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 如以天地來類比人體的陰陽,則陽氣所發的汗,猶如天的下雨;人體的陽氣,猶如天地的疾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 人的暴怒之氣,猶如天空中的炸雷;濁氣上逆,猶如驕陽之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 所以調合身體的陰陽,如果不取法天之紀,如果不運用地之理,那麼疾病就要發生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 所以外邪入侵人體,急如疾風暴雨。善於治病的醫生,於外邪剛入侵的時候就給予治療;技術稍差的醫生,於外邪入侵已有表症的時候才治療;技術較差的醫生,於外邪到六腑的時候才治療;技術更差的醫生,於外邪到五臟的時候才治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 假如病邪進到五臟,就非常嚴重,這時治療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溼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 所以,天上的風邪,進入到人體就會損害五臟;飲食中的寒熱如果非時失宜,進入到人體就會損害六腑;地下的溼氣,進入到人體就會損害皮肉筋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 所以,善於運用針刺療法的醫生,對於病變在陽經的,從陰經以誘導之;病變在陰經的,從陽經以誘導之;取右邊以治療左邊的病變;取左邊以治療右邊的病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 以自己的正常狀態來比較病人的異常狀態,以表面顯露的症狀瞭解身體裡面的病變,觀察太過或不及的病理狀態,通過以上方法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時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時行針就不會給病人造成誤診的危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 | 所以善於診治的醫生,通過診察病人的面色和脈搏,先辨別病症的屬陰屬陽;審察五色的浮澤或重濁,而知道病的部位;觀察呼吸,聽病人發出的聲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診察四時色脈的正常與否,來分析臟腑所患何病,診察手腕寸口處的脈象,從它的浮、沉、滑、澀,來了解疾病產生的原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 這樣在診斷上就不會有差錯,治療也沒有過失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 所以說:病在初起的時候,可用針刺的方法治療;病勢正盛的時候,必須待其稍微衰退後才能用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 對於病症輕的,使用發散輕揚之法治之;病症重的,使用消減之法治之;氣血衰弱的,應用補益之法治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 用藥時,對於形體虛弱的,當以溫補其氣;精氣不足的,當補之以厚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 治病的方法,則是:病在上焦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焦的,可用疏導之法;病在中焦為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湯藥浸漬法以使出汗;邪在皮膚,可用發汗之法使其外洩;病勢急暴的,立即按壓揉掐急救穴位以穩住病勢;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 觀察病證在陰在陽,以辨別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確定病證在氣在血,以防其血病再傷及氣,氣病再傷及血,所以血實病症適宜用瀉血法,氣虛病症適宜用導引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為一年,人體也與此相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 如今聽說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麼道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 歧伯回答說:天地陰陽的範圍,極其廣泛,在具體運用時,經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數不盡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一的陰陽道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 | 由於天的覆蓋,地的承載,萬物才得以出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 未長出地面的時候,叫做居於陰處,稱之為陰中之陰;若已長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 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 所以萬物的發生,因於春氣的溫暖,萬物的盛長,因於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因於秋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因於冬氣的寒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 如果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收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來說,也是有一定的規律,並且可以推測而知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 黃帝說:我願意聽你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 | 歧伯說: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後方名叫太沖,行於太沖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 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於睛明穴,因太陽為少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 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於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於足大指側次指之端的歷兌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 厥陰為裡,少陽為表,故厥陰精之表,為少陽經,少陽經下端起於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少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 因此,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為開,陽明主裡為闔,少陽介於表裡之間為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 但三者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緊密聯繫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願聞三陰? | 黃帝說:願意再聽你講講三陰的離合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 歧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裡的經脈稱為陰經,行於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 太陰的後面,稱為少陰,少陰經的根起於足心的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 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隱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裡,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 因此,三陰經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裡為闔,少陰位於太、厥表裡之間為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 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繫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陰陽,積傳為一週,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 陰陽之氣,運行不息,遞相傳注於全身,氣運於裡,形立於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裡相成的緣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貴? | 在立春的這一天,黃帝很安閒地坐者,觀看八方的遠景,侯察八風的方向,向雷公問道:按照陰陽的分析方法和經脈理論,配合五臟主時,你認為哪一髒最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藏最貴。 | 雷公回答說:春季為一年之首,屬甲乙木,其色青,五臟中主肝,肝旺於春季七十二日,此時也是肝脈當令的時候,所以我認為肝臟最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最貴,其下也。 | 黃帝道:我依據《上、下經》陰陽比例分析的理論來體會,你認為最貴的,卻是其中最賤下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 | 雷公齋戒了七天,早晨又侍坐於黃帝的一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此知五藏終始。 | 黃帝道: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懂得這些,可以知道五臟之氣運行的終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陽為表,二陰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 三陽為表,二陰為裡,一陰為陰氣之最終,是陽氣的開始,有如朔侮的交界,都符合於天地陰陽終始的道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 雷公說:我還沒有明白其中的意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 黃帝道:所謂 三陽 ,是指太陽,其脈至於手太陰寸口,見弦浮不沉之象,應當根據常度來判斷,用心體察,並參合陰陽之論,以明好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 所謂 二陽 ,就是陽明,其脈至於手太陰寸口,見弦浮不沉之急,不鼓擊於指,火熱大至之時而由此病脈,大都有死亡的危險。 一陽 就是少陽,其脈至於手太陰寸口,上連人迎,見弦急懸而不絕,這是少陽經的病脈,如見有陰而無陽的真髒脈象,就要死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 三陰 為手太陰肺經,肺朝百脈,所以為六經之主,其氣交於太陰寸口,脈象沉浮鼓動而不浮,是太陰之氣陷下而不能昇天,以致心志空虛。 二陰 是少陰,其脈至於肺,其氣歸於膀胱,外與脾胃相連。 一陰 是厥陰,其脈獨至於太陰寸口,經氣已絕,故脈氣浮而不鼓,脈象如鉤而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藏,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 以上六種脈象,或陽髒見陰脈,或陰髒見陽脈,相互交錯,會聚於寸口,都和五臟相通,與陰陽之道相合。如出現此種脈象,凡先見於寸口的為主,後見於寸口的為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 雷公說:我已經完全懂得您的意思了,把您以前傳授給我的經脈道理,以及我自己從書本上讀到的從容之道,和今天您所講的從容之法相結合的話,我還不明白其中陰陽雌雄的意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 黃帝道:三陽如父親那樣高尊,二陽如外衛,一陽如樞紐;三陰如母親那樣善於養育,二陰如雌雄那樣內守,一陰如使者一般,能交通陰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軟而動,九竅皆沉。 | 二陽一陰是陽明主病,二陽不勝一陰,則陽明脈軟而動,九竅之氣沉滯不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藏,外為驚駭。 | 三陽一陰為病,則太陽脈勝,寒水之氣大盛,一陰肝氣不能制止寒水,故內亂五臟,外現驚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支。 | 二陰二陽則病在骯,少陰脈沉,少陰之氣勝肺傷脾,在外傷及四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 | 二陰與二陽交互為患,則土邪侮水,其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狂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 | 二陰一陽,其病出於腎,陰氣上逆於心,並使脘下空竅如被堤壩阻隔一樣閉塞不通,四肢好象離開身體一樣不能為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 | 一陰一陽為病,其脈代絕,這是厥陰之氣上至於心發生的病變,或在上部,或在下部,而無定處,飲食無味,大便洩瀉無度,咽喉幹部,病在脾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陰陽皆壯,下至陰陽。 | 二樣三陰為病,包括至陰脾土在內,陰氣不能至於陽,陽氣不能達於陰,陰陽相互隔絕,陽浮於外則內成血瘕,陰沉於裡外成膿腫;若陰陽之氣都盛壯,而病變趨向於下,再男子則陽道生病,女子則陰器生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生死之期,遂合歲首。 | 上觀天道,下察地理,必以陰陽之理來決斷病者死生之期,同時還要參合一歲之中何氣為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雷公曰:請問短期。 | 雷公說:請問疾病的死亡日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黃帝不應。 | 黃帝沒有回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雷公復問。 | 雷公又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黃帝曰:在經論中。 | 黃帝道:在醫書上有說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雷公曰:請聞短期。 | 雷公又說:請問疾病的死亡日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 | 黃帝道:冬季三月的病,如病症脈象都屬陽盛,則春季正月見脈有死徵,那麼到初春交夏,陽盛陰衰之時,便會有死亡的危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 冬季三月的病,根據地理,勢必將盡,草和柳葉都苦死了,如果到春天陰陽之氣都絕,那麼其死期就在正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幹。 | 春季三月的病,名為 陽殺 。陰陽之氣都絕,死期在冬天草木苦幹之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 | 夏季三月的病,若不痊癒,到了至陰之時,那麼死期在至陰後不超過十日;若脈見陰陽交錯,則死期在初冬結薄冰之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 | 冬季三月的病,表現了手足三陽的脈證,不給治療也會自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 若是陰陽叫錯和而為病,則立而不能坐,坐而不能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陽獨至,期在石水。 | 若三陽脈獨至,則獨陽無陰,死期在冰結如石之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 三陰脈獨至,則獨陰無陽,死期在正月雨水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 | 黃帝問道:風邪侵犯人體,或引起 寒熱 ,或成為 熱中 ,或成為 寒中 ,或引起 癘風 ,或引起 偏枯 ,或成為其他風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 由於病變表現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樣,甚至侵入到五臟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釋,願聽你談談其中的道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 岐伯說:風邪侵犯人體常常留滯於皮膚腠理之間,向內不能進一步侵入,向外不能宣洩排出,然而風邪行動迅速且變化多端,若使腠理開洩則陽氣外洩而惡寒,若使腠理閉塞則陽氣內鬱而身熱煩悶,惡寒則引起飲食減少,發熱則會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猝然寒顫而不能飲食,這種病稱為 寒熱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洩,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洩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 風邪由足陽明胃經入胃,循經脈上行到目內眥,假如病人身體肥胖,腠理致密,則風邪不能向外發洩,稽留體內鬱而化熱,形成 熱中 ,症見目珠發黃。