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所謂陰者,真髒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五時各有五臟的陽脈,所以五時配合五臟,則為二十五種陽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
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髒脈象真髒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徵,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之脈。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髒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頭部的人迎;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動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一般在健康狀態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髒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臨證時應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惑不絕而眾議紛紜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所謂脈象的陰陽,脈去為陰,脈來為陽;脈靜為陰,脈動為陽;脈數遲為陰,脈數急為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凡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肺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一般地說:胃腸有病,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甚至經閉。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逐漸消瘦,成為 風消 ,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 息賁 ,就不可治療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㿗疝。
一般地說: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症狀,或者下部發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痠痛。若病久傳化,或為皮膚乾燥而不潤澤,或變為頹疝。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洩;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一般的說:少陽經發病,生髮之氣即減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洩瀉。若病久傳變,或為心虛掣痛,或為飲食不下,阻塞不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陽明與厥陰發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呵欠,名曰風厥。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少陰和少陽發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嘆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
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脈搏鼓動於指下,來時有力,去時力衰,叫做鉤脈;稍無力,來勢輕虛而浮,叫做毛脈;有力而緊張,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脈;有力而必須重按,輕按不足,叫做石脈;既非無力,又不過於有力,一來一去,脈象和緩,流通平順,叫做滑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燻肺,使人喘鳴。
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氣爭勝於內,陽氣擾亂於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燻肺,發生喘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陰之所以不能生化,由於陰陽的平衡,是謂正常。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如果以剛與剛,則陽氣破散,陰氣亦必隨之消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倘若陰氣獨盛,則寒溼偏勝,亦為剛柔不和,經脈氣血亦致敗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屬於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就要死;屬於生陽的病,不過四日就要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
所謂生陽、死陰:例如肝病傳心,為木生火,得其生氣,叫做生陽;心病傳肺,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傳腎,以飲傳陰,無陽之候,叫做重陰;腎病傳脾,水反侮土,叫做闢陰,是不治的死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結陽者,腫四支。
邪氣鬱結於陽經,則四肢浮腫。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邪氣鬱結於陰經,則大便下血,以陰絡傷則血下溢,初結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陰經陽經都有邪氣鬱結,而偏重於陰經方面的,就會發生 石水 之病,少腹腫脹。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二陽結,謂之消。
邪氣鬱結於二陽,則腸胃俱熱,多為消渴之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三陽結,謂之隔。
邪氣鬱結於三陽,則多為上下不通的隔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三陰結,謂之水。
邪氣鬱結於三陰,多為水腫膨脹的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
邪氣鬱結於一陰一陽多為喉痺之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脈搏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的區別,這是懷孕的現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陰陽虛,腸澼死。
陰陽脈具虛而患痢疾的,是為死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陽脈加倍於陰脈,當有汗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脈虛而陽脈搏擊,火迫血行,在婦人為血崩。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平旦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三陰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二十天半夜時死亡;二陰就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十三天傍晚時死亡;一陰之脈俱搏擊於指下,而鼓動過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陰三陽之脈俱搏,心腹脹滿,陰陽之氣發洩已盡,大小便不通,則五日死;三陽之脈俱搏擊於指下,患有溫病的,無法治療,不過十日就要死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黃帝說道:陰陽,是天地宇宙的大道,是萬事萬物的綱領,是所有變化的來源,是生長和死亡的根本,是主宰萬物生息的大本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治病必求於本。
