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
---|---|
1月29日——威廉·麥金利,第25任美國總統。 4月15日——亨利·詹姆斯英国-美国作家出生于纽约。 逝世 9月19日——科里奥利,法国科学家 3年 | 11月——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成為向外商開放的通商口岸。 出生 1月29日——威廉·麥金利,第25任美國總統。 4月15日——亨利·詹姆斯英国-美国作家出生于纽约。 逝世 9月19日——科里奥利,法国科学家 3年 4 |
5月23日——阿博都巴哈,伊朗巴哈伊信仰的核心人物,奠基者之一。 7月25日——湯姆·艾金斯,美國畫家、攝影家。 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尼采,德国哲学家(逝于1900年) 11月21日——赫爾曼·魯姆舍特爾,德國鐵路工程師、日本明治時代御聘外籍顧問(逝於1991年) 11月24日——卡爾·賓士,德國-{zh-cn:奔驰; zh-tw:賓士; zh-hk:平治;}-車廠的創辦人。 3月10日——帕布羅·德·薩拉薩蒂,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逝于1908年9月20日) 逝世 12月19日——近衛寔子,日本江戶幕府第11代將軍德川家齊正室。 4年 | 6月6日——喬治·威廉斯在倫敦成立了基督教青年會。 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签订。 8月14日——第三次阿卜杜·卡迪尔战争中,比若率法军大败阿卜杜·卡迪尔军4万5千于伊斯利河畔,奠定胜局,史称伊斯利战役。 7月3日——在冰岛附近的埃尔德岛上,最后一对大海雀在孵蛋期间被杀死,成为灭绝物种。 出生 2月20日——玻尔兹曼,奥地利物理学家,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逝于1906年9月5日) 3月21日——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
3月1日-美國總統約翰·泰勒簽署法案授權美國兼併德克薩斯共和國。 3月3日-佛羅里達成為美國第27州。 3月3日-美國國會首次推翻了總統的否決權。 3月4日-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宣誓就職,接替約翰·泰勒成為美國第11任總統。 3月17日-英國橡膠工廠東主取得發明橡皮筋專利。 7月11日-臺灣樹苓湖(象鼻湖)一帶(今雲林縣口湖鄉台子村南邊)發生風暴潮,造成週邊聚落(下湖街、新港莊、箔仔寮、蚶仔寮、竹苗寮、蝦仔寮、竹達寮)重創,死亡人數官方保守估計達3千人之多。 7月20日-查爾斯·史都特進入澳洲中部的辛普森沙漠。 10月13日-絕大多數的德克薩斯共和國的選民通過憲法草案,要是美國國會接受,德克薩斯將成為美國的一州。 | 7月11日-臺灣樹苓湖(象鼻湖)一帶(今雲林縣口湖鄉台子村南邊)發生風暴潮,造成週邊聚落(下湖街、新港莊、箔仔寮、蚶仔寮、竹苗寮、蝦仔寮、竹達寮)重創,死亡人數官方保守估計達3千人之多。 7月20日-查爾斯·史都特進入澳洲中部的辛普森沙漠。 10月13日-絕大多數的德克薩斯共和國的選民通過憲法草案,要是美國國會接受,德克薩斯將成為美國的一州。 12月29日-德克薩斯成為美國的第28州。 美国发明家埃利亚斯·哈维设计出第一台可供家庭使用的实用型缝纫机模型。 出生 |
7月17日——德川家茂,日本江戶幕府第14代征夷大將軍(1866年逝世) 9月8日——遮打爵士,亞美尼亞裔香港商人。(1926年逝世) 逝世 | 9月23日——法国天文学家伽勒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出生 2月9日——威廉·梅巴赫,知名德國引擎工程師,第一輛梅赫西迪品牌汽車的開發者(1929年逝世) 7月17日——德川家茂,日本江戶幕府第14代征夷大將軍(1866年逝世) |
耶穌會在上海徐家匯(當時尚是郊外的一個村莊)正式建立傳教中心。 1-6月 1月13日——在美墨戰爭中,美國和墨西哥簽署條約,在加利福尼亞停戰。 1月16日——約翰·福瑞蒙特被任命為加州新領地的總督。 1月30日——美國海軍上校約翰·蒙哥馬利(John B. Montgomery)將耶爾巴布埃納(Yerba Buena)更名為現今的三藩市。 3月——洪秀全及堂兄洪仁玕到廣東,在美國教士羅孝全那裡學習教義,首次讀到聖經。 3月14日——朱塞佩·威爾第的著名歌劇《馬克白》於佛羅倫斯的佩哥拉劇院(Teatro | Montgomery)將耶爾巴布埃納(Yerba Buena)更名為現今的三藩市。 3月——洪秀全及堂兄洪仁玕到廣東,在美國教士羅孝全那裡學習教義,首次讀到聖經。 3月14日——朱塞佩·威爾第的著名歌劇《馬克白》於佛羅倫斯的佩哥拉劇院(Teatro della Pergola)首演。 5月8日——日本本州,1847年善光寺地震,正式文件的数字,8600人确认死亡。 6月1日——共產主義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倫敦舉行。 7-12月 7月1日——美國發行首套郵票。 |
4月23日-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制憲會議召開。 5月18日-德國首屆德國國民大會在法蘭克福召開。 5月29日-威斯康辛州成為美國第30個州。 6月22日-巴黎工人起義。 7月11日-英國滑鐵盧車站通車。 8月17日-猶加敦正式成為墨西哥的一部分。 11月4日-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憲法頒布。 12月2日-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讓位給他姪子弗朗茨·約瑟夫。 12月10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當選首任法蘭西第二共和的總統。 12月20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總統在法國國民議會前宣誓就職。 | 11月4日-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憲法頒布。 12月2日-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讓位給他姪子弗朗茨·約瑟夫。 12月10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當選首任法蘭西第二共和的總統。 12月20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總統在法國國民議會前宣誓就職。 出生 1月27日(弘化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东乡平八郎,日本元帅、海军大将(1934年5月30日逝世) 3月29日——班傑明·富蘭克林·蒂利,美國海軍職業軍官(1907年3月18日逝世) 6月7日——保羅·高更(Paul Gauguin),法國印象派畫家(1903年逝世) 10月8日——狄盖特,《国际歌》曲作者(1932年逝世) 11月12日——李蓮英,晚清著名的太監(1911年3月4日逝世)(道光廿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逝世 2月21日,在眾議院與其他議員激烈辯論過程中,約翰·昆西·亞當斯在眾議院與其他議員激烈辯論過程中,他的腦溢血發作,2日後病逝 8年 |
6月5日——丹麥成為君主立憲體制的國家。 7月3日——法軍攻佔羅馬,羅馬共和國投降。 出生 1月18日——埃德蒙·巴頓,第一任澳大利亞總理(1920年1月7日逝世) 5月3日——伯恩哈德·冯·比洛,德意志帝國首相(1929年10月28日逝世) 8月23日——威廉·亨利,英國詩人,著名詩篇INVICTUS 9月14日——伊万·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生理学之父” 12月25日——乃木希典,日本陆军上将(1912年9月13日逝世) 逝世 7月25日——朝鮮憲宗李烉,朝鮮王朝第24代君主。(1827年出生) 8月2日——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現代埃及的奠基人。 | 7月3日——法軍攻佔羅馬,羅馬共和國投降。 出生 1月18日——埃德蒙·巴頓,第一任澳大利亞總理(1920年1月7日逝世) 5月3日——伯恩哈德·冯·比洛,德意志帝國首相(1929年10月28日逝世) 8月23日——威廉·亨利,英國詩人,著名詩篇INVICTUS 9月14日——伊万·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生理学之父” 12月25日——乃木希典,日本陆军上将(1912年9月13日逝世) 逝世 7月25日——朝鮮憲宗李烉,朝鮮王朝第24代君主。(1827年出生) 8月2日——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現代埃及的奠基人。 |
9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逃亡奴隸法(Fugitive slave laws)。 10月1日-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創立。 普魯士被奧俄兩國聯手阻嚇,被逼放棄修改德意志邦聯及承諾不再推行統一運動。 出生 黃貽楫:清朝官員。 皮錫瑞 | 1月27日:愛德華·約翰·史密斯,英國皇家海軍上尉、鐵達尼號首航船長(1912年4月15日逝世)。 6月27日:小泉八雲,日本小說家(1904年9月26日逝世) 7月2日:羅伯特·里奇韋,美國鳥類學家(1929年3月25日) 8月13日:陸寶忠 逝世 8月18日:巴尔扎克,法国作家(1799年出生) 11月22日:林则徐(1785年出生) 2月25日:愛新覺羅旻寧,道光皇帝(1782年出生) 參考文獻 |
出生 6月25日——安东尼·高迪,西班牙建筑师(1926年逝世) 11月3日(嘉永五年九月二十二日)——睦仁,日本明治天皇(1912年逝世) 12月9日——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物理学家(1931年逝世) 12月15日——亨利·贝克勒,法国物理学家,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者 逝世 4月24日——利奧波德,巴登大公(1790年出生) | 7月14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登陸日本,威脅德川幕府放棄鎖國政策。 11月30日——亨利·杜南創建「日內瓦基督教青年會」。 12月2日——拿破崙三世稱帝,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 出生 6月25日——安东尼·高迪,西班牙建筑师(1926年逝世) 11月3日(嘉永五年九月二十二日)——睦仁,日本明治天皇(1912年逝世) 12月9日——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物理学家(1931年逝世) |
1月19日——朱塞佩·威爾第的歌劇《遊唱詩人》於羅馬阿波羅歌劇院(Teatro Apollo)首演。 3月6日——朱塞佩·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於威尼斯鳳凰劇院首演。 3月28日——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3月29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提督馬休·佩里率領四艘黑船在日本浦賀港口停靠,史稱黑船事件。 6月4日——台灣發生以林恭為首的民變。 8月28日——太平天国攻克临洺关镇,北京大批人口逃离,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物价飞腾,米珠薪桂,一片混乱。 9月7日——刘丽川领导小刀会在上海起义。 出生 | 7月18日——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1928年逝世) 9月21日——海克·卡末林·昂內斯,荷兰物理学家,超导的发现者 12月10日——嚴復,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逝世 3月17日——多普勒,奥地利物理学家。 陸建瀛,清朝兩江總督。 祥厚,清朝江寧將軍。 宗室奕毓,清朝工部右侍郎。 吳鍾駿 3年 5 |
雅基马战争。 出生 6月4日 -- 犬养毅,日本首相(1932年逝世) 10月23日 -- 徐世昌 10月26日 -- 小村寿太郎,日本外交官 | 徐世昌 10月26日 -- 小村寿太郎,日本外交官 逝世 2月23日——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德国数学家。(1777年出生) 2月18日——刘丽川,中国上海小刀会首领。(1820年出生) 3月2日——尼古拉一世,俄國沙皇。(1796年出生) 6月29日-約翰·B·戈里 |
大事记 山西蝗災。山西有太行山之屏蔽,從無蝗災,古諺:“蝗虫不吃山西。” 2月29日——“廣西西林教案” 3月30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俄羅斯、薩丁尼亞王國、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條約》,克里米亞戰爭結束。 8月23日——日本八戶藩轄下的沿海一帶發生地震,隨後引發海嘯,史稱安政八戶沖地震。 9月2日——天京之變發生,太平天國諸王內訌互殺。 10月8日——“亚罗号事件” 10月23日——英军海军以“亚罗号事件”为由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祖鲁内战,兄弟阋墙,争夺王位。塞奇瓦約在12月的Ndondakusuka战役中打败翁布拉齐(Mbuyazwe,?-1856年)。 越南阮朝大臣潘清簡奉嗣德帝之命,主持編纂《欽定越史通鑑綱目》。 在英格兰,亨利·贝塞默改革了由铁矿石炼钢的方法,发明了转化炉 它能除去生铁中的杂质,产出廉价、含碳量不同的钢。 | 在英格兰,亨利·贝塞默改革了由铁矿石炼钢的方法,发明了转化炉 它能除去生铁中的杂质,产出廉价、含碳量不同的钢。 出生 3月6日——楊仁山,著名居士,中國近代佛教復興運動的奠基人,被尊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 3月15日 - 原敬,第19任日本首相,但是在任内被暗杀身亡。(1921年遇刺) 4月27日——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中國清朝第十任皇帝。(1875年驾崩) 7月10日——尼古拉·特斯拉,塞尔维亚物理学家、工程師,使交流电实用化並普及於全世界。 7月26日——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 8月9日——黃飛鴻,嶺南武術宗師及著名漢醫,南拳流派洪拳的名家。 12月18日——约瑟夫·汤姆孙,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 逝世 2月17日——海因里希·海涅,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出生) 2月24日(公曆,合儒略曆2月12日)——罗巴切夫斯基,俄国数学家(1792年出生) 3月18日——砵甸乍爵士,第一任香港總督。(1789年出生) |
橫跨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告成。 江西蝗災,入秋後,南昌、南康、九江、袁州四府災情加重。 3月6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判斯科特诉桑福特案,判决黑人不具有公民权,并推翻国会的密苏里妥协案(Missouri Compromise),成为南北战争的起因之一。 5月10日,印度民族起义爆发,11日攻陷德里。9月德里复被英军占领。 6月25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出版诗集《恶之花》。 | 出生 2月22日——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德國物理學家(1894年逝世) 2月26日——埃米尔·库埃(Emilé Coué),法国心理学家、医生、教育家,欧洲心理暗示研究的集大成者(1926年逝世) |
6月20日——英國滅印度。 6月26日——大清國与英国签订第二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 6月27日——大清國与法国签订《中法天津条约》(原称《和约章程》)。 7月29日——德川幕府與美國簽訂《日本國美利堅合眾國修好通商條約》。 9月——安政大獄開始。 9月1日——法国、西班牙远征军侵略越南的南圻。(南圻远征) 11月8日——大清國与英国签订《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又称《中英通商章程》,为《中英天津条约》 | 3月4日——世界上第一艘鐵甲艦,光榮號鐵甲艦在法國土倫動工。 5月28日——大清國与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 6月13日——大清國与俄国在天津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参见天津条约)。 6月18日——大清國与美国签订《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 6月20日——英國滅印度。 6月26日——大清國与英国签订第二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 6月27日——大清國与法国签订《中法天津条约》(原称《和约章程》)。 7月29日——德川幕府與美國簽訂《日本國美利堅合眾國修好通商條約》。 9月——安政大獄開始。 9月1日——法国、西班牙远征军侵略越南的南圻。(南圻远征) 11月8日——大清國与英国签订《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又称《中英通商章程》,为《中英天津条约》 的补充条款。 11月16日——西鄉隆盛自殺未遂。 12月——吉田松陰在長州入獄。 |
6月24日——奧地利軍與法國聯軍在義大利北部卡斯蒂廖鎮的索爾弗利諾交戰,稱為索爾弗利諾戰役(又譯蘇法利諾戰役)。這場15小時的戰爭造成5.5萬人陣亡。此戰役使亨利·杜南推動創立紅十字會。 6月25日——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 8月25日——沙米爾在吉倫戰役後向俄軍投降,伊瑪目國滅亡。 9月1日——地球遭遇“超级太阳风暴” (1859年太陽風暴) 11月24日——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正式出版《物种起源》(發表生物進化論)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 香港渣打銀行成立。 苏格兰作家桑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发表著作《Self-Help》(自助) 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发表《论自由》(英语:On | 苏格兰作家桑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发表著作《Self-Help》(自助) 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发表《论自由》(英语:On Liberty,严复将其翻译为《群己权界论》) 科学 李善兰著《垛积比类》,给出李善兰恒等式,它是早期组合论的杰作。 出生 1月27日——威廉二世,一戰時德國皇帝。(1941年逝世) 3月21日——何啟,香港首位華人爵士。(1914年逝世) 4月8日——埃德蒙德·胡塞爾,德國哲學家,現象學創始人(1938年逝世) 5月15日——皮埃尔·居里,法国物理学家。(1906年逝世) 5月22日——阿瑟·柯南·道尔,英国作家。(1930年逝世) 9月16日——袁世凯,清末民初的軍事和政治人物。(1916年逝世) |
3月24日——櫻田門外之變,對安政大獄感到憤慨的十數名水戶藩浪士在江戶城櫻田門外襲擊暗殺了大老井伊直弼。 4月2日——義大利首屆國會在杜林召開。 4月12日——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從意大利抵达香港,開始福傳使命。 5月1日——一顆球粒隕石掉落在俄亥俄州的馬斯金格姆郡。 5月19日——亞伯拉罕·林肯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被推選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 6月30日——在牛津大學博物館舉行了一場關於進化的歷史性辯論。 7月2日——俄羅斯人開始營建海參崴。 8月2日——李秀成大破洋枪队于江苏青浦。 9月3日-9月6日——第一屆國際化學科學會議在巴登大公國的卡爾斯魯厄召開。 9月7日——朱塞佩·加里波第的部隊佔領了那不勒斯。 10月6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10月6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 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清朝同意開放大連為商埠。 11月6日——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第十六任美国总统。他是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40萬平方公里之地(包括庫頁島及海參崴)永久歸予俄國所屬。 12月20日——南卡羅萊納州成為第一個脫離聯邦的州。 出生 1月8日——下瀨雅允,日本發明家、工程學博士、大日本帝國海軍之,知名於下瀨火藥的發明。 1月29日——契訶夫,俄國小說家、劇作家、醫生。 5月21日——荷兰病理学家威廉·爱因托芬:他发明了心电图描记器,于192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7月7日——古斯塔夫·馬勒,奧地利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出生。 9月6日——摩西奶奶,原始派画家出生。 赫茨尔 逝世 3月24日——井伊直弼,日本政治家。 7月1日——美國商人查尔斯·古德伊尔(Charles |
1月2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继位。 1月9日——美国南北战争:密西西比州宣布脱离美国。 1月10日——美国南北战争:佛罗里达州宣布脱离美国。 1月11日——美国南北战争:阿拉巴马州宣布脱离美国。 1月18日——美国南北战争:乔治亚州宣布脱离美国。 1月21日——美国南北战争:杰斐逊·戴维斯辭去聯邦參議院議席。 1月26日——美国南北战争:路易斯安那州宣布脱离美国。 1月29日——堪萨斯州成为美国第34个州。 2月1日——美国南北战争:德克萨斯州宣布脱离美国。 2月4日——美国南北战争:七个南部州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马利成立美利坚联盟国臨時國會。 2月8日——美国南北战争:美利坚联盟国成立自己的军队。 2月9日——美国南北战争:杰斐逊·戴维斯当选为美利坚联盟国总统。 3月2日——美国南北战争:德克萨斯州批准加入美利坚联盟国。 3月3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並簽署了關於廢除農奴制的特別宣言。 3月4日——亚伯拉罕·林肯就职美国总统。 3月17日——意大利王国成立。 4月12日——美国南北战争:南军向薩姆特堡开火,战争正式爆发。 4月19日——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巴爾的摩暴動,發生在馬里蘭州的流血衝突。 4月27日——美国南北战争:西弗吉尼亚州脱离维吉尼亚州。 5月6日——美国南北战争:阿肯色州脱离美国。 5月7日——美国南北战争:田纳西州脱离美国。 | 5月13日——美国南北战争:英国宣布中立。 5月20日——美国南北战争:肯塔基州宣布中立。 5月20日——美国南北战争:北卡罗莱那州宣布脱离美国。 5月28日——第一次東禪寺事件,水戶藩脫藩之14名攘夷派浪士襲擊英國公使阿禮國。 6月8日——美国南北战争:田纳西州脱离美国。 6月18日——中国和俄罗斯在兴凯湖举行中俄兴凯湖勘界会议。 7月21日——美国南北战争: 南軍於第一次馬納沙斯之役中打垮了南下的聯邦軍隊,結束了聯邦的第一次入侵。 9月2日——中德通商条约在天津签订。 9月3日——美国南北战争:南军进入肯塔基州,肯塔基州取消中立,加入北方。 10月24日——约翰·菲利普·雷斯在法兰克福展示他发明的电话。 11月1日——美国南北战争:乔治·麦克莱伦被授命为北军最高指挥官。 11月2日——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奪權。 11月7日——美國南北戰爭:伯蒙特之役,北軍戰勝南軍。 |
大事记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譚紹光圍攻上海,英法聯軍助清參戰護衛,5月起,新任江蘇巡撫李鴻章率領淮軍參戰至9月。 同治陕甘回乱。 標準銀行成立。 史都特(John Stuart)成為第一位穿越澳洲南至北的探險家。 戴潮春起義。 滬尾(今淡水區)正式開港。 王德傳茶莊的創建人王俺尚在台南府創立「王德傳茶行」。 2月11日——和宮降嫁,和宮親子內親王於江戶城與德川家茂行婚禮儀式。 2月13日——坂下門外之變,尊攘派志士在江戶城坂下門外襲擊老中安藤信正,暗殺行動失敗,但使德川幕府的威信再受打擊。 3月14日——美利堅聯盟國的一支主要軍團,北維吉尼亞軍團成立。 4月8日——土佐藩參政吉田東洋遭土佐勤王黨的那須信吾、大石團藏、安岡嘉助等人暗殺。 4月12日——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北軍於喬治亞州及田納西州發起的一場不成功的突擊,由詹姆斯·安祖魯(James J. Andrews)帶領,同行24人,全隊遭南軍處決,史稱安祖魯突擊。 5月29日——第二次東禪寺事件,東禪寺警備之松本藩士伊藤軍兵衛斬殺2名英國士兵。 6月5日——越南阮朝与法国、西班牙签订《西贡条约》。 6月19日——美国总统林肯签署禁止奴隶制法律。 8月24日——清朝同文馆成立,标志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始。 8月29日——第二次馬納沙斯之役爆發,北維吉尼亞軍團得勝而受鼓舞,主動向北方發動侵略,展開馬里蘭會戰。 | 4月8日——土佐藩參政吉田東洋遭土佐勤王黨的那須信吾、大石團藏、安岡嘉助等人暗殺。 4月12日——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北軍於喬治亞州及田納西州發起的一場不成功的突擊,由詹姆斯·安祖魯(James J. Andrews)帶領,同行24人,全隊遭南軍處決,史稱安祖魯突擊。 5月29日——第二次東禪寺事件,東禪寺警備之松本藩士伊藤軍兵衛斬殺2名英國士兵。 6月5日——越南阮朝与法国、西班牙签订《西贡条约》。 6月19日——美国总统林肯签署禁止奴隶制法律。 8月24日——清朝同文馆成立,标志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始。 8月29日——第二次馬納沙斯之役爆發,北維吉尼亞軍團得勝而受鼓舞,主動向北方發動侵略,展開馬里蘭會戰。 9月14日——生麥事件,造成1863年薩英戰爭之導火線。 9月20日——華飛烈於指揮進攻慈谿,巷戰時重傷身亡,享年31歲。 9月22日——美国总统林肯首次發布《解放奴隸宣言》。 12月11日至12月15日——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爆發,參與的兵士達十八萬,聯邦軍隊傷亡慘重。 出生 |
10月26日——世界上第一个足球协会英格蘭足球協會在英国诞生,现代足球由此正式形成。 出生 1月1日——皮埃尔·德·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起人。(1937年9月2日逝世) 2月19日——图厄,挪威数学家。(1922年3月7日逝世) 3月27日——亨利·萊斯爵士,英國工程師,勞斯萊斯創辦人之一。(1933年4月22日逝世) 7月30日——亨利·福特,美国汽車工程師與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1947年4月7日逝世) 12月11日——安妮·坎农,美国女天文学家,恒星光谱分类的开拓者。(1941年4月13日逝世) 12月12日——愛德華·孟克,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吶喊 (繪畫)為其代表作。(1944年1月23日逝世) 逝世 5月10日——石牆傑克森,美國內戰期間著名的南軍將領。(1824年出生) 6月25日——石達開,太平天國翼王(1831年出生) 8月31日——勝保,同治朝初的兵部侍郎。(1821年出生) 3年 | 世界红十字会前身“救援伤兵国际委员会”正式建立。 埃及和蘇丹的瓦利伊斯梅爾自稱赫迪夫,但未受奧斯曼帝國承認。 1月1日——美國總統林肯正式公布解放奴隸宣言。 1月10日——倫敦大都會鐵路通車,成為世界上第一條市内載客地下鐵路。 1月22日——波蘭中央民族委員會宣佈起義,在波蘭-立陶宛聯邦舊領土發起大規模「復國」運動、反抗俄羅斯帝國管治。 4月30日─5月6日——錢斯勒斯維爾之役爆發,南方邦聯軍勝利,但石牆傑克森傷重,不久因病去世。 5月31日——第一屆凱旋門賽馬大會。 6月20日——西維吉尼亞成為美國第35州。 7月1日至7月3日——蓋茨堡之役爆發,是美國內戰中最血腥的一場戰鬥,喬治·米德(George Gordon Meade)少將率領聯邦軍隊擊敗了李將軍的北維吉尼亞軍團之進攻,所以此戰役常被引以為美國內戰的轉捩點。 8月11日——法国确定柬埔寨为其保护国。 8月15日——薩英戰爭爆發。 9月30日——八月十八日政變,以薩摩藩、會津藩為中心的公武合體派將三條實美等尊王攘夷派的七名朝臣趕出朝廷,這些朝臣們從京都逃到了長州藩,即七卿落難事件。 10月3日——美國林肯總統宣布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
6月11日——理察·史特勞斯,德國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指揮家。(1949年逝世) 6月14日——愛羅斯·阿茲海默,德國醫學家,阿茲海默症發現者。(1915年逝世) 6月22日——赫尔曼·闵可夫斯基,德国数学家(1909年逝世) 9月1日——明石元二郎,日本第7任台灣總督。1919年逝世 10月8日——池田菊苗,日本化學家(1936年逝世) 10月19日——黎元洪,中華民國大總統。(1928年逝世) 逝世 1月16日——朝鲜哲宗,李氏朝鲜第25代国王。(1831年出生) 3月10日——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巴伐利亞國王(1811年出生) 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1814年出生) 6月25日——威廉一世,符騰堡國王(1781年出生) 8月7日——李秀成,太平天国忠王(1823年出生) 11月18日——洪天貴福,太平天国幼天王(1849年出生) 11月23日——洪仁玕,太平天国干王 12月1日——林文察,清代著名台籍將領。(1828年出生) 12月8日——喬治·布爾,愛爾蘭數學家。(1815年出生) | 9月1日——明石元二郎,日本第7任台灣總督。1919年逝世 10月8日——池田菊苗,日本化學家(1936年逝世) 10月19日——黎元洪,中華民國大總統。(1928年逝世) 逝世 1月16日——朝鲜哲宗,李氏朝鲜第25代国王。(1831年出生) 3月10日——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巴伐利亞國王(1811年出生) 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1814年出生) 6月25日——威廉一世,符騰堡國王(1781年出生) 8月7日——李秀成,太平天国忠王(1823年出生) 11月18日——洪天貴福,太平天国幼天王(1849年出生) 11月23日——洪仁玕,太平天国干王 12月1日——林文察,清代著名台籍將領。(1828年出生) 12月8日——喬治·布爾,愛爾蘭數學家。(1815年出生) 12月31日——喬治·M·達拉斯,第11任美國副總統。(1792年出生) 4年 |
5月29日——英國傳教士馬雅各以傳教士與醫生身分前往臺灣,並在當天登陸打狗(即今高雄)。為19世紀後期在台灣南部傳教的蘇格蘭籍長老教會海外宣教士與醫學博士,並創設台灣首座西式醫院,被認為是台灣西洋醫學技術的啟蒙。 5月29日——美國總統安德魯·詹森宣佈對前邦聯的大多數公民實行大赦。 9月20日--由曾國藩規劃,李鴻章實際負責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成立。為晚清最重要的軍工廠,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 10月4日——拿破仑三世同俾斯麦在比亚里茨会晤时,同意普鲁士在德意志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成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 12月18日——美国废除奴隶制。 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 出生 1月22日——弗里德里希·帕邢,德国物理学家 3月6日——段祺瑞,民国时期政治家(1936年逝世) 3月10日——谭嗣同,清末时期改革派人士、国学学者(1898年逝世) | 9月20日--由曾國藩規劃,李鴻章實際負責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成立。為晚清最重要的軍工廠,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 10月4日——拿破仑三世同俾斯麦在比亚里茨会晤时,同意普鲁士在德意志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成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 12月18日——美国废除奴隶制。 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 出生 1月22日——弗里德里希·帕邢,德国物理学家 3月6日——段祺瑞,民国时期政治家(1936年逝世) 3月10日——谭嗣同,清末时期改革派人士、国学学者(1898年逝世) 3月25日——吳稚暉,中華民國開國元老、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逝世) 4月9日——埃里希·魯登道夫,德國軍事家(1937年逝世) 5月25日——塞曼,荷兰物理学家(1943年逝世) 6月8日——諾那呼圖克圖,藏傳佛教寧瑪派祖師(1936年逝世) 6月13日——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1939年逝世) 6月29日——泉重千代,日本超級人瑞(1986年逝世) 8月15日——長岡半太郎,日本物理學家(1950年逝世) |
7月27日——第一次跨大西洋电报通讯。 8月1日,日本第二次长州征讨終結,幕府大敗。 8月8日——舍門將軍號從中國芝罘(煙臺)出發,向朝鮮半島海域航行。 8月18日——舍門將軍號抵達大同江口,溯江而上,至黃海道黃州,黃州牧使丁大植、翻譯李容肅等登船,禁止貿易,但該船人員不予理睬。 8月19日——左宗棠在福州馬尾設立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局設有鐵廠、馬尾造船廠和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新式造船廠。 8月22日——舍門將軍號到達平壤府。平安道中軍李玄益不准其貿易和傳教。命立即退去。平壤地方政府4次給予他們白米、牛肉、雞蛋、柴薪等,讓他們原地待命,等待中央政府指令。但舍門將軍號繼續溯江而上,崔蘭軒等人上岸偵察,準備盜掘當地王陵。李玄益駕船追擊,遭船員囚禁。謝爾曼將軍號以1000石白米、大量金銀和人參作為撤退條件。平壤府庶尹申泰鼎要求釋放李玄益被拒,引發衝突。平安道觀察使朴珪壽督戰。 8月23日——布拉格条约,普奥战争结束,德意志邦聯宣布解散。 8月24日——列支敦斯登独立。 9月2日——舍門將軍號被數百艘裝滿茅草、澆足了油的火船焚毀,船員全部死亡。一名叫朴春權的退伍軍人隻身救出了李玄益。崔蘭軒爬上岸,被打死。朝鮮在這次事件中共有7人死亡,5人受傷。 12月7日——清朝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 | 出生 1月15日——纳坦·瑟德布卢姆,瑞典神学家(逝世于1931年) 1月29日——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逝世于1944年) 5月17日——艾瑞克·薩提,法國作曲家(逝世于1925年) 5月29日──吳趼人,中國晚清四大小說家之一(逝世於1910年) 9月21日——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英国作家(逝世于1946年) 9月21日——查爾斯·尼柯爾,法国细菌学家 11月12日——孙中山,中華民國創立者,中国政治家、民主革命家(逝世于1925年,1940年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 12月16日(儒略曆12月4日)——瓦西里·康定斯基,俄罗斯画家(逝世于1944年) 喬治·傑生——丹麥銀器藝術家。 逝世 7月20日——波恩哈德·黎曼,德国数学家(出生于1826年) 6年 6 |
3月23日——狄特里希·埃卡特,德国出版商和希特勒的朋友(逝世于1923年) 3月23日——约翰·卡逊,美国乡村音乐家(逝世于1949年) 3月26日——福阿德一世,埃及国王(逝世于1936年) 3月28日——库诺·阿密特,瑞士画家(逝世于1961年) 3月28日——马克西姆·高尔基,俄罗斯作家(逝世于1936年) 3月30日——科洛曼·莫瑟,奥地利画家(逝世于1918年) 4月1日——埃德蒙·罗斯唐,法国剧作家(逝世于1918年) 4月10日——乔治·亚理斯,英国演员(逝世于1946年) 4月14日——彼得·贝伦斯,德国画家和建筑师(逝世于1940年) 5月2日——罗伯特·威廉斯·伍德,美国物理学家(逝世于1955年) 5月6日——加斯东·勒鲁,法国作家(逝世于1927年) 5月14日——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德国医生和性学家(逝世于1935年) 5月18日(儒勒历5月6日)——尼古拉二世,俄罗斯沙皇(逝世于1918年) 5月29日——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奥斯曼帝国哈里发(逝世于1944年) 5月31日——珍妮·阿维尔,法国舞蹈家(逝世于1943年) 6月5日——詹姆斯·康诺利,爱尔兰工会成员,政治家(逝世于1916年) 6月6日——罗伯特·斯科特,英国极地探险家(逝世于1912年) 6月7日——察尔斯·马金托什,苏格兰艺术家(逝世于1928年) 6月14日——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细菌学家(逝世于1943年) 6月18日——霍爾西,匈牙利政治家(逝世于1957年) 6月29日——喬治·海爾,美国天文学家(逝世于1938年) 6月30日——劳里·英曼,芬兰神学家和政治家(逝世于1934年) 6月30日——阿尔弗雷德·韦伯,德国经济学家(逝世于1958年) 7月4日——亨丽爱塔·勒维特,美国女天文学家(逝世于1921年) 7月9日——古斯塔夫·諾斯克,德国政治家(逝世于1946年) 7月12日——施特凡·格奥尔格,德国诗人(逝世于1933年) 7月14日——格特鲁德·贝尔,英国作家和考古学家(逝世于1926年) 7月28日——莱昂哈德·拉嘎茨,瑞士神学家(逝世于1945年) 8月2日——康斯坦丁一世,希腊国王(逝世于1923年) 8月5日——奥斯卡·梅里坎托,芬蘭作曲家,鋼琴家,管風琴家(逝世于1924年) 8月6日——保尔·克洛岱尔,法国作家(逝世于1955年) 8月10日——雨果·埃克纳,德国飞艇制造人(逝世于1954年) | 7月25日——怀俄明成为美国领土。 7月28日——美国宪法第14次修改,黑人获得完全公民权。 8月6日——威尼斯大学的前身成立。 8月22日——扬州教案發生,是中國近代史中較大的排外暴動。 9月30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推翻逃亡法国。 10月10日——古巴宣布独立。 10月23日——明治天皇改元明治。 10月28日——托马斯·爱迪生获得他的第一份专利。 11月——尤里西斯·格兰特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成為美國第18任總統。 12月25日——安德鲁·约翰逊无条件特赦所有南北战争中的反叛者。 出生 李勉辰,加拿大华侨领袖(逝世于1940年) 霍元甲,中国武术家(逝世于1910年) 1月8日——佛兰克·戴孙,美国天文学家(逝世于1939年) 1月11日(同治六年丁卯年腊月十七)——蔡元培,中国教育家(1940年逝世) 1月11日——清水紫琴,日本明治時代作家、記者、女權運動家(逝世於1933年) 1月19日——古斯塔夫·麦林克,奥地利作家(逝世于1932年) 1月28日——隆裕太后,清朝皇太后、皇后(逝世于1913年) 1月31日——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化学家(逝世于1928年) 2月23日——W·E·B·杜·波依斯,美国民权运动家和社会学家(逝世于1963年) 3月2日——埃德蒙特·舒爾希斯,瑞士政治家(逝世于1944年) 3月22日——阿尔弗雷德·福勒,英国天文学家(逝世于1940年) 3月22日——罗伯特·密立根,美国物理学家(逝世于1953年) 3月23日——狄特里希·埃卡特,德国出版商和希特勒的朋友(逝世于1923年) 3月23日——约翰·卡逊,美国乡村音乐家(逝世于1949年) 3月26日——福阿德一世,埃及国王(逝世于1936年) 3月28日——库诺·阿密特,瑞士画家(逝世于1961年) 3月28日——马克西姆·高尔基,俄罗斯作家(逝世于1936年) 3月30日——科洛曼·莫瑟,奥地利画家(逝世于1918年) 4月1日——埃德蒙·罗斯唐,法国剧作家(逝世于1918年) 4月10日——乔治·亚理斯,英国演员(逝世于1946年) 4月14日——彼得·贝伦斯,德国画家和建筑师(逝世于1940年) 5月2日——罗伯特·威廉斯·伍德,美国物理学家(逝世于1955年) 5月6日——加斯东·勒鲁,法国作家(逝世于1927年) 5月14日——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德国医生和性学家(逝世于1935年) 5月18日(儒勒历5月6日)——尼古拉二世,俄罗斯沙皇(逝世于1918年) 5月29日——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奥斯曼帝国哈里发(逝世于1944年) 5月31日——珍妮·阿维尔,法国舞蹈家(逝世于1943年) 6月5日——詹姆斯·康诺利,爱尔兰工会成员,政治家(逝世于1916年) 6月6日——罗伯特·斯科特,英国极地探险家(逝世于1912年) 6月7日——察尔斯·马金托什,苏格兰艺术家(逝世于1928年) 6月14日——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细菌学家(逝世于1943年) 6月18日——霍爾西,匈牙利政治家(逝世于1957年) 6月29日——喬治·海爾,美国天文学家(逝世于1938年) 6月30日——劳里·英曼,芬兰神学家和政治家(逝世于1934年) 6月30日——阿尔弗雷德·韦伯,德国经济学家(逝世于1958年) 7月4日——亨丽爱塔·勒维特,美国女天文学家(逝世于1921年) 7月9日——古斯塔夫·諾斯克,德国政治家(逝世于1946年) 7月12日——施特凡·格奥尔格,德国诗人(逝世于1933年) 7月14日——格特鲁德·贝尔,英国作家和考古学家(逝世于1926年) 7月28日——莱昂哈德·拉嘎茨,瑞士神学家(逝世于1945年) 8月2日——康斯坦丁一世,希腊国王(逝世于1923年) 8月5日——奥斯卡·梅里坎托,芬蘭作曲家,鋼琴家,管風琴家(逝世于1924年) 8月6日——保尔·克洛岱尔,法国作家(逝世于1955年) 8月10日——雨果·埃克纳,德国飞艇制造人(逝世于1954年) 8月15日——陸皓東,中國革命家(逝世于1895年)。 8月23日——埃德加·李·马斯待斯,美国诗人(逝世于1950年) 8月26日——查尔斯·斯图尔特,加拿大政治家(逝世于1946年) 9月1日——亨利·伯拉萨,加拿大政治家(逝世于1952年) 9月19日——钟观光,中国植物学家(逝世于1940年) |
上海圣三一堂竣工,此堂为上海最早、建筑装饰最华丽的英国国教圣公会主教座堂。 出生 3月18日——內維爾·張伯倫,前英國首相。(1940年逝世) 4月1日——周瑩,晚清女富豪,那年花開月正圓女主角原型。(1908年逝世) 10月2日——玛哈特玛·甘地,印度政治家。(1948年逝世) 逝世 3月7日——王永彬,中國文學家(1792年出生) | 梵蒂冈会议。 美国太平洋铁路竣工。 上海圣三一堂竣工,此堂为上海最早、建筑装饰最华丽的英国国教圣公会主教座堂。 出生 3月18日——內維爾·張伯倫,前英國首相。(1940年逝世) |
10月25日——埃德温·泰勒·波洛克,美国海军职业军官(1943年逝世) 逝世 2月23日——蒲安臣,美国外交家,驻华公使。 6月9日——查尔斯·狄更斯,英国作家。 8月22日——馬新貽,清朝兩江總督,被刺客刺死。 10月12日——羅伯特·李將軍,美利坚联盟国軍隊之總司令。 12月5日——大仲马,法国作家。 0年 7 | 7月19日——普法戰爭爆发。 9月2日——法國於色當會戰慘敗,拿破崙三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宣布建立共和国,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三个共和国。 9月20日——意大利王國擊敗教宗國並攻占罗马。 出生 4月22日——列寧,俄國革命家(1924年逝世) 4月27日——尚秉和 8月31日——蒙特梭利,意大利教育家(1952年逝世) 9月26日——克里斯蒂安十世,丹麥國王。(1947年逝世) 10月25日——埃德温·泰勒·波洛克,美国海军职业军官(1943年逝世) 逝世 |
出生 7月10日——普鲁斯特,法国文学家 7月23日——牧口常三郎(日本舊農曆6月6日是錯誤),創價學會第一任會長(1944年逝世) 8月14日——愛新覺羅載湉,即光緒帝(1908年逝世) 8月19日——奥维尔·莱特,美国飞机设计师和发明家(1948年逝世) 8月30日──恩那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物理科學家,生於新西蘭 | 8月14日——愛新覺羅載湉,即光緒帝(1908年逝世) 8月19日——奥维尔·莱特,美国飞机设计师和发明家(1948年逝世) 8月30日──恩那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物理科學家,生於新西蘭 逝世 參考文獻 |
Major, (1841–1908))。《申報》所倡導的「獨立」精神為中國報業樹立了座標。 5月11日——日本東京府發布〚女子斷髮禁止令〛,表示散髮令只適用於男性。 5月12日——最後一支打著太平天國旗號作戰的部隊:翼王石達開餘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 6月14日——工會在加拿大合法。 7月19日——探險家威廉·戈斯抵達澳大利亞中部的烏魯魯,命名為艾爾斯岩。 8月11日——清朝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出洋。30名幼童由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西岸的舊金山登陸;再乘坐剛剛貫通北美大陸的蒸汽火車,到達新英格蘭,開始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涯。 9月2日——国际工人协会在海牙召开代表大会。 9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單方面將琉球國改為琉球藩。 10月16日——清穆宗舉行大婚,迎立阿魯特氏為皇后。 日本首條鐵道誕生——[新橋─橫濱]線,行駛時間53分,途中設有品川、川崎、鶴見、神奈川車站。在這段距離搭乘人力車需要7小時,徒步則要10小時。 | 大事记 1月12日——衣索比亞約翰尼斯四世在阿克蘇姆加冕為皇帝。 2月20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幕。 3月1日——黃石國家公園在美國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4月10日——馬偕租了一間房子、開始布道,建立台灣北部第一所基督教會:【淡水長老會】。 4月10日——朱利葉斯·斯特林·莫頓於內布拉斯加州創辦美國首個的植樹節。 4月17日——陳靄庭在伍廷芳的支持下,創辦《華字日報》。 4月30日——《申報》創刊於上海,創辦人為英商安納斯脫·美查(Ernest Major, (1841–1908))。《申報》所倡導的「獨立」精神為中國報業樹立了座標。 5月11日——日本東京府發布〚女子斷髮禁止令〛,表示散髮令只適用於男性。 5月12日——最後一支打著太平天國旗號作戰的部隊:翼王石達開餘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 6月14日——工會在加拿大合法。 |
2月14日——A·W·白克,英國遠東商人,祥茂洋行合夥人(1952年逝世) 2月23日——梁启超,中国思想家(1929年逝世) 4月1日(格里曆,合儒略曆3月20日)——拉赫曼尼諾夫,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1943年逝世) 卡爾·貝克(Carl L. Backer),美國名歷史學家(1945年逝世) 黃節,原名晦聞,字玉昆,號純熙。甘竹右灘人。中國詩人、歷史學家。(1935年逝世) 真島健三郎,日本結構技師。(1941年逝世)。 逝世 | 卡爾·貝克(Carl L. Backer),美國名歷史學家(1945年逝世) 黃節,原名晦聞,字玉昆,號純熙。甘竹右灘人。中國詩人、歷史學家。(1935年逝世) 真島健三郎,日本結構技師。(1941年逝世)。 逝世 10月29日——約翰,薩克森國王(1801年出生) 參考文獻 |
爆發牡丹社事件,日軍侵台。 2月12日——夏威夷王國卡拉卡瓦國王登基。 3月15日——越南阮朝与法国殖民政府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 6月11日——英國東印度公司被解散。 9月22日——甲戌風災横过珠江口,先后吹袭香港及澳门,远至广州亦受灾害,广东省香山县的死亡人数超过20,000人,香港的死亡人数2000人,澳门则有5000人死亡。 10月9日——万国邮政联盟成立。 12月17日——日本號沉没:於廣東省汕頭對開64公里失火沉沒。391名中國人死亡,4名外國人死亡。此船由加州三藩市開往英屬香港,經日本橫濱,乘客大多為賺滿錢回鄉的美國和日本華工,來自廣東台山尤多。後來英屬香港派出John Roberts船長打撈沉船財物。 12月29日——阿方索十二世復辟,西班牙第一共和國終結, 出生 | 2月12日——奧古斯特·佩雷,法國建築師。(1954年2月25日逝世) 2月15日——欧内斯特·沙克尔顿,英国南极探险家。(1922年1月5日逝世) 5月3日——埃克曼,瑞典海洋學家。 7月29日——C·R·白克,英國遠東商人,祥茂洋行合夥人。(1950年2月24日逝世) 8月10日——赫伯特·胡佛,第31任美國總統。(1964年10月20日逝世) 9月13日——勋伯格,奥地利作曲家。 10月25日——黄兴,辛亥革命先驱。(1916年10月31日逝世) 11月23日——西奥多·赖曼,美国物理学家。 11月30日——邱吉尔,英国前首相。(1965年1月24日逝世) 吴佩孚,军阀。(1939年12月4日逝世) 端康皇貴妃(瑾妃)(1874年-1924年) 羅伯特·佛洛斯特,美國詩人。 逝世 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1800年1月7日(庚申年)-1874年(甲戌年)3月8日),美国第十三任总统。 流行文化 |
3月6日——陈天华,中国近代革命家。(1905年逝世) 3月7日——莫里斯·拉威尔,法国印象派作曲家。(1937年逝世) 3月19日——张作霖,北洋军阀奉系首领。(1928年逝世) 3月26日——李承晚,大韩民国开国元勋,第1,2,3任总统。(1965年逝世) 4月2日——沃尔特·克莱斯勒,美国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汽车的创始人。(1940年逝世) 4月23日——上村松園,日本膠彩畫女画家。(1949年逝世) 6月6日——托马斯·曼,德国作家,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逝世) 6月9日——亨利·哈利特·戴尔,英国神经科学家,193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8年逝世) 6月28日——亨利·勒贝格,法国数学家,提出勒贝格积分。(1941年逝世) 9月3日——斐迪南·保时捷,德国汽车工程师。(1951年逝世) 7月26日——卡尔·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者。(1961年逝世) 11月8日——秋瑾,中國女革命家。(1907年逝世) 林旭,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逝世) | 2月21日——雅娜·卡爾曼特,是在2018年起有爭議最長壽的人。(1997年逝世) 3月6日——陈天华,中国近代革命家。(1905年逝世) 3月7日——莫里斯·拉威尔,法国印象派作曲家。(1937年逝世) 3月19日——张作霖,北洋军阀奉系首领。(1928年逝世) 3月26日——李承晚,大韩民国开国元勋,第1,2,3任总统。(1965年逝世) 4月2日——沃尔特·克莱斯勒,美国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汽车的创始人。(1940年逝世) 4月23日——上村松園,日本膠彩畫女画家。(1949年逝世) 6月6日——托马斯·曼,德国作家,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逝世) 6月9日——亨利·哈利特·戴尔,英国神经科学家,193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8年逝世) 6月28日——亨利·勒贝格,法国数学家,提出勒贝格积分。(1941年逝世) 9月3日——斐迪南·保时捷,德国汽车工程师。(1951年逝世) 7月26日——卡尔·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者。(1961年逝世) |
4月29日——佐迪图,埃塞俄比亚女皇(逝世于1930年) 5月10日——伊凡·参卡尔,斯洛文尼亚作家(逝世于1918年) 5月10日——本庄繁,日本帝国时代陆军将领,二战甲级战犯嫌疑者(逝世于1945年) 5月18日——赫尔曼·米勒,德国政治家(逝世于1931年) 5月27日——何叔衡,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逝世于1935年) 6月1日——奥斯汀·佩伊,美国政治家(逝世于1927年) 6月5日——安东·京特尔,德国诗人(逝世于1937年) 6月5日——托尼·杰克逊,美国钢琴家、歌手和作曲家(逝世于1920年) 6月10日——威廉·恩斯特,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逝世于1923年) 6月13日——威廉·戈塞,英国数学家(逝世于1937年) 6月14日——乔治·唐舍德,爱尔兰巴哈伊教首领(逝世于1957年) 6月23日——刘育才,籍贯古闽同安县,旅荷华商、资本家、慈善家,曾2度被民国总统(徐世昌、黎元洪)授予三等奖章 6月24日——司徒雷登,美国传教士(逝世于1962年) 6月27日——阿图·丁特,德国作家和纳粹政治家(逝世于1948年) 6月27日——弗朗茨·鲍姆加特勒,奥地利建筑师(逝世于1946年) 6月27日——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圖登嘉措,達賴喇嘛(逝世于1933年) 6月28日——罗伯特·格林,首任国际足球联合会主席(逝世于1952年) 7月5日——马克西姆·李维诺夫,苏联外交部长(逝世于1951年) 7月8日——莱奥·冯·耶纳,纳粹将军(逝世于1957年) 7月12日——马克思·雅各布,法国诗人(逝世于1944年) 7月16日——埃德华·登特,英国音乐学家(逝世于1957年) 7月16日——阿尔弗雷德·斯托克,德国化学家(逝世于1946年) 8月7日——玛塔·哈里,荷兰舞蹈家、妓女和间谍(逝世于1917年) 8月17日——亨利·温克尔曼,荷兰将军(逝世于1952年) 8月25日——埃格兰泰恩·杰布,英国社会改革家(逝世于1928年) 8月29日-金九,大韩民国国父(1949年遇刺身亡) 8月29日——查尔斯·凯特灵,美国农民、教师、工程师、学者、发明家和哲学家(逝世于1958年) 8月29日——艾伯特·里奇,美国政治家(逝世于1936年) 9月5日——威廉·里特尔·冯·李布,德国元帅(逝世于1956年) 9月6日——約翰·麥克勞德,加拿大生理学家(逝世于1935年) 9月8日——埃尔默·托马斯,美国政治家(逝世于1965年) 9月11日——史丹利·罗利,澳大利亚田径运动员(逝世于1924年) 9月13日——舍伍德·安德森,美国作家(逝世于1941年) 9月15日——布鲁诺·瓦尔特,美国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逝世于1962年) 9月16日——马文·哈特,美国拳击手(逝世于1931年) 9月18日——詹姆斯·斯卡林,澳大利亚政治家(逝世于1953年) 9月26日——伊迪丝·艾博特,美国社会学家(逝世于1957年) 10月1日——威利·欧斯特曼,德国编歌人(逝世于1936年) 10月8日——汉斯·史蒂勒,德国地质学家(逝世于1966年) 10月11日——格特路德·冯·勒芙特,德国作家(逝世于1971年) 10月18日——查尔斯·亚当斯,美国企业家(逝世于1947年) 10月31日——纳塔莉·克利福德·巴尼,美国文学沙龙创始人(逝世于1972年) 10月31日——乔治·巴吕雷,法国长笛演奏家(逝世于1944年) 11月7日——卡尔伯特·奥尔森,美国政治家(逝世于1962年) 11月8日——居正,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家、法学家(逝世于1951年) 11月9日——野口英世,日本醫學家,曾被三度提名诺贝尔医学奖(逝世于1928年) 11月17日——奥古斯特·桑德,德国摄影师(逝世于1964年) 11月20日——鲁道夫·科赫,德国书法家和教师(逝世于1934年) 11月23日——曼努埃尔·德·法雅,西班牙作曲家(逝世于1946年) 11月24日——沃尔特·伯里·格里芬,美国建筑师(逝世于1937年) 11月26日-威利斯·開利 11月27日——维克多·卡普兰,奥地利工程师(逝世于1934年) 12月9日——太田水穂,日本作家(逝世于1955年) 12月11日——米奇斯拉夫·卡洛维茨,波兰作曲家(逝世于1909年) 12月12日——阿尔文·克伦茨莱因,美国田径运动员(逝世于1928年) 12月15日——费迪南德·哈德科普夫,德国记者、作家、诗人和翻译家(逝世于1954年) 12月16日——罗尔多夫·威廉·塞尔德拉耶尔,国际足球联合会主席(逝世于1955年) 12月20日——沃尔特·亚当斯,美国天文学家 12月21日——,澳大利亚政治家(逝世于1975年) 12月22日——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意大利诗人(逝世于1944年) 12月23日——弗朗茨·奥斯滕,德国电影导演(逝世于1956年) 12月25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政治家(逝世于1948年) 12月25日——阿道夫·奥托·赖因霍尔德·温道斯,德国化学家(逝世于1959年) 12月29日——帕布罗·卡萨尔斯,西班牙大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逝世于1973年) 12月29日——阿尔道夫·韦伯,德国国民经济学家(逝世于1963年) 逝世 1月9日——塞缪尔·格德利·豪威,美国医生(出生于1801年) 1月10日——戈登·格兰杰,美国将军(出生于1822年) 1月21日——查尔斯·杰克逊,美国政治家(出生于1797年) 1月22日——弗朗西斯·托马斯,美国政治家(出生于1799年) 1月28日——弗伦茨·代亚克,匈牙利政治家(出生于1803年) 2月24日——約瑟·詹金斯·羅拔斯,利比亚政治家(出生于1809年) 3月18日——费迪南德·弗莱利格拉特,德国诗人和翻译家(出生于1810年) 4月3日——亨丽埃特·戴维蒂斯,德国厨师和作家(出生于1801年) 4月9日——查尔斯·古德伊尔,美国政治家(出生于1804年) 5月24日——亨利·金斯利,英国作家(出生于1830年) 5月26日——弗兰基谢克·帕拉茨基,捷克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出生于1798年) 6月4日——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奥斯曼帝国苏丹(出生于1830年) 6月6日——奥古斯特·卡西米尔-佩里埃,法国外交家(出生于1811年) 6月7日——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瑞典王后(出生于1807年) 6月8日——乔治·桑,法国作家(出生于1804年) 6月21日——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墨西哥政治家和军人(出生于1794年) 6月25日——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美国将军(出生于1839年) 6月28日——威廉·安布罗斯,奥地利音乐评论家和作曲家(出生于1816年) 7月1日——米哈伊尔·巴枯宁,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者和社会革命家(出生于1814年) 7月5日——弗朗茨·格拉夫·冯·波茨,德国画家、作家和音乐家(出生于1807年) 7月15日——亚历山大·弗雷德罗,波兰剧作家(出生于1793年) 7月18日——卡尔·西姆洛克,德国诗人和作家(出生于1802年) 8月2日——比尔·希克科,美国西部英雄(出生于1837年) 9月5日——曼努埃尔·布兰科·恩卡拉达,智利政治家(出生于1790年) 9月25日——恩斯特·冯·班德尔,德国画家和雕塑家(出生于1800年) 10月1日——詹姆斯·里克,美国地产大亨(出生于1796年) 11月9日——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奇尔,德国文字学家(出生于1806年) 11月18日——那西斯·维吉勒·迪亚兹,法国画家(出生于1807年) 11月28日——卡尔·恩斯特·冯·贝尔,爱沙尼亚自然科学家(出生于1792年) 12月3日——赫尔曼·格茨,德国作曲家(出生于1840年) 12月28日——弗利德里克·帕卢丹-缪勒,丹麦作家(出生于1809年) 12月29日——提图斯·萨尔特,英国政治家和福利家(出生于1803年) 12月31日——加大利纳·拉布莱,天主教圣女(出生于1806年) 6年 | 1月9日——汉斯·贝特格,德国诗人(逝世于1946年) 1月9日——羅伯特·米契爾斯,德国社会学家(逝世于1936年) 1月10日——小托马斯·爱迪生,美国发明家(逝世于1935年) 1月12日——傑克·倫敦,美國作家(逝世于1916年) 1月12日——艾曼诺·沃尔夫-费拉里,意大利作曲家(逝世于1948年) 1月13日——爱尔哈德·施米特,德国数学家(逝世于1959年) 1月20日——约瑟夫·霍夫曼,波兰裔美国钢琴家(逝世于1957年) 1月23日——奥托·迪尔斯,德国化学家(逝世于1954年) 1月29日——哈弗格尔·布莱恩,英国作曲家(逝世于1972年) 2月8日——褒拉·莫德松-贝克尔,德国画家(逝世于1907年) 2月15日——厄内斯特·亨利·威尔逊,英国植物学家(逝世于1930年) 2月16日——马克·斯维恩,美国演员(逝世于1935年) 2月16日——G·M·特里威廉,英国历史学家(逝世于1962年) 2月19日——阿图尔·冯·格拉赫,德国导演(逝世于1925年) 2月19日——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罗马尼亚雕塑家(逝世于1957年) 2月21日——约瑟夫·麦斯特,第一名成功获得狂犬病免疫的人(逝世于1940年) 2月22日——依塔·威格玛,荷兰医生(逝世于1943年) 2月26日——包天笑,中国通俗文学作家,鸳鸯蝴蝶派作家(逝世于1973年) 2月27日——清光绪帝珍妃(逝世于1900年) 3月1日——亨利·德·巴耶-拉图尔,奥委会主席(逝世于1942年) 3月1日——阿图尔·鲁平,犹太复国主义者(逝世于1943年) 3月2日——庇護十二世,教宗(逝世于1958年) 3月4日——莱昂-保尔·法尔格,法国诗人(逝世于1947年) 3月7日——埃德加·埃文斯,威尔士极地研究者(逝世于1912年) 3月8日——弗兰科·阿尔法诺,意大利作曲家(逝世于1954年) 3月11日——卡尔·拉格尔斯,美国作曲家(逝世于1971年) 3月13日——康拉德·黑尼施,德国政治家(逝世于1925年) 3月14日——奥托·勒姆,德国企业家(逝世于1939年) 3月15日——蒲原有明,日本作家(逝世于1952年) 3月19日——费利克斯·雅柯比,德国文字学家(逝世于1959年) 3月21日——约翰·特克斯贝里,美国田径运动员(逝世于1968年) 4月3日——刚恒毅,天主教枢机主教(逝世于1958年) 4月3日——托马斯·巴伽,捷克企业家(逝世于1932年) 4月4日——莫利斯·德·弗拉芒克,法国画家(逝世于1958年) 4月5日——张伯苓,中国教育家(逝世于1951年) 4月7日——海因里希·特森诺,德国建筑家(逝世于1950年) 4月10日——尚-马里·姆希,瑞士政治家(逝世于1952年) 4月11日——保罗·亨利,北爱尔兰画家(逝世于1958年) 4月12日——卡尔·海因里希·贝克尔,德国政治家(逝世于1933年) 4月14日——库尔特·冯·乌尔里希,德国政治家(逝世于1946年) 4月14日——依米尔·默特,德国企业家和社会改革家(逝世于1936年) 4月15日——劳乌尔·奥尔恩海默,奥地利作家和法学家(逝世于1948年) 4月19日——亨德里克亲王,梅克伦堡公爵(逝世于1934年) 4月22日——羅伯特·巴拉尼,匈牙利医生,诺贝尔奖获得者(逝世于1936年) 4月23日——阿图·莫勒·凡登布鲁克,德国文化历史学家和作家(逝世于1925年) 4月24日——埃里希·雷德尔,德国海军上将和司令(逝世于1960年) 4月28日——尼古拉·罗密欧,意大利工程师和企业家(逝世于1938年) 4月29日——佐迪图,埃塞俄比亚女皇(逝世于1930年) 5月10日——伊凡·参卡尔,斯洛文尼亚作家(逝世于1918年) 5月10日——本庄繁,日本帝国时代陆军将领,二战甲级战犯嫌疑者(逝世于1945年) 5月18日——赫尔曼·米勒,德国政治家(逝世于1931年) 5月27日——何叔衡,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逝世于1935年) 6月1日——奥斯汀·佩伊,美国政治家(逝世于1927年) 6月5日——安东·京特尔,德国诗人(逝世于1937年) 6月5日——托尼·杰克逊,美国钢琴家、歌手和作曲家(逝世于1920年) 6月10日——威廉·恩斯特,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逝世于1923年) 6月13日——威廉·戈塞,英国数学家(逝世于1937年) 6月14日——乔治·唐舍德,爱尔兰巴哈伊教首领(逝世于1957年) 6月23日——刘育才,籍贯古闽同安县,旅荷华商、资本家、慈善家,曾2度被民国总统(徐世昌、黎元洪)授予三等奖章 6月24日——司徒雷登,美国传教士(逝世于1962年) 6月27日——阿图·丁特,德国作家和纳粹政治家(逝世于1948年) 6月27日——弗朗茨·鲍姆加特勒,奥地利建筑师(逝世于1946年) 6月27日——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圖登嘉措,達賴喇嘛(逝世于1933年) 6月28日——罗伯特·格林,首任国际足球联合会主席(逝世于1952年) 7月5日——马克西姆·李维诺夫,苏联外交部长(逝世于1951年) 7月8日——莱奥·冯·耶纳,纳粹将军(逝世于1957年) 7月12日——马克思·雅各布,法国诗人(逝世于1944年) 7月16日——埃德华·登特,英国音乐学家(逝世于1957年) 7月16日——阿尔弗雷德·斯托克,德国化学家(逝世于1946年) 8月7日——玛塔·哈里,荷兰舞蹈家、妓女和间谍(逝世于1917年) 8月17日——亨利·温克尔曼,荷兰将军(逝世于1952年) 8月25日——埃格兰泰恩·杰布,英国社会改革家(逝世于1928年) 8月29日-金九,大韩民国国父(1949年遇刺身亡) 8月29日——查尔斯·凯特灵,美国农民、教师、工程师、学者、发明家和哲学家(逝世于1958年) 8月29日——艾伯特·里奇,美国政治家(逝世于1936年) 9月5日——威廉·里特尔·冯·李布,德国元帅(逝世于1956年) 9月6日——約翰·麥克勞德,加拿大生理学家(逝世于1935年) 9月8日——埃尔默·托马斯,美国政治家(逝世于1965年) 9月11日——史丹利·罗利,澳大利亚田径运动员(逝世于1924年) 9月13日——舍伍德·安德森,美国作家(逝世于1941年) |
大事记 1月1日——根據1876年《皇家頭銜法》,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聯合王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大英帝國。 1月29日——日本:不滿維新改革的武士發起西南戰爭。 2月20日——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芭蕾舞剧《天鵝湖》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次演出。 3月4日——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就任美国总统,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4月12日——日本创办第一所国立大学,东京大学。 4月14日——左宗棠的湘軍在前一年收復北疆之后,攻入新疆南部,繼續「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并在本年收復全部南疆。 5月10日——羅馬尼亞宣佈獨立。 5月16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麥克馬洪解散朱爾·西蒙內閣。 6月20日——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安装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话服务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哈密爾頓。 英国数学家发现用于间接判断系统闭环稳定性的判據方法。1895年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赫維茲亦独立发现了该判據方法,因而并称为勞斯–赫爾維茨穩定性判據。 | 英国数学家发现用于间接判断系统闭环稳定性的判據方法。1895年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赫維茲亦独立发现了该判據方法,因而并称为勞斯–赫爾維茨穩定性判據。 愛迪生發明圓筒式留聲機。 全英草地網球和門球俱樂部創立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為網球運動中歷史最長和最具聲望的公開賽。 知名糕餅點鋪玉珍齋創立。 出生 2月1日——徐特立,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1968年逝世) 2月15日——路易·雷诺,法国汽车工业先驱,雷诺汽车创始人之一。(1944年逝世) 2月17日——安德烈·马奇诺,法国将军,马奇诺防线以他命名。(1932年逝世) 4月23日——廖仲恺,中国国民党革命元勋。(1925年逝世) 5月26日——艾莎道拉·邓肯,美国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1927年逝世) 7月16日——瓦西里·科拉罗夫,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曾任共产国际总书记。(1950年逝世) 8月27日——查尔斯·劳斯,英国汽车和航空先驱,劳斯莱斯有限公司创立者之一。(1910年逝世) 9月11日——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苏联领导人。(1926年逝世) 9月19日——张静江,中国国民党元老。(1950年逝世) 11月22日——胡安·甘伯,瑞士足球先驱,巴塞罗那俱乐部的创始人。(1930年逝世) |
1月9日——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去世,翁貝托一世繼承王位。 2月2日——希腊向土耳其宣战。 2月19日——托马斯·爱迪生申请唱片机的专利(Patent #: US000200521)。 3月7日——英国国教会建立Western University of London Ontario。 3月3日——俄土战争结束。在俄罗斯的帮助下,保加利亚脱离土耳其,建立保加利亚王国。 3月9日——中国在天津、上海、北京、烟台和营口开始试办邮政。 | 6月13日—— 柏林會議 7月13日——塞尔维亚独立。 8月15日——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 出生 2月5日——安德烈·雪铁龙,法国汽车先驱(1935年逝世) 2月14日——廣田弘毅,日本外交官、政治家(1948年逝世) 3月16日—— 礼萨汗,伊朗國王(1944年逝世) 米那,葡萄牙軍官、政治人物第,105任澳門總督(1921年逝世) 5月10日——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德国政治家(1929年逝世) 5月28日——伯希和,法国汉学家、探险家(1945年逝世) 6月27日——何香凝,中国国民党改革派元老、画家、诗人(1972年逝世) |
出生 3月14日——愛因斯坦,美国物理学家,相對論的创立者(1955年4月18日逝世) 4月6日——喜龍仁,瑞典藝術史學家(1966年6月26日逝世) 4月11日——于右任,清末民初中國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的監察院長 9月2日——安重根,朝鮮人,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刺客。(1910年3月26日逝世) 9月14日——余云岫,近代中国提倡全面废除中医的代表人物。(1954年1月3日逝世) 9月27日——漢斯·哈恩,奧地利數學家 10月9日——陈独秀,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10月9日——劳厄,物理学家,发现晶体X-射线衍射 11月7日——列夫·托洛茨基,苏联领导人 12月28日——奥古斯特·普丰特,美国物理学家 逝世 11月5日——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出生於1831年)。 9年 | 6月4日——英國及祖魯爆發烏倫迪之役,祖魯戰敗,英祖戰爭正式結束。 6月26日——埃及赫迪夫伊斯梅爾因大量的外國貸款被英國廢黜,由他的兒子陶菲克帕夏取而代之。 7月1日——中国发生8级地震,震中位于今天甘肃省南部的武都区,接近四川省。此次地震造成巨大破坏,导致大约22000人死亡。 9月1日(七月十五日):台灣恆春縣城落成。 11月4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提出电灯的專利申請。 12月——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出生 3月14日——愛因斯坦,美国物理学家,相對論的创立者(1955年4月18日逝世) |
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1964年逝世)。 3月22日——小矶国昭,日本首相(1950年逝世)。 4月24日——吉迪昂·森貝克,瑞典裔美國電機工程師,現代拉鏈的改進發明者並擁有專利(1954年逝世)。 5月14日——伯蒂·查尔斯·福布斯,苏格兰裔美国财经记者,《福布斯杂志》创办人(1954年逝世)。 5月29日——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德國歷史學家及哲學家(1936年逝世)。 6月10日——李剑农,中国历史学家(1963年逝世)。 6月27日——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学者(1968年逝世)。 9月11日——孔祥熙,中华民国行政院长(1967年逝世)。 9月24日——莎拉·勞絲,人類第2長壽者,也是繼有爭議的雅娜·卡爾芒後迄今唯一無爭議活到118歲到119歲的女性和人(1999年逝世)。 10月23日——李叔同,中国近代艺术家、僧人,号弘一法师(1942年逝世)。 10月30日——J·H·律敦治,香港商人和慈善家,(1960年逝世)。 11月11日——徐树铮,北洋军阀皖系将领(1925年逝世)。 12月31日——乔治·马歇尔,美國二戰著名將領,195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59年逝世)。 | 5月14日——伯蒂·查尔斯·福布斯,苏格兰裔美国财经记者,《福布斯杂志》创办人(1954年逝世)。 5月29日——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德國歷史學家及哲學家(1936年逝世)。 6月10日——李剑农,中国历史学家(1963年逝世)。 6月27日——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学者(1968年逝世)。 9月11日——孔祥熙,中华民国行政院长(1967年逝世)。 9月24日——莎拉·勞絲,人類第2長壽者,也是繼有爭議的雅娜·卡爾芒後迄今唯一無爭議活到118歲到119歲的女性和人(1999年逝世)。 10月23日——李叔同,中国近代艺术家、僧人,号弘一法师(1942年逝世)。 10月30日——J·H·律敦治,香港商人和慈善家,(1960年逝世)。 11月11日——徐树铮,北洋军阀皖系将领(1925年逝世)。 12月31日——乔治·马歇尔,美國二戰著名將領,195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59年逝世)。 橋口五葉——日本畫家(1921年逝世)。 莫那·魯道——台灣原住民(1930年逝世)。 逝世 1月8日——诺顿一世,自封“美利坚合众国皇帝和墨西哥攝政王” 3月31日——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波兰作曲家、小提琴家。(生于1835年) 5月8日——古斯塔夫·福楼拜,法国文学家,《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生于1821年) |
地理 阿克苏市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多盐碱荒漠、沙地,形成土地面积大,总体质量差的特点。全市土地总面积144.15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3.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85%(裸地、沙漠等不可利用土地92.47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47.2%;厚盐壳盐土地3.87万公顷)。土地资源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制约,全境干旱少雨,积温多,温差大,地形相对平缓,具有典型绿洲地貌和灌溉农业的特征。市境耕地总面积10.28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7.13%。阿克苏市光热资源丰富,耕地全部为水浇地,农林牧各业生产基础较好,在未利用土地中有大片可垦荒地,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阿克苏市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直辖县级市——阿拉尔市分割为两个互不相连的部分。北部为核心区,有阿克苏河及其支流灌溉,河边绿洲内人烟稠密,有“塞外江南”之称。南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无人区。全市地势平坦,年平均气温10℃,降水量52毫米。 市区位于阿克苏市境最北部的冲积三角洲内,是天山南北的交通要冲,有南疆铁路穿越。天山第一高峰托木尔峰位于附近的温宿县境内,海拔7435米,天气晴朗时从阿克苏市区可以看到托木尔峰的远景。 经济 阿克苏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又以棉花尤其是长绒棉为核心。此外还产粮食、水果、油料、甜菜等,其中阿克苏的苹果尤为有名气。工业则有纺织、水泥、化工等门类。 行政区划 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4个乡: 。 交通 过境。0公里起點。东北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直线距离666千米,公路里程1010千米。地处乌鲁木齐与喀什之间,扼南、北疆交通要道,为南疆重镇。 | 三世紀後(南北朝時期),姑墨從屬於龜茲,逐漸成為佛教城邦。隋代,设西域校尉负责事务。629年,玄奘造訪該城,在《大唐西域記》中稱呼此地為「跋祿迦國」(Bharuka、Bohuan或Baluka)。從七世紀到九世紀,阿克蘇由唐帝國(桃花石)、吐蕃帝國與回鶻汗國輪番統治,城邦幾經易手。當時的阿克蘇是絲路在塔里木盆地北側的樞紐,走夏特古道(冰隘)穿過天山進伊犁谷地的險路也由此經過。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龟兹都护府,并置姑墨州、温肃州。次年唐遷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同時將焉耆、龜茲、于闐、疏勒四鎮隸屬於安西都護府,史稱「安西四鎮」,658年置姑墨州,隸屬安西都護府。北宋属高昌国。姑墨後為西遼所轄。元滅西遼,為蒙古宗王察合台封地察合台汗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軍平定準噶爾,將地名定為阿克蘇。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設阿克蘇辦事大臣。 光緒八年以東四城(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置阿克蘇分巡兵備道,以阿克蘇置溫宿直隸州。 光緒九年(1883年)完成建州工作並修建阿克蘇新城,亦稱漢城,為阿克蘇道和溫宿直隸州治所。 1887年,英國軍人探險家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從北京到印度的大縱走中經過阿克蘇。他記錄阿克蘇有20,000人口,此外還有2,000名駐軍。「這裡有很大的巴扎與若干酒館──一些是旅人用的,其他的酒館提供給想待更久賣東西的貿易商。」。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升溫宿直隸州為府,市境為溫宿府直轄。 1913年(民國二年)4月,溫宿府本府改置阿克蘇縣,屬阿克蘇道。 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改阿克蘇道為阿克蘇行政區。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更名為第四行政區並設立行政長官公署。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第四行政區改為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設阿克蘇專區,专员公署驻阿克苏县。 1962年恢復溫宿縣建制。 1978年11月,改為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撤銷阿克蘇縣,設立縣級阿克蘇市。 2013年1月,將阿克蘇市802.733平方公里、阿瓦提縣474.208平方公里、柯坪縣61.798平方公里區域(共1338.739平方公里)劃歸阿拉爾市管轄。 地理 阿克苏市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多盐碱荒漠、沙地,形成土地面积大,总体质量差的特点。全市土地总面积144.15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3.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85%(裸地、沙漠等不可利用土地92.47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47.2%;厚盐壳盐土地3.87万公顷)。土地资源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制约,全境干旱少雨,积温多,温差大,地形相对平缓,具有典型绿洲地貌和灌溉农业的特征。市境耕地总面积10.28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7.13%。阿克苏市光热资源丰富,耕地全部为水浇地,农林牧各业生产基础较好,在未利用土地中有大片可垦荒地,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
