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唐最常指的是唐朝(618年-907年),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李淵所建。 此外唐也可能指: 唐 (傳說時代):中國傳說中上古五帝之一的尧的政權。根據傳說,唐的後繼者為舜領導的政權虞,再其後為夏朝、商朝。 商湯(?—前1588年):中國商朝開國君主,甲骨文称其為唐。 唐 (地名):商、周時地名,在今中國山西省中南部。周代诸侯国晋国建國于此。 唐国(?—前505年):尧的后裔的封国,周成王时作亂被平定,移封现今河南唐河縣、湖北棗陽市一帶。前505年為楚國所滅。 晉國(前11世紀-前376年):周朝主要諸侯國之一。平定唐國之亂後,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國故地,仍稱为唐国,叔虞之子晉侯燮(燮父)時,改國名為晉,改名後有時仍被稱為唐。 后唐(923年—936年):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五代之一。沙陀人李存勗所建。 南唐(937年—975年):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徐知誥(李昪)所建。
唐 (李添保)(1460年):中國明朝时期李添保建立的短命政权。 唐 (蔡伯贯)(1565年—1566年):中國明朝时期蔡伯贯建立的短命政权。 中國:福建、廣東的海外移民等稱中國為唐,如:「唐話」、「唐音」、「唐服」。 過去日本對自己以外的國家的通稱,如:「唐行小姐」,「唐辛子」,「毛唐」。 唐姓:中国姓氏之一。
占卜职官 商代的占卜职官主要分三种,一是执掌龟卜的贞人,或称卜人;二是执掌筮占的筮人;三是利用其他手段或现象进行预测的巫人。他们不仅掌握精神领域的力量,同时也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成员,在商代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贞人是与神灵沟通的重要角色,这在神权政治的商代是非常显要的职位。商王朝汇集许多贞人在王朝服务,武丁一代的贞人多达70多人,商代已建立了较稳定的占卜制度和相应机构,据宋镇豪先生研究,商人已经形成元卜、左卜、右卜三大卜官的建制,一般情况下一卜用三骨已成常制。商代已经出现筮法。在殷墟甲骨刻辞中和出土器物上,有由数字组成的文字。这种筮卦由六个数字组成,说明已经出现由六爻组成的重卦,并且有了固定的名称,商代的筮法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占卜方式。《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把筮占与龟卜同列为神灵意志的体现,可见筮法已经是商人政治决策中的重要参考项。商代的神职人员中,除去贞人和筮人外,还有巫人。《史记·殷本纪》也有记载:“伊陟赞言于共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巫咸、巫贤皆被作为商朝的重臣,可见巫在商朝曾是重要的官员。 史官 史官历来是中国最重要的职官之一,商代已经有史官。《尚书·多士》云:“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日: ‘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这是武王劝诫商人西迁往洛邑,以天命为理由,让商人不要怨恨;同时又说:“你们也知道, 你们商人的祖先有图书经典,记载了殷革夏命,到现在你们也还说:‘选拔夏朝遗留下的良臣到王庭,在各机构中服务。”周武王用商人代夏的例子,说明周人代商的合理性。在这里,武王提到了商人的册与典记载了“殷革夏命”和商初任用夏遗臣的史实,这说明商人很早就已经有了记录制度和相应的记录官员。商代的史官主要有作册、大史、小史、内史、右史等。商代的主要史官称作册。甲骨文中“作册”很少见,但商代青铜器中,有关作册的记载很多,有《作册般鼎》。作册少见于甲骨文,但金文中却多见,这可能是因为作册平时的执掌比较固定,其事务不需要占卜的缘故。作册为一比较重要的职位,能够经常得到商王的赏赐。作册、寝经常跟随于王左右,可以奉王命执行诸如赏赐类的事情,这与史官负责记录王的言行,需要经常侍于商王身边相符合。 乐舞之官 《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商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礼乐制度,王朝拥有乐师和大量乐器,非常重视音乐在生活、事礼和祭祀中的作用中。甲骨文有关于乐舞的记载,乐舞是商人在生活、政务和祭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商人设立了乐舞方面的职官,《史记·殷本纪》索隐引郑玄注:“商家典乐之官,知礼容,所以礼署称容台”,郑玄所说的典乐之官与礼署容台的具体情况,已不清楚,但从文献和甲骨文可知,商代的乐舞之官主要有大师、少师、万、多万等。 内廷官 内廷官主要为王的生活提供服务,由于古代国与家不分,他们往往表现为国家职官,而实际上他们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处理,这类职官主要包括宰、寝、小臣等。内廷职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发展倾向,即一部分内廷官处于向外廷官的转化过程中。保、傅、宰本来都是与王生活相关的官员,但后来都转化为国家的正式职官。因为王廷职官与王的关系密切,很容易成为王的亲信,王利用内廷执掌和处理部分政务,既利于自己操控,又可以防止外廷官擅权。这一倾向是由专制王权形成的,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全部,商代也不例外。因此,内廷官不仅与外廷官在事务上有重合的部分,而且部分内廷官还处于向外廷官转化的过程之中。 外服官 外服官系统指商王朝在王畿以外的官吏。有侯、伯、子、男、甸(田)等爵称,只有伯是原各方国首领,归服后被划入外服。而侯、甸、男、卫属于商王朝在外建立的武装团体。外服制度与诸侯治理其实是国家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军事力量可以控制某一地区但又不能保证直接控制可以在这一地区长期稳定存在的情势下,被迫采取的统治方式。中央承认方国的独立性,保持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方国则接受中央的领导,以避免中央的军事打击。通过甲骨文研究可知,商王通过置奠、建立王室田庄、牧场等以经济为主的据点以及戍等军事为主的据点的方式,在外服区域建立了大量隶属于商王的政治单位,形成了商王权力在这一地区的延伸。 侯、甸(田)、男、卫是由王委派的在外服执行任务的团体,《逸周书·职方》孔注:“侯,为王斥候也。服言服王事也。甸,田也,治田入谷也。男,任也,任王事。卫,为王捍卫也。”徐中舒、唐嘉弘先生认为,侯,即“为王斥候”,“甸”即“田”,是负责田猎和进献猎物的官职,也兼营农业,“男”即任,从事繁重的徭役和农业生产任务,“卫”则是护卫商王的禁卫军。其诸侯的地位并不是自始即有的,只是有些团体由于地理位置、形势需要等因素,难以完全依靠中央王朝的力量,必须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才转化为具有诸侯特征的组织。但侯依然是中央的支属,只是中央的边缘部分而已。 商代的外服官吏构成十分复杂,并不是单纯的臣属于商的诸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农庄、牧场、奠、戍等据点内的官吏,二类是侯、甸、男、卫和商王朝在外服分封的亲信侯国,三类是归服方国。三者混杂在一起,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形势。商代建立了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王安全保障的重要地区,一方面设立军事性据点,设立众多的侯、甸、男、卫等带有相对独立的武装团体,另一方面对外围的异族方国进行联合,以实现连续地区的稳定。当中央王朝势力强大时,对异族方国的控制较为牢固,边疆稳定,国家的势力延伸到方国地区,当中央王朝势力衰落时,方国脱离中央,国家的势力退守到侯、甸、男、卫所控制的外服区,《左传》昭公十年所言“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是对这一状况较为贴切的描述。 商代外服职官有一个从复杂到规范的逐渐完善的过程。导致商代外服职官呈现复杂性的主要原因是商人的外服职官是在王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而不是按照某种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来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服职官建设是商人开创的新例。商朝之前的夏朝是以和平方式成为中央王朝的,虽有内外服制,但其外服的组成十分单纯,基本是以和平方式联合于夏王朝周围的部族和方国,不存在性质复杂的地方势力,也不存在王朝与地方复杂的立体权力关系。商人则是通过武力建国,需要面临如何统治和巩固新征服地区的新问题,所以最初的外服职官,只是临事而设,而没有旧制度引为参考,这种临事而设的职官,必然带有不规范性和不成熟性。二是商人的疆土不是一次性获得的,而是不断开拓而来的。商王朝最初的领土很小,“汤以七十里”,后来灭夏,占有了夏人故地,也仅限于豫西地区,商人疆域大约为从洛阳到濮阳的古黄河两岸。商人的领土是在建国以后向各个方向开拓而获得的,这种领土的变动,使得畿内和畿外、内服和外服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难以形成严格的内、外服区分,也难以建立区分严格的内、外服职官。商王朝的许多职官原本不是专为外服而设,而是商王朝加强统治的通用职官,如田、牧、犬等,这些职官畿内、畿外都有设置,所以内、外服职官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到商代后期,随着商王朝领土的相对稳定和统治日益巩固以及制度建设的完善,商王朝的职官设置也日益规范。畿内地区随着王权的加强,许多地方转化为由商王直接控制,有独立性的职官融入了内服官系统而消失。畿外职官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生产或防卫据点发展而来的诸侯,其官职也转化为专门的外服之官。同时,外服职官也逐渐规范化,原来名目众多的畿外的职官发生了融合,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外服职官系统。周人的分封制则是在商人外服制的基础上发展出的较成熟的职官制度。同时周人灭商后,基本继承了商人的疆域。周人既有前代制度为基础,又有一次性大规模分封的物质条件,所以周人在建国之初即建立起了完善的外服系统。可以说,周人外服的成熟性是建立在商人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軍事 商军的经营重点是豫北和山东,没有商军在黄河孟津驻扎防备周军的可靠资料,商朝的西大门很可能是洞开的。倒是在山东潍坊苏埠屯这一远离殷墟的地方有商朝高级军事将领墓葬出土,形制跟殷墟商朝高级军事将领墓葬一致。总之,商朝军队的重点似乎就是山东而不是西方。 在甲骨文中有大量關於征伐的記载,其一次戰事的用兵數目有3000人,5000人,甚至13,000人之多。比如,根據武丁時期的卜辭,在一次對羌人的征伐商王動用一個旅的兵力,達10,000人之眾,再加上配偶婦好的3000族眾,合計13,000人。 公元前1200年左右,商朝人口約700多萬,商朝兵力約3萬。 軍事制度 师长:商王朝已经建立起常备军,师是商代军队的最大单位。一个商代师为万人编制,其首领称“师长”。 亚:甲骨文中有亚一职,经常参加军事活动,亚还担任军事方面的教官。亚除作为一种特定的职官外,很可能还是某类官员的通称。《尚书·牧誓》中御事是司徒、司马、司空的总称,亚旅是师氏、千夫长、百夫长的总称,所以亚很可能是对于某类职官的泛称。 马与多马:商代已经出现骑兵部队,称 ‘马”。 射:商代军队中有专门的射手组成的射兵。 戍:戍原来是各地戍守部队的首领,后来随着商王朝领域的扩大,原来戍守的边境变成了后方,戍守部队也从边防力量向正规军事力量转化,戍也成为一种官职。 “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虛書契后編》上.31.5)等卜辭說明,戰時常根據需要進行“登人”(征兵),一次征發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過1萬人的。兵以庶民為主,奴隸多擔任雜役。 “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597)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可能是師。“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虛書契前編》.3.31.2)、“王令三百射”(《殷虛文字乙編》.4615)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組織可能以100人為基層單位,300人為中級單位,並有右、中、左的區分。 商朝军队中还有战象部队,殷商时期,象广泛分布于中原地区,商人驯服野象,并将其用于军事,在征伐东夷的作战中,商人多次动用战象,取得不错的战果。 武器配備 从传世文献《司马法》来看,商代马车讲究运输速度快,因此孔子说过“乘殷之辂”,但可能不及周代战车讲究精良。 外交 商王朝经常通过联姻、赏赐封号的方式与边远国家交流。例如,据清华简《楚居》记载,商王盘庚的女儿妣隹对外征婚,后来嫁给楚国国君季连。 周国的领袖季历,前来朝见商王武乙,武乙赏赐给季历三十里土地和十只玉獴。商王文丁时,又任命季历为“牧师”,掌管西部地区的征伐之事,后来文丁却因为猜忌而杀了季历。崇国(陕西户县地区)是商朝西边最大的屬國,是商朝在西土的核心盟国。季歷之子姬昌被封為西伯,力行仁政,日後周国越過黃河,吞併许多小国,然后出兵讨伐崇国,杀死崇侯虎,接著遷都豐邑(陝西省鄠縣)。 经济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以農業為主的部落,商湯曾派毫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並且掌握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人工養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緻、規模宏博、產量龐大、種類繁多、工藝技術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準,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提花技術。 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裏出現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很高的境界,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準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覡、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民間音樂的史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期的金文,因係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铸造业及藝術品 商代的陶器有各種顏色,有些為輪製,有些則使用泥條盤築法,陶器上常壓印花紋。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國釉料出現於商朝。此時期還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實與神話動物。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當時已具中國建築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二里頭、鄭州、殷(今安陽境內)等,這些地點在不同時期均曾為首都。商代晚期已出现豪华的宮殿。 交通 道路交通 商代的道路设施有几大特色。一是王邑内的道路建制堪称全国楷模。商人一再夸耀“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诗·商颂.殷武》),整饬的王朝国都,是四方的表率。《管子·桓公问篇》云:“汤有总街之庭,以观诽也。”总街是四通之道,宫室建于四通八达的道路旁,便于了解民情。偃师商城城内道路纵横交错,主次相配,构成棋盘式的交通网络。主干大道宽敞平直,路土坚硬细密,土质纯净,厚达半米左右,路面中间微鼓,两边稍低,便于雨水外淌。主干大道一般直贯城门,城门道的路土之下,还铺有木板盖顶的石壁排水沟,沟底用石板铺砌,内高外低,相互叠砌呈鱼鳞状,叠压顺序与水流方向一致。出城之后,沿城墙还有宽4.5米的顺城路。这样一座经过严格规划而兴建的商王都,其道路设施的完善确可称为当时国家之首。此外,2000年底安阳洹北商城还发现了商代建制规格极高的双向“快车道”和慢道结合型道路,路面宽达8.35米。四道车辙痕迹清晰可见,轨距约2.2米,是当时通常的马车轨距,两侧为宽宽的便道。 东南行:是通往今徐淮地区的大道,即甲骨文中关于征夷方的往返路径,有的地段可能与今陇海路郑州至徐州、津浦路徐州至淮河北相合。 东北行:是通往今河北卢龙及辽宁朝阳等地的交通干道。 东行:与今山东益都古蒲姑有要道相通。另有水路估计可沿古黄河或济水而下。 南行:与今湖北、湖南、江西等当时的国族之间有干道相连。 西行:通往今陕西,沿渭水可直至周邑丰镐或别的方国部落。此道能通车辆,绝非小径。武王伐商即走此道。 西北行:为逾越太行山的要衢。商与西北舌方、土方等交战,常有战报捷送王都。 路政 驿传在商统治中心区的百里之内传命,可能是利用王朝在干道上专为贵族人员过行寄止而设的“羁”舍食宿,但到了远方,食宿就成问题了,有的地方榛莽未辟,人烟绝少,有的地方有敌对族邦,驿传因身负重命,怕消息走漏,或安全上的原因,不得不绕道而行。因此殷商王朝在一些必要路段设立驿站,供驿传过往食宿。 数学與科学 西方於1970年的著述《全球通史》认为建立商朝的西北游牧入侵者,学习和掌握中东发明的种植小麦、铸造青铜武器、马拉战车的技术,并将其传入中国。同时传入的还有大麦、绵羊、牛、马、轮子等物品,这些技术丰富了中国的科学文化。但此说有常识性错误,商朝并不起源于西北,一些现代考古认为商朝最早起源于辽宁红山文化,后又发展为河北下七垣文化,属于广义上的东夷,从东方进入中原逐漸興盛,成為一方諸侯,最終推翻了之前的夏朝。 甘肃寺洼文化出土的铁条和河北藁城台西商墓出土的赤铁矿矿渣证明了商代已经开始掌握冶铁技术,处在陨铁和冶炼铁两者并用的状态,实际上已经由发达的青铜文明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这时的製陶业、玉器雕琢业、商业也很兴盛。而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的发掘证明,商代的文字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商代的天文历法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火星、彗星。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流星、新星的記錄。商代曆法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為一個週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 在數學方面,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位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此外还有商高定理的记载。 商代已经使用竹简和毛笔记事,并可能已出现帛书。 商代已有疾病的记载。音乐的成就很大,出现专习音乐、舞蹈的乐人;雕塑是商代工匠们最突出的工艺成就。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社会及文化 据考古资料看,东南和华南地区分布于长江下游两岸的湖熟文化、江西北部的吴城文化、西南地区四川境内的巴蜀文化以及北方内蒙古、辽宁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商文化的影响。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殷商文化。 李济在他的《殷商时代的历史研究》中这样说: 宗教 據商代的甲骨資料來看,殷商時代的萬物崇拜依舊盛行,信仰對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對象。但這些自然神祇仍屬於萬物崇拜,變化有限,比較特殊的是商人心中的「帝」信仰。「帝」是商人心中的至高神,地位最高、權力最大,也是社會秩序的主宰。這種「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與現實世界的「王權政治」相仿。簡單來說,人世有君王統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統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權威更凌駕世間君王之上,祂是一切萬物的主宰。 商人問卜的對象有三大類,即天神、地祇、人鬼(祖先)。在這三類之中,權威最大的即是「帝」,「帝」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有三種,第一是對自然氣候的控制,這些問卜主要是關係到農業生產的豐欠。第二是主宰人世間的禍福獎懲。第三是決定戰爭的勝負和政權的興衰,由於商代仍屬部族式的社會型態,仍需以戰爭手段征服諸邊各部落,商王往往向「帝」問卜戰爭的勝敗,看看「帝若」,還是「帝不若」。由此來看,商人日常生活中,幾乎莫不禱於「帝」,在如此的宗教心理之下,也就不難理解,商人何以會有「好祀」、「重祀」之風。 商代的"天"观念,在甲骨卜辞里是由"帝"来表现的。甲骨文的"帝"能够表示"天"的大部分意蕴,但无有"处所"之意。在殷人的观念中,天地人神是分开的,神在天上,人在地上,不相混杂,祭祀和占卜则是殷人沟通鬼神的主要媒介。在对甲骨文的早期研究中,学术界曾经认为商代几乎没有独立的“天”、“天神”的观念,但后来学者夏渌在其论文《卜辞中的天、神、命》中指出了商代存在人格化的“天”的观念。 从甲骨卜辞看,殷人的信仰体系,与原始宗教相比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以史前时代就已产生了的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为主要信仰对象。商代的鬼神信仰保留有较多的原始性,还不具备后世社会里神道设教的功能,殷人的敬鬼事神还没有后世人为宗教的欺骗成分。从商代晚期武乙射天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慢于鬼神的现象,这是社会发展、殷人认识水平提高后的进步现象。 人口 由于目前找不到商代人口调查制度的具体记载,难以估计,说法很多。 据宋镇豪估计,商朝初年人口约有400万至450万,晚期人口约780万左右,商末人口可以达到800万至1000万左右,帝乙帝辛时期殷墟王邑人口已达14.6万以上。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中认为,商代还未进行过全国性的人口调查,而且由于当时的疆域和势力范围尚不是很确定,城邑遗址样本太少且存在变迁,还有城外居住区的人口难以计算,只能肯定晚商人口至少在500万以上,而夏商西周时期的人口在目前都无法给出较确切的数目,也无法确定中国在春秋时代之前的人口是否曾超过千万。 家族结构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商汤建国后,社会中的平民阶层逐渐进入一夫一妻制时代。商朝的婚姻制度是族内婚制和族外婚制并行,但内婚现象更为流行。 五世排序(元、祖、宗、示、小) 太祖(示的曾祖父) 祖/太宗(示的祖父,又名太宗) 宗(示的父亲,又名大示) 示(示,当世,现在的一辈,传宗接代) 小示(示的儿子,又名代) 五世 元、元宗、太祖 祖、太宗 宗、大示 示、示 小、小示 商周文化之别 周文化对商文化有许多继承,但仍有很多差異。商代属于氏族封建社会,西周则属于宗法封建社会。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亦有“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之说。王晖教授的《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一书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张懋镕教授也写有专门的《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三篇,他们的部分观点较可取但也有部分观点已经过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对比分析。目前来看总的来说有以下差别: 1、天神上帝崇拜与用词的差别:如商人的上帝是商人的最高神,同时也是自然神和祖先神;商王均被认为是天帝的后代,活着时只称“王”,先王死后到了天上则称“帝”;《商书·高宗肜日》中则说“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是说先王都同属于帝喾的后代,因此在祭祀中对近亲的祭品不应过于丰厚,“天胤”(在商代可能写为“帝胤”)这一用词在中国历史上则为商代所特有。周人除了保留上帝主神的地位之外,还出现了天的敬仰与崇拜。周人认为周王为天之子,开始出现了“天子”这一称号,周王死后“配皇天”,明确的“天”、“天子”、“皇”等字词均在周代以后产生,商代则用“帝”直接代指“天”、“天帝”。 2、原始多神教与神道设教的差异:在商代的多神教体系中,最高神“天帝”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道”的体现,人们虽然希望它来保佑,但大部分事情并不指望它。卜辞中的“帝”类似于战国时期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的“天”,虽高悬于人世之上却不食人间香火,作为自然规律而与世间的事务并没有多少关系。商代祭祀从来只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经常贞问“帝”却从不用祭品供奉“帝”。史前时代的古国中多“神守”之国,土地山川、日月星辰与死去的氏族首领均成为保卫民众的神灵,商人的鬼神信仰则与这些史前信仰无本质区别,尚无后世人为的政治控制与欺骗成分。周人依然尊奉商代的天神和祖先神,而且为适应宗法王权的需要,还大力进行创新和改造。周人拉近了原来被高悬一格、不食人间烟火的“帝”与人世的距离,创造出“帝廷”作为天帝的“办公”场所,周代的“帝”不仅“降懿德”,还能监视臣民的一言一行,以“帝”、“天”为主的神灵世界成为周代王权强有力的后盾,并确立了以“天命”为核心的统治观。在祭祀上,从周武王开始设立了“帝籍”以祭祀天帝,并用栗木建造土地神的神位来“使民战栗”。这些均为周代神道设教的体现,宗教由最初的原始性转变成专门为王权服务的工具,也为后世所效仿。殷人的“尚鬼”从本质上来说正是原始宗教和多神教的表现,商代的“天帝”仅表现为自然性;而周人则强化天帝的神性而相对削弱了商代的祖先神和自然神,其实有一神教化的趋势,自然相对没有那么“尚鬼”,并形成“人神杂糅”、“天人同位”的天人合一观。 3、宗法制与继承法的差异:商代长期实行兄终弟及制,商末虽有嫡庶之分但区分并不严格且并未确立长子继承制,无成熟的宗法制。明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宗子之法,殷唯有小宗,而周立大宗”,意为商代仅有五世以内的亲缘关系,五世以上则自动分化出本族而“亲绝”、“可以通婚”,并没有周人的嫡长子百世相传而保持不变的“大宗”。直到殷末,商代的各个家族内部仍然流行兄终弟及制而并不实施嫡长子继承制,诸兄地位普遍较高而广受诸弟的祭祀,从西周早期开始诸兄地位下降,西周中期礼制改革后兄终弟及制和祭兄制度完全丧失社会基础。周代在商代继承制度上进行大力改造,使周人的宗法制达到十分完善严密的地步,周天子通过宗法以网络天下大大小小的宗族,并形成家国同构。商代对本族祖先和异族有功的人神都进行祭祀,而周代由于父系宗法制的形成和确立,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为准则,并且把母系一支的先舅从祭祀系统中彻底清除出去。 4、分封制和政治组织的差异:商代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为方国诸侯之长,其分封是氏族子弟自然分化而另外建氏封地。周代大封亲戚,执圭受土,屏藩周室,天子与诸侯形成新的君臣关系,天子由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等级制度比商代森严,阶级分化和中央集权加强,例如《左传·隐公元年》的“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正是反映了西周以来中央对诸侯国城池规模的限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则是对西周中期礼制改革之后的集权化的国家体制的描述,与夏商的方国联盟制度有很大不同。商代政治组织松散,人口流动性强,诸侯中常有人逃往他国。周人建立的国野制度是一种严密的政治组织,限制人口流动,实行“有亡荒阅”在全天下搜捕逃亡者,因此在《牧誓》中指责帝辛“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 5、商周婚制的差异:商人“三世亲疏,五世亲绝,六世则可通婚”,没有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周代奉行百世同姓不婚之制。 6、性别观与伦理自由度的差别:商代“牝鸡之晨”,商王后妃和女性官吏直接参与政治,甲骨文和金文中常见到女性小臣、女性史官,各个方国中也都有大量女官,女性担任许多部门的重要职务,不仅主持祭祀、经济管理、占卜,还直接率军出战。商代女性可以拥有个人属邑、作为诸侯和担任族长。商代女性可以单独受祭祀,从西周开始只有男性可以单独受祭祀而女性只能陪同配偶一同受祭。商代女性所持有的青铜礼器在等级规格上与男性一致,而从西周早期开始,女性已经不能染指乐器和高级礼器。周代“牝鸡无晨”,妇女比商代卑下,其从属的社会地位在周礼中有明确的规定,妇女被拒于政治生涯的大门之外。商代的婚恋自由度和性开放程度较高,周代在周礼影响下开始趋于伦理保守和礼教束缚,即使是《诗经》中婚恋较为自由的篇章也大多分布在殷遗民和东夷的故地。 社会性质的研究与争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一般认为,这里的“古代”通常指古希腊古罗马式的奴隶社会,而“亚细亚生产方式”被视为另一种生产方式,苏联历史学家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论,但“五段论”其实是违背马克思原意的。 由于商朝是中国信史时代的开端,关于殷商本身是否为奴隶社会,涉及到中国历史上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的根本问题,成为有奴派和无奴派学者争论的焦点所在。在有奴派学者中,除少数人主张商朝为氏族社会或英雄时代外,其他人都认定商朝为奴隶社会。1999年社科院宋镇豪主编的《商代史》,亦遵循旧观念将商朝视为奴隶社会来研究它的社会结构各成分。 美国学者吉德炜较早指出了商朝并不是奴隶社会,认为商代文字中并没有“奴隶”的概念,也见不到买卖人口或赏赐人口的现象,人牲也不能被视为奴隶。日本学者岛邦男于遗稿《殷代非奴隶社会一证》中,通过甲骨文中对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及祭祀等的记载,逐一论证反驳,认为商代从事社会生产的主体中并没有奴隶,直言不讳地批判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有奴派的观点,主张殷代的“众”为自由民,倾向于把商朝视为封建社会。中国大陆的学者胡厚宣亦很早就通过研究甲骨文注意到了商朝并不是奴隶社会。然而胡厚宣在文革时期出于政治原因又不得不发表文章重新把商朝视为奴隶社会。 以黃現璠和晁福林等为代表的无奴派学者指出,把商朝视为奴隶社会的看法是错误的,是受了五段论的影响而误以为奴隶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必经阶段。中国古代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自有自身的特点,长期以小农经济和血缘纽带为基础,而中国的商周时期并未经历类似于欧洲古典时代的农村公社在商品经济化下的解体,实际上很难发展成典型的奴隶社会。 商代人祭中使用的通常是敌族战俘,这些战俘并没有转化为奴隶。2013年以来唐际根的团队对1976年发掘的殷墟祭祀坑重新发掘,结合甲骨卜辞与科技考古,进一步否定了这些羌人是奴隶的说法,科技考古研究表明这些羌人战俘被俘虏后并没有在殷墟一带长期生活和劳动。。商代人殉与人牲界限模糊,人殉中也大量使用战俘(其中甚至有不少非中国本土人种),而人殉中也会使用死者的亲属、亲兵,亦包含少数自愿的情况,殉葬者有时也可能涉及到家庭奴隶,但通常不会是生产用的奴隶。被用于人祭的北羌战俘身体强壮而食量大,释放之则忧其再度扰边,收留之则供养不起,杀之以祭殉实乃生产力低下时的不得已之举。羌人的体质较其他民族更为强壮从而更不易被俘虏,而商代人祭却反而以羌人战俘为主,更加证明了商代并不是以抓人为目的发动战争,人祭的根源还是在于战俘难以被吸纳。即便战俘并未被用于人牲人殉,“奠”则是商王处置战败或臣服的国族的一种方式,被奠者往往维持原先的组织形态不变,要在被奠之地为商王耕作、畜牧而提供赋税,有时还要外出执行军事方面的任务,这其实属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剥削方式;诸如“奠”之类的处置方式,关系到早期中国如何处置战俘以及战俘为何没有大量转化为奴隶的问题,需要联系“柔远能迩”等中国古代政治观念进行理解。商朝的人牲和人殉的主体并不是奴隶,而恰恰是原始社会的遗风,因此不能反映当时是奴隶社会。随着农业社会发展,人牲和人殉这两种现象都会逐渐淡化。人牲的高峰也仅限于商代中期偏晚,此后商人的祭祀仪式流程逐渐简化并淡化人牲现象,商代后期晚段的人牲已较为罕见,周代以后逐渐更趋减少但也并未废除;而人殉现象则在中国古代的持续程度更强、影响上也更深远,虽然从战国时期开始列国尝试废止人殉,但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地主用人殉葬的现象一直保持到明清甚至民国时期。这些现象主要与宗教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变化相关,而与社会生产关系(奴隶制还是封建制)无直接关联。 《尚书·盘庚中》记载商王说“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畜民”的祖先是先王的有功之人,因而得到商王的称赞。范文澜、郭沫若等有奴派则将《商书》中的“畜民”望文生义地解释成民众贱如牲畜因而是能被随意杀戮的奴隶,而魏晋封建论的代表人物何兹全等人则指出,这里的“畜”是“养育”而并非“牲畜”之意,这些民众的祖先和盘庚的祖先曾经共同劳逸,盘庚祭祀祖先时也会使他们的祖先得到配享,便套用官话说你们都是我所养育的民众,而奴隶的祖先是没有资格和奴隶主的祖先一块享受陪祭的,因此“畜民”并不是奴隶。在无奴学派看来,殷墟甲骨文中提到的从事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众”、“众人”都是作为自由民的平民,他们才是商代社会的主体。从殷墟墓葬结构来看,其中平民占商代人口的82%至87%,奴隶只占3%左右,首都地区尚且奴隶极少,下属方国只会更少;而古希腊在奴隶制的全盛时代,伊斋那两平方英里的面积内有47万奴隶,科林斯有46万奴隶却只有4万自由民,雅典则有40万奴隶而只有2万1千公民和1万外邦人,两者完全无可比性。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有殷墟甲骨文和《诗经》佐证。井田制下,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农民通过“私田”获取自己的粮食,以助耕“公田”的形式被统治者剥削,并不是奴隶制的无偿掠夺。而牧野之战奴隶倒戈的说法同样是中国大陆的“殷商奴隶社会说”论者主观臆断出来的观点,凡是主张商朝不是奴隶社会的学者,无人赞成“奴隶倒戈”的说法。 朱凤瀚在《从生产方式看商周社会形态》中认为,西周是典型的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而商朝很显然并不是奴隶社会,但商朝是否为封建社会仍需存疑。商代存在分封制的雏形,但仍以方国联盟制为主。晁福林则将商朝定义为氏族封建社会,殷商时代的国家组织以氏族为基础,商代统治者也极为重视团结族众,社会生产以氏族为单位进行,在氏族公社遗留的前提下执行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商代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租佃制的封建领主社会,既不是奴隶社会也不是农奴社会。张广志认为三代至春秋是村社封建社会。而沈长云则认为三代社会是以“族长役使制”为基础的部民社会,并不是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社会,提出“我们似亦不好把商周时期众人、庶人在公田上的劳作与农奴劳动等同起来。从实际情况看,商周时期众人、庶人的劳动尽管带有被剥削的性质,但仍是作为公社成员在祭祀共同祖先的名义下在公田上进行的,尚不能说已发展成了农奴性质的劳动。并且其时真正的土地私有制亦未产生,因而把平民在公田上提供的徭役劳动解释成所谓的劳动地租,亦是说不过去的。”胡钟达则认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都是广义上的封建社会,把古代社会划分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段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此外,亦有学者认为,如若殷商王朝并非奴隶社会,并不等于中国同时期其他区域没有进入奴隶社会,也不等同于商代之前或之后没有经历奴隶社会。从三代到秦汉,奴隶制经历的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微到著的向上发展过程,而不是它的渐趋衰亡、残存。商代金文中只见赏赐货币而不见赏赐人口,而西周金文中大量赏赐和买卖人口的现象就表明其奴隶制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著名的西周的曶鼎就记载五个奴隶的价格只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周礼·地官·司徒·司市/掌节》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车辇、珍异。凡卖儥者质剂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这里和牛马一起在市场买卖的“人民”就是奴隶。而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商周的农村公社已经瓦解,大量个体从公社中被剥离出来沦为债务奴隶,秦简和汉简中的有产之家都大量蓄奴,奴隶制经济其实比商周时期要更为发达,秦汉的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促进了奴隶制的发展,但当时的奴隶仍然不占人口的多数。中国古代的每一时期都存在少量奴隶,但却很难找出一个以奴隶为社会生产主体的时代,因此对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界定始终争议不断。2015年,学者何驽结合考古资料,指出虽然三代并非奴隶社会,但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峁集团则是奴隶制国家。而在中国历史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这一问题上,其基本语境主要是围绕夏商周三代的中原王朝展开的,但亦有学者着眼于中国境内其他民族(如彝族)的奴隶制,试图说明中国在古代乃至现代均有奴隶社会存在。 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发表以来,不少学者过于强调殷、周的差异,而商代年代久远且史料匮乏,成熟的分封制又开始于西周,甚至有一些中国大陆的学者将“天”、“德”、“民本”等观念视作周人的专利,下意识标签化地认为商人是“神本”,周人是“民本”。中国大陆学术界内甚至因此产生了“商朝是奴隶社会,西周是封建社会”或者“商朝是氏族社会,西周是奴隶社会”这两种怪论。而“殷商奴隶社会说”又是各种奴隶社会阶段论中留下影响最大的,从而更难以认清商代社会形态的本质。而事实上殷商是一个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又有着浓厚的氏族民主制和军事民主制传统(例如商王很多并非终身任职而是活着逊位传给下一任,并可能存在氏族会议),统治者时刻不得不依托于族众的支持,清华简《商书》与传世《商书》(如《尚书·盘庚》)中并不乏各种重民思想,《商书》虽经后人润色加工却保留有殷墟卜辞语法甚至商代字形的特点。由于商代的社会主体是作为自由民的“众人”,殷墟卜辞中则有多处“不丧众”等内容,从卜辞和文献两个方面的分析都表明,商代的“丧”用如失去之义,犹后世所谓的丧失,而“丧”用如逃亡之义者为后出,卜辞里面的“丧众”当非指众逃亡。卜辞的“丧众”其义当谓失去众,实际上是指失去众的支持,这是商王关心他们在族众中的影响,故而占卜贞问他们是否“丧众”, 即是否失去族众的支持;卜辞中还记载商王通过御祭为众消除灾害,此外还有对“米众”的占卜,“米”通“敉”为安抚之意,这是商王对“众人”关怀和爱护的表示;这些都是商代民本思想的体现(亦有说法认为“不丧众”是贞问众人是否蒙受损失,但也与民本思想不悖)。而一些有奴派学者则对商代社会关系有较多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误以为商代的“众人”是被人身占有的奴隶或自由受限,甚至误认为甲骨文中存在屠杀“众人”作为祭品的个例,但目前的研究表明这些其实都是对卜辞的误读;而且卜辞中甚至有商王亲自参与众人的劳作并将所收获的粮食用以祭祀神祇的记载,假如“众”是被人身占有的奴隶,那么商王与奴隶在一起劳动并共同参加籍礼是难以想象的。“德”字的内涵在商代其实也并非仅限于符合神的意志,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德”字,过去多释读为“循”,《合集》766中有“辛卯卜,亘贞,父乙害。王占曰:父害,惟不德。”,这里的“德”的内涵与《尚书·盘庚中》的“然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相近,意为商王如果行政有失(相当于卜辞中的“不德”),使族众受苦,先王的鬼魂就会给自己降下灾祸。西周初年周公提倡“明德慎罚”,但按《尚书·多士》和《尚书·多方》周公却说是“自成汤咸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周公所知商代史事来自于商代的典册档案,即商代的竹简帛书记载商王皆有“明德慎罚”事迹,除了对亡国的帝辛进行笼统的批评外,周人也认为“德”并非周族发明,而是继承和发扬商代贤王治国传统。 而对殷商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神本位”时代,部分学者也进行了反思,他们认为尽管宗教在商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从未能独立发挥作用,殷人的宗教思想大多是原始性的而并非以愚民和政治控制为目的,远远没有发展到神权政治的程度。甲骨文只是占卜的专用记录,并不足以涵盖殷商文化的全部面貌,而且即便是占卜作为古人揣测天意的手段,本身也需要观察自然的征兆和人民的情绪,有着由民情而观天意的内涵。勤于政事而为民立功、重用贤才并信用旧人、施惠于民且体恤下情、恪遵祖制、注重君德与灾异都是商代政治观念的重要层面,这些并不必然依附于神权政治,而从卜辞和传世文献均可以看出殷人普遍认为祖先神和自然神降下灾祸是由国君不修政德造成的;在殷人看来,灾异徵兆不过是一种借口,纠正施政的不足才是问题重心,而在真正的神权政治下,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君主束手无策时,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不会给他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在诸子百家中,与殷商文化关系密切的墨家也正好最具宗教色彩,但它的学说总是落实在现实中;而美国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人也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商代的宗教在本质上说是精神的或伦理的,而是如同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宗教一样,其目的是祈求人类的繁荣昌盛”,他们在肯定商代存在重大祀典、祖先神崇拜发达的前提下从来不承认商代属于神权政治,而是认为其更类似于虽重视鬼神但还是依靠法典和现实主义来治国的古代两河流域。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商代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至上神,“上帝”、“天”在卜辞中只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规律而不直接干预人间事务,正如同殷人只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而对天帝是只贞问并不祭祀的态度,如果只看甲骨文和金文而不相信传世文献,显然商代并不存在“天命”一词;但如果根据传世文献认定商代存在“天命”,那么传世文献如《仲虺之诰》的逸文、《诗经·商颂·殷武》和清华简《厚父》(《厚父》有明显的宋国文化因素,属于《商书》)都认为天命是可以变更的;“殷人笃信天命不变说”作为商代神权政治说的重要依据,却有着选择性使用史料的嫌疑;而晁福林等学者则认为《商书》中的“天命”只是“祖宗之命(祖先神能弃绝人们的生命,也能赐予人们生命)”, 而并非后世概念中决定朝代兴亡的“天命”,只是在文献传抄过程中依据后世的语法写成了“天命”。在商代,不仅祖先神和自然神被称为“帝臣”,人间的贤人也被称为“帝臣”;帝臣这层内涵的发现,有着很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它表明商代人虽然重视神灵的作用,但是他们在神灵面前,并非无能为力,而是通过他们认为的“帝臣”—人间贤人—来影响帝,从而为神灵观念中注入了人文主义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理性在早期的觉醒。以单线进化论为基础的商代神权政治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推测,宗教神学并不是商代意识形态的重心,因此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商代神权政治论是难以成立的。由于中国大陆长期流行社会形态演进的单线进化论,不少人将殷商生搬硬套成了残暴的奴隶制神权帝国,从而违背了历史真相。 君主年表 《太平御览》卷八十三中对商代各王的在位年数都有记载,但其引用的书籍不一定都可信且部分与其他传世文献的记载有矛盾。據先秦文獻及甲骨文和金文资料,相对可靠的商王在位年有湯13年、外丙2年、仲壬4年、太甲12年、祖乙75年、仲丁11年、武丁59年、祖甲33年、武乙35年以上、文丁11年以上、帝乙22年以上、帝辛25年以上。 湯 「成湯方即世崩沒之時,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漢書‧律曆志》) 外丙 「外丙二年。」(《孟子‧萬章上》,《史記》同。) 仲壬 「仲壬四年。」(《孟子‧萬章上》,《史記》同。) 太丁 ? 太甲 「太甲惟得十二年。」(《史記‧魯周公世家》索隱引《紀年》) 沃丁 商昭王 ? 太庚 ? 祖乙 「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書‧無逸》) 仲丁 「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御覽》八十三引《紀年》) 武丁 「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尚書‧無逸》) 祖甲 「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書‧無逸》) 武乙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 文丁 「太丁十一年,周伐翳徒戎。」(《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通鑑外紀》卷二引《紀年》) 帝乙 「隹王廿祀。」「隹王廿〔祀〕」(董作賓《殷曆譜》引《續殷文存》1.25.9、2.1.3)「王廿祀彡日上甲。」(董作賓《殷曆譜》引《殷契卜辭》)「乙未,王宾文武帝乙肜日,……在五月。唯王廿祀又二」(《版方鼎》,《商周》[5]2377) 帝辛 「隹王廿祀翌又五。」(董作賓《殷曆譜》引《殷文存》) 日名的含义 商代王制假说 张光直假说:商代政權由子姓王族所掌握,王族分為兩組,一組謚稱以甲乙為主,一組謚稱以丁為主,兩組互相通婚,輪流繼位執政。王位多傳於另一組的下輩,有時也傳於同組內的同輩。王位以此互傳的方式,從而在兩組之間祖孫隔代繼承。據卜辭研究,商王室父叔舅皆稱父,子甥侄皆稱子。親堂表兄弟皆稱兄弟,所謂父死子繼,實質為舅死甥繼,王位傳於另一組。至於兄終弟及,王位保留在一組,似為特殊安排。 學者相信,商王族分為分甲乙丙丁等十個祭儀群,這些祭儀群是政治單位,也是互相通婚的單位,地位與政治力量各有高低,其中以甲乙丁三者勢力最大。十群彼此結合,歸屬兩大組,以甲乙為主的一組包括戊己,以丁為主的一組包括丙,可能也包括壬癸;庚辛不明。王位不得在同一群中相傳,必須在各群之間傳遞(傳於另一組或同組內的另一群),而且傳於同組中只能由同輩繼位,傳入另一組才能由晚一輩承繼。君主由王族/貴族會議輔政,A組領袖為王,B組領袖則為其副手,王位傳承由會議選定,中間可能涉及權力鬥爭甚至流血政變,母族的地位也可能是一有力因素。各群間互相通婚,似乎有理想的婚配組合(如辛娶壬、癸娶甲),卻不見得有嚴密的成規。 父子相传说 殷商世袭绝大部分父传子。祖乙,祖辛之父。祖辛,祖丁之父。均属于父传子。 祖乙,乙之祖父,庙号为壬。 祖辛,辛之祖父,庙号为戊。 祖丁,丁之祖父,庙号为甲。 殷商一直都是父子相传。壬→戊→甲→庚→丙 壬,又名中宗,且乙 戊,成、喾、太乙 甲,太庚,夏朝建立 庚,般庚,殷朝建立 丙,商朝建立 卜文辞书 铁《鐵雲藏龜》,刘鹗,1903年 前《殷虛書契前編》,罗振玉 菁《殷虛書契菁華》,罗振玉 余《鐵雲藏龜之餘》,罗振玉 后《殷虛書契後编》,罗振玉 明《殷虛卜辭》,明义士 戩《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姬佛陀 林《龜甲獸骨文字》,林泰辅 簠《簠室殷契徵文》,王襄
学术界针对商的興起之地提出东方、西方、北方三种假说。《礼记·缁衣》引《尚书·商书·尹诰》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说明商在夏之东。卜辞中的“夒”可能指喾。嚳在甲骨文上稱呼為“學戊”或者“嚳”“成”。 考古发掘发现,以邯郸为中心、北至邢台,南至安阳的地域,有大量的商人的原始文化遗存,考古学上称为下七垣文化。 下七垣文化有十分丰富的遗存,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半部的武安、涉县、磁县、峰峰矿区、永年及邯郸境内。在漳河、滏阳河及洺河的中上游地区,有先商遗址近百处。其中,下七垣遗址共分四层,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为冀南地区商文化的分期提供可靠的地层依据,故以其命名商國未灭夏前的原始文化。 盘庚迁殷,建立殷朝。商乃辛丙(即高辛)所建。乙庚连读为殷音。己甲连读为夏音(甲为农神,称夏后)。成汤革命后,封夏人于杞。 1970年,西方的著述《全球通史》则认为商部落原是来自西北蒙古草原处于青铜时代的游牧部落,入侵并征服北部中国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后建立商朝统治,同时未提及夏朝的存在。但此說有明顯常識性與實證上的錯誤,关于商人的起源地尚有争议,主要有山西说与河北说,但是可以肯定河北的下七垣文化为先商文化遗存,并有学者認爲红山文化是商朝最初的起源脈絡之一。 十四世而兴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的始祖契生活于尧舜禹时代,曾在舜帝下任职司徒。他因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功绩,被“封于商,赐姓子氏”。《世本》又载“契居蕃”,王国维根据《汉书·地理志》认为,此二地分别在今河南商丘和山东枣庄滕州。卜辞所见“宗”[合集 30298]可能指契,说明商人为他立有宗庙。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契逝后,其子昭明继位,“居砥石”。“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是继契后较为著名的商族首领,《世本·作篇》记载他训练马匹,使用马驾车充当运输工具。《诗经·長發》记载相土的活动区域相当广泛,声誉传播海外,说明这时期商部落的航海技术已经可以通往近岸的海岛。此时商部落活动于冀中豫北的古黄河流域,在东方海滨也有相当的势力,《左传》载相土有“东都”。相土逝,子昌若立。昌若逝,子曹圉立。曹圉逝,子冥立。文献记载冥任夏后氏的水官,夏后杼在位时冥因治水之事而殉职。《礼记》记载殷人将冥与喾、契、汤四位先祖先公齐列祀典。卜辞多见殷人为“季”举行侑祭,王国维结合《天问》“该秉季德”、“恒秉季德”的记载,认为“该”、“恒”是王亥和王恒,“季”为其父与卜辞记载相符,当是史书记载的冥。 王亥、王恆为冥的二子,冥卒后相继为王。殷人对王亥格外尊敬,他是首位被称作“王”的君主。卜辞中总以“王亥[粹 75]”、“高祖亥[屯南 2105]”、“高祖王亥[合集 32916]”尊称他,从不单称其为“亥”,一些卜辞还在其名号的上角刻画代表早期商部族的玄鸟图腾。王亥在殷人的心目中似乎拥有很大的神威,殷人时常向他祈年祈雨。关于王亥的卜辞有一百三十余条,数量之多居诸先公之首。王亥在位时,商族经济达到新的高峰,卜辞记载王亥一次祭祀可用牲多达五十头牛。为解决牲口过剩、不易畜养的问题,王亥将部分牛羊托寄于邻近的河伯氏和有易氏。之后王亥与有易氏首领绵臣发生争执,绵臣强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王亥拒绝,绵臣便将其杀害,夺走牛羊。后来王亥之弟王恆继位,从绵臣手中夺回牛羊。关于王恒的卜文有十余条,与王亥同样尊称为“王”,但王恒却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商王世系中,其原因不明。王恒死后,其子上甲微又联合河伯氏讨伐有易氏,杀死绵臣。商部落在有易氏没落的同时强盛起来。战胜有易后,上甲的诸弟各怀私心,纷争起事,蓄意谋害上甲,上甲随机应变,平息叛乱,保证商族后嗣的延续。上甲在殷人的週祭顺序中排列首位,祈雨卜文均以“自上甲……”开始,卜辞对上甲以降的商王有了明确的世系排列,可能是因为商部落在上甲时期才开始有文字记载,而之前的世系源于传说。今所见关于上甲的卜辞多达一千一百余条,位居诸商王之首,可见殷人对上甲之崇敬。 上甲之后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五公先后即位,在卜辞中,“报”写作“匚”,“主”写作“示”,五位先公合称“三匚二示[屯南 2265][合集 27083]”。上甲后的三匚全以天干“乙丙丁”相次,二示时则应续以“戊己庚辛”排列,却跳至“壬癸”。同时,二示的配偶妣庚和妣甲的天干亦不相次。说明三匚的庙号可能是殷人后来追拟的,而二示的庙号则有典册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记载到的祭祀典册,可能始于二示时期。二示时期,商國的势力不断扩大,他们拉拢黄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一步步逼近夏后氏腹地伊洛地区。 早商 成汤的传说 大乙汤乃示癸之子,关于汤的名字记载较为复杂,《古本竹书纪年》-{云}-“汤有七名”。殷墟卜辞中多称其为合字“大乙[后 上1.11]”、又称单字“唐[佚 873]”或“成[乙 5303]”。周原卜辞以及齐国彝铭称其为“成唐”。《尚书》、《楚辞·天问》称其为“汤”。《诗经》、《国语》等称其为“汤”、“武汤”或“武王”。《史记》、《荀子》等称其为“天乙”。《论语》、《墨子》、《竹书纪年》等称其为“履”。 夏朝的末代君主履癸又名桀,史书记载他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他暴虐民众,大兴土木修建倾宫、瑶台,使得诸侯叛离。桀便派军四处讨伐不服的属国。此时的商汤是专为夏王室征伐的夏方伯,史书中称赞他修德爱民、宽厚仁慈,与夏桀形成鲜明的对比。《吕氏春秋·异用》、《史记·殷本纪》、《帝王世纪》等形容夏桀“网张四面”如此鸟禽全入网中,一个也不落,而商汤“網開三面”仅留一面捕禽,其余三面放之,表示商汤的仁慈大度。诸侯见势便纷纷弃桀归汤,汤籍此机会网罗人才、拉拢诸侯。有莘氏居于夏后腹地伊洛平原,不满桀的统治,决定与商汤联姻结盟。伊尹随有莘氏女进入商汤王室,始任庖正,而后得到汤的重视,被授予“天下之政”,立为小臣。汤以伊尹为士朝贡夏廷,潜入观察夏地的动静。除伊尹外,仲虺、咎单、女鸠、女房、义伯、仲伯等官贤也先后归汤。 汤将都邑迁回先王之地——亳。亳与葛国为邻,葛是灭夏的必经之地。汤闻葛伯不祭祀神祖,便遣人前去查问究竟,葛伯答复没有可供牺牲的牛羊,汤遂送去牛羊,葛伯却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回复说葛国缺粮,汤再遣去亳邑民众协助耕种,并派童子到田间送饭,葛伯却夺其饭杀其人。于是汤自亳邑出发征伐葛伯。汤战胜葛后见夏桀并未谴责,于是又相继征伐洛、荆、苏、董、温等国。自称征伐是吊民伐罪,为民除祸,故而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得到民众的支持。灭温后战争发生转折,商亳遭到温的同姓邻国昆吾的反击,此后商汤转而讨伐亲夏的属国。此时商汤感觉羽翼丰满,在景亳汇集诸侯盟国,宣告与夏作战,是为“景亳之命”。先后消灭韦、顾、昆吾等亲夏政权,翦除夏后属国,削弱夏后势力,经过“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汤趁夏地发生旱灾,自陑起兵西进,桀抵挡不过,且戰且逃,戰败於有娀氏旧址,逃至鸣条。汤与夏桀在此展开鸣条之战。 战前,汤作《汤誓》,举说桀的罪状是“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桀战败,经歷山逃至南巢,夏朝覆灭。汤迁徙夏族遗民于杞,汤欲迁夏社,伊尹认为会引起夏民的愤恨,作《夏社》反对。汤经泰卷返回亳,仲虺作《仲虺之诰》向夏诸侯阐明伐桀的正义性。《逸周书》称“三千诸侯大会”于亳,汤三让天子位于天下有道者后即位。遂迁九鼎于亳都,商朝建立。这是中国传统历史的首次王朝交替,《周易》赞称商汤受天命而灭桀,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一次革命。灭夏后,汤扩建亳都,并在夏之旧都斟鄩附近营建西亳用以监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汤命臣咎单作《明居》以法治民,制作礼乐。为了巩固统治,又改正朔,易服色,以白色为上等服饰颜色,作五祀八政。 伊尹放太甲 根据文献记载,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乃汤之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汤而死。汤二十九年,汤王过世。其后,文献记载出现分歧:《尚书序》、《三统历》、《汉书·律历志》、《伪古文尚书》等载汤崩,太丁之子、汤之嫡长孙太甲即位;而《史记·殷本纪》、古今本《竹书纪年》、《孟子》等记载汤崩后,汤的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六年,再由嫡长孙太甲即位为王。殷墟卜辞中,太丁刻作“大丁”,外丙作“卜丙”,太甲作“大甲”,但尚未发现仲壬(中壬)的痕迹。根据卜辞的週祭顺序,“大乙—大丁—大甲—卜丙—大庚”为次,即嫡长孙太甲即位于其叔父外丙之前。太丁生前被立为太子,虽未即位但因其子太甲称王所以被纳入週祭直系,而外丙无子称王所以属于週祭旁系。文献记载汤在位时间较长,长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但总共在位时间仅短短六年。同时文献记载伊尹辅佐太甲摄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并置其于汤所葬之地——桐宫。古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甚至称伊尹篡位称王。一种解释认为长子太丁逝时,汤尚健在,立次子外丙为太子,而汤逝后,太甲夺权,在其叔父外丙(以及仲壬)之前即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可能是文献记载中多称太甲起初不贤的缘故,所以伊尹放太甲于桐,并作《伊训》、《肆命》、《徂后》使其反省悔过。期间伊尹复立汤次子外丙、三子仲壬相继为王,但二人年迈,总共在位六年便过世。太甲在桐宫修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见此便迎接太甲回都,还政于太甲。 还政后,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兴”,“诸侯咸归…百姓以宁”,创造商朝的第一次中兴。太甲归亳后十二年陟,逝后上庙号“太宗”,又称“明王”。文献记载太甲有沃丁、太庚二子,先后即位为王。週祭中未见沃丁之名,但有“羌丁”(羊丁),因为是单版祭祀,尚不明确其与前后帝王的关系。文献记载沃丁八年,伊尹过世,“沃丁葬以天子礼”,服丧三年。咎单接管政事,作《沃丁》训王。十九年,沃丁陟,太庚立。週祭中太庚作“大庚”。太庚有子即位为王,所以属于直系先王。太庚在位五年陟,此后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继为王,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出现兄终弟及的乱象。 比九世乱 小甲乃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时期,开始商王朝的第一次衰败。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据传世文献记载,雍己继位为王,而常玉芝等现代学者利用残辞互补法,对卜文中残缺的週祭顺序作整理,认为太戊在雍己之前继位为王。太戊在卜辞中作“大戊”,是位直系先王。即位之初,册命伊陟、臣扈、巫咸等辅佐商王管理朝政。太戊继其兄小甲之位为王,有违嫡长子的王位传承制度。传说太戊时,发生了“祥桑谷共生于朝”的灾异现象,太戊恐惧中求问伊陟此事,伊陟说是殷道德衰的恶兆,太戊听从后,修行修德,使得祥桑枯死。太戊对山川鬼神格外恭敬,命巫咸加倍祭祀活动,巫咸作《咸艾》、《太戊》称赞太戊。太戊改革军队,命车正中衍作寅车。太戊在贤臣的辅佐下,扭转小甲时期的衰败。五谷丰盛,诸侯归附,商王朝进入第二次中兴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太戊在位七十五年陟,庙号“中宗”又作“太宗”,而卜辞中没有太戊庙号的记载。雍己或继其兄太戊为王,或继其兄小甲为王,其在位期间,殷道复衰,诸侯叛离,商王朝二次衰败。雍己为旁系先王,在位仅十二年,事迹远不如太戊。而太戊时期的兴盛则为其子争夺王位创造条件。雍己之后,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继为王。 中丁乃太戊长子,在週祭顺序中是太戊之后的直系先王,其王位很可能是从叔父雍己那里争来的。中丁夺位遭到王朝内部其他统治势力的反对。元年,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弃经营一百多年的都城——亳,东迁于嚣,由此保住王位。东土边境的蓝夷部落趁机作乱,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继位,都于嚣。其王位是平稳传承还是争夺而来的,由于记载的缺乏,无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乱,这可能说明其王位是争夺而来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夺位称王,迁都于相。夺权徙都导致商王朝政权内部分裂,国力剧减,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连年用兵讨伐叛离诸侯。征蓝夷,又征班方,侁人联盟班方,河亶甲联合彭伯、韦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迁都于邢,其王位可能是争夺而来的。祖乙作为太戊的嫡长孙,可能得到了王朝内部旧贵族势力的支持,立旧臣巫咸之子巫賢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权逐渐稳定,修筑新都。命高圉为邠侯,巩固对西土边疆的统治。商王朝二次复兴。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与汤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庙号“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权平稳过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继位为王,所以初属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黄祖卜辞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继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后成王。四子同父异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纳入週祭祀谱,在先王行列中独占鳌头。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继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后迁都于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仅六年,祖丁之子阳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阳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为直系,南庚在位时间较短,可能是逊位于阳甲,或是阳甲夺位。王位传承的纷争,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势力,国力锐减,边境诸侯内侵。带来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阳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阳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盘庚即位。 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继为王,破坏了嫡长子传承制度,此后弟子相互代立,争夺王位,屡迁都邑,使得国力衰亡,诸侯莫朝,边境遭侵。是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乱”。 晚商 盘庚迁殷 盤庚在卜辞中作“般庚”,祖丁次子、阳甲之弟,即位于奄。盘庚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迁都事件。关于盘庚迁殷的原由,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政治斗争说”较优。九世之乱期间,因为王室的争夺,商王屡徙都邑,迁后必然需要得到一批贵族的支持,如此导致贵族的势力膨胀,而王权却久久未能得到巩固。为了维护王位,夺位者常常要与贵族旧臣共享政权。盘庚年幼即位,许多贵族旧臣有了傲上的情绪,无视盘庚。盘庚为了巩固王权,削弱贵族势力,决心迁都。当时族内的一部分人不愿迁都,盘庚便作《盘庚》三篇,劝说大众,呼吁民众到新都去生活。盘庚十四年,终得迁都,自奄迁于北蒙,更名为“殷”。翌年,开始营建殷邑。盘庚兑现承诺,首先建设民居,安顿下移民,再顾及宫殿庙宇的建设。迁都后,一部分民众又怨言盘庚如此兴师动众有损民利,盘庚回复说,迁都之为是上帝要求我为了恢复先王成汤的事业而作的,并说迁都是为了重视人民,不让民众受害而为。盘庚在殷邑实行新政,但限制和约束贵族的势力。他要求贵族遵守先王法度,排除内心傲慢的态度听从商王的命令,道德上要施德于民,不可怠慢老弱孤幼,经济上不可无止境地聚敛贝玉财富。盘庚对贵族和民众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新政使得民众受益,同时让商王摆脱了贵族势力的束缚。直到殷商灭亡,民众还思念着盘庚,要求“复盘庚之政”。十九年,册命周人首领亚圉为邠侯,加强对西部边疆的统治。盘庚迁殷,“殷道复兴,诸侯来朝”,扭转了九世之乱以来的衰落。盘庚在位二十八年崩,弟小辛立,盘庚未有子继位,故为旁系先王。盘庚迁殷后,商王朝二百五十多年更不徒都,改变了“居无常处”的动态,王朝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新发展阶段,史学家称这个阶段为“晚商时期”。 武丁中兴 小辛乃祖丁之子、盘庚之弟,即位于殷。小辛政绩不佳,带来了商王朝的第五次衰败。关于他的卜辞仅有八十余条,在位三年而崩 ,弟小乙即位于殷。小乙为祖丁之子,小辛之弟。小乙在位时便立武丁为继承人。小乙让武丁插入到民间中劳动,又将他送到贤臣甘盘那里去学习,小乙如此注重对武丁的教育,为日后武丁复兴殷业奠定了基础。小乙在位十年而陟,其子武丁继位。因是武丁之父,为直系先王,所以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备受尊崇,数量多达五百余条。 武丁即位于殷。年轻时出入民间,深知民众的疾苦。武丁在傅说的辅佐下,使商达到了新的高度。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卜辞,是从武丁时期开始大量出现的(二里岗文化时期到武丁之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较稀少),自此中国的历史学迈入了信史时代。武丁可以被历史学确信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力君主,具有统一黄河流域的特征。 祖甲改制 祖甲在位三十三年,祖甲建立了完备的周祭制度,以翌、祭、洅、协、肜五种祭祀方式系统性地祭祀全体祖先。祖甲可能还开创了王位嫡子继承制(有嫡子继承制无长子继承制),有可能是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前身,这种改革为商末王子间的争斗埋下了隐患。 武乙射天 据《史记》记载,武乙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君王,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称作天神。随后他约“天神”与自己进行下棋,又命令一个臣子代替木偶下棋,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让,以大输而告终。武乙便痛打木偶。武乙还制作一只皮袋,盛满兽血,挂在树枝上,亲自挽弓仰射,射破皮袋,兽血喷出,称为“射天”。学者认为这个故事可能反应了神权阶层的衰落,事实上殷墟后期人祭和人殉现象确实大大减少,而从甲骨文卜辞来看,武乙时期只有一位贞人。同样据《史记》记载,武乙到渭河与洛河之间狩猎,被暴雷劈死。 武王伐纣 商王文丁杀死周国君主季历,激化商周之间的矛盾。而据《古本竹书纪年》,“帝乙处殷。二年,周人伐商。”,这次周人的军事行动失败,此后可能由于帝乙的宽容而使得商周关系暂时缓和,而《周易》中的“帝乙归妹”卦被顾颉刚认为是帝乙将妹妹嫁给周文王,一时传为美谈,商周重归于好。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商纣王),在传世文献中被认为是典型的暴君,但帝辛的具体罪状大多都是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寓言故事中才被逐渐详细化,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就认为“酒池肉林”之说并不可信,南宋的罗泌在《路史》中也认为桀纣的罪状大多相似,而梳理各类文献后认为存在增衍、夸大的情况。 顾颉刚《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则通过详细考证论证了帝辛的罪状本身是千年积毁的结果,而仅从《尚书》、《逸周书》、西周金文中并不能得出现代人眼中的暴君形象。帝辛的真实历史形象目前还难以还原,但从黄组卜辞和殷末金文来看属于有较多作为同时也带有刚愎自用性格的君主。现代学者多认为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王权和族权的激烈争斗,贵族为了反对帝辛改革,从而联合西面的周人里应外合直接打入殷都。而自然灾害和商朝的主力军队在东夷也是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殷周之际的天气大幅变冷且变干旱,农业收成受损,而此时帝辛却持续对东南方的人方(东夷)、林方、孟方用兵,直至彻底击败,使商疆域扩至江淮一带。由于战争持久导致国内空虚,使一向俯伏、自称“小邦周”的周武王乘机联合西方的一些方国一同伐商,最后商周双方在商朝陪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开战,史称“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后,帝辛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后裔 牧野之战后,商人一部分被周朝消灭,一部分并入周朝的匽侯(燕国)、宗周等。武王死后,帝辛继承人武庚參與三監之亂,被周公东征击败。可能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叛变商朝投降周朝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 国号 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称商朝为商或大邑商。也有大量西周铜器称商为“殷”,一种说法认为,“殷”是周人对商的特有称呼,商人并不称自己为殷。“大邑商”或“天邑商”则是商人的自称,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商”这一称呼又见降周的商人铸造的商尊,显而易见,商是国名。《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甲骨文中目前明确可识别为“殷”的字有三处,为《乙》4046,《乙》276,《甲骨文合集》15733,商朝人是否也自称“殷”仍需存疑。 从《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的记载可知“商”是商族先公的初期居地,国号取于地名。其后迁至亳,国号亦可称作“亳”,迁至殷,自然也称作“殷”。多次的迁徙中始终以居驻商地和殷地的时间最久,势力最大,在周边方国部落中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此二称变成这个国家的名称。“殷商”这个合称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荡》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大明》有“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大明》又有“燮伐大商”、“肆伐大商”,《文王》有“商之孙子”,《玄鸟》有“殷受命咸宜”,《殷武》有“挞彼殷武”,可见在周朝“商”、“殷”、“殷商”三称通用,之间并无差别。 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紀》中载“帝盘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尽管《帝王世纪》一书的总体可信度并不高,但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 疆域 商朝的政治地理可分为王畿、四土和四至三个层次,王畿相当于内服,四土相当于外服,内外服属于商王朝的政治疆域,四至则为疆域以外的范围。 内服就是王畿,以百官臣卿作为主要的统治手段,是一个以王都为中心形成的稳固势力范围。 商代外服的属地分为三类:以军事据点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商属地;在附属国族势力范围内通过垦田占有的土地;在附属国族分布区通过置“奠”正式建立起来的行政区,统称“多奠”,由商王朝派人直接管理。牧官以管理地区行政与边境安全为主,商人通过任命牧官达到控制边境的目的。后世“牧”引申为治理。 王畿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大致上即为商王朝王畿的范围。商代商王直属常备军所能有效控制的地区,即为王畿。商代晚期已经在王畿内建立了较完备的由驿站、羁舍及防卫据点组成的补给系统,这种系统可由王都到达250里外的地区。即军队可以在这些补给点内取得所需的给养,军队的有效控制范围可以在此基础上向外延伸300里。这一地区,是商王朝势力所达的实际控制区。那么,商王朝实际控制的范围大致为直径约1100里的地区,所谓“邦畿千里”,是可信的。根据这一理论推算,商代晚期的商王朝直接控制区,向北到达河北定州、曲阳,向东到达山东泰安、泗水,向南到达淮阳、郾城,向西达山西翼城、洪洞、灵石。鉴于商代都城屡迁,商代的王畿区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的。 外服 四至 文化的影响范围受自然条件和政治力量的限制较小,可以在广大地域内传播,商文化影响的范围很大。《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包括了东到大海,西到陕甘,北到燕山,南到五岭的广大地区。从考古发现的商代遗物,尤其是铜器风格看,在这个广大地域的确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辽宁喀左、湖南宁乡、四川彭县、山东寿光,相距数千公里,但出土的青铜器却有惊人相似的风格。甚至远至岭南直至越南出土的一些商时代的器物,也带有明显的商文化特征。可见商文化的影响之深远,但这已经不是政治疆域之内的问题。 最大疆域 商代的疆域范围至今尚无定论。中商时期商朝疆域一度比早商时期有所扩展,东到泰沂山脉一线,西抵关中岐山、扶风,北面抵长城,南逾长江。商代势力所及范围今对应地域大体上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江浙沪部分地区,陕西,江西,湖南,辽宁沿海地区,甘肃东部和内蒙古东南部边缘地区,但统治中心地区(王畿地区)仅限于河南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四川广汉地区的三星堆文化属于和商朝地位平等的邻国,不在商的势力所及范围内。商朝和新王国时期的埃及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两个国家。 都城 记载“先八后五”,即成汤灭夏前八次迁都,而后五迁。王国维搜罗史料凑成八迁。“契自亳迁蕃”、“昭明迁砥石”、“昭明迁商”、“相土迁商邱”、“相土迁泰山下,又复归商邱”、“商侯迁殷”、“殷侯迁商邱”、“汤始居亳” 政治 商王是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甲骨文中商王自称“余一人”或“一人”,见于第一期至第五期甲骨文卜辞。以上诸辞中的“余一人”、“一人”,都是商王自称。由甲骨卜辞看来,自武丁以迄帝辛,‘余一人’ 与‘一人’者,已为国王一人所专用的称号,而在传世文献中,例如《汤誓》、《盘庚》中商王也自称“余一人”。金文《盂鼎》、《毛公鼎》等也印证了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者。“余一人”实际上是王面对众人时的一种自谦之称和对天下负有责任之意,而某些学者认为“余一人”是专制暴君的独裁口吻的观点是片面的。例如《汤誓》中的“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盘庚》中的“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带有明显的自谦之意。 商王手中掌控着商王朝的军权和行政权,通过手中掌握的强大武装力量,对外实行领土扩张,获得新的土地和民众。而商王通过垄断着对先王的祭祀大权并举行经常的祭祀活动,不仅加强和神化了王权,还使商王朝子姓贵族的团结和联系得到了强化。因此,商王不仅是商王朝的最高神职人员,而且还是子姓家族的宗族长。集军权、神权和族权于一身的商王,成为贵族阶级的总代表。 军权 商王是商朝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商朝是在对外的不断战争中建立和巩固的,因而历代商王深知掌握兵权的重要性。商汤时“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此后,就是“汤乃兴师率诸侯,以伐昆吾,遂伐桀”,取得“汤既胜夏”的胜利。“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汤是在对外的不断征服中,建立了商王朝对“海内”的统治的。据《孟子·滕文公下》说:“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或有说“汤凡二十七征,而德施于诸侯”。 作为商王朝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商王对军权的控制,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全面反映。这就是: 王自征 晚商的对外战争,多是由商王亲自率领军队出征的,以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军权旁落。甲骨文第一期时期武丁时的征伐舌方、土方、売方、巴方、龙方、周方、基方、業方等重要战争,都是在商王武丁的统率下进行的。甲骨文第四期武乙、文丁时,商王亲自率兵征伐的方国有召方、刀方。到了商末,甲骨文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主要征伐方国为盂方和人方,而且有关征伐卜辞较多,不仅战争进行的时间较长,而且所经过的地点也较多。商王前往出兵征伐,作“征某方”,而回程时之ト作“来征某方”。甲骨文各期商王朝所进行的较为重大的对外战争行动,都是商王直接率兵出征,表明商王牢牢地掌握着对外征伐大权。 率将出征 不少重要将领,亦在商王的统率指挥之下,这体现了商王作为军事统帅的绝对权威。甲骨文《合集》6416是讲商王武丁征伐土方,率领名将沚成同往征土方。沚成还在商王率领之下,参加了征伐巴方之役。武丁时与否方的战争,堪称激烈、长久,直至第二期祖庚时才被平定。沚成也在商王率领下,参加了对舌方的残酷战争。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所伐方国不多,商王率将出征者,只见上列之沚成;而第五期商王帝乙、帝辛征伐盂方和人方的大量ト辞,所见列名的将领有名侯喜者,即是讲帝乙、帝辛十祀征人方时,商王曾率侯喜出征。侯喜即为攸侯喜。 命将出征 商王在对外征伐方国时,除了亲自出征或率名将与地方伯、甸前往外,有时也命将出征。特别是第一期武丁时,受到征伐的方国达 81 个之多,但商王亲自率兵征讨者毕竟只占其中的少数,应是除重大的战争行动需商王亲自参加并指挥外,一般规模较小的战争或曾受商王重创者,则不需商王亲自出征,而是命将率兵前往即可。这些不劳商王武丁亲自率军出征的方国,当属商朝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局部冲突,因而规模也会不大,派贵族前往征讨即可。商王命将出征,不仅是对其独当一面的信任,也是商王牢牢地控制着军权的反映。 商武丁时期对一些重要方国的征伐,都是商王御驾亲征,或商王率重要将领前往。至于经商王朝屡次打击而实力大减的方国或实力较弱的方国的局部冲突,便无须商王亲自挂帅,只需派有关贵族前往征讨即可了。虽然如此,商王也要为之ト问,表明对外军事行动的指挥权仍牢牢控制在商王手中。由于经过商王武丁时期不断的对外征讨,一些商朝强敌,已被征服,因此,改变了殷王小乙以来“殷复衰”的局面,出现了“天下成欢,殷道复兴”的大好形势。因此,“殷盛”和“殷衰”,即“诸侯来朝”或“诸侯或不至”,与商朝的军事实力有着直接关系。 这些商朝历史上的名王,均战功赫赫。其中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以武力建立了子姓商朝对天下的统治,“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日商是常”。而商代晚期的武丁时期,北克鬼方,南伐荆楚,通过对八十多个方国的征伐活动,莫定了晚商对全国统治的格局,并为商末期帝乙、帝辛对东南夷方的长期战争打下了基础。因此,商王之所以成为统治阶级的最高首领,首先就是因为他手中牢牢地握有军权,并有其威严的象征物:王钺。商王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开疆拓土,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俘虏,这就为将其不断地分封给同姓和异姓贵族提供了可能。 神权政治 商王的“三通”,即为把持祭祀权的传统。《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封建领主阶级的最高首领商王,不仅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决定着对周围方国的一切军事行动,而且是沟通人间世界和天上的上帝、鬼神的中介。《说文》云:“王,天下所归往也。 与此同时,商人相信“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自己的始祖契是“天命”所生,并世代相传,天命不绝。“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笺云:“后,君也。商之先君受天命而行之不懈殆者,在高宗之孙子,言高宗兴汤之功,法度明也。”因此,商王为了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神秘性,十分重视对历代先王的祭祀活动。《尚书・商宗肜日》疏所说的祭祀先王时“祭祀有常”,即有制度,商王武丁厚今薄古违反了“常”制,因此“服罪改修以从礼耳”。这说明历代商王把持着对天神和祖先的条祀,是商王朝的“国之大事”。 祭祀天神地柢 商王把持着对天神、地柢的祭祀权。商人信仰為自然崇拜,諸如风、云、雨、雪、日出、日落等,并相信神明统治着世界,通过各种祭祀乞求天神、地柢对自己的保佑,商王就是这种种祭祀的主持者。甲骨文中商王所祭祀的各种神灵,有学者分为天神“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雨、雪”等;地柢“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等。也有学者将其进一步明确分为商王对至上神上帝和自然神的崇拜与祭祀。 祭祀先公先王 商王对先公先王祭祀权的垄断。商人认为上帝至上,有着无限尊严。他虽然掌握着人间的雨水和丰收以及方国的侵犯和征伐”等,但学者全面整理卜辞后发现,商王“如有所祷告,即只有向先祖为之,要先祖在帝左右转请上帝,而不能直接对上帝有所祈求”。虽然表面看来,商王不能直接祭祀上帝并有所祷告,在地上的人王与上天的天神之间拉开了距离,中间隔着一条商人先祖的鸿沟,但实际上商人先祖神与上帝沟通的垄断,不仅使商人对先王的祭祀活动得到了神化,而且也使主持对先祖祭祀活动的商王,成为商人祖先和上帝神之间的沟通者和神权的唯一体现者,从而使商王的王权更具有神秘的色彩,这实际上进一步加强了商王的权力。 商人对历史上作出贡献的名王,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不仅如此,商王为了突出子姓宗族长的地位和团结子姓封建宗族,对历代先王也要进行祭祀。《国语・鲁语上》说:“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韦注:“昭,明也。明孝道也”。1917 年王国维在《殷ト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中,把商代自商汤灭夏以后诸王称为“先王”,而商汤灭夏以前商族首领称为“先公”。1933 年,郭沫若在《ト辞通纂》第 362 片甲骨考证中不同意王国维关于股先公、先王的界说,指出:“般之先世大抵自上甲以下入于有史时代,此在殷时已然。观其祀典之有差异,即可判知”。陈梦家于 1956 年出版的《殷虚ト辞综述》(第 336 页)也赞成郭沫若的意见,指出:“由于系统祭祀(周祭)的发现,王国维以为上甲至示癸六示为先公的说法,已不能成立,上甲以前,属于神话传说的时代,也可以得到证明。”殷人自上甲以后进入了成熟的部族方国时期,而自商汤灭夏以后,商人进入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时期。商朝的先王,应自被追尊的上甲计起。《史记・本纪》列商先王上甲以前的“先公”应为:“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立。曹園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 祭祀形式 商代的具体祭祀制度尚有待详考,和后世一样,平民和贵族同样有自己的祭祀,但是历代商王都把对已故先王的祭祀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以作为自己合法性的依据。甲骨文材料表明,盘庚迁殷以后的历代商王,不仅把持着对殷人先公高祖的祭祀权,而且对历代商先王的祭祀,也为各代商王所垄断,成为他们的“国之大事”。盘庚迁殷以后,商王对先王的祭祀有种种祭仪,所用的祭品也名目不一,但根据被祭主体先王的多少及目的的不同,基本可分为“单祭、合祭、特祭、周祭四种祭祀形式”。 单祭即时王对某一位先王进行单独的祭祀。诸如单祭大乙(商汤)。 商王主持的合祭:合祭即时王集合多位先王的庙主进行祭祀。一般说来,时王合祭先王是按即位的先后(即世次)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 特祭应是商人对近世直系祖先举行多种特殊祭祀,即帝乙、帝辛ト辞中的祊祭。 “周祭”,是商王及王室贵族用五种祀典对其祖先轮番和周而复始地进行的祭祀。这种祭祀是一个王世接着一个王世,连绵不断地举行下去的,因此它是商王朝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制度。”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说在中国“三代”王朝夏、商、周封建领主社会里,祭祀和战争是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已如上述,商王通过对天神地衹和祖先祭祀权的垄断,神化了王权,并加强了封建领主统治集团的团结,从而使时王及其后世子孙的最高统治地位更为牢固。 土地所有权 历代商王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和军事征服,使商族由氏族军事民主制的部落联盟,发展成夏王朝统治下的“方伯”一一早期部族制方国。商朝建立以后,又经过一系列对周围方国部族的用兵,商王武丁时已是“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入其阻,裒荆之旅”,把成汤时“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殷武》)的商王国版图,从北方、西方一直扩大到南方的江汉流域。而作为商朝封建领主阶级总代表的商王,也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圈占土地 处置土地 由以上可知,商王可以任意在畿内贵族和方国诸侯的土地上垦荒造田以营造王室田庄,并可随时把贵族和方国诸侯耕种的田邑收回,即通过强制征“取”或令其“氏田”、“归田”等手段剥夺他们的土地使用权,等等,充分反映了商王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封赐贵族 商朝贵族或方国诸侯,受到商王的分封,既表示其对商中央王权的臣服,也表示其原领有土地的所有权已属于商王,商王可以随时收回,只不过是对其使用权的正式承认而已。 册封步骤 商王对贵族和方国、诸侯的分封,不仅是他为全国土地最高所有者的体现,而且也是商王进一步加强与各地统治阶级政治和经济联系的重要手段。受到商王分封土地的贵族和方国诸侯,虽然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也有一定相对独立性,但首先要承担对“共主”商王的种种义务。诸如“防边、征伐、进贡、纳税、服役”等政治、军事、经济和祭祀方面的沉重负担,使其处在商中央王朝的绝对控制之下。 官制 商王朝国家最基本的形式是内外服制。所谓内外服制,实际是在早期历史条件下,中央王朝对不同地域实行的不同的治理措施。在商王朝畿内的官员是内服官,根据其具体执掌,内服官可以分为主要负责王朝政务或事务的外廷官和主要负责商王生活的内廷官。外廷官系统已经建立了一个由行政主官(称尹、冢宰或卿士)、多尹集团、政务官、事务类职官、宗教文化类职官、武官组成的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能够有效地推行王朝的政策,在广大地域进行行政管理。外服是商王安全保障的重要地区,一方面设立军事性据点,设立众多的侯、甸、男、卫等带有相对独立的武装团体,另一方面对外围的异族方国进行联合,以实现连续地区的稳定。 外廷官 外廷官系统由政务官、事务类职官、宗教文化类职官、武官组成。政务官指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的各级行政长官,除直属于商王的决策机构外,还包括各级官吏,即《尚书·酒诰》的“越在内服,百僚庶尹”,《大盂鼎》的“殷正百辟”,各级没有被选拔入决策机构的尹官,当是这些官吏的主体。政务类职官是王朝正常运转的主体,也是商王最倚重的部分。事务性职官主要指掌管经济生产的官员。宗教文化类职官指从事占卜和祭祀以及文化活动的职官,主要包括贞人、巫、作册等。宗教类职官在商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早商与晚商的宗教类职官有所不同,由于古代神权的独立性使之很容易成为王权的抗衡力量,所以王权总是努力限制和控制神权,与这一过程相应,商代前期宗教类职官具有相当强大的势力,不仅掌握神权同时还控制着政务职官团体,有着超过政务职官的地位,但到后期宗教类职官虽然依然拥有十分强大的势力,但总体地位已经大大降低。
商群 商空间 商空间 (线性代数) 商集合 商环 商对象 天文
商業相關 商學 商人 商 (五聲):五聲之一 商姓,中文姓氏 数学 商數,除法运算后所得的结果 商群 商空间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王延政所建的国号,后复改为「闽」。 參見
殷地,盤庚所命之名,約今日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附近。 殷墟,中国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 殷国,西周时期的一个諸侯國,於三監之亂後被周公所滅。 殷
方國 周室以中國自稱,其外邦按照方位概稱東夷、西戎、北狄與南蠻,實際上包含的民族或方國是複雜繁多的。周人興於涇、渭,曾長期與戎狄雜處。武王伐紂時,聯合西夷諸侯東征,諸侯範圍約陝、甘、晉,南不過四川、鄂西北地帶。滅商後,周室將目光放在東土,西土相對安定的多。周康王之後,衝突才陸續增加,例如伐鬼方。西戎在西周時代分佈甚廣,約涵蓋周朝西北和北方,有犬戎、姜戎和申戎(西申國)等分支,另有玁狁、鬼方。西戎與周室的關係,時而臣服時而衝突。犬戎是西周在北方最大的外患,在周初屢次侵略豐鎬以西與以北地區。周穆王征伐犬戎並獲得不少俘虜,遷部分犬戎至太原(太原之戎)。在周懿王時,犬戎再度興起,曾侵略鎬京,一度逼周室遷都。周厲王末年更是屢次掠奪,深入王畿。周宣王前期,周軍成功抵禦玁狁攻擊,命秦人屢伐西戎。但周宣王晚期,征伐太原之戎、條戎與奔戎(今山西夏縣西南)慘敗,雖然擊敗申戎(西申國),隔年又被姜戎擊敗於千畝。周幽王時,周室與申戎(西申國)爆發衝突,西申國就邀西戎、犬戎攻入鎬京,滅亡西周。犬戎受到秦國屢次攻擊,退出岐周地區,但秦國周邊還是有大荔、義渠等等戎族。其他戎族如驪戎與伊洛、揚拒、泉皋之戎於春秋時期遷入中原,參與各國會盟或戰爭,有些還與周王聯姻。另據《逸周書·王會》和《穆天子傳》,在河西走廊、青海、新疆一帶可能還有渠叟(渠搜)、禺氏(月氏)、大夏、西王母等國。 北方尚有北狄,活耀於東周時期,主要分成赤狄、長狄、白狄等族。赤狄與長狄分佈在今河北西南部至今山西東南部的太行山山脈一帶;白狄分成兩部,一部在今河北西部,一部在今陝西北部。赤狄屢次與晉國作戰或相合,最後被晉國併吞。北狄在東周時期屢次侵略衛國、邢國與晉國,最後被晉國同化,到戰國時期建立中山國。東北方主要有肅慎、山戎、東胡、濊貊等族,還有商末宗室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鮮。肅慎居燕山之北,據說與周室親密。山戎又稱北戎,即春秋時期的無終國,分佈今天津薊縣一帶,在東周時屢次侵略燕國與齊國。東胡則分布在燕山山脈偏北,到東北地區的西部,在戰國時期強大並威脅燕國。 東夷十分強大,山東一帶有奄、薄姑等東夷大國,以及萊夷。商武庚發起反周的三監之亂,東夷就是主力之一。周公東征平定奄、薄姑等國後,原地建立魯、齊等國管理當地殷民六族、奄、薄姑等東夷遺民,逐漸形成齊魯文化。淮水一帶有淮夷、徐國(徐戎)、舒國(群舒)。淮夷在商朝晚期就與商王帝辛(紂)作戰。魯國開國後,國君伯禽也時常與淮夷、徐國抗衡。據青銅器銘文顯示,從周初到周厲王、周宣王時期,淮夷和徐國屢次與周室作戰。徐國在徐偃王時國力強盛,受周穆王封為東方伯國。而後徐偃王攻入成周洛邑附近,最後被周楚聯軍攻入徐國而亡。周厲王時淮夷入侵周室,周王先後派虢仲、召公作戰才平定。春秋戰國時期,徐國被華夏化,於前512年亡於吳國。淮夷自前515年後沒有記載,可能亡於吳國或越國。而東夷、淮夷的九夷、萊國、根牟、舒國先後被齊、魯與楚國滅亡而合融。 南方諸蠻分成數個區域,江東地區有受周室冊封的吳國,於西周後期滅了由南下奄人建立的淹城(今江蘇常州),還滅太湖地區的邗國。浙江以東有越國,又稱-{于}-越,曾經派使朝見周成王。以南還有百越族如揚越、甌越、閩越與南越等等族,延伸到鄱陽湖以東以南的浙閩丘陵、嶺南丘陵一帶。東周中期以後,對這些地區的紀錄才逐漸變多。江漢地區的蠻族被稱為「荊蠻」、「楚蠻」,即荊楚,原是三苗的後裔。周昭王曾兩次大舉南征荊楚,第二次南征時周昭王於漢水被荊楚與南國諸侯攻滅而死。而楚國先祖鬻熊投奔周文王,其曾孫熊繹被周成王封於丹陽(今河南淅川),為子爵楚國,並安撫當地蠻族。楚人與周室和蠻族都有往來,融合形成楚文化。楚國在西周夷厲二王時擴張領土,其君熊渠伐庸國、楊粵(疑為揚越)等國,最後攻下鄂(今湖北武昌),並將征服之地分封給長子熊康為句亶王、中子熊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周宣王時,周室派召伯虎南征楚國成功,並且在江漢間分封申國,與隨國共為周室南方屏障。此時楚君熊霜去世,楚國內亂。東周時期,楚國再度興起。前740年熊通自稱王,為楚武王,遷都至郢(鄢郢,今湖北宜城),並且陸續併吞百濮、庸國、盧國、苗蠻等族。江漢地區東邊還有鄂國。鄂國(今河南南陽)自商朝即存在,是商朝末期的三公之一,也是西周的友好同盟國。西周初期,鄂國受到晉國威脅,被迫南遷到東鄂(今湖北隨州)。周夷王時期,鄂侯還將女兒嫁予周王,藉由與周室聯姻以對抗逐漸壯大的楚國。周厲王征伐角夷、橘夷北返時,還與鄂侯馭方設宴以維持關係。然而前875年,鄂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攻打周朝在東、南方的諸侯國。最後被周厲王率軍滅鄂。鄂人遷移至河南南陽東北,仍稱鄂國,是為西鄂。巴蜀地區方面,武王伐紂時,巴國、蜀國與周室親近,皆派師支援。巴人可能與百濮雜居江漢一帶,受楚人壓迫陸續遷入鄂西清江流域,最後到今重慶一帶建巴國。蜀人早在西周就生活在四川一帶,並歸附周文王,而後支援武王伐紂,於周成王時進貢。此後,巴蜀要到春秋戰國時期才比較常與中原往來。 軍事 周朝兵制大多承襲商朝,但有較大發展,趨向完備。周朝兵制只有少量的近衛軍,其餘大多是兵農合一軍隊。卿同時也是軍將,而太師和太保平時輔佐周王,戰時成為軍隊統帥。「師」是軍隊的統帥,職位次於司馬。西周時代的「六師」、「八師」,即是國家軍事組織,也是國人的地域組織,其直屬的官員就有鄉邑的長官「邑人」。而「亞旅」、「虎臣」等也是軍官,僅次於師。其下則有千人和百人單位,分別由千夫長與百夫長領導,最小單位為十人。至於古代文獻提到的軍、旅、卒、兩、伍等軍等編制,其真實性有待釐清。從金文可以發現,發生戰事時,可能是以地域或族為單位。當然,這也可能是指地方兵,而不是周朝中央軍。 周室統領的軍隊有兩種,在宗周的六師稱為「西六師」,武王伐紂後在商朝舊都朝歌設「殷八師」,周公東征後改設在成周洛邑,即「成周八師」。這十四個師就鞏固周朝統治的中堅力量。而師氏虎臣(一種虎賁),就是周室常設的近衛軍,由國中貴族子弟中精選的勇士所組成。師氏虎臣侍衛國王,守護王宮,其組織還有奴隸。 此外,周室還擁有地方軍隊,即諸侯國的軍隊。平時鎮守一方守衛王畿,戰時奉調出征,參與周王指揮的戰爭。諸侯國軍隊大國三師、次國兩師、小國一師。西周各諸侯國的軍隊不能隨諸侯之意征伐,必須聽從周王指揮,此即「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部分大國軍隊的指揮權還掌握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如《左傳》:「齊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國氏和高氏掌握齊國兵權的守臣。到東周時期,諸侯國軍隊為國君所掌握,並且擴充師的數量,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導致周室的衰微。 周朝軍隊的兵源主要以「士」和「在國之庶」,這些都是國人。例如周設六師,即由六鄉的丁壯組成。而別被征服族的「在國之野」,就沒有資格當兵,負責運輸輜重、飼養牛馬、炊釁等。例如魯國作戰為「三郊三遂」,鄉(包含郊)為正卒(國人擔任),遂為徒役(野人擔任),合為三軍。六師人員在發生戰爭時徵調組合,但平常時也要定期訓練,其方法是在農閒時節舉行田獵,每年四次,春季稱蒐,夏季稱為苗,秋季稱為獮,冬季稱為狩。田獵完全按照軍事組織集合丁壯,具有檢閱操練的作用。 西周春秋的戰爭主要是車戰,還有徒兵配合。兵器種類比商朝增加許多,出現如戈、戟類兵器。從《詩經·大雅·皇矣》可得知還有鉤援、臨衝等攻城武器。當時外族也有較強軍力,從《多友鼎》得知,與玁狁戰爭後,獲得超過127輛兵車。此外,還鼓勵馭車及射擊,認為射御足力則賢。 人口 周朝人口按照居住點,分成居住城邑的國人與郊區的野人,還有被迫服役的奴隸共三等級。國人為周人或友好邦國人民,野人為當地原住民。當時傳統氏族制的影響力還很大,國人可以參與政治與教育,野人沒有這個權力。國人具有宗族關係的宗法制度,野人只能個人關係的家庭制度。 國人是居於國、都、邑的周人貴族與平民、以及輔政的殷商與東夷貴族。周人按照宗法制度,依據嫡長子與庶子的分封方式,由天子遞減成諸侯、卿大夫與士,庶子最後變成平民。國人可以參與政治,也需要服從兵役。縞京的國人甚至可以決定國君的廢立,如國人暴動。此外還可以過問外交和戰、或參議國都遷徙。中原的中小國家如鄭國、衛國、宋國、曹國、陳國、許國或山東半島的莒國、紀國等表現得最為明顯,這可能是這些國家中保留原始公社的遺習較多的緣故。例如衛侯有意讓位於弟,但是讓國之事不受國人同意而罷。鄭國貴族立公子繻,過一個月就被國人所殺。外交方面的例證很多。春秋時期,晉、楚爭霸,中原小國深受其苦,朝楚則晉攻之,朝晉則楚攻之。衛國夾在晉、楚之間,有一次,衛君有意投靠楚國,被衛國國人驅除流亡至襄牛。 野人,即居於野鄙之人,亦稱庶人。大多是被征服的商人與東夷人。武王滅商和東征勝利以後,他們對被迫遷於成周的殷民稱之為「殷庶」或「庶殷」。對一般被征服的部族和小國,則稱之為「庶邦」。「庶人」與「國人」之不同,在於前者是外族,後者是本族。他們的地位差別,表現非常明顯。當時的「野人」雖也保有公社組織,但在古籍中絕無「野人」與政之例。野人雖不能參政,但是他們亦不是奴隸。野人與國人一樣,都必須服役,而且亦與國人一樣可以享受一定免役。但野人所服之役比國人要差許多。如兵役,野人僅負責軍械的搬運等粗笨之活,以及照顧侍侯國人,他們多無參戰之權力。但野人地位雖低,畢竟尚屬平民階層,他們平時生產和生活有自己的公社組織。周人在征服東方廣大區域後,並沒有破壞該地區原有之公社機構。甚至其公社中之貴族亦不更換,只是讓他們轉而效忠服侍他們而矣。與國人一樣,貴族無權對野人隨意進行處置和殺戮。 奴隸的來源,主要是戰爭俘虜與罪犯。戰爭俘虜的來源,諸如周朝克商與東征戰爭,還有征討鬼方,以及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每次都會產生大批的奴隸,大多為異族人。罪犯的來源,有一些是貴族被廢為奴隸,例如欒、卻、胥、原等晉國卿大夫,因政治鬥爭失敗,全族被貶為奴隸。庶人犯罪,也有可能被貶為奴隸。奴隸除了少部分作為祭祀的犧牲之外,大多被貴族強迫服役,大國的有錢大夫就有一萬以上的奴隸。奴隸在貴族服役的有小臣(侍役)、婢妾、僕豎、閽人、寺人等。用於生產活動的有隸農、工妾、蠶妾等。奴隸還可以被抵押買賣,或隨主人殉葬。與一般概念不同,奴隸在周代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實際並不居於主要地位,因此說周朝社會性質為奴隸社會並不準確。 經濟 農業 農業是周朝的主要產業。周朝時黃河流域的氣候幾乎比現今溫暖,當時華北就有水牛、象、犀牛、獐、竹鼠等現今亞熱帶、熱帶才有的動物。西周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耒耜。一說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另一說耒是曲柄枝刃耕具;耜則單刃耕具,類似鍬、鏟。在西周時期,農具的材質仍以木、骨、石、蚌器為主,部分使用青銅器。耕作技術方面,已經修築溝洫(排水用)、選種、鋤草等等專業技術,拋荒制也被休耕輪作取代。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農作物有穀類有黍、稷、粟、禾、穀、梁、麥、稻等,豆類有菽,任菽、藿等,麻類有麻、苴、苧等。王朝特設場人,專管園圃,從事蔬菜、瓜果的生產。當時還有伐木、種植漆樹、桑樹與果樹,並且設立山虞、林衡等官職保護森林。另外狩獵、畜牧、漁獵等行為也有,王族與貴族會藉由狩獵來娛樂或軍事演練,平民則獲取生活物資。 關於井田制與西周田制的部分,最早描述井田制的古代文獻出自戰國與秦漢時期,而且時代越晚描述越具體詳細。這樣使得近現代學者多持懷疑、否定的態度,而部分學者則希望從中還原本來的西周田制。目前可以確認的是西周田制應有公田、私田的劃分,農民在公田、私田的工作時間則是分開的。而土地是公有的,分配給各家使用,但會定期重新分配,有如《漢書·食貨志》:「三歲更耕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三年一換主易居」。西周後期,田制出現變化。從《衛盉》、《五禮衛鼎》、《格伯簋》與《散氏盤》等等青銅器發現土地交換,轉讓的銘文,表示「田里不鬻」的局面開始動搖。周厲王開始,因為專利的政策,使得人民荒廢藉田。到周宣王時,就直接「不藉千畝」,也就是廢除公田(藉田),直接按畝徵收實物。最後,周宣王晚期戰亂不斷,人民流徒逃散,田地逐漸荒廢,以至於要「料民于太原」,重新統計戶籍。 手工業 周朝手工業的種類甚多,技術相當進步。比較重要的手工業都由王室和諸侯控制,眾多百工負責管理各類手工業。青銅鑄造業是最重要的手工業,目前西周早期青銅器,主要出土於豐鎬和成周地區,諸侯國的青銅器相對較少,製作技術與風格承襲商朝。到中期之後,青銅器出土數量遠遠超過前期,分布廣泛,諸侯國也出現不少青銅器。技術上,出現一模翻制數範和焊接的技術。聞名的《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大型器的製作,是西周青銅器鑄造技術的表現。另外,西周青銅器與商朝的差異還有:食器增多和酒器明顯減少,以及造型、紋飾由厚重、神秘轉為樸素、寫實的風格。漆器種類繁多,還出現鑲嵌蚌片和蚌泡,以及包銅或鑲嵌青銅。器表夾苧,施以紅、黑兩種彩繪,顏色鮮艷,花紋精美。陶器已逐漸採用快輪法,產品走向規格化。原始瓷片的燒成溫度已達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質更為細膩,施以青、黃綠二色釉,礦物組成已接近瓷器。能夠生產石灰石──矽石琉璃。家蠶的飼養十分普遍,紡織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絲織物有斜紋提花織品和刺繡品等。骨器是周人生活不可或缺,如髮笄、箭鏃以及農具骨鏟等,都可用動物骨、角或蚌殼製成。此外,還有集木工、青銅工、革工、玉工等於一身的車輛製造。 商業 周朝雖然重農,但不輕商。據史,周文王曾於荒災時請四周商旅來往周地流通有無物資。西周時在王都、諸侯國都以及交通要道均設有市。當時商品有車、馬、奴婢、木材、器用、布帛絲麻、五穀、果蔬、禽獸魚鱉、珍異等。當時的貨幣為貝幣,以朋為單位,一朋有五貝、二貝、十貝等說法。而珠玉、銅(古稱金)等物,也類同貨幣,但西周商品交易還是以物易物為主。據《周禮·地官·司徒》說明,市場最高官職為司市,旗下設有質人、廛人、胥師、賈師、司虣、司稽、肆長、泉府等等屬官。他們的職責主要有稽查商品、管理交易、管理物價、保護財貨與徵稅。晚周時期工商業無疑有了相當的發展,雖然象其他許多情況那樣,無法精確地估量所發生的情況。商業的發展有助於城市的成長,並且出現工業按地點進行專業化的趨勢。春秋時期,商業活動繁榮,著名商人有子貢、管仲、鮑叔牙等。孔子曾經誇讚子貢有預測商機的能力。戰國時代,王侯權利越來越少,普通出生的地主和商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商業活動中。著名商人有白圭、呂不韋。其中呂不韋還可以控制國家。 文化 學術思想 周人重禮,以維繫人與天、人與人的關係。在「以德配天,以禮治國」的概念下,建立政治秩序、宗法倫理、祭禮儀式、法理規範及道德價值等。因此務必為政以德,明德慎罰。若天子不敬德謹行,就會喪失「祈天永命」的機會,此即周朝的天命思想。並且以「信」、「義」為西周道德體系的重要內容,此為敬德保民思想。從《燹公盨》得知給人以孝信,則得知以福祿,所以「孝信」為西周道德體系核心內涵的孝悌與誠信。而義的本質是「忠義」,就是忠君之義。 《周易》起源並非源自周文王,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按八卦所演變成六十四卦編排。主要是從西周的政事中推演萬物運行的道理,所說的是適應周的統治者的行事決策。例如師出必須有紀律,失去紀律就是兇兆。周王分封諸侯而開國,並且不用小人,避免發生亂事。也敘述很多戰事,或是祭祀等大事。《周易》將「道」字提升為事務發展變化的規律,這對此後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周易》的思想,主要採取「中行」的手段和行動,來爭取事業的成功和推廣。採取「中行」的手段就能獨自回復到正道上來。 西周也逐漸萌芽陰陽學。周幽王時,關中發生地震與山崩。從《國語·周語上》得知,太史伯陽父認為是陰氣壓迫下面的陽氣,使陽氣升不上來,而發生地震。這是以陰陽學說解釋自然變化的創見,是陰陽家的一個重要起源。從《國語·鄭語》得知,伯陽父與鄭桓公討論東遷與周末弊端時,提到五行如融合金、木、水、火、土,以成百物,以土為主要元素。而《尚書·洪範》的「洪範九疇」,也提到五行的性質作用、「五行」與「五味」的關係。 西周的學校分為國學與鄉學,國學又分小學、大學兩個階段。西周王畿的大學又稱「辟雍」,諸侯國的的大學則稱「泮宮」。大學有突出的實踐性、開放性。學習內容從《周禮》得知,可能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目的將學生訓練成合格的統治者,不僅是貴族子弟學習之處,還是貴族公共活動與社會交際的場所。關於西周的鄉學,從《禮記·學記》得知「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從《孟子·滕文公上》得知「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文獻說法不一,未有定論。到了東周中後期,因各國紛擾,導致各國自成國學。其中因為諸子流通結果,學派各自出爐,形成日後史典所稱的「九流十家」。 宗教 周人的宗教與商人相似,主要有:崇拜上帝(或稱天帝)、崇拜祖先、崇拜鬼神與占卜問事等。周人對上帝與祖先都崇拜,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在上帝左右,有時會來人間監護其子孫。而鬼神主要有日月星辰之神、山川之神、土神與穀神等。周人居住西北的周原,看到是完整的天空,使得覺得天地無所不在;相較居住平原,附近可能有若干森林、沼澤的商人就不同。在周人信仰中,這些神多半是由上帝所冊封的人鬼。例如周人的穀神,就是源自周人的租先后稷。周人的宗教信仰程度不同於商人,他們認為人的命運源自天意。王者受命於天,接受的使命乃是愛護人民,王者不能執行如此任務,「天命」就可以轉移。這為中國文化系統的價值觀,確定了基調。對祖先雖然祭祀恭敬,但到疾痛時,也會出惡言,甚至言「先祖匪人」等咒罵祖先之話。 周人比較重視對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祭祀上帝的典禮稱郊祀,由周王舉行,上帝似乎不與普通人交流。其他神祇如土神、穀神等就直接主持人間事務如土壤肥沃、五穀豐收等。土神又稱社,穀神又稱稷,供奉社稷之神的地方也叫社與稷,每年春天都會舉辦社祭的賽會。而商遺民的社則稱毫社。在自然界中存在著眾多的神靈,附身在巫覡,與人民溝通,人民也認為巫覡通曉過去未來,十分尊重,連王侯都有供奉。而《周易》是西周時期周人筮占用的書本。 王室諸侯中管理和鬼神交涉的官職,有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等。低等官員則有宗、祝、士、卜等。周人除了用人牲祭祀自然神靈以外,也用人牲祭祀祖先神靈,用人的數量和規模,和商代末期差不多,不像商王武丁时期那样盛大。 西周末年有出現宗教思想動搖的現象,怨天、罵天的詩句屢次出現。這裡的「天」的形象與周初不同,變成昏庸、邪辟與殘暴的上帝。所以人們詛咒上帝「昊天不傭」、「昊天不惠」、「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這是因為西周末年,關中發生地震、天災與乾旱,使周人否定上帝神聖的地位。再加上周宣王後期到周幽王政事混亂,軍事征伐消耗國力過大,引發周人對宗教思想的動搖。 文學 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主要有《尚書》、《周易》以及《詩經》。《尚書》中的《周書》,敘述周朝君臣講話記錄以及周朝歷史。《逸周書》則是記錄周文王到周景王的周朝歷史。這些是當時的重要歷史文獻,文章結構複雜,文辭簡練,表現嚴謹的文風。《周易》是周人對易學的總結,分《古經》和《易傳》兩部分,是最早哲學書,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廣泛影響後世哲學思想。《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有西周的詩歌三百餘篇。其中《周頌》、《大雅》、《小雅》和《國風》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時期的作品。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於廟堂的頌歌,有的是貴族們的歡樂和怨尤,而國風大部分篇章是下層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對貴族的控訴。有「陳古刺今」的效用。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在交際的場合,可以「賦詩言志」,借詩句來表示想講的意思。朝廷音樂機構中的樂官,可以諷詠詩句,暗示民心對施政的反應。 西周流傳下來的文字有甲骨文與金文(青銅銘文),與商代基本相同。西周甲骨文大多出自周原,其技術源自商人,但有不同變化。西周出土的青銅器較多,其金文銘文的篇幅也較長,所以西周研究以金文為主。金文初始於商朝中期,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其中以毛公鼎為金文代表,其字數與重要性最高。 藝術 西周音樂的發展,表現在樂器種類的增多和音樂理論的發展。西周結合禮儀制度與音樂和舞蹈,後世通稱雅樂。雅樂的黃金時代從西周到春秋早期,在春秋晚期走向衰退。禮樂的規模按照貴族等級,有嚴格的大小規模:周王的樂隊可以四面排列,為宮懸。諸侯則三面排列,為軒懸。卿和大夫則兩面排列,為判懸。士只有一面,為特懸。懸為原指樂懸,又可代稱整個樂隊。據說舞蹈團的規模也有規範:周王用八佾,即八八六十四名舞者。諸侯為六佾,即八六四十八名舞者,大夫為四佾,即八四三十二名舞者、士為兩佾,即八二十六名舞者。曲目也有限制,周王祭祖可用的《詩經·周頌·雍》,士大夫不可使用。周室使用雅樂的時機有用於祭祀(郊禮、社禮)、饗宴、射禮、戰勝慶典之禮(王師大獻)、行軍田役等等。音樂包含六代樂舞、小舞、散樂、四夷之樂、房中樂、詩樂及其他宗教性樂舞(如求雨的舞雩和驅除疫鬼的儺)。當時的樂官為大司樂,負責音樂禮儀管理和教育。周朝貴族與國人普遍重視音樂修養,與禮儀深深綁在一起。東周之後,禮樂敗壞,下位者僭越上位者的禮儀。例如執政魯國的仲孫、叔孫、季孫等三家大夫用周王在用的《詩經·周頌·雍》來結束祭祀。另一方面,雅樂瓦解,樂師各奔前程。例如太師摯投奔齊國、亞飯-{干}-投奔楚國、三飯缭投奔蔡國、四飯缺投奔秦國。周朝樂器種類繁多,當時的樂器除編鐘、編磐和大小不同的鼓等打擊樂器之外,像琴、瑟等弦樂器,笙、竽等管樂器,也都出現。所謂金、石、絲、竹、瓠、革之音,大都齊備。樂器增多,必須注意演奏的和諧,音律的理論也隨之有進一步的發展。中國古代有宮、商、角、徵、羽五聲,即五個音階。後來發展為十二律,分為六律六呂。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律呂學。 科技 西周時期持續重視異常天象,尤其是日蝕與月蝕的天文事件。周人以天象對應人事,進而形成「天」崇拜,產生天命觀。此後,天文學家就從事觀天象卜天意給帝王分析。《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提到的朔日的記載,說明西周曆法的進步。十三月記事的存在和干支的運用,表示西周有部分沿用殷曆的可能性。《詩經·豳風·七月》提到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為大火這顆星將沉沒於西南地平,與《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和八月「辰則伏」的記載天象相符,這是婦女準備冬衣所參考的天象。西周可能將朔望月分成三段:「既生霸」為上半月,「既望」為下半月,「既霸死」則看不到月亮。當時對天象的觀察和計時制度,是使用十二辰計時方式。 西周時代的數學有加法和乘法的概念。關於河圖洛書,在《周易·繫辭上》提到「河出圖,洛出書」。而《尚書·周書·顧命》也提到「天球、河圖在東序」的記載,這些都只有文字說明。到西漢後,文獻才記載河圖洛書實為幻方與九宮圖。醫學方面,初步將醫與巫分開,《周禮》將巫祝列於春官宗伯管轄,將醫師列為天官冢宰管轄。醫學以經驗為主,提出氣候季節會生那些疾病。並且根據病人生病的特徵判斷疾病,給予藥物或治療。周代建築實物已無留存,雖發現一些遺存基址,但上部構造和外觀仍不甚明了。只能透過當代青銅器、漆器中的仿建築部分來推論。從夨令簋可得知,器座四角有四柱,柱頭有櫨頭,櫨斗間有橫楣,楣上有矮柱。蹲獸方鬲,約鑄於西周中期。器下作屋形,前有雙扇門,門扇框架呈日字形,上下鑲版。門上下用連楹和門枕固定在門楣、門檻上。屋的左、右、後三面有田字格窗。瓦的最早考古實物是出現在西周早期的遺址,瓦的總類多達十幾種,花樣紋飾各不相同。 君主年表 由於共和紀年(前841年)前的年代沒有確切紀錄,西周年代學的問題一直困擾着學者們。許多研究者先推定武王伐紂的年代,再類推各代諸王統治年數去還原統治時間。例如西漢劉歆從《國語·周語下》提到武王伐紂的天文景象來推算年代。唐朝僧侶一行利用《竹書紀年》紀載「《竹書》: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新唐書·歷志》〉」來推算年代。部分研究者則是從西周末年犬戎之禍的年代及西周諸王積年來反推,但是諸王積年的準確性令人質疑。這些求證法都以古代文獻為依據,文獻的精確性會影響年代的正確性。論證方法的不同,使得每個推估的結果都不同,年代差距很大。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學者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計畫,嘗試以《古本竹書紀年》紀錄的「天再旦」天文事件以及用碳14定年法界定西周考古物等方式來推算年代。然而其論證方法不適合精確到數年。2000年《簡本》報告發表後,引起中外學者廣泛爭議,目前僅供參考。 參見 西周歷史年表 山海經 逸周書 穆天子傳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西周史與西周文明》,李學勤 主編,孟世凱 副主編,張廣志 著,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ISBN 978-7-5439-3150-3 《西周史》,楊寬 著,台灣商務印書館,ISBN 978-957-05-1527-5 《西周史》,許倬雲 著,聯經出版公司,ISBN 957-08-0259-6 《中國歷史 先秦史》,劉寶才、錢遜、周蘇平 主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 957-112-888-0 《中國通史 先秦史》,蕭璠 著,九州出版社,ISBN 978-957-532-030-0
周朝的聚落組織,為鄉遂制度。王畿以距城百里為郊,郊內為鄉,郊外為遂。王朝六鄉六遂,大國三鄉三遂。《周禮》記錄的鄉制與遂制十分整齊劃一,不確定西周是否真的採用此系統。到春秋時期,聚落組織也發展成「書社」階段,出現鄰里與鄉黨的聚落單位。黨是為有血緣關係之人組成之公社,關係密切,多相連稱。一旦其中一人出事,往往同黨之人多受牽連。鄉是郊內「國人」居住的聚落,原來本指一個公社組織。 畿服與爵位 據說周朝還實施「五服」或「九服」制度,即畿服制。也就是從王畿向外由近而遠劃分五個或九個不同區域,這些區務對王室有不同的責任和納貢義務。近今學者,多認為「五服」或「九服」制度是東周時人之理想規劃,並非上古時期的歷史真跡。然而從諸多證據顯示,畿服制也不是後人捏照,確實存在於周朝。而且又有內服、外服之說。內服,為王室內部諸百官;外服為王畿外的諸侯方國,內外服還有許多說法。總之畿服制的事實真相還須持續研究與釐清。 周朝的爵位,據古代《周禮》和《禮記》等儒家書籍說明,爵位為公、侯、伯、子、男,稱五等爵。近現代學者對周朝是否具備完整的五等爵抱持懷疑與否定的態度,並且依據金文和古代文獻考證與研究。部分學者認為無五等爵之分,只有大國、次國、小國與附庸,或是認為爵位無固定稱呼。另一部分學者參考金文,認為五等爵是可信的。但是其中一些學者認為稱謂可能是畿服制的侯、甸、男、采、衛。 現今學者已確認西周時期的爵制並非五等爵制,要到東周之後才形成五等爵制的雛形,漢代後才逐漸完備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本來都有各自的意義,是意義延伸才逐漸與爵位有關。其爵位體系一開始也不是同一個體系。公與伯屬於西周中央朝廷官職的級別,尊稱公的官員大多是師保等級,尊稱伯的官員則是次等的司馬、司工等卿士。而伯本義為兄弟之長,意義延伸為宗氏之長和國君。而子原本是強調嫡子地位,並藉此成為宗族首領甚至是一國君長。侯男屬於「侯甸男」的地方諸侯體系,侯負責駐衛、視察、管理邊境領土,而男次一等,可能是侯、伯等所委派,協助侯管理邊境領土。而不是周廷同一體系方國蠻夷君長,比較強盛需要友好的方國君長稱伯,而歧視外族蠻夷君長則貶稱子。所以可以發現,西周王朝中的大臣都稱公,如周公、召公。畿內諸侯多稱「伯」,如芮伯、鄭伯等。畿外諸侯多稱「侯」,如魯、衛之君稱魯侯、衛侯。當諸侯去世時,一律尊稱公。總之,周朝應該有爵位、等級之分,但絕不是五等爵制,其詳細內容還需要繼續研究。 政治體制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最高權力者。其下透過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禮樂制度等典章制度,維繫與諸侯國、官員、國野人民的關係。周朝官制複雜不清,是一個未釐清的問題。整個社會階級可類比成尖錐。從縱切來看由上至下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從橫切面來看由尖至錐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 職官官制 周朝中央職官以兩寮為基本框架,即管理行政事務的卿士寮機構與管理禮儀、祭祀工作的太史寮機構。卿士僚(或稱卿事寮)的主官為卿士,其正式官職在西周初期為太保或太師,西周中期之後為太師。卿士主管周室的「三事四方」。「三事」為王畿内三事大夫,管理王畿政事,為內服;「四方」則是王畿以外的邦君諸侯,管理四方諸侯事務,為外服。內服、外服源自商朝的畿服制度。從《令彝》得知,三事大夫為諸尹、里君與百工。諸尹又稱「任人」,管理政務;里君又稱「牧」、「常伯」,管理民事;百工泛指各種官吏。從《尚書·周書·立政》得知還有準夫、又稱「準人」,管理法律。從《盠方尊》得知卿士僚的屬官為「三有司」(可能就是三事太夫),為司土(徒)、司馬與司工(空)。司徒掌管農業、畜牧與山林,有時候還要管理天子的藉田;掌管軍事的司馬;掌管建筑、建器具等百官的司空。另有司士管理軍法,司寇管理刑狱審判,合稱五官。太史寮的主官為太史,主管冊命、制祿、祭祀、時令、圖籍等,既是文職官員的領袖,又是神職官員的首領。祭祀、禮儀屬官為六卿(或稱六大),又稱「天官」,除掌曆法記事的太史外,還有管理天子家事與國家政事的太宰、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等。六典為偏向原始宗教制度的官職,在西周中期後逐漸廢除,改成偏重五官的政務官職。師是職位較司馬低的軍官,是軍隊的統帥,而“亚旅”、“虎巨”等也是军官。至於內廷事務官:掌管馬匹的趣马,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膳夫。 周朝官制有公、卿二級。公級在早期有太保、太師、太史,後期為太師與太史。卿級在早期有司徒、司馬、司工、司寇、太宰、公族,到中期之後司寇地位下降,只有五官。周天子任命三公總理百官,為執政大臣。例如《毛公鼎》記載毛公主管卿士寮與太史寮事務。三公為後世概稱,源自太師、太傅、太保與太史尊稱「公」,如召公奭官為太保,周公旦官為太傅、太公望(即呂尚)官為太師,畢公高官為太史。三公在西周初期為年少國君的監護者,又以周公旦、召公奭為尊。召公奭留守宗周輔佐周成王,周公旦留守成周以掌控東土,史稱「分陝而治」。西周中期,太保地位下降,以太師與太史為主。到西周晚期,太師等執政大臣統稱為卿士。例如東周周桓王伐鄭時,虢公林父為右卿士,周公黑肩為左卿士。周朝官制的特點之一是重視史官,周人尊重祖先,任命、受官、戰爭、祭祀等國家大事都要在宗廟向祖先報告,即「告朔」或「朝廟」。這些禮儀都由太史主持,使得太史掌握朝廷行政和用人大權,成為僅次於太師的執政大臣。太宗又稱宗伯,掌祭祠禮儀,其地位尊貴,例如冊命禮是由太保、太史與太宗共同舉行。有些官職雖然低微,但是時常親近天子的緣故,能夠掌控大權。例如《大克鼎》提到天子的膳夫可以擔任出納王命的重職。當時已經區分政府事務與天子家事的概念,例如《毛公鼎》提到「我邦、我家」,「朕褻事」等。 周朝諸侯的職官方面,諸侯初步設有卿、太夫、士等職級的政事官,以及周天子派往各諸侯國的「監」。西周時,諸侯國立國不久,地盤不大,政事粗簡,所以職官不會如《禮記》、《周禮》說的那麼齊全。西周時期諸侯國官制的實際狀況還需要考古資料來釐清。西周中後期,王室和諸侯國的卿、大夫們已經初步設有家臣以管理家族和采邑內部事務,但是家臣制還是到春秋時期之後才興盛、完備。 所謂三公九卿應該就是三公三孤六卿。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亂。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世官世祿 西周的公、卿與大夫等高官,採用世官世祿制(官爵世襲),又稱「世卿」,按禮必須由天子重加冊封。世官世祿制就是官職與俸祿都是貴族世襲,子承父,孫承子。當封主或被封者發生變化時,都要由封主再重新敕命被封者的官職。而被封者的子孫繼承官職時,也要由封主重新冊封官職。例如周公、召公之職,到東周時期還由周公旦與召公奭的後裔擔任。而虢季氏世代為「師」(將軍),周原微氏世代為太史。這種制度可以保持牢固的血緣關係、人群基本以征服族與被征服族來區分,並且受到宗法制度的保護。掌政的世族都要把持其權力。所以,魯國有三桓,鄭國有七穆,宋國為華氏當權。所謂「政由寧氏」,則是舉族而言的。世族之身份和地位,並不是天子和國君所能決定,而由世襲而成。世族有和周王同姓異姓之分,他們的形成各有特點。周王室的世卿巨室大多是周初東征的貴胄,不是周王親戚就是氏族後代。世官世祿制一直到了春秋末年及戰國時期,封建制度被破壞而止。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源自父系家長制,商朝已具雛形,至周朝逐漸完備。周代以嫡長子(宗子)為繼承人,這一路繼承下來的一脈為「大宗」,嫡長子的諸弟各自流傳的一脈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相對關係。各宗的嫡長子為該宗繼承人,旁系封為卿大夫,卿大夫旁系封為士,依此類推。整體來說,一姓始祖的宗子一脈為「百世不遷」的大宗,小宗限於五世,超過則遷,改認四傳嫡長子為宗兄。大宗不能絕戶,小宗可以滅絕。宗主可以掌控宗人的生殺大權,戰時可以統率全宗人,宗人需要遵從、服從宗主。野人不能有宗法制度,只能由父母子女組成的家庭關係。 宗法制度使得周天子不但是諸侯的君主,也是大家庭的宗主。周天子看重宗法關係,稱同姓諸侯為「叔父」非「某侯」以拉近關係。另有宗統君統的問題。所謂宗統,即是宗族系統,意指以宗主為代表的宗族譜係的傳承。所謂君統,即是指天子與國君之位的世系傳承。君是宗法關係中的宗主,承宗廟之重而為宗廟主,並沒有超脫于宗族之外。國君身為宗族主,當有“收宗睦族”之義務。不少周朝青銅器皆刻有「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反映對宗族血緣觀念的重視。 周朝的宗族政權主要透過「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的分級立宗的分封制建立起來的,所以「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國的統治者稱國君、家的統治者稱家(君)長,為各級宗族政權的宗主。使得西周政權具有宗族的特性。 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為父系氏族制階段的風俗習慣加以發展和改造,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貴族內部關係的一種手段。據說周公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因此製造樂器、編訂樂曲,配合禮法。西周的「禮」由原始的祀神之事延伸為治國馭民的大綱、基本的原則、判斷是非的依據、綱紀人心的道德規範。所以古代的「禮」,涵蓋典章制度、禮節儀式、道德規範等。例如規範了分封制、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井田制、畿服制、爵諡制與法制等。這也是商周時國家、社會還是處於人少事簡,社會單純的狀態所制定的規範。 還有昭穆制度,即字輩譜,用以表明同宗親家族世系血緣秩序的命名字輩序列。周朝在宗廟次序排列、墓地墓位排列及祭祀、宴饗等活動,都會序昭穆順序。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始祖廟居中,以長輩群為昭、晚輩群為穆,代代遞為昭穆(例如父輩為昭,則子輩為穆。上下延伸祖輩為穆,孫輩為昭)。以左為昭,右為穆,墳地葬位的左右次序與子孫在祭祀時排列行禮也都是依昭穆。可見,昭穆是伴隨祭祖活動而誕生的,它一齣現就具有敬祖敦宗的內涵。昭穆制度還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公卿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 西周的法受禮教影響,有三個特徵:凸顯「親親」、「尊尊」,也就是親近應該親近的人,尊重應該尊重的人,實際是維護等級制(「親親」「尊尊」的精神先後展現在昭穆制度與宗法制度);強調明德慎罰,以刑輔德,德主刑鋪,也就是提倡尚德、敬德,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受制、包容於德、禮。周王還以以禮來約束貴族,以刑罰來控制大多數的平民,也就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以維持「貴賤有等」、「上下有別」的宗法秩序。 周禮還有五禮,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吉禮是對祖先和神祇祈求祥福的禮節。凶禮是指哀邦國之憂或天災人禍的喪葬禮節。軍禮是戰爭、田獵、築城等動員大量人力的禮節,例如有大師之禮、大田之禮。賓禮是諸侯對王的朝見、諸侯之間的聘問和會盟的禮節,例如有下級會見上級的贄見禮,周王任命、訓誡和賞賜下級的冊命禮(策命禮)等等。嘉禮是為了親善萬民的禮節,包括男女結婚的婚禮、古代成人禮的冠禮、笄禮、宴飲賓客的饗禮等等。 與諸侯國和對外關係 周朝的對外關係,周室認為周王的地位高於萬邦,視萬邦的總和為「天下」,周室不認為有任何方國與其是對等關係。周朝所能控制與維繫的地域範圍,被視為周朝的地方勢力。但不受控制的範圍(如外族方國)則視為「戎狄蠻夷」,這些族群的體制也確實異於周朝。總之,這展示周王對較大地域內各類政治實體和人群擁有控制權的反映。 諸侯國 周滅商後,周室多次大規模分封王室子弟、功臣或異姓貴族到各地建立諸侯國,控管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代表周天子行駛對地方的統治權,鞏固周王宣稱的廣大領土。而周天子以君臣宗法關係,掌控地方諸侯,手握巡視列國、監督諸侯、廢立諸侯與任命諸侯之卿等權利,諸侯國只能從屬於周天子。諸侯國的封爵制度,在西周時期只能粗略代表其社會秩序,到東周之後才逐漸形成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制度,但要到漢代之後才趨於定論。西周發生兩次大規模冊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紂後,第二次是周公東征後。而周朝冊封諸侯的依據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與周室有血緣關係的王室子弟,所建立的諸侯國為姬姓封國,數量最多,掌控戰略、經濟與交通要道,是西周諸侯國的主體部分。姬姓封國多為文、武、周公之胤,且多為周公東征後冊封。例如魯國、晉國等。 第二類是異姓貴族,在武王伐紂與周公東征的過程立功,或是與周人有世代同盟的關係,所以也分封為諸侯以守衛周室。例如齊國、楚國等。 第三類是古代帝王後代(二王三恪),這類封國部分只是象徵性的,影響力不大。例如宋國、杞國等。 東方重要的諸侯國為魯國與齊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國,遷封於奄(今山東曲阜)。伯禽從周王領有殷民六族和寶物夏-{后}-氏之璜與封父之繁弱,奉命管理當地反周勢力不小的商奄遺民(東夷族)。伯禽率領許多精通禮制的人就國,依當地人風俗而施以周禮。到魯煬公時完全征服商奄之民,並遷都至曲阜。魯國成為周禮最完備的國家,在春秋時期成為周禮文化的中心。齊國為周文王與武王之師呂尚(太公望)的封國,遷封於營丘(今山東淄博)。呂尚出自姜姓,其姜姓部落與周室的姬姓部落互為姻親,且為聯盟關係。呂尚負責管理親商的薄姑遺民(東夷族),並且受周室給予征伐四方之權,征服周圍東夷小國,依循其俗而簡其禮,成為東方大國。 北方重要的諸侯國為晉國,東北方則有燕國與邢國。晉國為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都唐(今山西翼城西)。此地據說為夏朝中心,有夏墟之稱,周初有陶唐氏後裔所建的唐國。周成王滅唐國後,封其弟叔虞於此,襲用唐之國號,後改為晉。此地河流交錯,且有數個盆地。叔虞領有懷姓九宗人民就國,當地還有唐國遺民與狄人。晉君因其俗,就其禮,用「夏政」和「戎索」分別治理,各得其宜,周禮的影響力也較淡薄。燕國為召公奭的封國,由其子燕侯克負責遷封至薊 (今北京房山)。召公奭為周室宗室,且與太公望、周公旦並為開國功臣。燕侯克領有殷商大族、雩和馭族,以及微氏族、羌族和馬羌等一同北上。燕君負責開拓疆土,鎮守西周北土。但是到東周初年為止,燕國都沒有留下顯著的事蹟。邢國為周公旦庶子之一朋叔,於周康王時遷封至邢 (今河北邢台),受賜州人、重人與庸人為臣屬。邢國負責阻擊泜水(今槐河)的戎人,防止其南下入侵周室。 原商室的核心領地分別由衛國和宋國領有。衛國為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國,遷封至朝歌(今河南汲縣北)。康叔從周王領有殷民七族,鎮守商朝核心的殷墟之地,啟以商政以懷柔商人。康叔還兼任周室司寇,位尊權重,其子康伯也受重用。宋國為殷商貴族微子啟的封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啟為商紂王(帝辛)的庶兄,商亡後投降周室。周公平定商紂王之子武庚的叛亂,使微子啟管理殷商遺民,建宋國。宋國周圍有曹國(今山東定陶西南)、杞國(今河南杞縣)、陳國(今河南淮陽)等諸侯。陳國以南還有蔡國(今河南上蔡西南)。漢水流域有隨國(即曾國)、申國、呂國等「漢陽諸姬」諸侯國,在南方還有周室冊封的異姓諸侯國楚國,楚人與當地荊蠻融合。 虢國和鄭國封於周王畿附近,其國君於西周晚期到東周早期陸續擔任周王的卿士,對周室政事有很大的影響力。虢國分別有西虢和東虢,為周王畿的東西屏障。周文王次弟虢叔封於雍地(今陝西陳倉),即西虢國;周文王大弟虢仲封於制地(今河南榮陽),即東虢國。鄭國為周宣王弟王子友的封國,封地於鄭(今陝西華縣東北)。犬戎之禍後,西虢國東遷到上陽(今河南陝縣東南),國土地跨黃河南北岸,又稱「南、北虢國」。鄭國東遷到新鄭(今河南新鄭),兼併東虢、鄶國等小國。 周室東遷到洛邑後,岐周舊地逐漸由新冊封的秦國所領有。東周時期的權力核心逐漸由周天子轉移到霸主諸侯,諸侯成為主角。春秋時期,位於成周附近的鄭國小霸,而後意圖爭霸的還有齊國、宋國、晉國、秦國與楚國。春秋中後期楚晉兩國長期南北對峙,征戰不斷。春秋晚期,東南沿海的吳國與越國興起,爭霸中原。戰國時期,卿大夫等強勢世族篡奪或瓜分諸侯國。如三家分晉成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田氏代齊成田齊,與秦國、楚國、燕國合稱戰國七雄。周王畿最後也形成西周國與東周國,周王有國無土。 方國 周室以中國自稱,其外邦按照方位概稱東夷、西戎、北狄與南蠻,實際上包含的民族或方國是複雜繁多的。周人興於涇、渭,曾長期與戎狄雜處。武王伐紂時,聯合西夷諸侯東征,諸侯範圍約陝、甘、晉,南不過四川、鄂西北地帶。滅商後,周室將目光放在東土,西土相對安定的多。周康王之後,衝突才陸續增加,例如伐鬼方。西戎在西周時代分佈甚廣,約涵蓋周朝西北和北方,有犬戎、姜戎和申戎(西申國)等分支,另有玁狁、鬼方。西戎與周室的關係,時而臣服時而衝突。犬戎是西周在北方最大的外患,在周初屢次侵略豐鎬以西與以北地區。周穆王征伐犬戎並獲得不少俘虜,遷部分犬戎至太原(太原之戎)。在周懿王時,犬戎再度興起,曾侵略鎬京,一度逼周室遷都。周厲王末年更是屢次掠奪,深入王畿。周宣王前期,周軍成功抵禦玁狁攻擊,命秦人屢伐西戎。但周宣王晚期,征伐太原之戎、條戎與奔戎(今山西夏縣西南)慘敗,雖然擊敗申戎(西申國),隔年又被姜戎擊敗於千畝。周幽王時,周室與申戎(西申國)爆發衝突,西申國就邀西戎、犬戎攻入鎬京,滅亡西周。犬戎受到秦國屢次攻擊,退出岐周地區,但秦國周邊還是有大荔、義渠等等戎族。其他戎族如驪戎與伊洛、揚拒、泉皋之戎於春秋時期遷入中原,參與各國會盟或戰爭,有些還與周王聯姻。另據《逸周書·王會》和《穆天子傳》,在河西走廊、青海、新疆一帶可能還有渠叟(渠搜)、禺氏(月氏)、大夏、西王母等國。 北方尚有北狄,活耀於東周時期,主要分成赤狄、長狄、白狄等族。赤狄與長狄分佈在今河北西南部至今山西東南部的太行山山脈一帶;白狄分成兩部,一部在今河北西部,一部在今陝西北部。赤狄屢次與晉國作戰或相合,最後被晉國併吞。北狄在東周時期屢次侵略衛國、邢國與晉國,最後被晉國同化,到戰國時期建立中山國。東北方主要有肅慎、山戎、東胡、濊貊等族,還有商末宗室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鮮。肅慎居燕山之北,據說與周室親密。山戎又稱北戎,即春秋時期的無終國,分佈今天津薊縣一帶,在東周時屢次侵略燕國與齊國。東胡則分布在燕山山脈偏北,到東北地區的西部,在戰國時期強大並威脅燕國。 東夷十分強大,山東一帶有奄、薄姑等東夷大國,以及萊夷。商武庚發起反周的三監之亂,東夷就是主力之一。周公東征平定奄、薄姑等國後,原地建立魯、齊等國管理當地殷民六族、奄、薄姑等東夷遺民,逐漸形成齊魯文化。淮水一帶有淮夷、徐國(徐戎)、舒國(群舒)。淮夷在商朝晚期就與商王帝辛(紂)作戰。魯國開國後,國君伯禽也時常與淮夷、徐國抗衡。據青銅器銘文顯示,從周初到周厲王、周宣王時期,淮夷和徐國屢次與周室作戰。徐國在徐偃王時國力強盛,受周穆王封為東方伯國。而後徐偃王攻入成周洛邑附近,最後被周楚聯軍攻入徐國而亡。周厲王時淮夷入侵周室,周王先後派虢仲、召公作戰才平定。春秋戰國時期,徐國被華夏化,於前512年亡於吳國。淮夷自前515年後沒有記載,可能亡於吳國或越國。而東夷、淮夷的九夷、萊國、根牟、舒國先後被齊、魯與楚國滅亡而合融。 南方諸蠻分成數個區域,江東地區有受周室冊封的吳國,於西周後期滅了由南下奄人建立的淹城(今江蘇常州),還滅太湖地區的邗國。浙江以東有越國,又稱-{于}-越,曾經派使朝見周成王。以南還有百越族如揚越、甌越、閩越與南越等等族,延伸到鄱陽湖以東以南的浙閩丘陵、嶺南丘陵一帶。東周中期以後,對這些地區的紀錄才逐漸變多。江漢地區的蠻族被稱為「荊蠻」、「楚蠻」,即荊楚,原是三苗的後裔。周昭王曾兩次大舉南征荊楚,第二次南征時周昭王於漢水被荊楚與南國諸侯攻滅而死。而楚國先祖鬻熊投奔周文王,其曾孫熊繹被周成王封於丹陽(今河南淅川),為子爵楚國,並安撫當地蠻族。楚人與周室和蠻族都有往來,融合形成楚文化。楚國在西周夷厲二王時擴張領土,其君熊渠伐庸國、楊粵(疑為揚越)等國,最後攻下鄂(今湖北武昌),並將征服之地分封給長子熊康為句亶王、中子熊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周宣王時,周室派召伯虎南征楚國成功,並且在江漢間分封申國,與隨國共為周室南方屏障。此時楚君熊霜去世,楚國內亂。東周時期,楚國再度興起。前740年熊通自稱王,為楚武王,遷都至郢(鄢郢,今湖北宜城),並且陸續併吞百濮、庸國、盧國、苗蠻等族。江漢地區東邊還有鄂國。鄂國(今河南南陽)自商朝即存在,是商朝末期的三公之一,也是西周的友好同盟國。西周初期,鄂國受到晉國威脅,被迫南遷到東鄂(今湖北隨州)。周夷王時期,鄂侯還將女兒嫁予周王,藉由與周室聯姻以對抗逐漸壯大的楚國。周厲王征伐角夷、橘夷北返時,還與鄂侯馭方設宴以維持關係。然而前875年,鄂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攻打周朝在東、南方的諸侯國。最後被周厲王率軍滅鄂。鄂人遷移至河南南陽東北,仍稱鄂國,是為西鄂。巴蜀地區方面,武王伐紂時,巴國、蜀國與周室親近,皆派師支援。巴人可能與百濮雜居江漢一帶,受楚人壓迫陸續遷入鄂西清江流域,最後到今重慶一帶建巴國。蜀人早在西周就生活在四川一帶,並歸附周文王,而後支援武王伐紂,於周成王時進貢。此後,巴蜀要到春秋戰國時期才比較常與中原往來。 軍事 周朝兵制大多承襲商朝,但有較大發展,趨向完備。周朝兵制只有少量的近衛軍,其餘大多是兵農合一軍隊。卿同時也是軍將,而太師和太保平時輔佐周王,戰時成為軍隊統帥。「師」是軍隊的統帥,職位次於司馬。西周時代的「六師」、「八師」,即是國家軍事組織,也是國人的地域組織,其直屬的官員就有鄉邑的長官「邑人」。而「亞旅」、「虎臣」等也是軍官,僅次於師。其下則有千人和百人單位,分別由千夫長與百夫長領導,最小單位為十人。至於古代文獻提到的軍、旅、卒、兩、伍等軍等編制,其真實性有待釐清。從金文可以發現,發生戰事時,可能是以地域或族為單位。當然,這也可能是指地方兵,而不是周朝中央軍。 周室統領的軍隊有兩種,在宗周的六師稱為「西六師」,武王伐紂後在商朝舊都朝歌設「殷八師」,周公東征後改設在成周洛邑,即「成周八師」。這十四個師就鞏固周朝統治的中堅力量。而師氏虎臣(一種虎賁),就是周室常設的近衛軍,由國中貴族子弟中精選的勇士所組成。師氏虎臣侍衛國王,守護王宮,其組織還有奴隸。 此外,周室還擁有地方軍隊,即諸侯國的軍隊。平時鎮守一方守衛王畿,戰時奉調出征,參與周王指揮的戰爭。諸侯國軍隊大國三師、次國兩師、小國一師。西周各諸侯國的軍隊不能隨諸侯之意征伐,必須聽從周王指揮,此即「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部分大國軍隊的指揮權還掌握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如《左傳》:「齊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國氏和高氏掌握齊國兵權的守臣。到東周時期,諸侯國軍隊為國君所掌握,並且擴充師的數量,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導致周室的衰微。 周朝軍隊的兵源主要以「士」和「在國之庶」,這些都是國人。例如周設六師,即由六鄉的丁壯組成。而別被征服族的「在國之野」,就沒有資格當兵,負責運輸輜重、飼養牛馬、炊釁等。例如魯國作戰為「三郊三遂」,鄉(包含郊)為正卒(國人擔任),遂為徒役(野人擔任),合為三軍。六師人員在發生戰爭時徵調組合,但平常時也要定期訓練,其方法是在農閒時節舉行田獵,每年四次,春季稱蒐,夏季稱為苗,秋季稱為獮,冬季稱為狩。田獵完全按照軍事組織集合丁壯,具有檢閱操練的作用。 西周春秋的戰爭主要是車戰,還有徒兵配合。兵器種類比商朝增加許多,出現如戈、戟類兵器。從《詩經·大雅·皇矣》可得知還有鉤援、臨衝等攻城武器。當時外族也有較強軍力,從《多友鼎》得知,與玁狁戰爭後,獲得超過127輛兵車。此外,還鼓勵馭車及射擊,認為射御足力則賢。 人口 周朝人口按照居住點,分成居住城邑的國人與郊區的野人,還有被迫服役的奴隸共三等級。國人為周人或友好邦國人民,野人為當地原住民。當時傳統氏族制的影響力還很大,國人可以參與政治與教育,野人沒有這個權力。國人具有宗族關係的宗法制度,野人只能個人關係的家庭制度。 國人是居於國、都、邑的周人貴族與平民、以及輔政的殷商與東夷貴族。周人按照宗法制度,依據嫡長子與庶子的分封方式,由天子遞減成諸侯、卿大夫與士,庶子最後變成平民。國人可以參與政治,也需要服從兵役。縞京的國人甚至可以決定國君的廢立,如國人暴動。此外還可以過問外交和戰、或參議國都遷徙。中原的中小國家如鄭國、衛國、宋國、曹國、陳國、許國或山東半島的莒國、紀國等表現得最為明顯,這可能是這些國家中保留原始公社的遺習較多的緣故。例如衛侯有意讓位於弟,但是讓國之事不受國人同意而罷。鄭國貴族立公子繻,過一個月就被國人所殺。外交方面的例證很多。春秋時期,晉、楚爭霸,中原小國深受其苦,朝楚則晉攻之,朝晉則楚攻之。衛國夾在晉、楚之間,有一次,衛君有意投靠楚國,被衛國國人驅除流亡至襄牛。 野人,即居於野鄙之人,亦稱庶人。大多是被征服的商人與東夷人。武王滅商和東征勝利以後,他們對被迫遷於成周的殷民稱之為「殷庶」或「庶殷」。對一般被征服的部族和小國,則稱之為「庶邦」。「庶人」與「國人」之不同,在於前者是外族,後者是本族。他們的地位差別,表現非常明顯。當時的「野人」雖也保有公社組織,但在古籍中絕無「野人」與政之例。野人雖不能參政,但是他們亦不是奴隸。野人與國人一樣,都必須服役,而且亦與國人一樣可以享受一定免役。但野人所服之役比國人要差許多。如兵役,野人僅負責軍械的搬運等粗笨之活,以及照顧侍侯國人,他們多無參戰之權力。但野人地位雖低,畢竟尚屬平民階層,他們平時生產和生活有自己的公社組織。周人在征服東方廣大區域後,並沒有破壞該地區原有之公社機構。甚至其公社中之貴族亦不更換,只是讓他們轉而效忠服侍他們而矣。與國人一樣,貴族無權對野人隨意進行處置和殺戮。 奴隸的來源,主要是戰爭俘虜與罪犯。戰爭俘虜的來源,諸如周朝克商與東征戰爭,還有征討鬼方,以及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每次都會產生大批的奴隸,大多為異族人。罪犯的來源,有一些是貴族被廢為奴隸,例如欒、卻、胥、原等晉國卿大夫,因政治鬥爭失敗,全族被貶為奴隸。庶人犯罪,也有可能被貶為奴隸。奴隸除了少部分作為祭祀的犧牲之外,大多被貴族強迫服役,大國的有錢大夫就有一萬以上的奴隸。奴隸在貴族服役的有小臣(侍役)、婢妾、僕豎、閽人、寺人等。用於生產活動的有隸農、工妾、蠶妾等。奴隸還可以被抵押買賣,或隨主人殉葬。與一般概念不同,奴隸在周代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實際並不居於主要地位,因此說周朝社會性質為奴隸社會並不準確。 經濟 農業 農業是周朝的主要產業。周朝時黃河流域的氣候幾乎比現今溫暖,當時華北就有水牛、象、犀牛、獐、竹鼠等現今亞熱帶、熱帶才有的動物。西周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耒耜。一說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另一說耒是曲柄枝刃耕具;耜則單刃耕具,類似鍬、鏟。在西周時期,農具的材質仍以木、骨、石、蚌器為主,部分使用青銅器。耕作技術方面,已經修築溝洫(排水用)、選種、鋤草等等專業技術,拋荒制也被休耕輪作取代。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農作物有穀類有黍、稷、粟、禾、穀、梁、麥、稻等,豆類有菽,任菽、藿等,麻類有麻、苴、苧等。王朝特設場人,專管園圃,從事蔬菜、瓜果的生產。當時還有伐木、種植漆樹、桑樹與果樹,並且設立山虞、林衡等官職保護森林。另外狩獵、畜牧、漁獵等行為也有,王族與貴族會藉由狩獵來娛樂或軍事演練,平民則獲取生活物資。 關於井田制與西周田制的部分,最早描述井田制的古代文獻出自戰國與秦漢時期,而且時代越晚描述越具體詳細。這樣使得近現代學者多持懷疑、否定的態度,而部分學者則希望從中還原本來的西周田制。目前可以確認的是西周田制應有公田、私田的劃分,農民在公田、私田的工作時間則是分開的。而土地是公有的,分配給各家使用,但會定期重新分配,有如《漢書·食貨志》:「三歲更耕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三年一換主易居」。西周後期,田制出現變化。從《衛盉》、《五禮衛鼎》、《格伯簋》與《散氏盤》等等青銅器發現土地交換,轉讓的銘文,表示「田里不鬻」的局面開始動搖。周厲王開始,因為專利的政策,使得人民荒廢藉田。到周宣王時,就直接「不藉千畝」,也就是廢除公田(藉田),直接按畝徵收實物。最後,周宣王晚期戰亂不斷,人民流徒逃散,田地逐漸荒廢,以至於要「料民于太原」,重新統計戶籍。 手工業 周朝手工業的種類甚多,技術相當進步。比較重要的手工業都由王室和諸侯控制,眾多百工負責管理各類手工業。青銅鑄造業是最重要的手工業,目前西周早期青銅器,主要出土於豐鎬和成周地區,諸侯國的青銅器相對較少,製作技術與風格承襲商朝。到中期之後,青銅器出土數量遠遠超過前期,分布廣泛,諸侯國也出現不少青銅器。技術上,出現一模翻制數範和焊接的技術。聞名的《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大型器的製作,是西周青銅器鑄造技術的表現。另外,西周青銅器與商朝的差異還有:食器增多和酒器明顯減少,以及造型、紋飾由厚重、神秘轉為樸素、寫實的風格。漆器種類繁多,還出現鑲嵌蚌片和蚌泡,以及包銅或鑲嵌青銅。器表夾苧,施以紅、黑兩種彩繪,顏色鮮艷,花紋精美。陶器已逐漸採用快輪法,產品走向規格化。原始瓷片的燒成溫度已達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質更為細膩,施以青、黃綠二色釉,礦物組成已接近瓷器。能夠生產石灰石──矽石琉璃。家蠶的飼養十分普遍,紡織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絲織物有斜紋提花織品和刺繡品等。骨器是周人生活不可或缺,如髮笄、箭鏃以及農具骨鏟等,都可用動物骨、角或蚌殼製成。此外,還有集木工、青銅工、革工、玉工等於一身的車輛製造。 商業 周朝雖然重農,但不輕商。據史,周文王曾於荒災時請四周商旅來往周地流通有無物資。西周時在王都、諸侯國都以及交通要道均設有市。當時商品有車、馬、奴婢、木材、器用、布帛絲麻、五穀、果蔬、禽獸魚鱉、珍異等。當時的貨幣為貝幣,以朋為單位,一朋有五貝、二貝、十貝等說法。而珠玉、銅(古稱金)等物,也類同貨幣,但西周商品交易還是以物易物為主。據《周禮·地官·司徒》說明,市場最高官職為司市,旗下設有質人、廛人、胥師、賈師、司虣、司稽、肆長、泉府等等屬官。他們的職責主要有稽查商品、管理交易、管理物價、保護財貨與徵稅。晚周時期工商業無疑有了相當的發展,雖然象其他許多情況那樣,無法精確地估量所發生的情況。商業的發展有助於城市的成長,並且出現工業按地點進行專業化的趨勢。春秋時期,商業活動繁榮,著名商人有子貢、管仲、鮑叔牙等。孔子曾經誇讚子貢有預測商機的能力。戰國時代,王侯權利越來越少,普通出生的地主和商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商業活動中。著名商人有白圭、呂不韋。其中呂不韋還可以控制國家。 文化 學術思想 周人重禮,以維繫人與天、人與人的關係。在「以德配天,以禮治國」的概念下,建立政治秩序、宗法倫理、祭禮儀式、法理規範及道德價值等。因此務必為政以德,明德慎罰。若天子不敬德謹行,就會喪失「祈天永命」的機會,此即周朝的天命思想。並且以「信」、「義」為西周道德體系的重要內容,此為敬德保民思想。從《燹公盨》得知給人以孝信,則得知以福祿,所以「孝信」為西周道德體系核心內涵的孝悌與誠信。而義的本質是「忠義」,就是忠君之義。 《周易》起源並非源自周文王,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按八卦所演變成六十四卦編排。主要是從西周的政事中推演萬物運行的道理,所說的是適應周的統治者的行事決策。例如師出必須有紀律,失去紀律就是兇兆。周王分封諸侯而開國,並且不用小人,避免發生亂事。也敘述很多戰事,或是祭祀等大事。《周易》將「道」字提升為事務發展變化的規律,這對此後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周易》的思想,主要採取「中行」的手段和行動,來爭取事業的成功和推廣。採取「中行」的手段就能獨自回復到正道上來。 西周也逐漸萌芽陰陽學。周幽王時,關中發生地震與山崩。從《國語·周語上》得知,太史伯陽父認為是陰氣壓迫下面的陽氣,使陽氣升不上來,而發生地震。這是以陰陽學說解釋自然變化的創見,是陰陽家的一個重要起源。從《國語·鄭語》得知,伯陽父與鄭桓公討論東遷與周末弊端時,提到五行如融合金、木、水、火、土,以成百物,以土為主要元素。而《尚書·洪範》的「洪範九疇」,也提到五行的性質作用、「五行」與「五味」的關係。 西周的學校分為國學與鄉學,國學又分小學、大學兩個階段。西周王畿的大學又稱「辟雍」,諸侯國的的大學則稱「泮宮」。大學有突出的實踐性、開放性。學習內容從《周禮》得知,可能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目的將學生訓練成合格的統治者,不僅是貴族子弟學習之處,還是貴族公共活動與社會交際的場所。關於西周的鄉學,從《禮記·學記》得知「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從《孟子·滕文公上》得知「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文獻說法不一,未有定論。到了東周中後期,因各國紛擾,導致各國自成國學。其中因為諸子流通結果,學派各自出爐,形成日後史典所稱的「九流十家」。 宗教 周人的宗教與商人相似,主要有:崇拜上帝(或稱天帝)、崇拜祖先、崇拜鬼神與占卜問事等。周人對上帝與祖先都崇拜,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在上帝左右,有時會來人間監護其子孫。而鬼神主要有日月星辰之神、山川之神、土神與穀神等。周人居住西北的周原,看到是完整的天空,使得覺得天地無所不在;相較居住平原,附近可能有若干森林、沼澤的商人就不同。在周人信仰中,這些神多半是由上帝所冊封的人鬼。例如周人的穀神,就是源自周人的租先后稷。周人的宗教信仰程度不同於商人,他們認為人的命運源自天意。王者受命於天,接受的使命乃是愛護人民,王者不能執行如此任務,「天命」就可以轉移。這為中國文化系統的價值觀,確定了基調。對祖先雖然祭祀恭敬,但到疾痛時,也會出惡言,甚至言「先祖匪人」等咒罵祖先之話。 周人比較重視對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祭祀上帝的典禮稱郊祀,由周王舉行,上帝似乎不與普通人交流。其他神祇如土神、穀神等就直接主持人間事務如土壤肥沃、五穀豐收等。土神又稱社,穀神又稱稷,供奉社稷之神的地方也叫社與稷,每年春天都會舉辦社祭的賽會。而商遺民的社則稱毫社。在自然界中存在著眾多的神靈,附身在巫覡,與人民溝通,人民也認為巫覡通曉過去未來,十分尊重,連王侯都有供奉。而《周易》是西周時期周人筮占用的書本。 王室諸侯中管理和鬼神交涉的官職,有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等。低等官員則有宗、祝、士、卜等。周人除了用人牲祭祀自然神靈以外,也用人牲祭祀祖先神靈,用人的數量和規模,和商代末期差不多,不像商王武丁时期那样盛大。 西周末年有出現宗教思想動搖的現象,怨天、罵天的詩句屢次出現。這裡的「天」的形象與周初不同,變成昏庸、邪辟與殘暴的上帝。所以人們詛咒上帝「昊天不傭」、「昊天不惠」、「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這是因為西周末年,關中發生地震、天災與乾旱,使周人否定上帝神聖的地位。再加上周宣王後期到周幽王政事混亂,軍事征伐消耗國力過大,引發周人對宗教思想的動搖。 文學 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主要有《尚書》、《周易》以及《詩經》。《尚書》中的《周書》,敘述周朝君臣講話記錄以及周朝歷史。《逸周書》則是記錄周文王到周景王的周朝歷史。這些是當時的重要歷史文獻,文章結構複雜,文辭簡練,表現嚴謹的文風。《周易》是周人對易學的總結,分《古經》和《易傳》兩部分,是最早哲學書,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廣泛影響後世哲學思想。《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有西周的詩歌三百餘篇。其中《周頌》、《大雅》、《小雅》和《國風》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時期的作品。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於廟堂的頌歌,有的是貴族們的歡樂和怨尤,而國風大部分篇章是下層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對貴族的控訴。有「陳古刺今」的效用。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在交際的場合,可以「賦詩言志」,借詩句來表示想講的意思。朝廷音樂機構中的樂官,可以諷詠詩句,暗示民心對施政的反應。 西周流傳下來的文字有甲骨文與金文(青銅銘文),與商代基本相同。西周甲骨文大多出自周原,其技術源自商人,但有不同變化。西周出土的青銅器較多,其金文銘文的篇幅也較長,所以西周研究以金文為主。金文初始於商朝中期,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其中以毛公鼎為金文代表,其字數與重要性最高。 藝術 西周音樂的發展,表現在樂器種類的增多和音樂理論的發展。西周結合禮儀制度與音樂和舞蹈,後世通稱雅樂。雅樂的黃金時代從西周到春秋早期,在春秋晚期走向衰退。禮樂的規模按照貴族等級,有嚴格的大小規模:周王的樂隊可以四面排列,為宮懸。諸侯則三面排列,為軒懸。卿和大夫則兩面排列,為判懸。士只有一面,為特懸。懸為原指樂懸,又可代稱整個樂隊。據說舞蹈團的規模也有規範:周王用八佾,即八八六十四名舞者。諸侯為六佾,即八六四十八名舞者,大夫為四佾,即八四三十二名舞者、士為兩佾,即八二十六名舞者。曲目也有限制,周王祭祖可用的《詩經·周頌·雍》,士大夫不可使用。周室使用雅樂的時機有用於祭祀(郊禮、社禮)、饗宴、射禮、戰勝慶典之禮(王師大獻)、行軍田役等等。音樂包含六代樂舞、小舞、散樂、四夷之樂、房中樂、詩樂及其他宗教性樂舞(如求雨的舞雩和驅除疫鬼的儺)。當時的樂官為大司樂,負責音樂禮儀管理和教育。周朝貴族與國人普遍重視音樂修養,與禮儀深深綁在一起。東周之後,禮樂敗壞,下位者僭越上位者的禮儀。例如執政魯國的仲孫、叔孫、季孫等三家大夫用周王在用的《詩經·周頌·雍》來結束祭祀。另一方面,雅樂瓦解,樂師各奔前程。例如太師摯投奔齊國、亞飯-{干}-投奔楚國、三飯缭投奔蔡國、四飯缺投奔秦國。周朝樂器種類繁多,當時的樂器除編鐘、編磐和大小不同的鼓等打擊樂器之外,像琴、瑟等弦樂器,笙、竽等管樂器,也都出現。所謂金、石、絲、竹、瓠、革之音,大都齊備。樂器增多,必須注意演奏的和諧,音律的理論也隨之有進一步的發展。中國古代有宮、商、角、徵、羽五聲,即五個音階。後來發展為十二律,分為六律六呂。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律呂學。 科技 西周時期持續重視異常天象,尤其是日蝕與月蝕的天文事件。周人以天象對應人事,進而形成「天」崇拜,產生天命觀。此後,天文學家就從事觀天象卜天意給帝王分析。《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提到的朔日的記載,說明西周曆法的進步。十三月記事的存在和干支的運用,表示西周有部分沿用殷曆的可能性。《詩經·豳風·七月》提到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為大火這顆星將沉沒於西南地平,與《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和八月「辰則伏」的記載天象相符,這是婦女準備冬衣所參考的天象。西周可能將朔望月分成三段:「既生霸」為上半月,「既望」為下半月,「既霸死」則看不到月亮。當時對天象的觀察和計時制度,是使用十二辰計時方式。 西周時代的數學有加法和乘法的概念。關於河圖洛書,在《周易·繫辭上》提到「河出圖,洛出書」。而《尚書·周書·顧命》也提到「天球、河圖在東序」的記載,這些都只有文字說明。到西漢後,文獻才記載河圖洛書實為幻方與九宮圖。醫學方面,初步將醫與巫分開,《周禮》將巫祝列於春官宗伯管轄,將醫師列為天官冢宰管轄。醫學以經驗為主,提出氣候季節會生那些疾病。並且根據病人生病的特徵判斷疾病,給予藥物或治療。周代建築實物已無留存,雖發現一些遺存基址,但上部構造和外觀仍不甚明了。只能透過當代青銅器、漆器中的仿建築部分來推論。從夨令簋可得知,器座四角有四柱,柱頭有櫨頭,櫨斗間有橫楣,楣上有矮柱。蹲獸方鬲,約鑄於西周中期。器下作屋形,前有雙扇門,門扇框架呈日字形,上下鑲版。門上下用連楹和門枕固定在門楣、門檻上。屋的左、右、後三面有田字格窗。瓦的最早考古實物是出現在西周早期的遺址,瓦的總類多達十幾種,花樣紋飾各不相同。 君主年表 由於共和紀年(前841年)前的年代沒有確切紀錄,西周年代學的問題一直困擾着學者們。許多研究者先推定武王伐紂的年代,再類推各代諸王統治年數去還原統治時間。例如西漢劉歆從《國語·周語下》提到武王伐紂的天文景象來推算年代。唐朝僧侶一行利用《竹書紀年》紀載「《竹書》: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新唐書·歷志》〉」來推算年代。部分研究者則是從西周末年犬戎之禍的年代及西周諸王積年來反推,但是諸王積年的準確性令人質疑。這些求證法都以古代文獻為依據,文獻的精確性會影響年代的正確性。論證方法的不同,使得每個推估的結果都不同,年代差距很大。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學者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計畫,嘗試以《古本竹書紀年》紀錄的「天再旦」天文事件以及用碳14定年法界定西周考古物等方式來推算年代。然而其論證方法不適合精確到數年。2000年《簡本》報告發表後,引起中外學者廣泛爭議,目前僅供參考。 參見 西周歷史年表 山海經 逸周書 穆天子傳