所以醫治疾病,必須遵從陰陽變化的根本。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拿自然界變化來比喻,清陽之氣聚於上而成為天,濁陰之氣積於下而成為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陰主靜,陽主動;陽主生髮,陰主成長;陽主肅殺,陰主收藏;陽能化生氣,陰能構成形體。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寒氣能產生濁陰,熱氣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居下而不升,就會發生飧瀉之病;濁陰之氣居上而不降,就會發生脹滿之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變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證和順證的分別。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所以,大自然的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地氣蒸發上升為雲,天氣凝聚下降為雨;雨是地氣上升水氣轉變而成的,雲是由天氣蒸發水氣而成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清陽之氣出於上竅,濁陰之氣出於下竅;清陽之氣發洩於腠理,濁陰之氣內注於五髒;清陽之氣充實於四肢,濁陰之氣內走於六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水性潤下故為陰,火性炎上故為陽,天供給人屬陽的五氣,地供給人屬陰的五味,五味入胃滋養形體,形體外現人的精氣,人的精氣滋養依靠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由五味化生,水谷精微滋養人的精氣,人的形體由五味供養,人的精氣由水谷精微化生,人的精氣外化於形體。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如果飲食不節反能損傷形體,機能活動太過亦可以使人的精氣耗傷,人的精氣由水谷精微化生,水谷精微可以因為五味不周而受到損害。味屬於陰所以趨向下竅,氣屬於陽所以趨向上竅。味厚的為陰中之陰,味薄的為陰中之陽;氣厚的為陽中之陽,氣薄的為陽中之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味厚則洩,薄則通。
味厚的有洩下的作用,味薄的有通利的作用。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
氣薄的能向外發散,氣厚的能助陽生熱。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陽氣太過能使正氣衰弱,陽氣正常能使正氣旺盛;過度亢奮的陽氣會損害正氣,而正氣卻依賴正常的陽氣供養;過度亢盛的陽氣能耗散正氣,正常的陽氣能增強正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凡氣味辛甘而有發散功用的,屬於陽;氣味酸苦而有通洩功用的,屬於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陰氣發生偏盛,則陽氣受損而為病;陽氣發生偏盛,則陰氣耗損而為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偏盛則表現為熱性病症,陰偏盛則表現為寒性病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到極點會表現熱象,熱到極點會表現寒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
寒邪能傷形體,熱邪能傷氣分,氣分受傷可以產生形體疼痛,形體疼痛可產生腫脹。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凡是先痛而後腫的,是氣分先傷而後及於形體;先腫而後痛的,是形體先病後及於氣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溼勝則濡瀉。
風邪太過,則能發生痙攣動搖;熱邪太過,則能發生紅腫;燥氣太過,則能發生乾枯;寒氣太過,則能發生浮腫;溼氣太過,則能發生濡瀉。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大自然的變化,有春、夏、秋、冬四時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變化,因此,產生了寒、暑、燥、溼、風的氣候,氣候影響了自然界的萬物,形成了生、長、收、藏的規律。人有肝、心、脾、肺、腎五臟,五臟之氣化生五志,產生了喜、怒、悲、憂、恐五種不同的情志活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喜怒等情志變化,可以傷氣,寒暑外侵,可以傷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突然大怒,會損傷陰氣,突然大喜,會損傷陽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氣逆上行,充滿經脈,則神氣浮越,離去形體。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所以喜怒不加以節制,寒暑不善於調適,生命就不能牢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陰極可以轉化為陽,陽極可以轉化為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曰: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洩;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溼,冬生咳嗽。
所以說: 冬季受了寒氣的傷害,春天就容易發生溫病;春天受了風氣的傷害,夏季就容易發生飧洩;夏季受了暑氣的傷害,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秋季受了溼氣的傷害,冬天就容易發生咳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帝曰:餘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
黃帝問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聖人,研究人體的形態,分辨臟腑的陰陽;審察經脈的聯繫,把十二經脈分為陰陽表裡相合的六對,並分辨各條經脈的走行路線;各條經脈上的穴位,都有明確的部位和名稱;肌肉和骨骼連屬的部位,各有起點和終點;經絡系統中的皮部和浮絡,雖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條理分明;四時陰陽的變化,有它一定的規律;外界環境與人體內部的臟腑、經絡,相互對應,也都有表裡相合的關係。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以上這些說法是否都確實呢?歧伯回答說:東方對應春季,陽生而日暖風和,暖風生髮草木,草木生髮出酸味,酸味能滋養肝臟,肝臟能滋養筋腱,筋腱柔和則心血充盈,肝氣關聯於眼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五行,在天為深遠微妙無窮,在人為自然界變化的道理,在地為生化萬物,萬物產生了五味,人能知道自然界變化的道理就能產生一切智慧,宇宙間的深遠微妙是變化莫測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五行東方的變化,在天為風氣,在地為木氣,在人體為筋,在五臟為肝,在五色為蒼,在五音為角,在五聲為呼,在病變的表現為握,在七竅為目,在五味為酸,在情志的變動為怒。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怒氣能傷肝,悲能夠抑制怒;風氣能傷筋,燥能夠抑制風;過食酸味能傷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南方應夏,陽氣盛而生熱,熱甚則生火,火氣能產生苦味,苦味能滋長心氣,心氣能化生血氣,血氣充足,則滋養脾臟,心氣關聯於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五行南方的變化,在天為熱氣,在地為火氣,在人體為血脈,在五臟為心,在五色為赤,在五音為徵,在五聲為笑,在病變的表現為說話吞吞吐吐,在七竅為舌,在五味為苦,在情志的變動為喜。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喜能傷心,以恐懼抑制喜;熱能傷氣,以寒氣抑制熱;苦能傷氣,鹹味能抑制苦味。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中央應長夏,長夏生溼,溼與土氣相應,土氣能產生甘味,甘味能滋養脾氣,脾氣能滋養肌肉,肌肉豐滿,則又能養肺臟,脾氣關聯於口腔。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