8月31日——巴波沙,葡萄牙軍官、政治人物,第107、111、114任澳門總督。(1940年逝世) 9月11日——阿斯泰·尼尔森,丹麦演员(1972年逝世) 9月25日——鲁迅,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1936年逝世) 10月1日——威廉·爱德华·波音,美国工程师,波音公司创始人(1956年逝世) 10月22日——林獻堂,臺灣文化與民主運動領袖(1956年9月8日逝世) 10月25日——巴伯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1973年4月8日逝世) 蔡公时,国民党外交官员(1928年5月3日逝世)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的父亲、吉打州创办人兼第一任校长(1961年9月10日逝世) | 9月11日——阿斯泰·尼尔森,丹麦演员(1972年逝世) 9月25日——鲁迅,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1936年逝世) 10月1日——威廉·爱德华·波音,美国工程师,波音公司创始人(1956年逝世) 10月22日——林獻堂,臺灣文化與民主運動領袖(1956年9月8日逝世) 10月25日——巴伯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1973年4月8日逝世) 蔡公时,国民党外交官员(1928年5月3日逝世)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的父亲、吉打州创办人兼第一任校长(1961年9月10日逝世) 逝世 2月9日——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作家(1821年出生) 3月——孝貞顯皇后,中國清朝咸豐帝皇后(1837年出生) 3月13日——亞歷山大二世,俄羅斯帝國皇帝。(1818年出生) 3月28日——莫傑斯特·彼得羅維奇·穆索斯基,俄羅斯作曲家。(1839年出生) 12月17日——刘易斯·亨利·摩尔根,美国民族学家(1818年出生) 1年 |
3月2日——香港天文台正式成立。 5月24日——布魯克林大橋建成。 6月——法国发起北圻远征,侵略越南北部。 6月15日——德国引入义务医疗保险。 6月28日——中歐第一座發電廠在義大利米蘭開幕 7月-12月 7月28日——意大利伊斯基亚发生地震,2000人丧生。 8月1日——上海自来水公司建立。 8月12日——世界上最后一头斑驴在阿姆斯特丹动物园死亡。 8月25日——越南阮朝与法国签订《第一次顺化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 8月27日——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以及火山导致的海啸造成約36000人死亡。 9月15日——孟买自然历史学会成立。 9月15日——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建校。 9月28日——刺杀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试图未遂。 10月1日——澳大利亚第一所男子公共学校悉尼男子学校成立。 10月4日——基督少年軍在苏格兰格拉斯哥成立。 10月4日——第一列东方快车(Express d'Orient)從巴黎東站開出。 10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1875年民权法违反宪法,该法允许个人或企业种族歧视。 10月20日——智利和秘鲁签署《安孔條約》,结束两国间的太平洋战争。 10月24日——卡地夫大学建校。 10月30日——罗马尼亚加入三國同盟。 11月18日——美国和加拿大的铁路制定了五个北美大陆时区,结束了当时存在的上千地方时的混乱局面。 11月28日——惠特曼学院建校。 出生 1月1日——鳩山一郎,日本政治家(逝世于1959年) 1月3日——克莱门特·艾德礼,英国政治家(逝世于1967年) 1月5日——斯托堯伊,匈牙利军人和外交家(逝世于1946年) 1月6日——纪伯伦,黎巴嫩诗人(逝世于1931年) 1月10日——阿列克赛·托尔斯泰,苏联作家(逝世于1945年) 1月12日——古斯塔夫·奥图,德国飞机制造师(逝世于1926年) 1月20日——伯特伦·拉姆齐,英国军人(逝世于1945年) 1月31日——奥斯卡·冯·兴登堡,德国军人(逝世于1960年) 2月7日——埃里克·坦普尔·贝尔,苏格兰-美国数学家(逝世于1960年) 2月8日——约瑟夫·熊彼特,奥地利经济学家(逝世于1950年) 2月15日——萨克斯·儒默,英国作家(逝世于1959年) 2月18日——尼古斯·卡赞特扎吉斯,希腊作家(逝世于1957年) 2月22日——马乔·克拉克,美国演员(逝世于1940年) 2月23日——卡尔·亚斯波斯,德国心理学家(逝世于1969年) 3月3日——西里尔·伯特,英国心理学家(逝世于1971年) 3月4日——萨姆·兰福德,美国拳击运动员(逝世于1956年) 3月19日——约瑟夫·豪尔,奥地利作曲家(逝世于1959年) 3月19日——史迪威,美国军人(逝世于1946年) 3月19日——沃尔特·诺尔曼·霍沃思,英国化学家(逝世于1950年) 4月1日——朗·钱尼,美国演员(逝世于1930年) 4月6日——弗农·达尔哈特,美国歌手(逝世于1948年) 4月7日——吉诺·塞弗里尼,意大利画家(逝世于1966年) 4月11日——穗積重遠,日本作家(逝世于1951年) 4月12日——伊莫金·坎宁安,美国摄影师(逝世于1976年) 4月12日——奥托·巴特宁,德国建筑师(逝世于1959年) 4月15日——斯坦利·布鲁斯,澳大利亚政治家(逝世于1967年) 4月19日——瓦加斯,巴西政治家(逝世于1954年) 4月19日——理查德·冯·米兹,奥地利数学家(逝世于1953年) 4月30日——亚罗斯拉夫·哈谢克,捷克作家(逝世于1923年) 4月30日——达勒西奥·普列托,西班牙政治家(逝世于1962年) 5月4日——汪精衛(又名汪兆銘),中国政治家 (逝世於1944年) 5月5日——鲁道夫·斯皮尔曼,奥地利国际象棋运动员(逝世于1942年) 5月9日——奧特嘉,西班牙哲学家(逝世于1955年) 5月18日——沃爾特·格羅佩斯,德國建築師,及設計學校先趨包浩斯的創辦者(1969年逝世) | (逝世於1944年) 5月5日——鲁道夫·斯皮尔曼,奥地利国际象棋运动员(逝世于1942年) 5月9日——奧特嘉,西班牙哲学家(逝世于1955年) 5月18日——沃爾特·格羅佩斯,德國建築師,及設計學校先趨包浩斯的創辦者(1969年逝世) 5月20日——费萨尔一世,伊拉克国王(逝世于1933年) 5月21日——廖添丁 5月23日——老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美国电影演员和导演(逝世于1939年) 5月26日——马米·史密斯,美国歌手(逝世于1946年) 6月5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逝世于1946年) 6月7日——西爾瓦納斯·莫萊,美国考古学家(逝世于1948年) 6月24日——维克托·赫斯,奥地利物理学家(逝世于1964年) 6月28日——皮埃尔·赖伐尔,法国政治家(逝世于1945年) 6月29日——劳斯罗普·斯托达德,美国政治学家(逝世于1950年) 7月3日——弗兰兹·卡夫卡,捷克作家(逝世于1924年) 7月4日——弗雷茨·雷舍,德国物理学家(逝世于1969年) 7月10日——弗利德里希·弗利克,德国工业家(逝世于1972年) 7月10日——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德国军人(自杀于1948年) 7月10日——山姆·伍德,美国电影导演(逝世于1949年) 7月17日——詹姆斯·阿贝,美国记者(逝世于1973年) 7月17日——毛里茨·斯蒂勒,瑞典电影导演(逝世于1928年) 7月25日——阿尔弗雷多·卡塞拉,意大利音乐家(逝世于1947年) 7月29日——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政治家,法西斯獨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動者之一(逝於1945年) 7月29日——璧約翰,英國外交官(逝於1953年) 7月31日——埃里希·海格尔,德国画家(逝世于1970年) 8月6日——斯科特·尼尔林,美国环境保护家和作家(逝世于1983年) 8月8日——土肥原賢二,日本陸軍軍人(1948年逝世) 8月30日——泰奥·凡·杜斯伯格,荷兰艺术家(逝世于1931年) 9月5日——奥斯卡·帕拉克,德国艺术史家(逝世于1915年) 9月5日——奥托·伊里奇·德易奇,奥地利音乐学家(逝世于1967年) 9月6日——第一代伯基特勳爵,英國法官(逝世於1962年) 9月12日——加斯·加侬,美国音乐家(逝世于1979年) 9月14日——马丁·狄比留,德国神学家(逝世于1947年) 9月17日——凯特·克鲁泽,德国木偶制作家(逝世于1968年) 9月17日——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美国作家和医生(逝世于1963年) 9月30日——萨拉丁·施密特,德国导演(逝世于1951年) 10月8日——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生物化学家(逝世于1970年) 10月8日——阎锡山,中国军人和政治家(逝世于1960年) 10月10日——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苏联政治家(逝世于1927年) 10月26日——拿破仑·希尔,美国作家(逝世于1970年) 11月8日——阿诺德·巴克斯,英国作曲家(逝世于1953年) 11月11日——恩奈斯特·安塞美,瑞士指挥家(逝世于1969年) 11月11日——钱崇澍,中国植物学家(逝世于1965年) 11月18日——卡尔·文森,美国政治家(逝世于1981年) 11月25日——梅瑞尔·C·梅格斯,美国报纸出版商(逝世于1968年) 12月——布莱克·艾尔科,印第安人首领(逝世于1950年) 12月3日——安东·冯·韦伯恩,奥地利作曲家(逝世于1945年) |
6月13日——加拿大溫哥華一場大火,幾乎燒燬了這個新成立的城市。 8月13日——长崎事件 10月7日——西班牙廢除古巴的奴隸制。 10月28日——美國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在紐約港,為自由女神像揭幕。 12月25日——阿仙奴足球會成立。 香港九龍碼頭及貨倉有限公司(現九龍倉集團)成立。 乔治·伊士曼研制捲式感光膠卷及新式照相机。 出生 3月5日——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逝世)。 3月27日——谢尔盖·基洛夫,苏联领导人。 7月24日-─谷崎潤一郎,日本著名的小說家。 9月24日-─傅任,日治初期台灣官紳,於1975年4月27日逝世。 | 10月27日──邱善佑,檳城殷商和政治家(1964年逝世) 12月1日──朱德,中国共产党元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76年逝世) 12月28日──泰·柯布,美國棒球選手(逝世1961年)。 逝世 6月13日——路德維希二世,巴伐利亞國王,新天鵝堡的建造者(1845年出生) 7月31日——李斯特,匈牙利钢琴演奏家、作曲家(1811年出生) 6年 8 |
11月17日——蒙哥马利,英国前帝国总参谋长、英国陆军元帅。 11月23日——亨利·莫塞莱,英国物理学家,在英格兰诞生。(1915年8月逝世) 11月24日——曼施坦因,德国名将。(1973年逝世) 12月3日——东久迩宫稔彦王(朝香宫鸠彦王之弟),日本第43任首相。(1990年逝世) 12月22日——拉马努金,印度现代数学家 12月26日——白思華,英國陸軍將領。(1966年逝世) 逝世 2月27日——鮑羅定,俄國作曲家、化學家(1833年出生) 10月17日——古斯塔夫·基爾霍夫,德國物理學家(1824年出生) 11月6日——欧仁·鲍狄埃,《国际歌》歌词的作者(1816年出生) | 2月16日——由香港商人何啟創辦,紀念其夫人的雅麗氏醫院建成啟用。為培養醫護人才,他又成立了香港西醫書院。 6月——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政治學者伍德羅·威爾遜發表《行政的研究》一文,是現代行政學的起源。 6月16日——法国里尔工人狄盖特为《国际歌》歌词谱上曲子,《国际歌》正式诞生。列宁称其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7月26日——人造语言世界语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制 9月30日——中国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 12月1日——清政府与葡萄牙簽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 出生 1月11日——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1948年逝世) 1月13日——尹任先,中國基督徒,西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1月21日——沃爾夫岡.克勒,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1月28日——阿圖爾·鲁賓斯坦,美籍波蘭裔猶太人、音樂家(1982年12月20日逝世) 3月25日——南云忠一,日本海军将领。(1944年逝世) |
9月26日——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美裔英國作家。(1965年逝世) 10月6日——罗兰·加洛斯,法国民族英雄。(1918年逝世) 10月20日——賈乃錫,英國陸軍將領。(1971年逝世) 逝世 1月31日——若望·鮑思高,意大利天主教神父。(1815年岀生) 2月25日——約瑟夫·潘契奇,塞爾維亞植物學家。(1814年岀生) 3月9日——威廉一世,普魯士國王及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皇帝。(1797年岀生) 6月2日——麻恭,首任香港輔政司。(1810年出生) |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特许()给圣约翰救护机构,并成为圣约翰骑士团的统领,从此代表英國王室的狮子()以及独角兽()加入八角形圣约翰队徽里,形成今时今日的圣约翰队徽。 8月——英国伦敦出现震惊全国的世纪末连环杀手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 5月13日——巴西廢除奴隸制。 9月26日——越南阮朝咸宜帝在廣治省叢林裡被法屬印度支那政府俘虜,並於11月22日流放阿爾及利亞。 10月5日——台灣發生施九緞為首的民變。 1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军,同日頒布「北洋海軍章程」。 出生 3月11日——顾维钧,中國近代外交家與法學家。(1985年逝世) |
F)在统计学中引入相关与回归等概念,开创了生物统计学。 出生 2月23日——维克托·弗莱明,美国导演(逝世于1949年) 4月16日——查理·卓别林,英国喜劇电影演员和导演(逝世于1977年) 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领袖(逝世于1945年) 4月26日——路德维奇·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逝世于1951年) 7月18日——木戶幸一,日本政治家。(逝世於1977年) 8月7日——里昂·布里於因,法國物理學家(逝世于1969年) 9月26日——马丁·海德格,德国哲学家(逝世于1976年) 10月3日——卡尔·冯·奥西茨基,德国作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逝世于1938年) 10月10日——漢·范·米格倫,荷兰画家(逝世于1947年) 10月26日——李四光,中国地质学家(逝世于1971年) 11月14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政治家(逝世于1964年) 11月20日——埃德温·哈勃,美国天文学家(逝世于1953年) | 4月16日——查理·卓别林,英国喜劇电影演员和导演(逝世于1977年) 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领袖(逝世于1945年) 4月26日——路德维奇·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逝世于1951年) 7月18日——木戶幸一,日本政治家。(逝世於1977年) 8月7日——里昂·布里於因,法國物理學家(逝世于1969年) 9月26日——马丁·海德格,德国哲学家(逝世于1976年) 10月3日——卡尔·冯·奥西茨基,德国作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逝世于1938年) 10月10日——漢·范·米格倫,荷兰画家(逝世于1947年) 10月26日——李四光,中国地质学家(逝世于1971年) 11月14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政治家(逝世于1964年) 11月20日——埃德温·哈勃,美国天文学家(逝世于1953年) 逝世 1月30日——魯道夫 (奧匈帝國皇太子)與女友一同殉情自殺。 6月28日——玛丽亚·米切尔,美国天文学家(出生于1824年) 10月11日——詹姆斯·焦耳,英国物理学家 |
1月28日——恩斯特·劉別謙,德國電影導演(1947年逝世) 3月1日——芥川龍之介,日本小説家(1927年逝世) 7月12日——布鲁诺·舒尔茨,小説家、畫家(1942年逝世) 7月23日——海尔·塞拉西一世,阿比西尼亚帝国的末代皇帝(1975年逝世) 8月1日——成田金,日本百歲人瑞雙胞胎姊妹,「金婆婆與銀婆婆」中的姊姊(2000年逝世) 8月1日——蟹江銀,日本百歲人瑞雙胞胎姊妹,「金婆婆與銀婆婆」中的妹妹(2001年逝世) 8月11日——吉川英治,日本小説家(1962年逝世) 10月19日——陈公博,民國政治人物(1946年逝世) 11月3日——趙元任,中國語言學家(1982年逝世) 11月6日——林子豐,香港教育家及銀行家(1971年逝世) | 7月4日至7月18日——英國大選,保守黨潰敗。 8月9日——愛迪生獲得雙向電報的專利權(Patent #: US000474230)。 9月9日——發現木卫五衛星。 10月31日——阿瑟·柯南·道爾出版福爾摩斯辦案記(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12月5日——約翰·湯普森成為加拿大第4任總理。 出生 1月3日——J·R·R·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英國作家、詩人、語言學家及大學教授。(1973年逝世) 1月15日——西條八十,日本詩人、法語文學者(1970年逝世) |
2月3日——諾曼·洛克威爾,美國在20世紀早期的重要畫家 2月10日——麥美倫,前英國首相。(1986年逝世) 4月17日——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前蘇聯領導人、政治家(死于1971年9月11日) 4月26日——魯道夫·赫斯,希特勒副手 4月27日——林漢河,新加坡醫生及政治家。(1983年逝世) 5月11日——瑪莎·葛蘭姆,美國編舞家,現代舞蹈史上最早的創始人之一。 7月9日——彼得·卡皮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的发现者之一 7月10日——金亨稷,金日成的父亲,朝鲜革命家和爱国者(1926年去世)。 7月17日——乔治·勒梅特,比利时牧师、宇宙学家 10月22日——梅兰芳,中國京剧大師(死于1961年8月8日) 11月16日——理查德·尼古拉斯·冯·康登霍维-凯勒奇,奥地利日本政治活动家、「欧洲联盟之父」(死于1972年7月27日) 12月4日——宋子文,孫中山革命支持者 12月20日——羅伯特·孟席斯,前澳洲總理。(1978年逝世) | 11月1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駕崩,尼古拉二世繼位。 11月21日——日清甲午戰爭,日軍攻佔號稱“東亞第一堡壘”旅顺。 11月24日——孫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革命政黨--興中會(即今日中國國民黨之前身) 12月21日——麥肯齊·鮑威爾成為加拿大第五任總理。 出生 2月3日——諾曼·洛克威爾,美國在20世紀早期的重要畫家 2月10日——麥美倫,前英國首相。(1986年逝世) 4月17日——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前蘇聯領導人、政治家(死于1971年9月11日) 4月26日——魯道夫·赫斯,希特勒副手 4月27日——林漢河,新加坡醫生及政治家。(1983年逝世) 5月11日——瑪莎·葛蘭姆,美國編舞家,現代舞蹈史上最早的創始人之一。 7月9日——彼得·卡皮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的发现者之一 7月10日——金亨稷,金日成的父亲,朝鲜革命家和爱国者(1926年去世)。 7月17日——乔治·勒梅特,比利时牧师、宇宙学家 10月22日——梅兰芳,中國京剧大師(死于1961年8月8日) 11月16日——理查德·尼古拉斯·冯·康登霍维-凯勒奇,奥地利日本政治活动家、「欧洲联盟之父」(死于1972年7月27日) |
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 出生 1月1日——約翰·埃德加·胡佛,美国政治人物(1972年逝世) 1月4日——里洛易·格鲁门,美国工业家和飞机工程师(1982年逝世) 2月1日——约翰·福特,美国导演和演员(1973年逝世) 2月2日——陳澄波,台灣畫家(1947年逝世) 2月6日——貝比·魯斯,美國棒球選手(1948年逝世) 2月14日——麥克斯·霍克海默,德国哲学家(1974年逝世) 2月21日——亨利克·達姆,丹麦生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1976年逝世) 2月28日——马塞尔·帕尼奥尔,法国作家(1974年逝世) 3月3日——马修·李奇微,美国将军(1993年逝世) 3月3日——朗纳·弗里施,挪威经济学家(1973年逝世) 3月31日——约翰·J·麦克洛伊,美国银行家(1989年逝世) 5月1日——尼古拉·耶卓夫,俄罗斯政治家(1940年逝世) 5月2日——威爾姆·歐森菲德,德国军人(1952年逝世) 5月6日——鲁道夫·范伦铁诺,意大利演员(1926年逝世) 5月8日——富爾頓·約翰·申,美國主教(1979年逝世) 5月28日——鲁道夫·闵可夫斯基,美籍德裔天文学家(1976年逝世) 6月11日——尼古拉·布尔加宁,苏联政治家(1975年逝世) 7月3日——黃土水,臺灣雕刻家、(1935年逝世)。 7月10日——卡爾·奧爾夫,德國作曲家、指揮家(1982年逝世)。 7月19日——徐悲鴻,中國畫家(1953年逝世)。 7月30日——錢穆,中國歷史學家,儒學學者,思想家,教育家(1990年逝世)。 8月24日——端姑阿都·拉曼,马来亚第一任经由统治者会议选出的马来亚最高元首(1960年逝世)。 9月18日——田鍋友時,日本超級人瑞(2009年逝世) 10月8日——胡安·多明戈·庇隆,阿根廷總統(1974年逝世)。 10月10日——林語堂,中國作家(1976年逝世)。 10月18日——吉鴻昌,中国将领(1934年逝世)。 11月26日——贝蒂尔·林德布拉德,瑞典天文学家。 12月4日——馮友蘭,中國哲學家(1990年逝世)。 12月7日——蔣廷黻,中國史學家、外交家(1965年逝世)。 12月14日——喬治六世,英國國王(1952年逝世)。 12月18日——朱炳熙,中國革命军人(1952年逝世)。 逝世 | 10月2日: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成立,成为中国官办的第一所大学。 10月8日——朝鮮發生「乙未事變」,日本右翼勢力闖入皇宮殺害國母明成皇后閔茲暎,並焚屍;加劇日漸動盪的朝鮮政局。 10月19日——台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劉永福於日軍三方包抄逼近台南城時,向日軍議和未果,棄職逃亡中國廈門。 10月21日——日軍由小南門順利進入臺南城,至此台灣民主國滅亡。(台南士紳仿台北模式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請求日本軍隊和平進城協助維持秩序,迎接日本軍進入台南城。) 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發現X光線。 11月27日——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在巴黎立下遺囑,在其死後用其大部分遺產設立諾貝爾獎。 12月——韦廉姆·G·摩根在美国发明排球。 12月22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以他發現的X射線,首度拍攝其妻手骨。 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 出生 1月1日——約翰·埃德加·胡佛,美国政治人物(1972年逝世) 1月4日——里洛易·格鲁门,美国工业家和飞机工程师(1982年逝世) 2月1日——约翰·福特,美国导演和演员(1973年逝世) 2月2日——陳澄波,台灣畫家(1947年逝世) 2月6日——貝比·魯斯,美國棒球選手(1948年逝世) 2月14日——麥克斯·霍克海默,德国哲学家(1974年逝世) 2月21日——亨利克·達姆,丹麦生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1976年逝世) 2月28日——马塞尔·帕尼奥尔,法国作家(1974年逝世) |
8月16日——中国第一套普通邮票由大清邮局发行。 8月31日——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獲得了電影放映機的前身“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scope)的專利。 11月1日——祖雲達斯足球會在意大利都靈成立。 出生 1月15日--徐志摩,中國詩人(1931年逝世) 2月9日——王统照,中国小说家,诗人(1957年逝世) 2月4日——路德维希·艾哈德,德国政治家(1977年逝世) 3月6日——宋美龄,中国政治人物(2003年逝世) 4月4日——迪娜·曼弗雷迪尼,義大利裔美國超級人瑞,史上最長壽的義大利人(2012年逝世) 4月27日——本杰明·李·沃尔夫,美国语言学家(1941年逝世) 4月19日——木村次郎右衛門,日本超級人瑞,在世最年長者和在世最年長日本人和亞洲在世最年長者,最後一位生於1897年的人,第一位活到116歲的男人(2013年逝世) 5月18日——法蘭克·卡普拉,美国導演(1991年逝世) 6月12日——安東尼·艾登,曾任英國首相(1977年逝世) | 4月4日——迪娜·曼弗雷迪尼,義大利裔美國超級人瑞,史上最長壽的義大利人(2012年逝世) 4月27日——本杰明·李·沃尔夫,美国语言学家(1941年逝世) 4月19日——木村次郎右衛門,日本超級人瑞,在世最年長者和在世最年長日本人和亞洲在世最年長者,最後一位生於1897年的人,第一位活到116歲的男人(2013年逝世) 5月18日——法蘭克·卡普拉,美国導演(1991年逝世) 6月12日——安東尼·艾登,曾任英國首相(1977年逝世) 7月14日——銮披汶·颂堪,曾任泰国总理(1964年逝世) 7月19日——付素清,是四川最長壽的人(2016年逝世) 7月20日——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波兰出生的瑞士化学家(1996年逝世) 9月19日——朱光潜,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86年逝世) 9月25日——福克納,美國小說家,曾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逝世) 9月26日——保禄六世,教宗(1978年逝世) 10月31日——迪瑪·格拉爾,美國超級人瑞(2012年逝世) 12月2日——俞大維,中華民國軍事、政治人物(1993年逝世) 逝世 |
7月7日——美国兼併夏威夷共和國,成立夏威夷州。 7月18日——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夫妇宣布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釙。 7月25日——美西战争:美国开始占领波多黎各。 8月6日——台灣發生戊戌大水災。 8月16日——《旅大租地条约》签订,关东州(旅顺及大连)租予俄国,为期25年。 10月至12月 9月2日——恩图曼战役:英国和埃及联军基钦纳少将击退马赫迪领袖阿卜杜拉的军队对他的阵线进行的两次进攻。 9月10日——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遭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路易吉·盧切尼(Luigi Lucheni)暗杀。 9月21日——百日維新:慈禧太后臨朝,宣佈戒嚴,幽禁光緒,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維新失敗。 9月28日——百日維新: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問斬 12月10日——美西战争: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署《巴黎條約》,美西战争结束。 12月26日——居里夫妇发现了化学元素镭(radium)。 尼古拉·特斯拉開發第一個遥控器(美國專利613809號) 科学 中国上海算学书局石印出版《古今算学丛书》97种,在当时它是中国数学史上最大的一部数学丛书。 出生 1月4日——陈诚,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前行政院长(1965年逝世) 2月1日——蕾拉·丹瑪,美國醫師(2012年逝世) | 1月13日——法国作家左拉(Zola,Emile)在《震旦报》上发表公开信,开头一句是「我控诉」。他揭露法国总参谋部陷害德雷福斯的阴谋。 2月7日——法国作家左拉被指控诽谤罪。 2月12日——一次车祸在英国发生,造成一位名叫亨利·林德菲尔德(Henry Lindfield)的人丧生,这是世界上首位因车祸死亡的人。 2月15日——美西战争:美国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被炸沉,造成266人死亡,此事間接導致美國向西班牙宣戰。 2月18日——跑車品牌法拉利的創辦人恩佐·法拉利出生。 2月23日——法国作家左拉因发表「我控诉」而被判徒刑。 3月6日——《胶澳租界条约》签订,胶澳地区(今属青岛市)租给德国,为期99年。 3月24日--賓夕法尼亞州的Robert Allison成為第一位購買美國製造汽車的人。 3月26日--南非成立,成立世界第一個官方禁捕區。 4月至6月 4月5日--安妮·歐克麗提升戰鬥情況下美國軍隊中婦女的服務福利。在這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威廉·麥金萊總統「一旦與西班牙爆發戰爭,政府提供武器和彈藥予50位女槍手。」 4月22日——美西战争:美国海军封锁古巴港口。「诺希维尔」号军舰捕获到一艘西班牙商船。 4月24日——美西战争:西班牙向美国宣战。 4月25日——美西战争:美国向西班牙宣战。 5月7日——意大利米兰爆发示威游行。 6月9日: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北京签订,新界租给英国,为期99年。 沙俄决定将東清鐵路工程局设在哈尔滨,并立即开始办公,是为哈尔滨建城之始。 6月11日——百日維新: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 6月12日——埃米利奧·阿奎納多宣布菲律宾脱离西班牙独立,成立临时共和国。 6月13日——加拿大育空地区因淘金热的掀起,以及克朗代克的急速发展,设立了道森市并作为首府。 7月至9月 7月1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生效日,中英雙方以此專條確定香港邊界 (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租给英國),租借期限為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終。 7月1日——《订租威海卫专条》签订,威海卫租给英国,为期25年。 7月3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 7月7日——美国兼併夏威夷共和國,成立夏威夷州。 7月18日——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夫妇宣布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釙。 7月25日——美西战争:美国开始占领波多黎各。 8月6日——台灣發生戊戌大水災。 8月16日——《旅大租地条约》签订,关东州(旅顺及大连)租予俄国,为期25年。 10月至12月 |
美國首度就列強在華霸權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俄罗斯帝國強借旅顺口。 左營啟明堂立廟。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成立。 甲骨文被发现。 1月1日——西班牙对古巴的殖民统治结束。 1月10日——英國發明家David Misell獲手電筒美國專利No. 617,592(1898年3月12日提交),授權電池商勁量生產。 1月21日——欧宝公司开始生产汽车。 4月14日——香港爆發新界六日戰。 5月16日——英國派遣威爾士火槍隊員和100名香港義勇軍在九龍城碼頭登陸,入侵九龍寨城。 6月19日——英埃共管蘇丹建立。 7月11日——飛雅特在意大利都灵成立。 7月29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在荷兰海牙签定。 10月12日——布耳戰爭爆发。 11月12日——臺灣貯蓄銀行成立,是臺灣第一家民營銀行。 11月16日——《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签订,广州湾租给法国,为期99年。 11月29日——巴塞隆拿足球會在加泰隆尼亞巴塞隆拿成立。 出生 1月11日——李苦禪,中國大寫意國畫宗師。(1983年逝世) 1月17日——艾尔·卡彭,美国黑手党领袖。(1947年逝世) | 俄罗斯帝國強借旅顺口。 左營啟明堂立廟。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成立。 甲骨文被发现。 1月1日——西班牙对古巴的殖民统治结束。 1月10日——英國發明家David Misell獲手電筒美國專利No. 617,592(1898年3月12日提交),授權電池商勁量生產。 1月21日——欧宝公司开始生产汽车。 4月14日——香港爆發新界六日戰。 5月16日——英國派遣威爾士火槍隊員和100名香港義勇軍在九龍城碼頭登陸,入侵九龍寨城。 6月19日——英埃共管蘇丹建立。 7月11日——飛雅特在意大利都灵成立。 7月29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在荷兰海牙签定。 10月12日——布耳戰爭爆发。 11月12日——臺灣貯蓄銀行成立,是臺灣第一家民營銀行。 |
团:一团金银川镇(第七师代管)、二团新井子镇、三团甘泉镇 单位:沙井子灌区水利管理处 阿克苏垦区 团:四团永宁镇、五团沙河镇(第十一师代管)、六团双城镇 阿拉尔垦区 乡:托喀依乡 团:七团、八团、九团(原幸福农场、阿拉尔农场)、十团、十一团花桥镇、十二团、十三团幸福镇(含十五团)、十四团金杨镇、十六团 单位:塔里木灌区水利管理处、水利水电工程处 园区: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历任领导 师长 任晨(1953年—1955年) 林海清(1955年—1967年停职反省,师长兼农一师党委书记) 赵明高(1983年—1988年,农一师党委书记) 雪樵(1983年—1988年,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 张长坤(1988年—1991年9月,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1990年12月起主持党委工作) 李昌信(1991年9月—1998年,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 王宏年(1998年—2001年1月,师长兼农一师党委书记) 刘新齐(2001年1月—6月,师长兼农一师党委书记、阿克苏地委委员) 王平海(2001年8月—2008年6月,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2004年1月起为农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副书记;2002年12月起兼阿拉尔市市长) 吴慧泉(2008年6月—2009年2月,2008年5月起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2008年6月起师长兼农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副书记、阿拉尔市市长) 邹跃斌(2009年2月—2011年8月,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2009年3月起兼阿拉尔市市长) 王新民(2011年8月—2016年9月,师长兼农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副书记;2012年2月起兼阿拉尔市市长) 杨秀理(2016年9月—,师长兼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副书记;2016年10月起兼阿拉尔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2017年2月起兼阿拉尔市市长) 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治委员 (中共阿克苏地委书记兼任) 刘星蔚(1983年—1985年6月) 颉富平(1985年6月—1990年12月) | 1986年12月,农一师党委派出政治部主任倪豪梅等人到上海,会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沪办事处组成工作组,与上海方面一起做好将上海支边知识青年稳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作。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政策,允许照顾一名上海老支边知青子女落户上海。1987年3月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关于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把原上海支青稳定在新疆的商谈纪要》。据此,自同年起,上海市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收符合回沪条件的上海支边知青子女。1988年和1989年,上海市高校、普通高中先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面向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子女招生。 1995年4月,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批准,农一师在阿拉尔成立阿拉尔管理局,统一管理镇区规划、土地、社会治安等项事务。1998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1997年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市工作会议精神,农一师成立了阿拉尔建市筹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正式启动阿拉尔建市工作。经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中共阿克苏地委、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等协商,形成了建市初步方案。2001年1月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第64次主席办公会议决定,阿拉尔市市辖区域范围为七团至十六团、塔里木灌区水利管理处、水利水电工程处、塔里木农垦大学(今塔里木大学)、托喀依乡(时属阿克苏市)。会议还决定,阿拉尔设市有关问题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民政、财政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接洽。 2002年7月1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呈送《关于设立阿拉尔市的请示》。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阿拉尔市的批复》(国函〔2002〕81号),将阿拉尔市明确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并且规定市域四至界线,行政区划面积4196平方公里,市辖区域为10个团场、2个处、1 个大学、1个乡,及国家、自治区、兵团驻市单位52个。2002年12月5日至7日,阿拉尔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阿拉尔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阿拉尔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阿拉尔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阿拉尔市第一届委员会领导机构。2003年12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设立阿拉尔市(县级)有关问题的通知》(新政发〔2003〕85号),明确阿拉尔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阿拉尔市人民政府驻阿拉尔市,管理方式按照石河子市模式执行,并且规定了阿拉尔市行政区域界线。2004年1月19日,中国共产党阿拉尔市委员会、阿拉尔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阿拉尔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阿拉尔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阿拉尔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农一师与阿拉尔市实行“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双重直辖。2012年,农一师机关及师级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由阿克苏市搬迁至阿拉尔市。 2013年1月16日,农一师阿拉尔市举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更名揭牌仪式,师市党委书记、政委邹跃斌,师市党委副书记、师长、阿拉尔市市长王新民为“中国共产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中国共产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更名揭牌。自此,农一师正式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 编制 第一师师部驻地阿拉尔市。全师市总面积693968公顷,其中阿拉尔市面积625668公顷。全师市由塔里木的阿拉尔、沙井子2大垦区和四、五、六团3个独立垦区组成。师市下辖14个农牧团场、3个处、2个农场、1个镇、1个维吾尔族牧业乡,17个科教文卫事业单位,16家农工交建商企业,其中有上市公司2家(青松建化、新农开发)。 垦区团场 第一师现辖1个县级市、15个团、9个镇(实行“团镇合一”管理体制)、1个乡。 县级市:阿拉尔市 金银川垦区 团:一团金银川镇(第七师代管)、二团新井子镇、三团甘泉镇 单位:沙井子灌区水利管理处 阿克苏垦区 团:四团永宁镇、五团沙河镇(第十一师代管)、六团双城镇 阿拉尔垦区 乡:托喀依乡 团:七团、八团、九团(原幸福农场、阿拉尔农场)、十团、十一团花桥镇、十二团、十三团幸福镇(含十五团)、十四团金杨镇、十六团 单位:塔里木灌区水利管理处、水利水电工程处 园区: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历任领导 师长 任晨(1953年—1955年) 林海清(1955年—1967年停职反省,师长兼农一师党委书记) 赵明高(1983年—1988年,农一师党委书记) 雪樵(1983年—1988年,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 张长坤(1988年—1991年9月,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1990年12月起主持党委工作) 李昌信(1991年9月—1998年,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 王宏年(1998年—2001年1月,师长兼农一师党委书记) 刘新齐(2001年1月—6月,师长兼农一师党委书记、阿克苏地委委员) 王平海(2001年8月—2008年6月,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2004年1月起为农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副书记;2002年12月起兼阿拉尔市市长) 吴慧泉(2008年6月—2009年2月,2008年5月起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2008年6月起师长兼农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副书记、阿拉尔市市长) 邹跃斌(2009年2月—2011年8月,师长兼农一师党委副书记;2009年3月起兼阿拉尔市市长) 王新民(2011年8月—2016年9月,师长兼农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副书记;2012年2月起兼阿拉尔市市长) 杨秀理(2016年9月—,师长兼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副书记;2016年10月起兼阿拉尔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2017年2月起兼阿拉尔市市长) |
淄博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FM 89 淄博人民广播电台私家车广播 FM 106.7 淄博人民广播电台交通文艺广播 FM 100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 淄博电视台新闻频道 淄博电视台科教频道 淄博电视台公共频道 淄博电视台生活频道 淄博电视台都市频道 淄博电视台图文频道 教育 淄博市于198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是全国首批科教兴市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城市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城市。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00余所,在校生超过80万人。其中全日制普通高校12所,在校生8.5万人;中学240余所,在校生28万余人。 本科院校 专科院校 市属中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 身为齐文化发祥地,淄博拥有众多的风光秀丽的观光景点。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齐国古城遗址、殉马坑以及许多其它的历史遗迹陆续被发现,向人们展示了齐国曾经的辉煌。齐国古城被列为国家首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以及历史遗址,被誉为“地下博物馆”。 主要的旅游景点有: 中国陶瓷馆,位于张店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目前国内展示面积最大、品种最齐全,展示水平最高的现代化陶瓷博物馆之一。 潭溪山旅游区,位于淄川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齐山风景区,位于淄川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聊斋城,位于淄川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聊斋城旅游景区内的蒲松龄纪念馆,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蒲松龄当年居住的原貌。 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 ,位于博山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博山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淄博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森林公园。 开元溶洞旅游区,位于博山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形成于距今20万年前,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长江以北为罕见,有“山东第一洞”之美誉。 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博山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鲁山主峰——观云峰,海拔1108.3米,是淄博市最高峰。 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临淄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博物馆。 福王红木博物馆,位于周村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周村古商城,位于周村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中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 王渔洋故里景区,位于桓台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清朝刑部尚书王士禛的故居。 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桓台县,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国井酒文化生态博览园,位于高青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沂源鲁山溶洞群风景区,位于沂源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沂源牛郎织女景区,位于沂源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进入2023年,淄博烧烤在网络上爆红,烧烤摊前顾客络绎不绝,当地铁路部门甚至开设“烧烤专列”以接纳来自各地的游客。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尽管淄博官方表示旅客承载量已达极限,但前往淄博的旅客仍络绎不绝。有分析指淄博官方和民间的良性互动促成了淄博烧烤的火热。 特色美食: 糖醋黃河鯉魚 名人 国际友好城市 | 郑子久(1955年3月-1956年6月) 王士超(1956年6月-1966年3月) 刘干(1966年3月-?) 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顾良(1969年8月-1970年2月) 杜永隆(1970年2月-1971年7月) 市委书记 杜永隆(1971年7月-1973年7月) 郑子久(1973年7月-1978年2月) 赵国栋(1978年2月-1979年12月) 宋立言(1979年12月-1982年6月) 孙志瑗(1982年6月-1985年6月) 赵志浩(1985年6月-1988年4月) 王怀远(1988年4月-1991年3月) 杜祥荣(1991年3月-1996年3月) 李新泰(1996年3月-1997年12月) 阎启俊(1997年12月-2002年6月) 张建国(2002年6月-2007年3月) 刘慧晏(2007年3月-2012年8月) 周清利(2012年9月-2015年2月) 王浩(2015年2月-2017年4月) 周连华(2017年4月-2019年7月) 江敦涛(2019年8月-2022年7月) 马晓磊(2022年8月-) 市长 王士超(1955年3月-1955年5月) 张哲民(1955年5月-1957年5月) 冯平(1957年5月-1963年3月) 王佩珍(1963年3月-?) 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顾良(1967年3月-1970年2月) 杜永隆(1970年2月-1973年7月) 郑子久(1973年7月-1978年2月) 赵国栋(1978年2月-1980年1月) 市长 王韬(1980年1月-1986年4月) 王怀远(1986年4月-1988年4月) 韩新民(1988年4月-1995年1月) 李书绅(1995年1月-1997年12月) 张建国(1997年12月-2002年6月) 刘慧晏(2002年6月-2007年2月) 周清利(2007年3月-2012年9月) 徐景颜(2012年9月-2015年2月) 周连华(2015年2月-2017年4月) 于海田(2017年5月-2020年9月) 马晓磊(2020年11月-2022年8月) 赵庆文(2022年8月-) 行政区划 淄博市现辖5个市辖区、3个县。 市辖区:淄川区、张店区、博山区、临淄区、周村区 县: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 除正式行政区划外,淄博市还设立以下经济功能区:国家级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东省文昌湖旅游度假区。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4,704,138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530,59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73,541人,增长3.83%,年平均增长率为0.38%。其中,男性人口为2,362,283人,占总人口的50.22%;女性人口为2,341,855人,占总人口的49.7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87。0-14岁的人口为700,495人,占总人口的14.89%;15-59岁的人口为2,910,484人,占总人口的61.87%;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93,159人,占总人口的23.24%,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75,957人,占总人口的16.5%。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493,664人,占总人口的74.2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10,474人,占总人口的25.73%。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674,726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9,412人,占0.6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68,702人,增长3.74%,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839人,增长19.69%,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8个百分点。 交通 淄博是山东省的交通枢纽之一,位于胶济铁路线中心地段,市内铁路总长550多公里;有15条支干线通往全国各地。贯穿东西,市内有滨莱高速连接南北;向西距离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仅70公里。市内建有“鲁中候机楼”可办理去往济南机场的售票、行李托运、换取登机牌等业务,往返于济南机场的机场大巴直通市内。主要旅客铁路车站为淄博站和淄博北站。 、、,、过境。 |
工程測量學為一種應用測量學原理,應用在各種工程上,例如道路、隧道、橋樑及住宅等,主要是將原本在工程圖說上的設計圖放樣到現場,以利工程人員依照所放樣的位置製做出。 工程图纸上的設計圖上的構造物,其放樣的結果的正確性甚為重要,若錯誤可能導致工程甚大損失,工程測量所需成本對工程成本而言甚小,但重要性甚大。 材料科學與工程 土木工程的建造過程必須使用各種金屬材料或非金屬材料,因而與材料科學與材料工程密切相關。材料科學本身就是一個跨領域學科,涉及物質的性質及其在各個科學和工程領域的應用。它研究材料的製備或加工工藝、材料的微觀結構與材料宏觀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關係的科學。涉及的理論包括應用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及化學等;而在與土木工程的結合上則衍生出土木材料、結構材料、建築材料、機械材料、耐火材料等不同應用。 隨著近年来媒體将注意力大量集中在奈米科學和奈米技術上,材料科學在許多大學被推到了最前沿。它也是工程鑑定和破壞分析中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 大地工程 大地工程又名土力工程、岩土工程、地工技術,主要研究泥土構成物質的工程特性。大地工程師會研究從工地採集的泥土樣本和岩石樣本中的數據,然後計算工地上的建築所需的格構。地基、樁基礎、護土牆、水壩、隧道等都是需要大地工程師為工程提供土力意見的建設項目。 大地工程可以細分為土壤力學、基礎工程、工程地質、岩石力學等學科。 結構工程 结构工程是分析和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建筑结构的工程学科。结构工程通常被归类为土木工程的分支,但也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 結構工程師通常參與房屋建築和其他大型結構的設計,但也能参與到諸如機械、醫療設備、車輛等結構可靠性會影響使用和安全的領域。結構工程師必須按照國家或行業規範來設計,確保安全性(如:結構不能在毫無征兆的強況下破壞)、可維護性以及可用性(如:房屋不能有太大的變形,避免使用者不適)。設計出來的建築必須能承受巨大的荷載,以及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 结构工程理论是建立于在不同场地和材料下,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物理规律和工程经验之上。结构设计一般用少数几种简单的结构构件来组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 計算機的數值分析使過去因手工難以計算而被迫粗略簡化的計算可轉變為較精確的計算分析。例如:借助有限元素法計算軟體,可輕易地求解出以前人力難以完成的複雜超靜定結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結構力學與有限元素法的不斷發展,使得人們可以方便且精確的做出結構的受力和形變的計算,使得設計工作大大簡化。而電腦輔助設計(CAD)的應用,將設計人員從繁重的手工設計中解放出來。更多建筑工程機械的使用,使得施工自動化程度程度大幅提高。 分支 工程測量學 工程測量學為一種應用測量學原理,應用在各種工程上,例如道路、隧道、橋樑及住宅等,主要是將原本在工程圖說上的設計圖放樣到現場,以利工程人員依照所放樣的位置製做出。 工程图纸上的設計圖上的構造物,其放樣的結果的正確性甚為重要,若錯誤可能導致工程甚大損失,工程測量所需成本對工程成本而言甚小,但重要性甚大。 材料科學與工程 土木工程的建造過程必須使用各種金屬材料或非金屬材料,因而與材料科學與材料工程密切相關。材料科學本身就是一個跨領域學科,涉及物質的性質及其在各個科學和工程領域的應用。它研究材料的製備或加工工藝、材料的微觀結構與材料宏觀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關係的科學。涉及的理論包括應用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及化學等;而在與土木工程的結合上則衍生出土木材料、結構材料、建築材料、機械材料、耐火材料等不同應用。 隨著近年来媒體将注意力大量集中在奈米科學和奈米技術上,材料科學在許多大學被推到了最前沿。它也是工程鑑定和破壞分析中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 大地工程 大地工程又名土力工程、岩土工程、地工技術,主要研究泥土構成物質的工程特性。大地工程師會研究從工地採集的泥土樣本和岩石樣本中的數據,然後計算工地上的建築所需的格構。地基、樁基礎、護土牆、水壩、隧道等都是需要大地工程師為工程提供土力意見的建設項目。 大地工程可以細分為土壤力學、基礎工程、工程地質、岩石力學等學科。 結構工程 结构工程是分析和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建筑结构的工程学科。结构工程通常被归类为土木工程的分支,但也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 |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官方网站 乐清市 温州旅游 温州山峰 浙江国家森林公园 | 雁荡山,是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北部乐清境内的一座山峰。海拔500至600米,主峰百岗尖西峰海拔1108米。形成于距今1.28亿至1.08亿年间的四次火山喷发,为世界地质公园、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浙江通志》载:“雁荡山在温州府乐清县东九十里,高四十里,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春雁归时多宿于此,故名。” 历史 《隋书・地理志》载:“永嘉郡内有芙蓉山”。《西竺经》:“诺讵罗尊者居震且东南大海际,山以鸟名。”初唐高僧一行画天下山川为二戒时曾说:“南戒山川尽于雁荡”。草书大家怀素在《与律公书》中又二次提到“雁荡”之名:“雁荡,自古图牒未尝言者,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二潭,为龙湫,山南有芙蓉峰,下有芙蓉驿。” 宋朝沈括考察过雁荡山之后撰文指出:“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干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雪。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尺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三游雁荡山,写下两篇《游雁荡山日记》。 地理 雁荡山核心区全由厚流纹岩组成,是古太平洋伊邪那岐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过程中,地壳、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雁荡山的岩质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的低硅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侵人岩浆形成的石英正长岩,经断裂深切、抬升、崩落等地质作用形成了目前的地貌特征。 雁蕩山年平均氣溫约17.5°C,平均濕度约77%,年降水量1700毫米以上,植被以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為主,有160科1248種種子植物。 旅游 |
市议会有45名成员,任期为4年。市议会主要处理预算以及市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市议会成立了若干个委员会来处理一些特别的事务,诸如都市化、金融、本地发展的环境等。市议会主席由市议会成员投票产生。 市长 斯科普里市长每四年选举产生。市长代表斯科普里市,可以向市议会提供建议,并管理市属行政机构及其官员。 市镇 斯科普里早在1945年开始划分为下属行政单位,但在1976年才开始设立首批市镇。首批五个市镇为:岑塔尔市镇、查伊尔市镇、卡爾波什市鎮、加齊巴巴市鎮及基塞拉沃達市鎮。1991年独立后,权力被集中,市镇丧失了大部分功能。1996年修订了法律来回复市镇的功能,同时设立了两个新的市镇:乔尔切彼得罗夫市镇和舒托奧里扎里市鎮。2001年马其顿武装冲突后在2004年通过了新法把薩拉伊市鎮并入斯科普里市。萨拉伊居民主要为阿尔巴尼亚族,由此阿族人口数量超过20%。因此阿尔巴尼亚语成为了斯科普里市的第二官方语言,这也是阿族叛乱的诉求之一。同年艾罗德龙市镇自基塞拉沃达市镇析出,布泰尔市镇自查伊尔市镇析出。 市镇由市镇议会来管理,23名成员每四年由选举产生。每个市镇也有一名市镇长官及数个局级部门(教育、文化、金融等)。市镇长官主要与这些部门打交道。 經濟 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時期,斯科普里成長為重要的經濟中心。斯科普魯是馬其頓最大的經濟和產業中心。但隨著希臘封鎖國境和馬其頓獨立后經濟制度的變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受到了影響。希臘的塞薩洛尼基在以前曾是馬其頓產品的出口港口,但在共產主義體制崩潰之後,國營企業大量关闭和破产。另外,馬其頓人和阿爾巴尼亞人之間的爭執也給投資家帶來了不良的印象。 2020年斯科普里的失業率是12.0%,比北馬其頓國內平均值15%要低。2021年時,市內約有70,000家企業。斯科普里的經濟依賴于經濟特區。其開發重點是教育、觀光開發、以及免稅經濟特區,例如位於斯科普里郊外的布納爾季克(Бунарџик)。除了服务业,斯科普里有眾多工廠,最重要的產業有金屬加工、化學、繊維、印刷等工業。以斯科普里為據點的著名企業有斯科普里安賽樂米塔爾、斯科普里煉油廠、泰坦水泥廠、斯科文酒莊等。斯科普里證券交易所是馬其頓最重要的證券交易所, 設立于1995年。 預算 斯科普里市2010年的財政收入是41億4335萬馬其頓代納爾,其中有20億代納爾是直接稅,10億代納爾則是來自政府撥款。剩下的則是間接稅和財產轉讓、各種捐款等。另外,財政支出則是47億2555萬7000代納爾,赤字5億8,200萬代納爾。 社會 斯科普里是馬其頓人口最多的都市。據2002年人口普查,斯科普里的人口有506,926人。據最近的一次非正式統計,2006年,斯科普里有668,518人居住。 民族構成 斯科普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馬其頓人,有338,358人,占總人口的66.75%。之後是阿爾巴尼亞人,有103,891人,占20.49%。羅姆人是第三大民族,有23,475人居住,占總人口的4.63%。另外,斯科普里還有14,298名塞爾維亞人居住,占總人口的2.82%;有8,595名土耳其人居住,占總人口的1.70%。有7,585名波士尼亞克人居住,占總人口的1.50%;有2,557人阿羅馬尼亞人居住,占總人口的1.61%。另外還有8,167人認為自己是其他民族,占總人口的1.61%。 最大的少數民族阿爾巴尼亞人因其人口較多,而因此相比其他少數民族而言享有更受照顧的地位。例如,在地方政府和小學可使用阿爾巴尼亞語,在至少25%人口是阿爾巴尼亞語使用者的區,阿爾巴尼亞語和馬其頓語同為官方語言。 羅姆人是在奧斯曼帝國時期開始來到斯科普里的,許多羅姆人都居住在托帕納(Топаана)地區。Топаана來自于土耳其語Tophane'',意思是大炮工廠及兵器工廠,羅姆人在那裡找到了製造火藥的工作。 人口統計 至20世紀中期,斯科普里都是一座規模很小的城市。南斯拉夫國內共和國首都的地位,以及共產主義體系,導致了快速的工業化和人口大幅增長。1948年時,馬其頓人總人口的9.6%居住在斯科普里,到1994年,這一數字增加到約為25%。據1953年人口普查,斯科普里有122,143人居住,其中馬其頓人有74,686人,占61.1%;土耳其人有22,562人,占18.5%;塞爾維亞人有8,650人,占7.1%;羅姆人有7,829人,占6.4%;阿爾巴尼亞人有3,166人,占2.6%。 1963年地震使得市區的80%受損,約1,000人遇難。但之後城市得到迅速重建,人口快速增加。1948年時,斯科普里有人口102,600人,1981年時人口超過400,000人。 1980年代之後,南斯拉夫社會不穩導致了增長停滯。馬其頓于1991年獨立出現了更多的問題。其結果使得1981年至1994年期間,斯科普里的人口增加數和其他年代相比較少,有40,100人。在此之後人口又快速增加。 保健 斯科普里最大的公立醫院設立于1944年,有11,000個床位。斯科普里有了用放射學和腫瘤學醫學院建於1960年。菲利普二世醫院開設于2000年,是一家專長于心臟學的醫院。 2003年,斯科普里的出生率是10.6‰,死亡率是7.7‰。斯科普里的出生率比全國平均值13.14‰要低,死亡率則和全國平均值相近。2003年,馬其頓全國幼兒死亡率平均值是11.74%,斯科普里則是11.18%,和全國平均幾乎相同。 教育 據2002年的人口普查,斯科普里有193,425人接受過高中教育,有107,408人則只接受過義務教育。另外有14,194人進入大學學習,49,554人有學士學位,1,777人有碩士學位、1,682人有博士學位。斯科普里有11,259人未受過教育,有28,292人接受教育不足。10歳以上的斯科普里市民的識字率為97.5%,比全國平均值96.1%略高。通常來說,斯科普里人比馬其頓其他地方的人更易接受教育。 斯科普里市內有數座大學,其中最具歷史的大學是聖基里爾·美多德大學。這所公立大學創建于1949年,當時有三個學院。而現在則擴大至23個學院,10個研究機構,有36,000人學生。 馬其頓共和國獨立以來,新設立的大學幾乎都是私立大學。歐洲大學設立于2001年,設有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法律、政治學、藝術與設計學院。FON大学設立于2003年,設有政治、國際關係、外國語、投資、安全、環境管理、經濟、科技和信息技術、體育、設計、多媒體和哲學等學院。其他的大學還有美國學院斯科普里大學等大學。2008年,斯科普里有21所高中。 宗教 斯科普里受到東正教(斯科普里屬馬其頓正教會下屬斯科普里教區)和伊斯蘭教兩大宗教的很大影響。此外,天主教和新教、猶太教在斯科普里則是少數派。 斯科普里有從拜占庭建築到近代建築等多種不同建築樣式的教堂和修道院。拜占庭樣式的教堂有位於斯科普里近郊村莊的戈爾諾涅爾茨的聖龐塔萊翁教堂等建築。教堂完成于1164年。保留有科穆寧王朝時期的藝術遺跡,並且還以濕壁畫而聞名,表現出了12世紀的社會風氣。這些作品常和140年后留下類似精细作品的喬托·迪·邦多納的作品相互比較。其他值得一提的拜占庭樣式的建築物還有由馬爾科王儲在1366年建造的馬爾科修道院。聖尼基塔教堂和聖安東雷亞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1300年代,兩者都有拜占庭式的特徵。聖母瑪利亞教堂建于1204年,之後被火災完全破壞,在1835年重建,然而之後又在1963年的斯科普里地震中受損。這個教堂自2002年10月2日開始重建。奧斯曼統治時期雖曾禁止修建教堂建築,斯科普里仍建設了數座教堂。聖救濟教堂建于16世紀,位於斯科普里舊巴扎和斯科普里要塞之間。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的革命家戈采·代爾切夫(Gotse Delchev)埋葬在教堂的中庭之中。聖德米特里教堂建設于18世紀,建設于一座建于13世紀古老教堂的場所內。這座教堂在奧赫里德的聖克萊門特教堂(Church of St. Clement of Ohrid)建設之前曾是正教會的大教堂。奧赫里德的聖克萊門特教堂建于1972年。在1990年,為紀念教會的守護聖人奧赫里德的聖克萊門特誕生1150周年,教堂被奉獻給奧赫里德。斯科普里市中心還有天主教的聖心教堂。 斯科普里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區是在舊巴扎,這一地區的建築多為典型的奧斯曼建築。其中最傑出的清真寺是穆斯塔法·帕夏清真寺,清真寺建于1492年,之前曾是基督教徒的土地。清真寺由穆斯塔法帕夏出資修建,他是巴耶濟德二世和塞利姆一世治世時是奧斯曼帝國傑出的政治人物。其他重要的清真寺還有位於舊巴扎外側的伊薩·貝伊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是在伊薩貝伊死後為紀念他而建設的。清真寺有兩個大的穹頂,在玄關一帶還有五個小的穹頂。伊薩克·貝伊清真寺建于1439年,位於舊巴扎北側,有高30米的叫拜塔。伊薩克·貝伊就埋葬在位於清真寺後面的turbe墓地。 交通 自1990年代開始,斯科普里逐漸成為東南歐的交通據點。泛歐交通走廊8號線(東西方向)和泛歐交通走廊10號線(南北方向)在斯科普里交匯。新的高速公路的建設得到進展,新的斯科普里環狀公路和斯科普里國際機場的現代化擴張工程也正在進行。 機場 斯科普里國際機場是斯科普里唯一的國際機場,位於距市中心約22公里的彼得羅韋茨市鎮。土耳其企業TAV獲得了機場的所有權,投資2億歐元進行斯科普里機場和奧赫里德機場的擴張和翻新工作,并在什蒂普新建貨物機場。斯科普里機場有前往阿姆斯特丹、貝爾格萊德、布爾薩、布魯塞爾、漢堡、斯德哥尔摩、倫敦等歐洲主要城市的航班。 公路 歐洲E75公路自挪威瓦爾德出發至希臘克里特島,通過斯科普里東側。E75號線還連接了斯科普里和北馬其頓國內其他都市,包括庫馬諾沃和韋萊斯、內戈蒂諾、蓋夫蓋利亞。歐洲E65公路則通過斯科普里北側和西側,并連接斯科普里和泰托沃、戈斯蒂瓦爾、基切沃、奧赫里德、比托拉等馬其頓國內其他城市。 鐵路 斯科普里中央車站位於距市中心以東2公里處,建設于1970年代,作為新的交通中心以替代在1963年地震中受損的最早的火車站。新建設的車站有10個月台,但由於列車班數并沒有那麼多,因此並非所有月台都投入使用。馬其頓鐵路運行有自斯科普里開往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及科索沃普里什蒂納的國際列車。在過去曾運行由開往希臘塞薩洛尼基的國際列車,在2010年希臘經濟危機之後,希臘國家鐵路因經營上的理由暫停運行這班列車。 巴士 斯科普里中央巴士樞紐位於中央車站附近,自這裡有眾多開往北馬其頓國內主要城市及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和科索沃普里什蒂納、保加利亞索菲亞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等巴爾幹半島各國主要都市的國際巴士發車。市內巴士則覆蓋斯科普里市區全境,并延伸至郊外。2011年,較舊的84輛巴士被在烏克蘭製造的新車代替。之後馬其頓政府購買了220輛雙層巴士,并投入斯科普里公共交通運營。2011年,在中國鄭州市宇通客車製造的68輛巴士已到達斯科普里。這種巴士可容納80人乘坐。斯科普里還有鋪設有軌電車的計劃。 觀光 地標 今日的斯科普里城堡由拜占庭帝國在6世紀時修建。1963年斯科普里地震后,修復保存了環形城堡和長方形廣場及尖塔。現在成為斯科普里最受歡迎的的觀光景點。斯科普里石橋建于1451年至1469年期間,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的庇護下建造的。作為連接斯科普里過去和現在的象徵,石橋出現在斯科普里的市徽上。石橋還連接斯科普里最重要的廣場馬其頓廣場和斯科普里舊巴扎。在1963年的地震中,新古典主義建築國立銀行和軍隊大樓受到很大破壞,廣場的面積因此大幅擴大。其他著名建築物還有利斯提庫宮(Ristiḱ Palace)。2010年,在石橋附近建設了戈采·代爾切夫和達姆·格魯埃的紀念碑。 斯科普里舊巴扎是巴爾幹半島規模最大,也最重要的東方風格的巴扎之一。舊巴扎位於發達河的東南,東西文化在這裡交匯。巴扎內有清真寺和隊商旅館、土耳其浴場、鐘塔、貝德斯坦以及各種獨具特徵的店鋪。 貝德斯坦建于15世紀,由當時統治斯科普里的蘇丹加茲·伊斯哈庫·貝伊修建。在1689年因火災被毀,之後重建。現在看到的貝德斯坦是1889年修復之後的建築。斯科普里鐘塔建于16世紀,建設于一座古建築的基礎上。穆拉德二世清真寺位於其北側。齊夫特浴池是一座土耳其式的公共浴場,位於巴扎的中央。道特帕夏浴池則建于15世紀。兩個浴池現在都改建為畫廊。巴扎內還有卡潘(Kapan An)、蘇黎(Suli An)和庫爾蘇姆利(Kuršumli An)等中世紀的隊商旅館。建築物的特徵是具有拱門和穹頂。Kuršumli An因為在建設時使用了鉛,因此以「鉛之旅館」而聞名。隊商旅館建于16世紀塞利姆二世的治世時期,由他的科學家兒子穆賽因·奧多薩修建。在今天這些建築物展示有來自馬其頓國立博物館的展示物。巴扎大多數建築物是伊斯蘭建築,但也可看見數座基督教建築。 千年十字是一個位於博多諾山的觀光景點。這是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為紀念基督教2000年而建設。十字架位於博多諾山的山頂,在奧斯曼時期的地名是Krstovar,這一地名在奧斯曼時期正是十字架之意,山頂曾有較小的十字架。斯科普里還有數個紀念德蘭修女的建築物。德蘭修女出生在斯科普里并在這裡度過她的童年時期,紀念她的建築物有她出生地的紀念碑及雕像,以及在2009年開館的紀念館。斯科普里北部的維茨貝戈沃村附近還殘留有古代的水道橋。建設于何時不得而知,其在奧斯曼帝國時期曾提供給公共浴場水源。目前尚殘留有55個石拱。 夜生活 雖然和其他的一些歐洲都市相比,斯科普里并不是非常有名的觀光都市,其夜生活卻極其多彩。最引人注目的是賭場,許多賭場都和酒店有著密切關係。主要賭場有太陽神都會酒店(Helios Metropol)、奧林匹克(Olympic)、波恩凡諾(Bon Venon)和雪莉(Sherry)等。在市中心可看見年輕人聚集的酒吧和舞廳、夜店。斯科普里最流行的夜店有Hard Rock、Maracana、B2、Havana和Colosseum等,這些地方常有世界知名DJ出場并進行當地特有的表演。2010年,Colosseum被選為東南歐最佳夜店之一。阿明·范·比倫、超越自我三人組等眾多音樂人也曾到訪斯科普里的夜店。中年以上的人們則常在大眾食堂品味傳統的北馬其頓料理及馬其頓民族音樂。巴爾幹半島音樂和塞爾維亞音樂也仍然流行。斯科普里有從傳統北馬其頓料理的餐館至以國際性料理為特徵的餐館等多種餐廳。斯科普里有名的咖啡廳則有Cafe Trend、La Cafe、Blue Cafe等。舊巴扎在過去曾是頗具人氣的夜生活場所。北馬其頓共和國政府也制定了復活舊巴扎的夜生活的計劃。咖啡廳和餐廳爲了吸引更多顧客,延長了營業時間。巴扎的餐廳則提供傳統的馬其頓葡萄酒和馬其頓料理,並且也提供奧斯曼料理(土耳其料理)。 文化 斯科普里是北馬其頓共和國的文化中心,有許多重要的博物館位於這裡。現代美術館就是其中之一,收藏現代美術的作品。這家美術館是作為1963年斯科普里地震后重建的一部份而建造的。國際造型藝術協會呼籲的世界的藝術家製作作品以支援重建。博物館由波蘭政府捐贈,並且博物館也是由波蘭設計的。大公園地區現在則有眾多的雕塑,附近有多座博物館。馬其頓博物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馬其頓公文書館等其他重要的文化設施也位於斯科普里。 1981年10月以來,斯科普里每年都舉行斯科普里爵士音樂節。來自融合爵士樂、酸爵士、拉丁爵士、舒緩爵士等領域的音樂節都參加這一活動。雷·查爾斯及蒂托·蓬蒂、阿爾·迪·莫拉、尤索·恩多等著名音樂人在爵士音樂節上舉行過公演。其他在斯科普里舉行的音樂節還有布魯斯及靈魂樂音樂節。這些音樂節則舉辦年數相對較短,在每年夏天七月上旬舉行。過去曾有拉里·科耶爾、邁克·泰勒、甘蒂·達芙、若昂·博斯科、誘惑樂隊等音樂人參加。斯科普里夏季文化節是著名的文化活動,每年夏天在斯科普里舉行。文化節也是國際文化節活動協會(IFEA)的一員,包括音樂會和歌劇、芭蕾、喜劇、藝術、攝影展、電影等多種領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2,000人參加。自1972年以來,斯科普里在5月舉行歌劇節,其目的是爲了在一般市民中普及歌劇。經過多年的發展,有超過50個國家的表演者參加。其他歌劇節還有青年歌劇節,這一活動開始于1976年5月,是由年輕的歌劇愛好者設立的。 媒體 斯科普里是北馬其頓最大的媒體中心。馬其頓信息部在2000年對818種報紙進行調查,其中超過600家總部設在斯科普里。《日報》(Дневник)設立于1996年,每日發行,發行數達6萬份。