假如病人身體瘦弱,腠理疏鬆,則陽氣外洩而感到畏寒,形成 寒中 ,症見眼淚自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 風邪由足太陽膀胱經侵入,循行到各經脈中及其腧穴,散佈在肌肉中間,與衛氣相搏結,使衛氣運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邪氣充脹肌肉而產生瘡瘍。若衛氣凝澀而不能運行,則肌膚麻木不知痛癢,繼續發展下去即為半身不遂的 偏枯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 癘風病是因風傷榮氣,搏而為熱,熱出於皮膚和肉之間,則肌脈外內之氣不清,所以使鼻柱蝕壞而面色衰敗,皮膚生瘡瘍潰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 病因是風寒之邪侵入經脈稽留不去,病名叫 癘風 ,如有寒熱症狀的則叫 寒熱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 在春季或甲日、乙日感受風邪的,形成 肝風 ;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風邪的,形成 心風 ;在長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風邪的,形成 脾風 ;在秋季或庚日、辛日感受風邪的,形成 肺風 ;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風邪的,形成 腎風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髒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 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沿經脈內傳,也可成為五臟六腑的風病,各俞穴是臟腑與外界相通的門戶,若風邪從其血氣衰弱場所入侵,則成為 偏風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洩。外在腠理,則為洩風。 | 風邪由風府穴上行入腦,就成為 腦風 ;風邪侵入頭部累及目系,就成為 目風 ,兩眼畏懼風寒;飲酒之後感受風邪,成為 漏風 ;行房汗出時感受風邪,成為 內風 ;剛洗過頭時感受風邪成為 首風 ;風邪久留不去,內犯腸胃,則形成 腸風 或 飧洩 ;風邪停留於腠理,則成為 洩風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 綜上所述,風邪是引起各種疾病的首要因素,風邪侵入人體薄弱的地方就會發生變化,能夠引起其它各種疾病,風邪致病沒有一定常規,但其病因都是因為有風邪的入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 | 黃帝問道:五臟風證的臨床表現有何不同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 希望你講講診斷要點和病態表現。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 岐伯回答道:肺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面色淡白,不時咳嗽氣短,白天減輕,傍晚加重,診察時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間可出現白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 心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唇舌焦躁,容易發怒,面色發紅,病重則言語困難,診察時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質可呈現紅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幹,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 肝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常悲傷,面色微青,喉嚨乾燥,易發怒,有時厭惡女性,診察時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發青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墮,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 脾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身體疲倦,四肢懶於活動,面色微微發黃,食慾不振,診察時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現黃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 腎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面部浮腫,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灰黑如煤煙,小便不利,診察時要注意面部兩側顴骨的部位,往往可出現黑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洩,診形瘦而腹大。 | 胃風的症狀,是頸部多汗,惡風,吞嚥飲食困難,隔塞不通,腹部易脹滿,受外寒則胃脘脹,吃了寒涼的食物則洩瀉,診察時可見形體瘦削而腹部脹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洩風之狀,多汗,汗出洩衣上,口中幹,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 首風 的症狀,是頭痛,面部多汗,惡風,每當起風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頭痛得不敢離開室內,待到起風的當日,則頭痛稍輕。 漏風 的症狀,是汗多,經常需要多穿衣服,進食後立即出汗,甚至是自汗,喘息惡風,衣服常被汗浸溼,口乾易渴,不能勞動。 洩風 的症狀,是多汗,汗出溼衣,口中乾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漬一樣,不耐勞動,周身疼痛,感覺寒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善。 | 黃帝道:講得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黃帝問曰:餘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 | 黃帝問道:我聽說風邪是許多疾病的起始原因,怎樣用針法來治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 岐伯回答說:風邪從外侵入,使人寒戰、出汗、頭痛、身體發重、怕冷。針刺治療的要穴是風府穴,以調和其陰陽,正氣不足就用補法,邪氣有餘就用瀉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 若感受風邪較重而頸項疼痛,針刺風府穴。風府穴在上椎穴的上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大風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嘻,譩嘻應手。 | 若感受風邪較重而汗出,艾灸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下兩側距脊椎各三寸之處,用手指按壓,使病人感覺疼痛而呼出 噫嘻 之聲,噫嘻穴就在手指下的疼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從風憎風,刺眉頭。 | 迎風怕風的病人,刺眉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 | 落枕,取穴在肩上橫骨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 | 脊背屈伸不利,應將患者的手臂後翻到背部,與肘尖成度角,手背所正對的脊椎節骨,給以灸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嘻。 | 第肋骨處疼痛,從背部到腹部並牽引到小腹的,針刺噫嘻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