五行中央的變化,在天為溼氣,在地為土氣,在人體為肌肉,在五臟為脾,在五色為黃,在五音為宮,在五聲為歌,在病變的表現為乾嘔,在七竅為口,在五味為甘,在情志的變動為思。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思傷脾,怒勝思;溼傷肉,風勝溼;甘傷肉,酸勝甘。
思慮傷脾,以怒氣抑制思慮;溼氣能傷肌肉,以風氣抑制溼氣,甘味能傷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
西方應秋,秋天天氣急而生燥,燥與金氣相應,金能產生辛味,辛味能滋養肺氣,肺氣能滋養皮毛,皮毛潤澤則又能養腎,肺氣關聯於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髒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五行西方的變化,在天為燥氣,在地為金氣,在人體為皮毛,在五臟為肺,在五色為白,在五音為商,在五聲為哭,在病變的表現為咳,在七竅為鼻,在五味為辛,在情致的變動為憂。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憂能傷肺,以喜抑制憂;熱能傷皮毛,寒能抑制熱;辛味能傷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
北方應冬,冬天生寒,寒氣與水氣相應,水氣能產生鹹味,鹹味能滋養腎氣,腎氣能滋長骨髓,骨髓充實,則又能養肝,腎氣關聯於耳。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
五行北方的變化,在天為寒氣,在地為水氣,在人體為骨髓,在五臟為腎,在五色為黑,在五音為羽,在五聲為呻,在病變的表現為戰慄,在七竅為耳,在五味為鹹,在情致的變動為恐。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恐能傷腎,思能夠抑制恐;寒能傷骨,溼能夠抑制寒;鹹能傷血,甘味能抑制鹹味。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曰: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所以說: 天地上下,使萬物生化其間;陰陽在人,構成血氣形體之男女;左右,為陰陽運行不息的道路;水火,是陰陽的象徵;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本源和開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曰: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所以說: 陰陽是互相為用的,陰在內,為陽之鎮守;陽在外,為陰之役使。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帝曰:法陰陽奈何?
黃帝問道:如何效法陰陽以治病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岐伯曰: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歧伯回答說:如陽氣太過,則身體發熱,皮膚腠理緊閉,氣粗喘促,呼吸困難,身體亦為之俯仰擺動,汗發不出來而燥熱,齒間乾燥,心臟感到煩悶,如果還有腹部脹滿的症狀,就是死症,這是屬於陽盛的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撐,夏天就不能耐受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長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如陰氣太過,則身體發寒,汗多,或身體常覺冷而不時戰慄發寒,甚至手足厥逆,如果還有腹部脹滿的症狀,就是死症,這是屬於陰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撐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這就是陰陽互相勝負變化所表現的病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黃帝問道:有什麼辦法調攝陰陽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歧伯說:如果懂得了 七損八益 的養生之道,則人身的陰陽就可以調攝,如果不懂得 七損八益 的道理,就會發生早衰現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一般的人,到了四十歲,腎氣已經衰減了一半,起居動作亦漸漸衰退;到了五十歲,身體覺得沉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陽痿,腎氣大衰,九竅不能通利,出現下虛上實的現象,會常常流眼淚鼻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曰: 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所以說: 知道調攝的人身體就強健,不知道調攝的人身體就容易衰老。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同出而名異耳。
這就是原本同樣的身體,結果卻出現了強弱不同兩種情況的道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而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聰慧的人能夠從表面的差異找到本質的相同,愚笨的人只能看到個體的差異找不到內在的規律,因此愚笨的人常常感到難於應對,而聰慧的人則應對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便強壯,即使已經年老亦可以身體健壯,當然本來強壯的就更加強壯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所以,聖人不作勉強的事情,樂於保持恬淡的心態,有樂觀愉快的旨趣,保持著寧靜的生活,因此能夠壽命無窮,盡享天年,這是聖人保養身體的方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西北方屬陰,而人的右耳和右眼也不及左邊的靈便;地向東南方傾斜,所以東南方屬陽,而人的左手和左足也不及右邊的強壯。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帝曰:何以然?
黃帝問道:這是什麼道理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
歧伯說:東方屬陽,陽性向上,向上則上明而下虛,所以對應於人體則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利。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西方屬陰,陰性向下,向下則下盛而上虛,所以對應於人體則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利。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所以如果左右同樣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則身體的右側較重,在下部則身體的左側較重,這是天地陰陽不平衡導致的,而人體左右陰陽的差異則導致外邪乘虛而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狀;天有八個節氣的綱紀,地有五個方位的道理,因此天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本。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無形的清陽上升於天,有形的濁陰下歸於地,這是天地的交互運動,構成陰陽變化的綱紀,而能使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週而復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賢達的人,把人體上部比做天來養護頭,人體下部比做地來養護足,人體中部比作人事以達到和諧保養五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天的清氣通達於肺臟,地的水谷之氣通達於咽喉,風的木氣通達於肝臟,雷的火氣通達於心髒,山谷的土氣通達於脾臟,雨的水氣通達於腎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六經流注不息猶如江河,腸胃受納水谷猶如大海,九竅通清排濁猶如水流通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