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
---|---|
1935年:特蕾莎·布干薩,西班牙次女高音歌劇唱家(2022年逝世) 1942年:宋楚瑜,臺灣政治人物,親民黨主席 1949年:維克多·賈博,加拿大演員 1953年:李應元,臺灣政治人物(2021年逝世) 1955年:馬如風,台灣演員(2018年逝世) 1955年:伊莎貝·雨蓓,法国演員 1957年:杜燕歌,香港資深配音員、電視演員 1958年:比平·拉瓦特,印度軍官(2021年逝世) 1959年:延斯·史托騰伯格,挪威政治人物 1961年:陶德·麥法蘭,加拿大藝術家、作家、設計師、企業家 1965年:馬克·卡尼,加拿大經濟學家、銀行家 1967年:何音,中國女演員 1968年:黎堅惠,香港跨媒體文化人(2014年逝世) 1968年:戴維·麥克米倫,美國化學家 1971年:艾倫·圖克,美國演員、配音員 1974年:路一鸣,中國主持人 1975年:席安娜·蓋蘿莉,英國演員 1976年:野島健兒,日本男性聲優 1976年:樋口橘,日本漫畫家 1977年:柏原崇,日本男演員 1977年:安元洋貴,日本男性聲優 1979年:玄宇成,韓國演員 1981年:華少,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 1982年:麻利亞,香港主播 1984年:金旼序,韓國演員 1985年:廣瀨榮理子,日本羽毛球运动员 1986年:高橋大輔,日本男子花式溜冰運動員 1986年:亞歷珊卓·達迪莉奧,美國演員 1987年:李霄雲,中國女歌手 1987年:狄兒·崔克,愛沙尼亞超級名模 1988年:ZAQ,日本女性創作歌手、作詞家、作曲家 1988年:潔妮·愛子,美國歌手、詞曲作家 | 2020年:2020年黑色星期一 (3月16日),美国股票在三月份第三次触发熔断机制,跌点超过此前3月9日股灾和3月12日的黑色星期四,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来的最大跌幅。 2021年:台灣因知名連鎖店壽司郎活動,許多台灣人改名為鮭魚,此事件被稱為“鮭魚之亂”。 2022年:日本東北地方福島縣外海發生 7.4強烈地震,造成至少4人死亡和225人受傷。 2022年:国际法院对乌克兰诉俄罗斯联邦案作出裁定,要求俄罗斯“必须立即停止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 出生 1399年: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皇帝(1435年逝世) 1750年:卡羅琳·赫歇爾,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爾妹妹(1848年逝世) 1751年:詹姆士·麥迪遜,美国政治人物,第4任美国总统(1836年逝世) 1774年:馬修·福林達斯,英国海軍航海家,最早環繞澳洲(1814年逝世) 1789年:蓋歐格·歐姆,德國物理學家,電阻的國際單位「歐姆」便以其命名(1854年逝世) 1799年:安娜·阿特金斯,英國植物學家、插畫家(1871年逝世) 1840年:澀澤榮一,日本實業家,被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1931年逝世) 1846年:,立陶宛傳奇的書籍走私運動組織者之一(1918年逝世) 1856年:拿破崙四世,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太子(1879年逝世) 1859年:亚历山大·波波夫,俄罗斯物理学家(1906年逝世) 1878年:礼萨汗,伊朗國王(1944年逝世) 1878年:米那,葡萄牙軍官、政治人物第,105任澳門總督(1921年逝世) 1896年:劉海粟,中國畫家、教育家(1994年逝世) 1911年:約瑟夫·門格勒,德國納粹黨衛隊軍官、醫生(1979年逝世) 1912年:帕特·尼克森,第37任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妻子,前美國第一夫人(1993年逝世) 1914年:嵯峨浩,出身日本舊貴族家,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同母弟溥傑之夫人(1987年逝世) 1915年:小平邦彦,日本数学家(1997年逝世) 1916年:梅賽德絲·麥坎布雷奇,美國女演員(2004年逝世) 1918年:弗雷德里克·萊因斯,美國物理學家,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98年逝世) 1927年: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洛夫,苏联宇航员,史上第一位因载人太空船罹难的宇航员(1967年逝世) 1927年:喬宏,香港演員(1999年逝世) 1928年:卡爾海因茨·伯姆,奧地利演員、慈善家(2014年逝世) 1932年:瓦爾特·康尼翰,美國太空人(2023年逝世) 1935年:特蕾莎·布干薩,西班牙次女高音歌劇唱家(2022年逝世) 1942年:宋楚瑜,臺灣政治人物,親民黨主席 1949年:維克多·賈博,加拿大演員 1953年:李應元,臺灣政治人物(2021年逝世) 1955年:馬如風,台灣演員(2018年逝世) |
1948年:津田英三,日本男性聲優 1948年:威廉·吉布森,美國科幻小說家 1949年:施永青,香港企業家 1950年:約翰摩亞,澳洲籍香港練馬師 1951年:寇特·羅素,美國男演員 1953年:馮檢基,香港政治人物 1955年:蓋瑞·辛尼茲,美国演員 1956年:帕蒂·汉森,美國超級名模 1959年:盧惠光,香港演員 1959年:單立文,香港歌手、演員 1962年:卡爾帕娜·喬拉,印度裔美國太空人(2003年逝世) 1963年:方中信,香港演員 1963年:魯伯特·史塔德勒,德國企業家,前任奧迪執行長 1966年:佩妮·蒙巴頓,英國慈善家、商人 1968年:黃品源,台灣歌手 1968年:新田惠利,日本歌手、藝人 1969年:金藝玲,韓國女演員 1969年:亞歷山大·麥昆,英國服裝設計師 1972年:米婭·哈姆,美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74年:谷辣斯·尤達卡,臺灣政治人物,前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 1974年:多林·雷切安,摩爾多瓦政治人物,現任摩爾多瓦總理 1975年:李進榮,中國男演員 1976年:蔡君茹,台灣演員 1977年:珈潁,香港女藝員 1978年:聶遠,中國男演員 1980年:堀田勝,日本男性聲優 1981年:戰菁一,中國女演員 1981年:高木俊,日本男演員、聲優 1982年:姚笛,中國女演員 1982年:栗娜,中國电視節目主持人 1984年:林維哲,台灣歌手 1984年:朝霧卡夫卡,日本編劇、漫畫原作者、輕小說作家 1985年:劉恩佑,中國男演員 1986年:曹敏寶,香港女歌手 1986年:埃丁·哲科,波黑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7年:李愛情,韓國女演員(2007年逝世) 1987年:中山惠里奈,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格萊姆斯,加拿大歌手、作曲家、唱片製作人 1989年:香川真司,日本足球員 1990年:Cherng,台灣插畫家 1990年:黃郁芬,台灣社會運動人士 1990年:玉森裕太,日本艺人 1992年:艾達·婕班,馬來西亞女歌手、演員 1992年:約翰·波耶加,英國男演員 1995年:早見朱莉,日本女演員、模特兒、女子團體桃色幸運草前成員 1997年:白昇浩,韓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7年:姬蒂·雷德基,美国女子游泳運動員 2000年:申真諝,韓國圍棋棋士 2003年:中西阿爾諾,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五期生 逝世 180年: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羅馬皇帝(121年出生) 905年:德王李𥙿,唐朝皇帝(生年不詳) 1681年:鄭經,明鄭王朝君主,鄭成功之嫡長子(1642年出生) 1782年:丹尼爾·伯努利,瑞士數學家(1700年出生) 1808年:卡爾·興登堡,德國數學家(1741年出生) 1830年:洛朗·古維翁-聖西爾,法國軍人、政治家,法國元帥(1764年出生) 1846年: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1784年出生) 1853年:克里斯蒂安·都卜勒,奧地利物理學家(1803年出生) 1946年:戴笠,中國國民黨政治、軍事人物(1897年出生) 1956年:伊雷娜·約里奧-居里,法國原子物理學家,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897年出生) | 1930年:詹姆斯·艾爾文,美國太空人(1991年逝世) 1936年:肯·馬丁利,美國太空人 1939年:吉奥瓦尼·特拉帕托尼,義大利足球教練 1941年:王金平,台灣政治人物 1948年:津田英三,日本男性聲優 1948年:威廉·吉布森,美國科幻小說家 1949年:施永青,香港企業家 1950年:約翰摩亞,澳洲籍香港練馬師 1951年:寇特·羅素,美國男演員 1953年:馮檢基,香港政治人物 1955年:蓋瑞·辛尼茲,美国演員 1956年:帕蒂·汉森,美國超級名模 1959年:盧惠光,香港演員 1959年:單立文,香港歌手、演員 1962年:卡爾帕娜·喬拉,印度裔美國太空人(2003年逝世) 1963年:方中信,香港演員 1963年:魯伯特·史塔德勒,德國企業家,前任奧迪執行長 1966年:佩妮·蒙巴頓,英國慈善家、商人 1968年:黃品源,台灣歌手 1968年:新田惠利,日本歌手、藝人 1969年:金藝玲,韓國女演員 1969年:亞歷山大·麥昆,英國服裝設計師 1972年:米婭·哈姆,美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74年:谷辣斯·尤達卡,臺灣政治人物,前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 1974年:多林·雷切安,摩爾多瓦政治人物,現任摩爾多瓦總理 1975年:李進榮,中國男演員 1976年:蔡君茹,台灣演員 1977年:珈潁,香港女藝員 1978年:聶遠,中國男演員 1980年:堀田勝,日本男性聲優 1981年:戰菁一,中國女演員 1981年:高木俊,日本男演員、聲優 1982年:姚笛,中國女演員 1982年:栗娜,中國电視節目主持人 1984年:林維哲,台灣歌手 1984年:朝霧卡夫卡,日本編劇、漫畫原作者、輕小說作家 1985年:劉恩佑,中國男演員 1986年:曹敏寶,香港女歌手 1986年:埃丁·哲科,波黑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7年:李愛情,韓國女演員(2007年逝世) 1987年:中山惠里奈,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格萊姆斯,加拿大歌手、作曲家、唱片製作人 1989年:香川真司,日本足球員 1990年:Cherng,台灣插畫家 1990年:黃郁芬,台灣社會運動人士 1990年:玉森裕太,日本艺人 1992年:艾達·婕班,馬來西亞女歌手、演員 1992年:約翰·波耶加,英國男演員 1995年:早見朱莉,日本女演員、模特兒、女子團體桃色幸運草前成員 1997年:白昇浩,韓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7年:姬蒂·雷德基,美国女子游泳運動員 2000年:申真諝,韓國圍棋棋士 2003年:中西阿爾諾,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五期生 逝世 180年: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羅馬皇帝(121年出生) 905年:德王李𥙿,唐朝皇帝(生年不詳) 1681年:鄭經,明鄭王朝君主,鄭成功之嫡長子(1642年出生) 1782年:丹尼爾·伯努利,瑞士數學家(1700年出生) 1808年:卡爾·興登堡,德國數學家(1741年出生) 1830年:洛朗·古維翁-聖西爾,法國軍人、政治家,法國元帥(1764年出生) 1846年: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1784年出生) 1853年:克里斯蒂安·都卜勒,奧地利物理學家(1803年出生) 1946年:戴笠,中國國民黨政治、軍事人物(1897年出生) |
1869年:内维尔·张伯伦,英國首相(1940年逝世) 1877年:愛德加·凱西,美國預言家(1945年逝世) 1893年:白崇禧,中國军事人物(1966年逝世) 1903年:埃·奧·卜勞恩,德國漫畫家(1944年逝世) 1928年:菲德爾·瓦爾迪斯·羅慕斯,菲律賓政治人物,第12任菲律賓總統(2022年逝世) 1936年: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南非政治家,第7任南非國家總統及第1任南非副總統,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21年逝世) 1938年:沙希·卡浦爾,印度演员和导演(2017年逝世) 1941年:黃霑,香港填詞人、作曲人、廣告人、作家、藝人(2004年逝世) 1941年:鄭國江,香港填詞人 1947年:黛博拉·利普斯塔特,美國歷史學家、外交官 1952年:薩洛梅·祖拉比什維利,喬治亞政治人物,現任喬治亞總統 1955年:安多尼·納吉布,埃及天主教樞機(2022年逝世) 1957年:拉娜·帕塔克,印度女演員、導演 1958年:馮小剛,中國導演 1958年:何式凝,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1959年:吕克·贝松,法国導演 1960年:季炳雄,香港悍匪、罪犯 1962年:豐川悅司,日本演員 1964年:金井美香,日本聲優 1966年:蔡幸娟,台灣歌手 1968年:胡軍,中國演員 1968年:張錫銘,台灣罪犯 1968年:三木真一郎,日本男性聲優 1969年:瓦西里·伊万丘克,乌克兰国际象棋选手 1970年:拉蒂法女皇,美國饒舌歌手、模特兒、女演員 1972年:鄭麗麗,香港資深女配音員 1976年:范瑋琪,台灣歌手 1976年:本多RuRu,中國女歌手 1976年:大家友和,日本棒球選手 1977年:丹尼·梅菲,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77年:威利·萨尼奥尔,法国足球運動員 1977年:ZUN,日本同人遊戲創作者 1977年:史考特·德瑞森,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1978年:黃泆潼,香港演員 1978年:布萊恩·斯卡拉布萊恩,前NBA職業籃球員 1979年:亞當·列維,美國歌手、吉他手 | 1834年:江藤新平,日本政治人物(1874年逝世) 1837年:格罗弗·克利夫兰,美國政治人物,第22、24任美国总统(1908年逝世) 1842年:斯特凡·馬拉美,法國詩人、文學評論家(1898年逝世) 1844年: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罗斯作曲家(1908年逝世) 1845年:亨利·胡魯魯·皮特曼,美國聯邦軍士兵(1863年逝世) 1847年:威廉·奧康奈爾·布拉德利,美國政治家,曾任肯塔基州州長、聯邦參議員(1914年逝世) 1848年:路易丝公主,英国王室(1939年逝世) 1858年:魯道夫·狄塞爾,德國工程師,柴油發動機的發明者(1913年逝世) 1869年:内维尔·张伯伦,英國首相(1940年逝世) 1877年:愛德加·凱西,美國預言家(1945年逝世) 1893年:白崇禧,中國军事人物(1966年逝世) 1903年:埃·奧·卜勞恩,德國漫畫家(1944年逝世) 1928年:菲德爾·瓦爾迪斯·羅慕斯,菲律賓政治人物,第12任菲律賓總統(2022年逝世) 1936年: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南非政治家,第7任南非國家總統及第1任南非副總統,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21年逝世) 1938年:沙希·卡浦爾,印度演员和导演(2017年逝世) 1941年:黃霑,香港填詞人、作曲人、廣告人、作家、藝人(2004年逝世) 1941年:鄭國江,香港填詞人 1947年:黛博拉·利普斯塔特,美國歷史學家、外交官 1952年:薩洛梅·祖拉比什維利,喬治亞政治人物,現任喬治亞總統 1955年:安多尼·納吉布,埃及天主教樞機(2022年逝世) 1957年:拉娜·帕塔克,印度女演員、導演 1958年:馮小剛,中國導演 1958年:何式凝,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1959年:吕克·贝松,法国導演 1960年:季炳雄,香港悍匪、罪犯 1962年:豐川悅司,日本演員 1964年:金井美香,日本聲優 1966年:蔡幸娟,台灣歌手 1968年:胡軍,中國演員 1968年:張錫銘,台灣罪犯 1968年:三木真一郎,日本男性聲優 1969年:瓦西里·伊万丘克,乌克兰国际象棋选手 1970年:拉蒂法女皇,美國饒舌歌手、模特兒、女演員 1972年:鄭麗麗,香港資深女配音員 1976年:范瑋琪,台灣歌手 1976年:本多RuRu,中國女歌手 1976年:大家友和,日本棒球選手 1977年:丹尼·梅菲,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77年:威利·萨尼奥尔,法国足球運動員 1977年:ZUN,日本同人遊戲創作者 1977年:史考特·德瑞森,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1978年:黃泆潼,香港演員 |
1279年:南宋宰相陆秀夫带着末代皇帝赵昺在崖门海战败给元朝军队后投海自尽,宋朝灭亡。 16世紀 1536年:中国建昌(今西昌市)发生地震,压死军民客商人等近10,000人,伤者不计其数。 18世紀 1796年:法国督政府推動新闻自由。 19世紀 1853年:太平军攻陷江宁府,随后改名为天京并定都于此。 20世紀 1915年:美国洛厄尔天文台首次拍摄到两张带有模糊冥王星图像的照片,但未将其识别为行星。 1932年:澳洲新南威尔斯州悉尼的悉尼港湾大桥举行通车典礼,为世界上最高的钢铁拱桥。 1941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 1944年: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一架俯冲轰炸机突袭并命中美国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造成800船员死亡并且船体严重受损。 1946年: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在南京成立。 1962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與法國政府在埃維昂萊班簽訂停火協議,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 1966年:《-{zh-hans:音乐之声;zh-hk:仙樂飄飄處處聞;zh-tw:真善美;}-》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1971年:香港軍方將埋藏於九龍土瓜灣新山道的一千磅炸彈移走。 1976年:駐港英軍最後一批軍騾撤出香港。 1978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針對南黎巴嫩衝突通過第425號決議,決定向黎巴嫩派駐維持和平部隊。 1979年: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明被推翻。 1979年:致力于探讨美国政府政策等公共事务议题之有线电视节目C-SPAN电视联播网首次播出。 1982年:阿根廷军队占领英国在大西洋南部的岛屿南乔治亚,成为后来福克兰战争爆发的起因。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公布。 1991年:孟加拉民族主义党主席卡莉达·齐亚出任孟加拉首位女總理。 1997年:新疆考古所宣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找到丹丹乌利克遗址。 1997年:台灣第三度爆發嚴重豬隻口蹄疫疫情。 21世紀 2004年:中国第一个IPv6主干网CERNET2试验网正式宣布开通,这代表着中国自主开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进入了冲刺阶段,CERNET2的建成对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升级有着根本性的示范作用。 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在总统选举投票的前一天遭到槍擊受傷,三一九枪击事件发生。 2011年: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在利比亞設立禁航區後,法國、美國和英國展開軍事行動。 2018年:地球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在肯尼亚逝世。 2020年:大眾書局宣布,受零售巿道持續低迷影響,香港旗下16間書店由3月19日起全線結業,未來資源將集中在教育出版、電子教學和教育服務。 2023年:瑞銀集團以30億瑞士法郎收購瑞士信貸集團。 出生 1434年:足利義勝,日本室町幕府第7代征夷大將軍(1443年逝世) 1534年:何塞·安切塔,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1597年逝世) 1542年:扬·扎莫厄斯基,波兰立陶宛联邦贵族、政治家、军事家(1605年逝世) 1604年:約翰四世,葡萄牙國王(1656年逝世) 1813年:大衛·李文斯頓,英國探險家、傳教士(1873年逝世) 1815年:何塞·馬里亞·蒙特阿萊格雷,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第3任哥斯大黎加總統(1887年逝世) 1849年: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德國海軍元帥(1930年逝世) 1858年:康有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1927年逝世) 1860年:威廉·詹寧斯·布萊恩,美國律師、演說家、政治人物,第41任美國國務卿(1925年逝世) 1873年:馬克斯·雷格,德國作曲家、鋼琴家(1916年逝世) 1875年:张作霖,奉系軍閥首領,北洋政府國家元首(1928年逝世) 1883年:约瑟夫·华伦·史迪威,美國軍事家(1946年逝世) 1891年:厄爾·沃倫,美國法學家、首席大法官(1974年逝世) 1900年: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禮,法國物理學家,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58年逝世) 1906年:阿道夫·艾希曼,納粹德國奥地利前纳粹党卫军少校(1962年逝世) 1908年:喬治·羅傑,英國攝影師(1995年逝世) 1911年:彭德,英國漢學家、香港人口調查處處長(1987年逝世) 1938年:東方白,台灣作家 1947年:葛倫·克蘿絲,美國女演員 1952年:哈維·溫斯坦,美国電影監製和米拉麥克斯影業聯合創始人 1955年:任達華,香港演員 1955年:布魯斯·威利,美国男演員 | 1988年:克萊頓·克蕭,美国棒球运动员 1990年:謝依霖,台灣女演員 1990年:陳庭萱,台灣女子偶像團體Popu Lady成員 1991年:長谷川理穗,日本AV女優、寫真模特兒 1993年:管其慧,台灣模特兒、女藝人 1993年:凌晞,香港配音員 1993年:大童澄瞳,日本男性漫畫家 1993年:哈基姆·-{zh-hans:齐耶什;zh-hk:薛耶治;zh-tw:齊耶赫;}-,摩洛哥職業足球运动员 1995年:埃克托尔·贝列林,西班牙足球运动员 1997年:郭東延,韓國男演員 1998年:宇野愛海,日本女演員 1998年:宮脇咲良,日本女子偶像團體HKT48前成員、韓國女子偶像團體前IZ*ONE、LE SSERAFIM日籍成員 2001年:宋銀碩,SM ROOKIES已公開練習生。 生年不詳:張遨揚,香港影視製作人 生年不詳:石見翔子,日本漫畫家 生年不詳:中惠光城,日本女性聲優 逝世 245年:陆逊,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183年出生) 304年:司馬乂,西晉長沙王,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277年出生) 1279年:宋少帝赵昺,宋朝末代皇帝(1272年出生) 1279年:陆秀夫,宋末政治家,左丞相(1237年出生) 1279年:张世杰,宋朝大將 1930年:阿瑟·貝爾福,英國首相(1848年出生) 1952年:羅伯特·格林,法國記者,首任國際足球聯合會會長(1876年出生) 1987年:路易·德布羅意,法國物理学家,192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1892年出生) 1988年:慎芝,台灣製作人(1928年出生) 1996年:陈景润,中国数学家(1933年出生) 2008年: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美國科幻小說家(1917年出生) 2008年:瞿希贤,中国女作曲家(1919年出生) 2011年:克努特,著名北極熊(2006年出生) 2011年:洪秀惠,台灣著名愛狗人士 2012年:朱克,香港電影導演(1919年出生) 2018年:洛夫,台灣詩人(1928年出生) 2018年:蘇丹,已知的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牛(1973年出生) 2022年:顧寶明,台灣男演員(1950年出生) |
1925年:約翰·埃利希曼,美國政治人物,曾任(1999年逝世) 1925年:梅原猛,日本哲學家(2019年逝世) 1942年:尤清,台灣政治人物 1945年:帕特·莱利,美国篮球教練 1946年:倉田保昭,香港日本籍演员 1947年:哈桑·賓·塔拉勒,約旦王子 1948年:許鍾碧霞、台湾政治人物 1950年:威廉·赫特,美国电影演员(2022年逝世) 1951年:吉米·沃恩,美國藍調搖滾吉他手、歌手 1954年:張道元,美國商人 1955年:竹內瑪莉亞,日本女性創作歌手 1956年:竹中直人,日本知名導演、編劇、歌手、男演員 1957年:史派克·李,美國電影製作人、導演、编剧、演員 1958年:荷莉·亨特,美國電影演員 1960年:吳群立,中國足球運動員 1962年:郭泰源,台湾棒球选手、教练 1965年:王志飛,中國男演員 1967年:木城幸人,日本漫畫家 1967年:马场俊英,日本歌手 1967年:巴伊拉姆·貝加伊,阿爾巴尼亞政治、軍事人物,現任阿爾巴尼亞總統 1968年:韓再芬,中國女表演藝術家 1969年:張可頤,香港女演員 1973年:鄭雨盛,韓國男演員 1975年:淺川悠,日本女性聲優 1976年:查斯特·班寧頓,美國創作歌手、詞曲作家、音樂家,聯合公園主唱(2017年逝世) 1976年:吳昭輝,台灣棒球選手 1977年:姜至奐,韓國男演員 1978年:奧華子,日本創作歌手 1979年:洪智傑,香港男子偶像團體EO2成員 1980年:玉珠鉉,韓國女演員、歌手 1980年:羅伯塔斯·亞夫托卡斯,立陶宛籃球運動員 1980年:-{zh-cn:贾马尔·克劳福德;zh-tw:賈邁爾·克勞佛;}-,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82年:古斯錫,波蘭足球運動員 1983年:廖苡喬,台灣女演員、主持人 1984年:費蘭度·托利斯,西班牙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5年:Mandy Lieu,香港女模特兒 1989年:井上正大,日本男演員 1989年:札維耶·多藍,加拿大電影導演、編劇、製片、演員、配音員 1992年:艾曉琪,中國女演員 1992年:李征桓,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1A4成員 1994年:吉川愛美,日本AV女優 1995年:薩曼莎·溫斯坦,加拿大女演員(2023年逝世) 1995年:鄧俊文,香港男子羽毛球運動員 1995年:Kei,韓國女子偶像團體Lovelyz成員 1995年:許馨文,中國女歌手 1997年:姜敏兒,韓國女演員 1998年:朴池原,韓國女子偶像團體fromis_9成員 1998年:李繡至,韓國女子偶像團體UNI.T成員 2000年:黃鉉辰,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tray | 1996年:英国首次承认狂牛症恐慌,惊动全球。 21世紀 2003年:以美國、英國為主的多國部隊向伊拉克薩達姆·海珊政府發動軍事行動,伊拉克戰爭爆發。 2004年:民進黨籍陳水扁總統擊敗中国国民党總統候選人連戰,蟬連中華民國總統。 2004年:與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合併舉行的和平公投,因投票人數未達百分之五十的門檻,宣告否決,公投無效。 2005年:2005年福岡地震:日本福岡縣發生芮氏規模7的強震,至少250人受傷。 2021年:2021年宮城地震:日本宮城縣發生芮氏規模7.2的強震,並發布海嘯警報。 出生 前43年:奧維德,罗马诗人(14年逝世) 1737年:拉瑪一世,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1809年逝世) 1743年:威廉·哈考特,英國貴族、英國陸軍元帥,第三代哈考特伯爵(1830年逝世) 1804年:尼爾·道,美國政治家,禁酒運動的倡導者(1897年逝世) 1811年:拿破仑二世,拿破崙一世之子(1832年逝世) 1828年:易卜生,挪威戏剧家(1906年逝世) 1856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美國管理學家、機械工程師(1915年逝世) 1881年:章士钊,中国现代作家、学者(1973年逝世) 1903年:瑪麗亞·朱塞帕·羅布奇,義大利超級人瑞(2019年逝世) 1914年:李莎,中國俄語學家、前中共領導人李立三之妻(2015年逝世) 1916年:陳丕顯,中国政治家(1995年逝世) 1916年:皮埃爾·梅斯梅爾,法國政治家(2007年逝世) 1919年:格爾哈德·巴克霍隆,德国空軍飛行員(1983年逝世) 1925年:約翰·埃利希曼,美國政治人物,曾任(1999年逝世) 1925年:梅原猛,日本哲學家(2019年逝世) 1942年:尤清,台灣政治人物 1945年:帕特·莱利,美国篮球教練 1946年:倉田保昭,香港日本籍演员 1947年:哈桑·賓·塔拉勒,約旦王子 1948年:許鍾碧霞、台湾政治人物 1950年:威廉·赫特,美国电影演员(2022年逝世) 1951年:吉米·沃恩,美國藍調搖滾吉他手、歌手 1954年:張道元,美國商人 1955年:竹內瑪莉亞,日本女性創作歌手 1956年:竹中直人,日本知名導演、編劇、歌手、男演員 1957年:史派克·李,美國電影製作人、導演、编剧、演員 1958年:荷莉·亨特,美國電影演員 |
1934年:劉守仁,中國羊與羊毛學專家(2023年逝世) 1935年:布莱恩·克拉夫,英國足球运动员(2004年逝世) 1939年:約瑟夫·拉茲,以色列法學家、道德學家、政治哲學家(2022年逝世) 1945年:亨利克·諾德布蘭德,丹麥詩人、小說家、散文家(2023年逝世) 1946年:蒂莫西·道尔顿,英国演员 1947年:-{zh-cn: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zh-tw:阿里·阿布杜拉·沙雷}-,葉門政治家,首任葉門總統(2017年逝世) 1949年:斯拉沃熱·齊澤克,斯洛文尼亚社会学家及哲学家 1950年:潘志文,香港演員 1950年:谢尔盖·拉夫罗夫,俄羅斯外交家,現任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部長 1954年:巴育·占奥差,泰國政治人物,第29任泰國總理 1955年:雅伊爾·博索納羅,巴西政治人物,第38任巴西總統 1958年:加里·奧德曼,英国男演员 1959年:植松伸夫,日本作曲家 1960年:艾爾頓·冼拿,巴西一级方程式赛车车手(1994年逝世) 1961年:方芳芳,台灣藝人 1961年:洛塔尔·马特乌斯,德国足球运动员 1962年:垣野內成美,日本漫畫家 1962年:-{zh-hans:马修·布罗德里克; zh-tw:馬修·波特歷; zh-hk:馬修·波特歷;}-,美国男演员 1963年:高田裕三,日本漫畫家 1964年:村山齊,日本物理學家 1965年:山崎和佳奈,日本女性聲優、舞台演員 1966年:申昇勳,韓國歌手 1967年:莊家偉,英国政治家 1970年:新山志保,日本女性聲優(2000年逝世) 1970年:-{zh-hans:坚克·乌伊古尔; zh-tw:堅克·維吾爾; zh-hk:堅克·維吾爾;}-,土耳其裔美国政治评论家 1971年:NONO,台灣藝人 1972年:白鳥哲,日本男性聲優、演員、電影導演 1972年:德拉图·图卢,埃塞俄比亚长跑运动员 1973年:張慧慈,香港主持人 1973年:范妮莎·布兰奇,英格蘭裔美國女演員 1975年:马克·威廉姆斯,英国台球选手 1976年:麥克·達爾,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2002年逝世) 1978年:拉妮·穆科吉,印度演員 1980年:余賢明,台灣棒球選手 1980年:申玹卓,韓國男演員 1980年:-{zh-hans:罗纳尔迪尼奥; zh-tw:羅納迪諾; zh-hk:朗拿甸奴;}-,巴西退役足球運動員 1980年:瑪麗特·比約根,挪威越野滑雪運動員 1982年:黃耀江,中國男子擊劍運動員 1982年:克萊特·凱勒,美國游泳運動員 1982年:郭美美,新加坡女歌手 1986年:卡捷琳娜·邦達連科,烏克蘭網球運動員 1986年:-{zh-hans:斯科特·伊斯特伍德; | 3月2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80天(闰年是第8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5天,本日也為北半球的春季和南半球的秋季的開始。 大事记 7世紀 617年:瓦岗军击败隋朝军队,占领兴洛仓,开仓放粮。 630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希拉克略帶著真十字架進入耶路撒冷,並放入已遭破壞的聖墓教堂內。 16世紀 1556年:英国圣公宗坎特伯里大主教汤玛斯·克兰默因被视为基督教异端,在牛津遭到火刑处死。 19世紀 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签署法令,正式颁布《法国民法典》生效。 1831年:意大利统一:奥地利派军进入意大利。 1871年:在德意志帝國正式建立後,首要推動者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首任德意志帝國首相。 20世紀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將領埃里希·魯登道夫率德意志帝國陸軍自興登堡防線向道格拉斯·黑格及費迪南·福煦所率領之大英帝國-法蘭西共和國聯軍發動米夏耶爾作戰,象徵著春季攻勢的展開。 1919年:库恩·贝拉控制匈牙利。 1921年:蘇聯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实物税的形式代替先前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政策。 1922年:亞塞拜然被蘇聯併吞。 1923年:近鐵橿原線全線正式通車。 1927年: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领导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配合国民革命军占领上海。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军队解放缅甸城市曼德勒。 1948年:。 1960年:南非沙佩維爾慘案,造成69人死亡,240多人受傷。 1963年:位在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內的著名監獄「惡魔島聯邦監獄」正式關閉。 1971年:越南自老挝撤军。 1976年:联合国第三十一届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将南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日“3月21日”, 定为“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1980年: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总统卡特宣布美國将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1981年:。 1984年:在中華民國第七屆總統選舉中,蒋经国、李登辉分別當選中华民国正副总统。 1986年:中国宣布暂停大气层核试验。 1990年:纳米比亚宣布脱离南非统治独立,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党首萨姆·努乔马成为首位总统。 21世紀 2002年:美國駐秘魯大使館附近發生爆炸。 2005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紅湖高中发生校园枪击案,枪手在杀死九人后自杀身亡。 2006年:Twitter上线,并发出了第一条推文。 2007年:以色列特別委員會決議將2006年黎巴嫩真主黨所屬軍隊和以色列國防軍之間的衝突命名為第二次黎巴嫩戰爭。 2013年:歐洲太空總署發佈普朗克衛星的首幅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表示宇宙年齡比預想的更老,約為138億年。 2016年:國際刑事法院裁定剛果民主共和國前副總統讓-皮埃爾·本巴於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間在中非共和國犯下的兩項危害人類罪和三項戰爭罪成立。 2018年:非洲44國在盧安達共和國首都吉佳利簽署《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協定》,承諾降低各國關稅與貿易壁壘,期促成區域單一市場。 2018年:奧斯汀連環爆炸案:主嫌馬克·安東尼·康迪特在與警方的對峙中,引爆車內爆炸裝置自殺身亡,並造成一名警官負傷。 2018年:伊拉克共和國北部城市摩蘇爾一艘超載為慶祝旅客的客運船於底格里斯河翻覆並沉沒,共造成103人罹難。 2019年:基督城清真寺槍擊案: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宣布禁止所有、突擊步槍和,並對上繳槍支者進行大赦。 2019年:中國江蘇鹽城響水縣化工廠發生爆炸導致至少47人死亡,90人重傷,600餘人輕傷。 2022年:美國總統喬·拜登政府正式認定緬甸陸軍對羅興亞人的軍事行動屬種族滅絕。 2022年:中国东方航空5735号班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坠毁,机上132人全部遇难,成为中国死亡人数第三高的空难事故,打破中国民航业自2010年伊春空难以来持续12年的安全飞行纪录。 出生 927年: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976年逝世) 1227年:夏爾·德·安茹,那不勒斯國王(1285年逝世) 1521年:萨克森的莫里茨,萨克森公爵(1553年逝世) 1713年:弗朗西斯·刘易斯,美国商人及政客(1803年逝世) 1768年:约瑟夫·傅里叶,法國数学家、物理学家(1830年逝世) 1787年:耆英,清朝宗室、官員、外交官(1858年逝世) 1801年:瑪麗亞·特蕾莎,奥地利帝国女大公和撒丁王后(1855年逝世) 1806年:贝尼托·胡亚雷斯,墨西哥政治人物,前任墨西哥總統(1872年逝世) 1839年: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俄羅斯作曲家(1881年逝世) 1840年:林維源,台灣富商、紳士、官吏(1905年逝世) 1866年:安東妮亞·莫里,美国天文学家(1952年逝世) |
1930年:帕特·羅伯遜,美國傳媒大亨、牧師(2023年逝世) 1931年:威廉·夏特纳,美國電影演員 1933年:阿布-哈桑·巴尼薩德爾,伊朗政治人物,首任伊朗總統(2021年逝世) 1934年:-{zh-cn:奧林·哈奇; zh-tw:歐林·海契}-,美國政治人物,曾任聯邦參議員(2022年逝世) 1940年:吳漢潤,柬埔寨裔美國醫生、演員、作家(1996年逝世) 1941年:布鲁诺·冈茨,瑞士電影演員(2019年逝世) 1946年:黃家達,香港演員 1948年:安德鲁·韦伯,英國劇作家 1951年:扎勒米·哈利勒扎德,美国外交官 1958年:法提赫·比羅爾,土耳其經濟學家、能源專家 1962年:北野勇作,日本科幻小說家、演員 1963年:马丁·比斯卡拉,秘鲁政治人物,前任祕魯總統 1964年:朴重勳,韓國男演員 1969年:馮友薇,臺灣女性配音員 1972年:埃爾維斯·斯托克,加拿大花式滑冰運動員 1973年:亞歷克斯·帕迪利亞,美國政治人物,現任加州聯邦參議員 1976年:余秀華,中國詩人 1976年:高龍偉,台灣棒球選手 1976年:麗絲·韋花絲潘,美國女演員 1980年:米歇爾·博索納羅,巴西第一夫人 1981年:莊凱勛,台灣男演員 1981年:黃鐙輝,台灣男演員 1981年:Jenya,俄羅斯裔日本女性聲優、歌手 1982年:萩原舞,日本AV女优 1982年:吳恬敏,美國华裔女演員 1985年:王麗坤,中國女演員 1985年:張峻寧,中國男演員 1986年:劉荷娜,韓國女演員 1986年:全寶藍,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ara前成員 1988年:GAI,中國男饒舌歌手 1989年:陳靜,香港藝人、模特兒 1989年:黃雅莉,中國女歌手、演員 1994年:河成雲,韓國男子團體前Wanna One成員,現為個人solo 1995年:戴祖儀,香港女藝人,歌手 1995年:蔣龍,中國男演員 1996年:布桑蘭·恩布魯龐,泰國女子羽球運動員 1997年:金宋善,韓國女子團體TRI.BE隊長 1997年:佐藤元,日本男性聲優 1998年:川後陽菜,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2000年:歐帕瓦·吉沙晚迪,泰國男演員 2001年:咸元進,韓國男子偶像團體CRAVITY成員 生年不詳:尾崎真實,日本女性聲優 逝世 1393年:蓝玉,明朝大将(生年不詳) 1727年:穆萊·伊斯梅爾,摩洛哥蘇丹(1645年出生) 1832年: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德国诗人(1749年出生) 1853年:讓-圖桑·阿里吉·德·卡薩諾瓦,法國外交官、軍人(1778年出生) 1913年:宋教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82年出生) 1916年: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爾,德國畫家(1839年出生) 1943年:新美南吉,日本兒童文學作家(1913年出生) 1969年:恩斯特·德意志,德國演員(1890年出生) 1971年:萬榮華,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台灣足球運動先驅(1886年出生) 1977年:谭富英,中國著名京剧演员(1906年出生) 1995年:黄汲清,中国地质学家(1904年出生) 2001年:威廉·漢納,美國動畫師、導演、製片人、配音演員、卡通畫師(1910年出生) | 1973年:亞歷克斯·帕迪利亞,美國政治人物,現任加州聯邦參議員 1976年:余秀華,中國詩人 1976年:高龍偉,台灣棒球選手 1976年:麗絲·韋花絲潘,美國女演員 1980年:米歇爾·博索納羅,巴西第一夫人 1981年:莊凱勛,台灣男演員 1981年:黃鐙輝,台灣男演員 1981年:Jenya,俄羅斯裔日本女性聲優、歌手 1982年:萩原舞,日本AV女优 1982年:吳恬敏,美國华裔女演員 1985年:王麗坤,中國女演員 1985年:張峻寧,中國男演員 1986年:劉荷娜,韓國女演員 1986年:全寶藍,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ara前成員 1988年:GAI,中國男饒舌歌手 1989年:陳靜,香港藝人、模特兒 1989年:黃雅莉,中國女歌手、演員 1994年:河成雲,韓國男子團體前Wanna One成員,現為個人solo 1995年:戴祖儀,香港女藝人,歌手 1995年:蔣龍,中國男演員 1996年:布桑蘭·恩布魯龐,泰國女子羽球運動員 1997年:金宋善,韓國女子團體TRI.BE隊長 1997年:佐藤元,日本男性聲優 1998年:川後陽菜,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2000年:歐帕瓦·吉沙晚迪,泰國男演員 2001年:咸元進,韓國男子偶像團體CRAVITY成員 生年不詳:尾崎真實,日本女性聲優 逝世 1393年:蓝玉,明朝大将(生年不詳) 1727年:穆萊·伊斯梅爾,摩洛哥蘇丹(1645年出生) 1832年: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德国诗人(1749年出生) 1853年:讓-圖桑·阿里吉·德·卡薩諾瓦,法國外交官、軍人(1778年出生) 1913年:宋教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82年出生) 1916年: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爾,德國畫家(1839年出生) 1943年:新美南吉,日本兒童文學作家(1913年出生) 1969年:恩斯特·德意志,德國演員(1890年出生) 1971年:萬榮華,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台灣足球運動先驅(1886年出生) 1977年:谭富英,中國著名京剧演员(1906年出生) 1995年:黄汲清,中国地质学家(1904年出生) 2001年:威廉·漢納,美國動畫師、導演、製片人、配音演員、卡通畫師(1910年出生) 2001年:薩比哈·格克琴,土耳其飛行員,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戰鬥機飛行員(1913年出生) 2004年:潘霞,中國電視劇女導演(1937年出生) 2004年:艾哈邁德·亞辛,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精神領袖與創始人(1937年出生) 2005年:丹下健三,日本建築師(1913年出生) 2010年:樊畿,華裔美國數學家(1914年出生) 2010年:詹姆士·W·布拉克,蘇格蘭藥理學家,198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24年出生) 2020年:梁天,香港演員、電視劇編導及監製(1932年出生) 2020年:劉真,臺灣藝人、舞蹈家(1975年出生) 2023年:團時朗,日本男演員(1949年出生) |
1820年:亚历山大·爱德蒙·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1891年逝世) 1834年:威廉·莫里斯,英国设计师、畫家 (1896年逝世) 1834年:約翰·威斯利·鮑威爾,美國地理學家(1902年逝世) 1838年:奕劻,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1917年逝世) 1843年:瑪麗亞·安農齊亞塔,两西西里王国公主和奥地利大公妃(1871年逝世) 1855年:安德魯·梅隆,美國企業家、財政部長(1937年逝世) 1874年:哈利·胡迪尼,美国魔术师、脫逃術表演者(1926年逝世) 1893年:沃尔特·巴德,德国天文学家(1960年逝世) 1911年:約瑟·巴貝拉,美國動畫師、導演、電影製片、分鏡畫師兼卡通畫師(2006年逝世) 1930年:史提夫麥昆,美国演员(1980年逝世) 1930年:戴维·达科,中非政治人物,第1、3任中非共和國總統(2003年逝世) 1939年:威廉·胡貝爾茨,奧地利職業足球運動員(2022年逝世) 1947年:克莉絲汀·格雷瓜爾,美國政治人物 1948年:張聖容,美國華人數學家 1949年:-{zh-cn: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 zh-tw:拉尼爾·威克瑞米辛赫}-,斯里蘭卡政治人物,現任斯里蘭卡總統 1950年:曹查理,香港演員 1954年:拉斐爾·奧羅斯科·馬埃斯特雷,哥伦比亚歌手(1992年逝世) 1956年:史蒂芬·巴爾默,美國微軟公司前執行長 1965年:葛米星,新加坡演員 1966年:大橋薰,日本漫畫家 1966年:楠桂,日本漫畫家 1969年:郭李建夫,台灣棒球球員 1969年:斯特凡·埃伯哈特,奧地利男子高山滑雪運動員 1969年:伊利爾·梅塔,阿爾巴尼亞政治人物,第7任阿爾巴尼亞總統 1972年:趙麗如,香港女新聞主播 1973年:丹下櫻,日本女性聲優 1974年:郟捷,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 1976年:郭一峰,台灣棒球選手 1976年:伊姆蘭·哈希米,印度男演员 1976年:培頓·曼寧,美國職業美式足球運動員 1977年:杰西卡·查斯坦,美国女演员 1977年:詹森·杜夫納,美国高爾夫球選手 1977年:馬雅舒,中國女演員 1978年:持田香織,日本歌手 1978年:劉子葱,香港男藝員 1982年:彭于晏,台灣演員 | 新北國王專屬啦啦隊Queens隊長 1992年:陳澤希,中國男歌手 1993年:龍星涼,日本男藝人 1994年:郭瑋潔,中國女演員 1996年:森川彩香,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1997年:名井南,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WICE成員 1999年:土路生優里,日本女子偶像團體STU48成員 逝世 1455年:教宗尼古拉五世,羅馬主教(1397年出生) 1563年:细川晴元,日本古代武将(1514年出生) 1602年:井伊直政,日本戰國時代武將(1561年出生)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英国女王(1533年出生) 1564年:萨缪尔·沙伊特,德国作曲家(1587年出生) 1776年:约翰·哈里森,英国著名钟表匠,经纬仪发明者(1693年出生) 1860年:井伊直弼,日本幕末譜代大名(1815年出生) 1869年:安东莞·亨利·约米尼,法国军事家(1779年出生) 1877年:約翰·福斯特·菲茨傑拉德,英國陸軍元帥(約1785年出生) 1882年: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美国作家(1807年出生) 1887年:伊凡·克拉姆斯柯依,俄国画家、艺术评论家(1837年出生) 1893年:埃利奥特·菲奇·谢泼德,美國律師、銀行家(1833年出生) 1905年:朱爾·凡爾納,法國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1828年出生) 1909年:约翰·沁孤,爱尔兰剧作家(1881年出生) 1915年:,波兰物理学家(1846年出生) 1932年:梶井基次郎,日本小說家(1901年出生) 1953年:特克的瑪麗,英國皇后,英王喬治五世妻子(1867年出生) 1926年:潘周桢,越南革命家(1872年出生) 1950年:哈羅德·拉斯基,英國政治理論家、經濟學家(1893年出生) 1957年:羽鳥重郎,日本醫學家(1871年出生) 1976年:蒙哥马利,英国军事家、陆军元帅(1887年出生) 1990年:王安,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1920年出生) 1993年:黃千歲,香港演员(1914年出生) 1995年:李约瑟,英国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1900年出生) 1980年:罗梅罗大主教,萨尔瓦多大主教,人权运动家(1917年出生) 2006年:羅曼菲,台灣舞蹈家(1955年出生) 2006年:梁耀祖,前香港中西區區議員,香港民主黨成員,律師(1974年出生) 2008年:理查德·威德马克,美國男演員、製片人(1914年出生) 2016年:约翰·克鲁伊夫,荷蘭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1947年出生) |
出生 1347年:聖加大利納,義大利天主教女聖人(1380年逝世) 1479年:瓦西里三世,莫斯科大公(1533年逝世) 1767年:若阿尚·繆拉,法國軍事家,那不勒斯國王(1815年逝世) 1855年:田健治郎,日本政治人物,第8任臺灣總督(1930年逝世) 1865年:吳稚暉,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開國元老,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逝世) 1867年: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意大利指挥家(1957年逝世) 1872年:島崎藤村,日本詩人、小說家(1943年逝世) 1876年:歐文·巴克斯特,美國男子田徑運動員(1957年逝世) 1881年:-{zh-tw:巴爾托克·貝拉; zh-cn:巴托克·贝拉; zh-hk:貝拉·巴托;}-,匈牙利音乐家(1945年逝世) 1887年:南雲忠一,日本海軍上將(1944年逝世) 1890年:荒勝文策,高能物理學家,在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做出亞洲第一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973年去世) 1906年:A·J·P·泰勒,英國歷史學家(1990年逝世) 1921年:希臘和丹麥的亞歷山德拉,希腊公主和南斯拉夫末代王后(1993年逝世) 1928年:吉姆·洛威尔,美国宇航员 1937年:湯姆·莫納漢,美國企業家,達美樂披薩創始人 1939年:派厄斯·蘭加,前南非憲法法院首席法官。(2013年逝世) 1942年:艾瑞莎·弗蘭克林,美國流行音樂女歌手 (2018年逝世) 1946年:布萊爾·皮奇,紐西蘭教師(1979年逝世) 1947年:-{zh-hans:埃尔顿·约翰;zh-hk:艾頓·莊;zh-tw:艾爾頓·強;}-,英国钢琴摇滚乐手 1953年:龍劭華,臺灣男演員(2021年逝世) 1955年:藝秀晶,韓國女演員 1958年:陳文茜,台灣政治人物 1960年:陳玉蓮,香港演員 1961年:戴維·斯佩格爾,美國理論天體物理學家 1962年:瑪莎·歌絲,美國女演員 1963年:王豪,台灣男演員 1965年:莎拉·潔西卡·帕克,美國女演員 1966年:湯姆·葛拉文,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 1967年:黛比·托馬斯,美國女子花式溜冰運動員 1970年:吳賢慶,韓國女演員 1972年:納夫塔利·貝內特,以色列政治人物,第18任以色列總理 1973年:米夏埃拉·多夫邁斯特,奧地利女子高山滑雪運動員 1975年:楊天經,香港男演員 1976年:梁詠琪,香港女歌手、演員 1976年:車太鉉,韓國男演员 1976年:白智榮,韓國女歌手 | 21世紀 2002年: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 2005年: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举行。 2007年:日本石川縣發生芮氏規模6.9地震,造成1人死亡,209人受傷。 2007年:曾蔭權當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行政長官。 2011年:英国广播公司华语普通话广播正式结束其长达70年的播音。同日英国BBC的加勒比海英语、阿塞拜疆语及BBC英语节目《今日欧洲》也宣布停止播出。 2012年:梁振英在行政長官選舉中獲得689票,超過法定之600票,成功當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行政长官。 2022年:立法院三讀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案,全案公告後將於同年11月26日交由公民複決。為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交付公民複決的修憲案。 出生 1347年:聖加大利納,義大利天主教女聖人(1380年逝世) 1479年:瓦西里三世,莫斯科大公(1533年逝世) 1767年:若阿尚·繆拉,法國軍事家,那不勒斯國王(1815年逝世) 1855年:田健治郎,日本政治人物,第8任臺灣總督(1930年逝世) 1865年:吳稚暉,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開國元老,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逝世) 1867年: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意大利指挥家(1957年逝世) 1872年:島崎藤村,日本詩人、小說家(1943年逝世) 1876年:歐文·巴克斯特,美國男子田徑運動員(1957年逝世) 1881年:-{zh-tw:巴爾托克·貝拉; zh-cn:巴托克·贝拉; zh-hk:貝拉·巴托;}-,匈牙利音乐家(1945年逝世) 1887年:南雲忠一,日本海軍上將(1944年逝世) 1890年:荒勝文策,高能物理學家,在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做出亞洲第一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973年去世) 1906年:A·J·P·泰勒,英國歷史學家(1990年逝世) 1921年:希臘和丹麥的亞歷山德拉,希腊公主和南斯拉夫末代王后(1993年逝世) 1928年:吉姆·洛威尔,美国宇航员 1937年:湯姆·莫納漢,美國企業家,達美樂披薩創始人 1939年:派厄斯·蘭加,前南非憲法法院首席法官。(2013年逝世) 1942年:艾瑞莎·弗蘭克林,美國流行音樂女歌手 (2018年逝世) 1946年:布萊爾·皮奇,紐西蘭教師(1979年逝世) 1947年:-{zh-hans:埃尔顿·约翰;zh-hk:艾頓·莊;zh-tw:艾爾頓·強;}-,英国钢琴摇滚乐手 1953年:龍劭華,臺灣男演員(2021年逝世) 1955年:藝秀晶,韓國女演員 1958年:陳文茜,台灣政治人物 1960年:陳玉蓮,香港演員 1961年:戴維·斯佩格爾,美國理論天體物理學家 1962年:瑪莎·歌絲,美國女演員 1963年:王豪,台灣男演員 1965年:莎拉·潔西卡·帕克,美國女演員 1966年:湯姆·葛拉文,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 1967年:黛比·托馬斯,美國女子花式溜冰運動員 1970年:吳賢慶,韓國女演員 1972年:納夫塔利·貝內特,以色列政治人物,第18任以色列總理 1973年:米夏埃拉·多夫邁斯特,奧地利女子高山滑雪運動員 1975年:楊天經,香港男演員 1976年:梁詠琪,香港女歌手、演員 1976年:車太鉉,韓國男演员 1976年:白智榮,韓國女歌手 1976年:弗拉迪米爾·克利奇科,烏克蘭職業拳擊運動員 1979年:李·佩斯,美國男演員 1980年:林莉,香港模特兒 1981年:林恩宇,台灣棒球選手 1981年:陽森,台灣棒球選手 1981年:阿部敦,日本男性聲優 |
1973年:-{zh-hans:拉里·佩奇;zh-tw:賴利·佩吉;}-,美國電腦科學家、網際網路企業家,Google的共同創辦人 1974年:高木直子,日本女插畫家 1974年:后藤久美子,日本女演員 1974年:鄭淳元,韓國男歌手 1974年:勞雷爾·李,美國律師、政治人物,現任佛羅里達州聯邦眾議員 1977年:柴璐,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1977年:周蕙,台灣歌手 1979年:梁烈唯,香港男演員 1980年:歐陽若曦,香港賽車手 1981年:清水愛,日本動畫聲優 1982年:張亮,中國模特兒 1984年:陳沂,台灣網路名人、活動主持人 1985年:-{zh-hans:凯拉·奈特利;zh-hk:姬拉·麗莉;zh-tw:綺拉·奈特莉;}-,英国電影演員 1985年:马特·格雷弗斯,美国游泳运动員 1987年:YUI,日本創作女歌手、演員 1987年:李美慧,香港女演員、主持人 1987年:韓智友,韓國女演員 1989年:程响,中國女歌手 1990年:柳樂優彌,日本演員 1990年:高木雄也,日本演員、歌手,團體Hey! Say! JUMP成員 1990年:Xiumin,韓國男子偶像團體EXO成員 1990年:吳源斌,韓國男子偶像樂團FTIsland成員 1990年:崔宇植,韓國男演員 1990年:路曼·沙斯,摩洛哥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1年:無尊,台灣男藝人 1992年:妮娜·阿格戴爾,丹麥模特兒 1992年:斯托弗·范多恩,比利時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1994年:渡邊麻友,日本演員、歌手 1994年:胡美貽,香港女藝人 1996年:韓東,韓國女子偶像團體Dreamcatcher成員 1998年:金京主,韓國女子偶像團體Cherry Bullet成員 1998年:奧馬爾·阿尤索,摩洛哥裔西班牙演員、導演、製片人 2000年:羊宮妃那,日本女性聲優 2000年:妮娜·德瓦尔,比利時女子競技體操運動員 2008年: Sarah Gao之子--Carlos Chan出生於香港 2006年:吳啟瑞(台灣仙根) 逝世 903年:菅原道真,日本平安時代學者、詩人、政治人物(845年出生) 908年:唐哀帝李柷,唐朝皇帝(892年出生) 1675年:恩斯特一世,薩克森-哥達公爵(1601年出生) 1804年:沃爾夫岡·馮·肯佩倫,奧地利作家、發明家(1734年出生) 1827年: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年出生) 1892年:-{zh-hant:華特·惠特曼; zh-cn:沃尔特·惠特曼;}-,美国著名诗人,代表作《草葉集》(1819年出生) 1900年:唐納德·斯圖爾特,英國陸軍元帥(1824年出生) 1902年:-{zh-tw:塞西爾·羅德斯; zh-cn:塞西尔·罗兹; zh-hk:塞西爾·羅茲;}-,南非殖民帝国的创始人(1853年出生) 1910年:奧古斯特·沙盧瓦,法國天文學家(1864年出生) 1910年:安重根,朝鮮人,刺殺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的刺客(1879年出生) 1920年:威廉·切斯特·米諾,美國外科醫生、詞典編纂者(1834年出生) 1959年:雷蒙·錢德勒,美國推理小說[[作家(1888年出生) | 1943年:三毛,台湾作家(1991年逝世) 1945年:鲁道夫·埃尔南德斯·苏亚雷斯,哥倫比亞政治人物、土木工程師、商人 1950年:-{zh-hans:亚伦·史维斯查; zh-hant:艾倫·席維史崔; zh-cn:亚伦·席維史崔; zh-tw:艾倫·席維史崔;}-,美國電影配樂作曲家 1951年:黄公崴,越裔美籍攝影師,普立茲獎獲得者 1952年:顏敏時,英國國會議員(2021年逝世) 1952年:天野喜孝,日本插畫家 1953年:趙小蘭,美國首位華裔部長,前任美國運輸部長 1954年:井上和彥,日本動畫聲優 1956年:朴元淳,韓國政治人物,前任首爾市長(2020年逝世) 1958年:阿拉爾·卡里斯,愛沙尼亞生物學家、政治人物,現任愛沙尼亞總統 1959年:范平明,越南政治人物、外交官,前任越南副總理 1962年:-{zh-cn:约翰·斯托克顿; zh-tw:約翰·史塔克頓}-,美國NBA聯盟職業籃球運動員 1963年:清水玲子,日本漫畫家 1963年:京極夏彥,日本妖怪小說家 1967年:張信哲,台灣歌手 1971年:安野夢洋子,日本漫畫家 1973年:-{zh-hans:拉里·佩奇;zh-tw:賴利·佩吉;}-,美國電腦科學家、網際網路企業家,Google的共同創辦人 1974年:高木直子,日本女插畫家 1974年:后藤久美子,日本女演員 1974年:鄭淳元,韓國男歌手 1974年:勞雷爾·李,美國律師、政治人物,現任佛羅里達州聯邦眾議員 1977年:柴璐,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1977年:周蕙,台灣歌手 1979年:梁烈唯,香港男演員 1980年:歐陽若曦,香港賽車手 1981年:清水愛,日本動畫聲優 1982年:張亮,中國模特兒 1984年:陳沂,台灣網路名人、活動主持人 1985年:-{zh-hans:凯拉·奈特利;zh-hk:姬拉·麗莉;zh-tw:綺拉·奈特莉;}-,英国電影演員 1985年:马特·格雷弗斯,美国游泳运动員 1987年:YUI,日本創作女歌手、演員 1987年:李美慧,香港女演員、主持人 1987年:韓智友,韓國女演員 1989年:程响,中國女歌手 1990年:柳樂優彌,日本演員 1990年:高木雄也,日本演員、歌手,團體Hey! Say! JUMP成員 1990年:Xiumin,韓國男子偶像團體EXO成員 1990年:吳源斌,韓國男子偶像樂團FTIsland成員 1990年:崔宇植,韓國男演員 1990年:路曼·沙斯,摩洛哥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1年:無尊,台灣男藝人 1992年:妮娜·阿格戴爾,丹麥模特兒 1992年:斯托弗·范多恩,比利時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1994年:渡邊麻友,日本演員、歌手 1994年:胡美貽,香港女藝人 1996年:韓東,韓國女子偶像團體Dreamcatcher成員 1998年:金京主,韓國女子偶像團體Cherry Bullet成員 1998年:奧馬爾·阿尤索,摩洛哥裔西班牙演員、導演、製片人 2000年:羊宮妃那,日本女性聲優 2000年:妮娜·德瓦尔,比利時女子競技體操運動員 2008年: Sarah Gao之子--Carlos Chan出生於香港 2006年:吳啟瑞(台灣仙根) 逝世 903年:菅原道真,日本平安時代學者、詩人、政治人物(845年出生) 908年:唐哀帝李柷,唐朝皇帝(892年出生) 1675年:恩斯特一世,薩克森-哥達公爵(1601年出生) 1804年:沃爾夫岡·馮·肯佩倫,奧地利作家、發明家(1734年出生) 1827年: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年出生) 1892年:-{zh-hant:華特·惠特曼; zh-cn:沃尔特·惠特曼;}-,美国著名诗人,代表作《草葉集》(1819年出生) 1900年:唐納德·斯圖爾特,英國陸軍元帥(1824年出生) |
