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而王濬順流將至,司馬伷、王渾皆臨近境。
|
而王皓順流而下即將到達,司馬亻由、王渾都已接近邊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皓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等計,分遣使奉書於濬、伷、渾曰: 昔漢室失統,九州分裂,先人因時,略有江南,遂分阻山川,與魏乖隔。
|
孫皓採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等的建議,分別派遣使者給王皓、司馬亻由、王渾送信說: 過去漢室失去大統,國家分裂,我的祖先佔據時機,佔據江南,於是分裂山河,與魏國衝突、絕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大晉龍興,德覆四海。
|
現在大晉皇帝登基,德行覆蓋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闇劣偷安,未喻天命。
|
我昏庸頑劣,苟且偷安,不明天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於今者,猥煩六軍,衡蓋路次,遠臨江渚,舉國震惶,假息漏刻。
|
以至於到今日,煩勞六軍,橫蓋田野、列隊道路,大舉出兵到長江之濱,使我舉國震驚,苟延殘喘臨近末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敢緣天朝含弘光大,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奉所佩印綬,委質請命,惟垂信納,以濟元元。
|
斗膽希望天朝包容光大,謹派私署太常張夔等奉上佩帶的印璽、綬帶,交付我的身體請求保全,希望能夠信任接納,以便拯救百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壬申,王濬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
十五日,王皓最先到達,就接受了孫皓的投降,解開捆綁他的繩子,焚燬孫皓帶的棺材,邀請他前來相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伷以皓致印綬於己,遣使送皓。
|
司馬亻由因為孫皓把印璽、綬帶交給自己,就派人遣送孫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皓舉家西遷,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於京邑。
|
孫皓帶全家西遷,於太康元年五月一日到達京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四月甲申,詔曰: 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
|
四月二十八日,晉帝下詔: 孫皓走投無路前來歸降,前次詔書答允他不賜死罪予,現在他垂手稱臣,我對他仍然十分憐憫,賜他歸命侯的稱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
再賜他衣服車輛,三十頃田地,每年給五千斛糧食,五十萬錢,五百匹絹,五百斤絲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皓太子瑾拜中郎,諸子為王者,拜郎中。
|
並任命孫皓的太子孫瑾為中郎,其他幾位曾被封王的兒子,都任為郎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五年,皓死於洛陽。
|
太康五年,孫皓在洛陽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評曰:孫亮童孺而無賢輔,其替位不終,必然之勢也。
|
評曰:孫亮年紀幼小卻沒有良臣輔佐,他的皇位不能始終,是大勢必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改弦易張,雖志善好學,何益救亂乎?
|
孫休因為過去的寵愛恩惠,任用興、布,不能挑選任用賢才,改弦更張,雖然志向在於德行好學,對救濟亂世有什麼好處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使既廢之亮不得其死,友于之義薄矣。
|
又不讓已經被廢位的孫亮就死,對朋友的情義是很淡薄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
|
孫皓濫用刑罰,被處死罷官流放的,不計其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
|
所以朝臣侍從人人惶恐,都每日擔心朝不保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熒惑、巫祝,交致祥瑞,以為至急。
|
他對於天象和巫祝之事,其中顯示的祥瑞徵兆,認為非常緊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舜、禹躬稼,至聖之德,猶或矢誓眾臣,予違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
|
過去舜帝、大禹親自耕種,有最聖明的德行,尚且向朝臣們盟誓,予違女弼,或者看重昌盛的言論,經常比不上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況皓兇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
|
更何況孫皓兇殘頑劣,恣意妄為,橫行霸道,誅殺忠誠勸諫之人,任用阿諛奉承之人,虐害百姓,奢侈至極,應該施以腰斬之刑,以向百姓謝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既蒙不死之詔,復加歸命之寵,豈非曠蕩之恩,過厚之澤也哉!
