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 | 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 | 如今,大王却去奉承仇敌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自虑之,此则计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 请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讲给您听的人,就不是忠臣。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曰: 夫齐者固寡人之雠,所欲伐也,直患国敝力不足也。 | 燕王说: 齐国本来就是我的仇敌,是要讨伐的国家,只是担心国家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子能以燕伐齐,则寡人举国委子。 | 假如您能以燕国现有的力量讨伐齐国,那么,我愿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对曰: 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 | 苏代回答说: 天下能够互相征战的国家共有七个,而燕国处于弱小的地位。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 | 单独作战不能取得胜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么就没有不提高声威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韩、魏,韩、魏重。 | 向南依附楚国,楚国的声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国,秦国的声威提高。中部依附韩国、魏国,韩国、魏国的声威提高。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 假如所依附的国家声威提高了,这样也就一定能使您的声威提高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今夫齐,长主而自用也。 | 如今齐国的国君,年纪大而固执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南攻楚五年,畜聚竭;西困秦三年,士卒罢敝;北与燕人战,覆三军,得二将。 | 他向南攻打楚国长达五年之久,积聚的财富也消耗尽了;西边被秦国困扰了多年,士兵们已疲惫衰败;向北和燕国人作战,以三军覆没的代价,仅仅俘虏了两名将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而以其馀兵南面举五千乘之大宋,而包十二诸侯。 | 然而,还要发动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拥有五千辆战车的宋国,吞并十二个小诸侯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恶足取乎! | 这是他们国君的欲望,可是他们的民力已经枯竭了,怎么能够办得到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敝矣。 | 况且我听说过,连续打仗,百姓就疲困劳乏,战争持续太久,士兵就疲惫不堪。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燕王曰: 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 | 燕王说: 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浊河可以用来固守,长城、钜防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对曰: 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恶足以为固! | 苏代回答说: 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浊河怎么能够固守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民力罢敝,虽有长城、钜防,恶足以为塞! | 百姓已经疲困劳乏,即使有长城、钜防,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且异日济西不师,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 | 况且,以前不征发济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赵国的入侵,不征发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燕国的入侵。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今济西河北尽已役矣,封内敝矣。 | 如今,济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征发参战了,境内的防卫力量已很薄弱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於财。 | 骄横的国君一定好利,亡国的臣子一定贪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 | 大王如果能够不因为以侄儿弟弟做为人质而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齐王就会友好地对待燕国,而轻率地出兵去消灭宋国,那么,这样一来,齐国就可以灭掉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燕王曰: 吾终以子受命於天矣。 | 燕王说: 我终于凭借着您而承受灭亡齐国的天命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燕乃使一子质於齐。 | 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苏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 | 苏厉也借着燕国派人质的机会求见齐王。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王怨苏秦,欲囚苏厉。 | 齐王怨恨苏秦,打算把苏厉囚禁起来。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燕质子为谢,已遂委质为齐臣。 | 燕国质子替他在齐王面前请罪,随后苏厉就委身做了齐国的臣子。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於齐。 |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 齐王其霸乎? | 齐王派遣苏代回燕国复命,燕王哙问道: 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曰: 不能。 | 苏代回答说: 不可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曰: 何也? | 燕王说: 为什么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曰: 不信其臣。 | 苏代回答说: 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於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 | 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 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燕立昭王,而苏代、苏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 | 燕国拥立昭王即位,而苏代、苏厉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来,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使人谓魏王曰: 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秦必不受。 | 齐王派人去对魏王说: 齐国想要把宋地分封给秦王的弟弟泾阳君,秦王一定不肯接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 | 秦王并不是不愿齐国的协助而夺取宋国的土地,而是他不相信齐王和苏先生。