为“自觉并任意地”支持共产党活动的人举行圣礼。 1949年:台灣澎湖發生澎湖七一三事件,該事件被喻為「外省人的二二八」。 1962年: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內閣的七名成員被罷免。 1963年: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苏联民航12号班机在伊尔库茨克墜毀,導致33人死亡。 1981年: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在联合国總部舉行,93個國家與會。 1985年:四海一家救援音乐会在伦敦和费城同时举行,为非洲难民筹款超过7000万美元。 1993年:摩加迪休之戰:美軍以直昇機攻擊索馬利亞軍閥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1998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因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惨败而辞职,同时辞职的还有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纮一。 21世紀 2001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中,投票選出北京為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擊敗對手伊斯坦堡、大阪、巴黎及多倫多。 2005年:台灣頭號通緝犯張錫銘落網。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叫停精神病医生杨永信所采用的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但杨永信并未因此停止对“患者”施用“让人生不如死”的“治疗”,反而继续在媒体上宣传他的低频脉冲“醒脑”。 2010年:微软停止了对Windows 2000的支持。 2011年:印度重要城市孟買接連發生3起爆炸案,共造成26人死亡以及超過130人受傷。 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因病去世。西方國家領導人,人權組織及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表示深切哀悼。英國外相約翰遜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等敦促中國當局允許劉的家人離開中國,並反對中國當局干涉劉曉波的葬禮。 出生 1590年:教宗克勉十世,羅馬主教(1676年逝世) 1699年:延齡君李昍,朝鮮王朝後期王族(1719年逝世) 1741年:卡爾·興登堡,德國數學家(1808年逝世) 1798年: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俄罗斯皇后(1860年逝世) 1808年:帕特里斯·麥克馬洪,法國將領、政治人物,前任法國總統(1893年逝世) 1811年: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英國建築師(1878年逝世) 1864年:約翰·雅各·阿斯特四世,美國百万富翁(1912年逝世) 1908年:李石樵,台灣畫家(1995年逝世) 1914年:章文晋,中國外交家(1991年逝世) 1919年:威廉·F·奎因,美國政治人物,首任夏威夷州州長(2006年逝世) 1929年:謝苗·格施泰因,俄羅斯物理學家(2023年逝世) 1940年:派崔克·史都華,英國演員 1942年:岳華,香港演員(2018年逝世) 1942年:哈里遜·福特,美國演員 1944年:鲁比克·艾尔内,匈牙利發明家、建築師、建築學教授,魔術方塊發明者 1949年:彭婉如,台灣女權運動者(1996年逝世) 1950年:馬英九,台灣政治人物、第12、13任台灣總統、中國國民黨主席 1951年:李學儒,香港配音員、播音員 1954年:伍衛國,香港演員 1957年:卡梅伦·克罗,美國電影導演 1959年:安蘭莊,台灣書法家(2020年逝世) 1961年:邱禮濤,香港導演 1962年:楊少文,台灣男演員 1963年:安東尼·韋比,美國籃球運動員 1965年:中森明菜,日本歌手 1968年:南央美,日本女性聲優 1971年:遠藤章造,日本演員、搞笑藝人 1974年:黃妃,台灣歌手 1974年:段可風,台灣女演員 1974年:雅诺·特鲁利,意大利F1职业赛车手 1976年:陳克勤,香港立法會議員 1976年:奥列格·先佐夫,烏克蘭電影製片人、作家、社會活動家 1977年:江南,中國幻想小說作家 1977年:長濱滿里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9年:李宰鎮,韓國男子偶像團體水晶男孩成員 1980年:中孝介,日本歌手 1982年:莫家淦,香港男演員 1983年:陳鏞基,台灣棒球選手 1983年:刘翔,中國田径運動員 1984年:黃郁善,台灣歌手 1985年:沈宗霖,台灣男演員 1987年:陳詩雅,香港女模特 1988年:郭千瑜,香港女演員 1989年:道重沙由美,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早安少女組成員 1992年:于海龙,中國大胃王,美食短視频作者(2021年逝世)
1964年:唐美雲,台灣演員 1964年:椎名桔平,日本男演員 1966年:馬修·福克斯,美國男演員 1967年:鄺兆昌,香港商業電台DJ、香港作家、填詞人 1969年:比利·海靈頓,美國男同性戀色情片演員(2018年逝世) 1971年:何婉盈,香港演員、歌手 1972年:鈴木真仁,日本聲優 1972年:何冠穎,台灣演員 1977年:維多利亞,瑞典公主 1977年:江芷妮,香港演員、主持人 1977年:梁家玉,香港模特兒、主持人 1977年:朴秉恩,韓國男演員 1978年:尹馨,台灣演員 1981年:梁嘉琪,香港演員 1981年:許富翔,台灣導演 1983年:方大同,香港歌手 1985年:李光洙,韓國男藝人 1985年:陳肇麒,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5年:伊澤千夏,日本AV女優 1986年:李瀚灝,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6年:廣東雨神,中國男歌手 1987年:丹·雷諾茲,美國音樂家、詞曲作家、音樂製作人 1988年:康纳·麦格雷戈,愛爾蘭職業綜合格鬥運動員 1989年:阿加特·罗素,法國電影演員 1990年:伊恩·涅波姆尼亞奇,俄羅斯西洋棋棋手、特級大師 1993年:山本彩,日本女子偶像團體NMB48成員 1993年:張文平,臺灣裔法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95年:姜卓文,香港演員 1997年:李俊濠,中國演員、歌手 1997年:符雅凝,中國女藝人 1997年:王媛媛,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運動員 1998年:嘉羿,中國男子偶像團體UNINE成員 1999年:楊雨潼,中國女演員 2001年:久保史緒里,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2002年:金太來,韓國男子偶像團體ZEROBASEONE成員 逝世 1223年:腓力二世,法蘭西國王(1165年出生) 1790年:恩斯特·基甸·馮·勞東,奧地利陸軍元帥(1717年出生) 1827年:奧古斯丁·菲涅耳,法國物理學家,波動光學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788年出生) 1881年:比利小子,美國槍手(1859年出生) 1907年:威廉·珀金,英國化學家(1838年出生) 1934年:劉半農,中國詩人、雜文家、語言學者、攝影理論者(1891年出生) 1939年:阿爾豐斯·慕夏,捷克藝術家,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出生) 1954年:哈辛托·贝纳文特,西班牙戏剧家,19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66年出生) 1958年:費薩爾二世,伊拉克最後一任國王(1835年出生) 1965年:王杰,中国军人(1942年出生) 1994年:张鸣岐,中共锦州市委书记(1945年出生) 1998年:理察·麥當勞,美國企業家,世界首家及最大連鎖速食企業麥當勞創辦人之一(1909年出生) 2000年:馬克·奧利芬特,澳大利亞物理學家、人道主義者(1901年出生) 2001年:袁珂,中國著名神話學家(1916年出生) 2002年:哈利·伊戈爾·安索夫,俄裔美國應用數學家(1918年出生) 2002年:淇淇,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的及饲养时间最长的白鱀豚,为白鱀豚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可能于1979年出生,1980年被捕获) 2014年:麥理覺,香港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香港總商會前總裁(1924年出生) 2016年:穆罕默德·拉胡瓦傑·布哈勒,突尼西亞恐怖分子(1985年出生) 2017年:刘庆洲,中國武術家(1933年出生) 2017年:瑪麗安·米爾札哈尼,伊朗數學家(1977年出生) 2020年:托盧洛普·阿羅提莉,奈及利亞空軍飛官(1995年出生) 2021年:克里斯提安·波坦斯基,法國藝術家(1944年出生) 2022年:弗朗西斯科·莫拉萊斯·貝穆德斯,秘魯軍事、政治人物,第86任祕魯總統(1921年出生) 2022年:于爾根·海因施,德國男子足球運動員(1940年出生) 2022年:伊凡娜·川普,捷克裔美國社交名媛、前時裝模特,前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前妻(1949年出生) 2023年:阿爾伯特·艾申莫瑟,瑞士化學家(1925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國際非二元性別日
1924年:詹姆士·W·布拉克,英國藥理學家,198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2010年逝世) 1925年:方濟各·阿爾瓦雷斯·馬丁內斯,西班牙天主教司鐸級樞機、托萊多總教區榮休總主教(2022年逝世) 1930年:孫敬良,中國工程師(2022年逝世) 1937年:森喜朗,日本政治家 1951年:喬爾·斯林羅,美國經濟學家 1952年:水谷豐,日本男演員、歌手、導演 1961年:畢華流,香港小說作家 1964年:唐美雲,台灣演員 1964年:椎名桔平,日本男演員 1966年:馬修·福克斯,美國男演員 1967年:鄺兆昌,香港商業電台DJ、香港作家、填詞人 1969年:比利·海靈頓,美國男同性戀色情片演員(2018年逝世) 1971年:何婉盈,香港演員、歌手 1972年:鈴木真仁,日本聲優 1972年:何冠穎,台灣演員 1977年:維多利亞,瑞典公主 1977年:江芷妮,香港演員、主持人 1977年:梁家玉,香港模特兒、主持人 1977年:朴秉恩,韓國男演員 1978年:尹馨,台灣演員 1981年:梁嘉琪,香港演員 1981年:許富翔,台灣導演 1983年:方大同,香港歌手 1985年:李光洙,韓國男藝人 1985年:陳肇麒,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5年:伊澤千夏,日本AV女優 1986年:李瀚灝,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6年:廣東雨神,中國男歌手 1987年:丹·雷諾茲,美國音樂家、詞曲作家、音樂製作人 1988年:康纳·麦格雷戈,愛爾蘭職業綜合格鬥運動員 1989年:阿加特·罗素,法國電影演員 1990年:伊恩·涅波姆尼亞奇,俄羅斯西洋棋棋手、特級大師 1993年:山本彩,日本女子偶像團體NMB48成員 1993年:張文平,臺灣裔法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95年:姜卓文,香港演員 1997年:李俊濠,中國演員、歌手 1997年:符雅凝,中國女藝人 1997年:王媛媛,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運動員 1998年:嘉羿,中國男子偶像團體UNINE成員 1999年:楊雨潼,中國女演員 2001年:久保史緒里,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2002年:金太來,韓國男子偶像團體ZEROBASEONE成員 逝世 1223年:腓力二世,法蘭西國王(1165年出生) 1790年:恩斯特·基甸·馮·勞東,奧地利陸軍元帥(1717年出生) 1827年:奧古斯丁·菲涅耳,法國物理學家,波動光學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788年出生) 1881年:比利小子,美國槍手(1859年出生) 1907年:威廉·珀金,英國化學家(1838年出生) 1934年:劉半農,中國詩人、雜文家、語言學者、攝影理論者(1891年出生) 1939年:阿爾豐斯·慕夏,捷克藝術家,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出生) 1954年:哈辛托·贝纳文特,西班牙戏剧家,19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66年出生) 1958年:費薩爾二世,伊拉克最後一任國王(1835年出生) 1965年:王杰,中国军人(1942年出生) 1994年:张鸣岐,中共锦州市委书记(1945年出生) 1998年:理察·麥當勞,美國企業家,世界首家及最大連鎖速食企業麥當勞創辦人之一(1909年出生) 2000年:馬克·奧利芬特,澳大利亞物理學家、人道主義者(1901年出生) 2001年:袁珂,中國著名神話學家(1916年出生) 2002年:哈利·伊戈爾·安索夫,俄裔美國應用數學家(1918年出生) 2002年:淇淇,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的及饲养时间最长的白鱀豚,为白鱀豚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可能于1979年出生,1980年被捕获) 2014年:麥理覺,香港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香港總商會前總裁(1924年出生) 2016年:穆罕默德·拉胡瓦傑·布哈勒,突尼西亞恐怖分子(1985年出生) 2017年:刘庆洲,中國武術家(1933年出生) 2017年:瑪麗安·米爾札哈尼,伊朗數學家(1977年出生) 2020年:托盧洛普·阿羅提莉,奈及利亞空軍飛官(1995年出生) 2021年:克里斯提安·波坦斯基,法國藝術家(1944年出生) 2022年:弗朗西斯科·莫拉萊斯·貝穆德斯,秘魯軍事、政治人物,第86任祕魯總統(1921年出生) 2022年:于爾根·海因施,德國男子足球運動員(1940年出生) 2022年:伊凡娜·川普,捷克裔美國社交名媛、前時裝模特,前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前妻(1949年出生)
一对年轻的夫妇议论摩西曾杀了一个虐待奴隶的埃及士兵,那件事为以色列人带来了灾祸,现在他被选出来作为以色列人的领导,也许会带来更大的灾祸。另一个人则认为,一个单独的神将比埃及众多的神及法老的权力更强。摩西并不满意亚伦对于神的意图的解释,但要说服百姓相信他们的神却又十分困难。亚伦也反对摩西的坚持,他将摩西的手杖扔在地上,手杖变成一条毒蛇,亚伦说这显示了固执的意愿也能够灵活变化融通。当百姓问他这新的神将如何帮助他们对抗法老时,亚沦便向他们显示神迹,摩西伸出一只患有麻风病的手,当把这手放于胸口它立刻复原,因为神在心中。清澈的尼罗河水变成了鲜血,亚伦说这表明以色列人将不再流血,当水重又清澈,亚伦解释这是自由的信号。人们终于信服,他们抛弃了手铐脚链,逃入荒野,摩西对他们说,纯洁的思想将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之物。亚伦对他们保证说最后将到达一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地方,人们发誓信奉这新的神。 第二幕 西奈山脚下,一大群人向亚伦询问为何摩西上山听神的训导久不归来,亚伦回答一旦摩西回来,他将带回神的戒律。但人们认为摩西是遭了什么不测,要求亚伦为他们作神像,来指引他们。为了安抚混乱的人群,亚伦要他们将身上的金饰收集起来交给他,他接过来投于火中,出现了一头金色的牛犊,他便说这就是领他们出埃及的神。人们便准备供品,甚至包括活祭。有一个反对祭拜金牛犊的年轻人被杀死,另外祭司们还奉献了四名少女。人们围着他们的偶像,疯狂的饮酒,彻夜跳舞唱歌,精疲力竭后大多数人躺在地上睡着了,只有一个负责守夜的人看到摩西归来。愤怒的摩西将金牛犊扔进火中,人们惊恐的四处躲藏。摩西责问亚伦,是什么使他陷百姓于这大罪之中。亚伦反而指责摩西疏远他们,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神,但百姓也需要他的爱,并依靠这爱来维生。失望的摩西将神赐予的写着十誡的两块石板扔下山摔碎了,他知道要为这样违反神意崇拜偶像的罪付出代价。亚伦怪摩西摔碎了石板,他表示摩西的预言能够被人们接受是因为自己用心的解释。那时,夜晚的天空亮起了火柱,到了白日云柱出现。摩西认为那些柱子是些空虚的幻影,但亚伦则认为这是神迹,将指引他们走向那块被许诺之地。大多数人相信亚伦,随他离开,而他发现如果没有摩西的预言,词句或迹象都失去了意义,沮丧的呼喊:你的语言我没有! 第三幕 (作曲家没有为这幕谱曲,故实际演出时常常删去此幕)
摩西的人把亚伦抓回来,摩西责备他歪曲神的旨意,借助一些空虚的迹象培植希望。而亚伦坚持说摩西的预言对百姓来讲艰涩难懂,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只能加以比喻和解释。摩西认为这都是诡辩,他指出人们对于亚伦的敬重已超出了对于神的,那些迹象代替神的意愿来引导并指挥着以色列人,他们所信仰的不再是神而是一些奇异的愿望。说完,摩西命令士兵释放亚伦,但亚伦突然倒地死亡。对于那些在荒原中迷失方向的以色列人,摩西指出,只要心中有神,便能够走到终点。 德語歌劇 摩西 荀伯克作品 聖經題材音樂作品
进一步阅读 Adorno, Theodor. 1967. Prisms,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Samuel and Shierry Weber London: Spearma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Anon. 2002. "Arnold Schönberg and His God". Vienna: Arnold Schönberg Center (accessed 1 December 2008). Anon. 1997–2013. "'Degenerate' Music ". In A Teacher's Guide to the Holocaust. The Florida Center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accessed 16 June 2014). Auner, Joseph. 1993. A Schoenberg Read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erry, Mark. 2019. Arnold Schoenberg. London: Reaktion Books. Boulez, Pierre. 1991. "Schoenberg is Dead" (1952). In his Stocktakings from an Apprenticeship, collected and presented by Paule Thévenin, translated by Stephen Walsh,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Robert Piencikowski, 209–14. Oxford: Clarendon P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and, Julianne, Christopher Hailey, and Donald Harris (editors). 1987. The Berg-Schoenberg Correspondence: Selected Letters.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and Company. Buhle, Paul, and David Wagner. 2002. Radical Hollywood: The Untold Story Behind America's Favorite Movie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Clausen, Detlev. 2008. Theodor W. Adorno: One Last Genius, 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yron, Avior. 2006. "The Test Pressings of Schoenberg Conducting Pierrot lunaire: Sprechstimme Reconsidered". Music Theory Online 12, no. 1 (February). Cohen, Mitchell, "A Dissonant Schoenberg in Berlin and Paris," "Jewish Review of Books," April 2016. da Costa Meyer, Esther. 2003. "Schoenberg's Echo: The Composer as Painter". In Schoenberg, Kandinsky, and the Blue Rider, edited by Fred Wasserman and Esther da Costa Meyer, foreword by Joan Rosenbaum, preface by Christian Meyer. London and New York: Scala. Everdell, William R. 1998 The First Moderns: Profiles in the Origins of Twentieth-Century Though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ybl, Martin. 2004. Die Befreiung des Augenblicks: Schönbergs Skandalkonzerte von 1907 und 1908: eine Dokumentation. Wiener Veröffentlichungen zur Musikgeschichte 4. Vienna, Cologne, Weimar: Böhlau. Floirat, Bernard. 2001. Les Fonctions structurelles de l'harmonie d'Arnold Schoenberg . Eska, Musurgia. Frisch, Walter (ed.). 1999. Schoenberg and His World. Bard Music Festival Ser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loth); (pbk). Genette, Gérard. 1997. Immanence and Transcendence, translated by G. M. Goshgarian. Ithaca: . Gur, Golan. 2009. "Arnold Schoenberg
Musikgeschichte 4. Vienna, Cologne, Weimar: Böhlau. Floirat, Bernard. 2001. Les Fonctions structurelles de l'harmonie d'Arnold Schoenberg . Eska, Musurgia. Frisch, Walter (ed.). 1999. Schoenberg and His World. Bard Music Festival Ser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loth); (pbk). Genette, Gérard. 1997. Immanence and Transcendence, translated by G. M. Goshgarian. Ithaca: . Gur, Golan. 2009. "Arnold Schoenberg and the Ideology of Progress in Twentieth-Century Musical Thinking ". Search: Journal for New Music and Culture 5 (Summer). Online journal (Accessed 17 October 2011). Greissle-Schönberg, Arnold, and Nancy Bogen. [n.d.] Arnold Schönberg's European Family (e-book). The Lark Ascending, Inc. (accessed 2 May 2010) Hyde, Martha M. 1982. Schoenberg's Twelve-Tone Harmony: The Suite Op. 29 and the Compositional Sketches. Studies in Musicology, series edited by George Buelow. Ann Arbor: UMI Research Press. Kandinsky, Wassily. 2000. "Arnold Schönberg als Maler/Arnold Schönberg as Painter". Journal of the Arnold Schönberg Center, no. 1:131–76. Mahler, Alma. 1960. Mein Leben, with a foreword by Willy Haas. Frankfurt am Main: S. Fischer, My Life, My Loves: The Memoirs of Alma Mahler, St. Martin's Griffin (1958) Paperback Orenstein, Arbie. 1975. Ravel: Man and Musician.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etropoulos, Jonathan. 2014. Artists Under Hitler.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inger, Alexander. 1990. "Arnold Schoenberg: The Composer as Je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llet, Philippe (ed.). 2010. Arnold Schönberg: Visions et regards, with a preface by Frédéric Chambert and Alain Mousseigne. Montreuil-sous-Bois: Liénart. Schoenberg, Arnold. 1922. Harmonielehre, third edition. Vienna: Universal Edi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1911). Translation by Roy E. Carter, based on the third edition, as Theory of Harmony. 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Schoenberg, Arnold. 1959. Structural Functions of Harmony. Translated by Leonard Stein.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e;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1969. Shawn, Allen. 2002. Arnold Schoenberg's Journe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Stegemann, Benedikt. 2013. Theory of Tonality: Theoretical Studies. Wilhelmshaven: Noetzel. Weiss, Adolph. 1932. "The Lyceum of Schonberg", Modern Music 9, no. 3 (March–April): 99–107. Wright, James K. 2007. Schoenberg, Wittgenstein, and the Vienna Circle. Bern: Verlag Peter Lang. Wright, James and Alan Gillmor (eds.). 2009. Schoenberg's Chamber Music, Schoenberg's World. New York: Pendragon Press. 外部链接 维也纳阿诺德·勋伯格中心 国会图书馆的1900年至1951年的勋伯格档案录音 勋伯格:用声音连接两座大陆 ,奥地利媒体库和阿诺德·勋伯格中心合作的网络展览 互联网档案馆上的录音 阿诺德·勋伯格和他的上帝,阿诺德·勋伯格中心2002年5月3日至9月13日的展览 荀伯克 1874年出生 1951年逝世 20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20世紀美國男性音樂家 美國古典音樂作曲家 美國男性古典音樂作曲家 美国音乐理论家 美國歌劇作曲家 20世紀美國畫家
杨树、* 一代人、* 我和幻想、* 留念、* 夜行、* 布林的档案(组诗)、*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雨行、* 遠和近、* 城、* 鬼進城、* 小巷 《顾城诗全编》三联书店 / 1995 《顾城诗全集》上下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0-04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3-09 小说 短篇小说 伯乐不乐、*
劣等生、* 飞机进入平流层、* 在“顶峰”一侧、* 阿尔斯先生走上讲台、* 长鼠阿古、* 夏日、* 传承、* 想象力、* 思忆朦胧、* 母亲、* 厂外、* 皂角、* 侃山、* 亨米、* 有心、* 梁河、* 在世、* 有念 长篇小说 《英儿:顾城遗作》顾城、雷米 著 1993-01 作家出版社 散文集 《顾城文选》全四卷,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5。
尽管威廉·腓特烈十分忌惮拿破仑,但莱茵邦联的建立直接威胁到普鲁士的核心利益,加上英国与俄国不断承诺一旦开战绝对会以一切力量进行支援,决不让普鲁士孤军奋战。因此次年秋天,普魯士与英俄同时对法宣战,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开始后,法军几乎是立刻开进了普鲁士领土,而普军高层还在对主动出击还是防守待援摇摆不定,大量普军在行动前就已被拿破仑分割歼灭。10月14日普军后卫3.5万人在耶拿被拿破仑全歼,然而拿破仑从俘虏口中得知普鲁士主力已然向北转移。与此同时原本离开奥尔施泰特向南支援拿破仑的达武却一头撞上了5.5万人的普军主力,因为人数是法军的三倍有余,威廉·腓特烈有自信在拿破仑主力赶来之前围歼这支部队。达武冷静地采用散兵战术固守,并派出信使火速赶往拿破仑处。另一边由于接战仓促,普军并未摆出冲锋阵型,这给了达武拖住对方的机会。最终双方血战半日,威廉不得不在拿破仑回援前选择撤退,而达武抓住机会发动反击,一举打崩普军主力,是为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 普鲁士在此战中几乎全军覆没,皇帝的部队不久后便开进了柏林,威廉·腓特烈失去一切谈判筹码,不得不接受拿破仑开出的所有条件,包括吐出普鲁士瓜分的波兰领土建立华沙大公国,割让莱茵兰地区等。之后法俄两军在埃劳打了一仗,法军惨胜,但未能决定性的击败沙俄。1807年6月法軍在波蘭再次击败俄罗斯軍隊,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决定和谈,雙方簽定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为了保护法国的本土工业,用资本主义巩固其在欧洲的统治,拿破崙頒布,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亚历山大一世表示同意,并说“自己将是今后英国第二讨厌的人”。 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法國皇帝、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保護者、瑞士聯邦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和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被推翻。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约瑟夫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仑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於是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30日占領整個葡萄牙。牽制30萬法軍於西班牙泥濘無法調動至主戰場普魯士前線,導致「反法聯盟」形成,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伊比利半島。因為發生在伊比利半岛上,此事件稱為半島戰爭。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問題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意志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定維也納和約(也稱為「申布倫條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结成同盟。1811年末,法俄關係已經開始惡化,俄罗斯皇帝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俄法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由說12种不同語言士兵組成的675,000大軍攻入俄羅斯。俄軍採取撤退不抵抗的戰略(堅壁清野),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焦土政策(法軍有440,000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政變失敗,令他不得不返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20,000人;拿破崙稱「敗給俄國冬天將軍」;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國防軍皆避免與西班牙作戰及不與蘇聯冬天決戰,这便是吸收拿破崙戰敗的經驗所做出的修正。 戰敗與流放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現今德國境内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十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並在日記裡說到:法國总理塔列朗是法奸以及波旁支持者,潛伏於自己身邊,暗算出賣自己。同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根据《枫丹白露条约》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且拿破崙保留「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厄爾巴島上。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復辟。 百日政權 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潛返法國,国王路易十八派去的部隊並沒有攻擊他,反而迎接。路易十八逃亡至別國後,拿破仑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同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时滑铁卢被英國威靈頓公爵以及普魯士布呂歇爾元帥帶領的反法盟軍所擊敗,史稱「滑鐵盧戰役」,同年7月15日他正式投降。其后拿破崙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聖赫倫那島。從奪回政權到再次戰敗只有約一百天的時間,被稱為百日政權。 孤島餘生 1815年10月16日拿破崙被流放至聖赫倫那島。英國對其進行監視與防範的措施,使聖赫倫那島彷彿變成一座監獄。而拿破崙決定在這座島上度過餘生,並拒絕逃亡。其之所以拒絕逃亡,是因為拿破崙將自身榮譽看得比性命還要來的重要。 去世 自1821年2月起,拿破崙的健康狀況開始急速惡化。同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這位征服者在禮砲聲中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仍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瘍或者胃癌,但根據新的研究:1980年代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生物化學系檢驗拿破崙遺體發現,他應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爱用的壁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猜測是因為環境潮溼而讓砷在空氣中渗透;部分認為是波旁王朝為阻止拿破崙重返法國,買通侍從人員在拿破崙專飲的橡木桶葡萄酒裡放砒霜,導致拿破崙被暗殺。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奥尔良王朝在民意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奥尔良王朝的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派其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同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被安葬到塞纳河畔的榮譽軍人院。 改革 拿破仑推动的改革措施影响深远,包括高等教育、税法、道路和下水道系统,并建立法兰西银行(中央银行)。他同天主教会议定1801年教务专约,旨在同治下占佔人口绝大多数的天主教徒进行和解;与之一同推展的还有管理公共礼拜的奥兰治条约。同年,拿破仑成为法国科学院的院长,并指定德朗布尔为永久秘书。 1802年5月,拿破仑创立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用于取代旧时的荣誉和骑士勋章体系,以鼓励民事和军事成就,而这一勋章至今仍是法国最高的荣誉勋位勋章。拿破仑的个人权力在第十年宪法中得到加强,其中第一款写道:“法国人民指定,法国参议院拥戴拿破仑·波拿巴为终生第一执政官。”从此之后他开始被普遍称其为他的名“拿破仑”而非他的姓“波拿巴”。 拿破仑的《法国民法典》在第二执政官康巴塞雷斯领导的法律专家委员会下起草。拿破仑本人还积极参加法国最高行政法院会议,参与草案的修改。民法典的起草过程注重明文性和通俗性,相较于传统的民法体系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拿破仑还委托起草其他与刑事和商事相关的法典,其中的刑事诉讼法典采用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 拿破仑主持编纂的《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在欧洲被广泛采用(虽然只限于拿破仑征服的土地),而在拿破仑兵败之后仍然得到继承。拿破仑曾经说过:“我真正的光荣不在于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这一法典至今仍然对欧洲、美洲和非洲的法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狄特尔·朗格维舍将民法典称作一项“革命性的工程”,通过扩大拥有财产的权利和加速封建制度的灭亡带动德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拿破仑将原先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千个政体)重组成为更为精简的莱茵邦联(四十个国家),而这也成为德意志邦联的建立和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的基础。 同样,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统治也促成意大利统一运动。这些改革推动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公制度量衡 1799年9月,官方推出了公制度量衡系统。这一举措在法国社会并未受到欢迎,但拿破仑的统治仍然显著推动这一新标准在法国和法軍势力范围内的推广。1812年,拿破仑最终退让,通过法律推广“传统计量单位”以支持零售贸易。这一系统与大革命前的计量单位相似,但采用的是千克和米作为单位,例如公制1斤为500克而非旧的489.5克(1“国王磅”)。其他计量单位也以类似形式得到推广,而这也为欧洲在19世纪中期普遍推行公制度量衡打下基础。 影響 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對势力的叛乱,颁布《拿破仑法典》,完善世界法律体系,從長遠來看,對奠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拿破崙是軍事家,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拿破仑战争,成为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合併來實現的人。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爭達到60多次,而其指揮的戰鬥,在軍事史上有重要意義。他的霸權,攪亂了歐洲國際關係,破壞了各國的勢力平衡。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被重新建立起來,保持均勢。 作為政治家,拿破崙的影響也同樣深遠,于1804年颁布以《法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经典典范,也是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的重要参考之一,其中所确立的关于民法和财产法系的基本原则,大致上后来大多数国家皆普遍模仿和遵循,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隨著他的領土擴張迅速的傳播開來;另一方面他又勇於挑戰及破壞專制主義,可以說是近代的民主主義以及民族國家等理念的先驅者。 許多著名人物向拿破崙表示過追思之意,包含拿破崙的敵國英國君主。1855年尚是王儲的愛德華七世,曾在巴黎向母親維多利亞女王口中「拿破崙墓」下跪致敬。在崇拜拿破崙的人中,其中的兩個就是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 同时代的美国总统傑佛遜曾在他的信件中多次表示对于拿破仑的反感。他认为拿破仑犯下“令人发指的暴行”,为了其野心,造成欧洲(包括法国在内)的极大的苦难。 註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拿破崙系列網站 拿破崙組織網站 法蘭西帝國網站 國際拿破崙組織網站 拿破崙指南網站 阿雅克肖人 波拿巴家族 法國羅馬天主教徒 法国战略家 拿破仑战争法国指挥官 执政府 靠政變上台的領導人 18世紀法國國家元首 法蘭西皇帝 意大利國王 開國君主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征,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占領慕尼黑。10月17日法军到达乌尔姆,由于行动速度出乎弗朗茨二世的意料,法军以仅仅6000人的代价就歼灭了7万名奥军。但俄奥联军的主力不断向东撤退,俄军主帅库图佐夫判断只要自己撤的够快,拿破仑最擅长的运动战就不可能在贫穷的奥地利发挥作用,最终其会被巨大的后勤压力拖垮。事实上库图佐夫的判断是准确的,由于奥地利的农村相较意大利极为贫穷,拿破仑的大军很难找到补给,这甚至比交战给法军带来的损失更大,而这一点将在八年后的俄法战争中彻底击溃大兵团。另一边奥地利不断试图拉近与普鲁士的关系,一旦威廉·腓特烈三世入盟,瞬间就可以以20万人从北方夹击法军。正在这时,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等不及了,他迫切的想要反击法军,于是直接命令库图佐夫停止撤退,正面与拿破仑决战。弗朗茨二世也认为自己丢掉了维也纳,如果继续撤下去无法与奥军交代。无奈之下,库图佐夫与法军在拿破仑设下的陷阱奥兹特里茨村展开决战。 12月2日早晨7点,拿破仑成名战奥兹特里茨战役打响。俄奥联军占领普拉岑高地,紧接着以大部队猛扑法军右翼的泰尔尼茨村。由于兵力薄弱,法军迅速丢掉了村子,但这只是拿破仑设下的诱饵,战前他已命令贝尔纳多特和达武元帅火速率兵回援。上午8点半,达武率兵抵达泰尔尼茨村并突袭联军左翼,很快夺回了据点。双方紧接着爆发了血腥的拉锯战,但联军无论如何也拿不下达武。法军的左翼由拉纳指挥,部署在桑顿山上,利用散兵战术也死死拖住了联军。上午9点15分,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命令普拉岑高地上的俄军增兵泰尔尼茨,这是他在这场战役中的最大失误。上午10点,看到俄军大部已经离开,拿破仑命令苏尔特元帅向普拉岑高地发起进攻。利用极大的人数优势,法军轻松占领了高地并开始架起大炮轰击联军两翼。库图佐夫意识到拿破仑的真实意图后,立刻将手中的一切预备队投入了对普拉岑高地的争夺,但为时已晚。贝尔纳多特率领的第一军赶到后迅速锁住了高地,联军在激战后被切成两半,败局已定。亚历山大一世的指挥部都被法军攻破,他本人孤身逃到了旁边的一个村子避难,第二天才被俄军找到。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骑马巡视战场,法军向他致意,庆祝这辉煌的胜利。 奥斯特利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6,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仅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弗朗茨二世在此战后意志崩溃,接受了法国开出的一切条件以达成议和,其中包括支付四千万英镑的赔款,取消神圣罗马帝国,允许德意志境內各邦組成法国的附属国「萊茵邦聯」等。 尽管威廉·腓特烈十分忌惮拿破仑,但莱茵邦联的建立直接威胁到普鲁士的核心利益,加上英国与俄国不断承诺一旦开战绝对会以一切力量进行支援,决不让普鲁士孤军奋战。因此次年秋天,普魯士与英俄同时对法宣战,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开始后,法军几乎是立刻开进了普鲁士领土,而普军高层还在对主动出击还是防守待援摇摆不定,大量普军在行动前就已被拿破仑分割歼灭。10月14日普军后卫3.5万人在耶拿被拿破仑全歼,然而拿破仑从俘虏口中得知普鲁士主力已然向北转移。与此同时原本离开奥尔施泰特向南支援拿破仑的达武却一头撞上了5.5万人的普军主力,因为人数是法军的三倍有余,威廉·腓特烈有自信在拿破仑主力赶来之前围歼这支部队。达武冷静地采用散兵战术固守,并派出信使火速赶往拿破仑处。另一边由于接战仓促,普军并未摆出冲锋阵型,这给了达武拖住对方的机会。最终双方血战半日,威廉不得不在拿破仑回援前选择撤退,而达武抓住机会发动反击,一举打崩普军主力,是为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 普鲁士在此战中几乎全军覆没,皇帝的部队不久后便开进了柏林,威廉·腓特烈失去一切谈判筹码,不得不接受拿破仑开出的所有条件,包括吐出普鲁士瓜分的波兰领土建立华沙大公国,割让莱茵兰地区等。之后法俄两军在埃劳打了一仗,法军惨胜,但未能决定性的击败沙俄。1807年6月法軍在波蘭再次击败俄罗斯軍隊,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决定和谈,雙方簽定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为了保护法国的本土工业,用资本主义巩固其在欧洲的统治,拿破崙頒布,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亚历山大一世表示同意,并说“自己将是今后英国第二讨厌的人”。 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法國皇帝、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保護者、瑞士聯邦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和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被推翻。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约瑟夫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仑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於是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30日占領整個葡萄牙。牽制30萬法軍於西班牙泥濘無法調動至主戰場普魯士前線,導致「反法聯盟」形成,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伊比利半島。因為發生在伊比利半岛上,此事件稱為半島戰爭。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問題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意志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定維也納和約(也稱為「申布倫條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结成同盟。1811年末,法俄關係已經開始惡化,俄罗斯皇帝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俄法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由說12种不同語言士兵組成的675,000大軍攻入俄羅斯。俄軍採取撤退不抵抗的戰略(堅壁清野),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焦土政策(法軍有440,000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政變失敗,令他不得不返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20,000人;拿破崙稱「敗給俄國冬天將軍」;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國防軍皆避免與西班牙作戰及不與蘇聯冬天決戰,这便是吸收拿破崙戰敗的經驗所做出的修正。 戰敗與流放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現今德國境内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十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並在日記裡說到:法國总理塔列朗是法奸以及波旁支持者,潛伏於自己身邊,暗算出賣自己。同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根据《枫丹白露条约》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且拿破崙保留「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厄爾巴島上。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復辟。 百日政權 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潛返法國,国王路易十八派去的部隊並沒有攻擊他,反而迎接。路易十八逃亡至別國後,拿破仑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同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时滑铁卢被英國威靈頓公爵以及普魯士布呂歇爾元帥帶領的反法盟軍所擊敗,史稱「滑鐵盧戰役」,同年7月15日他正式投降。其后拿破崙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聖赫倫那島。從奪回政權到再次戰敗只有約一百天的時間,被稱為百日政權。 孤島餘生 1815年10月16日拿破崙被流放至聖赫倫那島。英國對其進行監視與防範的措施,使聖赫倫那島彷彿變成一座監獄。而拿破崙決定在這座島上度過餘生,並拒絕逃亡。其之所以拒絕逃亡,是因為拿破崙將自身榮譽看得比性命還要來的重要。 去世 自1821年2月起,拿破崙的健康狀況開始急速惡化。同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這位征服者在禮砲聲中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仍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瘍或者胃癌,但根據新的研究:1980年代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生物化學系檢驗拿破崙遺體發現,他應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爱用的壁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猜測是因為環境潮溼而讓砷在空氣中渗透;部分認為是波旁王朝為阻止拿破崙重返法國,買通侍從人員在拿破崙專飲的橡木桶葡萄酒裡放砒霜,導致拿破崙被暗殺。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奥尔良王朝在民意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奥尔良王朝的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派其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同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被安葬到塞纳河畔的榮譽軍人院。 改革 拿破仑推动的改革措施影响深远,包括高等教育、税法、道路和下水道系统,并建立法兰西银行(中央银行)。他同天主教会议定1801年教务专约,旨在同治下占佔人口绝大多数的天主教徒进行和解;与之一同推展的还有管理公共礼拜的奥兰治条约。同年,拿破仑成为法国科学院的院长,并指定德朗布尔为永久秘书。 1802年5月,拿破仑创立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用于取代旧时的荣誉和骑士勋章体系,以鼓励民事和军事成就,而这一勋章至今仍是法国最高的荣誉勋位勋章。拿破仑的个人权力在第十年宪法中得到加强,其中第一款写道:“法国人民指定,法国参议院拥戴拿破仑·波拿巴为终生第一执政官。”从此之后他开始被普遍称其为他的名“拿破仑”而非他的姓“波拿巴”。 拿破仑的《法国民法典》在第二执政官康巴塞雷斯领导的法律专家委员会下起草。拿破仑本人还积极参加法国最高行政法院会议,参与草案的修改。民法典的起草过程注重明文性和通俗性,相较于传统的民法体系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拿破仑还委托起草其他与刑事和商事相关的法典,其中的刑事诉讼法典采用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 拿破仑主持编纂的《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在欧洲被广泛采用(虽然只限于拿破仑征服的土地),而在拿破仑兵败之后仍然得到继承。拿破仑曾经说过:“我真正的光荣不在于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这一法典至今仍然对欧洲、美洲和非洲的法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狄特尔·朗格维舍将民法典称作一项“革命性的工程”,通过扩大拥有财产的权利和加速封建制度的灭亡带动德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拿破仑将原先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千个政体)重组成为更为精简的莱茵邦联(四十个国家),而这也成为德意志邦联的建立和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的基础。 同样,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统治也促成意大利统一运动。这些改革推动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公制度量衡 1799年9月,官方推出了公制度量衡系统。这一举措在法国社会并未受到欢迎,但拿破仑的统治仍然显著推动这一新标准在法国和法軍势力范围内的推广。1812年,拿破仑最终退让,通过法律推广“传统计量单位”以支持零售贸易。这一系统与大革命前的计量单位相似,但采用的是千克和米作为单位,例如公制1斤为500克而非旧的489.5克(1“国王磅”)。其他计量单位也以类似形式得到推广,而这也为欧洲在19世纪中期普遍推行公制度量衡打下基础。 影響 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對势力的叛乱,颁布《拿破仑法典》,完善世界法律体系,從長遠來看,對奠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拿破崙是軍事家,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拿破仑战争,成为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合併來實現的人。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爭達到60多次,而其指揮的戰鬥,在軍事史上有重要意義。他的霸權,攪亂了歐洲國際關係,破壞了各國的勢力平衡。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被重新建立起來,保持均勢。 作為政治家,拿破崙的影響也同樣深遠,于1804年颁布以《法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经典典范,也是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的重要参考之一,其中所确立的关于民法和财产法系的基本原则,大致上后来大多数国家皆普遍模仿和遵循,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隨著他的領土擴張迅速的傳播開來;另一方面他又勇於挑戰及破壞專制主義,可以說是近代的民主主義以及民族國家等理念的先驅者。 許多著名人物向拿破崙表示過追思之意,包含拿破崙的敵國英國君主。1855年尚是王儲的愛德華七世,曾在巴黎向母親維多利亞女王口中「拿破崙墓」下跪致敬。在崇拜拿破崙的人中,其中的兩個就是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 同时代的美国总统傑佛遜曾在他的信件中多次表示对于拿破仑的反感。他认为拿破仑犯下“令人发指的暴行”,为了其野心,造成欧洲(包括法国在内)的极大的苦难。 註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古代 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被稱作是古代文明時期。 古代文明基本都以河流及流域为发源地。不同的时期往往由不同的文明占据,以地域环境大致分为: 美索不达米亚:又称為两河文明,發源於亚洲底格里斯河与幼發拉底河流域(今伊拉克、伊朗境內)。兩河(Mesopotamia)文明也是有史可考的最古老的文明,其文明起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正式形成不遲於公元前3500年。當時生活在兩河流域的是蘇美爾人,建立了蘇美爾(Sumer)文明。之後陆续有阿卡德人、胡里特人、喀西特人、古提人、阿摩利人、埃蘭人、赫梯人、亞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相继占据。兩河流域繼蘇美爾人之后最偉大的文明就是由閃米特人漢穆拉比建立的古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除兩河流域外還有卡倫河流域,诞生了埃蘭文明。埃蘭文明的起源尚未探明,初步形成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尼羅河文明:發源於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Nile)流域,分为古埃及文明、庫什文明。古埃及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大约在公元前315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開始了史稱的埃及王朝时期,分为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后王朝等8个時期。庫什文明主要在尼羅河流域的努比亞地区,初步形成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 印度河文明:發源於南亞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哈拉帕文明的开始可追溯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正式形成於公元前2600年之前。而吠陀文明的开始則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最終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 黃河文明:發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文明的开始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正式形成於公元前1800年。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分別發展為各地多樣的龍山文化,進而出現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商王朝與周王朝。 長江文明:發源於長江的長三角、兩湖、川渝等地區,是這些區域文明的總稱,文明的开始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正式形成於公元前1600年。分別由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組成。早期文明衰落后,长江後起的文化分別發展出吳城文化、巴蜀、荊楚、徐國與吳越等國。 愛琴海文明:發源於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地区,早期文明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正式形成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米諾斯文明发源于東南歐的克里特岛(Crete),又称克里特文明,後被邁錫尼文明所取代。 奧爾梅克文明:發源於中美洲,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形成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 古典时期 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这段时期,许多文明进入繁盛时期,通常也被称做古典时期。 拉登文化:凯尔特人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创造的铁器文化。 古希腊文明在大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达到鼎盛,创造了灿烂的古希腊文化。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古典希腊文化被传到整个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 古罗马文明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间达到辉煌,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帝国。 印度文明最繁盛的时期是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的孔雀王朝和公元四世纪前后的笈多王朝。 华夏文明在大约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春秋战国时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在大约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的汉王朝时期,帝国达到鼎盛。 玛雅文明的辉煌时期在大约公元前200年到公元800年间,為有文字的新石器時代文明。 出现的理论 關於文明是怎样出现的,这对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来说都是很吸引人的课题,因此也就有了很多的理论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大部分的观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集权的出现是文明存在的起点。因而研究中央集权的出现成为了一个焦点。但是所有的理论都还不能解释所有文明的起源,它只能适用于部分的文明。 环境与社会的限制 这是美国人类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山脉、海洋对人类的阻隔,才产生了文明。由于人口增长而没有扩张的余地,从而开始争夺稀少的资源。这样就导致在内部出现了阶级,其中由统治者控制稀少的资源。对于外部就有了扩张的需要,这些都需要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来严密组织。 灌溉系统(或者称为水利系统) 卡尔·威特福格尔是这一理论的支持者,提出了最有力的证据。这种理论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农民认识到洪涝灾害虽然会毁坏庄稼,但是也能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因此开始修建水坝。然后用来灌溉农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便开始出现了专门负责管理灌溉系统的人。通过这种灌溉系统的集中管理,逐渐发展出最初的统治阶层,文明由此产生。但是反对意见认为,当时一些兴盛的城市,其灌溉规模很小;如果由国家管理灌溉,考古发掘的资料应该会更多,而实际情况相反。而且文献中记载,当时的灌溉系统是有神庙管理,而不是政府机构。也有观点说,灌溉工程是文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起因。 贸易网络 有种理论认为贸易在文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在生态多样化的地区,要获得稀少的资源,就需要贸易机构来组织贸易,这样就需要某种中央集权的形式。但是这种理论对于某些文明是正确的,对于另外一些文明却不正确。 宗教信仰 这种理论认为宗教信仰对于文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带来的问题 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卫生问题。还有传染病的问题。此外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以及文明内部的斗争使战争成为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在文明内部则还有一个阶级之间的冲突问题。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原初政治组织体的演进
玛雅文明的辉煌时期在大约公元前200年到公元800年间,為有文字的新石器時代文明。 出现的理论 關於文明是怎样出现的,这对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来说都是很吸引人的课题,因此也就有了很多的理论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大部分的观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集权的出现是文明存在的起点。因而研究中央集权的出现成为了一个焦点。但是所有的理论都还不能解释所有文明的起源,它只能适用于部分的文明。 环境与社会的限制 这是美国人类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山脉、海洋对人类的阻隔,才产生了文明。由于人口增长而没有扩张的余地,从而开始争夺稀少的资源。这样就导致在内部出现了阶级,其中由统治者控制稀少的资源。对于外部就有了扩张的需要,这些都需要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来严密组织。 灌溉系统(或者称为水利系统) 卡尔·威特福格尔是这一理论的支持者,提出了最有力的证据。这种理论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农民认识到洪涝灾害虽然会毁坏庄稼,但是也能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因此开始修建水坝。然后用来灌溉农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便开始出现了专门负责管理灌溉系统的人。通过这种灌溉系统的集中管理,逐渐发展出最初的统治阶层,文明由此产生。但是反对意见认为,当时一些兴盛的城市,其灌溉规模很小;如果由国家管理灌溉,考古发掘的资料应该会更多,而实际情况相反。而且文献中记载,当时的灌溉系统是有神庙管理,而不是政府机构。也有观点说,灌溉工程是文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起因。 贸易网络 有种理论认为贸易在文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在生态多样化的地区,要获得稀少的资源,就需要贸易机构来组织贸易,这样就需要某种中央集权的形式。但是这种理论对于某些文明是正确的,对于另外一些文明却不正确。 宗教信仰 这种理论认为宗教信仰对于文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带来的问题 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卫生问题。还有传染病的问题。此外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以及文明内部的斗争使战争成为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在文明内部则还有一个阶级之间的冲突问题。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原初政治组织体的演进 参见 人類演化 人類演化歷程 無政府原始主義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破 G 逆轉裁判(2012) Go!大暴走 感染列島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鋼之練金術師-森巴拉的征服者 怪俠多羅羅(又译多羅羅) 鬼水凶靈 鬼來電 H 哈尔移动城堡(又译霍爾的移動城堡) 海猿之終極海難 黑幫有個荷里活(又译魔幻時刻) 黑猫亭事件 HERO (2007年電影)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 忽然7鴨 花火 花樣男子Final 花樣奇緣(又译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松子被嫌弃的一生) 花样跳水少年(又译跳水少年) 花與爱丽丝 花之武者 坏孩子的天空 幻之光 黄昏的清兵卫 黃泉路(又译黃泉復活) I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2016) J Jose與虎魚們 機動戰士Z剛彈-星之繼承者 機動戰士Z剛彈2戀人們 機動戰士Z剛彈3星之躍動是愛 甲賀忍法帖 假面騎士(又译幪面超人) 假面騎士The First(又译幪面超人The First) 姐妹坡Shimaizaka 解夏 藉著雨點說愛你(又译現在,很想見你) 藉著寫真說愛你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居酒屋兆治 菊次郎之夏 绝唱 K Keroro軍曹大電影 Keroro軍曹大電影2:決戰水著兵團 Keroro軍曹大電影3之天空大作戰 L 喇叭書院(又译搖擺女孩、Swing Girls) 藍色青春 泪光闪闪(又译愛與淚相隨) 冷静与热情之间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又译花樣奇緣、松子被嫌弃的一生) 亂 罗生门 L之終章:最後的23天 龍貓 Liar Game The Final Stage Trailer M 瑪琲時光 瑪莉與三隻幼犬(又译柴犬奇迹物语) 鳗鱼 貓之報恩 猛鬼勿語 幪面超人(又译假面騎士) 幪面超人The First(又译假面騎士The First) 魔幻時刻(又译黑幫有個荷里活) 梦 夢幻街少女 梦旅人 秘密 秒速5厘米 明日的記憶 名偵探柯南:水平線上的陰謀 名偵探柯南:紺碧之棺 命 N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 NaNa2 那个夏季,最宁静的海 這麼遠,那麼近 戀愛寫真 戀愛復活 戀愛初稿 蠟筆小新劇場版:燒肉反擊戰 蠟筆小新劇場版:呼風喚雨!我的新娘 O On
機動戰士Z剛彈2戀人們 機動戰士Z剛彈3星之躍動是愛 甲賀忍法帖 假面騎士(又译幪面超人) 假面騎士The First(又译幪面超人The First) 姐妹坡Shimaizaka 解夏 藉著雨點說愛你(又译現在,很想見你) 藉著寫真說愛你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居酒屋兆治 菊次郎之夏 绝唱 K Keroro軍曹大電影 Keroro軍曹大電影2:決戰水著兵團 Keroro軍曹大電影3之天空大作戰 L 喇叭書院(又译搖擺女孩、Swing Girls) 藍色青春 泪光闪闪(又译愛與淚相隨) 冷静与热情之间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又译花樣奇緣、松子被嫌弃的一生) 亂 罗生门 L之終章:最後的23天 龍貓 Liar Game The Final Stage Trailer M 瑪琲時光 瑪莉與三隻幼犬(又译柴犬奇迹物语) 鳗鱼 貓之報恩 猛鬼勿語 幪面超人(又译假面騎士) 幪面超人The First(又译假面騎士The First) 魔幻時刻(又译黑幫有個荷里活) 梦 夢幻街少女 梦旅人 秘密 秒速5厘米 明日的記憶 名偵探柯南:水平線上的陰謀 名偵探柯南:紺碧之棺 命 N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 NaNa2 那个夏季,最宁静的海 這麼遠,那麼近 戀愛寫真 戀愛復活 戀愛初稿 蠟筆小新劇場版:燒肉反擊戰 蠟筆小新劇場版:呼風喚雨!我的新娘 O On Your Mark P PACO與魔法繪本 平成狸合战 憑神 Q 七武士 奇幻世紀(又译世界奇妙物語) 千年女優 千与千寻 青春電幻物語 情书 秋刀魚之味 R 人性的证明 壬生义士传 日本沉没 日出前向青春告別 惹鬼回路 惹鬼狂叫 S 橫山家之味(2008) 貞子3D(2012) 小偷家族(2018) SABU 三億日圓極盜初戀 三個衝浪少年 色凶怪談 殺手阿一 砂之器 上班族金太郎 少年馴象師 生死恋
197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7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7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75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76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77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7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7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80年代 1980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81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8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8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8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85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86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87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8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8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90年代 1990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91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9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9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9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95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96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97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9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9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0年代 2000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1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5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6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7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10年代 2010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11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1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1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1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15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16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17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1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1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20年代 2020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21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2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2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2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25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26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27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2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202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外部連結 《美國電影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
190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0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10年代 1910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11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1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1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1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15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16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17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1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1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20年代 1920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21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2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2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2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25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26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27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2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2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30年代 1930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31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3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3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3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35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36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37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3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3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40年代 1940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41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4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4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4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45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46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47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48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49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50年代 1950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51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52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53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1954年美國電影作品列表
Frame),它負責管理電腦通訊設備和網絡媒體之間的互通。包括了針腳、電壓、線纜規範、集線器、中繼器、網卡、主機介面卡、路由器等。 影响 OSI是一个定义良好的协议规范集,并有许多可选部分完成类似的任务。它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务,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并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来协调进程间通信标准的制定。即OSI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參見 DoD模型(Department of Defense Model)四層是為了ARPANET所開發出來的模型。 網路傳輸協議 TCP/IP,与OSI模型有类似结构的现行网络模型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第三版)(Computer Networks, Third Edition, Andrew S. Tanenbaum) 熊桂喜
Layer)負責在數據傳輸中設定和維護计算机網絡中兩台计算机之間的通訊連接。 第4層 傳輸層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把傳輸表頭(TH)加至資料以形成封包。傳輸表頭包含了所使用的協定等傳送資訊。例如:傳輸控制協定(TCP)等。 第3層 網路層 網路層(Network Layer)決定數據的路徑選擇和轉寄,将網絡表頭(NH)加至數據包,以形成封包。網絡表頭包含了網絡資料。例如:互聯網協定(IP)等。 第2層 -{zh-cn:数据链路层; zh-tw:資料連結層; zh-hk:資料鏈結層;}- 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負責網絡尋址、錯誤偵測和改錯。當表頭和表尾被加至數據包時,會形成資訊框(Info Box)。數據鏈表頭(DLH)是包含了實體位址和錯誤偵測及改錯的方法。數據鏈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數據包末端的字符串。例如以太網、無線局域网(Wi-Fi)和通用分組無線服務(GPRS)等。 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子层。 第1層 實體層(物理層) 實體層(Physical Layer)在區域網絡上傳送-{zh-tw:資料框;zh-cn:数据帧}-(Data Frame),它負責管理電腦通訊設備和網絡媒體之間的互通。包括了針腳、電壓、線纜規範、集線器、中繼器、網卡、主機介面卡、路由器等。 影响 OSI是一个定义良好的协议规范集,并有许多可选部分完成类似的任务。它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务,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并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来协调进程间通信标准的制定。即OSI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參見 DoD模型(Department of Defense Model)四層是為了ARPANET所開發出來的模型。 網路傳輸協議
Info. Most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phonetic alphabets Online utility for phoneticising text Public ICAO site Spoken NATO phonetic alphabet - Click the letters to play the words Google Gadgets: NATO phonetic alphabet Google Gadget cheat
伊斯蘭國家中,因當地禁酒,用於表示字母W的「Whiskey」,被國際電訊聯盟的原音標字母「Washington」或「White」取代。 在巴基斯坦,因長期的印巴衝突,用於表示字母I的「India」被「Indigo」或「Italy」取代。 1928年起,美国所用的电报字母表如下: 衍生字母 一些语言中存在英语字母表所没有的衍生拉丁字母,其中一部分可用两个北约音标字母表示。 西班牙语 在西班牙语中,字母ñ的音标字母为Ñoño。 德语和瑞典语 在德语和瑞典語中,字母å的音标字母为“Alfa-Alfa”(aa),字母ä的音标字母为“Alfa-Echo”(ae),字母ö的音标字母为“Oscar-Echo”(oe),字母ß的音标字母为“Sierra-Sierra”(ss),字母ü的音标字母为“Uniform-Echo”(ue)。 丹麦语及挪威语 在丹麦语和挪威语中,字母æ、ø和å也有各自的音标字母。这三个字母在丹麦语中的音标字母分别是“Ægir”、“Ødis”和“Åse”,挪威语则分两种情况,民用读法分别是“Ægir”、“Ørnulf”和“Ågot”,军用读法则分别是“Ærlig”、“Østen”和“Åse”。 捷克语 捷克语中的“ů”(由uo演化)在音标字母中读作“Uniform-Oscar”(uo)。 芬兰语 芬兰语字母“å”、“ä”和“ö”的无线电读法分别是“Åke”、“Äiti”和“Öljy”。 爱沙尼亚语 爱沙尼亚语有四个特殊字母“õ”、“ä”、“ö”和“ü”,音标字母读法分别为Õnne、Ärni、Ööbik、Ülle。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Military Alphabet and translator on MilitarySpot.com Phonetic Alphabets, Historic, English & Others plus other Comms Info. Most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phonetic alphabets Online utility for phoneticising
丹麥王國的自治领地)— 全球面积最大的島嶼 (的海外集体) (不包括夏威夷州以及其它島嶼地區) 名词解释 北美在地图上被单独区分出来要追溯到1755年,那时北美被法兰西殖民帝国、大英帝国和西班牙殖民帝国所占领,是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如今,按照社会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标准(例如生产力水平),北美最主要的两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均为发达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非常高,其经济一体化水平也很高。 按照政治地理学标准划分,位于太平洋的美国夏威夷州也被归为北美的一部分。但按照自然地理学标准,由于夏威夷群岛与美国本土相隔太远,所以通常被归为波利尼西亚的一部分,而按照语言学的标准,夏威夷群岛也属于波利尼西亚,因为这些地区的语言包括夏威夷的夏威夷语都属于南岛语系。 北美和广义上的拉美(包括使用非拉丁语族的部分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即组成整个美洲。 北美地区各国家和地区概况 扩展 1990年代以来,由于墨西哥和美国交往日益密切,所以也有将墨西哥归为北美的说法,最典型的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即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它们和其他北美地区组成广义的北美。但按照一些地理学家的看法,由于墨西哥最东部的恰帕斯州、塔巴斯科州、坎佩切州、尤卡坦州和金塔纳罗奥州等5个州处于特万特佩克地峡以东,和墨西哥其他地区不同,故被划为中美洲,所以这些州在这个意义上來说不属于北美。 参见 美国 美洲
全球面积最大的島嶼 (的海外集体) (不包括夏威夷州以及其它島嶼地區) 名词解释 北美在地图上被单独区分出来要追溯到1755年,那时北美被法兰西殖民帝国、大英帝国和西班牙殖民帝国所占领,是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如今,按照社会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标准(例如生产力水平),北美最主要的两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均为发达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非常高,其经济一体化水平也很高。 按照政治地理学标准划分,位于太平洋的美国夏威夷州也被归为北美的一部分。但按照自然地理学标准,由于夏威夷群岛与美国本土相隔太远,所以通常被归为波利尼西亚的一部分,而按照语言学的标准,夏威夷群岛也属于波利尼西亚,因为这些地区的语言包括夏威夷的夏威夷语都属于南岛语系。 北美和广义上的拉美(包括使用非拉丁语族的部分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即组成整个美洲。 北美地区各国家和地区概况 扩展 1990年代以来,由于墨西哥和美国交往日益密切,所以也有将墨西哥归为北美的说法,最典型的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即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它们和其他北美地区组成广义的北美。但按照一些地理学家的看法,由于墨西哥最东部的恰帕斯州、塔巴斯科州、坎佩切州、尤卡坦州和金塔纳罗奥州等5个州处于特万特佩克地峡以东,和墨西哥其他地区不同,故被划为中美洲,所以这些州在这个意义上來说不属于北美。 参见 美国 美洲 北美洲
春分时,全球昼夜除极点附近以外几乎等长。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於夜,南半球各地夜長於晝。 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物候 春天到来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 玄鳥至:玄鳥,燕也,高誘曰:「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 雷乃發聲:陰陽相薄為雷,至此,四陽漸盛,猶有陰焉,則相薄乃發聲矣;乃者,《韻會》曰:「象氣出之難也。」註疏曰:「發,猶出也。」 始電:電,陽光也;四陽盛長,值氣洩時而光生焉。故《曆解》曰:「凡聲,陽也;光,亦陽也。《易》曰:「雷電合而章。」《公羊傳》又曰:「電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陽,電陰。」非也。蓋盛夏無雷之時,電亦有之,可見矣。 假日 春分在日本是國定假日,稱為「春分之日」()。 在伊朗曆中,春分是新一年的開始,稱為納吾肉孜節(Nowruz)。波斯、庫德、土耳其、中亞不少民族、曾受鄂圖曼帝國統治民族、拜火教信徒視此為重大節慶和具宗教意義。 阿富汗、烏兹别克等國的新年,也都在春分日。 巴比倫曆以春分為一年之始。 另外,在基督宗教中,復活節在春分後的第一個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慶祝。 参考文献 《七十二候考》,[清]曹仁虎 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吳澄 著
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物候 春天到来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 玄鳥至:玄鳥,燕也,高誘曰:「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 雷乃發聲:陰陽相薄為雷,至此,四陽漸盛,猶有陰焉,則相薄乃發聲矣;乃者,《韻會》曰:「象氣出之難也。」註疏曰:「發,猶出也。」 始電:電,陽光也;四陽盛長,值氣洩時而光生焉。故《曆解》曰:「凡聲,陽也;光,亦陽也。《易》曰:「雷電合而章。」《公羊傳》又曰:「電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陽,電陰。」非也。蓋盛夏無雷之時,電亦有之,可見矣。 假日 春分在日本是國定假日,稱為「春分之日」()。 在伊朗曆中,春分是新一年的開始,稱為納吾肉孜節(Nowruz)。波斯、庫德、土耳其、中亞不少民族、曾受鄂圖曼帝國統治民族、拜火教信徒視此為重大節慶和具宗教意義。 阿富汗、烏兹别克等國的新年,也都在春分日。 巴比倫曆以春分為一年之始。 另外,在基督宗教中,復活節在春分後的第一個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慶祝。 参考文献 《七十二候考》,[清]曹仁虎 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吳澄 著 外部連結
「夏至節」古時又稱「夏節」,它不但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人傳統節日端午節前身就是源自夏至節。例如用「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來說明古代中國人同時用陰曆五月的節日端午節來對應夏季,用陽曆節氣的「冬至」來對應冬季,以此來合理看待「冬至」、「夏至」與端午節在民俗節慶上可能具有相似的意義。 自古以來,夏至時節,吃麵是很多地方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嚐新」的意思在。 参见 仲夏節 春分 秋分 冬至 参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汉学堂经解》(ISBN 9787806940235)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形成面积最大的极昼区。此日过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减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开始往南移动,直至冬至為止。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亦日渐降低,日影逐渐被拉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 「至」也有極點的意思。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 《易經》姤卦,為五月卦,一陰起于下(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孚夏至之時令。陽氣雖盛已經失勢,陰長陽消之象。 與冬至相同的是,夏至在中國古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氣),只是現代活動相對比較少與夏至直接相關(可能與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意義極為相近)。但仲夏節是在北欧等地居民的重要節日(和當地偏寒冷的氣候有關)。 習俗 「夏至節」古時又稱「夏節」,它不但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
三候水始涸:《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 即不再會有夏季雷電交加的情況,春天出現的昆蟲亦會減少出現,而因水氣不再充沛,天氣亦會開始變得乾燥。 节气养生 节假日 秋分在日本是國定假日,稱為「秋分之日」()。 自2018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參見 春分 夏至 冬至 秋分點
三候水始涸:《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 即不再會有夏季雷電交加的情況,春天出現的昆蟲亦會減少出現,而因水氣不再充沛,天氣亦會開始變得乾燥。 节气养生 节假日 秋分在日本是國定假日,稱為「秋分之日」()。 自2018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參見 春分 夏至 冬至 秋分點
屈原出自楚国公族屈氏,屈氏与昭氏、景氏并称王族三姓,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據說就是掌管昭、屈、景三氏的事務。屈,昭,景为楚国大姓。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匄。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忽忘身之賤貧」。可能当时貴族家庭已衰落。 出生地 屈原的生平与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但由于列传未记载屈原的出生地,以至屈原籍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秭歸說 现存的先秦史籍中均找不到关于屈原的记载。而最早记载屈原的出生地在秭归的当属东晋袁山松(一作袁崧)的《宜都山川记》(亦称《宜都记》)和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云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犹存有旧田宅、石屋基、玉禾田及屈原贤姊的女媭庙、捣衣石等遗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又说:“(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扰存。”晋庾仲雍《荆州记》亦有“今其地名乐平。”相同记载。(“乐”读yuè乃“生”之意,引东汉高诱注释《淮南子?本经》“天覆以德,地载以乐”云:“乐,生也。”;“平”即指屈原,《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里”即指故居,《说文》曰:“里,居也。”即“乐平里”为“屈原诞生之地”之意。)稍后唐代归州刺史王茂元于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城东五里首建屈原祠,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称屈原“秭归人也”,又言屈原“旧宅之址存焉”。北宋邵博《闻见后录》亦载:“归州屈沱,屈原故居也。上有屈原祠、墓。”朱熹注屈原“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句说:“鸟盖自喻,屈原生于夔峡,而仕于鄢郢,是自南而集于汉北也。”朱熹此注一出,“屈原出生秭归”便成了定论。清《康熙字典》亦收录“屈原出生秭归”之说。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一文中考证也肯定屈原“是生在秭归县的人”。 紀南說 持紀南说则认为屈原自述《哀郢》一文中有“去故乡而就远”,“去终古之所居”句,表明郢都(今荆州区纪南镇纪南城)是屈原终古之所居,更何况也考古发现纪南城为楚三大贵族(屈、景、昭)的居住地。另从屈原家族世袭三闾大夫之职看,屈原出生于郢都可能性较大。其实早在西汉东方朔《七谏·初放》亦载有“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国指国都郢,屈原当然是今荆州人。遗憾的是《七谏·初放》是一篇纯文学作品,其可信度大打折扣。事实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在引用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未归,喻令自宽全。乡人翼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媛以詈余也。”遗憾的是后人引用秭归县命名时,唯对郦道元“余谓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不予引用,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值得一提的是,郦道元曾任过东荆州刺史,其《水经注》多次引用屈原诗赋,但却没有屈原生于秭归的记载。明成化年间编纂的《湖广图经志》中,把屈原与其父伯庸都列为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名人。清宜都人杨守敬作《水经注疏》亦对“屈原出生秭归”也是持谨慎态度的,对郦道元“余谓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一句没作任何注释。江陵人汪洪在《屈原籍贯考》一文(附在《江陵县志·人物志》)中则明确指出屈原乃是江陵县纪南镇松柏村一带人。中国屈原学会名誉理事张世春认为,屈原遗迹传说源于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说屈原出生于秭归难免有牵强附会之感。 西峽說 生平 生年爭議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的結果,大概不出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屈原在《離騷》中說: 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 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 這4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徵;「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徵,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 初任左徒 屈原是楚國貴族。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博聞強志」、「嫻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只比楚國的宰相:令尹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佈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齊抗秦。足見屈原曾是楚國兼管內政外交的重要官員。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而忽略了國家的長遠利益。这批人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楚懷王听信了谗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銀錢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利令智昏的楚懷王聽信了張儀的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麼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70餘人被秦軍俘虜,還被佔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於是復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國兩次大敗楚軍之後,也怕齊、楚復交,於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只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願意到楚國去。」張儀到楚以後,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後,楚懷王又把張儀給放了,還和秦王結下了婚姻關係。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已來不及,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失去信用。楚懷王二十四年(前305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前304年),懷王還與秦王會於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 楚懷王二十六年(前303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借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佔領了重丘(今河南泌陽縣東北)。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讓太子質於齊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襄王「邀請」懷王在武關(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担任三闾大夫,掌管屈、景、昭三氏谱牒,主持祭典,管理公族教育。他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死于秦國,秦國将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斷絕交往。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區)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很憂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這對屈原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和楚國人民一樣,一方面責怪子蘭不該勸懷王入秦,以至使懷王死在秦國,又責怪他不該慫恿頃襄王向秦國屈膝投降。他寫詩抒情,表達了他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於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放的路線,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省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後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 寫作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著國勢日弱,民生多艱,只好以詩歌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 自盡 秦昭襄王對楚頃襄王的妥協退讓,並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至陳都,「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哀郢》所說: 就是描述這一片倉惶混亂的狀況。屈原在這前後,曾沿江西上,還想看一看這滿身瘡痍的祖國和他終身輔佐的楚王。結果只看到強秦的步步進逼、楚國朝廷的腐敗和昏庸。想為楚王「奔走以先後」,「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眼看著祖國一步步走向滅亡,自己卻不能有一點作為,就埋下了以身殉國的思想,他過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經枉陼(湖南常德武陵縣)至辰陽(湖南辰溪),又折向東南,入於溆浦,暫時停留下來。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長沙附近的汨羅江,楚都被秦攻破後,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了;約為前278年6月6日,頃襄王二十一年,當時屈原62歲左右。直至55年後的前223年,楚國被秦所滅。 屈原作《漁父》,藉與一名道家思想的漁夫的對答,表明自己不與世沉浮的決心: 作品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錄共25篇。雖然有的篇章是否為屈原所作,還有疑議,但可以確定是屈原作品的還是佔多數。如《離騷》,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寫楚國的特殊名物。 《离骚》 《離騷》訴說屈原的政治理想,批評群小的誹謗打擊與楚王的妄信讒言,理想雖遭破壞,但自己決不妥協。《離騷》設想上天下地,上叩帝閽,但天門不開,屈原陳志無路,於是有去國遠逝之想,又望見自己的故鄉,最後決定以身殉國。 《離騷》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詩篇。全篇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個字,屈原將他的思想、感情、想像、人格融合為一,通過綺麗絢爛的文采和高度的藝術手法,傾吐自己的歷史、遠大的政治理想,表達對於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憤恨,也表達了不與權貴妥協的意志,流露愛國家愛人民的深厚感情。《離騷》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後半篇表現得更加濃烈。它採用了「比興」手法,以生動的比喻,營造出一種幽遠的意境。詩人還大量利用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雲、山川流沙等,構成一幅異常雄奇壯麗的圖畫。《離騷》文采絢爛,結構宏偉,形式多變,把敘事、抒懷和幻想交織在一起,對後世文學的藝術技巧啟發甚多。 《九章》