后周(951年-960年),五代十国時期最後一個政权,國號周。951年後周太祖郭威開國,960年陳橋兵變後,被宋太祖趙匡胤取代。 张周(1354年-1357年),张士诚在高郵建立的短暂政权,號大周,以天佑為年號,后投降元朝 吴周(1678年—1681年),清代三藩之亂時,吳三桂建立的政權,国号周。 周也可能是指:
武周(690年-705年),女皇帝武则天稱帝時期,国号為周。 后周(951年-960年),五代十国時期最後一個政权,國號周。951年後周太祖郭威開國,960年陳橋兵變後,被宋太祖趙匡胤取代。 张周(1354年-1357年),张士诚在高郵建立的短暂政权,號大周,以天佑為年號,后投降元朝 吴周(1678年—1681年),清代三藩之亂時,吳三桂建立的政權,国号周。 周也可能是指:
前685年,齐国君主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实施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陈兵“蛮夷”楚国边境,质询楚国为何不向周王室朝贡,迫使楚国签订召陵之盟,又於公元前651年舉行葵丘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争 齐桓公死后,五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傳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自称为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试图效法齐桓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与威望都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成王称雄一时。 晋文公践土之盟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时期晋国向四面扩张,领土和国力大增。但献公寵信愛姬,废嫡立幼,致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秦晋之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然后会盟于践土,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独霸西戎 晋文公死后,秦晋联盟被瓦解,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秦晋殽之战(前627年),秦全军覆没,大将孟明视被俘虏,隔年在彭衙之战再败,虽然以后有王官之戰的胜利,但终没法挑战晋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转而向西发展。 秦穆公任用由余,在西元前623年,吞併了20個戎狄部族,之後其餘20多國也相繼歸附秦,独霸西戎。 秦也獲得周天子承認,並收到金鼓賞賜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啟用賢臣孫叔敖兴修水利,改革軍制,国力更为强大,在攻克陆浑戎后,竟陈兵周郊,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 - 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邲(邲之战),大胜晉国。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 晋楚大战与弭兵会盟 晋楚两大国之间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击垮对方。于是由宋国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是为华元弭兵。但是不久之后,会盟破裂。晉楚兩國再度爆發兩次大規模戰役(前575年的鄢陵之戰、前557年的湛阪之戰),雖皆以晉國獲勝收場,但楚國在中原地區仍與晉國保持勢均力敵的態勢,很多中原小国都备受到影响,疲惫不堪。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出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宋国再次出面斡旋,邀请晋楚和各诸侯国举行第二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史稱『向戌弭兵』。 吴越雄霸东南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發動柏舉之戰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陵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發動夫椒之戰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吳王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贿赂吴臣伯嚭并送给吴王珍宝和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後來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發動越滅吳之戰,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三家分晋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漸漸在晉國成為世襲貴族,而晉國的國政亦落入這些貴族(士大夫)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史稱三家分晋。到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政治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次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戰國之時,已漸由封建而變為郡縣。」「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春秋諸國,吞併小弱,大抵以其國地為縣。因滅國而特置縣,因置縣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漸變為郡縣之制。」 經濟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出現與使用,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準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華文化发展的时期。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造成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如儒家的孔子创办私学,首开私学风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为人们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而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后这为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禮樂崩壞,学术受政治影响小,学术思想得以获得发展,开始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如道家的老子等。老子著有《道德经》,道德经阐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论语》是孔子弟子将孔子的主要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的。其后,儒家开始发韧,在学术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藝術 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 春秋時代的木雕藝術以南方的楚國最為聞名。春秋時代的青銅祭器數量極多,且大小各異,西元前六至五世紀發展出來的精緻裝飾為其特色。相較之下,春秋時代這類的青銅器較通常不加裝飾的戰國時代青銅器為重要。考古挖掘出的春秋時代印章為目前所知最早的,然而有文獻證據顯示印章出現的時間更早。此外,中國的金器製作亦在春秋時代開始普及。 科技 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得到推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 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以曾国和楚国、徐国的青铜器为代表。
齐桓公称霸 前685年,齐国君主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实施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陈兵“蛮夷”楚国边境,质询楚国为何不向周王室朝贡,迫使楚国签订召陵之盟,又於公元前651年舉行葵丘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争 齐桓公死后,五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傳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自称为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试图效法齐桓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与威望都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成王称雄一时。 晋文公践土之盟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时期晋国向四面扩张,领土和国力大增。但献公寵信愛姬,废嫡立幼,致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秦晋之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然后会盟于践土,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独霸西戎 晋文公死后,秦晋联盟被瓦解,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秦晋殽之战(前627年),秦全军覆没,大将孟明视被俘虏,隔年在彭衙之战再败,虽然以后有王官之戰的胜利,但终没法挑战晋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转而向西发展。 秦穆公任用由余,在西元前623年,吞併了20個戎狄部族,之後其餘20多國也相繼歸附秦,独霸西戎。 秦也獲得周天子承認,並收到金鼓賞賜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啟用賢臣孫叔敖兴修水利,改革軍制,国力更为强大,在攻克陆浑戎后,竟陈兵周郊,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 - 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邲(邲之战),大胜晉国。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 晋楚大战与弭兵会盟 晋楚两大国之间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击垮对方。于是由宋国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是为华元弭兵。但是不久之后,会盟破裂。晉楚兩國再度爆發兩次大規模戰役(前575年的鄢陵之戰、前557年的湛阪之戰),雖皆以晉國獲勝收場,但楚國在中原地區仍與晉國保持勢均力敵的態勢,很多中原小国都备受到影响,疲惫不堪。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出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宋国再次出面斡旋,邀请晋楚和各诸侯国举行第二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史稱『向戌弭兵』。 吴越雄霸东南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發動柏舉之戰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陵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發動夫椒之戰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吳王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贿赂吴臣伯嚭并送给吴王珍宝和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後來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發動越滅吳之戰,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三家分晋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漸漸在晉國成為世襲貴族,而晉國的國政亦落入這些貴族(士大夫)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史稱三家分晋。到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政治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次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戰國之時,已漸由封建而變為郡縣。」「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春秋諸國,吞併小弱,大抵以其國地為縣。因滅國而特置縣,因置縣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漸變為郡縣之制。」 經濟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出現與使用,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準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華文化发展的时期。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造成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如儒家的孔子创办私学,首开私学风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为人们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而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后这为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禮樂崩壞,学术受政治影响小,学术思想得以获得发展,开始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如道家的老子等。老子著有《道德经》,道德经阐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论语》是孔子弟子将孔子的主要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的。其后,儒家开始发韧,在学术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藝術 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 春秋時代的木雕藝術以南方的楚國最為聞名。春秋時代的青銅祭器數量極多,且大小各異,西元前六至五世紀發展出來的精緻裝飾為其特色。相較之下,春秋時代這類的青銅器較通常不加裝飾的戰國時代青銅器為重要。考古挖掘出的春秋時代印章為目前所知最早的,然而有文獻證據顯示印章出現的時間更早。此外,中國的金器製作亦在春秋時代開始普及。 科技 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得到推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
武王定都於鎬京後,又分封親屬和功臣為諸侯,這些封國大多數集中於黃河南岸。 第二次封建 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實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是为了分化殷地遺民,防止殷民再次起來叛變;鞏固周朝的統治,作為王室的屏藩;以及擴大統治範圍,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第二次封建的內容主要包括:把殷人舊地分封為宋、衛二國,以方便統治;大封親屬和功臣,作為王室的屏藩;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國向東移,部分更遠至東方海邊,藉此擴大統治範圍,並將殷人的封國包圍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亂。其中如將姜尚之子呂伋封在山東的齊,召公奭之子封於燕,加強對東方的控制。 分封諸侯的作用 周武王和周公總共分封71國,其中姓姬的諸侯佔了53個,可見周初兩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諸侯多數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稱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權威,分封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們作為中央的屏藩。 此外,諸侯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定期朝見天子,並帶兵隨天子作戰。 徐智认为:“西周的封建自是因周室征服中国,分遣其人众一控御四方,但封建制度的建立,并不与生产工具的改变相伴随。……是以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 周天子在地位上的變化,是其封建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封建制是以天子為首,由上而下的系統。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後,因其弒父之嫌及諸候不再擁護,地位日降,終至「王命不行」,乃諸侯崛起之時,霸政時代開始。為迎合需要,郡縣萌芽,世卿世祿式微,上下階級被打破,平民地位上升,經濟教育權力下放。宗法隨時間淡化,封建面臨崩潰。及至三家分晉,戰國開始,上述情況發展更盛,改變趨勢銳不可擋。「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春秋諸國,吞並小弱,大抵以其國地為縣。因滅國而特置縣,因置縣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漸變為郡縣之制。」 在秦滅六國之戰後,秦朝废封建,置郡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制度。 法制 西周初年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西周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周穆王命吕侯参照夏朝的赎刑制度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为九刑。 经济 青铜农具使用比商代更为广泛,排水与引水技术掌握较好,农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种植。手工业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商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市场。 西周实行井田制度。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西周时期,商业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社会生活 采集是当时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来源,而狩猎则是贵族的娱乐活动。周朝是多妻民族,因此引進了宦官制度,直接影響了中原文化,直到清朝滅亡為止。 西周的製陶及製釉技術十分進步,不過器皿多半為灰色。雕製玉器的數量減少。 教育 辟雍是西周时的大学,贵族子弟在这里学习礼仪、音乐、舞蹈、骑马等。辟雍和上庠、东序、瞽宗、成均合称五学。 军事外交 西周时各诸侯国的军队并不由国君掌握,而是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周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严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詩經·采微》描述當時周王朝與玁狁作戰情況和士兵的艱苦戰鬥生活:“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与此相反,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 青铜器 文学 《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是经过后人选编而保存下来的西周文献典籍的一部分。这些篇章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了当时严谨的文风。 《诗经》收集有西周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贵族们的欢乐和怨尤声,而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章是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控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西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 建筑 西周铜器建筑图像,已知最早一件表现建筑的铜器是夨令簋,约铸于西周成王、康王时期。器座四角有四柱,柱头有栌头,栌斗间有横楣,楣上有矮柱。另在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一件蹲兽方鬲,约铸于西周中期。器下作屋形,前有双扇门,门扇框架呈日字形,上下镶版。门上下用连楹和门枕固定在门楣、门槛上。屋的左、右、后三面有田字格窗。传世的还有一件方鬲,同前者相似,但屋有前廊,廊外缘有田字格栏杆。这些虽不是建筑全部形象,但可看出西周建筑的某些风貌。 參見 宗法制 分封制 周携王 周朝君主列表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0年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上海,圣仓明智大学广仓学窘丛书甲类本,1916年 白川静,《西周史略》,袁林 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ISBN 780546194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伊藤道治 著,江藍生 譯:《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硏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此外,諸侯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定期朝見天子,並帶兵隨天子作戰。 徐智认为:“西周的封建自是因周室征服中国,分遣其人众一控御四方,但封建制度的建立,并不与生产工具的改变相伴随。……是以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 周天子在地位上的變化,是其封建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封建制是以天子為首,由上而下的系統。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後,因其弒父之嫌及諸候不再擁護,地位日降,終至「王命不行」,乃諸侯崛起之時,霸政時代開始。為迎合需要,郡縣萌芽,世卿世祿式微,上下階級被打破,平民地位上升,經濟教育權力下放。宗法隨時間淡化,封建面臨崩潰。及至三家分晉,戰國開始,上述情況發展更盛,改變趨勢銳不可擋。「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春秋諸國,吞並小弱,大抵以其國地為縣。因滅國而特置縣,因置縣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漸變為郡縣之制。」 在秦滅六國之戰後,秦朝废封建,置郡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制度。 法制 西周初年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西周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周穆王命吕侯参照夏朝的赎刑制度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为九刑。 经济 青铜农具使用比商代更为广泛,排水与引水技术掌握较好,农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种植。手工业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商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市场。 西周实行井田制度。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西周时期,商业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社会生活 采集是当时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来源,而狩猎则是贵族的娱乐活动。周朝是多妻民族,因此引進了宦官制度,直接影響了中原文化,直到清朝滅亡為止。 西周的製陶及製釉技術十分進步,不過器皿多半為灰色。雕製玉器的數量減少。 教育 辟雍是西周时的大学,贵族子弟在这里学习礼仪、音乐、舞蹈、骑马等。辟雍和上庠、东序、瞽宗、成均合称五学。 军事外交 西周时各诸侯国的军队并不由国君掌握,而是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周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严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詩經·采微》描述當時周王朝與玁狁作戰情況和士兵的艱苦戰鬥生活:“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与此相反,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 青铜器 文学 《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是经过后人选编而保存下来的西周文献典籍的一部分。这些篇章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了当时严谨的文风。 《诗经》收集有西周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贵族们的欢乐和怨尤声,而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章是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控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西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 建筑 西周铜器建筑图像,已知最早一件表现建筑的铜器是夨令簋,约铸于西周成王、康王时期。器座四角有四柱,柱头有栌头,栌斗间有横楣,楣上有矮柱。另在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一件蹲兽方鬲,约铸于西周中期。器下作屋形,前有双扇门,门扇框架呈日字形,上下镶版。门上下用连楹和门枕固定在门楣、门槛上。屋的左、右、后三面有田字格窗。传世的还有一件方鬲,同前者相似,但屋有前廊,廊外缘有田字格栏杆。这些虽不是建筑全部形象,但可看出西周建筑的某些风貌。 參見 宗法制 分封制 周携王 周朝君主列表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0年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上海,圣仓明智大学广仓学窘丛书甲类本,1916年 白川静,《西周史略》,袁林 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ISBN 780546194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伊藤道治 著,江藍生 譯:《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硏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峰:《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三聯書店,2010)。 吉本道雅:〈西周纪年考 〉。 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上海,不二书店,1936年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朱凤瀚、张荣明 编,《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ISBN 9787805049601 李亚农,《西周与东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虢公林父 周公黑肩 周公忌父 宰孔 王子虎 周公阅 王叔桓公 王孙苏 召戴公 毛伯卫 单襄公 刘康公 周公楚 尹武公 王叔陈生 伯舆 单靖公 刘定公 单献公 成简公 单成公 刘献公 单穆公 刘文公 单武公 刘桓公 单平公 東周藝術 東周與西周的地理位置差異反應在藝術表現上,尤其是東周晚期的藝術作品,展現了多元的風貌與高水準的技術。或許受到诸子百家普遍批评人殉现象的影響,俑殉逐渐取代人殉,而以低溫燒製的陪葬塑像(明器,又稱「冥器」、「盟器」)也數量增加。 東周時期亦出現低溫綠色鉛釉器皿、質地鬆的打磨黑色器皿、高溫釉器皿等。有些陶器仿效最新流行的漆器,色彩鮮明,有些則仿效青銅器。另有模製與裝飾的陶瓦、陶磚。商代流行而西周時期較少見的玉雕再次成為重要的陪葬品與個人飾物。青銅的應用不限於宗教禮儀用途,變得較為世俗,常用作結婚贈禮之居家裝飾。青銅鐘及青銅鏡逐漸流行,動物和怪獸圖騰則由色彩繽紛而樣式化的裝飾圖案所取代。東周墓葬出土有最早繪於絲絹上的畫作。此外,亦發現了漢代及唐代陪葬陶器的前身。 相关作品 明末小说《东周列国志》 参考文献
值得注意的是,東周王朝在戰國後期(前256年)即已被秦所滅,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裡面。 政治 这一时期是中国歷史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使用增加为标志的,東周逐漸地進入了鐵器時代。 在东周时期,铁器的使用逐漸增加,但仍以青銅器為主體。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人口不断成长,原来各诸侯国之间的无人地带,已不存在。各国因争夺土地或者水利资源,冲突时起。铜钱开始流行,甚至在楚国还出现了金币—郢钱,出现一定的商品经济和商人阶层。教育向平民普及。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周王朝建立的宗法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变化。 君王 周携王——余臣(前771年—前750年) 周平王——宜臼(前770年—前720年) 周桓王——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僖王——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襄王——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顷王——壬臣(前618年至公元前613年) 周匡王——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夷(前585年至前572年) 周灵王——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贵(前544年至前520年) 周悼王——猛(前520年) 周敬王——匄(前519年至前477年) 周元王——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叔(前441年) 周考哲王——嵬(前440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元安王——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周夷烈王——喜(前375年至前369年) 周显圣王——扁(前368年至前321年) 周慎靓王——定(前320年至前315年) 周赧王——延(前314年至前256年) 主要卿士 郑武公 郑庄公 虢公忌父 虢公林父 周公黑肩 周公忌父 宰孔 王子虎 周公阅
學校方面也有以林森命名的,在台灣以「林森」為名的國民小學至少有三所,分別在苗-{栗}-縣苑裡鎮、嘉義市東區與桃園市中壢區。 另外,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方介壽公園內,亦設有林森銅像。林森北路旁有一座林森公園。 外部連結 李國祁:〈林森對辛亥革命及民國政治的貢獻 〉. 參考文獻 参见 林森藏骨塔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 S森 閩縣人
閩縣人 辛亥革命人物 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代表 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 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 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西山會議派 立法院副院長 立法院院長 福建省政府主席 國民政府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部長 中華民國反共主義者 葬于重庆
Place UK team makes polar trek history - BBC News article on first expedition to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without mechanical assistance Listen to Ernest Shackleton describing his 1908 South Pole Expedition, and read more about the recording on [australianscreen online]. The recording describing Shackleton's 1908 South Pole Expedition was added to the National Film and Sound Archive's Sounds
polar trek history - BBC News article on first expedition to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without mechanical assistance Listen to Ernest Shackleton describing his 1908 South Pole Expedition, and read more about the recording on [australianscreen online]. The recording describing Shackleton's 1908 South Pole Expedition was added
18世纪之前,管风琴都是为每一个教堂单独设计,并在现场制造组装。到了19世纪,法国工程师(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开始试验工厂化生产管风琴。他大幅提升了管风琴的制作工艺,其生产的管风琴品质很好,演奏强音的时候音量巨大,能够制造出以前的管风琴所无法企及的雷霆般聲音,也能够奏出低声细语般的音色,表達细腻而微妙的情感。现在的巴黎天主圣三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等20余座教堂中的管风琴都出自卡瓦葉的工厂。 演奏管風琴時,會同時使用高音谱号、低音譜號或中音谱号,脚踏键盘部分用低音谱号。管风琴的音量宏大,音色饱满,尤其适合在庄严的气氛中演奏严肃神圣的宗教音乐,能够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是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每个小镇的教堂中都拥有或大或小的管风琴。 20世纪新型的管風琴通过演奏前设定好音栓,能模仿各种不同的乐器,如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不同類樂器的音色。 發音方法 踩下踏板時,踏板鼓風進入風道,如果不彈奏,則整個風道是密閉的;當手指按下某琴鍵後,該鍵對應的音管的管塞就會打開,氣流通過而吹響音管,則發出一個樂音。靠鼓動风箱内的空氣,通过铜製、锌製或木制音管来发音。 高音部 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低音部 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最低音声部 (用于脚踏低音键盘) 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音域 管風琴音域極廣,管長則是決定音高的要素。 下列管長(英呎')或(英吋")及音高(hz): 128' 4hz,64' 8hz,32' 16hz,16' 32hz,8' 64hz,4' 128hz,2' 256hz,1' 512hz,6" 1024hz,3"
高音部 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低音部 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最低音声部 (用于脚踏低音键盘) 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音域 管風琴音域極廣,管長則是決定音高的要素。 下列管長(英呎')或(英吋")及音高(hz): 128' 4hz,64' 8hz,32' 16hz,16' 32hz,8' 64hz,4' 128hz,2' 256hz,1' 512hz,6" 1024hz,3" 2048hz,1
11月3日——美國总统选举,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再次當选。 12月 12月11日——不愛江山愛美人,英王愛德華八世退位。翌日,由其弟艾伯特繼承,即喬治六世。 12月12日——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员长蔣中正,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出生 吳棟材——永鋼集團董事長。 青山健熙——北韓間諜人員,後來逃亡到日本。 1月20日——罗伯特·威尔逊,美国射电天文学家。 1月22日——王鼎昌,新加坡第五任总统。(2002年逝世) 2月20日——长岛茂雄,日本棒球殿堂選手、读卖巨人军终身名誉监督。 3月6日——朱馬利·賽雅貢,寮國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3月8日——三美威鲁,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国大党在位最久的党主席。 3月28日——马里奧·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秘魯-西班牙作家;詩人。 3月28日——阿曼西奥·奥尔特加,飒拉創辦人。 5月9日——陈诗圣,马来西亚居銮中华中学校长。 5月16日——卡尔·雷曼(Karl Lehmann),美因茨大主教。 6月9日——布樂思,英國電機工程師、香港輔助空軍軍官。 6月18日——老巴拉克·歐巴馬,肯亞經濟學家。(1982年逝世) 7月16日——福田康夫,曾任日本首相,自民党总裁。 8月27日——連戰,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10月5日——瓦茨拉夫·哈维尔(Václav Havel),捷克共和国总统。(2011年逝世) 10月14日——白石冬美,日本声优。(2019年逝世) 10月26日——凯内兹·赫卡·依特伞,匈牙利作家, 女歌手。 11月16日——依利雅斯奥玛,马来西亚吉隆坡市长。(2018年逝世)
5月16日——卡尔·雷曼(Karl Lehmann),美因茨大主教。 6月9日——布樂思,英國電機工程師、香港輔助空軍軍官。 6月18日——老巴拉克·歐巴馬,肯亞經濟學家。(1982年逝世) 7月16日——福田康夫,曾任日本首相,自民党总裁。 8月27日——連戰,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10月5日——瓦茨拉夫·哈维尔(Václav Havel),捷克共和国总统。(2011年逝世) 10月14日——白石冬美,日本声优。(2019年逝世) 10月26日——凯内兹·赫卡·依特伞,匈牙利作家, 女歌手。 11月16日——依利雅斯奥玛,马来西亚吉隆坡市长。(2018年逝世) 11月19日——李远哲,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12月17日——方濟各,羅馬天主教會第266任教宗。 12月26日——韩美林,中国书画家、美术家。 逝世 诺贝尔奖 物理:讓·佩蘭 化学:彼得·德拜 生理和医学:奧托·勒維、亨利·哈利特·戴爾 文学:尤金·歐尼爾 和平:卡洛斯·薩韋德拉·拉馬斯
高速公路:市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许平南高速公路2004年建成通车,使南阳至郑州行车时间缩短为4小时。截至2021年末,南阳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32公里,居河南省第一,同时南阳中心城区形成了80公里长的环城高速公路。 目前已通车的高速公路: (上海-西安) (二连浩特-广州) (呼和浩特-北海,经过西峡县) (许昌-广州,经过桐柏县) (渑池-淅川) (原,截至2023年7月,内乡-邓州段建成通车) (商丘-南阳) (兰考-南阳) (邓州-老河口) 在建的省级高速公路 (焦作-唐河) 南邓高速(南阳-邓州) 筹建中的国家高速公路: (平顶山-南阳-宜昌,其中平顶山-南阳段即平顶山至南阳段,南阳至新野段规划中) (洛阳-内乡) 民航 民用机场:南阳姜营机场 1934年4月,蒋中正为加强对中共的“围剿”,修建了南阳老机场,后被日军占领,日本投降后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使用,1948年5月国民党驻军王凌云组织民工历时三个月重修飞机场。1948年南阳被中国共产党占领后,机场由中共接管。1958年南阳航空站建立,1973年修建南远导航台。1988年南阳决定在市区东南姜营龙王庙迁建、扩修机场,机场迁建工程于1991年4月开工,1992年10月南阳机场竣工投入使用,同时老机场关闭。2008年4月28日,南航南阳飞行训练基地成立。同年,南阳机场航站楼开始改扩建。 目前,南阳姜营机场是标准4D级机场,有一条2800m×50m的跑道,是河南省目前仅有的四个已建成正规民用机场之一,可起降波音757等中型客机和货机,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成都、杭州、大连、昆明、南宁、天津、海口等城市。 城市交通 南阳中心城区道路靠右行驶,分为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普通市民以自行车、电动车、公共汽车、出租车(的士)为主要交通工具。 南阳公交有40多条线路,覆盖市区和郊区,出租车起步价6元(含2公里),2公里之后每公里加1元,此外中心城区有少量私人摩的和三轮摩托(摩托车)服务,但是当地法律禁止私人摩的和三轮摩托运营。 文化 南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二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浓厚的楚汉文化、医药文化、衙署文化。汉代,南阳人张衡与同时期的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并称为“汉赋四大家”,他创作的《二京赋》是汉赋的长篇之极轨,结构严谨精密,被认为是汉赋中的精品。《归田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扛鼎之作,在语言上开启了汉赋骈俪之风。近代南阳文学也有长足的发展,1980年代中期,以二月河为代表的「南阳作家群」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曾引起大陸境內关注,1994年8月,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徐惟诚表示:“南阳作家群现象值得研究。” 戏曲 南阳曲艺种类繁多,流派纷呈,历史上南阳曲艺的“三大支柱”大调曲、三弦书、鼓词影响最大,在三个主要曲种的基础上,清末和民国时期逐渐引进了评书、坠子、相声、莲花落等曲种,清代中叶以后,活跃在广大民众中的戏剧种类有20多种。古戏楼众多是南阳戏剧文化繁荣的最好证明。南阳的古戏楼,民间又习称戏台,多随庙宇而建,元代时期,内乡县王店乡显圣庙即建古戏楼1座。清朝末年,南阳的各种戏楼、戏场多达600余座。仅南阳市区就有23座,镇平县有58座,内乡县更达68座之多。比较著名的戏楼有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内乡王店乡显圣庙村的显圣戏楼、镇平城隍庙戏楼等。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娱乐方式更加多元,戏曲逐渐变得没落。现在比较流行的曲艺有曲剧、豫剧、越调、宛梆、三弦书、鼓词、锣鼓曲、槐书等。 南阳民歌 南阳地区的民歌是数千年来逐渐积累、流变、发展的结果,从南阳出土的汉画象石中,发现的大量音乐、舞乐图可知,南阳在历史上特别是汉代有着浓厚的音乐氛围,南阳近代民歌较为丰富多彩。南阳民歌大多为劳动、生活和爱情等内容,有着浓厚纯朴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南阳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中国南北交界一带,所以南阳的民歌兼具南北之特点,曲调优美动听,唱腔圆滑流畅、灵活多样但不失高亢。南阳地区的民歌种类由于受所处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各类民歌首先得以发展的是山歌、田歌及劳动号子,其次是灯歌、小调等。当代随着铁路业的发展,南阳航运业逐渐没落,再加上现代轮船替代了古代的人力船,作为水上音乐的劳动号子呈消亡之势,而其他形式的南阳民歌伴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源自南阳的民间故事 盘古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变成了江河高山、草木森林、太阳月亮,创造了世界的神话故事。 牛郎织女,牛郎和织女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到南阳卧龙岗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王莽撵刘秀,讲述的是人们保护幼年的刘秀不受王莽军伤害,在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当了皇帝后报答救命者的系列故事。 羊续悬鱼,后汉太守羊续到南阳郡上任不久,属下给他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属下执意要太守收下。属下走後,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後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著,已成了鱼乾,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此事传开後,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后来"羊续悬鱼"一词便来比喻居官清廉、拒绝受贿。 名优特产 南阳物华天宝,特产琳琅满目,比较有名的有如下品种: 南阳玉雕,南阳市北面8公里的独山,盛产美玉,产量居中国四大名玉之首。清《新修南阳县志》载:“故县北居民,多治玉为生”,南阳的独玉色泽和质地可同翡翠媲美,南阳玉雕以南阳独玉卧龙区的紫晶、淅川县的虎眼石、辽宁的岫玉、和田的白玉为材料,雕刻品种达120多种,镇平县的石佛寺镇,是玉雕重镇。南阳玉器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南阳烙画,又称“烫花”、“烙花”。是中国国内独有的装饰艺术品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自清朝问世以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故南阳为“烙画之乡”。 南阳角雕,是南阳一种古老的民间雕刻工艺,以“牛角”为主要原料,雕刻各种艺术品、实用品、保健系列品等。市内一家工艺厂研制生产的“水牛角席”被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南阳黄石砚,是中国五大名砚之一,产于南阳东北部方城县的黄石山,黄石砚始于唐,兴盛于宋,具有“石质如玉,其声如罄,其色多彩,发墨如脂”的特点。明代的马愈在《方城石》中称之为“石中上品”。 南阳黄牛,是中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具有较高的役用性和食用性,其特点为体格高大、肌肉发达、遗传性稳定。南阳黄牛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除此之外南阳的丝绸、地毯、刺绣、桐蛋、山茱萸、辛夷花、桔梗、中华猕猴桃、中国养生酒、镇平黄酒、莲花白酒、社旗三粉等产品也有独特之处。 饮食 古代,南阳民间饮茶风气甚盛。从南北朝的茶寮,到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坊十分普遍。清代民间饮茶之风更甚,茶店、茶馆遍布大街小巷。南阳人饮的多是大碗茶,中国西南的盖碗茶和南方的工夫茶,很难在南阳见到。南阳的大碗茶,从茶具配置到服务格调都别具风味。现代饮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茶水一统天下的局面,饮品开始变得多元化。 南阳主产小麦,南阳人自然以面作为主食,饺子的始祖“娇耳”就发源于南阳。南阳人早餐以羊肉汤、牛肉汤、糊辣汤、油条、油烙馍、豆腐脑、煎饼、水煎包、小笼包、菜合(韭菜盒子)等为主。午饭主食各类面条,比如汤面(刀削面、扯面、拉面、烩面)、捞面、蒸面条、浆面条、炒面等。晚餐俗话说叫“喝汤”,一般“苞谷糁”或“面疙瘩”配馍和菜。南阳地处中国中部,汇集有全国各地名吃,比如北京烤鸭、山西刀削面、陕西凉皮、兰州拉面、新疆炒拉条,郑州烩面等餐馆遍布南阳大街小巷。南阳的地方特色食品有:淅川酸菜、南阳油茶、玄妙观斋菜、镇平烧鸡、博望锅盔、界中米醋、新野臊子、唐河肘子、白土岗辣子鸡、阎天喜饺子、方城烩面等。 节会 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在每年的下半年举行。2015年为第十二届,本届节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保健协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南阳市人民政府承办。 中国·南阳玉雕节暨国际玉文化博览会:在每年的上半年举行。2015年为第十二届,本届节会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主办,南阳市人民政府承办。 中国·南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不定期在下半年举行。中国·南阳2014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由南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南阳市文广新局、南阳市旅游和外事侨务局承办。 教育 明清时期,南阳市区先后有8所书院,清末至抗日前夕,南阳市区有小学达200多所,中学10余所。目前,南阳拥有八所高等学校、十四所中等专业学校,是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的科技示范市。南阳的基础教育较为全面先进,高等教育尚有巨大发展空间。南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入学率进一步以高到60%,大学入学率仅为适龄人口的9%。 中小学 省级示范性高中: 南阳一中、 油田高中、 南阳五中、 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唐河一高)、 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 主要初中: 南阳市第二十二中学 南阳市第三中学 南阳市第九中学 南阳市第十二中学 南阳市第十三中学 南阳市政府还在市郊区建成了数所完全学校 高等教育 大学: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佛教学院 高职: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南阳职业学院 中职: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南阳经济贸易学校、南阳工业学校、南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南阳技师学院)、南阳文化艺术学校、南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图书馆 南阳图书馆 南阳文化馆 南阳科技馆 南阳美术馆 古代书院 诸葛书院(又称卧龙书院)、豫山书院、志学书院、养正书院、南阳书院、紫山书院、宛南书院、崇正书院。 体育 南阳是河南天冠男排的主场,1998年起一直由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冠名赞助,2009年8月28日在漯河全国男排锦标赛获得第2名,并在2009年10月27日济南全运会上首次夺得铜牌。南阳也曾向国内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像自行车世界冠军冯永,奥运会女子马拉松铜牌获得者周春秀等。2008年,南阳成功取得2012年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的举办权,随着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筹办工作的展开,河南省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将在南阳举办,南阳市及河南省政府正在加大投资和城市升级改造力度,使南阳在2012年达到赛事举办的要求。 传媒 广播:南阳人民广播电台 电视:南阳电视台 报纸: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 网络:南阳网 刊物:《躬耕》 旅游 南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历史悠久的古迹遗址和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早在明代就有对南阳八景的记载。南阳现有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14家、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家、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 人文景观 南阳市的人文景观主要有五个系列: 楚文化系列:以楚国故都丹阳所在地的淅川县楚文化博物馆、范蠡公园和内乡县的商圣苑为主。 汉文化系列:以全国规模最大的汉画馆、东汉“科圣”张衡的墓园和“医圣”张仲景的医圣祠为主。 三国文化系列:以诸葛亮当年躬耕地卧龙岗的武侯祠、火烧博望遗址、当年诸葛亮和刘备在新野议事的议事台、关羽拴马遗迹的汉桑城、后主刘禅出生地太子阁等为主。 古建筑系列:以全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官府衙门中的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建筑规模和雕绘艺术堪称一流的社旗山陕会馆、基本保存清代建筑风貌的淅川荆紫关古街道、千年古刹香严寺、以地宫内发现“金棺”和“银椁”而引起哄动的邓州福胜寺塔、范仲淹捐资兴建的邓州花洲书院为主。 淮渎文化系列:淮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亦即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之一。淮河发源于桐柏县,是华北平原的母亲河。在桐柏境内有淮源、淮渎庙旧址等景点,三国吴人徐整编著的《五运历年记》记载:“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桐柏是盘古文化的孕育之地。 自然景观 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综合旅游区(由多个景区共同构成):
1994年7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南阳地区和县级南阳市、南阳县,设立地级南阳市,设宛城区和卧龙区。南阳市辖原南阳地区各县,县级市邓州市由省直辖。1994年8月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文通知(豫政文〔1994〕216号),原南阳地区的邓州市由南阳市代管。 2014年1月,河南省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2014年1月1日起,邓州市、巩义市等10个县(市),成为河南省省直管试点县,赋予部分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与南阳市只保留名义上行政关系。 行政区划 南阳市下辖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市辖区:宛城区、卧龙区 县级市:邓州市 县:南召县、方城县、西峡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 地方政治 著名事件:马振扶事件发生在唐河县,是一起“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一名初中学生自杀而引起的政治事件,事件后来波及全国。 功能区 除正式行政区划外,南阳市还设立以下经济功能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 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阳高新区于1995年3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审核,纳入国家开发区名录库;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010年12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南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2014年2月南阳新区正式更名为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官庄工区:为了更好的服务河南油田,实现油地共赢,2009年南阳市委、市政府以河南油田建成区为中心,在宛城、唐河、新野三县交界地带设立官庄工区,实行委托管理体制,目前托管1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筹),总面积约13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总人口约23万,其中非农人口14万人。 鸭河工区:鸭河工区位于汉水流域白河上游、风景秀丽的鸭河口水库湖畔,总面积113.3平方公里,辖皇路店镇、石门乡孟山等5个行政村、广阳镇谭庄等2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32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7.5万。工区工业特色明显,以鸭河口电厂为重点的能源项目不断发展壮大。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61.5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02.1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22%,全年出生人口6.64万人。 南阳人口众多,是中国少数几个人口上千万的地级市之一。盆地内河流众多、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地质灾害较少,城市历史悠久等因素都为南阳人口发展提供了条件。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约为1200万人,位列全省第一。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9,713,112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63,66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550,548人,下降5.36%,年平均增长率为-0.55%。其中,男性人口为4,876,561人,占总人口的50.21%;女性人口为4,836,551人,占总人口的49.7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83。0-14岁的人口为2,547,347人,占总人口的26.23%;15-59岁的人口为5,341,118人,占总人口的54.99%;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24,647人,占总人口的18.79%,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381,305人,占总人口的14.22%。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913,994人,占总人口的50.5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799,118人,占总人口的49.41%。 人口特点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南阳的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突出的特点是:年轻劳动力外流严重,南阳大约有50-100万的人口长年在外务工,其中目标以沿海城市居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卧龙区和宛城区约占全市人口15.4%;除西峡县、桐柏县外,其余县城常住人口均超过50万。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增多,留在农村的都是老人、妇女及儿童。男女比例约为100.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资方面:2013年南阳市辖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100元/月,其他县市的最低工资为960元/月。 语言 南阳的本土语言为南阳话,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它带有华北方言普遍的语音特征。南阳方言词汇丰富多彩,或形象,或意会,皆不失字之原义,如“性急”曰“毛躁”,“讨厌”曰“膈应”,“脏”曰“埋迹”等,虽为俗语而实有意义可寻,是南阳方言的一大特色。南阳为秦汉之际经济文化要地,秦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统一了六国文字,许多古音古字古词得以保留于民间至今。南阳又是中原与南楚交融之地,文人墨客云集,南阳方言中既有浓郁的荆楚韵味,又有鲜活的儒学风彩,其生活用语、歇后语、民谣的幽默风趣以及所体现的古代文化的质朴,表情达意准确生动,是南阳历史、文化、民俗的活化石,极富表现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由于地理环境、政治、历史等原因,南阳方言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尤其是语音和词汇的一定的差别。语法的差别不大。相互之间沟通毫无困难,目前南阳的13个县市区中,根据其方言特征,可分为三个方言区,即东部区、西部区和中部区。东部区主要包括南阳东南部的桐柏、唐河等县;西部区主要包括西峡、淅川、内乡三县及镇平、邓州西部,属浅山丘陵地区,南接湖北,西接陕西;中部区主要有宛城、卧龙、方城、社旗、南召、新野、唐河西部、镇平、邓州东部等,此区以平原为主,南与湖北接壤。以上三个区的语言差别主要表现在语言和词汇方面。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522,199人,占98.0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0,913人,占1.9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540,724人,下降5.3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9,824人,下降4.89%,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1个百分点。 主要少数民族 截止2008年,南阳有43个少数民族,共2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呈“大分散,小聚居”特点,其中回族15.7万人,主要分布在宛城、镇平和邓州,有两个回族乡,分别是镇平县郭庄回族乡和方城县袁店回族乡;蒙古族6.8万人,主要分布在镇平和内乡;满族2.6万人,主要分布在南召。 回族 回族是南阳第一大少数族群,遍布于全市十三个县区。回族的主要来源有三类:第一类是随军入宛,元初随蒙古的“探马赤军”进入南阳,并在南阳大批屯田,到1270年,在南阳县的回族有6041户,屯田达10662顷。另外明宪宗成化年间,荆襄地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明运动。参加者的义军中回族人很多,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名列十三之一的马守应,号老回回,率领农民起义军,在淅川、南阳一带活动频繁。第二类是官宦入籍,主要是南阳回族中的马姓和闻姓;第三类为经商、行医和传教,道光年间,南阳县丁、李二姓从封丘县迁到新店镇,从事旅店业或其他商业活动,其后代在此衍为大族; 蒙古族 南阳市的蒙古族是河南省蒙古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境内有蒙古族6万多人,占全省蒙古族人的90%以上,在南阳市各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回族。分布于13个县(市、区),其中尤以镇平最多,占全区的50%以上。南阳的蒙古族以王、李二姓居多。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宗脉,一支是元代皇室后裔,在元朝灭亡以后,流落到这里的王姓,分布在镇平、内乡、淅川(九重镇)、南召境内;另一支是元代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最初定居在洛阳西陡沟一带,后世中一支迁到唐河、社旗境内的李姓。这两支元代贵族的后裔,于明代初叶,因故滞留于内地,在群众的掩护下,更名易姓,与汉族通婚后繁衍生息,发展至今。此外,尚有一部分国家职工,因工作调动或由于婚姻关系,从外地迁入境内。 宗教 南阳做为历史上南北经济、文化交汇之地,为宗教传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论是源于中国的道教,或是源自国外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南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道教在东汉时期开始在南阳传播,其在南阳建立的玄妙观,与北京白云观、山西长清观和西安八仙庵一起并称为全国道教四大十方丛林。而佛教何时传入南阳已无法考证,始建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的弥陀寺是南阳现存佛寺中最早的建筑。另外,罗马教廷于1844年在靳岗设立的天主教南阳教区,曾长期掌管河南全省的教务,法国人安巴都为首任主教,现存有靳岗天主教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被视为迷信,宗教寺庙遭到部分破坏,宗教信仰受到限制,但在改革开放后,信仰环境有所改观,根据南阳官方2008年的统计,南阳全市有52万多人信教,其中道教14万多人,佛教10万多人,基督教14万多人,天主教2万多人,伊斯兰教12万多人,信教群众约占全市总人口4%。 经济 2014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3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8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184.50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779.77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16.3:50.5:33.2。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23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1.02亿元,增长14.1%。全市有10个县(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其中西峡县超过10亿元。 农业 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秦汉时期,农业生产初具规模,汉元帝建昭年间,南阳太守召信臣“劝民农桑”,倡修水利,垦植荒田,东汉建武初年,太守杜诗又“修治堰坡,开拓土地”,随后各朝,南阳的农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晚清至日本侵略和国共内战期间,南阳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到了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南阳的农业生产得以发展进步。目前,南阳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棉花占全省20%、全国4%;油料占全省13%、全国2%。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南阳黄牛居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南阳月季产销量居全国之首,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南阳月季基地为国内最大的月季种苗生产基地。 工业 历史上,南阳冶金业较为发达,清末民初,南阳出现了机械、化工、纺织等具有现代工业雏型的工厂。目前,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第三位,仅次于省会郑州和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规模以上工厂有1200家,居于河南省第二位,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金冠电气集团、普康制药集团、南阳纺织集团、新野棉纺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酒精、石油、胶片、中西药、纺织品、防爆电机、卷烟、水泥、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燃料乙醇被列为国家“十五”试点推广项目。 中医药业 南阳是一座盛产中药材的“天然药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这里分布着中国北方与南方兼有的动植物药材,截止2008年,境内已经确定的天然中药材达2356种,名优中药材50多种,中药材总储量2.5亿多公斤,且多为无污染的有机药材,以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与天麻、桐柏桔梗、方城裕丹参、邓州麦冬、内乡黄姜、镇平杜仲、唐河栀子、社旗板蓝根为主的十大中药材基地发展较快,其中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和半夏5个中药材基地通过了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西峡、内乡山茱萸基地被确认为全国首批8个中药材GAP示范基地之一。主要医药企业有:河南宛西制药公司(西峡)、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淅川)、华丰药业有限公司(方城)。 主要企业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阳卷烟厂、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分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中光学集团有限公司、豫西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中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龙成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淅川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西保冶材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新野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淅川县福森药业有限公司、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通宇冶材集团、河南赊店老酒股份有限公司、西峡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西峡县内燃机排气管有限责任公司、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河南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南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宛运集团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新野纺织、利达光电、西泵股份、牧原股份、江南红箭(河南中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远兴能源(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车辆零部件(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服务业 金融业 南阳现拥有全国性商业银行12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地区性商业银行:中原银行、郑州银行、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西峡农商银行、桐柏农商银行、邓州农商银行、南阳村镇银行、河南方城凤裕村镇银行、河南新野建信村镇银行。政策性银行2家: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南阳市分行。证券公司9家:民生证券、中原证券、中航证券、长江证券、中信证券(山东)、方正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申万宏源证券、招商证券。 信息产业 南阳IT产业逐步壮大,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南阳交汇。2005年3月21日电话号码升至8位。南阳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及广电部门的光缆已辅设到全市各县市区、乡镇,全市基本建成以光缆传输为主,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智能化为一体的覆盖全市、通达市区、乡镇(包括90%以上的村庄)的立体通信网络,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截至2021年,南阳市共有移动电话用户905.05万户,其中4G电话用户608.8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083.6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4.0部/百人。 交通 历史上的南阳曾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南船北马”之称。秦汉时期,南阳拥有“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推淮引湍,三方是通”的水陆并臻的辐射型交通网。唐代,南阳盆地为东、西两大政治中心和南、北两条漕粮之道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南阳盆地逐渐形成了以丹江、湍水、白河、唐河为主干的水路网和以方城路、三鸦路、商洛路、邓州路、桐柏路为主干的陆路网,唐白河岸的南阳、新野、瓦店、石桥、唐河、赊店,以及位于淅川丹江流域的荆紫关和李官桥镇,都是繁盛之地。 中華民國大陸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年代以前,南阳盆地因为交通闭塞逐步走向衰落,加上周边城市铁路交通的大力发展,以及鸭河口水库的修建致使南阳河运能力丧失,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南阳经济的发展。1970年代焦枝铁路的开通使南阳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直到1990年代后,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速,宁西铁路使南阳成为新的铁路枢纽。与此同时,南阳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从2004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2014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43公里,居河南省第一。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中,9个通了铁路,11个通了高速公路。随着交通的改善,南阳已形成区域型的物流中心。2010年南阳市被中国交通部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首批试点城市,按照规划,南阳市城区将建设7个客运站、5个货运站。 铁路 焦柳铁路和郑渝高速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南阳市区有南阳站、南阳东站两个主要的铁路客运车站,均为一等站。其中南阳站开通于1970年,为普速客运和货运站,焦柳铁路和宁西铁路两条普速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郑渝高速铁路南阳东站开通于2019年,结束了南阳不通高铁的历史。此外,于2019年开通的浩吉铁路穿过南阳市西部和南部的西峡、淅川、内乡、邓州等县市,为重载运煤铁路。 焦柳线:月山---南召站---南阳站---邓州站---襄阳---柳州 宁西线:南京---合肥---信阳---桐柏站---唐河站---南阳站---镇平站---内乡站---西峡站---西安 郑渝高速铁路:郑州东站---方城站---南阳东站---邓州东站---襄阳东站---重庆北站 浩吉铁路:浩勒报吉南站---西峡西站---内乡西站---淅川站---邓州西站---吉安站 公路 国道、省道:、、和省道豫01线、豫02线分别从全市纵横穿过。 高速公路:市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许平南高速公路2004年建成通车,使南阳至郑州行车时间缩短为4小时。截至2021年末,南阳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32公里,居河南省第一,同时南阳中心城区形成了80公里长的环城高速公路。 目前已通车的高速公路: (上海-西安) (二连浩特-广州) (呼和浩特-北海,经过西峡县) (许昌-广州,经过桐柏县) (渑池-淅川) (原,截至2023年7月,内乡-邓州段建成通车) (商丘-南阳)
重庆水体 万州区
万州大瀑布,又称青龙瀑布、甘宁瀑布,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境内,瀑布宽151米,高64.5米,瀑布面积7417.5平方米,是重庆市万州区著名景观。 相关链接 “亚洲第一瀑”——万州青龙瀑布(组图)
奇点 广义相对论的另一个普遍却又令人困扰的特色问题是时空的分界线——奇点的出现。时空可以通过沿着类时和类光的测地线来探索,这些路径是光子及其他所有粒子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可能轨迹,但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某些解具有“粗糙的边缘”——这被称作时空奇点,这些奇点上类时或类光的测地线会突然中止,而对于这些奇点没有定义好的时空几何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奇点”往往可能并不是一个“点”:那些场方程的解的“粗糙边缘”在既有坐标系下,不仅可能是一个“点”,还可以以其他几何形式出现(比如克尔黑洞的“奇环”等)。一般意义上的奇点是指曲率奇点,这是说在这些点上描述时空曲率的几何量,例如里奇张量为无限大(曲率奇点是相对所谓坐标奇点而言的,坐标奇点本质上不属于奇点的范畴:有些度规在某个特定坐标下会产生无穷大,但本质上这些点不具有奇性,在其他合适的坐标下是光滑的,也不会产生无穷大的曲率张量)。描述未来的奇点(世界线的终结)的著名例子包括永远静态的史瓦西黑洞内部的奇点,以及永远旋转的克尔黑洞内部的环状奇点。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以及其他描述宇宙的时空几何都具有过去的奇点(世界线的开端),这被称作大爆炸奇点,而有些还具有未来的奇点(大挤压)。 考虑到这些模型都是高度对称从而被简化的,人们很容易去猜测奇点的出现是否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不自然产物。然而著名的由全域几何证明的奇点定理指出,奇点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普遍特色结果,并且任何有质量的实体发生引力坍缩并达到一个特定阶段后都会形成奇点,而在一系列膨胀宇宙模型中也一样存在奇点。不过奇点定理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到奇点的性质,这些关于确定奇点的一般结构(例如所谓BKL假说)的问题是当前相关研究的主要课题。另一方面,由于在对于物理规律的破坏方面而言,一个被包裹于视界之中的奇点被认为要好过一个“裸”的奇点,故而宇宙监督假说被提出,它认为所有未来的实际奇点(即没有完美对称性的具有实际性质的物体形成的奇点)都会被藏在视界之内,从而对外面对观察者不可见,即自然界憎恨裸奇点。尽管还没有实际证据证明这一点,有数值模拟的结果支持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演化方程 每一个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都是一个宇宙,这里的宇宙含义既包括了整个空间,也包括了过去与未来——它们并不单单是反映某些事物的“快照”,而是所描述的时空的完全写真。每一个解在其专属的特定宇宙中都能描述任意时间和任意位置的时空几何和物质状态。出于这个表征,爱因斯坦的理论看上去与其他大多数物理理论有所不同:大多数物理理论都需要指明一个物理系统的演化方程(例如量子力学中的埃伦费斯特定理),即如果一个物理系统在给定时刻的状态已知,其演化方程能够允许描述系统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爱因斯坦理论中的引力场和其他场的更多区别还在于前者是自身相互作用的(是指它在没有其他场出现时仍然还是非线性的),并且不具有固定的背景结构(在宇宙尺度上会发生演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爱因斯坦场方程这个与时间有关的偏微分方程,可以将它写成某种能够描述宇宙随时间演化的形式。这种形式被称作“3+1”分解,其中时空被分为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最著名的形式叫做ADM形式,在这种分解下广义相对论的时空演化方程具有良好的性质:在适当的初始条件给定的情形下方程有解并且是唯一的。场方程的“3+1”分解形式是数值相对论的研究基础。 全域和准局域量 演化方程的观念与广义相对论性物理中的另一个方面紧密联系: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一个系统的总质量(或能量)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无法找到一种普遍性的定义。其原因在于,引力场原则上并不像其他的场那样具有可以局域化的能量。 尽管如此,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定义一个系统的总质量还是可能的,在经典物理中,质量(或能量)的定义可以来自时间平移不变性的守恒量,或是通过系统的哈密顿形式。在广义相对论中,从这两种途径出发可以分别得到如下质量的定义: 柯玛质量:从类时的Killing矢量出发通过柯玛积分得到的在时间平移不变性下的守恒量,表现为一个静态时空的总能量; ADM质量:在一个渐近平直时空中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哈密顿形式,从中定义系统的总能量。 思考一个系统的总质量中被引力波携带至无限远处的能量,如果不將這能量納入計算,得到的结果叫做零性无限远处的邦迪质量。这些定义而来的质量被舍恩和丘成桐的正质量定理证明是正值,而动量和角动量也具有全域的相应定义。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还有很多试图建立所谓准局域量的尝试,例如仅通过一个孤立系统所在的有限空间区域中包含的物理量来构造这个孤立系统的质量。这类尝试寄希望于能够找到一个更好地描述孤立系统的量化方式,例如环假说的某种更精确的形式。 和量子理论的关系 如果認定广义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那么量子理论作为我们借此了解基本粒子以及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理论就是现代物理的另一支柱。然而,如何将量子理论中的概念应用到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中仍然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 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 作为现代物理中粒子物理学的基础,通常意义上的量子场论是建立在平直的闵可夫斯基时空中的,这对于处在像地球这样的弱引力场中的微观粒子的描述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近似。而在某些情形中,引力场的强度足以影响到其中的量子化的物质,但不足以要求引力场本身也被量子化,为此物理学家发展了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这些理论借助于经典的广义相对论来描述弯曲的背景时空,并定义了广义化的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理论。通过这种理论,可以证明黑洞也在通过黑体辐射释放出粒子,这即是霍金辐射,并有可能通过这种机制导致黑洞最终蒸发。如前文所述,霍金辐射在黑洞热力学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量子引力 物质的量子化描述和时空的几何化描述之间彼此不具有相容性,以及广义相对论中时空曲率无限大(意味着其结构成为微观尺度)的奇点的出现,这些都要求着一个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论的建立。这个理论需要能够对黑洞内部以及极早期宇宙的情形做出充分的描述,而其中的引力和相关的时空几何需要用量子化的语言来叙述。尽管物理学家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并有多个有潜质的候选理论已经发展起来,至今人类还没能得到一个称得上完整并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量子场论作为粒子物理的基础已经能够描述除引力外的其余三种基本相互作用,但试图将引力概括到量子场论的框架中的尝试却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在低能区域这种尝试取得了成功,其结果是一个被接受的描述引力的有效(量子)场理论,但在高能区域得到的模型是发散(且不可重整化)的。 试图克服这些限制的尝试性理论之一是弦论,在这种量子理论中研究的最基本单位不再是点状粒子,而是一维的弦。弦论有可能成为能够描述所有粒子和包括引力在内的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其代价是导致了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生成六维的额外维度等反常特性。在所谓第二次超弦革命中,人们猜测超弦理论以及广义相对论与超对称的统一,超引力,能够构成一种十一维模型,M理论,的一部分。科学家认为这种模型能够成为具有唯一性定义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的基础。 另外一种尝试来自于量子理论中的正则量子化方法。应用广义相对论的初值形式(参见上文演化方程一节),其结果是惠勒-得卫特方程(其作用类似于薛定谔方程)。虽然这个方程在一般情形下定义并不完备,但在所谓阿西特卡变量的引入下,从这个方程能够得到一个很有前途的模型:圈量子引力。在这个理论中空间是一种被称作自旋网络的网状结构,并在离散的时间中演化。 取决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中的哪些性质可以被接受保留,并在什么能量量级上需要引入变化,对量子引力的尝试理论还有很多,例如动力三角剖分、因果组合、扭量理论以及基于路径积分的量子宇宙学模型。 所有这些尝试性候选理论都仍有形式上和概念上的主要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它们都在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至今还没有办法从实验上验证量子引力理论的预言,进而无法通过多个理论之间某些预言的不同来判别其正确性。在这个意义上,量子引力的实验观测还需要寄希望于未来的宇宙学观测以及相关的粒子物理实验逐渐成为可能。 当前进展 在引力和宇宙学的研究中,广义相对论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成功的模型,并且到目前为止能够在不另加特例假设条件下,得到许多实验的验证。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证据显示这个理论并不完備:对量子引力的寻求以及时空奇点的现实性问题依然有待解决;实验观测得到的支持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的数据结果意味着對於建立新物理学的渴求。不过,广义相对论之中仍然充满了值得深度探索的可能性:数学相对论学家正在寻求理解奇点的本性,以及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基本属性;更具功能的電腦正在进行黑洞合并等更多的数值模拟;於2015年9月14日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引力波之後 , 後續的競赛與發展應用也正在持續中,人类希望借此能够在比至今能达到的强得多的引力场中创造更多检验这个理论的正确性的机会。在爱因斯坦发表他的理论一百年之后,广义相对论依然是一个高度活跃的研究领域。 注释 参考文献 ; original paper in Russian: 外部链接 耶鲁大学教学视频: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来自Google
历史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后,他开始着眼於如何将引力纳入狭义相对论框架的思考。以一个处在自由落体状态的观察者的理想实验为出发点,他从1907年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对引力的相对性理论的探索。在历经多次弯路和错误之后,他於1915年11月在普鲁士科学院上作了发言,其内容正是著名的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这个方程描述了处于时空中的物质是如何影响其周围的时空几何,并成为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核心。 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是一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在数学上想要求得其方程的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爱因斯坦运用了很多近似方法,从引力场方程得出了很多最初的预言。不过很快天才的天体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在1916年得到了引力场方程的第一个非平庸精确解——史瓦西度规,这个解是研究星体引力坍缩的最终阶段,即黑洞的理论基础。在同一年,将史瓦西几何扩展到带有电荷的质量的研究工作也开始进行,其最终结果就是雷斯勒-诺斯特朗姆度规,其对应的是带电荷的静态黑洞。1917年爱因斯坦将广义相对论理论应用于整个宇宙,开创了相对论宇宙学的研究领域。考虑到同时期的宇宙学研究中静态宇宙的学说仍广獲接受,爱因斯坦在他的引力场方程中添加了一个新的常数,後被人們稱為宇宙常数项,以求得和当时的“观测”相符合。然而到了1929年,哈勃等人的观测表明我们的宇宙处在膨胀状态,而相应的膨胀宇宙解早在1922年就已经由亚历山大·弗里德曼从他的弗里德曼方程(同样由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式推出)得到,这个膨胀宇宙解不需要任何附加的宇宙常数项。比利時神父勒梅特应用这些解构造了宇宙大爆炸的最早模型,模型预言宇宙是从一个高温高致密状态演化来的。爱因斯坦其后承认,添加宇宙常数项在方程裡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在那个时代,广义相对论被視為一種古怪的異論,但由于它和狭义相对论相融,并能够解释很多牛顿引力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它很明顯優於牛顿理论。爱因斯坦本人在1915年证明了广义相对论能夠解释水星轨道的反常近日点进动现象,其过程不需要任何附加参数(所谓“”)。另一个著名的实验验证是由亚瑟·爱丁顿爵士率领的探险队在非洲的普林西比岛观测到的日食时的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偏折,其偏折角度和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完全相符(是牛顿理论预言的偏折角的两倍),这一发现随后為全球报纸所竞相报导,一时间使爱因斯坦的理论名声赫赫。但是直到1960年至1975年间,广义相对论才真正进入了理论物理和天体物理主流研究的视野,这一时期被人們稱作广义相对论的黄金时代。物理学家逐渐理解了黑洞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天体物理学的性质从类星体中识别黑洞。在太阳系内能够进行的更精确的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进一步展示了广义相对论非凡的预言能力,而相对论宇宙学的预言也同样经受住了实验观测的检验。 从经典力学到广义相对论 理解广义相对论的最佳方法之一是从经典力学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点:这种方法首先需要认识到经典力学和牛顿引力也可以用几何语言来描述,而将这种几何描述和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放在一起对理解广义相对论具有启发性作用。 牛顿引力的几何学 经典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可看作是一个不受任何外力的自由运动(惯性运动)和一个偏离于这种自由运动的组合。这种偏离来自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外力作用,其大小和方向遵循牛顿第二定律(外力大小等于物体的惯性质量乘以加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而惯性运动与时空的几何性质直接相关:经典力学中在标准参考系下的惯性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用广义相对论的语言说,惯性运动的轨迹是时空几何上的最短路径(测地线),在闵可夫斯基时空中是直的世界线。 反过来,原则上讲也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外力作用(如附加的电磁力或摩擦力等)来判断物体的惯性运动性质,从而用来定义物体所处的时空几何。不过,当有引力存在时这种方法会产生一些含糊不清之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多个彼此独立验证的相关实验表明,自由落体具有一个普遍性(这也被人們稱作弱等效原理,亦即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等价),即任何测试质量的自由落体的轨迹只和它的初始位置和速度有关,与构成测试质量的材质等无关。 这一性质的一个简化版本可以通过爱因斯坦的理想实验来说明,如右图所示:对于一个处在狭小的封闭空间中的观察者而言,无法通过观测落下小球的运动轨迹来判断自己是处于地面上的地球引力场中,还是处于一艘无引力作用但正在加速的火箭裡(加速度等于地球引力场的重力加速度);而作为对比,处于电磁场中的带电小球运动和加速参考系中的小球运动则是可以通过不同小球携带不同的电量来区分的。而由于引力场在空间中存在分布的变化,弱等效原理需要加上局域的条件,即在足够小的时空区域内引力场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和均一加速参考系中的惯性运动是完全相同的。 由于自由落体的普遍性,惯性运动(实验中的火箭内)和在引力场中的运动(实验中的地面上)是无法通过观察来区分的。这是在暗示一类新的惯性运动的定义,即在引力作用下的自由落体也属于惯性运动。通过这种惯性运动则可以重新定义周围的时空几何:从数学來看,引力场中惯性运动的轨迹是彎曲時空的测地线,彎曲時空代表了引力對於物體的軌跡所產生的效應。 相对论的概括 牛顿引力的几何理论尽管看上去很有趣,但这一理论的基础经典力学不过是(狭义)相对论力学的一个特例。用对称的语言来说,在不考虑引力的情形下物理学具有洛伦兹不变性,而并非经典力学所具有的伽利略不变性。(狭义相对论的对称性包含在庞加莱群中,它除了包含有洛伦兹变换所包含的洛伦兹递升和旋转外还包含平移不变性。)在研究对象的速度接近光速或者高能的情形下这两者的区别逐渐变得明显。 在洛伦兹对称性下可以引入光锥的概念(见左图),光锥构成了狭义相对论中的因果结构:对于每一个发生在时空中的事件A,原则上有能够通过传播速度小于光速的信号或相互作用影响到事件A或被事件A影响的一组事件(具有因果联系),例如图中的事件B;也有一组不可能互相影响的事件(不具有因果联系),例如图中的事件C;而这些事件间有无因果联系都与观测者无关。将光锥和自由落体的世界线联系起来可以导出时空的半黎曼度規,至少準確至一个正值标量因子,在数学上这是共形结构的定义。 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改变了人们对质量唯一性的观念:质量不过是系统能量和动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使得爱因斯坦着手将弱等效原理纳入一个更广泛的框架中:处于封闭空间中的观察者无论采用什么测量方法(而不仅限于投掷小球)都无法区分自己是处于引力场还是加速参考系中。这种概括成为了著名的爱因斯坦等效原理:在足够小的时空区域中物理定律約化成狭义相对论中的形式;而不可能通过局域的实验来探测到周围引力场的存在。狹義相對論是建立於引力可以被忽略的前提,因此,對於引力可以被忽略的實際案例,這是一個合適的模型。如果考虑引力的存在并假设爱因斯坦等效原理成立,则可知宇宙间不存在全域的惯性系,而只存在跟随着自由落体的粒子一起运动的局域近似惯性系。用时空弯曲的语言来说,在无引力作用的惯性系裡的幾條筆直类时世界线,在实际时空中會變得彼此相互弯曲,这意味着引力的引入会改变时空的几何结构。 实验数据表明,处于引力场中的时钟测量出的时间——或者用相对论的语言称为固有时——并不服从狭义相对论定律的制约。用时空几何的语言来说,这是由于所测量的时空并非闵可夫斯基度规。对于牛顿引力理论而言这暗示着一种更一般的几何学。在微小尺度上所有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参考系都是等效的,并且都可近似为闵可夫斯基性质的平直度规。而接下来我们正在处理的是对闵可夫斯基时空的弯曲化的一般性概括,所用到的度规张量定义的所在的时空几何——具体说来是时空中的长度和角度是如何测量的——并不是狭义相对论的闵可夫斯基度规,这廣義化的度规被人們稱作半黎曼度规或伪黎曼度规。并且每一种黎曼度规都自然地与一种特别的联络相关联,这种联络被人們稱為列维-奇维塔联络;事实上这种联络能够满足爱因斯坦等效原理的要求并使得时空具有局域的闵可夫斯基性(这是指在一个适合的局域惯性坐标系下度规是闵可夫斯基性的,其度规的导数和连接系数即克里斯托费尔符号都为零。)。 爱因斯坦方程 在建立了描述引力效应的相对论性几何化版本后,还有一个关于引力的起源问题没有解决。在牛顿理论中,引力来源于质量,而在狭义相对论中,质量的概念被包含在更具有一般性的能量-动量张量中。这个张量包含了对系统的能量和动量的密度,以及应力(即压强和剪应力的统称)的描述,通过等效原理就可以将能量-动量张量概括到弯曲的时空几何中去。如果和几何化的牛顿引力作进一步的类比,可以很自然地通过一个场方程将能量-动量张量和里奇张量联系起来,而里奇张量正描述了潮汐效应的一类特殊情形:一团初始状态为静止的测试粒子形成的云的体积会由于这群测试粒子作自由落体运动而变化。在狭义相对论中,能量-动量张量的守恒律在数学上对应着它的散度为零,而这一守恒律也可以被概括到更一般的弯曲时空中,其方法是将经典的偏导数替换为它们在曲面流形上的对应物:协变导数。在这一附加条件下,能量-动量张量的协变散度,以及场方程右边所有可能出现的项统统为零,这一组简洁的方程表述被称作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 方程左边是一个由里奇张量构成的并且散度为零的特别组合,这种组合被称作爱因斯坦张量。特别地, 是时空曲率的里奇标量。而里奇张量本身与更一般化的黎曼张量之间的关系为 方程右边的是能量-动量张量。将引力场方程的理论和对行星轨道实际观测的结果(或等价地考虑到弱场低速时近似为牛顿引力理论)相比较,可得到方程中的比例常数,其中是万有引力常数而是光速。当没有物质存在时能量-动量张量为零,这时的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形式化简为所谓真空解法: 某些广义相对论的替代理论在基于同样的前提下通过附加其他准则或约束得到了形式不一样的引力场方程,例如爱因斯坦-嘉当理论。 定义和基础应用 前一章节概括介绍了确立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内容所需的信息,并指出了广义相对论理论的几个关键性质。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广义相对论对物理学究竟有多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如何从广义相对论理论建立具有应用价值的具体物理模型呢? 定義和基本性質 廣義相对论是引力的度规理论,其核心是爱因斯坦场方程。场方程描述的是用四维半黎曼流形所描述的时空几何学,与处在时空中物质的能量-动量张量之间的关系。经典力学中由引力引起的现象(例如自由落体、星体轨道运动、航天器轨道等),在广义相对论中对应着在弯曲时空中的惯性运动,即没有所谓外来的引力使得物体的运动偏离它们原本的自然直线运动路径。引力本身是时空属性的几何学改变,使处在其中的物体沿着时空中最短的路径作惯性运动;而反过来时空的曲率是由处在时空中的物质的能量-动量张量改变的。用约翰·惠勒的话来解释说:时空告诉物体如何运动,物体告诉时空如何弯曲。 广义相对论用一个对称的二阶张量替换了经典力学中的引力标量势,不过前者在某些极限情形下会退化为后者。在弱引力场并且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前提下,相对论的结果和牛顿经典理论的结果是重合的。 广义相对论是用张量表示的,这是其广义协变性的体现:广义相对论的定律——以及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中得到的物理定律——在所有参考系中具有相同的形式。并且,广义相对论本身并不包含任何不变的几何背景结构,这使得它能够满足更严格的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的形式在所有的观察者看来都是相同的。而广义相对论认为在局域由于有等效原理的要求,时空是闵可夫斯基性的,物理定律具有局域洛伦兹不变性。 物理模型的建立 广义相对论性的模型建立的核心内容是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在爱因斯坦场方程和一个附加描述物质属性的方程(类似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介质的本构方程)同时已知的前提下,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包含有一个确定的半黎曼流形(通常由特定坐标下得到的度规给出),以及一个在这个流形上定义好的物质场。物质和时空几何一定满足爱因斯坦场方程,因此特别地物质的能量-动量张量的协变散度一定为零。当然,物质本身还需要满足描述其属性的附加方程。因此可以将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简单理解为一个由广义相对论制约的宇宙模型,其内部的物质还同时满足附加的物理定律。 爱因斯坦场方程是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组,因此想要求得其精确解十分困难。尽管如此,仍有相当数量的精确解被求得,但僅有一些具有物理上的直接应用。其中最著名的精确解,同时也是从物理角度来看最令人感兴趣的解包括史瓦西解、雷斯勒-诺斯特朗姆解、克尔解,每一个解都对应着特定类型的黑洞模型;以及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解和,每一个解都对应着一个膨胀的宇宙模型。纯粹理论上比较有趣的精确解还包括(暗示了在弯曲时空中进行时间旅行的可能性)、Taub-NUT解(一种均匀却又各向异性的宇宙模型)、反德西特空间(近年来由于超弦理论中的马尔达西那假说的提出而变得知名)。 寻找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精确解并非易事,因此在更多场合下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是通过计算机采用数值积分的方法,或者对精确解作微扰求得的近似解。在数值相对论这一分支中,人们使用高性能的计算机来数值模拟时空几何,以用于数值求解两个黑洞碰撞等有趣场合下的爱因斯坦场方程。原则上只要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足够强大,数值相对论的方法就可以应用到任何系统中,从而有可能对裸奇点等基础问题做出解答。另一种求得近似解的方法是借助于像线性化引力和后牛顿力学近似方法这样的微扰理论,这两种微扰方法都是由爱因斯坦发展的,其中后者为求解时空内分布的物体速度远小于光速时的时空几何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后牛顿力学近似方法是一系列展开项,第一项对应着牛顿引力,而后面的微扰项对应着广义相对论理论对牛顿力学所作的修正。这种近似展开的一种扩展方法是参数化后牛顿形式,应用这种方法可以量化地比较广义相对论和其替代理论的预言结果。 爱因斯坦理论的后续 广义相对论对物理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其引发了诸多理论和实验的研究成果。其中一部分是从广义相对论的定律中直接导出的,而有些则从广义相对论发表至今经过长久的研究才逐渐变得明朗。 引力时间膨胀和引力红移 如果等效原理成立,则可得到引力会影响时间流易的结论。射入引力势阱中的光会发生蓝移,而相反从势阱中射出的光会发生红移;归纳而言这两种现象被称作引力红移。更一般地讲,当有一个大质量物体存在时,对于同一个过程在距离大质量物体更近时会比远离这个物体时进行得更慢,这种现象叫做引力时间膨胀。 引力红移已经在实验室中及在天文观测中得到证实和测量,而地球引力场中的引力时间延缓效应也已经通过原子钟进行过多次测量。当前的测量表明地球引力场的时间延缓会对全球定位系统的运行产生一定影响。这种效应在强引力场中的测试是通过对脉冲双星的观测完成的,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和广义相对论相符。不过在当前的测量精度下,人们还不能从中判断这些观测到底更支持广义相对论还是同样满足等效原理的其他替代理论。 光线偏折和引力时间延迟 广义相对论预言光子的路径在引力场中会发生偏折,即当光子途径一个大质量物体时路径会朝向物体发生弯曲。这种效应已经通过对来自遥远恒星或类星体的光线途径太阳时的路径观测得到证实。 这种现象(以及其他相关现象)的原因是光具有被称作类光的(或被称作零性的)测地线——相对于在经典物理中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类光的(或零性的)测地线是广义相对论的相应概括,来源于狭义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选取了合适的时空几何(例如黑洞视界外的史瓦西解,或后牛顿展开项)就可以进一步看到引力场对光的传播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纯粹广义相对论性的。即是说尽管从经典力学出发,通过计算中心质量对光子的经典散射也可以得到光线的偏折效应,但从这种经典方法得到的偏折角度只有广义相对论结果的一半。 和光线偏折现象密切相关的另一现象是引力时间延迟效应(或称作夏皮罗延迟效应),这种现象是指在引力场中光的传播时间要比无引力场的情形下要长,这种效应已经被多个观测成功证实。在参数化后牛顿形式中,对光线偏折和对时间延迟的测量共同决定了一个参数,这个参数表征了引力对时空几何的影响。 引力波 弱引力场和电磁场相比有一个重要类同之处:类似于随时间变化的电磁场会辐射电磁波,引力场也有可能会辐射引力波。引力波有如时空度规的涟漪,以光速在空间中传播。最简单的一类情形如右所示:排列成一个环状的自由悬浮粒子(右上静态图像),当有一束正弦引力波穿过这个环并朝向读者传播时,引力波会将这个环以一种具有特征性和旋律性的方式扭曲(右下动画)。由于爱因斯坦场方程是非線性的,强引力场中的任意强度的引力波不满足原理。但在弱场情形下可采用线性近似,由于从遥远的天体辐射出的引力波到达地球时已经非常微弱,这时线性化的引力波已经足以精确描述其到达地球时的强度,其引起的空间距离的相对变化大约在10-21或更低。这些线性化的引力波是可以进行傅里叶分解的,对这些引力波信号进行的数据分析正是基于这个原理。 场方程的个别精确解能够在不借助任何近似条件的前提下描述引力波,如一束传遍整个空间的波列,以及所谓(多种充满引力波的膨胀宇宙的总称)。不过对于天体物理学意义上的引力辐射而言,例如黑洞双星的合并过程,后牛顿力学近似方法、微扰理论或数值相对论等近似途径是仅有的处理手段。 轨道效应 对于作轨道运动的物体,广义相对论和经典力学的预言在很多地方有所不同。广义相对论预言公转星体的轨道会发生总体的旋转(进动),而轨道本身也会由于引力辐射而发生衰减。 近星点的进动 广义相对论中,任意轨道的拱点(轨道上最接近或最远离系统质心的点)会发生进动,这使得轨道不再是椭圆,而是一个绕着质心旋转的准椭圆轨道,其总体上看接近于玫瑰线的形状。爱因斯坦最早通过近似度规来表示牛顿力学的极限,并将轨道运动的物体看作一个测试质点从而在理论上得到了这一结果。这一结果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最简洁地解释天文学家勒维耶在1859年发现的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而这对于当时的爱因斯坦而言是最终确认引力场方程的正确形式的一个重要依据。 从精确的史瓦西度规或采用更为一般的后牛顿力学近似形式也能够推导出这种效应。从本质上说,这种进动是由于引力对时空几何的影响,以及对物体引力的自能量的贡献(其意义包含在爱因斯坦场方程的非线性中)。现在已经观测到了所有能够进行精确轨道进动测量的太阳系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的相对论进动,而且已经观察到某些脉冲双星系统的轨道进动效应,其效应要比太阳系内行星高出五个数量级。 轨道衰减 根据广义相对论,一个双星系统会通过引力辐射损失能量。尽管这种能量损失一般相当缓慢,却会使双星逐渐接近,同时轨道周期也会减小。在太阳系内的两体系统或者一般的双星中,这种效应十分微弱,难以观测。然而对于一个密近脉冲双星系统而言,在轨道运动中它们会发射极度规律的脉冲信号,地球上的接收者从而能够将这个信号序列作为一个高度精确的时钟。这个精确的时钟是用来精确测量脉冲双星轨道周期的最佳工具。并且由于组成脉冲双星的恒星是中子星,其致密性能导致有较多部分的能量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播出去。 最早观测到这种因引力辐射导致的轨道周期衰减的实验是由赫尔斯和泰勒完成的。他们在1974年发现了PSR 1913+16。它所属的双星系统的轨道衰减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二人因为这项工作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那以后,科学家发现了更多的脉冲双星,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两个成员都是脉冲星。 测地线效应和参考系拖拽 有些相对论效应与坐标的方向性有关,其一是测地线效应,例如一个在弯曲时空中作自由落体运动的陀螺的自转轴会因此而改变,即使陀螺的自转轴方向在运动过程中尽可能保持一直稳定(即所谓在曲面上作“平行输运”)。地球-月球系统的测地线效应已经通过月球激光测距实验得到验证。近年来物理學者通过引力探测器B卫星测量测试质量在地球引力场中的测地线效应,其结果和理论值的误差小于0.3%。 在一个旋转质量的周围还会产生引力磁性以及更一般的参考系拖拽效应,观察者会认为旋转质量对周围的时空产生拖拽效应,处于旋转质量周围的物体会因此发生坐标改变。一个极端的版本是旋转黑洞的所谓能层区域,当有任何物体进入旋转黑洞的能层时都会不可避免地随着黑洞一起发生转动。理论上这种效应也可以通过观察其对一个自由落体状态的陀螺自转方向的影响进行验证。在存在争议的卫星实验中参考系拖拽效应得到了初步证实。火星全球探勘者號在火星獲得的數據資料,也被用來做廣義相對論的參考系拖拽實驗。 天体物理学上的应用 引力透镜
相對論提出以前 在狭义相对论提出以前,人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各自独立的绝对的存在,自伽利略时代以来这种绝对时空的观念就开始建立,牛顿创立的牛顿经典力学和经典运动学就是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创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牛顿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经典电磁学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它认为时间和空间各自都不是绝对的,而绝对的是一个它们的整体——时空,在时空中运动的观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参照系,可以定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即对四维时空做“3+1分解”),而不同的观者所定义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是不同的。具体的来说,在闵氏时空中:如果一个惯性观者(G)相对于另一个惯性观者(G')在做匀速运动,则他们所定义的时间(t与t')和空间({x,y,z}与{x',y',z'})之间满足洛伦兹变换。而在这一变换关系下就可以推导出“尺缩”、“钟慢”等效应,具体见狭义相对论条目。因为爱因斯坦之前的科学家们并没有高速运动的观测和体验,所以绝对时空观在古代科技水平下无疑是真理,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更新了人们的世界观,为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爱因斯坦以前,人们广泛的关注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在伽利略变换下不协变的问题,也有人(如庞加莱和洛伦兹)注意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所基于的实验(如迈克尔孙-莫雷干涉仪实验等),也有人推导出过与爱因斯坦类似的数学表达式(如洛伦兹变换),但只有爱因斯坦将这些因素与经典物理的时空观结合起来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并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在这一点上,狭义相对论是革命性的。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古典物理学裡,人们采用的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而相对论的提出改变了这种时空观,这就导致人们必须依相对论的要求对古典物理学的公式进行改写,以使其具有相对论所要求的洛伦兹协变性而不是以往的伽利略协变性。在古典理论物理的三大领域中,电动力学本身就是洛伦兹协变的,无需改写;统计力学有一定的特殊性,但这一特殊性并不带来很多急需解决的原则上的困难;而古典力学的大部分都可以成功地改写为相对论形式,以使其可以用来更好的描述高速运动下的物体,但是唯独牛顿的引力理论无法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体系下改写,这直接导致爱因斯坦扩展其狭义相对论,而得到了广义相对论。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区别 传统上,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初期,人们以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涉及非惯性参考系来作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分类的标志。随着相对论理论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显出其缺点——参考系是跟观察者有关的,以这样一个相对的物理对象来划分物理理论,被认为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目前一般认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区别在于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涉及引力(弯曲时空),即狭义相对论只涉及那些没有引力作用或者引力作用可以忽略的所有物理現象,而广义相对论则是讨论有引力作用时的物理学。用相对论的语言来说,就是狭义相对论的背景时空是平直的,即四维平凡流形配以闵氏度规,其曲率张量为零,又称闵氏时空;而广义相对论的背景时空则是弯曲的,其曲率张量不为零。 狭义相对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1905年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介绍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建立在下列的两个矛盾的古典力學的假設上: 狭义相对性原理(狭义协变性原理):一切的慣性參考系都是平权的,即物理规律的形式在任何的惯性参考系中是相同的。这意味着物理规律对于一位静止在实验室裡的观察者和一个相对于实验室高速匀速运动着的电子是相同的。 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下是恒定不变的,这用几何语言可以表述为光子在时空中的世界线总是类光的。也正是由于光子有这样的实验性质,在国际单位制中使用了“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所走过的距离”来定义长度单位“米”(米)。光速不变原理是宇宙时空对称性的体现。(中微子的超光速现象实验已被证明有误,无法推翻相对论。) 由此產生的理論比古典力學更能應付實驗。 例如,假設2解釋了邁克生-莫雷實驗的結果。 此外,該理論具有許多令人驚訝發現。其中一些是: 同時性之相對性:發生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的兩個事件,它們的同時性並不具有絕對的意義,我們沒辦法肯定地說它們是否為同時發生。若在某一參考系中此兩事件是同時的,則在另一相對於原參考系等速運動的新參考系中,此兩事件將不再同時(唯一的例外為新參考系的移動方向恰好垂直於兩事件空間位置的連線方向)。 時間膨脹:所有相對於一個慣性系統移動的時鐘都會走得較慢,而這一效應已由勞侖茲變換精確地描述出來。 光速不變原理:不管是物理物體,還是訊息或是場線的傳播速度都不能超過真空中的光速。 加速度尺:影响物体运动快慢(加速度的不同)的本质是光速不变下的位移长度协变错觉,即加速度为衡量物体尺度的刻度单位的量,加速度的不同为物体衡量刻度尺单位的变换(也同时能够说明伽利略变换是洛伦兹变换的洛伦兹因子等于1时的一个特例)。 質能等價:,能量和質量是等價的並且可以互換。為靜止質量完全轉為能量。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1905年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介绍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建立在下列的两个矛盾的古典力學的假設上: 狭义相对性原理(狭义协变性原理):一切的慣性參考系都是平权的,即物理规律的形式在任何的惯性参考系中是相同的。这意味着物理规律对于一位静止在实验室裡的观察者和一个相对于实验室高速匀速运动着的电子是相同的。 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下是恒定不变的,这用几何语言可以表述为光子在时空中的世界线总是类光的。也正是由于光子有这样的实验性质,在国际单位制中使用了“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所走过的距离”来定义长度单位“米”(米)。光速不变原理是宇宙时空对称性的体现。(中微子的超光速现象实验已被证明有误,无法推翻相对论。) 由此產生的理論比古典力學更能應付實驗。 例如,假設2解釋了邁克生-莫雷實驗的結果。 此外,該理論具有許多令人驚訝發現。其中一些是: 同時性之相對性:發生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的兩個事件,它們的同時性並不具有絕對的意義,我們沒辦法肯定地說它們是否為同時發生。若在某一參考系中此兩事件是同時的,則在另一相對於原參考系等速運動的新參考系中,此兩事件將不再同時(唯一的例外為新參考系的移動方向恰好垂直於兩事件空間位置的連線方向)。 時間膨脹:所有相對於一個慣性系統移動的時鐘都會走得較慢,而這一效應已由勞侖茲變換精確地描述出來。 光速不變原理:不管是物理物體,還是訊息或是場線的傳播速度都不能超過真空中的光速。 加速度尺:影响物体运动快慢(加速度的不同)的本质是光速不变下的位移长度协变错觉,即加速度为衡量物体尺度的刻度单位的量,加速度的不同为物体衡量刻度尺单位的变换(也同时能够说明伽利略变换是洛伦兹变换的洛伦兹因子等于1时的一个特例)。 質能等價:,能量和質量是等價的並且可以互換。為靜止質量完全轉為能量。 狹義相對論中的質量:一個物體所具有的總能量。 狹義相對論的定義是用勞侖茲變換代替了古典力學的伽利略變換。(見馬克士威方程組的電磁)。 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1915年左右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给出了广义相对论最初的形式。他首先注意到了被称之为(弱)等效原理的实验事实: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是相等的(目前实验证实,在的精确度范围内,仍没有看到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差别)。这一事实也可以理解为,当除了引力之外不受其他力时,所有质量足够小(即其本身的质量对引力场的影响可以忽略)的测验物体在同一引力场中以同样的方式运动。既然如此,则不妨认为引力其实并不是一种“力”,而是一种时空效应,即物体的质量(准确的说应当为非零的能动张量)能够产生时空的弯曲,引力源对于测验物体的引力正是这种时空弯曲所造成的一种几何效应。这时,所有的测验物体就在这个弯曲的时空中做惯性运动,其运动轨迹正是该弯曲时空的测地线,它们都遵守测地线方程。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爱因斯坦得到了其广义相对论。 系统的说,广义相对论包括如下2条基本假设。: 广义相对性原理(广义协变性原理):任何物理规律都应该用与参考系无关的物理量表示出来。用几何语言描述即为,任何在物理规律中出现的时空量都应当为该时空的度规或者由其导出的物理量。 爱因斯坦场方程(详见广义相对论条目): 它具体表达了时空中的物质(愛因斯坦張量)对于时空几何(黎曼曲率張量)的影响,其中对應力-能量張量的要求(其梯度为零)则包含了上面关于在其中做惯性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程的内容。 廣義相對論的一些發現:
越南語發展史 上古時期的越南語很可能具有南亞語系其他語言現在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徵,例如在屈折方面較發達,具有豐富的複輔音等。這些特徵已不再存於現代的越南語中,據認為是由於越南語地處東南亞的“語言聯盟”中,受到周邊有聲調的孤立語漢語的影響,也變成了一種有聲調的孤立語。形態上的孤立和聲調的存在可能並非來源自原始南亞語,周邊的無親屬關係的語言,例如壯侗語系的泰語和南島語系的回辉话(与古代占婆国的占语同源),也都具有聲調。 原始越南語的家園在現今越南北部的紅河流域地區。在越南人接下來的向南擴張和占领中,中南部占婆国(又称占城)的占族人和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區(今胡志明市附近)的高棉人被征服,越南語也被傳入現今越南的中南部地區,各種方言在聲調上逐漸產生差異。 越南語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漢語的強烈影響,尤其是在詞彙方面,據統計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可達60%。越南語中有多個層次的漢語借詞,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唐代前後借入的“漢越語”這一個漢字的整套音讀系統,它與切韻音存在整齊的對應。還有是所謂古漢越語,是比唐代更古的語言殘跡;以及越化的漢語詞,即本來的漢語詞,隨越南口語變化、脫離漢越語系統而產生的越語詞。漢越語比朝鮮、日本的漢字音保留更多的存古特徵,中古漢語的聲韻調與漢越音均存在規律系統的對應,因此漢越音對中古漢語語音本體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而對古漢越語的研究,則可幫助目前對上古漢語的構擬。 馬伯樂將越語史分為五個階段。以下再加上“前越南語”一個階段,成為六個階段: 前越南語或稱原始越芒語,是越-芒語支的祖語。 原始越南語是越南語最早的形式,年代上早於漢越音的引入(唐代)。這一階段的越南語有三個聲調。 上古越南語,引入漢越音後的越南語(約10世紀)。 古越南語,喃字(約15世紀)和《華夷譯語》(16世紀)時期的越南語。在這一階段,聲母清濁對立消失,調類分為六種。 中古越南語,《越葡拉詞典》(17世紀)時期的越南語。 現代越南語,自19世紀至今。 越南語現今使用的書寫系統——國語字,在很大基礎上保留了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於1651年所著的《越葡拉詞典》中對越南語的羅馬字表記。羅德記錄的是當時的中古越南語的河內音。與現在的河內方言相比,羅德記錄的韻母音值在近幾百年間似乎並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不過各方言聲母的演變卻很迅速。因而越南國語字的聲母系統與現代越南語的任何方言都有差異,它與西貢方言的接近程度比河內方言要高。 中古越南語的音系見下表: {| border="1" cellpadding="4"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ackground: #f9f9f9; margin: 1em 1em 1em 0;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 1px solid #ccc; line-height: 1.3em; text-align: center;" |- style="background: #efefef;" ! colspan="2" | ! 唇音 ! 齒音/齒齦音 ! 捲舌音 ! 硬顎音 ! 舌根音 ! 聲門音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rowspan="3" | 塞音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清 |p |t |tr |ch |c/k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送氣 |ph |th | | |kh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濁吸氣 |b |đ | | |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rowspan="2" | 擦音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清 | | |s |x | |h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濁 |ꞗ |d | |gi |g/gh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colspan="2" | 鼻音 |m |n | | nh |ng/ngh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colspan="2" | 近音 |v/u/o |l |r |y/i/ĕ | | |} 僅在音節末出現。 不在音節首出現。它在音節末出現時,根據前面元音的長短而相應記為 i 或 y。它也可在 和 後出現,這時它寫作 ĕ;這種情況的 ĕ 已不見於現代語中。 不存在 b 和 p 的對立,因此它們是同位異音。gi 和 y/i/ĕ 也是同位異音。 中古越南語有三種詞首的複輔音,它們在現代語中均不再是複輔音: tl > 現代語 tr bl > 現代語 gi(北部方言),tr(南部方言) ml > mnh > 現代語 nh 越南國語字與現代發音的一些不尋常的對應可以歸咎為中古越南語的發音,包括: 羅德的表記系統有兩個“字母 b”:一個普通的 b 和一個帶鉤的 b(上面注解1)。後者代表的是濁雙唇擦音 ,它在一個世紀后與 合流為 ,現代寫作 v。 羅德記錄的介音 ĕ 可在詞首 d 和帶鉤 b 後出現,該介音後來消失。 đ (至今一直)為齒齦音,而 d 為齒音。選用 d 來表示 是因為當時(和現在)的西班牙語中 是齒音,而且有 的同位異音。羅德在選用 和 的符號時似乎並沒有顧及到兩者的內爆性,因為前者在與 的對立中被羅德視為較“常見”的一個音,從而用普通的 b 表示,而後者在與 的對立中則被視為較“不常見”的一個音,用帶附加符的 đ 表示。 x 是齦顎音 而非齒音 ,現代語亦然。17世紀的葡萄牙語(羅德的母語)中,s 是舌尖齒齦咝音 (現今西班牙大部和葡萄牙一部分地區也保留了這個發音),x 是齦顎音 。在羅德看來,舌尖齦音 與越南語的捲舌音 更為接近,因此他用 x 表示 ,用 s 表示 。 相比下,原始越芒語的音系和與現代越南語的對應如下: {| border="1" cellpadding="4"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ackground: #f9f9f9; margin: 1em 1em 1em 0;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 1px solid #ccc; line-height: 1.3em; text-align: center;" |- style="background: #efefef;" ! colspan="2" | ! 唇音 ! 齒間音 ! 齒音/齒齦音 ! 齦顎音 ! 捲舌音 ! 硬顎音 ! 舌根音 ! 聲門音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rowspan="4" | 塞音/塞擦音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清 | > b | | > đ | | > x | > ch | > k/c/q | >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濁 | > b | |
