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融欲告急平原相劉備,城中人無由得出,慈自請求行。
|
孔融想向平原相劉備告急,但城裡人無法出城,太史慈主動請求派他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融曰: 今賊圍甚密,眾人皆言不可,卿意雖壯,無乃實難乎?
|
孔融說: 如今賊兵包圍得十分嚴密,大家都說不能出去,你的決心很大,不也很困難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對曰: 昔府君傾意於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來必有益也。
|
太史慈回答: 過去您全心奉養我的老母親,她感激恩遇,讓我來援助您的困境,她本來認為我有可取的地方,來了必定有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眾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豈府君愛顧之義,老母遣慈之意邪?
|
現在大家都說不行,如果我也說行不通,這難道就是您愛護看顧的道義、老母讓我前來的用意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事已急矣,願府君無疑。
|
事情已經很緊迫,希望您不要再猶豫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融乃然之。
|
孔融於是答應他的請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嚴行蓐食,須明,便帶鞬攝弓上馬,將兩騎自隨,各作一的持之,開門直出。
|
於是太史慈整頓行裝,早早地吃了飯,等到天明,便帶上箭囊提著弓弩上馬,令兩名騎兵跟著自己,各作一個箭靶子拿在手上,打開城門徑直出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外圍下左右人並驚駭,兵馬互出。
|
外面包圍的人都很驚駭,步兵、騎兵胡亂衝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引馬至城下塹內,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畢,徑入門。
|
太史慈騎馬來到城下的壕溝內,插好隨從所拿的兩個靶子,然後躍出壕溝射靶,射完後,徑直進入城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晨復如此,圍下人或起或臥,慈復植的,射之畢,復入門。
|
第二天早晨又是城外包圍的人有的站起來,有的趴臥著,太史慈再插好靶,射完後又進城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晨復出如此,無復起者,於是下鞭馬直突圍中馳去。
|
第三天早晨還是這樣,城外敵軍沒有再站起來的,太史慈就策馬徑直衝向包圍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比賊覺知,慈行已過,又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故無敢追者。
|
等到敵軍覺察,他已突圍離開,且射死了好幾個人,都是中箭倒地,所以沒有趕追趕他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到平原,說備曰: 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
|
太史慈就到了平原,對劉備說: 我孔慈,是東萊的見識淺薄的人,和孔北海並非骨肉至親,也不是同鄉舊友,只是因為名聲志向相似而交好,有憂患與共的情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
|
現在管亥作亂,孔融被圍,走投無路,孤軍無援,危在旦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託於君,惟君所以存之。
|
因為您有仁義之名,能夠救助人的急難,所以孔北海非常慕仰,翹首以盼,仰仗於您,才讓我冒著敵軍刀刃,突破重圍,從萬死之中將自己託付給您,只有您才能使他留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備斂容答曰: 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
|
劉備收斂容色回答說: 孔北海知道這人間還有我劉備在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
|
當即派三千精兵跟隨太史慈前去救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賊聞兵至,解圍散走。
|
敵軍得知救兵已到,撤圍逃散離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融既得濟,益奇貴慈,曰: 卿吾之少友也。
|
孔融渡過困境後,更加認為太史慈是個奇才而加以敬重,說: 您是我的年少明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事畢,還啟其母,母曰: 我喜汝有以報孔北海也。
|
事情結束後,太史慈回家稟告母親,母親說: 我很高興你能這樣報答孔北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揚州刺史劉繇與慈同郡,慈自遼東還,未與相見,暫渡江到曲阿見繇,未去,會孫策至。
|
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是同郡人,太史慈從遼東返回,兩人未能相見,不久渡江到曲阿見到劉繇,還沒離去,恰遇孫策到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或勸繇可以慈為大將軍,繇曰: 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
|
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為大將軍,劉繇說: 如果我用太史慈,許劭不就譏笑我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但使慈偵視輕重。
|
只派太史慈去偵察孫策的兵力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獨與一騎卒遇策。
|
當時太史慈只帶一個騎兵突然遇到孫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
|
孫策的隨從有十三人,都是韓當、宋謙、黃蓋這樣的將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便前鬥,正與策對。
|
太史慈就上前挑戰,正與孫策相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
孫策刀刺太史慈的馬匹,奪走太史慈插在身背後的手戟,太史慈也拿到了孫策的頭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
適逢兩邊的步、騎大隊人馬各自趕到,於是兩方散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當與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太守。
|
太史慈應當和劉繇一起逃往豫章,可是他悄悄前住蕪湖,逃入山中,自稱丹楊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涇以西六縣未服。
|
當時,孫策軍隊已平定宣城以東地區,只剩下涇縣以西六縣沒有歸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因進住涇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
|
太史慈就進駐涇縣,設立屯府,很多山越夷民前來歸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躬自攻討,遂見囚執。
|
孫策親自率軍前來攻打,於是太史慈被抓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即解縛,捉其手曰: 寧識神亭時邪?