《九章》 九章包含《懷沙》、《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風》。其中《惜往日》一篇,宋魏了翁、清曾國藩和吳汝綸等都懷疑不是屈原所作。 《哀郢》 《哀郢》傾訴他對國都淪陷和國家前途的無限哀傷,對人民的顛沛流離則寄予深厚的同情,並指出國破家亡的原因。本篇作於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陳之年,敘述他春天離開郢都,經過夏首洞庭而至夏浦。路程日遠,悲痛日深。篇中有百姓震愆,人民離散,大夏為丘,東門荒蕪的話,確實有國破家亡之痛。篇中強烈地表示出他甘願死於故鄉,和傷悼鄉土故國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哀郢》中所表現的感情,最為憂鬱,最為哀苦。 《怀沙》 本篇是敘述屈原從西南的漵浦到東北的汨羅的作品,是屈原絕命前不久之作。表現情感極為沉痛。 《抽思》 寫放逐異域,孤苦伶仃的情懷。屈原一面追念北上的君王,一面又懷戀南方的故都。因為心中積壓國家鄉愁和種種痛苦的感情,所以產生一股難以排遣的哀怨。 《思美人》 亦為思念懷王之作。作《抽思》時懷王未死,故有「惸獨不群,無媒在側」之歎;到了《思美人》,懷王可能已死,故有「媒絕路阻」之語。想抒發哀情,只好寄言於浮雲,致辭於歸鳥了。 《橘頌》 通過描寫橘子的形態,以歲寒不凋的堅貞品格,來比擬自己秉承天賦美好的本質,堅守清高的立場,而不會隨波逐流。 《天问》 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提出一百多個問題。屈原放逐以後,憂鬱徬徨,精神上起了劇烈的動搖,舊信仰完全崩潰,對於自然界現象,古代的歷史政績,宗教信仰,以及自己的人生觀,都起了懷疑,因而發出種種問題。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苦極呼天、人窮反本的意思。在篇中,屈原提出了百多個關於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的問題。在古史和神話學的研究上極有價值。 本篇無論內容形式與情調,都與屈原其他的作品不同。故顾頡剛等懷疑不是屈原的作品。 《九歌》 九歌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它的原始材料,大部份是楚國民間的祭神歌曲,是南方各地流行的巫歌,再編成歌、樂、舞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極富浪漫色彩,是中國歌舞的雛形。內容包括《東皇太一》(尊貴的天神)、《雲中君》(雲神,一說為雷神)、《湘君》和《湘夫人》(愛神)、《大司命》和《少司命》(命神)、《東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國殤》、《禮魂》(歌劇的尾聲)。 《山鬼》全篇是山間女神的獨白,訴說自己思慕戀人之苦和對愛情的忠貞專注。《國殤》追悼為國犧牲的將士,寫戰爭場面的慘烈,與戰士的勇敢殺敵,悲壯成仁。 風格 屈原作品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與地方色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吸收神話傳說素材,感情激越,熱烈奔放,多寫個人情志與想像,想像豐富,善用比興與誇張手法。語言運用上,屈原作品突破詩經格式,運用「兮」、「些」、「只」等虛助詞,加強節奏感和音樂感,並常見雙聲疊韻、對仗與疊字。 争议 屈原是否存在 1906年廖平作《楚辞新解其他则为“屈子所传”,而“《楚辞》为孔子天学,《诗》之传记,与道家别为一派”。1918年廖平又作《五变记》稱《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 1922年胡適在《讀楚辭》中宣稱︰“《九歌》與屈原的傳說絕無關係,細看內容,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當時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屈原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人發過問的。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 弄臣之疑 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 地位與評價
政府權責 總部位於首都北京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透過設立在香港的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持聯繫,同樣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也在澳門設立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來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進行商談。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則為了能夠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建立雙向溝通管道,分別在北京市設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駐北京辦事處作為對口。而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法的性質使得其最終解釋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擁有,而其下還分別設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以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以提供相關意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條則指出,如果香港法院審理案件時需要對基本法有關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事務或者是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關係的條款進行解釋、而該條款的解釋又影響案件判決,香港終審法院應該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要求解釋。 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規定,有關特別行政區的外交以及國防事務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負責。其中在外交談判或者是僅限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與會議可能直接影響特別行政區時,特別行政區政府可以派遣代表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在兩個特別行政區分別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而其費用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承擔。不過在特別行政區對外事務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則授權特別行政區政府得以依照基本法內容自行處理相關事務。其中在不限國家參與的情況時,特別行政區則可以使用「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和「中國澳門」(Macau, China)的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國際事務與體育競賽。例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便由於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而同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會員,同時香港也是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經濟體成員之一,不過澳門在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中則沒有決策權。 擴展 香港展望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陳氏基金憲法學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認為,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一國兩制」之框架下,中國之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在港澳極小之地域容許資本主義制度繼續存在,不但有利於當地之繁榮安定,還有利中國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願中國人能從「一國兩制」下香港之法治實踐中吸取法治和憲政之資源,但願中國之法治和憲政事業蒸蒸日上。一種想法是,香港應重視「兩制」多於「一國」,要防止來自內地之「干預」,要避免內地和香港「兩制」之模糊化,要盡量減少內地對香港之影響,要抗拒內地同化香港;此心態不但是「大香港主義」,現在看來,更是絕對過時,因為和1980年代初期(「一國兩制」構思形成那時)比較,中國大陸已經面目全非,其進步一日千里,有目共睹,而港英政府在過渡期則沉迷於政制改革和滿足於泡沫經濟,並沒有為香港經濟在21世紀之發展未雨綢繆,奠下穩固之基石。 2017年,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前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王振民發表《「一國兩制」與基本法:歷史、現實與未來》結語〈香港為什麼依然重要?〉,認為討論關於「一國兩制」和香港問題,有兩種錯誤:一是有人認為現在全國開放,「一國兩制」運行起來成本高,還不如讓香港與內地特別是深圳完全融合,變回「一國一制」;二是一些極端人士認為,20年來「一國兩制」不成功,中央不斷「干預」香港「內部」,特別是不給「真普選」,香港乾脆「獨立」、重回「兩國兩制」。王認為主張「一國一制」沒弄清「一國兩制」精神實質和戰略考慮,沒看到保持「兩制」不變也是國家發展戰略需要。中國缺少可以講英文、可以雙語工作城市,香港應該保持英語特色;因此堅持「一國兩制」不改變、不動搖,確保在香港實踐不走樣、不變形,繼續貫徹實施,嚴格依基本法辦事,是對香港和中國最佳選擇。中國不允許香港「獨立」、「內地化」,「一國兩制」是必須長期堅持之國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重要部分。「香港經驗」仍是中國內地市場經濟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之重要參照;香港是華人社會,擁有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法治。儘管中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很大進步,但在法治和政府管理體制與發達經濟體有很大差距;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有包括上海之其他地方無法代替之作用。 2020年,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接受BBC專訪時憶述,1980年代中英談判期間,他曾向中方官員表示「如果又要香港繼續安全繁榮,又想恢復行使主權,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並建議讓中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但繼續租給英國。其後他加入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希望確保一國兩制順利實施。他指現在仍然相信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對香港最為有利,但前路非常艱難,又以蹺蹺板形容一國兩制,中國是父親,香港是兒子,一國兩制要成功,需要「大人」放開手,給予香港「普選」,以及北京不能干預香港內政。他批評北京政府近年「破壞了鄧小平的『一國兩制』,他的『一國兩制』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但新的『一國兩制』是『黨人治港、全面管治』」,又指他不太喜歡《基本法》關於「釋法」等部分,但《基本法》整體「行得通」、「看上來不壞」,是北京不肯遷就。他仍然認為一國兩制下,香港可以帶領中國走向民主,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2016年,前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梁天琦參與一個關於香港獨立的論壇時指,很多人未能意識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仍然是殖民地,又引述《前途解密》中訪問的一位不具名中共人士,指「周恩來執政時早已定下『白蟻政策』的基調,『充分利用』香港的地位進行集資,而『一國兩制』不過是中共的權宜之計」。因此,他認為一國兩制和《基本法》背後是一個目的是蛀空香港的陰謀,又批評「現今很多法律界的人卻將《基本法》視為『至高無上』的憲政權力來源,變相肯定了這一套缺乏民意授權的不公憲政安排」。他認為港獨是必然的,因為隨着越來越多人認知到中共的原意,便會追求獨立。 關於臺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向中華民國政府提出一國兩制並且如同香港和澳門賦予特別行政區的地位,其中特別行政區內除了可以自行處理文化、經濟、外交、國防事務以及制訂國際貿易政策,并且让中華民國政府得以繼續保留權力、不會解散於臺灣設置的民意機關、能夠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等團體和有限度保留自身軍隊(不會對中國大陸構成威脅)等特別規定,但是種種提議都遭到中華民國政府拒絕。其主要原因在於中華民國不同於香港和澳門過去被視為英國以及葡萄牙的殖民地,除了現時仍然有15個主權國家願意提供外交承認而將其視為主權國家外,實際上其所統治的臺灣地區在政治、外交、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享有自主性和獨立性。面對這一情況,中華民國政府繼續維持現狀(有外交承認是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象徵),而且中華民國政府在憲法上至今仍未宣告放棄大陸地區的主權。 中華民國在2000年由民主進步黨執政後一度海峽兩岸雙方的會談進度中止,同時陳水扁在總統任內也提出了一邊一國論述。其中包含臺灣內部傾向中國統一的主要政黨以及許多社會輿論大都強力反對一國兩制提案,並且各自提出自身觀點作為回應。 根據2001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統計,大约80%的民眾反對一國兩制政策,僅有10%的民衆支持該項方針。其中反對中國共產黨人士便曾經提出一國兩府、《國家統一綱領》、一國兩區、邦聯制、聯邦制等建議,而一些人士認為一國兩制所提到的「一國」應為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過也有少部分臺灣民眾公開表示支持一國兩制原則,這包括有作家暨政治評論家李敖等人。當前中華民國社會民眾中普遍支持繼續維持現狀,並且反對短期內實現中國統一或臺灣獨立。其中隨著臺灣陸續推動民主化運動以及本土化運動,甚至在1990年代舉辦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選舉等一系列政治改革,這使得臺灣內部支持台灣獨立運動的人士比例逐漸上升,部分臺灣民眾也開始對於爭奪中國代表權不感興趣。在2010年12月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所作的民意調查中指出有高達87.3%的臺灣民眾認為應該維持現狀,而分別有6.4%以及1.2%的人士分別主張儘快宣布獨立或者盡快統一。而2011年時,以「您認為臺灣與中國大陸哪裡才是祖國」為問題進行的調查顯示有89.3%的受訪者選擇臺灣為祖國,僅有5.7%的民眾選擇中國大陸。在2013年的TVBS民調中心電話訪問民調中則指出如果海峽兩岸關係只有一種選擇時,則有71%的民眾希望臺灣能夠獲得獨立,而僅有18%的受訪者傾向與中國大陸統一。 另外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否認中華民國統治的臺灣地區具有政治獨立性的主張,多次宣稱擁有臺灣地區主權,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逐漸認知到民族意義的中國尚未完全統一或分裂分治。一國兩制方針至今仍然是官方政策,在胡錦濤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實質停止宣傳一國兩制。其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中便未提到一國兩制原則,相對地其假設臺灣採取中立並且不自行宣布獨立。而在2005年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之後中共開始進行海峽兩岸雙方交流與談判,到了2008年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官方會談重新展開,其中馬英九政府在處理海峽兩岸關係上決定採取「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始與中華民國政府進行官方交流,之後陸續設立兩岸定期航線、開放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以及雙方共同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著重逐步推動經濟一體化,並且進一步與中華民國方面展開經濟和政治上的密切互動。 習近平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就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後,开始重新提起一国两制。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大會」宣佈繼續以“和平统一、一國兩-{制}-”作為兩岸統一大政方針,相关内容总结为习五条。6月香港反送中运动爆发后,直接冲击202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的选情。最重要的两位参选人,蔡英文、韓國瑜均表态反对一国两制。而面对另两位国民党籍参选人郭台铭、朱立伦反对一国两制的表态,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安峰山在6月26日仅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案。对于台湾方面反对一国两制的风潮,大陆方面文章反呛:放弃‘两制’,等于默认‘一制’。7月,解放军少将罗援撰文称,如不接受一国两制,可在武力统一或和平统一台湾后,实行“一国一制”。台灣問題與香港問題不一樣,但總有人拿香港來說事,來攻擊「一國兩制」;儘管不能說服所有台灣人接受它,但會說服更多台灣同胞接受;因此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施,對解決台灣問題意義重大。中國成功運用和平方式和「一國兩制」的模式解決香港問題,對其他國家也是很好的參照;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是我們一部分人對自然、對歷史和社會長期思考結果;我們可以不同意它,甚至可以批判它,「但是武器的批判不可以隨意取代批判的武器」;「一國兩制」就是不讓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成為不和平之理由,乃至戰爭之藉口。 西藏地區 台湾学者林照真認為西藏地方当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簽訂的《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條協定》是北京地方自治精神的初嘗試,並形容和平協定是一国兩制的濫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設法和西藏噶廈進行一系列接觸均無果後,1950年2月15日,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区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聯合發出進軍西藏政治動員令。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昌都戰役中成功解放康區西部的昌都地區(當時屬於西康省,此前在康藏戰爭中被西藏噶廈派兵佔領),殲滅藏軍5700多人並且俘虜包括噶廈派來的昌都地區總管阿沛·阿旺晉美等在内的噶廈軍政人員,最後迫使藏軍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投降。 1951年2月,西藏噶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代表團前往北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李維漢等人談判。同年5月23日,雙方代表團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其中噶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對於西藏地區的主權,而中央人民政府則承諾暫時維持西藏現有的社會階級和政治架構、共同打倒帝國主義與中國國民黨勢力,同時承諾在前幾年暫不實行民主改革,從而暫時保留了三大領主對農奴的權利,並且定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此後,在今西藏自治區的範圍内,同時存在三個地方政權,即西藏地方政府(噶廈)、班禪堪布會議廳(1953年改爲班禪堪布會議廳委员会)、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吸收了上述三方面及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參加,此後三方面的權力逐漸向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轉移。1959年藏區騷亂中,十四世達賴從西藏流亡至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佈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噶廈),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府原有職權。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才開始推行西藏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 十四世達賴喇嘛一直主張西藏自治、不追求獨立,2005年他提出在大藏區按照一國兩制的辦法實行“高度自治”,而且自治权利应比香港、澳门更大。他表示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針對一國兩制有所規定,因此他的這項建議應該可以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接受,並且表示如果同意大藏區實施一國兩制-{}-作法時他將會結束流亡返回西藏。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對此反駁稱,一國兩制是專門為香港與澳門這類曾經遭到西方國家作為殖民地統治、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地區所施行,而西藏自從元朝開始便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因此並不存在類似香港或者澳門地區的問題。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認為西藏獨立運動成員可能藉由一國兩制的方式,藉由自治的名義方便往後推動獨立。此後達賴方面未再多提一國兩制,不過他還是強調自治的理念,並多次稱不會尋求獨立。 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门特別行政區政府都認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保障下,一國兩制政策已經分别成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實施。 英国政府在部分提交国会的《香港半年报告书》中均认为,一国两制原则在香港运作良好,《中英联合声明》所承诺的权利及自由也得到尊重,亦同時表示近年一些事件引起英國政府及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落實情況的關注,引起香港特區政府回應指其他國家不應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欧盟发表的《2012年香港年报》也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运作良好,香港人的人权自由继续受到尊重,法治、市场经济及营商环境继续得以维持。2012年,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报告中,在有关香港的部分就香港一国两制的持续实施表达关注,并且重提应制定美国-香港政策法报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发言人反驳称,一国两制正有效运作,报告就香港一国两制的持续实施表达的关注毫无根据。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15年9月的民意調查報告顯示,對一國兩制感到信任的43.3%民眾低於感到不信任的50.0%民眾,而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信任度也回升至35.5%;然而有36.8%以及44.1%的香港民眾分別不信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時對於香港前途的信心程度則由1997年7月的72.7%下滑至2015年9月的44.0%。雖然一國兩制已經在香港和澳門地區實行,但是《蘋果日報》質疑一國兩制實際上並沒有如其所述在2047年以前給予高度自主,甚至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針對香港地區進行多次干涉。 1998年出版的《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一书中摘录,金庸曾對池田大作說:「中國對於香港的政策,可以說是『現狀不變,長期利用』八個字,再加上八字:『民族大義,利於國家』。香港現狀的維持對中國有利,對全國人民有利。只要能長期維持下去,可以加以充分利用。」、「這其中香港所發生的作用之大、所作貢獻之重要,是無可估量的。由於這些實際的考慮,毛澤東和周恩來制定的香港政策是『保持現狀,充分利用』。香港只有保持現狀,才對中國有用,既然有用,就長期而充分的利用之。這個政策一直不變。」、「『反英抗暴鬥爭』,組織左派群眾,和香港的英國政府正面衝突,衝擊港督府,與警察打鬥,到處放置炸彈。英國出動正規軍反擊,雙方都有死傷,還累及不少無辜市民,一時局面十分惡劣。幸得周恩來總理親自下令制止這種違反中央政策、破壞香港穩定繁榮的行動,左派暴動才漸漸平息。其後這場動亂的組織者與發動者據說受到了黨內的批評,有些人還受到處分懲罰,被下放到邊遠地區的農場和礦山中勞動改造。經過了這次教訓後,『不得破壞香港現狀』的政策在中共高層領導中更加得到重視,這個政策的基本理由是:香港現狀的維持對國家有利、對全國人民有利,也即是對全黨有利,對香港廣大中國同胞有利。」 香港法學學者、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曾任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的學生代表,其對一國兩制的實施曾帶有批判和懷疑。他在法律系的學士論文是研究一國兩制如何在台灣實施,認為在實施上要面對很多問題。一國兩制本身是充滿矛盾的產物,兩制衝突是必然。中港兩地無論經濟制度、社會狀況均有不少差異,要結合並不容易,戴稱「當時希望有一國兩制,但又不是天真到覺得一國兩制無問題。」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張贊賢(Peter T.Y. Cheung)說:「和1997年不同,我認為今天的一些不安來自確定性,而不是不確定性」。 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總裁及基本法諮委會成員馮可強對一國兩制的運作模式的理解,是委員會成員都希望香港走向民主,最終實現全面普選。香港繼續沿用普通法系,與中國特色大陸法系不會互相干預,「河水不犯井水……總之內地歸內地、香港歸香港,大家互相尊重,同時香港繼續對中國經濟作出貢獻。」這個共識是因為當時大陸剛開始改革開放,無論法律、經濟、城市管理等都比香港落後,不少官員都欲來港取經學習,中央亦很樂於接受意見,其中目標是香港能繼續貢獻中國的改革開放。而《基本法》起草過程中有一種意見是當時香港精英認為回歸已經不可避免,故在當前條件下試圖在《基本法》內獲取更大的本地利益,以及聚焦於民主、實現普選及保護自身經濟利益,「以本地利益優先,財產權優先,民主權利發展優先」。馮可強認為一國兩制實施過程裏,中央依據香港社會形勢轉變,治港方略變化可分為三階段,即董建華第一任行政長官時期的「基本不管」,董建華下台後中央開始查找「要管」的法理依據,以及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宣佈對港擁「全面管治權」。馮認為一國兩制下中央對港擁許多權力,最初備而不用且鮮有提及,以致被人忽略,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條列明,「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意味「根據憲法,中央有權對香港做任何事」,問題只是他是否實踐這權力和有多克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指出,一國兩制設計的初衷是讓內地學習香港,它包含着「兩制」互動融合的初衷初心。國家在一國兩制中的利益體現於一直強調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主權與安全即香港不能成為反國家基地,「這是任何一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最基本的政治忠誠要求」。發展利益則是指香港要在不同階段,根據其自身獨特優勢支持國家發展,「過去是幫助國家現代化,現在則在國家主場優勢下參與及融入式發展。」 2006年,正值陈水扁当政时期,中华民国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提出169個案例指控中華人民共和國多次干涉香港市民自治的權利,並且嚴重干預司法系統以及言論自由。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和陳水扁曾批評一國兩制使香港民主倒退、基本人權受侵犯、產業空洞化加速以及失業率大幅提高,並且認為香港政經困境的真正癥結點在於香港喪失自主性與主體性。 《蘋果日報》、《大紀元時報》等的評論認為,香港名義上雖然擁有自己的法律以及言論和表達自由,但是仍然出現打壓異見人士和逐步壓縮言論自由的舉動,這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沒收六四民主浮雕、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人士入境等。其中一些批評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仍然會暗中聽從在北京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指示,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暫緩按照基本法給予香港雙普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解釋基本法等作為也常被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試圖干涉香港事務。例如2003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準備立法時,便被擔憂可能是為了大規模打擊反對黨並且破壞自主權。2013年3月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提出的「管理香港的人不能與中央對抗,不能企圖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論點,也引來香港部分民主派人士的批評。 2014年6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中重申香港的高度自治權来源于中央授权,并强调“中央拥有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既包括中央直接行使的权力,也包括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中央具有监督权力。”这引來部分香港反对派人士的批評和質疑,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高層是背棄一國兩制的承諾,進而破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下香港實施民主自治的政策。例如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人文及法律學院助理教授賈廷思表示難以就「監督權力」評論。被問到有沒有任何法律條文提及白皮書所謂「監督權力」,他表示若要辯論此問題,对方或會辩解《基本法》第12條暗示了有關權力,但賈認為該條文絕對沒有作此表述。公民黨法律界議員郭榮鏗指,白皮書所謂「監督權力」之說沒有明確法律基礎,強調白皮書不能取代《基本法》成為憲法一部份,也不能作為解釋《基本法》的文件。 就此问题,中国内地的一些法学专家强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来源于中央授权,并非香港固有,中央与香港不是分权体制,不存在所谓“剩余权力”问题,希望香港的反对派人士理性面对中央与香港的关系。此前有内地學者研究認爲,1986年初,在《基本法》起草过程中,港方起草委员李柱铭等人提出的“剩余权力”问题,後來並沒有被《基本法》承認。 而对于白皮书抛出的对自治层拥有指挥权的概念,《明报》不署名评论指若中央依法直接對港行使管治權,香港與其他中國城市并无分別,而在白皮書中出现中央人民政府「向行政長官發出指令的權力」的說法,這個權力如何操作、由哪一個部門向特首發號施令未有明言,评论认为體現高度自治的特首變成受令於中央,客觀上特首的管治威信勢必大打折扣。 對中國中央政府來說,一國兩制是一個整體,因此它不能僅僅對香港好,還是中國現代化、國際化整體戰略方案的一部分。起草《基本法》時以保障香港法制優先,但中央保留人大釋法條文(《基本法》第158條)。 2015年9月11日,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出席《基本法》頒布25周年研討會時就香港政制表示,草擬基本法時的主導思想,是以特區政府作為核心的主要體制,「行政長官具有超然於行政、立法、司法三個機關之上的特殊法律地位」。張曉明於研討會發表致謝辭說,香港於回歸前及回歸後,也沒有實行過任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他說,「作為領導特區政府的行政長官,他所具有的雙首長身分和雙負責制的責任,使得行政長官具有超然於行政、立法、司法的三個機關之上的特殊法律地位,處於特別行政區權力運行的核心位置,在中央政府之下,特別行政區的三權之上起着連結的樞紐作用」。 有關言論引發巨大爭議,多位政界人士對此作出評論。9月14日,香港大律師公會發表聲明,對張曉明的演講內容的討論表示深切關注。聲明提到,基本法清晰界定了三權的關係和權責。大律師公會堅信「權力分立」的法律概念在基本法底下得到充分的落實。張曉明「超然於三個機關之上」的描述,難免被解讀為行政長官「凌駕於三權之上」,引起公眾憂慮,大律師公會對此深表遺憾。大律師公會又促請張曉明及律政司司長早日作出澄清,「消除香港市民以及國際社會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秉行法治的疑慮」。 同日,23名泛民立法會議員以泛民會議名義發表聯合聲明,引用基本法三項條文,說明行政長官權力受多重制衡,因此超然一說是無中生有。泛民會議表示希望張曉明能「尊重『一國兩制』及《基本法》,勿再發表損害香港核心價值的言論」,又促請梁振英「公開重申會遵守本地法律,並按基本法條文接受立法與司法的制衡」。9月15日,梁振英在政府總部會見記者時,評論了張曉明的演說內容,指張曉明在演說中並無使用「凌駕」字眼,有人沒在現場聽而作出批評,出現斷章取義或誤導的情況。9月16日,梁振英又對傳媒表示行政長官地位「確實是超然」。9月20日,香港律師會就張曉明的言論發表聲明,重申兩個基本原則:「司法獨立對法治的重要」和「香港司法機構的專業及其制度健全」。 香港大學學生會中文期刊《學苑》副總編輯江旻諺就第五次释法后评价一国两制称“香港唯一的工具價值,只在證明『一國兩制』的歷史錯誤”,“香港民主運動的消亡,是台灣面對的反例,證明了『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架構出的謊言”。 2020年5月末,全國人大會議通過「港區國安法」決定草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同月29日於白宮玫瑰園舉行記者會,批評通過「港區國安法」決定草案是違背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確保香港自治的承諾,將「一國兩制變成一國一制」,對港人、內地人、以及及全世界人民來說都是「悲劇」。 2020年11月11日,全國人大會議宣布取消香港4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的議席,繞過經香港立法會及香港法院的取消資格審議程序,另外15名民主派議員表示證明一國兩制已死,決定總辭,事件引起多國表態,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於同日發表聲明,他稱這顯示中共當局違背《中英聯合聲明》中所作的國際承諾,以及在《基本法》下對香港人的承諾,證明「一國兩制」只是中共在香港擴大一黨專政的一塊「遮醜布」,並表明美國會繼續運用《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香港自治法案》及「香港正常化」行政命令下的所有權力,查明和制裁要為泯滅香港自由負責的人。 2021年3月7日,全國人大前常委、立法會前主席范徐麗泰接受深圳衛視專訪時表示:一国两制中“两制”指经济制度而非政治制度。
《中英聯合聲明》提供一個大綱,使香港在1997年7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特別行政區後,能夠保存香港獨特經濟體系和生活方式;協議保存香港人熟悉之法律制度和香港沿用、包括普通法之一套法律;此外,更使香港可以繼續自行決定本身之經濟、財政和貿易政策,和繼續參加國際組織和貿易協定,例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當時英國政府有信心,認為協議提供關於香港前途所需之保證,使香港能夠繼續繁榮和維持在世界上作為主要之貿易和金融中心之獨特角色。 同時英國政府還極力避免為香港現行政治體系和經濟結构隨著與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併,使得過去許多建設和系統都因而遭到同化或者瓦解。 港澳地區 1984年6月,鄧小平稱:「……我們的政策是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十億人口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近幾年來,中國一直在克服『左』的錯誤,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來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經過五年半,現在已經見效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提出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來解決香港和台灣問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我們已經講了很多次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經通過了這個政策。有人擔心這個政策會不會變,我說不會變。核心的問題,決定的因素,是這個政策對不對。如果不對,就可能變。如果是對的,就變不了。進一步說,中國現在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有誰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國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們就會喪失人心。我們的路走對了,人民贊成,就變不了。我們對香港的政策長期不變,影響不了大陸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主體必須是社會主義,但允許國內某些區域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比如香港、台灣。大陸開放一些城市,允許一些外資進入,這是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比如外資到上海去,當然不是整個上海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深圳也不是,還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的主體是社會主義。『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是我們根據中國自己的情況提出來的,而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注意的問題了。……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世界上一系列爭端都面臨著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問題。總得找出個辦法來,新問題就得用新辦法來解決。香港問題的成功解決,這個事例可能為國際上許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益的線索。從世界歷史來看,有哪個政府制定過我們這麼開明的政策?從資本主義歷史看,從西方國家看,有哪一個國家這麼做過?我們採取『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解決香港問題,不是一時的感情衝動,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從實際出發的,是充分照顧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的。……」 「一國兩制」之方針政策及中國政府就1997年後之香港特區作出之承諾將會寫進一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作為香港之憲制性文件;經過近兩年艱辛之談判,英國政府別無選擇,只有接受中方之建議;在1984年,雙方終於簽訂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共同簽署,鄧小平和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也前往簽署現場。《中英聯合聲明》指出是收回香港地區為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於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英國政府也必須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有關香港未來制度議題上《中英聯合聲明》重申將會實施一國兩制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並且保留後者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聯合聲明》規定,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之規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其政府由當地人組成;香港現行法律基本不變,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各種人權和自由將獲保障;香港特別行政區保持財政獨立,中央不向香港徵稅;香港特別行政區可以「中國香港」之名義與外國和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關係及簽訂協定。 1985年4月10日,中國六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正式批准《中英聯合聲明》,並通過《關於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決定》。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英國政府在1985年5月27日互相交換批准書,並且向聯合國秘書處登記而使聲明正式生效,並且取代過往簽訂的《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效力。6月,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名單,共有委員59人,其中內地委員36人,香港委員23人;委員會開始工作後,成立5個專題小組;同時在香港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由180名來自香港各界之人士組成,負責香港居民與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之間溝通和聯繫,並收集港人對《基本法》之意見。 1979年中葡兩國建交時,雙方曾就澳門問題達成諒解,葡方承認澳門是中國領土,雙方在適當時候將通過談判解決澳門前途問題。1985年5月,葡國總統訪華,雙方同意在1986年展開關於澳門前途之談判。1986年6月至1987年3月談判,1987年4月13日雙方在北京簽署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規定中國政府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中葡聯合聲明》由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市簽署,雙方在1988年1月15日互相交換批准書後《中葡聯合聲明》正式生效。《中葡聯合聲明》之結構和內容與《中英聯合聲明》十分相似,由此可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和澳門之回歸基本方針政策一致,就是成立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由「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香港和澳門之原有法律基本不變,原有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兩個《聯合聲明》都提到,全國人大將制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就《聯合聲明》所載之方針政策作出規定,並在五十年內不變。 香港《基本法》之起草工作歷時4年零8個月;1988年4月,《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公佈,諮詢期5個月;《徵求意見稿》就具爭議之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列出5個不同方案,就立法會之產生辦法也列出4個方案;此外,《徵求意見稿》又列出部分委員對草案中其他具爭議之條文之不同意見和建議;1989年2月,《基本法(草案)》公佈,諮詢期8個月;1990年4月4日,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終於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香港《基本法》正式實施。香港正式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一國兩制()。雖然《基本法》不是一個主權國家憲法,但它的確是「憲法性文件」,並具有憲法性文件之一些典型特徵:規劃香港特別行政區內部之政治體制,包括其立法、司法和行政架構之產生、權力和相互關係,又規範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中央政府之關係,包括兩者之間權力分配之原則;此外,它設定人權保障之制度,在《基本法》生效實施後不久,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便迅速確立以《基本法》為基礎之「違憲審查」之權力(即香港法院審查和推翻違反《基本法》之香港法律之權力);《基本法》所處理之自治權範圍問題、憲法性文件之解釋和糾紛爭議之解決之問題,以至對賦予自治權之憲法性文件之修改之限制問題等,和聯邦國家憲法所處理之問題是類似,但所提供之解決問題之方案卻有不同。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成立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同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起草委員會名單,委員共48人,其中內地委員26人,澳門委員22人;委員會成立5個專題小組,並在澳門成立90人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澳門《基本法》起草工作歷時4年零4個月,1991年7月,《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公佈,諮詢期4個月;1992年3月,《基本法(草案)》公佈,諮詢期4個月;1993年3月31日,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終於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澳門《基本法》付諸實施。 政策 框架制度 1978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批轉《關於港澳工作預備會議的報告》:開展港澳工作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一切工作都要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照搬照套內地的做法,要解放思想,大膽放手,多想辦法,加快步伐,為實現中國四個現代化多做貢獻。中共同時決定成立中央港澳小組,協助中央掌管港澳工作。實際上「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共中央就有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直接負責之港澳工作領導小組。 一國兩制政策提到儘管在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並且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一部分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仍然施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民主集中制。「一國兩制」之法理基礎是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基本法》在規劃中央與特區之關係時所應用之原則主要有兩條,一是國家主權原則,另外便是特別行政區之高度自治原則;前者體現「一國兩制」中之「一國」,後者則反映「一國兩制」中之「两制」。根據全國人大1990年4月4日和1993年3月31日之決定,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隸屬於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是其屬下之工作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亦表示,經由全體會議通過的《基本法》本身有憲制性質,這也使得《基本法》又有「小憲法」之稱。 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特別行政區行使之權力:①批准中國政府分別與英國、葡萄牙政府就香港、澳門問題所簽訂之國際協議,即中英聯合聲明、中葡聯合聲明,決定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②解釋特別行政區基本法;③為特別行政區立法之權力,即增加或減少在特別行政區實施之全國性法律;④對特別行政本地立法實施備案審查,即行使違憲審查權;⑤特別行政區成立後,貫徹實施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對特別行政區行使高度自治權實施監督;⑥決定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之改革;⑦決定宣佈戰爭狀態或因特別行政區內發生特別行政區政府不能控制之危及國家統一或安全之動亂,決定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 根據1982年12月10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第28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工作委員會;在特別行政區成立後,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為便利行使上述有關權力,根據基本法,決定在其常設機關——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之下分別設立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基本法委員會任務:①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行使對特別行政區自行立法之監督權時,如果認為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之任何法律不符合基本法,在發回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前,全國人大常委會要先交基本法委員會研究,聽取其意見再作決定;②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全國性法律在特別行政區實施,即增減基本法附件二所列全國性法律時,要徵詢基本法委員會意見;③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需要解釋基本法關於中央之條款,在案件不可上訴之終局判決前,應由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有關條款,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釋法前,應徵詢基本法委員會意見;④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準備接受條改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之議案並準備把修改議案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議程前,要先將該修改議案交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並提出意見。 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賦予国家主席的權力主要包括::①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之決定,批准中國政府分別與英國、葡萄牙政府就香港、澳門問題所簽訂之國際協議,即中英聯合聲明、中葡聯合聲明;②根據全國人大之決定,公佈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相關全國性法律;③接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之述職;④根據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之決定,對特別行政區行使國家元首之一般職權。 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賦予國務院的權力主要包括:①以中央人民政府名義與英國、葡萄牙談判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並簽訂有關協議,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②執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之有關決定,協助制定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並可提出基本法修改議案,協助籌備特別行政區;③貫徹執行「一國兩制」和特別行政區基本法;④統轄特別行政區政府;⑤負責與特別行政區有關之外交事務;⑥負責特別行政區之防務,承擔駐軍費用;⑦依照基本法規定任命特別行政區主要官員;⑧接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之述職;⑨行政長官在特別行政區法院審理案件中遇有涉及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之事實問題應發出證明文件,之前須取得中央人民政府之證明書;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宣佈戰爭狀態或因特別行政區內發生特別行政區政府不能控制之危及國家統一或安全之動亂而決定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中央人民政府有權發佈命令將有關全國性法律在特別行政區實施。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設5個職能司,即秘書行政司、香港政務司、香港經濟司、香港社會文化司、澳門事務司;是國務院負責歸口管理香港、澳門事務之辦事機構,其主要職責是:①調查研究港澳地區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情況,及時掌握重大動向,建議制訂港澳工作之方針、政策、策略;②制訂政策和措施在港澳地區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③研究制訂中國政府恢復行使香港和澳門主權之方針、政策,負責籌備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④規劃、部署香港和澳門過渡時期之各項工作;⑤做好實施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之各項工作;⑥協同外交部掌管與香港、澳門有關之外事工作;⑦制訂或審核港澳之法規之政策、措施,協調內地與港澳地區之關係;⑧制訂內地與港澳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政策;⑨會同各地區、各部門做好到內地訪問、工作之港澳各界人士之接待工作;⑩會同有關部門審批各地區、各部門在港澳地區設立機構;⑪承辦國務院交辦之其他事項。 經1999年12月28日國務院第24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自2000年1月18日起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澳門分社更改名稱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和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根據2000年1月15日國務院去函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更改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澳門分社名稱問題的通知》,中央政府駐特區聯絡辦公室之職責有:①聯繫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②聯繫並協助內地有關部門管理在香港、澳門之中資機構;③促進香港、澳門與內地之間之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等領域之交流與合作,聯繫香港、澳門居民對內地之意見;④處理有關涉及台灣之事務;⑤承辦中央人民政府交辦之其他事項。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自称不是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不受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2条约束。以及认为自身有五项职责内不存在的监督权。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根據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之規定,在特別行政區設立之負責處理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有關之外交事務之機構;具體職責包括:①協調處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參加有關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事宜,國際組織和機構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設立辦事機構,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舉辦政府間國際會議;②處理有關國際公約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適用問題,協助辦理須由中央人民政府授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外國談判締結之雙邊協定;③協調處理外國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設立領事機構或其他官方、半官方機構,辦理有關領事業務;④承辦外國國家航空器和外國軍艦訪問香港特別行政區等有關事宜。根據上述職責,駐港公署下設辦公室、政策研究室、國際組織部、條約法律部、領事部、新聞及公共關係部,駐澳公署下設政策研究室、綜合業務部、領事部和辦公室。此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還設立港澳研究室,開展對香港、澳門各種問題之研究工作,為中央決策提供意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根據基本法,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特別行政區之防務;據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向特別行政區派駐軍隊,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為保障駐軍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之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特區之安全,根據憲法和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專門制定《駐軍法》;中央軍事委員會要統一領導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澳門)部隊;駐軍費用由中央人民政府負擔。中央人民政府派駐特別行政區負責防務之軍隊不干預特別行政區之地方事務;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必要時,可向中央人民政府請求駐軍協助維持社會治安和救助災害。 根據特區基本法規定,特別行政區實行司法獨立,擁有獨立之司法權和終審權;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與特別行政區之司法機關和政府法律部門之間並無隸屬關係,只有司法協助之關係。有關外交、國防等國家行為之案件依法不歸特別行政區司法機關管轄,應該由內地司法機關負責;解放軍駐港澳特別部隊法院和檢察院承擔部分職責;除此之外,內地司法機關和法律監督機關不與特區發生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國務院要遵循一些共同之工作原則:①遵循「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之指導方針;②嚴格依法辦事;③吸收特別行政區參與原則;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共同發展。 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後,基本規範之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中國憲法開始在特區生效;②基本法成為特區新憲制性法律;③中央有權增減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之全國性法律在香港、澳門實施;④中央有權決定特別行政區實行之政治體制等。 中國憲法規定之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經濟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在文化方面,憲法規定實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根據「一國兩制」之方針和基本法之規定,特別行政區保持資本主義之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不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不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國憲法沒有規定遷徙自由、規定夫婦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之義務、公民有依法服兵役之義務,基本法則規定特別行政區居民有遷徙往任何地方之自由、有自願生育之權利、沒有規定依法服兵役,體現「一國兩制」之原則精神。基本法規定特別行政區設立一個首長即行政長官,同時是行政機構之首長,特別行政區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關係是保證司法獨立,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中國一直實行單一制;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享有高度自治權大於一般地方、大於聯邦制下邦之權力,與中央之關係要由法律明文規定,設立及其所實行之制度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中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是國家審判機關;根據基本法,特別行政區各自保留自己之司法制度,不受內地司法制度之影響,自己擁有自己之終審法院,所有案件之終審不在最高人民法院進行,「一個國家,兩種司法制度」;特別行政區之司法制度保留下來,對中國內地正在進行之司法改革發揮很大影響,成為內地司法改革之重要參照之一。根據中國憲法和有關選舉法之規定,中國採用直接與間接選舉並用、地域代表制與職業代表制並用之制度;特別行政區之選舉和選舉制度則十分複雜,可以採用不同於中國內地之選舉制度。根據中國憲法之規定,中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之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之執政黨,其他8個黨派不是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而是參政黨;特別行政區本地採取何種政黨制度,沒有統一之模式,要由各特別行政區自行選擇決定。 基本法是授權法,是中央單方面授予特區各種權力之法律;聯邦制下同樣之法律往往是聯邦和州雙方討價還價而達成之分權協議,因此聯邦制下之憲法和憲法性法律一般是分權法,即清楚界定國家機關之間職權之劃分,尤其必須在國家整體與組成部分之間進行權力之劃分;基本法不同於聯邦制下之憲法性法律。基本法是授權法,也是限權法;換言之,特別行政區所享有之高度自治權以基本法明確授予為限,基本法沒有明確授予特別行政區享有之權力,特別行政區就沒有這些權力;特區實行高度自治,不是絕對自治,無限自治,是有法律上之界限,高度自治必須有基本法上之明文依據,只有當我們在基本法中能夠找到明文之規定之時,才能說什麼事情屬高度自治。 基本法不僅日確規定特區高度自治權之內容和界限,而且也規定不屬特區高度自治、體現國家主權、應該由中央行使之權力,中央能夠在特區幹什麼事情也必須有明確之法律依據,也就是基本法之依據。根據「一國兩制」之方針,中央依法行使之職權主要有兩個方面:①根據事項本身之性質特點,在任何一個單一制國家都必須由全國政府(中央政府)行使之職權,包括基本法之制定、解釋、修改權,國防權,外交權,緊急狀態權,特區之創制權及其政府之組織權、主要行政官員之任命權;②根據一國全國政府(中央政府)和區域政府本身之職能來劃分職權,屬全國政府職能範圍內之事項,例如捍衛領土完整由全國政府負責較好,社會治安之維持等由特區政府負責較為科學合理。中央對特別行區享有之權力可以分為:①有些權力完全由中央直接行使,如防務;②有些權力歸中央行使,但中央在行使這些權力時,充分吸收特別行政區之參與,如中央對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之任命;③有些權力歸中央,但中央也授權特別行政區行,中央監督特區行使這些權力,如中央在外交事務上有全權,但同時授權特別行政區以法定之名義、方式自主處理對外經貿關係,中央對此實施監督;④有些權力歸特別行政區行使,中央只行使監督權,例如立法權歸特別行政區行使,中央只用備案之形式起監督作用。有些與主權關係密切、十分重要之權力也授予特別行政區行使,例如司法終審權、發行貨幣權、徵稅權、獨立之出入境管制權等;中央儘管保留「剩餘權力」,但是特別行政區將來還可以取得中央授予之其他職權。 基本法规定中央對特別行政區享有之權力主要有:①特別行政區之創制權:是其他一切權力之基礎;②對特別行政區之立法管治權;③特別行政區政權之組織權;④宣佈非常狀態權:當全國進入戰爭狀態或因特別行政區發生特別行政區政府不能控制之危及國家統一和安全之動亂而決定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中央人民政府可發佈命令將有關全國性法律在特別行政區實施;⑤外交事務權;⑥防務權。 根據基本法,特別行政區可以自行決定:①行政管理權;②立法權;③獨立之司法權和終審權;④特別行政區自行處理有關對外事務之權力;⑤特別行政區參與管理全國性事務之權利;⑥接受中央授予「其他權力」之權力;⑦特別行政區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之責任。「一國兩制」之下特別行政區之自治權是高度和廣泛,不但遠遠超越中國之其他地方行政區域(包括民族自治區),即使與聯邦制國家之成員州或省比較,在很多方面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根據基本法內容香港和澳門兩個省級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自身地區事務,並且經常稱作「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而在和平時期絕大部分全國性法律不適用於特別行政區內,各個特別行政區因應需要自行訂定法律,並且實施依照基本法規定適用於特別行政區的全國性法律。而當地特別行政區政府領導人則被稱為行政長官,俗稱「特別行政區首長」或簡稱「特區首長」、「特首」。 而過去分別為英國與葡萄牙殖民地的港澳地區得以繼續保留其既定-{}-制度,並且在統一後至少50年內維持高度自治系統,不過特別行政區的外交與軍事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負責。其中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章第五條中便提到:「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在1988年6月3日,鄧小平在會見「『九七』年代的中國與世界」國際會議全體與會者時指出: 實施情況 其中憑藉著基本法使得香港與澳門分別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作為行政機構,以及包括作為立法機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和作為檢察機關的律政司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檢察院。同時作為司法機構的香港司法機構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司法機關擁有獨立的審判權和終審權,其中香港繼續實施英國的普通法,而澳門則繼續使用葡萄牙的民事法律制度。雖然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經由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選出,但是連同特別行政區的主要官員都必須提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這意味著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於主要官員人選仍然擁有決定權。 特別行政區政府可以自行處理各種內部事務,制定出入境、海關政策、公共財政政策、社會治安以及引渡法規定。同時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基本法框架內得以制定訂定有關該地區教育、文化、體育、社會福利等政策,而在特別行政區中不適用在中國大陸施行的文化產業相關法律規定。在公眾教育以及大眾傳播也未強制使用簡化字以及現代標準漢語,其中香港地區的法定語言為中文以及英語,而澳門地區的法定語言則為中文以及葡萄牙語,而香港和澳門則以繁體中文書寫、以粵語作通用語言。在經濟和民生上,特別行政區按基本法規定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不實行中國大陸地區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同時特別行政區可以自行制訂自己的流通貨幣和財政方針,港元和澳門幣分別繼續作為香港與澳門的流通貨幣。另外基本法還提供憲法所保障的人權和自由等權利,同時基本法的條文也讓《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獲得憲法保障地位。 由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過去曾經分別被英國以及葡萄牙管治過,在這般背景下使得主要官員、政府機構乃至於法律設計上有部分相似地方,例如雙方都有廉政公署、審計署、終審法院和民政總署(港稱民政事務總署)等機構,同時兩個地區都不同於中國大陸地區而採行靠左行駛的方式。不過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制度上也有不同處,分別包括有保留傳統的政府架構、法律體系不同、澳門沒有高等法院等。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以較早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為藍本所通過的修訂版本,因此香港與澳門兩者的基本法在內容上有些許不同之處,不過這也避免了很多憲-{制}-法律中的問題與漏洞。 2004年3月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兆國説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時稱:憲法修正案(草案)在憲法第十四條增加第四款「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憲法第三十三條中增加第三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在憲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關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規定中增加「特別行政區」,將這一款修改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各少數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04年4月6日解釋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條和附件二第三條,明確政制發展之啟動程序;據此,4月15日行政長官董建華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關於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是否需要修改之報告。4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批准香港特別行政區朝着更加民主化之方向修改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過18個月之廣泛諮詢,2005年12月21日向香港立法會提出一個更加民主之政制改革方案,方案沒有獲行立法會通過。 2010年,香港中文大學民調顯示,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落實一國兩制」的受訪者跌至三成半,比例創十年新低,2015年認為有落實的只餘23.5%。 一些港人提出積極促使「一國良制」。前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也曾說過「一國兩制,不如一國良制。」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为2017年特首普选方名200人,特首候选人规定是2至3人,每名候选人更须获得提委会过半数提名,才可以成为正式候选人,门槛为原先1/8选委会委员的4倍,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亦规定功能组别议席全数保留。[54]此决议激发泛民政党及争取民主的香港市民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在此制度下,所有不获中央属意参选人,几可肯定必会被小圈子产生的提委会“筛走”,真正让全港合资格选民“普选”者只会有亲建制人士,故他们认定“8.31框架”下特首普选根本谈不上是他们主张的“真普选”。触发了占领中环和雨伞运动。政改方案最后被大笔数否决。 2020年3月18日外交部宣布要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美国之音的美籍记者不得在中国包括港澳继续从事记者工作,被泛民主派和外国记者会质疑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基本法》所列明自行管理的特别行政区出入境事务。同年6月30日中國人大通過《港區國安法》後,美國為此撤銷香港在商業上享有的特殊待遇。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批評人士認為香港的民主進程出現大倒退,「一國兩制」名存實亡。 2021年3月30日,為落實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早前提出的「愛國者治港」要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決議,修改了《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二: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中國對香港選舉制度的改革引發香港本地及國際社會熱議,香港民主派將之視為香港民主進程的大幅倒退。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歐盟等多個國家譴責中國共產黨顛覆香港選舉制度及摧毀一國兩制,完全違反《中英聯合聲明》,至此之後香港特區政府依據《港版國安法》陸續逮捕民主派政治人物與民運領袖、箝制言論自由(連香港加油都被禁)、立法管控各層面自由,迫使當地民主派組織與媒體相繼終止營運、駐港外國媒體與人權相關的國際組織撤離香港。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全面貫徹一國兩制」被寫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政府權責 總部位於首都北京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透過設立在香港的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持聯繫,同樣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也在澳門設立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來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進行商談。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則為了能夠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建立雙向溝通管道,分別在北京市設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駐北京辦事處作為對口。而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法的性質使得其最終解釋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擁有,而其下還分別設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以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以提供相關意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條則指出,如果香港法院審理案件時需要對基本法有關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事務或者是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關係的條款進行解釋、而該條款的解釋又影響案件判決,香港終審法院應該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要求解釋。 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規定,有關特別行政區的外交以及國防事務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負責。其中在外交談判或者是僅限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與會議可能直接影響特別行政區時,特別行政區政府可以派遣代表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在兩個特別行政區分別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而其費用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承擔。不過在特別行政區對外事務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則授權特別行政區政府得以依照基本法內容自行處理相關事務。其中在不限國家參與的情況時,特別行政區則可以使用「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和「中國澳門」(Macau, China)的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國際事務與體育競賽。例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便由於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而同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會員,同時香港也是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經濟體成員之一,不過澳門在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中則沒有決策權。 擴展 香港展望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陳氏基金憲法學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認為,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一國兩制」之框架下,中國之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在港澳極小之地域容許資本主義制度繼續存在,不但有利於當地之繁榮安定,還有利中國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願中國人能從「一國兩制」下香港之法治實踐中吸取法治和憲政之資源,但願中國之法治和憲政事業蒸蒸日上。一種想法是,香港應重視「兩制」多於「一國」,要防止來自內地之「干預」,要避免內地和香港「兩制」之模糊化,要盡量減少內地對香港之影響,要抗拒內地同化香港;此心態不但是「大香港主義」,現在看來,更是絕對過時,因為和1980年代初期(「一國兩制」構思形成那時)比較,中國大陸已經面目全非,其進步一日千里,有目共睹,而港英政府在過渡期則沉迷於政制改革和滿足於泡沫經濟,並沒有為香港經濟在21世紀之發展未雨綢繆,奠下穩固之基石。
俄國革命 四月提綱 1917年2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改名為「彼得格勒」的聖彼得堡,產業工人因食物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而發動罷工,俄國二月革命爆發。隨著動亂蔓延至俄羅斯其他地區,擔心將會被暴力推翻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國家杜馬接管國家控制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俄羅斯帝國則轉變為新成立的俄羅斯共和國。列寧在瑞士中心聽聞這件事情後,他與其他持不同政見者共同慶祝。他決定返回俄羅斯以掌管布爾什維克,並開始撰寫自己對於布爾什維克的計畫概要;但由於軍事衝突持續進行,大部分進入國家的通道遭到封鎖。他與其他持不同政見者開始安排通行計畫,並和與俄羅斯正在交戰的德國展開談判。德國政府認識到這些持不同政見者將對俄羅斯敵軍造成問題,同意默許32名俄羅斯公民搭乘鐵路運輸列車,通過德國領土而前往俄羅斯,當中包括列寧及其妻子。 這群成員從蘇黎世搭乘密封列车前往薩斯尼茨,之後改搭乘渡輪穿越德國邊境,而抵達瑞典特雷勒堡;在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成員奧托·格日姆倫、圖雷·尼曼等人幫助下,列寧先後順利經過哈帕蘭達、托爾尼奧和赫爾辛基等斯堪地那維亞地區,最後搭乘鐵路列車抵達彼得格勒。1917年4月16日,乘坐鐵路列車的列寧到達彼得格勒芬蘭車站,針對布爾什維克支持者發表演講,當中譴責臨時政府,並再次呼籲遍布歐洲大陸的無產階級革命。 在接下來數日,他在布爾什維克會議上演講,嚴厲批評計畫與孟什維克,並公開發表自己撰寫的著名報告《四月提綱》。他公開譴責支持臨時政府的孟什維克、及在具影響力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占首要地位的社會革命黨,批評兩者背叛社會主義。他考慮到政府仍採取帝國主義的沙皇政治制度,提倡立即與德國和奧匈帝國恢復和平狀態、交由蘇維埃統治、工業和銀行國有化、及國家收歸土地,藉此建立無產階級政府和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相對地,孟什維克認為俄羅斯無法朝向社會主義轉變方向發展,並指責列寧試圖讓新興的共和國陷入內戰。 七月危機 在未來幾個月,他持續推廣其政策、參加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在布爾什維克報紙《真理報》大量撰寫文章;同時他還在彼得格勒針對工人、士兵、海員和農民發表公開演講,藉由講述自己的目標影響群眾。起初列寧因為政治上的左傾而導致布爾什維克陷入孤立,但後來其不妥協立場,卻使所有不信任臨時政府者把布爾什維克視為自己陣營,獲得反對者支持的布爾什維克不再承擔政府政策責任。隨著布爾什維克支持者对于政府不满的不断增長,列寧建議在彼得格勒發起武裝政治示威,以測試政府的反應。然而由於健康惡化,他離開城市而前往芬蘭鄉村尼沃拉休養。 在列寧離開後,布爾什維克發動武裝遊行,「七月危機」爆發。但在得知遊行示威者與政府部隊發生暴力衝突後,他返回彼得格勒並呼籲冷靜。作為暴力事件的回應,政府下令逮捕列寧和其他著名的布爾什維克成員、突然襲擊後者辦公室,及公開指控列寧是德國。雖然學界對於這點仍存在爭議,不過亦有大量資料證據證明德國對列寧提供了財政支持,但这很可能仅是为了让俄国尽快退出战争。列寧認為革命時機仍不成熟,而暫時放棄武力奪權的想法;為了逃避逮捕,列寧先是躲進彼得格勒數間安全屋。之後由於擔憂可能被殺害,列寧和陪同的資深布爾什維克成員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決定喬裝逃離彼得格勒,前往重新安頓。 在那裡,列寧開始投入撰寫書籍的研究,後來成為《國家與革命》。其中該書闡述他相信無產階級革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過程,及至此國家將會逐步地消亡,而留下純正的共產主義社會。他還開始爭論布爾什維克領導以推翻政府的武裝起義,不過政黨中央委員會的秘密會議拒絕這個想法。列寧之後搭乘鐵路列車和徒步行進前往芬蘭,並在8月10日到達赫爾辛基,躲藏在布爾什維克同情者所擁有的安全藏身處。 十月革命 1917年8月,列寧仍然在芬蘭期間,俄羅斯帝國陸軍總司令拉夫爾·科爾尼洛夫派兵進駐彼得格勒,發動軍事政變嘗試推翻臨時政府。俄羅斯總理亞歷山大·克倫斯基轉向包含布爾什維克成員的彼得格勒蘇維埃求援,允許革命人士組織工人作為保衛城市的赤衛隊。雖然政變在擴及至彼得格勒前便終止,但這次事件使得布爾什維克重返公開的政治活動領域。由於擔心右派勢力敵視社會主義的反革命活動,控制彼得格勒蘇維埃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施加壓力,在政府與布爾什維克關係恢復友好狀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因為加入臨時政府和主张持续战争不受歡迎,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兩者已經失去許多民眾支持。布爾什維克充分利用這一點,親近布爾什維克的馬克思主義者托洛斯基很快獲選為彼得格勒蘇維埃領導人。到了9月,布爾什維克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蘇維埃工人領域贏得多數票。 列寧在認識到形勢對布党來說更為有利後,便回到彼得格勒。10月10日,他參加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會議,再度主張政黨應該領導武裝起義,以推翻臨時政府,該論點獲得10票支持和2票反對。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批評這項計畫,認為俄羅斯工人不會支持反對政府的暴力政變;且雖然列寧主張整個歐洲瀕臨無產階級革命,然而這並無明確的證據。不過布黨開始計畫組織攻勢,並在10月24日於斯莫爾尼宮召開最後一次會議,之後該處也成為的基地。而在科爾尼洛夫發動政變期間,布爾什維克也在彼得格勒蘇維埃組織武裝民兵組織,且大部分成員忠於布爾什維克。軍事革命委員會責令控制彼得格勒重要運輸、通訊、印刷、公用事業中心,過程中並沒有發生流血衝突。 布爾什維克主力圍攻临时政府所在的冬宮,其水兵控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建築開炮(为避免摧毁冬宫,有可能发射的是空包弹),並在戰勝後逮捕多名部長。列寧在起義後向彼得格勒蘇維埃發表演講,宣稱已經推翻臨時政府。布爾什維克宣布組建新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最初拒絕出任人民委員會主席的領導職位,建議由托洛斯基接掌;但在其他布爾什維克成員堅持要求下,最後列寧接受了任命。10月26日至10月27日,列寧和其他布爾什維克成員组织了第二次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並宣布新政府正式成立;而在同日,軍事革命委員會關閉彼得格勒的非社會主義報紙,以控制社会舆论。孟什維克出席代表譴責非法奪取政權的作為,且認為此舉冒著內戰的風險。在新政治制度實施初期,列寧迴避談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用語,以避免引起俄羅斯部分阶级的抵触,演講中則以工人管理國家取代。列寧和其他布爾什維克成員還預期在數天或數個月內,無產階級革命將會席捲整個歐洲。 上臺執政 組建政府 臨時政府計畫在1917年11月選舉俄國立憲會議,列寧最初也表示應由布爾什維克主導召開立憲會議;人民委員會則違背列寧的異議,僅同意按照預定時間舉辦投票。在1917年俄國立憲會議選舉上,布爾什維克獲得大約25%的選票,遭到重視農業的社會革命黨將其擊敗。列寧認為選舉未能合理反映人民的意誌,因為選民沒有時間學習布爾什維克的政治綱領;且在左派社會革命黨與社會革命黨分裂前,候選人資格的名單便已草擬出來。然而在1918年1月,新當選的俄國立憲會議在彼得格勒召開。人民委員會主張這是試圖去除蘇維埃權力的反革命行為,但是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拒絕承認此事。最後出席立憲會議的布爾什維克先是提出剝奪大部分法定權限的動議,動議在遭到立憲會議的拒絕後,人民委員會宣稱這是反革命行動的證據,並將立憲會議強制解散。 儘管部分布爾什維克成員亦反覆呼籲,列寧還是拒絕和其他社會主義政黨建立聯合政府。之後人民委員會作出部分讓步,雖然拒絕與孟什維克或社會革命黨組成聯合政府,但在1917年12月向左派社會革命黨提供5個內閣職務。然而因為對於布爾什維克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方法分歧,左派社會革命黨在1918年3月退出政府,聯合政府僅延續4個月。因為擔憂德國軍隊對彼得格勒構成威脅,人民委員會在1918年3月遷移至莫斯科。其中列寧、托洛斯基、及其他布爾什維克領導人搬入克里姆林宮,而列寧及其妻子、妹妹瑪麗亞生活在寓所一樓,相鄰房間便是人民委員會會議舉辦地點。最初此舉僅作為臨時措施,列寧本人則不喜歡莫斯科,不過他往後生活也很少離開城市中心。 雖然國家政府的官方最終權力掌握在人民委員會和全俄羅斯中央執行委員會,後者由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不過實際上則是由共產黨控制俄羅斯,這點獲得成員的公認。但另一方面,列夫·加米涅夫等人則警告政黨運作若按照列寧構想的權力集中方式,將來必會造成恐怖主義統治出現。1918年,人民委員會開始單方面做出行動,聲稱這是權宜需要;這讓全俄羅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變得越來越邊緣化,也使得蘇維埃不再扮演統治俄羅斯的角色。1918年至1919年期間,政府從蘇維埃驅逐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俄羅斯因而成為一黨制國家。 據的觀點,無論是左翼共產主義或是其他共產黨派系,均挨批「導致俄羅斯民主制度逐漸式微」。許多國際上的社會主義者譴責列寧的政治制度,且拒絕承認這是在建立社會主義,他們特別強調缺乏廣泛的政治參與、公眾諮詢和產業民主。1918年秋季,捷克-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卡爾·考茨基撰寫的宣傳小冊,譴責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反民主的性質,列寧也發表強烈的回應。德國馬克思主義者羅莎·盧森堡附和考茨基批評列寧反民主的觀點,而俄羅斯無政府主義者彼得·克魯泡特金形容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為「俄國革命的葬禮」。 退出一战 列寧在奪取政權時,堅信其政府主要政策必須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確立停戰地位。其中他曾經承諾建立和平,認為持續不斷的戰爭將使厭倦戰爭的俄羅斯軍隊產生不滿;且這些軍隊和推進中的德國軍隊,也威脅自己的政府和國際社會主義。相反地,尼古拉·布哈林、左翼共產主義等其他布爾什維克成員則認為與同盟國和平相處,將是對國際社會主義的背叛;俄羅斯應該轉而發動「保衛革命戰爭」,將激起德國無產階級反抗自身政府的起義。 1917年11月,列寧在《和平法令》中提出3個月的停戰協議,經過第二次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批准,且遞交給德國和奧匈帝國政府。由於這是側重西方戰線以避免敗局迫近的機會,德國做出肯定回應。而在11月,和平談判於德國東方戰線最高統帥部在布列斯特的指揮部展開,並由托洛斯基、阿道夫·越飛領導俄羅斯代表團。同時雙方決定停火,且直到1月一致同意為止。在談判過程,德國堅持要求保留他們戰時佔領的地區,其中包括波蘭、立陶宛和庫爾蘭;俄羅斯駁回這一要求,認為這侵犯這些國家的自決權利。一些布爾什維克成員表示希望故意拖延談判,直到無產階級革命在歐洲爆發。1918年1月7日,托洛斯基從布列斯特返回聖彼得堡,並帶著同盟國的最後通牒;後者要求俄羅斯同意德國的領土要求,否則戰爭將繼續進行。 從1月至2月,列寧強烈要求布爾什維克接受德國的提案。他認為如果將確保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政府生存,失去領土尚可以接受。大多數布爾什維克成員不同意他的觀點,希望拖延停戰協議、且認為這是德國的嚇唬方法。2月18日,德國陸軍重新發動攻勢,進一步往俄羅斯支配的領土推進,並在1天內佔領陶格夫匹爾斯。至此,列寧終於說服多數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成員接受同盟國的要求。然而在2月23日,同盟國發布新的最後通牒,要求俄羅斯必須承認德國統治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及烏克蘭,否則俄羅斯將面對大規模入侵。 3月3日,雙方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這導致俄羅斯失去大量的領土和前帝國26%人口,並有37%農業收穫面積、28%工業、26%鐵路軌道和75%煤鐵儲蓄轉移給德國控制。也因此,條約深深不受俄羅斯各個政治黨派歡迎,數名布爾什維克和左派社會革命黨成員從人民委員會辭職以表示抗議。條約簽署後,人民委員會集中嘗試在德國挑起無產階級革命,在國家內發布一系列反戰和反政府的出版物,德國政府則驅逐俄羅斯外交官作為反擊。1918年11月,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退位,新政府與協約國簽訂《康邊停戰協定》,人民委員會因此正式宣布《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作廢。 建立契卡 在奪取政權後,列寧政府發布一系列法令。首先是《土地法令》,宣布貴族和正教會的不在地主所有權應該收歸國有,並由地方政府重新分配給農民。隨著沒收土地的行為已經發生,儘管列寧更加渴望農業集體耕作的方式,政府對於農民所擁有的廣大土地仍提供正式承認。1917年11月,人民委員會先是發表新聞審查命令,之後更針對出版自由發布命令,其中關閉許多被視為反革命的反對媒體渠道。雖然政府聲稱這將會是暫時措施,然而該命令遭到包括許多布爾什維克成員廣泛地批評,認為這損害新聞自由。 1918年春季,俄羅斯西部許多城市因為長期糧食不足,而面臨著飢荒。列寧指責由富裕農民組成的富農階級,涉嫌囤積已經生產的糧食來增加其經濟價值。他在1918年5月發表徵用命令,建立獨立武裝分隊查扣富農糧食且至城市分配。到了6月,他呼籲組成幫助徵用。該項政策引發巨大的社會混亂和暴力行為,獨立武裝分隊經常與農民群體發生衝突,而助長內戰的出現。列寧觀點的著名例子,是他在1918年8月向奔薩布爾什維克發送電報《手令》,要求他們藉由公開絞死至少100多名剝削財富的富農,以鎮壓農民暴動。 徵用命令遏制農民生產比他們個人消耗還更多的糧食,因此產量大幅度下降。用來補充國家批准經濟的黑市急遽發展,列寧認為這是投機者,並槍決黑市商人與搶劫成員。1918年7月,社會革命黨和左派社會革命黨在第五次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譴責使用武器侵吞糧食,貧困農民委員會也壓迫並非屬於富農的農民,因而促進農民階級間反對政府的看法。1918年12月,列寧廢除貧困農民委員會。 列寧反覆強調推翻舊秩序和革命成功需要恐怖和暴力。1917年11月,他在全俄羅斯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講話,宣稱國家是建立在行使暴力本身的制度;不過以前這種暴力是由少數富翁對全體人民行使,現在則為了人民利益安排暴力威脅,他也強烈反對廢止死刑的建議。由於列寧擔心布爾什維克的反對勢力將會推翻政府,遂在1917年12月下令建立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別稱「契卡」),組成由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領導的政治警察機構。 遭遇刺殺 列寧在該治理結構中是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曾經擔任人民委員會主席、及勞動國防委員會委員外,他也是中央委員會和中央政治局代表。唯一一位能在任何地方接近該影響力者,則是列寧得力助手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不過他在1919年3月流感大流行期間逝世。而在1917年11月,列寧及其妻子居住在斯莫爾尼宮兩間居室中;不過在接下來1個月,兩人前往芬蘭哈利拉短暫度假。1918年1月,列寧在彼得格勒的暗殺企圖倖存下來,陪同的弗里茨·普拉廷則因急忙將列寧頭部按在座位下,導致自己掩護列寧的手部遭到子彈射擊受傷。 在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左派社會革命黨放棄聯合政府,且越來越多人認為布爾什維克是革命的背叛者。1918年7月,左派社會革命黨成員暗殺德國駐俄羅斯大使威爾海姆·馮·米爾巴赫,期望外交事件隨後將導致反對德國的革命戰爭重新啟動。左派社會革命黨接著在莫斯科發動起義政變,炮轟克里姆林宮並控制城市中央郵局,之後則被托洛斯基的武力所阻止。政黨領導人和許多成員遭到逮捕和關押,但相較於其他反對布爾什維克者,這次處理則較為寬容。 他在1918年8月於莫斯科進行公開演講後,雖然再次從第二次暗殺企圖中倖存,但是因為槍擊而受到重傷。其中第一發子彈射中列寧左肩,第二發擊中左胸並穿越頸部,第三發則命中正在與他談話的女性。雖然子彈沒有刺穿左肺,但由於血液流入肺臟,列寧的情況仍然很緊急。隨後,社會革命黨成員范妮·卡普蘭遭到逮捕和處決。這次暗殺同時獲得俄羅斯廣泛的新聞報導,引起對他的同情心及增加名望,甚至是引發部分民眾對於列寧的個人崇拜。在休息期間,列寧於1918年9月轉往位於莫斯科郊外高爾基列寧斯克,該處是近期由政府為其購得的建築。 社會改革 1917年10月,列寧發布限制俄羅斯每個人每天工作8個小時的命令。到了11月,列寧發布《工人監督條例》,呼籲每位企業工人建立選舉委員會,以監督自身企業管理。人民委員會在這個月也頒發命令,以徵用國家黃金、及將銀行收歸國有,列寧將此視為接近社會主義的重要一步。同時人民委員會發布廢止俄羅斯司法體系的法令,呼籲利用「革命良心」代替遭到廢除的法律。法院為雙重制度所取代,分別是專司反革命罪刑的,和處理民事同其他刑事犯罪的。兩者奉命忽視先前存在的法律,並根據人民委員會法令和「社會主義正義感」做出裁定。人民委員會還徹底改革武裝部隊,其中執行平等主義辦法,包括廢除先前的軍銜、職稱和獎章,並號召士兵創建委員會以選舉他們的指揮官。 到了1917年12月,人民委員會設立最高国民经济会议,並能對工業、銀行、農業和貿易產業等行使權利。工廠委員會從屬於隸屬國民經濟最高會議的工會,因此國家集中經濟計畫優先於工人地方經濟利益。1918年年初,人民委員會取消所有的外債,並拒絕償還拖欠的利息。1918年4月,它將外債收歸國有,建立進口和出口的國家壟斷地位。同年6月,人民委員會宣布公用事業、鐵路運輸、土木工程、紡織業、冶金專業、採礦業國有化,其中這些大部分唯一的國有企業。然而國有化始終並未徹底徹底實施,直到1920年11月小規模產業事業才納入國家控制的規劃中。 有「左翼共產主義」之稱的布爾什維克派系批評人民委員會的經濟政策過於溫和,他們希望所有工業、農業、貿易、金融、運輸和通訊國有化。列寧認為這在當前階段並不切實際,政府應該只將俄羅斯大規模的資本主義事業收歸國有,這包括銀行、鐵路、大片私有土地、大型工廠和礦井;且允許小型商業私自經營,直到它們成長到足以成功地收歸國有。列寧也不同意左翼共產主義對於經濟組織的想法,他在1918年6月堅決主張產業的集中經濟控制是必要的,然而左翼共產主義希望每個工廠由自身工人管理,列寧則認為工團主義方法對於社會主義事業有害。 另一方面,列寧還發表大眾教育法令,規定政府將保證提供所有俄羅斯兒童自由、世俗的教育,且法令還建立國家孤兒院系統。為了防止群眾缺乏教育也發起識字運動,其中在1920年至1926年間,估計500萬人報名參加速成的基礎讀寫能力課程。同時他也支持男女平等,讓她們從自己丈夫處取得經濟獨立自主、及取消離婚的限制;除了引進有助於解放婦女的法律,並設立推動這些目標的布爾什維克女性組織婦女部。作為激進的無神論者,列寧和共產黨希望摧毀宗教組織,政府在1918年1月命令教會和國家分離,且禁止校園內部的宗教課程。 列宁的一系列较为激进的社会革命摧毁了俄罗斯帝国时期半封建的农村生产关系,同时使得工人的权益得到了充分保证,社会的生产力有所增加,苏俄首先在军队中设立的士兵委员会和政治委员也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 建立蘇俄 1918年3月召開的俄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由於列寧希望自己的團體逐漸與改革主義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疏遠,並強調其最終目標共產主義社會,布爾什維克將官方名稱從「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改為「俄國共產黨」。共產黨內部還建立中央政治局和組織局,以補充既有的中央委員會,而人民委員會和勞動國防委員會則必須採納這些政黨單位的決定。