報紙《晚報》(Вечер)發行數則達5萬份。報紙新馬其頓發行量達2萬份。斯科普里其他著名的報紙還有民營的《晨報》(Утрински весник),發行量達3萬份;Вест發行量達2萬5千份;《時報》(Време)發行量達1萬5千份。雑誌《焦點》(Фокус)發行量達1萬2千份、《起始》(Старт)為1萬份、Denes為7,500份,這些雜誌的總部也設在斯科普里。 公共廣播馬其頓廣播電視(МРТ)設立于1966年,總部設在斯科普里,有3個全國頻道在馬其頓24小時播出。民營電視台則有А1電視台和Сител、Канал 5、Телма、Алфа тв、Алсат М等頻道也十分普及。此外,斯科普里還是北馬其頓信息通訊社和马其顿文传社(MAKFAX)等通信社的總部所在地。 體育 斯科普里是北馬其頓的首都和最大都市,有著眾多的體育設施。斯科普里有三個大的游泳池,其中兩個對應奧運會要求。有許多水球隊在這些泳池練習。斯科普里還有眾多足球場,賽爾足球場和傑雷扎爾尼卡足球場可容納4,000 - 4,500人。加雷的籃球場可容納5,000人,揚·桑丹斯基球場可容納4,000人。 斯科普里最大的體育場是菲利普二世體育場,完成于1947年,在2008年之前名稱是斯科普里城市體育場。爲了滿足FIFA要求,2009年開始擴充改建這座體育場,新建的體育場可容納32,580人,並且還有健康水療和健身房。2008年完工的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體育中心是北馬其頓最大的體育綜合設施,其名稱是爲了紀念在2004年的空難中遇難的馬其頓共和國總統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体育中心设有手球场、籃球场、保齡球場、健身房和冰球場。中心的主大廳可容納10,000人,定期舉行音樂會。 以斯科普里為主場的足球隊有瓦爾達爾足球俱樂部和拉博特尼奇基足球俱樂部兩支球隊,他們都參加北馬其頓足球甲級聯賽的賽事,是北馬其頓最具人氣的球隊。兩支球隊都在菲利普二世體育場進行和國家隊相同規格的訓練。此外斯科普里還是FK馬其頓佐塞彼得羅夫(Makedonija Gjorče | 96)治世時期第七克劳狄军团的軍隊。不過也有一些來自馬其頓行省的克拉蘇的軍隊在公元前29-前28年,羅馬帝國正式支配斯庫皮之前就駐扎在這裡。在這之後的奧古斯都統治時期,斯庫皮是穆爾西亞行省的一部份。之後在86年,圖密善拆分了帝國的行省,斯庫皮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被劃入新的行省並且是上穆爾西亞行省內地區的首府。這一地區被稱為達達尼亞,是上穆爾西亞行省內達爾達尼亞人的特別地區。公元395年開始,斯庫皮由拜占庭統治。在5世紀中期,斯庫皮很有可能是一個大主教辖区的中心。 中世紀 在拜占庭統治時期,斯庫皮是地區的貿易中心和軍隊的駐扎地,有著重要的地位。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出生在陶雷修姆(Tauresium)。這個城市位於現在斯科普里東南20公里處。 之後,斯庫皮在518年的地震中完全毀壞,據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記載,查士丁尼一世在自己的出生地陶雷修姆及貝德里阿納(今日的塔奧爾村和巴德爾村)建造了新的建築。萊佩納茨河和發達河流經這一地區,土地因此十分肥沃,中世紀時期的都市遺跡尤斯提亞納普利馬保存至今 Travels in the Slavonic provinces, Georgina Mary Sebright and Adelina Paulina Irby, 1877, p. 160。 隨著局勢逐漸混乱,斯庫皮先後被保加利亞、伊庇魯斯專制國、尼西亞帝國等國佔領。中世紀初期,拜占庭和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之間多次爭奪斯庫普,在972年至992年期間,斯庫皮是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首都。1018年又被拜占庭支配,之後又被保加利亞統治。斯科普里曾因貿易而繁榮。但在11世紀後期因地震開始衰退。1189年,斯科普里曾被塞爾維亞統治過較短時間。 13世紀中期,斯科普里成為保加利亞封建領主、后来的保加利亚沙皇君士坦丁一世的首都。拜占庭曾利用斯科普里的衰退一度恢復其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但随后再次失去对斯科普里的控制。1282年,斯蒂芬·米盧廷二世从拜占廷手中取得斯科普里的支配權。米盧廷之孫烏羅斯四世以斯科普里為首都,之後自称为塞爾維亞人和希臘人的皇帝。1346年,烏羅斯四世成立了以斯科普里為首都的塞爾維亞帝國,大主教座升格為總主教座。1355年,烏羅斯四世突然逝世,烏羅斯五世繼位之後,塞爾維亞帝國難以維持,分裂為數個小公國。烏克·布蘭科維奇(Vuk Branković)是中世紀最後一位支配斯科普里的塞爾維亞人及基督教君主。 奧斯曼統治時期 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巴爾幹半島各地,並且在1392年征服了斯科普里,在這之後的520年里,斯科普里都由奧斯曼統治。奧斯曼將城市的名稱改為于斯屈普(Üsküb)。奧斯曼設立了斯科普里桑扎克,于其屈普則是其中心城市。于斯屈普是中歐的戰略要地,在奧斯曼統治時期城市往發達河和賽爾博河的合流地点擴張。穆斯林很快就成為城市人口中的多數派,建築樣式也因此而變化。15世紀,斯科普里市內設立了Kapan An和Suli An等眾多隊商旅館。這一時期還重建了斯科普里的地標石橋。另外,有眾多被逐出西班牙的塞法迪猶太人居住在于斯屈普,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貿易的發展。 在奧斯曼的統治之下,城市里出現了數座清真寺,教會的土地則多次被退役的士兵接收,許多教會在當時都改為清真寺。1689年,于斯屈普曾被哈布斯堡王朝的大將皮科洛米尼(Enea Silvio Piccolomini)短暫佔領。雖然他的軍隊並未在這裡長期駐留,瘟疫卻急速襲擊了城市。皮科洛米尼的軍隊在撤退時放火燒毀了于斯屈普。而關於放火的原因,有說法認為是爲了根絕疫病,也有人認為是爲了報復1683年奧斯曼對維也納進行的第二次維也納包圍。 在之後的兩個世紀,于斯屈普陷入衰退,至19世紀,人口減少至約一萬人。然而在1873年,開通了于斯屈普至塞洛尼卡(現在的斯科普里至塞薩洛尼基)的鐵路,許多旅行者和商人都來到城市,人口也恢復到了之前三萬人的水準。17世紀,斯科普里有東正教徒和穆斯林、天主教徒、猶太教徒等多種宗教的信徒居住。羅馬天主教斯科普里教區的宗教領袖曾由波斯尼亞人、意大利人和馬其頓人等多種民族出身的人擔任,例如希臘人修道士伊亞基多斯·馬庫里波塔里烏斯(Giacinto Macripodari,Υάκινθος Μακρυποδάρης,1610-1672)曾在1645年至1649年期間擔任斯科普里的司教。 在奧斯曼的坦志麥特(1839-76)改革時期,帝國內民族主義高漲。在1870年,自保加利亞正教會中分離新設了一個新的教會,新教會的設立與其說是因宗教原則不如說是基於民族同一性。斯科普里主教區的居民在1874年參加了投票,91%的投票者希望參加新教區,占壓倒性多數。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于1893年設立在塞薩洛尼基,當時是一個小規模的反奧斯曼的馬其頓人革命組織,宣稱馬其頓是不可分裂的,並且無論宗教和民族,居住在馬其頓的居民都是馬其頓人。1903年,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對奧斯曼帝國發起了一場有組織的叛亂。在斯科普里,革命的組織工作並不理想,且面臨武器不足等嚴重問題。在叛亂發生時期,叛亂軍曾使得軍事列車脫軌。在8月3日和5日,土耳其軍隊開始在發達河上的橋樑及聖約安修道院對叛亂組織展開攻擊。之後的數天內,叛亂均被奧斯曼的非正規軍巴什波祖克驅趕至保加利亞。1912年8月12日,發生了一場由15,000名阿爾巴尼亞人發動的叛亂,奧斯曼勢力被逐出都市Jelavich, Barbara (1983) History of the Balkans: Twentieth Century (volume 2 of History of the Balka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age 89, 。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時期,奧斯曼帝國軍隊不敵黑山王國和希臘王國、塞爾維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的聯軍。塞爾維亞王國和土耳其之間爆發了庫馬諾沃之戰,在戰役開始數周之後塞爾維亞援軍到達,奧斯曼帝國不得不完全撤退出馬其頓。 巴爾幹戰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1913年《倫敦條約》簽訂后,塞爾維亞政府開始統治馬其頓。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期間,塞爾維亞和前盟友保加利亞之間爆發了戰爭,斯科普里則在戰爭期間仍由塞爾維亞王國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保加利亞王國於1915年佔領了斯科普里。1918年至1939年期間,斯科普里成為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份。在1920年,斯科普里曾被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支配了半年。塞爾維亞人統治者爲了破壞馬其頓人的民族主義思想,對民族主義者採取遠比奧斯曼統治時期更殘酷的鎮壓行動。1931年,南斯拉夫王國開始實施地方分權,斯科普里成為發達自治州的首府。1941年,南斯拉夫也被捲入戰爭,斯科普里爆發了大規模反戰遊行。1941年4月7日,納粹德國佔領了斯科普里,之後該城又劃給了保加利亞。保加利亞佔領軍在各個領域實施了「保加利亞化運動」,設立了國立劇院、博物館以及波利斯國王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 1943年3月11日,居住在斯科普里的3,286名猶太人被強制送往波蘭的特雷布林卡集中營的毒氣室,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useum, Holocaust Encyclopedia 。這和保加利亞處置本國國內猶太人的方法形成巨大對比。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至現代 在1944年9月13日,斯科普里被南斯拉夫「游擊隊」組織的旗下軍隊「馬其頓解放戰線」及其同盟「保加利亞人民軍」解放。保國亦於1944年9月向蘇聯無條件投降,退出軸心國,加入同盟國陣營、對德國宣戰。之後,斯科普里很快成為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內馬其頓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至1991年為止,斯科普里是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城市的規模得到擴大,斯科普里在1945年時人口有15萬,在1990年代前期,增加到60萬。進入1960年代后,1962年,瓦爾達爾河爆發洪水。1963年又發生了芮氏規模6.1級地震,斯科普里受到了重創,超過1,000人遇難、120,000人無家可歸Marking the 44th anniversary of the catastrophic 1963 Skopje earthquake MRT, Thursday, 26 July 2007。另外,眾多文化設施都遭到嚴重損壞。在大規模的國際志願的幫助下,斯科普里得到了復興,然而也有許多古老的頗具魅力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物就此失去。新的城市規劃是由當時活躍在第一線的日本人建築家及城市規劃家丹下健三計劃。爲了紀念遇難者,在地震中受損的斯科普里舊火車站改為斯科普里博物館并保存至今。 斯科普里市中心歷史可追溯至16世紀至18世紀的一些新古典主義建築物,如國立劇場和眾多政府機構、斯科普里城堡(加雷城堡)等建築在地震中被破壞。國際性的金融援助給斯科普里的重建有極高的重要性,使得在1960年代,斯科普里建設了眾多野獸派建築物,成為具現代感的都市,中央郵政局和國立銀行就是其中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幸運的是,舊巴扎在地震中得以倖存。斯科普里現代的建築群是其復興的象徵,然而也給都市帶來缺乏生機的印象。1991年,馬其頓自南斯拉夫獨立,斯科普里成為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現在斯科普里的大街及建築物、店鋪的改裝得到進展。 2006年7月選出新政府后,制定了修復和保存在1963年受損的斯科普里城堡及19世紀的舊國立劇場、舊國立銀行的計劃。另外還制定了建設新博物館及公文書館、憲法法院、音樂劇場的計劃。按照「斯科普里2014計劃」,2015年,將完成菲利普二世體育場的重建。斯科普里機場的重建和擴建工作也在進行。然而針對這些新的開發計劃,也有財政和景觀上的批評。 行政 地位 作为北马其顿的首都及最大城市,斯科普里享有法律规定的特别地位。相关法律最近修改于2004年。自此斯科普里市划分为10个市镇,每个市镇如同国内的其他所有市镇一样拥有其自己的市镇议会及市镇长官。市镇仅处理自己辖区内的相关事务,斯科普里市则处理跟所有下辖市镇都相关的事务,或者不能细分至两个或多个市镇的事务。 斯科普里市属于斯科普里统计区,然而统计区并无任何政治或行政上的权力。 市议会 市议会有45名成员,任期为4年。市议会主要处理预算以及市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市议会成立了若干个委员会来处理一些特别的事务,诸如都市化、金融、本地发展的环境等。市议会主席由市议会成员投票产生。 |
塔里木河主源为叶尔羌河,叶尔羌河上游由3條較大支流匯集而成:左源克勒青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北坡的东南麓之著名的特拉木坎力冰川,最高峰为海拔7464米的特力木坎力峰。主源头称拉斯开木河源于喀喇昆仑山北坡的东端的北里莫冰川。右源阿克塔河发源于海拔5539米的中印边界的喀喇昆仑山口。 塔里木河源流分四支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与和田河,四河于阿瓦提县的肖夹克附近汇合,清代《河源纪略》里记载为“会处四水交贯,形若牛栏”。肖夹克以下称塔里木河。按照主源叶尔羌河计算,全长2327公里,干流沿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由西向东蜿蜒于北纬41度,到东经87度以东折向东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最后注入罗布泊,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塔里木河干流分为上、中、下三段:羊吉巴扎以上为上段,此段河床不分叉,侧蚀强烈,曲流发育,河床不稳定;羊吉巴扎到群克为中段,这里叉道、湖沼众多,洪水期水流漫溢分散,主流常改道;群克以下为下段,河道复旧统一,河水经上、中段渗漏、蒸发及引灌溉后,所剩不多,又因群克至铁干里克之间兴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故只有少量河水可以流到英苏,洪水时期才有水泄入台特玛湖。 水文 塔里木河流域属于内陆河流域,发源于塔里木盆地周围山地的内陆河流,向盆地内部流动,构成向心水系。塔里木河流域的河流水系是由发源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的144条河流组成的,它们分属于九大水系,孔雀河水系、迪那河水系、渭干河水系、阿克苏河水系、喀什噶尔河水系、叶尔羌河水系、和田河水系、克里雅河水系、车尔臣河水系。 塔里木河水源完全来自发源于四周山区的各支流,含沙量很高,塔里木河在三大源流汇合處的年均水量是42.99亿立方米,其中阿克苏河33.58亿立方米,叶尔羌河0.23亿立方米,和田河9.18亿立方米。在下游从孔雀河引入2.12亿立方米,干流的总水量为45.11亿立方米。同时水量因季节差异而变化很大,进入夏季积雪及冰川融化使得水量增高,冬季则减小。塔里木河历史上是一条自然耗散型河流,多年平均上游耗水量为16.69亿立方米,中游耗水量22.96亿立方米,仅有6.33亿立方米水量进入下游。冰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六月至九月来水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0%-80%,大多为洪水;三到五月的灌溉季节来水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10%左右,极易造成春旱。 塔里木河四大源流出山口处水质类别为1-2级,能够满足生活、农业灌溉和渔业养殖。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及农田排水影响,干流非汛期水质较差,河水矿化度已超出盐碱地区标准,水质类别为劣5类。洪水一般发生夏季,高山区5-9月为冰川高山积雪融水期。塔里木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398.3亿立方米,主要以冰川融雪补给为主,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为30.7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429亿立方米。1950年代以来,四大源流出山口天然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但由于源流区山前灌溉面积和用水量的增加,补给塔里木河干流水量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代的60亿立方米减少到二十一世纪初的44亿立方米,平均每十年减少3.2亿立方米。从1980年代至21世纪初入塔里木河水量已小于多年平均值。 | 塔里木河源流分四支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与和田河,四河于阿瓦提县的肖夹克附近汇合,清代《河源纪略》里记载为“会处四水交贯,形若牛栏”。肖夹克以下称塔里木河。按照主源叶尔羌河计算,全长2327公里,干流沿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由西向东蜿蜒于北纬41度,到东经87度以东折向东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最后注入罗布泊,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塔里木河干流分为上、中、下三段:羊吉巴扎以上为上段,此段河床不分叉,侧蚀强烈,曲流发育,河床不稳定;羊吉巴扎到群克为中段,这里叉道、湖沼众多,洪水期水流漫溢分散,主流常改道;群克以下为下段,河道复旧统一,河水经上、中段渗漏、蒸发及引灌溉后,所剩不多,又因群克至铁干里克之间兴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故只有少量河水可以流到英苏,洪水时期才有水泄入台特玛湖。 水文 塔里木河流域属于内陆河流域,发源于塔里木盆地周围山地的内陆河流,向盆地内部流动,构成向心水系。塔里木河流域的河流水系是由发源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的144条河流组成的,它们分属于九大水系,孔雀河水系、迪那河水系、渭干河水系、阿克苏河水系、喀什噶尔河水系、叶尔羌河水系、和田河水系、克里雅河水系、车尔臣河水系。 塔里木河水源完全来自发源于四周山区的各支流,含沙量很高,塔里木河在三大源流汇合處的年均水量是42.99亿立方米,其中阿克苏河33.58亿立方米,叶尔羌河0.23亿立方米,和田河9.18亿立方米。在下游从孔雀河引入2.12亿立方米,干流的总水量为45.11亿立方米。同时水量因季节差异而变化很大,进入夏季积雪及冰川融化使得水量增高,冬季则减小。塔里木河历史上是一条自然耗散型河流,多年平均上游耗水量为16.69亿立方米,中游耗水量22.96亿立方米,仅有6.33亿立方米水量进入下游。冰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六月至九月来水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0%-80%,大多为洪水;三到五月的灌溉季节来水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10%左右,极易造成春旱。 塔里木河四大源流出山口处水质类别为1-2级,能够满足生活、农业灌溉和渔业养殖。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及农田排水影响,干流非汛期水质较差,河水矿化度已超出盐碱地区标准,水质类别为劣5类。洪水一般发生夏季,高山区5-9月为冰川高山积雪融水期。塔里木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398.3亿立方米,主要以冰川融雪补给为主,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为30.7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429亿立方米。1950年代以来,四大源流出山口天然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但由于源流区山前灌溉面积和用水量的增加,补给塔里木河干流水量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代的60亿立方米减少到二十一世纪初的44亿立方米,平均每十年减少3.2亿立方米。从1980年代至21世纪初入塔里木河水量已小于多年平均值。 生态 塔里木河经常改道,河道含沙量大,冲淤变化频繁,中游地区形成南北宽达千百米的冲积平原。塔里木河流域呈走廊状分布世界上目前面积最大的一片原始胡杨林。林中伴生诸多梭梭、甘草、柽柳、骆驼刺等沙生植物。养育着塔里木马鹿、野生雙峰駝、鹅喉羚、大天鹅、鹭鸶等上百种野生动物。目前下游胡杨林带正由于塔里木河断流、水量减小而不断消失。塔里木河全部流经沙漠地带,河床一般为粉沙、沙壤土,极易冲刷。上中游河床一般宽1千米以上,最宽近4千米,下游河床一般宽200-300米。塔里木河是一条原始河道,沿河极少堤防,洪水期任其漫溢,在河漫滩地带野生植物生长茂密,主要有胡杨林、红柳和各种牧草。河流中游地段地势平缓多洼地,水流分散,相互穿插,水网紊乱,河曲发育,水泊草湖连片。 自1950年代以来,虽然各支流的天然来水有所增加,但由于源流区和干流上中游的用水不断增加,塔里木河上游各支流水源日趋减少,喀什噶尔河在1950年代后期终止来水;叶尔羌河在1960年代修建巴楚小海子水库以后,下泄水量锐减;和田河除大洪水期下泄水量外,其他时期无水下泄。下游上段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5个团场依靠拦河的大闸将来水全部引入平原水库,造成下游的下段已成一片沙漠,台特玛湖季节性干涸,罗布泊完全干涸。自2001年開始定期向下遊實行「生態供水」,部分恢復並維持下游植被及生態環境。 參考來源 |
教育 衢州市现有两所高等院校: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现有高中:衢州二中、衢州一中、衢州三中、衢州高级中学、江山中学、龙游中学、开化中学、常山一中等。 文化 與衢州有關的詩詞有《游衢州乌石山观僧房画山水》、《衢州江上别李秀才》、《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贶》、《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衢州道中》、《寄平甫弟衢州道中》、《衢州城外》、《衢州近城果园》、《衢州杂兴二首其一》、《奏乞奉祠留衢州皇华馆待命》、《送衢州孔明达官郡学得代送行次韵》、《次韵和衢州席刑部早秋》、《衢州道中作》、《重寄郭衢州》、《沈德远守衢州用林子长通判送行韵》、《为施衢州作超览堂诗三首其一》、《题衢州石壁寺》、《衢州早行》、《将从衢州陆行至常山》、《寄郭衢州》、《寄题周源员外衢州萃贤亭》、《留衢州王彦博周钦止徐审知》、《送衢州崔员外》、《施衢州除浙西提刑以诗寄饯三首其一》、《飞花行赠马衢州》、《送王希赴任衢州判官》及《寄怀章衢州辛越州》等。 方言简介 衢州地区大部分人群说的是吴语,如:衢州话、常山话、开化话、龙游话、江山话,除此之外还存在赣语南丰腔南丰话、闽南话、江淮官话、畲语、徽语、客家话等太平天国运动后新移民带来的语言。 小吃 最著名的是“三头一掌”。“三头”指的是鸭头、兔头、鱼头。“一掌”指的是鸭掌。不老神鸡也是衢州美食的代表,制作过程添加多味中药,滋补养生。此外,还有传统小吃邵永丰麻饼、冻米糖、芙蓉糕、花生糖等。夏日冷饮水晶糕亦十分有特色,使用淀粉、糖水、薄荷制成,水晶糕晶莹剔透、嚼起来有韧性,冰凉爽口。 城市品牌 衢州市的城市品牌为“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于2018年正式推出。官方称其将衢州最具特色、最富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其主要包括城市宣传标志以及城市吉祥物。 衢州城市品牌标识官方名为“作揖礼”,其以衢州地图、孔子行礼图为核心创意元素,将“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主题巧妙融合;城市吉祥物为快乐小鹿。 风景名胜 世界自然遗产 江郎山,位于江山市南部石门镇。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氏南宗家庙,位于衢州市区新桥街。 湖镇舍利塔,位于龙游县东部湖镇。 衢州城墙,位于衢州市区。 三卿口制瓷作坊,位於江山市峡口镇。 小南海石室(龙游石窟),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 周宣灵王庙,位于衢州市柯城区。 宗祠、民居:关西世家、绍衣堂(及横山塔)、鸡鸣山民居苑、南坞杨氏宗祠、车塘村吴氏宗祠、三槐堂、北二蓝氏宗祠、三门源叶氏民居。 国家重点公园 衢州府山公园,位于衢州市区,北起新桥街,南至南湖,东起府东街,西至马站底,是历代府衙驻地。 国家森林公园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开化县。 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包括天脊龙门、药王山等景区,位于衢州市区。 仙霞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山市。 三衢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常山县。 大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龙游县。 国家地质公园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常山县。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开化县。 国家湿地公园 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衢州市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江郎山,位于江山市南部石门镇。 国家生态度假旅游实验区 五龙湖,位于柯城区航埠镇、石梁镇、沟溪乡交界处。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廿八都镇,位于江山市南部廿八都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三门源村,位于龙游县北部石佛乡。 其他景区 烂柯山 城市荣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休闲区创建试点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第六批入选) 传说 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记载“张握仲从戎衢州,言:‘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象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驰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辄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现在衢州城内依然存在着钟楼(独角鬼)、县学塘(白布怪)、蛟池塘(鸭怪)。 特产 衢州竹炭及其制品、衢州椪柑、衢州莹白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常山胡柚、常山山茶油、开化龙顶茶等。 友好城市 明尼苏达州雷德温(1994.10.06) 苏姆盖特(2002.11.08) 以下为友好关系: 栃木縣佐野市(1997.11.11) 卡坦扎罗省(2011.11.14) 穆西亚(2012.08.27) 茵佛里尼(2012.05.24) 库塔伊西(2001.05.28) 瓦纳佐尔(2001.05.29) 名人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浙江地级市 | 乌溪江:发源于福建省浦城县境内的大福罗峰及龙泉县青井,在衢城东侧沈家汇入衢江。主流长161.5公里,流域面积2632平方公里,其中市境内流程63公里,流域面积610平方公里,主河道比降1.5‰。乌溪江水质为一级一类地表水,是市区自来水主水源。 植被 植被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带。境内可分两个植被区:北部山区属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植被区;南部山区系浙闽山丘甜青、木荷植被区。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天然原生植被已被次生植被和人工培育植被所取代。目前主要有以松、杉为主的针叶林,以甜槠、青冈、白雪、木荷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毛竹、薪炭林;域内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苏铁、南方红豆杉、白豆杉、金钱松、鹅掌揪、连香树、杜仲、香果树、长序榆、凹叶厚朴、闽楠、花榈木、毛江椿、长柄双花木、香樟、浙江楠、榧树、秃杉、喜树、福建柏、厚朴、山豆根、七子花、野大豆等,已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小区27处。经济林有油茶、板栗、柑桔、茶叶、柿等。系浙江木材、毛竹、柑桔、油茶、茶叶生产产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1.5%,是全国十个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级市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政治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市委书记 陈文韶(1985年6月-1987年1月) 鲁松庭(1987年1月-1990年9月) 张友余(1990年9月-1992年4月) 郭学焕(1992年4月-1995年5月) 沈雷(1995年5月-1998年3月) 茅临生(1998年3月-2002年1月) 蔡奇(2002年3月-2004年5月) 厉志海(2004年5月-2008年2月) 孙建国(2008年4月-2011年9月) 赵一德(2011年9月-2012年5月) 陈新(2012年5月-2018年2月) 徐文光(2018年2月-2021年6月) 汤飞帆(2021年6月-2022年2月) 高屹(2022年3月-) 市长 姚云(1985年6月-1987年8月) 王余良(1987年8月-1990年1月) 郭学焕(1990年1月-1994年8月) 张达洋(1994年8月-1998年3月) 叶继革(1998年3月-1999年5月) 蔡奇(1999年5月-2002年3月) 厉志海(2002年3月-2004年4月) 孙建国(2004年5月-2009年1月) 尚清(2009年2月-2012年1月) 陈新(2012年3月-2012年5月) 沈仁康(2012年5月-2014年7月) 杜世源(2014年7月-2016年11月) 徐文光(2016年12月-2018年2月) 汤飞帆(2018年2月-2021年6月) 高屹(2021年6月-2022年3月) 徐张艳(2022年3月-) 行政区划 衢州市现辖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市辖区:柯城区、衢江区 县级市:江山市 县: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276,184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122,66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53,523人,增长7.23%,年平均增长率为0.7%。其中,男性人口为1,161,813人,占总人口的51.04%;女性人口为1,114,371人,占总人口的48.9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26。0-14岁的人口为335,773人,占总人口的14.75%;15-59岁的人口为1,361,259人,占总人口的59.8%;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79,152人,占总人口的25.44%,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20,138人,占总人口的18.46%。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310,498人,占总人口的57.5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965,686人,占总人口的42.43%。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39,910人,占98.4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6,274人,占1.5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44,410人,增长6.89%,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3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113人,增长33.55%,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31个百分点。 经济 衢州主要產業有化學工業,建材,造紙,農業等。其中特色產業有氟化工,水泥,造紙,新型硅材料等。農業方面柑橘種植亦十分有名。境內巨化集團公司為1958年成立的全國500強特大型企業,為浙江省最大的化工生產基地;位于大洲镇后祝村的中核集团浙江衢州铀业公司(原771铀矿)曾为中国第一课原子弹提供铀矿石材料。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982.75亿元人民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36亿元,进出口总额30.18亿美元,其中:出口18.59亿美元,进口11.59亿美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99.52亿元,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608.73亿元。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7.73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15.05万辆。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2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87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14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6平方米。 交通 航空 衢州机场为4C级机场,位于衢州老城区市中心东面约三公里,修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目前主要有北京、厦门、深圳、青岛和昆明等航线。衢州机场搬迁已经列入十四五民航规划,预计在2024年底开始动工建设。 距离衢州最近的国际机场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铁路 最高时速200公里/小时的沪昆铁路电气化复线和时速350公里/小时的沪昆客运专线横贯市境,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杭江铁路,依次有龙游站、衢州站、江山站三个大站,其中衢州站为二等站,龙游和江山站为三等站。 衢九铁路为最高时速200公里/小时的复线电气化客货混线铁路,是衢州通向景德镇、九江、武汉等地的新通道,新建常山站、等站,于2017年12月28日通车。 衢宁铁路是从浙江省衢州市至福建省宁德市的铁路线,起于衢州站,途经遂昌、松阳、龙泉、庆元、松溪、政和、建瓯、屏南、周宁,终于宁德站(其中衢州至松阳段与衢州-丽水铁路共线),全长361.54公里,最高时速160km/h,电力牵引,是以货运为主,兼顾客运的区域性铁路,2020年9月通车。 建设中的衢丽铁路是浙江省衢州市至丽水市的快速铁路,是衢九铁路的延伸段。衢丽铁路起自衢宁铁路松阳站,途经丽水市松阳县、莲都区,终于金温线丽水站,新建正线长度65.30公里 。 衢州西站、杭衢高铁计划于2023年建成。 衢州轨道交通已暂缓。2021年8月以来,国家发改委严控轨道交通建设,对轨道交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目前,衢州轨道交通一号线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但市区轨道交通项目因国家政策原因暂缓实施。 公路 公路建设 衢州东西向的主要公路有、、等;南北向的主要公路有、、、和46省道等。目前从衢州到浙江省内各地市均在3小时以内。 公路客运 |
:行政区 H :州(oblysy)、直辖市(qala) :省(Département)下设(Commune) :省(departamento) :構成國(landen) :道、特别市、广域市 J :区、吉布提市 :州(Oblasty)、直辖市 :岛组(island group) :大区(Gouvernorat)、首都 :省(Province)、比绍自治县 :地区(Region) :省(Provinces)、地区(Territories/Territoires) :省 :省/直辖市 :州(kraj)、首都直辖市(hlavní město) :省(Province) K :省(Province) :市(Municipality) (科摩罗群岛):省 :大区(Région下辖省(Département) :省(Muhafazat) :县(županija/复数为županije)、1市 :省、1个省级特区 L :区(apriņķis)、区级市(lielpilsētas) :区(district) :省(Khouèng)、直辖市(Kamphèng Nakhon)、行政特区(Khétphisét) :区(1990年代开始,阿拉伯语音:sha'biyah,英语:municipality)1970年代早期至1990年代,汉译:省(阿拉伯语音:Baladiyat);1960年代至1970年代,汉译:州(阿拉伯语音:muhafazah,英语:governorate) :县(County) :省(Muhafazan) :县(county) :市镇(municipality) :区(district) :省(intara) :县(judet/复数judete,英语:County),直辖市(municipiu) M :13個州(Negeri)、3個聯邦直轄區(Wilayah Persekutuan) :7省(Region)、7邦(State)1聯邦區(Naypyidaw Union Territory) :區(Ward) :10个省(Província )、1个市 :32个州(Estados) N (尼日利亚):州(State) :省 P :區(Distrito)、郡(Concelho)、堂區(Freguesia) R :都道府縣 :省(län) :州 S :省(Departamentos) :省(mintaqah) :区(régions) :州 T :省(iller) :環礁 W :州 : 法律上:1個自治共和國、2個直轄市和24個州 实际上:2直轄市、24州,1特殊地區(當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直轄市塞瓦斯托波爾被俄羅斯控制) :省(Department) X :自治区(Comunidad Autónoma) :大区(Region) :州(Megye/County)、首都布达佩斯 :五个社区发展理事会 :12个大区(Region) :省(Muhafazat)、首都大马士革 Y :区(Parish) :州(marz)、首都埃里温 :省(Muhafazat)、首都萨那 :区(regione) :省 :省 :区(district/mehoz) :28个邦(Pradesh)、6个中央直辖区、1国家首都辖区 | :大区(région) :区/下辖直辖市、行政大区和斐族省 :大区(region) :区(division) :县(concelhos) :行政区( / ) G :区(Région)、直辖市 :省(Province)、直辖市 :省(departamento) :省(provincia) :教区和卡里亚库 :自治共和国(Avtonomous Republic)、直辖市、州 :省(provincia)、1个特区(municipio especial) :行政区 H :州(oblysy)、直辖市(qala) :省(Département)下设(Commune) :省(departamento) :構成國(landen) :道、特别市、广域市 J :区、吉布提市 :州(Oblasty)、直辖市 :岛组(island group) :大区(Gouvernorat)、首都 :省(Province)、比绍自治县 :地区(Region) :省(Provinces)、地区(Territories/Territoires) :省 :省/直辖市 :州(kraj)、首都直辖市(hlavní město) :省(Province) K :省(Province) :市(Municipality) (科摩罗群岛):省 :大区(Région下辖省(Département) :省(Muhafazat) :县(županija/复数为županije)、1市 :省、1个省级特区 L :区(apriņķis)、区级市(lielpilsētas) :区(district) :省(Khouèng)、直辖市(Kamphèng Nakhon)、行政特区(Khétphisét) :区(1990年代开始,阿拉伯语音:sha'biyah,英语:municipality)1970年代早期至1990年代,汉译:省(阿拉伯语音:Baladiyat);1960年代至1970年代,汉译:州(阿拉伯语音:muhafazah,英语:governorate) :县(County) :省(Muhafazan) :县(county) :市镇(municipality) |
孟族軍隊佔領首都阿瓦,將摩訶達馬亞扎迪勃底俘至勃固,結束了東吁王朝的統治。 出生 鳥居清長:江戸時代的浮世繪畫家 | 大英帝国與北美十三州從沿用已久的儒略曆換至格里曆,因此1752年没有9月3日-9月13日这段日期。 本杰明·富兰克林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雷雨天气中放风筝,以证明闪电具有电的性质。 |
歷史學 史 (官職),東亞古代職稱。 | 歷史學 史 (官職),東亞古代職稱。 指歷史書,尤其: 史書 |
《李岩质疑》,《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 《古元真龙皇帝试释》,《历史研究》1979年第8期。 《李自成起事考》,《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2期 《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4期 《明帝国疆土的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顺治十一年——明清相争关键的一年》,《清史论丛》1993年号 書籍 《明末农民战争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版,ISBN 7511228135 《南明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8月版,ISBN 7511213278 《顾诚著作系列·明朝没有沈万三:顾诚文史札记》,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版,ISBN 9787511231475 《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版,ISBN | 《李岩质疑》,《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 《古元真龙皇帝试释》,《历史研究》1979年第8期。 《李自成起事考》,《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2期 《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4期 《明帝国疆土的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顺治十一年——明清相争关键的一年》,《清史论丛》1993年号 書籍 《明末农民战争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版,ISBN 7511228135 《南明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8月版,ISBN 7511213278 《顾诚著作系列·明朝没有沈万三:顾诚文史札记》,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版,ISBN 9787511231475 《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版,ISBN |
張平:战国时期韩相,相韩-{釐}-王與韩桓惠王 子 张不疑:长子,嗣侯。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坐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赎为城旦。《汉书·张良传》与《汉书·高惠高后文景功臣表》中所记有出入。《张良传》中记为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坐不敬,国除。 张辟彊:次子。汉惠帝驾崩,吕后干嚎,辟强为侍中,年15岁,洞察吕后之意,谓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禄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迺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迺哀。呂氏權由此起。迺大赦天下。 後代 张千秋:张良六世孙,阳陵公乘,元康四年,朝廷下诏张千秋复家,世代免除赋税徭役。 张晧:张良六世孙,东汉大臣(《后汉书》卷56《张纲传》) 张纲,张晧之子 张续,张纲之子 张翼,张纲曾孙,三國時蜀漢大臣 张微,张翼之子 张超,张良后代,汉灵帝时期的别部司马。(后汉书·文苑传) 張道陵,相傳為張良八世孫,五斗米道的創始人 張衡,張道陵之子 張魯,張衡之子 其它: 张汤:与张良同祖,所出不明(《漢書》卷59《張湯傳》:“賛曰: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而司馬遷不言,故闕焉”) 艺术形象 影視 香港TVB版電視劇《楚河漢界》(1985年):由黎汉持飾演張良。 香港TVB版電視劇《真命天子》(1986年):由謝賢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淮阴侯韩信》(1991年):由施京明飾演張良。 香港版電影《西楚霸王》(1994年):由金士杰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西楚霸王》(1994年):由毕彦君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呂后傳奇》(1994年):由周晓文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漢劉邦》(1998年):由王刚飾演張良。 香港TVB版電視劇《楚汉骄雄》(2004年):由蒋志光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大汉巾帼》(2005年):由沈保平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楚汉風雲》(2005年):由沈保平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大風歌》(2010年):由马晓伟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韩信》(2010年):由黄海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影《鴻門宴》(2011年):由张涵予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楚汉爭雄》(2011年):由马晓伟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楚汉傳奇》(2012年):由霍青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影《王的盛宴》(2012年):由奇道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秦時明月》(2014年):由丁宇辰飾演張良。 游戏 軒轅劍肆 黑龍舞兮雲飛揚:男主角姬良即為張良。 王者荣耀 動漫 《天子傳奇3流氓天子》 《天子傳奇4大唐威龙》 《秦時明月》 《秦汉英雄传》 音樂 古琴曲 参看 云台山 延伸阅读 注释 外部链接 Z Z Z L良 諡文成 禹州人 新郑人 | 而在秦火之前, 尤易得之, 何故三夜丁寧而始乃授之. 且石言于晉春秋傳記其異, 安有石化爲人, 人化爲石, 怳惚不可測者乎. 此乃留侯故神其跡也, 非其實也. 太史公乃鋪張而靈異之爾.”(『硏經齋全集續集』 10冊, 史論, 張良) 家庭 祖父 張開地:战国时韩相,相韩昭侯、韩宣惠王與韩襄王 父亲 張平:战国时期韩相,相韩-{釐}-王與韩桓惠王 子 张不疑:长子,嗣侯。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坐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赎为城旦。《汉书·张良传》与《汉书·高惠高后文景功臣表》中所记有出入。《张良传》中记为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坐不敬,国除。 张辟彊:次子。汉惠帝驾崩,吕后干嚎,辟强为侍中,年15岁,洞察吕后之意,谓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禄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迺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迺哀。呂氏權由此起。迺大赦天下。 後代 张千秋:张良六世孙,阳陵公乘,元康四年,朝廷下诏张千秋复家,世代免除赋税徭役。 张晧:张良六世孙,东汉大臣(《后汉书》卷56《张纲传》) 张纲,张晧之子 张续,张纲之子 张翼,张纲曾孙,三國時蜀漢大臣 张微,张翼之子 张超,张良后代,汉灵帝时期的别部司马。(后汉书·文苑传) 張道陵,相傳為張良八世孫,五斗米道的創始人 張衡,張道陵之子 張魯,張衡之子 其它: 张汤:与张良同祖,所出不明(《漢書》卷59《張湯傳》:“賛曰: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而司馬遷不言,故闕焉”) 艺术形象 影視 香港TVB版電視劇《楚河漢界》(1985年):由黎汉持飾演張良。 香港TVB版電視劇《真命天子》(1986年):由謝賢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淮阴侯韩信》(1991年):由施京明飾演張良。 香港版電影《西楚霸王》(1994年):由金士杰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西楚霸王》(1994年):由毕彦君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呂后傳奇》(1994年):由周晓文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漢劉邦》(1998年):由王刚飾演張良。 香港TVB版電視劇《楚汉骄雄》(2004年):由蒋志光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大汉巾帼》(2005年):由沈保平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楚汉風雲》(2005年):由沈保平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大風歌》(2010年):由马晓伟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韩信》(2010年):由黄海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影《鴻門宴》(2011年):由张涵予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楚汉爭雄》(2011年):由马晓伟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楚汉傳奇》(2012年):由霍青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影《王的盛宴》(2012年):由奇道飾演張良。 大陸版電視劇《秦時明月》(2014年):由丁宇辰飾演張良。 游戏 軒轅劍肆 黑龍舞兮雲飛揚:男主角姬良即為張良。 王者荣耀 動漫 《天子傳奇3流氓天子》 《天子傳奇4大唐威龙》 《秦時明月》 《秦汉英雄传》 音樂 古琴曲 参看 云台山 延伸阅读 注释 外部链接 Z |
1911年清朝灭亡后,曾被溥仪带至東北,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极品,存北京故宫。 作品 《清明上河图》 註釋 參考文獻 英和等,《石渠寶笈三編》 | 张择端(),字正道,北宋著名画家,河南道諸城縣(今山东省諸城市)人。 生平 张择端早年在開封學畫,曾在北宋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因为丢失官位家居,以卖画为生。宣和年间任翰林院待诏,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廓、桥架皆独具风格。 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畫中主要分開兩部份,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有約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据说历时十年完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變後流入民間,历经辗转,后为南宋贾似道所得,元朝時期再度進宮,至正年間又被調包,流落民間,後來落到宰相嚴嵩、嚴世蕃父子手上,嚴嵩倒臺,圖被沒收,第三次納入宮廷。经明代皇室收藏,後來太監馮保偷出,在畫上加了題跋,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二百年後,由清朝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宮,深藏紫禁城內。 1911年清朝灭亡后,曾被溥仪带至東北,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极品,存北京故宫。 |
东北易帜 1928年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深懷日本關東軍殺父之仇,一方面奉承父親遺志,堅守中國領土,盡力擺脫日本軍政影響;另一方面貫徹自己一貫反對内戰的思想,宣布東北地區服從國民政府領導,除去北洋政府五色旗,升上南京國民政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史稱東北易幟。此擧標誌北伐戰爭正式結束,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名義上统一中华民国。 东北军出关后,张学良将东北军缩编为国防军和省防军。省防军由地方财政支出,为数不多。国防军计辽宁步兵14个旅,骑兵四个旅,炮兵三个旅。之后又收编张诚德的骑兵一师(等于一个旅),收编刘桂堂步兵一个旅,吉林八个步兵旅、一个骑兵团及独立团营等等。 誅滅楊常 奉系老將楊宇霆與黑龍江省省長常蔭槐,对张学良世袭东三省军政大权有所不满,认为年轻的少主平日沉溺飲酒、女色、吸食鴉片,并无真才實學。24岁前的軍功,實質上是副手郭松龄所立;在张作霖被谋杀后明知是日本人所为,27岁的少帅却束手无策,反而趋势投靠曾经的敌人,压制奉系功臣元老。楊宇霆更自以為老臣,時常對少主張學良不假辭色,倚老賣老,動輒譏諷,諸將深以為大不敬。楊宇霆還逼迫張學良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以常蔭槐主其事。1929年1月10日,楊宇霆、常蔭槐被張學良誘殺。處決二人後,張學良罗列楊、常罪状,却又送兩家各銀元一萬元奠儀,作為撫恤金,也體現出當時奉系的派系鬥爭。此举引起东北军上下哗然,军内諸將虽紛紛輸誠稱绝对服从,但裂痕既成,於是張學良试图取得一次胜利,以证实自己的能力,懾服众心。 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在蔣介石強力支持下,张執行蔣的“革命外交”政策,意圖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各項權益,“強硬對抗蘇俄”。故提出要取消苏俄在東北特權,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7月10日,蔣在戰前強調:“以蘇聯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也不必擔心中蘇開戰。縱使萬一中蘇開戰,中央也可出手相助,出兵10萬,撥幾百萬元軍費不成問題”。 张学良则于1929年8月25日在对中外记者谈话中指出:“外人对东省此次举动,所多误解,认为系收回东路,破坏条约,实则吾人决无破坏1924年中俄协定、奉俄协定之意,因中国既经签字,决不愿破坏之”,“中国并无根本收回该路之意,所求是在免去此等运动赤化之俄员职务而已。且此次之事,中东路乃其极小问题,真正要点完全在俄人以中国作赤化根据,吾人不得不为自卫之处置。”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東北进攻。8月底,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特派员郭同抵沈阳,与张学良商谈。张表示,对苏交涉遵照中央意旨办理。中央政府表示的全力支持,坚定张的抗俄决心。值得注意是,在整個中東路事件過程中,蔣食言,未給張事先承諾好的任何援助與補償,也體現出當時中國内憂外患。而中國共產黨在蘇聯進攻中國東北的中東路事件中,積極維護蘇聯利益,贏得共產國際讚譽。 1929年11月26日张領導的東北軍敗給苏军,蒋拒绝支援张,张不得不求和,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对铁路的控制,一切回到原點,并承诺“解除白军的武装,将其组织者和煽动者从中国东三省铁路驱逐”。 由於中原大戰隨即發生,蔣為穩住内政,也默許張對蘇妥協,以換取其對蔣中原大戰的支持。張因此獲得中華民國政府頒發第一座青天白日勳章,此勳章是頒授給有功於保家衛國,抵禦外敵的軍職人員,表揚他保持國家領土與主權完整的貢獻。這次挫敗,影響了張以後對於九一八事變的處理方式,張認為,整體國防與戰爭應由中央政府統籌,以避免戰事擴大或無謂犧牲。 镇压嘎达梅林 1929年初,张学良在内蒙古继续其父张作霖开垦蒙旗土地的计划,引发蒙古人抗议。以嘎达梅林等蒙古人发起“独贵龙运动”前往沈阳请愿。7月26日请愿代表嘎达梅林等被捕,11月13日被劫牢救出。于是嘎达梅林组织起义,领导了一支700多人的抗垦军队,提出了“打倒测量局,不许抢掠民财”的口号,袭击垦务局和垦荒军,驱逐测量队,转战于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一带。张学良命張海鵬部一个骑兵团和汤玉麟属下东北骑兵第17旅李守信团出兵围剿,1931年4月5日,在今通辽北包围歼嘎达梅林,嘎达梅林被李守信陣斬,後汤玉麟將其送回蒙古,梟首示眾,以威嚇蒙古人。九一八事变爆發後,张学良率东北军撤入关内,牧垦草原的计划没有得以继续实施。 中原大戰 1930年3月,反蔣派軍人聯名通電,推舉閻錫山為全國陸海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為副司令。4月,中原大戰爆發。8月,反蔣派在北平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另立「中央」,與南京政府對抗。9月18日,張發表電報《巧電》(韻目代日,巧為十八),宣佈反對中國内戰,希望各方立刻停戰。 南京中央黨部、國民政府鈞鑒。二備院部、備委員會勛鑒。各省市黨部、各省市政府、備總指揮部、備司令部、備軍、師、旅部、備法團、備報館仝鑒。 竊以:企圖建設,首宜力弭兵爭;綏定邦家,要在曲從民意。當國內戰端初啟時,良曾規勸各方,勿以兵戎相見。《東電》所述,中外共聞,其瘖音苦口,未經宣示國人者,稿本之多,幾於盈尺,卒以力薄言輕,未能挽回刼運。戰端一起,七月於茲,廬里坵墟,人民荼炭,傷心慘目,詎忍評言。戰局倘再延長,勢必民命滅絕,國運淪亡,補救無方,追悔何及?此良所憟憟危懼者也。人之好生惡死,既有同情,厭亂思治,終無二致。以良所見,無論戰區內之身遭禍難者,固已憔悴難堪,即戰區外之倖免顛連者,亦無不和平是望。良委身黨國,素以愛護民眾,維持統一為懷,不忍見各地同胞再罹慘劫。用敢不揣庸陋,本諸《東電》所述,與夫民意所歸,籲請各方即日罷兵,以舒民困。至解決國是,自有正常之途徑,應如何補救目前,計劃永久,所以定大局而饜人心者,凡我袍澤,均宜靜候中央措置。海內賢達,不妨各抒偉見,共謀長治久安之策,良如有所得,亦必隨時獻納,藉補壤流,眾志成城,時艱共濟,人民生活得免流離之苦,國際地位可無墮落之虞,是則區區所企望者也。迫切直陳,惟希亮詧。 張學良叩。瀋陽。巧(十八日)電。 這封《巧電》,被反蔣聯軍拒絕。兩日後,張派兵東北軍幾萬人入山海關,「武裝調停」,反蔣聯軍失敗。9月20日,蔣再電張催即日就副司令職。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張收編接管西北軍,並進軍華北,入主北平,勢力大增,中原大戰結束。 九一八事变 1931年1月1日,國民政府令:張學良、何應欽、朱培德、楊樹莊特賜榮褒。1月16日,蔣、張聯名代電,委任宋哲元、商震、徐永昌、楊愛源、傅作義分別為陸軍第三、四、五、六、七軍軍長委任龐炳勳、孫殿英、楊效歐、馮鵬翥、孫楚、楊澄源、王靖國、楊耀芳、李生達分別為陸軍第一至第九師師長,傅作義兼任第十師師長,周玳為炮兵監,至此西北編遣問題告一段落;國民政府通電,陸海空軍副司令官張學良業已宣誓就職,自本年1月起,總司令部各公文均由張學良副署。1月21日,張在瀋陽東北邊防公署接受日本天皇所贈旭日大勳章,日駐瀋總領事林久治郎代表日本天皇授勳,東北各軍政要員均參加授勳儀式。2月13日,蔣、張聯名電委高桂滋為第十一師師長。4月17日,張離開瀋陽赴北平主持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行營,4月18日抵達北平,駐順承王府。4月24日,張召集副司令行營全體職員訓話,謂本人不在北平時,行營工作由參謀長戢翼翹負責,同日張在私邸接見歐美記者,謂此來北平專為組織行營,將來瀋陽設辦公處,北平設辦事處,本人三分之二時間住瀋陽,其餘時間分住北平、南京。4月28日,張在北平接見山西、綏遠各軍將領,對山西、綏遠善後提三辦法:一、各軍自動實行裁減,俾達收支適合;二、山西、綏遠駐軍太多,擬請中央調開一部;三、山西、綏遠裁厘後,收入甚微,擬整稅收,維持現狀,核發各軍軍費。4月29日,張離開北平赴天津,次日自天津飛南京出席國民代表會議。5月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臨時全體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草案》及《首都建設案》,張列席並在會上發言,表示對北方治安負完全責任。5月6日,國民會議預備會議選定張繼、戴季陶、吳鐵城、周作民、林植夫、陳立夫、劉純一(女)及中國國民黨中央推派之于右任、國民政府推派之張共9人組成大會主席團。5月9日,國民會議開第二次大會,張主席,討論《教育設施之趨向案》,蔡元培對該案作詳細說明。5月15日,國民會議開第七次大會,張主席。5月28日,张因傷寒病住進北平協和醫院。6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三屆五中全會第三次大會決議:由國民政府主席提請,任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6月26日,中國東北興安屯墾軍第三團關玉衡部第三連連長寧文龍在該部防區將進行間諜活動之日本現役軍官中村震太郎大尉及隨從三人在四方台附近拘獲,經搜查審訊,中村等間諜罪證確鑿,6月26日夜關玉衡下令將中村等4人處死,為保密計,並焚屍滅迹,所有證物均送往北平呈報張。 7月6日,張電東北政務委員會稱:「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我要求割地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避免衝突,以公理為周旋。」7月12日,蔣密電張,對日軍在東北之挑釁,須極力忍耐,勿生事端,「此非對日作戰之時」。7月21日,蔣任命張為「剿赤軍北路集團軍總司令」,于學忠為第一集團軍總指揮,王樹常為第二集團軍總指揮。9月6日,張從北平發「魚」電給東北邊防長官公署軍事廳長榮臻,與東三省政務委員會代主席臧式毅:「查現在日方對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健,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當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免滋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9月6日,張電令駐瀋陽北大營旅長王以哲稱:「中日關係現甚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須格外謹慎。無論受如何挑釁,俱應忍耐,不准衝突,以免事端」,同日張電臧式毅、榮臻稱:「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萬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進攻瀋陽,九一八事變爆發。9月19日零時20分,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令遼師攻瀋陽近郊,獨立守備隊攻遼寧,騎兵旅攻長春,獨立旅攻鳳凰城和鞍山,炮兵團從旅順向瀋陽進發;中國國民黨中常會臨時會議決議,急電蔣回南京主持一切。9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續開臨時會議,討論日軍侵占瀋陽事件,決議三項:一、電粵方對外交表示態度,二、定本月23日全國下半旗並停止娛樂一天,表示瀋陽被陷哀悼,三、推定戴季陶、邵元沖、陳布雷、王正廷、陳立夫起草告全國國民書及告各國國民書。9月22日,蔣電告張,若日方脅迫以簽字承認「二十一條」為退兵條件,望設法嚴拒,此案已在南京歸為國際交涉;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委孫殿英為第四十一軍軍長。 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親自下达“不抵抗命令”。而蒋迟至9月19日到達南昌後,晚間9至10時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事後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1946年,曾任張機要秘書的郭維城,宣稱東北軍不抵抗,是因為張接獲蔣命令,並且中国大陆长年宣传张“接蒋介石命令不抵抗”并以此拍摄电影《西安事变》。張學良日後接受訪問時,多次堅持是因為他誤判東北情勢,下令不抵抗所致,而非蔣介石命令。據時任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秘書處機要室主任洪鈁回憶,1931年8月16日,蔣曾以“銑電”密電張:「無論日本軍隊以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希轉飭遵照執行。」在中國大陸所有檔案資料館中,均找不到銑電原件檔案。在海外,21世紀的頭幾年,一度曾有人根據竇應泰《張學良三次口述歷史》一書,稱“銑電”的原件藏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毅荻書齋”的展櫃中。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親自給竇應泰打電話詢問此事,得到的回答是“不足為據”。據台灣歷史學家劉維開稱,他曾經翻遍台灣蔣文檔最齊全之《蔣中正總統檔案》(「大溪檔案」),也沒有找到“銑電”檔案,查無相關跡證。張晚年親口否認銑電之存在。歷史學家唐德剛曾當著張面前感慨道:「我們聽了五十多年了,都是這個說法呢,都說是蔣公給你的指令呢!」「……都說蔣公打電報給你,說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民族國家於不顧(所謂銑電的關鍵語句)。又說你拿著個皮包,把電報稿隨時放在身上。」張回答說:「瞎說,瞎說,沒有這事情。我這個人說話,咱得正經說話。這種事情,我不能諉過於他人。這是事實,我要聲明的。最要緊的就是這一點。這個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個兒的事情,是我的責任。」 九一八事變後,馬君武詩作指控張學良軟弱,令張被稱為「不抵抗將軍」,然而馬君武這指控卻是出於兩人私怨而憑空誣告。詩云: 首先,詩中的胡蝶(蝴蝶)不但當時不在北平,終其一生根本未見過張。朱五,即朱启钤的第五女朱湄筠,於九一八事變前一年早已成婚,嫁給張學良的愛將朱光沐,主婚人還是張學良本人。 香港歷史學家丁新豹指出九一八事變當晚,張乃與其參謀何世禮、何父何東爵士晚飯:「當日張學良聽完一個電話之後,飯未吃完就離席,原來電話是報告日軍突襲瀋陽,是為『九一八事變』。」而不是與女士聚會。 而身在其時的馬君武寫出與事實完全相反的指控,被認為是因當他聽到張對張伯苓辦南開大學捐贈巨款,但上門向張要求捐款時卻被拒,才故意誣蔑張,也在重視禮法的年代壞女子名節。據作家高陽所言,朱湄筠告訴他後來遇上馬君武,上前道自己便是他筆下被誣衊的朱五,「當時馬博士的窘態,非語言筆墨所能形容,結果是不俟終席而遁去」。 1931年11月21日,張委萬福麟為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總參議。12月5日,蔣電張嚴令阻止北平學生南下請願,「如不能勸阻,寧可停車,不予通行,以免效尤」。12月15日,張電蔣,請辭陸海空軍副司令職,同日國民政府准張辭職,改任北平綏靖公署主任。12月22日,張電蔣,謂「公今旋里,毋任痛心!日寇近迫錦州,河北局面如何善處,乞公賜最後指針」。 中年經歷 棄錦州失熱河 1932年1月5日,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張通告報告錦州失守經過,略謂:「日方兵力增厚,武器精良,在在皆遠勝於我,自其發動以後,竟以飛機、坦克車及大口徑炮分路猛攻。我軍奮勇應敵,激戰十晝夜之久,前仆後繼,死傷蔽野。卒以兵力過疲,損失過重,無術繼續堅持,致於江日失守錦縣。」1月6日,張邀孫殿英、李服膺、商震、徐永昌等及在北平各將領協商華北軍政問題。1月10日,張在北平招待新聞記者,表示擁護統一,安定北方。1月13日,張電促蔣、汪精衛、胡漢民入南京,略謂:「人望不可以屢辜,時會不可以再逸」,「宜及此政本未搖,-{余}-勢猶在之際,集全黨領袖於一堂,奮其智勇,以定安攘之策,則桑榆之效,或尚可收,淪胥之禍,其猶得免。若更分崩離析,或貌合神乖,信用一失,斷難再復。」1月18日,張委榮臻為北平綏靖公署參謀長,榮臻1月20日就職。1月30日,北平政務委員會成立,張、李石曾、于學忠、徐永昌、周作民5人為常委。2月4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徐州軍事會議決定,通電劃分全國為4個防衛區:第一防衛區為黃河以北,以張為司令長官;第二防衛區為黃河以南、長江以北,以蔣為司令長官;第三防衛區為長江以南及浙江省、福建省,以何應欽為司令長官;第四防衛區為兩廣,以陳濟棠為司令長官。2月11日,北平軍事整理委員會成立,張為理事長。3月6日,中國國民黨中政會議決,任命蔣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陳銘樞、李烈鈞、陳濟棠為委員,3月8日國民政府明令發表,3月18日蔣就任。3月11日,張為遵二中全會決議,電國民政府懇辭北平政務委員會委員。4月10日,國際聯盟調查團晨訪張,晤榮臻,詢九一八事變經過。4月12日,國難會議閉幕,通過請政府克日將張撤職查辦,所部軍隊着軍委會妥為處理,以便收復東北失地等案;國際聯盟調查團在北平與張、萬福麟等原東北軍政官吏舉行第一次談話會,對東北問題作詳細之懇談。8月1日,張電南京報告熱河情形,稱:「日方已開始軍事行動,形勢漸趨嚴重,榆關亦告緊急。」8月6日,汪精衛致電張,望其辭職以謝國人,並稱:「惟兄擁兵最多,軍容最盛,而敵兵所憂,正在兄防以內,故以實力言之,以職責言之,以地理上之便利言之,抵抗敵人,兄在職一日,斷非他人所能越俎。」、「令兄未聞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斂,自一紙宣言捍禦外侮以來,所責於財政部者,即籌五百萬……昨日則又以每月籌助熱河三百萬責之行政院……以此相要挾,誠不解是何居心。」8月7日,北平政委會開會,張決定辭職,張覆電汪精衛,勸汪「以國事為重,勿輕言辭」,「本人軍、政權將分交平軍分會、政委會」,同日張並電蔣請北來主持;蔣電張群轉勸張,「以大局為重,宜忍隱處之。北方同袍尤不宜亟有抗辯,以免益陷僵局,更增糾紛」。8月8日,汪精衛在上海對記者發表談話,促張下野,略謂:行政院院長人選,「于右任、戴傳賢均可,蔡元培來更好」,繼張者「以何應欽、朱培德為宜」,有詢以馮玉、閻錫山如何,汪謂不可,「將予人以口實,增加糾紛」;汪精衛再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堅辭行政院長職,指責張治下省份,國家稅收悉截留,兵額中央無權過問;張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行政院辭北平綏靖公署主任職;張覆電汪精衛電請中央罷免本職。8月9日,蔣電覆張,假擬三策:一、不辭職而帶兵入熱抗日,二、辭職而帶兵入熱抗日,三、辭職而改組北平綏靖公署,擇一而行,勉出兵收復熱河為上策。8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中委談話會對汪、張辭職擬定方案,滙送中常會決定:一、准張學良辭北平綏靖公署主任職(8月16日國民政府明令發表);二、裁撤北平綏靖公署,改設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18人,以萬福麟、榮臻、蔣伯誠為常委,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任軍分會委員長;三、再由中常委切實慰留行政院長及各部、會長。8月20日,蔣電張群、蔣伯誠轉令張,以軍事委員會委員資格代理北平軍分會委員長職;國民政府訓令行政院裁撤北平綏靖公署。8月23日,北平政委會例會,張請辭委員職,決議慰留。8月25日,北平軍事整理委員會舉行常會,決議:一、張學良請辭委員職慰留,二、北平軍整會改稱北平軍事訓練委員會。9月1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在北平「綏靖」公署舊址正式成立,蔣再電張,請以軍事委員委員資格主持。9月3日,國際聯盟調查團總報告已完成,各委員及秘書長在北平簽字,下午4時該團國長李頓等向張辭行。10月,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張轉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副委員長。10月25日,國民政府令張全權調處魯事,同日劉珍年電呈中央請將該師調離魯境。11月6日,張派彭士彬等三人赴濟南監視韓復榘、劉珍年自膠東撤兵。11月10日,張飛漢口晤見蔣,面商東北、華北問題,並協議海軍接防煙台、龍口,11月12日飛杭州,11月16日復飛漢口見蔣。 1933年1月2日晚,天津日駐屯軍司令中村孝太郎就榆關事件電張提出「警告」,稱榆關事件係中國進兵熱河,宣言抗日所致;張密電蔣,認為日軍發動榆關事件「並非即欲作真面目之戰鬥,仍為借此對我方軍事部署加以試探」,希望「設法對榆關事件謀一緩和延宕辦法」,同時出「如日方不顧一切悍然來犯,緩敵之謀無效,則我亦不得不盡全力以周旋」,並表示自己「決無絲毫猶豫」,要求蔣「迅示機宜,並乞迅飭啟宇(第三十二軍軍長商震)所部火速出動,其他軍隊速行集結」。1月3日,蔣由奉化到杭州,覆電張,略謂:「無論倭寇行動如何變化,我軍速入熱河計劃,萬不可稍有變更,只要能達成此任務,則為緩寇計,不妨相機應付」,並表示商震部「調動與接濟籌備,弟當負責」。1月4日,蔣致電張,指出:「此後倭必以真面目攻取平、津,我方不能不迅下決心,從速處置。」,提出軍分會及張本人「應即遷保定或張家口,一面與各公使館交涉,聲明北平駐軍他移,以北平為文化區,不願與倭軍在北平附近衝突,並望各國互尊條約,保持平、津之和平」。1月5日,蔣電林蔚轉告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朱培德、軍政部長何應欽,請任命張為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常務委員兼代委員長。1月7日,蔣返抵南京,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軍政部長何應欽、外交部長羅文幹商應付榆關事件,隨後接見張代表鮑文樾,聽取榆變經過。1月8日,張在北平招待中外記者,發表談話駁斥日方關於榆關事件係中國方面調動軍隊所引起之謬論,謂「榆關事變與九一八柳條溝事件如出一轍」,表示「惟有以吾人之精神與赤血,保護我祖國,以維持正義」。1月11日,蔣在南京陵園私宅與宋子文、何應欽、羅文幹、陳立夫等人商討對日外交,決定派外交部次長劉崇傑赴北平向張傳達中央對對華北外交方針,當晚劉離開南京赴北平。1月17日,張致電蔣,謂「熱邊情況日趨緊急,證以最近日軍進向該處之積極活動,大有箭在弦上一觸即發之勢,我方入熱部隊,只東北軍四旅」,「前途變化洵屬在在可慮」,催促蔣「迅賜電調中央軍及晉軍即日開赴熱東一帶,以增實力,而備萬一」。2月5日,張電蔣,報告「熱邊風雲日益緊急,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原有軍隊實屬不敷分配」,要求蔣「籌定大計」,蔣批覆以「北方軍事已全權托付吾兄」,並表示:「吾人處此憂患,橫逆之來,惟有盡其心力而為之,只求此心無愧,並以擴然大公示眾,則成敗存亡,聽之而已。」2月12日,張制定以「確保冀熱並鞏固平津為目的」之防禦方針,成立華北軍總司令部,由蔣兼任總司令,張任副總司令。3月3日,蔣準備取代張兵權,派軍政部長何應欽、內政部長黃紹竑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李烈鈞往北平應付華北局勢,3月5日抵北平,黃旋任北平軍分會參謀長。3月4日,蔣為承德棄守致電張,指示「緊急處置,應以規定各部收容陣地與制止其後退,力圖反攻,冀挽頹勢」。3月5日,張據報湯玉麟放棄承德,召開軍分會緊急會議,急令古北口駐軍嚴阻逃軍入境,並令張作相、萬福麟等嚴守長城防線,會後張電請中國國民黨中央將熱河不戰而退之將領予以懲處,並下令通緝湯玉麟,同日何應欽亦電請中央將湯褫職嚴辦。3月6日,蔣致電楊杰轉示張、何應欽,指示反攻戰略:「以宋(哲元)部與萬(福麟)部全力出冷口,襲取凌源、平泉,以古北口各部反攻承德,則必得策」,又電楊杰轉示宋哲元、商震、龐炳勳等將領,望「協同一致,力圖反攻,力圖反攻,以報黨國」。 3月7日,張電中國國民黨中央引咎辭職,略稱: 3月8日,蔣到達河北石家莊,何應欽由北平往見,張擬同行,蔣以「前方軍事吃緊,調度需人」拒絕,同日宋子文亦奉蔣召由上海到石家莊,預商張下野辦法。3月9日,蔣召張在保定會晤,蔣先授意宋子文與張談去留問題,宋轉達蔣意:熱河失守,張守土有責,中央政府更責無旁貸,蔣也同樣受到國人攻擊,「正如兩人同乘一只小船,本應同舟共濟,但是目前風浪太大,如先下去一人,以避浪潮,可免同遭沉沒」,張只得接受辭職,下午4時蔣到保定與張晤面,准其去職。3月10日,張召于學忠、萬福麟、榮臻、王樹常、劉哲等東北軍要員會議說明辭職經過及原因,並宣布已與蔣商定軍事善後,將東北軍改編為四個軍,由于學忠、萬福麟、何柱國、王以哲分任軍長。3月10日,張發出辭職通電。3月11日,張通電下野,內稱:「此次蔣公北來,會商之下,益覺余今日之引咎辭職,即所以效忠黨國、鞏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謝國人。」,並表示「惟眷念多年袍澤,東北之健兒」,期望「中央俯察彼等勞苦」,「倘遇報國之機,加以使用,俾得為收復東北之效命,遂其志願,免於飄泊,於願斯足」。3月12日,國民政府明令准免張北平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代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職,派軍政部長何應欽兼代執行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職權,同日張離開北平飛上海,何到會接任。 1933年5月31日,中日簽訂《塘沽協定》,11時10分中國代表在一字不改下正式簽署。7月22日,張為考察歐美各國軍事組織,是日由意大利抵法國巴黎,7月30日飛抵英國倫敦。12月15日,張由意大利威尼斯乘輪回國,行前意相墨索里尼贈以皇冠大十字勳章。 圍剿紅軍 1934年1月6日,張由意大利乘「康脫浮特號」輪回國,途經香港登岸訪胡漢民。2月1日,蔣由南京抵杭州,部署福建軍事善後事宜,同日張往杭州謁蔣,向蔣表示「一切聽命中央」。2月7日,國民政府特派張為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2月9日,蔣由杭州飛南昌,行前召見張指示豫、鄂、皖三省「剿共」計劃,抵南昌後即飭贛西各縣部隊跟踪追擊湘贛紅軍。3月1日,張在漢口任豫鄂三省「剿匪」副司令職,3月5日武昌設立行營。6月,正當蔣第五次圍剿紅軍在江西激戰時,張在報刊上公開提出國共合作、共同救國主張。