|
既然收到了不賜死的詔令,又得到了歸命的恩寵,難道不是浩蕩的恩典,過於厚重的恩澤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劉繇字正禮,東萊牟平人也。
|
劉繇,字正禮,是東萊郡牟平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孫家焉。
|
齊孝王的小兒子被封為牟平侯,後代子孫就在那裡居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繇伯父寵,為漢太尉。
|
劉繇的伯父劉寵,是漢朝的太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繇兄岱,字公山,歷位侍中,兗州刺史。
|
劉繇的哥哥劉岱,字公山,擔任過侍中、兗州刺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繇年十九,從父韙為賊所劫質,繇篡取以歸,由是顯名。
|
劉繇十九時,叔父劉韙被強盜劫掠作人質,劉繇將他搶奪回來,因此名聲顯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舉孝廉,為郎中,除下邑長。
|
劉繇被舉薦為孝廉,擔任郎中,任下邑縣縣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郡守以貴戚託之,遂棄官去。
|
當時郡守把自己的親戚託付給他,他就辭官離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州闢部濟南,濟南相中常侍子,貪穢不循,繇奏免之。
|
州府徵召他為濟南部丞,濟南相是中常侍的兒子,貪汙受賄不守法紀,劉繇上奏罷免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平原陶丘洪薦繇,欲令舉茂才。
|
平原人陶丘洪舉薦劉繇,想讓州里舉薦他為茂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刺史曰: 前年舉公山,奈何復舉正禮乎?
|
州刺史說: 前年才推舉他哥哥公山,怎麼又要推舉正禮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洪曰: 若明使君用公山於前,擢正禮於後,所謂御二龍於長塗,騁騏驥於千里,不亦可乎!
|
陶丘洪說: 如果您之前推舉劉公山,後又薦劉正禮,就像是駕御兩匹如龍的駿馬,在千里長途上馳騁,不也可以嗎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會闢司空掾,除侍御史,不就。
|
恰遇朝廷徵召劉繇為司空掾,任命為侍御史,但他沒有到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避亂淮浦,詔書以為揚州刺史。
|
他在淮浦躲避戰亂,皇帝下詔書任命他為揚州刺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袁術在淮南,繇畏憚,不敢之州。
|
當時袁術在淮南,劉繇很忌憚他,不敢到揚州上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欲南渡江,吳景、孫賁迎置曲阿。
|
他想要南渡長江,吳景、孫賁將他迎接到曲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術圖為僣逆,攻沒諸郡縣。
|
袁術謀劃篡位,攻克周圍各郡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繇遣樊能、張英屯江邊以拒之。以景、賁術所授用,乃迫逐使去。
|
劉繇派遣樊能、張英駐軍江邊抗擊袁術,想到到吳景、孫賁是袁術所任用的人,就逼迫他們離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術乃自置揚州刺史,與景、賁併力攻英、能等,歲餘不下。
|
袁術就自己設置揚州刺史,和吳景、孫賁合力攻打張英、樊能等,一年多也未能攻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命加繇為牧,振武將軍,眾數萬人,孫策東渡,破英、能等。繇奔丹徒,遂溯江南保豫章,駐彭澤。
|
漢朝廷命令給劉繇加官為揚州牧、振武將軍,有數萬部隊。孫策東渡長江,大敗張英、樊能等,劉繇逃往丹徒,於是逆江上到江南地區守衛豫章,駐紮在彭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笮融先至,殺太守朱皓,入居郡中。
|
笮融先到豫章,殺了豫章太守朱鰑,到豫章郡居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繇進討融,為融所破,更復招合屬縣,攻破融。
|
劉繇出兵征討笮融,被笮融打敗,他再次召集所屬各縣人馬,攻破笮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融敗走入山,為民所殺,繇尋病卒,時年四十二。
|
笮融敗逃到山中,被當地百姓所殺。劉繇不久病死,年紀四十二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笮融者,丹楊人,初聚眾數百,往依徐州牧陶謙。
|
笮融,丹楊人,一開始聚集部隊數百人,前往徐州投靠徐州牧陶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謙使督廣陵、彭城運漕,遂放縱擅殺,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
|
陶謙讓他督管廣陵、彭城的漕運,他就恣意妄為,隨意殺戮,將三郡的運輸利益都截取來做為自己的收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採,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復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遠近前後至者五千餘人戶。
|
就大肆建造佛寺,用銅製作佛像,黃金塗抹像體,錦彩縫作像衣,懸掛九層銅盤,下建重樓閣道,可容納三千多人,這些人都佛經,並使郡內有崇信佛教的百姓和旁邊郡縣的百姓都來聽課受道。再用其他方式招納人,因此前後遠近有五千多人來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
|
每到浴佛節,就備辦很多酒飯,在路上安置酒席,綿延幾十裡,來觀看和食用的百姓有上萬人,耗費億萬錢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曹公攻陶謙,徐土騷動,融將男女萬口,馬三千匹,走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
|
曹操攻打陶謙,徐州地區騷亂,笮融帶著男女萬人、馬匹三千,逃到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客之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是,彭城相薛禮為陶謙所偪,屯秣陵。
|
之前,彭城國相薛禮被陶謙逼迫,駐守秣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融利廣陵之眾,因酒酣殺昱,放兵大略,因載而去。