1918年7月,第五次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憲法,使得俄羅斯共和國改組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為了尋求國家現代化,正式將俄羅斯使用的儒略曆轉變為歐洲使用的公曆。 而在同月,烏拉爾地區蘇維埃為了阻止推進中的白軍部隊營救受到監視的前皇室羅曼諾夫家族,在葉卡捷琳堡前沙皇及其直系親屬,並由斯維爾德洛夫通知人民委員會。包括理查德·派普斯、德米特里·沃爾科戈諾夫等許多傳記作者和歷史學家,表示沙皇家族遭到處決可能獲得列寧批准,乃至於支持由其下令處決的觀點,而歷史學家詹姆斯·萊恩謹慎地表示沒有理由相信這點。然而對於列寧來說,殺人是不可避免的,他也曾強調法國大革命的先例。其中在莫斯科期間,列寧便曾簽字處決25名俄羅斯帝國部長官員和765名俄國白軍成員。 雖然列寧預期俄羅斯貴族階層和資產階級將反對其政府,他相信下層階級的人數優勢加上布爾什維克有效組織社會的能力,得以保證在任何衝突中迅速獲勝,但他未預料到強烈反對布爾什維克統治俄羅斯的程度。隨後的俄國內戰遍布前帝國地域,除了親布爾什維克的紅軍對抗反布爾什維克的俄國白軍對立外,也包括俄羅斯邊界地區的種族衝突,及紅軍和白軍軍隊與地方農民團體綠軍間的軍事衝突。許多歷史學家因此認為內戰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軍事衝突,分別是革命者和反革命分子間、及不同革命派系間。 治理蘇俄 內戰爆發 俄國內戰期間,俄國白軍部隊由前沙皇時代軍官组建,其中包括安東·鄧尼金在的、亞歷山大·高爾察克在西伯利亞的部隊、及尼古拉·尤登尼奇在新獨立的波羅的海國家的軍隊。35,000多名因為與同盟國戰鬥集結的戰俘,也組成支持白軍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白軍和捷克斯洛伐克軍團之後開始攻擊人民委員會,且在薩馬拉結盟建立反對布爾什維克的政府——憲法制定議會議員委員會。 而在這期間,俄國白軍得到西方國家政府的支持,这些国家视苏德《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的签订是对協約國抗击同盟国所付出努力的背叛,他们还擔憂布爾什維克会呼籲爆发世界革命。1918年,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義大利和塞爾維亞的10,000人軍隊登陸莫曼斯克,並且攻佔坎達拉克沙;而在同年,英國、美國和日本、北洋軍閥統治的中華民國,也跟進派遣軍隊登陸海參崴。但西方國家的軍隊很快從俄羅斯的內戰中撤離,改派遣軍官、技術人員和武器裝備支持白軍;不過日本則留下部隊,且將軍事衝突看作擴張領土的機會。 列寧領導的人民委員會任命托洛斯基組建和領導工農紅軍,後者在其支持下,於1918年9月组建革命軍事委員會;托洛斯基自己奉調為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直到1925年為止。在認識到軍事經驗具有其價值後,列寧同意任用大量舊沙皇時期的軍隊軍官在紅軍服役,雖然托洛斯基也成立軍事委員會以監督他們的行動。同時布爾什維克政府也依照方針,針對特定社會階級實施紅色恐怖,紅軍亦有做出暴行。紅軍保持對莫斯科和彼得格勒這兩個俄羅斯最大城市的控制,其勢力也包含大俄羅斯大部分地區;白軍主要坐落於前帝國的邊緣,因此受制於勢力分裂與地理位置分散,且俄羅斯民族至上主義也與區域少數民族疏離。 而在布爾什維克政府「針對革命敵人的大眾恐怖」手段幫助下,後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已經推翻資本主義社會架構,且建立嚴密社會組織;同時工農階級在君主制推翻後,在階級戰爭中也自然對於特權階級有所仇恨,這些都讓得到外國援助的俄國白軍在戰爭中無法獲得民眾支持。不過反布爾什維克的白軍部隊也實施具政治性的,以暴力活動對抗被視為反對君主制、支持社會主義的布爾什維克群眾,雖然這通常比起國家實施制裁的紅色恐怖更為自發。白軍和紅軍也都帶有種族主義的歧視色彩,甚至曾經襲擊猶太人社區,驅使列寧發表對於反猶太主義的譴責,並歸咎於資本主義宣傳活動上。白軍軍隊在1919年全面撤退,並在1920年年初於三條戰線上全數遭到擊敗。 紅色恐怖 1918年9月,在經歷列寧刺殺案件後,人民委員會批准由契卡策划的壓制體系命令,主要針對資產階級的「紅色恐怖」展開。雖然這有時被認為是嘗試消除整個資產階級,列寧並不希望消滅所有資產階級成員,僅僅是壓制企圖恢復自身統治地位的那一部分。大多數恐怖活動受害者為富有的平民、或是前沙皇政府部門成員,但此外還包括非資產階級的反布爾什維克者、及娼妓等不受社會歡迎的人士。契卡取得逮捕、判決和處決任何視同政府反對派成員的權力,而不用訴諸革命法庭審判。因此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期間,契卡經常進行大批殺戮;例如在數天內,契卡於彼得格勒處死512人。 然而列寧不曾見證或直接參與這些暴力行為,且公開與之保持距離。他所發表的文章和演講幾乎沒有呼籲依法處決,但他經常在其加密電報和秘密筆記提到此事。許多布爾什維克成員對於契卡大規模處決表示反對,且擔心該組織顯然並不負責任。早在1918年晚期,列夫·加米涅夫和尼古拉·布哈林便試圖裁撤冗餘的契卡人員,但反而遭到列寧阻止。1919年2月,政黨曾嘗試阻止其活動,剝奪在官方戒嚴法律中並未提供的裁定和處死權力,但契卡依然持續給國家重創。到了1920年,契卡已經成為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具影響力的機構,並給其他國家機關施加影響力。而在1921年,列寧更透過中央政治局給予契卡自主行動的處決權力。 另外在1919年4月,契卡依照法令委託而建立集中,後來則由新政府機構古拉格管理,營地關押則類似奴隸制度般的勞動。1920年年底,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各地已經建立84個營地,容納約50,000名犯人;到了1923年10月,營地成長至315個,且約有70,000名囚犯。1922年7月,被當作反對布爾什維克政府的知識分子遭流放至不適合居住的地區,或是經俄羅斯完全驅逐出境,列寧則親自詳細審查上述措施處理對象的名單。 許多社會民主黨成員譴責紅色恐怖的行為,而孟什維克領導人尤里·馬爾托夫、和德國馬克思主義先驅卡爾·考茨基等人都稱這樣的統治為「恐怖統治」。不過傳記作者克里斯多福·瑞德則提到從1920年開始,恐怖行為已經大幅度減少,並且從列寧的主流做法中消失。而從1917年至1922年的紅色恐怖期間,遭到契卡絞死和槍決的精確人數並未留下紀錄,不同學者研究則提出各種紅色恐怖期間可能造成的喪生人數;其中後來的歷史學家估計死亡人數在10,000人至15,000人範圍間,另外也有50,000人至140,000人的估算結果。 共產國際 1918年年底,英國工黨呼籲創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大會勞動和社會黨國際。列寧認為這是第二國際復興並予以鄙視,轉而規劃敵對的社會主義國際大會,以抵銷前者影響。他在季諾維也夫、托洛斯基、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和安格里卡·巴拉巴諾夫幫助下籌辦這次會議,並於1919年3月在莫斯科召開共產國際(又稱「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這次會議缺乏覆蓋全球的參與,在34個集會代表中,有30個屬於前俄羅斯帝國國家,且大部分國際會議代表並未獲得自國內部的社會主義政黨正式承認。 也因此,布爾什維克在活動中占首要地位;列寧隨後撰寫一系列規章,打算只有贊同布爾什維克觀點的社會主義政黨才允許加入第三國際。在第一次代表大會期間,列寧向代表團成員演說,嚴厲斥責考茨基等馬克思修正主義支持者的道路,並反覆呼籲暴力推翻歐洲資產階級政府。雖然季諾維也夫成為國際主席,列寧持續對它有著強大的控制能力。1920年7月,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彼得格勒斯莫爾尼宮召開,這也是列寧最後一次訪問莫斯科以外的城市。 其中,列寧鼓勵外國代表團成員仿效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且放棄他自己長期的觀點;過去他認為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階段,而不是鼓勵受殖民統治佔領的這些國家,從前資本主義社會直接改造成社會主義社會。他為了這次會議撰寫小書《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表達對於英國和德國共產主義政黨遠離左派要素的批評,認為後者拒絕參加這些國家議會制度和工會。相反地,他強烈要求他們這樣做,以推進革命事業。由於和波蘭間持續進行的戰爭,會議必須暫停數天;隨後代表大會移動至莫斯科,會議持續舉行到8月為止。 不過共產黨間存在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對派兩個異議派系,兩者指責俄羅斯國家過於中央集權和官僚主義。工人反對派與官方國家工會有著來往,也體現政府失去與俄羅斯工人階級間的信任關係。他們對於托洛斯基裁撤工會的意見感到憤怒,後者認為工會在社會主義的工人國家是多餘的;不過列寧不同意這個看法,認為最好保留工會,大部分布爾什維克成員也接受列寧「工會討論」的觀點。為了處理意見的分歧,列寧在1921年2月召開的俄國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提出政黨派系活動禁令,違者則將予以驅逐。 世界革命 列寧本人支持民族自決原則,批評君主專制的俄羅斯帝國為「帝國主義」。而在1917年11月,他便發布《俄羅斯人民權利宣言》,宣稱生活在共和國內部的非俄羅斯人少數民族,擁有放棄俄羅斯權威的權力,並能建立他們自己的獨立民族國家。結果導致許多國家宣布獨立,包括芬蘭、立陶宛(1917年12月)、拉脫維亞、烏克蘭(1918年1月)、愛沙尼亞(1918年2月)、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地區(1918年4月)和波蘭第二共和國(1918年11月)。不久,布爾什維克積極地在這些獨立民族國家中提倡共產主義政黨。 在西方戰線簽署停戰協議後,列寧相信歐洲革命即將爆發。而隨著世界局勢發展,列寧認為無產階級的世界革命將會出現;他甚至預測在俄羅斯革命後,德國也將會爆發革命行動。為了促進歐洲社會主義革命並援助工人運動,人民委員會支持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在1919年3月成立庫恩·貝拉的共產黨政府,之後還在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建立共產黨政府。德國其他地區也爆發許多,包括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的起義行動。而在俄國內戰期間,紅軍奉派到俄羅斯邊境附近的新獨立民族國家,並建立蘇維埃政府系統以促進當地馬克思主義。之後列寧則主張滲透波蘭並建立蘇維埃政府,之後更延伸至德國而推動世界革命。 而在1920年,波蘭第二共和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獨立後,其領導人約瑟夫·畢蘇斯基便嘗試吞併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部分地區,波蘇戰爭爆發,波蘭更在5月佔領基輔。随着红军成功地包抄并迫使波蘭軍隊撤回後,列寧強烈要求紅軍推進至波蘭,認為波蘭無產階級將為了支持红色政权的建立起义,因而觸發歐洲革命。雖然托洛斯基和其他布爾什維克成員持懷疑態度,他們最後同意武力颠覆波兰政府。在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率領的紅軍與波蘭作戰期間,位於西歐的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都有群眾響應軍事行動。然而波蘭無產階級由于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并未支持红军,且紅軍在多次击败波蘭軍隊後,於華沙戰役中遭到波军反击而溃败。波蘭軍隊開始逼迫紅軍軍隊退回苏俄,也迫使人民委員會求和。1921年3月18日,雙方簽署《里加和約》並宣告戰爭結束,其中俄羅斯割讓領土給波蘭、且支付相關賠款。 而在同年,列寧也聲稱蘇維埃需要巴庫生產的石油,之後則派遣布爾什維克成員和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另外俄羅斯在許多地區正式獨立後,同樣也陸續將之轉為由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包括愛沙尼亞勞動人民公社、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和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俄羅斯更進一步向東方發展,主導先後在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共產黨政府。許多資深布爾什維克成員希望這些國家併入俄羅斯,列寧堅持宣稱民族情感應該受到尊重,但也保證這些國家新成立的共產黨政府,實際上是莫斯科政府的地區分支機構。但隨著匈牙利共產黨政府垮台、紅軍在波蘭首都華沙戰敗、及德國馬克思主義起義遭到鎮壓,列寧对世界革命的預言未能實現。 飢荒動亂 1921年至1922年,俄羅斯因為乾旱引起極為嚴重的飢荒,而國家也曾經在1891年至1892年經歷。這次嚴重的飢荒波及30多個省份,估計期間導致俄羅斯大約有500萬人死亡,甚至出現人食人的情況。飢荒問題惡化政府的徵用,然而俄羅斯糧食因内战仍大量輸出。為了幫助飢荒災民,美國聯邦政府設立分發糧食的美國救濟管理局,同時花費2,000萬美元購買糧食來救濟災民。然而列寧不信任這一外援,並且予以嚴密的監控。而在飢荒期間,莫斯科牧首吉洪呼籲正教會出售不必要的物品,以幫忙賑濟急需。 另外在1920年和1921年,反對餘糧收集制的地方徵用,導致俄羅斯全國各地爆發反布爾什維克農民起義,不過這些起义遭到鎮壓。其中最重大者為反抗的農民發起的坦波夫起義,列寧將這次起義稱為「富農暴動」;最後他下令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率領紅軍鎮壓叛亂的反抗徵糧農民。1921年2月,彼得格勒工人舉行罷工,導致政府正式宣布城市戒嚴,且派出紅軍鎮壓示威遊行。 到了3月,曾經在十月革命扮演重要角色的克隆斯塔水兵,在彼得格勒發起反抗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克隆斯塔起義,要求允許所有社會主義者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提供自主工會集會自由、允許農民自由市場和不為徵用所制,同時要求重新選舉蘇維埃。列寧宣稱反叛者為社會革命黨和外國帝國主義所誤導,呼籲展開暴力報復。在托洛斯基領導下,紅軍在3月17日鎮壓叛亂,導致數千人死亡,而倖存者則居留在勞改營。 1922年1月,人民委員會更進一步強制要求宗教機關將所有貴重物品撥出和銷售。吉洪反對出售用於聖餐禮中的物品,許多神職人員抗拒挪用作為,但也導致暴力威脅。而在發生神父暴動後,列寧在1922年5月向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致信討論拆除教堂一事,並表示應該盡量處決反動的神父和資產階級。期間,他頒發要求依法處死反對布爾什維克神父的法令,導致14,000人至20,000人死亡,而歷史學家奧蘭多·費吉斯則認為約有8,000名神職人員在這時期遭到就地正法。雖然俄羅斯正教會受到最嚴重的影響,政府反對宗教的政策也影響天主教會和新教教堂、猶太會堂和伊斯蘭教清真寺。 新經濟政策 1920年1月,政府推行普遍的勞動徵用,確保所有年齡16歲至50歲的公民必須工作。列寧也呼籲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計劃,自1920年2月展開平民大眾電氣化工程;他更宣布:「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這句將在往後數年廣泛提及。這項計畫預計花費10年到15年時間,新建30座發電站,其中分別有20座火力發電站和10座水力發電站。但另一方面,列寧也提到「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 1921年2月,列寧向中央政治局提出新經濟政策,他說服大多數布爾什維克資深人員具有必要性,在4月獲准成為法律。列寧在手冊《論糧食稅》說明政策,聲明新經濟政策代表返回到最初的布爾什維克經濟計畫;他並聲稱原先這受到內戰阻饒,人民委員會被迫採取戰時共產主義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允許俄羅斯內的民營企業、重新引入工資制度、且農民得以在自由市場銷售產品,而收入則需要徵稅。這項政策允許私自擁有小型產業,雖然基礎工業、運輸系統和對外貿易仍然由國家控制。新經濟政策使俄羅斯的經濟逐漸恢復,並讓俄羅斯在1928年的工業和農業產品產量,成功恢復到1913年的水平。 列寧把這稱作「國家資本主義」,而部分布爾什維克成員認為這是社會主義原則的背叛。列寧傳記作者通常將引進新經濟政策視為一大特點,這也是他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列寧還尋求透過對外貿易發展苏俄經濟,人民委員會派遣代表出席1922年的熱那亞會議。列寧希望出席會議,但受到病痛阻礙。在這之前,俄羅斯和英國基於貿易簽署《》,該會議隨後促使俄德兩國簽署《拉巴洛條約》。列寧希望藉由允許外國企業在俄羅斯投資,人民委員會將會惡化資本主義國家間的對抗,進而加速自身垮臺。他試圖出租堪察加半島給美國企業,以加劇想要得到堪察加半島的美日兩國間的帝國主義緊張氛圍。 健康惡化 遇刺後中風 布爾什維克在1920年4月舉行慶祝他50歲生日的庆典,俄羅斯全國各地也有廣泛的慶祝活動,並出版有關他的詩歌與傳記。1920年至1926年間,總共20卷的《列寧全集》出版,不過部分資料遭到刪節。1920年期間,許多著名的西方重要人物前往俄羅斯訪問列寧,包括作家H·G·威爾斯、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無政府主義者艾瑪·高德曼和亞歷山大·貝克曼。健康狀況越來越糟糕的艾爾曼也曾前往克里姆林宮拜訪列寧,後者將她送至北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療養院進行康復治療;但受到霍亂流行影響,她仍然於1920年9月在該處逝世。她的遺體運往莫斯科,列寧對此明顯極度悲傷,並監督遺體下葬至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城牆底部。 列寧在1921年下半年病重,患有聽覺過敏、失眠和經常頭痛。在中央政治局堅持下,他在7月離開莫斯科一個月,前往他在高爾基的公館,由他的妻子和妹妹照看著。列寧開始有了自杀的念头,要求克魯普斯卡婭和史達林取得氰化鉀並給他。列寧在其最後幾年期間,雇用了26名醫生为他治療,許多成員來自外國、且以極高費用聘用。一些成員認為其病症是1918年的暗殺企圖後,因為嵌进身體的子彈金屬氧化所造成的。1922年4月,他接受外科手術以移除子彈。但之後症狀仍然持續,列寧的醫生不清楚原因。一些成員認為他患上神經衰弱或腦動脈硬化,然而也有传言相信他感染梅毒。1922年5月,他第一次中風,暫時失去說話的能力且右側癱瘓。他在高爾基休養,並在7月大致上恢復。他在10月回到莫斯科,然而因為12月的第二次中風而回到高爾基。 儘管罹患疾病,列寧仍然對政治發展有著強烈興趣。1922年6月至8月期間,隨著社會革命黨領導人被判密謀對抗政府有罪而接受審判,列寧呼籲依法處決。不過他們受到無限期監禁,直至史達林領導大清洗期間處死為止。1923年3月,政府在列寧的支持下,藉由開除國家機構和企業內的所有孟什維克成員、且將政黨成員關押至集中營,幾乎成功根除俄羅斯的孟什維克主義。列寧還關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內的沙皇官僚體系遺風,且在其最後幾年對此越來越擔心。他譴責官僚主義的姿態,並建議徹底檢查以完全處理相關問題,更曾在信函中抱怨:「我們所有的人都陷在官僚主義的臭泥潭裡。」 組成蘇聯 列寧在1922年12月至1923年1月間口授《列寧遺囑》,其中他談論其同志的個人特質,特別是托洛斯基和史達林。他建議開除史達林的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職務,認為後者不適合該職位。相反地,他推薦托洛斯基擔任該職位,形容他是「現在的中央委員會中最有才能的人」;他強調托洛斯基優秀的智力,但同時批評其自信和過分傾向行政事務。在這一時期,他口述批評工农检查院的官僚主義本質,要求招聘新的工人階級職員,以作為矯正這個問題的方法;而在其他的文章中,他呼籲國家打擊文盲情況、增進平民間嚴守時間和責任心及鼓勵農民加入合作社。 隨著列寧在1922年至1923年間因為生病休息,總書記史達林藉由任命支持者至重要職位、及建立列寧最親近的至交和繼承人的形象,開始鞏固自身權力。其中史達林還使用兩張相片拼合而成的合成照片,作為宣稱自己是列寧接班人的證據。而在1922年12月,中央政治局指派史達林負責列寧的養生計畫,史達林因而得以控制接觸人士,而列寧則對於史達林的批評越來越多。1922年夏季期間,列寧堅持認為國家應該保留國際貿易的壟斷,然而史達林領導其他布爾什維克成員反對這意見,不過後者最後失敗。兩人之間也出現私人問題的爭執,史達林曾在電話交談中向克魯普斯卡婭叫罵,轉而讓列寧極為憤怒,並向史達林致函表達不滿。 兩人之間最為顯著的政治分歧出現在格鲁吉亚事件期間,史達林建議喬治亞及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等周邊國家,儘管這些國家政府聲明並不願意,也應該與俄羅斯合併;列寧認為這是史達林和其支持者的大俄羅斯民族沙文主義的表現,反而呼籲這些民族國家加入俄羅斯,以作為更大聯盟的半獨立成員,他建議將之稱為「歐洲和亞洲蘇維埃共和國聯盟」。史達林最初抵制這個提議,最後轉而接受;而在列寧同意下,他將新提議國家名稱改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到了12月,列寧派遣托洛斯基作為自己的代表,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演說,蘇聯的計畫獲得認可。12月30日,該項計畫接著由最高蘇維埃批准,得以組建蘇聯。儘管列寧健康狀況欠佳,仍透過選舉成為新蘇聯政府的主席。 逝世和葬禮 1923年3月,列寧第三次中風且失去說話能力。同一個月,他經歷右側局部癱瘓,且開始表現出感覺性失語症。到了5月,他緩慢恢復健康,開始恢復活動、說話和書寫技能。而在10月,他最後一次訪問莫斯科與克里姆林宮。在其最後一個星期,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等人前往高爾基公館拜訪列寧。1924年1月21日,列寧在當天早些時候昏迷,之後便於高爾基公館逝世。在第二天,政府公開宣布列寧逝世。1月23日,重要的布爾什維克成員將遗体抬到紅色靈柩上,而共產黨、工會和蘇維埃的哀悼者也訪問高爾基住家查看遗体。 列寧的官方報告中,將死亡原因紀錄為無法治癒的血管疾病,,俄羅斯許多機密檔案文件也指稱其動脈硬化。其他說法還包括認為列寧的死亡原因,和家族病史、身心壓力或者中毒,甚至感染梅毒有關係;其中史達林便傳出有毒殺列寧的嫌疑,但亦有學者認為列寧的死因是負擔過重和工作太多。 之後靈柩由鐵路列車運送至莫斯科,並送到工會大廈以讓其遗体受到。在接下來三天內,大約有100萬名哀悼者前往探視遺體,許多人自发在嚴寒環境中排隊數小時。1月26日,全俄羅斯蘇維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向已故的領導者致敬,米哈伊爾·加里寧、季諾維也夫和史達林並發表演說,不過托洛斯基在高加索休養康復而未能參與開會。列寧的葬禮在第二天舉辦,其遗体在軍樂伴奏下而運到紅場,在群眾集合並傾聽一系列演講後,遗体放入特別建造的陵墓墓穴中。尽管天气严寒,仍有數萬人參加這次葬禮。受到1920年代初期的影響,列昂尼德·克拉辛和波格丹諾夫提議向國外購買設備,並將列寧的遗体冷凍,以便將來讓他甦醒。 然而這項冷凍计划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實現,於是改在克魯普斯卡婭聲明反對下,將列寧的遺體製成木乃伊以長期防腐處理保存,之後更在紅場陵墓公開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列寧的大腦被移除。為了仔細分析大腦,在1925年設立研究所,揭示列寧罹患十分嚴重的硬化症。1929年7月,中央政治局同意選擇耐久的花崗岩來取代臨時陵墓,並在1933年完成。1940年,裝有列寧遺體陵墓正式替換成石棺,並在1970年又再次更換。而在1941年至1945年間,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程中的安全,遺體一度從莫斯科移往秋明存放。 意識形態 過往影響 列寧熱忱地相信馬克思主義,且相信其對於馬克思主義的闡述理解是唯一準確和正統的。1904年,馬爾托夫首次將他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解釋稱作「列寧主義」。根據他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類最後將抵達純粹的共產主義,其中從摆脱剝削和異化獲得自由,而成為無國家、無階級差別、工人平等社會;這時將能控制自身命運,且遵循「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規則。根據沃爾科戈諾夫所說,列寧強烈且真誠地相信他在俄羅斯設置的途徑,最終將領導建立共產主義社會。 1914年以前,列寧大部分同意主流的歐洲正統馬克思主義觀念。然而列寧主義在正統馬克思主義觀念中,首次引入修正和改革,且採納更絕對主義、教條主義的思考方法。在已經建立的馬克思主義中,列寧主義因其解放展望的強烈情感、及致力於無產階級革命先鋒的領導作用而顯得重要。也因此,列寧偏離主流的馬克思主義,以處理如何建立無產階級國家的問題;他信任強硬的國家機器來排除資產階級,但這與考茨基等歐洲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牴觸,後者想像由無產階級取得多數的民主議會政府。而根據歷史學家詹姆斯·萊恩的觀點,列寧是第一個將暴力作用急遽提升至革命手段的重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列寧在其信仰體系裡融入變化中的情勢,且經歷戰爭、飢荒、經濟崩潰期間的俄羅斯實際執政現實,導致他偏離許多在十月革命前曾清晰表述的馬克思主義看法。 列寧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前存在的思想影響,包括俄羅斯革命運動和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理論變體,後者聚焦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如何適用於俄羅斯。不過即使身為馬克思主義者,列寧也因而受到俄羅斯早期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想流派影響,其中像是均田社會主義的民粹派。相反地,他嘲笑同時期採納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社會主義人士和社會學家看法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理論著作中,他自己研究自己對於馬克思逝世後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看法,認為其已經抵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而在1917年奪取政權前,他認為雖然在俄羅斯經濟中仍然是農民階級占首要地位,但俄羅斯存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事實,意味著國家能充分發展物質而轉移到社會主義。 政治主張 列寧的馬克思主義信念認為不能直接將當前的國家改造為共產主義社會,而必須首先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因此他主要關心如何將俄羅斯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為了能夠這樣做,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必要的,以壓制資產階級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他界定社會主義為「生產資料由社會擁有的文明合作夥伴秩序」,且認為經濟體制必須擴張,直到創造後稀缺的充裕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認為在國家控制下將帶來俄羅斯經濟發展;而這也成為其核心關心的議題,更曾提出所有公民成為國家聘用的雇員。列寧将社會主義解釋為國家主義的中央集權和計畫經濟,而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生產與配給嚴格地受到国家控制。他認為全國各地的所有工人將會自發地聯合起來,實現國家經濟和政治的集中。列寧呼籲工人支配生產資料,且提到這並非由工人直接管理自身企業,而是所有企業的經營都在工人國家控制下。這導致列寧思想中出現兩種相互矛盾的主題,一方面廣泛的工人支配,另一方面則是中央集權、等級制度、高壓的國家機器。 列寧是國際主義者,而且堅定支持世界革命,並相信第三世界的革命將通過農民和無產階級組成聯盟發生;他還由此相信國界是過時的觀念,而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更分裂階級鬥爭的注意力。他相信在社會主義革命之下,國家將必然會合併融合,且最終建立「世界合眾國」政府。他反對聯邦主義,認為其性質這是為了資產階級,這反而強調集中化單一制國家的中央集權必要性。列寧反對民族主義,尤其反對基督教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反猶太主義。他還是反帝國主義者,並相信所有民族應該得到民族自決的權力。他因此支持,接受少數民族從社會主義國家脫離退出可能是必要性衝突,因為社會主義國家並非神聖、及保證能預防錯誤或虛弱。另外他也支持婦女權利,廢除俄羅斯帝國時期對於同性戀、無責任離婚的禁令。 列寧曾表示:「蘇維埃政權比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要民主百萬倍。」其觀點認為後者不過是「有錢人的民主」。他認為透過蘇維埃代表選舉和工人選舉自身高級職員,伴隨著定期輪換與所有工人參與國家行政事務,其「無產階級專政」便能夠成為民主政體。列寧相信代議民主制的資產階級國家已經被簡單地用於提供民主假象,同時維持資產階級專政的情境;他在描述美國的代議民主制體系時,提及「壯觀而且毫無意義的兩個資產階級政黨之間的決鬥」,兩者都由剝削美國無產階級的「狡詐的千萬富翁」領導。他也反對自由主義,對於自由作為價值的觀點普遍表現反感;且認為自由主義中的自由權具欺騙性,因為並不包括從資本家剝削獲得自由的勞工。 人物形象 革命魅力 列寧把自己看做應運而生的人,堅定地相信其事業的正直和他自己革命領導人的能力。傳記作者路易·費歇爾描述他是「激進變革和最大限度劇變的熱愛者」,且他並不存在著中間地帶,而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紅誇張者」。派普斯強調列寧非凡的工作紀律能力和對革命事業的專注,並以表現出極大的魅力著稱。同樣地,沃爾科戈諾夫認為其人格相當具有魄力,而能夠影響人們。相反地,列寧的朋友高爾基評論其禿頭、結實、強壯的身體外貌,在共產主義革命中過於平庸、且未給予「成為領導人的印象」。 歷史學家暨傳記作者羅伯特·瑟維斯聲稱列寧是飽滿激情的青年,這表現在對於沙皇當局的強烈憎惡。而根據瑟維斯的觀點,列寧情感依戀的發展來自其意識形態的英雄,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和車爾尼雪夫斯基;他自身擁有他們的肖像,且私下形容自己就像和馬克思與恩格斯戀愛。根據列寧傳記作者詹姆斯·D·懷特,列寧對待他們的著作類似《聖經》或宗教教條,應該「不能表示懷疑、且要相信之」。而在沃爾科戈諾夫的看法中,列寧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絕對真理,且就像「宗教狂熱分子」般照著行動。同樣地,伯特蘭·羅素以為列寧對於馬克思真理中的宗教信仰,表現出不動搖的信心。傳記作者克里斯多福·瑞德認為列寧同等於世俗的理論領導人,從察覺到的學說真理中提取自身合法性,而非源於通俗的授權。然而列寧仍然是批判宗教的無神論者,認為社會主義與生俱來便是無神論,因此認為基督教社會主義是自相矛盾的用詞。 瑟維斯宣稱列寧可能情緒化且反覆無常,派普斯認為他是徹底的厭惡世人者。而瑞德拒絕這個看法,他強調許多列寧表現仁慈的實例,特別是對孩子的態度上。根據一些傳記作者,列寧不能容忍反對聲音,且經常駁回完全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他可能惡毒的批判其他人、表現出嘲笑奚落的傾向,及對那些不同意者展開人身攻擊。他忽視其缺乏論據的事實、憎惡妥協方案,且很少承認他自己的錯誤。他拒絕竄改自己的意見,直到他完全拒絕考慮後,才會堅定不饒地以新觀點處理。 雖然他沒有表現出施虐癖或個人渴望犯罪暴力行為的跡象,列寧贊同針對其他人的暴力行動,且沒有表現出為了革命事業殺死他人的懊悔。列寧的態度中採取道德範疇的立場,最後總是用結果來為方法找尋理由。根據瑟維斯的意見,他認為列寧把道德視為無關緊要,且反對道德絕對主義的觀點。他並指出列寧在行動正當性的判斷,取決於對於革命事業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簡單的道德準則:採取某些措施是推進或阻礙革命事業?」 日常生活 除了俄語外,列寧能夠講談和閱讀法語、德語和英語。關心身體健康的他有規律地鍛鍊,且喜愛騎腳踏車、游泳和狩獵,也養成在瑞士山峰爬山的熱情。他也喜愛寵物,特別是貓咪。他傾向於避免奢侈,且過著簡樸的生活。派普斯指出列寧個人需要非常普通,而有樸素、甚至禁慾的生活風格。列寧厭惡凌亂,總是保持辦公桌整潔、且將鉛筆削尖,他還堅持工作期間一點聲音也沒有。根據費歇爾所說,列寧極少虛榮心,且在蘇聯政府部門開始建立其周圍的形象後,他仍因為這個原因而厭惡個人崇拜。儘管如此,他相信這或許對於聯合共產主義運動有其他益處。 儘管從事革命政治事務,列寧厭惡在文學和藝術中的革命性實驗;例如他反感的作品有表現主義、未來主義和立體主義,且喜愛現實主義和俄羅斯名著。列寧對於性和婚姻也持保守態度,成年後的他與馬克思主義同伴克魯普斯卡婭結為夫妻關係;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雖然喜歡款待朋友的子女,但兩人對於不曾有過孩子感到難過。瑞德指出列寧與關係密切的家庭成員間,有著非常緊密、溫暖和畢身的關係。而列寧雖然沒有知己好友,艾爾曼被指名為他唯一親密的女性知己。 列寧指認自己的民族為俄羅斯人,可能是他不知道自己母親的猶太人血統;在他死後,猶太人血統才由其姊姊安娜發現。瑟維斯形容列寧在民族、社會和文化選擇上有點勢利,作為布爾什維克領導人的他相信特別是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在文化部分優於俄羅斯,他更形容後者為「最愚昧無知、中世紀且可恥落後的亞洲國家之一」。他認為俄羅斯人民中缺乏責任心和紀律,且對此感到極為惱火;而在他年輕時候,曾希望俄羅斯在文化上能更為歐洲化和西方化。 往後影響 人物評價 列寧是頗有爭議的人物,长期遭到侮罵和尊敬。共產主義者視其為偶像,也有许多不同黨派評論員將之妖魔化。即使在他的一生中,列寧也受到俄羅斯人民「喜愛和憎恨、讚賞和鄙視」。詹姆斯·懷特形容列寧「不可否認地是近代史傑出人物之一」,而瑟維斯則說明他是被廣泛理解為20世紀「最重要行動者」之一的俄羅斯領導人。《時代》雜誌提名列寧為「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的一位,且是排名前25名的歷史政治圖標。在2008年,俄羅斯全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進行關於國內最偉大歷史人物的網路民意調查評選活動,列寧經過統計而排行第6名,僅次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彼得·斯托雷平、約瑟夫·史達林、亞歷山大·普希金和彼得大帝。 在列寧逝世後不久,西方世界傳記作者開始撰寫相關著作。克里斯多福·希爾等一些人同情他,而理查德·派普斯、等其他人則对列宁有明顯的敵意。許多像是瑞德、等後來的傳記作者,試圖避開對他無論是敵對或肯定的評論,從而迴避政治化的刻板印象。同情者把他描述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正調整者,讓其能夠適合俄羅斯特別的社會經濟狀況。蘇聯觀點則描述他確認歷史必然性的特性,並因而協助其必然發生。相反地,大部分西方國家歷史學家認為他為了獲得和保持政治權力而操縱局勢,同時他看重試圖在意識形態上對其務實政策做出解釋的想法。近年來,俄羅斯和西方國家歷史修正主義者則強調列寧及其政策受到当时一些早已存在的想法與大眾壓力的影響。 許多歷史學家和傳記作者將列寧的管理描述為極權主義和警察國家,且許多人形容這是認為這是一黨專政。數位學者形容列寧是是獨裁者,但是萊恩指出,就其所有提議都能得到接受和執行一事而言,列寧並非是獨裁者,因為其許多同僚在各種問題上都曾不同意他的想法。費歇爾觀察到列寧雖然是獨裁者,但並非後來史達林所成為的那類獨裁者;而沃爾科戈諾夫相信列寧建立起来的政黨專政,在史達林統治下將只會成為一人獨裁的蘇聯。 相反地,包括西方世界歷史學家希爾和等馬克思主義觀察家論證,反對列寧政府為獨裁國家的觀點;其中他們認為其發現在自由民主國家中維護民主選舉的缺陷方法,並將部分過程予以取代。萊恩主張左派歷史學家提出相當重要的論點,認為個人素質導致列寧提出無情的政策,未必比20世紀西方國家領導人更為強硬。歷史學家評論列寧為:「對於國家應有許多表揚,謙卑的人能夠承受低頭,而這可能成為基於社會正義和平等的政治運動。」 蘇聯宣傳 在蘇聯,對列寧的個人崇拜在有生之年期間便開始發展,但直到其逝世後才完全建立。根據歷史學家尼娜·圖馬金所說,這是自從美國喬治·華盛頓之後,作為世界上最精心製作的革命領導人崇拜代表,且屢次有說法稱其實際上屬於「準宗教」。列寧的半身或全身雕塑像幾乎設置在每個村莊,其面容裝飾在郵票、餐具、海報、及蘇聯報紙《真理報》和《消息報》頭版,他曾居住或暫住的地方則改建成奉獻給他的博物館。圖書館、街道、農場、博物館、城鎮和整個地區也都以他命名,其中彼得格勒城市在1924年易名「列寧格勒」,而他的出生地辛比爾斯克則成為「烏里揚諾夫斯克」。另一方面,列寧勳章經過制定而成為國家最高勳章。但這些全部與列寧自身願望相反,並遭到其遺孀公開批評。 許多傳記作者聲稱列寧的著作,在蘇聯比照類似宗教經典的方式對待,派普斯更補充說:「他的每個見解被引用來證明政策、或作為另一部福音看待。」史達林透過斯維爾德洛夫大學一系列講座,將列寧主義整理成典籍,之後出版《列寧主義的問題》。史達林還校對許多已故的領導人著作,並將這些秘密檔案存放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學會。而列寧在克拉科夫的藏書等資料,為了交付學會收集存放,經常花費巨資以從海外取得。這些著作在蘇聯時代也同樣受到嚴格管制,且只有極少數人得以拿取。 在這期間,俄羅斯則為列寧已發表作品出版5個獨立版本,第一個版本開始於1920年,而最後一個版本則在1958年至1965年期間。雖然有5個稱為「完整版本」的版本,實際上仍為了政治權宜之計而有許多省略。其中所有對史達林具有用處的列寧著作獲得出版,但其他部分仍然處於隱藏狀態,而列寧並非俄羅斯人血統、及其貴族身份的知識則遭到隱瞞。特別是直到1980年代為止,其猶太人血統仍不得發表,或許是由於蘇聯反猶太主義,如此才不會破壞史達林俄羅斯化的努力;亦有可能是在國際反猶太主義中,避免提供反蘇情緒的燃料。在史達林政權統治下,積極將列寧描繪成史達林的密友,並支持史達林努力爭取下一位蘇聯領導人。 在史達林逝世後,尼基塔·赫魯雪夫成為蘇聯領導人,且開始引用列寧的著作展開去史達林化的過程,這也包括史達林合法化地位的過程。1985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提出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在這些行動中也重新恢復引用列寧的原則。而在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總統鮑利斯·葉爾辛命令消除共產黨對於列寧的檔案的限制,並由國家管理的機構取代;後者揭露超過6,000多份未公開出版發行的列寧著作,這些著作後來經過解密,且可用於學術研究。然而由於認識到列寧聲望太高、且在俄羅斯平民間受到敬重,葉爾辛並未拆除列寧陵墓。 2012年,支持俄羅斯自由民主黨提議除去所有列寧紀念碑,該建議獲得部分執政的統一俄羅斯成員支持,但也遭到俄羅斯聯邦共產黨強烈地反對。而在2013年至2014年爆發的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中,抗議者將弗拉基米爾·列寧雕像視為俄羅斯帝國主義的象徵,並有在抗議中遭到毀損或破壞。2015年4月,烏克蘭政府下令遵守烏克蘭去共化法律而拆除其他雕像。而在列寧的猶太人身分曝光後,俄羅斯極右派反覆強調這點,聲稱其繼承的猶太人血緣解釋他渴望根除傳統俄羅斯社會。 國際運動 沃爾科戈諾夫聲稱:「歷史上幾乎沒有另一個人,能夠如此深刻地成功改變這麼大規模的社會。」列寧的政府部門奠定統治俄羅斯70年的政府體制框架基礎,且提供在20世紀中期、往後三分之一世界中出現的共產黨領導國家典型,列寧的影響因此具有全球性。其中歷史學家認為如果將十月革命看作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列寧必然「不管好事或壞事,都會被認為是這個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導人」;瑞德則認為他是20世紀最廣泛、普遍的識別圖標,萊恩則認為他是現代歷史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在列寧逝世後,史達林政府部門建立名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形態,隨著許多共產主義運動派系相互傾軋,該運動也發展成不同解釋。在因為史達林政府部門而被迫流亡後,托洛斯基認為史達林主義是列寧主義的墮落,是由官僚主義和史達林個人獨裁支配。不過根據列寧傳記作者大衛·舒伯所說,列寧的信念和範例建立今日共產主義運動的基礎;而在20世紀期間,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共產主義政權多聲稱忠誠於列寧的信念。但另一方面,俄羅斯總統佛拉迪米爾·普丁曾批評列寧按照民族劃分國家行政區、及讓具主權的加盟共和國擁有退出蘇聯的權利,最終該思想導致蘇聯解體,此論點亦在俄羅斯社會引發爭議。 其中馬克思列寧主義除了適應20世紀多起最著名的革命運動,還形成史達林主義、毛澤東思想、胡志明思想、卡斯特罗主义等變化形式。相反地,後來許多西方國家共產主義者表示自身的宗旨和列寧及其看法並不相關,因此接受馬克思主義、而捨棄馬克思列寧主義,當中便包括和參與的歐洲共產主義運動。但另一方面,包括斯拉沃熱·齊澤克、阿蘭·巴迪歐、拉爾斯·立、詹明信等一些左派知識分子,提倡恢復列寧不輕易妥協的革命精神,以消除當代全球問題。 著作 重要著作 《》(1893年) 《》(1894年) 《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9年) 《怎麼辦?》(1902年) 《》(1904年) 《》(1905年) 《》(1905年)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1909年)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1913年) 《》(1913年) 《論民族自決權》(1914年)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5年)代表作 《》(1917年) 《國家與革命》(1917年)代表作 《》(1918年) 《》(1918年) 《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 《》(1923年) 《》(1923年) 《》(1923年) 《列寧遺囑》(1922年至1923年) 文集 《列宁文选》共2卷,中文版1949外国文书籍出版局 《列宁文集》共7卷,中文版1964人民出版社 《列宁选集》共4卷,中文版1972人民出版社 《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中文版1962军事科学院 《列宁军事文集》,中文版1981战士出版社 《列宁全集》共39卷,中文版1958人民出版社 《列宁全集》第二版共60卷,中文版1985人民出版社。全集分三大部分,即著作卷、书信卷和笔记卷。著作卷(第1~43卷 ),书信卷(第44~53卷),笔记卷(第54~60卷)。2014年有第二版增订版共7卷,比较重要的文献按发表时间顺序分别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相应卷次。第二版增订版60卷书于2015年年底前全部发排完毕,2016年年底前全部出版。 參見 列寧墓 坦佩雷列宁博物馆 列寧和平獎 列寧獎 列寧主義 第三國際 殖民地革命論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理查德·派普斯. The Russian Revolution . 英國倫敦:
飢荒動亂 1921年至1922年,俄羅斯因為乾旱引起極為嚴重的飢荒,而國家也曾經在1891年至1892年經歷。這次嚴重的飢荒波及30多個省份,估計期間導致俄羅斯大約有500萬人死亡,甚至出現人食人的情況。飢荒問題惡化政府的徵用,然而俄羅斯糧食因内战仍大量輸出。為了幫助飢荒災民,美國聯邦政府設立分發糧食的美國救濟管理局,同時花費2,000萬美元購買糧食來救濟災民。然而列寧不信任這一外援,並且予以嚴密的監控。而在飢荒期間,莫斯科牧首吉洪呼籲正教會出售不必要的物品,以幫忙賑濟急需。 另外在1920年和1921年,反對餘糧收集制的地方徵用,導致俄羅斯全國各地爆發反布爾什維克農民起義,不過這些起义遭到鎮壓。其中最重大者為反抗的農民發起的坦波夫起義,列寧將這次起義稱為「富農暴動」;最後他下令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率領紅軍鎮壓叛亂的反抗徵糧農民。1921年2月,彼得格勒工人舉行罷工,導致政府正式宣布城市戒嚴,且派出紅軍鎮壓示威遊行。 到了3月,曾經在十月革命扮演重要角色的克隆斯塔水兵,在彼得格勒發起反抗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克隆斯塔起義,要求允許所有社會主義者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提供自主工會集會自由、允許農民自由市場和不為徵用所制,同時要求重新選舉蘇維埃。列寧宣稱反叛者為社會革命黨和外國帝國主義所誤導,呼籲展開暴力報復。在托洛斯基領導下,紅軍在3月17日鎮壓叛亂,導致數千人死亡,而倖存者則居留在勞改營。 1922年1月,人民委員會更進一步強制要求宗教機關將所有貴重物品撥出和銷售。吉洪反對出售用於聖餐禮中的物品,許多神職人員抗拒挪用作為,但也導致暴力威脅。而在發生神父暴動後,列寧在1922年5月向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致信討論拆除教堂一事,並表示應該盡量處決反動的神父和資產階級。期間,他頒發要求依法處死反對布爾什維克神父的法令,導致14,000人至20,000人死亡,而歷史學家奧蘭多·費吉斯則認為約有8,000名神職人員在這時期遭到就地正法。雖然俄羅斯正教會受到最嚴重的影響,政府反對宗教的政策也影響天主教會和新教教堂、猶太會堂和伊斯蘭教清真寺。 新經濟政策 1920年1月,政府推行普遍的勞動徵用,確保所有年齡16歲至50歲的公民必須工作。列寧也呼籲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計劃,自1920年2月展開平民大眾電氣化工程;他更宣布:「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這句將在往後數年廣泛提及。這項計畫預計花費10年到15年時間,新建30座發電站,其中分別有20座火力發電站和10座水力發電站。但另一方面,列寧也提到「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 1921年2月,列寧向中央政治局提出新經濟政策,他說服大多數布爾什維克資深人員具有必要性,在4月獲准成為法律。列寧在手冊《論糧食稅》說明政策,聲明新經濟政策代表返回到最初的布爾什維克經濟計畫;他並聲稱原先這受到內戰阻饒,人民委員會被迫採取戰時共產主義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允許俄羅斯內的民營企業、重新引入工資制度、且農民得以在自由市場銷售產品,而收入則需要徵稅。這項政策允許私自擁有小型產業,雖然基礎工業、運輸系統和對外貿易仍然由國家控制。新經濟政策使俄羅斯的經濟逐漸恢復,並讓俄羅斯在1928年的工業和農業產品產量,成功恢復到1913年的水平。 列寧把這稱作「國家資本主義」,而部分布爾什維克成員認為這是社會主義原則的背叛。列寧傳記作者通常將引進新經濟政策視為一大特點,這也是他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列寧還尋求透過對外貿易發展苏俄經濟,人民委員會派遣代表出席1922年的熱那亞會議。列寧希望出席會議,但受到病痛阻礙。在這之前,俄羅斯和英國基於貿易簽署《》,該會議隨後促使俄德兩國簽署《拉巴洛條約》。列寧希望藉由允許外國企業在俄羅斯投資,人民委員會將會惡化資本主義國家間的對抗,進而加速自身垮臺。他試圖出租堪察加半島給美國企業,以加劇想要得到堪察加半島的美日兩國間的帝國主義緊張氛圍。 健康惡化 遇刺後中風 布爾什維克在1920年4月舉行慶祝他50歲生日的庆典,俄羅斯全國各地也有廣泛的慶祝活動,並出版有關他的詩歌與傳記。1920年至1926年間,總共20卷的《列寧全集》出版,不過部分資料遭到刪節。1920年期間,許多著名的西方重要人物前往俄羅斯訪問列寧,包括作家H·G·威爾斯、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無政府主義者艾瑪·高德曼和亞歷山大·貝克曼。健康狀況越來越糟糕的艾爾曼也曾前往克里姆林宮拜訪列寧,後者將她送至北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療養院進行康復治療;但受到霍亂流行影響,她仍然於1920年9月在該處逝世。她的遺體運往莫斯科,列寧對此明顯極度悲傷,並監督遺體下葬至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城牆底部。 列寧在1921年下半年病重,患有聽覺過敏、失眠和經常頭痛。在中央政治局堅持下,他在7月離開莫斯科一個月,前往他在高爾基的公館,由他的妻子和妹妹照看著。列寧開始有了自杀的念头,要求克魯普斯卡婭和史達林取得氰化鉀並給他。列寧在其最後幾年期間,雇用了26名醫生为他治療,許多成員來自外國、且以極高費用聘用。一些成員認為其病症是1918年的暗殺企圖後,因為嵌进身體的子彈金屬氧化所造成的。1922年4月,他接受外科手術以移除子彈。但之後症狀仍然持續,列寧的醫生不清楚原因。一些成員認為他患上神經衰弱或腦動脈硬化,然而也有传言相信他感染梅毒。1922年5月,他第一次中風,暫時失去說話的能力且右側癱瘓。他在高爾基休養,並在7月大致上恢復。他在10月回到莫斯科,然而因為12月的第二次中風而回到高爾基。 儘管罹患疾病,列寧仍然對政治發展有著強烈興趣。1922年6月至8月期間,隨著社會革命黨領導人被判密謀對抗政府有罪而接受審判,列寧呼籲依法處決。不過他們受到無限期監禁,直至史達林領導大清洗期間處死為止。1923年3月,政府在列寧的支持下,藉由開除國家機構和企業內的所有孟什維克成員、且將政黨成員關押至集中營,幾乎成功根除俄羅斯的孟什維克主義。列寧還關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內的沙皇官僚體系遺風,且在其最後幾年對此越來越擔心。他譴責官僚主義的姿態,並建議徹底檢查以完全處理相關問題,更曾在信函中抱怨:「我們所有的人都陷在官僚主義的臭泥潭裡。」 組成蘇聯 列寧在1922年12月至1923年1月間口授《列寧遺囑》,其中他談論其同志的個人特質,特別是托洛斯基和史達林。他建議開除史達林的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職務,認為後者不適合該職位。相反地,他推薦托洛斯基擔任該職位,形容他是「現在的中央委員會中最有才能的人」;他強調托洛斯基優秀的智力,但同時批評其自信和過分傾向行政事務。在這一時期,他口述批評工农检查院的官僚主義本質,要求招聘新的工人階級職員,以作為矯正這個問題的方法;而在其他的文章中,他呼籲國家打擊文盲情況、增進平民間嚴守時間和責任心及鼓勵農民加入合作社。 隨著列寧在1922年至1923年間因為生病休息,總書記史達林藉由任命支持者至重要職位、及建立列寧最親近的至交和繼承人的形象,開始鞏固自身權力。其中史達林還使用兩張相片拼合而成的合成照片,作為宣稱自己是列寧接班人的證據。而在1922年12月,中央政治局指派史達林負責列寧的養生計畫,史達林因而得以控制接觸人士,而列寧則對於史達林的批評越來越多。1922年夏季期間,列寧堅持認為國家應該保留國際貿易的壟斷,然而史達林領導其他布爾什維克成員反對這意見,不過後者最後失敗。兩人之間也出現私人問題的爭執,史達林曾在電話交談中向克魯普斯卡婭叫罵,轉而讓列寧極為憤怒,並向史達林致函表達不滿。 兩人之間最為顯著的政治分歧出現在格鲁吉亚事件期間,史達林建議喬治亞及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等周邊國家,儘管這些國家政府聲明並不願意,也應該與俄羅斯合併;列寧認為這是史達林和其支持者的大俄羅斯民族沙文主義的表現,反而呼籲這些民族國家加入俄羅斯,以作為更大聯盟的半獨立成員,他建議將之稱為「歐洲和亞洲蘇維埃共和國聯盟」。史達林最初抵制這個提議,最後轉而接受;而在列寧同意下,他將新提議國家名稱改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到了12月,列寧派遣托洛斯基作為自己的代表,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演說,蘇聯的計畫獲得認可。12月30日,該項計畫接著由最高蘇維埃批准,得以組建蘇聯。儘管列寧健康狀況欠佳,仍透過選舉成為新蘇聯政府的主席。 逝世和葬禮 1923年3月,列寧第三次中風且失去說話能力。同一個月,他經歷右側局部癱瘓,且開始表現出感覺性失語症。到了5月,他緩慢恢復健康,開始恢復活動、說話和書寫技能。而在10月,他最後一次訪問莫斯科與克里姆林宮。在其最後一個星期,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等人前往高爾基公館拜訪列寧。1924年1月21日,列寧在當天早些時候昏迷,之後便於高爾基公館逝世。在第二天,政府公開宣布列寧逝世。1月23日,重要的布爾什維克成員將遗体抬到紅色靈柩上,而共產黨、工會和蘇維埃的哀悼者也訪問高爾基住家查看遗体。 列寧的官方報告中,將死亡原因紀錄為無法治癒的血管疾病,,俄羅斯許多機密檔案文件也指稱其動脈硬化。其他說法還包括認為列寧的死亡原因,和家族病史、身心壓力或者中毒,甚至感染梅毒有關係;其中史達林便傳出有毒殺列寧的嫌疑,但亦有學者認為列寧的死因是負擔過重和工作太多。 之後靈柩由鐵路列車運送至莫斯科,並送到工會大廈以讓其遗体受到。在接下來三天內,大約有100萬名哀悼者前往探視遺體,許多人自发在嚴寒環境中排隊數小時。1月26日,全俄羅斯蘇維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向已故的領導者致敬,米哈伊爾·加里寧、季諾維也夫和史達林並發表演說,不過托洛斯基在高加索休養康復而未能參與開會。列寧的葬禮在第二天舉辦,其遗体在軍樂伴奏下而運到紅場,在群眾集合並傾聽一系列演講後,遗体放入特別建造的陵墓墓穴中。尽管天气严寒,仍有數萬人參加這次葬禮。受到1920年代初期的影響,列昂尼德·克拉辛和波格丹諾夫提議向國外購買設備,並將列寧的遗体冷凍,以便將來讓他甦醒。 然而這項冷凍计划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實現,於是改在克魯普斯卡婭聲明反對下,將列寧的遺體製成木乃伊以長期防腐處理保存,之後更在紅場陵墓公開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列寧的大腦被移除。為了仔細分析大腦,在1925年設立研究所,揭示列寧罹患十分嚴重的硬化症。1929年7月,中央政治局同意選擇耐久的花崗岩來取代臨時陵墓,並在1933年完成。1940年,裝有列寧遺體陵墓正式替換成石棺,並在1970年又再次更換。而在1941年至1945年間,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程中的安全,遺體一度從莫斯科移往秋明存放。 意識形態 過往影響 列寧熱忱地相信馬克思主義,且相信其對於馬克思主義的闡述理解是唯一準確和正統的。1904年,馬爾托夫首次將他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解釋稱作「列寧主義」。根據他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類最後將抵達純粹的共產主義,其中從摆脱剝削和異化獲得自由,而成為無國家、無階級差別、工人平等社會;這時將能控制自身命運,且遵循「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規則。根據沃爾科戈諾夫所說,列寧強烈且真誠地相信他在俄羅斯設置的途徑,最終將領導建立共產主義社會。 1914年以前,列寧大部分同意主流的歐洲正統馬克思主義觀念。然而列寧主義在正統馬克思主義觀念中,首次引入修正和改革,且採納更絕對主義、教條主義的思考方法。在已經建立的馬克思主義中,列寧主義因其解放展望的強烈情感、及致力於無產階級革命先鋒的領導作用而顯得重要。也因此,列寧偏離主流的馬克思主義,以處理如何建立無產階級國家的問題;他信任強硬的國家機器來排除資產階級,但這與考茨基等歐洲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牴觸,後者想像由無產階級取得多數的民主議會政府。而根據歷史學家詹姆斯·萊恩的觀點,列寧是第一個將暴力作用急遽提升至革命手段的重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列寧在其信仰體系裡融入變化中的情勢,且經歷戰爭、飢荒、經濟崩潰期間的俄羅斯實際執政現實,導致他偏離許多在十月革命前曾清晰表述的馬克思主義看法。 列寧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前存在的思想影響,包括俄羅斯革命運動和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理論變體,後者聚焦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如何適用於俄羅斯。不過即使身為馬克思主義者,列寧也因而受到俄羅斯早期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想流派影響,其中像是均田社會主義的民粹派。相反地,他嘲笑同時期採納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社會主義人士和社會學家看法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理論著作中,他自己研究自己對於馬克思逝世後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看法,認為其已經抵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而在1917年奪取政權前,他認為雖然在俄羅斯經濟中仍然是農民階級占首要地位,但俄羅斯存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事實,意味著國家能充分發展物質而轉移到社會主義。 政治主張 列寧的馬克思主義信念認為不能直接將當前的國家改造為共產主義社會,而必須首先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因此他主要關心如何將俄羅斯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為了能夠這樣做,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必要的,以壓制資產階級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他界定社會主義為「生產資料由社會擁有的文明合作夥伴秩序」,且認為經濟體制必須擴張,直到創造後稀缺的充裕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認為在國家控制下將帶來俄羅斯經濟發展;而這也成為其核心關心的議題,更曾提出所有公民成為國家聘用的雇員。列寧将社會主義解釋為國家主義的中央集權和計畫經濟,而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生產與配給嚴格地受到国家控制。他認為全國各地的所有工人將會自發地聯合起來,實現國家經濟和政治的集中。列寧呼籲工人支配生產資料,且提到這並非由工人直接管理自身企業,而是所有企業的經營都在工人國家控制下。這導致列寧思想中出現兩種相互矛盾的主題,一方面廣泛的工人支配,另一方面則是中央集權、等級制度、高壓的國家機器。 列寧是國際主義者,而且堅定支持世界革命,並相信第三世界的革命將通過農民和無產階級組成聯盟發生;他還由此相信國界是過時的觀念,而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更分裂階級鬥爭的注意力。他相信在社會主義革命之下,國家將必然會合併融合,且最終建立「世界合眾國」政府。他反對聯邦主義,認為其性質這是為了資產階級,這反而強調集中化單一制國家的中央集權必要性。列寧反對民族主義,尤其反對基督教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反猶太主義。他還是反帝國主義者,並相信所有民族應該得到民族自決的權力。他因此支持,接受少數民族從社會主義國家脫離退出可能是必要性衝突,因為社會主義國家並非神聖、及保證能預防錯誤或虛弱。另外他也支持婦女權利,廢除俄羅斯帝國時期對於同性戀、無責任離婚的禁令。 列寧曾表示:「蘇維埃政權比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要民主百萬倍。」其觀點認為後者不過是「有錢人的民主」。他認為透過蘇維埃代表選舉和工人選舉自身高級職員,伴隨著定期輪換與所有工人參與國家行政事務,其「無產階級專政」便能夠成為民主政體。列寧相信代議民主制的資產階級國家已經被簡單地用於提供民主假象,同時維持資產階級專政的情境;他在描述美國的代議民主制體系時,提及「壯觀而且毫無意義的兩個資產階級政黨之間的決鬥」,兩者都由剝削美國無產階級的「狡詐的千萬富翁」領導。他也反對自由主義,對於自由作為價值的觀點普遍表現反感;且認為自由主義中的自由權具欺騙性,因為並不包括從資本家剝削獲得自由的勞工。 人物形象 革命魅力 列寧把自己看做應運而生的人,堅定地相信其事業的正直和他自己革命領導人的能力。傳記作者路易·費歇爾描述他是「激進變革和最大限度劇變的熱愛者」,且他並不存在著中間地帶,而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紅誇張者」。派普斯強調列寧非凡的工作紀律能力和對革命事業的專注,並以表現出極大的魅力著稱。同樣地,沃爾科戈諾夫認為其人格相當具有魄力,而能夠影響人們。相反地,列寧的朋友高爾基評論其禿頭、結實、強壯的身體外貌,在共產主義革命中過於平庸、且未給予「成為領導人的印象」。 歷史學家暨傳記作者羅伯特·瑟維斯聲稱列寧是飽滿激情的青年,這表現在對於沙皇當局的強烈憎惡。而根據瑟維斯的觀點,列寧情感依戀的發展來自其意識形態的英雄,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和車爾尼雪夫斯基;他自身擁有他們的肖像,且私下形容自己就像和馬克思與恩格斯戀愛。根據列寧傳記作者詹姆斯·D·懷特,列寧對待他們的著作類似《聖經》或宗教教條,應該「不能表示懷疑、且要相信之」。而在沃爾科戈諾夫的看法中,列寧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絕對真理,且就像「宗教狂熱分子」般照著行動。同樣地,伯特蘭·羅素以為列寧對於馬克思真理中的宗教信仰,表現出不動搖的信心。傳記作者克里斯多福·瑞德認為列寧同等於世俗的理論領導人,從察覺到的學說真理中提取自身合法性,而非源於通俗的授權。然而列寧仍然是批判宗教的無神論者,認為社會主義與生俱來便是無神論,因此認為基督教社會主義是自相矛盾的用詞。 瑟維斯宣稱列寧可能情緒化且反覆無常,派普斯認為他是徹底的厭惡世人者。而瑞德拒絕這個看法,他強調許多列寧表現仁慈的實例,特別是對孩子的態度上。根據一些傳記作者,列寧不能容忍反對聲音,且經常駁回完全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他可能惡毒的批判其他人、表現出嘲笑奚落的傾向,及對那些不同意者展開人身攻擊。他忽視其缺乏論據的事實、憎惡妥協方案,且很少承認他自己的錯誤。他拒絕竄改自己的意見,直到他完全拒絕考慮後,才會堅定不饒地以新觀點處理。 雖然他沒有表現出施虐癖或個人渴望犯罪暴力行為的跡象,列寧贊同針對其他人的暴力行動,且沒有表現出為了革命事業殺死他人的懊悔。列寧的態度中採取道德範疇的立場,最後總是用結果來為方法找尋理由。根據瑟維斯的意見,他認為列寧把道德視為無關緊要,且反對道德絕對主義的觀點。他並指出列寧在行動正當性的判斷,取決於對於革命事業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簡單的道德準則:採取某些措施是推進或阻礙革命事業?」 日常生活 除了俄語外,列寧能夠講談和閱讀法語、德語和英語。關心身體健康的他有規律地鍛鍊,且喜愛騎腳踏車、游泳和狩獵,也養成在瑞士山峰爬山的熱情。他也喜愛寵物,特別是貓咪。他傾向於避免奢侈,且過著簡樸的生活。派普斯指出列寧個人需要非常普通,而有樸素、甚至禁慾的生活風格。列寧厭惡凌亂,總是保持辦公桌整潔、且將鉛筆削尖,他還堅持工作期間一點聲音也沒有。根據費歇爾所說,列寧極少虛榮心,且在蘇聯政府部門開始建立其周圍的形象後,他仍因為這個原因而厭惡個人崇拜。儘管如此,他相信這或許對於聯合共產主義運動有其他益處。 儘管從事革命政治事務,列寧厭惡在文學和藝術中的革命性實驗;例如他反感的作品有表現主義、未來主義和立體主義,且喜愛現實主義和俄羅斯名著。列寧對於性和婚姻也持保守態度,成年後的他與馬克思主義同伴克魯普斯卡婭結為夫妻關係;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雖然喜歡款待朋友的子女,但兩人對於不曾有過孩子感到難過。瑞德指出列寧與關係密切的家庭成員間,有著非常緊密、溫暖和畢身的關係。而列寧雖然沒有知己好友,艾爾曼被指名為他唯一親密的女性知己。 列寧指認自己的民族為俄羅斯人,可能是他不知道自己母親的猶太人血統;在他死後,猶太人血統才由其姊姊安娜發現。瑟維斯形容列寧在民族、社會和文化選擇上有點勢利,作為布爾什維克領導人的他相信特別是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在文化部分優於俄羅斯,他更形容後者為「最愚昧無知、中世紀且可恥落後的亞洲國家之一」。他認為俄羅斯人民中缺乏責任心和紀律,且對此感到極為惱火;而在他年輕時候,曾希望俄羅斯在文化上能更為歐洲化和西方化。 往後影響 人物評價 列寧是頗有爭議的人物,长期遭到侮罵和尊敬。共產主義者視其為偶像,也有许多不同黨派評論員將之妖魔化。即使在他的一生中,列寧也受到俄羅斯人民「喜愛和憎恨、讚賞和鄙視」。詹姆斯·懷特形容列寧「不可否認地是近代史傑出人物之一」,而瑟維斯則說明他是被廣泛理解為20世紀「最重要行動者」之一的俄羅斯領導人。《時代》雜誌提名列寧為「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的一位,且是排名前25名的歷史政治圖標。在2008年,俄羅斯全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進行關於國內最偉大歷史人物的網路民意調查評選活動,列寧經過統計而排行第6名,僅次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彼得·斯托雷平、約瑟夫·史達林、亞歷山大·普希金和彼得大帝。 在列寧逝世後不久,西方世界傳記作者開始撰寫相關著作。克里斯多福·希爾等一些人同情他,而理查德·派普斯、等其他人則对列宁有明顯的敵意。許多像是瑞德、等後來的傳記作者,試圖避開對他無論是敵對或肯定的評論,從而迴避政治化的刻板印象。同情者把他描述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正調整者,讓其能夠適合俄羅斯特別的社會經濟狀況。蘇聯觀點則描述他確認歷史必然性的特性,並因而協助其必然發生。相反地,大部分西方國家歷史學家認為他為了獲得和保持政治權力而操縱局勢,同時他看重試圖在意識形態上對其務實政策做出解釋的想法。近年來,俄羅斯和西方國家歷史修正主義者則強調列寧及其政策受到当时一些早已存在的想法與大眾壓力的影響。 許多歷史學家和傳記作者將列寧的管理描述為極權主義和警察國家,且許多人形容這是認為這是一黨專政。數位學者形容列寧是是獨裁者,但是萊恩指出,就其所有提議都能得到接受和執行一事而言,列寧並非是獨裁者,因為其許多同僚在各種問題上都曾不同意他的想法。費歇爾觀察到列寧雖然是獨裁者,但並非後來史達林所成為的那類獨裁者;而沃爾科戈諾夫相信列寧建立起来的政黨專政,在史達林統治下將只會成為一人獨裁的蘇聯。 相反地,包括西方世界歷史學家希爾和等馬克思主義觀察家論證,反對列寧政府為獨裁國家的觀點;其中他們認為其發現在自由民主國家中維護民主選舉的缺陷方法,並將部分過程予以取代。萊恩主張左派歷史學家提出相當重要的論點,認為個人素質導致列寧提出無情的政策,未必比20世紀西方國家領導人更為強硬。歷史學家評論列寧為:「對於國家應有許多表揚,謙卑的人能夠承受低頭,而這可能成為基於社會正義和平等的政治運動。」 蘇聯宣傳 在蘇聯,對列寧的個人崇拜在有生之年期間便開始發展,但直到其逝世後才完全建立。根據歷史學家尼娜·圖馬金所說,這是自從美國喬治·華盛頓之後,作為世界上最精心製作的革命領導人崇拜代表,且屢次有說法稱其實際上屬於「準宗教」。列寧的半身或全身雕塑像幾乎設置在每個村莊,其面容裝飾在郵票、餐具、海報、及蘇聯報紙《真理報》和《消息報》頭版,他曾居住或暫住的地方則改建成奉獻給他的博物館。圖書館、街道、農場、博物館、城鎮和整個地區也都以他命名,其中彼得格勒城市在1924年易名「列寧格勒」,而他的出生地辛比爾斯克則成為「烏里揚諾夫斯克」。另一方面,列寧勳章經過制定而成為國家最高勳章。但這些全部與列寧自身願望相反,並遭到其遺孀公開批評。 許多傳記作者聲稱列寧的著作,在蘇聯比照類似宗教經典的方式對待,派普斯更補充說:「他的每個見解被引用來證明政策、或作為另一部福音看待。」史達林透過斯維爾德洛夫大學一系列講座,將列寧主義整理成典籍,之後出版《列寧主義的問題》。史達林還校對許多已故的領導人著作,並將這些秘密檔案存放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學會。而列寧在克拉科夫的藏書等資料,為了交付學會收集存放,經常花費巨資以從海外取得。這些著作在蘇聯時代也同樣受到嚴格管制,且只有極少數人得以拿取。 在這期間,俄羅斯則為列寧已發表作品出版5個獨立版本,第一個版本開始於1920年,而最後一個版本則在1958年至1965年期間。雖然有5個稱為「完整版本」的版本,實際上仍為了政治權宜之計而有許多省略。其中所有對史達林具有用處的列寧著作獲得出版,但其他部分仍然處於隱藏狀態,而列寧並非俄羅斯人血統、及其貴族身份的知識則遭到隱瞞。特別是直到1980年代為止,其猶太人血統仍不得發表,或許是由於蘇聯反猶太主義,如此才不會破壞史達林俄羅斯化的努力;亦有可能是在國際反猶太主義中,避免提供反蘇情緒的燃料。在史達林政權統治下,積極將列寧描繪成史達林的密友,並支持史達林努力爭取下一位蘇聯領導人。 在史達林逝世後,尼基塔·赫魯雪夫成為蘇聯領導人,且開始引用列寧的著作展開去史達林化的過程,這也包括史達林合法化地位的過程。1985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提出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在這些行動中也重新恢復引用列寧的原則。而在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總統鮑利斯·葉爾辛命令消除共產黨對於列寧的檔案的限制,並由國家管理的機構取代;後者揭露超過6,000多份未公開出版發行的列寧著作,這些著作後來經過解密,且可用於學術研究。然而由於認識到列寧聲望太高、且在俄羅斯平民間受到敬重,葉爾辛並未拆除列寧陵墓。 2012年,支持俄羅斯自由民主黨提議除去所有列寧紀念碑,該建議獲得部分執政的統一俄羅斯成員支持,但也遭到俄羅斯聯邦共產黨強烈地反對。而在2013年至2014年爆發的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中,抗議者將弗拉基米爾·列寧雕像視為俄羅斯帝國主義的象徵,並有在抗議中遭到毀損或破壞。2015年4月,烏克蘭政府下令遵守烏克蘭去共化法律而拆除其他雕像。而在列寧的猶太人身分曝光後,俄羅斯極右派反覆強調這點,聲稱其繼承的猶太人血緣解釋他渴望根除傳統俄羅斯社會。 國際運動 沃爾科戈諾夫聲稱:「歷史上幾乎沒有另一個人,能夠如此深刻地成功改變這麼大規模的社會。」列寧的政府部門奠定統治俄羅斯70年的政府體制框架基礎,且提供在20世紀中期、往後三分之一世界中出現的共產黨領導國家典型,列寧的影響因此具有全球性。其中歷史學家認為如果將十月革命看作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列寧必然「不管好事或壞事,都會被認為是這個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導人」;瑞德則認為他是20世紀最廣泛、普遍的識別圖標,萊恩則認為他是現代歷史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在列寧逝世後,史達林政府部門建立名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形態,隨著許多共產主義運動派系相互傾軋,該運動也發展成不同解釋。在因為史達林政府部門而被迫流亡後,托洛斯基認為史達林主義是列寧主義的墮落,是由官僚主義和史達林個人獨裁支配。不過根據列寧傳記作者大衛·舒伯所說,列寧的信念和範例建立今日共產主義運動的基礎;而在20世紀期間,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共產主義政權多聲稱忠誠於列寧的信念。但另一方面,俄羅斯總統佛拉迪米爾·普丁曾批評列寧按照民族劃分國家行政區、及讓具主權的加盟共和國擁有退出蘇聯的權利,最終該思想導致蘇聯解體,此論點亦在俄羅斯社會引發爭議。 其中馬克思列寧主義除了適應20世紀多起最著名的革命運動,還形成史達林主義、毛澤東思想、胡志明思想、卡斯特罗主义等變化形式。相反地,後來許多西方國家共產主義者表示自身的宗旨和列寧及其看法並不相關,因此接受馬克思主義、而捨棄馬克思列寧主義,當中便包括和參與的歐洲共產主義運動。但另一方面,包括斯拉沃熱·齊澤克、阿蘭·巴迪歐、拉爾斯·立、詹明信等一些左派知識分子,提倡恢復列寧不輕易妥協的革命精神,以消除當代全球問題。 著作 重要著作 《》(1893年) 《》(1894年) 《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9年) 《怎麼辦?》(1902年) 《》(1904年) 《》(1905年) 《》(1905年)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1909年)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1913年) 《》(1913年) 《論民族自決權》(1914年)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5年)代表作 《》(1917年) 《國家與革命》(1917年)代表作 《》(1918年) 《》(1918年) 《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 《》(1923年) 《》(1923年) 《》(1923年) 《列寧遺囑》(1922年至1923年) 文集 《列宁文选》共2卷,中文版1949外国文书籍出版局 《列宁文集》共7卷,中文版1964人民出版社 《列宁选集》共4卷,中文版1972人民出版社 《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中文版1962军事科学院 《列宁军事文集》,中文版1981战士出版社 《列宁全集》共39卷,中文版1958人民出版社 《列宁全集》第二版共60卷,中文版1985人民出版社。全集分三大部分,即著作卷、书信卷和笔记卷。著作卷(第1~43卷 ),书信卷(第44~53卷),笔记卷(第54~60卷)。2014年有第二版增订版共7卷,比较重要的文献按发表时间顺序分别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相应卷次。第二版增订版60卷书于2015年年底前全部发排完毕,2016年年底前全部出版。 參見 列寧墓 坦佩雷列宁博物馆 列寧和平獎 列寧獎 列寧主義 第三國際 殖民地革命論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理查德·派普斯. The Russian Revolution . 英國倫敦: Vintage Books. 1991年11月5日. ISBN 978-0679736608. 理查德·派普斯. The Unknown Lenin: From the Secret Archive. 美國紐哈芬: 耶魯大學出版社. 1996年9月35日. ISBN 978-0300069198. . UNITY AND DIVERSITY IN SOCIALIST LAW . 美國德罕: 《》. 1965年. Lenin Reloaded: Toward a Politics of Truth . 美國德罕: . 2007年6月11日. ISBN 978-0822339410. George Leggett. The Cheka: Lenin's Political Police.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1年7月16日. ISBN 978-0198225522. James D. White. Lenin: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Revolution . 英國貝辛斯托克: 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 2001年5月11日. ISBN 978-0333721575. James Ryan. Lenin's Terror: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Early Soviet State Violence .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12年7月10日. ISBN 978-0415673969. Jonathan Aves. Workers Against Lenin: Labour Protest and the Bolshevik Dictatorship
清朝的慈禧太后在下詔由溥儀繼位後,旋即被尊為太皇太后,但不久即去世;而末代太后的隆裕太后,因清朝滅亡而沒有繼姑母慈禧之後成為太皇太后,因此慈禧為中國最後一位太皇太后。 中國太皇太后一覽 漢朝(太皇太后最多的朝代) 魏晋 南朝 北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遼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日本 在日本的律令制頒布後,太皇太后一詞出現於飛鳥時代後期,並延用至今。時文武天皇皇后藤原宮子,在孝謙天皇即位後被封為太皇太后,是日本第一位太皇太后,也是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太皇太后。文德天皇即位後,淳和天皇皇后正子內親王成為太皇太后,是第一位擁有皇族血統的太皇太后。日本的太皇太后在生活起居和朝儀禮備等,皆有專屬的官職負責,稱太皇太后宮職。而在平安時代,太皇太后不一定是天皇的祖母,太皇太后一號也能用以追贈或是尊稱身處相當地位權勢的皇族女性,近似於一種榮銜。 飛鳥時代身為天皇祖母者,有時被尊為皇祖母命,如飛鳥時代的孝德天皇就尊祖母糠手姬皇女為吉備嶋皇祖母命。
中國 中國最早的太皇太后出現於西漢。西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在前少帝即位後,虽是皇祖母,但仍称皇太后,未称太皇太后。高祖妾薄氏作为汉景帝的祖母,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而漢哀帝封祖母傅氏為帝太太后,不久又改號為皇太太后,皆為太皇太后的變體。但偶有皇帝祖母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得到太皇太后的身份,如東漢少帝的祖母董太后,就只被尊為皇太后;明世宗祖母邵太后在生前也沒有成為太皇太后,僅在死後被追諡為孝惠太皇太后。 清朝的慈禧太后在下詔由溥儀繼位後,旋即被尊為太皇太后,但不久即去世;而末代太后的隆裕太后,因清朝滅亡而沒有繼姑母慈禧之後成為太皇太后,因此慈禧為中國最後一位太皇太后。 中國太皇太后一覽 漢朝(太皇太后最多的朝代) 魏晋 南朝 北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遼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日本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形成过程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高州市考察時初次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高州也因此成为三个代表的发源地。 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2001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大會上的讲话中被其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02年后,这份文件的全名被定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随后几经阐发,逐渐成为中共的重要政治理论,并于2004年修改宪法时,被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正式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形成过程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高州市考察時初次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高州也因此成为三个代表的发源地。 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2001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大會上的讲话中被其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02年后,这份文件的全名被定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随后几经阐发,逐渐成为中共的重要政治理论,并于2004年修改宪法时,被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正式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评价 正面评价 中国共产党认为,“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最重要的影响是,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无产阶级政党向全民党进行转型。 2007年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學習〈江澤民文選〉活動引向深入》,文中写道:“《江澤民文選》是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教材。”
junge Siegfried),即後來第三部分《齊格菲》的原型。之後華格纳又追加了《女武神》及序劇《萊茵的黃金》兩個部分。 由於《尼伯龍根指環》總譜漫長的創作期,華格納的贊助人路德維希二世要求他先行演出已完成的部分。1869年《萊茵的黃金》首演,另三部歌劇亦陸續單獨演出。直到1876年拜罗伊特音乐节前夕,《指環》的總譜才總算完成。 作品內容 《尼伯龍根的指環》共由四部歌劇組成,亦被華格納稱為“一部为三日而作的舞台节日剧及一个序夜”(ein Bühnenfestspiel für drei Tage Und einen Vorabend),包括: 序夜:《莱茵的黄金》 (),共一幕四景。 第一日 :《女武神》 (),共三幕。 第二日 :《齊格飛》 (),共三幕。 第三日 :《诸神的黄昏》 (),共三幕。 各部歌劇劇情介紹 第一部﹕《萊茵的黃金》 萊茵河底有萊茵少女守護的黃金,如鑄成指環即可統治世界,但只有棄絕愛的人才能做到。尼伯龍人侏儒阿爾貝里希(Alberich)追求莱茵少女不成,反被調戲,憤而把爱詛咒,奪得黃金鑄成指環,并奴役其他尼伯龙人为其挖掘财宝。眾神之王沃坦(Wotan)讓巨人法索爾特與法夫納建造瓦爾哈拉宮殿,并许以愛之女神弗萊婭作为报酬,但本想借火神洛格的诡计而赖账。巨人们强行带走弗萊婭,但提出可以用尼伯龙人的财宝作为交换。沃坦与洛格于是用計奪走财宝与指環,悲愤的阿爾貝里希于是把指环詛咒。沃坦将财宝交给巨人后,本不愿交出指环,但大地女神埃尔达突然出现,警告他指环会带来毁灭。沃坦交出指环后,果然巨人兄弟為指環毆鬥,法索爾特被法夫納所殺。沃坦在担忧中带领众神进入瓦尔哈拉,不顾莱茵少女们悲切的呼喊。 第二部﹕《女武神》 瓦尔松人齊格蒙德(Siegmund)受人追擊,帶傷躲進齊格琳德(Sieglinde)家。齊格琳德的丈夫洪丁發覺齊格蒙德是仇敵,約次日決戰。齊格蒙德和齊格琳德愛上彼此,同时認出彼此是沃坦所生的孿生兄妹,并拔出沃坦留在树干中的宝剑诺通(Notung)后私奔。沃坦命令他与埃尔达之女,女武神布倫希爾德(Brunnhilde)协助齊格蒙德击败洪丁,以让齐格蒙德用诺通杀死法夫纳,夺回指环并还给莱茵少女。但沃坦之妻弗麗卡卻点破沃坦的计划,称其只是在自欺欺人。沃坦屈從於弗麗卡,令布伦希尔德在战斗中杀死齊格蒙德。布伦希尔德为瓦尔松兄妹的爱所感动,决定违抗沃坦的旨意。但沃坦亲自出现在战场,折断了诺通,并杀死齐格蒙德。布倫希爾德將懷孕的齊格琳德与折断的诺通从战场带走,并嘱咐她保护好腹中的孩子,因为那会是最圣洁的英雄——齐格弗里德。齐格琳德独自前往东方的野林,而布伦希尔德因抗命而受罰,沉睡在烈火山崖,但沃坦答应只有最圣洁的英雄才能穿越火焰唤醒她。 第三部﹕《齊格菲》 齊格琳德生下一子齊格菲(Siegfried)後去世,這個兒子為阿爾貝里希的兄弟米梅(Mime)撫養長大。齊格菲鑄成寶劍,刺死已化為巨龍的法夫納,根據林中鳥的指示取得了指環,殺了心懷不軌的米梅,並穿越烈火喚醒了布倫希爾德,娶她為妻。 第四部﹕《諸神的黃昏》 命運三女神編織的「命運之索」突然斷裂,預示諸神即將毀滅。齊格菲把指環交給布倫希爾德作為信物,自己出外探索。阿爾貝里希之子哈根向貢特爾國王兄妹進言,說布倫希爾德和齊格菲是兄妹倆的理想結婚對象,並設計讓齊格菲喝下遺忘藥酒。齊格菲忘卻前事,搶走布倫希爾德的指環並將她獻給貢特爾。憤怒的布倫希爾德將齊格菲的弱點告訴了哈根。哈根刺殺齊格菲和貢特爾,欲搶奪指環。布倫希爾德从莱茵少女处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將丈夫火葬,自己戴上指環一同殉身。萊茵河氾濫,哈根試圖搶回指環,被萊茵少女拖入水底,指環物歸原主。大火將瓦爾哈拉神殿吞噬。 作品特色 在華格納的理解中,文字與音樂兩者應作為統一的一體呈現,他創作時首重聽眾觀劇的“感覺”,在角色對白的創作中運用了頭韻法,一方面以簡單直白的短句表達“意味深長”的內涵、另一方面又使文字本身富有韻律和可唱性。 在音樂部分,華格納採用二百多個主導動機貫穿全劇,為每種小高潮都配上了一小段特定的和弦、節奏。在這之中,他在表達角色“內心思想”的回憶動機(德語:Erinnerungsmotiv,即內在動機)時,更是使用了多達百餘種的旋律,以明、暗兩條線來推進劇情的發展。而在樂器的使用上,他大量採用當代的新樂器,諸如華格納低音號、低音長號、低音小號等,最終成功地創作了前所未有的音樂劇。 首演 由於華格納的歌劇樂隊編制龐大,所選擇的歌手在音量音色和強度方面都有特別要求,同時還需要採用一些極端措施保證聆聽效果,故華格纳的崇拜者,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為他的《指環》能夠上演特別出資建造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又名節日劇院,1872年5月22日動土興建,歷時兩年多,於1875年竣工),其設計專為配合華格納的要求,它將樂池沉降得更深,最嘹亮的銅管樂器放在最深處,離指揮很遠,遠遠低於舞台上的歌手。 1876年8月,《指環》全劇於節日劇院首演,分四天上演,共演出兩次,從每天下午4點開始一直持續到深夜,首演的指揮是漢斯‧里希特。演出盛況空前,幾乎整個歐洲的音樂人士都齊聚這個美因河邊的小鎮拜羅伊特,甚至到了當地發生食物短缺的程度。 參考文獻 原始文獻 John Deathridge/Martin Geck/Egon Voss, Wagner Werk-Verzeichnis. Verzeichnis der musikalischen Werke Richard Wagners und
Rheingold, WWV 89A, 歷史評註版, ed. Egon Voss, 2 voll., Mainz (Schott) 1988/1989. Richard Wagner, Die Walküre, WWV 89B, 歷史評註版, ed. Christa Jost, 3 voll., Mainz (Schott) 2002/2004/2005. Richard Wagner, Siegfried, WWV 89C, 歷史評註版, edd. Annette Oppermann, Klaus Döge & Egon Voss, 3 voll., Mainz (Schott) 2006/2008/2014. Richard Wagner, Götterdämmerung,
1864年开始,得到了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青睞和赞助。他搬到慕尼黑,创作了喜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和《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最后两部曲《齊格弗里德》和《諸神的黃昏》。 1870年,瓦格納與科西瑪成婚。同年,為了《尼伯龍根的指環》的首演,瓦格納在路德維希二世的資助下建立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劇院1876年開業,同年8月13-17日在劇院舞台上舉行了四部曲《尼伯龍根的指環》的首演。 1882年,歌劇《帕西法爾》在拜罗伊特節日劇院上演。同年,瓦格纳因健康原因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在前往威尼斯避寒旅行期间,因心肌梗塞病死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中。 瓦格纳的儿子齐格弗里德·瓦格纳也是作曲家。 作品 《瓦格纳作品目录》(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收录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计划中的。 歌剧 瓦格纳的剧作是他最主要的艺术遗产。大部分作曲家通常都把编写歌剧剧本(包括台词与歌词)的任务交给别人完成,但瓦格纳却撰写自己的剧本,他称之为“诗篇”。 1849年起,瓦格纳极力推崇一种新的歌剧观念,即称为“音乐剧(music drama)”(不过他后来放弃使用了这个词),在这种剧作中,各个音乐、诗歌和戏剧元素都被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整体艺术”。瓦格纳创造了一种新的作曲风格,使得管弦乐队与歌手的地位同样重要。之后的剧作中,管弦乐队的地位体现在表达主导动机以及具体的人物、地点、情节元素。这些元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戏剧的进展。虽然“音乐剧”是瓦格纳专用的,但许多作家都如此称呼这样的剧作。 早期作品(至1842年为止) 瓦格纳的最早尝试创作的歌剧大部分都未完成。被他放弃的作品包括17岁时写的田园歌剧《》,它是基于歌德的同名诗篇创作而成;1832年写的《》1832年;1837-1838年写的歌唱剧《》。1833年创作的《》在这位作曲家的一生中没有出演过,另外1836年的《》在第一次演出后遭到撤回。1842年,《黎恩济》首演,它是瓦格纳第一个成功上演的歌剧。这些早期作品的创作风格总体上是较传统的——相对更复杂的《黎恩济》清晰地显示其创作深受斯蓬蒂尼(Spontini)和梅耶贝尔(Meyerbeer)的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瓦格纳后来的创新,那样的创新才决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瓦格纳后来谈道他并不认为这些作品(work)是他全部作品(oeuvre)的一部分,且拜罗伊特音乐节中也没有表演过这段时期的作品,甚至过去几个世纪中都几乎没有上演过(只有《黎恩济》的序曲偶尔会在音乐会上演奏)。在2013年,为了纪念作曲家肖邦诞辰,《仙女》《禁恋》《黎恩济》等三部歌剧在莱比锡和拜罗伊特演出。 “浪漫主义歌剧”(1843-1851年) 瓦格纳1843年的《漂泊的荷兰人》宣告着他的创作阶段进入了中期。随后他又分别在1845年与1850年创作了《唐怀瑟》和《罗恩格林》。这三部歌剧有时被称作瓦格纳的“浪漫主义歌剧”(romantic operas)。由于这些剧作,他之前凭借《黎恩济》建立起的在德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1849年起他就放弃了这种创作风格,不过有时他还会修改《漂泊的荷兰人》与《唐怀瑟》。一般认为这三部歌剧代表了瓦格纳艺术历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在音乐和歌剧的主题处理、情感表达以及编排方面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内的作品中这几部属于比较早的成熟剧作,瓦格纳辞世后科西玛还遵照他的遗愿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安排了三者的演出。此三部歌剧(包括改编版的《漂泊的荷兰人》和《唐怀瑟》)仍继续在世界各地定期演出并录像,这些歌剧也使得他健在时便名声大噪。 “乐剧”(1851-1882年) 开始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 瓦格纳之后的戏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通常简称《指环》或《指环》系列)是其代表作之一。《指环》是由四部歌剧组成的系列,剧中的许多元素来自——多数来自后来的北欧神话——尤其是古诺尔斯语的《诗体埃达》与《》以及中古高地德语的《尼伯龙根之歌》。瓦格纳专门凭着他对的理解改进了这几部歌剧的剧本,头韵在古日耳曼诗歌中有用到。瓦格纳对古希腊戏剧的认知也影响了这四部歌剧,在古代的里四联剧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他的文章《》中也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指环》系列的前两部《莱茵的黄金》与《女武神》分别在1854年与1856年完成。《莱茵的黄金》中,“几乎没有“现实主义”(以及)表达感情的”使得瓦格纳已经非常接近他1849-1851年文章中所谈及的音乐理想了。事实上《女武神》中含有咏叹调[第一幕中齐格蒙德(Siegmund)演唱《暴风雨》(Winterstürme)即为一例],另外女武神出现时的准合唱也体现了更多的“歌剧”特点,但巴里·米灵顿(Barry Millington)评论道“(这是)最完美地体现《歌剧与戏剧》中的理论的一部音乐剧了……它成功将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在音乐表达上没有太大的牺牲”。 转而创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与《纽伦堡的名歌手》 在为《指环》系列的第三部分《齐格弗里德》谱曲时,瓦格纳暂时放弃了它的创作;在1857年至1864年间他一直在写一部爱情悲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简称《特里斯坦》)以及他成熟作品中仅有的一部喜剧《纽伦堡的名歌手》(简称《名歌手》),这两部作品也是经典歌剧的一部分。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音乐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许多人认为这部作品标志着对传统和声与调性的放弃,并为20世纪的古典音乐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瓦格纳认为这部歌剧完美地实现了他有关音乐剧的理论,其戏剧元素之间体现了“转换的艺术”(the art of transition),而声乐与管弦乐之间也平衡得较好。1859年作品完成,而在1865年6月慕尼黑进行了首演,是次演出由彪罗指挥。 早在1845年瓦格纳即设想过《纽伦堡的名歌手》应成为《唐怀瑟》的喜剧“装饰品”(pendant)。和《特里斯坦》很像的是,它于1868年6月21日也在慕尼黑首演,同样是比洛指挥,并立即大获成功。巴里·米灵顿称《名歌手》是“一部华丽的、感性的音乐剧,因剧中蕴含着温暖的人性而广受赞赏”,但因为作品中有着强烈的德国民族主义色彩,故这部音乐剧也常被作为瓦格纳信奉保守的政治态度、反犹太主义的例子。 完成《尼伯龙根的指环》 瓦格纳回头继续为《齐格弗里德》的最后一幕配乐并继续完成《指环》的最后一部歌剧《诸神的黄昏》时,他的创作风格有所改变:从《莱茵的黄金》与《女武神》的听觉世界变得更为“歌剧化”(operatic),不过其中还是充满了他作曲的创新,并在剧中多处设了主导动机。出现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瓦格纳是倒着撰写《指环》系列的剧本的,所以《诸神的黄昏》的剧本要比《莱茵的黄金》更为“传统”(traditionally);然而,他对整体艺术的追求变得松懈了。创作风格的改变也让瓦格纳在创作《特里斯坦》《名歌手》与巴黎版本的《唐怀瑟》时作曲技巧有所提升。从《齐格弗里德》的第三幕开始,旋律中的半音和复杂的和声增多,对主导动机的处理也更为娴熟。 从1848年瓦格纳为《指环》规划的第一份草稿到1874年完成《诸神的黄昏》一共用了26年。要演出《指环》一共需要大约15个小时,目前仍在定期演出的剧作中,如此长的还仅此一部。 《帕西法尔》 瓦格纳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作于1882年,是他唯一一部专门为他的贝罗伊特节日剧院所作的歌剧。《帕西法爾》有意探討的,是爲了延續人類存在,使之純化的問題。而宗教信仰的虔誠,耶穌受難的陰影,使這部作品有了“舞臺節日祭祀劇”(Bühnenweihfestspiel)的副題。此剧的故事情节是受到有关圣杯的传说的启发而创作的。其中也有些内容来自佛教中的出家,是在瓦格纳阅读叔本华的著作时读到的。瓦格纳对科西玛说这是他“最后一张牌(last card)”。这部作品仍因其在基督教、性、表达上处理不当而存在争议;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言,此作仍存在德国种族主义以及反犹太主义。尽管这部歌剧被路德维希二世形容说“它(是)最基督化的作品”(this most Christian of works),但乌尔丽克·基兹丽(Ulrike Kienzle)评论道「瓦格纳虽然了解了耶稣教的神话,但《帕西瓦尔》的形象与精神上的内容都很特立独行,违背了耶稣教的教条」。"在音乐上,这部歌剧代表了瓦格纳的风格进一步升华,巴里·米灵顿如是评论:“(这是)一部精致的配乐,它拥有着超凡的美丽与优雅。”。 非歌剧音乐 除了创作歌剧以外,瓦格纳还谱写过一些乐曲,不过数量较少。他的音乐作品有(19岁创作)、《》(仅完成了交响乐的主题部分)、一些序曲、合唱曲以及钢琴曲。除去歌剧之外,人们最常演出的瓦格纳作品要数室内管弦乐《》;它和《指环》系列的主题有几分相似。无论是最早的钢琴版本,还是有管弦乐伴奏的《魏森冬克之歌》也经常被演出。《美国百年纪念进行曲》(American Centennial March,1876年作)与《》相对表演的要少一些;后者是1843年为德累斯顿而作,由男合唱团与管弦乐团来演出。 与犹太、纳粹的关系 以當代視角來看,音樂領域以外的華格納在思想上可能有極大的爭議。《指環》對猶太人的片面書寫,《帕西法爾》當中的種族主義等,被部分學者(例如德國學者Hartmut Zelinsky)認為是猶太大屠殺的意識形態濫觴。同時亦有學者指出,反猶思想是普魯士時期的普遍現象。華格納創作所秉持的精神「從一開始就是民族主義的和反猶主義的」,非華格納所創。 眾所周知,希特勒非常喜歡華格納的作品,關於希特勒對華格納的崇拜,希特勒好友奥古斯特·库别兹克指出,這更多是出自於找尋支持希特勒本身既有信念的證據,而非對華格納全面的了解。誠如華格納本人在書信中的看法:「我與當代反猶運動沒有任何共通之處……任何具有理智的人都不可能把我跟這些運動給連在一起。」20世紀的反猶太運動竟然挪用了華格納的思想,是其本人所料未及的。 以色列一直因为瓦格纳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以及纳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国内从不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不过这些年来稍有松动。2011年,以色列室內樂團(Israel Chamber Orchestra)前往拜羅伊特音樂節演出,樂團幹部認為這是「新的開端」。 代表作品一览 十三部歌劇 (Die Feen,1833-34,首演於1888年) (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1834-36,首演於1836年)
以當代視角來看,音樂領域以外的華格納在思想上可能有極大的爭議。《指環》對猶太人的片面書寫,《帕西法爾》當中的種族主義等,被部分學者(例如德國學者Hartmut Zelinsky)認為是猶太大屠殺的意識形態濫觴。同時亦有學者指出,反猶思想是普魯士時期的普遍現象。華格納創作所秉持的精神「從一開始就是民族主義的和反猶主義的」,非華格納所創。 眾所周知,希特勒非常喜歡華格納的作品,關於希特勒對華格納的崇拜,希特勒好友奥古斯特·库别兹克指出,這更多是出自於找尋支持希特勒本身既有信念的證據,而非對華格納全面的了解。誠如華格納本人在書信中的看法:「我與當代反猶運動沒有任何共通之處……任何具有理智的人都不可能把我跟這些運動給連在一起。」20世紀的反猶太運動竟然挪用了華格納的思想,是其本人所料未及的。 以色列一直因为瓦格纳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以及纳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国内从不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不过这些年来稍有松动。2011年,以色列室內樂團(Israel Chamber Orchestra)前往拜羅伊特音樂節演出,樂團幹部認為這是「新的開端」。 代表作品一览 十三部歌劇 (Die Feen,1833-34,首演於1888年) (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1837)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唐懷瑟(Tannhäuser,1845) 羅恩格林(Lohengrin,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 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齊格菲(Siegfried,1871) 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1874) 帕西法尔(Parsifal,1882) 管弦乐改编 格鲁克歌剧《依菲格尼亚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管弦乐 C大调交响曲 浮士德序曲 齐格弗里德牧歌 歌曲 5首魏森东克的歌 注释 參考資料 參見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外部連結 華格納曲目列表 生平,作品及版本比较
21世紀 2003年:美國時代華納在解散網景後,為確保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的開源軟體計畫持續進行而成立非營利的Mozilla基金會。 2006年:吳乃德、紀萬生、張富忠、范雲、吳介民、黃長玲、吳叡人、李丁讚、林國明、徐斯儉、陳明祺、郭宏治、陶儀芬、黃洛斐與簡錫堦共同發起親綠學者715聲明〈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呼籲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辭職下台。 2007年:巴西國家足球隊以3:0戰勝阿根廷國家足球隊獲得2007年美洲國家盃冠軍。 2007年:塔科馬海峽吊橋東面旁加建一條新橋,是塔科馬海峽第三條興建的懸索橋,工程於2002年10月4日開始動工,並於2007年7月15日通車。 2010年:阿根廷成為世界上第十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2011年:電影《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上映,魔法史詩正式完結。 2012年:韓國嘻哈唱作歌手PSY推出單曲《江南style》,掀起全球跳騎馬舞熱潮。 2016年:Netflix原創影集《怪奇物語》首映。 2016年:土耳其军方为中断伊斯兰化进程策动政变推翻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未遂,造成至少265人死亡,数千名群众受伤。 出生 980年:一條天皇,日本第66代天皇(1011年逝世) 1606年:伦勃朗,荷兰画家(1669年逝世) 1848年:維弗雷多·柏拉圖,義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1923年逝世) 1861年:廣津柳浪,日本小說家(1928年逝世) 1864年:富蘭克林·奈特·萊恩,美國政治人物,曾任美國內政部長(1921年逝世) 1875年:阿道爾弗·迪亞斯,尼加拉瓜政治人物,前任尼加拉瓜總統(1964年逝世) 1884年:披耶·瑪奴巴功,泰國政治人物,首任泰國總理(1948年逝世) 1895年:艾琳娜·亞歷山德羅芙娜,俄罗斯帝國公主(1970年逝世) 1915年:艾伯特·吉奧索,美國核化學家(2010年逝世) 1917年: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阿富汗政治人物,首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1979年逝世) 1922年:利昂·萊德曼,美國物理學家,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18年逝世) 1924年:戴維·科克斯,英國統計學家(2022年逝世) 1926年:加尔铁里,阿根廷政治人物、獨裁者(2003年逝世) 1928年:康士,香港最高法院上訴庭副庭長 1929年:麥英豪,中國考古學家(2016年逝世) 1930年:雅克·德里达,法國哲学家(2004年逝世) 1930年:史提芬·斯梅爾,美國数学家 1931年:克萊夫·卡斯勒,美國冒險小說作家(2020年逝世) 1952年:伊蓮娜·羅絲-雷提南,美國政治人物,曾任佛羅里達州聯邦眾議員 1953年: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海地政治人物,曾四度任海地總統 1954年:馬里奥·肯佩斯,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1959年:黃麗芳,香港女配音員 1962年:肥後克廣,日本搞笑藝人 1967年:謝天華,香港演員 1968年:陳明,中國歌手 1968年:朱哲琴,中國歌手 1968年:薛恩·李維,加拿大導演、製片人 1972年:梁志達,香港配音員 1974年:王耀慶,台灣演員 1975年:黃𨥈瑩,香港演員 1976年:黛安·克魯格,德國女演員 1977年:水明琪,香港女藝人、主持人 1977年:拉娜·帕瑞拉,美國女演員 1980年:許安安,台灣演員 1980年:周江杰,台灣政治人物,現任民主進步黨發言人 1981年:錢帥君,台灣模特兒 1981年:高嘉旎,美國時裝設計師 1982年:陳德修,台灣樂隊東城衞團長 1984年:叫兽易小星,中國网絡視頻制作者、影視導演 1985年:盧廣仲,台灣歌手 1986年:陳健安,香港男聲樂團C AllStar成員 1986年:孫沁岳,台灣演員 1986年:热依扎,中國演員 1986年:葉海亞·阿巴杜-馬汀二世,美國男演員 1987年:曹星如,香港男子拳擊運動員 1987年:艾瑞·艾斯特,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 1988年:藤井美菜,日本女演員 1990年:達米安·里拉德,美國職業籃球員 1991年:日岡夏美,日本女性聲優 1991年:柏木由紀,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1946年:中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说,随即在昆明街头被暗杀。 1949年:《工人日报》创刊。 1957年:中国天主教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成立了“中国天主教友爱国会”。 1957年: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 1963年:美国、英国、苏联关于缔结《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的谈判开始。 1971年:豪華客輪“伊利沙伯皇后號”抵達香港,準備在港改裝成海上學府。 1976年:香港警方政治部人員在紅磡佛光街一住所破獲軍火庫。 197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对外开放。 1983年:日本任天堂公司推出FC游戏机,同時發售遊戲:《大金剛》、《小金剛》、《大力水手》。 1987年: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正式宣布解除在台灣與澎湖群島實行長達38年的《台灣省戒嚴令》。 1988年:臺灣臺鐵淡水線最後一天營運,隔日配合「淡水線最後一班列車」活動再加開一班列車後正式停駛,原路線供臺北捷運淡水線使用。臺灣石油工會發動「715大遊行」。 1989年:因不满格鲁吉亚政府在首都苏呼米设立第比利斯国立大学的新校区,阿布哈兹人在学校发动骚乱。事件最终蔓延至阿布哈兹各地,造成18人死亡、448人受伤。 1996年:英國法院判王儲查理斯與儲妃戴安娜離婚,結束其十五年夫妻關係。 21世紀 2003年:美國時代華納在解散網景後,為確保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的開源軟體計畫持續進行而成立非營利的Mozilla基金會。 2006年:吳乃德、紀萬生、張富忠、范雲、吳介民、黃長玲、吳叡人、李丁讚、林國明、徐斯儉、陳明祺、郭宏治、陶儀芬、黃洛斐與簡錫堦共同發起親綠學者715聲明〈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呼籲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辭職下台。 2007年:巴西國家足球隊以3:0戰勝阿根廷國家足球隊獲得2007年美洲國家盃冠軍。 2007年:塔科馬海峽吊橋東面旁加建一條新橋,是塔科馬海峽第三條興建的懸索橋,工程於2002年10月4日開始動工,並於2007年7月15日通車。 2010年:阿根廷成為世界上第十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2011年:電影《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上映,魔法史詩正式完結。 2012年:韓國嘻哈唱作歌手PSY推出單曲《江南style》,掀起全球跳騎馬舞熱潮。 2016年:Netflix原創影集《怪奇物語》首映。 2016年:土耳其军方为中断伊斯兰化进程策动政变推翻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未遂,造成至少265人死亡,数千名群众受伤。 出生 980年:一條天皇,日本第66代天皇(1011年逝世) 1606年:伦勃朗,荷兰画家(1669年逝世) 1848年:維弗雷多·柏拉圖,義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1923年逝世) 1861年:廣津柳浪,日本小說家(1928年逝世) 1864年:富蘭克林·奈特·萊恩,美國政治人物,曾任美國內政部長(1921年逝世) 1875年:阿道爾弗·迪亞斯,尼加拉瓜政治人物,前任尼加拉瓜總統(1964年逝世) 1884年:披耶·瑪奴巴功,泰國政治人物,首任泰國總理(1948年逝世) 1895年:艾琳娜·亞歷山德羅芙娜,俄罗斯帝國公主(1970年逝世) 1915年:艾伯特·吉奧索,美國核化學家(2010年逝世) 1917年: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阿富汗政治人物,首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1979年逝世) 1922年:利昂·萊德曼,美國物理學家,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18年逝世) 1924年:戴維·科克斯,英國統計學家(2022年逝世) 1926年:加尔铁里,阿根廷政治人物、獨裁者(2003年逝世) 1928年:康士,香港最高法院上訴庭副庭長 1929年:麥英豪,中國考古學家(2016年逝世) 1930年:雅克·德里达,法國哲学家(2004年逝世) 1930年:史提芬·斯梅爾,美國数学家 1931年:克萊夫·卡斯勒,美國冒險小說作家(2020年逝世) 1952年:伊蓮娜·羅絲-雷提南,美國政治人物,曾任佛羅里達州聯邦眾議員 1953年: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海地政治人物,曾四度任海地總統 1954年:馬里奥·肯佩斯,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1959年:黃麗芳,香港女配音員 1962年:肥後克廣,日本搞笑藝人 1967年:謝天華,香港演員 1968年:陳明,中國歌手 1968年:朱哲琴,中國歌手 1968年:薛恩·李維,加拿大導演、製片人 1972年:梁志達,香港配音員 1974年:王耀慶,台灣演員
优生学 人才学 社会学 伦理学 美学 灾难应对 家政学
家庭经济学 儿童心理学 营养学 生理学 人口学 遗传学 优生学
電工學 電器工程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再生能源 清洁能源 能源
能源系統工程 動力工程 動力機械工程 熱工學 電工學 電器工程