6月18日,張出巡豫鄂邊區,是日抵達潢川,6月21日在潢川召開軍事會議商定反共軍事,之後再赴商城及皖西立煌、六安,6月27日張回武漢。10月9日,蔣在張、劉峙等陪同下離開武漢北上,前往豫、陝、甘、寧各省視察,翌日蔣等經鄭州抵達洛陽主持洛陽軍分校開學典禮,何應欽亦由北平抵達洛陽晤見蔣。10月12日,蔣偕張抵達西安。 1935年3月1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成立,原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撤銷,主任張,秘書長楊永泰,參謀長錢大鈞。4月,蔣命令張圍剿中國工農紅軍,但卻遭到挫折两个整编师被全歼,逐漸對蔣的調遣有所反感。4月2日,國民政府任閻錫山、馮玉祥、張、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為一級陸軍上將。4月14日,武昌行營主任張由重慶飛貴州見蔣,河南保安處長馮占飛及《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偕行,4月17日張回漢口。9月13日,張由漢口飛西安,與楊虎城、邵力子等會商軍事。9月19日,張飛天水視察。9月20日,蔣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統帥陝、甘、寧、青四省軍隊「圍剿」在西北之紅軍。蔣再次推張到「剿共」第一線,擔任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代行蔣之總司令職務。9月21日張飛返西安,與閻錫山代表張維清商圍攻陝北紅軍,9月24日又偕楊虎城、鄧寶珊飛蘭州與朱紹良分商防共。10月16日,張由西安飛抵武昌,辦理行營結束事宜,10月19日返西安,10月20日武昌行營結束。同年秋,東北軍調入西北,在剿共戰役中損兵折將。 改换门庭 1935年11月13日,張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奉共产国际指示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中,被中共形容為:「不抵抗將軍賣國賊」、「日本帝國主義忠實的走狗」。11月,張在南京參加完中國國民黨五全大會曾去上海,秘密會見因「新生事件」而獲罪之東北籍人士杜重遠。張、杜是老朋友。此次見面,張向杜傾訴自己因「剿共」接連失利之苦悶,杜則勸張放棄「剿共」,走西北大聯合道路,即聯合共產黨、楊虎城和新疆之盛世才,取得蘇聯援助,共同抗日。11月下旬,張到上海會見尚在獄中之老友杜重遠,杜深受中國共產黨秘密黨員胡愈之等人影響。 1935年12月,張在南京開完會後,曾到上海找東北義勇軍將領李杜,提出要找中共負責人聯繫,又找杜重遠商談抗日救國之道;中共中央認為經過努力,是可以爭取張和東北軍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李杜和宋慶齡有聯繫,提出過此事,宋慶齡知道劉鼎住在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家中,她對剛到過瓦窰堡同中央聯繫之地下黨員董健吾説,艾黎家中就住了一個共產黨員,可介紹他到張那裡去工作;董健吾見了劉鼎,告訴他到張急於找共產黨之關係,共商抗日救國大計,希望他能去西安見張;劉鼎經過考慮後表示同意,並在上海做許多準備工作,認真研究《八一宣言》和統一戰線之文件,調查張歷史、為人處事之特點。 西安事变之前,張已經跟中國共產黨有聯繫。1936年,國民政府於1月7日授予張一等雲麾勳章。1月4日,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張與楊虎城自西安飛抵綏德同高桂滋、毛侃會商防止陝北紅軍北攻榆林、綏德。2月19日,張把董健吾、張子華用飛機送到膚施,再由當地駐軍派騎兵護送到蘇區;2月27日,董、張到達瓦窰堡,由博古、林伯渠接待並即電告毛澤東、周恩來等。3月2日,周恩來致電彭德懷和博古,提出對蔣、張之聯絡工作應分進行;3月4日,毛、彭致電博古轉董健吾,表示中共願與南京政府開始具體實際之談判;董帶着中共中央意見返西安見到張後,即回上海向宋慶齡覆命。3月中旬,博古帶張子華到山西向中央滙報告他和曾養甫接談;周恩來也到;北方局王世英也向中央滙報同楊虎城談判情況,並報告呂振羽、周小舟在南京同曾養甫、諶小岑接談經過。張在旅歐期間,會見希特勒與墨索里尼,欣賞德國與意國全民團結的精神,認為只有法西斯主義才能救中國。在3月20日至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周恩來分析一部分中國國民黨領導人已認識到有必要抗日,但有人想挑動日蘇戰爭,所以至今中國國民黨對降日還是聯蘇仍舉棋不定;4月25日,中共中央發布《為創立全國各黨各派的抗日人民陣線宣言》;6月20日,中共中央又發出致中國國民黨二中全會通電,提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洛川會談 1936年1月初,在榆林戰役中被俘之東北軍第一〇七師第六一九團團長高福源回到王以哲軍部駐地洛川;王以哲聽了高福源報告,立即表示接受中共主張並秘密報告張。1月初,張剛從上海回到西安,正急於找到中國共產黨;他得到電報後就飛到洛川會見高福源。1月17日,中共中央社會局長李克農去洛川與張、王以哲見面。1月19日,李克農在高福源引導下,到洛川同張、王以哲會談;張表示願意為成立國防政府奔走。1月20日,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李克農抵陝西洛川與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張會談,李說明中央停止內戰、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一致對外之主張。1月21日晚,張與李克農在洛川會談3個小時。張密晤中國共產黨代表李克農,李表示擁張為西北抗日聯軍總司令,並暗示能獲得蘇聯軍火援助。1月,在第一次洛川會談,中國共產黨已得知張「同意抗日,但不同意討蔣」。1月25日,中共方面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名義发表《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肯定東北軍大多數是愛國,「是願意打日本帝國主義的」。中國共產黨重視宣傳,在1月25日向在東北軍公開信中成功挑撥東北軍與中央的關係。 1936年2月初,中央再次派李克農到洛川談判;2月10日,周恩來指示李克農按照瓦窰堡會議精神,先談局部合作抗日和通商問題。2月20日,周恩來在瓦窰堡接到中央及軍委從東征前線發給李克農之訓令,指出張同意抗日,願意和他們訂立互不侵犯協定,但不同意討蔣;不反對國防政府、抗日聯軍口號,但不同意馬上實行。2月21日,李克農一行在高福源陪同下,由瓦窰堡出發,於2月25日到達洛川。2月25日,李克農到達洛川。2月26日,張原來打算親自參加會談,因臨時去南京,就由王以哲和參謀長趙鎮藩先談局部合作問題,重大問題由他回來談。經過兩天談判後,於2月28日達成幾條口頭協議,主要內容是:一、為一致抗日,紅軍與六十七軍互不侵犯,各守原防;二、恢復六十七軍在膚施、甘泉兩城六十七軍部隊所需糧、柴進城出售,恢復正常通商關係;四、恢復紅白兩地區通商,雙方有保護對方採購人員安全之責;五、紅軍同意被困在甘泉城內之部隊換防。2月26日至2月28日,李克農與王以哲、趙鎮藩磋商紅軍與東北軍第六十七軍之間合作抗日問題,達成口頭協議,主要為:互不侵犯,各守原防;紅軍同意恢復第六十七軍在鄜縣、甘泉、延安之交通運輸及經濟通商;延安、甘泉城內第六十七軍人員所需糧草,可向當地蘇區群眾購買,紅軍予以便利;雙方給予對方採購人員以保護。 1936年3月2日,張由南京回到西安,當日即親自駕機飛到洛川和李克農會談;會談一開始,張即表示已聽過王以哲、趙鎮藩之報告,完全贊同雙方之口頭協議,並希望全面合作;接着他請李克農先談中國共產黨對時局之看法。3月3日,張由南京飛返要西安,次日即飛洛川與李克農第二次會談,就聯合抗日問題交換意見,主張抗日必須「聯蔣」,並要求中共派全權代表作進一步會談,3月7日李克農離開洛川。3月4日,張便趕到洛川,與李克農會談。張同意共產黨建立聯合政府、抗日聯軍和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之主張,但他提出幾個問題:一、為什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包括蔣在內?他認為國家之主要力量都掌握在蔣手中,蔣有抗日之可能,抗日必須聯蔣;二、抗日如何能取得勝利?三、如何取得蘇聯援助?四、紅軍東征抗日應取道寧夏、綏遠、察哈爾,不應取道山西。3月,張到洛川與李克農會談,對其他問題談得很順利,很快取得一致意見;唯獨在對蔣態度問題上雙方意見相左,誰也沒有說服誰。李克農一一作回答,但在聯合蔣和進軍路線上沒有取得一致意見;李克農表示:「張將軍的意見,我們可以向黨中央報告。」雙方商定:一、和蘇聯聯繫,雙方可各派代表,赴蘇路線,張答應他可與新疆之盛世才商量;二、中共派一代表常駐西安,以便保持聯繫,由張給以名義掩護;最後,張提出,為了進一步商談抗日救國大計,請毛澤東或周恩來親自來一次,地點在膚施,具體時間由中共方面定;李克農表示,立即向中央報告。當時,毛澤東、彭德懷、張聞天等駐在山西石樓城指揮紅軍東征,周恩來和博古、鄧發由瓦窰堡趕到石樓;3月16日,李克農到石樓向中國共產黨中央滙報洛川會談情況;中央立即決定周恩來為代表到膚施同張談判,李克農也同去。張再晤李克農,請中國共產黨介紹自己代表與蘇聯直接商談軍火援助問題。李杜從董健吾處了解情況後,打電報給張:「尋找的朋友已經找到了」;張很高興,即派高級參謀趙毅到上海把劉鼎接到西安,秘密住在金家巷張公館之東樓內。張向中國共產黨黨員劉鼎反覆請教紅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之根本原因和戰略戰術。劉鼎到西安第二天,張在家裡接見他;張嚴肅地向劉鼎提出三個問題:一、我張某人與日本人有殺父之仇,毁家之恨,抗日救亡決不後人,可是你們共產黨卻駡我是不抵抗將軍,賣國投降;二、中東路事件,蘇聯紅軍把東北軍打得那樣慘,還駡我勾結日本帝國主義,反蘇反共;三、在陝北,紅軍打東北軍為什麼打得那麼厲害?使東北軍遭受嚴重損失。第二天,劉鼎再次與張見面,劉對張説:一、張先生執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四個月,日寇就占領東三省,當然遭到人民辱駡,中國共產黨與人民一樣,在這個問題,不能不表示態度;二、東北當局受蔣、日挑唆,首先挑釁,撕毁中東路共管協議,採取片面行動,蘇聯指責張先生絕非無中生有;三、東北軍在鄂豫皖和陝西,使蘇區和紅軍受到很大損失,紅軍在陝北採取自衛還擊,使東北軍受到挫折,有人民支持之新式軍隊,百萬大軍都無可奈可。當天張就偕劉鼎和公館隨從人員飛到洛川,張行前報請南京在洛川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聲稱自己要到前方督戰,曾致電蔣説:「預定設前進指揮所於洛川,學良即日赴前方督剿,以期早奏厥功,釋解委座兩顧之憂。」;蔣覆電稱:「陝北軍務,得弟親往督飭,立殲滅之大功,在此一舉。」周恩來參加3月20日到3月27日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認為不排除蔣允許與共產黨建立聯繫之可能,沒有再次談反蔣之問題;3月27日會議上,毛澤東談到與張談判問題時,仍堅持反日與反蔣不可分離。 洛川會談結束後,王以哲送給紅軍一批七九步槍,子彈數萬發,並派少校副官王政用汽車送至紅軍防地;經過兩個月之努力,採購許多重要物資,有印鈔機和高級紙張、油墨、無線電器材、醫療器材藥品等;這些物資,都由東北軍用軍用汽車送到洛川,再改用牲口轉運到雙方防地交界處,移交蘇區貿易局運到瓦窰堡;這批物資為蘇區解決許多困難,打破中國國民黨對陝北蘇區之經濟封鎖。 膚施會談 1936年4月6日,毛、彭聯名致電張,提出:甲、敝方代表周恩來偕李克農於8日赴膚施,與張學良先生會商救國大計,定7日由瓦窰堡啟程,8日下午6時前到達膚施城東北二十里之川口,以待張學良先生妥為布置;乙、雙方會商之問題,敝方擬定;丙、張先生有何提議,祈預告為盼。4月,張到膚施密晤周恩來,周勸張反蔣,張則勸周聯蔣。4月9日,周恩来與张在膚施会談。周恩來問張學良:「怎麼張伯苓是你的老師?」;張説:「過去我抽大烟、打嗎啡,是聽了張伯苓勸告後戒除的,因此拜張伯苓為師。」張說全國之力合到一起,難以打敗日本,不要把有抗日願望而又實力最強之蔣拒之門外;張表示若勸蔣聯共不成,便在西北另立新局面。張表示:一、完全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同意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願參與醞釀此事;二、同意紅軍集中河北,但認為紅軍在山西恐難立腳,出河北太早,最好出綏遠,如果紅軍堅持東出,他可以通知在河北之東北軍與紅軍聯絡,還答應可為北上之紅四方面軍和二方面軍讓路,並説如果紅軍一旦與日軍接觸,他可以公開和紅軍聯合;三、蔣介石現在歧路上,根據他觀察,蔣介石可能抗日,目前他還不能做到反蔣,如蔣投日,當離開蔣,在未公開抗日之前,不能不接受蔣之命令,進駐蘇區,他主張在裡面勸,共產黨在外面逼,促使蔣改變「攘外必先安內」之錯誤政策,走上抗日道路;四、將派代表去蘇聯,中共方面之人由他派人送至新疆,他可聯絡盛世才。張是當時最早接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之中國國民黨將軍,已和紅軍秘密達成停戰、通商等協議。周恩來表示:關於對蔣介石的政策問題很重要,中共中央已有考慮,願將張之意見回去慎重研究。會談一直進行到4月10日晨4時才結束,雙方都很滿意;周恩來對李克農等人説:「談得真好呀!想不到張學良是爽朗的人,是這樣有決心有勇氣的人,出乎意料!」;張後來對劉鼎説:「膚施會談,我太滿意了」,「中國的事,從此好辦了!」;握別時,張贈送《申報》六十周年紀念時出版之中國大地圖一本,語重心長地説:「共同保衛中國。」隨後,張拿出二萬块銀元和十二萬法幣,支援紅軍作軍費。 聯共 4月22日,周恩來寫親筆信給張,和李克農一起同劉鼎談話,把信交給劉鼎,信內稱:九日會談,「快慰平生」,中共中央諸同志「咸服先生肝膽照人,誠抗日大幸」;信中誠懇忠告張「為抗日固足惜蔣氏,但不能以抗日殉蔣氏。為抗日戰線計,為東北軍前途計,先生當有以準備之也!」、「茲如約遣劉鼎同志趨前就教,隨留左右,並委其面白一切。」、「寇深禍急,渾忘畛域,直率之處,諸維鑒察。」幾天後,張和劉鼎乘專機到西安,到西安後,把劉鼎安置在公館之東樓上,對劉鼎説:「你名義上是李杜的代表,也是我的隨從軍官。你要在東北軍中多活動,並多多幫助我。」因此,那時人們叫劉鼎為「秘書」,在張公館進出,張還親自囑咐隨從應德田和孫銘九,要好好招待和保護劉鼎,以後又給劉鼎發自衛手槍。4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創立全國各黨各派的抗日人民陣線宣言》,第一次把中國國民黨列入抗日民族統一陣線行列。劉鼎到西安積極設法架設秘密電台,着手建設從西安到蘇區、天津、北平、上海等地秘密交通,利用關係在西安東城中國銀行蓋的七賢莊住宅區租一個兩進四合院,做為秘密交通站;通過東北軍關係買商用交通車,把宋慶齡介紹之美國記者斯諾和馬海德大夫、潘漢年、丁玲、張子華等去蘇區,經過西安七賢莊交通站,送往洛川轉陝北;中央從陝北派鄧發或王稼祥等到新疆或轉蘇聯,葉劍英、汪鋒、張文彬、張經武等由保安到西安,也是通過秘密交通線。 1936年6月30日,張主動提出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張籌建「抗日同志會」,9月正式成立,作為秘密核心組織團結東北軍,吸收有積極抗日思想分子,開始主要成員是孫銘久、應德田、苗劍秋、盧廣績、車向忱、劉瀾波、苗勃然(兩人都是中共秘密黨員)等,劉鼎也參加;以後向軍、師、旅長發展,共達70多人,張自任會長,聯共抗日、培養抗日幹部。7月初,張住在王曲時,把劉鼎拉去跟他説:「我的日子難過。我連想了幾天,想把隊伍拉出去,能拉多少就拉多少,和紅軍一起幹。……和他們糾纏有損無益,干脆撒手。遲分不如早分,與其將來被劫,不如現在主動,早下手為強,可以保留最大的力量來抗日。……」劉鼎立即回到西安,用十萬火急密電報告中共黨中央,乘張專機到膚施後,步行50里到達安塞;黨中央機關剛從瓦窰堡撤向保安,得到劉鼎電報後,毛、張聞天、周恩來於7月5日趕到安塞城,立即召開會議,毛、張、周都到會,李克農也列席會議;毛最後説:「張學良敢在膚施與周恩來面談,回去宣傳抗日是大好事。……叫張學良不要和蔣介石鬧翻了,要講策略,不要太刺激他。……」劉鼎回到西安見到張,詳細談了安塞中央會議,說:「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都到會,研究了一夜,高度評價你的抗日決心和熱情,但你的想法目前時機還不成熟,要你團結全部東北軍,耐心爭取蔣介石和全國一切抗日力量。」張耐心聽後表示理解中共中央意思,説:「從今以後,我要想盡一切辦法勸説蔣委員長,把他爭取到抗日陣營中來。我和委員長交情很深,我要認真利用這個地位加快步伐向他進言,爭取他幡然省悟。你們黨中央既然要我這樣辦,縱然碰釘子,或者削職為民乃至坐牢殺頭,也在所不惜!」張為整訓部隊軍官,商得楊虎城同意,報經蔣批准,在西安南郊王曲創辦「西安軍官訓練團」,張任團長,楊任副團長;張接受劉鼎建議,吸收瓦窰堡紅軍大學之經驗,以政治為主,主要講抗日救國之道理;以軍事為輔,學習運動戰和游擊戰術;訓練團廢除打駡,提倡官兵平等,團結官兵。訓練團第一期張就住在王曲,親自給學員作報告,公開對學員説:「唯有對外,才能實現真正統一。」、「東北軍要站在抗日第一線,……東北土地主權是屬於中華民國的,……東北軍抗日,唯有犧牲是屬於我們的。」張、楊講話,都講抗日救國道理。劉鼎又建議張辦學兵隊,從北平、天津招收一些參加「一二·九」運動之學生到西安軍訓;張同意後,由中共秘密黨員劉瀾波、孫達生等協助招生,學兵隊由張衛隊二營營長孫銘九領導,由衛隊二營派送管理幹部;學兵隊共300多人,設在西安東門城樓上,學兵畢業後分配到各要害部門和各部隊。劉鼎還和劉瀾波等推動東北文化教育界人士組織「東北救亡總會」,團結東北人抗日救亡;又從上海請來文化界秘密黨員吳奚如到西安,主編抗日同志會刊物《文化周報》,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由「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策略上之重大轉變;而洛川和膚施會談中,張一再認為蔣有可能抗日,應該內外逼使他走上抗日道路之意見,也給中國共產黨中央作出這種決策提供重要根據。 日本歷史學家宮脇淳子確信張是共產國際內部人員,他認為證據是後來共產國際頒授勳章給張學良。另有關張與共產黨的關係,可參見楊奎松《張學良的「通共」與蔣介石的置若罔聞》、陳益南《「西安事變」中若干鮮為人知的細節》等文,張學良在1936年提出加入共產黨,不是加入中共,此事需中共向共產國際匯報,最後以「特殊黨員」之身份加入,即可得到共產國際支持。 勸蔣抗日 1936年10月20日,在蔣來西安前夕,張密赴太原,向閻錫山坦述自己聯共聯蘇以便抗日之內幕,閻答應與張聯袂,一同勸蔣聯共,「倘蔣不幹,閻決不顧一切犧牲,聯晉軍、紅軍、東北軍全力抗戰」,並表示把固陽等5個縣讓給紅軍。同時,蔣來前,為確保安全,已指定以西安城東之臨潼華清池為其行館,錢大鈞已提請前派張玉蓀到該處安排佈置,但楊虎城以「華清池離西安太遠,往來不便」為由,建議以城內九爺府為行館,張贊同此議。10月22日,蔣一行人飛抵西安機場,張要張玉蓀向蔣報告,己在城內九爺府和城外華清池準備好兩處行館,請蔣指示前往何處,蔣「楞了一下,便回頭望著」錢大鈞,錢說到華清池。當晚,張懇勸蔣聯共抗日,「歷時甚久」,兩人爭辯,蔣連駡不止,「響遏雲霄」。10月29日,蒋由西安前往洛陽。蔣決定如張、楊不服從「剿共」命令,就把東北軍、十七路軍調離陝甘,由蔣鼎文任西北剿匪前敵總司令,任命衛立煌、朱紹良、陳繼承為一個方面之總指揮。10月31日,張邀閻同赴洛陽,為蔣祝壽,並聯袂勸蔣。 1936年11月初,張到葉劍英住室,商討辦法停止內戰,最後張説:「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苦迭打』(日文外來語「クーデター」,源自法語coup d'État,意即政變)。」;葉電告中共中央,回電讓葉轉告張「要慎重」。11月17日,蔣自洛陽親赴太原晤見閻錫山,11月18日在綏靖公署召集各機關公務員訓話,大意一切應以堅固守靜之態度沉著處理。中共屢屢致電張,請其遲滯進剿;11月27日,張回電説,「永不進展實難辦到」,目前只能將進剿改為封鎖,以延長時間,「速請內中早決大計」。11月27日,张給蒋一份「请缨抗敌書」,遭到蒋拒绝。張如蒙所請,東北軍轉進綏遠,既能滿足東北軍強烈抗日要求,又不致與紅軍隔離,還可接通外蒙和蘇聯;蔣仍令其剿共。張請求率部增援綏遠東部,蔣未准其請。禁不住張一再懇求,始准派騎兵第七師開往綏遠作戰(該師實際上並未開去),仍未允東北軍全部出動,張深感不滿。 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日,張獲悉,如東北軍不執行剿共命令,蔣便將其調蘇皖閩;12月2日,張赴洛陽勸蔣,並表示“如不抗日,东北军将士恐怕难以指挥”(這是實情,當時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都擔心,如繼續剿共,東北軍下層官兵就會造反);蒋明知西安不穩,但為完成其剿共事業,毅然答應前往。12月3日,張乘軍用機飛洛陽見蔣,請求率東北軍赴綏遠前線抗日,蔣堅決主張「剿共」,仍令即日回陝,張央求釋放救國會負責人,蔣亦拒不採納。12月4日,為部署新之「剿共」內戰,蔣從洛陽再次來到西安。12月4日,蔣由張等陪同,自洛陽抵西安,設行轅於臨潼華清池,陳誠、衛立煌、蔣鼎文、陳繼承、朱紹良等亦先後到達。蒋抵西安,仍住華清池。中央軍紛開潼關,最新式戰鬥機分批在西安機場降落。12月6日起蔣在華清池排次召見張、楊及東北軍、西北軍師長以上軍官談話,要求聽從命令,繼續「剿共」,並對張、楊提出:服從「剿共」令,將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全部開往陝北前線「進剿」紅軍,中央大軍軍在後接應督戰,如張、楊不願在陝、甘「剿共」,則將陝、甘兩省讓出,東北軍調往福建,第十七路軍調往安徽。蔣向張、楊表示:一是進剿紅軍;二是如不願剿共,則將東北軍調往福建,十七路軍調往安徽,陝甘兩省給中央軍剿共。12月7日,張到華清池見蔣「哭諫」,痛陳東北失陷,華北局勢嚴重,要求改變「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聯合共產黨,團結抗日,被蔣拒絕,晚上張、楊密議捉蔣,實行「兵諫」。12月7日下午,張到華清池同蔣單獨會談,説當今抗日是第一大事,紅軍問題可用政治方法解決只有一致對外,才能安內,一旦抗日,就能統一;又説東北軍將士抗日情緒不可壓制;他表示對蔣一貫忠誠,面臨國家民族之生死存亡,不能不據理力爭,希望委員長慎重考慮;兩人爭執很久,最後蔣對張大發火説:「現在你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能改變。」12月8日上午,楊在張勸說下,去華清池向蔣進諫。蔣命令楊要「放手撤換」十七路軍中「不主張剿共而主張抗日的軍官」。楊見蔣態度無法挽回,便返回西安。 張回到西安把見蔣之情況告訴楊,兩人認為蔣不會改變主意。張、楊見「苦諫」徹底失敗,商定對蔣「兵諫」。12月9日,西安各校學生舉行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遊行請願活動,以推動團結抗日。12月9日,西北各界抗日救國會發表《一二九宣言》,並組織1.5萬餘名學生和市民游行請願,要求張、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憲兵二團及武裝警察開槍擊傷1名小學生,群情激憤,學生決定徒步到臨潼華清池向蔣請願,蔣令張武力阻止,「格殺勿論」,張驅車至滻橋,簽應一星期內以事實答覆學生抗日救國之要求,將學生勸回。在中共地方党和救國團隊領導下,西安一萬多名大、中、小學生舉行聲勢浩大之示威遊行和召開紀念大會。蒋得知學生請願隊伍前來臨潼之消息,急令张派兵制止,說如果学生不聽,可採取武力行動。张擔心學生運動影響自己之「運動」,前去勸阻,說東北是從他手裡丟掉,他也要親手收回來。张追上學生队伍。張立即趕到去臨潼之路上對遊行學生講話,指出「前面不是坦途」。他说大家太辛苦了。他對學生説:「請你們相信我,我張學良和你們是一樣的思想,一樣的心,你們的要求就是我的要求,也許我比你們的要求更迫切。你們的意見,我一定負責轉達到,我去講可能比你們更有份量。我保證一星期內以事實答覆你們的要求。」學生們同聲高呼願意為救國而流血犧牲。學生們見張態度誠懇,就同意不去臨潼,回到西安。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前數小時,他在西安召集幹部會議,宣布這項驚人陰謀,大多數人都默默無言,只有于學忠和另一位高幹發言。-{于}-說:「少帥,抓起來很容易,您考慮沒有,以後怎麼樣放他呢?」張、楊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張、楊對蔣兵諫之目的是要求停止剿共,進行抗日。12月12日,張致電宋美齡,保證蔣生命安全。12月13日,張部隊由渭南向臨潼集中,洛川、慶陽均放棄,中國工農紅軍即由陝北南下,配合張部抗擊中央軍。12月14日下午,端納由洛陽飛抵西安晤張,㩦有宋美齡致張和蔣的信,致蔣信中有「南京戲中有戲」一語,晚上張偕端納探視蔣。張、楊宣佈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由張、楊分任正、副主任,董英斌為參謀長。12月15日,端納飛洛陽,電宋美齡告蔣平安並張、楊主張,稱張希望孔祥熙與宋美齡到西安談判。12月17日,張學良偕蔣鼎文再見蔣,蔣當即寫給何應欽手令曰:「敬之吾兄:聞昨日空軍在渭南轟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觀察,中于本星期六日(十九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日以前,萬不可衝突,並即停止轟為要!」12月19日,行政院代院長孔祥熙召開會議,何應欽、孫科、居正、宋子文、宋美齡、葉楚傖、王寵惠等出席,經過激烈辯論,決定:「一、准宋委員子文以私人資格即日飛赴西安,營救蔣公:二、准許至十二月二十二日(養日)暫行停止轟炸;但張、楊在此期間不得向南移動。」12月20日,宋子文應張電邀與端納同機自洛陽飛抵西安,12月21日宋子文與端納飛回南京,報告與張、楊、周晤談情況。12月22日,宋子文偕宋美齡、端納、蔣鼎文、戴笠飛抵西安與張、楊談判,蔣授意宋子文、宋美齡負責談判改組政府,3個月後開救國會議,改組中國國民黨,改組國民政府,同意聯俄容共等;張、楊與周恩來提出以八項主張為談判之基礎,簽應蔣提出兩個條件:一、他本人不出頭,由宋子文、宋美齡代表他談判;二、商定條件,他以「領袖的人格」作保證,不作任何書面簽字。12月23日,宋子文代表蔣與張、楊正式開始談判,周恩來作為中共全權代表參加,宋個人同意,承認轉達蔣;下午,宋子文與張、楊、周恩來繼續談判,宋首先提出先組織過渡政府,3個月以後再改造成抗日政府,宋提議由蔣下令撤兵,蔣即回京。12月24日上午,宋子文、宋美齡代表蔣與張、楊、周恩來談判,達成釋放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西安協定》:一、孔、宋組行政院,肅清親日派;二、中央軍撤兵調離西北;三、蔣允許回後釋放愛國領袖;四、蘇維埃、紅軍仍舊,兩宋擔保停止「剿共」,並可經張手接濟,抗戰發動,紅軍改番號,統一指揮,聯合行動;五、開放政權,召集救國會議;六、分批釋放政治犯;七、抗戰發動,中共公開;八、聯俄,與英、美、法聯絡;九、蔣回後通電自責,辭行政院長職;晚上,周恩來會見蔣,向蔣說明中共抗日救國之政策以及西安方面之意圖,蔣表示:一、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二、由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解決一切;三、他回南京後,周可直接去談判。 12月25日中午,宋子文去新城大樓懇求楊同意放蔣,楊仍堅持沒有保證條件不能放走蔣。下午2時半,張、楊見蔣。楊一向尊重張,便慨然同張一起送蔣去機場。下午3時半,他們乘汽車從蔣住處出發,直奔西郊機場。下午5時半,蔣由張護送離開西安飛抵洛陽。下午,張、楊釋放蔣,張親自陪蔣飛洛陽,臨行張寫手令交楊,令東北軍由于學忠統帥,歸楊虎城指揮;全國民眾慶祝蔣離開西安飛抵洛陽,南京中央廣播電台將此消息向全國及海外播放,首都及各地報社發放「號外」。12月26日午,蔣由洛陽飛抵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暨各院、部、會等黨國要人到機場迎接,隨後張與宋子文陪同由洛陽飛南京,至此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受審 1936年12月30日,张交付军事法庭审判,判決如下:「張學良首謀夥黨,對於上官暴行脅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公權五年」。12月31日,张从宋子文公馆移住南京中山门外孔祥熙公馆。當天下午,蔣呈請國民政府「予以赦免」。12月31日下午,蔣具呈國民政府請予特赦,並請責令張「戴罪圖功,力自贖」;軍事委員會派李烈鈞為審判長,朱培德、鹿鍾麟為審判官,組成高等軍事法庭會審張學良,10時開庭審判,以「首謀伙黨,對於上官為暴行脅迫」之罪名,判處張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權5年,次年1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蔣向國民政府呈請張「應得罪刑,予以特赦。並責令戴罪圖勛,努力自贖。」,且獲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簽准。 被囚禁的後半生 1937年1月3日,行政院代院長孔祥熙密電國民政府,請特赦張。1月4日,林森主持召開第二十二次國民政府委員會會議,決定對張特赦,發佈命令:「張學良所處十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国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過特予赦免张,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管束」令宣告張從此失去自由,過著被幽禁之生活。 莫德惠、劉哲、戢翼翹自北平應邀至南京,勸慰張學良。1月7日,蔣致書張,提出陝、甘軍事善後辦法,要旨為:一、東北軍應集中甘肅,由張學良推薦一人率領前往;二、楊虎城或酌留若干部隊在西安,使其行使綏靖職權;囑其與顧祝同切商辦法,餘應照已發電令辦理;並謂「請由兄手諭告虎城及各將領,勉以切實服從中央命令」;張致函蔣,提出解決陝、甘問題意見書,同意派人持其信函前往西安商,略謂:「甲、剿匪:一、調東北軍全部駐開封、洛陽或平漢線上。……二、調虎城出洋考察養病半年,不開缺,以孫蔚如代理。……三、余(張學良)陪同墨三(顧祝同)到洛陽,最好到潼關或臨潼,由啟予(商震)或龐炳勳派兵陪同前往,請虎城及各軍長來會商」、「乙、匪不剿:一、調虎城到甘,以何雪竹(何成濬)或劉經扶(劉峙)為西北行營主任。……二、調東北軍駐豫、鄂一帶整理訓練,擔任國防,由王樹常負責,由良(張學良)幫助整理完畢,良願去讀書」。1月13日,張在賀耀祖、戴笠陪同下,偕米春霖由南京至奉化溪口,住武嶺學校內;蔣以修訂之善後方案送張徵求意見。張致函楊虎城、于學忠等,稱「請兄速下最大決心,使委座及弟易收束陝、甘之局」。張由南京乘專機往到浙江溪口雪窦山上中国旅行社招待所。 1月23日,經蔣同意後,戴笠陪同李志剛至雪竇寺中國旅行社往見張與趙庵,張慨嘆說:「蔣先生是不會讓我回去的,請告訴虎城,多容忍,要團結。我估計除非全面抗日,東北軍還存在,我才有可能出去,否則是不能出去的。」2月1日,張函勸所部遵照中央命令撤防。2月4日,中央軍入駐渭南,推進至臨潼,張、楊部隊陸續後撤。2月17日,國民政府令准蔣所請,張着予恢復公權。2月22日,王樹常、莫德惠過杭州赴溪口訪張。3月30日,于學忠赴奉化往見張。 1937年9月中秋节,張學良到妙高台過節,晚上寫信給蒋,請求抗战。蒋要張學良“好好读书”。 1938年1月,張學良被迁移到湖南郴州苏仙岭。3月,迁移湘西沅陵凤凰山。1939年11月下旬,日军进犯湖南,張學良又被迁至贵州修文县阳明洞。 1949年蔣撤退台灣之際,楊虎城全家被殺,張則是先押解到台灣。張不明白蔣為何把楊虎城滅門,他曾勸楊虎城在西安事變後出國,回國沒有好處。1月,蔣在南京宣布下野,當時于右任建議他放了張與楊虎城,蔣不耐煩的說,去找李宗仁,但李宗仁不知道兩人關在哪裡。蔣原本也想殺了張,而是宋美齡對蔣表示,「若你對張學良不利,我立刻離開台灣、公布這些事情。」張一開始並不知道這些事,是美國公使派人抄的這些對話給他看的。 臺灣的幽禁生活及言論 1946年國共兩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上,中國共產黨曾提出釋放張,但未獲蔣同意。隨即逐步發生第二次國共內戰。10月,先迁移重庆戴笠公馆。10月底,張被帶離重慶。11月1日,張與趙一荻被送達臺北松山機場,在臺灣繼續軟禁,限制人身自由。隔日就轉移至新竹縣五峰鄉井上温泉。二二八事件時,竹東區公所被民眾攻佔。負責看管的軍統少將劉乙光命令如果到最後無法阻擋民眾劫人,即殺掉張與趙一荻。由於此時缺乏食物,張曾回憶當時是靠原住民給蕃薯才有飯吃。1947年3月8日,二二八事件後,保密局長鄭介民派遣劉戈青抵台,同保密局台灣負責人陳達元,協助長官公署工作,並確認張安危。1947年5月9日,國民政府委員莫德惠赴台灣,以私人資格探視張。1949年,先搬至高雄壽山,隔年又重返清泉溫泉,直至1957年10月,張移至高雄西子灣。 張生前表示他最愛高雄故居,住在高雄最快樂。起初住在高雄壽山「高雄小白宮」(1949-1950)。1957年再次移到高雄西子灣(1957-1959,後為西子灣蔣介石行館,今國立中山大學西灣藝廊)。 1957年初,张奉蔣介石之命开始撰写回忆录,4月22日完成,命名为《杂忆随感漫录》。该文中,张指责中共“包藏祸心,别有所图”,赞扬蒋在西安事变中“刚正严厉”,自贬“行动鲁莽,思想幼稚,可耻而又可笑”。稿件上交时,张复函称本人对稿件并不满意,还请上峰修改指教。5月5日,蔣高度评价这本回忆录,并亲自对稿件做了修改,要张亲笔再抄一份。5月10日,张收到退回的修改稿件,按蔣要求开始抄写,稿件改名为《西安事变反省录》,内容并无重大变动。7月14日,张将《西安事变反省录》抄写完毕。 12月7日,张致函宋美齡,稱起居飲食,一切舒適,惟當前國勢艱難,同胞多處水深火熱,而张蒙此優厚待遇,實感不安,不知何以報國。蒋氏父子先后接见,使张心头升起希望。据看守张的人回忆,当时张“以为要放了,那兴奋的样子,真是手舞足蹈。” 1959年再被移居到臺北北投幽雅招待所(今少帥禪園)。7月25日,张与宋美龄长谈,宋美龄称:“你的问题,时间还要久啦。须要有忍耐。我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愿多作祷告。”自此,张对自由不再抱幻想,也不再撰写回忆录。 1961年,開始解除「管束」(即軟禁),可以外出旅行、購物、上館子和會客,但皆需事先請示且受到監視。張選擇移居北投復興崗自建屋舍。 1964年7月1日,台北《希望》杂志刊登《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摘要》。「西安事變懺悔錄」,底下署名張學良。内容为蒋经国定稿的《西安事变反省录》。张读到后立即给蔣中正写信,聲明“这东西不是我发表的”,“谁发表谁的责任”。蔣中正为此非常生气,结果《希望》杂志被查禁。 卜少夫稱:「西安事變發生時,張三十六歲。張在回憶錄提及:『我的事情就只到三十六歲,以後就沒有了。』回首一生,張自問做了最錯的事,就是在西安事變中,姑息了共產黨。往後數十年,隔岸目睹中華民族盡歷空前的苦難,張氏最是羞悔。」 1992年9月,92歲的张学良在台灣北投軟禁住所接受自傳紀錄片《世纪行过》專訪,2000年播出。 感情經歷 1919年,張作霖命張和遼寧省梨樹縣商會會長-{于文斗}-女兒于鳳至結婚。張與原配夫人于鳳至,生三子一女。 1922年7月,谷瑞玉在二姐夫的家宴上與張相識。 1924年10月,張與谷瑞玉婚外同居。然而,張始終沒能將她帶回奉天大帥府。據說是由於種種原因于鳳至難以接受她。其後,張、谷之間產生了不少摩擦。 1927年夏天張與谷瑞玉分居。 1927年在北京飯店舞會上,與溥傑当时的妻子唐怡瑩相見了,此後雙方約會頻繁,成為張的情婦。 1928年在天津蔡公館舉辦的一次生日舞會上與趙一荻相識,不久之后趙一荻独自跑到东北与张同居。父親趙慶華曾任津、滬等鐵路局局長及交通次長等職。公开登报斥责女儿不知廉耻,与女儿断绝关系。趙慶華有6男4女。趙一荻是婢女所生的庶女,在四女中排行第四,故人們又稱她為趙四小姐。趙一荻跪求于凤至,说自己没有退路了,求于给她一条活路,承诺终生不要名分,于凤至心软同意。從此,趙一荻成为张的情妇,住在于凤至出资修建的小楼里,以祕書身分陪伴在張身邊。 1931年初,張便與谷瑞玉分手。張與谷瑞玉沒有子女。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张被囚禁后,于凤至陪伴其一同承受牢狱之灾。 1940年于凤至患乳腺癌,医院告知国内无法医治。且他们有一个儿子于伦敦轰炸中脑部受损,需亲人照顾。经张劝导、蒋同意,于3月去美,同时将子女接至美国照顾。赵一荻得以陪伴张左右。 張久被軟禁,很自然對宗教發生興趣,他最早篤信佛教,看了頗多佛經,還能背誦《金剛經》,並自覺對佛法頗有心得。甚至在新竹時,還與一些佛教法師一起討論佛法。早年在台灣山區,某次宋美齡來看他,發現他篤信佛法,就說要領導張走向真理,去相信基督教,宋先感化趙四小姐成為虔誠基督徒,漸漸張自己也就相信。1955年,慕道友張學良皈依基督教。 1961年秋,当张被解禁后,移居自行選擇新建一座小别墅,在臺北市北投區復興三路70號復興岡居所。1961年初,在蔣家同意下,才遷入自己出資蓋的兩層樓房,位於台北市復興三路70號,是他一生居住最久的地方。 1964年为断绝张远走美国这一退路,蒋借张入基督教,按教义一名男子不能同时与两名女子保持夫妻关系,逼迫张与于凤至离婚。赵一荻借机亦撕毁不要名分的誓言,遣人游说于凤至,撒谎称张主动要求与于凤至离婚并和自己结婚,于凤至为张安全考虑,同意在形式上和张离婚,但坚持“离婚”是被逼无奈,并非夫妻情断。 1964年7月4日,張在台北與趙一荻正式舉行婚禮。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 | 早年經歷 出生與幼年 張學良出生於1901年6月3日(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張的母親趙春桂個性剛毅,他是在八角台的一部馬車上出生,幼時很貧窮,母親只能睡在鋪草的炕上。他回憶十歲時,遭逢亂局,母親曾給他三十個銀元,收在一個麻袋裏,跟他說:「如果有事,你就跑去安定一點的地方,把這三十元找個老人給了,跟他說你是張作霖的兒子,他們會帶你去省城找爸爸。」他當時問媽媽:「你上哪去?」母親說:「我就走了,你別管我!」(暗示自裁)。張回憶,母親個性堅毅剛烈,曾經吵架後完全不跟父親說話非常久。 張自述,因父親打勝仗,自己又出生,被取小名為「雙喜」,但自己從小體弱多病,多次病危,自己都認為自己活不了,最後採取民間信仰儀式,裝作被和尚收養,隨即用一個紙人寫下名字,丟在廟中,當作替身出家,「雙喜」這個名字就沒了,改用其他名字(代表「雙喜」出家了)。依據民間的習俗,他一出廟聽到頭一個名字,就成為自己小名,當時聽到有一個人喊一個小孩「小六子」,於是他的小名又改用「小六子」。 講武堂畢業 1916年,張作霖當上奉天督軍兼省長。 1918年,張作霖在軍糧城成立奉天陸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副司令徐樹錚,參謀長楊宇霆;9月,北洋政府任命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 1919年張學良考取保定軍校第八期(與陳誠同期),而正要入學時,張作霖與段祺瑞不睦,阻止張學良。3月,張作霖下令恢復開辦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第二團團長張學良也被調到講武堂受訓。張學良於講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學習。張學良在奉天講武堂受訓期中結識戰術教官郭松齡,由於理念相符,兩人關係便亦師亦友。郭松齡還輔導張學良習數學、物理及高等軍事學。 1920年,張學良由講武堂以砲兵科第一期第一名結业(四次定期考試,三次第一名),張作霖升他為東三省巡閱使衛隊旅旅長,張學良力薦郭松齡兼代第二團團長。郭松齡北京陸軍大學畢業,曾任廣東軍政府警衛軍中校參謀、韶關講武堂教官。7月9日,直皖戰爭起。秋,吉林省、黑龍江省土匪亂起,張作霖派張學良進剿獲勝。張學良衛隊旅改為奉天第三混成旅,仍由張學良任旅長,郭松齡為該旅第二團團長。11月,張學良晉升陸軍少將。 1921年,張作霖兼任蒙疆經略使,奉天又添編4個混成旅,吉林和黑龍江各添編2個混成旅;張景惠為察哈爾都統,汲金純為熱河都統,張學良保薦郭松齡任奉天陸軍混成第八旅旅長。 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4月,張作霖即陸續派軍入關,奉軍號稱鎮威軍,張作霖自任總司令,孫烈臣擔任副總司令,楊宇霆為參謀長,總部設軍糧城。張學良為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下轄自兼旅長之第三混成旅、蔡平本第四混成旅、郭松齡第八混成旅。經過霸縣戰鬥和山海關阻擊戰,成爲奉軍於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唯一取勝的部隊。 5月10日,北京政府下令張作霖撤職查辦,裁撤東三省巡閱使一職;第二天,東三省省議會舉張作霖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6月17日,張學良與孫烈臣代表奉軍,直軍代表王承斌,在秦皇島英國軍艦上簽訂停戰和約,終結第一次直奉戰爭。 整軍經武 回到奉天後,張學良為軍長,兼奉天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張作霖為雪此戰爭失敗之恥,回到奉天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派孫烈臣為統監,張作相、姜登選為副統監,張學良為參謀長,實際由郭松齡代理。整編中,東北航空處成立,督辦張學良。1924年,東北成立4個空軍大隊,購國外新式飛機120架,東北空軍司令張學良。經過張學良2年多“整軍經武”後,東北軍軍威大振,張作霖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直軍完敗。 第二次直奉戰爭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張學良率領奉軍第三軍與姜登選的奉軍第二軍為東北軍入關的主力軍,經過張學良部猛攻,奉軍突破榆關(山海關),直搗北京。直系主力投降,吳佩孚率軍乘船赴南方。奉系由此一戰奪取中央政權,張作霖成爲北洋軍閥領導人,奉系軍事實力達到頂點。 1925年,張學良任奉軍津榆駐軍司令。6月中旬,張學良率奉軍2千進駐上海。上海公共租界英法當局見奉軍開入上海,聯銜向張學良要求派軍入駐租界加以「保護」。8月,張學良檢閱秦皇島渤海艦隊,收其為東北艦隊一部。 反奉战争 1925年11月,郭松齡被馮玉祥唆使反奉,發動兵變。郭素稱「關東第一猛將」,将所部精锐奉军7万人改编为「国民四军」,攻下山海关后北上,兵锋直指奉天。張作霖猝不及防,出卖大量权益给日本以换取支持,后令张学良收拾残局,自己準備撤守。據奉軍軍團長王鐵漢說,此時張學良率軍與郭松齡對峙在巨流河,郭手下官兵看見河對岸是張學良,军心动摇。郭军又遭到日本軍空襲,部队溃散,被吳俊陞部逮捕,身為郭松齡「第一門徒」的張學良面對昔日情誼,想要留其活口,但張作霖已下令將郭松齡夫婦槍斃,暴屍三日。郭松齡夫婦死後,張學良痛哭失聲,幾至昏厥。1927年,面对国民革命军北伐,张学良任安国军第三方面军军团军团长南下联合吴佩孚残部与北伐军作战。 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張作霖因戰事節節失利,無法抵抗國民革命軍北伐,宣布由燕京退守山海關關外,乘火車返奉天。6月4日凌晨5點30分,途經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日本二戰投降後,同盟國东京军事法庭调查,是日军河本大作大佐策划,并将皇姑屯事件视为日本侵华的起点。 因張作霖的忌日是農曆四月十七日,也是張學良的農曆生日;張學良痛苦萬分,從此不過生日,說:「從此把生日改了。」 东北易帜 1928年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深懷日本關東軍殺父之仇,一方面奉承父親遺志,堅守中國領土,盡力擺脫日本軍政影響;另一方面貫徹自己一貫反對内戰的思想,宣布東北地區服從國民政府領導,除去北洋政府五色旗,升上南京國民政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史稱東北易幟。此擧標誌北伐戰爭正式結束,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名義上统一中华民国。 东北军出关后,张学良将东北军缩编为国防军和省防军。省防军由地方财政支出,为数不多。国防军计辽宁步兵14个旅,骑兵四个旅,炮兵三个旅。之后又收编张诚德的骑兵一师(等于一个旅),收编刘桂堂步兵一个旅,吉林八个步兵旅、一个骑兵团及独立团营等等。 誅滅楊常 奉系老將楊宇霆與黑龍江省省長常蔭槐,对张学良世袭东三省军政大权有所不满,认为年轻的少主平日沉溺飲酒、女色、吸食鴉片,并无真才實學。24岁前的軍功,實質上是副手郭松龄所立;在张作霖被谋杀后明知是日本人所为,27岁的少帅却束手无策,反而趋势投靠曾经的敌人,压制奉系功臣元老。楊宇霆更自以為老臣,時常對少主張學良不假辭色,倚老賣老,動輒譏諷,諸將深以為大不敬。楊宇霆還逼迫張學良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以常蔭槐主其事。1929年1月10日,楊宇霆、常蔭槐被張學良誘殺。處決二人後,張學良罗列楊、常罪状,却又送兩家各銀元一萬元奠儀,作為撫恤金,也體現出當時奉系的派系鬥爭。此举引起东北军上下哗然,军内諸將虽紛紛輸誠稱绝对服从,但裂痕既成,於是張學良试图取得一次胜利,以证实自己的能力,懾服众心。 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在蔣介石強力支持下,张執行蔣的“革命外交”政策,意圖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各項權益,“強硬對抗蘇俄”。故提出要取消苏俄在東北特權,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7月10日,蔣在戰前強調:“以蘇聯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也不必擔心中蘇開戰。縱使萬一中蘇開戰,中央也可出手相助,出兵10萬,撥幾百萬元軍費不成問題”。 张学良则于1929年8月25日在对中外记者谈话中指出:“外人对东省此次举动,所多误解,认为系收回东路,破坏条约,实则吾人决无破坏1924年中俄协定、奉俄协定之意,因中国既经签字,决不愿破坏之”,“中国并无根本收回该路之意,所求是在免去此等运动赤化之俄员职务而已。且此次之事,中东路乃其极小问题,真正要点完全在俄人以中国作赤化根据,吾人不得不为自卫之处置。”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東北进攻。8月底,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特派员郭同抵沈阳,与张学良商谈。张表示,对苏交涉遵照中央意旨办理。中央政府表示的全力支持,坚定张的抗俄决心。值得注意是,在整個中東路事件過程中,蔣食言,未給張事先承諾好的任何援助與補償,也體現出當時中國内憂外患。而中國共產黨在蘇聯進攻中國東北的中東路事件中,積極維護蘇聯利益,贏得共產國際讚譽。 1929年11月26日张領導的東北軍敗給苏军,蒋拒绝支援张,张不得不求和,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对铁路的控制,一切回到原點,并承诺“解除白军的武装,将其组织者和煽动者从中国东三省铁路驱逐”。 由於中原大戰隨即發生,蔣為穩住内政,也默許張對蘇妥協,以換取其對蔣中原大戰的支持。張因此獲得中華民國政府頒發第一座青天白日勳章,此勳章是頒授給有功於保家衛國,抵禦外敵的軍職人員,表揚他保持國家領土與主權完整的貢獻。這次挫敗,影響了張以後對於九一八事變的處理方式,張認為,整體國防與戰爭應由中央政府統籌,以避免戰事擴大或無謂犧牲。 镇压嘎达梅林 1929年初,张学良在内蒙古继续其父张作霖开垦蒙旗土地的计划,引发蒙古人抗议。以嘎达梅林等蒙古人发起“独贵龙运动”前往沈阳请愿。7月26日请愿代表嘎达梅林等被捕,11月13日被劫牢救出。于是嘎达梅林组织起义,领导了一支700多人的抗垦军队,提出了“打倒测量局,不许抢掠民财”的口号,袭击垦务局和垦荒军,驱逐测量队,转战于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一带。张学良命張海鵬部一个骑兵团和汤玉麟属下东北骑兵第17旅李守信团出兵围剿,1931年4月5日,在今通辽北包围歼嘎达梅林,嘎达梅林被李守信陣斬,後汤玉麟將其送回蒙古,梟首示眾,以威嚇蒙古人。九一八事变爆發後,张学良率东北军撤入关内,牧垦草原的计划没有得以继续实施。 中原大戰 1930年3月,反蔣派軍人聯名通電,推舉閻錫山為全國陸海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為副司令。4月,中原大戰爆發。8月,反蔣派在北平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另立「中央」,與南京政府對抗。9月18日,張發表電報《巧電》(韻目代日,巧為十八),宣佈反對中國内戰,希望各方立刻停戰。 南京中央黨部、國民政府鈞鑒。二備院部、備委員會勛鑒。各省市黨部、各省市政府、備總指揮部、備司令部、備軍、師、旅部、備法團、備報館仝鑒。 竊以:企圖建設,首宜力弭兵爭;綏定邦家,要在曲從民意。當國內戰端初啟時,良曾規勸各方,勿以兵戎相見。《東電》所述,中外共聞,其瘖音苦口,未經宣示國人者,稿本之多,幾於盈尺,卒以力薄言輕,未能挽回刼運。戰端一起,七月於茲,廬里坵墟,人民荼炭,傷心慘目,詎忍評言。戰局倘再延長,勢必民命滅絕,國運淪亡,補救無方,追悔何及?此良所憟憟危懼者也。人之好生惡死,既有同情,厭亂思治,終無二致。以良所見,無論戰區內之身遭禍難者,固已憔悴難堪,即戰區外之倖免顛連者,亦無不和平是望。良委身黨國,素以愛護民眾,維持統一為懷,不忍見各地同胞再罹慘劫。用敢不揣庸陋,本諸《東電》所述,與夫民意所歸,籲請各方即日罷兵,以舒民困。至解決國是,自有正常之途徑,應如何補救目前,計劃永久,所以定大局而饜人心者,凡我袍澤,均宜靜候中央措置。海內賢達,不妨各抒偉見,共謀長治久安之策,良如有所得,亦必隨時獻納,藉補壤流,眾志成城,時艱共濟,人民生活得免流離之苦,國際地位可無墮落之虞,是則區區所企望者也。迫切直陳,惟希亮詧。 張學良叩。瀋陽。巧(十八日)電。 這封《巧電》,被反蔣聯軍拒絕。兩日後,張派兵東北軍幾萬人入山海關,「武裝調停」,反蔣聯軍失敗。9月20日,蔣再電張催即日就副司令職。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張收編接管西北軍,並進軍華北,入主北平,勢力大增,中原大戰結束。 九一八事变 1931年1月1日,國民政府令:張學良、何應欽、朱培德、楊樹莊特賜榮褒。1月16日,蔣、張聯名代電,委任宋哲元、商震、徐永昌、楊愛源、傅作義分別為陸軍第三、四、五、六、七軍軍長委任龐炳勳、孫殿英、楊效歐、馮鵬翥、孫楚、楊澄源、王靖國、楊耀芳、李生達分別為陸軍第一至第九師師長,傅作義兼任第十師師長,周玳為炮兵監,至此西北編遣問題告一段落;國民政府通電,陸海空軍副司令官張學良業已宣誓就職,自本年1月起,總司令部各公文均由張學良副署。1月21日,張在瀋陽東北邊防公署接受日本天皇所贈旭日大勳章,日駐瀋總領事林久治郎代表日本天皇授勳,東北各軍政要員均參加授勳儀式。2月13日,蔣、張聯名電委高桂滋為第十一師師長。4月17日,張離開瀋陽赴北平主持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行營,4月18日抵達北平,駐順承王府。4月24日,張召集副司令行營全體職員訓話,謂本人不在北平時,行營工作由參謀長戢翼翹負責,同日張在私邸接見歐美記者,謂此來北平專為組織行營,將來瀋陽設辦公處,北平設辦事處,本人三分之二時間住瀋陽,其餘時間分住北平、南京。4月28日,張在北平接見山西、綏遠各軍將領,對山西、綏遠善後提三辦法:一、各軍自動實行裁減,俾達收支適合;二、山西、綏遠駐軍太多,擬請中央調開一部;三、山西、綏遠裁厘後,收入甚微,擬整稅收,維持現狀,核發各軍軍費。4月29日,張離開北平赴天津,次日自天津飛南京出席國民代表會議。5月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臨時全體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草案》及《首都建設案》,張列席並在會上發言,表示對北方治安負完全責任。5月6日,國民會議預備會議選定張繼、戴季陶、吳鐵城、周作民、林植夫、陳立夫、劉純一(女)及中國國民黨中央推派之于右任、國民政府推派之張共9人組成大會主席團。5月9日,國民會議開第二次大會,張主席,討論《教育設施之趨向案》,蔡元培對該案作詳細說明。5月15日,國民會議開第七次大會,張主席。5月28日,张因傷寒病住進北平協和醫院。6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三屆五中全會第三次大會決議:由國民政府主席提請,任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6月26日,中國東北興安屯墾軍第三團關玉衡部第三連連長寧文龍在該部防區將進行間諜活動之日本現役軍官中村震太郎大尉及隨從三人在四方台附近拘獲,經搜查審訊,中村等間諜罪證確鑿,6月26日夜關玉衡下令將中村等4人處死,為保密計,並焚屍滅迹,所有證物均送往北平呈報張。 7月6日,張電東北政務委員會稱:「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我要求割地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避免衝突,以公理為周旋。」7月12日,蔣密電張,對日軍在東北之挑釁,須極力忍耐,勿生事端,「此非對日作戰之時」。7月21日,蔣任命張為「剿赤軍北路集團軍總司令」,于學忠為第一集團軍總指揮,王樹常為第二集團軍總指揮。9月6日,張從北平發「魚」電給東北邊防長官公署軍事廳長榮臻,與東三省政務委員會代主席臧式毅:「查現在日方對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健,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當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免滋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9月6日,張電令駐瀋陽北大營旅長王以哲稱:「中日關係現甚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須格外謹慎。無論受如何挑釁,俱應忍耐,不准衝突,以免事端」,同日張電臧式毅、榮臻稱:「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萬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進攻瀋陽,九一八事變爆發。9月19日零時20分,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令遼師攻瀋陽近郊,獨立守備隊攻遼寧,騎兵旅攻長春,獨立旅攻鳳凰城和鞍山,炮兵團從旅順向瀋陽進發;中國國民黨中常會臨時會議決議,急電蔣回南京主持一切。9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續開臨時會議,討論日軍侵占瀋陽事件,決議三項:一、電粵方對外交表示態度,二、定本月23日全國下半旗並停止娛樂一天,表示瀋陽被陷哀悼,三、推定戴季陶、邵元沖、陳布雷、王正廷、陳立夫起草告全國國民書及告各國國民書。9月22日,蔣電告張,若日方脅迫以簽字承認「二十一條」為退兵條件,望設法嚴拒,此案已在南京歸為國際交涉;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委孫殿英為第四十一軍軍長。 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親自下达“不抵抗命令”。而蒋迟至9月19日到達南昌後,晚間9至10時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事後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1946年,曾任張機要秘書的郭維城,宣稱東北軍不抵抗,是因為張接獲蔣命令,並且中国大陆长年宣传张“接蒋介石命令不抵抗”并以此拍摄电影《西安事变》。張學良日後接受訪問時,多次堅持是因為他誤判東北情勢,下令不抵抗所致,而非蔣介石命令。據時任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秘書處機要室主任洪鈁回憶,1931年8月16日,蔣曾以“銑電”密電張:「無論日本軍隊以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希轉飭遵照執行。」在中國大陸所有檔案資料館中,均找不到銑電原件檔案。在海外,21世紀的頭幾年,一度曾有人根據竇應泰《張學良三次口述歷史》一書,稱“銑電”的原件藏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毅荻書齋”的展櫃中。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親自給竇應泰打電話詢問此事,得到的回答是“不足為據”。據台灣歷史學家劉維開稱,他曾經翻遍台灣蔣文檔最齊全之《蔣中正總統檔案》(「大溪檔案」),也沒有找到“銑電”檔案,查無相關跡證。張晚年親口否認銑電之存在。歷史學家唐德剛曾當著張面前感慨道:「我們聽了五十多年了,都是這個說法呢,都說是蔣公給你的指令呢!」「……都說蔣公打電報給你,說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民族國家於不顧(所謂銑電的關鍵語句)。又說你拿著個皮包,把電報稿隨時放在身上。」張回答說:「瞎說,瞎說,沒有這事情。我這個人說話,咱得正經說話。這種事情,我不能諉過於他人。這是事實,我要聲明的。最要緊的就是這一點。這個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個兒的事情,是我的責任。」 九一八事變後,馬君武詩作指控張學良軟弱,令張被稱為「不抵抗將軍」,然而馬君武這指控卻是出於兩人私怨而憑空誣告。詩云: 首先,詩中的胡蝶(蝴蝶)不但當時不在北平,終其一生根本未見過張。朱五,即朱启钤的第五女朱湄筠,於九一八事變前一年早已成婚,嫁給張學良的愛將朱光沐,主婚人還是張學良本人。 香港歷史學家丁新豹指出九一八事變當晚,張乃與其參謀何世禮、何父何東爵士晚飯:「當日張學良聽完一個電話之後,飯未吃完就離席,原來電話是報告日軍突襲瀋陽,是為『九一八事變』。」而不是與女士聚會。 而身在其時的馬君武寫出與事實完全相反的指控,被認為是因當他聽到張對張伯苓辦南開大學捐贈巨款,但上門向張要求捐款時卻被拒,才故意誣蔑張,也在重視禮法的年代壞女子名節。據作家高陽所言,朱湄筠告訴他後來遇上馬君武,上前道自己便是他筆下被誣衊的朱五,「當時馬博士的窘態,非語言筆墨所能形容,結果是不俟終席而遁去」。 1931年11月21日,張委萬福麟為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總參議。12月5日,蔣電張嚴令阻止北平學生南下請願,「如不能勸阻,寧可停車,不予通行,以免效尤」。12月15日,張電蔣,請辭陸海空軍副司令職,同日國民政府准張辭職,改任北平綏靖公署主任。12月22日,張電蔣,謂「公今旋里,毋任痛心!日寇近迫錦州,河北局面如何善處,乞公賜最後指針」。 中年經歷 棄錦州失熱河 1932年1月5日,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張通告報告錦州失守經過,略謂:「日方兵力增厚,武器精良,在在皆遠勝於我,自其發動以後,竟以飛機、坦克車及大口徑炮分路猛攻。我軍奮勇應敵,激戰十晝夜之久,前仆後繼,死傷蔽野。卒以兵力過疲,損失過重,無術繼續堅持,致於江日失守錦縣。」1月6日,張邀孫殿英、李服膺、商震、徐永昌等及在北平各將領協商華北軍政問題。1月10日,張在北平招待新聞記者,表示擁護統一,安定北方。1月13日,張電促蔣、汪精衛、胡漢民入南京,略謂:「人望不可以屢辜,時會不可以再逸」,「宜及此政本未搖,-{余}-勢猶在之際,集全黨領袖於一堂,奮其智勇,以定安攘之策,則桑榆之效,或尚可收,淪胥之禍,其猶得免。若更分崩離析,或貌合神乖,信用一失,斷難再復。」1月18日,張委榮臻為北平綏靖公署參謀長,榮臻1月20日就職。1月30日,北平政務委員會成立,張、李石曾、于學忠、徐永昌、周作民5人為常委。2月4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徐州軍事會議決定,通電劃分全國為4個防衛區:第一防衛區為黃河以北,以張為司令長官;第二防衛區為黃河以南、長江以北,以蔣為司令長官;第三防衛區為長江以南及浙江省、福建省,以何應欽為司令長官;第四防衛區為兩廣,以陳濟棠為司令長官。2月11日,北平軍事整理委員會成立,張為理事長。3月6日,中國國民黨中政會議決,任命蔣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陳銘樞、李烈鈞、陳濟棠為委員,3月8日國民政府明令發表,3月18日蔣就任。3月11日,張為遵二中全會決議,電國民政府懇辭北平政務委員會委員。4月10日,國際聯盟調查團晨訪張,晤榮臻,詢九一八事變經過。4月12日,國難會議閉幕,通過請政府克日將張撤職查辦,所部軍隊着軍委會妥為處理,以便收復東北失地等案;國際聯盟調查團在北平與張、萬福麟等原東北軍政官吏舉行第一次談話會,對東北問題作詳細之懇談。8月1日,張電南京報告熱河情形,稱:「日方已開始軍事行動,形勢漸趨嚴重,榆關亦告緊急。」8月6日,汪精衛致電張,望其辭職以謝國人,並稱:「惟兄擁兵最多,軍容最盛,而敵兵所憂,正在兄防以內,故以實力言之,以職責言之,以地理上之便利言之,抵抗敵人,兄在職一日,斷非他人所能越俎。」、「令兄未聞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斂,自一紙宣言捍禦外侮以來,所責於財政部者,即籌五百萬……昨日則又以每月籌助熱河三百萬責之行政院……以此相要挾,誠不解是何居心。」8月7日,北平政委會開會,張決定辭職,張覆電汪精衛,勸汪「以國事為重,勿輕言辭」,「本人軍、政權將分交平軍分會、政委會」,同日張並電蔣請北來主持;蔣電張群轉勸張,「以大局為重,宜忍隱處之。北方同袍尤不宜亟有抗辯,以免益陷僵局,更增糾紛」。8月8日,汪精衛在上海對記者發表談話,促張下野,略謂:行政院院長人選,「于右任、戴傳賢均可,蔡元培來更好」,繼張者「以何應欽、朱培德為宜」,有詢以馮玉、閻錫山如何,汪謂不可,「將予人以口實,增加糾紛」;汪精衛再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堅辭行政院長職,指責張治下省份,國家稅收悉截留,兵額中央無權過問;張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行政院辭北平綏靖公署主任職;張覆電汪精衛電請中央罷免本職。8月9日,蔣電覆張,假擬三策:一、不辭職而帶兵入熱抗日,二、辭職而帶兵入熱抗日,三、辭職而改組北平綏靖公署,擇一而行,勉出兵收復熱河為上策。8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中委談話會對汪、張辭職擬定方案,滙送中常會決定:一、准張學良辭北平綏靖公署主任職(8月16日國民政府明令發表);二、裁撤北平綏靖公署,改設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18人,以萬福麟、榮臻、蔣伯誠為常委,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任軍分會委員長;三、再由中常委切實慰留行政院長及各部、會長。8月20日,蔣電張群、蔣伯誠轉令張,以軍事委員會委員資格代理北平軍分會委員長職;國民政府訓令行政院裁撤北平綏靖公署。8月23日,北平政委會例會,張請辭委員職,決議慰留。8月25日,北平軍事整理委員會舉行常會,決議:一、張學良請辭委員職慰留,二、北平軍整會改稱北平軍事訓練委員會。9月1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在北平「綏靖」公署舊址正式成立,蔣再電張,請以軍事委員委員資格主持。9月3日,國際聯盟調查團總報告已完成,各委員及秘書長在北平簽字,下午4時該團國長李頓等向張辭行。10月,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張轉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副委員長。10月25日,國民政府令張全權調處魯事,同日劉珍年電呈中央請將該師調離魯境。11月6日,張派彭士彬等三人赴濟南監視韓復榘、劉珍年自膠東撤兵。11月10日,張飛漢口晤見蔣,面商東北、華北問題,並協議海軍接防煙台、龍口,11月12日飛杭州,11月16日復飛漢口見蔣。 1933年1月2日晚,天津日駐屯軍司令中村孝太郎就榆關事件電張提出「警告」,稱榆關事件係中國進兵熱河,宣言抗日所致;張密電蔣,認為日軍發動榆關事件「並非即欲作真面目之戰鬥,仍為借此對我方軍事部署加以試探」,希望「設法對榆關事件謀一緩和延宕辦法」,同時出「如日方不顧一切悍然來犯,緩敵之謀無效,則我亦不得不盡全力以周旋」,並表示自己「決無絲毫猶豫」,要求蔣「迅示機宜,並乞迅飭啟宇(第三十二軍軍長商震)所部火速出動,其他軍隊速行集結」。1月3日,蔣由奉化到杭州,覆電張,略謂:「無論倭寇行動如何變化,我軍速入熱河計劃,萬不可稍有變更,只要能達成此任務,則為緩寇計,不妨相機應付」,並表示商震部「調動與接濟籌備,弟當負責」。1月4日,蔣致電張,指出:「此後倭必以真面目攻取平、津,我方不能不迅下決心,從速處置。」,提出軍分會及張本人「應即遷保定或張家口,一面與各公使館交涉,聲明北平駐軍他移,以北平為文化區,不願與倭軍在北平附近衝突,並望各國互尊條約,保持平、津之和平」。1月5日,蔣電林蔚轉告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朱培德、軍政部長何應欽,請任命張為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常務委員兼代委員長。1月7日,蔣返抵南京,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軍政部長何應欽、外交部長羅文幹商應付榆關事件,隨後接見張代表鮑文樾,聽取榆變經過。1月8日,張在北平招待中外記者,發表談話駁斥日方關於榆關事件係中國方面調動軍隊所引起之謬論,謂「榆關事變與九一八柳條溝事件如出一轍」,表示「惟有以吾人之精神與赤血,保護我祖國,以維持正義」。1月11日,蔣在南京陵園私宅與宋子文、何應欽、羅文幹、陳立夫等人商討對日外交,決定派外交部次長劉崇傑赴北平向張傳達中央對對華北外交方針,當晚劉離開南京赴北平。1月17日,張致電蔣,謂「熱邊情況日趨緊急,證以最近日軍進向該處之積極活動,大有箭在弦上一觸即發之勢,我方入熱部隊,只東北軍四旅」,「前途變化洵屬在在可慮」,催促蔣「迅賜電調中央軍及晉軍即日開赴熱東一帶,以增實力,而備萬一」。2月5日,張電蔣,報告「熱邊風雲日益緊急,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原有軍隊實屬不敷分配」,要求蔣「籌定大計」,蔣批覆以「北方軍事已全權托付吾兄」,並表示:「吾人處此憂患,橫逆之來,惟有盡其心力而為之,只求此心無愧,並以擴然大公示眾,則成敗存亡,聽之而已。」2月12日,張制定以「確保冀熱並鞏固平津為目的」之防禦方針,成立華北軍總司令部,由蔣兼任總司令,張任副總司令。3月3日,蔣準備取代張兵權,派軍政部長何應欽、內政部長黃紹竑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李烈鈞往北平應付華北局勢,3月5日抵北平,黃旋任北平軍分會參謀長。3月4日,蔣為承德棄守致電張,指示「緊急處置,應以規定各部收容陣地與制止其後退,力圖反攻,冀挽頹勢」。3月5日,張據報湯玉麟放棄承德,召開軍分會緊急會議,急令古北口駐軍嚴阻逃軍入境,並令張作相、萬福麟等嚴守長城防線,會後張電請中國國民黨中央將熱河不戰而退之將領予以懲處,並下令通緝湯玉麟,同日何應欽亦電請中央將湯褫職嚴辦。3月6日,蔣致電楊杰轉示張、何應欽,指示反攻戰略:「以宋(哲元)部與萬(福麟)部全力出冷口,襲取凌源、平泉,以古北口各部反攻承德,則必得策」,又電楊杰轉示宋哲元、商震、龐炳勳等將領,望「協同一致,力圖反攻,力圖反攻,以報黨國」。 3月7日,張電中國國民黨中央引咎辭職,略稱: 3月8日,蔣到達河北石家莊,何應欽由北平往見,張擬同行,蔣以「前方軍事吃緊,調度需人」拒絕,同日宋子文亦奉蔣召由上海到石家莊,預商張下野辦法。3月9日,蔣召張在保定會晤,蔣先授意宋子文與張談去留問題,宋轉達蔣意:熱河失守,張守土有責,中央政府更責無旁貸,蔣也同樣受到國人攻擊,「正如兩人同乘一只小船,本應同舟共濟,但是目前風浪太大,如先下去一人,以避浪潮,可免同遭沉沒」,張只得接受辭職,下午4時蔣到保定與張晤面,准其去職。3月10日,張召于學忠、萬福麟、榮臻、王樹常、劉哲等東北軍要員會議說明辭職經過及原因,並宣布已與蔣商定軍事善後,將東北軍改編為四個軍,由于學忠、萬福麟、何柱國、王以哲分任軍長。3月10日,張發出辭職通電。3月11日,張通電下野,內稱:「此次蔣公北來,會商之下,益覺余今日之引咎辭職,即所以效忠黨國、鞏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謝國人。」,並表示「惟眷念多年袍澤,東北之健兒」,期望「中央俯察彼等勞苦」,「倘遇報國之機,加以使用,俾得為收復東北之效命,遂其志願,免於飄泊,於願斯足」。3月12日,國民政府明令准免張北平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代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職,派軍政部長何應欽兼代執行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職權,同日張離開北平飛上海,何到會接任。 1933年5月31日,中日簽訂《塘沽協定》,11時10分中國代表在一字不改下正式簽署。7月22日,張為考察歐美各國軍事組織,是日由意大利抵法國巴黎,7月30日飛抵英國倫敦。12月15日,張由意大利威尼斯乘輪回國,行前意相墨索里尼贈以皇冠大十字勳章。 圍剿紅軍 1934年1月6日,張由意大利乘「康脫浮特號」輪回國,途經香港登岸訪胡漢民。2月1日,蔣由南京抵杭州,部署福建軍事善後事宜,同日張往杭州謁蔣,向蔣表示「一切聽命中央」。2月7日,國民政府特派張為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2月9日,蔣由杭州飛南昌,行前召見張指示豫、鄂、皖三省「剿共」計劃,抵南昌後即飭贛西各縣部隊跟踪追擊湘贛紅軍。3月1日,張在漢口任豫鄂三省「剿匪」副司令職,3月5日武昌設立行營。6月,正當蔣第五次圍剿紅軍在江西激戰時,張在報刊上公開提出國共合作、共同救國主張。6月18日,張出巡豫鄂邊區,是日抵達潢川,6月21日在潢川召開軍事會議商定反共軍事,之後再赴商城及皖西立煌、六安,6月27日張回武漢。10月9日,蔣在張、劉峙等陪同下離開武漢北上,前往豫、陝、甘、寧各省視察,翌日蔣等經鄭州抵達洛陽主持洛陽軍分校開學典禮,何應欽亦由北平抵達洛陽晤見蔣。10月12日,蔣偕張抵達西安。 1935年3月1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成立,原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撤銷,主任張,秘書長楊永泰,參謀長錢大鈞。4月,蔣命令張圍剿中國工農紅軍,但卻遭到挫折两个整编师被全歼,逐漸對蔣的調遣有所反感。4月2日,國民政府任閻錫山、馮玉祥、張、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為一級陸軍上將。4月14日,武昌行營主任張由重慶飛貴州見蔣,河南保安處長馮占飛及《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偕行,4月17日張回漢口。9月13日,張由漢口飛西安,與楊虎城、邵力子等會商軍事。9月19日,張飛天水視察。9月20日,蔣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統帥陝、甘、寧、青四省軍隊「圍剿」在西北之紅軍。蔣再次推張到「剿共」第一線,擔任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代行蔣之總司令職務。9月21日張飛返西安,與閻錫山代表張維清商圍攻陝北紅軍,9月24日又偕楊虎城、鄧寶珊飛蘭州與朱紹良分商防共。10月16日,張由西安飛抵武昌,辦理行營結束事宜,10月19日返西安,10月20日武昌行營結束。同年秋,東北軍調入西北,在剿共戰役中損兵折將。 改换门庭 1935年11月13日,張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奉共产国际指示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中,被中共形容為:「不抵抗將軍賣國賊」、「日本帝國主義忠實的走狗」。11月,張在南京參加完中國國民黨五全大會曾去上海,秘密會見因「新生事件」而獲罪之東北籍人士杜重遠。張、杜是老朋友。此次見面,張向杜傾訴自己因「剿共」接連失利之苦悶,杜則勸張放棄「剿共」,走西北大聯合道路,即聯合共產黨、楊虎城和新疆之盛世才,取得蘇聯援助,共同抗日。11月下旬,張到上海會見尚在獄中之老友杜重遠,杜深受中國共產黨秘密黨員胡愈之等人影響。 1935年12月,張在南京開完會後,曾到上海找東北義勇軍將領李杜,提出要找中共負責人聯繫,又找杜重遠商談抗日救國之道;中共中央認為經過努力,是可以爭取張和東北軍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李杜和宋慶齡有聯繫,提出過此事,宋慶齡知道劉鼎住在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家中,她對剛到過瓦窰堡同中央聯繫之地下黨員董健吾説,艾黎家中就住了一個共產黨員,可介紹他到張那裡去工作;董健吾見了劉鼎,告訴他到張急於找共產黨之關係,共商抗日救國大計,希望他能去西安見張;劉鼎經過考慮後表示同意,並在上海做許多準備工作,認真研究《八一宣言》和統一戰線之文件,調查張歷史、為人處事之特點。 西安事变之前,張已經跟中國共產黨有聯繫。1936年,國民政府於1月7日授予張一等雲麾勳章。1月4日,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張與楊虎城自西安飛抵綏德同高桂滋、毛侃會商防止陝北紅軍北攻榆林、綏德。2月19日,張把董健吾、張子華用飛機送到膚施,再由當地駐軍派騎兵護送到蘇區;2月27日,董、張到達瓦窰堡,由博古、林伯渠接待並即電告毛澤東、周恩來等。3月2日,周恩來致電彭德懷和博古,提出對蔣、張之聯絡工作應分進行;3月4日,毛、彭致電博古轉董健吾,表示中共願與南京政府開始具體實際之談判;董帶着中共中央意見返西安見到張後,即回上海向宋慶齡覆命。3月中旬,博古帶張子華到山西向中央滙報告他和曾養甫接談;周恩來也到;北方局王世英也向中央滙報同楊虎城談判情況,並報告呂振羽、周小舟在南京同曾養甫、諶小岑接談經過。張在旅歐期間,會見希特勒與墨索里尼,欣賞德國與意國全民團結的精神,認為只有法西斯主義才能救中國。在3月20日至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周恩來分析一部分中國國民黨領導人已認識到有必要抗日,但有人想挑動日蘇戰爭,所以至今中國國民黨對降日還是聯蘇仍舉棋不定;4月25日,中共中央發布《為創立全國各黨各派的抗日人民陣線宣言》;6月20日,中共中央又發出致中國國民黨二中全會通電,提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洛川會談 1936年1月初,在榆林戰役中被俘之東北軍第一〇七師第六一九團團長高福源回到王以哲軍部駐地洛川;王以哲聽了高福源報告,立即表示接受中共主張並秘密報告張。1月初,張剛從上海回到西安,正急於找到中國共產黨;他得到電報後就飛到洛川會見高福源。1月17日,中共中央社會局長李克農去洛川與張、王以哲見面。1月19日,李克農在高福源引導下,到洛川同張、王以哲會談;張表示願意為成立國防政府奔走。1月20日,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李克農抵陝西洛川與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張會談,李說明中央停止內戰、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一致對外之主張。1月21日晚,張與李克農在洛川會談3個小時。張密晤中國共產黨代表李克農,李表示擁張為西北抗日聯軍總司令,並暗示能獲得蘇聯軍火援助。1月,在第一次洛川會談,中國共產黨已得知張「同意抗日,但不同意討蔣」。1月25日,中共方面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名義发表《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肯定東北軍大多數是愛國,「是願意打日本帝國主義的」。中國共產黨重視宣傳,在1月25日向在東北軍公開信中成功挑撥東北軍與中央的關係。 1936年2月初,中央再次派李克農到洛川談判;2月10日,周恩來指示李克農按照瓦窰堡會議精神,先談局部合作抗日和通商問題。2月20日,周恩來在瓦窰堡接到中央及軍委從東征前線發給李克農之訓令,指出張同意抗日,願意和他們訂立互不侵犯協定,但不同意討蔣;不反對國防政府、抗日聯軍口號,但不同意馬上實行。2月21日,李克農一行在高福源陪同下,由瓦窰堡出發,於2月25日到達洛川。2月25日,李克農到達洛川。2月26日,張原來打算親自參加會談,因臨時去南京,就由王以哲和參謀長趙鎮藩先談局部合作問題,重大問題由他回來談。經過兩天談判後,於2月28日達成幾條口頭協議,主要內容是:一、為一致抗日,紅軍與六十七軍互不侵犯,各守原防;二、恢復六十七軍在膚施、甘泉兩城六十七軍部隊所需糧、柴進城出售,恢復正常通商關係;四、恢復紅白兩地區通商,雙方有保護對方採購人員安全之責;五、紅軍同意被困在甘泉城內之部隊換防。2月26日至2月28日,李克農與王以哲、趙鎮藩磋商紅軍與東北軍第六十七軍之間合作抗日問題,達成口頭協議,主要為:互不侵犯,各守原防;紅軍同意恢復第六十七軍在鄜縣、甘泉、延安之交通運輸及經濟通商;延安、甘泉城內第六十七軍人員所需糧草,可向當地蘇區群眾購買,紅軍予以便利;雙方給予對方採購人員以保護。 1936年3月2日,張由南京回到西安,當日即親自駕機飛到洛川和李克農會談;會談一開始,張即表示已聽過王以哲、趙鎮藩之報告,完全贊同雙方之口頭協議,並希望全面合作;接着他請李克農先談中國共產黨對時局之看法。3月3日,張由南京飛返要西安,次日即飛洛川與李克農第二次會談,就聯合抗日問題交換意見,主張抗日必須「聯蔣」,並要求中共派全權代表作進一步會談,3月7日李克農離開洛川。3月4日,張便趕到洛川,與李克農會談。張同意共產黨建立聯合政府、抗日聯軍和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之主張,但他提出幾個問題:一、為什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包括蔣在內?他認為國家之主要力量都掌握在蔣手中,蔣有抗日之可能,抗日必須聯蔣;二、抗日如何能取得勝利?三、如何取得蘇聯援助?四、紅軍東征抗日應取道寧夏、綏遠、察哈爾,不應取道山西。3月,張到洛川與李克農會談,對其他問題談得很順利,很快取得一致意見;唯獨在對蔣態度問題上雙方意見相左,誰也沒有說服誰。李克農一一作回答,但在聯合蔣和進軍路線上沒有取得一致意見;李克農表示:「張將軍的意見,我們可以向黨中央報告。」雙方商定:一、和蘇聯聯繫,雙方可各派代表,赴蘇路線,張答應他可與新疆之盛世才商量;二、中共派一代表常駐西安,以便保持聯繫,由張給以名義掩護;最後,張提出,為了進一步商談抗日救國大計,請毛澤東或周恩來親自來一次,地點在膚施,具體時間由中共方面定;李克農表示,立即向中央報告。當時,毛澤東、彭德懷、張聞天等駐在山西石樓城指揮紅軍東征,周恩來和博古、鄧發由瓦窰堡趕到石樓;3月16日,李克農到石樓向中國共產黨中央滙報洛川會談情況;中央立即決定周恩來為代表到膚施同張談判,李克農也同去。張再晤李克農,請中國共產黨介紹自己代表與蘇聯直接商談軍火援助問題。李杜從董健吾處了解情況後,打電報給張:「尋找的朋友已經找到了」;張很高興,即派高級參謀趙毅到上海把劉鼎接到西安,秘密住在金家巷張公館之東樓內。張向中國共產黨黨員劉鼎反覆請教紅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之根本原因和戰略戰術。劉鼎到西安第二天,張在家裡接見他;張嚴肅地向劉鼎提出三個問題:一、我張某人與日本人有殺父之仇,毁家之恨,抗日救亡決不後人,可是你們共產黨卻駡我是不抵抗將軍,賣國投降;二、中東路事件,蘇聯紅軍把東北軍打得那樣慘,還駡我勾結日本帝國主義,反蘇反共;三、在陝北,紅軍打東北軍為什麼打得那麼厲害?使東北軍遭受嚴重損失。第二天,劉鼎再次與張見面,劉對張説:一、張先生執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四個月,日寇就占領東三省,當然遭到人民辱駡,中國共產黨與人民一樣,在這個問題,不能不表示態度;二、東北當局受蔣、日挑唆,首先挑釁,撕毁中東路共管協議,採取片面行動,蘇聯指責張先生絕非無中生有;三、東北軍在鄂豫皖和陝西,使蘇區和紅軍受到很大損失,紅軍在陝北採取自衛還擊,使東北軍受到挫折,有人民支持之新式軍隊,百萬大軍都無可奈可。當天張就偕劉鼎和公館隨從人員飛到洛川,張行前報請南京在洛川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聲稱自己要到前方督戰,曾致電蔣説:「預定設前進指揮所於洛川,學良即日赴前方督剿,以期早奏厥功,釋解委座兩顧之憂。」;蔣覆電稱:「陝北軍務,得弟親往督飭,立殲滅之大功,在此一舉。」周恩來參加3月20日到3月27日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認為不排除蔣允許與共產黨建立聯繫之可能,沒有再次談反蔣之問題;3月27日會議上,毛澤東談到與張談判問題時,仍堅持反日與反蔣不可分離。 洛川會談結束後,王以哲送給紅軍一批七九步槍,子彈數萬發,並派少校副官王政用汽車送至紅軍防地;經過兩個月之努力,採購許多重要物資,有印鈔機和高級紙張、油墨、無線電器材、醫療器材藥品等;這些物資,都由東北軍用軍用汽車送到洛川,再改用牲口轉運到雙方防地交界處,移交蘇區貿易局運到瓦窰堡;這批物資為蘇區解決許多困難,打破中國國民黨對陝北蘇區之經濟封鎖。 膚施會談 1936年4月6日,毛、彭聯名致電張,提出:甲、敝方代表周恩來偕李克農於8日赴膚施,與張學良先生會商救國大計,定7日由瓦窰堡啟程,8日下午6時前到達膚施城東北二十里之川口,以待張學良先生妥為布置;乙、雙方會商之問題,敝方擬定;丙、張先生有何提議,祈預告為盼。4月,張到膚施密晤周恩來,周勸張反蔣,張則勸周聯蔣。4月9日,周恩来與张在膚施会談。周恩來問張學良:「怎麼張伯苓是你的老師?」;張説:「過去我抽大烟、打嗎啡,是聽了張伯苓勸告後戒除的,因此拜張伯苓為師。」張說全國之力合到一起,難以打敗日本,不要把有抗日願望而又實力最強之蔣拒之門外;張表示若勸蔣聯共不成,便在西北另立新局面。張表示:一、完全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同意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願參與醞釀此事;二、同意紅軍集中河北,但認為紅軍在山西恐難立腳,出河北太早,最好出綏遠,如果紅軍堅持東出,他可以通知在河北之東北軍與紅軍聯絡,還答應可為北上之紅四方面軍和二方面軍讓路,並説如果紅軍一旦與日軍接觸,他可以公開和紅軍聯合;三、蔣介石現在歧路上,根據他觀察,蔣介石可能抗日,目前他還不能做到反蔣,如蔣投日,當離開蔣,在未公開抗日之前,不能不接受蔣之命令,進駐蘇區,他主張在裡面勸,共產黨在外面逼,促使蔣改變「攘外必先安內」之錯誤政策,走上抗日道路;四、將派代表去蘇聯,中共方面之人由他派人送至新疆,他可聯絡盛世才。張是當時最早接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之中國國民黨將軍,已和紅軍秘密達成停戰、通商等協議。周恩來表示:關於對蔣介石的政策問題很重要,中共中央已有考慮,願將張之意見回去慎重研究。會談一直進行到4月10日晨4時才結束,雙方都很滿意;周恩來對李克農等人説:「談得真好呀!想不到張學良是爽朗的人,是這樣有決心有勇氣的人,出乎意料!」;張後來對劉鼎説:「膚施會談,我太滿意了」,「中國的事,從此好辦了!」;握別時,張贈送《申報》六十周年紀念時出版之中國大地圖一本,語重心長地説:「共同保衛中國。」隨後,張拿出二萬块銀元和十二萬法幣,支援紅軍作軍費。 聯共 4月22日,周恩來寫親筆信給張,和李克農一起同劉鼎談話,把信交給劉鼎,信內稱:九日會談,「快慰平生」,中共中央諸同志「咸服先生肝膽照人,誠抗日大幸」;信中誠懇忠告張「為抗日固足惜蔣氏,但不能以抗日殉蔣氏。為抗日戰線計,為東北軍前途計,先生當有以準備之也!」、「茲如約遣劉鼎同志趨前就教,隨留左右,並委其面白一切。」、「寇深禍急,渾忘畛域,直率之處,諸維鑒察。」幾天後,張和劉鼎乘專機到西安,到西安後,把劉鼎安置在公館之東樓上,對劉鼎説:「你名義上是李杜的代表,也是我的隨從軍官。你要在東北軍中多活動,並多多幫助我。」因此,那時人們叫劉鼎為「秘書」,在張公館進出,張還親自囑咐隨從應德田和孫銘九,要好好招待和保護劉鼎,以後又給劉鼎發自衛手槍。