1886年:謝爾蓋·基洛夫,蘇聯領導人(1934年逝世) 1886年: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德國建築師(1969年逝世) 1894年:勒內·豐克,法國王牌飛行員、民族英雄(1953年逝世) 1900年:史良,中國律師、法律家、政治人物、社會運動家(1985年逝世) 1901年:佐藤榮作,日本政治人物,第61-63任內閣總理大臣,197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75年逝世) 1906年:高錦花,臺灣鋼琴家(1988年逝世) 1909年:雷蒙·奧利弗,法國廚師、電視節目主持人(1990年逝世) 1912年:詹姆斯·卡拉漢,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首相(2005年逝世) 1917年:赛勒斯·万斯,美國政治人物,第57任美國國務卿(2002年逝世) 1920年:理查德·海曼,美國口琴演奏家、通俗音樂編曲和指揮家(2014年逝世) 1927年:姆斯蒂斯拉夫·羅斯托波維奇,俄罗斯大提琴演奏家(2007年逝世) 1939年:金昌準,美國首位東洋裔國會眾議員。 1949年:杜布拉芙卡·烏格雷希奇,克羅埃西亞裔荷蘭作家(2023年逝世) 1949年:關正傑,香港歌手 1950年:黃玉郎,香港漫画家 1952年:安娜瑪麗·莫澤-普勒爾,奧地利高山滑雪運動員 1953年:何晶,新加坡第3任总理李显龙的第二任妻子,淡马锡控股首席执行长。 1956年:梁國雄,香港政治人物 1958年:趙心妍,台灣女演員 1959年:林敏驄,香港填詞人及演員 1961年:松本孝弘,日本乐队B'z成员 1963年:昆汀·塔伦蒂诺,美國電影導演 1966年:梅澤春人,日本漫畫家 1969年:瑪麗亞·凱莉,美國女歌手、詞曲作家、演員、音樂製作人、導演 1970年:莱伊拉·巴列维,伊朗公主(2001年逝世) 1970年:S·S·拉傑摩利,印度電影導演、製片人、編劇 1971年:奈森·菲利安,加拿大男演員 1972年:陳慶,韓國演員 1974年:文迪達,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1975年:菲姬,美國女歌手、詞曲創作人 1976年:吳嘉龍,香港演員 1977年:泽德·塞塞利亚,澳大利亞政治人物 1979年:篠塚廣夢,日本漫畫家 1979年:李志勳,韓國男演員、歌手 1981年:林俊傑,新加坡男歌手 1985年:拉姆·恰蘭,印度男演員 1986年:盧凱彤,香港歌手(2018年逝世) 1986年:曼努埃尔·诺伊尔,德國足球運動員 1986年:約吉蒂·多蓮娜,俄罗斯芭蕾舞者 1986年:顏子菲,加拿大籍香港模特兒、演員、節目主持人 1988年:愛内梨花,日本AV女優 1988年:內田篤人,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8年:潔西·J,英國女歌手、詞曲作家 1990年:胡鴻鈞,香港歌手 1991年:吳承允,韓國男演員 1992年:悠木碧,日本女性聲優 | 1970年:柬埔寨内阁首相朗诺发动夺取政权,國王西哈努克被废黜。 1973年:《教父》获得第4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编剧3项大奖。 1977年:泛美航空與荷蘭皇家航空的2架波音747在特內里費島機場發生相撞事故,造成583人死亡。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會議选举江泽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榮毅仁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96年:民視在台灣開播。 1998年: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研发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威而鋼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许可。 2000年: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 21世紀 2004年:美國X-43A實驗機成功地在太平洋上空完成高達7馬赫的極超音速飛行,打破世界紀錄;马来西亚联邦直辖区成立。 2005年:获得美国金球奖的医学电视系列剧《实习医生》于美国广播公司首次播出。 2010年:全球逾6,000座城市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時」關燈一小時行動。 2011年:澳大利亚CVC廣播電台宣布停止其10年的短波广播。 2013年:台灣南投縣仁愛鄉境發生芮氏規模6.2級地震,造成1死97傷。 2018年:蘋果公司發佈了新的9.7吋iPad。 2020年:香港新增65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為第二波疫情以來單日確診數量最高。政府宣布兩項新防疫措施,以限制人群聚集和減少社交接觸,包括28日下午六時起管制餐飲業營運、關閉6類娛樂場所和29日凌晨開始禁止4人以上公眾聚會。 2023年: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抵達上海,展開祭祖及交流之旅,為1949年臺灣海峽兩岸分治以後首位訪問中國大陸的卸任總統。 出生 972年:羅貝爾二世,法蘭西國王(1031年逝世) 1785年:路易十七,法蘭西國王(1795年逝世) 1811年:塞缪尔·穆勒迪,美國天主教牧師兼耶穌會士(1866年逝世) 1845年:威廉·伦琴,德國物理學家,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3年逝世) 1863年:亨利·萊斯,英國工程師(1933年逝世) 1879年:愛德華·史泰欽,美國攝影師(1973年逝世) 1886年:謝爾蓋·基洛夫,蘇聯領導人(1934年逝世) 1886年: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德國建築師(1969年逝世) 1894年:勒內·豐克,法國王牌飛行員、民族英雄(1953年逝世) 1900年:史良,中國律師、法律家、政治人物、社會運動家(1985年逝世) 1901年:佐藤榮作,日本政治人物,第61-63任內閣總理大臣,197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75年逝世) 1906年:高錦花,臺灣鋼琴家(1988年逝世) 1909年:雷蒙·奧利弗,法國廚師、電視節目主持人(1990年逝世) 1912年:詹姆斯·卡拉漢,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首相(2005年逝世) 1917年:赛勒斯·万斯,美國政治人物,第57任美國國務卿(2002年逝世) 1920年:理查德·海曼,美國口琴演奏家、通俗音樂編曲和指揮家(2014年逝世) 1927年:姆斯蒂斯拉夫·羅斯托波維奇,俄罗斯大提琴演奏家(2007年逝世) 1939年:金昌準,美國首位東洋裔國會眾議員。 1949年:杜布拉芙卡·烏格雷希奇,克羅埃西亞裔荷蘭作家(2023年逝世) 1949年:關正傑,香港歌手 1950年:黃玉郎,香港漫画家 1952年:安娜瑪麗·莫澤-普勒爾,奧地利高山滑雪運動員 1953年:何晶,新加坡第3任总理李显龙的第二任妻子,淡马锡控股首席执行长。 1956年:梁國雄,香港政治人物 1958年:趙心妍,台灣女演員 1959年:林敏驄,香港填詞人及演員 1961年:松本孝弘,日本乐队B'z成员 1963年:昆汀·塔伦蒂诺,美國電影導演 1966年:梅澤春人,日本漫畫家 1969年:瑪麗亞·凱莉,美國女歌手、詞曲作家、演員、音樂製作人、導演 1970年:莱伊拉·巴列维,伊朗公主(2001年逝世) |
1954年:朱時茂,中國男演員 1957年:哈維·格蘭斯,美國男子田徑運動員(2023年逝世) 1960年:若澤·馬里亞·內維斯,維德角政治人物,現任維德角總統 1963年:本多知惠子,日本女性聲優(2013年逝世) 1964年:米給爾·阿庫別瑞,墨西哥理論物理學家 1966年:方國珊,香港政界人物、前演員及歌手 1968年:張純如,華裔美國作家,以英文出版《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而成名(2004年逝世) 1968年:大河內一樓,日本動畫腳本家 1969年:松澤夏樹,日本漫畫家 1969年:傑克·阿德爾斯坦,美國記者、犯罪作家、博客 1971年:賽伊達·沃爾希,英国女男爵和政治家 1972年:古谷實,日本漫畫家 1974年:岸尾大輔,日本男性聲優 1974年:巴蒂亞·賓特·哈桑,約旦公主 1975年:阿克夏·卡納,印度演員 1978年:李紅,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1979年:卓韻芝,香港女藝人 1979年:蔡琳,韓國女演員 1980年:曹承佑,韓國男演員 1980年:賽西兒·柯貝爾,法國女歌手、豎琴演奏者 1981年:茱莉亞·史緹爾,美國女演員 1982年:蕭玉芬,台灣女歌手 1982年:黃心美,香港女藝人 1984年:黃暐婷,台灣演員 1985年:黃長發,香港男演員 1985年:王若琪,香港女歌手 1985年:瓦林卡,瑞士男子職業網球運動員 1986年:詹乃蓁,台灣模特兒 1986年:金允書,韓國女演員 1986年:Lady Gaga,美國女歌手、詞曲創作家 1987年:张馨予,中國模特兒,演員 1987年:喬納森·凡·奈斯,美国电视名人 1988年:張艾亞,台灣藝人 1988年:鄭茵聲,台灣知名YouTuber團體這群人成員 1989年:朱威旭,台灣歌手 1989年:曾昱嘉,台灣歌手 1989年:洪雅凜,韓國女演員 1990年:Dok2, 韓國饒舌歌手 1990年:蘿拉·哈里爾,美國女演員 1991年:Hoya,韓國男子偶像團體INFINITE成員 1991年:柳惠英,韓國女藝人 1991年:飛鳥凛,日本女演員 1991年:曾贊學,香港男演員 1992年:朴勝羲,韓國女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1993年:高橋龍輝,日本男演員 1994年:王嘉爾,韓國男子偶像團體GOT7成員 1998年:莫凱謙,香港男演員 2004年:安娜·謝爾巴科娃,俄羅斯女子花式滑冰運動員 生年不詳:SHAA,日本插畫家 逝世 193年:佩蒂纳克斯,羅馬皇帝(126年出生) 1584年:伊凡四世,俄羅斯史上第一位沙皇(1530年出生) 1881年: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俄羅斯作曲家(1839年出生) 1894年:金玉均,李氏朝鲜政治人物,在上海被朝鮮政府的刺客殺死(1851年出生) 1895年:派屈克·格蘭特,英屬印度陸軍軍官(1804年出生) 1905年:黄遵宪,清朝诗人、外交家(1848年出生) 1938年:范庭兰,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将领 1941年:-{zh-cn:弗吉尼亚·吴尔夫; zh-tw:維吉尼亞·伍爾芙}-,英国女作家(1882年出生) 1943年: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作曲家、指揮家、鋼琴演奏家(1873年出生) 1953年:吉姆·索普,美國運動員,被認為是現代運動史上最多才多藝的運動員(1888年出生) 1969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美国政治人物,第34任美国总统(1890年出生) 1985年:馬克·夏卡爾,超现实主义畫家(1887年出生) 2004年:皮特·乌斯蒂诺夫,英国电影演员、小说家(1921年出生) 2007年:查濟民,香港企業家(1914年出生) 2015年:王玨,臺灣男演員(1918年出生) 2021年:廖啟智,香港男演員(1953年出生) 2022年:安多尼·納吉布,埃及天主教樞機(1955年出生) 2023年:孫毓敏,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1940年出生) 2023年:坂本龍一,日本作曲家、鋼琴家、歌手、唱片製作人、演員(1952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 1957年:哈維·格蘭斯,美國男子田徑運動員(2023年逝世) 1960年:若澤·馬里亞·內維斯,維德角政治人物,現任維德角總統 1963年:本多知惠子,日本女性聲優(2013年逝世) 1964年:米給爾·阿庫別瑞,墨西哥理論物理學家 1966年:方國珊,香港政界人物、前演員及歌手 1968年:張純如,華裔美國作家,以英文出版《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而成名(2004年逝世) 1968年:大河內一樓,日本動畫腳本家 1969年:松澤夏樹,日本漫畫家 1969年:傑克·阿德爾斯坦,美國記者、犯罪作家、博客 1971年:賽伊達·沃爾希,英国女男爵和政治家 1972年:古谷實,日本漫畫家 1974年:岸尾大輔,日本男性聲優 1974年:巴蒂亞·賓特·哈桑,約旦公主 1975年:阿克夏·卡納,印度演員 1978年:李紅,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1979年:卓韻芝,香港女藝人 1979年:蔡琳,韓國女演員 1980年:曹承佑,韓國男演員 1980年:賽西兒·柯貝爾,法國女歌手、豎琴演奏者 1981年:茱莉亞·史緹爾,美國女演員 1982年:蕭玉芬,台灣女歌手 1982年:黃心美,香港女藝人 1984年:黃暐婷,台灣演員 1985年:黃長發,香港男演員 1985年:王若琪,香港女歌手 1985年:瓦林卡,瑞士男子職業網球運動員 1986年:詹乃蓁,台灣模特兒 1986年:金允書,韓國女演員 1986年:Lady Gaga,美國女歌手、詞曲創作家 1987年:张馨予,中國模特兒,演員 1987年:喬納森·凡·奈斯,美国电视名人 1988年:張艾亞,台灣藝人 1988年:鄭茵聲,台灣知名YouTuber團體這群人成員 1989年:朱威旭,台灣歌手 1989年:曾昱嘉,台灣歌手 1989年:洪雅凜,韓國女演員 1990年:Dok2, 韓國饒舌歌手 1990年:蘿拉·哈里爾,美國女演員 1991年:Hoya,韓國男子偶像團體INFINITE成員 1991年:柳惠英,韓國女藝人 1991年:飛鳥凛,日本女演員 1991年:曾贊學,香港男演員 1992年:朴勝羲,韓國女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1993年:高橋龍輝,日本男演員 1994年:王嘉爾,韓國男子偶像團體GOT7成員 1998年:莫凱謙,香港男演員 2004年:安娜·謝爾巴科娃,俄羅斯女子花式滑冰運動員 生年不詳:SHAA,日本插畫家 逝世 193年:佩蒂纳克斯,羅馬皇帝(126年出生) 1584年:伊凡四世,俄羅斯史上第一位沙皇(1530年出生) 1881年: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俄羅斯作曲家(1839年出生) |
2010年:分離主義組織高加索酋長國在俄羅斯莫斯科地鐵發動兩起炸彈攻擊,造成40人死亡。 2012年: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新鴻基地產主席郭炳聯、郭炳江、執行董事陳鉅源以及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以及另外四名人士,懷疑他們涉嫌貪污。 2012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YouTube上線。 2015年:香港西港島綫西營盤站啟用。 2017年:韩国三星集团旗下子公司三星电子于美国纽约市发布Galaxy S8和Galaxy S8+手机。 2021年:江苏足球俱乐部退出中国足坛。 出生 1123年:金世宗完颜雍,金朝皇帝(1189年逝世) 1187年:阿尔蒂尔一世,布列塔尼公爵(1203年失踪) 1501年:村上義清,日本戰國時代武將(1573年逝世) 1681年:愛新覺羅允禩,康熙帝第八子,廉親王(1726年逝世) 1682年:馬國賢,義大利牧師、傳教士、畫家(1746年逝世) 1769年:讓·德迪厄·蘇爾特,法國軍事領袖及法國總理(1851年逝世) 1790年:约翰·泰勒,美國政治人物,第10任美國總統(1862年逝世) 1799年:愛德華·史密斯-士丹利,第十四代德比伯爵,英國首相及最長任的保守黨黨魁(1869年逝世) 1848年:班傑明·富蘭克林·蒂利,美國海軍職業軍官(1907年逝世) 1867年:賽·揚,美國棒球選手(1955年逝世) 1869年:埃德溫·魯琴斯,英國建築師(1944年逝世) 1873年:圖利奧·列維-齊維塔,義大利數學家(1941年逝世) 1896年:威廉·阿克曼,德國数学家(1962年逝世) 1900年:查尔斯·艾尔顿,英国动物学家(1991年逝世) 1902年:馬塞爾·埃梅,法國小說家(1967年逝世) 1917年:赫伯特·薩菲爾,美國土木工程師(2007年逝世) 1918年:山姆·沃爾頓,美國商人、企業家,零售企業沃爾瑪的創始人(1992年逝世) 1930年:阿內羅德·賈格納特,模里西斯總理(2021年逝世) 1941年:張曉風,台灣女作家 1942年:緒方賢一,日本動畫聲優 1943年:范吉利斯,希臘音樂家(2022年逝世) 1943年:約翰·梅傑,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国首相 1944年:納納·阿庫福-阿多,迦納政治人物,現任迦納總統 1946年:保羅·赫曼,美國男演員(2022年逝世) 1946年:羅勃·席勒,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49年:王國興,香港政界人物 1950年:庫爾蘇姆·納瓦茲·謝里夫,巴基斯坦第一夫人(2018年逝世) 1952年:博拉·蒂努布,奈及利亞[[政治人物、會計師,現任奈及利亞總統 1955年:布蘭頓·葛利森,愛爾蘭男演員 1956年:楊紀華,台灣企業家 1959年:鮑伯·查佩克,美國傳媒高級行政主管,現任華特迪士尼公司CEO 1960年:鶴弘美,日本動畫聲優(2017年逝世) 1963年:艾麗·麥花遜,澳洲超模及演員 1964年:呂珊,香港女歌手、演員 1969年:石川智晶,日本歌手 1969年:望月新一,日本數學家 1970年:郭昱晴,台灣演員 1971年:西島秀俊,日本男演員 1971年:李·布倫,蘇格蘭足球運動員 1972年:曾安琪,台灣女演員 1972年:諏訪部順一,日本男性聲優 1972年:普莉提·巴特爾,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英國內政大臣 1975年:呂昭-{咏}-,韓國外交官 1976年:曹竣崵,台灣棒球選手 1976年:珍妮弗·卡普里亚蒂,美國女子网球選手 1977年:林明憲,台灣棒球選手 1980年:金泰熙,韓國女演員 1980年:哈姆扎·本·侯賽因,約旦王子 1982年:瀧澤秀明,日本男演員 1984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突尼斯贫民,他的死亡被普遍公认为是阿拉伯之春的起点(2011年逝世) 1984年:周子揚,香港男歌手 1984年:余翠怡,香港輪椅劍擊運動員 1985年:翟威廉,香港男演員 1985年:陳康健,香港男演員 1985年:克里斯蒂安·福斯特,德国女子排球運動員 1986年:劉小英,韓國女藝人 1987年:孫耀琦,中國女演員 1991年:楊宗樺,台灣男子網球球手 1991年:Irene,韓國女子偶像團體Red Velvet隊長 | 1972年:普莉提·巴特爾,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英國內政大臣 1975年:呂昭-{咏}-,韓國外交官 1976年:曹竣崵,台灣棒球選手 1976年:珍妮弗·卡普里亚蒂,美國女子网球選手 1977年:林明憲,台灣棒球選手 1980年:金泰熙,韓國女演員 1980年:哈姆扎·本·侯賽因,約旦王子 1982年:瀧澤秀明,日本男演員 1984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突尼斯贫民,他的死亡被普遍公认为是阿拉伯之春的起点(2011年逝世) 1984年:周子揚,香港男歌手 1984年:余翠怡,香港輪椅劍擊運動員 1985年:翟威廉,香港男演員 1985年:陳康健,香港男演員 1985年:克里斯蒂安·福斯特,德国女子排球運動員 1986年:劉小英,韓國女藝人 1987年:孫耀琦,中國女演員 1991年:楊宗樺,台灣男子網球球手 1991年:Irene,韓國女子偶像團體Red Velvet隊長 1991年:元真兒,韓國女演員 1991年:深川麻衣,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1991年:馬丁·德魯恩,荷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2年:趙宇麗,韓國女演員 1994年:崔真理,韓國女子團體前f(x)前成員、韓國女歌手、演員(2019年逝世) 1994年:鄭帝元,韓國男歌手 1997年:沈威勝,馬來西亞男子遊泳運動員 1997年:艾朗·皮坡,德裔西班牙男演員、饒舌歌手、模特 1998年:李梓嘉,馬來西亞男子羽球運動員 逝世 前87年:汉武帝刘彻,西汉皇帝(前156年出生) 57年: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前6年出生) 1746年:馬國賢,義大利牧師、傳教士、畫家(1682年出生) 1847年:讓-皮埃爾·杜梅克,法國軍事將領(1767年出生) 1870年:保羅-埃米爾·博塔,法國科學家(1802年出生) 1891年:喬治·秀拉。法國的印象派中點描派的代表畫家(1859年出生) 1912年:羅伯特·斯科特,英國極地探險家(1868年出生) 1942年:鷲巢敦哉,日本警察官僚(1896年出生) 1959年:巴泰勒米·波岡達,中非共和國民族主義政治家、獨立運動領袖(1910年出生) 1970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國作家和記者(1885年出生) |
1933年:董驃,香港演員(2006年逝世) 1941年:張子岱,香港足球運動員 1945年:埃里克·克莱普顿,著名英国摇滚和布鲁斯吉他手、歌手、作曲家 1946年:廖正豪,中華民國第15任法務部部長(2022年逝世) 1946年:埃爾赫南·赫爾普曼,以色列經濟學家 1950年:薛家燕,香港艺人、演員 1950年:羅比·科特瑞恩,蘇格蘭男演員、喜劇演員、作家(2022年逝世) 1951年:安東·特卡奇,斯洛伐克男子自行車運動員(2022年逝世) 1951年:謝爾蓋·捷列先科,哈薩克政治人物,前任哈萨克斯坦总理(2023年逝世) 1955年:寺澤武一,日本男性漫畫家、插畫家(2023年逝世) 1962年:小川洋子,日本小說家 1963年: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蒙古政治家 1967年:林原惠,日本女性聲優、歌手 1968年:席琳·狄翁,加拿大女歌手 1972年:黃子佼,台灣主持人 1972年:柯以敏,馬來西亞女歌手 1973年:揚·科勒,捷克足球選手 1975年:小松未步,日本女性創作歌手 1976年:川澄綾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6年:奧巴德里·湯普森,巴貝多男子田徑運動員 1979年:李雨陽,香港演員 1979年:何嘉文,台灣女藝人 1979年:-{zh-cn:阿纳托利·季莫什丘克; zh-tw:阿納托利·蒂莫斯楚克}-,烏克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1979年:諾拉·瓊絲,美國創作歌手、鋼琴家、鍵盤手、吉他手、演員 1980年:戴心怡,台灣電視主播、舞台活動主持人 1981年:朴智星,韓國足球員 1982年:傑森·多靈,美國男演員 1983年:田馥甄,台灣流行女歌手、演員、綜藝節目主持人,S.H.E成員 1984年:安契奇,克羅埃西亞網球選手 1985年:田原,中國女歌手、演員 1986年:塞尔希奥·拉莫斯,西班牙足球選手 1987年:蕭敬騰,台灣男歌手、演員 1987年:郭建邦,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7年:阿米娜·汗,巴基斯坦女演員及模特兒 1989年:王琳,中國女子羽毛球運動員 1989年:濱野大輝,日本男性聲優 1989年:喬奧·索薩,葡萄牙職業網球運動員 1990年:謝翔雅,台灣女演員 1990年:李起光,韓國男子偶像團體HIGHLIGHT成員 1993年:金志洙,韓國男演員 1993年:宋旻浩,韓國男子偶像團體WINNER成員 1993年:李明璇,台灣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 1994年:島崎遙香,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1997年:車銀優,韓國男子偶像團體ASTRO成員 1998年:徐子軒,中國女子偶像團體SNH48成員 2000年:葉成龍,日本男歌手、演員、主持人 | 1941年:張子岱,香港足球運動員 1945年:埃里克·克莱普顿,著名英国摇滚和布鲁斯吉他手、歌手、作曲家 1946年:廖正豪,中華民國第15任法務部部長(2022年逝世) 1946年:埃爾赫南·赫爾普曼,以色列經濟學家 1950年:薛家燕,香港艺人、演員 1950年:羅比·科特瑞恩,蘇格蘭男演員、喜劇演員、作家(2022年逝世) 1951年:安東·特卡奇,斯洛伐克男子自行車運動員(2022年逝世) 1951年:謝爾蓋·捷列先科,哈薩克政治人物,前任哈萨克斯坦总理(2023年逝世) 1955年:寺澤武一,日本男性漫畫家、插畫家(2023年逝世) 1962年:小川洋子,日本小說家 1963年: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蒙古政治家 1967年:林原惠,日本女性聲優、歌手 1968年:席琳·狄翁,加拿大女歌手 1972年:黃子佼,台灣主持人 1972年:柯以敏,馬來西亞女歌手 1973年:揚·科勒,捷克足球選手 1975年:小松未步,日本女性創作歌手 1976年:川澄綾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6年:奧巴德里·湯普森,巴貝多男子田徑運動員 1979年:李雨陽,香港演員 1979年:何嘉文,台灣女藝人 1979年:-{zh-cn:阿纳托利·季莫什丘克; zh-tw:阿納托利·蒂莫斯楚克}-,烏克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1979年:諾拉·瓊絲,美國創作歌手、鋼琴家、鍵盤手、吉他手、演員 1980年:戴心怡,台灣電視主播、舞台活動主持人 1981年:朴智星,韓國足球員 1982年:傑森·多靈,美國男演員 1983年:田馥甄,台灣流行女歌手、演員、綜藝節目主持人,S.H.E成員 1984年:安契奇,克羅埃西亞網球選手 1985年:田原,中國女歌手、演員 1986年:塞尔希奥·拉莫斯,西班牙足球選手 1987年:蕭敬騰,台灣男歌手、演員 1987年:郭建邦,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7年:阿米娜·汗,巴基斯坦女演員及模特兒 1989年:王琳,中國女子羽毛球運動員 1989年:濱野大輝,日本男性聲優 1989年:喬奧·索薩,葡萄牙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37年:中共中央對張國燾的錯誤做出決定。 1942年:中華民國和美國簽訂《五億美元借款協定》。 1953年:瑞典人道格·哈馬紹當選聯合國秘書長。 1954年:越南游擊隊將法軍主力包圍在奠邊府。 1959年:西藏藏傳佛教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流亡兩週後,抵達印度阿魯納查邦的達旺寺。 1964年:巴西軍事政變,軍人統治時期開始。 1964年:香港各界人士在政府大球場歡送總督柏立基。 1971年:越戰中美萊大屠殺主犯,美軍中尉被美國佐治亞州軍事法庭以殺害平民的罪名判處終身勞役。 1979年: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簽署大衛營協議,結束戰爭狀態,同時,阿拉伯世界紛紛與埃及斷交。 1984年:香港島銅鑼灣伊利沙伯大廈揭發花槽藏屍案。 1986年:墨西哥航空940号班机在从墨西哥城起飞后不久失控坠毁,导致机上167人全部遇难。 1992年:美国海军最后一艘战列舰密苏里号战列舰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宣告除役。 1993年:中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4年:中國浙江省千島湖上載有臺灣遊客的遊輪遭到歹徒搶劫並燒船,造成32人死亡。 1996年:鳳凰衛視創立。 1997年:荔園結業。 1998年:威而鋼正式投放市場。 2000年:香港警務處邊界警區半軍事化的快速應變部隊成立,成為專業部門接替香港回歸前由駐港英軍負責的香港邊境禁區巡邏等任務。 21世紀 2001年:世嘉停止了Dreamcast的业务,退出了游戏主机市场,并改组为纯第三方游戏发行商。 2002年:台灣北部地區發生大地震,造成當時建造中的台北101的吊塔倒塌,多人傷亡。 2006年:存放於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部份蔣介石日記正式對外公開。 2008年:香港九巴在天慈邨旁的露天停車場有10輛雙層巴士起火。 2012年:位于中国湖南省吉首市,渝湘高速公路上的桥梁矮寨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峡谷悬索桥。 2015年:臺灣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信義松德站決定廢止此站的設站計劃。 2016年:法國發生了不眠之夜佔領運動,且在數日內擴散到比利時、德國及西班牙。 201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機越過臺灣海峽中線。 出生 250年:君士坦提乌斯一世,西羅馬帝國皇帝。(306年逝世) 867年:唐昭宗李曄,唐朝皇帝。(904年逝世) 1519年:亨利二世,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59年逝世) 1536年:足利義輝,日本室町幕府第13代征夷大將軍。(1565年逝世) 1596年:勒内·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1650年逝世) 1685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音樂家。(1750年逝世) 1718年:瑪麗安娜·維多利亞,葡萄牙王后。(1781年逝世) 1732年:约瑟夫·海顿,奥地利音乐家。(1809年逝世) 1778年:康拉德·雅各·特明克,荷蘭貴族、動物學家。(1858年逝世) 1811年:罗伯特·威廉·本生,德国化学家。(1899年逝世) 1865年:阿南迪巴伊·喬希,印度最早的女医生之一。(1887年逝世) 1873年:芳賀鍬五郎,日本園藝家。(1931年逝世) 1890年: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物理學家。(1971年逝世) 1927年:愛德華·馬丁內斯-索馬洛,西班牙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2021年逝世) 1941年:費斯·利奇,澳大利亞女子自由式運動員。(2013年逝世) 1943年:克里斯多夫·華肯,美国演員。 1946年:尹清楓,台灣海軍上校。(1993年逝世) 1948年:雷婭·珀爾曼,美國女演員。 1948年:艾爾·高爾,美國政治人物,第45任美國副總統,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1950年:哈尔达尔·纳格,印度诗人。 1951年:萊娜·瑟德貝里,瑞典女性模特兒。 1957年:潘維剛,台灣政治人物,前立法委員。 1957年:鍾樹根,香港政界人物。 1961年:鄭怡,台灣女歌手、主持人。 1961年:科琳娜·科特斯,丹麥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 1962年:斯托克頓·拉什,美國企業家,海洋之門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2023年逝世) 1964年:黃貫中,香港搖滾樂隊Beyond結他手。 1964年:葉歡,台灣演員。 1968年:謝婉雯,感染SARS逝世的香港女醫生。(2003年逝世) 1968年:杨澜,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 1971年:伊万·迈克格雷戈,蘇格蘭演员、歌手、冒險家。 1971年:趙學而,香港歌手。 1972年:-{zh-cn:埃文·威廉姆斯; zh-tw:伊凡·威廉斯}-,美國企業家,Twitter的創立者之一。 1978年:彭康育,台湾演员、歌手、组合5566前成員。 1978年:亞歷山大·道格拉斯-漢密爾頓,蘇格蘭貴族,第十六代漢密爾頓公爵。 1979年:盧弘喆,韓國節目主持人。 | 2016年:法國發生了不眠之夜佔領運動,且在數日內擴散到比利時、德國及西班牙。 201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機越過臺灣海峽中線。 出生 250年:君士坦提乌斯一世,西羅馬帝國皇帝。(306年逝世) 867年:唐昭宗李曄,唐朝皇帝。(904年逝世) 1519年:亨利二世,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59年逝世) 1536年:足利義輝,日本室町幕府第13代征夷大將軍。(1565年逝世) 1596年:勒内·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1650年逝世) 1685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音樂家。(1750年逝世) 1718年:瑪麗安娜·維多利亞,葡萄牙王后。(1781年逝世) 1732年:约瑟夫·海顿,奥地利音乐家。(1809年逝世) 1778年:康拉德·雅各·特明克,荷蘭貴族、動物學家。(1858年逝世) 1811年:罗伯特·威廉·本生,德国化学家。(1899年逝世) 1865年:阿南迪巴伊·喬希,印度最早的女医生之一。(1887年逝世) 1873年:芳賀鍬五郎,日本園藝家。(1931年逝世) 1890年: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物理學家。(1971年逝世) 1927年:愛德華·馬丁內斯-索馬洛,西班牙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2021年逝世) 1941年:費斯·利奇,澳大利亞女子自由式運動員。(2013年逝世) 1943年:克里斯多夫·華肯,美国演員。 1946年:尹清楓,台灣海軍上校。(1993年逝世) 1948年:雷婭·珀爾曼,美國女演員。 1948年:艾爾·高爾,美國政治人物,第45任美國副總統,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1950年:哈尔达尔·纳格,印度诗人。 1951年:萊娜·瑟德貝里,瑞典女性模特兒。 1957年:潘維剛,台灣政治人物,前立法委員。 1957年:鍾樹根,香港政界人物。 1961年:鄭怡,台灣女歌手、主持人。 1961年:科琳娜·科特斯,丹麥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 1962年:斯托克頓·拉什,美國企業家,海洋之門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2023年逝世) 1964年:黃貫中,香港搖滾樂隊Beyond結他手。 1964年:葉歡,台灣演員。 1968年:謝婉雯,感染SARS逝世的香港女醫生。(2003年逝世) 1968年:杨澜,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 1971年:伊万·迈克格雷戈,蘇格蘭演员、歌手、冒險家。 1971年:趙學而,香港歌手。 1972年:-{zh-cn:埃文·威廉姆斯; zh-tw:伊凡·威廉斯}-,美國企業家,Twitter的創立者之一。 1978年:彭康育,台湾演员、歌手、组合5566前成員。 1978年:亞歷山大·道格拉斯-漢密爾頓,蘇格蘭貴族,第十六代漢密爾頓公爵。 1979年:盧弘喆,韓國節目主持人。 1980年:王建民,台灣棒球選手。 1980年:坂本真綾,日本女性聲優。 1981年:新谷良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2年:林晶恩,韓國女演員。 1982年:趙婷,中國導演、製片人、編劇。 1982年:布萊恩·泰瑞·亨利,美國男演員。 1983年:傑夫·馬席斯,美國棒球選手。 1984年:房思瑜,台灣女演員。 1985年:張睿家,台灣男演員。 1985年:黃若薇,台灣新聞主播。 1985年:李俊錫,韓國企業家、政治人物。 1985年:謝茜嘉·蘇佐,美國模特兒、演員。 1986年:鄭禮騫,香港足球選手。 1986年:安宰弘,韓國男演員。 1987年:尹鈞相,韓國男演員。 1989年:黃梓育,台灣棒球選手。 1990年:方容國,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A.P前隊長。 |
美沙酮戒毒計劃 - 對於有決心的病人,在一段時間內逐漸減少美沙酮的服量,直至毋須繼續治療為止。 接受美沙酮代用治療的病人可隨時轉入戒毒計劃。美沙酮服用的劑量會逐漸減少,直至不須服用為止,只要病人以後不再吸食海洛英或鴉片,便可從此戒除毒癮。醫生或社工都會按個別病人的情況定出治療方法和作出彈性安排,幫助病人轉入戒毒計劃。 劑量 一般情況:從低劑量開始,逐步增加,視高劑量為目標 然而,服用的劑量會視乎病人情況而定,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毒品的依賴性及容忍性往往並不相同,而且他們報告使用毒品的份量未能盡信,因此他們服用美沙酮時的所需劑量並沒有劃一的水平,以避免因估計錯誤會造成過量服用。 劑量的高或低在道德觀念上並沒有直接關係。 不應視美沙酮為「獎勵」或「懲罰」。 特定情況: 初期劑量不會多於 30 毫克。 基於身體安全及起見,劑量的增減少一般都會逐步進行。例如,當病人正服用較低劑量時(每天低於 60 毫克),將會作應作較長間歇期及少劑量的調整,(如每隔五天作一次增減、每次 5 毫克),而當病人服食較高劑量時,則會作大劑量及更頻繁的調整(如每三天 10 毫克)。 一般而言,服用高劑量比服用低劑量的代用治療效果較好。對大多數病人來說最適宜及有效的劑量是每天 80 -120 毫克。 當病人投訴美沙酮失效時,院方會按情況考慮增加每日的服用劑量及其次數,尤其是用於懷孕及/或正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病人而言。 服用美沙酮的注意事项: 如遵照醫生指示服用美沙酮,長期服用美沙酮是沒有嚴重的副作用。常見的問題是便秘,如有任何問題,可請教醫生。服用美沙酮期間,病人必須遵照醫生指示服用適量的美沙酮,倘若在服用美沙酮的同時吸食毒品,有可能造成藥物過量,引致呼吸壓抑,甚至死亡。 美沙酮的治疗效果 鳳凰計劃 鳳凰計劃是一項由衞生署紅絲帶中心與香港戒毒會合作,以預防愛滋病為目標的緩害外展計劃。服務由香港戒毒會推行,志願工作者(已戒毒人士)前往美沙酮診所附近為毒品使用者提供輔導服務。 結果和結論︰ 從十五所美沙酮中心接觸的四百六十名使用美沙酮人士和從兩個公園接觸的六十名街頭毒品使用者的調查結果: 此項計劃能引導服務對象思想和行為上的改變。改變包括能加強他們對愛滋病的意識、增加了解愛滋病的傳播途徑、預防方法、安全使用毒品和安全性行為。 孕妇用药 懷孕期間,孕婦應盡量減少使用海洛英,最好完全停止吸毒,但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突然戒斷海洛英引發的症狀,亦可能對胎兒造成嚴重傷害。為此,美沙酮代用治療是最適合有海洛英毒癮的孕婦的治療選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美沙酮是一種安全及比較穩定的海洛英代替品,因為美沙酮能夠在身體裡維持一段時間的穩定狀態,在懷孕期間使用美沙酮可以大大減少海洛英對胎兒的傷害。但在懷孕早期減用美沙酮容易引致流產,在懷孕後期減用美沙酮則較容易引致早產。一般來說,醫生會建議吸毒婦女盡量服用穩定劑量的美沙酮。在懷孕 | 美沙酮單次劑量使用後作用迅速,但需持續使用五天才可達至最大效果。 單次劑量使用後藥效可持續約六小時,長期使用時單次劑量使用效果可持續一天半左右。 美沙酮一般可通過口服、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使用。 美沙酮的副作用和其他類鴉片麻醉藥相似, 常見的包括有暈眩、嗜睡、嘔吐與盜汗。 較嚴重的副作用則像是及呼吸困難。 其他如心律不整包括長QT症等症狀都有可能發生 。根據2011年美國國內統計,由於麻醉藥使用過量而造成的死亡人數中,有26%(大約是4,418人)死於,使用劑量越高則有越高的機率會有副作用產生的風險 。美沙酮是經由化學合成且其機轉是藉著結合類鴉片受體以達到止痛效用。 美沙酮大約在1937年至1939年間由和兩人在德國合成並問世 ,於1947年被美國認可且在國內使用 。美沙酮是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內的藥物,同時更為基礎醫療系統內的重要必須藥品 。2013年,全球共生產美沙酮約41,400公斤,它的使用規範和一般麻醉藥物相同 。在美國當地,美沙酮並不是十分昂貴的藥品。 治療海洛因癮 美沙酮現在主要是用來作為海洛因的代替品,用以治療有使用海洛因習慣的吸毒者。「美沙酮治療法」是現時治療海洛因毒患的最可靠辦法,香港政府在1973年開始設立美沙酮診所,向吸毒者象徵式收費提供美沙酮飲服,以減輕他們對毒品的依賴,台灣目前也依法提供吸毒者廉價的美沙酮。 1980年代起,歐洲開始出現反對意見。有社工發現美沙酮的成癮性更高,不少年輕的吸毒者在轉用美沙酮後,雖然已不再吸食海洛因,但反而對美沙酮產生依賴。反对這種戒毒方法的人認為:與其讓瘾君子透過美沙酮的替換來戒毒,倒不如想方法讓他們不再接觸毒品,從生活方面着手去加強吸毒者的生存鬥志。但支持這種戒毒方法的人們認為戒毒太難,絕大多數成瘾者无法用意志力克服毒癮,戒毒失敗對社會家庭的危害很大——他們會因為經濟壓力而作奸犯科,甚至推銷海洛因、製造新的吸毒者,也會因為共用針具而增加HIV患者;與其期待幾乎不存在的成功戒毒,不如讓他們使用美沙酮一輩子,也算是成功戒毒。不過也有人認為應該使用其它成癮性更低的鴉片類藥物來治療。 在香港的美沙酮治療計劃中,美沙酮是口服糖漿製劑,由於藥性持久,病人只須每天到美沙酮診所服用一次便足夠。美沙酮可抑制海洛英、嗎啡及鴉片的毒癮24至36小時,它通常不會令服用者產生快感,亦無任何嚴重的副作用,而且可以使病人如常地工作及過正常的社交生活,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一份子。 香港的美沙酮以前是一種橙色的液體,但為免被孩童當作橙汁誤服,現在改成綠色溶液。由於香港曾經發生有人誤服美沙酮導致死亡,為免藥物被其他人錯誤服用,所有人士一律嚴禁把美沙酮帶離診所。而服用美沙酮時必須在診所職員面前完整服用,並把空杯棄置於診所專用垃圾桶內。 美沙酮的作用是作為一種毒品代替品,使病人在服用美沙酮後,能減少對海洛因的依賴。此種替代療法的成效當初很成功,因為被認為可以大幅減少上癮者對社會的傷害、大幅提高重返社會的機會(成癮者不會作-{奸}-犯科、傾家蕩產以取得毒品、而且用量可以受到監督);而且就算成癮者仍在使用海洛因、其用量及花費也大減,可以大幅縮減海洛因的市場及負面影響、許多吸毒者也因為沒有經濟壓力而不會轉變成販毒者——也就是說他們不會去製造新的吸毒者。 香港的美沙酮治療计划 美沙酮診所現有兩種治療計劃 美沙酮代用治療 - 在有需要的期間,病人每日都服用適當劑量的美沙酮,療程並無時間限制。 美沙酮戒毒計劃 - 對於有決心的病人,在一段時間內逐漸減少美沙酮的服量,直至毋須繼續治療為止。 接受美沙酮代用治療的病人可隨時轉入戒毒計劃。美沙酮服用的劑量會逐漸減少,直至不須服用為止,只要病人以後不再吸食海洛英或鴉片,便可從此戒除毒癮。醫生或社工都會按個別病人的情況定出治療方法和作出彈性安排,幫助病人轉入戒毒計劃。 劑量 一般情況:從低劑量開始,逐步增加,視高劑量為目標 然而,服用的劑量會視乎病人情況而定,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毒品的依賴性及容忍性往往並不相同,而且他們報告使用毒品的份量未能盡信,因此他們服用美沙酮時的所需劑量並沒有劃一的水平,以避免因估計錯誤會造成過量服用。 劑量的高或低在道德觀念上並沒有直接關係。 不應視美沙酮為「獎勵」或「懲罰」。 特定情況: |
可以做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对生产、生活都有好处。即工人家属组织起来开荒种地,解决油田的吃菜吃粮。同时,大庆油田的交通、水利、供电、商业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基础设施基础服务,都是由大庆油田出资从无到有搞起来的。 1964年3月31日,石油部党组、黑龙江省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成立安达特区及所辖范围的报告》。 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安达特区(按当时的法律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称人民委员会。设立安达特区人民委员会,为了保密,对外仍称安达市人民委员会),辖地1670平方公里。 1965年1月1日,安达特区正式成立。受石油工业部与黑龙江省的双重领导,特区的党委、人民政府与大庆会战指挥部合署办公,在领导企业的同时,又行使政府的其他社会职能。石油部副部长、大庆会战指挥部指挥徐今强兼任安达特区工委书记,大庆石油会战工作委员会政治部主任李荆和兼任安达特区区长(安达市市长)。安达特区没有下设区、县、街道办事处,管辖的都是是大庆油田及大庆化工总厂下属的单位。特区的一切社会服务(例如市政交通文教卫生商业服务业等)都由单位负责。为了保密起见,对外通信地址都是黑龙江省安达特区农垦某某场某某队。例如,第三采油指挥部攻关队就写黑龙江省安达特区农垦33场攻关队。 1979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安达特区正式更名为大庆市。 七台河特区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65年2月2日电示,1965年3月1日黑龙江省委与黑龙江省人委(即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七台河特区的通知》,决定组建七台河特区。1965年5月20日,七台河特区正式建立,特区行政区划为原七台河镇所辖范围,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七台河特区和七台河矿务局一体办公,属黑龙江省合江地区管辖。1966年9月26日,隶属于勃利县管辖的茄子河公社、中心河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68年 4月20日,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七台河特区革命委员会,仍属合江地区管辖。1970年4月1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示下发通知,将七台河特区改称七台河市,隶属关系不变,为合江地区下属的地辖市。同月,建立新兴区。七台河市此时有城镇区1个。农村公社3个。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七台河由地辖市升格为省辖市,同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合江地区管辖的勃利县和宝清县的宏伟、岚峰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市辖。 江苏省 淮北盐场特区 1946年11月日,中共当局析灌云县一部,设立淮北盐场特区,辖堆沟区、陈港区、灌东盐场、新港盐场。2盐场后亦改区。1948年9月日,陈港镇、陈港区撤镇(区)设陈港市,淮北盐场特区自陈家港迁驻孙家山。1948年月日,淮北盐场特区自孙家山迁驻新浦。1949年4月21日,成立苏北行署区,淮北盐场特区直属苏北行署区。1953年2月日,撤销淮北盐场特区,划归新海连市,恢复为淮北盐场。 安徽省 铜陵特区 1956年10月12日,析铜陵县铜官山区,设立铜官山市(专级)。1958年9月5日,撤销铜陵县、铜官山市,合并设立铜陵市(县级),划属安庆专区。1960年1月7日,恢复铜陵县,铜陵市升格为专级市。1964年7月29日,撤销铜陵市、铜官山区,设立铜陵特区(专级)。1971年12月11日,撤销铜陵特区,恢复铜陵市。 河南省 平顶山特区 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撤消平顶山市,设立地级平顶山特区,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由煤炭部与河南省双重领导,以煤炭部领导为主。 1969年3月15日,撤销平顶山特区,设立平顶山市,为省辖市。 湖北省 大冶工矿特区 1949年6月12日,析大冶县石黄镇等,设立石灰窑工业特区特派员办事处,直属中原人民政府。1949年?月?日,正式定名为大冶特区办事处。1949年9月29日,大冶特区办事处改制为大冶工矿特区(县级),属大冶专区【注:当年名称不统一,湖北省批文作石黄工矿特区,特区政府本身采用大冶工矿特区】。1950年6月16日,撤销大冶工矿特区,设立黄石市(专级)。 湖南省 锡铁山特区 1950年6月?日,析新化县冷水江镇、矿山乡等,设立锡铁山特区(县级),属邵阳专区【1951年7月7日备案】。1952年8月24日,撤销锡铁山特区,并回新化县。1960年2月?日,析新化县冷水江镇、矿山公社等,设立冷水江市(县级)【1961年7月9日批复作冷江市】。1962年10月20日,撤销冷水江市,并回新化县。1969年10月10日,恢复冷水江市。 四川省 攀枝花特区 1964年5月15日,在北京召开讨论“三五”计划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指出要采取紧急措施加快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建设。 1964年9月,第一支建设队伍进入攀枝花地区,并成立了“攀枝花工业基地临时领导小组”。 1965年1月7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成立攀枝花工业区政府的请示》,建议在攀枝花工业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工业区人民政府。 1965年1月19日,周恩来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仿大庆例,政企合一, 成立党委,由冶金部党委为主,四川省委为辅实行双重领导。”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指出:“为了保证攀枝花地区的工业建设,统一安排生活供应、文教卫生、治安保卫等行政管理工作,宜基本上采取大庆形式,即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 有关企业工作以冶金部领导为主,有关地方工作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 1965年2月9日,中央决定成立 攀枝花建设指挥部。 1965年3月20日,攀枝花建设指挥部、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合署办公;攀枝花建设指挥部党委即攀枝花特区党委。随后,该地领导人认为攀枝花特区这个名义,只能对内使用;为了有利于保密,还需一个公开名义,以便政府挂牌、出公告、职工通信及物资发运等使用。 1965年4月20日,四川省请示国务院,提出将“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更名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4月22日,国务院给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攀枝花特区改名问题的批复》同意。 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市。 贵州省 开阳特区 | 淮北盐场特区 1946年11月日,中共当局析灌云县一部,设立淮北盐场特区,辖堆沟区、陈港区、灌东盐场、新港盐场。2盐场后亦改区。1948年9月日,陈港镇、陈港区撤镇(区)设陈港市,淮北盐场特区自陈家港迁驻孙家山。1948年月日,淮北盐场特区自孙家山迁驻新浦。1949年4月21日,成立苏北行署区,淮北盐场特区直属苏北行署区。1953年2月日,撤销淮北盐场特区,划归新海连市,恢复为淮北盐场。 安徽省 铜陵特区 1956年10月12日,析铜陵县铜官山区,设立铜官山市(专级)。1958年9月5日,撤销铜陵县、铜官山市,合并设立铜陵市(县级),划属安庆专区。1960年1月7日,恢复铜陵县,铜陵市升格为专级市。1964年7月29日,撤销铜陵市、铜官山区,设立铜陵特区(专级)。1971年12月11日,撤销铜陵特区,恢复铜陵市。 河南省 平顶山特区 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撤消平顶山市,设立地级平顶山特区,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由煤炭部与河南省双重领导,以煤炭部领导为主。 1969年3月15日,撤销平顶山特区,设立平顶山市,为省辖市。 湖北省 大冶工矿特区 1949年6月12日,析大冶县石黄镇等,设立石灰窑工业特区特派员办事处,直属中原人民政府。1949年?月?日,正式定名为大冶特区办事处。1949年9月29日,大冶特区办事处改制为大冶工矿特区(县级),属大冶专区【注:当年名称不统一,湖北省批文作石黄工矿特区,特区政府本身采用大冶工矿特区】。1950年6月16日,撤销大冶工矿特区,设立黄石市(专级)。 湖南省 锡铁山特区 1950年6月?日,析新化县冷水江镇、矿山乡等,设立锡铁山特区(县级),属邵阳专区【1951年7月7日备案】。1952年8月24日,撤销锡铁山特区,并回新化县。1960年2月?日,析新化县冷水江镇、矿山公社等,设立冷水江市(县级)【1961年7月9日批复作冷江市】。1962年10月20日,撤销冷水江市,并回新化县。1969年10月10日,恢复冷水江市。 四川省 攀枝花特区 1964年5月15日,在北京召开讨论“三五”计划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指出要采取紧急措施加快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建设。 1964年9月,第一支建设队伍进入攀枝花地区,并成立了“攀枝花工业基地临时领导小组”。 1965年1月7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成立攀枝花工业区政府的请示》,建议在攀枝花工业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工业区人民政府。 1965年1月19日,周恩来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仿大庆例,政企合一, 成立党委,由冶金部党委为主,四川省委为辅实行双重领导。”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指出:“为了保证攀枝花地区的工业建设,统一安排生活供应、文教卫生、治安保卫等行政管理工作,宜基本上采取大庆形式,即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 有关企业工作以冶金部领导为主,有关地方工作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 1965年2月9日,中央决定成立 攀枝花建设指挥部。 1965年3月20日,攀枝花建设指挥部、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合署办公;攀枝花建设指挥部党委即攀枝花特区党委。随后,该地领导人认为攀枝花特区这个名义,只能对内使用;为了有利于保密,还需一个公开名义,以便政府挂牌、出公告、职工通信及物资发运等使用。 1965年4月20日,四川省请示国务院,提出将“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更名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4月22日,国务院给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攀枝花特区改名问题的批复》同意。 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市。 贵州省 开阳特区 1966年2月2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开阳特区,开阳磷矿矿务局与开阳特区合署办公,隶属于贵阳市。开阳特区内设政治办公室、人事办公室、农林办公室、财贸办公室、文卫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财政局、公安局、团委、妇联等机构。开阳特区的范围,约相当于今天的开阳县金中镇。 1968年3月24日,撤消开阳特区,并入安顺专区开阳县(贵州省革命委员会、贵州省军区1968年3月14日批准)。 六枝特区 1964年5月,在讨论“三五”计划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对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谈话,强调西南三线建设要抓紧,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 1964年6月,煤炭工业部党组召开了扩大会议,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决定对煤炭工业的三线建设,要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以满足三线建设的需要。 1964年11月30日,国家经委批准成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指挥部设在六枝下营盘,下设贵州的六枝、水城、盘县,云南的宝鼎山、四川的芙蓉山五个矿区指挥部。 1965年8月31日,贵州省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六枝、水城、万山、开阳矿区的报告》,提出本着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利於生产、方便生活原则,建议六枝、水城矿区设立相当于省辖市一级的矿区人民委员会。 1965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六枝矿区,矿区人民委员会驻六枝下营盘,为政企合一单位,属地专级,归省管辖。 1966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六枝特区,从六枝县划出店子、六枝、营盘、渔塘;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划出木岗;从普定县划出大用、索考、抵簸等8个公社以及沙子坡、联合两个大队归特区,特区由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委员会与安顺专区双重领导。六枝县同时更名为郎岱县。 1967年,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从六枝迁到水城,改指挥部为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领导小组,六枝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领导。 |
神农架林区自1970年5月28日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同意作为县级行政区,初期暂属省直辖,1971年改隶宜昌地区,1972年復改省直辖,1976年又改隶郧阳地区,1983年又復改省直辖。 參見 神农架林区 | 神农架林区自1970年5月28日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同意作为县级行政区,初期暂属省直辖,1971年改隶宜昌地区,1972年復改省直辖,1976年又改隶郧阳地区,1983年又復改省直辖。 參見 神农架林区 |
:研究药品对中樞神經系統及周围神经系统及其機能的影響。 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于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影响。 :根据药品基因组学,研究药品代谢和效应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 药物基因组学:將基因工程應用在上 :對某一已明確定義的族群,研究藥品對他們的影響。 系统药理学:將系統生物學的理論應用到药理学中。 毒理学:研究藥品或化學物質在過量使用時的不良反應及其分子目標。 理论药理学:是將計算化學和药理学結合的新生領域。 药剂学:藥品製劑劑型的處方設計、生產工藝等,以藥品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關係的綜合技術科學。 劑量學(Posology):研究對於不同的人,要如何決定药剂的量。 生药学:研究來自生物的藥品的成份、應用及發展。 环境药理学:研究、藥物-環境相互作用及毒物-環境相互作用的新興領域 牙科药理学:研究牙科疾病常用的藥品。 科学背景 研究化学药物需要有大量生物系统作用相关的知识。包括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知识量的增长,药理学的范围实际上也在改变。现在已可以通过对受体进行分子分析来设计可以直接总用于细胞表面受体的化学物质来影响细胞信号和代谢途径(调节和调控细胞信号途径来控制细胞的功能)。 从药理学观点来看,有许多化学属性适用于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从化学的角度描述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如,半衰期和分布容积,药品效应动力学描述药品在体内的化学效果(如产生療效或毒性)。 | – API是否在体内产生化学变化,并且会变成哪种物质?这些代谢产物是否有毒? 排泄(Excretion) - API如何排出(通过胆汁、尿液、呼吸、皮肤)? 药物有窄或宽的治疗指数或治疗窗口。这描述了预期效果和毒性作用的比率。低治疗指数(接近一)表示同剂量下药物的预期效果和毒性作用相当。高治疗指数(高于5)表示药品达到预期效果所需剂量明显小于毒性剂量。治疗指数较低的药品更难控制剂量和监管,并且通常需要药品治疗监测(如华法林,一些、氨基糖甙类和抗生素)。大部分的抗肿瘤药的治疗指数很低,产生毒性的剂量通常接近足以杀死肿瘤的剂量。 药物开发和安全性测试 是醫學中重要的一部份,但也有較強烈的經濟及政治的影響。許多政府機構會管理藥物的生產、銷售及處方,目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及避免藥物濫用。美國药物的主管機關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依美国药典中設置的標準為準。歐盟药物的主管機關是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以欧洲药典為其標準。 候選藥品化學物的代謝穩定性以及其活性,都需要經過藥品代謝及毒理学研究的分析。許多方法可以進行藥品代謝的量化預測,例如SPORCalc就是一個最近提出的计算方法。若藥品的化學結構略有改變,可能對其药用性能略有影響,但也可能是大幅的影響,差別和改變的程度有關,但也和藥品受體端的結構組成有關,這個概念稱為(SAR)。因此當識別出一種有用的活性物質,化學家會設法製造出許多結構類似的化合物,稱為類似物(analogues),目的是要使化合物的药用性能最大化。不論在任何地方,此開發流程都會花上數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耗費成本相當大。 這些新的類似物需要開發,也需要確定新藥在人類服用後的安全性、在人體中的穩定度,以及要哪一種劑型(例如藥錠或是噴霧劑),到達特定器官的效果才會最好。在昂貴的測試後(大約會花上六年),新藥才可以行銷及販售。 開發藥品的類似物及測試新藥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實際上每五千個潛在的新藥中,最後只會有一個進入市場。開發藥品的費用非常高,會超過十億美金。製藥公司為了弥补这一支出,會進行以下的措施: 在花費公司的資金之前,先小心的研究這些潛在藥品的需求。 獲得新藥的專利,避免其他公司在一段時間後搶先生產此一藥品。 药物法规和安全性 美國食物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負責美國藥品的核可及監督管理。美國食物藥品監督管理局所批准的藥品均需滿足以下二個條件: 藥物針對所要治療的疾病,需證實是有功效的(「有功效」只是指至少在二次的試驗中,其效果比安慰劑或是其他競爭藥品要好)。 藥物在動物試驗或是對照人體試驗後的結果需符合安全準則。 FDA的藥品批准大約會花上數年的時間。在動物上的測試必須相關廣泛,而且需包括幾個物種,以便評估藥品的有效性以及其毒性。藥品批准使用的劑量需落在藥品可產生或是期望療效的範圍內。 美國處方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是依聯邦1987年提出的進行管理。 英國的(MHRA)也是英國藥品管理的部門。 教育 药理学学生是受教育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学习药物在生物体上的效果。学习药理学可以发现与开发新药,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和原理。 药理学学生必须在生理学、病理学和化学上有着详细的知识储备。一定程度上,他们将涵盖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和中心法则,医学微生物学,神经科学,并根据不同部门的需要增加生物有机化学和/或化学生物学。 现代药理学的学科跨度很高。研究生课程接受大部分有生物学或化学背景的学生。 药学学生通常最终会在药房从事药物分发工作,而药理学家通常会在实验室里工作。药理学家的职业生涯包括学术职位(医学或非医学),政府职位,私营工业职位,科学写作,科学性的专利和法律,顾问,生物技术和制药业,酿酒行业,食品行业,法医/执法,卫生,环保/生态科学。 历史 在中国,公元前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其系统的总结收录了365种植物、动物和矿物药材,及其用法。其中记载的大部分药物在现代中药中仍广泛的使用,如麻黄、大黄、海藻、常山等。659年的唐代,朝廷颁布了《新修本草》,亦称《唐本草》,其中记录了884种药物。其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比西方最早的纽伦堡药典早约883年。1596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著了《本草纲目》,其分52卷,共记录了1892种药物。他使用了科学的药物分类法,记叙了所编药物的形态、生态、性味和功能等内容。 在西方,关于药理学的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仅停留于药物学(materia medica)阶段。公元2世纪,药学家盖伦(Galen)创作了很多关于药学的著作,同时也发明了等制剂。18世纪,意大利生理学家丰塔纳(Fontana)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其以动物试验得到的结果为依据,认为每种天然的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活性成分,并且该成分会有选择性的作用于机体的特定部位,从而引起典型反应。19世纪初,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瑟圖納从阿片中提取出了吗啡,并以狗为试验对象,验证了其具有的镇痛作用。法国学者Magendi和Bernald以青蛙为试验对象,分别确定和阐明了士的宁对脊髓和筒箭毒碱对神经肌肉接点的药理学作用特点,开创了药理学的科学试验方法。德国学者(Buchheim)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及实验药理学,并编撰了第一本关于药理学的教科书。其学生(Schmiedberg)使用动物试验的方法,开创了器官药理学。 |