环境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容量 自然资源保护 环境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 污染源监测 环境污染控制 环境规划 清洁生产及污染预防 环境政策、标准制定 推进研究的规定 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国家环保局)对重大项目的环境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多数地方法规赞同这些指令,这些指令适用于地方性活动。其结果是在开展行动前,文献和环境影响研究的大幅增加。 阅读国家环境政策法列出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我们就可以核实环境科学的具体内容,比如废水处理升级后选择排放到圣地亚哥或提华纳的入海口、旧金山国际机场的扩建、休斯顿地下运输系统的发展、大都市波士顿交通警察局运输系统的升级和穿过维吉尼亚州阿灵顿公墓的66个洲际建筑物。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环保局(其前身是代理总理办公室)成立于1996年,属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公共机构,并把规章条例列在当地社区和政府网站。 根据1995年的环保法,环保局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而创立,且同英国政府紧密合作,实施环保条例。 环境科学家的工作 环境科学家监测环境质量、解释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制定战略来恢复生态系统。此外,环境科学家们还帮助规划、发展、建设建筑物、运输通道、以及保护水资源的设施,考虑高效、有益的土地利用规划。由于环境科学跨学科的性质,专业的团队间通常共同合作进行环境研究或发布环境影响评估。还有一些专业的组织协调发动开展環境科學研究并帮助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交流。 学科分支 环境数学 环境物理学 环境化学 环境地学
民眾通過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逐漸認識到,大家需要一個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案。 环境科学的定义: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 在宏观上,环境科学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 环境科学要探索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区域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学科构成 大气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大气层,尤其是它和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大气科学包含了对气象学,温室气体现象,空气污染物的大气扩散模式,与噪音污染有关的传声现象,甚至是光污染的研究。 以全球变暖现象为例,物理学家建立了大气环流和红外无线传输的计算机模型,化学家对大气中的化学物质及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了研究,生物学家分析了动植物对二氧化碳变化的积极作用,一些如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的专家则加深对大气动力学的理解。 地球科学包括环境地质学,,火山现象与地壳演化。在一些分类系统中环境科学还包括水文学(包含海洋学)。 仔细分析地表径流的成因被土壤科学家作为土壤侵蚀的一个研究实例。河流生物学家协助研究大陆水系沉淀物流失。物理学家将通过评估接收水体光透射的变化做出贡献。生物学家将分析随着水越来越浑浊对水生植物和动物的后续影响。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化学研究分支学科,其理论研究领域包括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分析主题包括土壤中化学物质的降解,在不同阶段的迁移,举例来说,含有溶剂的湖泊蒸发了后,溶剂散发在空气中,就会成为空气污染物。除此以外,化学物质还会影响生物群。 例如一个泄漏的化学溶剂罐掉入某类濒临灭绝的两栖动物栖息的土壤里,如果要获得此处土壤的污染程度以及该溶剂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可采用电脑模型法。之后化学家可以根据测定的土壤类型描述该化学溶剂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家可以研究该化学溶剂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土壤节肢动物、植物以及作为此类濒危两栖动物食物的池塘居生物。 生态学,是指运用相关领域的环境科学知识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而生态系统被不只一个应激源影响。举例来说,备受推崇的工业发展引起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会影响入海口的某些物种,而生态学可以用来检测这些变化。据此研究,生物学家将能够详细描述动植物群,化学家研究如何使含有污染物的水源流经沼泽,物理学家可以预测大气放射污染,而地理学家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沼泽土壤和海湾的泥浆。 研究内容 环境背景值 环境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选矿工程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矿山电气工程 采矿环境工程
矿山综合利用工程 參見 矿山 矿山机械 礦業 礦業工程
Measurement); 應用力學─靜力學及應用力學─動力學(Mechanics of Applied-Statics and Mechanics of Applied-Dynamics); 固體力學(Mechanics of Solid); 材料力學及材料強度學(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Strength of Materials); 熱力學(Thermodynamics); 流體力學(Mechanics of Fluid); 損傷力學(破壞力學)(Mechanics of Damage); 彈性力學(Mechanics of Elasticity); 塑性力學(Mechanics of Plastic); 機構學(Kinematics of Machinery); 液壓學(Hydraulics)、氣壓學(Pressure)和氣動學(Pneumatics); 能量轉換; 熱傳遞、熱傳、熱處理、熱機、熱流; 冷卻及空氣調節; 電機、機電整合、自動控制、控制理論及微處理機; 電腦輔助設計(CAD)及電腦輔助製造(CAM); 固體塑模(Modelling of Solid) 機械工程的服務領域和工作內容 服務領域 機械工程的服務領域廣闊而多面,凡是使用機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產的部門,無不需要機械工程的服務。概括說來,現代機械工程有五大服務領域。 研製和提供能量轉換機械,包括將天然機械能、聲能、光能、熱能、電能、磁能、化學能和流體壓力能轉換為適合於應用的機械能的各種動力機械,以及將機械能轉換為所需要的其他能量(機械能、聲能、光能、熱能、電能、磁能、化學能和流體壓力能等)的能量變換機械。 研製和提供用以生產各種產品的機械,包括應用於第一產業的農業、林業、牧業、漁業機械和礦山機械,以及應用於第二產業的各種重工業機械和輕工業機械。 研製和提供從事各種服務的機械,包括交通運輸機械(如:輪椅、慢車(自行車、獸力車)、車輛、飛機、船舶)、物料搬運機械(如:堆高機、起重機)、重機械(挖掘機、推土機、鏟裝機、裝載機)、辦公機械、醫療機器、通風、採暖和空調設備、除塵、淨化、消聲等環境保護設備等。 研製和提供家庭和個人生活中應用的機械,如:烤箱、咖啡機、縫紉機、洗衣機、脫水機、烘乾機、吹風機、電風扇、冰箱、冷氣、暖氣、熱水器、鐘錶、照相機、攝影機、錄影機、錄音機、收音機、電視機、電話機、手機、數據機、電腦、掃描機、列印機、印表機、事務機、傳真機、運動器材等。 研製和提供各種機械武器。 工作內容 不論服務於哪一領域,機械工程的工作內容基本相同,按其工作性質可分為六個方面。 建立和發展可以實際地和直接地應用於機械工程的工程理論基礎。這方面主要有:研究力和運動的工程力學、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研究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性能及其應用的工程材料學;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應力、應變等的材料力學;研究熱能的產生、傳導和轉換的燃燒學、熱傳學和熱力學;研究摩擦、磨損和潤滑的摩擦學;研究機械中各構件間的相對運動的機構學;研究各類有獨立功能的機械元件的工作原理、結構、設計和計算的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學;研究金屬和非金屬的成形和切削加工的金屬工藝學和非金屬工藝學等。 研究、設計和發展新的機械產品,不斷改進現有機械產品和生產新一代機械產品,以適應當前和將來的需要。這方面包括:調研和預測社會對機械產品的新的要求;探索應用機械工程和其他工程技術中出現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進行必要的新產品試驗、試製、改進、評價、鑑定和定型;分析正在試用的和正式使用的機械存在的缺點、問題和失效情況,並尋求解決措施。 機械產品的生產。包括:生產設施的規劃和實現;生產計畫的制訂和生產調度;編制和貫徹製造工藝;設計、製造工具和模具;確定勞動定額和材料定額;組織加工、裝配、試車和包裝發運;對產品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 機械製造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機械一般是由許多各有獨特的成形、加工過程的精密零件組裝而成的複雜的製品,生產批量有單件和小批,也有中批、大批,直至大量生產,銷售對象遍及全部產業和個人、家庭,而且銷售量在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下可能出現很大的波動。因此,機械製造商業的管理和經營特別複雜和困難。商業的生產管理、規劃和經營等的研究也多是肇始於機械工業。生產工程、工業工程等在成為獨立學科之前,都曾是機械工程的分支。 機械產品的應用。這方面包括選擇、訂購、驗收、安裝、調整、操作、維護、修理和改造各產業所使用的機械和成套機械裝備,以保證機械產品在長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經濟性。 研究機械產品在製造過程中,尤其是在使用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過度耗費方面的問題及其處理措施。這是現代機械工程的一項特別重要的任務,而且其重要性與日俱增。 機械工程人才 科學家與學者 由於機械工程領域相當廣大,所以大多數的科學家與學者們多選擇精通機械領域的其中一門分支,並進行高深的基礎理論研究或者廣泛的應用科學研究。 工程師 專業工程師必須具備邏輯思考、有系統地研究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由於機械工程的工作往往強調整體合作,工程師必須善於與人相處,並能明確闡述生產程序的安排。為配合科技的迅速發展,工程師須不斷進修,留意新科技如電腦輔助製圖╱電腦輔助製造的發展。常見職稱有: 1.機械設計工程師 2.機械製程工程師 3.設備工程師 4.研發工程師 5.熱流工程師 6.熱機工程師 7.電機工程師 8.伺服機構與控制工程師 技術員 由於技術員須明確掌握工程師的意念並付諸實行,他必須具備所需的技術知識。此外,他須有良好的判斷力及組織能力。擔任督導職務的技術員更須能激發其下屬工作,並清晰表達其指引。他亦應不斷進修最新的科技知識。 技工 技工必須是務實及喜愛用手及工具製作物品的人。除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外,他亦須擁有其工作所需的實際技術。 薪酬及就業前景 隨著經濟日趨繁榮,製造及服務業均需求大量曾接受專門訓練的機械工程師及技術員。雖然新科技導致生產程序自動化及電腦化,但大部份與工業營運及儀器製作有關的程序,仍是以機械原理為依歸。鑒於各行業均朝著高科技的方向發展,相信各級機械技術人員的需求將繼續保持增長。 分支學科 機械工程可以看作是所有機械相關的集合。以下是機械工程系大部分的課程,附有簡短的解說和常見的應用說明。其中有些是機械工程才有的特色。機械工程師多是運用學自這些和其他更專業的課程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應用力學(靜力學與動力學)、材料力學與流體力學為機械工程三大主角。更專業的課程是在研究所的課程。 結構分析或失效理論:機械工程領域的一個分支,它對於檢驗物體失效與否以及如何發生提供了貢獻。結構失效有兩種情況會發生:靜態失效、動態失效與疲勞失效。 疲勞分析 可靠度分析 有限元素法 機械製造 製造類是綜合性科目,需用到固體力學(應用力學(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熱力學、流體力學、熱學、電學、磁學、化學等各方面的理論而實現為成品,此製造程序必需滿足可製造出成品、製造出的成品具有一定水準的精度或強度等要求,且能夠系統化、自動化的生產。此外製造類及實驗類是測量技術使用最多的,自不待言。製造之程序大致有材料之表面處理、熱處理、模具、鑄造、鍛造、焊接、粉末冶金、切削原理、常溫塑性加工、高溫塑性加工、液壓、氣壓、機電整合與自動化製造系統。相關學科: 電腦輔助製造 機械加工 工具機 數值控制工具機 機械材料 量測技術應用 鑄造學 鍛造學 塑膠加工 銲接學 機械設計 設計大抵是一綜合性應用的科目,必需作固體力學、熱力學與流體力學之相關計算,必需選取適當的材料,必需設計控制系統,必需為製造之便捷與經濟性作考慮,必需知道市場現況與需求心理學,還要作所有可能的使用安全與更加人性化的考慮,使命重大,正因為它是意想成現實的中間角色。這就是必修課程多的主要原因,一個『人』通常無法都精通這些,所以更突出科技整合的重要性。相關學科: 機件原理 機構學 機械力學 機械材料 機械製圖 波動力學 逆向工程 固體力學 固力旨在探討固體(剛體、彈性體、塑性體)受力引起之平衡、移動與轉動運動、振動、應力、應變、磨擦、塑性流與破壞等,分別有對應的課程,如: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塑性力學、損傷力學(破壞力學)、斷裂力學、接觸力學、潤滑理論、腐蝕學等。固力的分析同時也是任何設計的基本考慮,設計機械必定是開始於固力中的平衡考慮,依序至振動、強度等考慮,有時還需要周密的考慮,如:疲勞、衝擊、高溫潛變強度等。接著若是流體機械則再作流體力學之計算,然後其能量來源若是熱機,則加入熱力學之計算以提高效率,若是用電能則以電機作計算,再接著則是控制系統之設計,而完成設計工作,再接著才是機械製造、工業工程學、商業管理、商業經濟學等。由這個序列可看出固力大致居機械工程之上游地位。相關學科: 靜力學,研究物體於不移動情形下承受已知負載的學問。 動力學,研究力如何影響運動中物體的學問。 材料力學,研究不同材料在承受不同種類的應力時如何變形的學問。 彈性力學、線性彈力 塑性力學 損傷力學(破壞力學) 接觸力學 流體力學 流體力學在於討論各種性質的流體及各種流場中,壓力、浮力、阻力、昇力、速度、加速度、能量、波動等問題,並廣泛地應用在水利、土木建築、航空、航海、液壓、氣壓、化工程序等各種工程上。研究流體如何反應出力的學問。流體力學可以被更進一步分成流體靜力學與流體動力學,並且它是連體力學底下的分支。相關學科: 空氣靜力學(氣體) 空氣動力學(氣體) 空氣力學(氣體) 水靜力學(液體) 水動力學(液體) 水力學(液體) 液壓(液體)、氣壓(氣體) 計算流體力學 流體機械 紊流理論 二相流 應用 車輛(空氣) 飛機(空氣) 船舶(空氣、水) 風力發電(空氣) 水力發電(水) 熱力學與熱科學 熱學類課程在於討論熱與能的傳播、利用及對他種物系(物理系或化學系)之影響。相關學科: 熱力學 熱傳學 熱傳遞 熱傳導 熱對流 熱處理 熱機學 熱流學 燃燒學 熱流測量技術 節能技術 電機電子與控制 整合機械工程的力學與電機工程的電力、電子與電路達成所謂機電整合,例如:馬達設計極為標準的機電整合裝置。再者透過控制理論與程式設計的輔助達成整體自動化。相關學科: 機電整合 自動控制:包含線性控制與非線性控制 順序控制 微處理機 電機學 電力學 電子學
19世紀時,機械工程的知識總量還很有限,在歐洲的大學院校中它通常還與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綜合為一個學科,被稱為民用工程,19世紀下半葉才逐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 進入20世紀,隨著機械工程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總量的增長,機械工程開始分解,陸續出現了專業化的分支學科。這種分解的趨勢在20世紀中期,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後期間達到了最高峰。由於機械工程的知識總量已擴大到遠非一個人所能全部掌握,一定的專業化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過度的專業化造成知識過分分割,視野狹窄,不能統觀和統籌稍大規模的工程的全貌和全局,並且縮小技術交流的範圍,阻礙新技術的出現和技術整體的進步,對外界條件變化(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的出現、新的環境保護法規、原材料和能源供應及價格的變動,以及個人的工作調動、職務提昇等)的適應能力很差 封閉性專業的專家們掌握的知識過狹,考慮問題過專,在協同工作時配合協調困難,也不利於繼續自學提高。因此自20世紀中、後期開始,又出現了綜合的趨勢。人們更多地注意了基礎理論,拓寬專業領域,合併分化過細的專業。 綜合→專業分化→再綜合的反復循環,是知識發展的合理的和必經的過程。但是,綜合的恢復,不能是現有專業的簡單合併,而是在更高一級上的綜合,其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發揮專業知識作用。不同專業的專家們各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又具有足夠的綜合知識來認識、理解其他學科的問題和工程整體的面貌,才能形成互相協同工作的有力集體。正確地而不是教條主義地處理知識的綜合與專業的關係,是新的技術革命時代中培養機械工程人才的主要課題。 綜合與專業是多層次的。在機械工程內部有綜合與專業的矛盾;在全面的工程技術中也同樣有綜合和專業問題。在人類的全部知識中,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也有處於更高一層、更宏觀的綜合與專業問題。 基礎學科 在美國,機械工程學的課程受到ABET的監管,以保證畢業生對有關項目有最起碼的認知。所以雖然各家院校所提供的課程內容有異,但一般的機械工程學課程都至少包含以下各個基本科目: 微積分(Calculus); 工程數學(Engineering Mathematics); 工程材料(Engineering Materials); 工程製圖(Engineering Drawing); 工程設計(Engineering Design); 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機械材料(Mechanical Materials); 機械製圖(Mechanical Drawing); 機械設計(Mechanical Design); 機械製造(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非傳統加工、特殊加工; 鑄造(Casting)、鍛造(Forging)、模具(Mold); 測量學、品管; 量度及儀器及儀表(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應用力學─靜力學及應用力學─動力學(Mechanics of Applied-Statics and Mechanics of Applied-Dynamics); 固體力學(Mechanics of Solid); 材料力學及材料強度學(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Strength of Materials); 熱力學(Thermodynamics); 流體力學(Mechanics of Fluid); 損傷力學(破壞力學)(Mechanics of Damage); 彈性力學(Mechanics of Elasticity); 塑性力學(Mechanics of Plastic); 機構學(Kinematics of Machinery); 液壓學(Hydraulics)、氣壓學(Pressure)和氣動學(Pneumatics); 能量轉換; 熱傳遞、熱傳、熱處理、熱機、熱流; 冷卻及空氣調節; 電機、機電整合、自動控制、控制理論及微處理機; 電腦輔助設計(CAD)及電腦輔助製造(CAM); 固體塑模(Modelling of Solid) 機械工程的服務領域和工作內容 服務領域 機械工程的服務領域廣闊而多面,凡是使用機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產的部門,無不需要機械工程的服務。概括說來,現代機械工程有五大服務領域。 研製和提供能量轉換機械,包括將天然機械能、聲能、光能、熱能、電能、磁能、化學能和流體壓力能轉換為適合於應用的機械能的各種動力機械,以及將機械能轉換為所需要的其他能量(機械能、聲能、光能、熱能、電能、磁能、化學能和流體壓力能等)的能量變換機械。 研製和提供用以生產各種產品的機械,包括應用於第一產業的農業、林業、牧業、漁業機械和礦山機械,以及應用於第二產業的各種重工業機械和輕工業機械。 研製和提供從事各種服務的機械,包括交通運輸機械(如:輪椅、慢車(自行車、獸力車)、車輛、飛機、船舶)、物料搬運機械(如:堆高機、起重機)、重機械(挖掘機、推土機、鏟裝機、裝載機)、辦公機械、醫療機器、通風、採暖和空調設備、除塵、淨化、消聲等環境保護設備等。 研製和提供家庭和個人生活中應用的機械,如:烤箱、咖啡機、縫紉機、洗衣機、脫水機、烘乾機、吹風機、電風扇、冰箱、冷氣、暖氣、熱水器、鐘錶、照相機、攝影機、錄影機、錄音機、收音機、電視機、電話機、手機、數據機、電腦、掃描機、列印機、印表機、事務機、傳真機、運動器材等。 研製和提供各種機械武器。 工作內容 不論服務於哪一領域,機械工程的工作內容基本相同,按其工作性質可分為六個方面。 建立和發展可以實際地和直接地應用於機械工程的工程理論基礎。這方面主要有:研究力和運動的工程力學、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研究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性能及其應用的工程材料學;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應力、應變等的材料力學;研究熱能的產生、傳導和轉換的燃燒學、熱傳學和熱力學;研究摩擦、磨損和潤滑的摩擦學;研究機械中各構件間的相對運動的機構學;研究各類有獨立功能的機械元件的工作原理、結構、設計和計算的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學;研究金屬和非金屬的成形和切削加工的金屬工藝學和非金屬工藝學等。 研究、設計和發展新的機械產品,不斷改進現有機械產品和生產新一代機械產品,以適應當前和將來的需要。這方面包括:調研和預測社會對機械產品的新的要求;探索應用機械工程和其他工程技術中出現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進行必要的新產品試驗、試製、改進、評價、鑑定和定型;分析正在試用的和正式使用的機械存在的缺點、問題和失效情況,並尋求解決措施。 機械產品的生產。包括:生產設施的規劃和實現;生產計畫的制訂和生產調度;編制和貫徹製造工藝;設計、製造工具和模具;確定勞動定額和材料定額;組織加工、裝配、試車和包裝發運;對產品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 機械製造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機械一般是由許多各有獨特的成形、加工過程的精密零件組裝而成的複雜的製品,生產批量有單件和小批,也有中批、大批,直至大量生產,銷售對象遍及全部產業和個人、家庭,而且銷售量在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下可能出現很大的波動。因此,機械製造商業的管理和經營特別複雜和困難。商業的生產管理、規劃和經營等的研究也多是肇始於機械工業。生產工程、工業工程等在成為獨立學科之前,都曾是機械工程的分支。 機械產品的應用。這方面包括選擇、訂購、驗收、安裝、調整、操作、維護、修理和改造各產業所使用的機械和成套機械裝備,以保證機械產品在長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經濟性。 研究機械產品在製造過程中,尤其是在使用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過度耗費方面的問題及其處理措施。這是現代機械工程的一項特別重要的任務,而且其重要性與日俱增。 機械工程人才 科學家與學者 由於機械工程領域相當廣大,所以大多數的科學家與學者們多選擇精通機械領域的其中一門分支,並進行高深的基礎理論研究或者廣泛的應用科學研究。 工程師 專業工程師必須具備邏輯思考、有系統地研究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由於機械工程的工作往往強調整體合作,工程師必須善於與人相處,並能明確闡述生產程序的安排。為配合科技的迅速發展,工程師須不斷進修,留意新科技如電腦輔助製圖╱電腦輔助製造的發展。常見職稱有: 1.機械設計工程師 2.機械製程工程師 3.設備工程師 4.研發工程師 5.熱流工程師 6.熱機工程師 7.電機工程師 8.伺服機構與控制工程師 技術員 由於技術員須明確掌握工程師的意念並付諸實行,他必須具備所需的技術知識。此外,他須有良好的判斷力及組織能力。擔任督導職務的技術員更須能激發其下屬工作,並清晰表達其指引。他亦應不斷進修最新的科技知識。 技工 技工必須是務實及喜愛用手及工具製作物品的人。除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外,他亦須擁有其工作所需的實際技術。 薪酬及就業前景 隨著經濟日趨繁榮,製造及服務業均需求大量曾接受專門訓練的機械工程師及技術員。雖然新科技導致生產程序自動化及電腦化,但大部份與工業營運及儀器製作有關的程序,仍是以機械原理為依歸。鑒於各行業均朝著高科技的方向發展,相信各級機械技術人員的需求將繼續保持增長。 分支學科 機械工程可以看作是所有機械相關的集合。以下是機械工程系大部分的課程,附有簡短的解說和常見的應用說明。其中有些是機械工程才有的特色。機械工程師多是運用學自這些和其他更專業的課程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應用力學(靜力學與動力學)、材料力學與流體力學為機械工程三大主角。更專業的課程是在研究所的課程。 結構分析或失效理論:機械工程領域的一個分支,它對於檢驗物體失效與否以及如何發生提供了貢獻。結構失效有兩種情況會發生:靜態失效、動態失效與疲勞失效。 疲勞分析 可靠度分析 有限元素法 機械製造 製造類是綜合性科目,需用到固體力學(應用力學(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熱力學、流體力學、熱學、電學、磁學、化學等各方面的理論而實現為成品,此製造程序必需滿足可製造出成品、製造出的成品具有一定水準的精度或強度等要求,且能夠系統化、自動化的生產。此外製造類及實驗類是測量技術使用最多的,自不待言。製造之程序大致有材料之表面處理、熱處理、模具、鑄造、鍛造、焊接、粉末冶金、切削原理、常溫塑性加工、高溫塑性加工、液壓、氣壓、機電整合與自動化製造系統。相關學科: 電腦輔助製造 機械加工 工具機 數值控制工具機 機械材料 量測技術應用 鑄造學 鍛造學 塑膠加工 銲接學 機械設計 設計大抵是一綜合性應用的科目,必需作固體力學、熱力學與流體力學之相關計算,必需選取適當的材料,必需設計控制系統,必需為製造之便捷與經濟性作考慮,必需知道市場現況與需求心理學,還要作所有可能的使用安全與更加人性化的考慮,使命重大,正因為它是意想成現實的中間角色。這就是必修課程多的主要原因,一個『人』通常無法都精通這些,所以更突出科技整合的重要性。相關學科: 機件原理 機構學 機械力學 機械材料 機械製圖 波動力學 逆向工程 固體力學 固力旨在探討固體(剛體、彈性體、塑性體)受力引起之平衡、移動與轉動運動、振動、應力、應變、磨擦、塑性流與破壞等,分別有對應的課程,如: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塑性力學、損傷力學(破壞力學)、斷裂力學、接觸力學、潤滑理論、腐蝕學等。固力的分析同時也是任何設計的基本考慮,設計機械必定是開始於固力中的平衡考慮,依序至振動、強度等考慮,有時還需要周密的考慮,如:疲勞、衝擊、高溫潛變強度等。接著若是流體機械則再作流體力學之計算,然後其能量來源若是熱機,則加入熱力學之計算以提高效率,若是用電能則以電機作計算,再接著則是控制系統之設計,而完成設計工作,再接著才是機械製造、工業工程學、商業管理、商業經濟學等。由這個序列可看出固力大致居機械工程之上游地位。相關學科: 靜力學,研究物體於不移動情形下承受已知負載的學問。 動力學,研究力如何影響運動中物體的學問。 材料力學,研究不同材料在承受不同種類的應力時如何變形的學問。 彈性力學、線性彈力 塑性力學 損傷力學(破壞力學) 接觸力學 流體力學 流體力學在於討論各種性質的流體及各種流場中,壓力、浮力、阻力、昇力、速度、加速度、能量、波動等問題,並廣泛地應用在水利、土木建築、航空、航海、液壓、氣壓、化工程序等各種工程上。研究流體如何反應出力的學問。流體力學可以被更進一步分成流體靜力學與流體動力學,並且它是連體力學底下的分支。相關學科: 空氣靜力學(氣體) 空氣動力學(氣體) 空氣力學(氣體) 水靜力學(液體) 水動力學(液體) 水力學(液體) 液壓(液體)、氣壓(氣體) 計算流體力學 流體機械 紊流理論 二相流 應用 車輛(空氣) 飛機(空氣) 船舶(空氣、水) 風力發電(空氣) 水力發電(水) 熱力學與熱科學 熱學類課程在於討論熱與能的傳播、利用及對他種物系(物理系或化學系)之影響。相關學科: 熱力學 熱傳學 熱傳遞 熱傳導
安全仿真学 安全人机学 安全法学 安全经济学 安全管理学 安全教育学 安全工程
灾害化学 灾害学 灾害毒理学 研究领域 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 安全系统学 安全心理学 安全仿真学 安全人机学 安全法学
渐近显示和流式读写,适合在网络传输中快速显示预览效果后再展示全貌。 使用CRC防止文件出错。 最新的PNG标准允许在一个文件内存储多幅图像。 版本及历史 1995年早期,Unisys公司根据它在GIF格式中使用的LZW数据压缩算法的软件专利(美国 第4558302号)开始商业收费。为避免专利影响,用于表现单张图像的PNG、用于表现动画的Multiple-image Network Graphics图形文件格式同时创建出来。1999年8月,Unisys公司进一步中止了对自由软件和非商用软件开发者的GIF专利免费许可,从而使PNG格式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在PNG传播过程中,很多网络浏览器经过很长时间才开始完全支持PNG格式;如Microsoft Windows預設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一直到7.0版才支持PNG格式中的半透明效果,較早期的版本(如6.0 SP1)需要下載Hotfix 或由網站提供額外的Script去支援。这造成PNG格式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 PNG的1.0版本规范于1996年7月1日发布,后来称为RFC 2083标准,并在1996年10月1日成为W3C建议。 PNG的1.1版本进行了部分小幅修改并增加了三个新的数据块定义,于1998年12月31日发布。 PNG的1.2版本增加了另外一个数据块,于1999年8月11日发布。 PNG现行版本是国际标准(ISO/IEC 15948:2003),并在2003年11月10日作为W3C建议发布。这个版本与1.2版仅有细微差别。 此外也产生了基于PNG的动画格式:1996年6月提出PNF(Portable Network Frame)草案,当年8月改名为MNG(Multiple-image Network Graphics),但由于较为复杂,实现支持的软件较少。2004年末,PNG的动画扩展——APNG,受提出来。这是一个相对于MNG更简单的动画实现方案,不识别APNG格式的PNG解码器至少能够正常回放第一幅普通PNG画面,相反地得到大部分显示或编辑的软件支持。 文件结构 儲存型別 PNG圖片主要由三種型別儲存 PNG 8: 圖片使用8 bits來儲存,可以用2的8次方大小個種類顏色來儲存一張黑白的圖片。也就是說PNG 8能儲存256种顏色,因為顏色少,檔案體積也非常小,一張圖片如果顏色簡單,將它設定成PNG 8的圖片是非常省空間合適的。 PNG 24: 圖片使用24bits來儲存,用三個8bits分別去表示 R(紅)、G(綠)、B(藍)三個通道(Channel)的數值。可以表達256乘以256乘以256=16777216種顏色的圖片,色彩豐富度更高,但相對的所佔用的空間也就更大了。 PNG 32: 圖片使用32bits來儲存,相當於PNG 24 加上 8bits的透明顏色通道,總共有R(紅)、G(綠)、B(藍)、A(透明)四個通道。圖片能表示的色彩跟PNG 24一樣多,並且還支援256種透明度,能讓圖片色彩更加豐富。 檔案資料構成 PNG图像格式文件由一个8字节的PNG文件标识(file signature or file header)域和3个以上的后续数据块(chunk)如:IHDR、IDAT、IEND等组成。 PNG文件包括8字节文件署名(89 50 4E 47 0D 0A 1A 0A,十六进制),用来识别PNG格式,所有PNG圖片檔案內容開頭都會有這一串header。 PNG定义了两种类型的数据块:一种是PNG文件必须包含、读写软件也都必须要支持的关键块(critical chunk);另一种叫做辅助块(ancillary chunks),PNG允许软件忽略它不认识的附加块。这种基于数据块的设计,允许PNG格式在扩展时仍能保持与旧版本兼容。 數據塊結構 PNG文件中,每個數據塊都由四個部分組成,如下: 关键数据块中有4个标准数据块: 文件头数据块IHDR(header chunk):包含有图像基本信息,作为第一个数据块出现并只出现一次。 调色板数据块PLTE(palette chunk):必须放在图像数据块之前。 图像数据块IDAT(image data chunk):存储实际图像数据。PNG数据允许包含多个连续的图像数据块。 图像结束数据IEND(image
24 加上 8bits的透明顏色通道,總共有R(紅)、G(綠)、B(藍)、A(透明)四個通道。圖片能表示的色彩跟PNG 24一樣多,並且還支援256種透明度,能讓圖片色彩更加豐富。 檔案資料構成 PNG图像格式文件由一个8字节的PNG文件标识(file signature or file header)域和3个以上的后续数据块(chunk)如:IHDR、IDAT、IEND等组成。 PNG文件包括8字节文件署名(89 50 4E 47 0D 0A 1A 0A,十六进制),用来识别PNG格式,所有PNG圖片檔案內容開頭都會有這一串header。 PNG定义了两种类型的数据块:一种是PNG文件必须包含、读写软件也都必须要支持的关键块(critical chunk);另一种叫做辅助块(ancillary chunks),PNG允许软件忽略它不认识的附加块。这种基于数据块的设计,允许PNG格式在扩展时仍能保持与旧版本兼容。 數據塊結構 PNG文件中,每個數據塊都由四個部分組成,如下: 关键数据块中有4个标准数据块: 文件头数据块IHDR(header chunk):包含有图像基本信息,作为第一个数据块出现并只出现一次。 调色板数据块PLTE(palette chunk):必须放在图像数据块之前。 图像数据块IDAT(image data chunk):存储实际图像数据。PNG数据允许包含多个连续的图像数据块。 图像结束数据IEND(image trailer chunk):放在文件尾部,表示PNG数据流结束。 其餘輔助數據塊列表: 壓縮方式 PNG圖片的壓縮主要分有兩個階段: 預解析() 壓縮() 由於壓縮方式主要由以上兩個階段構成,優化方向也對應著兩個階段。針對預解析階段做優化主要的選擇是去優化差分編碼器,讓編碼出的結果能出現盡可能多的零值或是相同的值。針對壓縮階段的優化則是找出更好的Deflate算法,以獲得更高的壓縮率。 預解析 在這階段中,圖片會做先做些預處理,以利後續壓縮。 每次會處理圖片中某一行()的數據,首先經過濾波器()來處理這些數據,每個像素點()在不同通道中( ex:RGB)的數值都會經過濾波器運算,然就得出的結果會交由差分處理器來重新計算通道中的數值。 差分處理器會將目前這個像素點上通道中的數值和之前或之上(EX:左邊上方)像素點做對比,根據差異進行差分編碼。若是相鄰的像素點在通道上的數值非常接近,就會得出很多1,0,-1這種很小的值。 整個prediction階段要做的事就是找到適合的差分編碼器,使得最終差分編碼的結果盡可能的都是重複很小或是零的值,這一階段的結果會影響到Compression階段中能實現的壓縮率。 壓縮 經過預解析階段之後,將編碼出的結果輸出給Deflate(是一種無損數據壓縮算法,同時使用了LZ77和Huffman Coding方法),由其執行真正的壓縮操作,在此階段會通過LZ77和Huffman Coding方法來對圖像進行編碼,最後將處理後的圖片結果保存。最終的壓縮率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 預解析階段()的處理結果:對於RGB通道數值相近的像素區域,也就是編碼結果有很多零值的區域,在壓縮階段得當的壓縮率會特別高,若是相鄰區域的顏色差異大,則壓縮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Deflate 每一行的匹配情形:在整個壓縮處理過程中都是以行()為單位來進行處理。而在處裡數據的過程中,處裡的符號數被限制在3-258之間,換言之,最高的壓縮率可以達到1032:1,當出現的符號數小於3時,就可能會出現無法匹配的情況。因此圖片的寬度也會是一個可能影響最終壓縮效果的因素之一。 壓縮方案 PNG壓縮提供兩種壓縮方案 無損壓縮():數據經過壓縮之後,信息不受損失,能夠完全還原至壓縮前的模樣,通常此種壓縮方案的壓縮率有一定的限制。 有損壓縮():數據經過壓縮之後,信息數據會和原始數據不同,但僅限於些微差距,通常此種壓縮方案能提供非常高的壓縮率。 無損壓縮方案 目前大部分PNG的壓縮採用基於LZ77派生算法,使得它壓縮比率更高,生成的文件體積更小,並且不損失數據。 有損壓縮方案 由於PNG原本的無損壓縮方案在壓縮率上有一定的限制,有些開源者無法接受既有的壓縮率,因此基於PNG原本的壓縮方式開發新的有損壓縮方案,在工程上與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例如 TinyPNG,根據官方公開的信息,其利用了Quantization的技術來實現提高壓縮率,通過合併相似的顏色將24位元的PNG圖片壓縮成更小的8位元圖片。其中更著名的PNG有損壓縮算法pngquant,在Github上有完整的開源代碼,同樣也是使用了Vector Quantization來減少圖片中顏色的種類,在矢量化過程中將像素點根據顏色相似程度進行分組,隨後組內的像素統計出一個中心顏色並將所有組內像素都替代為此中心顏色。矢量化會造成圖片失真,如何在壓縮率與圖片質量之間取得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是個值得優化的方向。 与其他格式相比
相關活動 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福隆海水浴場自2008年起舉辦福隆沙雕藝術季,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沙雕藝術家在此創作。 福隆沙雕季即日起舉辦至 10/10,今年與台灣經典 IP《霹靂》合作,以「霹靂傳奇・掌中天下」為主題,盛大展出 36
36 座藝術沙雕,首席男主角「素還真」更化身 8 米高主雕作品,一人三化展現神技。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劇情 故事從扮演霸王與虞姬的開頭先破題,並描述兩人因故已經多年沒有合作,隨後故事回到大清剛亡,民国初期,小豆子是個有多指症的孩子,他的母親身為窯姐,無力撫養孩子的她,在狠心用菜刀將小豆子的多指切除後將小豆子送到梨園謀生。古時戲班訓練手段嚴苛殘忍,身世不乾淨的小豆子既要忍受師傅好心卻暴力的訓練,又遭同伴孤立,還好有大師兄小石頭幫助,才一天天挺了過來。在保護與被保護中,二人的關係超越朋友,超越兄弟。 天生斯文秀氣的小豆子被選作旦角,卻分不清假戲與真實生活,不願在戲中“承認”自己是女兒身,幾次遭師傅毒打。終於,在另一名戲童小癩子找尋冰糖葫蘆的引誘下,小豆子逃離戲班,而一心疼愛他的小石頭也不忍見他受罪,所以冒死相助。成功逃脫的小豆子偶遇京戲名角,聽了一齣《霸王別姬》,意識到只有苦練才能成就藝術的他返回戲班。 戲班裡,小石頭正因放走小豆子二人的事挨打,為保護師哥,小豆子決然擔下責任,而師哥不忍看小豆子挨打竟與師傅打鬥。混亂中,與小豆子一同逃走的小癩子因懼怕刑罰而自盡。最終,經歷生死之劫的小豆子明白了師傅的苦心教誨:“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要想人前显貴,必得人後受罪!”的鐵石心腸教育。 可是,他仍分不清假戲與真實生活,總固執地念錯戲文,在連他最愛的師哥都狠狠罰斥他要他“承認”自己是女兒身後,他在潛意識裡徹底相信自己就是女兒身。那個時候的戲子人被視為下三濫,小豆子在一次演出後被晚清的宦官凌辱,悲痛中偶遇棄嬰,師傅認為人本有自己的命,但感到同病相憐的小豆子執意將他帶回戲班,卻不知這個孩子終成禍患。 春去秋來,幾年後,小豆子與師哥合演的《霸王別姬》已經名震京師,並深得當時懂得雅緻的財主袁四爺賞識,獲得不少文物珍寶,北平街頭也出現了許多摩登的服務。小豆子藝名程蝶衣,對師哥的感情正如虞姬──從一而終,而藝名段小樓的師哥只把蝶衣當弟弟,不僅不懂他的曖昧,更在衝動下答應要娶同樣命運多舛的風塵女子菊仙,蝶衣隨即和菊仙爭風吃醋。在意識到大大咧咧的師哥對他們倆的過去非常淡漠後,蝶衣欲與他決裂,卻又在段小樓惹了侵華日本兵而被關押後,為了營救,而委身給熱愛京劇的軍官青木唱戲,因而讓日本軍決定對此事不予追究,但反遭段小樓誤會。 菊仙違背了與蝶衣的約定成婚,而蝶衣則在絕望中投向此時身邊唯一欣賞他的袁四爺,任自己沉淪。二人鬥氣下戲劇接近停擺,被師傅教訓、要他們倆和好。後來師傅猝死,蝶衣和段小樓兩人又重新收養了蝶衣多年前帶回戲班的棄嬰,勉強和好並恢復表演活動。 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後,兩人被迫給一群無紀律無教養的國軍士兵表演,因蝶衣遭士兵調戲,段小樓告知士兵說日本人也不曾如此胡鬧,此言一出便與士兵嚴重衝突,混亂中菊仙不但被打到流產,蝶衣也因此遭到檢舉為漢奸被捕。段小樓傾力營救蝶衣,低聲下氣去求袁四爺,要蝶衣替日本人唱戲一事說謊,苟且求釋,蝶衣始終不屈、認為日本人較賞識京劇,所幸因其技藝而被民國高官營救。 1949年,国民政府即將敗退,因為兩人的絕藝在戰後沒有受到重視,程蝶衣每天便以奢侈放縱的生活混日子,吸食鴉片的程蝶衣嗓音日差,在一次表演中破嗓。共產黨執政後,貴族袁四爺被眾人鬥死,比別人富足的生活就被認為是異端,蝶衣則歷經毒癮折磨後決心戒毒。在段小樓夫妻的共同幫助下終於重新振作唱戲,卻與當年好心收養的孩子小四衝突,小四不但想私自改變京劇型態,也將戲班傳統的教育方式視為舊社會的壓迫,小四決心除掉師傅蝶衣,逼著要取代他飾演虞姬的位置與段小樓演出,段小樓不顧後果罷演,蝶衣為了大局勸他出演,但卻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從此與段小樓斷交。 1966年8月文革爆發,戏曲被視為封建思想遭到討伐,段小樓夫妻趕緊將劇本與道具燒掉,然而在民國年間名氣鼎盛的霸王段小樓再度被小四提起思想問題,段被逼誣陷蝶衣但不願屈服。段小樓被拉去遊街,所有京劇演員也被打上舊文化支持者的標籤受到批鬥。此時蝶衣卻突然出現,一身虞姬裝扮,甘願同段小樓一起受辱,段小樓見蝶衣已經自投陷阱,希望能保護菊仙而在無奈中誣陷蝶衣,甚至說他與人雞姦,蝶衣聽後痛不欲生、以為段小樓只在乎菊仙;對愛情與藝術都感到絕望的他將所有的憤懣發洩在菊仙身上,抖出菊仙曾為娼妓的歷史,段小樓因此被逼與菊仙劃清界線,菊仙在絕望中上吊自殺。而小四奪得蝶衣手中四舊的珍品後,也遭到旁人檢舉,未能逃過當時人人互相批鬥的命運。 動亂結束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傳統文化開始復甦,而歷盡滄桑的程蝶衣和段小樓在十一年後也再演《霸王別姬》,蝶衣情感依舊,卻驀地被段小樓提醒:自己原來終究是男兒。是的,自己是男兒,對段小樓的愛情都不過是一場美好而痛心的奢夢,終於夢醒,卻將身心都已傾獻。不願夢醒的蝶衣寧願像虞姬一樣,永遠倒在血染的愛情裡──從一而終,他用自己送給段小樓的寶劍自刎了。段小楼惊骇之下喊出“蝶衣”,又轻声说“小豆子”。蝶衣在師兄段小樓的懷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藝生涯,也結束了這齣燦爛的悲劇。 主要演員 影片歌曲 主要榮譽 相关条目 霸王别姬 (京剧):京剧大師梅兰芳代表作之一。 霸王别姬 (小說):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作品。 参见
天生斯文秀氣的小豆子被選作旦角,卻分不清假戲與真實生活,不願在戲中“承認”自己是女兒身,幾次遭師傅毒打。終於,在另一名戲童小癩子找尋冰糖葫蘆的引誘下,小豆子逃離戲班,而一心疼愛他的小石頭也不忍見他受罪,所以冒死相助。成功逃脫的小豆子偶遇京戲名角,聽了一齣《霸王別姬》,意識到只有苦練才能成就藝術的他返回戲班。 戲班裡,小石頭正因放走小豆子二人的事挨打,為保護師哥,小豆子決然擔下責任,而師哥不忍看小豆子挨打竟與師傅打鬥。混亂中,與小豆子一同逃走的小癩子因懼怕刑罰而自盡。最終,經歷生死之劫的小豆子明白了師傅的苦心教誨:“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要想人前显貴,必得人後受罪!”的鐵石心腸教育。 可是,他仍分不清假戲與真實生活,總固執地念錯戲文,在連他最愛的師哥都狠狠罰斥他要他“承認”自己是女兒身後,他在潛意識裡徹底相信自己就是女兒身。那個時候的戲子人被視為下三濫,小豆子在一次演出後被晚清的宦官凌辱,悲痛中偶遇棄嬰,師傅認為人本有自己的命,但感到同病相憐的小豆子執意將他帶回戲班,卻不知這個孩子終成禍患。 春去秋來,幾年後,小豆子與師哥合演的《霸王別姬》已經名震京師,並深得當時懂得雅緻的財主袁四爺賞識,獲得不少文物珍寶,北平街頭也出現了許多摩登的服務。小豆子藝名程蝶衣,對師哥的感情正如虞姬──從一而終,而藝名段小樓的師哥只把蝶衣當弟弟,不僅不懂他的曖昧,更在衝動下答應要娶同樣命運多舛的風塵女子菊仙,蝶衣隨即和菊仙爭風吃醋。在意識到大大咧咧的師哥對他們倆的過去非常淡漠後,蝶衣欲與他決裂,卻又在段小樓惹了侵華日本兵而被關押後,為了營救,而委身給熱愛京劇的軍官青木唱戲,因而讓日本軍決定對此事不予追究,但反遭段小樓誤會。 菊仙違背了與蝶衣的約定成婚,而蝶衣則在絕望中投向此時身邊唯一欣賞他的袁四爺,任自己沉淪。二人鬥氣下戲劇接近停擺,被師傅教訓、要他們倆和好。後來師傅猝死,蝶衣和段小樓兩人又重新收養了蝶衣多年前帶回戲班的棄嬰,勉強和好並恢復表演活動。 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後,兩人被迫給一群無紀律無教養的國軍士兵表演,因蝶衣遭士兵調戲,段小樓告知士兵說日本人也不曾如此胡鬧,此言一出便與士兵嚴重衝突,混亂中菊仙不但被打到流產,蝶衣也因此遭到檢舉為漢奸被捕。段小樓傾力營救蝶衣,低聲下氣去求袁四爺,要蝶衣替日本人唱戲一事說謊,苟且求釋,蝶衣始終不屈、認為日本人較賞識京劇,所幸因其技藝而被民國高官營救。 1949年,国民政府即將敗退,因為兩人的絕藝在戰後沒有受到重視,程蝶衣每天便以奢侈放縱的生活混日子,吸食鴉片的程蝶衣嗓音日差,在一次表演中破嗓。共產黨執政後,貴族袁四爺被眾人鬥死,比別人富足的生活就被認為是異端,蝶衣則歷經毒癮折磨後決心戒毒。在段小樓夫妻的共同幫助下終於重新振作唱戲,卻與當年好心收養的孩子小四衝突,小四不但想私自改變京劇型態,也將戲班傳統的教育方式視為舊社會的壓迫,小四決心除掉師傅蝶衣,逼著要取代他飾演虞姬的位置與段小樓演出,段小樓不顧後果罷演,蝶衣為了大局勸他出演,但卻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從此與段小樓斷交。 1966年8月文革爆發,戏曲被視為封建思想遭到討伐,段小樓夫妻趕緊將劇本與道具燒掉,然而在民國年間名氣鼎盛的霸王段小樓再度被小四提起思想問題,段被逼誣陷蝶衣但不願屈服。段小樓被拉去遊街,所有京劇演員也被打上舊文化支持者的標籤受到批鬥。此時蝶衣卻突然出現,一身虞姬裝扮,甘願同段小樓一起受辱,段小樓見蝶衣已經自投陷阱,希望能保護菊仙而在無奈中誣陷蝶衣,甚至說他與人雞姦,蝶衣聽後痛不欲生、以為段小樓只在乎菊仙;對愛情與藝術都感到絕望的他將所有的憤懣發洩在菊仙身上,抖出菊仙曾為娼妓的歷史,段小樓因此被逼與菊仙劃清界線,菊仙在絕望中上吊自殺。而小四奪得蝶衣手中四舊的珍品後,也遭到旁人檢舉,未能逃過當時人人互相批鬥的命運。 動亂結束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傳統文化開始復甦,而歷盡滄桑的程蝶衣和段小樓在十一年後也再演《霸王別姬》,蝶衣情感依舊,卻驀地被段小樓提醒:自己原來終究是男兒。是的,自己是男兒,對段小樓的愛情都不過是一場美好而痛心的奢夢,終於夢醒,卻將身心都已傾獻。不願夢醒的蝶衣寧願像虞姬一樣,永遠倒在血染的愛情裡──從一而終,他用自己送給段小樓的寶劍自刎了。段小楼惊骇之下喊出“蝶衣”,又轻声说“小豆子”。蝶衣在師兄段小樓的懷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藝生涯,也結束了這齣燦爛的悲劇。 主要演員 影片歌曲 主要榮譽 相关条目 霸王别姬 (京剧):京剧大師梅兰芳代表作之一。 霸王别姬 (小說):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作品。
-> PhS(O)CH3 + H2O 碱性过氧化氢溶液可用于环氧化富电子烯烃(如丙烯酸),以及在硼氢化-氧化反应第二步中氧化烷基硼至醇。 优点是氧化力强,还原产物为水,不引入杂质且不污染环境,是用途十分广泛的氧化剂。 生成过氧化物 过氧化氢与很多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反应时,过氧链保留并转移到另一分子,生成新的过氧化物: 过氧化氢可生成很多含有O22−过氧离子的无机盐类,较重要的有过氧化钠、过氧化镁和过氧化钙 过氧化氢在低温与酸性铬酸或重铬酸盐溶液反应生成不稳定蓝色过氧化铬CrO(O2)2,可用乙醚或戊醇萃取,过氧化铬在水溶液会与过氧化氢繼續反应,蓝色迅速消失,得到氧气和铬离子。这反应可用来检验过氧化氢和铬酸根或重铬酸根。 4H2O2+Cr2O72-+2H+ → 2CrO5+5H2O 7H2O2+2CrO5+6H+ → 7O2↑+2Cr3++10H2O 与硼砂反应生成过硼酸钠,可用作消毒剂: Na₂B₄O₇+4H₂O₂+2NaOH → 2Na₂B₂O₄(OH)₄+H₂O 与羧酸(RC=O-OH)反应生成有氧化力的过氧酸(RC=O-O-OH),可用于烯烃环氧化反应等用途 与丙酮反应生成炸药三过氧化三丙酮(TATP) 与臭氧反应生成三氧化二氢 与尿素反应生成过氧化尿素 与三苯基氧化膦生成酸碱加合物,有些反应中用作过氧化氢的等同试剂。 碱性 与水相比,过氧化氢的碱性要弱得多,只有与很强的酸反应才会生成加合物。超强酸氟銻酸(HF/SbF5)可质子化过氧化氢,生成含[H3O2]+离子的产物。 用途 稀(如3%)過氧化氫主要用於殺菌及外用的醫療用途,如消毒傷口。檢驗血液的最佳比率:6%雙氧水加0.005%亞甲藍。過氧化氫甚易化解,以界面活化劑等混合過氧化氫(稱為加速過氧化氫Accelerated Hydrogen Peroxide,簡稱AHP)﹐除加強殺菌消毒的效果,也可用作兼具殺菌效能的清潔劑。 較濃者(濃於10%),則用於紡織品、皮革、紙張、木材製造工業,作為漂白及去味劑。過氧化氫也是染髮劑的成份之一,还用作合成有机原料(邻苯二酚)的材料,医药、金属表面处理剂,聚合引发剂等。还可用作火箭推进剂。 很多颜料、涂料含有铅白。使用铅白的油画、壁画等艺术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与硫化氢作用生成硫化铅而变暗发黑,用过氧化氢涂刷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铅从而复原之。 PbS+4H2O2 → PbSO4+4H2O 危險行為 誤飲或以雙氧水灌肠,可侵蝕口腔或消化道黏膜而導致發炎,嚴重可穿孔或出血。 注射雙氧水將導致血栓,容易導致器官壞死,嚴重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一般食品加工禁止使用雙氧水。 历史事件
(NH4)2S2O8 +2H2O ->H2O2 + 2NH4HSO4 Na2O2 +2H2O->H2O2 + 2NaOH 1953年,杜邦公司采用蒽醌法制备,以烷基蒽醌如2-乙基蒽醌为媒介,循环氧化还原製得。现在世界各国基本都使用此种技术。 目前,研究集中在基于氧的电化学还原和水的氧化的环保替代合成方法的开发上。 反应 过氧化氢是非常强的氧化剂,它和其他氧化剂的标准电极电势值列在右面,值越高代表氧化性越强: 分解 过氧化氢可自发歧化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该反应在热力学自发:ΔHo为−98.2 kJ·mol−1,ΔGo为−119.2 kJ·mol−1,ΔS为70.5 J·mol−1·K−1。重金属离子Fe2+、Mn2+、Cu2+等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它们在酸溶液中的电势介于过氧化氢的电势(0.694至1.76伏)之间,如Fe3+,认为过氧化氢把Fe3+还原为Fe2+,而本身氧化成氧气,过氧化氢又氧化产生的Fe2+为Fe3+,过氧化氢还原成水。过氧化氢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甚稳定,在碱性介质易分解。过氧化氢用波长320至380nm的光照射会加速分解,应盛于棕色瓶并放在阴凉处。无水或浓缩过氧化氢必须在无尘、无金属杂质等環境处理,以防爆炸。H2O2与Fe2+的混合溶液称为芬顿试剂(Fenton)。Fe2+、Ti3+等的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自由基中间体HO·(羟基自由基)和HOO·。一般使用的双氧水都会有一定量的稳定剂以减慢过氧化氢分解,常用稳定剂包括锡酸钠、焦磷酸钠、8-羟基喹啉和有机亚磷酸酯。 氧化还原 过氧化氢可在水溶液中氧化或还原很多无机离子,作还原剂时产物为氧,作氧化剂时产物为水;如酸性溶液中,过氧化氢可将Fe2+氧化为Fe3+: 过氧化氢可氧化亚硫酸根()为硫酸根()。高锰酸钾在酸性溶液会还原为Mn2+;标准电极电势顯示,反应在不同pH的方向可能不同,如碱性溶液中,过氧化氢会将錳II氧化为錳IV,以二氧化錳形式生成。 过氧化氢还原次氯酸钠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 NaClO + H2O2 -> O2 + NaCl + H2O 有机化学常用过氧化氢作氧化剂,可将硫醚氧化为亚砜;將甲基苯基硫醚氧化为甲基苯基亚砜,以甲醇作溶剂或三氯化钛催化,产率为99%: PhSCH3 + H2O2 -> PhS(O)CH3 +
标语“艾滋病杀死同性恋变态”(AIDS Kills Fags Dead)在美国被用来表达对同性恋和反对和同性恋者的仇恨。它通常被用作对同性恋恐惧者仇恨言论的首要引例。 这个标语是商业广告“雷达:杀死害虫”(Raid:Kills Bugs Dead)的仿制品,出现于美国发现艾滋病早期,因为艾滋病通常发现于同性恋者中,并且是致命的。 該標語在1990年代早期,当重金属乐队贫民窟(Skid Row)的主唱塞巴斯蒂安·巴赫穿上带有其的衬衫后的,明显地出现在公众中。有些消息说这是在他的一个演唱会上出现的;有人认为是在杂志的照片上出现的。起初巴赫在音乐电视上对此开了一个玩笑,但是后来他对此表示抱歉,并声明他有很多同性恋朋友。在此后的一些年,面对他朋友,设计师Michael Schmidt的反对后,他在一件衬衫上写了“艾滋病杀死每一个人”。巴赫的网站上并没有提及这个插曲。 宗教罪恶 很多的标语,包括上面的,都被反同的宗教人士使用。 弗雷德·菲爾普斯(Fred Phelps)堪萨斯州托皮卡威斯特布路浸信會教堂的领导者和牧师。他同时拥有网站[godhatesfags.com]和[godhatesamerica.com]以及一个反同的传教总会。他的组织每天在托皮卡巡视,以及在全国内巡视被谋杀的同性恋受害者的葬礼,针对同性恋者的暴力或死于艾滋病的死者,以及其它有关或可能有关同性恋的事件。 菲尔普斯以及他的支持者,连同教会的出席者在集会上的言论被一些人认为是仇恨言论,包括“上帝憎恨同性恋(God Hates
招募扩张 另外一个普遍的主题是同性恋在某种程度上掠夺孩子,或秘密的“招募”。一个普遍的标语是“同性恋不能繁殖后代--所以他们必须招募”(Homosexuals cannot reproduce — so they must recruit)以及它的其它形式。 參註 參見 外部链接 "La Dolce Musto“迈克尔·马斯托讨论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专栏,2000年5月31日-6月6日 同性恋恐惧 LGBT与基督教
Queen of Spades)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晚期的一部代表作品,改编自普希金的同名小说,由莫杰斯特·柴科夫斯基创作脚本。1890年12月19日,这部歌剧于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首演。 作品背景 《黑桃皇后》改编自普希金發表于1834年的同名小说,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赌徒的形象,揭示了俄国社会中的阴暗面,为金钱而不顾一切的冒险发疯。在原著中,丽莎这个人物后来嫁给了一个有为的青年,而赫尔曼则被关进了疯人院。歌剧脚本与小说有些差异,柴可夫斯基本人参与了脚本的创作,他改掉了丽莎幸福的结局,想通过死亡来讴歌纯洁的少女形象,并安排赫尔曼因为受到良心的谴责而自杀,以此表现人性的回归。另外,歌剧将小说中的场景搬到了18世纪,因为当时的服装华丽,适合舞台演出。 剧情大纲 第一幕
《黑桃皇后》改编自普希金發表于1834年的同名小说,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赌徒的形象,揭示了俄国社会中的阴暗面,为金钱而不顾一切的冒险发疯。在原著中,丽莎这个人物后来嫁给了一个有为的青年,而赫尔曼则被关进了疯人院。歌剧脚本与小说有些差异,柴可夫斯基本人参与了脚本的创作,他改掉了丽莎幸福的结局,想通过死亡来讴歌纯洁的少女形象,并安排赫尔曼因为受到良心的谴责而自杀,以此表现人性的回归。另外,歌剧将小说中的场景搬到了18世纪,因为当时的服装华丽,适合舞台演出。 剧情大纲 第一幕 葉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圣彼得堡的一个公园内,孩子们尽情的消磨着他们的夏季。两个士兵--苏林(Tsurin,男低音)和切卡林斯基(Chekalinsky,男高音)走来,前者正在抱怨他在赌桌上的坏运气。他们说起另一个士兵赫尔曼,那个人非常迷恋于赌场,却从来不赌钱,他们认为他节省并且理智。这时托姆斯基(Tomsky,男中音)伴着赫尔曼(Gherman,男高音)也来了,看赫尔曼一脸的忧愁,托姆斯基关心的询问朋友是否有什么心烦的事,赫尔曼承认自己爱上了一名女子,但她的身份和地位比自己高,托姆斯基劝他放弃。不久,耶列斯基公爵(Prince Yeletsky,男中音)散步经过,他刚刚订婚,流露着幸福的表情,切卡林斯基走上前恭喜他。一旁的赫尔曼心里痛苦,跟公爵比起来他觉得自己太不幸了,便默默的诅咒着。耶列斯基快乐谈起自己的未婚妻丽莎(Lisa,女高音),正巧她和她的祖母伯爵夫人(Countess,次女高音)迎面走来,伯爵夫人风姿尤存,当年人们曾盛赞她是莫斯科的维纳斯。赫尔曼激动的盯着丽莎,原来自己暗恋的小姐就是公爵的未婚妻,这一认知令他感到绝望,他呆呆的目送着公爵与丽莎远去。另外几个士兵兴奋得谈起了有关伯爵夫人的传言,说伯爵夫人年轻的时候在巴黎的一次豪赌中输光了所有的钱,她的情人圣荷尔门伯爵(Count St. Germain)便教给她一个赌博的秘诀--三张纸牌,从此她每场必赢,成了赌桌上的黑桃皇后。但只有两个人知道她三张纸牌的秘密,她的丈夫和圣荷尔门伯爵,因为伯爵曾警告她说,她会死在第三个知情人的手中。这时雷声打断了他们,众人离开后,赫尔曼仍在沉思,他下决心要打听出伯爵夫人的秘密。
1980), 20 vols., ed. Sadie, Stanley. ISBN 0-333-23111-2. Brown, David, Tchaikovsky: The Early Years, 1840–1874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78). ISBN 0-393-07535-4. Brown, David, Tchaikovsky: The Crisis Years, 1874–1878,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83). ISBN 0-393-01707-9. Brown, David, Tchaikovsky: The Years of Wandering, 1878–1885,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86). ISBN 0-393-02311-7. Brown, David, Tchaikovsky: The Final Years, 1885–1893,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1). ISBN 0-393-03099-7. Brown, David, Tchaikovsky: The Man and His Music (New York: Pegasus Books, 2007). ISBN 0-571-23194-2. Cooper, Martin, "The Symphonies." In Music of Tchaikovsky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46), ed. Abraham, Gerald. ISBN n/a. Druckenbrod, Andrew, "Festival to explore Tchaikovsky's changing reputation." In Pittsburgh Post-Gazette, 30 January 2011.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2. Figes, Orlando, Natasha's Da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Russia (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 2002). ISBN 0-8050-5783-8 (hc.). Hanson, Lawrence and Hanson, Elisabeth, Tchaikovsky: The Man Behind the Music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o. 66–13606. Holden, Anthony, Tchaikovsky: A Biograph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5). ISBN 0-679-42006-1. Holomon, D. Kern, "Instrumentation and orchestration, 4: 19th century."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econd Edition (London: Macmillan, 2001), 29 vols., ed. Sadie, Stanley. ISBN 1-56159-239-0. Hopkins, G.W., "Orchestration, 4: 19th century." In The New Grove Encyclopedia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1980), 20 vols., ed. Sadie, Stanley. ISBN 0-333-23111-2. Hosking, Geoffrey, Russia and the Russians: A Hist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674-00473-6. Jackson, Timothy L.,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Pathétiqu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521-64676-6. Karlinsky, Simon, "Russia's Ga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Impact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Hidden from History: Reclaiming the Gay and Lesbian Past (New York: American Library, 1989), ed. Duberman, Martin, Martha Vicinus and George Chauncey. ISBN 0-452-01067-5. Kozinn, Allan, "Critic's Notebook; Defending Tchaikovsky, With Gravity and With Froth." In The New York Times, 18 July 1992.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2. Lockspeiser, Edward, "Tchaikovsky the Man." In Music of Tchaikovsky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46), ed. Abraham, Gerald. ISBN n/a. Maes, Francis, tr. Arnold J. Pomerans and Erica Pomerans, A History of Russian Music: From Kamarinskaya to Babi Yar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ISBN 0-520-21815-9. Mochulsky, Konstantin, tr. Minihan, Michael A., Dostoyevsky: His Life and Work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o. 65–10833. Poznansky, Alexander, Tchaikovsky: The Quest for the Inner Man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1). ISBN 0-02-871885-2. Poznansky, Alexander, Tchaikovsky Through Others' Ey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99). ISBN 0-253-33545-0. Ridenour, Robert C., Nationalism, Modernism and Personal Rivalry in 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 Music (Ann Arbor: UMI Research Press, 1981). ISBN 0-8357-1162-5. Ritzarev, Marina, Tchaikovsky's Pathétique and Russian Culture (Ashgate, 2014). ISBN 9781472424112. Roberts, David, "Modulation (i)." In The New Grove Encyclopedia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1980), 20 vols., ed. Sadie, Stanley. ISBN 0-333-23111-2. Rubinstein, Anton, tr. Aline Delano, Autobiography of Anton Rubinstein: 1829–1889 (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 1890). Library of Congress Control Number 06004844. Schonberg, Harold C. The Lives
1884年,柴可夫斯基開始擺脫孤僻和不安。 那年三月,皇帝亞歷山大三世授予他四等聖弗拉基米爾勳章(俄語:орден Святого Владимира),其中包括俄羅斯貴族頭銜和沙皇的個人接見。 這被視為官方認可的標誌,它提高了柴可夫斯基的社會地位。 1885 年,亞歷山大三世要求在聖彼得堡的卡門尼大劇院(俄語:Большой Каменный Театр)重新製作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使歌劇演出於那裡而不是在馬林斯基劇院,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正在取代意大利歌劇作為帝國之官方藝術。 此外,在帝國劇院院長、作曲家贊助人伊萬·弗謝沃洛日斯基(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севоложский)的慫恿下,柴可夫斯基獲得了沙皇每年 3000 盧布的終生年金。 這使他成為首屈一指的宮廷作曲家,即使不是在實際頭銜中也是如此。 儘管柴可夫斯基厭惡公共生活,但他此時參與公共生活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並且出於他認為有責任推廣俄羅斯音樂的責任。 他藉由參加學生考試和談判教職員工之間有時敏感的關係來幫助支持他的前學生謝爾蓋·塔涅耶夫,謝爾蓋·塔涅耶夫當時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院長。 1889年至1890年樂季期間,他擔任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的主任;他邀請了許多國際知名音樂家擔任指揮,包括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安東尼·德沃夏克和朱爾·馬斯奈。 在此期間,柴可夫斯基也開始以指揮的身份推廣俄羅斯音樂,1887 年 1 月,他在莫斯科大劇院演出歌劇作品 Черевички 。 一年之內,他在整個歐洲和俄羅斯都有相當大的需求。 這些出場幫助他克服了終生的怯場,增強了他的自信。 1888 年,柴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主持了他的第五交響曲的首演,並在一周後以他的交響詩《哈姆雷特》的首演重複了這部作品。 儘管批評家表現出敵意,策扎爾·居伊稱這部交響曲是“例行公事”和“庸俗”,但這兩部作品都受到了觀眾的極大熱情回應,而柴可夫斯基並沒有因此退卻,繼續在俄羅斯和歐洲指揮這部交響曲。 指揮使他於 1891 年來到美國,在卡內基音樂廳的開幕音樂會上,他帶領紐約交響樂協會(英語:New York Symphony Society)的管弦樂隊參加了他的進行曲作品Festival Coronation March。 「別利亞耶夫」圈子和日益增長的聲譽 1887 年 11 月,柴可夫斯基及時抵達聖彼得堡,聆聽了幾場俄羅斯交響音樂會,這些音樂會專門演奏俄羅斯作曲家的音樂。 其中包括他修改後的第一交響曲的首次完整演出;另一主要曲目是尼古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第三交響曲的最終版本,柴可夫斯基當時已與其圈子保持聯繫。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與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阿納托利·利亞多夫和其他幾位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作曲家和音樂家組成了一個名為別利亞耶夫圈子的團體,以一位商人和業餘音樂家的名字命名,他成為了有影響力的音樂贊助人和出版者。 柴可夫斯基在這個圈子裡度過了很多時間,與他們在一起比他與“五人組”在一起時更加自在,並且越來越有信心與他們一起展示他的音樂。 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柴可夫斯基去世。 1892 年,柴可夫斯基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的成員,這是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俄羅斯人(第一位是雕塑家 Mark Antokolsky)。 次年,劍橋大學授予柴可夫斯基榮譽音樂學博士學位。 去世 1893 年 10 月 16 日至 28 日,柴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首演了他的第六交響曲。 11 月 6 日,柴可夫斯基在那裡去世。他被安葬在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季赫溫公墓,靠近作曲家亞歷山大·鮑羅丁、米哈伊爾·格林卡和莫傑斯特·穆索爾斯基的墳墓。 後來,尼古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米利·巴拉基列夫也被埋葬在附近。 作品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對旋律性的重視;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蘇聯名家蕭士塔高維契相當推崇柴可夫斯基的配器: 交响曲 《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之梦”》(1866年)──第一號交響曲是受到俄羅斯冬季景象啟發寫成,所以又名「冬之夢」,雖然柴可夫斯基自認有點瑕疵,但它無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時期的夢與情懷。 《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 《曼費德交响曲》(1885年) 《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年),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于他逝世前两个月才完成。 芭蕾舞剧 《天鹅湖》(1876年) 《睡美人》(1889年) 《胡桃夹子》(1892年) 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 《黑桃皇后》(1891年) 管弦乐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 《黎密尼的法蘭西絲卡》(1876年):根據但丁的《神曲》〈地獄篇〉其中一段愛情故事,所寫的交響詩。 《1812序曲》(1880年) 《弦乐小夜曲》(1880年) 《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 《哈姆雷特》(1888年) 衍生作品 大眾文化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常被流行音乐和電影引用,例如《》中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仍然可以聽出濃厚的俄國風範。1940年华特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电影《幻想曲》采用了《胡桃夹子》中的几首歌曲。2021年电视剧《叛逆者》采用了《》中的《六月:船歌》及其变奏作为背景音乐。 参考資料 參照 文献 Asafyev, Boris, "The Great Russian Composer." In Russian Symphony: Thoughts About Tchaikovsky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47). ISBN n/a. Benward, Bruce and Marilyn Saker, Mus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1 (New York: McGraw-Hill, 2003), Seventh Edition. ISBN 978-0-07-294262-0. Bergamini, John, The Tragic Dynasty: A History of the Romanovs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69). Library of Congress Card Catalog Number 68-15498. Botstein, Leon, "Music as the Language of Psychological Realm." In Tchaikovsky and His World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ed. Kearney, Leslie. ISBN 0-691-00429-3. Brown, David, "Glinka, Mikhail Ivanovich" and "Tchaikovsky, Pyotr Ilyich." In The New Grove Encyclopedia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1980), 20 vols., ed. Sadie, Stanley. ISBN 0-333-23111-2. Brown, David, Tchaikovsky: The Early Years, 1840–1874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78). ISBN 0-393-07535-4. Brown, David, Tchaikovsky: The Crisis Years, 1874–1878,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83). ISBN 0-393-01707-9. Brown, David, Tchaikovsky: The Years of Wandering, 1878–1885,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86). ISBN 0-393-02311-7. Brown, David, Tchaikovsky: The Final Years, 1885–1893,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1). ISBN 0-393-03099-7. Brown, David, Tchaikovsky: The Man and His Music (New York: Pegasus Books, 2007). ISBN 0-571-23194-2. Cooper, Martin, "The Symphonies." In Music of Tchaikovsky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46), ed. Abraham, Gerald. ISBN n/a. Druckenbrod, Andrew, "Festival to explore Tchaikovsky's changing reputation." In Pittsburgh Post-Gazette, 30 January 2011.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2. Figes, Orlando, Natasha's Da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Russia (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 2002). ISBN 0-8050-5783-8 (hc.). Hanson, Lawrence and Hanson, Elisabeth, Tchaikovsky: The Man Behind the Music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o. 66–13606. Holden, Anthony, Tchaikovsky: A Biograph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5). ISBN 0-679-42006-1. Holomon, D. Kern, "Instrumentation and orchestration, 4: 19th century."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econd Edition (London: Macmillan, 2001), 29 vols., ed. Sadie, Stanley. ISBN 1-56159-239-0. Hopkins, G.W., "Orchestration, 4: 19th century." In The New Grove Encyclopedia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1980), 20 vols., ed. Sadie, Stanley. ISBN 0-333-23111-2. Hosking, Geoffrey, Russia and the Russians: A Hist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674-00473-6. Jackson, Timothy L.,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Pathétiqu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521-64676-6. Karlinsky, Simon, "Russia's Ga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Impact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Hidden from History: Reclaiming the Gay and Lesbian Past (New York: American Library, 1989), ed. Duberman, Martin, Martha Vicinus and George Chauncey. ISBN 0-452-01067-5. Kozinn, Allan, "Critic's Notebook; Defending Tchaikovsky, With Gravity and With Froth." In The New York Times, 18 July 1992.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2. Lockspeiser, Edward, "Tchaikovsky the Man." In Music of Tchaikovsky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46), ed. Abraham, Gerald.
第二幕 几个月后,巴黎,费朵拉公寓的客厅,她轻浮的朋友奥尔加(Olga,女高音)将流亡的波兰钢琴家兰兹斯基(Boleslao Lazinski)介绍给卢瓦尔男爵(Baron Rouvel,男高音)和波罗吴医生(Dr.Borov,男中音)。几个人谈笑风生,费朵拉将洛里斯介绍给德西李克斯,她偷偷的告诉德西李克斯说她正在收集洛里斯罪行的证据,但同时她担心自己已经爱上了自己的仇人。同时,波罗吴警告洛里斯要当心费朵拉,而洛里斯则表示自己早已陷入爱情。 当波罗吴与费朵拉告诉洛里斯他们就要动身去俄国的时候,洛里斯显得很悲伤,因为一件不公正的指控使他不能同行,费朵拉表示她将为他重回祖国作些努力。洛里斯坦白了自己在国内遭到通缉,有一位伯爵被谋杀,但是这都不重要,现在他想知道的是费朵拉的真心,她是否爱他。见她犹豫,洛里斯答应在一个小时后回来对她说出全部的事实,那个时候希望她能够回答。其实费朵拉很矛盾,未婚夫被杀害的仇恨还深深地刻在她的心里,他离开后,她发誓不让他逃出自己的手心。 兰兹斯基开始弹钢琴,曲子很优美,两个人跳起了舞,德西李克斯在读一封电报,上面说不久前有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袭击了沙皇。聚会结束后费朵拉回到自己的房间,她要写两封信。一封信是写给侦探格瑞奇的,她告诉他洛里斯将向她坦白谋杀案的细节,她要他等在外面,一旦她打暗号就进来抓人。另一封信是给俄国警察局长的。 一小时后,洛里斯如约而来,首先他否认了费朵拉指控他与袭击沙皇的无政府主义者有牵连一事,接着开始解释他为何射杀她的未婚夫。旺达(Wanda)是为他母亲工作的一名年轻漂亮的女子,他们相爱结婚,伯爵是他们的证婚人,没想到的是,伯爵竟与旺达背着他偷情。圣诞节的时候洛里斯从旺达的女仆处得知了这件事,而且他还在伯爵的桌上找到了几封旺达与伯爵之间的情书。说着他拿出信交给费朵拉,信里清楚的写明了伯爵对于旺达的爱,至于他跟费朵拉订婚纯粹是为了钱。他说当他们发现他全部都知道并准备揭发他们的时候很惊慌,因为债务走投无路的伯爵绝望的开枪自杀,当时受伤的旺达逃走了,可是不久就死了。因为这可怕的误会令他无法回国,而最伤心的事是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Vedi,io piango)。费朵拉忍不住哭出来,她为自己感到羞愧,因为她正是这一案件的原告,而现在她还不敢对洛里斯说出实情。 夜很深了,洛里斯要告辞,但为了阻止他被守在门口的警察逮捕,费朵拉求他留下来。虽然担心她的名誉,洛里斯还是留了下来,两个人终于向对方坦白了心中的爱情。 第三幕 几个月后,瑞士,费朵拉与洛里斯德别墅,远处传来了农民的歌声。费朵拉与洛里斯正深深的相爱(Te sola io guardo),这时奥尔加走进来,她宣称自己已经厌倦了乡村,她甚至讨厌自行车,因为那意味着孤独,还不如到处走走。正要去邮局取信的洛里斯建议她们轮流骑着玩。一个人出现在门口,那是德西李克斯,他路过进来喝杯茶。奥尔加谈起自己对兰兹斯基已经感到腻味,而德西李克斯则问她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来听他将要说出的事情--兰兹斯基可能是一个恐怖分子。一阵眩晕过后,奥尔加骑着自行车离开去透透气。 现在院子里只剩下费朵拉和德西李克斯,他严肃的表示自己此来是有事要对费朵拉说。伯爵的父亲,警察局长相信自己儿子的死与无政府主义者有关,洛里斯的弟弟被送进监狱,并死在里面,因为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洛里斯的母亲在不久前也死了。费朵拉意识到正是自己之前所写的那封信带去了死亡。 回到自己的房间,费朵拉的心中一片黑暗,她跪下来祈祷(Dio di giustizia),她自己是不值得的,但是请神保佑她的爱人,当听到那个不幸消息的时候不要受到丝毫伤害。洛里斯从邮局回来,他扬着手上的电报,上面说波罗吴不久会来拜访,还有他祖国对于他的指控已经撤销,他现在自由了,可以回去看望母亲了。他开始读另一封信,同样也是波罗吴寄来的,但晚于电报,上面说巴黎的一位女士给警察局长写了一封揭发洛里斯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匿名信,这封信使得他的兄弟被捕,并害死了他的母亲。悲愤的洛里斯发誓要报复那个女人,而费洛拉痛苦的明白自己就是爱人的仇人。洛里斯决心回巴黎找出那个女人,费洛拉想阻止他--那个女人可能很爱伯爵,并且此刻她也许正在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难道洛里斯就不能宽恕她吗?决不,洛里斯说。那么就算那个女人跪在他的脚边为自己所造成的死亡哭泣并请求他的原谅(Se quell l`infelice),他也不会有一点仁慈之心,不放过她吗?洛里斯冰冷的表情回答了费朵拉,她偷偷的把毒药到进自己的茶中,开口为自己祈求宽恕。这时,洛里斯明白了费朵拉就是那个不知名的巴黎女人。费朵拉承认了一切,她求洛里斯原谅她,可是洛里斯愤怒的将她推开。费朵拉默默的流泪,视线模糊了仍不舍地看着洛里斯,心碎,这种伤痛也许只有死亡能够结束,她一口气喝尽了那杯有毒的茶。当波罗吴跑进来的时候,费朵拉正倒在洛里斯的脚边,颤抖着再一次为自己的罪请求宽恕。 外面农人的歌声还在,洛里斯跪下来抱起费朵拉,一抹无力的微笑生在她的眼中,死亡安静的降临,从爱人的怀中将她带走。 意大利語歌劇 寫實歌劇
Stagno突然死亡,这个角色便请一个年轻的男高音卡鲁索(Enrico Caruso)担任,首演非常成功。 《費朵拉》对于歌唱演员的要求极高,因为这部歌剧的剧情很少用表演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谈话,读信等等来表现,全剧中唯一一首咏叹调在第二幕(Amor ti Vieta),也因此这部歌剧并不在那些主流歌剧院的保留节目名单上,历来很少有歌唱演员能够在舞台上出色的表演来保持其戏剧张力,当然,一代男高音卡鲁索却是凭借此剧开始他光辉的职业生涯的。 剧情大纲 第一幕 1881年,圣彼得堡。在安德里耶维奇伯爵(Count Vladimir Andreyevich)府第,伯爵(秘密警察总管的儿子)的男仆德斯赫(Desire,男高音)跟另一些仆人正在玩牌,几个人谈论起伯爵与费朵拉(Fedora,女高音)公主明天的婚礼,他们笑着议论公主的嫁妆正好可以为伯爵还清债务。这时费朵拉来拜访伯爵,男仆迪米特里(Dimitri,女低音/童声高音)跑出去找他的主人。费朵拉独自留在客厅里,看着墙上心爱的未婚夫的照片心里很甜蜜(Ed ecco il suo ritratto)。突然,侦探格瑞奇(Grech,男低音)与劳里克医生(Dr.Lorek,男中音)和一群人抬着受伤的伯爵进来,后面跟着外交官德西李克斯(De Siriex,男中音),医生告诉费朵拉伯爵的伤势十分严重。格瑞奇开始询问费朵垃及仆人们有关伯爵仇家的问题。车夫希黎罗(Cirillo,男中音)说是他驾车送伯爵去俱乐部的,大约十五分钟后,他听到两声枪响,然后有一个人冲出来,那个人在雪地上留下了一条血迹。德西李克斯说就是那个时候他走进俱乐部,看见倒在血泊中的伯爵,身边放着一把左轮手枪,德斯赫证实了他的说法,说那把枪是伯爵带着防身用的。格瑞奇怀疑这是虚无主义者干的。德斯赫记起来在早晨有一个老妇人给伯爵送来一封信,而这封信现在不见了,他们确定那是被凶手偷走的。费朵拉哭得很伤心(Dite,coraggio),因为发现格瑞奇并不热心办理这件案子,她对自己的十字架发誓一定要为爱人报仇。迪米特里说出他曾见过那个陌生人,终于他认出来那就是洛里斯(Loris Ipanov,男高音)。格瑞奇立刻带人去逮捕劳里斯,而嫌疑犯已逃跑,医生进来宣布伯爵去世,费朵拉晕倒。 第二幕 几个月后,巴黎,费朵拉公寓的客厅,她轻浮的朋友奥尔加(Olga,女高音)将流亡的波兰钢琴家兰兹斯基(Boleslao Lazinski)介绍给卢瓦尔男爵(Baron Rouvel,男高音)和波罗吴医生(Dr.Borov,男中音)。几个人谈笑风生,费朵拉将洛里斯介绍给德西李克斯,她偷偷的告诉德西李克斯说她正在收集洛里斯罪行的证据,但同时她担心自己已经爱上了自己的仇人。同时,波罗吴警告洛里斯要当心费朵拉,而洛里斯则表示自己早已陷入爱情。
Sonzogno 举办的比赛中获得了第六名,焦尔达诺是所有参赛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作曲家,他后来与当时获得第一名的作曲家马斯卡尼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随即,Sonzogno 委托作曲家写一部歌剧《Mala vita》(悲惨的生活),1892年2月在罗马 Teatro Argentina 首演,因为这部歌剧冷酷的描述了一名那不勒斯妓女的不幸的生活,所以遭到意大利观众的激烈的咒骂,但在维也纳、柏林和布拉格却很受欢迎。1894年,焦尔达诺开始谱写他最著名的一部歌剧《安德烈·谢尼埃》(Andrea Chenier),1896年3月28日在米兰斯卡拉剧院首演大获成功,之后便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1903年后焦尔达诺的创作进入了低谷,他最后的作品是一部于1929年在米兰首演的独幕剧《Il re》。1948年11月,作曲家于米兰逝世。
re》。1948年11月,作曲家于米兰逝世。 参见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1867年出生 1948年逝世 義大利音樂家 意大利作曲家 浪漫主义作曲家 20世纪作曲家 福贾省人 19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10世纪 997年:沙皇撒母耳率领的保加利亚军队在斯佩耳刻俄斯河战役被拜占庭军队击败。 11世纪 1054年:三位将官将绝罚教宗诏书放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上,引发东西教会大分裂。 13世纪 1212年:卡斯提亞國王阿方索八世聯軍在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會戰中擊敗穆瓦希德王朝軍隊。 18世纪 1790年: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簽署法令同意將波多馬克河沿岸設置成美國永久的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19世紀 1862年:戴维·法拉格特成为美国海军第一位海军上将。 1900年:俄罗斯帝国军队在中国黑河市制造“海兰泡惨案”,屠杀中国居民七千人。 20世紀 1913年:袁世凯免赵秉钧国务总理、内务总长职。 1918年:俄国最后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其家人在叶卡捷琳堡被发起俄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处决。 1920年:《臺灣青年》創刊號於東京發行,由赴日求學之臺灣學生所組成的「新民會」所籌辦,對日後新文化運動影響深遠。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923年:溥仪裁撤宫内太监。 1937年:漳浦事件:闽南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千余人被国民政府军队包围缴械。 1940年:希特勒发布“海狮计划”,不列颠空战开始。 1941年:二戰:德軍冲破苏联斯大林防线并占领斯摩棱斯克。 1942年:與納粹黨合作的法國維琪政權於大巴黎地區展開針對猶太人的大規模逮捕行動,共逮捕了13152名猶太居民,之後大多數人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 1945年:美國在新墨西哥州沙漠順利引爆曼哈頓計劃製備的原子彈,此為人類歷史首次核試驗。 1948年:国泰航空澳门小姐号水上飞机在澳门起飞后被劫持并失事坠毁,成为世界首宗商用客机劫机案。 1949年:蔣中正开始把國軍由中国大陆撤退至台湾。 1950年:斗滿屠殺事件:於韓戰大田戰役期間,朝鮮人民軍在斗滿村發現並屠殺了三十名美軍戰俘和一名隨行的牧師。 1951年:第五任比利时国王博杜安即位。 1953年:東山島戰役:中華民國發起遷臺以來最大的反攻行動,動用傘兵與陸海空三軍,為中華民國建軍史上第一次三軍聯合立體作戰。 1956年:苏联撤消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将其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改名为卡累利阿共和國。 1960年:中蘇交惡: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专家,终止将派遣专家的计划。 1965年:中国发现辽河油田。 196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11号从佛罗里达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发射升空。 1977年:中國共產黨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會議決定永遠開除“四人幫”的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1979年:薩達姆·海珊接替辭職的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就任伊拉克總統,建立伊拉克復興黨政權。 1981年:馬哈迪·莫哈末成為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 1990年: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華東水災災情。 1993年:Slackware Linux首次发布。(版本号1.00) 1994年: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因為強大引力分裂成21片碎塊,陸續墜入木星南半球大氣層。 1994年:盧旺達內戰結束。 1999年:小约翰·肯尼迪在马萨诸塞州遭遇空难身亡。 21世紀 2001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除了擴大彼此在能源領域的相互投資,也承認了海參崴及鄰近的遠東地區為俄國領土。 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的两名高级官员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和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在同一天向政府递交了辞职信。 2003年:全亞洲超過50家電台同步播放周杰倫第四張專輯《葉惠美》的第一波主打歌《以父之名》,初估當時有超過8億人同時收聽,為了紀念此日,爾後的7月16日被稱為「周杰倫日」。 2005年: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生自什葉派政府上台後單一宗死傷人數最多的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100人喪生。 2023年:英國正式簽署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協議,成為該協定生效以後首個締約國。 出生 1723年:約書亞·雷諾茲,英國畫家。(1792年逝世) 1731年:-{zh-cn:塞缪尔·亨廷顿; zh-tw:山繆·杭丁頓}-,美國法學家、政治家,美國開國元勛之一,曾任康乃狄克州州長。(1796年逝世)
1872年:罗尔德·亚孟森,挪威极地探险家。(1928年逝世) 1875年:中川健藏,日本政治人物,第16任臺灣總督。(1944年逝世) 1904年:山岸外史,日本評論家。(1977年逝世) 1907年:芭芭拉·斯坦威克,美國女演員。(1990年逝世) 1911年:琴吉·羅傑斯,美國女演員、舞蹈家、歌手。(1995年逝世) 1919年:崔圭夏,韓國政治人物,前任韓國總統。(2006年逝世) 1924年:許雲基,臺灣原子核物理學家。 1936年:李業廣,香港企業家。 1936年:福田康夫,日本政治人物,第91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1942年: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女子網球選手。 1946年:古川登志夫,日本男性聲優。 1947年:劉漢銓,香港政界人物。 1947年:史都華·哈默洛夫,美國麻醉學家。 1948年:鄭海泉,香港銀行家、政界人物。(2022年逝世) 1952年:君塚榮治,日本陸上自衛隊將領。(2015年逝世) 1952年:羅伯特·大衛·斯蒂爾,美國政治活動家。(2021年逝世) 1952年:楊惠姗,台湾女演員。 1955年:柳影虹,香港女演員。 1960年:馬書良,中國男演員。 1964年:陳啟泰,香港男演員、主持人。 1964年:劉錫明,香港男演員。 1964年:關詠荷,香港演員。 1965年:馬躍,中國男演員。 1967年:威爾·法洛,美國男演員、喜劇演員、編劇。 1968年:拉里·桑格,美國網際網路專案開發者、哲學家,维基百科創立者之一。 1971年:麥可·貝瑞,美國神經內科醫師、知名價值投資者、對沖基金管理者。 1972年:陳雲海,香港電台主持。 1972年:兒嶋一哉,日本搞笑藝人。 1978年:付天余,中國女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1979年:溫嵐,台灣歌手。 1979年:吉姆·班克斯,美國政治人物,現任印第安那州聯邦眾議員。 1980年:張水院,韓國男子偶像團體水晶男孩成員。 1981年:維森特·羅德里格斯,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1982年:卡莉·勞埃德,美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3年:簡彥豪,美國網路企業家、投資者。 1984年:卡特丽娜·卡芙,英國籍印度女演員。 1985年:許淑幃,台灣演員。 1985年:锺舒祺,香港女歌手。 1985年:日笠陽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5年:藤東知夏,日本女性聲優。 1985年:車藝蓮,韓國女演員。 1985年:羅莎·薩拉查,美國女演員。 1986年:宇野實彩子,日本女歌手。 1987年:劉書宏,台灣男藝人。 1988年:李霈瑜,台灣主持人、演員、模特兒、歌手。 1988年:塞尔希奥·布斯克茨,西班牙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9年:格瑞斯·貝爾,威尔士足球運動員。
裴迪:「公之所好者,別無他也。」 殷璠:「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李豫:「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 宋朝 宋代人對於王維的評論甚少,但都給予極好的評論。如: 蘇軾:「味摩詰之詩,味摩詰之畫,當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矣。」 蘇轍:「摩詰之詩甚有境。」 注釋 參考書目 入谷仙介著,盧燕萍譯:《王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蕭馳:〈如來清淨禪與王維晚期山水小品 〉。 萧驰:〈两种田园情调:塞奥克莱托斯和王维的文类世界 〉。 陈殊原著,《王维 》(五洲传播出版社) 中国肖像画家 山西画家
王維後期歌詠山水的作品,真正代表其詩歌藝術。作品以五言為主如《鳥鳴澗》,描寫退隱生活、田園山水,追求清靜閑適的精神生活,風格恬靜清樸。 王維作品佛道和退隱思想濃厚,政治上的挫折,妻子的去世等,給他造成心靈上的創傷,佛教思想的介入,成為他晚期避世的主導思想。 王維十七歲時所做異鄉遊子重九懷鄉思親的抒情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言絕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已成為華人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的名詩。 1,古代風俗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佩帶茱萸囊登高、喝菊花酒,以為可以避災。2,王維時年十七歲,遊學長安,弟弟們都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故鄉。而蒲州位於華山以東,故詩題稱「山東」。 人物关系 王维和李林甫有较密切的来往,王在《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中称李为“哲匠”。在李任内,王维最高担任过五品上的库部郎中、吏部郎中。二人也是画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即说:“李林甫,亦善丹青”。此外,王维和李的书记苑咸也有交往,王曾写《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赠与苑咸,后者写了《酬王维》回应他,之后王又写了《重酬苑郎中并序》。王维仕途比较得意的几年都位于李林甫掌权期间。 後世評價 唐朝 裴迪:「公之所好者,別無他也。」 殷璠:「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李豫:「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 宋朝 宋代人對於王維的評論甚少,但都給予極好的評論。如:
。 還發送了副本。 然而,即使莫諾也沒有意識到麥金托克的研究的重要性,也沒有在他的1961年評論中提及麥克林托克的論文。 麥克林托克也在1965年的布魯克海文(Brookhaven)研討會上作了演講,但也沒有任何回應。 即使在20世紀後期,麥克林托克對生物學的貢獻仍未被廣泛認為等同於基因調控的發現。此外,莫諾因其操縱子理論等成就而獲得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巴巴拉就已經有類似發現,接著她將自己的研究應用到細菌及酵母菌上。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在1970年代,「Ds」與「Ac」終於被其他科學家複製繁殖成功,並且知道它是「II型轉座子」,更清楚的了解其相關的機制。 1971年,麥克林托克從美國總統尼克松(Richard Nixon)獲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73年,以她的名字命名了冷泉港實驗室的一幢建築物。 1981年,她成為麦克阿瑟基金会麦克阿瑟奖的第一個獲得者,每年獲得60,000美元,為期5年,獲得了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沃爾夫醫學獎 和托馬斯·亨特·摩尔根獎章(与馬庫斯·羅茲(Marcus Rhodes))。 1982年,麥克林托克因研究改變遺傳信息和控制其遺傳表達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獎。 終於証明巴巴拉當時的假設是正確的,因此她終於得到世人的認同並獲得來自於各界的殊榮,而最大讚揚莫過於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晚年 麥克林托克在紐約長島的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擔任該領域的關鍵負責人和研究員,此後她度過晚年,獲得諾貝爾獎。 麥克林托克於1992年9月2日在紐約亨廷頓因自然原因去世,享年90歲。 她從未結婚或生過孩子。 遺產 2005年5月4日,美國郵政局發行了“美國科學家”紀念郵票系列,這是一套四枚37美分的自粘郵票,採用幾種配置。 描繪的科學家是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约翰·冯·诺伊曼,乔赛亚·威拉德·吉布斯,和理查德·費曼。 麥克林托克還在1989年瑞典出版的四郵票雜誌上被作過專題報導,其中展示了八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遺傳學家的工作。康奈爾大學的一棟小樓和冷泉港實驗室的一棟實驗樓以她的名字来命名。 在柏林新的“ Adlershof發展協會”科學園中,一條街道以她的名字命名。 引用 参考文献 美國遺傳學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女性諾貝爾獎獲得者 美国女性科学家 演化生物學家 康乃爾大學校友 哈特福人士 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得主 M
冷泉港 她在密蘇里大學時因為身為女性,因此薪資只有極為不公平的3000美元,遠少於其他男性研究員。所以到了1941年她終於受到了邀請去一個更好的「冷泉港實驗室」,這裡有更好的資源及支援供她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在1944年她在遺傳上的傑出成就獲得承認,巴巴拉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而當時她是史上第三位獲得這項榮譽的女性。一年之後的1945年她更當選為「美国遗传学学会」的首位女性主席。 發現調節元件 1944年夏天,麥克林托克繼續在冷泉港實驗室研究為什麼玉米種子會有不同顏色的主題,而且這顏色的不稳定遺傳 。經過一番研究,她找到了兩個新的基因座,她將其命名為「Dissociator」(Ds)與「Activator」(Ac)。她找到的「Dissociator」不只是能打斷染色體,當「Activator」存在時還能使鄰近的基因改變。這突破性的發現使所有科學家大吃一驚。因為當時分子生物學技術並不發達,她只能用雜交的方法,再透過顯微鏡的觀察才得到結論。她觀察到當「Ds」移動時,「粒狀蛋白色彩基因」(aleurone-color gene)就會不受抑制的釋放出來,進而得到活化而合成色素。但前提是「Ac」要能先控制「Ds」的進行,更神奇的是「Ds」的轉換是隨意的,不同的玉米種子會有不同顯色狀態,因此顏色就會有所不同。綜合研究觀察後她提出一個理論-就是「Ds」與「Ac」這種活動元素,會調節基因的抑制力以及控制它的活性。她更稱「Ds」和「Ac」是一種「調節單位」(controlling units),她大膽假設這種基因的調控解釋了為什麼在多細胞生物中,單一的基因組卻能使不同細胞具有不同功能。但她這個新觀念卻和當時多數人一基因一功能的想法有所衝突,而且這理論在一時間很難被人了解及接受。但即使如此她卻不理會世人的眼光,繼續她的研究。一直到1953年大家既然仍不相信她,因此她被迫決定不再把資料及論文對外發表。 玉米的起源 1957年,麥克林托克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開始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本地野生玉米株進行研究。 該基金會的目的是了解野生玉米的瀕危狀況,但麥克林托克還試圖了解玉米種植的傳播以及人類遷徙和貿易的歷史。 她還學習西班牙語,並於1958年至1960年在南美生活和學習。她對研究通過染色體變化的玉米進化很感興趣 ,而且在南美這將使她能夠更大規模地工作。麥克林托克探索了玉米各品種的染色體,形態和進化特徵。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進行了大量工作之後,麥克林托克和她的合作者發表了開創性的研究《玉米品種的染色體組成》,在古植物學,民族植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上留下了印記。 重新發現 1960年代揭示了麥克林托克所作貢獻的重要性,當法國科學家方斯華·賈克柏與賈克·莫諾發現了「乳糖操縱子」(lac operon),從而認定乳糖操縱子與基因的調控有關時,她在1951年用“Ac/Ds”演示了這個概念。繼賈克柏與莫諾於1961年發表的《分子生物學期刊》論文《蛋白質合成中的遺傳調控機制》之後,麥克林托克注意到該理論與她的工作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在《美国博物学家》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比較了乳糖操縱子及其在玉米中控制元素的成果 。 還發送了副本。 然而,即使莫諾也沒有意識到麥金托克的研究的重要性,也沒有在他的1961年評論中提及麥克林托克的論文。 麥克林托克也在1965年的布魯克海文(Brookhaven)研討會上作了演講,但也沒有任何回應。 即使在20世紀後期,麥克林托克對生物學的貢獻仍未被廣泛認為等同於基因調控的發現。此外,莫諾因其操縱子理論等成就而獲得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巴巴拉就已經有類似發現,接著她將自己的研究應用到細菌及酵母菌上。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在1970年代,「Ds」與「Ac」終於被其他科學家複製繁殖成功,並且知道它是「II型轉座子」,更清楚的了解其相關的機制。 1971年,麥克林托克從美國總統尼克松(Richard Nixon)獲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73年,以她的名字命名了冷泉港實驗室的一幢建築物。 1981年,她成為麦克阿瑟基金会麦克阿瑟奖的第一個獲得者,每年獲得60,000美元,為期5年,獲得了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沃爾夫醫學獎 和托馬斯·亨特·摩尔根獎章(与馬庫斯·羅茲(Marcus Rhodes))。 1982年,麥克林托克因研究改變遺傳信息和控制其遺傳表達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獎。 終於証明巴巴拉當時的假設是正確的,因此她終於得到世人的認同並獲得來自於各界的殊榮,而最大讚揚莫過於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晚年 麥克林托克在紐約長島的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擔任該領域的關鍵負責人和研究員,此後她度過晚年,獲得諾貝爾獎。 麥克林托克於1992年9月2日在紐約亨廷頓因自然原因去世,享年90歲。 她從未結婚或生過孩子。 遺產 2005年5月4日,美國郵政局發行了“美國科學家”紀念郵票系列,這是一套四枚37美分的自粘郵票,採用幾種配置。 描繪的科學家是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约翰·冯·诺伊曼,乔赛亚·威拉德·吉布斯,和理查德·費曼。 麥克林托克還在1989年瑞典出版的四郵票雜誌上被作過專題報導,其中展示了八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遺傳學家的工作。康奈爾大學的一棟小樓和冷泉港實驗室的一棟實驗樓以她的名字来命名。 在柏林新的“ Adlershof發展協會”科學園中,一條街道以她的名字命名。 引用 参考文献 美國遺傳學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女性諾貝爾獎獲得者 美国女性科学家 演化生物學家 康乃爾大學校友