4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創立全國各黨各派的抗日人民陣線宣言》,第一次把中國國民黨列入抗日民族統一陣線行列。劉鼎到西安積極設法架設秘密電台,着手建設從西安到蘇區、天津、北平、上海等地秘密交通,利用關係在西安東城中國銀行蓋的七賢莊住宅區租一個兩進四合院,做為秘密交通站;通過東北軍關係買商用交通車,把宋慶齡介紹之美國記者斯諾和馬海德大夫、潘漢年、丁玲、張子華等去蘇區,經過西安七賢莊交通站,送往洛川轉陝北;中央從陝北派鄧發或王稼祥等到新疆或轉蘇聯,葉劍英、汪鋒、張文彬、張經武等由保安到西安,也是通過秘密交通線。 1936年6月30日,張主動提出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張籌建「抗日同志會」,9月正式成立,作為秘密核心組織團結東北軍,吸收有積極抗日思想分子,開始主要成員是孫銘久、應德田、苗劍秋、盧廣績、車向忱、劉瀾波、苗勃然(兩人都是中共秘密黨員)等,劉鼎也參加;以後向軍、師、旅長發展,共達70多人,張自任會長,聯共抗日、培養抗日幹部。7月初,張住在王曲時,把劉鼎拉去跟他説:「我的日子難過。我連想了幾天,想把隊伍拉出去,能拉多少就拉多少,和紅軍一起幹。……和他們糾纏有損無益,干脆撒手。遲分不如早分,與其將來被劫,不如現在主動,早下手為強,可以保留最大的力量來抗日。……」劉鼎立即回到西安,用十萬火急密電報告中共黨中央,乘張專機到膚施後,步行50里到達安塞;黨中央機關剛從瓦窰堡撤向保安,得到劉鼎電報後,毛、張聞天、周恩來於7月5日趕到安塞城,立即召開會議,毛、張、周都到會,李克農也列席會議;毛最後説:「張學良敢在膚施與周恩來面談,回去宣傳抗日是大好事。……叫張學良不要和蔣介石鬧翻了,要講策略,不要太刺激他。……」劉鼎回到西安見到張,詳細談了安塞中央會議,說:「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都到會,研究了一夜,高度評價你的抗日決心和熱情,但你的想法目前時機還不成熟,要你團結全部東北軍,耐心爭取蔣介石和全國一切抗日力量。」張耐心聽後表示理解中共中央意思,説:「從今以後,我要想盡一切辦法勸説蔣委員長,把他爭取到抗日陣營中來。我和委員長交情很深,我要認真利用這個地位加快步伐向他進言,爭取他幡然省悟。你們黨中央既然要我這樣辦,縱然碰釘子,或者削職為民乃至坐牢殺頭,也在所不惜!」張為整訓部隊軍官,商得楊虎城同意,報經蔣批准,在西安南郊王曲創辦「西安軍官訓練團」,張任團長,楊任副團長;張接受劉鼎建議,吸收瓦窰堡紅軍大學之經驗,以政治為主,主要講抗日救國之道理;以軍事為輔,學習運動戰和游擊戰術;訓練團廢除打駡,提倡官兵平等,團結官兵。訓練團第一期張就住在王曲,親自給學員作報告,公開對學員説:「唯有對外,才能實現真正統一。」、「東北軍要站在抗日第一線,……東北土地主權是屬於中華民國的,……東北軍抗日,唯有犧牲是屬於我們的。」張、楊講話,都講抗日救國道理。劉鼎又建議張辦學兵隊,從北平、天津招收一些參加「一二·九」運動之學生到西安軍訓;張同意後,由中共秘密黨員劉瀾波、孫達生等協助招生,學兵隊由張衛隊二營營長孫銘九領導,由衛隊二營派送管理幹部;學兵隊共300多人,設在西安東門城樓上,學兵畢業後分配到各要害部門和各部隊。劉鼎還和劉瀾波等推動東北文化教育界人士組織「東北救亡總會」,團結東北人抗日救亡;又從上海請來文化界秘密黨員吳奚如到西安,主編抗日同志會刊物《文化周報》,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由「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策略上之重大轉變;而洛川和膚施會談中,張一再認為蔣有可能抗日,應該內外逼使他走上抗日道路之意見,也給中國共產黨中央作出這種決策提供重要根據。 日本歷史學家宮脇淳子確信張是共產國際內部人員,他認為證據是後來共產國際頒授勳章給張學良。另有關張與共產黨的關係,可參見楊奎松《張學良的「通共」與蔣介石的置若罔聞》、陳益南《「西安事變」中若干鮮為人知的細節》等文,張學良在1936年提出加入共產黨,不是加入中共,此事需中共向共產國際匯報,最後以「特殊黨員」之身份加入,即可得到共產國際支持。 勸蔣抗日 1936年10月20日,在蔣來西安前夕,張密赴太原,向閻錫山坦述自己聯共聯蘇以便抗日之內幕,閻答應與張聯袂,一同勸蔣聯共,「倘蔣不幹,閻決不顧一切犧牲,聯晉軍、紅軍、東北軍全力抗戰」,並表示把固陽等5個縣讓給紅軍。同時,蔣來前,為確保安全,已指定以西安城東之臨潼華清池為其行館,錢大鈞已提請前派張玉蓀到該處安排佈置,但楊虎城以「華清池離西安太遠,往來不便」為由,建議以城內九爺府為行館,張贊同此議。10月22日,蔣一行人飛抵西安機場,張要張玉蓀向蔣報告,己在城內九爺府和城外華清池準備好兩處行館,請蔣指示前往何處,蔣「楞了一下,便回頭望著」錢大鈞,錢說到華清池。當晚,張懇勸蔣聯共抗日,「歷時甚久」,兩人爭辯,蔣連駡不止,「響遏雲霄」。10月29日,蒋由西安前往洛陽。蔣決定如張、楊不服從「剿共」命令,就把東北軍、十七路軍調離陝甘,由蔣鼎文任西北剿匪前敵總司令,任命衛立煌、朱紹良、陳繼承為一個方面之總指揮。10月31日,張邀閻同赴洛陽,為蔣祝壽,並聯袂勸蔣。 1936年11月初,張到葉劍英住室,商討辦法停止內戰,最後張説:「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苦迭打』(日文外來語「クーデター」,源自法語coup d'État,意即政變)。」;葉電告中共中央,回電讓葉轉告張「要慎重」。11月17日,蔣自洛陽親赴太原晤見閻錫山,11月18日在綏靖公署召集各機關公務員訓話,大意一切應以堅固守靜之態度沉著處理。中共屢屢致電張,請其遲滯進剿;11月27日,張回電説,「永不進展實難辦到」,目前只能將進剿改為封鎖,以延長時間,「速請內中早決大計」。11月27日,张給蒋一份「请缨抗敌書」,遭到蒋拒绝。張如蒙所請,東北軍轉進綏遠,既能滿足東北軍強烈抗日要求,又不致與紅軍隔離,還可接通外蒙和蘇聯;蔣仍令其剿共。張請求率部增援綏遠東部,蔣未准其請。禁不住張一再懇求,始准派騎兵第七師開往綏遠作戰(該師實際上並未開去),仍未允東北軍全部出動,張深感不滿。 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日,張獲悉,如東北軍不執行剿共命令,蔣便將其調蘇皖閩;12月2日,張赴洛陽勸蔣,並表示“如不抗日,东北军将士恐怕难以指挥”(這是實情,當時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都擔心,如繼續剿共,東北軍下層官兵就會造反);蒋明知西安不穩,但為完成其剿共事業,毅然答應前往。12月3日,張乘軍用機飛洛陽見蔣,請求率東北軍赴綏遠前線抗日,蔣堅決主張「剿共」,仍令即日回陝,張央求釋放救國會負責人,蔣亦拒不採納。12月4日,為部署新之「剿共」內戰,蔣從洛陽再次來到西安。12月4日,蔣由張等陪同,自洛陽抵西安,設行轅於臨潼華清池,陳誠、衛立煌、蔣鼎文、陳繼承、朱紹良等亦先後到達。蒋抵西安,仍住華清池。中央軍紛開潼關,最新式戰鬥機分批在西安機場降落。12月6日起蔣在華清池排次召見張、楊及東北軍、西北軍師長以上軍官談話,要求聽從命令,繼續「剿共」,並對張、楊提出:服從「剿共」令,將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全部開往陝北前線「進剿」紅軍,中央大軍軍在後接應督戰,如張、楊不願在陝、甘「剿共」,則將陝、甘兩省讓出,東北軍調往福建,第十七路軍調往安徽。蔣向張、楊表示:一是進剿紅軍;二是如不願剿共,則將東北軍調往福建,十七路軍調往安徽,陝甘兩省給中央軍剿共。12月7日,張到華清池見蔣「哭諫」,痛陳東北失陷,華北局勢嚴重,要求改變「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聯合共產黨,團結抗日,被蔣拒絕,晚上張、楊密議捉蔣,實行「兵諫」。12月7日下午,張到華清池同蔣單獨會談,説當今抗日是第一大事,紅軍問題可用政治方法解決只有一致對外,才能安內,一旦抗日,就能統一;又説東北軍將士抗日情緒不可壓制;他表示對蔣一貫忠誠,面臨國家民族之生死存亡,不能不據理力爭,希望委員長慎重考慮;兩人爭執很久,最後蔣對張大發火説:「現在你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能改變。」12月8日上午,楊在張勸說下,去華清池向蔣進諫。蔣命令楊要「放手撤換」十七路軍中「不主張剿共而主張抗日的軍官」。楊見蔣態度無法挽回,便返回西安。 張回到西安把見蔣之情況告訴楊,兩人認為蔣不會改變主意。張、楊見「苦諫」徹底失敗,商定對蔣「兵諫」。12月9日,西安各校學生舉行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遊行請願活動,以推動團結抗日。12月9日,西北各界抗日救國會發表《一二九宣言》,並組織1.5萬餘名學生和市民游行請願,要求張、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憲兵二團及武裝警察開槍擊傷1名小學生,群情激憤,學生決定徒步到臨潼華清池向蔣請願,蔣令張武力阻止,「格殺勿論」,張驅車至滻橋,簽應一星期內以事實答覆學生抗日救國之要求,將學生勸回。在中共地方党和救國團隊領導下,西安一萬多名大、中、小學生舉行聲勢浩大之示威遊行和召開紀念大會。蒋得知學生請願隊伍前來臨潼之消息,急令张派兵制止,說如果学生不聽,可採取武力行動。张擔心學生運動影響自己之「運動」,前去勸阻,說東北是從他手裡丟掉,他也要親手收回來。张追上學生队伍。張立即趕到去臨潼之路上對遊行學生講話,指出「前面不是坦途」。他说大家太辛苦了。他對學生説:「請你們相信我,我張學良和你們是一樣的思想,一樣的心,你們的要求就是我的要求,也許我比你們的要求更迫切。你們的意見,我一定負責轉達到,我去講可能比你們更有份量。我保證一星期內以事實答覆你們的要求。」學生們同聲高呼願意為救國而流血犧牲。學生們見張態度誠懇,就同意不去臨潼,回到西安。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前數小時,他在西安召集幹部會議,宣布這項驚人陰謀,大多數人都默默無言,只有于學忠和另一位高幹發言。-{于}-說:「少帥,抓起來很容易,您考慮沒有,以後怎麼樣放他呢?」張、楊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張、楊對蔣兵諫之目的是要求停止剿共,進行抗日。12月12日,張致電宋美齡,保證蔣生命安全。12月13日,張部隊由渭南向臨潼集中,洛川、慶陽均放棄,中國工農紅軍即由陝北南下,配合張部抗擊中央軍。12月14日下午,端納由洛陽飛抵西安晤張,㩦有宋美齡致張和蔣的信,致蔣信中有「南京戲中有戲」一語,晚上張偕端納探視蔣。張、楊宣佈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由張、楊分任正、副主任,董英斌為參謀長。12月15日,端納飛洛陽,電宋美齡告蔣平安並張、楊主張,稱張希望孔祥熙與宋美齡到西安談判。12月17日,張學良偕蔣鼎文再見蔣,蔣當即寫給何應欽手令曰:「敬之吾兄:聞昨日空軍在渭南轟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觀察,中于本星期六日(十九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日以前,萬不可衝突,並即停止轟為要!」12月19日,行政院代院長孔祥熙召開會議,何應欽、孫科、居正、宋子文、宋美齡、葉楚傖、王寵惠等出席,經過激烈辯論,決定:「一、准宋委員子文以私人資格即日飛赴西安,營救蔣公:二、准許至十二月二十二日(養日)暫行停止轟炸;但張、楊在此期間不得向南移動。」12月20日,宋子文應張電邀與端納同機自洛陽飛抵西安,12月21日宋子文與端納飛回南京,報告與張、楊、周晤談情況。12月22日,宋子文偕宋美齡、端納、蔣鼎文、戴笠飛抵西安與張、楊談判,蔣授意宋子文、宋美齡負責談判改組政府,3個月後開救國會議,改組中國國民黨,改組國民政府,同意聯俄容共等;張、楊與周恩來提出以八項主張為談判之基礎,簽應蔣提出兩個條件:一、他本人不出頭,由宋子文、宋美齡代表他談判;二、商定條件,他以「領袖的人格」作保證,不作任何書面簽字。12月23日,宋子文代表蔣與張、楊正式開始談判,周恩來作為中共全權代表參加,宋個人同意,承認轉達蔣;下午,宋子文與張、楊、周恩來繼續談判,宋首先提出先組織過渡政府,3個月以後再改造成抗日政府,宋提議由蔣下令撤兵,蔣即回京。12月24日上午,宋子文、宋美齡代表蔣與張、楊、周恩來談判,達成釋放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西安協定》:一、孔、宋組行政院,肅清親日派;二、中央軍撤兵調離西北;三、蔣允許回後釋放愛國領袖;四、蘇維埃、紅軍仍舊,兩宋擔保停止「剿共」,並可經張手接濟,抗戰發動,紅軍改番號,統一指揮,聯合行動;五、開放政權,召集救國會議;六、分批釋放政治犯;七、抗戰發動,中共公開;八、聯俄,與英、美、法聯絡;九、蔣回後通電自責,辭行政院長職;晚上,周恩來會見蔣,向蔣說明中共抗日救國之政策以及西安方面之意圖,蔣表示:一、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二、由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解決一切;三、他回南京後,周可直接去談判。 12月25日中午,宋子文去新城大樓懇求楊同意放蔣,楊仍堅持沒有保證條件不能放走蔣。下午2時半,張、楊見蔣。楊一向尊重張,便慨然同張一起送蔣去機場。下午3時半,他們乘汽車從蔣住處出發,直奔西郊機場。下午5時半,蔣由張護送離開西安飛抵洛陽。下午,張、楊釋放蔣,張親自陪蔣飛洛陽,臨行張寫手令交楊,令東北軍由于學忠統帥,歸楊虎城指揮;全國民眾慶祝蔣離開西安飛抵洛陽,南京中央廣播電台將此消息向全國及海外播放,首都及各地報社發放「號外」。12月26日午,蔣由洛陽飛抵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暨各院、部、會等黨國要人到機場迎接,隨後張與宋子文陪同由洛陽飛南京,至此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受審 1936年12月30日,张交付军事法庭审判,判決如下:「張學良首謀夥黨,對於上官暴行脅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公權五年」。12月31日,张从宋子文公馆移住南京中山门外孔祥熙公馆。當天下午,蔣呈請國民政府「予以赦免」。12月31日下午,蔣具呈國民政府請予特赦,並請責令張「戴罪圖功,力自贖」;軍事委員會派李烈鈞為審判長,朱培德、鹿鍾麟為審判官,組成高等軍事法庭會審張學良,10時開庭審判,以「首謀伙黨,對於上官為暴行脅迫」之罪名,判處張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權5年,次年1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蔣向國民政府呈請張「應得罪刑,予以特赦。並責令戴罪圖勛,努力自贖。」,且獲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簽准。 被囚禁的後半生 1937年1月3日,行政院代院長孔祥熙密電國民政府,請特赦張。1月4日,林森主持召開第二十二次國民政府委員會會議,決定對張特赦,發佈命令:「張學良所處十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国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過特予赦免张,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管束」令宣告張從此失去自由,過著被幽禁之生活。 莫德惠、劉哲、戢翼翹自北平應邀至南京,勸慰張學良。1月7日,蔣致書張,提出陝、甘軍事善後辦法,要旨為:一、東北軍應集中甘肅,由張學良推薦一人率領前往;二、楊虎城或酌留若干部隊在西安,使其行使綏靖職權;囑其與顧祝同切商辦法,餘應照已發電令辦理;並謂「請由兄手諭告虎城及各將領,勉以切實服從中央命令」;張致函蔣,提出解決陝、甘問題意見書,同意派人持其信函前往西安商,略謂:「甲、剿匪:一、調東北軍全部駐開封、洛陽或平漢線上。……二、調虎城出洋考察養病半年,不開缺,以孫蔚如代理。……三、余(張學良)陪同墨三(顧祝同)到洛陽,最好到潼關或臨潼,由啟予(商震)或龐炳勳派兵陪同前往,請虎城及各軍長來會商」、「乙、匪不剿:一、調虎城到甘,以何雪竹(何成濬)或劉經扶(劉峙)為西北行營主任。……二、調東北軍駐豫、鄂一帶整理訓練,擔任國防,由王樹常負責,由良(張學良)幫助整理完畢,良願去讀書」。1月13日,張在賀耀祖、戴笠陪同下,偕米春霖由南京至奉化溪口,住武嶺學校內;蔣以修訂之善後方案送張徵求意見。張致函楊虎城、于學忠等,稱「請兄速下最大決心,使委座及弟易收束陝、甘之局」。張由南京乘專機往到浙江溪口雪窦山上中国旅行社招待所。 1月23日,經蔣同意後,戴笠陪同李志剛至雪竇寺中國旅行社往見張與趙庵,張慨嘆說:「蔣先生是不會讓我回去的,請告訴虎城,多容忍,要團結。我估計除非全面抗日,東北軍還存在,我才有可能出去,否則是不能出去的。」2月1日,張函勸所部遵照中央命令撤防。2月4日,中央軍入駐渭南,推進至臨潼,張、楊部隊陸續後撤。2月17日,國民政府令准蔣所請,張着予恢復公權。2月22日,王樹常、莫德惠過杭州赴溪口訪張。3月30日,于學忠赴奉化往見張。 1937年9月中秋节,張學良到妙高台過節,晚上寫信給蒋,請求抗战。蒋要張學良“好好读书”。 1938年1月,張學良被迁移到湖南郴州苏仙岭。3月,迁移湘西沅陵凤凰山。1939年11月下旬,日军进犯湖南,張學良又被迁至贵州修文县阳明洞。 |
5月8日: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山西大学堂(今山西大学)。 5月20日:古巴共和國独立。 5月21日:张之洞创立湖北师范学堂。 8月9日:爱德华七世被加冕为英国国王。 9月29日:美国百老汇第一个剧场开始营业。 10月16日:袁世凯向慈禧太后上书并創立直隶农务学堂(河北农业大学前身),位于直隶省(今河北省)保定市。 11月24日:袁世凯創立北洋軍醫學堂,位於天津東門外海運局。 中國計划廢除科舉制度 台灣第一次人口普查 出生 1月4日:廖繼春,台灣畫家(1976年逝世) 2月8日:德王,內蒙古王公(1966年逝世) 2月10日:沃尔特·布喇顿,美国物理学家(1987年逝世) 3月7日:海茨·乌曼,德国电影演员(1994年逝世) 3月13日:李梅樹,台灣畫家(1983年逝世) 4月23日: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冰岛小说家,195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98年逝世) 5月2日:阿圖羅·里卡沓,曾是全世界最長壽在世男性(2014年逝世) 5月30日:(Giuseppina Projetto-Frau),義大利超級人瑞,最後一位出生於1902年之人類。(2018年逝世) | 出生 1月4日:廖繼春,台灣畫家(1976年逝世) 2月8日:德王,內蒙古王公(1966年逝世) 2月10日:沃尔特·布喇顿,美国物理学家(1987年逝世) 3月7日:海茨·乌曼,德国电影演员(1994年逝世) 3月13日:李梅樹,台灣畫家(1983年逝世) 4月23日: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冰岛小说家,195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98年逝世) 5月2日:阿圖羅·里卡沓,曾是全世界最長壽在世男性(2014年逝世) 5月30日:(Giuseppina Projetto-Frau),義大利超級人瑞,最後一位出生於1902年之人類。(2018年逝世) 8月3日:馬田•駱,德国籍猶太人,神学家、学者和讲师,专注于圣经申命记历史(1968年逝世) 8月22日:莱妮·里芬斯塔尔,德国电影导演和演员(2003年逝世) 8月28日:周培源,中国物理学家(1993年逝世) |
1980年:崔成希,韓國女歌手 1982年:娜塔莉亞·沃迪亞諾娃,俄羅斯超級名模 1984年:嘉露蓮娜·庫高娃,捷克超級名模 1985年:凌琮,中國足球運動員 1985年:莊鵑瑛,台灣歌手 1986年:三瓶由布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6年:具在伊,韓國女演員 1986年:金斯利·本-阿迪爾,英國男演員 1986年:奧莉維亞·巴勒莫,美國社交名媛、模特兒、演員 1987年:王子文,中國女演員 1987年:麥美恩,香港無線電視藝人 1989年:Angelababy,香港模特兒、藝人 1989年:張力尹,中國女歌手 1990年:黃耀煌 ,香港演員 1991年:山本光,日本女演員 1991年:山北早紀,日本女子組合i☆Ris成員 1991年:莎拉·寶嘉,愛爾蘭女演員 1994年:孫瑜,中國女子羽毛球運動員 1995年:黃燦燦,中國女演員 1995年:柳會勝,韓國男子偶像樂團N.Flying成員 1996年:卡斯滕·沃霍爾,挪威田徑運動員 1997年:柳太陽,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F9成員 1997年:张凌峰,中國足球运动員 1999年:盧卡·唐西奇,斯洛維尼亞職業籃球運動員 2000年:上白石萌歌,日本女演員 2000年:高橋恭平,傑尼斯團體なにわ男子成員 2001年:莊達菲,中國女演員 逝世 628年:霍斯勞二世,薩珊王朝國王。(约570年出生) 1525年:夸乌特莫克,中美洲阿兹特克帝国末代统治者。(约1495年出生) 1648年:克里斯蒂安四世,丹麥國王和挪威國王(1577年出生) 1759年:路易-約瑟夫·德·蒙卡爾姆,法國將領(1712年出生) 1772年:劉星煒,清朝官員,學政、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生於1718年) 1775年:孝儀純皇后,清朝皇后,嘉慶帝生母(生於1727年) 1916年:亨利·詹姆斯,美國作家(1843年出生) 1925年: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德國政治家,威瑪共和國首任總統(1871年出生) 1927年:璧利南,英國外交官(1847年出生) 1936年:夏爾·尼科勒,法國细菌学家,192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866年出生) 1938年:刘震东,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将领(1893年出生) 1941年:阿方索十三世,西班牙國王(1886年出生) 1947年:約翰·班傑明·鮑威爾,美國駐華新聞記者(1888年出生) | 1922年:英国正式承认保护国埃及苏丹国独立成为埃及王国,但保留国防、外交等方面的特权。 1935年:美國杜邦公司化學家華萊士·卡羅瑟斯首次以己二胺與己二酸合成出人造纖維尼龍。 1947年:臺灣臺北市民眾發起反對國民政府的大規模抗爭行動,並迅速擴散至全臺各地,但最終遭到國民革命軍血腥鎮壓。 1972年:日本警方攻入輕井澤淺間山莊,逮捕聯合赤軍成員並解救全部人質,淺間山莊事件落幕。 1975年:英国倫敦地鐵沼澤門站發生嚴重撞車事故,造成43人死亡。 1980年:臺灣省議員林義雄住處發生林宅滅門血案,其母與其雙胞胎女兒慘遭殺害,大女兒身受重傷。 1984年:臺灣鐵路管理局CT270型及DT650型蒸氣機車正式報廢。 1986年:瑞典首相奥洛夫·帕尔梅在首都斯德哥尔摩电影院看完电影后,在回家途中遭枪击身亡。 1991年: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宣布2020年宏愿,目标是让马来西亚在30年内成为先进国。 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擊敗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部隊並恢復科威特獨立,波斯灣戰爭結束。 1993年:中国武陵源、九寨沟、黄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3年:美國德克薩斯州爆發韋科慘案。 1997年:美国发生北好莱坞抢劫案,两名全副武装的银行抢匪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警察局警员交火。 21世紀 2002年:印度爆发宗教冲突,印度教徒烧毁穆斯林房屋,造成55人死亡。 2006年: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凍結國家統一綱領。 2013年:在位8年的教宗本篤十六世因為健康和年老因素卸下職務,是近600年來首位退位的教宗。 2018年: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台灣旅行法,送交白宮。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於3月16日正式簽署成為美國法律,台灣旅行法正式生效。 2019年:美國新型航空母艦艦載機F-35C,正式在美國海軍服役。 2023年:兩列火車在希臘色薩利大區拉里薩州相撞,至少造成57人死亡、85人受傷,成為該國自1968年以來最嚴重的鐵路事故。 出生 772年:白居易,唐朝诗人(846年逝世) 1119年:金熙宗完顏亶,金朝第三位皇帝(1150年逝世) 1712年:路易-約瑟夫·德·蒙卡爾姆,法國將軍(1759年逝世) 1833年: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德国軍事家,德國陸軍元帥(1913年逝世) 1869年:張令紀,日本土木工程師,桃園大圳設計者(1922年逝世) 1873年:威廉·默多克,英國海員,鐵達尼號一副,皇家海軍後備隊上尉(1912年逝世) 1901年:马连良,中國京剧表演艺术家(1966年逝世) 1901年:萊納斯·鮑林,美國化學家,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及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94年逝世) 1909年:斯蒂芬·斯彭德,英國詩人、小說家、散文家(1995年逝世) 1912年:克拉拉·貝塔奇,義大利人,貝尼托·墨索里尼的情婦(1945年逝世) 1918年:丹斯里林梧桐,马来西亚云顶集团创办人(2007年逝世) 1926年:李锡铭,中國政治人物,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2008年逝世) 1928年:阿卜杜勒·薩塔·伊迪,巴基斯坦著名慈善家(2016年逝世) |
長子:1992年生。 次子:1994年生,考入埼玉縣春日部市,但被拒绝入学。2006年4月7日,他在东京地方裁判所对校方提起求偿5000万日元的损害赔偿诉讼。 生平 早年 1955年,麻原彰晃生於熊本縣八代市,麻原彰晃患有先天性白內障,一目完全失明,另一目視力極差(僅剩下60%视力)。因為他眼睛還有微弱視力,並學過一些柔道與防身術,幼年即在盲童寄宿學校中霸凌其他盲童,同學稱「對他而言,暴力就像嗜好。他一火大就無法停手」。 曾學針灸,十九歲時取得針灸師執照而離開盲人學校,後兩度投考東京大學法律系,都落榜。1976年麻原被控傷害罪,並被處以罰款。1978年,麻原結婚,並在千葉縣船橋市開辦針灸院。1980年,麻原加入新興宗教阿含宗;1981年,山口組曾意圖刺殺他但不成功。1982年開辦漢方藥店“亞細亞堂”,為了詐財,他出售用橘子皮浸醋做成的“萬能草藥”,服用者完全無效,甚至出现拉肚子的情况。指控賣假藥而遭逮捕、罰款,而後受到波顛闍利《瑜珈經》的影響,開始自學瑜珈與冥想,據說因此前往印度,並買了幾本奧修的書,兩年後成為一名瑜伽教練,並吸收印度教中濕婆派與左道性力的觀念,開始創立奧姆真理教。 創教 1983年,松本智津夫在东京都澀谷區樱丘町注册一间名为“凤凰庆林馆”的補習班,随后化名为麻原彰晃,其中“麻原”与“阿修罗”谐音,“彰晃”与“释迦”谐音。1984年2月,麻原设立奥姆真理教的前身,瑜伽道場“奥姆神仙会”,1986年,麻原自稱前去喜馬拉雅山脈修道,並說他已覺悟,得到「最終解脫」。1987年,他將「奧姆神仙會」改称“奥姆真理教”,自称教主,並經常在公眾顯示自己在空中漂浮的合成照片,藉以吸引信眾,尤其是被泡沫經濟影響的年輕人。1988年,麻原与和十四世达赖有深交的接近,并表示:“想请藏传佛教的长老看看自己的修行到了哪种程度”。班玛噶波介绍其在达兰萨拉的宗教文化厅和当地长老一起冥想、修行,并获得很高评价。因此,达赖喇嘛接见了麻原彰晃,麻原並利用此事大作文章,達賴多次澄清,僅以為他是一位日本來訪的密宗信徒而已,讚揚他有心向佛,未曾給予其灌頂,達賴還多次否認跟他的關係,更是聲明並未接受其捐獻。 麻原彰晃為了傳教,無所不用其極,他聲稱三歲時就靈魂出竅,六歲時就直接死亡後復活,還有奪舍、他心通等法術,自稱是婆羅門教的濕婆神、佛教的摩訶迦羅(大黑天),基督教的耶穌、埃及的印和闐與法老王、中國的明太祖、日本的德川家康轉世,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傳弟子,是最後一位救世主、真正的彌賽亞,要對世界萬民作「最後的審判」,殺死所有的敵基督與不信者,還宣稱第三次世界大戰、大爆炸與彗星撞地球即將發生,導致世界末日,只有信奉他的教徒可以倖免於難,麻原透過讓信徒服用安非他命與LSD迷幻藥的方式,使奥姆真理教的信徒對他非常崇信,一度达到神職人員1,400人,平信徒1.4万人的庞大规模,他還會選擇名校出身的律師、醫生和科學家當「閣員」,且封那些重要的幹部為「阿難尊者」、「文殊菩薩」等。 在美國的紐約與加州,還有俄羅斯等地區,也有信徒上万人。 教內敗行 麻原彰晃有「戒殺」之語,絕對禁止殺生,但「尊師」麻原彰晃的命令是例外。他下令的殺人被定位成「拯救」,將殺人行為當成一種實踐教義的正當行為,並稱這種行為叫「頗瓦」(Phowa,又譯破瓦),因此麻原擁有化武工廠,可製造爆裂物與毒氣,教徒參與殺人搶劫等犯罪。對於信眾清規森嚴,信眾必須素食,標準的餐點是只吃米飯(最好是糙米)、蔬菜、豆類、湯和水果(最好是香蕉),絕對不准葷腥,但麻原本身每天大魚大肉,還拿炸蝦天婦羅當夜宵。 麻原「嚴禁邪淫」,命令信徒不得與配偶或戀人以外的人發生性行為,甚至禁慾,不許自慰。但麻原彰晃凌駕一切戒律,夜夜姦淫女信徒,並有自己的後宮情婦部隊「荼枳尼天」,共有一百多名情婦,頭號情婦「教團財務大臣」(又被稱為「女帝」,與麻原育有三個孩子)專人替他「選妃」,對象通常是12歲到20歲貌美的處女,最多不可以超過25歲,麻原就從這支「荼枳尼天」部隊,夜夜召集許多個女信徒同時臨幸,進行男女雙修歡喜法(即性交)。女信徒入教時,照片會被送到教團總部,然後依麻原喜好挑選,麻原彰晃特別喜歡膚白、長髮的未成年處女,入選者將直接由麻原本人面試,並進行「做愛測驗」,若符合資格而得到麻原寵幸,便能坐享許多特權,其中有相當美貌的一些女子日後成為模特兒,還有人離開教團後,成為AV女優。麻原的縱慾「歡喜法」,被信徒尊稱為「尊師的性行為」。 麻原彰晃宣稱這其實是一種犧牲,他曾經說:「這是為了讓少女們得以提升到至高境界,我作為最終解脫者,只好勉為其難用旁門左道為她們進行宗教儀式。」麻原彰晃所謂的「宗教儀式」,其實就是變態的性交。麻原彰晃與情婦們性交時,除了體內射精的情況下,情婦們還必須含著其精液,並以口對口接吻互傳、飲用,說這就像飲用基督的寶血一樣。麻原還效法俄國顛僧拉斯普丁,將性交對象的陰毛剃下,用瓶子蒐集再貼上姓名,麻原被捕的時候,警方就曾沒收了100瓶女性陰毛。 麻原彰晃除了吸收女教徒作為性奴外,更用心斂財,他高價販賣自己的頭髮、鬍鬚、指甲、血液、精液、淋巴細胞,甚至是洗澡水,並聲稱服用後可以獲得解脫,有大批信徒買單,麻原的洗澡水煮菜每200毫升要價2萬日圓,含有他微量血液的食物則要價100萬日圓,甚至連他的頭髮、指甲都能被當成聖物販賣,頭髮每根1,000日圓,有時還會被分配到麻原的陰毛,麻原坐駕的名車無數,有賓士、寶馬、保時捷、法拉利、麥拉倫、藍寶堅尼、瑪莎拉蒂、奧斯頓馬丁等,他大多使用傀儡的名義登記,最愛的是一輛白色的勞斯萊斯。最後麻原把許多信徒的全部財產剝削,其激烈的言論如「不論是哭是喊,都要全部搶下來」、「剝奪身外之物,是積累功德的偉大事業」、「為幫助靈魂的飛躍而剝奪所有」等。他還宣稱得到天啟、神示,耶和華告诉他《圣经》启示录的異象即將出現,信徒要出家并将全部财产布施给该教,方可获救。據1995年11月警視廳關於該教資產的調查報告,奧姆真理教信徒布施金額達一百幾十億日圓,不動產實際價值約為30億日圓,從1989年至1995年,總資產在短短6年內擴大了250倍,這些金錢成為恐怖攻擊的資本。甚至麻原被捕時,床上枕頭底下還藏著1000萬日圓現金。 麻原彰晃種種惡行逐漸導致信眾反感而退出教團,麻原主張「絕對不許叛教」,設置了單人牢房,把對教團有疑問的信徒關進單人牢房內,播放麻原的講道錄音,直到該信徒崩潰為止。凡是得知有想要退教的,麻原還會唆使教眾加以痛毆、虐打、電擊,甚至肉刑或謀殺,不少有意打退堂鼓的信徒(甚至親人)遭虐殺或「被失蹤」,甚至強行注射麻醉劑、興奮劑,或拷打致死。包括在1989年欲退教而遭絞死的田口修二,還有勸阻妹妹捐出全部身家的仮谷清志等。隨著社會輿論的反感,麻原開始強調教團內部有警方臥底潛伏,所以要求信徒互相監視、告密,麻原並開始試圖思想控制,麻原命令他的「治療省大臣」林郁夫醫生開發了一種「吐實藥」硫噴妥鈉,硫噴妥鈉的作用,是使一個人自我意識減低,得到放鬆,所以很難說謊,麻原於是命令幹部們,將懷疑的信徒綁來,使用「吐實藥」,來測驗其忠誠度。麻原變本加厲,為了自保,也對信徒使用電擊。麻原也曾經將一名女信徒綁來測試,女信徒使用「吐實藥」後,自認是「被綁架來的」,於是被連續三次100瓦的電擊,女信徒回答「不知道為甚麼在這」,經過這樣的虐待後,許多受過電擊的被害者因而腦損傷,有的失憶,有的變成閱讀障礙或文盲。 恐怖活動 1989年11月4日,曾打擊過統一教的「反邪教律师」坂本堤(33歲)接受受害信徒的投訴,意圖為信徒主持正義,坂本堤質疑麻原是邪教神棍,因麻原彰晃宣稱自己的血液具備某種神奇力量,坂本堤於是說服了麻原提供自己的血液樣本做測試,結果麻原彰晃與一般人的血液「一模一樣」,毫無特別之處,麻原彰晃惱羞成怒。當時坂本堤打算在TBS電視揭弊,TBS電視臺的員工將此事洩漏給麻原彰晃,於是麻原彰晃稱「用妨礙『真理』攫取的金錢生活,也算是惡業」的罪名,命令村井秀夫、早川紀代秀、岡崎一明、新实智光、和中川智正等六名教內幹部將坂本堤一家三口滅門,他們闖入坂本堤的家,用鐵錘擊傷坂本堤,然後痛毆他的妻子坂本都子(29歲),並把其愛子坂本龍彥(1歲2個月)注射氯化鉀毒死。之後,他們相繼對重傷的坂本夫婦注射氯化鉀,最後把坂本夫婦絞死。 1990年2月日本众议院的选举中,麻原彰晃组建真理党,派出24名核心幹部,连同自己在内,共25人参加此次选举,尽管花费了两亿多日圓之多,麻原彰晃本人仅获得1,783张选票,其它24人也全部落选。麻原彰晃经过这次國會重挫之后,认为用合法手段难以达到其政治目的,于是走上了与政府对抗,以武力夺取政权的道路,欲藉由恐怖攻擊殺害「天皇、宰相、閣員、國會議員及廣大的東京民眾」定1991年為「救濟元年」(教團內部以此作年號使用),一方面在知名大学、科技业、日本自卫队及政府中发展信徒,其中不少是优秀的医生、化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奇才,并在自卫队中安插间谍;一方面大量购置武器,组织武装力量,研制沙林毒气,1992年,麻原带领40名成员赴剛果民主共和國(扎伊尔),希望获得伊波拉病毒作为大屠杀的工具,但最后并未成功。 1994年,奥姆真理教开始实施“”(后改名“武装爱教突击队”),公然培养士兵,准备与国家权力机关对抗。其教内的科技省为教团装备1,000支步枪和100万发子弹,作为以後發動暴動、夺取政权的主力。这支部队的主要成员是奥姆真理教的出家修行信徒。麻原利用在俄罗斯传教的关系,借用俄军信徒,设计了所谓“军训旅游”,安排日本信徒到俄罗斯特种部队受训,以使其具备戰爭的能力。奥姆真理教甚至从前苏联买回了一架苏制Mi-17武装直升机和一台军用检测芥子气的仪器,开设地下兵工厂,計畫在1995年11月實施「十一月戰爭」,在國會開幕式上,使用從前蘇聯購入的軍用直升機在東京上空散播沙林毒氣、炭疽桿菌、肉毒桿菌和VX神經毒劑等有毒氣體,乘著日本陷入混亂之際,利用日本的武器攻擊外國,引發美國、俄國、北韓之間的核戰爭,然後教團便可統治處於無政府狀態的日本,創造一個新的日本帝國,也就是真理國,最終統治全世界。 1994年2月,麻原率领奥姆真理教内村井秀夫、井上嘉浩、新实智光、早川紀代秀、、中川智正等重要人员访问中国。麻原非常崇拜和尚出身、参加明教夺得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所以自称明太祖转世,并且前往明孝陵参拜。麻原彰晃在中国说:“1997年,我将成为日本之王;到2003年,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将纳入奥姆真理教的势力范围,仇视真理的人必须尽早杀掉。”6月27日,麻原發動松本沙林毒氣事件,造成8人死亡與至少600人受傷;更在翌年(1995年)3月20日發動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 1995年5月16日,麻原被认定为“地铁沙林事件”等案件的嫌疑人,於山梨縣的道場遭逮捕,被捕當日,麻原還指使教徒製造了東京都廳包裹炸彈事件,寄出一份黑索金炸藥的郵包炸彈到時任東京都知事青島幸男的辦公室,刺殺青島幸男,結果在東京都廳秘書室發生爆炸,造成一名職員受傷被截肢。 入獄 麻原入獄後,被關押在東京拘留所的獨居房,展現出精神病的樣子,一直胡言亂語,使用混雜英語的日語,與許多怪異的聲音,甚至食用自己的排泄物,所以獄方設有專人照料他,並每天幫他洗澡。後來在审判中,他一直展現出精神病的樣子,或者强调一系列事件都跟自己無關,自己并未参与或下指示,都是弟子自作主张,他頂多算是督導不週。他可自行用餐散步,需人協助沐浴,偶爾會自言自語,但被通知有訪客時,他從不答腔。 2004年2月27日,麻原被東京地方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同月30日:辯護團向東京高等法院所提出程序異議,再遭駁回;2006年9月15日日本最高法院駁回特別抗告,死刑定讞,但由于同案犯高桥克也仍然在逃,死刑迟迟无法执行。高桥2012年被捕,2018年1月无期徒刑定谳。奥姆真理教事件,因而全案结案。雖然麻原一直展現自己患有精神病的樣子,但直到2017年5月醫師仍然鑑定麻原精神正常。 伏法 2018年7月6日,奉時任法務大臣上川陽子批准,执行麻原的死刑。 麻原於7月6日早上七時醒來後,用餐完畢,刑務官才告知他今日即將執行絞刑,麻原彰晃選擇不需要臨終教誨(臨終祈禱),並向刑務官表示由四女兒領取遺骨、遺物,刑務官為了謹慎,還向麻原確認了一次,最終在設有小佛龕的前室蒙眼與戴上手銬,然後在絞刑室伏法。麻原彰晃死後,安倍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已指示警察當局作好萬全因應,避免信徒自殺「殉教」或報復。 9日,東京看守所在東京都府中把麻原的屍體火化,並依照麻原的遺願,將骨灰發交四女兒松本聰香(化名),但松本聰香以持有骨灰恐帶來生命危險為由拒絕,希望由日本政府保管,但麻原的其他親友爭搶他的遺骨,妻子、次女松本宇未(化名)、三女松本麗華、長男等人曾聯名上書法務大臣上川陽子,希望領回麻原遺骨。 11日,松本聰香改變心意,請律師瀧本太郎代發聲明表示,願意接受麻原遺願,收下骨灰,但打算比照賓拉登之死,想海葬在太平洋,避免土葬或安置靈骨塔帶來其他問題,如墓地變成信徒聖地等,也避免邪教復辟。瀧本表示,如果將骨灰撒入太平洋海葬,寬廣無際的太平洋,不可能被定為特定的「聖地」,另外,還有顧慮松本聰香的人身安全,希望政府能協助進行海葬一事。 餘波 “奥姆真理教”在麻原被捕後,改稱「阿雷夫教」(,即希伯來字母第一個字母「א」)。“阿雷夫教”現在分裂為「阿雷夫教」、「光之輪」與「山田集團」,據日本情治單位統計資料,阿雷夫等三個組織在日本,有35個據點,信徒約1,650人,在俄羅斯也有460名追隨者。 2019年1月1日,日本东京某21岁男子在涩谷区竹下通駕車撞向行人,导致最少8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該男子自称所作所為,是為了报复政府处决13名奥姆真理教核心成员。 | the XIV. Dalai Lama 奧姆真理教人物 八代市出身人物 日本視覺障礙者 日本殺人罪罪犯 日本思想家 日本武器犯罪罪犯 日本籍恐怖分子 日本作家 被日本處決者 暗殺未遂倖存者 新興宗教創始人 自称弥赛亚者 被以絞刑處決者 反共济会 邪教領導人 被處決的日本人 |
“George III (1738–1820)”,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on 25 May 2007 online edition A compilation of different essays encompassing the major assessments of George III up to 1964. online edition 延伸閱讀 See also: 外部連結 英國王室網站介紹 傳記及載有其簽名文件的網站 |- |- |- G G G G G G G G | 在1800年5月15日,喬治在特魯里劇院遭一名患上宗教妄想症的男子詹姆士·哈德菲德意圖行弒,但並不成功。在此以前,他亦曾在1786年及1790年先後兩次被精神失常的人士行刺,但都以事敗告終。喬治常對這些精神失常的刺客予以諒解,對其支持度有正面的影響。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也曾有較為平靜的時候,這好讓首相皮特能夠花精力專注於愛爾蘭問題。愛爾蘭曾在1798年發生起義,起義被鎮壓後,不列顛與愛爾蘭議會通過了《1800年聯合法案》,在1801年1月1日聯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為單一國家,並將國號訂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喬治三世遂借此機會,放棄自愛德華三世以來,歷任英國君主所聲稱繼承的「法國國王」頭銜。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合併之時,有人建議喬治之頭銜應改為「不列顛及漢諾威領地皇帝」,但喬治支持保留英國歷代君主使用「國王」頭銜的傳統,而沒有改稱「皇帝」。 作為其愛爾蘭政策的一部份,皮特計劃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合併後,解除一些對國內羅馬天主教教徒在法律上的限制,不過喬治三世卻指稱,解放天主教將違反他在加冕時立下捍衛新教的誓言。喬治三世曾就此表示: 面對來自國王與不列顛民眾對宗教改革政策的反對,皮特曾要脅以辭職相迫。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喬治三世一度短暫病發,病愈後更責備這病是天主教問題迫出來的。最終在1801年3月14日,皮特不再任首相,並由下議院議長亨利·阿丁頓接任。阿丁頓任內反對天主教解放、創立周年帳目制度、廢除入息稅以及開始裁軍。在1801年10月,他與法國和解,並在1802年簽訂《亞眠和約》。 喬治本人並不相信與單憑《亞眠和約》就可與法國擁有「真正」的和平,他僅僅視和平為「實驗」而已。未幾在1803年,兩國再度互相宣戰,但公眾輿論卻普遍不信任由首相阿丁頓帶領國家作戰,相反,公眾的目光重新投到了皮特身上。在1804年,喬治又一次受舊病影響,病愈以後,阿丁頓宣佈辭職,並再度由皮特出任首相。皮特曾尋求委任福克斯到內閣供職,然而喬治三世因不滿福克斯鼓勵威爾斯親王過著揮霍奢侈的生活而對他大表不滿,並且反對他加入內閣。福克斯未能入閣,使另一輝格黨領導人物格倫維爾勳爵心感不公而拒絕加入內閣。皮特上任後即專-{注}-於與奧地利、俄國及瑞典組成另一個反法同盟,但與以往的反法同盟一樣,這個第三次反法同盟隨即在1805年被瓦解。此後拿破崙更乘勝追擊,試圖率軍入侵英格蘭,不過這個計劃很快隨著法國在史上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戰中,敗於英國海軍將領納爾遜勳爵而告吹。 在歐洲戰事的失利對皮特的健康狀況構成很大打擊,最後更在1806年於任內病故。皮特死後,誰人出掌內閣再次成為問題,而這次則由格倫維爾勳爵奪得首相一位。格倫維爾勳爵上任後籌組了所謂的「賢能內閣」,當中以起用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任外相最受關-{注}-。受時局所困,喬治這次任命福克斯實屬迫不得以,對福克斯的態度也較之以前友善。可是福克斯在1806年9月逝世後,喬治與內閣陷入了公開的衝突。為了提高徵募新兵的效率,內閣建議-{准}-許羅馬天主教徒在軍隊可出任所有軍職,但喬治卻下令內閣撤回建議,而且要承諾日後不要再提出這樣的建議。當時內閣同意撤回建議,但反對承諾日後不作同類建議,結果內閣在1807年被罷免,並由波特蘭公爵第二度出任首相。與第一次任相一樣,波特蘭公爵的首相之位僅屬有名無實,大權則落在財政大臣斯賓塞·珀西瓦爾手上。隨後國會被解散,並舉行大選,成功為新政府在下議院帶來穩固的多數優勢。自此以後,喬治三世在位期間沒有再作重大的政治決定,即使後來珀西瓦爾在1809年取代波特蘭公爵任相一事上,也僅起了很少的影響。 晚年 1810年,喬治的聲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但當時他已因白內障而近乎失明,同時備受風濕病困擾,病情嚴重。他晚年的病是因為最疼愛的幼女阿米莉亞公主於1810年病故而誘發。據阿米莉亞公主的護士記述,喬治探望女兒時,「每天都是悲痛與嚎哭的場面……令人沮喪得難以形容」。 喬治後來認同有通過《1811年攝政法案》的需要,讓長子時任威爾斯親王的喬治四世自1811年起擔任攝政王,攝理君職,直到喬治三世1820年駕崩為止。1811年年尾,喬治三世陷入永久精神失常狀態,被安排到溫莎堡過著與世隔絕的孤僻生活直到駕崩。 喬治三世失常後,首相斯賓塞·珀西瓦爾在1812年被刺殺身亡,由利物浦勳爵接任。利物浦任內見證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取得最後勝利,緊隨的維也納會議也使漢諾威的領土得以擴充,並由選侯國升級為王國。 與此同時,喬治的健康卻不斷惡化,除了完全失明,失聰情況也愈益明顯。喬治從不知道自己在1814年被宣告成為漢諾威國王,也不知道妻子在1818年過世。在1819年聖誕節前後,他曾持續自言自語達58小時,在去世前數星期喪失步行能力。 逝世 1820年1月29日,喬治三世在溫莎堡內走到人生盡頭,享壽81歲,結束長達59年又96天的統治。 臨終時,他最喜愛的兒子約克公爵腓特烈與他一起。在喬治三世駕崩前六日,他的第四子肯特公爵愛德華·奧古斯塔在1月23日因病去世。 喬治三世的遺體在2月15日被安葬於溫莎堡聖喬治禮拜堂內。 喬治三世身後,王位先後由兩名兒子,即喬治四世及威廉四世繼承。兩人故後都沒有在世的合法子女,王位由他們的姪女維多利亞繼承。維多利亞是根德公爵唯一合法子女,成為英國漢諾威王朝最後一位君主。 影響 喬治三世終年81歲又239天,在位59年又96天,這兩個紀錄超越了在他以前的歷任英格蘭或不列顛君主。現今這個紀錄只曾被他的孫女維多利亞和後人伊丽莎白二世超越。而比較喬治三世之前三任君主,即安妮女王、喬治一世及喬治二世而言,他們三人加起來的在位時間也要比喬治三世一人短。 儘管在統治初年的聲望很高,但踏入1770年代中期以後,喬治卻因革命浪潮而失去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人民的支持(相當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三分一人口)。從美國獨立宣言中的指控所見,喬治被指「重覆地破壞和侵奪」,以及在美洲殖民地試圖建立起「絕對暴政」,這使得美國大眾一般留下喬治三世是暴君的印象。至於在愛爾蘭,喬治也因為大不列顛暴力鎮壓1798年叛亂等原因而名聲不佳。當代的學者一般對喬治三世的生平評價分成了兩大陣營,一方將「意見集中於其統治後期,即是他成為全國抵抗法國計劃及力量的崇敬象徵」的那段時期;而另一方則從他們「在喬治在位頭20年所經歷的痛苦黨派鬥爭中,建立起他們對喬治三世的看法,因此他們在作品中反映的,往往就是反對派的意見」。從上述後者的觀點發展,使得一些19及20世紀初的英國歷史學家如脫利衛連爵士及厄爾斯金·梅等等,都對喬治三世的生平加諸以懷有敵意的評價。但到了20世紀中期,另一些歷史學家如劉易斯·伯恩斯坦·納米爾爵士卻認為過往對喬治的評論「過於中傷」,並專-{注}-重新對喬治與其統治作出評估。踏入20世紀後期,學者諸如巴特菲爾德、裴瑞斯、麥考潘及亨特等,都傾向以同情的角度看待喬治,並把他視作命運與疾病的受害者。而時至今日,喬治三世漫長的統治,一般被視為君主政治權力萎縮的一個延續,以及君主慢慢轉形化身為國家道德形象的時代。 為紀念喬治三世及其子喬治四世,不少前英國殖民地的城鎮都被命名為喬治鎮。在英國不少地方也豎立了喬治三世的雕像,當中以倫敦森麻實府外庭院,以及位於多塞特韋茅斯的雕像最有名。此外,紐約市亦曾豎立過一個喬治三世的鍍金騎馬雕像,但雕像後於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期間被搗毀。 喬治三世曾被諷刺作家戲稱為「農夫喬治」,以嘲笑他喜愛處理單調平凡的瑣事多於政治。但久而久之,這個稱號漸被用來形容他樸實無華與節儉的性格,融為了大眾的一份子,使他與其浮誇的長子構成明顯對比。喬治三世本人十分喜愛農業,在他的鼓勵下,使英國農業革命在其治下步入高潮,也令鄉間人口史無前例地上升,為日後緊接著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頭銜與稱號 1738年6月4日-1751年3月31日:喬治王子殿下 1751年3月31日-1751年4月20日:愛丁堡公爵殿下 1751年4月20日-1760年10月25日:威爾斯親王殿下 1760年10月25日-1820年1月29日:布倫瑞克-呂訥堡公爵、神聖羅馬帝國的大財政部長和選帝侯、 國王陛下 1814年10月12日 – 1820年1月29日:布倫瑞克-呂訥堡公爵、 國王陛下 在大不列顛,喬治三世的官式稱號為「喬治三世;託上帝的鴻福;大不列顛、法國及愛爾蘭國王;信仰的捍衛者等」。在1801年,大不列顛與愛爾蘭合併,他趁機會放棄了歷任英格蘭君主所聲稱擁有的「法國國王」稱號,同時省去自伊丽莎白一世在位以來,就在「信仰的捍衛者」字眼後面所加的「等」字。因此,自1801年起,其稱號改成為「喬治三世;託上帝的鴻福;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信仰的捍衛者」。 在德意志,喬治三世的官式稱號為「格奧爾格三世;託上帝的鴻福;布倫瑞克-呂訥堡-卡倫貝格公爵、薩克森-勞恩堡公爵和漢諾威國王陛下」。 紋章 在1749年7月27日,喬治獲-{准}-使用王國紋章,並以一條有五間的蔚藍色橫條作區分,此外,橫條的中間一間亦加上了一個鳶尾花圖案。喬治的父親死後,他除了繼承愛丁堡公爵及王位法定繼承人的紋章樣式外,其紋章亦以一條共三間的純銀白色橫條作區分。 自喬治加冕到1800年期間,喬治的紋章可以縱橫地分成四部分(如下圖左所示)。位於左上的第一部份被等分為左、右兩份,左邊繪上代表英格蘭,面向其左,向前直走的三隻獅子,右邊則繪上飾有鳶尾形花紋之雙邊帶,並代表蘇格蘭的一隻躍立中的獅子;位於右上的第二部份繪上代表法國的三個鳶尾花圖案;位於左下第三部份繪上代表愛爾蘭的豎琴;至於位於右下的第四部份代表漢諾威,這部份再被細分成四部份,當中位於其左上的第一份畫上兩隻代表不倫瑞克,面向其左,向前直走的獅子;位於其右上的第二份繪上以心形圖案為背景,並代表呂訥堡的一隻躍立中的獅子;位於其下部的第三部份則繪上一隻代表威斯特法倫的銀白色駿馬;最後位於中部的第四部份呈紅色的小盾狀,上面繪有查理曼之冠冕,代表著神聖羅馬帝國大司庫一職。 《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後,喬治的紋章有所改變,原本代表法國的第二份不再繪上鳶尾花,改而繪上原本代表蘇格蘭的圖案;至於原本的第一部份及第四部份則繪上原本代表英格蘭的圖案,代表愛爾蘭的第三部份則維持原狀。至於原本的第四部份,現在則被移到紋章的正中,並且呈小盾狀。這個小盾狀的正上方原本繪有一頂選帝侯無邊呢帽,但到1816年,即漢諾威晉級成王國的兩年之後,這個無邊呢帽正式被皇冠圖案取代(如下圖右所示)。 子女 王子 公主 祖先 參見 注腳 參考資料 online edition Cannon, John (Sept 2004; online edn, Jan |
1998年,李被委任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2001年被委任为财政部长()。 1999年11月,世界客属第15届恳亲大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成功举办,李光耀、李显龙以及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出席闭幕式并致詞。 为缓解因为降低企业税和个人税而税收入下降,以及其他因素如伊拉克战争以及SARS的爆发,而导致的不断增长的预算赤字,2003年8月29日,李显龙提议将消费税(,简称GST)从3%提高到5%。这个提议在2004年1月落实。 在国际方面,李显龙建立了新加坡与他国的关系,例如新西兰。2001年12月,李显龙越过新柔长堤,前往新山出席开斋节庆祝会,与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会面。2002年,李显龙再度与马哈迪会面。 新加坡总理 李显龙在2004年正式接任总理的数月前,他已经在一些关键领域号召改革,为私人企业让出更多空间。身为政府的一份子,李显龙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保姆不应该时时刻刻照料一切事情。” 2004年8月12日,李从吴作栋手中接任总理一职,并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一位转交给吴作栋。李显龙在大法官()杨邦孝的见证下在总统府()宣誓就职。 2006年大选 2006年2月,大选的三个月前,李在国会宣布了总值26亿新元的“增长配套”()。此计划是派发前几年所累积的预算盈余以现金的方式给所有新加坡成年人,给年长者的国家养老储蓄增值,给住在政府组屋的人租金和水电费回扣,给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童教育基金,以及给超过40岁的低薪工人和刚完成国民服役的军人现金花红。这些现金花红在2006年5月初分发完毕。 批评者,尤其是反对党党员,指出增长配套是为了将在2006年5月6日举行的新加坡国会大选而“收买选票”。在那次大选,李显龙带领的人民行动党赢得84个议席的82个,包括37个选区不战而胜。李显龙与其他五人在宏茂桥集选区获胜,以9万6591票赢得集选区,占总票数15万9872的60.42%。反对党工人党的六人一组大多数是20多岁,选区是15年来首次有反对党竞选。 工人党决定竞逐宏茂桥是个意外的惊喜,因为预计反对党将避开由重量级部长带领的集选区。然而,工人党说,竞逐该集选区的首要原因是给予宏茂桥的居民投票的机会。尽管工人党团队经验不足,再加上李显龙是总理,他们还是赢得了强烈的4万9468票(30.94%)。废票的比例也非常高,总废票为1万3813,占8.64%。 2010年,李对当前的制定了选举改革方案,减少集选区的数量,将非选区议员(,简称NCMP)的数量增至最多9人(包括当选反对党议员),也将(,简称NMP)增至9人。改革还包括互联网竞选活动合法化,以及强制“冷静日”,不得进行竞选活动,政党政治广播除外。 李显龙被任命为管理超过1000亿新元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董事长,于2011年6月1日生效。他将接替他父亲李光耀担任董事长,而李光耀则继续担任公司的高级顾问。 2011年大选 2011年4月,选举局宣布大选将在2011年5月7日举行。大选中人民行动党仅在一个选区自动当选。选举结果显示,行动党的支持率较2006年大选下跌6.46%,至60.14%,是自独立以来最低。虽然行动党赢得絕大部分议席,即87个议席的81个,但是行动党将阿裕尼集选区输给工人党,這是反对党首次赢得集选区。两名内阁部长,即外交部长杨荣文及总理公署部长败选。 后来,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国务资政吴作栋向内阁递交辞呈。两人分别被委任为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高级顾问。 2011年5月21日,李显龙宣誓就职第二个任期。由他带领的新内阁包括三位新委任的部长。前教育部及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被任命为总理公署部长以及内政部及贸工部第二部长。首次当选国会议员的王瑞杰和陈振声分别被任命为教育部长、及新闻通讯及艺术部政务部长。王瑞杰是自1984年以来第一位直接委任为全职部长的新议员。 2012年4月20日,为了与新加坡网民改善联系,李设立了个人Facebook专页。 外交关系 马来西亚 2018年5月19日,李显龙拜会新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这场会面在马哈迪办公地点首要领导基金会进行,引起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报导。同年11月12日,李显龙与马哈迪共进午餐,曾回忆起小时候在马来西亚霹雳州美罗吃过的云吞面。2019年4月9日,李显龙和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在布城出席第9届马新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9年8月9日,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与首相夫人茜蒂哈斯玛应李显龙的邀请,出席新加坡国庆日及开埠200周年纪念游行,随同马哈迪出席者包括马来西亚外交部长赛夫丁阿都拉,以及首相署与外交部的高级官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出台后,李显龙曾公开表示,仲裁庭的裁决对各国的主权声索做出了“强而有力的定义”。同年8月访问美国期间,他还对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大赞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宣称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欢迎美国这样“搞平衡”。该表态引发了中国网民的一片指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于同年8月16日在内蒙古满洲里的中国与东盟国家会议后也要求新加坡“少管闲事”。 2017年9月下旬,李显龙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访问中国。 2023年3月27日,新加坡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偕夫人于3月27日至4月1日对中国进行为期六天的国事访问。期间将抵达广东广州、海南博鳌以及北京。这也是三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李显龙首次访华。 中華民國(台灣) 2004年8月28日,在他的第一次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上,他批评時任台湾總統陳水扁及民众高估自己若是宣布台灣獨立運動的话会得到的支持。与此同时,他还在群众大会上澄清自己在7月访问台湾是为了确保接任总理时,能收集到足够的智慧来作出正确的决定。他也重申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支持。后来,同年9月,新加坡外交部部长杨荣文告诫联合国大会關於两岸关系恶化的危害。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陈唐山被激怒,称新加坡为“鼻屎大的国家”。陈后来正式道歉。 2015年11月7日,當「兩岸領導人會面」及兩岸雙方的共同晚宴也結束後,李顯龍突然在個人臉書公佈,先前他和馬英九總統會談的照片,但沒有說明會見的確切時間與地點。李顯龍在臉書上貼文,說他難得有機會和「老朋友馬英九喝茶敘舊」。英文部分則寫著在晚間與「馬英九總統」 (President Ma Ying-jeou )一起喝茶。 美国 2016年8月1日至5日他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以纪念美国与新加坡建交50周年,他同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白宫会谈并受到国宴招待,新加坡也成为在奥巴马任内获此待遇的第一个东南亚国家,他希望美国国会早日批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赞扬美国在区域与国际秩序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争议与批评 李光耀故居处置风波 2017年6月14日,李显龙的弟弟李显扬和妹妹李玮玲发表"李光耀的价值观哪去了"(What Has Happened to Lee Kuan Yew's Values)联合声明。声明中指责李显龙"利用总理一职,设法挽留李光耀欧思礼路38号的故居"。报道中称,李玮玲和李显扬曾在2015年公开李光耀遗嘱有关处置故居的内容,"强调父亲在晚年时曾数次要求新加坡政府保证在他去世后拆除故居,以免成为'供人崇拜的遗迹'"。二人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对李显龙"失去信心"。 将政府卷入家庭纠纷争议 李显扬透过Facebook并发文表示,他和姐姐李玮玲不是在批评新加坡政府,并指是兄長李显龙总理将政府卷入家庭纠纷。李显扬说:“就如我们从一开始所说的,我们不是在批评新加坡政府。我们说的是我们对兄长李显龙的人格、行为、目的和领导能力表示质疑。自父親李光耀逝世后,李显龙为一己私利滥用权力影响新加坡政府和政府机构,我们因此感觉受到威胁。” 裙带关系指控 身为新加坡建國总理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的政治生涯曾被指控为裙带关系與世襲專政。 1985年他32岁时,他成为新加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准将,而从小被广泛认为是李光耀总理一职的接班人。当李光耀卸任总理一职,由吴作栋接任时,数位评论家认为吴只是个过渡人物,但是李光耀却不以为然。李光耀在他的回忆录中强调,他不能让儿子直接继承他:“由其他人接替我担任总理较为恰当。那么若显龙之后升到那个职位,就明确能够看出他是靠自己的实力做到的。” 李氏政權对裙带关系的问题十分敏感。李显龙解释说:“如果有人质疑我是总理不是因为我是最合适的人选,而是因为我父亲的关系,又或是我的妻子经营淡马锡不是因为她是最合适的人选,而是因为我的关系,那么我的所有信誉和道德权威将被销毁,因为我不配担任这个职位。” 关于管制新加坡新闻自由的争议 李显龙在新加坡言论和新闻自由的问题上备受国际社会的非议,而新加坡几乎所有媒体资源都掌握在执政党手中。2016年11月2日,非政府组织「无国界记者」把李显龙列入“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另外,英国自由民主党党魁提姆法隆亦曾经说过,英国如果要和新加坡进行贸易往来,应该在进行贸易商谈的时候,讨论新加坡言论和新闻自由的问题。对于该批评,李显龙在2017年2月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节目 「Hard Talk(唇枪舌剑)」 的时候就反问为何其他人会想教他如何管理新加坡,又说新加坡是全面开放的国家,但无一种道德标准或价值判断适合套用在所有国家身上。 2021年7月,李显龙继续上榜“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 被指控卷入1MDB丑闻 2018年11月5日,一篇题为《李显龙成了1MDB关键调查目标》(Lee Hsien | 李显龙在2004年正式接任总理的数月前,他已经在一些关键领域号召改革,为私人企业让出更多空间。身为政府的一份子,李显龙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保姆不应该时时刻刻照料一切事情。” 2004年8月12日,李从吴作栋手中接任总理一职,并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一位转交给吴作栋。李显龙在大法官()杨邦孝的见证下在总统府()宣誓就职。 2006年大选 2006年2月,大选的三个月前,李在国会宣布了总值26亿新元的“增长配套”()。此计划是派发前几年所累积的预算盈余以现金的方式给所有新加坡成年人,给年长者的国家养老储蓄增值,给住在政府组屋的人租金和水电费回扣,给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童教育基金,以及给超过40岁的低薪工人和刚完成国民服役的军人现金花红。这些现金花红在2006年5月初分发完毕。 批评者,尤其是反对党党员,指出增长配套是为了将在2006年5月6日举行的新加坡国会大选而“收买选票”。在那次大选,李显龙带领的人民行动党赢得84个议席的82个,包括37个选区不战而胜。李显龙与其他五人在宏茂桥集选区获胜,以9万6591票赢得集选区,占总票数15万9872的60.42%。反对党工人党的六人一组大多数是20多岁,选区是15年来首次有反对党竞选。 工人党决定竞逐宏茂桥是个意外的惊喜,因为预计反对党将避开由重量级部长带领的集选区。然而,工人党说,竞逐该集选区的首要原因是给予宏茂桥的居民投票的机会。尽管工人党团队经验不足,再加上李显龙是总理,他们还是赢得了强烈的4万9468票(30.94%)。废票的比例也非常高,总废票为1万3813,占8.64%。 2010年,李对当前的制定了选举改革方案,减少集选区的数量,将非选区议员(,简称NCMP)的数量增至最多9人(包括当选反对党议员),也将(,简称NMP)增至9人。改革还包括互联网竞选活动合法化,以及强制“冷静日”,不得进行竞选活动,政党政治广播除外。 李显龙被任命为管理超过1000亿新元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董事长,于2011年6月1日生效。他将接替他父亲李光耀担任董事长,而李光耀则继续担任公司的高级顾问。 2011年大选 2011年4月,选举局宣布大选将在2011年5月7日举行。大选中人民行动党仅在一个选区自动当选。选举结果显示,行动党的支持率较2006年大选下跌6.46%,至60.14%,是自独立以来最低。虽然行动党赢得絕大部分议席,即87个议席的81个,但是行动党将阿裕尼集选区输给工人党,這是反对党首次赢得集选区。两名内阁部长,即外交部长杨荣文及总理公署部长败选。 后来,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国务资政吴作栋向内阁递交辞呈。两人分别被委任为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高级顾问。 2011年5月21日,李显龙宣誓就职第二个任期。由他带领的新内阁包括三位新委任的部长。前教育部及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被任命为总理公署部长以及内政部及贸工部第二部长。首次当选国会议员的王瑞杰和陈振声分别被任命为教育部长、及新闻通讯及艺术部政务部长。王瑞杰是自1984年以来第一位直接委任为全职部长的新议员。 2012年4月20日,为了与新加坡网民改善联系,李设立了个人Facebook专页。 外交关系 马来西亚 2018年5月19日,李显龙拜会新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这场会面在马哈迪办公地点首要领导基金会进行,引起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报导。同年11月12日,李显龙与马哈迪共进午餐,曾回忆起小时候在马来西亚霹雳州美罗吃过的云吞面。2019年4月9日,李显龙和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在布城出席第9届马新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9年8月9日,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与首相夫人茜蒂哈斯玛应李显龙的邀请,出席新加坡国庆日及开埠200周年纪念游行,随同马哈迪出席者包括马来西亚外交部长赛夫丁阿都拉,以及首相署与外交部的高级官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出台后,李显龙曾公开表示,仲裁庭的裁决对各国的主权声索做出了“强而有力的定义”。同年8月访问美国期间,他还对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大赞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宣称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欢迎美国这样“搞平衡”。该表态引发了中国网民的一片指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于同年8月16日在内蒙古满洲里的中国与东盟国家会议后也要求新加坡“少管闲事”。 2017年9月下旬,李显龙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访问中国。 2023年3月27日,新加坡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偕夫人于3月27日至4月1日对中国进行为期六天的国事访问。期间将抵达广东广州、海南博鳌以及北京。这也是三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李显龙首次访华。 中華民國(台灣) 2004年8月28日,在他的第一次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上,他批评時任台湾總統陳水扁及民众高估自己若是宣布台灣獨立運動的话会得到的支持。与此同时,他还在群众大会上澄清自己在7月访问台湾是为了确保接任总理时,能收集到足够的智慧来作出正确的决定。他也重申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支持。后来,同年9月,新加坡外交部部长杨荣文告诫联合国大会關於两岸关系恶化的危害。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陈唐山被激怒,称新加坡为“鼻屎大的国家”。陈后来正式道歉。 2015年11月7日,當「兩岸領導人會面」及兩岸雙方的共同晚宴也結束後,李顯龍突然在個人臉書公佈,先前他和馬英九總統會談的照片,但沒有說明會見的確切時間與地點。李顯龍在臉書上貼文,說他難得有機會和「老朋友馬英九喝茶敘舊」。英文部分則寫著在晚間與「馬英九總統」 (President Ma Ying-jeou )一起喝茶。 美国 2016年8月1日至5日他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以纪念美国与新加坡建交50周年,他同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白宫会谈并受到国宴招待,新加坡也成为在奥巴马任内获此待遇的第一个东南亚国家,他希望美国国会早日批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赞扬美国在区域与国际秩序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争议与批评 李光耀故居处置风波 2017年6月14日,李显龙的弟弟李显扬和妹妹李玮玲发表"李光耀的价值观哪去了"(What Has Happened to Lee Kuan Yew's Values)联合声明。声明中指责李显龙"利用总理一职,设法挽留李光耀欧思礼路38号的故居"。报道中称,李玮玲和李显扬曾在2015年公开李光耀遗嘱有关处置故居的内容,"强调父亲在晚年时曾数次要求新加坡政府保证在他去世后拆除故居,以免成为'供人崇拜的遗迹'"。二人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对李显龙"失去信心"。 将政府卷入家庭纠纷争议 李显扬透过Facebook并发文表示,他和姐姐李玮玲不是在批评新加坡政府,并指是兄長李显龙总理将政府卷入家庭纠纷。李显扬说:“就如我们从一开始所说的,我们不是在批评新加坡政府。我们说的是我们对兄长李显龙的人格、行为、目的和领导能力表示质疑。自父親李光耀逝世后,李显龙为一己私利滥用权力影响新加坡政府和政府机构,我们因此感觉受到威胁。” 裙带关系指控 身为新加坡建國总理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的政治生涯曾被指控为裙带关系與世襲專政。 1985年他32岁时,他成为新加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准将,而从小被广泛认为是李光耀总理一职的接班人。当李光耀卸任总理一职,由吴作栋接任时,数位评论家认为吴只是个过渡人物,但是李光耀却不以为然。李光耀在他的回忆录中强调,他不能让儿子直接继承他:“由其他人接替我担任总理较为恰当。那么若显龙之后升到那个职位,就明确能够看出他是靠自己的实力做到的。” 李氏政權对裙带关系的问题十分敏感。李显龙解释说:“如果有人质疑我是总理不是因为我是最合适的人选,而是因为我父亲的关系,又或是我的妻子经营淡马锡不是因为她是最合适的人选,而是因为我的关系,那么我的所有信誉和道德权威将被销毁,因为我不配担任这个职位。” 关于管制新加坡新闻自由的争议 李显龙在新加坡言论和新闻自由的问题上备受国际社会的非议,而新加坡几乎所有媒体资源都掌握在执政党手中。2016年11月2日,非政府组织「无国界记者」把李显龙列入“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另外,英国自由民主党党魁提姆法隆亦曾经说过,英国如果要和新加坡进行贸易往来,应该在进行贸易商谈的时候,讨论新加坡言论和新闻自由的问题。对于该批评,李显龙在2017年2月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节目 「Hard Talk(唇枪舌剑)」 的时候就反问为何其他人会想教他如何管理新加坡,又说新加坡是全面开放的国家,但无一种道德标准或价值判断适合套用在所有国家身上。 2021年7月,李显龙继续上榜“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 被指控卷入1MDB丑闻 2018年11月5日,一篇题为《李显龙成了1MDB关键调查目标》(Lee Hsien Loong becomes 1MDB’s key investigation target)的文章被刊载在新闻网站《States Times Review》上,该文章指控,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签署数项不公平协议,以获得新加坡的银行协助漂白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的资金。马来西亚社交新闻网站《The Coverage》也在同年11月7日报道,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阿都拉萨跟李显龙签署了几项不公平的协议,例如兴建隆新高铁的合作案,以换取新加坡银行协助一马公司洗黑钱。对此新加坡金管局于11月9日发表文告驳斥所有指控,并指这些指控明显具诽谤性。 同年12月,新加坡异议分子梁实轩在臉書专页,因转发李显龙卷入一马公司弊案的文章,招致诽谤起诉。2021年3月24日,新加坡高庭针对梁实轩诽谤李显龙是一马公司弊案的主要调查对象一案下判,梁实轩被判罪成,需赔偿李显龙13万3000新元。 “越南入侵柬埔寨”发言惹议 2019年5月31日,李显龙在脸书贴文哀悼泰国前总理炳·廷素拉暖,表示廷素拉暖担任泰国总理期间,东南亚国家联盟正对抗越南入侵赤柬:“泰国处在最前线,看着越南军队越界进入柬埔寨,廷素拉暖坚决反对这种情况,因此与东协成员国在国际论坛上,一起反对越南入侵(赤柬)。”。他同日在第18届「香格里拉对话」(Shangri-La Dialogue)开幕晚宴上演说,也再次提及越南入侵赤柬。李显龙的「入侵说」引起越南强烈不满,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黎氏秋姮于6月4日称,对于未陈述历史原貌,造成负面公众印象的言论感到「遗憾」。 6月6日,柬埔寨首相洪森在臉書上,强烈谴责李显龙就越柬关系发表的言论,同时认为,新加坡领导人当时确实参与杀害柬埔寨人民,支持种族灭绝制度并希望该制度重回柬埔寨。 个人生活 李显龙的第一任妻子是马来西亚出生的黄名扬(),為其产下長女李修齐()和患有白化症的長子李毅鹏()。黄名扬在產下李毅鹏的3週後因心脏病发而逝世,终年31岁。 |
拿督莫哈末拉兹 拿督哈丽玛萨蒂 拿督扎希迪 拿督阿米鲁丁韩沙 拿督曼梳奥曼 拿督何国忠 拿督马汉顺 拿督林熙隆 拿督佐哈里阿都 拿督亨利松艾贡 拿督玛丝艾米雅蒂 拿督沙希德·卡里穆拉(巴基斯坦海軍前任參謀長,獲這個頭銜的外國人之一。) 拿督穆罕默德·扎考拉(巴基斯坦海軍前任參謀長,獲這個頭銜的外國人之一。) 在汶萊,蘇丹依據榮譽制度和議會的提議冊封「拿督」()。 在菲律賓中南部也可以找到達圖的稱謂,與拉者()及蘇丹同是地方君主、領袖或酋長的稱號,它的由來是受到馬來-南島文化的影響。 其它地區 在印尼日惹、印尼梭羅、菲律賓蘇祿和其它廢除君主制的地區,君主或蘇丹是虛設的榮譽稱號,所冊封的「拿督」頭銜並沒有獲得廣泛的承認。 「拿督」的衍生詞 或是「拿督」的衍生詞,指的是「拿督」的領地或官邸,或等同於宮殿(, | 拿督玛丝艾米雅蒂 拿督沙希德·卡里穆拉(巴基斯坦海軍前任參謀長,獲這個頭銜的外國人之一。) 拿督穆罕默德·扎考拉(巴基斯坦海軍前任參謀長,獲這個頭銜的外國人之一。) 在汶萊,蘇丹依據榮譽制度和議會的提議冊封「拿督」()。 在菲律賓中南部也可以找到達圖的稱謂,與拉者()及蘇丹同是地方君主、領袖或酋長的稱號,它的由來是受到馬來-南島文化的影響。 其它地區 在印尼日惹、印尼梭羅、菲律賓蘇祿和其它廢除君主制的地區,君主或蘇丹是虛設的榮譽稱號,所冊封的「拿督」頭銜並沒有獲得廣泛的承認。 「拿督」的衍生詞 或是「拿督」的衍生詞,指的是「拿督」的領地或官邸,或等同於宮殿(, )。在爪哇馬打蘭文化中,指的是的內殿,也即是君主與王室成員的私人生活空間。 参见 敦 (頭銜) 丹斯里 拿督斯里烏達瑪 拿督斯里 准拿督,非正式的稱號 假拿督,欺詐犯罪 拿督公 参考文献 荣誉头衔 马来西亚荣誉制度 印尼文化 |
"小审判书"——因其格式比大审判书的格式小而得名--是更详细的调查,细致到牲畜的数量。它可能是诺曼人第一次尝试编制财产目录,因此决定在 "大审判书"中避免这种详细程度。 这两卷书都分为一系列章节(字面意思是 "标题",来自拉丁文caput),列出了由国王指定的总管(他构成了诺曼人封建社会中低于国王的最高阶层)持有的费用(骑士的费用或封地,与庄园大致相同),即宗教机构、主教、诺曼人战士大户和少数与诺曼人政权讲和的撒克逊人。 一些最大的此类大亨拥有几百笔费用,在少数情况下,他们在一个以上的郡拥有费用。例如,德文郡章节中关于郡长鲍德温的部分列出了他所拥有的176处领地。只有少数寡头的财产是以领地形式持有的,大多数财产被转封给了骑士,一般是总管的军事追随者(通常是他来自诺曼底的封地租户),后者因此成为他们的领主。章节内列出的有关某位租户总管的费用通常是由他们所在的百人法庭管辖的,而不是按地理位置来订的,但不是系统的或严格的方式。作为对所欠税款的审查,末日审判书在编撰的时候是非常不受欢迎的。 每个郡的清单以国王的领地开篇,这些领地可能是单独调查的对象。在封建制度下,国王是英格兰唯一真正的土地 "所有者",因为他拥有所有的所有权。因此,他是最终的地主,即使是最伟大的大人物,也只能根据封建土地使用权的各种合同之一,作为租户(来自拉丁语动词tenere,"持有")从他那里 "持有 "土地。随后是主教的所有权,然后是修道院和宗教团体的所有权,然后是平头佃户的所有权,最后是国王的农奴(servientes),以及在征服中幸存的撒克逊人的所有权,所有这些都是按等级顺序排列的。 在一些郡,一个或多个主要城镇形成了一个单独的部分:在一些郡,clamores(有争议的土地所有权)也被单独处理。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大审判书:在小审判书中,系统更混乱,执行更不完善。 除了构成其主体的全部农村部分外,审判书还包含有关大多数城镇的有趣条目,这些条目可能是由于它们与王室在那里的财政权利有关。这些条目包括custumals(较早的习俗协议)的片段、应缴的兵役记录、市场和铸币厂的记录等等。从城镇、整个郡以及许多古代领主那里,王室有权获得古老的实物费用,如蜂蜜。 这项工作表明,1086年英格兰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是奴隶。在审判书中,抄写员的正字法严重偏向于法语,大多数缺少k和w,规范了音/ð/和/θ/的形式,并以e结束许多硬辅音词,因为他们习惯于在当时大多数法语方言中这样做。 參考文獻 | "标题",来自拉丁文caput),列出了由国王指定的总管(他构成了诺曼人封建社会中低于国王的最高阶层)持有的费用(骑士的费用或封地,与庄园大致相同),即宗教机构、主教、诺曼人战士大户和少数与诺曼人政权讲和的撒克逊人。 一些最大的此类大亨拥有几百笔费用,在少数情况下,他们在一个以上的郡拥有费用。例如,德文郡章节中关于郡长鲍德温的部分列出了他所拥有的176处领地。只有少数寡头的财产是以领地形式持有的,大多数财产被转封给了骑士,一般是总管的军事追随者(通常是他来自诺曼底的封地租户),后者因此成为他们的领主。章节内列出的有关某位租户总管的费用通常是由他们所在的百人法庭管辖的,而不是按地理位置来订的,但不是系统的或严格的方式。作为对所欠税款的审查,末日审判书在编撰的时候是非常不受欢迎的。 每个郡的清单以国王的领地开篇,这些领地可能是单独调查的对象。在封建制度下,国王是英格兰唯一真正的土地 "所有者",因为他拥有所有的所有权。因此,他是最终的地主,即使是最伟大的大人物,也只能根据封建土地使用权的各种合同之一,作为租户(来自拉丁语动词tenere,"持有")从他那里 "持有 "土地。随后是主教的所有权,然后是修道院和宗教团体的所有权,然后是平头佃户的所有权,最后是国王的农奴(servientes),以及在征服中幸存的撒克逊人的所有权,所有这些都是按等级顺序排列的。 在一些郡,一个或多个主要城镇形成了一个单独的部分:在一些郡,clamores(有争议的土地所有权)也被单独处理。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大审判书:在小审判书中,系统更混乱,执行更不完善。 除了构成其主体的全部农村部分外,审判书还包含有关大多数城镇的有趣条目,这些条目可能是由于它们与王室在那里的财政权利有关。这些条目包括custumals(较早的习俗协议)的片段、应缴的兵役记录、市场和铸币厂的记录等等。从城镇、整个郡以及许多古代领主那里,王室有权获得古老的实物费用,如蜂蜜。 这项工作表明,1086年英格兰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是奴隶。在审判书中,抄写员的正字法严重偏向于法语,大多数缺少k和w,规范了音/ð/和/θ/的形式,并以e结束许多硬辅音词,因为他们习惯于在当时大多数法语方言中这样做。 參考文獻 |
硬幣 1 派薩 5 派薩 10 派薩 25 派薩 50 派薩 1 卢比 2 卢比 5 卢比 10 卢比 | 卢比 2 卢比 5 卢比 10 卢比 紙幣 5 卢比 10 卢比 20 卢比 50 卢比 100 卢比 500 |