|
笮融利用廣陵的人馬,乘醉酒時殺了趙昱,讓士兵大肆搶掠,將物品載著離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過殺禮,然後殺皓。
|
路過秣陵殺薛禮,又豫章殺了朱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策西伐江夏,還過豫章,收載繇喪,善遇其家。
|
後來孫策往西征討江夏,回師路過豫章,收殮並車載劉繇屍骨,為他發喪,對他的家屬非常厚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朗遺策書曰: 劉正禮昔初臨州,未能自達,實賴尊門為之先後,用能濟江成治,有所處定。
|
王朗給孫策寫信說: 劉正禮過去剛到揚州時,不能自己安適,實在是依賴您們家的人為他四處奔走,才得以渡江到達任所,有了處身安定的地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踐境之禮,感分結意,情在終始。
|
入境的禮待,感激之情、結交之心,這份情義一直都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剌。更以同盟,還為讎敵,原其本心,實非所樂。
|
後來因為袁術的嫌隙,關係逐漸背離,以至將盟友的關係變成仇敵的關係,探究本心,實在不是他願意這樣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康寧之後,常願渝平更成,復踐宿好。
|
安定下來之後,他常常想改變這種既成的形勢,重新修復與您過去的友好關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一爾分離,款意不昭,奄然殂隕,可為傷恨!
|
一旦分離,誠摯的心意不能彰顯,而他突然崩逝,實在遺憾傷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知敦以厲薄,德以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託,誠深恩重分,美名厚實也。
|
得知您以忠厚來回報薄情,以仁德來回報怨恨,收殮屍骨撫養遺孤,哀悼逝者同情生者,拋棄過去的猜忌,保護託付的孩子,實在是情深義重、名聲顯著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魯人雖有齊怨,不廢喪紀,春秋善之,謂之得禮,誠良史之所宜藉,鄉校之所嘆聞。
|
過去魯國雖說與齊國有恩怨,但齊孝公去世,魯人沒有廢弛喪禮而去弔唁,《春秋》中稱讚這一行為,說實在很得禮,實在是良史所應該記載的,鄉校所應該評議讚歎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正禮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異。
|
正禮的長子,很有志氣節操,想必有不同尋常之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優哉!
|
您威勢強盛執掌刑罰,如能對他施恩加惠,不是更有德行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繇長子基,字敬輿,年十四,居繇喪盡禮,故吏饋餉,皆無所受。
|
劉繇長子劉基,字敬輿,十四歲時,為劉繇服喪,都符合禮節,劉繇生前屬下官員所贈饋的禮物,他都沒有接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姿容美好,孫權愛敬之。
|
劉基姿態容貌都很好,孫權喜愛敬重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為驃騎將軍,闢東曹掾,拜輔義校尉、建忠中郎將。
|
孫權為驃騎將軍時,徵召劉基為東曹掾,任命他為輔義校尉、建忠中郎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為吳王,遷基大農。
|
孫權為吳王,升任劉基為大農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嘗宴飲,騎都尉虞翻醉酒犯忤,權欲殺之,威怒甚盛,由基諫爭,翻以得免。
|
孫權曾參加宴飲,騎都尉虞翻酒醉後忤逆犯上,孫權想要處死他,因在盛怒之下,由於劉基極力勸諫,虞翻才得以免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大暑時,嘗於船中宴飲,於船樓上值雷雨,權以蓋自覆,又命覆基,餘人不得也。其見待如此。
|
有一次因天氣酷熱,孫權在船上舉行酒宴,在船上碰到雷雨,孫權舉傘遮護自己,又命令手下人遮護劉基,其他官員得不到如此優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徙郎中令。
|
孫基被厚待到如此地步。劉基升任為郎中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稱尊號,改為光祿勳,分平尚書事。
|
孫權即位後,改任劉基為光祿勳,分管尚書事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年四十九卒。
|
劉基四十九歲時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權為子霸納基女,賜第一區,四時寵賜,與全、張比。
|
後來孫權為兒子孫霸納娶劉基的女兒,賜了一處宅邸,四時都有賞賜,與全家、張家等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基二弟,鑠、尚,皆騎都尉。
|
劉基的兩個弟弟,劉鑠、劉尚,都是騎都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人也。
|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好學,仕郡奏曹史。
|
他年少好學,在郡裡任奏曹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會郡與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聞者為善。
|
恰遇郡府和州府有嫌隙,是非曲直沒有分明,就將先上報一方看做正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州章已去,郡守恐後之,求可使者。
|
這時州里的奏章已送走,郡太守擔心自己落後,就尋找可以派出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年二十一,以選行,晨夜取道,到洛陽,詣公車門,見州吏始欲求通。慈問曰: 君欲通章邪? 吏曰: 然。
|
太史慈當時二十一歲,郡太守便挑選了他。他晝夜趕路,到了洛陽,到負責接納上奏的公車門口,看到州里派來送奏章的小官正在請求通報,太史慈問他: 你想通報奏章嗎? 那人答: 是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問: 章安在? 曰: 車上。
|
太史慈說: 奏章在哪裡? 那人答: 在車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曰: 章題署得無誤邪?