口服液体或固体,通过肠道吸收。 直肠栓剂,通过直肠或结肠吸收。 舌下含服,通过舌下组织扩散到血液中。 外用,通常为乳膏或软膏,可以局部也可以全身给药。 阴道栓剂,主要用来治疗阴道感染。 文言釋義 东晉葛洪《抱朴子·道意》:“屢值疫癘,當得藥物之力。” 嚴復《原強續篇》:“蓋察病而知致病之原,則其病將愈,唯病原真而後藥物得,藥物得而後其病乃有瘳,此不易之理也。” 参考文献 引用 参见 | 药物()广义上指可以对人或其他机体产生已知生物效应的物质,主要是用以改变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达到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医学目的,少数被用来消遣娱乐。食物通常不适用于这个定义,尽管它们也可以对生物物种产生生理效应。药物依来源有三大类: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 药理学上,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增强体格或改善精神状态的化学物质。药品可以短期使用或定期使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精神药物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感觉、情绪、意识的化学物质。酒精和咖啡因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精神药物。 娱乐性药物是没有医疗用途,而是用来获得快感的药物。常见的娱乐性药物包括酒精、尼古丁和咖啡因,也包括其他物质如鸦片类药物和安非他命。 有的药物可以产生依赖性和习惯性,并且所有的药物均有副作用。许多药物被禁止用作娱乐用途,国际条约如麻醉品单一公约的存在意在从法律上禁止某些物质的使用。 药品 药品(pharmaceutical drug, medicinal drug 或 medication)是一种可以治疗和(或)改善疾病症状或医疗条件的药物,也可以作为预防用药来改善将来的情况,而不是用来治疗已存在或曾经存在的症状。 药品的配给通常由政府监管并分为三类:非处方药(可以出售于药店或超市并由消费者自行选购,没有任何特殊限制)、BTC类药物(见于欧美,可以由药剂师配给且不需要医师处方)和处方药(POM,只可由执业医疗专业人员处方,通常为执业医师)。 在英国,BTC类药物又被称为药房药品,只可在药店出售,并且需要药剂师监管。这些药品的包装上会印有字母P。无需处方的药物种类在不同国家间往往不尽相同。 药品通常由制药公司生产,开发商往往被授予专利权并可以独家进行生产。非专利(或是专利已过期)的药品称为generic drug,其他制药公司无需向开发商取得授权或许可便可以生产它们,非专利持有者生产的药品称为仿制药,中国的制药厂多以生产仿制药为主。 给药方式 |
特种区,简称为特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在福建省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以使部分县辖区升格为准县级区域。 特别行政区,简称为特区,因为特别的目的或区别于其他地方行政单位而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如香港、澳門。 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县级行政区之一。 | 特种区,简称为特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在福建省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以使部分县辖区升格为准县级区域。 特别行政区,简称为特区,因为特别的目的或区别于其他地方行政单位而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如香港、澳門。 特区 |
挂匾:指悬挂招牌或各种匾额。 形式演變 中国最早的历书是簡牘和帛書,前者為刻字,後者用毛笔书写、装裱成轴。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前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木板刻印的历书出现了。 爭議 版本爭議 黃曆版本眾多,有官方版本、道教編寫的版本、民間版本的農民曆,官方版的通書以及道教均衍生許多流派,民間版本則是由平民或商人參考官方與道教版本而製作出的農民曆,導致現代民眾在查詢宜忌書籍時,常常發生爭端。 迷信爭議 黃曆的術數內容常因沒有根據而被批評為迷信,但不少現代人仍然對黃曆有很深的依賴。學者認為,黃曆流行千年反映了華人因為生活的不確定性,而對擇吉思想的篤信不疑。 参见 万年历 春牛圖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黃一農:〈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 〉。 | 歷史 中國最晚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曆書存在,作為人民的生活指導手冊。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黃曆高達三百多萬本。 古時曆書係由朝廷發布,如秦、汉的太史令,唐代的太史局,宋、元的司天监,明、清的钦天监等,明朝崇禎二年至崇禎七年(公元1629年至1634年),徐光啟領導下的曆局組聘專家編纂了《崇禎曆書》。清朝肇建,傳教士將《崇禎曆書》稍作整理,作《西洋曆法新書》進呈清帝。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當時天文學家學習和研究西方天文學的重要著作。清代時,每年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布來年的黃历。此前,钦天监会按照是否改元等,定好新历,呈皇帝御览,皇帝在上面盖上玉玺。各擇日師都參照朝廷頒布的《欽定協紀辨方書》,掛上各家堂號,另行出版「通書」。 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國頒行的黃曆刪去所有禁忌,只註明節氣與禮拜天。清宣統年間頒布的黃曆,也禁止刊載宜忌、沖煞、方位、流年、太歲。 中華民國成立,既有官方發行的通書,又有由各地命相師自行研究出版,或將版權售予公私機關印行的曆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历书由新华通书社颁发,1975年历书由多家出版社多机构联合刊印。由於在文革時期傳統曆書被視為封建迷信,刪除了術數相關內容。改革開放之後逐漸恢復。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历书多为自行印制。 台灣日治時期的黃曆,也只有「宜」而無「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又恢復傳統的吉凶宜忌說明。目前台灣每年印製的黃曆大約為五、六百萬本左右,八成以上為贈品。台灣的黃曆、通書大約三分之二都宣稱是從兩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繼成堂」通書傳承而來;香港流行的源頭則是廣東「崇道堂」羅傳烈通書。 現時香港的黃曆為私人印製,以蔡伯勵所開設的真步堂發行的曆書最為著名。 择日宜忌 在《黄历》中,有一文字最多的栏目,书写每日,进行各种活动的宜忌。以下是各种活动事项的术语。 冠婚喪祭相关通书术语 建筑、搬迁 生活起居及仪式庆典方面 |
信義宗 信義宗(路德宗)創始人馬丁·路德清楚指出原罪是從人墮落開始,已經破壞了人的本質,在信義宗認信條文—《協同書》中《奧斯堡信條》第二條清楚闡述了信義宗對原罪的理解。 對於信義宗信徒而言,明白原罪這個教義有助於明白幼兒洗禮的重要性。因為原罪改變了所有人包括嬰孩在內的本質(人的本性既不能敬畏,也不能信賴上帝),所以所有人必須因信靠耶穌基督為救主才能與上帝和好並且得救,即因信稱義,而洗禮是其中一個方法讓上帝創造並堅固信心,因此嬰孩也有洗禮的需要。 歸正宗 歸正宗(喀爾文宗)創始人約翰·喀爾文認為人類的本質是無法行善的,如無神的指引,任何作為都是惡的。 對於歸正宗信徒而言,依據《海德堡探題》的解析,人類完全無法行任何善,且傾向行任何的惡。 伊斯兰教的原罪观念 伊斯兰教不认为人类有所谓的“原罪”,穆斯林认为人类的始祖阿丹(亚当)和哈娃(夏娃)违背阿拉的旨意而食用禁果,并不是“犯罪”(只是犯错误),而且在他们向阿拉悔过後,阿拉已经原谅了他们。“然後,阿丹奉从主降示的几件诫命,主就恕宥了他。主确是至宥的,确是至慈的。” 参考文献 参见 罪論 七宗罪(天主教教义) 基督教神学争议 | 對於信義宗信徒而言,明白原罪這個教義有助於明白幼兒洗禮的重要性。因為原罪改變了所有人包括嬰孩在內的本質(人的本性既不能敬畏,也不能信賴上帝),所以所有人必須因信靠耶穌基督為救主才能與上帝和好並且得救,即因信稱義,而洗禮是其中一個方法讓上帝創造並堅固信心,因此嬰孩也有洗禮的需要。 歸正宗 歸正宗(喀爾文宗)創始人約翰·喀爾文認為人類的本質是無法行善的,如無神的指引,任何作為都是惡的。 對於歸正宗信徒而言,依據《海德堡探題》的解析,人類完全無法行任何善,且傾向行任何的惡。 伊斯兰教的原罪观念 伊斯兰教不认为人类有所谓的“原罪”,穆斯林认为人类的始祖阿丹(亚当)和哈娃(夏娃)违背阿拉的旨意而食用禁果,并不是“犯罪”(只是犯错误),而且在他们向阿拉悔过後,阿拉已经原谅了他们。“然後,阿丹奉从主降示的几件诫命,主就恕宥了他。主确是至宥的,确是至慈的。” 参考文献 参见 罪論 七宗罪(天主教教义) 基督教神学争议 猶太神秘主義 神學 创世记 亚当与夏娃 |
当这个名字被译为希腊语在新约圣经中出现的时候,“亚当”()和“人”()便成了两个不同的字。 亞當在路加福音3:38被稱為「神的兒子(Son of God)」,由泥土而出。 而耶穌也是神的兒子,他藉着感孕在童女瑪利亞的子宮內,由子宮而出,故不僅是「神的兒子」,又是「人(玛利亚)的兒子(Son of man)」。 生平 被造 按照希伯來聖經的記載,耶和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要他們生養眾多,治理這地,可以隨意吃伊甸園中的果子,只是不可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 創世記第二章有更詳細的記載,亞當是首先被造,後來才又造了夏娃。 伊甸園 | man”(那人)。 当这个名字被译为希腊语在新约圣经中出现的时候,“亚当”()和“人”()便成了两个不同的字。 亞當在路加福音3:38被稱為「神的兒子(Son of God)」,由泥土而出。 而耶穌也是神的兒子,他藉着感孕在童女瑪利亞的子宮內,由子宮而出,故不僅是「神的兒子」,又是「人(玛利亚)的兒子(Son of man)」。 生平 被造 按照希伯來聖經的記載,耶和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要他們生養眾多,治理這地,可以隨意吃伊甸園中的果子,只是不可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 創世記第二章有更詳細的記載,亞當是首先被造,後來才又造了夏娃。 |
職能 导演负责戏剧表演相关的所有事项,常以一部作品为基础,进行指导剧本选择和解释、演员选拔、表演灯光等,所有部分并综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演出的整体效果。从作品的选定到演员的选定,导演负责总指挥和监督作品完成的全过程。 各领域的导演 电影 簡言之,导演是用劇情和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電影導演為演員和工作人員提供指導,並創造一個整體願景,通過它最終實現或註意到電影。董事需要能夠調解創意願景的差異並保持在預算範圍內。 | 舞台剧导演的工作是一个贯穿的完整过程,从剧本的阅读、演员的选择与合作,到舞台空间、服装化妆、灯光等的设计,都是导演工作的组成部分。 參見 副导演 參考資料 戏剧制作 戲劇相關職業 电影制作职业 |
相關條目 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 AFI百年百大電影 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 《驚悚大師:希區考克》 注释 外部連結 Hitchcock EyeGate Collection KBE勳銜 倫敦人 艾塞克斯郡軍事人物 亞弗列德·希區考克電影 好萊塢星光大道 美國電影導演 美國電影監製 美国电视剧导演 英國電影導演 英格蘭電影導演 英格蘭電影監製 英格蘭電視導演 美國天主教徒 英格蘭天主教徒 英格蘭裔美國人 归化美国公民的英国人 移民美國的英格蘭人 愛爾蘭裔英格蘭人 20世纪电影导演 爱尔兰裔美国人 | Marie Saint):《北西北》 黛碧·海倫(Tippi Hedren):《鳥》、《豔賊》 桃樂絲·黛 (Doris Day) :《擒凶记》 麥高芬 麥高芬(MacGuffin,也稱麥胡言)是希治閣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一些在劇情中有很大重要性,卻子虛烏有的東西。根據1966年出版的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對阿尔弗雷德·希治閣的經典訪談錄,希區考克親自解釋:「在英國(英格蘭)的一列火車上面,兩位旅客互相交談。 其中一位問:『對不起,先生,請問在您頭上的奇怪包包是什麼東西?』 『喔,這個呀,這是一個麥高芬。』 『有甚麼作用的呢?』 『是用作設陷阱補抓一些蘇格蘭高原的獅子。』 『啊??但是蘇格蘭高原沒有獅子呀!』 『喔,那就沒有麥高芬了。』 所以你看,一個麥高芬即什麼都不是。」 蒙太奇 希區考克後期最成熟的影片幾乎都使用蒙太奇剪接風格,例如《北西北》、《驚魂記》、《鳥》。 《北西北》:罗杰·索荷(,加里·格兰特饰)單獨一人被誘騙到廣闊的玉米田,從高空臨下拍攝的鏡頭中,公車從遠處緩緩駛來,下車的男主角在畫面中只是一個小點,顯得渺小與徬徨,接著是關於他的鏡頭以及他的主觀鏡頭互相剪接;再來則是他遭到飛機噴灑農藥攻擊,全部過程被拆解成罗杰·索荷他一人以及飛機的互相剪接;最後則是罗杰·索荷發現到遠方來了一輛大卡車,他誘使飛機撞上那輛大卡車,將觀點轉移到經過的路人,趁此時大家都不注意的時候加里·格兰特偷開走另外一人的轎車。此段落不僅是電影語言的經典示範,並已收納進無數本電影教科書中當作範例。 《觸目驚心》(浴室謀殺案):珍妮特·利()在浴室內淋浴,整個過程被拆解成浴室內的不同物品並且用不同角度拍攝。例如淋浴用的蓮蓬頭,可以用水平的角度拍攝它,也突然可以用超級仰角的角度讓蓮蓬頭對著攝影機的方向噴水。珍妮特·利的人體也被選擇性拍攝,不僅製造出她獨自一人渾然忘我的情境,當然也避免過度拍攝裸露的人體導致引起電影檢查的麻煩。突然浴室門被打開,一把刀的特寫出現,然後攝影機從珍妮特·利的角度拍攝到防水塑膠布後面的人影,預告接下來的謀殺。整個謀殺過程也被拆解成動刀的動作跟珍妮特·利驚嚇吼叫的特寫,最後結束在血水流向出水口的特寫畫面。 《鳥》:一群人躲在餐廳裡面,望著加油站那邊遭到鳥群攻擊的段落。由於汽油不慎流出,餐廳裡面的人順著汽油的流向產生出「餐廳裡面的人」以及「餐廳裡面的人的主觀鏡頭」互相剪接,最後結束在一不知情男士為了點香菸不慎將流出來的汽油點燃,導致加油站大爆炸的畫面。 影視作品 電影 電視 相關條目 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 AFI百年百大電影 |
韓式泡菜含各种维生素,有蒜的香味,類似冬菜。 韓式泡菜隨著發酵,產生抗菌作用。 韓式泡菜因蔬菜的液汁和食鹽等的復合作用而有淨化腸胃的作用。 韓式泡菜促進胃腸內的蛋白質分解,並使腸內微生物(乳酸菌)的分佈趨於正常化。 韓式泡菜有助於成人病的預防,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癌症有抑制效果。但韓式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和辣椒素有概率會令過量食用的人產生胃癌。 更名 2013年11月,韓國官方正式将該食品中文譯名定為「辛奇」,取自辛辣的「辛」與新奇的「奇」。 2014年5月14日,韩国國立國語院因為新譯名的普及效果並不理想,将“辛奇”改回原译名“泡菜”。 2021年7月22日,由於韓式泡菜在中文中被译为“泡菜”,在韓國國內引发与四川泡菜的混淆和争议,韩国文化體育觀光部再次将译名定为“辛奇”。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韩国泡菜做法 首尔文化网 韩国泡菜 第17季 世界泡菜文化慶典 首尔泡菜文化体验馆推出泡菜体验活动 参见 韩国料理 | 水泡菜(早期的泡菜,泡菜水為朝鮮冷麵的主要材料) 包裹泡菜(泡菜中最名貴者,有鮑魚、牡蠣、章魚等各種海鮮) 泡菜可用来制作泡菜炒飯、泡菜壽司,發酸的泡菜可伴豬肉、豆腐,以砂鍋熱之(泡菜鍋)。 除了以上種類,也可根據醃漬泡菜時使用的主材料,對泡菜進行分類。如泡菜類、泡菜塊兒類、泡萝卜類、醃菜類、鹹菜類、食醯類等。 效能與營養 韓式泡菜含各种维生素,有蒜的香味,類似冬菜。 韓式泡菜隨著發酵,產生抗菌作用。 韓式泡菜因蔬菜的液汁和食鹽等的復合作用而有淨化腸胃的作用。 韓式泡菜促進胃腸內的蛋白質分解,並使腸內微生物(乳酸菌)的分佈趨於正常化。 韓式泡菜有助於成人病的預防,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癌症有抑制效果。但韓式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和辣椒素有概率會令過量食用的人產生胃癌。 更名 2013年11月,韓國官方正式将該食品中文譯名定為「辛奇」,取自辛辣的「辛」與新奇的「奇」。 2014年5月14日,韩国國立國語院因為新譯名的普及效果並不理想,将“辛奇”改回原译名“泡菜”。 2021年7月22日,由於韓式泡菜在中文中被译为“泡菜”,在韓國國內引发与四川泡菜的混淆和争议,韩国文化體育觀光部再次将译名定为“辛奇”。 |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ISBN 0-631-19814-8. Ladefoged, Peter, Vowels and Consona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nds of Languages, 2000. Blackwell ISBN 0-631-21412-7. Lindau, Mona. (1978). Vowel features. Language, 54, 541–563. Stevens, Kenneth N. (1998). Acoustic phonetics. Current studies in linguistics (No. 30). Cambridge, MA: MIT. ISBN 0-262-19404-X. Stevens, Kenneth N. | 2000. Blackwell ISBN 0-631-21412-7. Lindau, Mona. (1978). Vowel features. Language, 54, 541–563. Stevens, Kenneth N. (1998). Acoustic phonetics. Current studies in linguistics (No. 30). Cambridge, MA: MIT. ISBN 0-262-19404-X. Stevens, Kenneth N. (2000). Toward a model for lexical access based on acoustic landmark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11 (4), 1872–1891. Watt, D. and Tillotson, J. (2001). A spectrographic analysis of vowel fronting in Bradford English. English World-Wide |
複輔音字母 由於近年電腦化的緣故,不少語言都利用複輔音來表示自己語言內的輔音字母。不過,並非所有採用多於一個字母的輔音字母都是複輔音字母。例如:漢語拼音裡的“zh”、“ch”、“sh”都不是複輔音字母,因為這些字母都只表示一個音位。相反,英語的“x”卻是一個複輔音字母,因為英語的“x”其實表示了/k/和/s/兩個音;由例如希臘字母的“Ψ”亦是一個由/p/和/s/兩個音組成的複輔音字母。 參見 | 元音字母 輔音音素文字 註釋 字母 |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中国大学支部书记、北平市西区区委书记。 1936年10月赴上海,出任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并负责编辑出版全国学联机关刊物《学生之路》。 1937年12月赴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被派往山东抗日前线,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泰西行政委员会主任,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泰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8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鲁西军区副旅长,在1939年反扫荡作战中伏击日军114师团长沼田德重中将所部,沼田重伤,8月2日毙命于济南日军陆军中心医院,是敌后战场的重大战果之一。 196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长(1960年9月—1970年6月)。 1976年至197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 1978年10月-1979年9月,任河南省省长。 1978年10月-1981年1月,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 1981年至1984年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由于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段君毅也可算是党的领导人之列。 参考文献 J | 1931年初中毕业后即赴北平求学,同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分盟。 1932年夏,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先后参加了北平学联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和「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中国大学支部书记、北平市西区区委书记。 1936年10月赴上海,出任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并负责编辑出版全国学联机关刊物《学生之路》。 1937年12月赴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被派往山东抗日前线,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泰西行政委员会主任,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泰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8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鲁西军区副旅长,在1939年反扫荡作战中伏击日军114师团长沼田德重中将所部,沼田重伤,8月2日毙命于济南日军陆军中心医院,是敌后战场的重大战果之一。 196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长(1960年9月—1970年6月)。 1976年至197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 1978年10月-1979年9月,任河南省省长。 |
参考文献 注释 外部链接 高瑜:陈希同与八九民运的对视(上) -音频 高瑜:陈希同与八九民运的对视(下)-音频 美国之音:姚监复谈陈希同去世 美国之音:章立凡谈陈希同 美国之音:解读陈希同回忆录的“傀儡”说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 参见 秦城监狱囚犯列表、陈良宇、薄熙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腐败案件列表 六四天安门事件 王宝森 无锡新兴实业公司非法集资案 Xi 安岳人 北京大学校友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9年入党) 六四人物 国务委员 (1988-1993) 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 中共北京市委书记 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 1930年,陈希同出生在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18岁的陈希同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并于同年10月加入中國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京解放初期,陈希同在基層工作,歷任中共北京市西單地區街道工作組成員,北京市公安局內城二分局十二派出所副所長,北京市公安局內城二分局人事股副股長、文書股股長等。 1952年陳希同調至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室任幹事。1953年,被任命為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的秘書。當時機關幹部大多人被派往基層掛職,陳希同也被派往北京第一機床廠七車間任黨支部書記,他在這個位置上一幹就是十年,在那裏經歷了“反右”、“大躍進”等一系列運動。1963年,他改任中共北京市昌平縣農工部副部長,不久又升任縣委副書記。1967年,陳希同因曾任劉仁秘書,被下放勞動。 1971年,任中共北京市昌平縣十三陵公社革委會副主任、馬池口公社黨委書記、北京市昌平縣委副書記、縣革委會副主任、昌平縣委書記、縣革委會主任等職。 北京市长时期 1979年12月,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81年9月,擔任中共北京市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1983年4月至1993年1月任北京市市長。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兼任國務委員。1992年10月至1995年9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 1984年,陈希同主持了首都各界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会。 1986年开始,时任北京市市长的陈希同提出“维护古都风貌”口号,1993年更进一步提出“夺回古都风貌”,从而使北京这一时期的包括北京西站在内的诸多建筑都用加盖中式仿古大屋顶来赋予当代建筑以传统元素,此类在陈希同时期加盖仿古元素的建筑一度被称为“夺式建筑”(即“夺回古都风貌”式建筑),这些建筑顶部的亭子在陈希同倒台后也被贬称为“陈希亭”。 他是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期间任北京市市长,曾参与和学生对话,在对话中表示自己的子女是普通工人,自己除工资外没有任何收入。赵紫阳在回忆录《改革历程》中说:“(1989年4月)24日的常委会上把学潮定性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并形成了会议纪要。李鹏、李锡铭、陈希同是领头人”。1989年6月30日,陈希同向全国人大做了《關於制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情況報告》,陳希同在晚年解释称报告是由中央委员会起草的,不是他本人起草的,中央让他做报告,他不能不做,他说对于报告他自己一个字也没有参加讨论,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改,并称对此报告没有遗憾,并愿意承担责任。 姚监复曾向BBC透露,陈希同表示自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反对动乱是他在六四时的基本态度,一直没有改变这个观点。 1990年,北京亚运会在陈希同任市长期间成功举办。 1990年代,陈希同依靠北京建筑业发展分配的施工许可获得了2400万美元,并为许多年轻的女主持人备了许多私人住宅。之后,陈希同涉及金融案件金额达20亿美元。 落马倒台 1995年4月27日,陈希同因王宝森自杀引咎辞去北京市委书记职务,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纪委书记尉健行接任。1995年7月4日,中纪委对陈希同的问题进行了审查。后来陈因为王宝森事件,暴露出巨额贪污而被捕定罪,1995年9月被以“侵吞贵重物品、腐化堕落、牟取非法利益、严重失职等问题”,撤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职务。1997年8月29日,中纪委决定正式開除陳希同的黨籍,並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98年2月27日,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逮捕。1998年7月31日,陈希同被北京市高院以“贪污罪、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16年。陈希同后因刑期不满而上诉,但在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终审裁定,驳回陈希同的上诉并维持原判。而在1997年,陈希同之子陈小同因受贿罪被判处12年。陈希同判刑之后不认罪,进行了多年申诉。陳希同关押在秦城监狱期间,他经常发脾气。不過監獄方允許其不穿囚服,陳希同可以随便点菜,可以按自己需要进行室外活动。 逝世 2004年陈希同获“保外就医”,住进北京市小汤山疗养院养病,专注于业余摄影,摄得两千多幅汤山风物,吃、喝、住、行一切皆免。2009年4月有消息稱,陳因患末期癌症被送往北京医院高干病房救治,生命依靠药物维持,院方已多次发出病危通知。根据判决书,陈希同将于2013年8月1日正式出狱。 2013年6月2日9点54分,陈希同病故(新華社用词为“病亡”),终年83岁,遗体11日在北京昌平殡仪馆火化。 著作 2012年5月前中国农村问题研究员姚監復根据陈希同本人亲叙而撰寫的《陳希同親述:眾口鑠金難鑠真——保外就醫的陳希同2011-2012年談話紀錄》在香港新世纪出版社由赵紫阳秘书鲍彤之子鲍朴负责出版。书中陈希同否认其为六四戒严北京总指挥,有别于《李鵬六四日記》中的陈述,他表示自己的下台实际上是部分中共政治元老们与当时的总理李鹏向赵紫阳发起军事政变后的遮羞布。陈希同说:“我想有机会时,要请问李鹏:什么时候你或者指定过另一个人通知我是北京戒严指挥部的‘正指挥’吗?有正式文件吗?这是什么组织、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决定和什么人批准的?”陈希同讲,他不是戒严指挥部的正指挥,也不是邓小平能够在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因为邓小平有他的渠道。另外,他念的报告,只是让他念。关于贪污问题,陈希同在书中声称他的贪腐案是文革以来最大冤案,最荒唐的错案。他说在(中共高层的)权力斗争中,任何事情都会发生,对手会用一切卑鄙手段去夺取权力。 此外这本书里他说道,虽然“六四”的结果是悲剧,但仍然宣称:“天安门广场死了几千人,是胡说。”并强调“解放军也确实被打死了、烧了,也是一种仇恨。”而且一直认为这件事起因仍然是动乱,并一直反对。 外界指责这本书是陈希同对自己六四罪行的开脱和辩解,对此姚监复表示陈希同确有辩解之意,但陈希同的确不是正指挥。「六四事件」是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纲领的反对改革的武装政变,是调动20万正规军队的战争性的军事行动,陈希同不可能指挥动20万大军。 书中还谈到前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对江泽民和李鹏的评价,李锡铭称江泽民是一个大政治骗子、投机分子,并骂李鹏是一个大混蛋。 参见 北京幫 |
釜山港1876年以釜山渡的名字开港,1906年开始建设码头。目前由北港、南港、甘川港、多大浦港组成的釜山港是韩国第一大港口,每年处理韩国40%以上的出口货物,85%的集装箱货物和40%的水产品。1986年,釜山港开始挤身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2000年开始,釜山港曾连续3年稳坐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的地位,后逐渐滑落至第五大集装箱港。釜山是韩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海洋运输是釜山经济的最重要构成。自1978年以来,釜山已经建成了3个集装箱码头,年集装箱吞吐量可达1320万箱。 服务业 西面街是是釜山最拥挤的商业中心,平均每天约 100 万人的流动人口。札嘎其市场则是韩国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水产品市场。位于釜山的新世界Centum City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商店,并已被记录为世界吉尼斯纪录。 金融业 釜山-镇海自由经济区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釜山国际贸易中心和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韩国唯一的证券交易所韩国交易所(KRX)也设在釜山。 工业 釜山的工业主要以纺织、服装、制鞋、胶合板、钢铁制品、造船等为主。釜山工业区分为沙上工业园、新平长林工业园以及影岛、忠武、东莱、龙湖和西面区。其中沙上和新平长林工业园是为将工厂从居民区迁出而建的工业园,发展以铸造为主的各种工业。影岛区是釜山最老的工业区,以造船、金属机械等工业为主。忠武区是水产品加工和印刷业的集中地。 农业 由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和农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化,农业在釜山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生产主要以城市市场为对象,属于侧重生产蔬菜、水果、牛奶等的商业型城郊农业。龟浦梨、三乐洞草莓自古就远近闻名。水产业在釜山农林渔生产总值占大部分的比重,曾是釜山仅次于商业的主要产业。以居民区为中心的光复洞国际市场是釜山最大的商业区。随着市区的扩张,釜山西部开始成为釜山的地理中心和新的商业中心区。 交通 釜山是韩国的第二大都市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京釜高速公路、京釜高铁是连接韩国两大城市首尔和釜山的重要交通要道。此外,釜山还与东海南部线,南海高速相连。位于釜山江西区的金海国际机场是韩国主要的国际机场之一,开通有飞往首尔、济州岛、台灣、日本、中国等地的国内、国际航线。釜山还开往南海各地的快船和日本下关的“釜关渡轮号”。由于地形原因和人口稠密,釜山市内的道路率很低,只有11%。负责运输进出口货物的城市高速公路和连接南北城市的中央路是釜山市内的主要道路。 巴士 釜山有134条巴士线路。釜山的北部和西部有可通往韩国其它城市的城际高速巴士站。 轮渡 釜山海岸轮渡站有通往巨济岛、和济州市的渡輪。 釜山港一号码头的国际轮渡站有通往日本对马岛、下关市、福冈市和大阪市的日韓國際噴射船服務,規模僅次於往來港澳噴射船服務。 铁路 釜山与韩国多条铁路相连,其中最重要的是连接首尔、大田、大邱等主要城市的京釜线。京釜线上运行各种档次的铁路机车,包括KTX高速列车。乘高铁从釜山到首尔大约需要150分钟。京釜线的南部总站是位于东区的釜山站。东海南部线连接蔚山广域市, 浦项市和庆州市。 地铁 釜山地铁有4条线路: 1号线、2号线、3号线和4号线。这4条地铁线路都由釜山交通公社运营。釜山与金海市有釜山-金海轻轨相连。 航空 位于江西区的金海国际机场及加德島國際機場是釜山的国际机场。机场与釜山-金海轻轨相连。 釜山航空是韩亚航空的子公司,总部位于釜山的釜山镇区。釜山航空主要运营釜山到首尔、济州岛和周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航线。 人口 由于朝鲜战争,釜山人口1951年剧增到844,134人。1955年达到1,049,363人。从1970年到20世纪90年代,釜山人口一直在增长,达到了3,887,278人。之后釜山的人口开始出现减少。直到21世纪初,人口再次开始增长,2010年人口总数达3,600,381人;然而由於工業發展式微,人口逐漸外移減少往首爾等地區,至2020年人口為3,411,829人。 | 服务业 西面街是是釜山最拥挤的商业中心,平均每天约 100 万人的流动人口。札嘎其市场则是韩国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水产品市场。位于釜山的新世界Centum City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商店,并已被记录为世界吉尼斯纪录。 金融业 釜山-镇海自由经济区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釜山国际贸易中心和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韩国唯一的证券交易所韩国交易所(KRX)也设在釜山。 工业 釜山的工业主要以纺织、服装、制鞋、胶合板、钢铁制品、造船等为主。釜山工业区分为沙上工业园、新平长林工业园以及影岛、忠武、东莱、龙湖和西面区。其中沙上和新平长林工业园是为将工厂从居民区迁出而建的工业园,发展以铸造为主的各种工业。影岛区是釜山最老的工业区,以造船、金属机械等工业为主。忠武区是水产品加工和印刷业的集中地。 农业 由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和农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化,农业在釜山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生产主要以城市市场为对象,属于侧重生产蔬菜、水果、牛奶等的商业型城郊农业。龟浦梨、三乐洞草莓自古就远近闻名。水产业在釜山农林渔生产总值占大部分的比重,曾是釜山仅次于商业的主要产业。以居民区为中心的光复洞国际市场是釜山最大的商业区。随着市区的扩张,釜山西部开始成为釜山的地理中心和新的商业中心区。 交通 釜山是韩国的第二大都市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京釜高速公路、京釜高铁是连接韩国两大城市首尔和釜山的重要交通要道。此外,釜山还与东海南部线,南海高速相连。位于釜山江西区的金海国际机场是韩国主要的国际机场之一,开通有飞往首尔、济州岛、台灣、日本、中国等地的国内、国际航线。釜山还开往南海各地的快船和日本下关的“釜关渡轮号”。由于地形原因和人口稠密,釜山市内的道路率很低,只有11%。负责运输进出口货物的城市高速公路和连接南北城市的中央路是釜山市内的主要道路。 巴士 釜山有134条巴士线路。釜山的北部和西部有可通往韩国其它城市的城际高速巴士站。 轮渡 釜山海岸轮渡站有通往巨济岛、和济州市的渡輪。 釜山港一号码头的国际轮渡站有通往日本对马岛、下关市、福冈市和大阪市的日韓國際噴射船服務,規模僅次於往來港澳噴射船服務。 铁路 釜山与韩国多条铁路相连,其中最重要的是连接首尔、大田、大邱等主要城市的京釜线。京釜线上运行各种档次的铁路机车,包括KTX高速列车。乘高铁从釜山到首尔大约需要150分钟。京釜线的南部总站是位于东区的釜山站。东海南部线连接蔚山广域市, 浦项市和庆州市。 地铁 釜山地铁有4条线路: 1号线、2号线、3号线和4号线。这4条地铁线路都由釜山交通公社运营。釜山与金海市有釜山-金海轻轨相连。 航空 位于江西区的金海国际机场及加德島國際機場是釜山的国际机场。机场与釜山-金海轻轨相连。 釜山航空是韩亚航空的子公司,总部位于釜山的釜山镇区。釜山航空主要运营釜山到首尔、济州岛和周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航线。 人口 由于朝鲜战争,釜山人口1951年剧增到844,134人。1955年达到1,049,363人。从1970年到20世纪90年代,釜山人口一直在增长,达到了3,887,278人。之后釜山的人口开始出现减少。直到21世纪初,人口再次开始增长,2010年人口总数达3,600,381人;然而由於工業發展式微,人口逐漸外移減少往首爾等地區,至2020年人口為3,411,829人。 文化及旅游 釜山市被称为大海、高山、大河和谐相融的“三抱之乡”。此外,釜山有着一年四季从地下不断涌出的泉水(60℃)的东莱温泉和海云台温泉。这些泉水的水质在韩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釜山也被称为“四抱之乡”。 海滩 釜山被称为韩国的夏季首都。韩国国民都慕名来到釜山的6大海滩浴场。海云台海滩以豪华酒店和狂欢节浮桥为名。海云台的釜山水族馆是韩国最大的水族馆。海云台迎月岭迎月路为海云台区著名的休闲步道,迎月路为釜山最浪漫的步道让许多情侣慕名而来。 广安里海滩是海云台海滩的延伸的小海滩,沿岸有很多的咖啡厅、酒吧和餐馆还有釜山著名的广安大桥。此外,松岛海滩的海洋缆车及云彩足迹较为著名。 公园 龙头山公园占地约6.9万平方米,内有釜山塔、李舜臣铜像和龙头山美术馆。公园内种植有约70种不同的树木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常年举办文化活动。釜山塔是一座位于龙头山公园内的展望塔,建于1973年,约120米高。在釜山塔下的本馆中设有海洋水族馆和科学展示馆。 冬柏公园其过去曾是海中岛屿,岛上长了冬柏树和松树,如今已与陆地相连。岛的山顶上竖有崔致远的铜像和纪念碑。此外,美人鱼像、冬柏岛灯塔和APEC世峰楼也坐落在此。 生态旅游 釜山的地形奇特,其众多的岛屿及高山形成了壮观的天际线。其分布于影岛区的太宗台是个自然公园,海岸线上有壮观的悬崖峭壁。太宗台建有远望台,能在天气晴朗时眺望到日本的对马岛。釜山西面的金井山是釜山市民周末喜欢的地方,姑堂峰东部悬崖边上拥有天然的岩石凹陷及阳光照射下的潭水呈现金色,形成金井,故此得名。釜山大渚生态公园拥有全韩国最大的油菜花田,每逢春天金黄的油菜花与粉色的樱花相映生辉。每年都有许多节日,如洛东河畔樱花节、釜山洛东江油菜花节、大渚番茄节等。 博物馆 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位于釜山影岛区,是韩国第一个海洋博物馆。釜山的博物馆有釜山国立博物馆、釜山近代历史馆、福泉博物馆、釜山博物馆、釜山现代美术馆、东三洞贝冢博物馆、釜山国立大学博物馆等。 艺术 釜山每年每年9月至10月间都会在釜山电影中心举办釜山国际电影节,亦是亚洲最受欢迎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其电影节为釜山双年展的举办地,釜山双年展是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2005年,釜山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亚洲音乐节。釜山还举办了从2016年开始的韩国最大的韩国流行音乐(K-pop)的节日One Asia Festival,将自己定位为韩流音乐文化中心。釜山拥有釜山文化中心、釜山市民会馆、釜山电影殿堂、釜山国立国乐中心等30个公共表演设施80处及40个私人设施。 |
流通紙幣 紙幣由日本银行发行,国立印刷局制造,稱為日本银行券。 新版紙幣 2019年4月9日,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宣布了¥1,000、¥5,000和¥10,000紙幣的新設計,將於2024年開始使用。 新日圓鈔票「F券」包括10,000、5,000和1,000日圓,鈔票正面更換了人物,分別是「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推動女子教育的津田梅子以及醫學家北里柴三郎。至於鈔票背面,新10,000、5,000和1,000日圓的背面圖案分別是東京車站丸之內側站房、多花紫藤和《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由於流通量低,財務省決定不重新設計2,000日圓紙幣。 流通硬幣 日圓硬幣由日本銀行發行,日本造幣局製造。日本硬幣的鑄造年份不是用公元紀年的,而是採用年號標示,例如2019年鑄造的硬幣是標示「令和元年」。 由於1982年到1999年發行的舊版500日圓硬幣的大小、厚薄、金屬成份等和500韓圓硬幣一樣,但只有重量上比較輕,因此有不法份子把500韓圓的中間打洞,使其重量與500日圓相同,從而欺騙日本的自動販賣機等機器,以十分之一的價錢換取商品或找換真幣。最終日本在2000年發行新版500日圓硬幣,除新增防偽功能外亦改變硬幣的金屬成份,使機器設備可用導電係數判斷硬幣真偽,才解決問題。 過往發行紙幣 以下面值的纸币均已停止发行,但其中部分纸币仍可流通。 1圓 5圓 10圓 50圓 100圓 500圓 歷史匯率 以下的表格顯示過去美元兌日圓的月平均匯率。 参见 日本造幣局 軍用手票 | 新版紙幣 2019年4月9日,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宣布了¥1,000、¥5,000和¥10,000紙幣的新設計,將於2024年開始使用。 新日圓鈔票「F券」包括10,000、5,000和1,000日圓,鈔票正面更換了人物,分別是「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推動女子教育的津田梅子以及醫學家北里柴三郎。至於鈔票背面,新10,000、5,000和1,000日圓的背面圖案分別是東京車站丸之內側站房、多花紫藤和《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由於流通量低,財務省決定不重新設計2,000日圓紙幣。 流通硬幣 日圓硬幣由日本銀行發行,日本造幣局製造。日本硬幣的鑄造年份不是用公元紀年的,而是採用年號標示,例如2019年鑄造的硬幣是標示「令和元年」。 由於1982年到1999年發行的舊版500日圓硬幣的大小、厚薄、金屬成份等和500韓圓硬幣一樣,但只有重量上比較輕,因此有不法份子把500韓圓的中間打洞,使其重量與500日圓相同,從而欺騙日本的自動販賣機等機器,以十分之一的價錢換取商品或找換真幣。最終日本在2000年發行新版500日圓硬幣,除新增防偽功能外亦改變硬幣的金屬成份,使機器設備可用導電係數判斷硬幣真偽,才解決問題。 過往發行紙幣 以下面值的纸币均已停止发行,但其中部分纸币仍可流通。 1圓 5圓 10圓 50圓 100圓 500圓 歷史匯率 以下的表格顯示過去美元兌日圓的月平均匯率。 参见 日本造幣局 軍用手票 日本經濟 日圓升值蕭條 榊原英資 历史上曾使用 文 (货币单位) 小判 両 和同開珎 |
長久以來,伯明罕大學在科學界都有重大突破與發明。1925至1948年之間,沃爾特·霍沃思爵士擔任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至1948年,他也被指定擔任科學研究院院長以及副校長。他的主要研究專長是碳水化合物化學,並且證實一連串光學活性糖分的結構。1928年,他導出結論並證實麥芽糖,纖維二糖,乳糖,龍膽二糖,蜜二糖,龍膽,棉子糖的結構,以及醛糖的葡萄糖苷環狀的互變異結構。他的研究有助於定義澱粉、纖維素、糖原、菊粉、木聚糖的分子結構。他的貢獻也協助解決了菌絲多醣體的問題。他在1937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物理系約翰·藍道爾爵士、、合作改良多腔磁控管,使得美國分米級別的雷達技術突飛猛進,進而幫助同盟國贏得二次世界大戰。 物理學家马克·奥利芬特在1943年提議建造質子同步加速器,然而當時他並沒有主張機器能否運轉。後來1945年穩定機制被發現,隨後計畫重新啟動,並且在此校開始產生了1GeV電子伏特。然而,由於當時並無發現,而當時美國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想全力超越,因此趕在1952年將質子同步加速器完全運轉,比伯明罕大學在1953年才完全運轉的機器還要早。 1947年彼得·梅達沃教授被任命為此校的梅森動物學講座教授。他投入移植免疫耐受現象研究,他與合作研究牛隻的植皮與染色。他們成功使用植皮技術區分牛隻的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他們把先前的R. D. Owen的研究成果納入綜合考量,得到結論是主動獲取的同種耐受度可以用人工重製。彼得·梅達沃因為的研究出色,而被選為皇家學會院士,並且在1951年離開伯明罕前往倫敦大學學院任教。他在1960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殊榮。 近期歷史 英國廣播公司(BBC)主辦的首次電視大選辯論會,最後一回合辯論場地是在2010年4月29日於此校行政大樓阿斯頓韋伯建築群的大廳舉行。此校運動場也作為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牙買加田徑代表隊訓練營場地。 校區 愛居巴斯頓校區 主校區位於伯明罕市愛居巴斯頓區(Edgbaston),在伯明罕市中心西南方4.8公里(3英里)。面積約1平方公里。 1900年卡索洛普勛爵贈地給新成立的伯明罕大學,當時佔地25英畝(100,000平方公尺)。此外,鋼鐵富豪暨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捐款£50,000興建核心建築群,以建立第一流的理學院,並參考康乃爾大學校園規劃設計而成。查爾斯霍克洛夫爵士也提供贊助基金。 伯明罕大學在1960年代經歷擴張時期,大學中心以及員工之家(Staff House)先後建於1961、1962年,阿敘利大樓(Ashley Building)則是於1965年建成。另外繆爾黑塔(香港學生匿稱:梅頭大廈,Muirhead Tower)則是1969年落成,以紀念此校首位哲學教授,數十年後更新,在2009年整建完畢。 2013年布拉莫音樂廳(Bramall Music Building)落成,坐落於阿斯頓偉伯大樓建築群中,是該建築群當中最後一棟完成的建築物,實現了1909年創校校長約瑟夫·張伯倫的校園規劃願景。共有450個座位,作為教學與表演場地,也是音樂系館。 2011年8月9日,學校宣布1億7,500萬英鎊的總預算,進行校園重新規劃,工期到2017年完全結束。總圖書館將會拆除,並且在原地西側建立新館,因此從北門(North Gate)到鐘塔之間的中軸線將會恢復為創校時期的樣貌。2011年小南門(Grange Road Gate)外新建一條聯外道路,道路與伯恩小溪(Bourn Brook)之間的狹長型土地由維多利亞宿舍集團興建宿舍「維多利亞舍堂第三期」(Victoria Hall Phase 3)。此外,谷地宿舍村(The Vale Village)的張伯倫舍堂大樓(Chamberlain Tower)在這段期間拆除與新建住宿大樓。 1978年上的開始服務伯明罕大學以及其附屬醫院,是全英國境內唯一在大學校園內設站的火車站。到伯明罕市中心只隔一站五街道。 校區內還有佔地24,000平方公尺(2.4公頃)的冬流溪花園,是愛德華時代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的花園。 愛居巴斯頓校區西門(West Gate)還有一座巨型雕塑「法拉第」(Faraday),是愛德華多·包洛奇爵士送給伯明罕大學的禮物。雕塑基座四周刻著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S·艾略特的摘錄詩句。 以此校前身梅森理學院和伯明罕大學的首位地質學教授為名。此博物館位於行政大樓阿斯頓韋伯建築群當中,校園地圖代號:R4。 從2007年11月農貿市場在主校區開始實施,此校也是全英國第一間大學實施農貿市場。 伯明罕大學於2017年初開始了綠色校區計劃,並於2019年初完工。 賽利橡樹校區 賽利橡樹校區(Selly Oak)位於主校區南方大約2.5公里。前身是九所學校聯盟,包含神學、社會工作以及師資培訓。這些學校過去一直與伯明罕大學有關連,直到2001年新圖書館奧查德學習資源中心(Orchard Learning Resource Centre)開放,許多學校相繼關閉,其中西山學院(Westhill College)同年併入伯明罕大學教育學院。另外現存只剩兩所學校:伍德布魯克學院(Woodbrooke College)和菲爾克洛福特學院(Fircroft College)。伍德布洛克學院提供基督新教貴格會碩士課程,是歐洲唯一的貴格會研究中心。菲爾克洛福特學校則是一所小型成人教育學校,提供食宿。 此校區也是劇場藝術學系的所在地,在原本的賽利橡樹學院(Selly Oak College)的圖書館與喬治吉百利紀念廳有200個座位的小劇場。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日間電視劇《醫生》便是在此校區拍攝。 2015年伯明罕大學在本校區成立附屬中學,有正規中學六年(11-16歲),也有預備升大學的第六學級兩年課程。2016年共有1768位學生申請,錄取名額為150位。 梅森學院校區 維多利亞時代哥德復興式建築的梅森學院校區(Mason College)座落於伯明罕市中心。原本是藝術與法律學院的位址,1959-1961年新館陸續在愛居巴斯頓校區建成之後,遷移到現在的主校區。1962年梅森學院校區拆除,部分改為道路,部分改為伯明罕城市大學的音樂學院。 学术 伯明罕大學是英国頂尖大學之一,學術地位甚高。世界大学排名稳居前100名,英国大学排名稳居前20名。 組織 學術部門 2008年伯明罕大學組織再造為五個學院(College),每个學院底下另設几个或若干下屬學院(School) 文科與法律學院 :英語, 戲劇與美國加拿大研究學院; 歷史與文化學院; 語言、文化、藝術史與音樂學院; 伯明罕法學院; 哲學、神學與宗教學院 工程與物理學院 :化學學院; 化工學院; 電腦科學學院; 數學學院; 冶金和材料學院; 物理和天文學院; 工学院(工学院下设三个系:電子、电气与系统工程系;土木工程學系; 機械工程系;)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學院, 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 心理學院; | 1947年彼得·梅達沃教授被任命為此校的梅森動物學講座教授。他投入移植免疫耐受現象研究,他與合作研究牛隻的植皮與染色。他們成功使用植皮技術區分牛隻的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他們把先前的R. D. Owen的研究成果納入綜合考量,得到結論是主動獲取的同種耐受度可以用人工重製。彼得·梅達沃因為的研究出色,而被選為皇家學會院士,並且在1951年離開伯明罕前往倫敦大學學院任教。他在1960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殊榮。 近期歷史 英國廣播公司(BBC)主辦的首次電視大選辯論會,最後一回合辯論場地是在2010年4月29日於此校行政大樓阿斯頓韋伯建築群的大廳舉行。此校運動場也作為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牙買加田徑代表隊訓練營場地。 校區 愛居巴斯頓校區 主校區位於伯明罕市愛居巴斯頓區(Edgbaston),在伯明罕市中心西南方4.8公里(3英里)。面積約1平方公里。 1900年卡索洛普勛爵贈地給新成立的伯明罕大學,當時佔地25英畝(100,000平方公尺)。此外,鋼鐵富豪暨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捐款£50,000興建核心建築群,以建立第一流的理學院,並參考康乃爾大學校園規劃設計而成。查爾斯霍克洛夫爵士也提供贊助基金。 伯明罕大學在1960年代經歷擴張時期,大學中心以及員工之家(Staff House)先後建於1961、1962年,阿敘利大樓(Ashley Building)則是於1965年建成。另外繆爾黑塔(香港學生匿稱:梅頭大廈,Muirhead Tower)則是1969年落成,以紀念此校首位哲學教授,數十年後更新,在2009年整建完畢。 2013年布拉莫音樂廳(Bramall Music Building)落成,坐落於阿斯頓偉伯大樓建築群中,是該建築群當中最後一棟完成的建築物,實現了1909年創校校長約瑟夫·張伯倫的校園規劃願景。共有450個座位,作為教學與表演場地,也是音樂系館。 2011年8月9日,學校宣布1億7,500萬英鎊的總預算,進行校園重新規劃,工期到2017年完全結束。總圖書館將會拆除,並且在原地西側建立新館,因此從北門(North Gate)到鐘塔之間的中軸線將會恢復為創校時期的樣貌。2011年小南門(Grange Road Gate)外新建一條聯外道路,道路與伯恩小溪(Bourn Brook)之間的狹長型土地由維多利亞宿舍集團興建宿舍「維多利亞舍堂第三期」(Victoria Hall Phase 3)。此外,谷地宿舍村(The Vale Village)的張伯倫舍堂大樓(Chamberlain Tower)在這段期間拆除與新建住宿大樓。 1978年上的開始服務伯明罕大學以及其附屬醫院,是全英國境內唯一在大學校園內設站的火車站。到伯明罕市中心只隔一站五街道。 校區內還有佔地24,000平方公尺(2.4公頃)的冬流溪花園,是愛德華時代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的花園。 愛居巴斯頓校區西門(West Gate)還有一座巨型雕塑「法拉第」(Faraday),是愛德華多·包洛奇爵士送給伯明罕大學的禮物。雕塑基座四周刻著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S·艾略特的摘錄詩句。 以此校前身梅森理學院和伯明罕大學的首位地質學教授為名。此博物館位於行政大樓阿斯頓韋伯建築群當中,校園地圖代號:R4。 從2007年11月農貿市場在主校區開始實施,此校也是全英國第一間大學實施農貿市場。 伯明罕大學於2017年初開始了綠色校區計劃,並於2019年初完工。 賽利橡樹校區 賽利橡樹校區(Selly Oak)位於主校區南方大約2.5公里。前身是九所學校聯盟,包含神學、社會工作以及師資培訓。這些學校過去一直與伯明罕大學有關連,直到2001年新圖書館奧查德學習資源中心(Orchard Learning Resource Centre)開放,許多學校相繼關閉,其中西山學院(Westhill College)同年併入伯明罕大學教育學院。另外現存只剩兩所學校:伍德布魯克學院(Woodbrooke College)和菲爾克洛福特學院(Fircroft College)。伍德布洛克學院提供基督新教貴格會碩士課程,是歐洲唯一的貴格會研究中心。菲爾克洛福特學校則是一所小型成人教育學校,提供食宿。 此校區也是劇場藝術學系的所在地,在原本的賽利橡樹學院(Selly Oak College)的圖書館與喬治吉百利紀念廳有200個座位的小劇場。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日間電視劇《醫生》便是在此校區拍攝。 2015年伯明罕大學在本校區成立附屬中學,有正規中學六年(11-16歲),也有預備升大學的第六學級兩年課程。2016年共有1768位學生申請,錄取名額為150位。 梅森學院校區 維多利亞時代哥德復興式建築的梅森學院校區(Mason College)座落於伯明罕市中心。原本是藝術與法律學院的位址,1959-1961年新館陸續在愛居巴斯頓校區建成之後,遷移到現在的主校區。1962年梅森學院校區拆除,部分改為道路,部分改為伯明罕城市大學的音樂學院。 学术 伯明罕大學是英国頂尖大學之一,學術地位甚高。世界大学排名稳居前100名,英国大学排名稳居前20名。 組織 學術部門 2008年伯明罕大學組織再造為五個學院(College),每个學院底下另設几个或若干下屬學院(School) 文科與法律學院 :英語, 戲劇與美國加拿大研究學院; 歷史與文化學院; 語言、文化、藝術史與音樂學院; 伯明罕法學院; 哲學、神學與宗教學院 工程與物理學院 :化學學院; 化工學院; 電腦科學學院; 數學學院; 冶金和材料學院; 物理和天文學院; 工学院(工学院下设三个系:電子、电气与系统工程系;土木工程學系; 機械工程系;)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學院, |
IIA有關William Bishop的訃告 | 外部链接 IIA有關William |
美术与设计学院 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技术管理人才培训中心) 城市学院 瓯江学院 :今温州理工学院 历任校长 谷超豪(1999年8月-2006年4月) 蔡袁强(2008年3月-2015年7月) 李校堃(2015年8月-2018年4月) 赵敏(2018年9月-)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温州大学的官方网站 温州大学留学生招生网 温州大学学生论坛 温州高等院校 1984年建立的教育機構 温州大学 | 1942年瑞安师范学校创建。 1943年平阳师范学校创建。 1956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58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 1958年温州师范学校并入温州师范学院。 1964年温州师范学院改建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 1971年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改建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 1971年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4年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改建温州地区师范学校。 1978年温州地区师范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4年温州大学(专科)创建。 1984年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创建。 1987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 1992年温州教育学院并入温州师范学院。 2001年温州幼儿师范学校、瑞安师范学校、平阳师范学校并入温州师范学院。 2006年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专科)合并组建温州大学。 2008年温州大学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 2021年1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原由温州大学管理的独立学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脱离该校管理,转设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温州理工学院,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管理。 学院设置 国际合作学院 商学院 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体育学院 人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音乐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贾林放(1978年12月-1980年4月) 李超(1980年4月-1983年7月) 市委书记 谢养惠(1983年7月-1987年11月) 夏国华(1987年11月-1993年1月) 王三运(1993年1月-1995年9月) 管彦鹤(1995年9月-1997年8月) 徐敬原(1997年8月-2001年2月) 林明达(2001年2月-2003年1月) 辛维光(2003年1月-2008年6月) 刘一民(2008年6月-2011年9月) 王晓光(2011年9月-2013年11月) 李再勇(2013年11月-2017年1月) 周荣(2017年1月-2017年12月) 王忠(2017年12月-2021年3月) 李刚(2021年3月-2023年1月) 张定超(2023年2月-) 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贾林放(1978年12月-1980年4月) 市长 李鹤泉(1982年4月-1983年7月) 杨志鹗(1983年7月-11987年5月) 管彦鹤(1987年5月-1995年10月) 汤公宇(1995年10月-1997年4月) 易胜金(1997年4月-2002年5月) 廖少华(2002年5月-2005年8月) 刘一民(2005年8月-2008年6月) 何刚(2008年6月-2013年3月) 周荣(2013年3月-2017年1月) 李刚(2017年2月-2021年3月) 张定超(2021年3月-2023年2月) 李巍(2023年2月-) 行政区划 | 位置 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地跨北纬25°19’44"至26°55’33"、东经104°18’20"至105°42’50",处于滇、黔两省,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约为300-500公里。总面积996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3%。市境东邻安顺市,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北毗毕节市;钟山区的大湾镇、二塘乡、三合乡飞嵌于毕节市西南部。截至2012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0万,城镇化率40%。 地貌 市境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位于扬子准地台(I级构造)上扬子台褶带(II级构造)的威宁至水城迭陷断褶束、黔西南迭陷褶断束以及黔中早古拱褶断束和黔南古陷褶断束的极西边缘。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因北盘江的强烈切割侵蚀,起伏剧烈。一般地区海拔在1400至1900米之间。地面最高点在钟山区大湾镇,海拔2845.7米;最低点在六枝特区毛口乡北盘江河谷,海拔586米。相对高差2259.7米。地貌景观以山地、丘陵为主,还有盆地、山原、高原、台地等地貌类型。 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土类、山地黄棕壤土类、山地灌木丛草甸土类、石灰土土类、紫色土土类、水稻土土类、潮土土类、沼泽土土类8种,分为24个亚类,74个土属,141个土种。土壤面积933.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74%。黄壤是境内地带性土类,面积422.3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0.62%。 气候 市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00至300天。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六盘水气候资源独特。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 水文 六盘水市地处长江、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大致以滇黔铁路为分水岭线,以北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以南属珠江水系。乌江水系在市境以三岔河为干流,地处北部地区,包括水城县、六枝特区及钟山区的部分地区。珠江水系以北盘江为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市腹部,南盘江支流分布在南部边缘。 全市总水量约142.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体平均年流量64亿立方米,地下水体年平均流量52.68亿立方米表水体(不计界河水)25.5亿立方米。全市长10公里以上或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1条,其中乌江水系14条,珠江水系57条。按流域面积划分:10~50平方公里的河流24条,51~100平方公里的19条,101~500平方公里的19条,501~1000平方公里的3条,1001平方公里以上的6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67公里。境内河流除几条干流外,多属雨源性河流,源匮流短,枯水季节常出现断流。 矿产 六盘水矿产资源富集。有煤、铁、锰、锌、玄武岩等矿产资源30余种,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探明储量221.37亿吨,具有储量大、煤种全、品质优的特点,是全国“14大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煤层气资源储量1.42万亿立方米。 政治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市委第一书记 贾林放(1978年12月-1980年4月) 李超(1980年4月-1983年7月) 市委书记 谢养惠(1983年7月-1987年11月) 夏国华(1987年11月-1993年1月) 王三运(1993年1月-1995年9月) 管彦鹤(1995年9月-1997年8月) 徐敬原(1997年8月-2001年2月) 林明达(2001年2月-2003年1月) 辛维光(2003年1月-2008年6月) 刘一民(2008年6月-2011年9月) 王晓光(2011年9月-2013年11月) 李再勇(2013年11月-2017年1月) 周荣(2017年1月-2017年12月) 王忠(2017年12月-2021年3月) 李刚(2021年3月-2023年1月) 张定超(2023年2月-) 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贾林放(1978年12月-1980年4月) 市长 李鹤泉(1982年4月-1983年7月) 杨志鹗(1983年7月-11987年5月) 管彦鹤(1987年5月-1995年10月) 汤公宇(1995年10月-1997年4月) 易胜金(1997年4月-2002年5月) 廖少华(2002年5月-2005年8月) 刘一民(2005年8月-2008年6月) |