1995年,台灣登山家江秀真與陳國鈞聯手登頂成功,江秀真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女性。 1996年,1996年珠穆朗玛峰事故,包括著名登山家罗伯特·哈尔(Robert Hall)和(Scott Fischer)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第三多的一年。其中罗伯特·哈尔與史考特·費雪的兩支隊伍是在同一地點同時登山(兩人是領隊),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强·克拉库尔幸運逃過一劫,將親身經歷寫成《-{zh-cn:巔峰;zh-tw: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一書。台灣登山家高銘和死裡逃生,寫下《九死一生》一書。此事件被改編成2015年電影《-{zh-cn:绝命海拔; zh-tw:聖母峰; zh-hk:珠峰浩劫}-》,片中也有稍微提及台灣登山團的故事。 冒險顧問登山隊,美國籍,道格·韓森(Doug Hansen,46歲)攻頂後回程時,在希拉蕊臺階上失足摔死。 山痴登山隊,美國籍領隊,(Scott Fischer,40歲)攻頂後回程時,在希拉瑞台階上,高山症發作失溫死亡 冒險顧問登山隊,日本籍,攻頂後返回四號營地途中失溫死亡。 紐西蘭籍領隊,(Andrew Harris,31歲)前往救援時失蹤,推論失足摔死。 冒險顧問登山隊,紐西蘭籍領隊 罗伯特·哈尔(Robert Hall)攻頂後回程時,受困南峰無法救援,失溫死亡。 印度登山隊,Tsewang Samanla、Tsewang Paljor、Dorje Morup都是回程途中失溫死亡。 1998年,美国人成为世界上首位成功登顶的殘障人士。 1998年,成為首位不用供氧装置登頂的美國女性。她在回程時無力移動而凍死,其夫「雪豹」謝爾蓋·阿森提夫先前試圖救她時失足摔死。她在出發前曾徵得11歲兒子的同意,其子當天晚上做惡夢,夢見兩人在暴風雪中被雪如蜜蜂般攻擊,次日他打電話要她不要去遭拒。登山者稱她的屍體為「睡美人」。2007年,當年曾試圖救她的Ian Woodall專程上山埋葬了她的屍體。 1998年,英国23歲的贝尔·格里尔斯与其朋友成功登顶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1世紀 2001年,美国人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5年,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2006年5月,19歲的英國探險家和從北側成功攀上山峰,並成為全英國最年輕的珠穆朗玛峰登頂者。 2007年5月16日,杨春风成为首位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新疆人。 2007年,尼泊爾觀光部指出,美國19歲少女是最年輕的成功登頂外國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聖火珠峰登山隊的隊員抵達珠穆朗玛峰峰頂,並燃點起祥雲火炬,進行約200公尺的火炬傳送。 2009年5月19日,台灣人江秀真成為首位從南、北兩側均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2009年5月22日,台灣人李小石揹著媽祖神像登頂成功。 2010年5月18日,台灣人林永富以57歲之齡從北側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為目前台灣成功登頂珠峰年齡最年長的攻頂者。 2010年5月22日,英國人普伊()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冰湖裡游了一公里,費時22分51秒,成為珠峰長泳的第一人。 2010年5月22日,來自美國加州13歲少年喬丹·羅麥羅從北側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為世界最年輕登上珠穆朗玛峰者。 2012年5月19日,来自日本山梨县的73岁女登山家渡边玉枝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年龄最高的女性登顶者。 2012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和董范于8时16分从北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中国第一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大学登山队。其中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均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大学生。 2013年5月19日,香港攀山家曾志成第二度成功登峰,由西藏取道北坡上珠峰,是首位港人完成由南、北兩坡登珠峰壯舉。 2013年5月23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於80歲時,第三度登上珠穆朗玛峰,成為最年長的登頂者。刷新尼泊爾登山家於2008年以76歲攻頂成功的紀錄。 2014年4月18日尼泊尔雪崩,造成16人喪生,為人類於1950年代首次登頂珠峰以來,所發生死亡人數第二多的事故。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地震,導致18人遇難,百餘人受傷或失蹤,再度打破去年登山山難紀錄,惟此次事故主因為地震。 2016年5月23日,32岁美国登山家(Melissa Arnot)在不携带任何氧气补给装备的情况下,成功由西藏珠峰北侧登顶,成为美国首位无氧登顶并活着下山的女性,也是全世界非尼泊尔裔攀登珠峰次数最多的女性(6次)。 2017年5月21日,香港攀山家吳俊霆成功登頂,並帶領兩位器官移植病人到達珠峰基地營,拍攝成慈善電影來宣揚器官捐贈及籌募善款予香港移植運動協會。 2017年5月21日,香港女教師曾燕紅,7年前為鼓勵沒人生目標的學生尋夢,許下登珠穆朗玛峰的承諾,兩次登峰時均遇上地震及雪崩、身體更受重傷。第三次征珠峰,終於南坡登頂,成為香港首位成功登珠峰女性。 | . Outside. 1970年5月11日,日本人植村直己與成為首次登上聖母峰的日本人。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从南坡登顶,成为世界上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从北坡攀登珠峰,九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的女性。8名男队员是索南罗布、罗则、候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 1978年,奥地利人和意大利人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首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5月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10月,成為首位不用供氧装置登頂的女性。 1992年,湛易佳成為首位登頂的香港人。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珠穆朗玛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1994年,臺灣登山家拾方方(本名:石方芳)於5月8日17:38登上珠峰,但在下撤途中遇上暴風雪而失蹤。拾方方為第二位登頂的台灣人,首位在珠峰登頂中過世的臺灣人。 1995年,台灣登山家江秀真與陳國鈞聯手登頂成功,江秀真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女性。 1996年,1996年珠穆朗玛峰事故,包括著名登山家罗伯特·哈尔(Robert Hall)和(Scott Fischer)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第三多的一年。其中罗伯特·哈尔與史考特·費雪的兩支隊伍是在同一地點同時登山(兩人是領隊),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强·克拉库尔幸運逃過一劫,將親身經歷寫成《-{zh-cn:巔峰;zh-tw: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一書。台灣登山家高銘和死裡逃生,寫下《九死一生》一書。此事件被改編成2015年電影《-{zh-cn:绝命海拔; zh-tw:聖母峰; zh-hk:珠峰浩劫}-》,片中也有稍微提及台灣登山團的故事。 冒險顧問登山隊,美國籍,道格·韓森(Doug Hansen,46歲)攻頂後回程時,在希拉蕊臺階上失足摔死。 山痴登山隊,美國籍領隊,(Scott Fischer,40歲)攻頂後回程時,在希拉瑞台階上,高山症發作失溫死亡 冒險顧問登山隊,日本籍,攻頂後返回四號營地途中失溫死亡。 紐西蘭籍領隊,(Andrew Harris,31歲)前往救援時失蹤,推論失足摔死。 冒險顧問登山隊,紐西蘭籍領隊 罗伯特·哈尔(Robert Hall)攻頂後回程時,受困南峰無法救援,失溫死亡。 印度登山隊,Tsewang Samanla、Tsewang Paljor、Dorje Morup都是回程途中失溫死亡。 1998年,美国人成为世界上首位成功登顶的殘障人士。 1998年,成為首位不用供氧装置登頂的美國女性。她在回程時無力移動而凍死,其夫「雪豹」謝爾蓋·阿森提夫先前試圖救她時失足摔死。她在出發前曾徵得11歲兒子的同意,其子當天晚上做惡夢,夢見兩人在暴風雪中被雪如蜜蜂般攻擊,次日他打電話要她不要去遭拒。登山者稱她的屍體為「睡美人」。2007年,當年曾試圖救她的Ian Woodall專程上山埋葬了她的屍體。 1998年,英国23歲的贝尔·格里尔斯与其朋友成功登顶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1世紀 2001年,美国人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5年,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2006年5月,19歲的英國探險家和從北側成功攀上山峰,並成為全英國最年輕的珠穆朗玛峰登頂者。 2007年5月16日,杨春风成为首位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新疆人。 2007年,尼泊爾觀光部指出,美國19歲少女是最年輕的成功登頂外國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聖火珠峰登山隊的隊員抵達珠穆朗玛峰峰頂,並燃點起祥雲火炬,進行約200公尺的火炬傳送。 2009年5月19日,台灣人江秀真成為首位從南、北兩側均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2009年5月22日,台灣人李小石揹著媽祖神像登頂成功。 2010年5月18日,台灣人林永富以57歲之齡從北側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為目前台灣成功登頂珠峰年齡最年長的攻頂者。 2010年5月22日,英國人普伊()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冰湖裡游了一公里,費時22分51秒,成為珠峰長泳的第一人。 2010年5月22日,來自美國加州13歲少年喬丹·羅麥羅從北側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為世界最年輕登上珠穆朗玛峰者。 2012年5月19日,来自日本山梨县的73岁女登山家渡边玉枝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年龄最高的女性登顶者。 2012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和董范于8时16分从北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中国第一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大学登山队。其中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均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大学生。 2013年5月19日,香港攀山家曾志成第二度成功登峰,由西藏取道北坡上珠峰,是首位港人完成由南、北兩坡登珠峰壯舉。 2013年5月23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於80歲時,第三度登上珠穆朗玛峰,成為最年長的登頂者。刷新尼泊爾登山家於2008年以76歲攻頂成功的紀錄。 2014年4月18日尼泊尔雪崩,造成16人喪生,為人類於1950年代首次登頂珠峰以來,所發生死亡人數第二多的事故。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地震,導致18人遇難,百餘人受傷或失蹤,再度打破去年登山山難紀錄,惟此次事故主因為地震。 2016年5月23日,32岁美国登山家(Melissa Arnot)在不携带任何氧气补给装备的情况下,成功由西藏珠峰北侧登顶,成为美国首位无氧登顶并活着下山的女性,也是全世界非尼泊尔裔攀登珠峰次数最多的女性(6次)。 2017年5月21日,香港攀山家吳俊霆成功登頂,並帶領兩位器官移植病人到達珠峰基地營,拍攝成慈善電影來宣揚器官捐贈及籌募善款予香港移植運動協會。 2017年5月21日,香港女教師曾燕紅,7年前為鼓勵沒人生目標的學生尋夢,許下登珠穆朗玛峰的承諾,兩次登峰時均遇上地震及雪崩、身體更受重傷。第三次征珠峰,終於南坡登頂,成為香港首位成功登珠峰女性。 2018年5月14日,香港攀山愛好者邵樂基在7.05am於尼泊爾南坡登頂,成為當季第一隊登頂隊伍。同隊有中國69歲雙腿截肢者夏伯渝及尼泊爾首位於一季內成功攀登境內三大最高峰女攀山家Nima Jangmu Sherpa 2019年5月21日,第24次登顶,打破自己保持的登顶珠穆朗玛峰次数最多的世界纪录。 2019年5月27日,詹喬愉成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成為台灣第二位僅次於江秀真登上聖母峰的女性。在此前僅13日之差,5月15日才登頂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為台灣第一登頂者。 2021年5月12日,曾格爾成為台灣第三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不僅如此,還在11天後登上8,516公尺的洛子峰,創下台灣第一次聖母峰與洛子峰成功連登的紀錄。 2021年5月23日,香港女教師曾燕紅,以44歲之齡再次成功「攻頂」,全程僅花25小時50分鐘,獲尼泊爾官員確認為歷來女性登峰最快時間,較舊紀錄快逾13小時。新紀錄尚待健力士確認。這名為港屢締歷史的女將說:「攀山不是為紀錄,而是試驗和發掘自己的能力。」 2022年5月3日,13位「巔峰使命2022」科學研究團隊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頂。 |
生平 早年经历 1954年,高华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根据高华《在歷史的風陵渡口》中的自述,他的双亲都不是知识分子。高华的父亲高启发家中贫苦,很小就在电镀厂做童工。高启发靠舅舅资助才上完初中,后加入中共地下党,1949年时曾在南京军管会中担任代理科长一职。1949年后,因政治环境变化,南京的前中共地下党员遭到整肃。1954年,高启发被开除中共党籍。1958年,因父亲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高华的家庭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遭受歧视。文革中,高启发遭受批斗,高华在此期间则是在商店中做工人,但期间仍然通过阅读自学历史知识。文革结束后,参加高考不再对家庭出身作要求。于是,1978年,高华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高华被分配到南京市文物管理局工作,不久再度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学术生涯 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高华留校任教,主要從事中國現代史、民國史、中國左翼文化史及當代中國史的研究。1995至1996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後升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在《紅太陽是怎樣升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後記,高華說:「吾期盼,舊時極左的『以我劃線』、權謀政治永不再來,國家從此能步入民主、法治的軌道。如此,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 2005年,应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的邀请,高华决定离开生活了25年的南京,去上海工作,担任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但最后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高华无法调入上海,华东师大只能聘请高华为讲座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在弟子黄骏的印象里,高华回到南京时,“情绪上有些低落”。 去世 高华在2007年确诊罹患肝癌。肝癌的主要成因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是酒精造成的肝硬化。2011年12月26日22时15分,在南京病逝,享年57岁,後葬於南京普覺寺墓園。 言论及影响 2006年4月7日,高华在香港科技大學的讲座中提到,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缺糖,中国进口了很多伊拉克蜜枣,“我当时吃过伊拉克蜜枣,伊拉克蜜枣经常有很多细菌,所以造成我们肝炎的流行...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著述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身份和差異:1949-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在歷史的風陵渡口》,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革命年代》,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多變的孫科:歷史學家高華筆下的孫中山之子》,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 言论及影响 2006年4月7日,高华在香港科技大學的讲座中提到,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缺糖,中国进口了很多伊拉克蜜枣,“我当时吃过伊拉克蜜枣,伊拉克蜜枣经常有很多细菌,所以造成我们肝炎的流行...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著述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身份和差異:1949-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在歷史的風陵渡口》,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革命年代》,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多變的孫科:歷史學家高華筆下的孫中山之子》,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高華歷史筆記》,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 《歷史筆記》,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2014年,一套兩冊 《历史学的境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
從1893年-1894年的冬季開始,在讀過卡米伊·弗拉馬利翁(Camille Flammarion)的著作《火星》(La plan te Mars)之後,羅威爾決定利用他的財富及影響力,全心來研究火星與天文學。他對於義大利米蘭天文台的喬范尼·夏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所描繪的火星運河感到興趣。 在羅威爾最後23年的天文學家生涯中,羅威爾天文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阻擾了羅威爾的天文工作,也破壞了他的身體狀況。1914年提出了超海王天外行星 (trans-Neptunian planet) 的存在假设。羅威爾最終於1916年去世,並葬在靠近羅威爾天文台的火星丘上。 天文學家生涯 羅威爾在1894年選擇亞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作為興建天文台的地點。弗拉格斯塔夫海拔超過7,000英尺,陰天較少見,而且遠離城市的光害,是一個絕佳的觀測地點。這也是天文台第一次被建造在遠離人煙且高海拔的地區,以獲得較佳的觀測環境。 在接下來的15年間,他深入研究火星,並根據他的感受來繪製許多火星表面的圖畫。羅威爾並且在《Mars》(1895)、《Mars and Its | the Far East》。他掌握了日语和韩语。在朝鲜时他给很多朝鲜人照相,包括朝鮮高宗。他获得朝鲜名鲁越。 從1893年-1894年的冬季開始,在讀過卡米伊·弗拉馬利翁(Camille Flammarion)的著作《火星》(La plan te Mars)之後,羅威爾決定利用他的財富及影響力,全心來研究火星與天文學。他對於義大利米蘭天文台的喬范尼·夏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所描繪的火星運河感到興趣。 在羅威爾最後23年的天文學家生涯中,羅威爾天文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阻擾了羅威爾的天文工作,也破壞了他的身體狀況。1914年提出了超海王天外行星 (trans-Neptunian planet) 的存在假设。羅威爾最終於1916年去世,並葬在靠近羅威爾天文台的火星丘上。 天文學家生涯 |
米洛斯岛 黄金分割率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Venus de Milo: The Oxford | 過去它曾被誤認為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現在一般認為是的創作。目前收藏於法國巴黎的羅浮宮。 來歷 1820年,农民伊奥尔科斯在米洛斯岛上发现它。他试图将这尊雕像藏起来,但后来还是被一个土耳其军官发现了。当时法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将它买下。這座雕像於隔年作為禮物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八,之後國王將其贈送給羅浮宮。 描述 米洛的維納斯以其遺失的神祕雙臂而知名。雕塑整體由两块大理石拼接而成,两块大理石连接处非常巧妙,在身躯裸露部分与裹巾的相邻处。这座维纳斯雕像是举世公认的女性人体美的典范,这是因为她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的人体美比例关系。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是1:1.618,把它用在人体上,就是将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分界点正位于肚脐。匀称的人体上下两部分的比例正好是1:1.618。由于这个比例接近于8:5或5:3,而人体的总长为8头身,所以这个总长度可以分割成头、颈下至肚脐、肚脐至脚三段。这三段以头部为基准,分割为1:2:5的整数比,成为人体美的标准规则。维纳斯的造型魅力在于,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她都符合人体的黄金分割率,因此她能超越时代,成为女性永恒美的象征。 參見 古希臘雕刻 米洛斯岛 黄金分割率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Venus de Milo: The Oxford |
社會與經濟 543年,《查士丁尼法典》最後定稿。 疾病与医学 黑死病首次大规模爆发。 环境与自然资源 宗教與哲學 重要人物 科学家 军事领袖 艺术家 宗教家 努西亚的本笃 各地主要政權 以下是公元6世紀世界各地主要政權: 參考 6世纪年历 | 环境与自然资源 宗教與哲學 重要人物 科学家 军事领袖 艺术家 宗教家 努西亚的本笃 各地主要政權 以下是公元6世紀世界各地主要政權: |
中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及澳門,由於其城邦特性導致轄區較其他同級行政區為小,因此並沒有以「市」冠名的行政區劃。 香港只在某些情況下以「市」代指新市鎮。不少新市鎮都有固定範圍的「市中心」(),如沙田市中心、屯門市中心、天水圍市中心;一些新市鎮之內,但地理上與其他地方分隔的也有自己的市中心,如青衣市中心、馬鞍山市中心。 澳門在葡萄牙管轄時期,全境共劃分為澳門市(即澳門半島)、海島市(即氹仔、路環)兩個市,1999年回歸後廢除。但和香港一樣有著市中心(市區,)的劃定。 日本 中古時期的日本,在工商繁榮的人口聚集地設「町」,農民居住的聚落則設「村」。進入明治時期後,日本政府於明治11年(1878年)7月制定《》,在人口密集地或交通要地設「區」。 明治21年(1888年)4月1日,日本開始實施市制,「市」做為行政區劃開始出現,當時有首都東京等37個都市施行。二戰結束前,日本亦在台灣、樺太、關東州等外地實施市制(如「台灣市制」),但朝鮮沒有實施市制,而是以「府」代之。 昭和22年(1947年)通過《地方自治法》後,改以該法做為「市」設置的法源依據,並持續迄今。 日本自1889年實施市町村制度以來,政府方面一直鼓勵市町村間的合併,其中首要的是合併升格為市;加上升格成市能獲得較多的資源與權力下放,所以市的數量越來越多,町、村的數量則逐漸減少。因為町、村常被鼓勵合併到鄰近的市裡面,所以現在部分的市,城區範圍可能不大,但卻擁有幅員相對遼闊的鄉村或原野地帶。 設置標準 根據《地方自治法》,「市」是次於都道府縣的「地方公共團體」,乃第二級的行政區劃,與町、村同級。「市」的設置要有以下條件: 原則上,人口在5萬以上者。 市區的戶口數目佔全區域的六成以上。 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必須佔全部勞動人口的六成以上。 其他符合各都道府縣內相關條例者。 分類 「市」根據地方自治權限的不同而分為四個類型: 政令指定都市(振假名:),擁有最多的地方自治權限。類似中國的副省级城市。 中核市(振假名:),擁有次多的地方自治權限。 特例市(振假名:),擁有比一般「市」要多的地方自治權限。惟此制度已在2015年4月1日起被廢除,現有之特例市則暫時以「施行時特例市」維持舊制。 市(振假名:),擁有最少的地方自治權限。 大韓民國 在大韩民国,以“市”冠名的行政区域类型有: 特別市() - 屬於第一级行政區。僅設有1個,即首都首爾特別市。 廣域市() - 屬於第一级行政區,人口達100萬可設置。共設有6個。 特別自治市() - 最新出現的第一級行政區。僅設有1個,即世宗市。 () - 屬於第二級行政區,人口達50萬可設置。共設有15個。 () | 人口聚居達十萬人以上未滿五十萬人,且工商發達、自治財源充裕、交通便利及公共設施完全之地區,得設縣轄市。 《地方制度法》施行前已設之直轄市、市及縣轄市,得不適用上述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後,初期維持民國時代的省轄市與中央直轄市,日後經過多次改制,「市」的層級已漸趨複雜。 分類 现时,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市”分為以下类型: 中央直辖市,属于省级行政区,属第一级地方行政区,是省级市。 地区级市(通称为“地级市”),属于地区级行政区(通称为“地级行政区”),是四级行政区划制度的第二级,由省级政府直辖,級別相當於清代的府;地区级市是1983年地区级行政区划改革以后的建制市,一般在市内设区,但也有例外,如广东省的东莞市、甘肃省的嘉峪关市等。 1983年“地区级行政区划改革”以前的同一行政地位的市称为“省轄市”(Provincial city)。 副地区级市(通称为“副地级市”),即通说的省直管市,介于地区级市与县级市之间,一般由县级市扩权而来,权力和地位比县级市高半格,但一般依然不在行政区域内设市辖区,在中国实行省直管市的行政区划改革中,有专家建议有实力的县级市可以扩权申请为副地区级市。 县级市,属于县级行政区,属四级行政区划制度的第三级、三级行政区划制度的第二级,在法律上属省级政府直辖,但实际上多为其曾属的地区所改制的地区级市代管。县级市为1983年“地区级行政区划改革”以后对行政地位与县相同的建制市的称谓;之前多被称为“地区辖市”或“地区管市”,专区改称为地区之前,称为“专区辖市”或“专区管市”。 其他 较大的市,在法律中表现出两种概念,一种是表现在行政区域划分上,1954年《宪法》条文上首次写入,现行《宪法》(1982年颁布)规定,国务院行使批准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的职权,较大的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区、县。按照现行区划的分类,较大的市层次上介于省(自治区)与县之间,属于地级市。另一种是表现在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行政区类型上,1982年《地方组织法》条文上首次写入,《立法法》(2000年施行)规定,“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立法法》规定本法所称较大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副省级市(又称副省级城市)正式施行于1994年2月25日,其前身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是指城市的“行政级别”,不是指城市的“行政区划级别”。所谓的行政级别,是指城市的行政机构,也就是政府机关主要领导的级别,主要是指市长、副市长、市政府的组成机构、工作部门等领导的行政级别。也就是说,副省级城市的市长的行政级别是副省(部)级,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职务列入《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其职务任免由省委报中共中央审批。 计划单列市,全称“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是省级单位对所辖大城市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城市,但是,计划单列市仍保留省辖市的行政地位,继续接受省级行政机构的领导。对省辖大城市的计划单列。 香港、澳門 中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及澳門,由於其城邦特性導致轄區較其他同級行政區為小,因此並沒有以「市」冠名的行政區劃。 香港只在某些情況下以「市」代指新市鎮。不少新市鎮都有固定範圍的「市中心」(),如沙田市中心、屯門市中心、天水圍市中心;一些新市鎮之內,但地理上與其他地方分隔的也有自己的市中心,如青衣市中心、馬鞍山市中心。 澳門在葡萄牙管轄時期,全境共劃分為澳門市(即澳門半島)、海島市(即氹仔、路環)兩個市,1999年回歸後廢除。但和香港一樣有著市中心(市區,)的劃定。 日本 中古時期的日本,在工商繁榮的人口聚集地設「町」,農民居住的聚落則設「村」。進入明治時期後,日本政府於明治11年(1878年)7月制定《》,在人口密集地或交通要地設「區」。 明治21年(1888年)4月1日,日本開始實施市制,「市」做為行政區劃開始出現,當時有首都東京等37個都市施行。二戰結束前,日本亦在台灣、樺太、關東州等外地實施市制(如「台灣市制」),但朝鮮沒有實施市制,而是以「府」代之。 昭和22年(1947年)通過《地方自治法》後,改以該法做為「市」設置的法源依據,並持續迄今。 日本自1889年實施市町村制度以來,政府方面一直鼓勵市町村間的合併,其中首要的是合併升格為市;加上升格成市能獲得較多的資源與權力下放,所以市的數量越來越多,町、村的數量則逐漸減少。因為町、村常被鼓勵合併到鄰近的市裡面,所以現在部分的市,城區範圍可能不大,但卻擁有幅員相對遼闊的鄉村或原野地帶。 設置標準 根據《地方自治法》,「市」是次於都道府縣的「地方公共團體」,乃第二級的行政區劃,與町、村同級。「市」的設置要有以下條件: 原則上,人口在5萬以上者。 市區的戶口數目佔全區域的六成以上。 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必須佔全部勞動人口的六成以上。 其他符合各都道府縣內相關條例者。 分類 「市」根據地方自治權限的不同而分為四個類型: 政令指定都市(振假名:),擁有最多的地方自治權限。類似中國的副省级城市。 中核市(振假名:),擁有次多的地方自治權限。 特例市(振假名:),擁有比一般「市」要多的地方自治權限。惟此制度已在2015年4月1日起被廢除,現有之特例市則暫時以「施行時特例市」維持舊制。 市(振假名:),擁有最少的地方自治權限。 大韓民國 在大韩民国,以“市”冠名的行政区域类型有: 特別市() |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医学与兽医学院(College of Medicine & Veterinary Medicine),科学与工程学院(College of Science & Engineering)。三大学院下共设21个小学院(School)。 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位于乔治广场,是爱丁堡大学规模最大、研究领域最广的学院。它悠久历史、崇高声誉和光荣传统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学生和学者。其下属的12个小学院分别为: 商学院(Business School ,三重认证) 神学院(School of Divinity ) 经济学院(School of Economics ) 爱丁堡艺术学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 莫雷教育与体育学院(Moray Hous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port ) 社会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Health in Social Science ) 历史、古典与考古学院(School of History, Classics and Archaeology ) 法学院(Edinburgh Law School ) 文学、语言与文化学院(School of Literature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 哲学、心理学与语言科学学院(Schoo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Sciences ) 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Schoo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 开放学习中心(The Centre for Open Learning ) 医学与兽医学院 爱丁堡医学院始建于1726年,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医学院。该系拥有7个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实验室。 皇家兽医学院由兽医学家威廉·狄克于1823年创立,1951年并入爱丁堡大学。1996年,兽医学院旗下罗斯林研究所培育出了世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多利(Dolly)。 爱丁堡医学院(Edinburgh Medical School ) 皇家(狄克)兽医学院(Royal (Dick) School of Veterinary Studies ) 科学与工程学院 科学与工程学院坐落在爱丁堡南部的King's Buildings校区。其下属7个小学院分别为: 生物科学学院(School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的科学和医学大楼年久失修,已经很大程度无法承担教学任务。战争结束后学生涌入更加剧了这种情况。1919年,爱丁堡大学购买了该市南部的West Mains Farm,用于开发专门从事科学的新卫星校园。1920年7月6日,英王乔治五世为化学系的第一座新建筑(现称为约瑟夫·布拉克楼)奠基。校园被命名为King's Buildings以纪念乔治五世。 1929年10月,苏格兰长老教会和苏格兰自由教会重新合并,并根据《1932年苏格兰大学法案》,新学院于1935年正式并入神学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丁堡大学为波兰共和国军的医师和难民成立了波兰医学院(Polish School of Medicine)。至1949年关闭,该院系总共有246位学生毕业,许多医生回国后前往大学任教。 1951年,成立于1823年的皇家(迪克)兽医学院(Royal (Dick) School of Veterinary Studies)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一部分。 1952年,在时任校长爱德华·阿普尔顿的领导下,学校进行了乔治广场的大规模改造,主要工程包括休谟楼(David Hume Tower),阿普尔顿楼(Appleton Tower)和具有粗野主义元素的主图书馆(Main Library),其380万藏量至今是欧洲第三大的学术图书馆系统。1998年,爱丁堡大学合并了创建于1848年的莫雷教育学院(Moray House School of Education)。 2002年12月发生的爱丁堡牛门大火烧毁了许多大学建筑,包括South Bridge 80号信息学院约3,000平方米的大楼。同时烧毁的还有人工智能图书馆。馆内保留着学校自196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研究的全部第一手资料。爱丁堡大学作为世上首个建立人工智能系的大学和逻辑编程的发源地,大火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损失。2008年,布里斯托广场的信息学论坛(Informatics Forum)建成,信息学院正式搬到新址。 2011年,成立于1760年的爱丁堡艺术学院并入爱丁堡大学,与原有的艺术、文化和环境学院组成新的爱丁堡艺术学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2014年,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hejiang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Edinburgh Institute)成立。学院坐落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于2016年8月开始正式招生,提供生物医学本科学位,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两所大学的文凭。2021年,学校宣布花费1.2亿英镑修复爱丁堡皇家医院位于Lauriston的旧址,用于新创立的爱丁堡未来研究院(Edinburgh Futures Institute),预计于2023年完工,毕时将开始提供“跨学科未来研究”本科和研究生学位。 校区 爱丁堡大学有5个校区,分布在爱丁堡市区和近郊。 中央校区(Central Area) 旧学院(Old College):位于南桥街(South Bridge)和钱伯斯街(Chambers Street)交接处,法学院、行政部和塔尔博特·莱斯画廊(Talbot Rice Gallery)位于此。 新学院(New College):坐落于土丘(The Mound),为神学院所在地,其中一部分被苏格兰教会使用。 乔治广场(George Square):坐落在市中心南部,靠麦道斯(The Meadows)北部,是爱丁堡大学年代最久远的校区。主要包括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和信息学院(靠南),阿普尔顿楼(Appleton Tower)和主图书馆也位于此。 布里斯托广场(Bristo Square):位于乔治四世桥和乔治广场中间,是学联Teviot Row House、波特罗学生中心(Potterrow)、麦克尤恩厅、里德音乐厅(Reid Concert Hall)、圣塞西莉亚音乐厅和博物馆(St Cecillia's Concert Hall and Museum)、健康中心(Wellbeing Centre)、信息学院(靠北)、杜格尔德·斯图尔特楼(Dugald Stewart Building)和老医学院所在地(Old Medical School)。布里斯托广场是爱丁堡大学中央校区的最集中地。 Holyrood campus:在荷里路德宫、亚瑟王座和苏格兰议会大楼附近,是莫雷教育与体育学院所在地。其中老莫雷庄园(Old Moray House)是奥利弗·克伦威尔1649到1650年在苏格兰征战时的居住地,为学校留存下的最古老建筑。 Lauriston campus:位于劳瑞斯顿(Lauriston),是爱丁堡艺术学院和爱丁堡未来研究院(Edinburgh Futures Institute)所在地。 Pollock Halls of Residence:东临荷里路德公园,主要为第一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住宿,主要提供半膳服务。 King's Buildings:始建于1920年,坐落在市区南部,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量楼群以及爱丁堡皇家天文台所在地。 Easter Bush:位于爱丁堡市南部郊区,皇家(迪克)兽医学院、英国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计算设施(Edinburgh Parallel Computing |
其他習俗、解釋、理解 由於「唵」這個符號經常在與印度相關的物品中出現,有些商店亦把這個字放在商標中,以顯示自己的產品與印度的關連。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Aum symbology 佛教咒語 符號 | 起源与内涵 “唵”這個字最早在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出現。在印度教教義中,它是梵的最初體現。宇宙間萬物皆是從“唵”的振動中產生的。它如此神聖,以至於所有的曼怛羅和咒語都要加上它。它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印度教象徵。 不同写法 “唵”這個字的梵文寫法(U+0950)其實是由元音(U+0913,天城體的短音O字母)和鼻音符號(U+0901,chandrabindu)組成。不過,左手邊的O由於採用了婆罗米文的字體,看起來好像數目字“3”字,所以有人把它錯認作另一個元音字母(U+090A,天城體的長音U字母)。 印度教 |
最初政府調查報告將二二八事件的發生與擴大歸咎於一些社會團體,特別是共產黨、三民主義青年團與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等。在舊臺灣共產黨勢力爭執主導權下,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的地下黨黨員在各地吸收不滿百人,僅在臺灣各地從事新聞宣傳、武裝學生等介入工作,無法承擔策劃、煽動與主導事件。三民主義青年團並非一般社會團體,是訓政體制下與黨部平行的特殊組織,當時有許多臺灣左翼份子加入、批判政府腐化貪污。許多三民主義青年團幹部或精英參與各地抗爭,但屬個別的行動、而非組織行動,並因此喪生或被捕。 遭到利用後被迫解散的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是受害最深的社會團體。陳儀等人曾經請託領導人蔣渭川出面安撫民眾,其後卻以公開徵調臺籍日本兵出面維持社會治安、背叛國家為理由,下令解散。政治建設協會在鎮壓過程中傷亡慘重,多名幹部被捕遇害或失蹤,王萬得、潘欽信等四處躲藏或逃亡海外。警備總司令部還解散多個「非法組織」,半山人士組織的臺灣省憲政協進會趁勢崛起,在事件後發起臺灣新文化運動委員會,多數成員日後更成為政治新貴。另外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在二二八事件之中亦有許多行動。 由各地民意代表、紳士階級、青年學生組成的處理委員會等組織是這場紛爭的主角,具有相當程度的民意基礎。各類民意代表、縣市參議員、政府官員等所占比例由北而南、由西而東遞減,越基層的分會和支會比例越低。處理委員會大多認為事件是對政治腐敗的不滿,整合民意、溝通交涉、撥借米糧、協調民生、維持治安、制止衝突,一度取代各地政府功能,並謹慎提出政治改革要求。在事件後,處理委員會主要成員被以不同名目清算,包括列入名冊、發布通緝、自首自新、逮捕監禁、徒刑感訓、槍斃私刑等,縣市層級又比縣市以下層級嚴峻。 新聞媒體 政府報告曾經點名「輿論不當之影響」是二二八事件原因之一,認為媒體言論激發民眾反對政府的情緒。當時在公、民營報社激烈競爭下,新聞媒體工作者對政府施政有諸多批評與揭露,形成輿論影響。但除了經濟因素打擊經營外,政府藉由媒體宣傳、新聞政策排擠,展開嚴密的管制,新聞媒體只能「照實報導」。同時政府禁止報紙日文版、取締報刊雜誌左翼言論活動,情報機構也對印刷媒體展開監控,並在後來以此指控罪狀。但即便是照實報導,每天報紙上的消息大多是軍人開槍、警察亂紀、官員貪污、物價飆漲等,也因此遭受懲處。 3月8日,隨著軍隊開抵臺灣,為了打壓、報復和肅清異議者,政府逮捕或殺害不少報社主要負責人、主管與新聞記者,震懾言論思想自由。《民報》社長林茂生、《臺灣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和日文版主編吳金鍊、《人民導報》前後任社長宋斐如和王添灯、《大明報》總編輯艾璐生、《臺灣新生報》臺中分社記者陳安南、嘉義分社主任蘇憲章和高雄分社主任邱金山等人遭到殺害,《民報》總編輯許乃昌和總主筆陳旺成則被通緝而逃亡。3月13日,警備總司令部發布命令,查封《民報》、《人民導報》、《大明報》等多家主要的民營報社。 在訓政體制下,中國國民黨的中央通訊社負有蒐集情報的職責,設有臺北分社將採訪的臺灣新聞傳回南京總社,葉明勳為負責人。不過其電文報導完全基於陳儀政府和軍方立場,不斷出現外省人遭到毆打、甚至曲解真相的錯誤訊息,忽視臺灣民眾的意見和社會騷亂的實情,甚至是建議國民政府派兵鎮壓。由於中央通訊社是國民政府瞭解臺灣政情的重要管道,其傳達的訊息對於蔣中正的派兵決定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各地無線電廣播電臺遭民眾佔領也被視為是事件擴大的原因,政府強化掌控廣播電臺,管制電報、電話通訊網。 另外,政府還查扣各種「反動刊物」,並嚴格禁止左傾言論。最終有16家官民營報社遭查封或停刊,或發行人、記者被逮捕殺害;政府和情報機構除了管制新聞業,並與中國大陸媒體工作者直接控制或重組報刊雜誌、廣播等新聞媒體主導權。在1949年發布《臺灣省戒嚴令》、1950年確立動員戡亂體制後,制定諸多限制新聞自由的管制法令,臺灣精英失去發言權。政府更以「戴紅帽」方式封鎖訊息,將事件原因歸諸共產黨陰謀,並讓新聞媒體避談二二八事件。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後,相關新聞管制隨之鬆綁、廢除,媒體環境逐漸趨向正常。 其他反應 中國大陸 身為國家最高領導人,蔣中正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是重要議題。1947年2月10日至1948年6月4日間,蔣中正經由多個單位相關人員來往的函電報告及臺灣人團體等訊息,掌握臺灣民情與事件的各種資訊。不過蔣中正忽視臺灣人士和民間團體的陳情呼籲,及先前楊亮功、劉文島等建言,並受到陳儀、柯遠芬等主政者誇大危情的報告影響。基於第二次國共內戰情勢及防範中國共產黨的心態,過度信任陳儀的蔣中正接受陳儀與各情報機構的請兵要求,認為事態嚴重,且臺灣人要求改革、抗議不公是意圖「脫離中國」、「背叛中國」的舉動。 3月5日,在將事件視為叛亂後,蔣中正指派陸軍整編第二十一師師長劉雨卿率領部隊前往臺灣鎮壓。3月6日,在接到國防部及蔣中正命令後,劉雨卿飛往南京市晉見蔣中正,蔣中正面授機宜,並發給600支手槍。3月7日,蔣中正電告陳儀表示整編第二十一師自上海市出發,在3月10日前抵達臺灣。同日,劉雨卿搭乘美齡號專機飛往臺灣,隨即晉見陳儀告知蔣中正意向。3月10日,蔣中正首度公開發表有關演講,定調事件為臺籍日本兵與共產黨策動造成暴動、並因處理委員會提出「無理要求」決定派兵,此演講成為國民政府的主流說法。 在戰後初期,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東北等地組成臺灣人同鄉會團體,與國民政府交涉。二二八事件爆發後,這些臺灣人社團和民間人士發起請願或聲援,要求嚴懲陳儀、赦免參與民眾,報紙則正面報導。旅京滬臺灣人團體成立臺灣二二八慘案聯合後援會,發表告全國同胞書、前往南京市請願;並派代表至臺灣慰問,但遭軟禁遣回。其後臺灣人團體繼續關心善後問題,編印輿論集與週年誌。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論述歷經多次轉變,早期定位在「反蔣幫」、「反美帝」指控,後來藉紀念建立歷史地位、並進行「統戰」宣傳。 就前來臺灣服務的外省人而言,雖然部分軍人或公務員有貪污、營私舞弊等劣行,但並非所有人員都是貪官污吏。然而在二二八事件中,部分外省人成為代罪羔羊,被群眾攻擊而出現傷亡。其人數雖然沒有臺灣籍受難者多,但讓一些公務員心生恐懼而離開臺灣,這些現象也讓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隔閡加深。1949年8月,在與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鬥爭全面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地區。其後蔣中正檢討中國大陸的淪陷與派系有一定關係,因而進行黨內重大改造,透過各種方法拔除舊有勢力,並重新確立個人集權地位。 國際社會 關於戰後臺灣的國際地位,美國基於《開羅宣言》協助中國軍隊佔領/接管臺灣,但同盟國與中國對臺灣人地位持不同看法。雖然臺灣、澎湖群島在1951年《舊金山和約》簽訂前,只是軍事佔領的殖民地領土,協助接管的美國基於《開羅宣言》及同盟關係,在政策態度上假設「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採美國駐南京大使館與美國駐臺北領事館形式。不過對於中國政府片面決定臺灣人國籍、澀谷事件發生等,仍引起英國等外國的反應。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事件經過與處置都有連續性報導,而國民政府擔憂引起國際反應,對外國政府有所顧慮。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政治建設協會等均曾向國際發表意見,包括向美國請願、請求聯合國託管等。但儘管美國駐臺北領事館內部意見分歧,駐南京大使館、美國國務院等機關立場基本採取旁觀態度。英國淡水領事館曾提出多份報告,英國外交部基於經濟與貿易利益考量採取保守態度。日本方面則未有過多反應,在事件後加緊遣送日本人。其後美國政界重新評估《開羅宣言》,推動臺灣託管論、獨立論等臺灣地位問題,特別是葛超智扮演的角色;這導致在《舊金山和約》與聯合國處置上,臺灣人自決、臺灣地位未定論等議題出現。 1948年起,參與事件的倖存者逃亡海外持續抵抗,分成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左翼分子及主張臺灣獨立者,並有不同詮釋。儘管政治光譜兩異,兩方以二二八事件為號召,每年在各地舉辦紀念遊行與追思活動,否定中國國民黨統治臺灣的正當性,後者更藉此強化臺灣民族主義運動。海外臺灣人還發行諸多印刷刊物或著作(如署名林木順的《臺灣二月革命》、王育德的《苦悶的臺灣》、史明的《臺灣人四百年史》等)來詮釋事件論述,當中一部分著作強調臺灣人反抗革命,而一部分左翼史料則提出中國共產黨角色與事件定位;另外也設立臺灣之音等另類媒體進行對抗。 1950年代,廖文毅的臺灣再解放聯盟提出臺灣獨立主張,且重視二二八事件的象徵意義;另一部分停留香港的共產主義者逐漸傾向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臺灣。1960年2月,明治大學講師王育德與東京大學留學生黃昭堂等成立臺灣青年社,創辦《臺灣青年》雙月刊,發行二二八事件特刊。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等美國臺灣獨立運動亦重視二二八事件,刊登報紙廣告、示威遊行等。但儘管共產黨與臺灣獨立運動者的歷史解釋不同、解放臺灣與臺灣獨立的目標也明顯衝突,中華民國情報機構人員誣指兩方是同一夥人,以此打擊所有政治異議人士。 後續發展 白色恐怖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國民政府派兵鎮壓清鄉,逮捕、槍斃精英和民眾,引起地方恐慌。對於政府以不同名義逮捕參與者,在丘念台等人爭取速審、李友邦呈請保釋下,被逮捕、軍法審判的案犯得以「寬大處理」,陸續獲准保釋,由地方刑警隊查看管考。隨著國共內戰局勢轉變,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移往臺灣。因為懷疑臺灣人民忠誠、擔憂中國共產黨份子潛伏,政府以情報機構多線內部偵防,透過情報佈建、逮捕偵訊等手段,追捕、清查、清理參與事件的民眾;同時以兩岸對立衝突局面的威脅,實行戒嚴統治,箝制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 其後政府加強特務統治,監控、逮捕、偵訊及軍事審判反對人士,並在馬場町或六張犁等處執行槍斃,或送至綠島監獄或泰源監獄監禁,造成無數冤案;而整肅異己、誣陷織罪的行動,導致人人自危、懼談政治,長期瀰漫「白色恐怖」氣氛。同時政府對二二八事件參與者展開清查清理,留意逃亡者、參與者、首謀相關者,在案件偵訊時特別調查。先前被從寬處理者遭到政府以叛亂犯刻意清理、秋後算帳、加重論罪,或因親友關係牽連遭槍斃或坐監,包括高一生、湯守仁、林慶雲、陳正雄、陳崑崙、陳明忠、羅明懋、蔡懋堂、黃金島、林西陸、林日高等。 1955年11月,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蔣經國下達指令,對二二八事件參與者加強監偵考管,臺灣省保安司令部統計曾經「叛亂」人數達6,317人,研擬監視考核的辦法,但是因為警力不足、執行困難等因素未能實施。政府對二二八事件參與者的疑慮,由1950年代初期擔心參與共產黨,至1960年代轉為擔心為臺灣獨立運動所用。1962年8月,警備總司令部呈報國家安全局,決定擬定《戊寅分子處理原則》;其後通知臺灣省警務處,命令各縣市警察局確實防範控制,成為各地警察機關監管「二二八事變分子」的依據。 此後二二八事件相關人員被以「戊寅分子」、「丁亥分子」、「靖平分子」稱呼,地方警察系統對入出境申請、戶籍遷異查考、工作生活、思想言行皆嚴密監偵記錄,這類長期的列冊管考不會輕易停止、並累及親屬,大多至當事人死亡時才註銷。此外,對於事件參與者的調查與管考也是機關保防的主要業務,除了接受檢舉調查外,各機關保防單位經常基於上級指示,在特定時期對事件參與者在內的異議分子進行監偵防範與警戒行動。1970年代之後,每逢二二八事件週年前後,政府經常常動員各單位對相關活動或可疑分子進行監偵與清查。 平反調查 在黨國體制下,牽涉敏感政治問題的二二八事件成為臺灣社會最大的歷史禁忌,長期無法公開討論、研究史料,政府更以制式說法掌控歷史詮釋;相對地,海外臺灣人社群持續討論事件解釋,民間亦有相關知識與經驗的紀錄與史料出版。為了反制海外臺灣獨立運動論述,政府成立「拂塵專案」、出版《拂去歷史明鏡中的塵埃》,指責追究二二八事件是「撕裂族群」。1981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李筱峰投入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學術研究。1983年,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劉一德等人前往彭孟緝官邸噴漆,政治反對運動亦提出平反要求,試圖突破禁忌。 1987年2月,陳永興、李勝雄和鄭南榕等人共同發起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有56個團體加入,訴求政府公開歷史史料、展開調查、出版研究論文和資料、興建紀念碑和紀念館、每年2月28日訂為國訂假日、公開道歉、賠償二二八受難者傷害損失等。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展開祈禱會、祭拜典禮、座談會、演講會、和平遊行等紀念活動,挑戰中國國民黨禁忌;雖然最初遭政府強力壓制,在民主進步黨及無黨籍政治人物推動下,政府逐漸與民間要求密切互動。同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前往各地紀錄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民間更在嘉義市興建首座二二八紀念碑。 1990年,隨著臺灣逐漸民主化,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確立處理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調性與框架,逐漸正視二二八事件,積極回應民間要求。其中立法院院會首次為事件受難者默哀,行政院院長郝柏村成立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展開研究等事項。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布道歉函與舉行追思禮拜後,曠野社號召基督教團體在臺北市浸禮宗懷恩堂舉行平安禮拜。1991年,為了督促政府面對二二八事件,民間成立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其後與現代學術基金會、臺美文化基金會首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統派亦藉由紀念二二八事件提出政治訴求。 另一方面,行政院專案小組成立研究小組撰寫報告,但尋找檔案時遭遇困難。1992年2月,行政院公布《「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是官方首本研究報告,並修正過去的說法。同時期,民間研究小組出版《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賴澤涵、戴國煇等亦有專著與專文。行政院還成立二二八建碑委員會,碑址定在臺北新公園,但碑文引發爭議。而首個以受難家屬為成員的組織二二八關懷聯合會成立後,各地亦設有關懷團體。1995年2月28日,在二二八紀念碑落成典禮,李登輝正式以國家元首身分,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公開表達歉意。 轉型正義 1995年2月,臺北市市長陳水扁宣布將2月28日訂為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同年10月,行政院出資成立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積極從事補償金審核發放、紀念追思、撫慰和頒發獎學金等活動。同時經呼籲,政府陸續公開及出版政府檔案史料,另有大量受難者家屬的口述訪查出版。1996年2月28日,陳水扁將臺北新公園改名「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其後臺北市政府設置二二八紀念館,主辦各項美展、音樂會等活動。1997年,政府修法將2月28日明訂為國訂假日。1998年底,因陳水扁競選連任失敗,臺北市的平反運動無法進一步推動。 2000年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開始執政,但因立法院未過半等因素,轉型正義未能順利推動。總統陳水扁指示檔案管理局清查與解密檔案、頒發回復名譽證書、發行郵票、核定下半旗紀念。2006年,國史館館長張炎憲等歷史學家出版《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指出蔣中正應負最大責任,但遭其孫蔣孝嚴控告。2007年,陳水扁核定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轉型為常設機構,轉往紀念、教育、文化等任務經營,並在隔年成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同年,陳水扁試圖將中正紀念堂改名,但因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院占多數,民主進步黨未能順利推動。 2008年至2016年間,中國國民黨再度完全執政,馬英九政府部分接受轉型正義的價值。總統馬英九在任內持續推動二二八事件的記憶保存,參加紀念追思會、提撥基金、常設性的國家紀念館開館營運,但是避談責任追究問題,轉型正義處於停滯狀態。2010年,中央研究院院士黃彰健、研究員朱浤源等人否認先前《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的結論,將原因指向日本政府,相關言論引發學界爭議。2013年,臺灣年輕世代籌劃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共生音樂節。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候選人蔡英文當選總統,同時取得行政與立法主導權,首次完全執政。 其後蔡英文政府再度清查政治檔案、查封檔案資料,並主動公布可能的受難者。在推動轉型正義部分,政府首先成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對於中國國民黨的黨產爭議進行清查。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通過之後,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工作觸及司法方面的除罪化等。另一個重要的轉型正義工程推動機構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建置,下有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及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2018年起,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開始推動《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研究。 死傷情況 死傷人數 經由多方的調查研究,已經可以大致描繪二二八事件的經過。在二二八事件前後,政府採取直接的武裝鎮壓,無論是各機關不按法定程序處決人犯、以公開或私下槍斃手段報復臺灣人抗爭行為,或是軍人和警察在街上開槍掃射擊斃,造成大量無辜民眾傷亡,其中遭到殺害的人數估計從1,000人到100,000人不等。其中有多名外省人因為被臺灣籍群眾毆打衝突致死、或因為政府鎮壓喪生,尤其彭孟緝的高雄鎮壓造成外省人最大傷亡。雖然透過蒐集資料、進行訪談及統計分析等方式,當年的死傷人數始終無法掌握一精確數字,但又常被拿來質疑與爭辯。 其中楊亮功和何漢文的調查報告記載中統計死傷人數2,012人,白崇禧報告共計死傷及失蹤人數220人。警備總司令部公布共計有398人死亡,保安司令部估計死傷總人數大約是6,300人。臺灣旅滬六團體的報告估計死亡總數在10,000人以上,《紐約時報》兩篇電訊分別指出死亡人數有2,200人及10,000人兩個數字。蘇新在《憤怒的臺灣》提出被殺人數不下10,000人,葛超智在《被出賣的臺灣》提出20,000人傷亡。王育德在《苦悶的臺灣》提到10,000人至數萬人傷亡,史明在《臺灣人四百年史》甚至估計死傷10餘萬人。 賴澤涵等撰寫的《悲劇性的開端》認為死傷人數低於10,000人,《拂去歷史明鏡中的塵埃》表示死傷及失蹤共2,600人,日本和美國臺灣獨立運動團體估計死亡人數在1萬人到1萬人之間。1992年,行政院二二八研究小組公布《「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陳寬政以人口學統計在鎮壓和肅清前後的死亡人數範圍,推估在18,000人至28,000人之間,但未在隨後出版的內容中提出。李喬根據臺灣省政府衛生處資料、以線性回歸計算1946年至1953年間每年人口總數與死亡總數,推估死亡人數19,146人。但因牽涉計算基礎的戶籍資料、假設準確性,人口學推估或統計學計算仍受到質疑。 2021年,《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以文獻分析方式,得出官方檔案記載的最低死亡總數8,317人至11,824人,失蹤人數5人至15人;外省人死亡與失蹤合計89人、受傷1,389人。其中因族群衝突而被毆打致死的外省公務員38人、民眾8人,因政府鎮壓喪生的外省人共31人;外省人死亡或失蹤者幾乎是成年男性,女性死亡或受傷案例極為罕見。截至2022年12月15日,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受理成立的補償、賠償名單中,共有687件死亡案件和181件失蹤案件。另外在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公布的可能受難者名單中,累計3,620人受害、27人死亡。 受害賠償 1947年3月21日,在事件平定、秩序恢復之後,長官公署制定及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暨所屬各機關公教人員因二二八事件傷亡損失撫卹救濟辦法》,主要是對遭受生命財產損失的外省籍公教人員及其眷屬、僱工發給救濟金,然此一善後撫卹工作並不圓滿。其中救恤辦法規定不盡合理,部分損失鉅額者基於規定只能獲得小部分補償,但也有損失不大卻虛報溢領的補償者;同時除了澎湖縣撫卹擴大所有民眾,其他縣市未及於一般受難民眾。由於救濟金額不足,部分不肖公教人員遂假公濟私,向民眾需索、訛詐,予人以極為惡劣印象。 由於當時獲得救恤的公教人員不多,一般民眾與受難者認為政府從未救恤,要求盡速研擬賠償辦法。1995年3月23日,在中國國民黨主政且佔多數的情況下,立法院通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回應民間要求,針對個案進行補償作業。對於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和受難者家屬曾經提出不同法案版本,中國國民黨強力主張將「賠償」條例改為「補償」條例,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為了早日通過決定妥協接受。同年4月,總統李登輝頒布《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行政院依此成立處理補償事宜的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1998年,比照二二八事件的補償模式,立法院通過《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在陳水扁總統任內,把前述二法中「補償」用詞更改為「賠償」。政府依照《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賠償條例》開始進行的平反與賠償作業,主要對象是以本省人為主。截至2023年7月6日,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核准成立的2,340件二二八事件賠償金申請案件中,計有687人死亡、181人失蹤,另有1,472人遭遇羈押或徒刑、受傷或失能、健康名譽受損、財物損失等,核發補償金額共計7,283,600,000元。 不過在死亡及總死難人數部分,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已經受理的補償、賠償的案件數,與官方檔案的加總數據(8,317人至11,824人)至少皆達到或趨近10倍的落差。同時在地區層級的對照中,由於二二八事件期間的政治肅殺氛圍,使得死難者家屬當下未立即通報失蹤案件、或是謊報死亡,且官方檔案與史料記載存在時間落差,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已經受理賠償、補償的失蹤案件數,在大部分情況下皆多於官方檔案加總數據(5人至15人)。 造成影響 社會環境 二二八事件是戰後臺灣歷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其造成的鉅大傷害留下長期社會創傷,深深影響政治發展、社會文化及族群關係等方面。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及其原因相當複雜,為諸多不同因素相互影響產生的結果,同時也是臺灣與中國在1945年首次統一後的結果。經過這次事件,政府嚴重打擊和壓抑臺灣民眾原本對於政治充滿熱忱心理,導致民間長期對於政治抱有不信任感、恐懼感與冷漠。許多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的世代絕口不提事件經歷,並總是會勸誡自己的兒女「有耳無嘴」、多聽少說,不要參與政治活動。 在二二八事件中,許多臺灣社會精英、地方士紳或知識份子遭到計畫地逮捕、暗殺,大力削弱本土勢力。臺灣精英幾乎傷亡殆盡,倖存的地方領袖對政治產生恐懼與冷漠,銷聲匿跡且不再過問。過去由紳士階級、地主領導的地方政治中,地方精英和知識份子參政的熱潮大幅衰減,各縣市參議員歷經劇烈變動,80%成員從政治場域消失,造成精英與歷史的斷層。其後的土地改革及白色恐怖統治改變原有的地方政治生態,依附政府的土豪地痞、黑道流氓、政治新貴逐漸填補空缺,取代傳統精英社會地位,也壟斷政治權力和經濟資源。 二二八事件的爆發,除了因陳儀政府的貪污腐敗引發民怨,也與族群衝突有關。在事件結束後,臺灣人不滿位居統治階層的外省人,中國國民黨政府則誇大外省人受害煽動恐懼,族群間的對立衝突持續深化且難以彌和,這也導致「省籍情結」成為政治敏感問題,影響臺灣社會文化正常發展。隨著臺灣社會精英因為政治迫害與打擊凋零,不但削弱政治影響力,也出現文化發展與傳承的斷層。二二八事件也是歷史集體記憶的喪失,打擊臺灣人自信心理,懾服於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最終有利於後者一黨專政,並阻礙民主政治發展。 1980年代,隨著臺灣黨外運動蓬勃發展,二二八事件再度被提及,出現在公共論述的場域。1990年代民主化後,臺灣主要針對受難者及家屬發放金錢補償與回復名譽,及公布出版解密檔案、撰寫研究報告等真相揭露工作,但未處理財產返還及追究加害者責任。隨著歷史研究禁忌的突破,學界產出豐富研究成果與相關觀點,挑戰並否定中國國民黨政府在威權黨國體制下的歷史觀點,指出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有其歷史背景,而不再視為叛亂、暴動。而在1989年8月19日設立首座紀念碑後,臺灣各地陸續興建20幾座二二八和平紀念碑。 流行文化 在戰後初期,臺灣引入五四運動、魯迅文學、報導文學及左翼美術等創作元素。在二二八事件後,臺灣社會精英分子遭到捕殺,人民對此不再發表意見,影響各種歷史紀錄、文學寫作、藝術創作、音樂創作等發表。例如版畫家黃榮燦曾因同情二二八事件創作版畫《恐怖的檢查》,但遭逮捕、羅織罪名,1952年處死。中國國民黨還藉此去除障礙,加上政府撤退臺灣,積極推展「中國化」政策以營造政權「正統性」,助長1950年代白色恐怖。政府強力灌輸中華文化建立「文化霸權」,社會充斥「大中國」的影子,臺灣文化則被漠視壓制。 直到1987年推動的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突破文化禁忌後,文學家、藝術家不再躲避二二八事件主題,而以此題材創作出具臺灣文化特色的作品,二二八事件成為臺灣的重要文化資產。其中在1989年,導演侯孝賢拍攝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電影《悲情城市》。這類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的電影或紀錄片創作,還有導演林正盛在2000年拍攝的《天馬茶房》,導演鄭文堂與公共電視臺在2005年拍攝的《傷痕二二八》,另外電視劇導演游堅煜曾拍攝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電視劇《臺灣百合》。 1992年2月,國家音樂廳舉行二二八事件紀念音樂會,是首次為二二八事件舉辦的音樂會,其後連續數年舉辦紀念音樂會。在音樂作品部分,則有蕭泰然創作的《一九四七序曲》、閃靈樂團的《暮沉武德殿》和《烏牛欄大護法》、周定邦的《BOK血Ê孔嘴》。在文學作品部分,作家李喬經過長期田野調查完成文學作品《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其他還有吳濁流的《無花果》和《臺灣連翹》、李昂的《彩妝血祭》、的《綠島》等。2006年,詩人李魁賢發表臺語詩詞作品《二二八安魂曲》,並與柯芳隆合作製成合唱曲。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 二二八事件臺灣本地新聞史料 1947年2月 1947年3月 1947年4月 1947年5月 1947年台灣 1947年冲突 1947年国共内战 台灣白色恐怖 台湾反中情绪 | 在社會文化方面,相較於長期戰爭的中國,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除了早期抗日運動至後期太平洋戰爭外大抵和平。經過長達50年的日本統治,臺灣進入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準等遠較中國社會進步,並形成集體意識。在日本的隔離政策與現代化教育下,臺灣人具有近代國民和奉公守法的意識,認知和價值觀與當時的中國人有明顯差距。雖然最初臺灣人熱烈歡迎中國接管,但是因為對中國政治制度與社會現狀缺乏了解,對其期望標準過高;相處後發現真正的「祖國」與想像相差甚遠,在語言及文化產生隔閡與不適應,乃至產生失望或嘲弄心情。 陳儀及中國國民黨與臺灣社會之間存在著明顯隔閡,中國大陸政府官僚及民眾對臺灣情況非常陌生。當時的臺灣已有相當程度的日本化,且處在日語思考的文化圈內,初次抵達臺灣的中國大陸人士便能感覺到日本東洋氣息。雖然旅居臺灣的中國大陸人士對於臺灣的進步存有同感,但部分人因中國抗日戰爭甫結束、對「日本鬼子」欺凌的不滿,對於這類東洋氣息相當不自在與反感,指責臺灣人受到日本奴化教育影響,強力要求清除並「中國化」。長官公署設有臺灣省編譯館推動臺灣的文化重編計劃,並成立臺灣文化協進會等組織。 當時接收官僚經常以征服者、戰勝者的統治觀點,將臺灣人視為戰敗者,歧視、敵視、排斥與打壓臺灣的文化和價值觀,造成臺灣人與中國人之間的文化認知出現矛盾與衝突。相反地,臺灣社會開始流行「狗去豬來」的說法,並懷念起日治時期;無法理解此情感的中國大陸人士對此則批評是「奴化」,因而形成循環。同時期,政府在短期內無法順利完成復員工作,日本人的遣返、中國各地臺灣人與臺籍日本兵返回臺灣均出現問題,同時復員返回臺灣的臺籍日本兵就職無路、一文莫名,因而對政府有所不滿。 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治安良好,並持續至後來的政治真空時期;其後因為經濟蕭條、民生凋敝、流氓大赦案等,社會偷竊搶劫四起、騷亂事件不斷。負責公共安全的軍人與警察紀律敗壞、作威作福,且臺灣與中國文化隔閡甚大,雙方適應不良及衝突對立,發生布袋事件、新營事件、員林事件、反美示威遊行、迎諧事件等警民衝突,社會治安日益惡化。最終政策失當、政治歧視、文化差異及社會問題叢生,催化族群矛盾、本土意識抬頭,官民間亦累積巨大矛盾,許多人因種種因素預感將出現危機,但是長官公署仍未有改善。 導火線 緝菸事件 二二八事件爆發的導火線源自查緝員、憲兵、警察單位查緝私菸處理失當。1947年2月27日上午10時,專賣局臺北分局接獲淡水港有走私火柴、香菸等活動之密報,派出傅學通、鍾延洲、趙子健、劉超群、盛鐵夫、葉得根等6名查緝員,會同警察大隊派遣的4名警察,前往淡水港追查走私,但僅查獲少許香菸、未有重大斬獲。下午6時許,查緝員們回到臺北市小春園用過晚餐,依照密報轉往太平町圓環一帶查緝私菸,附近私菸攤販見狀紛紛逃散,最後在延平北路、南京西路交會處的天馬茶房廊下查獲逃避不及的林江邁出售私菸。 查緝員欲當場將香菸與所得現款全數查扣沒收,林江邁表示一家三口生活困難,跪地哀求不要將香菸等東西全部帶走,至少發還一部分;路旁民眾也紛紛聚攏圍觀、幫忙求情,但是查緝員不同意請求。林江邁情急下纏抱查緝員葉得根不放,葉得根隨手以配備的手槍槍柄敲擊頭部,導致前者出血受傷、昏迷在地。在場圍觀的行人見狀群情激憤,立即包圍查緝員;查緝員連忙拋棄貨車分頭逃竄,群眾緊追不捨。查緝員傅學通在永樂町遭緊追者抱住,情急下向群眾開槍示警,擊中在自宅圍觀狀況的市民陳文溪胸部,隔日不治。 這項舉動引起現場群眾更加激憤,將查緝員們遺留下來的專賣局貨車及其緝獲的走私香菸拖到圓環搗毀、放火焚燒洩憤。憤怒的群眾繼而追至查緝員躲藏的永樂町派出所,其後轉往包圍警察總局,要求交出肇禍兇手並將其槍斃,當時曾有警察局官僚出面說明圓環緝菸事件的處理情形,但民眾仍然激憤不已、無法諒解。晚上9時多,在場群眾得知查緝員被送往臺北市憲兵第四團團部後,前往憲兵團請願;群眾紛紛聚集包圍憲兵隊、呼喊交出兇手,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數次出面威脅、規勸,都遭到群眾怒罵。 部份民眾前往《臺灣新生報》報社要求刊登事件,主編吳金鍊表示收到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命令,禁止各報刊登事件經過,憤怒群眾拆毀招牌、威脅燒毀報社。吳金鍊轉請社長李萬居出面,群眾在後者答應刊載後散去,隔日刊登約百字事件消息。2月28日,由於群眾包圍警察局及憲兵團要求處理兇手未果,不滿的市民在臺北市集結發起請願遊行示威、演說事件經過,通告罷市、罷課和罷工;許多商店相繼關門,街頭出現不安氣氛。上午9時,民眾遊行前往位於本町的專賣局臺北分局,途經太平町二丁目派出所時遭到警察出面制止,民眾憤而將其圍毆、搗毀派出所內物品。 宣布戒嚴 上午10時,群眾在專賣局臺北分局集結,進入裡面圍毆打死2名職員,並打傷4名職員;並將專賣局所存的火柴、香煙、酒、器具、汽車與腳踏車等物品,全部拋到道路上縱火焚毀。警察得知訊息趕到現場,但見到圍觀民眾眾多、群情激昂,只能睜眼旁觀、不敢處理。中午12時,群眾包圍南門町的專賣局總局要求懲罰兇手,但是因為憲兵和警察事先防備,僅打破專賣局玻璃洩憤。因為訴求未能達成,群眾轉往專賣局前後任局長任維鈞與陳鶴聲官邸,當時兩人皆未在家,家裡的物品遭到砸毀;專賣局總局左側的南門工廠部份機器亦被搗毀。 下午1時,群眾由臺北車站前往長官公署請願示威,剛抵達中山路路口、尚未到達長官公署廣場前,遭到衛兵舉槍阻止前進。其後長官公署二樓的衛兵以機槍掃射驅散,當場造成至少2人死亡、數人受傷,其他請願民眾則四處躲避逃散。在發生長官公署衛兵開槍事件後,民眾的示威、抗議和遊行遭到政府武力鎮壓,局面更加複雜險惡。事件引爆群眾憤怒情緒,由請願懲罰兇手轉成反對長官公署的示威、且激化省籍衝突,臺北市街頭頓時出現暴力混亂,民眾分別佔領各交通要道、公共空間、飯店、商店等,紛亂益發不可收拾。 因為省籍怨恨,許多民眾將外省籍公務員、憲兵、警察視為主要攻擊對象,外省商人和民眾也在無法區別下遭到波及,在臺北府城南門、臺北新公園、臺北車站、本町、永樂町、太平町、萬華等地出現毆打事件,或是集中一地看管的情況。由外省人經營的公司也成為洩恨目標,正華大旅社、虎標永安堂、新臺公司等商店旅館遭到砸毀,汽車、貨車、貨物、商品等也遭到放火焚燒破壞。新竹縣縣長朱文伯、警備總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王民寧皆差點遭受攻擊,不過許多臺灣人亦基於人道主義,在騷亂中集中保護或救助中國大陸人士。 憤怒的群眾還佔領臺北新公園的臺灣廣播電臺向全臺灣廣播,批判貪污舞弊、稻米外運、民不聊生等現象,呼籲民眾出面反抗。陳儀發布臺北市地區臨時戒嚴後,出動軍人、憲兵與警察開槍鎮壓,持續站崗巡邏,各地均有死傷。臺灣北部地區亦出現零星衝突,基隆市青年市民進攻警察局、派出所、機構宿舍,毆打外省人和軍人,遭基隆要塞司令部、憲兵隊及警察鎮壓,直到軍方宣佈戒嚴才略為平靜;臺北縣亦發生衝突。另外在3月4日,半山人士蘇紹文奉命調派新竹防衛司令,進駐新竹地區實施戒嚴、頒發公告,其後無重大事件發生。 衝突擴大 隨著臺灣人民紛紛發起各種抗爭,臺北市的衝突迅速蔓延各地,治安事件擴大為政治運動。各大都市皆有騷動與衝突,民眾攻擊、包圍或佔領地方政府或警察局抗爭,並毆打外省人;部分地區要求保管警察局、派出所、軍營、兵工廠的武器物資,以免開槍傷害民眾,並自行維持治安;也有為了接收軍人和警察武器,發生武裝衝突或遭鎮壓者,死傷多人。由於不滿種種不當政策,大部分反抗行動與衝突針對政治腐敗問題,不過各地反應不一,對政治改革的想像與計劃並不一致;參與分子則有青年學生、退伍的臺籍日本兵、失業者、地方領袖、地痞流氓等。 3月1日,板橋鎮秩序失控,民眾衝入臺北縣政府毆打職員,淡水鎮、瑞芳鎮等地亦有外省人遭毆打。群眾襲擊士林鎮、新店鎮地區供應局倉庫,搶劫軍用武器、物資並放火,金瓜石的臺灣金銅鑛籌備處職員宿舍遭到搗毀。桃園鎮民眾接收新竹縣政府、驅趕警察局官員,並阻擋自高雄市調派至臺北市的軍隊;彰化市則有民眾在彰化車站毆打士兵。3月2日,從臺北市前往新竹市的青年學生呼籲參加起義,民眾開始毆打外省人、搗毀商店,並分頭包圍襲擊新竹市政府機構、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派出所、公務員宿舍,經憲兵及駐軍出動鎮壓而潰散。 同日,彰化市民眾毆打警察、搗毀器物,要求彰化市市長王一鹿罷免警察局督察長沈寶通、保管槍械等。臺南縣民眾襲擊斗六鎮、虎尾鎮、東石鄉、北港鎮等地政府辦公室和警察局,搗毀物品、接收槍械及編組武裝部隊;臺南縣政府所在地新營鎮、新化鎮、曾文、北門、新豐等地亦先後發生衝突,臺南縣縣長袁國欽率領政府人員走避阿里山鄉。3月3日,臺南市青年學生、民眾接管永樂町等派出所、警察局、第三監獄、海關倉庫槍械,彰化市民眾則控制彰化市政府機構。3月6日,臺南市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在市區發起無武裝遊行。 臺灣東部地區及離島地區多是人心浮動、接收或代管警察局武器,並無重大衝突。3月3日,臺東縣民眾包圍田糧處倉庫、昌華公司米廠、縣長宿舍,臺東縣縣長謝真走避延平鄉紅葉村。3月4日,宜蘭區民眾收繳宜蘭機場空軍、蘇澳鎮軍需倉庫與警察局武器,集中保護外省人。花蓮市民眾要求軍人、憲兵和警察解除武裝,青年組織維持治安、收繳武器及分發糧食,花蓮縣政府人員見勢逃避。臺東縣民眾奪取憲兵、警察及臺東機場軍隊武器,佔領臺東縣政府及郵電機構。澎湖縣由於馬公要塞司令部軍隊固守,及要員居中協調,僅有少數騷亂事件。 各方行動 要求改革 3月1日,臺北市參議會邀集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臺灣省參議員,在中山堂組成「緝菸血案調查委員會」,推派黃朝琴、周延壽、王添灯、林忠等代表面見陳儀,提出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等五項解決緝菸血案的請求,陳儀同意並發表廣播談話。3月2日,處理委員會在中山堂召開籌備會議,周一鶚、任顯群、包可永、趙連芳、胡福相等5位官員出席。會議聽取張晴川報告交涉情形,決定納入商會、工會、學生、民眾、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五方代表,其後主席周延壽擴大納入臺灣各縣市參議員、制憲國民大會代表等人參與。 3月3日,改組過後的處理委員會在中山堂召開首次會議,商定軍隊撤回軍營、學生青年組織治安服務隊、推派代表協商討論,並在特務潛入下成立忠義服務隊。3月4日,處理委員會在中山堂開會,長官公署代表不再參加。會議決議擴大組織,通知17個縣市組織地方的處理委員會,但各地分會成立時間與參與情形不一;推派代表會見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要求禁止武裝部隊在街頭向群眾開槍。由於長官公署應對無方,處理委員會向外廣播事件經過,表示只是爭取政治改革,原本單純的懲兇請願事件轉為政治改革運動。 3月5日,處理委員會通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組織大綱》,提出八項政治改革方案。處理委員會至此發展成推動政治改革的團體,各地相繼成立分會,提出事件處置對策、整合民間意見、訴求政治改革。不過處理委員會僅要求陳儀撤職查辦、政治改革、高度自治、實施省長及縣市長選舉等,呼籲群眾不可毆打外省人,並無反叛中央政府的意思,秩序逐漸恢復。3月6日,在王添灯主持下,處理委員會選出林獻堂、陳逸松、李萬居、連震東、林連宗、黃國書、黃朝琴等17位民意代表為常務委員,同時發表《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告全國同胞書》。 不過處理委員會內部立場分歧、令出多門,出現以蔣渭川為主的政治建設協會,與王添灯、陳逸松間的派系爭權。同時因為臨時成立而組織松散,處理委員會無法提出統一遵循的要求或行政綱領,未能充分發揮安定政局的功能。3月7日,處理委員會在中山堂開會,認為事件根本為腐敗政治,政府應負全部責任。王添灯具體化政治改革綱領,草擬《三十二條處理大綱》,包括對目前的處理7條、根本處理25條(軍事方面5條、政治方面20條),要求政治改革、高度自治。因為會議秩序混亂,另外附議追加10項要求,但追加條文有雷同或相似處。 中部衝突 在二二八事件中,除了處理委員會的「議會路線」外,臺灣中部和南部地區分別成立武裝部隊並爆發衝突,特別是嘉義地區的衝突最為激烈。3月2日,臺中座召開市民大會,前臺灣共產黨領袖謝雪紅被推選為市民大會主席,旗下臺灣人民協會積極參與遊行示威。隨後謝雪紅成立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青年學生組成武裝隊伍爭取自治,與軍人和警察發生衝突。同日,一批臺中市南下的青年在嘉義市中央噴水池旁呼籲響應抗爭行動,嘉義市民眾、青年學生動員編制隊伍,襲擊嘉義市市長孫志俊公館、毆打外省人,接收警察局、嘉義市政府機關。 