|
孫策當即解開他的束縛,握著他的手說: 還記得在神亭的時候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卿爾時得我云何?
|
如果你當時抓住我,會怎麼樣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曰: 未可量也。
|
太史慈說: 沒有辦法估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大笑曰: 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
|
孫策放聲大笑說: 現在國家大事,我當和你共同處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即署門下督,還吳授兵,拜折衝中郎將。
|
當即任命太史慈為門下督,返還吳郡後又授給他兵馬,升為折衝中郎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劉繇亡於豫章,士眾萬餘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撫安焉。
|
後來劉繇在豫章去世,一萬多人士兵無所歸附,孫策命太史慈前去安撫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右皆曰: 慈必北去不還。 策曰: 子義舍我,當復與誰?
|
孫策身邊的人說: 太史慈這次北行一定不會回來。 孫策說: 子義除了我,還能歸服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餞送昌門,把腕別曰: 何時能還?
|
於是在昌門為太史慈餞行,握住他的手腕說: 何時能回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答曰: 不過六十日。
|
太史慈回答說: 不過六十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果如期而反。
|
後來果然如期而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為寇於艾、西安諸縣。
|
劉表的侄兒劉磐,非常驍勇,多次侵擾艾縣、西安各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縣,以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昬,並督諸將拒磐。
|
孫策於是將海民曰、建昌周圍六縣分開,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所設在海民曰,並且督領將領抗擊劉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磐絕跡不復為寇。
|
劉磐自是不見蹤影,不再侵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
|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鬚髮很漂亮,手臂很長善於射箭,且弦不虛發。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裡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
|
曾跟隨孫策征討麻保的賊寇。賊兵在軍營裡緣樓上大罵,手扶著樓的橫樑,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穿透那人的手並釘在樑上,包圍的上萬名兵士無人不稱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妙如此。
|
他的箭法精妙到如此地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
|
曹操聽說太史慈的名聲,給他寫信,用小匣子密封著,打開一看,裡面並無什麼書信,只是放了當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
孫權總管大事,認為太史慈能制衡劉磐,就將南方的事務委託給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子享,官至越騎校尉。
|
建安十一年,太史慈去世,兒子太史享,官至越騎校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士燮字威彥,蒼梧廣信人也。
|
士燮,字威彥,蒼梧郡廣信縣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先本魯國汶陽人,至王莽之亂,避地交州。
|
他的先祖本是魯國汶陽人,到王莽作亂時,到交州避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六世至燮父賜,桓帝時為日南太守。
|
傳了六代到士燮的父親士賜,漢桓帝時,士賜擔任日南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燮少遊學京師,事潁川劉子奇,治左氏春秋。
|
士燮年少時到京城遊學,向潁川人劉子奇學習,研究《左氏春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察孝廉,補尚書郎,公事免官。
|
士燮後來被推舉為孝廉,補任尚書郎,因公事被免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父賜喪闋後,舉茂才,除巫令,遷交阯太守。
|
他父親士賜去世安葬後,他被推舉為茂才,擔任巫縣縣令,升任為交阝止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弟壹,初為郡督郵。
|
士燮的弟弟士壹,起初是郡中督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刺史丁宮徵還京都,壹侍送勤恪,宮感之,臨別謂曰: 刺史若待罪三事,當相闢也。
|
刺史丁宮受到徵召返回京都,士壹護送他,路上殷勤盡責,丁宮很是感激,臨別時對他說: 我這個刺史如果躋身三公之位,一定徵召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宮為司徒,闢壹。
|
後來丁宮為司徒,徵召士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比至,宮已免,黃琬代為司徒,甚禮遇壹。
|
等士壹來到,丁宮已被免職,黃琬接替他為司徒,也很禮待士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董卓作亂,壹亡歸鄉里。
|
董卓作亂,士壹逃歸故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交州刺史朱符為夷賊所殺,州郡擾亂。
|
交州刺史朱符被少數民族的賊人殺害,州郡騷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燮乃表壹領合浦太守,次弟徐聞令〈黃有〉領九真太守,〈黃有〉弟武,領南海太守。
|
士燮就上表請任士壹兼任合浦太守,二弟徐聞縣縣令士黃有兼任九真太守,士黃有弟士武,兼任南海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燮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中國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
|
士燮性情寬厚,很有器量,對士人很謙虛,上百名中原士人前去避難依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耽玩春秋,為之註解。
|
他沉迷於鑽研《春秋》,為它作註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陳國袁徽與尚書令荀彧書曰: 交阯士府君既學問優博,又達於從政,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疆埸無事,民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雖竇融保河西,曷以加之?