1863) 《故事中的故事》(, 1863, 未完成) 《序幕》(, 1869) 论著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1855) 《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 1856) 《资本与劳动》(, 1859) 腳註 俄罗斯哲学家 俄罗斯文学评论家 | 作品 长篇小说 (, 1863) 《故事中的故事》(, 1863, 未完成) 《序幕》(, 1869) 论著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1855) 《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 1856) 《资本与劳动》(, 1859) 腳註 |
der Strafkolonie) 生前出版的小說集 《沉思》(Betrachtung) 《乡村医生》(Ein Landarzt) 《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 《万里长城建造时》(Beim Bau der Chinesischen Mauer) 生前出版的小說(未結集) 《與祈禱者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er) 《與醉漢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巨響》(Großer Lärm) 《桶騎士》(Der Kübelreiter) 遺作(长篇小说) 《失蹤者》(Der Verschollene);又名《美國》(Amerika) 《审判》(或譯《訴訟》)(Der Prozeß) 《城堡》(Das Schloß) 版本 從1978年起,在德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支持下,一批來自各國的德語文學專家,開始按照當代學術標準來編輯卡夫卡的小說、日記、書信、遺稿,並由菲施爾出版社(S. Fischer Verlag)陸續出版。 参考资料 引用 来源 注:除非特别标明,下列皆为英文文献。 书籍 期刊 报纸 在线资源 脚注 外部链接 Oxford Kafka Research Centre – information on ongoing international Kafka research Translated excerpts from Kafka's Diaries 1910–1923 The Album of Franz Kafka , Franz Kafka receives a tribute in this album of "recomposed photographs". Journeys of Franz Kafka Photographs of places where Kafka lived and worked Franz Kafka: Manuscripts, drawings and personal letters BBC Společnost Franze Kafky a nakladatelství Franze Kafky Franz Kafka Society and Publishing House in Prague What makes something "Kafkaesque"? A Ted talk on Kafka, his works and his legacy, by Noah Tavlin 奥匈帝国作家 | 工作 1907年11月1日,卡夫卡被意大利聘用。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通过卡夫卡的书信表明他对工作时间从早晨8点到下午6点不满意——使得卡夫卡难以专心于越来越重要的写作。一年时间不到,在1908年7月15日,卡夫卡在此公司辞职。两周后,卡夫卡又被波希米亚王国的工伤保险机构聘用。卡夫卡职位晋升很快,两周后,卡夫卡察觉这份工作比写作更容易得到父亲的接受。卡夫卡的工作涉及到为受到意外事故(如切伤了手指和四肢)造成了人身伤害的工人进行调查并确定相应的赔偿金、写报告和处理一些商人因为自己公司分类风险较高而花过多的保险费用来上诉的事情。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认为世界上首个民用安全帽是由当时的卡夫卡发明的,曾於1912獲頒獎章。 卡夫卡的这份仅仅是支付账单的工作被父亲常称为Brotberuf也就是(卡夫卡)的生计,卡夫卡则常常蔑视此工作。在卡夫卡工作的几年内,卡夫卡每次都为保险公司汇集并整理编辑好该年的年报,年报由他的上级查收并对此很满意。卡夫卡通常在下午两点下班,这样就有更多时间花在他忠于坚定立场的文学著作上。卡夫卡的父亲还期望他能为他家开的高档商品商店帮忙以及接管。在卡夫卡的晚年,身体上的疾病经常在保险公司工作和写作时造成阻挠。多年后,卡夫卡的朋友布洛德杜撰了Der enge Prager Kreis(“闭合的布拉格圈”The Close Prague Circle )来描述由一些作家构成的团体,其包括了卡夫卡、卡夫卡的朋友费利克斯·韦尔特斯以及他。 1911年末,妹妹加布里埃尔的丈夫卡尔·赫尔曼和卡夫卡在布拉格的第一家石棉工厂:赫尔曼布拉格石棉制造公司(Prager Asbestwerke Hermann & Co.)成为合伙人。创办该公司挪用了赫尔曼·卡夫卡的嫁妆钱。在最初卡夫卡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将自己空余时间都投入于此。之后他又开始像之前那样埋怨这份工作侵犯了他的写作时间。在那段时期,卡夫卡对的表演产生了兴趣和乐趣。在1911年10月,卡夫卡看完一场意第绪语剧团表演后,接下来的6个月,卡夫卡沉湎于意第绪语和意第绪语剧院表演。这也是卡夫卡开始对犹太教相关的探索的起点,也是在这个时候卡夫卡成为了一名素食家。在1915年左右,卡夫卡收到了一战的征兵令,但是卡夫卡所在的保险公司却安排职工延期工作,因为保险公司被政府认为是为必要的政治服务。之后,他尝试加入军队,但是由于自身在1917年被诊断为有结核因而被拒绝。在1918年,工伤保险机构因卡夫卡的病状且由于当时医院没有治疗的方法而给他补贴了津贴,卡夫卡将自剩余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疗养所。 私生活 卡夫卡的性生活很活跃,根据布罗德提供的资料,可以说卡夫卡被性欲所“折磨”而且卡夫卡的传记家说明他的生活充满了“不断的追求女色”和对“性障碍”的恐惧。卡夫卡在成年后多次去过妓院。并对色情文学产生兴趣。除此之外,卡夫卡还与几位女性有亲密的关系。在1912年8月13日,卡夫卡在他的朋友布洛德及其妻子的聚会上遇到了菲利斯·鲍尔卡。鲍尔卡为柏林的一家录音电话机公司的代理人,并是布洛德的亲戚(布洛德的姐姐索菲亚嫁给了鲍尔卡的堂兄弟)。在相遇后的一周即8月20日,卡夫卡在日记里写道: 菲利斯·鲍尔卡女士。8月13日那天我来到布洛德家,她正坐在桌旁。剛开始我不在意,且立刻把她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她憔悴而毫无表情的面孔,写满空虚之感。颈部裸露。身着一件应急的上衣。这种穿着使她非常像一位家庭主妇,现实已经是这样,但看上去她似乎不喜欢这样。(我渐渐把情感转移到她,近近地注视着她……)金色的、些微整洁,不吸引人注意的头发,有力的下巴。在我往下坐时,我才第一次较仔细地看了看她,刚坐定,我已经作出了不可动摇的判断在我拿座椅时。 之后不久,卡夫卡仅在一夜晚就写成《》。之后便投入《美国》和《变形记》两部小说的创作。卡夫卡和菲利斯·鲍尔卡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大多通过书信,偶尔见下面来交往,并订婚过两次。卡夫卡现存的寄给鲍尔卡的书信在1967年以《给菲利斯·鲍尔卡的信》 为名出版,但鲍尔卡寄给卡夫卡的书信却没有保存下来。。传记作家施塔赫和詹姆斯·霍斯提供的资料,在1920年左右,卡夫卡对在酒店工作的一个贫穷、没受过教育的女服务生订过婚,虽然他们二人住在一个出租公寓,訂定了结婚日期,但始终没有结婚。 在这个时间内1919年11月,卡夫卡给父亲写了很长一段书信。卡夫卡在订婚日之前,又与另一女性开始交往。卡夫卡在生活中需要女性和色情时,自信心很低落,感到性是很污秽的,特别對自己的身体感到很羞涩。 施塔赫和布罗德陈述在卡夫卡认识鲍尔卡之后,卡夫卡与她的一个朋友,来自柏林的一个犹太女人:玛格丽特·“格蕾特”·布洛赫有过不正当的私通关系,布罗德还说布洛赫还给卡夫卡生了一个孩子,但卡夫卡不知道有孩子一事。这个孩子是男性,名字未知,是1914或1915年出生,於1921年早死在慕尼黑。但是另一位传记家彼得-安德烈·阿尔特声称,虽然布洛赫有了孩子,但卡夫卡不是父亲且和她从未很亲密过。施塔赫陈述虽然布洛赫有了孩子,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矛盾之处能指出卡夫卡是那个孩子的父亲。 在1917年8月,卡夫卡被诊断喉头上患有结核。之后他请求用几个月的时间去在波西米亚的一个名叫祖拉(Zürau,捷克语:Siřem)的村庄生活一段时间。卡夫卡的妹妹奥塔尔和她姐夫卡尔·赫尔曼就住在这里,他们以农耕为业。来到这里后,卡夫卡感到心情很舒畅,并将这段时光描述为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卡夫卡这样描述也许是因为在这里没有任何负担。他也留下了许多日记和笔记。卡夫卡从中摘录了109条,后来被出版为(《卡夫卡随笔集——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 1920年,卡夫卡与一位新闻工作者和记者身分的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同样,卡夫卡给她的信件后来出版为了《给米莱娜的信》()。在1923年6月,卡夫卡已四十岁时,在德国北部临波罗的海的城市格拉尔-米里茨的度假时,遇到了他最后的一位情人:一位二十五岁,来自传统犹太家庭的幼儿园教师(1898-1952)。迪亚曼特曾私自保存过卡夫卡后期的一些作品,但后来被盖世太保没收而下落不明。卡夫卡希望摆脱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以能够专注于写作,于是在9月份,短暂的在布拉格待了几天后,卡夫卡来到柏林和迪亚曼特同居,与她成为了恋人。同居期间,卡夫卡对犹太教的《塔木德》产生了兴趣。卡夫卡专注于四篇故事的创作,并打算将其出版为一本合集(即后来的《饥饿艺术家(合集)》)。 去世 在1924年3月,卡夫卡从柏林回到了布拉格,此时卡夫卡的结核开始变得恶化在家里,卡夫卡受到他的家人尤其是妹妹奥塔尔的悉心照料。卡夫卡和陪伴他的迪亚曼特一起在同年的4月10日前往克洛斯特新堡,霍夫曼医生的疗养院进行疗养,但在两个多月后,卡夫卡在疗养所去世。卡夫卡的死因似乎是因为饿死的:由于卡夫卡的喉头结核,使得进食成为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又由于当时的不成熟,导致没有任何方式能让卡夫卡吃下东西。卡夫卡在临终前,正在创作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于得知自己无法进食的那一刻卡夫卡死后,遗体运回了布拉格,并于1924年6月11日在布拉格济之科区(Žižkov)的新犹太公墓(Nový židovský hřbitov)火化。卡夫卡在世时不有名,但他不看重名声。辞世后不久卡夫卡变得有名起来。 在卡夫卡生命的最后几年时间里,曾给他的一位朋友雨果·贝格曼(Hugo Bergman1883–1975)寄过一张明信片,说自己打算移民到巴勒斯坦。当时在巴勒斯坦的贝格曼却不欢迎,担心卡夫卡的结核会传染给他和他的小孩。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55。 个性、政治立场以及信仰 个性 卡夫卡害怕别人发现自己内心的狰狞使人反感,但实际上,和他有过交际的人都认为他的举止稳重又有风度,才华横溢,幽默感却匮乏。他们也发现他的穿着外观简朴朴素但有男孩般的帥氣感。布罗德将卡夫卡比作德国的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注意到他们都能逼真地、精细地描述一个情景。布罗德认为卡夫卡是他遇到的最令人愉快的人,卡夫卡喜欢和朋友们分享幽默,虽然看上去不是那么严肃,但在朋友们遇到困难时会提出好的建议进行帮助。布罗德说,卡夫卡对朗诵十分热情,演讲如同音乐歌唱一般动人。布罗德认为卡夫卡最为显著的两个特点是“绝对真诚”()和“细致严谨”().他对细节和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的刻意追求,充满了卡夫卡深厚的爱,那些精密的细节使得一些无法预见的事情浮出水面,看上去很奇怪,但都是真真实实的(). 虽然卡夫卡在孩童时代未曾喜欢过体育运动,但之后却对游戏和体能活动展现出乐趣,卡夫卡会骑马、善游泳亦是一名不错的划船手。在周末时,卡夫卡会和朋友着手准备去远足,而且多数是由卡夫卡个人策划。卡夫卡还热衷于自然疗法、现代教育体系如蒙特梭利教育法以及新颖的科技如飞机和电影。写作对于卡夫卡来说很重要,他认为写作是“一种祈祷的形式”。写作时,卡夫卡首选在安静的场合并且对噪声非常敏感。 佩雷斯·阿尔瓦雷斯(Pérez-Álvarez)认为卡夫卡是个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违常患者。卡夫卡的风格,传记家解释道:不仅是在《变形记》还是他的其他多方面作品,表现出他的中低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这也能解释他的一些作品为什么是如此的惊人。卡夫卡的苦恼能从他1913年6月21日的日记看出: 我头脑中装着庞大的世界。可是如何既解放我并解放它,而又不使它撕裂呢。我宁可让它撕裂,也不愿将它抑止或埋葬在心底。我是为此而存在的,这点我十分清楚。 在《祖拉箴言》的第50条: 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长期潜伏着的。 虽然卡夫卡从未结婚,但对婚礼的举行和拥有孩子持以崇高敬意。卡夫卡前后有过几个女朋友,但也有学者对他的性取向有过一些猜测与推测。也有人提出卡夫卡受进食障碍之苦,慕尼黑大学精神病学诊所的曼弗雷德·M·费希特医生(Manfred M. Fichter)指出“对于这个假设的证据是卡夫卡患有非典型的神经性厌食症”,并且卡夫卡不仅仅是孤独和忧郁,还有“自杀的倾向”。在1912年末,卡夫卡曾多次考虑过自杀。在来自美国的文学史、文化史家的书《弗朗茨·卡夫卡-犹太病人》()中,他对“为什么一个犹太人可能被认为是或者是同性恋,以及卡夫卡是如何把他对犹太男性认识的这些方式融入到他的个人形象和写作中”的研究。 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Les testaments trahis)写道,據布勞德的回憶,卡夫卡喜歡在朋友面前朗讀自己的作品,讀到得意的段落時會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來。 政治立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卡夫卡参加了在捷克的一个名为Klub Mladých俱乐部的几次聚会,该俱乐部由无政府主义者、反军国主义者、反教权主义者等等组成。和卡夫卡上过同一大学和高中的雨果·伯格曼(Hugo Bergmann)在大学的最后一年(1900–1901)时就因两人政治立场不同而发生过争吵:“(卡夫卡的)的社会主义和我的犹太复国主义矛盾十分尖锐。”“卡夫卡已成为社会主义者,我在1898年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犹太复国主义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伯格曼还宣称卡夫卡戴着一朵红色的康乃馨去学校来表明他对社会主义的支持。当时俄国具有影响力的无政府主义、哲学家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对卡夫卡有过一定影响,在卡夫卡的一篇日记中还涉及到了他:“不要忘了克鲁泡特金!” 在共产主义统治的年代,卡夫卡所留下的有关东欧社会主义作品受到了激烈的争论。随着卡夫卡对有着官僚主义、失败的即将覆灭的奥匈帝国进行讥讽的倾向转变为有对信赖正在兴盛的共产主义的表现,看法从而发生了转变。另一主要方面是在卡夫卡关于隔阂的主题(针对马克思异化理论)。传统立场 对于卡夫卡作品中对异化的描述与社会毫不相干,社会理应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1963年,即卡夫卡诞辰80周年之时,在捷克斯洛伐克一村庄利比尼策(Liblice)举行了一场会议,会议上重新评估了卡夫卡对官僚主义刻画的重要性。对于卡夫卡是否是为政治而写作的作家,仍是一个在争论的议题。 犹太教和犹太复国主义 卡夫卡是在布拉格的一个说德语的犹太家庭出生和长大的,并被东欧犹太教及分支深深吸引,他认为东欧的犹太人有着令人着魔的精神生活,这是西欧犹太人所缺失的。卡夫卡的日记中也有很多地方提及到了意第绪语的作家。然而卡夫卡也多次疏远犹太教和犹太人的生活:“我与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我跟自身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我应在一角落里非常安静地站着,庆幸我还在呼吸。”在卡夫卡青少年时期,曾宣言自己是个无神论者。 英国作家詹姆斯·霍伊斯(James Hawes)表示卡夫卡虽然对自己犹太人的民族性(希伯来语:עמיות יהודית)有著清楚的认识,但他并未将此融入到作品中。根据霍伊斯所说,缺失的是作品中缺失犹太人人物、主题或者场景。洛塔尔·卡恩则毫不含糊地说:“卡夫卡的所有作品中都有犹太民族性的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表示,虽然卡夫卡对犹太人身份并不满意,但他确实是犹太人作家里最为出色的。卡夫卡作品最早译者之一的帕维尔·艾斯纳(Pavel Eisner,1889-1958)对经典的《审判》一书诠释道:“存在于布拉格的犹太人的三重维度...其中故事的主角约瑟夫·K,他(象征性地)被一个德国人(Rabensteiner,拉本什泰纳)、一个捷克人(Kullich,库里彻)和一个犹太人(Kaminer,卡米纳)所逮捕。虽然没有证据表明K是一个犹太人,但他是浸淫在现代犹太人中 '无辜的罪恶'(guiltless guilt)的一个体现。” 对卡夫卡《悲伤在巴勒斯坦?!》一文,以色列文学评论家丹·米龙(מירון דן)发现卡夫卡和犹太复国主义有着一定联系:“不管是那些声称与复国主义有关系并且复国主义在他们生命和工作有着核心地位的,还是完全否定与它有关或者摒除它的重要性的人,看上去都错了。真相是在这两种过分单纯化的观点之间,在那非常难以捉摸的地方。”卡夫卡曾考虑过和菲利斯·鲍尔以及后来的多拉·迪亚曼特搬去巴勒斯坦。卡夫卡在柏林的那段时期,为了学习希伯来语,聘请了布罗德的一个来自巴勒斯坦的朋友普阿·巴托万(Pua Bat-Tovim)来做他的家庭教师。卡夫卡还在柏林犹太教研究学院()听过朱利叶斯·格林塔尔(Julius Grünthal)拉比和朱利叶斯·古特曼拉比的课。 历史学家利维亚·罗斯基尔臣(Livia Rothkirchen)认为卡夫卡是“他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在卡夫卡的那个时代,有着众多的犹太人作家,他们对德国、捷克、奥地利和犹太文化都十分敏感。“这样的情形下,使得他们的作品有了广阔的世界视野,精炼的品质,近乎超越了抽象的沉思。他们中的一个杰出的例子便是卡夫卡。” 作品流传 卡夫卡生前曾将所有已发表和未发表作品遗留给同为作家的好友马克斯·布罗德,并写一文明确告知其须在自己死后将所有作品销毁。然而布罗德无视其遗嘱,并在1925至1935年间发布了大量作品,未发布的作品则于1939年带去英属巴勒斯坦。卡夫卡的情人迪亚曼特也保有一些手稿和日记,但被盖世太保没收而失踪。布罗德逝世后,卡夫卡未发表的作品被遗留给秘书爱思特·霍夫(Esther Hoffe),而后者又将大部分遗留给自己的女儿。最终,以色列国家图书馆于2008年起诉这对姐妹,称卡夫卡的未发布手稿因1939年就已带到英属巴勒斯坦而成为以色列的国家财产。经过多年缠讼,2016年12月,以色列最高法院裁定国家图书馆胜诉,卡夫卡未发布的手稿是以色列的国家财产,归国家图书馆所有。 評論 诗人W·H·奥登称卡夫卡为“二十世纪的但丁”; 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将他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马尔克斯称,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让他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写小说”。 与父亲的关系 在卡夫卡一家中,这个内敛的作家被看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特别是他的父亲,他对于他儿子的兴趣无法给予哪怕一丁点儿的理解。 弗朗茨·卡夫卡越来越沉溺于文学当中,这与他的父亲关系甚大。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他早期的生活却非常艰难。赫尔曼·卡夫卡来自于一个农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后,他在布拉格开始慢慢积累财富。他是一个毫无温情可言的暴君,经常肆意的使唤和责备他的店员。即使是他自己的孩子,也每天都被他训斥,他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得更好,并且应该感恩于他。此外,他一直对他的儿子们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即像他自己一样,坦诚、坚强、并且努力工作。 卡夫卡后来(1919年)曾给他的父亲写过一封将近一百页的信,但他却始终没有将信寄出。在这封信里面,他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创伤:他无比倾慕他那强势的,几乎决定一切的,并且每件事都能做出正确决定的父亲。然而他对儿子们只有轻蔑的嘲讽,对于弗朗茨所热衷的事情,他表现出的只有鄙视。这场父子之间实力悬殊的斗争的结果只有一个——这个本来就腼腆的男孩变得更加内向,并且几乎不再说话了。年轻的卡夫卡始终活在这样一种罪恶感中:他对其他人的感情,他对文学的兴趣以及他对于生活的梦想——这些所有的个人意识不仅仅是错误的,而且简直是有罪的,他破坏了他父亲完美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关于万能的、神一样的父亲以及关于罪恶感的题材都经常有所表现,例如1912年的《判决》(Das Urteil),此短篇被认为很好地体现了卡夫卡矛盾的审父心理。 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并不像其他的知名的作家那样,卡夫卡的生平事迹很少被他人所直接引用,相反,他每次多因为他的想象力和观点被提起。一位名叫西蒙·桑德邦克(Shimon Sandbank)的教授认为卡夫卡对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尔贝·加缪、欧仁·尤内斯库、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和让-保罗·萨特有一定的影响力。《金融时报》上一位文学评论家将对若泽·萨拉马戈产生重要的影响的功绩归于卡夫卡,身为作家和编者的艾尔·西尔弗曼(Al Silverman)提到过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爱读卡夫卡的文章。在1999年,由99位作家、学者和文学评论家参与的一个会议上,将卡夫卡的《审判》和《城堡》二书列入“二十世纪最佳德语小说书单”的第二(第一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和第九,西蒙·桑德邦克也说他抱怨现在卡夫卡已在全球为人所知,但他认为卡夫卡神秘莫测的风格还没有人能够做到。布罗德曾说过人们会把“20世纪”以“卡夫卡的世纪”著称。 作品 卡夫卡所有已出版的作品,除开一些他用捷克语写给米莱娜·杰森斯卡的信之外,都是使用的德语。卡夫卡在世时出版的极少数作品未有太多关注度。 卡夫卡没有一部是完整的小说。主要是在卡夫卡和多拉·迪亚曼特在柏林居住的那段时期,他焚毁了自己90%左右的作品而迪亚曼特则帮忙焚毁卡夫卡的草稿。在卡夫卡作家生涯前期时,他受到了德国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影响。卡夫卡在给菲利斯·鲍尔信中说道冯·克莱斯特的作品是令他害怕的。卡夫卡认为与他的家庭相比他更亲近冯·克莱斯特。 首先将卡夫卡作品翻译为中文者,是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育中。 生前出版的單行本 《判决》(Das Urteil) 《火夫》(或譯《司炉》)(Der Heizer) 《变形记》(Die Verwandlung) 《在流刑地》(In der Strafkolonie) 生前出版的小說集 《沉思》(Betrachtung) 《乡村医生》(Ein Landarzt) 《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 《万里长城建造时》(Beim Bau der Chinesischen Mauer) 生前出版的小說(未結集) 《與祈禱者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er) 《與醉漢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
主要从事近现代科学史的研究。 社会兼职 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科学史分部理事等职,并任《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 参考资料 P佩珊 | 镇江人 輔仁大學校友 (北京) 燕京大学校友 中国历史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 |
Americans: The National Experience)(1965) 美国人的里程碑历史:从普利茅斯到阿波马托克斯(The Landmark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From Plymouth to Appomattox)(1968) 今日美国激进主义的衰落(The Decline of Radicalism: Reflections of America Today)(1969) 美国人的里程碑历史:从阿波马托克斯到月球(The Landmark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From Appomattox to the Moon)(1970) 荒诞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he Absurd: Or,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or X)(1970) 美国人:民主的历程(The Americans: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1973) 民主和它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不快(Democracy and Its Discontents: Reflections on Everyday America)(1974) 探索的精神:今昔的美国与世界(The Exploring Spirit: America and the World, Then and Now)(1976) 技术的共和(The Republic of Technology)(1978) 合众国历史(与布鲁克斯·凯利和鲁斯·弗兰克尔合著)(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Brooks M. Kelley and Ruth Frankel)(1981) 发现者:人类发现世界与自我的历史(The Discoverers:A History of Man's search to Know his World and himself)(1983) 隐藏的历史(Hidden History)(1987) 创造者:富于想象力的巨人们的历史(The Creators: A History of Heroes of the Imagination)(1992) 克里奥派特拉的鼻子(Cleopatra's Nose: Essays on the Unexpected)(1994) 探索者:人类不懈理解世界的故事(The Seekers : The Story of Man's Continuing Quest to Understand His World)(1998) 外部链接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official site Center | on Everyday America)(1974) 探索的精神:今昔的美国与世界(The Exploring Spirit: America and the World, Then and Now)(1976) 技术的共和(The Republic of Technology)(1978) 合众国历史(与布鲁克斯·凯利和鲁斯·弗兰克尔合著)(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Brooks M. Kelley and Ruth Frankel)(1981) 发现者:人类发现世界与自我的历史(The Discoverers:A History of Man's search to Know his World and himself)(1983) 隐藏的历史(Hidden History)(1987) 创造者:富于想象力的巨人们的历史(The Creators: A History of Heroes of the Imagination)(1992) 克里奥派特拉的鼻子(Cleopatra's Nose: Essays on the Unexpected)(1994) 探索者:人类不懈理解世界的故事(The Seekers : The Story of Man's Continuing Quest to Understand His World)(1998) 外部链接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official site Center for the Book founded in 1977 by Boorstin Daniel J. Boorstin Papers, 1882–1995 Obituary in The Guardian Obituary in The Economist Robert D. McFadden, "Daniel Boorstin, 89, Former Librarian of Congress Who Won Pulitzer in History, Dies", New York Times, March 1, 2004 |
《兴灭集》(杂文集),新文艺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三月初版。收文章四十六篇。全书一九〇页。 《冲霄集》(杂文集),作家出版社,一九六〇年五月初版。收文章四十一篇。全书一六〇页。 《新松集》(文艺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六二年五月初版。收文章二十一篇。全书三四七页。 《想起了国歌》(杂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七月初版。收文三十五篇。全书一七四页。 《文艺思想论争集》,作家出版社上海编辑所,一九六四年九月新一版。收文章十二篇。全书三五六页。 《在前进的道路上》(文艺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一九六五年九月初版。收文章二十四篇。全书三六二页。 《为革命而生活》(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于一九六六年四月排出校样本,未出版。收文章三十八篇。全书二三〇页。 《姚文元言论集》第一辑,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收文章十篇。全书八十页 网络版《姚文元文录》收1955.6-1976.8的文稿104篇,并附1949.5-1976.4的文章讲话编年目录。大同理想网2005年5月5日第1版 文革风云丛书07-08《毛泽东的金棍子——姚文元与文革》(上下册),收1965.11-1976.8的姚文元文稿76篇、存目9篇,2016年6月台湾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回忆录 《回顾与反思》2003年12月,香港《动向》杂志称姚文元出版,并刊登了一些内容,但社會上並未見到該書籍。 身后 姚文元与妻子合葬,墓碑上只有妻子金英(1933年4月28日-1996年8月19日)的名字,上面的3位女儿、3位女婿等全部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墓碑是一块黑色大理石,正面刻着四个金色字:“真理真情”。背面刻着一首词《蝶恋花》:「遥送忠魂回大地,真理真情,把我心涛寄。碑影悠悠日月裡,此生永系长相忆。碧草沉沉水寂寂,漫漫辛酸,谁解其中意。不改初衷常历历,年年化作同心祭。」 曾为四人帮成员撰写传记的叶永烈说:“新华社消息出来后,美国《洛杉矶时报》等七、八家媒体都有打电话来,我没有接到国内媒体的一个采访电话。”他认为,官方讣闻的发布特意选择周五的下午时间,以周末避开海内外媒体的注意力。 家庭 父亲:姚蓬子。原上海左联成员。后作为中共特科潘汉年手下负责河北事务。被叛徒出卖后,押解南京受审后叛变。 妻子金英,生于1933年。上海卢湾区宣传部的干事,与姚文元是同事。1996年姚文元出狱前去世。 他们有三个女儿。长女姚金虹,二女姚丽群,小女姚继红。 逸闻 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留下了一笔遗产。1986年,姚文元母亲周文修为继承遗产与家人争吵,当时还在狱中的姚文元劝谕妻子对母亲让步 姚文元形象气质不佳,曾有人说他样子有点像上门收购旧书报杂志的人。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判刑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反革命集团罪罪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阴谋颠覆政府罪罪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罪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诬告陷害罪罪犯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8年入党) 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者 四人帮 | 生平 文革前 1948年7月姚文元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曾在中国作协、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委宣传部工作。 姚文元之父翻譯家姚蓬子是胡风的朋友,姚文元也一度想成为胡风的“入室弟子”。 1955年,姚文元在北京《文艺报》1955年一、二期合刊上,发表批判胡风文章《分清是非,划清界线》,引起张春桥注意。1955年5月,上海市公安局审查姚蓬子的问题。1955年5月底,姚蓬子以“胡风分子”和“潘汉年反革命集团分子”的双重身份,被公安部六局逮捕,押往北京审查;姚文元也受到影响,被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委审干办公室审查。 1957年6月14日,姚文元在《人民日报》发表《录以备考──读报偶感》。 1965年10月28日,姚文元署名“葛铭人”在《心理科学》发表《这是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方向吗?——向心理学家请教一个问题》。 文革时期 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6年5月10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揭开文革大戏的序幕,为文革一系列批判定下基调。此战功成发迹后,从《解放日报》编委一跃而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再跃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1966年)。 他历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1967年;参与上海夺权)、中共九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並任宣傳組成員。任《红旗》杂志总编、主管意识形态(1970年;接替倒台的陈伯达);参与组织了批林批孔和评《水浒》、「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是“池恒”等御用写作班子主管。文革中几乎不写文章,只发表过《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 文革后 1976年10月6日,姚文元在怀仁堂事变后被捕并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決定,永遠開除姚文元黨籍並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1月25日,姚文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认定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以“组织反革命集团罪”、“阴谋颠覆政府罪”、“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在法庭的最后陈述中,姚文元称,他犯有错误或严重错误、而非反革命罪行,同林彪及其反革命罪行“挂不到一起”。 1996年10月5日,姚文元刑滿出狱,隐居浙江湖州和上海市。1998年6月,姚文元提出有生之年的兩個願望:出版回憶錄與重新入黨。2001年9月,中共中央有關部門曾准許姚文元出版近42萬字的回憶錄,但要送中共中央宣傳部審核而不准由海外出版。而最终卻不了了之,有傳因初稿版本审查未获当局通过而未能如愿(有“五不准”批示:不准公开没有解密的党、政、国家机密;不准公开党和国家已故领导人的私人问题;不准公开会引起社会争议、被国际反华势力利用、危害国家声誉的资料;不准公开无法核实真伪的敏感政治问题;不准公开发行)。上海市人民政府答應每月撥出人民幣四千元津貼改善姚文元夫婦的生活起居,还派警卫保护他们。后来姚文元又写了一个5万字的回忆录《回顾与反思》。 2006年1月6日,新華社發出以下不足百字新聞稿:「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主犯姚文元因患糖尿病,於2005年12月23日病亡。姚文元,男,74歲,於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處有期徒刑20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1996年10月刑滿釋放。」他是最後一位去世的四人幫成員。 著作 代表作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11074-358 《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 1966年4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3074-441 《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一月版。 《评陶铸的两本书》,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七月版。 《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1975年3月《红旗》杂志1975年第3期,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三月版。 专论 |
《决议》均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党的集体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虽然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则“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撇除掉争议的部分,决议认为“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永远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到正面部份则做积极的评价。 《决议》还总结了毛泽东思想有价值的地方,并特別强调贯彻于毛泽东思想体系需要被执行的各个具体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主要有三个方面: 实事求是:即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用客观实践检验真理;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即要把方针要放在本国实际和本国人民力量的基点上,找出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 影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文件。在总结历史的同时,为确立中国下一阶段的路线纲领提供了历史和理论上的依据,也为邓小平等人重新分配国家和党内的权力提供了历史和理论上的依据。 参见 中國共產黨歷史 中国共产党政治运动列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议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 《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反右运动 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三年困难时期 七千人大会 三自一包 四清运动 | 《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反右运动 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三年困难时期 七千人大会 三自一包 四清运动 文化大革命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 真理标准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凡是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1983年) 文化大革命發動五十週年 对毛泽东的评价、毛泽东思想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11年7月1日 |
《张春桥狱中家书》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收录1985-2003年写给家人的书信58封。 网络版《张春桥文录》,收1951.3-1976.6年的90篇文稿,并附1932.4-1976.6的著作年表。大同理想网2005年4月30日第1.1版 文革风云丛书04《张春桥的革命之路——济南·上海·延安·晋察冀》,收1932-1946的张春桥的文稿114篇,2015年12月台湾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文革风云丛书05-06《毛泽东的理论家——张春桥与文革》(上下册),收1966.7-1976.10的张春桥的文稿114篇、存目2篇,2015年12月台湾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评价 传统的中共历史记述中,张春桥被认为是“四人帮”中的“狗头军师”,是外表阴沉的“野心家”、“阴谋家”,意图“篡党夺权”。 在中共元老派眼中,张春桥被认为只不过是个“小文人”、“小记者”,在担任政治局常委后,张春桥亦曾对女儿张维维说过:“哪一块革命根据地是我开辟的?哪一支军队是我带出来的?哪一场战役是我打下来的?” 许世友的评价:“戴眼镜,夹皮包;会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来往后跑。” 宋永毅:“张春桥在文革中推行毛泽东的路线不遗余力……张春桥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高文谦:“他是毛泽东晚年思想的真正传人。他是一个搞政治的人,而不是见风使舵的投机者。” 家庭 張春橋的妻子文靜,原名李淑芬,1916年出生。 李淑芬在1943年春与在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党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的张春桥相识相恋。同年底日軍大掃蕩時李淑芬受伤被捕,押到石家莊後参与编写反共材料和参加反共演出。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李淑芬离开日军的控制,投靠當時時任《晉察冀日報》副總編輯的張春橋,张安排她進報社當編輯,並改名文靜。抗戰勝利後,1947年他們在張家口結婚,1949年文靜隨张春桥被安排在上海市委辦公廳工作。迫于文静的历史问题,兩人於1973年離婚,離婚雖經中央批准,但沒有公開。1976年张被捕之后,官方说法是文靜“自首叛变,充当日本特务。张春桥对她长期进行包庇。”1998年張春橋出獄後仍和文靜共度晚年。 張春橋與其妻文靜育有三女一子,张维维、张海娃、张薇薇,张旗。 张春桥有五弟一妹:张板桥、张秋桥、张铁桥、张济桥、张月桥和张佩瑛。 张秋桥,曾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张春桥被捕之后,张秋桥也被隔离审查。 张佩瑛,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党支部书记,1974年因手术麻醉事故去世。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叶永烈,《张春桥传——叶永烈纪实文集》 史云编著《张春桥姚文元实传:自传、日记、供词》,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郑重,《张春桥:1949及其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ISBN 9789629966973 参见 文化大革命 四人帮 一月风暴、上海人民公社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死缓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罪犯 | 1931年春,14岁的張春橋来到济南,同年秋进入山东济南私立正谊中学读初中。在校期间,张春桥开始撰写诗歌、散文等,发表在济南、北平、上海等地的报纸、杂志上。在三年级时,其获得的稿酬即足以支付学校的学费和书本费用。 1933年春,济南高级中学学生李树慈找到张春桥,与二三十个志同道合的人发起一个文学组织“华蒂社”。张春桥是华蒂社的发起人之一,曾在《华蒂》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据李树慈在1967年交代,他当年是国民党复兴社成员,发起华蒂社(“中华法西斯蒂”)是为了收买拉拢一批青年学生,为复兴社提供情报。张春桥在1956年回忆“我当时对李树慈这样的人也没有恶感,以为他也是一个文学青年。不久,我就听到传闻说李树慈是蓝衣社(即复兴社)份子,感到给他写稿是上当,就不和李树慈往来了。”此事成了“四人帮”被捕之后官方媒体指责张为“国民党特务”的证据 1934年夏,张春桥从私立正谊中学毕业,之后前往北平参加铁路局招收练习生的考试,但因眼睛高度近视未被录取。张春桥回到巨野后继续给各家报刊投稿,试图以此为生,这一时期,他极力想引起文坛的注目,其文学评论专门以著名作家为批评对象,戴望舒、老舍、臧克家等人均受到过张的攻击。 1935年5月12日,张春桥不辞而别,离家前往上海。不久,进入上海杂志公司当校对,但因其标点的《柳亭诗话》错误百出,旋即被公司解雇。1935年10月,在于伶的介绍下,张春加入“左联”,在“左联”秘书处下属的小说研究委员会活动,讨论创作。但“左联”不久即解散,继而引发了“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1936年3月15日,19岁张春桥以笔名“狄克”在《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发表《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的文章,响应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认为作家田軍(萧军的笔名)因为过早离开中国东北,其作品《八月的鄉村》不够真实。作为《八月的鄉村》的序言作者,鲁迅在同年4月16日写了《三月的租界》一文,维护田軍,讽刺狄克,张春桥随后写信给鲁迅辩解。当时《大晚报》副刊《火炬》的主编崔万秋是军统特务,其特务身份在1949年被证实。1936年1月蓝蘋(即江青)也曾在此刊发表文章《随笔之类》一文,谈论演员与天才的关系。“四人帮”被捕之后官方媒体指责张“服务于特务崔万秋麾下从事文化运动,化名狄克疯狂攻击鲁迅”。 1936年4月后,张春桥加入了宋振鼎、林福生等人组织的一个中共预备党员委员会,该组织后被吴仲超代表中共明令予以解散。但张春桥仍把他参加该组织算作参加共产党。 宣傳生涯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9月,张春桥离开上海,返回济南,在张的父亲的前同事及同乡赵福成(赵福承、赵君弼)的家中暂住,赵为复兴社山东省负责人秦启荣手下的特务。12月,济南被日军占领前夕,张春桥离开赵福成家去延安,赵福成则随后在日伪政权任职济南警察局局长,并提拔张春桥之父张开益为庶务主任。1950年,赵交待他当年送了张一件大衣,“我知张,张不知我。”1976年底,“四人帮”被捕之后,赵福成改口供为受秦启荣密令关照复兴社特务张春桥。“四人帮”被捕之后中共官方说法为张春桥“奉山东复兴社特务头子秦启荣之命,由复兴社特务赵福成掩护,伺机潜入我根据地。” 1937年12月中旬,张春桥与其弟张秋桥一同从巨野出发前往延安,次年1月7日抵达。虽然实际并未参加中共,但仍被分配到陕北公学政治部任校刊编委会的秘书。8月,由陕北公学校部秘书、党支部书记顾光斗和陕北公学同学会工作的党小组长雄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次年2月转正。 1940年赴晋察冀解放区,历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为邓拓)、《石门日报》社社长、石家庄市政府秘书长(市长柯庆施)兼《石家庄日报》社长。1941年7月1日,张春桥写下了《毛泽东之歌》,经音乐家卢肃谱曲后,歌曲在晋察冀及各解放区流行。但在之后的延安整风以及1951年,这首歌多次被批评。 1949年7月至9月任职新闻日报管委会委员。1949年5月随解放军进入上海,在新華社華東分社和華東局宣傳部任副社長和副局長。 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至1953年1月),兼任《解放日报》副社长。1951年10月,接替因“漏登斯大林贺电”事件被调职的恽逸群,任《解放日报》社长。這時正值三反五反,《解放日報》日日有社論,週週有典型,辦的有聲有色。1953年的“新三反”运动中,因《解放日报》对干部进行批评的力度过大,张春桥被华东局和上海市委领导谭震林、陈丕显等人批评,并做了检讨。1954年1月,鄧拓帶領中國新聞代表團赴蘇聯訪問,張春橋也一同前往。期间,张春桥向老领导邓拓请求帮助,希望离开上海前往北京《人民日报》社工作,但因陈毅向潘汉年打招呼阻止而未成行。1955年1月升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後,組建了讀者來信組,發揮群眾來信作用。後來還辦了小品文的欄目,讓馮雪峰批判的雜文起死回生。此时中共中央開展對胡風的批判,《解放日報》也開展了對他的批判,姚文元在文藝會堂的發言給張春橋留下了印象,於是請他到報社來合作,亲自指点。8月,調離《解放日報》,到上海市委文藝工作部任部長。1956年當選中共上海市委委員。 1957年4月,他担任上海市委的專職常委,事实上成为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的高级秘书。1958年,大躍進開展後,发表文章《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批判等级工资制度,赞扬供给制,深为毛泽东赞赏。1959年到1961年,張春橋擔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上海分會的會長,接待來訪的名人。1962年6月至1965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政治研究室主任。1963年3月至1965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63年12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期间曾在柯庆施的指示下,协助江青进行“京剧革命”。1965年,张春桥协助毛泽东、江青在上海组织批判《海瑞罢官》,指导姚文元写出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初,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张春桥先后参与了修改《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五一六通知》等文化大革命指导性文件。1966年5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立,张春桥被任命为副组长,从此进入中央工作。在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张春桥参与了对刘少奇的批判,并在12月18日指示蒯大富,让其在社会上公开点名批判刘少奇。 11月11日,他從北京到上海著手處理安亭事件,过程中违背上海市委和文革小组顾问陶铸的指示,在工总司的五项条件上签字。此举在事后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可以先斩后奏”,张春桥并未被追究责任。1967年1月3日,张春桥再度被毛泽东派至上海了解运动情况,他与姚文元、王洪文在上海發動了“一月风暴”,打倒了以陈丕显为首的上海市委,自此全國開始刮起奪權風。一月风暴期间,发生了“一·二八”炮打张春桥事件,张春桥受到了造反组织“红革会”的冲击,但因毛泽东口授中央文革小组发出“特急电报”支持张春桥,“红革会”最终垮台。2月12日,张春桥返回北京,16日,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上,张春桥打倒陈丕显的做法遭到了老领导谭震林的严厉批评,与会的其他元老也纷纷批评中央文革。当天晚上,张春桥、姚文元、王力三人到毛泽东处汇报了会议的情况,之后毛泽东反击,元老们的行为被定性为“二月逆流”。2月18日,张春桥、姚文元返回上海,组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张春桥担任革委会主任。 1969年初,陈伯达起草的中共九大政治报告被毛泽东否定,大会最终使用了张春桥、姚文元起草,毛泽东多次修改的稿子,但报告人林彪一字未改,并拒绝签名。“九大”选举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时,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票比全票少十余票,这是因为军委办事组的黄永胜、吴法宪等人指示一些军队代表不投他们的票。张春桥提出彻查,但被毛泽东制止,此后林彪集团和江青等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1970年4月25日,毛泽东带着张春桥等前往苏州看望林彪,在谈话中问及林彪对周恩来的接班人有何考虑,并问道:“我年纪大了,你身体不好,你以后准备把班交给谁?”林彪未作答,过了一会儿林彪借谈反修防修的问题说:“还是要靠黄、吴、李、邱这些从小跟着主席干革命的人,要防止小资产阶级掌权。”。1970年8月14日,陈伯达、康生、张春桥、吴法宪四人在中南海开会讨论修改宪法问题,期间张春桥与吴法宪就三个副词(即林彪在《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中的口号‘毛泽东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争论激烈。会后吴法宪将情况汇报给叶群,导致林彪在8月23日庐山会议开幕的发言中“称天才”,不点名地批评张春桥。之后两天的小组会议上,张春桥受到激烈的批评,但由于毛泽东对张春桥的支持,会议形势逆转,陈伯达被打倒,吴法宪也受到批判,与叶群等人一同被要求作检讨。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张春桥听到周恩来宣布林彪死亡后,自己花钱买了茅台酒请中央政治局委员们举杯欢庆。 1973年8月,张春桥起草了中共“十大”报告,并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晋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党内排名第八。同年,张春桥作为批周“帮助小组”成员,参与了对周恩来外交工作“右倾投降主义”的批评。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一号通知,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同时任命张春桥为总政治部主任。在随后举行的四届人大上,张春桥就任副总理,分管文化和教育。1975年3月1日,张春桥在全军各大单位政治部主任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经验主义是当前的主要危险,要以“反经验主义”为纲。江青、姚文元等人也一同攻击周恩来和邓小平搞“唯生产力论”,随后由于毛泽东的批评,“反经验主义”运动被迫停止。1975年12月张春桥访问了红色高棉治理下的民主柬埔寨,返回时分管外交的邓小平前往迎接,但双方气氛已经非常冷淡。 1976年1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因膀胱癌病逝,1月1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春桥提议由叶剑英在周恩来追悼会上致悼词,遭到叶剑英反对。叶剑英提议由邓小平致悼词,得到与会绝大多数政治局委员同意。由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压制对周恩来的悼念活动的报道,持续推动批判已经被剥夺权力的邓小平,引起了全国的抗议活动。3月25日,文汇报头版出现“党内那个走资派要把被打倒的至今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扶上台”的报道,被普遍理解为影射“周恩来要把邓小平扶上台”。几天后,南京的学生、工人首先上街抗议,“把赫鲁晓夫式的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的张春桥揪出来示众!”、“誰反對周總理就打倒誰!”、“揪出《文匯報》黑後臺!”等标语出现在南京街头和开往北京的列车上。 抗议最终引发了“四五运动”。4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上,张春桥当面指责邓小平「你就是纳吉」。(见匈牙利事件) 被捕与晚年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张春桥成为仅剩的四名政治局常委之一(另外三人为华国锋、王洪文和叶剑英);同年10月6日晚8点,华国锋联合叶剑英、汪东兴等,在中南海怀仁堂以开会的名义诱捕了张春桥等“四人幫”成員。张春桥被华国锋宣布进行隔离审查。1977年4月,张春桥被转运至秦城监狱关押。 1977年4月1日,张春桥之母宋蕙卿自杀于上海。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开除张春桥的党籍并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在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1号公开审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张春桥在法庭上的表现特别引人注目。他一言不发,以漠视对抗法庭。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鉴于张春桥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无抗拒改造恶劣情节,依法将对其原判处的死刑缓期2年执行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1997年12月减为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刑期至2015年12月止。1998年1月送北京复兴医院保外就医,因癌症于2005年4月21日病逝,终年88岁。2005年5月10日,新华社发布了张春桥病亡的消息。 著作 代表作 《狄克给鲁迅的信》1936年 《毛泽东之歌》歌词1941年。1951年被周巍峙批评为只看见领袖看不见人民 《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1958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中共九大的政治报告》1969年4月1日由林彪在九大上报告 《中共十大的政治报告》1973年8月24日由周恩来在十大上报告 《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年1月13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 《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1975年第四期《红旗》 杂志 |