但馬凌諾斯基最大的貢獻在於他提出了新的民族誌寫作方法。在他之前,人類學家往往以傳教士或探險家的著作或紀錄作為研究材料,但是這些紀錄的內容卻充滿了文化偏見或不夠周延的描述,因而造成研究時的困難。19世紀末期開始,路易斯·亨利·摩爾根等人開始進行最早的田野調查,並試著書寫自己的民族誌,然而他們的調查期間僅有幾個月或幾個星期,且多數人甚至不懂當地語言,僅能透過第三人或簡單的問句得知被訪問者的意見,加上他們仍然擺脫不了對當地白人的依賴,因此研究成果充滿了歧視與矛盾。 從馬凌諾斯基起,幾乎所有的人類學家都必需到自己研究的文化部落住上一年半載,並實地參與聚落的生活,使用當地的語言甚至和土著建立友誼。為了完成客觀的民族誌,他們必須繪製土著的族譜,紀錄當地的傳說,並參觀他們的儀式。每位研究者沒有翻譯,只能靠著一至數位的報導人協助自己的研究工作。而這些,都為了完成一份馬凌諾斯基式的民族誌紀錄。 除此之外,馬凌諾斯基在特羅布里恩群島作的田野調查也被視為典範:他的研究影響了馬塞爾·莫斯的著作《禮物》,使交換理論成為日後社會學與人類學關注的焦點,並率先以實際例子反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情結。而這些震撼性的紀錄也讓當時的歐洲人重新思考文化的主客觀點,學習以當地人的觀點理解個別文化的價值,並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特性。 爭議 在馬凌諾斯基死後,人們在耶魯大學發現了他以波蘭語寫成的私人日記。記錄了他於1914至1915年、1917至1918年於新幾內亞與特羅布里恩群島進行田野調查的心路歷程。儘管馬凌諾斯基從未計畫將這些文字公諸於世,其遺女也反對將其公開,這些日記仍於1967年由其遺孀出版,書名為《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 與許多學術作品中,馬凌諾斯基表現的客觀學術立場不同,在這本日記中他以私人而極其直白的方式書寫,處處可見他顯露出高傲、自以為是的心態。他厭惡與歧視當地原住民,對當地女性有粗俗的遐想,也不時懷疑自己進行田野工作的目的與意義。 《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在人類學界掀起極大的爭議,許多人類學家皆認為,該書的出版嚴重毀壞了這位學術巨擘的後世名聲,也是人類學史上的醜聞。但隨著時間過去,另一種觀點出現,認為應該以更中立的觀點去審視這本書。日記剛出版時,克里弗德·紀爾茲將馬凌諾斯基形容為一位「乖張、自我陶醉、有臆想症的自戀狂」。但在1988年他再次提及這本日記時,他認為這是「一本人類學的幕後傑作,就像生物學界的《雙螺旋》一書」。同樣地,在1987年,將該書稱為「一份人類學史上極重要的文獻,該日記豐富地揭露了馬凌諾斯基某些令人不快的面向」。 著作 書籍 1913年:《澳大利亞土著家庭》(The Family among the Australia Aborgines) 1915年:The Trobriand Islands 1922年:《南海舡人》(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又譯《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1925年:《巫術、科學與宗教》(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1926年:《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1927年:《兩性社會學: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底比較》(Sex and reperssion in savage society ) 1929年: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in North-western Melanesia : an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courtship, marria 1935年:Coral gardens and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courtship, marria 1935年: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1944年: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1944年:《文化論》(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1945年:The Dynamics of Culture Change 1967年:《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 参考文献 参见 结构功能主义 外部链接 Malinowski; Archive (Real audio stream) of BBC Radio 4 edition of 'Thinking allowed' on Malinowski Baloma; the Spirits of the Dead in the Trobriand Islands, at sacred-texts.com Papers of Bronislaw Malinowski held at LSE Library Malinowski's fieldwork photographs, Trobriand Islands, 1915–1918 Savage Memory – documentary about Malinowski's legacy Bronislaw Malinowski papers (MS 19). 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Yale University Library. 英国人类学家 20世纪英国非虚构作品作家 20世紀非虛構作品作家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友 宗教人類學家 英國不可知論者 移民波兰的英国人 移民美國的英國人 英国民族学家
1816年:盧克·P·布萊克本,美國醫生、慈善家、政治人物,第28任肯塔基州州長(1887年逝世) 1829年:傑羅尼莫,阿帕契族貝當可黑部落首領、巫醫(1909年逝世) 1882年:穆罕默德·摩薩台,伊朗政治人物,第60、62任伊朗首相(1967年逝世) 1888年:亚历山大·弗里德曼,苏联数学家、宇宙學家(1925年逝世) 1902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國生物學家。(1992年逝世) 1905年:林堯俊,臺灣影業經營贊助者。(1962年逝世) 1908年:沙立·他那叻,泰國軍事強人。(1963年逝世) 1912年:以諾·鮑威爾,英國政治家、古典學者、作家、軍人。(1998年逝世) 1915年:約翰·圖基,美國數學家、統計學家,快速傅立葉變換發明人。(2000年逝世) 1937年:西美昂·薩克森-科堡-哥達斯基,保加利亞最後一任沙皇,第47任保加利亞總理。 1946年:里克·阿德尔曼,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教練。 1947年:李錫錕,台灣政治學學者。 1947年:武論尊,日本漫画家。 1955年:阿納托利·丘拜斯,俄羅斯政治人物、商人。 1957年:高永文,香港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 1962年:黃耀明,香港男歌手。 1962年:何政軍,中國男演員。 1966年:阿列克謝·列茲尼科夫,烏克蘭政治人物,曾任烏克蘭國防部長。 1968年:高野直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1年:圖帕克·夏庫爾,美国饶舌歌手,艺名2Pac(1996年逝世) 1972年:約翰·趙,韓裔美國電影演員。 1978年:梁靜茹,馬來西亞女歌手。 1978年:丹尼爾·布爾,德國男演員。 1980年:容祖兒,香港女歌手。 1980年:布拉德·古休,加拿大男子冰壺運動員。 1985年:連思宇,臺灣女性配音員。 1987年:鮫島彩,日本女子足球運動員。 1988年:程予希,台灣女演員。 1990年:奧斯汀·克拉吉塞克,美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1991年:顏慧萍,馬來西亞女歌手。 1991年:陳建安,台灣乒乓球運動員。 1991年:林英雄,韓國男歌手。 1991年:申東佑,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1A4成員。 1993年:朴寶劍,韓國男演員。 1993年:胡宇桐,中國男藝人。 1994年:梁潔,中國女演員。 1995年:王子聰,香港足球運動員。 1995年:赤尾光,日本女性聲優。 1995年:奇喜賢,韓國女子偶像團體DIA隊長。 1995年:朱多英,韓國女演員。 1996年:佐藤寬太,日本男演員。 1998年:陳泳伽,香港女歌手。 1998年:堂安律,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2000年:范丞丞,中國男子偶像團體NINE PERCENT、NEXT成員。 逝世 956年:偉大的于格,西法蘭克王國貴族、巴黎伯爵(898年出生) 1722年:約翰·邱吉爾,英國軍事家、政治家、貴族,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1650年出生) 1842年:陳化成,中國清朝江南提督(1776年出生)
1937年:西美昂·薩克森-科堡-哥達斯基,保加利亞最後一任沙皇,第47任保加利亞總理。 1946年:里克·阿德尔曼,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教練。 1947年:李錫錕,台灣政治學學者。 1947年:武論尊,日本漫画家。 1955年:阿納托利·丘拜斯,俄羅斯政治人物、商人。 1957年:高永文,香港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 1962年:黃耀明,香港男歌手。 1962年:何政軍,中國男演員。 1966年:阿列克謝·列茲尼科夫,烏克蘭政治人物,曾任烏克蘭國防部長。 1968年:高野直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1年:圖帕克·夏庫爾,美国饶舌歌手,艺名2Pac(1996年逝世) 1972年:約翰·趙,韓裔美國電影演員。 1978年:梁靜茹,馬來西亞女歌手。 1978年:丹尼爾·布爾,德國男演員。 1980年:容祖兒,香港女歌手。 1980年:布拉德·古休,加拿大男子冰壺運動員。 1985年:連思宇,臺灣女性配音員。 1987年:鮫島彩,日本女子足球運動員。 1988年:程予希,台灣女演員。 1990年:奧斯汀·克拉吉塞克,美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1991年:顏慧萍,馬來西亞女歌手。 1991年:陳建安,台灣乒乓球運動員。 1991年:林英雄,韓國男歌手。 1991年:申東佑,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1A4成員。 1993年:朴寶劍,韓國男演員。 1993年:胡宇桐,中國男藝人。 1994年:梁潔,中國女演員。 1995年:王子聰,香港足球運動員。 1995年:赤尾光,日本女性聲優。 1995年:奇喜賢,韓國女子偶像團體DIA隊長。 1995年:朱多英,韓國女演員。 1996年:佐藤寬太,日本男演員。 1998年:陳泳伽,香港女歌手。 1998年:堂安律,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2000年:范丞丞,中國男子偶像團體NINE PERCENT、NEXT成員。 逝世 956年:偉大的于格,西法蘭克王國貴族、巴黎伯爵(898年出生) 1722年:約翰·邱吉爾,英國軍事家、政治家、貴族,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1650年出生) 1842年:陳化成,中國清朝江南提督(1776年出生) 1858年:約翰·斯諾,英國醫生,現代流行病學的創始人之一(1813年出生)
H₂O + O₂↑ 这是一个放热反应,又由于生成物中含有氧气,因此极易引起可燃物的燃烧和爆炸。 注意:若把过氧化钠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会先变红后褪色。因为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钠使酚酞试液变红,同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过氧化氢。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Na2CO3)和氧气: 过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Na2SO4)、水和氧气: 可以把过氧化钠溶解在低温的硫酸中,然后减压蒸馏即可得到过氧化氢(H2O2): 类似的还有与盐酸的反应: 在碱性环境中,过氧化钠可以把化合物中+3价的砷(As)氧化成+5价,把+3价的铬(Cr)氧化成+6价。利用这个反应可以将某些岩石矿物中的+3价铬除去,方法为:在600~700摄氏度的高温下用过氧化钠将铁矿中的3价铬氧化成Na2CrO4,而Na2CrO4可以用水溶掉: 另外,过氧化钠可以将铁单质氧化成含FeO42−的铁酸盐,还可以在一般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乙醇和碳酸盐,也可以与硫化物和氯化物发生剧烈反应。 过氧化钠的热稳定性好,可加热到熔融状态而不分解。 用途 由于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可以用来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也可用做除臭剂或消毒剂。在分析化学上用于处理矿样。由于它和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因此可以用来在潜水艇等缺少氧气的环境中提供供人呼吸的氧气。 參考文獻
过氧化钠可以通过金属钠与氧气在130–200 C下的反应大规模制备。该反应会产生氧化钠,之后吸收氧气氧化成过氧化钠: 4 Na + O2 → 2 Na2O 2 Na2O + O2 → 2 Na2O2 过氧化钠的八水合物可以通过过氧化氢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制取,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性质 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可以与多种金属单质以及非金属化合物发生反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色及 5 個灰階。一個畫面可顯示 64 個角色(sprites),角色格式為 8x8 或 8x16 個像素,一條掃描線最多顯示 8 個角色,雖然可以通過交替繪製角色超過此限制,但是會造成角色閃爍。背景僅能顯示一個捲軸,畫面解析度為 256x240 ,但因為 NTSC 系統的限制,不能顯示頂部及底部的 8 條掃描線,所以解析度剩下 256x224。 从体系结构上来说,FC遊戲机有一个伪声音处理器(pseudo-Audiom Processing Unit,pAPU),在实际硬件中,这个处理器是集成在2A03 NMOS处理器中的。pAPU内置了2个几乎一样(nearly-identical)的矩形波通道、1个三角波通道、1个噪声通道和1个DPCM采样通道(預測編碼調製方式)。其中3個模擬聲道用於演奏樂音,1個雜音聲道表現特殊聲效(爆炸聲、槍炮聲等),DPCM通道则可以用来表現連續的背景音。 主機上有一個復位開關、1個電源開關、1個遊戲卡插槽、2個帶有十字方向鍵的2鍵手柄,主手柄上有「選擇」和「開始」按鈕。主機背面有電源接口、RF射頻輸出接口、視頻圖像輸出接口、音頻輸出接口。前面還有一個擴展端口,用於連接光線槍、附加連發手柄等外部設備。 FC遊戲机遊戲通常以唯讀記憶體形式存放於可插在主機插槽上的遊戲卡中,容量有LA系列24K、LB系列40K、LC系列48K、LD系列64K、LE系列80K、LF系列128K、LG系列160K、LH系列256K、特卡系列和多合一卡帶等。還有一些帶有電池用來保存遊戲進度。 1986年2月21日,任天堂還推出了一款FC磁碟機,可以在FC主機上通過轉換器使用專用的軟碟機來讀寫遊戲,軟碟片容量為112KB。 游戏 FC遊戲机有着非常多的突破性游戏。超级马力欧兄弟是横向卷轴游戏的先驱,同时塞尔达传说使电池存储记录功能变得流行。 在盒帶方面,日本地区版本的卡带具有60个引脚,而北美地区版本的卡带具有72引脚;兩者可以使用轉換器以通用。 任天堂几乎垄断了家庭电子游戏市场并且对整个产业具有一定影响。任天堂期望和鼓励第三方游戏软件商能够加入,然而对于加入任天堂的条款是非常严格的。 在终端上,每个主机和正版的卡带都加入了一个10NES芯片。如果主机未能识别卡带中具有相对应的芯片,则游戏无法加载。 衍生機種 Famicom TV C1:正式名稱是「マイコンピュータテレビC1」,SHARP公司1983年販售的FC遊戲机相容品,把FC遊戲机與陰極射線管電視機合二為一。 任天堂VS系統:任天堂1984年開發的街機主機板。 Famicom Box:任天堂1986年推出的FC遊戲机商用機,附有投幣孔,主要設置在飯店與日式旅館。每投幣一次,約可玩10至15分鐘。時間到以前,會響起警示音,提醒使用者投幣或結束遊戲。 Twin Famicom:SHARP公司1986年7月1日推出的FC遊戲机相容品,俗稱「雙子星」,把紅白機主機及FC磁碟機合二為一。 Famicom Titler:SHARP公司1989年推出的FC遊戲机相容品,Twin Famicom加強版,可用S端子連接電視機,且具有影像剪輯功能。 AV Famicom:任天堂1993年12月1日推出,可用AV端子連接電視機。北美版稱為NES 2。 无官方授权机种 小霸王学习机:由中国大陸的小霸王电子公司研发的具有FC游戏功能的TV学习机,因此,在中国大陆地区,小霸王有时也指FC或其游戏。 裕兴学习机:由中国大陸的北京裕兴电子公司在FC游戏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学习机产品。 影响 FC遊戲机开创了第三代家用遊戲机市场,而随其而生的权力金制度更是改变了遊戲的開發模式。 台灣 FC遊戲机於日本推出不久後,台灣廠商也立即引進FC遊戲机水貨,馬上在市面爆發轟動,打敗嘉霖行代理SEGA Master System系列所銷售的阿羅士。不過當時的FC遊戲机售價相當昂貴,於是便有店家提供租賃主機及遊戲的服務;在網路尚未崛起的不便年代,玩家往往只能靠著這類的場所來交流遊戲的相關資訊;因而促成華泰書局開始自行翻譯日文攻略本、推出《華泰攻略本》叢書大發利市。隨後更有尖端出版發行以翻譯日本最新遊戲情報刊物為主的《電視遊樂雜誌》半月刊,開啟了電玩在台灣六年級生(民國60至69年、即1971至1980年出生者)以後的活絡性。 正先實業早期所生產的「小天才」系列亦是FC遊戲机的兼容机之一。 香港
任天堂几乎垄断了家庭电子游戏市场并且对整个产业具有一定影响。任天堂期望和鼓励第三方游戏软件商能够加入,然而对于加入任天堂的条款是非常严格的。 在终端上,每个主机和正版的卡带都加入了一个10NES芯片。如果主机未能识别卡带中具有相对应的芯片,则游戏无法加载。 衍生機種 Famicom TV C1:正式名稱是「マイコンピュータテレビC1」,SHARP公司1983年販售的FC遊戲机相容品,把FC遊戲机與陰極射線管電視機合二為一。 任天堂VS系統:任天堂1984年開發的街機主機板。 Famicom Box:任天堂1986年推出的FC遊戲机商用機,附有投幣孔,主要設置在飯店與日式旅館。每投幣一次,約可玩10至15分鐘。時間到以前,會響起警示音,提醒使用者投幣或結束遊戲。 Twin Famicom:SHARP公司1986年7月1日推出的FC遊戲机相容品,俗稱「雙子星」,把紅白機主機及FC磁碟機合二為一。 Famicom Titler:SHARP公司1989年推出的FC遊戲机相容品,Twin Famicom加強版,可用S端子連接電視機,且具有影像剪輯功能。 AV Famicom:任天堂1993年12月1日推出,可用AV端子連接電視機。北美版稱為NES 2。 无官方授权机种 小霸王学习机:由中国大陸的小霸王电子公司研发的具有FC游戏功能的TV学习机,因此,在中国大陆地区,小霸王有时也指FC或其游戏。 裕兴学习机:由中国大陸的北京裕兴电子公司在FC游戏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学习机产品。 影响 FC遊戲机开创了第三代家用遊戲机市场,而随其而生的权力金制度更是改变了遊戲的開發模式。 台灣 FC遊戲机於日本推出不久後,台灣廠商也立即引進FC遊戲机水貨,馬上在市面爆發轟動,打敗嘉霖行代理SEGA Master System系列所銷售的阿羅士。不過當時的FC遊戲机售價相當昂貴,於是便有店家提供租賃主機及遊戲的服務;在網路尚未崛起的不便年代,玩家往往只能靠著這類的場所來交流遊戲的相關資訊;因而促成華泰書局開始自行翻譯日文攻略本、推出《華泰攻略本》叢書大發利市。隨後更有尖端出版發行以翻譯日本最新遊戲情報刊物為主的《電視遊樂雜誌》半月刊,開啟了電玩在台灣六年級生(民國60至69年、即1971至1980年出生者)以後的活絡性。 正先實業早期所生產的「小天才」系列亦是FC遊戲机的兼容机之一。 香港 1986年底,當時新成立不久的西門玩具有限公司(Simon & Toys Company Limited)引入歐美版NES遊戲機在香港發售,以「任天堂家庭電腦遊戲機」命名,俗稱「灰機」。灰機曾長期是香港唯一的行貨任天堂家用遊戲機,提供和香港電視廣播制式一致的PAL制式訊號輸出,遊戲畫質良好。而日本版FC遊戲机,即俗稱「紅白機」,則未有代理引入香港,僅有日本水貨,因此僅有日本電視廣播制式的NTSC制式訊號輸出,與香港的PAL制式不一致。當時俗稱「國際線路」的多制式電視機尚未流行,基本上所有香港市面的電視機,即使是日本品牌,也只能接收PAL制式訊號。因此水貨商通常會私下改裝紅白機成PAL制式輸出,使之能以香港市面的PAL制式電視機遊玩,但質素甚差,畫面暗淡糢糊,且有斜紋、雜音等雜訊,且因頻率不同(香港PAL制式為50Hz,日本水貨紅白機即使改裝成PAL制式,仍為60Hz),個別電視機無法適應,就會出現畫面高速上下跳動,無法遊玩。 灰機和紅白機使用的遊戲盒帶不同,灰機採用大型盒帶,俗稱「大帶」;紅白機採用小型盒帶,俗稱「細帶」。同一遊戲,「大帶」版本售價較貴,且「大帶」遊戲數量較少。故市面上出現一些接駁器配件(非官方配件),能把「細帶」「喬裝」成「大帶」,放到灰機遊玩,但有小部份遊戲不支援此方法。同時此舉使「金手指」導電觸片接觸位(connecting finger)增加,由只有「大帶」>
Entertainment System平台发售,以及未经授权开发的游戏不在此列。 FC游戏机由任天堂于1983年7月15日和《大金刚》、《大金刚Jr.》以及《大力水手》一同上市;平台最后一部授权游戏是1994年6月24日發售的《高桥名人之冒险岛IV》。FC游戏机在1984年末成为销量最高的电子游戏平台,并为1985年在北美上市铺平了道路。
System平台发售,以及未经授权开发的游戏不在此列。 FC游戏机由任天堂于1983年7月15日和《大金刚》、《大金刚Jr.》以及《大力水手》一同上市;平台最后一部授权游戏是1994年6月24日發售的《高桥名人之冒险岛IV》。FC游戏机在1984年末成为销量最高的电子游戏平台,并为1985年在北美上市铺平了道路。
1975年:美國阿波羅太空船與蘇聯聯盟號太空船在地球軌道對接,也是兩國首次載人太空任務合作。 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宣佈運動會開幕。 1979年: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推翻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瓦伊莱的独裁统治,索摩查家族统治告终。 1981年:美国堪薩斯城飯店的橫樑通道,造成114人死亡。 1984年:美国将合法喝酒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 1987年:法国和伊朗断交。 1989年:世界上第一架完全由电脑设计的飞机—美国B-2隐形轰炸机试飞成功。 1994年:巴西憑点球击败意大利,获第十五届世界杯冠军,這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次透過点球決定冠軍球隊。 1996年:美国環球航空800號班機空中爆炸,機上230人全數遇难。 1998年:末代沙皇遗骸重新埋葬。 2000年:中國重庆云阳县150户居民集体搬迁至上海崇明县,这是三峡库区首批外迁的移民。 21世紀 2001年:中國廣西南丹縣发生煤礦礦井滲水事故,81人死亡,后南丹縣委書記萬瑞忠因在此案中犯受贿罪被判死刑。 2005年:印尼政府和亞齊省分離分子,宣布8月中在赫爾辛基正式簽署諒解備忘,結束近30年的流血衝突。 2007年:巴西天馬航空3054號班機在巴西聖保羅孔戈尼亞斯/聖保羅機場墜毀,造成13受傷及194人死亡,為拉丁美洲航空史上及空中巴士A320投入使用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空難 2009年:印尼首都雅加達兩間豪華酒店麗思卡爾頓酒店和萬豪酒店遭受炸彈爆炸襲擊,造成至少9人死亡、近50人受傷。 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17号班机在乌克兰东部顿涅次克遭到飞弹击落,造成机上298人死亡。 2018年: 美國天文學家史考特·桑德·雪柏團隊於木星周围发现12颗新卫星。 約旦考古學家於納圖夫文化的石爐中發現西元前12,500年的麵餅,成為現存最古老的麵包。 2022年:美國印第安納州格林伍德美食廣場發生,造成槍手在內四人死亡、兩人受傷。 出生 1487年:伊斯玛仪一世,伊朗萨菲王朝的首位君主(1524年逝世) 1674年:以撒·华兹,英國赞美诗作者,神学家(1748年逝世) 1714年: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普鲁士哲学家,主张独立学习美学(1762年逝世) 1744年:埃尔布里奇·格里,美國外交家,担任第五任美國副总統(1814年逝世) 1763年:約翰·雅各·阿斯特,美國第一批百萬富翁(1848年逝世) 1787年:弗里德里希·克虜伯,德国工业家,蒂森克虏伯前身克虏伯钢铁厂的奠基人(1826年逝世) 1797年:保罗·德拉罗什,法國學院派画家(1859年逝世) 1831年:奕詝,清朝咸豐皇帝(1861年逝世) 1846年:德川家茂,日本江户幕府第14代征夷大将軍(1866年逝世) 1853年:亚历克修斯·迈农,乌克兰裔奥地利哲学家(1920年逝世) 1856年:李完用,韓國政治人物,第7任內閣總理大臣(1926年逝世) 1871年:利奥尼·费宁格,德裔美國諷刺画家,表現主义代表人物(1956年逝世) 1888年: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以色列作家,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70年逝世) 1889年:厄尔·史丹利·贾德纳,美國侦探小說作家(1970年逝世) 1894年:乔治·勒梅特,比利时牧師、宇宙学家(1966年逝世) 1905年:埃德加·斯諾,美國記者、作家(1972年逝世) 1908年:穆罕默德·納席爾,印尼政治人物,第5任印尼總理(1993年逝世) 1911年:楊绛,中國作家,戏剧家、翻译家(2016年逝世) 1920年: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西班牙體育官員,前國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2010年逝世) 1921年:路易·拉什納爾,法國登山家(1955年逝世) 1924年:李麗華,香港演員(2017年逝世) 1925年:約翰·特林考斯,美國商業顧問、管理與行為研究員、工程師(2017年逝世) 1931年:鍾偉明,香港資深廣播人(2009年逝世) 1932年:青島幸男,日本政治人物、作家、節目主持人(2006年逝世) 1932年:沃伊切赫·基拉爾,波蘭古典音樂、電影配樂作曲家(2013年逝世) 1933年:卡爾梅努·米夫蘇德·邦尼奇,馬爾他政治人物,第9任馬爾他總理(2022年逝世) 1935年:班傑明·希維勒提,美國律師、政治人物,曾任美國司法部長(2022年逝世) 1938年:內藤武宣,日本政治家秘書、記者、講師 1947年:卡蜜拉王后,英國王室成員 1948年:甄珍,台灣女演員 1952年:大衛·赫索霍夫,美國男演員 1954年:安格拉·梅克爾,德國政治家、物理學家、量子化學家,曾任德國總理,也是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理 1954年:約瑟夫·麥可·斯特拉日恩斯基,美國編劇、製片人、作家 1955年:費玉清,台灣歌手 1958年:王家衛,香港導演 1960年:贺卫方,中國法学家 1960年:方滨兴,中國信息安全专家 1960年:仇雲波,香港男演員 1961年:安東尼奧·科斯塔,葡萄牙律師、政治人物,現任葡萄牙總理 1964年:神坂一,日本小說家 1969年:北村一輝,日本演員 1972年:霍汶希,香港经纪人 1972年:梁靜,中國演員 1973年:古坂大魔王,日本搞笑藝人、DJ 1975年:陶哲轩,澳籍华人数学家 1975年:西西莉·迪·法蘭斯,比利時女演員 1977年:方泂鑌,馬來西亞創作歌手 1978年:潔絲汀·楚特,法國電影導演、編劇、剪輯師 1979年:秦嵐,中國演員 1980年:布雷特·戈德斯坦,英國男演員、喜劇演員、編劇 1981年:郭田葰,香港演員 1983年:薛之謙,中國創作歌手 1983年:金鎮祐,韓國男演員 1987年:杰玛·比兹沃斯,澳大利亞女子水球運動員 1988年:郭跃,中國乒乓球運動員 1989年:楊九郎,中國相聲演員 1989年:李元玲,馬來西亞鋼琴家、電影演員、網絡紅人 1992年:橋本千波,日本女性聲優
1905年:埃德加·斯諾,美國記者、作家(1972年逝世) 1908年:穆罕默德·納席爾,印尼政治人物,第5任印尼總理(1993年逝世) 1911年:楊绛,中國作家,戏剧家、翻译家(2016年逝世) 1920年: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西班牙體育官員,前國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2010年逝世) 1921年:路易·拉什納爾,法國登山家(1955年逝世) 1924年:李麗華,香港演員(2017年逝世) 1925年:約翰·特林考斯,美國商業顧問、管理與行為研究員、工程師(2017年逝世) 1931年:鍾偉明,香港資深廣播人(2009年逝世) 1932年:青島幸男,日本政治人物、作家、節目主持人(2006年逝世) 1932年:沃伊切赫·基拉爾,波蘭古典音樂、電影配樂作曲家(2013年逝世) 1933年:卡爾梅努·米夫蘇德·邦尼奇,馬爾他政治人物,第9任馬爾他總理(2022年逝世) 1935年:班傑明·希維勒提,美國律師、政治人物,曾任美國司法部長(2022年逝世) 1938年:內藤武宣,日本政治家秘書、記者、講師 1947年:卡蜜拉王后,英國王室成員 1948年:甄珍,台灣女演員 1952年:大衛·赫索霍夫,美國男演員 1954年:安格拉·梅克爾,德國政治家、物理學家、量子化學家,曾任德國總理,也是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理 1954年:約瑟夫·麥可·斯特拉日恩斯基,美國編劇、製片人、作家 1955年:費玉清,台灣歌手 1958年:王家衛,香港導演 1960年:贺卫方,中國法学家 1960年:方滨兴,中國信息安全专家 1960年:仇雲波,香港男演員 1961年:安東尼奧·科斯塔,葡萄牙律師、政治人物,現任葡萄牙總理 1964年:神坂一,日本小說家 1969年:北村一輝,日本演員 1972年:霍汶希,香港经纪人 1972年:梁靜,中國演員 1973年:古坂大魔王,日本搞笑藝人、DJ 1975年:陶哲轩,澳籍华人数学家 1975年:西西莉·迪·法蘭斯,比利時女演員 1977年:方泂鑌,馬來西亞創作歌手 1978年:潔絲汀·楚特,法國電影導演、編劇、剪輯師 1979年:秦嵐,中國演員 1980年:布雷特·戈德斯坦,英國男演員、喜劇演員、編劇 1981年:郭田葰,香港演員 1983年:薛之謙,中國創作歌手 1983年:金鎮祐,韓國男演員 1987年:杰玛·比兹沃斯,澳大利亞女子水球運動員 1988年:郭跃,中國乒乓球運動員 1989年:楊九郎,中國相聲演員 1989年:李元玲,馬來西亞鋼琴家、電影演員、網絡紅人 1992年:橋本千波,日本女性聲優 1993年:松田颯水,日本女性聲優 1994年:維克托·林德洛夫,瑞典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5年:任豪,中國男子偶像團體R1SE成員 1995年:米凱拉·莫約利,義大利女子單板滑雪運動員 1996年:北野日奈子,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1996年:全圓佑,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EVENTEEN成員 逝世 1177年:藤原清輔,日本平安時代公卿、歌人 1453年:约翰·塔尔博特,英格蘭軍事將領,第一代什鲁斯伯里伯爵(1387年出生) 1762年:彼得三世,俄罗斯帝国皇帝(1728年出生) 1766年:郎世寧,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中國宮廷畫家(1688年出生) 1790年:亚当·斯密,英国经济学家(1723年出生) 1793年:夏洛特·科黛,法國大革命恐怖統治時期的重要人物(1768年出生)
1976年:羅馬尼亞運動員納迪婭·柯曼妮奇成為首位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體操比賽獲得滿分者。 1980年:印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 1982年:香港華星唱片與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舉辦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由梅艷芳奪得冠軍。 1984年:香港政府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建議在立法局逐步加入民選議席。 1988年:两伊战争:伊朗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停火决议。 1988年: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接手福利公司,正式行駛於葡屬澳門。 1994年:卢旺达爱国阵线控制了卢旺达西北部,迫使前任政府逃往萨伊,结束了卢旺达种族灭绝。 1995年:经过长时间休眠的苏弗里埃尔火山再度长期喷发,并且造成蒙塞拉特島的严重破坏。 1997年:中華民國第三屆國民大會議決通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次增修。 21世紀 2007年: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25人死亡、4人失踪、170多人受伤,和重大财产损失。 2009年:澳大利亚悉尼一林姓华裔家庭遭灭门,一家五口遇害。 2011年:中国队历史上首次夺取斯诺克世界杯冠军。 2012年:保加利亚布尔加斯机场附近发生一起针对以色列游客的自杀式炸弹袭击事件,造成7人死亡30多人受伤。 2012年: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安全总部大楼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国防部长达乌德·拉基哈、副部长阿瑟夫·沙乌卡特、前部长哈桑·图尔克马尼和国家安全局局长希沙姆·伊赫蒂亚尔4人死亡。 2013年:美國第三大汽車總部所在的底特律宣布破產,由於亞歐國家的興起競爭與全球自由貿易盛行,另外2008年的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經濟,也影響了底特律。 2014年:7月18日下午3时半,台风威马逊以巅峰强度(阵风240km/h,达17级以上,最低气压935hpa)登陆海南文昌市文田镇,随后又于7时半登陆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其强大的风力、惊人的降雨和风暴潮重创海南、雷州半岛和北部湾沿海,仅在中国大陆便夺去62条生命,造成384亿8000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2015年:台湾國道三號发生爆胎翻車墜橋事故,致六死一傷。 2019年:日本京都市伏見區的京都動畫第一工作室遭到縱火,造成36人死亡和35人受傷。 2019年:港鐵首度發盈警,表明要為沙中線紅磡站工程及安排屯馬線通車撥備20億元,消息公布後翌日股價低見53.65元,挫3.7%,收市報54.2元,仍跌2.7%,是當日表現最差藍籌股。 出生 1332年: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朝皇后,明太祖朱元璋之妻(1382年逝世) 1357年:朝鮮定宗李曔,朝鮮國國王(1419年逝世) 1501年:奧地利的伊莎貝拉,丹麦王后(1526年逝世) 1635年:羅伯特·虎克,英國博物學家、發明家(1703年逝世) 1834年:普羅斯佩羅·斐迪南·奧雷穆諾,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第13任哥斯大黎加總統(1885年逝世) 1853年:亨德里克·洛伦兹,荷兰理论物理学家,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28年逝世) 1857年:辜鸿铭,中國國学大師(1928年逝世) 1864年:菲利普·斯諾登,英國政治家,曾任英國財政大臣(1937年逝世) 1867年:瑪格麗特·布朗,美國社交名媛、慈善家、活動家,鐵達尼號生還者(1932年逝世) 1887年:-{zh-cn:维德孔·吉斯林; zh-tw:維德孔·奎斯林}-,挪威軍官、政治人物,納粹德國占領挪威時期總理(1945年逝世) 1889年:木戶幸一,日本政治家(1977年逝世) 1909年:穆罕默德·达乌德汗,阿富汗共和國首任总统、皇族(1978年逝世) 1913年:雷德·斯克爾頓,美國藝人(1997年逝世) 1918年:纳尔逊·曼德拉,南非反種族隔離革命家、政治家、慈善家,首任南非總統,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13年逝世) 1920年:鄭敏,中國詩人(2022年逝世) 1921年:約翰·格倫,美國太空人,水星計畫七人之一(2016年逝世) 1921年:亞倫·貝克,美國精神病醫生(2021年逝世) 1933年:葉甫根尼·葉夫圖申科,俄羅斯詩人(2017年逝世) 1933年:默里·謝弗,加拿大作曲家、作家、音樂教育家、環境論者(2021年逝世) 1935年:范維唐,中國工程師、政治人物(2023年逝世) 1937年:罗德·霍夫曼,美國化学家,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38年:保羅·范赫文,荷蘭導演、編劇、監製 1940年:詹姆斯·布洛林,美國男演員、製片人、導演 1942年:吉亞琴托·法切蒂,意大利足球運動員,前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主席(2006年逝世) 1942年:-{于}-海,中國武術家、演員(2023年逝世)
1927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停刊。 1932年:日本大举进犯热河。 1933年:蒋介石在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训练“剿共”军事骨干。 1936年:驻守西属摩洛哥的国民军发动反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的叛乱行动,西班牙内战爆发。 1940年:应日本请求,英国禁止运往中国的战争物资通过缅甸。 1941年:日本軍艦島風首次下水。 1942年:德国工程师在将往复式发动机改成喷射发动机并且装入Me 262战斗机后进行首次试飞。 1944年:东条英机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利而辞去日本首相的职务。 1956年:中国政府宽释第二批日本战犯。 1963年:。 1966年:美国雙子星10號宇宙飞船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1968年:英特尔在加州山景城成立。 1969年:香港政府刊登憲報公布一夫一妻婚姻法案。 1972年:埃及政府下令苏联撤走驻扎在埃及的军事顾问。 1976年:羅馬尼亞運動員納迪婭·柯曼妮奇成為首位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體操比賽獲得滿分者。 1980年:印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 1982年:香港華星唱片與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舉辦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由梅艷芳奪得冠軍。 1984年:香港政府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建議在立法局逐步加入民選議席。 1988年:两伊战争:伊朗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停火决议。 1988年: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接手福利公司,正式行駛於葡屬澳門。 1994年:卢旺达爱国阵线控制了卢旺达西北部,迫使前任政府逃往萨伊,结束了卢旺达种族灭绝。 1995年:经过长时间休眠的苏弗里埃尔火山再度长期喷发,并且造成蒙塞拉特島的严重破坏。 1997年:中華民國第三屆國民大會議決通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次增修。 21世紀 2007年: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25人死亡、4人失踪、170多人受伤,和重大财产损失。 2009年:澳大利亚悉尼一林姓华裔家庭遭灭门,一家五口遇害。 2011年:中国队历史上首次夺取斯诺克世界杯冠军。 2012年:保加利亚布尔加斯机场附近发生一起针对以色列游客的自杀式炸弹袭击事件,造成7人死亡30多人受伤。 2012年: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安全总部大楼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国防部长达乌德·拉基哈、副部长阿瑟夫·沙乌卡特、前部长哈桑·图尔克马尼和国家安全局局长希沙姆·伊赫蒂亚尔4人死亡。 2013年:美國第三大汽車總部所在的底特律宣布破產,由於亞歐國家的興起競爭與全球自由貿易盛行,另外2008年的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經濟,也影響了底特律。 2014年:7月18日下午3时半,台风威马逊以巅峰强度(阵风240km/h,达17级以上,最低气压935hpa)登陆海南文昌市文田镇,随后又于7时半登陆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其强大的风力、惊人的降雨和风暴潮重创海南、雷州半岛和北部湾沿海,仅在中国大陆便夺去62条生命,造成384亿8000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2015年:台湾國道三號发生爆胎翻車墜橋事故,致六死一傷。 2019年:日本京都市伏見區的京都動畫第一工作室遭到縱火,造成36人死亡和35人受傷。 2019年:港鐵首度發盈警,表明要為沙中線紅磡站工程及安排屯馬線通車撥備20億元,消息公布後翌日股價低見53.65元,挫3.7%,收市報54.2元,仍跌2.7%,是當日表現最差藍籌股。 出生 1332年: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朝皇后,明太祖朱元璋之妻(1382年逝世) 1357年:朝鮮定宗李曔,朝鮮國國王(1419年逝世) 1501年:奧地利的伊莎貝拉,丹麦王后(1526年逝世) 1635年:羅伯特·虎克,英國博物學家、發明家(1703年逝世) 1834年:普羅斯佩羅·斐迪南·奧雷穆諾,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第13任哥斯大黎加總統(1885年逝世) 1853年:亨德里克·洛伦兹,荷兰理论物理学家,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28年逝世) 1857年:辜鸿铭,中國國学大師(1928年逝世) 1864年:菲利普·斯諾登,英國政治家,曾任英國財政大臣(1937年逝世) 1867年:瑪格麗特·布朗,美國社交名媛、慈善家、活動家,鐵達尼號生還者(1932年逝世) 1887年:-{zh-cn:维德孔·吉斯林; zh-tw:維德孔·奎斯林}-,挪威軍官、政治人物,納粹德國占領挪威時期總理(1945年逝世) 1889年:木戶幸一,日本政治家(1977年逝世) 1909年:穆罕默德·达乌德汗,阿富汗共和國首任总统、皇族(1978年逝世) 1913年:雷德·斯克爾頓,美國藝人(1997年逝世) 1918年:纳尔逊·曼德拉,南非反種族隔離革命家、政治家、慈善家,首任南非總統,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13年逝世) 1920年:鄭敏,中國詩人(2022年逝世) 1921年:約翰·格倫,美國太空人,水星計畫七人之一(2016年逝世) 1921年:亞倫·貝克,美國精神病醫生(2021年逝世) 1933年:葉甫根尼·葉夫圖申科,俄羅斯詩人(2017年逝世) 1933年:默里·謝弗,加拿大作曲家、作家、音樂教育家、環境論者(2021年逝世) 1935年:范維唐,中國工程師、政治人物(2023年逝世) 1937年:罗德·霍夫曼,美國化学家,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38年:保羅·范赫文,荷蘭導演、編劇、監製 1940年:詹姆斯·布洛林,美國男演員、製片人、導演 1942年:吉亞琴托·法切蒂,意大利足球運動員,前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主席(2006年逝世) 1942年:-{于}-海,中國武術家、演員(2023年逝世) 1949年:盛智文,香港商人 1950年:傑克·林頓,加拿大政治人物(2011年逝世) 1950年:馬克·蘇德,美國政治人物、商人(2022年逝世) 1950年:理察·布蘭森,英國企業家、億萬富豪,維珍集團執行長 1950年:傑克·唐加拉,美國計算機科學家 1952年:詹姆斯·福布斯,美國男子籃球運動員(2022年逝世) 1957年:尼克·佛度,英國高球名將 1961年:伊莉莎白·麥戈文,美國女演員 1962年:張立基,香港男藝人
7月19日是阳历年的第200天(闰年是20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5天。 大事记 1世纪 64年:罗马大火持续燃烧六天,毁灭了大半个罗马市。 8世纪 711年:塔里克·伊本·齐亚德率领倭马亚王朝军队在瓜达莱特战役中击败了西哥特人的国王罗德里克。 10世纪 939年:拉米罗二世在西曼卡斯战役中击败了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的摩尔人大军。 998年:法蒂玛王朝军队在叙利亚击败了拜占庭军队。 14世纪 1333年:英格兰大军在特威德河畔贝里克大胜苏格兰军。 16世紀 1553年:在位9天的英格兰女王珍·葛雷遭到废黜,并由玛丽一世成为新任英格兰女王。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遭遇英军。 18世纪 1701年:易洛魁联盟的代表将俄亥俄河以北的土地割让给英格兰。 1702年:卡尔十二世指挥的瑞典军队击败了兵力比自己强一倍,并占有地利的奥古斯特二世率领的波兰军。 19世紀 1817年:俄美公司征服夏威夷王国未遂,被迫撤离考艾岛。 1821年: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登基。 1832年:英国医学会成立。 1843年: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的大不列颠号蒸汽船下水,成为第一个拥有铁壳和螺旋桨的远洋航行器,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 1848年:女性權利與女性主義支持人士第一次共同於美國紐約州展開長達2天的塞內卡福爾斯會議,並由女性主義者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於會中發表《》。 1864年:曾国藩弟曾国荃率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随后屠城,许多当地平民和太平军人被杀,太平天国正式结束。 1870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因为伊莎贝拉二世退位的继承问题而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 1900年:巴黎地铁首条路線正式开通營運。 20世紀 1903年:莫里斯·加兰赢得1903年环法自行车赛冠军。 1907年:在日本军队的逼迫下,朝鲜高宗李熙举行禅位仪式,让皇位于皇太子李坧。 1916年:在索姆河战役中,英澳军队进攻德军防线。 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936年:西班牙的全国劳工联盟和劳动者总联盟呼吁劳动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军。 1942年:美军愈发先进的输送系统迫使德国海军撤回大西洋中部。 1943年:500架盟军空军势力对罗马展开大型轰炸。 1947年:缅甸临时政府总理翁山与6位部长在仰光举行内阁会议时,遭到吴苏派遣枪手暗杀身亡。 1952年:195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芬兰新地省赫尔辛基举行。 1952年:華盛頓不明飛行物事件發生。 1958年:中国与柬埔寨建交。 1961年:突尼斯封锁了法国在比塞大的海军基地。 1972年:香港政府公布伊利莎白皇后號大火調查報告。 1976年:尼泊尔的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开放。 1977年:全球定位系统的首个卫星信号在爱荷华州的錫達拉皮茲市羅克韋爾柯林斯公司被接收。 1979年:桑定民族解放阵线成功推翻美国在尼加拉瓜所支持的安纳斯塔西奥·苏慕萨·德瓦伊莱政权。 1980年:在苏阿战争引发64个国家联合抵制抗议后,苏联莫斯科举行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 1981年:在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秘密会议中,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揭露了苏联窃取美国科技研究成果的证据。 1982年:贝鲁特美国大学的主席被真主党绑架。 1983年:计算机断层成像照射的首个人头像被发表。 1985年: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發生,造成268人死亡。 1989年:聯合航空232號班機在因引擎破壞導致全機失控,於美國愛荷華州蘇城迫降時墜毀(即蘇城空難),111人死亡,185人獲救。 1993年:日本眾議院選舉結果公佈,自民黨僅獲223席,未獲半數。 1996年:19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美國喬治亞州亚特兰大举行。 1997年:在北爱尔兰问题期间,临时爱尔兰共和军撕破了停火协议。 1998年:台灣最長壽的綜藝節目《五燈獎》系列停播。 2000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初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21世紀 2003年:維也納的成功進行人類首次舌的器官移植。 2005年: 加拿大上議院通過《民事婚姻法令》使加拿大同性婚姻合法化,該法案將於加拿大總督伍冰枝御准後生效。 2006年:英國通訊管理局取消自1984年起對支配英國電信公司市場的英國電信集團實施之價格管制。 2009年:阿富汗塔利班組織挾持23名韓國籍基督教傳教士,要求韓國軍隊撤出阿富汗,同時要求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釋放被逮捕的塔利班成員。 2010年:於法國北部省市鎮弗羅梅勒郊區設立,以埋葬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身亡的250名澳大利亞及英國士兵。 2010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23票贊成、13票反對、13票棄權、5票缺席,授予國際男女同性戀人權委員會於聯合國中的非政府組織諮商地位。 2011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發行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最後一部《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在首映首周的全球票房約為4.8億美元,打破當時首映首周票房紀錄。 2016年:一輛載有遼寧省籍中國遊客的旅遊巴士在前往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的國道二號上遭司機縱火,造成車上26乘客全部死亡。 2018年:一艘載有31人的鴨船於美國密蘇里州的,造成17人死亡、7人受傷。 2018年:以色列議會通過屬《以色列基本法》之《猶太民族國家法》,宣布以色列地屬猶太人歷史家園,獨有猶太人可於以色列國行使民族自決權,同時取消阿拉伯語的官方語言地位。 2020年:批准向歐盟供應天然氣的海底天然氣管。 2020年: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於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由H-IIA運載火箭運載升空,成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阿拉伯世界首次的火星探測。 2021年:抵制、撤資、制裁運動:美國冰淇淋公司Ben & Jerry's宣布,他們將停止在以色列控制的巴勒斯坦領土上銷售他們的產品,同時稱在該地區的銷售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然聲明中仍表示以色列境內的銷售服務將不受影響。 出生 1688年:郎世寧,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中國宮廷畫家(1766年逝世) 1697年:愛新覺羅弘昐,清朝雍正帝的兒子(實際上的第二子但因早殤而未序齒)(1699年逝世) 1799年:威廉·麥克雪利,美國天主教神父、耶穌會領袖(1839年逝世) 1814年:塞繆爾·-{zh-cn:柯尔特; zh-tw:柯特}-,美國發明家、實業家,左輪手槍的發明者(1862年逝世) 1822年:剑桥的奧古斯塔,英國公主(1916年逝世) 1834年:埃德加·德加,法國画家、雕塑家(1917年逝世) 1848年:佩德羅·阿方索,巴西帝國皇太子(1850年逝世)
1985年: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發生,造成268人死亡。 1989年:聯合航空232號班機在因引擎破壞導致全機失控,於美國愛荷華州蘇城迫降時墜毀(即蘇城空難),111人死亡,185人獲救。 1993年:日本眾議院選舉結果公佈,自民黨僅獲223席,未獲半數。 1996年:19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美國喬治亞州亚特兰大举行。 1997年:在北爱尔兰问题期间,临时爱尔兰共和军撕破了停火协议。 1998年:台灣最長壽的綜藝節目《五燈獎》系列停播。 2000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初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21世紀 2003年:維也納的成功進行人類首次舌的器官移植。 2005年: 加拿大上議院通過《民事婚姻法令》使加拿大同性婚姻合法化,該法案將於加拿大總督伍冰枝御准後生效。 2006年:英國通訊管理局取消自1984年起對支配英國電信公司市場的英國電信集團實施之價格管制。 2009年:阿富汗塔利班組織挾持23名韓國籍基督教傳教士,要求韓國軍隊撤出阿富汗,同時要求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釋放被逮捕的塔利班成員。 2010年:於法國北部省市鎮弗羅梅勒郊區設立,以埋葬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身亡的250名澳大利亞及英國士兵。 2010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23票贊成、13票反對、13票棄權、5票缺席,授予國際男女同性戀人權委員會於聯合國中的非政府組織諮商地位。 2011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發行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最後一部《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在首映首周的全球票房約為4.8億美元,打破當時首映首周票房紀錄。 2016年:一輛載有遼寧省籍中國遊客的旅遊巴士在前往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的國道二號上遭司機縱火,造成車上26乘客全部死亡。 2018年:一艘載有31人的鴨船於美國密蘇里州的,造成17人死亡、7人受傷。 2018年:以色列議會通過屬《以色列基本法》之《猶太民族國家法》,宣布以色列地屬猶太人歷史家園,獨有猶太人可於以色列國行使民族自決權,同時取消阿拉伯語的官方語言地位。 2020年:批准向歐盟供應天然氣的海底天然氣管。 2020年: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於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由H-IIA運載火箭運載升空,成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阿拉伯世界首次的火星探測。 2021年:抵制、撤資、制裁運動:美國冰淇淋公司Ben & Jerry's宣布,他們將停止在以色列控制的巴勒斯坦領土上銷售他們的產品,同時稱在該地區的銷售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然聲明中仍表示以色列境內的銷售服務將不受影響。 出生 1688年:郎世寧,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中國宮廷畫家(1766年逝世) 1697年:愛新覺羅弘昐,清朝雍正帝的兒子(實際上的第二子但因早殤而未序齒)(1699年逝世) 1799年:威廉·麥克雪利,美國天主教神父、耶穌會領袖(1839年逝世) 1814年:塞繆爾·-{zh-cn:柯尔特; zh-tw:柯特}-,美國發明家、實業家,左輪手槍的發明者(1862年逝世) 1822年:剑桥的奧古斯塔,英國公主(1916年逝世) 1834年:埃德加·德加,法國画家、雕塑家(1917年逝世) 1848年:佩德羅·阿方索,巴西帝國皇太子(1850年逝世) 1862年:大衛·希爾豪斯·比爾,美國天主教神父及耶穌會士(1923年逝世) 1884年:卡爾·愛德華,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1954年逝世) 1893年:马雅可夫斯基,苏联詩人(1930年逝世) 1895年:徐悲鸿,中國現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53年逝世) 1896年:鮑勃·穆塞爾,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1977年逝世) 1896年:史丹佛·瓦倫,美國物理學家、放射學家(1981年逝世) 1898年:赫伯特·马尔库塞,德裔美國社会学家、哲学家(1979年逝世) 1921年:羅莎琳·薩斯曼·雅洛,美國醫學物理學家,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2011年逝世) 1921年:哈羅德·康平,美國牧師、基督教廣播電台播音員兼Family Stations有限公司負責人(2013年逝世) 1922年:朱利葉斯·尼雷爾,坦尚尼亞政治人物,首任坦尚尼亞總統(1999年逝世) 1931年:格桑嘉措,西藏格魯派僧侶,新噶當巴領導者(2022年逝世) 1932年:林少偉,新加坡建築師(2023年逝世) 1938年:瓦赫坦·基卡比澤,喬治亞男歌手、電影導演、編劇、演員(2023年逝世) 1940年:郁慕明,台灣政治人物,前任新黨主席 1946年:伊利耶·納斯塔塞,羅馬尼亞網球名宿 1947年:邱復生,臺灣電視製作人、企業家,年代集團創辦人 1947年:布赖恩·梅,英國音樂人、歌手、詞曲作者、天體物理學家,樂團皇后合唱團吉他手 1948年:王岐山,中國政治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1952年:陳永陸,香港股市評論人 1953年:霍华德·舒尔茨,美國商人、企業家,前任星巴克執行長 1958年:李宗盛,台灣音乐人 1962年:許效舜,台灣男歌手、演員 1962年:傅娟,台灣女演員 1964年:近藤真彥,日本歌手、演員 1967年:李興文,台灣男演員 1969年:陳道然,香港藝人 1969年:陳淑蘭,香港女演員、主持人 1970年:陳珊妮,台灣音樂創作人 1970年:琇琴,臺灣女子團體錦繡二重唱成員 1970年:宮藤官九郎,日本編剧、導演、演員 1970年:妮古拉·斯特金,英國政治人物,曾任蘇格蘭首席部長 1970年:克里斯托弗·盧克森,紐西蘭政治人物 1971年:維塔利·克利奇科,烏克蘭職業拳擊手、政治人物,現任基輔市長 1972年:藤木直人,日本演員、歌手 1974年:拉民·贾瓦迪,德國伊朗裔作曲家 1975年:約翰·赫德曼,英國足球教練 1976年:班奈狄克·康柏拜區,英國男演員 1976年:安妍紅,韓國女演員 1979年:瑞克·安基爾,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 1980年:克里斯·蘇利文,美國男演員、音樂家 1980年:亞當·穆托,美國作家、分鏡畫師、動畫師、製片人 1982年:傑瑞·帕達里基,美國男演員
1980年:遠藤達哉,日本漫畫家 1980年:吉賽兒·邦臣,巴西超模 1981年:楊惠妍,中國企業家,碧桂園執行董事 1982年:陳耀麟,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3年:劉容嘉,台灣女演員、主持人 1983年:陳柏宇,香港男歌手 1984年:楊秀惠,香港艺人 1984年:向佐,香港演員 1985年:賴俊男,台灣棒球選手 1986年:趙雷,中國男歌手 1986年:董寶石,中國男歌手 1986年:西尼德·格里芬,愛爾蘭物理學家 1987年:劉璟瑩,臺灣女藝人 1987年:張振朗,香港男藝人 1988年:史蒂芬·史特拉斯堡 ,美國棒球運動員 1989年:維特維斯特·海倫亞沃恩酷,泰國演員、歌手 1989年:池約翰,中國歌手、演員 1991年:孟耿如,臺灣女演員 1991年:林陽,泰國男演員 1991年:米熱,中國男演員 1993年:盧卡斯·迪尼,法國足球運動員 1993年:鄧美欣,香港女藝人 1993年:齊藤優里,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1993年:張九南,中國相聲演員 1995年:丁禹兮,中國男演員 1995年:李亞軒,臺灣女子網球運動員 1996年:班·西蒙斯,澳大利亞籃球運動員 1997年:張可盈,中國女演員、歌手 1998年:鄭海琳,韓國女子偶像團體Weki Meki成員 1998年:大久保櫻子,日本演員 1999年:愛麗珊德拉,漢諾威公主 逝世 1031年:羅貝爾二世,法國卡佩王朝的第二位國王(972年出生) 1860年:湯瑪斯·穆勒迪,美國天主教神父和耶穌會領袖(1794年出生) 1866年:伯恩哈德·黎曼,德国数学家(1826年出生) 1883年:岩倉具視,日本政治人物(1825年出生) 1888年:保羅·蘭格爾翰斯,德國病理學家、生理學家、生物學家(1847年出生) 1903年:教宗良十三世(1810年出生) 1923年:潘乔·比利亚,墨西哥起义者(1877年出生) 1926年: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1877年出生) 1937年:古列爾莫·馬可尼,義大利工程師,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874年出生) 1944年:路德维希·贝克,德国将领(1880年出生) 1945年:保羅·瓦勒里,法國作家、詩人(1871年出生) 1951年:阿卜杜拉一世,约旦国王(1882年出生) 1958年:瑪格麗特·麥克沃思,英國女貴族、女權主義者、企業家(1883年出生) 1973年:李小龙,香港功夫片巨星(1940年出生) 1983年:杨崇瑞,中國近代妇幼卫生事业的创始人(1891年出生) 1994年:保羅·德爾沃,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1897年出生) 2007年:凱·西格巴恩,瑞典物理學家(1918年出生) 2010年:麥若彬,英國外交官,曾任英國駐華大使(1934年出生) 2013年:海倫·湯瑪斯,美國白宮記者(1920年出生) 2014年:維克托·阿提耶,美國政治人物,第32任奧勒岡州州長(1923年出生) 2014年:克勞斯·施密特,德國考古學家、史前學家(1953年出生) 2017年:查斯特·班寧頓,美國創作歌手、詞曲作家、音樂家,聯合公園主唱(1976年出生) 2022年:彼得·英奇,英國陸軍元帥(1935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人類月球日(National Moon Day) 美國聖公會聖人曆: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艾蜜莉亞·布盧默、索傑納·特魯思和哈莉特·塔布曼日 :哈康王储诞辰 ,:国际友谊日 :工程师节
1304年:弗朗切斯科·佩脫拉克,意大利詩人(1374年逝世) 1591年:安妮·哈钦森,新英格兰宗教领袖(1643年逝世) 1774年:奧古斯特·德·馬爾蒙,法國將軍、貴族(1852年逝世) 1789年:马哈茂德二世,奥斯曼帝国國第三十任蘇丹(1839年逝世) 1804年:理查·歐文,英國生物學家(1892年逝世) 1811年:詹姆士·布魯斯,英國殖民地官員,英法聯軍統帥(1863年逝世) 1822年:孟德爾,奧地利遺傳學家(1884年逝世) 1864年: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瑞典詩人,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1年逝世) 1868年:何塞·費利克斯·烏里武魯,阿根廷軍人、政治人物,第22任阿根廷總統(1932年逝世) 1890年:喬治二世,希臘國王(1947年逝世) 1897年: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籍波兰化学家,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96年逝世) 1919年:艾德蒙·希拉里,紐西蘭探險家(2008年逝世) 1925年:羅能士,香港政府政務官(2004年逝世) 1933年:戈馬克·麥卡錫,美國小說家(2023年逝世) 1937年:馬建章,中國動物學家(2022年逝世) 1938年:娜妲麗·華,美國女演員(1981年逝世) 1946年:井上修,日本棒球選手 1947年:卡洛斯·山塔那,墨西哥吉他手 1949年:鮑起靜,香港亞視女藝員 1952年:盧素娟,香港無線電視配音員(2006年逝世) 1954年:羅大佑,台灣歌手 1954年:阮春福,越南政治人物,前任越南國家主席、越南總理 1956年:蘇煥智,台灣政治人物 1959年:宋榮泰,臺灣灣棒球選手 1961年:郭家麒,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1962年:蔣黎麗,臺灣演員 1962年:王姬,中國女演員 1963年:張耀揚,香港演員 1964年:克里斯·康奈爾,美國歌手(2017年逝世) 1966年:安得利斯·克里格,前東德鉛球運動員 1967年:山度士,香港足球運動員 1968年:許秋怡,香港歌手 1971年:吳珊卓,韓裔美國演員 1975年:譚至剛,台灣男藝人 1975年:雷·艾倫,美國籃球運動員 1975年:茱蒂·葛瑞兒,美國女演員、導演、模特兒、作家 1976年:熊龍,馬來西亞籍華裔賽車手 1976年:文頌嫻,香港女演員 1980年:遠藤達哉,日本漫畫家 1980年:吉賽兒·邦臣,巴西超模 1981年:楊惠妍,中國企業家,碧桂園執行董事 1982年:陳耀麟,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3年:劉容嘉,台灣女演員、主持人 1983年:陳柏宇,香港男歌手 1984年:楊秀惠,香港艺人 1984年:向佐,香港演員 1985年:賴俊男,台灣棒球選手 1986年:趙雷,中國男歌手 1986年:董寶石,中國男歌手 1986年:西尼德·格里芬,愛爾蘭物理學家 1987年:劉璟瑩,臺灣女藝人 1987年:張振朗,香港男藝人 1988年:史蒂芬·史特拉斯堡 ,美國棒球運動員 1989年:維特維斯特·海倫亞沃恩酷,泰國演員、歌手 1989年:池約翰,中國歌手、演員 1991年:孟耿如,臺灣女演員 1991年:林陽,泰國男演員 1991年:米熱,中國男演員 1993年:盧卡斯·迪尼,法國足球運動員 1993年:鄧美欣,香港女藝人 1993年:齊藤優里,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1993年:張九南,中國相聲演員 1995年:丁禹兮,中國男演員 1995年:李亞軒,臺灣女子網球運動員 1996年:班·西蒙斯,澳大利亞籃球運動員 1997年:張可盈,中國女演員、歌手 1998年:鄭海琳,韓國女子偶像團體Weki Meki成員
1927年:黃克智,中國物理學家(2022年逝世) 1932年:-{zh-hant:埃羅·阿尼奧;zh-cn:埃罗·阿尔尼奥;}-,芬蘭室內設計師 1937年:爱德华·阿纳托利耶维奇·斯特列尔佐夫,俄罗斯職業足球運動員(1990年逝世) 1938年:珍妮特·雷诺,美國首位女性司法部长(2016年逝世) 1939年:约翰·内格罗蓬特,美國外交官,第23任美國常駐联合國代表 1945年:沈殿霞,香港女演員(2008年逝世) 1945年:塞爾吉奧·卡爾德隆,墨西哥裔美國男演員(2023年逝世) 1948年:卡特·史蒂文斯,英國创作型歌手 1949年:洪瑞河,台灣企業家 1950年:乌瓦尔多·菲洛尔,阿根廷足球運動員、教练 1951年:羅賓·威廉斯,美國喜劇演員、電影明星(2014年逝世) 1951年:劉鑾雄,香港企業家、華人置業前任董事會主席和行政總裁 1952年:全國煥,韓國演員 1952年:约翰·巴拉索,美國医生及美國参议院议員 1953年:張艾嘉,台灣導演、演員、流行音樂作曲家、歌手 1955年:丹内尔·马洛伊,美國政治人物,第88任康涅狄格州州长 1955年:陶尔·贝洛,匈牙利導演,编剧家 1957年:乔恩·拉威茨,美國喜剧演員,周六夜现场固定来宾 1960年:石山貴明,日本動畫演出家、動畫導演 1961年:莫貴茨·馬西西,波札那政治人物,現任波札那總統 1966年:萨拉·沃特斯,英國小说家,《荆棘之城》作者 1968年:許巍,中國男歌手 1968年:王勁松,中國男演員 1971年:郭志坚,中國新闻播音員 1971年:夏洛特·甘斯柏格,英法混血歌手、演員 1971年:莎拉·西格爾,加拿大裔美國天文學家、行星科學家 1974年:賈永婕,臺灣女藝人、模特兒、節目主持人 1975年:卡拉·迪伦,爱尔兰民謡歌手 1976年:姜成妍,中國女演員 1976年:涓子,中國演員 1977年:保罗·凯西,英國职业高尔夫球手 1978年:喬許·哈奈特,美國男演員 1979年:蒂内·鲍恩,丹麦女子羽球運動員 1979年:西田惠里奈,日本女藝人 1979年:塔米卡·卡钦斯,美國篮球運動員 1980年:卡斯坦·沙巴西亞,美國职棒大联盟球員 1981年:常石磊,中國歌手 1981年:木下紗華,日本女性聲優 1981年:帕洛玛·菲芙,英國歌手、演員 1982年:小林麻央,日本女演員、播音員 1982年:蕭景鴻,台灣男演員 1984年:蔡阿嘎,台灣YouTuber 1985年:陳偉殷,台灣棒球選手 1985年:張紋嘉,香港女歌手、演員、舞台劇監製 1986年:黃迪揚,台灣男演員 1986年:東凜,日本AV女優 1987年:林道遠,台灣男演員 1988年:景甜,中國女演員 1988年:德安德鲁·乔丹,美國职业篮球運動員 1989年:米露,中國女演員、模特兒 1990年:岩田小百合,日本女演員、歌手 1990年:林欣彤,香港女歌手、主持、演員 1990年:弗兰克·艾林巴,剛果共和國田径運動員 1991年:莎拉·桑帕伊奧,葡萄牙知名女模特兒 1992年:韓東君,中國男演員 1993年:花粥,中國女歌手 1995年:白虎,韓國男子偶像團體NU'EST成員 2000年:崔智秀,韓國女子偶像團體ITZY成員 2000年:許庾琳,韓國女子偶像團體EVERGLOW成員 2000年:-{zh-cn:埃尔林·哈兰德; zh-tw:厄林·哈蘭德;}-,挪威職業足球運動員 2002年:紀平梨花,日本女子花式滑冰選手 2018年:蔡桃貴,台灣YouTuber 生年不詳:渡邊靜,日本漫畫家 逝世 710年:韦皇后,唐中宗皇后 710年:上官婉儿,唐朝女官及诗人(664年出生) 710年:安乐公主,唐朝韦皇后的小女儿(685年出生) 1259年:高丽高宗,高丽国第23任君主(1192年出生) 1796年:羅伯特·伯恩斯,蘇格蘭詩人,《友誼萬歲》作詞者(1759年出生) 1802年:,法国外科医生和解剖学家(1771年出生)
21世紀 2003年:李钟郁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2005年:英國倫敦三列地鐵和一輛巴士分別發生炸彈爆炸和槍擊。 2007年:J·K·羅琳創作的最後一本《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死神的聖物》在正式販售第一天創下高達1,500萬本的銷售紀錄,成為歷史上銷售最快的流行書籍。 2007年: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市的哈里發塔工程超越台灣的台北101,成為新的世界第一高樓,但正式的世界第一高樓名義則需直到2010年完工。 2011年:執行STS-135任務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在甘迺迪太空中心著陸,象徵美國為期30年的太空梭項目正式結束。 2012年:中國北京遭受61年未遇的特大暴雨,致使77人死亡,190多万人受灾。 2012年:土裔美国冒险家尔登·埃鲁希完成首次单人人力环球旅行。 2019年:香港民間人權陣線發起「獨立調查、捍衛法治、守護真相、重申五大訴求」遊行,得到逾40萬人響應。当晚有大批白衣人士在元朗持械無差別襲擊民眾,造成多人受傷。 2019年:美國受熱浪侵襲,最少6人死亡。 202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白鲟已经灭绝 。 2023年:南韓首爾冠岳區21日發生一起無差別刺人事件,一名前科累累的男子持刀在地鐵新林站出口攻擊民眾,造成1死3傷。。 2023年: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由7月19日至21日遭遇强风与冰雹等极端天气,目前已造成至少110人受伤。。 出生 541年:隋文帝楊坚,隋朝开國皇帝(604年逝世) 628年:唐高宗李治,唐朝皇帝(683年逝世) 1462年:贞显王后,朝鲜王朝王妃(1530年逝世) 1693年: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英國政治人物,曾任英國首相(1768年逝世) 1754年:恩斯特·馮·呂歇爾,普魯士將軍(1823年逝世) 1810年:亨利·维克托·勒尼奥,法國化学家、热力学家(1878年逝世) 1816年:保羅·朱利斯·路透,德國記者,路透社創辦人(1899年逝世) 1824年:克勞德·鮑斯-雷昂,英國貴族,第十三代斯特拉斯莫爾和金霍恩伯爵(1904年逝世) 1858年:玛丽亚·克里斯蒂娜,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二世的第二任皇后(1929年逝世) 1864年:弗朗西斯·克利夫兰,美國第一夫人(1947年逝世) 1885年:雅克·费代尔,比利时演員,20年代法國無聲電影領先者(1948年逝世) 1898年:-{zh-hans:汤姆·惠特克;zh-hk:湯·韋迪加;zh-tw:湯姆·惠特克;}-,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1956年逝世) 1899年:哈特·克莱恩,美國浪漫主义詩人(1932年逝世) 1899年: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國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1年逝世) 1900年:譚雅士,香港大律師、政治家(1976年逝世) 1906年:鄧雨賢,台灣音樂家(1944年逝世) 1911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哲学家,首先提出“地球村”的概念(1980年逝世) 1916年:艾略特·韓德勒,美國發明家、商人,美泰兒聯合創始人(2011年逝世) 1921年:詹姆士·库克·布朗,美國社会学家、科幻小说家,創造人工語言Loglan(逻辑语的前身)(2000年逝世) 1923年:鲁道夫·马库斯,加拿大化学家,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26年:卡雷·瑞兹,捷克裔英國導演,1939年被尼古拉斯·温顿所救(2002年逝世) 1926年:诺曼·杰威森,加拿大電影導演 1927年:黃克智,中國物理學家(2022年逝世) 1932年:-{zh-hant:埃羅·阿尼奧;zh-cn:埃罗·阿尔尼奥;}-,芬蘭室內設計師 1937年:爱德华·阿纳托利耶维奇·斯特列尔佐夫,俄罗斯職業足球運動員(1990年逝世) 1938年:珍妮特·雷诺,美國首位女性司法部长(2016年逝世) 1939年:约翰·内格罗蓬特,美國外交官,第23任美國常駐联合國代表 1945年:沈殿霞,香港女演員(2008年逝世) 1945年:塞爾吉奧·卡爾德隆,墨西哥裔美國男演員(2023年逝世) 1948年:卡特·史蒂文斯,英國创作型歌手 1949年:洪瑞河,台灣企業家 1950年:乌瓦尔多·菲洛尔,阿根廷足球運動員、教练 1951年:羅賓·威廉斯,美國喜劇演員、電影明星(2014年逝世) 1951年:劉鑾雄,香港企業家、華人置業前任董事會主席和行政總裁 1952年:全國煥,韓國演員 1952年:约翰·巴拉索,美國医生及美國参议院议員 1953年:張艾嘉,台灣導演、演員、流行音樂作曲家、歌手 1955年:丹内尔·马洛伊,美國政治人物,第88任康涅狄格州州长 1955年:陶尔·贝洛,匈牙利導演,编剧家 1957年:乔恩·拉威茨,美國喜剧演員,周六夜现场固定来宾 1960年:石山貴明,日本動畫演出家、動畫導演 1961年:莫貴茨·馬西西,波札那政治人物,現任波札那總統 1966年:萨拉·沃特斯,英國小说家,《荆棘之城》作者 1968年:許巍,中國男歌手 1968年:王勁松,中國男演員 1971年:郭志坚,中國新闻播音員 1971年:夏洛特·甘斯柏格,英法混血歌手、演員 1971年:莎拉·西格爾,加拿大裔美國天文學家、行星科學家 1974年:賈永婕,臺灣女藝人、模特兒、節目主持人 1975年:卡拉·迪伦,爱尔兰民謡歌手 1976年:姜成妍,中國女演員 1976年:涓子,中國演員 1977年:保罗·凯西,英國职业高尔夫球手 1978年:喬許·哈奈特,美國男演員 1979年:蒂内·鲍恩,丹麦女子羽球運動員 1979年:西田惠里奈,日本女藝人 1979年:塔米卡·卡钦斯,美國篮球運動員 1980年:卡斯坦·沙巴西亞,美國职棒大联盟球員 1981年:常石磊,中國歌手 1981年:木下紗華,日本女性聲優 1981年:帕洛玛·菲芙,英國歌手、演員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Perseus Books Group. Forest, Benjamin 1995. "West Hollywood as Symbol: The Significance of Pl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Gay Ident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3: 133-157. Kenney, Moira Rachel 1998. "Remember, Stonewall was a Riot: Understanding Gay and Lesbian Experience in the City" Chapter 5, pp. 120-132 in: Leoni Sandercock (ed)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uria, Mickey and Lawrence Knopp 1985. "Toward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Gay Communities in the Urban Renaissance" Urban Geography 6(2): 152-169. Levine, Martin P. 1979. "Gay Ghetto" pp. 182-204 in: Martin Levine (ed) Gay Men: The Sociology of Male Homosexuality. New York, Hagerstown, San Francisco, London: Harpe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Perseus Books Group. Forest, Benjamin 1995. "West Hollywood as Symbol: The Significance of Pl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Gay Ident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3: 133-157. Kenney, Moira Rachel 1998. "Remember, Stonewall was a Riot: Understanding Gay and Lesbian Experience in the City" Chapter 5, pp. 120-132 in: Leoni Sandercock (ed)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uria, Mickey and Lawrence Knopp 1985. "Toward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Gay Communities in the Urban Renaissance" Urban Geography 6(2): 152-169. Levine, Martin P. 1979. "Gay Ghetto" pp. 182-204 in: Martin Levine (ed) Gay Men: The Sociology of Male Homosexuality. New York, Hagerstown, San Francisco, London: Harper & Row. Ray,
《穿梭夢美人》(神气活现),美国(1987) 《-{zh-tw:墨利斯的情人; zh-hk:情難禁; zh-hans:莫里斯的情人;}-》(),英国(1987) Mannequin 2,美国(1991) 《我私人的爱达荷》,美国(1991) ,英国(1996) ,法国/比利时/英国(1997) 《善恶花园之午夜》(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美国(1997) 《真的想嫁你》,美國(1997) 《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美国(2001) 《壞教慾》(La mala educación),西班牙(2003) 《女魔头》(Monster),美国/德国(2003) 《夏日午後的初纏愛戀》(My Summer of Love),英国(2004) 《-{zh-hk:誘惑肌膚;zh-hans:神秘肌肤;zh-tw:神秘肌膚;}-》(Mysterious Skin),美国/荷兰(2004) 《米尔克》(Milk),美国(2008) 《霓虹心》,瑞典/台灣(2009) 《月亮喜歡藍》(Moonlight),美國(2016) N The Fish Child(),阿根廷(2009) 《玩轉墜落街》(),美国/法国(1997) 《黑夜第一線》(),美国(2006) 《蓮娜的甜美生活》(),英国(2006) 《醜聞日記》(),英国(2006) O 《奧蘭度》(),英国(1992) 《夜魔》(/),葡萄牙(2000) ,德国(2000) P 《粉色水仙》(),美国(1971) ,美國 (1982) 《臨別秋波》(),美国(1986) 《留心那話兒》(),英国(1987) 《费城故事》(费城故事),美国(1993) 《神父同志》(),英国(1994) 《活著就是為了作證》,英国/德国/美国(2000) 《烈焰焚幣》(/Burnt Money),西班牙/法国/阿根廷/乌拉圭(2000) 《青春夢裡人》(/),法国/比利时(2000) ,美国(2002) 《攣愛砒霜》(Proteus),加拿大/南非(2003) 《巴黎,我爱你》,法国(2006) 《姣妹日記》,加拿大/香港(2009) Q 《霧港水手》,德国/法国(1982) 《弊傢伙,我有咗!》(),美国(2006) R 《奪魂索》,美国(1948) 《无因的反叛》(阿飛正傳),美国(1955) 《洛基恐怖秀》/《洛奇恐怖晚會》(),英国/美国(1975) ,美国(1984) 《野芦苇》(/),法国(1994) 《放輕鬆…隨性做》(),美国(1998) 《吉屋出租》(),美国(2005) 《我的酷兒婚禮》(/),西班牙(2006) 《羅馬慾樂園》(Room In Rome),西班牙(2010) S 《魚娃子》(),德国(1991) 《-{zh-hk:愛·面子;zh-hans:面子;zh-tw:面子;}-》(),美国(2004) 《童子也是基》(),美国(1980) 《薩巴斯津的誘惑》(塞巴斯蒂安),英国(1976) 《少年塞巴斯蒂安》,挪威/瑞典(1995) ,美国(1968) 《慾蓋弄潮》(),美国(2007) 《人海奇花》(),加拿大(1997) 《單身男人》(摯愛無盡),美国(2009) ,法国(1998) 《打開心門向藍天》(/),德国(2000) 《夏日痴魂》/《忽爾昨夏》(),美国(1959) 《激情姐妹花》(),英国 (1994) 《踢出我衣櫃 》(/),冰岛/芬兰/英国(2005) 《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美国(2019) 《血籠於女》(),美国(2001) 《情迷意亂》(),美國(1992) T ,德国(1980) 《寂寞城市》《五顆寂寞的心》(),美国(2000) 《雙身》(Tintenfischalarm/Octopus Alarm) To Wong Foo,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Julie Newmar,美国(1995) 《芬兰汤姆》(Tom of Finland),芬兰(2017) 《全蚀》(Total Eclipse),美国(1990) 《全搞砸了》(),美国(1993) 《桃色接觸》《加利格蘭的粉紅婚禮》(),加拿大/英国(2004) 《捨不得哥哥》(/),法国(2002) 《-{zh-hans:穿越美国;zh-hk:尋找他媽...的故事;zh-tw:窈窕老爸;}-》(Transamerica),美国(2005) 《-{zh-hk:成晚籮籮攣;zh-hans:天雷勾动地火;zh-tw:天雷勾動地火;}-》(),美国(1999) 《男式旅程》(),美国(2002) 《同志兄弟》(兩隻老虎),法国/英国(2004) 《看不見的世界》,英國/南非(2008) 《安妮‧李斯特的秘密日記》(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英國(2010) U 《基慾都市》(),美国(2000) /,德國(2005) V 《受害者》(),英国(1961) 《給遠方的兵哥》/《軍官與男孩》(/For a Lost Soldier),荷兰(1992) W
,美国(1980) ,德国(1989) 《克萊爾》(),美国(1992) 《亂世浮生》(哭泣游戏),英国(1992) 《電影中的同志》,美国(1996) 《愛,上了癮》/《猜·情·尋》(),美国(1997) 《同志們的快樂世界》(),美国(2000) 《迷恋》(Crush)美国(2000) 《叻女夏令營》(),法国(2002) 《熊熊俱樂部》(),西班牙(2004) 《閉門誘惑一家親》(/),法国(2005) 《-{zh-hans:疯狂; zh-tw:愛瘋狂; zh-hk:愛斷背;}-》(),加拿大(2005) 《斷袖男》/《我愛斷背衫》(),香港(2006) 《情碎的天空》(/),墨西哥(2006) 《再見》/《你好,再見》/《兩廂情願》(Ciao),美國(2008)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美国(2017) D 《黃金萬兩》(熱天午後),美国(1975) ,美国(1982) 《寂寞芳心》/《愛的甘露》(),美国(1985) 《三角洲孽子》 (The Delta),越南(1996) 《巧克力男孩》(/),法国(2000) 《漂流三部曲》(Drift),加拿大(2000) 《暗夜搖籃曲》(),美国(2001) 《危險人物》(),美国(2003) 《少女特攻隊》(),美国(2004) 《皇帝出巡記》(Drag Kings on Tour),美国(2004) 《兄弟情人》,巴西(2009) E 《修女愛瘋狂》/《修女夜難熬》(/),西班牙(1983) 《愛德華二世》(),英国(1991) 《17歲的邊緣》/《17歲的疑惑》(),美国(1998) 《最愛還是他》(/),丹麦(2001) 《開心告別派對》(),加拿大/美国(2003) 《外出用餐》(外出就餐1:憨直处男),美国(2004) 《裸露媒體E.K.G.》(E.K.G. Expositus),德國(2004) 《志同盜合》(),加拿大/美国(2004) 《外出用餐2:調情時刻》(),美国(2006) 《埃倫娜》(Elena Undone),美國(2010) F 《酷兒出品,必屬佳品》/《豪華同志電影史》() 《天上人間》(),美国(2002) 《黑色芳心》(),美国/德国(1996) ,意大利/英国/捷克(2007) 《出賣高潮》(Fiona),美国(1998) 《我心所向》(),加拿大(1996) 《蕭公子》/《A片猛男日記》(),美国(2001) 《校園古惑女》/《怒火赤子心》(),美国(1996) 《掀起我的愛》(/Unveiled),德国/奥地利(2005) 《筆姬別戀》/《揮灑烈愛》,加拿大/墨西哥/美国(2002) 《油炸綠蕃茄》/《笑傲同行》(),美国(1991) 《同志家族》(),美国(2001) 《紐約斷背衫》(Front Cover),美國(2015) 《同窗的愛》《小鎮春情》《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同窗的愛/),瑞典(1998) G 《花園》(),英国(1990) 《浪蕩基情70年代》(),美国(2005) 《二性三人痕》/《我的心裡只有妳沒有他》(/),法国(1995) 《愛的初體驗》(),英国(1999) 《霓裳情挑》,美国(1998) 《叻女釣魚記趣》(),美国(1994) 《魂斷夢工場》(),英国(1998) ,美国(2003) 《乾柴烈火》(/),法国(2000) 《男生愛的學府》/《顛覆性學校》(/),法国(2004) H 《千年血后》(血魔),英国(1983) 《罪孽天使》/《夢幻天堂》(),新西兰(1994) 《男慾天堂》(/),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1997) 《绞死人的花园》(),英国/加拿大(1997) Head On,澳大利亚(1998) 《粉身碎骨》/《高潮艺术》/《高档货》(),美国(1998) 《妖型樂與怒》(),美国(2001) I 《雙姝奇戀》/《遇上100%的女孩》(),美国(1995) ,美国(1996) 《忽然囉囉攣》(),美国(1997) 《你的生命, 我的決定2》/《愛妳鍾情》(),美国(2000) 《新娘向後跑》(),英國(2005) 《同心難改》,美国/英國/印度(2007) 《基志雙雄》(娘子漢大丈夫),美国/法国(2009) J ,美国(1995) 《活得比你好》(),美国(2001) K ,美国(1997) 《少男心事》(/),西班牙(2000) 《-{zh-hk:眾裡尋他遇上她;zh-hans:亲亲杰西卡;zh-tw:誰吻了潔西卡;}-》(),美国(2002) 《金賽性學教室》/《引人入性》,美国(2004) 《靚佬搵靴著》,英国/美国(2005) 《吻兩下打兩槍》,美國(2005) 《非單親關係》,美國(2010) 《吻我》(Kyss Mig),瑞典(2011) L 《英倫末路》(),英国(1987) 《慾望法則》/《慾望的規條》(/Law of
1800–1900 The Great Queers of History - Part 3: Born since 1900 Gay Influence: Gay & Bisexual Men of Importance 出柜名人堂的博客 人物列表
Awards: 2013 /2014 /2015 /100 Most Eligible Bachelors The Great Queers of History - Part 2: Born 1800–1900 The Great Queers of History - Part
Kath & Kim,美国ABC1、Seven Network(2002–2007) 《盾牌》(The Shield),美国FX(2002–2008) 《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美国HBO(2003) 《孽子》,台灣公視(2003) 《大望》(),韩国SBS(2003) 《五個撲水的少年》(),日本CX(2003) It's All Relative,美国ABC(2003–2004) 《奇幻嘉年华》(Carnivàle),美国HBO(2003–2005) 《小不列顛》(Little Britain),英國(2003–2006) 《發展受阻》(Arrested Development),美國Fox、Netflix(2003–2006,2013–) Aquí no hay quien viva, 西班牙Antena 3(2003–2006) 《橘郡风云》(The O.C.),美国Fox(2003–2007) Reno 911!,美国喜劇中心(2003–2009) 《整容室》(Nip/Tuck),美国FX(2003–2010) 《篮球兄弟》(One Tree Hill),美国WB(2003–2011) 《好汉两个半》(Two and a Half Men),美国CBS(2003–) Jack & Bobby,美国WB(2004) Wonderfalls,美国Fox(2004) 《牡丹與薔薇》(),日本THK(2004) Hex,澳大利亚Arena/英国Sky One(2004-2005) 《美眉校探》(Veronica Mars),美国UPN(2004–2007) 《迷失》(Lost),美国ABC(2004–2009) 《拉字至上》(The L Word),美国Showtime(2004–2009)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美国Sci Fi Channel(2004–2009) 《我家也有大明星》(Entourage),美国HBO(2004–2011) Rescue Me,美国FX(2004-2011) 《绝望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美国ABC(2004–2012) 《无耻之徒》(Shameless),英国Channel 4(2004–) 《豪斯医生》(House),美国Fox(2004–2012) Eyes,美国 ABC(2005) Inconceivable,美国NBC(2005) The Book of Daniel,美国NBC(2005) Floored by Love,加拿大(2005) 《指匠情挑》(Fingersmith),英国BBC(2005) 《三军统帅》(Commander in Chief),美国ABC(2005) It's Me...Gerald,加拿大Showcase(2005) The Comeback,美国HBO(2005) All About George,英国ITV(2005) 《驿动的心》(),韩国MBC(2005) Noah's Arc,美国Logo(2005–2006) 《青春糖伴》(Sugar Rush),英国Channel 4(2005–2006) Sleeper Cell,美国Showtime(2005–2006) Twins,美国WB電視網(2005–2006) Out of Practice,美国CBS(2005–2006) 《家庭戰爭》(The War At Home),美国Fox(2005–2007) Dante's Cove,美国The N(2005-2008) 《心倾何处》(South of Nowhere),美国The N(2005–2008) Clara Sheller,法国France 2(2005–2008) 《愚人善事》(My Name Is Earl),美国NBC(2005–2009) 《单身毒妈》(Weeds),美国Showtime(2005–2012) 《辦公室》(The Office),美国NBC(2005–2013) 《实习医生格蕾》(Grey's Anatomy),美国ABC(2005–) 《识骨寻踪》(Bones),美国Fox(2005–) 《神秘博士》(Doctor Who),英国BBC(2005–) Sinchronicity,英国BBC3(2006) Crumbs,美国ABC(2006) So Notorious,美国VH1(2006) 《美丽线条》(The Line of Beauty),英国BBC,三集电视连续剧(2006) 《花樣少年少女 (2006年電視劇)》,台灣華視(2006) 《變身公主》(),日本EX(2006) 《我比誰都愛媽媽》(),日本TBS(2006) 《我就是我》(),日本NTV(2006) 《三年二班》(The Class),美国CBS(2006–2007) Cover Girl,加拿大SRC(2006–2007) The Business,美国IFC(2006–2007) 《丑女贝蒂》(Ugly Betty),美国ABC(2006–2010) Big Love,美国HBO(2006–2011) 《家族風雲》(Brothers & Sisters),美国ABC(2006–2011) 《灵异之城》(Eureka),美国Syfy(2006–2012) 《超級製作人》(30 Rock),美国NBC(2006–2013) 《火炬木小组》(Torchwood),英国BBC、 Starz(2006–) Waterloo Road,英国BBC1(2006–) 《嗜血法医》(Dexter),美国Showtime(2006–) 《变身怪医》(Jekyll),英国BBC One(2007) Kick,澳大利亞SBS(2007) 《至尊玻璃鞋》,台灣華視(2007) 《咖啡王子1號店》(),韩国MBC(2007) 《美麗的鬼》(),日本THK(2007) 《30沒戀人》(),日本TBS(2007) 《花樣少年少女 (2007年電視劇)》(),日本CX(2007) 《父女變變變》(),日本TBS(2007) 《戀愛診斷》(),日本TX(2007) 《錢作怪》(Dirty Sexy Money),美国ABC(2007–2008) Dirt,美国FX(2007–2008) 《英雄》(Heroes),美国NBC(2007–2009) The Best Years,加拿大Global/美国The N(2007–2009) 《兽穴俱乐部》(The Lair),美国here!(2007–2009) 《捉鬼男》(Reaper),美国The CW(2007–2009) 《灵指神探》(Pushing Daisies),美国ABC(2007–2009) 《都铎王朝》(The Tudors),美国Showtime/英国BBC/加拿大CBC(2007–2010) The Sarah Silverman Program,美国喜劇中心(2007–2010) Greek,美国ABC Family(2007–2011) 《绯闻女孩》(Gossip Girl),美国The CW(2007–2012) 《广告狂人》(Mad Men),美国AMC(2007–) 《法網裂痕》(Damages),美国FX、The 101 Network(2007–) 《皮囊》(英版)(Skins),英国E4(2007-) Sordid Lives: The Series,英国E4(2007-) Benidorm,美国Logo(2007-) 《艾草》,台灣公視人生劇展(2008) 《公寓春光》,台灣公視人生劇展(2008) 《風之畫師》(),韩国SBS(2008) 《最後的朋友》(),日本CX(2008) 《Men☆dol ~帥男偶像~》(),日本TX(2008) The No. 1 Ladies' Detective Agency,美国HBO(2008–2009) Raising the Bar,美国TNT(2008–2009) 《小不列顛USA》(Little Britain USA),美国(2008–2009) Sophie,加拿大CBC(2008–2009) 《就诊》(In Treatment),美国HBO(2008–2010) 《探索者传说》(Legend of the Seeker),美国(2008–2010) Física o Química,西班牙Antena 3(2008–2011) 《真爱如血》(True Blood),美国HBO(2008–) Sons of Anarchy,美国FX(2008–) 《青春密语》(The Secret Life of the American Teenager),美国ABC Family(2008–) Kings,美国NBC(2009) The Prisoner,美国AMC(2009) 《原來是美男》(),韩国SBS(2009) 《媽媽是人妖》(),日本TX(2009) 《粉紅系男孩》(),日本CX(2009) 《MW- 第0章 〜惡魔的遊戲〜》(),日本NTV(2009) 《媽媽以前是爸爸》(),日本WOWOW(2009) 《未来闪影》(FlashForward),美国ABC(2009–2010) Caprica,美国Syfy(2009-2010) 《扶伤》(Trauma),美国NBC(2009–2010) 《星际之门:宇宙》(Stargate Universe),美国Syfy(2009–2011) 《倒错人生》(United States of Tara),美国Showtime(2009–2011) Being Erica,加拿大CBC/美国SOAPNet(2009-2011) Make It or Break It,美国ABC Family(2009-2012) 《南国警察》(Southland),美国NBC、TNT (2009–) 《妙警贼探》(White Collar),美国USA電視台(2009–) 《傲骨贤妻》(The Good Wife),美国CBS(2009–) 《第十三号仓库》(Warehouse 13),美国Syfy(2009–) 《吸血鬼日记》(The Vampire Diaries),美国The CW(2009–) 《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美国ABC(2009 - ) 《歡樂合唱團》(Glee),美国Fox(2009 - ) Nurse Jackie,美国Showtime(2009 - ) 2010年代 The
Vampire Diaries),美国The CW(2009–) 《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美国ABC(2009 - ) 《歡樂合唱團》(Glee),美国Fox(2009 - ) Nurse Jackie,美国Showtime(2009 - ) 2010年代 The Whole Truth,美国ABC(2010) Rubicon,美国AMC(2010) Outlaw,美国NBC(2010) Undercovers,美国NBC(2010) Thorne,英国Sky1 HD(2010) Running Wilde,美国Fox(2010) 《人生多美丽》(),韩国SBS「創社20周年 特別企劃」(2010) 《成均館緋聞》(),韩国KBS(2010) 《秘密花園》(),韩国SBS(2010) 《娼婦與淑女》(),日本THK(2010) 《農大菌物語》(),日本CX(2010) 《愛在旅途》(),泰國第5電視台(2010) 《死神少女》,台灣公視(2010) Hellcats,美国The CW(2010–2011) 《法律与秩序:洛杉矶》(Law & Order: LA),美国NBC(2010-2011) Gigantic,美国TeenNick(2010–2011) $h*! My Dad Says,美国CBS(2010–2011) Blue Mountain State,美国Spike(2010–2011) The Hard Times of RJ Berger,美国MTV(2010–2011) Upstairs Downstairs,英国BBC(2010–2012) Lip Service,英国BBC Three(2010–2012) 《如果还有明天》(The Big C),美国Showtime(2010-2013) 《斯巴达克斯》(Spartacus),美国Starz(2010-2013) Mistresses,美国ABC(2010-2013) 《海滨帝国》(Boardwalk Empire),美国HBO(2010-) 《美少女的谎言》(Pretty Little Liars),美国ABC Family(2010-) 《屍行者》(The Walking Dead),美国AMC(2010-) 《妖女迷行》(Lost Girl),加拿大Showcase(2010-) 《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英国ITV(2010-) Dance Academy,美国ABC1、ABC3(2010–) Strike Back,美国Sky1、Cinemax(2010–) Grandma's House,英国BBC Two(2010-) 《魅力克利夫蘭》(Hot in Cleveland),美国TV Land(2010-) Sirens,英国Channel 4(2011) 《皮囊》(美版)(Skins),美国MTV(2011) The Playboy Club,美国NBC(2011) Death Valley,美国MTV(2011) 《比利提斯俱乐部的女儿们》(),韩国KBS(2011) 《十七號出入口》,台灣公視人生劇展(2011) 《男女生了沒》,台灣中視(2011) 《刁蠻俏御醫》,中國(2011) 《帝錦》,中國(2011) 《穆桂英掛帥》,中國(2011) 《新還珠格格》,中國湖南(2011) 《暴風雨》(),日本NHK(2011) 《IS 上帝的惡作劇》(),日本TX(2011) 《櫻蘭高校男公關部》(),日本TBS(2011) 《花樣少年少女2011》(),日本CX(2011) 《原來是美男 (日本電視劇)》(),日本TBS(2011) 《亂馬½》(),日本NTV(2011) 《替身姐妹》(Ringer),美国The CW(2011-2012) Bedlam,英国Sky Living(2011-2012) 《律海佳人》(Fairly Legal),美国USA(2011-2012) The Borgias,美国USA(2011-2013) Happily Divorced,美国TV Land(2011-2013) 《幸福結局》(Happy Endings),美国ABC(2011-2013) 《少狼》(Teen Wolf),美国MTV(2011-) Shameless,美国Showtime(2011-) 《复仇》(Revenge),美国ABC(2011-) 《童话镇》(Once Upon a Time),美国ABC(2011-) The Killing,美国AMC、Netflix(2011-) Hell on Wheels,美国AMC(2011-) 《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美国(2011-) Borgia,美国Canal+(2011-) Being Human,美国Syfy(2011-) 《美国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美国FX(2011-) 《囧女珍娜》(Awkward.),美国MTV(2011-) 《郊区故事》(Suburgatory),美国ABC(2011-) Old Dogs & New Tricks,美国(2011-) GCB,美国ABC(2012) 《幸福三顆星》,中國安徽(2012) 《東西宮略》,香港無綫(2012) 《愛上巧克力》,台灣三立(2012) 《K-POP最強生死戰》(),韩国Channel A(2012) 《屋塔房王世子》(),韩国SBS(2012) 《致美麗的你》(),韩国SBS(2012) 《MY BOY》(),韩国Tooniverse(2012) 《嗚啦啦夫婦》(),韩国KBS(2012) 《理想的兒子》(),日本NTV(2012) 《埃及艷后般的女人們》(),日本NTV(2012) 《大奧 ~誕生【有功·家光篇】》(),日本TBS(2012) 《變性雙面殺手》(Hit & Miss),英国Sky Atlantic(2012) 《名聲大噪》(Smash),美国NBC(2012-2013) 《医缘》(Emily Owens, M.D.),美国The CW(2012-2013) Underemployed,美国MTV(2012-2013) 《直弯好基友》(Partners),美国CBS(2012-2013) 《三年之癢》(Whitney),美国NBC(2012-2013) 《另類家庭》(The New Normal),美国NBC(2012-2013) 《生活向前冲》(Go On),美国NBC(2012-2013) 《心灵旋律》(Malibu Country),美国ABC(2012-2013) 《丑闻》(Scandal),美国ABC(2012-) 《重-{案}-組》(Major Crimes),美国TNT(2012-) 《拯救希望》(Saving Hope),加拿大CTV/美国NBC(2012-) 《魂归故里》(Les Revenants),法国Canal+(2012-) 《女孩我最大》(Girls),美国HBO(2012-) 《芝加哥烈焰》(Chicago Fire),美国NBC(2012-) Bomb Girls,美国Global(2012-) 《音乐之乡》(Nashville),美国ABC(2012-) House of Lies,美国Showtime(2012-) 《憤怒管理》(Anger Management),美国FX(2012-) House Husbands,美国Nine Network(2012-) The Girl's Guide to Depravity,美国Cinemax(2012-) Camp,美国NBC(2013) 《花木蘭傳奇》,中國(2013) 《巾幗大將軍》,中國(2013) 《落跑甜心》,中國湖南(2013) 《戲說台灣-金娘仔掠翁》,台灣三立(2013) 《城市·獵人》,台灣公視(2013) 《海倫她媽》,台灣公視學生劇展(2013) 《梁祝西湖蝶夢》,台灣霹靂(2013) 《戲說台灣-錢來也》,台灣三立(2013) 《親愛的 我想告訴你》,台灣緯來關懷人生劇展(2013) 《双全》,台灣緯來關懷人生劇展(2013) 《原來是美男 (台灣電視劇)》,台灣民視(2013) 《世間情》,台灣三立(2013) 《歐若拉公主》(),韩国MBC(2013) 《火之女神井兒》(),韩国MBC(2013) 《奇皇后》(),韩国MBC(2013) 《驚豔的她》(),韩国tvN(2013) 《美甲店Paris》(),韩国MBC QueeN(2013) 《好好長大的女兒荷娜》(),韩国SBS(2013) 《合宿的戀人》(),日本NTV(2013) 《佐藤家的早飯,鈴木家的晚飯》(),日本BS JAPAN(2013) 《二丁目的福爾摩斯》(),日本CX(2013) 《女信長》(),日本(2013) 《山田君與7人魔女》(),日本CX(2013) 《Girl's Talk 薔薇組》(),日本EX(2013) 《父親的瘋狂世界》(Sean Saves the World),美国NBC(2013-2014) 《达芬奇恶魔》(Da Vinci's Demons),英国、美国Starz(2013-) 《杀手之王》(The Following),美国Fox(2013-) 《黑吃黑》(Banshee),美国Cinemax(2013-) 《黑色孤儿》(Orphan Black),加拿大SPACE/美国BBC America(2013-) 《凯莉日记》(The Carrie Diaries),美国The CW(2013-) 《如此一家人》(The Fosters),美国ABC Family(2013-) 《穹顶之下》(Under the Dome),美国CBS(2013-) 《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美国Netflix(2013-) Devious Maids,美国Lifetime(2013-) 《清道夫》(Ray Donovan),美国Showtime(2013-) The Bridge,美国FX(2013-) 《始祖家族》(The Originals),美国The CW(2013-) 《性爱大师》(Masters of Sex),美国Showtime(2013-) 《德古拉》(Dracula),美国NBC(2013-) 《始祖家族》(The Originals),美国HBO(2013-) Please Like Me,美国ABC2(2013-) 《神煩警察》(Brooklyn Nine-Nine),美国Fox(2013-) 《我爱男闺蜜》,中国安徽等(2014) 《犀利仁師》,中国浙江(2014) 《女人俱樂部》,香港無綫(2014) 《水髮胭脂》,香港無綫(2014) 《16個夏天》,台灣公視(2014) 《我的小公關S〜新人公關業主奇蹟滯留6個月〜》(),日本EX(2014) 《實在性百萬亞瑟王》(),日本tvk等(2014) 《對不起青春!》(),日本TBS(2014) Getting On,美国HBO(2014-) Sirens,美国USA(2014-) Transparent,美国USAAmazon.com(2014-) 一屋赞客,中国(2014) 《善巖女高偵探團》() 韩国 (2014-2015) 《仙剑客栈》,中國(2015) 《太子妃升职记》,中國(2015) 《戲說台灣-天公點鴛鴦》,台灣三立(2015) 《戲說台灣-白馬穴亂陰陽》,台灣三立(2015) 《愛上哥們》,台灣三立(2015) 《戀愛鄰距離》,台灣三立(2015) 《夜行書生》(),韩国MBC(2015) 《問題餐廳》(),日本CX(2015) 《瀨在丸紅子之事件簿〜黑猫的三角〜》(),日本CX(2015) 《朝5晚9》(),日本CX(2015) 《Transit Girls》(),日本CX(2015) 《獨眼龍♥花嫁道中》(),日本NHK(2015) 《薄櫻鬼SSL 〜sweet school life〜》(),日本TOKYO MX2(2015) 《偽裝的夫婦》(),日本NTV(2015) 《武士老師》(),日本EX(2015) 我和X先生第二季:只為遇見你,中国(2015) 《上癮》,中國(2016) 《今晚,你想點什麼?》,台灣公視(2016) 《讓我稱呼岳父大人》(),日本KTV(2016) 《MARS~只是愛著你~》(),日本NTV(2016) 《胖子老師》(),日本NTV(2016)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日本TBS(2016) 《闇影獵人》(),美國Freeform(2016) Zoe Ever After,美國BET(2016) 《警魂》(),美國NBC(2016) 《財富之戰》(),美國Showtime(2016) 《明日傳奇》(),美國CW(2016) 《魔法師》(),美國Syfy(2016) 《沙娜拉傳奇》(),美國MTV(2016) Recovery Road,美國Freeform(2016) 《不完美家庭》(),美國ABC(2016) 《陌生血親》(),美國ABC(2016) Heartbeat,美國NBC(2016) 《應召女友》(),美國Starz(2016) 《致命誘惑》(),美國ABC(2016) Hap and Leonard,美國SundanceTV(2016) Damien,美國A&E(2016) Hunters,美國Syfy (2016) 《鮮血淋漓》(),加拿大Super Channel(2016) Wynonna Earp,加拿大CHCH-DT(2016) Crashing,英國Channel 4(2016) Marcella,英國ITV(2016) The Durrells,英國ITV(2016) 《夜班經理》(),英國BBC One、美國AMC(2016) Buscando el norte,西班牙Antena 3(2016) Santa Bárbara,葡萄牙TVI(2016) 《HIStory系列》,台灣CHOCO TV(2017) 《搖滾畢業生》,台灣CHOCO TV(2017) 《紅色氣球》,台灣KKTV(2017) 《下北澤Die Hard》(),日本TX(2017) 《戰國快跑女高中生》(),日本NHK(2017) 《單戀》(),日本WOWOW(2017) 《黑色孤兒》(),日本CX(2017) 《深藍與月光》,台灣酷瞧(2018) 《朝鮮美人別傳》(),韓國KBS(2018) 《海月姬》(),日本CX(2018) 《女子的生活》(),日本NHK(2018) 《弟之夫》(),日本NHK(2018) 《大叔之愛》(),日本EX(2018) 《情色小說家》()日本CX(2018) 2020年代 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 王儲的抉擇 語意錯誤 註:劇情類型標示男:男同性戀為主之劇情;女:女同性戀為主之劇情;雙:雙性戀為主之劇情;跨:跨性別者為主之劇情。 另見 LGBT相關電影列表 外部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30710083900/http://www.shergoodforest.com/tv/shows.html LGBT相關列表 電視劇列表 媒体对LGBT的描绘
