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故周書曰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 | 所以《周書》上說: 國家的安危在於君王發布什么政令,國家的存亡在於君王用什么樣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原陛下詳察之,少加意而熟慮焉。 | 希望陛下仔細考察這個問題,對此稍加注意,深思熟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各一事。 | 這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都向皇帝上書,談論當代重大事情,每人講了一件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徐樂曰: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 | 徐氏在上書中說:我聽說國家的憂患在於土崩,而不在於瓦解,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謂土崩? | 什么叫土崩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之末世是也。 | 秦朝末年就是這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非有孔、墨、曾子之賢,陶硃、猗頓之富也,然起窮巷,奮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此其故何也? | 陳涉并沒有諸侯的尊貴地位,也沒有一尺一寸的封地,自己也不是王公大人和有名望的貴族的后代,沒有家鄉人對他的稱贊,沒有孔丘、墨翟、曾參的賢能,沒有陶朱、猗頓的富有。但是,他從貧窮的鄉間起兵,揮舞着戟矛,赤臂大喊,天下人聞風響應,這是什么原因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由民困而主不卹,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脩,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是之謂土崩。 | 這是由於人民貧困而國君不知體卹關照,下民怨恨而身處上位者并不知道,世俗已經敗壞而政治不修明,這三項是陳涉用為憑借的客觀條件,這就叫做土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 | 所以說國家的憂患在於土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謂瓦解? | 什么叫瓦解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楚、齊、趙之兵是也。 | 吳、楚、齊、趙的軍事叛亂就是這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 | 吳、楚等七國陰謀叛亂,他們都自稱萬乘君王,有披甲的戰士几十萬,他們的威嚴足以使其封國之民畏服,他們的財物足以鼓勵其封國的百姓,但是他們卻不能向西奪取尺寸的土地,而他們自己卻在中原被擒,這是什么原因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 | 不是他們權勢比平民百姓輕,不是他們的軍事力量比陳涉小,是因為正當那時候,先皇帝的思想還未衰弱,而安於鄉土、喜歡時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諸侯們沒有得到境外的援助,這就叫做瓦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 所以說國家的憂患不在於瓦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 | 由此可見,天下若有土崩的形勢,縱然是處於窮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們中有人首先發難,就可能使國家遭到危害,陳涉就是如此,何況或許還有三晉之類的國君存在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 | 國家縱然是沒有大治,若真能沒有土崩的形勢,雖然有強國和強大的軍隊起來造反,也會在轉身之間遭到擒滅,吳、楚、齊、趙等國就是這樣,何況群臣百姓起來造反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 這兩種情況,是國家安危的明顯的根本之處,希望賢明的君主多多留意,深刻地考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間者關東五穀不登,年歲未復,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推數循理而觀之,則民且有不安其處者矣。 | 最近關東地區五谷歉收,年景還未恢復,百姓大多都很窮困,再加上邊境一帶的戰爭,按形勢的發展和一般常理來看,老百姓將有不安心本地的情況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不安故易動。易動者,土崩之勢也。 | 不安心本地就容易流動,容易流動就是土崩的形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明於安危之機,脩之廟堂之上,而銷未形之患。 | 所以,賢明的君主能獨自看到萬物變化的各種原因,明察安危的關鍵,只在朝廷上治理政事,就可以把沒有形成的禍患加以消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要,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 |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想法使國家不出現土崩的形勢而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雖有彊國勁兵,陛下逐走獸,射蜚鳥,弘游燕之囿,淫縱恣之觀,極馳騁之樂,自若也。 | 所以縱然有強國和強大的軍隊,陛下仍然可以追趕走獸,射擊飛鳥,擴展游宴的場所,無節制地放縱地觀賞玩樂,盡情地享受驅馬打獵的歡樂,一切安然自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金石絲竹之聲不絕於耳,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而天下無宿憂。 | 各種樂器的演奏聲不絕於耳,帷帳中與美女的情愛和俳優侏儒的笑聲面前出現,然而國家卻沒有積久的憂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名何必湯武,俗何必成康! | 名望何必定要像商湯、周武王那樣,世俗何必定要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代那么淳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雖然,臣竊以為陛下天然之聖,寬仁之資,而誠以天下為務,則湯武之名不難侔,而成康之俗可復興也。 | 這兩種情況確立了,然后就可以處於尊貴安全的實際境地,在當代傳揚美名,擴大聲譽,使天下之人親近你,使四方邊遠之民服從你,你的余恩和遺德將盛傳几代人,面朝南方,背靠屏風,卷起衣袖,與王公大人們作揖行禮,這是陛下所做的事情。我聽說想實行王道,治理國家,就是沒有成功,最差的結果也可以使國家安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二體者立,然後處尊安之實,揚名廣譽於當世,親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遺德為數世隆,南面負扆攝袂而揖王公,此陛下之所服也。臣聞圖王不成,其敝足以安。 | 只要安寧,陛下想得到什么,難道還有得不到的嗎?你想做什么,難道還有做不成的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何徵而不服乎哉! | 你想徵討誰,還有不降服的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嚴安上書曰: | 嚴安上書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聞周有天下,其治三百余歲,成康其隆也,刑錯四十余年而不用。 | 我聽說周朝治理天下,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的時期有三百多年,成王和康王時期是最隆盛的,擱置刑罰四十多年不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其衰也,亦三百余歲,故五伯更起。 | 待到周朝政治衰微時也有三百多年,所以五霸才能輪番興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五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暴禁邪,匡正海內,以尊天子。 | 五霸這些人經常輔佐天子,興利除害,誅伐暴虐,禁止奸邪,在天下扶持正道,以此使天子得到尊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五伯既沒,賢聖莫續,天子孤弱,號令不行。 | 五霸都去世后,賢聖之人沒有繼起者,使天子處於孤立軟弱的地位,號令不能頒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侯恣行,彊陵弱,眾暴寡,田常篡齊,六卿分晉,并為戰國,此民之始苦也。 | 諸侯恣意行事,強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損害人少的,田常篡奪了齊國的政權,六卿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共同形成了戰國紛爭的局面,這是百姓苦難的開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彊國務攻,弱國備守,合從連橫,馳車擊轂,介冑生蟣虱,民無所告愬。 | 於是強大的國家致力於戰爭,弱小的國家備戰防守,出現合縱和連橫的策略,使者的車子疾馳奔波,戰士的鎧甲帽盔生滿蟣虱,百姓的苦難無處申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并吞戰國,稱號曰皇帝,主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锺虡,示不復用。 | 待到秦王政時代,他蠶食天下,并吞戰國,號稱皇帝。統一國內的政治,毀壞諸侯國的都城,銷毀諸侯的兵器,熔鑄成鐘虡,以顯示不再用兵動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 | 善良的平民百姓才能免於戰爭的災害,碰上聖明的天子,人人都認為得到了新生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鄉使秦緩其刑罰,薄賦斂,省繇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智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 假如秦朝寬緩其刑罰,少徵賦稅,減輕徭役,尊重仁義,輕視權勢利益,崇尚忠厚,鄙視智巧,改變風俗,使國內百姓得到教化,那么世世代代都會安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不行是風而其故俗,為智巧權利者進,篤厚忠信者退;法嚴政峻,諂諛者眾,日聞其美,意廣心軼。 | 但是秦朝不推行這種政治,卻因循從前的風俗,使得那些專做智巧權利之事的人得以進用,而那些忠厚誠信的人卻被斥退;法律嚴酷,政治嚴峻,謅媚阿諛的人很多,天天聽到他們的贊美聲,於是心意滿足,想入非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辟地進境,戍於北河,蜚芻輓粟以隨其後。 | 一心想要揚威於海外,就派遣蒙恬率兵去攻打北方的匈奴,擴張土地,推進國境,戍守住黃河以北的地方,讓百姓急運糧草,跟隨其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 | 又派遣尉官屠睢率領水兵去攻打南方的百越,派監御史祿鑿通運河,運送糧食,深入越地,越人逃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 | 經過很長時間的相持,糧食乏絕,越人攻擊秦兵,秦兵大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 | 秦就派趙佗率兵戍守越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是時,秦禍北搆於胡,南掛於越,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 | 正在這時,秦朝在北方同匈奴結怨,在南方同越人結仇,在無用的地方駐扎軍隊,只能進而不能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 經過十多年,成年男子穿上鎧甲上戰場,成年女子轉運糧食,痛苦而無法活下去,有的弔死在路旁的樹上,死的人一個接着一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 | 等到秦始皇死去,天下人民多半反叛秦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項梁舉吳,田儋舉齊,景駒舉郢,周市舉魏,韓廣舉燕,窮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勝載也。 | 陳勝、吳廣攻占陳縣,武臣、張耳攻占趙地,項粱攻占吳縣,田儋攻占齊地,景駒攻取郢,周市攻取魏地,韓廣攻取燕地,窮山深谷,豪杰之士一同起兵,記也記不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也。