3月3日,謝雪紅利用示威群眾自發組織的人民大隊,全面接管臺中市警察局、專賣局臺中分局等重要政府機構,臺中市市長黃克立、專賣局臺中分局長趙誠等皆被拘捕,200餘名外省籍公務員及眷屬被集中看管。同日,三民主義青年團嘉義分團與嘉義市參議會舉辦市民大會,成立嘉義三二處理委員會、組織嘉義防衛司令部,民兵攻擊紅毛埤第十九軍械庫、控制嘉義廣播電臺。3月4日,嘉義市武裝部隊攻擊軍隊及政府官員聚集的山仔頂臺灣省立嘉義中學,而屯駐紅毛埤的羅迪光軍隊進入市區鎮壓,自山仔頂向市區砲擊,市民死傷不少。 其後嘉義市當地的學生幾乎大動員,不少社會人士支持抗爭行動,但參加者大半是烏合之眾。3月5日,嘉義民兵與臺中市、竹山鎮、斗六鎮、新營鎮、鹽水港等地青年學生支援的武裝部隊,向紅毛埤軍械庫、嘉義機場的守軍發動總攻擊,佔領水源地與發電廠,切斷通往機場的水電。嘉義機場的守軍派出代表談判,但在獲得臺北市飛機空投補給後立刻反擊,民兵在附近大量傷亡,陷入苦戰。其後軍隊暫停攻擊,與民軍互相對峙僵持5天。同時期,吳鳳鄉鄉長高一生在湯守仁、林立等勸告下,出動阿里山鄒族青年支援民軍,軍隊退至紅毛埤。 3月6日,嘉義機場的守軍與地方處理委員會談判,主要為軍隊繳械、民間提供糧食。同日,陳篡地的民軍攻擊虎尾空軍基地的駐軍,雙方激烈衝突,其後駐軍因糧食不足逃入林內。3月7日,民軍攻下紅毛埤軍械庫,守軍在撤退前放火焚燒庫房物資,轉往嘉義機場固守待援。當時除了800多名外省籍公務員被拘於嘉義市,其餘200人困守機場。不同於臺中市紳士階級透過議會爭取自治,臺中市民主保衛隊和各校青年學生在干城營區組織二七部隊,鍾逸人、蔡鐵城分別擔任隊長、參謀長,希望以武裝力量爭取民主政治。 高雄鎮壓 3月1日,高雄市地方要員已經獲知臺北市的訊息,高雄市市長黃仲圖、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分別準備。3月2日,鹽埕埔群眾圍攻警察局、一〇五後方醫院、憲兵隊、左營、田町倉庫等地,高雄市700餘名外省籍公務員退避至壽山的高雄要塞司令部避難。當時屯駐高雄市的兵力頗多,彭孟緝更認為此舉形同叛亂,是陰謀分子和共產黨在幕後計劃,反對談判、待機出兵鎮壓。3月4日,高雄縣鳳山鎮、岡山鎮等地發生騷動,民眾包圍警所、進攻要塞,遭到軍隊擊退。屏東市群眾佔領市府及警察局、毆打外省人,脅迫屏東市市長龔履端封存武器。 以臺灣省立高雄第一中學為主的青年學生組成雄中自衛隊,與佔領高雄車站的憲兵隊激烈衝突,死傷多人;學生彈盡援絕,突圍避入附近三塊厝民房。3月5日,部分青年學生攻擊高雄要塞司令部,彭孟緝要求民眾繳械投降,以機槍掃射鼓山地區、迫擊砲砲擊體育場威脅。下午,高雄市市長黃仲圖、高雄市參議會議長彭清靠、涂光明、范滄榕、曾豐明等人持和平條件前往壽山,要求與彭孟緝談判;彭孟緝因軍事行動準備不足,採取拖延策略,以考慮所提條件為由,假意表示隔日再來協商談判。同日,屏東市民眾攻擊憲兵隊,脅迫屯駐的空軍軍隊繳械。 3月6日上午,處理委員會在高雄市政府禮堂開會,再度推派代表與彭孟緝交涉,希望禁止軍隊射擊或威脅市民、暫留軍營。黃仲圖、彭清靠、涂光明、范滄榕、曾豐明、李佛續等代表再次前往壽山,提出和平條件;但彭孟緝以涂光明拔槍刺殺為藉口,逮捕和談代表、只准黃仲圖返回,最後槍斃涂光明、范滄榕、曾豐明3人。下午,黃仲圖尚未回到處理委員會,彭孟緝斷然採取軍事鎮壓,下令高雄要塞司令部所屬武裝部隊、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二十一師何軍章團,兵分三路進攻高雄車站、高雄第一中學、高雄市政府及憲兵隊,並在市區大肆屠殺。 當軍隊抵達高雄車站時,遭到學生開槍阻擋,但後者因火力懸殊敗退。軍隊開槍掃射鐵路車站出入人群,附近民眾見狀逃散,躲避不及者直接遭到射殺;軍隊還進入高雄第一中學追擊逃散民眾。當時處理委員會與市民正在高雄市政府禮堂等待上山談判的訊息,武裝部隊無預警投擲手榴彈及機槍掃射,造成律師陳金能、高雄市參議員許秋粽、黃賜等人喪生。3月7日,部隊在高雄市市區逐戶搜查、搶劫民戶,甚至強暴婦女;軍隊無差別掃射造成大量無辜民眾傷亡,使得高雄市成為二二八事件受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鎮壓肅清 因應決策 陳儀、柯遠芬、張慕陶、彭孟緝、李翼中等臺灣軍政首長及其他情報機構人員,未了解當時臺灣社會的情況,民眾對政治改革、改善經濟的迫切期待,一開始便認定事件的起因是「奸黨亂徒」策動,勾結歸來的浪人流氓、臺籍日本兵,並利用日本御用士紳藉端生事,故對於處理委員會或民眾的要求均視為無理取鬧或別有用心,並主張採取鎮壓的手段。2月28日,陳儀已經向蔣中正報告臺灣有「奸匪勾結流氓」製造混亂,並將權宜處置;但是當各地衝突逐漸蔓延後,陳儀一來鑿於軍警兵力不足以掌控局勢,二來為了維護其權位,採取安撫和分化的「兩面手法」。 陳儀一方面採取表面讓步妥協的安撫姿態,答應官民共組處理委員會、協調解決事件衝突,並呼籲不要走上街頭,對政治改革要求虛與委蛇、拖延誆騙;另一方面運用分化、滲透策略,分派軍事情報人員混入各地處理委員會,由情報機構、臥底線人、黑道、激進分子、相關利益人士等在旁監視、介入操縱,並利用蔣渭川製造內部矛盾。同時,陳儀向國民政府呈報不實報告、誇大事情的嚴重性,請調軍隊前往臺灣鎮壓,並欺瞞請兵一事。3月2日,陳儀便向蔣中正報告臺灣「情勢嚴重」,要求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陳誠迅速加派重兵平亂。 在與處理委員會周旋、假意接受要求時,陳儀通令各機構幹部因應變化「鎮靜處置」,積極進行軍事整備與人員部署。其後國民政府認定這次事件是「叛國」舉動,同意派兵前往臺灣鎮壓。3月6日,陳儀向蔣中正指稱臺灣群眾「想要離開中國獨立」,而駐紮臺灣的兵力不足,要求加派軍隊「消滅叛亂」。但是對於節節升高的政治改革訴求,陳儀仍廣播表示接受,並致函賦予處理委員會官方地位。3月7日,陳儀再次向中央政府要求加派軍隊鎮壓。同日,處理委員會通過《三十二條處理大綱》及要求,黃朝琴、王添灯等人前往長官公署面呈陳儀。 但在確定中央政府決定派遣軍隊、並於3月8日登陸基隆市後,陳儀斷然拒絕處理委員會的《三十二條處理大綱》,以此羅織臺灣人「公然背叛中國」、「追求獨立」等罪狀做為鎮壓藉口,並推卸責任。其後王添灯前往臺北廣播電臺發表最後一次廣播,對外說明事件原因和經過、宣讀《三十二條處理大綱》、遭到陳儀拒絕的情況等。3月8日,處理委員會意識到危機後,發表推翻《三十二條處理大綱》的聲明。中午12時,當軍隊即將登陸時,張慕陶前往中山堂與處理委員會談話,謊稱只要不牽涉軍隊議題,中央政府絕對不會對臺灣採取任何軍事行動。 武力鎮壓 早在3月7日,為了配合援軍,陳儀下令所有武裝部隊集合待命、維持臺北市和基隆市交通與發電廠安全,並監視處理委員會活動。3月8日,福建省增援的憲兵團2個營搭乘海平輪登陸基隆市鎮壓,與基隆要塞司令部部隊在街頭密集掃射肅清、並搜查戶口,其後憲兵團進軍臺北市。晚間,長官公署下令警察和軍隊清剿處理委員會的開會地點中山堂,各部門參與者遭到逮捕、或開槍反擊,場面混亂。其後楊亮功搭乘的運兵卡車前往臺北市時遭受伏擊,圓山陸軍倉庫前則有數百名青年學生遭擊斃,警備總司令部、臺灣銀行等臺北市主要地區亦受到掃射。 3月9日,憲兵第二十一團第一營自基隆市抵達臺北市,陳儀立即宣布臺北市、基隆市開始戒嚴。雖然最初有零星攻擊事件,因為援軍不斷進駐臺北市壓制,鎮壓行動未遭遇強烈反抗便控制住局面。隨著整編第二十一師軍隊連續數天從基隆市或高雄市登陸,政府在各地展開武力鎮壓、肅清、報復行動。3月10日,陳儀宣布全臺灣戒嚴、展開「綏靖」工作,下令解散處理委員會及各地分會等「非法組織」,並四處逮捕、暗殺處理委員會有關人士或地方紳士階級。新竹地區亦進行綏靖工作,員樹林、虎子山發生小規模武裝衝突。 雖然蔣中正命令不得採取報復行動,但是陳儀身為最高軍事政府長官,並未有效約束軍隊和警察依法執行綏靖任務。由於臺灣過去並沒有戒嚴經驗,臺北市各地仍有民眾在綏靖期間上學、上班、工作或購買糧食,因為聽不懂士兵口令或語言警告,便遭到軍隊開槍射殺或流彈波及,到處都是屍體。基隆要塞司令部奉命在基隆市市區展開綏靖工作,派兵增援屯駐金包里的軍隊,整編第二十一師四三八團第二營從旁協助。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在基隆市市區、金山鄉、社寮島等地展開掃蕩與逮捕,以致港灣遍佈遭捕殺投海的浮屍,屠殺情形僅次於高雄市。 在各綏靖分區警備部隊及警察執行武力掃蕩時,施行不少毆打、拘捕、報復等違反風紀行為,導致無辜民眾傷亡、任意逮捕、未經審判就地槍斃等情事發生,甚至不少民眾只因鎮壓掃蕩時肆行掃射而遭無差別射殺。3月11日,史國華下令軍隊包圍八堵車站,槍斃車站鐵路員工報復。3月12日,基隆要塞司部前往瑞芳鎮、四腳亭、九份、金瓜石一帶鎮壓,並搜查淡水中學。3月15日,宜蘭區、蘇澳鎮劃歸基隆綏靖區,重新部署兵力。3月24日,新竹地區展開第二階段綏靖工作,嚴密搜查武器、「掃除叛徒」及清查戶口。 衝突肅清 由於長官公署已有周詳的計劃和部署,及各地騷亂未如報告般嚴重,武力掃蕩的行動遠較預期迅速。許多市鎮因處理委員會的斡旋調解趨於平靜,而中部和南部一帶的抗爭則是臨時組成、未經訓練且勢力分散的武力,無法對抗裝備精良的正規軍隊,這讓陸續南進其他縣市的軍隊所遭遇的戰鬥規模不大,許多地方精英、青年、學生、民眾遭逮捕殺害。3月8日,嘉義機場的守軍因嘉義民兵圍困有糧食匱乏的情形,但因臺北市飛機空運糧食彈藥、民間補給及武裝部隊增援,局勢逐漸改變。同日,整編第二十一師武裝部隊進駐屏東市,憲兵和警察開始拘捕人犯。 3月9日,半山人士劉傳能遊說處理委員會撤出嘉義機場外的包圍,守在機場外的民兵撤守,但後來數名試圖與軍隊議和的談判代表,在嘉義車站前遭到公開槍斃;同時軍隊還在嘉義市劉厝掃蕩,多名民眾死亡。同日,高雄要塞司令部總臺長彭啟超率領軍隊肅清左營高雄煉油廠,槍殺員工、濫肆拘捕、搜刮物資。3月12日,在鎮壓消息傳開後,為了避免城鎮戰傷及無辜市民,臺中市的二七部隊退入埔里鎮。3月13日,整編第二十一師武裝部隊進駐臺中市,並在市區展開鎮壓;其後空軍第三飛機製造廠協助運送軍隊,援軍持續進入中部和南部地區。 3月14日,軍隊陸續進入雲嘉南地區,展開綏靖工作。嘉義市軍隊在斗六鎮太平老街鎮壓,陳篡地率領的民軍寡不敵眾,轉入附近的小梅、樟湖山區,進行長期游擊戰。同日,軍隊進入龜子頭地方,遭到二七部隊中途截擊。3月15日,軍隊從集集鎮經由日月潭進入埔里鎮,與二七部隊發生槍戰,互有傷亡。3月16日,二七部隊在埔里鎮烏牛欄橋一帶,與前往掃蕩的軍隊發生激戰,並藉地利之便予以重創。但是由於彈藥不足、軍隊進逼、士氣浮動,二七部隊決定解散,隊員們各自回家避難,或南下參加陳篡地的游擊隊。 3月17日,整編第二十一師獲知二七部隊解散消息,進駐埔里鎮。其後陳篡地的游擊隊與軍隊數次發生激戰,雖然遭到重擊,但是因為山區地形複雜而未被徹底消滅,直至清鄉結束仍在小梅、樟湖等地活動。3月18日,整編第二十一師獨立團與第二營分別由鳳山鎮、宜蘭區兩地進駐臺東縣會合,在花蓮縣成立東部綏靖區司令部。3月20日,澎湖縣被劃為馬公綏靖區,馬公要塞司令史文桂主持各項綏靖工作,地方軍人和警察防止臺灣要犯潛逃澎湖群島,加強監控、搜捕「嫌疑份子」。 緝捕處刑 政府認定這次事件是叛國行為,政府、軍隊、憲兵、警察在援軍抵達後成立聯席會報,調查並製造黑名單,將參加談判或抗爭者一同列入有罪的「叛亂首要人犯」,有計劃地全面逮捕、秘密殺害。3月11日,臺灣公共安全交由憲兵負責,憲兵及憲兵團所屬的特高組、林頂立等國防部保密局臺灣站人員組成的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別働隊、警備總司令部第二處等特務機關,多次執行逮捕、密裁、暗殺、未審判處決工作,並互相爭奪捕殺功勞。陳儀還命令憲兵特高組秘密逮捕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林連宗等人,擴大事件的打擊面,引起民眾的驚恐與怨恨。 在軍隊登陸後的武力鎮壓、屠殺與清鄉行動中,參與各地處理委員會的委員及對政府表示不滿者,大多遭到逮捕或處刑。除了直接參與的反抗份子外,許多未參與事件的臺灣社會精英,包括民意代表、律師、醫生、法官、檢察官、大學教授、教師、學生、作家、工商領袖、媒體工作者、社會大眾等,在同一時段遭到逮捕殺害。其中部分人公開槍斃,屍首示眾;部分人秘密槍斃,未見屍體;部分人不知去處,音訊全無;部分人財產被奪,且未歸還。臺灣北部精英多遭逮捕暗殺或失蹤,南部精英則多被槍斃示眾,被捕坐牢者亦人數眾多。 政府有計劃地逮捕肅清社會精英,包括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林茂生、大公企業創辦人陳炘、臺灣省參議員王添灯、林連宗、基隆市參議會副議長楊元丁、教育處副處長宋斐如、臺灣高等法院推事吳鴻麒、臺北市律師公會會長李瑞漢、律師李瑞峰、醫學博士施江南、《臺灣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臺灣新生報》編輯吳金鍊、臺北市參議員黃朝生、徐春卿、李仁貴、陳屋、前檢察官王育霖、抗日運動人士廖進平、淡江中學校長陳能通、臺灣省立宜蘭醫院院長郭章垣、三民主義青年團嘉義分團主任陳復志、嘉義市參議員陳澄波、潘木枝、盧鈵欽、柯麟、花蓮縣參議會議長張七郎等。 不過調查研究顯示涉案的認定與執行存在著不少弊端,絕大部分受難的臺灣人或是批評政府,或是訴求改革臺灣政治,或是提出「臺人治臺」等要求,但沒有反叛政府的「叛國」意圖與行為,卻在二二八事件中遭到軍人和警察以「意圖顛覆政府」的罪名鎮壓處死。當中大部分臺灣知識精英與地方領袖並沒有參與任何暴動,甚至許多人在騷亂中勸告其他人不要妄動、出面調解、保護外省人,仍在肅清行動中遭到逮捕陷害。同時多數受難者幾乎未經過公開審判的程序,部分是被秘密逮捕或處決,死因不明且屍首不存。 全面控制 清鄉工作 3月14日,臺灣經歷大逮捕與肅清獲得控制後,警備總司令部展開「肅奸」工作。3月20日,陳儀發布《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警備總司令部與整編第二十一師將臺灣分為臺北、基隆、新竹、中部、東部、南部、馬公7個綏靖區,以該區最高軍事單位主管為司令,展開「清鄉」工作。清鄉主要目的是調查與拘捕事件相關案犯、全面清查戶口、辦理自新自首、取得切結、恢復學校及社會秩序、收繳武器軍品、情報部署等,並以親友連坐法威脅民眾;計劃先控制臺北市及週遭基隆市、新竹縣市據點防務後,繼續分兵向南推進,並如期完成。 在清鄉過程中,政府主觀認定「惡人」標準,各地不斷出現未經公開審判便遭逮捕、槍斃情事,並傳出告密者與構陷者。當中部分是因為出於恐懼、害怕遭連坐法牽連而被告密者,但亦有不少人是因為個人恩怨或派系糾葛,藉機恐嚇勒索、公報私仇、挾怨報復或政治鬥爭,遭人密函陷害、羅織入罪而喪生的情事。軍人、憲兵、情報機構與政府未詳加查證,即採信片面之詞貿然逮捕嫌犯訊治,因而造成不少冤獄。另有被捕或已定罪者為了逃生,經請託賄賂、或特殊管道關說而得以無事,但亦有些人散盡家財仍然喪生。 各地不法軍人和警察利用職權乘機勒索敲詐、掠奪財物、假公濟私、殺人構陷,造成民怨。3月29日,長官公署公告《參加暴動份子非主謀者准自新辦法》,除了首謀暴動分子嚴處外,不再強調以共產黨意識形態衝突為指標,針對「盲從附和或被迫參加暴動分子」設計「自新」概念。自新案例的寬放或嚴處標準由政府核定,欠缺明確法律保障;其要求往後謹言慎行,再犯將重罰並與保證人連坐,而列冊登記控管、思想訓導活動、勞働營訓練等亦產生威嚇效果。另外,許多民眾害怕日軍遺留品將引禍上身,將家中與軍器無直接關係的物品都交給軍方。 在這期間,許多人過著躲藏的逃亡生活、其後才得以自首或自新,或是因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到了4月,國防部保密局提出《二二八事變叛逆名冊》,將全臺灣分為臺北、新竹、臺中、臺南、 高雄、屏東、花蓮等各區,彙編近千人的「叛逆」名單,提供相關人士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原職、擔任「逆職」、罪行、住址等詳細資料。10月25日,警備總司令部撰寫《本省二二八事變案犯處理經過》,稱各地民眾依政府自新辦法辦理自新,報經前警備總司令部及全省警備司令部核准者計有3,905名。 調查宣慰 政府為疏緩軍事鎮壓引起的反應、處理長官公署體制的不當,積極展開調查、宣慰與改制。3月8日,楊亮功奉派查辦事件,隨即前往長官公署、軍人和警察機關、各學校、各縣市視察。3月17日,國防部部長白崇禧、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冷欣、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第二處處長蔣經國等人,代表政府前往臺灣宣慰,最初受到各方期待。白崇禧抵達臺灣後,對臺灣民眾廣播,宣示政府的「寬大」政策及基本處理原則,希望尊重法紀、迅速恢復社會秩序;他還視察政府機關單位,前往各地座談聽取意見。 期間,白崇禧要求軍人和警察不得挾怨報復、秉公速審嫌疑人犯、不追究參加「暴動」青年學生等原則,使傷亡人數減少。白崇禧還下令往後逮捕人犯應由警備總司令部執行,然憲兵隊無視命令繼續捕人行動。白崇禧還指出柯遠芬濫用職權以致人心惶惶,但儘管曾建議將其撤職處分,後來白崇禧仍向陳儀立場靠攏,並建議獎賞彭孟緝、史宏熹。3月22日,監察院派遣監察委員何漢文前往臺灣,協助楊亮功調查;楊亮功、何漢文曾與白崇禧交換處理意見,彼此意見大致相似。4月2日,白崇禧結束宣慰行程,返回南京市。 4月11日,楊亮功經上海市返回南京市,就政治、經濟、教育、善後處理等方面撰寫報告書,並向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和蔣中正報告。國民政府將事件原因渲染成是共產黨分子、御用仕紳、野心分子、臺籍日本兵、中國遣回浪人和流氓等勢力策劃或煽動,是臺灣人要「當家做主」、「脫離中國」的「暴動叛亂」;其中臺灣人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奴化」、「毒化」教育影響,逐漸「日本化」、抗拒接收、排斥中國,並訴諸臺灣獨立或臺人治臺的「偏狹概念」。在宣告結案後,政府積極構建宣傳「政府版真相」,並在戒嚴期間掩蔽史實、醜化謝雪紅等人。 政府出版品藉由模糊的「死傷」、或合計本省人死傷,誇大外省人實際死傷人數,藉此強調臺灣人的「殘忍狂暴」,作為報復鎮壓的藉口。不過中國國民黨內也有反省聲音,認為應該要承擔責任、將陳儀撤職查辦。例如監察委員丘念台和何漢文、閩臺清查團代表劉文島、半山人士黃朝琴等,在有關臺灣的報告中否定事件原因是共產黨或臺灣獨立,而是政府弊政造成騷亂,因而需要展開政治改革、不應派兵、且派遣大員安撫慰問。曾與左營在地紳士階級餐敘交流的代理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也是當時少數能反映臺灣人意見、朝向自我檢討的軍事人員。 善後工作 3月8日,蔣中正囑託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部部長陳立夫與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李翼中擬定《臺灣二二八事件處理辦法要點》。3月10日,白崇禧、陳立夫、李翼中等人將處理辦法簽報給蔣中正。3月17日,蔣中正對臺灣民眾廣播處理辦法,呼籲確保守法精神、恢復社會秩序等。陳儀承認這是「一次失敗」,但不承認政策有誤、且自認「鎮壓有功」,策動擁護其接任臺灣省政府主席。3月22日,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劉文島等55人的臨時動議,決定將陳儀撤職查辦,但蔣中正運用總裁特權撤銷此議。 其後國民政府展開長官公署的改制,各政治派系在中國國民黨內爭奪權位。4月22日,行政院會議撤銷長官公署,改設臺灣省政府。同時撤換陳儀,改派曾任駐美國大使的立法院副院長魏道明為首任臺灣省政府主席。4月29日,行政院核定通過臺灣省政府委員、各廳廳長、各處處長人選,臺灣籍人士佔12名,剛好過半。5月6日,在各方指責下,陳儀調任國民政府顧問。5月15日,臺灣省政府正式成立,魏道明出任主席。5月16日,臺灣省政府解除戒嚴、結束清鄉工作,並因軍隊在鎮壓期間屠殺民眾,電飭地方政府查禁不法情事。 儘管蔣中正曾命令禁止軍政人員施行報復,但鎮壓情況顯然違法濫權;丘念台、蔡培火等人曾建議依法嚴懲失職者以平民怨,但蔣中正並未接納。在蔣中正袒護下,陳儀、柯遠芬、張慕陶、彭孟緝、史宏熹等首長並未因濫捕、濫殺、報復而受到懲處,反而獲得嘉獎與擢升。1948年6月,由於蔣中正的信任與愛護,陳儀被拔擢為浙江省政府主席。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更是受到蔣中正贈勳頒獎和重用,被拔擢為臺灣省警備總司令,為臺灣最高軍事首長;但這造成民間深刻的恐懼與不安,並因其濫殺無辜在民間得到「高雄屠夫」的惡名。 後來的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奠定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基礎,確立威權體制與對自由民主的壓制。不過政府出兵鎮壓、濫捕屠殺,許多臺灣人因心理創傷改變思想與立場,採取長期反抗政府的立場,積極在戒嚴高壓下投入傾向共產黨或臺灣獨立的反政府行動,衍生出不少相關案件,並因此遭到逮捕、羈押甚至槍斃。儘管成立半年的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有限,但隨後的民怨與失望,使其積極吸收二二八事件參與者、或藉此吸收黨員,加速地下黨在臺灣的組織發展,許多人更參與地下黨主導的北部學生運動等相關行動。 各界反應 軍事部署 二二八事件最直接的加害是軍隊與憲兵鎮壓殘殺民眾。在駐軍調往中國後,臺灣與澎湖群島兵力至少15,000人至20,000人,包括憲兵第四團、基隆要塞司令部、高雄要塞司令部、馬公要塞司令部等。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的柯遠芬是僅次於陳儀的第二號人物,一開始便認為幕後有共產黨煽動「叛亂」 ,提出高度自治、獨立、託管等主張是意欲顛覆政府。柯遠芬以陰謀論認定處理委員會的活動,派遣人員滲透、分化,並在事件擴大後嚴懲。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利用紳士階級,勸請蔣渭川出面安撫民眾、斡旋糾紛,藉此分化處理委員會內部意見。 在事件初期,陳儀積極請兵與部署,採地方司令指揮軍人、憲兵和警察維持治安的軍事狀態。3月4日,經基隆地區、新竹地區、南部地區的軍事部署,提升為防衛司令備應「急變戰事」狀態。其後政府展開一連串鎮壓與肅清,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首先全面鎮壓,基隆市、臺北市等北部地區繼而鎮壓市民,並發布戒嚴令與大逮捕。國民政府派遣的整編第二十一師分別登陸基隆港和高雄港後,主要任務是以強勢武力掃蕩桃園鎮至嘉義市及東部地區的反抗勢力,其後主導採取連坐法的清鄉逮捕,師長劉雨卿並任由部隊在各地槍殺、報復民眾。 在援軍抵達後,警備總司令部主導捕殺臺灣精英與民眾的行動,利用機會敲詐勒索,例如林本源家族的林宗賢因賄賂才倖存。張慕陶的憲兵隊在戒嚴期間亦積極參與逮捕民眾,狂拘濫捕造成不少弊端。海軍第三基地司令黃緒虞誇大危情、請求海軍總司令部增防軍艦,並將臺籍海軍技術員集中管制。經蔣中正下令,海軍總司令部增派太康艦、太平艦、中海艦、美頌艦、美樂艦等船艦增防,在臺灣的中程艦、中權艦於左營港、基隆港、馬公港三地巡航。3月19日,伏波艦在烏坵鄉被輪船招商局的海閩輪撞沉,100多名官兵喪生。 整個綏靖計劃在中部和南部地區曾遭遇民間短暫的武裝反抗,如二七部隊、嘉義民兵和雲林民兵發動的戰役,其他各地幾無戰鬥便如期完成。但中華民國建國後戰亂不已,且中國抗日戰爭影響軍隊教育甚大,導致軍政制度和風紀未能嚴整清明,鎮壓與綏靖過程充滿違法濫權、空白授權與無法狀態,並有大量弊端產生。雖然蔣中正並未明令鎮壓或具體處置方式,且曾言申紀律、禁止施加報復,部分駐軍指揮官也力予矯正,但未能有效防範和約束不法弊端發生,造成許多無辜性命喪生;其中最常見的有公報私仇、因糾紛遭到殺害,或是為了奪取、勒索財物而殺人。 情報機構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參軍處軍務局是當時情報樞紐,下有軍事統計局改組的國防部保密局、中央統計局及憲兵司令部(後二者與前者對立),在臺灣各地部署調查員與線人,監視民眾動向、傳遞情報。軍事統計局最早來到臺灣,以警備總司令部調查室掩護部署網絡,情報蒐集的深度與廣度較深;其後縮編為國防部保密局臺灣站,林頂立擔任站長,並在事件中擴張。中央統計局所屬的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調查室欠缺偵緝職權,須結合憲兵勢力偕同工作。憲兵司令部憲兵第四團兼具情蒐體系與行動能力,所屬特高組被賦予執行行動偵緝、特殊任務職權。 3月3日,柯遠芬召集陳達元、張慕陶、林頂立等情報機構負責人,要求偵查幕後策動分子的動態,以備「平亂」之用。在事件中,保密局滲透各地處理委員會、青年團與自衛隊、《臺灣新生報》報社、中部自治青年同盟本部等,並強勢擴張勢力,新增協助緝辦的外延單位。其中保密局指揮許德輝組成忠義服務隊,表面號召青年學生維持治安交通,實則編列流氓製造混亂擴大事端,事後反而歸罪學生。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調查室同樣提供名冊、試圖分化閩客、吸收流氓人士、滲透處理委員會、協助搜捕調查行動,並以清鄉「肅奸」為名進行報復鬥爭。 軍人、警察和線人還反間策劃製造紛爭、加工武裝騷亂、設置陷阱誘殺,如圓山附近「暴民」攻擊海軍辦事處等機關、楊亮功遭遇狙擊事件等,並成為軍隊鎮壓的理由。各系統情報機構人員還分別密電中央政府,捏造、喧染和誤導情勢嚴重程度,凸顯陳儀完全失去掌握能力打擊其威信,並推卸無法協助維持局勢穩定的責任,及請求援兵武力鎮壓的理由。情報機構人員誇大動盪情形與暴動人數、強調共產黨黨員達萬人、凸顯中國人傷亡程度,更指稱參與者是懷有叛國、獨立、奪權之重要陰謀行為,國民政府因這類情報報告而影響派兵鎮壓的決定。 情報機構人員在臺灣社會緊密佈線、監視輿情,羅織罪名製造各種「暴徒」名冊及「參與事件人調查」,作為列冊緝辦、行動偵緝、逮捕槍斃的證據。情報機構藉由不同管道調查、吸收流氓、操控大眾,不少線人或臥底提供情報資訊、告密構陷他人,擴大事件傷害。政府還以連坐法威脅交出「惡人」,在獎勵密告與指認流氓的政策下,告密者與構陷者造成許多個案。當中亦有地方流氓提供情資、詐欺恐嚇案例,但告密者的身份大多隱密不公開。在事件過後,政府還強化山地行政及管控政策,國防部保密局派遣特務針對原住民族精英進行監控工作。 縣市政府 |
Solow, R.M., 1956,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0: 65-94. Solow, R.M., 1957,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 索洛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1942年到1945年服兵役,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研究投入产出模型著称的73年诺贝尔奖得主华西里·列昂惕夫。 學術貢獻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由于索洛的开创性工作而称之为索洛模型,该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索洛模型中,对经济总体的增长贡献被设定为由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三者组成,并假设边际生产递减的一次齐次的总生产函数、满足稻田条件、储蓄率一定,技术进步为外生等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政府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无效的结论。虽然其众多苛刻的假设条件和得出的政府政策无效论使人感觉消极,但在羅伊·哈羅德和埃弗塞·多马的极其不稳定的刀锋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一直让人们担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增长,特别是长期增长是不稳定的当时,索洛模型提出的增本主义模式的资本积累过程从长期来讲将收敛于经济增长稳定状态(Steady state)的这一结论无疑是给关心经济增长问题的经济学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索洛的开创性工作之后,许多在此基础上的扩充模型被不断提出。例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就是在索洛模型基础上考虑最优消费问题的一个崭新的新古典派经济学基础理论。但是,这些模型基本上把技术进步视为某种外生的冲击,与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注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新经济增长模型(或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形成鲜明对照。 索洛现在麻省理工学院任荣誉研究机构教授。他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 参见 增长核算 经济增长理论 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家列表 诺贝尔经济学奖 财经百科: 抓住资本市场时机的钥匙—市场周期 文献列表 Solow, R.M., 1956, |
article on the U.S. policy banning political assassination since 1976 from CNN.com/Law Center, November 4, 2002. See also Ford's 1976 executive order . However, Executive Order 12333, which prohibited the CIA from assassinations, | 1976 from CNN.com/Law Center, November 4, 2002. See also Ford's 1976 executive order . However, Executive Order 12333, which prohibited the CIA from assassinations, was relaxed by the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 Kretzmer, David (PDF) Is the CIA Assassination Order of a US Citizen Legal? – video by |
伦敦大学学院(UCL)布卢姆茨伯里计划 B B | 布卢姆茨伯里(英文:)是英国伦敦卡姆登自治市下辖的一個地區,被認為是一處時尚的居住區,也是倫敦眾多文化機構和教育機構的所在地。這裡坐落着倫敦大學的多個成員機構,包括伦敦大学学院、伯貝克學院和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等。此外,位於布卢姆茨伯里的學術和文化機構還包括:大英博物馆、、法律大學、皇家戏剧艺术学院、英國醫學會以及世界著名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商——布卢姆茨伯里出版社。作為倫敦的文化中心,布卢姆茨伯里還是英國知識分子團體布卢姆茨伯里派的主要活動地點,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李顿·斯特雷奇和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均為該團體的成員。 布卢姆茨伯里於17世纪在的統領下開始建設,到19世纪贝德福德公爵統領期間,倫敦著名開發商规划和建造了布卢姆茨伯里的大部分建築設施,使其成為摄政时代的富裕住宅區。現時布卢姆茨伯里以其众多的花園廣場而闻名,包括布卢姆茨伯里广场、羅素廣場和贝德福德广场等。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rohibit the Importation of Luxuries, or of Articles not Necessary or of Common Use , 1864, a Confederate Congress document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 Army and Navy Uniforms , 1861 The Countryman, 1862-1866 , published weekly by Turnwold, Ga., edited by J.A. Turner The Federal and the Confederate Constitution Compared The Making of the Confederate Constitution , by A. L. Hull, 1905.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State of Louisiana , November, | to Prohibit the Importation of Luxuries, or of Articles not Necessary or of Common Use , 1864, a Confederate Congress document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 Army and Navy Uniforms , 1861 The Countryman, 1862-1866 , published weekly by Turnwold, Ga., edited by J.A. Turner The Federal and the Confederate Constitution Compared The Making of the Confederate Constitution , by A. L. Hull, 1905.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State of Louisiana |
松江新城 松江新城,位于松江区,总体规划面积为158平方公里,涵盖中山、岳阳、永丰、方松等四个街道、车墩镇以及两翼的工业园区。 历史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有云间、茸城、谷水等,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明清时为松江府驻地,曾列为全国著名的16个大城市之一。 明清的松江府大体上辖有今苏州河以南的大半个上海市,在明初下辖华亭、上海2县,后来陆续增设,清嘉庆十年(1805年)演变为1府(松江)、7县(华亭县、娄县、上海县、南汇县、青浦县、奉贤县、金山县)和1厅(川沙)。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归江苏省管辖。民国3年(1914年)改称松江县。上海解放后,苏南行政区下设松江专区。1958年3月,松江专区撤消,改隶苏州专区。1958年11月,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1998年2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 现在,松江已经是上海最重要的卫星城之一,经济以轻工业为主,多外商投资企业。2011年,松江举办纪念建县1260周年系列活动。 人口 截至2020年末,根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區常住人口为190.97万人。 地理 松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太湖流域碟形洼地底部,境内地势平坦,东、南部略高,西、北部低洼,为长江三角洲平原,西北部有十几座小山丘。松江镇位于北纬31°,东经121°14′,境内北狭南阔,略呈梯形。东与闵行区、奉贤区为邻,南、西南与金山区交界,西、北与青浦区接壤。东北距上海市中心约40公里。 气候 松江地处北亚热带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168mm。 交通 轨道交通 :松江南站站—九亭站 :洞泾站—场东路站(建设中) :春申站—叶榭站 铁路 沪昆铁路:春申站、新桥站、松江站、石湖荡站 沪昆客运专线:松江南站 沪苏湖铁路(建设中):松江南站、石湖荡站 公路 | 气候 松江地处北亚热带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168mm。 交通 轨道交通 :松江南站站—九亭站 :洞泾站—场东路站(建设中) :春申站—叶榭站 铁路 沪昆铁路:春申站、新桥站、松江站、石湖荡站 沪昆客运专线:松江南站 沪苏湖铁路(建设中):松江南站、石湖荡站 公路 公交線路 大多由松江公交运营,分区域内线路、跨区域线路、村村通线路和穿梭巴士。 电车 松江新城内将新建有轨电车线路6条,车站118座。2014年下半年将建设有轨电车的前期工程。 总体规划如下表: 經濟發展 截至2012年,松江区生产总值为886.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0.72亿元,下降1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7.42亿元,增长3.9%。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为0.9:61:38.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创历年新高。松江区是上海郊区实力较强的一区,在出口,收入方面排在全市区县前列。区内的泰晤士小镇为特色小镇,有大批中外商店入驻,成为松江新城特色之一。 |
西欧家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 东欧家鼠(Mus musculus musculus) 另外有两个新近得到认可的亚种: Mus musculus | 小家鼠体长约8厘米,尾巴略短或略长于体长;毛色变化大,从黑灰色到灰褐色,腹毛基部为灰色,尖端常为灰黄色,有的呈灰白色,有的腹毛全白,足为暗褐色,也有的白色;尾上下两色。 許多人認為在实验中,都是用白色小家鼠,因白所以容易侦查,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實驗用的小鼠顏色多樣,以全身黑色或白色的品系為大宗,另有諸多品系為灰色或褐色。 习性 小家鼠遍布全世界各地,这是生物学和医学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牠们和人类的构造相似,而且繁殖得很快,其被驯化为廉价的宠物或是作为实验老鼠使用。完整的小家鼠基因组序列于2002年完成测序。 不过,家鼠也是一种害兽,牠们会吃掉农作物和传播疾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 人类饲养的鼠可以活两年至三年,但在野外的鼠通常只会活三个月至一年間。鼠通常吃素,但是牠们其实是杂食的。 小家鼠下的亚种 受到广泛认可的小家鼠亚种有以下三个: Mus musculus castaneus(东南亚家鼠) 西欧家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 |
gallus) ,最有可能是由滇南原鸡(G. g. spadiceus)驯化而来。此外,灰原鸡也做出了遗传贡献,这可能是家鸡驯化之后人为导致的种间交流所致。 考古学上最古老的家鸡化石出土于距今4,500年前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遗址,还发现了斗鸡的陶俑和印章;中国最早的家鸡化石出现在距今3,300年的河南殷墟,伴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鸡”字出现。 基于线粒体和核基因组的研究多支持多地起源的观点,认为红原鸡在南亚、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发生了多次独立驯化。但也有研究认为中国西南、泰国、缅甸的原鸡滇南亚种更有可能是现代家鸡的驯化祖先,家鸡扩散到南亚和东南亚时与当地的其他野生亚种发生了基因交流。 中国北方在新石器时代是否独立驯化出了家鸡一直存在争议。2014年一个研究团队对中国河北省南庄头遗址、磁山遗址、山东省王因遗址与湖北省九连墩遗址出土的鸡骨进行基因测序后认为,家鸡在中国北部、南亚与东南亚多地独立驯化。但之后被多名学者质疑出土的“鸡骨”种属分类不清晰甚至把雉误作家鸡;而且当时的气候并不适宜红原鸡的生存。 特徵 雞的性別決定系統為ZW性別決定系統。一般來說,典型家雞的毛色都是棕色。當中雄性毛色偏向于有光泽的深红色,且尾部的羽毛颜色一般呈深綠色、深藍色等較为鮮艷的顏色,同时这些尾部的羽毛較長并呈下垂状;母雞的體色則較單調,羽毛沒有光澤,尾部羽毛較短,沒有雄雞的鮮艷羽毛。在體形上,雄雞比母雞稍大,而母雞在整體上較雄雞稍胖。 鸡的奔跑能力很强,但由於翅膀較一般鳥類短小,故飛行能力較為薄弱,僅能短暫且低空飛行。成年後的雞頭上至下喙都長有火焰形狀的肉冠,當中雄雞的肉冠較大颜色较紅,母雞则肉冠較小颜色較淡。剛出生的幼鸡呈純黃色,或帶有深楬色、灰色斑紋的絨毛。長大後會慢慢長出羽毛取代絨毛。 品種 根據中國國家家畜禽資源管理委員會調查,中國現有家雞品種96個,地方雞品種81個,列入中國家級品種保護名錄的家雞有11個。家雞主要的標準品種有蛋用型的白來航雞、力康雞、新漢夏雞;肉用型的白洛克雞、白科尼什雞;蛋肉兼用型的洛島紅雞、橫斑白洛克雞以及源自中國的狼山雞和絲羽烏骨雞等。 鸡蛋 形成 母雞正常18週齡時开始產蛋,結束的時間需視其健康狀況。母雞由於日照與營養影響,只要一開始產卵,即會天天排卵、生蛋,即使不交配仍會產卵。但這些雞蛋沒有經過受精,細胞無法分裂,因此無法孵出幼雞。通常人们日常用于食用的雞蛋都是孵不出幼雞的未受精蛋。 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公鳥,會誘使母鳥交配。雞的交配有兩種,一種是自然交配,一種是人工受精: 自然交配:公雞對母雞進行華爾兹求偶舞使母雞蹲伏後,攀上母雞背後,然後伸出生殖突起迅速對洩殖腔射精。某些育種過度的品系会因為跳的求偶舞不完全或是完全不跳就強行交配,母雞不會蹲伏,因此造成母雞受伤。 人工受精:训练公鸡採精,再將採得精液稀釋過,通常授精前還會顯微鏡鏡檢,而後以實驗吸管吸起,將精液輸入母雞洩殖腔即完成。 受精蛋可用于孵化小雞,但未受精蛋亦可烹熟食用,是人类动物蛋白质的廉价来源。雞蛋常使用在菜肴中,有許多不同的烹調方式,如蒸蛋、炒蛋、荷包蛋(煎蛋)、滷蛋、水煮蛋、茶葉蛋等。雞蛋也可以按蛋黃和蛋白分开单独烹调,蛋黃是雞蛋中央的黃色液體,蛋白是雞蛋中的無色液體,这种蛋黄和蛋白单独烹调的方式常用在糕餅中。 孵化 传统上鸡蛋常采用母鸡孵化,现在则多采用人工保温的方法孵化。 鸡的孵化期一般为21天,在孵化期内需要控制好孵蛋的溫度和溼度才會孵蛋成功。母鸡不但孵化自己所产的鸡蛋,也孵化别的鸡所产的鸡蛋,甚至可以孵化鸭卵。由于鸭的生活习性不适合孵卵,所以这是鸭蛋人工孵化之外的主要方法。 人工孵化雞蛋时要将鸡蛋放在高溫的環境里。如果環境溫度不夠(攝氏37.7度左右),可以使用電燈泡來保溫。使用電燈泡保温时需要全天开启电灯泡,在孵化后仍需使用电灯泡保温至三周大。如果不满足环境温度条件会导致孵蛋失败,孵化成功的幼雞也很有可能會死亡。如果使用孵蛋器的話,可先将温度設定至39度左右,大約第18天后再將溫度調到36.7~37.2℃。 文化传承 傳說 中国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遠方的友邦进贡了一種能辟邪的鳥,名为重明鸟。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所以人們就用木头制作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意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模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这成為了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并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中国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可以避邪还能吃掉各种毒虫,为民除害。 《韓詩外傳》中写道:“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习俗 古代春節时人们会在門窗上畫雞。晉朝人郭璞著的《玄中記》裏講度朔山上有只天雞,每天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天鸡所在的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牠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春節所剪的雞其实就象征著天雞。 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上說:“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六畜日排在前,初七才是人日,為什麼会这样排呢?有本叫做《農家雜事》的通俗書上有两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按人類馴六畜的次序排,雞最先馴養成家禽,狗次之,其他依此類推。另一種說法是按牲畜的大小排,小的排在前面,所以雞排在第一,其他依次排後。 中國生肖 鸡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十位,對應的地支是酉。 鬥雞 鬥雞流行于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地區,有鬥雞的養家專門培訓。出賽時,兩隻鬥雞會被挑釁,以致雞毛豎立,眼睛亦集中到敵雞身上,形成神情呆滞的「鬥雞眼」。當養家放手,兩隻鬥雞開始激鬥,直至其中一隻不敵倒地為止。 鬥雞除了是一項賭博活動外,也是某些地區的民俗活動。由於雞隻互鬥時皆跳起來靠雙爪攻擊對方,較嗜血的飼主們會在公雞的距(第五爪)綁上鋒利的尖刀增加血腥度與刺激感。尖刀鬥雞则是看哪邊先失血過多倒地不起,至死方休。 語言中的雞 中國成語或諺語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有许多与鸡有关的成语和谚语,如成语有“闻鸡起舞”、“殺雞儆猴”、“杀鸡取卵”、“借鸡生蛋”,谚语有“鸡肥不下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等。 | 雞的性別決定系統為ZW性別決定系統。一般來說,典型家雞的毛色都是棕色。當中雄性毛色偏向于有光泽的深红色,且尾部的羽毛颜色一般呈深綠色、深藍色等較为鮮艷的顏色,同时这些尾部的羽毛較長并呈下垂状;母雞的體色則較單調,羽毛沒有光澤,尾部羽毛較短,沒有雄雞的鮮艷羽毛。在體形上,雄雞比母雞稍大,而母雞在整體上較雄雞稍胖。 鸡的奔跑能力很强,但由於翅膀較一般鳥類短小,故飛行能力較為薄弱,僅能短暫且低空飛行。成年後的雞頭上至下喙都長有火焰形狀的肉冠,當中雄雞的肉冠較大颜色较紅,母雞则肉冠較小颜色較淡。剛出生的幼鸡呈純黃色,或帶有深楬色、灰色斑紋的絨毛。長大後會慢慢長出羽毛取代絨毛。 品種 根據中國國家家畜禽資源管理委員會調查,中國現有家雞品種96個,地方雞品種81個,列入中國家級品種保護名錄的家雞有11個。家雞主要的標準品種有蛋用型的白來航雞、力康雞、新漢夏雞;肉用型的白洛克雞、白科尼什雞;蛋肉兼用型的洛島紅雞、橫斑白洛克雞以及源自中國的狼山雞和絲羽烏骨雞等。 鸡蛋 形成 母雞正常18週齡時开始產蛋,結束的時間需視其健康狀況。母雞由於日照與營養影響,只要一開始產卵,即會天天排卵、生蛋,即使不交配仍會產卵。但這些雞蛋沒有經過受精,細胞無法分裂,因此無法孵出幼雞。通常人们日常用于食用的雞蛋都是孵不出幼雞的未受精蛋。 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公鳥,會誘使母鳥交配。雞的交配有兩種,一種是自然交配,一種是人工受精: 自然交配:公雞對母雞進行華爾兹求偶舞使母雞蹲伏後,攀上母雞背後,然後伸出生殖突起迅速對洩殖腔射精。某些育種過度的品系会因為跳的求偶舞不完全或是完全不跳就強行交配,母雞不會蹲伏,因此造成母雞受伤。 人工受精:训练公鸡採精,再將採得精液稀釋過,通常授精前還會顯微鏡鏡檢,而後以實驗吸管吸起,將精液輸入母雞洩殖腔即完成。 受精蛋可用于孵化小雞,但未受精蛋亦可烹熟食用,是人类动物蛋白质的廉价来源。雞蛋常使用在菜肴中,有許多不同的烹調方式,如蒸蛋、炒蛋、荷包蛋(煎蛋)、滷蛋、水煮蛋、茶葉蛋等。雞蛋也可以按蛋黃和蛋白分开单独烹调,蛋黃是雞蛋中央的黃色液體,蛋白是雞蛋中的無色液體,这种蛋黄和蛋白单独烹调的方式常用在糕餅中。 孵化 传统上鸡蛋常采用母鸡孵化,现在则多采用人工保温的方法孵化。 鸡的孵化期一般为21天,在孵化期内需要控制好孵蛋的溫度和溼度才會孵蛋成功。母鸡不但孵化自己所产的鸡蛋,也孵化别的鸡所产的鸡蛋,甚至可以孵化鸭卵。由于鸭的生活习性不适合孵卵,所以这是鸭蛋人工孵化之外的主要方法。 人工孵化雞蛋时要将鸡蛋放在高溫的環境里。如果環境溫度不夠(攝氏37.7度左右),可以使用電燈泡來保溫。使用電燈泡保温时需要全天开启电灯泡,在孵化后仍需使用电灯泡保温至三周大。如果不满足环境温度条件会导致孵蛋失败,孵化成功的幼雞也很有可能會死亡。如果使用孵蛋器的話,可先将温度設定至39度左右,大約第18天后再將溫度調到36.7~37.2℃。 文化传承 傳說 中国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遠方的友邦进贡了一種能辟邪的鳥,名为重明鸟。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所以人們就用木头制作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意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模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这成為了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并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中国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可以避邪还能吃掉各种毒虫,为民除害。 《韓詩外傳》中写道:“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习俗 古代春節时人们会在門窗上畫雞。晉朝人郭璞著的《玄中記》裏講度朔山上有只天雞,每天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天鸡所在的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牠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春節所剪的雞其实就象征著天雞。 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上說:“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六畜日排在前,初七才是人日,為什麼会这样排呢?有本叫做《農家雜事》的通俗書上有两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按人類馴六畜的次序排,雞最先馴養成家禽,狗次之,其他依此類推。另一種說法是按牲畜的大小排,小的排在前面,所以雞排在第一,其他依次排後。 中國生肖 鸡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十位,對應的地支是酉。 鬥雞 鬥雞流行于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地區,有鬥雞的養家專門培訓。出賽時,兩隻鬥雞會被挑釁,以致雞毛豎立,眼睛亦集中到敵雞身上,形成神情呆滞的「鬥雞眼」。當養家放手,兩隻鬥雞開始激鬥,直至其中一隻不敵倒地為止。 鬥雞除了是一項賭博活動外,也是某些地區的民俗活動。由於雞隻互鬥時皆跳起來靠雙爪攻擊對方,較嗜血的飼主們會在公雞的距(第五爪)綁上鋒利的尖刀增加血腥度與刺激感。尖刀鬥雞则是看哪邊先失血過多倒地不起,至死方休。 語言中的雞 中國成語或諺語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有许多与鸡有关的成语和谚语,如成语有“闻鸡起舞”、“殺雞儆猴”、“杀鸡取卵”、“借鸡生蛋”,谚语有“鸡肥不下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等。 臺灣諺語 台語有「歪嘴鸡啄到米」一詞,其意即歪打正着也。 俗語 英语俚语中,鸡有膽小鬼的意思。例如電影《回到未來》中,男主角被他另一對手稱為「Chicken」(小雞),引申意为「膽小鬼」或懦夫。也指為年輕女性。 某些羅曼語族语言的俚语中,鸡有做不好某项事情的人的意思,用中国汉语北方话说是「窝囊废」。例如每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后,得不到冠军的巴西队则会被媒体讥稱為「Galos」、「Gallus」即「Chickens」(小雞群)。 在中国北部部分方言中,称畏缩不前为「草鸡」,一般用作谓语形容词,形容某人在某个特定情况下的状态。 廣東話中,「叫雞」通常是指「召妓」,據知名學者鄭寶鴻於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粵講粵㜺鬼(第4輯第6集)節目介紹,叫鷄源自於香港塘西風月時期,當時要召妓叫一位紅牌需要一張花箋,價值一元港幣。而這張花箋就叫做Kai,由於人們讀音不標準,誤將kai讀成鷄,自此就流傳開去,而叫kai漸漸就等同於叫鷄,亦等同於召妓,其後再傳去其他廣東話地區。 在香港,「小學雞」是小學生及沒有學歷者的貶稱,後來更引申為一切行為及思想幼稚、心智未成熟、經常撩事鬥非和到處生事的人的貶稱。一些人也因為網路聊天程式SimSimi的吉祥物的外型酷似小雞之故而將SimSimi給稱作「小學雞」。 在台灣,一些人為了避免直接罵出被視為髒話的「膣屄」(臺羅:tsi-bai,發音近似普通话的「機掰」)之故,而取諧音,用「雞排」一詞代替「機掰」,並因此衍生出「超營養雞排」(和「肏你娘機掰」諧音)和「更營養雞排」(和「幹你娘機掰」諧音)等形式的「扭曲髒話」。 「小雞雞」一詞在中文俗語中常指男性生殖器。 哲学中提到的鸡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被哲学家们探讨了上千年,这也使得这个“鸡与蛋”的问题举世闻名。古代的哲學家們往往會在他們的哲學著作中提到這個困境問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感到困惑,他最終得出結論認為無論是雞還是蛋,這兩者都必然是一直互相存在著的,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但之后通过超高解析度同步辐射3D无损成像技术,重构出距今6.1億年前的“笼脊球”化石标本的立体结构,揭示了先有蛋才有鸡。 |
昆頓為了解決這種狀況向魔界軍團下令派兵來狼嚎要塞協助攻戰。 肯圖魯:咒怨魔王意想不到的舉動卻招致了創造主坎特魯和被創造之物合成生命體之間的紛爭,而這一場紛爭最終還是發展成為無法挽回的內亂。長期的內亂導致國家開始衰退,儘管坎特魯人想盡早結束這一災難,但是咒怨魔王的戰鬥力異常強大,一時間要想打敗咒怨魔王談何容易...... 收費制度 免費制- 伺服器:羅林西亞,尼克斯 台灣代理 2013年4月,台灣網禪正式把奇蹟代理權移交給網石棒辣椒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2015年4月7日,網石棒辣椒宣布韓國網禪原廠不再續約,將於同年6/15停止營運台灣伺服器。 相關條目 WEBZEN Global Digital Entertainment Inc. 外部連結 網禪公司 韓國WEBZEN(網禪)公司 網禪直營 韓國奇蹟(MU)官方網站 國際奇蹟(MU)官方網站 日本奇蹟(MU)官方網站(2017年5月1日改為直營) 代理商營運 中國奇蹟(MU)官方網站 台灣奇蹟(MU)官方網站(新台服網址,營運中) 台灣奇蹟(MU)官方網站(老台服網址,已倒閉) | 遊戲功能 公會-跟其他公會結成聯盟、向敵對公會宣戰、登記並發動攻城戰、足球競技場。 公會組織-公會長、副公會長、特攻隊長。 好友-即時線上視窗聊天、寫信。 交易-商店自動掛賣系統。 合成-武器合成、翅膀合成、入場券合成。 組隊-不同職業組隊經驗加成。 物品-耐久度、寶石點裝備升級。 任務-轉職系統。 職業 在遊戲中,有四種基礎職業,兩種隱藏職業。 黑騎士,擁有強大的力量的男性職業。 職業技能: 昇龍擊、地裂斬、旋風烈斬、一文字突擊、天地十字劍、旋風斬、炎月斬、解除束縛、格檔、魔力之泉、解除隱身、束縛、隱身、追魂刺、爆炎、生命之泉、風牙、真‧地裂斬。 妖精,使用弓箭作戰並有召喚與法術輔助隊友的女性職業。 職業技能: 多重射擊、擎天箭、解除束縛、召喚哥布林、石巨人、暗殺者、雪人王、死神騎士、巴里、魔巨人、治療、防禦力提高、攻擊力提高、穿透箭、多重追擊、冰凍之箭。 黑魔法師:使用魔法作戰的男性職業。 職業技能: 解除束縛、魔力之泉、解除隱身、束縛、隱身、能量球、火球、真空波、雷電、瞬間移動、隕石擊、急凍之矛、毒咒、地獄火、龍捲風、黑龍波、八方烈火陣、波塞頓之光、靈魂之盾、慧星擊、死亡烈焰、心靈感應、冰風暴、毒咒慧星、星光塵爆。 魔劍士:魔法力量兼併的男性職業。魔劍士必需要在遊戲帳號內有一個角色達到220級後才可以創立。 職業技能: 魔劍士可使用黑騎士與黑魔法師部份的技能。 解除束縛、魔力之泉、解除隱身、束縛、隱身、旋風斬、旋風烈斬、能量球、火球、真空波、雷電、隕石擊、急凍之矛、毒咒、地獄火、龍捲風、黑龍波、八方烈火陣、波塞頓之光、靈魂之盾、慧星擊、死亡烈焰 闇黑領主:公會會長的專屬男性職業。闇黑領主必需要在遊戲帳號內有一個角色達到250級後才可以創立。 職業技能: 戰魂怒吼、昇龍擊、地裂斬、旋風烈斬、一文字突擊、真空烈斬、真空爆擊、解除束縛、震地炎爆、魔力之泉、解除隱身、束縛、隱身、魔法驅散、怒火撩原、疾風之爪、極光脈衝、冥界之門。 召喚術師:利用魔法的力量使出詛咒魔法與召喚幻獸制敵的女性職業。 職業技能: 火球、真空波、隕石擊、急凍之矛、真.衝擊波、攝魂咒、昏睡術、爆裂擊、鏈雷咒、安魂彌撒、傷害反射、死靈瘴氣、弒魂龍極、咒弱、破禦陣。 基本屬性 |
Retrieval of Historic Astrological Texts)繼續古籍的翻譯與保存。古典占星(僅包含希臘占星和中世紀占星,但不包含亞非的也門占星)的再度復甦彌補了現代西洋占星術的不足,也保存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功不可沒。 中國占星術 中國商代以前占星术已经萌芽。商代的甲骨片有不少天象纪事。明朝前期,中國的占星術一度湮沒,到明末清初時由西洋傳教士引入天文計算技術,才得以流傳後世。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令民間禁習天文術數,連帶天文曆法亦無人知曉,以至占星術幾乎成為絕學。到了明末,開始有徐光啟等人從西洋基督教傳教士學習天文曆算,中國占星才現生機。 在清朝時,康熙皇帝愛好古籍文物,對於天文曆法產生興趣,除了任命學者跟西洋傳教士學習天文知識之外,更搜羅中國占星古籍,並編收進《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古代百科全書。中國有識之士在西學技術基礎上,綜合前人的占星觀念,開始發展中國本土的占星術。 不同古文明多有基於天體而占星的系統,方法名稱各異。印度、日本也有。中國在歷代朝廷內均設有欽天監觀察天文星象及節氣,而最早星象學就是果老星宗的“七政四餘”,以精確的星曜定位入人事十二宮的狀況來推論吉凶。 1949年中國共产党在大陆执政地位确立後,經歷文革十年洗荡,中國舊學難以殘存,占星命理等具迷信色彩的知識更不容流傳。中國大陸對於港台流行的八字與紫微斗數極為陌生,反而為西洋占星術的發展騰出了空間。198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逐漸對外開放,西洋占星術再度傳入中國。 印度占星術 關於印度占星術的來源說法,歷史學的立場認為最早印度使用的占星術系統被稱做「二十七宿」(Nakṣatras,音译为“纳克沙特拉”),這一種占星術主要以觀察月亮運行。當亞歷山大東征印度之後把希臘占星術傳入,因而促進兩者之間的交流。此外在公元149-150年Yavanesvara翻譯自希臘人的一本書Yavanajataka(Sayings of the Greeks),是早期印度占星術重要著作。 现代科学對占星術的评价 现代科学普遍将占星術判定为一门伪科学。对占星術的批评包括它依赖于猜想,无法提供假说,难以证伪,并将自然现象以现代科学无法证实的超自然原因进行描述。有研究认为占星術持续流行的原因可以通过心理学方法解释为一种认知偏见。例如,多数占星術者认为所有行星都应当被列入占星術的考虑范围,但由于星图上的错误,他们却没能预测到海王星的存在。海王星的存在最终通过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得到了证实。一項始於1958年、針對2000多名出生時間彼此只差幾分鐘的人做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這些人彼此間在性格、職業、智能、焦慮等級、各項技能的能力各方面的表現,皆不相似,而根據占星術的理論,這些人在這些方面應該彼此會非常相似;另外對於700多名占卜師的研究顯示,儘管這些占卜師對自己的預測相當有自信,但他們的預測結果並不優於亂猜所得到的結果。 1975年,美国186位知名科学家(当中包括18位诺贝尔得奖者),在《人道主义者》杂志上发表联署文章,以批判占星術,指称为伪科学。 在2001年的一次授课中,史蒂芬·霍金说:“大多数科学家之所以不相信占星術,是因为它与通过实验得到证明的科学理论不相符合。” 现代的多数占星师会倾向于用荣格的共时性理论来解释占星学。 占星術与心理学 占星術描写人的性格和未来,可能会造成性格形成上的心理暗示。假如一个人相信什么事情会发生的话,他有可能会由潜意识地导致这件事的发生。他也可能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特定的性格。结果是占星術的预言与实际的观察相符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实际观察并不说明占星術真的是现实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自我影响说明占星術可以被用来作为自我反省和自我了解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来说占星術与其它预言手段如塔罗牌的作用是一样的。这当然不涉及对不参加的第三者所做的预言。 从心理学的观点上来看除了自我反省外还有外部影响的问题,就是通过为别人做占星预言来影响另一个人的性格。有些研究说明这些影响可以是非常强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真正的星辰的影响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不论怎么说,占星術是人类最古老的信仰之一,也是至今为止延续最久的信仰。它之所以能够延续这么久,可能是因为它将一个人的生命直接与整个宇宙联系到一起,从而给予一个人一种特殊的、完整的感觉。 占星術与太阳 占星術就是俗稱的星座,星座並非指遙遠星體,星座是指太陽不同方向上的地球所在位置。遙遠星座對地球來說太遙遠,太陽極大能量對地球影響才是關键。太陽12個方向上的地球位置因為只能用看出去的遙遠天體標示區别,畢竟太空中是沒有坐標地名的遙遠星體只是充當坐標。星座說的並不是遙遠星体;星座說的是太陽,太阳12個不同方向上對地球的差異才是12星座。这是科學對占星術的見解。 参见 星座 二十八宿 二十七宿 占星四書 黃道十二宮 七政四餘 天宫图 | Latin),幫助了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啟。此外,十六至十七世紀最主要的天文學家包括第谷·布拉赫、約翰內斯·克卜勒與伽利略精通天文學之外也同時作為宫廷占星學家。占星學被引用而出現在文藝復興時代著名詩人的文學作品之中,像是但丁·阿利吉耶里與傑弗里·喬叟,還有劇作家如克里斯多福·馬羅和威廉·莎士比亞等人。 西洋占星術的历史 早期 公元前两千年时苏美尔人在乌尔和乌鲁克建造了七级神庙,每一级代表一个天体: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这七个天体应该为祭师们铺平通向神的路。苏美尔人已经有自己的星座了,他们将天空分为三个部分,此外他们还知道白道。他们相信天体按神的意志运行。 公元前2778年,古埃及最精确的历法诞生了。 埃及人认识到天狼星的上升与尼罗河大水之间的关系。他们试图从天狼星的位置来推断出政治的发展。古埃及金字塔的四边是按天的四个方向确定的,它们应该为法老死后的灵魂升天铺平道路,而法老的灵魂则是北极星。在巴比伦的影响下他们将黄道分为十二个星座。 占星術在欧洲的发展 在古希腊,占星術(astrologia)和天文学(astronomia)並没有明確的分科。希腊人使用巴比伦人的行星名,但他们使用太阳做为主星。希腊人的占星術后来对炼金术、摩尼教和基督教都有影响。 基督教早期对占星術的看法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占星術认为人的命运是可以先知的,这与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人的意志是由他自己决定的)是相反的。 另一方面基督耶稣的诞生是被一个天文现象预言过的,因此看来神自己在使用占星術。教会中一些人将占星術看作是敌人,另一些人则自己相信占星術。 西洋占星術主要傳承於古希臘、羅馬占星。在文藝復興之前,占星術主要為皇室及教廷服務,並在修道院內教授及研習。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異族入侵歐洲大陸,破壞燒毀西洋典籍文物,連占星術也不能倖免,於是西洋占星術的傳承亦告中斷。 文艺复兴时期占星術重新获得青睐,许多国王、教宗,以及许多宗教改革派的人相信占星術。但这个时候开始对占星術的理智性的批评也越来越多了。 到了文藝復興來臨之初,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占星家翻譯阿拉伯占星書籍,引入由阿拉伯人保留下來的古希臘占星知識,使占星術在歐洲昌盛起來。當時占星術應用廣泛,由皇帝加冕時刻、醫療診病,以至失物尋人,無不訴之於占星術。占星術遂變成解答萬事萬物現象的通識學問。 到这个时候为止天文学家往往同时也是占星术士,第谷·布拉赫、约翰内斯·开普勒都是天文学家和占星术士,开普勒显然也将占星術作为一门学术。他虽然不相信天体的位置可以用来预言地球上的事物的发生,但他相信天体对地球上的事物的影响。 到了17世紀,文藝復興引起到科學思想的追求,歐洲人以嶄新觀點去研究占星術。望远镜被发明后,天文学和占星術的道路就彻底分开了。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發表天文觀察成果,提出日心說觀點,從根本理論去反對占星術。科學思想在歐洲不斷發展壯大,民智漸開,占星術失去原有魅力,於是成為民間方技,及神秘學的支流。 今日西方的占星術 到了18世紀,歐洲經歷法國大革命、英國工業革命等一連串革命,在改變了人民政治思想的同時,亦進一步發揚科學進步的思想。此時占星術在歐洲讓位給科學,但在民間仍有一定影響力,而占星家吸收了科學研究精神,默默地改革占星術。1781年發現天王星、1846年發現海王星,以及一些小行星,都陸續引入占星術,並對古代占星技巧去蕪存菁。 到了19世紀,占星開始走向大眾化。占星擁護者創立神秘會社,研習占星及其他神秘學知識。其中以英國占星家亞倫·里歐(Alan Leo)對於現代占星的普及功不可沒。他與朋友創辦《占星家雜誌》,出版占星術書籍,開辦占星課程,以通俗簡易的說法解釋艱深難懂的占星術語。現在報章雜誌的每週星座運程,所使用的太陽星座便是由他建立。由亞倫·里歐開始,占星術以另一種形式深入民心,亦益形通俗化。 到了20世紀,心理學家卡尔·荣格等人將西洋占星術與心理學給結合起來,用來分析人的性格和心理,發展成為現今以西洋占星術為主的面貌。與此同時,(Alice Bailey)把西洋占星術和也門占星術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神智學為基礎的密宗占星術,并在美國紐約、英國、希臘、東南亞、印度東北部、阿拉伯世界等地發展。 占星發展至現代,主要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創設新技巧,另一是重新發掘古代占星技巧。在創設新占星技巧方面,主要是引入1930年發現的冥王星,跟海王星、天王星合稱為現代行星,在現代占星術佔有重要地位。 另外是德國漢堡占星術派(Hamburg School)發展出來的中點理論(Midpoint),對於現代占星起著啟發作用。漢堡學派在1920年代由阿尔弗雷德·维特(Alfred Witte)創立,主要目的提出嶄新占星技巧,取代古代占星含糊雜亂的占星理念和方法,漢堡學派思想前衛,在星宮圖加入虛擬星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的觀念,為西洋占星帶來革命思想。其後,漢堡學派其後持續在歐洲發展,汉斯·尼格杰曼(Hans Niggemann)在美國宣揚此種占星論述,並命名為天王星占星术(Uranian astrology),而瑞荷艾柏丁(Reinhold Ebertin)所簡化的中點論述法則則發展為宇宙生物学(Cosmobiology)。 至於發揮古代占星技巧方面,現代西方講求心理性格分析,並不著重事件預測。然而,有些占星家認為占星推算理應精益求精,從而提高預測事件的準驗性,於是重溯古代占星術的原創精神,重新評定古代占星術的原理和方法。最著名的當屬三位名字都叫羅伯特(佐勒、漢德、施密特)的占星家,於1990年代所發起的,將希臘、中世紀時期的古代經典翻譯註釋,後來三位雖因為理念的不同而分道揚鑣,而佐勒透過二十年的經驗累積,開辦中世紀占星課程,持續教導中世紀預言占星術,他的研究與努力更於2002年獲得占星界軒轅十四獎(Regulus Award)極高的肯定。而漢德則創立“歷史上的占星文本檢索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Retrieval of Historic Astrological Texts)繼續古籍的翻譯與保存。古典占星(僅包含希臘占星和中世紀占星,但不包含亞非的也門占星)的再度復甦彌補了現代西洋占星術的不足,也保存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功不可沒。 中國占星術 中國商代以前占星术已经萌芽。商代的甲骨片有不少天象纪事。明朝前期,中國的占星術一度湮沒,到明末清初時由西洋傳教士引入天文計算技術,才得以流傳後世。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令民間禁習天文術數,連帶天文曆法亦無人知曉,以至占星術幾乎成為絕學。到了明末,開始有徐光啟等人從西洋基督教傳教士學習天文曆算,中國占星才現生機。 在清朝時,康熙皇帝愛好古籍文物,對於天文曆法產生興趣,除了任命學者跟西洋傳教士學習天文知識之外,更搜羅中國占星古籍,並編收進《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古代百科全書。中國有識之士在西學技術基礎上,綜合前人的占星觀念,開始發展中國本土的占星術。 不同古文明多有基於天體而占星的系統,方法名稱各異。印度、日本也有。中國在歷代朝廷內均設有欽天監觀察天文星象及節氣,而最早星象學就是果老星宗的“七政四餘”,以精確的星曜定位入人事十二宮的狀況來推論吉凶。 1949年中國共产党在大陆执政地位确立後,經歷文革十年洗荡,中國舊學難以殘存,占星命理等具迷信色彩的知識更不容流傳。中國大陸對於港台流行的八字與紫微斗數極為陌生,反而為西洋占星術的發展騰出了空間。198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逐漸對外開放,西洋占星術再度傳入中國。 印度占星術 關於印度占星術的來源說法,歷史學的立場認為最早印度使用的占星術系統被稱做「二十七宿」(Nakṣatras,音译为“纳克沙特拉”),這一種占星術主要以觀察月亮運行。當亞歷山大東征印度之後把希臘占星術傳入,因而促進兩者之間的交流。此外在公元149-150年Yavanesvara翻譯自希臘人的一本書Yavanajataka(Sayings of the Greeks),是早期印度占星術重要著作。 现代科学對占星術的评价 现代科学普遍将占星術判定为一门伪科学。对占星術的批评包括它依赖于猜想,无法提供假说,难以证伪,并将自然现象以现代科学无法证实的超自然原因进行描述。有研究认为占星術持续流行的原因可以通过心理学方法解释为一种认知偏见。例如,多数占星術者认为所有行星都应当被列入占星術的考虑范围,但由于星图上的错误,他们却没能预测到海王星的存在。海王星的存在最终通过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得到了证实。一項始於1958年、針對2000多名出生時間彼此只差幾分鐘的人做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這些人彼此間在性格、職業、智能、焦慮等級、各項技能的能力各方面的表現,皆不相似,而根據占星術的理論,這些人在這些方面應該彼此會非常相似;另外對於700多名占卜師的研究顯示,儘管這些占卜師對自己的預測相當有自信,但他們的預測結果並不優於亂猜所得到的結果。 1975年,美国186位知名科学家(当中包括18位诺贝尔得奖者),在《人道主义者》杂志上发表联署文章,以批判占星術,指称为伪科学。 在2001年的一次授课中,史蒂芬·霍金说:“大多数科学家之所以不相信占星術,是因为它与通过实验得到证明的科学理论不相符合。” 现代的多数占星师会倾向于用荣格的共时性理论来解释占星学。 占星術与心理学 占星術描写人的性格和未来,可能会造成性格形成上的心理暗示。假如一个人相信什么事情会发生的话,他有可能会由潜意识地导致这件事的发生。他也可能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特定的性格。结果是占星術的预言与实际的观察相符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实际观察并不说明占星術真的是现实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自我影响说明占星術可以被用来作为自我反省和自我了解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来说占星術与其它预言手段如塔罗牌的作用是一样的。这当然不涉及对不参加的第三者所做的预言。 从心理学的观点上来看除了自我反省外还有外部影响的问题,就是通过为别人做占星预言来影响另一个人的性格。有些研究说明这些影响可以是非常强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真正的星辰的影响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
十四子错叔绣 十五子畢公高 十六子原伯 十七子豐侯 十八子郇伯 影視形象 《妲己》由黃楚山飾演。 《妲己》由井淼飾演。 《封神榜 (1981年)無綫電視劇集》由陳有后飾演周文王姬昌。 《封神榜 (1986年)台灣華視劇集》由林照雄飾演周文王姬昌。 《封神榜 (1990年)》由魏啟明飾演周文王姬昌。 《蓮花童子哪吒》由周景春飾演。 《封神榜 (2000年)台灣中視劇集》由简远信飾演周文王姬昌。 《封神榜 (2001年)無綫電視劇集》由羅樂林飾演周文王姬昌。 《封神榜之鳳鳴岐山》由田景山飾演。 《封神英雄2(2015)》由簡遠信飾西伯侯姬昌。 《封神传奇》由祖鋒飾演。 《封神榜 (2019年)》由高雄飾演周文王姬昌。 《龍族的後裔》由陸忠飾演。 《梦回朝歌》由郑国霖飾演。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2023年由李雪健飾演。 参考文献 | 《封神榜 (1986年)台灣華視劇集》由林照雄飾演周文王姬昌。 《封神榜 (1990年)》由魏啟明飾演周文王姬昌。 《蓮花童子哪吒》由周景春飾演。 《封神榜 (2000年)台灣中視劇集》由简远信飾演周文王姬昌。 《封神榜 (2001年)無綫電視劇集》由羅樂林飾演周文王姬昌。 《封神榜之鳳鳴岐山》由田景山飾演。 《封神英雄2(2015)》由簡遠信飾西伯侯姬昌。 《封神传奇》由祖鋒飾演。 《封神榜 (2019年)》由高雄飾演周文王姬昌。 《龍族的後裔》由陸忠飾演。 《梦回朝歌》由郑国霖飾演。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2023年由李雪健飾演。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郭偉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夏商周年表疏証 外部連結 |