語言特徵和語言分類 琉球語的一個特徵,就是中世纪日語的母音“e”同化為“i”,“o”同化為“u”(如日语kokoro“心”,琉球语kukuru),這個現象在与那国语中尤為明顯,因為他們的母音完全只用“a”、“i”和“u”音。 中世纪日語把はひふへほ假名读做fa/fi/fu/fe/fo音。现代日语失去了这个古典发音,簡化成为ha/hi/fu/he/ho。但是琉球語却保留着纯粹古典发音。 另外, 二战后的现代日语文部省(现称文部科學省)进行了日语简化改革而省掉了wi、we、wo音和其假名,但是琉球語却沿用古典音和假名文字。 从中世纪日语到琉球语的具体变音规则,请参照与其他语言的比较。 根據ISO 639-6,琉球語(rykn)可分為以下幾種方言: 奄美-沖繩語群(北琉球語群,amow) 北奄美-沖繩語支(naor) 南奄美語(ams) 喜界語(kzg) 北奄美語(ryn) 德之島語(tkn) 南奄美-沖繩語支(samo) 沖繩語(ryu) 國頭語(xug) 与論語(yox) 糸滿摩文仁語(tmab) 慶良間久米語(kmkj) 伊計久高語(kekd) 伊平屋語(hysm) 沖永良部語(okn) 先島語群(南琉球語群) 宮古語(mvi) 八重山語(rys) 與那國語(yoi)
11 世纪农业御城文化的迅速扩张同时发生,这可以解释琉球语中存在从中世纪日语借用的词汇。移民到琉球后,日本本土的影响相对有限,直到 1609 年萨摩藩征服琉球王国。 虽然中世纪日语产生琉球语和现代日语两种分支,但是现代日语也有些情况下还沿用中世纪日语(例如法律、文学作品、戏剧、西日本方言)以及日本初高中课程进行中世纪日语为必修课,所以教育程度较高的日本大众也感觉不到琉球语和日语的隔阂。 其实琉球语和标准现代日本口语有明显的差异,日本书面语、著名方言、教育制度这些因素往往让日本民众产生“方言”的感觉。 在如今的沖繩,正式場合一般使用日本語,而在民間則大多使用帶有琉球口音的日本語,即「沖繩大和語」。 目前只有数千位冲绳人還會流利使用琉球語,且多為年長人士,很少有20歲以下的琉球語流利者,因此琉球語被認為是瀕危語言,但近年沖繩的一些學校有開設琉球語的教學。 冲绳语有71%的词汇与现代标准日语相似或同源。剩下30%的因素有跟阿伊努语的相似性、跟南岛语系的相似性、跟菲律宾语系的相似性。语言学专家普遍认为,保守估计琉球语还可以再细分为六种语言,每组岛群的独特方言有时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语言。 語言特徵和語言分類 琉球語的一個特徵,就是中世纪日語的母音“e”同化為“i”,“o”同化為“u”(如日语kokoro“心”,琉球语kukuru),這個現象在与那国语中尤為明顯,因為他們的母音完全只用“a”、“i”和“u”音。 中世纪日語把はひふへほ假名读做fa/fi/fu/fe/fo音。现代日语失去了这个古典发音,簡化成为ha/hi/fu/he/ho。但是琉球語却保留着纯粹古典发音。 另外, 二战后的现代日语文部省(现称文部科學省)进行了日语简化改革而省掉了wi、we、wo音和其假名,但是琉球語却沿用古典音和假名文字。 从中世纪日语到琉球语的具体变音规则,请参照与其他语言的比较。 根據ISO 639-6,琉球語(rykn)可分為以下幾種方言: 奄美-沖繩語群(北琉球語群,amow) 北奄美-沖繩語支(naor) 南奄美語(ams) 喜界語(kzg) 北奄美語(ryn) 德之島語(tkn) 南奄美-沖繩語支(samo) 沖繩語(ryu) 國頭語(xug) 与論語(yox) 糸滿摩文仁語(tmab) 慶良間久米語(kmkj) 伊計久高語(kekd)
不同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度因時地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從法律承认同性婚姻,到刑事化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但整體而言,亞洲和非洲國家的民眾較不能接受諸如同性戀般的非異性戀性傾向,歐洲、澳洲和美洲的民眾則較傾向接受之。西方民眾在過去幾十年中越來越接受同性戀。艾米·亞當克(Amy Adamczyk)这位教授於2017年指出,這種態度差異可由三個相關因子來解釋,分別是民主制度的相對實力、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当地的宗教環境。 有些地方承認不分性別傾向,都應當有平等的權利和保障,包括婚姻。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則嚴格限制所有公民只維持異性戀關係。同性間的親密關係會遭警察逮捕監禁並會受到最高至死刑的懲處。這些地方包括一些原旨主義穆斯林地區,例如尼日利亞的部分地方。 同性戀人士有時也成爲政府轉移注意的代罪羔羊,比如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同性戀人士的屠殺。 歧視 對同性戀者的欺凌 同性戀欺凌指的是欺凌者對他認為屬LGBT群體的人進行言語或身體虐待,另外「被欺凌者」的範圍亦包括遭認為屬該群體的異性戀者、性傾向不明者。根據美國心理衛生協會於199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青少年學生每天平均聽到26次对同性戀的辱罵詞,比如faggot、sissy。根據香港小童群益會在200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在近500名受訪的同性戀青少年中,有超過50%表示曾受到同學不同程度的排斥欺凌,有13%曾遭受肢體暴力或性騷擾。 异性恋主义和同性戀恐懼 同性戀者常常遭到社会上不同人士的歧視,此外為數不少的人亦對同性戀産生偏見。2011年一項研究的結論認為,49%的荷蘭本土青年和58%的荷蘭外籍青年對同性戀有所抵制。與其他少數群體類似,他們亦是受到刻板印象影響的对象之一。那些負面態度往往是恐同症和异性恋主义的其中一種表現方式(對同性戀擁有負面的態度以及偏見,表現為「只認可異性性行為和關係」的歧視)。异性恋主义的表現則包括任何人都是異性戀的假定,或者認為異性性傾向或性關係是唯一的規範,因此更為優越。同性戀恐懼指的是對同性戀者的恐懼、厭惡或歧視 。它擁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及假定類型,包括內化恐同症(internalized homophobia)、社交恐同症(social homophobia)、情緒恐同症(emotional homophobia)、合理化恐同症(rationalized homophobia)。類似的表現還有女同性戀恐懼症和雙性戀恐懼症。當這種態度以犯罪的形式表現時,則一般稱為仇恨犯罪和同性戀欺凌。 針對LGBT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通常有:戀愛關係欠缺穩定性、更可能濫交及虐待兒童,但這些宣稱都沒有得到科學證據支持。就戀愛關係的穩定度及忠誠度而言,同性伴侣跟異性伴侣之間基本沒有任何差别。性傾向亦不是某人是否虐待兒童的影響因子。現有科學證據證實「性傾向和兒童性騷擾之間有關」的說法,是建立在術語誤用和失實的證據上。 針對同性戀者的暴力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指出,2011年上報至美國執法機關的仇恨犯罪中,有20.4%出於性傾向偏見:其中有56.7%是出於針對男同性戀者的偏見;11.1%是出於針對女同性戀者的偏見;29.6%是出於不分性別的反同性戀偏見。發生於1998年的馬修·謝巴德謀殺案便是一個著名的相關例子:谢巴德在事件中因他的同性戀傾向而遭謀殺。此外他們亦有可能成為「矯正強姦」的受害者,其旨在以犯罪的方式把他們「矯正」為異性戀者。居住於某些地區的LGBT群體亦有一定機會遭家屬殺害,行兇動機是「保存自身家族的名聲」。 宗教 许多宗教对同性恋關係发表声明,不同的宗教,甚至是宗教中不同的教派对待同志和同性性行為有着不同的的态度。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的亞伯拉罕宗教在教義上禁止信徒和同性發生性行為。這些宗教組織也經常動員其信徒,反對同性戀者獲得平等對待和不受歧視的權利。 改變性取向 目前沒有嚴謹的科學研究能證實性傾向改變措施能改變一個人的性傾向。儘管如此,一些基督教組織透過勸導、祈禱或其他方式,企圖使轉變同性戀的性傾向,來滿足其信仰心態。這些宣稱能改變性取向的轉化療法受到醫學界和科學界的批評,因爲它們帶來的壓抑感可能導致治療者自殺。「美國精神學學會」于1997年通過決議,宣示從事這種療法的醫生將被認爲是缺乏職業道德,改變性傾向的治療毫無科學證據能支持其為安全或有效。有一些經歷過改變性傾向療法的人表示,試圖改變性傾向有潛在性的危害。 二十世紀初,同性戀在西方社會仍普遍受法律壓迫;在1952年精神醫學會出版第一版精神疾病的診斷列表(DSM-I),同性戀被列為其中。然而該分類系統很快就受到贊助研究的強烈檢視。該研究以及後續研究都未能發現任何實證資料能支持DSM-I的見解。隨著研究資料益發充實,醫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和社會、行為科學家都同意DSM-I對同性戀的見解是來自於社會偏見。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承認科學研究的證據,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的診斷列表(DSM-III-R)中去除。。 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表示,人類不能選擇作爲同性戀或異性戀,而人類的性取向不是能夠由意志改變的有意識的選擇。協會更進一步表示:事實上,有很多同性戀者生活得很成功和幸福,但是一些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可能會試圖通過療法改變自己的性取向,有時這是受到家庭成員或宗教團體施加的壓力所致。臨床經驗表明,那些試圖尋找轉變療法的人通常是因爲社會的偏見所造成的内在同性戀恐懼症所致。而那些能夠正面接受自己性取向的男女同性戀者能比那些不能接受自己性取向的人獲得更好的自我適應能力。 1999年11月,美國心理學會及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等機構發表報告,指改變性傾向會引致焦慮和罪惡感,成功改變的可能性亦幾近零。 中國大陆在2001年新版的《精神病診斷和統計手冊》將同性戀從名單項目中取消。中國精神病學協會8,000名成員认為,同性戀是正常現象,也能過著完全正常的生活。。 2012年5月17日,世衛駐美洲的辦事處,泛美洲衛生組織,就性向治療和嘗試改變個人性傾向的方法,發表一份用詞強烈的英文聲明《為一種不存在的疾病治療("Cures"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聲明強調,同性戀性傾向仍是人類性向的其中一種正常類別,而且對當時人和其親近的人士都不會構成健康上的傷害,更毋需治療。世衛在聲明中再三指出,改變個人性傾向的方法,不單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其效果,而且沒有醫學意義,並會對身體及精神健康甚至生命形成嚴重的威脅,同時亦是對受影響人士的個人尊嚴和基本人權的一種侵犯。世衛亦藉發表該聲明提醒公眾,雖然有少數人士可以能夠在表面行為上限制表現出自身的性向,但個人性傾向本身一般都被視為個人整體特徵的一部分和不能改變;聲明內容同時譴責提供性向治療的醫護人員,是把他們自己與社會偏見看齊,並且反映他們對個人性傾向和性健康議題的絕對無知。世界衛生組織亦提醒各國的醫護人員,這麼作等同於違反醫學道德的第一道原則:「首要的事,不要造成傷害(First, do no harm)。世衛同時透過聲明呼籲各地政府,應強烈反對當地的診所和醫院提供性向治療,並應立法懲處或制裁提供性向治療的醫療機構。世衛並且建議各地政府應多向公眾進行個人性向教育,以消除公眾對同性戀者的性傾向歧視。 幾乎所有心理學專業組織,都一致反對那些聲稱能改變性傾向的醫療措施,包括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美國心理學會、美國諮商學會、美國國家社會工作學會、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和澳洲心理學會在內。美國心理學會和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表明這些實行改變性傾向醫療措施的組織,其立場並沒有科學依據支持,並且會加深社会的偏見和歧視。 身心健康 性健康 「男男性接触者」和「女女性接触者」这兩个用詞所指的是跟同性一起从事性活動的人或人群,不管他們如何理解及界定自己的性傾向:当中許多不会认同自己是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以及雙性戀者。醫學文獻和社會研究通常会直接套用以上兩詞去作研究,用以形容一个擁有共同行为的群体,且無需在当中慮及当事人的性認同。然而這種用法遭其他研究者批評,因為這樣「掩盖了性的社會層面,破坏了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自我標籤;且沒有使性行為的變異性如实反映出來。」雖然有很多原因會使他們在性行为上表現得活躍,但一般是为了性愉悦、維持親密關系及感情紐帶而變得性活躍。但除了以上好處以外,性行为亦可能是疾病傳播的媒介,安全性行为則是一种與此相关的缓害策略,其能減少性感染疾病傳播的机会。許多歐洲國家擁有「禁止男男性接触者捐血」的規定。 以下是得到公共衛生机構認可的安全性行为建议(針對女女性接触者),其能避免当事人感染性傳播疾病: 避免跟伴侣的經血和任何可見的生殖器損傷部分接觸。 以全新的安全套罩着多於一人使用的侵入性性玩具,插入不同的女性时都需更換之;亦可考慮在面对不同人时都使用其專屬的性玩具。 在口交时使用屏障物(比如口腔保护膜、乳胶片、保鮮膜、剪开的安全套),用以避免直接接觸。 指交時戴上指險套/手套,並使用潤滑液,以避免受傷流血。 以下是得到公共衛生机構認可的安全性行为建议(針對男男性接触者),其能避免当事人感染性傳播疾病: 避免跟伴侶的體液和任何可見的生殖器損傷部分接觸。 在肛交和口交時使用安全套。 在舔肛时使用屏障物(比如口腔保护膜、乳胶片、剪开的安全套),用以避免直接接觸。 以全新的安全套罩着多於一人使用的侵入性性玩具,插入不同的男性时都需更換之;亦可考慮在面对不同人时都使用其專屬的性玩具。在从事任何可能導致出血的性行为时,戴上乳膠或乙烯基手套,並使用潤滑液。 心理健康 当同性戀一開始出現在醫學文獻中时,著者往往以精神病理学的角度去看待之。當時的精神醫学文獻許多都聚焦於他們的慢性抑鬱、藥物濫用問題,以及自殺問題。儘管以上問題至今亦普遍存在於非異性戀者之中,但自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去除後,研究者們開始轉移其原因的探討重心。目前他們普遍認为諸如社會排斥、法律歧視、負面刻板印象的內化,以及缺乏支持般的社会因子,才是使同性戀者心理健康風險增加的根本原因。與同齡的異性戀者相比,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精神疾病盛行率較高,這是對同性戀者的負面社會態度所致,其会導致同性戀污名,以及使人們对同性戀充滿偏見和歧視。現有證據表明,過去幾十年來社会对LGBT群體的寛容化跟相关風險下降有關。 有研究指出,LGBT身份者若居住於高度恐同偏見環境,比居住於低恐同偏見環境,減少平均12年的預期壽命。歧視對預期壽命帶來的影響,獨立於家庭收入、教育、性別、種族和年齡等其他因素。在禁止同婚的美國州,LGBT群體患上精神疾病的比例,亦較通過平權的州者為高。亦有研究發現,2015年全美國同性婚姻通過後,青少年的企圖自殺率下降,尤以同性戀與雙性戀的青少年最為顯著。 歷史與文化 歷史上的同性戀文化 通常認為同性性關係在古希臘是很普遍的,但是K.J.多佛()指出,這樣的關係和男女間的婚姻關係並存,而是發生在之前或一起,一個成年男子會有一個未成年男子同伴,他會被称為“愛者”(erastes),而較年輕的会被称為“被愛者”(eromenos),在這種關係中,被愛者感到渴望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因為他還沒有男子氣概,受到欲望和尊敬的驅使,愛者會無私地奉獻所有被愛者要求的用於繁榮社會的教育。 一個經常爭論的焦點是在現代社會以前的同性戀和現代社會的同性戀是不同的(現代社會中的同性戀更多由平等觀念所建構,而之前的同性戀則由時代、性別以及社會階層所建構),批評者爭論說,雖然不同時代的同性戀者有不同的特徵(如同異性戀者),但是潛藏的欲望機制一直存在,它不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產物,同時,儘管同性戀的表現方式與社會結構緊密相連,但它的特質卻總是穩定的、持久的。 現代同志文化 同性戀者在1960年代的社會運動及民權運動過後,逐漸凝聚為一個爭取平權的身份認同群體,產生了一些區別其他社會群體的次文化。通常這種文化身份也擴展至雙性戀、變性者或者跨性別者在內。當代同志文化隨著地區和在地社群而呈現多樣面貌,其中對於同性戀者來説,比較重要的象徵或活動包括彩虹旗、粉紅三角形、同志遊行、同志電影展等等。 針對同志的旅遊行程服務,逐漸成為吸引商家目光的新市場,著名華人地區的同志景點,例如第一家同志書店,晶晶書庫,於1999年1月1日創立,是華人地區同志運動的先驅之一,也是台灣重要同志運動的象徵。西門紅樓廣場,匯集十餘家男同志小酒吧、咖啡廳、內衣服飾店等商家。2007年台北與東京、曼谷一同被知名同志雜誌《OUT》評為「亞洲對同志最友善的城市」之一。 曼谷彩虹天空協會(Bangkok Rainbow Organization)主席尼甘表示,首位泰國同性戀先生冠軍他納乍醫師(39歲),將作為泰國代表赴西班牙馬德里參加於5月5-10日舉行的2017年世界同性戀先生大賽,這次他將與全球19個國家參賽者角逐勝負,同時也是泰國首次派代表參加此類活動,以宣傳同性戀在社會中應獲公平對待。 动物界同性之間的性行为 同性性行為存在於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類群,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生類、昆蟲、軟體動物、線蟲等不同類群都有同性性行為的紀錄。生物學家於1999年發表了一項回顧,當中指出人類已發現大約500種物種擁有同性性行為。展覽「違反自然?」的組織者亦於2006年表示他們已觀察到1500种物種擁有同性性行為。有關同性性行為的功能,目前的研究發現,在有些物種當中用來建立、維持或強化雄性成員之間的關係,或強化同性之間的爭鬥,也有物種藉此使年輕個體獲得練習交配的機會,以及具有作為合作生殖策略的功能。 在有些動物當中,生物學家觀察到長期的成對配偶。目前針對圈養的南極企鵝(Pygoscelis antarcticus)的觀察發現,某些雄性個體會與其他同性個體形成長期的配偶關係;而在大角羊(Ovis canadensis)中則發現某些雄性個體交配的對象,都是那些比較會表現出雄性行為的雌性個體。 注释 參見 性欲 愛情 親密關係 各地LGBT權利 國際LGBTI聯合會 LGBT人物列表 男性恋和女性恋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實用指南〕 《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心靈工坊,2003 《同志伴侶諮商》,作者:David E. Greenan、Gil Tunnell,台灣:心靈工坊,2005 《同性戀》,編者:高燕寧,中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出櫃停看聽:同志子女必讀寶典》,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女書文化,2007 《當我們同在一家:給想生小孩的女同志》,作者: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台灣:女書文化,2010 《2010認識同志手冊》,編者:洪林瓊照、金家玉、連柏恩,台灣: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10 《出櫃》,作者:Linda Handel,台灣:知音人文化,2012 〔生命故事〕 《The Kid: What Happened After My Boyfriend and I Decided to Go Get Pregnant》,作者:Dan Savage,2000 《我的愛人是男人:男同志的成長故事》,作者:李忠瀚,台灣:張老師文化,1998 《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作者:張娟芬,台灣:時報,2001 《彩虹陰陽蝶:跨性別同志的心路歷程》,作者:慧慈,台灣:問津,2004 《情長同志:香港12位「男」同志口述歷史研究計劃》,策劃:李偉儀、陳雅屏、梁偉怡、張錦雄,香港:香港性學會,2007 《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基本書坊,2010 《我的違章家庭:28個多元成家故事》,策劃: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台灣:女書文化,2011 《我愛她也愛他:18位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作者:陳洛葳,台灣:心靈工坊,2011 《同性戀的煩惱與解脫》,作者:陶文祥,台灣:白象文化,2011 《我願意做你們的知己:我的同志孩兒們》,作者:老藕,台灣:基本書坊,2012 《天國孽子?》,編者:歐陽文風,香港:大將,2013 《直男愛出櫃:簡直地獄!我的一年反恐同任務》,作者:Timothy Kurek,台灣:基本書坊,2014 《我的兩個媽》,作者:、Bruce Littlefield,台灣:基本書坊,2014 《拉拉手,在一起: 女同志影像故事》,作者:王嘉菲,台灣:木馬文化,2015 〔傳記/文學〕 《Columbia Anthology of Gay Literature》,編者:Byrne R. S. Fone,2001 《And Tango Makes Three》,作者:、,畫家:,2005 《孽子》,作者:白先勇,台灣:允晨,1992 《同性戀平權鬥士:卡斯楚街市長哈維.米爾克》,作者:,台灣:新自然主義,1994 《逆女》,作者:杜修蘭,台灣:皇冠,1995 《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作者:吳繼文,台灣:時報,1999 《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作者:矛鋒,台灣:笙易,2000 《墨利斯的情人》,作者:E. M. Forster,台灣:圓神,2002 《突然獨身》,作者:葉志偉,香港:Friendmily,2002(粵語版)/台灣:基本書坊,2009(華語版) 《男婚男嫁》,作者:許佑生,台灣:北極之光,2004 《臺灣同志小說選》,編者:朱偉誠,台灣:二魚,2005 《鱷魚手記》,作者:邱妙津,台灣:印刻,2006 《藍調石牆T》,作者:Leslie Feinberg,台灣:商周,2006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作者:施曄,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關鍵字:台北》,作者:王盛弘,台灣:馬可孛羅,2008 《為巴比祈禱》,作者:,台灣:基本書坊,2010 《荒人手記》,作者:朱天文,台灣:新經典文化,2011 《風速王子》作者:,台灣:知音人文化,2011 《男孩們的童話故事集》,作者:Peter Cashorali,台灣:基本書坊,2013 《阿肯的歡樂之家﹝繪本﹞》,作者:劉育豪、江長芳,台灣:女書文化,2013 《彩虹力量覺醒──同志解放運動第一人: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傳》,作者:Ralf Dose,台灣:時報,2014 〔藝術/影視〕 《The Homoerotic Photograph : Male Images from Durieu / Delacroix to Mapplethorpe》,作者:Allen Ellenzweig,1992 《The Sexual Perspective: Homosexuality and Art in the Last 100 Years in the West》,作者:,1994 《Picturing Men: A Century of Male Relationships in Everyday American Photography》,作者:John Ibson,2006 《Art and Homosexuality: A History of Ideas》,作者:Christopher Reed,2011 《男同性戀電影》,作者:李幼新,台灣:志文,1993 《我旅途中的男人。們》,作者:陳克華,台灣:原點,2007 《春光乍洩:百部同志電影全記錄》,編者:范坡坡,中國:北方文藝,2009 〔歷史研究〕 《The Construction of Homosexuality》,作者:David F. Greenberg,1988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作者:Bret Hinsch,1992 《Gay New York: Gender, Urban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Gay Male World 1890-1940》,作者:,1994 《Male Colors: The Construction of Homosexuality in Tokugawa Japan》,作者:Gary Leupp,1997 《My Dear Boy: Gay Love Letters through the Centuries》,編者:,1998 《Coming Out Under Fire: The History of Gay Men and
Bagley和Pierre Tremblay,對加拿大卡加利市18-27歲男性進行分層抽樣調查,研究表示15.3%的男性“報告說有一定程度的同性戀”,其中14%和同性有過性接觸,11.1%自我認同為同性戀(佔5.9%)或雙性戀(佔6.1%),9.2%在過去半年內有過一段同性交往關係(4.3%只限同性,4.9%不限同性)。 2006-2008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執行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依機率抽樣13495個15-44歲的樣本,報告5.2%的男性,12.5%的女性曾有過同性性行為。自我認同為同性戀(1.8%)或雙性戀(2.3%)的男性佔4.1%,自我認同為同性戀(1.3%)或雙性戀(2.8%)的女性佔4.1%。 2008年,衛報的Sex uncovered民調,表示6%的英國人認為自己是同性戀或雙性戀,13%的人有和同性別性接觸的經驗。2013年,經濟學人報導,英國國家統計局2013年發起的調查中,1.7%的受訪者自認為是男女同性戀或雙性戀。英國同志平權組織Stonewall,根據英國貿易和工業部2005年的統計數據,估算5-7%的人口為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一份2013年的英國研究指出,16至44歲人群中,7%的男性和16%的女性曾有同性性行為經歷。 2013年,德國之聲報導,中國衛生部門曾發佈調查,處於性活躍期的中國男性同性戀者,約佔性活躍期男性大眾人群的2%至4%,按此估算,中國有3000萬至6000萬男性同性戀者。青島大學張北川教授的統計數字為,中國大陸15歲至65歲的同性戀人數約在3000萬,其中男性2000萬,女性1000萬。 美國2014年公布的普查數字顯示,自我認同為男及女同性戀者為1.6%,雙性戀者0.7%,另外1.1%為其他、不知或拒答。英國2015年公布普查數字顯示,自我認同為0.3%為男同性戀者,0.7%為女同性戀者,0.5%為雙性戀者。。 美國2016年公布的普查數字顯示,女性受訪者當中有5.5%自稱雙性戀者,1.3%自稱同性戀者;男性則是2%自稱雙性戀者,1.9%自稱是同性戀者。17.4%女性承認和女性有性接觸;6.2%男性表示曾跟其他男生有過性行為。 社會運動與人權 非罪化 直到19世紀,很多接受了拿破仑法典的地區,並沒有明確禁止同性性行爲,但是很多採納了英國的习惯法系統的國家,則保留了性悖軌法()條例並對其迫害,這種情況一直沿襲到19世紀末。 到了20世紀,隨著同志權利的興起,作爲公民权利的一部分,以及學術機構對性行爲的研究而產生的酷兒研究的出現,使得媒體上出現了同性戀形象,並改變了社會對同性戀的觀感與理解。 英国的沃芬敦报告是西方国家对同性性行爲除罪化的转折点,很多西方文明国家现在已经对同性恋或同性性行为除罪。一系列的欧洲国家,例如荷兰、德国等已经改变法律或者允许同性婚姻或者在法律上承認长期的同性伴侶关系;一些国家開始允许同性伴侣收养子女。而公开承认是同性恋、双性恋或过去曾经进行过同性性行为的政治家的人数也在上升。这包括了前英国国防秘书附属梅杰(John Major)、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公开的同性恋政治家大卫·诺里斯()是爱尔兰参议院议员;而现任以及前任爱尔兰总统玛丽·麦阿里斯(Mary McAleese)和玛丽·罗宾逊是爱尔兰同性恋法律改革运动()的创始人。这个组织曾在爱尔兰对同性性行为除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對同性性行爲除罪,以及同性婚姻和無性別詳述的公民結合是同志社運人士的主要目標,以保護同性伴侶和家庭。 最近幾年,一些地區放鬆了或取消了歧視同性戀的法律,包括性悖軌法(sodomy law)和禁止同性戀者參軍的條例。 1951年,保加利亞除罪成年人之間的同性性行爲,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則于1961年通過,在英國(英格蘭和威爾士),1967年把21嵗以上成年人自願的同性性行爲除罪,蘇格蘭在1980年跟進,北愛爾蘭則于1982年跟進,承諾年齡在1994年從21嵗下降到18嵗,並于2000年在大不列顛調低到16嵗和北愛爾蘭的17嵗,使同性性行爲的承諾年齡與異性性行爲的承諾年齡一致。 在美國,這個趨勢在2003年6月26日達到頂峰,當時美国的最高法院在劳伦斯对决德克萨斯州的判决中认为,美国州宪法中把两个成人间私人的、非商业化的性行动(包括同性性行动)判为犯罪是违反宪法的,並廢除了全國的性悖軌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各版中均沒有明確將同性性行為定為犯罪的條文,但也沒有受到法律保護。1983年至1996年间,大型的、在公共场合的、聚众性质的同性性行为(如舞厅、酒吧、卖淫等)會被定为流氓罪。2001年4月20日,卫生部《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將同性恋從名單中刪除。 2013年12月11日,印度最高法院最新的宣判推翻了德里高等法院的判決,表示同性性行為除罪化應該由議會立法來決定。 当时印度政府表示,尊重最高法院的判決,但沒有表明政府是否有計劃修改法律。 2018年9月6日,印度德里的高等法院裁决,在彼此同意的状况下,两个同性成年人进行性行为不是刑事犯罪。此一裁决推翻了已经有148年历史、英国殖民时代留下的法律,认为同性性行為有罪的法律。在过去,印度同性恋性行为可以判处10年监禁甚至终身监禁。 不過,上述國家的趨勢並不是在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一樣的。同性性行爲在不少國家仍是犯罪行為,目前以法律迫害同性戀者及對同性性行為判處有期徒刑與極刑的國家,普遍分佈於伊斯蘭教地區的非洲、西亞及南亞等地區。其中有期徒刑包括在孟加拉、馬爾代夫、馬來西亞、烏干達、圭亞那,而更嚴重的死刑刑罰包括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毛里塔尼亞、尼日利亞、蘇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門以及文莱等。 婚姻與撫養 全世界29個國家全國或部份地區,在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以色列和馬爾他則須先在其他國家合法登記同性婚姻,才受理登記。15個國家,則用與婚姻實質相等或部分等同的民事結合制或生活伴侶制度作為替代。 科學研究一致地表明,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一般擁有跟異性戀父母一樣照顾孩子的能力。他們的孩子就如異性戀父母所照顾的孩子般擁有健康的心理,及具備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根據科學文獻綜述,沒有與此一定論相反的證據。 一項研究回顧表明,女同性戀或男同性戀撫養的孩子的表現較難跟傳统性別角色配合,更有可能對同性戀關係持開放態度,此一現象部分是跟遺傳因素(美國80%同性伴侶撫養的兒童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和社會化進程(在相對較寬容的學校、鄰里和社會環境中長大)有关,但大多數由同性伴侶撫養的孩子会成为異性戀者。为美國心理學會進行的2005年回顧發現,現有數據並不能夠支持「女同性戀或男同性戀所撫養的孩子有較高机会成为同性戀」的説法。一項研究表明,由同性戀者撫養的孩子更傾向採用非異性戀模式的自我性别認同(其跟性傾向不同),特別是女同性戀者撫養的女兒(男兒較不受代間移轉影響)。 社會態度與身心健康 社會態度 不同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度因時地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從法律承认同性婚姻,到刑事化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但整體而言,亞洲和非洲國家的民眾較不能接受諸如同性戀般的非異性戀性傾向,歐洲、澳洲和美洲的民眾則較傾向接受之。西方民眾在過去幾十年中越來越接受同性戀。艾米·亞當克(Amy Adamczyk)这位教授於2017年指出,這種態度差異可由三個相關因子來解釋,分別是民主制度的相對實力、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当地的宗教環境。 有些地方承認不分性別傾向,都應當有平等的權利和保障,包括婚姻。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則嚴格限制所有公民只維持異性戀關係。同性間的親密關係會遭警察逮捕監禁並會受到最高至死刑的懲處。這些地方包括一些原旨主義穆斯林地區,例如尼日利亞的部分地方。 同性戀人士有時也成爲政府轉移注意的代罪羔羊,比如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同性戀人士的屠殺。 歧視 對同性戀者的欺凌 同性戀欺凌指的是欺凌者對他認為屬LGBT群體的人進行言語或身體虐待,另外「被欺凌者」的範圍亦包括遭認為屬該群體的異性戀者、性傾向不明者。根據美國心理衛生協會於199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青少年學生每天平均聽到26次对同性戀的辱罵詞,比如faggot、sissy。根據香港小童群益會在200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在近500名受訪的同性戀青少年中,有超過50%表示曾受到同學不同程度的排斥欺凌,有13%曾遭受肢體暴力或性騷擾。 异性恋主义和同性戀恐懼 同性戀者常常遭到社会上不同人士的歧視,此外為數不少的人亦對同性戀産生偏見。2011年一項研究的結論認為,49%的荷蘭本土青年和58%的荷蘭外籍青年對同性戀有所抵制。與其他少數群體類似,他們亦是受到刻板印象影響的对象之一。那些負面態度往往是恐同症和异性恋主义的其中一種表現方式(對同性戀擁有負面的態度以及偏見,表現為「只認可異性性行為和關係」的歧視)。异性恋主义的表現則包括任何人都是異性戀的假定,或者認為異性性傾向或性關係是唯一的規範,因此更為優越。同性戀恐懼指的是對同性戀者的恐懼、厭惡或歧視 。它擁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及假定類型,包括內化恐同症(internalized homophobia)、社交恐同症(social homophobia)、情緒恐同症(emotional homophobia)、合理化恐同症(rationalized homophobia)。類似的表現還有女同性戀恐懼症和雙性戀恐懼症。當這種態度以犯罪的形式表現時,則一般稱為仇恨犯罪和同性戀欺凌。 針對LGBT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通常有:戀愛關係欠缺穩定性、更可能濫交及虐待兒童,但這些宣稱都沒有得到科學證據支持。就戀愛關係的穩定度及忠誠度而言,同性伴侣跟異性伴侣之間基本沒有任何差别。性傾向亦不是某人是否虐待兒童的影響因子。現有科學證據證實「性傾向和兒童性騷擾之間有關」的說法,是建立在術語誤用和失實的證據上。 針對同性戀者的暴力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指出,2011年上報至美國執法機關的仇恨犯罪中,有20.4%出於性傾向偏見:其中有56.7%是出於針對男同性戀者的偏見;11.1%是出於針對女同性戀者的偏見;29.6%是出於不分性別的反同性戀偏見。發生於1998年的馬修·謝巴德謀殺案便是一個著名的相關例子:谢巴德在事件中因他的同性戀傾向而遭謀殺。此外他們亦有可能成為「矯正強姦」的受害者,其旨在以犯罪的方式把他們「矯正」為異性戀者。居住於某些地區的LGBT群體亦有一定機會遭家屬殺害,行兇動機是「保存自身家族的名聲」。 宗教 许多宗教对同性恋關係发表声明,不同的宗教,甚至是宗教中不同的教派对待同志和同性性行為有着不同的的态度。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的亞伯拉罕宗教在教義上禁止信徒和同性發生性行為。這些宗教組織也經常動員其信徒,反對同性戀者獲得平等對待和不受歧視的權利。 改變性取向 目前沒有嚴謹的科學研究能證實性傾向改變措施能改變一個人的性傾向。儘管如此,一些基督教組織透過勸導、祈禱或其他方式,企圖使轉變同性戀的性傾向,來滿足其信仰心態。這些宣稱能改變性取向的轉化療法受到醫學界和科學界的批評,因爲它們帶來的壓抑感可能導致治療者自殺。「美國精神學學會」于1997年通過決議,宣示從事這種療法的醫生將被認爲是缺乏職業道德,改變性傾向的治療毫無科學證據能支持其為安全或有效。有一些經歷過改變性傾向療法的人表示,試圖改變性傾向有潛在性的危害。 二十世紀初,同性戀在西方社會仍普遍受法律壓迫;在1952年精神醫學會出版第一版精神疾病的診斷列表(DSM-I),同性戀被列為其中。然而該分類系統很快就受到贊助研究的強烈檢視。該研究以及後續研究都未能發現任何實證資料能支持DSM-I的見解。隨著研究資料益發充實,醫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和社會、行為科學家都同意DSM-I對同性戀的見解是來自於社會偏見。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承認科學研究的證據,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的診斷列表(DSM-III-R)中去除。。 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表示,人類不能選擇作爲同性戀或異性戀,而人類的性取向不是能夠由意志改變的有意識的選擇。協會更進一步表示:事實上,有很多同性戀者生活得很成功和幸福,但是一些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可能會試圖通過療法改變自己的性取向,有時這是受到家庭成員或宗教團體施加的壓力所致。臨床經驗表明,那些試圖尋找轉變療法的人通常是因爲社會的偏見所造成的内在同性戀恐懼症所致。而那些能夠正面接受自己性取向的男女同性戀者能比那些不能接受自己性取向的人獲得更好的自我適應能力。 1999年11月,美國心理學會及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等機構發表報告,指改變性傾向會引致焦慮和罪惡感,成功改變的可能性亦幾近零。 中國大陆在2001年新版的《精神病診斷和統計手冊》將同性戀從名單項目中取消。中國精神病學協會8,000名成員认為,同性戀是正常現象,也能過著完全正常的生活。。 2012年5月17日,世衛駐美洲的辦事處,泛美洲衛生組織,就性向治療和嘗試改變個人性傾向的方法,發表一份用詞強烈的英文聲明《為一種不存在的疾病治療("Cures"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聲明強調,同性戀性傾向仍是人類性向的其中一種正常類別,而且對當時人和其親近的人士都不會構成健康上的傷害,更毋需治療。世衛在聲明中再三指出,改變個人性傾向的方法,不單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其效果,而且沒有醫學意義,並會對身體及精神健康甚至生命形成嚴重的威脅,同時亦是對受影響人士的個人尊嚴和基本人權的一種侵犯。世衛亦藉發表該聲明提醒公眾,雖然有少數人士可以能夠在表面行為上限制表現出自身的性向,但個人性傾向本身一般都被視為個人整體特徵的一部分和不能改變;聲明內容同時譴責提供性向治療的醫護人員,是把他們自己與社會偏見看齊,並且反映他們對個人性傾向和性健康議題的絕對無知。世界衛生組織亦提醒各國的醫護人員,這麼作等同於違反醫學道德的第一道原則:「首要的事,不要造成傷害(First, do no harm)。世衛同時透過聲明呼籲各地政府,應強烈反對當地的診所和醫院提供性向治療,並應立法懲處或制裁提供性向治療的醫療機構。世衛並且建議各地政府應多向公眾進行個人性向教育,以消除公眾對同性戀者的性傾向歧視。 幾乎所有心理學專業組織,都一致反對那些聲稱能改變性傾向的醫療措施,包括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美國心理學會、美國諮商學會、美國國家社會工作學會、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和澳洲心理學會在內。美國心理學會和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表明這些實行改變性傾向醫療措施的組織,其立場並沒有科學依據支持,並且會加深社会的偏見和歧視。 身心健康 性健康 「男男性接触者」和「女女性接触者」这兩个用詞所指的是跟同性一起从事性活動的人或人群,不管他們如何理解及界定自己的性傾向:当中許多不会认同自己是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以及雙性戀者。醫學文獻和社會研究通常会直接套用以上兩詞去作研究,用以形容一个擁有共同行为的群体,且無需在当中慮及当事人的性認同。然而這種用法遭其他研究者批評,因為這樣「掩盖了性的社會層面,破坏了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自我標籤;且沒有使性行為的變異性如实反映出來。」雖然有很多原因會使他們在性行为上表現得活躍,但一般是为了性愉悦、維持親密關系及感情紐帶而變得性活躍。但除了以上好處以外,性行为亦可能是疾病傳播的媒介,安全性行为則是一种與此相关的缓害策略,其能減少性感染疾病傳播的机会。許多歐洲國家擁有「禁止男男性接触者捐血」的規定。 以下是得到公共衛生机構認可的安全性行为建议(針對女女性接触者),其能避免当事人感染性傳播疾病: 避免跟伴侣的經血和任何可見的生殖器損傷部分接觸。 以全新的安全套罩着多於一人使用的侵入性性玩具,插入不同的女性时都需更換之;亦可考慮在面对不同人时都使用其專屬的性玩具。 在口交时使用屏障物(比如口腔保护膜、乳胶片、保鮮膜、剪开的安全套),用以避免直接接觸。 指交時戴上指險套/手套,並使用潤滑液,以避免受傷流血。 以下是得到公共衛生机構認可的安全性行为建议(針對男男性接触者),其能避免当事人感染性傳播疾病: 避免跟伴侶的體液和任何可見的生殖器損傷部分接觸。 在肛交和口交時使用安全套。 在舔肛时使用屏障物(比如口腔保护膜、乳胶片、剪开的安全套),用以避免直接接觸。 以全新的安全套罩着多於一人使用的侵入性性玩具,插入不同的男性时都需更換之;亦可考慮在面对不同人时都使用其專屬的性玩具。在从事任何可能導致出血的性行为时,戴上乳膠或乙烯基手套,並使用潤滑液。 心理健康 当同性戀一開始出現在醫學文獻中时,著者往往以精神病理学的角度去看待之。當時的精神醫学文獻許多都聚焦於他們的慢性抑鬱、藥物濫用問題,以及自殺問題。儘管以上問題至今亦普遍存在於非異性戀者之中,但自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去除後,研究者們開始轉移其原因的探討重心。目前他們普遍認为諸如社會排斥、法律歧視、負面刻板印象的內化,以及缺乏支持般的社会因子,才是使同性戀者心理健康風險增加的根本原因。與同齡的異性戀者相比,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精神疾病盛行率較高,這是對同性戀者的負面社會態度所致,其会導致同性戀污名,以及使人們对同性戀充滿偏見和歧視。現有證據表明,過去幾十年來社会对LGBT群體的寛容化跟相关風險下降有關。 有研究指出,LGBT身份者若居住於高度恐同偏見環境,比居住於低恐同偏見環境,減少平均12年的預期壽命。歧視對預期壽命帶來的影響,獨立於家庭收入、教育、性別、種族和年齡等其他因素。在禁止同婚的美國州,LGBT群體患上精神疾病的比例,亦較通過平權的州者為高。亦有研究發現,2015年全美國同性婚姻通過後,青少年的企圖自殺率下降,尤以同性戀與雙性戀的青少年最為顯著。 歷史與文化 歷史上的同性戀文化 通常認為同性性關係在古希臘是很普遍的,但是K.J.多佛()指出,這樣的關係和男女間的婚姻關係並存,而是發生在之前或一起,一個成年男子會有一個未成年男子同伴,他會被称為“愛者”(erastes),而較年輕的会被称為“被愛者”(eromenos),在這種關係中,被愛者感到渴望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因為他還沒有男子氣概,受到欲望和尊敬的驅使,愛者會無私地奉獻所有被愛者要求的用於繁榮社會的教育。 一個經常爭論的焦點是在現代社會以前的同性戀和現代社會的同性戀是不同的(現代社會中的同性戀更多由平等觀念所建構,而之前的同性戀則由時代、性別以及社會階層所建構),批評者爭論說,雖然不同時代的同性戀者有不同的特徵(如同異性戀者),但是潛藏的欲望機制一直存在,它不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產物,同時,儘管同性戀的表現方式與社會結構緊密相連,但它的特質卻總是穩定的、持久的。 現代同志文化 同性戀者在1960年代的社會運動及民權運動過後,逐漸凝聚為一個爭取平權的身份認同群體,產生了一些區別其他社會群體的次文化。通常這種文化身份也擴展至雙性戀、變性者或者跨性別者在內。當代同志文化隨著地區和在地社群而呈現多樣面貌,其中對於同性戀者來説,比較重要的象徵或活動包括彩虹旗、粉紅三角形、同志遊行、同志電影展等等。 針對同志的旅遊行程服務,逐漸成為吸引商家目光的新市場,著名華人地區的同志景點,例如第一家同志書店,晶晶書庫,於1999年1月1日創立,是華人地區同志運動的先驅之一,也是台灣重要同志運動的象徵。西門紅樓廣場,匯集十餘家男同志小酒吧、咖啡廳、內衣服飾店等商家。2007年台北與東京、曼谷一同被知名同志雜誌《OUT》評為「亞洲對同志最友善的城市」之一。 曼谷彩虹天空協會(Bangkok Rainbow Organization)主席尼甘表示,首位泰國同性戀先生冠軍他納乍醫師(39歲),將作為泰國代表赴西班牙馬德里參加於5月5-10日舉行的2017年世界同性戀先生大賽,這次他將與全球19個國家參賽者角逐勝負,同時也是泰國首次派代表參加此類活動,以宣傳同性戀在社會中應獲公平對待。 动物界同性之間的性行为 同性性行為存在於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類群,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生類、昆蟲、軟體動物、線蟲等不同類群都有同性性行為的紀錄。生物學家於1999年發表了一項回顧,當中指出人類已發現大約500種物種擁有同性性行為。展覽「違反自然?」的組織者亦於2006年表示他們已觀察到1500种物種擁有同性性行為。有關同性性行為的功能,目前的研究發現,在有些物種當中用來建立、維持或強化雄性成員之間的關係,或強化同性之間的爭鬥,也有物種藉此使年輕個體獲得練習交配的機會,以及具有作為合作生殖策略的功能。 在有些動物當中,生物學家觀察到長期的成對配偶。目前針對圈養的南極企鵝(Pygoscelis antarcticus)的觀察發現,某些雄性個體會與其他同性個體形成長期的配偶關係;而在大角羊(Ovis canadensis)中則發現某些雄性個體交配的對象,都是那些比較會表現出雄性行為的雌性個體。 注释 參見 性欲 愛情 親密關係 各地LGBT權利 國際LGBTI聯合會 LGBT人物列表 男性恋和女性恋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實用指南〕 《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心靈工坊,2003 《同志伴侶諮商》,作者:David E. Greenan、Gil Tunnell,台灣:心靈工坊,2005 《同性戀》,編者:高燕寧,中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出櫃停看聽:同志子女必讀寶典》,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女書文化,2007 《當我們同在一家:給想生小孩的女同志》,作者: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台灣:女書文化,2010 《2010認識同志手冊》,編者:洪林瓊照、金家玉、連柏恩,台灣: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10 《出櫃》,作者:Linda Handel,台灣:知音人文化,2012 〔生命故事〕 《The Kid: What Happened After My Boyfriend and I Decided to Go Get Pregnant》,作者:Dan Savage,2000 《我的愛人是男人:男同志的成長故事》,作者:李忠瀚,台灣:張老師文化,1998 《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作者:張娟芬,台灣:時報,2001 《彩虹陰陽蝶:跨性別同志的心路歷程》,作者:慧慈,台灣:問津,2004 《情長同志:香港12位「男」同志口述歷史研究計劃》,策劃:李偉儀、陳雅屏、梁偉怡、張錦雄,香港:香港性學會,2007 《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基本書坊,2010 《我的違章家庭:28個多元成家故事》,策劃: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台灣:女書文化,2011 《我愛她也愛他:18位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作者:陳洛葳,台灣:心靈工坊,2011 《同性戀的煩惱與解脫》,作者:陶文祥,台灣:白象文化,2011 《我願意做你們的知己:我的同志孩兒們》,作者:老藕,台灣:基本書坊,2012 《天國孽子?》,編者:歐陽文風,香港:大將,2013 《直男愛出櫃:簡直地獄!我的一年反恐同任務》,作者:Timothy Kurek,台灣:基本書坊,2014 《我的兩個媽》,作者:、Bruce Littlefield,台灣:基本書坊,2014 《拉拉手,在一起: 女同志影像故事》,作者:王嘉菲,台灣:木馬文化,2015 〔傳記/文學〕 《Columbia Anthology of Gay Literature》,編者:Byrne R. S. Fone,2001 《And Tango Makes Three》,作者:、,畫家:,2005 《孽子》,作者:白先勇,台灣:允晨,1992 《同性戀平權鬥士:卡斯楚街市長哈維.米爾克》,作者:,台灣:新自然主義,1994 《逆女》,作者:杜修蘭,台灣:皇冠,1995 《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作者:吳繼文,台灣:時報,1999 《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作者:矛鋒,台灣:笙易,2000 《墨利斯的情人》,作者:E. M. Forster,台灣:圓神,2002 《突然獨身》,作者:葉志偉,香港:Friendmily,2002(粵語版)/台灣:基本書坊,2009(華語版) 《男婚男嫁》,作者:許佑生,台灣:北極之光,2004 《臺灣同志小說選》,編者:朱偉誠,台灣:二魚,2005 《鱷魚手記》,作者:邱妙津,台灣:印刻,2006 《藍調石牆T》,作者:Leslie Feinberg,台灣:商周,2006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作者:施曄,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關鍵字:台北》,作者:王盛弘,台灣:馬可孛羅,2008 《為巴比祈禱》,作者:,台灣:基本書坊,2010 《荒人手記》,作者:朱天文,台灣:新經典文化,2011 《風速王子》作者:,台灣:知音人文化,2011 《男孩們的童話故事集》,作者:Peter Cashorali,台灣:基本書坊,2013 《阿肯的歡樂之家﹝繪本﹞》,作者:劉育豪、江長芳,台灣:女書文化,2013 《彩虹力量覺醒──同志解放運動第一人: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傳》,作者:Ralf Dose,台灣:時報,2014 〔藝術/影視〕 《The Homoerotic Photograph : Male
弗林特 马斯基根 特拉弗斯城 安娜堡 贝城 萨基诺 马凯特 霍顿 沃伦 怀恩多特 庞蒂亚克 苏圣玛丽 史特林海茨 伯特克勒 卡拉马祖 都会区 镇区 密西根州的“镇区”()是“行政镇区”()。密西根州的部分地方都是“镇区”的一部分除了非镇区级自治体。“镇区”和“自治体”()是不一致有重叠。 克林顿镇区 (密西根州马科姆县)(Clinton)- 100,800 坎顿镇区 (密西根州韦恩县)(Canton)- 93,018 马科姆镇区 (密西根州马科姆县)(Macomb)- 90,758 塞尔比镇区 (密西根州马科姆县)(Shelby)- 80,005 沃特福德镇区 (密西根州奥克兰县)(Waterford)- 72,948 西布卢姆菲尔德镇区 (密西根州奥克兰县)(West Bloomfield)- 65,916 伊普西兰蒂镇区 (密西根州沃什特瑙县)(Ypsilanti)- 55,635 乔治敦镇区 (密西根州渥太华县)(Georgetown)- 52,496 雷德福德镇区 (密西根州韦恩县)(Redford)- 46,899 切斯特菲尔德镇区 (密西根州马科姆县)(Chesterfield)- 46,387 国家公园 皇家岛国家公园 画岩国家湖岸 玛尼斯蒂国家森林 基威诺历史保护区 睡熊沙丘国家湖岸 休伦国家森林 希亚瓦塔国家森林 渥太华国家森林 法瑟马凯特国家森林 气候 密西根州属于大陆性气候,但有两个不同的地区。下半岛的南部和中部(萨吉诺湾南部和大急流城地区向南)气候温暖(柯本气候分类 Dfa),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下半岛北部和整个上半岛气候更为恶劣(柯本 Dfb),夏季温暖但较短,冬季较长,寒冷至非常寒冷。从 12 月到 2 月,该州部分地区的平均高温低于冰点,在遥远的北部地区一直持续到 3 月初。在冬季到二月中旬,该州经常遭受湖泊效应的大雪。该州平均每年降水量为 30 至 40 英寸(76 至 102 厘米);然而,下半岛北部和上半岛的一些地区每年平均降雪量接近 160 英寸(4,100 毫米)。密西根州的最高记录温度是 1936 年 7 月 13 日在 Mio 的 112°F(44°C),而最冷的记录温度是 1934 年 2 月 9 日在范德比尔特的 -51°F(-46°C)。 [49] 该州平均每年有 30 天的雷暴活动。这些可能很严重,尤其是在该州的南部。该州平均每年发生 17 次龙卷风,这在该州的最南部地区更为常见。南部边境的部分地区在历史上几乎与更西部的州和龙卷风巷一样脆弱。出于这个原因,该州最南部的许多社区都有龙卷风警报器,以警告居民接近龙卷风。再往北,在密西根州中部、密西根州北部和上半岛,龙卷风很少见。 地质 密西根的下半岛主体位于地质学的密西根盆地上,沉积物形成年代为志留纪到二叠纪。上半岛为密西根盆地的边缘以及前寒武纪时期形成的铁和铜地层。在新生代里密西根遭遇过明显的冰川活动侵蚀,以至于全州遍布大小湖泊。 該州的地質構造千差萬別,密西根盆地是最主要的構造。原生巨石遍布上半島的整個表面(主要是原始起源),而次生礦床則覆蓋整個下半島。上半島展示下志留統砂岩、石灰岩、含銅和含鐵岩石,對應於加拿大的休倫系統。下半島的中部包含賓夕法尼亞時期的煤層和岩石。泥盆紀和亞石炭紀沉積物分散在全州。 密西根州很少發生地震,而且它確實經歷過的地震通常較小,不會造成重大破壞。1947年8月發生了4.6級地震。最近的一次,2015年5月2日星期六中午在密西根州中部的密西根州蓋爾斯堡以南約5英里(卡拉馬祖東南9英里)發生了4.2級地震,據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的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國家地震信息中心稱,沒有重大損壞或受傷報告。 经济 概述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2017年,密西根州有3,859,949人受僱於222,553家機構。 美國經濟分析局估計密西根州2018年第三季度的州生產總值為5380億美元,在50個州中排名第14。根據勞工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1年6月,該州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估計為6.3%。 產品和服務包括汽車、食品、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軍事設備、家具以及銅和鐵礦石開採。密西根州是第三大聖誕樹種植州,擁有60,520英畝(245平方公里)的土地,專門用於聖誕樹種植。Vernors飲料於1866年在密西根州發明,與Hires Root Beer共享最古老的軟飲料稱號。Faygo於1907年11月4日在底特律成立。四大比薩連鎖店中有兩家在密西根成立。 自2009年以來,通用汽車、福特汽车和克萊斯勒在911袭击事件和2000年代初經濟衰退影響各自的美國養老金和福利基金(OPEB)之後股市動蕩之後,對其福利基金結構進行了重大重組。通用汽車、福特和克萊斯勒與美國汽車工人工會達成協議,將各自的醫療保健和福利基金的責任轉移給501(c)(9)自願僱員受益人協會(VEBA)。從2001年到2006年,該州的製造業增長了6.6%,但在2008年經濟危機期間,石油的高投機價格成為美國汽車行業影響行業收入的一個因素。2009年,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從第11章重組中脫穎而出,部分融資由美國和加拿大政府提供。通用汽車於2010年開始首次公開募股(IPO)。2010年,州內三大車企利潤豐厚,回暖開始。 截至2002年,密西根州的高科技就業人數在美國排名第四,擁有568,000名高科技工人,其中包括汽車行業的70,000名。密西根州通常在美國的總體研發(R&D)支出中排名第三或第四。其包括汽車在內的研發佔該州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於美國任何其他州。該州是工程工作機會的重要來源。國內汽車行業直接或間接地占美國每十個工作崗位之一. 2004年,密西根州在新的企業設施和擴建方面在美國排名第二。從1997年到2004年,密西根州是唯一一個在重大新開發項目中突破10,000個大關的州;然而,2000年代後期經濟衰退的影響已經減緩了該州的經濟。2008年,密西根州在吸引新業務的各州選址調查中名列第三,該調查衡量了每百萬人口的資本投資和新增就業機會。2009年8月,密西根州和底特律的汽車行業從美國能源部獲得了1.36億美元的贈款,用於製造電動汽車技術,預計到2020年,該州將立即創造6,800個工作崗位並僱用40,000名員工。從2007年到2009年,密西根州在新的企業設施和擴建方面在美國排名第三。 作為領先的研究機構,密西根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和韋恩州立大學是該州經濟及其大學研究走廊的重要合作夥伴。密西根州的公立大學每年吸引超過$1.5B的研究和開發補助金。國家超導迴旋加速器實驗室位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密西根州的勞動力受過良好的教育和高技能,使其對公司具有吸引力。它擁有全國第三高的工程專業畢業生人數。 底特律都會機場是美國最近擴建和現代化的機場之一,擁有六條主要跑道和能夠維修和修理波音747的大型飛機維修設施,並且是達美航空公司的主要樞紐。密西根州的學校和學院名列全國最佳。該州一直保持其對公共教育的早期承諾。該州的基礎設施使其具有競爭優勢;密西根州有38個深水港。2007年,美國銀行宣佈在收購特洛伊的LaSalle銀行後,將投入250億美元用於密西根州的社區發展。 州收入 主要的工业/产品 汽车(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萊斯勒集團)、安利、谷物、铜、家具、铁 州税 农业 密西根州种植了种类繁多的商品作物、水果和蔬菜,使其在农业多样性方面仅次于加利福尼亚州。该州有 54,800 个农场,利用 10,000,000 英亩(40,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2010 年销售价值 64.9 亿美元的产品最有价值的农产品是牛奶。主要农作物包括玉米、大豆、花卉、小麦、甜菜和土豆。该州的牲畜包括 78,000 只羊、100 万头牛、100 万头猪和超过 300 万只鸡。畜产品占农产品价值的38%,农作物占多数。 密西根州是美国领先的水果种植者,包括蓝莓、酸樱桃、苹果、葡萄和桃子。密西根州也种植李子、梨和草莓。由于密西根湖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这些水果主要生长在西密西根。密西根湖沿岸的密西根西北部也有大量水果生产,尤其是樱桃,还有葡萄、苹果和其他水果。密西根州生产葡萄酒、啤酒和多种加工食品。家乐氏谷物公司位于密西根州巴特尔克里克,加工许多当地种植的食品。 Thornapple Valley、Ball Park Franks、Koegel Meat Company 和希伯来国家香肠公司都位于密西根州。 密西根州的萨吉诺谷和拇指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那里种植的产品包括玉米、甜菜、菜豆和大豆。甜菜收获通常在 10 月 1 日开始。糖厂需要大约五个月的时间将 370 万吨甜菜加工成 485,000 吨纯白糖。密西根州最大的糖精炼厂,密西根糖业公司是密西西比河以东最大的和全国第四大的糖精炼厂。 旅游业 密西根州的游客每年在该州花费 172 亿美元,支持 193,000 个旅游工作岗位。密西根州的旅游网站是全美最繁忙的网站之一。 [133]目的地吸引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各地的度假者、猎人和自然爱好者。密西根州有 50% 的林地,其中大部分都非常偏远。森林、湖泊和绵延数千英里的海滩是最热门的景点。活动旅游吸引了大量人参加郁金香时间节和全国樱桃节等活动。 2006 年,密西根州教育委员会根据新的劳动节后学校法,要求该州所有公立学校在劳动节后的第一天开学。一项调查发现,所有旅游业务的 70% 直接来自密西根州居民,密西根酒店、汽车旅馆和度假村协会声称,学年之间较短的夏季削减了年度旅游旺季。 底特律大都市的旅游业将游客吸引到主要景点,尤其是亨利·福特博物馆、底特律艺术馆、底特律动物园和底特律的体育运动。其他博物馆包括底特律历史博物馆、查尔斯·H·赖特非裔美国人历史博物馆、克兰布鲁克教育社区的博物馆和阿拉伯裔美国人国家博物馆。都会区提供四大赌场,分别是米高梅大底特律、好莱坞赌场、汽车城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温莎的凯撒温莎;此外,底特律是提供赌场度假村的美国最大城市和大都市区。 狩猎和捕鱼是该州的重要产业。大湖区的许多城市都有租船来捕捞鲑鱼、鳟鱼、大眼鲷和鲈鱼。密西根州每年为其经济贡献 20 亿美元的持牌猎人(超过 100 万)在全国排名第一。仅白尾鹿季节就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百万猎人参加。由于出勤问题,密西根州农村地区的许多学区在火器鹿季节的开放日取消了学校课程。 密西根州自然资源部管理着全国最大的专用国家森林系统。林产品行业和娱乐用户每年为该州经济贡献 120 亿美元和 200,000 个相关工作岗位。在广阔的商业森林中也确保了公共远足和狩猎通道。该州拥有全国最多的高尔夫球场和注册的雪地摩托。 能源 2020 年,密西根州消耗了 113,740 GWh的电能,并产生了 116,700 GWh的电能。 煤电是密西根州的主要电力来源,到 2020 年产生大约一半的电力供应或 53,100 吉瓦时 (GWh) 的电能(总容量 12.6 吉瓦)。虽然密西根州没有活跃的煤矿,但煤炭很容易通过火车从其他州运出,也可以通过湖货船运过五大湖。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导致大多数燃煤电厂关闭,Consumer Energy 计划到 2025 年关闭其所有剩余的燃煤电厂;DTE 计划到 2023 年淘汰 2100 兆瓦的煤电。位于伊利湖西岸的门罗燃煤电厂是美国第 11 大电厂,净容量为 3,400 兆瓦。 核电也是密西根州的重要电力来源,到 2020 年,该州的电力供应约占四分之一,即 28,000 吉瓦时 (GWh)(总容量为
Company 和希伯来国家香肠公司都位于密西根州。 密西根州的萨吉诺谷和拇指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那里种植的产品包括玉米、甜菜、菜豆和大豆。甜菜收获通常在 10 月 1 日开始。糖厂需要大约五个月的时间将 370 万吨甜菜加工成 485,000 吨纯白糖。密西根州最大的糖精炼厂,密西根糖业公司是密西西比河以东最大的和全国第四大的糖精炼厂。 旅游业 密西根州的游客每年在该州花费 172 亿美元,支持 193,000 个旅游工作岗位。密西根州的旅游网站是全美最繁忙的网站之一。 [133]目的地吸引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各地的度假者、猎人和自然爱好者。密西根州有 50% 的林地,其中大部分都非常偏远。森林、湖泊和绵延数千英里的海滩是最热门的景点。活动旅游吸引了大量人参加郁金香时间节和全国樱桃节等活动。 2006 年,密西根州教育委员会根据新的劳动节后学校法,要求该州所有公立学校在劳动节后的第一天开学。一项调查发现,所有旅游业务的 70% 直接来自密西根州居民,密西根酒店、汽车旅馆和度假村协会声称,学年之间较短的夏季削减了年度旅游旺季。 底特律大都市的旅游业将游客吸引到主要景点,尤其是亨利·福特博物馆、底特律艺术馆、底特律动物园和底特律的体育运动。其他博物馆包括底特律历史博物馆、查尔斯·H·赖特非裔美国人历史博物馆、克兰布鲁克教育社区的博物馆和阿拉伯裔美国人国家博物馆。都会区提供四大赌场,分别是米高梅大底特律、好莱坞赌场、汽车城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温莎的凯撒温莎;此外,底特律是提供赌场度假村的美国最大城市和大都市区。 狩猎和捕鱼是该州的重要产业。大湖区的许多城市都有租船来捕捞鲑鱼、鳟鱼、大眼鲷和鲈鱼。密西根州每年为其经济贡献 20 亿美元的持牌猎人(超过 100 万)在全国排名第一。仅白尾鹿季节就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百万猎人参加。由于出勤问题,密西根州农村地区的许多学区在火器鹿季节的开放日取消了学校课程。 密西根州自然资源部管理着全国最大的专用国家森林系统。林产品行业和娱乐用户每年为该州经济贡献 120 亿美元和 200,000 个相关工作岗位。在广阔的商业森林中也确保了公共远足和狩猎通道。该州拥有全国最多的高尔夫球场和注册的雪地摩托。 能源 2020 年,密西根州消耗了 113,740 GWh的电能,并产生了 116,700 GWh的电能。 煤电是密西根州的主要电力来源,到 2020 年产生大约一半的电力供应或 53,100 吉瓦时 (GWh) 的电能(总容量 12.6 吉瓦)。虽然密西根州没有活跃的煤矿,但煤炭很容易通过火车从其他州运出,也可以通过湖货船运过五大湖。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导致大多数燃煤电厂关闭,Consumer Energy 计划到 2025 年关闭其所有剩余的燃煤电厂;DTE 计划到 2023 年淘汰 2100 兆瓦的煤电。位于伊利湖西岸的门罗燃煤电厂是美国第 11 大电厂,净容量为 3,400 兆瓦。 核电也是密西根州的重要电力来源,到 2020 年,该州的电力供应约占四分之一,即 28,000 吉瓦时 (GWh)(总容量为 4.3 吉瓦)。三座活跃的核电站为密西根州提供了约 26% 的电力。唐纳德 C. 库克核电站位于布里奇曼以北,是该州最大的核电站,净容量为 2,213 兆瓦。 Enrico Fermi 核电站是第二大核电站,净容量为 1,150 兆瓦。它也是底特律大都市区(底特律市中心半径 50 英里范围内)的两个核电站之一,位于底特律和俄亥俄州托莱多之间,另一个是俄亥俄渥太华县的戴维斯-贝斯核电站。南黑文以南的 Palisades 核电站计划于 2022 年关闭。密西根州第一座核电站和全美第五座核电站 Big Rock Point 核电站于 1997 年退役。 人口 2003年人口普查,密西根州有10,079,985人。種族的組成大略如下: 80.2%是白人 14.2%是非裔美國人 3.3% 拉美裔人 1.8%是亞裔美國人 1.9%混合的種族 0.6%是印地安原住民 根據人口普查,在密西根州的居民祖先中, 德國人(20.4%) 最多,其次是非裔美國人(14.2%)、 愛爾蘭人(10.7%)、 英國人(9.9%)、 和波蘭人(8.6%)。 美国2020年人口统计显示,该州人口达到1007.3万。 各城市人口 语言 截至 2010 年,5 岁及以上的密西根州居民中有 91.11% (8,507,947)在家中只说英语,而 2.93% (273,981)说西班牙语,1.04% (97,559)阿拉伯语,0.44% (41,189) 德语,0.36% (33,648) 中文(包括官话)、0.31% (28,891)法语、0.29% (27,019) 波兰语和叙利亚语(如现代阿拉姆语和东北新阿拉姆语)是 0.25% (23,420) 的主要语言 五岁以上。 总体而言,密西根州五岁及以上人口中有 8.89% (830,281) 说英语以外的母语 宗教 宗教上,密西根州的人口信仰比例如下。 54%新教徒(Protestant) 29% 羅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 1%其他基督教派的教徒(Other Christian) 4%其他宗教教徒(Other Religions,大多為伊斯蘭教和猶太教) 9%無信仰者(Non-Religious) 在該州的新教徒中,前三大派別為:浸禮會:16%,路德會:8%,衛理公會派:7%。 天主教 根据宗教数据档案协会 (ARDA) 2010 年的调查,罗马天主教会是信徒人数最多的教派,有 1,717,296 名信徒。直到19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是密西根州唯一有组织的宗教,反映了该地区的法国殖民渊源。底特律的圣安妮教区由安托万·德拉莫特·凯迪拉克于1701年建立,是美国第二古老的罗马天主教教区。1833 年 3 月 8 日,罗马教廷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密西根州、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达科他州正式成立了一个教区。当密西根于 1837 年成为一个州时,底特律教区的边界被重新划定以与该州的边界一致;其他教区后来从底特律教区划出,但仍然是底特律教省的一部分,其下辖一个总主教区和六个主教区: 底特律總教區 蓋洛德教區 大急流城教區 卡拉馬祖教區 蘭辛教區 馬凱特教區 薩吉諾教區 新教 2010 年,最大的新教教派是联合卫理公会,有 228,521 名信徒; 紧随其后的是路德教会-密苏里主教会,有 219,618 人,美国福音派路德教会有 120,598 名信徒。 北美基督教改革宗教会在密西根拥有近 100,000 名成员和 230 多个会众。美国的改革宗教会在该州拥有 76,000 名成员和 154 个会众。在同一项调查中,密西根州的犹太信徒估计为 44,382 人,穆斯林为 120,351 人。路德教会是由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移民引入的;路德教是该州第二大宗教教派。该州第一座犹太教堂是贝丝埃尔神庙,由十二个德国犹太家庭于 1850 年在底特律建立。 教育 密西根州拥有15所公立大学和众多的私立大学及社区学院。密西根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位列前20,是世界顶尖的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是美国第一所赠地大学。东密西根大学曾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类大学。密西根理工大学曾是美国最早的矿业和地质学类专业大学之一。北密西根大学是美国最早在校园里普及笔记本电脑的大学之一。 密西根州的教育系统为公立学校的 160 万 K-12 学生提供服务。 超过 124,000 名学生就读于私立学校,根据某些法律要求在家上学的人数不计其数。2008-09 年公立学校系统的预算为 145 亿美元。从 2009 年到 2019 年,密西根州有 200 多所私立学校关闭,部分原因是来自特许学校的竞争。 密西根大学是该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全美最古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 它成立于 1817 年,比密西根领地建州还早 20 年。截至 2016 年秋季,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校园人口在美国所有学校中排名第九。贝克学院拥有 21,210 名学生,是密西根州最大的私立大专院校。 交通 重要機場 底特律都会韦恩郡机场(DTW)─达美航空轉運中心 重要高速公路 75號州際公路 69號州際公路 94號州際公路 96號州際公路 密西根州共有116个灯塔。第一个灯塔建于1818年到1822年之间。它们是在晚上用来照明,白天用作航行于五大湖上的货船导航的路标。 体育 职业运动 密西根的大联盟运动队包括:底特律老虎棒球队、底特律雄狮橄榄球队、底特律红翼冰球队和底特律活塞男子篮球队。密西根州所有的大联盟球队都在底特律大都会地区比赛。 活塞队一直在底特律的科博竞技场打球,直到 1978 年,在庞蒂亚克银穹球场打球,直到 1988 年他们搬进了奥本山宫殿。 2017年,球队搬到了底特律市中心新建的小凯撒竞技场。底特律雄狮队一直在底特律的老虎体育场打球直到 1974 年,然后在 1975 年至 2002 年期间搬到庞蒂亚克银穹球场,在那里他们打了 27 年,然后于 2002 年搬到底特律的福特球场。底特律老虎队在老虎体育场(以前称为纳文)打球菲尔德和布里格斯体育场)从 1912 年到 1999 年。2000 年,他们搬到了 Comerica 公园。红翼队在 1979 年搬到乔路易斯竞技场之前曾在奥林匹亚体育场打球。他们后来搬到了小凯撒竞技场,并于 2017 年作为租户加入活塞队。 密西根国际赛车场是 NASCAR 比赛的举办地,而底特律曾是一级方程式世界锦标赛大奖赛的举办地。从 1959 年到 1961 年,底特律德拉威举办了 NHRA 的美国国民队。密西根州是主要的独木舟马拉松比赛之一:120 英里(190 公里)的 Au Sable 河独木舟马拉松比赛。休伦港到麦基诺的划船比赛也是最受欢迎的。 美式足球 底特律雄狮(Detroit Lions) 棒球 大聯盟MLB 底特律老虎(Detroit Tigers) 小聯盟 西密西根白帽(West Michigan Whitecaps,1A級中西部聯盟,母隊:底特律老虎) 西南密西根蝠魟(Southwest Michigan Devil Rays,1A級中西部聯盟,母隊:坦帕灣蝠魟) 兰辛螺帽(Lansing Lugnuts,1A級中西部聯盟,母隊:多倫多藍鳥) 籃球 NBA 底特律活塞隊(Detroit Pistons) 冰球 NHL 底特律红翼队(Detroit
黑色三角形 纳粹德国同性恋史及大屠杀 納粹集中營臂章 酷儿文化 引用 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LGBT符号 纳粹集中营术语
黑色三角形 纳粹德国同性恋史及大屠杀 納粹集中營臂章 酷儿文化 引用 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LGBT符号 纳粹集中营术语 Triangle,
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納粹集中營臂章 參考文獻 女性貶抑
同性恋恐惧 女同性恋文化 女性主義 納粹集中營
参考文献 参见 彩虹、光谱 三色旗、五色旗
参考文献 参见 彩虹、光谱 三色旗、五色旗 旗帜学 旗帜类型
Virginia),作為在此案中運用平等保護條款和正當法律程序條款的前例。 南非(2005)、尼泊爾(2007, 2023)、巴西(2011)、墨西哥(2015)、哥倫比亞(2016)、臺灣(2017)、奧地利(2017)、哥斯大黎加(2018)、厄瓜多(2019)、斯洛維尼亞(2022)等國,以及美國(2003-2015)、加拿大(2002-2005)某些州的憲法審理機構,亦判定政府未保障或禁止同性婚姻,違反憲法平等權之規定。南非大法官奧比·薩克斯更指利用民事結合制度成立專法取代同性婚姻,給予「隔離但平等」(Seperate but equal)的保障,是對被區隔弱勢群體人性尊嚴的貶損。 社群主義的觀點 相對於著重權利論述的自由主義路徑,提倡社群主義的學者迈克尔·桑德尔認為對於婚姻制度,乃至於其它公共事務的討論,無法忽略權利中所蘊含的道德或內在價值而達成。 他主張,任何看似中立性的立場,其實都是對議題作出潛在的道德價值推論,判斷了何謂良善的生活。他引用支持同性婚姻的麻州法官Margaret Marshall之言:婚姻「是我們社群中最被珍惜、最值得的行為」,婚姻的關鍵並非生育,婚姻的基本關鍵和目的是「伴侶彼此的永久許諾」,主張麻州法官非僅仰賴權利取徑,並且是在同意同性婚姻符合此一價值原則的判斷中,獲得了國家應當開放同性婚姻的倫理學推論。 宗教 世界各地同性婚姻立法的阻力,通常來自於福音派基督教教會、羅馬天主教教會、東正教教會、大多數穆斯林組織,以及各種帶有文化保守主義或宗教保守主義色彩的宗教團體。這些反對團體,常站在視「婚姻」為自身所信奉宗教教義或文化規範所有物的立場,認為同性婚姻無法與其所屬的教義或文化相容,而對其立法採取反對的姿態。 然而也有來自佛教、道教或民間信仰、一貫道以及基督教等宗教團體的成員,主張立法才能鼓勵個人及社會以負責的態度看待婚姻及家庭,進而保障和促成諸多的「社會共善」;另外,這些團體或成員也呼籲正視傳統及經典對於性傾向與性別認同存在著多元詮釋的可能性,建議透過對話形成切合當下處境、與時並進的信仰教導。 其它信仰的宗教組織,例如印度教美國基金會()、澳洲印度教祭司委員會(Australian Council of Hindu clergy)、穆斯林進步價值協會(),美國猶太拉比中央會議(),以及一神普救協會()等,也都發表過支持婚姻平權的聲明。 宗教自由 反對同性婚姻的宗教團體,聲稱同性婚姻立法會影響到宗教自由。這些宗教人士擔憂若所屬宗教的教義與同性婚姻有所衝突,那麼拒絕為同性伴侶主持宗教儀式的行為,可能會引致反歧視法律訴訟,致使宗教組織必須違背教義接受同性婚姻。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尼·甘迺迪指出,美國憲法對宗教自由的保障,已確保宗教組織享有對婚姻的自主信念。法律不会要求宗教組織為同性伴侶主持婚禮的義務,亦不要求宗教組織接受同志成為教內的聖職者。這些屬於宗教組織內部的事務,由宗教組織自主決定。反歧視法所規範領域也限制在職場聘僱、學校教育、公共服務、對公眾的商品買賣,無法成為對宗教內部事務進行訴訟的法源依據。 信眾態度 公共宗教研究所在2016年American Values Atlas計畫隨機訪問四萬多名美國民眾的民調顯示,對同性婚姻法制化的整體態度為58%支持32%反對,2014年為54%支持,38%反對。當中有85%的佛教信眾支持同性婚姻法制化,其次的支持比例為無宗教78%,猶太教73%,印度教67%,主流基督新教63%,天主教63%,東正教59%,這些宗教的多數信眾支持婚姻平權;美國穆斯林和少數族裔基督新教信眾的支持與反對者旗鼓相當,44%的伊斯蘭教信眾支持,而有41%反對;三股宗教信仰群體(佔總人口19%)反對多於贊成,分別為摩爾門教37%支持55%反對,福音派基督新教31%贊成61%反對,耶和華見證人25%支持53%反對。 據中研院在2015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七期第一次,隨機訪問兩千多名台灣民眾的調查資料顯示,對同性婚姻法制化整體態度為54%支持37%反對。在這當中,無宗教信仰者(佔樣本比例20%)有72%支持同性婚姻法制化;佛道教系統(佔樣本比例73%)支持略多於反對,分別為佛教49%支持43%反對,道教59%支持33%反對,民間信仰49%支持40%反對,一貫道48%支持和反對;基督宗教系統(佔樣本比例6%)的信仰者反對遠多於贊成,基督新教32%支持64%反對,天主教29%支持68%反對。 根據American Values Atlas (2016年)的調查,61%的美國人反對商家可用信仰因素為由,拒絕對LGBT群體提供服務或商品買賣。 家庭功能 婚姻與家庭型態 反對同性婚姻的人,大多將一夫一妻的男女婚姻視作所有婚姻型態中最為完美理想的樣態。 支持同性婚姻者,則多認為婚姻並無固定完美的樣式,隨著各地環境與社會制度的不同,婚姻的形式也隨之適應發展。歷史上,曾經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或對偶婚的婚姻形式。在母系社會還有走婚、訪妻婚等強調母系家族的樣態。理想的婚姻制度應當是朝向平等和親密關係內的對等協商邁進,把生養子女當作一種生命選擇,而非壓迫他人承擔的義務。 家庭亦非必定具備丈夫或父親、妻子或母親等角色,例如摩梭人的傳統家庭是由母親和舅父作為家長,父親與子女不屬於同一家庭。而在父系社會中,亦有不少因父母離婚、父母其中一方死亡或未婚懷孕而形成的單親家庭。也有些情況父母皆不在、於是與祖父母、兄弟姊妹或其他親屬組成家庭。 收養與撫養 反對同性婚姻者,不少也反對同志收養子女之自由,乃為保障子女利益、避免有無法理解男性、女性性別角色差異之機會,而影響其性別認同和性傾向。這些反對者,亦提出Mark Regnerus等人所作的研究,認為不就此限制收養,對子女成長有不良影響。 支持者則認為,男性、女性之性別角色差異,除習自養親外,尚可習自親族、友人、學校及其他社會關係。而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亦為子女人格自主發展之自由。此外,小孩有人收養照顧,也比待在社福機構要好,而目前仍有許多兒童等待被收養。對收養資格的評估,則應交由專業的收出養機構社工員對個別的收養者作綜合判斷,而非片面針對性傾向此單一因素來加以否定。 反對者常引用的社會學者所作之統計研究,其研究方法已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遭多次挑戰。美國心理學會和皆嚴厲質疑該研究未能明確界定其研究對象,亦未排除多種影響因素,認為此份研究實無參考價值。Regnerus本人則被美國國家稅務局指涉嫌受到基督教保守派組織资助78.5萬美金來完成此份研究。 大多數針對同性雙親與子女所作的社會科學研究,則顯示雙親性傾向,並非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之一。一份1995年的美國研究指出,由男同志父親撫養的兒子,超過90%的性傾向為異性戀。兒子的性傾向為何,與其可能相關的環境變數(例如與父親共同生活時間的長短)之間,亦沒有產生統計顯著差異。許多專業學會,如美國心理學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美國兒科學會、、台灣精神醫學會、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等,皆發表類似聲明,指出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長,與家庭及社區穩定息息相關,而與養育者的性傾向無關。 此外,同志伴侶仍能透過單身收養制度,達到收養之目的和共同養育的事實。另外有些人,則是想要收養伴侶和前一段關係的孩子。限制這些家庭其雙親和子女的親權,是對兒童權利和家長保護與教養權的侵害。 公共利益 性別平等 同婚法制化的地區不但沒發生生育率因此下降,與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感染率也不存在有達到統計顯著性水準的關聯。通過同性婚姻反而對促進該地的性別平等產生正向影響,有助於提升社會的性別意識,減少因權力分布產生的性別階層。 有研究顯示,同性戀者的生理、心理和財政狀況皆適合於締結婚姻。若得到社會制度的支持,已婚同性伴侶所撫養的孩子將受益於此。美國人類學會指出,不允許同性結婚會加劇針對同性戀者的社會污名和歧視;此外還指出「文明或可行的社會秩序建基於將婚姻限制為『異性之間獨享』」的說法並不受到社會科學研究的支持。法律承認同性別婚姻的效力,亦能使處於同性親密關係的人獲得稅項減免,及其伴侶的財產繼承權和醫院探視權。 促進健康 據公共健康與醫學領域的研究,同性婚姻法制化,不但對減少汙名、誤解、和歧視有正向影響,更能改善促進同志人群的身心健康。 有研究指出,同志若居住於高度恐同偏見環境,比居住於低恐同偏見環境,減少平均12年的預期壽命。歧視對預期壽命帶來的影響,獨立於家庭收入、教育、性別、種族和年齡等其他因素。在禁止同婚的美國州,LGBT群體患上精神疾病的比例,較通過平權的州者為高。在麻薩諸塞州通過同性婚姻後,同性戀以及雙性戀男性去醫院尋求醫療和精神照護的次數顯著降低,花費也大為減少。 亦有研究發現,2015年全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後,青少年的企圖自殺率下降,尤以同性戀與雙性戀的青少年最為顯著。作者指同性婚姻法制化,同志青少年會覺得「未來比較有希望」,霸凌事件降低,承受的污名也少了。 其他的研究則顯示法律禁止同性婚姻,促成社會污名和男同志的情感關係難以穩定和公開,進而減少獲得健康照護資源的機會,增加了感染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風險。 社會整合 有些人主張,婚姻作為一種重要的家庭經濟支柱,以及激勵彼此相互照顧的身份契約,有助於他人獲得經濟和情感的穩定支持。單身人士容易遭受經濟拮据,以及不受社會福利保障的困境。人不分性傾向和性別認同,都需要這種基本的身份契約保障,而社會能從這樣的穩定中獲得利益。 另據估計,巨大的社會壓力,已導致中國大陸約1600萬同性戀男性與女性結婚,與男性結婚的同性戀女性約400萬。然而處於這類婚姻的另一方,可能要忍受丈夫或妻子的性冷淡和精神折磨,彼此也難獲得長久幸福。制度若無法含納所有人,許多人會為符合社會規範,而硬是調整自己符合制度需求。社會對同婚的否定,容易讓更多同妻或同夫現象發生。 經濟發展 通過同性婚姻影響最為直接的行業是婚禮產業。據統計,美國通過同性婚姻的三年內,將為聯邦政府及各州帶來約1.87億美元的稅收收入,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將達26.2億美元。不過,相對於2014年美國17.4萬億美元的GDP總量,同性婚姻的直接經濟影響似乎較為有限。瑞銀(UBS)的首席經濟分析師Paul Donovan認為同性婚姻影響到美國人口的6%到7%,這勢必會對經濟產生影響。一方面,它會提高勞動力流動性。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對同志群體的歧視,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福布斯》的一篇報導提出了反駁。該報導認為同志人口並不高,因此同性婚姻對美國總體經濟的影響很小。 根據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資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份調查2011年各國法令對同志的保障程度與其經濟發展成果是否有相關性的研究,其結果顯示「法律認可同性傾向之全球指數」(GILRHO,Global Index on Legal Recognition of Homosexual Orientation)和「人均國民生產毛額」(GDP per capita)及「人類發展指數」(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之間呈現正相關。該報告中,分析了產生如此相關性的因素: 人力資本:國家經濟成長是個人生產力的總和,如果在教育、職場限縮甚至排除了同志族群學習技能或施展長才的機會,或因不友善的職場影響同志的工作表現,如此國家的整體生產力勢必打折扣。 後物質主義:物質生活富足之後,人民會開始重視人身自由、平等公民權、尊重少數族群等概念。 國家為顯示其現代化及開放而選擇採取接納同志族群的政策,進而招來觀光、外國投資、及跨國貿易夥伴等收益。 能力取向:這個理論不再只強調個體創造的收入,而是國家需幫助每個人成為他想要且能夠成為的人,個體都得到自由發展的空間而有更好的生活,也因此除了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外,還加入人類發展指數作為評估標準。 另外,企業若能提倡尊重差異的精神,支持婚姻平權,也能提昇企業的品牌形象,進而開發彩虹經濟的新客源。 各地情況 同性婚姻已在30多個國家全境或部分地區生效。以色列不承認在其領土的同性婚姻,但是承認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合法進行的同性婚姻。有些海外屬地或擁有自治權更高的地區可能有不同的法案,如荷蘭王國及紐西蘭在人口數極少的某些海外地區尚未如本土一樣施行合法的同性婚姻,美國有些美洲原住民部落及美屬薩摩亞也不施行同性婚姻。 已生效 相关世界之最 全球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歐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北美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非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南美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大洋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亞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已開發國家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開發中國家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第一個透過全民公投施行全國性同性婚姻的國家: 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共產黨國家: 蘇聯解體後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流行文化 同性婚姻已經成為一些虛構故事、電影或电子遊戲的主題或一部分。 電影 《养子15岁》 《孩子们都很好》 《爱很怪》 《滿月酒》 《為巴比祈禱》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誰先愛上他的》 《哥兒們》 《喜宴》 《親愛的初戀》 電視 同性婚姻在現代的西方電視劇中通常被正面描述。在美國,談及同性婚姻關係的電視劇包括《老友记》、《阿森一族》、《蓋酷家庭》、《摩登家庭》、《拉字至上》、《同志亦凡人》和《另類家庭》等。 東方相對於保守,2016年網路劇《上癮》該劇被封為中國「同志劇」指標,但因台詞露骨尺度大膽,而遭廣電總局封殺下架,之後更有條列規定,不能在電視劇中出現輪迴轉世、離奇案件、同性戀、婚外情、早戀等情節 林心如《我的男孩》腰斬下架!這3部電視戲也一樣命運 2018.1.9 ETTODAY。 電子遊戲 在部分現代電子遊戲中,可以实现同性婚姻。可以在遊戲中進行同性婚姻的電子遊戲包括: 神鬼寓言II、神鬼寓言3 上古卷軸V:無界天際
家庭功能 婚姻與家庭型態 反對同性婚姻的人,大多將一夫一妻的男女婚姻視作所有婚姻型態中最為完美理想的樣態。 支持同性婚姻者,則多認為婚姻並無固定完美的樣式,隨著各地環境與社會制度的不同,婚姻的形式也隨之適應發展。歷史上,曾經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或對偶婚的婚姻形式。在母系社會還有走婚、訪妻婚等強調母系家族的樣態。理想的婚姻制度應當是朝向平等和親密關係內的對等協商邁進,把生養子女當作一種生命選擇,而非壓迫他人承擔的義務。 家庭亦非必定具備丈夫或父親、妻子或母親等角色,例如摩梭人的傳統家庭是由母親和舅父作為家長,父親與子女不屬於同一家庭。而在父系社會中,亦有不少因父母離婚、父母其中一方死亡或未婚懷孕而形成的單親家庭。也有些情況父母皆不在、於是與祖父母、兄弟姊妹或其他親屬組成家庭。 收養與撫養 反對同性婚姻者,不少也反對同志收養子女之自由,乃為保障子女利益、避免有無法理解男性、女性性別角色差異之機會,而影響其性別認同和性傾向。這些反對者,亦提出Mark Regnerus等人所作的研究,認為不就此限制收養,對子女成長有不良影響。 支持者則認為,男性、女性之性別角色差異,除習自養親外,尚可習自親族、友人、學校及其他社會關係。而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亦為子女人格自主發展之自由。此外,小孩有人收養照顧,也比待在社福機構要好,而目前仍有許多兒童等待被收養。對收養資格的評估,則應交由專業的收出養機構社工員對個別的收養者作綜合判斷,而非片面針對性傾向此單一因素來加以否定。 反對者常引用的社會學者所作之統計研究,其研究方法已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遭多次挑戰。美國心理學會和皆嚴厲質疑該研究未能明確界定其研究對象,亦未排除多種影響因素,認為此份研究實無參考價值。Regnerus本人則被美國國家稅務局指涉嫌受到基督教保守派組織资助78.5萬美金來完成此份研究。 大多數針對同性雙親與子女所作的社會科學研究,則顯示雙親性傾向,並非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之一。一份1995年的美國研究指出,由男同志父親撫養的兒子,超過90%的性傾向為異性戀。兒子的性傾向為何,與其可能相關的環境變數(例如與父親共同生活時間的長短)之間,亦沒有產生統計顯著差異。許多專業學會,如美國心理學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美國兒科學會、、台灣精神醫學會、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等,皆發表類似聲明,指出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長,與家庭及社區穩定息息相關,而與養育者的性傾向無關。 此外,同志伴侶仍能透過單身收養制度,達到收養之目的和共同養育的事實。另外有些人,則是想要收養伴侶和前一段關係的孩子。限制這些家庭其雙親和子女的親權,是對兒童權利和家長保護與教養權的侵害。 公共利益 性別平等 同婚法制化的地區不但沒發生生育率因此下降,與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感染率也不存在有達到統計顯著性水準的關聯。通過同性婚姻反而對促進該地的性別平等產生正向影響,有助於提升社會的性別意識,減少因權力分布產生的性別階層。 有研究顯示,同性戀者的生理、心理和財政狀況皆適合於締結婚姻。若得到社會制度的支持,已婚同性伴侶所撫養的孩子將受益於此。美國人類學會指出,不允許同性結婚會加劇針對同性戀者的社會污名和歧視;此外還指出「文明或可行的社會秩序建基於將婚姻限制為『異性之間獨享』」的說法並不受到社會科學研究的支持。法律承認同性別婚姻的效力,亦能使處於同性親密關係的人獲得稅項減免,及其伴侶的財產繼承權和醫院探視權。 促進健康 據公共健康與醫學領域的研究,同性婚姻法制化,不但對減少汙名、誤解、和歧視有正向影響,更能改善促進同志人群的身心健康。 有研究指出,同志若居住於高度恐同偏見環境,比居住於低恐同偏見環境,減少平均12年的預期壽命。歧視對預期壽命帶來的影響,獨立於家庭收入、教育、性別、種族和年齡等其他因素。在禁止同婚的美國州,LGBT群體患上精神疾病的比例,較通過平權的州者為高。在麻薩諸塞州通過同性婚姻後,同性戀以及雙性戀男性去醫院尋求醫療和精神照護的次數顯著降低,花費也大為減少。 亦有研究發現,2015年全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後,青少年的企圖自殺率下降,尤以同性戀與雙性戀的青少年最為顯著。作者指同性婚姻法制化,同志青少年會覺得「未來比較有希望」,霸凌事件降低,承受的污名也少了。 其他的研究則顯示法律禁止同性婚姻,促成社會污名和男同志的情感關係難以穩定和公開,進而減少獲得健康照護資源的機會,增加了感染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風險。 社會整合 有些人主張,婚姻作為一種重要的家庭經濟支柱,以及激勵彼此相互照顧的身份契約,有助於他人獲得經濟和情感的穩定支持。單身人士容易遭受經濟拮据,以及不受社會福利保障的困境。人不分性傾向和性別認同,都需要這種基本的身份契約保障,而社會能從這樣的穩定中獲得利益。 另據估計,巨大的社會壓力,已導致中國大陸約1600萬同性戀男性與女性結婚,與男性結婚的同性戀女性約400萬。然而處於這類婚姻的另一方,可能要忍受丈夫或妻子的性冷淡和精神折磨,彼此也難獲得長久幸福。制度若無法含納所有人,許多人會為符合社會規範,而硬是調整自己符合制度需求。社會對同婚的否定,容易讓更多同妻或同夫現象發生。 經濟發展 通過同性婚姻影響最為直接的行業是婚禮產業。據統計,美國通過同性婚姻的三年內,將為聯邦政府及各州帶來約1.87億美元的稅收收入,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將達26.2億美元。不過,相對於2014年美國17.4萬億美元的GDP總量,同性婚姻的直接經濟影響似乎較為有限。瑞銀(UBS)的首席經濟分析師Paul Donovan認為同性婚姻影響到美國人口的6%到7%,這勢必會對經濟產生影響。一方面,它會提高勞動力流動性。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對同志群體的歧視,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福布斯》的一篇報導提出了反駁。該報導認為同志人口並不高,因此同性婚姻對美國總體經濟的影響很小。 根據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資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份調查2011年各國法令對同志的保障程度與其經濟發展成果是否有相關性的研究,其結果顯示「法律認可同性傾向之全球指數」(GILRHO,Global Index on Legal Recognition of Homosexual Orientation)和「人均國民生產毛額」(GDP per capita)及「人類發展指數」(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之間呈現正相關。該報告中,分析了產生如此相關性的因素: 人力資本:國家經濟成長是個人生產力的總和,如果在教育、職場限縮甚至排除了同志族群學習技能或施展長才的機會,或因不友善的職場影響同志的工作表現,如此國家的整體生產力勢必打折扣。 後物質主義:物質生活富足之後,人民會開始重視人身自由、平等公民權、尊重少數族群等概念。 國家為顯示其現代化及開放而選擇採取接納同志族群的政策,進而招來觀光、外國投資、及跨國貿易夥伴等收益。 能力取向:這個理論不再只強調個體創造的收入,而是國家需幫助每個人成為他想要且能夠成為的人,個體都得到自由發展的空間而有更好的生活,也因此除了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外,還加入人類發展指數作為評估標準。 另外,企業若能提倡尊重差異的精神,支持婚姻平權,也能提昇企業的品牌形象,進而開發彩虹經濟的新客源。 各地情況 同性婚姻已在30多個國家全境或部分地區生效。以色列不承認在其領土的同性婚姻,但是承認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合法進行的同性婚姻。有些海外屬地或擁有自治權更高的地區可能有不同的法案,如荷蘭王國及紐西蘭在人口數極少的某些海外地區尚未如本土一樣施行合法的同性婚姻,美國有些美洲原住民部落及美屬薩摩亞也不施行同性婚姻。 已生效 相关世界之最 全球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歐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北美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非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南美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大洋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亞洲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已開發國家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開發中國家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第一個透過全民公投施行全國性同性婚姻的國家: 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共產黨國家: 蘇聯解體後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第一個全國性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流行文化 同性婚姻已經成為一些虛構故事、電影或电子遊戲的主題或一部分。 電影 《养子15岁》 《孩子们都很好》 《爱很怪》 《滿月酒》 《為巴比祈禱》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誰先愛上他的》 《哥兒們》 《喜宴》 《親愛的初戀》 電視 同性婚姻在現代的西方電視劇中通常被正面描述。在美國,談及同性婚姻關係的電視劇包括《老友记》、《阿森一族》、《蓋酷家庭》、《摩登家庭》、《拉字至上》、《同志亦凡人》和《另類家庭》等。 東方相對於保守,2016年網路劇《上癮》該劇被封為中國「同志劇」指標,但因台詞露骨尺度大膽,而遭廣電總局封殺下架,之後更有條列規定,不能在電視劇中出現輪迴轉世、離奇案件、同性戀、婚外情、早戀等情節 林心如《我的男孩》腰斬下架!這3部電視戲也一樣命運 2018.1.9 ETTODAY。 電子遊戲 在部分現代電子遊戲中,可以实现同性婚姻。可以在遊戲中進行同性婚姻的電子遊戲包括: 神鬼寓言II、神鬼寓言3 上古卷軸V:無界天際 異塵餘生2 聖火降魔錄 if 模擬人生3、模擬人生4 星露-{谷}-物語 YouTubers life 手機遊戲: -{zh-hant:;zh-hans:;}- 夢想星城 魔力寶貝 - 永恆の戀人 江湖大夢(楚留香) 網頁遊戲: 鬪破 龍語少女(終止營運)
Belgium 比利時LGBT權益
比利時LGBT權益 比利時法律
据朝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金正日传略》记载,金正日在这部片子拍摄期间,经常到片场“视察指导”,有时跟电影导演几天几夜地坐在一起,帮导演制定脚本,并与演员交流表演技巧、谈论形象设计和摄影,有时甚至到剪辑室亲自剪片。“在拍摄一幕日本兵的施虐场面时,他甚至冒着木头房子着火的滚滚浓烟协助拍戏。” 除了《血海》,朝鲜人熟知的金正日亲自参与创作的电影至少还有三部:《卖花姑娘》、《鲜花盛开的村庄》和《女学生日记》。电影里的很多歌曲,都由金正日亲自选定,他还完成了其中的部分歌词。据称“金正日对它的指导多达150次”。在朝鲜官方报道中,还有一系列金正日的艺术成就:他首创了“旁唱”艺术;指导和创作了《血海》、《党的好女儿》、《密林啊,说吧》、《金刚山之歌》等歌剧。在金正日的带领下,朝鲜电影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金正日自己也曾经说过:“如果我没有成为一名政治家,我肯定是个出色的电影导演,或者至少是个电影评论家。”据说金正日是韩国女演员李英爱的“粉丝”。所以2007年卢武铉准备与金正日会面时,将李英爱主演的《大长今》等影视DVD作为礼物送给金正日。 西方媒体报道 在金正日去世前的数年中一直有他中風入院,甚至已經逝世的传闻。2008年11月2日朝鲜官方電視台於發出金正日觀看足球賽的照片,但未提及照片的拍攝時間及地點,亦看不見足球員或球賽片段。日本富士電視台曾報道金正日長子金正男飛往巴黎,尋找神經外科醫生治療父親。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亦指金正日健康欠佳,但仍能控制大局。2009年8月5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前往朝鲜與金正日協調釋放被拘留的兩名美國女記者,獲金正日接待,兩人合照的照片顯示金正日雖明顯消瘦,但與克林頓會談時仍能談笑風生,破除了外界猜測其病重的傳聞。 著作 单行本 《加强党对群众团体工作的领导》,中文版1987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 《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中文版1989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 《关于主体思想》,中文版1989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 《改进和加强司法检察工作》,中文版1990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我们朝鲜式社会主义战无不胜》,中文版1991年,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 《关于革命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中文版1992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 《将我国青年运动推进到新的更高阶段》,中文版1993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 《关于主体哲学》,中文版2002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 文集 《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文版1989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 《金正日选集》共15卷,中文版1992-2011朝鲜外文出版社 《金正日选集》补卷(第16卷),2012年朝鲜劳动党出版社 《为了完成主体革命事业》共10卷 《金正日全集》(迄2023年已出至55卷) 家庭 洪一天(第一任妻子,1966年结婚,1969年离异,曾擔任最高人民會議代議員) 金惠敬(長女) 成蕙琳(被视作第二任妻子,是否正式结婚不详,2002年在莫斯科病逝) 金正男(長子,2017年2月13日在馬來西亞遭到刺殺身亡。) 金英淑(继任妻子,1974年结婚,其余不详,曾為金日成辦公室打字員) 金雪松(次女) 金春松(三女) 高容姬(被视作第四任妻子,1977年开始与金同居,是否正式结婚不详,在日本朝鮮人,传闻2004年病逝) 金正哲(次子) 金正恩(三子,2012年起出任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成為第三代最高領導人) 金與正(四女) 孫姬林(無正式身分,僅1980年左右同居,生下兩女後,1991年被拋棄) -{于仁姬}-(小有名气的女演员,是朝鲜1959年上映电影《春香传》的女主角,曾与金正日有过非公开恋情,后与朝鲜名导演刘浩善结婚。) 金玉(继任妻子,自1980年代任金正日「技術書記」,2008年后正式结婚) 育有一子,姓名不詳 评价 正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唁电评价金正日称:“金正日同志是朝鲜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导者,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朝鲜人民建设朝鲜式社会主义强盛国家的伟大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金正日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他以极大热情继承和发展了由两国老一辈革命家亲自缔造和培育的中朝传统友谊,同中国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有力地推动了中朝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党、政府和中国人民对金正日同志的逝世深感悲痛,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总理朱镕基在《朱镕基答记者问》中评价金正日称:“我觉得他为人坦率、诚恳,思想很敏锐,知识很广博,信息也很广泛。我们讨论了很多东西,包括经济问题,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问题,其中也谈到你所说的设立开发区问题。我的印象是,他思想很开放,看得很远,同时也很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日本前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凭我的感觉和与他的接触,他是一个很爽朗的人,也很有决断力,留给我的印象很不错。” 负面 无国界记者评价金正日之死为“一个新闻自由的敌人死了”。 小布什:“北韩领导人无心治国,不管老百姓是否有饭吃。” 卢武铉于2004年11月在與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的會談中提到金正日時說:“是的,他确实是坏人,但我们没有必要公开谈论这些。” 黄长烨:“金正日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为紧紧抓住权力会不惜一切代价。” 其他 金日成:“金英柱(金日成之弟)不狠毒,所以与叔叔相比,金正日狠毒是他的优点。”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9年9月同学者沈志华谈话时说:“小金这个人很狡猾。” 韩国已故演员崔银姬(其和其夫申相玉曾先后被绑架到朝鲜)评价:金正日虽然很可怕,但艺术造诣却很深。 相关条目 金日成 金正恩 光明星节 金正日花 全州金氏 白头山血统 朝鲜的个人崇拜 金日成金正日主义 万寿无疆研究所:用以研究和确保金日成金正日长寿的研究所 註釋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故事集《伟人——金正日》 朝鲜外文出版社中文版 金正日简历 Naenara 参见 |- |- |- 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和总书记 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委 朝鲜劳动党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 朝鲜劳动党中央组织指导部部长 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金日成綜合大學校友 兩江道出身人物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Jong-il 朝鮮綁架問題相關人物