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至於霸王,時教使然也。 | 但是,他們都不是公侯的后代,也并非大官的下屬,沒有一尺一寸的小小權勢,從閭巷興起,手持戟矛,順應時勢,都行動起來,沒有預先謀畫卻同時起兵,沒有約定卻同時相會合,不斷擴大土地,最后成為霸王,這是當時的教化使他們成為這個樣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者,窮兵之禍也。 | 秦國是高貴的天子,是擁有天下的富豪,但卻亡國亡家,這是窮兵黷武的結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彊,不變之患也。 | 所以周朝的敗亡在於國勢軟弱,秦朝的敗亡在於國勢強大,這是不會因時而變的原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濊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蘢城,議者美之。 | 如今想招降南夷,使夜郎前來朝拜,降服羌、僰,攻奪?州,建立城邑,深入匈奴,燒毀它們的龍城,議論此事的人都加以贊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長策也。 | 這是做臣者的利益,并非是天下的長遠大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靡敝國家,非所以子民也。 | 如今中國沒有狗叫的驚擾,卻受着遠方備戰的牽累,使國家破敗,這不是養育百姓的辦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行無窮之欲,甘心快意,結怨於匈奴,非所以安邊也。 | 去實現無窮無盡的欲望,使心意暢快,而同匈奴結怨,這并不是安定邊疆的辦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禍結而不解,兵休而復起,近者愁苦,遠者驚駭,非所以持久也。 | 結下怨恨而不能消除,戰爭停止而又重新產生,使近者蒙受愁苦,遠者感到驚駭,這不是持久的辦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天下鍛甲砥劍,橋箭累弦,轉輸運糧,未見休時,此天下之所共憂也。 | 如今全國鍛造鎧甲,磨利刀劍,矯正箭杆,積累弓弦,轉運糧食,看不到停止的時候,這是全國人民共同憂慮的事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 | 那戰爭持續時間長,變故就會產生,事情繁雜,疑慮就會產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城數十,形束壤制,旁脅諸侯,非公室之利也。 | 現在外郡的土地有几千里,列城數十個,地理山川的形勢可以控制百姓,脅迫附近的諸侯,這不是公室皇家的利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下觀秦之所以滅者,嚴法刻深,欲大無窮也。 | 看看曆史上齊國和晉國所以被滅亡的原因,就是公室方面的勢力衰微,六卿的勢力太大了。再看看秦國所以滅亡的原因,就是刑法嚴酷,欲望大得無窮無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几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萬世之變,則不可稱諱也。 | 如今郡守的權力,不只象六卿那樣大;土地几千里,不只是閭巷那點憑借;鎧甲武器和各種軍械,不只是戟矛那點用處。這樣的客觀條件,如果碰上天下重大變亂,那么其后果就不可諱言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書奏天子,天子召見三人,謂曰: 公等皆安在? | 徐樂和嚴安的奏書送交天子,天子召見了主父偃和徐樂、嚴安,對他們說: 你們都在哪里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相見之晚也! | 為何我們相見得這樣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為郎中。 | 於是,武帝就任命他們三人為郎中。主父偃屢次進見皇帝,上疏陳說政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數見,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遷為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 | 皇帝下令任命他為謁者,又升為中大夫。一年當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職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偃說上曰: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彊弱之形易制。 | 主父偃向皇上勸說道: 古代諸侯的土地不超過百里,強弱的形勢很容易控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 | 如今的諸侯有的竟然擁有相連的几十個城市,土地縱橫千里,天下形勢寬緩時,則容易驕傲奢侈,做出淫亂的事情,形勢急迫時,則依仗他們的強大,聯合起來反叛朝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 | 現在如果用法律強行削減他們的土地,那么他們反叛的事就會產生,以前晁錯的做法就出現這種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 | 如今,諸侯的子弟有的多達十几個,而只有嫡長子世世代代相繼承,其余的雖然也是諸侯王的親骨肉,卻沒有一點土地受封,那么仁愛孝親之道就得不到顯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 希望陛下命令諸侯可以推廣恩德,把土地分割給子弟,封他們為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 這些子弟人人高興地實現了他們的願望,皇上用這種辦法施以恩德,實際上卻分割了諸侯王的國土,不必削減他們的封地,卻削弱了他們的勢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上從其計。 | 於是,皇上聽從了他的計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說上曰: 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 主父偃又勸皇帝說: 茂陵剛設置縣,可以將天下豪強兼并之家和作亂的人,都遷到茂陵,內則充實京城,外則消除奸猾之人,這就叫做不誅殺而禍害被消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又從其計。 | 皇上又聽從了他的主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 | 尊立衛子夫當皇后,及揭發燕王劉定國的陰私,主父偃是有功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 | 大臣們都畏懼主父偃的嘴,賄賂和贈送給他的錢,累計有千金之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人或說偃曰: 太橫矣。 | 有人勸說主父偃說: 你太橫行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主父曰: 臣結發游學四十余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戹日久矣。 | 主父偃說: 我從束發游學以來已四十余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實現,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們不肯收留我,賓客拋棄我,我窮困的時日已很久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 況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時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罰好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 我已到日暮途遠之時,所以要倒行逆施,橫暴行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 | 主父偃盛稱朔方土地肥沃富饒,外有黃河為險阻,蒙恬在此筑城以驅逐匈奴,內省轉運和戍守漕運的人力物力,這是擴大中國土地,消滅匈奴的根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覽其說,下公卿議,皆言不便。 | 皇上看完他的建議,就交給公卿們議論,大家都說不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孫弘曰: 秦時常發三十萬眾筑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 | 公孫弘說: 秦朝時曾經調發三十萬人在黃河以北修城,最終也未修成,不久就放棄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計,立朔方郡。 | 主父偃盛稱其利,皇上竟釆納主父偃的計策,設置了朔方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元朔二年,主父言齊王內淫佚行僻,上拜主父為齊相。 | 元朔二年,主父偃向皇上講了齊王劉次景在宮內淫亂邪僻的行為,皇上任命他當了齊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 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 | 主父偃到了齊國,把他的兄弟和賓客都召來,散發五百金給他們,數落他們說 開始我貧窮的時候,兄弟不給我衣食,賓客不讓我進門;如今我作了齊相,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 | 我同諸君絕交了,請不要再進我主父偃的家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 | 於是他就派人用齊王與其姐姐通奸的事來觸動齊王,齊王以為終究不能逃脫罪責,害怕像燕王劉定國那樣被判處死罪,就自殺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有司以聞。 | 主持此事的官員把這事報告給皇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主父始為布衣時,嘗游燕、趙,及其貴,發燕事。 | 主父偃開始當平民百姓時,曾經游曆燕地和趙地,等到他當了大官后,就揭發了燕王的陰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 | 趙王害怕他成為趙國的禍患,想要上書皇帝講述他的陰私,因為主父偃在朝中,不敢揭發。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 等到他當了齊相,走出函谷關,趙王就派人上書,告發主父偃接受諸侯的賄賂,因此,諸侯子弟中有很多因為這個原因而被封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 | 等到齊王自殺了,皇上聽到后,大怒,認為是主父偃威脅他的國王使其自殺的,就交給官吏審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 | 主父偃承認接受諸侯賄賂,實際上沒有威脅齊王使他自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 皇上不想誅殺主父偃,這時公孫弘當御史大夫,就對皇上說: 齊王自殺,沒有后代,封國被廢除而變成郡,歸入朝廷,主父偃是這事的罪魁,陛下不殺主父偃,無法向天下人民交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遂族主父偃。 | 於是皇上就把主父偃家族的人都殺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唯獨洨孔車收葬之。 | 主父偃正在顯貴受寵時,賓客的人數以千計,待到他被滅族而死,沒有一個人為他收尸,唯獨洨縣人孔車為他收尸并埋葬了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子後聞之,以為孔車長者也。 | 天子后來聽說了這事,認為孔車是個長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公孫弘行義雖脩,然亦遇時。 | 太史公說: 公孫弘的品德行為雖然美好,但是也因為他遇到了好時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興八十余年矣,上方鄉文學,招俊乂,以廣儒墨,弘為舉首。 | 漢朝建國八十余年了,皇上正崇尚儒家學說,招攬才能超群的人才,以發展儒家和墨家學說,公孫弘是一個被選拔出來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 主父偃身居要職,諸位朝中高官都稱贊他,待到他名聲敗壞,自身被殺,士人都爭着講他的壞處,真是可悲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皇太后詔大司徒大司空: 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 | 太皇太后王政君向大司徒馬宮和大司空甄丰下詔書說: 聽說治理國家之道,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來;使百姓富裕的關鍵,在於節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