1976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成立由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组成的“王张江姚专案组”,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负责。1976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央专案组整理的《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罪证(材料之一)》。1977年3月6日又下发了中发[1977]10号文件和《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罪证(材料之二)》。1977年9月23日下发了中发[1977]37号文件及《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罪证(材料之三)》。其中列举了“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王洪文的“罪证”:贪污盗窃,挥霍国家财物,吃喝玩乐,生活腐朽糜烂,以“硬性索取”、“授意试制”等手法窃取大型彩电、红旗牌高级相机、高级气手枪、高级手表、太阳能打火机等大量轻工产品。他曾经更是一次就拿走高级雪茄烟35条、酒心巧克力糖60盒、酱菜罐头20多瓶。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决议提出: 以党主席华国锋为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继承毛泽东的遗志,粉碎“王张江姚反党集团”和对他们采取的一系列果断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全会一致表示同意。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是一个反革命的阴谋集团。他们根本反对“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基本原则,进行分裂中共、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 根据调查核实的大量证据,已经查明:王洪文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新生资产阶级分子”,并作出了开除王洪文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 1980年12月6日上午九时,第一审判庭提审王洪文,对他进行第二次调查。法庭指控他1968年11月在张春桥的指使下,伙同徐景贤等人,借为中共九大准备材料为名,编造所谓《陈毅反动言论小集》,在上海“九大”学习班中散发,对陈毅进行诬陷迫害。同时,还搜集编造了诬陷叶剑英、李先念、陈云、陈毅、聂荣臻、李富春、谭震林等人的材料共七十六份,一千一百六十三页。王洪文表示:“我相信是事实。”审判员就起诉书指控王洪文、姚文元于1976年1至9月,指使鲁瑛派人到中央一些部门和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四川、湖南、黑龙江搜集诬陷党政军领导干部的材料,诬蔑他们是“不肯改悔的走资派”、“还在走的走资派”、“组织还乡团”、“翻案复辟”。同时宣读了1976年6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和《情况汇编清样》刊登的《福建运动有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部运动处于停滞状态问题很多》中诬蔑中共福建省委负责人和邓小平等中共高层领导的节录。法庭对王洪文指使酿成的上海康平路武斗事件、围攻“上海柴油机厂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群众组织的武斗事件进行调查。王洪文对法庭所指控的犯罪事例均予以认可,同时表示“我是有罪的,我要向全国人民认罪”。12月13日,王洪文接受了审判庭的第三次调查。法庭指控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人以上海为基地,私自搞武装力量,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策动武装叛乱。 王洪文在“四人帮”里资历最浅,年龄最小。外界推测他对法庭所指控的犯罪事例均予以认可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肝病也可能是因刑讯逼供所致。 《邱会作回忆录》称,王洪文说:“我现在的身体为什么那样坏?要详细说,话就长了。他们给我上的刑具是现代化的,那种手铐一动就会自动紧固。你不挣扎还罢了,要是用力挣扎就会随之加紧,手紧箍得肿胀,疼痛难忍。我开始是关在人民大会堂的地下室,在我睡觉的房子内装有一个可以定时自响的仪器,声音不算很大,但有钻心的感觉,对人的精神刺激特别厉害。听了这种声音之后,无法入睡。这样无论昼夜都不能睡觉,我瞌睡的程度,别人是难于想象的。有一次我在喝开水,水还没有进口就睡着了。接着就‘啪’的一声响,我睁开眼睛,开水还是温的。到了监狱之后,是每两小时‘查房’一次。他们查房每次都要同我说话,即使睡着了也要叫醒,从不例外。为了要什么材料,对我搞车轮战术是常事。有时说着话就睡了,他们曾经几次给我注射过针药。只要注射了那种药,无论怎么样也睡不着,心里烦躁得特别痛苦。我坚决拒绝打针,他们就强给我注射。后来的交换条件是:只要好好交代就不打针了。”回忆录里还提到,“……过了三四天,我们(指邱会作一行人)坐在院子里‘放风’,王洪文最后一个出来,他刚走了没几步,人就像门板一样,直直地摔在地上,口吐白沫子,我们刚要去扶他,监管员立即说:‘千万别动,动就很危险,只有让他自己慢慢缓过来才成。’过了两三分钟,王洪文才慢慢侧过身来,鼻子磕出血,半个脸都是灰土。王洪文见我们几个坐在那里,只是一丝苦笑。”在审判时,王承认了自己所有罪行。 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被告人王洪文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庭审中王洪文没有请辩护律师。 去世 王洪文于秦城监狱服刑,其母王杨氏得知他被判刑后突发脑溢血在长春病逝。1985年,王洪文在例行体检中发现自己患上了严重的肝病,经院方批准转送到公安部所属的北京复兴医院住院治疗,与张春桥同住一个医院。 1992年8月3日,王洪文因肝癌在北京去世,终年56岁。同月5日,新华社发布电讯公布其死讯。 相关著述 代表作 《上海市委把炮口对准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滔天罪行》1967.1.7 《在上海市“深入开展对敌斗争大会”上的讲话》1968.06.24 《在中共“九大”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69.04.14 《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1973.08.24在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文集 网络版《王洪文文录》收1967.1-1976.10的讲话报告12篇,并附1967.1-1976.10的31篇著作目录。大同理想网2005年5月7日第1版 文革风云丛书09《群众暴政与政治投机——王洪文与文革》(上册),收1967.1-1976.10的王洪文的文稿19篇,2016年6月台湾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决议提出: 以党主席华国锋为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继承毛泽东的遗志,粉碎“王张江姚反党集团”和对他们采取的一系列果断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全会一致表示同意。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是一个反革命的阴谋集团。他们根本反对“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基本原则,进行分裂中共、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 根据调查核实的大量证据,已经查明:王洪文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新生资产阶级分子”,并作出了开除王洪文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 1980年12月6日上午九时,第一审判庭提审王洪文,对他进行第二次调查。法庭指控他1968年11月在张春桥的指使下,伙同徐景贤等人,借为中共九大准备材料为名,编造所谓《陈毅反动言论小集》,在上海“九大”学习班中散发,对陈毅进行诬陷迫害。同时,还搜集编造了诬陷叶剑英、李先念、陈云、陈毅、聂荣臻、李富春、谭震林等人的材料共七十六份,一千一百六十三页。王洪文表示:“我相信是事实。”审判员就起诉书指控王洪文、姚文元于1976年1至9月,指使鲁瑛派人到中央一些部门和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四川、湖南、黑龙江搜集诬陷党政军领导干部的材料,诬蔑他们是“不肯改悔的走资派”、“还在走的走资派”、“组织还乡团”、“翻案复辟”。同时宣读了1976年6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和《情况汇编清样》刊登的《福建运动有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部运动处于停滞状态问题很多》中诬蔑中共福建省委负责人和邓小平等中共高层领导的节录。法庭对王洪文指使酿成的上海康平路武斗事件、围攻“上海柴油机厂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群众组织的武斗事件进行调查。王洪文对法庭所指控的犯罪事例均予以认可,同时表示“我是有罪的,我要向全国人民认罪”。12月13日,王洪文接受了审判庭的第三次调查。法庭指控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人以上海为基地,私自搞武装力量,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策动武装叛乱。 王洪文在“四人帮”里资历最浅,年龄最小。外界推测他对法庭所指控的犯罪事例均予以认可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肝病也可能是因刑讯逼供所致。 《邱会作回忆录》称,王洪文说:“我现在的身体为什么那样坏?要详细说,话就长了。他们给我上的刑具是现代化的,那种手铐一动就会自动紧固。你不挣扎还罢了,要是用力挣扎就会随之加紧,手紧箍得肿胀,疼痛难忍。我开始是关在人民大会堂的地下室,在我睡觉的房子内装有一个可以定时自响的仪器,声音不算很大,但有钻心的感觉,对人的精神刺激特别厉害。听了这种声音之后,无法入睡。这样无论昼夜都不能睡觉,我瞌睡的程度,别人是难于想象的。有一次我在喝开水,水还没有进口就睡着了。接着就‘啪’的一声响,我睁开眼睛,开水还是温的。到了监狱之后,是每两小时‘查房’一次。他们查房每次都要同我说话,即使睡着了也要叫醒,从不例外。为了要什么材料,对我搞车轮战术是常事。有时说着话就睡了,他们曾经几次给我注射过针药。只要注射了那种药,无论怎么样也睡不着,心里烦躁得特别痛苦。我坚决拒绝打针,他们就强给我注射。后来的交换条件是:只要好好交代就不打针了。”回忆录里还提到,“……过了三四天,我们(指邱会作一行人)坐在院子里‘放风’,王洪文最后一个出来,他刚走了没几步,人就像门板一样,直直地摔在地上,口吐白沫子,我们刚要去扶他,监管员立即说:‘千万别动,动就很危险,只有让他自己慢慢缓过来才成。’过了两三分钟,王洪文才慢慢侧过身来,鼻子磕出血,半个脸都是灰土。王洪文见我们几个坐在那里,只是一丝苦笑。”在审判时,王承认了自己所有罪行。 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被告人王洪文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庭审中王洪文没有请辩护律师。 去世 王洪文于秦城监狱服刑,其母王杨氏得知他被判刑后突发脑溢血在长春病逝。1985年,王洪文在例行体检中发现自己患上了严重的肝病,经院方批准转送到公安部所属的北京复兴医院住院治疗,与张春桥同住一个医院。 1992年8月3日,王洪文因肝癌在北京去世,终年56岁。同月5日,新华社发布电讯公布其死讯。 相关著述 代表作 《上海市委把炮口对准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滔天罪行》1967.1.7 《在上海市“深入开展对敌斗争大会”上的讲话》1968.06.24 《在中共“九大”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69.04.14 《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1973.08.24在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文集 网络版《王洪文文录》收1967.1-1976.10的讲话报告12篇,并附1967.1-1976.10的31篇著作目录。大同理想网2005年5月7日第1版 文革风云丛书09《群众暴政与政治投机——王洪文与文革》(上册),收1967.1-1976.10的王洪文的文稿19篇,2016年6月台湾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
5.5隨後在2000年7月中發佈,它改善列印預覽的功能、CSS及HTML標準的支援和應用程序編程介面。這個版本被隨附在Windows Me中。 6.0版本 2001年8月27日,Internet Explorer 6發佈,距Windows XP正式發佈日僅數星期。此版本包含增強版DHTML、內聯網頁框架的內容限制和部分支援CSS level 1、DOM level 1和SMIL 2.0。其他特色包含新版本的IEAK、媒體列和Windows Messenger、錯誤收集、自動化重整圖片大小、P3P和新的外觀,能配合Windows XP的Luna界面。2002年,Gopher的功能被禁用,7.0版本更取消對Gopher的支援。 7.0版本 2005年2月15日,微軟主席比爾·蓋茨於舊金山的RSA討論會中,宣佈新版本瀏覽器將會發佈。推出新瀏覽器的原因是Internet Explorer的市場佔有率逐漸被Mozilla Firefox侵蝕。此外,微軟宣佈7.0版本只可以用於Windows XP SP2或之後的作業系統中,包括Windows XP SP3、Windows Server 2003 SP1和Windows Vista。 2006年10月18日,Internet Explorer 7發布,新版本包括修復一些程式中的錯誤,加強對網頁標準的支援,加入分頁瀏覽,還有一個支援各搜索引擎的搜尋方塊,一個RSS瀏覽器,支援國際化域名,和反钓鱼式攻击過濾器。除此之外,用戶可以完全控制ActiveX和更佳的保安架構,包括與Windows系統分開,不像以往般緊密融合,從而提高安全性。 2008年2月12日,微軟以「安全原因」通过Windows Update把所有Windows系统的浏览器强制升级到7.0版本,但由於Windows 2000并不支持7.0版本,所以没有強制升级。 8.0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8從2008年的第一季開始發佈測試版本,並附帶於Windows 7。 2008年3月5日,微軟發佈Internet Explorer 8 Beta 1。它支援Windows XP SP2、Windows XP SP3、Windows Server 2003 SP2、Windows Vista及Windows Server 2008的32位元及64位元環境。 2008年7月28日,微軟IE專案經理Andy Zeigler在微軟官方部落格上透露Internet Explorer 8三種增強可靠性的新功能,分別是鬆散耦合式IE(LCIE)、自動當機恢復和Windows錯誤報告。 2008年8月27日,微軟發佈Internet Explorer 8 Beta 2,可以在其官方網站中下載。它提供英文、日文、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及德文版本等21種語言版本。 與IE7相比,網頁標準支援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並成功通過Acid2測試。不過Acid3(於Internet Explorer 8 Beta 1發佈前兩天發佈)的測試結果依舊遠遠落後於Firefox、Opera等瀏覽器。 2009年1月26日,Internet Explorer 8 RC 1正式面世,此版本提供二十五種語言供下載使用,修復在Beta版所發現的錯誤與安全性問題,並加強軟體穩定性與效能。 2009年3月19日,Internet Explorer 8正式版發佈。 2014年4月8日,微軟宣布不再提供Internet Explorer 8的技術協助,包括保護電腦安全的安全性修補程式在內。 9.0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9采用全新的JavaScript引擎「Chakra」。 Internet Explorer 9瀏覽器不再支援Windows XP及其以前版本,對Windows Vista SP1和RTM版本亦不支援。根據測試,Internet Explorer 9瀏覽器對JavaScript語言的解析速度超過Firefox 4瀏覽器。 Internet Explorer 9於2011年3月14日推出,並出现新图标。Internet Explorer 9的界面變得十分简洁,界面主要只有前进、后退按钮及地址栏,速度也有很大進步。而且IE9是IE中第一个带硬件加速的版本,在Acid3測試中獲得100分,但其所顯示的圖像仍與正式結果有所差異,例如上方的“Acid 3”字樣缺陰影。 10.0版本 2011年4月,微软在拉斯維加斯召開的MIX11大会上,發表開發僅三周的Internet Explorer 10 Platform Preview預覽版本。 2012年,Internet Explorer 10正式發布。 Internet Explorer 10預裝於Windows 8及Windows Server 2012。Internet Explorer 10不支援Windows Vista,換言之,只有Windows 7才能將IE 9升級為Internet Explorer 10。 11.0版本 2013年6月26日,在Build Windows 2013大會上,Microsoft發布全新Windows 8.1預覽版,Windows 8.1內建Internet Explorer 11預覽版。2013年10月17日,Internet Explorer 11正式發布。 發行歷史 軟體特性 Internet Explorer提供了最宽广的网页浏览和建立在操作系统裡的一些特性,例如:為Microsoft Update而设计。在最著盛名的浏览器大战中,微软用提供了最具改革新的特性取代了Netscape。 可用性和瀏覽親和性 Internet Explorer 7增加了彈出式視窗的封鎖和分頁瀏覽、RSS等的主流功能,較舊的版本可透過安裝MSN搜尋工具列來達到分頁瀏覽的效果。 組件對象模型 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在Internet Explorer里被广为使用。它允许第三方厂商通过浏览器帮助对象(BHO)添加功能;并且允许网站通过ActiveX提供丰富的内容。由于这些对象能拥有与浏览器本身一样的权限(在某种情形之下),对于安全就有很大的担心。最新版的Internet Explorer提供一个加载项管理器以控制ActiveX控件和浏览器帮助对象,以及一个“无加载项”版本(在所有程序/附件/系统工具之下)。 安全架構 Internet Explorer使用一个基于区域的安全架构,意思是说网站按特写的条件组织在一起。它允许对大量的功能进行限制,也允许只对指定功能进行限制。 對於瀏覽器所出現之漏洞,微軟透過自動更新不定期發布修補漏洞的更新提供給使用者安裝。 自版本8,Internet Explorer提供一个下载监视器和安装监视器,允许用户分两步选择是否下载和安装可执行程序。这可以防止恶意软件被安装。用Internet Explorer下载的可执行文件被操作系统标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每次都会要求用户确认他们是否想执行该程序,直到用户确认该文件为「安全为止」。 群組原則 Internet Explorer可通过群組原則进行完全配置。Windows服务器域管理员可以应用并强制一系列设定以改变用户界面(例如禁止某些菜单项和独立的配置选项),以及限制安全功能(例如下载文件),零配置,按站点设置,ActiveX控件行为等。策略设置可以按每用户和每机器为基础进行设置。 網頁標準的支援 | Explorer 10不支援Windows Vista,換言之,只有Windows 7才能將IE 9升級為Internet Explorer 10。 11.0版本 2013年6月26日,在Build Windows 2013大會上,Microsoft發布全新Windows 8.1預覽版,Windows 8.1內建Internet Explorer 11預覽版。2013年10月17日,Internet Explorer 11正式發布。 發行歷史 軟體特性 Internet Explorer提供了最宽广的网页浏览和建立在操作系统裡的一些特性,例如:為Microsoft Update而设计。在最著盛名的浏览器大战中,微软用提供了最具改革新的特性取代了Netscape。 可用性和瀏覽親和性 Internet Explorer 7增加了彈出式視窗的封鎖和分頁瀏覽、RSS等的主流功能,較舊的版本可透過安裝MSN搜尋工具列來達到分頁瀏覽的效果。 組件對象模型 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在Internet Explorer里被广为使用。它允许第三方厂商通过浏览器帮助对象(BHO)添加功能;并且允许网站通过ActiveX提供丰富的内容。由于这些对象能拥有与浏览器本身一样的权限(在某种情形之下),对于安全就有很大的担心。最新版的Internet Explorer提供一个加载项管理器以控制ActiveX控件和浏览器帮助对象,以及一个“无加载项”版本(在所有程序/附件/系统工具之下)。 安全架構 Internet Explorer使用一个基于区域的安全架构,意思是说网站按特写的条件组织在一起。它允许对大量的功能进行限制,也允许只对指定功能进行限制。 對於瀏覽器所出現之漏洞,微軟透過自動更新不定期發布修補漏洞的更新提供給使用者安裝。 自版本8,Internet Explorer提供一个下载监视器和安装监视器,允许用户分两步选择是否下载和安装可执行程序。这可以防止恶意软件被安装。用Internet Explorer下载的可执行文件被操作系统标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每次都会要求用户确认他们是否想执行该程序,直到用户确认该文件为「安全为止」。 群組原則 Internet Explorer可通过群組原則进行完全配置。Windows服务器域管理员可以应用并强制一系列设定以改变用户界面(例如禁止某些菜单项和独立的配置选项),以及限制安全功能(例如下载文件),零配置,按站点设置,ActiveX控件行为等。策略设置可以按每用户和每机器为基础进行设置。 網頁標準的支援 Internet Explorer使用Trident排版引擎,幾乎完整支援HTML 4.01,CSS Level 1,XML 1.0和DOM Level 1,只是有一些排版錯誤。它亦部分支援CSS Level 2和DOM Level 2。它自带的XML解释器支持XHTML,但是微软从IE 5.0以后取消这一支持,使它变得难以访问。如其它浏览器一样,当MIME类型标识为text/html,它能解释为XHTML。当MIME类型标识为application/xml和text/xml时,它也能解释把XHTML解释为XML,但需要一个小的XSLT度量来重新启用XML对XHTML的支持。当把它定义为偏好类型如application/xhtml+xml时,它假装不理解XHTML,相反把它当成一种不了解的供下载的文件类型来对待。 Internet Explorer依靠DOCTYPE判断一个网页应该按老版本渲染还是按W3C标准渲染(在打印中,Internet Explorer总使用W3C标准。)。根据MSXML的版本不同,它可以完全支持XSLT 1.0或1998年12月的XSL草案。Internet Explorer有一个自己的ECMAScript变体,名为JScript。 最新版的Internet Explorer 11,支援部分的HTML5新標準以及CSS3,於The HTML5 test當中,獲得376/500分,不過相較於其他流行的瀏覽器而言,支援度仍屬於偏低。 專利的延展元件 Internet Explorer引進一系列專利的網頁標準延伸,包括HTML,CSS和DOM。這令到一些網站只可被Internet Explorer正常顯示。 支援系統 Windows **該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與Windows 95附帶發佈。2.0附帶於OSR1,3.0附帶於OSR2,4.0附帶於OSR2.5。 ***随附于RTM的2000中的浏览器为IE5.00,但在安装Service Pack后则升级为5.01SP*,SP则为安装的Service Pack版本 Mac OS £ Internet Explorer 2.0及2.0.1需要版本7.0.1以上之系統。Internet Explorer 2.1需要版本7.1以上之系統。 € Internet Explorer 3.01需要Mac OS 8.0及Mac OS 8.1之系統;Internet Explorer 4.01需要Mac OS 8.5及8.5.1; Internet Explorer 4.5需要Mac OS 8.6至9.0.4之系統;Internet Explorer 5需要Mac OS 9.1至9.2.2以及Mac OS X v10.0之系統;Internet Explorer 5.1需要Mac OS X v10.1之系統;Internet Explorer 5.2需要Mac OS X v10.2之系統。 ¥ Internet Explorer 5 Macintosh Edition需要Mac OS 7.6以上之系統。Internet Explorer版本5.1; 5.1.4; 5.1.5; 5.1.6及5.1.7需要包含Appearance Manager之Mac OS 8.0以上或Mac OS 7.6.1之系統。 其他 正面評價 Internet Explorer 9新的JavaScript引擎和硬件加速意味著速度大大提高。簡約的界面為網頁留下更多的空間。保護使用者,阻止下載惡意軟件。改進的選項卡功能。許多安全功能,如跟踪保護,改進標準支持。在Windows 7的工具列中釘選網站等創新功能。 微軟的新瀏覽器,更快,更符合HTML5,更符合現代互聯網。一個重大改進超過其前身。它也帶來一些獨特的功能,如釘選網站和硬件加速。 "驚人的快"- New York Times "簡單地驚人" - Conceivably Tech "IE9值得一試" - eWeek "太多獨特功能,讓Internet Explorer回到瀏覽器大戰中" -Cnet 批评 Internet Explorer也是一款招致很多批評的網路瀏覽器,大部分批評集中在其安全架構以及對開放標準的支持程度上。 安全性 Internet Explorer最主要都是被批評其安全性。很多間諜軟件,廣告軟件及電腦病毒入侵是因為軟件有安全漏洞及安全結構有裂縫。瀏覽惡意網站(如色情,釣魚網站)時會被惡意安裝。這被名為「路過式下載」:在ActiveX的安全描述中填寫虛假的描述以遮蓋軟件的實際用途,誤導使用者安裝一些惡意軟件,在IE7已修正解決。雖然所有軟件都會有安全漏洞,但微軟使用比其他瀏覽器稍長的時間去修补漏洞。 但2011年12月的一份Google研究的報告中指出,Internet Explorer 9安全性已和Google Chrome持平,反觀Mozilla Firefox大幅落後。 網頁標準的支援 其他批評來自技術專家用戶、網站開發者和建基於Internet Explorer而開發的軟體應用程式的開發者,他們十分擔心Internet Explorer對開放標準的支援,因為Internet Explorer通常使用專利的網頁標準延伸元件來達至相似的功能。 Internet Explorer對一些標準化技術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支援,但亦有很多執行上的差距和相容性的故障,這導致技術開發者的批評日益增加。批評增加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是歸因於Internet Explorer的競爭對手相對地已提供完全的技術支援,標準規格(Standards-compliant)的應用亦越來越廣泛起來。因為Internet Explorer在全球使用率上佔有頗高的百分比,網路開發者們在尋求跨平臺的代碼時常常會發現Internet Explorer的漏洞、私有的功能集合和對標準支援的不完善。通常來說,網路開發者們在編寫代碼時應該具有跨平臺性,因此能在所有主要瀏覽器上運行的代碼總是必不可少的。Internet Explorer只支援少數的CSS、HTML和DOM特性,而且更不跟隨W3C的標準。另一個Internet Explorer缺點源自PNG格式(參見Internet Explorer對PNG的支援問題),這一問題僅在Internet Explorer 7中得到解決。但Internet Explorer 7在訪問含有透明PNG的網頁時性能降低。Internet Explorer 8是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第一個完全通過Acid2測試和CSS2.1測試的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从这个版本开始注重对W3C標準的支持。 2011年3月14日發布的Internet Explorer 9瀏覽器大幅提高對CSS3和HTML5等W3C規範的支援程度,這個版本也是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第一个采用GPU加速的版本,正式版於Acid3測試中獲得100/100分(但其所顯示的圖像仍與正式結果有所差異,例如上方的“Acid 3”字樣缺少陰影,到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 10正式-{}-通過)。支援網頁標準已追上其他競爭對手。 最新版的Internet Explorer 11对于HTML5的支持度,相较其他流行的浏览器而言仍然偏低。 獎項 One of PC World's Best Products of 2011 - PC World 虚拟人物形象 微软于2013年11月6日在AFA亞洲動漫展上推出Internet Explorer的虚拟人物形象藍澤祈。 Microsoft Edge 2015年4月29日,微软在 Build 2015 開發者大會中,代號為「Project Spartan」的瀏覽器被正式命名為Microsoft Edge。Internet Explorer雖然会在Windows 10中繼續存在,但不會開發新版本。 2021年1月,Microsoft Edge 正式发布 Chromium 内核版本。原 EdgeHTML 内核的版本不再获得升级。 2021年5月19日,微软宣布从 2022 年6月15日开始,部分 Windows 10 个人版将不再内置 Internet Explorer 浏览器。但之后仍可通过Edge中的 |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RCA的部分技术人员被美军征用,NBC开始削减电视节目播出时数。直至1944年,NBC才重新增加电视节目的播出。1944年,NBC费城分台和奥尔巴尼/斯克内克塔迪WRGB分台开始重新播出节目。其中两台自1944年4月10日开始播出的《炮火之声》(The Voice of Firestone)音乐节目,更开始进行每周定期播出。该节目一般被认为是NBC的第一个常规性电视节目。 1945年5月8日,同盟国在二战欧洲战场取得胜利。NBC的纽约WNBT分台在当日向纽约的电视拥有者邮寄节目预告,并播出长达数小时的特别新闻报道。当日,WNBT直播了胜利日当天欢庆胜利的人群。 二战后的迅速发展 1947年,NBC的WNBT分台现场转播于纽约举行的棒球比赛1947年世界大赛,这是美国职棒世界大赛的首次电视转播。直播讯号由WNBT向纽约地区转播。此次比赛转播吸引了大量观众,并在纽约地区掀起电视机抢购潮。尽管此次比赛仅在纽约地区播出,但同时也发掘出电视广播的潜力。 NBC电视网于1948年6月开播的综艺节目《德士古星空剧场》(Texaco Star Theater)是NBC电视服务的第一波收视高潮。节目造就了NBC的第一位电视明星米尔顿·伯利(Milton Berle),被称为“电视先生(Mr. Television)”。 1950年代,NBC电视网涌现出一批电视节目,包括1952年1月14日开播的早间资讯节目《今天》(Today),及1954年开播的晚间娱乐节目《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这两个节目持续播出超过50年,直至现在。另外还有纪录片《广阔的世界》(The Wide Wide World)及多个由NBC电视网制作的,在电视上播出的电视电影。 1951年,NBC委托作曲家吉安·卡洛·梅诺蒂为NBC电视网创作一部歌剧,这部歌剧是美国第一部只在电视上播出的歌剧。梅诺蒂创作的这部45分钟的歌剧《Amahl and the Night Visitors》讲述了一个残疾的牧童遇见东方三博士,并在将他的拐杖拿给圣婴后,奇迹般地痊愈的故事。这一歌剧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甚至于NBC在1951年至1966年期间多次重播,直至梅诺蒂表示反对后才结束。然而在1978年,NBC再次将该歌剧重制为电影,并在同年播出。 彩色电视 1940年,RCA在内部开始测试电子式彩色电视,并在1941年2月20日第一次对外测试彩色电视广播。之后于1947年,RCA推出第一款电子式彩色电视摄像机。 经过一连串测试后,RCA于1949年8月正式对外公布其研发的电子式彩色电视系统,并命名为RCA制式。同年9月,NBC开始在华盛顿对外试播RCA制式彩色电视。NBC电视网的竞争对手CBS电视网和杜蒙特电视网也分别开发了自家的彩色电视制式,其分辨率、与黑白电视兼容性各不相同。 1953年12月,在向联邦通信委员会取得执照后,NBC的费城分台WPTZ(现在的KYW-TV)正式开始播出彩色电视节目。WPTZ播出的第一个彩色商业电视节目为电视剧《》。不过该电视剧并非全集都为彩色画面。NBC播出的第一部全彩色的电视剧是1954年的《》 1950年代,联邦通信委员会研发的第二代NTSC彩色电视制式逐渐成熟,但是当时的三家电视网(CBS、杜蒙特、NBC)各自使用各自的彩色电视制式。1951年,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防动员办公室开始限制电视广播,间接使各自的自家制式相继放弃。1953年12月17日,联邦通信委员会宣布NTSC成为美国彩色电视广播的制式。NBC的彩色电视服务开始以NTSC制式播出。 NBC于1955年播出的彩色电视音乐剧《》是NBC彩色电视的一次收视热潮。该音乐剧在1955年3月7日的《Producers' Showcase》栏目中播出,音乐剧并非事先录制好,而是从百老汇剧院现场直播。当日,NBC创造了6500万人收看的收视纪录。此后该剧于1956年、1960年重播,每次重播均为现场直播。在1960年12月8日的重播中,NBC将音乐剧录制下来,并在此后的重播中以录播方式播出。 1961年,美国影业公司华特迪士尼公司开始制作彩色电视电影。此前,迪士尼公司的电视电影原先于ABC播出,但由于ABC电视网的技术和资金有限,无法播出彩色电视节目,迪士尼遂与NBC合作,播出彩色电视电影。1961年9月24日,NBC开始于周日晚间播出晚间档《》(Walt Disney's Wonderful World of Color),当晚播出的第一集为《唐老鸭漫游数学仙境》(Donald in Mathmagic Land)。该晚间节目档直至1981年结束,改由CBS播出。 截至1966年1月,NBC电视网已有接近100%的节目以彩色播出,而CBS仅达到51%,ABC仅达到49%。同年11月7日,当NBC的日间竞赛节目《》开始以彩色播出后,NBC电视网正式进入全彩色广播。然而NBC旗下可以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电视分台为数不多。 1964年10月17日,NBC播出电影《See How They Run》。该电影由环球影业制作,讲述三个孤儿无意间发现一间跨国公司杀害他们父亲的证据,并与公司斗智斗勇的故事。该影片被视作第一部长篇(60分钟或以上)电视电影。 1970年代——萎靡不振 1960年代末,美国电视业迎来观众结构的重大改变,(指二战后1946至1964年间出生的人)逐渐成年。NBC及其它电视网意识到其节目长期以来仅拥有同一观众群,部分节目已长期播出,为吸引年轻观众群,NBC开始停播部分面向中老年观众的电视节目,如音乐节目《》和《》,并开播诸如电视电影时段《神秘之夜》、喜剧小品《》、电视剧《》等面向年轻人的节目。 1974年,赫伯·施洛瑟就任NBC总裁。为吸引年轻观众收看,NBC电视网高价购入大量剧集,然而这些剧集非但没有吸引18至34岁观众群,还使中老年观众减少。此后,NBC电视网黄金时段节目中,仅有1975年开播的周六深夜综艺节目《NBC周六之夜》(NBC's Saturday Night,后改名为Saturday Night Live,周六夜现场)获得较高收视率,并取得较大成功。该节目由一系列讽刺恶搞当下政治和文化的喜剧小品组成,期间会邀请音乐嘉宾进行演奏。节目播出后,立即获得巨大反响,甚至迫使ABC在1976年将《周六夜现场》停播,《NBC周六之夜》也播出至今。尽管如此,NBC黄金时段大部分电视节目均未能播出第二季。 此后于1978年,NBC向ABC挖角,邀请ABC的弗雷德·希尔弗曼担任NBC总裁。此前希尔弗曼曾带领ABC取得收视率第一。希尔弗曼进入NBC后,引入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并招收一批新的高层人员。同时,NBC开播一系列电视剧、娱乐节目,其中有不少节目曾在ABC和CBS中大获成功,而诸如情景喜剧《细路仔》(Diff'rent Strokes)、电视剧《将军》(Shōgun)、真人秀《真实的人》(Real People)等节目都引起收视热潮。之后,希尔弗曼也开始对新闻部进行改革,其晚间新闻节目《NBC晚间新闻》、早间新闻节目《今天》的收视率得以与ABC、CBS平起平坐。即便如此,NBC大部分节目均未能取得成功,其整体收视率始终落后于其他电视网。 NBC电视网的经营每况愈下,旗下加盟台逐渐出现脱离电视网的趋势,有数十个NBC加盟分台改为加盟ABC。为节省资金,NBC取消了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转播计划,以节省8700万美元的转播版权费。 1980年代——东山再起 1981年,希尔弗曼辞职,格兰特·廷克(Grant Tinker)就任NBC电视网总裁,布兰登·塔奇科夫(Brandon Tartikoff)担任娱乐节目部经理。塔奇科夫开始改造NBC电视剧节目表。其中,曾在第一季中收视率低迷的电视剧《希尔街的布鲁斯》(Hill Street Blues)被改在周四播出,其收视率迅速提高。此类做法使得不少先前收视率较低的电视剧大获成功,例如《欢乐酒店》、《霹雳游侠》、《天龙特攻队》,部分节目甚至在NBC首映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播出,并在各地形成极大的影响力,而《A字特攻队》也成为1982-1983年间唯一一个进入尼尔森收视率前二十的NBC电视节目。同时,NBC通过对观众群的统计,对节目间插播的广告进行安排,获得极高的广告收入,NBC成功渡过难关。 1984年,情景喜剧《考斯比一家》的成功掀起一股情景喜剧的热潮,其中在1982-1983年间开播的情景喜剧《家族的诞生》(Family Ties)收视率极速提高。随之而来的,是NBC电视网的总体收视率的上升,并在1985-1986年间再次成为收视率第一名,期间较受追捧的电视剧有《黄金女郎》、《迈阿密风云》、《天堂之路》、《神探亨特》。 1987年秋季,NBC开始为其下属分台提供晚间节目包,并在黄金时段前的19:30(美国东部时间)由各分台播出,包括《马布尔海德庄园》(Marblehead Manor)、《她是警长》(She's the Sheriff)、《你不能把它带走》(You Can't Take It with | NBC及它当时的24家附属电台在1926年11月15日开始广播,当时由成立于1919年的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管理。美国无线电公司由通用电气公司、西屋电气公司、联合水果公司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等四家公司控股。 早期广播电台网成员:WEAF及WJZ 纽约的本地广播电台WEAF(电台呼号)最初曾是AT&T旗下西部电力公司的一个实验机构,负责制造接收设备和天线,同时AT&T旗下的貝爾實驗室公司当时正在研制较高质量的音频传输技术,所以AT&T在1922年开办了WEAF电台,作为-{zh-hans:研发中心;zh-hant:研究和發展中心;zh-tw:研究和發展中心;zh-hk:研究和發展中心;zh-mo:研究和發展中心;}-。WEAF有固定的节目播出时间表,同时还应广告和赞助商的需要开办了一些新节目。WEAF很快取得了成功,并且与其他电台建立网络以播报体育和政治新闻。WEAF的一大创举是形成了被称做“广播链(chain broadcasting)”的电台模式(即今天的“电台联播网”, networking),将Outlet公司位于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的WJAR电台和AT&T位于华盛顿的WCAP电台连接起来。 RCA也注意到电台联播网模式(各电台分享节目)所带来的优势,于是1923年RCA在华盛顿开办了WRC电台,通过低质量的方式在各个城市间传送节目(AT&T当时垄断了高质量传输模式)。 1925年,AT&T的管理层认为WEAF电台(及其网络)与公司的宗旨──电话服务──不符,于是同意出售WEAF电台给RCA。RCA在购得WEAF电台后租用AT&T电话网传输节目。而RCA的股东之一西屋电气公司,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有一家定位类似的先锋电台WJZ,该家电台也在1923年从西屋公司转至RCA名下,并搬到了纽约。 NBC红蓝网(Red & Blue Networks)诞生 RCA以100万美圆的价格购得了WEAF电台和另一家华盛顿的姐妹电台WCAP,并随即关闭了WCAP电台。随后,在1926年末,RCA宣告由RCA全资拥有的子公司——國家廣播公司(The 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成立,实际上这家公司是由RCA出资50%,通用电气出资30%,和西屋电气公司出资20%组成。该公司官方成立时间是1926年11月15日。 作为之前两家广播网中的旗舰电台,WEAF电台和RCA公司的WJZ电台在新成立的NBC里并存了大约一年时间。1927年,NBC正式确定他们的市场策略:NBC红网(the NBC Red Network)播出娱乐和音乐节目,内容主要来自纽约WEAF电台(在1928年频率是660KHZ),NBC蓝网(the NBC Blue Network)主要播出长期性,且大多不接受赞助的节目,包括新闻和文化节目,内容主要来自纽约WJZ电台(1928年频率760KHz,1941年770KHZ)。这种颜色的划分是来自早年工程师们用来区分WEAF和WJZ电台成员的方式,WEAF用红色图钉标志,而WJZ使用蓝色。 1927年4月5日,NBC将广播服务拓展至美国西海岸,并在此开播NBC橙网(the NBC Orange Network),又称为太平洋海岸网(the Pacific Coast Network)。最初,该广播网在旧金山的分台KPO电台向全网重播NBC红网的节目。之后于1931年10月18日,位于美国中西部的NBC金网(the NBC Gold Network)开播,又称为太平洋金网(Pacific Gold Network),并播出来自NBC蓝网的节目。NBC橙网在1936年撤销,其下属广播电台在橙网撤销后被归属于NBC红网之下。同时NBC金网成为蓝网的一部分。1930年代,NBC又在美国南部为短波广播电台开办了NBC白网(the NBC White Network)。 1927年,NBC的总部迁至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711号的上层,在1933年,NBC提升了第五大道总部的设施。 1930年,通用电气公司因违反反托斯拉法而被处罚,RCA公司从通用电气公司中分离出去。1933年,NBC总部随RCA迁至洛克菲勒中心。 NBC音阶 著名的NBC三响音阶在多年的发展后终于诞生。这个三响音阶最早是属于NBC红网的亚特兰大WSB电台为他们自己的节目创作的。NBC纽约总部的经理某天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足球赛的转播中听到了它,并随即请求允许在全国电台中使用。NBC从1931年开始使用这个三响音阶,而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美国专利及商标局注册的“声音商标”。一个在三响之后重复第一个音阶的NBC三响音阶变化版本(也称为“NBC四响音阶”)在战争时期常被使用(特别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中盟军进攻西欧日(D-Day)及其他灾难发生之后。 1932年,NBC三响音阶开始被用于在电台红蓝网信号切换时,通知中转站的工程师切换信号。 NBC三响音阶也在NBC电视网中使用,例如在NBC晚间新闻的片头曲《The Mission》(约翰·威廉斯创作,自1985年开始使用)中。 NBC蓝网演变为美国广播公司(ABC) 1934年,美国的(已结业)向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投诉,声称NBC的两大网络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电台网络垄断了美国的广播市场。联邦电信委员会从1938年开始调查NBC是否有垄断行为,并在1939年发表报告,指出NBC红蓝网的“垄断行为”,并要求RCA剥离旗下的一个网络。然而FCC后来拒绝了互动广播公司的投诉。 为免在联邦电信委员会的上诉中失利,RCA在1941年将NBC拆分成两个公司。NBC蓝网变成“NBC蓝网有限公司(NBC Blue Network, Inc.)”,NBC红网变成“NBC红网有限公司(NBC Red Network, Inc.)”。两个网络于1942年1月8日正式拆分。拆分后NBC蓝网被称为“蓝网”(Blue Network),NBC红网则被直接称为“NBC”。 1943年5月,RCA在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中失利,RCA于1943年以8百万美圆的价格出售NBC蓝网给保险业巨头建立的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System)。Noble得到了蓝网的商标、纽约的播音室、电台的播音员、两座半电台(纽瓦克/纽约市的WJZ电台,旧金山的KGO电台和与WLS电台分享频率的芝加哥WENR电台)及60个成员电台。诺布尔将公司更名为“蓝网有限公司(The Blue Network, Inc.)”但同时也想能拥有一个更容易记忆的名字。1944年他向处获权使用“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的名称,从此蓝网变成了ABC。官方宣布更名是在1945年6月15日。 广播的黄金时代 1920年代,收音机在美国家庭中得到普及,美国广播业进入。NBC成为很多著名歌星(比如艾尔·乔逊、鲍勃·霍普以及阿图罗·托斯卡尼尼的NBC交响乐团)和节目的成名地。NBC的下属电台发射站功率较其他电台大,部分发射站可以播出高质量的AM广播信号。 1940年代,NBC的竞争对手CBS通过允许旗下艺员在自己的唱片公司制作节目,逐渐赶上NBC,因为艺员由此能获得更多利益。1948年至1949年,不少NBC艺员转至CBS,例如弗兰克·辛纳屈。为了应对CBS周日晚间时段节目(转至CBS的前NBC艺员的节目精选)及保留未因电视普及而转去看电视的听众,NBC于1950年11月10日开播《》(The Big Show)。该综艺节目长达九十分钟,播出包括音乐、喜剧、戏剧演出在内的多种节目,并吸引了包括艾拉·费兹洁拉、埃塞尔·巴里摩尔、格魯喬·馬克思在内的艺员。 然而,进入1950年代,电视的普及依旧使更多听众转为观看电视,广播听众大幅减少,《大演出》的成功也未能持续下去。1952年,NBC在该节目上耗费约一百万美元后,该节目结束播音。 NBC广播的最后一个主要节目热潮为1955年6月12日开播的《》(Monitor)节目。这是一个在周末连续播出的节目,有诸多著名节目主持人(如戴夫·加洛韦、休·唐斯、埃德·麦克马洪和基因·雷伯恩)主持,包括了音乐、综艺、新闻、访谈、天气预报等多种节目内容。《监听》节目的成功持续了多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本地电台(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地域的本地电台)趋于打破联网广播的束缚。1975年1月26日,“监听”节目结束广播,而此时NBC的价值仅在于它的整点新闻及相关一些背景报道了。 广播业的衰落及NBC广播网转手 1975年7月18日,NBC推出“新闻信息服务”(NBC New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NIS),为一些想开播纯新闻频率的本地电台提供每小时长达55分钟的新闻。NBC首先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的下属电台启动服务。这项服务吸引了大约几十家本地电台的加入,但不足以让NBC盈利,這項服務在1977年5月29日终止。 1979年,NBC发现ABC通过播出音乐磁带,获得了大量青年听众,于是在同年5月28日,NBC推出面向青年听众的“来源(The Source)”网,该网络为FM电台提供演唱会录音和新闻简报。该节目得到较高收听率,直至1986年NBC被收购后才停播。 1982年,NBC开播《TalkNet》电话访谈节目,由布鲁斯·威廉斯(Bruce Williams)、伯纳德·梅尔策(Bernard Meltzer)及萨利·杰茜·拉斐尔(Sally Jessy Raphael)主持。《TalkNet》填补了NBC各分台在晚间时段的节目空缺,也允许各分台在节目前后自行播出广告。该节目并未获得较高收听率,但其节目形式对全国性电话访谈广播节目有一定影响。该节目直至20世纪90年代NBC广播网转手数次后才结束播出。 1986年,通用电气收购NBC后,发现NBC广播部门长期未有盈利,认为其广播事业与他们的长远发展不符。加上FCC不允许通用电气公司在美国同时拥有电视网和广播网,1987年,通用电气将NBC广播网络运营权和商标出售给公司(2011年停播前曾为美国最大的广播网络,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广播子公司),而NBC旗下的所有广播电台也被分别出售。NBC广播网络(NBC Radio Network)作为一个广播节目服务的名称不复存在,而只作为Westwood One的一个商标。 Westwood One收购NBC广播服务后,不断削减其播出时长,以至于在1989年停播综艺节目《永恒之夜》(The |
長崎放送(Nagasaki Broadcasting Company) NEOGEO BATTLE COLISEUM,SNK Playmore的格鬥遊戲。 National | Canada)是加拿大一家商业银行。 長崎放送(Nagasaki Broadcasting Company) NEOGEO BATTLE COLISEUM,SNK |
H2O + SO42- 以铜為例: Cu + 2 H2SO4 (𝑐𝑜𝑛𝑐.) →SO2 + 2 H2O + CuSO4 若与活泼金属接触则浓硫酸被还原的程度将更大,以锌為例: 3 Zn + 4 H2SO4 (𝑐𝑜𝑛𝑐.)→ S + 4 H2O + 3 S+3ZnSO₄ 不过,铅与钨因在反应时產生保护层故能抵挡硫酸的腐蚀。 非金属物质的氧化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使其亦可以氧化非金属,例如碳和硫。 C + 2 H2SO4(𝑐𝑜𝑛𝑐.)→ CO2 + 2 SO2 + 2 H2O S + 2 H2SO4(𝑐𝑜𝑛𝑐.)→ 3 SO2 + 2 H2O 在上述反应,碳和硫的氧化数由0升至+4。 当硫、硒溶于发烟硫酸时,逐步被氧化为S162+(橙红色)、S82+(蓝色)、S42+(黄色)、Se82+(绿色)、Se42+(黄色)等多聚阳离子。 跟某些盐反应 硫酸可与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相应的酸,可与碳酸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硫酸盐、水和二氧化碳。 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亲电芳香取代反应 硫酸能发生亲电芳香取代反应,变為磺酸。 自然界的存在 地球 100%纯硫酸為无色粘稠液体,很难在地球上找到,因為其与水的亲和性很高,一暴露在空气中便会吸取水分。酸雨可能含稀硫酸,这主要是因為在雨水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水结合,当中的產物亚硫酸还会进一步地被氧化,形成硫酸。至於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则主要来自於很多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以及含硫化石燃料的燃烧。 自然界中,很多含硫的矿物质,例如硫酸铁,在发生氧化反应后形成硫酸,所形成的液体為高度酸性,能氧化残留的金属物,并释放出有毒的气体。 另有指在生物界,有一种海蛞蝓(Notaspidean pleurobranchs)也能喷射含硫酸的分泌物来御敌。 其他星体 金星 硫酸也能在金星的上层大气中找到。这主要出自於太阳对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及水的光化作用。波长短於160纳米的紫外光子能光解二氧化碳,使其变為一氧化碳及原子氧。原子氧非常活跃,它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变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进一步与水產生反应释出硫酸。硫酸在金星大气中较高较冷的地区為液体,这层厚厚的、离星球表面约45-70公里的硫酸云层覆盖整个星球表面。这层大气不断地释出酸雨。 在金星裡,硫酸的形成不断循环。当硫酸从大气较高较冷的区域跌至较低较热的地区时被蒸发,其含水量越来越少而其浓度也就越来越高。当温度达300 °C时,硫酸开始分解為三氧化硫以及水,这两个產物均為气体。三氧化硫非常活跃并分解為二氧化硫及原子氧,原子氧接著氧化一氧化碳令其变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水会从大气中层升高到上层,它们会发生反应重新释出硫酸,整个过程又再一次循环。 木卫二 由伽利略号探测器传来的影像显示,硫酸亦有可能出现於木星的其中一个卫星——木卫二,但有关细节仍存有争议。 生產 硫酸的生產方法主要有接触法及湿硫酸法。 接触法 首先,硫会被燃烧為二氧化硫: S (s) + (g)→ (g) 接著,在催化剂五氧化二钒的作用下,二氧化硫会被氧气氧化為三氧化硫: 2 (g) + (g) 2 (g)(催化剂為) 三氧化硫会被製成97–98%的并进一步成為发烟硫酸(),发烟硫酸然后被水稀释成浓硫酸: (l) + (g)→ (l) (l) + (l)→ 2 (l) 值得注意的是,三氧化硫并不会被直接打入水,因為这高放热反应会產生出具腐蚀性的气溶胶而不是液体,气溶胶很难被分离出来,: (g) + (l)→ (l) 湿硫酸法 第一步,硫会被燃烧為二氧化硫: S (s) + (g)→ (g) 或者是,硫化氢()会被焚化為二氧化硫: 2 + 3 → 2 + 2 (−518 kJ/mol) 在催化剂五氧化二钒的作用下,二氧化硫会被氧气氧化為三氧化硫: 2 (g) + (g) 2 (g)(催化剂為) 三氧化硫会被水合為硫酸: + → (g)(−101 kJ/mol) 最后一步则是将硫酸凝结為液体硫酸,浓度大约是97%到98%: (g)→ (l)(−69 kJ/mol) 其他方法 大约在1900年之前,铅室法為生產硫酸的主要方法。截至40年代末,在美国仍有50%的化工厂採用铅室法生產硫酸。 在古代的实验室裡,用亚硫酸氢钠制备二氧化硫,通入双氧水裡產生硫酸: SO2 + H2O2 → H2SO4 硫化氢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草酸和硫酸铜的反应(因为草酸铜Ksp过小,强行拉动反应),以及磺酰氯的水解,都会产生硫酸。 但在現代,实验室通常可以直接购得硫酸而不需要制备。 用途 硫酸是工业上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它用途十分广泛,如製造肥料、非碱性清洁剂、护肤品、以及油漆添加剂与炸药等。硫酸的重要性可以从它的生產量中反映。截至2004年,全世界约出產近十八亿吨的硫酸,当中,亚洲佔35%;北美(包括墨西哥)佔24%;非洲佔11%;西欧佔10%;东欧及俄罗斯佔10%;澳大利亚及大洋洲佔7%;南美佔7%。在总生產量裡,约60%用来製作肥料,如磷酸铵及硫酸銨;约有20%被化工厂用以製作清洁用品,製药或其他工业用途,如作為提炼汽油的催化剂等。 一般化工用途 硫酸最广泛的用途是製造磷酸,而磷酸则用於製造含磷肥料。93%硫酸被用於製造硫酸钙,氟化氢以及磷酸。氟化氢最终会以氢氟酸的形态隔走。 + 5 + 10 → 5 + HF | + 2 H2SO4 → CO2 + 2 SO2 + 2 H2O 硫酸与其他碳水化合物的脱水反应也差不多,例如,当硫酸被加入淀粉时,碳也是最终的產物。这可以充分地表现在硫酸与由纤维素构成的白纸的反应上,白纸最终被蚀穿,并呈现类似烧焦的顏色,这现象同样发生在纤维织物上,如毛巾。儘管稀硫酸的脱水性比浓硫酸的弱得多,但是稀硫酸也能对织物上的纤维素造成很大的破坏。 硫酸与碳水化合物的脱水反应,可以用以下总方程式表达: ()n +硫酸→ 6n C + 5n 再者,硫酸的强烈脱水性也可反映在硫酸铜身上。原本為蓝色,含水分的硫酸铜晶体在与硫酸发生反应后,变為白色的粉末,这也是硫酸铜在脱水状况下的状态(无水硫酸铜): CuSO4·5H2O(蓝色晶体) +硫酸→ CuSO4(白色粉末) + 5 H2O 一般酸碱特性泛论 硫酸正如其他的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变為硫酸盐及水。例如,用以电镀或製成杀真菌剂的硫酸铜便是从硫酸与氧化铜的中和反应中取得: CuO(𝑠)+ (𝑎𝑞)→ (𝑎𝑞) + (𝑙) 硫酸可以和碳酸盐发生反应。如稀硫酸可以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但碳酸不稳定,会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 → + + 浓硫酸加热下可以和硝酸钾反应得到硝酸、和氯化钠反应得到氯化氢(这也是实验室制取氯化氢的方法之一): + → + + → + 硫酸是不挥发的强酸,因此可以制取弱酸和挥发性酸。以其与乙酸钠為例,它会取代乙酸()產生出硫酸氢钠: + → + 硫酸在与硝酸反应时担当酸与脱水剂的角色,產生出离子,在有机化学裡是很重要的一个反应过程。 金属氧化与强氧化性质 稀硫酸具有一般酸的性质,能与锌(Zn)、铁(Fe)、锰(Mn)、镍(Ni)、铝(Al)、镁(Mg)等活泼金属反应,释出氢气(H2),而不与铜等不活泼金属发生产生氢气的反应。以铁為例: Fe(𝑠) + (𝑎𝑞)→ (𝑔)+ (𝑎𝑞) 但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很多不活泼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浓硫酸是强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它被还原為水及二氧化硫(SO2)而不是氢,硫的氧化数由+6降至+4。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其中存在的H2SO4分子有关。 2 H2SO4 (𝑐𝑜𝑛𝑐.)+ 2 e- → SO2 + 2 H2O + SO42- 以铜為例: Cu + 2 H2SO4 (𝑐𝑜𝑛𝑐.) →SO2 + 2 H2O + CuSO4 若与活泼金属接触则浓硫酸被还原的程度将更大,以锌為例: 3 Zn + 4 H2SO4 (𝑐𝑜𝑛𝑐.)→ S + 4 H2O + 3 S+3ZnSO₄ 不过,铅与钨因在反应时產生保护层故能抵挡硫酸的腐蚀。 非金属物质的氧化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使其亦可以氧化非金属,例如碳和硫。 C + 2 H2SO4(𝑐𝑜𝑛𝑐.)→ CO2 + 2 SO2 + 2 H2O S + 2 H2SO4(𝑐𝑜𝑛𝑐.)→ 3 SO2 + 2 H2O 在上述反应,碳和硫的氧化数由0升至+4。 当硫、硒溶于发烟硫酸时,逐步被氧化为S162+(橙红色)、S82+(蓝色)、S42+(黄色)、Se82+(绿色)、Se42+(黄色)等多聚阳离子。 跟某些盐反应 硫酸可与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相应的酸,可与碳酸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硫酸盐、水和二氧化碳。 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亲电芳香取代反应 硫酸能发生亲电芳香取代反应,变為磺酸。 自然界的存在 |
Vowel Nasalization » dans Martin Haspelmath (dir.), Matthew S. Dryer (dir.), David Gil (dir.) and Bernard Comrie (dir.), 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Online, Munich, Max Planck Digital Library, 2011 (ISBN 978-3-9813099-1-1) 延伸閱讀 de Medeiros, Beatriz Raposo. (2011). Nasal Coda and Vowel Nasality in Brazilian Portuguese. In S. M. Alvord (Ed.), Selected Proceedings of the 5th Conference on Laboratory Approaches to Romance Phonology (pp. 33-45). Hajek, John & Maeda, Shinji. (2000). Investigating Universals of Sound | Alvord (Ed.), Selected Proceedings of the 5th Conference on Laboratory Approaches to Romance Phonology (pp. 33-45). Hajek, John & Maeda, Shinji. (2000). Investigating Universals of Sound Change: the Effect of Vowel Height and Du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ve Nasalization. Papers in Laboratory Phonology V: Acquisition and the lexicon (pp. 52-69). Jeong, Sunwoo. (2012). Directional asymmetry in nasalization: Aperceptual account. Studies in Phonetics,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 18(3), 437-469. Michaud, A., Jacques, G., |
演員表 黎明 飾 周谦 王菲 飾 辛小月 李唐 飾 孟仕存 曉海 | 飾 馬時法-孟家秘書 李奈映 飾 孟仕存舊情人-張玲 姜易宏 飾 交通警-小南 周月 飾 辛小月助理-洋洋 電影原聲大碟 《大城小事電影原聲大碟》由雷頌德監製,新力音樂發行,收錄了電影主題曲、插曲及配樂,合共20首作品,於2004年3月1日在香港推出;2004年3月9日在台灣推出。 獎項 外部連結 参考來源 2004年中国电影作品 2004年香港電影作品 |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缩写:WUT),位於“九省通衢”的中国湖北省武漢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历史追溯于1898年创立的湖北工艺学堂(武汉工业大学前身)、1958年创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前身)、1946年设立的的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三校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成立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是首批列入中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计划”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5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中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歷史 武漢理工大學是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漢工業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三所大學合併組建而成。武漢理工大學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為求簡潔明瞭,此處僅列高等教育學院以上部分。 武漢工業大學 (原隸屬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後隸屬教育部) 1971年10月,北京建築工業學院、武漢建築工程學校合併組建湖北建築工業學院。 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58年,建工部高級幹部學校升格為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58年,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本科部分)併入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60年,北京矽酸鹽工業學院併入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60年,建築機械、工藝和地質勘察院的水文地質等大專班併入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69年10月,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南迁至湖南常德。 武漢建築工程學校 1958年5月,武漢建築工程學校升格為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 1958年底,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升格為武漢建築工業學院。 1960年,武漢建築工業學院更名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61年,武漢給水排水專科學校(給排水專業)併入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64年,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改建武漢建築工程學校。 1978年5月,湖北建築工業學院被列为新增的全国重点大学,重新新划归国家建筑局领导,并更名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建材学院在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旧址成立了北京研究生部。 1985年8月,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 1997年9月,武汉工业大学通过“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核,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1998年,武汉工业大学由建材总局所属划归为教育部,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2000年5月2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分属于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学校中文名称更改为武汉理工大学,英文名称不变。 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原隸屬機械工業部,後隸屬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 1958年6月25日,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和满足武汉地方工业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共武汉市委决定创办武汉工学院。经过反复调查,确定将武昌马房山武汉师范学院分部(原湖北师范专科学校)作为校址。 1958年10月27日,武漢工學院創建。 1960年,華中工學院汽車製造專業併入武漢工學院。 1961年,湖北工學院(1958年创建)的本科部分与湖北化工學院(1958年创建)併入武漢工學院。 1970年,武漢工學院、湖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湖北農業機械學院。 1958年10月20日,湖北省農業學校升格為湖北省農業機械專科學校。 1978年,湖北农业机械学院由湖北省领导转为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1979年,武漢工學院恢復名稱。 1982年,武漢工學院转为机械工业部领导。 1983年9月,武漢工學院划归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领导。 1985年10月,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技术大学。同年12月,校名恢复为武汉工学院。 1995年,武漢工學院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1996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武汉市政府共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97年,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部门预审。 2000年5月27日,武漢工業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合并,学校中文名称更改为武汉理工大学。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隸屬交通部) 1946年1月,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创建,校址设于武昌下新河。 1949年7月,中原人民政府在原國立武昌海事职业學校基础上创建中南交通學院,校址设于汉口宝丰路。原海事职业学校改为航业系。 1951年1月,中南交通学院改属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更名为武汉交通学院,由汉口迁至原海事职业学校旧址。 1952年,全國多所高校船舶專業併入武汉交通学院,校名更名为武汉河运学院。 1954年,大連海運學院航運專業併入武汉河运学院。 1956年,在武昌余家头兴建校舍。 1957年1月,武汉河运学院更名為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全國多所高校水運專業併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63年,全國多所高校造船專業併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 1961年,湖北工學院(1958年创建)的本科部分与湖北化工學院(1958年创建)併入武漢工學院。 1970年,武漢工學院、湖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湖北農業機械學院。 1958年10月20日,湖北省農業學校升格為湖北省農業機械專科學校。 1978年,湖北农业机械学院由湖北省领导转为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1979年,武漢工學院恢復名稱。 1982年,武漢工學院转为机械工业部领导。 1983年9月,武漢工學院划归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领导。 1985年10月,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技术大学。同年12月,校名恢复为武汉工学院。 1995年,武漢工學院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1996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武汉市政府共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97年,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部门预审。 2000年5月27日,武漢工業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合并,学校中文名称更改为武汉理工大学。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隸屬交通部) 1946年1月,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创建,校址设于武昌下新河。 1949年7月,中原人民政府在原國立武昌海事职业學校基础上创建中南交通學院,校址设于汉口宝丰路。原海事职业学校改为航业系。 1951年1月,中南交通学院改属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更名为武汉交通学院,由汉口迁至原海事职业学校旧址。 1952年,全國多所高校船舶專業併入武汉交通学院,校名更名为武汉河运学院。 1954年,大連海運學院航運專業併入武汉河运学院。 1956年,在武昌余家头兴建校舍。 1957年1月,武汉河运学院更名為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全國多所高校水運專業併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63年,全國多所高校造船專業併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79年,交通部武漢河運學校升格為武漢河運專科學校。 1993年11月,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1996年12月,交通部与湖北省签署共同建设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协议。 1998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部分学科通过211工程预审。 2000年5月27日,武漢工業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合并,学校中文名称更改为武汉理工大学。 |