|
陳國人袁徽給尚書令荀彧的信說: 交阯郡的士府君學問淵博,又通明政事,身處大亂之中,保全州郡,二十多年間疆界內沒有動亂,百姓安居樂業,異鄉漂泊之人,都蒙受他的好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官事小闋,輒玩習書傳,春秋左氏傳尤簡練精微,吾數以諮問傳中諸疑,皆有師說,意思甚密。
|
及時向竇融保衛河西之地,又怎麼能超過他呢!處理公事之餘,他還研習書、傳,對《春秋左氏傳》的鑽研尤其簡練精微,我曾多次就該書中的一些疑難之處向他諮詢,他都能以師者身份講授,解釋甚為詳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尚書兼通古今,大義詳備。
|
對《尚書》他能兼通古、今文,對其中大義理解十分詳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聞京師古今之學,是非忿爭,今欲條左氏、尚書長義上之。
|
得知京師古文經學派與今文經學派,對是非爭論不休,他現在正想要分條論析《左氏春秋》、《尚書》的正確涵義上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見稱如此。
|
士燮被人如此稱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燮兄弟併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
|
士燮兄弟都是各郡郡守,強有力地掌管著一州事務,距離京城萬里之遙,所以威望尊貴非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出入鳴鍾磬,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胡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
|
他們出入鳴鐘響磬,威勢禮儀非常齊備,笳簫鼓吹,車馬滿路,常有幾十位胡人夾在車馬群中焚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妻妾乘輜軿,子弟從兵騎,當時貴重,震服百蠻,尉他不足逾也。
|
他們的妻妾都乘坐配有蓋、帷的小車,子弟都有兵士騎馬跟隨,當時他們的貴重顯赫,震服各少數民族,以往的南越王尉他也不能超過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武先病沒。
|
士武最先因病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朱符死後,漢遣張津為交州刺史,津後又為其將區景所殺,而荊州牧劉表遣零陵賴恭代津。
|
朱符去世後,漢朝廷派遣張津擔任交州刺史,張津後來又被自己部下將領區景殺害,而荊州牧劉表派遣零陵人賴恭代替張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蒼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吳巨代之,與恭俱至。
|
當時蒼梧太守史璜去世,劉表又派遣吳巨去接替史王黃,和賴恭一起到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聞張津死,賜燮璽書曰: 交州絕域,南帶江海,上恩不宣,下義壅隔,知逆賊劉表又遣賴恭闚看南土,今以燮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交阯太守如故。
|
漢朝廷得知張津已死,就賜予士燮有璽印、封號的書信說: 交州地處與中原隔絕之處,南邊連接江海,朝廷之恩不能宣達,臣下義言受到塞阻,聽說逆賊劉表又派賴恭窺探南方土地,現在任命士燮為綏南中郎將,總督七郡,依然兼任交阝止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燮遣吏張旻奉貢詣京都,是時天下喪亂,道路斷絕,而燮不廢貢職,特復下詔拜安遠將軍,封龍度亭侯。
|
後來士燮派遣吏役張郃帶著貢品到京都,當時天下動亂,道路斷絕,而士燮沒有放棄進貢的職責,皇帝特意再次下詔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封為龍度亭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巨與恭相失,舉兵逐恭,恭走還零陵。
|
後來吳巨與賴恭不睦,吳巨起兵驅逐賴恭,賴恭逃回零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安十五年,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刺史。
|
建安十五年,孫權派遣步騭擔任交州刺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騭到,燮率兄弟奉承節度。
|