|
太史慈說: 奏章的簽署沒有什麼錯誤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取來視之。
|
拿來看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吏殊不知其東萊人也,因為取章。
|
吏役不知道他是東萊郡派來的人,就為他取來奏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已先懷刀,便截敗之。
|
太史慈已先在懷裡藏好了刀,奪過奏章就把它砍壞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吏踴躍大呼,言 人壞我章 !
|
那吏役非常著急,大呼道: 有人弄壞了我的奏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將至車間,與語曰: 向使君不以章相與,吾亦無因得敗之,是為吉凶禍福等耳,吾不獨受此罪。
|
太史慈把他帶到兩車中間,對他說: 如果你不把奏章給我,我也不能砍壞它,現在我們的吉凶禍福是相同的,我不會獨自承擔這一罪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豈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無事俱就刑辟。 吏言: 君為郡敗吾章,已得如意,欲復亡為?
|
不如我們悄悄一起逃走罷了,還可以活著且免於一死,不會一起承擔死刑。 吏役說: 你為郡里弄壞我的奏章,已經如你所願,為什麼還要逃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答曰: 初受郡遣,但來視章通與未耳。
|
太史慈回答說: 起初受郡裡派遣,只是來看奏章是否已經呈報上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用意太過,乃相敗章。
|
我想得過分了,才把奏章弄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還,亦恐以此見譴怒,故俱欲去爾。
|
現在回去,也擔心因此被譴責遷怒,所以想和你一起逃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吏然慈言,即日俱去。
|
吏役認為太史慈的話很對,當天就同他一起逃走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既與出城,因遁還通郡章。
|
太史慈與吏役一起出城後,又藉機返回呈上郡裡的奏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州家聞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復見理,州受其短。
|
州里得知後,又換派一個小官去送奏章,上級官員因奏章內容有矛盾而未再受理,州里因理短而受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由是知名,而為州家所疾,恐受其禍,乃避之遼東。
|
太史慈因此出名,但被州中嫉恨。他擔心遭受禍患,就跑到遼東躲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北海相孔融聞而奇之,數遣人訊問其母,並致餉遺。
|
北海相孔融聽說這件事後認為太史慈很奇異,多次派人問候太史慈的母親,並送去物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融以黃巾寇暴,出屯都昌,為賊管亥所圍。
|
當時孔融因為黃巾軍劫掠州郡,出兵駐守都昌,被賊軍管亥包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從遼東還,母謂慈曰: 汝與孔北海未嘗相見,至汝行後,贍恤殷勤,過於故舊,今為賊所圍,汝宜赴之。
|
太史慈從遼東返回,他母親對他說: 你與孔北海未曾見面,從你離開之後,他對我殷勤贍養,比親朋故舊還好,現在他被賊兵圍困,你當趕去援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留三日,單步徑至都昌。
|
太史慈在家待了三天,就隻身步行到都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圍尚未密,夜伺間隙,得入見融,因求兵出斫賊。
|
此時包圍得還不十分嚴密,太史慈等到夜間,乘間隙進去見孔融,請求孔融派兵出城斬殺賊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融不聽,欲待外救。
|
孔融沒有允許,想等待外部援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未有至者,而圍日偪。
|
但援軍一直沒到,而包圍一天比一天緊逼。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