山原貓 Leopardus jacobita 南美草原猫 Leopardus colocola 南美林貓 Leopardus guigna 喬氏貓 Leopardus geoffroyi 南方虎猫 Leopardus guttulus 猞猁族(世系5) 猞猁屬 Lynx 加拿大猞猁 Lynx canadensis 歐亞猞猁 Lynx lynx 西班牙猞猁 Lynx pardinus 短尾貓 Lynx rufus 美洲狮族(世系6) 美洲金貓屬 Puma 美洲獅 Puma concolor 細腰貓屬 Herpailurus 細腰貓 Herpailurus yagouaroundi 獵豹屬 Acinonyx 獵豹 Acinonyx jubatus 豹猫族(世系7) 豹貓屬 Prionailurus 豹貓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扁頭貓 Prionailurus | Panthera uncia 雲豹屬 Neofelis 雲豹 Neofelis nebulosa 巽他雲豹 Neofelis diardi 貓亞科 Felinae 金猫族(世系2) 紋貓屬 Pardofelis 紋貓 Pardofelis marmorata 金貓屬 Catopuma 婆羅洲金貓 Catopuma badia 金貓 Catopuma temminckii 狞猫族(世系3) 藪貓屬 Leptailurus 藪貓 Leptailurus serval 獰貓屬 Caracal 獰貓 Caracal caracal 非洲金貓 Caracal aurata 虎猫族(世系4) 虎貓屬 Leopardus 虎貓 Leopardus pardalis 小斑虎貓 Leopardus tigrinus 長尾虎貓 Leopardus wiedii 山原貓 Leopardus jacobita 南美草原猫 Leopardus colocola 南美林貓 Leopardus guigna 喬氏貓 Leopardus geoffroyi 南方虎猫 Leopardus guttulus 猞猁族(世系5) 猞猁屬 Lynx 加拿大猞猁 Lynx canadensis 歐亞猞猁 Lynx lynx 西班牙猞猁 Lynx pardinus 短尾貓 Lynx rufus |
脚架 快门线 闪光灯 電池 記憶卡 | 脚架 快门线 闪光灯 電池 記憶卡 |
1665年德国神父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只能用于绘画。 1827年法国的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机,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0年維也納大學教授约瑟夫·佩茨瓦尔博士與福倫達合作,製造出匹兹伐鏡頭,此鏡頭也應用在沃哥兰德发明的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上。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大卫·布儒斯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拍摄并印刷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奥托·肖特与光学家卡尔·蔡司在蔡司公司发明了正光摄影镜头。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胶卷”。同年,柯达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 1948年11月26日美国宝丽来公司(Polaroid)在市场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即时成像相机Polaroid 95。 1975年美国柯达公司(Kodak)发明第一台数码相机。 结构和元件 通常,照相机主要元件包括:成像元件、暗室、成像介质与成像控制结构。 成像元件可以进行成像。通常是由光学玻璃制成的透镜组,称之为镜头。对于一些特定的设备,小孔、电磁閥等亦可起到“镜头”的作用。成像介质则负责捕捉和记录影像。包括底片、CCD、CMOS等。 暗室负责连接镜头与成像介质,用以保护成像介质并确保在成像的过程中成像介质不会受到外界的光的干扰。 控制结构可以改变成像或记录影像的方式以及影像最终的成像效果。并对光圈、快门、對焦等进行控制。 术语 成像平面(焦平面):一般是指成像材料所在的平面或者感應器所在的平面。光经过镜头聚集在成像平面上,从而形成清晰的照片。 焦距:是指镜头距底片的距离。如果焦距合适,景物反射的光通过镜头能够聚集在成像平面上,成为一个点,如果焦距不合适,则成为一个圆,从而导致照片失焦模糊。 曝光:快门打开时,光线透过镜头,经过光圈,进入暗室,最后照在成像材料上,这个过程称为曝光。 曝光量:曝光量是指一次曝光中光线的多少。如果曝光量过低会使得照片颜色发暗,如果曝光量过高会使照片颜色发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照片中的细节丢失。曝光量通常是由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共同决定的。 光圈值:是指暗室窗口的大小,光圈值越低,窗口越大,则透进的光越多,使得曝光量增加,反之亦然。 快门速度:是指快门打开的时间,如果快门速度越慢,打开的时间越长,光透进的越多,使得曝光量增加,反之亦然。如果受摄物是移动的物体,则需要较快的快门速度才能將物體凍結,使得成像清楚。 景深:指照片中景物都能清晰显示的前后距离,在风景照片中要求景深大,较小的光圈能获得较大的景深。 变焦:數位相機之變焦分為光學與數位兩種。 光學變焦:通過鏡片移動來放大與縮小需要拍攝的景物 数码變焦:簡單地將CCD所截取之影像加以裁剪。 视角:鏡頭成相範圍內的對角線角度 测光:對光線進行測量,從而決定曝光量 测距:測量受攝物與成像平面之間的距離,從而對焦 手动曝光:由使用者自行決定光圈以及快門值,來改變曝光量 自动曝光:由照相機決定光圈以及快門值,來改變曝光量 光圈优先:指拍摄人手动指定一个光圈值,照相机根据测光结果自动计算对应快门速度的曝光模式,适合需要控制景深的场景 快门优先:指拍摄人手动指定一个快门速度,照相机根据测光结果自动计算对应光圈值的曝光模式,适合拍摄處於運動中的物体的场景 曝光量补偿:由使用者在拍攝的時候,改變快門時間或者改變光圈大小來增加或減少曝光量 手动对焦:由使用者自行調整焦距 自动对焦:由照相機調整焦距 分类 根據其成像介質的不同: 底片相機 數位照相機 根据相机结构可以分为 双镜头反光相机(双反相机) 單鏡頭反光相機(單反相機) 旁轴相机 单电相机 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无反相机) 根據鏡頭的安裝方式可分為: | 祿萊(Rollei) Voigtländer Linhof 佛大维 瑞典 哈蘇(Hasselblad) 瑞士 仙娜(Sinar) 阿爾帕(Alpa) 丹麥 Phase One 俄羅斯 LOMO 烏克蘭 基輔 美國 柯達(Kodak) 寶麗來(Polaroid) 日本 佳能(Canon) 尼康(Nikon) 索尼(SONY) 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目前Sony已經收購其) 美能達Minolta(2003年,美能達正式與柯尼卡合併,成為柯尼卡美能達公司。) 奧林巴斯(Olympus) 松下(Panasonic) 卡西歐(Casio) 適馬(Sigma) 騰龍(Tamron) 騎士(Horseman) 百佳(Practica) 理光(Ricoh) 賓得(Pentax) 富士膠片(Fujifilm) 瑪米亞(Mamiya) 騎士(Horseman) 雅佳(Arca Swiss) 韓國 三星(Samsung) 中國 海鷗(Seagull) 鳳凰(Phoenix) 東風 紅旗 沙慕尼(Chamonix) 華晶(Altek) 台灣 明基(BenQ) 宏碁(Acer) 照相機圖集 参看 暗箱 摄影 攝影機 数码相机 相片 先進攝影系統 |
322, 161, 484, 242, 121, 364, 182, 91, 274, 137, 412, 206, 103, 310, 155, 466, 233, 700, 350, 175, 526, 263, 790, 395, 1186, 593, 1780, 890, 445, 1336, 668, 334, 167, 502, 251, 754, 377, 1132, 566, 283, 850, 425, 1276, 638, 319, 958, 479, 1438, 719, 2158, 1079, 3238, 1619, 4858, 2429, 7288, 3644, 1822, 911, 2734, 1367, 4102, 2051, 6154, 3077, 9232, 4616, 2308, 1154, | 334, 167, 502, 251, 754, 377, 1132, 566, 283, 850, 425, 1276, 638, 319, 958, 479, 1438, 719, 2158, 1079, 3238, 1619, 4858, 2429, 7288, 3644, 1822, 911, 2734, 1367, 4102, 2051, 6154, 3077, 9232, 4616, 2308, 1154, 577, 1732, 866, 433, 1300, 650, 325, 976, 488, 244, 122, 61, 184, 92, 46, 23, 70, 35, 106, 53, 160, 80, 40, 20, |
另外在原本的酒神祭典中,所有披山羊皮的少女和祭司,全是毫無規律、放縱隨意的唱歌跳舞,而沒有固定的節奏和指揮。就有斯泰西科拉斯(Stesichorus)擔任酒神祭典中少女祭司合唱的指揮,為了指揮上的方便,就為指揮者搭建台子,就是希臘戲劇中最早的舞台。本來指揮者只有一人,後來增至十多人,而且這些指揮者也成為悲劇的演員。在悲劇演員服裝方面,由披山羊皮,而到戴假面具,再到穿劇裝,經過這一系列的改良與變化,這時希臘悲劇的內容與形式,便宣告完備。 功用 早期雅典的悲劇,沒有固定表演的場所,後來建築固定的場所,造成了劇場的出現,例如西元前340年,所完成的「狄俄倪索斯劇場」,就可以容納三千多名觀眾。伯里克利時代的雅典,特別重視國民教育和娛樂,規定城邦的人民,不論貧富賤貴,都得看戲,這時是希臘悲劇發展的黃金年代。不過在此之前的希臘悲劇,全部都是希臘神話英雄冒險故事為主要表演題材,歌頌他們的英雄事績,用來教化人民,不過到了伯里克利時代,黨派的爭鬥越演越烈,這時的悲劇轉變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假借古英雄的某種事件,來含沙射影嘲諷或勸諫當代人物。 組成 希腊悲剧,其演出一般分為五個組成部分: 開場 藉由對話或獨白,向台上觀眾簡單明暸說明戲劇情節的背景,一般安排在戲劇上演前。通常這時候,還算平靜無聲,不過卻也能製造出氣氛,但是有些劇本一上來便是進場歌,而省略這一部分。欧里庇得斯演出某些戲劇時,就一個角色獨白作為開場。 進場歌 歌隊一邊唱歌一邊跳舞,通過「入口處」步入「歌舞池」。 場次 到了這個時侯,則是演員出場的時間,正戲就是這個時侯開始。此部分就等於現代戲的一場、一幕或一景。 合唱歌 一場戲劇演出結束後,歌隊在歌舞池中一邊歌唱、一邊跳舞。其歌詞的內容可能有多種變化,例如:對前場發生的情節表達意見,或對接下來浮現的情節表達期望或疑慮,也可增加新的內容,進一步加強劇情的可看性。唱完合唱歌之後,接下來又上演另一場戲劇。一個悲劇通常則是四場,少則有三場,多則有六場。 退場 到了這個時侯,便是歌隊退場時進行最後的演唱,試圖使這個戲劇圓滿結束。 三大悲剧诗人 古希腊历史上诞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他们代表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兴起-繁荣-衰落”各个时期的最高成就: 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身处古希腊悲剧刚形成的时期。他最早引入了第二位演员,这使得古希腊戏剧从带有颂歌性质的一人表演转化为表现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文学作品。他注意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戏剧对话的重要性,为古希腊悲剧定型,故被称之为“悲剧之父” 其主要作品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特亚》三联剧。前者讲述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从天界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甘受宙斯惩罚的故事。后者写阿伽门农之死和俄瑞斯特亚为父报仇的故事。 | 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对古希腊悲剧的改进首先在于他引入了第三个演员,对话和动作大大增强,降低合唱队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改进,矛盾冲突通过三个人物和大量对话得以充分的体现出来,被称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其代表作为《伊底帕斯王》和《安提戈涅》。前者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完美结构的典范,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了伊底帕斯王发现自己就是“弒父恋母”的罪魁祸首。其悲剧的感染力特别使人震撼。也使“伊底帕斯情结”被后世心理学家当成了“恋母情结”的代名词。后者讲述了限于法律和神律的两难境地的安提戈涅的悲剧,两部剧都带有命运不可战胜的色彩,但同时也都歌颂了人与命运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欧里庇得斯 欧里庇得斯处于雅典由盛转衰之际,曾在雅典地位崇高的神开始受到怀疑。欧里庇得斯反映了这种时代的危机,他作品的主人公基本是平常的人,还有很多弱点,而非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那样写半人半神的英雄。他十分善于描绘人物的心理,特别是女性心理,被后世称为“心理戏剧的鼻祖”。 其代表作有《美狄亚》。写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亚不惜杀害自己的孩子复仇的故事。在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看来最早提出了妇女问题。 特色 希腊悲剧的表现主题不在于悲剧性的故事本身,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根据亚里斯多德在论述古希腊悲剧的专著《诗学》中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漢譯与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开始組織有古希臘語專業水平的文化人從原文譯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現存全部的作品。 1952年由羅念生和周作人合作,将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大部作品,欧里庇得斯的全部剧本译出。 1986年陳洪文和水建馥合编《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 2007年由张竹明和王煥生合作,将古希腊悲剧的全部作品译出,译林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燕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世界通史》,三民書局,ISBN 978-957-14-4602-8 |
祖先 漢景帝與程姬的侍者唐兒(即唐姬)生長沙定王劉發。 劉發,生舂陵節侯劉買。 劉買,生舂陵戴侯劉熊渠和鬱林太守劉外。 劉外,生巨鹿都尉劉回。 劉回,生南顿令劉欽和劉良。 劉欽,娶樊重女樊娴都,生長女劉黃、次女劉元、長男劉縯、次男劉仲、三男劉秀、三女劉伯姬。 嗣父 汉元帝刘奭 -{后}-妃 皇后郭聖通 光烈皇后陰麗華 美人许氏 注:除两位皇后外,刘秀妃嫔仅知许氏一人,其余有无已不可考。根据《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的记载,光武帝初时,后宫称号初有皇后、贵人,后增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亦曾在洛阳乡中选聘良家童女入后宫。 子女 刘彊,东海恭王,生母郭圣通 刘辅,沛献王,生母郭圣通 刘英,楚厉侯,生母许美人 汉明帝刘庄,生母阴丽华 刘康,济南安王,生母郭圣通 刘苍,东平宪王,生母阴丽华 刘延,阜陵质王,生母郭圣通 刘荆,广陵思王,生母阴丽华 刘衡,临淮怀公,生母阴丽华 刘焉,中山简王,生母郭圣通 刘京,琅邪孝王,生母阴丽华 舞阴长公主刘义王 涅阳公主刘中礼 馆陶公主刘红夫 淯阳公主刘礼刘 郦邑公主刘绶 軼事典故 光武省亲: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冬十月壬申,幸舂陵(今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祠园庙,因置酒旧宅,大会故人父老。 提高家乡建制: 建武六年(公元30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乡为章陵县。世世复徭役,比丰、沛,无有所豫。 以柔治国: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冬十月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乃悉为舂陵宗室起祠堂。 影視形象 電視歌仔戲《東漢演義》(1990年):由黃香蓮飾演劉秀 外臺歌仔戲《劉秀興漢》(2000年):由黃香蓮飾演劉秀 大陸電視劇《光武帝刘秀》(2000年):由张光北飾演劉秀 大陸電視劇《光武大帝》(2002年):由寇振海飾演劉秀 大陸電視劇《秀麗江山之長歌行》(2016年):由袁弘飾演劉秀 電玩 《軒轅劍柒》 延伸阅读 注釋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漢書·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東觀漢記·帝紀第一》 | 赵翼︰「汉文帝诏曰:「人主不德,则天示之灾。今日食适见于天,灾孰大焉。」宣帝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光武诏曰:「吾德薄致灾,谪见日月,战栗恐惧,夫何言哉。今方念愆,庶消厥咎。其令百官,各上封事。上书者,不得言圣。」明帝诏曰:「朕奉承祖业,无有善政。日月薄蚀,彗孛见天。虽夙夜勤思,而知能不逮。今之动变,倘有可救,其言事者,靡有所讳。」又诏曰:「朕以无德,下贻人怨,上动三光,日食之变,其灾尤大。春秋图谶,所谓至谴。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章帝诏曰:「朕之不德,上累三光,震栗切切,痛心疾首。前代圣君,博思咨诹,有开匮反风之应。今予小子,徒惨惨而已。」以上诸诏,皆有道之君,太平之世,尚遇灾而惧如此。」 负面 刘秀迷信图谶,與不信谶的大臣發生衝突 且有时因感情用事,处事不公,韩歆因直谏被逼死 劉秀又包庇湖阳公主险些杀死董宣。 家族成员 祖先 漢景帝與程姬的侍者唐兒(即唐姬)生長沙定王劉發。 劉發,生舂陵節侯劉買。 劉買,生舂陵戴侯劉熊渠和鬱林太守劉外。 劉外,生巨鹿都尉劉回。 劉回,生南顿令劉欽和劉良。 劉欽,娶樊重女樊娴都,生長女劉黃、次女劉元、長男劉縯、次男劉仲、三男劉秀、三女劉伯姬。 嗣父 汉元帝刘奭 -{后}-妃 皇后郭聖通 光烈皇后陰麗華 美人许氏 注:除两位皇后外,刘秀妃嫔仅知许氏一人,其余有无已不可考。根据《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的记载,光武帝初时,后宫称号初有皇后、贵人,后增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亦曾在洛阳乡中选聘良家童女入后宫。 子女 刘彊,东海恭王,生母郭圣通 刘辅,沛献王,生母郭圣通 刘英,楚厉侯,生母许美人 汉明帝刘庄,生母阴丽华 刘康,济南安王,生母郭圣通 刘苍,东平宪王,生母阴丽华 刘延,阜陵质王,生母郭圣通 刘荆,广陵思王,生母阴丽华 刘衡,临淮怀公,生母阴丽华 刘焉,中山简王,生母郭圣通 刘京,琅邪孝王,生母阴丽华 舞阴长公主刘义王 涅阳公主刘中礼 馆陶公主刘红夫 淯阳公主刘礼刘 郦邑公主刘绶 軼事典故 光武省亲: |
歷史 於19世紀和20世紀,血統世襲的君主制逐漸衰落和消失,獨裁體制和憲政民主並列成為世界上政府組成的兩大主要政體形式。 19世紀拉丁美洲 在原有的西班牙殖民中央統治權威崩潰後,解放出來的新國家產生各種各樣的獨裁者。這些考迪罗或自封的領導人,常領導一支私人軍隊,並試圖在一地域進行政經控制後,再進攻薄弱的國家政府,如墨西哥的安東尼奧·羅培茲·聖塔·安那及阿根廷的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考迪罗主义亦被稱為军阀独裁统治。此類獨裁者又被稱為「國民擁戴的領袖」()。 拉丁美洲後來於20世紀出現的獨裁者則相當不同,這些新世紀的獨裁者不是地方武力出身,而是常常通過軍事政變上台或是由國家軍隊軍官所拱出來的國家領袖,如墨西哥的卡列斯、阿根廷的胡安·裴隆、巴西的瓦加斯、尼加拉瓜的索摩查、海地的杜瓦利埃、智利的皮諾切特、薩爾瓦多的馬丁內斯、秘魯的萊基亞和阿爾瓦拉多、宏都拉斯的蒂武西奧·卡里亚斯·安迪诺、多明尼加的特魯希略、古巴的巴蒂斯塔、瓜地馬拉的豪尔赫·乌维科、哥斯大黎加的蒂諾科、哥倫比亞的皮尼利亞、厄瓜多的拉臘、委內瑞拉的希門內斯、巴拉圭的斯特羅斯納、烏拉圭的、玻利維亞的烏戈·班塞爾等。這些獨裁者通常和特定的社會階層形成政治聯盟,企圖維護有錢有勢權力精英階層的利益,或是建立全面的左翼社會改革。 20世紀政權 20世紀上半期,出現在各種科技進步國家的共產主義和法西斯獨裁政權,和拉丁美洲或非洲及亞洲的後殖民獨裁專制政權截然不同,這種現代極權獨裁的領導例子主要有: 在納粹德國的希特勒、在意大利王國的墨索里尼、在大日本帝國的東條英機、在匈牙利王國的霍爾蒂、在羅馬尼亞王國的揚·安東內斯庫、在西班牙國的佛朗哥、葡萄牙的薩拉查、希臘王國的梅塔薩克斯、在泰國的鑾披汶·頌堪等法西斯獨裁政權; 在蘇聯的斯大林,蘇聯式的共產主義獨裁政權出現在二戰之後中歐和東歐的東方集團,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越南、古巴和其他第二、第三世界國家,雖然他們大多數(包括蘇聯本身)已於20世紀末崩潰。 兩者的共有的獨裁關鍵因素是,將對國家的認同和單一群眾性政黨及其政治魅力超凡的政治領袖結合在一起,並採用了官方意識形態來合理化並維持政權,利用宣傳及恐怖迫害壓制反對派和持不同政見者,並利用現代科學及官僚技術來控制經濟及個人行為(見極權主義)。 法西斯主義獨裁政權不同於共產主義獨裁政權的特色之一是,其政體並未完全掌控社會經濟,就算最徹底法西斯的納粹德國也未全面壟斷國家經濟;共產主義下的獨裁政權在衰弱過程中,會經歷一段法西斯時期。 馬克思主義發展出無產階級專政的獨裁體制,列寧以理論及政治革命來證成蘇維埃,從一個「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國形式」變成跨國的政權形式。斯大林實踐无产阶级专政時,強調權力往國家及政黨的最高領導集中是強化國家力量的做法,无产阶级专政概念被用來合理化斯大林的個人權力及其推動新的集中式工業及軍事發展策略來打造蘇維埃,並合理化其恐怖統治手段,又稱「斯大林独裁」或「无产阶级独裁」。 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獨裁政權,共產主義和法西斯獨裁政權的特色在於意識型態上的極權主義傾向,使當時飽受戰亂的歐洲學者思考極權政權並反省烏托邦思想,如、1944年海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1945年卡爾·波普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1949年歐威爾的小說《1984》、1951年漢娜·鄂蘭出版的《極權主義的起源》等。 二戰後亞洲及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亞洲及非洲成立的新興國家,由於沒有強而有力的中產階級及面臨當地傳統統治階級的挑戰,從西方殖民勢力習承而來的現代憲法常行不通而成廢紙,獨裁者很快就取得權力。在這些國家裡,有部份的民選出來的總統或總理以成立一黨專政及打壓反對者的方式取得權力,而另外的則是以軍隊武力取得政權並建力軍事獨裁。 由軍人政變成立的軍事獨裁,在歷史上有亞洲的南越、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北葉門、伊拉克、敘利亞、緬甸、泰國;非洲的利比亞、埃及、阿爾及利亞、蘇丹共和國、厄立特裏亞、乍得、烏干達、中非共和國、剛果、多哥、布隆迪、布吉納法索、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加納、貝寧、索馬利亞、馬利、尼日爾、茅利塔尼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赤道幾內亞、賴比瑞亞、塞拉利昂、岡比亞等國。 亞洲及軍事獨裁 亞洲國家的發展,常常是採取發展性独裁體制,如日本的裕仁天皇、南韓的朴正熙、新加坡的李光耀、菲律賓的费迪南德·马科斯、高棉共和國的朗諾、馬爾地夫的加堯姆、泰國的沙立·他那叻與他儂·吉滴卡宗、印尼的蘇卡諾及蘇哈托,中華民國台灣的戒嚴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70年代後期之後的發展(改革開放)。 1990年代以來,歷經權威主義開發體制的韓國(朴正熙及全斗煥時代)及中華民國台灣(蔣中正及蒋經國),其開發體制已經開始「溶解」而走向民主化。 軍事獨裁體制方面,一般來說,軍人獨裁常由一位軍事強人或幾位將領組成的執政團(Junta)實行集體決策,如東南亞專制的國家緬甸的獨裁軍事執政團發展。缅甸军政府前後有吴奈温、蘇貌、丹瑞及敏昂萊等領導的軍事獨裁政體。泰國在1938年12月銮披汶·颂堪接任總理時開始,以唯泰主義的意識型態開展了泰國的軍人民族主義及軍事獨裁時代。印尼第二任总统苏哈托在位期间大量委任军人和亲信担任各政府部门职位。 中國 在近代中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訓政時期以教導人民行使政權為名,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成為實質領導的中央政府,垄断政治權力,使當時中國成為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独裁政体。汪精衛、胡漢民時期的國民黨即已開始推動黨治政治,落實屬於國民黨的單一政黨獨裁,爾後蔣中正崛起,個人的魅力開始逐漸凌駕於政黨之上,形成個人崇拜的現象。中華民国政府迁台后,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成為超越憲法的實質法律基礎。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之後,開放黨禁、報禁,中華民國逐步往民主化發展,慢慢脫離了獨裁政體。 在國共內戰前後,儲安平對蔣中正的獨裁不滿,也不贊同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民主專政」。 深受列寧及蘇聯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影響,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在毛澤東與胡志明的領導下都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革命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中國共產黨為權力核心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 文化大革命確保了毛澤東在中国大陸的影響和權力,而紅衛兵的動員,以群眾專政為口號對群眾的「思想再教育」及暴力也發揮作用。毛澤東主張,无产阶级专政若無社會主義經濟的建立,其專政「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會是反動的、法西斯的專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第二份《七五憲法》,是以無產階級專政想法設立的憲法,對治權來說提高了集權和任意性,而無產階級專政的立憲模式在毛澤東逝世、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仍影響著中國憲政發展。 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並廢止個人崇拜,但对中国在政治领域的开放仍十分谨慎。邓小平以鐵腕手法维护政权统治。关于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问题,邓小平明显感受到来自左派及右派的压力。随着中国的开放,中国人开始更多地接触西方民主人权思想,右派主张改革应该扩大到政治领域,对此他公开批评这些行动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坚持认为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而应继续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坚称中国发展最需要的是社会稳定,“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再来一次折腾”;左派则强调应当限制改革,并返回到当时的苏联模式。 1983年,邓小平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克服自由主义1985年5月,邓小平提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产阶级道路,。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在1986年9月28日的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发表了措辞严厉的讲话:“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讲得最多,而且我最坚持。自由化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中国现行的政策引导到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自由化就会破坏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其后,2001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以黨和國家領導人身份允許资本家加入共產黨。此一政策舉措引發國內外討論:除了中共党内左派发表多份「万言书」,苏绍智(原中国社科院马列所所长)稱之為是由「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統治的「法西斯政权转化」,也被他人如旷新年批評為背叛無產階級工人造就「資本法西斯獨裁」。2005年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長子胡德平於人民大會堂演說時,表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變成法西斯主義國家的看法,但他認為「不管中國是什麼樣的權威社會,即使是法西斯主義,中國人仍然希望得到公正。他們一方面希望獲取利益,另外一方面希望得到公正」。 作家王力雄也認為中國政府法西斯主義的“迹象早就存在了...我觉得有一个清晰的走向法西斯主义的趋势,而这种法西斯主义源自那些掌权者们仍在增长的权力”,如只为权力服务的“警察国家”、及针对其他国家高漲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能被描述成“法西斯”的特點如下: 一党制:从毛泽东死后「开始的经济改革,已经使这个国家通过其国有企业的盈利而变得极为富有。中国从一个贫穷的专制国家,变为一个富有的专制国家。而它的国企也跻身世界上最富有企业的行列。」 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與法制:「尽管有了一点放松,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的权利依然受到严重妨碍。一些高级官员公然蔑视民主。法院则服从党的领导。」 民族主义和“民族复兴”:「官方的口号变本加厉地鼓吹着民族主义和“民族复兴”,这个概念植根于民族主义的神秘情结,流行在上个世纪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家之间。」 以「中國現是法西斯國家」的標題為文,前南华早报记者杰士柏.贝克也评论江澤民与墨索里尼二人采用手段的显著相似性,認為中國「不是恐怖疯狂的希特勒式的国家社会主义,而是极类似贝尼托·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早期的思想」。 於《世界法西斯》百科全書中,關於〈中國〉的條目亦將让资本家入党此舉總結為是『準法西斯國家』()的鞏固,而1979年後的後毛時代的政體往準法西斯國家轉型,名義上的意識型態還是馬克思主義,實質以『發展主義─收復故土─民族統一主義』為內容()。保加利亞首位民主選舉的總統哲列夫所著的《法西斯主義》一書中,認為共產主義下的獨裁政權在衰弱過程中,會經歷一段法西斯時期,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後的發展作為例子(參見法西斯主义#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主專政 《自由中國》雜誌編輯殷海光所譯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一書中,對中國共產主義的「民主專政」做出以下譯評: 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的苏绍智(原中国社科院马列所所长)說明一党专政体制並非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想法,而是列宁的概念。列宁强调领袖的作用使一党专政等于领袖专政,而使专政集於一点成个人独裁。苏绍智區分“苏联马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不同,強調「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在任何著作中设想过一党专政的制度,也没有赞成过赋予一党专政体制以压迫反对者的政治权力」並說明恩格斯更强调反对党内专制独裁。苏绍智說明列宁的概念如何以高度强调领袖的作用使一党专政等于领袖专政,而使专政集於一点成个人独裁,他引用列宁: 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终身出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一职,控制中国共产党掌握最高权力。毛泽东任内发动文化大革命,批鬥国家主席刘少奇等领导人,在林彪和四人帮宣傳的个人崇拜下,其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和威望达到巅峰。 苏绍智進一步論證說明毛泽东的集權理論,並不如毛自己說的是“马克思加秦始皇”,而是“秦始皇+斯大林”。 中国共产党法學家王桂五相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於其人民内部还是实行民主集中制,而非实行个人的独裁统治。毛泽东自己以为,对于人民内部来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的。 在中國大陸,关于毛泽东是否是独裁者也有不同意見,比如金仁主張「独裁者以专制政体为支撑,毛泽东致力于民主政体建设」等論點來論證毛澤東不是獨裁者。 習近平 2018年中国修宪取消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表述,此前还加强了他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的权力。英國《經濟學人》認為是中国從專制(autocracy)走向獨裁(dictatorship),美国外交关系协会Jerome A. Cohen認為中國將進入一段長而嚴厲的獨裁體制,英国衛報則報導了反對此修正案者認為習近平成為終身獨裁。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辯稱,修正案是國内的“共識”,它協調了黨、政、軍之间的關係,是在受到普遍擁戴下才決定的,並稱“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光明的”、“認爲中國會回到毛澤東時代的想法毫無根據”。沈春耀還認爲,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寫入憲法,更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所期盼的”。。 不過美國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主任杜克雷,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不同意將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視作回歸獨裁,他認為今次修憲「並不是這麼大的一件事」。杜克雷解釋,「黨總書記、軍委主席的職務更為重要,但沒有任期限制,今次取消任期限制的是國家主席,相當於一個儀式頭銜」。但杜克雷不贊成中國把權力集中在個別人士身上。他認為,一個擁有全權的領袖或只聽從少數人的意見,可能會誤判形勢,增加了不穩定的風險。 非洲 1960年代到1980年代,非洲的軍事獨裁政權如烏干達的伊迪·阿明、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莫布托、中非共和國的卜卡薩、賴比瑞亞的塞繆爾·多伊及查爾斯·泰勒、查德的侯赛因·哈布雷、赤道幾內亞的弗朗西斯科·马西埃·恩圭马、衣索比亞的門格斯圖,等都以獨裁手段壓迫人民;而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幾內亞、马里、尼日和毛里塔尼亚亦歷經軍事獨裁及政變。學者Gurtov M認為,非洲失敗的民主化歸因於長期統治者不願進行制度改變,使集權主義的文化及傳統不當延續。。至1989年為止,除了毛里求斯以外,非洲並沒有出現过执政党被选举洶汰的政黨輪替現象,學者孙哲認為是新成立的非洲政权希望以集权独裁统治的政治垄断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2010年代以茉莉花革命为代表的阿拉伯之春运动重啟世人對北非及中東獨裁國家民主化的期待,學者巨克毅稱之為第四波民主化。然而許多革命結果是產生新的獨裁政體,展示了民主化往穩定民主體制的諸多挑戰。 比較 極權與军事独裁 當代極權政府是較全面的獨裁政體,有「單一且官方的意識型態」、「單一政黨」、「政治警察」、「獨佔所有武力」等等特徵,以推行官方所定的意識型態來支配了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 哲列夫以政治科學研究來區分法西斯極權政府與軍事獨裁的相異處,列出以下差異: 哲列夫主張,以上因素使軍事獨裁相當不穩定,一當道德上站不住腳便會垮台;相較之下,法西斯較熟稔運用意識形態與宣傳手段操縱社會。軍事獨裁因此常面臨抉擇,究竟要轉為中產階級民主,或是回歸法西斯極權政府。法西斯獨裁政體的社會基礎較廣較深,能夠避免政變發生;軍方唯有當國家戰敗時才較有可能推翻法西斯政府。 極權與法西斯 於1930與1940年代學者認為「法西斯政府」與「獨裁政府」相等,然而,「每個法西斯政府都是極權政府,但不是每個極權政府都是法西斯政府」,如君主獨裁與軍事獨裁都是獨裁政府,但並非極權政府。「法西斯政府是獨裁政府的極端樣貌,也就是完全獨裁政府,將其原則施行於公私生活之中」,而一般的獨裁政府只將其基本教條落實在軍公教等政府機器。 | 2018年中国修宪取消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表述,此前还加强了他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的权力。英國《經濟學人》認為是中国從專制(autocracy)走向獨裁(dictatorship),美国外交关系协会Jerome A. Cohen認為中國將進入一段長而嚴厲的獨裁體制,英国衛報則報導了反對此修正案者認為習近平成為終身獨裁。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辯稱,修正案是國内的“共識”,它協調了黨、政、軍之间的關係,是在受到普遍擁戴下才決定的,並稱“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光明的”、“認爲中國會回到毛澤東時代的想法毫無根據”。沈春耀還認爲,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寫入憲法,更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所期盼的”。。 不過美國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主任杜克雷,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不同意將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視作回歸獨裁,他認為今次修憲「並不是這麼大的一件事」。杜克雷解釋,「黨總書記、軍委主席的職務更為重要,但沒有任期限制,今次取消任期限制的是國家主席,相當於一個儀式頭銜」。但杜克雷不贊成中國把權力集中在個別人士身上。他認為,一個擁有全權的領袖或只聽從少數人的意見,可能會誤判形勢,增加了不穩定的風險。 非洲 1960年代到1980年代,非洲的軍事獨裁政權如烏干達的伊迪·阿明、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莫布托、中非共和國的卜卡薩、賴比瑞亞的塞繆爾·多伊及查爾斯·泰勒、查德的侯赛因·哈布雷、赤道幾內亞的弗朗西斯科·马西埃·恩圭马、衣索比亞的門格斯圖,等都以獨裁手段壓迫人民;而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幾內亞、马里、尼日和毛里塔尼亚亦歷經軍事獨裁及政變。學者Gurtov M認為,非洲失敗的民主化歸因於長期統治者不願進行制度改變,使集權主義的文化及傳統不當延續。。至1989年為止,除了毛里求斯以外,非洲並沒有出現过执政党被选举洶汰的政黨輪替現象,學者孙哲認為是新成立的非洲政权希望以集权独裁统治的政治垄断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2010年代以茉莉花革命为代表的阿拉伯之春运动重啟世人對北非及中東獨裁國家民主化的期待,學者巨克毅稱之為第四波民主化。然而許多革命結果是產生新的獨裁政體,展示了民主化往穩定民主體制的諸多挑戰。 比較 極權與军事独裁 當代極權政府是較全面的獨裁政體,有「單一且官方的意識型態」、「單一政黨」、「政治警察」、「獨佔所有武力」等等特徵,以推行官方所定的意識型態來支配了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 哲列夫以政治科學研究來區分法西斯極權政府與軍事獨裁的相異處,列出以下差異: 哲列夫主張,以上因素使軍事獨裁相當不穩定,一當道德上站不住腳便會垮台;相較之下,法西斯較熟稔運用意識形態與宣傳手段操縱社會。軍事獨裁因此常面臨抉擇,究竟要轉為中產階級民主,或是回歸法西斯極權政府。法西斯獨裁政體的社會基礎較廣較深,能夠避免政變發生;軍方唯有當國家戰敗時才較有可能推翻法西斯政府。 極權與法西斯 於1930與1940年代學者認為「法西斯政府」與「獨裁政府」相等,然而,「每個法西斯政府都是極權政府,但不是每個極權政府都是法西斯政府」,如君主獨裁與軍事獨裁都是獨裁政府,但並非極權政府。「法西斯政府是獨裁政府的極端樣貌,也就是完全獨裁政府,將其原則施行於公私生活之中」,而一般的獨裁政府只將其基本教條落實在軍公教等政府機器。 比較19世紀前半的普魯士君主立憲獨裁體制和20世紀的德國法西斯極權體制,哲列夫展示了,法西斯政體在公私生活意識型態上的控制,遠比君主獨裁體制來得全面。普魯士君主獨裁企圖將基督教義落實推及社會,但缺乏群眾組織執行,只能依靠警察扮演壓迫者,如哲學家費爾巴哈1841年出版《基督教的本質》,駁斥包含基督教以內的所有宗教,指「上帝不過是反映了人對人性的相像與對天堂的投射」直接挑戰當時的官方主流意識型態,但當時德國政府唯一能做的懲罰是讓柏林大學拒絕其擔任哲學系系主任。這種君主獨裁政府缺乏任何工具來打擊或阻擋自由思想與異端言論。相較之下,類似「德國青年」的反國家哲學與文學組織在法西斯政體下是不被允許的,而國內最進步與民主的意見因此無法整合團結對抗政府,納粹德國下的知識份子絕不可能撰寫或出版挑戰政府主流思想的文章,而就算有作家敢動筆,也沒有出版社出版,因為出版商工會受國家掌控,其成員還可能向蓋世太保告密,以避免書出版後被直接送到集中營囚禁。 意識形态 極權与社會主義 自由主義思想家海耶克認為,極權主義和社會主義沒有任何實質差異,主張極權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社會沒有「中間路線」的可能;海耶克並預測福利國家將發展成極權社會主義政體。 對海耶克來說,社會主義思想並不是邪惡或不道德的意識型態,而是在追求社會主義理想時,會造就極權政體,無論有此社會主義理想的人是否想要創建一個獨裁政體 。 極權与國家資本主義 以的國家資本主義想法為基礎之一,左派法蘭克福學派以物質文化分析,發展出一套極權政體理論,一開始說明當時歐洲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及擴散,而後延伸將法西斯德國、共產蘇聯、新政下的美國詮譯為取代歷史上自由資產級階的自由市場時代的國家資本主義。 参见 政體列表 政治學 政治制度中關於獨裁/專政的介紹 与宪政的比较:權力分立 政黨政治: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 政體: 民主─不自由的民主─獨裁 憲政民主─無產階級專政─獨裁政體─世襲專政 君主專政 終身總統 最高領導人 獨裁者─专政 寡頭政治─權威主義─极权主义 獨裁/專政的歷史 暴政據點─流氓國家 伊斯蘭法西斯主義 社會主義國家列表 阿根廷胡安·贝隆 萨尔瓦多的军事独裁政权 瓜地馬拉的軍事獨裁政權 軍政─軍政府 右翼獨裁政權 欧洲史#大災難 危害人類罪 表演性選舉 新聞自由掠奪者 自我政變 集體主義─個人主義 警察國家 審查制度 思想控制 行銷獨裁 個人崇拜 民粹主義 竊盜統治 政治極化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國際政體轉型研究1800-2012 含依權力分享之三類國家趨勢變化圖 Freedom World 2013報告 的圖表 指出2013年的Free Countries有90國佔46%, Partly Free Countries有58國佔30%, Not Free Countries有47國佔24%。 民主-獨裁(D-D)政體視覺化網站 政体 |
美国男配音员 | Fences)中的表演获得了艾美奖。 |
其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 歷史 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還是豎吹的管樂器,都可稱為笛,從馬融《長笛賦》可知,豎吹之笛原有四孔,皆在前側,而後西漢京房多加一背孔,此型制已與今傳之洞簫基本上一致。漢代王褒曾作《洞簫賦》,然而文中有「參差」一詞,故應是指排簫。 笛曲的最早記錄見於晉書, 但只说“三弄”却并未记录曲名,此曲之譜已不存在,仅存有据此改编而来的古琴曲梅花三弄。 | 其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 歷史 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還是豎吹的管樂器,都可稱為笛,從馬融《長笛賦》可知,豎吹之笛原有四孔,皆在前側,而後西漢京房多加一背孔,此型制已與今傳之洞簫基本上一致。漢代王褒曾作《洞簫賦》,然而文中有「參差」一詞,故應是指排簫。 笛曲的最早記錄見於晉書, 但只说“三弄”却并未记录曲名,此曲之譜已不存在,仅存有据此改编而来的古琴曲梅花三弄。 唐代,開始以「笛」專稱橫吹之笛,至於豎吹之簫,則因其長度為一尺八寸,稱之為「尺八」,並傳到日本成為“古尺八”。而“簫”在唐代以前則是用來稱排簫。 元代,宴樂之器已有五孔簫的記載,也將簫與排簫做了區別。簫在之後的宮廷禮樂都有廣泛的應用。 明代,單管直吹的“簫”、多管的“排簫”、橫吹的“笛”有了更明顯的區別。現存最早的獨立譜見於《文林聚寳万卷星羅》,為工尺譜。清代有任兆麟的《簫譜》一書。 到二十世紀,彭祉卿於《今虞琴刊》發表〈新制雅箫圖說〉,發明8孔雅箫,又名琴箫,便於與琴音合奏,現在的八孔箫是據此發展得來,強調其十二平均律便於樂器合奏。 |
大陆地区目前萧姓族人的身分證登记有的使用「-{萧}-」字,有的使用「肖」字。大陆一些「-{肖}-」姓者要求恢复使用「萧」姓,近來在台灣「中華蕭氏宗親會」的奔走下,大陸已同意部分人作此修改,目前已有福建廈門兩名蕭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份證。但亦有說指中國原來就有「肖姓」,但與「蕭姓」的源流不同,最早为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的《万姓统谱》卷103載:“肖:汉,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陈留人,见《印薮》)。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但除此之外,肖姓在70年代前極少見諸記載,是稀有姓氏,而且依據韻書“肖”非多音字,只有去聲私妙切一讀(-{zh-hans:Xiào;zh-hk:Xiào;zh-tw:ㄒㄧㄠˋ;}-);目前讀-{zh-hans:Xiāo;zh-hk:Xiāo;zh-tw:ㄒㄧㄠ;}-的肖姓人士,幾乎都是文革的二簡字推行時期(時值中國戶籍制度完善時期)“蕭”姓簡化而來。 参看 兰陵萧氏 肖姓 | 1960年起,中国大陆提出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二简字”中,“萧”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字,从而很多萧姓人口被改为肖姓,但實際上到1977年12月20日有關方案才實施,到1986年二简字被正式废除,但改为肖姓的萧姓族人很多并未恢复原姓。根據《简化字总表》規定「-{蕭}-」簡化作「-{萧}-」,中国大陆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肖姓从萧姓单列了出来。根據2013年頒布之通用規範漢字表附件1-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規範字2216「-{蕭}-」只對應「-{萧}-」一個簡化字,而「肖」並非對應「-{蕭}-」之簡化字,因此不要把「肖」寫成對應「-{蕭}-」之其中一個簡化字。 大陆地区目前萧姓族人的身分證登记有的使用「-{萧}-」字,有的使用「肖」字。大陆一些「-{肖}-」姓者要求恢复使用「萧」姓,近來在台灣「中華蕭氏宗親會」的奔走下,大陸已同意部分人作此修改,目前已有福建廈門兩名蕭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份證。但亦有說指中國原來就有「肖姓」,但與「蕭姓」的源流不同,最早为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的《万姓统谱》卷103載:“肖:汉,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陈留人,见《印薮》)。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但除此之外,肖姓在70年代前極少見諸記載,是稀有姓氏,而且依據韻書“肖”非多音字,只有去聲私妙切一讀(-{zh-hans:Xiào;zh-hk:Xiào;zh-tw:ㄒㄧㄠˋ;}-);目前讀-{zh-hans:Xiāo;zh-hk:Xiāo;zh-tw:ㄒㄧㄠ;}-的肖姓人士,幾乎都是文革的二簡字推行時期(時值中國戶籍制度完善時期)“蕭”姓簡化而來。 参看 兰陵萧氏 肖姓 |
炒是一種烹調方法。 在鍋內加微量的食用油,加熱至160℃-240℃左右的油溫,放入食材後快速拌散。最早记载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 | 炒是一種烹調方法。 在鍋內加微量的食用油,加熱至160℃-240℃左右的油溫,放入食材後快速拌散。最早记载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 可分為清炒、爆炒、軟炒、溜炒 |