步騭到任,士燮率領兄弟們接受節制調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吳巨懷異心,騭斬之。
|
而吳巨有不臣之心,步騭處死了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加燮為左將軍。
|
孫權加官士燮為左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質,權以為武昌太守,燮、壹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將。
|
建安末年,士燮遣送兒子士貵去作人質,孫權以士貵為武昌太守,士燮、士壹在南方的兒子們,都被授予中郎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燮又誘導益州豪姓雍闓等,率郡人民使遙東附,權益嘉之,遷衛將軍,封龍編侯,弟壹偏將軍,都鄉侯。
|
士燮又招誘益州的豪族雍闓等人率領郡中百姓,遙遙向東依附孫權,孫權更加讚賞士燮,提升他為衛將軍,封為龍編侯,升任士壹為偏將軍,封為都鄉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燮每遣使詣權,致雜香細葛,輒以千數,明珠、大貝、流離、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
|
士燮經常派遣使者去拜見孫權,進獻各種香料和細紋葛布,經常數以千計,明珠、大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象牙等珍品,還有奇物異果,香蕉、椰子、龍眼之類,每年都進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壹時貢馬凡數百匹。
|
士壹有時進獻幾百匹良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輒為書,厚加寵賜,以答慰之。
|
孫權經常親自致信,加以恩寵,以回報慰撫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燮在郡四十餘歲,黃武五年,年九十卒。
|
士燮在郡中四十多年,黃武五年,九十歲時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以交阯縣遠,乃分合浦以北為廣州,呂岱為刺史;交阯以南為交州,戴良為刺史。
|
孫權因為交址郡地處偏遠,就將合浦以北分為廣州,任命呂岱為刺史;交址以南為交州,任命戴良為刺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遣陳時代燮為交阯太守。
|
又派遣陳時接替士燮擔任交址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岱留南海,良與時俱前行到合浦,而燮子徽自署交阯太守,發宗兵拒良。
|
呂岱留在南海,戴良和陳時一起前往合浦,而士燮的兒子士徽自任為交址太守,發動宗族親兵抵禦戴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良留合浦。
|
戴良留在合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交阯桓鄰,燮舉吏也,叩頭諫徽使迎良,徽怒,笞殺鄰。
|
交址人桓鄰,是士燮舉薦的官吏,他叩頭勸諫士徽派人迎接戴良,士徽大怒,將桓鄰鞭打致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鄰兄治子發又合宗兵擊徽,徽閉門城守,治等攻之數月不能下,乃約和親,各罷兵還。
|
桓鄰哥哥桓治和兒子桓發又集合宗族親兵攻打士徽,士徽緊閉城門拒守,桓治等進攻幾個月也未能攻克,於是訂立盟約,兩方聯姻,各自退撤軍返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呂岱被詔誅徽,自廣州將兵晝夜馳入,過合浦,與良俱前。
|
而呂岱收到詔書要誅殺士徽,從廣州率領部隊日夜奔赴,路經合浦,和戴良一道前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壹子中郎將匡與岱有舊,岱署匡師友從事,先移書交阯,告喻禍福,又遣匡見徽,說令服罪,雖失郡守,保無他憂。
|
士壹的兒子中郎將士匡與呂岱有交情,呂岱替代士匡為師友從事,先寫信到交阝止,向士徽說明利害得失,又派士匡去見士徽,勸說他歸服認罪。雖然失去郡守的官職,但確保他沒有其他憂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岱尋匡後至,徽兄祗,弟幹、頌等六人肉袒奉迎。
|
呂岱在士匡之後到達,士徽的哥哥士祗、弟弟士幹、士頌等六人,袒露胳膊奉迎呂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岱謝令復服,前至郡下。
|
呂岱答謝還禮讓他們重新穿上衣服,前往郡府下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