x 是齦顎音 而非齒音 ,現代語亦然。17世紀的葡萄牙語(羅德的母語)中,s 是舌尖齒齦咝音 (現今西班牙大部和葡萄牙一部分地區也保留了這個發音),x 是齦顎音 。在羅德看來,舌尖齦音 與越南語的捲舌音 更為接近,因此他用 x 表示 ,用 s 表示 。 相比下,原始越芒語的音系和與現代越南語的對應如下: {| border="1" cellpadding="4"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ackground: #f9f9f9; margin: 1em 1em 1em 0;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 1px solid #ccc; line-height: 1.3em; text-align: center;" |- style="background: #efefef;" ! colspan="2" | ! 唇音 ! 齒間音 ! 齒音/齒齦音 ! 齦顎音 ! 捲舌音 ! 硬顎音 ! 舌根音 ! 聲門音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rowspan="4" | 塞音/塞擦音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清 | > b | | > đ | | > x | > ch | > k/c/q | >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濁 | > b | | > đ | | | > ch | > k/c/q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送氣 | > ph | | > th | | | | > kh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濁吸氣 | > m | | > n | | | > nh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colspan="2" | 鼻音 | > m | | > n | | | > nh | > ng/ngh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rowspan="2" | 擦音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清 | | | > t | > th | | | | > h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濁 | > v | > d | | | > r | > gi | > g/gh |
沿革 湘西州域历史悠久。商代,属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属辰州。宋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司。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清置永顺府和凤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民国时期.1914一1922年为辰沅道。1938—1949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6县,并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4县。年底,代管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4月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1988年,大庸市(今张家界市)升为地级市,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县正式划出湘西州。 水灾 2020年中国南方水灾期间,6月29日下午开始,湘西州凤凰县境内突然降暴雨,自16点30分至20时,县城降雨量达112.5毫米。在凤凰县城区,部分低洼地带出现积水,部分区域甚至发生内涝。到深夜,沱江凤凰古城河段两岸的河畔景观道路部分被汹涌的洪水淹没,难以行走。 地理 湘西州地图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东北与省内张家界市桑植县、永定区交界;东南与省内怀化市沅陵县、辰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相邻;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西与重庆市黔江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相接;西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宣恩县毗邻。 地理上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西部与云贵高原相连,北部与鄂西山地交颈,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拨800-1200米,西北边境龙山县的大灵山海拨1736.5米,为境内最高点;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为境内最低点。西南石灰岩分布极广,岩溶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布,因地壳作用形成小片峰,以花垣排吾乡周围最为典型。东西部为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200-500米,溪河纵横其间,两岸多冲积平原。地貌形态的总体轮廓以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区地貌。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40.5℃,最低气温零下5.5℃。年降雨量1300-1500mm,无霜期250-280天。雨量集中春、夏,多见秋旱,对农业影响较大。 政治 现任领导 行政区划 湘西州辖1个县级市、7个县。 县级市:吉首市 县: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为2,488,105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549,558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61,453人,下降2.41%,年平均增长率为-0.24%。其中,男性人口为1,280,117人,占总人口的51.45%;女性人口为1,207,988人,占总人口的48.5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97。0-14岁的人口为529,434人,占总人口的21.28%;15-59岁的人口为1,486,252人,占总人口的59.73%;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72,419人,占总人口的18.99%,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74,182人,占总人口的15.04%。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62,007人,占总人口的50.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26,098人,占总人口的49.28%。 民族 湘西州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为湖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湖南省土家族和苗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世居民族有土家、苗和汉族;土家族人口过百万,为第1大民族;苗族人口过80万人,为第2大民族;汉族人口过60万人,为第3大民族。2010年人口普查初步结果显示,湘西有少数民族1,967,096人,占总人口的77.21%;其中土家族1,089,301人,占总人口的42.75%;苗族863,141人,占33.88%。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分析结果显示,湘西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836,953人,占全省少数民族的28.65%,少数民族口数居湖南第1位;占地区人口的74.56%;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2个民族分布;土家族人口过百万人,总数达到1,012,997人,占湖南土家族人口的38.38%,占地区总人口的41.12%,为第1大民族。苗族人口过80万人,总数达到808,813人,占湖南苗族人口的42.09%,占地区总人口的32.83%,为第2大民族。汉族人口过60万人,总数626,664人,占地区总人口的25.44%,为第3大民族,其余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下。其中回族人口7,178人,侗、瑶和白族3个民族人口都在千人以上,分别为2,044、1,933和1,843人;维吾尔、满族等7个民族人口均在百人以上。 2020年全州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60,544人,占22.5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27,561人,占77.4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21,916人,下降3.76%,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3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39,537人,下降2.01%,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32个百分点。其中,土家族人口减少11,150人,下降1.0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61个百分点;苗族人口减少32,195人,下降3.73%,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46个百分点。 经济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40.5℃,最低气温零下5.5℃。年降雨量1300-1500mm,无霜期250-280天。雨量集中春、夏,多见秋旱,对农业影响较大。 政治 现任领导 行政区划 湘西州辖1个县级市、7个县。 县级市:吉首市 县: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为2,488,105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549,558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61,453人,下降2.41%,年平均增长率为-0.24%。其中,男性人口为1,280,117人,占总人口的51.45%;女性人口为1,207,988人,占总人口的48.5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97。0-14岁的人口为529,434人,占总人口的21.28%;15-59岁的人口为1,486,252人,占总人口的59.73%;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72,419人,占总人口的18.99%,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74,182人,占总人口的15.04%。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62,007人,占总人口的50.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26,098人,占总人口的49.28%。 民族 湘西州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为湖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湖南省土家族和苗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世居民族有土家、苗和汉族;土家族人口过百万,为第1大民族;苗族人口过80万人,为第2大民族;汉族人口过60万人,为第3大民族。2010年人口普查初步结果显示,湘西有少数民族1,967,096人,占总人口的77.21%;其中土家族1,089,301人,占总人口的42.75%;苗族863,141人,占33.88%。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分析结果显示,湘西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836,953人,占全省少数民族的28.65%,少数民族口数居湖南第1位;占地区人口的74.56%;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2个民族分布;土家族人口过百万人,总数达到1,012,997人,占湖南土家族人口的38.38%,占地区总人口的41.12%,为第1大民族。苗族人口过80万人,总数达到808,813人,占湖南苗族人口的42.09%,占地区总人口的32.83%,为第2大民族。汉族人口过60万人,总数626,664人,占地区总人口的25.44%,为第3大民族,其余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下。其中回族人口7,178人,侗、瑶和白族3个民族人口都在千人以上,分别为2,044、1,933和1,843人;维吾尔、满族等7个民族人口均在百人以上。 2020年全州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60,544人,占22.5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27,561人,占77.4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21,916人,下降3.76%,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3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39,537人,下降2.01%,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32个百分点。其中,土家族人口减少11,150人,下降1.0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61个百分点;苗族人口减少32,195人,下降3.73%,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46个百分点。 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确立和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旅游旺市,人才兴市,依法治市,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各类自动生产线,加速了传统工业的改造,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崛起。目前已形成陶瓷、服装、食品、电子、五金、医药、建材、化工、塑料等30多个主要门类的工业产品。2008年,全州生产总值为226.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7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93.6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91.44亿元,增长9.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9081元。全州财政总收入24.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24亿元。财政支出62.67亿元。 自治州农作物主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烟叶等。工业主产原煤、电、水泥、木材、卷烟、化肥、纱、布等。土特产品以桐油、生漆、茶油、茶叶、烟叶、柑桔、板栗、蜂蜜、药材等最为著名。湘西自治州是全国桐油重点产区之一,所产桐油品质优良,色彩金黄。龙山被列为全国生漆基地。这里的“红壳大木”漆树被定为全国优良漆树品种之一。“古丈毛尖”、“保靖岚针”为全国名茶。“湘泉”、“酒鬼”为酒中佳酿,属国家级名酒;土家织锦、苗家绣品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传统工艺受到人们的青睐。
西元1924年,奧福與舞蹈家歌特女士共同創辦結合音樂、律動和舞蹈教育的歌特學校。從觀察兒童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奧福了解到兒童學習音樂,應該從培養節奏感開始,先從節奏樂器體驗音樂的趣味,再逐漸加入旋律、和聲等元素,後來逐漸發展而形成「奧福音樂教學法」。 音乐 奥尔夫的音乐创作以《布蘭詩歌》(,英:Songs of (Otto)Beuren,亦譯為《博伊伦之歌》或《布朗尼之歌》)最为著名。博伊伦之歌首演于1937年,是奥尔夫的舞台作品《胜利——三联剧》的第一部,副标题为“世俗歌曲”(cantiones profanae);后两部分别为《卡图利之歌》(带布景的表演)和《阿芙洛狄忒的胜利》(带布景的协奏曲)。博伊伦之歌最初作为有布景的舞台音乐发表,后来奥尔夫表示也可以作为音乐会演出使用。 奥尔夫成熟期的舞台音乐风格冷峻,强调节奏的支配地位,这也和他的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相适应。他的作品大量使用打击乐,和声简化到只留下基本的三和弦等几种,旋律创作也强调配合节奏型,但是他的节奏运用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奥尔夫早年曾经整理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几部歌剧,包括《波佩阿的加冕》(L'incoronazione di Poppea)。 參考文獻 来源 延伸閲讀 Carl Orff und sein Werk. Dokumentation. 8 voll. Schneider, Tutzing 1975–1983, , , , , , , , . 參見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外部連結 Carl Orff Foundation Orff Center, Munich Discography
Center, Munich Discography Profile, works, discography, Archive Schott Music Carl Orff at Schott Music Interview with conductor Ferdinand Leitner by Bruce Duffie. Leitner was a close friend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墨西哥被迫将北部的一半以上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三十余年的独裁等历史时期。于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并最终促成了1917年宪法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1994年,墨西哥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一多和世界第七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墨西哥也是第一個承認“外星生物”存在的國家。 历史 墨西哥是多个美洲文明的发源地,曾孕育玛雅、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等文明,后者更是发展出前哥伦布时代北美洲最大的国家阿兹特克帝国。16世纪初西班牙人埃尔南·科爾蒂斯侵略墨西哥,于1521年击溃了当地的阿兹特克人,墨西哥从此遭西班牙殖民,成为新西班牙的一部分。 1810年,墨西哥宣布独立,并在1821年墨西哥独立战争后建立了墨西哥第一帝國。1823年,帝国被军事政变推翻,墨西哥合眾國则在1824年建立起来。 独立之后,墨西哥国土卻逐渐缩小,不少領土被永久割讓給美國。1836年,東北部的德克薩斯宣佈脫離墨西哥獨立,建立德克薩斯共和國。1823年和1841年,尤卡坦两度宣布独立,1853年永久加入墨西哥联邦。1838年,该国爆发糕点战争。1848年在美墨戰爭戰敗後,墨西哥被迫把北部大片的土地售予美国(面積相當於美国現今南方的七個州份)。1853年的加茲登購地又使墨西哥失去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代,墨西哥被法国军事占领,建立傀儡政權墨西哥第二帝國。在总统胡阿雷斯的领导下,法国侵略者被赶走。胡阿雷斯由1858年至1872年執政,他去世後,政權即被波菲里奥·迪亚斯把持。 经过波菲里奥·迪亚斯長達35年的獨裁統治後,墨西哥革命終於在1910年爆发。革命武装击败了联邦军队,但却隨即发生内鬥,让墨西哥陷入长达十年的内战。1929年,內戰结束后,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获得了政权,成為執政党并统治墨西哥。2000年,反对党墨西哥国家行动党和绿色生态党组成的“变革联盟”总统候选人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参加竞选,并在2000年7月举行的大选中当选总统,同年12月1日就职,任期6年。这是革命制度党从1929年开始执政71年后,反对党总统候选人第一次胜选,实现了自1929年后第一次和平的政黨輪替,因此成为墨西哥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选举。 2006年7月2日,墨西哥总统和议会选举开始投票。9月5日,墨西哥联邦选举法院正式宣布,国家行动党总统候选人费利佩·卡尔德龙·伊诺霍萨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当选墨西哥总统,国家行动党延續其執政地位。 2012年7月1日,反對黨革命制度黨总统候选人恩里克·佩尼亚·涅托参加总统选举。他的竞选纲领以“变革”为核心内容——要向外国开放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垄断的石油业,增加税收并改革劳动力市场,加上他年轻俊朗的形象,使他的民意支持度一直领先于其他三位总统候选人。最终以38.21%的得票率赢得总统选举,第二次和平實現政黨輪替,革命制度黨歷經12年在野後再次執政。专业人士分析称,涉毒暴力和社会不平等将是涅托上台后面临的两大难题。 政治 在1917年墨西哥憲法之下,合众国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实行总统制,代议民主制。聯邦的權力分为三個獨立的部分:行政、立法與司法。 墨西哥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是墨西哥军队的总司令。总统还任命内阁和其他官员。总统负责执行和执行法律,并有权否决法案。 從1997年開始,隨著反對黨獲得首次重要勝利,國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强。在一些經濟與財政領域,總統也通過頒布行政命令的方式來立法,但必須受到國會的監督。總統由公民普選產生,任期6年,不得連任。墨西哥不設副總統,當總統被彈劾或無法行使職權時,由國會選舉一名臨時總統。 國會實行兩院制,包括了參議院(Cámara de Senadores)與眾議院(Cámara de Diputados),国会负责制定联邦法律,宣战,征税,批准国家预算和国际条约,并进行外交任命。參議員任期6年,眾議員則為3年。參議院128個席位由不分區議員和分區直選議員組成。在眾議院的500個席次中,300個席位來由單一代表選區直選產生,其餘200個席位從5個大選區中按比例代表制產生。這200個席次是為了幫助較小的黨派進入國會。 政府司法部门的最高机关是最高法院,即墨西哥国家最高法院,有11名法官经参议院批准后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负责解释具有联邦管辖权的法律和判例。其他司法机构包括联邦选举法庭、合议庭、单一制和地区法庭以及联邦司法委员会。理论上,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但洛佩斯·奥夫拉多尔总统采取行动,重新集中总统的权力,破坏了一些机构的独立性。在拉低法官薪水的司法领域,他拒绝独立任命司法部长。 主要政黨為國家復興運動、革命制度黨和國家行動黨。 軍事 墨西哥军队在20年代之前的墨西哥长期扮演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使得军队成为了稳定文官政府的决定性因素,久而久之其逐渐变为一支凌驾于国家的力量。在长达十年的墨西哥革命中,联邦军队的彻底失败又使它重新得到了政府掌控。 墨西哥武装部队由墨西哥国防秘书处管理。有两个分支:墨西哥陆军(包括墨西哥空军)和墨西哥海军。公共安全和公民保护秘书处管辖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卫队于2019年由解散的联邦警察和陆军和海军宪兵组成。人数各不相同,但截至目前,约有223000名武装部队人员(陆军160000人;空军8000人;海军55000人,包括约20000名海军陆战队);约100000名国民警卫队(2021年)。政府在军事上的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GDP的0.7%(2021年)和GDP的0.6%(2020年)。 从历史上看,墨西哥在国际冲突中一直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战除外。然而近年来,一些政党提出宪法修正案,允许墨西哥陆军、空军或海军在维和任务中与联合国合作,或向正式提出要求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 行政區劃 全国分为32个州(estados)。 因繪圖空間有限,部分州名在地圖上僅以縮寫表示,右方表格括號註記該縮寫。 地理 墨西哥西临太平洋,东傍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通向大西洋,位於北緯14~33度及西經86~119度間。沿海地区是海岸平原,而中部则是多山的高原,还包含许多火山。西部囊括狭长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把太平洋与加利福尼亚湾分隔开,东南部为地势平坦的尤卡坦半岛。墨西哥最高点为奥里萨巴山,海拔5700米,馬德雷山脈則是墨西哥的主要山脈。墨西哥大部分位於北美洲板塊,而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則位於太平洋及科科斯板块,地理上,有部分地理學家認為特万特佩克地峡以東的部分(約佔墨西哥總面積的12%)屬中美洲;惟就地緣政治上而言,墨西哥與美國及加拿大同屬北美洲。
de Senadores)與眾議院(Cámara de Diputados),国会负责制定联邦法律,宣战,征税,批准国家预算和国际条约,并进行外交任命。參議員任期6年,眾議員則為3年。參議院128個席位由不分區議員和分區直選議員組成。在眾議院的500個席次中,300個席位來由單一代表選區直選產生,其餘200個席位從5個大選區中按比例代表制產生。這200個席次是為了幫助較小的黨派進入國會。 政府司法部门的最高机关是最高法院,即墨西哥国家最高法院,有11名法官经参议院批准后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负责解释具有联邦管辖权的法律和判例。其他司法机构包括联邦选举法庭、合议庭、单一制和地区法庭以及联邦司法委员会。理论上,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但洛佩斯·奥夫拉多尔总统采取行动,重新集中总统的权力,破坏了一些机构的独立性。在拉低法官薪水的司法领域,他拒绝独立任命司法部长。 主要政黨為國家復興運動、革命制度黨和國家行動黨。 軍事 墨西哥军队在20年代之前的墨西哥长期扮演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使得军队成为了稳定文官政府的决定性因素,久而久之其逐渐变为一支凌驾于国家的力量。在长达十年的墨西哥革命中,联邦军队的彻底失败又使它重新得到了政府掌控。 墨西哥武装部队由墨西哥国防秘书处管理。有两个分支:墨西哥陆军(包括墨西哥空军)和墨西哥海军。公共安全和公民保护秘书处管辖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卫队于2019年由解散的联邦警察和陆军和海军宪兵组成。人数各不相同,但截至目前,约有223000名武装部队人员(陆军160000人;空军8000人;海军55000人,包括约20000名海军陆战队);约100000名国民警卫队(2021年)。政府在军事上的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GDP的0.7%(2021年)和GDP的0.6%(2020年)。 从历史上看,墨西哥在国际冲突中一直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战除外。然而近年来,一些政党提出宪法修正案,允许墨西哥陆军、空军或海军在维和任务中与联合国合作,或向正式提出要求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 行政區劃 全国分为32个州(estados)。 因繪圖空間有限,部分州名在地圖上僅以縮寫表示,右方表格括號註記該縮寫。 地理 墨西哥西临太平洋,东傍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通向大西洋,位於北緯14~33度及西經86~119度間。沿海地区是海岸平原,而中部则是多山的高原,还包含许多火山。西部囊括狭长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把太平洋与加利福尼亚湾分隔开,东南部为地势平坦的尤卡坦半岛。墨西哥最高点为奥里萨巴山,海拔5700米,馬德雷山脈則是墨西哥的主要山脈。墨西哥大部分位於北美洲板塊,而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則位於太平洋及科科斯板块,地理上,有部分地理學家認為特万特佩克地峡以東的部分(約佔墨西哥總面積的12%)屬中美洲;惟就地緣政治上而言,墨西哥與美國及加拿大同屬北美洲。 墨西哥气候多样,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则为热带雨林气候。墨西哥的主要河流有布拉沃河、巴尔萨斯河和亚基河。 墨西哥盛產仙人掌,並以其作為國花。 经济 墨西哥拥有现代化的工业与农业,私有经济比重也在逐渐增加,90年代末期後墨西哥鐵路局解體為民營化。国有企业从1982年的1千多家减少到1999年的不到200家。政府推行经济私有化,并鼓励在海港、铁路、通讯、电力、天然气以及机场服务方面的竞争。 農業仍是大多數墨西哥人的經濟支柱。檸檬、青椒、白玉米、鱷梨(牛油果)、芭樂(番石榴)、豆類、甘蔗為主要作物大宗。其中鱷梨一般銷往美國。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后,墨西哥与世界最大的经济国美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增加很快,极大地促进了墨西哥之后的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高。由於接近美國的消費市場,讓許多外商將產品最後階段,安排在墨西哥做總成組裝,比如汽車。但主要零部件,仍是從亞洲廠進口。 强劲的出口帮助墨西哥渡过了1995年的经济危机,并在1996至1999年期间开始经济复苏。私人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就业也随之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墨西哥依然需要克服一些经济结构问题,如人均收入不平衡,全国最富裕的20%人口获得全国55%的总收入等,以及嚴重的毒品問題和122名的清廉印象指數 。 1986年墨西哥加入关贸总协定,开始了由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外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此后墨政府大力推行调整、改革、私有化、对外开放的措施,使得1995年前墨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中低速增长,国际储备和外资不断增加,通货膨胀降至1位数,财政扭亏为盈,负债率达正常值,进出口大幅度增加;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进口过多,主要依赖外国短期资本来平衡过高的经济项目赤字的局面。1994年1月1日,墨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同年12月墨由于执政党内部矛盾激化、政局动荡,致使外商信心动摇,纷纷撤资,而导致货币大幅贬值,爆发金融危机。1996年塞迪略政府在美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大量紧急援助支持下,采取了严肃财政纪律,整顿金融体制,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等措施,使墨经济渡过了紧急状态阶段。金融市场持续好转,利率逐步下调,货币市场稳定,公共财政实现平衡并出现盈余,外贸大幅增加,国际收支根本改善,外债偿还顺利,外汇储备明显增加。 人口 在欧洲人口暴增的19世纪,墨西哥的人口甚至没能翻上一番。 这种趋势在20世纪的前二十年一直持续。192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称在这段时间内国家大约减少了100万居民。 墨西哥革命(约 1910-1920 年)极大地影响了人口增长。 在1930年代和1980年代之间,增长率急剧上升,当时该国的增长率超过3%(1950年至1980年)。墨西哥人口在20年内翻了一番,根据墨西哥国家地理和统计研究所的估计,到2022年人口会增至129,150,971。截至2017年,墨西哥拥有1.235亿居民,预期寿命从36岁(1895 年)增加到72岁(2000 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西班牙语国家,也是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仅次于巴西。全国大约60%的人口为印欧混血,30%是印第安人后裔,9%是欧洲后裔。 印第安人已经广泛接受了西方文化,来自瓦哈卡州的印第安土著部落、多数队员赤足参赛的球队以六赛全胜的成绩获得了2013年10月在阿根廷举办的国际小型篮球节的冠军。 教育 文化 宗教
Ludwig Buschmann)创制;1829年经奥地利人岱密安(Cyrill Demian)等改良而渐趋完善。
Buschmann)创制;1829年经奥地利人岱密安(Cyrill Demian)等改良而渐趋完善。 现代手风琴有键盘式手风琴(钢琴式手风琴)和键钮式手风琴(鈕扣式手风琴、巴扬手风琴)两种,中国及中西欧主要使用钢琴式手风琴,而俄罗斯、爱尔兰主要使用巴扬手风琴。钢琴式手风琴比较容易掌握,常作为学习钢琴的基础,可以演奏各种古典或现代音乐;巴扬手风琴音域广,由于键钮小,手移动速度快,可以演奏许多高速度高难度乐曲,总体以演奏俄罗斯,爱尔兰民乐为主。 当今世界手风琴音乐风格以俄罗斯手风琴,中西欧手风琴,爱尔兰手风琴及美洲手风琴为主,俄罗斯巴扬手风琴体积庞大,重量大,音域广,音色深重。中西欧钢琴式手风琴体积适中,质量较轻,音域不大,音色高昂。爱尔兰巴扬手风琴体积很小,音域较广,音色轻快。俄罗斯自古以巴扬手风琴作为演奏其民乐的乐器,其音乐风格时而出现激烈战斗,时而又有轻快舞蹈,时而又有沉重,體现出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西欧手风琴以法国手风琴为主,法国手风琴音乐轻松明朗,通常有高昂的曲调,很多香頌选择手风琴作为主要乐器演奏。爱尔兰手风琴主要用来演奏民族舞会上的民族歌曲,多以快节奏的踢踏舞、里尔舞、剑舞为主,曲调轻松活泼,时常可以和小风笛小提琴合奏。
就在這個時代,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石器的製作也從打製變磨製, 將植物的果實種子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其食物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人類亦已經能夠製作陶器及紡織,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字。 世界各地 亞洲 在中國大陸,這個時代出現了彭头山文化、齐家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兴隆洼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新乐文化、赵宝沟文化、北辛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宝墩文化、石家河文化、二里头文化、南莊頭文化、贾湖遗址、曇石山文化。 在臺灣有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圓山文化、店子窩文化、卑南文化與大坌坑文化。馬祖列島有北竿鄉亮島的亮島人文化、南竿鄉福澳遺址及莒光鄉熾隴坪遺址。 在朝鮮半島,当地人类文明迎来了櫛文土器時代。 在日本列岛,当地人类文明進入了绳纹时代。 北亞 鬼門洞遺址 歐洲 中美洲 墨西哥的奎略遗址,后来发展为馬雅文化。 参考文献 Pedersen,
"Die jüngere Steinzeit auf Bornholm", München & Ravensburg. ISBN 978-3-638-94559-2 相關條目
宋代湖南路之治所 963年宋军占领潭州,宋太祖规定潭、朗两州“直隶京师,长吏得自行奏事。”原武安军、武平军的建置废除,朗州作为湖南军事政治中心,“在潭州之上”的地位也随之消失了。宋朝统一中国之后,为防止藩镇割据,规定州、郡长官必须由文臣担任,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改以前“太守、刺史和县令、县长”的称谓为“知×州(县)事”,简称知州(县)。 997年(至道三年),宋真宗正式改道为路,全国为15路。原湖南道改为荆湖南路,潭州为治所。真宗(998年——1022年)时,荆湖南路的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和安抚使司相继设立,三大衙门都设于潭州城内,其安抚使并由潭州知州兼任,长沙又成为湖南9州、军、监的政治军事中心。 宋代潭州区划的调整 宋代为长沙历史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300多年中,长沙作为湖南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更为巩固,长沙行政区划的格局基本定形,后来长沙地区在元、明、清三代长达60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朝初期和中期,潭州行政区划也经历多次调整。 965年(乾德三年),废除楚国政权末期设立的龙喜县将长沙县东的常丰场升为县(973年又并入长沙县);原属岳州的湘阴县划属潭州。 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分长沙6乡置宁乡县,以原唐代新康县玉潭镇(即今宁乡县城)为治所。 993年(淳化四年),原属衡州的衡山县划予潭州。 1073年(熙宁六年),大臣章惇巡察湖南开梅山,分湘乡、邵阳、益阳、宁乡4县地设安化县。 1098年(元符元年),分长沙县5乡、湘潭县2乡置善化县,县治即附于潭州城南郭。至宋末,潭州共辖长沙、善化、宁乡、浏阳、湘阴、益阳、湘潭、澧陵、湘乡、安化、佼、衡山等12县,是荆湖南路各州中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一州。 宋代今长沙辖域之重大事件 两宋之交时长沙一度为天下注目之处。1126年8月,北宋奸臣“六贼”之首蔡京流放广东,行至潭州而死。次年,南宋朝廷惩处叛国之臣,金国扶植的楚皇帝张邦昌被贬至潭州“安置”,后于11月下诏赐死。 宋代政局相对稳定,由于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和一些贤臣清吏的治理,长沙经济的发展赶上和超过了中原地区。文化上,长沙岳麓书院的创立,胡安国、胡宏父子和朱熹、张拭在长沙讲学兴教,长沙成为著名的湖湘文化之都。长沙城的规模扩大,其城垣直至清末也没有超过,城内已打破坊市界限,商业繁荣,人口稠密,已蔚然而为“湖湘一大都会”。 南宋初,湖南民族、军阀矛盾尖锐,动乱不已。建炎四年正月,金兵攻陷长沙,屠城而去;先后有马友、杜彦、孔彦舟等几股溃兵、土匪武装涌入长沙,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130年,洞庭湖流域爆发了著名的鍾相、杨幺起义,湖南人纷纷响应,潭州的宁乡、益阳、湘阴、安化等县也成为义军占领区。短短2年,长沙城垣残破,十室九空,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向子甄乃率所属移驻攸县。 1131年2月(绍兴元年正月),南宋王朝曾改荆湖南、北路为荆湖东、西路,分别以鄂州、鼎州(今常德市)为治所,潭州属东路。1131年,又恢复旧制,仍以潭州为南路治所。南宋初,潭州为沿江6大帅府之一,有宰相李纲、张浚,大将韩世忠、王理、岳飞等先后来到长沙。 1132年,李纲任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次年10月,宋朝廷以禁军疲沓不堪战事,划分诸统兵大将辖区,潭州先为王理辖区,后因其作战无能,又代之以名将岳飞,长沙又成了声震-{}-中外的岳家军的驻防地。在镇压杨幺起义的战争中,李纲、张浚、岳飞先后以统帅身份坐镇长沙,指挥潭、鼎、岳、辰、澧等州和湖北的各路军队,先后招降黄佐、周伦、杨钦等义军将领,瓦解义军20餘万人,避免了一场血腥屠杀。 南宋中后期,长沙时局相对稳定,有重臣名将刘镐、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文天祥、李芾等任职长沙,支撑南宋王朝湖南大局。辛弃疾创飞虎军,张孝祥、真德秀为政廉洁,文天祥治狱清平,都为长沙留下了一段佳话。而向士壁、张唐(张浚之曾孙)、李芾潭州抗击元军,悲壮激烈,为宋代长沙添上了英雄的色彩。 元朝之潭州路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4年)立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又称潭州行省;改潭州为潭州路,为湖广省治所。十八年(1281年),迁湖广省治所到鄂州,不再称潭州行省;同时潭州路改为湖南道宣慰司的治所。文宗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 明朝之潭州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潭州府改为长沙府,隶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长沙是明朝的藩王封地,先后有四位藩王受封,即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潭王朱梓、谷王朱、仁宗朱高炽子襄宪王朱瞻、英宗朱祁镇子吉简王朱见浚。潭王朱梓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1385年就藩长沙。吉王共传了7代,所以明朝长沙总共有10个王。封藩历史有195年。 明朝时长沙府提出“聚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的战略,耗巨资开河通商。在明朝后期长沙成为四大茶市之一。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曾在长沙岳麓书院就读。他的思想对清朝长沙府一带的影响非常深远。 清朝湖南省治 参见湘军 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省为湖广左、右布政史司,其中右司即为现在的湖南省,长沙为湖广右布政使驻地、长沙府府治、长沙县和善化县县治。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 湘潭在明朝后期形成的商贸繁荣逐渐转移到长沙。清朝中期时长沙成为四大米市之一,贸易繁荣。 湘军的建立是湖南历史与长沙历史的重大事件。出生于长沙府湘乡县的曾国藩成立了湘军并带领一批著名将领,如左宗棠、曾国荃、李鸿章等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经过十多年的战斗,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湘军主要人物都成为了清朝重臣。湘军人物对清朝末年历史影响很大,主要贡献为主导了洋务运动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长沙乃至湖南从此名人辈出,在戊戌变法、反清运动、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中,湖南人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民国湖南省会 1913年撤消长沙府。1933年设立长沙市,为湖南省会。 1938年发生著名的文夕大火,长沙城大部分被烧毁殆尽。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接连发生四次长沙会战。长沙成为当时的抗战主战场。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经历三年国共内战,长沙地面文物已经几乎毁灭,工商业几乎消失。 1949年8月5日,程潜与陈明仁投共,长沙移交政权,国民党在湖南的统治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后,长沙一直为湖南省省会。由于毛泽东年轻时在长沙读书的经历,使得长沙在“文革”期间成为“革命圣地”,前往清水塘、湖南省一师范、爱晚亭和橘子洲头等毛泽东当年活动地點的人数众多。毛泽东也在建国后多次来到长沙,住于蓉园。长沙湘江大桥于1972年10月1日正式通车,结束了长沙河东河西无桥相连的历史。 1978年以后,和大陆其他地方一同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由于位于非沿海地区而缺少优惠的政策支持,长沙逐渐落后于沿海城市。1990年代中期,长沙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位于长沙的各大传媒、餐饮和服务开始具有特色,湖南电视台、金鹰节、体坛周报等传媒娱乐业名气渐涨。 参见 长沙国 长沙郡 长沙府 潭州 马楚 湘潭历史 参考书目 《湖南志》 《长沙市志》 外部链接 长沙星辰在线·长沙历史风云 中华文化信息网·马殷建楚造福于民
西晋·南朝之湘州治所临湘 西晋统一中国后,沿袭汉代分封制。280年(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乂为长沙王,以郡为国。西晋初期,长沙郡仍隶属荆州,以临湘为治所, 西晋至南朝的300年中,地方行政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长沙郡下辖临湘、浏阳、巴陵(280年分罗县置,今岳阳市地)、罗县、吴昌县、醴陵县、建宁县、攸县、下隽县、蒲沂县等10县。280年,新阳县改名新康县,县治迁到今宁乡县治以西10里的冷水铺及万寿山一带。299年,晋惠帝分巴陵县、下隽县、蒲沂县等县设立建昌郡,长沙郡辖地又一度减少。 湘州的建立:西晋后期,由于北方势力侵扰,西晋统治重心南移,荆湘地区更为重要。307年(永嘉元年),晋怀帝司马炽从荆州分出长沙、建昌郡、湘东郡、衡阳郡、邵陵郡、营阳郡、桂阳郡、零陵郡等8郡另立湘州,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湘州的设立,成为古代湖南政治军事史上一件大事。 隋唐时期 隋朝改制后之潭州 577年,北周灭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周称帝,建立隋朝。589年(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克建康,陈朝灭亡。从此自西晋灭亡以来长达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结束。 隋统一中国,对南朝的政治体制实行改革。地方行政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废除郡一级。隋文帝时,以长沙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 长沙郡废除,所辖的临湘县改为长沙县,并废浏阳县、醴陵县2县并入; 建宁县亦被废除,并入衡州(原湘东郡)的湘潭县。 隋炀帝时,进一步改制,废诸州总管府,裁并州县,改州为郡。潭州又改为长沙郡,辖长沙县、衡山县、益阳县、邵阳县4县,以长沙县为郡治。 长沙县辖地包括今长沙市辖区、长沙县、浏阳市、醴陵市4县市地。区域略大于长沙辖域。 衡山县为原衡阳郡所辖,后湘乡市、湘西2县并入,包括今湘潭市城区及湘潭县、衡山县、湘乡市、双峰县、涟源市、宁乡县等县(市)之境。 益阳县亦为原衡阳郡辖,后废新康县并入,包括今益阳市城区及桃江县、新化县、安化县、宁乡县、涟源市等县市地。 邵阳县为原邵陵郡所辖,后废扶夷、都梁2县并人,包括今邵阳市、邵东县、新邵县、新化县、武冈市、洞口县、隆回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涟源市等县市地。 盛唐之潭州 李靖平定隋末割據勢力之一的萧铣,621年长沙归于唐朝。唐王朝地方行政仍沿袭隋朝州(郡)、县两级制。636年(贞观十年),唐全国为10道,潭州属江南道。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唐增为15道,潭州属江南西道。 唐朝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将邵阳县划出,另立南梁(州),从长沙、益阳、衡山3县分别划置醴陵、新康(624年又归入益阳)、湘乡3县,南梁共辖6县。 潭州的县级区划也进行了调整 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分长沙县复置浏阳县,并将县治从居仁镇(令官渡镇)迁至今浏阳城区地带。 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衡山县改名湘潭县。潭州仍辖6县,即长沙县、浏阳县、醴陵县、益阳县、湘乡县、湘潭县,直至唐末。 621年湖湘初定,唐王朝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624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管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南梁州(今邵阳)、南营州(今道州)、南云州(今攸县)8州军事(624年为7州,南云州不在内)。潭州都督府是唐代前期湖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关,行政长官为都督,但往往兼任潭州刺史,实行军政合一体制。长沙唐中央政府湖南军事机构所在地,唐前期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全国各冲要之地设置军府,又称折冲府,直属中央。唐玄宗时改革军事,潭州设有桥口(今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和禄口(今株洲县治)、花石(湘潭县境内)守防。 唐代以前的长沙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于中原地区,经过三国、两晋和南朝长达400年的开发,到唐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历任州(郡)县官的治理,赶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此时的长沙可以被称为人丁昌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771年(大历六年)上任潭州刺史的张谓曾撰写了一篇《长沙土风碑铭》,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杜甫游长沙,曾写下了不少诗章,其《清明》一诗中有:“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齿膝”,也正是盛世时期长沙一日的写照。 湖南道治所 唐王朝到唐玄宗时繁荣达顶峰,之后开始衰落,至“安史之乱”进入了它的中期,唐中期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衡州设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辖衡州、潭州、邵州、永州、道州5州;768年(大历三年),辖区也有所扩大,增加了郴州、连州2州,长沙成为湖南道的治所。至此长沙等地从原江南西道分离出来,单独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即湖南道,“湖南”一词开始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在历史上出现。 湖南观察使设立及迁治长沙,为朝廷稳定湖南局势采取重要措施,然而却引起了湖湘武将们的不满。安史之乱后,地方兵将大多骄横跋屋,不服驾驭,“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当时驻防长沙等地的正是这样一批骄兵悍将。至安史之乱之后,江南一带分裂割据渐涨,湖南一带斗争表现为湖南观察使与悍将骄兵的激烈冲突,而长沙正处于这一冲突的中心地带。770年(大历五年),湖南道迁治长沙仅仅2年之久,湖南兵马使臧即带领一班骄兵起而造乱,肆虐长沙,杀死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崔灌,演出了一场“兵变”恶剧。发生于770—780年的长沙减价兵变和邵州王国良事件,即表明分裂割据势力已经在湖南兴起。 五代十国之楚国王都 马殷立国与经济繁荣 五代十国时期,此时的湖湘地区出现了一个由马殷建立的马楚国,原唐朝湖南道治所的长沙即为其都城,至此长沙进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马殷之楚国时代。马楚政权时期,马殷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长沙以及湖南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期间楚国与北方各个政权的贸易以茶叶为主,湖南的茶叶从此全国闻名。 军阀割据 951年,南唐大将边镐灭楚,湖南重新回到军阀割据,南唐即以边镐为武安军节度使,驻节潭州;952年10月,刘言乘潭州民情怨愤之机,派王逵、周行逢家兵攻打潭州;南唐在长沙的统治仅一年,即烟消云散。 刘言占据湖南后,湖南的政治、军事重心一度从长沙移至今天的常德市;953年刘言被周行逢与王逵合谋囚杀。 周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权知潭州军府事,驻长沙;周行逢主政湖南之后力“矫前人之弊”,以严刑峻法处置悍将,整肃贪官,从此,沅湘间的战乱一度停息下来;962年10月(建隆三年九月),周行逢去世。962年l1月,张文表获知周去世消息起兵叛乱,随即以去朗州吊丧为名率兵直赴潭州,镇守潭州的廖简被杀于酒宴席上,占领了潭州。963年宋朝占领长沙。 宋代湖南路之治所 963年宋军占领潭州,宋太祖规定潭、朗两州“直隶京师,长吏得自行奏事。”原武安军、武平军的建置废除,朗州作为湖南军事政治中心,“在潭州之上”的地位也随之消失了。宋朝统一中国之后,为防止藩镇割据,规定州、郡长官必须由文臣担任,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改以前“太守、刺史和县令、县长”的称谓为“知×州(县)事”,简称知州(县)。 997年(至道三年),宋真宗正式改道为路,全国为15路。原湖南道改为荆湖南路,潭州为治所。真宗(998年——1022年)时,荆湖南路的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和安抚使司相继设立,三大衙门都设于潭州城内,其安抚使并由潭州知州兼任,长沙又成为湖南9州、军、监的政治军事中心。 宋代潭州区划的调整 宋代为长沙历史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300多年中,长沙作为湖南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更为巩固,长沙行政区划的格局基本定形,后来长沙地区在元、明、清三代长达60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朝初期和中期,潭州行政区划也经历多次调整。 965年(乾德三年),废除楚国政权末期设立的龙喜县将长沙县东的常丰场升为县(973年又并入长沙县);原属岳州的湘阴县划属潭州。 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分长沙6乡置宁乡县,以原唐代新康县玉潭镇(即今宁乡县城)为治所。 993年(淳化四年),原属衡州的衡山县划予潭州。 1073年(熙宁六年),大臣章惇巡察湖南开梅山,分湘乡、邵阳、益阳、宁乡4县地设安化县。
公共交通 沈阳的公交车最早出现于1919年3月,由日本人志贺俊阳开办的满洲自动车运输株式会社开始运营奉天火车站至日本租借地之间的线路。目前沈阳市的公共汽车线路近200条。2012年,沈阳全年城市公交客运量11.86亿人次。1951年,沈阳开始建设无轨电车公共交通系统。1998年,沈阳无轨电车由于发生严重的脱线触电致死事故,于1999年6月停止运营。沈阳在2007年2月14日至2011年7月31日期间设有午夜公交,2007年5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之间设有通宵公交线路。沈阳市内公共汽车除少数线路外,均为无人售票车,票价多为1元。沈阳曾经开设空调公交车,票价2元,所有空调线路曾于2009年夏天取消,2013年冬季将推广暖风空调车,票价依然一元,2015年部分线路陆续更换为新空调车,票价调整为2元。沈阳的公交IC卡和地铁储值卡曾不能通用。2013年9月,沈阳发行盛京通。盛京通是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地铁通用的储值卡,并可在全国七十余个加入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的城市使用。 改革开放初期,沈阳出现了最早的出租汽车。1984年,沈阳引进了百余辆轿车,并成立了出租汽车公司。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沈阳市大规模发展了出租车行业并将出租汽车总量控制在2万辆以内。大众桑塔纳、大众捷达和华晨中华相继成为沈阳出租车型。目前,沈阳市内主要使用华晨中华和北京现代等中档车型。现今沈阳出租车实行的价格是起步价3公里9元,里程运价为1元/500米,夜间时段(22:00-次日6:00)和夏季使用冷气时,起步价为10元/3公里,里程运价为1元/455米。附加阶梯式里程返空费计价,里程超过15公里至20公里,加收30%里程运价;20公里以上,加收50%里程运价。附加低速等时费,当车辆行驶时速低于12公里时,按运距计价不变,与计时收费并计,平峰时段累计每3分钟收费1元、高峰时段(早7:00-9:00,晚4:30-6:30),累计每2分钟收费1元。 沈阳市亦有哈啰单车、美团单车、青桔单车等公共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进驻。 轨道交通 沈阳的轨道交通建设始于清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沈阳始建,由和奉天商务总会合营。1908年1月4日,沈阳马拉铁道系统建成通车营业并持续运营。1925年8月,大仓组和奉天商务总会因经营契约到期而约定解散公司并陆续拆除了铁道,逐步结束了马拉铁道系统的经营。 沈阳地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8年。当时由日本大阪市电气局编制了一份包含4条线路、总长52公里的,这一规划虽然详尽,但并未得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沈阳地铁建设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1965年,该项目获得了政府的正式批准,建设工作随即启动。在这一阶段,沈阳地铁的建设展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于1965年获得批准并开始建造地铁,但由于文革和之后在设备,资金等方面的问题而停工。沈阳于90年代末期第三次筹建地铁,由于国家批复未果而未能实施。沈阳向国家提出地铁立项申请最终于2005年11月7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目前运营中的沈阳地铁始建于2005年,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沈阳地铁线路目前有沈阳地铁1号线、沈阳地铁2号线、沈阳地铁9号线、沈阳地铁10号线和沈阳地铁4号线。1号线目前全长27.8千米,共有车站22座,全部为地下车站;2号线目前全长31.88千米,共有车站26座,全部为地下车站;9号线目前全长28.99千米,共有车站23座,全部为地下车站;10号线目前全长27.21公里,共有车站21座,全部为地下车站;4号线目前全长34.11公里,共有车站23座,全部为地下车站。 沈阳于1990年曾筹建轻轨,于1993年获得批复,但是由于1995年国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审批城市地下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通知》中的要求,最终没有开工。 沈阳有轨电车始办于1924年3月。1925年10月,有轨电车完成由怀远门经太清宫至小西边门的首条线路并通车,当时全部的电车均由德国AEG公司进口。1950年代,沈阳有轨电车曾得到阶段性的发展,但由于无轨电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迅速增多,使这种由于行驶噪音大、路面使用维护的复杂、影响其它车辆通行、技术相对滞后的交通类型难于继续发展,逐渐让位于其它的交通方式。沈阳有轨电车系统运行至1974年后全部拆除。2011年底,沈阳重新开始修建有轨电车系统。2013年8月,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网,现已有6条线路,是运营里程最长的有轨电车系统。在2021年延长后,成为首个跨市(抚顺)运营的有轨电车系统。 文化 沈阳作为后金及清朝入关前的首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文化早期发于明末,贯穿盛清,是盛京地区以满族为主体的各族共创文化,被称为“盛京文化”。明末,皇太极通过联姻、同盟等手段笼络蒙古贵族,使得盛京文化融有蒙古特色。为解决满汉民族矛盾,皇太极又采用改族号、改国号、学习模仿汉制等手段吸收汉文化,使得沈阳早期文化发展为满汉蒙各族共创文化。近代以来,沈阳文化受到近代工商文明和殖民文化的影响很深。其文化更偏向于京津地区,与其他东北省份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曲艺 沈阳是诸多戏曲艺术的发祥地。历史上,发源于辽宁地区的其他曲艺也在沈阳得到发展与保护。沈阳曲艺的重要代表有:奉天大鼓、京剧、评剧、秧歌和杂技。其中,沈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有沈阳唐派京剧、沈阳韩派评剧和东北大鼓。沈阳被誉为“评剧之乡”。沈阳评剧又称奉天落子,兴于同治及光绪年间,是塞外评剧的代表。清末民初,沈阳及其周边城镇建成了许多茶园和剧场,并逐渐接纳了落子艺人演出。当时统治者,对评剧艺术未行禁止。民国成立后,评剧得到了快速发展。沈阳陆续在北市场、南市场等地开设了舞台,茶园,戏院等演出场所,为评剧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1959年,沈阳评剧院成立。供职于沈阳评剧院的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其艺术风格被评剧界称为三大艺术流派。目前,沈阳评剧发展已陷入低谷,出现了学员稀少,市场萎靡等情况。 沈阳秧歌发展始于明清。明清时,评词、大鼓、相声、莲花落等说唱艺术沈阳市境内逐渐形成,二人转也随之逐步发展起来。2003年起,赵本山在沈阳大舞台组织二人转演出,兴办第一家刘老根大舞台,并之后陆续在各地开设连锁剧场。沈阳秧歌是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大秧歌传统而形成的地方乡土艺术。沈阳秧歌在发展初期,是少数以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在街头表演的节目,后逐渐变成了节庆或庙会期间的娱乐活动。沈阳秧歌,除继承了辽东大秧歌原有传统艺术风格外,也吸收了辽南、辽西的高跷艺术。目前,沈阳秧歌成为民众热衷的曲艺活动,秧歌节也成为沈阳的一项大型节会。 节会与民艺 沈阳是满清文化和关东文化的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历史上诸多带有满族文化的民俗与民艺在沈阳都得到体现。逢年过节,沈阳有举办灯会与庙会的传统。中国北方冬季农闲时,有逛灯会、看花灯的传统。清兵入关后,沈阳作为陪都与北京共同举办了灯会。清末,沈阳的花灯文化发展至顶峰,其中在沈阳方城四平街举办的皇城灯会有“四平观走马,三日万巷空”之说。沈阳庙会是集商贸、游艺、信仰等民间习俗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其中元宵节在实胜寺举办的皇寺庙会是具有官方性质的民俗活动,以举办藏传佛教的法事活动“跳布扎”著名。而东岳庙、娘娘庙、药王庙,号称沈阳三大民间庙会。 沈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艺民信有地仗彩画、锡伯族民间故事、北市摔跤、喜利妈妈信俗。由于传承者就业等问题,地仗彩画出现普及率低,传承后继无人的情况。目前,沈阳重要的民间艺术代表为掐褶纸技艺,辽绣技艺,葫芦雕刻技艺等。 饮食 辽菜在作为辽宁省会的沈阳得到了完整的体现,辽菜以鲜咸为基本口味,以“扒、炖、熘”见长,熟烂香脆、明油亮芡为典型特征,喜以辽东地区的山珍野味和辽河渤海的河海两鲜为原料。同时,沈阳曾作为清王朝的盛京,既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其饮食风味既受到了包含宫廷菜、官府菜在内的来自全国各地菜系的影响,也结合了汉、满、蒙古、回、朝鲜等各民族多样的饮食特点。清末时期,沈阳就形成了宫廷料理盛京满汉全席。 小吃方面有老边饺子、烤鸡架、拉面、烤牛肉、老山记海城馅饼、满族小吃那家白肉血肠,回族马家烧麦,火勺等。 以「世界第二大韩国风情街」西塔街附近为代表,沈阳有数量众多的韩式料理店,包含各式朝鲜族和韩式菜。如韩式烤肉、西塔大冷面、打糕等。其中以混合了中韩料理的泥炉烧烤最为特色。除此之外,日式料理在沈阳覆盖率也较高。 新闻传播 中国近代报刊业兴于维新变法时期。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相继兴起国人办报热潮。沈阳由于自身的地理、人文及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未赶上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盛京将军赵尔巽主持创办的隔日刊《奉天省公报》正式创刊,成为近代辽宁地区第一份民族报刊。1906年,日本人中岛真雄以“联络中日邦交,开通民智”为招牌,在奉天创办了《盛京时报》,并持续发行38年,成为近代辽宁办报时间最长的一家中文报纸。清末民初以来,随着政权的更迭,沈阳先后发行《奉天公报》、《商工日报》、《大亚公报》和《盛京日报》等报刊。目前,沈阳有《辽宁日报》、《辽沈晚报》、《时代商报》、《华商晨报》和《沈阳日报》、《沈阳晚报》等多家报纸,其中发行量较大的有《辽沈晚报》、《沈阳晚报》和《华商晨报》。 沈阳最早的广播电台创办于1928年,奉系军阀在沈阳创办了奉天广播无线电台,为当时全国总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奉天广播无线电台,后将电台交给日本奉天河登洋行经营,并以“奉天放送局”名义进行广播。满洲国成立后,在东北设立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接管了该广播电台。到1938年,满洲国当局将奉天放送局升格为奉天中央放送局,并于1938年10月对奉天中央放送局进行了扩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沈阳先后有7座广播电台播音。中共占领沈阳后,新华广播电台由滨江迁至沈阳,后改称奉天人民广播电台。1954年9月1日,奉天人民广播电台撤销,在原奉天台人员、设备基础上成立辽宁人民广播电台。1959年10月1日,辽宁电视台(当时称沈阳电视台)建成并正式开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五家电视台之一。2009年12月18日,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合并组建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卫视于1997年1月1日起通过卫星播出,目前覆盖辽宁全省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0余个城市,同时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北美有局部落地。沈阳市电视台创建于1979年12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早的城市电视台之一。2010年6月21日,该台与沈阳市人民广播电台合并组建沈阳市广播电视台。2012年1月1日,辽宁广播电视台和沈阳市广播电视台实现所谓“战略合作”即实质上的合并。目前两台除主频道频率外的频道频率实行合作运营,都冠以“辽宁广播电视台”呼号。 古迹与文化遗产 沈阳市内有诸多明清文化古迹,有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除北京外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新乐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氏族公社的村落文化遗址。2001年列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遗址发现于新乐电工厂宿舍区域内,故命名为新乐遗址。1984年遗址设立了“新乐遗址博物馆”。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是后金入关前的盛京皇宫和清朝迁都北京后的盛京行宫。经乾隆时期大规模的改建与增修,占地约6万平方米。1926年后,沈阳故宫建筑群陆续辟作博物馆,现称沈阳故宫博物院 。与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满、蒙、藏特色,并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路。东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布局仿照八旗行军帐殿的布局。中路的特点则是“宫高殿低”,居住部分位于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区域,这是来源于满族人喜居于台岗之上的生活习惯。西路以及中路的东西二宫则是完全的汉式建筑。1743年,乾隆帝东巡盛京时发现与北京的紫禁城相比,盛京的宫殿过于简略,于是在乾隆便计划扩建沈阳故宫,沈阳故宫也迎来了创建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建与增建。沈阳故宫于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项目。 盛京三陵,指早期的三个清朝皇家陵寝,即辽宁省沈阳市郊的清福陵、清昭陵和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清永陵。福陵坐落于沈阳市东北郊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整个陵园背靠山峦,气势宏伟,风景优美。昭陵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的合葬陵墓,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沈阳大帅府,又称为张氏帅府、少帅府,由中院和东、西两院组成。中院是传统风格三进四合院落,是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的官邸,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1月10日,在大帅府老虎厅内,张学良处决欲夺取东北军政大权的杨宇霆与常荫槐。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面积为12万平方米,园内还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纪念馆及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占地为4万平方米,分东、西、北三个墓区,安葬着朝鲜战争中牺牲的著名英雄、模范、功臣124名,其中包括特级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第等。园内纪念碑正面刻有董必武题字:“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背面为郭沫若题七律:“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政文化场馆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现为中国仅存的两大古代皇宫建筑群之一,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博物馆 日本人于1931年成立奉天国立博物馆,是沈阳第一座博物馆。现今沈阳的博物馆有辽宁省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还有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市张氏帅府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金融博物馆、沈飞航空博览园、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沈阳造币博物馆、沈阳盛京碑林陈列馆、老沈阳博物馆等专题或专业博物馆。其中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于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并开馆,其中有战后日本遗孤立的感谢中国养父母碑。 图书馆 沈阳市最早的图书馆是位于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文溯阁是建在宫廷中的最大的一所图书馆,其内藏有珍本《文溯阁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文溯阁是在乾隆年间沈阳故宫扩建时仿照藏书楼宁波天一阁所建,乾隆御笔亲书“文溯阁”匾额。 沈阳近代第一家公共图书馆为由张鹤玲创办,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奉天图书馆,奉天图书馆是辽沈地区第一家近代公共图书馆,同时也首开整个东北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之先河,其创设时间甚至早于具有国家公共图书馆性质的京师图书馆。 截止至2015年,沈阳市共有公立图书馆129座。主要有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和各高校图书馆,各区、县、市基本都设有图书馆,且各区图书馆及各自助借书点均与沈阳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辽中区暂除)。档案馆主要有辽宁省档案馆、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城建档案馆等。 科普教育场馆 2012年底,沈阳市已建成市属科普场馆26个,其中科技馆2个,科学技术博物馆18个,青少年科技馆站6个。主要科普场馆有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沈阳科学宫、沈阳市科普公园和沈阳天文宫。 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是辽宁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新馆于2011年7月动工建设,于2015年4月开馆,目前是辽宁省乃至国内较大的一所科普教育场馆之一。 沈阳科学宫是沈阳市内一所集科普展示、交流培训、会议展览、高科技娱乐于一身的科普教育基地,内部建有巨幕4D科普影院,球幕影院等科普娱乐项目以及基础科学展厅等七个展厅。 社会 人口与民族构成 元末辽宁东部地区持续15年的社会动乱,致使包括沈阳在内的辽东地区人口大部失散。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恢复辽东地区人口,实行来自山海关内的武装移民和北部少数民族南迁的政策,为沈阳带来大量来自山东和河南的军士及军属及东北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和女真族移民。清兵入关后,大批旗人迁徙至北京,与此同时清政府为防止被关内移民多度开发而推行封禁政策,致使沈阳地区人口数量下降。康熙初年,沈阳城内只有八旗兵千余人,全城固定居民不到五千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闯关东的开始,沈阳吸引了大批来自华北地区的移民。北洋政府时期,每年以20万的规模在山东招人,很多人就此落户,逐渐入了辽宁籍。 近代人口 2019年末,沈阳市的常住人口为832.2万人。根据2020年末,沈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顯示:全市常住人口907万人,户籍人口764.7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374.2万人,女性人口390.5万人。 出生人口3.9万人,人口出生率5.04‰;死亡人口7.6万人,人口死亡率9.89‰;人口自然增长率-4.85‰。 沈阳市现有55个少数民族93178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7%。 截至2021年1月末,沈阳市户籍人口为76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分别为549.5万人和212.6万人,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沈阳市拥有中国55个少数民族包括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维吾尔、藏中的41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市总人口的9.79%,其中满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54.38%。 方言 沈阳话是北京官话的地方变体。沈阳话的具体形成时间尚无定论,但有些学者认为沈阳话初步形成于清初,是受到影响的产物。沈阳话在清朝对北京城内的方言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沈阳话使用大量以北京话的方言词汇,其中有一部分属口语,并没有标准的写法。沈阳话的方言土语词汇共计三四千个,其中有一部分已融入普通话。沈阳话由于其口音及土语词汇的特殊性,并不像大连话一样被普通话使用者所流畅理解,但与华北地区其他省市人们交流并无困难。 科教 沈阳传统教育始于辽朝。辽朝,沈阳开始设立官学和私学。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皇太极在沈阳设立文庙劝学并举办科举考试。清康熙五十八年,奉天府丞创办萃升书院,为清朝盛京地区的最高学府。沈阳在近代高等教育方面更是开辽宁地区甚至是北方风气之先。 沈阳近代高等教育始于光绪年间创办的的奉天大学堂。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制军增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筹办奉天大学堂,在维护封建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清末民初,盛京将军赵尔巽在沈阳创办盛京讲武堂、奉天法政学堂、奉天游学预备学堂、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等若干高等院校。此后,在奉系掌权期间冯庸创办了冯庸大学。满洲国时期,沈阳出现了由日本人新建的各类学校及教育场所,其中包括满洲医科大学,奉天国立农业大学,南满中学堂等院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仿照苏联模式陆续建立了若干所理工科大学,其中东北大学为985工程、教育部直属高校,辽宁大学为211工程高校,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为公安部直属的院校。截止2013年,沈阳共有普通高校46所,中等专业学校39所,职业中学44所,技工学校31所,普通中学322所,小学320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14.3万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在沈阳设立奉天农业试验场以振兴实业,是为当时的奉天省第一个科研试验机构。同一时期,日本势力在奉天抚近门内堂子庙设立观测所并开展了气象与地震观测。1978年5月,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成立,作为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联络和协调在辽宁山东两省的研究所。目前在科研方面,全市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 体育 沈阳传统体育活动以抖空竹、珍珠球、冰嬉、赛威呼、蒙古摔跤、锡伯蹴球等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清光绪年间,沈阳市已举办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商民各界运动会”。北洋时期,沈阳就已举办各种大型田径竞赛运动和国际比赛也日趋活跃。1920年代,沈阳相继举办了东三省联合运动会、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东四省运动会和中日田径对抗赛、中日德国际运动会。东北大学还派出篮球、足球队赴日参加比赛。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了男子100米,200米和400米的比赛,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调整竞技体育布局,促进沈阳体育学院发展冬季体育项目,,中国获得的十四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冬奥会奖牌中,有13枚由沈阳体育学院培养的运动员获得。2015年开始,沈阳开始举行一年一度的沈阳马拉松比赛,赛程多设奖项、多发奖金,仅2023年度比赛的参赛者便达2.5万人,引导民众积极投入到健身活动中。 沈阳作为体育大省辽宁的省会,拥有悠久的体育文化传统并诞生了诸多体育名人,亚洲足球先生郑智、乒乓球奥运冠军马琳、长跑名将孙英杰等均来自沈阳。近年还出现颜妮、王嘉男、刘刚、张珏铭等排球、跳遠、射击项目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 中国足坛反赌专案组在沈阳成立,开展了在中国足球领域追查赌球、行贿、操纵比赛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反赌活动。辽宁足球俱乐部在沈阳有着辉煌的战绩,曾缔造中国足坛史无前例的“十连冠”,并于1990年捧回中国男子足球俱乐部二十世纪唯一的洲际顶级赛事亚足联冠军联赛冠军。 2018年,辽宁男篮参加2017-18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并在沈阳主场首次夺得CBA联赛总冠军,截至2022-23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赛程结束,辽宁男篮共获得三次总冠军,其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入篮球运动,助力本地篮球青训体系。在中学生体育方面,沈阳市31中学曾多次获得全国中学生篮球比赛的冠军,而以31中学、沈阳二中为代表的一批高中篮球队也是中国高中篮球联赛中的劲旅。 沈阳还多次成功举办和协办过包括奥运会、全运会、亚冠决赛和世界杯外围赛等国际赛事。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承办过1989年亚冠决赛、2002年世界杯足球预选赛等赛事,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承办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3年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 目前,沈阳有如下职业运动俱乐部: ,沈阳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42平方米,全市建有全民健身中心十二个、健身场馆1,003个、健身公园广场110个、室外篮球场1145个、足球场245个、健身步道423条。 宗教 沈阳居民宗教信仰多元,有5种宗教得到政府承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的天主教和新教。这些宗教在1949年后一度势衰,并在文革时受到较大影响,后又逐渐恢复。至2012年,全沈阳市共7个市级爱国宗教团体,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89处,另有2处外国人临时基督教活动场所,全市信教群众约40万人,宗教教职人员483人。 佛教是沈阳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宗教,始于魏晋,兴于盛唐。沈阳佛教寺院众多,其中长安寺始建于唐朝,经明清多次修缮保留至今。慈恩寺、般若寺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院。截至2003年,沈阳市总共有佛教活动场所21处,僧尼喇嘛125人。 道教是唐代传入辽宁的,沈阳是东北地区道教活动的中心。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云山道人创建了沈阳城隍庙后,道教开始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较有名气的道教场所,如明代的景佑宫、斗姆宫、清代的太清宫等。太清宫是辽宁省两处全国重点宫观之一。截至2003年,沈阳市总共有道教宫观4处,乾坤道士50人。 伊斯兰教于明末清初随山东、河北两省回民迁徙传入沈阳。清康熙元年(1662年),铁氏先祖铁魁,出资兴建沈阳第一座清真寺――南清真寺。后来随着回民人口的增多,又陆续修建了10余座规模较小的清真寺。目前沈阳存在清真寺23处,阿訇38人,全市穆斯林人数约8万人。 天主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传入沈阳。1838年,罗马天主教皇指令将辽东和蒙古从法国迁使会北京教区分离出来,成立满蒙代牧区,并将主教府设在营口,首任代牧主教为法国神甫方若望。1878年沈阳南关天主教堂建立,这是沈阳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天主教堂。1892年,满蒙代牧区主教府从营口迁到沈阳,沈阳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天主教活动中心。截至2003年,沈阳市总共有天主教堂13处,教牧人员21人。 基督新教是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随后传入辽宁沈阳地区。1872年,英国苏格兰基督教长老会差会派宣教士罗约翰到沈阳传教,成立沈阳东关基督教长老会,是为基督教正式进入沈阳。截至2003年,沈阳市总共有基督教会、堂点153处,教牧人员98人。 医疗 明代,沈阳城出现了专门经营中药材的药铺——永和合药铺,宽甸县石柱子农民也开始人工种植人参。清光绪七年(1881年),沈阳设立奉天省牛痘局。清光绪九年(1883年),司督阁在沈阳小河沿创办东北第一家西医院,后逐步扩大,加之初期医院实行免费的慈善医疗,贫困病人免费就医,甚而免费供餐,因而得名“盛京施医院”。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盛京施医院设立西医学堂,沈阳最早的一批西医正规医师在这里学习医学理论并积累临床经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沈阳成立集贫民、妇孺养济和医疗救济为一体的慈善机构奉天同善堂。后来,同善堂亦发展为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慈善机构。1912年,沈阳创办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第一所医科大学“奉天医科大学”。 目前,沈阳医疗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设有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医学院等著名医学学府。沈阳全市共有21家三级甲等医院,专业分工较为全面,其中较为著名的三甲医院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沈阳市儿童医院和辽宁省中医院等。 建筑 古近代建筑 沈阳有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自2007年起,沈阳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一批近代建筑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沈阳市历史建筑,以对其进行保护。 中国传统风格建筑 作为清朝陪都,虽有很多由战争和运动而遭到破坏,如仅剩西北角楼的盛京城墙、60年代被拆除而后80年代又重建的西塔等等,沈阳市的古代建筑仍保存相对完好。清初,自皇太极改建盛京至清兵入关,沈阳城不断扩建,城内修筑“一宫两陵四塔七寺”等皇家宫陵寺院,其中绝大多数保留至今并成为沈阳古建筑代表。目前,沈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古建筑有明清故宫沈阳故宫和明清皇家陵寝盛京三陵中的清福陵及清昭陵。 近代民族各业建筑 清帝退位后,沈阳的地方军事工业、民族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使沈阳近代建筑及建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在1912年至1931年间,沈阳兴建的建筑更换原有的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而普遍使用西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东三省兵工厂、奉天迫击炮厂、奉天纺纱厂、东北大学、边业银行、奉天国际运动场等近代建筑均为这时期沈阳建筑的代表。 日本殖民时期建筑 从1904年日俄战争、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滿洲國成立、再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沈阳市涌现出大量的日式西洋建筑、興亞式、满洲风建筑,其中诸如大和旅馆、奉天驿、满洲铁道总局(现沈阳铁路局)等建筑持续使用至今,保存良好。这类建筑目前大部分存于和平区。 现代建筑 进入2000年代后,沈阳市开始城市改造,新建了大量的商务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公寓等现代建筑,颇为诙谐的是由台湾建筑师李祖原设计的沈阳金融中心标志建筑方圆大厦被CNN评为全球十大丑陋建筑。部分近代和现代的工厂厂房和工人村,由于废置和城市扩展的需要,在21世纪被拆除,而另一部分进行了改造,如改造后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1905文化创意园。另外,2007年,仅使用不到20年的旧五里河体育场的爆破拆除遭到很多人的诟病。 该市已建成的200 米以上建筑有72座,世界排名第14,全国排名第6(含香港)。已建成的最高楼是市府恒隆广场西塔(391米)。第一座150米以上的建筑是1997年建成的东北电力大厦。2011年2月3日,当时沈阳最高的商务办公楼皇朝万鑫国际大厦发生火灾事故,引起人们对高层建筑火灾隐患的担忧。将于两年内竣工的较高的综合体项目有宝能环球金融中心(最高塔568m)、盛京金融广场(最高塔334.3m)、华强金廊城市广场(最高塔327m)、世茂五里河城(最高塔270m)等。 著名人物
沈阳科学宫是沈阳市内一所集科普展示、交流培训、会议展览、高科技娱乐于一身的科普教育基地,内部建有巨幕4D科普影院,球幕影院等科普娱乐项目以及基础科学展厅等七个展厅。 社会 人口与民族构成 元末辽宁东部地区持续15年的社会动乱,致使包括沈阳在内的辽东地区人口大部失散。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恢复辽东地区人口,实行来自山海关内的武装移民和北部少数民族南迁的政策,为沈阳带来大量来自山东和河南的军士及军属及东北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和女真族移民。清兵入关后,大批旗人迁徙至北京,与此同时清政府为防止被关内移民多度开发而推行封禁政策,致使沈阳地区人口数量下降。康熙初年,沈阳城内只有八旗兵千余人,全城固定居民不到五千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闯关东的开始,沈阳吸引了大批来自华北地区的移民。北洋政府时期,每年以20万的规模在山东招人,很多人就此落户,逐渐入了辽宁籍。 近代人口 2019年末,沈阳市的常住人口为832.2万人。根据2020年末,沈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顯示:全市常住人口907万人,户籍人口764.7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374.2万人,女性人口390.5万人。 出生人口3.9万人,人口出生率5.04‰;死亡人口7.6万人,人口死亡率9.89‰;人口自然增长率-4.85‰。 沈阳市现有55个少数民族93178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7%。 截至2021年1月末,沈阳市户籍人口为76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分别为549.5万人和212.6万人,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沈阳市拥有中国55个少数民族包括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维吾尔、藏中的41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市总人口的9.79%,其中满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54.38%。 方言 沈阳话是北京官话的地方变体。沈阳话的具体形成时间尚无定论,但有些学者认为沈阳话初步形成于清初,是受到影响的产物。沈阳话在清朝对北京城内的方言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沈阳话使用大量以北京话的方言词汇,其中有一部分属口语,并没有标准的写法。沈阳话的方言土语词汇共计三四千个,其中有一部分已融入普通话。沈阳话由于其口音及土语词汇的特殊性,并不像大连话一样被普通话使用者所流畅理解,但与华北地区其他省市人们交流并无困难。 科教 沈阳传统教育始于辽朝。辽朝,沈阳开始设立官学和私学。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皇太极在沈阳设立文庙劝学并举办科举考试。清康熙五十八年,奉天府丞创办萃升书院,为清朝盛京地区的最高学府。沈阳在近代高等教育方面更是开辽宁地区甚至是北方风气之先。 沈阳近代高等教育始于光绪年间创办的的奉天大学堂。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制军增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筹办奉天大学堂,在维护封建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清末民初,盛京将军赵尔巽在沈阳创办盛京讲武堂、奉天法政学堂、奉天游学预备学堂、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等若干高等院校。此后,在奉系掌权期间冯庸创办了冯庸大学。满洲国时期,沈阳出现了由日本人新建的各类学校及教育场所,其中包括满洲医科大学,奉天国立农业大学,南满中学堂等院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仿照苏联模式陆续建立了若干所理工科大学,其中东北大学为985工程、教育部直属高校,辽宁大学为211工程高校,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为公安部直属的院校。截止2013年,沈阳共有普通高校46所,中等专业学校39所,职业中学44所,技工学校31所,普通中学322所,小学320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14.3万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在沈阳设立奉天农业试验场以振兴实业,是为当时的奉天省第一个科研试验机构。同一时期,日本势力在奉天抚近门内堂子庙设立观测所并开展了气象与地震观测。1978年5月,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成立,作为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联络和协调在辽宁山东两省的研究所。目前在科研方面,全市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 体育 沈阳传统体育活动以抖空竹、珍珠球、冰嬉、赛威呼、蒙古摔跤、锡伯蹴球等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清光绪年间,沈阳市已举办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商民各界运动会”。北洋时期,沈阳就已举办各种大型田径竞赛运动和国际比赛也日趋活跃。1920年代,沈阳相继举办了东三省联合运动会、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东四省运动会和中日田径对抗赛、中日德国际运动会。东北大学还派出篮球、足球队赴日参加比赛。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了男子100米,200米和400米的比赛,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调整竞技体育布局,促进沈阳体育学院发展冬季体育项目,,中国获得的十四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冬奥会奖牌中,有13枚由沈阳体育学院培养的运动员获得。2015年开始,沈阳开始举行一年一度的沈阳马拉松比赛,赛程多设奖项、多发奖金,仅2023年度比赛的参赛者便达2.5万人,引导民众积极投入到健身活动中。 沈阳作为体育大省辽宁的省会,拥有悠久的体育文化传统并诞生了诸多体育名人,亚洲足球先生郑智、乒乓球奥运冠军马琳、长跑名将孙英杰等均来自沈阳。近年还出现颜妮、王嘉男、刘刚、张珏铭等排球、跳遠、射击项目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 中国足坛反赌专案组在沈阳成立,开展了在中国足球领域追查赌球、行贿、操纵比赛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反赌活动。辽宁足球俱乐部在沈阳有着辉煌的战绩,曾缔造中国足坛史无前例的“十连冠”,并于1990年捧回中国男子足球俱乐部二十世纪唯一的洲际顶级赛事亚足联冠军联赛冠军。 2018年,辽宁男篮参加2017-18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并在沈阳主场首次夺得CBA联赛总冠军,截至2022-23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赛程结束,辽宁男篮共获得三次总冠军,其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入篮球运动,助力本地篮球青训体系。在中学生体育方面,沈阳市31中学曾多次获得全国中学生篮球比赛的冠军,而以31中学、沈阳二中为代表的一批高中篮球队也是中国高中篮球联赛中的劲旅。 沈阳还多次成功举办和协办过包括奥运会、全运会、亚冠决赛和世界杯外围赛等国际赛事。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承办过1989年亚冠决赛、2002年世界杯足球预选赛等赛事,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承办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3年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 目前,沈阳有如下职业运动俱乐部: ,沈阳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42平方米,全市建有全民健身中心十二个、健身场馆1,003个、健身公园广场110个、室外篮球场1145个、足球场245个、健身步道423条。 宗教 沈阳居民宗教信仰多元,有5种宗教得到政府承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的天主教和新教。这些宗教在1949年后一度势衰,并在文革时受到较大影响,后又逐渐恢复。至2012年,全沈阳市共7个市级爱国宗教团体,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89处,另有2处外国人临时基督教活动场所,全市信教群众约40万人,宗教教职人员483人。 佛教是沈阳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宗教,始于魏晋,兴于盛唐。沈阳佛教寺院众多,其中长安寺始建于唐朝,经明清多次修缮保留至今。慈恩寺、般若寺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院。截至2003年,沈阳市总共有佛教活动场所21处,僧尼喇嘛125人。 道教是唐代传入辽宁的,沈阳是东北地区道教活动的中心。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云山道人创建了沈阳城隍庙后,道教开始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较有名气的道教场所,如明代的景佑宫、斗姆宫、清代的太清宫等。太清宫是辽宁省两处全国重点宫观之一。截至2003年,沈阳市总共有道教宫观4处,乾坤道士50人。 伊斯兰教于明末清初随山东、河北两省回民迁徙传入沈阳。清康熙元年(1662年),铁氏先祖铁魁,出资兴建沈阳第一座清真寺――南清真寺。后来随着回民人口的增多,又陆续修建了10余座规模较小的清真寺。目前沈阳存在清真寺23处,阿訇38人,全市穆斯林人数约8万人。 天主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传入沈阳。1838年,罗马天主教皇指令将辽东和蒙古从法国迁使会北京教区分离出来,成立满蒙代牧区,并将主教府设在营口,首任代牧主教为法国神甫方若望。1878年沈阳南关天主教堂建立,这是沈阳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天主教堂。1892年,满蒙代牧区主教府从营口迁到沈阳,沈阳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天主教活动中心。截至2003年,沈阳市总共有天主教堂13处,教牧人员21人。 基督新教是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随后传入辽宁沈阳地区。1872年,英国苏格兰基督教长老会差会派宣教士罗约翰到沈阳传教,成立沈阳东关基督教长老会,是为基督教正式进入沈阳。截至2003年,沈阳市总共有基督教会、堂点153处,教牧人员98人。 医疗 明代,沈阳城出现了专门经营中药材的药铺——永和合药铺,宽甸县石柱子农民也开始人工种植人参。清光绪七年(1881年),沈阳设立奉天省牛痘局。清光绪九年(1883年),司督阁在沈阳小河沿创办东北第一家西医院,后逐步扩大,加之初期医院实行免费的慈善医疗,贫困病人免费就医,甚而免费供餐,因而得名“盛京施医院”。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盛京施医院设立西医学堂,沈阳最早的一批西医正规医师在这里学习医学理论并积累临床经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沈阳成立集贫民、妇孺养济和医疗救济为一体的慈善机构奉天同善堂。后来,同善堂亦发展为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慈善机构。1912年,沈阳创办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第一所医科大学“奉天医科大学”。 目前,沈阳医疗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设有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医学院等著名医学学府。沈阳全市共有21家三级甲等医院,专业分工较为全面,其中较为著名的三甲医院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沈阳市儿童医院和辽宁省中医院等。 建筑 古近代建筑 沈阳有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自2007年起,沈阳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一批近代建筑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沈阳市历史建筑,以对其进行保护。 中国传统风格建筑 作为清朝陪都,虽有很多由战争和运动而遭到破坏,如仅剩西北角楼的盛京城墙、60年代被拆除而后80年代又重建的西塔等等,沈阳市的古代建筑仍保存相对完好。清初,自皇太极改建盛京至清兵入关,沈阳城不断扩建,城内修筑“一宫两陵四塔七寺”等皇家宫陵寺院,其中绝大多数保留至今并成为沈阳古建筑代表。目前,沈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古建筑有明清故宫沈阳故宫和明清皇家陵寝盛京三陵中的清福陵及清昭陵。 近代民族各业建筑 清帝退位后,沈阳的地方军事工业、民族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使沈阳近代建筑及建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在1912年至1931年间,沈阳兴建的建筑更换原有的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而普遍使用西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东三省兵工厂、奉天迫击炮厂、奉天纺纱厂、东北大学、边业银行、奉天国际运动场等近代建筑均为这时期沈阳建筑的代表。 日本殖民时期建筑 从1904年日俄战争、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滿洲國成立、再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沈阳市涌现出大量的日式西洋建筑、興亞式、满洲风建筑,其中诸如大和旅馆、奉天驿、满洲铁道总局(现沈阳铁路局)等建筑持续使用至今,保存良好。这类建筑目前大部分存于和平区。 现代建筑 进入2000年代后,沈阳市开始城市改造,新建了大量的商务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公寓等现代建筑,颇为诙谐的是由台湾建筑师李祖原设计的沈阳金融中心标志建筑方圆大厦被CNN评为全球十大丑陋建筑。部分近代和现代的工厂厂房和工人村,由于废置和城市扩展的需要,在21世纪被拆除,而另一部分进行了改造,如改造后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1905文化创意园。另外,2007年,仅使用不到20年的旧五里河体育场的爆破拆除遭到很多人的诟病。 该市已建成的200 米以上建筑有72座,世界排名第14,全国排名第6(含香港)。已建成的最高楼是市府恒隆广场西塔(391米)。第一座150米以上的建筑是1997年建成的东北电力大厦。2011年2月3日,当时沈阳最高的商务办公楼皇朝万鑫国际大厦发生火灾事故,引起人们对高层建筑火灾隐患的担忧。将于两年内竣工的较高的综合体项目有宝能环球金融中心(最高塔568m)、盛京金融广场(最高塔334.3m)、华强金廊城市广场(最高塔327m)、世茂五里河城(最高塔270m)等。 著名人物 沈阳著名的历史政治军事人物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清初重臣范文程,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张作霖,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张学良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吕正操等。 沈阳籍的科学界著名人士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赵忠贤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马在田院士,大气科学学家赵柏林院士,前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首位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的华裔医学家李敏求。文化界的沈阳名人有羽泉组合成员胡海泉,流行歌手那英、艾敬、汪苏泷、井胧,军旅歌唱家董文华,演员林更新、郑爽、井柏然、赵今麦、范伟、巩汉林、秦岚、陈思诚、庄达菲、本多RuRu、中國女排「北長城」顏妮、出生于沈阳的威尼斯电影节影后巩俐、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从沈阳走出的体育界人士有乒乓球奥运冠军马琳,女子摔跤奥运冠军王娇,篮球教练蒋兴权是沈阳人,亚洲足球先生郑智,中国足球先生李铁、肇俊哲、曲圣卿、杜震宇等。 国际关系 友好城市 以下为中国国内城市目前与沈阳市建立友好城市的地区。 以下为国际城市目前与沈阳市建立伙伴城市的地区。 驻-{zh-hans:沈;zh-hant:瀋}-领事机构 从美国于1984年在沈阳市重新开设总领事馆以来,沈阳现有8个外国领事机构,以及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芬兰、西班牙、比利时、丹麦、葡萄牙、瑞典、克罗地亚、希腊、丹麦、瑞士等多国签证申请中心。另外,泰国与柬埔寨亦有意设立。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辽宁副省级城市 副省级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會城市 辽 辽 辽 沈阳经济区
of Paleontology A four-minute biographical video from the Londo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n YouTube Biography from Taxonomic Literature, 2nd Edition. 1976-2009. 资源 The Linnaeus Apostles The Linnean Collections The Linnean Correspondence Linnaeus' Disciples and Apostles The Linnaean Dissertations Linnean Herbarium The Linnæus Tercentenary Works by Carl von Linné at the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其他 Linnaeus was depicted by Jay Hosler in a parody of Peanuts titled "Good ol' Charlie Darwin ". The 15 March 2007 issue of Nature featured a picture of Linnaeus on the cover with the heading "Linnaeus's Legacy" and devoted a substantial portion to items related to Linnaeus and Linnaean taxonomy. A tattoo of Linnaeus' definition
封爵 1741年,瑞典國王腓特烈一世頒布:林奈為全世界第一位專教植物學的教授。瑞典国王在1757年就授予林奈爵位,但直到1761年才给他正式封爵。 晚年 在林奈晚年,他曾患过多种疾病。1764年,他受到乌普萨拉热(Uppsala fever)的折磨。在Rosén的照料下,他得以活命。1773年,他又患有坐骨神经痛。在1774年他得了一次中风使得他部分瘫痪。1776年,他第二次中风,造成他的右半身瘫痪,记忆也受损。他甚至钦佩自己的著作,只因他忘记自己是它们的作者。 1777年12月,他又一次的中风使得他极为虚弱,最终他在1778年1月10日在哈马比(Hammarby)逝世。尽管他的遗愿是将自己葬在哈马比,但他最终还是在1月22日被葬于乌普萨拉主教座堂。 林奈氏分類系統 林奈身處的世紀,也正是歐洲的大航海世紀,許多航海歸來的生物學家和博物學家帶回世界各地的動植物,並用自己的喜好為之命名,造成一物多名,或异物同名的混亂現象。 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其間,发现花的花粉囊和雌蕊可以被作为植物分类的基础。他将此发现写成一篇短论文。这个发现为他提供了一个非常教授的职位。1732年乌普萨拉科学院资助他去瑞典北部的拉普兰考察。到那个时候为止,欧洲人对拉普兰还一无所知,在這4600英里的土地上,林奈發現100多種新種植物,1737年林奈将他对拉普兰植物世界的考察写成一本书发表,在這本書中,林奈首次發表了以植物生殖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 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 000多個種。綱(class)、目(order)、屬(genus)、種(species)的分類概念是林奈的首創,但當時沒有科(family)的分類。 1753年林奈發表《植物種誌》(),採用二名法,以拉丁文來為生物命名,其中第一个名字是属名,為名詞,第二个名字是种名,為形容詞,形容這個物種的特性,其後面或可加上發現者的名字,以紀念這位發現者,也有負責的意思。林奈用這種方法幫植物命名,後來他也用同樣的方法為動物命名,此種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 他称人为智人,有意识的人。但他也命名了另一个人种:或,山洞人或夜人,估计他用此来命名当时刚刚被发现的大猩猩。林奈于1758年在第十版《自然系统》中将他自己指定为的正模标本,该份标本(遗体)现保存(埋葬)于瑞典的乌普萨拉大教堂(Uppsala Cathedral),国际动物学会议认为,由于智人在分类学上不存在争议,因此没有必要重新检查正模标本,同时这样做也是不道德的,因此,林奈的正模标本身份,仅具有其分类学之父身份的象征意义。 林奈曾說:「從未有人像我一樣將科學轉型。」 林奈的植物园至今还可以在乌普萨拉参观。 榮譽 倫敦林奈學會自1888年起,向植物學和動物學界有傑出成就者頒發林奈奖章。 1986年,瑞典國家銀行推出新款100克朗紙幣,上面印有林奈的肖像、他在繪畫的植物授粉圖、烏普薩拉大學林奈花園素描,和林奈的格言「」(惊讶于每样事物的神奇,甚至是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事)。 2010年,兩所位於林奈出生地區斯莫蘭的高等院校──韋克舍大學和卡爾馬學院合併,新校以林奈命名,定名為林奈大學。 注释 参考资料 參考书目 Sörlin & Fagerstedt, Linné och hans lärjungar, 2004. ISBN 912735590 外部链接 生平 Biography at the Department of Systematic Botany, University of Uppsala Biography at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iograph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useum of Paleontology A four-minute biographical video from the Londo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n YouTube Biography from Taxonomic Literature, 2nd Edition. 1976-2009. 资源 The Linnaeus Apostles The Linnean Collections The Linnean Correspondence Linnaeus' Disciples and Apostles The Linnaean Dissertations Linnean Herbarium The Linnæus Tercentenary Works by Carl von Linné at the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其他 Linnaeus was depicted by Jay Hosler in
評價 艾瑞克·羅斯伯利:「狄米屈·狄米屈耶維契·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忠實地描繪了他的生活與時代⋯⋯他既代表他的時代,也代表所有的時代。」 「蕭士塔高維契音樂的哲學力量很強烈,任誰都看得出來,有一天它或許可以讓後代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比起汗牛充棟的書籍還要具有說服力。」 作品 蕭士塔高維奇著名的作品包括交響曲和弦乐四重奏各十五首,其中交響曲創作的高峰期在1930–40年代,弦乐四重奏则是在后期(1960–70年代)。其它的管弦樂作品尚有:鋼琴、小提琴及大提琴協奏曲各兩首,以及《慶典序曲》等。室內樂作品方面,他亦創作了唯一的一首鋼琴五重奏及兩首鋼琴三重奏。歌剧作品以《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和《》較為著名。蕭氏亦創作了不少的電影音樂、舞台音樂及管絃樂組曲,近年來開始有唱片商陸續為此錄製唱片,當中又以兩套“爵士樂團組曲”尤為著名。 交响曲 協奏曲 室内乐 弦樂四重奏 衍生作品 《-{zh-hans:见证;zh-hant:證言;}-》(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y Shostakovich),沃爾科夫(Solomon Volkov)著,1979年 舞作《證言》,黎海寧作,2006年 《證言》的真實性 沃爾科夫聲稱藉由1971年-1974年間所默錄的口述記錄而寫就了《證言》一書,並由作曲家簽名證實後,再整理出版。不過,其手稿卻從未公開過。多位蕭士塔高維奇生前的作曲家好友、他的兩名子女,以及晚期形影不離的第三任妻子伊麗娜等,都質疑此書的可信性。但亦有多位曾和他共事的親友,包括好友兼前蘇聯的音樂評論家利柏定斯基(Lev Lebedinsky)、女婿馬克列維諾夫(Maxim Litvinov)、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契(Mstislav Rostropovich)等人表態支持本書的真實性。1991年蘇聯解體後,蕭士塔高維奇的兒子馬克森(Maxim Shostakovich)曾公開表示,《證言》的確是父親的親身口述。 由於當時政治環境的特殊,《證言》的內容與取向恰恰滿足了西方人士的期待,使得《證言》在西方風行一時。湯尼‧帕爾瑪在1987年曾將全書拍攝成電影作品。 家庭 蕭士塔高維奇經歷過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妮娜(Nina Varzar,1932年-1954年;其中於1935年曾離婚,後來因懷孕而恢復夫妻關係,1954年逝世。)為他诞下兩名子女:加丽娜(Galina)及馬克森(Maxim);當中馬克森繼承了父親的音樂事業,現時為指揮及鋼琴家,並經常演奏及灌錄父親的作品。蕭士塔高維奇的《F大調第2號鋼琴協奏曲》就是為兒子19歲生日時所寫及題獻的,馬克森亦在他於莫斯科音樂樂院的畢業考試時作首演。 第二任妻子是蘇聯共青團的活躍分子瑪嘉列塔·卡依诺娃(Margarita Kainova,1956年-1960年),兩人婚後的生活完全不美滿,最終令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三年便結束,瑪嘉列塔沒有為蕭士塔高維奇誕下任何子女。 第三任妻子是伊利娜(Irina Supinskaya,1962年-1975年),兩人年齡相距達29年,伊利娜一直陪伴蕭士塔高維奇直至他離世。同樣亦沒有為他誕下任何子女。 註釋 參考資料 參照 專書 参见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外部链接 肖斯塔科维奇完整作品目录,附有评论 ,来自西科尔斯基出版社 肖斯塔科维奇相关资料网站(含作品列表,作品首演信息,唱片、影视资料列表) 肖斯塔科维奇之争:解读作曲家的生活和音乐 BBC Radio 3上的“发现肖斯塔科维奇”系列广播节目 休斯顿大学主持的讨论列表:肖斯塔科维奇和其他俄国作曲家 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的相关简介
畢業後,蕭士塔高維奇曾打算以作曲家及鋼琴家的雙職身份發展。1927年,他参加了华沙蕭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荣誉奖。不過,當時的音樂評論家普遍對他的鋼琴詣藝並不欣賞,對他的演奏有「乾硬的風格」、「缺乏情感」等不客氣的批評。比賽過後,蕭士塔高維奇遇上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對方對他的《第1號交響曲》十分欣賞,並於翌年在德國柏林作演出。自此,蕭士塔高維奇專心發展他的作曲事業,鋼琴演出亦自此起改為只演奏自己的作品。1927至1928年先後完成了《第2號交響曲》,亦開始創作他的首部歌劇——根據作家尼古萊·果戈理的《賭徒》(The Gamblers)改編而成的《》。但很快便被帶官方背景的批評為形式主義,令到1930年1月的首演並不被看好。 而在1920年代末期至1930年代初期間,蕭士塔高維奇受僱於已改名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德堡,因此這個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劇場音樂、電影配樂、管絃樂組曲、舞劇等。其中他的三齣芭蕾舞劇:《黄金時代》(1929年-1930年)、《》(1930年-1931年)、《》(1934年-1935年)都是這段時期的代表作。但諷刺的是,這三首作品當時都全被蘇聯當局認為意識形態有問題,上演不久就被撤換。 第一次譴責 與之同時,劇場的工作量亦不算太多,因此他除了創作工作上的音樂外,亦能投放時間在其他類型的創作內。其中《第3號交響曲》、《第4號交響曲》、《第1號鋼琴協奏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另外,他亦將不少時間和精力投放於第二齣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上,但他萬萬想不到,這齣歌劇竟然成為了他的音樂生涯的第一次災難。 1932年,“俄罗斯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改组为“苏联作曲家协会”,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要求作曲家“以高度的技巧,简洁、明快、真实地表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内容”。《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的題材敏感,而蕭士塔高維奇和另一位作家共同所寫的台詞亦較為大膽和露骨,所用的配器手法和寫作手法亦屬新穎。但由於是根據十九世紀的俄羅斯自由主義作家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說所改編而成,屬當時官方認可的作品。作品於1934年首演時,初期還是備受好評,官方評論亦對這首作品予以肯定,表示該劇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正確政策下成功的結果”,及“只有在一個有優良傳統蘇聯文化下的蘇聯作曲家才能夠寫出(這首作品)。”歌劇在往後的一年多時間,不論在蘇聯國內或是国外,每次都座無虛席,並且還得到觀眾和評論家的讚賞。 然而1936年1月,斯大林親自觀看了這齣歌劇後卻大發雷霆,大肆抨擊歌劇的內容意識極度不良,完全不符合「蘇維埃音樂」的標準。於是,他透過官方報章《真理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混沌代替了音樂》的社論,斥責這齣歌劇為「低俗、粗鄙、有如原始人的行為」。及後數天,《真理報》連續發表了多篇抨擊《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的宣傳文章,就這樣,《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短時間就被下畫,亦被禁止再作公開演出,連帶蕭士塔高維奇其他的音樂作品也遭禁演。他嘗試以《第4號交響曲》的首演來回應,可惜在人心惶惶,各音樂團體對他也敬而遠之的情況下,本來安排好的首演也要被迫取消。 基於收入上的減少及各類型的壓力,蕭士塔高維奇於1937年另以《第5號交響曲》作為「對黨的批評的回應」。這首作品大幅地減少早期作品中較新穎的創作手法及和聲,當中第四樂章更加是採用近乎保守的傳統創作手法寫成——主調音樂、調性明顯、棄用現代和絃及不協調的音程等等。結果反應正面,官方亦逐步解禁他的作品發表(但如《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則仍然維持禁演令)。另一方面,蕭士塔高維奇開始意識到要在官方的「意識框架」及「創作自由」中找出平衡點,這因而造就了他開始創作室内樂作品。他寫成了第一首絃樂四重奏,而同年九月,他亦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找到了作曲教席,令他得以有較穩定的收入。 自此,世间对其此后的创作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与苏维埃体制之间的关系暧昧不清”,有人认为“他和马雅科夫斯基一样都是屈从于斯大林体制内的御用艺术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顽强不屈,秉持异议品质,敢于反对斯大林的音乐家”。 二戰時期 1941年,納粹德軍攻打列寧格勒,蕭士塔高維奇在戰火中開始創作《第7號交響曲》(亦被稱為《列寧格勒交響曲》),後來他和家人被安排撤離至古比雪夫,該曲亦在那裏完成。1943年春天,全家再被安排移往莫斯科。在這段不斷搬遷的時期,他的一些創作不幸在途中遺失了,當中包括令他耿耿於懷,未能首演的《第4號交響曲》總譜,一些室内樂作品樂章等。另一方面,蕭士塔高維奇在這時創作了陰沉而帶暴力的《第8號交響曲》及《第2號鋼琴奏鳴曲》。除此以外,他還創作了《第2號鋼琴三重奏》、《第2號絃樂四重奏》以及一些劇樂。 二戰結束後,蕭士塔高維奇獲委約在一場慶祝蘇聯戰勝德軍的勝利音樂會中發表一首新的交響曲(即《第9號交響曲》),而他亦本來屬意像其他作曲家般,將《第9號交響曲》寫成和前兩首交響曲一模大規模,兼且加入人聲的作品,就連史達林亦熱切期待他能寫出比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更宏大的作品,但最後出來的,卻是一首近似海頓風格:編制小、演奏時間不長、氣氛輕鬆愉快的作品。這明顯和官方所希望的「大規模的勝利讚歌」相距甚遠,更令史達林不悅,種下遭蘇共二次譴責的伏線。 雖然蕭士塔高維奇在戰爭時期創作了多首重要而愛國色彩濃厚的作品,但一首被認為於1939年寫成,受列寧格勒市黨委書記所委托為慶祝蘇聯在芬蘭扶植的傀儡政權(芬蘭民主共和國)而作的《》,作曲家一直都否認是他的作品。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芬蘭民主共和國」成立不足半年便垮台,而且蘇聯在後來的冬季戰爭中更慘敗於芬蘭軍中,成為了他們的國恥之一,因此蕭士塔高維奇生前極力否認曾創作過這首樂曲。 第二次譴責 1946年,主張藝術作品要社會主義化的安德烈·日丹諾夫被史達林任命為文化部長,便對各文化界進行大規模的整治。1948年2月,他的整頓延伸至音樂界。他藉的歌劇《偉大的友誼》作為借口,以形式主義的指控對當時多位舉足輕重的作曲家進行批評。同年4月召開的會議,最後變成批判大會。蕭士塔高維奇是被批判的對象之一,同時期被批判的還有浦羅哥菲夫、米亞斯科夫斯基、卡巴列夫斯基、舍巴林等。和第一次譴責的情況相同,蕭士塔高維奇絕大部份的作品被禁演,國家福利被收回,音樂學院的教職被中止,而且一直由他領導的蘇聯作曲家協會,更被由史達林和日丹諾夫所信任的赫連尼科夫接管(赫連尼科夫一直擔任這個位席,直至1991年蘇聯政權瓦解為止)。但諷刺的是,1949年蕭士塔高維奇又成為了訪美代表團的其中一員,為此蘇共不得不放寬對他的限制。同年,他創作了清唱劇《森林之歌》,當中將史達林比喻為「偉大的園丁」。1951年,他首次晉升入最高蘇維埃。 重生期:史達林之死 對於蕭士塔高維奇而言,管治了30年的斯大林於1953年的去世(然而,浦羅哥菲夫亦於同日逝世)讓他踏上全新的一頁,所有在第二次譴責時被褫奪的各種福利和工作慢慢地恢復過來。他的作品亦可以重新演奏。其中,發表於12月17日的第10號交響曲成為了新時代的代表作,同時亦是自這首作品開始,確立了所謂的「DSCH動機」。,學者認為,「DSCH動機」在他晚期的作品不斷出現,背後的象徵意義就是代表個人的意念戰勝了一切的壓制。另外,一些在第二次譴責期間所創作的作品,亦陸續得到公演.這包括了多首富濃厚猶太旋律的作品,如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猶太歌集》、第4號絃樂四重奏等。 評價 艾瑞克·羅斯伯利:「狄米屈·狄米屈耶維契·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忠實地描繪了他的生活與時代⋯⋯他既代表他的時代,也代表所有的時代。」 「蕭士塔高維契音樂的哲學力量很強烈,任誰都看得出來,有一天它或許可以讓後代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比起汗牛充棟的書籍還要具有說服力。」 作品 蕭士塔高維奇著名的作品包括交響曲和弦乐四重奏各十五首,其中交響曲創作的高峰期在1930–40年代,弦乐四重奏则是在后期(1960–70年代)。其它的管弦樂作品尚有:鋼琴、小提琴及大提琴協奏曲各兩首,以及《慶典序曲》等。室內樂作品方面,他亦創作了唯一的一首鋼琴五重奏及兩首鋼琴三重奏。歌剧作品以《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和《》較為著名。蕭氏亦創作了不少的電影音樂、舞台音樂及管絃樂組曲,近年來開始有唱片商陸續為此錄製唱片,當中又以兩套“爵士樂團組曲”尤為著名。 交响曲 協奏曲 室内乐 弦樂四重奏 衍生作品 《-{zh-hans:见证;zh-hant:證言;}-》(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y Shostakovich),沃爾科夫(Solomon Volkov)著,1979年 舞作《證言》,黎海寧作,2006年
不確定性原理主要有三種不可行表述: 順序測量不確定性原理:不可能在測量位置時完全不攪擾動量,反之亦然。 聯合測量不確定性原理:不可能對於位置與動量做,即同步地測量位置與動量,只能做近似聯合測量。 製備不確定性原理:不可能製備出量子態具有明確位置與明確動量的量子系統。 很多學者主張,追根究柢,這三種表述等價,可以從其中任意一種表述推導出另一種表述,然而,在這方面的論述,並不很明確。 順序測量不確定性原理 順序測量不確定性原理表明,對於粒子位置的測量不可避免地攪擾了粒子的動量(這結論可以從海森堡顯微鏡實驗獲得),以方程式表示, ; 其中,是測量位置所出現的誤差,是動量被測量位置的動作所攪擾才出現的誤差。 反之亦然,對於粒子動量的測量不可避免地攪擾了粒子的位置(這結論可以從獲得),以方程式表示, ; 其中,是測量動量所出現的誤差,是位置被測量動量的動作所攪擾才出現的誤差。 順序測量不確定性原理時常會被曲解,有些人認為,由於測量儀器有技術瑕疵,才會得到與不確定性原理相符合的結果,假若能夠使用更精良的儀器,應該可以獲得違背不確定性原理的結果。但這想法並不正確,當初海森堡表述不確定性原理時,他設計的海森堡顯微鏡實驗是一種思想實驗,其所使用的是假想最精良的儀器,在假想最理想的環境裏工作,因此,對於在微觀世界裏的測量動作,由不確定性原理所規定的基於普朗克常數的限制是無法突破的。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通過嚴格實驗驗證,否則只能視為偽科學。海森堡並沒有對於不確定性原理給出任何實驗驗證。由於嚴格實驗驗證需要非常精良的儀器,直到近期,才有實驗達成測試不確定性原理的目標。 海森堡顯微鏡實驗 海森堡主張,只有在可以設定的實驗環境下對於粒子的位置做測量,則位置才具有物理意義,否則位置不具有任何物理意義。為了展示怎樣測量位置以及會產生甚麼樣的後續狀況,海森堡設計出伽瑪射線顯微鏡思想實驗。在這實驗裏,一束光線被照射於一個電子,然後用顯微鏡的透鏡來蒐集被電子散射的光線,從而獲得電子的位置數據。光線的波長越短,可以越準確地測量電子位置,但是,光線的動量也會變大,而且會因為被散射而傳輸動量給電子,其數量無法被確定。波長越長的光線,動量越小,電子的動量不會因為散射而大大地改變。可是,電子的位置也只能大約地被測知。根據經典光學理論,透鏡的為 ; 其中,是電子位置的不確定性,是光線的波長,是孔徑角。 假設光線被散射進入顯微鏡的透鏡,則它的軌跡與透鏡的光軸兩者之間的夾角角弧必小於,它的動量大約與原本動量相同 ,垂直於光軸的動量分量必小於,由於不知道軌跡與光軸的夾角角弧,因此無法計算出的確切數值。按照動量守恆定律,光線所失去的動量是電子所增添的動量,所以電子動量因被光線散射而產生的不確定性約為 。 綜合上述兩個方程式,可得到與孔徑角無關的公式 。 這公式是從兩個經典理論求得,完全沒有用到任何量子理論。在經典力學裡,若要減小乘積,有兩種方法,一是使用波長越短的光線越好,這意味著使用伽瑪射線,二是減低輻照度,因為電磁輻射的動量與輻照度成正比。若能促使波長越短,輻照度越低,則乘積就會變得越小,沒有任何基礎限制對於不確定性乘積給出約束。然而,在量子力學裡,當輻照度降低到某種程度時,必須要將光的顆粒性納入考量,必須思考一個光子與一個電子相遇時所發生的康普頓散射,根據德布羅意假說, 。 將這公式帶入乘積的公式,可以得到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係式 。 在這實驗裏,被測量的物理量是位置,是測量誤差,而被攪擾的物理量是動量,是攪擾誤差,因此, 。 在古典力學裏,在測量物體時,攪擾可以被消減得越小越好,但在量子力學裏,對於這攪擾存在著一個基礎限制,並且,這攪擾無法被控制、無法被預測、無法被修正。海森堡顯微鏡實驗創新地給出這限制。 至此,海森堡的論述仍舊不完整,他尚未解釋怎樣獲知粒子的動量。假若能測量到粒子的動量,才能給予粒子的動量實際意義,否則,粒子的動量不具意義,「粒子的動量被攪擾」這句話也不具意義。更多內容,請查閱條目海森堡顯微鏡實驗。 單狹縫衍射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可以用來解釋位置不確定性和動量不確定性的關係。自由粒子的波函數為平面波。假設,這平面波入射於刻有一條狹縫的不透明擋板,平面波會從狹縫衍射出去,在檔牆後面的偵測屏,顯示出干涉圖樣。根據單狹縫衍射公式,從中央極大值位置(最大波強度之點)到第一個零點(零波強度之點)的夾角為 ; 其中,是平面波的波長,是狹縫寬度。 給定平面波的波長,狹縫越窄,衍射現象越寬闊,越大;狹縫越寬,衍射現象越窄縮,越小。 當粒子穿過狹縫之前,在粒子前進的方向(x方向)的動量為,在y方向的動量是零。穿過狹縫時,粒子的動量遭遇攪擾。的不確定性大約是 當粒子穿過狹縫時,粒子的位置不確定性是狹縫寬度:。 所以,位置不確定性與動量不確定性的乘積大約為 。 從德布羅意假說, 。 所以,位置不確定性與動量不確定性遵守近似式 。 在這實驗裏,被測量的物理量是位置,是測量誤差,而被攪擾的物理量是動量,是攪擾誤差,因此, 。 聯合測量不確定性原理 聯合不確定性原理表明,不可能對於位置與動量做,即同步地測量位置與動量,只能做出近似聯合測量,其誤差遵守不等式 ; 其中,與分別為位置與動量的測量誤差。 假設一個量子系統的兩個可觀察量A、B是另外一個可觀察量C的函數,即A=f(C)與B=g(C),則稱可觀察量A、B可以被「聯合測量」(又稱為同步測量)。假若兩種可觀察量的對易算符不等於0,即它們不相互對易,則稱它們為「不相容可觀察量」。聯合測量兩個不相容可觀察量是不可行的。 在經典力學裡,可以同步測量宏觀物體的位置與動量,但是,量子力學的標準形式論不准許聯合測量粒子的位置與動量,這是因為標準形式論的可觀察量不具備這種功能。近期,物理學者將標準形式論加以延伸,提出的理論,正值算符測度可以用來表述聯合測量。但是,在這裡每一種測量都必須是,換句話說,聯合準確測量(同步準確測量)粒子的位置與動量是不可行的,因為粒子的位置與動量是不相容可觀察量。 製備不確定性原理 製備不確定性原理指出,不可能製備出量子態具有任意明確位置與任意明確動量的量子系統,換句話說,所有製備出的量子系統,其量子態的位置與動量必須遵守不等式 ; 其中,與分別為位置與動量的標準差,是約化普朗克常数。 從製備量子系統的角度來看,設想一個量子系統被複製成很多份,每一份系統都是用同樣方法製備而成,那麼,它們都具有同樣的量子態,總稱它們為一個系綜,因此,量子態代表一個系綜的同樣方法製備出來的量子系統。現在對每一份系統測量任意可觀察量A,一般而言,這些測量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它們形成了一種概率分布。從量子態計算出來的可觀察量A的理論概率分布,在複製數量趨於無窮大的極限,會與測量實驗所獲得可觀察量A概率分布完全一致。 量子系統的物理行為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波函數的絕對值平方是量子系統的概率分布。概率分布的寬度或擴展可以用標準差或某種測度來量度。波函數也可以用來計算出位置或動量的概率分布,從而獲得以位置與動量的標準差來表達的不確定性關係式。這關係式表達出符合量子力學對於製備量子系統所設定的限制,是製備不確定性原理的表達式。由同樣方法製備而成的多個量子系統,它們會具有的某些類似的性質,但也會具有某些不同的性質,它們所具有的性質不可能每一種都相同。" 在波動力學裏,波函數描述粒子的量子行為。在任意位置,波函數的絕對值平方是粒子處於那位置的機率;機率越高,則粒子越常處於那位置。動量則與波函數的波數有關。 根據德布羅意假說,物質具有波動性質,會展示出像物質波一般的物理性質,因此,粒子的位置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假設這波函數的空間部分是單色平面波,以方程式表示 ; 其中,是波數,是動量。 玻恩定則表明,波函數可以用來計算機率,在位置與之間找到粒子的機率為 。 對於單色平面波案例,是均勻分佈,這粒子的位置極端不確定,因為,它在與之間任意位置的機率都一樣。 如右圖所示,思考一個由很多正弦波疊加形成的波函數: ; 其中,是模的振幅。 取連續性極限,波函數是所有可能模的積分: ; 其中,是模的振幅,稱為動量空間的波函數。 以數學術語表達,的傅立葉變換是,位置與動量是共軛物理量。將這些平面波疊加在一起的副作用是動量的不確定性變大,是很多不同動量的平面波組成的混合波。標準差定量地描述位置與動量的不確定性。粒子位置的機率密度函數可以用來計算標準差。使用更多平面波,可以減低位置的不確定性,即減低,但也因此增加動量的不確定性,即增加。這就是不確定性原理。 根據肯納德不等式: 。 導引 在希爾伯特空間內,任意兩個態向量和,必定滿足施瓦茨不等式: 。 假設算符、為對應於可觀察量、的厄米算符: , 。 那麼,按照施瓦茨不等式, 。 注意到任意複數的絕對值平方必定大於或等於其虛數部分的絕對值平方: ; 其中,表示取右邊項目的虛數。 複數的虛數部分等於這複數與其共軛複數的差額除以: 。 從上述這三條公式,可以得到不等式 。 執行以下替換: , 。 那麼, 。 定義標準差為 。 標準差就是不確定性。廣義不確定性原理的關係式為 。 位置與動量的不確定性關係式 位置、動量等等可觀察量是由自伴算符來代表。當兩個算符和作用於一個函數時,它們不一定會對易。例如,設定為乘以,設定為對於的導數。那麼, 。 使用算符語言,可以表達為 。 這例子很重要。因為,它很像量子力學的正則對易關係。特別地,位置和動量的正則對易關係是 。 將這正則對易關係代入廣義不確定性原理的關係式,則可得到位置與動量的不確定性關係式 。 定域性波包 一個定域性的波包必定沒有很明確的波數。假設一個波包的尺寸大約為 .那麼,通過點數波包的週期數,可以知道其波數: 。 假若,點數的不確定性為,那麼,波數的不確定性是 。 根據德布羅意假說,。因此,動量的不確定性是 。 由於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是,所以,這兩個不相容可觀察量的不確定性為 。 高斯波包 高斯波函數的動量與位置不確定性關係式的計算,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練習。設定一個粒子的波函數是高斯函數: 。 由於對稱性,這粒子的位置期望值等於零。經過查閱積分手冊,位置標準差是 。 接下來,傅立葉變換高斯函數至波數空間的波函數: 。 為了要使得最右邊的積分跟波數無關,做連續變數替換,。那麼,