-{于仁姬}-(小有名气的女演员,是朝鲜1959年上映电影《春香传》的女主角,曾与金正日有过非公开恋情,后与朝鲜名导演刘浩善结婚。) 金玉(继任妻子,自1980年代任金正日「技術書記」,2008年后正式结婚) 育有一子,姓名不詳 评价 正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唁电评价金正日称:“金正日同志是朝鲜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导者,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朝鲜人民建设朝鲜式社会主义强盛国家的伟大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金正日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他以极大热情继承和发展了由两国老一辈革命家亲自缔造和培育的中朝传统友谊,同中国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有力地推动了中朝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党、政府和中国人民对金正日同志的逝世深感悲痛,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总理朱镕基在《朱镕基答记者问》中评价金正日称:“我觉得他为人坦率、诚恳,思想很敏锐,知识很广博,信息也很广泛。我们讨论了很多东西,包括经济问题,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问题,其中也谈到你所说的设立开发区问题。我的印象是,他思想很开放,看得很远,同时也很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日本前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凭我的感觉和与他的接触,他是一个很爽朗的人,也很有决断力,留给我的印象很不错。” 负面 无国界记者评价金正日之死为“一个新闻自由的敌人死了”。 小布什:“北韩领导人无心治国,不管老百姓是否有饭吃。” 卢武铉于2004年11月在與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的會談中提到金正日時說:“是的,他确实是坏人,但我们没有必要公开谈论这些。” 黄长烨:“金正日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为紧紧抓住权力会不惜一切代价。” 其他 金日成:“金英柱(金日成之弟)不狠毒,所以与叔叔相比,金正日狠毒是他的优点。”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9年9月同学者沈志华谈话时说:“小金这个人很狡猾。” 韩国已故演员崔银姬(其和其夫申相玉曾先后被绑架到朝鲜)评价:金正日虽然很可怕,但艺术造诣却很深。 相关条目 金日成 金正恩 光明星节 金正日花 全州金氏 白头山血统 朝鲜的个人崇拜 金日成金正日主义 万寿无疆研究所:用以研究和确保金日成金正日长寿的研究所 註釋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故事集《伟人——金正日》 朝鲜外文出版社中文版 金正日简历 Naenara 参见 |- |- |- 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和总书记 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委 朝鲜劳动党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 朝鲜劳动党中央组织指导部部长 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金日成綜合大學校友 兩江道出身人物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Jong-il 朝鮮綁架問題相關人物 最高人民会议代议员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人 政治世家出身的政治人物 國旗勳章獲得者 金日成勋章获得者 自由獨立勳章獲得者 柬埔寨王家勳章獲得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埃及)
8C)。車首前方、車體後方和車輪中央都鑲有滿洲國國徽,以表示對溥儀登基成為滿洲國康德皇帝的祝賀。溥儀雖然名義上貴為滿洲國康德皇帝,但實際上所有重大權力和決定都要得到日本關東軍的批准才可以實行。而滿洲國康德皇帝只是个象徵性的頭銜,实为傀儡君主。 1935年(康德二年、昭和十年)4月6日,在日本关东军的授意下溥仪以满洲国皇帝的身份首次访问大日本帝国首都东京,受到日方高规格接待。1940年(康德七年、昭和十五年)6月26日,溥仪第二次访问東京,由昭和天皇亲自迎接。 1945年8月9日,蘇聯開始八月風暴行動。蘇聯紅軍迅速打敗了駐守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11日晚上,溥儀,溥傑,嵯峨浩和其他親屬在日本關東軍士兵挟持下在新京東站登上火車展開逃亡行動。13日到達臨江市大栗子街,停留數日觀察最新戰爭局勢来決定是否要前往鴨綠江大橋進入朝鮮半島境內。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17日晚上,溥儀在大栗子溝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和取消滿洲國康德皇帝尊稱,宣告滿洲國正式滅亡。之後,溥儀,溥傑,嵯峨浩和其他親屬乘坐火車前往通化市,然后在瀋陽東塔機場乘坐日本關東軍飛機欲逃亡日本。 戰犯囚禁時期 1945年8月19日,溥儀、溥傑、嵯峨浩和其他親屬在瀋陽東塔機場乘坐日本關東軍飛機準備逃亡日本的時侯,被蘇聯紅軍空降傘兵逮捕,溥儀等人被蘇聯士兵扣留在通遼市至8月20日(有一說法是8月21日),然後被蘇聯空軍飛機運送到俄羅斯赤塔一號軍用機場,囚禁於莫洛可夫卡30號特別監獄直至11月初。之後被囚禁在伯力45號特別監獄直至1946年春季。溥儀在伯力45號特別監獄內受到優厚的待遇,令其多次向蘇聯政府表示願意申請在蘇聯永久居留,並申請加入蘇聯共產黨,但有推測認為溥儀可能是出於自保懼怕日後被追究責任,故而申請在蘇聯永久居留。溥儀被囚禁在蘇聯期間,曾經作為證人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訊。他聲稱自己在就任滿洲國康德皇帝期間,完全為日本關東軍所控制,身不由己,也沒有滿洲國康德皇帝作為最高元首的最大實際決策權力和指揮權力。但是,被轉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後,溥儀承認由於懼怕日後被中國政府追究,作證時將部分責任推卸給日本方面(含如何到達內滿洲),在部分涉及雙方責任的地方皆有所保留。 1950年8月1日,溥儀與滿洲國其他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被送往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為期10年的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溥儀的囚犯編號是98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任職全國政協委员時期 1959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遵照國家主席劉少奇特赦令,特赦首批戰爭罪犯。特赦令写到:「溥儀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溥仪从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溥儀被特赦後離開撫順戰犯管理所。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任職植物護理員和售票員。1963年6月1日,迁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冠英胡同40号院的西式别墅。1964年1月1日,溥儀加入政協全國委員會,任職文化歷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后作为特别邀请人士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去世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反帝醫院(今北京協和醫院)病逝,終年62歲。 溥儀的遺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相關法規火化,其骨灰起先安放于北京市八宝山人民公墓,1980年改至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1995年,其遺孀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移葬於北京市西南120公里的河北省易縣華龍皇家陵園,使溥儀墓坐落在清西陵附近。 溥儀的異母弟弟溥任(1918-2015)取漢名金友之,曾居住於中國大陸直到2015年去世。金友之曾于2006年就溥儀的肖像權和隱私權提起訴訟。金友之聲稱,“中國最後的帝王世家展”嚴重侵犯溥儀的肖像權,同時對死者親屬造成巨大的精神侵害,侵犯原告對溥儀肖像的使用權。金友之的上訴最終被駁回。 著作 《我的前半生》:第一版(1960年)、第二版(1964年)、完整版(2007年)(简体中文)。 《爱新觉罗.溥仪日记》上下册,2009天津人民出版社 勳章 大清國 雙龍寶星 大寶章 黃龍章 赤龍章 青龍章 黑龍章 大滿洲帝國 大勳位蘭花章 龍光大綬章 景雲章 柱國章 外國贈予 (義大利) 頸飾級(義大利) 大十字騎士級(義大利) 勳一等旭日桐花大綬章(日本) (羅馬尼亞) 家族成员 兄弟姐妹 溥傑(1907年-1994年),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英文名「William」。與唐石霞結婚,字怡莹,二人從未誕下任何子女,后离婚。再與嵯峨浩結婚,有二女。 溥倛(1915年-1918年),不滿三歲夭折。 溥任(1918年-2015年),乳名「聯格」,字「友之」,改名「金友之」;1950年代在北京市任職小学教师。與金瑜庭結婚,有三子兩女。 韞瑛(1909年-1925年),乳名「毓格」,字「蕊欣」,號「秉瑛」,英語名稱「Lucy」。與潤良結婚,无子女。
溥儀(,),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曜之,號浩然,洋名亨利(),清帝在位期間年號「宣統」,故稱宣統帝。其為清朝第12任君主,也是1644年清军入关后的第10任君主,是清朝以及中国歷史上的末任皇帝,亦是世界史上除教宗本篤九世以外,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君主。 溥仪是道光帝旻宁之曾孙,醇贤親王奕譞之孙,光緒帝载湉的侄子,生父是醇亲王載灃,生母嫡福晉瓜爾佳氏是慈禧太后的重臣榮祿之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廿一(1908年11月14日),德宗景皇帝載湉(光绪帝)被砒霜毒杀,慈禧太后在重病之際擁立时年2岁9個月大的醇親王長子溥仪繼承大統,並兼祧同治帝與光緒帝。隨後令溥儀生父載灃为监国摄政王,與光緒帝皇后葉赫那拉氏(即隆裕太后)共同輔政,翌日慈禧太后駕崩。十一月初九日(1908年12月2日),溥仪正式即位,于翌年改元“宣統”。1911年,辛亥革命于武昌爆发后,在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凱的逼迫之下,溥儀在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1912年2月12日)由攝政皇太后隆裕太后颁布《宣統帝退位詔書》,宣告清帝正式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中國從帝制時代進入共和時代。1917年,溥儀在北洋軍将领張勳等人支持下,在北京復辟重登帝位。但仅仅12天之后便被迫退位(史稱張勳復辟、辮軍復辟、丁巳復辟)。 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的满洲国于新京宣告成立,溥仪出任满洲国執政,年号「大同」。1934年,满洲国改为帝制,溥仪成为满洲国皇帝,年号「康德」,因此又被称为康德皇帝,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满洲国被苏联推翻为止。此后,溥仪曾作为战犯服刑,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赦,并作为特别邀请人士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溥仪在北京逝世。 家世 溥儀的祖父為道光帝七子、咸豐帝之弟奕譞,外祖父為榮祿,生父載灃为光绪帝之異母弟,后继承醇親王爵位,母嫡福晉瓜爾佳氏。 生平 早年生涯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1906年2月7日),溥儀出生在北京醇親王府(今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 載灃生了四個兒子: 長子溥儀 次子溥傑(1907年-1994年) 三子溥倛(1915年-1918年) 么子溥任(1918年-2015年) 與七個女兒: 長女韞媖(1909年-1925年) 次女韞龢(1911年-2001年) 三女韞穎(1913年-1992年) 四女韞嫻(1914年-2003年) 五女韞馨(1917年-1998年) 六女韞娛(1919年-1982年) 么女韞歡(1921年-2004年)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光緒帝患重病。11月13日,年僅兩歲的溥儀被抱入皇城,慈禧太后下令養育在宮中。11月14日,光緒帝崩,慈禧命溥儀繼位為帝,過繼於同治帝,同時兼承光緒帝之宗祧。11月15日,慈禧崩,享壽七十三歲。溥仪小时候曾被太监欺负,导致他出现畸形性格。 第一次皇帝登基和退位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1908年12月2日),光绪與慈禧相繼去世,朝廷眾臣均尊奉太皇太后遺詔,溥儀在太和殿內登基成為第十二任皇帝,年號宣統,年僅兩歲,其父載灃擔任攝政王。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清帝國各行省各自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管轄和控制,但清政府依然管轄和控制北京市附近的省份,並派遣袁世凱率領北洋陸軍攻打革命黨。南方革命軍與袁世凱商定,若能成功逼使溥儀退位和結束君主制,建立共和,便讓他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是為南北議和。袁世凱便一面好言利誘,一面利用《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威逼太后下詔,命令溥儀退位。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大清帝國攝政皇太后的名義與權力代替溥儀下達《宣統帝退位詔書》,讓溥儀正式退位,結束大清自世祖章皇帝入主中原以来長達268年的統治。 第二次皇帝登基和退位:張勳發動政變,復辟清朝 溥儀退位後,因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頒布的《清室優待條件》而得以繼續居住在紫禁城內,保留「大清帝國」國號,且准予擁有皇帝尊號(只限在城內),並有宦官、宮女供其使喚。 1917年7月1日,北洋政府陸軍定武上將軍、安徽省督軍張勳協同陳寶琛、王士珍、陳光遠、康有為、劉廷琛、沈曾植和勞乃宣等人發動政變,宣佈大清帝國復辟。張勳復辟的行動遭到共和派系撻伐,在各界壓力和不滿之下,行動僅12天便宣告失敗,溥儀也第二次宣布退位,結束政權。 溥儀與莊士敦時期 1919年,英國蘇格蘭人莊士敦前往北京紫禁城,擔任溥儀的老師,指導溥儀學習英語、數學、世界史和地理。溥儀和莊士敦二人關係良好,感情深厚,傳為佳話,為人津津樂道。溥儀因此對現代世界眼界大開,开闊了國際視野,增加了西方基本知識。莊士敦也勸告溥儀必須配戴眼鏡,因為當時發現溥儀已經近視了。而且這也已經過醇親王的商量,因為醇親王認為身為皇帝的溥儀不適合配戴眼鏡,溥儀剪掉自己的髮辮并穿上西服,此舉遭到陳寶琛、鄭孝胥等傳統保守派人士的不滿和批評。 被逐出紫禁城時期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胡景翼和孫岳發動甲子兵變,推翻大總統曹錕。11月5日,馮玉祥命其部下鹿鍾麟與李石曾和張璧奉「攝行大總統黃郛命令」,帶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帶領軍隊佔領紫禁城,命令溥儀簽署聲明,「取消帝號並離開紫禁皇城」。如拒絕,就用多門火炮射擊毀了皇宮。溥儀別無選擇,只能無奈答應,馮玉祥限其二天內收拾個人物品,帶著遜清皇室離開。離開紫禁城之後,溥儀先前往父親載灃的宅邸醇親王府居住,並由國民軍監視。1925年2月24日,溥儀在鄭孝胥、陳寶琛和日本人的協助下,裝扮成商人經東交民巷日本大使館至使館前方的火車站乘車逃往天津市的租界区,先後居住於天津市日租界的張園和静园。 1928年6月,孙殿英以“军事演习”的旗号,对清东陵当中的裕陵和菩陀峪定东陵进行大规模盗掘,并用部分盗取的宝物贿赂蔣介石之妻宋美龄、妻舅孔祥熙等人,案件查办最终不了了之。该事件史称“东陵事件”,而蔣介石不追究孙殿英的责任,是後來导致遜清與国民政府完全决裂,轉向日本人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次皇帝登基和退位 滿洲國执政 1931年9月18日滿洲事變發生後,前大清帝國穆爾哈齊的後裔熙洽,趁著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令官、吉林省政府主席張作相參加母親葬禮不在吉林市城內,命令士兵開啟城門,向關東軍投降。熙洽發信邀請溥儀前往祖宗龍興之地,復辟帝國,「救民於水火」,在日本的支持下,先擁有滿洲,再圖關內。以熙洽為首的前清貴族向日本人提出迎接溥儀至滿洲,建立君主制國家。關東軍也早已認定溥儀是適合的新國家(滿洲國)君主人選。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賢二製造了「天津事变」,將溥儀從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經大沽街、營口市、旅順口區,最後再前往撫順市。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召集張景惠、熙洽、馬占山、臧式毅、謝介石、-{于}-沖漢、趙欣伯和袁金鎧在瀋陽市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會議由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主持。會議決定迎接溥儀成為滿洲國執政,並分配了與會者在滿洲國政權中的職位,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務機關長,為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18日,發布《滿洲國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佈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23日,板垣在撫順與溥儀會面,告知出任「滿洲國執政」。原本以為能夠重新成為皇帝的溥儀儘管對於日本人所安排的「執政」職位甚為失望,但還是接受了。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滿洲地區正式成立滿洲國。3月9日,溥儀在長春市吉長道尹公署道台衙門大堂舉行就職典禮儀式,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 滿洲國皇帝 1934年3月1日,溥儀正式登基成為皇帝,年號康德,又被稱為康德皇帝。日皇為表慎重,在溥儀登基典禮的時候,特別贈送一輛凱迪拉克豪華都鐸8C型轎車(Cadillac Deluxe Tudor Limousine 8C)。車首前方、車體後方和車輪中央都鑲有滿洲國國徽,以表示對溥儀登基成為滿洲國康德皇帝的祝賀。溥儀雖然名義上貴為滿洲國康德皇帝,但實際上所有重大權力和決定都要得到日本關東軍的批准才可以實行。而滿洲國康德皇帝只是个象徵性的頭銜,实为傀儡君主。 1935年(康德二年、昭和十年)4月6日,在日本关东军的授意下溥仪以满洲国皇帝的身份首次访问大日本帝国首都东京,受到日方高规格接待。1940年(康德七年、昭和十五年)6月26日,溥仪第二次访问東京,由昭和天皇亲自迎接。 1945年8月9日,蘇聯開始八月風暴行動。蘇聯紅軍迅速打敗了駐守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11日晚上,溥儀,溥傑,嵯峨浩和其他親屬在日本關東軍士兵挟持下在新京東站登上火車展開逃亡行動。13日到達臨江市大栗子街,停留數日觀察最新戰爭局勢来決定是否要前往鴨綠江大橋進入朝鮮半島境內。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17日晚上,溥儀在大栗子溝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和取消滿洲國康德皇帝尊稱,宣告滿洲國正式滅亡。之後,溥儀,溥傑,嵯峨浩和其他親屬乘坐火車前往通化市,然后在瀋陽東塔機場乘坐日本關東軍飛機欲逃亡日本。 戰犯囚禁時期 1945年8月19日,溥儀、溥傑、嵯峨浩和其他親屬在瀋陽東塔機場乘坐日本關東軍飛機準備逃亡日本的時侯,被蘇聯紅軍空降傘兵逮捕,溥儀等人被蘇聯士兵扣留在通遼市至8月20日(有一說法是8月21日),然後被蘇聯空軍飛機運送到俄羅斯赤塔一號軍用機場,囚禁於莫洛可夫卡30號特別監獄直至11月初。之後被囚禁在伯力45號特別監獄直至1946年春季。溥儀在伯力45號特別監獄內受到優厚的待遇,令其多次向蘇聯政府表示願意申請在蘇聯永久居留,並申請加入蘇聯共產黨,但有推測認為溥儀可能是出於自保懼怕日後被追究責任,故而申請在蘇聯永久居留。溥儀被囚禁在蘇聯期間,曾經作為證人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訊。他聲稱自己在就任滿洲國康德皇帝期間,完全為日本關東軍所控制,身不由己,也沒有滿洲國康德皇帝作為最高元首的最大實際決策權力和指揮權力。但是,被轉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後,溥儀承認由於懼怕日後被中國政府追究,作證時將部分責任推卸給日本方面(含如何到達內滿洲),在部分涉及雙方責任的地方皆有所保留。 1950年8月1日,溥儀與滿洲國其他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被送往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為期10年的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溥儀的囚犯編號是98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任職全國政協委员時期 1959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遵照國家主席劉少奇特赦令,特赦首批戰爭罪犯。特赦令写到:「溥儀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溥仪从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溥儀被特赦後離開撫順戰犯管理所。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任職植物護理員和售票員。1963年6月1日,迁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冠英胡同40号院的西式别墅。1964年1月1日,溥儀加入政協全國委員會,任職文化歷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后作为特别邀请人士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去世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反帝醫院(今北京協和醫院)病逝,終年62歲。 溥儀的遺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相關法規火化,其骨灰起先安放于北京市八宝山人民公墓,1980年改至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1995年,其遺孀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移葬於北京市西南120公里的河北省易縣華龍皇家陵園,使溥儀墓坐落在清西陵附近。 溥儀的異母弟弟溥任(1918-2015)取漢名金友之,曾居住於中國大陸直到2015年去世。金友之曾于2006年就溥儀的肖像權和隱私權提起訴訟。金友之聲稱,“中國最後的帝王世家展”嚴重侵犯溥儀的肖像權,同時對死者親屬造成巨大的精神侵害,侵犯原告對溥儀肖像的使用權。金友之的上訴最終被駁回。 著作 《我的前半生》:第一版(1960年)、第二版(1964年)、完整版(2007年)(简体中文)。 《爱新觉罗.溥仪日记》上下册,2009天津人民出版社 勳章 大清國 雙龍寶星 大寶章 黃龍章 赤龍章 青龍章 黑龍章 大滿洲帝國
DJ。 11月10日——周慧敏,香港演員及歌手。 11月14日——梁永恩,香港公務員。 11月25日——中井和哉,日本聲優。 12月6日——李克勤,香港歌手。 12月8日——三石琴乃,日本聲優。 12月13日——織田裕二,日本演員及歌手。 12月19日——林文龍,香港演員 12月21日——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曾任喬治亞總統。 12月31日——江口洋介,日本演員。 逝世 诺贝尔奖 物理:漢斯·貝特 化学:喬治·波特、曼弗雷德·艾根、羅納德·喬治·雷伊福特·諾里什 生理和医学:喬治·沃爾德、拉格納·格拉尼特、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文学:米格爾·阿斯圖裡亞斯,瓜地馬拉詩人及小說家。 和平:未發獎 奥斯卡金像奖 (第40届,1968年颁发)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炎热的夜晚》(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毕业生》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洛·史泰格(Rod Steiger)《炎热的夜晚》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猜一猜谁来赴晚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乔治·肯尼迪(George Kennedy)《铁窗喋血》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埃斯特尔·帕森斯(Estelle Parsons)《邦妮和克赖德》 (其他奖项参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資料來源 7年 6
7月6日—— 萬芳,台灣歌手及演員。 鄭文燦,台灣政治人物。 江欣燕,香港演員及歌手。 7月8日——陳小春,香港演員及歌手。 7月15日——謝天華,香港演員。 7月19日——李興文,臺灣男演員 7月20日——山度士,香港足球運動員 7月23日——菲利浦·西摩·霍夫曼,美國演員、導演(2014年逝世) 7月27日——王喜,香港男藝員及歌手。 7月31日——本田美奈子,日本歌手(2005年逝世)。 8月5日——山內一典,日本游戏设计师。 8月8日——天海祐希,日本演員。 8月11日——鄒兆龍,香港動作演員。 8月12日——許志安,香港演員及歌手。 8月13日——王桂方, 中国书画家。 8月14日——曾淑勤,臺灣女歌手 8月21日——窦文涛,香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8月22日——岡田有希子,日本歌手。(1986年逝世) 8月29日——纪瑞·于泽克,捷克摄影师。 9月7日——桑克,中国诗人。 9月20日——路芙,香港女演員、電台節目主持。 9月21日——林家棟,香港演員。 9月22日——緒形直人,日本演員。 9月24日——蘇永康,香港演員及歌手。 9月26日——郭藹明,香港演員。 10月4日——鄭伊健,香港演員及歌手。 10月12日——黃忠義,台灣棒球選手。 10月20日—— 魏駿傑,香港演員。 李健和,香港足球員 10月28日——茱莉婭·羅伯茨,美國演員。 11月7日—— 焦恩俊,台灣演員。 大衛·庫塔,法國 DJ。 11月10日——周慧敏,香港演員及歌手。 11月14日——梁永恩,香港公務員。 11月25日——中井和哉,日本聲優。 12月6日——李克勤,香港歌手。 12月8日——三石琴乃,日本聲優。 12月13日——織田裕二,日本演員及歌手。 12月19日——林文龍,香港演員 12月21日——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曾任喬治亞總統。 12月31日——江口洋介,日本演員。 逝世 诺贝尔奖 物理:漢斯·貝特 化学:喬治·波特、曼弗雷德·艾根、羅納德·喬治·雷伊福特·諾里什
舒妃叶赫勒氏(或称叶赫那拉氏) 豫妃博尔济吉特氏 容妃和卓木氏 惇妃汪氏 晋妃富察氏 芳妃陈氏 嫔 儀嬪黃氏 怡嬪柏氏 恂嬪霍硕特氏 慎嫔拜尔噶斯氏 恭嫔林氏 誠嬪钮祜祿氏 贵人 顺贵人钮祜祿氏 鄂貴人西林觉罗氏(?—1808年),父亲巡抚鄂乐舜。乾隆三年九月已為鄂貴人。乾隆十三年正月已為鄂常在。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赐号为鄂贵人。嘉庆时尊为鄂太贵人,嘉庆十三年四月廿五去世。 瑞貴人索绰络氏,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令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瑞常在。 祿貴人陆氏(?—1788年),苏州汉族民籍,无子女,生年不详,生辰为九月廿三日,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初封为禄常在。乾隆四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晋禄贵人。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三日,乾隆帝命人訪查陸常在的親屬並在其南巡時派專人管束陸常在的親屬。乾隆五十三年闰五月五日丑時薨;十二月十八日与顺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初九日,祿貴人胞姐等人奉旨入旗,而且給予錢糧等物。 壽貴人某氏(?—1809年),嘉庆时为寿贵人。在嘉慶朝第一次的外八旗選秀中被指定為內廷主位,與新入宮的晉貴人富察氏侍奉乾隆帝。壽貴人與那答應是否為同一人,並沒有資料顯示出。嘉庆十四年二月廿一去世。 秀貴人索淖洛氏,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十四日薨。 白貴人柏氏(?—1803年),为乾隆帝怡嫔之妹,无子女。生年不详,生辰为六月十七日。乾隆十三年正月已封柏常在,內廷賞賜的記錄也稱其為白常在,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廿四日晋封为白贵人,嘉庆时期,尊为白太贵人,约于嘉庆八年六月薨。嘉庆十年三月十七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武贵人武氏(?—1781年),无子女,生年不详。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廿二日,穎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武常在。乾隆四十四十二月二十九日仍為武常在。乾隆四十五年左右晋武贵人。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之前薨;十二月初二日收遗物。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与诚嫔、新贵人、慎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 金貴人(?—1778年),生年不详,生辰为九月十一日。乾隆四十一年同时入宫。五月初八初封金常在。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晋金贵人。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之前薨;九月初九葬入裕陵妃园寝;十一月廿八日呈览遗物。 新貴人某氏(?—1775年),生辰为八月初八日。蒙古外藩出身,曾為豫妃位下的宮女。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初封新常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已封新贵人,六月十三日卯时薨;闰四月初九日遗物交上。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与诚嫔、慎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 慎貴人某氏(?—1777年)。乾隆十三年正月已封慎贵人。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初九日申時薨。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福貴人某氏(?—1764年),生年不详,生辰为正月十九日。福貴人在《撥用行文底檔》顯示亦吃羊肉,與容妃、寧常在同為回部女子。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日初封福常在。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廿二日晋福贵人;八月初五病薨于承德;十一月廿六日收遗物。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初二葬入裕陵妃园寝。 常在 揆常在某氏 寧常在某氏(?—1781年),生辰为十一月十四日,无子女。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廿五日初封宁常在,曾随驾南巡。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之前薨,十二月初二日收遗物。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与诚嫔、慎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據《撥用行文底檔》顯示,隨行常在的肉食供給份例中有一位是給羊肉。祿常在和明常在分別是苏州人,揚州人,而新常在有資料證實是吃豬肉的,因此寧常在很大機會是回部女子或回子包衣出身。 平常在某氏(?—1778年),无子女。生年不详,生辰为七月十二日。乾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慶妃下學規距女子封平常在。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之前薨;九月初九与金贵人葬入裕陵妃园寝。 張常在張氏(?—1745年),无子女。乾隆元年正月,據完整版《食肉底帳》顯示,已入宮並封為常在,非為藩邸出身。乾隆二年除夕已為裕常在。乾隆十年十月十八日薨。乾隆十一年十月廿七日首批葬入裕陵妃园寝。 答应 祥答应某氏,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五日進宮為祥貴人。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初九日,祥常在封祥貴人,但祥貴人不見於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的《赏赐底簿》,可能已降位或失寵。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已為祥貴人。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收其貴人物品,或於此日降為祥答應。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病故。 那答應某氏,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愉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那常在,與乾隆十三年出現的那貴人並非同一人;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五日,那常在貶那答应,冬日例黑炭,炕柴。夏日例黑炭全部止退。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六日,那答應宮女五妞受責後投井至死;四月初四日敬事房收其物品,乾隆六十一年十二月的檔案未沒有「那答應」或「那常在」的記載,某氏下落不明,並未與其他后妃一同晉位。未知壽貴人與那答應是否為同一人。 答應某氏,據清宮檔案顯示,乾隆五年十月十五日,有一位名為達塞的包衣女子被選為某答應位下的官女子。檔案僅稱她的主子為「答應」,未知具體位號。 莞答應某氏,與祥答應一同出現在購買咈囉的檔案中,葬於曹八里屯,推測她在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即祥答應病故後才薨逝。 采答應某氏,與祥答應一同出現在購買咈囉的檔案中,葬於曹八里屯。 格格 格格某氏,乾隆帝尚為皇子時的侍妾,雍正八年十月病故。 格格某氏,乾隆帝尚為皇子時的侍妾。雍正十年七月三十日病故。 官女子 官女子某氏,乾隆帝尚為寶親王時的侍妾。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初五日遇喜,並為其添守月姥姥。在雍正十二年十月的皮庫月摺中,有「给寶親王之四女格格嬤嬤買奶母,照例賞」,後來檔案又有「給和碩寶親王之四女格格嬤嬤買奶母毋照例」的記載。這些記錄表明弘歷在潛邸時期有未入序齒的女兒。 待考 定貴人某氏,因為乾隆二十年的乾清宮主位人數均有對應之人,可見某氏在乾隆二十一年,才經外八旗選秀而入宮,惟初封位份不明。定妃某氏约於乾隆二十一年遇喜,不過最終小產或流產。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初九日為定妃的千秋,賞賜檔記載的千秋雖只為放賞日期,但只會因隨皇帝去行宮或者出巡等原因而提前放賞。因此,該定妃非為康熙帝的定妃。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與其他后妃出遊,某氏已不見蹤影。某氏死後沒有葬入裕陵妃園寢,禮部的移會稱祿貴人的丧葬礼儀同定貴人,未知是否為定妃被貶為定貴人證據。 皇子 皇女 影視形象 画像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1500卷。 康无为:〈帝王品味:乾隆朝的宏伟气象与异国奇珍〉。 陳葆真:〈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 〉。 陳葆真:〈《心寫治平》--乾隆帝后妃嬪圖卷和相關議題的探討 〉。 賴毓芝:〈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整理〉
妃 舒妃叶赫勒氏(或称叶赫那拉氏) 豫妃博尔济吉特氏 容妃和卓木氏 惇妃汪氏 晋妃富察氏 芳妃陈氏 嫔 儀嬪黃氏 怡嬪柏氏 恂嬪霍硕特氏 慎嫔拜尔噶斯氏 恭嫔林氏 誠嬪钮祜祿氏 贵人 顺贵人钮祜祿氏 鄂貴人西林觉罗氏(?—1808年),父亲巡抚鄂乐舜。乾隆三年九月已為鄂貴人。乾隆十三年正月已為鄂常在。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赐号为鄂贵人。嘉庆时尊为鄂太贵人,嘉庆十三年四月廿五去世。 瑞貴人索绰络氏,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令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瑞常在。 祿貴人陆氏(?—1788年),苏州汉族民籍,无子女,生年不详,生辰为九月廿三日,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初封为禄常在。乾隆四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晋禄贵人。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三日,乾隆帝命人訪查陸常在的親屬並在其南巡時派專人管束陸常在的親屬。乾隆五十三年闰五月五日丑時薨;十二月十八日与顺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初九日,祿貴人胞姐等人奉旨入旗,而且給予錢糧等物。 壽貴人某氏(?—1809年),嘉庆时为寿贵人。在嘉慶朝第一次的外八旗選秀中被指定為內廷主位,與新入宮的晉貴人富察氏侍奉乾隆帝。壽貴人與那答應是否為同一人,並沒有資料顯示出。嘉庆十四年二月廿一去世。 秀貴人索淖洛氏,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十四日薨。 白貴人柏氏(?—1803年),为乾隆帝怡嫔之妹,无子女。生年不详,生辰为六月十七日。乾隆十三年正月已封柏常在,內廷賞賜的記錄也稱其為白常在,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廿四日晋封为白贵人,嘉庆时期,尊为白太贵人,约于嘉庆八年六月薨。嘉庆十年三月十七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武贵人武氏(?—1781年),无子女,生年不详。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廿二日,穎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武常在。乾隆四十四十二月二十九日仍為武常在。乾隆四十五年左右晋武贵人。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之前薨;十二月初二日收遗物。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与诚嫔、新贵人、慎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 金貴人(?—1778年),生年不详,生辰为九月十一日。乾隆四十一年同时入宫。五月初八初封金常在。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晋金贵人。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之前薨;九月初九葬入裕陵妃园寝;十一月廿八日呈览遗物。 新貴人某氏(?—1775年),生辰为八月初八日。蒙古外藩出身,曾為豫妃位下的宮女。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初封新常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已封新贵人,六月十三日卯时薨;闰四月初九日遗物交上。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与诚嫔、慎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 慎貴人某氏(?—1777年)。乾隆十三年正月已封慎贵人。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初九日申時薨。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福貴人某氏(?—1764年),生年不详,生辰为正月十九日。福貴人在《撥用行文底檔》顯示亦吃羊肉,與容妃、寧常在同為回部女子。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日初封福常在。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廿二日晋福贵人;八月初五病薨于承德;十一月廿六日收遗物。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初二葬入裕陵妃园寝。 常在 揆常在某氏 寧常在某氏(?—1781年),生辰为十一月十四日,无子女。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廿五日初封宁常在,曾随驾南巡。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之前薨,十二月初二日收遗物。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与诚嫔、慎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據《撥用行文底檔》顯示,隨行常在的肉食供給份例中有一位是給羊肉。祿常在和明常在分別是苏州人,揚州人,而新常在有資料證實是吃豬肉的,因此寧常在很大機會是回部女子或回子包衣出身。 平常在某氏(?—1778年),无子女。生年不详,生辰为七月十二日。乾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慶妃下學規距女子封平常在。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之前薨;九月初九与金贵人葬入裕陵妃园寝。 張常在張氏(?—1745年),无子女。乾隆元年正月,據完整版《食肉底帳》顯示,已入宮並封為常在,非為藩邸出身。乾隆二年除夕已為裕常在。乾隆十年十月十八日薨。乾隆十一年十月廿七日首批葬入裕陵妃园寝。 答应 祥答应某氏,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五日進宮為祥貴人。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初九日,祥常在封祥貴人,但祥貴人不見於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的《赏赐底簿》,可能已降位或失寵。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已為祥貴人。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收其貴人物品,或於此日降為祥答應。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病故。 那答應某氏,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愉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那常在,與乾隆十三年出現的那貴人並非同一人;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五日,那常在貶那答应,冬日例黑炭,炕柴。夏日例黑炭全部止退。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六日,那答應宮女五妞受責後投井至死;四月初四日敬事房收其物品,乾隆六十一年十二月的檔案未沒有「那答應」或「那常在」的記載,某氏下落不明,並未與其他后妃一同晉位。未知壽貴人與那答應是否為同一人。 答應某氏,據清宮檔案顯示,乾隆五年十月十五日,有一位名為達塞的包衣女子被選為某答應位下的官女子。檔案僅稱她的主子為「答應」,未知具體位號。 莞答應某氏,與祥答應一同出現在購買咈囉的檔案中,葬於曹八里屯,推測她在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即祥答應病故後才薨逝。 采答應某氏,與祥答應一同出現在購買咈囉的檔案中,葬於曹八里屯。 格格 格格某氏,乾隆帝尚為皇子時的侍妾,雍正八年十月病故。 格格某氏,乾隆帝尚為皇子時的侍妾。雍正十年七月三十日病故。 官女子 官女子某氏,乾隆帝尚為寶親王時的侍妾。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初五日遇喜,並為其添守月姥姥。在雍正十二年十月的皮庫月摺中,有「给寶親王之四女格格嬤嬤買奶母,照例賞」,後來檔案又有「給和碩寶親王之四女格格嬤嬤買奶母毋照例」的記載。這些記錄表明弘歷在潛邸時期有未入序齒的女兒。 待考
邓小平于1973年12月经中共中央决定担任政治局委员。 董必武于1975年4月病逝,康生于1975年12月病逝,周恩来于1976年1月病逝。 邓小平于1976年4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朱德于1976年7月病逝,毛泽东于1976年9月病逝。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于1976年10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十一届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1977年8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由23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 苏振华于1979年2月病逝。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选举赵紫阳、彭真为政治局委员。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请求,免去其政治局委员职务。 陈永贵于1980年9月被解除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第十二届 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1982年9月13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 廖承志于1983年6月病逝。 1985年9月22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叶剑英、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王震、韦国清、李德生、宋任穷、张廷发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请求;24日,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田纪云、乔石、李鹏、吴学谦、胡启立、姚依林为政治局委员。改组后的中央政治局由20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第十三届 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1987年11月2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17名委员、1名候补委员组成: 胡耀邦于1989年4月病逝。 赵紫阳于1989年5月被停止工作,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撤销赵紫阳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免去胡启立的政治局委员职务。 第十四届 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1992年10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0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谭绍文于1993年2月病逝。 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增选黄菊为政治局委员。 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撤销陈希同的政治局委员职务。 第十五届 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1997年9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2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谢非于1999年10月病逝。 第十六届 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2002年11月15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4名委员、1名候补委员组成: 陈良宇于2006年9月经中共中央决定被停止政治局委员职务。 黄菊于2007年6月病逝。 第十七届 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2007年10月22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组成: 薄熙来于2012年4月经中共中央决定被停止政治局委员职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彭真、陆定一于1966年5月被打倒,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1966年8月12日,八届十一中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常委,补选陶铸、陈伯达、康生、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政治局委员,补选李雪峰、谢富治、宋任穷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改组后的中央政治局由22名委员、5名候补委员组成: 张闻天(已于1959年8月遭到批判)、乌兰夫于1966年8月被打倒,彭德怀(已于1959年8月遭到批判)于1966年12月被打倒,薄一波、陶铸、邓小平、刘少奇、李井泉于1967年1月被打倒,宋任穷、谭震林于1967年8月被打倒,贺龙于1967年9月被打倒,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1967年“二月逆流”后,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其功能由中央文革碰头会取代。 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九届 中共九届一中全会(1969年4月28日)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由21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组成: 陈伯达于1970年9月被隔离审查,李雪峰于1971年1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林彪、叶群于1971年9月坠机身亡。 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黄永胜于1971年9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谢富治于1972年3月病逝。 陈伯达、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黄永胜、李雪峰于1973年8月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十届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1973年8月30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1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组成: 邓小平于1973年12月经中共中央决定担任政治局委员。 董必武于1975年4月病逝,康生于1975年12月病逝,周恩来于1976年1月病逝。 邓小平于1976年4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朱德于1976年7月病逝,毛泽东于1976年9月病逝。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于1976年10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十一届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1977年8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由23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 苏振华于1979年2月病逝。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选举赵紫阳、彭真为政治局委员。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请求,免去其政治局委员职务。 陈永贵于1980年9月被解除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第十二届 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1982年9月13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 廖承志于1983年6月病逝。 1985年9月22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叶剑英、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王震、韦国清、李德生、宋任穷、张廷发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请求;24日,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田纪云、乔石、李鹏、吴学谦、胡启立、姚依林为政治局委员。改组后的中央政治局由20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第十三届 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1987年11月2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17名委员、1名候补委员组成: 胡耀邦于1989年4月病逝。 赵紫阳于1989年5月被停止工作,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撤销赵紫阳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免去胡启立的政治局委员职务。 第十四届 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1992年10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0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成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成员人数一般不会超过十人。在常委会人选问题上,按照党章,作为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产生,同时位列常委首席,召开并主持常务会议。另按照惯例,历任國務院總理实际上也必定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重要职务的担任者,包括国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中共中央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中共中央紀委書記(除第十四届)、國務院排名第一的副總理,在多數情況下由政治局常委擔任。中共中央文明委主任從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開始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國家副主席与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也曾經分別由十五至十七屆以及十六至十七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 另外,1956年中共八大至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開前的党章中曾设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一职,任此职者皆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在党内的排名仅次于中央委员会主席,高于其它非党副主席的常委。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废除了党主席和副主席的设置,还规定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和中共中央纪委第一书记这三个职务的担任者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产生,当时中共元老邓小平和陈云分别担任了这三个要职。这项规定在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等退出政治局常委会后取消。 政治排名与决策机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最高层领导人,级别为“国家级正职”(正国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政治局常委名单的顺序过去一般按资历和职位排列,反映其在党和政府的地位,在正式场合的出席名单等很少发生次序更迭,故常有党内第几把手的说法。,因此有时候不一定与任职者官职的高低挂钩,人数也不一定是单数,例如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出的六位常委,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名列第一,任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排名第二,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却排名第三,任职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排名第四,比排名第五的国家主席李先念要前,作为中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则名列第六。 自中共二十大之后,,例如新当选的常委李强排名第二,前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排名第四、前中纪委书记赵乐际排名第三。李强的排名比黨內資歷更老以及地位更高的王沪宁和赵乐际要前,原有的政治局常委排名机制在事实上被重新修订。事实上,中共十八大后政治局常委排名大致是:1.中共中央总书记兼国家主席;2.国务院总理;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4.全国政协主席;5.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文明委主任; 6-7.国务院副总理或中共中央纪委书记,和中共十五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排名一致。 根据《》第二十三条,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一般定期召开(每周一次),遇有重要情况可以随时召开。会议议题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确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应当有半数以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到会方可召开。根据需要,可以安排有关人员列席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在决定问题时应当经过充分讨论,涉及多个事项的应当逐项进行讨论和决定。常委会在重大问题表决上采取简单多数制,每个常委的表决权并不因其职务或资历的高低而有所区别。十六届和十七届政治局常委人数由十四届、十五届时的7人增至9人,而十八届又恢复为7人。 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名單 第二十届(2022年10月至今) 歷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名單 自1927年至今(年)为止共有70人进入过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第五届中央委员会 1927年5月9日一中全会 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 1927年7月4日五届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 1927年8月9日臨時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 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 1927年11月9-10日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 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周恩來、羅亦農 第六届中央委员会 六屆一中全會(1928年7月19日) 向忠发、周恩來、蘇兆征(1929年2月25日病故)、項英、蔡和森(1928年11月20日被撤)、李立三(後補) 1930年8月6日 中央行動委員會(總行委)主席團委員 向忠發、李立三、周恩來、瞿秋白、徐錫根、顧順章、袁炳輝 六屆三中全會(1930年9月24日-28日) 向忠發、周恩來、瞿秋白 六屆四中全會(1931年1月10日) 向忠發、周恩來、張國燾、陳紹禹(1931年2月增补) 1931年6月22日向忠發被捕处决後 卢福坦、周恩來、刘少奇、张闻天 1931年9月15日 博古、張聞天、盧福坦 六屆五中全會(1934年1月15日-18日) 博古、張聞天、周恩來、項英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遵义会议) 張聞天、毛泽东、周恩來、博古、王稼祥 1937年12月9日-1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 毛澤東、陳紹禹、張聞天、陈云、康生 六屆六中全會(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 毛澤東、張聞天、陳雲、康生、陳紹禹、任弼时(1940年7月增補)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 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 中央政治局主席:毛澤東 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1944年5月21日–1945年4月20日) (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 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主席團主席 朱 德 劉少奇 周恩來 任弼時 中國共產黨中央秘书长
華國鋒(主席)、葉劍英(副主席) 十届三中全会(1977年7月16日—21日) 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十一屆一中全會(1977年8月19日) 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东兴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日-22日) 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东兴、陈云 十一屆五中全會(1980年2月23日-29日) 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陈云、胡耀邦、赵紫阳 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6月27日-29日) 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陈云、華國鋒 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 十二屆一中全會(1982年9月12日-13日) 废除党主席和副主席的设置,以总书记为“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 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陈云 十二屆四中全會(1985年9月16日) 胡耀邦、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陈云 政治局擴大會議(1987年1月16日) 赵紫阳(代理总书记)、鄧小平、李先念、陈云、胡耀邦 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 十三屆一中全會(1987年11月2日) 赵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 十三屆四中全會(1989年6月24日) 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 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 十四屆一中全會(1992年10月19日) 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鎔基、刘华清、胡錦濤 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 十五屆一中全會(1997年9月19日) 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岚清 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 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 在世前政治局常委 截至,在世的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有23位: 最近一位去世的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李克强,他于2023年10月27日在上海去世,-{zh-tw:享耆壽;zh-hans:享年;zh-hk:享年}-68岁。
參照 文獻 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協奏曲及其創作故事 經典100莫札特 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蘇珊娜之角色詮釋 莫札特《費加洛婚禮》伯爵夫人 詠嘆調音樂分析與演唱詮釋 參見 外部連結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管樂團改編版本() (陳樂融自選輯)2008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秋季公演全本歌詞: 全本歌詞上 全本歌詞下 N 意大利語歌劇 喜劇 西班牙背景作品 1780年代作品
外面,巴托羅医生(Bartolo,男低音)和他的女管家(Marcellina,女高音)来了,她拿出一张字据,上面写着:我借了您的钱,如无力偿还,便和您结婚,费加罗。这老女人很喜欢费加罗,听说他今晚要结婚,所以着急的想请医生帮忙,以此为理由来阻止。巴托羅曾是罗西娜的监护人,以前由于费加罗的干预使他无奈之下讓罗西娜嫁给伯爵,所以一直怀恨在心,眼看着报仇的机会来了,感到非常痛快,答应玛賽利娜的请求后便立刻离开去办理。 苏姗娜进房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情敌瑪賽利娜,心中有气,但两人都十分克制。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尔雅,可不久便互相指责,争吵到最后,玛賽利娜认了输,苏姗娜笑着看她离开。 此时,童仆凯鲁比诺(Cherubino,次女高音)愁眉苦脸的来找苏姗娜,他说老爷看到他和园丁的女儿巴巴丽娜(Barbarina,女高音)昨天晚上幽会很愤怒,并要把他赶走。现在他正为这事担心,希望能找女主人帮他求情。凯鲁比诺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一看见女人就不知所措,苏姗娜安慰他。 正说着,伯爵来了,凯鲁比诺吓的藏在一条被单下。不知情伯爵以为只有苏姗娜一个人在屋里,便放肆的向她求爱。突然门外传来了音乐教师巴西利奥(Don Basilio,男高音)的声音,伯爵急忙也躲起来。 巴西利奥喜欢在人背后议论,他兴奋得说着伯爵夫人罗西娜(女高音)与凯鲁比诺之间有点是非。藏在椅子后面的伯爵听得气愤,跳出来大骂凯鲁比诺,没想到他一边说一边随手提起被单,当他看到凯鲁比诺的时候简直要发疯了。 就在这时,费加罗与一大群农民涌进房间。人们捧着鲜花大声赞扬伯爵废除家奴结婚时主人享有的「初夜权」。当着众人,伯爵尴尬地表示这是他应该的。于是可怜的凯鲁比诺成了出气桶,伯爵罚他去当兵。看到凯鲁比诺丧气的样子,费加罗则鼓励他,要他放下爱情,勇敢的到战场上去开创远大前程。 第二幕 这一边,伯爵夫人罗西娜独自待在房中。今天晚上这里将有一场婚礼,但是她却感到无比的空寂。她也有过美好的日子,可是现在爱情已不知去向。 苏姗娜领着费加罗来到伯爵夫人的房间。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对付伯爵,首先要伪造一封密告夫人与人幽会的信,然后由苏姗娜出面约伯爵晚上在花园里幽会,但其实是凯鲁比诺假扮的苏姗娜,用这个办法使伯爵感到羞愧。 身穿军装的凯鲁比诺来向夫人和苏姗娜告别。他们告诉他费加罗的计划,请他帮助。伯爵夫人仔细地查看那张从军令,她发现伯爵由于匆忙忘了盖印章,因此还可以挽回。 门外传来伯爵的声音,穿着女装的凯鲁比诺赶紧藏到隔壁的休息室裡,苏姗娜也藏在窗簾后面。罗西娜打开门,伯爵气急败坏的进来。看到妻子脸色有异他便疑心房间里是否藏著男人,夫人一口否认,伯爵拿着一封告密信,他说自己都知道了。伯爵追问休息室的门为何锁上,夫人说是苏姗娜,但是钥匙掉了。伯爵不相信她,便拉了她一起去拿工具开门。趁他们还没有回来,苏姗娜与凯鲁比诺交换位子,让他从窗口跳出去,自己則躲進小房內。 伯爵与夫人回来,他立刻奋力橇门。不知情的伯爵夫人十分害怕,招供說凱魯比諾躲在裡面,伯爵更是憤怒。但门橇开来,看見出門者是苏姗娜,两个人都大吃一惊。如此,伯爵只得向妻子道歉。可是园丁这时却跑来报告说刚才有一人从阳台上跳下去,把花盆打碎了。罗西娜正感为难,幸好费加罗及时赶到,承认刚才是他与苏姗娜在休息室中相会,为怕伯爵责备便跳下窗台。 事情解释清楚,婚礼将要开始,而医生带着瑪赛利娜来宣布:费加罗必须按照约定同瑪赛利娜结婚。瞬间,个人的心情转变。伯爵心中暗喜,苏姗娜却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费加罗则感到无奈,而玛賽利娜笑容满面。最开心的要数医生了,看到费加罗也有今天,他几乎要欢呼了。 第三幕 众人离去后,伯爵独自留在客厅,对于之前所发生的事情仍感困惑。不久,他们带了一位法官回来,审判开始。玛赛利娜表示她不要费加罗还钱,只要娶她为妻。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结果意外查出了费加罗的身世,他是玛赛利娜与医生巴托羅的私生子。这样一来,事情出现转机,因為母子不能成婚,原本紧张的气氛由認親重逢的喜悦代替,只有伯爵不太满意。 第四幕 趁着混乱,苏姗娜把信塞进伯爵手里,而伯爵不小心遗失了別在信上的別針。黄昏时分只见巴巴丽娜提着灯在地上寻找別針,费加罗正巧经过便询问她,巴巴丽娜据实回答,说是老爷要她給苏姗娜一封信,而上面的別針不見了。听完,费加罗的心中起疑,难道所有的女人都是不忠实的,他向自己的母亲抱怨。而玛賽利娜却不相信蘇珊娜不忠。 费加罗前去找医生及音乐教师,他要他们藏在花园中等待他的暗号,如果苏姗娜真的背叛他,他将会报仇。费加罗心中痛苦万分,他几乎要诅咒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女人,認為她们都是計誘男人的女巫。 夜色渐深,苏姗娜和罗西娜对换了服装,在一片昏黄朦胧中无人能辨。这个时候苏姗娜已经发现了躲在一边的费加罗,但她并不点穿,心想捉弄一下他也不妨。 晚风清凉,花园中静悄悄的,看上去似乎只有扮作苏姗娜的罗西娜一人,她有一点矛盾也有一点紧张,她所等的人是自己的丈夫,那个人期盼的却不是她。伯爵兴高采烈的来到花园,现在苏姗娜终于要属于他了。 花园的暗处,费加罗也看明白了。可是他对此感到生气,便将错就错,对身边假装伯爵夫人的苏姗娜表示爱慕的心意。这下,苏姗娜气得撕破了伪装,不過在費加洛說明後,兩人又歸於和好。此時伯爵路過,將蘇珊娜誤認為與費加洛暗通款曲的夫人,氣的召集眾人、當眾痛斥他們,但真正的夫人也跟著登場,使伯爵發現自己犯下大錯。伯爵羞愧万分,向夫人下跪道歉,並得到夫人寬恕。全劇遂在眾人的大合唱中結束。 參考資料 參照 文獻 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協奏曲及其創作故事
en:Comic opera it:Opera comica
參照 參見 歌剧 樂曲形式 en:Comic
安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者 法国间谍 18世紀法國作家
参与美国革命的法国人 hello
政治学学系 经济学部 經濟學科 經營學科 理学部 理學科 数学系 物理学・宇宙物理学系 地球行星科学系 化学系 生物科学系 工学部 地球工學科 建築學科 物理工學科 情報學科 電氣電子工學科 工業化學科 医学部 醫學科(6年制) 人類健康科學科 看護学專業 檢查技術科学專業 理学療法学專業 作業療法学專業 药学部 綜合藥學科 藥學科(6年制) 藥科學科(4年制) 农学部 資源生物科學科 應用生命科學科 地域環境工學科 食料・環境經濟學科 森林科學科 食品生物科學科 大学院 文學研究科 文獻文化學 思想文化學 歷史文化學 行動文化學 現代文化學 教育學研究科 教育科學 臨床教育學 法學研究科 基礎法學 公法 民刑事法 政治學 經濟學研究科 經濟系統分析 經濟動態分析 組織經營分析 現代經濟學 亞洲・非洲地域研究研究科(5年制直博) 東南亞地域研究 非洲地域研究 全球地域研究 情报学研究科 智能情報學 社會情報學 先端數理科學 數理工學 系統科學 通信情報系統 理學研究科 數學・數理解析 物理學・宇宙物理學 地球惑星科學 化學 生物科學 工學研究科 土木工學 土木系統工學 資源工學 環境工學 環境地球工學 建築學 生活空間學 機械工學 機械物理工學 精密工學 原子核工學 材料工學 航空宇宙工學 電氣工學 電子物性工學 材料化學 物質能量化學 分子工學 高分子化學 合成・生物化學 化學工學 能量科學研究科 能量社會・環境科學 能量基礎科學 能量變換科學 能量應用科學 醫學研究科 醫學・醫科學 生理系 病理系 內科系 外科系 分子醫學系 腦統御醫科學系 社會健康醫學系 藥學研究科 創藥科學 生命藥科學 醫療藥科學 農學研究科
經營學科 理学部 理學科 数学系 物理学・宇宙物理学系 地球行星科学系 化学系 生物科学系 工学部 地球工學科 建築學科 物理工學科 情報學科 電氣電子工學科 工業化學科 医学部 醫學科(6年制) 人類健康科學科 看護学專業 檢查技術科学專業 理学療法学專業 作業療法学專業 药学部 綜合藥學科 藥學科(6年制) 藥科學科(4年制) 农学部 資源生物科學科 應用生命科學科 地域環境工學科 食料・環境經濟學科 森林科學科 食品生物科學科 大学院 文學研究科 文獻文化學 思想文化學 歷史文化學 行動文化學 現代文化學 教育學研究科 教育科學 臨床教育學 法學研究科 基礎法學 公法 民刑事法 政治學 經濟學研究科 經濟系統分析 經濟動態分析 組織經營分析 現代經濟學 亞洲・非洲地域研究研究科(5年制直博) 東南亞地域研究 非洲地域研究 全球地域研究 情报学研究科 智能情報學 社會情報學 先端數理科學 數理工學 系統科學 通信情報系統 理學研究科 數學・數理解析 物理學・宇宙物理學 地球惑星科學 化學 生物科學 工學研究科 土木工學 土木系統工學 資源工學 環境工學 環境地球工學 建築學 生活空間學 機械工學 機械物理工學 精密工學 原子核工學 材料工學 航空宇宙工學 電氣工學 電子物性工學 材料化學 物質能量化學 分子工學 高分子化學 合成・生物化學 化學工學 能量科學研究科 能量社會・環境科學 能量基礎科學 能量變換科學 能量應用科學 醫學研究科 醫學・醫科學 生理系 病理系 內科系 外科系 分子醫學系 腦統御醫科學系 社會健康醫學系 藥學研究科 創藥科學 生命藥科學 醫療藥科學 農學研究科 農學 森林科學
size; i++) if (array[i] > mval) mval = array[i]; return mval; } 求最大公約數演算法 求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 设两个变量和 如果,则交换和 除以,得到余数 判断,正确则即为“最大公约数”,否则下一步 将赋值给,将赋值给,重做第一步。 用ANSI C代码表示 //交換2數 void swapi(int *x, int *y) { int tmp = *x; *x = *y; *y = tmp; } int gcd(int m, int n) { int r; do { if (m < n) swapi(&m, &n); r
n) swapi(&m, &n); r = m % n; m = n; n = r; } while (r); return m; } 利用if函式以及遞迴則能做出更為精簡的程式碼,更可省去交換的麻煩。(但是也因為遞迴呼叫,其空間複雜度提高) int gcd(int a,int b) { if(a%b) return gcd(b,a%b); return b; } 分类 基本算法 枚举 搜索 深度优先搜索 广度优先搜索 -{zh-hans:启发式搜索; zh-hant:啟發式搜索;}- 遗传算法 数据结构的算法 数论与代数算法 计算几何的算法 凸包算法 图论的算法 哈夫曼编码 树的遍历 最短路径算法 最小生成树算法 最小树形图 网络流算法 匹配算法 分團問題 动态规划 其他 数值分析 加密算法 排序算法 检索算法 随机化算法 关于并行算法,请参阅并行计算一文。 註釋 参考文献 Davis此書中有列出許多相關的論文,包括哥德尔、邱奇、图灵、、斯蒂芬·科尔·克莱尼及的論文。在參考文獻中也會列出原作者的姓名。 参閱 抽象機器 算法作曲 高级综合 垃圾进,垃圾出 《算法导论》 计算理论 可计算性理论
B. Gillies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构造,并生成了本地机器代码。Pascal在整个1970年代和1980年代大受欢迎。 为了迅速地传播该语言,一个编译器“移植工具包”在Zurich产生,包括一个为“虚拟”堆栈机(即引导本身合理有效解释的代码)生成代码的编译器,一个解释这些代码的解释器——Pascal-P系统。虽然SC(堆栈计算机)代码的主要意图是在至少一个系统上编译成真实的机器代码,著名的UCSD实现使用它创建了解释性UCSD p-System。P-系统编译器被称作P1-P4,P1是来自于Zurich的第一个版本,P4是最后一个。 P4编译器/解释器仍然可以在兼容最初Pascal的系统上运行和编译。然而,它本身只是Pascal语言的一个子集。接受全部Pascal语言和包含ISO 7185兼容性的一个P4版本创建了,称作P5编译器,它在源形式上可用。 一个为IBM System/370大型计算机产生本地二机制代码的P4编译器版本由澳大利亚原子能委员会发布;缩写该委员会的名称后,它被称作“AAEC Pascal编译器”。从1975年6月起,一个包含编译器源代码和二机制代码,以及PDP-10主机运行时库文件的P4版本可以从这里下载。 在1980年代早期,也是为IBM System 370开发的Watcom Pascal开发了。 IP Pascal是一个使用Micropolis DOS的Pascal编程语言的实现,但是被迅速地移植到运行于Z80上的CP/M。在1994年它被移植动80386类型机器上,今天作为Windows/XP和Linux实现存在。在2008年,该系统达到一个新层次,该结果语言称作“Pascaline”(Pascal的计算器之后)。它包括对象,命名空间控制,动态数组和许多其它扩展,以及与C有相同功能和类型保护的通用特性。它仅是也兼容最初Pascal实现(作为ISO 7185的标准)的这样一个实现。 在1980年代早期,UCSD Pascal移植到Apple II和Apple III计算机,以提供一个随着机器而来的BASIC解释器的结构化替代品。 Apple Computer在1982年为Lisa Workshop创建了自己的Lisa Pascal,在1985年将该编译器移植到Apple Macintosh和MPW。在1985年,经咨询维尔特,Larry Tesler定义了Object Pascal,这些扩展合并进Lisa Pascal和Mac Pascal编译器。 在1980年代,Anders Hejlsberg为Nascom-2编写了Blue Label Pascal编译器。为IBM PC编写的该编译器的重实现在Borland收购之前以Compas Pascal和PolyPascal的名称销售。重命名为Turbo Pascal后,它变得广受欢迎,一方面由于一个积极的定价策略,一方面由于是第一个全屏集成开发环境之一,以及快速的周转时间(只需要数秒编译,链接和运行)。另外,它用汇编语言编写,并整体高度优化,使它比许多竞争对手更小和更快。1986年Anders将Turbo Pascal移植到Macintosh,并将Apple的Object Pascal扩展合并进Turbo Pascal。这些扩展然后加回到Turbo Pascal v5.5的PC版本中。与此同时Microsoft也实现了Object Pascal编译器。 Turbo Pascal 5.5给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关注于IBM PC的Pascal社区带来巨大影响力。许多研究BASIC结构化替代品的PC爱好者使用该产品。它也开始被专业开发人员接受。几乎同时,为了让Pascal程序员直接使用Microsoft Windows的基于C的API,许多概念从C语言引入。这些扩展包括空终止字符串,指针算术运算,函数指针,address-of运算符和非安全类型转换。 然而,Borland后来决定需要更多精细的面向对象特性,并在Delphi里使用Apple提议的Object Pascal草图标准作为基础重新开始。(该Apple草图仍然不是一个正式的标准。)Delphi编程语言的第一版相应地命名为Object Pascal。与老的OOP扩展相比较,主要的增加是基于参考对象模型,虚拟构建器和析构器,以及属性。几个其它编译器也实现了该方言。 Turbo Pascal,和其它有单元或模块概念的衍生物是模块化语言。然而,它不提供一个嵌套模块概念或合格的导入和导出指定符号。 Super Pascal是一个增加了非数字标签,作为类型名称的返回语句和表达式的变异。 Zurich、Karlsruhe和Wuppertal大学已开发了一个EXtension for Scientific Computing(Pascal XSC),为有控制精度的数字计算编程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解决方案。 语言结构 最初形式的Pascal是一个纯粹的过程化语言,包括有诸如if,then,else,while,for等等保留字的类Algol控制结构的传统数组。然而,Pascal也有许多最初Algol60不包括的数据结构工具和其它抽象概念,像类型定义、记录、指针、枚举和集合。这些结构部分从Simula67、Algol68、尼克劳斯·维尔特自己的Algol-W和C. A. R. Hoare的建议继承或获得灵感。 Hello world Pascal程序开始于外部文件描述符作为参数的program关键字;然后跟着begin和end关键字封装的主要块。分号分割语句,句點终结整个程序(或单元)。Pascal源代码不區分大小寫。 这里是一个非常简单的“Hello world”程序示例的源代码: (注:在实际编程中,通常可以省略第一行的output甚至program行) Program HelloWorld(output); begin writeln('Hello, world!') {程序块的最后一条语句后不需要";" - 如果添加一个";"会在程序中增加一个“空语句”} end. 数据类型 Pascal和几种其它流行编程语言的类型以定义变量能存储的值的范围的方式定义一个变量,也定义了一个允许在该类变量上执行的操作符集。预定义类型是: 每种类型(除了boolean)允许的值的范围是定义实现的。为一些数据转换提供了函数。为了将real转换成integer,下面的捨入函数可用:使用四捨五入取整的round和roundto(非标准);分别向上和向下捨入的ceil和floor;向零舍入的trunc。注意在str和floattostr函数(非标准)中转换成十进制的输出,和write命令不使用银行家捨入。 程序员可以使用Pascal类型声明工具以预定义类型,自由地定义其它常用数据类型(例如,byte,string等等。)。 例如: type byte = 0..255; signedbyte = -128..127; string = packed array [1..255] of char; (注:实际上,常用的数据类型如byte,string等在很多实现中已经定义过) 标量类型 Pascal的标量类型是real、integer、character、boolean和引进Pascal的新类型枚举: var r: Real; i: Integer; c: Char; b: Boolean; e: (apple, pear, banana, orange, lemon); 子范围类型 可以构造任意有序类型(除了real的简单类型)的子范围: var x: 1..10; y: 'a'..'z'; z: pear..orange; 集合类型 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编程语言,Pascal支持集合类型: var set1: set of 1..10; set2: set of 'a'..'z'; set3: set of pear..orange;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础概念,可能在很多算法中使用。这样一个特性是非常有用的,可能比不支持集合的语言的同等结构更快。例如,对于许多Pascal编译器: if i in [5..10] then ... 比以下代码执行更快: if (i>4) and (i<11) then ... 同时,非连续值的集合可能有利于性能和可读性: if i in [0..3, 7, 9, 12..15] then ... 对于像这些涉及小域上集合的例子,性能的提高通常是编译器将集合变量看作位掩码实现的。集合操作符然后可以作为按位机器码运算有效实现。 然而,对于值范围显著大于本地字长的例子,集合表达式比使用关系运算符的同等表达式可能导致更糟的性能和更多的内存使用。 类型声明 使用类型声明,可以从其它类型定义新类型: type x = Integer; y = x; ... 更进一步,复杂的类型可以从简单的类型构建: type a = Array [1..10] of Integer; b = record x: Integer; y: Char end; c = File of a; File类型 正如上面的例子所示,Pascal的文件是组件序列。每个文件有一个用f^表示的缓冲变量。过程get(读)和put(写)移动到缓冲变量的下一个元素。引进了读,使得read(f, x)与x:=f^; get(f);相同。引进了写,使得write(f, x)与f^ := x; put(f);相同。打印的文字作为字符文件预定义了。当缓冲变量能用于检查下一个字符可用(读一个整数前检查一个数字)时,这个概念导致了早期实现的交互程序的严重问题,但是后来用“lazy I/O”概念解决了。 在Jensen & Wirth的Pascal裡,字符串用封装的字符数组表示;因此有固定长度和通常是空间填充。有些方言有一个自定义字符串类型。 指针类型 Pascal支持指针的使用: type a = ^b; b = record a: Integer; b: Char; c: a end; var pointertob: a; 这里变量pointertob是数据类型记录b的一个指针。指针在声明之前可用。这是前向声明,一个使用之前必须声明的规则的例外。创建一个新记录,将值10和字符A分配给记录的域a和b,将指针c初始化为nil,命令是这样的: new(pointertob); pointertob^.a := 10; pointertob^.b := 'A'; pointertob^.c := nil; ... 也可以如下面这样使用with语句来做: new(pointertob); with pointertob^ do begin a := 10; b := 'A'; c := nil end; ... 在with语句范围内,a和b指记录指针pointertob的子域,而不是记录b或指针类型a。 通过在记录里包含一个指针类型域(c,参见nil和null),可以创建链表、栈和队列。 与许多以指针为特性的语言不同,Pascal只允许指针引用匿名的动态创建的变量,不允许引用标准的静态或本地变量。另外,指针是类型绑定的,即字符指针与整数指针是类型不兼容的。该净效果是Pascal指针是“安全的”,远离其它指针实现固有的类型安全问题。 控制结构 Pascal是结构化编程语言,意味着控制流被结构化成标准语句,理想地没有“go to”命令。 while a <> b do writeln('Waiting'); if a > b then writeln('Condition met') else writeln('Condition not met'); for i := 1 to 10 do writeln('Iteration: ', i:1); repeat a := a + 1 until a = 10; case i of 0: write('zero'); 1: write('one'); 2: write('two') end; 过程和函数 Pascal将程序结构化成过程和函数。 program mine(output); var i : integer; procedure print(var j: integer); function next(k: integer): integer; begin next := k + 1 end; begin writeln('The total is: ', j); j := next(j) end; begin i := 1; while i <= 10 do print(i) end. 过程和函数可以嵌套任意深度,“program”构造是逻辑上最外层的块。 每个过程或函数可以有自己的正确顺序的goto标签、常量、类型、变量和其它过程和函数声明。 此顺序要求最初的本意是允许高效的单通编译。然而,在一些方言里声明节严格的顺序要求是不必要的。 分号作为语句分割符 Pascal从ALGOL语言里吸纳了许多语言语法特性,包括使用分号作为语句分割符。这与其它诸如PL/I、C等的语言是不同的。它们使用分号作为语句终止符。正如上述例子演示的,记录类型声明、块或case语句的end关键字之前,repeat语句的until关键字之前,if语句的else关键字之前,不需要分号。 在Pascal的早期版本裡,不允许存在额外的分号。然而,1973年的修订报告,后来成为ISO 7185:1983里的额外的类ALGOL空语句现在允许这些情况的绝大多数可选地使用分号。例外是仍然不允许分号立即出现在if语句的else关键字之前。 在一些情况下,真正需要空语句: (* skip blanks *) while GetChar() = ' ' do ; 然而,滥用可能会产生问题。虽然下面语句是语法正确的,但是结果不大可能是想要的: if alarm then; begin; SendMayday; EjectPilot; end; 资源
10; b := 'A'; c := nil end; ... 在with语句范围内,a和b指记录指针pointertob的子域,而不是记录b或指针类型a。 通过在记录里包含一个指针类型域(c,参见nil和null),可以创建链表、栈和队列。 与许多以指针为特性的语言不同,Pascal只允许指针引用匿名的动态创建的变量,不允许引用标准的静态或本地变量。另外,指针是类型绑定的,即字符指针与整数指针是类型不兼容的。该净效果是Pascal指针是“安全的”,远离其它指针实现固有的类型安全问题。 控制结构 Pascal是结构化编程语言,意味着控制流被结构化成标准语句,理想地没有“go to”命令。 while a <> b do writeln('Waiting'); if a > b then writeln('Condition met') else writeln('Condition not met'); for i := 1 to 10 do writeln('Iteration: ', i:1); repeat a := a + 1 until a = 10; case i of 0: write('zero'); 1: write('one'); 2: write('two') end; 过程和函数 Pascal将程序结构化成过程和函数。 program mine(output); var i : integer; procedure print(var j: integer); function next(k: integer): integer; begin next := k + 1 end; begin writeln('The total is: ', j); j := next(j) end; begin i := 1; while i <= 10 do print(i) end. 过程和函数可以嵌套任意深度,“program”构造是逻辑上最外层的块。 每个过程或函数可以有自己的正确顺序的goto标签、常量、类型、变量和其它过程和函数声明。 此顺序要求最初的本意是允许高效的单通编译。然而,在一些方言里声明节严格的顺序要求是不必要的。 分号作为语句分割符 Pascal从ALGOL语言里吸纳了许多语言语法特性,包括使用分号作为语句分割符。这与其它诸如PL/I、C等的语言是不同的。它们使用分号作为语句终止符。正如上述例子演示的,记录类型声明、块或case语句的end关键字之前,repeat语句的until关键字之前,if语句的else关键字之前,不需要分号。 在Pascal的早期版本裡,不允许存在额外的分号。然而,1973年的修订报告,后来成为ISO 7185:1983里的额外的类ALGOL空语句现在允许这些情况的绝大多数可选地使用分号。例外是仍然不允许分号立即出现在if语句的else关键字之前。 在一些情况下,真正需要空语句: (* skip blanks *) while GetChar() = ' ' do ; 然而,滥用可能会产生问题。虽然下面语句是语法正确的,但是结果不大可能是想要的: if alarm then; begin; SendMayday; EjectPilot; end; 资源 编译器和解释器 几个Pascal编译器和解释器可供一般公众使用: Delphi是Embarcadero(前身为Borland/CodeGear)的旗舰RAD(快速应用开发)产品。它使用继承自Pascal的Object Pascal语言(Borland称作“Delphi编程语言”)为Windows平台创建应用。从Delphi 8到Delphi 2007就存在的.NET支持已终止,被一个不完全向后兼容的语言(Prism,更名为Oxygene,参见下面)所替代。最新版本(Delphi XE5)支持 iOS、Android、Mac OS X和Microsoft Windows平台的开发。 Free Pascal是一个Pascal编写的多平台编译器(它是自举的)。它旨在提供一个方便而强大的编译器,既能编译遗留应用又是开发新应用的手段。它在GNU GPL下发布,而包和运行时库遵守一个修改的GNU LGPL。除了Turbo Pascal、Delphi和Mac Pascal的兼容模式,它也有自己的过程和面向对象语法模式,以支持诸如操作符重载的扩展特性。它支持许多平台和操作系统。 Lazarus是一个RAD(快速应用开发)的类Delphi的可视跨平台IDE。基于Free Pascal,Lazarus可用于包括Linux、FreeBSD、Mac OS X和Microsoft Windows的无数平台。 Dev-Pascal是一个以Borland Delphi设计的,支持Free Pascal和GNU Pascal作为后台的Pascal IDE。与它的C++兄弟相反,多年来还没见到它的重要发布。 Oxygene(前身是Chrome)是一个.NET和Mono平台上的下一代Object Pascal编译器。它由RemObjects Software 创建和销售,最近由Codegear/Embarcadero作为Prism开发和出售。它试图将Pascal的精神带到.NET,但不是很兼容其它Pascals。 Kylix是Delphi的一个后代,支持Linux操作系统,有一个改善的对象库。其编译器和IDE现已用于非商业用途。Borland不再支持该产品。 GNU Pascal编译器(GPC)是GNU编译器集(GCC)的Pascal编译器。编译器本身是用C编写的,运行时库绝大多数用Pascal编写。在GNU通用公共许可下自由发布,它运行在许多平台和操作系统上。它支持ANSI/ISO标准语言和部分Borland/Turbo Pascal语言支持。比较痛苦的疏漏之一是缺乏100% TP兼容的字符串类型。可能除了Mac Pascal,对Borland Delphi和其他语言版本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不过对它们的支持在快速增长。 Virtual Pascal是作为一个兼容Borland Pascal语法的本地OS/2编译器由Vitaly Miryanov在1995年创建的。然后,由fPrint进行商业开发,增加了Win32支持;在2000年成为了自由软件。今天它可以为Win32、OS/2和Linux编译,主要兼容于Borland Pascal和Delphi。该编译器的开发在2005年4月4日终止了。 P4编译器 ,许多后来的包括UCSD p-System的用Pascal实现的Pascal编译器的基础。它实现了完全Pascal的一个子集。 P5编译器,是一个P4的ISO 7185(完全Pascal)适应。 Turbo Pascal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PC的主要Pascal编译器,由于强大的扩展和极短的编译时间而流行。Turbo Pascal是紧凑编写的,可以完全从内存编译、运行和调试,而不需要访问磁盘。那时慢速软盘驱动器对程序员来说是常见的,进一步放大了Turbo Pascal的速度优势。目前,Turbo Pascal的老版本(直到5.5)可从Borland的站点免费下载。 Turbo51是一个8051家族微控制器上的自由Pascal编译器。(使用Turbo Pascal 7语法) IP Pascal 实现了语言“Pascaline”(后来命名为Pascal计算器),是一个兼容ISO 7185原始Pascal的高度扩展Pascal。它具有命名空间控制模块,包括并发任务模块、信号、对象、在运行时分配的任意维数组、重载、覆盖和许多其它扩展。IP Pascal有一个对Pascal语言自定义定制的内置可移植库。例如,1970年代原始Pascal的一个标准文本输出应用可以重编译以运行在一个窗口裡,甚至可以添加图形结构。 Pascal-XT由Siemens为他们的主机操作系统BS2000和SINIX创建的。 PocketStudio是一个Pascal子集编译器和RAD工具,针对Palm OS和MC68xxx处理器,有一些自己的扩展以辅助与Palm OS API接口。它仿制Delphi和Lazarus,有一个可视表单设计器,一个对象查看器和一个源代码编辑器。 MIDletPascal——一个生成小而快的专门设计来为手机创建软件的Java字节码的Pascal编译器和IDE。 Vector Pascal 是一个针对诸如MMX和AMD 3d Now的SIMD指令集的语言,支持所有Intel和AMD处理器,以及Sony Playstation 2 Emotion Engine。 Morfik Pascal允许Web应用的开发全部(服务器和浏览器端)用Object Pascal编写。 web Pascal是一个在线IDE和Pascal编译器。 WDSibyl——win32和OS/2的可视开发环境和Pascal编译器。 PP编译器 ,直接运行在手持计算机上的Palm OS的编译器。 CDC 6000 Pascal编译器 第一个(CDC 6000)Pascal编译器的源代码。 Pascal-S - "Pascal-S: A Subse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N. Wirth in Pascal - The Languag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by D.W. Barron, Wiley 1979. 一个非常广泛的清单可以在Pascaland 上找到。该站点在法国,但是它基本上是一个编译器的URL清单;对不讲法语者没有障碍。站点Pascal Central ,Mac中心的一个有文章档案的丰富集合的Pascal信息和宣传站点,加上许多编译器和教程的链接。 标准 1983年,该语言标准化为国际标准IEC/ISO 7185,以及一些当地国家的具体标准,包括美国ANSI/IEEE770X3.97-1983和ISO 7185:1983。这2个标准的区别仅在于ISO标准包含一个conformant数组的“级别1”扩展,而ANSI不允许对原始(维尔特版本)语言扩展。1989年,对ISO 7185进行了修正(ISO 7185:1990),纠正了原始文档中找到的各种错误和模糊。 1990年,一个扩展的Pascal标准作为ISO/IEC 10206创建。1993年,ANSI组织用ISO 7185:1990标准代替了ANSI标准,有效地终结了作为一个不同标准的状态。 ISO 7185被说成是对《用户手册和报告(Jensen和维尔特)》详述的维尔特的1974年语言的澄清,但是引人注意的是增加了作为标准级别1的“Conformant Array Parameters”,级别0是没有Conformant Array的数组。该增加是在C. A. R. Hoare的请求下,得到了维尔特赞同。该变动的原因是Hoare想创建数学算法库(NAG)的一个Pascal版本,该库最初用FORTRAN编写,发现如果没有允许变长数组参数的扩展就无法实现该库。出于同样的考虑,ISO 7185包含了指定过程和函数参数的参数类型的工具。 注意维尔特自己将1974年的语言当作“标准”,以将其与CDC 6000编译器的机器特定特征相区别。该语言记录在“Pascal用户手册和报告”的第二部分报告”。 在Pascal起源的大型机(主机和微计算机)上,这些标准普遍遵循。在IBM-PC上,这些标准不被遵循。在IBM-PC上,Borland标准Turbo Pascal和Delphi有最大量的用户。因此,了解一个特别的实现符合原始Pascal语言还是Borland方言非常重要。 该语言的IBM-PC版本开始区别于UCSD Pascal,以对该语言的几个扩展以及几个遗漏和变化为特性的解释型实现。许多UCSD语言特性今天仍然存在,包含于Borland的方言。 Divisions Pascal的维尔特的Zurich版本在ETH之外以2个基本形式发布,CDC 6000编译器源和一个称作Pascal-P系统的移植工具。Pascal-P编译器遗漏了完全语言的几个特性。例如,作为参数使用的过程和函数,无区别变体记录,包装,处理,过程间的goto方法和完全编译器的其它特性被忽略。 Kenneth Bowles教授的UCSD Pascal是基于Pascal-P2套件的,因此有几个共同的Pascal-P语言限制。UCSD Pascal后来作为Apple Pascal被接纳了,并持续有几个版本。虽然UCSD Pascal实际上扩展了Pascal-P2套件的Pascal子集,通过添加回标准Pascal结构,它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Pascal标准安装。 Borland的Turbo Pascal由Anders Hejlsberg用汇编语言独立于UCSD或Zurich编译器编写。然而,它与UCSD编译器一样接纳了许多相同子集和扩展。这可能是因为UCSD系统是适于在当时可用的资源限制的微处理器上开发应用的最常见Pascal系统。 相关标准清单 ISO 8651-2:1988 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图像——图像核心系统(GKS)语言邦定——第二部分:Pascal 评论 Pascal在计算社区产生了广泛的响应,包括批评和赞美。 批评 尽管非常流行(尤其在八十到九十年代),依据维尔特的对这种语言的定义来构建Pascal,使它不适合非教学的使用,这遭到了广泛的批评。 推广了C语言的布莱恩·柯林汉(Brian Kernighan)早在1981年就在他的论文Why Pascal Is Not My Favorite Programming Language对Pascal提出了严厉的抨击。 參看 ALGOL Ada Delphi Modula Modula-2 Oberon Object Pascal C语言 延伸閱讀 Niklaus Wirth: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Pascal. 35-63, Acta Informatica, Volume 1, 1971. C A R Hoare: Notes on data structuring. In O-J Dahl, E W Dijkstra and C A R Hoare, editors,
National Laboratories)的(Willy Higginbotham)在1958年使用一部示波器、一部類比電腦和一些簡單的按鈕,所創造的一部小型互動式遊樂器。他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網球遊戲,並命名為「雙人網球」(Tennis for Two)。 第一世代(1972-1977) 1972年,雅達利公司發售了一種平台式大型遊戲機「乒乓」(PONG),該遊戲機風靡全美。同年,世界上第一部用「電視」玩的電子遊戲机誕生了,Magnavox Odyssey是世界上第一部電視遊樂器。 第二世代(1976-1983) 1975年,Atari成立了一家公司,開始研發家用機遊戲機。到了1976年底,Atari創始人由於資金不足,以2800萬美元將公司賣給了華納,條件是讓Stella(遊戲機開發代號)早點上市。到了1977年10月,Atari 2600正式上市,整個過程主機共花掉了1億美元的研發費用。 1977年初Atari成立了軟件研發部,專門開發主機的相關軟件。但由於管理不善,到1978年末,生產的80萬部主機只賣出了55萬部。這直接導致Atari創始人Bushnell離開了Atari。接任的為Atari帶來了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實施了一系列的市場宣傳活動。1979年Atari 2600成為最暢銷的聖誕禮物,當年銷量超過了100萬部。 1982年Atari 2600達到了顛峰,銷量800萬部,資產從7500萬美元增長到22億美元,佔了華納收入的一半。然而著名的「Video Game Crash」(亞洲地區也稱為Atari Shock)也在此時發生。由於Atari對於第三方軟件開發商完全沒有控管,導致軟體數量暴增,劣質品在市面充斥,而Atari重金投注的電影「ET」遊戲版也劣評如潮;最關鍵的原因則是由於第三方的小廠不斷重複創業/倒閉的過程,零售商面對求償無門的大量庫存軟件,只能用不合理的低價清倉銷售,久而久之消費者對於合理價格的優質軟件也不再有興趣(或者說消費者認為不久的將來便會低價出清),導致遊戲機市場完全崩潰,結束了這個世代跟Atari公司的一代江山(在歐美地區要一直到任天堂公司的NES主機推出後,家用遊戲機市場才開始復甦)。 第三世代(1983-1987) 1983年,日本由於泡沫經濟的助長,遊戲市場處於混亂的無序的狀態,不過這些遊戲機的市場定位都是普通的電子玩具,多數都是直接從美國引進。於是任天堂公司開發了第三世代遊戲機FC游戏机(Family computer,红白机,美國稱NES〖任天堂家用娱乐系统[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这款游戏机带来了先进的游戏开发理念和革命性游戏技术。使其成为電視遊戲真正鼻祖。尤其是在中国大陸,许多玩家就是因此而认识和喜欢上了遊戲機,而日本地區的各家廠商為了與其抗衡以驚人的速度推出遊戲主機, 光是一年就推出了近十三種主機,但不論是價格/軟體數/操作性都無法與任天堂抗衡。許多的遊戲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在中国大陸,仍然有许多地方生产这款游戏机和游戏。即使以現今的眼光來看,当时的游戏可玩性仍然很高。 FC上市之後,世嘉同期的遊戲機SG-1000被徹底壓制。不過FC上市不久,由於首批FC手把按鍵是容易損壞的橡膠材质,并且硬體設計存在可能導致當機的嚴重bug,為了挽救任天堂的聲譽,當時的任天堂社長山內溥決定回收主機,因此而損失了15億日元。不過這起事件讓任天堂樹立了卓越的品牌形象,次年FC重新上市後於一年內賣出了165萬台。FC在美國的首賣更加成功。1985年10月NES在紐約市率先上市,首發遊戲共15款。到1985年底,NES在紐約賣出了5萬台。隨後NES開始在美國全國上市,一年內賣出了100萬台,讓一度崩潰的美國家用機市場開始漸漸復甦。 第四世代(1987-1994) 1987年,NEC聯合Hudson推出了PC-Engine,翌年12月4日再推出第一部可加裝CD-ROM的遊戲機,引起日本遊戲業對PC-Engine的高度注目。同年,SEGA公司在日本推出Mega Drive(MD,美國稱Genesis)。1989年1月9日該主機在紐約和洛杉矶上市,建議零售價為US$200。1989年9月15日該主機在全美上市,售價為190美元。由於當時美國遊戲市場已經基本被任天堂壟斷,SEGA決定開拓較高年齡層的新玩家族群,推出了大量以成年玩家為對象的遊戲。 反觀任天堂,1987至1988年間,FC豐厚的收入讓任天堂對於開發次世代主機毫無興趣。然而,PC-Engine和MD的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迫使任天堂不得不開始投入16位主機Super Famicom(SFC,超級紅白機)的開發。SFC在設計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兩顆GPU。 SFC最初預定於1989年7月發售,其後數度延期。不過由於任天堂有大批遊戲廠商(第三方)的支持,SFC雖然姍姍來遲,卻依然是日本玩家最關注的主機。在SFC發售之前,任天堂已經接到了150萬台的訂單。1990年11月21日當天,東京街頭的各電器店充滿了排隊等候SFC的人群,很多家長為了能給孩子買部主機而翹班排隊,龐大的人流甚至嚴重影響了東京的交通。1991年8月13日,任天堂在美國推出了將SFC重新設計的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SNES)。可惜SNES的上市時間實在太晚,當時MD已經在美國建立了足夠龐大的群眾基礎,令SNES在發售第一年不敵MD。 SFC上市後,SEGA與任天堂的競爭進入白熱化。1992年,SEGA得到了北美55%的市場佔有率;1993年,SEGA家用遊戲機業務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頂峰,市場佔有率高達65% 在日本地區,隨著日本的泡沫經濟在此世代崩潰,前一個世代各家廠商勇於投入大量資金,無視風險的搶占遊戲機市場的盛況也不再復見,漸漸演變成數家大廠對峙的局面(本世代為任天堂/SEGA/日本電氣NEC)。 第五世代(1993-2002) 1992年,當3DO研發其32位元主機時,世嘉成立了「Giga-Drive」研發項目。由於是雙CPU結構,其3D機能達到了《VR戰士》對應的Model 1基板的1.5~2倍。SEGA將該主機定名為「SEGA Saturn (SS,土星)」—太陽系的第六顆行星,代表SEGA的第六部主機。在主機發售前一個月,首批20萬台SS幾乎已經全部預訂一空,首發當日15萬台主機迅速銷售一空。 1993年,任天堂和索尼開始合作研發次時代主機,然而在研發期間,任天堂和Sony在遊戲的儲存媒體上發生了嚴重衝突,Sony提出應該用CD光碟來做遊戲的儲存媒體,因為光碟儲存容量大,成本低,方便輕巧,而任天堂堅持使用卡帶,認為卡帶讀取速度更快。雙方爭執很大,并且山内浦觉得sony不是真心和任天堂合作。最後,任天堂單方面終止了合作。這舉動激怒了Sony,為了不讓成型的產品付諸東流,Sony決定獨自將「PlayStation計劃」進行下去,這個決定改變整個家用遊戲機的發展進程。 1994年12月3日,伴隨著「」(1、2、3,所有遊戲在這裡集合!)的經典廣告語,PlayStation(PS)正式發售。秋葉原等地出現了數百人排隊購買的浩大場面,首批出貨的10萬部在中午前搶購一空,甚至連Sony社長大賀典雄的孫子都不得不空手而歸。在兩大重量級遊戲廠商Square與Enix宣佈將攜巨作《Final FantasyVII》與《勇者鬥惡龍VII 伊甸的戰士們》離開任天堂,投奔PS後,引起日本遊戲界的骨牌效應,眾多知名遊戲軟體廠商紛紛加盟,PS主機上開始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1996年6月23日,任天堂64(簡稱N64)雖然比SS和PS晚了一年半在日本上市,但是有著雄厚根基的任天堂依然得到了玩家的廣泛支持,N64在日本的首賣規模比PS和SS強大得多,首批50萬台主機只用了10天時間就已銷售一空。1996年9月30日,N64在北美上市後同樣大獲成功。人們對於在遊戲機市場上老牌企業任天堂依然信心十足。在北美,N64主機比PS和SS更受歡迎。 然後由於N64採用卡帶為媒體,讓大部分第三方遊戲製造商大失所望。N64的卡帶製造成本高達25美元,而CD只要10美分,因此N64的遊戲售價一般比PS高20~25美元;此外由於當時的遊戲開始有大量的語音跟動畫演出,昂貴的ROM容量不足,加上任天堂對第三方廠商提供開發套件的態度也較為消極,因此N64是歷史上遊戲種類最少的主流遊戲機,其發售之後的好幾個月內一直缺乏軟體支持,而PS和SS卻有著空前強大的遊戲陣容。N64首發的強勁很快被《惡靈古堡》等大作牢牢壓制。 1994年底,世嘉土星在日本總共賣出了50萬台,銷售成績超過了同一時期的PlayStation。1995年5月7日,Sony與SEGA同時宣佈PS和SS銷量超過100萬台,兩大32位主機的競爭進入白熱化狀態。 然而在美國市場,世嘉卻沒有繼承MD的市場優勢。美版SS的價格比PS高100美元,實際性能卻不及PS(SS在2D圖像的描繪確實優於PS,但當代市場主流為大量即時運算的3D模組,這方面PS主機確實略勝一籌,本世代實質兩方面皆佔優則為N64)。1995年SEGA與Sony狂打價格戰,SEGA以微弱的優勢領先,然而SS的造價比PS高,到了1996年之後,SEGA再也無法承受巨大的成本壓力,SS在美國和日本全線潰敗,代表了PlayStation的勝出。 第六世代(1998-2006) 由於主機設計的缺陷,世嘉土星在第五世代與PlayStation的競爭中吃了大虧。所以在開發下一代主機時,當時SEGA的社長中山隼雄決定外聘IBM的高級工程師在美國成立了一個單獨的開發組,而日本方面由率領團隊同時進行主機設計,1997年7月,SEGA高層決定採用日本組的方案,並定名為Dreamcast(DC)—夢(Dream)與傳播(Broadcast)的合成詞。意思是將夢傳播給玩家。 DC在發售之前,SEGA已經拿到了50萬台的訂單,然而SEGA的生產合作夥伴NEC卻碰上了嚴重的生產問題。由於圖形晶片的生產速度跟不上,DC在日本的首批出貨只有15萬台。1999年9月9日,DC在美國上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天就賣出了22.5萬台。 而Sony見到Dreamcast的來勢洶洶與強大的運算能力後,不得不立刻宣佈將推出PlayStation 2(PS2),並提早公開PlayStation 2的展示畫面。2000年初,PS2的網上預約正式開始,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預購網站在開始的1分鐘內接到了10萬多台的訂單。伺務器不堪重負,當場癱瘓。預約活動一直持續到2月底,共有38萬台PS2獲訂了出去。 2000年3月4日,PS2的發售引起了新一輪的搶購熱潮。東京秋葉原電器街甚至出現了5000餘人的長隊,排在隊首的幾人則在四天前就已經搭好了帳篷,狂熱度令人歎為觀止。最後Sony創造了業界當時的記錄:三天內PS2總計銷量達到了98萬台,成為當時銷量速度最快的電視遊戲主機。PS2在日本地區的首發出貨量為115萬台,超過了當年的初代PS主機。但由於市場需求量極為龐大,最終還是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價格炒作現象也開始在eBay等拍賣網站上蔓延,許多PS2以數倍於官方零售價的價格拍賣,即便如此,照價買單的玩家依然大有人在。而PS2主機選用DVD為準的規格,也有認為是加速了DVD推廣的其中一項原因。 1999年3月3日,在Sony公開PS2的第二天,任天堂與松下(Panasonic)共同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了新一代遊戲機Nintendo GameCube(NGC)的開發,並宣佈其性能規格將會在PS2之上。然而NGC的首發遊戲陣容較為薄弱,令NGC首批出貨雖然有45萬台,但首週之內只賣出了30萬台。