睡眠不足 内分泌干扰物(能影响脂肪酸代谢的環境汙染物) 生活環境的溫度變化率下降 吸菸率下降(吸菸會抑制食慾) 造成體重上升的藥物使用率增加(例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藥) 人口組成的改變(平均體重較高的年齡層或種族佔的比例增加) 懷孕年齡的延後(可能造成兒童更容易肥胖) 促使發胖的表徵遺傳因子隨世代累積 BMI高的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选择性配对,相同体重等级的人容易相互认识(這會使肥胖與消瘦的人數都上升,整體的體重變異數也會上升)。 雖然有許多證據支持這些原因在肥胖發生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但目前仍缺乏決定性的證據斷言它們和肥胖症的關聯,而作者也認為這些原因對肥胖的影響可能也小於上段所談的其他因素。 饮食 19612001–03世界各國每人每日食物熱量攝取量的圖,左圖為1961年,右圖為2001-2003年,單位是每人每日卡路里(括弧中的是每人每日千焦耳) 不同的區域與國家的人均差別很大,並會隨著時代而有明顯改變。從1970年代早期到1990年代晚期,除了東歐地區外,全球的人均每日熱量攝取(購買的食物量)都在上升。1996年,人均每日熱量供應最高的國家是美國,高達,到了2003年更來到了。1990年代晚期,歐洲人平均每人每日購買的食物,而亞洲的開發中國家每人每日的食物購入量有,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則是。總熱量的攝取量與肥胖的發生有關。 即使現在的相當普及,但飲食過量與飲食內容不健康的問題卻未因此改善。自1971年到2000年,美國的肥胖率從14.5%爬升到30.9%,而平均的熱量攝取也在同期上升。女性的每日熱量攝取從1971年的到2004年的,平均上升了;而男性從1971年的到2004年的,平均增加了。飲食熱量的上升主要來自於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上升,而非油脂攝取的上升,多出來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含糖飲料和馬鈴薯片。現代美國年輕人的飲食中,含糖飲料佔了每日熱量攝取的近四分之一;一般認為碳酸飲料、調味果汁、調味茶、運動及能量飲品等含糖飲料在肥胖率的上升中居功厥偉,並造成代謝症候群與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上升。 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熱量密度高、份量大的速食餐點,速食與肥胖的關聯性變得越來越令人在意。自1977年至1995間,美國的速食食用量成長了三倍,而來自速食的熱量則成長了四倍之多。 歐美的農業政策與技術使糧食價格下滑。美國基於對玉米、大豆、小麥、以及米補助,造成加工食品在價格上低於蔬果。近年來國家開始制定與食品成份標示的相關法令,希望能使人們選擇較為健康的食物,並提升對自身熱量攝取的關心。 相對於正常體重者,肥胖者傾向於將自己的食量說得較低 ,以熱量計測量受試者的研究與直接的觀察性研究都支持這個現象的存在。 坐式生活型態 坐式生活型態在肥胖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肥胖症患者的活动量较体重正常的人少,例如在加拿大,生活方式为坐式的男性27%患有肥胖症,但正常活动量的男性仅有19.6%患有肥胖症。 世界各地都可看到工作體力需求減少的現象,至少有30%的人生活中的運動量不足。這主要是由於在移動時搭乘交通工具的機會增加,且協助在家中省力的新技術也增加。中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城市化导致每日能量支出减少300-400kcal,以车代步则使每日能量支出又减少200kcal。。運動量下降的現象在兒童身上也能看到,主因是走路的機會變少,且體育課的量也下降。人們將休閒時間花在運動的比例是否有下降則不那麼明朗。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們在娛樂活動中消耗的體力正在減少,但在芬蘭的研究卻得到相反的結論,至於在美國的研究則發現美國人在娛樂活動中消耗的體力並沒有明顯變化。 不論在兒童或成人,看電視的時間與肥胖的風險都有關聯。一篇評論性文章指出,在針對兒童肥胖的73個研究中,有63個(86%)都發現兒童和媒體的接觸頻率與兒童的肥胖率會同步上升,且上升的程度與看電視的時間成正相關。 遗传因素 如同許多疾病,肥胖是基因與環境因子互動所產生的結果。控制食慾與代謝的基因決定了人們在食物不虞匱乏時是否會有肥胖症狀。至2006年為止,已認定人類基因體上有超過41個基因在特定情形下會造成肥胖。擁有兩套肥胖基因(脂肪與肥胖關聯基因)的人比常人平均重了3-4公斤,患上肥胖的機率是沒有該等位基因者的1.67倍。因遺傳造成的BMI差異會隨族群而不同,差異可以6%至85%。 肥胖是幾個症候群的主要特徵,比如說普瑞德威利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症候群)、巴德-畢德氏症候群、科恩症候群、以及;因此有時會用「非症候群相關的肥胖」這個名詞來排除這些疾病造成的肥胖。患有早發性嚴重肥胖的人(其定義為在十歲前就發生肥胖,且BMI較平均高出3個標準差以上)有7%帶有核苷酸的單點突變(SNP)。 具有FTO基因的人若定期進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相当于3-4小时的快步行走)时,罹患肥胖的機率就會下降。有一个研究表明肥胖父母的后代有80%也是肥胖症患者,而体重正常父母的后代只有10%是肥胖症患者。不同的人處在同樣的環境時,也會因為他們的基因差異而有不同的肥胖風險。 假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某些特定的种族或人群比较容易发生肥胖。他们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能量并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以适应环境的改变(例如飢荒)及自然选择的压力。,但在食物供應穩定的環境下,這種儲存脂肪的能力卻會變成一種適應障礙。有學者認為就是为什么一些在沙漠中生活的在西方生活方式下會发生严重肥胖。節儉基因假說受到不少批評,另外也有許多其他基於演化的假說提出(例如與。 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影响 某些生理或心理疾病以及治疗它们的药物會增加患者罹患肥胖症的風險。生理疾病包括上述的罕见遗传病,以及一些先天或後天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库欣综合征、等,另外也包括了进食障碍(如暴食障碍和)。即使肥胖與部分的精神疾病相關,但肥胖不被視為精神疾病,因此并未将其列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某些药物可以导致体重增加和体质构成改变,這些藥物包括胰岛素、硫酰脲、噻唑烷二酮類、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某些(比如苯妥英钠、丙戊酸钠)、以及某些剂型的。 社會因子 雖然基因對肥胖的影響很重要,但它無法解釋為何部分國家(甚至全球)的肥胖率正在大幅上升。雖然對個人來說,熱量攝取高於消耗會帶來肥胖;但在社會層面上,造成熱量攝取與消耗消長的真正成因仍在爭論中,並有許多理論試圖找出原因,但多數人相信真正的原因是這許多因素的總和 。 社會階級與BMI的關聯性強弱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1989年的評論性文章指出已開發國家中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較不易有肥胖問題,但不同社會地位的男性的肥胖率則沒有顯著差異;在發展中國家,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男性、以及兒童都有較高的肥胖率。該評論文章在2007年更新,發現肥胖與社會地位的關係雖然不變,但關聯性減弱,並認為關連性的減弱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在已開發國家中,收入越不平均的地區,成人肥胖率與青少年過重率越高,這個現象在美國也能觀察到:在收入不平等的州,即使是較高社會地位的人也容易有肥胖問題。 BMI與社會地位的關係有許多解釋。有些人認為在已開發國家中,富人能消費營養較為均衡的食物,且維持纖細體態的社會壓力較大,維持體適能的機會與期待也都比較高;在未開發國家,認為負擔食物開銷的能力、高勞動帶來的高熱量消耗、以及對較胖體態的文化偏好都能解釋肥胖率與社會地位的關連。對體重的態度也在肥胖的發生中佔一定角色,在朋友、兄弟姊妹、以及配偶的身上都能觀察到他們之間的BMI變化有關聯性。精神壓力及社會地位低似乎也會增加肥胖率。 吸菸對個人的體重有明顯影響。男性戒菸者十年內平均會增重4.4公斤(9.7磅),女性戒菸者則會增重5公斤(11.0磅),但整體而言吸菸率的變化對整體的肥胖率並沒有明顯影響。 在美國,生子的數量與肥胖風險也有關。每生一個孩子,女性的肥胖風險就上升7%,男性則會上升4%。這個現象可能是因為在西方國家,家庭撫養的孩子越多,家長的運動量就越少。 在發展中國家,都市化在肥胖率上升的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中國,平均肥胖率只有不到5%,但在某些都市肥胖率卻高達20%以上。早年營養不良和發展中國家的肥胖率上升也有一定的關聯,營養不良時期造成的內分泌變化可能會誘使身體在有食物時傾向堆積脂肪。 流行病學資料指出認知障礙與肥胖風險相關,但究竟是認知障礙造成肥胖,或者是反過來,則尚不明朗。 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如何影響代謝的相關研究才剛起步。目前已經知道正常體重者與肥胖者身上的腸道菌叢組成是不同的,證據顯示腸道菌叢可以影響代謝能力。正常體重者與肥胖者有明顯的代謝能力差異,因此推測從腸道中吸收熱量的能力可能會影響肥胖的發生,但目前還不確定這些差異是否會直接造成肥胖,或者這些其實是肥胖造成的結果。 在人類與其他數種動物身上也能觀察到病毒與肥胖的關聯,但還不清楚這與肥胖率的上升是否有關。 病理生理學 肥胖的發生與維持有許多種可能的病理生理機轉,但這個研究領域一直乏人問津,在1994年時,弗萊德曼()的研究團隊才發現瘦素基因。弗萊德曼的研究團隊認為瘦素是影響飽足感的因子。實驗中發現(一種意外發現,具有過度食慾並且極端肥胖的實驗用小鼠)帶有突變瘦素基因,因此展現肥胖的表現型,這個結果開啟以瘦素來治療人類肥胖的可能性,但不久後卡羅()的研究團隊就發現無法在肥胖的人身上找到任何瘦素基因的突變;另一方面,在肥胖者身上的瘦素基因表現量上升,反而指出了肥胖者身上可能有瘦素抵抗現象。在發現瘦素後,研究者陸續發現許多其他影響食慾、進食、脂肪儲存、胰島素抗性的激素,舉例來說飢餓素、胰島素、食慾素、、膽囊收縮素、脂聯素等因子都是學者研究的對象。是由脂肪組織釋放出的訊息因子,它們的作用會影響許多肥胖相關的疾病。 一般認為瘦素與飢餓素在食慾的影響上扮演互補的角色。饑餓素由胃製造,負責調節短期的食慾變化,比方說在胃排空時進食並在胃裝滿時停止;而瘦素則是由脂肪組織製造,反映人體脂肪儲藏的總量,並調節長期食慾變化,比如說在脂肪儲藏量低時增加食量,並在儲藏量高時減少食量。雖然使用瘦素對一小部分瘦素缺乏的肥胖者有效,但目前認為絕大多數的肥胖者都有瘦素抗性,在他們的身體中也都已經有高濃度的瘦素。瘦素抗性可以解釋為何使用瘦素無法有效減少多數肥胖者的食量。 瘦素與飢餓素雖然由周邊組織製造和分泌,它們仍然要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才可以發揮調節食慾的功能。更精確的說,它們以及其他食慾相關激素會作用在下視丘,這是腦中負責管理進食與能量消耗的中心。下視丘中有幾個迴路在調節食慾中扮演重要角色。路徑是目前了解最透徹的食慾訊息傳遞分子,它從下視丘的弓狀核分泌至(LH)與(VMH),這兩個核分別是腦中的進食中樞與飽足中樞。 弓狀核內含有兩群神經元:第一群同時表現(NPY)與(AgRP),它們會刺激並抑制;第二群則表現鴉片黑皮質素原(POMC)與(CART),並會刺激及抑制下視丘外核。因此表現NPY / AgRP的神經元會促進進食並抑制飽足感;而表現POMC / CART的神經元則相反地會抑制進食並激發飽足感。在弓狀核中的兩組神經元都受瘦素調控:瘦素會抑制表現NPY / AgRP的神經元並刺激表現POMC / CART的神經元。因此如果瘦素相關的訊息傳導不足(可能由於瘦素不足或是瘦素抵抗),就會造成食慾提升而過度進食,這也能解釋某些基因疾病與後天狀況造成的肥胖。 公共衛生議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過重與肥胖將在近期超過傳染病、營養不良等以往造成健康狀況不佳的主因,成為健康狀況不佳的最重要原因。肥胖問題在公共衛生與公共政策上的重要性來自於它的盛行率、造成的成本、以及對健康的影響。建議對所有成年人進行肥胖篩檢,並對肥胖者進行行為介入與追蹤。公共衛生手段試圖理解並修正造成肥胖人口上升的環境因素,並提出方案以改正造成食物熱量攝取過高與運動量不足的問題。美國目前採行的方案包括聯邦出資的校園飲食計畫、限制直接向孩童行銷垃圾食物以及減少校園內的含糖飲料,另外在都市設計上也增加公園的可近性並增加人行道-{}-路。。世衛組織建議各國徵收含糖飲料稅,以減少攝取游離糖。 許多國家或組織針對肥胖問題發表報告。1998年時美國發表第一篇聯邦肥胖治療指引《成人過重與肥胖之診斷、評估與治療臨床指引:證據報告》;於2006年發表《加拿大成人與兒童肥胖預防暨治療臨床指引》,這是一份完整的實證醫學臨床指引,內容包括成人及兒童過重與肥胖的治療與預防。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與於2004年發表《堆積如山的問題》(Storing up Problems)強調英國日漸嚴重的肥胖問題。同年,英國下議院發表了一篇針對「肥胖問題對英國健康與社會的衝擊」的報告,並號稱是該議題中「史上最完整的調查報告」,內文也包括了可能的解決手段。在2006年發表了肥胖診斷與治療的臨床指引,以及針對非醫療組織(比方說地方政府)的策略指引。的爵士於2007年發表報告,警告若不採取對策,肥胖問題將拖垮英國國民保健署。 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對抗肥胖症需有一套完整的對策。因此,肥胖政策與行動框架(Obesity Policy Action (OPA) framework)將對策區分為:上游、中游、與下游策略。上游策略主要試圖改變社會;中游策略則試圖改變個人行為以預防肥胖;下游策略則是治療已經肥胖的人口。 治疗方法 肥胖症的治療方式包括行為學療法、藥物治療和手術。行為學療法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也就是透過改變飲食習慣、飲食結構以及運動來達到減肥的目的。合理的饮食控制能在短期内使体重明显下降,但要維持減重的成果經常相當困難,常需要搭配運動以及配合低热量饮食的生活方式。各種低碳水化合物與低脂飲食對健康的幫助似乎沒有差別。在心臟疾病與糖尿病的風險控制上,這些飲食策略也表現地不相上下。長期的減重成功率與生活形態改變率並不高,約為2-20%。一般只有20%的人能长期保持体重不反弹。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67%减重超过体重10%的患者,能在此后一年内维持该体重或者保持继续减重的趋势。体重平均减少大于3kg或者减重大于总体重3%的患者能在5年内保持这一水平。 减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一项前瞻性调查研究中,主动减肥,不论其体重下降的程度,都能使任何原因所导致的死亡率减少20%。若要控制懷孕期間的體重增加與改善母嬰健康,透過飲食與生活形態的調整是有效的。若心臟病患者有肥胖以及其他疾病風險因子,會建議接受密集的行為諮詢。 饮食控制 控制饮食的方法一般分为如下四类:低脂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热量饮食以及极低热量饮食。一份針對六份隨機控制試驗所做出的後設分析發現主要的節食方法(低熱量、低碳水化合物及低脂)在減肥效果上沒有任何差異,都能順利減少二至四公斤。 低脂饮食:主要是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但不减少摄入食物的总量。该方法是中的第1步和第2步。16个试验(持续时间2-12个月不等)的 後設分析结果显示,低脂饮食能使体重减少3.2公斤。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指增加食物中脂肪或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比如Atkins减肥法和。这种方法非常流行,但腎功能略差就不適用(許多人腎功能稍差,但他們沒有任何症狀),且此方法也不为美国心脏协会所推荐。据研究,该方法造成体重下降的原理是使饱足感增加,导致能量摄入减少。 低升糖指數、低升糖負荷飲食:此方法的理論基礎在於血液中胰島素過高與波動會造成食量上升與脂肪堆積,因此認為減少糖分攝取能避免肥胖症發生。 低热量饮食:指每天只摄入800-1500kcal热量,形成能量负平衡,每周可使体重下降0.5公斤。回顾分析了34个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该方法能在3-12个月内减少8%的体重。 极低热量饮食:指每日只摄入400-800kcal热量,严格限制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使個體处于长期饥饿状态,每周能使体重下降1.5-2.5公斤。但是會引起瘦素减少、痛风风险增加、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不良反应,因此不受广泛推荐。尝试该方法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藥物治療 市面已有三種減肥藥已有證據可以長期使用,分別是奧利司他(羅氏鮮)、(Belviq)以及(Qsymia)。奧利司他能少量減輕體重,平均約為在一到四年間減少2.9公斤,但有相當高的機會產生腸胃副作用,它對腎臟的影響也受到質疑。另外兩種藥物則只在美國上市。洛卡色林平均能在一年內比安慰劑多減少3.1公斤的體重(3%體重),但可能會引發心臟瓣膜的問題。芬他命與托吡酯同時使用也具有某種程度的減重效果,但使用這兩種藥物同樣與心臟問題有關聯。現下還沒有資料能闡明這些減重藥物對肥胖的長期併發症(比方說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影響。 減肥手術 對肥胖最有效的治療是減肥手術。嚴重肥胖者接受手術後能夠長期減輕體重、改善肥胖相關問題、並降低死亡率。一項研究指出手術能在十年間減輕患者14%-25%的體重(視手術方法而定),且相對於一般減重方法,還能減低29%的死亡率 。不過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為17%,並且有7%的病人需要接受第二次手術。因為手術的花費與風險,研究者們正在尋找侵入性較低卻同樣有效的治療方法,比如說在胃中置入佔空間的物體(氣球)來減少胃容量。 流行病學 在近代以前雖然就已經認為肥胖會造成健康問題,但肥胖並不常見,只發生在少數的菁英階級身上。隨著物質生活日益富足,肥胖影響的人數也逐漸增多。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視為全球性的流行病。到了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至少有五億的成人(大於10%)有肥胖問題,而女性的肥胖問題又比男性嚴重。在五十至六十歲前,肥胖率都會隨著年齡上升。而美國、澳洲及加拿大的嚴重肥胖比率甚至上升得比整體肥胖率還快。 以往認為肥胖只是已開發國家的文明病,但事實上,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肥胖比率都在上升,城市地區的上升比例更為顯著。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部份赤貧國家和東亞的日本與韓國之外,肥胖在世界各地都已是常見疾病。 歷史 英文字源 肥胖的英文「obesity」來自拉丁語的「」,指的是體型大、肥、或渾圓。「Esus」則是「edere」(進食)的過去分詞,並加上前綴修飾字「ob-」(過度地)。據牛津辭典記載,蘭德爾·科特格雷夫(Randle Cotgrave)在1611年首次使用肥胖這個單詞。 歷史上對肥胖的態度 古希臘醫學和古埃及的文獻都將肥胖視為一種疾病。希波克拉底這麼寫道:「肥胖本身不是一種病,但它是其他疾病的前兆。」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外科醫師認為肥胖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並建議以運動來治療肥胖以及過重體位。 古印度的波斯匿王曾因為發胖而苦,要求釋迦牟尼教他減肥的方法。釋迦牟尼要他節食、節制睡眠、多運動、多思考,保持謙遜的態度。波斯匿王不久就減肥成功。 在歷史長河中,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食物缺乏中求生存,因此視肥胖為財富與繁榮的象徵。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高官身上以及古代東亞文明的權貴身上都經常可以見到肥胖的情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人們開始認為國家的軍事經濟力量立基於軍人與工人的體態與力量,人們的平均身體質量指數(BMI)開始從今日視為體重過輕的程度提升至正常範圍。從十九世紀開始,已開發國家人民的平均身高與體重就已經開始上升;到了二十世紀,身高已經達到基因潛力的上限,於是體重的成長就超過身高而開始產生肥胖。1950年代,已開發國家的兒童死亡率因財富的累積而下降,但心臟疾病與腎臟疾病的發生率則隨著體重一起上升。在此同時,保險業發覺了體重與預期壽命間的關聯性,於是調漲肥胖者的保費。 歷史上的許多文化都認為肥胖源自於人格上的瑕疵。在希臘喜劇中,肥胖的角色通常是貪吃的人,也是嘲弄的對象。基督教信仰中認為食物會讓人犯下七宗罪的與色慾兩項原罪。在當代西方文化中,肥胖經常視為不受歡迎的同義詞,也與許多負面刻板印象相關。不論年齡,肥胖的人都可能面對社交上的汙名化,並可能遭受霸凌或同儕排擠,肥胖於是成為歧視的原因。 西方社會並不認為「健康體重」與「理想體重」是同一件事,而且對這兩件事的認識在二十世紀中開始發生變化。「理想體重」的標準自1920年代開始下降:自1922年至1999年間,美國小姐的身高上升了2%,但體重卻下降了12%;但在此同時,人們對「健康體重」的標準則反其道而行:2007年的英國人對於過重的標準,相對於1999年時寬鬆得多。這些變化被認為是因為人們的體脂不斷上升,因此人們開始認為過剩的體脂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在非洲許多地區,仍視肥胖為富裕與健康的象徵,尤其在HIV疫情發生後,這樣的看法變得越來越常見。 藝術 最早的人體雕塑創作於二萬到三萬五千年前,主要都是描繪肥胖的女體。有些人認為維納斯塑像的表現方式象徵的是多產,但也有些人認為這單純是表現創作年代的人們的肥胖程度。在希臘與羅馬的藝術創作中,幾乎見不到肥胖的人物,這或許與他們文化對於適中的追求有關,而希臘羅馬傳統也由多數的基督教歐洲文化所繼承,在他們的創作中,只有低社經地位的角色才會是肥胖的。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部分上層階級開始炫耀自己的體胖,在英王亨利八世與的畫像中就能看到這樣的趨勢。知名畫家魯本斯經常描繪魯本斯式的女性全身像,雖然表現上也強調多產,但在他畫中的女性仍然維持沙漏狀的身形。到了十九世紀,整個西方世界對於肥胖的看法開始改變,在肥胖作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徵許多世紀以後,纖瘦取而代之成為新的追求目標。 社會文化 經濟衝擊 肥胖不僅對健康產生影響,也帶來許多其他面向的問題,比方說就業困難。有研究指出,肥胖程度會與個人的薪資高低呈現負相關。肥胖的影響廣及社會中的各個層面,下至個人、公司行號,上達政府。2005年美國醫療支出中有20.6%與肥胖相關,估計為1902億美元;加拿大在1997年時,肥胖佔據了2.4%的醫療支出,達到20億加幣;澳洲2005年有關肥胖的醫療支出高達210億澳幣,過重與肥胖的澳洲人從政府領取了356億澳幣的各式補助。在美國,每年花在食物上的開銷估計則有四百到一千億美元。 | 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熱量密度高、份量大的速食餐點,速食與肥胖的關聯性變得越來越令人在意。自1977年至1995間,美國的速食食用量成長了三倍,而來自速食的熱量則成長了四倍之多。 歐美的農業政策與技術使糧食價格下滑。美國基於對玉米、大豆、小麥、以及米補助,造成加工食品在價格上低於蔬果。近年來國家開始制定與食品成份標示的相關法令,希望能使人們選擇較為健康的食物,並提升對自身熱量攝取的關心。 相對於正常體重者,肥胖者傾向於將自己的食量說得較低 ,以熱量計測量受試者的研究與直接的觀察性研究都支持這個現象的存在。 坐式生活型態 坐式生活型態在肥胖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肥胖症患者的活动量较体重正常的人少,例如在加拿大,生活方式为坐式的男性27%患有肥胖症,但正常活动量的男性仅有19.6%患有肥胖症。 世界各地都可看到工作體力需求減少的現象,至少有30%的人生活中的運動量不足。這主要是由於在移動時搭乘交通工具的機會增加,且協助在家中省力的新技術也增加。中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城市化导致每日能量支出减少300-400kcal,以车代步则使每日能量支出又减少200kcal。。運動量下降的現象在兒童身上也能看到,主因是走路的機會變少,且體育課的量也下降。人們將休閒時間花在運動的比例是否有下降則不那麼明朗。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們在娛樂活動中消耗的體力正在減少,但在芬蘭的研究卻得到相反的結論,至於在美國的研究則發現美國人在娛樂活動中消耗的體力並沒有明顯變化。 不論在兒童或成人,看電視的時間與肥胖的風險都有關聯。一篇評論性文章指出,在針對兒童肥胖的73個研究中,有63個(86%)都發現兒童和媒體的接觸頻率與兒童的肥胖率會同步上升,且上升的程度與看電視的時間成正相關。 遗传因素 如同許多疾病,肥胖是基因與環境因子互動所產生的結果。控制食慾與代謝的基因決定了人們在食物不虞匱乏時是否會有肥胖症狀。至2006年為止,已認定人類基因體上有超過41個基因在特定情形下會造成肥胖。擁有兩套肥胖基因(脂肪與肥胖關聯基因)的人比常人平均重了3-4公斤,患上肥胖的機率是沒有該等位基因者的1.67倍。因遺傳造成的BMI差異會隨族群而不同,差異可以6%至85%。 肥胖是幾個症候群的主要特徵,比如說普瑞德威利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症候群)、巴德-畢德氏症候群、科恩症候群、以及;因此有時會用「非症候群相關的肥胖」這個名詞來排除這些疾病造成的肥胖。患有早發性嚴重肥胖的人(其定義為在十歲前就發生肥胖,且BMI較平均高出3個標準差以上)有7%帶有核苷酸的單點突變(SNP)。 具有FTO基因的人若定期進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相当于3-4小时的快步行走)时,罹患肥胖的機率就會下降。有一个研究表明肥胖父母的后代有80%也是肥胖症患者,而体重正常父母的后代只有10%是肥胖症患者。不同的人處在同樣的環境時,也會因為他們的基因差異而有不同的肥胖風險。 假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某些特定的种族或人群比较容易发生肥胖。他们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能量并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以适应环境的改变(例如飢荒)及自然选择的压力。,但在食物供應穩定的環境下,這種儲存脂肪的能力卻會變成一種適應障礙。有學者認為就是为什么一些在沙漠中生活的在西方生活方式下會发生严重肥胖。節儉基因假說受到不少批評,另外也有許多其他基於演化的假說提出(例如與。 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影响 某些生理或心理疾病以及治疗它们的药物會增加患者罹患肥胖症的風險。生理疾病包括上述的罕见遗传病,以及一些先天或後天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库欣综合征、等,另外也包括了进食障碍(如暴食障碍和)。即使肥胖與部分的精神疾病相關,但肥胖不被視為精神疾病,因此并未将其列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某些药物可以导致体重增加和体质构成改变,這些藥物包括胰岛素、硫酰脲、噻唑烷二酮類、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某些(比如苯妥英钠、丙戊酸钠)、以及某些剂型的。 社會因子 雖然基因對肥胖的影響很重要,但它無法解釋為何部分國家(甚至全球)的肥胖率正在大幅上升。雖然對個人來說,熱量攝取高於消耗會帶來肥胖;但在社會層面上,造成熱量攝取與消耗消長的真正成因仍在爭論中,並有許多理論試圖找出原因,但多數人相信真正的原因是這許多因素的總和 。 社會階級與BMI的關聯性強弱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1989年的評論性文章指出已開發國家中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較不易有肥胖問題,但不同社會地位的男性的肥胖率則沒有顯著差異;在發展中國家,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男性、以及兒童都有較高的肥胖率。該評論文章在2007年更新,發現肥胖與社會地位的關係雖然不變,但關聯性減弱,並認為關連性的減弱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在已開發國家中,收入越不平均的地區,成人肥胖率與青少年過重率越高,這個現象在美國也能觀察到:在收入不平等的州,即使是較高社會地位的人也容易有肥胖問題。 BMI與社會地位的關係有許多解釋。有些人認為在已開發國家中,富人能消費營養較為均衡的食物,且維持纖細體態的社會壓力較大,維持體適能的機會與期待也都比較高;在未開發國家,認為負擔食物開銷的能力、高勞動帶來的高熱量消耗、以及對較胖體態的文化偏好都能解釋肥胖率與社會地位的關連。對體重的態度也在肥胖的發生中佔一定角色,在朋友、兄弟姊妹、以及配偶的身上都能觀察到他們之間的BMI變化有關聯性。精神壓力及社會地位低似乎也會增加肥胖率。 吸菸對個人的體重有明顯影響。男性戒菸者十年內平均會增重4.4公斤(9.7磅),女性戒菸者則會增重5公斤(11.0磅),但整體而言吸菸率的變化對整體的肥胖率並沒有明顯影響。 在美國,生子的數量與肥胖風險也有關。每生一個孩子,女性的肥胖風險就上升7%,男性則會上升4%。這個現象可能是因為在西方國家,家庭撫養的孩子越多,家長的運動量就越少。 在發展中國家,都市化在肥胖率上升的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中國,平均肥胖率只有不到5%,但在某些都市肥胖率卻高達20%以上。早年營養不良和發展中國家的肥胖率上升也有一定的關聯,營養不良時期造成的內分泌變化可能會誘使身體在有食物時傾向堆積脂肪。 流行病學資料指出認知障礙與肥胖風險相關,但究竟是認知障礙造成肥胖,或者是反過來,則尚不明朗。 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如何影響代謝的相關研究才剛起步。目前已經知道正常體重者與肥胖者身上的腸道菌叢組成是不同的,證據顯示腸道菌叢可以影響代謝能力。正常體重者與肥胖者有明顯的代謝能力差異,因此推測從腸道中吸收熱量的能力可能會影響肥胖的發生,但目前還不確定這些差異是否會直接造成肥胖,或者這些其實是肥胖造成的結果。 在人類與其他數種動物身上也能觀察到病毒與肥胖的關聯,但還不清楚這與肥胖率的上升是否有關。 病理生理學 肥胖的發生與維持有許多種可能的病理生理機轉,但這個研究領域一直乏人問津,在1994年時,弗萊德曼()的研究團隊才發現瘦素基因。弗萊德曼的研究團隊認為瘦素是影響飽足感的因子。實驗中發現(一種意外發現,具有過度食慾並且極端肥胖的實驗用小鼠)帶有突變瘦素基因,因此展現肥胖的表現型,這個結果開啟以瘦素來治療人類肥胖的可能性,但不久後卡羅()的研究團隊就發現無法在肥胖的人身上找到任何瘦素基因的突變;另一方面,在肥胖者身上的瘦素基因表現量上升,反而指出了肥胖者身上可能有瘦素抵抗現象。在發現瘦素後,研究者陸續發現許多其他影響食慾、進食、脂肪儲存、胰島素抗性的激素,舉例來說飢餓素、胰島素、食慾素、、膽囊收縮素、脂聯素等因子都是學者研究的對象。是由脂肪組織釋放出的訊息因子,它們的作用會影響許多肥胖相關的疾病。 一般認為瘦素與飢餓素在食慾的影響上扮演互補的角色。饑餓素由胃製造,負責調節短期的食慾變化,比方說在胃排空時進食並在胃裝滿時停止;而瘦素則是由脂肪組織製造,反映人體脂肪儲藏的總量,並調節長期食慾變化,比如說在脂肪儲藏量低時增加食量,並在儲藏量高時減少食量。雖然使用瘦素對一小部分瘦素缺乏的肥胖者有效,但目前認為絕大多數的肥胖者都有瘦素抗性,在他們的身體中也都已經有高濃度的瘦素。瘦素抗性可以解釋為何使用瘦素無法有效減少多數肥胖者的食量。 瘦素與飢餓素雖然由周邊組織製造和分泌,它們仍然要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才可以發揮調節食慾的功能。更精確的說,它們以及其他食慾相關激素會作用在下視丘,這是腦中負責管理進食與能量消耗的中心。下視丘中有幾個迴路在調節食慾中扮演重要角色。路徑是目前了解最透徹的食慾訊息傳遞分子,它從下視丘的弓狀核分泌至(LH)與(VMH),這兩個核分別是腦中的進食中樞與飽足中樞。 弓狀核內含有兩群神經元:第一群同時表現(NPY)與(AgRP),它們會刺激並抑制;第二群則表現鴉片黑皮質素原(POMC)與(CART),並會刺激及抑制下視丘外核。因此表現NPY / AgRP的神經元會促進進食並抑制飽足感;而表現POMC / CART的神經元則相反地會抑制進食並激發飽足感。在弓狀核中的兩組神經元都受瘦素調控:瘦素會抑制表現NPY / AgRP的神經元並刺激表現POMC / CART的神經元。因此如果瘦素相關的訊息傳導不足(可能由於瘦素不足或是瘦素抵抗),就會造成食慾提升而過度進食,這也能解釋某些基因疾病與後天狀況造成的肥胖。 公共衛生議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過重與肥胖將在近期超過傳染病、營養不良等以往造成健康狀況不佳的主因,成為健康狀況不佳的最重要原因。肥胖問題在公共衛生與公共政策上的重要性來自於它的盛行率、造成的成本、以及對健康的影響。建議對所有成年人進行肥胖篩檢,並對肥胖者進行行為介入與追蹤。公共衛生手段試圖理解並修正造成肥胖人口上升的環境因素,並提出方案以改正造成食物熱量攝取過高與運動量不足的問題。美國目前採行的方案包括聯邦出資的校園飲食計畫、限制直接向孩童行銷垃圾食物以及減少校園內的含糖飲料,另外在都市設計上也增加公園的可近性並增加人行道-{}-路。。世衛組織建議各國徵收含糖飲料稅,以減少攝取游離糖。 許多國家或組織針對肥胖問題發表報告。1998年時美國發表第一篇聯邦肥胖治療指引《成人過重與肥胖之診斷、評估與治療臨床指引:證據報告》;於2006年發表《加拿大成人與兒童肥胖預防暨治療臨床指引》,這是一份完整的實證醫學臨床指引,內容包括成人及兒童過重與肥胖的治療與預防。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與於2004年發表《堆積如山的問題》(Storing up Problems)強調英國日漸嚴重的肥胖問題。同年,英國下議院發表了一篇針對「肥胖問題對英國健康與社會的衝擊」的報告,並號稱是該議題中「史上最完整的調查報告」,內文也包括了可能的解決手段。在2006年發表了肥胖診斷與治療的臨床指引,以及針對非醫療組織(比方說地方政府)的策略指引。的爵士於2007年發表報告,警告若不採取對策,肥胖問題將拖垮英國國民保健署。 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對抗肥胖症需有一套完整的對策。因此,肥胖政策與行動框架(Obesity Policy Action (OPA) framework)將對策區分為:上游、中游、與下游策略。上游策略主要試圖改變社會;中游策略則試圖改變個人行為以預防肥胖;下游策略則是治療已經肥胖的人口。 治疗方法 肥胖症的治療方式包括行為學療法、藥物治療和手術。行為學療法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也就是透過改變飲食習慣、飲食結構以及運動來達到減肥的目的。合理的饮食控制能在短期内使体重明显下降,但要維持減重的成果經常相當困難,常需要搭配運動以及配合低热量饮食的生活方式。各種低碳水化合物與低脂飲食對健康的幫助似乎沒有差別。在心臟疾病與糖尿病的風險控制上,這些飲食策略也表現地不相上下。長期的減重成功率與生活形態改變率並不高,約為2-20%。一般只有20%的人能长期保持体重不反弹。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67%减重超过体重10%的患者,能在此后一年内维持该体重或者保持继续减重的趋势。体重平均减少大于3kg或者减重大于总体重3%的患者能在5年内保持这一水平。 减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一项前瞻性调查研究中,主动减肥,不论其体重下降的程度,都能使任何原因所导致的死亡率减少20%。若要控制懷孕期間的體重增加與改善母嬰健康,透過飲食與生活形態的調整是有效的。若心臟病患者有肥胖以及其他疾病風險因子,會建議接受密集的行為諮詢。 饮食控制 控制饮食的方法一般分为如下四类:低脂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热量饮食以及极低热量饮食。一份針對六份隨機控制試驗所做出的後設分析發現主要的節食方法(低熱量、低碳水化合物及低脂)在減肥效果上沒有任何差異,都能順利減少二至四公斤。 低脂饮食:主要是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但不减少摄入食物的总量。该方法是中的第1步和第2步。16个试验(持续时间2-12个月不等)的 後設分析结果显示,低脂饮食能使体重减少3.2公斤。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指增加食物中脂肪或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比如Atkins减肥法和。这种方法非常流行,但腎功能略差就不適用(許多人腎功能稍差,但他們沒有任何症狀),且此方法也不为美国心脏协会所推荐。据研究,该方法造成体重下降的原理是使饱足感增加,导致能量摄入减少。 低升糖指數、低升糖負荷飲食:此方法的理論基礎在於血液中胰島素過高與波動會造成食量上升與脂肪堆積,因此認為減少糖分攝取能避免肥胖症發生。 低热量饮食:指每天只摄入800-1500kcal热量,形成能量负平衡,每周可使体重下降0.5公斤。回顾分析了34个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该方法能在3-12个月内减少8%的体重。 极低热量饮食:指每日只摄入400-800kcal热量,严格限制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使個體处于长期饥饿状态,每周能使体重下降1.5-2.5公斤。但是會引起瘦素减少、痛风风险增加、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不良反应,因此不受广泛推荐。尝试该方法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藥物治療 市面已有三種減肥藥已有證據可以長期使用,分別是奧利司他(羅氏鮮)、(Belviq)以及(Qsymia)。奧利司他能少量減輕體重,平均約為在一到四年間減少2.9公斤,但有相當高的機會產生腸胃副作用,它對腎臟的影響也受到質疑。另外兩種藥物則只在美國上市。洛卡色林平均能在一年內比安慰劑多減少3.1公斤的體重(3%體重),但可能會引發心臟瓣膜的問題。芬他命與托吡酯同時使用也具有某種程度的減重效果,但使用這兩種藥物同樣與心臟問題有關聯。現下還沒有資料能闡明這些減重藥物對肥胖的長期併發症(比方說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影響。 減肥手術 對肥胖最有效的治療是減肥手術。嚴重肥胖者接受手術後能夠長期減輕體重、改善肥胖相關問題、並降低死亡率。一項研究指出手術能在十年間減輕患者14%-25%的體重(視手術方法而定),且相對於一般減重方法,還能減低29%的死亡率 。不過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為17%,並且有7%的病人需要接受第二次手術。因為手術的花費與風險,研究者們正在尋找侵入性較低卻同樣有效的治療方法,比如說在胃中置入佔空間的物體(氣球)來減少胃容量。 流行病學 在近代以前雖然就已經認為肥胖會造成健康問題,但肥胖並不常見,只發生在少數的菁英階級身上。隨著物質生活日益富足,肥胖影響的人數也逐漸增多。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視為全球性的流行病。到了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至少有五億的成人(大於10%)有肥胖問題,而女性的肥胖問題又比男性嚴重。在五十至六十歲前,肥胖率都會隨著年齡上升。而美國、澳洲及加拿大的嚴重肥胖比率甚至上升得比整體肥胖率還快。 以往認為肥胖只是已開發國家的文明病,但事實上,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肥胖比率都在上升,城市地區的上升比例更為顯著。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部份赤貧國家和東亞的日本與韓國之外,肥胖在世界各地都已是常見疾病。 歷史 英文字源 肥胖的英文「obesity」來自拉丁語的「」,指的是體型大、肥、或渾圓。「Esus」則是「edere」(進食)的過去分詞,並加上前綴修飾字「ob-」(過度地)。據牛津辭典記載,蘭德爾·科特格雷夫(Randle Cotgrave)在1611年首次使用肥胖這個單詞。 歷史上對肥胖的態度 古希臘醫學和古埃及的文獻都將肥胖視為一種疾病。希波克拉底這麼寫道:「肥胖本身不是一種病,但它是其他疾病的前兆。」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外科醫師認為肥胖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並建議以運動來治療肥胖以及過重體位。 古印度的波斯匿王曾因為發胖而苦,要求釋迦牟尼教他減肥的方法。釋迦牟尼要他節食、節制睡眠、多運動、多思考,保持謙遜的態度。波斯匿王不久就減肥成功。 在歷史長河中,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食物缺乏中求生存,因此視肥胖為財富與繁榮的象徵。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高官身上以及古代東亞文明的權貴身上都經常可以見到肥胖的情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人們開始認為國家的軍事經濟力量立基於軍人與工人的體態與力量,人們的平均身體質量指數(BMI)開始從今日視為體重過輕的程度提升至正常範圍。從十九世紀開始,已開發國家人民的平均身高與體重就已經開始上升;到了二十世紀,身高已經達到基因潛力的上限,於是體重的成長就超過身高而開始產生肥胖。1950年代,已開發國家的兒童死亡率因財富的累積而下降,但心臟疾病與腎臟疾病的發生率則隨著體重一起上升。在此同時,保險業發覺了體重與預期壽命間的關聯性,於是調漲肥胖者的保費。 歷史上的許多文化都認為肥胖源自於人格上的瑕疵。在希臘喜劇中,肥胖的角色通常是貪吃的人,也是嘲弄的對象。基督教信仰中認為食物會讓人犯下七宗罪的與色慾兩項原罪。在當代西方文化中,肥胖經常視為不受歡迎的同義詞,也與許多負面刻板印象相關。不論年齡,肥胖的人都可能面對社交上的汙名化,並可能遭受霸凌或同儕排擠,肥胖於是成為歧視的原因。 西方社會並不認為「健康體重」與「理想體重」是同一件事,而且對這兩件事的認識在二十世紀中開始發生變化。「理想體重」的標準自1920年代開始下降:自1922年至1999年間,美國小姐的身高上升了2%,但體重卻下降了12%;但在此同時,人們對「健康體重」的標準則反其道而行:2007年的英國人對於過重的標準,相對於1999年時寬鬆得多。這些變化被認為是因為人們的體脂不斷上升,因此人們開始認為過剩的體脂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在非洲許多地區,仍視肥胖為富裕與健康的象徵,尤其在HIV疫情發生後,這樣的看法變得越來越常見。 藝術 最早的人體雕塑創作於二萬到三萬五千年前,主要都是描繪肥胖的女體。有些人認為維納斯塑像的表現方式象徵的是多產,但也有些人認為這單純是表現創作年代的人們的肥胖程度。在希臘與羅馬的藝術創作中,幾乎見不到肥胖的人物,這或許與他們文化對於適中的追求有關,而希臘羅馬傳統也由多數的基督教歐洲文化所繼承,在他們的創作中,只有低社經地位的角色才會是肥胖的。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部分上層階級開始炫耀自己的體胖,在英王亨利八世與的畫像中就能看到這樣的趨勢。知名畫家魯本斯經常描繪魯本斯式的女性全身像,雖然表現上也強調多產,但在他畫中的女性仍然維持沙漏狀的身形。到了十九世紀,整個西方世界對於肥胖的看法開始改變,在肥胖作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徵許多世紀以後,纖瘦取而代之成為新的追求目標。 社會文化 經濟衝擊 肥胖不僅對健康產生影響,也帶來許多其他面向的問題,比方說就業困難。有研究指出,肥胖程度會與個人的薪資高低呈現負相關。肥胖的影響廣及社會中的各個層面,下至個人、公司行號,上達政府。2005年美國醫療支出中有20.6%與肥胖相關,估計為1902億美元;加拿大在1997年時,肥胖佔據了2.4%的醫療支出,達到20億加幣;澳洲2005年有關肥胖的醫療支出高達210億澳幣,過重與肥胖的澳洲人從政府領取了356億澳幣的各式補助。在美國,每年花在食物上的開銷估計則有四百到一千億美元。 目前已有預防肥胖的方案,希望可以降低和肥胖有關疾病的醫療成本。不過人若活的越久,其醫療的費用本來就會提高。因此研究者的結論是減少肥胖有助於提昇公眾的健康,但不太可能減少整體的醫療費用。 肥胖可能帶來社交上的汙名化與就業困難。比起一般體重的人,肥胖的員工較常缺席與請病假,因此對於雇主來說會造成人事成本上升與生產力下降。對於杜克大學雇員進行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40公斤/平方公尺的雇員申請的頻率是常人(BMI介於18.5至24.9公斤/平方公尺)的兩倍,無法工作的日數則比常人多了十二倍。對於BMI大於40的人而言,最常見到的傷害發生在下肢、掌腕、背部,這些傷害通常源自跌倒與攀爬。阿拉巴馬州雇員保險委員會通過一項爭議性的方案,當中規定過重的雇員若不接受減重方案以改善健康,每月就需多付25美元的健康保險費,這個方案在2010年一月開始施行,主要針對BMI超過35公斤/平方公尺且在一年後仍無法改善自身健康狀況的雇員。 部分研究顯示肥胖的人在就職與升遷都比常人困難,即使在同樣工作內容的職位上,肥胖的人的薪資也相對較低(肥胖的女性的薪資較平均低6%;肥胖的男性則低3%)。 肥胖對部分行業(包括航空、醫療、以及飲食)會產生其他附加影響。舉例來說,因為肥胖率的上升,航空公司必須付出更高的燃料費,並面臨加大座位的壓力。光是在2000年,肥胖旅客就讓航空公司多花了2.75億美元。醫療業必須為了肥胖的患者準備特別的設備,比方說升降梯或者是。餐飲業則面臨他們提供的飲食造成肥胖的訴訟,進而將訴訟成本轉嫁到價格上。2005年美國國會研議立法禁止人民向餐飲業因「造成肥胖」提出訴訟,但並沒有通過。 美國醫學會在2013年將肥胖列入慢性病,希望藉此鼓勵健康保險業者將更多針對肥胖的治療、諮詢、及手術列入給付,如果保險業者願意投資,減肥藥物或基因療法的發展成本門檻也會降低。但由於美國醫學會的分類方式並沒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保險業者仍然有拒絕給付肥胖治療與處置的權利。 2014年,歐洲法院認定病態肥胖為殘障,指出若雇員的肥胖狀況使其無法「和其他雇員以平等的立足點,有效且全職的參與工作」,這樣的肥胖就應該視為殘障,而因為肥胖解雇員工也將視同歧視行為。 體型與認同 肥胖認同運動主要的目的是減少對過重與肥胖者的歧視,有些認同運動者甚至試圖主張肥胖與身體健康並沒有負相關性。主張認同肥胖的團體在二十世紀後半開始增加,成立於1969年,主要的活動範圍在美國,定位為倡議消除體型歧視的人權團體。則是創立於1997年的非政府組織,它的宗旨是推動體型認同並消除體重歧視,活動範圍廣及全球。這些倡議團體主張肥胖應列入美國殘障者法案,但立法當局則認為肥胖帶來的公共衛生成本超過將肥胖列入這部反歧視法案帶來的好處。 兒童肥胖 對兒童來說,健康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範圍會因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兒童與青少年的是BMI超過95百分位,然而該參考常模來自於1963年至1994年間的研究資料,因此並未計入近年來肥胖率的上升。兒童的肥胖在二十一世紀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不論是在發展中國家或是已開發國家,兒童肥胖率都不斷上升。在加拿大,兒童肥胖率自1980年代的11%爬升到1990年代的30%,在此同期,巴西的兒童肥胖率則自4%上升到14%。 如同成人的肥胖,兒童肥胖也受許多不同的因素影響。飲食習慣改變與運動量下降被認為是近年來兒童肥胖率上升的主要推手。由於兒童肥胖常持續到成人,並與許多慢性病息息相關,肥胖兒童經常需要篩檢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以及脂肪肝。兒童肥胖的治療主要是改變生活型態以及行為治療,但嘗試增加兒童的運動量的效果並不明顯。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並未核准任何藥物用於兒童肥胖。 其他動物 在許多國家,是常見的問題。在美國,有23到41%的狗過重,當中有5.1%達到肥胖的程度;貓的肥胖率則稍高一些(6.4%)。在澳洲,獸醫統計的犬隻肥胖率為7.6%。犬隻肥胖的風險與飼主是否肥胖相關,但貓隻的風險則與飼主肥胖與否無關。 參見 |
CFEETK – Centre Franco-Égyptien d'Étude des Temples de Karnak (en) Temple of Amun, numerous photos & schemes | Franco-Égyptien d'Étude des Temples de Karnak (en) Temple of Amun, numerous photos & schemes (comments in |
operation)是指船隻不透過貨櫃碼頭,而直接在貨船上分派貨櫃,並利用躉船將貨櫃運送到附近的中流作業區起卸。在香港,中流作業區包括公眾貨物起卸區以及私營倉庫碼頭。 香港的中流作業 香港的中流作業還能夠保存下來,主要由於香港可用的陸地較少,而貨櫃碼頭的泊運費用也十分昂貴。為節省成本,以及避免貨物在運輸途中走過擠塞的大街造成貨運的延誤,中流作業在香港仍然十分蓬勃。 香港的商業機構集中在香港島的中環和灣仔,貨櫃碼頭則在新界的葵涌。現時香港島的對外交通主要依靠三條過海隧道,但三條隧道不是收費昂貴,就是經常擠塞。為免因為交通擠塞而造成貨運延誤,不少公司都願意採用中流作業方式,在船上裝卸貨櫃後,利用躉船或駁艇運到中流作業區,再以貨車或貨櫃車運走貨物。雖然貨物裝卸因此過程比較長,但可以省卻高昂的貨櫃碼頭泊位費,以及避免因交通阻塞而造成的延誤。 中流裝卸作業 中國大陸跟台灣的物流不能直接互通,所以由香港作中途交收,因此也多了不少「中流裝卸作業」。貨櫃輪到香港,只泊浮筒,不靠岸,由香港駁船出海前往該貨櫃輪收貨,再轉送個別貨櫃櫃到: 第二程船,運回中國大陸。 貨櫃場或駁船碼頭等待二程船的船期到。 | 中流裝卸作業 中國大陸跟台灣的物流不能直接互通,所以由香港作中途交收,因此也多了不少「中流裝卸作業」。貨櫃輪到香港,只泊浮筒,不靠岸,由香港駁船出海前往該貨櫃輪收貨,再轉送個別貨櫃櫃到: 第二程船,運回中國大陸。 貨櫃場或駁船碼頭等待二程船的船期到。 火車站碼頭,轉乘火車,運回中國大陸。 |
定期船運 定期船运输也作班轮运输是一种水上运输方式, 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非常常见的邮轮经营的业务就是远洋定期船运输。由于飞机的发展,长途客运定期船运输已经被空运所取代。短途和近海客运定期船运输依然存在。少数航运公司的货轮依然承长途载客运业务,但是居住环境与时间往往受船只的限制。 船運條款 利用水路作國際貿易,會牽涉到一些條款。 船上交货(Free on Board,FOB)- 卖家負責運到港口的成本費,之後的費用由買家承擔;卖家承担货物责任至起运港,之后责任由买家承担。 成本,保險加運費(Cost & Insurance & freight,CIF):保險和運費都是由卖家支付,至目的地為止;卖家承担货物责任至目的地港。 對環境的影響 航運對環境的影響包括溫室氣體的排放、人為噪音對生態的干擾及漏油造成的汙染等。根據International Maritime | Board,FOB)- 卖家負責運到港口的成本費,之後的費用由買家承擔;卖家承担货物责任至起运港,之后责任由买家承担。 成本,保險加運費(Cost & Insurance & freight,CIF):保險和運費都是由卖家支付,至目的地為止;卖家承担货物责任至目的地港。 對環境的影響 航運對環境的影響包括溫室氣體的排放、人為噪音對生態的干擾及漏油造成的汙染等。根據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 計算,2012 年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中有 2.2% 是由航運所造成。他們在 2014 年更預測,若人們沒有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隨著經濟持續增長及能源發展,到了 2050 |
Papers (1888) The Tragic Muse (1890) Guy Domville (play, 1895) The Spoils of Poynton (1897) 《梅西的世界》What Maisie Knew (1897) 《碧廬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 (1898) In the Cage (1898) The Awkward Age (1899) 《鴿翼》,The Wings of the Dove (1902) 《(或譯:奉使記)》,The Ambassadors (1903) The Beast in the Jungle (1903) 《》,The Golden Bowl (1904) English Hours (1905) The American Scene (1907) Italian Hours (1909) 《》,The Ivory Tower (1917) 資料來源 外部链接 The Henry James Scholar's Guide to Web Sites The Ladder—a Henry James Web Site (archived) Finding | 《(或譯:奉使記)》,The Ambassadors (1903) The Beast in the Jungle (1903) 《》,The Golden Bowl (1904) English Hours (1905) The American Scene (1907) Italian Hours (1909) 《》,The Ivory Tower (1917) 資料來源 外部链接 The Henry James Scholar's Guide to Web Sites The Ladder—a Henry James Web Site (archived) Finding aid to Henry |
World。不同於BBC全球电台服务,BBC全球新闻服务是一家商业电视台,透过广告營利,也即该频道不能在英國本土播出。 1998年8月BBC的國內頻道也開始採用衛星播送;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歐洲觀衆只要使用英國製造的衛星解碼器就可以收看BBC1和BBC2。 2012年11月11日,英國廣播公司原行政總裁,因為受到報道一宗性侵犯兒童報道時,錯誤暗示與一名資深保守黨員有關醜聞影響,而宣佈引咎辭職,由托尼·赫爾安排接任行政總裁一職,成為2012年9月17日上任時最短命總裁。2021年2月12日,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表示不允许BBC世界新闻台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 皇家特許狀檢討工作 BBC的皇家特許狀在2006年期滿。 2005年3月2日,時任英國文化大臣發表了一本關於BBC長遠發展的綠皮書。綠皮書的要點是: 牌費系統維持至2016年 以BBC基金會代替BBC董事局 增加節目製作外判 減小對收視的重視和複製節目概念目 经费来源 1904年的无线电法案规定,任何人如要播送或接收广播节目,必须从邮政局取得执照。在BBC建立后,用户的接收费成为BBC的主要经费来源。1971年,家庭广播接收执照被取消,但是个人若要收看电视节目还是必须付费取得执照。 今天英国的每个家庭或企业都必须购买一年期的电视执照(老人及少数低收入人群的费用則由英国数字化、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承担),以确保BBC有足够的资金 “教育、發佈通告和娱乐”大众。费用由政府厘定。由于这种特殊的经费来源,BBC沒有商业广告;理论上,节目制作人不受任何商业利益驱使,但事实上还是要面对各种压力,例如在政治上,政府可以改变接收执照费来施压;同时他们还必须面对来自其它商业电视台的竞争。牌照費在2022年BBC的53億英鎊總收入當中佔71%,其餘部來自於撥款、版稅和租金收入等商業及其他活動收益。BBC還從政府獲得每年超過9000萬英鎊,資助主要服務非英國受眾的BBC國際部。 BBC2003年的收入包括: 执照费收入,26.59亿英镑; BBC商业控股公司,1.47亿英镑; BBC全球服务,2.237亿英镑,其中政府拨款2.01亿英镑,用户订购费1610万英镑,其他收入660万英镑。 BBC服务 电台 BBC最早成立的宗旨是为英国大众提供高品質的电台广播服务。今天,电台节目依然是BBC产品重要的一部分。 BBC最早的两个电台是国内服务(Home Service)和全球服务(World Service),后来又提供软性节目(Light Programme)。1967年现代音乐频道,BBC Radio 1开播,从那时起BBC开始采用目前的命名方式:BBC Radio 2播送轻音乐、乡村音乐、爵士乐和娱乐节目,BBC Radio 4则是之前的国内服务。1990年8月27日,BBC Radio 5开播,后又更名为BBC Radio 5 Live(BBC Radio 5直播)。 今天BBC拥有10个电台频道,面对不同的听众。针对不同的地区,BBC也有不同的节目选择。BBC全球服务则对全球广播,此外BBC的一些短波频道也可以在英国以外地区收听到。这些频道大多以新闻为主,一部分经费来自英国外交部。现在BBC一部分的电台节目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 电视 英国广播公司在国内和国际上经营几个电视频道。其中,BBC第一台和BBC第二台为旗舰电视频道,相比之下BBC第一台节目更加大众化,是英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频道。BBC第三台为青年频道,曾一度轉型為網絡電視。BBC第四台为文化和纪录片频道。此外,还拥有全天候新闻频道BBC新聞台、转播英国国会实况的BBC國會台,以及两个儿童频道(CBeebies、CBBC)。 1991年10月,BBC开始以“BBC World Service Television”的名称向亚洲及中东播出电视节目。1992年12月这个频道的覆盖范围扩展到非洲。1995年1月,BBC World Service Television进行重组,并进一步覆盖了欧洲地区。2001年,BBC World完成全球覆盖。BBC World提供高品质的新闻节目,同时经常播放一些在英国国内广受好评的纪录片等。 BBC Worldwide是BBC音像、书籍等产品的国际销售商,向世界各国销售商或是直接出售BBC各种商品,或是同相关国家就BBC音像、书籍等制品的使用版权进行交易。 2009年1月14日,BBC开播波斯语电视频道,收视范围包括伊朗、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等地。但BBC波斯语电视频道被禁止在伊朗开展业务(伊朗法律禁止个人收看卫星电视,而该国情报部长更称BBC波斯语频道会“威胁伊朗国家安全”)。 2006年1月,伊朗政府全面封锁BBC波斯语网站,数月后对BBC波斯语广播也进行了干扰。BBC及英国外交部均提出强烈抗议,要求伊朗政府立即恢复该网站的入网许可,保证伊朗公民可以自由訪問BBC公司波斯语網站,但这一情况一直没有得到任何改变。对于英国政府和BBC的指责与呼吁,伊朗官方一直拒绝发表任何评论。 音樂 BBC轄下設有BBC交響樂團、BBC蘇格蘭交響樂團與BBC威爾斯國家管弦樂團等編制齊全的管弦樂團,此外還有數支樂團與合唱團。自1927年起年年舉辦的「逍遥音乐会」亦由BBC負責總籌。 在线服务 BBC在線(原名「」)提供BBC的所有网络服务,包括数字电视和互联网接入。BBC的许多新闻和节目存档都可以在该网站上被找到,以供用户自由下载、收看或收听。 在数字电视方面,用户可通过电视功能参与节目互动,比如在FIFA世界杯和橄榄球六国锦标赛转播中随时查看赛事集锦并拓展视听体验,以及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中启用著名喜剧演员史蒂芬·弗莱领衔的搞笑解说供观众选择等等。用户更可随时点播过去一周内播出的大部分节目。其图文电视服务CEEFAX则于2012年关闭停运。 頻道列表 電視頻道 对内频道 BBC第一台(BBC One),亦以高畫質廣播 BBC第二台(BBC Two),亦以高畫質廣播 BBC第三台(BBC Three),原名BBC選擇頻道(BBC Choice),亦以高畫質廣播;曾於2016年初至2022年轉型為網絡電視 BBC第四台(BBC | BBC第四台(BBC Four),原名BBC知識頻道(BBC Knowledge),亦以高畫質廣播 BBC新聞台(BBC News),亦以高清廣播 BBC國會台(BBC Parliament) CBBC,6歲至12歲的兒童節目頻道,亦以高畫質廣播 CBeebies,6歲以下的幼兒節目頻道,亦以高畫質廣播 对外频道 BBC娛樂頻道(BBC Entertainment)(前BBC尊貴頻道 (BBC Prime))(以色列、欧洲地區) BBC美國頻道(BBC America) BBC加拿大頻道(BBC Canada) BBC食物頻道(,南非與北歐) Cbeebies(全球各地) BBC世界新闻頻道(BBC World News,全球各地) BBC高畫質台國際版(BBC HD) BBC自然知性台(BBC Earth) BBC生活风格(BBC Lifestyle) BBC知识频道(BBC Knowledge) 電台頻道 英國 BBC Radio 1(主要對象為年輕人,当代流行音乐) BBC 1Xtra BBC Radio 2(對象為成人,轻音乐与喜剧) BBC Radio 3(內容較為學術性,另有爵士乐、古典音乐和非西方的音乐) BBC Radio 4(非音乐娱乐节目、新闻、记实节目) BBC Radio 5 Live(新闻、体育综合与评论) BBC Radio 5 Live Sports Extra(体育电台) BBC 6 Music BBC Radio 7(演说、喜剧和戏剧)(已改為BBC Radio 4 Extra) BBC亚洲网(以英语和其他多种语言广播,對象為國內南亞人士) BBC Local Radio BBC Radio Scotland(FM 92.8-94.7,僅在苏格兰播出) BBC Radio nan Gàidheal(FM 103.5-105,僅在苏格兰并使用苏格兰盖尔语播出) BBC Radio Wales(僅在威尔士播出) BBC Radio Cymru(FM 92.4-96.8, 103.5-104.9,僅在威尔士并使用威尔士语播出) BBC Radio Ulster(FM 92-95,僅在北爱尔兰播出) |
Code) 化學 溴苯乙腈 (Bromobenzyl Cyanide) - 一種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的催淚劑 人文 英籍華人(British Born Chinese) 的ISO 639-3代码 軍事 蘇聯空軍 (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силы,以拉丁字轉寫時則變成 Voyenno-vozdushnye sily, VVS) 俄羅斯空軍 (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силы | 中国商业广播网(Business Broadcast of China) 公司 孟加拉航空的ICAO航空公司代碼。 勃朗-包维利股份公司(Brown, Boveri & Cie) 娛樂 兄弟幫(Big Boys Club)- 一個香港電視節目。 big big channel(台灣名為:大大平台),TVB推出的手機應用程式暨社交平台。 科技 BBC Micro(BBC微電腦系統) BBCode(Bulletin Board |
除了正式分配的代码之外,还有保留代码和用户私用代码进行扩展使用。 保留代码是已经被删除的代码,或是被其它标准使用或是特定用户要求但是不属于ISO 3166-1中。为了避免过渡性问题,ISO 3166/MA在合理的情况下保留这些代码,这些代码只有在有限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使用,且不被用于特定用途之外的用途。此类代码主要为旧有国家名称,海外领土,国际组织,以及特殊国籍状态。保留代码如下(可点击链接查看): 二位字母:例外保留、过渡保留、期限不定保留、当前同意不使用 三位字母:例外保留、过渡保留、期限不定保留、当前同意不使用 数字代码:无保留代码 私用代码为指当使用者采用ISO 3166-1代码系统时,在其内部添加用于进一步表示其它国家、地区或地理区域名称的代码,ISO 3166/MA将不会在标准的更新过程中使用这些代码,下面的代码可以由用户自由分配使用: 二位字母:AA、QM 至 QZ、XA 至 XZ、以及 ZZ 三位字母:AAA | 以下是用色彩标注的所有ISO 3166-1二位字母代码的解码表。 保留代碼及私用代码 除了正式分配的代码之外,还有保留代码和用户私用代码进行扩展使用。 保留代码是已经被删除的代码,或是被其它标准使用或是特定用户要求但是不属于ISO 3166-1中。为了避免过渡性问题,ISO 3166/MA在合理的情况下保留这些代码,这些代码只有在有限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使用,且不被用于特定用途之外的用途。此类代码主要为旧有国家名称,海外领土,国际组织,以及特殊国籍状态。保留代码如下(可点击链接查看): 二位字母:例外保留、过渡保留、期限不定保留、当前同意不使用 三位字母:例外保留、过渡保留、期限不定保留、当前同意不使用 数字代码:无保留代码 私用代码为指当使用者采用ISO 3166-1代码系统时,在其内部添加用于进一步表示其它国家、地区或地理区域名称的代码,ISO 3166/MA将不会在标准的更新过程中使用这些代码,下面的代码可以由用户自由分配使用: 二位字母:AA、QM 至 QZ、XA |