Mechanical Relations)裏表述出矩陣力學。從此舊量子論漸趨式微,現代量子力學的時代正式開啟。矩陣力學大膽地假設,經典的運動概念不適用於量子層級,束縛在原子內部的電子並不具有明確定義的軌道,而是運動於模糊不清,無法觀察到的軌道,其對於時間的傅立葉變換只涉及到因量子躍遷而產生的可以被觀察到的電磁輻射的離散頻率。 海森堡在論文裏提出,只有在實驗裏能夠觀察到的物理量才具有物理意義,才可以用理論描述其物理行為,其它都是無稽之談。因此,他刻意避開任何涉及粒子運動軌道的詳細計算,例如,粒子隨著時間而改變的確切運動位置,因為,這運動軌道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替代地,他專注於研究電子躍遷時,所發射出的電磁輻射的離散頻率和強度。他計算出代表位置與動量的無限矩陣。這些矩陣能夠正確地預測電子躍遷所發射出光波的強度。 同年6月,在閱讀了海森堡的論文之後,馬克斯·玻恩發現,海森堡的數學運算原來就是他在學生時代學到的矩陣微積分。另外,在分別表示位置與動量的兩個無限矩陣之間存在著一種很特別的關係──正則對易關係,以方程式表示為: 。 但是,他們並不了解這重要結果的意義,他們無法給予合理的詮釋。 1926年,海森堡任聘為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波耳研究所的講師,協助尼爾斯·波耳做研究。隔年,他發表了論文《論量子理論運動學與力學的物理內涵》(On the physical content of quantum theoretical kinematics and mechanics)。在這篇論文裏,他嚴格要求遵守實證主義:只有在可以設定的實驗環境下對於粒子的某種數量做測量,則這數量才具有物理意義,否則這數量不具有任何物理意義。他接著解釋,任何實驗測量都會遭遇誤差,因此,這數量的物理意義也只能被確定至某種程度。例如,假設使用顯微鏡來測量粒子的位置,對於粒子的位置的測量會不可避免地攪擾了粒子的動量,造成動量的不確定性。海森堡緊跟著給出他的不確定性原理:越精確地知道位置,則越不精確地知道動量,反之亦然。不確定性原理能夠直接地詮釋位置與動量的正則對易關係:假若測量位置不會攪擾動量,測量動量不會攪擾位置,則測量位置與動量不需要顧慮到先後關係,位置與動量的正則對易關係會變為。 在這篇論文裏, 海森堡寫出公式 。 這公式給出了任何位置測量所造成的最小無法避免的動量不確定值,但是他沒有給予和確切的定義。在海森堡的芝加哥講義裏,他又進一步改善了這關係式: 。 1927年,首先證明了現代不等式: ; 其中,是位置標準差,是動量標準差,是約化普朗克常數。 海森堡只給出關於高斯波包案例的不等式。 1929年,推導出基於對易關係的不確定關係式。 三種表述 不確定性原理主要有三種不可行表述: 順序測量不確定性原理:不可能在測量位置時完全不攪擾動量,反之亦然。 聯合測量不確定性原理:不可能對於位置與動量做,即同步地測量位置與動量,只能做近似聯合測量。 製備不確定性原理:不可能製備出量子態具有明確位置與明確動量的量子系統。 很多學者主張,追根究柢,這三種表述等價,可以從其中任意一種表述推導出另一種表述,然而,在這方面的論述,並不很明確。 順序測量不確定性原理 順序測量不確定性原理表明,對於粒子位置的測量不可避免地攪擾了粒子的動量(這結論可以從海森堡顯微鏡實驗獲得),以方程式表示, ; 其中,是測量位置所出現的誤差,是動量被測量位置的動作所攪擾才出現的誤差。 反之亦然,對於粒子動量的測量不可避免地攪擾了粒子的位置(這結論可以從獲得),以方程式表示, ; 其中,是測量動量所出現的誤差,是位置被測量動量的動作所攪擾才出現的誤差。 順序測量不確定性原理時常會被曲解,有些人認為,由於測量儀器有技術瑕疵,才會得到與不確定性原理相符合的結果,假若能夠使用更精良的儀器,應該可以獲得違背不確定性原理的結果。但這想法並不正確,當初海森堡表述不確定性原理時,他設計的海森堡顯微鏡實驗是一種思想實驗,其所使用的是假想最精良的儀器,在假想最理想的環境裏工作,因此,對於在微觀世界裏的測量動作,由不確定性原理所規定的基於普朗克常數的限制是無法突破的。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通過嚴格實驗驗證,否則只能視為偽科學。海森堡並沒有對於不確定性原理給出任何實驗驗證。由於嚴格實驗驗證需要非常精良的儀器,直到近期,才有實驗達成測試不確定性原理的目標。 海森堡顯微鏡實驗 海森堡主張,只有在可以設定的實驗環境下對於粒子的位置做測量,則位置才具有物理意義,否則位置不具有任何物理意義。為了展示怎樣測量位置以及會產生甚麼樣的後續狀況,海森堡設計出伽瑪射線顯微鏡思想實驗。在這實驗裏,一束光線被照射於一個電子,然後用顯微鏡的透鏡來蒐集被電子散射的光線,從而獲得電子的位置數據。光線的波長越短,可以越準確地測量電子位置,但是,光線的動量也會變大,而且會因為被散射而傳輸動量給電子,其數量無法被確定。波長越長的光線,動量越小,電子的動量不會因為散射而大大地改變。可是,電子的位置也只能大約地被測知。根據經典光學理論,透鏡的為 ; 其中,是電子位置的不確定性,是光線的波長,是孔徑角。 假設光線被散射進入顯微鏡的透鏡,則它的軌跡與透鏡的光軸兩者之間的夾角角弧必小於,它的動量大約與原本動量相同 ,垂直於光軸的動量分量必小於,由於不知道軌跡與光軸的夾角角弧,因此無法計算出的確切數值。按照動量守恆定律,光線所失去的動量是電子所增添的動量,所以電子動量因被光線散射而產生的不確定性約為 。 綜合上述兩個方程式,可得到與孔徑角無關的公式 。 這公式是從兩個經典理論求得,完全沒有用到任何量子理論。在經典力學裡,若要減小乘積,有兩種方法,一是使用波長越短的光線越好,這意味著使用伽瑪射線,二是減低輻照度,因為電磁輻射的動量與輻照度成正比。若能促使波長越短,輻照度越低,則乘積就會變得越小,沒有任何基礎限制對於不確定性乘積給出約束。然而,在量子力學裡,當輻照度降低到某種程度時,必須要將光的顆粒性納入考量,必須思考一個光子與一個電子相遇時所發生的康普頓散射,根據德布羅意假說, 。 將這公式帶入乘積的公式,可以得到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係式 。 在這實驗裏,被測量的物理量是位置,是測量誤差,而被攪擾的物理量是動量,是攪擾誤差,因此, 。 在古典力學裏,在測量物體時,攪擾可以被消減得越小越好,但在量子力學裏,對於這攪擾存在著一個基礎限制,並且,這攪擾無法被控制、無法被預測、無法被修正。海森堡顯微鏡實驗創新地給出這限制。 至此,海森堡的論述仍舊不完整,他尚未解釋怎樣獲知粒子的動量。假若能測量到粒子的動量,才能給予粒子的動量實際意義,否則,粒子的動量不具意義,「粒子的動量被攪擾」這句話也不具意義。更多內容,請查閱條目海森堡顯微鏡實驗。 單狹縫衍射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可以用來解釋位置不確定性和動量不確定性的關係。自由粒子的波函數為平面波。假設,這平面波入射於刻有一條狹縫的不透明擋板,平面波會從狹縫衍射出去,在檔牆後面的偵測屏,顯示出干涉圖樣。根據單狹縫衍射公式,從中央極大值位置(最大波強度之點)到第一個零點(零波強度之點)的夾角為 ; 其中,是平面波的波長,是狹縫寬度。 給定平面波的波長,狹縫越窄,衍射現象越寬闊,越大;狹縫越寬,衍射現象越窄縮,越小。 當粒子穿過狹縫之前,在粒子前進的方向(x方向)的動量為,在y方向的動量是零。穿過狹縫時,粒子的動量遭遇攪擾。的不確定性大約是 當粒子穿過狹縫時,粒子的位置不確定性是狹縫寬度:。 所以,位置不確定性與動量不確定性的乘積大約為 。 從德布羅意假說, 。 所以,位置不確定性與動量不確定性遵守近似式 。 在這實驗裏,被測量的物理量是位置,是測量誤差,而被攪擾的物理量是動量,是攪擾誤差,因此, 。 聯合測量不確定性原理 聯合不確定性原理表明,不可能對於位置與動量做,即同步地測量位置與動量,只能做出近似聯合測量,其誤差遵守不等式 ; 其中,與分別為位置與動量的測量誤差。 假設一個量子系統的兩個可觀察量A、B是另外一個可觀察量C的函數,即A=f(C)與B=g(C),則稱可觀察量A、B可以被「聯合測量」(又稱為同步測量)。假若兩種可觀察量的對易算符不等於0,即它們不相互對易,則稱它們為「不相容可觀察量」。聯合測量兩個不相容可觀察量是不可行的。 在經典力學裡,可以同步測量宏觀物體的位置與動量,但是,量子力學的標準形式論不准許聯合測量粒子的位置與動量,這是因為標準形式論的可觀察量不具備這種功能。近期,物理學者將標準形式論加以延伸,提出的理論,正值算符測度可以用來表述聯合測量。但是,在這裡每一種測量都必須是,換句話說,聯合準確測量(同步準確測量)粒子的位置與動量是不可行的,因為粒子的位置與動量是不相容可觀察量。 製備不確定性原理 製備不確定性原理指出,不可能製備出量子態具有任意明確位置與任意明確動量的量子系統,換句話說,所有製備出的量子系統,其量子態的位置與動量必須遵守不等式 ; 其中,與分別為位置與動量的標準差,是約化普朗克常数。 從製備量子系統的角度來看,設想一個量子系統被複製成很多份,每一份系統都是用同樣方法製備而成,那麼,它們都具有同樣的量子態,總稱它們為一個系綜,因此,量子態代表一個系綜的同樣方法製備出來的量子系統。現在對每一份系統測量任意可觀察量A,一般而言,這些測量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它們形成了一種概率分布。從量子態計算出來的可觀察量A的理論概率分布,在複製數量趨於無窮大的極限,會與測量實驗所獲得可觀察量A概率分布完全一致。 量子系統的物理行為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波函數的絕對值平方是量子系統的概率分布。概率分布的寬度或擴展可以用標準差或某種測度來量度。波函數也可以用來計算出位置或動量的概率分布,從而獲得以位置與動量的標準差來表達的不確定性關係式。這關係式表達出符合量子力學對於製備量子系統所設定的限制,是製備不確定性原理的表達式。由同樣方法製備而成的多個量子系統,它們會具有的某些類似的性質,但也會具有某些不同的性質,它們所具有的性質不可能每一種都相同。" 在波動力學裏,波函數描述粒子的量子行為。在任意位置,波函數的絕對值平方是粒子處於那位置的機率;機率越高,則粒子越常處於那位置。動量則與波函數的波數有關。 根據德布羅意假說,物質具有波動性質,會展示出像物質波一般的物理性質,因此,粒子的位置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假設這波函數的空間部分是單色平面波,以方程式表示 ; 其中,是波數,是動量。 玻恩定則表明,波函數可以用來計算機率,在位置與之間找到粒子的機率為 。 對於單色平面波案例,是均勻分佈,這粒子的位置極端不確定,因為,它在與之間任意位置的機率都一樣。 如右圖所示,思考一個由很多正弦波疊加形成的波函數: ; 其中,是模的振幅。 取連續性極限,波函數是所有可能模的積分: ;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中國 天聪(1627年-1636年):后金—太宗皇太极之年号 崇德(1636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之年号 顺治(1644年-1661年):清—世祖福临之年号 瑞应(1621年-1629年):明朝时期—奢崇明之年号 永兴(1628年):明朝时期—张惟元之年号 靈寶(1629年):明朝時期—李盛明之年號 天运(1637年):明朝时期—张普徽之年号 天定(1644年):明朝时期—刘守分之年号 重兴(1644年):明朝时期—秦尚行之年号 兴武(1635年-1636年):明朝时期—高迎祥之年号 永昌(1644年-1645年):大顺—李自成之年号 义武(1643年-1644年):大西—张献忠之年号 大顺(1644年-1646年):大西—张献忠之年号 越南 永祚(1618年-1629年):後黎朝—神宗黎维祺之年号 德隆(1629年-1635年):后黎朝—神宗黎维祺之年号 陽和(1635年-1643年):后黎朝—神宗黎维祺之年号
义武(1643年-1644年):大西—张献忠之年号 大顺(1644年-1646年):大西—张献忠之年号 越南 永祚(1618年-1629年):後黎朝—神宗黎维祺之年号 德隆(1629年-1635年):后黎朝—神宗黎维祺之年号 陽和(1635年-1643年):后黎朝—神宗黎维祺之年号 福泰(1643年-1649年):后黎朝—真宗黎维祐之年号 隆泰(1594年-1628年):莫朝—莫敬寬之年号 順德(1628年-1677年):莫朝—莫敬完之年号 日本 寬永(1624年-1644年):後水尾天皇、明正天皇、後光明天皇之年號 正保(1644年-1648年):后光明天皇之年號 参考文献 深入閱讀 參見 中國年號索引 明朝年號列表 崇禎 (消歧義)
1730年:奧立佛·高德史密斯,盎格魯愛爾蘭詩人、作家、醫生(1774年逝世) 1759年: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劇作家,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1805年逝世) 1784年:威廉·梅納德·戈姆,英國陸軍元帥(1875年逝世) 1804年:約翰·斯坦尼福德·魯賓遜,美國律師、政治人物,前任佛蒙特州州長(1860年逝世) 1812年:左宗棠,清朝大臣(1885年逝世) 1828年:王韬,中国思想家(1897年逝世) 1845年:约翰·斯帕洛·戴维·汤普森,第五任加拿大總理(1894年逝世) 1849年:亞歷山大·達夫,英國貴族,第一代法夫公爵(1912年逝世) 1868年:船越義珍,日本現代空手道松濤館流創始者(1957年逝世) 1869年:韋恩·惠勒,美國律師,「反沙龍聯盟」長期領導人,美國禁酒令的主要推動者(1927年逝世) 1888年:安德烈·圖波列夫,蘇联航空工业設計師(1972年逝世) 1879年:帕特里克·皮尔斯,愛爾蘭教師、律師、詩人、作家、民族主義者與1916年復活節起義領導人之一(1916年逝世) 1879年:韋切爾·林賽,美國詩人,現代吟唱詩歌之父(1931年逝世) 1895年:约翰·诺斯洛普,美國航空工業家,諾斯洛普公司創建者、創始人之一(1981年逝世) 1904年:龚祖同,中国光学家(1986年逝世) 1910年:張樂平,中國漫画家(1992年逝世) 1918年:包玉剛,环球航运集团(本格森環球前身)創始人, 華人世界船王(1991年逝世) 1918年:恩斯特·奥托·菲舍尔,德國化學家,197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007年逝世) 1919年:莫伊兹·冲伯,剛果民主共和國軍閥(1969年逝世) 1919年: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蘇聯軍人、工程師、槍械設計師,以設計AK系列突擊步槍而聞名(2013年逝世) 1923年:忠犬八公,日本具傳奇色彩的忠犬(1935年逝世) 1924年:蔡萬霖,台灣企業家(2004年逝世) 1925年:-{zh-cn:理查德·伯顿; zh-hant:李察·波頓;}-,英國演員(1984年逝世) 1928年:-{zh-tw:顏尼歐·莫利克奈; zh-cn:埃尼欧·莫里科内; zh-hk:安尼奧·摩利哥;}-,意大利電影作曲家,2007年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2020年逝世) 1932年:羅伊·谢德,美國電影演員(2008年逝世) 1933年:羅納德·埃萬斯,美國太空人,曾執行阿波羅17號任務(1990年逝世) 1939年:楊樂,中國數學家(2023年逝世) 1942年:罗伯特·F·恩格尔,美國經濟學家,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44年:李谷一,中国歌唱藝術家 1944年:蒂姆·賴斯,英國音樂劇作詞家 1945年:通倫·西蘇里,寮國政治人物,現任寮國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寮人民民主共和國主席 1948年:糸井重里,日本作家 1950年:胡德夫,台灣歌手 1951年:洪偉明,台灣時尚界著名造型師 1955年:羅蘭·艾默瑞奇,德國電影導演 1955年:尼爾·蓋曼,英國猶太裔作家,名列文學傳記辭典十大後現代作家 1958年:杨丽萍,中国舞蹈家 1960年:川岛直美,日本演員(2015年逝世) 1960年:張德蘭,香港女歌手 1960年:尼爾·蓋曼,英國作家 1963年:郭進興,台湾棒球球員 1964年:李安熙,台湾棒球教練 1964年:肯尼·羅傑斯,美國棒球選手 1965年:艾迪·厄文,英國賽車手 1967年:周慧敏,香港女歌手 1967年:邁克·賈·懷特,美國男演員 1969年:延斯·莱曼,德國足球運動員 1969年:艾蓮·朋佩歐,美國女演員 1969年:法斯蒂諾·阿斯普里拉,哥伦比亞足球運動員 1970年:鄭斌輝,新加坡演員、歌手 1971年:馬里奥·阿夫多·貝尼特斯,巴拉圭政治人物,第36任巴拉圭總統 1972年:彭丹,香港演員 1972年:DJ Ashba,美國硬式搖滾樂團槍與玫瑰現任主奏吉他手 1973年:-{zh-hans:帕特里克·博格;zh-hk:派崔克·貝加;zh-tw:派崔克·博格;}-,捷克足球員 1973年:马尔科·罗德里格斯,墨西哥足球運動員 1975年:刘丹,中國女演員(2000年逝世) 1976年:張鈺,中國演員 1977年:布蘭妮·墨菲,美籍演員、歌手(2009年逝世) 1977年:元斌,韓國演員 1977年:楊卓娜,香港演員 1978年:神田朱未,日本聲優 1978年:迪波洛,美國DJ、音樂製作人 1978年:凱拉·科爾,斯洛伐克模特兒、閣樓寵物和電視節目主持人 1979年:安东尼·雷维耶,法國足球運動員 1980年:辰亦儒,台灣歌手、演員,飛輪海成員 1980年:日華,中日混血饒舌歌手 1980年:衛斯理,台灣藝人 1980年:劉喆瑩,台灣女演員、模特兒 1982年:浦田直也,日本藝人 1982年:利昂霖,台灣演員 1983年:鄭俊弘,香港歌手 1983年:吳婉君,台灣演員 1983年:立花里子,日本AV女優 1983年:肯德里克·帕金斯,美國職籃運動員 1984年:榎宮祐,日本裔巴西漫畫家、插畫家、輕小說作家 1984年:張致恆,香港藝人
1973年:-{zh-hans:帕特里克·博格;zh-hk:派崔克·貝加;zh-tw:派崔克·博格;}-,捷克足球員 1973年:马尔科·罗德里格斯,墨西哥足球運動員 1975年:刘丹,中國女演員(2000年逝世) 1976年:張鈺,中國演員 1977年:布蘭妮·墨菲,美籍演員、歌手(2009年逝世) 1977年:元斌,韓國演員 1977年:楊卓娜,香港演員 1978年:神田朱未,日本聲優 1978年:迪波洛,美國DJ、音樂製作人 1978年:凱拉·科爾,斯洛伐克模特兒、閣樓寵物和電視節目主持人 1979年:安东尼·雷维耶,法國足球運動員 1980年:辰亦儒,台灣歌手、演員,飛輪海成員 1980年:日華,中日混血饒舌歌手 1980年:衛斯理,台灣藝人 1980年:劉喆瑩,台灣女演員、模特兒 1982年:浦田直也,日本藝人 1982年:利昂霖,台灣演員 1983年:鄭俊弘,香港歌手 1983年:吳婉君,台灣演員 1983年:立花里子,日本AV女優 1983年:肯德里克·帕金斯,美國職籃運動員 1984年:榎宮祐,日本裔巴西漫畫家、插畫家、輕小說作家 1984年:張致恆,香港藝人 1985年:宗念美,台灣女演員、模特兒 1985年:汪鑫,中國女子羽球運動員 1985年:吳敏霞,中國女子跳水運動員 1986年:金世佳,中國男演員 1988年:敖廠長,中國網路Podcast、電子遊戲娛樂評論員 1989年:張慧雯,香港演員 1989年:蔣家旻,香港演員 1989年:泰隆·艾奇頓,英國男演員 1989年:布蘭登·哈特利,紐西蘭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1990年:米芮亞·貝蒙特·加西亞,西班牙游泳運動員 1990年:鄭澤運,韓國男子偶像團體VIXX成員 1993年:劉鴻敏,台灣排球國手 1993年:劉鴻杰,台灣排球國手 1993年:鄧佩儀,香港演員 1993年:田所梓,日本女性聲優、歌手 1994年:淺野拓磨,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5年:左卓,中國女歌手 1996年:金惠奫,韓國演員 1997年:葛兆恩,台灣男歌手 1997年:丹尼爾·占士,英國足球運動員 1999年:琪蘭·席普卡,美國女演員 2000年:麦肯基·弗依,美國童星、模特、演員 2001年:阪口珠美,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2004年:南道贤,韓國男子偶像團體X1、BAE173成員 2006年:洪恩採,韓國女子偶像團體LE SSERAFIM成員 逝世 461年:教宗良一世,羅馬主教(400年出生) 474年:利奥二世,东罗马帝国皇帝(467年出生) 627年:贾斯图斯,坎特伯雷大主教(生年不详) 948年:赵延寿,五代十国时期将领(生年不详) 1241年:策肋定四世,天主教教宗(生年不详) 1290年:嘉拉溫,马木留克王朝第7代苏丹(1222年出生) 1444年:瓦迪斯瓦夫三世·雅盖隆契克,波兰国王(1424年出生) 1549年:保祿三世,天主教教宗(1468年出生) 1556年:理查德·钱塞勒,英格兰探险家(1521年出生) 1673年:米哈乌,波兰国王(1640年出生) 1806年:卡爾·威廉·斐迪南,普魯士陸軍元帥(1735年出生) 1808年:盖伊·卡尔顿,英国军官,第一代多尔切斯特男爵(1724年出生) 1852年:吉迪恩·曼特爾,英国地质学家及古生物学家(1790年出生) 1888年:喬治·賓厄姆,英國陸軍元帥,第三代盧肯伯爵(1800年出生) 1888年:比森特·埃雷拉·塞莱东,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第10任哥斯大黎加總統(1821年出生) 1891年:阿蒂爾·蘭波,法國超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詩人(1854年出生) 1900年:譚衛道,法國天主教遣使會會士、動物學家、植物學家(1826年出生)
Bernard Cohen与Anne Whitman于1999年合作完成,这一版本带有方便读者阅读的引言与简介。1996年William H. Donahue也出版了一种译本,用作安纳波利斯圣约翰学院的教材。这一版本力求忠实于拉丁文原著。 现存复本 许多国立图书馆的珍本库中都藏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原本: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藏有一本第一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为牛顿个人藏书,附有牛顿为第二版所做的一些标注。 剑桥Whipple 科学史博物馆 藏有胡克所藏的第一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剑桥麦格达伦学院佩皮斯圖書館藏有塞缪尔·皮普斯的第三版《原理》。 悉尼大学的藏有一本第一版《原理》,书中有牛顿本人与一名不知名数学家的批注。 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在珍本库E室中有一本复本。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纪念图书馆中有一本复本。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藏有两本第一版《原理》,其中一本带有手写注释。 威廉与玛丽学院藏有第一版《原理》。 斯坦福大学Frederick E. Brasch牛顿资料库藏有第一版《原理》。 佐治亚理工学院藏有第一、二和三版的《原理》。 克劳福德资料库 , housed at the 愛丁堡皇家天文台藏有第一版和第三版的《原理》。 乌普萨拉大学藏有一本第一版《原理》,该书于20世纪60年代失窃并于2009年被归还。 密歇根大学珍本图书馆 藏有1687年第一版,1713年第二版,1726年第二版修订版,1723年无编号版与1726年第三版《原理》。 英国皇家学会藏有約翰·佛蘭斯蒂德所藏的第一版《原理》和《原理》第一版的无插图手稿。 波士顿学院Burns图书馆藏有1723年出版的《原理》,介于第二版与第三版之间。 伍斯特理工学院George C. Gordon图书馆藏有第三版《原理》。 位于特隆赫姆的挪威科技大学藏有第一版《原理》。 哈佛大学 Quaker & Special资料库藏有第一版《原理》。 温切斯特公学图书馆藏有第一版《原理》。 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图书馆藏有第一版《原理》。 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旧图书馆藏有第一版《原理》。 牛津大学新学院图书馆藏有一本《原理》,还藏有一本1972年Alexandre Koyré与I·伯纳德·科恩出版的《原理》的摹本(该摹本基于1726年第三版,但带有一些之前版本的内容与注释)。 参见 伽利略·伽利莱 勒内·笛卡儿 罗伯特·胡克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牛頓旋轉軌道定理 奈端數理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拉丁文版 1687: Newton's 'Principia', first edition (1687, in Latin) .Gunnerus 图书馆所藏版本的高清版本。 1687: Newton's 'Principia', first edition (1687, in Latin). Babson College Archives & Special Collections 三个不同版本(1687年版, 1713年版, 1726年版). Principia (in Latin, annotated). 1833年格拉斯哥重印评注版
第二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不如另两卷那样多。第二卷的写作目的被认为是反驳笛卡尔的理论。笛卡尔认为行星的运动是由于受到宇宙间的巨大漩涡的带动。在第二卷结尾处(命题53)牛顿指出漩涡理论是与天文观测结果完全矛盾的。 第三卷 论宇宙的系统 题为“论宇宙的系统”(拉丁文:De mundi systemate)的第三卷主要关于万有引力(特别在天文学方面)的影响与意义。本卷以前两卷中的命题为基础,并将这些理论具体应用于解释观测到的太阳系天体的运动。Proposition 22和命题25-35中研究了月球运动轨道的特点,特别提到了月球轨道的潮汐演变。在本卷“天象”部分中,牛顿列出了他所引用的天文观测的数据,并逐步推导出平方反比定率在太阳系天体运动中的体现。这一部分从讨论木星卫星开始,然后逐步证明这一理论是普适的。在引理4和命题40中牛顿提出了彗星运动的理论,这一部分中的大多数数据来源于約翰·佛蘭斯蒂德和哈雷的观测记录。本卷中牛顿还尝试着定量计算了太阳和月球引理对潮汐的影响,并提出了分点岁差的理论。本卷还包括了三维谐振子和在任意力下的运动。 本卷中牛顿明确提出了他的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理论,早在17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发现,太阳并不位于太阳系的质心处。牛顿认为,地球、太阳与所有行星的公共质心是世界的中心,(命题12, 系理),这一质心“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命题11)。牛顿认为后者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的中心也将是运动的,与假设矛盾。”牛顿估算了太阳与木星和太阳与土星的质量比(命题8,系理2),并指出这使得太阳略偏离上文所提到的质心“略小于太阳直径的距离”(命题12)。 牛顿在《原理》中建立动力学时给出定义的顺序对许多现代教科书影响深远。牛顿先给出质量的定义: 之后牛顿利用质量定义了动量和惯性定律(用质量代替了笛卡尔的“惯性力”概念)。然后动量的改变又可以用来定义力。牛顿当时定义力为动量的改变而非现在常用的动量随时间的改变率。 牛顿定义时间与空间“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不同”,而是“绝对的”“真实的”时间: 现代读者们可能会发现,牛顿在《原理》中使用了一些未命名的现代动力学量。前两卷的数学证明部分十分明晰,使得这些概念得以被接受。例如约翰·洛克曾询问惠更斯能否相信书中的数学推导,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然而,牛顿提出的超距作用的引力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在笔记中,牛顿称平方反比定率是由物质结构自然而然地地推出的。然而,在出版时这句话被删掉了,代之以平方反比定率是与行星运动一致的表述而且牛顿没有给出他的想法的来源。惠更斯和莱布尼茨发现这是与笛卡尔的以太观念相矛盾的。牛顿则宣称他的理论在数学上与实际观测相吻合,所以必定是正确的,但仍拒绝给出引力本质的解释。由于牛顿的理论跟实际天象吻合得如此之好,后来的物理学家们都接受了《原理》中所采用的数学物理方法。 研究哲学的规则 也许是为避免书中内容遭到误解,在第二版和第三版出版时,牛顿在第三卷中增加了一部分,题为“研究哲学的规则”。其中牛顿提出了四条规则,说明了他所用于研究解释未知现象的方法论。四条原则如下: 第一规律:求自然事物之原因时,除了真的及解释现象上必不可少的以外,不当再增加其他。 第二规则:所以在可能的状况下,对于同类的结果,必须给以相同的原因。 第三规律:物体之属性,倘不能减少亦不能使之增强者,而且为一切物体所共有,则必须视之为一切物体所共有之属性。 第四规律:在实验物理学内,由现象经归纳而推得的定理,倘非有相反的假设存在,则必须视之为精确的或近于真的,如是,在没有发现其他现象,将其修正或容许例外之前,恒当如此视之。 这一部分后是以“天象”为题的一章,牛顿在其中列举了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规则”和“天象”在不同版本的《原理》中改动较大。第1-3条规则的雏形在第一版中就已存在,在第二版中正式作为一章单列。规则4则直到第三版时才被加上。第一版中这些规则和“天象”中的大量数据收录在题为“假说”的一章中。 在第三版中,牛顿对这些规则做出了解释,并给出了一些例子。第一条原则是科学家应当用尽量简单精辟地描述事物(参见“奥卡姆剃刀”)。第二条则指出,类似的事物很可能有相同的诱因(牛顿列举的例子是“人与畜之呼吸,欧洲及美洲之陨石下坠,炉火之光与太阳之光,光在地球上及其他行星上之反射”)。 第三规则给出了通过观测结果归纳物体性质的方法。第四规则则说明了通过实验得出的定律的正确性。 牛顿的四条原则引发了认识自然的方法的一场革命。通过运用这些规则,牛顿得以开始研究未解的谜题。牛顿用他的分析方法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并同时改进了伽利略的实验方法。直到今天牛顿的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仍被广泛使用。 总释 总释是1713年第二版《原理》出版时新加的总结性内容,在1726年出版第三版《原理》时又作了修订。 在“总释”中,牛顿写下了他的一句名言:“我不做假设。”('Hypotheses non fingo'),以此反击第一版《原理》所遭致的批评。当时的人们认为牛顿提出的超距作用的万有引力在科学中引入了不可知力。牛顿反对这些批评,并认为实际的观测结果已经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但没有显示这些力的来源。而且他拒绝对这个力的起因提出假设,因为这样的假设“在实验科学中并没有存在的意义”。他认为实验科学应当“从现象推出具体结论并通过归纳法推广到一般情况”。 牛顿还强调了他对笛卡尔行星运动的漩涡理论的批评,指出这与对那些轨道为扁长椭圆的彗星的观测结果相矛盾因为这样的话,彗星将“穿过天空的所有部分。” 在总释中,牛顿还讨论了他的世界观。他认为存在一位上帝(类似智能设计论)。有研究指出牛顿“含蓄地表示支持一神论而反对'三位一体'的教义”,但并没有在总释中明确地讨论这一问题。 历史背景 科学革命的开端 1543年,尼古拉·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一书,提出“日心说”,地球不再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1609年,约翰内斯·开普勒在著作《新天文学》中举证说明行星沿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运动,且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同样的面积。在之后出版的《世界的和谐》中,他又添加了第三条定律,即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成正比。这三条定律被统称为开普勒三定律。 伽利略在他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引入了惯性的概念,以此奠定了现代动力学的基础。同时,伽利略的斜面实验阐述了匀速运动物体与匀加速运动物体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笛卡尔于1644年在《》中提出,物体通过某种联系相互作用。他假设存在某种物质以太作为世间万物相互作用(包括光与重力)的载体与媒介。他还错误地解释了圆周运动,这后来被认为是惯性定律导致的难题。这一问题于17世纪50年代被惠更斯所解决,他随后就这一问题写了一本专门的著述。 牛顿的角色 大学期间牛顿曾对上述著作进行了研究,并做了一本题为《若干哲学问题》(拉丁文:Quaestiones quaedam philosophicae)的手记。在此期间他创立了微积分的基础,并进行了关于颜色的光学研究。他利用棱镜证明了白光是由其他色光组合而成的,推翻了当时的主流理论并得到广泛承认,这也导致了他与胡克的激烈争论。许多论文和信件提到了他对微积分的研究,包括两封与莱布尼茨的通信。他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和巴罗之后第二任卢卡斯教席教授。 牛顿早年对运动学的研究 17世纪60年代牛顿研究了碰撞中的运动学问题,推导出碰撞物体的质心做的是匀速运动。在现存的牛顿手稿中可以看到,牛顿还对行星的运动进行了研究。他在1669年的手稿中指出,做圆周运动的行星所受离心力与行星到圆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在他1679年到1680年与胡克的通信中,牛顿采用了“向心力”的概念。“离心力”与“向心力”的观点虽然有很大区别,但其平方反比定率的证明方法是相同的。在信件中牛顿还提到了把切向与径向位移相结合,这是他在17世纪60年代提出的思路。同时基于笛卡尔在1644年的研究,牛顿还阐述了惯性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后续修订 牛顿之后又对《原理》进行了修改,出版了两个版本: 1713年第二版 从17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牛顿就开始着手编写《原理》的新版本。他这样急切的部分原因是《原理》第一版出版后几年就全部賣完了。 在1694年与弗拉姆斯蒂德的通信中,牛顿提到了他出版第二版的计划。牛顿准备了一些带有插页的第一版《原理》,使他可以写下他的注释。这些带插页的《原理》现存两本。直到1708年牛顿才完成他的修订,原先考虑的两个编辑中,Fatio de Duillier与牛顿断了联系,而牛顿对戴维·格里高利也不太满意,后者更于1708年病逝。于是,牛顿认识到新版本的出版不能再有拖延了。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长说服了牛顿由他负责第二版《原理》的出版。1708年6月,本特利给牛顿寄了一份样稿,同时表示希望牛顿能尽快完成修订工作。Bentley似乎也认识到了编辑工作对他而言过于困难,于是在征求牛顿的意见之后,他找来时任三一学院布卢米安天文学教授的协助进行编辑工作。同时出版和财务诸事宜仍由本特利负责。柯特斯1709年到1713年间的信件中提到,他同时受牛顿与本特利指挥,完成了一大部分新注解的校对工作。虽然有科特斯的大力协助,但由于牛顿与莱布尼茨(就发明微积分)的优先权之争和牛顿在造币厂任职时面临的诸多问题,第二版《原理》直到1713年6月30日才得以出版。本特利只给牛顿送了6本样书,没有给科特斯任何报酬。牛顿也没有对科特斯表示感谢。 除科特斯之外,菲尔曼·阿鲍齐特和都参与了第二版《原理》的编写,但由于优先权之争,牛顿没有提及其中一些人的贡献。 1726年第三版 在经验丰富的出版商的运作下,第三版《原理》于1726年3月25日出版。他后来说,对他而言出版《原理》所获得的名声远大于牛顿付给他的200畿尼。 注解版和其他版本 1739年至1742年间,两个法国牧师Pères Thomas LeSeur和在的帮助下出版了一本第三版《原理》的注释版。这一版本也被称为“耶稣会注释版”(两位牧师常被误认为是耶稣会成员)。这一版本广泛流传,19世纪时在苏格兰多次重印。 杜夏特勒侯爵夫人把《原理》翻译成了法语。与耶稣会注释版不同,这一版本忠实翻译了牛顿《原理》的序言与三章内容还附上了自己写的一篇较为浅显易懂的总结概要。在新添的一章里,她将微积分应用于书中理论的证明。这一版本目前仍被认为是《原理》的标准法语译本。 《原理》有三个英译本,均译自第三版《原理》。牛顿研究者I·伯纳德·科恩称1729年Andrew Motte的版本“很好的保留了牛顿词句的原意,对研究牛顿的观念具有重大意义。忠于原著:简明易懂,用词考究。”但这一版本对现代读者而言,由于其用词、标点规范略有不同,存在一定阅读困难。包括1934年现代英语版《原理》在内的许多版本都以这一版本为基础。1934版《原理》的编辑是Florian Cajori,Cohen认为这一版本存在脱离原著的问题。 另一个《原理》的英译本由I. Bernard Cohen与Anne Whitman于1999年合作完成,这一版本带有方便读者阅读的引言与简介。1996年William H. Donahue也出版了一种译本,用作安纳波利斯圣约翰学院的教材。这一版本力求忠实于拉丁文原著。 现存复本 许多国立图书馆的珍本库中都藏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原本: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藏有一本第一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为牛顿个人藏书,附有牛顿为第二版所做的一些标注。 剑桥Whipple 科学史博物馆 藏有胡克所藏的第一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剑桥麦格达伦学院佩皮斯圖書館藏有塞缪尔·皮普斯的第三版《原理》。 悉尼大学的藏有一本第一版《原理》,书中有牛顿本人与一名不知名数学家的批注。 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在珍本库E室中有一本复本。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纪念图书馆中有一本复本。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藏有两本第一版《原理》,其中一本带有手写注释。 威廉与玛丽学院藏有第一版《原理》。 斯坦福大学Frederick E. Brasch牛顿资料库藏有第一版《原理》。 佐治亚理工学院藏有第一、二和三版的《原理》。 克劳福德资料库 , housed at the 愛丁堡皇家天文台藏有第一版和第三版的《原理》。 乌普萨拉大学藏有一本第一版《原理》,该书于20世纪60年代失窃并于2009年被归还。 密歇根大学珍本图书馆 藏有1687年第一版,1713年第二版,1726年第二版修订版,1723年无编号版与1726年第三版《原理》。 英国皇家学会藏有約翰·佛蘭斯蒂德所藏的第一版《原理》和《原理》第一版的无插图手稿。 波士顿学院Burns图书馆藏有1723年出版的《原理》,介于第二版与第三版之间。 伍斯特理工学院George C. Gordon图书馆藏有第三版《原理》。 位于特隆赫姆的挪威科技大学藏有第一版《原理》。 哈佛大学 Quaker & Special资料库藏有第一版《原理》。 温切斯特公学图书馆藏有第一版《原理》。 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图书馆藏有第一版《原理》。 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旧图书馆藏有第一版《原理》。 牛津大学新学院图书馆藏有一本《原理》,还藏有一本1972年Alexandre Koyré与I·伯纳德·科恩出版的《原理》的摹本(该摹本基于1726年第三版,但带有一些之前版本的内容与注释)。 参见 伽利略·伽利莱 勒内·笛卡儿 罗伯特·胡克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牛頓旋轉軌道定理 奈端數理 注释 参考文献
證實斑驢並非獨立的物種,而是平原斑馬的亞種。 流行文化 史密森尼學會或其旗下的博物館機構,曾在下述流行文化作品中被提及或被作為劇情場景: 電影 《博物館驚魂夜2:決戰史密森尼》:2009年時上映的美國喜劇電影,全片主要以學會旗下的美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為場景。該片獲史密森史密森尼研究中心拍攝許可,是該中心的首次開放電影實景拍攝,不過必須在開放時間進行,因此拍攝過程中,得面對許多遊客現場圍觀。 《變形金剛:復仇之戰》:2009年時上映的美國動作電影。在片中主角一行人為了尋找藏匿在地球的初代變形金剛天火(JetFire,在片中是一架SR-71黑鳥式偵察機),而潛入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附近的國立航空和太空博物館分館——史蒂芬·烏德瓦-哈茲中心(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 《美国队长2》:2014年上映的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片中有一个关于美国队长的展览的举办地位于史密森博物馆。 小說 《失落的秘符》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Nina Burleigh, Stranger and the Statesman: James Smithson, John Quincy Adams,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Greatest Museum, The Smithsonia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3. Heather Ewing, The Lost World of James Smithson: Science, Revolution, and the Birth of the Smithsonian. Bloomsbury, 2007.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ollections Stewardship at the Smithsonian: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House Administratio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e Hundred Thirteenth Congress, First Sessio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13. William S. Walker, A Living Exhibition:
Museum, The Smithsonia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3. Heather Ewing, The Lost World of James Smithson: Science, Revolution, and the Birth of the Smithsonian. Bloomsbury, 2007.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ollections Stewardship at the Smithsonian: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House Administratio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e Hundred Thirteenth Congress, First Sessio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13. William S. Walker, A Living Exhibition: The
1938年:納粹黨衝鋒隊在德國和奧地利發起水晶之夜行動,最終有大量猶太人被關入納粹集中營內。 1945年:日本自由党成立。 1945年:加拿大加入聯合國,為創始國之一。 1949年:在香港的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親共員工宣佈脫離國民黨政權,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史稱「兩航事件」。 1953年:柬埔寨王国脱离法国统治宣告独立,成为一个由国王諾羅敦·西哈努克领导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1960年: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就任福特汽车董事长。 1963年:日本福岡縣大牟田市發生戰後最大的煤礦事故,造成458人死亡,839人一氧化碳中毒受傷。 1963年:鶴見事故:日本國鐵東海道本線鶴見車站=新子安站間,一列電車撞上出軌的貨車後亦出軌,再撞上另一列電車,造成161人死亡,120人受傷。本事故被列為國鐵戰後五大事故之一。 196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阿波罗4号。 1969年:中華民國教育部首次授予外國留學生博士學位,韓國僑生成元慶被授予國家文學博士。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黎巴嫩建交。 1979年:北美空防司令部的电脑报告苏联导弹袭击,在检查卫星与预警雷达的报告数据后确认为误报。 1982年:法國試製成功中子彈。 1985年:俄羅斯棋手加里·基莫维奇·卡斯帕罗夫擊敗阿納托利·卡爾波夫,成為最年輕的世界西洋棋錦標賽冠軍。 1987年:為了建設東京巨蛋,開始拆除後樂園球場。 1989年:畢加索名畫盜竊案破獲。 1989年:東德官員君特·沙博夫斯基錯誤宣布立即開放德國國內邊界,導致大量民眾拆毀柏林圍牆。 1989年:鄧小平辭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由江澤民繼任。此外,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劉華清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決定楊白冰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1993年:聯合國首次發表世界難民狀況報告。 1993年:波斯尼亚城市莫斯塔爾于1566年建成的莫斯塔尔古桥在战争中被克罗地亚武装分子炸毁。 1994年:德国科学家发现新的元素鐽。 1994年: 1994年:斯里兰卡总理錢德里卡·班達拉奈克·庫馬拉通加夫人当选为总统。 1998年:八達嶺高速公路全線通車。 1998年:微軟和Intel公開分裂。 1998年:英国废除死刑。 21世紀 2004年:Mozilla Firefox 1.0版正式发行,成为微软Internet Explorer最大的竞争者。 2005年:伊拉克的基地组织在约旦安曼三座酒店发动连续三起自杀式炸弹袭击,导致约60人死亡。 2005年:欧洲空间局发射欧洲第一次执行金星任务的金星快车,其目的在于长期观察该行星的大气变化。 2006年:香港前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接替2006年5月病逝於任內的李鐘鬱。 2009年:天津滨海新区作为行政区建制正式成立,同时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的建制。 2010年:使命召唤:黑色行動发售。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 2013年:亞冠決賽次回合广州恒大1比1战平首爾FC,凭借總分3比3及最多的客場進球奪冠,成首支奪得亚足联冠军联赛冠軍的中國球隊。 2016年:麥當勞在台灣停賣長達32年歷史之久的奶昔。 2019年: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卡塔普尔走廊建成。 2020年: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签订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的停火协议,放弃控制了26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周边地区。 出生 955年:高麗景宗,高麗國第5代國王(981年逝世) 1414年:阿尔布雷希特三世,勃兰登堡藩侯(1486年逝世) 1507年:唐順之,明朝軍事家、文學学家(1560年逝世) 1514年:小笠原長時,日本戰國大名(1583年逝世) 1535年:南达勃因,缅甸國王(1600年逝世)
1972年:進藤尚美,日本女性聲優 1974年:亚历山德羅·德爾·皮耶羅,意大利足球運動員 1978年:平安,中國歌手 1979年:馬田·泰萊,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1年:乔比·麦卡努夫,牙买加足球運動員 1982年:博阿兹·米希爾,威爾士足球運動員 1982年:米高·端納,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4年:孫鋭,中國舞蹈藝術家 1984年:SE7EN,韓國歌手 1984年:具惠善,韓國演員 1984年:黛兒塔,澳洲女歌手 1985年:陳赫,中國演員 1985年:巴卡利·蘇馬爾,馬里足球運動員 1986年:張家瑋,台灣女演員 1987年:劳爾·穆斯特,爱沙尼亞羽毛球選手 1988年:安娜莉·提普頓,美國演員 1990年:瑪麗亞姆·奧斯曼,奈及利亞女子舉重運動員 1991年:杜妍,台灣女藝人 1991年:蔡幸芳,台灣歌手 1991年:謝影雪,香港女子羽球運動員 1992年:賴薏婷,台灣女藝人 1992年:沈建宏,台灣歌手、演員 1996年:張藝韓,中國女演員、導演 1996年:平井桃,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WICE成員 1996年:凱文·阿富汗尼,美國男性配音員 1998年:趙露思,中國演員 1998年:蘇曉彤,中國演員 2000年:王承渲,臺灣女藝人 逝世 959年:君士坦丁七世,东罗马帝国皇帝(905年出生) 1187年:宋高宗赵构,南宋建立者,宋朝皇帝(1107年出生) 1312年:奥托三世,下巴伐利亚公爵(1261年出生) 1623年:威廉·卡姆登,英格兰历史学家(1551年出生) 1630年:藤堂高虎,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武將、大名(1556年出生) 1778年:喬凡尼·皮拉奈奇,意大利画家及建筑师(1720年出生) 1801年:卡尔·斯塔米茨,捷克裔德国作曲家(1745年出生) 1854年:伊丽莎白·汉密尔顿,美国慈善家(1757年出生) 1900年:史堅如,清朝末年革命烈士(1879年出生) 1911年:霍华德·皮尔,美国插画家及作家(1853年出生) 1918年: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法國詩人、劇作家、藝術評論家,超現實主義先驅(1880年出生) 1924年:亨利·卡伯特·洛奇,美国参议院议员(1850年出生) 1930年:淺野總一郎,日本企業家、實業家(1848年出生) 1932年: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1901年出生) 1937年:吴克仁,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将领(1894年出生) 1937年:吴继光,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将领(1897年出生) 1940年:內維爾·張伯倫,英國前首相(1869年出生) 1952年:哈伊姆·魏茨曼,以色列第一任总统(1874年出生) 1953年: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烏地阿拉伯首任國王(1876年出生) 1970年:夏爾·戴高樂,法国前总统(1890年出生) 1991年:伊夫·蒙当,法国演员(1921年出生) 1997年:伍修权,中国军事家及外交家(1908年出生) 1997年:希倫尼奧·靴利拿,阿根廷球员(1910年出生) 1999年:黄火青,中国政治家(1901年出生) 2004年:埃姆林·休斯,英格兰足球运动员(1947年出生) 2004年:张纯如,美国华裔女作家(1968年出生) 2005年:科切里尔·拉曼·纳拉亚南,印度外交官、政治人物,第10任印度總統(1921年出生) 2011年:哈爾·葛賓·科拉納,印度裔美國分子生物學家,196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22年出生) 2015年:吳文達,臺灣企業家(1929年出生) 2015年:湯米·漢森,美国棒球运动员(1986年出生)
wenanenn (阴性-单数) breur (兄弟)-- ar vreudeur (阳性-复数) 方言 布列塔尼语的书面语和口语有相当大的区别,而且分很多方言。 莫尔比昂省的方言最为特别,和其他地区的布列塔尼语不能通话。 註釋 參閱 外部链接 Ofis Publik ar Brezhoneg official website . , the public breton TV channel. : an essay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Breton language. : news in Breton. : Brittany information, articles about Breton. . . 詞典 English online dictionary and grammar for Breton 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containing many Breton words alongside those of other languages 學習網站 Breton site including online lessons Breton site with learners' forum and lessons (mostly in French with some English) extensive Breton grammar (in French), with glossed examples and typological comparisons. 布立吞亞支 法國語言
外部链接 Ofis Publik ar Brezhoneg official website . , the public breton TV channel. : an essay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Breton language. : news in Breton. : Brittany information, articles about Breton. . . 詞典 English online dictionary and grammar for Breton 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containing many Breton words alongside those of other languages 學習網站 Breton site including online lessons Breton site with learners' forum and lessons (mostly in French with some English) extensive Breton grammar (in French), with glossed examples and typological comparisons.
庄三化二: 庄组后的高元音或高介音消失: 三等介音消失。 非阴声韵主元音变为。 支韵舌尖化,变为。 高前圆唇元音后移(→、→)。 声母变化 章庄合流为照组。这主要是因为庄三化二后,章组和庄组不再有对立。 浊声母变为气声,如吴语。起初不是音位的变化,后来不同方言中有不同变化: 吴语浊音带气声,老湘语则为纯浊音。 赣语和客家话所有浊音均送气,官话为首的其他方言仄声不送气。相似地,闽南语中许多来自上中古浊音阳平调字不送气,也有少数是送气的,这使得部分语言学家设想原始闽语中可能存在浊送气音。 五代音韻史 主要变化: 三等介音和四等介音合流,出现于和前,其余地方为。 精组后的支韵发生舌尖化,变为。 宋代音韵史 入声消失 宋代的漢語官話发生重大變化,就是入聲漸漸消失。 宋代大量的韻書仍舊記載了入聲字,連帶民間出版百科全書《事林廣記》的《初學類》也記載著「字有四聲:平聲者哀而妄,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不過,似乎這些只是來自唐代韻書的承傳,是書本知識與誦讀唐詩所需。學者從宋代人的詩詞發現到入聲正在漸漸消失。第一步是/-k/與/-t/合一,同與陰聲韻(-ø,即以元音收尾,並無其他輔音)相配對押,而/-p/與/-m/對押。第二步是/-k/,/-t/與/-p/都變/-ʔ/。最後一同消失。 陰聲:/-ø/純元音收尾 陽聲:/-m/,/-n/,/-ŋ/ 入聲:/-p/,/-t/,/-k/ 中古漢語是/-m/與/-p/押韻、/-n/跟/-t/押、/-ŋ/與/-k/押。民國學者周祖謨指出,在《廣韻》之中/-t/及/-k/是不與陰聲韻相承,但到了北宋邵雍《聲音唱和圖》卻是將入聲配入陰聲韻,證明入聲開始消失。事實上,此時的/-t/與/-k/已弱化為/-ʔ/,只有/-p/仍舊保留、仍與/-m/對押。 到了金末文學家元好問《后飲酒》一詩,適、夕、默三個/-k/入聲字已跟/-p/入聲字「濕」相押,似乎連/-p/亦已弱化為/-ʔ/。 至此,入聲全部弱化,已經接近消失。今日,閩語仍完整保留/-p/,/-t/,/-k/,/-ʔ/四種尾音的入聲、客家話和粵語則保留/-p/,/-t/,/-k/三種尾音的入聲,吳語仍保留弱化入聲/-ʔ/。北方只有晉語保留了/-ʔ/。官話方面,下江官話及西南官話有部份地區仍留有/-ʔ/,但絕大部份語區完全丟失入聲。 其他变化 喉牙音二等产生介音。 日母脱鼻为。 元代音韵史 元代的音韻之學有一猛躍,就是《蒙古字韻》出現。此書仍是韻書,但卻標有八思巴字拼寫的漢語。由於八思巴字來自藏文,藏文字母來自七世紀梵文,八思巴繼承了梵文字母千年的經驗、藏文字母數百年的經驗。過往漢字只能用反切來模仿字音,只能較順利地分拆出聲母——首輔音,但韻母部份卻是介音、元音與尾輔音混合不分,漢字一直未能分拆成字母,代表漢語音韻學未臻化境。但《蒙古字韻》卻清楚寫下如何用八思巴字母拼寫漢音,即是說漢字已第一次成功拆解。這也是何以元代文人儒生對八思巴字如此推崇。不過,八思巴字未能拼出漢語的聲調。而且,元朝滅亡後,八思巴字廢棄,無人再學習研究,漢語音韻學從此錯過了躍進之機。一直要等到葡萄牙傳教士來華,漢語才再完美地拆解。 元代有本專為編寫北方戲曲的音韻書,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由於它並非是為了古典文學而成,學者都相信《中原音韻》代表了元代北方漢語。 入声在南宋晚期便在北方官话中消失,首次记录这变化的便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韻》的四聲是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去聲。入聲消失,分派到了平、上、去聲。 元代的漢語北方官話更開始丟弃/-m/韻尾。明朝將元朝逐回大漠,佔領元朝首都大都(北京),獲得蒙古王室世代相傳的金匱之書——《蒙古秘史》。朱元璋為了訓練通曉蒙古語的翻譯人材,命令投降明朝的那些通曉蒙古語的色目人篡寫教材,精細地用漢字標蒙古詞匯的發音,編成了蒙漢對照的生字表《華夷譯語》;更將《蒙古秘史》用同樣方法——漢字意譯、標音,寫成《元朝秘史》一書。 現代學者從《元朝秘史》的蒙漢對譯發現部份-m字已經開始消失。比如蒙古語靜動詞的過去時態後綴-qsan,在書中有時竟音譯為「黑三」。「三」的中古漢語是sam,今日粵語、閩南話、客家話仍保留/-m/音;但官話是san。換句話說,元末明初,「三」在北方話已變成san,/-m/開始轉/-n/。但總括來說,元末北方話還保留侵尋、監咸、廉纖這些-m尾音。 明清音韵史 現代音韻 功用 學習古代漢語語音,有助於瞭解現代漢語語音的來歷,從而對普通話/國語語音以及本地區的方言語音有更深入的認識;音韻學還對古代漢語的學習和教學有所幫助。 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是帮助阅读古代的文献。另外对于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史、民族学、敦煌学、中亚学等学科的研究可以提供可靠的资料。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 ISBN 7-100-02644-X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 ISBN 7-100-01124-8 Baxter William.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Mouton de Gruyter. 1992. ISBN 311012324X Sagart Laurent.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Benjamin. 1999. ISBN 1556199619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ISBN 7-5320-6820-X 李新魁:《中古音》,商务印书馆,2005,ISBN 7-100-00119-6 簡啟賢:《音韻學教程》,巴蜀書社,2005年 ISBN 7-80659-753-0/H86 [法]馬伯樂(Henri Maspero)著,马伯乐、聂鸿音 译:《唐代长安方言考》,中华书局,2005,ISBN 7-101-04335-6 丁邦新:《汉语音韵史上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组
韵尾辅音系统与早期中古汉语基本一致,但后者没有。此音在西部方言中变为,在东部方言中变为。 汉代音韵史 软腭音颚化 白一平指出,部分中古章组字与见组字谐声,可能来自颚化。例如章母支韵“支”与群母支韵“技”谐声,上古分别为*ke和**greʔ。*r介音阻碍了颚化,使见组在重纽四等韵位置有许多空位。 响音音变 上古汉语有清响音系列,现代方言中已经消失。分别是、、、、,可能还有。它们的中古对映为: 另外,上古边音/*l/在非三等环境强化为定母/d/,在三等环境弱化为以母/j/。 脫< thwat < *l̥ˤot 兌< dwaj去 < *lˤot-s 說< sywet < *l̥ot 悅< jwet < *lot 沙加尔称,边音前如有前缀会阻碍强化或弱化,如他将“林”拟作*Cə-lim。中古来母/l/则来自上古/r/。 介音与韵母 三等音节主元音高化,非三等音节主元音低化;端组和部分见影组的三等音节颚化并合流。 变为或;在后消失,歌部和鱼部二三等合流;韵尾变为;变为,在后也保留。 后元音和接锐音韵尾(、、、)时裂化为加前元音。 唇化软腭音被重分析为软腭音加介音,与和裂化后产生的合流。 六朝音韵史 /ɡ/的弱化 非三等浊软颚塞音*弱化为浊擦音(*)。部分现代闽语方言区分中古同为匣母(一般拟为)的“厚”和“後”,“厚”福州话、厦门话和潮州话均为软腭塞音,“後”则均为零声母,可能反映上古浊喉音。上古汉语*在三等音节中保留为群母。 知庄组产生 上古*r介音的弱化不仅影响了中古元音的格局,还使得舌冠音声母端精组分化出知庄组。 介音与韵母 三等音节发展出介音,纯三等韵可能带介音或与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近音。 介音变为,使舌冠音卷舌化,并使主元音前化、低化。 古后缀脱落并形成声调,去声来自,上声来自,无标非入声音节为平声。这些后缀上古起词法作用,产生中古多调字。 主元音依环境剧烈变化。 隋唐音韵史 轻唇化 早期中古汉语唇音接纯三等韵变为晚期中古汉语唇齿音,发生后三等介音也消失。据白一平,轻唇化可能是方言音变扩散的结果。 元音变化与合流 唇牙喉音后四等变为重纽四等,其他地方变为重纽三等,分别合流。 和在非高前元音(、、;即梗摄)后变为和。实际上可能不是音变,而本就是自由变体。最直接的证据来自汉越音,后来入声弱化时,梗摄的表现也很特殊。 高前元音韵合流: 支、脂、之、微合流为;欣、迄与真、质合流。 上述韵的合口,元音变为。 后高元音裂化、生成: 侯裂化为,幽同化为。 所有变为。 所有韵部变为,变为。 非高元音韵: 二等和合流为。 剩下所有、、、合流为。 庄三化二: 庄组后的高元音或高介音消失: 三等介音消失。 非阴声韵主元音变为。 支韵舌尖化,变为。 高前圆唇元音后移(→、→)。 声母变化 章庄合流为照组。这主要是因为庄三化二后,章组和庄组不再有对立。 浊声母变为气声,如吴语。起初不是音位的变化,后来不同方言中有不同变化: 吴语浊音带气声,老湘语则为纯浊音。 赣语和客家话所有浊音均送气,官话为首的其他方言仄声不送气。相似地,闽南语中许多来自上中古浊音阳平调字不送气,也有少数是送气的,这使得部分语言学家设想原始闽语中可能存在浊送气音。
反切法之起源有說啟發自西域梵文字,狹義來講,規律整齊的反切注音系統是拼音字母系統。 起源考 反切以前的注音方法 在反切法誕生之前,直音法(即是「讀若某」、「如某」等)是常用的字書注音方法。這種方法在東漢之前佔據字書之主流,例如《說文・玉部》:「珣,讀若宣」;《說文・宀部》:「宋,居也,從宀木,讀若送。」等。一般是用一個字注另一個同音字。 也因此,直音法侷限十分明顯:依時空之不同,每個字的發音都有差異,且一些情況下,使用某字的假借字(如廣韻裡「行」字和「絎」、「胻」字等)或生僻字來注音,有時反而會造成不解。這種情況在其他注音方法出現後得到改善,而韻書也常常把多種方法一起使用以追求準確。 反切興廣的年代 關於反切法之起源,學界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出現於佛教傳入中原後的東漢,魏晉開始盛行。至於誰是第一個用反切的人,自古以來便無定論,但總結起來不外乎三類: 一部分人認為是著《爾雅音注》一書的孫炎。比如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有:「孫叔然(孫炎)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還有陸德明之《經典釋文・敘錄・條例》:「古人音書,止為譬況之說,孫炎始為反語」。 一部分人提出在孫炎之前便可見使用此方法(雖然並未按照定律)的例子,但具体始于何人也有争议。比如章炳麟的《國故論衡・音理論》就有:「造反語者,非始孫叔然也。」又說:「又尋漢地理志…應劭注:『垫音徒浹反』」指向了應劭;《一切经音译》又说:「古来音反,多以旁纽为双声,始自服虔」,服虔和應劭同是漢末人,與孫炎同時代。 一部分人則認為反切的初創跟佛教傳入有關。例如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韻補》:「反切之學,自西域入中國」;鄭樵《通志・藝文略》:「切韻之學起於西域」等。這種說法有正史《隋書・經籍志》支撐,進一步指出是漢明帝時隨佛經同入中國。 此三類說法在年代上並無太大出入,但第三種「反切西域說」卻受到很大反對,例如以胡以魯為首的人指出漢代以前所見的「合音」現象,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焉」為「旃」等,就可以做為反對證據。 钱大昕说《诗经》已有反切,並驳斥反切受佛经影响,「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吾于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范围之外也」。 雖然「合音」和「反切」都是「二字出一音」,但本質卻不同。合音完全出於自然,先出現「不可」,快讀時自然合音為「叵」,當中並非有意識分析字音,「不可」也不是為標注「叵」音而出現;反切則是自覺分析漢字讀音的結果。 反切法的具体发展显然独立于佛学。唐代韵书獲列为官方正音的指导,汉语言声韵学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相当多集大成的学术典籍。“反切法发展与佛教相关”的第三种说法,多来自宋以后的学者,很可能受到唐代佛教兴盛影响,美之誉之。但事实上,宋以前反切法的使用者,大都是正统儒家学者,并没有梵文或者佛經翻譯背景。仅此一条看来,反切法应当是汉语声韵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根据汉语汉文特性而自发产生的原创设计。 由反切孕育出的韻書時代 反切乃中國第一套科學的拼音系統,是古典聲韻學的一大里程碑。它對後世的影響巨大且不可否認。 例如《切韻考》云:「蓋有反語,則類聚之即成韻書,此自然之勢也」,言反切是韻書之基礎也。自漢代出現反切以來,大大便利了文人對古籍的學習和在創作,由於當時學術派別與師承之傳統,後來所編排的韻書也各有差異。而以《切韻》為首的韻書打破了這樣的局面,開啟了中國古代語言學的新時代。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基本資料,是漢語音韻學的基礎之一。 拼讀方法
優缺點 須先懂一部份漢字才可用反切法讀出字音;但現代懂反切的人應已懂足夠的字去讀出其音。 古書用作反切的上、下字太多,共有四百多上字,一千多下字,作為五千多反切字,如東為「德紅切十七」,即有十七同音字。現今用作標示方音時,方音反切系統可簡化成只在各反切字組選一字作代表字,省卻選字煩惱,大大減少要記的字數;如《分韻撮要》為當時粵語各聲韻母取了代表字,只要稍為調整即可為現代粵語標音。 反切上下字聲韻調交雜,上字取聲忽略韻、下字取韻忽略聲,完全依賴連讀,拼音方法不太方便。 《大宋重修廣韻》一書往往將簡單易讀的字用複雜的字作切語,如「一」為-{於}-悉切、「八」為博撥切;調轉來想,這樣可以用簡單易讀的歸字推敲複雜的上/下字之聲/韻母。 註釋 参考資料 外部連結 廣韻反切上字表 廣韻反切下字表 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反切中的“开合一致原则”及其在韵母拟音上的应用〉。
旋律声部 参考来源
参见 旋律声部
*sij || k-si |- |- bgcolor="#F5F3E2" | 目 || *mruk ||t-ma |- | 耳 || *nə ||t-rna |- |- bgcolor="#F5F3E2" | 二 || *nis ||ns |- | 三 || *səəm ||χsm |- |- bgcolor="#F5F3E2" | 四 || *slijs ||-βde |- | 五 || || |} 参见 茶堡话 尔龚语 拉坞戎语 藏语 康巴语东部土语 白狼王歌 參考資料 參考文献 黄良荣、孙红开 2002. 《汉嘉戎语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 Jacques, Guillaume 2004. Phonologie et morphologie du Japhug (rGyalrong), thèse de doctorat, Université Paris VII. 向柏霖(Jacques,Guillaume) 2005. 《嘉绒语与上古汉语》: 汉语上古音国际研讨会,上海复旦大学(PDF) 向柏霖,《嘉绒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Jacques, Guillaume 2009. The inverse in Japhug Rgyalrong, Language & Linguistics 11.1:127-157. Jin Peng 金鹏 1949 Etude sur le Jyarung, Han hiue 汉学 3.3-4. Lin Youjing 2003. Tense and Aspect morphology in the Zhuokeji rGyalrong verb,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 Asie orientale 32(2), pp. 245-286 林幼菁、罗尔武 2003. 《茶堡嘉戎语大藏话的趋向前缀与动词词干的变化》, 《民族語文》 2003.4. Lin Youjing 2009. Units in Zhuokeji rGyalrong discourse; Prosody and Grammar,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林向荣 1993. 《嘉戎语研究》成都:民族出版社。 Nagano, Yasuhiko 1984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rGyarong Verb System. Seishido. Sun, Jackson T.-S. (孫天心) 2007. The irrealis category in rGyalrong . Language & Linguistics 8(3):797-819. 孫天心. 2006. 〈嘉戎語動詞的派生形態〉 , 《民族語文》 2006.4: 3-14。 Sun, Jackson T.-S. 孫天心. 2006. 〈草登嘉戎語的關係句〉 Language & Linguistics 7.4: 905-933. 孫天心. 2004. 〈草登嘉戎語的狀貌詞〉
日部话(当地:;) 嘉绒语(中南部方言) 四土话有超过10万使用者,分布广泛,其他3种方言则全部分布在马尔康市,每种使用者都不超过1万人。茶堡话以外都是声调语言。 嘉绒语多数早期研究(如Jin 1949、Nagano 1984、Lin 1993)都关注四土话几种方言,其他3种方言直到20世纪90年代都缺乏详细记录。 四土话数据来自Huang and Sun 2002,茶堡话和日部话数据来自向柏霖 (2004, 2008),草登话数据来自Sun (1998, 2006)。 {| class="wikitable" !词义 !四土话 !茶堡话 !草登话 !日部话 |- |獾 | | | | |- |梦 | | | | |- |我看见了 | | | | |- |绵羊 | | | | |} 嘉绒语不同于其他大部分汉藏语,是多式综合语,有反向标记(Sun and Shi 2002, Jacques 2010)、拟态词(Sun 2004, Jacques 2008)、动词词干交替(Sun 2000, 2004, Jacques 2004, 2008)等形态学上很有趣的特征。后者的例子参见四土话。 人口 Gates (2012)列出下列5种嘉绒语人口统计信息。总共约有8.5万使用者。 語法 与大多数汉藏语相比,嘉绒语的形态非常复杂;茶堡话是多式综合语。它们倾向于前缀,茶堡话甚至有9种可能的前缀位置。嘉绒语动词区分单数、双数、复数。一部分嘉绒语前缀的样式相当老,前缀链中至少有4个是新近出现的。 嘉绒语的动词形态相当丰富,除了时态,还表示人称范畴:动词的人称和数与主语/宾语一致。在汉藏语系里,除了嘉绒语,有许多语言也呈现动词的人称标记,例如景颇语。有的学者甚至怀疑,原始汉藏语可能有相同的动词人称标记,但是这个标记系统在汉语、藏语和缅甸语裏消失了,只保留在比较原始的语言里。 在汉藏语系里,藏语和汉语具有悠久的文献传统,却丢失了原始语一些很重要的特征,反而处于边缘地区的语言比较接近原始语。 以下是四土话(马尔康县的方言)的人称标记,以动词ka-no“赶”为例(这个动词和汉语“让”是同源词-“让”日母漾韵,上古汉语*naŋ-s,四土话-o有时候来自*-aŋ,这两个词溯源于原始汉藏语*naŋ)。 横格表示宾语,竖格表示主语,例如:ta-no-nt =“我、我们俩、我们要把你们俩撵出去” {| class="wikitable" |- | 我 || 我俩 || 我们 || 你 || 你俩 || 你们 || 他 | |- | || || || || || || || 我 |- | || || || || || || || 我俩 |- | || || || || || || || 我们 |- | || || kə-w-no-i || || || || || 你 |- |kə-w-no-ŋ |kə-w-no-t |kə-w-no-i | | | |tə-no-nt |你俩 |- |kə-w-no-ŋ |kə-w-no-t |kə-w-no-i | | | |tə-no- |你们 |- |wə-no-ŋ |wə-no-t |wə-no-i |tə-w-no |tə-w-no-nt |tə-w-no- |no-u |他 |- | | | | | | | |他俩 |- | | | | | | | |他们 |} 句法上,嘉绒语基础语序是SOV,向柏霖认为它已经维持了很久。SOV语序和前缀倾向在类型学上相当罕见,仅在凯特语和几种德内语支语言中发现。 同源词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left;"
Goêlo)位于玫瑰海岸东面,从Pointe de L’Arcouest出发,可搭乘船前往布雷阿岛。 普卢格雷斯康海岸Plougrescant拥有十分特殊的地质景观,包括海蚀地形、海水退去后形成的咸水湖。这是数万年前火山爆发后,熔岩遇水急速冷却所形成的特殊景观。黑色岩石及崎岖的地形,是这一区海岸的一大特色。 布列塔尼地区著名景点 拉兹岬角(La pointe du Raz) 克罗宗半岛(La presqu'île de Crozon) 粉色海岸(La Cote de Granit Rose)及沿岸极具魅力的小城;拉尼永(Lannion)、佩罗斯吉雷克(Perros-Guirec)、普勒默尔博杜(Pleumeur-Bodou)、特雷伯当(Trebeurden)、特雷加斯泰勒(Trégastel) 莫尔比昂海湾(Le golfe du Morbihan) 坎佩尔、基伯龙、坎佩莱、孔卡尔诺等小渔村 著名的拉博勒(La Baule)海滨度假村 埃姆罗德海岸(La Cote
/ Haute Bretagne “上布列塔尼”。布列塔尼东部的法语方言为加洛语,这种方言有布列塔尼语的底层。 布列塔尼的特产食品包括: 薄饼(法语:crêpe、布列塔尼语:krampouezhenn) 蜜糖酒(布列塔尼语:chouchen) 奶油烘饼(法語:galette、布列塔尼语:kouign amann)* 苹果酒(法语:cidre、布列塔尼语:sistr)。 地理 行政区划 玫瑰海岸 从布雷斯特到雷恩两城之间的粉红色海岸,位于布列塔尼北部,被称为玫瑰海岸(Côte de Granit Rose)。这一带可以看到许多玫瑰红色花岗岩散落在海岸,奇形怪状的石头形成了极为特殊的景观,这些石头在阳光照射下显示浪漫的玫瑰色,而石头本身就透着淡淡的粉红色,而且还散布着点点的光芒。 高卢海岸(Côte du Goêlo)位于玫瑰海岸东面,从Pointe de L’Arcouest出发,可搭乘船前往布雷阿岛。 普卢格雷斯康海岸Plougrescant拥有十分特殊的地质景观,包括海蚀地形、海水退去后形成的咸水湖。这是数万年前火山爆发后,熔岩遇水急速冷却所形成的特殊景观。黑色岩石及崎岖的地形,是这一区海岸的一大特色。 布列塔尼地区著名景点 拉兹岬角(La pointe du Raz)
多馬福音與正典的四福音書不同之處在於:它除了聲稱是由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多馬(天主教作「多默」)所寫以外,全卷只記錄了耶穌的言論,採取「語錄體」的型態,並沒有提及耶穌的傳道過程,也沒有記載耶穌受難與復活的經歷。 當中約有一半的篇幅與「對觀三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相重疊,另外一半的內容並未見於四福音之中。 成書期 現時有關《多馬福音》的確切成書日期還有爭議,相關學者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陣營: 早期陣營主張多馬福音與正典福音書的成書日期相若,即大約在公元50年代; 晚期陣營主張多馬福音在公元2世紀成書,遠在正典福音書之後。 早期說 《多馬福音》是20世紀聖經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因為《多馬福音》的發現,間接支持了19世紀德國聖經學者對《新約聖經》傳譯學的一則重要論証。這項論証推斷:目前的「對觀三福音」中,《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皆是以最早成書之《馬可福音》及另一部已失傳的文獻為藍本。因此,只要是《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文意有共通,而《馬可福音》所欠缺的部分,便可能是來自那一部已失傳的「同觀語錄源」(Sypnotic Sayings Source,學術上簡稱為Q來源 ;始自德语名词,意即「來源」)。因為以此方式所擷取出來的正典福音文句全都是耶穌所說的訓義:比喻及講道詞,加上施洗者若翰(約翰)的幾句話,沒有行動故事。 多馬福音總共收錄了114句耶穌的話語,在書卷的卷頭語上寫道: 早期說論者認為這本書早於《馬可福音》。 晚期說 當科普特語版本的《多馬福音》被發現後不久,聖經考古學家立即意識到其中某些文句可以對應於1896年到1904年間在奧克西林庫斯出土的希臘文殘頁(即寫在殘破蒲草紙板的希臘文版《多馬福音》)。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早先出土的希臘文手抄版本來自三份抄本(P. Oxy. I 1; IV 654; IV 655),都是在公元200年初所抄寫,而這份科普特語手抄版本則裝訂於公元340年左右。雖然科普特語版本中的數段內容與希臘文的殘本文句十分接近,卻不盡相同,但學者們相信它是從更早期的希臘文所翻譯而來的。 對應之《奧克西林庫斯古卷》內容 在《拿戈瑪第經集》被發現之前,於1896年到1904年間在奧克西林庫斯出土的民間希臘語殘頁一般被學者稱之為《耶穌的話》()。這三片《耶穌的話》的殘頁與多馬福音的對應如下: P.Oxy. 1:相對於第26節到第33節及第77節(次序:26-30、77、31-33)。 P.Oxy. 654: fragments of the beginning through logion 7, logion 24 and logion 36 on the flip side of a papyrus containing surveying data. P.Oxy. 655: fragments of logia 36 through 39, comprised of 8 fragments named a through h, whereof f and h have since been lost. 評價 研討與批判 第五福音 美國喬治城大學的婁卋鐘在《耶穌靈道論語‧多瑪斯福音》一書中指出:這份文件有許多猶太人的口語用法;文字對偶顯得比正典福音完整;符合當初猶太人喜好對稱性的說話方式;以「天父之國」或「天堂之國」來稱呼「天國」。可見作者十分熟悉耶穌和猶太人時代所用的細節語。拿戈瑪第經集的發現,革命性地改變了以往對於早期基督教會的研究主要依賴教父文獻的狀況。語錄體的《多馬福音》的出現更加強了多年來學術界所猜想的早期耶穌語錄福音資料的存在性。據報導,《多馬福音》已被美國數百位新約聖經學者加盟的「耶穌研究會」列爲值得信賴且有關耶穌傳道訓義的「第五福音」,1996年該研究會以英文出版了《五福音》(The Five Gospels: What Did Jesus Really Say? The Search for the Authentic Words of Jesus)。 婁卋鐘更指出希伯來或阿拉美克詩文必有對偶性的文句及押韻(韻常押在前頭),新約中最清楚的耶穌之詩是山中聖訓開宗明義的【真福八端(天國八福)】及近末尾的【飛鳥與百合花】。《Q》與《多馬福音》的共同特點就是這種對偶性的文句聯語,是其他福音資料少有的。可能原先都是耶穌祈禱講道的白話詩文,由較有學問的門徒所記錄下來[瑪竇(馬太)13:52]。後來這些詩文(《Q》與《多馬福音》中的大部份)逐句翻譯成當時通用的希臘文,對偶性的文句仍存在,韻律就讀不到了。
of the Gospel of Thomas by a Christian apologetics thinktank 英文譯本 Patterson-Meyer Translation (1) Patterson-Meyer Translation (2) Thomas Lambdin Translation Patterson and Robinson Translation Ecumenical Coptic Project Fully-Annotated Edition Various Translations Brill Literal Translation Coptic Interlinear Gospel of Thomas Gospel of Thomas: Many Translations and Resources Translation of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omas" Modern Layman's Interpretation from an original Translation of the Nag Hammadi coptic 連同評論的英文譯本 Gospel of Thomas with detailed comparisons with canonical sayings 英文譯本與佛經的比較 GOSPEL OF THOMAS: THE BUDDHIST JESUS? 参见 諾斯底主義(靈知主義) 摩尼教 多馬派教會 偽典 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Codex) 生命樹 - 五樹
奥斯特拉西亚 - 提奥德贝尔特二世 奥斯特拉西亚王 (595–612) 勃艮第王國 - 提奥德里克二世 勃艮第王 (595–613) 紐斯特利亞王國 - 克洛塔爾二世, 诺森布里亚王 (584–629) 伦巴底王国 - (590–616) 西哥特王国 - 雷卡雷德一世 (586–601) 英格兰 (七国时代) - 东盎格利亚 - (593–624) 埃塞克斯王国 - (587–604) 肯特王国 - 埃塞尔伯特 (564 or 580–616) 诺森布里亚 - 伯尼西亚 - , 伯尼西亚王 (593–616)
- , 遮娄其王朝君主 (597–609) 中东 波斯 - 霍斯劳二世, 波斯皇帝 (590–628) 欧洲 阿瓦尔 -巴颜一世, 阿瓦尔可汗 (562–602) 拜占庭帝国 - 莫里斯 (582–602) 法兰克王国 - 奥斯特拉西亚 - 提奥德贝尔特二世 奥斯特拉西亚王 (595–612) 勃艮第王國 - 提奥德里克二世 勃艮第王 (595–613) 紐斯特利亞王國 - 克洛塔爾二世, 诺森布里亚王 (584–629) 伦巴底王国 - (590–616) 西哥特王国 - 雷卡雷德一世 (586–601) 英格兰 (七国时代) - 东盎格利亚 - (593–624) 埃塞克斯王国 - (587–604) 肯特王国 - 埃塞尔伯特 (564 or 580–616) 诺森布里亚 - 伯尼西亚 - , 伯尼西亚王 (593–616) 德伊勒 - , 德伊勒王 (589–604) 韦塞克斯 - , 韦塞克斯王
2017年:英華書院慶祝邁向創立200周年。 2019年:高庭宣判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阿都拉萨涉及SRC国际公司3项刑事失信、1项滥权和3项洗钱案,所有控状皆表罪成立,纳吉需要出庭自辩,是马来西亚独立以来,首位出庭自辩的前首相。 2019年:香港東區西灣河,港警近距離以實彈射擊學生。 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導致香港立法會4名議員被取消資格與15名泛民議員宣布辭職。 出生 1050年:亨利四世,薩利安王朝第三位羅馬人民的國王、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巴伐利亞公爵(1106年逝世) 1154年:桑喬一世,獨立葡萄牙第二位國王(1212年逝世) 1155年:阿方索八世,卡斯提爾國王(1214年逝世) 1491年:马丁·布策,德國神學家(1551年逝世) 1493年:帕拉塞尔苏斯,瑞士醫生、鍊金術士、占星師(1541年逝世) 1599年:瑪麗亞·埃萊奥諾拉,瑞典王后(1655年逝世) 1743年:卡尔·彼得·通贝里,瑞典自然學家(1828年逝世) 1748年:卡洛斯四世,波旁王朝使西班牙遭逢巨大危機的國王(1819年逝世) 1821年:-{zh-hans: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zh-hk: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zh-tw: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俄國作家(1881年逝世) 1863年:保罗·希涅克,法國新印象主義點描派代表人物(1935年逝世) 1864年: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弗里德,奧地利猶太和平主義者、記者,德國和平運動創始人之一,191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21年逝世) 1864年:莫理斯·盧布朗,法國推理小說家(1941年逝世) 1869年: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義大利國王(1947年逝世) 1880年:徐树铮,北洋政府皖系將領(1925年逝世) 1882年: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瑞典國王(1973年逝世) 1883年:恩奈斯特·安塞美,瑞士指揮家(1969年逝世) 1885年:乔治·巴顿,美國陸軍四星上將(1945年逝世) 1895年:周碞,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1953年逝世) 1901年:玛格达·戈培尔,納粹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妻,也是阿道夫·希特勒親密盟友和政治上的支持者(1945年逝世) 1901年:陈郁,中国勞工運動領導人(1974年逝世) 1901年:山姆·史匹格,波蘭裔美國電影監製(1985年逝世) 1904年:章文才,中国果树学家(1998年逝世) 1909年:勞勃·雷恩,美國男演員(1973年逝世) 1912年:黄耀曾,中国有机化学家(2002年逝世) 1914年:樂以琴,中華民國空軍王牌飛行員、抗日烈士(1937年逝世) 1915年:安娜·施瓦茨,美國經濟學家與經濟史家(2012年逝世) 1917年:羅伯特·法諾,義大利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2016年逝世) 1922年:库尔特·冯内古特,美國黑色幽默文學作家(2007年逝世) 1926年:瑪麗安·戴蒙德,美國科學家、教育家(2017年逝世) 1928年: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作家(2012年逝世) 1930年:休·艾弗雷特三世,美國量子物理學家(1982年逝世) 1930年:黃夏蕙,香港藝人 1931年:閻明復,中國政治人物(2023年逝世) 1940年:芭芭拉·柏克瑟,美國政治人物,前任加利福尼亞州聯邦參議員 1941年:葛西治,日本動畫導演 1942年:夏尔·科南·班尼,象牙海岸經濟學家、政治家,第7任象牙海岸總理(2021年逝世) 1945年:丹尼尔·奥尔特加,尼加拉瓜政治人物,現任尼加拉瓜總統 1947年:艾軒,中国美术师 1949年:苏丹伊斯迈·柏特拉,马来西亚吉蘭丹州第二十八任蘇丹(2019年逝世) 1951年:金·匹克,美國自閉學者,電影《雨人》原型(2009年逝世) 1952年:吉幾三,日本男性創作歌手 1954年:玛丽·盖茨基尔,美國女作家 1955年:吉格梅·旺楚克,不丹国王 1955年:弗雷德里希·梅尔茨,德國律師、政治家 1956年:埃德加·倫古,尚比亞政治人物,第6任尚比亞總統 1959年:田中美佐子,日本女演員 1960年:史丹利·特治,美國演員、製片人 1960年:讓·菲利普·杜蘭德,法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62年:黛咪·摩爾,美國演員 1964年:中西圭三,日本男性創作歌手 1964年:卡莉絲塔·佛克哈特,美國演員 1965年:劉細良,香港主持人、作家 1965年:彭發,香港電影導演 1965年:彭順和,香港電影導演 1966年:窪之內英策,日本漫畫家 1966年:艾莉森·杜迪,愛爾蘭女演員 1967年:余文生,中国律师 1972年:韓政秀,韓國男演員 1972年:倪可敏,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前副议长 1973年:山田美穗,日本女性配音員 1974年:蕭定一,香港企業家 1974年:-{zh-hans: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zh-hk:里安納度·狄卡比奧;zh-tw: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美國男演員、電影製作人 1975年:天心,臺灣女演員 1976年:吴虹飞,中國女作家、歌手 1977年:马尼切,葡萄牙足球運動員 1978年:慕林杉,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1980年:韩栋,中國男演員 1981年:許維恩,台灣女藝人 1981年:李至正,台灣男演員 1981年:Tiara,日本女性創作歌手 1981年:黃佩蒂,馬來西亞女子羽球運動員 1981年:纪堯姆,盧森堡大公儲 1981年:納塔麗·格列波娃,俄羅斯裔加拿大環球小姐、2005年世界環球小姐 1982年:阿薩法·鮑維,牙買加田徑運動員 1983年:李彩華,香港女藝人 1983年:鈴木達央,日本男性聲優 1983年:菲利普·拉姆,德國足球運動員 1984年:劉彥輝,台灣搖滾樂團八三夭吉他手 1985年:林益全,台灣棒球選手 1985年:许飞,中國女歌手 1986年:酒井香奈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7年:王雅婷,台灣女歌手 1987年:手越祐也,日本男藝人,手越增田成員 1988年:劉冠廷,台灣男演員 1988年:小松未可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凯尔·纳顿,英國足球運動員 1989年:小見川千明,日本女性聲優 1989年:田中麗奈,日本女歌手 1990年:汤姆·迪穆兰,荷蘭职业公路自行車選手 1990年:吉奥吉尼奥·维纳尔杜姆,荷蘭足球運動員 1991年:姚蜜,台灣女演員、模特兒 1992年:崔敏煥,韓國男子偶像樂團FTIsland成員 1993年:謝美·拉錫利斯,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94年:海嶺,韓國女子偶像團體BESTie成員 1995年:盧秀一,韓國男子偶像團體UP10TION成員 1995年:園田美櫻,日本AV女優 1999年:朴所羅門,韓國男演員 1999年:姜承録,韓國電竞選手 2002年:汝真,韓國女子偶像團體本月少女成員 生年不詳:谷內健,日本男性聲優 逝世 683年:耶齐德一世,伊斯兰教第6代哈里发(645年出生) 1028年:君士坦丁八世,东罗马帝国皇帝(960年出生) 1034年:奧爾德日赫,波希米亚公爵(975年出生) 1130年:雷昂的特蕾莎,葡萄牙伯爵夫人(1080年出生) 1189年:古列尔莫二世,西西里王国国王(1166年出生)
1965年:南羅德西亞總理伊恩·史密斯發表《單方面獨立宣言》,宣告南羅德西亞地區自英國獨立。 1966年:雙子星座12號升空。 1968年:马尔代夫共和国宣告成立。 1968年: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华沙举行。勃列日涅夫在会上提出“有限主权论”。 1971年:日本神奈川縣發生川崎壤土邊坡破壞實驗事故,造成15人死亡、10人受傷。 1975年:非洲西南部的安哥拉宣布独立。 1975年:因为澳洲总理高夫·惠特兰被解除职务及澳洲国会宣布双重解散,澳洲陷入宪政危机。 1978年: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就任马尔代夫第3任总统。 1981年:安提瓜和巴布达成为联合国成员。 1982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开始商业飞行。 1990年:聯合國安理會發表678號公報,要求伊拉克於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 1992年:英國國教會容許女性成為牧師。 1994年:科学家确认澜沧江正源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杂青乡境内的扎阿曲。 1994年:首届曹禺戏剧奖于北京颁奖。 1998年:腾讯公司成立。 1999年:臺北捷運古亭站─新店站段隨新店線全線完工而正式通車啟用。 2000年:奥地利一列前往滑雪聖地阿尔卑斯山的登山纜車在隧道發生大火,造成約160人死亡,是奧地利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災難。 21世紀 2001年:對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卡塔尔多哈簽署中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議定書,一個月後,中國正式成為世貿成員。 2003年:《新京报》创刊。 2004年:阿拉法特在法国巴黎病逝,阿巴斯接替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一职。 2005年: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福娃发布问世。 2006年:PlayStation 3於日本開始發售。 2008年:中華職棒的中信鯨宣布解散。 2011年: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上古卷轴V:天际》于全球发售。 2013年:美國女歌手Lady Gaga发行录音室专辑《ARTPOP》。 2014年:中国APEC峰会正式结束。 2017年:英華書院慶祝邁向創立200周年。 2019年:高庭宣判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阿都拉萨涉及SRC国际公司3项刑事失信、1项滥权和3项洗钱案,所有控状皆表罪成立,纳吉需要出庭自辩,是马来西亚独立以来,首位出庭自辩的前首相。 2019年:香港東區西灣河,港警近距離以實彈射擊學生。 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導致香港立法會4名議員被取消資格與15名泛民議員宣布辭職。 出生 1050年:亨利四世,薩利安王朝第三位羅馬人民的國王、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巴伐利亞公爵(1106年逝世) 1154年:桑喬一世,獨立葡萄牙第二位國王(1212年逝世) 1155年:阿方索八世,卡斯提爾國王(1214年逝世) 1491年:马丁·布策,德國神學家(1551年逝世) 1493年:帕拉塞尔苏斯,瑞士醫生、鍊金術士、占星師(1541年逝世) 1599年:瑪麗亞·埃萊奥諾拉,瑞典王后(1655年逝世) 1743年:卡尔·彼得·通贝里,瑞典自然學家(1828年逝世) 1748年:卡洛斯四世,波旁王朝使西班牙遭逢巨大危機的國王(1819年逝世) 1821年:-{zh-hans: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zh-hk: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zh-tw: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俄國作家(1881年逝世) 1863年:保罗·希涅克,法國新印象主義點描派代表人物(1935年逝世) 1864年: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弗里德,奧地利猶太和平主義者、記者,德國和平運動創始人之一,191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21年逝世) 1864年:莫理斯·盧布朗,法國推理小說家(1941年逝世) 1869年: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義大利國王(1947年逝世) 1880年:徐树铮,北洋政府皖系將領(1925年逝世) 1882年: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瑞典國王(1973年逝世) 1883年:恩奈斯特·安塞美,瑞士指揮家(1969年逝世) 1885年:乔治·巴顿,美國陸軍四星上將(1945年逝世) 1895年:周碞,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1953年逝世) 1901年:玛格达·戈培尔,納粹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妻,也是阿道夫·希特勒親密盟友和政治上的支持者(1945年逝世) 1901年:陈郁,中国勞工運動領導人(1974年逝世) 1901年:山姆·史匹格,波蘭裔美國電影監製(1985年逝世) 1904年:章文才,中国果树学家(1998年逝世) 1909年:勞勃·雷恩,美國男演員(1973年逝世) 1912年:黄耀曾,中国有机化学家(2002年逝世) 1914年:樂以琴,中華民國空軍王牌飛行員、抗日烈士(1937年逝世) 1915年:安娜·施瓦茨,美國經濟學家與經濟史家(2012年逝世) 1917年:羅伯特·法諾,義大利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2016年逝世) 1922年:库尔特·冯内古特,美國黑色幽默文學作家(2007年逝世) 1926年:瑪麗安·戴蒙德,美國科學家、教育家(2017年逝世) 1928年: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作家(2012年逝世) 1930年:休·艾弗雷特三世,美國量子物理學家(1982年逝世) 1930年:黃夏蕙,香港藝人 1931年:閻明復,中國政治人物(2023年逝世) 1940年:芭芭拉·柏克瑟,美國政治人物,前任加利福尼亞州聯邦參議員
格雷戈爾·約翰·孟德爾(,,又譯孟達兒)是一位奥地利科學家,天主教圣职人员。孟德爾出生於奧地利帝國(今天的捷克共和國)的西里西亞,是現代遺傳學的創始人。儘管幾千年來農民就知道動植物的雜交可以促進某些理想的性狀,但孟德爾在1856年至1863年之間進行的豌豆植物實驗建立了許多遺傳規則,現稱為孟德爾定律。 孟德爾研究了豌豆的七大特徵:植物高度,豆莢的形狀及顏色,種子的形狀及顏色,以及花的位置和顏色。以種子的顏色為例,孟德爾表示當一個真實遺傳的黃豌豆種子和一個真實遺傳的綠豌豆種子雜交時,它們的後代一定是產生黃色種子,但是在下一代中,豌豆種子以1綠色對3黃色的比率重新出現。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孟德爾針對這些特徵創造了“隱性”和“顯性”兩個術語(在前面的例子中,在第一代中消失的綠色特徵是隱性的特徵,而黃色則是顯性特徵)。孟德尔在1866年出版了他的论文,说明某种看不见的因素(也就是基因 )可预测並确定生物体的性状。而民間傳說,因為孟德爾的實驗,孟德爾所在修道院的修女與修士們與孟德爾一起吃了數年的豌豆。 孟德爾的重大研究直到20世紀初(超過三十年)才被科學家們重新被人提起。埃里克·冯·切尔马克、许霍·德弗里斯,卡尔·科伦斯和William Jasper Spillman獨立地驗證了孟德爾的幾個實驗,從而迎來了遺傳學的時代。 孟德爾也從事過植物嫁接和養蜂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還進行了長期的氣象觀測。他生前是維也納動植物學會會員,並且是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和奧地利氣象學會的創始人之一。 生平 1822年7月20日孟德尔生于奥地利的海因岑多夫(今捷克的亨奇采)一個德語家庭。他是Anton 和 Rosine (Schwirtlich) Mendel的兒子,有一個姐姐Veronika和一個妹妹Theresia。孟德爾在童年時期曾擔任園丁,並研究養蜂。他于1840年毕业于特罗保的预科学校,进入帕拉茨基大學哲學學院學習理論哲學以及物理學。1843年因家贫而辍学,同年10月到聖湯瑪斯修道院做修士。1847年被任命为神父。1849年受委派到茨纳伊姆中学任希腊文和数学代课教师。1851年-1853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化学、数学、动物学和植物学。1853年,他从维也纳大学毕业回修道院。1854年被委派到布吕恩技术学校任物理学和植物学的代理教师。并在那里工作了14年。1884年1月6日卒于布吕恩(今捷克的布尔诺)。 研究 遺傳研究 约从1856年到1863年,他进行了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豌豆通常是自花授粉的,但是孟德尔人工地将一个高的同一个矮的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只产生高植株的种子。当这种种子自花或異花受粉时,它产生的高植株和矮植株是3:1。这样产生的矮植株总是繁育同样的后代,但是三个高植株中只有一个如此,其他两个仍是以三与一的比例生出高和矮的植株来。 孟德尔把他的实验结果解释为每一植株都具有两个决定高度性状的因子,每一亲体赋予一个因子。高的因子是显性,而矮的因子是隐性,因此杂交后第一代的植株全都是高的。当这一代自花或異花受粉后,这些因子在子代中排列可以是两个高因子在一起,或者两个矮因子在一起,或者一高一矮,一矮一高。前两种组合将会繁育出同样的后代,各自生出全是高的或全是矮的植物,而后面的两种组合则将以三与一之比生出高的或矮的植物来。 孟德尔的研究支持了遗传的颗粒说,他并且把研究结果送给提出颗粒说的耐格里。但是耐格里对孟德尔的发现不予重视,因为他认为这些发现是“依靠经验的而不是依靠理智的”。 孟德尔于1865年在布吕恩自然科学研究协会上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866年又在该会会刊上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现称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并阐明其遗传规律,后人称之为孟德尔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但是他的这些发现当时并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研究 遺傳研究 约从1856年到1863年,他进行了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豌豆通常是自花授粉的,但是孟德尔人工地将一个高的同一个矮的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只产生高植株的种子。当这种种子自花或異花受粉时,它产生的高植株和矮植株是3:1。这样产生的矮植株总是繁育同样的后代,但是三个高植株中只有一个如此,其他两个仍是以三与一的比例生出高和矮的植株来。 孟德尔把他的实验结果解释为每一植株都具有两个决定高度性状的因子,每一亲体赋予一个因子。高的因子是显性,而矮的因子是隐性,因此杂交后第一代的植株全都是高的。当这一代自花或異花受粉后,这些因子在子代中排列可以是两个高因子在一起,或者两个矮因子在一起,或者一高一矮,一矮一高。前两种组合将会繁育出同样的后代,各自生出全是高的或全是矮的植物,而后面的两种组合则将以三与一之比生出高的或矮的植物来。 孟德尔的研究支持了遗传的颗粒说,他并且把研究结果送给提出颗粒说的耐格里。但是耐格里对孟德尔的发现不予重视,因为他认为这些发现是“依靠经验的而不是依靠理智的”。 孟德尔于1865年在布吕恩自然科学研究协会上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866年又在该会会刊上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现称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并阐明其遗传规律,后人称之为孟德尔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但是他的这些发现当时并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直到1900年,孟德尔定律才由3位植物学家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马克通过各自的工作分别予以证实,成为近代遗传学的基础。从此孟德尔也被公认为科学遗传学的奠基人。 统计学的怀疑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太过于接近理论值,以至于统计学家罗纳德·费舍尔在重复实验时怀疑其涉嫌伪造数据,但由已知的情况看来,孟德尔又不太可能做出这种事。一种解释是他为了使自己的成果尽快获得公认,挑选了对自己有利的数据;第二种解释是,他犯了确认偏误。.还有第三种解释,就是孟德尔可能觉得有必要“简化他的数据,以迎合真实存在的,或者他所担心的,在编辑方面的反对意见”。 不过,现在的说法是,孟德尔并没有伪造数据,也没有犯确认偏误,当然,费舍尔也无意推翻孟德尔的理论。 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 第二遺傳定律未突變之研究 豌豆種子的兩種特徵分別是:圓形(R)對皺型(r)為顯性,黃色(Y)對綠色(y)為顯性。 基因型分別是RrYy(提供花粉)和rryy(做為雌株)。 1.RrYy產生的配子所有基因型比例為1:1:1:1 2.授粉後所結的種子表現型為皺型黃色 3.胚乳細胞的基因型為RrrYyy、Rrryyy、rrrYyy、rrryyy 4.外觀圓型黃色、圓型綠色、皺型黃色、皺型綠色等四種的種子比例為9:3:3:1 注释
不過最近在南西伯利亞及哈萨克斯坦(安德羅諾沃文化)的遺址研究及基因化驗,較支持這些青铜文化是因為往東的造成的觀點,因為這些技術在西方已為人熟知相當一段時間。 中国 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小刀,年代约为公元前2900-2740年 。 最早提出「青銅器時代」觀念的是張光直院士,他在《中國青銅時代》一書中明確指出夏、商、周三代為鼎盛期,而後還有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根据考古的发现,商朝前期,以郑州的二里岗为中心,辉县的琉璃阁、洛阳的东干沟等殷商时期的遗址属于这个时代;商朝的后期,以安阳的小屯村为中心,郑州公园区的上层、洛阳的泰山庙遗址和墓葬属这个时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遗址以西安市丰镐村地带、宝鸡西周时期的墓葬;春秋时期以洛阳涧滨(澗濱)为中心、上村岭虢墓、新郑郑墓、寿县蔡侯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战国时期,洛阳涧滨为中心,辉县琉璃阁、古围村,长沙和唐山的战国墓地属于这个时代。 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川的三星堆遗址,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湖南长沙的炭河里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铜器,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分法认为属于奴隶制国家,有争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從其上之銘文,如毛公鼎可知汉字已发展成熟。 长江中游地区自创发明了冶炼技术,并到石家河文化时(约公距今5000年起)已形成青铜文明。 石家河文化常用氧化铜与硫化铜搭配着冶炼,并自行原创发明了锡铜以及锡铅铜三元合金技术。少量发现的铸造的小型铜器直接显示,石家河人熔铜并用铜液铸造。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器。 南亞 印度次大陸的青铜时代從西元前3300年起,也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開始。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哈拉帕人發展了冶金及煉製銅、青銅、鉛及錫的技印度的青铜时代之後是鐵器的吠陀文化,哈拉帕文化約在西元前1700至1300年,橫跨了青铜时代及鐵器文化,因此不易精確的定年。 東南亞 歷史上第一個青铜鼓是東山鼓,是在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及中國的南方。這和史前越南的東山文化有關。在泰國班清發現的考古遺物可追溯到約是西元前2100年。在緬甸的娘甘内(Nyaunggan),有發現青銅器、陶瓷及石器,年代約在西元前3500至500年之間。查爾斯·海亞姆發現的Ban Non Wat,其中有六十個墳墓,其中有複雜的銅器,埋葬的人可能有相當的社會地位。 歐洲的青铜文化 愛琴海 愛琴海的青铜文化開始於西元前3200年,當時的文明形成一個貿易網路,提供錫及木炭給賽普勒斯,開採銅礦,治煉後再和錫製成青銅。青銅物品出口的範圍很廣,也支持了當時的貿易。根據地中海青銅器遺跡的同位素分析,發現一些青銅器可能起源自英國。 中歐 中歐的早期青銅器(西元前1800至1600年)包括許多小的群體,例如施特勞賓文化、Adlerberg文化及等。有些的陪葬物很豐富,像Leubingen的一個墓穴中有金製的陪葬物,表示Unetice文化中,社會已有明顯的階級。不過此時代的墓穴不多,而且體積很小。以後是青銅器時代中期的(西元前1600至1200年),其特色是土葬的墓地。在匈牙利東部的克勒什河,發現有青铜时代早期遺跡,包括Mako文化、Otomani文化及Gyulavarsand文化。 南歐 也稱為義大利青銅文化,是在義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文化,跨越了铜石并用时代及青銅時代。Camunni是一群不確定從哪裡來的人(根據老普林尼的說法,他們是Euganei人,根據斯特拉波的說法,他們是拉埃提亞人),住在,是今天的伦巴第中部。 高加索 北高加索Maykop文化中用的遺物年代約在西元前四千年,因此砷青銅的技術開始在南歐和東歐傳播。 非洲的青铜文化 埃及 由于埃及境内缺乏铜矿资源,所以古埃及所留存的青铜器不多。古埃及第二王朝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皿,从此进入青铜时代,但直到新王国时期才开始普遍应用青铜器。 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般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青铜器比铁器更晚产生,是从石器时代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其掌握青铜制造技术应不晚于公元前第1千年。 美洲的青铜文化 南美莫切文化也有使用青铜器青铜器技術被印加文化發揚光大,用在實用物品和雕塑中。後來在西墨西哥也有少量的青铜器製品,可能和安地斯山文化有接觸,或者是獨立的發展出青铜器技術。 相關條目 青銅器 红铜时代 中国青铜时代 青銅時代晚期崩潰 参考文献 引用 书籍 Anthony F. Harding: European Societies in the Bronze Age. Cambridge 2000 Bernhard Hänsel: Gaben an die Götter! Schätze der Bronzezeit Europas. Eine Einführung. In: A. u. B. Hänsel: Gaben an die Götter! Schätze der Bronzezeit. Katalog zur Ausstellung. Museum für Vor- und Frühgeschichte Berlin,
也稱為義大利青銅文化,是在義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文化,跨越了铜石并用时代及青銅時代。Camunni是一群不確定從哪裡來的人(根據老普林尼的說法,他們是Euganei人,根據斯特拉波的說法,他們是拉埃提亞人),住在,是今天的伦巴第中部。 高加索 北高加索Maykop文化中用的遺物年代約在西元前四千年,因此砷青銅的技術開始在南歐和東歐傳播。 非洲的青铜文化 埃及 由于埃及境内缺乏铜矿资源,所以古埃及所留存的青铜器不多。古埃及第二王朝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皿,从此进入青铜时代,但直到新王国时期才开始普遍应用青铜器。 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般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青铜器比铁器更晚产生,是从石器时代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其掌握青铜制造技术应不晚于公元前第1千年。 美洲的青铜文化 南美莫切文化也有使用青铜器青铜器技術被印加文化發揚光大,用在實用物品和雕塑中。後來在西墨西哥也有少量的青铜器製品,可能和安地斯山文化有接觸,或者是獨立的發展出青铜器技術。 相關條目 青銅器 红铜时代 中国青铜时代 青銅時代晚期崩潰 参考文献 引用 书籍 Anthony F. Harding: European Societies in the Bronze Age. Cambridge 2000 Bernhard Hänsel: Gaben an die Götter! Schätze der Bronzezeit Europas. Eine Einführung. In: A. u. B. Hänsel: Gaben an die Götter! Schätze der Bronzezeit. Katalog zur Ausstellung. Museum für Vor- und Frühgeschichte Berlin, Berlin 1997 (Bestandskatalog, Bd. 4) Albrecht Jockenhövel, Wolf Kubach (Hrsg.): Bronzezeit in Deutschland. Hamburg 1994, ISBN 978-3-933203-38-0 Harald Meller (Hrsg.): Der geschmiedete Himmel
简报的起始日期等由于缺少公开信息而尚不明确,但至少自福特总统以来就已存在。《总统每日简报》是一本蓝色的三环活页笔记本,封页上印有“总统每日简报”。内容是中央情报局认为在过去24小时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和信息,包括针对美国的潜在恐怖威胁以及外国领导人的身体状况等。曾担任克林顿总统首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詹姆斯·沃尔西称:“如果有什么新的、令人兴奋的以及重要的事情,这都是《总统每日简报》的主要内容,就像是报纸的头版。” 据说,《总统每日简报》由中央情报局的一位汇报者和局长于每天上午8时送到总统的办公室。通常情况下,这个时候会有另外三个人在场,副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以及白宮幕僚長。他们会得到这份简报的复印本,另外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也有一份。候任总统从当选到正式上任期间也能得到一份简报。据说,有权看到这份简报的人不超过10个,等他们看完之后,这些复印本将会被带回,送到中央情报局总部。 简报裏的内容也并非绝对正确,有时候会有错误,并有时候说得太过、有时又说得太轻,但其重要性仍不言而喻。
《总统每日简报》的内容第一次向公众解密是2004年4月,当时美国国会正就911事件进行调查,独立调查委员会要求白宫解密2001年8月6日当天的《总统每日简报》。 參考文獻
礦石有白雲石、石墨等。森林覆蓋率72%。名木花草聞名於世,主要樹種有菩提樹、橡樹和松樹。工業以生產日用品和食物加工的小型企業為主。農業和林業為經濟主導,74%就業人口從事於農、牧、林業。農產品以每年一獲之稻米、玉米、小麥等為主。 水力發電是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約72%水力所產電力售予印度,該國幾乎完全使用可持續發展能源,沒有石化發電廠。 旅遊業是另一個重要經濟支柱。不丹過往是與世隔絕,1974年才開放外國人入境,國內現時有超過150家旅行代理商。儘管不丹對旅客並無限額,但觀光客只能參加受政府嚴密監督的觀光行程,3人或以上的团体逗留每人每天要交200美元的稅項,以保護不丹的自然環境及古老文化。 公路長3,000公里。牦牛、騾、馬為重要運輸工具。主要外貿對象和國防援助國是印度。 不丹也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開放電視與網路的國家。 無法出海,意味著不丹無法從其農產品的大量貿易中受益,不丹沒有鐵路,但印度鐵路公司計劃根據2005年1月簽署的協議將不丹南部與其龐大的網絡連接起來。不丹和印度於2008年簽署了一項“自由貿易”協議,該協議還允許不丹從第三市場的進出口貨物過境,實際上和印度並沒有關稅,不丹與中國西藏自治區一直保持貿易關係,直到1960年在難民湧入後關閉了與中國的邊界。 工業部門目前處於起步階段。 雖然大部分生產來自家庭手工業,但正在鼓勵更大的工業,並建立了一些工業,如水泥、鋼鐵和鐵合金。 大多數開發項目,例如道路建設,都依賴鄰國印度的合同工,農產品包括大米、辣椒、乳製品(一些犛牛,主要是奶牛)產品、蕎麥、大麥、塊根作物、蘋果以及低海拔的柑橘和玉米。 行業包括水泥、木製品、加工水果、酒精。 交通 地理 不丹位于亚洲南部,是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的内陆国家,西北部、北部与中国接壤,西部、南部和东部分别与印度锡金邦、西孟加拉邦、阿鲁纳恰尔邦交界。 该国是内陆山国,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区气候寒冷,高山终年积雪,中部河谷地带气候较温和,南部森林密布,丘陵平原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理上属南亚区域。全國森林覆蓋率為72%,為南亞第一。國內最高山峰為位於中國和不丹的邊境地區的干卡本森峰,海拔7570米。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西方区、中央区、南方区和东方区4个行政大区,行政区下设宗,全国共被划分为20个宗。 主要城市 廷布(首都) 帕罗(威利:sPa-ro / sPa-gro) 普那卡(威利:sPu-na-kha) 人口 不丹人口831,920(2020年人口数据统计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其中,不丹男性占53%,女性占比47%。 不丹的民族可分为三大类: 沙尔乔普人(ཤར་ཕྱོགས་པ),居住在不丹东部的原住民; 噶隆人(སྔ་ལོང་པ),大部分都居住在不丹西部,是9世纪藏族移民的后裔,不丹的主体民族。 洛沙姆帕人(ལྷོ་མཚམས་པ、ल्होत्साम्पा),或译洛昌人。19世纪末期移居不丹。洛沙姆帕(意为南不丹人)是说尼泊尔语的民族。 宗喀语和英语為官方用語,尼泊爾洛昌人讲尼泊爾語。宗喀语與藏語關係密切。不丹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宗教國家,国教是藏傳佛教,主要教派是竹巴噶举派,另有25%信奉印度教。最早的寺庙建於637年。印度教徒主要在不丹南部,有湿婆派、毗湿奴派和性力派,也有印度教寺庙在廷布。不丹還有苯教,但大部分已经被藏傳佛教寧瑪派吸收。 宗教 不丹将藏傳佛教定为国教。據估計,密宗的藏傳佛教占國家宗教的2/3,不丹人口的3/4。另有約1/4到1/3人口是印度教的信徒,而其他宗教只占約3%的人口。根据2008年宪法,保證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但是政府仍限制非佛教的傳教活動,禁止進入該國的非佛教傳教士,限制建設非佛教的宗教建築,和限制慶典一些非佛教的宗教節日。 根據不丹目前的憲政框架,宗教信仰自由是保證,但是憲法限制由宗教界人士改變宗教信仰的政治活動。禁止基於政治的宗教活动,仍相當程度的限制了宗教信仰自由。 在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不丹。到了吐蕃松贊干布(627-49年在位)的時候,佛教在不丹流傳,松贊干布責令建造兩個佛教寺廟,位於不丹中心布姆唐和在帕羅河谷的崎楚(Kyichu,帕羅附近)。 文化 國內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都是免費的。為了保留傳統文化,民眾上班、上學必須穿着傳統服裝:男人穿「幗」(Gho,連身及膝短袍),女人穿「旗拉」(Kira,連身長裙和薄外套);所有建築也得依照傳統形式搭建,不論是醫院、銀行、學校或是住家,也不論用的材質是泥土還是鋼筋水泥,必須遵循傳統的風格。雖然該國仍維持傳統古國的模樣但至今境內還沒有被聯合國認定的世界遺產。射箭是不丹的國術。 不丹曾經在英國萊斯特大學自辦的「世界快樂地圖」(World Map of Happiness)獲得排名第八。但之後排名一路下滑,於聯合國2016年世界快樂報告中不丹排名84,輸於利比亞、菲律賓、阿爾及利亞,引起外界開始質疑之前不丹的快樂王國形象是建立在嚴格政教合一體制下的媒體管制與社會管制,造成群眾沒有與外界的比較心理,而一旦外界訊息開始大量進入就會瓦解這一假象。 2004年12月17日,不丹政府宣布全国禁烟令,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禁烟令。居民不准在公共场所抽烟,也不准在任何户外地点抽烟。本地商店不准卖任何烟草产品,违反者每次罚款225美元以上,多次违反者可能被吊销商业执照。无法戒除烟瘾的居民可以自己进口香烟,交100%的进口税。按政府估计,全国只有1%左右人口抽烟。 政府禁止人民私自砍樹、打獵和採礦,甚至使用塑膠袋。這是王室政策的大前提:絕不犧牲自然環境以成全經濟發展(因此不丹也没印刷業)。 飲食 大米、蕎麥和玉米是不丹的主食,豬、牛、犛牛和雞肉是常食用的肉類。用餐時供應肉類、乾蔬菜湯和燉菜,通常搭配辣椒和奶酪,飲料經常有紅茶、酥油茶、米酒和啤酒。不丹的牛及犛牛奶多數製成奶酪和黃油,乳製品很普遍。Ema
該王國被指控禁止宗教傳教,批評者認為這是對宗教自由和種族清洗政策的侵犯。從1980年代開始,不丹採取了“一國一民”的政策,以建立統一的民族認同感。這被講尼泊爾語的人解釋為大多數竹巴人的文化(在語言、服飾和宗教方面)和政治主導地位。受到廓爾喀蘭運動的啟發和不公正感的推動,一些洛香巴人開始組織反對不丹國家的示威活動。此外,在學校課程中取消尼泊爾語以在宗喀語採用更集中的語言,以及拒絕向那些無法證明在1950年之前正式頒發的土地所有權的人授予公民身份,這被認為是專門針對洛桑巴人口估計的佔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這導致了廣泛的騷亂和政治示威。為應對這一威脅,1988年,不丹當局在不丹南部進行了一次特別人口普查,以審查非法移民合法居民的身份。這個擁有大量洛香巴人的地區必須經過法律驗證,隨後的人口普查導致這些洛香巴人被驅逐出境,估計佔當時總人口的六分之一。被不丹1958年國籍法授予公民身份的人也被剝奪了公民身份。在一些講尼泊爾語的公民以激進的形式發動暴力襲擊政府官員和燒毀學校後,國家進行了干預。不丹警察和軍隊成員被指控焚燒洛香巴人的房屋、沒收土地和其他廣泛的侵犯人權行為,包括逮捕、酷刑和強姦參與政治抗議和暴力的洛香巴人。在被不丹強行驅逐出境後,洛香巴人在尼泊爾的難民營中度過了近20年,並於2007年至2012年間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重新定居。 经济 不丹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07年,不丹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 per capita)為1,400美元。當地最大收入是售賣水力發電的電力予印度,據聯合國2004年的全球人類發展指数報告,不丹在192個國家中位居134位,經濟相對落後。1972年,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提出了一个叫做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缩写GNH)的术语,用来指导国家的发展。相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幸福总值更加注重民众在精神层面的感受,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2012年4月2日,联合国召开了一个高级别会议,主题是“安乐与幸福:定义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这次会议由时任秘书长潘基文及不丹总理吉格梅·廷里共同担任主席。不丹是《全球幸福指数报告》的倡导者,并且最先提出了幸福总值的概念。但这个南亚小国不是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它在自己的榜单上,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才排到90多名。 近年來因全球化衝擊,國民開始購買進口產品以及人口移往都市,人民無法自給自足使政府財政壓力提升,進而使失業率提高。 礦石有白雲石、石墨等。森林覆蓋率72%。名木花草聞名於世,主要樹種有菩提樹、橡樹和松樹。工業以生產日用品和食物加工的小型企業為主。農業和林業為經濟主導,74%就業人口從事於農、牧、林業。農產品以每年一獲之稻米、玉米、小麥等為主。 水力發電是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約72%水力所產電力售予印度,該國幾乎完全使用可持續發展能源,沒有石化發電廠。 旅遊業是另一個重要經濟支柱。不丹過往是與世隔絕,1974年才開放外國人入境,國內現時有超過150家旅行代理商。儘管不丹對旅客並無限額,但觀光客只能參加受政府嚴密監督的觀光行程,3人或以上的团体逗留每人每天要交200美元的稅項,以保護不丹的自然環境及古老文化。 公路長3,000公里。牦牛、騾、馬為重要運輸工具。主要外貿對象和國防援助國是印度。 不丹也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開放電視與網路的國家。 無法出海,意味著不丹無法從其農產品的大量貿易中受益,不丹沒有鐵路,但印度鐵路公司計劃根據2005年1月簽署的協議將不丹南部與其龐大的網絡連接起來。不丹和印度於2008年簽署了一項“自由貿易”協議,該協議還允許不丹從第三市場的進出口貨物過境,實際上和印度並沒有關稅,不丹與中國西藏自治區一直保持貿易關係,直到1960年在難民湧入後關閉了與中國的邊界。 工業部門目前處於起步階段。 雖然大部分生產來自家庭手工業,但正在鼓勵更大的工業,並建立了一些工業,如水泥、鋼鐵和鐵合金。 大多數開發項目,例如道路建設,都依賴鄰國印度的合同工,農產品包括大米、辣椒、乳製品(一些犛牛,主要是奶牛)產品、蕎麥、大麥、塊根作物、蘋果以及低海拔的柑橘和玉米。 行業包括水泥、木製品、加工水果、酒精。 交通 地理 不丹位于亚洲南部,是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的内陆国家,西北部、北部与中国接壤,西部、南部和东部分别与印度锡金邦、西孟加拉邦、阿鲁纳恰尔邦交界。 该国是内陆山国,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区气候寒冷,高山终年积雪,中部河谷地带气候较温和,南部森林密布,丘陵平原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理上属南亚区域。全國森林覆蓋率為72%,為南亞第一。國內最高山峰為位於中國和不丹的邊境地區的干卡本森峰,海拔7570米。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西方区、中央区、南方区和东方区4个行政大区,行政区下设宗,全国共被划分为20个宗。 主要城市 廷布(首都) 帕罗(威利:sPa-ro / sPa-gro) 普那卡(威利:sPu-na-kha) 人口 不丹人口831,920(2020年人口数据统计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其中,不丹男性占53%,女性占比47%。 不丹的民族可分为三大类: 沙尔乔普人(ཤར་ཕྱོགས་པ),居住在不丹东部的原住民; 噶隆人(སྔ་ལོང་པ),大部分都居住在不丹西部,是9世纪藏族移民的后裔,不丹的主体民族。 洛沙姆帕人(ལྷོ་མཚམས་པ、ल्होत्साम्पा),或译洛昌人。19世纪末期移居不丹。洛沙姆帕(意为南不丹人)是说尼泊尔语的民族。 宗喀语和英语為官方用語,尼泊爾洛昌人讲尼泊爾語。宗喀语與藏語關係密切。不丹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宗教國家,国教是藏傳佛教,主要教派是竹巴噶举派,另有25%信奉印度教。最早的寺庙建於637年。印度教徒主要在不丹南部,有湿婆派、毗湿奴派和性力派,也有印度教寺庙在廷布。不丹還有苯教,但大部分已经被藏傳佛教寧瑪派吸收。 宗教 不丹将藏傳佛教定为国教。據估計,密宗的藏傳佛教占國家宗教的2/3,不丹人口的3/4。另有約1/4到1/3人口是印度教的信徒,而其他宗教只占約3%的人口。根据2008年宪法,保證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但是政府仍限制非佛教的傳教活動,禁止進入該國的非佛教傳教士,限制建設非佛教的宗教建築,和限制慶典一些非佛教的宗教節日。 根據不丹目前的憲政框架,宗教信仰自由是保證,但是憲法限制由宗教界人士改變宗教信仰的政治活動。禁止基於政治的宗教活动,仍相當程度的限制了宗教信仰自由。 在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不丹。到了吐蕃松贊干布(627-49年在位)的時候,佛教在不丹流傳,松贊干布責令建造兩個佛教寺廟,位於不丹中心布姆唐和在帕羅河谷的崎楚(Kyichu,帕羅附近)。 文化 國內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都是免費的。為了保留傳統文化,民眾上班、上學必須穿着傳統服裝:男人穿「幗」(Gho,連身及膝短袍),女人穿「旗拉」(Kira,連身長裙和薄外套);所有建築也得依照傳統形式搭建,不論是醫院、銀行、學校或是住家,也不論用的材質是泥土還是鋼筋水泥,必須遵循傳統的風格。雖然該國仍維持傳統古國的模樣但至今境內還沒有被聯合國認定的世界遺產。射箭是不丹的國術。
儺 朝鮮戏剧 能劇 東亞傳統戲劇 戏曲剧种
研究書目 廣田律子著,王汝瀾等譯:《「鬼」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北京:中華書局,2005)。 參見 儺 朝鮮戏剧
1 小卡路里= 4.184焦耳 1 瓦·小時 = 3600焦耳 1 千瓦·時 = 3.6×106焦耳 1 噸TNT = 4.184×109焦耳 應用範圍 能量 熱能 化學能 電能 輻射能 核動力/核能 彈性能 聲能 機械能
瓦·小時 = 3600焦耳 1 千瓦·時 = 3.6×106焦耳 1 噸TNT = 4.184×109焦耳 應用範圍 能量 熱能 化學能 電能 輻射能 核動力/核能 彈性能 聲能 機械能 光能 位能 動能 生質能 功 熱量 「熱量」與「熱能」並不相同,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好比是做功與機械能之間的關係一樣。 參閱 單位轉換
千瓦⋅時(kW·h)當中的小時(h)為國際度量衡局接受的可並用單位(Non-SI units mentioned in the SI),其與標準國際單位千瓦(kW)的組合為國際單位制所認可。 說明 千瓦⋅時一般被廣泛使用的符號表記為kWh,通常在商業、教育和科學出版物以及媒體中使用,它也是電力工程中常用的單位,但這樣的表現方式並不是國際單位制的常用風格。 kW⋅h和kW h的表記方式較不常用,但其與國際單位制一致。由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與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ASTM)聯合發布的自願性標準文件國際單位制手冊指出,在形成複合單位符號時,乘法必須用空格或是以一個半高的點(⋅)表示,否則可能因為某些前綴,而被誤解為單位符號。另外,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發布的一本指南,則建議不要使用kWh以免造成混淆。 另外,美國電動汽車的官方認證標籤上,其使用的燃油經濟性指標對於千瓦⋅時縮寫為kW-hr(單數)或kW-hrs(複數)。 單位轉換 能量單位包括焦耳、瓦⋅時、千瓦⋅時、電子伏特、卡路里的單位轉換如下: 用法 千瓦⋅時這個單位主要用於量度電力,因為千瓦⋅時比焦耳更容易被大眾瞭解,並更易依據電器使用時數來計算。另一方面,焦耳相對千瓦⋅時的單位量度太小,較不方便計算,而中國大陸亦有公共機構在收費單上使用兆瓦⋅時(MW⋅h)來代替千瓦⋅時。其中1兆瓦⋅時 = 1,000千瓦⋅時,1千瓦⋅時 =
3,600,000,000焦耳 = 3.6吉焦耳(中國大陸用法)= 3.6十億焦耳(臺灣用法)。另外有比千瓦⋅時小的單位,為瓦⋅時(符號爲W⋅h,另有記作Whr的),為千瓦⋅時的千分之一。 電力銷售 公用事業出售電力給消費者通常使用千瓦⋅時(常稱度)作為計算單位,公用事業收取的電力價格可能因地區、使用的時間而異。在美國,不同州的電價可能相差達三倍之多。 小型用戶通常僅依據使用電量、傳輸服務和額定容量計費,但較大的用戶需要支付的額外費用。即在相當短的時間內(例如15分鐘)的最大負載量,這是為了補償維持所需的設施,工業用戶還可能根據其負載的功率因數收取額外費用。 參見 安培小時 瓦特 焦耳 卡路里 電子伏特 數量級 (能量) 電錶 注釋
kJ /117 kcal”,在北美是“Calories: 117”,在香港是“117 kcal”,而在中国是“485千焦”。 營養學建議,以基礎代謝率 (BMR)算,一般成年人一日吸收的熱量在1800至2400大卡,大約相當於7500到10000千焦耳,太多或太少都不健康。 一克蛋白質、醣類可產生4大卡的热量,一公克的脂質可產生9大卡。 相關條目 食物熱量 能量单位 单位换算 熱量
在欧洲,食物热量同时标注千卡和千焦耳。在美国和加拿大,只标注卡路里(大卡)。在中国大陆,一般只标注千焦耳。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用千卡标注。譬如同样的东西,在欧洲会是“485 kJ /117 kcal”,在北美是“Calories: 117”,在香港是“117 kcal”,而在中国是“485千焦”。 營養學建議,以基礎代謝率 (BMR)算,一般成年人一日吸收的熱量在1800至2400大卡,大約相當於7500到10000千焦耳,太多或太少都不健康。 一克蛋白質、醣類可產生4大卡的热量,一公克的脂質可產生9大卡。 相關條目 食物熱量 能量单位
学院 文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治与行政学院 法学院 律师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 美术学院 音乐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与药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设计学院 研究生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应用科学学院 重点实验室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 教育部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野生动物生态学实验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广西金源单位) 生物无机与配位化学实验室 信息智能和数据处理实验室 科学计算与模拟实验室 生命过程与环境分析科学实验室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厅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所、中心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壮学研究所 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 旅游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法制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经济研究所 教育科学研究所 女性发展研究所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化学与药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设计学院 研究生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应用科学学院 重点实验室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 教育部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野生动物生态学实验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广西金源单位) 生物无机与配位化学实验室 信息智能和数据处理实验室 科学计算与模拟实验室 生命过程与环境分析科学实验室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厅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所、中心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壮学研究所 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 旅游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法制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经济研究所 教育科学研究所 女性发展研究所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 民族音乐舞蹈研究所 应用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科学教育研究所 电子技术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所 应用生物研究所 珍稀濒危动植物研究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古柄构 校园建设 2009年11月11日,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五象校区工程初步设计,工程设计概算为9886.10万元。 2019年9月6日,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收回五象校区南侧用地,占地面积十余亩。 2019年9月30日,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整工程设计概算为19977.44万元,净增10091.34万元,调增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费增加和深化设计。2021年3月10日,南宁市第二十六中五象校区改扩建工程启动招标,拟扩建的建筑面积为1731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7908.58万元。 相关事件 2013年12月3日起,因周边部分工地不按规矩洒水,烟尘弥漫,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五象校区师生们被迫戴口罩上课。12月5日,相关部门向媒体通报称已介入此事,加大了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 2017年9月19日,有网友发博称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五象校区的学生宿舍不准使用窗帘,学生在宿舍内没有隐私,在微博引发热议。
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是南宁市一所普通完全中学。目前共有两个校区。 民族校区为初中部,占地面积12227平方米,于1985年投入使用,位于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58号。五象校区为高中部,占地面积95737平方米,于2012年投入使用,位于南宁市良庆区盘歌路1号。 历任校长 沈远新(现任) 冯青能 李小明 唐振中 胡万鹏
de
西班牙語 魔幻寫實主義、拉丁美洲文學爆炸
Bill)议案。新西兰政府在6月12日发表公告,将原来是航海旗的南十字星座旗取代英国国旗,作为新西兰的正式国旗使用至今。 2014年10月29日,總理約翰·基表示將推動國旗公投,並於2015年8月10日公布由新國旗評選12人小組,從10,292件投稿中選出的40件入選作品,並於9月決選出4件作品,作為當年11月樣式公投的投票。2015年12月15日,紐西蘭民眾票選出藍、黑色為底的银叶蕨圖樣,旁邊搭配與原本國旗相同的紅色南十字星圖案,收到的總票數為154萬6734票,投票率48.78%;2016年3月,將其與現今國旗進行最終投票的公投表決,有56.61%的民眾決定保留米字旗設計的原國旗。 设计 旗帜所用的色彩分别是Pantone 186C(红色)、Pantone 280C(蓝色)和白色。 紐西蘭其他旗幟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https://mch.govt.nz/nz-identity-heritage/flags The Flag Institute,
旗帜所用的色彩分别是Pantone 186C(红色)、Pantone 280C(蓝色)和白色。 紐西蘭其他旗幟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https://mch.govt.nz/nz-identity-heritage/flags The
杰贝勒沙马尔酋长国 汉志 沙特阿拉伯王国 其它用旗 沙特阿拉伯国家象征 1973年面世的旗幟
沙特阿拉伯国旗是沙特阿拉伯政府自1973年采用的国家象征,是一面綠底旗幟,中間為白色的阿拉伯文及白色。阿拉伯文书写的为伊斯兰教的清真言。 设计 旗地为绿色,旗面上以白色的三一体阿拉伯文书写了清真言: lā ʾilāha ʾilla-llāh muḥammadun rasūlu-llāh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阿拉使者” 下方则绘有一把白色的。
賈緯:《唐年補錄》 韋昭度:《續皇王寶運錄》 《獻祖紀年錄》 唐朝叛乱 广西历次战争与战役 桂林军事史 桂林政治史 7世纪中国军事 860年代中国政治 868年
龐勳之變,又稱龐勳之亂,是唐懿宗咸通年間的一場反唐起事,後被唐沙陀將領朱邪赤心(李國昌)所平定。 過程 唐懿宗咸通初年,在徐、泗二州的淮水流域(今江蘇徐州、安徽泗縣地區)招募了一批戌卒,開赴邕州,八百人前往桂州(广西桂林)讨伐南诏,約定三年期滿後即調回。三年之後,戌卒日夜求歸,徐泗觀察使崔彥曾卻一再食言。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这批戌卒已駐守桂林六年,忿於還鄉無望,於是在桂州譁變,劫夺粮库,擁立糧料判官龐勳為都將,擅自捲旗北歸。 龐勳一方面抗表请罪,另一方面仍命群凶邀求节钺。朝廷派遣中使张敬思前來安抚,表示赦免戍兵之罪,並答應送歸徐州。 龐勳率戍兵行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张敬思令其解除武装,又有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以严兵把守,引起龐勳等人戒備。戍卒不敢入境,泛舟東下。龐勳命令别将梁伾留守宿州,以姚周为柳子寨主,又遣刘行及、丁景琮、吴玫迥攻围泗州。十月,诏征河南、河东、山南诸道之师。韋保衡彈劾楊收引用嚴譔為江西節度使,收受賂款百萬。贬浙西观察使楊收为端州司马同正,鎮南軍節度使嚴譔流放岭南。咸通十年二月賜死楊收,四月賜死嚴譔。 龐勳揮軍北上,从桂林到湖南、湖北、安徽到江淮,一直流窜回徐州,抵達符離(今安徽宿县北符離),與宿州大將喬翔五百餘人战於虹县灵壁东的濉水,乔翔战败。龐勳決定進擊宿州。當時宿州無刺史,由宿州知州判官焦璐代理,城中已無餘兵,決定開挖汴水以阻止龐勳軍北進。由於水流尚淺,庞勋军遂涉水而进。焦璐逃奔至徐州。乙未,庞勋再陷徐州,俘虏节度使崔彦曾、判官焦潞、李税、温延皓、崔蕴、韦廷乂等人,僅赦免监军张道谨。遂出清府庫官帑,召募丁勇,不到十日已聚徒五萬餘人。廣大農民紛起響應,一時聲勢大震,江淮大亂。唐懿宗急遣沙陀骑兵驰援。 龐勳軍攻泗州势急,淮南节度使令狐綯虑失泗口,为龐勳軍奔冲,乃令大将李湘赴援,龐勳軍故意示弱乞降,十二月初五,龐勳乘其不備,發軍襲擊,李湘全軍覆沒。李湘与都监郭厚本皆被俘送徐州,龐勳斩下郭、李二人的手足,被送往康承训处示威。咸通十年二月己丑,龐勳軍急攻泗州,遣牙将李员入城见刺史杜慆曰:“留后知中丞名族,不敢令军士失礼,但开城门,令百姓存活,无相疑也。”杜慆不聽,反而執殺李員。此時龐勳軍內部亦開始分化,孟敬文有異心,龐勳殺之於徐州,又杀崔彦曾等。 咸通十年(869年)九月,龐勛率二萬襲破宋州南城,渡汴水,南攻亳州。沙陀人朱邪赤心(李國昌)率數千騎作前鋒,追擊龐勳軍於亳州。龐勳軍降者甚眾,迅速潰敗,崔彦曾故吏路审中开门放官军入徐州。龐勳最终在宿州戰死,生脫者才千人。之後唐官軍大力追捕桂州戍卒的亲族余党,株連數千人。 影響 唐玄宗時期,南诏逐漸脫離唐朝的統治。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朝廷發兵討伐南詔,喪師二十萬餘眾,國力大減,安祿山趁機起兵叛唐。安史之亂爆發乃至於平定之後,北方藩鎮長期處於獨立或半獨立狀態,朝廷財務收入長期倚重江淮一帶,透過漕運以支援中央,但龐勳之亂破壞了江淮漕運,直接影響中央財政。乾符初王仙芝、黃巢等在河南、山東等地起兵,轉戰各地,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南下江淮,大量龐勳餘黨立即加入黃巢的軍隊,使黃巢兵力大增。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軍攻陷長安,僖宗被迫逃亡四川。待黃巢降將朱全忠盡殺宦官並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這時唐朝已名存實亡。因此歐陽修認為唐代衰亡是間接由南詔喪師引起,《新唐书》總結教訓:“懿宗任相不明,籓鎮屢釁,南詔內侮,屯戍思亂……唐亡於黄巢,而禍基于桂林!”