Game Crash」(亞洲地區也稱為Atari Shock)也在此時發生。由於Atari對於第三方軟件開發商完全沒有控管,導致軟體數量暴增,劣質品在市面充斥,而Atari重金投注的電影「ET」遊戲版也劣評如潮;最關鍵的原因則是由於第三方的小廠不斷重複創業/倒閉的過程,零售商面對求償無門的大量庫存軟件,只能用不合理的低價清倉銷售,久而久之消費者對於合理價格的優質軟件也不再有興趣(或者說消費者認為不久的將來便會低價出清),導致遊戲機市場完全崩潰,結束了這個世代跟Atari公司的一代江山(在歐美地區要一直到任天堂公司的NES主機推出後,家用遊戲機市場才開始復甦)。 第三世代(1983-1987) 1983年,日本由於泡沫經濟的助長,遊戲市場處於混亂的無序的狀態,不過這些遊戲機的市場定位都是普通的電子玩具,多數都是直接從美國引進。於是任天堂公司開發了第三世代遊戲機FC游戏机(Family computer,红白机,美國稱NES〖任天堂家用娱乐系统[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这款游戏机带来了先进的游戏开发理念和革命性游戏技术。使其成为電視遊戲真正鼻祖。尤其是在中国大陸,许多玩家就是因此而认识和喜欢上了遊戲機,而日本地區的各家廠商為了與其抗衡以驚人的速度推出遊戲主機, 光是一年就推出了近十三種主機,但不論是價格/軟體數/操作性都無法與任天堂抗衡。許多的遊戲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在中国大陸,仍然有许多地方生产这款游戏机和游戏。即使以現今的眼光來看,当时的游戏可玩性仍然很高。 FC上市之後,世嘉同期的遊戲機SG-1000被徹底壓制。不過FC上市不久,由於首批FC手把按鍵是容易損壞的橡膠材质,并且硬體設計存在可能導致當機的嚴重bug,為了挽救任天堂的聲譽,當時的任天堂社長山內溥決定回收主機,因此而損失了15億日元。不過這起事件讓任天堂樹立了卓越的品牌形象,次年FC重新上市後於一年內賣出了165萬台。FC在美國的首賣更加成功。1985年10月NES在紐約市率先上市,首發遊戲共15款。到1985年底,NES在紐約賣出了5萬台。隨後NES開始在美國全國上市,一年內賣出了100萬台,讓一度崩潰的美國家用機市場開始漸漸復甦。 第四世代(1987-1994) 1987年,NEC聯合Hudson推出了PC-Engine,翌年12月4日再推出第一部可加裝CD-ROM的遊戲機,引起日本遊戲業對PC-Engine的高度注目。同年,SEGA公司在日本推出Mega Drive(MD,美國稱Genesis)。1989年1月9日該主機在紐約和洛杉矶上市,建議零售價為US$200。1989年9月15日該主機在全美上市,售價為190美元。由於當時美國遊戲市場已經基本被任天堂壟斷,SEGA決定開拓較高年齡層的新玩家族群,推出了大量以成年玩家為對象的遊戲。 反觀任天堂,1987至1988年間,FC豐厚的收入讓任天堂對於開發次世代主機毫無興趣。然而,PC-Engine和MD的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迫使任天堂不得不開始投入16位主機Super Famicom(SFC,超級紅白機)的開發。SFC在設計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兩顆GPU。 SFC最初預定於1989年7月發售,其後數度延期。不過由於任天堂有大批遊戲廠商(第三方)的支持,SFC雖然姍姍來遲,卻依然是日本玩家最關注的主機。在SFC發售之前,任天堂已經接到了150萬台的訂單。1990年11月21日當天,東京街頭的各電器店充滿了排隊等候SFC的人群,很多家長為了能給孩子買部主機而翹班排隊,龐大的人流甚至嚴重影響了東京的交通。1991年8月13日,任天堂在美國推出了將SFC重新設計的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SNES)。可惜SNES的上市時間實在太晚,當時MD已經在美國建立了足夠龐大的群眾基礎,令SNES在發售第一年不敵MD。 SFC上市後,SEGA與任天堂的競爭進入白熱化。1992年,SEGA得到了北美55%的市場佔有率;1993年,SEGA家用遊戲機業務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頂峰,市場佔有率高達65% 在日本地區,隨著日本的泡沫經濟在此世代崩潰,前一個世代各家廠商勇於投入大量資金,無視風險的搶占遊戲機市場的盛況也不再復見,漸漸演變成數家大廠對峙的局面(本世代為任天堂/SEGA/日本電氣NEC)。 第五世代(1993-2002) 1992年,當3DO研發其32位元主機時,世嘉成立了「Giga-Drive」研發項目。由於是雙CPU結構,其3D機能達到了《VR戰士》對應的Model 1基板的1.5~2倍。SEGA將該主機定名為「SEGA Saturn (SS,土星)」—太陽系的第六顆行星,代表SEGA的第六部主機。在主機發售前一個月,首批20萬台SS幾乎已經全部預訂一空,首發當日15萬台主機迅速銷售一空。 1993年,任天堂和索尼開始合作研發次時代主機,然而在研發期間,任天堂和Sony在遊戲的儲存媒體上發生了嚴重衝突,Sony提出應該用CD光碟來做遊戲的儲存媒體,因為光碟儲存容量大,成本低,方便輕巧,而任天堂堅持使用卡帶,認為卡帶讀取速度更快。雙方爭執很大,并且山内浦觉得sony不是真心和任天堂合作。最後,任天堂單方面終止了合作。這舉動激怒了Sony,為了不讓成型的產品付諸東流,Sony決定獨自將「PlayStation計劃」進行下去,這個決定改變整個家用遊戲機的發展進程。 1994年12月3日,伴隨著「」(1、2、3,所有遊戲在這裡集合!)的經典廣告語,PlayStation(PS)正式發售。秋葉原等地出現了數百人排隊購買的浩大場面,首批出貨的10萬部在中午前搶購一空,甚至連Sony社長大賀典雄的孫子都不得不空手而歸。在兩大重量級遊戲廠商Square與Enix宣佈將攜巨作《Final FantasyVII》與《勇者鬥惡龍VII 伊甸的戰士們》離開任天堂,投奔PS後,引起日本遊戲界的骨牌效應,眾多知名遊戲軟體廠商紛紛加盟,PS主機上開始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1996年6月23日,任天堂64(簡稱N64)雖然比SS和PS晚了一年半在日本上市,但是有著雄厚根基的任天堂依然得到了玩家的廣泛支持,N64在日本的首賣規模比PS和SS強大得多,首批50萬台主機只用了10天時間就已銷售一空。1996年9月30日,N64在北美上市後同樣大獲成功。人們對於在遊戲機市場上老牌企業任天堂依然信心十足。在北美,N64主機比PS和SS更受歡迎。 然後由於N64採用卡帶為媒體,讓大部分第三方遊戲製造商大失所望。N64的卡帶製造成本高達25美元,而CD只要10美分,因此N64的遊戲售價一般比PS高20~25美元;此外由於當時的遊戲開始有大量的語音跟動畫演出,昂貴的ROM容量不足,加上任天堂對第三方廠商提供開發套件的態度也較為消極,因此N64是歷史上遊戲種類最少的主流遊戲機,其發售之後的好幾個月內一直缺乏軟體支持,而PS和SS卻有著空前強大的遊戲陣容。N64首發的強勁很快被《惡靈古堡》等大作牢牢壓制。 1994年底,世嘉土星在日本總共賣出了50萬台,銷售成績超過了同一時期的PlayStation。1995年5月7日,Sony與SEGA同時宣佈PS和SS銷量超過100萬台,兩大32位主機的競爭進入白熱化狀態。 然而在美國市場,世嘉卻沒有繼承MD的市場優勢。美版SS的價格比PS高100美元,實際性能卻不及PS(SS在2D圖像的描繪確實優於PS,但當代市場主流為大量即時運算的3D模組,這方面PS主機確實略勝一籌,本世代實質兩方面皆佔優則為N64)。1995年SEGA與Sony狂打價格戰,SEGA以微弱的優勢領先,然而SS的造價比PS高,到了1996年之後,SEGA再也無法承受巨大的成本壓力,SS在美國和日本全線潰敗,代表了PlayStation的勝出。 第六世代(1998-2006) 由於主機設計的缺陷,世嘉土星在第五世代與PlayStation的競爭中吃了大虧。所以在開發下一代主機時,當時SEGA的社長中山隼雄決定外聘IBM的高級工程師在美國成立了一個單獨的開發組,而日本方面由率領團隊同時進行主機設計,1997年7月,SEGA高層決定採用日本組的方案,並定名為Dreamcast(DC)—夢(Dream)與傳播(Broadcast)的合成詞。意思是將夢傳播給玩家。 DC在發售之前,SEGA已經拿到了50萬台的訂單,然而SEGA的生產合作夥伴NEC卻碰上了嚴重的生產問題。由於圖形晶片的生產速度跟不上,DC在日本的首批出貨只有15萬台。1999年9月9日,DC在美國上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天就賣出了22.5萬台。 而Sony見到Dreamcast的來勢洶洶與強大的運算能力後,不得不立刻宣佈將推出PlayStation 2(PS2),並提早公開PlayStation 2的展示畫面。2000年初,PS2的網上預約正式開始,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預購網站在開始的1分鐘內接到了10萬多台的訂單。伺務器不堪重負,當場癱瘓。預約活動一直持續到2月底,共有38萬台PS2獲訂了出去。 2000年3月4日,PS2的發售引起了新一輪的搶購熱潮。東京秋葉原電器街甚至出現了5000餘人的長隊,排在隊首的幾人則在四天前就已經搭好了帳篷,狂熱度令人歎為觀止。最後Sony創造了業界當時的記錄:三天內PS2總計銷量達到了98萬台,成為當時銷量速度最快的電視遊戲主機。PS2在日本地區的首發出貨量為115萬台,超過了當年的初代PS主機。但由於市場需求量極為龐大,最終還是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價格炒作現象也開始在eBay等拍賣網站上蔓延,許多PS2以數倍於官方零售價的價格拍賣,即便如此,照價買單的玩家依然大有人在。而PS2主機選用DVD為準的規格,也有認為是加速了DVD推廣的其中一項原因。 1999年3月3日,在Sony公開PS2的第二天,任天堂與松下(Panasonic)共同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了新一代遊戲機Nintendo GameCube(NGC)的開發,並宣佈其性能規格將會在PS2之上。然而NGC的首發遊戲陣容較為薄弱,令NGC首批出貨雖然有45萬台,但首週之內只賣出了30萬台。 NGC的倉促上陣沒有起到壓制PS2的作用。NGC在美洲遇到了Xbox這個強勁的對手,結果其在北美的首批銷量為46.9萬台,比Xbox少了將近10萬部。遊戲陣容薄弱,這是NGC從發售日起就從未跳脫的窘境。在Xbox的《Halo
1470年:爱德華五世,英格蘭國王(約1483年逝世) 1512年:胡宗宪,明朝政治家及军事家(1565年逝世) 1575年:圭多·雷尼,意大利画家(1642年逝世) 1873年:泉鏡花,日本小說家(1939年逝世) 1901年:李方子,日本皇族,嫁為朝鮮王朝皇太子李垠之妃(1989年逝世) 1903年:倪柝聲,中國基督教新教領袖(1972年逝世) 1906年:史坦林·諾斯,美國文學作家(1974年逝世) 1908年:約瑟夫·羅特布拉特,波蘭裔英國物理學家、社會活動家,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05年逝世) 1915年:黄金辉,新加坡政治人物,第4任新加坡總統,為華人世界史上首位民選總統。(2005年逝世) 1916年:約翰·巴西隆,義大利裔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士士官長、美國國民英雄(1945年逝世) 1916年:羅絲·韓德勒,美國商人、發明家,美泰兒聯合創始人,芭比娃娃發明者(2002年逝世) 1916年:沃尔特·克朗凯特,美國記者,被稱為最可信任的美國人(2009年逝世) 1918年:亞特·卡尼,美國演員(2003年逝世) 1923年:尤金·史賴吉,美國名教授與作家,回憶錄《老兵長存》被拍攝成迷你電視劇《太平洋戰爭》(2001年逝世) 1929年:夏琨塔拉·戴維,印度神童、心算家(2013年逝世) 1932年:托馬斯·克莱斯蒂爾,奧地利總統(2004年逝世) 1933年:楚庫埃梅卡·奧杜梅格伍·奧朱古,奈及利亞軍官、政治人物(2011年逝世) 1933年:高錕,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之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18年逝世) 1937年:劉引商,台灣女演員(2022年逝世) 1943年:毛佩琦,中國历史學家 1944年:龍劍笙,香港粵劇演員 1945年:李天初,中國計量學家(2022年逝世) 1946年:張德江,中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会委員長 1946年:劳拉·威尔士·布什,美國第43任總統-{zh-cn:乔治·沃克·布什; zh-tw:喬治·沃克·布希; zh-hk:喬治·獲嘉·布殊;}-夫人 1947年:西田敏行,日本演員、歌手、藝人、主持人 1948年:許紹雄,香港男演員 1951年:特莱扬·伯塞斯库,羅馬尼亞總統 1953年:卡洛斯·古铁雷斯,美國商務部長 1954年:潘虹,中國女演員 1955年:马蒂·万哈宁,芬蘭政治人物、總理 1955年:戴維·朱利葉斯,美國生理學家 1957年:托尼·阿博特,澳洲自由黨聯邦領袖、議會反對黨領袖 1957年:亚历山大·瓦希里耶维奇·特卡切夫,前蘇聯體操運動員 1960年:巫剛,中國男演員 1964年:水谷優子,日本聲優 1965年:Pata,日本吉他手 1965年:格雷格·韓斯,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貿易政策大臣 1967年:米诺·拉伊奥拉,荷蘭、義大利足球經紀人(2022年逝世) 1967年:柯淑勤,台灣演員 1967年:姜武,中國演員 1967年:淺倉大介,日本音樂製作人 1969年:肖恩·库姆斯,美國唱片製作人、說唱歌手、演員 1969年:马修·麦康纳,美國男演員、製片人 1970年:張慧儀,香港女演員 1972年:路易斯·菲戈,退役葡萄牙足球員 1973年:陳杏妍,香港女演員(2014年逝世) 1973年:王燦,台灣男演員 1974年:馬修·瑞斯,威爾士演員 1975年:米基·摩爾,美國職籃運動員 1975年:柯提斯·史東,澳洲廚師,烹飪書籍作者、電視節目主持人 1976年:李維嘉,中國節目主持人 1976年:马里奥·梅尔奇奥特,荷蘭足球運動員
1952年:艾森豪威爾擊敗阿德萊·史蒂文森當選美國總統。 1952年:美国国家安全局设立。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被平息,事件造成几千人死亡,大约25万人逃亡西方。 1957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特任胡適為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於隔年到臺灣定居並就任,直到1962年因心臟病突發逝世為止。 1970年:智利社會黨領導人薩爾瓦多·阿葉德就任智利總統,為拉丁美洲首位當選總統的馬克思主義者。 1979年:伊朗激進学生占领了美国驻德黑蘭大使馆,并扣留使馆人员做为人质,伊朗人质危机爆发。 1980年:罗纳德·里根在大选中击败吉米·卡特,成为第40任美国总统。 1980年:日本職棒讀賣巨人隊王貞治宣布退休。 1989年:日本奧姆真理教製造了坂本堤律師一家殺害事件。 1992年:首届“华罗庚数学奖”在北京颁发。 1993年:中華航空一架波音747-400在降落香港啟德機場時滑出跑道墜海,該機成為第一架報廢的747-400。 1993年:让·克雷蒂安担任加拿大第20任总理。 1995年: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於特拉維夫以色列國王廣場參加和平集會時遭極右派民族主義者槍殺身亡。 1997年: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采用注射方式执行死刑,是中国首次。 21世紀 2002年:中国公民何德普因向第十六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提交亲民主意见信而被捕。 2008年:民主黨候選人巴拉克·歐巴馬贏得美國總統選舉,成為首位非裔美國總統。 2008年: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于珠海市举办。 2012年:塞奥佐罗斯二世获选为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的教宗。 2015年:貝里斯大選,迪安·奥利弗·巴罗領導獲過半議席,續任總理。 2016年:193個國家簽署的《巴黎協議》正式生效,計畫將氣溫上升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2℃範圍。 出生 1265年:阿方索三世,亚拉岡國王(1291年逝世) 1448年:阿方索二世,那不勒斯國王(1495年逝世) 1470年:爱德華五世,英格蘭國王(約1483年逝世) 1512年:胡宗宪,明朝政治家及军事家(1565年逝世) 1575年:圭多·雷尼,意大利画家(1642年逝世) 1873年:泉鏡花,日本小說家(1939年逝世) 1901年:李方子,日本皇族,嫁為朝鮮王朝皇太子李垠之妃(1989年逝世) 1903年:倪柝聲,中國基督教新教領袖(1972年逝世) 1906年:史坦林·諾斯,美國文學作家(1974年逝世) 1908年:約瑟夫·羅特布拉特,波蘭裔英國物理學家、社會活動家,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05年逝世) 1915年:黄金辉,新加坡政治人物,第4任新加坡總統,為華人世界史上首位民選總統。(2005年逝世) 1916年:約翰·巴西隆,義大利裔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士士官長、美國國民英雄(1945年逝世) 1916年:羅絲·韓德勒,美國商人、發明家,美泰兒聯合創始人,芭比娃娃發明者(2002年逝世) 1916年:沃尔特·克朗凯特,美國記者,被稱為最可信任的美國人(2009年逝世) 1918年:亞特·卡尼,美國演員(2003年逝世) 1923年:尤金·史賴吉,美國名教授與作家,回憶錄《老兵長存》被拍攝成迷你電視劇《太平洋戰爭》(2001年逝世) 1929年:夏琨塔拉·戴維,印度神童、心算家(2013年逝世) 1932年:托馬斯·克莱斯蒂爾,奧地利總統(2004年逝世) 1933年:楚庫埃梅卡·奧杜梅格伍·奧朱古,奈及利亞軍官、政治人物(2011年逝世) 1933年:高錕,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之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18年逝世) 1937年:劉引商,台灣女演員(2022年逝世) 1943年:毛佩琦,中國历史學家 1944年:龍劍笙,香港粵劇演員 1945年:李天初,中國計量學家(2022年逝世) 1946年:張德江,中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会委員長 1946年:劳拉·威尔士·布什,美國第43任總統-{zh-cn:乔治·沃克·布什; zh-tw:喬治·沃克·布希; zh-hk:喬治·獲嘉·布殊;}-夫人 1947年:西田敏行,日本演員、歌手、藝人、主持人 1948年:許紹雄,香港男演員 1951年:特莱扬·伯塞斯库,羅馬尼亞總統 1953年:卡洛斯·古铁雷斯,美國商務部長 1954年:潘虹,中國女演員 1955年:马蒂·万哈宁,芬蘭政治人物、總理 1955年:戴維·朱利葉斯,美國生理學家 1957年:托尼·阿博特,澳洲自由黨聯邦領袖、議會反對黨領袖 1957年:亚历山大·瓦希里耶维奇·特卡切夫,前蘇聯體操運動員 1960年:巫剛,中國男演員 1964年:水谷優子,日本聲優 1965年:Pata,日本吉他手 1965年:格雷格·韓斯,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貿易政策大臣 1967年:米诺·拉伊奥拉,荷蘭、義大利足球經紀人(2022年逝世) 1967年:柯淑勤,台灣演員 1967年:姜武,中國演員 1967年:淺倉大介,日本音樂製作人 1969年:肖恩·库姆斯,美國唱片製作人、說唱歌手、演員
1959年庐山会议 1959年7月2日-8月1日,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7月25日,林彪被毛泽东召上庐山,林跟大多数与会者一样不光彩地对彭德懷进行言辞激烈的攻击,但当彭因林彪会理会议前的信被毛攻击时,林澄清:“我当时写信给中央,要毛、朱、周离开军事指挥岗位,由彭德怀指挥作战,事前并没有同彭德怀商量过,与彭德怀无关”。会议後彭德怀等人被打倒。9月17日,由毛泽东提议,林彪接替彭成为国防部长。26日,林彪、贺龙成为中共中央军委第一、二副主席。这时开始,林彪将其部下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黄永胜等人安插在中共军队的重要位置。 促进国防现代化 1960年2月,林彪把毛泽东在1939年对“抗大”的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三句话八个字串联成“三八作风”。 这段时间的林彪,坚持军队建设必须向高科技发展,并对军队的科研工作大力支持。1960年2月27日林彪在中央军委第六次扩大会议上提出:“1、将来的战争是要按电钮的。2、战争准备中间最迫切的、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的,我认为就是解决武器,特别是搞尖端武器。3、今后的战争已不只是靠步兵,而靠空军,导弹。空军在战场上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成为致胜手段。应当优先发展空军。”指出“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方针。明确提出要在建立完整的现代国防基础上,大力发展空军、海军和特种兵等。 1961年10月、11月,张爱萍向林彪汇报不少中央领导人要求原子弹下马,林指示:“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2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俗称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错误并希望结束。国家主席刘少奇等人检讨三面红旗的问题,刘在台上讲,毛泽东不断插话。在一片检讨的声音中,林彪于29日抛开军委办公厅为他准备的讲话稿,脱稿发言: 大部分与会者认为林彪的讲话非常之好,毛泽东更当即鼓掌叫好(唯一称赞的评论),并要求刘少奇整理记录下来。3月20日,毛批示田家英、罗瑞卿:“此件通看了一遍,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很高兴。”毛还教导罗要向林学习。 林彪的讲话,是推开了写作班子的稿子,亲自“拉条子”写提纲,然后即兴发表的,它被认为是处心积虑,别出心裁。 他说:“我们党所提出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是中国革命发展中的创造,人民的创造,党的创造。如果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能不正视几年来国民经济遭受的重大挫折与‘三面红旗’的关系。比如‘总路线’,一直强调‘速度’是灵魂,只强调‘快’,忽视了好和省。‘大跃进’,顾名思义也是强调高速发展,因为中央下达的指标过高,下边就开始浮夸,浮夸上来的数字,又被中央接受,在虚幻的高数字下构造经济计划,反过来又指导地方工作,以致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经济全面崩盘,农业上使人没有饭吃,工业上劳民伤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哪里是‘大跃进’,大跃退还差不多。”杜润生在后来回忆说:“那时我们感觉到林彪挺身而出,讲排除干扰,使我们党有安全感——当时就有人这么说”。 文化大革命的五年 党中央唯一的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官方称1965年11月30日,林彪派叶群以“篡军反党”“反对突出政治”等罪名诬告罗瑞卿,毛泽东信以为真打倒了罗。但林彪女儿林立衡和作家舒云认为这与林彪无关,是毛要打倒刘少奇的前奏。 5月18日,在扩大会议上林彪发表长篇谈话,谈到古今中外的政变实例,称中央内部有人要政变,并开始倡導个人崇拜,称 “毛主席是天才,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他的话都是我们的行动的准则,谁反对他,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诛之。” 1966年8月1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匆匆召开。4日、5日,毛两次要林彪回北京出席,他都说有病不能出席,周恩来赶来亲自请林彪。6日上午,毛以休会的办法“等”林来(以后叶群不到会毛也用这个方法)。6日晚上,林一到毛便来迎接与他“说事”。8日,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文革正式开始。由周恩来提议,全会通过林彪取代刘少奇,成为唯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且林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跃升至仅列毛之后。全会上刘少奇做检讨完後,林说好,并站起来与他握手。 13日,林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 李文普也表示林彪曾几次流露“不想幹这种角色”。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打倒后,林彪去看望,说了一句:“刘少奇是党中央的副主席,蒯大富反刘少奇,实际是反党”。后林在中央专案组关于审查刘的报告中回批:“完全同意,向出色地指导专案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江青同志致敬”。有人认为这是暗示专案与他无关。 8月18日-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共八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以表示支持,林彪每一次都能站在毛身边出席,林喊道:“谁敢反对毛主席,就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林彪“身体瘦弱,脸色发白,因为身体不好,不愿陪同毛泽东接见红卫兵,不陪又不行,有时也到了难以支撑的程度。有一次在天安门陪毛泽东走到下面金水桥与红卫兵见面,几乎走不回来”。 9月9日,林彪以國防部長身份成为美国杂志《时代》美国版的封面人物,照片右上注脚寫着“中国人的噩梦”。当月,毛泽东让林彪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和《宋书》中的《范晔传》。郭嘉是曹操的功臣,38岁就去世。范曄因“谋反”被宋文帝杀掉。二人的關係終於首次響起警號,向來對形勢能夠精確預判的林彪顯然已對未來之事心中有數了。 文革时期,不同于毛泽东要求别人不要对他搞个人崇拜多是停留在口头上,1967年3月20日,林彪在军以上干部会上指示停止最近又弄起来的《林彪语录 》(以前就禁过)。同年夏季,他规定不准为他歌功颂德,不准出版以宣传他为主题的出版物,不要喊“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的口号,甚至怕禁不了,他就把文件印发了几千份发下去要求照办,此后报刊上基本再没有这样的个人崇拜宣传。之后他知道因庆祝他的题词的庆祝方式分歧引发一起武斗後,他干脆从此不再题词。 贺龙、杨余傅事件 1966年9月6日,林彪受毛泽东委托,就贺龙问题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正式“打招呼”,他说:“军内开展文化大革命以来,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以及某些大军区都有人伸手,想在那里製造溷乱,企图乱中夺权。……他们的总后台是贺龙,因此主席说要在军内高级干部中打招呼,对贺龙的野心要有所警惕。”,到会的几位老帅纷纷表态拥护毛泽东的决策。 作家舒云认为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贺龙被打倒也是毛所为,与林彪无关。 1968年3月24日,林彪在军队干部大会上讲话,传达中共中央3月22日的命令:“……主席亲自主持的。会议决定撤销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的职务,把余立金逮捕起来,撤销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的职务”,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被打倒。 成为毛泽东接班人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破天荒地在新修訂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加入“林彪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該段引發討論的文字是在1968年10月17日,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讨论党章草案时,由江青发言提議,經研究後最後仍勉以通過所產生。 作家高文谦总结:“(林)当甩手的二掌櫃,对运动中的大小事情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从不主动表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大事不麻烦,小事不干扰’,叶群则总结为‘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这样既可免遭毛泽东的猜忌,又可落得超脱,在政治上不负责任。”“林彪又煞费苦心地营造自己在政治上‘紧跟’毛泽东的形象,以掩饰他在政治上的消极态度”。 约9月,林彪接见了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和国防部长武元甲,对于越南战争他不断强调:“面对强大的美国,你们的办法就是熬,熬就是胜利”。 庐山事件 林彪在文革期间,重用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人,杨成武倒台後,他们四人掌管军委办事组,实际操控军队。1970年3月开始,毛泽东针对宪法草案问题,多次提出反对设立国家主席,遭到林彪,周恩来,康生等诸多政治局委员的集体反对 。1970年8月13日,在宪法草案起草小组讨论会上,吴法宪就起草宪法草案中是否加入“毛泽东思想是国务院一切工作的指南”的字句与张春桥激烈争执,张春桥借苏联吹捧“赫鲁晓夫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讽刺林彪,引发吴法宪强烈抗议。此事升级到了林彪处,引发林彪关注。张春桥与林彪集团矛盾公开爆发。 8月23日至9月6日,在江西庐山举行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第三次庐山会议),林彪首先发言,不点名地批评了张春桥“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反对毛主席”。这次谈话成为整个林彪事件的导火索。随后的小组讨论会上,吴法宪、邱会作等人在陈伯达、汪东兴的带动下,公开批判张春桥,得到了中央委员会大多数委员的支持。众多中央委员误以为毛泽东已经放弃了张春桥,并积极向毛泽东和林彪效忠,许世友甚至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将张春桥劳改 。 引发了毛泽东震怒,从而开始了“批陈整风”运动,毛林从此分裂。会后毛泽东采用了“抛石子”,“掺沙子”,“挖墙脚”等手段针对林彪集团的主要办事机构军委办事组,林多次求见毛不成,两人关系急转直下。 林彪讲话之前是否请示过毛泽东成为焦点。官方尤其是毛泽东认定林彪事前没有商量(毛泽东南巡讲话),是突然袭击;然而陈伯达、邱会作、吴法宪、李作鹏均作证林彪事前请示过毛泽东,而毛泽东要求林彪讲话时不要点名(张春桥)。 毛林决裂 九届二中全会之后,毛泽东发起批陈整风,矛头直指军委办事组四人和叶群。至1971年4月,五人先后多次给毛泽东写检讨。毛泽东态度多有反复,时而说“问题不下(庐)山”,时而说是“突然袭击”,“欺骗二百多个中央委员”,毛远新甚至用“未遂的军事政变”这样严厉的字眼(而吴法宪等人认为这个说法不是毛远新发明的)。终于在4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宣布他们的检讨在这里已经“算完了”。然而经过五个月短暂平静之后,1971年8月,毛泽东秘密南巡,沿途经过各省市,与地方负责人谈话,“下毛毛雨”,公开他与林彪的矛盾,宣布“第十次路线斗争”,为斗倒林彪作准备。毛泽东要求武汉军区司令员刘丰保守谈话秘密,但又说可以透露给常委,刘丰不置可否,最后告知了邱会作,并辗转传到了林彪耳中,林立果的“小舰队”在恐慌之下试图反击。 1971年3月22日-24日,据中共官方描述,林彪、叶群指使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制订了武装政变计划,计划取名为《“571工程”纪要》。9月8日-11日,林立果、周宇驰先后分别向江腾蛟、王飞以及“联合舰队”的其他骨干传达林彪手令,具体部署刺杀毛泽东。毛对此有所警觉,决定突然改变南巡行程,乘火車提早返北京,並沿途加速不停站,最終安全回到北京。 出走与墜機身亡 9月12日十五时,毛泽东抵达丰台车站,他接见了吴忠等人。除周恩来等人外,在京中央委员对毛泽东突然返回均不知情。当天下午,因不明途径林立果得知毛泽东返京,他从西郊机场乘坐256三叉戟赶回山海关。当天晚上,林立衡密告8341部队,叶群企图劫持林彪。消息传至毛泽东处,引起周恩来警觉。随后周恩来与叶群通话,询问飞机,周恩来劝林彪不要夜航,并说要去北戴河看望副主席。 二十三时,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人突然乘车从北戴河闯出,警卫李文普从车上跳下受伤。此时,周恩来通知吴法宪前往西郊机场指挥;李作鹏则转达周恩来指示,阻止飞机起飞(但事后李作鹏暗示周恩来无意阻止飞机起飞)。汽车经国道抵达山海关机场,随即林彪等人乘机,在机场熄灯,导航关闭,飞行员得不到位的情况下强行起飞。飞机先向大同方向飞行,后转向进入蒙古,随即因不明原因坠毁于蒙古温都尔汗,机上人员全部丧生。 林彪死后被中国驻蒙大使馆原地草草土葬,后遭苏联情报人员察觉后将其挖出,头盖骨送往苏联检查,确认死者身份为林彪无疑。目前林彪遗骸仍然未能回国。 身后 林彪死后,受毛泽东为主的中央指示,相关人员对其抄家时搜出的各种书上有林只言片语的手笔: 他先为你捏造出一个“你的”意见,然后他再来驳你的意见。并不,而捏造——老东的惯用手法,今后当注意他这一着。 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 应照顾他,使他没有小帮帮的必要,他就不小帮帮了。政治上对其每一创举与功绩公道主动地指出来,则他自无锋芒的必要。 谁不说假话,谁就得垮台。 大跃进,凭幻想胡来,是蚀本生意,搞得过分,过极了,破坏了个人积极性。对苏联,做绝了,绝则错。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1971年11月14日,毛泽东向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干部,印发声称是林彪搞的《“五七一工程”纪要》全部的影印。后又将抄家得到的只言片语部分置于“批林批孔”材料中公开,曝光林彪反对毛泽东。 1972年1月,毛澤東在參加陳毅追悼會時表示,「林彪是反對我的,要是林彪的陰謀搞成了,是要把我們這些老人都搞掉的!」 1973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次年1月,“批林批孔”运动展开。 林彪反党集团案 林彪死后,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人尚未解除职务,甚至还协同周恩来参与了对林彪座机的跟踪和事件处理。十天之后,9月24日,周恩来奉毛泽东之命,在人民大会堂以召集政治局会议的名义诱捕了四人。四人被转移至京郊军营接受审查。1973年中共十大会议上做出决定,四人被定为林彪集团成员永远开除出党。 林彪倒台之后,除了林立果的“小舰队”和林彪的“大舰队”相继倒台外,很多原红军时期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和解放军东北四野和空军系统的人受到了牵连。另外江西革委书记程世清,浙江省革委书记陈励耘,武汉军区司令员刘丰,甚至自杀的公安部长李震,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也受到大小不一的冲击。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四人非但未能释放,反而被转移至秦城监狱继续服刑。1980年,四人被定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判刑。 文革后期对林彪的批判 林彪以突然出走的方式结束了政治生涯,中共中央对此采取了保密措施,短期内严禁泄露。他死後據當時的學生自傳回想,起初當局還故意保持了兩人仍在合作的樣子,但随着国外媒体的披露和林彪长期不出面,国内民众逐渐得知了这一消息。从1973年开始,毛泽东发起了批判林彪的斗争,在中共十大上,林彪集团成员被全部开除党籍,林彪被定为“叛徒”和“叛党叛国”。 。后来直接将林彪和陈伯达放在一起,发动批林批陈,称作“林陈反党集团”。周恩来对林彪的早期批判也集中在“唯生产力论”,陈伯达的九大报告等角度。1971年9月中旬中共经内部通知向高级干部通告林彪情况,10月后逐级传达,12月中旬陆续下发《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武装政变的斗争》之一、之二、之三等三批材料。 1973年9月,在中共十大的政治报告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列举了林彪的罪行:“对毛主席主持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林彪暗地支持陈伯达公开反对,被挫败以后,才勉强地接受了中央的政治路线,在大会上读了中央的政治报告。但是,……林彪不顾毛主席、党中央对他的教育、抵制和挽救,继续进行阴谋破坏,一直发展到1970年8月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发动反革命政变未遂,1971年3月制定《“571工程”纪要》反革命武装政变计划,9月8日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妄图谋害伟大领袖毛主席、另立中央。阴谋失败后,9月13日私乘飞机,投奔苏修,叛党叛国,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 1974年,在毛泽东授意下,江青等发起了“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又将林彪与孔子并列批判,罪名是“批判林彪效法孔子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其后又将批林批孔演化成了批大儒,最后成了批周公。 文革结束后对林彪的评判 邓小平在四人帮倒台後不久掌权,作家舒云描述,胡耀邦、陶铸夫人等人曾向邓建议给九一三事件平反,但邓出于对国内政局的安定考虑最终拒绝并下了死命令禁止给林彪翻案,邓的想法是强调要把林彪和江青绑在一起。1980年11月20日-1981年1月15日,中共中央组织特别法庭“并案”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公开否定文化大革命。文中虽然指出毛泽东应为他的“错误发动”的文革负主要责任,但描述“林彪、江青、康生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林彪、江青等人,他们组成两个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背着他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文中林彪的名字稳居毛泽东夫人江青之前。 12月底,陈云、胡耀邦、黄克诚在第五次全国“两案”审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革是一场‘内乱’,是在我们党和党中央犯错误的复杂条件下发生的。林彪和‘四人帮’不一样,他们历史上有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在改革開初期放及1990年代時,中共提及十大元帅往往会隐去林彪,但2000年后评价渐趋客观。2007年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夕,林彪的照片30年来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并正确按照十大元帅排序(林彪排在第三)。当年军事博物馆推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成果展”,一身戎装的林彪像,赫然现身。官方媒体报导时,用“实事求是”、“客观态度”、“尊重历史”等词汇予以诠释,展览馆处长也明确表示:“以后不再丑化林彪”。其名人故居也已被开放为民间旅游纪念景点。2013年后湖北省黄冈市黄冈博物馆新馆第六展厅展线(16)开始陈列林彪铜像,这也是官方博物馆中首次单独出现林彪铜像。中国大陆的历史影视剧中,如《大决战》三部曲等,林彪也经常以正面形象出现。 个人生活 饮食起居 根据林彪的秘书谭云鹤的口述:林彪生活简朴,没有特别要求。林彪没有玩儿,也不玩儿,也不讲吃穿,林彪的厨师是冀东人,同时是个共产党员,政治上可靠,技术却不行,但林彪从来不说。林彪最大的苦恼是睡不好觉,失眠。林彪喜欢腊肉,因为他在书上看到吃腊肉可以帮助睡眠,但是实际上吃腊肉也没什么辅助睡眠的效果。林彪在生活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要有条件,就是大白天,他也喜欢拉上窗帘,开上电灯,林彪觉得这样显得安静一些,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林彪不爱运动,不会跳舞,也不爱玩,他的运动就是偶尔到外面散散步。林彪的另一個興趣是喜歡游車河,經常調車四處轉,而他則靜坐在車中思考一些問題。 根据林彪卫生员刘文儒的口述:林彪从不吃水果,也不喝水,吃零嘴只吃花生糖。林彪平时身体不好,但一准备要打仗就兴奋起来,身体也好了。此外林彪会弹钢琴,弹地很流畅,喜欢听轻音乐和梅兰芳的音乐。 读书生活 根据林彪的秘书谭云鹤的口述:林彪脑子不停地想事琢磨,每当打仗要发电报,他躺着说,在行军床上根本不起来看地图,他都装在脑子裡,敌我两军态势、敌我的情况、地形他都很熟悉,都非常用功地记在心裡。行军打仗,他的小手提箱,没有锁,里面装的都是毛主席著作的单行本,《矛盾论》、《实践论》,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红蓝铅笔。书上画了好多勾勾圈圈杠杠,旁批、密批都好多。 荣誉 一等红星奖章(1933年8月1日于瑞金授予) 一级八一勋章(1955年9月27日于北京授予,1980年褫夺)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9月27日于北京授予,1980年褫夺) 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9月27日于北京授予,1980年褫夺) 评价 正面评价 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总裁蒋介石评价林彪为“当代韩信”。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评点林彪时说:“林彪这个娃娃不仅有能力,而且是一代天才。像他这样的人,不仅能打巧仗,还能把整个局势都装在脑子里,将来我们的军队就需要这样的人来指挥”。 文革中,负责解放军高级将领医疗保健的军医张愈和粟裕谈到林彪时,粟裕说:“学术也是政治。林彪摔死了,陈年旧帐都折腾出来了,连什么‘短促出击’也用上了,把人搞糊涂了。一个战术的具体动作,绝对化地、笼统大否定,一旦把人思想搞乱了,那以后就打乱仗吧”。 1979年,陈云处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问题时说:“我的看法是,处理‘四人帮’与处理林彪反革命集团要有区别,‘四人帮’这些人祸国殃民,‘文化大革命’十年,幹尽坏事。而且在战争年代,他们也没有任何战功。林彪反革命集团则有些不同,他们主要是部队的,像黄、吴、李、邱他们,包括林彪,过去这些人都打过许多仗,也立过各种战功。他们现在犯了罪,应该处理,但与‘四人帮’应该有所区别”。 1984年初,黄克诚在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元帅条目释文稿中,发现所有的元帅都写了历史功绩,只有林彪条目的释文光写了简历和罪行,就对编辑者说:“写历史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秉笔直书,不要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罪行,受到党纪国法制裁,是罪有应得。但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当两方面都写,不能只写一面。林彪确有指挥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况且,国内外都知道林彪是我们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把他写成既不会打仗又一无是处,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很难令人置信”。 1986年,拍摄《大决战》时,杨尚昆指示拍摄组:“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 2011年9月,林彪政务秘书谭云鹤在接受《男人世界》的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知道你们想了解什么,好多对林总的评价是不真实的,就连电视剧裡演的林彪就更不真实了……” 负面评价 1973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评价林彪集团的主要办事机构军委办事组说:“绿林大盗,蛇鼠一窝。” 1974年2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中评价林彪说:“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尊孔反法,攻击秦始皇,把孔孟之道作为阴谋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林彪这个政治骗子,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是个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党阀、大军阀”。 1975年,江青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大寨生产大队召开的一次群众大会上的讲话中评价林彪说:“林彪就学冯玉祥啊!他是大盗窃犯、大贪污犯”。 著作 代表作 《论短促突击》1934年6月17日发表于《革命战争》第四期 《平型关战斗的经验》1937年11月 《一点两面战术》1947年12月或1948年初 《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1965年8月 文集 《林彪军事文选》林豆豆、刘树发主编,2012年香港文革历史出版社。 《林彪文集》,2011年香港中港传媒出版社。 《林彪元帥文集》(上下兩冊),主編李德和舒云,2014年凤凰书品出版。说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一套林彪文集。 文革风云丛书15-16《做毛主席的好学生——林彪与文革》(上下册),收1964.5-1970.10的林彪文稿94篇,2016年6月台湾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其他 《林副主席语录》1968年武汉。仿《毛主席语录》,分类标题卅一,366页 家庭 父亲林明卿。 林彪兄弟姊妹六个,除年龄最大的姐姐和年龄最小的妹妹外,中间是四兄弟,他们从大到小名字分别是庆佛、育蓉(林彪)、育菊(林程)、向荣。这四兄弟的字、號按照“正、大、光、明”四字排序,林彪字“祚大”,而其四弟林向荣的字“祚明”。林彪与林向荣都与其母亲容貌相似。林向荣不及两位堂兄林育英、林育南两位烈士著名。林向荣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太原战役时作为解放军第20兵团第66军第197师第590团团长,在战场上牺牲。
8月18日-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共八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以表示支持,林彪每一次都能站在毛身边出席,林喊道:“谁敢反对毛主席,就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林彪“身体瘦弱,脸色发白,因为身体不好,不愿陪同毛泽东接见红卫兵,不陪又不行,有时也到了难以支撑的程度。有一次在天安门陪毛泽东走到下面金水桥与红卫兵见面,几乎走不回来”。 9月9日,林彪以國防部長身份成为美国杂志《时代》美国版的封面人物,照片右上注脚寫着“中国人的噩梦”。当月,毛泽东让林彪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和《宋书》中的《范晔传》。郭嘉是曹操的功臣,38岁就去世。范曄因“谋反”被宋文帝杀掉。二人的關係終於首次響起警號,向來對形勢能夠精確預判的林彪顯然已對未來之事心中有數了。 文革时期,不同于毛泽东要求别人不要对他搞个人崇拜多是停留在口头上,1967年3月20日,林彪在军以上干部会上指示停止最近又弄起来的《林彪语录 》(以前就禁过)。同年夏季,他规定不准为他歌功颂德,不准出版以宣传他为主题的出版物,不要喊“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的口号,甚至怕禁不了,他就把文件印发了几千份发下去要求照办,此后报刊上基本再没有这样的个人崇拜宣传。之后他知道因庆祝他的题词的庆祝方式分歧引发一起武斗後,他干脆从此不再题词。 贺龙、杨余傅事件 1966年9月6日,林彪受毛泽东委托,就贺龙问题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正式“打招呼”,他说:“军内开展文化大革命以来,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以及某些大军区都有人伸手,想在那里製造溷乱,企图乱中夺权。……他们的总后台是贺龙,因此主席说要在军内高级干部中打招呼,对贺龙的野心要有所警惕。”,到会的几位老帅纷纷表态拥护毛泽东的决策。 作家舒云认为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贺龙被打倒也是毛所为,与林彪无关。 1968年3月24日,林彪在军队干部大会上讲话,传达中共中央3月22日的命令:“……主席亲自主持的。会议决定撤销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的职务,把余立金逮捕起来,撤销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的职务”,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被打倒。 成为毛泽东接班人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破天荒地在新修訂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加入“林彪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該段引發討論的文字是在1968年10月17日,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讨论党章草案时,由江青发言提議,經研究後最後仍勉以通過所產生。 作家高文谦总结:“(林)当甩手的二掌櫃,对运动中的大小事情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从不主动表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大事不麻烦,小事不干扰’,叶群则总结为‘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这样既可免遭毛泽东的猜忌,又可落得超脱,在政治上不负责任。”“林彪又煞费苦心地营造自己在政治上‘紧跟’毛泽东的形象,以掩饰他在政治上的消极态度”。 约9月,林彪接见了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和国防部长武元甲,对于越南战争他不断强调:“面对强大的美国,你们的办法就是熬,熬就是胜利”。 庐山事件 林彪在文革期间,重用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人,杨成武倒台後,他们四人掌管军委办事组,实际操控军队。1970年3月开始,毛泽东针对宪法草案问题,多次提出反对设立国家主席,遭到林彪,周恩来,康生等诸多政治局委员的集体反对 。1970年8月13日,在宪法草案起草小组讨论会上,吴法宪就起草宪法草案中是否加入“毛泽东思想是国务院一切工作的指南”的字句与张春桥激烈争执,张春桥借苏联吹捧“赫鲁晓夫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讽刺林彪,引发吴法宪强烈抗议。此事升级到了林彪处,引发林彪关注。张春桥与林彪集团矛盾公开爆发。 8月23日至9月6日,在江西庐山举行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第三次庐山会议),林彪首先发言,不点名地批评了张春桥“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反对毛主席”。这次谈话成为整个林彪事件的导火索。随后的小组讨论会上,吴法宪、邱会作等人在陈伯达、汪东兴的带动下,公开批判张春桥,得到了中央委员会大多数委员的支持。众多中央委员误以为毛泽东已经放弃了张春桥,并积极向毛泽东和林彪效忠,许世友甚至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将张春桥劳改 。 引发了毛泽东震怒,从而开始了“批陈整风”运动,毛林从此分裂。会后毛泽东采用了“抛石子”,“掺沙子”,“挖墙脚”等手段针对林彪集团的主要办事机构军委办事组,林多次求见毛不成,两人关系急转直下。 林彪讲话之前是否请示过毛泽东成为焦点。官方尤其是毛泽东认定林彪事前没有商量(毛泽东南巡讲话),是突然袭击;然而陈伯达、邱会作、吴法宪、李作鹏均作证林彪事前请示过毛泽东,而毛泽东要求林彪讲话时不要点名(张春桥)。 毛林决裂 九届二中全会之后,毛泽东发起批陈整风,矛头直指军委办事组四人和叶群。至1971年4月,五人先后多次给毛泽东写检讨。毛泽东态度多有反复,时而说“问题不下(庐)山”,时而说是“突然袭击”,“欺骗二百多个中央委员”,毛远新甚至用“未遂的军事政变”这样严厉的字眼(而吴法宪等人认为这个说法不是毛远新发明的)。终于在4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宣布他们的检讨在这里已经“算完了”。然而经过五个月短暂平静之后,1971年8月,毛泽东秘密南巡,沿途经过各省市,与地方负责人谈话,“下毛毛雨”,公开他与林彪的矛盾,宣布“第十次路线斗争”,为斗倒林彪作准备。毛泽东要求武汉军区司令员刘丰保守谈话秘密,但又说可以透露给常委,刘丰不置可否,最后告知了邱会作,并辗转传到了林彪耳中,林立果的“小舰队”在恐慌之下试图反击。 1971年3月22日-24日,据中共官方描述,林彪、叶群指使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制订了武装政变计划,计划取名为《“571工程”纪要》。9月8日-11日,林立果、周宇驰先后分别向江腾蛟、王飞以及“联合舰队”的其他骨干传达林彪手令,具体部署刺杀毛泽东。毛对此有所警觉,决定突然改变南巡行程,乘火車提早返北京,並沿途加速不停站,最終安全回到北京。 出走与墜機身亡 9月12日十五时,毛泽东抵达丰台车站,他接见了吴忠等人。除周恩来等人外,在京中央委员对毛泽东突然返回均不知情。当天下午,因不明途径林立果得知毛泽东返京,他从西郊机场乘坐256三叉戟赶回山海关。当天晚上,林立衡密告8341部队,叶群企图劫持林彪。消息传至毛泽东处,引起周恩来警觉。随后周恩来与叶群通话,询问飞机,周恩来劝林彪不要夜航,并说要去北戴河看望副主席。 二十三时,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人突然乘车从北戴河闯出,警卫李文普从车上跳下受伤。此时,周恩来通知吴法宪前往西郊机场指挥;李作鹏则转达周恩来指示,阻止飞机起飞(但事后李作鹏暗示周恩来无意阻止飞机起飞)。汽车经国道抵达山海关机场,随即林彪等人乘机,在机场熄灯,导航关闭,飞行员得不到位的情况下强行起飞。飞机先向大同方向飞行,后转向进入蒙古,随即因不明原因坠毁于蒙古温都尔汗,机上人员全部丧生。 林彪死后被中国驻蒙大使馆原地草草土葬,后遭苏联情报人员察觉后将其挖出,头盖骨送往苏联检查,确认死者身份为林彪无疑。目前林彪遗骸仍然未能回国。 身后 林彪死后,受毛泽东为主的中央指示,相关人员对其抄家时搜出的各种书上有林只言片语的手笔: 他先为你捏造出一个“你的”意见,然后他再来驳你的意见。并不,而捏造——老东的惯用手法,今后当注意他这一着。 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 应照顾他,使他没有小帮帮的必要,他就不小帮帮了。政治上对其每一创举与功绩公道主动地指出来,则他自无锋芒的必要。 谁不说假话,谁就得垮台。 大跃进,凭幻想胡来,是蚀本生意,搞得过分,过极了,破坏了个人积极性。对苏联,做绝了,绝则错。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1971年11月14日,毛泽东向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干部,印发声称是林彪搞的《“五七一工程”纪要》全部的影印。后又将抄家得到的只言片语部分置于“批林批孔”材料中公开,曝光林彪反对毛泽东。 1972年1月,毛澤東在參加陳毅追悼會時表示,「林彪是反對我的,要是林彪的陰謀搞成了,是要把我們這些老人都搞掉的!」 1973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次年1月,“批林批孔”运动展开。 林彪反党集团案 林彪死后,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人尚未解除职务,甚至还协同周恩来参与了对林彪座机的跟踪和事件处理。十天之后,9月24日,周恩来奉毛泽东之命,在人民大会堂以召集政治局会议的名义诱捕了四人。四人被转移至京郊军营接受审查。1973年中共十大会议上做出决定,四人被定为林彪集团成员永远开除出党。 林彪倒台之后,除了林立果的“小舰队”和林彪的“大舰队”相继倒台外,很多原红军时期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和解放军东北四野和空军系统的人受到了牵连。另外江西革委书记程世清,浙江省革委书记陈励耘,武汉军区司令员刘丰,甚至自杀的公安部长李震,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也受到大小不一的冲击。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四人非但未能释放,反而被转移至秦城监狱继续服刑。1980年,四人被定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判刑。 文革后期对林彪的批判 林彪以突然出走的方式结束了政治生涯,中共中央对此采取了保密措施,短期内严禁泄露。他死後據當時的學生自傳回想,起初當局還故意保持了兩人仍在合作的樣子,但随着国外媒体的披露和林彪长期不出面,国内民众逐渐得知了这一消息。从1973年开始,毛泽东发起了批判林彪的斗争,在中共十大上,林彪集团成员被全部开除党籍,林彪被定为“叛徒”和“叛党叛国”。 。后来直接将林彪和陈伯达放在一起,发动批林批陈,称作“林陈反党集团”。周恩来对林彪的早期批判也集中在“唯生产力论”,陈伯达的九大报告等角度。1971年9月中旬中共经内部通知向高级干部通告林彪情况,10月后逐级传达,12月中旬陆续下发《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武装政变的斗争》之一、之二、之三等三批材料。 1973年9月,在中共十大的政治报告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列举了林彪的罪行:“对毛主席主持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林彪暗地支持陈伯达公开反对,被挫败以后,才勉强地接受了中央的政治路线,在大会上读了中央的政治报告。但是,……林彪不顾毛主席、党中央对他的教育、抵制和挽救,继续进行阴谋破坏,一直发展到1970年8月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发动反革命政变未遂,1971年3月制定《“571工程”纪要》反革命武装政变计划,9月8日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妄图谋害伟大领袖毛主席、另立中央。阴谋失败后,9月13日私乘飞机,投奔苏修,叛党叛国,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 1974年,在毛泽东授意下,江青等发起了“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又将林彪与孔子并列批判,罪名是“批判林彪效法孔子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其后又将批林批孔演化成了批大儒,最后成了批周公。 文革结束后对林彪的评判 邓小平在四人帮倒台後不久掌权,作家舒云描述,胡耀邦、陶铸夫人等人曾向邓建议给九一三事件平反,但邓出于对国内政局的安定考虑最终拒绝并下了死命令禁止给林彪翻案,邓的想法是强调要把林彪和江青绑在一起。1980年11月20日-1981年1月15日,中共中央组织特别法庭“并案”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公开否定文化大革命。文中虽然指出毛泽东应为他的“错误发动”的文革负主要责任,但描述“林彪、江青、康生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林彪、江青等人,他们组成两个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背着他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文中林彪的名字稳居毛泽东夫人江青之前。 12月底,陈云、胡耀邦、黄克诚在第五次全国“两案”审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革是一场‘内乱’,是在我们党和党中央犯错误的复杂条件下发生的。林彪和‘四人帮’不一样,他们历史上有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在改革開初期放及1990年代時,中共提及十大元帅往往会隐去林彪,但2000年后评价渐趋客观。2007年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夕,林彪的照片30年来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并正确按照十大元帅排序(林彪排在第三)。当年军事博物馆推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成果展”,一身戎装的林彪像,赫然现身。官方媒体报导时,用“实事求是”、“客观态度”、“尊重历史”等词汇予以诠释,展览馆处长也明确表示:“以后不再丑化林彪”。其名人故居也已被开放为民间旅游纪念景点。2013年后湖北省黄冈市黄冈博物馆新馆第六展厅展线(16)开始陈列林彪铜像,这也是官方博物馆中首次单独出现林彪铜像。中国大陆的历史影视剧中,如《大决战》三部曲等,林彪也经常以正面形象出现。 个人生活 饮食起居 根据林彪的秘书谭云鹤的口述:林彪生活简朴,没有特别要求。林彪没有玩儿,也不玩儿,也不讲吃穿,林彪的厨师是冀东人,同时是个共产党员,政治上可靠,技术却不行,但林彪从来不说。林彪最大的苦恼是睡不好觉,失眠。林彪喜欢腊肉,因为他在书上看到吃腊肉可以帮助睡眠,但是实际上吃腊肉也没什么辅助睡眠的效果。林彪在生活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要有条件,就是大白天,他也喜欢拉上窗帘,开上电灯,林彪觉得这样显得安静一些,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林彪不爱运动,不会跳舞,也不爱玩,他的运动就是偶尔到外面散散步。林彪的另一個興趣是喜歡游車河,經常調車四處轉,而他則靜坐在車中思考一些問題。 根据林彪卫生员刘文儒的口述:林彪从不吃水果,也不喝水,吃零嘴只吃花生糖。林彪平时身体不好,但一准备要打仗就兴奋起来,身体也好了。此外林彪会弹钢琴,弹地很流畅,喜欢听轻音乐和梅兰芳的音乐。 读书生活 根据林彪的秘书谭云鹤的口述:林彪脑子不停地想事琢磨,每当打仗要发电报,他躺着说,在行军床上根本不起来看地图,他都装在脑子裡,敌我两军态势、敌我的情况、地形他都很熟悉,都非常用功地记在心裡。行军打仗,他的小手提箱,没有锁,里面装的都是毛主席著作的单行本,《矛盾论》、《实践论》,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红蓝铅笔。书上画了好多勾勾圈圈杠杠,旁批、密批都好多。 荣誉 一等红星奖章(1933年8月1日于瑞金授予) 一级八一勋章(1955年9月27日于北京授予,1980年褫夺)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9月27日于北京授予,1980年褫夺) 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9月27日于北京授予,1980年褫夺) 评价 正面评价 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总裁蒋介石评价林彪为“当代韩信”。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评点林彪时说:“林彪这个娃娃不仅有能力,而且是一代天才。像他这样的人,不仅能打巧仗,还能把整个局势都装在脑子里,将来我们的军队就需要这样的人来指挥”。 文革中,负责解放军高级将领医疗保健的军医张愈和粟裕谈到林彪时,粟裕说:“学术也是政治。林彪摔死了,陈年旧帐都折腾出来了,连什么‘短促出击’也用上了,把人搞糊涂了。一个战术的具体动作,绝对化地、笼统大否定,一旦把人思想搞乱了,那以后就打乱仗吧”。 1979年,陈云处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问题时说:“我的看法是,处理‘四人帮’与处理林彪反革命集团要有区别,‘四人帮’这些人祸国殃民,‘文化大革命’十年,幹尽坏事。而且在战争年代,他们也没有任何战功。林彪反革命集团则有些不同,他们主要是部队的,像黄、吴、李、邱他们,包括林彪,过去这些人都打过许多仗,也立过各种战功。他们现在犯了罪,应该处理,但与‘四人帮’应该有所区别”。 1984年初,黄克诚在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元帅条目释文稿中,发现所有的元帅都写了历史功绩,只有林彪条目的释文光写了简历和罪行,就对编辑者说:“写历史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秉笔直书,不要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罪行,受到党纪国法制裁,是罪有应得。但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当两方面都写,不能只写一面。林彪确有指挥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况且,国内外都知道林彪是我们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把他写成既不会打仗又一无是处,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很难令人置信”。 1986年,拍摄《大决战》时,杨尚昆指示拍摄组:“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 2011年9月,林彪政务秘书谭云鹤在接受《男人世界》的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知道你们想了解什么,好多对林总的评价是不真实的,就连电视剧裡演的林彪就更不真实了……” 负面评价 1973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评价林彪集团的主要办事机构军委办事组说:“绿林大盗,蛇鼠一窝。” 1974年2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中评价林彪说:“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尊孔反法,攻击秦始皇,把孔孟之道作为阴谋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林彪这个政治骗子,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是个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党阀、大军阀”。 1975年,江青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大寨生产大队召开的一次群众大会上的讲话中评价林彪说:“林彪就学冯玉祥啊!他是大盗窃犯、大贪污犯”。 著作 代表作 《论短促突击》1934年6月17日发表于《革命战争》第四期 《平型关战斗的经验》1937年11月 《一点两面战术》1947年12月或1948年初 《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1965年8月 文集 《林彪军事文选》林豆豆、刘树发主编,2012年香港文革历史出版社。 《林彪文集》,2011年香港中港传媒出版社。 《林彪元帥文集》(上下兩冊),主編李德和舒云,2014年凤凰书品出版。说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一套林彪文集。 文革风云丛书15-16《做毛主席的好学生——林彪与文革》(上下册),收1964.5-1970.10的林彪文稿94篇,2016年6月台湾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其他 《林副主席语录》1968年武汉。仿《毛主席语录》,分类标题卅一,366页 家庭 父亲林明卿。 林彪兄弟姊妹六个,除年龄最大的姐姐和年龄最小的妹妹外,中间是四兄弟,他们从大到小名字分别是庆佛、育蓉(林彪)、育菊(林程)、向荣。这四兄弟的字、號按照“正、大、光、明”四字排序,林彪字“祚大”,而其四弟林向荣的字“祚明”。林彪与林向荣都与其母亲容貌相似。林向荣不及两位堂兄林育英、林育南两位烈士著名。林向荣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太原战役时作为解放军第20兵团第66军第197师第590团团长,在战场上牺牲。 童养媳汪静宜,比林彪大3岁,新婚之夜林彪逃离婚姻。 前妻张梅,陕北一枝花,1937年结婚,1941年在苏联生女儿林晓霖。 后妻叶群,1943年在延安结婚,1944年生女儿林立衡(豆豆)、1945年生儿子林立果(老虎)。 影视作品 电影作品 《大决战》系列、《大进军》系列:马绍信饰 《建国大业》:由立平饰 《周恩来》:王希钟饰 《解放海南岛》:陈珊珊饰 《古田军号》:张一山饰(青年林彪) 《建党伟业》:候广华饰(青年林彪) 《建军大业》:马天宇饰(青年林彪) 《开国大典》:田甬饰 《太阳升起的时刻》:姜峰饰 《我的1932》:王迪饰 《长征》:钟山饰 电视剧 《忻口会战》、《北平和谈》、《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领袖毛泽东》、《罗荣桓元帅》、《八路军》、《北平战与和》:田甬饰 《喋血四平》:马绍信饰 《井冈山》、《红色摇篮》、《红军东征》:东靖川饰(青年林彪) 《东方红1949》、《聂荣臻》:刘旭饰(注:刘旭在电视剧《聂荣臻》当中饰演的是1955年之前的林彪) 《光荣与梦想》、《解放》、《东方》、《上将洪学智》、《换了人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系列:由立平饰 《开国元勋朱德》:羿坤饰(青年林彪) 《彭德怀元帅》、《外交风云》:陈珊珊饰 《跨过鸭绿江》:马诗红饰 《大决战》:于和伟饰 《长征》、《太行山上》:姜峰饰 《陈云在临江》:鲁玉杰饰 《百炼成钢》:王迪饰 话剧 《九一三事件》:李雪健饰 纪念 目前林彪铜像至少有五处。湖北黄冈林家大湾林彪纪念馆,山西灵丘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的将帅广场,陕北某处林彪战斗过的山岗上,黑龙江双城四野前线指挥部,山西武乡县城西面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广场上的将领塑像。 参见 穆罕默德·谢胡(阿尔巴尼亚二号人物)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战争描述无脚注者均来源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80137-315-1。“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等卷。 引用脚注中缩略者的详细出版信息: 《“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王年一 编,1988年,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 《毛家湾纪实:林彪秘书回忆录》,张云生,春秋出版社,1988年7月,ISBN 978-7-5069-0059-1。 《雪白血红》,张正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ISBN 978-7-5065-1048-6。 《毛泽东传(1949-197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ISBN 978-7-5073-1514-1。 《林彪的这一生》,少华、游胡,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ISBN 978-7-216-01446-5。 《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江幸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ISBN 978-7-216-03913-0。 《“文革”期间,我给林彪当秘书》,张云生、张从堃,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2003年7月,ISBN 978-962-86523-1-0。 《林彪画传》舒云,明镜出版社,2007年5月,ISBN 978-1-932138-55-9。 《百年林彪》,丁凯文 主编,明镜出版社,2007年11月,ISBN 978-1-932138-54-2。 《林彪日记》,李德、舒云 编,明镜出版社,2009年9月,ISBN 978-1-932138-98-6。 延伸阅读 出版物 林彪发出的及与毛泽东来往的电报、文件。
11月 11月12日——孫中山一百週年誕辰,興建於臺北陽明山之中山樓中華文化堂正式落成,蔣中正親臨主持落成典禮,並發表《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中山樓及國立中山博物院落成及啟用。蔣定國父誕辰為中華文化復興節,展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8月8日,中共開始「文化大革命」,利用紅衛兵,進行破四舊。)。蔣應各界人士之請,明定國父誕辰紀念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11月12日——臺北市議員林水泉等在臺北創立臺獨組織「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主張「建設新國家,成立新政府,制定新憲法」(1967年8月20日被捕。)。 12月 12月3日——葡屬澳門爆發一二·三事件,親中共左派於事件平息後實際掌控澳門社會政局。 12月23日——中國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 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2月27日——日本眾議院黑霧解散。 12月28日——中国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为第二年成功试爆氢弹打下了基础。这也是中国首次进行热核武器试验。 出生 1月8日——李麗珍,香港電影及電視演員 1月11日——黃舒駿,台灣歌手 1月16日——陳維冠,香港知名電視劇監製 2月5日——呂頌賢,香港男演員 2月6日——理察·艾斯利,英國著名流行情歌和舞曲男歌手 2月7日——張世,台灣男演員 2月14日——涂善妮,台灣女演員 3月2日——邓萃雯,香港著名电视女演员 3月28日——方國珊,西貢區區議會議員 4月2日——蕭澤頤,香港警務處處長 4月17日——梅小惠,是前亞洲电视及无线电视女艺员 4月18日——颜炳寿,马来西亚政治人物,马华公会党员 4月26日——林憶蓮,香港女歌手 5月2日——田震,中國大陸女歌手 5月10日——林以真,台灣女演員 5月10日——張玉嬿,台灣女演員 5月14日——章國珍,台灣新聞主播、新聞主編 5月25日——胡渭康,香港歌手,演員兼藝人。 6月7日——張雨生,台灣歌手、製作人(逝世於1997年) 6月23日——任賢齊,香港男演員。 6月25日——迪肯贝·穆托姆博,NBA防守中鋒。 7月6日——林志炫,台湾男歌手 7月12日——渡边美里,日本歌手 7月14日——馬修·福克斯,美國電視演員 7月30日——溫碧霞,香港女演員、歌手 8月1日——何啟南,香港男演員 8月7日——吉米·威爾斯,英文維基百科創辦人 8月15日——關淑怡,香港著名女歌手 8月16日——李若彤,香港女演員 8月31日——張清芳,台灣女歌手 9月1日——蒂姆·哈达威,美国著名篮球明星,纽约尼克斯新秀蒂姆·哈达威二世的父亲 9月25日——文偉鴻,香港電視劇集監製兼電影導演
9月 9月8日——第一个国际扫盲日;星際迷航(Star Trek)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首播。 9月30日——博茨瓦納獨立。 10月 10月8日——中國製成第一批1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 10月15日——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開幕。 10月27日——中國首枚東風-2A核彈頭液體火箭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展開升空程序,地面人員用各種儀器監控,9分09秒後,彈著區傳來消息,導彈核武器在在飛行到距離地面幾百米的預定高度成功爆炸。此刻距離大陸於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時隔兩年,意味著中國正式躋身核武擁有國。 10月31日——台灣鐵路管理局開行光華號列車,台北至高雄行車時間縮至四小時多。 11月 11月12日——孫中山一百週年誕辰,興建於臺北陽明山之中山樓中華文化堂正式落成,蔣中正親臨主持落成典禮,並發表《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中山樓及國立中山博物院落成及啟用。蔣定國父誕辰為中華文化復興節,展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8月8日,中共開始「文化大革命」,利用紅衛兵,進行破四舊。)。蔣應各界人士之請,明定國父誕辰紀念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11月12日——臺北市議員林水泉等在臺北創立臺獨組織「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主張「建設新國家,成立新政府,制定新憲法」(1967年8月20日被捕。)。 12月 12月3日——葡屬澳門爆發一二·三事件,親中共左派於事件平息後實際掌控澳門社會政局。 12月23日——中國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 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2月27日——日本眾議院黑霧解散。 12月28日——中国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为第二年成功试爆氢弹打下了基础。这也是中国首次进行热核武器试验。 出生 1月8日——李麗珍,香港電影及電視演員 1月11日——黃舒駿,台灣歌手 1月16日——陳維冠,香港知名電視劇監製 2月5日——呂頌賢,香港男演員 2月6日——理察·艾斯利,英國著名流行情歌和舞曲男歌手 2月7日——張世,台灣男演員 2月14日——涂善妮,台灣女演員 3月2日——邓萃雯,香港著名电视女演员 3月28日——方國珊,西貢區區議會議員 4月2日——蕭澤頤,香港警務處處長 4月17日——梅小惠,是前亞洲电视及无线电视女艺员 4月18日——颜炳寿,马来西亚政治人物,马华公会党员 4月26日——林憶蓮,香港女歌手 5月2日——田震,中國大陸女歌手 5月10日——林以真,台灣女演員 5月10日——張玉嬿,台灣女演員 5月14日——章國珍,台灣新聞主播、新聞主編 5月25日——胡渭康,香港歌手,演員兼藝人。 6月7日——張雨生,台灣歌手、製作人(逝世於1997年) 6月23日——任賢齊,香港男演員。 6月25日——迪肯贝·穆托姆博,NBA防守中鋒。 7月6日——林志炫,台湾男歌手 7月12日——渡边美里,日本歌手 7月14日——馬修·福克斯,美國電視演員 7月30日——溫碧霞,香港女演員、歌手 8月1日——何啟南,香港男演員 8月7日——吉米·威爾斯,英文維基百科創辦人 8月15日——關淑怡,香港著名女歌手 8月16日——李若彤,香港女演員 8月31日——張清芳,台灣女歌手 9月1日——蒂姆·哈达威,美国著名篮球明星,纽约尼克斯新秀蒂姆·哈达威二世的父亲 9月25日——文偉鴻,香港電視劇集監製兼電影導演 9月29日——蔡若蓮,香港教育局局長 10月10日——羅慧娟,香港已故藝員(逝世於2012年) 10月21日——方駿釗,香港資深電影導演及劇集監製 10月22日——羅永賢,香港無綫電視劇集監製 10月24日——阿布拉莫维奇,俄罗斯寡头,英格蘭球會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老板 10月26日——姜皓文,香港男演員 10月30日——范國威,香港政治人物,前立法會議員 10月30日——佐蘭·米拉諾維奇,克羅埃西亞政治家,克羅埃西亞社會民主黨領導人 11月26日——況明潔,台灣女藝人 11月27日——鄭多燕,南韓著名健身女教練 12月11日——黎明,香港著名歌手、演員、導演、商人 12月11日——劉玉翠,香港著名女演員 12月12日——周海媚,香港著名女演员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清朝年号 清 18世纪中国年号 清 1720年代中国政治 1730年代中国政治
改元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聖祖去世。十一月二十日,清世宗胤禛即位,有詔明年改元雍正。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世宗去世。九月三日,清高宗弘曆即位,有詔明年改元乾隆。 公元纪年对照表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越南 保泰(1720年-1729年):后黎朝——裕宗黎维禟之年号 永慶(1729年-1731年):后黎朝——昏德公黎维祊之年号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ön; This image is enchantingly beautiful) 第一景,夜后,〈噢,別發抖,我的愛子〉(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 Oh, tremble not, my beloved son) 終曲,塔米諾,〈你的魔韻多麼壯盛〉(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 How strong is thy magic tone) 第二幕 第一景,薩拉斯妥,〈伊希斯和奧西里斯〉(O Isis und Osiris; O Isis and Osiris) 第三景,摩羅,〈所有的生物都感受到愛的狂喜〉(Alles fühlt der Liebe Freuden; All feel the joys of love) 第三景,夜后,〈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Hell's vengeance boileth in mine heart) 第三景,薩拉斯妥,〈在這些聖殿內部〉(In diesen heil'gen Hallen; Within these sacred halls) 第四景,帕米娜,〈啊!我感覺它消失了〉(Ach, ich fühl's, es ist verschwunden; Ah, I feel it, it
Oh, tremble not, my beloved son) 終曲,塔米諾,〈你的魔韻多麼壯盛〉(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 How strong is thy magic tone) 第二幕 第一景,薩拉斯妥,〈伊希斯和奧西里斯〉(O Isis und Osiris; O Isis and Osiris) 第三景,摩羅,〈所有的生物都感受到愛的狂喜〉(Alles fühlt der Liebe Freuden; All feel the joys of love) 第三景,夜后,〈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Hell's vengeance boileth in mine heart) 第三景,薩拉斯妥,〈在這些聖殿內部〉(In diesen heil'gen Hallen; Within these sacred halls) 第四景,帕米娜,〈啊!我感覺它消失了〉(Ach, ich fühl's, es ist verschwunden; Ah, I feel it, it is vanished) 第五景,帕帕基諾,〈女孩或婦人〉(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 A girl or a woman)
1776年约瑟夫二世将维也纳的法国剧院改名为德语国家剧院(今城堡剧院),鼓励演唱德语歌唱剧,来排挤法语剧目。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的《後宮誘逃》就是在这个情况下产生的。维也纳的国家歌唱剧结合了传统的维也纳民间剧目、喜歌剧和正歌剧(《魔笛》就有这个特点)。歌德和克里斯多夫·马丁·维兰德也为歌唱剧写过词。 通过约翰·亚当·席勒的影响德语歌唱剧于18世纪和19世纪初达到了其顶峰。歌唱剧往往有喜剧特征,因为当时的传统是市民剧目必须是喜剧。这个传统逐渐消失后歌唱剧也被用来表达严肃的内容,比如莫扎特的歌唱剧以及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其第一幕具有明显的歌唱剧特征)。 在19世纪里歌唱剧与规模巨大的大歌剧正好相反,而且小的巡回演出的剧团也可以表演歌唱剧。这个时候的作家包括阿尔伯特·洛尔青。 在19世纪后半页轻歌剧往往被称为歌唱剧。20世纪在伦敦和纽约形成了音乐喜剧,今天的音乐剧的前身。
从1700年开始歌唱剧这个名称开始被用来区分市民阶层的音乐剧与宫廷的歌剧。与歌剧不同的是歌唱剧使用歌曲,而不使用咏叹调,使用对话,而不使用宣叙调。当时有些简单的歌唱剧甚至没有自己作的曲,而是直接使用当时流行的综艺秀曲调。 1776年约瑟夫二世将维也纳的法国剧院改名为德语国家剧院(今城堡剧院),鼓励演唱德语歌唱剧,来排挤法语剧目。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的《後宮誘逃》就是在这个情况下产生的。维也纳的国家歌唱剧结合了传统的维也纳民间剧目、喜歌剧和正歌剧(《魔笛》就有这个特点)。歌德和克里斯多夫·马丁·维兰德也为歌唱剧写过词。 通过约翰·亚当·席勒的影响德语歌唱剧于18世纪和19世纪初达到了其顶峰。歌唱剧往往有喜剧特征,因为当时的传统是市民剧目必须是喜剧。这个传统逐渐消失后歌唱剧也被用来表达严肃的内容,比如莫扎特的歌唱剧以及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其第一幕具有明显的歌唱剧特征)。 在19世纪里歌唱剧与规模巨大的大歌剧正好相反,而且小的巡回演出的剧团也可以表演歌唱剧。这个时候的作家包括阿尔伯特·洛尔青。
for the Far East 1988至今,Provincial Grand Lodge of the Far East 1865年,英格蘭分支香港美生會在現時新世界大廈所在的泄蘭街興建雍仁會館作為英格蘭分支香港美生會總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會所被日軍炸毀,遂於1950年遷往香港島堅尼地道一號至今。泄蘭街旁為美臣里(Mason Lane)。 三位香港總督包括夏喬士·羅便臣、麥當奴及卜公都是香港美生會會員。前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楊鐵樑、希慎集團利銘澤、國泰航空前董事姚剛、香港賽馬會前副主席周湛燊等政商界人物也都是美生會會員。現時香港美生會會員約有2,000名,主要是從事生意、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士。每年約有8、90個新人加入美生會。 根據利銘澤女兒利德蕙在其所著的《香港利氏家族史》一書裡介紹,姚剛出面和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協商,香港美生會在遵守香港基本法前提下可以繼續活動,會議可以仍然沿用英語,當然中國希望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的活動能較為公開。 前立法局會計界功能組別議員黃匡源出任香港美生會英格蘭分支,為香港最高代表已20年。 台湾 中华民国政府敗退台湾后,中国美生总会也随之迁往台湾。由于政局因素,1951年曾宣布停会,1954年中国美生总会始在台湾复会,并于1955年10月28日经内政部核准成立。美生會在台湾非常低调且神秘,但会员之间非常团结。 蒋纬国將軍是中国美生总会最有名的总会长,可能是因为他的德国教育与军旅生涯让他进入这个组织。目前台湾的美生会员约有数百人,分布士、农、工、商社会各阶层。 到2009年,台湾相继成立了14个分会,其中也有因中国大陸政局因素迫使停会后,在台湾再复会的。台中(明廬)、高雄(恆廬)均有分会,其它均集中在北部;各分会皆以“庐”(英语:lodge)做会所之稱呼, 目前運作中之分會為: 第一分會 谊庐 (英语:) 第三分會 恆廬 (英语:) 第四分會 川庐 (英语:) 第六分會 申廬 (英语:) 第七分會 自由庐 (英语:) 第八分會 汉庐 (英语:) 第九分會 唐庐 (英语:) 第十分會 融庐 (英语:) 第十一分會 海山庐 (英语:) 第十三分會 明庐 (英语:) 第十八分會 申曦庐 (英语:; 為拉丁語) 大多分會為英文廬。其中,漢廬爲全中文廬,唐庐为双语庐,意即其美生仪礼採取英语,而庐中讨论事项为華語。新北市深坑区也有分会海山庐。申曦庐为法语庐。会员非常低调,鲜少有公开对外的场合;深色西装搭配白衬衫和領帶或领结,是美生兄弟们集会时的标准穿着。 日本 美生會进入日本大约在江户末期日本实行“开国”政策之后。1864年,到荷兰留学的西周和津田真道也是最早加入美生會的日本人。二战前后,日本政府禁止了美生會活动,珍珠港事件后会所被关闭。 二战后,美生會在日本重建。1950年1月5日,佐藤尚武、植原悦二郎、三岛通阳、高桥龙太郎、芝均平等成为首批重建之后的美生會会员,但处于菲律宾的旭日分会所辖之下。1951年3月29日,日本前首相鸠山一郎加入了美生會和成为第一等級ENTERED APPRENTICES。1955年3月26日,鸠山一郎被晉升第三等級MASTER MASON。1957年3月,东京美生會独立,此时日本会员数超过2500人。 美国驻日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作为美生會会员,多次邀请日本天皇参加美生會均没有成功。但皇室成员前首相东久迩宫稔彦王参加了美生會。 韩国 1908年建立了第一个会所:汉阳会所,编号1048,源自苏格兰总会所。知名会员有李玖和韩国外务部部长林炳稷等。 新加坡 新加坡的创建者、新加坡总督斯坦福·莱佛士是英国美生會会员。其它知名会员还包括资政李光耀。第一个会所建立于1845年,编号748。 菲律宾 19世纪末隶属欧洲约克礼仪的菲律宾美生會成立。美生會员领导了菲律宾发动的反西班牙革命。 知名会员有: 黎刹,菲律宾华裔,菲律宾英美系美生會之父,民族主义思想家、政论家、诗人,19世纪反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菲律宾独立的民族英雄,被菲律宾人尊为立国的国父; 安达斯·波尼斯奥,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96—1897任临时政府的首任主席。 1912年菲律宾美生會总会正式挂牌成立。菲律宾美生會的旭日分会曾经管辖着中国、日本、香港、台湾的日本人、华人美生會。 印度尼西亚 最初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設立於1762年,在殖民地和建國等多個歷史時期起到過一定的作用。1962年蘇加諾時期宣佈為非法組織。日本佔領時期也是關閉狀態。 泰国 印度 1730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中心威廉堡 (印度)设立了第一个会所,编号为72。知名的会员有近代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印度教改革家辨喜、印度最大的政治家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元老莫逖拉尔·尼赫鲁、总统法赫鲁丁·阿里·艾哈迈德、印度独立后唯一的印度人总督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等。 现有370个会所和15000名会员。 巴基斯坦 建立于英帝国统治时期,1972年和1983年两次被驱逐。 斯里兰卡 最初由英国人19世纪设立,现有十来个会所。 土耳其 1721年设立第一个会所,1748年被马哈茂德一世禁止,之后缓慢复苏,1826年随着苏菲教派的贝克塔什派分支Bektashis的垮台而被驱逐。 1909年大东方分会建立,1935到1948年之间被抑制。1964年发生内部分裂。知名会员有现代土耳其共和国国父、第一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 以色列 建立于1953年, 现有53个会所和2000会员。 反美生會 對美生會的反對,主要來自於以下三方面:宗教,政治和社會。 宗教方面 根據章程,美生會對所有宗教的成員開放。然而,它從一開始就和很多宗教組織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基督宗教 天主教 启蒙运动之后的50年里,美生會从英国迅速扩散到欧美,并建立了可以和天主教会相匹敌的巨大組織,对天主教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令教廷十分恐惧。 1738年,天主教教宗克勉十二世命令禁止天主教基督徒加入美生會,违反者将被教会开除。在18世纪后半叶教廷一直致力于打压美生會,这可能与意大利大东方美生會积极推动意大利民族统一战争有关,革命领导人加里波第即为美生會员。至今双方的关系仍不怎么样,但一般来说,梵二会议之后天主教会的现代主义成员对于美生會的态度比较友好。 本篤十四世给出了反对美生會的六个原因: (1)美生會成员的不同信条主义(或者不同宗教信仰); (2)他们保守秘密; (3)他们的誓言; (4)他们对教会和国家的反对态度; (5)好几个国家的元首都宣布禁止这个团体的传播; (6)他们的邪恶行为。 1917年,教会法典明确规定,美生會员将被自动逐出教会。 1983年11月26日,教宗发出声明,重申禁止天主教徒加入一切形式的美生會。 2007年3月2日,梵蒂冈重申反对美生會:“美生會和天主教会的成员是不相容的”,并强调“天主教会一直批评美生會特有的神秘的概念,它的学说与圣经不兼容”。 基督新教 許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也反对美生會,原因是美生會接納多神教思想、認可因做功德而「稱義」疏離神等作法嚴重違反教義。但新教主要派别之一的圣公会则与美生會关系一直比较良好,比如曾经担任第99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全球英国圣公会的领导杰弗里·费舍尔(Geoffrey Fisher,1887-1972)就加入了英格兰美生會,而英国美生會会员中,圣公会信徒也不少。 1860年,循理会表示反对美生會和他社会成员的秘密运作,如今还继续禁止其成员加入美生會。浸信会最大的协会分支美南浸信会,最近也表示美生會不符合他们的信念。 NAMB護教學組織即詳列比較表指出該會所為與聖經所示諸多警戒相違例如: 禁止拜偶像;「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禁止起誓;「或有人嘴裡冒失發誓,要行惡,要行善,無論人在什麼事上冒失發誓,他卻不知道,一知道了就要在這其中的一件上有了罪。」 禁止曲解三位一體;「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禁止藉善行抬高自己;「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 禁止鄉愿的包含主義;「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美生會大量采用了古埃及、苏美、英国、古印度等地的各种信仰符号,比如美生會的上帝之眼符号起源于苏美人,基督教则视之为异端邪灵、魔鬼撒旦的眼睛;这也是美生會与基督教信仰发生冲突的一个原因。不过在中世纪晚期欧洲兴建的许多大教堂里,也同样有三角形框内独眼放射光芒的装饰图案,是表示教义的三位一体概念。 伊斯蘭教 埃及社会事务部颁布决议,于1975年4月18日取缔了埃及美生會。1978年7月埃及开罗的伊斯兰大学学院正式发布了禁止穆斯林加入美生會的命令。然而,许多穆斯林传统的国家如摩洛哥、土耳其和阿尔及利亚还没有在各自的法律中纳入这个教令。 政治方面 美生會在历史和现在一直受到众多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反对。美生會名义上要求会员效忠所在国家的政权,不過历史上,奉行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是最早對其發展進行阻撓,後來美生會也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沙皇俄国、苏联、德、日本、意大利、被禁止,现代在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国家和一些非洲国家依然禁止其存在。 君主制國家 在一些君主制国家,美生會因政治原因被禁止。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西班牙。 共产主義者 共产主義者认为美生會是资产阶级的阴谋组织,一直對其持谴责态度。 托洛茨基认为:“美生會是法国共产主义身体上的一个恶性肿瘤,必须用热铁烫掉”。托洛茨基并且要求共产党成员脱离美生會:“隐瞒美生會成员身份的人将被视为渗透特务”。 列·谢·科洛索夫的著作《克格勃特工记者札记》第六章:《美生會分会内幕》里记载了共产国际禁止其成员加入美生會:1920年7月29日举行的共产国际第六次会议上提交了下面的建议:“加入第三国际的党派应从自己的队伍中开除与小资产阶级组织法兰西‘美生會’有关系的成员。这意味着加入第三国际的同志特别是在西方,没有权利再加入‘美生會’。建议提交者——塞拉吉同志。” 格奥尔金·季米特洛夫本人也警告过“美生會”的危险性,他在1935年至1943年期间一直担任共产国际总书记。他在1943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美生會”——国际的危害》一文中写道:“民众常常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一些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毫无理由地完全改变自己的立场……或者只是口是心非,说的一套,而做的是另一套。他们都是以各个‘美生會’分会成员的身份这么做,问题自然就变得简单了。作为‘美生會’的分会会员,这些活动家常常得到相应分会的授意和指令。他们遵守自己分会的纪律,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 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全国隶属于海外各国美生會会的各地分会在1962年之前全部陆续关闭或遷離到香港,此后国内对于民间结社的管控也比较严格,一直没有能够正式复会。而古巴的美生會则一直存在并得到发展。 纳粹主義者 1935年8月17日,德国美生會被纳粹解散,原因是认为其是犹太人和金融家高利贷食利者的组织。 现在保存下来的帝國安全辦公室(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記錄显示了美生會在纳粹德国时期受到了残酷迫害。一般认为,大约有80,000到200,000美生會会员被納粹政權殺害。美生會的集中營囚犯被評定為政治犯,戴著一個倒置的紅色三角形以识别身份。 蓝色小花勿忘我最早是在1926年被 Zur Sonne 总会所采用作为德国不來梅市美生會年度会议的會徽。生产勿忘我會徽的工廠在1938年被納粹黨选为募捐機構。這個巧合,使美生會會员有机会将勿忘我徽章作为相互识别的秘密标记。即便在納粹時代受到了残酷迫害,但美生會會员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甚至在集中营里建立了 Liberté chérie 这样的会所。在二戰結束後,勿忘我在1948年再次成为德国总会所年度大会的會徽。今天,佩戴勿忘我徽章已经是世界范围内美生會纪念历史上美生會會员所受到的迫害,尤其是那些死于納粹時代的美生會會员。
1903年,俄羅斯帝國出現一本反猶太主題書籍《錫安長老會紀要》,其內容為描述所謂「猶太人征服世界」、猶太 — 共濟會陰謀的具體計劃。文本内是猶太人領袖團體「錫安長老會」的秘密會議記錄,表示猶太人領袖們已經加入美生會,並正在策劃代表所有猶太人統治世界,因為他們相信。《錫安長老會紀要》顯示該會議的結論是:「必須透過美生會和光明會實行決議,在任何層面上都不得與這兩個秘密組織剝離,以免人類發現猶太人的核心」。《錫安長老會紀要》成為20世紀許多反猶太和反美生會的陰謀論文學依據,包括一些「新世界秩序」理論,並在某些當代陰謀文學中重覆被引用。 主張,有一些美國開國元勛,如喬治·華盛頓和班傑明·富蘭克林都是美生會成員。例如華盛頓麾下的74名將領中有33名美生會成員,《美國獨立宣言》的56名簽訂者中有9名美生會成員,三分之一的美國憲法簽署者也都是美生會會員。他們還將美生會的滲透到美國社會,並暗示「美生會員是新世界秩序的建築師」。特別是在美國國徽、一美元紙幣、華盛頓紀念碑、美國國會大廈、白宮、國家廣場、五角大廈的設計、、以及遍布城市內的秘密基石,作為總體計劃的一部分,創建第一個「美生會政府」作為「新世界秩序」的典範。 1793年9月18日,喬治·華盛頓穿戴全套的美生會徽章、禮袍,為美國國會大廈主持奠基儀式。他將一隻銀泥刀(代表著美生會「石匠」的身份)插入地基,再於地基的頂端做上銀色標記,以美生會儀式安放奠基石。一美元紙幣和國徽上也有美生會的重要符號「全視之眼」,以及多處的數字十三。時至今日,44位美國總統中有14位是美生會成員。根據1959年的資料,當時美國聯邦政府十一席閣員中有6位、九席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有5位、四十九席州長中有29位,以及半數以上國會議員都是美國不同地區的美生會成員。因此,美國人想像中的政治陰謀主角經常都是美生會。 認為,歐洲和美國的隱秘領導人在17世紀後期執行了原始的撒旦計劃,建立美國為第三羅馬帝國,一個新的亞特蘭提斯、新的美生會國家,即「新世界秩序」。他們非常聰明的隱藏了這個計劃,透過在新國家的象徵符號內隱藏撒旦的數字,只有少數學者知道它真正的意義。 美生會反駁了這些陰謀論的指控,他們表示該組織的目的是促進理性主義,使用的隱秘符號本身沒有神力,也不是美生會原則的一部分,不論什麼符號都無法鞏固或控制權力。此外,也沒有公開訊息確認負責國徽設計的是美生會成員。 則斷言美生會在美國國徽的設計上有關鍵性影響,因為在設計如此重要意義的國家象徵物時,不可能是在無意中用上這些元素,唯一的理由就是設計者本身非常熟悉這些符號。事實上,自18世紀晚期至今,所有美生會的聚集場所和建築物外,全都看到的「全視之眼」和沒有頂石的符號,因此美國國徽的設計者應該本來就理解這些深奧符號的意義。此外,自1782年開始啟用的美國國徽、1935年開始啟用的一美元紙幣背面,都寫上了拉丁語「Annuit cœptis」和「Novus Ordo Seclorum」,意思是「」和「時代新秩序」。這兩句话都暗示美利堅合眾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並且屬於它的時代已經開始。它常常被陰謀論的理論家解釋為「新世界秩序」的公開暗示。 美國企業家帕特·羅伯遜在1991年寫了暢銷書《》,他在第177頁寫道:「世界上存在一個陰謀,它是透過美生會、秘密的光明會、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三邊委員會和猶太銀行家組織而成的菁英集團策畫執行的。」。 加拿大陰謀理論家表示,美國民間和基督教右派的鼓動者越來越相信美生會、光明會和猶太人正在謀劃全球性的陰謀。陰謀論者認為,羅斯柴爾德家族族控制著世界的貨幣供應。並與美生會、光明會、「新世界秩序」和其他黑心的貨幣團體有深厚淵源。該家族也被認為是扮演世界政府的主要領袖之一,並被指責為個人利益發動戰爭、資助大屠殺和暗殺美國總統 大众文化 國家寶藏 國家寶藏:古籍秘辛 生化奇兵3,渡鸦共济会章节 注释 参见 美生會會員列表 拓展阅读 香港壹周刊,2002年10月24日 《大英簡明百科》中“共济会”词条 《啟蒙運動百科全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共济会宪章》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Free-Masons,1734年,原作者James Anderson,整编者Benjamin Franklin与Paul Royster 《共濟會古代以及公認的苏格兰礼的道德與教义》Morals and Dogma of the Ancient and Accepted Scottish Rite of Freemasonry, 作者Albert Pike(弗吉尼亞州裡士滿:L.H. Jenkins, Inc., 1942年) 《詞語書》The Book of the Words, 作者Albert Pike (Kila, Mont.: Kessinger Publishing Co., n.d.) 《邓肯的共济会仪式与告诫》Duncan's Masonic Ritual and Monitor,1866年,作者Malcolm C. Duncan 《通往光明的橋樑》,Rex R. Hutchens(華盛頓:最高委員會,1988年)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官方网站 英伦共济会三大母会 英格兰联合总会 苏格兰总会 爱尔兰总会 中欧 德国共济会联合总会 荷兰总会 奥地利大东方总会 瑞士阿尔宾娜总会 北欧 瑞典总会 挪威总会 丹麦总会 冰岛总会 芬兰总会 南欧 法国大东方总会 法兰西国家总会 法国人权会社 法国女性共济会总会 比利时大东方总会 西班牙大东方总会 葡萄牙总会 意大利总会 意大利大东方总会 希腊大东方总会 东欧 俄罗斯大东方总会 乌克兰总会 波兰总会 捷克总会 北美 宾夕法尼亚州总会 华盛顿总会 马萨诸塞州总会 加州总会 夏威夷总会 苏格兰礼南方辖区 苏格兰礼北方辖区 美国约克礼* 约克礼圣殿骑士团 启明星兄弟会 华盛顿纪念堂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育空地区总会 加拿大魁北克省总会 拉美 墨西哥约克礼 巴拿马总会 古巴总会 海地总会 委内瑞拉总会 秘鲁总会 智利总会 阿根廷总会 乌拉圭大东方 巴西总会 亚太 澳大利亚总会 新西兰总会 马来西亚苏格兰分会 菲律宾总会 新加坡分会 中國美生总会 第一分会 誼廬 泰国分会 香港雍仁會館 韩国苏格兰礼分会 日本总会 印度总会 以色列总会 黎巴嫩大东方 土耳其总会 非洲 摩洛哥总会 马里人权会社 博茨瓦纳总会 尼日利亚苏格兰礼总会 南非总会 其他 共济会环球官网汇总 共济会图书馆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与育空地区总会所官网地图 A
1998年得主詹姆斯·尼古拉·格雷介绍 參見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协会 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 克劳德·E·香农奖 阿贝尔奖 各大学图灵奖得主列表 沃尔夫奖 IEEE榮譽獎章 日本國際獎
*:校友、长期教职员、短期教职员的重复计算人数。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ACM图灵奖官方网站 计算的美丽--图灵奖第一个40年 1998年得主詹姆斯·尼古拉·格雷介绍 參見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协会 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