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 | 如今齐国和魏国矛盾已经达到如此严重的地步,那么齐国就不会去欺骗秦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 | 秦国也会相信齐国,齐、秦联合起来,泾阳君就会得到宋国的土地,这就不是一件有利于魏国的事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 所以大王不如让苏先生东归齐国,秦王一定会怀疑齐王,而又不相信苏先生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 | 齐、秦不能联合,天下的局势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攻打齐国的形势就形成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於是出苏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 于是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 |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致送燕昭王,说: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於齐,名卑而权轻;奉万乘助齐伐宋,民劳而实费;夫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彊而国害: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 | 燕国是列入万乘的大国,却向齐国派遣了人质,名声卑下而权力低微;奉献出众多军队帮助齐国攻打宋国,使得百姓劳困而财力消费;即便打败宋国,残害楚国的淮北,只能壮大齐国,帮助仇敌日益强大而残害了自己的国家;这三方面都是对燕国很不利的事。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於齐也。 | 虽然如此,可是大王还在继续这样干下去,是为了取得齐国的信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加不信於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计过矣。 | 齐国对大王更加不信任,而且对燕国的忌恨越来越深,这就说明大王的策略是错误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 | 把宋国和楚国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个强大的万乘国家,而齐国吞并了它,就等于使齐国得益于一倍的国力。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彊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 | 北夷纵横七百里,再把鲁国和卫国加上,又抵得上一个强大的万乘国家。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夫一齐之彊,燕犹狼顾而不能支,今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 齐国吞并了它们,这就等于使齐国得益于二倍的国力。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就忧虑重重而不能支持,如今把三个齐国那么强大的力量压到燕国头上,那个灾祸必然很严重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虽然,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 虽然如此,但是一个明智的人做事,能够利用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越王勾践栖於会稽,复残彊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 齐国的紫布,本来是破旧的白缯染成的,却能够提高十倍的价钱;越王勾践被困栖身在会稽山上,却又击败了强大的吴国而称霸天下;这都是利用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的事例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今王若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则莫若挑霸齐而尊之,使使盟於周室,焚秦符,曰 其大上计,破秦;其次,必长宾之 。 | 如今,假若大王想把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莫如怂恿各国尊奉齐国为霸主,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公然结盟,烧毁秦国的信符,宣告说: 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国;其次是一定要永远排斥它。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挟宾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 秦国遭到各国共同的排斥面临被攻破的威胁,秦王必定为此而忧虑。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五世伐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国为功。 | 秦国连续五代都主动攻打各诸侯国,如今却屈居齐国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齐国走投无路,就不怕拿整个国家作赌注以求得成功。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言说秦王曰: 燕、赵破宋肥齐,尊之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 | 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劝说秦王:燕、赵攻破宋国,都壮大了齐国,大家尊崇他,作他的下属。燕、赵并没有得到好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燕、赵不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 | 燕、赵得不到好处而又一定这么干的原因,那就在于不相信秦王。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赵,令泾阳君、高陵君先於燕、赵? | 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可信赖的人勾通燕国和赵国,让泾阳君、高陵君先到燕国,赵国去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 | 如果秦国背信弃义,就用他们做人质,这样燕国和赵国就相信秦国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於天下。 | 这样一来,秦国在西方称帝,燕国在北方称帝,赵国在中部称帝,树立起三个帝王在天下发号施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 | 假如韩国、魏国不服从,那么,秦国就出兵攻打它,齐国不服从,那么,燕国、赵国出兵攻打它,这样一来,天下还有谁敢不服从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伐齐,曰 必反宋地,归楚淮北 。 | 天下都服从了,就趁势驱使韩、魏攻打齐国,说: 必须交出宋国的失地,归还楚国的淮北 。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反宋地,归楚淮北,燕、赵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原也。 | 交出宋国的失地,归还楚国的淮北,对燕国和赵国都是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赵甘之如饴的事。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夫实得所利,尊得所原,燕、赵弃齐如脱鵕矣。 | 他们实际上得到了好处,名分上如愿以偿,那么让燕国和赵国抛弃齐国,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样的容易。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今不收燕、赵,齐霸必成。 | 现在如果您不去勾通燕、赵,那么齐国称霸的局势一定会形成。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侯赞齐而王不从,是国伐也;诸侯赞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 | 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唯独您不服从,这就会遭到各国诸侯的讨伐;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您也服从它,这就会使你的声望降低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今收燕、赵,国安而名尊;不收燕、赵,国危而名卑。 | 如今,您勾通燕、赵,可使国家安定而声望尊崇;不勾通燕、赵,国家就会危险而声望就会降低。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为也。 | 抛弃名尊国安而选择国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 | 秦王听完这些话,一定像匕首刺进他的心房一样。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若言说秦? | 那么大王为什么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游说秦王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必取,齐必伐矣。 | 秦王听到了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遭到讨伐。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夫取秦,厚交也;伐齐,正利也。 | 结交秦国,是有利的外交;讨伐齐国,是正当的利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尊厚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 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当的利益,是圣王所做的事业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燕昭王善其书,曰: 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於齐,非苏氏莫可。 | 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太好了,就说: 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 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块儿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竟破齐,湣王出走。 | 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 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 | 过了很久,秦国邀请燕王,燕王就想前往,苏代阻止燕王说: 楚国贪得了枳地而导致国家危亡,齐国夺取了宋地而导致国家破败。齐、楚不能因为拥有了枳、宋反而还要奉事秦国,这是为什么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 | 那是因为凡是成功的国家,都是秦国最忌恨的大敌。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 | 秦国夺取天下,不是凭借着推行正义,而是施以暴力。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之行暴,正告天下。 | 秦国施以暴力,是公开宣告于天下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告楚曰: 蜀地之甲,乘船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 他曾警告楚国说: 蜀地的军队,坐着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着夏季盛大的水势而直下长江,五天就能抵达郢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汉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 汉中的军队,坐着船从巴江出发,趁着夏季盛涨的水势而直下汉江,四天就能抵达五渚。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寡人积甲宛东下随,智者不及谋,勇土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 | 我亲自在宛东集结军队,直下随邑,聪明才智的人来不及出谋献策,勇武的人来不及发怒,我攻击你们的行动就象射杀鹰隼一样神速。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 | 而楚王你还想等待天下各国一起来攻打函谷关,岂不是太遥远了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楚王为是故,十七年事秦。 | 楚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十七年事奉秦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正告韩曰: 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 | 秦国又严正地警告韩国说: 我的军队从少曲出发,一天之内就能切断太行山的通道。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 | 我的军队从宜阳出发,直接攻击平阳,两天之内韩国各地的局势就没有不动摇的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 | 我的军队穿过东西两周攻击新郑,五天之内,我将攻克整个韩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 韩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正告魏曰: 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 | 秦国还严正地警告魏国说: 我的军队攻克安邑,围困女戟,韩国的太原就被切断。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下轵,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彊弩在前,錟戈在後,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 | 我的军队直下轵道,通过南阳,封锁冀邑,包抄东西两周,趁着夏季旺盛的水势,驾着轻便的战船,强劲的弓弩在前,锋利的戈矛在后,掘开荥泽水口,魏国的大梁就会被洪水吞没不复存在了;掘开白马河的水口,魏国的外黄、济阳也会被洪水吞没不复存在了;掘开宿胥河的水口,魏国的虚地、顿丘也会被洪水淹没不复存在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 | 在陆地上作战,就攻击河内,利用水攻就可毁灭大梁。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 魏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於齐。 | 秦国打算攻打安邑,担心齐国救援它,就把宋地许给齐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曰: 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 | 说: 宋王无道,做了个木头人很象我,用箭射它的脸,我的国家和宋国路途隔绝,军队距宋太远,不能直接攻打它。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 | 齐王您如果能打败宋国据为己有,那就象我自己占有它一样高兴。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 后来,秦国攻下了魏国的安邑,围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国作为齐国的罪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欲攻韩,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於天下。曰: 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 秦国打算进攻韩国,担心天下诸侯救援它,就把齐国许给天下诸侯去讨伐,说: 齐王四次和我订立盟约,四次欺骗我,坚决地率领天下的军队进攻我国,就有多次。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 | 只要齐国存在,就没有秦国,只要有秦国的存在,就没有齐国,一定要讨伐它,一定要毁灭它 。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於楚。 | 等到秦国夺取了韩国的宜阳、少曲,攻克了蔺邑、离石,却又把打败齐国作为天下诸侯国的罪过。 秦国打算进攻魏国,就先尊崇楚国,便把南阳许给楚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曰: 寡人固与韩且绝矣。 | 说: 我本来就和韩国断绝了关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