校歌联唱 校庆 华东师范大学每年10月16日举行校庆活动,大夏大学建校日(6月1日)和光华大学建校日(6月3日)为学校的纪念日。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60年校庆之际,同时庆祝了大夏大学建校87周年、光华大学建校86周年。 校树、校花、吉祥物 华东师大的校树是水杉。水杉形态挺拔,易育成才,符合大学的品质,是校内的分布最多的树种。校花是荷花,在中山北路校区丽娃河等水系里多有种植。“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取和平、合作、团结、联合之意,荷花亦象征着纯洁高贵,符合大学人文气质。华东师范大学的吉祥物为“师大狮”,其创意取自校名中“师”字谐音,以及作为“百兽之王”其蕴含的特征元素。 历任校长 1951年,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华东师大第一任校长,1952年起专任校长直至1966年。刘佛年是文化大革命后的首位校长,1984年被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任命为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学校现状 院系设置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初,以培养“百万人民教师”为宗旨,设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开办了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1965年还招收了来自越南的留学生210多名,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 在院系调整和学科发展后,华东师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目前设有4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部;29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亚欧商学院;4个书院:孟宪承书院、经管书院、大夏书院、光华书院;8个实体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崇明生态研究院、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研究机构 1952年,华东师范大学就成立了研究部,推进学校科学研究。目前华东师大建立了多所研究机构,其中包括河口海岸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还在浙江省宁波市设立了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成立了联合研究机构。2001年,华东师大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成立,是中國第一个以冷战史为研究主题的学术机构,沈志华出任中心主任。 附屬醫院 2019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与长宁区政府签约,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原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原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2020年5月,依托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揭牌,成为华东师大直属的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国际合作 2001年10月,法国巴黎高师、里昂高师和加香高师三所大学的校长代表法国高师集团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华东师大50周年校庆。2002年7月,华东师大与法国高师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正式开启了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开始联合培养博士。2007年,法国里昂高等商学院在华东师大校园内成立亚洲校区。2009年8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建立的“比较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2012年10月15日,华东师大与美国纽约大学建设的国内首所中美合作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揭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俞立中任校长,康奈尔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创始院长杰弗里·雷蒙任常务副校长,耶鲁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汪小京任教务长。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对此评价“具有历史意义”,并说这是中美两所最具改革创新意识高校之间的联合。 2012年10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与比利时鲁汶大学(荷语)共同成立中欧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欧洲视野下的中国研究和中国视野下的欧洲研究。11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合作成立的“跨文化教育与交流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也是德国洪堡大学与其他国外高校第一次共同合作成立的研究中心。2012年11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共建的“ECNU-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华东师范大学特别设立了国际教育园区,使得本校学生可以在不同教育文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学生群体共同学习,选择课程。同时,学校也创造多种机会把本科生送到国外学习和交流。学校还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协办了8所孔子学院。2008年,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华东师大成立。 排名声誉 华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并称“沪上四大名校”。 校园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拥有中山北路校区和闵行校区,中山北路校区历史最为悠久,系原大夏大学旧址。 中山北路校区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临近长风公园。校园内有上海著名的丽娃河(),丽娃河遂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代名词,学生常以“丽娃学子”自称。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系原大夏大学旧址。现存大夏大学时期的主要建筑有:主教学楼群贤堂,大礼堂思群堂,原生物实验楼和化学实验楼等。大夏大学旧址为普陀区文物保护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包括老干部活动中心、办公楼、地理馆和毛泽东像等)为普陀区文物保护点。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和思群堂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闵行校区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于2004年正式启用,位于闵行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距离中山北路校区30公里。东侧为吴泾镇,东南端有东海学院嵌入,西起莲花南路(莲花南路以西为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至虹梅南路,北临剑川路,南靠东川路,占地总面积为1821.42亩。校区被樱桃河贯穿,上粮七库专用线将校区分成南、北两块,学生公寓及相应配套的生活设施布置在北块的生活区内,办公、教学、科研、体育活动场地等功能均布置在南块的校区内。此外,在虹梅南路以东,有占地249.99亩的研究生和教师公寓。闵行校区每间寝室均配有空调,华东师大也因此成为中国大陆所有大学中首家为学生大范围装配空调的高校。 师大八景 “师大八景”位于中山北路校区,2003年由全校师生投票选出。 夏雨飞烟 古木清晖 书海掇英 河塘挹翠 石径花光 三馆迎绿 水榭观虹 园丁小筑 | 研究机构 1952年,华东师范大学就成立了研究部,推进学校科学研究。目前华东师大建立了多所研究机构,其中包括河口海岸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还在浙江省宁波市设立了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成立了联合研究机构。2001年,华东师大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成立,是中國第一个以冷战史为研究主题的学术机构,沈志华出任中心主任。 附屬醫院 2019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与长宁区政府签约,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原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原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2020年5月,依托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揭牌,成为华东师大直属的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国际合作 2001年10月,法国巴黎高师、里昂高师和加香高师三所大学的校长代表法国高师集团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华东师大50周年校庆。2002年7月,华东师大与法国高师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正式开启了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开始联合培养博士。2007年,法国里昂高等商学院在华东师大校园内成立亚洲校区。2009年8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建立的“比较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2012年10月15日,华东师大与美国纽约大学建设的国内首所中美合作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揭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俞立中任校长,康奈尔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创始院长杰弗里·雷蒙任常务副校长,耶鲁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汪小京任教务长。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对此评价“具有历史意义”,并说这是中美两所最具改革创新意识高校之间的联合。 2012年10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与比利时鲁汶大学(荷语)共同成立中欧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欧洲视野下的中国研究和中国视野下的欧洲研究。11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合作成立的“跨文化教育与交流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也是德国洪堡大学与其他国外高校第一次共同合作成立的研究中心。2012年11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共建的“ECNU-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华东师范大学特别设立了国际教育园区,使得本校学生可以在不同教育文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学生群体共同学习,选择课程。同时,学校也创造多种机会把本科生送到国外学习和交流。学校还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协办了8所孔子学院。2008年,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华东师大成立。 排名声誉 华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并称“沪上四大名校”。 校园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拥有中山北路校区和闵行校区,中山北路校区历史最为悠久,系原大夏大学旧址。 中山北路校区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临近长风公园。校园内有上海著名的丽娃河(),丽娃河遂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代名词,学生常以“丽娃学子”自称。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系原大夏大学旧址。现存大夏大学时期的主要建筑有:主教学楼群贤堂,大礼堂思群堂,原生物实验楼和化学实验楼等。大夏大学旧址为普陀区文物保护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包括老干部活动中心、办公楼、地理馆和毛泽东像等)为普陀区文物保护点。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和思群堂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闵行校区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于2004年正式启用,位于闵行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距离中山北路校区30公里。东侧为吴泾镇,东南端有东海学院嵌入,西起莲花南路(莲花南路以西为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至虹梅南路,北临剑川路,南靠东川路,占地总面积为1821.42亩。校区被樱桃河贯穿,上粮七库专用线将校区分成南、北两块,学生公寓及相应配套的生活设施布置在北块的生活区内,办公、教学、科研、体育活动场地等功能均布置在南块的校区内。此外,在虹梅南路以东,有占地249.99亩的研究生和教师公寓。闵行校区每间寝室均配有空调,华东师大也因此成为中国大陆所有大学中首家为学生大范围装配空调的高校。 师大八景 “师大八景”位于中山北路校区,2003年由全校师生投票选出。 夏雨飞烟 古木清晖 书海掇英 河塘挹翠 石径花光 三馆迎绿 水榭观虹 园丁小筑 知名校友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章程》第六十三条,华东师范大学校友是指在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含历史上组成或并入的有关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学生和教职工,以及被学校授予各种荣誉学位和荣誉职衔的中外各界人士。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正式成立于2013年,是教育部业务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法人社团。校友会成立大会于2013年9月20日举行,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和圣约翰大学校友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2015年10月,圣约翰大学北京校友会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 政界 在中国政界中的知名毕业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韩正、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等。 学术界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中包括两院院士乔登江、陈吉余、何鸣元、何积丰、麻生明、张经、刘伯里、汪品先、宋大祥、薛永祺、席南华、唐崇惕、匡定波等。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大学的校长,如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陆善镇,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行愚,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马钦荣,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等。 商界 金融界中著名的华东师范大学校友有交通银行行长彭纯、光明乳业总裁王佳芬,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香港亚洲电视主要投资者王征,奥创集团总裁汤亮等。 文艺体育界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界的校友有首位获得奥运会田径男子短跑冠军的亚洲人刘翔。华东师范大学文艺界的校友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邱震海等。 流行文化中的华东师大 上海的高校里一直有“吃在同济、玩在复旦、住在交大、爱在华师大”的说法。2004年秋季,上海时尚周报《外滩画报》将华东师大的丽娃河,与外滩、浦东滨江、康平路、余庆路、复兴公园、911路、上海博物馆等一起,并列为上海恋爱的十大地标。而原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对此理解为:“男女之爱是小爱,华东师大之爱是教育之爱、社会之爱、祖国之爱,是大爱。” 虚构校友 在电视连续剧《情深深雨濛濛》中,林心如饰演的陆如萍是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在现实中,约大中文系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在被中国网友称作“2016年第一首神曲”的《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哪里了》的歌词里则提到了“你带着姑娘去了闵行”和“华师大的姑娘”。 影视作品取景地 在华东师范大学取景的作品包括:朱孝天、梁咏琪主演的电影《情牵一线》(2003年);周迅、黄晓明主演的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2014年);胡歌主演的电视剧《大好时光》(2015年);林俊杰主演的音乐影片《表达爱》(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爱是我们一生的课程》等。 参考文献 中華民國台灣花蓮县盧彥鈞博士之碩士論文:台灣國立東華大學與上海華東師大之比較研究。館藏於上海華師大中山北路校區圖書館4F及台灣國立東華大學與國家圖書館中。 外部链接 |
《尚書大傳》稱“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書,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死後葬於畢。 周公攝政 西元前1042年,周太子誦即位,即周成王。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周公是否在周武王之后摄政称王,汉代起争论不休,是中国政治学术领域极具争论的一大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现在存在多种观点,一是认同周公曾经摄政称王,荀子、尸子、韩非、翦伯赞、金景芳、宫长为、郭伟川持这种观点;二是认为周公并未称王,仅仅是代行王权,司马迁、廖平、王国维、钱穆同意此说;三是认为周公摄政,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则称王,郑玄持此说;四是认为周公和周成王并行称王,顾颉刚持此说;五是认为周公既没有摄政,也没有称王,王慎行、马承源持此说;六是认为周公有摄政,但没有称王,杨向奎、王冠英、夏含夷、赵儒迎、杨朝明持此说。梁启超则陷入自我矛盾,莫衷一是。 《尚书·金縢》篇载周武王在克商后的第二年病笃,周公旦设坛祭祀,祈祷太王、王季、文王,愿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不久武王病逝,武王子诵(成王)年幼,周公旦当政称王。 晁福林认为后人拘于宗法制度下的正统观念,无法相信周公僭位称王之事,辩解成周公辅佐成王摄政来理解。晁福林认为根据先秦史籍文献的记载,周公确实称过王。《司土簋》铭文有,“王来伐商邑,延令康侯图于衛”。《蔡尊》铭文有,“王在鲁”等记载,顾颉刚认为这都是周公称王的直接证据。 《尚书·周书》记述周公之事时使用“王”等言辞。《大诰》篇记述周公东征之事时称呼周公为“王”,如“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肆朕诞以尔东征’”。《多士》篇、《多方》篇记载周公东征取胜后自商都奄返镐京之事,亦使用“王”称呼。《康诰》篇又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篇涉及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封康叔于衛地之事,康叔乃文王之子、周公之弟,故文中称“弟”。《酒诰》篇、《梓材》篇的性质与《康诰》篇相同,皆称呼周公为“王”。《洛诰》载,“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指周公大力治理周廷文武受命称王七年。《韩非子·难二》载,“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礼记·明堂》称,“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晁福林认为周公称王之事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考虑,是一种紧急措施。杨宽据此认为克殷未久,成王年幼,商族残余势力及方国与国遍布东方,因此周公才当政称王。《逸周书·度邑》载,“王欲旦传于后。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今维天使子,惟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维幼子大有知……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记述武王决定“兄弟相后”传位于周公旦,并对此事进行过卜筮。 晁福林认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在周公之前的时代是颇为常见的,在商代习见、周先公亶父传于三子季历、文王不传于伯邑考之子而传于次子武王。西周初期,以嫡长子继统的宗法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周公旦继承王位并非后人理解的大逆不道之事。杨宽认为可能因为兄终弟及不符合周朝的宗法制度,所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未被取用,写作摄政。 青铜器铭文记载 上海博物馆藏小臣單觶(),《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为“一二·六五一二”。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克服商的武庚叛乱后,来到成师,周公赏赐小臣單的事件。从铭文可以证实周公辅佐周成王扑灭叛乱的史实。 周公與禾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曾记载,周成王十一年(公元前1032年),唐地出现了吉祥兆,田間长双穗禾,进献于周成王,成王将它转献周公并作《馈禾》詩,周公受禾,又作《嘉禾》詩表示嘉许,便是嘉禾一辭的來源。 周公與梦 「夢神」 「夢周公」一詞出自於《論語·述而》篇的記載︰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意思是,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嚴重,我也很久不再夢見周公了。」這裡的「周公」,原本比喻孔子想恢復西周禮樂制度的理想,後人則把「周公」和「夢」直接聯繫起來。由於孔子的一句「吾不復夢見周公」(我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後世多以「周公」形容人進入夢鄉。 周公解夢 「周公解梦」是傳統的夢文化,依據夢的內容預測未來。流傳在民間的解夢之書《周公解夢》中,分夢為十五類:直夢、象夢、因夢、想夢、精夢、性夢、人夢、感夢、時夢、反夢、借夢、寄夢、轉夢、病夢、鬼夢、美夢。 民間傳說 「夢周公」、「夢見周公」——民間傳說,一個人將要發生甚麽重要的事情,周公會來投夢。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後來周公被稱為「夢神」。 家庭 父母 父周文王 母太姒 兄弟 | 茅叔,封茅國君主 胙伯,封胙國君主 祭伯,封祭國君主 周公後代 周公旦第75代孫,東野沛然,於康熙23年奉旨授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代襲封。 周公旦第77代孫,姬肇勛,於乾隆43年奉旨授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代襲封。 周公旦第81代孫,姬立法,至民國3年,袭封元聖奉祀官。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延伸阅读 林泰輔 著,錢穆 譯:《周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艾爾曼(Benjamin Elman):〈明代政治與經學:周公輔成王 〉 周公解夢大全(Rekday):〈周公解夢大全〉 参见 周公东征 儒家 孔子 翰林院五经博士 (东野氏) 周公家族咸陽世系 周公家族 鲁国 |
河內郡,西漢置郡。領縣十六 汲縣、共縣、林慮縣、獲嘉縣、修武縣、野王縣、州縣、懷縣(郡治)、平皋縣、河陽縣、沁水縣、軹縣、山陽縣、溫縣、朝歌縣、武德縣 河東郡,西漢置郡。領縣十一 安邑縣(郡治)、東垣縣、汾陰縣、大陽縣、解縣、蒲板縣、河北縣、濩澤縣、端氏縣、聞喜縣、猗氏縣 平陽郡,曹魏黃初元年分河東郡置。領縣十一 平陽縣(郡治)、楊縣、永安縣、浦子縣、狐讘縣、襄陵縣、絳邑縣、臨汾縣、北屈縣、皮氏縣 雍州 京兆郡長安縣(州治。郡治。西京)、馮翊郡、扶風郡、北地郡、新平郡、安定郡、廣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隴西郡 涼州 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張掖郡、酒泉郡、西海郡、敦煌郡 豫州 領郡國九、縣國八十八 陳郡,西漢置郡。領縣六 陳縣(郡治)、武平縣、柘縣、陽夏縣、扶樂縣、長平縣 潁川郡,秦置郡。領縣十五 許昌縣(郡治。漢許縣。南京)、長社縣、潁陰縣、潁陽縣、臨潁縣、郾縣、鄢陵縣、新汲縣、襄城縣、繁昌縣、郟縣、定陵縣、昆陽縣、舞陽縣、父城縣 汝南郡,西漢置郡。領縣二十九 新息縣(郡治)、新陽縣、安城縣(州治)、慎縣、朗陵縣、陽安縣、上蔡縣、平輿縣、定潁縣、灈陽縣、南頓縣、汝陽縣、吳房縣、西平縣、□強縣、召陵縣、西華縣、宜春縣、新蔡縣、褒信縣、原鹿縣、富波縣、固始縣、汝陰縣、項縣、汝南縣、安陽縣、鮦陽縣、慎陽縣 梁國,西漢置郡。領縣七 睢陽縣(郡治)、蒙縣、虞縣、下邑縣、寧陵縣、鄢縣、碭縣 沛國,西漢置郡。領縣四 沛縣(郡治)、豐國、杼秋縣、公丘縣 譙郡,曹魏時分沛國置。領縣十四 譙縣(郡治,東京)、相縣、蕭縣、酇縣、山桑縣、龍亢縣、蘄縣、苦縣、宋縣、符離縣、汶縣、虹縣、輊縣、竹邑縣 魯郡,西漢置郡。領縣五 魯縣(郡治)、卞縣、鄒縣、番縣、薛縣 弋陽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 歷史 魏王霸府 曹魏立國前,東漢已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各地割據勢力須遵奉曹操,而軍事方面則選編精銳,組成一批強大的騎兵勁旅——虎豹騎,在平定中原的重要戰役中屢次建功,在掌握軍政的發展下開啟魏晉南北朝霸府政治的先河,為後來的代漢立魏打下基礎。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打败北方最强大的军阀袁绍,再陆续通过几年的军事行动统一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出兵北征乌桓,于白狼山之战打败乌桓,乌桓由此衰落,后曹操开始着手準備南下一舉攻佔全國。 曹軍未適應到南方的地理環境,在水土不服,天氣陡轉等因素下,在208年的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與劉備的南方聯軍,退守北方。曹軍所傷多為原劉表麾下水軍與降軍,因此孫劉勢力亦無法撼動曹操政權。曹操年事已高,終其一生只控制北方至中原一帶。其後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打破漢高祖所訂的白馬之盟。曹操晚年遭刘备大将关羽北伐和魏讽之乱,虽然与孙权结盟由孙权败杀关羽后化解危机,但自身也已时日无多。220年,曹操去世後由次子曹丕襲魏王位。 文帝開國 延康元年十月(公元220年12月)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代漢稱帝,定國號魏,為魏文帝,改元黄初,並定都洛陽(或称曹魏五都),東漢結束,曹魏正式建立。曹操雖未稱帝,但文帝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廟號太祖)。漢中王劉備於221年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最後孫權也於229年在建業稱帝國號吳,至此三國正式形成。222年至225年期间文帝三次出兵伐吴,皆兵败而归。 文帝在位七年就駕崩。文帝駕崩後,長子曹叡即位,為魏明帝。曹魏朝廷此時分為兩大派,一是以曹真和曹休為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馬懿世家和賈逵世家為主的新勢力,日漸形成嚴重的對立,埋下日後的高平陵之變的種子。而夏侯惇和夏侯渊死後,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沒落,漸漸遠離權勢。導致司馬世家勢力龐大,夏侯世家無法抗衡,日後高平陵之變的發生後,夏侯世家遭流放邊境,或投降蜀漢。 曹操出身寒族,且與閹宦有關,不以儒學為務,與當時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強調重才不重德,並以法家之術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學。曹操為一代英雄,不僅得到眾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份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為曹操引進不少士大夫階層的人才。官渡之戰,曹勝袁敗,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暫時忍耐屈服,卻伺機恢復。終於他們支持出身士族的司馬懿,向曹氏奪回政權。 曹魏都是在與蜀漢、孫吳的戰事中度過,如蜀漢的諸葛亮發動多次北伐攻打魏國,明帝多次力拒來犯守護國土。 司马夺权 太傅司馬懿在對抗諸葛亮北伐中立下不少戰功,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漸漸提升,直至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利用兵變,剷除了曹家宗室的曹爽,导致夏侯霸投靠蜀漢,后其子司马师在政治斗争中又铲除了夏侯家的夏侯玄,司馬氏家族權傾全朝成為新的霸府,司马师、司馬昭兄弟成為朝廷中最有權勢的朝臣,能擅自廢立皇帝。曹魏立国以来近支宗室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际上被囚禁在邺城,故无法反抗司马氏。驻守扬州的地方军事长官王凌(司马懿时期)、毌丘俭(司马师时期)、诸葛诞(司马昭时期)先后起兵反抗司马氏,前者想拥立年长的楚王曹彪为帝,后两者还联合孙吴为外援,但皆败亡。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自己帝位,亲自攻打司馬昭,司马昭命令親信賈充派成濟弒害曹髦,事後僅成濟被處死,而司馬氏家族則沒受牽連,因此曹魏於此時名存實亡。 隨著蜀漢國力日下,263年魏國司馬氏展開攻漢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等攻漢,結果漢後主劉禪請降,蜀漢亡國,隨後司馬昭便平定由鍾會、姜維、劉璿等等蜀漢殘黨與部份鍾會勢力所發起的鍾會之亂。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襲封晉王、承相國位,後於265年受禪稱帝,國號晉,曹魏結束。 司马炎登基后不久,反而解除曹魏时期对曹氏宗室的禁锢。元帝及其後人被封为陈留王,在晋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陈留王国历经4朝,经西晋、东晋、刘宋,一直传至南朝南齐,国祚之长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军事 曹魏於曹操時期,兵力約30-45萬。文帝時期濫兵用戰,興建修房,死了不少的精兵,據當時的史書記載,兵力約13-16萬,為曹魏的低落時期。到了明帝時期,由於推動多子政策,兵力大增到40-47萬。司馬家族主政後,約到60-65萬,為最高峰。 文化 曹魏雖然是以軍事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文帝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後期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明帝擅長詩賦;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被譽為才子。 經濟 魏、漢、吳三國中以曹操最重視農業(用毛玠兵農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墾荒的面積最廣。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諸葛亮北伐時期對曹魏的經濟影響甚是巨大,從辛毗、楊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諸葛亮北伐造成的經濟困難。 政治 藩王 曹魏对藩王监视防范,藩王们求为百姓而不可得,后大多被囚禁于邺城。明帝及后来的执政大臣曹爽先后拒绝曹植、曹冏任用宗室的建议,终于使得后来皇权旁落司马氏之手时曹魏诸王几乎无力反抗。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立即解除对曹氏族人的禁锢,同时因为吸取曹魏的教训而大封宗室为实权藩王委以重任,但這卻是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封爵的大臣 獲諡的大臣 行政區域 下表為262年曹魏的州郡設置數目。共領州十二,郡國八十七。 幽州 冀州 青州 并州 兗州 徐州 司隶州 原漢司隸校尉部,曹魏黃初元年改為司州。領郡國五、縣國七十 河南尹,西漢置郡。領縣二十四 洛陽縣(州治。郡治。中京)、河南縣、鞏縣、河陰縣、成皋縣、緱氏縣、陽城縣、新城縣、陸渾縣、梁縣、陽翟縣、滎陽縣、京縣、密縣、卷縣、陽武縣、苑陵縣、中牟縣、開封縣、原武縣、新鄭縣、偃師縣、平縣、穀城縣 弘農郡,西漢置郡。領縣八 弘農縣(郡治)、湖縣、陝縣、宜陽縣、黽池縣、華陰縣、盧氏縣、新安縣 |
战斗轰炸機 攻击機(强击機) 侦察機 预警機 電子作戰機 反潛機 空中加油機 運输機 教练機 直升機任務分類 攻擊直升機 侦察直升機 通信指挥直升機 运输直升機 反潛直升機 搜救直升機 | 現代軍隊建立正式編制並大規模使用軍用航空器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當代軍用航空器多數有人操作,擔任空战(即夺取制空权)、空襲、反潜、預警、指揮管制、偵察、電子作戰、運輸等多種任務,也有少數無人航空器可通過遙控執行部分前述任務;但軍用航空器不包含直接作為武器投射的火箭、導彈等。 分类 飞行器类型 飞机 直升机 热气球 飞艇 地效飞行器 起降场地需求 軍用機場 水上飛機 岸基机 艦載機 垂直短場起降飛機 驾驶类型 有人驾驶飞機 無人機 |
,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車輛,也可以壓制、消滅反戰車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具威脅的反抗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視戰車類型而定,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戰車/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或同軸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例如瑞典的S型戰車,只透過機動來開火)。戰車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戰車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 名称来源 「-{坦克}-」是英語「」的音譯,原意為「大水櫃」,因為製造戰車是在極機密的情況下進行的,最初是因當時參與建造的工人誤以為他們在建造軍艦裝淡水的大水櫃。英國軍方為了在1915年首次使用坦克作戰之前對外保密,因此在送往戰場的戰車貼上「」字樣,並對外宣稱是盛載飲水和食物的容器,該名稱便一直沿用至今。在日语和台湾使用的中文中,-{zh-cn:坦克;zh-hk:坦克;zh-tw:坦克}-被称作“战车”。 發展歷史 早期至1960年代 坦克的概念最早可見於李奧納多·達文西手稿中的一台圓錐體的武裝裝甲車。 首輛坦克Mark I 坦克於1916年開始服役,由英國戰地記者埃文頓所設計,英國軍方建造而成。1903年履帶車輛發明,主要是當作農業用的牽引機,一戰時因為傳統輪胎式的裝甲車輛要麼過重而無法在滿是凹坑和鬆軟泥土的戰場衝鋒,要麼便是裝甲不足以抵御機槍和手榴彈的威力。英國這時候注意這台履帶車輛,不但在1915年2月成立(陸舟)的研究機構,並向HOLT購買兩台牽引機做研究,同年底,該機構研發出第一輛裝甲履帶車被稱為「小威利」。 英國也是第一個在戰場上使用坦克的國家,當時的坦克主要是為了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線戰場上僵持不下的壕溝戰局面。但是初期坦克的表現差劣,可靠性差、底盤沒有獨立懸吊系統,十分不舒適,操控環境非人性化,造成官兵暈眩嘔吐、軍人抱怨連連,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國也開發出他們自己的坦克A7V步兵戰車加入戰場。只是在戰爭結束前並未發生多數坦克在戰場上對決的場面。 在兩次大戰期間,坦克的運用與編組方式在各國興起廣泛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大致上分為兩派,一派的意見是認為坦克應該是支援步兵的一個系統,因此需要搭配步兵部隊的編制與作戰型態,平均分配給步兵單位指揮調度。另外一派的意見認為坦克應該要集中起來使用,利用坦克的火力、防護與機動力的三項特性作為戰場上突破與攻堅的主力角色。前一派的意見在當時佔了大多數,後一派則以德國代表。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果讓各國領悟到坦克的運用應該加以集中,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優點。而集中坦克使用之後,相對應的火炮支持,補給後勤和運輸系統都需要跟著改變,這些在戰爭中學習到的經驗徹底改變日後的戰場型態。 在這個階段之後坦克的編組與運用又有兩種不同的方向,一派認為坦克需要步兵的協助,因此步兵需要增加機動力,這也就是機械化或者是摩托化步兵單位的興起。另一派認為如果步兵趕不上,那麼只要坦克就可以獨攬大局。後一派的意見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當中失敗,所以坦克還是需要和步兵相互配合才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世代劃分 只限於對主戰坦克在國際上有共通的分代準則,偵察和特種坦克都因為各國為本國國情度身訂造,各國鮮有和盟國合作開發,而且也經常因服役時間更長,而較少有世代更新的必要。 一般認為大戰到六七十年代推出的是第一二代主戰坦克,但一些裝甲武力發展較後進的國家,在八十年代才推出類似的第二代坦克,可是在某些方面的設備遠較真正的第二代坦克先進。 第一代多是二戰時的中重型坦克的直接改良型,和前輩的分別是普遍改用柴油機驅動和有斜面的裝甲,如蘇聯的T-54,美國的M48巴頓,英國的百夫長坦克,日本的61式戰車。第二代又是多第一代的直接改良型,有現代化的火控系統和懸掛系統,並使用專用的坦克炮,也首次引入較簡單的核生化武器防御系統和夜視儀,如美國的M60巴頓,蘇聯的T-62,英國的酋長式,西德的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9式坦克和80式坦克,法國的AMX-30,日本的74式戰車。 到六十年代因適應戰後的反坦克武器和戰術核武器的威脅,各國開始研制全新的坦克。首先使用較大口徑的主炮甚至適應發射導彈為主武器,採用機械的方式裝彈配合威力強大的主炮。並有複合或間隙裝甲後續是反應装甲,來擋住反坦克武器的穿透。也考慮因為減輕被核襲的爆風威脅降低車高,實戰時以疏散的隊形活動减輕敵人使用核彈的意欲。還有以反坦克導彈為主武器的方案。但這些最初的方案都因為技術難度太大而被取消了,如美德合作的MBT-70和蘇聯的279工程,但卻成為後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技術基礎。 蘇聯在七十年代率先推出T-64和T-72,但對於其新技術掌握並不成熟,T-64單價高昂而且只有蘇聯採用,T-72實戰中表現並不出眾,常被批評而不算合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一般認為真正的第三代是八十年代前後出現的,而俄國索性認為是第四代,如俄國的T-80和T-90,美國的M1艾布蘭,烏克蘭的T-84,德國的豹2,英國挑戰者1和挑戰者2,中华人民共和国96式主戰坦克和99式坦克,日本的90式戰車和10式戰車,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以色列的梅卡瓦主戰坦克,韓國的K1主戰坦克等。 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新技術含量較高,多半是全新設計的,只有部分車型使用和第二代主戰坦克相似的舊型號部件(包括中國的MBT 2000和英國挑戰者1)。但實際上坦克不像戰鬥機可以快速到達戰場,故需要大量部署而造成天價的總採購費,故為防止重覆MBT-70和279工程的失敗,所以各國以坦克的最原始功能——保護戰車組員,作為主要的判別第三代標準,便是安裝了有間隙或複合裝甲,以及全自動的滅火系統,集體式的核生化武器防護,大大保障了組員的安全。 其他新的技術在一部分早期(八十年代)的第三代主戰坦克並未全面使用,便是120或125毫米口徑的主炮和夜視熱成像儀*,到上世紀末的九十年代才全面使用。而其他一些新技術如自動裝彈機、主動防衛系統、液氣壓懸掛系統、防止被貫穿後彈藥殉爆的隔艙、主炮發射導彈、燃氣輪機、敵我識別系統、C4I機能、隱形塗料...等至今僅在一部分車型上使用。 早期的美國M1坦克只使用105毫米口徑主炮,而同期蘇聯的早期T-80亦未使用熱成像儀。 設計 坦克的設計可分三方面:包括火力、防護力及機動力,另外還有對戰場上敵軍士兵的心理壓力。火力是指識別、交戰及毀滅目標的能力;防護力是指被敵軍發現、擊中、破壞的忍耐力;機動力指對戰場上多种不同地型的適應能力及戰略上的運送能力。 以上三方面各自影響,例如加強裝甲提高防護力後,因為重量增加而降低機動力;改用大型主炮加強火力後,會因砲塔前方裝甲較弱及車體平衡而影響防護力及機動力。 戰車分類 戰車分級 根據車體重量,坦克可以劃分為: 小坦克 - 10噸以下 輕型坦克 - 20噸以下 中型坦克 - 20噸至40噸 重型坦克 - 40噸至70噸 超重型坦克 - 70噸以上 但現在軍方鮮有作此方式分類,以上主要是作為對歷史上的稱謂分類概念。 主戰坦克 1960年代開始,由于中型坦克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已經達到或超過了以往重型坦克的水準,可以肩負過去重戰車的任務,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的單一戰鬥坦克,即「主戰坦-{}-克」或「主力戰-{}-車」,成為各國家裝甲部隊的主力()。主戰坦克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坦克分類方法,從此坦克的分類開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具有其他用途的特種坦克。然而,部分國家如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主戰坦克這一稱呼,仍稱之為中型坦克。主戰坦克可以理解為具有現代坦克技術特征、在戰鬥中擔負主要作戰任務的戰鬥坦克。主戰坦克是現代裝甲部隊的基本裝備和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也是在核戰爭條件下生存能力最強的武器。主戰坦克集以往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任務在一身,是坦克發展史的一大里程碑。 現在仍在生產的主戰坦克戰鬥全重一般為40噸至70噸,實際有等同於傳統的重型坦克的重量,從80年代開始各國的主戰坦克的重量有快速飆漲的趨勢。這是因為面對各種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雖然先進裝甲有助不增加車重的前題下加強防衛力,但實際仍然是需要有較厚的基本裝甲作為內層,而且需要較大的車體保持內部良好的分隔,減少車員因燃油或彈藥被火災殉爆的機會。 新型坦克火炮口徑目前多為120或125毫米級,滑膛炮也在80年代開始成為許多國家設計新一代主戰坦克的首選,以增強對裝甲的破壞力,典型型號如前蘇聯的T-72、德國的豹2、美國的M1艾布蘭等。較大的炮彈也需要較大的車型來儲存的,也是現代坦克車型變大的原因之一。 為了不致大大增加車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部分最新坦克採用了一系列新技術來保持攻擊和防衛力下,車型不致過大過重: 自動裝彈機來減小整個車型,使用液氣壓式懸掛系統來在降低車高下主炮有較大的仰俯範圍,模塊化的裝甲以適合不同的地形需要,個別更主炮可以發射導彈,以求可對棘手的目標一擊必殺。如日本的10式戰車,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俄國的T-80、T-90等。 另兩個解決新型主戰坦克過重的方法,一是延長較舊和輕的主戰坦克的壽命和對其現代化升級,如蘇聯的T-54坦克和T-62坦克,日本的74式戰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9式坦克等,仍然在原產國繼續服役和部署在較崎嶇的地方。二是由其他較輕的裝甲車輛彌補笨重的新型坦克在山地部隊的地位,如俄國的2S25反戰車自走炮或日本的16式機動戰鬥車等。 偵察坦克 包括了傳統的輕型坦克和小坦克,前者有中國的62式坦克,後者有英國的蝎式偵察坦克,主要特點是較輕巧而方便在崎嶇地形部署,並為了大部隊作斥侯的偵察任務。為了方便運輸,其中一部分更是兩棲坦克如俄國的PT-76和空降坦克如美國的M551或M8-AGS。俄國的2S25“章魚”既可以空降,同時也有兩棲性能。 因為偵察坦克的數量需求較小,所以近年常傾向使用步兵戰鬥車相似的底盤,如俄國的BMP-1和法國AMX-13,美国的M2布雷德利骑兵战车。 自行反坦克炮 通常是由其他較輕的廉價裝甲車改良而來的,但配備有相對於車型來說較大的主炮,作為非裝甲部隊在針對中或重型坦克戰鬥使用。為了適應較小的車體,往往犧牲某些功能,例如放棄迴轉的炮塔的突擊炮。優勢在於廉價形成的數量優勢,如果在防禦戰情境下不須機動又可依托工事增強防護,加上攻擊力更強的砲彈,有和敵方主戰坦克一戰的能力,是預算較少的軍隊對抗較強軍隊時一種戰術武器。 現代因為反坦克導彈的普及所以專用的自行反坦克炮已經少見了,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PTZ-89自行反坦克炮或是瑞典S型戰車等少量特殊作品,但也隨著時代逐漸退出現役,也有人會把一些偵察坦克或安裝了反坦克炮或反坦克導彈的裝甲車称为自行反坦克炮,如半人馬裝甲車也稱為一種自行反坦克炮。 特種坦克 有些坦克因設計思想及戰場需要而有特別功能: 空降戰車 輕裝甲,專門作為空降部隊使用的戰車,例如Wiesel、M551等。 飛行戰車 日本和蘇聯都曾計畫開發飛行戰車,利用滑翔机机降坦克其实是对原有成熟的滑翔机空降技术的一种延伸,但其结构和重心都具有难以克服的问题,尤其是不合乎空气动力学原理,因而最终只能是“天马行空”。例如特三號戰車、A-40飛行坦克。 多砲塔戰車 砲台數量有兩個以上的戰車,又稱「多砲管戰車」 兩棲坦克 兩棲坦克又稱為「水陸兩用坦克」,意指「無需使用輔助設備及能通過水障礙的坦克」,部份輕型坦克及經改造的中型坦克有此功能,例如特二式內火艇。 裝甲架橋車 大部分裝甲架橋車需要在敵人的炮火下進行作業,因此大部分是以坦克改裝而成,車體裝有架橋裝備。 掃雷坦克 掃雷坦克就是裝有清除地雷裝置的坦克,用於戰場上排雷開路任務,而掃雷裝置一般有滾壓式、挖掘式、火箭爆破式三種,現在的掃雷設備大多可直接安裝在戰車上在必要時使用,不需額外編組。 噴火坦克 噴火坦克是二戰至越戰時期出現的坦克衍生型,主要分別是它把主炮或機槍移除,改為射程可達數十米的火焰噴射器,例如英國的邱吉爾Oke噴火戰車。但由於作戰模式轉變加上噴火器的使用有其限制,越戰後逐漸式微,但火藥技術的進步使得縱火可用火箭達成,例如苏联在T-72的底盤加上多管火箭發射器的縱火戰車TOS-1。 步兵坦克 步兵坦克是英國在二戰以及二战之前使用的坦克分類。设计理念来源于海军的装甲舰,以坦克來為步兵近戰火力支援及突擊用途,具备较强的火力与裝甲,但速度很低。 而現代的步兵坦克則在坦克基礎上加裝載員艙而成,其特點是既保留了坦克的強大火力和裝甲防護,又可作運兵用途。目前僅見烏克蘭在T-72和T-84的基礎上研製出兩種現代步兵坦克。以色列也曾將多款坦克改裝成可搭載步兵,但其以機槍代替火砲,火力不及主战坦克。因此嚴格來說現代的步兵坦克只能稱為重型步兵戰-{}-車。 巡航坦克 又名巡洋坦克,亦是英國在二戰以及二战之前使用的坦克分類,混合了海上的巡洋艦及陸上的騎兵概念,具有高移動速度及良好機動性,配備機槍及小口徑火炮,多進行追擊及長距離偵察任務,但裝甲較步兵坦克弱得多,例如英國的十字軍戰車。 火力 在戰場上,操作坦克的士兵必須在保持高機動性下,做到快速識別敵我、交戰及破壞不同類型的敵軍目標。因此坦克上安裝了精密的探測裝置及火控系統、可發射多種類型彈藥的主炮及用於防禦敵軍士兵、輕型裝甲車輛及飛機的機槍。 坦克炮 二戰時期曾經出現過一些裝有特別武器的坦克,如裝有火焰噴射器及多管火箭炮的版本,但隨作戰模式轉變,越戰後已沒有再出現。 二戰後,所有坦克都採用大口徑單主炮設計,亦是高火力地面武器中的代表,坦克炮可分為滑膛炮及線膛炮,英國及印度是現時少數仍然採用線膛炮坦克的國家。現代主流的坦克炮可分為北約的120毫米口徑及蘇聯/俄羅斯的125毫米口徑。坦克炮可發射多種類型的彈藥,但主要發射穿甲彈及高爆彈,部份滑膛炮更可發射導彈,炮管上的砲膛清除器更成為現代坦克的常見裝置。 現代坦克主炮通常備有散熱系統來降低發射時炮管各部份的溫度以保持準確度及射程,例如在下雨時發射後炮管頂部會比底部較快散熱,側風時炮管一側亦會較快散熱於另一側,這種金屬反應會影響彈藥的遠程彈著點。 機關槍 出于節省主砲彈藥、方便校正弹道、以及因主炮装填或目标角度等因素而无法以主炮射击的情况下自卫之类的考虑,坦克亦會裝備短距離、较小口径武器以對付敵軍步兵、輕型裝甲車輛及小面積目標,常見的為與主炮相同指向的同軸機槍(又名並列機槍),美國及北約的為7.62或12.7毫米口徑,俄羅斯的為14.5毫米口徑,而部份法國坦克(如AMX-30主力戰車及AMX-40)更裝有高射速的20毫米砲作防禦。除同軸機槍外,砲塔頂部亦裝有一把或兩把由車長或炮长以人手控制的防空或支援用途機槍,部份型號則為遙控版本。 火控系統 早期坦克是「直射」武器,早期的坦克火控系統以設有風偏及彈著距離分劃的瞄準鏡來瞄準,其後出現比早期準確的立體觀鏡測距儀,後來更準確的雷射測距儀取代前者成為主流裝備。現代坦克的火控系統更可在快速移動期間遠距離準確命中目標。 彈藥 坦克大多發射成型彈藥,與自走炮的三件式(分發射體、火藥、雷管)彈藥不同。常見的坦克彈藥包括黏著榴彈(又名塑膠榴彈)、高爆反坦克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等。 | 熱效應是坦克的主要弱點之一,就算是一架靜止在掩體後、開動了引擎的坦克释放出的熱空氣引至的影像反應(像海市蜃樓效應)仍可以被探察得到。坦克的動力由柴油引擎或渦輪引擎推動,運作時像一架火車頭,發出的聲音可在遠距離上聽到(渦輪引擎更為嚴重),氣味亦可透過風向而被察覺出來。坦克在移動時亦會震動地面。 由於重量大,現代坦克採用極大輸出功率的引擎(1,000匹或750千瓦以上),亦導致它比周圍事物發出更大的熱能訊號。沙漠風暴行動中美軍的M1艾布蘭亦有四次因為熱能訊號而被伊軍的T-72發現,當時的伊軍更會在夜間完全靜止以探察敵方的熱能訊號。 科索沃戰爭中顯示出經常移動的坦克有更高的存活率,當時北約空中部隊最初成功破壞在戰場上靜止的塞爾維亞坦克,後來把他們的坦克不斷轉換陣地,存活率亦立刻提高。 裝甲 主戰坦克是現代地面部隊中擁有最強裝甲的車輛,坦克的裝甲主要保護車體內部及車組成員對抗各种武器攻擊。坦克最常見的威脅是敵軍坦克的動能穿甲彈,其他包括反坦克飛彈、反坦克地雷、大型炸彈、火炮直接命中、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能毀滅坦克的武器,致命弱點還有被空中武器從頂部攻擊。大部份現代主戰坦克對火炮的破片及如火箭筒等的輕型反坦克武器有完整的保護力。實際上坦克裝甲如果要對抗所有威脅將會變得非常沉重,因此設計時只取防護力及重量的平衡點。 大部份裝甲戰鬥車輛以堅硬的鋼鐵或以鋁制造,不少坦克亦以的軋壓均質裝甲(RHA)作防護。 二戰前,多個坦克設計師推出了新的裝甲設計──傾斜裝甲,當中以T-34的傾斜裝甲最為著名,與相同厚度的普通裝甲相比下,傾斜角度的裝甲對彈頭的防護能力大大提高。彈頭擊中此類裝甲跳彈的幾率遠高於普通裝甲。 在二戰時期,由戰機發射的無導引反坦克火箭亦令坦克內的車組人員非常畏懼,尤其是D日霸王行動時,但其實無導引反坦克火箭的命中率很低,反而由颶風戰鬥機(Hawker Hurricane)發射的40毫米炮及斯圖卡轟炸機的37毫米炮效果更好。反坦克高爆彈、巴祖卡火箭筒()及亦是二戰時期出現的新產品,它們皆採用錐形裝藥以貫穿目標。 1970年代開始,有些坦克已經裝有混合了合金及陶瓷材料的新型複合裝甲。複合裝甲是一种具優良防護能力的被動裝甲,而由英國開發著名的喬巴姆裝甲()亦是改良自複合裝甲,美軍的M1A1艾布蘭則採用更先進的貧鈾裝甲。 1980年代开始,坦克开始装备爆炸反应装甲,当坦克被命中后,坦克表面的反应装甲就会爆炸,能够炸開穿甲彈錐形裝藥的金屬射流。爆炸反应装甲逐渐成为主流坦克的标准配备,为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标志之一。 今天,地雷及空中武器從頂部的攻擊仍然是坦克的致命弱點。輕型反坦克武器對破壞履帶仍然有效,當履帶被毀後坦克將失去任何機動力,因此很多履帶式車輛都装有側裙來保護履帶及懸掛系統。有些反坦克彈藥採用軟性炸藥以做成破片傷害。以色列為了向車組人員提供高度防護,因此他們梅卡瓦主戰坦克設計比較特別,它以引擎及油箱作第二度防護來保護車箱內的車組人員。 被動防禦 大部份裝甲車輛皆裝有煙霧彈發射器以在被伏擊或攻擊時快速發射煙霧彈作掩護,煙霧屏障可有效阻擋以可見光瞄準的武器攻擊。有些煙霧彈可產生極濃密的霧團來影響雷射目標指示器的效能,尤其是發射後需要保持目標導引的反坦克飛彈。很多現代的主戰坦克如法國勒克萊爾的煙霧彈發射器可發射催淚彈及破片手榴彈,以色列的坦克更裝有可由內部遙控運作的小型迫擊砲以對付掩體後的目標。二戰時某些德軍坦克的煙霧彈/破片手榴彈發射器更可從內部裝填以避免人員暴露在外。部份坦克除裝有煙霧彈發射器外,更裝有以消耗燃料來運作的煙霧制造機。 現代坦克的被動防禦還包括被雷射導引時發出警報的系統及被超短波雷達發現時的無線電警報系統。 反制系統 爆炸反應裝甲是一种在坦克及裝甲車輛上常見的反制品,它可以引爆擊中車體裝甲的錐形裝藥高爆反坦克彈彈頭以降低傷害,由於成本低、使用簡易,爆炸反應裝甲在八十年代起,便被先進國家的軍隊大量地採用。 主動防護系統()是一种未來的反制產品,它採用雷達或類似的掃描裝置找尋,並自動反制來襲彈頭。近代俄羅斯出產的新型坦克裝有一种可自動干擾來襲導彈及瞄準導引裝置,名為(Shtora)的主動干擾系統。 車組成員暴露在車體外時的保護 當坦克上的車組成員暴露在車體外,如車長或駕駛員打開保護蓋伸出上半身以觀察戰場環境時,他們會因缺乏保護變得非常危險而容易成為敵方的目標,如敵軍步兵及狙擊手的射擊,或因坦克被炮彈或飛彈擊中而引至受傷。因此潛望鏡及相似功能的瞄準具成為坦克車長常用的觀察裝置,但是一旦將艙門全部關閉僅依賴潛望鏡或是其他光學儀器作戰時效率也會受到影響。 各时期的代表坦克 一戰時期 :Mk I坦克、Mk II坦克 :雷諾FT-17坦克、施耐德CA1坦克 : :A7V坦克 :京特·伯斯汀機動火炮 : :骨架坦克、M1917六噸坦克、福特M19183噸坦克、霍爾特氣電坦克、蒸汽坦克、蒸汽滾輪坦克、三輪蒸汽坦克 戰間期 :維克斯Mk.I中型坦克、維克斯Mk.II中型坦克、A6/Mk.III中型、Cru Mk.I/Mk.IV中型、Cru Mk.II、維克斯E型、Mk.I-V型輕型、A1E1獨立號 :T-26、T-35、BT坦克 :Leichttraktor、格羅斯拖拉機 :D1、AMR 33、雷諾FT-17NC-27、NC-31、H-35、R35、2C :M2輕型坦克、M2中型坦克 :八九式、九四式、九五式 :CV-33、CV-35、M11/39坦克 二戰時期 :一號、二號、三號、四號、豹式、虎式、虎II(虎王)、鼠式、PZ-38 :T-34、BT-7、KV-2、KV-1、IS系列坦克、LTP、KV-1S重型戰車 :九七式、一式中戰車 :BT-42 :M3輕型坦克、M3李/格蘭特、M4雪曼、M26潘興、T29重型坦克、M7 :馬蒂爾達系列(瑪蒂達 I、瑪蒂達 II)、克倫威爾坦克、A-34彗星、邱吉爾戰車、雪曼螢火蟲、十字軍坦克、瓦倫丁戰車 :巴塔耶B-1、S-35坦克、BDR G1 B、ARL 44重型坦克、B1戰車、S-35CA、SAu-40 :M13/40坦克、M14/41坦克、P-40坦克 :7TP、TKS、10TP /:LT-35、LT-38 冷戰前期 :M46巴頓、M47巴頓、M48巴頓、M60巴頓、M41、M-551謝里登 :T-44、T-54、T-55、T-62、T-64 :59式、62式、69式、79式 :豹1 :百夫長式、酋長式、、維克斯式 :AMX-13、AMX-30、AMX-32 :Pz61主戰坦克、Pz68主戰坦克 :61式坦克、74式坦克 :號角Mk.1 :OF-40 冷戰后期至今 :M1艾布蘭 :T-72、T-80、T-90、T-14 :豹2 :挑戰者1、挑戰者2 :勒克萊爾 :C1公羊坦克 :PT-91主戰坦克、PL-01坦克 :梅卡瓦主戰坦克 :88式主戰坦克 、96式主戰坦克、99式主戰坦克、MBT 2000、VT-4 (MBT-3000)、15式坦克 :CM-11勇虎式戰車、CM-12、M41D :天馬虎主戰坦克 :K1主戰坦克、K2主戰坦克 :90式坦克、10式坦克 :阿瓊主戰坦克 :號角Mk.2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央視官方頻道-揭密坦克機動性奧秘 探秘一戰坦克 杭州衛視官方頻道 - 二戰怪異坦克 参见 装甲车 戰鬥車輛 裝甲戰鬥車輛 驅逐戰車 裝甲運兵車 裝步戰車 步兵战车 |
裝甲偵察車指裝有偵察設備的裝甲車輛,速度較快但裝甲比其它裝甲車輛要薄,多用於戰場偵察,一般可分為輪式和履帶式兩種。較著名的裝甲偵察車,有德國的狐式輕型裝甲偵察車、山貓裝甲偵察車,法國的VBC-90突擊炮等等。 裝甲指揮車 裝甲指揮車是具有裝甲保護的移動指揮站,提供指揮官與支援的參謀和其他人員協調部隊的相關事宜。裝甲指揮車是早期以卡車或者是拖車為基礎的移動指揮所衍生出來的架構,用意在於提供指揮單位快速移動,持續掌握情勢與下達命令命且提供一些保護。大部分的裝甲指揮車是從裝甲運兵車改裝而成,擴大內部的空間以容納額外的人員,通訊器材與其他設備。在到達預定指揮地點之後,部分裝甲指揮車還有另外設置的頂蓬可以伸出車外,進一步的擴大人員使用的空間。 裝甲通信車 裝甲通信車是指裝有通信設備的裝甲車輛,常見的設計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將通信裝備與裝甲指揮車合併在一起,因此並非單純的通信車輛。另外一種是做為地面通信的活動中轉站,以延伸無線電通信的有效距離,或者是克服地形對通信的遮蔽效應,強化地面單位之間的聯絡與資訊交換。 目前各國陸軍很少裝備單純的裝甲通信車,不過有不少國家配備由一般運輸車輛改裝的通信車輛來支援地面部隊的通信需求。 裝甲救護車 裝甲救護車,指在戰場環境下實行人員救護的裝甲車輛,一般只裝備一至兩挺機槍作為自衛武器,防護力亦很弱。主要用於搶救人員,並將重傷員運送至後方。 裝甲掃雷車 裝甲掃雷車特指裝有清除地雷裝置的裝甲車輛,以協助地面部隊擴速通過地雷區。裝甲掃雷車可以是專門設計用來清除地雷,或者是將清除工具附加在一般用途的坦 克底盤上,無論是車輪或是履帶型態的掃雷車都可見於不同國家的部隊當中。 裝甲掃雷車並非用於清除整個被發現的地雷區,而是將地雷區清理出一至數條的安全通道,提供地面部隊人員和車輛安全通過。排除的地雷可能在過程中加以引爆,或者是移動到安全的地方之後另外加以處理。由於清理的過程當中,掃雷車可能碰觸或者是引爆其他尚未發現的地雷或者是爆裂物,車輛本身對於底盤和車輛底部的保護需要特別加強,以免被地雷或者是爆裂物癱瘓而無法完成清除的任務。 裝甲架橋車 裝甲架橋車指裝有車橋及其架設、撤收裝置的裝甲車輛,主要用於快速架設橋樑,令部隊迅速通過河流,普遍裝備於工兵部隊。裝甲架橋車可由一般坦克或自走炮底盤改裝而成,部份會保留機槍作防衛用途。 装甲抢救车 二戰後各國軍用輪型裝甲車列表 步兵-{}-坦克和裝甲運兵車: 歐洲 - VAB裝甲車、VBC-90突擊炮 - 半人馬裝甲車 - 食人魚裝甲車 | 大多數軍用裝甲車輛可以在水上行駛,可以執行運輸、偵察、指揮、救護、伴隨、支援坦克及步兵作戰等多種任務,還有執行專門任務的裝甲車輛,如裝甲回收車、裝甲指揮車、裝甲掃雷車、裝甲架橋車等。在警用領域多用於鎮壓暴亂等問題。 軍用裝甲車分類 步兵坦克 步兵战车和裝甲運兵車作用相近,都是運送步兵機動作戰用的裝甲車輛,兩者不同的地方是步兵坦克的防護力較好,火力較大,能夠讓步兵乘車作戰,本身也能夠伴隨下車作戰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速度較好,裝甲運兵車則更接近於有裝甲的運輸車輛。 裝甲運兵車 裝甲運兵車為在戰場上輸送步兵的裝甲車輛,一般具有高速、較低的防護力和戰鬥力等特點。裝甲輸送車除了可以運輸步兵外,還可以運輸物資或補給品,暫時充當裝甲補給車。 裝甲偵察車 裝甲偵察車指裝有偵察設備的裝甲車輛,速度較快但裝甲比其它裝甲車輛要薄,多用於戰場偵察,一般可分為輪式和履帶式兩種。較著名的裝甲偵察車,有德國的狐式輕型裝甲偵察車、山貓裝甲偵察車,法國的VBC-90突擊炮等等。 裝甲指揮車 裝甲指揮車是具有裝甲保護的移動指揮站,提供指揮官與支援的參謀和其他人員協調部隊的相關事宜。裝甲指揮車是早期以卡車或者是拖車為基礎的移動指揮所衍生出來的架構,用意在於提供指揮單位快速移動,持續掌握情勢與下達命令命且提供一些保護。大部分的裝甲指揮車是從裝甲運兵車改裝而成,擴大內部的空間以容納額外的人員,通訊器材與其他設備。在到達預定指揮地點之後,部分裝甲指揮車還有另外設置的頂蓬可以伸出車外,進一步的擴大人員使用的空間。 裝甲通信車 裝甲通信車是指裝有通信設備的裝甲車輛,常見的設計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將通信裝備與裝甲指揮車合併在一起,因此並非單純的通信車輛。另外一種是做為地面通信的活動中轉站,以延伸無線電通信的有效距離,或者是克服地形對通信的遮蔽效應,強化地面單位之間的聯絡與資訊交換。 目前各國陸軍很少裝備單純的裝甲通信車,不過有不少國家配備由一般運輸車輛改裝的通信車輛來支援地面部隊的通信需求。 裝甲救護車 裝甲救護車,指在戰場環境下實行人員救護的裝甲車輛,一般只裝備一至兩挺機槍作為自衛武器,防護力亦很弱。主要用於搶救人員,並將重傷員運送至後方。 裝甲掃雷車 裝甲掃雷車特指裝有清除地雷裝置的裝甲車輛,以協助地面部隊擴速通過地雷區。裝甲掃雷車可以是專門設計用來清除地雷,或者是將清除工具附加在一般用途的坦 克底盤上,無論是車輪或是履帶型態的掃雷車都可見於不同國家的部隊當中。 裝甲掃雷車並非用於清除整個被發現的地雷區,而是將地雷區清理出一至數條的安全通道,提供地面部隊人員和車輛安全通過。排除的地雷可能在過程中加以引爆,或者是移動到安全的地方之後另外加以處理。由於清理的過程當中,掃雷車可能碰觸或者是引爆其他尚未發現的地雷或者是爆裂物,車輛本身對於底盤和車輛底部的保護需要特別加強,以免被地雷或者是爆裂物癱瘓而無法完成清除的任務。 裝甲架橋車 裝甲架橋車指裝有車橋及其架設、撤收裝置的裝甲車輛,主要用於快速架設橋樑,令部隊迅速通過河流,普遍裝備於工兵部隊。裝甲架橋車可由一般坦克或自走炮底盤改裝而成,部份會保留機槍作防衛用途。 装甲抢救车 二戰後各國軍用輪型裝甲車列表 步兵-{}-坦克和裝甲運兵車: |
按照运动方式可以分为: 固定式(固定於船艦或炮塔,僅能旋轉和調整高度,無法移動) 牵引式(由其他軍用車輛牵引) 自行式(自走炮(Self-Propelled Artillery)) 按照炮管分类可以分为: 线膛式 (Rifle) 滑膛式(Smoothbore) 按照炮彈推進方式可以分为: 化學能推進 (如使用火藥或炸藥發射炮彈,為目前絕大多數的火炮所採用) 電磁推進,如電磁炮(Railgun)和線圈炮(Coilgun) 参见 火器 火龙经 炮兵 砲塔 阿姆斯特朗大砲(Armstrong's Rifled Breech Loader) 克魯伯大砲(Krupp Gun) 克魯伯 75mm 野砲 克魯伯 Pak-44 128mm 反戰車砲 克魯伯 K5 | Rifle) 高射炮(Anti-aircraft Gun) 坦克炮(Tank Gun) 反坦克炮(Anti Tank Gun) 航炮 (Aircraft guns) 機炮 (Autocannon) 舰炮(Naval Artillery) 海岸炮(Coastal Artillery) 按照运动方式可以分为: 固定式(固定於船艦或炮塔,僅能旋轉和調整高度,無法移動) 牵引式(由其他軍用車輛牵引) 自行式(自走炮(Self-Propelled Artillery)) 按照炮管分类可以分为: 线膛式 (Rifle) 滑膛式(Smoothbore) 按照炮彈推進方式可以分为: 化學能推進 (如使用火藥或炸藥發射炮彈,為目前絕大多數的火炮所採用) |
鐵甲艦 巡洋艦 飛彈巡洋艦 航空巡洋艦 戰鬥巡洋艦 重巡洋艦 輕巡洋艦 裝甲巡洋艦 防護巡洋艦 重雷裝巡洋艦 驅逐艦 航空驅逐艦 導彈驅逐艦 巡防艦 護衛艦 巡邏艦 導彈快艇 魚雷快艇 巡邏艇 潛艦 彈道飛彈潛艦 巡弋飛彈潛艦 航空潛艦 攻擊潛艇 微型潛艇 登陸艇 機械化登陸艇 氣墊登陸艇 輕型登陸艇 補給艦 掃雷艦 濱海戰鬥艦 参考文献 [[File:USS Port Royal CG-کشتی | 1792年,西班牙和法国人围攻直布罗陀要塞时,就曾在木制风帆战船上安装装甲,以抵御岸炮的炮火,但是由于动力的问题,使建造装甲舰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只有在蒸汽机得到应用后,才使它能够从梦想变为现实。 19世纪在军舰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动力,船体,火炮等方面完成由古代战船向现代军舰的演变。1813年,建成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军舰-装有20门大炮的德莫罗哥斯号。它是由著名的美国科学家“蒸汽船之父”富尔顿设计的,这实际上是一座用明轮推动的浮动炮台。明轮效率低,在海战和风浪中容易受损,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蒸汽动力军舰的发展。 1816年螺旋桨推进器诞生之后,英国于1844年前后建造了第一艘螺旋桨战舰-响尾蛇号,这导致了蒸汽机终于成为军舰主要动力。但在此后的相当于长的一段时间内,军舰上用保留风帆作为辅助动力。至19世纪末,人们开始研制以汽轮机为动力的军舰,第一艘装有汽轮机的军舰是1904年下水的英国紫石英号巡洋舰。 早在火炮开始用于海军时,人们就萌发了建造装甲舰的思想。1854年,法国建造一座装有10厘米厚钢板装甲浮动炮台,用它来袭击俄国的克里米亚要塞,它经受住了俄军的猛烈炮火,而俄军却在法国军舰的攻击下被迫投降。这使各海军大国接受了需要装甲军舰的思想,开始大规模建造这种军舰。 1859年,法国首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装甲军舰-光荣号装甲巡洋舰。“光荣”号是一艘木壳装甲舰,木制船身,包有铁皮装甲,以蒸汽机为主机,以风帆为辅助动力,排水量5617吨,装备有36门舷炮。它的设计师是杜普罗梅。 1861年,英国建造世界上第一艘铁壳装甲舰-勇士号。初期的装甲军舰是在木壳或铁壳军舰的两舷中部或整个船舷装上装甲,蒸汽机功率不足,还需辅以风帆。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工业能够生产出马力大而又经济可靠的蒸汽机,不需风帆助力之后,才得以建造全装甲的军舰。 早期的蒸汽动力军舰装备的还是固定的舷炮,并且是从炮口装填球形实心背景的前装式滑膛炮。就在装甲战舰问世之际,开始出现了安装在军舰纵轴线上用装甲防护的旋转炮塔型舰炮。它可以根据需要向各个方面开炮,这使舰炮的数量可一下子减少一半。1906年,英国制造的以汽轮机为主机,装有5座双联装炮塔的装甲舰无畏号戰艦下水了,它标志着现代军舰朝代的开始。 艦種 航空母舰或艦隊航空母艦 超級航空母艦 大型航空母舰 中型航空母舰 轻型航空母舰 护航航空母舰 商船航空母舰 直升機航空母艦 反潛航空母艦 水上飛機母艦 氣球母艦 两栖战舰 兩棲突擊艦 船坞登陆舰 戰車登陸艦 戰艦 超級戰艦 航空戰艦 條約型戰艦 超無畏艦 無畏艦 前無畏艦 |
城市规划的任务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规律,在全面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来确定城市的发展和规模、城市各个部分的组成,选择这些组成部分的用地,加以全面的组织和合理安排,为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确定城市的发展和规模,拟定城市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合理选择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确定城市规划结构并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方向。 拟定原有的市区利用,改建原则(舊城区)、步骤、方法。 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規劃類型 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是指都市性質、發展方向、規模大小等都市「整體佈局」的規劃,一般以20年為規劃期。總體規劃之下又可分為數期的「近期建設」,乃總體規劃的組成階段,規劃期一般為5年。 都市總體規劃最有名的例子,有如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及巴西的巴西利亞。 總體規劃的工作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城市发展方向,对城市建设中各项建设和环境面貌进行全面安排,选定规划指标,制订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 總體規劃的内容 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辖区内城镇体系的布局 选择城市用地确定规划区的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工业、交通(内外)运输、商服金融、仓库、生活居住、学校、科研单位、绿化用地 提出大型公共建筑物位置的规划意见,确定中心区位置 确定城市的主要广场位置,交叉口的形式,主次干道断面,主要控制点的坐标和标高 提出给排水、防洪、电力、电讯、煤气、供热、弱电、公共交通设施(包括公車)等各级工程规划 制定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综合协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要求 制定改造旧城区规划 郊区用地规划(包括工业、农业副食品基地、公园、道路等) 安排近期建设用地,提出近期建设主要项目,确定近期建设范围和建设步骤 估算近期建设总造价(概算) 提出远景规划目标 詳細規劃 相較於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是都市規劃更進一步的具體化。主要是針對都市近期建設規劃範圍內的建築物、公共事業(水電)、公園綠地等細部設施作具體的佈置。在中國大陸,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詳細規劃的内容 确定道路红线、道路断面、小区范围、街坊及专用地段主要特别的坐标和标高。 确定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绿地、道路广场这些项目的具体位置和用地。 确定工业、仓储等项目的具体位置和用地。 综合安排专用地段和各项工程管线、工程构筑物的位置和用地。 主要干道和广场建筑群的平面、立面规划设计(均用红线图表示) 種類 道路 | 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規劃類型 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是指都市性質、發展方向、規模大小等都市「整體佈局」的規劃,一般以20年為規劃期。總體規劃之下又可分為數期的「近期建設」,乃總體規劃的組成階段,規劃期一般為5年。 都市總體規劃最有名的例子,有如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及巴西的巴西利亞。 總體規劃的工作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城市发展方向,对城市建设中各项建设和环境面貌进行全面安排,选定规划指标,制订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 總體規劃的内容 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辖区内城镇体系的布局 选择城市用地确定规划区的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工业、交通(内外)运输、商服金融、仓库、生活居住、学校、科研单位、绿化用地 提出大型公共建筑物位置的规划意见,确定中心区位置 确定城市的主要广场位置,交叉口的形式,主次干道断面,主要控制点的坐标和标高 提出给排水、防洪、电力、电讯、煤气、供热、弱电、公共交通设施(包括公車)等各级工程规划 制定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综合协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要求 制定改造旧城区规划 郊区用地规划(包括工业、农业副食品基地、公园、道路等) 安排近期建设用地,提出近期建设主要项目,确定近期建设范围和建设步骤 估算近期建设总造价(概算) 提出远景规划目标 詳細規劃 相較於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是都市規劃更進一步的具體化。主要是針對都市近期建設規劃範圍內的建築物、公共事業(水電)、公園綠地等細部設施作具體的佈置。在中國大陸,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詳細規劃的内容 确定道路红线、道路断面、小区范围、街坊及专用地段主要特别的坐标和标高。 确定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绿地、道路广场这些项目的具体位置和用地。 确定工业、仓储等项目的具体位置和用地。 综合安排专用地段和各项工程管线、工程构筑物的位置和用地。 主要干道和广场建筑群的平面、立面规划设计(均用红线图表示) 種類 道路 快速道路 都市高速公路、城际高速公路、其他的快速道路。在中華民國,跨縣市公路分為國道及省道兩等級,國道由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管理;省道與省道快速公路則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管理,另外在部分直轄市、市的市區內,省道的養護工作通常由該直轄市政府、市政府負責養護。高速公路在日本,高速公路有分為都市與城際兩種。在中国,因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别,公路是由交通运输部来管理的,城市道路由建设部门来管理。公路按技术标准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聯外道路 不是都市主要的骨幹,而是作為連接鄰近住宅區及外圍地帶的道路。 主要道路 為都市計畫區路網的主要骨幹,用來連結聯外道路與區內道路,亦是該都市計畫區的商業活動集中地區。 區內道路 供給住宅地使用的道路。 特殊道路 主要是為了汽車以外(行人、腳踏車、新交通系統)的交通而供用的道路。 城市规划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都有用途,城市规划也不例外。人工智能協助城市規劃人員基於面向目標的蒙特卡羅樹(goal-oriented Monte Carlo tree search)搜索進行場景規劃。目標推理 AI 提供最佳的土地利用解決方案,幫助我們制定民主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我们也可以人工智能在線數據來監控和修改針對環境威脅的政策。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建筑学 城市地理学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 空間規劃 外部連結 內政部營建署 魅力城鄉主題網 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 International Planning History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
上海博物馆除常设展览以外,还经常举办临时特展。如2002年的晋唐宋元国宝书画展。 交通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8号线 人民广场站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 大世界站 參考文献 外部链接 地理坐标: 上海博物馆 官方网站 上海市的博物馆 沪 沪 | 中国古代玉器馆 位于四层。 暂得楼陶瓷馆 暂得楼陶瓷馆是由胡惠春、王华云捐赠的瓷器专馆,展出从晋、唐至清末的共130件作品,以清代官窑瓷器为大宗。 临时特展 上海博物馆除常设展览以外,还经常举办临时特展。如2002年的晋唐宋元国宝书画展。 交通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8号线 人民广场站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 大世界站 參考文献 外部链接 地理坐标: 上海博物馆 官方网站 上海市的博物馆 沪 沪 上海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52年建立的博物馆 |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507,396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116,95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90,439人,增长18.44%,年平均增长率为1.71%。其中,男性人口为1,293,190人,占总人口的51.58%;女性人口为1,214,206人,占总人口的48.4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5。0-14岁的人口为400,417人,占总人口的15.97%;15-59岁的人口为1,574,433人,占总人口的62.79%;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32,546人,占总人口的21.24%,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85,344人,占总人口的15.37%。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550,182人,占总人口的61.8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957,214人,占总人口的38.18%。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398,675人,占95.6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8,721人,占4.34%。其中,畲族人口为72,214人,占2.8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72,345人,增长18.38%,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6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8,094人,增长19.97%,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6个百分点。其中,畲族人口增加297人,增长0.41%,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52个百分点。 交通 金温铁路、金温新双线(丽水站) (富岭收费口) 教育 截止2018年底,丽水市共有幼儿园468所,小学211所,初中74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所,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及筹建院校)3所。高考录取率95.6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29%。 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 丽水学院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成人高等学校 丽水广播电视大学 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 丽水旅游学校 高级中等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 丽水中学 缙云中学 松阳县第一中学 遂昌中学 遂昌县第二中学 遂昌县第三中学 庆元中学 景宁中学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青田中学 龙泉市第一中学 云和中学 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丽水民族高级中学) 丽水第二高级中学 职业高级中学 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 青田县职业高级中学 初级中等教育 花园中学 吉时雨中学 丽水市实验学校 缙云县实验中学 莲都外国语学校 处州中学 梅山中学 黎明中学 传媒 丽水广播电视台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丽水广播电视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胜古迹 万象山公园 南明山公园 通济堰 仙都 云和梯田 箬寮山庄 九龙国家湿地公园 白云山公园 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神龙谷旅游度假区 东西岩风景区 特产 缙云烧饼 缙云麻鸭 | 水产资源有草鱼、团头鲂、圆吻鲴、鳗鲡等。 河流 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的源头都在丽水 气候 丽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1月平均气温6.8℃,7月平均气温29.4℃,年平均气温18.4℃, 年降水量1400毫米。极端最高气温43.2℃(2003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7.7℃(1967年1月16日、1970年1月16日)。 政治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市委书记 丁耀民(2000年6月-2003年2月) 楼阳生(2003年2月-2008年1月) 陈荣高(2008年1月-2010年12月) 卢子跃(2011年3月-2013年3月) 王永康(2013年3月-2016年1月) 史济锡(2016年1月-2018年2月) 张兵(2018年2月-2018年7月) 胡海峰(2018年7月-) 市长 谢力群(2000年7月-2004年1月) 刘希平(2004年3月-2006年9月) 陈荣高(2006年11月-2008年5月) 卢子跃(2008年5月-2011年3月) 王永康(2011年3月-2013年3月) 黄志平(2013年3月-2015年10月) 朱晨(2015年10月-2018年1月) 吴晓东(2018年1月-2021年12月) 吴舜泽(2021年12月-) 行政区划 丽水市现辖1个市辖区、6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丽水是浙江省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的设区市。 市辖区:莲都区 县级市:龙泉市 县: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 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507,396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116,95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90,439人,增长18.44%,年平均增长率为1.71%。其中,男性人口为1,293,190人,占总人口的51.58%;女性人口为1,214,206人,占总人口的48.4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5。0-14岁的人口为400,417人,占总人口的15.97%;15-59岁的人口为1,574,433人,占总人口的62.79%;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32,546人,占总人口的21.24%,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85,344人,占总人口的15.37%。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550,182人,占总人口的61.8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957,214人,占总人口的38.18%。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398,675人,占95.6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8,721人,占4.34%。其中,畲族人口为72,214人,占2.8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72,345人,增长18.38%,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6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8,094人,增长19.97%,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6个百分点。其中,畲族人口增加297人,增长0.41%,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52个百分点。 交通 金温铁路、金温新双线(丽水站) (富岭收费口) 教育 截止2018年底,丽水市共有幼儿园468所,小学211所,初中74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所,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及筹建院校)3所。高考录取率95.6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29%。 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 丽水学院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成人高等学校 丽水广播电视大学 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 丽水旅游学校 高级中等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 丽水中学 缙云中学 松阳县第一中学 遂昌中学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