1998年在建基於GNU C运行期库的Debian 2.0發佈之前,布鲁斯·佩伦斯離開了Debian的開發工作。Debian開始選出新的領導者,並發佈了另外兩個2.x版本,包含了更多接口和軟體包。APT和第一個非Linux内核移植版—Debian GNU/Hurd的開發也展開。第一個建基於Debian的Linux發行版Corel Linux和的Storm Linux在1999年開始開發。儘管未能成功開發,這兩個發行版成為了建基於Debian的Linux發行版的先驅。 在2000年後半年,Debian對資料庫和發佈的管理作出了重大的改變,它重組了收集軟體的過程,並創造了“測試”()版本作為較穩定的對下一個發佈的演示。同年,Debian的開發者開始舉辦名為的年會,為其開發者和技術专家提供講座和工作坊。 開發版本 正在開發中的軟體會被上載到名為“不穩定”(,代號)和“實驗性”()的計畫分支上。上載至“不穩定”分支上的軟體通常是由軟體的原開發者發佈的穩定版本,但包含了一些未經測試的Debian內部的修改(例如軟體的打包)。而未達到“不穩定”分支要求的軟體會被置於“實驗性”分支。 一套軟體在置於“不穩定”分支一段時間後(關乎軟體修改的緊急性),該軟體會自動被移至“測試”分支。但如果軟體有嚴重錯誤被報告,或其所依存的軟體未合乎“測試”分支的要求,該軟體則不會被移至“測試”分支。 因為Debian官方發佈的正式版本並不包含新的特色,一些桌面用户會選擇安裝“測試”甚至“不穩定”分支。但是這兩個分支所進行的測試比穩定版本少些,可能較不穩定;而且這兩個分支並沒有定時的安全更新。 更甚者,軟體不當地升級至不穩定的版本可能嚴重影響其運用。 當在“測試”分支中的軟體Bug總數低於一特定數量後,“測試”分支會成為下一個穩定版本。 軟體管理 Debian带来了数万个软件包。为了方便用户使用,这些软件包都已经被编译包装为一种方便的格式,开发人员把它叫做deb包。 Debian系统中,软件包管理可由多种工具协作进行,范围从最底层的命令直到图形界面的工具。推荐在Debian系统中管理软件包的标准工具是工具集。 dpkg是Debian中软件包管理的低级别基础工具。命令行工具并不知晓软件源的配置,其数据库仅存储已安装在当前系统中的软件包的信息。该工具可以操作本地.deb软件包及dpkg数据库内的信息。 APT 工具 高级包装工具(APT)提供了管理Debian系统软件的功能,且可以从获取并解析软件包依赖。APT工具之间共享依赖信息和软件包缓存。 Aptitude是一个命令行工具,它同时提供一个。该程序提供了一些改进功能,例如对软件包元信息的增强搜索。 和等命令是标准apt软件包中的命令行工具。用于安装和删除软件包,用于搜索软件包及显示软件包信息。 新版apt软件包提供了命令作为面向用户使用的工具。与传统和相比,它提供了进度条显示、彩色字符支持等用户友好的新功能。 非Linux内核版本 Hurd 把Debian移植至其他内核的工作正在进行,最主要的就是Hurd。Hurd是一组在微内核(例如 Mach)上运行的服务器,它们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功能。Hurd是由GNU计划所设计的自由软件。 这份操作系统中的大部分的基本工具来自于GNU计划;因此把它们命名为GNU/Linux和GNU/Hurd。这些工具同样都是自由的。 BSD Debian有基于FreeBSD内核的版本。这是 Debian 的一个子计划,叫做 Debian GNU/kFreeBSD。因其整体质量尚未达到发布标准,现在仍然处于开发状态中。 发行版本 Debian主要分三个版本:稳定版本(stable)、测试版本(testing)、不稳定版本(unstable)。 目前的稳定版本为Debian Bookworm,上一个稳定版本是Bullseye,不稳定版本永远为Debian sid。到目前為止所有開發代號均出自Pixar的電影-{zh-hans:玩具总动员;zh-hk:反斗奇兵;zh-tw:玩具總動員;}-。 Debian sid Debian sid也称为Debian unstable,即不稳定版本,凡是Debian要收录的软件都必须首先放在这个版本里面进行测试,等到足够稳定以后会放到testing版本里面。 生命周期 Debian 稳定版通常每隔两年发布一个版本,自发行后会得到为期约三年的正式支持,期间会不定期得到小版本更新与持续的安全更新以修复发现的重要问题。 自Debian 6开始,Debian开始了长期支持计划,在每个稳定版三年支持期结束后由长期支持团队提供额外的两年安全更新支持,但不会发布小版本。故目前的稳定版可以得到总计五年的安全更新支持。 使用領域 Debian以穩定性聞名,所以很多伺服器都使用Debian作為其作業系統;而很多Linux的LiveCD亦以Debian為基礎改寫,最為著名的例子為Knoppix。而在桌面領域,Debian的一個修改版Ubuntu Linux就獲得了很多Linux使用者的支持,在DistroWatch中排名一直很靠前。而很多信息學競賽亦採用Debian作為操作系统。 评价
Debian系统中,软件包管理可由多种工具协作进行,范围从最底层的命令直到图形界面的工具。推荐在Debian系统中管理软件包的标准工具是工具集。 dpkg是Debian中软件包管理的低级别基础工具。命令行工具并不知晓软件源的配置,其数据库仅存储已安装在当前系统中的软件包的信息。该工具可以操作本地.deb软件包及dpkg数据库内的信息。 APT 工具 高级包装工具(APT)提供了管理Debian系统软件的功能,且可以从获取并解析软件包依赖。APT工具之间共享依赖信息和软件包缓存。 Aptitude是一个命令行工具,它同时提供一个。该程序提供了一些改进功能,例如对软件包元信息的增强搜索。 和等命令是标准apt软件包中的命令行工具。用于安装和删除软件包,用于搜索软件包及显示软件包信息。 新版apt软件包提供了命令作为面向用户使用的工具。与传统和相比,它提供了进度条显示、彩色字符支持等用户友好的新功能。 非Linux内核版本 Hurd 把Debian移植至其他内核的工作正在进行,最主要的就是Hurd。Hurd是一组在微内核(例如 Mach)上运行的服务器,它们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功能。Hurd是由GNU计划所设计的自由软件。 这份操作系统中的大部分的基本工具来自于GNU计划;因此把它们命名为GNU/Linux和GNU/Hurd。这些工具同样都是自由的。 BSD Debian有基于FreeBSD内核的版本。这是 Debian 的一个子计划,叫做 Debian GNU/kFreeBSD。因其整体质量尚未达到发布标准,现在仍然处于开发状态中。 发行版本 Debian主要分三个版本:稳定版本(stable)、测试版本(testing)、不稳定版本(unstable)。 目前的稳定版本为Debian Bookworm,上一个稳定版本是Bullseye,不稳定版本永远为Debian sid。到目前為止所有開發代號均出自Pixar的電影-{zh-hans:玩具总动员;zh-hk:反斗奇兵;zh-tw:玩具總動員;}-。 Debian sid Debian sid也称为Debian unstable,即不稳定版本,凡是Debian要收录的软件都必须首先放在这个版本里面进行测试,等到足够稳定以后会放到testing版本里面。 生命周期 Debian 稳定版通常每隔两年发布一个版本,自发行后会得到为期约三年的正式支持,期间会不定期得到小版本更新与持续的安全更新以修复发现的重要问题。 自Debian 6开始,Debian开始了长期支持计划,在每个稳定版三年支持期结束后由长期支持团队提供额外的两年安全更新支持,但不会发布小版本。故目前的稳定版可以得到总计五年的安全更新支持。 使用領域 Debian以穩定性聞名,所以很多伺服器都使用Debian作為其作業系統;而很多Linux的LiveCD亦以Debian為基礎改寫,最為著名的例子為Knoppix。而在桌面領域,Debian的一個修改版Ubuntu Linux就獲得了很多Linux使用者的支持,在DistroWatch中排名一直很靠前。而很多信息學競賽亦採用Debian作為操作系统。 评价 正面评价 很多Debian的支持者認為,因為Debian Project独立运作,不帶有任何商業性質,不依附任何商業公司或者机构,使得它能夠有效地堅守其信奉的自由理念和风格。因为Debian不受任何商业公司或者机构控制,所以它不會發生為了某些商業上的利益而犧牲使用者的權益,也不會因為公司經營不善或者商业模式转换等变化而導致開發作業终止。而這些特色使得Debian在眾多的GNU/Linux的發行套件中獨樹一幟。 Debian對GNU和UNIX精神的堅持,也獲得開源社区和自由软件或开源软件信奉者的支持。 支持者的其他评价如下: Debian非常精簡,有著乾淨的作業環境。 安裝步驟簡易有效,大部分情况下只要<Enter>、<Enter>一直按下去便可以順利安裝。 擁有方便高效的軟體套件管理程式和deb軟體包,可以讓使用者容易的尋找、安裝、移除、更新程式,或系統升级。 軟體管理制度十分健全,包括了Bug匯報、套件維護人等制度,讓Debian所收集的軟體品質在其它的Linux發行套件之上。
军将之节度:中唐设置节度使之初的所有节度使,以及中晚唐征伐战争发生期间的一部分节度使,不加观察处置使,不是领州之方镇。 方镇之节度:节度使须兼领观察处置使。中晚唐大部分有名号之方镇均为此类。 州格之节度:宋代演变为州格之节度。 沿革 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貞觀以后,内地都督府多省并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每遇战事发生,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新唐书·百官志四》載:“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盧、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今日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节度使,要授予其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肃宗以后,天下糜乱,不得不仿照汉末州牧统管军民政务之制,令节度使兼管内观察使及驻州刺史,于是其权限逐渐扩大,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 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軍閥。各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徵稅,皆得獨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襲,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認其地位,世称藩镇,迄于唐亡。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罷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開國君主均为节度使。不过,后来郭威、赵匡胤只是兼任节度使的禁军领袖,和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镇守地方的节度使不同。
军将之节度:中唐设置节度使之初的所有节度使,以及中晚唐征伐战争发生期间的一部分节度使,不加观察处置使,不是领州之方镇。 方镇之节度:节度使须兼领观察处置使。中晚唐大部分有名号之方镇均为此类。 州格之节度:宋代演变为州格之节度。 沿革 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貞觀以后,内地都督府多省并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每遇战事发生,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新唐书·百官志四》載:“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盧、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今日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节度使,要授予其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肃宗以后,天下糜乱,不得不仿照汉末州牧统管军民政务之制,令节度使兼管内观察使及驻州刺史,于是其权限逐渐扩大,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 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軍閥。各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徵稅,皆得獨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襲,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認其地位,世称藩镇,迄于唐亡。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罷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開國君主均为节度使。不过,后来郭威、赵匡胤只是兼任节度使的禁军领袖,和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镇守地方的节度使不同。
obscura)作为照相设备,利用光学胶卷或者数码存储卡作为记录介质。但也有例外,比如曼·雷的实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纸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机。 多數照相是用一系列的透鏡組成的鏡頭,將光線折射聚焦後在底片或者CCD光學感應介質,底片本身也是儲存介質,以化學變化儲存訊號。而CCD則會將光轉換為電子訊號後,以數碼存儲卡儲存。儲存的訊號可透過某些方式,還原成光學訊號後,用像片或顯示器觀賞。除了透鏡構成的鏡頭,少數鏡頭是用反射鏡或反射鏡搭配透鏡所構成。 历史 相機的前身 相機的前身為暗箱(Camera obscura),又稱暗盒。原始的暗箱,只是利用一个黑暗的房子的一堵墙上的孔,将外面的景物投射到平面上。實際上,camera obscura的字面意思就是“黑暗的房子”。據說古代中東的遊牧民族就留意到这样的現象:白天的時候,他們躲在帳蓬內休息,偶爾會看到投在帳篷上的倒立影像,而這些影像是來自帳篷的後方。 古代學者如墨子也注意到光線通過小孔可形成倒立影像。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論問題》()中,提及暗箱的概念。海什木利用針孔裝置,對日食進行觀察。這些針孔裝置,其工作原理,和現在被我們稱為針孔相機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暗箱」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已經出現,但要到1604年,camera obscura這個詞才出現。數學家開普勒是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人。 在15世纪,艺术家们開始利用暗箱作繪畫的輔助工具。布魯內萊斯基利用小孔成像原理進行臨摹,開創透視繪畫法。隨科技的進步,在16世紀陸續有人想出為暗箱裝上凸透鏡,令影像更加清晰明亮。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暗箱大多是無法隨意搬動的工具。 达芬奇在《大西洋手稿》中留下了暗箱的草圖。其後又出現可以隨身攜帶,且裝上鏡頭的暗箱,這類暗箱具有對焦機構,有一塊反光鏡,鏡上又有一塊磨砂玻璃可作對焦屏,對焦後把半透明的紙張放在玻璃上繪圖。為了令影像更加清晰,有人想出在暗箱內安裝一片隔膜狀的光圈。 暗箱發展至18世紀,已經十分完備,方便攜帶的暗箱紛紛湧現,成為業餘畫家和畫壇巨匠在旅途上的良伴。至19世紀初,英法等國的攝影先驅開始以暗箱進行實驗,拍攝一系列的照片。不過,由於無法把影像固定下來(定影),照片一經光線照射,影像便消失,相信並沒有實物存世。最早期的相機,其外觀和畫家用的暗箱十分相似。事實上,有不少攝影先驅都是畫家出身。 攝影術的誕生 現存最早的照片由法国人尼埃普斯在1826年拍攝。尼埃普斯將塗在白镴版上,曝光8小時獲得此影像。他稱這種技術為,但他未及完善这一技术便去世。他的合伙人法国画家達蓋爾繼續研究,发明了達蓋爾攝影法,又稱银版摄影法,在1839年由法國政府買下專利權,并于同年8月19日宣告攝影術的誕生。 銀版攝影法的優點是照片逼真,而且是正像。缺點是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照片會由正像變成負像。此外,由於影像是在一層很薄的銀上形成,因此容易受損,用手指輕擦也可能會令照片受損。後來法國物理學家斐索想出為照片鍍金,並在1840年發明「鍍金法」這種保護措施,方法是把氯化金加進硫代硫酸鈉的水溶液,再灑在照片上,然後用酒精燈加熱,形成黃金保護層。一眾攝影師則想出更直接的方法,把照片密封在玻璃鏡框中。還有,由於使用水銀蒸汽顯影,有可能導致攝影師水銀中毒。其他缺點包括拍出來的影像是左右顛倒、複製照片困難,還有拍攝成本高昂。 不過,由於技術已被公開,銀版攝影法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更一度成為主流的攝影方法,至1850年代始被等新方法取代。 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创始人,英国人塔尔博特 于1841年发表了卡羅法。據悉,塔尔博在1835年,用塗上感光物料的高級書寫紙張,拍攝世上第一張負像照片,即後來所謂的負片。通過,可獲得正像照片,由此開創出由负转正的摄影工艺。 卡羅法的拍攝成本較低,又可重複印製相同的照片。但由於使用紙作為負片,影像也較為模糊。相對於達蓋爾的大成功,塔尔博特的發明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不過,作為第一種由負轉正的摄影工艺,塔尔博特仍被視為攝影的始創者之一。 塔尔博特的《自然的畫筆》(),於1844年至1866年之間出版,被視為史上首本以照片作為插圖的書籍。但有反對者指,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的《不列顛的海藻照片:藍晒法印象》(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 Cyanotype Impressions)才是。 其他對攝影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士,包括英國的約翰·赫歇爾爵士,他創造了photography這個詞,又發現硫代硫酸鈉可以把鹵化銀溶在水中,解決了定影這個問題。其他重要貢獻包括這種古典攝影工藝,它成了工業藍圖的前身。 出身顯赫的,在1790年代開始研究硝酸銀對光線的反應,並嘗試以暗箱拍攝照片,不過以失敗告終。威治伍德又把樹葉放在塗了硝酸銀的白色皮革上,結果皮革未被蓋住的部分變成黑色。威治伍德把一些物件放在經處理的紙上,「複製」出這些物件的模樣,但無法固定影像,時間一长,影像就消失了。一般認為,威治伍德的照片沒有保存下來。 但近年有學者指,其中一張被認為是塔尔博特作品的樹葉照片,可能是威治伍德的作品。假如屬實,有關照片將會是世上最古老的照片,有超過200年的歷史。 由風景到肖像 早期的銀版摄影法,照片的曝光時間很長,需要十多分鐘,很難拍攝肖像和移動中的物體。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攝影題材是風景和靜物,而最具商業潛力的卻是肖像。 在1841年,法國攝影師用氯化碘蒸汽,對金屬感光版加工,成功將曝光時間縮短至以秒計。移居英國的克勞德,買下銀版攝影法在英國的專利權,在英國倫敦開設影樓,是個十分成功的攝影師,獲得不少榮譽,不過一場大火令他的肖像作品化為烏有,只有小量留傳後世。他留給世人的,是他的一項專利發明,就是暗房的紅色安全燈。 鏡頭的演進也起了關鍵的作用。最早期的達蓋爾相機,裝配的是小口徑的鏡頭,光圈只有f/16。大口徑鏡頭的出現,縮短了照片的曝光時間,令拍攝照片更加便利。其中,來自維也納大學的在1840年設計的一款鏡頭,即所謂的,光圈竟達f/3.6,大受歡迎。其中,由福倫達生產的同類鏡頭尤其著名,英國和美國也有公司生產這類鏡頭,由於生產商眾多,因此規格不一,大小不等,但光圈普遍都在f/3至f/6之間。 早期影樓曝光術 雖然曝光時間大幅縮短,但曝光時間仍以秒計。假如被攝對象稍有晃動,拍出來的照片也不會清楚。為了獲得清晰影像,攝影師會讓客人坐在椅子上,用几乎隱藏的支架固定頭部,整襟危坐,盡量保持不動。 光源方面,多以自然光為主,當時的影樓都盡可能在建築物的頂層開業。早期的影樓普遍設有向北的玻璃幕牆,或向北的窗口 (位於南半球的影樓相反),以漫射光而非直射光拍攝。 當年的相機相當笨重,要固定在特製的木架上,木架的高度可調節。根據當時的天氣狀況,攝影師決定曝光時。拍攝時,攝影師取下鏡頭蓋,曝光開始,攝影師以懷錶計時。蓋上鏡頭蓋,曝光完成,然後把感光版取出,拿到暗房處理。 早期的攝影師,有不少都是畫家出身,由他們拍攝的肖像照片,不難看到有繪畫的影子,特別是半身肖像畫。例如,攝影師會模仿荷蘭畫家林布蘭作品的照明手法,又會使用油畫布作背景。 火棉膠攝影法 ,又稱膠棉印相過程,往下可分濕版(濕膠棉印相過程、濕版攝影、濕版火棉膠攝影法),與乾版(乾膠棉印相過程、乾版攝影、乾版火棉膠攝影法)兩種,火棉膠攝影法是1850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方法,它的出現幾乎取代了銀版攝影法。火棉膠是一種具黏性的液體,可黏在光滑的玻璃版上,又可作為硝酸銀的載體,令這種感光物料固定在玻璃版上,製成感光版。 在1851年,英國雕刻家發表濕版攝影法,卻沒有申請專利,因此沒有得到多少財富。阿切爾在1857年離世,死前窮困潦倒,他的發明卻惠及世人。 濕版攝影法以玻璃版為負片,可用感光紙複製多張照片,不只降低了攝影成本,還可以把照片寄給親朋好友。與後來甚至出現了所謂的「名片攝影」,顧客到影樓拍攝小型照片,然後把照片貼在個人名片上,在社交場合上大派用場,人們爭相仿效,成為一種時尚。由於利錢甚豐,大大小小的影樓紛紛冒起,競爭非常激烈。 器材商也趁機推出具有多個鏡頭的特製相機,可以在同一塊玻璃版上拍攝多張小型照片。利用這類特製相機,攝影師以相同的成本和工作量,印製出更多的照片,收取更高的費用。後來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戶外,到戶外照相,成為新的拍攝業務。於是出現了可摺疊的相機。 從室內到室外 到室外拍攝,需要可摺疊的相機,可伸縮的木製三腳架,還要有便攜的帳篷和用來盛載藥水的箱子,簡直是把整個暗房都搬到室外。因為用濕版攝影法照相,需預先準備好感光版,並在感光版乾透前拍照。感光版並不能長期存放,一旦乾透就不能拍照。儘管如此,早期的攝影師還是用這種技術到室外拍照。 戰爭攝影 早在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前,已經有攝影師拍攝戰爭。有佚名攝影師運用銀版攝影法拍攝,在1847年拍攝美墨戰爭。後來,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相機小型化 1914年,德国“徕兹”显微镜工厂设计师奥斯卡·巴尔纳克尝试製作使用电影胶片双倍规格的(24×36毫米;135型)相机(电影片规格为18×24毫米),并于1924年开始销售徕卡相机。135规格日后成为最为普及的胶片规格,它大大缩小相机体积,使得摄影主流转向纪实摄影,并迅速被大众接受。 數位相機技术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特种领域进行研究,在上世纪末进入民用市场。1995年,柯达发布了消费型數位相機DC40,标誌着數位相機民用市场的启动。随着數位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进步,摄影更深入的融入社会生活,數位音乐播放器,移动电话等數位化产品开始配备摄影功能,拍摄的图片可以用彩信等方式无线传播,摄影开始多元化发展。 攝影分離派 攝影在中國大陸 1844年10月,法國攝影師于勒·埃及爾 (Jules Alphonse Eugene Itier) 作為法國海關總檢察官隨同赴中國進行貿易談判的法國外交使團,乘坐法國「西來納號」三桅戰艦帶著達蓋爾攝影機抵達澳門,拍下了一批澳門最早的照片。其後,又換乘「阿基米德號」赴廣州黃埔港,拍下了一批中國內地最早的照片,包括現在收藏在巴黎法國攝影博物館的兩廣總督耆英的半身像。他的照片以銀版像片為主,集中在澳門以及廣州,拍攝數量極少。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數碼照相机进行靜態圖片摄影,靜態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而攝影機(攝像放像機)則可以動態攝影,例如電視、電影。目前部分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同時具有靜態攝影與動態攝影的功能。 基本原理 在摄影中,通常使用照相机或者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作为照相设备,利用光学胶卷或者数码存储卡作为记录介质。但也有例外,比如曼·雷的实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纸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机。 多數照相是用一系列的透鏡組成的鏡頭,將光線折射聚焦後在底片或者CCD光學感應介質,底片本身也是儲存介質,以化學變化儲存訊號。而CCD則會將光轉換為電子訊號後,以數碼存儲卡儲存。儲存的訊號可透過某些方式,還原成光學訊號後,用像片或顯示器觀賞。除了透鏡構成的鏡頭,少數鏡頭是用反射鏡或反射鏡搭配透鏡所構成。 历史 相機的前身 相機的前身為暗箱(Camera obscura),又稱暗盒。原始的暗箱,只是利用一个黑暗的房子的一堵墙上的孔,将外面的景物投射到平面上。實際上,camera obscura的字面意思就是“黑暗的房子”。據說古代中東的遊牧民族就留意到这样的現象:白天的時候,他們躲在帳蓬內休息,偶爾會看到投在帳篷上的倒立影像,而這些影像是來自帳篷的後方。 古代學者如墨子也注意到光線通過小孔可形成倒立影像。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論問題》()中,提及暗箱的概念。海什木利用針孔裝置,對日食進行觀察。這些針孔裝置,其工作原理,和現在被我們稱為針孔相機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暗箱」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已經出現,但要到1604年,camera obscura這個詞才出現。數學家開普勒是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人。 在15世纪,艺术家们開始利用暗箱作繪畫的輔助工具。布魯內萊斯基利用小孔成像原理進行臨摹,開創透視繪畫法。隨科技的進步,在16世紀陸續有人想出為暗箱裝上凸透鏡,令影像更加清晰明亮。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暗箱大多是無法隨意搬動的工具。 达芬奇在《大西洋手稿》中留下了暗箱的草圖。其後又出現可以隨身攜帶,且裝上鏡頭的暗箱,這類暗箱具有對焦機構,有一塊反光鏡,鏡上又有一塊磨砂玻璃可作對焦屏,對焦後把半透明的紙張放在玻璃上繪圖。為了令影像更加清晰,有人想出在暗箱內安裝一片隔膜狀的光圈。 暗箱發展至18世紀,已經十分完備,方便攜帶的暗箱紛紛湧現,成為業餘畫家和畫壇巨匠在旅途上的良伴。至19世紀初,英法等國的攝影先驅開始以暗箱進行實驗,拍攝一系列的照片。不過,由於無法把影像固定下來(定影),照片一經光線照射,影像便消失,相信並沒有實物存世。最早期的相機,其外觀和畫家用的暗箱十分相似。事實上,有不少攝影先驅都是畫家出身。 攝影術的誕生 現存最早的照片由法国人尼埃普斯在1826年拍攝。尼埃普斯將塗在白镴版上,曝光8小時獲得此影像。他稱這種技術為,但他未及完善这一技术便去世。他的合伙人法国画家達蓋爾繼續研究,发明了達蓋爾攝影法,又稱银版摄影法,在1839年由法國政府買下專利權,并于同年8月19日宣告攝影術的誕生。 銀版攝影法的優點是照片逼真,而且是正像。缺點是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照片會由正像變成負像。此外,由於影像是在一層很薄的銀上形成,因此容易受損,用手指輕擦也可能會令照片受損。後來法國物理學家斐索想出為照片鍍金,並在1840年發明「鍍金法」這種保護措施,方法是把氯化金加進硫代硫酸鈉的水溶液,再灑在照片上,然後用酒精燈加熱,形成黃金保護層。一眾攝影師則想出更直接的方法,把照片密封在玻璃鏡框中。還有,由於使用水銀蒸汽顯影,有可能導致攝影師水銀中毒。其他缺點包括拍出來的影像是左右顛倒、複製照片困難,還有拍攝成本高昂。 不過,由於技術已被公開,銀版攝影法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更一度成為主流的攝影方法,至1850年代始被等新方法取代。 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创始人,英国人塔尔博特 于1841年发表了卡羅法。據悉,塔尔博在1835年,用塗上感光物料的高級書寫紙張,拍攝世上第一張負像照片,即後來所謂的負片。通過,可獲得正像照片,由此開創出由负转正的摄影工艺。 卡羅法的拍攝成本較低,又可重複印製相同的照片。但由於使用紙作為負片,影像也較為模糊。相對於達蓋爾的大成功,塔尔博特的發明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不過,作為第一種由負轉正的摄影工艺,塔尔博特仍被視為攝影的始創者之一。 塔尔博特的《自然的畫筆》(),於1844年至1866年之間出版,被視為史上首本以照片作為插圖的書籍。但有反對者指,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的《不列顛的海藻照片:藍晒法印象》(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 Cyanotype Impressions)才是。 其他對攝影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士,包括英國的約翰·赫歇爾爵士,他創造了photography這個詞,又發現硫代硫酸鈉可以把鹵化銀溶在水中,解決了定影這個問題。其他重要貢獻包括這種古典攝影工藝,它成了工業藍圖的前身。 出身顯赫的,在1790年代開始研究硝酸銀對光線的反應,並嘗試以暗箱拍攝照片,不過以失敗告終。威治伍德又把樹葉放在塗了硝酸銀的白色皮革上,結果皮革未被蓋住的部分變成黑色。威治伍德把一些物件放在經處理的紙上,「複製」出這些物件的模樣,但無法固定影像,時間一长,影像就消失了。一般認為,威治伍德的照片沒有保存下來。 但近年有學者指,其中一張被認為是塔尔博特作品的樹葉照片,可能是威治伍德的作品。假如屬實,有關照片將會是世上最古老的照片,有超過200年的歷史。 由風景到肖像 早期的銀版摄影法,照片的曝光時間很長,需要十多分鐘,很難拍攝肖像和移動中的物體。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攝影題材是風景和靜物,而最具商業潛力的卻是肖像。 在1841年,法國攝影師用氯化碘蒸汽,對金屬感光版加工,成功將曝光時間縮短至以秒計。移居英國的克勞德,買下銀版攝影法在英國的專利權,在英國倫敦開設影樓,是個十分成功的攝影師,獲得不少榮譽,不過一場大火令他的肖像作品化為烏有,只有小量留傳後世。他留給世人的,是他的一項專利發明,就是暗房的紅色安全燈。 鏡頭的演進也起了關鍵的作用。最早期的達蓋爾相機,裝配的是小口徑的鏡頭,光圈只有f/16。大口徑鏡頭的出現,縮短了照片的曝光時間,令拍攝照片更加便利。其中,來自維也納大學的在1840年設計的一款鏡頭,即所謂的,光圈竟達f/3.6,大受歡迎。其中,由福倫達生產的同類鏡頭尤其著名,英國和美國也有公司生產這類鏡頭,由於生產商眾多,因此規格不一,大小不等,但光圈普遍都在f/3至f/6之間。 早期影樓曝光術 雖然曝光時間大幅縮短,但曝光時間仍以秒計。假如被攝對象稍有晃動,拍出來的照片也不會清楚。為了獲得清晰影像,攝影師會讓客人坐在椅子上,用几乎隱藏的支架固定頭部,整襟危坐,盡量保持不動。 光源方面,多以自然光為主,當時的影樓都盡可能在建築物的頂層開業。早期的影樓普遍設有向北的玻璃幕牆,或向北的窗口 (位於南半球的影樓相反),以漫射光而非直射光拍攝。 當年的相機相當笨重,要固定在特製的木架上,木架的高度可調節。根據當時的天氣狀況,攝影師決定曝光時。拍攝時,攝影師取下鏡頭蓋,曝光開始,攝影師以懷錶計時。蓋上鏡頭蓋,曝光完成,然後把感光版取出,拿到暗房處理。 早期的攝影師,有不少都是畫家出身,由他們拍攝的肖像照片,不難看到有繪畫的影子,特別是半身肖像畫。例如,攝影師會模仿荷蘭畫家林布蘭作品的照明手法,又會使用油畫布作背景。 火棉膠攝影法 ,又稱膠棉印相過程,往下可分濕版(濕膠棉印相過程、濕版攝影、濕版火棉膠攝影法),與乾版(乾膠棉印相過程、乾版攝影、乾版火棉膠攝影法)兩種,火棉膠攝影法是1850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方法,它的出現幾乎取代了銀版攝影法。火棉膠是一種具黏性的液體,可黏在光滑的玻璃版上,又可作為硝酸銀的載體,令這種感光物料固定在玻璃版上,製成感光版。 在1851年,英國雕刻家發表濕版攝影法,卻沒有申請專利,因此沒有得到多少財富。阿切爾在1857年離世,死前窮困潦倒,他的發明卻惠及世人。 濕版攝影法以玻璃版為負片,可用感光紙複製多張照片,不只降低了攝影成本,還可以把照片寄給親朋好友。與後來甚至出現了所謂的「名片攝影」,顧客到影樓拍攝小型照片,然後把照片貼在個人名片上,在社交場合上大派用場,人們爭相仿效,成為一種時尚。由於利錢甚豐,大大小小的影樓紛紛冒起,競爭非常激烈。 器材商也趁機推出具有多個鏡頭的特製相機,可以在同一塊玻璃版上拍攝多張小型照片。利用這類特製相機,攝影師以相同的成本和工作量,印製出更多的照片,收取更高的費用。後來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戶外,到戶外照相,成為新的拍攝業務。於是出現了可摺疊的相機。 從室內到室外 到室外拍攝,需要可摺疊的相機,可伸縮的木製三腳架,還要有便攜的帳篷和用來盛載藥水的箱子,簡直是把整個暗房都搬到室外。因為用濕版攝影法照相,需預先準備好感光版,並在感光版乾透前拍照。感光版並不能長期存放,一旦乾透就不能拍照。儘管如此,早期的攝影師還是用這種技術到室外拍照。 戰爭攝影 早在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前,已經有攝影師拍攝戰爭。有佚名攝影師運用銀版攝影法拍攝,在1847年拍攝美墨戰爭。後來,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相機小型化 1914年,德国“徕兹”显微镜工厂设计师奥斯卡·巴尔纳克尝试製作使用电影胶片双倍规格的(24×36毫米;135型)相机(电影片规格为18×24毫米),并于1924年开始销售徕卡相机。135规格日后成为最为普及的胶片规格,它大大缩小相机体积,使得摄影主流转向纪实摄影,并迅速被大众接受。 數位相機技术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特种领域进行研究,在上世纪末进入民用市场。1995年,柯达发布了消费型數位相機DC40,标誌着數位相機民用市场的启动。随着數位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进步,摄影更深入的融入社会生活,數位音乐播放器,移动电话等數位化产品开始配备摄影功能,拍摄的图片可以用彩信等方式无线传播,摄影开始多元化发展。 攝影分離派 攝影在中國大陸 1844年10月,法國攝影師于勒·埃及爾 (Jules Alphonse Eugene Itier) 作為法國海關總檢察官隨同赴中國進行貿易談判的法國外交使團,乘坐法國「西來納號」三桅戰艦帶著達蓋爾攝影機抵達澳門,拍下了一批澳門最早的照片。其後,又換乘「阿基米德號」赴廣州黃埔港,拍下了一批中國內地最早的照片,包括現在收藏在巴黎法國攝影博物館的兩廣總督耆英的半身像。他的照片以銀版像片為主,集中在澳門以及廣州,拍攝數量極少。 1858年,瑞士人皮埃尔·罗西耶 (Pierre Joseph Rossier) 將立體攝影引入香港與廣東,他是首位來到中國的商業攝影師。 1860年,意大利人費利斯·比特 (Felice Beato) 帶來了濕版攝影,他是首位捕獲紫禁城畫面的攝影師。他的活動範圍以香港、廣州、天津、北京為主。 1868年初,英國商業攝影師約翰·湯姆森 (John Thomson) 在香港建立攝影室。他多次深入內地旅行,是西方首位廣泛拍攝和傳播中國影像的攝影師。在1870年至1872年间,他沿長江北上,步伐遍及廣州、澳門、汕頭、潮州、廈門、閩江、馬尾、台灣、香港、上海、膠州灣、天津、北京、漢口、宜昌、九江、南京、寧波,行程總計八千公里。 1870年代,香港、上海出現照相館。 1875年,天津第一家照相館“梁時泰照相館”開業。 1892年,北京第一家照相館“豐泰照相館”開業。 攝影在台灣 台灣於日治時期引進照相技術,故沿用日本譯名稱寫真。而在大街小巷以此為業的店家,稱為寫真館。不過1950年代後,漸漸改用中文的攝影與照相館,直至1980年代,日本娛樂事業開放,寫真一詞才又興盛。 实际技术 曝光 摄影的本质是捕捉光的艺术,所以曝光准确与否就成为了技术层面最核心的问题。 曝光是相机把光(通常是外界影像通过镜头内部的透镜组聚焦后)记录进感光媒体里的过程。光有强有弱,所以通过准确的光圈,快门和感光度的组合而成像。而准确曝光存在不同的光圈、快门和感光度的组合,那正是摄影的艺术所在。大光圈减低景深突出主题,而小光圈增加景深。快的快门凝固精彩的一刻,慢的快门反之,通常慢快门增加一张相的动感,如流水,晚上的车流等等。当用慢快门时,常用三角架固定攝影設備以保图像的清楚。 攝影時必須注意亮度的選擇,不可太暗,也不可太亮,要保持著HD曲線的中間調。因為在陰影部分和高光部分,反差小,細部消失,顯出一片黑或一片白。 后期制作 照相完成后,介质所存留的影像信息必须通过转换而再度为人眼所读取。具体方法依赖于感光手段和介质特性。对于胶片照相机,会有显影、定影、放大等过程。对于数码照相机,则需要用電腦对数据进行计算,再通过电子设备输出。 參見 照相顯影劑 電腦處理 随着数码相机的广泛使用,使用电脑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处理拍摄好的数码文件,并进行二次创作,得到作者想要的图像,数码技术的发展,给摄影带来了质的飞跃。
一匹的變頻式冷氣機(1700–10,500 BTU/h)能夠在250 W到1250 W間運行。若以供暖模式(12,000 BTU/h)運作,電功率可達到1600 W。 参考 外部連結 WebCars! What is horsepower? 英制 功率单位 美國度量衡單位
W到1000 W。 一匹的變頻式冷氣機(1700–10,500 BTU/h)能夠在250 W到1250 W間運行。若以供暖模式(12,000 BTU/h)運作,電功率可達到1600 W。 参考 外部連結 WebCars! What is horsepower? 英制
7月5日——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签署于布鲁塞尔。 7月10日——怀俄明州成为美国第44个州。 7月27日——文生·梵谷飲彈自盡。 10月9日——法国人阿代尔制造的单翼机“风神”号升空。 10月30日——日本明治政府頒布教育敕語,以儒教做為教育文化方針。 11月23日——因威廉三世的逝世,其女威廉明娜女王繼任荷蘭君主,但受於薩利克繼承法的約束,其轄下盧森堡只能由男性繼承,故盧森堡大公由拿索公爵阿道夫接任,此後盧森堡不再與荷蘭共主。 11月29日——大日本帝國憲法開始實施。 出生 1月9日——库尔特·图霍尔斯基(Kurt Tucholsky),德国作家(逝世1935年) 3月4日——白求恩,加拿大医生,国际主义者(逝世1939年)。 3月7日——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逝世1974年)。 3月9日——莫洛托夫,苏联外交部长(逝世1986年) 3月19日——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Frédéric
3月4日——白求恩,加拿大医生,国际主义者(逝世1939年)。 3月7日——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逝世1974年)。 3月9日——莫洛托夫,苏联外交部长(逝世1986年) 3月19日——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 法国物理学家(1958年逝 世) 5月19日——胡志明,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越南国家主席(逝世1969年) 8月6日——蔣渭水(逝世1931年8月5日)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5555 9月15日——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作家(逝世1976年)
1572年:西里爾·盧卡里斯,希臘主教暨神學家(1638年逝世) 1760年:清仁宗嘉庆帝,中国皇帝(1820年逝世) 1801年:伊丽莎白·卢多维卡,巴伐利亞公主、普魯士公國王后(1873年逝世) 1801年:艾瑪莉·奧古斯塔,巴伐利亞公主、萨克森王國王后(1877年逝世) 1806年:艾米利亞·普萊特,波蘭立陶宛貴族、革命家(1831年逝世) 1814年:約瑟夫·胡克,美國陸軍少將(1879年逝世) 1850年: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蘇格蘭小說家、詩人、旅遊作家,英國文學新浪漫主義代表之一(1894年逝世) 1854年:喬治·查德威克,美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31年逝世) 1856年:路易斯·布蘭戴斯,第一位猶太裔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1941年逝世) 1869年:南弘,日本政治人物,第15任臺灣總督(1946年逝世) 1893年: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美國生物化學家,194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86年逝世) 1896年:岸信介,日本政治人物,第56、57任內閣總理大臣(1987年逝世) 1898年:華萊士·班奈特,美國商人、政治人物,曾任猶他州聯邦參議員(1993年逝世) 1899年:伊斯坎德爾·米爾扎,巴基斯坦政治人物,首任巴基斯坦總統(1969年逝世) 1899年:黄现璠,中国民族学家(1982年逝世) 1906年:婉容,清朝最后一位皇后(1946年逝世) 1907年:胡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1977年逝世) 1907年:西萨旺·瓦達納,老挝國王(1978年逝世) 1913年:-{zh-cn:朗诺;zh-tw:龍諾;zh-hk:朗諾;}-,建立高棉共和國的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理、總統(1985年逝世) 1922年:鮑方,香港男演員、導演(2006年逝世) 1923年:司徒志仁,香港高級警官(1990年逝世) 1923年:琳達·克里斯蒂安,墨西哥裔美國演員(2011年逝世) 1924年:木村資生,日本生物學家(1994年逝世) 1929年:朝潮太郎,日本相扑力士(1988年逝世) 1934年:蓋瑞·馬歇爾,美國演員、導演、作家、製作人(2016年逝世) 1934年:羅蘭,香港演員 1934年:彼得·阿奈特,紐西蘭裔美國戰地記者 1939年:卡雷爾·布呂克納,前捷克國家足球隊主教練 1940年:索爾·阿倫·克里普克,美國邏輯學家、哲學家(2022年逝世) 1943年:克萊門特·穆安巴,剛果共和國政治人物,第16任剛果共和國總理(2021年逝世) 1946年:大原麗子,日本演員(2009年逝世) 1948年:李琳琳,香港演員 1949年:石橋義三,日本專業賽車手 1953年:弗蘭西丝·康羅伊,美國女演員 1953年:洛佩斯·奥布拉多爾,墨西哥政治人物,現任墨西哥總統 1955年:-{zh-hans:乌比·戈德堡; zh-tw:琥碧·戈柏; zh-hk:胡比·高拔;}-,美國女演員、作家、創作歌手、脫口秀主持人 1959年:琳恩·豪,丹麥物理學家、教育家 1962年:黃平洋,台灣棒球投手 1964年:黃家強,香港創作歌手,Beyond低音結吉他手 1964年:李對淵,韓國男演員 1965年:唐綺陽,台灣女藝人、占星專家 1965年:洪剑涛,中國演員 1967年:劉蓓,中國演員 1967年:吉米·金摩,美國脫口秀吉米·金摩直播秀主持人 1967年:菊希·曹拉,印度女演員 1967年:史蒂夫·茨恩,美國男演員 1967年:吉米·坎摩爾,美國喜劇演員、電視製作人、主持人 1968年:溫裕紅,香港女演員(2023年逝世) 1969年:蔡智恆,台灣作家 1969年:梁又南,台灣女演員 1969年:淺野麻由美,日本女性聲優 1969年:傑拉德·巴特勒,蘇格蘭演員 1969年:阿亞安·希爾西·阿里,索馬里裔荷蘭女權分子、無神論者、作家、政治人物 1970年:何豪傑,台灣演員 1972年:陳曉楠,中國主持人 1972年:木村拓哉,日本男演員、歌手 1973年:陳國華,台灣歌手 1975年:伊維卡·德拉古蒂諾維奇,塞爾維亞足球運動員 1976年:蕭淑慎,台灣藝人 1977年:黃曉明,中國男演員 1977年:劉孜,中國演員 1978年:許瑋倫,台灣女演員(2007年逝世)
1969年:阿亞安·希爾西·阿里,索馬里裔荷蘭女權分子、無神論者、作家、政治人物 1970年:何豪傑,台灣演員 1972年:陳曉楠,中國主持人 1972年:木村拓哉,日本男演員、歌手 1973年:陳國華,台灣歌手 1975年:伊維卡·德拉古蒂諾維奇,塞爾維亞足球運動員 1976年:蕭淑慎,台灣藝人 1977年:黃曉明,中國男演員 1977年:劉孜,中國演員 1978年:許瑋倫,台灣女演員(2007年逝世) 1978年:胡靜,中國演員 1978年:申雪,中國花样滑冰運動員 1978年:李志,中國歌手 1979年:佐藤麻衣,日本籍台灣藝人 1979年:慈善·辛迪福特-阿堤斯,美國籃球運動員 1980年:宋佳,中國女演員 1980年:弗朗索瓦-路易·特朗布莱,加拿大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1981年:余文樂,香港男演員、歌手 1981年:韦斯利·亨特,美國政治人物,現任德克薩斯州聯邦眾議員 1982年:陳思瑋,台灣男歌手 1982年:倖田來未,日本女歌手 1982年:齋藤直葵,日本插畫家、漫畫家、YouTuber 1983年:廖人帥,台灣男子樂團CIRCUS前成員 1983年:李卓敏,香港女新聞主播 1984年:盧卡斯·巴里奥斯,阿根廷裔巴拉圭足球運動員 1986年:齊藤佑圭,日本女性聲優 1986年:文彩元,韓國女演員 1987年:達娜·沃爾默,美國游泳運動員 1988年:許亦妮,香港女藝人 1988年:葉青,中國演員 1989年:黃河,台灣男演員 1990年:孫盛希,台灣女歌手 1993年:茱莉亞·麥可斯,美國歌手 1997年:趙方婧,中國歌手、詞曲作者 2001年:Olivia Hye,韓國女子偶像團體本月少女成員 2002年:艾瑪·拉杜卡努,英國女網球運動員 逝世 867年:教宗尼閣一世,羅馬主教(820年出生) 1093年:马尔科姆三世,苏格兰国王(1031年出生) 1143年:富尔克,耶路撒冷国王(1089年出生) 1154年:伊贾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维奇,基辅罗斯王公(1097年出生) 1317年:瑪·約伯耶和華三世,東方亞述教會中國籍牧首(1245年出生) 1319年:埃里克六世,丹麦国王(1274年出生) 1359年:伊凡二世,莫斯科大公(1326年出生) 1460年:恩里克,葡萄牙航海家(1394年出生) 1587年:海瑞,中國明代歷史上著名的清官(1514年出生) 1726年:索菲·多萝西亚,汉诺威选帝侯之妻(1666年出生) 1770年:喬治·格倫維爾,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首相(1712年出生) 1866年:威廉·巴加,第一代莎恩斯通從男爵,英国海军元帅(1781年出生) 1868年:焦阿基诺·罗西尼,意大利作曲家(1792年出生) 1890年:戴維斯爵士,第二任香港總督(1795年出生) 1903年:卡米耶·畢沙羅,法國印象派畫家(1830年出生) 1934年:史量才,上海申報社長(1880年出生) 1935年:孙传芳,北洋軍閥、五省聯軍總司令(1885年出生) 1942年:丹尼爾·卡拉漢,美國海軍少將(1890年出生) 1948年:陈布雷,蒋介石谋士(1890年出生)
2011年2月28日Google在中国的网站首页放置塗鸦纪念李白生日。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漢語詩歌選取李白的《靜夜思》。 傳說 传说李白的母亲怀孕前,梦到太白金星钻进自己的肚子里面,不久后怀上了李白,因此将李白命名为白,字太白。 據宋代祝穆《方輿勝覽》載,傳說李白在象耳山中讀書時未有成績就想放棄,渡過一溪,見到一名老婦磨鐵杵,就問她磨來做甚麼,老婦回答說要磨成針。於是李白悟到學習像把鐵杵磨成針那樣有恆心,於是回去努力讀書。 民間盛傳李白醉酒時在「水裏撈月」,因而溺死 ,由於這個傳說,而尊奉他為海神水仙王之一,認為文豪李白在另一個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員、漁民及水上貿易商旅。 小说《警世通言》、《今古奇观》、《隋唐演义》中,将《新唐书·李白传》中的记载“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扩写成详细的故事。说李白於并州游玩時,見到一輛囚車經過,一問官吏之下得知乃是尚未出名、稍晚聲威大震的郭子儀,時為校尉,隸屬名將哥舒翰麾下。因出火計欲破賊,不巧因風勢逆吹,反燒到自軍軍餉,遂而獲罪待刑。李白見之,立即保釋郭子儀,為唐朝留下了一個中興名將。后来郭子儀为報恩於李白獲罪後力保李白免死,李白後得到赦免。 家族 父母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 妻 許氏,第一任妻子,宰相許圉師的孙女 宗氏,第二任妻子,宗楚客的孫女 情人 劉氏,同居後分手,以乘船離開 東魯某氏 子女 長女:平陽,許氏所生,出嫁後死。 長子:伯禽,許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後(貞元八年)去世。 次子:天然(小名頗黎),李白在東魯時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終。 學術考證 馮承鈞於中,根據李白生於碎葉城,家族曾於條支生活等記載,認為他是胡人。陈寅恪则认为李白之父为西域胡人。胡懷琛在中認為李白為突厥化的漢人。 郭沫若反對陳寅恪說,認為李白為漢人。 文獻 诗文集及注解 李白生前並未為自己編修文集,臨終前,李白將詩文稿交予族叔李陽冰,李白沒後,李陽冰為李白整理編成《草堂集》,並為其作序,《草堂集》今已亡佚。後世李白詩文集皆後人重新收集所得。 中國有許多文人為李白的作品評論、註釋。節錄如下: 南宋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只注诗。 元代萧士赟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二十五卷,只注诗。 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二十一卷,只注诗。 清代王琦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诗文合注,是當時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備的注本,亦是現今最通行的李白詩文集版本。 現代詹鍈校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 現代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 現代郁賢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 其他收有李白詩文的文集: 李太白文集(四庫收錄) 李太白集分類補註(四庫收錄) 李太白集注(四庫收錄) 全唐文(卷347-350) 全唐詩(卷161-185) 全唐五代詞(卷1) 生平傳記 中國也有許多文人為李白立傳。節錄如下: 李白自述,如《赠张相镐》诗、《为宋中丞自荐表》、《与韩荆州书》。 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死之宝应元年,即762年)。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李白临终前将诗文稿托付给李阳冰,其文可信度极高。 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范传正是李白墓所在地的地方长官,曾与李白的两个孙女交谈,并见到李白之子的手迹,其文可信度也相当高。 魏颢《李翰林集序》(作于上元二年即761年)。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墓碣记》。 新、旧唐书中的李白本传不是第一手资料,基本为根据以上诸文撰写,且有错误,在李白研究中的权威性较低。其他各种研究所依据的史料也不外乎以上几种。 《旧唐书·李白传》“在叙述李白籍贯家世以及主要经历等关键问题上都有错误和严重失实”,历代都有学者指出,今人郁贤皓著有《〈旧唐书·李白传〉订误》一文进行了完整总结。新唐书改正了旧唐书中的一些错误,但也因袭了一些错误。 注释 参考资料 参照 其他 Hsieh, Chinghsuan Lily. "CHINESE POETRY OF LI PO SET BY FOUR TWENTIETH CENTURY BRITISH
。大騁闕辭,至於如此。意氣飄然,發揚儔偉。」 蘇軾:「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黃庭堅:「太白歌詩,超越六代,與漢、魏樂府爭衡 。 」 蘇轍在《詩病五事》中認為李白的詩:「 類其為人,駿發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 」 王安石編《四家詩集》時將李白殿後,說李白詩歌「不知變也」。對此,張戒《歲寒堂詩話》為李白辯護:「王介甫雲:白詩多婦人,識見污下。介甫之論過矣。孔子刪詩三百,說婦人者過半,豈可亦謂識見污下耶」。 金 元好問其十五:「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 明 宋濂:「李太白宗風(國風)騷(離騷)及建安七子,其格極高,其變化若神龍之不可羈。」 楊慎:「太白為古今詩聖。」 王世貞《藝苑卮言》:「五七言绝,太白神矣,七言歌行聖矣。」、「太白五言冠絕古今。」 清 方植之:「太白當希其發想超曠,落筆天縱,章法承接,變化無端,不可以尋常胸臆摸測。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瑤臺降闕,有非地上凡民所能夢想及者。」 影響 文學 美國大詩人艾茲拉·龐德用英文翻譯李白詩歌。 英國大詩人T·S·艾略特認為艾茲拉·龐德翻譯李白的詩歌「是對英語詩歌進程持久的、決定性的貢獻。」 德裔美國詩人查理·布考斯基的詩歌《Splash》。 美國詩人的詩歌《Portrait of the Artist with Li Po》。 美國詩人的詩集《The Branch Will Not Break》受到李白影響。 美國小說家約翰·史坦貝克於小說《Cannery Row》用李白的詩歌為小說作結束。 美國作家娥蘇拉·勒瑰恩的短篇小說集《The Birthday of the World》。。 美國作家的傳記《An American Childhood》。 民國詩人聞一多著有《李白之死》。 當代詩人余光中著有《尋李白》。 香港小說家金庸受李白詩作《俠客行》影響,著有武俠小說《俠客行》,後改編為電影。 繪畫 宋代畫家梁楷繪有《太白行吟圖》。 清代畫家冷枚繪有《春夜宴桃李園圖》。 漫畫 中國漫畫家許先哲與育碧刺客教條系列合作,創作漫畫刺客教條:王朝,在漫畫中穿插引用李白詩作,李白本人也作為一名角色出現。 音樂 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根據《中國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詩歌(德語譯本),譜寫成大型聲樂交響曲《大地之歌》。 流行歌手李榮浩創作流行歌曲《李白》,成為其代表作。 香港重金屬樂隊慘慘豬的歌曲《將進酒》,其中歌詞即改編自李白同名詩歌。 天文 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水星上位於16.9°N,35.0°W的撞擊坑命名為李白撞擊坑。 纪念 2011年2月28日Google在中国的网站首页放置塗鸦纪念李白生日。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漢語詩歌選取李白的《靜夜思》。 傳說 传说李白的母亲怀孕前,梦到太白金星钻进自己的肚子里面,不久后怀上了李白,因此将李白命名为白,字太白。 據宋代祝穆《方輿勝覽》載,傳說李白在象耳山中讀書時未有成績就想放棄,渡過一溪,見到一名老婦磨鐵杵,就問她磨來做甚麼,老婦回答說要磨成針。於是李白悟到學習像把鐵杵磨成針那樣有恆心,於是回去努力讀書。 民間盛傳李白醉酒時在「水裏撈月」,因而溺死 ,由於這個傳說,而尊奉他為海神水仙王之一,認為文豪李白在另一個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員、漁民及水上貿易商旅。 小说《警世通言》、《今古奇观》、《隋唐演义》中,将《新唐书·李白传》中的记载“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扩写成详细的故事。说李白於并州游玩時,見到一輛囚車經過,一問官吏之下得知乃是尚未出名、稍晚聲威大震的郭子儀,時為校尉,隸屬名將哥舒翰麾下。因出火計欲破賊,不巧因風勢逆吹,反燒到自軍軍餉,遂而獲罪待刑。李白見之,立即保釋郭子儀,為唐朝留下了一個中興名將。后来郭子儀为報恩於李白獲罪後力保李白免死,李白後得到赦免。 家族 父母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 妻 許氏,第一任妻子,宰相許圉師的孙女 宗氏,第二任妻子,宗楚客的孫女 情人 劉氏,同居後分手,以乘船離開 東魯某氏 子女 長女:平陽,許氏所生,出嫁後死。 長子:伯禽,許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後(貞元八年)去世。 次子:天然(小名頗黎),李白在東魯時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終。 學術考證 馮承鈞於中,根據李白生於碎葉城,家族曾於條支生活等記載,認為他是胡人。陈寅恪则认为李白之父为西域胡人。胡懷琛在中認為李白為突厥化的漢人。 郭沫若反對陳寅恪說,認為李白為漢人。 文獻 诗文集及注解 李白生前並未為自己編修文集,臨終前,李白將詩文稿交予族叔李陽冰,李白沒後,李陽冰為李白整理編成《草堂集》,並為其作序,《草堂集》今已亡佚。後世李白詩文集皆後人重新收集所得。 中國有許多文人為李白的作品評論、註釋。節錄如下: 南宋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只注诗。 元代萧士赟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二十五卷,只注诗。 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二十一卷,只注诗。 清代王琦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诗文合注,是當時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備的注本,亦是現今最通行的李白詩文集版本。 現代詹鍈校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 現代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 現代郁賢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 其他收有李白詩文的文集: 李太白文集(四庫收錄) 李太白集分類補註(四庫收錄) 李太白集注(四庫收錄) 全唐文(卷347-350) 全唐詩(卷161-185) 全唐五代詞(卷1) 生平傳記 中國也有許多文人為李白立傳。節錄如下: 李白自述,如《赠张相镐》诗、《为宋中丞自荐表》、《与韩荆州书》。 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死之宝应元年,即762年)。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李白临终前将诗文稿托付给李阳冰,其文可信度极高。
Me Beauty Live on Stage林峯演唱會》、《Light Up My LIVE林峯演唱會》等。此外,TVB Music亦經常贊助海外歌手演唱會,主要以旗下明珠台和翡翠台節目《東張西望》協助宣傳。 2007年,TVB Music扶助各個藝員加入不同唱片公司,進軍樂壇發展全方位娛樂。第一位銳意發展及最成功的藝員為林峯,其後2008年更加入了胡杏兒、鍾嘉欣等女歌手。2009年加入樂壇為徐子珊、樂瞳。 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無綫電視及英皇娛樂決定為林峯在紅磡香港體育館(紅館)分別舉行《峯·情無限Let's Get Wet演唱會》、《Come 2 Me Beauty Live on Stage林峯演唱會》及《Light Up My LIVE林峯演唱會》,成為首位自藝員訓練班出身的無綫電視旗下藝人能夠在紅館舉行演唱會,亦是近年少有香港歌手能夠連續三年在紅館舉行演唱會。 2009年就發生HKRIA版權風波,使無綫電視與五大唱片公司的合作暫時停止。在2009及2010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中香港音像聯盟所屬唱片公司成員旗下歌手不能獲得任何獎項,事件持續至2011年11月才正式解決。 2013年,無綫為將星夢幫私有化,宣布成立星夢娛樂集團有限公司()。以發掘及培養具音樂才華及歌唱潛質的藝人,成為樂壇新一代傑出歌手,開拓音樂事業,發展本地樂壇。業務包括發行音樂產品、舉辦音樂會以及為TVB代理唱片發行。 應用程式 無綫電視推出不同智能手提電話應用程式,包括myTV SUPER、big big channel、Big Big fun、無綫新聞、TVB Anywhere、big big shop等。 myTV SUPER:配備解碼器、App及網頁版,可以收看超過50條頻道及回看之前3小時的內容節目,而面对海外地区观赏港剧为TVB Anywhere。 big big channel:一個集傳統電視、手機應用程式、社交平台於一身的多媒體,藝人、網絡紅人透過直播及拍攝影片上載至網上。 Big Big fun:互動電視手機程式,結合智能手機和電視,在觀賞電視節目時可以用手機即時參與互動遊戲。 無綫新聞:提供24小時即時香港、兩岸國際、財經、體育新聞、議會動態、天氣資訊和視像版天氣報告等,所有新聞片段設有粵語版本(部份片段可選擇國語版本);24小時無綫新聞台直播頻道及突發或特別新聞直播頻道(如有);可重溫無綫新聞製作的專題節目,包括《新聞檔案》、《時事通識》、《時事多面睇》等。 電影 無綫電視的电影业务由与邵氏影城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的“Concept Legend Limited”以及由TVB全資附屬子公司「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Shaw Brothers Pictures Limited)经营。 電影製作方面,2005年中,無綫電視、ASTRO SHAW與星美集團宣佈開拍電影《如果·愛》,這是繼無綫於1988年與邵氏合組大都會電影之後(1997年前由邵氏全資擁有)重新投資拍攝電影;該片獲得部份國際獎項,但最終錄得輕微虧蝕。邵氏其後在2009年再與無綫合作拍攝電影,並正式起用現有藝人和歌手資源,首批計劃包括《Laughing Gor之變節》、《72家租客》、《翡翠明珠》、《抱抱俏佳人》等。之後又有製作如《勁抽福祿壽》(國語片名為《無敵福祿壽》)等喜劇。 邵氏影业与無綫合资组建「Concept Legend Limited」,双方各持合资公司50%股权;2009年起,以双方共同出品为基础的电影均由该公司制作。2015年,TVB董事局主席陳國強發表「乙未農曆新歲賀辭」,宣佈正式成立「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由TVB全資擁有,銳意發展本土電影,面向內地市場,全球發行。 2016年3月16日,無綫、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美國華納兄弟組成旗艦影業。旗艦影業資料顯示,無綫、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合共持有51%股權,華納兄弟則持有49%股權,總部設在香港,於洛杉磯及北京設分支機構。 2018年1月,與邵氏兄弟及王晶的"星王朝"公布「三劍合璧」計劃,日後無綫、邵氏及星王朝將聯手於電視及電影投資方面連成一線,無綫更採取開放政策,廣開大門讓旗下合約藝人增加進軍電影圈的機會 。 境外業務 無綫電視在1976年,成立全資附屬公司電視廣播(國際)有限公司(TVBI Company Limited,英文簡稱TVBI),為世界各地提供電視節目製作、收費電視衛星頻道和影帶租賃等服務,是海外華人接觸香港資訊文化的重要渠道,亦將香港本土製作推展至亞洲各地。現時TVBI的業務,主要集中於北美洲、澳洲、歐洲、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地,這些業務都為香港帶來數以億計的外匯流入,單計2007年,TVBI的毛利便超逾6億港元。 電視廣播於2017年投資1億美元,與荷里活製作人布莱恩·格雷泽(Brian Grazer)及朗·霍华德(Ron Howard)合資成立製作公司Imagine Tiger Television,以作為開發及製作一系列電視連續劇的投資平台,並以當地及國際市場為目標,同時亦強化香港無綫電視的英語節目片庫,為明珠台提供節目片源。 中国内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包括港台媒體在內的境外中文傳媒時常持壓制態度,雖然在珠江三角洲的居民能收看無綫電視節目,但無綫亦沒法實質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直至無綫開業12年後(即1979年1月28日),無綫電視首次涉足中國內地,將賀年節目《羊城賀歲萬家歡》移師到廣州製作,其後更直播省港盃足球賽足球賽事,自此無綫不時會到中國大陸製作節目。 不過,無綫電視初期未能以獨立機構形式,自行於內地開設頻道廣播。由1970年代至2004年初,廣東不少電視台一直接收無綫電視的翡翠台和明珠台,於廣告時段插播自己的廣告。大量中國內地電視台公開出售「插播套餐」。而遇上政治敏感的題材(如維權運動、六四事件、文化大革命等),更會被短時間換上其他內容(通常為香港政府廣告)。 1997年香港回歸後,逐漸允許香港傳媒進入內地,因此,無綫電視開始在內地發展業務。至2004年9月,無綫電視獲內地政府給予廣東省的落地權,無綫電視翡翠台和明珠台可合法地在廣東省9個城市共10個有線電視網絡播出,無綫電視並開始與大陸各電視台攤分插播之廣告收入。由於以往法規所限,無綫電視須透過中介人招收廣告,至2005年無綫透過CEPA申請經營廣告公司,終在2006年10月獲批,於廣東省廣州市開設港視多媒體廣告(廣州)有限公司及已於1991年合作,1995年正式成为指定中國內地联络处的广东盛天国际广告有限公司,不需再與內地公司合營。至於會否以獨資於其他省份成立廣告公司,無綫電視市場營業部總監梁健華表示,集團傾向以獨資經營,但將視乎不同地區情況而定。 現時無綫的中國地區業務由TVBI經營。2012年8月,無綫電視與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會(CMC)和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組成合營公司「翡翠東方」(TVBC),全力展推無綫電視在中國地區的業務。2013年,無綫電視來自中國地區的總收益為港幣402百萬元,較2012年升43%。 公司變遷 總部 電視城的總部經歷多次變遷。 第一代:廣播道總台(1967年至1988年) 1967年開台時,無綫電視總部位於九龍城區九龍塘廣播道77號,另在鑽石山堅成片場設有錄影廠拍攝節目。在1987年11月23日,鄰近的亞洲電視總部發生大火,大火摧毀亞視總部大部份設施,無綫電視遂暫借總部部份寫字樓作為緊急運作,直至亞視遷回原址重新運作止。 第二代:清水灣電視城(1988年至2003年9月21日) 1988年,無綫電視就租用電視企業和邵氏位於大埔仔的用地,建立清水灣電視城,並設16個錄影廠,總面積超過65000平方米,作為無綫電視製播和行政的總部。 1991年11月16日,電視城發生五級大火,除造成一名消防員輕傷外,整個道具倉亦付之一炬,其後需要在原址重建。 1993年5月,隨著無綫電視新聞部及公共事務部遷入清水灣,廣播道舊址正式騰空。 2003年9月20日,隨著無綫電視新聞部及公共事務部陸續遷入將軍澳,同日完成晚間新聞後,結束15年的清水灣舊址正式騰空。 第三代:將軍澳電視廣播城(2003年9月21日至現今) 隨著租約到期,為取代原有的清水灣電視城設施,無綫電視於1998年開始籌劃興建新總部,1999年4月,落實由新界東清水灣電視城遷入新界將軍澳創新園,並於2000年3月8日,舉行動工儀式,至2003年10月12日正式開幕。新電視城的總面積大約11萬平方米,比清水灣的大約30%,而且新電視城的播映是全部數碼化。電視廣播城主要由6幢製作及行政大樓組成:11層的廣播大樓、綜藝錄影廠大樓、戲劇錄影廠大樓、新聞及停車場大樓、工廠大樓以及聯匯大樓。 此外,電視廣播城還有一個衛星地面站和佔地面積約12,500平方米的外景拍攝場地(主要為古裝街及民初街)。 標誌 無綫電視啟播時,公司標誌最初並沒有顏色,只是一個圈矩形內在加上一個圓形(代表電視機),圓形內並配以黑色 "香港" 兩字,圈矩形下方有黑色英文簡寫 "HK-TVB" 代表「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HK-TVB Limited)」。時至1972年,無綫電視開始以全彩色廣播,標誌內亦添上電視的三原色(順序為:藍、綠、紅)橫線,以代表正式進入彩色電視年代,但保留 "香港" 這個字(於綠色一欄以白色字標示),以及標誌下方繼續 "HK-TVB" (以白色字標示)。 1988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改組 及 改用新標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取代「香港電視集團」獨立上市,公司標誌不再使用 "香港" 及 "HK-TVB" 的字樣,轉以黑色字 "TVB"(標誌左方或下方展示) 的字樣沿用至今。 社會影響 籌款節目 1968年,香港東華三院首次與無綫電視節目《歡樂今宵》合辦籌款義演,成為無綫第一個慈善節目。直至1972年,無綫為六一八雨災的災民舉辦義演節目,邀得全港明星、粵劇名伶表演,籌得900萬港元善款,打破了當年的賑災善款紀錄,更吸引了大批市民搶購彩色電視機。自此無綫的籌款節目,就成為各慈善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在2001年4月,無綫電視就獲得美國國家廣播協會(NAB)頒發國際廣播卓越大獎,表揚電視台製作各類慈善節目和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香港更是第一個獲獎的亞洲城市。 除了多個常規籌款節目,例如《歡樂滿東華》、《星光熠熠耀保良》等,無綫亦會支援海外慈善活動,播放公益紀錄片,為樂施會、奧比斯等國際志願機構籌款。 在2005年1月,無綫電視就與香港賽馬會舉辦《四海同心送關懷》慈善活動,為南亞海嘯災民籌得1.5億港元,就創出了當年新高。累計至2007年,無綫電視共為各慈善機構,籌得超過28億港元,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商營電視台非常罕見。 電視劇的影響 無綫電視製作的剧集,影響著香港和華人社區。从1967年11月19日无线首部剧集《梦断情天》,至70至80年代的例如《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網中人》、《火鳳凰》、《親情》、《天師執位》、《流氓大亨》、《生命之旅》、《新紮師兄》、《義不容情》,1990年代的《大時代》、《壹号皇庭》、《笑看风云》、《天地豪情》、《創世紀/創世紀II天地有情》;直至近年的《男親女愛》、《寻秦记》、《金枝慾孽》、《戇夫成龍》、《女人唔易做》、《溏心风暴》系列、《巾帼枭雄》系列、《宫心计》、《富貴門》、《公主嫁到》、《大太监》、《城寨英雄》、《使徒行者》及《铁探》等等,都是社會上的焦點話題,例如《義不容情》曾引起「摺紙星」的潮流,而近年以航空業為題材的《衝上雲霄系列》亦吸引不少市民投考飛機師;又例如以警察作主題的電視劇系列《学警系列》,亦會刺激更多人投考警察;Laughing哥掀起的1997年五元硬幣炒賣潮,都引起人们的討論及热买热卖。 無綫電視亦影響著香港其他普及文化事業。1970年代後期,一批受歡迎的無綫電視製作人進軍影業,例如徐克、許鞍華等,推使香港進入新浪潮電影年代,而現今著名的導演、編導例如杜琪峰、王家衛、韋家輝、王晶等,很多都是無綫電視出身。明星、演員方面,如周潤發、周星馳、張曼玉、梁朝偉、劉德華、刘嘉玲等,以前是無綫電視的演藝人,離開無綫後成為了香港影視界的知名巨星。無綫電視亦培育了電視界的大哥大姐,如沈殿霞、汪明荃、鄭裕玲、曾志偉等。在1973年,無綫電視播出的劇集《煙雨濛濛》,由男主角鄭少秋演唱的同名主題曲,亦使其成為首次使用粵語作為主題曲的無綫電視劇集;之後在1974年,無綫電視劇集《啼笑姻緣》再次使用粵語主題曲,被視為香港粵語流行曲發展的里程碑。劇集的主題曲流行之餘,歌星亦得以在電視上曝光,令本土音樂得以發展,自1978年起,獲得白金銷量的本地唱片就超越了外國的音樂唱片。 但有評論認為,以往製作的情境喜劇,透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諷刺時弊,引起普羅觀眾的共鳴。如2000年由鄭裕玲及黃子華主演的喜劇《男親女愛》,以輕鬆方式描寫辦工室鮮為人知的一面,當年曾創下50點收視佳績。不過前無綫編審鮑偉聰表示當年寫《男親女愛》是為了諷刺無綫而撰寫。更形容公司是女權至上的機構。而近年反映普通民眾生活的電視劇「幾乎絕跡」,《金枝慾孽》、《溏心風暴》、《珠光宝气》等均著意描寫上流社會的勾心鬥角,輕視了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的樂趣和價值。 亦有觀眾於blogger和網上討論區批評部份劇集毫无新意,甚至有網站列出「TVB電視劇99個常規鏡頭」,諷刺劇集情節因循,缺乏新意,甚至劇集中演員大撞衫。 港劇佔據台灣市場 八零年代中期,香港無線電視台相關機構香港電視國際企業 (TVBI) 已佈署進入台灣,它與台灣的電視製作人邱復生的「年代」合作,提供無線電視台的香港劇出租服務。於是,港劇開始佔據台灣市場,從早期的 《楚留香》、《射鵰英雄傳》、《陸小鳳》等金庸小說改篇的電視劇,大受台灣民眾的歡迎,片中主角之一的鄭少秋成為千萬台灣影迷心目中的偶像,另一位主角劉松仁後來留在台灣,有很好的發展。緊接著是《上海灘》、以及稍後的 《新紮師兄》
Television」及「HKTV」是不同年代香港市民熟悉的三個無綫電視品牌,因此,無綫表示較香港電視網絡更早使用「香港電視」商標。 平面出版业务 TVB的出版业务由其控股公司電視廣播出版有限公司(TVBP)经营。 1996年,隨著姊妹公司「電視企業」賣盤易手,無綫電視就成立電視廣播出版有限公司(TVBP)出版官方自己的刊物《TVB周刊》和相關書籍,例如電視節目《吾湯吾水》的食譜,無綫電視亦會授權其他出版社推出書籍,例如電視劇小說等。 亦有出版《奪標》、《車主》等其他雜誌,以及擔任博益出版社之發行商。 1990年代,香港政府限制企業經營跨媒體業務。1997年5月中旬,無綫電視將香港電視出版出售予南華早報集團,無綫電視自行出版《TVB週刊》取代《香港電視》;《香港電視》銷量大幅下跌,不久停刊;香港電視出版不久亦停業。 互聯網及电讯互动业务 TVB的网络业务由全资附属子公司電視廣播互聯網有限公司(TVB.COM)经营。 在1996年8月,當時有觀眾在節目K-100中的「K-100自由講」環節內,建議無綫電視開設官方網站,其後該位觀眾更成為該集最佳意見獎得主,及後在1997年6月,無綫電視就設立網頁TVB.COM ,提供官方資訊。到1999年10月,廣管局就批准成立電視廣播互聯網有限公司,自此無綫電視正式涉足互聯網業務,TVB.com亦演變成為門戶網站,當時香港的科網熱潮方興未艾。 及至2000年,香港股市正處於高峰,無綫電視更計劃將TVB.com、銀河衛視、邵氏片庫合併成為「TVB Multimedia」分拆上市,不過科網經濟泡沫隨即爆破,最終未能成事,TVB.com甚至裁員36%,縮減經營規模。TVB.com遂轉而拓展發行業務,例如為香港的3G流動電話服務商提供內容或互動服務,亦為串流媒體服務now.com.hk提供電視節目。 在2007年10月31日,TVB.com聘任前雅虎亞洲區(環球銷售)資深總裁黃雅芬為營運總裁,重整無綫電視的互聯網業務,2008年4月開始將網站改版,並加深發展各種形式的互聯網服務,包括討論區、藝人網綕、以及在2008年11月成立的myTV。該項互聯網電視服務免費提供無綫自製綜藝節目的足本重溫,其後在2009年初加入黃金時間電視劇集,2009年中更加入從多個國家外購的劇集、動畫等。 2017年下半年,TVB.com改變了沿用多年的節目資訊提供安排,包括自9月播出《使徒行者2》開始,不再為各套劇集提供詳盡版本的劇情內容,只提供一段過的簡要版本(即是以往發佈予各傳媒刊登的版本),同時不再提供主要角色的背景介紹;以及自約10月底開始,只保留處境劇(《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及翡翠台綜藝節目最近一星期的節目內容(與myTV SUPER免費重溫時限一致)。無綫電視並未有解釋在官方網站減少提供節目資訊的原因。約11月底開始,翡翠台綜藝節目恢復提供已播放各集節目內容,《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則恢復提供第170集及之後的內容。 外判製作 過往奉行「製播合一」的無綫電視,首次將節目創作交由獨立製作人負責,前香港電台編導單慧珠在2002年為無綫電視製作了紀錄片《情常在》,引了文化界的迴嚮,亦得到一定的讚譽。但這次的成功,並未為無綫帶來太多這類外判節目,亦不見有外判機制。其後至2006年,才間中出現外判製作,如《老馮日記》,2007年亦有從商台廣播劇改編而來的《森之愛情》、《蘇GOOD》等。 2021年1月25日,TVB New Wings Limited工作室正式開始拍《陀槍師姐2021》首部外判劇。 音樂 TVB的音乐业务由全资附属子公司正視音樂有限公司()以及星夢娛樂集團有限公司()經營。 現時音樂部行政總裁由星夢娛樂集團有限公司的何哲圖擔任。而擔任音樂總監為韋景雲,負責無綫電視所有音樂上事務。2005年,無綫成立正視音樂有限公司(TVB Music),主要從事代理旗下節目歌曲及舉辦演唱會。無綫製作資源部總監樂易玲,就指TVB Music並非唱片公司,主要依靠其他唱片公司合作發行。而TVB Music與環球唱片推出首張《男人魅》專輯銷量,便超逾雙白金(超過十萬張)。 2005年12月,TVB Music第一次舉辦演唱會,與建星娛樂、恆藝亞洲合作主辦《金曲情牽半世紀》演唱會,邀請歌星演唱顧家輝和黃霑創作的歌曲。其後繼續與其他機構協辦多個音樂表演,包括《聽側田唱音樂會》、《我們的世紀金曲演唱會》、《往事只能回味劉家昌音樂會》、《峯·情無限Let's Get Wet演唱會》、《Come 2 Me Beauty Live on Stage林峯演唱會》、《Light Up My LIVE林峯演唱會》等。此外,TVB Music亦經常贊助海外歌手演唱會,主要以旗下明珠台和翡翠台節目《東張西望》協助宣傳。 2007年,TVB Music扶助各個藝員加入不同唱片公司,進軍樂壇發展全方位娛樂。第一位銳意發展及最成功的藝員為林峯,其後2008年更加入了胡杏兒、鍾嘉欣等女歌手。2009年加入樂壇為徐子珊、樂瞳。 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無綫電視及英皇娛樂決定為林峯在紅磡香港體育館(紅館)分別舉行《峯·情無限Let's Get Wet演唱會》、《Come 2 Me Beauty Live on Stage林峯演唱會》及《Light Up My LIVE林峯演唱會》,成為首位自藝員訓練班出身的無綫電視旗下藝人能夠在紅館舉行演唱會,亦是近年少有香港歌手能夠連續三年在紅館舉行演唱會。 2009年就發生HKRIA版權風波,使無綫電視與五大唱片公司的合作暫時停止。在2009及2010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中香港音像聯盟所屬唱片公司成員旗下歌手不能獲得任何獎項,事件持續至2011年11月才正式解決。 2013年,無綫為將星夢幫私有化,宣布成立星夢娛樂集團有限公司()。以發掘及培養具音樂才華及歌唱潛質的藝人,成為樂壇新一代傑出歌手,開拓音樂事業,發展本地樂壇。業務包括發行音樂產品、舉辦音樂會以及為TVB代理唱片發行。 應用程式 無綫電視推出不同智能手提電話應用程式,包括myTV SUPER、big big channel、Big Big fun、無綫新聞、TVB Anywhere、big big shop等。 myTV SUPER:配備解碼器、App及網頁版,可以收看超過50條頻道及回看之前3小時的內容節目,而面对海外地区观赏港剧为TVB Anywhere。 big big channel:一個集傳統電視、手機應用程式、社交平台於一身的多媒體,藝人、網絡紅人透過直播及拍攝影片上載至網上。 Big Big fun:互動電視手機程式,結合智能手機和電視,在觀賞電視節目時可以用手機即時參與互動遊戲。 無綫新聞:提供24小時即時香港、兩岸國際、財經、體育新聞、議會動態、天氣資訊和視像版天氣報告等,所有新聞片段設有粵語版本(部份片段可選擇國語版本);24小時無綫新聞台直播頻道及突發或特別新聞直播頻道(如有);可重溫無綫新聞製作的專題節目,包括《新聞檔案》、《時事通識》、《時事多面睇》等。 電影 無綫電視的电影业务由与邵氏影城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的“Concept Legend Limited”以及由TVB全資附屬子公司「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Shaw Brothers Pictures Limited)经营。 電影製作方面,2005年中,無綫電視、ASTRO SHAW與星美集團宣佈開拍電影《如果·愛》,這是繼無綫於1988年與邵氏合組大都會電影之後(1997年前由邵氏全資擁有)重新投資拍攝電影;該片獲得部份國際獎項,但最終錄得輕微虧蝕。邵氏其後在2009年再與無綫合作拍攝電影,並正式起用現有藝人和歌手資源,首批計劃包括《Laughing Gor之變節》、《72家租客》、《翡翠明珠》、《抱抱俏佳人》等。之後又有製作如《勁抽福祿壽》(國語片名為《無敵福祿壽》)等喜劇。 邵氏影业与無綫合资组建「Concept Legend Limited」,双方各持合资公司50%股权;2009年起,以双方共同出品为基础的电影均由该公司制作。2015年,TVB董事局主席陳國強發表「乙未農曆新歲賀辭」,宣佈正式成立「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由TVB全資擁有,銳意發展本土電影,面向內地市場,全球發行。 2016年3月16日,無綫、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美國華納兄弟組成旗艦影業。旗艦影業資料顯示,無綫、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合共持有51%股權,華納兄弟則持有49%股權,總部設在香港,於洛杉磯及北京設分支機構。 2018年1月,與邵氏兄弟及王晶的"星王朝"公布「三劍合璧」計劃,日後無綫、邵氏及星王朝將聯手於電視及電影投資方面連成一線,無綫更採取開放政策,廣開大門讓旗下合約藝人增加進軍電影圈的機會 。 境外業務 無綫電視在1976年,成立全資附屬公司電視廣播(國際)有限公司(TVBI Company Limited,英文簡稱TVBI),為世界各地提供電視節目製作、收費電視衛星頻道和影帶租賃等服務,是海外華人接觸香港資訊文化的重要渠道,亦將香港本土製作推展至亞洲各地。現時TVBI的業務,主要集中於北美洲、澳洲、歐洲、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地,這些業務都為香港帶來數以億計的外匯流入,單計2007年,TVBI的毛利便超逾6億港元。 電視廣播於2017年投資1億美元,與荷里活製作人布莱恩·格雷泽(Brian Grazer)及朗·霍华德(Ron Howard)合資成立製作公司Imagine Tiger Television,以作為開發及製作一系列電視連續劇的投資平台,並以當地及國際市場為目標,同時亦強化香港無綫電視的英語節目片庫,為明珠台提供節目片源。
1942年:设敷岛、宽城、长春、和顺、顺天、东光、西阳、安民、大同、东荣10个市街区;合隆、大屯、南河东、北河东、双德、净月6个农村区。 1943年:设敷岛、宽城、长春、和顺、顺天、东光、西阳、安民、大同、东荣10个市街区;合隆、大屯、南河东、北河东、双德、净月、劝农、青阳8个农村区。 高等教育 建国大学 1937年8月:新京設立,为滿洲國的最高学府,修業年限前期、後期各3年。 1938年5月:開学。 1943年6月:第1期生毕業。 1944年12月:第2期生毕業。 1945年8月:停办。 1946年10月:中華民国接收,与其他高校合并为国立長春大学。 大同学院 1931年11月:自治指導部于奉天市設立,并設立自治訓練所。 1932年3月:改稱滿洲國資政局訓練所。 1932年7月:改設大同学院。 1932年10月:第1期生毕業。 1945年8月:解散。第19期生毕业。 1946年10月:中華民国接收,与其他高校合并为国立長春大学。 新京法政大学 1934年1月:滿洲国司法部附設的法学校于新京市設立。 1939年1月:升格为新京法政大学。 1945年8月:閉学。 1946年10月:中華民国接收,与其他高校合并为国立長春大学。 新京医科大学 1928年:設立吉林省立医学校
由于战争的影响,《大新京都市计划》并未完全实现,至1944年时,已建成的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为70.7平方公里,道路370公里,公交线路26条,人口121.7万。由于新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是行政中心及军事指挥中心,因此工业只有食品加工、印刷、卷烟、造纸、胶合板等服务性企业。而军事用地超过原定的9%的比例,在市区周围修建大量关东军营垒、机场、靶场和细菌部队。 行政區劃 1936年:设吉野、兴安、敷岛、宽城、大经、长春、和顺、顺天、东光、东站、承德、惠仁12个市街区;合隆、大屯、南河东、北河东、双德、净月6个农村区。 1940年:设敷岛、宽城、长春、和顺、顺天、东光、承德、惠仁8个市街区;合隆、大屯、南河东、北河东、双德、净月6个农村区。 1942年:设敷岛、宽城、长春、和顺、顺天、东光、西阳、安民、大同、东荣10个市街区;合隆、大屯、南河东、北河东、双德、净月6个农村区。 1943年:设敷岛、宽城、长春、和顺、顺天、东光、西阳、安民、大同、东荣10个市街区;合隆、大屯、南河东、北河东、双德、净月、劝农、青阳8个农村区。 高等教育 建国大学 1937年8月:新京設立,为滿洲國的最高学府,修業年限前期、後期各3年。 1938年5月:開学。 1943年6月:第1期生毕業。 1944年12月:第2期生毕業。 1945年8月:停办。 1946年10月:中華民国接收,与其他高校合并为国立長春大学。 大同学院 1931年11月:自治指導部于奉天市設立,并設立自治訓練所。 1932年3月:改稱滿洲國資政局訓練所。 1932年7月:改設大同学院。 1932年10月:第1期生毕業。 1945年8月:解散。第19期生毕业。 1946年10月:中華民国接收,与其他高校合并为国立長春大学。 新京法政大学 1934年1月:滿洲国司法部附設的法学校于新京市設立。 1939年1月:升格为新京法政大学。 1945年8月:閉学。 1946年10月:中華民国接收,与其他高校合并为国立長春大学。 新京医科大学 1928年:設立吉林省立医学校 1937年3月:改由滿洲国文教部管理,并改名为国立新京医学校。 1938年:升格为新京医科大学 1942年:接收奉天藥劑師養成所
泰语音系 此文章按照阿瑜陀耶話(標準泰語)的發音。 輔音 泰語的塞音可分為三組: 不送氣濁音(、) 不送氣清音(、、) 送氣清音(、、) 北方官话的塞音只有不送气清音(比如“玻”的声母)和送气清音(比如“坡”的声母)的对立,而泰语和吴语类似,还有一套浊音(比如与、对立的,上海话中“皮”读“bí”)。 輔音表: {|class=wikitable !colspan=2| !!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聲門音 |-align=center !colspan=2|鼻音 |ม |ณ,น | |ง | |-align=center !rowspan=3|塞音!!不送氣濁音 |บ |ฎ,ด|| || || |-align=center !不送氣清音 |ป |ฏ,ต | |ก |อ |-align=center !送氣清音 |พ,ผ,ภ |ฐ,ฑ,ฒ,ถ,ท,ธ | |ข,ฃ,ค,ฅ,ฆ | |-align=center !rowspan=2|塞擦音!!不送氣清音 | || ||จ|| || |-align=center !送氣清音 | || ||ฉ, ช, ฌ|| || |-align=center ! colspan=2|噝音/擦音 |ฝ,ฟ |ซ,ศ,ษ,ส | | |ห,ฮ |-align=center !colspan=2|近音 | ||ล,ฬ ||ญ,ย||ว|| |-align=center !colspan=2|閃音 | ||ล,ฬ|| || || |-align=center !colspan=2|顫音 | ||ร|| || || |} 复辅音声母 上表所列辅音在泰语中均可以出现在音节开头作为声母,除此之外,泰语中还有以下复辅音声母:、、、、、、、、、、。 泰語尾音音系 泰語中有九種韻尾,分別是、、、、、、、、。只出现在短元音后。 {|class=wikitable ! !!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聲門音 |-align=center !鼻音 |ม||ณ,ญ,น,ร,ล,ฬ|| ||ง|| |-align=center !塞音 |บ,ป,พ,ฟ,ภ||จ,ช,ซ,ฎ,ฏ,ฐ,ฑ,ฒ,ด,ต,ท,ธ,ศ,ษ,ส|| ||ก,ข,ค,ฆ||見註 |-align=center !近音 | || ||ย||ว|| |} 註:出現在短元音且無其他尾音時的停頓。 元音 泰語的母音有完整的長短對立,有九個音位:、、、、、、、、。 | |} 泰語中之母音能互相結合,或與ย、ว等半母音組成双元音或三元音,列表如下: 元音以及其与半元音、响音、塞音等韵尾组成的韵母如下表: 注:原书中长元音单独出现时均不带长元音符号,且韵处理作。 聲調 标准泰語阿瑜陀耶話有五個聲調:[33](˧˧)、[21](˨˩)、[41](˦˩)、[45](˦˥)、[214](˩˩˦)有時會依照順序標示為第一至第五聲調。泰語字母的聲調標示十分複雜,許多原因都可能影響到一個音節的聲調。 輔音所屬的組別,前引字(如ห)也會改變輔音的組別。 元音的長短 尾音的種類(無尾音、鼻音、或塞音) 聲調符號 ่、 ้、 ๊、 ๋ {| class=wikitable !No.!!聲調!!調值!!泰語稱呼!!音位!!標音!!泰語范例!!中文語意!!壮语(Cuengh) |- |1||中音||33||สามัญ(普通调)|||| || นา ||(一畝)稻田||naz |- |2||低音||21||เอก(第一调)|||| || หน่า ||(昵稱)||naq |- |3||降音||41||โท(第二调)|||| || หน้า ||臉、頁||naj/nah |- |4||高音||45||ตรี(第三调)|||| || น้า ||阿姨/舅舅 (母親的弟或妹)||nax |- |5||升音||214||จัตวา(第四调)|||| || หนา ||厚的||na |} 泰语书写 文法 泰语的讲话和书写的顺序,基本语序与汉语一样,都是“主─谓─宾”结构,但是与汉语的最大区别是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后,如形容词应该放在名词之后,副词放在动词之后。 泰语语法更接近汉语,没有所有格、人称、数等词型的变化,表达不同含义,只需加减不同的词,或调整语序,就像汉语,一个“你”“我”没有主格宾格的变化,一个“爱”没有单数复数变化,表示疑问就加上疑问词“吗”,不用改变其他部分,举例如下: ฉันรักเธอ 我爱你。 เธอรักฉัน 你爱我。 ฉันไม่รักเธอ 我不爱你。 เธอรักฉันไหม 你爱我吗? 泰語可視作一種分析語,其基本語序為主詞─動詞─受詞,且是一種中心語前置(head-initial,意指修飾語〔形容詞、名詞屬格等成份〕置於被修飾語後)的語言,同時泰語也具有量詞系統。 就語言類型學來看,泰語是種分析語。它的基本語序為「主詞─動詞─受詞」(SVO),不過它的主詞經常省略。泰語的代詞會因說話者與聽話者的性別和相對關係等而有所不同。 語序 泰語語序如下: 基本語序:主詞─動詞─受詞─補語(SVO) 介詞多為前置詞,即介詞置於其所支配的名詞前。 形容詞、指示詞、數詞、關係子句等置於其所修飾的名詞之後。 词汇 基本词汇单音节居多,非單音節的詞彙大多為合成詞或外來語。另外,泰語吸收了大量的高棉语、梵语、汉语、巴利语词汇。 除了一般的二十四小時制的時間外,泰國亦使用所謂的泰制六小時計時制(Thai six hour clock)。 泰語使用的單詞,會根據各種不同的狀況而有所差異,像例如指稱「吃」的字眼就有多种版本: กิน(一般用語) แดก(用於俗語) ยัด(用於俗語) บริโภค(用於书面或正式场合) รับประทาน(用於书面或正式場合) ฉัน(用於宗教界) เสวย(用於皇家) 各詞類 形容詞與副詞 形容詞與副詞在形態上沒有任何的區別,許多單詞可兼任兩者的功能。它們置於其所飾的詞,如名詞、動詞、其他的形容詞和副詞等的後面。疊詞可用於將意思給強化,它可能表「非常」(表「非常」之意時第一個成份的音高〔pitch〕較高)或「較為」(表「較為」之意時兩者的音高相同)之意(Higbie 187-188)。一般而言,一個句子中只有一個字會以疊詞的形式出現。 下為一些用例: คนอ้วน(khon uan, ),意即「一個胖子」 คนอ้วน ๆ(khon uan uan, ),意即「一個非常胖/較為胖的人」 คนที่อ้วนเร็วมาก(khon thi uan rew mak, ),意即「一個胖得非常快的人」 คนที่อ้วนเร็วมาก ๆ(khon thi uan rew mak mak, ),意即「一個胖得非常非常快的人」 比較級藉由「A X กว่า B」(kwa, )的句型來表達,其意為「A比B還X」。而最高級則藉由「A X ที่สุด」(thi sut, )來表達,其意為「A是最X的」。 下為比較級的一些用例:
ฉันหิว(chan hiu, ),意即「我餓了」 ฉันจะหิว(chan cha hiu, ),意即「我會餓」 ฉันกำลังหิว(chan kamlang hiu, ),意即「我現在很餓」 ฉันหิวแล้ว(chan hiu laeo, ),意即「我已經很餓了」 Remark ฉันหิวแล้ว 其意常可作「我現在很餓」,一般而言,แล้ว()是一個過去時標明,但 แล้ว 亦有許多其他的用途,像例如在意為「因此你現在要去哪裡」的 แล้วเธอจะไปไหน()這句中, แล้ว()被用作一個論述質詞。 動詞 動詞沒有詞形變化(即不根據時態、語體、語氣、單複數或人稱等條件來變化),也沒有分詞形,疊詞常用以表動作的強度較強。 被動語態藉由在動詞前加 ถูก(thuk, )來標明,下為其例: เขาถูกตี(khao thuk ti, ),意即「他被人打」 被動語態表明接受動作者(就是被動式的「主詞」所表明者)不對之有控制力的動作,也就是表達受動作所害之意。 若要表明有機會做的事,可用質詞 ได้(dai, , can),下為其例: เขาจะได้ไปเที่ยวเมืองลาว(khao cha dai pai thiao mueang lao, ),意即「他有機會去寮國」。 要注意的是,儘管有兩個質詞dai(讀音可能為或)都拼作 ได้,它們的意思是不同的。短母音版的dai()置於動詞前,且表有的機會;而長母音版的dai()則置於動詞後,且表獲准或有能力做某事之意。另看下方過去時的部份以知關於 dai 的其他用途。 長音版 dai 的用法如下所示: เขาตีได้(khao ti dai, ),意即「他被準予打」或「他可以打」。 可藉由將ไม่(mai,)置於動詞前來表示否定。如下所示: เขาไม่ตี(khao mai ti),意即「他不打」或「他沒在打」 時態藉由置於動詞前或後的標記來表示。 現在時可藉由將กำลัง(kamlang, ,意即「目前」)置於動詞前。如下所示: เขากำลังวิ่ง(khao kamlang wing, )「他跑中」 未來時可藉由將 จะ(cha, ,意即「將要」)置於動詞前來表達。如下所示: เขาจะวิ่ง(khao cha wing, ),意即「他將會跑」或「他正要跑」 過去時可藉由將 ได้(dai, )置於動詞前來表達;然而,將 แล้ว(laeo, :,意即「已經」)置於動詞後是更常見的表達過去時的方法;此外,亦可藉由同時使用 ได้ 和 แล้ว 來表達過去時,兩者同時使用時,其構造法為「主詞+ ได้ + 動詞+ แล้ว」。過去時用法如下所示: เขาได้กิน(khao dai kin, ),意即「他可以吃」 เขากินแล้ว(khao kin laeo, ),意即「他吃了」 เขาได้กินแล้ว(khao dai kin laeo, ),意即「他已經吃了」 泰語有將多個動詞同時出現於一句的連動結構,一些動詞的組合很常見,因此可將之視為片語。如下所示: เขาไปกินข้าว(khao pai kin khao, ),意即「他去吃飯」 ฉันฟังไม่เข้าใจ(chan fang mai khao chai, ),意即「我不知道他說什麼」,此句直譯為「我、聽、不、進、心」 เข้ามา(khao ma, ),意即「進來」 ออกไป!(ok pai, ),意即「出去!」 名詞 名詞沒有詞形變化,亦無歐洲語言一般文法上的陰陽性等的區別;此外,泰語亦無冠詞。 名詞既非單數,亦非眾數,不過一些名詞可藉疊詞來構造集合形,像 เด็ก(dek,意即「小孩」)這個詞就常藉由其疊詞形 เด็กๆ(dek dek)來表「一群小孩」之意。พวก(phuak, )這個詞常加在名詞或代詞前,以將後方的詞變為眾數或強調後方的名詞,像例如 พวกผม(phuak phom, )之意即「我們」(男性用);พวกเรา(phuak rao, )之意即「我們」並強調「我們」之意;而 พวกหมา(phuak ma)之意則為「(多於一隻的)狗」。 泰語有量詞(ลักษณนาม,classifiers)存在,其與名詞與數詞的相對語序為「名詞─數詞─量詞」,像 ครูห้าคน
km/s,而不是从地球轨道运动所期待的约30 km/s。他仍然不确信这是由于局部拖拽造成的,他没有尝试进行详细的解释。 肯尼迪后来在威尔逊山上作了实验,米勒发现1/10的漂移,并且不受季节影响。米勒的发现当时认为非常重要,并于1928年在一份会议报告上与迈克耳孙、洛伦兹等人讨论。普遍认为需要更多的实验来检验米勒的结果。洛伦兹认可这个结论,造成漂移的原因不符合他的以太说或者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没有出席会议,但是感觉这个实验结果恐怕是实验误差。后来的实验没能重新获得米勒的结果,现代实验的精度推翻了此实验结论。 近代实验 近代版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变得司空见惯。激光和激微波通过让光线在充满高能原子的精心调整的空间内来回反射,以放大光线。这样的有效长度可达千米。还有一个好处,同一光源在不同光线角度产生同样的相位,给干涉计增加了额外精确度。 第一个这样的实验是由查尔斯·汤斯做的,第一个激微波制作者之一。他们1958年的实验把漂移的上限,包括可能的实验误差,降低到仅仅30m/s。在1974年通过三角形内修剪工具精确的激光重复实验把这个值降低到0.025m/s,并且在一个光臂上放上玻璃来测试拖拽效果。在1979年布里耶-霍尔实验把人以方向的上限降低到30m/s,但是双向因素降低到0.000001 m/s(即静止或者夹带以太)。希尔斯和霍尔在经过一年的重复实验之后,于1990年公布,各向异性的极限降低到2×10-13。 实验结果证明,不论地球运动的方向同光的射向一致或相反,测出的光速都相同,在地球同设想的“以太”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当时迈克耳孙因此认为这个结果表明以太是随着地球运动的。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喬治·斐茲杰惹在1892年对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提出了一种解释。他指出如果物质是由带电荷的粒子组成,一根相对于以太静止的量杆的长度,将完全由量杆粒子间取得的静电平衡决定,而量杆相对于以太在运动时,量杆就会缩短,因为组成量杆的带电粒子将会产生磁场,从而改变这些粒子之间的间隔平衡。这一来,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当它指向地球运动的方向时就会缩短,而缩短的程度正好抵消光速的减慢。 有些人曾经试行测量喬治·斐茲杰惹的缩短值,但都没有成功。这类实验表明喬治·斐茲杰惹的缩短,在一个运动体系内是不能被处在这个运动体系内的观察者测量到的,所以他们无法判斷他们体系内的绝对速度,光学的定律和各种电磁现象是不受绝对速度的影响的。再者,動系中的短縮,乃是所有物體皆短縮,而動系中的人,是無法測量到自己短縮值的。 1904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变换,用于解释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结果。他提出运动物体的长度会收缩,并且收缩只发生运动方向上。如果物体静止时的长度为,当它以速度以平行于长度的方向运动时,长度收缩为 引入这条规律后,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1905年,爱因斯坦在抛弃以太、以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为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整体,并不存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在狭义相对论中,整个时空仍然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点同性的。结合狭义相对性原理和上述时空的性质,也可以推导出洛伦兹变换。 里茨在1908年设想光速是依赖于光源的速度的,企图以此解释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但是威廉·德西特于1931年在莱顿大学指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麼一对相互环绕运动的星体将会出现表观上的异常运动,而这种现象并没有观察到。由此也证明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速和不受光源速度和观察者的影响是正确的,而且既然没有一种静止的以太传播光波振动,牛顿关于光速可以增加的看法就必须抛弃。 有人认为,爱因斯坦在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曾经受到过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结果的影响。约翰·施塔赫尔在《爱因斯坦和以太漂移实验》(Einstein and aether
1904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变换,用于解释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结果。他提出运动物体的长度会收缩,并且收缩只发生运动方向上。如果物体静止时的长度为,当它以速度以平行于长度的方向运动时,长度收缩为 引入这条规律后,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1905年,爱因斯坦在抛弃以太、以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为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整体,并不存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在狭义相对论中,整个时空仍然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点同性的。结合狭义相对性原理和上述时空的性质,也可以推导出洛伦兹变换。 里茨在1908年设想光速是依赖于光源的速度的,企图以此解释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但是威廉·德西特于1931年在莱顿大学指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麼一对相互环绕运动的星体将会出现表观上的异常运动,而这种现象并没有观察到。由此也证明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速和不受光源速度和观察者的影响是正确的,而且既然没有一种静止的以太传播光波振动,牛顿关于光速可以增加的看法就必须抛弃。 有人认为,爱因斯坦在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曾经受到过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结果的影响。约翰·施塔赫尔在《爱因斯坦和以太漂移实验》(Einstein and aether drift experiments)一文中指出,有间接的有力证据表明,爱因斯坦在1889年一定知道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并从1889~1901年间,持续感兴趣于设计光学实验,以检查地球穿行于以太的假定运动。 爱因斯坦在1922年,在《我是怎样创造了相对论》中说道:「那时我想用某种方法演示地球相对以太的运动……,在给自己提出这一问题时,我没有怀疑过以太的存在和地球的运动。于是,我预料如果把光源发出的光线用镜子反射,则当它的传播方向是平行或反平行于地球的运动方向时,应该具有不同的能量。所以我提出使用两个热电偶,利用测量它们所生热量的差值,来证实这一点。」 对实验结果的再验证 1893年歐里佛·洛茲在伦敦发现,光通过两块快速转动的巨大钢盘时,速度并不改变,表明钢盘并不把以太带着转。对恒星光行差的观测也显示以太并不随着地球转动。 人们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多次重复了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并且应用各种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精度不断提高。除光学方法外,还有使用其他技术进行的类似实验。如1958年利用微波激射所做的实验得到地球相对以太的速度上限是3×10-2 km/s,1970年利用穆斯堡尔效应所做的实验得到此速度的上限只有5×10-5 km/s。综合各种实验结果,人们基本可以判定地球不存在相对以太的运动。 參閱 邁克生干涉儀 移動中的磁鐵與導體問題 狹義相對論發現史 参考文献 关于实验 引文注释 其他书籍 以太理论
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召集張景惠、熙洽、馬占山,及臧式毅、謝介石、-{于冲漢}-、趙欣伯、袁金鎧等人,在瀋陽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決定迎接溥儀為滿洲國「執政」,並分配各人在这个政權中的職務。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2月18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佈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2月23日,板垣在撫順與溥儀會面,告知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原本以為能夠重登帝位的溥儀儘管對於「執政」的安排甚為失望,但只能接受。据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所说,「他(板垣征四郎)从皮包里又拿出了《满蒙人民宣言书》以及五色的“满洲国国旗”,放到我面前的茶几上。我气得肺都要炸了。我的手颤抖着把那堆东西推了一下,问道:『这是个什么国家?难道这是大清帝国吗?』我的声音变了调。板垣照样地不紧不慢地回答:『自然,这不是大清帝国的复辟,这是一个新国家,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决议,一致推戴阁下为新国家的元首,就是‘执政’。』」2月,日軍「對熱河開始進攻」。「國聯決議不承認偽滿」。 此后,大日本帝國在華北等地挑起长城抗战,将热河省併入滿洲國,吞并了热河省。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策劃下,滿洲「建國」,發布《建國宣言》,宣布滿洲國成立,“首都”为長春(後改名新京),“領土”包範圍包括現今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全境(不含日據關東州,即今日大連),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承德。 3月6日,溥儀從旅順出發。3月9日,在長春的原吉长道尹公署旧址大堂举行仪式,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同時任命各府、院、部的負責官員。至此,滿洲國正式建立。 國民政府對日本策動滿洲獨立並建立滿洲國提出嚴重抗議。但此时,国民政府刚签署淞沪停战协定,避免對日衝突擴大,同时對中国共产党进行第一次國共內戰,无力处置东北事态。4月,日軍「謀與偽滿聯合進攻多倫」,察哈爾省危急。 1932年9月15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兼駐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與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在满洲国执政府勤民殿簽署《日滿議定書》。《日滿議定書》規定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並在滿洲國駐軍擔負滿洲國的國防。在附件中規定由日本管理滿洲國的鐵路、港灣、航路、航空線等。此外,還約定日本軍隊所需各種物資、設備由滿洲國負責,日本有權開發礦山,日本人有權充任滿洲國官吏,日本有權向滿洲國移民等等。 1934年3月1日,「滿洲國」發佈日人代擬之「滿洲國組織法」。溥儀在長春由「執政」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改「滿洲國」為「大滿洲帝國」。之后,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 在1934年之後,吉岡安直作为“满洲国帝室御用挂”一直跟隨溥儀,直到1945年8月在瀋陽機場被蘇聯紅軍拘捕。 國民政府的外交抗議 1931年9月19日,國民政府駐國際聯盟的全權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滿洲事變,請國聯主持公道;9月19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嚴重抗議;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9月23日,國民政府政府就滿洲事變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 國際聯盟調查團 1931年9月19日,滿洲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消息傳至國際聯盟。9月21日,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要求國聯行政院根據國聯盟約第十一條的規定,採取維持和平的行動。在日本駐國聯代表芳澤謙吉的建議和中國代表施肇基的強烈要求下,國際聯盟理事會議在12月10日決定組織調查團到滿洲進行調查。 经过调查,1932年9月4日,李頓調查團在北平市簽署調查報告書,將其送回日內瓦。9月18日,國聯公佈調查報告的內容。 李頓報告書詳細地敘述1931年9月以前滿洲的局勢,描述中國行政當局抵制日本侵略的活動,例如抵制日貨運動,描述日本在滿洲的各項侵略要求和不滿。報告書隨後根據滿洲事件日方主事者和目擊者的證詞,描述滿洲事件的過程及隨後事態在全滿洲的發展。李頓報告書指出,日本陸軍在滿洲事變後繼續採取的行動不能被看做是正當防衛的措施。報告最後結論說,「如果沒有日本軍隊的駐紮和日本官員的活動,滿洲國是不可能成立的,它沒有得到當地普通中國人的支持」。滿洲國「不能被認為是出於真正的和自發的獨立運動的產物」。 國際聯盟在1933年2月24日大會上以包括波兰的40票對1票(1票為日本,另有暹羅投棄權票、智利未参加投票)通過基於李頓報告書的聲明。該聲明指出,滿洲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日本違反國際聯盟盟約佔取中國領土並使之獨立;滿洲事件中的日軍行動並非自衛;滿洲國是日本參謀本部指導組織的,其存在是因為日本軍隊的存在,滿洲國不是出自民族自決的運動;聲明認為日本應退出滿洲,滿洲由國際共管。 為此,日本极为不满,於3月27日宣布退出國聯。 政權的終結 1943年12月1日公佈的《開羅宣言》中,規定中美英“三國之宗旨,在於奪回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於使日本放棄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並放棄清國割讓之領土台灣、澎湖群島等主權。日本亦將被驅逐出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作為蘇聯對日宣戰的條件,在1945年2月8日的雅爾塔會議羅斯福—斯大林會談中,確定將當時尚不在中華民國管轄下的大連作為國際化自由港轉交給蘇聯,並由蘇聯使用滿洲鐵路。 1945年8月8日,蘇聯照會日本,將於次日對日本宣戰。隨後蘇聯紅軍攻入滿洲,以高度機械化的絕對優勢擊敗關東軍和滿洲國軍。8月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和参谋长秦彦三郎软硬兼施威逼溥仪迁都通化。8月11日,溥儀及滿洲國政府官員開始乘火車撤退。8月13日晨到達通化市臨江縣(今臨江市)大栗子車站。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在吉岡安直的安排下,溥儀在大栗子沟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今臨江市大栗子鎮偽滿皇帝溥儀行宮博物館)內舉行退位儀式,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8月17日午夜,溥儀在吉林通化臨江縣宣佈「退位」,「滿洲國」滅亡。滿洲國政府解散。8月18日,山田乙三下令滿洲地區及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原屬朝鮮軍,1945年改隸關東軍,38度線以南的朝鮮軍改隸國內軍)解除武裝,停止戰鬥。19日,溥儀等人從通化乘小飛機飛往瀋陽準備轉飛日本,飛機在奉天機場降落後,溥儀等人被蘇聯紅軍俘虜,滿洲國政權徹底終結。 滿洲國解體后的中国东北及满洲国要人结局 1945年8月20日,蘇軍佔領新京、奉天、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22日,蘇軍佔領旅順、大連。31日,蔣中正在重慶宣布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轅,任命熊式輝為行轅主任,接收東北。 蘇聯拒絕中華民國政府使用旅順港運送人員接收辽东半岛的要求,扶助中国共产党在滿洲地區取得政治及軍事優勢,將繳獲關東軍及滿洲國軍的一些裝備和人員轉交給共產黨。194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在山海關一線與準備出關接收東北的國軍發生激戰,八路军失利,國民政府接收滿洲。 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参与策划成立满洲国的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南次郎和小矶国昭被认定为战犯并被盟军逮捕。1946年8月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溥仪作證敘述日本關東軍在滿洲所有的軍事活動以及對中國和蘇聯的軍事目的,並指控日本戰犯应為所有戰爭責任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策劃成立滿洲國的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死刑,判處同為策劃者的南次郎和操縱滿洲國的小磯國昭無期徒刑。1948年12月23日,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在东京巢鸭监狱被处决。小矶国昭在1950年病死在狱中,南次郎在1954年假释出狱并在1955年病死。1950年8月,苏联将溥儀移交給中國,1959年被特赦釋放;1961年後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全國政協委員,著有《我的前半生》。1967年,溥仪在北京病逝。 1963年3月30日、1964年12月12日和1966年3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蔣介石集團、伪滿洲國和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爭罪犯的決定》,决定特赦全部满洲国在押战犯。 地理與人口 滿洲國領土範圍包括現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內蒙古東部及河北承德市(熱河省)。根據1932年的《日滿議定書》,關東州之主權由滿洲國所有;滿洲國承認清朝將旅順、大連一帶的關東州租借予日本的條約,故關東州繼續由日本直接管轄,戰爭後期日本逐步放開關東州控制,故後期屬滿洲國行政區劃,但是日本享受名義管制權。 行政區劃 滿洲國行政區划曾多次调整。1934年劃為14省、2特別市: 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吉林省、熱河省、间岛省、黑河省、三江省、龍江省、濱江省、興安東省、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北省 新京特別市(即长春市)、哈爾濱特別市 1939年更改為19省、1特別市: 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吉林省、熱河省、間島省、黑河省、三江省、龍江省、濱江省、興安東省、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北省、牡丹江省、通化省、东安省、北安省、四平省 新京特別市 人口 1932年滿洲國建立時總人口有3千4百萬人,當中漢人佔百分之83,滿洲人與蒙古人合計佔百分之15,日本人和朝鮮人則合計佔百分之二。滿洲國的居民除漢滿蒙等主要民族之外,也含其他通古斯民族(如鄂倫春、赫哲等)、朝鮮族、俄羅斯族與和族。到1945年終戰之際,滿洲國已有150萬日本人。 下表罗列1940年满洲国人口普查有关结论。 日本國策移民 1910年代包含滿鐵職員1至2萬人、關東都督府3,000至6,000人、領事館數百人,在滿日本人全部加總也不到3萬人。1915年簽訂對華二十一條要求後,日本人得以自由移動,居住於南滿洲。1921年在滿日本人有16萬6千人,1926年增至19萬人,其中滿鐵職員及其家人有6萬8千人、關東廳2萬2千人。滿洲國建國之後,日本人推行日本人移居滿洲之國家政策,共移居130萬人到滿洲。日本政府訂立「滿洲移民百萬戶計劃」,並交由滿拓(滿洲拓殖公司,為滿洲拓殖公社前身)全權負責,是日本開發業者,承包開拓業務、收購土地、召集拓墾人群。為達到使滿洲最終成為日本國土的侵略目標,日本「國策移民」活動計劃20年內從日本向滿洲移民100萬戶、500萬日本人。1936年4月,日本關東軍在長春召開移民會議,制定《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截至1944年9月,居於滿洲各地的日本移民(包括開拓團民)共1,662,234人。在1945年後,大部分日本移民被遣返,見葫蘆島日僑大遣返。但另有日本遺孤的問題。 政治 滿洲國以“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為建國方針。滿洲國建立之初採用執政政治(共和政體),1934年改為君主政體。國都為新京(長春)特別市。根據《國本奠定詔書》,滿洲國官方供奉日本神道教的天照大神,國家設有「建國神廟」和「建國忠靈廟」。滿洲國帝宮內設有祭祀府,負責國家的祭祀事宜。日本神道教在滿洲國具有國教的地位。 滿洲國國旗是五色旗,據1933年2月24日公佈的滿洲國國務院佈告中所示,五色旗中,青色代表東方,紅色代表南方,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黃色代表中央,寓意以中央行政統御四方。後來也解釋為“紅、藍、白、黑、滿地黃”象徵滿、漢、和、朝、蒙五族協和。國歌為滿洲國國歌。 皇帝和皇族 满洲国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滿洲國皇帝为国家元首,仅溥仪一人。1937年,满洲国国务院通过《帝位继承法》,若溥仪无子而逝,其弟溥杰是帝位继承人。 政权机关组织 滿洲國中央統治機構進行過多次的改組。執政(1934年後為皇帝)行使國家統治權,其下設的國家機構有執政府(1934年後為宮內府)、尚書府、祭祀府、參議府、侍從武官處;立法院、監察院、國務院、軍事諮議院;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廳。 滿洲國的行政機關為國務院,其首長為國務總理(1934年後稱國務總理大臣)。國務院下設總務廳、興安局等機構,並轄有軍政部(後為治安部、軍事部)、文教部、外交部、司法部、實業部(後為產業部、興農部)、交通部(轄郵政總局)、財政部(後為經濟部)、民政部(後為民生部、又拆分為厚生部和國民勤勞部)、新京特別市公署及首都警察廳、各省公署(各市.縣,旗公署)。各部長官為總長(1934年後稱大臣),但是實權掌握在由日本人擔任的各部次官手中。總務廳為國務院的政務中樞,由日本人擔任的總務廳長(1937年後稱總務長官)總攬滿洲國的行政,為實際上的總理。總務廳長(總務長官)召集國務院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於每週二,即火曜日舉行會議,按關東軍的意志商討並決定國家政策和各種具體事務,被稱為“火曜會”。 滿洲國的立法機關稱立法院,但從未進行過選舉。首任立法院長為趙欣伯,實際上的立法權掌握在關東軍手中。滿洲國沒有成文憲法,只有各項專門法律。行政監察機關稱監察院(1937年撤廢)。皇帝諮詢機關稱參議府,其首長稱議長,首任議長由臧式毅擔任。滿洲國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是最高法院,首任最高法院院長是林棨。最高檢察機關是最高檢察廳,首任最高檢察廳長為李槃。 滿洲國宮內府、尚書府、軍事諮議院、祭祀府和侍從武官處由皇帝直轄。宮內府在帝政實行之前稱作執政府,負責掌管宮廷事務;尚書府負責保管璽印和宮廷文書;軍事諮議院負責皇帝對重要軍務的諮詢;侍從武官處負責管理皇帝的隨行侍從武官。 滿洲國的日本人 大部分生活在满洲国的日本人仍然保有日本國籍。 板垣征四郎,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1932年8月8日晉為陸軍少將,並被任命為滿洲國執政顧問。1933年2月,任奉天特務機關長、參謀本部部附,在天津設特務機關,策劃收買段祺瑞、吳佩孚等未果,同時策劃日軍侵佔熱河省。1934年8月1日,任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12月10日復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兼駐滿洲國武官。1936年3月23日,升任關東軍參謀長,4月28日,晉升為陸軍中將。1948年12月23日,坂垣征四郎在東京都豐島區池袋巢鴨監獄內被處以絞刑。 土肥原賢二,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1933年任瀋陽特務機關長,1935年10月進入北京進行分裂中國的「華北自治運動」。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列为甲級戰犯,判處絞刑。 甘粕正彥,甘粕事件的主謀,滿洲映畫協會負責人,在滿洲國滅亡時服下氰化鉀自殺。 南次郎,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1932年1月28日,南次郎以軍事參議官身份,為天皇作了《滿洲的近況》的專題報告,說服天皇默認了關東軍建立滿洲國的計劃。1934年12月,南次郎出任關東軍司令官兼日本駐滿洲國大使。1946年5月3日被定為甲級戰犯並判處無期徒刑。1954年獲假釋,次年在家中病死。 川島芳子,實為滿洲人,其父是前清肅親王善耆,1907年生於北京,後移居日本,長期為土肥原工作。1945年11月11日在北平家中被國民政府反間諜機關逮捕,1948年3月25日槍決;另一說為1978年在長春市逝世。 駒井德三,曾任關東軍特務部長。首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官,任職7個月後被罷免。 遠藤柳作,歷任日本朝鮮總督府事務官、東京府產業部長及青森縣、三重縣、神奈川縣、愛知縣的縣知事。1933年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任職1年4個月。 星野直樹,曾在日本大藏省工作,任稅務署長、稅務監督局的部長,到滿洲國後任財政部總務司長、財政部次長、國務院總務長官,1940年回日本,任無任所大臣兼內閣書記官長、企劃院總裁等職。他策劃成立由日本人控制的滿洲中央銀行,控制滿洲金融命脈,並鼓動日本國內財閥到東北投資。1937年,日本公司壟斷和控制整個地區的工業。1945年被判無期徒刑,1958年獲減刑被釋。 武部六藏,曾任日本的縣知事、關東局總長、內閣企劃院次長、企劃院代理總裁,滿洲國末任國務院總務長官。1950年進入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1年患腦溢血癱瘓,1956年遣返回國,1958年病死東京。 古海忠之,滿洲國首批日系官吏之一,曾在滿洲國政府多個部門任職,1940年任經濟部次長,後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於1956年在瀋陽對其進行審判。他的最後陳述是:「我深深地認識到我所犯下的重大罪行,我真心地向中國人民謝罪。對於我這樣一個令人難以容忍的犯罪分子,6年來,中國人民始終給我以人道主義待遇,同時給我冷靜地認識自己罪行的機會。由於這些,我才恢復良心和理性。我知道了真正的人應該走的道路。」(《陽光下的審判》,郭曉曄,1995年)。1956年7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瀋陽特別軍事法庭審判,判徒刑18年。1963年2月提前釋放回國。1983年去世。 吉冈安直,满洲国“帝室御用挂”,自1934年一直跟随溥仪,直到1945年8月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拘捕,后死在苏联。 小泽征尔,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出生於满洲国。 与满洲国有关的諾貝爾獎得主 久野寧,滿洲醫科大學教授,1936年、1938年、1953年被提名角逐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滿洲國最初諾貝爾獎候選人。南極洲的久野岬(Kuno Point)以他命名。 白川英樹,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幼年曾在滿洲國定居。 根岸英一,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唯一出生於滿洲國(新京)的諾貝爾獎得主。 下村脩,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幼年曾在滿洲國定居。 警察 最初,在民政部设警务司。1937年转为设于治安部警务司。 各省设警察厅。特别市设警察局,内设警务科、特务科、保安科、司法科、卫生科以及警备队(相当于武装警察,执行“讨伐”任务)等机构。各市设警务处,县旗设警务科。在基层设警察署,署下设“分所”(分驻所、派出所)。 警衔自下而上为:警士、警长、警尉补、警尉(1937年前称巡官)、警佐、警正。 警察大盖帽的帽墙上的警衔标志:帽带为黑色皮制。冬季黑色,夏季草黄色,中缀警务司帽章。帽墙上按简任、荐任、委任三级各附三条、二条、一条金线。 警察常装袖章:袖线冬季用蓝色,夏季用黑色。按简任、荐任、委任三级各附三条、二条、一条袖线,下附该员阶级所含的梅花徽。 警服肩章为横式,质地为呢料,底板为该季衣色,外缘裹以金丝,按警阶具体分为: 警士:一枚梅花星章 警长:二枚梅花星章 警尉补:肩章中央附金色纵线一条,上缀一枚梅花星章(注:1945年后改为事务警尉) 警尉:肩章中央附金色纵线一条,上缀二枚梅花星章(注:1945年后改为监督警尉) 警佐:肩章中央附金色纵线一条,上缀三枚梅花星章 警正:肩章为满地金,上缀一枚大型梅花星章。 警察制服夏装为草黄色,冬装为黑色。戴大盖军帽,后改戴日本式战斗帽(前面齐眉,后面露出后脑勺最突出处)。上衣:冬季黑色,夏季草黄色。式样为立领对襟式,衣前上下各有贴袋两个,单排五粒金色金属扣。警裤:质地同上衣,警长以下配布制裹腿穿皮鞋,警尉补以上配皮制、呢子裹腿或大马靴。警察的帽徽样式为茶褐色桃形,金色高粱围绕着一个黄色盾牌,盾牌上有红蓝白黑四色的四角星,其颜色出自红蓝白黑满地黄国旗。 外交 關內外關係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雖然被迫退出滿洲地區(中方稱東北),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但在1935年之後與其建立通郵、通車、通航及貿易聯繫。 國際承認/外交關係 滿洲國於1932年成立後,日本和薩爾瓦多兩國最先給予承認。1933年1月15日,美國通告世界各國不要承認滿洲國。1934年3月13日,英國表示永不承認滿洲國。1937年德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後,德國和義大利承認,隨後有更多歐洲軸心國成員及反共協定簽署國承認滿洲國。1939年2月24日,滿洲國加入反共協定。1941年,泰國、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汪精衛政權)相繼承認滿洲國。蘇聯簽署《蘇日中立條約》後,1941年4月13日蘇聯承認滿洲國直到1945年8月8日。至1943年,承認滿洲國並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有23個。國際聯盟也認為日本違反國際公約,並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支持中國政府主張滿洲國管轄地區仍是中國的一部分,主张由国际共管。 根據1943年由滿洲國政府出版的《滿洲建國十年史》,當時世界上約有80個國家或政權,承認滿洲國的共23個,包括: 軸心國: 自由印度 緬甸 (1943-1945) 《反共產國際條約》簽署國: 同盟國和其他國家: 蒙古 (1942年波蘭流亡政府取消承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萨尔瓦多改变了与轴心国结盟的立场,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1941年12月8日,萨尔瓦多对日本宣战) 与日本的關係 1932年6月14日,日本帝國議會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政權,9月6日,日本內閣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政權,15日,日本裕仁天皇正式承認滿洲國,日本代表、關東軍司令陸軍大將武藤信義,滿洲國代表、國務總理鄭孝胥簽訂《日滿議定書》。11月24日,日本任命武藤信義為駐滿洲國大使(關東軍司令兼任駐滿州國大使,有權否決溥儀皇帝的決定)。 1935年2月12日,滿洲國與日本簽訂關稅協定。 1935年4月6日,溥儀首次訪問日本東京府,駐日大使謝介石陪同。 1935年5月2日,溥儀頒布《回鑾訓民詔書》,表示自己與日本天皇“精神如一體”,滿洲國與日本“一德一心”,形成“不可分”的關係。 1937年11月5日,日本與滿洲國締約,日本撤廢在滿洲國領土上的治外法權。所有以往根據日清政府條約由日本管轄的滿鐵附屬地管轄權均轉交於滿洲國政府。 1940年6月26日,溥儀第二次訪問日本東京,日本裕仁天皇親自迎接溥儀。溥儀此次訪問東京的主要目的是供請迎接日本天照大神帶回滿洲國供奉參拜。 1940年7月15日,溥儀頒布《國本奠定詔書》,宣稱滿洲國的建立是和日本一樣,都始於“天照大神”,並把“天照大神”作為滿洲國的“建國元神”加以供奉參拜。 1942年3月1日,溥儀頒布《建國十週年詔書》。自此,滿洲國對日本的稱謂,從之前的“友邦”,“盟邦”改稱為“親邦”,即以日本為父母之國。 1943年4月1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訪問滿洲國,溥儀親自迎接。 其他 苏联:1932年9月23日,蘇聯同意滿洲國向莫斯科、新西伯利亞等城市派駐領事官員。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蘇聯在莫斯科簽訂《日蘇中立條約》。蘇聯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 天主教廷:儘管圣座从未与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然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兩國于1934年建立了外交关系,此观点部分是由于对贝纳多·贝托鲁奇1987年的电影“末代皇帝”的错误参考所造成,電影描述了圣座在外交关系上承认了满洲国,然而高德惠主教是被罗马教廷中的传信部(一个负责宣教工作的纯宗教性质部门)委派为“天主教满洲宣教团与圣座驻满洲政府临时代表”,而不是被负责处理国家级外交关系的教廷国务院委派。 有关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是否“承认满洲国问题”的历史争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段琦引用了国内青年学者刘国鹏博士的观点,即“梵蒂冈事实上授意吉林代牧高德惠只能以东北诸教区长上的名义,而非圣座的名义与伪满政府交涉”此外,相關根據也可見於天主教会内外以及2006年发表在乔瓦尼·科科(Giovanni Coco)的《圣座与满洲国(1932-1945)》(Santa Sede e Manciukuò (1932-1945))一书中的大量一手历史档案文献中。 萨尔瓦多:1934年5月24日,薩爾瓦多承認滿洲國。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薩爾瓦多政府改变了与轴心国结盟的立场,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1941年12月8日,萨尔瓦多中斷與日本的外交關係,並对日本宣战。 意大利:1936年11月28日,意大利與日本簽署協定,承認滿洲國。 德国:1938年2月20日,德國承認滿洲國。5月12日,德國與滿洲國在柏林簽訂友好條約。1939年,滿洲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 波兰:1938年10月19日波兰承认满洲国并建交。中华民国政府与波兰为此断交。1942年2月24日,波蘭流亡政府宣布取消承認滿洲國。 軍事 滿洲國軍事力量由「滿洲國家軍隊」、「後方警備」、「治安維持」三部分組成,由日本關東軍控制,起初作戰力量薄弱,主要軍事任務由關東軍實行。後來由於關東軍主力南下,兵力不足,加之滿洲地區抗日武裝遭到鎮壓而削弱,“滿洲國軍事力量”才更多地獨立承擔軍事任務,從兵源上而言其中有很多是日本從朝鮮半島徵召的朝鮮籍日本兵。滿洲國軍事權力為關東軍所控制,其軍隊的調動、演習、裝備更換、人事變動都要經過關東軍司令部的批准。 滿洲國軍銜分為將、校、尉三等九級。滿軍由軍官學校畢業後初任少尉,滿2年進中尉,中尉滿2年進上尉,上尉滿3年進少校。少校滿3年進中校,中校滿3年進上校。上校4年進少將,少將3年進中將,中將4年進上將。最高軍銜為上將,為終身職。1937年6月,上將之上又設立將軍,仿照日本的元帥,為榮譽軍銜。張景惠、張海鵬、于芷山、吉興、于琛澂五人獲得將軍軍銜。上将有:马占山(1932年3月授,8月褫夺)、张景惠(1932年3月授)、张海鹏(1932年3月授)、于芷山(1934年7月晋)、吉兴(满族,1934年7月晋)、于琛澂(1934年7月晋)、王静修(1934年7月晋)、邢士廉(满族,1935年7月晋)、王殿忠(1936年10月晋)、巴特玛拉布坦(蒙古族,1936年10月晋)、郭恩霖(1938年4月晋)、王之佑(1942年9月晋)、张文铸(1942年9月晋)。 军衔: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准尉(分7等) 军士:上士、中士、少士; 兵:兵长、上兵、中兵、少兵。 少尉候补生相当于准尉,军官学校生徒,军士候补生相当于上兵 滿洲國全境分為十一個軍管區,區首長稱司令。 第1军管区:驻奉天。辖区奉天省。 第2军管区:驻吉林市。司令官吉兴/王济众/吴元敏/关成山 第3军管区:驻齐齐哈尔。司令官张文铸/李文炳/朱榕/王之佑/吕衡/赵秋航。 第4军管区:驻哈尔滨。司令官于琛澄/郭恩霖/于琛澄/邢士廉/应振复/张文铸/李文龙。 第5军管区:驻承德。司令官张海鹏/王静修/邢士廉/应振复/吕衡/吴元敏/赫慕侠 第6军管区:1936年7月设立,司令部设于牡丹江,管辖间岛省与绥宁省(牡丹江省)。司令官王殿忠/王静修/张益三/美崎丈平/李文龙/贾华杰。 第7军管区:驻佳木斯,管辖三江省。司令官张文铸/赫慕侠/吕衡 第8军管区:驻通化,管辖安东省、通化省。司令官王之佑/吴元敏/王作震/周大鲁。 第9军管区:驻通辽。负责兴安南省、兴安西省。司令官巴特玛拉布坦(1940-1941.3)/郭文林(1941.3-1943.2)/甘珠尔扎布(1943.3.1-1945.8) 第10军管区:驻海拉尔。负责兴安东省、兴安北省。司令官乌尔金(1940-1943.2)/郭文林(1943.2-1945.8)。
1927年,日本田中義一內閣以制定「滿蒙政策」為目的召開「東方會議」,最後以《對華政策綱領》作為結論。《對華政策綱領》提出將「滿蒙」(即中國東三省及內蒙地區)與「中國本土」分離對待的政策,試圖將內滿洲主權「剝離」出來,並指出「關於滿蒙,特別是東三省,由於在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係,我國不僅要予以特殊的考慮,而且要使該地維持和平與發展經濟,成為國內外人士安居的地方」,「萬一動亂波及滿蒙,治安混亂,我國在該地區之特殊地位和權益有遭侵害之虞時,不管來自何方,均將予以防衛——要有不失時機地採取適當措施之思想準備」。然而,日本軍部強硬的少壯派軍官卻認為日本首相在「滿蒙問題」上過於軟弱,主張採取軍事手段。 1928年,日本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在少壯派支持下在皇姑屯刺殺不與日軍合作的張作霖,希望引起內滿大亂以便關東軍趁亂占領东北。然而張作霖長子張學良很快回到奉天接替其父執掌大位,控制住东北局勢,繼掌虎符,使日本图谋失败。为此,河本被日本軍部解職。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改用青天白日紅旗,名義上歸順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達成中國統一。 1930年9月始陸續有13万東北軍主力部队入關參加中原大战,張學良大部分時間駐守北平,导致關外守備空虚。 1930年末,日軍參謀本部確定分三個階段解決「滿洲問題」,即:打破現狀,建立親日政權,最後完全佔領。俄國組組長主張「在滿洲惹起事變後,政府若不追隨,就決心發動軍事『政變』,使滿洲問題易於解決」。(見《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年6月,日軍制定《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確定採取軍事行動。8月4日,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聲稱「滿蒙問題只能用武力解決」,並要求軍人善盡「應變責任」。 前奏 1931年,在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土肥原賢二等人策劃日本關東軍在瀋陽發動事變(又稱滿洲事變)。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製造“九一八事變”;東北守軍在“不抵抗”政策下潰不成軍;9月19日,日軍佔領瀋陽,年底前佔領東三省。兩個月內,關東軍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行省,並在各省扶植地方性的親日政權——遼寧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黑龍江的馬占山。但其中馬占山只是表面上同意服從,暗中策劃武裝反抗,不久就打響江橋抗戰。 建立 日本關東軍一直試圖在中国东北建立親日本的政權。起初,日本寄望於掌控东北軍閥張作霖,發現張難以馴服之後將其暗殺(見皇姑屯事件);後又試圖控制接替其父掌握东北的張學良,又告失敗(見東北易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終於完全佔領滿洲。1931年底,因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变)引咎辭職的原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前往滿洲,與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和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商討事變進展。1932年1月28日,返回日本的南次郎向日本天皇作了名为《滿洲近況》的報告,建議在滿洲建立「新國家」。南次郎指出,如此可以方便日本今後進攻蘇聯「向北發展」,而日本可藉由控制這個新國家的經濟,得到足夠的資源,亦可透過向滿洲移民,解決日本地狹人稠的問題。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前清朝宗室、時為吉林省軍參謀長的熙洽趁吉林長官奔母喪不在城中之機,打開吉林城門,-{向}-日本投降。之后,熙洽密信清朝遜帝溥儀,請「皇上」「回到祖宗發祥地,復辟大清,救民於水火」,在「友邦」(日本)支持下,先據有滿洲,再圖關內。以已經升任吉林省代理長官的熙洽為首的前滿洲貴族-{向}-日本方面提出迎接溥儀至滿洲、建立君主制的國家。日本關東軍方面也早已認定溥儀是合適的执政人選。戰後,城野宏供認日方選擇溥儀的原因為: 首先,溥儀「同中國本部的國民黨沒有任何联系」; 其次,「滿洲和蒙古的一些舊的階層對於清朝還懷有傳統的嚮往」; 第三,「一般的農民……對由滿洲的愛新覺羅家實行的王道政治似乎更加歡迎」。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製造「天津事件」,躲过国民党特务的监控,將溥儀從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經大沽口、營口、旅順後抵達撫順。1931年底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潛往東北,1932年3月為「滿洲國」「執政」,1934年3月改稱「滿洲帝國皇帝」。 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召集張景惠、熙洽、馬占山,及臧式毅、謝介石、-{于冲漢}-、趙欣伯、袁金鎧等人,在瀋陽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決定迎接溥儀為滿洲國「執政」,並分配各人在这个政權中的職務。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2月18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佈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2月23日,板垣在撫順與溥儀會面,告知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原本以為能夠重登帝位的溥儀儘管對於「執政」的安排甚為失望,但只能接受。据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所说,「他(板垣征四郎)从皮包里又拿出了《满蒙人民宣言书》以及五色的“满洲国国旗”,放到我面前的茶几上。我气得肺都要炸了。我的手颤抖着把那堆东西推了一下,问道:『这是个什么国家?难道这是大清帝国吗?』我的声音变了调。板垣照样地不紧不慢地回答:『自然,这不是大清帝国的复辟,这是一个新国家,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决议,一致推戴阁下为新国家的元首,就是‘执政’。』」2月,日軍「對熱河開始進攻」。「國聯決議不承認偽滿」。 此后,大日本帝國在華北等地挑起长城抗战,将热河省併入滿洲國,吞并了热河省。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策劃下,滿洲「建國」,發布《建國宣言》,宣布滿洲國成立,“首都”为長春(後改名新京),“領土”包範圍包括現今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全境(不含日據關東州,即今日大連),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承德。 3月6日,溥儀從旅順出發。3月9日,在長春的原吉长道尹公署旧址大堂举行仪式,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同時任命各府、院、部的負責官員。至此,滿洲國正式建立。 國民政府對日本策動滿洲獨立並建立滿洲國提出嚴重抗議。但此时,国民政府刚签署淞沪停战协定,避免對日衝突擴大,同时對中国共产党进行第一次國共內戰,无力处置东北事态。4月,日軍「謀與偽滿聯合進攻多倫」,察哈爾省危急。 1932年9月15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兼駐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與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在满洲国执政府勤民殿簽署《日滿議定書》。《日滿議定書》規定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並在滿洲國駐軍擔負滿洲國的國防。在附件中規定由日本管理滿洲國的鐵路、港灣、航路、航空線等。此外,還約定日本軍隊所需各種物資、設備由滿洲國負責,日本有權開發礦山,日本人有權充任滿洲國官吏,日本有權向滿洲國移民等等。 1934年3月1日,「滿洲國」發佈日人代擬之「滿洲國組織法」。溥儀在長春由「執政」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改「滿洲國」為「大滿洲帝國」。之后,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 在1934年之後,吉岡安直作为“满洲国帝室御用挂”一直跟隨溥儀,直到1945年8月在瀋陽機場被蘇聯紅軍拘捕。 國民政府的外交抗議 1931年9月19日,國民政府駐國際聯盟的全權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滿洲事變,請國聯主持公道;9月19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嚴重抗議;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9月23日,國民政府政府就滿洲事變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 國際聯盟調查團 1931年9月19日,滿洲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消息傳至國際聯盟。9月21日,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要求國聯行政院根據國聯盟約第十一條的規定,採取維持和平的行動。在日本駐國聯代表芳澤謙吉的建議和中國代表施肇基的強烈要求下,國際聯盟理事會議在12月10日決定組織調查團到滿洲進行調查。 经过调查,1932年9月4日,李頓調查團在北平市簽署調查報告書,將其送回日內瓦。9月18日,國聯公佈調查報告的內容。 李頓報告書詳細地敘述1931年9月以前滿洲的局勢,描述中國行政當局抵制日本侵略的活動,例如抵制日貨運動,描述日本在滿洲的各項侵略要求和不滿。報告書隨後根據滿洲事件日方主事者和目擊者的證詞,描述滿洲事件的過程及隨後事態在全滿洲的發展。李頓報告書指出,日本陸軍在滿洲事變後繼續採取的行動不能被看做是正當防衛的措施。報告最後結論說,「如果沒有日本軍隊的駐紮和日本官員的活動,滿洲國是不可能成立的,它沒有得到當地普通中國人的支持」。滿洲國「不能被認為是出於真正的和自發的獨立運動的產物」。 國際聯盟在1933年2月24日大會上以包括波兰的40票對1票(1票為日本,另有暹羅投棄權票、智利未参加投票)通過基於李頓報告書的聲明。該聲明指出,滿洲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日本違反國際聯盟盟約佔取中國領土並使之獨立;滿洲事件中的日軍行動並非自衛;滿洲國是日本參謀本部指導組織的,其存在是因為日本軍隊的存在,滿洲國不是出自民族自決的運動;聲明認為日本應退出滿洲,滿洲由國際共管。 為此,日本极为不满,於3月27日宣布退出國聯。 政權的終結 1943年12月1日公佈的《開羅宣言》中,規定中美英“三國之宗旨,在於奪回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於使日本放棄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並放棄清國割讓之領土台灣、澎湖群島等主權。日本亦將被驅逐出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作為蘇聯對日宣戰的條件,在1945年2月8日的雅爾塔會議羅斯福—斯大林會談中,確定將當時尚不在中華民國管轄下的大連作為國際化自由港轉交給蘇聯,並由蘇聯使用滿洲鐵路。 1945年8月8日,蘇聯照會日本,將於次日對日本宣戰。隨後蘇聯紅軍攻入滿洲,以高度機械化的絕對優勢擊敗關東軍和滿洲國軍。8月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和参谋长秦彦三郎软硬兼施威逼溥仪迁都通化。8月11日,溥儀及滿洲國政府官員開始乘火車撤退。8月13日晨到達通化市臨江縣(今臨江市)大栗子車站。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在吉岡安直的安排下,溥儀在大栗子沟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今臨江市大栗子鎮偽滿皇帝溥儀行宮博物館)內舉行退位儀式,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8月17日午夜,溥儀在吉林通化臨江縣宣佈「退位」,「滿洲國」滅亡。滿洲國政府解散。8月18日,山田乙三下令滿洲地區及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原屬朝鮮軍,1945年改隸關東軍,38度線以南的朝鮮軍改隸國內軍)解除武裝,停止戰鬥。19日,溥儀等人從通化乘小飛機飛往瀋陽準備轉飛日本,飛機在奉天機場降落後,溥儀等人被蘇聯紅軍俘虜,滿洲國政權徹底終結。 滿洲國解體后的中国东北及满洲国要人结局 1945年8月20日,蘇軍佔領新京、奉天、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22日,蘇軍佔領旅順、大連。31日,蔣中正在重慶宣布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轅,任命熊式輝為行轅主任,接收東北。 蘇聯拒絕中華民國政府使用旅順港運送人員接收辽东半岛的要求,扶助中国共产党在滿洲地區取得政治及軍事優勢,將繳獲關東軍及滿洲國軍的一些裝備和人員轉交給共產黨。194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在山海關一線與準備出關接收東北的國軍發生激戰,八路军失利,國民政府接收滿洲。 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参与策划成立满洲国的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南次郎和小矶国昭被认定为战犯并被盟军逮捕。1946年8月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溥仪作證敘述日本關東軍在滿洲所有的軍事活動以及對中國和蘇聯的軍事目的,並指控日本戰犯应為所有戰爭責任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策劃成立滿洲國的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死刑,判處同為策劃者的南次郎和操縱滿洲國的小磯國昭無期徒刑。1948年12月23日,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在东京巢鸭监狱被处决。小矶国昭在1950年病死在狱中,南次郎在1954年假释出狱并在1955年病死。1950年8月,苏联将溥儀移交給中國,1959年被特赦釋放;1961年後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全國政協委員,著有《我的前半生》。1967年,溥仪在北京病逝。 1963年3月30日、1964年12月12日和1966年3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蔣介石集團、伪滿洲國和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爭罪犯的決定》,决定特赦全部满洲国在押战犯。 地理與人口 滿洲國領土範圍包括現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內蒙古東部及河北承德市(熱河省)。根據1932年的《日滿議定書》,關東州之主權由滿洲國所有;滿洲國承認清朝將旅順、大連一帶的關東州租借予日本的條約,故關東州繼續由日本直接管轄,戰爭後期日本逐步放開關東州控制,故後期屬滿洲國行政區劃,但是日本享受名義管制權。 行政區劃 滿洲國行政區划曾多次调整。1934年劃為14省、2特別市: 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吉林省、熱河省、间岛省、黑河省、三江省、龍江省、濱江省、興安東省、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北省 新京特別市(即长春市)、哈爾濱特別市 1939年更改為19省、1特別市: 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吉林省、熱河省、間島省、黑河省、三江省、龍江省、濱江省、興安東省、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北省、牡丹江省、通化省、东安省、北安省、四平省 新京特別市 人口 1932年滿洲國建立時總人口有3千4百萬人,當中漢人佔百分之83,滿洲人與蒙古人合計佔百分之15,日本人和朝鮮人則合計佔百分之二。滿洲國的居民除漢滿蒙等主要民族之外,也含其他通古斯民族(如鄂倫春、赫哲等)、朝鮮族、俄羅斯族與和族。到1945年終戰之際,滿洲國已有150萬日本人。 下表罗列1940年满洲国人口普查有关结论。 日本國策移民 1910年代包含滿鐵職員1至2萬人、關東都督府3,000至6,000人、領事館數百人,在滿日本人全部加總也不到3萬人。1915年簽訂對華二十一條要求後,日本人得以自由移動,居住於南滿洲。1921年在滿日本人有16萬6千人,1926年增至19萬人,其中滿鐵職員及其家人有6萬8千人、關東廳2萬2千人。滿洲國建國之後,日本人推行日本人移居滿洲之國家政策,共移居130萬人到滿洲。日本政府訂立「滿洲移民百萬戶計劃」,並交由滿拓(滿洲拓殖公司,為滿洲拓殖公社前身)全權負責,是日本開發業者,承包開拓業務、收購土地、召集拓墾人群。為達到使滿洲最終成為日本國土的侵略目標,日本「國策移民」活動計劃20年內從日本向滿洲移民100萬戶、500萬日本人。1936年4月,日本關東軍在長春召開移民會議,制定《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截至1944年9月,居於滿洲各地的日本移民(包括開拓團民)共1,662,234人。在1945年後,大部分日本移民被遣返,見葫蘆島日僑大遣返。但另有日本遺孤的問題。 政治 滿洲國以“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為建國方針。滿洲國建立之初採用執政政治(共和政體),1934年改為君主政體。國都為新京(長春)特別市。根據《國本奠定詔書》,滿洲國官方供奉日本神道教的天照大神,國家設有「建國神廟」和「建國忠靈廟」。滿洲國帝宮內設有祭祀府,負責國家的祭祀事宜。日本神道教在滿洲國具有國教的地位。 滿洲國國旗是五色旗,據1933年2月24日公佈的滿洲國國務院佈告中所示,五色旗中,青色代表東方,紅色代表南方,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黃色代表中央,寓意以中央行政統御四方。後來也解釋為“紅、藍、白、黑、滿地黃”象徵滿、漢、和、朝、蒙五族協和。國歌為滿洲國國歌。 皇帝和皇族 满洲国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滿洲國皇帝为国家元首,仅溥仪一人。1937年,满洲国国务院通过《帝位继承法》,若溥仪无子而逝,其弟溥杰是帝位继承人。 政权机关组织 滿洲國中央統治機構進行過多次的改組。執政(1934年後為皇帝)行使國家統治權,其下設的國家機構有執政府(1934年後為宮內府)、尚書府、祭祀府、參議府、侍從武官處;立法院、監察院、國務院、軍事諮議院;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廳。 滿洲國的行政機關為國務院,其首長為國務總理(1934年後稱國務總理大臣)。國務院下設總務廳、興安局等機構,並轄有軍政部(後為治安部、軍事部)、文教部、外交部、司法部、實業部(後為產業部、興農部)、交通部(轄郵政總局)、財政部(後為經濟部)、民政部(後為民生部、又拆分為厚生部和國民勤勞部)、新京特別市公署及首都警察廳、各省公署(各市.縣,旗公署)。各部長官為總長(1934年後稱大臣),但是實權掌握在由日本人擔任的各部次官手中。總務廳為國務院的政務中樞,由日本人擔任的總務廳長(1937年後稱總務長官)總攬滿洲國的行政,為實際上的總理。總務廳長(總務長官)召集國務院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於每週二,即火曜日舉行會議,按關東軍的意志商討並決定國家政策和各種具體事務,被稱為“火曜會”。 滿洲國的立法機關稱立法院,但從未進行過選舉。首任立法院長為趙欣伯,實際上的立法權掌握在關東軍手中。滿洲國沒有成文憲法,只有各項專門法律。行政監察機關稱監察院(1937年撤廢)。皇帝諮詢機關稱參議府,其首長稱議長,首任議長由臧式毅擔任。滿洲國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是最高法院,首任最高法院院長是林棨。最高檢察機關是最高檢察廳,首任最高檢察廳長為李槃。 滿洲國宮內府、尚書府、軍事諮議院、祭祀府和侍從武官處由皇帝直轄。宮內府在帝政實行之前稱作執政府,負責掌管宮廷事務;尚書府負責保管璽印和宮廷文書;軍事諮議院負責皇帝對重要軍務的諮詢;侍從武官處負責管理皇帝的隨行侍從武官。 滿洲國的日本人 大部分生活在满洲国的日本人仍然保有日本國籍。 板垣征四郎,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1932年8月8日晉為陸軍少將,並被任命為滿洲國執政顧問。1933年2月,任奉天特務機關長、參謀本部部附,在天津設特務機關,策劃收買段祺瑞、吳佩孚等未果,同時策劃日軍侵佔熱河省。1934年8月1日,任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12月10日復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兼駐滿洲國武官。1936年3月23日,升任關東軍參謀長,4月28日,晉升為陸軍中將。1948年12月23日,坂垣征四郎在東京都豐島區池袋巢鴨監獄內被處以絞刑。 土肥原賢二,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1933年任瀋陽特務機關長,1935年10月進入北京進行分裂中國的「華北自治運動」。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列为甲級戰犯,判處絞刑。 甘粕正彥,甘粕事件的主謀,滿洲映畫協會負責人,在滿洲國滅亡時服下氰化鉀自殺。 南次郎,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1932年1月28日,南次郎以軍事參議官身份,為天皇作了《滿洲的近況》的專題報告,說服天皇默認了關東軍建立滿洲國的計劃。1934年12月,南次郎出任關東軍司令官兼日本駐滿洲國大使。1946年5月3日被定為甲級戰犯並判處無期徒刑。1954年獲假釋,次年在家中病死。 川島芳子,實為滿洲人,其父是前清肅親王善耆,1907年生於北京,後移居日本,長期為土肥原工作。1945年11月11日在北平家中被國民政府反間諜機關逮捕,1948年3月25日槍決;另一說為1978年在長春市逝世。 駒井德三,曾任關東軍特務部長。首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官,任職7個月後被罷免。 遠藤柳作,歷任日本朝鮮總督府事務官、東京府產業部長及青森縣、三重縣、神奈川縣、愛知縣的縣知事。1933年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任職1年4個月。 星野直樹,曾在日本大藏省工作,任稅務署長、稅務監督局的部長,到滿洲國後任財政部總務司長、財政部次長、國務院總務長官,1940年回日本,任無任所大臣兼內閣書記官長、企劃院總裁等職。他策劃成立由日本人控制的滿洲中央銀行,控制滿洲金融命脈,並鼓動日本國內財閥到東北投資。1937年,日本公司壟斷和控制整個地區的工業。1945年被判無期徒刑,1958年獲減刑被釋。 武部六藏,曾任日本的縣知事、關東局總長、內閣企劃院次長、企劃院代理總裁,滿洲國末任國務院總務長官。1950年進入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1年患腦溢血癱瘓,1956年遣返回國,1958年病死東京。 古海忠之,滿洲國首批日系官吏之一,曾在滿洲國政府多個部門任職,1940年任經濟部次長,後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於1956年在瀋陽對其進行審判。他的最後陳述是:「我深深地認識到我所犯下的重大罪行,我真心地向中國人民謝罪。對於我這樣一個令人難以容忍的犯罪分子,6年來,中國人民始終給我以人道主義待遇,同時給我冷靜地認識自己罪行的機會。由於這些,我才恢復良心和理性。我知道了真正的人應該走的道路。」(《陽光下的審判》,郭曉曄,1995年)。1956年7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瀋陽特別軍事法庭審判,判徒刑18年。1963年2月提前釋放回國。1983年去世。 吉冈安直,满洲国“帝室御用挂”,自1934年一直跟随溥仪,直到1945年8月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拘捕,后死在苏联。 小泽征尔,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出生於满洲国。 与满洲国有关的諾貝爾獎得主 久野寧,滿洲醫科大學教授,1936年、1938年、1953年被提名角逐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滿洲國最初諾貝爾獎候選人。南極洲的久野岬(Kuno Point)以他命名。 白川英樹,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幼年曾在滿洲國定居。 根岸英一,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唯一出生於滿洲國(新京)的諾貝爾獎得主。 下村脩,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幼年曾在滿洲國定居。 警察 最初,在民政部设警务司。1937年转为设于治安部警务司。 各省设警察厅。特别市设警察局,内设警务科、特务科、保安科、司法科、卫生科以及警备队(相当于武装警察,执行“讨伐”任务)等机构。各市设警务处,县旗设警务科。在基层设警察署,署下设“分所”(分驻所、派出所)。 警衔自下而上为:警士、警长、警尉补、警尉(1937年前称巡官)、警佐、警正。 警察大盖帽的帽墙上的警衔标志:帽带为黑色皮制。冬季黑色,夏季草黄色,中缀警务司帽章。帽墙上按简任、荐任、委任三级各附三条、二条、一条金线。 警察常装袖章:袖线冬季用蓝色,夏季用黑色。按简任、荐任、委任三级各附三条、二条、一条袖线,下附该员阶级所含的梅花徽。 警服肩章为横式,质地为呢料,底板为该季衣色,外缘裹以金丝,按警阶具体分为: 警士:一枚梅花星章 警长:二枚梅花星章 警尉补:肩章中央附金色纵线一条,上缀一枚梅花星章(注:1945年后改为事务警尉) 警尉:肩章中央附金色纵线一条,上缀二枚梅花星章(注:1945年后改为监督警尉) 警佐:肩章中央附金色纵线一条,上缀三枚梅花星章 警正:肩章为满地金,上缀一枚大型梅花星章。 警察制服夏装为草黄色,冬装为黑色。戴大盖军帽,后改戴日本式战斗帽(前面齐眉,后面露出后脑勺最突出处)。上衣:冬季黑色,夏季草黄色。式样为立领对襟式,衣前上下各有贴袋两个,单排五粒金色金属扣。警裤:质地同上衣,警长以下配布制裹腿穿皮鞋,警尉补以上配皮制、呢子裹腿或大马靴。警察的帽徽样式为茶褐色桃形,金色高粱围绕着一个黄色盾牌,盾牌上有红蓝白黑四色的四角星,其颜色出自红蓝白黑满地黄国旗。 外交 關內外關係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雖然被迫退出滿洲地區(中方稱東北),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但在1935年之後與其建立通郵、通車、通航及貿易聯繫。 國際承認/外交關係 滿洲國於1932年成立後,日本和薩爾瓦多兩國最先給予承認。1933年1月15日,美國通告世界各國不要承認滿洲國。1934年3月13日,英國表示永不承認滿洲國。1937年德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後,德國和義大利承認,隨後有更多歐洲軸心國成員及反共協定簽署國承認滿洲國。1939年2月24日,滿洲國加入反共協定。1941年,泰國、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汪精衛政權)相繼承認滿洲國。蘇聯簽署《蘇日中立條約》後,1941年4月13日蘇聯承認滿洲國直到1945年8月8日。至1943年,承認滿洲國並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有23個。國際聯盟也認為日本違反國際公約,並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支持中國政府主張滿洲國管轄地區仍是中國的一部分,主张由国际共管。 根據1943年由滿洲國政府出版的《滿洲建國十年史》,當時世界上約有80個國家或政權,承認滿洲國的共23個,包括: 軸心國: 自由印度 緬甸 (1943-1945) 《反共產國際條約》簽署國: 同盟國和其他國家: 蒙古 (1942年波蘭流亡政府取消承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萨尔瓦多改变了与轴心国结盟的立场,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1941年12月8日,萨尔瓦多对日本宣战) 与日本的關係 1932年6月14日,日本帝國議會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政權,9月6日,日本內閣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政權,15日,日本裕仁天皇正式承認滿洲國,日本代表、關東軍司令陸軍大將武藤信義,滿洲國代表、國務總理鄭孝胥簽訂《日滿議定書》。11月24日,日本任命武藤信義為駐滿洲國大使(關東軍司令兼任駐滿州國大使,有權否決溥儀皇帝的決定)。 1935年2月12日,滿洲國與日本簽訂關稅協定。 1935年4月6日,溥儀首次訪問日本東京府,駐日大使謝介石陪同。 1935年5月2日,溥儀頒布《回鑾訓民詔書》,表示自己與日本天皇“精神如一體”,滿洲國與日本“一德一心”,形成“不可分”的關係。 1937年11月5日,日本與滿洲國締約,日本撤廢在滿洲國領土上的治外法權。所有以往根據日清政府條約由日本管轄的滿鐵附屬地管轄權均轉交於滿洲國政府。 1940年6月26日,溥儀第二次訪問日本東京,日本裕仁天皇親自迎接溥儀。溥儀此次訪問東京的主要目的是供請迎接日本天照大神帶回滿洲國供奉參拜。 1940年7月15日,溥儀頒布《國本奠定詔書》,宣稱滿洲國的建立是和日本一樣,都始於“天照大神”,並把“天照大神”作為滿洲國的“建國元神”加以供奉參拜。 1942年3月1日,溥儀頒布《建國十週年詔書》。自此,滿洲國對日本的稱謂,從之前的“友邦”,“盟邦”改稱為“親邦”,即以日本為父母之國。 1943年4月1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訪問滿洲國,溥儀親自迎接。 其他 苏联:1932年9月23日,蘇聯同意滿洲國向莫斯科、新西伯利亞等城市派駐領事官員。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蘇聯在莫斯科簽訂《日蘇中立條約》。蘇聯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 天主教廷:儘管圣座从未与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然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兩國于1934年建立了外交关系,此观点部分是由于对贝纳多·贝托鲁奇1987年的电影“末代皇帝”的错误参考所造成,電影描述了圣座在外交关系上承认了满洲国,然而高德惠主教是被罗马教廷中的传信部(一个负责宣教工作的纯宗教性质部门)委派为“天主教满洲宣教团与圣座驻满洲政府临时代表”,而不是被负责处理国家级外交关系的教廷国务院委派。 有关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是否“承认满洲国问题”的历史争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段琦引用了国内青年学者刘国鹏博士的观点,即“梵蒂冈事实上授意吉林代牧高德惠只能以东北诸教区长上的名义,而非圣座的名义与伪满政府交涉”此外,相關根據也可見於天主教会内外以及2006年发表在乔瓦尼·科科(Giovanni Coco)的《圣座与满洲国(1932-1945)》(Santa Sede e Manciukuò (1932-1945))一书中的大量一手历史档案文献中。 萨尔瓦多:1934年5月24日,薩爾瓦多承認滿洲國。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薩爾瓦多政府改变了与轴心国结盟的立场,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1941年12月8日,萨尔瓦多中斷與日本的外交關係,並对日本宣战。 意大利:1936年11月28日,意大利與日本簽署協定,承認滿洲國。 德国:1938年2月20日,德國承認滿洲國。5月12日,德國與滿洲國在柏林簽訂友好條約。1939年,滿洲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 波兰:1938年10月19日波兰承认满洲国并建交。中华民国政府与波兰为此断交。1942年2月24日,波蘭流亡政府宣布取消承認滿洲國。 軍事 滿洲國軍事力量由「滿洲國家軍隊」、「後方警備」、「治安維持」三部分組成,由日本關東軍控制,起初作戰力量薄弱,主要軍事任務由關東軍實行。後來由於關東軍主力南下,兵力不足,加之滿洲地區抗日武裝遭到鎮壓而削弱,“滿洲國軍事力量”才更多地獨立承擔軍事任務,從兵源上而言其中有很多是日本從朝鮮半島徵召的朝鮮籍日本兵。滿洲國軍事權力為關東軍所控制,其軍隊的調動、演習、裝備更換、人事變動都要經過關東軍司令部的批准。 滿洲國軍銜分為將、校、尉三等九級。滿軍由軍官學校畢業後初任少尉,滿2年進中尉,中尉滿2年進上尉,上尉滿3年進少校。少校滿3年進中校,中校滿3年進上校。上校4年進少將,少將3年進中將,中將4年進上將。最高軍銜為上將,為終身職。1937年6月,上將之上又設立將軍,仿照日本的元帥,為榮譽軍銜。張景惠、張海鵬、于芷山、吉興、于琛澂五人獲得將軍軍銜。上将有:马占山(1932年3月授,8月褫夺)、张景惠(1932年3月授)、张海鹏(1932年3月授)、于芷山(1934年7月晋)、吉兴(满族,1934年7月晋)、于琛澂(1934年7月晋)、王静修(1934年7月晋)、邢士廉(满族,1935年7月晋)、王殿忠(1936年10月晋)、巴特玛拉布坦(蒙古族,1936年10月晋)、郭恩霖(1938年4月晋)、王之佑(1942年9月晋)、张文铸(1942年9月晋)。 军衔: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准尉(分7等) 军士:上士、中士、少士; 兵:兵长、上兵、中兵、少兵。 少尉候补生相当于准尉,军官学校生徒,军士候补生相当于上兵 滿洲國全境分為十一個軍管區,區首長稱司令。 第1军管区:驻奉天。辖区奉天省。
盆地 中國主要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窪地。 丘陵 中國的主要丘陵有兩廣丘陵、山东丘陵、浙閩丘陵。 平原 中國主要的平原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川西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河套平原等。 沙漠 中國主要的沙漠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 岛屿 中國主要的海洋島嶼有海南岛、崇明岛、长山群岛、庙岛列岛、舟山群岛、平潭岛、万山群岛、香港岛、大屿山、涠洲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及南沙群岛等。河流島嶼則有珍宝岛、黑瞎子岛、青海湖鸟岛、太湖列岛、千岛湖列岛、湘江橘子洲及长江各江洲(崇明岛也可列作江洲)等。 半岛 中國三大半島為辽东半岛、山東半島、雷州半岛。 水文 海洋水文 中国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面向太平洋的海域有時被稱作菲律宾海。 中国的海湾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杭州湾、北部湾。 中国有介于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渤海海峡,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别称琼州)的琼州海峡,香港新界与香港岛、大屿山以及其它小岛屿之间的各个海峡(统称为香港海峡),福建省与台湾的台湾海峡。 陸地水文与淡水资源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中国除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运河,其中有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1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曾起过重大的作用,过去由于缺乏保养,很多河段已经断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治了运河,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山东省济宁市以北断航),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同时,运河还发挥灌溉、防洪、排涝等作用。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它被用作长江水源北上的输水渠道。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湖泊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江河/河流 中国内陆地区按照水系,主要有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七大水系;另外有内流河塔里木河和主要人工运河京杭运河和 灵渠。 湖泊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湖泊如:淡水湖巢湖、博斯腾湖,干湖罗布泊,时令湖玛尔盖茶卡等。 气候 中国的气候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因地势的多变而形成复杂的气候。以400mm等年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为大致的地理界线,区分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 理论意义上的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为界,内部地形单元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山东丘陵和江南丘陵。 因為緯度的不同,又可分為熱帶、副熱帶、溫帶等三個季風氣候區。 气温 中国南北方向跨纬度较大,南北气温有一定的差异。冬季,中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 中国冬季温度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平均气温为-30.6℃,极端最低气温-52.3℃;温度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岛附近,1月平均气温为22.9℃。中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自治区的吐鲁番,7月平均气温为33℃,极端最高气温49.6℃。 大气污染 降水量 中国各地降水差别很大,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西北有大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沿秦岭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中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的最低纪录出现在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均降水量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1968年仅为0.5毫米。有关年降水量最高纪录则根据中台两地政府对领土主张要求不同而不同,中國大陆地区一般认为台湾的火烧寮为中国降水量最高地区。。 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根据《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发布的资料显示(不含港澳),中国耕地122.4443万平方公里,园地11.2878万平方公里,林地23.5047万平方公里,牧草地262.7068万平方公里,其他农用地25.5327万平方公里,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7284万平方公里,交通运输用地2.2332万平方公里,水利设施用地3.5895万平方公里,其余为未利用地。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 矿产资源 中国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拥有丰富的煤矿、铁矿、汞、锡矿、钨矿、锑矿、锰矿、钼矿、钒矿、磁铁矿、铝矿、铅矿、锌矿、铀矿、石油、天然气,以及世界上最大量的水能。 石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石油产量迅速增长。1949年,中国年产原油12万吨,属“贫油国”之列。1985年,石油年产量突破1亿吨,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国之列。到2000年,原油产量连年稳定在1.6亿吨。 在1993年以前,石油一度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每年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原油出口量从1970年的190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3000万吨。从1993年起,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进口石油900多万吨。2000年,中国进口石油近7000万吨,花费外汇上百亿美元。石油是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 土地资源 中国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而且,中国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中国为保护土地资源,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耕地 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及低缓丘陵地区,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耕地占国土资源的13.5%,耕地面积总量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现在已降到中国历史上的最低值,中国正在用7%的世界耕地养活着22%的世界人口。2007年中国“两会”期间,宣称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中国耕地主要集中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南方地区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的则以旱地为主。东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亚麻和甜菜;华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土层深厚,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和湖泊分布密集,是水稻和淡水鱼类产区,并且盛产茶叶和桑蚕;四川盆地多为紫色土壤,主产水稻、油菜和甘蔗;珠江三角洲盛产水稻,每年可收获二至三次。 土地使用率:(2001年) 耕地面积: 15.4% 长期作物:1.25% 其他:83.35% 水田: 525,800平方千米(1998年) 森林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中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0.36%,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全国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平方公里,人工林面积61.6884万平方公里,人工林面积列世界各国首位。 中国天然林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这一带主产红松、落叶松、黄花松等针叶林及白桦、柞树、水曲柳、杨树、榆树等阔叶林;其次为西南天然林区,该区主产云杉、冷杉、云南松,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楠、红木等;云南省西双版纳为中国少有的热带阔叶林区,森林植物多达5000余种。 草地 中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中国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2.6%。 建筑用地和内陆水域 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和内陆水域等占国土资源的15.7%。 难利用土地 难利用土地占国土资源的21.6%。 水资源 总体来说,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中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4位,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110位之后。
中国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为-154米;最高的地方是位于和尼泊尔交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形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温越低。例如,青藏高原的纬度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相当,但是海拔却高出4000米以上,云量少,空气稀薄,而太阳的削弱作用弱,大气逆辐射也较弱,因此,青藏高原的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低得多。中国大陆东部的许多山地的降水量比平原的多,因为山地的一侧多迎夏季风的来向,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反之,背风坡一侧则降水少。中国大陆的许多高大的山脉两侧的气候是截然不同的。如秦岭东西横亘在陕西南部,冬季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而夏季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这使其南面的汉中盆地与背面的渭河平原在气温、降水等多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而秦岭是中国气候的重要分界线。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使许多大河东流入海;许多山脉成为河流的分水岭,影响到河流的流域范围。河流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中,形成了巨大落差。峡谷,急流的形成也与中国大陆的地形有密切关系,河流水能资源的蕴藏量常与降水,與地形有关。对植被的影响一方面反映在山脉的阳坡和阴坡植被的差异上,另一方面则反映在植被随海拔增高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垂直变化上。 陆地地形 山脉 中國主要的山脉有天山—阴山山脉(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山脉(东西走向)、喜马拉雅山脉(东西走向)、南岭山脉(东西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脉(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祁连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燕山(东西走向)、大巴山脉(东西走向)、大别山(东西走向)、横断山脉(南北走向)、祁连山脉(东西走向)、冈底斯山脉(弧形山脉)、阿尔金山脉(东西走向)和巴颜喀拉山脉(东西走向)。 高原 中國主要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帕米爾高原。 盆地 中國主要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窪地。 丘陵 中國的主要丘陵有兩廣丘陵、山东丘陵、浙閩丘陵。 平原 中國主要的平原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川西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河套平原等。 沙漠 中國主要的沙漠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 岛屿 中國主要的海洋島嶼有海南岛、崇明岛、长山群岛、庙岛列岛、舟山群岛、平潭岛、万山群岛、香港岛、大屿山、涠洲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及南沙群岛等。河流島嶼則有珍宝岛、黑瞎子岛、青海湖鸟岛、太湖列岛、千岛湖列岛、湘江橘子洲及长江各江洲(崇明岛也可列作江洲)等。 半岛 中國三大半島為辽东半岛、山東半島、雷州半岛。 水文 海洋水文 中国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面向太平洋的海域有時被稱作菲律宾海。 中国的海湾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杭州湾、北部湾。 中国有介于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渤海海峡,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别称琼州)的琼州海峡,香港新界与香港岛、大屿山以及其它小岛屿之间的各个海峡(统称为香港海峡),福建省与台湾的台湾海峡。 陸地水文与淡水资源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中国除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运河,其中有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1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曾起过重大的作用,过去由于缺乏保养,很多河段已经断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治了运河,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山东省济宁市以北断航),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同时,运河还发挥灌溉、防洪、排涝等作用。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它被用作长江水源北上的输水渠道。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湖泊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江河/河流 中国内陆地区按照水系,主要有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七大水系;另外有内流河塔里木河和主要人工运河京杭运河和 灵渠。 湖泊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湖泊如:淡水湖巢湖、博斯腾湖,干湖罗布泊,时令湖玛尔盖茶卡等。 气候 中国的气候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因地势的多变而形成复杂的气候。以400mm等年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为大致的地理界线,区分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 理论意义上的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为界,内部地形单元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山东丘陵和江南丘陵。 因為緯度的不同,又可分為熱帶、副熱帶、溫帶等三個季風氣候區。 气温 中国南北方向跨纬度较大,南北气温有一定的差异。冬季,中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 中国冬季温度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平均气温为-30.6℃,极端最低气温-52.3℃;温度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岛附近,1月平均气温为22.9℃。中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自治区的吐鲁番,7月平均气温为33℃,极端最高气温49.6℃。 大气污染 降水量 中国各地降水差别很大,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西北有大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沿秦岭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中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的最低纪录出现在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均降水量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1968年仅为0.5毫米。有关年降水量最高纪录则根据中台两地政府对领土主张要求不同而不同,中國大陆地区一般认为台湾的火烧寮为中国降水量最高地区。。 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根据《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发布的资料显示(不含港澳),中国耕地122.4443万平方公里,园地11.2878万平方公里,林地23.5047万平方公里,牧草地262.7068万平方公里,其他农用地25.5327万平方公里,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7284万平方公里,交通运输用地2.2332万平方公里,水利设施用地3.5895万平方公里,其余为未利用地。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 矿产资源 中国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拥有丰富的煤矿、铁矿、汞、锡矿、钨矿、锑矿、锰矿、钼矿、钒矿、磁铁矿、铝矿、铅矿、锌矿、铀矿、石油、天然气,以及世界上最大量的水能。 石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石油产量迅速增长。1949年,中国年产原油12万吨,属“贫油国”之列。1985年,石油年产量突破1亿吨,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国之列。到2000年,原油产量连年稳定在1.6亿吨。 在1993年以前,石油一度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每年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原油出口量从1970年的190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3000万吨。从1993年起,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进口石油900多万吨。2000年,中国进口石油近7000万吨,花费外汇上百亿美元。石油是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 土地资源 中国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而且,中国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中国为保护土地资源,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耕地 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及低缓丘陵地区,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耕地占国土资源的13.5%,耕地面积总量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现在已降到中国历史上的最低值,中国正在用7%的世界耕地养活着22%的世界人口。2007年中国“两会”期间,宣称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中国耕地主要集中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南方地区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的则以旱地为主。东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亚麻和甜菜;华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土层深厚,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和湖泊分布密集,是水稻和淡水鱼类产区,并且盛产茶叶和桑蚕;四川盆地多为紫色土壤,主产水稻、油菜和甘蔗;珠江三角洲盛产水稻,每年可收获二至三次。 土地使用率:(2001年) 耕地面积: 15.4% 长期作物:1.25% 其他:83.35% 水田: 525,800平方千米(1998年) 森林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中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0.36%,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全国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平方公里,人工林面积61.6884万平方公里,人工林面积列世界各国首位。
(新潟市),新潟縣新潟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濱松市),静岡縣濱松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名古屋市),愛知縣名古屋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京都市),京都府京都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大阪市),大阪府大阪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堺市),大阪府堺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神戶市),兵庫縣神戶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岡山市),岡山縣岡山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熊本市),熊本縣熊本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大阪北區,大阪市的廣域地名,以梅田、中之島等商圈為中心,與「南區」相對。 其他
北区 (浦项市),慶尚北道浦項市北部的次級行政區劃 日本 北區 (東京都),東京都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札幌市),北海道札幌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埼玉市),埼玉縣埼玉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新潟市),新潟縣新潟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濱松市),静岡縣濱松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名古屋市),愛知縣名古屋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京都市),京都府京都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大阪市),大阪府大阪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堺市),大阪府堺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神戶市),兵庫縣神戶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北區 (岡山市),岡山縣岡山市的次級行政區劃
18030,Big5和UTF-8。 Mlterm会检查当前的locale并选择恰当的编码。Mlterm还支持AA字体抗锯齿和多种XIM。
Mlterm会检查当前的locale并选择恰当的编码。Mlterm还支持AA字体抗锯齿和多种XIM。
自称“阿霍米亚人”。约1462.5万人(1980)。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阿萨姆地区的最早居民属原始澳大利亚人种,体质特征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的一些原始部落相近。后来,达罗毗荼人进入,与之发生混合;而后蒙古种人、雅利安人相继到来。他们经过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阿萨姆人。阿萨姆人一般肤色呈黄色或黑黄色,身材矮小,面部有明显蒙古种人特征。使用阿萨姆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与孟加拉语相近,但受藏缅语影响很大。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派,敬奉克里希纳神和象征力量的湿婆神、迦利女神。男女婚姻自主。人死后行火葬 。多以务农和畜牧为业,种植水稻、棉花等。男子只穿围裤,冬季肩披布单;妇女穿长 统裙,缠胸巾,头上和肩上披纱巾(城市妇女多穿纱丽)。多以大米为主食,尤喜喝茶。 18.比尔人(Bhils) 约有250万人(1980),主要分布在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有的与维达人 相近,有的具有 尼格利陀人的特征。使用比尔语,受古吉拉特语影响最深,一般视作古吉拉特语的方言,同时也受拉贾斯坦语、坎德西语和马拉地语的影响。多信印度教,同时保留万物有灵信仰;部分信伊斯兰教。有些教徒不吃任何白色东西。20世纪初曾出现巴迦提教,崇拜室利•罗摩,宣扬苦行和正义,后遭英国殖民当局**。他们有自己的上帝创世造泥人和洪水传说。比尔人分为许多部落,大多处在父系氏族阶段。曾统治拉贾斯坦的一些地区,后又参加拉杰普特军队与莫卧儿作战。几次举行抗英**。1916年曾在贾塔兰普尔和班斯瓦达建立王国。现正迅速被拉贾斯坦人和古吉拉特人同化,以低种姓身份进入印度教社会的“主流”。 比尔人主要从事农业,耕作粗放,部分仍行 刀耕火 种。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蔬菜等;兼营采集和渔猎。严格实行部落内婚和氏族外婚,允许交表亲,常见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女子无论婚否,均可单方闯入男家,宣布与其结婚,按习俗规定,即使有妇之夫也不应拒绝。盛行一夫多妻。人死后火化,立石碑纪念。 19.贡德人(Gondis) 南亚印度少数民族之一。又译“冈德人”。有272万人(1978),分布在南起戈达瓦里河,北至文迪亚山的广大地区;中央邦、奥里萨邦、安得拉邦、比哈尔邦以及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使用贡德语,属达罗毗荼语系贡德语族,很多人使用周围其他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信仰印度教及古代神灵,迷信兆头。每家厨房一角筑一土台,油灯长明,供奉祖先灵位。14世纪左右曾在科尔拉、贝杜尔、代奥克尔、钦德瓦拉、加尔哈、曼德拉以及昌德等地建立若干王国。18世纪上半叶受英国殖民统治,1857年参加印度民族大起义。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前还保留许多土邦。 据1961年人口普查,贡德人分拉杰贡德、科伊特尔、马里亚、穆里亚等46个 部落 。每一部落包括一双半族,半族再分若干图腾 氏族。社会上分贵族、佃户和雇工3个等级。大家族和小家庭并存。主要从事农业,栽培玉米、稷类、黑绿豆、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不久前尚行刀耕火种 ,兼事狩猎和采集。手工业较发达,不少人到矿场和种植园做工,生活贫困。有悠久的口头文学传统。盛行服役婚、交换婚和私奔婚;交表亲交错婚也较普遍,尤喜娶姑母之女,称“回奶婚”。崇拜同样神灵的氏族之间禁忌通婚。有为自然物举行婚礼的习俗。妇女周身喇青,喇有星斗、十字等图样或男女图像。 20.蒙达人(Mundas) 广义 指南亚印度中部使用南亚语系蒙达语族诸语言的民族集团。又译“扪达人”。包括蒙达人本支、 桑塔尔人 、 霍人、卡里亚人、科尔库人、比罗尔人、布米吉人、朱昂人、萨瓦拉人和加达巴人等。蒙达语族又称科拉里亚语族,故蒙达人有时也称科拉里亚人或科尔人。约750万人(1971)。一般认为,蒙达人是印度最古老的居民,后被达罗毗荼人 和雅利安人排挤到中部深山密林之中。蒙达语言均无文字。 狭义 指蒙达人本支,约146.5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印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保留万物有灵信仰,崇拜太阳,迷信兆头。据印度民族学家S.C.罗易考证,蒙达人原住北方邦阿泽姆格尔地区,后经曲折迁移,定居现地。18世纪中叶开始遭受英国殖民统治,加上地主、王公的压迫,于19世纪末在酋长室利•比尔萨领导下,以宗教为旗帜进行反抗,蒙达人妇女表现尤为英勇顽强,后遭残酷**。绝大部分蒙达人仍处在父系氏族阶段。财产待幼子成年后,诸子均分,女儿无继承权。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豆类和蔬菜,辅以采集和射猎。手工业较发达,擅长制陶、编织和木工;部分人在冶金等工矿企业做工。 蒙达人残留抢婚习俗。人死装棺,连同生前用品一并火化,余烬由人携带周游各家亲友及其生前常去场所后安葬,树巨石碑纪念。 21.霍人(Hos) 约有85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比哈尔邦的辛格布姆、塞赖克拉和卡尔萨温,以及奥里萨邦部分地区。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使用霍语,属南亚语系蒙达语族。无文字。迷信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每当收获季节后便树巨型石碑于祖坟。相传霍人原从乔塔纳格普尔迁来,历史上曾征服布扬人,建立过王国。莫卧儿时期始终保持独立。19世纪20年代开始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目前仍处在父系氏族阶段。长子和幼子继承财产稍厚。长子为家长,家族感和 氏族感极强。霍人实行等级制度,分头人、普通人和贱民3个等级。主要从事农业,栽培水稻、玉米、稷类和豆类,兼事狩猎和采集。住房为板墙脚屋,壁涂牛粪,屋顶苫草。婚姻有自由结合、父母包办和女子单方闯入等形式。一般允许姑舅表亲,但视姨表亲为乱伦。妻死,可续娶妻妹,但不得续娶妻姐。人死后行土葬。 22.卡西人(Khasis) 约有62.5万人(1978),分布在梅加拉亚邦和阿萨姆邦。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兼有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的特征。使用卡西语,属南亚语系卡西语族。信奉多神,主要崇拜亦母亦父的造物主和祖先;部分人信奉天主教,教徒约占卡西人的40。原住印度东部肥沃平原,后受雅利安人排挤,迁至卡西-贾因提亚山区。分7大支系:博伊人(住卡西山区)、米基尔人(住贾因提亚山区)、瓦尔人(住南部)、林甘人(住西部)、哈丹姆人(住东部)、卡西人(住卡西台地)和普纳尔人(住贾因提亚山区)。此外还有名为贾伊德-德卡尔人的一支,具有欧罗巴人种特征,即混有雅利安人血统。各支系又分若干外婚氏族,以动物为名。社会处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阶段。土地分公地和氏族私地两种。公地包括头人用地、祭司用地和村地。氏族私地需经氏族会议允许方可转卖。抓来的奴隶,其社会地位最低。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燕麦、马铃薯和花生,还栽培柑橘、槟榔等。生产工具简陋。长于射猎。从前炼铁业极盛,曾有“天山取火者,地上炼铁人”之称。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后从妻居。除瓦尔人外,均由最小女儿管理家务,主持祭祀,继承大部财产。其余女儿婚后另居,非婚生者无继承权。过继之风普遍,主要过继女孩继承家业。人死后火化,遗骨经复杂仪式后掩埋。卡西人能歌善舞,有丰富的口头文学。 23.那加人(Nagas) 南亚印度东北部的部落集团。约36.9万人(1980),主要分布在那加兰邦。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个子小,肤色黄,前额宽。使用那加语,分多种方言,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无文字。信万物有灵,基督教也有一定影响。他们自称其祖先系从中国云南迁到缅甸,进而迁到那加山区。印度史诗记载,那加人早在摩诃婆罗多时代就已生活在那加山区。现分5大支系,即:安加米人、阿奥人、塞马人、伦马人和洛塔人。下面又分16个小支。大小支系自成一体,语言不通,互不交往。各支都有自己的居住地区和村落,由民主选举的长老会管理本村事务。通常用赌咒发誓的办法判断是非,裁决纠纷。社会发展不平衡,大都保留氏族 组织,部分地区已有阶级分化。男女婚姻自由。满13岁便搬进
在英属印度殖民地根据“两个民族”理论分治后,印度政府坚持“多样性中的统一”的国族叙述,但不承认任何“族性”分类;并没有一个像中国一样的“民族”具有政治和治理意义的统一范畴来划分组成国族的多元单位,根据印度语言的使用情况可将印度划分为10多个主要群体和30多个较小的族群,其中使用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泰米尔族占7.4%,还有其它族裔群体。印度人根据宗教划分,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 形成历史 印度的族群数量众多,构成复杂,是地理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 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南亚次大陆。此后,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此后陆续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嚈哒人等民族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按照英国殖民时期的分类,全国有几百个族群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人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为泰盧固人、馬拉地人、泰米尔人、古吉拉特人、卡纳达人、马拉雅拉姆人、奥里亚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 语言群体列表 1.印度斯坦人(Hindustanis) 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805億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以及德里等全国各大城市。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 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 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4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历算、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早有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喇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著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2.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 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属不同人种类型。泰卢固人 、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多信印度教的湿婆教派。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原有相当高的文化,闻名于世的莫亨觉达罗和哈拉巴文化(现在巴基斯坦境内),即达罗毗荼人所创造。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目前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贡德人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他们的经济、文化均很落后,许多尚处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信仰。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 3.泰卢固人(Telugus) 又称“安得拉人”,约545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使用泰卢固语,属达罗毗荼语系东南语族,受梵语影响很大,吸收大量梵语词汇。字母与坎纳拉文近似,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信仰湿婆教和毗湿奴教混合的印度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 。有人认为泰卢固人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公元前3~公元3世纪曾建立安度罗国,有发达的文学艺术。19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备受严重剥削。印度独立后,于1953年建立安得拉邦。 泰卢固人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种姓,每一种姓又分数以百计的亚种姓。但种姓界线不如其他地区严格。实行种姓内婚,允许交表亲,寡妇不许再嫁。人死后在河边火化,余烬投河。多数人以务农为生,种植水稻、烟草、芒果等,部分人从事渔业。男人喜穿无领肥袖长衫,缠一宽大围裤,包头布,留翅胡;妇女穿纱丽,无论贫富,从头到脚戴满各种首饰,吊一大鼻环,用蕃红花或姜黄把全身染成黄色,有的文身。 4.马拉地人(Marathis) 亦称为“马哈拉施特拉人”、“马拉塔人”。约有5000万人(1980),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邦也有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马拉地语,属印欧语系 印度语族。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多信印度教,部分人信耆那教、 伊斯兰教 和基督教。马拉地人系雅利安人与当地的达罗毗荼人混合,并吸收拉杰普特人、古贾尔人、阿赫尔人等成分逐渐形成的。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摩诃喇陀国,1674年建立强大的马拉塔帝国。1775~1817年间数次发动武装斗争,反抗葡、英入侵,失败后遭受殖民统治。1960年建邦。种姓制度甚严,分为三大部分,即阿斯尔马拉地、贡毕马拉地和贡格利马拉地。阿斯尔马拉地人自称是上层拉杰普特人的后裔,过去多是封建地主和王公贵族。其他两部分被认为是下层马赫拉塔人的子孙,历来当农民、牧民、仆役和兵士。三部分人之间原则上互不通婚。马拉地人文学、艺术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已有本民族的文学书籍。农村居民爱穿紧袖或短袖无领衫,缠大头巾;城市男子爱戴黑圆帽,留翅胡,妇女穿方格纱丽。大多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小麦和豆类。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广大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5.泰米尔人(Tamils) 约478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泰米尔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身材矮小,肤色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卷曲。使用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语族,有独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部分人信基督教。有的印度学者认为,印度南部的古老居民最早是尼格罗人 ,后来是原始 澳大利亚人 ,再后是 达罗毗荼人。最后,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达罗毗荼人。他们和达罗毗荼人中的祭司结合,形成婆罗门种姓。 泰米尔人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曾建立焦尔(旧译朱罗)、邦迪耶(旧译潘地亚)、杰尔(旧译其罗)等国。13世纪入侵斯里兰卡,在其贾夫纳地区建立王国。14世纪为维查耶纳加尔王国的一部分,17世纪分裂成许多小王国。泰米尔人长于建筑、青铜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对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及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航海、数学、医学亦有很高成就。经济因地而异,有的狩猎,有的从事畜牧或渔业,有的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男人通常只缠一条两米长的围裤;有的还披一条小布单或穿一件无领长袖绸衫。妇女喜欢穿带金银花边的纱丽。以大米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荤食,饮咖啡。盛行姑舅表婚,山区仍有抢亲习俗。人死后行火葬。 6.古吉拉特人(Gujaratis) 旧译“瞿折罗人”。约3260万人(1978),主要居住在古吉拉特邦境内,其他邦也有分布。基本属欧罗巴人种,但混有达罗毗荼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成分。使用古吉拉特语,属印欧语系 印度语族,梵语词汇占40。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少部分人信仰 伊斯兰教、耆那教、祆教和基督教。中世纪曾建立国家,中国古称为“瞿折罗”、“胡茶辣”。19世纪上半叶遭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独立后于1960年单独建邦。近几十年来,不少古吉拉特人成为印度政界有影响的人物,民族运动领袖、圣雄M.K.甘地即其中之一。古吉拉特人分拉吉普特、古贾尔、婆罗门和吠舍四大种姓。实行种姓内婚。农村主要穿围裤、头包大头巾。城市多穿无领长袖衫或衬衣,外套紧领长衣或西服,戴黑尖帽或甘地帽(船形白帽)。妇女主要围裹纱丽。城市居民以面食为主,大米为辅;农村的则以高粱、粟米为主食。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甘蔗、棉花等。部分人以经商为业。爪哇的印度商人,日本的印度珠宝商,多为古吉拉特人。印度的大工业、电影业、戏剧业以及海上贸易,大多也掌握在古吉拉特人手里。 另有部分古吉拉特人分布在巴基斯坦、东南亚、非洲等地。 7.卡纳达人(Kanarese) 亦称“坎纳达人”。约3000万人(1980)。主要居住在卡纳塔克邦,与之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达罗毗荼人种。使用坎纳拉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方语族。其文字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信仰印度教和耆那教,也有人信仰伊斯兰教 或基督教。保留母权制残余。分婆罗门、沃克林、林加耶德和首陀罗4大种姓。婆罗门属社会上层。沃克林人数多,有影响,自称是刹帝利的后裔。林加耶德意为敬奉湿婆林加的人,原是一个宗教派别,后来才形成一个种姓,他们有文化,善于经商。首陀罗人数最多,原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后来成了婆罗门和沃克林的奴仆。首陀罗分许多支,其中不少至今仍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坎纳拉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一般都缠围裤,上身披一布单。在正式场合穿黑色长外套,包带金边白色头布。工人多戴皮帽。农民喜在腰间插一把匕首。妇女穿紧身胸衣,缠彩色纱丽,脖颈、胳臂、腰部裸露,全身用蕃红花和姜黄涂成黄色,牙齿染成黑色,头发一半盘成圆形发髻,一半散在发髻四周,再插以各种鲜花,全身戴满各种首饰。 8.旁遮普人(Punjabis) 约7000万人(1978),印度的旁遮普人主要聚居于旁遮普邦及周边地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蒙古人种血统,典型的旁遮普人高大魁梧,肤色稍白,略带褐色。使用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文字用锡克教师尊创制的古木基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或天城文字母。不少人通用乌尔都语和印地语。旁遮普人大体由4种人组成: 古代雅利安人及后来进入旁遮普地区的希腊人和塞种人等,主要分布在印度境内。 贾特人,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境内。拉杰普特人,系移居旁遮普的拉贾斯坦人的后裔。 古贾尔人,古代自克什米尔迁入,其上层多属刹帝利种姓。 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境内多信印度教和锡克教。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实行种姓内婚,死后 火葬。信仰伊斯兰教的旁遮普人按伊斯兰教习惯通婚,死后土葬。近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发展,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纺织、陶器、地毯工业和木刻也很发达。信奉印度教的柯德利(即刹帝利)种姓则多从事商业。农民通常穿无领长袖布衫,缠围裤,包长头巾。逢年过节和婚嫁喜庆时,则穿丝绸衣服,头巾的一端或两端垂在耳上。城市妇女穿肥腿长裤、单衫、披披巾。妇女善于绣花,披巾上常绣各式花色图案。以面食为主,在膳食中喜用大量酥油和奶酪。旁遮普人性格开朗,能歌善舞。 9.比哈尔人(Bihar) 主要分布在比哈尔邦境内,孟加拉邦和北方邦亦有分布。约5635万人(1980)。属欧罗巴人种,混有达罗毗荼人 血统。使用比哈尔语,被称为孟加拉语的姐妹语,属 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比哈尔人的居住地曾是佛教中心,故一度多信佛教,以后佛教衰落改信印度教;12世纪末开始,部分比哈尔人皈依伊斯兰教 。分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首陀罗6个种姓,种姓制度森严。实行种姓内婚,普遍早婚。人死后行 火葬。长子和幼子分别为父亲和母亲主祭。平时只穿围裤和无领单衫,特殊情况才穿长夹衣和紧腿长裤。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农作物以水稻、豆类杂粮为主。多食大米;山区有的靠白薯、高粱或豆类度日。由于比哈尔人一般贫穷,所以不少人去孟加拉、奥里萨、阿萨姆邦谋生,充当骑警、交通警、茶园工人等。 另有部分比哈尔人分布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 10.拉贾斯坦人(Rajasthanis)
大学城校区 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占地2118.42亩,2004年建成。大学城校区现时为广工校本部,亦是大学城中面积最大的校园,容纳了广东工业大学大多数院系,邻近广州地铁大学城南站、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和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 东风路校区 广东工业大学东风路校区(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29号),占地213亩,是原广东工学院校园,大学城校区建成前的主校区。东风路校区位于广州市中心黄金地段,邻近羊城晚报社和广州地铁区庄站,是广州闹市当中少有的大学校园,周边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东风路校区被环市东路分成南北两部分。校区南面为南苑,主要为教学区和运动场;北面称为北苑,为生活区,有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和饭堂等。校区南北苑由一工字型天桥连接。 龙洞校区 广东工业大学龙洞校区(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迎龙路161号),占地面积589亩,1999年落成,邻近华南植物园。龙洞校区,最初目的是作为大学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的校区,目的是为了缓解当时两大主要校区东风路和五山校区的教学资源与用地负担。后因2004年广州大学城落成而取消龙洞校区作为大学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的功能。 番禺校区 广东工业大学番禺校区(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市广路11号),占地面积90.3亩,是原广东工学院番禺隆辉分院,始于1989年。广东工学院番禺隆辉分院由广东工学院与香港隆辉集团联合办学,后改为由广东工学院直接办学而更名为广东工学院番禺学院,1995年6月随广东工学院更名为广东工业大学番禺学院,2004年3月25日广东工业大学番禺学院更名为广东工业大学商学院,2014年番禺校区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商学院于2015年停止招生。 沙河校区 广东工业大学沙河校区(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路131号),占地面积29亩,原华南建设学院东院校园。1995年广东工业大学成立后,沙河校区一度作为成人教育及开办培训课程的校区,不再承担一般教学任务。2018年,省政府决定将沙河校区移交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使用。但由于与沙河校区住户尚未达成共识,沙河校区移交改造目前尚在协调中,未有实质性进展。目前沙河校区主要作为广东工业大学科技园使用。 揭阳校区 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地址:揭阳市惠来县大学路1号),占地面积1984亩。原为由广东工业大学对口帮扶建设的广工揭阳理工学院,2021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广工揭阳理工学院转为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2021年3月5日,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省教育厅和揭阳市政府签署建设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工作协议。揭阳校区于2021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启用。 已撤销校区 五山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道,占地面积203亩,原广东机械学院校园,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相邻。2006年,五山校区所有师生和教学设备均搬到其他校区,除教工宿舍和其他少数建筑外,五山校区移交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学术研究 师资 截至2020年3月,广东工业大学2000余位专任教师中,共有正高级职称者410人,副高级职称者688人;博士生导师139人,硕士生导师1213人。其中,全职院士1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11人,教育部高层次青年人才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珠江学者31人。 学科 截至2019年底,广东工业大学有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行列。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获A-评级,机械工程获B+评级。2019年1月,广东工业大学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运行。 院系设置 广东工业大学现有教21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2个研究院,分布于5个校区。 大学城校区 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轻工化工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计算机学院 材料与能源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生物医药学院 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 集成电路学院 体育部 实验教学部 通识教育中心暨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东风路校区 艺术与设计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文化教育中心 龙洞校区 管理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济学院 番禺校区 国际教育学院 沙河校区 科技园 揭阳校区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生物医药学院 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 集成电路学院 体育部 实验教学部 通识教育中心暨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东风路校区 艺术与设计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文化教育中心 龙洞校区 管理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济学院 番禺校区 国际教育学院 沙河校区 科技园 揭阳校区 先进制造学院 校园文化 篮球强校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实力强劲,尤以篮球强校著称。广工在2007年至2011年的四个赛季中三次问鼎CUBS,被誉为CUBS史上最成功学校。2015-2016赛季,CUBS与CUBA合并,广工转为参加CUBA。在2016年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则斩获东南赛区冠军,夺得东南王殊荣,并在全国16强赛中获得第八名的成绩。 2023年6月18日,广工男子篮球队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中战胜清华大学男子篮球队,夺得全国总决赛冠军。 广工培养过不少职业球员,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不少球员毕业自广工,如杜锋、朱芳雨、易建联、周鹏。 南国飘香 南国飘香(bbs.gdut.edu.cn)是广工官方论坛,始建于1997年,内设校园生活、新生专版、师生互动、乡情校谊、网友日记、不吐不快等板块,提供了校园电视、工大FTP及魔兽对战、反恐精英对战平台等校园服务,曾是广工人气最好的校内信息交流平台。但2016年10月,南国飘香开始无限期维护,至今无法访问。 學術泛論 排名聲譽 校友 广工校友是指在广东工业大学及其前身学习或者工作过的人员,以及被学校授予各种荣誉学位和荣誉职衔的中外各界人士。学校校庆日暨校友返校日为每年11月第二个星期六。 历任校长 曾志:湖南宜章人,革命元老,1958年任广州工学院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 麦蕴瑜:广东中山人,水利专家,1962至1970年任广东工学院院长。 孙再昭:山东胶东人,革命军人,1978年任广东矿冶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罗德明:广东兴宁人,物理学教授,1983至1986年任广东工学院院长。 梁石:1986至1992年任广东工学院院长。
当革命之初,许多人以为“革命”不过改朝换代,孙中山则强调“革命之名词,创于孔子”,“夫世界古今何为而有革命,乃所以破除人类之不平等也。孔子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之时,义大矣哉。”他与宫崎寅藏谈论中国革命时说:“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孙中山反复强调:“我国数千年历史中,最善政体莫如尧舜。盖尧舜之世,亦为今日之共和政体,公天下于民。何以见之?即尧以舜贤而让位于舜,舜以禹贤而让位于禹也。”又说:“尧舜之政治,名义上虽然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这项公天下的道理,便是三民主义中第二项的民权主义……就是把政权公之于天下。我们中国二千多年以前,孔子便有这个思想。”戴季陶称赞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先生是二千年以来中绝的中国道德文化的复活。” 民生主義 孫文给民生主義下的定義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民生主义,就是要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人人有了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然后中国四万万人才可以享幸福。”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的程序有四:规定地价、照价收税、照价收买和涨价归公。其中照價收稅源自亨利·喬治的“单一地价税”理论,而亨氏又受到宣扬合作主义的蒲鲁东,以及社会民主主义的拉萨尔学派影响。孙中山说:“求平均之法,有主张土地国有的。但由国家收买全国土地,恐无此等力量,最善者莫如完地价税一法。”“地价应该由地主自己去定”,“如果地主以多报少,他一定怕政府要照价收买,吃地价的亏;如果以少报多,他又怕政府照地价抽税,吃重税的亏。在利害两方面互相比较,他一定不情愿多报,也不情愿少报,要定一个折中的价值,把实在的市价报告到政府。”漲價歸公主張则承襲約翰·密爾,其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提到對地價增值加以課稅,因為地價上升是由地主改良和社會改良所致,扣除地主增值的部分後應該歸還社會。孙中山说:“像现在的新都市一样,日日有变动,那种地价便要增加几千倍,或者是几万倍了。推到这种进步和改良的功劳,还是由众人的力量经营而来的。所以由这种改良和进步之后所涨高的地价,应该归之大众,不应该归之私人所有。” 节制资本 1905年,孫中山便指出:“歐美強矣,其民實困,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將不遠。”1912年又说:“美國大资本家擅经济界之特权,牛马农工,奴隶负贩,专制既甚,反抗必力,伏流潜势,有一发而不可抑者。盖资本家之专制与政府之专制,一也。”贫富悬殊的根源之一就是垄断。资本集中始于自由竞争,结果却常常导致垄断。孙中山说:“彼司密亚当派之经济学者,谓竞争为最有利益之主因,为有生气之经济组织。”“然可确证者,近代经济之趋势,适造成相反之方向,即以经济集中代自由竞争也。”“大公司多属私有,其目的在多获利益,待至一切小制造业皆为其所压倒之后,因无竞争,而后各物价值增高,社会上实受无形之压迫也。”节制资本的办法,一是将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如银行、交通、矿山等部门交由国家,“仿合作制度组织之”,工人领取工资,资本家按投资比例的多少分配红利。二是通过征收直接税,“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行这种税法,就可以令国家的财源多是直接由资本家而来。” 利用外资 孙中山冀求开展国家建设,然而当时中国贫穷落后,资本、人才、技术稀缺,孙中山“以為三項皆須利用外人:因(一)我無資本,利用外資;(二)我無人才,利用外國人才;(三)我無良好方法,利用外人方法。”孙中山支持外资参与生产,而杜绝其参与投机,言及部分人“至中国一言及外债,便畏之如𨠄毒,不知借外债以营不生产之事则有害,借外债以营生产之事则有利。”“中国内地煤矿工人,每日所挖不足一吨,其生产力甚少。若用机器,至少可加十数倍。生产加十数倍,则财富亦加十数倍,岂不成一最富之国?”孙中山认为在一個發展落後的國家,只有一個全面的整個的,而非枝節的片斷的工業化計劃才是真正可以成功的。因此他呼吁“万众一心,举国一致,而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炼技术,为我筹划,为我组织,为我经营,为我训练。则十年之内,我国之大事业必能林立于国中。我實業之人才,亦同時並起。十年之後,則外資可以陸續償還,人才可以陸續成就,則我可以獨立經營矣。”“十年之内,吾实业之发达,必能并驾美欧矣。” 生产分配社会化 孙中山说:“所谓要实行民生主义,缘因于贫富不均。”“民生主义的事实,最要紧的是均贫富。”“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则仆之素志也。”孙中山批评“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贫富不均竟到这地步,平等二字已成口头话了。”说:“我们革命之后要实行民生主义,就是用国家的大力量,买很多的机器,去开采重要矿产……把全国大矿业、大工业、大商业、大交通都由国家经营。国家办理那些大实业,发了财之后,所得的利益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均分。”并由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我们实行民生主义,国家发了大财,将来不但是要那一般平民能够读书,并且要那一般平民有养活。壮年没有工做的,国家便多办工厂,要人人都有事业。老年不能做工的,又没有子女亲戚养活的,所谓鳏寡孤独四种无告的人民,国家便有养老费。国家的大作用,就是设官分治,替人民谋幸福。” 后世演变 雖然孫中山於1925年逝世,但國民黨內對於三民主義的闡揚與實踐,仍有國民黨員實行。戴傳賢以《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開出三民主義理論研究第一響。 戴季陶主义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为与党内的共产主义思潮相抗衡,开始了对三民主义的系统性诠释,相继出版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和《民生哲学系统表》等书册,反对“阶级斗争”,而主张阶级合作,认为“阶级的对立,是社会的病态,并不是社会的常态,这一种病态,即不是各国都一样,所以治病的方法,各国也不能同。中国的社会,就全国来说,即不是很清楚的两阶级对立,就不能完全取两阶级对立的革命方式,更不能等到有了很清楚的两阶级对立才来革命。中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对立,是觉悟者与不觉悟者的对立,不是阶级的对立,所以我们是要促起国民全体的觉悟,不是促起一个阶级的觉悟。”并同时提出,国民党不是资产阶级政党,而是代表全民利益的党,提倡“应该在目前这个时候,就努力做公共幸福的事业。要学英国资本家‘阶级退让’的精神,不要步俄国资本家‘阶级压迫’的后尘,使中国可以循社会民主主义的正轨,向平和、文明的方面进步,免除激切的社会革命危险。” 三民主义的连环性 胡汉民总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发现“(一)民族主义,必须要是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民族主义,才不会变为帝国主义。(二)民权主义,必须要是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民权主义,才不会变为虚伪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三)民生主义,必须要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民生主义,才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认为三民主义不是三个主义分立,乃是一个主义的三方面,“而可操世界革命成功之左券的,唯有整个的连环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相互关系,正如三个小环扣合起来的一个大连环。”并据此批评共产国际参预殖民地解放运动,“列宁在阶级斗争之外,加用一点民族主义,本来已是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一派人却辩护说,这不过是利用民族主义。但是我们就知道,唯其不能不利用民族主义,正足证明他们非承认民族主义的事实不可。由马克思和列宁两派的经验,便得两个教训:笫一,欧洲阶级革命便不行;第二,东方民族革命才行。”证明了三民主义理论的完备。 民生史观 国民党后世构建三民主义的过程中,民生主义被作为三民主义哲学的本体,因为孙中山说过:“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战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因此,戴季陶提出:“三民主义原理,全部包含在民生主义之内,其全部著作可名之曰‘民生哲学’。”欲以民生史观对抗共产主义的阶级斗争论。蒋介石甚至补撰民生主义育、乐两篇,提出“仁爱为民生哲学的基础,亦即革命的根本条件。简单一点说:革命的中心目的,即在民生。”并且推动三民主义儒学化,认为民生主义与儒家民本思想同源。于经济层面,则“民生主义,要把工业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具体的说,我们的民生主义,要以人性为基础,以民生为目的,一方面发达国营实业,一方面节制私人资本。阶级斗争的病态,没有发生的客观条件。” 力行哲学 蒋中正继承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提出“力行哲学”,提倡革命务须力行,宣称“使全国国民都能知‘知’之难而能笃信主义;知‘行’之易而力行主义,从而除‘坐而言不能起而行’之苟且偷惰空疏颓放的积习,养成严谨勤劳求真崇实振奋进取的心性。”并进一步与新生活运动结合,说明“新生活运动的意义,就其内容而言,则为国民生活革命的运动;就其方式而言,则为普通社会教育的运动;就其最后目的而言,则为民族复兴运动中最重要根本的中心工作,即国民精神建设运动。其意义与作用,与总理关于心理建设的一切遗教,完全是一贯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新生活运动就是心理建设的补充实施办法。我们要完成心理建设,来奠定国家精神的基础,就要力行新生活。”继而与孙中山讲演所及的“中国人的固有道德”思想相对应,“来实践并发‘礼、义、廉、耻’的固有德性和立国精神。” 哲学体系 经过孙中山、戴季陶、胡汉民、任卓宣、陈立夫、蒋中正、陶希圣等人的相继补充,三民主义逐渐成为一套具有哲学观和方法论的完善理论。除了以上提及的内容外,仍有以下几点内容。 阶级互助論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者,不认为“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应当用于人类社会,更不认为强调“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适用于中国,而采纳“阶级互助论”,认为不同社会阶层需要互相提携。孙中山说:“物種以競爭爲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爲原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達(爾)文氏發明物種進化之物競天擇原則後,學者多以爲仁義道德皆屬虚無,而爭競生存乃爲實際,幾欲以物種之原則而施之於人類之進化。而不知此爲人類已過之階級,而人類今日之進化,已超出物種原則之上也。” 调和折中论 孙中山、蒋中正等国民党人深谙中庸之道,三民主义本身是中西政治哲学的融会贯通。如蔡元培评价说:“主张自由竞争的,维持私有财产制;主张阶级斗争的,要没收一切资本家所有。这都是两极端的意见。孙先生用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两法来解决这个纠纷,不是突然把私有财产没收,而是渐渐的化私为公;不是共现在的产,而是共将来的产,这岂不是经济革命的中和性么?”“用欧洲三权分立的制度,而加以中国特有的考试、监察二权,名为五权宪法。这岂不是国粹与欧化的中和性么?”“中央与省之权限,采均权制度,不偏于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无一非中和性的表现。” 实践认知论 三民主义者认为经验主义才是正确的方法论,而非自启蒙时代以降占据科学界的唯理主义。孙中山评论说:“科學之試驗也,卽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也;探索家之探索也,卽行其所不知以求其發見也;偉人傑士之冒險也,卽行其所不知以建其功業也。”“諺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故所歷之事旣多,智識亦增長。所謂增益其所不能者。此由於經驗也。”因此,孙中山认为知识和理论是从实践和事实中来,而不是相反。任卓宣总结道:“國父底認識論是行的認識論。行是實踐,由之而獲得經驗。加以分析和組織,便成知識、學問等。所以行的認識論是實踐認識論。” 地位 在中華民國地位 1924年,孫中山将三民主義写入黃埔軍校訓詞,確立為国民党的指導思想,後作為中華民國國歌直到現今。 1929年,在南京完工的中山陵,處在山頂最高峰的祭堂,有3个拱門,分别書寫著“民族”、“民權”、“民生”。 1946年,三民主義被「制憲國民大會」列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第一四二條也明确规定:「國民經濟應以民生主義為基本原則,實施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以謀國計民生之均足。」規範了中華民國的憲政基礎,此彰顯三民主義的憲法實施至今。 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早期國內各高級中學及大學課程中曾列有三民主義,部分大學及中央研究院設有「三民主義研究所」,並以「三民主義」、「國父思想」等不同名稱,曾列為大學聯考與國家考試的必考科目。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境內的地名、路名乃至各級學校校歌經常能見到三民、民權、民生、民族等用語。
蒋中正继承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提出“力行哲学”,提倡革命务须力行,宣称“使全国国民都能知‘知’之难而能笃信主义;知‘行’之易而力行主义,从而除‘坐而言不能起而行’之苟且偷惰空疏颓放的积习,养成严谨勤劳求真崇实振奋进取的心性。”并进一步与新生活运动结合,说明“新生活运动的意义,就其内容而言,则为国民生活革命的运动;就其方式而言,则为普通社会教育的运动;就其最后目的而言,则为民族复兴运动中最重要根本的中心工作,即国民精神建设运动。其意义与作用,与总理关于心理建设的一切遗教,完全是一贯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新生活运动就是心理建设的补充实施办法。我们要完成心理建设,来奠定国家精神的基础,就要力行新生活。”继而与孙中山讲演所及的“中国人的固有道德”思想相对应,“来实践并发‘礼、义、廉、耻’的固有德性和立国精神。” 哲学体系 经过孙中山、戴季陶、胡汉民、任卓宣、陈立夫、蒋中正、陶希圣等人的相继补充,三民主义逐渐成为一套具有哲学观和方法论的完善理论。除了以上提及的内容外,仍有以下几点内容。 阶级互助論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者,不认为“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应当用于人类社会,更不认为强调“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适用于中国,而采纳“阶级互助论”,认为不同社会阶层需要互相提携。孙中山说:“物種以競爭爲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爲原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達(爾)文氏發明物種進化之物競天擇原則後,學者多以爲仁義道德皆屬虚無,而爭競生存乃爲實際,幾欲以物種之原則而施之於人類之進化。而不知此爲人類已過之階級,而人類今日之進化,已超出物種原則之上也。” 调和折中论 孙中山、蒋中正等国民党人深谙中庸之道,三民主义本身是中西政治哲学的融会贯通。如蔡元培评价说:“主张自由竞争的,维持私有财产制;主张阶级斗争的,要没收一切资本家所有。这都是两极端的意见。孙先生用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两法来解决这个纠纷,不是突然把私有财产没收,而是渐渐的化私为公;不是共现在的产,而是共将来的产,这岂不是经济革命的中和性么?”“用欧洲三权分立的制度,而加以中国特有的考试、监察二权,名为五权宪法。这岂不是国粹与欧化的中和性么?”“中央与省之权限,采均权制度,不偏于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无一非中和性的表现。” 实践认知论 三民主义者认为经验主义才是正确的方法论,而非自启蒙时代以降占据科学界的唯理主义。孙中山评论说:“科學之試驗也,卽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也;探索家之探索也,卽行其所不知以求其發見也;偉人傑士之冒險也,卽行其所不知以建其功業也。”“諺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故所歷之事旣多,智識亦增長。所謂增益其所不能者。此由於經驗也。”因此,孙中山认为知识和理论是从实践和事实中来,而不是相反。任卓宣总结道:“國父底認識論是行的認識論。行是實踐,由之而獲得經驗。加以分析和組織,便成知識、學問等。所以行的認識論是實踐認識論。” 地位 在中華民國地位 1924年,孫中山将三民主義写入黃埔軍校訓詞,確立為国民党的指導思想,後作為中華民國國歌直到現今。 1929年,在南京完工的中山陵,處在山頂最高峰的祭堂,有3个拱門,分别書寫著“民族”、“民權”、“民生”。 1946年,三民主義被「制憲國民大會」列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第一四二條也明确规定:「國民經濟應以民生主義為基本原則,實施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以謀國計民生之均足。」規範了中華民國的憲政基礎,此彰顯三民主義的憲法實施至今。 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早期國內各高級中學及大學課程中曾列有三民主義,部分大學及中央研究院設有「三民主義研究所」,並以「三民主義」、「國父思想」等不同名稱,曾列為大學聯考與國家考試的必考科目。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境內的地名、路名乃至各級學校校歌經常能見到三民、民權、民生、民族等用語。 1994年4月19日,考試院全院審查會決議,高普考試將不再考《國父遺教》、《三民主義》,於翌年實施。同年9月24日,教育部招開大學校院長會議,由台大陳維昭校長擔任召集,商討廢除大學聯考廢考《三民主義》。 1999年3月26日,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宣布,翌年起大學聯考不再考三民主義。2005年1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課程暫行綱要》(95暫綱),將「三民主義」、「現代社會」與「公民」三個科目整併為「公民與社會」學科,此規畫由翌年起實施至今。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後來更名為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4年7月整合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改制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目前中華民國各大學也不再設立「三民主義研究所」。 現今,三民主義是泛藍陣營當中中國國民黨和新黨政治主張之一。 随着台湾去中国化思潮泛起,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逐渐受到淡化。2003年8月23日,前总统李登辉一句「中华民国已经不存在了」一度掀起轩然大波。同年11月12日,中华民国政府不再隆重庆祝「国父诞辰」,只有在野的国、亲、新三党举办纪念国父活动,声称「蓝军传承中山先生救国爱民精神。」 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张登及提出以「孙文精神为复兴之本」。他认为台湾社会面临的二大根本问题,一是统独,二是贫富差距与社会公义,在这两方面,孙中山思想都可以提供在野党「重新出发」的机会,而不必辛苦地另外摸索其他新的正当性。 2003年8月,以关怀弱势族群,诉求社会公平正义而成立的「泛紫」联盟,其召集人简锡堦强调宪法「确保人民的生存权与社会权」的重要性。他说:「在目前的宪法中,继承了孙文学说中倾向社会主义的部份遗产,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公用事业国家专营、实施社会保险制度、推行卫生保健与公医制度、推行义务教育等等。但眼前政府的政策却是背道而驰,有违宪之嫌。」 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認為,「中国国民党最有价值的『党产』,乃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部分,尤为孙氏超越时代的卓见;社会福利国家尚未出现之时,孙氏已提出了以国家公权力,推行社会福利。」 文化成果 三民主义永不过时论 戴季陶认为“中山先生說:‘要解決民生問題,是要用事實做基礎。’這是很正確的科學的方法,因為空洞的學理基礎,去求解決實際問題,就很容易落演繹理論的毛病,不能夠得到學理的證明。如果用事實做基礎,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夠充分的得到證明的保障,可以少了許多錯誤。”因此,三民主义是基于事实存在的理论。其他学者认为:“在時代的演化中,民族、民權、民生都將被賦予新的內容,都將面對新的問題。譬如,在今天,生民面對的巨大環境災難,就不是孫先生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新內容的湧現,新問題的提出,將是永無止境的——問題的解決,就是問題的提出。這要求三民主義審時度勢,及時地、適應性地變化自己。”因为三民主义“它的实践方法是由不知而行、行而后知,到知而后行的科学方法论。”所以“它能适应时空的变动而跟着发展,它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落伍。” 民国宪政派 2000年,王炳章发表《重建中华民国》一文,强调“孙中山所缔造的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宪法》,是民主共和宪法。”提出重建中华民国、恢复民国宪法。2012年,高氏兄弟倡议中国大陆的民國派人士改名为民国宪政派,简称民宪派。海外中國大陸民主人士中,以辛灝年、封從德、丁毅為代表的民國派認同三民主義,主張中國大陸重歸中華民國、重新施行《中華民國憲法》。2016年,丁毅著成《民宪论》一书,指孫中山晚年著述所定格的三民主義是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但不是羈絆,中華民國憲法在這一基礎上具有創新和發展。中国大陆“恢复施行民国宪法,可以规避制宪失败的风险。”并且中华民国宪法在台湾“具有多年实践所积累的庞大的释宪体系”,“是唯一的一个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判例参照的选项,任何其他宪政道路选项都无法在这一关键点上与之比肩。” 社会民主主义色彩 中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刘国凯认为,三民主義即“中國版的社會民主主義”,孙中山倡导全民政治、直接民权,其民生主义“既發展經濟增加國力,又改善民生,消除社會弊端,緩和階級矛盾。”著名民运人士杨天水总结说:“中山主義,具有資本主義的性質,但是避免了自由競爭時代資本主義的缺點;也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但是拒絕了社會主義思潮中的真正的空想派的馬列主義的一黨專政和公有制的危害無窮的思路。可以說,中山主義是一種民主社會主義。”学者王炯華指出:“同盟會成立前夕,孫中山已具有明顯的社會民主主義傾向。”《民报》成立后更揭橥其民生主义大旗,就土地问题与梁启超展开论战。“中國國民黨之社會民主黨性質尤其體現其在台灣的實踐”,“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還實行節制資本的既定方針,著力發展中小企業,注意防止貧富懸殊;注意勞動保護和醫療、救濟等社會福利事業。” 评价 著名学者余英时认为,孫文的民生主義決不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這在《民生主義》第一講中已有明白的交代。孫文說西方的社會主義有五十七種,又說馬克思是「社會病理學家」而非「社會生理學家」。歸結孫文何以會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余英時說這有其歷史背景:第一是當時孫文正採取「聯俄容共」以改組國民黨的新政策,他說民生主義即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顯然是政治策略的一種運用;第二更重要的是,孫文這種說法正是要使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失去存在的理論根據。孫文深信他的民生主義足以消融共產主義於無形,故孫文關於民生主義的新詮釋是針對著中國共產黨而發的。 国学大师钱穆在其《国史新论》中说:“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一面保留了中国文化旧传统,一面采纳了世界新潮流,调和折衷,揭示出一大纲领。”“在近代中国,能巨眼先瞩,了解中国传统政治,而求能把它逐步衔接上世界新潮流的,算只有孙中山先生一人。他的三民主义,实能采纳世界政治新潮流之各趋势,而使其会归一致。”并且在《中國思想史》中预言:「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是近代中國新生唯一的啟示,此刻在中國蔓延猖獗的共產主義,最多將是一個有骨骼有血肉的行屍……大陸政權正如一塊大石頭,在很高的山上滾下,越接近崩潰的時候,其力量越大。」 蒋介石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说:“三民主义是有所本的,其渊源所自,早在总理以前,与我中华民族之历史的生命同流发展。不过到了总理手里,才拿这个东西重新整理,构成一部完善的思想体系,就叫三民主义。这个主义虽是最新的,而其本质和基本精神之所在,却完全是由我们历史文化的正统,历数千年而一直传下来的。”戴季陶亦有类似评价:“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盖自孔子之思想系统递嬗而出,对于全世界人类共同欲求之理想与实现,一以贯之。”孙中山自己则总结说:“要之,三民主义非列宁之糟粕,不过演绎中华三千年来汉民族所保有之治国平天下之理想而成之者也。文虽不肖,岂肯尝列宁等人之糟粕。况如共产主义,不过中国古代所留之小理想者哉。” 1964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座谈会上提及:“《三民主义》骨头很少,水分很多。孙中山晚年没有知识了。他是个讲演家,煽动家,讲得慷慨激昂,博得给他鼓掌。”“他的无知识达到此等程度:他给右派解释共产主义时,画了个太极图,里面画了个小圈,写上共产主义;外面又画了个圈,写上社会主义,最后外面又画了个大圈,写上民生主义。他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包括在我的三民主义里头,总司令你是最不佩服他的。” 中國大陸學者陳鐵健、黃道炫認為,三民主義是近現代中國偉大的思想文化成果。在長期實踐革命的活動过程中,孫中山和同志們代表著當時的進步潮流,創立此影響深遠的理論思想,建立一套能滿足多數人意願的民主主義理論。在政治上,要求民族獨立,實現人民民主權利,在社會經濟和文化上,主張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提高人民生活和文化教育水平,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現代化國家。三民主義固然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偉大成果,但隨著時代發展,它必將被更切合當時社會的理論所取代。作為後來者,對三民主義應該採取批判、繼承、發展之態度。從文化角度看,三民主義是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在現代取向中的結晶,但不可能終結中國新文化之發展。對三民主義作不可移易之崇拜,接上中國古代正統思想傳承之「道統」,只能是對三民主義的扭曲和背離。 新三民主義 蘇聯与中國共產黨則認為:自1924年後,孫中山將三民主義重新解釋,進入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革命的三民主義才是真三民主義,如果沒有聯俄政策,那就必然是聯帝政策;如不聯共,就是反共。近代西方學界以及中華民國政府認為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並非出自孫中山之手,這些都只是蘇聯跟中共片面的自我詮釋,不符史實。 备註 参考文献 政治哲学书籍 中华民族主义 中华民国政府 亚洲民族主义 政治理论 中华民国政治
3月23日——威廉·史密斯,英国地理学家 4月30日——阿瑟·韦尔斯利(威灵顿公爵),英国军事家。(逝世1851年) 8月15日——拿破仑一世(逝世1821年) 9月14日——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学者(逝世1859年) 逝世 沈德潜,文学家(出生1673年) 9年
. 大事记 詹姆斯·庫克到达新西兰并宣布英国对新西兰的占领。 尼古拉·约瑟夫·居纽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以蒸汽为动力的三轮机动车。 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统一尼泊尔,建立了沙阿王朝。 邁索爾王國反攻英軍的重要基地馬德拉斯(金奈),英國最終不得不和邁索爾王國進行和談,第一次英邁戰爭結束。 法國東印度公司解散。 理查·阿克萊特發明的水力紡紗機問世。 6月3日——金星凌日。
滿江紅作詞者 岳飞之孫岳珂所编《金佗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滿江紅一词,被現代部分學者怀疑是伪作或托名之作,引發正反辯證。宋遼金史專家鄧廣銘與王曾瑜、李安等則考據岳飛確有作《滿江紅》。王克等人認為詞中賀蘭山指河北西路磁州賀蘭山,正於對金戰場。 1983年,發現了岳飛《滿江紅·寫懷》的原稿,在浙江省江山縣(古名須江)發現一古籍《須江郎峰祝氏族譜》,其《詩詞歌賦》集裡,載有岳飛在紹興三年(1133年)寫贈大制參祝允哲的《滿江紅》詞作及祝氏的和詞,如下: 祝允哲的回作: 一般認為,岳飛後來所作之《滿江紅·寫懷》即為收到祝允哲和作後,汲取了部分詞語意境,兩篇綜合加以修改原稿而成。 民族英雄爭議 从2002年底到2003年初,《中国古代史全教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删去岳飞是“民族英雄”的记述,引起广泛争论。 對於岳飛是否屬於民族英雄,各界有不同說法: 台湾学者王健文和騰訊历史责编谌旭彬認為古代中國發展出的「華夷之辨」自成體系,與西方民族主義不同。區別「華夷」的標準在於是否遵循「禮治」以及是否接受「先進文明」的教化,與其居住地和部落族群無關,華夏和四夷的界線是以生活習慣與政治形態而不是以血統劃分。遼朝遼道宗亦以契丹之出身而自視為「中華」,以「禮法」、「文物」作為區分「中華與夷」的標準,遼道宗說:「上世獯鬻、獫狁,盪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可見「中華」在當時並非現代的民族或種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南宋學者葉適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說:「中原者我之地,中華者我之名,報復仇恥者我之義」,葉適以「中華」為南宋人命名,但其涵義同樣無關「民族」。亦有學者說,一個人是否「民族英雄」,最基本的前提是此人對民族必須要有主觀認同,然而包括岳飛在內的南宋人的「中華」是一種「文明共同體」,而非「民族(種族)共同體」;既無“民族認同”,岳飛自然不屬於民族英雄。 亦有說法指出「民族概念」的第一种释义是「基于『共同祖先语言或历史』而组成的领土国家」,按此释义岳飞自然是“民族英雄”;而“民族”的第二種释义是来源自德文“Volk”和“Nation”的翻译,德國哲學家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主张的“Volk”概念,其核心是将“民族”视为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历史、文化的民族共同体,他将民族定义为“民族是一个具有独特语言和文化的共同体”。强调文化的一体性,较之于他者(异人种、异民族、异国民)而言,自然易用文化或文明概念来区别和划分自我与他者的优劣,“语言、历史、文化的共同体”本身就是“用文化或文明概念来区别和划分自我与他者”,换言之,所谓“文明共同体”本身就是德国源流的“民族”,说只有“文明共同体”而无“民族共同体”等于说“民族”不是“民族”是自我否认,是将同一内涵的概念冠上不同名字试图用其中一个否定另一个的做法,有如“白马非马”,指出當時南宋人的“中华”、“华夏”文明共同体即是“民族”共同体。 共青團中央有評論文章指,自宋代以來,岳飛的英雄地位從未被少數民族所質疑過,對他的英雄敘事也不存在民族矛盾。宋後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清兩朝也對岳飛表示了最高敬意,把他當作中國各族共同的精神偶像。文章又指出,「民族英雄」是一個近現代概念,“岳飞的民族英雄地位在民族英雄这个概念诞生之初,就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反过来将他否定,既不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也一定不会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情感所接受,認為用近現代中國的標準去套用古代中國的人物,無疑是機械式的,荒唐程度堪比責備古人為什麼不能建立社會主義中國……對於各民族的成就貢獻,一概予以肯定,而對各民族統治者的倒行逆施,也一概予以否定,一視同仁……既不要大漢族主義,也不要地方民族主義。」又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對岳飛的否定都是沒有道理。「中華民族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縱然是一個家庭都能形成彼此的諒解默契,何況是一個國家,一個文化和命運上的共同體。」岳飛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去,反而歷久彌新,認為他是中國最偉大的古代英雄人物之一,認為岳飛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轶事典故 岳飞在宗澤军中时显示出对野战的不同一般的爱好,宗澤担心他将来要吃亏:「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而授岳飞以陣法。岳飞由此说出一句军事名言:「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岳飞在宗澤军中保持对金兵不败的记录。在上书宋高宗而被黄潜善和汪伯彦开除军籍後,岳飞投奔河北西路招抚司张所,张所曾问起:「闻汝从宗留守,勇冠军,汝自料能敌人几何?」岳飞以“上兵伐谋,次兵伐交”的道理答:「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张所的评论是:「公殆非行伍中人也!」 宋高宗曾感叹:「天下未太平。」岳飞由此说出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 岳飞家乡汤阴沦陷,对金人有家仇国恨,心中所思以军务为主总想收复黄河以北的故土(汤阴虽属于今河南省,但历史上一直在黄河以北),因此对女色不太感兴趣。汤阴沦陷後,原配刘氏在战乱中“两经更嫁”,成为韩世忠前护军中“一拥押之妻”。岳飞後又娶李娃为妻,维持一夫一妻,一直到被害。1134年夏,岳飞率军攻取襄阳时,宋廷命令吴玠牵制陕西一带的金军,以免金军增援襄阳。吴玠派一位属官去鄂州的岳飞大营商洽军务。岳飞宴请这位来使。这位使臣发现岳飞设宴别无姬妾、歌童、舞女之类作陪和劝酒,颇感惊讶,回蜀後便告诉了吴玠。吴玠大为吃惊,马上以两千贯钱的高价,在四川买了一位仕宦之家出身的美貌女子,派两名使臣的妻子把她送到鄂州,献给岳飞。岳飞为避嫌,把这个女子安置在一间空屋,隔着屏风问:「某家上下所衣䌷布耳,所食齑面耳。女娘子若能如此同甘苦,乃可留,不然,不敢留。」结果此女被退回四川。 岳飛部將畢進,是宋孝宗時的名將畢再遇的父親。 岳飛軍中有孟安和其子孟林,是南宋末年名將孟珙的曾祖父和祖父。 岳飛在《良馬對》中以高宗賜馬兩匹為對照,建錚高宗應以良馬(忠臣)之言為上,駑馬(奸臣)之言為下,令高宗大為稱讚。 后世紀念 下列各地有纪念建筑: 中國大陸 宜興岳飛生祠,在宜興東廟巷周將軍廟內,建於1130年8月,為最早之岳廟。1939年被日本軍機炸毀。 靖江岳王廟——江蘇省靖江市生祠鎮,為岳飛生祠,第二座岳廟。 杭州岳王廟——浙江杭州西湖棲霞嶺南麓,也是岳飛墓地。 安陽湯陰岳飛廟——安陽湯陰城東15公里,是岳飛故里所在地,規模宏大,為三大岳廟之一。 朱仙鎮岳飛廟——河南開封南20公里。 宁波岳鄂王庙——浙江宁波东钱湖。 武汉武昌黄鹤楼後有岳飞塑像、石碑,纪念岳飞镇守武昌。 湖南衡东县沈陂村的岳氏后裔自发筹集资金兴建“岳飞纪念馆” 臺灣 臺南市後壁區下茄苳旌忠廟,主祀「岳武穆王」與岳家軍十位元帥,於清初建立。岳飛思想研究會會長、岳飛第28代嫡孫岳朝軍,於2001年蒞臨訪問,認定為臺灣岳王首廟。 嘉義縣新港鄉大潭精忠廟主祀岳飛 台北市林森公園內設有岳飛銅像,其基座題字為「岳武穆王銅像」與「還我河山」。 雲林縣虎尾鎮的持法媽祖宮內的「石雕園」中設有岳飛雕像。 台南縣仁德鄉岳王廟 南投縣日月潭文武廟內並祀岳武穆王。 屏東縣林邊鄉岳王廟 澎湖縣精忠廟 台中縣大里市武聖岳王廟 嘉義市林森東、西路與忠孝路口,設有岳飛銅像。 宜蘭縣宜蘭市城隍街,建有岳廟碧霞宫。 新竹市新竹關帝廟,旁有岳武穆王廟,主祀岳武穆王。 香港 香港銅鑼灣岳王古廟,香港唯一以奉祀岳飛的廟宇。 家庭 曾祖辈父母兄弟 曾祖:岳成 曾祖母:杨氏 祖:岳立 祖母:许氏 叔:岳睦 父:岳和 母:姚氏 弟:岳翻 婚姻 岳飞一生结婚两次,第一次在15岁结婚,妻子刘氏,婚后1年,生了岳云;婚后8年,生了岳雷。后來因為岳飞在外当兵,家庭贫困,家乡汤阴县被金国占据,刘氏最终撇下了两名兒子改嫁。岳飞第二次结婚是在26至27歲时,妻子李娃,为岳飞生了岳霖、岳震和岳霆。1175年,75岁的李娃在江州病逝。 子 岳雲,岳飛長子。年十二,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曰「贏官人」。飛征伐,未嘗不與。終左武大夫,提舉醴泉觀。後與岳飛論罪,棄市。死年二十三。孝宗時與岳飛復元官,以禮袝葬。 岳雷,岳飛次子。 岳霖,岳飛三子,終官敖文閣侍制、朝散大夫、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事、充馬步軍都總管、以敖文閣侍制致仕、贈中散大夫。 岳震,岳飛四子。 岳霆,岳飛五子。 女 岳安娘,嫁高祚 岳银瓶,一说其本名为岳孝娥,是否有次女存有疑義,可能為後世杜撰。南宋皆無此女記載,至元朝才開始形成岳银瓶故事。另查岳珂《岳忠武行實》:「先臣妻李氏,歷授楚國夫人。臣雲,先臣長子也;臣雷,臣霖,臣震、臣霆……先臣女安娘適高祚。隆興元年,詔補祚承信郎。」中記載,並無此姑母。另傳婚配岳飛愛將張憲,《昭雪廟諡》中提及張憲有四子,「子張敵萬訟冤,詔復張憲原觀察使,四子各與補官。」顯然早已成家生子,和傳說13歲投井死亡的岳銀瓶更無關係。 孫 岳甫,岳雲之子。 岳申,岳雲之子。 岳珂,岳霖之子。 岳大娘,岳雲之女。 后代 李之蘭,岳霆五世孫之子。 岳鍾琪,岳飛二十一世孫,清代將領。 文艺形象 忠孝 在所有故事中,岳飛被同時描繪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完美軍人與恪守倫理道德之模範。這些故事有的強調他與生俱來的民族主義精神,如「岳母刺字」,其母通過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這個故事也體現了他的「孝道」,在「家國同構」的中國古代社會有特殊寓意。 軍事 有的故事強調他的軍事天才,在《岳家軍》等民間文學作品中,岳家軍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屋,令行禁止,甚至讓敵人也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感嘆。他出師百戰百勝,朱仙鎮大捷,將金兵打得一敗塗地。幾乎所有作品都著重描繪了他的個人悲劇,並把它和民族命運相聯繫。 政治 這些描寫的共同範式如下:在戰局順利,本可直搗金國黃龍府之情况下,岳飛被南宋皇帝趙構十二道金字牌招回,又被以「莫須有」之罪名處死。這些描寫體現了中國社會不自覺的「泛道德化」傾向,即用道德標準評價政治事件,將政治矛盾描繪為政治人物「忠」、「奸」的道德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岳飛被誣陷至死而寧死不反,體現了儒家的忠君之道,也同時為這些作品所肯定。明代架空歷史小說話本《黃龍府》將歷史改寫為岳飛打敗金朝軍隊,「直搗黃龍」。《水滸傳》也有類似冤屈與忠誠的命題。 戲曲 元雜劇:一為孔文卿所作《地藏王證東窗事犯》(簡名《東窗事犯》);二為無名氏所作《宋大將岳飛精忠》(簡名《岳飛精忠》)。 明 姚茂良所作傳奇《岳武穆精忠記》,此劇由明初無名氏《岳飛破虜東窗記》改編而成。 明 李梅實原作、馮夢龍改定的傳奇《精忠旗》。 清康熙年間 《如是觀》傳奇(一名《翻精忠》、《倒精忠》)。
下列各地有纪念建筑: 中國大陸 宜興岳飛生祠,在宜興東廟巷周將軍廟內,建於1130年8月,為最早之岳廟。1939年被日本軍機炸毀。 靖江岳王廟——江蘇省靖江市生祠鎮,為岳飛生祠,第二座岳廟。 杭州岳王廟——浙江杭州西湖棲霞嶺南麓,也是岳飛墓地。 安陽湯陰岳飛廟——安陽湯陰城東15公里,是岳飛故里所在地,規模宏大,為三大岳廟之一。 朱仙鎮岳飛廟——河南開封南20公里。 宁波岳鄂王庙——浙江宁波东钱湖。 武汉武昌黄鹤楼後有岳飞塑像、石碑,纪念岳飞镇守武昌。 湖南衡东县沈陂村的岳氏后裔自发筹集资金兴建“岳飞纪念馆” 臺灣 臺南市後壁區下茄苳旌忠廟,主祀「岳武穆王」與岳家軍十位元帥,於清初建立。岳飛思想研究會會長、岳飛第28代嫡孫岳朝軍,於2001年蒞臨訪問,認定為臺灣岳王首廟。 嘉義縣新港鄉大潭精忠廟主祀岳飛 台北市林森公園內設有岳飛銅像,其基座題字為「岳武穆王銅像」與「還我河山」。 雲林縣虎尾鎮的持法媽祖宮內的「石雕園」中設有岳飛雕像。 台南縣仁德鄉岳王廟 南投縣日月潭文武廟內並祀岳武穆王。 屏東縣林邊鄉岳王廟 澎湖縣精忠廟 台中縣大里市武聖岳王廟 嘉義市林森東、西路與忠孝路口,設有岳飛銅像。 宜蘭縣宜蘭市城隍街,建有岳廟碧霞宫。 新竹市新竹關帝廟,旁有岳武穆王廟,主祀岳武穆王。 香港 香港銅鑼灣岳王古廟,香港唯一以奉祀岳飛的廟宇。 家庭 曾祖辈父母兄弟 曾祖:岳成 曾祖母:杨氏 祖:岳立 祖母:许氏 叔:岳睦 父:岳和 母:姚氏 弟:岳翻 婚姻 岳飞一生结婚两次,第一次在15岁结婚,妻子刘氏,婚后1年,生了岳云;婚后8年,生了岳雷。后來因為岳飞在外当兵,家庭贫困,家乡汤阴县被金国占据,刘氏最终撇下了两名兒子改嫁。岳飞第二次结婚是在26至27歲时,妻子李娃,为岳飞生了岳霖、岳震和岳霆。1175年,75岁的李娃在江州病逝。 子 岳雲,岳飛長子。年十二,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曰「贏官人」。飛征伐,未嘗不與。終左武大夫,提舉醴泉觀。後與岳飛論罪,棄市。死年二十三。孝宗時與岳飛復元官,以禮袝葬。 岳雷,岳飛次子。 岳霖,岳飛三子,終官敖文閣侍制、朝散大夫、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事、充馬步軍都總管、以敖文閣侍制致仕、贈中散大夫。 岳震,岳飛四子。 岳霆,岳飛五子。 女 岳安娘,嫁高祚 岳银瓶,一说其本名为岳孝娥,是否有次女存有疑義,可能為後世杜撰。南宋皆無此女記載,至元朝才開始形成岳银瓶故事。另查岳珂《岳忠武行實》:「先臣妻李氏,歷授楚國夫人。臣雲,先臣長子也;臣雷,臣霖,臣震、臣霆……先臣女安娘適高祚。隆興元年,詔補祚承信郎。」中記載,並無此姑母。另傳婚配岳飛愛將張憲,《昭雪廟諡》中提及張憲有四子,「子張敵萬訟冤,詔復張憲原觀察使,四子各與補官。」顯然早已成家生子,和傳說13歲投井死亡的岳銀瓶更無關係。 孫 岳甫,岳雲之子。 岳申,岳雲之子。 岳珂,岳霖之子。 岳大娘,岳雲之女。 后代 李之蘭,岳霆五世孫之子。 岳鍾琪,岳飛二十一世孫,清代將領。 文艺形象 忠孝 在所有故事中,岳飛被同時描繪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完美軍人與恪守倫理道德之模範。這些故事有的強調他與生俱來的民族主義精神,如「岳母刺字」,其母通過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這個故事也體現了他的「孝道」,在「家國同構」的中國古代社會有特殊寓意。 軍事 有的故事強調他的軍事天才,在《岳家軍》等民間文學作品中,岳家軍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屋,令行禁止,甚至讓敵人也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感嘆。他出師百戰百勝,朱仙鎮大捷,將金兵打得一敗塗地。幾乎所有作品都著重描繪了他的個人悲劇,並把它和民族命運相聯繫。 政治 這些描寫的共同範式如下:在戰局順利,本可直搗金國黃龍府之情况下,岳飛被南宋皇帝趙構十二道金字牌招回,又被以「莫須有」之罪名處死。這些描寫體現了中國社會不自覺的「泛道德化」傾向,即用道德標準評價政治事件,將政治矛盾描繪為政治人物「忠」、「奸」的道德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岳飛被誣陷至死而寧死不反,體現了儒家的忠君之道,也同時為這些作品所肯定。明代架空歷史小說話本《黃龍府》將歷史改寫為岳飛打敗金朝軍隊,「直搗黃龍」。《水滸傳》也有類似冤屈與忠誠的命題。 戲曲 元雜劇:一為孔文卿所作《地藏王證東窗事犯》(簡名《東窗事犯》);二為無名氏所作《宋大將岳飛精忠》(簡名《岳飛精忠》)。 明 姚茂良所作傳奇《岳武穆精忠記》,此劇由明初無名氏《岳飛破虜東窗記》改編而成。 明 李梅實原作、馮夢龍改定的傳奇《精忠旗》。 清康熙年間 《如是觀》傳奇(一名《翻精忠》、《倒精忠》)。 小說 熊大木著《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岳王傳》 錢彩著《說岳全傳》 評書 劉蘭芳《岳飛傳》 杭州評話《岳飛傳》 杭州評話《眾安橋》 揚州評話王麗堂《水滸》 影视 1940年《岳飛》香港新中國影片公司(吳楚帆飾) 1962年《岳飛出世》香港寶寶影業公司(洪金寶飾童年岳飛,羽佳飾成年岳飛) 1976年《民間傳奇之岳飛》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單元劇(江文聲飾) 1984年《十二金牌》香港亞洲電視電視劇(岳華飾) 1986年《盗日英雄传》新加坡30集電視劇(夏川飾) 1988年《八千里路雲和月》台灣中華電視公司40集電視劇(何家勁飾) 1992年《满江红》浙江电视台6集电视剧(樊志起饰) 1994年《岳飛傳》香港亞洲電視電視劇(徐少強飾) 1995年《尋龍劍俠賴布衣》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電視劇(劉家輝飾) 1997年《孝感動天》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单元劇(黎漢持饰) 2000年《我和殭屍有個約會III》香港亞洲電視電視劇(徐少強飾) 2013年《精忠岳飛》中國電影集團公司69集電視劇(黃曉明飾) 2016年《驚天岳雷》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48集電視劇(于荣光飾) 动画 2011年《少年岳飞传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电影 2012年《中华德育故事·岳飞报国》内蒙古东联动漫公司动画短剧 2013年《少年岳飞》济南海水科技有限公司动画电影 歌曲 《精忠报国》屠洪刚及歌词满江红 樂曲 《臨安遺恨》,1990年由中阮演奏家林吉良創作,原為中阮獨奏曲,後被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後改編成中阮、琵琶和古箏協奏曲,其中以古筝曲最為出名 參考文獻 《金史》
在端宗撤離福州後,朝廷駐蹕的福州濂浦(今福州市林浦鄉)村民將皇宮改為供奉南宋功臣的廟宇。為躲避元朝追查,將正殿稱作「泰山宮」,內供趙匡胤、趙昰、趙昺塑像;側殿稱作「大王殿」,供奉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塑像。每年正月舉行「出宮行鄉」,將他們抬出宮外,家家設宴祭拜,延續至今。 2020年6月,國際天文聯會宣佈將以文天祥命名。 廟宇 台灣新北市雙溪區亦有全台唯一供奉宋末三傑的「三忠廟」。興建於同治7年(1868年),是雙溪居民的信仰中心。(但於金門縣金沙鎮另有一座三忠廟) 在新馬泰地區,當地華人也有供奉「大宋三忠王」的廟宇。三忠王也稱三忠公,是指文天祥、陸秀夫與張世傑,等三位宋代忠臣。在新加坡主祀三忠王的廟宇就有「普忠廟」與「水顯宮」。 泰國普吉網寮三忠廟,成為泰國最早奉祀大宋三忠王所在,建立於大清光緒30年。 马来西亚霹雳太平马登福全宫是马来西亚首间供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百年古庙,成立于1838年已有168年的历史。 馬來西亞的馬六甲三威宮在1993年建廟供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是該州規模頗巨,香火鼎盛的廟宇。 家族 香港新界文氏始祖文天瑞,為逃避元兵追捕,於宋末元初年間移居廣東寶安三門東清後坑,至明初分支遷入新界。因為文氏族人曾領導1899年的新界抗英戰爭,所以文氏早年被港英政府認定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現時,文氏主要於元朗新田及大埔泰亨一帶聚居。 相關參見 三忠廟 (臺灣) 文天祥公園 香港新界新田文氏 “永镇江南”题额 泰亨鄉 動漫 《天子傳奇6洪武大帝》:已歿,以回顧角色登場,在得悉襄陽失守、元軍不日南下大宋將亡下,煉製天翔五靈,以在百年後反元之用,同時精於玄道之法師承於玄空四子之二師兄淮南子,本身是趙昺及張君寶之師傅,於被俘前以九十八名童子元神煉成趙昺之最強精神及張君寶之最強肉身。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學校區南面的兩大湖泊被命名為「文山湖」(東北泊為「上文山湖」,西南泊為「下文山湖」)。深圳南山区南头城亦有信国公文天祥祠。 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域建立纪念宋末抗元民族英雄的“宋大元帅墓园”。潮阳区谷饶镇一带流传着不少关于文天祥的传说。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阳整军图谋复国,征战中于海丰县被俘。而都统陈懿勾结叛将张弘范,与宋军血战于小北山麓。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宋军大都战死于此。明太祖追封宋末抗元阵亡将士为“元帅”,钦定贵山都赤寮(谷饶旧称)等毗邻抗元战场的村庄定期祭祀当年牺牲的将士,谷饶等地才开始了祭社。民间修葺宋末殉国将士之孤冢,称为“宋大元帅之墓”,各乡各族分期依时拜祭。据查,谷饶以及周围邻乡共有宋墓九处。谷饶祭社历来隆重,在海外也有影响力。每逢祭社,各村都披红挂绿,村民们穿街走巷进行民间艺术巡演。海外游子也纷纷回乡参加。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迳口镇迳口村委恩岭村通天蜡烛山有文天祥祖墓,为文天祥族人第九世祖辈(文天祥为十三世)郭氏之墓,建于元代,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0平方米。文天祥祖墓在南宋时由江西迁葬于此,属二次葬墓。 在端宗撤離福州後,朝廷駐蹕的福州濂浦(今福州市林浦鄉)村民將皇宮改為供奉南宋功臣的廟宇。為躲避元朝追查,將正殿稱作「泰山宮」,內供趙匡胤、趙昰、趙昺塑像;側殿稱作「大王殿」,供奉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塑像。每年正月舉行「出宮行鄉」,將他們抬出宮外,家家設宴祭拜,延續至今。 2020年6月,國際天文聯會宣佈將以文天祥命名。 廟宇 台灣新北市雙溪區亦有全台唯一供奉宋末三傑的「三忠廟」。興建於同治7年(1868年),是雙溪居民的信仰中心。(但於金門縣金沙鎮另有一座三忠廟) 在新馬泰地區,當地華人也有供奉「大宋三忠王」的廟宇。三忠王也稱三忠公,是指文天祥、陸秀夫與張世傑,等三位宋代忠臣。在新加坡主祀三忠王的廟宇就有「普忠廟」與「水顯宮」。 泰國普吉網寮三忠廟,成為泰國最早奉祀大宋三忠王所在,建立於大清光緒30年。 马来西亚霹雳太平马登福全宫是马来西亚首间供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百年古庙,成立于1838年已有168年的历史。 馬來西亞的馬六甲三威宮在1993年建廟供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是該州規模頗巨,香火鼎盛的廟宇。 家族 香港新界文氏始祖文天瑞,為逃避元兵追捕,於宋末元初年間移居廣東寶安三門東清後坑,至明初分支遷入新界。因為文氏族人曾領導1899年的新界抗英戰爭,所以文氏早年被港英政府認定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現時,文氏主要於元朗新田及大埔泰亨一帶聚居。 相關參見 三忠廟 (臺灣) 文天祥公園 香港新界新田文氏 “永镇江南”题额 泰亨鄉 動漫 《天子傳奇6洪武大帝》:已歿,以回顧角色登場,在得悉襄陽失守、元軍不日南下大宋將亡下,煉製天翔五靈,以在百年後反元之用,同時精於玄道之法師承於玄空四子之二師兄淮南子,本身是趙昺及張君寶之師傅,於被俘前以九十八名童子元神煉成趙昺之最強精神及張君寶之最強肉身。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廖咸惠:〈理解天命——文天祥的命運觀與術數知識 〉。 文天祥 T天祥 吉安人
0。 若R是一個環而n是一個自然數,則 Rn 是一個R-模。 若M是一個光滑流形,則由M至實數的光滑函数是一個環R。在M上的所有向量場組成一個R-模。 所有 n×n 實數矩陣 組成一個環R。 歐幾里得空間Rn 是一個左R-模,當中純量乘法就是矩陣的純量乘法。 若R是一個環而I是其中一個 左理想 ,則I是一個左R-模。 子模及同態 假設M是左R-模兼N是M的子集。如果對於所有n ∈ N及r ∈ R,乘積rn ∈ N(若是右模,nr),則N是RM的子模(或更準確地,R-子集)。 若M和N是左R-模,若映射 f : M -> N有對所有m, n ∈
是一個R-模。 若M是一個光滑流形,則由M至實數的光滑函数是一個環R。在M上的所有向量場組成一個R-模。 所有 n×n 實數矩陣 組成一個環R。 歐幾里得空間Rn 是一個左R-模,當中純量乘法就是矩陣的純量乘法。 若R是一個環而I是其中一個 左理想 ,則I是一個左R-模。 子模及同態 假設M是左R-模兼N是M的子集。如果對於所有n ∈ N及r ∈ R,乘積rn ∈ N(若是右模,nr),則N是RM的子模(或更準確地,R-子集)。 若M和N是左R-模,若映射 f : M -> N有對所有m, n ∈ M及r, s ∈ R,f(rm + sn) = rf(m) + sf(n),則稱映射 f為R-模同態。像其他同態,模同態保存了模的結構。 其他定義及表達法
他们通过将以前使用的国旗自然延续为新希腊的国旗。在古希腊,他们与雅典娜相关联,并使用亚历山大大帝的旗帜, 而在希腊人在国外时,人们通常通过他们带着蓝色长条的衣服来认识他们。 在拜占庭,白色和蓝色是海军和其他旗帜的颜色(包括相同情况的“Devilion”,与“现今国旗”最为类似的帝国卫队的官方旗帜), 王朝,制服,帝王衣服,列祖的王位等等的徽章 十字,随着Chi-Rho作为帝国的象征,并在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成为拜占庭国旗。蓝白色拜占庭海军旗为蓝十字白底旗(用于4世纪),或为白十字蓝底旗(用于10世纪),并于比雷埃夫斯希腊航海博物馆展出。 作为一个重要的拜占庭象征,使用于自世纪初以来的拜占庭帝国 但更广泛的用做帕里奥洛格斯王朝皇帝的王朝旗帜,也是所谓的“tetragrammatic十字”,有四个B或火镰在旗上代表帝国的座右铭:“Βασιλεύς Βασιλέων Βασιλεύων Βασιλευόντων ”(“万王之王统治那些统治者”),有时也被解释为Βασιλεύ Βασιλέων Βασιλέα Βοήθει(万王之王助我皇)。 最后一位拜占庭皇帝(康斯坦丁十一世)在位时,虽然tetragrammatic十字在“Devilion”(帝国卫队官方旗帜)之中遵循了“历史”(白底蓝十字),但是帝国旗帜的颜色大多为紫色和金色。 奥斯曼统治时期 在奥斯曼统治期间,希腊人所使用的非官方旗帜,通常包括双头鹰(见下文),十字,圣人画像和各种标语。受雇于奥斯曼苏丹的希腊西帕希人在伊皮鲁斯和伯罗奔尼撒被允许使用他们自己的,基督教成分明显的旗帜。旗帜上面是蓝十字架,中间有圣乔治屠龙像,旗帜使用于1431年至1639年这种特权被苏丹大大限制的时候。在其他地方,类似的旗帜也被使用。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用途最接近“国旗”的旗帜是Graikothomaniki pantiera,一种东正教徒商船被允许悬挂的民用旗,由两条红色长条(象征奥斯曼帝国)和一条蓝色长条(象征希腊人)构成。在签订《庫楚克開納吉和約》后,希腊人商船上也可以悬挂俄罗斯国旗。 在1769年起义后,具有历史意义的白底蓝十字旗于1821年革命再一次被军事领导人完全使用。它变成了最流行的革命旗帜,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成为国旗。这面革命国旗的变种,蓝底白十字旗似乎也被用于起义当中去了。这种设计在以前,也被用于一个地方的象征(一面几乎相同的16世纪或17世纪的旗帜在哈尼亚发现 ),而拿破仑军队中的希腊志愿者在1798年在埃及使用了一面蓝底白十字旗,在左上角放上了一面法国国旗。 一位军事领导人,Yiannis Stathas,从1800年开始在他的船上悬挂一面蓝底白十字旗。第一面最终采用的旗帜于1807年通过,生产,悬挂于斯基亚索斯岛的Evangelistria修道院。一些著名的军事领导人(包括西奥多·科洛科特罗尼和安德烈·米奥利斯)聚集在那里协商关于起义的事情时,他们也在向当地主教悬挂的这面旗发誓。 国旗与历史演变 在希腊革命的初期,除了各种十字旗帜,在欧洲的希腊知识分子、地区领导、头领和地区委员会所设计和使用的旗帜中的颜色和徽章都各不相同。这些旗帜中的很多旗帜都为圣人,不死鸟(象征希腊民族的新生),标语例如“不自由,毋宁死”(Ελευθερία ή Θάνατος)或束棒——例如菲力克·希特里亚。 因为欧洲君主国盟军在所谓的“欧洲协调”中, 怀疑有些组织要发动国家或社会革命活动,例如“希特里亚”,在于1822年举办的第一次希腊独立运动全国大会开始为描绘革命中的希腊为一个“普通”的有序的民族国家采取行动。这样不仅要统一地区议会为中央行政机构,也要决定废除所有的革命旗帜,并通过一个国旗。为什么变种(蓝底白十字旗)被选中,而更受欢迎的白底蓝十字旗落选,原因不明。 在1822年3月15日,临时政府法令第540条确定了各个旗帜:蓝底白十字旗为陆用旗;有9条颜色为蓝色和白色的条纹,右上角为蓝底白十字旗的旗帜为軍艦旗;右上角为白底蓝十字,其他地方均为蓝色的旗帜为商船旗。 在1828年后,后者停用,十字与长条旗成为了唯一的海用旗帜。这种设计在希腊立即受到了欢迎,并在现实中常与国旗(单纯十字)一起用。 国王奥托一世增加了皇家徽章(一面巴伐利亚颜色(蓝与白) 构成的盾的顶部有一个王冠)。 在1862年奥托放弃执政后,废除了皇家徽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王冠,并被用到1863年。陆用旗中间有圣乔治的方形版本于1864年4月9日作为军队的旗帜被通过。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王朝的旗帜的方形版本几乎相同的旗帜被作为皇家旗帜制造。国旗确切的形状和使用于1867年9月27日通过皇家法令颁布。在1914年5月31日,带有王冠的旗帜作为于各部门、各大使馆和公共服务部门使用的国旗被通过,而商船旗和没有王冠的十字旗被允许由公民使用。 在1924年3月25日,希腊第二共和国成立,所有旗帜上的王冠被去除。在1930年2月20日,国旗比例被规定为2:3,十字的长为“1/5的宽”。国旗(陆用旗)被用于各部门、大使馆和所有的公共和军事服务部门,軍艦旗则被海军,商船,领事馆和公民使用。在1935年10月10日,君主制被恢复,王冠又回到了旗帜上面。1967年军政府时期再一次停用,軍艦旗旗于1969年被用作唯一的国旗,并使用一种深色调的蓝色。在1970年8月18日,国旗比例被改为7:12。在政权更替后,陆用旗被恢复了一段时间(法令第48/1975条和总统令515/1975条),直到1978年被停用。 目前的希腊国旗 在1978年,过去的民用旗(海用旗)重新成为唯一的国旗,比例为2:3。 以前的国旗作为陆用旗,也作为军用旗和民用旗,以取代當時仍存在各式旗帜。国旗上没有其他的设计和徽章,希腊政府至今还没有规定国旗上蓝色的色调,因此实际使用的國旗,從很深色到很浅色的版本都有。希腊的国旗日为10月27日。 旧的陆用旗依然飘扬在旧国会大厦及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网站,此外希臘公民亦可以私人悬挂此旗。 希腊战旗 陆军和空军的战旗是方形的,为蓝底白十字旗。陆军战旗十字的中心是圣乔治像,而空军战旗十字的中心为米迦勒像。 在陆军中,战旗通常在步兵团、坦克和军校在战争中或在阅兵式上飘扬。海军和海上警卫队在阅兵式中飘扬军舰旗代替战旗。 也规定了半军事组织希腊宪兵(后来与城市警察合并为希腊警察)的战旗。 由于含有消防机构,希腊警察和前城市警察被认为是公共机构,没有战旗,并用国旗代替战旗。 海军与民用旗 海军与民用旗和国旗相同。 简单的“蓝底白十字”也被用作海军旗和海军军衔标志。海军条例第21章(第21021-30条)描述了这些旗帜的用途。 双头鹰 ,这并不是现今希腊国旗或国徽的一部分(虽然这正式的用于希腊军队和希腊教会,并于1925年至1926年用在希腊国徽之中)。一个关于解释其原因的建议是,独立以后,为政治,国际关系和理智作出努力,让希腊重现拜占庭时代的辉煌。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仅仅是希腊特定的历史时期(拜占庭时期)和某种特定的统治形式(帝国)的象征。更多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后者,这个符号仅仅与个人相关联,也仅仅是拜占庭皇帝的王朝徽章。 希腊学者们试图让双头鹰与古代符号相关联:鹰是强大城邦的共同设计,然而有一种含义是“双雕”源于一个神话:宙斯放飞两只雕,两只雕分别由世界的两端往东或往西飞,最终于特尔斐会合,证明那里是世界中心。然而,毫无疑问,双头鹰的起源受到了罗马和东欧的影响。事实上,早期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鹰(伸长翅膀,面向右)作为帝国的象征。在伊萨克一世(1057年—1059年在位)统治期间,将鹰修改为双头鹰,通过过去的传统可以体现出这样的野兽(指伊萨克一世)他的祖国帕法拉歌尼亚(Paphalagonia)位于小亚细亚(反过来可能又体现出了更加古老的神话)。很多遵循了详情的国旗的修改,往往加上了十字。在1261年希腊人又夺回了康斯坦丁堡后,在双头鹰的每个头上又增加了代表(按照最流行的理论)尼西亚帝国重新夺回的首都和中途的“首都”的2个王冠。出现了拜占庭使用这个符号的含义的混乱;可以肯定这是“王朝”的象征而非“国家”的象征(在那时完全不适用,无论如何),所以,这里使用的颜色明显是“皇权的颜色”,即帝国紫和金。 在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尽管拜占庭帝国不复存在,双头鹰依然是对于希腊人而言强有力的国家的象征(虽然少得多了,但依然比十字多)被印在旗帜上面,尤其是在起义和暴动的时候。最典型的,是东正教会,并在现在依然使用拜占庭带着鹰的旗帜,通常为黄底或黑底。但在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这个符号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君士坦丁堡”(或第三罗马),即莫斯科。俄罗斯深深受到了拜占庭的影响,认为它是罗马的继承人,并将双头鹰作为它的帝国象征。它也在塞尔维亚、黑山和一些非斯拉夫人国家(尤其是阿爾巴尼亞)被使用。 陸上用旗 海上用旗 参见 自由颂 拜占庭徽章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希腊国旗的条纹式样与其他的几面旗帜极为类似,最特别的是1707年以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旗帜与希腊国旗的相似之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证明其来自更古老的设计,或受到它的影响。 很有可能是因为希腊航海旗的影响,外国旗帜如美国国旗中的条纹也许受到希腊国旗的影响。 古代和拜占庭时期的希腊国旗 白色和蓝色从其历史意义来讲,自古以来就是希腊的代表色; 他们通过将以前使用的国旗自然延续为新希腊的国旗。在古希腊,他们与雅典娜相关联,并使用亚历山大大帝的旗帜, 而在希腊人在国外时,人们通常通过他们带着蓝色长条的衣服来认识他们。 在拜占庭,白色和蓝色是海军和其他旗帜的颜色(包括相同情况的“Devilion”,与“现今国旗”最为类似的帝国卫队的官方旗帜), 王朝,制服,帝王衣服,列祖的王位等等的徽章 十字,随着Chi-Rho作为帝国的象征,并在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成为拜占庭国旗。蓝白色拜占庭海军旗为蓝十字白底旗(用于4世纪),或为白十字蓝底旗(用于10世纪),并于比雷埃夫斯希腊航海博物馆展出。 作为一个重要的拜占庭象征,使用于自世纪初以来的拜占庭帝国 但更广泛的用做帕里奥洛格斯王朝皇帝的王朝旗帜,也是所谓的“tetragrammatic十字”,有四个B或火镰在旗上代表帝国的座右铭:“Βασιλεύς Βασιλέων Βασιλεύων Βασιλευόντων ”(“万王之王统治那些统治者”),有时也被解释为Βασιλεύ Βασιλέων Βασιλέα Βοήθει(万王之王助我皇)。 最后一位拜占庭皇帝(康斯坦丁十一世)在位时,虽然tetragrammatic十字在“Devilion”(帝国卫队官方旗帜)之中遵循了“历史”(白底蓝十字),但是帝国旗帜的颜色大多为紫色和金色。 奥斯曼统治时期 在奥斯曼统治期间,希腊人所使用的非官方旗帜,通常包括双头鹰(见下文),十字,圣人画像和各种标语。受雇于奥斯曼苏丹的希腊西帕希人在伊皮鲁斯和伯罗奔尼撒被允许使用他们自己的,基督教成分明显的旗帜。旗帜上面是蓝十字架,中间有圣乔治屠龙像,旗帜使用于1431年至1639年这种特权被苏丹大大限制的时候。在其他地方,类似的旗帜也被使用。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用途最接近“国旗”的旗帜是Graikothomaniki pantiera,一种东正教徒商船被允许悬挂的民用旗,由两条红色长条(象征奥斯曼帝国)和一条蓝色长条(象征希腊人)构成。在签订《庫楚克開納吉和約》后,希腊人商船上也可以悬挂俄罗斯国旗。 在1769年起义后,具有历史意义的白底蓝十字旗于1821年革命再一次被军事领导人完全使用。它变成了最流行的革命旗帜,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成为国旗。这面革命国旗的变种,蓝底白十字旗似乎也被用于起义当中去了。这种设计在以前,也被用于一个地方的象征(一面几乎相同的16世纪或17世纪的旗帜在哈尼亚发现 ),而拿破仑军队中的希腊志愿者在1798年在埃及使用了一面蓝底白十字旗,在左上角放上了一面法国国旗。 一位军事领导人,Yiannis Stathas,从1800年开始在他的船上悬挂一面蓝底白十字旗。第一面最终采用的旗帜于1807年通过,生产,悬挂于斯基亚索斯岛的Evangelistria修道院。一些著名的军事领导人(包括西奥多·科洛科特罗尼和安德烈·米奥利斯)聚集在那里协商关于起义的事情时,他们也在向当地主教悬挂的这面旗发誓。 国旗与历史演变 在希腊革命的初期,除了各种十字旗帜,在欧洲的希腊知识分子、地区领导、头领和地区委员会所设计和使用的旗帜中的颜色和徽章都各不相同。这些旗帜中的很多旗帜都为圣人,不死鸟(象征希腊民族的新生),标语例如“不自由,毋宁死”(Ελευθερία ή Θάνατος)或束棒——例如菲力克·希特里亚。 因为欧洲君主国盟军在所谓的“欧洲协调”中, 怀疑有些组织要发动国家或社会革命活动,例如“希特里亚”,在于1822年举办的第一次希腊独立运动全国大会开始为描绘革命中的希腊为一个“普通”的有序的民族国家采取行动。这样不仅要统一地区议会为中央行政机构,也要决定废除所有的革命旗帜,并通过一个国旗。为什么变种(蓝底白十字旗)被选中,而更受欢迎的白底蓝十字旗落选,原因不明。 在1822年3月15日,临时政府法令第540条确定了各个旗帜:蓝底白十字旗为陆用旗;有9条颜色为蓝色和白色的条纹,右上角为蓝底白十字旗的旗帜为軍艦旗;右上角为白底蓝十字,其他地方均为蓝色的旗帜为商船旗。 在1828年后,后者停用,十字与长条旗成为了唯一的海用旗帜。这种设计在希腊立即受到了欢迎,并在现实中常与国旗(单纯十字)一起用。 国王奥托一世增加了皇家徽章(一面巴伐利亚颜色(蓝与白) 构成的盾的顶部有一个王冠)。 在1862年奥托放弃执政后,废除了皇家徽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王冠,并被用到1863年。陆用旗中间有圣乔治的方形版本于1864年4月9日作为军队的旗帜被通过。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王朝的旗帜的方形版本几乎相同的旗帜被作为皇家旗帜制造。国旗确切的形状和使用于1867年9月27日通过皇家法令颁布。在1914年5月31日,带有王冠的旗帜作为于各部门、各大使馆和公共服务部门使用的国旗被通过,而商船旗和没有王冠的十字旗被允许由公民使用。 在1924年3月25日,希腊第二共和国成立,所有旗帜上的王冠被去除。在1930年2月20日,国旗比例被规定为2:3,十字的长为“1/5的宽”。国旗(陆用旗)被用于各部门、大使馆和所有的公共和军事服务部门,軍艦旗则被海军,商船,领事馆和公民使用。在1935年10月10日,君主制被恢复,王冠又回到了旗帜上面。1967年军政府时期再一次停用,軍艦旗旗于1969年被用作唯一的国旗,并使用一种深色调的蓝色。在1970年8月18日,国旗比例被改为7:12。在政权更替后,陆用旗被恢复了一段时间(法令第48/1975条和总统令515/1975条),直到1978年被停用。 目前的希腊国旗 在1978年,过去的民用旗(海用旗)重新成为唯一的国旗,比例为2:3。 以前的国旗作为陆用旗,也作为军用旗和民用旗,以取代當時仍存在各式旗帜。国旗上没有其他的设计和徽章,希腊政府至今还没有规定国旗上蓝色的色调,因此实际使用的國旗,從很深色到很浅色的版本都有。希腊的国旗日为10月27日。 旧的陆用旗依然飘扬在旧国会大厦及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网站,此外希臘公民亦可以私人悬挂此旗。 希腊战旗 陆军和空军的战旗是方形的,为蓝底白十字旗。陆军战旗十字的中心是圣乔治像,而空军战旗十字的中心为米迦勒像。 在陆军中,战旗通常在步兵团、坦克和军校在战争中或在阅兵式上飘扬。海军和海上警卫队在阅兵式中飘扬军舰旗代替战旗。 也规定了半军事组织希腊宪兵(后来与城市警察合并为希腊警察)的战旗。 由于含有消防机构,希腊警察和前城市警察被认为是公共机构,没有战旗,并用国旗代替战旗。 海军与民用旗 海军与民用旗和国旗相同。 简单的“蓝底白十字”也被用作海军旗和海军军衔标志。海军条例第21章(第21021-30条)描述了这些旗帜的用途。 双头鹰 ,这并不是现今希腊国旗或国徽的一部分(虽然这正式的用于希腊军队和希腊教会,并于1925年至1926年用在希腊国徽之中)。一个关于解释其原因的建议是,独立以后,为政治,国际关系和理智作出努力,让希腊重现拜占庭时代的辉煌。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仅仅是希腊特定的历史时期(拜占庭时期)和某种特定的统治形式(帝国)的象征。更多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后者,这个符号仅仅与个人相关联,也仅仅是拜占庭皇帝的王朝徽章。 希腊学者们试图让双头鹰与古代符号相关联:鹰是强大城邦的共同设计,然而有一种含义是“双雕”源于一个神话:宙斯放飞两只雕,两只雕分别由世界的两端往东或往西飞,最终于特尔斐会合,证明那里是世界中心。然而,毫无疑问,双头鹰的起源受到了罗马和东欧的影响。事实上,早期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鹰(伸长翅膀,面向右)作为帝国的象征。在伊萨克一世(1057年—1059年在位)统治期间,将鹰修改为双头鹰,通过过去的传统可以体现出这样的野兽(指伊萨克一世)他的祖国帕法拉歌尼亚(Paphalagonia)位于小亚细亚(反过来可能又体现出了更加古老的神话)。很多遵循了详情的国旗的修改,往往加上了十字。在1261年希腊人又夺回了康斯坦丁堡后,在双头鹰的每个头上又增加了代表(按照最流行的理论)尼西亚帝国重新夺回的首都和中途的“首都”的2个王冠。出现了拜占庭使用这个符号的含义的混乱;可以肯定这是“王朝”的象征而非“国家”的象征(在那时完全不适用,无论如何),所以,这里使用的颜色明显是“皇权的颜色”,即帝国紫和金。 在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尽管拜占庭帝国不复存在,双头鹰依然是对于希腊人而言强有力的国家的象征(虽然少得多了,但依然比十字多)被印在旗帜上面,尤其是在起义和暴动的时候。最典型的,是东正教会,并在现在依然使用拜占庭带着鹰的旗帜,通常为黄底或黑底。但在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这个符号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君士坦丁堡”(或第三罗马),即莫斯科。俄罗斯深深受到了拜占庭的影响,认为它是罗马的继承人,并将双头鹰作为它的帝国象征。它也在塞尔维亚、黑山和一些非斯拉夫人国家(尤其是阿爾巴尼亞)被使用。 陸上用旗 海上用旗 参见 自由颂 拜占庭徽章
1939年:本·卡耶塔諾,美國政治人物,第5任夏威夷州州長 1943年:彼得·諾頓,美國程式設計師、企業家 1945年:保罗·赫希,美國電影剪輯師 1946年:薩欽·小羽毛,美國女演員、模特兒、美國原住民權利活動人士(2022年逝世) 1947年:P·J·歐魯克,美國政治諷刺家、記者(2022年逝世) 1948年:查爾斯三世,現任英國國王 1951年:艾力克·約翰·薩奇,美國音樂家,樂隊邦喬飛貝斯手(2022年逝世) 1953年:多米尼克·德维尔潘,第167任法國總理 1954年:雅尼,希腊裔美國音樂家 1954年:康多莉扎·賴斯,美國史第一位女性非裔國務卿 1956年:彼得·魯道夫·德弗里斯,荷蘭犯罪調查記者(2021年逝世) 1959年:布萊恩·史蒂文森,美國律師、社會公義運動家 1961年:鄭智化,台灣男歌手 1962年:興梠里美,日本女性聲優 1962年:田中敦子,日本女性聲優 1962年:史蒂法諾·加巴納,意大利時装設計師,杜嘉班納品牌創始人 1963年:潘石屹,中國企業家 1965年:張莉,中國演員 1966年:柯特·席林,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 1967年:梁永恩,香港公務員 1969年:高曉松,中國作曲家、導演 1970年:大卫·韦斯利,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72年:喬許·杜默,美國演員 1972年:耶荻塔·葛米亞克,波蘭唱片製作人、創作歌手 1975年:路易桑,巴西足球運動員 1976年:梁栢堅,香港填詞人 1977年:何琳,中國演員 1977年:楊志剛,中國演員 1978年:劉芙豪,台灣棒球選手 1978年:林聖凱,台灣棒球選手 1979年:毛硯龍,中國國家級足球裁判員 1979年:歐嘉·柯瑞蘭寇,烏克蘭女演員 1979年:米格尔·萨巴赫,墨西哥足球運動員 1980年:迟帥,中國演員、主持人 1981年:大久保藍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1年:拉塞爾·托維,英國演員 1982年:哈姆丹·阿勒马克图姆,杜拜王儲 1982年:趙安,韓國女演員 1984年:梁麗翹,香港演員 1984年:玛丽亚·舍里福维奇,塞爾維亞歌手 1985年:托马斯·维尔马伦,比利時足球運動員 1986年:袁詠琳,台灣歌手 1987年:俞灝明,中國歌手 1988年:賈斯丁·蓋奇,美國職業綜合格鬥運動員 1988年:維塔利·塞都克,烏克蘭記者、狗仔隊 1989年:林盈臻,台灣女子團體Popu Lady隊長 1989年:山本亮太,日本男歌手、演員 1989年:詹克·利費摩亞,英國足球運動員 1990年:王詩安,台灣歌手、演員 1990年:陳柯宇,中國歌手 1990年:羅曼·比爾基,瑞士足球運動員 1991年:格雷厄姆·馬丁,美國演員 1992年:泰格·弗隆,愛爾蘭橄欖球運動員 1993年:野村周平,日本演員 1993年:森姆·烏迪迪,法國足球運動員 1993年:法蘭西斯科·林多爾,美國棒球運動員 1996年:章若楠,中國女演員 1996年:博爾納·丘里奇,克羅地亞職業网球運動員 1997年:木戶衣吹,日本女性聲優 1997年:松倉海斗,日本男演員、歌手、偶像 1997年:克里斯托弗·恩昆库,法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8年:小池美波,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櫻坂46成員 1998年:索菲亞·科寧,美國網球運動員 2000年:朴施妍,韓國女子偶像團體PRISTIN成員 2001年:香月杏珠,日本寫真偶像 逝世 前250年:秦孝文王嬴柱,戰國時期秦國君主(前302年出生) 565年:查士丁尼一世,东罗马帝国皇帝(483年出生) 669年:藤原鎌足,日本政治家(614年出生) 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927年出生) 1263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大公(1221年出生) 1360年:格雷格利乌斯·帕拉玛斯,东正教主教(1296年出生) 1522年:法兰西的安妮,法国公主及摄政王(1461年出生) 1556年:喬瓦尼·卡薩,意大利作家(1503年出生) 1687年:奈爾·圭恩,英国舞台剧演员(1650年出生) 1691年:土佐光起,日本画家(1617年出生) 1716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数学家(1646年出生) 1734年:路易絲·德·克魯阿爾,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情妇(1649年出生) 1746年:格奥尔格·斯特勒,德国生物学家(1709年出生) 1749年:丸山權太左衛門,日本相扑选手(1713年出生) 1825年:让·保罗,德国作家(1763年出生) 1829年:路易-尼古拉·沃克蘭,法国化学家(1763年出生) 1831年: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之集大成者(1770年出生) 1832年:查尔斯·卡罗尔,美國政治人物,《独立宣言》签字者之一(1737年出生) 1885年:雅各布斯·安東尼·梅森,荷蘭攝影師(1836年出生) 1908年:光绪帝,清朝皇帝(1871年出生) 1921年:伊莎貝爾,巴西皇儲,布拉干薩家族首領(1846年出生) 1923年:恩斯特·奧古斯特二世,坎伯蘭和特維奧特戴爾公爵(1845年出生) 1930年:杨开慧,毛泽东妻子(1901年出生)
1765年:羅伯特·富爾頓,美國工程師、最早輪船定期運輸者(1815年逝世) 1778年: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1837年逝世) 1797年:查爾斯·萊爾,英國地質學家、律師,均變說重要論述者(1875年逝世) 1805年:芬尼·塞西里亞·孟德爾頌,德國女鋼琴家、作曲家,費利克斯·孟德爾頌的姊姊(1847年逝世) 1812年:瑪麗亞·克里絲蒂娜,两西西里王國王后(1836年逝世) 1840年:克洛德·莫奈,法國印象派画家(1926年逝世) 1845年:烏利塞·迪尼,義大利數學家、政治家(1918年逝世) 1847年:葉卡特琳娜·多爾戈魯科娃,俄羅斯帝國貴族,沙皇亞历山大二世的第二任妻子(1922年逝世) 1863年:利奧·貝克蘭,比利時化學家,被稱為「塑料工業之父」(1944年逝世) 1864年:赫伯特·麥考萊,奈及利亞民族主義者、政治家(1946年逝世) 1889年:贾瓦哈拉爾·尼赫鲁,印度政治人物,首任印度总理(1964年逝世) 1889年:塔哈·侯賽因,埃及近代化運動先驅之一(1973年逝世) 1891年:弗雷德里克·班廷,加拿大醫學家,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41年逝世) 1896年:瑪米·艾森豪威爾,美國第34任總統德怀特·D·艾森豪威爾夫人(1979年逝世) 1900年:阿隆·科普蘭,美國古典音樂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1990年逝世) 1904年:庫茲馬·尼古拉耶維奇·傑列維揚科,蘇聯陸軍中將(1954年逝世) 1907年:阿斯特麗德·林格倫,瑞典童書編輯出版者、作家(2002年逝世) 1908年: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美國政治人物,曾任威斯康辛州聯邦參議員(1957年逝世) 1911年:廖漢生,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2006年逝世) 1912年:林同炎,中國结构工程師(2003年逝世) 1917年:朴正熙,韓國第5至第9任總統、獨裁者(1979年逝世) 1922年:維若妮卡·蕾克,美國女演員(1973年逝世) 1922年:布特羅斯·布特羅斯-蓋里,聯合國第六任秘書長(2016年逝世) 1924年:列奥尼德·柯岗,前蘇聯小提琴演奏家(1982年逝世) 1925年:若列斯·亞歷山德羅維奇·梅德韋傑夫,俄羅斯農學家、生物學家、歷史學家、蘇聯持不同政見者(2018年逝世) 1925年: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梅德韦杰夫,俄羅斯歷史學家、政治作家、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馬克思主義者 1929年:吳承康,中國工程師(2022年逝世) 1930年:爱德華·怀特,美國第一個進行太空漫步的太空人(1967年逝世) 1933年:譚炳文,香港演員、歌手(2020年逝世) 1933年:弗萊德·海斯,美國宇航員 1934年:額我略·伯多祿二十世·蓋布洛揚,亞美尼亞禮天主教基里基雅宗主教區宗主教(2021年逝世) 1934年:温蒂·卡洛斯,美國作曲家,電子合成器音樂先驅 1935年:胡笙·賓·塔拉勒,約旦國王(1999年逝世) 1937年:帕維爾·卡姆涅夫,俄羅斯火箭科學家(2023年逝世) 1939年:艾伯特·德爾·羅薩里奧,菲律賓外交官,前任菲律賓外交部長(2023年逝世) 1939年:本·卡耶塔諾,美國政治人物,第5任夏威夷州州長 1943年:彼得·諾頓,美國程式設計師、企業家 1945年:保罗·赫希,美國電影剪輯師 1946年:薩欽·小羽毛,美國女演員、模特兒、美國原住民權利活動人士(2022年逝世) 1947年:P·J·歐魯克,美國政治諷刺家、記者(2022年逝世) 1948年:查爾斯三世,現任英國國王 1951年:艾力克·約翰·薩奇,美國音樂家,樂隊邦喬飛貝斯手(2022年逝世) 1953年:多米尼克·德维尔潘,第167任法國總理 1954年:雅尼,希腊裔美國音樂家 1954年:康多莉扎·賴斯,美國史第一位女性非裔國務卿 1956年:彼得·魯道夫·德弗里斯,荷蘭犯罪調查記者(2021年逝世) 1959年:布萊恩·史蒂文森,美國律師、社會公義運動家 1961年:鄭智化,台灣男歌手 1962年:興梠里美,日本女性聲優 1962年:田中敦子,日本女性聲優 1962年:史蒂法諾·加巴納,意大利時装設計師,杜嘉班納品牌創始人 1963年:潘石屹,中國企業家 1965年:張莉,中國演員 1966年:柯特·席林,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 1967年:梁永恩,香港公務員 1969年:高曉松,中國作曲家、導演 1970年:大卫·韦斯利,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72年:喬許·杜默,美國演員 1972年:耶荻塔·葛米亞克,波蘭唱片製作人、創作歌手 1975年:路易桑,巴西足球運動員 1976年:梁栢堅,香港填詞人 1977年:何琳,中國演員 1977年:楊志剛,中國演員 1978年:劉芙豪,台灣棒球選手 1978年:林聖凱,台灣棒球選手 1979年:毛硯龍,中國國家級足球裁判員 1979年:歐嘉·柯瑞蘭寇,烏克蘭女演員 1979年:米格尔·萨巴赫,墨西哥足球運動員 1980年:迟帥,中國演員、主持人 1981年:大久保藍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1年:拉塞爾·托維,英國演員 1982年:哈姆丹·阿勒马克图姆,杜拜王儲 1982年:趙安,韓國女演員 1984年:梁麗翹,香港演員 1984年:玛丽亚·舍里福维奇,塞爾維亞歌手 1985年:托马斯·维尔马伦,比利時足球運動員 1986年:袁詠琳,台灣歌手 1987年:俞灝明,中國歌手 1988年:賈斯丁·蓋奇,美國職業綜合格鬥運動員 1988年:維塔利·塞都克,烏克蘭記者、狗仔隊 1989年:林盈臻,台灣女子團體Popu Lady隊長 1989年:山本亮太,日本男歌手、演員 1989年:詹克·利費摩亞,英國足球運動員 1990年:王詩安,台灣歌手、演員 1990年:陳柯宇,中國歌手 1990年:羅曼·比爾基,瑞士足球運動員 1991年:格雷厄姆·馬丁,美國演員 1992年:泰格·弗隆,愛爾蘭橄欖球運動員 1993年:野村周平,日本演員 1993年:森姆·烏迪迪,法國足球運動員 1993年:法蘭西斯科·林多爾,美國棒球運動員 1996年:章若楠,中國女演員 1996年:博爾納·丘里奇,克羅地亞職業网球運動員 1997年:木戶衣吹,日本女性聲優 1997年:松倉海斗,日本男演員、歌手、偶像 1997年:克里斯托弗·恩昆库,法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8年:小池美波,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櫻坂46成員 1998年:索菲亞·科寧,美國網球運動員 2000年:朴施妍,韓國女子偶像團體PRISTIN成員 2001年:香月杏珠,日本寫真偶像 逝世
洛克可以指: 人物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17世纪英國著名哲學家。 馬修·洛克(Matthew Locke,1622年—1677年),英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
(纽约州),美国纽约州的城镇。 洛克群島 (帛琉),位於帛琉的群島。 其他 颱風洛克,美國提供的一個热带气旋的命名。 洛克 (2013年电影),2013年英国电影。 欧洲姓氏
قىرعىز),古稱黠戛斯,也译作吉尔吉斯人,中亚的一支民族,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中国境内有超過18万柯尔克孜人(201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历史 吉爾吉斯人原本世代居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的盆地,突厥語 Qırğız(中国史籍记载为黠戛斯,即今天的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亚等地的柯尔克孜人西元10世纪前后就皈依伊斯兰教。 吉尔吉斯的称谓来自突厥语单词kyrk(40),而-iz常被认为是一个古老的复数后缀,Kyrk+iz意为“四十多”,因此吉尔吉斯斯坦的字面意思是“四十个部落的聚集”。根据开国神话,40个部落联合抗击契丹的史诗也意味着与英雄玛纳斯的联系。而其他说法称与Kyzyl(红色)有关,与克孜勒同源。 《史记》中最早记录了柯尔克孜人的情况,称为“鬲昆”。兩漢时称“坚昆”,受匈奴统治;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居勿”等,二世纪中叶后受鲜卑和柔然统治,北齐、隋唐时期先后受突厥汗国、回紇统治,唐代时根据汉语的音译通称为“黠戛斯”,也有称“纥扢斯”,后在840年灭回鹘后独立。五代十國、遼、宋、金时又称“纥里迄斯”,至924年被耶律阿保机的大契丹国统治。大蒙古國和元代时称“吉利吉斯”等,蒙古帝国时期划入益兰州。明朝时称乞儿乞思,属瓦剌。清代時按准噶爾人的稱呼稱其為“布魯特”,至17世紀分别受到蒙古人的准噶尔汗国,以及俄罗斯帝国的排擠,漸漸遷移到天山北麓的伊塞克湖一帶,即今日吉爾吉斯共和國。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攻滅準噶爾汗國後,吉爾吉斯人被清朝統治。後來清朝衰落,在1864年的中俄北京條約將伊犁河及天山一大部份割讓俄國,人隨地歸,吉爾吉斯人從此被俄罗斯帝国統治。一部分因為被准噶尔裹脅叛亂被乾隆帝送交今黑龙江省富裕县,又称富裕柯尔克孜人。 这些名称其实都是各时期各种不同的音译。乃蛮、钦察、契丹等来自哈萨克汗国的部族属于吉尔吉斯的“色尔特克勒克”(意为“外部之人”),不属于吉尔吉斯本部。 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约4,587,430名柯尔克孜族人,与现今的在中国新疆的186,708名柯尔克孜人,皆较多信仰伊斯兰教。而生活在中国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则信仰萨满教,新疆额敏的柯尔克孜族因長期與厄魯特生活因此信仰藏传佛教。吉尔吉斯斯坦因浩罕汗国而伊斯兰化,南部吉尔吉斯更为伊斯兰化。 語言文字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为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屬于突厥語族钦察语支。歷史上,柯爾克孜族曾經使用過古突厥文与察合台文,目前,吉爾吉斯則使用以西里爾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而中國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則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柯爾克孜語。 文化藝術
历史 吉爾吉斯人原本世代居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的盆地,突厥語 Qırğız(中国史籍记载为黠戛斯,即今天的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亚等地的柯尔克孜人西元10世纪前后就皈依伊斯兰教。 吉尔吉斯的称谓来自突厥语单词kyrk(40),而-iz常被认为是一个古老的复数后缀,Kyrk+iz意为“四十多”,因此吉尔吉斯斯坦的字面意思是“四十个部落的聚集”。根据开国神话,40个部落联合抗击契丹的史诗也意味着与英雄玛纳斯的联系。而其他说法称与Kyzyl(红色)有关,与克孜勒同源。 《史记》中最早记录了柯尔克孜人的情况,称为“鬲昆”。兩漢时称“坚昆”,受匈奴统治;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居勿”等,二世纪中叶后受鲜卑和柔然统治,北齐、隋唐时期先后受突厥汗国、回紇统治,唐代时根据汉语的音译通称为“黠戛斯”,也有称“纥扢斯”,后在840年灭回鹘后独立。五代十國、遼、宋、金时又称“纥里迄斯”,至924年被耶律阿保机的大契丹国统治。大蒙古國和元代时称“吉利吉斯”等,蒙古帝国时期划入益兰州。明朝时称乞儿乞思,属瓦剌。清代時按准噶爾人的稱呼稱其為“布魯特”,至17世紀分别受到蒙古人的准噶尔汗国,以及俄罗斯帝国的排擠,漸漸遷移到天山北麓的伊塞克湖一帶,即今日吉爾吉斯共和國。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攻滅準噶爾汗國後,吉爾吉斯人被清朝統治。後來清朝衰落,在1864年的中俄北京條約將伊犁河及天山一大部份割讓俄國,人隨地歸,吉爾吉斯人從此被俄罗斯帝国統治。一部分因為被准噶尔裹脅叛亂被乾隆帝送交今黑龙江省富裕县,又称富裕柯尔克孜人。 这些名称其实都是各时期各种不同的音译。乃蛮、钦察、契丹等来自哈萨克汗国的部族属于吉尔吉斯的“色尔特克勒克”(意为“外部之人”),不属于吉尔吉斯本部。 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约4,587,430名柯尔克孜族人,与现今的在中国新疆的186,708名柯尔克孜人,皆较多信仰伊斯兰教。而生活在中国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则信仰萨满教,新疆额敏的柯尔克孜族因長期與厄魯特生活因此信仰藏传佛教。吉尔吉斯斯坦因浩罕汗国而伊斯兰化,南部吉尔吉斯更为伊斯兰化。 語言文字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为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屬于突厥語族钦察语支。歷史上,柯爾克孜族曾經使用過古突厥文与察合台文,目前,吉爾吉斯則使用以西里爾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而中國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則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柯爾克孜語。 文化藝術 柯爾克孜族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最著名的是英雄史詩《瑪納斯》。 風俗習慣 民族服饰 柯尔克孜族的女子多穿长连衣裙,上身穿黑色小马甲,有些地方的妇女穿小竖领的白色衬衫。妇女用头巾包头,外佩饰品。男子的高顶方形帽是一大特色,多用皮子或毡子做成,又一个卷沿,两侧有护耳。男子的上衣多是圆领,绣有花边。腰间束皮带,佩有小刀。 史籍描述 族属与容貌 《唐书·回鹘传·下》附《黠戛斯》条中说:“(黠戛斯)人皆长大,白发、皙面、绿履,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四中也说“坚昆部非狼种”,日本历史学家羽田亨据此推断,黠戛斯人在唐代仍不属于突厥人种,而是属于雅利安人种,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突厥化的。
謝立文 阿濃 陸趙鈞鴻 麥家碧 賴雪敏 宋詒瑞 西西 韋婭 倫文標 黄虹堅 黃慶雲 鄭文仔-人仔叔叔 劉鳳鸞 相關條目 香港兒童文學
周蜜蜜 唐巾雄 胡燕青 嚴吳嬋霞 小思 林植森 潘明珠 潘金英 畢華流 蕭銳志 謝立文
參考資料 參見 白狼王歌 外部連結 Omniglot: Burmese Language Learn Burmese online Online Burmese lessons Burmese language resources from SOAS Myanmar Unicode and NLP Research Center Myanmar 3 font and keyboard Burmese online dictionary
and NLP Research Center Myanmar 3 font and keyboard Burmese online dictionary (Unicode) Ayar Myanmar online dictionary Myanmar unicode character table Download KaNaungConverter_Window_Build200508.zip from the Kanaung project page and Unzip Ka
ဒ - d - [d] တ - t - [t] ထ - ht - [tʰ] န - n - [n] ည - ny - [nʲ] စ - s - [s~sʰ] ၡ - sh - [ɕ] ရ - r - [ɻ~ʒ] လ - l - [l] ယ - y - [j] ဇ - z - [t͡s] သ - ts - [t͡sʰ] ဆ - ch - [t͡ɕ] ဈ - j - [d͡ʑ] ဂ - g - [g] က - k - [k] ခ - hk - [kʰ] င - ng - [ŋ] ဟ - h - [h] အ - ' - [ʔ] ပ် - pf - [pf~ʰp]] ဖွ - f - [f]
原始景颇语 南部 Gauri (Khauri) 标准景颇语、恩昆话 北部 西北 Numphuk Turung 东北 Duleng Dingga 南支在一些词汇中失落了原始景颇语韵尾*-k。北支的音素比起原始景颇语发生下列合流(Kurabe 2014:60)。 *ts-和*c- *dz-和*j- *ʔy-和*∅- (在前元音前) 原始景颇语模式音和预声门化响音合流 正字法 景颇语书写系统基于拉丁字母,有23个字母,还使用变音符号,最早是由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在19世纪晚期发明。景颇语正字法是藏缅语族最简单的文字,其他语言大都有自己的文字,一般是元音附标文字或音节文字。 Ola Hanson是最早参与创造字母系统的人之一。他在1890年到达缅甸,撰写了第一部克钦–英语词典。1965年字母表有过一次更新。 声母 k.y - [k.j] n-g - [n.g] pf - [pf~ʰp] p.y - [p.j] 韵尾 缅文正字法 景颇语也可以用缅文拼写。 辅音字母 ဗ - b - [b] ပ - p - [p] ဖ - hp - [pʰ] မ - m - [m] ဝ - w - [w] ဒ - d - [d] တ - t - [t] ထ - ht - [tʰ] န - n - [n] ည - ny - [nʲ] စ - s - [s~sʰ] ၡ - sh - [ɕ] ရ - r - [ɻ~ʒ] လ - l - [l] ယ - y - [j] ဇ - z - [t͡s] သ - ts
参见 印度共产党(毛主义) 曼尼普尔毛主义共产党 曼尼普尔人民解放军 2023年印度曼尼普尔邦骚乱 參考文獻
在十八世紀,當時的國王因為個人偏好強迫曼尼普爾人皈依印度教,但遇到強大的阻力,印度教也從未真正成為曼尼普爾的民間信仰,對龍的崇拜依然以各種形式在曼尼普爾保存下來。 曼尼普尔在政治制度上一直都是独立的王国,包含傳說與神話在內有近千年的历史,印度和缅甸的主要通路经过曼尼普尔邦,以前土邦大君征收关费,曼尼普尔比印度东北的其他地区富有,因此维持了几百年的独立。和尼泊尔处境很相似,但是当大英帝国占领了印度后,曼尼普尔当然也不能幸免。事件起源于:英国对曼尼普尔王室纷争的介入。在抓捕曼尼普尔的一个王子的过程中,英国军队杀死了很多当时正在观看传统舞蹈的平民。作为报复,平民杀死了五个英军士兵。这一事件直接引发英国对曼尼普尔王国宣战。英国取胜后,曼尼普王国并入英属印度,而那个王子则被判处死刑,最后在曼尼普尔首府被当众绞死。 当地政府1947年摆脱英殖民之后,1949年重又被印度统治,为中央的直辖区,于1972年从阿萨姆邦分出建立。曼尼普尔邦居民在近几年时间内一直在寻求脱离印度独立建国。 曼尼普尔邦也是印度和缅甸之间的毒品贸易的枢纽,所以当地的毒品交易非常普遍,致使吸毒和艾滋病蔓延的情况極其严重。 曼尼普尔邦的曼尼普利舞举世闻名,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轄縣 下分9縣。 經濟 主要經濟走向 曼尼普尔邦的经济主要由农业,林业,住宅和贸易驱动。 下表是表示曼尼普尔邦邦內生產總值
Demócrata Cristiano, PDC);社会民主党(Partido por la Democracia, PPD);保守民族革新党(Renovación Nacional, RN)和社会主义党(Partido Socialista, PS)。 军事 智利軍隊包括了陸、海、空三軍。智利總統是其最高統帥,并且通過國防部制定政策。近幾年經過幾次大的裝備更新,智利軍成為拉丁美洲一支技術最精良、最專業的軍隊。武器裝備主要來自德國、美國、以色列、法國和西班牙。 经济 智利拥有南美洲各国最高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全球第七)、清廉指数,被世界银行集团视为高收入经济体,按照部分评判标准(例如人类发展指数)它又可以算作发达国家。2010年,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OECD成员国。雖然是拉美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惟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社會對當地的稅制、勞工法和養老金制度等均有改革呼聲。 2010年,智利全国总劳动人口约为7,580,000人。2005年,13.2%的劳动力从事农业,23%工业和63.9%服务业。 2013年,名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857.0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48美元,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则超过20,000美元。 智利官方货币为智利比索。 农业 智利农业发达,主要种植苹果、葡萄、玉米、洋葱、小麦、大蒜、豆类等作物;葡萄酒产量高。2006年智利捕鱼量4,442,877吨。 工矿业 工矿业是智利国民经济命脉。1991年,智利出口的物品里48%为矿产品。智利是全球最大铜矿产品生產國,铜给智利带来了滚滚财富。例如,埃斯孔迪達銅礦(Escondida),生產全球8%的礦石產銅。 旅遊業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智利的旅遊業已成為該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2005年,其產值超過5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33%。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智利是2010年美洲地區第八大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目的地,僅次於美國、墨西哥、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多明尼加共和國和波多黎各。 交通 智利的交通主要靠公路,但由於該國最南端並沒有直接通過公路與中部相連,故水路運輸也在那裡發揮了作用。鐵路在智利歷史上曾具有重要地位,但現在該國的運輸系統中所起的作用相對較小。由於該國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很遠,航空業也很重要。 外交 智利與世界上172個國家建立有外交關係。智利是南美國家聯盟、美洲國家組織、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亞太經合組織、、、不結盟運動、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成員國和南方共同市場的聯繫國。 文化 智利文化集成欧洲移民传统,融合美洲原住民风俗,吸收北美潮流,因此智利文化既有别于世界各文化,又有相似之處。 文學 智利被譽為诗人的国家(un país de poetas)。1945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至今唯一來自拉丁美洲的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另一名著名的智利詩人是巴勃羅·聶魯達,他於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其關於愛情和政治的大量作品而聞名於世。 音乐 智利的音樂包括民俗音樂、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其廣闊的地域在該國北部、中部和南部產生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包括復活節島和馬普切音樂 。智利民间音乐融合了歐洲與美洲原住民的特色。奎卡(La cueca),自1979年以来的民族舞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飲食 智利人以麵食為主,他們喜歡吃海產品、牛肉、羊肉等。智利的名菜以海鮮聞名,Caldillo de Congrio是一種魚湯;Chupe de Mariscos是用牡蠣或用鮮魚燉成的菜。其他菜有雞肉蔬菜湯(Cazuela de ave)、辣味玉米粽子(Humitas)、牛排米飯(Bife Lomo)、瓦鍋蒸牛排麵(Tallarines con Lomito)等。 智利人喜欢一种小食称为恩潘納達(Empanada),外观类似中国“韭菜盒子”,填充馅可为各种食材,如牛肉、鸡蛋、起士、火腿等等。 宗教 70%的人信仰天主教,15%信仰新教,3.3%信仰後期聖徒運動,1%信仰耶和华见证人,8.3%的人為無神論者。 體育 智利最受歡迎的運動是足球。其中包括舉辦過1962年世界杯,該年智利國家足球隊獲得第三名,另外智利曾獲得兩次美洲杯冠軍(2015年和2016年)。 在夏季奧運會上,智利共獲得兩枚金牌(網球)、七枚銀牌(田徑、馬術、拳擊、射擊和網球)和四枚銅牌(網球、拳擊和足球)。 节假日 世界遺產 智利於1980年2月20日批准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2023年,智利共有7處世界遺產(其中1项与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共有)。除此之外,智利共有17处文化遗迹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教育 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水準在发达国家中受到普遍認可。实行12年义务基础教育。中等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人文学校,即普通中学,另一种是技术-职业学校。 目前在校学生为425万,其中6至18岁的学生为360万,大学生65万。成人识字率为95.79%,文盲率为4.09%左右。人均受教育时间为9.25年。2002年教育经费支出为19585.44亿比索(约合28亿美元)。全国有各类教育机构1.08万所,其中高等教育院校298所,职业学校82所,技术培训中心156个。著名大学有:智利天主教大学、智利大学、康塞普西翁大学。其中智利天主教大学是全南美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228位的大学(据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世界大学排行榜资料显示),其学校和与著名高校,比如斯坦福大学合作密切。 参见 智利葡萄酒 引用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外交部 - 智利共和國 .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2012-10. 外部链接 智利政府官方網站 ThisIsChile Tourism & Commerce Website Chile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智利通用西班牙语(但是当地西班牙语颇具自己的特点,例如“Chile”念做[ˈʃiːle])。马普切语、南玻利维亚克丘亚语、艾马拉语、拉帕努伊语是原住民语言。在智利南部部分地区,也有人使用德语。 政治 智利是总统制共和国,其宪法(由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制定的)是1980年制定的。但许多重要的基本法是1989年才制定的。 总统每4年选举產生,不可連任。国会由两个院组成。参议院有50名成员,眾議院有155名成员。 智利从1987年起开放黨禁。其中最重要的有:基督民主党(Partido Demócrata Cristiano, PDC);社会民主党(Partido por la Democracia, PPD);保守民族革新党(Renovación Nacional, RN)和社会主义党(Partido Socialista, PS)。 军事 智利軍隊包括了陸、海、空三軍。智利總統是其最高統帥,并且通過國防部制定政策。近幾年經過幾次大的裝備更新,智利軍成為拉丁美洲一支技術最精良、最專業的軍隊。武器裝備主要來自德國、美國、以色列、法國和西班牙。 经济 智利拥有南美洲各国最高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全球第七)、清廉指数,被世界银行集团视为高收入经济体,按照部分评判标准(例如人类发展指数)它又可以算作发达国家。2010年,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OECD成员国。雖然是拉美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惟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社會對當地的稅制、勞工法和養老金制度等均有改革呼聲。 2010年,智利全国总劳动人口约为7,580,000人。2005年,13.2%的劳动力从事农业,23%工业和63.9%服务业。 2013年,名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857.0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48美元,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则超过20,000美元。 智利官方货币为智利比索。 农业 智利农业发达,主要种植苹果、葡萄、玉米、洋葱、小麦、大蒜、豆类等作物;葡萄酒产量高。2006年智利捕鱼量4,442,877吨。 工矿业 工矿业是智利国民经济命脉。1991年,智利出口的物品里48%为矿产品。智利是全球最大铜矿产品生產國,铜给智利带来了滚滚财富。例如,埃斯孔迪達銅礦(Escondida),生產全球8%的礦石產銅。 旅遊業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智利的旅遊業已成為該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2005年,其產值超過5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33%。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智利是2010年美洲地區第八大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目的地,僅次於美國、墨西哥、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多明尼加共和國和波多黎各。 交通 智利的交通主要靠公路,但由於該國最南端並沒有直接通過公路與中部相連,故水路運輸也在那裡發揮了作用。鐵路在智利歷史上曾具有重要地位,但現在該國的運輸系統中所起的作用相對較小。由於該國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很遠,航空業也很重要。 外交 智利與世界上172個國家建立有外交關係。智利是南美國家聯盟、美洲國家組織、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亞太經合組織、、、不結盟運動、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成員國和南方共同市場的聯繫國。 文化 智利文化集成欧洲移民传统,融合美洲原住民风俗,吸收北美潮流,因此智利文化既有别于世界各文化,又有相似之處。 文學 智利被譽為诗人的国家(un país de poetas)。1945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至今唯一來自拉丁美洲的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另一名著名的智利詩人是巴勃羅·聶魯達,他於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其關於愛情和政治的大量作品而聞名於世。 音乐 智利的音樂包括民俗音樂、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其廣闊的地域在該國北部、中部和南部產生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包括復活節島和馬普切音樂 。智利民间音乐融合了歐洲與美洲原住民的特色。奎卡(La cueca),自1979年以来的民族舞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飲食 智利人以麵食為主,他們喜歡吃海產品、牛肉、羊肉等。智利的名菜以海鮮聞名,Caldillo de Congrio是一種魚湯;Chupe de Mariscos是用牡蠣或用鮮魚燉成的菜。其他菜有雞肉蔬菜湯(Cazuela de ave)、辣味玉米粽子(Humitas)、牛排米飯(Bife Lomo)、瓦鍋蒸牛排麵(Tallarines con Lomito)等。 智利人喜欢一种小食称为恩潘納達(Empanada),外观类似中国“韭菜盒子”,填充馅可为各种食材,如牛肉、鸡蛋、起士、火腿等等。 宗教 70%的人信仰天主教,15%信仰新教,3.3%信仰後期聖徒運動,1%信仰耶和华见证人,8.3%的人為無神論者。 體育 智利最受歡迎的運動是足球。其中包括舉辦過1962年世界杯,該年智利國家足球隊獲得第三名,另外智利曾獲得兩次美洲杯冠軍(2015年和2016年)。 在夏季奧運會上,智利共獲得兩枚金牌(網球)、七枚銀牌(田徑、馬術、拳擊、射擊和網球)和四枚銅牌(網球、拳擊和足球)。 节假日 世界遺產 智利於1980年2月20日批准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2023年,智利共有7處世界遺產(其中1项与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共有)。除此之外,智利共有17处文化遗迹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教育 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水準在发达国家中受到普遍認可。实行12年义务基础教育。中等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人文学校,即普通中学,另一种是技术-职业学校。 目前在校学生为425万,其中6至18岁的学生为360万,大学生65万。成人识字率为95.79%,文盲率为4.09%左右。人均受教育时间为9.25年。2002年教育经费支出为19585.44亿比索(约合28亿美元)。全国有各类教育机构1.08万所,其中高等教育院校298所,职业学校82所,技术培训中心156个。著名大学有:智利天主教大学、智利大学、康塞普西翁大学。其中智利天主教大学是全南美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228位的大学(据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世界大学排行榜资料显示),其学校和与著名高校,比如斯坦福大学合作密切。 参见 智利葡萄酒 引用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外交部 - 智利共和國 .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2012-10. 外部链接
n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4個字母。閃族語中的 可能是表示“蛇”的圖形,它的音值是/n/,這與希臘語、伊特魯里亞語、拉丁語和所有當代語言的發音是一樣的。希臘名稱是:,。 字母N的含意 口语中 N 的含义 n 在數學的序列常用來表示項數,可能因而产生「很多」的意思,在20世纪末逐渐推广到社会。 在香港社會中,大部分香港人也使用n作「幾」或「未知」的意思,台灣也有使用。在香港粵語中常能聽到「n年後」、「n咁多個」等等,即「幾年後」及「多得不能數」的意思。此外還有N無人士。
可能是表示“蛇”的圖形,它的音值是/n/,這與希臘語、伊特魯里亞語、拉丁語和所有當代語言的發音是一樣的。希臘名稱是:,。 字母N的含意 口语中 N 的含义 n 在數學的序列常用來表示項數,可能因而产生「很多」的意思,在20世纪末逐渐推广到社会。 在香港社會中,大部分香港人也使用n作「幾」或「未知」的意思,台灣也有使用。在香港粵語中常能聽到「n年後」、「n咁多個」等等,即「幾年後」及「多得不能數」的意思。此外還有N無人士。 物理学中 N 的含义 在经典力学中,N表示牛顿。
参閲 数字0 °(角度符号) (希腊字母 Omicron)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5个字母。在希腊语 Ο (Omicron)、伊特鲁里亚语和拉丁语中,O表示元音/o/。虽然闪族语字母Ayin在一些字母表中被用来作为转写[o],但是它的通常都作为辅音[/ʕ/]使用,如阿拉伯字母ع 'ʿAyn'。在北约音标字母中,O被稱為Oscar。 字符编码 其他表示方法 参閲
参看 其他字母中的相近字母 (希腊字母 Pi) (西里尔字母 Pe)
P, p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6個字母。来源于以前字母表的闪族语 (嘴)、希腊语Π或π(pi)、伊特鲁里亚语和拉丁语的字母都用来表示/p/,清辅音。但是使用阿拉伯语的人通常很难发这个音,他们使用类似于[b]的音来代替。 字符编码
饮食 传统饮食为手抓肉、奶茶、烧酒和青稞酒。喝奶茶是裕固族人的重要习惯,裕固人传统上的饮食特点是一日三茶,以茶为饭,一般到晚间才吃一点面食。裕固族人喜好饮酒,多为烧酒,也饮青稞酒。裕固人待客,按照裕固族的传统礼俗,老人在门口把客人迎进帐篷,客人坐在左侧面朝门口的贴地板床上,这是贵宾席,该民族习惯于先用双膝跪坐,然后盘腿坐下,一般是按男左女右分坐。当主人招呼用餐时,无需站立和过谦,客人随意尽情享用。待客先是奶茶,如果客人喝够,必须将碗底的“曲拉”吃净,否则主人认为你还要,会继续为你添茶;茶后,是手抓肉和青稞酒。裕固族人敬酒一般是两杯;有时,主人家还会唱起祝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两杯酒。 丧葬 天葬为裕固族的丧葬习俗。人死后在家停泊一天,待僧人念经超度后,次日即送往天葬地点;天葬时,将死者外衣脱去,尸体放在一大石上或靠在三块石头上。请喇嘛念经后,亲属离去,让飞禽走兽吞食;天葬三日后,亲属再来探视若尸体已被吃净,便认为死者已经“升天”,随即堆坟,按家族辈份排列成行;若未被吃净,还要再请喇嘛念经超度。送死者的“头七”到“七七”,乃至周年。都要请喇嘛三人以上念经超度,死者亲属在四十九天内,男不剃头,女不梳头,以示哀悼。 服饰 长袍和皮靴是裕固族的传统服饰。作为世居戈壁的游牧民族,其服饰用料取之于畜牧业本身,衣着式样简单,且耐寒、防沙等。牧区的裕固族仍然穿长袍、皮靴,农农业区及城镇以穿制服为主,只在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传统服饰。其服装有礼服和便服之分。过去,裕固族男子有留长辫子的习俗,并将带有丝线辫梢的发辫盘在头顶上,现在多留短发。裕固族妇女的头饰很具特色,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据说这帽子是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一位被害女英雄的,红缨穗子代表其牺牲时头顶的鲜血。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左、右、后三条辫子,用三条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物的"头面"分别系在垂于胸前和背后的三条辫子上,每条"头面"又分三段,用金属环连接起来,上齐耳环,下以身高而定其长短。 人口分布 参见 西部裕固语 东部裕固语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裕固族十部落中的亞拉格家即唐史所載的回鶻王族“药罗葛氏”(裕固語:yaglak)後代(裕固族中楊姓源自他們)。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西喇玉固尔”,历史上曾被称为“黄头回鹘”、“撒里畏兀儿”等。分讲三种语言,本民族本來的語言是西部裕固语,属突厥语系;由於一些部落元朝時受蒙古宗王統治,改講属蒙古语系的东部裕固语;一些人也讲汉语蘭銀官話。歷史上裕固族長期使用回鶻文,1910年俄国突厥学家谢尔盖·马洛夫在酒泉文殊沟所得的回鹘文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寫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證明裕固族一直到將近18世紀還在使用本民族的回鶻文。裕固族現在一般用汉字。裕固族婚姻比较自由,可以嫁女或招婿,议定婚期则请喇嘛占卜,择吉日举行婚礼。 历史 裕固族源于鄂尔浑河流域,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袁纥(之后为回纥)。840年回紇亡国后,甘州回鶻的一支黃頭回紇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祁連山与额济纳河一带,史称河西回鹘。851年,沙州张议潮乘吐蕃崩潰之机,驱逐河西吐蕃守将,据有瓜、沙、伊、肃、甘等11州之地,归附唐朝,河西回鹘遂依附张议潮。后来河西回鹘攻占甘州,所以又被称为甘州回鹘。到了10世纪,进一步控制了兰州、河州。11世纪中叶,西夏攻破甘州,从此河西回鹘成为西夏附庸,各部落迁到嘉峪关外放牧,蒙古速不台西征時征服之。在元代他们受忽必烈派出的宗王统治,明代設曲先、斡端、安定、罕東四衛,在明代他們先後被賽德與阿勒坦汗打敗。明朝遂将关外诸卫迁入关内安置。裕固族这时也东迁入关,在肃州附近及甘州南山地区定居下来,后曾被西番羁縻。 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兀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裕固族中改說蒙古語的是黃黃番,保持說回鶻語的是黑黃番)”,封大頭目為七族黃番總管,把居住區一分為三,各部落置正副頭目,頭目以下有大圈頭,以下有輔幫一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 1953年经裕固族人民协商,正式定用“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本民族正式、统一的名称,即用汉语富裕巩固之意。尽管裕固族与维吾尔族同源,但中国将两者视为不同的民族,拉丁名分别为Uyghur和Yugur。西部裕固語是回鶻語的嫡語,比較接近索爾人與哈卡斯人等東北突厥語。有4600人說西部裕固語,2800人說東部裕固語(恩格尔语),極少數說汉语或藏語。西拉畏兀兒是指保持講回鶻語的裕固族,撤里畏兀兒是指改講蒙古語的裕固族。撤里畏兀兒保留了很多已消失的東蒙古传统。歷史上他們中还有很多人被藏族同化了。 1959年,由于甘肃和青海两省草场纷争,是年两省决定调整边界,八字墩和友爱由甘肃划归青海省祁连县,裕固族不得不退出友爱农场(今属青海省祁连县)等裕固族传统祖居地,长途迁移至青海划归甘肃的皇城滩(今皇城镇)。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政府也同时迁至皇城滩。在经过数月搬迁和牧場损失之后,兩省地方政府間的糾紛和搬遷在中央政府的干预下被叫停。此次兩省草場紛爭的事件是清代以来裕固族分布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各部落传统的居住区域被改變了。 建筑 裕固族的传统房屋为帐篷,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用牛、羊毛织成褐子搭盖而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案。扎立帐篷,要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多数坐北向南。坐向选定后,先用一根横梁及两根柱子将帐篷撑起来,再用四根木杆和绳子拉成四方形。富户人家帐篷宽大一些,用六根或九根木杆拉成圆形。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门右边为女宾座位,左边是男宾座位,正中为炉灶,是做饭和取暖的地方。过去是三块石头顶一口锅,后来改为石块和泥巴砌成的炉灶。帐篷顶端为天窗,白天掀开,晚上或雨雪天盖住。 宗教 裕固人信仰包括一種經改造的黃教,明末,裕固族建立起本民族最早的黄教寺院——古佛寺。清代,黄教在裕固族地区达到全盛。先后修建了景耀、康隆、转轮、莲花、明海、长沟、红湾、水关、夹道等9个寺院。此外他們與一般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不一樣,仍有信仰薩滿教,他們的巫師名也赫哲,他們祭的神叫“汗騰格里”,意为“天可汗”。每氏族也有自己的薩滿,分黑白二種。供奉的“汗騰格里”是一根缠有各种牲畜的毛和各色布条的细毛绳,下端挂一个小白布袋,里面装有带皮和脱皮的五谷杂粮,供奉在帐篷内的右上方。 饮食 传统饮食为手抓肉、奶茶、烧酒和青稞酒。喝奶茶是裕固族人的重要习惯,裕固人传统上的饮食特点是一日三茶,以茶为饭,一般到晚间才吃一点面食。裕固族人喜好饮酒,多为烧酒,也饮青稞酒。裕固人待客,按照裕固族的传统礼俗,老人在门口把客人迎进帐篷,客人坐在左侧面朝门口的贴地板床上,这是贵宾席,该民族习惯于先用双膝跪坐,然后盘腿坐下,一般是按男左女右分坐。当主人招呼用餐时,无需站立和过谦,客人随意尽情享用。待客先是奶茶,如果客人喝够,必须将碗底的“曲拉”吃净,否则主人认为你还要,会继续为你添茶;茶后,是手抓肉和青稞酒。裕固族人敬酒一般是两杯;有时,主人家还会唱起祝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两杯酒。 丧葬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贩卖人口、强迫勞動和強逼賣淫的主要来源国,也是重要的过境国和目的地国。来自中国大陆的妇女和儿童被贩卖到非洲、欧洲、拉丁美洲、中东和北美地区,而被贩卖到臺灣、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的人则在当地主要从事被严重剥削的性工作和被强迫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来自缅甸、越南、蒙古、前苏联(波罗的海国家除外)、朝鲜、羅馬尼亞、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加纳的妇女和儿童被贩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主要也从事被严重剥削的商业性工作和被强迫的高强度体力劳动。 2017年,美国国务院监督和打击人口贩卖办公室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列入第3级监察名单。 妇女权利与婚姻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国妇女权利大幅提高。当下,妇女权利在该国宪法意义上规定与男性平等。但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所扮演角色的重要程度仍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该国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 性少数群体权利 LGBT(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行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属于违法行为,也不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和法律支持,也没有任何相关的反歧视法律和政策,同时一直视同性恋议题为“敏感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可以归结为“三个不”,即“不支持,不反对,不提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婚姻为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同性结婚法无明文规定,行政实务上则只接受由男女登记结婚,不承认同性婚姻或民事结合等同性伴侣关系,没有保护同性恋免受歧视和仇恨罪行的法律、规章和政策。 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废除了模糊地将同性性行為入罪的流氓罪。2001年4月20日,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等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將“自我和谐型同性恋”從中刪除。这两个事件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同性恋在该国的非罪化和非病理化。 2006年发布的一项针对生活在大中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年轻和“活跃”的男同性恋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受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超过半数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受教育权利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施行義務教育制度,規定小學初中不收學雜費。但由於政府投入不足,實際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实现。随着后续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义务教育已经在中国大陆全境基本实现并往公立学校全免费方向推进,经济困难者可以申请两免一补计划达成免费上学。此外,截至2020年,中国内地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已占该国GDP总量的5%。同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至12年的呼声逐步增大。 2003年9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在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教育状况后批评该国政府在公共教育经费方面的支出不足GDP的2%,低於聯合國建議的6%,認為其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在非常低,远未到达世界教育投入比重的平均水平,但其後该国外交部發言人稱,托马舍夫斯基沒有採用该国政府提供的數據,「却使用了许多与事实不符的数据」。 200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版实行。政府率先保障西部農村中小學生,小學生平均每人每年補助140元,初中生180元,貧困寄宿生500元,當年就有20萬辍学生回流。 2007年中國大陸中東部農村中小學實施「免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8年京津滬等21個省市試辦城市中小學生(含私校學生和農民工隨遷子女)學雜費免費,每生每年免繳190元至350元。 2015年,中國財政部、中國教育部宣布將在2017年全面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提供補助生活費給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 高考招录问题 高考按省份地區劃分入學分數線的現象的公平性具有一定争议。諸如山東,河南,湖北等參加高考學生比重大的省份,每年許多學生的分數已經達到很多著名大學在所在地的入學分數線。然而在上述省份的學生若是填寫入學志向略欠考慮,可能會直接落第。例如2008年河南省參加高考的學生100萬人(全國的十分之一)中,僅僅4%的學生就讀重點大學,是全國均值的三分之一,而頂級大學的入學率更是僅有全國均值的四分之一。這是按省份地區劃分入學分數導致的不公平現象。 根據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的研究,按照現行的高考制度,以北京大学為例,不同省份學生入學的機率相差懸殊。若以每一萬學生報名北京大學并順利入學的比例計算,廣東省是1.4人,接近萬分之一。而大學所在地的北京的學生入學率是52.2人,相差37倍。由此引發的移民現象已經出現,雖然這種現象通常不被政府允许。以此移民的人又被稱為“高考移民”。 高考除了考試分數外,還有多種加分途徑;其已于2018年被取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高考加分项目在方式上违背“程序公平”原则,加分的范围和具体分值存在不严谨性,不能真实体现学生素质,反而会衍生出腐败、造假现象,对教育公平造成损害——例如無線電測向、航空模型等項目作假現象嚴重。 高校自主招生中曾出现过的校长推荐制存在争议。對校長推薦制存在質疑的人認為該制度給予校長很大權力,監督不到位則有可能滋生腐敗,並且不能保證實施過程中的公平性;就目前公示名單來看,校長推薦的學生成績多名列前茅,該制度很有可能成為北京大學提前鎖定優秀生源的變相政策。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進一步規範高校錄取、自主招生、保送生;加強、加分資格審核,查處違法違規;各大高校业已颁布自主招生简章,规范自主招生行为。 高考阅卷问题 2011年,《中國青年報》披露了一名河北的學生因模擬考試與高考實際成績相差過大而要求查詢考卷,卻處處受阻的事件。該學生2008年參加高考,原本幾次模擬考成績都可以就讀重點大學,正式考試時也沒有沒有出現發揮失常的情形,但最終成績居然與預估的和模擬考試成績的相差100分之巨,因而向河北省教育局提出查詢考卷的要求,最後被拒絕。後來在2009年,該學生复讀並再次參加高考,得到幾乎和2008年一樣的結果,提出查詢申請雖然得到批准,卻不允許學生本人查看考卷,而是由考試閱卷組的評議專家查看,得到了“考卷沒有問題”的結果,學生本人認為這無法令人信服。同樣的問題在北京、河南等地也出現過類似的案例,有的案例甚至還鬧上法院,但能查詢到考卷的案例很少。教育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認為造成這些事件的原因在於高考查詢制度的不完整,而且高考考卷屬於“國家機密”,查詢考卷的可操作性不高;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除了認同楊東平的意見外,還認為一些高考改卷的評卷員“不負責任”。 其他评价 肯定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194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7元,2018年增加到28228元,名义增长566.6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97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2018年末减少到1660万人。 在教育事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70年的努力,教育面貌发生根本改变。9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快速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该国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英国驻华大使馆在2015年世界人权日(12月10日)发布声明,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和经济领域所取得的人权进步。“英国与中国的代表都参与起草了世界人权宣言,并且两国现在都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中国在社会、经济领域所取得的人权进步值得肯定。单单2014年一年,就有超过1200万人脱贫,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普及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该国公民享受着广泛的人权保障,其人权問題大多是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的;此外,该国政府坚持致力于提高本国的人权水平,并宣称政府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特殊情况来建立人权观,对其人权状况恶意批评者是意图利用人权问题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2004年4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沙祖康表示:“中國今天的人權狀況就比美國的人權狀況要好,中國人口比美國多五倍,如果按照人口比例來講,我們問題至少應該比美國多五倍,那才說明我們人權狀況和美國一樣。但現實是,我們目前人權狀況比美國的好,說明中國人權至少比美國好五倍。” 200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明确规定了2009至2010年各部门在促进和保护人权各领域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份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全面推进该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称,“近年来,从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9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到农村地区免费午餐的推行,从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公民的权利保障基础在不断夯实,个体全面发展空间得到不断拓展。预定的各项目标都已如期实现,其中有约35%的约束性指标和50%以上的涉民生指标超额或提前完成。《行动计划》的全面实现,展现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全面促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标志着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9年7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接受美、英、法、德、日、韩、新加坡七國和香港地區媒體聯合採訪时宣称:“中國從來不缺少言論自由。” 2013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刊文《中国人权事业,博采众长的实践》,文章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是完美的。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努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愿继续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各国开展人权对话,为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在2015年世界人权日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于美国驻华大使、德国驻华使馆关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状况的声明作出回应称:“我注意到一些人总是过分关注中国的个案,却选择性忽视中国13多亿人民的感受和正在享受的自由和进步。这如果不是政治偏见,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出现了严重偏差。希望他们不要一叶障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2015年回应朝鲜核武试验时表示:“中国高度重视促进和保护人权,坚持将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中国的人权事业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由于中国发展不充分和发展不平衡,中国大陸的人权状况还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该国政府還認為,人民幸福生活的權利是最大的人權。 2019年10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訪問北京,表示「欧盟承认各国国情不同,在保障和促进人权问题上做法也不同。欧洲国家自身的人权状况也存在问题,欧盟无意在人权问题上作他国的『教师』,愿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中方开展人权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期間會晤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王毅回應表示「一国人权状况好不好,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本国人民满意。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即将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奇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保护和提升人权。」 中国法学会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中首创了人格权单列成编的体例,强化了对人权的保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的发展意义重大。 新华社在《中国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意味着什么?》一文:“何为人权?人权的含义和内容比较广泛,但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一个人的最根本的人权就是生存权,也就是吃饱饭的权利,穿暖衣的权利,有房住的权利,总之,就是享有基本生存权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人权观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人权观主要是指人的生存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改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論述認為「脫貧就是最大的人權」张维为聲稱「一個人在貧困狀態下空談我有這權利有那權利本質都是一種腦中的空想,沒任何現實意義,所以哪一國底層脫貧工作做得最好就是最有人權,但西方永遠不敢加入這條評量標準,原因眾所周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數字說話現在一亿三千万人次每年出國,滯留海外者十萬人中不到一兩人,請問按西方讲我們是没有人权的国家那這些人為何又買機票自己回來?還不趕快逃走,所以任何事情一用大規模數據來解釋跳脫一些奇怪的個案時,很多人就講不出話。」 其他 2007年,美国人权组织自由之家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权状况為「劣中之劣」。2009年,美国人权观察组织指出该国人权“显著恶化”。 2016年3月,美国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代表基思·哈珀宣读了一份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爱尔兰和冰岛共计12国的政府代表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发表的联合声明,声明说:“我们对中国无情镇压公民社会以及手段之严厉深表关切,现在已经从压制批评舆论发展到镇压维权人士以及大胆直言的书商和律师,而且还越来越扩展到海外”,“我们在纪念活动人士曹顺利被拘留致死2周年的同时,应该采取联合行动,明确表示,不能袖手旁观,让践踏异议人士的行为继续下去。” 2019年9月起,美國國會審議並通過《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宣称香港人權存在問題,需要美國促進改善。 2021年國際人權日當天,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发表声明,批評中国系统性侵犯公民和政治权利,以及在香港實施的《国家安全法》破坏了香港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参考资料 参见 西藏人权 香港人權 臺灣人权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运动、中国维权运动 亚洲价值 普世价值 天賦人權 自然權利 外部链接 新華社-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年白皮書 新華社-《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白皮书 《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影片版 中国人权网 — 中国人权研究会 中国—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办公室 中国和西藏 — 人权观察 保护卫士 2021年度中国人权报告 — 国际特赦组织 中国2021年人权报告 —
有报道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下令中共新疆党委和新疆政府将该国及部分中亚国家的一些穆斯林集中至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即新疆再教育营内。在这些培训中心内,穆斯林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并且拥护中国共产党、学习汉语和汉文。该国政府表示,这些举措是为了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并极大扭转了新疆安全形势,保障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 新疆人权问题还涉及新疆种族灭绝指控,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发言人的回应为:“2010年至2018年,维吾尔族人口从1017万人上升至1272万人,增加255万人,增幅为25%,高于全疆人口14%增幅,更明显高于汉族人口2%增幅,哪来的‘种族灭绝’?” 2022年8月31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米歇尔·巴切莱特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待新疆维吾尔族穆斯林和其他穆斯林少数民族的报告。报告发现,该国对这些群体的待遇可能构成危害人类罪。报告的结论是,新疆“发生了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报告将其归因于该国政府针对维吾尔穆斯林和其他穆斯林少数群体的「反恐和反‘极端主义’战略的应用」。报告也显示,「关于酷刑或虐待模式的指控,包括强迫医疗和恶劣的拘留条件,是可信的,对个别性暴力和基于性别的暴力事件的指控也是可信的」。联合国人权办公室也在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中国政府应迅速采取「释放所有被任意监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或任何其它拘留中心的个人」,以及提供确切的位置和下落给拘留者的家属知道,并帮助建立「安全的沟通渠道」,让其家人团聚。报告也建议,该国政府应废除任何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法律,迅速调查关于在拘留营地和其他拘留设施中侵犯人权的指控,包括关于酷刑、性暴力、虐待、强迫医疗以及强迫劳动和死亡报告的指控。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各國對維吾爾人事態分成兩大陣營針鋒相對,连续多年(2019-2021)支持新疆再改造政策的国家比反对者多。 2020年10月6日,德國、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海地、洪都拉斯、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維那以及大部分欧盟成员国在內的39個國家在联合国发出联合声明,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尊重维吾尔人的人权,允许包括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在内的独立观察员立即不受限制地进入新疆。同時還要求该国政府维护香港的自治权利,尊重香港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包括古巴在內的45个国家則发表声明,支持该国在新疆的反恐和去极端化措施;另有包括巴基斯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本身在內的55个国家發佈声明,谴责任何以香港局势为藉口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駐聯合國大使张军指責德国、美国和英国滥用联合国平台,将人权问题政治化,挑起政治对抗。 2021年6月仍然发生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署信竞争”,指责当前新疆政策的共44国。 但支持新疆政策者比反对者多不少,共68国, 认为该指责"出于政治动机和毫无根据"。 据《以色列时报》,由于美国政府施压, 通常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的以色列罕见加入签署声明的44国行列。另外,乌克兰在短暂加入支持阵营后被迫于6月24日退出,其官员透露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威胁要阻止向乌克兰运输的50万剂科兴疫苗。 美国新闻周刊指出,指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声明中明显缺乏伊斯兰国家支持——如果将主要是穆斯林的波黑(Bosnia and Herzegovina)除外,支持该国的确有不少伊斯兰国家。 消除强制劳动 2020年12月,美國「新線戰略和政策研究所」(前稱全球政策中心)發布了一份分析報告,內容有关中國共產黨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在新疆地區強迫少數民族勞工採收棉花。該份報告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網路文件指出,遭強迫勞動的勞工總數涉及了三個群體,其中維吾爾地區在2018年估計有51.7萬人遭到強制勞動採收棉花。 2023年4月27日,6名聯合國特別報告員指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2015年起強迫數十萬名西藏人參加威脅其文化認同,並可能導致強迫勞動的計劃,並認為該計劃是用於破壞西藏宗教、語言跟文化認同、以及監控並灌輸西藏人思想。 选举权 经济权利 财产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对个人所能拥有和支配的财产有严格的限制,从而使得建国初的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得以完成。改革开放后,对个人的私有财产的承认与保护开始建立并逐步进展。2004年3月14日通過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文字写入宪法。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過。2021年1月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生效,公民财产权被整合入该法典,同时《物权法》废止实行。 收入水平与分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中国大陆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人员年度平均工资为8.24万元,城镇私营单位人员年度平均工资为4.95万元,国有单位与民营企业年均收入差距较大。 根据联合国2019年数据,中国大陆最富有20%人口的收入是最贫困20%人口的9.2倍。根据2018年福布斯富豪榜,中国最富有的100人拥有6430亿美元超过底层40%的家庭4.25亿人拥有的6370亿美元,美国《外交政策》2016年报道指,中国大陆贫富差距仍在逐步扩大。 平等权利 迁徙居住权 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曾承认和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至今未恢复。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拟放开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开自由迁徙权。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改革,并配套以相应的公共资源建设计划。 。 人口贩卖问题 根据UNIAP对该国人口贩卖的独立调查报告称,在2006年至2007年间,该国的纸质媒体总共报道了800起关于人口贩卖的案例。研究发现年龄和性别等因素与贩卖不同类型的人口之间存在联系。例如,为了满足收养需求而贩卖年轻男孩,为了性剥削需求而贩卖女孩和年轻妇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贩卖人口、强迫勞動和強逼賣淫的主要来源国,也是重要的过境国和目的地国。来自中国大陆的妇女和儿童被贩卖到非洲、欧洲、拉丁美洲、中东和北美地区,而被贩卖到臺灣、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的人则在当地主要从事被严重剥削的性工作和被强迫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来自缅甸、越南、蒙古、前苏联(波罗的海国家除外)、朝鲜、羅馬尼亞、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加纳的妇女和儿童被贩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主要也从事被严重剥削的商业性工作和被强迫的高强度体力劳动。 2017年,美国国务院监督和打击人口贩卖办公室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列入第3级监察名单。 妇女权利与婚姻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国妇女权利大幅提高。当下,妇女权利在该国宪法意义上规定与男性平等。但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所扮演角色的重要程度仍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该国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 性少数群体权利 LGBT(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行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属于违法行为,也不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和法律支持,也没有任何相关的反歧视法律和政策,同时一直视同性恋议题为“敏感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可以归结为“三个不”,即“不支持,不反对,不提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婚姻为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同性结婚法无明文规定,行政实务上则只接受由男女登记结婚,不承认同性婚姻或民事结合等同性伴侣关系,没有保护同性恋免受歧视和仇恨罪行的法律、规章和政策。 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废除了模糊地将同性性行為入罪的流氓罪。2001年4月20日,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等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將“自我和谐型同性恋”從中刪除。这两个事件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同性恋在该国的非罪化和非病理化。 2006年发布的一项针对生活在大中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年轻和“活跃”的男同性恋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受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超过半数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受教育权利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施行義務教育制度,規定小學初中不收學雜費。但由於政府投入不足,實際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实现。随着后续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义务教育已经在中国大陆全境基本实现并往公立学校全免费方向推进,经济困难者可以申请两免一补计划达成免费上学。此外,截至2020年,中国内地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已占该国GDP总量的5%。同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至12年的呼声逐步增大。 2003年9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在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教育状况后批评该国政府在公共教育经费方面的支出不足GDP的2%,低於聯合國建議的6%,認為其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在非常低,远未到达世界教育投入比重的平均水平,但其後该国外交部發言人稱,托马舍夫斯基沒有採用该国政府提供的數據,「却使用了许多与事实不符的数据」。 200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版实行。政府率先保障西部農村中小學生,小學生平均每人每年補助140元,初中生180元,貧困寄宿生500元,當年就有20萬辍学生回流。 2007年中國大陸中東部農村中小學實施「免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8年京津滬等21個省市試辦城市中小學生(含私校學生和農民工隨遷子女)學雜費免費,每生每年免繳190元至350元。 2015年,中國財政部、中國教育部宣布將在2017年全面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提供補助生活費給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 高考招录问题 高考按省份地區劃分入學分數線的現象的公平性具有一定争议。諸如山東,河南,湖北等參加高考學生比重大的省份,每年許多學生的分數已經達到很多著名大學在所在地的入學分數線。然而在上述省份的學生若是填寫入學志向略欠考慮,可能會直接落第。例如2008年河南省參加高考的學生100萬人(全國的十分之一)中,僅僅4%的學生就讀重點大學,是全國均值的三分之一,而頂級大學的入學率更是僅有全國均值的四分之一。這是按省份地區劃分入學分數導致的不公平現象。 根據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的研究,按照現行的高考制度,以北京大学為例,不同省份學生入學的機率相差懸殊。若以每一萬學生報名北京大學并順利入學的比例計算,廣東省是1.4人,接近萬分之一。而大學所在地的北京的學生入學率是52.2人,相差37倍。由此引發的移民現象已經出現,雖然這種現象通常不被政府允许。以此移民的人又被稱為“高考移民”。 高考除了考試分數外,還有多種加分途徑;其已于2018年被取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高考加分项目在方式上违背“程序公平”原则,加分的范围和具体分值存在不严谨性,不能真实体现学生素质,反而会衍生出腐败、造假现象,对教育公平造成损害——例如無線電測向、航空模型等項目作假現象嚴重。 高校自主招生中曾出现过的校长推荐制存在争议。對校長推薦制存在質疑的人認為該制度給予校長很大權力,監督不到位則有可能滋生腐敗,並且不能保證實施過程中的公平性;就目前公示名單來看,校長推薦的學生成績多名列前茅,該制度很有可能成為北京大學提前鎖定優秀生源的變相政策。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進一步規範高校錄取、自主招生、保送生;加強、加分資格審核,查處違法違規;各大高校业已颁布自主招生简章,规范自主招生行为。 高考阅卷问题
出版自由可以被认为是书面的言论,所以很多保护言论自由的条款也保护出版自由,但是书面毁谤不受保护。1964年,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最高法院认为在职官员不能针对发表与公务行为有关的诽谤性不实言词要求得到损害赔偿,除非能证明有关言词出于"实际恶意"。这项规则的适用范围后来被扩大到所有公众人物。这个解释允许了对官员进行批评,讨论不同政见而不用面对起诉。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公众知情权和刑事司法系统中个人和警方的公正审判权的冲突。在1979年的甘乃特公司诉德·帕斯夸勒案中,最高法院认定法官可以采取召开秘密听证会的措施来保护被告的公正审判权免受过度新闻报道产生的偏见所影响。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创建之后,无线电台、电视台、电影等广播媒体具有比印刷业具有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包括对等时间规则、人身攻击规则、公平原则等条例,要求广播媒体同等对待一个有争议问题的各方观点。 儘管如此,在美國卻有不同的方法來限制不利於權勢者的言論,一個例子就是素食者誹謗法案: "在通过素食者诽谤法案的州,对肉类、家禽或者生海鲜中的细菌所引起的健康风险、沙拉中的亚硫酸盐、熏猪肉里的亚硝酸盐和其他加工食品,以及食物中含有的高脂肪含量物、农药/除草剂处理物、基因技术制造成分或者其他剧毒化学物质发表评论,会让该评论员经历一场费用高昂的官司。 另外,食品诽谤法案还对原告施加了沉重的取证压力,换句话说,食品的批评者们必须例举出能可靠并且科学地证明他们观点的实例和数据。仅仅是通过讨论相关议题来引起公众对食品的警惕和呼吁应有的调查是不被该法案所允许的。" 2005年,美国地区在无国界记者的世界新闻自由排行中列第40位。 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的自由 因为静坐示威相对较少,集会和请愿的自由经常与言论和出版自由有关。集会和请愿自由主要的问题在于官员如何平衡集会和请愿的自由与维护公共交通和公共秩序的必要。在1978年的史密斯诉柯林案中,最高法院认定纳粹主义者也有集会自由。 迁徙自由 美国建国初期的邦联条例第四章赋予了人民自由进出其它州的权利,但是乞丐、流浪者和逃亡奴隶被排除在外。美国宪法第四章第二节规定每个州的公民均享有诸州公民的所有优惠与豁免权,去除了乞丐、流浪者和逃亡奴隶条款,但是并未明确定义公民和优惠与豁免权的含义。直到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通过之后,公民的定义才被明确。第十四条第一节规定:“所有在合众国出生或入籍、并受制于其管辖权的人,都是合众国公民和其居住州的公民。任何州不得制订或实施任何法律,来剥夺合众国公民的优惠与豁免权。” 美国目前实行纳税人制度,迁移者以纳税地为居住地点,无须申请准入许可。但是在屠宰场案之后,对优惠与豁免权的狭隘解释和各州设立的居住年限、市场准入等条款实际上对于跨州迁徙进行了一些经济和政治限制。在1969年的福利居住期限案中,最高法院判决地方政府不得通过限制福利救济而限制迁徙自由。在1970年的俄勒冈州诉米切尔案中,最高法院禁止在总统和副总统选举中应用居住期限规定限制迁徙者的政治权利。 美国继承了英国的济贫法,允许收容无业贫民。但是1941年的爱德华兹诉加利福利亚案中,最高法院判决加州不能因为可能的犯罪行为而逮捕穷人。1970年,在美国诉Cassiagnol案中,最高法院判决在政府地产上流浪合法。1972年,在帕帕克里斯托诉杰克逊维尔市案中,最高法院判决逮捕四处闲逛、流浪和游荡的人的杰克逊维尔市流浪条例过分模糊。1988年,在纽约人诉布赖特案中,最高法院判决禁止在主要交通设施附近闲荡的规定过分模糊。 隐私权 隐私权在宪法中并未被提到。在1965年的格里斯沃尔德诉康涅狄格州案中,隐私权被裁定为已经被权利法案所涵盖,成为一种一般性的宪法权利。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使得公众日益关注隐私权。在1973年的罗伊诉韦德案中,隐私权被用来保证美国妇女堕胎的权利。这个判决到2006年初为止仍然是美国公众争论最多的政策之一。另一个引用隐私权的决定是选择死亡的权利。1990年的克鲁赞诉密苏里州卫生部案中,最高法院要求安乐死需要有遗嘱和其他文档证明死亡意愿来保证生存的权利。在2006年的冈萨雷斯诉俄勒冈案案中,最高法院裁定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在州内允许的辅助自杀。 在九一一事件后,在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公民的监视措施的情况下,隐私权更加受到关注。 嫌疑犯的权利 一个很难平衡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刑事诉讼的嫌疑犯的权利。权利法案中第4、5、6和8条修正案处理刑事诉讼的嫌疑犯的权利,后来法院逐渐将他们的保护范围扩展到所有被起诉者。1963年的吉迪恩诉温赖特案的判决确保了贫穷的重罪被起诉人要求辩护律师的权利。1966年,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的判决要求警察在询问之前需要通知对方具有的宪法权利,亦即米兰达警告。 在1914年的威克斯诉美国案中。非法搜集的证据不被采用的原则首次在联邦法庭中得到应用。在1961年的马普诉俄亥俄州案中最高法院判定这个原则在州法庭也适用。1984年,最高法院在判决美国诉里昂案和密西西比诉夏普德案时建立了善意例外,允许采用经过善意但是有缺陷的程序得到的证据。 死刑 欧盟、罗马天主教会和一些其他组织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废止死刑。截至年为止,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日本、新加坡及中華民國执行死刑。一些美国人认为死刑违反了宪法第八修正案中的“不得施加残酷和非常的惩罚”条款。在弗曼诉佐治亚州案中当时的死刑法规被裁定为过于随意和武断,违反了这条修正案。直到各州重新制定法规之后,在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中,新的死刑法规才得到肯定。截至年為止,美国有32个州及聯邦政府、軍隊允许執行死刑。2002年,在休斯敦纪事报对得克萨斯州的一次调查中,死刑的支持率达到将近70%。 1990至2005年间,大赦国际记录了19例被处决的少年犯。2005年3月,美国最高法院在Roper v. Simmons案中判决处决少年犯违宪。 1996年,国会通过反恐怖主义与有效死刑法,缩短了死刑犯上诉的期限。 平等权 非裔美国人和奴隸制度 在1863年之前,美国宪法保护奴隶制度。1857年3月6日,美国最高法院在德雷德·斯科特诉桑福德案中判决奴隶不是公民,因此没有权利在联邦法院提出任何诉讼。1863年亚伯拉罕·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和美国宪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的通过终止了宪法中的这种不平等。在1865年到1875年,为保护非裔美国人的权利不受州政府侵犯,當時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很多人权法案,保障黑人男性公民的權利。但是因为最高法院裁决这些法律违宪,所以它们并没有很大效果。而1870年代民主党重新控制南方後,開始實施若干種族隔離法律。其中最著名的判决是在1896年的普莱西诉弗格森案中创建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导致种族隔离制度的泛滥,在南部尤甚。在1877年联邦军队从占领的南部州撤退之后,民主黨控制的南部州通过了很多法案限制了非裔美国人的投票权,例如祖父条款、文化测验、人头税、民主黨白人初选制等等。「白人初选制」直到1944年的史密斯诉奥尔赖特案才被裁定违宪。但是截至2006年初,在佛罗里达州和亚拉巴马州,多达约三分之一的黑人因犯过罪或因無身份證明文件而被剥夺了投票权。 种族隔离制度的终止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在其间一系列的诉讼都和高等院校是否应该录取非洲裔美国人有关。最终,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中裁定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制度违反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一些人在这个裁决中找到了漏洞,之后一段时间内,私立学校的注册人数暴涨。1955年,最高法院要求公立学校立即采取行动废除种族隔离,但是在南方学校中,种族融合进展不大,经常需要由法院下令强行运输学生。在1995年的密苏里州诉詹金斯案中,最高法院推翻了密苏里州法院关于密苏里州政府必须给与学校财政支持以纠正事实上的种族不平等的判决,声明密苏里州法院仅有权强制取消法理上和学区内的种族隔离。 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选舉权 美国妇女参政最初是在废除奴隶的运动中。柳克丽霞·莫特和伊丽莎白·斯坦顿组织了1848年8月26日的纽约塞尼卡福尔斯的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苏珊·安东尼和伊丽莎白·斯坦顿在1869年建立了全国妇女投票权协会,露西·史东建立了美国妇女投票权协会。爱丽斯·保罗在20世纪早期建立了议会联盟。这些协会的活动促使美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得以在1920年被国会通过,禁止了生产、销售、饮用酒类的行为,以及各州因性别而剥夺公民的投票权。而在1866年中才有第一位被記載的女性,夏洛特.普卡斯基在非法的情況下投票,而其故事也被改編為駛向自由。 在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者呼吁实现妇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並開始爭取女性的身體自主權如避孕及墮胎等。在1972年,女权运动者试图通过平等权利修正案,當時在國會參眾兩院獲得跨黨派支持,但修憲門鑑未能獲得四分之三的州議會支持(35州),在规定的批准时间内(1982年)没有得到足够数目的州的批准。在这次失败之后,女权运动者转向争取在议会之内的席位,推動州的平等权利修正案。一些政治行动委员会被创建来支持民主黨的女性候选人。女性開始參與各級選舉,包括地方縣議會及州議會,甚至州長及聯邦層級,已有女性参选总统、副总统、州长,以及在内阁和最高法院任职,但現時尚未有女性擔任總統及副總統。1981年,珊卓拉·戴·歐康納成為美國最高法院首位女性大法官。1984年,傑羅丁·費拉羅成為民主黨首位女性副總統候選人。1997年,馬德琳·歐布萊特成為首位女性的美國國務卿。2002年,南希·裴洛西当选众议院民主党领袖,于2007年成為首位女性的美國眾議院議長。2008年莎拉·裴琳成為共和黨首位副總統候選人。2016年希拉里·克林頓成為民主黨首位女性總統候選人。2022年6月,保守派成員多數的最高法院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保障墮胎權的裁定,結束近50年來對墮胎權的憲法保護,這項新的裁定賦予全美各州禁止墮胎的權力。 工作场所的性别歧视 1964年民权法案禁止在工作场所的性别歧视。但是这些法律并未被严格执行。1991年在电视上现场直播的安妮塔·希尔斯诉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克莱伦斯·托马斯性骚扰一案使得性骚扰案件开始受到关注。在法拉格诉博卡雷顿市案和博灵顿工业公司诉艾乐思案中,最高法院裁定雇员和雇主都应进行合理的努力防止性骚扰的发生。另一个性别歧视的例子是工资不平等。虽然1963年的《公平报酬法》规定在同一组织中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必须获得相同的工资报酬,但是女性的收入总体上仍旧比男性低。一些关键性因素是妇女占据护士这样的低工资职位,以及玻璃天花板阻止了妇女被提升到企业的最高职位。 劳工权利 1935年,在大萧条末期通过的国家劳工关系法案,创建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来保护工人的组织、集体谈判和罢工的权利受到保护。1992年,美国批准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保证了劳工自由参与工会。但是从1953年到2003年,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工会会员人数从1680万下降到了1580万,占劳动力的比例从33%下降到12.9%,其中私营部门的比例更下降到了8%。在会员比例上升的公有部门,很多雇员被法律剥夺了罢工的权利。2005年12月,纽约交通工会因举行罢工而被处以每日一百万美元的罚金。 1938年公平劳工标准法规定了全国最低工资和个人可被要求工作的最高时数。它还有加班费的规定和防止虐待童工的标准。但是,很多公司并未执行这些标准,而且一些工种不受该法限制,例如管理人员和小时工、外包合同工这样的非雇员职位。2004年,电子艺界因执行无加班费的每周80小时工作制而被判罚赔偿一亿多美元,之后公司内大量的雇员职位被转成非雇员职位。2005财年,美国劳工部为189000名雇员讨回1.19亿美元欠薪。2006年,IBM公司因长期不支付加班费面临数十万员工和前员工的起诉。 在美国的外籍劳工并不受上述法案保护。直到1943年中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盟后才被废止的排华法案基本上禁止了华人劳工入境
Wade)保障墮胎權的裁定,結束近50年來對墮胎權的憲法保護,這項新的裁定賦予全美各州禁止墮胎的權力。 工作场所的性别歧视 1964年民权法案禁止在工作场所的性别歧视。但是这些法律并未被严格执行。1991年在电视上现场直播的安妮塔·希尔斯诉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克莱伦斯·托马斯性骚扰一案使得性骚扰案件开始受到关注。在法拉格诉博卡雷顿市案和博灵顿工业公司诉艾乐思案中,最高法院裁定雇员和雇主都应进行合理的努力防止性骚扰的发生。另一个性别歧视的例子是工资不平等。虽然1963年的《公平报酬法》规定在同一组织中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必须获得相同的工资报酬,但是女性的收入总体上仍旧比男性低。一些关键性因素是妇女占据护士这样的低工资职位,以及玻璃天花板阻止了妇女被提升到企业的最高职位。 劳工权利 1935年,在大萧条末期通过的国家劳工关系法案,创建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来保护工人的组织、集体谈判和罢工的权利受到保护。1992年,美国批准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保证了劳工自由参与工会。但是从1953年到2003年,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工会会员人数从1680万下降到了1580万,占劳动力的比例从33%下降到12.9%,其中私营部门的比例更下降到了8%。在会员比例上升的公有部门,很多雇员被法律剥夺了罢工的权利。2005年12月,纽约交通工会因举行罢工而被处以每日一百万美元的罚金。 1938年公平劳工标准法规定了全国最低工资和个人可被要求工作的最高时数。它还有加班费的规定和防止虐待童工的标准。但是,很多公司并未执行这些标准,而且一些工种不受该法限制,例如管理人员和小时工、外包合同工这样的非雇员职位。2004年,电子艺界因执行无加班费的每周80小时工作制而被判罚赔偿一亿多美元,之后公司内大量的雇员职位被转成非雇员职位。2005财年,美国劳工部为189000名雇员讨回1.19亿美元欠薪。2006年,IBM公司因长期不支付加班费面临数十万员工和前员工的起诉。 在美国的外籍劳工并不受上述法案保护。直到1943年中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盟后才被废止的排华法案基本上禁止了华人劳工入境 。美国的劳工签证政策将工作和合法居留权联系起来,使得外籍劳工的参与工会权利在受到侵犯时经常不能寻求法律保护。2002年,美国最高法院在霍夫曼复合塑料公司诉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中裁定,非法移民不受国家劳工关系法案保护。墨西哥内政部移民局局长因此向美国外交部提出抗议。 对老年美国人的保护 年龄歧视有可能成为范围最广的歧视,因为所有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变老。1967年通过的雇佣年龄歧视法禁止对40岁以上的工人进行就业歧视。1978年通过的修正案则基本禁止了70岁之前的强制退休政策。在奇美尔诉佛罗里达评议会案中,最高法院裁定各州享有主权豁免,雇佣年龄歧视法不适用于州雇员。美国老年人成立了一些组织来对抗年龄歧视,其中最大的是美国退休人协会。 残疾人的权利 残疾并不在1964年的民权法案被禁止的就业歧视方式之中。1990年通过的美国人残疾法案标志着残疾人的权利受到保护。这个法律要求雇主合理地提供残疾人工作所需,以及公开场所和公共服务必须可以接待残疾人。增加面向残疾人的设施所需的开销引起了一些争论。在1998年布瑞格登诉雅培制药案中,最高法院裁定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艾滋病人也受此法案保护。 LGBT权利 1969年的石墙骚乱開创了同性恋权利运动,之后同志运动在美国各地1980年代,推动了禁止性取向歧视的法律的通过,並爭取聯邦撥款防治愛滋病。 1996年在罗默诉埃文斯案中,最高法院推翻了一项不保护同性恋者免受歧视的州宪法修正案。同性恋者爭取公民權利动渐渐引起保守派及宗教團體的反对,但是民权运动家杰西·杰克逊则公开支持同性恋权利,認為他們只是爭取平等的公民權利。 比尔·克林顿于1993年上任後,隨即提出立法允许同性恋者在军中公開服役,但受到軍方及保守派反對,最後改為不问,不说政策。 1996年,国会通过了禁止联邦政府承认同性婚姻的捍衛婚姻法案,在當時獲跨黨派支持,並獲總統克林頓簽署。但是,对于同性婚姻问题的争论更多。 2003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劳伦斯诉德克萨斯州案中判决性悖軌法違憲,認為按照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同性恋关系属于公民隐私权的一部分,受到法律保护,美國正式將同性戀非刑事化。 2010年,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簽署法案,正式废除了持续了17年的“不问,不说”政策,同性恋者在2011年起可以公开服兵役。 1996年,夏威夷最高法院推翻了州宪法中禁止同性婚姻的条款。2004年,马萨诸塞州成為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州份,纽约州,康涅狄格州,艾奥瓦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以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将同性婚姻合法化。新泽西州等州将同性伴侣民事结合合法化。其他州则陆续通过了禁止同性婚姻的法律,甚至寫入州憲法。2012年,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公開表達對同性婚姻的支持。2013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捍衛婚姻法案違憲,其後各州陸續宣布禁止同性婚姻的法律違憲,同時亦引發州政府的法律訴訟。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正式宣布同性婚姻全國合法化。 在押者的权利 根据华盛顿观察的报道,美国是全球在押人数最多的国家。非洲裔男性在在押人员中所占比例比在总人口中所在比例要高得多,而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交易额很小的毒品交易而入狱的。监狱过于拥挤造成狱警人手严重不足,在有些时候造成狱方无力阻止骚乱。 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司法系统改善法案”以及相关法律,允许私人公司在特定条件下雇佣监狱犯人,联邦监狱劳工项目的犯人享受联邦最低工资待遇。工会和人权组织批评推行监狱劳工隐藏着践踏人权的潜在危险,危及到一般工人的就业机会。 在反恐战争中,美军逮捕了很多本国和外国公民并且对他们长期拘押。这些在押人员受到的待遇引起很大争议。联盟军队作战部副主任、陆军准将马克·金米特在阿布哈里卜监狱虐囚案开审之后说,盟军队“在执行拘押和审讯行动中遵守《日内瓦公约》”。 美国政府认为基地组织这样的恐怖组织并未签署日内瓦公约,所以战俘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但是2004年华盛顿地区法院裁定政府用以确立被告的“敌方战斗人员”身份的国防部法庭违宪。 新纳粹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权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粹主义运动受到重创,在美国、苏联等多数国家都不承认纳粹主义者在本国的政治权利,不准举行游行集会,对其运动都采取镇压政策。在1970年代,美国对纳粹主义者的政治权利限制有所松动,有部分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纳粹主义者也应该享有美国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不该限制其人权”的观点。 在苏联解体1990年代后,“新纳粹”势力和共产主义流派“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都被允许在美国国内举行游行集会,他们的政治权利如建党以及游行、集会权利也得到了保障,没有了人权限制。虽然这一改变遭到了曾经的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受害者们的强烈反对,但美国仍然坚持他的“制衡”政策。 难民权利 特朗普政府一再扬言将大规模临检,导致移民社区普遍恐慌。8月,美国移民当局临检密西西比州某食品加工厂并逮捕680人,是全美十馀年来最大规模的职场临检。肉类和家禽业的移民工人在工作场所遭受严重虐待,但因害怕被驱逐出境而不敢声张。美国持续驱逐长期居民,未适当考虑他们的家族和社区连带,以及他们对于返回原籍国后可能遭受迫害的忧虑。尽管存在前述各项侵犯人权情况,国会仍持续批准行政部门的拨款要求,任由标准、监督和透明度均有所不足的移民机构获得更多经费。 现代美国人权运动的进展 人权运动 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的裁决是一个胜利,但是并未动摇种族隔离制度的根基。1955年,罗萨·帕克斯因为拒绝让座给一位白人乘客而被捕,触发了新一轮反对种族隔离的运动。浸信会牧师马丁·路德·金为此组织了一个长达一年的联合抵制蒙哥马里公共汽车运动,从此成为人权运动领导人。在1963年,很多人权运动者进行游行和演讲推动在国会悬而未决的人权法案,例如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特区林肯纪念堂前进行的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
瑞典近年來的男性軍人在逐漸減少,與此同時,女性軍人卻在輕微增加。在徵募新兵的條件是看誰更願意參軍,而不是誰更適合軍方的需要,所有士兵都是自願從軍。 1975年入伍的新兵的數量為45000人,而2003年降為15000人。根據2004年的防衛提案,每年接受訓練的軍人數量將減為5000人到10000人之間。 2009年的軍人總數為72000人。 瑞典參加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塞浦路斯、波黑、科索沃、黎巴嫩和阿富汗地區的聯合國維和部隊行動。 经济 19世紀以來,隨着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加上一直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瑞典經濟發展逐漸加速。到20世紀中葉更是飛速發展,成為一個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970年代開始,瑞典實施了新的產業調整戰略,進一步加大科研的力度和投入,積極發展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現代化福利社會。 近百年來,農業在瑞典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下降,瑞典農業勞動人口只佔全國就業人口的3%左右,現有耕地300萬公頃,農產品自給率達80%以上,所產各類食品除滿足本國需要外,還可供出口。 瑞典森林資源豐富,林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重要,除木材原料出口外,還建立了龐大的造紙、家具、林產化工等配套深度加工工業部門,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最前列。其中針葉樹木產品的出口額居世界第二,紙漿出口居世界第三,紙業出口居世界第四。 同時政府注重環境保護,每年的採伐量不超過自然生長量,使得瑞典森林覆蓋率長期保持穩定。 瑞典在保留傳統的特色同時,產業優勢也已轉向技術整合度高的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同時大力發展資訊、電信、生技、 醫藥、環保等新興產業。目前,瑞典擁有自己的航空業、核工業、汽車製造業、先進的軍事工業,以及全球領先的電訊業和醫藥研究能力。在軟體開發、微電子、遠程通訊和光子領域,瑞典也居世界領先地位。 瑞典由於只有千萬人口,因此一直支持世界貿易自由化,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國家,對外貿易依存度為80%左右,出口利潤佔GDP的45%左右。 瑞典擁有很多國際知名的品牌,如-{zh-hans:沃尔沃汽车; zh-hant:富豪汽車;}-、斯堪尼亞汽車、-{zh-hant:紳寶集團; zh-hans:绅宝集团; zh-cn:萨博集团; }-、愛立信、Spotify、伊萊克斯電器、ABB、利樂包裝、哈蘇相機、宜家家居、H&M、阿斯利康製藥、斯凱孚、阿法拉伐集團和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團等等。按人口比例計算,瑞典是世界上擁有跨國公司最多的國家。 2006年,瑞典共有6家企業進入《財富雜誌》評選的全球500強企業。 交通 瑞典共有152座機場(2007年)、250條跑道,其中3條跑道長超過3,047公尺,12條跑道長2,438公尺至3,047公尺,75條跑道長1,524公尺至2,437公尺則,24座條跑道長914公尺至1,523公尺,38條跑道長度短於914公尺;未建造跑道共有98條。鐵路總長11,528公里(2006年),皆為標準軌(軌距1.435公尺),並有7,527公里已電氣化。公路總長424,947公里(2004年),已建設完成的有129,651公里,包含1,591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設中有295,296公里。瑞典境內有運河2,052公里(2005年)。亦建有798公里的瓦斯管(2007年)。 社會 瑞典是少数未参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之一,战后瑞典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项目从父母带薪长期产假,到医疗保障病假补助,从失业保障和养老金,到义务教育,内容广泛,被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瑞典实施高个人所得税率政策,收取高额税收以实现福利保障的资金。瑞典的税种名目繁多,对个人而言,除个人收入所得税外,还有利息税、遗产税等,炒股票基金,买卖房屋等其他经营活动所得同样也要交税。购买商品要交增值税。公司则要付雇主税。每年的四月份到六月期间,瑞典人都要主动向税务局申报自己去年的所有收入。 有学者认为这种北欧福利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一种模式,属于混合经济。瑞典的福利制度也因为欧洲经济衰退而面临困境,人口老龄化,年轻人缺乏就业积极性。这都是高福利国家普遍面对的问题,瑞典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完善制度。 國際助老會()發表「2013年全球年齡觀察指數」(),針對全球91個國家高齡者的幸福度進行排名,瑞典排名第一。 瑞典的社会被描述为国家个人主义,其中国家的干预将人们从对家庭、教会和私人慈善机构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增强了个人的自主权。 教育 作为高福利的一部分,瑞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全部免费教育的国家,不仅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各级学校均免收学费。1-5岁的孩子被送到公共幼稚园。6-16岁的孩子则进入综合学校,共分三个阶段九级。毕业后,90%的学生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然后通过资格考试进入大学深造。很多瑞典人在高中后直接工作。 新的移民可以免费参加移民局开办的瑞典语课程培训班(SFI),以帮助新移民尽快得掌握瑞典语,以融入瑞典社会。 宗教 11世纪之前,瑞典人信仰北歐諸神,屬於北歐的原始宗教,乌普萨拉神庙是瑞典的宗教中心。随着11世纪基督教化,国家的法律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禁止信奉原始宗教,直到19世纪末期才废止。1530年代宗教改革后,瑞典王室不再信奉天主教,基督新教的信義宗取而代之。18世纪后期,信奉犹太教和天主教等其它教派的信徒开始被允许在瑞典生活和工作。1951年,瑞典将宗教自由写入了法律。2000年,正式除去瑞典信義會的國教地位。 现在,大约75%的瑞典人属于瑞典信義會,不过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减少,約2%的定期去教堂的人也越来越少。不少瑞典人在出生時受洗成為瑞典信義會的會員。 据统计,瑞典人大约有275,000人属于非自由教会,在瑞典生活的移民中约有92,000人信奉天主教,100,000人信奉東正教,500,000人是穆斯林。 根据2005年欧盟民意调查机构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23%的瑞典人相信有神,53%的人认为有某种形式的精神力或生命力,23%的人不相信任何神、精神力或生命力。 文化 18世纪中期以来,瑞典为西方文明和科学做出了很多贡献。 瑞典有很多推动全球发展的发明和发现。著名人物包括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安德斯·摄尔修斯、卡尔·林奈、巴尔察·冯·普拉敦、卡尔·威廉·舍勒、永斯·贝采利乌斯、约翰·埃里克松、安德斯·埃格斯特朗、拉斯·马格纳斯·埃里克松、阿伦尼乌斯、阿尔维德·卡尔森和霍肯·兰斯。 瑞典有大批举世闻名的作家,如贺宁·曼凯尔、伊曼紐·斯威登堡、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塞尔玛·拉格洛夫、哈里·马丁逊和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等。最有名的艺术家包括画家卡尔·拉森、安德斯·佐恩、亚历山大·罗斯林和雕刻家托比亚斯·舒吉尔、卡尔·米勒斯。 20世纪以来,瑞典电影业也有出色表现。莫里兹·斯蒂勒与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是瑞典古典电影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0年代至今,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波·维德伯格都夺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演员葛麗泰·嘉寶、英格丽·褒曼、安-玛格丽特、莉娜·欧琳、马克斯·冯·西多和杜夫·朗格更是受全球观众喜爱。 2009年5月1日,此前在瑞典议会通过的性別中立婚姻法案正式生效,瑞典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 來自瑞典的mojang工作室開發的電子遊戲Minecraft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電子遊戲之一 节日 除了传统的聖诞节外,瑞典有很多特殊的节日。如仲夏节庆祝夏至到来;4月30日为五旬節前夜,点燃火把,庆祝春天来临;5月1日劳动节表示支持工人權益和社会民主;12月13日是圣露西亚节,期盼黑夜过去,光明到来。6月6日是瑞典國慶日,但以前并不是正式的假期,直到2005年首次成为正式假期。 命名日是瑞典的颇具特色的传统风俗,每一天都有對應的一至两个传统的瑞典人名,年年固定不变,通常日历上都印有这些名字。如果某日上的名字与自己名字相同时,此日即为“命名日”。到了该日,一般都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祝贺,对于孩子们来说又多了一个可以庆祝的节日。 美食 瑞典和其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一样,饮食较简单。鱼、肉、馬鈴薯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很少放辣。比较有名的美食包括瑞典肉丸()、薄煎饼()、碱渍鱼()、发酵鲱鱼()等。耶诞节期间瑞典人会喝一种特别的饮料,名为Julmust。另外瑞典實施全國禁酒(針對高濃度酒類),購買酒品需要證件。 瑞典美食,亦隨著IKEA家具店在世界各地發展時均與瑞典本土分店一樣設立瑞典菜餐廳,而逐漸廣為人知。 体育
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但在二战納粹德國佔領挪威后,給予德國軍事通行权以及鐵礦資源。冷战時期沒有向美國或者蘇聯兩大陣營靠攏,因而被視為緩衝。瑞典不是任何軍事組織的成員,但會參與北约的軍事訓練,直到1995年放弃中立國地位,正式加入歐盟。 1901年,第一屆诺贝尔奖頒獎禮在斯德哥尔摩皇家音樂學院舉行。1902年開始由瑞典國王頒授諾貝爾獎(和平獎除外)。 地理 瑞典位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部,东面濒波罗的海和波的尼亚湾,因此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面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也是和挪威的分界线。 瑞典国土总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173,720平方英里),可耕地比率約佔7.0%,欧洲國家面積排名第五位,也是北欧最大的国家。瑞典地形狭长,南北长1574公里,东西最宽仅500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从地理上分成三个大的地区,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山岚起伏,大片辽阔的森林;斯韋阿蘭位于中南部,多为平原或丘陵,湖泊约9万个;最南部为約塔蘭,由斯莫兰高地和肥沃的斯科讷平原组成。大约有15%的瑞典国土位于北極圈以北。哥得兰岛和厄兰岛是瑞典最大的島嶼;维纳恩湖、韦特恩湖和梅拉倫湖是瑞典最大的湖泊。南部的厄勒地区和中部的梅拉伦湖周边则人口密度最高。 气候 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瑞典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即使位於較高緯度,但四季仍分明,氣候亦溫和。瑞典可劃分三種氣候,南部主要是海洋性氣候;中部地區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北部主要為亞寒帶氣候。由於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瑞典較其他相同緯度的國家(例如:俄羅斯、加拿大及美國北部)較為溫暖及乾燥。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西南部地區有較多降水,年平均降水量有1,000至1,200毫米。 瑞典的日照時間有較大的變化。瑞典的全年日照時間大約由1,100至1,900小時。在北極圈以南的地區,夏季日照時間較長。例如首都斯德哥爾摩,在六月尾,日照時間會長達18小時以上,但在冬季(如十二月尾),日照時間則縮短至大約6小時。南北地區在溫度上亦有明顯的變化。中南部地區普遍有較溫暖的夏季(平均最高溫度大約20至25度,最低溫度大約12至15度)及較寒冷的冬季(平均溫度大約零下4至2度)。在北部地區,夏季較短及較清涼,但有較長及寒冷有雪的冬天。 1961-1990年瑞典部分氣象站的平均氣溫 以氣象站地點由南至北排列。 植被 南部地区以阔叶林为主,最常见的是桦树;北部和中部均为针叶林,以松树、雲杉居多。 行政区划 瑞典1997年和1998年进行了2项省份合并,目前划分为21个省()和290个市镇()。省长由国王任命;省议会则由选民选举产生。瑞典省和市镇相对独立,并无直接隶属关系。 人口 瑞典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平均寿命最长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全国9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区,斯德哥尔摩、哥德堡和马尔默是瑞典人口最密集的三大城市。 2004年8月,瑞典人口第一次超过900万。2017年1月20日,瑞典全国注册人口突破1000万。约12%(110万)的人口出生地不在瑞典,16.7%(153万)的人口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反映了北欧人口流动性高、早期劳工移民及后期的难民潮等现象。2010年的數據,14.3%的瑞典人有移民背景,9.2%來自非歐盟國家,5.1%來自歐盟國家。 移民多数来自芬兰、土耳其、德国、丹麦、挪威、波兰、伊朗、伊拉克和前南斯拉夫等国家。根据瑞典移民局的资料统计,目前北欧国家的移民还是佔了多数。据2005年资料统计,来自北欧国家移民有20,162人,来自亚洲为16,739人,来自非洲为5,625人,而来自拉丁美洲为2,655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大量波罗的海周边国家(如爱沙尼亚、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人民来到瑞典,不过其中大部分人在战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移民的增加也导致瑞典犯罪率的上升,1997年到2001年期间,大约有25%的案件和移民相关,尤其以北非和西亚的移民居多。 名人 语言 瑞典的官方语言是瑞典語,属印欧语系的北日耳曼语支,又称斯堪的那维亚语支,与丹麦语及挪威语相近,但发音与写法均相异。挪威人能够轻松地理解瑞典语。丹麦人也可以理解,但比起挪威人稍微有一点难度。反过来,这种情况对于讲标准瑞典语的居民同样存在:挪威语比丹麦语更易理解。2009年7月1日,新的语言法诞生,瑞典语成为瑞典的官方语言。瑞典语是否是官方语言曾在历史上有争议。瑞典國會在2005年把瑞典語訂為官方語言的議案沒能通過。瑞典語是瑞典「主要語言」(),而「少數族裔語言」()包括芬蘭語、梅安语、薩米語(多種方言)、羅姆語和意第緒語。 随着贸易全球化,英语成为瑞典人最普遍的第二语言,对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尤其如此。从1849年开始,英语就是高中的必修课程,在1940年代后期更是成为所有瑞典学生的必修课程。大部分瑞典人还掌握其它一门甚至几门语言,如西班牙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 政治 瑞典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是現任瑞典國王,僅履行代表性或禮儀性職責,不干預議會和政府工作。 瑞典實行內閣制,政府首長為首相,由議會選舉所產生。現代瑞典的立法機構是瑞典國會,共有349名議員,選舉產生首相。議會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日期為九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其主要職能包括制定法律、決定稅收和公共資金的使用、監督政府行為和國家行政等。瑞典政府內閣受議會委託管理國家,並對議會負責。法院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個法院體系。行政法院與議會督導制度共同監督政府行政,是瑞典政治制度的特點。 军事 瑞典軍隊的正式名稱為國防軍(),衍生自瑞典語中的「國防」()和「武力」 ()兩詞。主要任務是在於維護和平,保衛國家。瑞典軍隊又分為陸軍、海軍、空軍,即作為政府機構,向瑞典國防部負責。 上將是現任。 國防部則由領導。除此之外,瑞典還設有鄉土防衛隊() 瑞典近年來的男性軍人在逐漸減少,與此同時,女性軍人卻在輕微增加。在徵募新兵的條件是看誰更願意參軍,而不是誰更適合軍方的需要,所有士兵都是自願從軍。 1975年入伍的新兵的數量為45000人,而2003年降為15000人。根據2004年的防衛提案,每年接受訓練的軍人數量將減為5000人到10000人之間。 2009年的軍人總數為72000人。 瑞典參加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塞浦路斯、波黑、科索沃、黎巴嫩和阿富汗地區的聯合國維和部隊行動。 经济 19世紀以來,隨着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加上一直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瑞典經濟發展逐漸加速。到20世紀中葉更是飛速發展,成為一個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970年代開始,瑞典實施了新的產業調整戰略,進一步加大科研的力度和投入,積極發展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現代化福利社會。 近百年來,農業在瑞典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下降,瑞典農業勞動人口只佔全國就業人口的3%左右,現有耕地300萬公頃,農產品自給率達80%以上,所產各類食品除滿足本國需要外,還可供出口。 瑞典森林資源豐富,林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重要,除木材原料出口外,還建立了龐大的造紙、家具、林產化工等配套深度加工工業部門,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最前列。其中針葉樹木產品的出口額居世界第二,紙漿出口居世界第三,紙業出口居世界第四。 同時政府注重環境保護,每年的採伐量不超過自然生長量,使得瑞典森林覆蓋率長期保持穩定。 瑞典在保留傳統的特色同時,產業優勢也已轉向技術整合度高的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同時大力發展資訊、電信、生技、 醫藥、環保等新興產業。目前,瑞典擁有自己的航空業、核工業、汽車製造業、先進的軍事工業,以及全球領先的電訊業和醫藥研究能力。在軟體開發、微電子、遠程通訊和光子領域,瑞典也居世界領先地位。 瑞典由於只有千萬人口,因此一直支持世界貿易自由化,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國家,對外貿易依存度為80%左右,出口利潤佔GDP的45%左右。 瑞典擁有很多國際知名的品牌,如-{zh-hans:沃尔沃汽车; zh-hant:富豪汽車;}-、斯堪尼亞汽車、-{zh-hant:紳寶集團; zh-hans:绅宝集团; zh-cn:萨博集团; }-、愛立信、Spotify、伊萊克斯電器、ABB、利樂包裝、哈蘇相機、宜家家居、H&M、阿斯利康製藥、斯凱孚、阿法拉伐集團和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團等等。按人口比例計算,瑞典是世界上擁有跨國公司最多的國家。 2006年,瑞典共有6家企業進入《財富雜誌》評選的全球500強企業。 交通 瑞典共有152座機場(2007年)、250條跑道,其中3條跑道長超過3,047公尺,12條跑道長2,438公尺至3,047公尺,75條跑道長1,524公尺至2,437公尺則,24座條跑道長914公尺至1,523公尺,38條跑道長度短於914公尺;未建造跑道共有98條。鐵路總長11,528公里(2006年),皆為標準軌(軌距1.435公尺),並有7,527公里已電氣化。公路總長424,947公里(2004年),已建設完成的有129,651公里,包含1,591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設中有295,296公里。瑞典境內有運河2,052公里(2005年)。亦建有798公里的瓦斯管(2007年)。 社會 瑞典是少数未参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之一,战后瑞典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项目从父母带薪长期产假,到医疗保障病假补助,从失业保障和养老金,到义务教育,内容广泛,被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瑞典实施高个人所得税率政策,收取高额税收以实现福利保障的资金。瑞典的税种名目繁多,对个人而言,除个人收入所得税外,还有利息税、遗产税等,炒股票基金,买卖房屋等其他经营活动所得同样也要交税。购买商品要交增值税。公司则要付雇主税。每年的四月份到六月期间,瑞典人都要主动向税务局申报自己去年的所有收入。
Campaigns. (February 11, 2006). 說明: 在11個有資格進行選舉的州中,只有6個州是由各種形式的民眾投出的。 投票率不到1.8%。根據1790年的【人口普查】:300萬人口中,有240萬的自由人和60萬的被奴隸人。 那些確實經由民眾投票的州,都對選民要求須有一定的財產。 各州结果 選舉人票 說明: 紐約州的立法機關未能及時派出其8名選舉人,因此少了這8張票。 馬里蘭州的2名選舉人沒有投票。 維吉尼亞州的1名選舉人沒有投票、另有1名選舉人沒有選出。 參考資料 参见 美国总统 美国总统选举 1789年 1789年美国 美国历史 (1789年-1849年)
來源: U.S. President National Vote. Our Campaigns. (February 11, 2006). 說明: 在11個有資格進行選舉的州中,只有6個州是由各種形式的民眾投出的。 投票率不到1.8%。根據1790年的【人口普查】:300萬人口中,有240萬的自由人和60萬的被奴隸人。 那些確實經由民眾投票的州,都對選民要求須有一定的財產。 各州结果 選舉人票 說明: 紐約州的立法機關未能及時派出其8名選舉人,因此少了這8張票。 馬里蘭州的2名選舉人沒有投票。 維吉尼亞州的1名選舉人沒有投票、另有1名選舉人沒有選出。 參考資料 参见
聯邦黨候選人 约翰·亚当斯,美国副总统,來自麻萨诸塞州。 民主共和黨候選人 乔治·克林顿,纽约州州长。 其他 托马斯·杰斐逊(弗吉尼亚州),美国国务卿。 阿龙·伯尔(纽约州),美国参议员。 選舉結果 此時,合眾國共有15州;除了原有的13州外,新增了佛蒙特州(1791年3月加入)和肯塔基州(1792年6月加入);選舉人團由132人組成。 得票情形 来源: U.S. President National Vote. Our Campaigns(2006年2月11日) 参考 A New Nation Votes:
至於副總統一職,(在當時)則由獲得次高票者取得;儘管它很難容用於對現代總統選舉的認知。 華盛頓正如史學家所認知的,總是無人望其項背。事實上,這位在任總統獲得了朝野兩黨的擁護,並囊括了所有的選舉人票。在華盛頓無可置疑的光環下,各政黨並未捭闔縱橫、有效地運用第二張選票來競逐副總統的職位。聯邦黨人擁護現任副總統、獨立革命英雄約翰亞當斯;他們的民主共和黨對手則支持紐約州長喬治柯林頓,他在1788-89年的選舉中僅獲得少數的選票。 亞當斯和柯林頓是華盛頓技術上的總統競選對手,正因憲法並未區分這兩項選舉。 無論如何,眾所周知,華盛頓是兩黨一致支持的總統人選,這場選舉很快就進入第二回合的競賽。 主要候選人 乔治·华盛顿,美國總統,來自維吉尼亞州。 聯邦黨候選人 约翰·亚当斯,美国副总统,來自麻萨诸塞州。 民主共和黨候選人 乔治·克林顿,纽约州州长。 其他 托马斯·杰斐逊(弗吉尼亚州),美国国务卿。 阿龙·伯尔(纽约州),美国参议员。 選舉結果 此時,合眾國共有15州;除了原有的13州外,新增了佛蒙特州(1791年3月加入)和肯塔基州(1792年6月加入);選舉人團由132人組成。 得票情形 来源:
the witnesses against him; to have compulsory process for obtaining witnesses in his favor, and to have the Assistance of Counsel for his defence. 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享有下列权利: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州和地区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而公开的审判,该地区应事先已由法律确定;得知被控告的性质和理由;同原告证人对质;以强制程序取得对其有利的证人;取得律师帮助为其辩护。 第六条修正案规定了多项刑事审判中被告人的权利: 迅速而公开审判的权利; 由公正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得知被控告的性质和理由的权利; 同原告证人对质的权利; 以强制程序取得对其有利的证人的权利; 取得律师帮助为其辩护的权利。 在1963年的吉迪恩诉温赖特案中,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认为,第六条修正案保证联邦和州法院的刑事重罪被告都有取得律师帮助为其辩护的权利,这一思想嗣後也经1966年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而成为米兰达告诫的一部分。 第七条修正案 In suits at common law, where the value in controversy shall exceed twenty dollars, the right of trial by jury shall be preserved, and no fact tried by a jury, shall be otherwise re-examined in any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n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the common law. 在普通法的诉讼中,其争执价值超过20美元,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应受到保护。由陪审团裁决的事实,合众国的任何法院除非按照普通法规则,不得重新审查。 第七条修正案规定,所有争执价值超过20美元的联邦民事诉讼需由陪审团裁决,也规定法官不得在联邦民事审判中推翻陪审团裁决的事实。在1973年的中,最高法院裁决认为该修正案中要求的陪审团最少要有6名成员。第七条修正案是权利法案中唯一没有应用到各州的一条。 第八条修正案 Excessive bail shall not be required, nor excessive fines imposed, nor 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s inflicted. 不得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不得处以过重的罚金,不得施加残酷和非常的惩罚。 第八条修正案禁止征收过多的保释金和罚款,不过没有明确定义“过多”的程度。 这条修正案在诉讼中引用最频繁的条款是最后一项,禁止施加残酷和非常的惩罚。这一条款也是1970年代前唯一一个上诉到最高法院的案件中偶而会涉及的条款,具体情况通常与死刑有关。在1972年的中,部分大法官认为死刑本身就违反了这条修正案,认为这一条款可以反映出公众对于可以接受的惩罚标准,將随着公众舆论的改變而不断发生变化;另外一些大法官认为,死刑审讯中的某些做法存在不可接受的武断情况。因此法院判决中的多数意见认为死刑违宪,美国也因此持续数年没有执行过死刑。到了1976年的中,最高法院的立场有了改变,裁决中认为只要陪审团是根据具体的量刑指引而做出判决,那么死刑就是合宪的。此外,最高法院还在1976年的裁决中认为,一些监狱中存在的恶劣情况也属于“残酷和非常的惩罚”。 第九条修正案 The enumeration in the Constitution, of certain rights, shall not be construed to deny or disparage others retained by the people. 本宪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被解释为否定或忽视由人民保留的其他权利。 第九条修正案保护宪法中没有明确列举的其他权利。在20世纪下半页前,这一条很少在诉讼中引用,之后则在多个里程碑式案件中成为隐私权的部分基础。如1965年的格里斯沃尔德诉康涅狄格州案中,最高法院推翻了禁止避孕药的法律;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则确立了女性的堕胎权;在1992年的中,法律用这条修正案部分推翻了另一条堕胎法律,《美国宪法百科全书》称该案是“至今司法机关运用第九条修正案的高水位标记”。不过从1992到2000年,法院再也没有援引过这条修正案。 第十条修正案 The powers not deleg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Constitution, nor prohibited by it to the States, are reserved to the States respectively, or to the people. 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行使,或保留给人民行使之。 第十条修正案申明了宪法的联邦主义原则,规定宪法未授予联邦政府且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或人民保留。该修正案没有给各州提供新的权力或权利,而是保护各州不会因联邦政府的存在而沦为其附属。 权利法案的展示和纪念 乔治·华盛顿一共手写了14份权利法案的副本,一份交给国会,另外13份各交给一个最初立国时的13个州之一。送给乔治亚州、马里兰州、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副本先后遗失,其中纽约州的还是被火烧毁的,而宾夕法尼亚州的副本则是在1865年4月某个时候让一位士兵拿走了。遗失的4份副本中有两份后来得以找回(被认为是乔治亚州和马里兰州的副本),其中一份存放在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另一份则放置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北卡罗莱纳州的副本于1865年4月时被一位士兵偷走,之后在2005年由联邦调查局特别探员找回并归还该州。 存放在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的权利法案副本,是在自由宪章圆形大厅展出。这个大厅于1950年代兴建,195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为圆形大厅致词:“只有当这些文件都反映在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时,它们才能继续作为能够改变世界力量的象征,这种力量就是我们对人类自由的信念。” 经过50年后,文件的外壳有出现恶化的迹象,但文件本身仍然保存完好。因此到了2003年9月17日,文件外壳进行了更新,圆形大厅再次将其展出。总统乔治·沃克·布什致词称:“(美国)真正的革命不是对抗一个世上权力,而是申明一个高于世上任何权力的原则——每个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政府的责任就是确保所有人的这些权利。” 1941年,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宣布12月15日为权利法案日,以纪念权利法案批准150周年。1991年,弗吉尼亚州的副本在全国展出,以纪念其批准200周年,先后到访了全部50个州的首府城市。 参见 美国独立宣言 权利法案社会主义 第二权利法案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外部链接 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美国权利法案全文 fold3.com网站:在线查看高分辨率的原始文件 美国国会图书馆:权利法案及相关资源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第84卷,第575至581页,其中对权利法案表示反对 TeachingAmericanHistory.org网站上的权利法案
for a capital, or otherwise infamous crime, unless on a presentment or indictment of a Grand Jury, except in cases arising in the land or naval forces, or in the Militia, when in actual service in time of War or public danger; nor shall any person be subject for the same offence to be twice put in jeopardy of life or limb; nor shall be compelled in any criminal case to be a witness against himself, nor be deprived of life, liberty, or property, without due process of law; nor shall private property be taken for public use, without just compensation. 无论何人,除非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或起诉,不得受判处死罪或其他不名誉罪行之审判,惟发生在陆、海军中或发生在战时或出现公共危险时服现役的民兵中的案件,不在此限。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 第五条修正案禁止和自证其罪,并确保正當法律程序、刑事起诉由大陪审团作出,以及私有财产的徵收必须予以公平赔偿等权利。该修正案是最高法院1966年对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所作判决的基础,案件确立了米兰达告诫,要求执法人员必须明确告知被告其拥有的沉默权和律师权等权利。 第六条修正案 In all criminal prosecutions, the accused shall enjoy the right to a speedy and public trial, by an impartial jury of the State and district wherein the crime shall have been committed, which district shall have been previously ascertained by law, and to be informed of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accusation; to be confronted with the witnesses against him; to have compulsory process for obtaining witnesses in his favor, and to have the Assistance of Counsel for his defence. 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享有下列权利: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州和地区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而公开的审判,该地区应事先已由法律确定;得知被控告的性质和理由;同原告证人对质;以强制程序取得对其有利的证人;取得律师帮助为其辩护。 第六条修正案规定了多项刑事审判中被告人的权利: 迅速而公开审判的权利; 由公正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得知被控告的性质和理由的权利; 同原告证人对质的权利; 以强制程序取得对其有利的证人的权利; 取得律师帮助为其辩护的权利。 在1963年的吉迪恩诉温赖特案中,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认为,第六条修正案保证联邦和州法院的刑事重罪被告都有取得律师帮助为其辩护的权利,这一思想嗣後也经1966年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而成为米兰达告诫的一部分。 第七条修正案 In suits at common law, where the value in controversy shall exceed twenty dollars, the right of trial by jury shall be preserved, and no fact tried by a jury, shall be otherwise re-examined in any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n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the common law. 在普通法的诉讼中,其争执价值超过20美元,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应受到保护。由陪审团裁决的事实,合众国的任何法院除非按照普通法规则,不得重新审查。 第七条修正案规定,所有争执价值超过20美元的联邦民事诉讼需由陪审团裁决,也规定法官不得在联邦民事审判中推翻陪审团裁决的事实。在1973年的中,最高法院裁决认为该修正案中要求的陪审团最少要有6名成员。第七条修正案是权利法案中唯一没有应用到各州的一条。 第八条修正案 Excessive bail shall not be required, nor excessive fines imposed, nor 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s inflicted. 不得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不得处以过重的罚金,不得施加残酷和非常的惩罚。 第八条修正案禁止征收过多的保释金和罚款,不过没有明确定义“过多”的程度。 这条修正案在诉讼中引用最频繁的条款是最后一项,禁止施加残酷和非常的惩罚。这一条款也是1970年代前唯一一个上诉到最高法院的案件中偶而会涉及的条款,具体情况通常与死刑有关。在1972年的中,部分大法官认为死刑本身就违反了这条修正案,认为这一条款可以反映出公众对于可以接受的惩罚标准,將随着公众舆论的改變而不断发生变化;另外一些大法官认为,死刑审讯中的某些做法存在不可接受的武断情况。因此法院判决中的多数意见认为死刑违宪,美国也因此持续数年没有执行过死刑。到了1976年的中,最高法院的立场有了改变,裁决中认为只要陪审团是根据具体的量刑指引而做出判决,那么死刑就是合宪的。此外,最高法院还在1976年的裁决中认为,一些监狱中存在的恶劣情况也属于“残酷和非常的惩罚”。 第九条修正案 The enumeration in the Constitution, of certain rights, shall not be construed to deny or disparage others retained by the people. 本宪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被解释为否定或忽视由人民保留的其他权利。 第九条修正案保护宪法中没有明确列举的其他权利。在20世纪下半页前,这一条很少在诉讼中引用,之后则在多个里程碑式案件中成为隐私权的部分基础。如1965年的格里斯沃尔德诉康涅狄格州案中,最高法院推翻了禁止避孕药的法律;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则确立了女性的堕胎权;在1992年的中,法律用这条修正案部分推翻了另一条堕胎法律,《美国宪法百科全书》称该案是“至今司法机关运用第九条修正案的高水位标记”。不过从1992到2000年,法院再也没有援引过这条修正案。 第十条修正案 The powers not deleg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Constitution, nor prohibited by it to the States, are reserved to the States respectively, or to the people. 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行使,或保留给人民行使之。 第十条修正案申明了宪法的联邦主义原则,规定宪法未授予联邦政府且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或人民保留。该修正案没有给各州提供新的权力或权利,而是保护各州不会因联邦政府的存在而沦为其附属。 权利法案的展示和纪念 乔治·华盛顿一共手写了14份权利法案的副本,一份交给国会,另外13份各交给一个最初立国时的13个州之一。送给乔治亚州、马里兰州、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副本先后遗失,其中纽约州的还是被火烧毁的,而宾夕法尼亚州的副本则是在1865年4月某个时候让一位士兵拿走了。遗失的4份副本中有两份后来得以找回(被认为是乔治亚州和马里兰州的副本),其中一份存放在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另一份则放置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北卡罗莱纳州的副本于1865年4月时被一位士兵偷走,之后在2005年由联邦调查局特别探员找回并归还该州。 存放在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的权利法案副本,是在自由宪章圆形大厅展出。这个大厅于1950年代兴建,195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为圆形大厅致词:“只有当这些文件都反映在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时,它们才能继续作为能够改变世界力量的象征,这种力量就是我们对人类自由的信念。” 经过50年后,文件的外壳有出现恶化的迹象,但文件本身仍然保存完好。因此到了2003年9月17日,文件外壳进行了更新,圆形大厅再次将其展出。总统乔治·沃克·布什致词称:“(美国)真正的革命不是对抗一个世上权力,而是申明一个高于世上任何权力的原则——每个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政府的责任就是确保所有人的这些权利。” 1941年,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宣布12月15日为权利法案日,以纪念权利法案批准150周年。1991年,弗吉尼亚州的副本在全国展出,以纪念其批准200周年,先后到访了全部50个州的首府城市。 参见 美国独立宣言 权利法案社会主义 第二权利法案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外部链接 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美国权利法案全文 fold3.com网站:在线查看高分辨率的原始文件 美国国会图书馆:权利法案及相关资源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第84卷,第575至581页,其中对权利法案表示反对 TeachingAmericanHistory.org网站上的权利法案 美国宪法修正案 美国启蒙运动
|國內生產總值估計年份 = 2022年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 = 5,161.46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排名 = 32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 = 101,509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排名 = 4 |人類發展指數年份 = 2018年 |人類發展指數 = 0.942 |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 3 |人類發展指數等級 = 极高 |中央銀行 = 愛爾蘭中央銀行 |貨幣單位 = 歐元 |貨幣代碼 = EUR |貨幣符號 = € |吉尼係數 = 0.289 |立國日期 = 1949 年 6 月 2 日獨立自英國 |立國事件 = 英愛戰爭 |立國事件日期 = 1919年1月21日 |國家象徵 = 凯尔特竖琴酢漿草馬鈴薯 |國家代碼 = IRL |國際域名縮寫 = .ie歐盟亦使用 .eu |國際電話區號 = +353 |現役軍人數 = 10,460 |現役軍人數排名 = 130 |現役軍人數年份 = 2011 |備註 = }} 愛爾蘭(;),常稱呼為愛爾蘭共和國(;),是位于西欧的岛屿国家,由愛爾蘭島32個縣中的26個縣組成,面積約7万平方公里,也是唯一與英国的北愛爾蘭共享陸地邊界的主权国家。是單一的議會制共和國。國土全境被大西洋环抱,南滨凱爾特海,東南面隔聖喬治海峽与威尔士隔海相望,東邻愛爾蘭海。首都及最大城市为都柏林,位於爱尔兰岛的東側,該國的500萬人口中約有40%居住在都柏林地區。 名稱 古希臘探險家皮西亞斯是目前已知最早记錄愛爾蘭的人,在他的書中稱呼該地為「Iérnē」,羅馬時期學者托勒密則將該名轉寫為「Iouerníā」。而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則在著作阿古利可拉傳中,將該名稱意譯為拉丁文「希伯尼亞」(Hibernia,意為冬之地);在明代《坤輿萬國全圖》中,愛爾蘭島被標示為「喜百泥亞」。今日愛丁堡的球隊希伯尼安足球俱乐部亦得名於此。 今日的國家名稱「愛爾蘭」,是曾经聯合王國和愛爾蘭間的爭議來源。這些爭議来自于愛爾蘭島的一部份屬於英國,这也导致一名在英國被視為不適當。 1937年通過的《愛爾蘭憲法》明訂,「國家的名稱是『愛爾蘭』,在英語則是『Ireland』」。于1948年通過的规定將國家改制為共和國,并于第二條中說明可以「描述」该國為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但為了避免違憲,這個法案並沒有直接將國號命名為愛爾蘭共和國,所以憲法上國號仍是「愛爾蘭」()。 1989年,愛爾蘭共和國最高法院称,愛爾蘭共和國當局不應該強迫要求他國使用為正式名稱。法官認為:“如果连这个国家正在寻求援助的国家的法院都不愿意维护这个国家的宪法,那么在我看来,其国际公认的名称的证明权应当回到这些国家,直到它们被修改。”在爱尔兰政府和英国政府的緊張關係結束後,1998年4月10日(耶稣受难日)通過的《贝尔法斯特协议》,确定了有關北愛爾蘭問題的解决方案及愛爾蘭共和國的聲明。之後英國接受了使用“愛爾蘭”来表示都柏林政府的國際協議,並开始使用該名稱。 历史 爱尔兰在1801-1922年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1845年因為馬鈴薯欠收問題造成-{zh-hans:爱尔兰大饥荒;zh-hant:愛爾蘭大饑荒;}-,英國政府在有条件進口美洲糧食的情況下,不仅未提供有价值的協助,更对粮食进口百般阻挠,造成愛爾蘭人口在短短几年内减少了四分之一、上百万人死于饥荒,讓許多愛爾蘭人對英國產生不滿。1916年4月愛爾蘭爆發了復活節起義,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德兩國交戰,德意志帝國為了給英國制造麻煩運送了愛爾蘭人軍火物資抗英,儘管如此,最後起義被鎮壓。1919年,大多数於1918年大选中当选的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并於1919年1月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当时,爱尔兰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但在英爱战争(亦称爱尔兰独立战争)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自由邦宪法同时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议会实行两院制,成立“行政委员会”(即内阁),设立行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自由邦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设立爱尔兰总统职位,但国王继续根据1936 年行政權力(對外關係)法在国际上仍視为愛爾蘭國家象征。二戰中,愛爾蘭保持中立,是當時英聯邦唯一宣佈中立的國家。然而1940年5月納粹德國為了配合海獅計劃入侵英國,制定了入侵愛爾蘭的作戰計劃,代號為。6月英愛兩國制定了反制行動「」來防止潛在的入侵,但隨著英國堅守本土,使德國在不列顛空戰戰败,綠色行動被擱置。 1949年4月1日通过的1948 年愛爾蘭共和國法案,正式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根据爱尔兰宪法第4条,“爱尔兰(Éire)”为国家名称,同时第2、3条宣称爱尔兰对北爱尔兰也享有主权(此文已於1999年废除),所以爱尔兰共和国在外交领域一般也自称“Éire”(如爱尔兰宪法、爱尔兰总统)。但由于英国对北方六郡实际行使主权,许多国家避免直接使用“Éire”字眼,以照顾北爱尔兰的立场,避免偏袒之嫌。 爱尔兰於1949年4月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自动退出了英联邦。(英联邦於1950年才更改规则,允许印度以共和国的身份留在英联邦之内。)虽然爱尔兰并没有重新申请加入英联邦,但是它保留了许多成员国的权利,在英聯邦享有特殊地位。 爱尔兰於1955年加入联合国,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即现在的欧洲联盟)。爱尔兰历届政府一直致力于爱尔兰和平统一,同时与英国合作解决北爱尔兰暴力冲突问题。爱尔兰与北爱尔兰选民於1998年所通过的贝尔法斯特协议正在实施中。 政治 愛爾蘭為單一制共和國,實行議會共和制。 愛爾蘭總統為國家元首,任期為7年,直選產生,可連任一屆。總統並無實際行政權,但在愛爾蘭國務院的建議下有一定的權力和職務,包括解散國會。 愛爾蘭總理由國會提名,總統任命,一般上由第一大黨黨魁或聯合政府首領擔任。 憲法規定內閣人數不超過15人,其中上議院議員不超過2人,同時總理、副總理、財政部長必須是下議院議員。 愛爾蘭執政黨現為總理邁克·馬丁所帶領的愛爾蘭共和黨與愛爾蘭統一黨和愛爾蘭綠黨聯合執掌的政府。前兩者雖然政治立場相近,但於歷史上長期對立,此前未曾合組政府。主要反對黨則為新芬黨,是一個激進左翼的政黨,主張以包括武力在內的任何方式統一愛爾蘭。國內大部分主流的政黨包括共和黨、統一黨和工黨均為中間派政黨,經濟和社會政策立場相近,惟在對英國和歐盟的態度則有分歧。 政府架構 愛爾蘭國會為兩院制,分為愛爾蘭上議院和愛爾蘭眾議院。 上議院實權很小,由60名議員組成,其中11名由總理提名,3名由愛爾蘭國立大學畢業生選出,3名由都柏林大學畢業生選出,43名從五個特殊職業領域(文化、農漁、勞工、工商、社會)選出。 眾議院實權較大,由166名議員組成,每個選區選出三到五名代表,代表愛爾蘭共和國境內42個選區,選舉按比例代表制用可轉移單票制系統進行。按照愛爾蘭憲法,議會選舉至少為5年一次,但總理可以向總統要求提前解散眾議院。2016年大選議席將減少8席。 選舉按比例代表制用可轉移單票制產生,包括眾議院選舉(1921年以來)、歐洲議會選舉、地方政府選舉。 法律 四法院,於1802年建成,是愛爾蘭的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都柏林巡迴法院。 軍事 愛爾蘭國防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和儲備國防軍。軍隊規模小但是裝備精良,有近10,000名現役軍人。1922年建軍,國防力量分為常備部隊(PDF)和後備役部隊(RDF)。常備軍包括陸、海、空三軍,後備役部隊則由陸軍後備部隊和海軍後備部隊組成。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武裝部隊直接由國防部領導。實行志願兵役制,預備役期為6年,正規軍服役期3年。2008年3月,愛國防部發布了《2008年-2012年戰略規劃》,提出愛將建設能在國內外靈活部署的、並保有持續性的軍事力量,愛堅持軍事中立但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繼續支持歐盟安全與國防政策,維持与北約良好關係,國防預算為18億歐元。 地理 位置範圍 愛爾蘭島面積為84,421平方公里,其中愛爾蘭共和國約占70,273平方公里,其餘部分為英國所轄的北愛爾蘭。愛爾蘭島西臨大西洋,東北隔北海峽與蘇格蘭相望,東臨愛爾蘭海,東南隔聖喬治海峽與威爾斯相望,南臨凱爾特海。 地表景觀 愛爾蘭西海岸多為懸崖、丘陵等(最高點為卡朗突奧山,海拔1,041米)。島內地形比較平緩,多為農田,香農河為主要河流,其他重要河流如利河,同時也有幾個大湖泊。島中央河谷地區沼澤眾多,盛產泥煤。愛爾蘭的外形常被詼諧地描繪成一隻可愛綠熊的側身剪影(愛爾蘭全島),主要為丘陵地形及原野,遍佈著森林及湖泊。 其中在愛爾蘭島西海岸的莫赫懸崖,是全歐洲最高聳的懸崖之一,懸崖沿着愛爾蘭西海岸綿延8公里,也是愛爾蘭最重要的海鳥棲息地,懸崖上生長着許多珍稀植物品種,還是眾多電影的取景地。 氣候 愛爾蘭為温帶海洋性氣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暖夏涼,在冬季時氣溫很少低於攝氏-5℃(華氏25 °F),在夏季時不超過攝氏29℃(華氏79 °F)。有紀錄以來在愛爾蘭的最高溫度為攝氏33.3℃間(華氏91.9 °F)在1987年6月26日基爾肯尼郡測得,而記錄的最低溫度為攝氏 -19.1℃間(華氏 -2.4 °F),在斯萊戈郡測得。雨水非常充沛,一些地區一年有275個降水日。主要城市有位於東岸的首都都柏林、西南的科克、西岸的利默里克和高威、和東南岸的沃特福德。(參見愛爾蘭城市列表)在冬季時全島降雨較為普遍,夏季前幾個月有些微降雨。西部地區受到西南風影響下降雨較大,同時東岸及都柏林降雨最少。日照時數最高的地點在愛爾蘭島的東南部。北部與西部海岸有全歐洲最大的風場,具有風力發電的潛力。 世界遺產 直至2011年為止,愛爾蘭共有兩處世界遺產,博因宮與斯凱利格·邁克爾島。 位於愛爾蘭東北部的米斯郡的考古集合體(博因宮),其中的紐格萊奇墓是愛爾蘭最為著名的史前墳墓之一,紐格萊奇墓大約建造於新石器時代的公元前3,200年左右,至凱爾特人到來後,紐格萊奇墓被認為是他們的神的居所。博因宮在凱爾特神話中經常出現。紐格萊奇的墓室通道大約有60英尺長,通向一個有三個凹室(recess)的房間。墓室以完整的密封的拱頂支撐。覆蓋墓室的石冢大約有20萬噸重,由97塊巨石組成的地基支撐。紐格萊奇墓結合了天文學上的研究,從這個現象可以得知紐格萊奇墓的建造比埃及金字塔早約500年,比巨石陣早約1,000年。這可能反映了建造者要表達新的一年的開端,或是生對死的勝利。 外交 愛爾蘭由1973年開始成為歐盟會員國。愛爾蘭的外交政策大部份參考歐盟的外交政策,並和英國及美國保持密切和友好關係。愛爾蘭保持傳統的不結盟立場,以增加和世界主要國家的政治、經貿及文化關係為宗旨,並對落後和戰亂地區提供各種經濟及人道援助,因愛爾蘭維持已久的中立外交模式,所以它不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但与其有和平夥伴關係。 行政區域 愛爾蘭共和國傳統分為26個郡(愛:、英:,不含北愛爾蘭六郡),舊有的愛爾蘭省份(愛:),歷史上劃分成4個省份,分別為阿爾斯特省、倫斯特省、芒斯特省及康諾特省,其中都柏林地區已分為三个郡和一個城市,其他地區又設立了二個城市,中規定,改為31個地方政府:26個郡議會政府,二個市郡議會政府及三個城市議會政府。以下(除都柏林地區及三市政府)的市轄區,免去市議會政府先前的系統。 所以現時實際上是31個郡及行政區: 交通 愛爾蘭的三個主要國際機場位於都柏林、香農和科克,也有許多歐洲和洲際航線的定期和包機服務。其中倫敦與都柏林之間的航線是歐洲最繁忙的國際航線,每年有450萬人在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飛行,2006年,愛爾蘭航空為愛爾蘭的國家航空公司,但瑞安航空卻是愛爾蘭全國最大的航空公司。瑞安航空公司也是歐洲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在乘客數量方面是世界第二大。 境內提供鐵道服務的是愛爾蘭鐵路,負責經營國內路線,在愛爾蘭提供乘客和貨運鐵路服務。都柏林站的主要鐵路線路中心是休斯站和康諾利站,鏈接到全國各主要城市與城鎮。也有經營連接都柏林和貝爾法斯特的路線。都柏林市區已改善公共交通網絡,包括都柏林地區捷運,市區輕軌(Luas),都柏林巴士,和自行車出租系統()。 愛爾蘭的三種主要道路類型有,高速公路、國家一級公路和國家二級公路,而區域道路和地方道路管理由地方政府管轄。主要集中在首都的道路網絡,高速公路目前正在擴展到其他城市,作為運輸21資本投資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在2006-2015年期間顯著擴大和改善愛爾蘭的交通網絡。都柏林為交通改善計畫的重點,如東環線和西環線收費橋樑,以及都柏林港隧道。科克市主要隧道為穿越利河的傑克·林奇隧道,另外利默里克隧道則穿越香農河。 愛爾蘭主要航空公司有愛爾蘭航空、瑞安航空、城捷航空。 经济 發展 爱尔兰经济規模较小,主要依赖出口贸易。1995年至2000年之间,爱尔兰取得了10%的经济增长率,在欧洲名列前茅,2003年成为世界上人均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仅次于卢森堡),因而赢得了凯尔特之虎的美誉。农业的主导地位已被工业所取代,而工业占GDP的38%,总出口量的80%,以及劳动力资源的28%。虽然出口贸易依然是爱尔兰经济的主要支柱,但近年来国内消费额的提高以及建筑业和投资方面的复苏也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爱尔兰政府以控制通货膨胀、减少租税负担、减少政府開銷、提高劳动力素质、鼓励外商投资为目的,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1999年1月,爱尔兰与其他11国参加了欧元区。2001年的全球经济放缓,对爱尔兰也有一定影响,高科技的出口增长率下降了一半。GDP增长率仍然较高,2001年与2002年均为6%。GNP增长率并不理想,2001年下降了三分之一,2002年继续低迷。 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使愛爾蘭進入連續三個月的經濟萎縮。 2010年,該國經濟衰退正式結束,出口逐漸回溫。但由於借款及銀行資本重整的成本顯著上升,愛爾蘭接受85億歐元的援助方案,以及來自於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英國,瑞典和丹麥的雙邊貸款。 農業 愛爾蘭農業與食品發展部,是愛爾蘭負責農業食品的研發中心、培訓及諮詢服務的一個半國有的權威機構。這個機構有大量縣級諮詢中心、學院及研究中心來執行其主要職能。愛爾蘭農業與食品發展部的總部位於卡洛的橡樹公園社區(Oak Park Estate)。 貨幣 愛爾蘭至1999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 通訊 電話 愛爾蘭的電話話碼分配給電信業者。愛爾蘭國際電話國碼為+353,其區碼如下。 01—都柏林市、都柏林郡與部分基爾代爾郡、威克婁郡、米斯郡。 02—科克市與科克郡部分地區:(021)科克,(022)瑪羅,(023),(024) 雅各哈,(025),(026),(027)班特里,(028),(029)。 03— 未使用 04— 東海岸,(不含都柏林、部分中部地區):(041)德羅赫達,(042)鄧多克,(043)朗哥福德,(044)穆林加爾,(045),(046)納文,(047)莫納漢,(049)卡文,(0402)阿克洛,(0404)威克洛。 05— 東南地區與東米德蘭(中東部地區):(051)沃特福德 (芒斯特省),(052),(053),(054),(056),(057)圖拉摩,比爾與波特勞伊斯,(058)鄧加文,(059)卡洛,(0504)特洛斯,(0505)。 06— 西南地區與中西部地區:(061)利默里克與香農,(062),(063),(064)基拉尼與,(065)英尼斯,(066)特拉利與,(067)尼納格,(068)利斯托爾,(069)。 07— 西北部,斯萊戈郡與斯萊戈城,利特里姆郡、多尼戈爾郡:(071)斯萊戈,卡里克-香農與,(074)萊特肯尼,, 08— 手機、傳真電話與非地區電話。 09— 西部、西海岸與西米德蘭(部分中西部地區)包括戈爾韋郡,梅歐郡,西米斯郡:(090)阿斯隆,波納與,(091)戈爾韋,(093)與(打往.戈爾韋郡), (094)卡斯爾巴,(095),(096)巴利納,(097)贝尔穆莱特,(098),亞喬(離岸島嶼),(099)(離岸島嶼),阿倫群島。
= 2 |國家首都名稱 = 都柏林郡 |中央政府所在地 = |最大城市名稱 =都柏林市 |最高點 = 卡朗突奧山 |最長河流 = 香農河 |最大湖泊 = 科里布湖(愛爾蘭島最大湖泊為內湖) |海岸線 = 1,448km |時區名稱 = 歐洲西部夏令時間 |時區 = +0 |結束時區 = +1 |夏時制 = |結束夏時制時區 = |人口估計年份 = 2022年 |總人口數據 = 5,123,536 |人口排名 = 124 |人口密度數據 = 70.8 |人口密度排名 = 113 |電壓 = 230V |插座 = G、D、M |頻率 = 50Hz |官方語言 = |官方文字 = |民族 = |曆法 = 西曆 |主要節日 = 聖帕特里克節 |道路通行方向 = 靠左行駛 |國家元首職稱 = 總統 |現任國家元首名字 = 麦克·希金斯 |政府代表職稱 = 總理 |現任政府代表名字 = 李歐·瓦拉德卡 |政府首腦職稱 = 副總理 |現任政府首腦名字 = 米哈尔·马丁 |政治制度二= 三權分立 |行政首腦職稱 = |現任行政首腦名字 = |立法首腦職稱 = 國會 |現任上議院立法首腦名字 = 帕迪·柏克(參議院議長) |現任下議院立法首腦名字 = 肖恩·巴雷特(眾議院議長) |司法首腦職稱 = 最高法院 |現任司法首腦名字 = 蘇珊·德纳姆 |國家憲法 = 愛爾蘭憲法 |國家結構形式 = 單一制 |國家政權 = 愛爾蘭議會 |政治體制 = 共和立憲制自由民主制議會共和制兩院制 |法律體系 = 英美法系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估計年份 = 2022年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 = 6,335.33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排名 = 46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 = 124,595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排名 = 4 |國內生產總值估計年份 = 2022年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 = 5,161.46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排名 = 32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 = 101,509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排名 = 4 |人類發展指數年份 = 2018年 |人類發展指數 = 0.942 |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 3 |人類發展指數等級 = 极高 |中央銀行 = 愛爾蘭中央銀行 |貨幣單位 = 歐元 |貨幣代碼 = EUR |貨幣符號 = € |吉尼係數 = 0.289 |立國日期 = 1949 年 6 月 2 日獨立自英國 |立國事件 = 英愛戰爭 |立國事件日期 = 1919年1月21日 |國家象徵 = 凯尔特竖琴酢漿草馬鈴薯 |國家代碼 = IRL |國際域名縮寫 = .ie歐盟亦使用 .eu |國際電話區號 = +353 |現役軍人數 = 10,460 |現役軍人數排名 = 130 |現役軍人數年份 = 2011 |備註 = }} 愛爾蘭(;),常稱呼為愛爾蘭共和國(;),是位于西欧的岛屿国家,由愛爾蘭島32個縣中的26個縣組成,面積約7万平方公里,也是唯一與英国的北愛爾蘭共享陸地邊界的主权国家。是單一的議會制共和國。國土全境被大西洋环抱,南滨凱爾特海,東南面隔聖喬治海峽与威尔士隔海相望,東邻愛爾蘭海。首都及最大城市为都柏林,位於爱尔兰岛的東側,該國的500萬人口中約有40%居住在都柏林地區。 名稱 古希臘探險家皮西亞斯是目前已知最早记錄愛爾蘭的人,在他的書中稱呼該地為「Iérnē」,羅馬時期學者托勒密則將該名轉寫為「Iouerníā」。而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則在著作阿古利可拉傳中,將該名稱意譯為拉丁文「希伯尼亞」(Hibernia,意為冬之地);在明代《坤輿萬國全圖》中,愛爾蘭島被標示為「喜百泥亞」。今日愛丁堡的球隊希伯尼安足球俱乐部亦得名於此。 今日的國家名稱「愛爾蘭」,是曾经聯合王國和愛爾蘭間的爭議來源。這些爭議来自于愛爾蘭島的一部份屬於英國,这也导致一名在英國被視為不適當。 1937年通過的《愛爾蘭憲法》明訂,「國家的名稱是『愛爾蘭』,在英語則是『Ireland』」。于1948年通過的规定將國家改制為共和國,并于第二條中說明可以「描述」该國為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但為了避免違憲,這個法案並沒有直接將國號命名為愛爾蘭共和國,所以憲法上國號仍是「愛爾蘭」()。 1989年,愛爾蘭共和國最高法院称,愛爾蘭共和國當局不應該強迫要求他國使用為正式名稱。法官認為:“如果连这个国家正在寻求援助的国家的法院都不愿意维护这个国家的宪法,那么在我看来,其国际公认的名称的证明权应当回到这些国家,直到它们被修改。”在爱尔兰政府和英国政府的緊張關係結束後,1998年4月10日(耶稣受难日)通過的《贝尔法斯特协议》,确定了有關北愛爾蘭問題的解决方案及愛爾蘭共和國的聲明。之後英國接受了使用“愛爾蘭”来表示都柏林政府的國際協議,並开始使用該名稱。 历史 爱尔兰在1801-1922年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1845年因為馬鈴薯欠收問題造成-{zh-hans:爱尔兰大饥荒;zh-hant:愛爾蘭大饑荒;}-,英國政府在有条件進口美洲糧食的情況下,不仅未提供有价值的協助,更对粮食进口百般阻挠,造成愛爾蘭人口在短短几年内减少了四分之一、上百万人死于饥荒,讓許多愛爾蘭人對英國產生不滿。1916年4月愛爾蘭爆發了復活節起義,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德兩國交戰,德意志帝國為了給英國制造麻煩運送了愛爾蘭人軍火物資抗英,儘管如此,最後起義被鎮壓。1919年,大多数於1918年大选中当选的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并於1919年1月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当时,爱尔兰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但在英爱战争(亦称爱尔兰独立战争)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自由邦宪法同时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议会实行两院制,成立“行政委员会”(即内阁),设立行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自由邦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设立爱尔兰总统职位,但国王继续根据1936 年行政權力(對外關係)法在国际上仍視为愛爾蘭國家象征。二戰中,愛爾蘭保持中立,是當時英聯邦唯一宣佈中立的國家。然而1940年5月納粹德國為了配合海獅計劃入侵英國,制定了入侵愛爾蘭的作戰計劃,代號為。6月英愛兩國制定了反制行動「」來防止潛在的入侵,但隨著英國堅守本土,使德國在不列顛空戰戰败,綠色行動被擱置。 1949年4月1日通过的1948 年愛爾蘭共和國法案,正式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根据爱尔兰宪法第4条,“爱尔兰(Éire)”为国家名称,同时第2、3条宣称爱尔兰对北爱尔兰也享有主权(此文已於1999年废除),所以爱尔兰共和国在外交领域一般也自称“Éire”(如爱尔兰宪法、爱尔兰总统)。但由于英国对北方六郡实际行使主权,许多国家避免直接使用“Éire”字眼,以照顾北爱尔兰的立场,避免偏袒之嫌。 爱尔兰於1949年4月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自动退出了英联邦。(英联邦於1950年才更改规则,允许印度以共和国的身份留在英联邦之内。)虽然爱尔兰并没有重新申请加入英联邦,但是它保留了许多成员国的权利,在英聯邦享有特殊地位。 爱尔兰於1955年加入联合国,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即现在的欧洲联盟)。爱尔兰历届政府一直致力于爱尔兰和平统一,同时与英国合作解决北爱尔兰暴力冲突问题。爱尔兰与北爱尔兰选民於1998年所通过的贝尔法斯特协议正在实施中。 政治 愛爾蘭為單一制共和國,實行議會共和制。 愛爾蘭總統為國家元首,任期為7年,直選產生,可連任一屆。總統並無實際行政權,但在愛爾蘭國務院的建議下有一定的權力和職務,包括解散國會。 愛爾蘭總理由國會提名,總統任命,一般上由第一大黨黨魁或聯合政府首領擔任。 憲法規定內閣人數不超過15人,其中上議院議員不超過2人,同時總理、副總理、財政部長必須是下議院議員。 愛爾蘭執政黨現為總理邁克·馬丁所帶領的愛爾蘭共和黨與愛爾蘭統一黨和愛爾蘭綠黨聯合執掌的政府。前兩者雖然政治立場相近,但於歷史上長期對立,此前未曾合組政府。主要反對黨則為新芬黨,是一個激進左翼的政黨,主張以包括武力在內的任何方式統一愛爾蘭。國內大部分主流的政黨包括共和黨、統一黨和工黨均為中間派政黨,經濟和社會政策立場相近,惟在對英國和歐盟的態度則有分歧。 政府架構 愛爾蘭國會為兩院制,分為愛爾蘭上議院和愛爾蘭眾議院。 上議院實權很小,由60名議員組成,其中11名由總理提名,3名由愛爾蘭國立大學畢業生選出,3名由都柏林大學畢業生選出,43名從五個特殊職業領域(文化、農漁、勞工、工商、社會)選出。 眾議院實權較大,由166名議員組成,每個選區選出三到五名代表,代表愛爾蘭共和國境內42個選區,選舉按比例代表制用可轉移單票制系統進行。按照愛爾蘭憲法,議會選舉至少為5年一次,但總理可以向總統要求提前解散眾議院。2016年大選議席將減少8席。 選舉按比例代表制用可轉移單票制產生,包括眾議院選舉(1921年以來)、歐洲議會選舉、地方政府選舉。 法律 四法院,於1802年建成,是愛爾蘭的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都柏林巡迴法院。 軍事 愛爾蘭國防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和儲備國防軍。軍隊規模小但是裝備精良,有近10,000名現役軍人。1922年建軍,國防力量分為常備部隊(PDF)和後備役部隊(RDF)。常備軍包括陸、海、空三軍,後備役部隊則由陸軍後備部隊和海軍後備部隊組成。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武裝部隊直接由國防部領導。實行志願兵役制,預備役期為6年,正規軍服役期3年。2008年3月,愛國防部發布了《2008年-2012年戰略規劃》,提出愛將建設能在國內外靈活部署的、並保有持續性的軍事力量,愛堅持軍事中立但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繼續支持歐盟安全與國防政策,維持与北約良好關係,國防預算為18億歐元。 地理 位置範圍 愛爾蘭島面積為84,421平方公里,其中愛爾蘭共和國約占70,273平方公里,其餘部分為英國所轄的北愛爾蘭。愛爾蘭島西臨大西洋,東北隔北海峽與蘇格蘭相望,東臨愛爾蘭海,東南隔聖喬治海峽與威爾斯相望,南臨凱爾特海。 地表景觀
2012年6月16日,美國紐約州納蘇郡的退伍軍人紀念堂中設立紅色花崗岩的『慰安婦紀念碑』。 2013年7月30日,美國加州格倫代爾市在中央公園設立1,100磅重的『慰安婦紀念銅像』,引起許多日本人抗議。該銅像與日本駐韓大使館對面的慰安婦紀念銅像完全一樣。據2010年人口普查,格倫代爾市5%人口是韓裔。2013年12月11日,日裔向白宮請願,要求移除慰安婦銅像,不到一個月簽名者已超過十萬人。白宮表示,紀念碑屬於地方(加州)政府管轄。 2013年8月,美國加州普安那公園市議會在收到電郵抗議後,決定取消設立慰安婦紀念銅像的計畫。 2014年5月30日,美國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縣政府內的慰安婦和平紀念園正式向民眾開放,85歲高齡的韓國慰安婦倖存者姜日出親赴揭幕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日本政府在慰安婦問題上仍欠全世界一個“正式道歉”,而且應該“馬上道歉”。 2016年12月10日,位於臺灣臺北市的臺灣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開幕。 2017年7月起至2018年3月,中華統一促進黨發言人、楊業黨部主委陳志豪,每日開著載有慰安婦銅像車輛至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抗議及要求日本政府還原歷史並爭取日本政府對於慰安婦的權益及賠償,目前慰安婦銅像設立於台北市承天武聖廟山下對面。 2017年7月7日,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聯同紀念抗日受難同胞聯合會,在香港中環交易廣場日本領事館所在地前的行人天橋上,設置了兩座以玻璃纖維制成的慰安婦少女像,一個為仿南韓首爾日本領事館前的少女像,另一個為中國少女像。日本領事館曾促香港政府取締,但不得要領,亦有人發信抗議,更有人企圖偷走兩個雕像,但都未有給雕像帶來損害或令主辦者放棄,一年多後主辦團體更添置了另一以菲律賓少女為原形的雕像,安坐在原來兩個雕像旁。其後主辦團體更另制兩個中韓少女雕像在香港和澳門市內與慰安婦歷史材枓一起巡迴展覽。 2017年9月22日,慰安婦紀念雕塑在美國舊金山市唐人街的揭幕。這是第一座在美國大城市豎立的慰安婦紀念雕像。 2018年8月14日,台南慰安婦銅像在台南市湯德章大道汎塔莎西餐廳旁空地設立,並邀請前總統馬英九到現場參與揭幕儀式。 在2017年及2019年,菲律賓有關當局多次拆除有關之公開紀念雕像。 有关影视作品 纪录片 《最后的“慰安妇”》 ,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專題之一。 《阿嬤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婦女救援基金會出品,1998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蘆葦之歌》,吳秀菁導演,婦女救援基金會出品,2013年拍攝完成,2015年8月14日全球慰安婦紀念日於台灣院線上映。 《二十二》,郭柯导演,2017年8月1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電影 《黎明之眼》2014年上映之大陸電影 《鬼鄉》2016年上映之韓國電影 《花漾奶奶秀英文》2017年上映之韓國電影 《她們的故事》2018年上映之韓國電影 電視劇 《雪地裡的擁抱》韓國KBS 2015年特別劇,2017年以電影的形式在韓國電影院上映。 音樂錄影帶 《全球慰安婦主題曲-殤》 :張穆庭作詞、作曲、導演、編劇,2006年12月在台灣發行。 相關書目 《帝國的慰安婦》,玉山社 《帝國的慰安婦》,博客來 《血痛》,北京出版社 《血痛》,新浪读书 《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江苏文艺出版社 《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紀錄片》,台北:婦女救援基金會,1998年出版。 《台灣慰安婦報告》,台北:婦女救援基金會,1999年出版。 《煙花三月》,李碧華,台北:臉譜出版社,2001年出版。 《血痛:26個慰安婦的控訴》,陳慶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ISBN 978-7-200-06103-1 《鐵盒裡的青春:台籍慰安婦的故事》(婦女救援基金會採訪記錄,),夏珍改寫,台北:天下文化,2005年出版。 《沈默的傷痕:日軍慰安婦歷史影像書》,婦女救援基金會賴采兒、吳慧玲、游茹棻,台北:商周出版社,2006年出版。沈默的傷痕 《阿嬤的臉:台灣慰安婦倖存者影像紀錄》, 矢嶋宰、沈君帆、黃子明攝影,台北:婦女救援基金會,2006年出版。阿嬤的臉 。 《阿嬤的故事袋:老年‧創傷‧身心療癒》,婦女救援基金會整理,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6年出版。阿嬤的故事袋 《台灣論》,小林善紀,日本小學館,2000年出版。(許文龍評:「成為慰安婦對這些婦女而言,反而是出人頭地。」) 相關條目 知名受難者 中國大陸地區 萬愛花 袁竹林 雷桂英 臺灣地區 芳美阿嬤 秀妹阿嬤 小桃阿嬤 滿妹阿嬤 沈中阿嬤 陳鴦阿嬤 蓮花阿嬤 大桃阿嬤 寅嬌阿嬤 桂英阿嬤 朝鮮半島 金學順 宋神道 倡議或研究組織與人士 婦女新知基金會 婦女救援基金會 王清峰 楊家雲(紀錄片《阿嬤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之導演) 東史郎 苏智良 其他相關條目 慰安婦少女銅像 朴裕河 大男人主義 性奴隶 強迫賣淫 戰爭時期的性暴力 軍隊慰安婦 軍妓 歡樂組 納粹德國軍用妓院 軍中樂園 唐行小姐 反韓#_日本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慰安婦 - 臺灣女人 延伸閱讀 跨國性慰安婦問題的法律認知 -
除了每天被強姦,許多女性同時被迫與家人分離,甚至目睹家人被日軍士兵殺死;一名倖存者回憶說,當日軍士兵帶走他時,「士兵們開始活剝她父親的皮膚」。 這類虐待行為造成受害者嚴重且終生之身心傷害。 倖存者 Jan Ruff O'Herne 表示: 倖存者 Suki Falconberg 表示: 駐紮在拉包爾的日本海軍外科醫生 Kentaro Igusa 在個人回憶錄中寫道,當地的慰安婦在感染和嚴重不適的情況下繼續工作,儘管他們「哭泣並乞求幫助」。 戰後之待遇 在中國和韓國等儒家文化中,婚前性行為被認為是可恥的,「慰安婦」相關議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長期忽視,因為受害者被視為賤民。 在儒家文化中,傳統上未婚女性必須將自己的貞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任何在婚前失去童貞的女性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都應自殺;因為選擇存活,倖存者使自己成為被社會遺棄之人。 此外,《對日和平條約》及《韓日基本條約》等文件,被日本政府據以解釋已解決與戰爭罪有關問題,儘管事實上它們都沒有具體提到慰安婦制度。 自1960年代起,千田夏光率先開啟對於相關議題之研究與討論。 1982年之日本教科書爭議引發大眾對有關議題之興趣與討論,但慰安婦議題並沒有被特別重視和突顯,反倒是專注於南京大屠殺和731部隊等。儘管如此,深入研究日本戰時活動的歷史學家已普遍意識到慰安婦的存在。 稍後,吉田清治有關證詞被揭發為虛構,也發生了其他相關類似之事件,並在日本右翼團體施壓下引發連串爭議與混亂。 1990年代,日本學者 渡邊和子 稱當時日本社會之女性普遍對有關議題表現出漠然且不相信等態度,並稱當時日本社會多數人將鄰近地區之國家與人民視為「他者」,而不重視其感受。 自1995年至2007年間,亞洲婦女基金會被藉以處理有關問題,但作法引發大量爭議。 2014年,日本政府外務省試圖施壓美國出版商麥格勞希爾刪改其出版之教科書中有關內容,但沒有成功。 日本各界及僑民和海外後裔等經常要求世界各地拆除或取消設置有關之公開紀念物;該些措施經常遭各地有關當局拒絕,但也不乏成功之案例。 2017年至2018年,大阪市有關當局因舊金山有關當局正面支持當地慰安婦公開紀念物之設立,而終止雙方自1957年開始之姐妹市關係。 韓國慰安婦倖存者多次要求韓國政府將其案件提交國際法院,但韓國政府遲遲未予回應。 自1990年代開始,臺灣籍慰安婦倖存者的故事被不斷揭露,有關活動在婦女運動等類型之民間團體、大眾媒體、學術研究者、紀錄片導演等支持下持續發展。 爭論 对慰安妇制度的争议 绝大部分学者都認為慰安婦是存在的,即使日軍不直接參與慰安婦的招募,但日軍公開允許慰安婦制度並漠視其委託的民間業者以許多強迫誘騙的手法招募慰安婦。但由於部份日本人主張慰安婦自願,因此產生一些爭論,影響日本與二戰時受過日本侵略的東亞、東南亞等國的關係,其中以中国與韩国最甚。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15年,擬於高中歷史課本對慰安婦章節加註"被迫"兩字,遭致一些學生與政治團體的反對。 1944年,美军情报心理战部门的报告指出在缅甸的慰安所处有若干朝鲜女还完了欠债就回朝鲜去了,此外慰安妇有个人房间,有拒绝接客的自由,每周一日休息,多半生活充裕,经常去城里购物或是进行娱乐活动,也有士兵向慰安妇求婚。另外还有日本军官为了替相好的慰安妇赎身而贪污公款的事。 日本学者秦郁彦在他的研究中称,据他了解到的资料,称慰安妇的来源为半日本人、半朝鲜人,但是介绍人百分百地为朝鲜人。 据日本研究者查得1944年朝鲜《京城日报》7月26日刊登的慰安妇广告,其工资为300日元(当时京城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就职水平是75日元),而且所登的联系人名也是朝鲜式姓名,由此对于“强征”之说提出质疑。 日本右翼及部分美國學者的看法 日本右翼及美國人萊姆塞爾則認為自願成為慰安婦者為多數。 紀念性建築 2010年,美國新澤西州博根郡在市立公園中設立『慰安婦紀念碑』。2012年,兩個日本外交代表團要求移除紀念碑,被市政府拒絕。韓國官員對帕利賽公園市的決定表示支持。 2011年12月14日,韓國民間團體在日本駐韓大使館對面樹立『慰安婦紀念銅像』,要求日本對慰安婦道歉並賠償。 2012年6月16日,美國紐約州納蘇郡的退伍軍人紀念堂中設立紅色花崗岩的『慰安婦紀念碑』。 2013年7月30日,美國加州格倫代爾市在中央公園設立1,100磅重的『慰安婦紀念銅像』,引起許多日本人抗議。該銅像與日本駐韓大使館對面的慰安婦紀念銅像完全一樣。據2010年人口普查,格倫代爾市5%人口是韓裔。2013年12月11日,日裔向白宮請願,要求移除慰安婦銅像,不到一個月簽名者已超過十萬人。白宮表示,紀念碑屬於地方(加州)政府管轄。 2013年8月,美國加州普安那公園市議會在收到電郵抗議後,決定取消設立慰安婦紀念銅像的計畫。 2014年5月30日,美國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縣政府內的慰安婦和平紀念園正式向民眾開放,85歲高齡的韓國慰安婦倖存者姜日出親赴揭幕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日本政府在慰安婦問題上仍欠全世界一個“正式道歉”,而且應該“馬上道歉”。 2016年12月10日,位於臺灣臺北市的臺灣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開幕。 2017年7月起至2018年3月,中華統一促進黨發言人、楊業黨部主委陳志豪,每日開著載有慰安婦銅像車輛至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抗議及要求日本政府還原歷史並爭取日本政府對於慰安婦的權益及賠償,目前慰安婦銅像設立於台北市承天武聖廟山下對面。 2017年7月7日,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聯同紀念抗日受難同胞聯合會,在香港中環交易廣場日本領事館所在地前的行人天橋上,設置了兩座以玻璃纖維制成的慰安婦少女像,一個為仿南韓首爾日本領事館前的少女像,另一個為中國少女像。日本領事館曾促香港政府取締,但不得要領,亦有人發信抗議,更有人企圖偷走兩個雕像,但都未有給雕像帶來損害或令主辦者放棄,一年多後主辦團體更添置了另一以菲律賓少女為原形的雕像,安坐在原來兩個雕像旁。其後主辦團體更另制兩個中韓少女雕像在香港和澳門市內與慰安婦歷史材枓一起巡迴展覽。 2017年9月22日,慰安婦紀念雕塑在美國舊金山市唐人街的揭幕。這是第一座在美國大城市豎立的慰安婦紀念雕像。 2018年8月14日,台南慰安婦銅像在台南市湯德章大道汎塔莎西餐廳旁空地設立,並邀請前總統馬英九到現場參與揭幕儀式。 在2017年及2019年,菲律賓有關當局多次拆除有關之公開紀念雕像。 有关影视作品 纪录片 《最后的“慰安妇”》 ,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專題之一。 《阿嬤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婦女救援基金會出品,1998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蘆葦之歌》,吳秀菁導演,婦女救援基金會出品,2013年拍攝完成,2015年8月14日全球慰安婦紀念日於台灣院線上映。 《二十二》,郭柯导演,2017年8月1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電影 《黎明之眼》2014年上映之大陸電影 《鬼鄉》2016年上映之韓國電影 《花漾奶奶秀英文》2017年上映之韓國電影 《她們的故事》2018年上映之韓國電影 電視劇 《雪地裡的擁抱》韓國KBS 2015年特別劇,2017年以電影的形式在韓國電影院上映。 音樂錄影帶 《全球慰安婦主題曲-殤》 :張穆庭作詞、作曲、導演、編劇,2006年12月在台灣發行。 相關書目
注释 参见 卢森堡行政区划 县 (卢森堡) 市镇 (卢森堡) 卢森堡市镇列表 卢森堡城市列表
卢森堡区(Luxembourg) 卢森堡县(Luxembourg) 卡佩伦县(Capellen) 阿尔泽特河畔埃施县(Esch-sur-Alzette ) 梅尔施县(Mersch) 注释 参见 卢森堡行政区划 县 (卢森堡) 市镇 (卢森堡) 卢森堡市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