李安是目前柏林影展歷史上唯一獲得過兩次最佳影片的導演。李安亦是歷史首位曾於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典禮上都獲得最佳導演獎項的華人導演。 個人生活 1954年10月23日,李安出生於臺灣屏東縣的潮州鎮,為李昇與楊思莊夫婦的孩子。李安有兩個姐姐李文與李人,以及一個弟弟李崗。李安之父李昇是一名教育家,於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擔任文官。李安從小學習中華文化和藝術,如書法與中國經典。李安在一次採訪中對記者自述:“爸爸給我取名‘李安’,源自爸爸來臺灣時搭乘的輪船就叫‘永安號’”。李安的家庭相當注重教育。 1956年,李安2歲時,全家因父親轉任花蓮師範學校校長而搬到了花蓮居住。李安在花蓮曾就讀於兩所小學,分別為花蓮明禮國民小學及花蓮師範學校附設小學(現為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後來李昇調任到臺南的臺南二中,於是李安跟隨父親來到臺南,先後又就讀兩所小學。李安後來曾表示他住在花蓮的那八年的時光,是他北上就讀臺灣藝專前最快樂的一段歲月。 李安高中原就讀於臺南二中,後來轉學考進臺南一中(父親李昇曾先後擔任過這兩校的校長)。李安對於讀書毫無興趣,一心只想著當導演。 1973年,李安在大學考試落榜兩次後,才通過三年制專科考試,進入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影劇科就讀。李安在藝專裡演了超過15齣戲,並曾自編自導了多齣獨幕劇。1974年,李安獲得大專話劇比賽的最佳男主角。 1975年,李安畢業於藝專。在就讀藝專期間,李安受到了電影《處女之泉》(1960年,英格瑪·伯格曼執導)、《畢業生》(1967年,麥克·尼可斯執導)、《單車失竊記》(1948年,維多里奧·狄西嘉執導)及《》(1962年,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執導)的深遠影響,並對戲劇和藝術產生興趣。 1979年,李安在海军服完兵役之後,依照父親原有的計劃,前往美國就讀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戲劇系,並在1980年順利取得藝術學士學位。 1981年,李安繼續至紐約大學就讀電影製作研究所,於1984年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李安在就讀紐約大學期間於完成了短片《蔭涼湖畔》(1982年),該片榮獲臺灣金穗獎最佳劇情短片獎。 1983年,李安與林惠嘉結婚。林惠嘉與李安育有二子,分別是長子李涵(1984年)與次子李淳(1990年)。 李安的妻子林惠嘉是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生物學博士,現任紐約醫學院病理學研究員。兩人同為臺灣留學生,因同為世界青少棒大賽加油而認識。 1984年,李安拍出了他的畢業作品《分界線》,獲得紐約大學影展的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影片獎。 2001年,李安獲得母校美國紐約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2005年,李安因拍出了《斷背山》,在美國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2010年,李安獲得母校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2013年,李安因拍出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美國二次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事業 早期 李安在1984年完成的紐約大學畢業作品引起威廉·莫里斯奋进經紀公司的注意。李安也因經紀人的說詞而選擇留在美國,順便陪伴幼子及還未拿到學位的妻子。儘管如此,李安仍未有工作上門,失業長達六年。期間,李安寫下多部劇本,並不斷找片商碰運氣。 1991年至2000年 李安在1990年創作了兩份劇本,分別是《推手》和《囍宴》,並在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的比賽中獲得優良電視劇本首獎及二獎的肯定。李安的獲獎劇本引起當時擔任中央電影公司副總經理徐立功的注意。徐立功邀請李安拍攝《推手》(1991年),這是徐立功首次擔任製作人。從此之後,李安正式開啓了導演生涯。李安處女作《推手》(1992年)在臺灣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也受到評論家的讚賞。《推手》在金馬獎獲得8項提名,也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的肯定。李安在這部電影首次與臺灣演員郎雄合作,而郎雄也獲得第2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李安在《推手》首次與詹姆士·夏姆斯合作,後來他們的合作關係仍然一直持續下去。在這次成功的鼓舞之下,李安緊接著拍攝第2部電影《囍宴》(1993年),並首度贏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金馬獎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獎,也入圍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促使李安成為臺灣電影界的後起之秀。 李安前兩部電影背景是華裔美國人的故事,所以都遠赴美國出外景。徐立功在1994年與李安再次合作《飲食男女》,背景則設定臺灣,劇情描繪臺北一個家庭中存在的傳統價值觀、現代都市人的互動及成員之間的矛盾。這部電影再次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並廣受好評。李安的電影連續兩年同時在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獲得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同時也首次入圍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飲食男女》在臺灣和國際上總共奪得五個獎項,包括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獎。好萊塢片商也購買這部電影的版權,然後翻拍成《》(2001年)。《推手》、《囍宴》與《飲食男女》因為深刻描寫父親的傳統形象(皆由郎雄飾演)所以也被稱為父親三部曲或家庭三部曲。 李安前三部電影作品的成功替他打開美國好萊塢的大門。李安於是在1995年執導哥倫比亞影業與三星影業製作的英國古典電影《理性與感性》。李安在《理性與感性》中與著名英國演員休·葛蘭、艾倫·瑞克曼及凱特·溫斯蕾與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愛瑪·湯普森合作。從臺灣電影到英國電影之間的改變並沒有阻礙李安的工作,李安也憑藉《理性與感性》在柏林電影節第2次獲得金熊獎。《理性與感性》在奧斯卡獎獲得7項提名,愛瑪·湯普森也榮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理性與感性》也在金球獎與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分別入獲得5項與3項大獎,最終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片獎與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在此之後,李安繼續執導兩部好萊塢電影:《冰風暴》(1997年)及《與魔鬼共騎》(1999年)。《冰風暴》劇情以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郊區為背景,而《與魔鬼共騎》則是一部美國南北戰爭電影。雖然一些電影評論者仍然給予這兩部電影高度評價,但是他們的票房並不令人滿意,並一度讓李安自執導第一部劇情長片以來一貫受一般觀眾和藝術電影愛好者歡迎的情形中斷。然而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冰風暴》已具有較佳的VHS和DVD銷售及出租數量,有線電視反復的放映也增加電影的知名度。詹姆士·夏姆斯也以《冰風暴》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在1999年,李安的老搭檔徐立功邀請他拍中國傳統的武俠電影。李安高興能有機會實現他兒時的夢想,於是組成一個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團隊來拍攝《臥虎藏龍》(2000年)。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中國小說家王度廬所撰寫的武俠小說《臥虎藏龍》,並在全世界獲得令人驚訝的成功。華語對話配合英文字幕的這部電影在許多國家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外國電影,包括美國和英國在內,並獲得奧斯卡獎10項入圍(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外語片獎與最佳導演獎),成為史上入圍奧斯卡獎最多獎項的外國電影。《臥虎藏龍》最終獲得最佳外語片獎及三個技術獎項。《臥虎藏龍》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語片(收入為1.28億美元),並成為全球華語片收入最多的電影。《臥虎藏龍》的成功證明李安的電影藝術具有普遍性的吸引力,並為西方觀眾拓展華人武俠電影的魅力。 2001年至2010年 李安在2003年回到好萊塢拍攝《綠巨人浩克》(改編自漫畫人物浩克),這也是他第一部大成本的電影作品。這部影片得到的評價相當兩極,成為一部不是很成功的電影,票房收入只有2.45億美元。在遭遇這次挫折之後,李安考慮提前退休,但是他的父親則鼓勵他繼續拍攝電影,於是李安最終打消退休的念頭。自《推手》起即與李安合作的詹姆斯‧夏穆斯亦為本片的製作人,他認為雖然有人視該片為李安電影生涯中的唯一敗筆,但就算是他最糟作品,卻還能在影評統計網站「爛番茄」上,擁有62%的好評度。 在拍攝完《綠巨人浩克》之後,身心疲乏的李安謝絕所有片約,休養了好一段時間。之後,他決定拍攝一部低成本與低姿態獨立電影,劇本根據美國小說家安妮·普露入圍普利茲小說獎的短篇故事《斷背山》所改編。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作家在2005年的文章中引述李安的說法:“我對懷俄明州的同性戀農場工人知道些什麼?”。就算忽略故事的主題,《斷背山》也顯露出李安探索人類心靈深處的能力。2005年這部關於懷俄明州禁忌愛情故事的電影立即引起了公眾的注意,並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引發許多激烈的辯論,獲得票房上的成功。 這部電影在大型國際電影節廣受好評並在世界各地榮獲許多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斷背山》是2005年最受讚譽的影片,總共贏得71個獎項,另外還有52個提名。它在紐約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金球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獨立精神獎和美國製片人協會等組織獲得最佳影片獎,並在2005年的威尼斯電影節獲得金獅獎。李安在美國導演工會還第二次獲得最佳導演獎。《斷背山》在奧斯卡獎獲得8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獎),是入圍最多獎項的電影。但是《斷背山》最終在最佳影片獎敗給《衝擊效應》,這部電影是關於一個洛杉磯種族衝突與歧視關係的故事。許多人普遍猜測,《斷背山》的同性戀主題是落敗的因素之一。李安則說他很失望,他的電影並沒有贏得最佳影片獎,但是很榮幸能夠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黃種人。 經過《斷背山》的成功之後,李安電影的主題又回到了東方。他的下一部電影《色,戒》,劇情改編自中國著名作家張愛玲的一部短篇小說。這個故事完成於1950年,劇情發生在1939年至1940年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是遭到日本佔領的上海。跟《斷背山》一樣,李安這次也根據相對簡單的故事改編成電影。 《色,戒》由焦點影業來製作發行特點,並於2007年夏季和初秋於國際電影節上首映。這部電影在美國被美國電影協會分類為NC-17級(17歲及以下的觀眾無法進場),主要是劇情出現一些強烈而且直接的性愛場面。這對於電影的發行是一個挑戰,因為很多美國連鎖電影院拒絕放映NC-17級的電影。而導演李安及電影製片廠最終放棄上訴的決定。為了可以讓《色,戒》在中國公開放映,李安將電影內容刪除9分鐘以符合當局的可允許未成年人觀賞的審查標準。 《色,戒》在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中獲得金獅獎,這也是李安第2度獲得該獎項,也是3年內第2次獲獎。而《色,戒》在第44屆金馬獎上也大放異彩,獲得七項大獎成為當屆最大贏家。但是美國的電影評論家對於這部作品的評價並非都是正面的。《色,戒》在臺灣則是以原本的版本上映,並且非常受到歡迎,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色,戒》也在金馬獎獲得最佳影片獎與最佳導演獎。李安在臺灣宣傳電影並渡過中秋節時,他說他發現他的工作受到國人的廣泛讚譽,並且承認這部電影他對美國的觀眾並無高度的期待,「因為這部電影擁有節奏與它的電影語言都是非常的中國式的」。李安後來被選為200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舉行時間從2009年9月2日至9月12日)的評審團主席。 李安在2009年完成電影《胡士托風波》,劇情描述美國紐約州在1969年舉辦音樂表演活動胡士托音樂節。《胡士托風波》入圍第62屆坎城影展競賽單元,雖然最終並未獲獎。 2011年至今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自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伊凡·卡漢(Irrfan Khan)與蘇拉·沙瑪演出,並於印度與臺灣進行拍攝工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李安首次拍摄3D电影。 此部電影在台灣及印度拍攝,為李安的返鄉之作,電影中許多場景都是在台灣台中的水湳片場(原水湳機場)完成,甚至還搭造了一個長75公尺、寬30公尺、深3公尺的造浪池,耗資1億5千萬元新台幣,能製造數百種浪形。在電影上映後,此造浪池也被台中市政府保存下來,供民眾參觀。 2012年11月26日(法國當地時間),此片的歐洲首映在法國巴黎香榭大道上的高蒙電影公司戲院上演,包括臺灣駐法代表呂慶龍、曾與李安合作臥虎藏龍的楊紫瓊皆到場參加。據印亞新聞社11月26日報導,此片首映當天在全印開出亮麗成績,第一個周末(23至25日)票房即達1億9500萬盧比(約350萬美元)。 而影片在中国大陆的票房也打败了同期上映的冯小刚新片《一九四二》,创造了李安个人作品在中國的票房记录,并且超越了本片的北美票房。 第70屆金球獎中,《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配樂三奬項。最後奪下最佳電影配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曲家麥可·丹諾在上台致詞時,特別表示要把這個獎與導演李安分享。 2013年2月24日(美國當地時間),《少年Pi的奇幻漂流》挾著入圍奧斯卡獎11個獎項的氣勢(僅次於《林肯傳》),一舉奪下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奧斯卡最佳攝影與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李安並因此片再次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导演奖殊榮,《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最佳影片敗給了班·艾佛列克的《亞果出任務》。 2016年4月6日,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BAFTA)宣布將把大不列顛獎傑出導演獎頒給李安,10月28日在加州比佛利山的希爾頓飯店舉行頒獎典禮。 2017年11月26日,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張艾嘉隨後宣布,由國際名導李安將接任下屆金馬執委會主席。 2021年4月6日,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宣布李安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終身成就獎。 2021年9月10日,中華文化總會宣布李安獲得第11屆總統文化獎「文化耕耘獎」。 2022年11月30日,據報導,李安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2016年)和《雙子殺手》(2019年)之後的新作將是李小龍的傳記片《Bruce Lee》,由兒子李淳飾演李小龍。 影響與推薦 2010年4月29日李安為臺灣平民慈善家陳樹菊女士撰寫時代雜誌2010年百大英雄獎簡介。 李安也在同一年10月30日重返母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並獲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時任校長黄光男頒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2年11月9日全球五大視覺特效公司之一的節奏特效工作室(Rhythm & Hues Studios)在李安的牽線下,於臺灣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掛牌,分公司正式成立,成為R&H在馬來西亞、印度及加拿大之外的另一個海外據點。 同樣為3D電影樹立典範的《阿凡達》導演占士·金馬倫,在看過電影後也讚不絕口,並在深具影響力的美國《洛杉磯時報》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超越3D電影刻板印象,創下新旅程碑!」 逸事 曾經在1998年上映、由李巨源、馮光遠編導的偽紀錄片式電影《為人民服務》中,客串男主角徐玖經的朋友一角。 被誤傳写过卡通《叮噹貓》、《淘氣阿丹》、《莎拉公主》與特攝片《金獅王》的主題曲,但其實是同名同姓的音樂人作品。透过助理李良山表示:“没有这回事。” 主要作品 電影 榮譽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二等景星勋章(2006年5月2日于中華民國总统府颁授) 一等景星勋章(2013年5月10日于中華民國总统府颁授) 參考資料 20.堅持夢想的大導演-李安 台幣$280(書籍)(2014年出版) 2013年,《李安的電影世界》(譯自 The Philosophy of | Dilley);譯者:黃煜文。(台北市:時周文化)。ISBN 9789867586919 2002年,《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作者:張靚蓓。(台北市:時報文化)。ISBN 9789571338033 "Ang Lee's movie has a backstory of pure serendipity" by Dan Bloom, Taipei Times October 11, 2008 Cheshire, Ellen. Ang Lee. London: Pocket Essentials, 2001. 紐約現場獨家專訪/李安:電影一直告訴我,它要變了 外部連結 中文電影資料庫:李安 華文影史庫 李安 簡介 AN 潮州鎮人 德安人 江西裔台灣人 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校友 臺灣省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校友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校友 紐約大學校友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校友 臺灣劇情片導演 臺灣愛情片導演 美國電影導演 台灣佛教徒 臺灣戰後時期留美學生 二等景星勋章获得者 一等景星勋章获得者 藝術與文學勳章持有人 金馬獎最佳導演獲得者 奧斯卡金像獎華人獲獎者 |
方式 宋元明侧缠(造成腳趾骨折或變形),清折骨缠(腳底也會變形),以下为折骨缠的方式: 一般而言,女孩子在5-8歲左右,便要開始纏足。纏足的工作,多由母親或熟習纏足方式的女僕實行。纏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夜雨秋燈錄》稱:“人間最慘的事,莫如女子纏足聲,主之督婢,鴇之叱雛,慘尤甚焉。” 正式纏足通常在秋天進行,因為漸漸轉涼的天氣這可以減輕纏足所帶的痛苦。纏足的第一個階段稱試纏。纏足前需預備好各種用具,如纏足布、棉花、針線等。接受纏足的女孩先坐在椅上,雙腳用熱水洗淨,置於膝頭,趁腳還溫熱,將大拇指外的其他四趾,向腳底扳曲,且在趾間縫邊,灑上明礬粉,使皮膚收斂,縛緊後,亦可防止發炎與化膿。接著,以八呎至十呎長的纏足布緊纏,再用針線密密縫合固定。最後套上一雙尖頭布鞋,第一個階段便告一段落。 然後便進入試緊這一階段。這是最難熬的階段,費時約半年,也就是加強緊縛的階段。這時要把腳每三天拆開一次,經消毒後,得將四個彎曲的腳趾(大拇趾除外),再用力壓向腳心內側,每一次都要把腳趾多用力腳心壓下一些,且要求少女下床走動,走動全身重量皆壓在內彎的八個趾頭,和用力扭傷的關節,易長雞眼、發熱、紅腫。白天即痛得寸步難行,夜晚雙腳悶在被子裡,在又痛又熱情況下,更是難受。有時,因消毒不小心抓破皮,導致一片血肉糢糊。這段日子得持續至腫消,趾頭已近乎自然彎近腳底,腳型裹尖,才可進行下一階段。 第三階段為緊纏,要將整個腳掌的腳骨,用力扭折,使其成為彎弓拱狀。在這個階段中,腳部的肌肉己慢慢萎縮,腳背壞死的皮膚開始脫落,一段時間的出血、化膿、潰爛,壓腳下的足趾廢掉,嚴重時小腳趾會因潰爛而脫落。 最後一個階段是裹彎,費時約半年左右。這階段就是讓腳背高高隆起呈弓型,腳底則深深凹入,纏完後洼口,可達四厘米深,俗稱「折腰」,狀似拱橋。期間不僅要用纏腳布、小鞋束縛其足,還要用竹箸象打石膏一樣固定。這樣便能成為一雙「弓足」了。 社會文化背景 纏足尤其是折骨缠的产生,有許多社會文化上的因素,包括: 審美:對男性來說,小腳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蓮」一詞代表讚美女性腳美的名詞。而四寸之內被稱為“銀蓮”,大於四寸者則稱為“鐵蓮”,可見崇尚小腳的程度。關於對小腳的審美,最著名的小腳審美著作,是清代方絢的《》,把女性的小腳,從形狀、尺寸、裝飾、氣味等角度來作分類品評,又有「香蓮四忌」說,「行忌翹趾,立忌企踵,坐忌蕩裙,臥忌顫足」。辜鴻銘對小腳有嗜癖,酷嗜嗅女人小腳。 恋足、性感帶:据说,由于缠足后行走困难,恰恰锻炼了阴道周围的肌肉,防止阴道松弛,甚至保持处女阴道般的收紧状态。 女性平時絕不裸足,對男性而言可窺見其私密之處,亦有類似恋足兴趣。清朝文人李漁在其《閒情偶寄》中發表,裹腳的最高目的就為了滿足性慾。由於小腳「香豔欲絕」,玩弄起來足以使人「魂銷千古」,玩弄方法達48種之多,包括:聞、吸、舔、咬、搔、捏及推等。在中國古代,腳為女人除了陰部及乳房外,第三「性器官」。在明、清小說中就有「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墳時破土的鍬鋤」之說法,甚至乎,穿在小腳上的繡鞋也被賦予了性內涵。 反對及結束 中國很早就有不同於世俗讚揚纏足的有識之士提出不同見解,但成效不大。宋代车若水在其《腳氣集》裡對此提出質疑:“夫人纏足,不知始於何時?小兒未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纏得小柬,不知何用?” 余英時在其文《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中指出,「正如狄百瑞说的那样:『纏足经常被当作显示儒学残忍、扭曲、男权至上的罪恶习标志。』但实际上正如他清楚地阐明,这种侵犯女人权的极端形式与儒学、佛教均毫无关系。」理学的创立者程颐的所有后代,直到元代都忠实沿袭不缠足的家族传统。 滿洲人沒有接受漢人的纏足風俗。崇德三年(1638年),清太宗下令禁止婦女「束髮裹足」。順治十七年,規定有抗旨纏足者,其夫或父杖八十,流三千里。康熙三年再申前令,但沒有認真執行。有清一代,旗人始終沒有纏足。漢人則认为缠足乃汉人民俗,刻意保留,所謂男降女不降,而婦女纏足比以前更甚。 放足 清朝中後期的太平天國推行反纏足,但最後未能成功。到了清朝末期,由于在华传教士们的积极推动,纏足被當時的知識分子們,視為中國社會落後的象徵之一,並認為纏足造成中國婦女的羸弱,進而影響到整個民族及國家的力量,因此開始推行反纏足運動,成立許多天足會。維新運動創始人之一的康有為寫了一篇《戒纏足會檄》,在女兒到了纏足的年齡後拒絕為其纏足,遭到了家鄉人的強烈反對,但他仍堅持不給女兒纏足,成為近代反纏足運動中的一段佳話。此後,康有為的女兒還曾陪他到西方遊歷考察。 1902年2月初,慈禧太后颁布劝戒缠足懿旨上谕,並說:“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务当婉切劝导,以期渐除积习。”由于清廷的公开提倡,晚清社会的“不缠足”运动蓬勃发展,这才使得那些饱受缠足戕害的女性同胞得以解放。河北、天津都成立了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不缠足会。 1912年3月13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下令禁止纏足。至此,中國的纏足風俗開始從沿海大城市消失,並逐漸影響到內陸地區。但放足運動也受到不小的嘲弄。1929年國民政府又发布“放足布告”,派有专员督查落实。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缠足风俗才彻底消失。最后一起可查询的缠足发生在1957年。距雲南省昆明市以南一百四十公里的通海縣六一村被稱為「中國最後的小腳部落」,至2004年此地有二十二位纏足的小腳老太太。位于哈尔滨的中国最后一家制造小脚鞋的工厂于1999年11月关闭。 台灣的纏足風俗在日治時期時,與鴉片、薙髮並列三大傳統陋習。日人嚴格取締纏足風氣,並且在戶口調查中記載女性纏足情況。日治时期大正年间的臺灣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女性中,六成福佬女性纏足,客家女性缠足者不足百分之一。當時臺灣成立許多「天足會」(如台北天然足會),鼓勵婦女遺棄舊習,一時成為風尚。1906年梅山地震女性死亡比例比男性高很多,為了地震逃命,長輩開始同意家中小女孩不用纏足,廢除婦女纏足的政策得以順利推行。 對身體的影響 缠足对妇女们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她们的小脚脚趾畸形。在西部,妇女们的脚都裹得像蹄子一样小;北方的劳动妇女因为脚下站不稳,只能跪在厚厚的黑土地上劳作。 | 1912年3月13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下令禁止纏足。至此,中國的纏足風俗開始從沿海大城市消失,並逐漸影響到內陸地區。但放足運動也受到不小的嘲弄。1929年國民政府又发布“放足布告”,派有专员督查落实。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缠足风俗才彻底消失。最后一起可查询的缠足发生在1957年。距雲南省昆明市以南一百四十公里的通海縣六一村被稱為「中國最後的小腳部落」,至2004年此地有二十二位纏足的小腳老太太。位于哈尔滨的中国最后一家制造小脚鞋的工厂于1999年11月关闭。 台灣的纏足風俗在日治時期時,與鴉片、薙髮並列三大傳統陋習。日人嚴格取締纏足風氣,並且在戶口調查中記載女性纏足情況。日治时期大正年间的臺灣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女性中,六成福佬女性纏足,客家女性缠足者不足百分之一。當時臺灣成立許多「天足會」(如台北天然足會),鼓勵婦女遺棄舊習,一時成為風尚。1906年梅山地震女性死亡比例比男性高很多,為了地震逃命,長輩開始同意家中小女孩不用纏足,廢除婦女纏足的政策得以順利推行。 對身體的影響 缠足对妇女们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她们的小脚脚趾畸形。在西部,妇女们的脚都裹得像蹄子一样小;北方的劳动妇女因为脚下站不稳,只能跪在厚厚的黑土地上劳作。 戏剧中的形象 中国戏曲中特有的技能——跷功,演员穿上特制的跷鞋用以模仿小脚女性。 相關條目 滿洲人:旗鞋、花盆底鞋 朝鮮人:勾背鞋 繡花鞋 高跟鞋 下駄 腳交 纏足文物:弓鞋、藕覆、纏足椅、裹腳布、蓮花盆(洗腳盆)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中華民俗 中国女性史 人体改造 儿童虐待与忽视 臺灣清治時期社會 腳 对女性的暴力行为 |
生平履歷 个人背景 黃耀明在香港佐敦谷邨長大,祖籍廣東潮陽;1967年畢業於邨內聖伯利幼稚園,1969年入讀庇護十二學校(佐敦谷分校),並於1975年畢業,之後被分派到九龍工業學校就讀中學,直到1980年中五畢業。 入行与成名經過 1981年,黃耀明考入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著名的同期同學有劉德華、吳家麗、梁家輝、戚美珍、張之亮、徐錦江等;1983年訓練班畢業後,於《婦女新姿》及《香港早晨》中擔任助理編導,其後轉到一家廣告公司擔任製作助理。 1984年於商業電台擔任唱片騎師,主持《早晨星期一》、《明曲晩唱》及《突破時刻》等節目。1985年劉以達在《搖擺雙週刊》刊登廣告尋找歌手,黃耀明前往試音,一拍即合。其後俞琤介紹他們入寶麗金唱片公司,並為他們取名「達明一派」。 1990年首次演唱會前,他與劉以達產生重大分歧,演唱會後便宣布拆夥,1991年1月正式作個人發展,並跟音樂工廠簽約。除了1996年及2004年兩次紀念性重組外,他們大部份時間都是以個人名義發展。黃耀明獨立發展後曲風依然以電子樂等新派元素為主,其事業於9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1995年度憑歌曲《春光乍洩》獲得多個獎項;1996年度則以《每日一禁果》(達明一派首次重組)得到商業電台至尊歌曲大獎等獎項;2010年,更憑《我的二十一世紀》獲得華語音樂傳媒大獎中的「世紀十年卓越粵語專輯獎」。 黃耀明出道至今,對香港非主流音樂界影響深遠,資深填詞人周耀輝、陳少琪、潘源良和何秀萍在入行前已經是他的朋友,更是透過達明一派加入樂壇。其音樂亦影響了何韻詩、陳珊妮、盧凱彤、林宥嘉等歌手。盧凱彤更坦言,自出道以來,黃耀明在精神和音樂上的支持和提醒,對她的創作和音樂態度產生了改變性的影響。與多位音樂創作人,包括蔡德才、梁基爵、李端嫻、亞里安、-{于}-逸堯於1999年6月16日創立的人山人海音樂制作公司,亦培育了很多音樂人才,如at17、拜金小姐、Pixel Toy等。 黃耀明跟周耀輝感情非常深厚,更直稱周是最了解他和價值觀最相似的好友之一。2011年,周耀輝在其博士論文答辯會上,邀請了黃耀明到荷蘭為他當助手。 2012年9月28日,黃耀明成為文藝復興基金會第一屆理事長。 2016年,達明一派宣佈重組,以樂隊身份再加盟寶麗金唱片公司。2017年舉行30週年演唱會。2018年,黃耀明以達明一派成員的身份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同年舉辦《黃耀明明曲晚唱》個人演唱會,部分曲目演唱了香港網絡歌手或並未廣為人知的本地歌手的歌,如由Serrini所演唱的《油尖旺金毛玲》等。 2019年,因投入參與反送中運動,黃耀明和達明一派所有作品均在中國大陸被下架。 政治及社會運動 黃耀明是演藝圈中少數不避忌公開表達政治立場的藝人(大部分香港藝人為免影響在中國大陸的市場發展而對政治議題甚少表態,或公開表達親中立場),他是民主派的支持者,亦早於1989年的民主歌聲獻中華中表達支持香港及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他曾在中國大陸的市場發展,但自從2014年他公開支持雨傘運動後,他在中國大陸的工作及合約因此被中止。 2012年4月23日,在《兜兜轉轉達明一派演演唱唱會》中,黃耀明演繹完《忘記他是她》及《禁色》後,在舞台上正式出櫃(雖然很早期已有不少關於其同性戀身份的傳聞,他並無公開承認及否認),表明其男同性戀者身份。他其後曾自述早於1990年已公開其同性戀者身份,而在圈中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實際上在達明一派不少作品中已隱約透露其性取向,如《禁色》、《忘記他是她》等。 2013年4月1日,鑒於香港政府不进行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諮詢,他聯同何韻詩、趙式芝及立法會議員何秀蘭、陳志全(慢必)等人組建同志平權組織「大愛同盟(Big Love Alliance)」,正式公開參與社會運動。 202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前夕,親中派立法會議員郭偉強就於2020年5月在立法會內會主席選舉期間襲擊陳志全一案,在社交媒體直播評論事件,多次以「菊花先生」等字眼人身攻擊陳志全,引起社會嘩然,黃耀明批評郭偉強為無知無恥的貨色,菊花前菊花後的嘲諷與歧視性小眾實為言語暴力,又再提及他和其他性小眾一直爭取的反歧視法。 2021年8月2日清晨,黃耀明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他被指在2018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區補選中為參選人區諾軒助選時唱歌,違犯《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旋即獲准保釋候審。 案件在8月5日提堂,黃耀明聽取及同意案情後,獲准以2000港元自簽擔保守行為18個月,撤回控罪,期間須保持公眾安寧、行為良好,及不得干犯與選舉舞弊相關罪行;並在庭外公開獻唱金曲《問我》(原唱者為陳麗斯);之後再高呼吶喊:「香港人繼續唱下去、香港人繼續撐下去;多謝大家!!」作結,因而引起了不少本港網友廣泛的支持與迴嚮。 音樂風格 林夕指黃耀明對作品很有主見,要求歌必須關注自己的生命和態度,是他合作過的歌手中唯一會要求他修改歌詞的。 黃耀明的代表作之一《春光乍洩》源自他和林夕一起看完電影《Before Sunrise》後想表達的「愛要及時」的訊息。黃耀明嫌林夕原來的取名《春光》太老土,而且他一向對「春光乍洩」這四個字很有感覺,便提議把歌名改做《春光乍洩》,並讓林夕在歌中加入「乍洩」的感覺。 音樂作品 個人專輯 合輯 創作列表 填詞作品 作曲作品 電影歌曲 1994 忽爾今夏-《晚九朝五》插曲 愛比死更冷-《飲食男女》 插曲 咖啡杯裡的風光-《飲食男女》插曲 1996 夏娃的第八天-《四面夏娃》主題曲 忘不了的你-《四面夏娃》插曲 1997 暗湧、愈快樂愈墮落(國)–《愈快樂愈墮落》主題曲 2003 身外情、帶不走(國)-《大隻佬》 主題曲 2007 流浪者之歌(與周迅合唱)-《明明》主題曲 2014 目的地-《香港仔》主題曲(獲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同時獲提名第51屆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 2020 早餐派–《夜更》片尾曲 電視歌曲 1992 天天向上-《龍的天空》主題曲 1998 客人-(與胡蓓蔚合唱)《新龍門客棧》主題曲 (港版) 2006 四大皆空-《一生為奴》主題曲(港版) 2019 快樂到死-(與關淑怡合唱)《婚內情》主題曲 主要獎項 1990年: 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 - 十大傑出衣着人士 1995年: 四台聯頒音樂大獎 - CASH最佳中文流行歌曲獎《春光乍洩》 新城勁爆頒獎禮「傳媒大獎-作曲家」《春光乍洩》(與蔡德才共得) 新城勁爆頒獎禮「香港勁爆編曲獎」《春光乍洩》(與蔡德才共得) 新城勁爆頒獎禮「香港勁爆香港人創作歌曲獎-銀獎」《春光乍洩》(與蔡德才、林夕共得) 新城勁爆頒獎禮「香港勁爆民歌小調獎」《春光乍洩》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最佳中文(流行)歌曲獎」《春光乍洩》(與蔡德才共得)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最佳原創歌曲獎」《春光乍洩》 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十大勁歌金曲獎」《春光乍洩》 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 「專業推介 叱咤十大」《春光乍洩》 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 「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獎」《春光乍洩》 2000年: 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 - 十大傑出衣着人士 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 「叱咤樂壇至尊唱片大獎」《光天化日》 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 「專業推介.叱咤十大 - 第二位」《下一站天國》 新城勁爆頒獎禮「勁爆歌曲」《漩渦》 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最受歡迎合唱歌曲獎」銀獎《漩渦》 2001年: 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另類藝人」 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十大華語唱片」《光天化日》 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十大華語唱片」《花天走地》(與蔡琴共得) 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十大華語歌曲」《漩渦》 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十大華語歌曲」《罅隙》 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十大華語歌曲」《下一站天國》 2002年: 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電子藝人」 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十大華語歌曲」《這麼遠那麼近》(與張國榮共得) | 生平履歷 个人背景 黃耀明在香港佐敦谷邨長大,祖籍廣東潮陽;1967年畢業於邨內聖伯利幼稚園,1969年入讀庇護十二學校(佐敦谷分校),並於1975年畢業,之後被分派到九龍工業學校就讀中學,直到1980年中五畢業。 入行与成名經過 1981年,黃耀明考入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著名的同期同學有劉德華、吳家麗、梁家輝、戚美珍、張之亮、徐錦江等;1983年訓練班畢業後,於《婦女新姿》及《香港早晨》中擔任助理編導,其後轉到一家廣告公司擔任製作助理。 1984年於商業電台擔任唱片騎師,主持《早晨星期一》、《明曲晩唱》及《突破時刻》等節目。1985年劉以達在《搖擺雙週刊》刊登廣告尋找歌手,黃耀明前往試音,一拍即合。其後俞琤介紹他們入寶麗金唱片公司,並為他們取名「達明一派」。 1990年首次演唱會前,他與劉以達產生重大分歧,演唱會後便宣布拆夥,1991年1月正式作個人發展,並跟音樂工廠簽約。除了1996年及2004年兩次紀念性重組外,他們大部份時間都是以個人名義發展。黃耀明獨立發展後曲風依然以電子樂等新派元素為主,其事業於9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1995年度憑歌曲《春光乍洩》獲得多個獎項;1996年度則以《每日一禁果》(達明一派首次重組)得到商業電台至尊歌曲大獎等獎項;2010年,更憑《我的二十一世紀》獲得華語音樂傳媒大獎中的「世紀十年卓越粵語專輯獎」。 黃耀明出道至今,對香港非主流音樂界影響深遠,資深填詞人周耀輝、陳少琪、潘源良和何秀萍在入行前已經是他的朋友,更是透過達明一派加入樂壇。其音樂亦影響了何韻詩、陳珊妮、盧凱彤、林宥嘉等歌手。盧凱彤更坦言,自出道以來,黃耀明在精神和音樂上的支持和提醒,對她的創作和音樂態度產生了改變性的影響。與多位音樂創作人,包括蔡德才、梁基爵、李端嫻、亞里安、-{于}-逸堯於1999年6月16日創立的人山人海音樂制作公司,亦培育了很多音樂人才,如at17、拜金小姐、Pixel Toy等。 黃耀明跟周耀輝感情非常深厚,更直稱周是最了解他和價值觀最相似的好友之一。2011年,周耀輝在其博士論文答辯會上,邀請了黃耀明到荷蘭為他當助手。 2012年9月28日,黃耀明成為文藝復興基金會第一屆理事長。 2016年,達明一派宣佈重組,以樂隊身份再加盟寶麗金唱片公司。2017年舉行30週年演唱會。2018年,黃耀明以達明一派成員的身份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同年舉辦《黃耀明明曲晚唱》個人演唱會,部分曲目演唱了香港網絡歌手或並未廣為人知的本地歌手的歌,如由Serrini所演唱的《油尖旺金毛玲》等。 2019年,因投入參與反送中運動,黃耀明和達明一派所有作品均在中國大陸被下架。 政治及社會運動 黃耀明是演藝圈中少數不避忌公開表達政治立場的藝人(大部分香港藝人為免影響在中國大陸的市場發展而對政治議題甚少表態,或公開表達親中立場),他是民主派的支持者,亦早於1989年的民主歌聲獻中華中表達支持香港及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他曾在中國大陸的市場發展,但自從2014年他公開支持雨傘運動後,他在中國大陸的工作及合約因此被中止。 2012年4月23日,在《兜兜轉轉達明一派演演唱唱會》中,黃耀明演繹完《忘記他是她》及《禁色》後,在舞台上正式出櫃(雖然很早期已有不少關於其同性戀身份的傳聞,他並無公開承認及否認),表明其男同性戀者身份。他其後曾自述早於1990年已公開其同性戀者身份,而在圈中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實際上在達明一派不少作品中已隱約透露其性取向,如《禁色》、《忘記他是她》等。 2013年4月1日,鑒於香港政府不进行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諮詢,他聯同何韻詩、趙式芝及立法會議員何秀蘭、陳志全(慢必)等人組建同志平權組織「大愛同盟(Big Love Alliance)」,正式公開參與社會運動。 202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前夕,親中派立法會議員郭偉強就於2020年5月在立法會內會主席選舉期間襲擊陳志全一案,在社交媒體直播評論事件,多次以「菊花先生」等字眼人身攻擊陳志全,引起社會嘩然,黃耀明批評郭偉強為無知無恥的貨色,菊花前菊花後的嘲諷與歧視性小眾實為言語暴力,又再提及他和其他性小眾一直爭取的反歧視法。 2021年8月2日清晨,黃耀明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他被指在2018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區補選中為參選人區諾軒助選時唱歌,違犯《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旋即獲准保釋候審。 案件在8月5日提堂,黃耀明聽取及同意案情後,獲准以2000港元自簽擔保守行為18個月,撤回控罪,期間須保持公眾安寧、行為良好,及不得干犯與選舉舞弊相關罪行;並在庭外公開獻唱金曲《問我》(原唱者為陳麗斯);之後再高呼吶喊:「香港人繼續唱下去、香港人繼續撐下去;多謝大家!!」作結,因而引起了不少本港網友廣泛的支持與迴嚮。 音樂風格 林夕指黃耀明對作品很有主見,要求歌必須關注自己的生命和態度,是他合作過的歌手中唯一會要求他修改歌詞的。 黃耀明的代表作之一《春光乍洩》源自他和林夕一起看完電影《Before Sunrise》後想表達的「愛要及時」的訊息。黃耀明嫌林夕原來的取名《春光》太老土,而且他一向對「春光乍洩」這四個字很有感覺,便提議把歌名改做《春光乍洩》,並讓林夕在歌中加入「乍洩」的感覺。 音樂作品 個人專輯 合輯 創作列表 填詞作品 作曲作品 電影歌曲 1994 忽爾今夏-《晚九朝五》插曲 愛比死更冷-《飲食男女》 插曲 咖啡杯裡的風光-《飲食男女》插曲 1996 夏娃的第八天-《四面夏娃》主題曲 忘不了的你-《四面夏娃》插曲 1997 暗湧、愈快樂愈墮落(國)–《愈快樂愈墮落》主題曲 2003 身外情、帶不走(國)-《大隻佬》 主題曲 2007 流浪者之歌(與周迅合唱)-《明明》主題曲 2014 目的地-《香港仔》主題曲(獲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同時獲提名第51屆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 2020 早餐派–《夜更》片尾曲 電視歌曲 1992 天天向上-《龍的天空》主題曲 1998 客人-(與胡蓓蔚合唱)《新龍門客棧》主題曲 (港版) 2006 四大皆空-《一生為奴》主題曲(港版) 2019 快樂到死-(與關淑怡合唱)《婚內情》主題曲 主要獎項 1990年: 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 - 十大傑出衣着人士 1995年: 四台聯頒音樂大獎 - CASH最佳中文流行歌曲獎《春光乍洩》 新城勁爆頒獎禮「傳媒大獎-作曲家」《春光乍洩》(與蔡德才共得) 新城勁爆頒獎禮「香港勁爆編曲獎」《春光乍洩》(與蔡德才共得) 新城勁爆頒獎禮「香港勁爆香港人創作歌曲獎-銀獎」《春光乍洩》(與蔡德才、林夕共得) 新城勁爆頒獎禮「香港勁爆民歌小調獎」《春光乍洩》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最佳中文(流行)歌曲獎」《春光乍洩》(與蔡德才共得)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最佳原創歌曲獎」《春光乍洩》 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十大勁歌金曲獎」《春光乍洩》 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 「專業推介 |
水污染防制 水資源處理與供給 排水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廢棄物污染防治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 毒性化學物質污染防治 毒性化學物質 資源回收再利用 資源回收再利用 其他 綠建築 環境影響評估 | 相關政策 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環境相關業務如下: 營造友善城鄉環境 公廁清潔維護 海岸清潔維護 登革熱孳生源清除防治 飲用水抽驗 毒性物質監測 申訴處理 环境工程学分支 空氣污染防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防制 |
商業建築,如商場、交易所、金融中心等 娛樂建築,如酒店(渡假村、招待所)、劇場(歌劇院、電影院)、遊樂園(主題公園)、俱樂部、舞廳、賭場、遊廓等 體育設施,如體育場、體育館(巨蛋)等。 宗教活動,如寺庙、教堂、清真寺等 科研教育,如學校、博物館、圖書館、科學園區、研究中心、實驗室、醫院等 交通運輸,如車站、機場、塔台、燈塔、港口、橋樑等 軍事防禦,如城堡、堡壘、要塞、砲台、軍營、塔樓等 紀念先人,如祠堂、紀念館、紀念碑、紀念物、坟墓、陵墓(金字塔)、寶塔(舍利塔、納骨塔)等 构筑物包括: 堤坝 隧道 矿道 参考文献 参见 |- | 建筑设计 建筑师 建筑史 西方建筑 | 科研教育,如學校、博物館、圖書館、科學園區、研究中心、實驗室、醫院等 交通運輸,如車站、機場、塔台、燈塔、港口、橋樑等 軍事防禦,如城堡、堡壘、要塞、砲台、軍營、塔樓等 紀念先人,如祠堂、紀念館、紀念碑、紀念物、坟墓、陵墓(金字塔)、寶塔(舍利塔、納骨塔)等 构筑物包括: 堤坝 隧道 矿道 参考文献 参见 |- | 建筑设计 建筑师 建筑史 西方建筑 古典建筑 新古典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現代化環保建築 自然建築 綠色建築 零碳建築 現代化數位建築 |
生平 1928年,袁家骝考入天津英租界天主教学校天津工商大学。 1930年,三年级时转学袁家骝進入燕京大学学习物理,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谢玉铭。1932年毕业,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36年,经当时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引荐,赴美深造。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院研读,与吴健雄同在该校攻读物理学,一年后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助教。194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物理研究员两年。1942年至1946年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研究所作为物理学家参与研究工作。 袁家骝在1942年5月30日与吴健雄结为夫妇。吴健雄女士是世界上首颗原子弹研制人员中唯一的女性。二次大战后,袁家骝先后在美国国家科学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长期从事基础物理研究,在“中子的来源”、“高能质子加速器”、“共振物理学”等领域都有新发现和新成就,兩人並有一子袁偉承(後亦成就為物理學博士)。 1940年底,發現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宇宙射線中子的來源」。 1950年,參與建造美國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此實驗室為人類史中第一部「高能質子加速器」。 1959年,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3屆院士(數理科學組)。 1981年,曾建議中華民國,於國內興建一座「同步輻射加速器」,以提升物理研究基礎與提高相關應用科學研究之水準。並於1993年,終於成功儲存「同步輻射電子束」,讓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擁有「第三代同步輻射」設施的地区。 1982年,榮獲中華民國總統頒授「三等景星勳章」,以表彰其對臺灣科學發展的特殊貢獻。 袁於2001年6月底赴天津參加學術會議期間突發心肌梗塞,同年7月13日轉入北京協和醫院A級二病房並長期住院,住院期間作息正常,只是需以拐杖走路,至2003年2月6日因心肌梗塞與腦血栓病情加重被送至加護病房,至2月11日下午13:27因心臟衰竭病逝北京協和醫院,告別儀式19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及後下葬在江蘇省太倉市瀏河鎮的明德學校裡其妻子吳健雄墓園旁邊。 成就 袁家骝是一位名闻遐迩的高能物理学家,二战期间应邀参加美国政府的国防科研工作,协助制造雷达,战后入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宇宙研究,后又在美国布鲁克海芬国家实验室工作,从事核子科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任高级研究员。他在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粒子探测系统、宇宙线、无线电定向、频率调制和雷达系统研究上均有很高的造诣。 袁家骝的研究工作涉及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测系统、宇宙线、无线电定向探测、调频雷达系统等。袁家骝于1964年编著《物质的本性;高能物理学的目的》,又和吴健雄于1961年合作编著《实验物理学方法·原子核物理》。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高能物理實驗大師袁家騮》,陳富香 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袁家骝先生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中新社2003年2月20日 | 古根海姆学者 中央研究院第三届院士 天津工商学院校友 燕京大學校友 加州理工學院校友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友 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院士 歸化美國公民的中華民國人 韓裔美國人 安陽人 |
1976年:新加坡华侨银行大厦,曾经是新加坡及东南亚最高的摩天大厦。 1976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羅徹斯特大學,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8年:美國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9年:美国波士顿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 1981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1978年-1982年:美國印第安纳州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美术馆 1979年-1986年:美國纽约州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1979年-1985年:廣州花園酒店,負責概念设计和绘制草图,再亲自指定香港建筑设计师司徒惠細化设计。 1981年:美國德克萨斯州休斯敦摩根大通大廈 1982年:北京香山饭店,该饭店是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大陸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大陸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1990年:香港中銀大廈,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滙豐總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2年:香港新寧大廈,曾是电影英雄本色等的取景地之一;2013年拆除 1985年:美國马萨诸塞州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1986年:新加坡莱佛士城 1987年:美国邁阿密塔 1989年: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而非经过投标竞赛的工程。 1990年:新加坡新门广场 1990年:德国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1993年:美国纽约四季酒店 1995年: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楼 1996年-1997年: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美秀美術館 1998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搖滾名人堂 2002年:江苏苏州苏州博物馆新馆 2004年:美國华盛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馆 2006年:卢森堡讓大公現代美術館 2006年:澳門澳門科學館 2006年-2008年: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影視媒體形象 《美國:一部電影》:2021年動畫電影,貝聿銘由大衛·卡拉漢聲演。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普利兹克奖得主 美国建筑师 華裔建築師 現代主義建築師 摩天大楼建筑师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校友 哈佛大學校友 聖保羅書院校友 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友 歸化美國公民的中華民國人 香港大學名譽博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持有人 百人会会员 藝術與文學勳章持有人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藝術與文學司令勳章得主 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 美國人瑞 香港人瑞 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获得者 苏州人 Y | 1979年,羅德島設計學院()校長院士 1984年,成為法蘭西藝術院()外籍院士 1993年,獲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名譽院士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外籍院士 1997年,獲選為法國建築學院()海外院士 專業 1961年,美國藝術文學院「阿諾·布魯納獎」() 1963年,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榮譽獎章」() 1970年,美國波士頓國際學院「金門獎」() 1976年,美國「湯瑪斯·傑佛遜記念獎章」(),表揚其「對建築領域的卓越貢獻」() 1978年,美國室内設計師協會「埃爾希·德·沃爾夫獎」() 1979年,美國藝術文學院「建築學金獎」() 1979年,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 1981年,法國建築學院「建築學金獎」() 1981年,美國紐約市「藝術文化類市長榮譽獎」() 1981年,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榮譽金獎」() 1983年,普立茲克獎:有时也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1989年,日本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建築終身成就獎」 1990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獎」 1991年,美國柯爾貝爾基金會「卓越首獎」() 1994年,以色列貝扎雷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與文學類耶路撒冷獎」() 1994年,中國建築學會「傑出成就金獎」() 1994年,美國紐約州政府「藝術獎」() 1996年,義大利「新世紀金玫瑰國際獎」() 1996年,美國紐約市政藝術協會「賈桂琳·甘迺迪·歐納西斯獎章」() 1997年,美國布朗大學「獨立獎」() 1998年,美國麥克杜威部落「麥克杜威獎章」() 1999年,美國紐約市歷史地標保存中心「文化桂冠獎」() 2001年,美國哲學會「湯瑪斯·傑佛遜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卓越成就獎章」() 2003年,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庫珀·休伊特國家設計博物館「國家設計獎之終身成就獎」() 2003年,美國國家房屋博物館「亨利·C·特納獎」(),表揚其「對建造技術創新的貢獻」() 2006年,德國埃爾文·維克特基金會「東方與西方獎」() 2009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皇家金獎 () 勳章 1984年,獲法國政府授與藝術及文學勳章司令勳位 1988年,獲法國密特朗總統授與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 1993年,升格為軍官勳位 1986年,获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授予的自由勋章(Medal of Liberty) 1988年,獲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授與美國國家藝術勲章 1992年,獲美國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授與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主要作品 1956年-1963年:臺灣臺中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 1961年-1967年:美國科罗拉多州博爾德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梅薩實驗室 196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圣玛丽城广场 1967年: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設計(外聘顧問) 1968年-1974年:美國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68年:美國纽约州雪城 1969年:美國印地安纳州哥伦布 1970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5年由香港著名建築師嚴迅奇負責翻修設計;而兩次擴建由關善明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1970年:澳大利亞墨爾本柯林斯廣場,1975年時這座兩塔綜合體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單體建築。 1971年:美國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海港大樓(Harbor Towers) 1972年 - 1978年:美國得克萨斯州達拉斯达拉斯市政厅 1973年:美國纽约州伊薩卡康乃爾大學 1976年:新加坡华侨银行大厦,曾经是新加坡及东南亚最高的摩天大厦。 1976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羅徹斯特大學,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8年:美國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9年:美国波士顿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 1981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1978年-1982年:美國印第安纳州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美术馆 1979年-1986年:美國纽约州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1979年-1985年:廣州花園酒店,負責概念设计和绘制草图,再亲自指定香港建筑设计师司徒惠細化设计。 1981年:美國德克萨斯州休斯敦摩根大通大廈 1982年:北京香山饭店,该饭店是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大陸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大陸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1990年:香港中銀大廈,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滙豐總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2年:香港新寧大廈,曾是电影英雄本色等的取景地之一;2013年拆除 1985年:美國马萨诸塞州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1986年:新加坡莱佛士城 1987年:美国邁阿密塔 1989年: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而非经过投标竞赛的工程。 1990年:新加坡新门广场 1990年:德国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1993年:美国纽约四季酒店 1995年: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楼 1996年-1997年: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美秀美術館 1998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搖滾名人堂 2002年:江苏苏州苏州博物馆新馆 |
codes”,定义了国家、地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的代码,该国家代码共为三套: ISO 3166-1二位字母代碼——两个字母的国家代码,使用最为广泛,如用于因特网代表国家顶级域名(除了个别少数例外) ISO 3166-1三位字母代碼——三个字母的国家代码,与二位字母代码相比较更易于与国名进行关联。 ISO 3166-1三位數字代碼——三个数字的国家代码,与联合国统计司制定和维护的一致,由于其书写的独立优点,适用于使用非拉丁字母的系统。 ISO 3166-2,英文全称为:“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 and their subdivisions – Part 2: Country subdivision code,”,定義國家或地區的主要子行政区(如:省或州)名称的國際標準代码。 ISO 3166-3,英文全称为:“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 and their subdivisions | names of countries and their subdivisions”(即:代表国家及其子行政区的代码)。 组成 该标准由三部份组成: ISO 3166-1,英文全称为:“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 and their subdivisions – Part 1: Country codes”,定义了国家、地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的代码,该国家代码共为三套: ISO 3166-1二位字母代碼——两个字母的国家代码,使用最为广泛,如用于因特网代表国家顶级域名(除了个别少数例外) ISO 3166-1三位字母代碼——三个字母的国家代码,与二位字母代码相比较更易于与国名进行关联。 ISO 3166-1三位數字代碼——三个数字的国家代码,与联合国统计司制定和维护的一致,由于其书写的独立优点,适用于使用非拉丁字母的系统。 ISO 3166-2,英文全称为:“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
2002年他拍摄了一部名为《ARITA》的短片(收录在《即興短片集》中),在该片里他首次为自己的影片作曲。 2004年岩井俊二导演了《花与爱丽丝》,这是他的首部喜剧,该片的音乐也出自他本人之手。2004年4月1日開始他關閉了原本為徵集劇本而開設的官方網站『しな丼』,開設了叫『playwoks』「戯作通信」的網站,並開播了『円都通信』的廣播節目。在『playwoks』中徵集到的劇本作為廣播劇每週播放。其中《電影情人夢》(2006年)、《BANDAGE》(2010年)被改編成了電影。《Bandage》一片原本打算由北村龙平导演,預定在2006年上映。但後來計畫一度中斷,2008年決定電影重新開拍,改由小林武史擔任導演,並起用赤西仁做為該部片的主角,於2010年公開上映。 2005年開始移居到洛杉磯作為活動中心。2009年在美法合作電影《紐約我愛你》中作為導演之一參與其中。2010年岩井俊二重新作為导演拍攝了首部英語長篇電影《吸血鬼》,與2011年在圣丹斯电影节举行了全球首映,继后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作出亞洲首映。 在日本311大地震後,岩井俊二以紀錄片的方式完成了最新作品《friends after 3.11》,內容主要聚焦在震後福島的實況。在日本 BS 電視台播出後,受到觀眾熱烈回響,已預計於2012年3月10日起在日本上映電影版,更獲邀參加柏林國際電影節。 2018年,在好友陳可辛的協助下,於母親的出生地大連拍攝了首部華語長片《你好,之華》,此部片被認為是電影《情書》的延續。 作品 影視作品 電視劇 見知らぬ我が子 (1991年4月17日放映、関西電視「DRAMADOS」、導演・編劇) 殺しに来た男 (1991年12月11日放映、関西電視「DRAMADOS」、導演) マリア (1992年3月8日放映、関西電視「DRAMADOS」、導演・編劇) 夏至物語 (1992年9月16日放映、関西電視「薔薇DOS」、導演・編劇) オムレツ (1992年10月19日放映、富士电视台「La cuisine」、導演・編劇) 蟹缶 (1992年12月7日放映、富士电视台世にも奇妙な物語」、導演) GHOST SOUP (1992年12月21日放映、富士电视台「La cuisine」、導演・編劇) 雪の王様 (1993年1月6日放映、関西電視「TV-DOS-T」、導演・編劇) FRIED DRAGON FISH (1993年3月22日放映、富士電視「La cuisine」、導演・編劇) 升起的煙花,從下面看?還是從側面看? (1993年8月26日放映、フジ電視「if もしも」、導演・編劇) ルナティック・ラヴ (1994年1月6日放映、富士电视台「世にも奇妙な物語」、導演・編劇) 賢者の贈り物 (2001年12月24日放映、広島ホーム電視、監修) 谜之转校生(2014年1月10日放映、东京电视台电视剧) 被遺忘的新娘 serial edition(2016年4月1日放映、bs-sptv) 電影 爱的捆绑(1994年 導演・編劇) 情书(1995年 導演・編劇・剪輯) 升起的煙花,從下面看?還是從側面看? (1995年 導演・編劇) 梦旅人 (PiCNiC)(1996年 導演・編劇・剪輯) FRIED DRAGON FISH (1996年 導演・編劇) ACRI (1996年 原作)(石井龍也導演) 燕尾蝶 (1996年 導演・編劇・剪輯) ¥entown Band Swallowtail Butterfly (1996年 導演) 四月物語 (1998年 導演・編劇・剪輯) 式日(2000年 主演・撮影、庵野秀明導演) 青春電幻物語 (2001年10月6日公開、導演・編劇・剪輯) Jam Films「ARITA」(2002年12月28日公開、導演・編劇・剪輯・音楽) 花与爱丽丝(短片) 第一章「花の恋」 (2003年 導演・編劇・剪輯・音楽) 花与爱丽丝(短片) 第二章「花の嵐 I [秘密]」 (2003年 導演・編劇・剪輯・音楽) 花与爱丽丝(短片) 第二章「花の嵐 II [乱舞]」 (2003年 導演・編劇・剪輯・音楽) 花与爱丽丝(短片) 第三章「花與愛莉絲」 (2003年 導演・編劇・剪輯・音楽) 花与爱丽丝(2004年3月13日公開、導演・製片・編劇・剪輯・音楽) 聽說你愛我(2006年 製片・編劇)(熊澤尚人導演) 市川昆物語(2006年 公開、導演・編劇・剪輯・音楽) HALFWAY (2009年 製片・製作・剪輯)(北川悦吏子導演) BANDAGE 繃帶 (2010年 製片・製作・編劇)(小林武史導演) 紐約我愛你 (2010年 導演・編劇・音楽) DOCUMENTARY of AKB48 to be continued 10年後、少女たちは今の自分に何を思うのだろう? (2011年 製作総指揮)(寒竹百合導演) 吸血鬼 (2011年、導演・製片・編劇・撮影・剪輯・音楽) 被遺忘的新娘 (2016年 導演・編劇・剪輯) 你好,之華 (2018年 導演・編劇) 最後的情書(2020年 導演・編劇) 紀錄片 少年たちは花火を横から見たかった (1999年 導演・策劃) 六月の勝利の歌を忘れない 日本代表、真実の30日間ドキュメント VOL.1/VOL.2 (2002年 導演・剪輯) 動畫電影 BATON (2009年 製片・編劇)(北村龍平導演) 花與愛麗絲之殺人事件 (2015年 導演·製作·企劃·製片·原作·編劇·剪輯·音樂) 手機電影 恋ばな〜スイカと絆創膏〜 (2009年 LISMO原創劇集、製片)(萩生田宏治導演) 短片 東京少年 陽のあたる坂道で (1991年2月發行、導演) 杉本理恵 妖精のスケッチ (1991年8月發行、導演) 東京少年 Getting Home (1991年10月發行、導演) 東京少年 LOVE YOU SO LONG (1991年12月發行、導演) Mi-Ke 白い2白い珊瑚礁 (1991年12月發行、導演) DOBOCHON ORIGINAL HORROR MOVIE (1991年12月發行、導演) 毛ぼうし (1997年3月發行、導演・編劇) film 空の鏡 (1997年10月發行、導演) 生きていた信長 (1998年3月、導演・編劇) 音樂錄影帶 いつか何処かで (I FEEL THE ECHO) / 桑田佳祐(1988年3月) ガール / 原由子 (1988年4月) HOW ARE YOU / 森川美穂 (1988年11月) 四月白書 / 山中すみか (1989年4月) 君の歌に僕をのせて / 東京少年 (1989年6月) なぜ / 山中すみか (1989年7月) J's BAR / 倉田浩行 (1989年9月) 夢だけ見てる/ 川越美和 (1989年9月) 失恋 / 里中茶美 (1989年10月) いちばん輝いてね / 藤谷美紀 (1989年10月) 陽のあたる坂道で / 東京少年 (1990年3月) ココロの鍵 / 川越美和 (1990年3月) 海 / 芳本美代子 (1990年5月) NEXT / 立花理佐 (1990年5月) 真夏の影 / 星野由妃 (1990年6月) 1960's Gun / Wells (1990年6月) Good-Bye / 杉本理恵 (1990年7月) Welcome Home Again / ザ・シャムロック (1990年8月) プレゼント / 東京少年 (1990年8月) LaPaPa / ザ・シャムロック (1990年10月) Shy Shy Japanese / 東京少年 (1990年11月) Good-bye My Loneliness / ZARD (1991年2月) Harmony / 東京少年 (1991年4月) Five / ザ・シャムロック (1991年6月) ブルーライト・ヨコスカ / Mi-Ke(1991年6月) 時代を変えたい / リクオ (1991年6月) 不思議ね… / ZARD (1991年6月) Seiling~サイレントメビウス / 東京少年 (1991年7月) 妖精のスケッチ / 杉本理恵 (1991年月) 口笛の帰り道 / PAN PAN HOUSE (1991年9月) 君だけに愛を / FLYING KIDS (1991年10月) もう探さない / ZARD | (1992年2月) GOODBYE I LOVE / THE 5 TEARDROPS (1992年3月) 僕は君のサンタクロース / THE 5 TEARDROPS (1992年3月) 部屋とYシャツと私 / 平松愛理 (1992年3月) 春をとめないで / 長澤義塾 (1992年4月) 悲しきテディ・ボーイ / Mi-Ke (1992年4月) うたをうたおう / 大事MANブラザーズバンド (1992年4月) サーフィン・JAPAN / Mi-Ke(1992年6月) シュラバ☆ラ☆バンバ / サザンオールスターズ (1992年7月) 朝まで踊ろう / Mi-Ke (1992年7月) CHANNEL GOO / THE 5 TEARDROPS (1992年7月) Magic Railway / 麗美 (1992年7月) OCEAN / 麗美 (1992年7月) Last Fragrance / 麗美 (1992年7月) もう笑うしかない / 平松愛理 (1992年9月) 笑っていようよ / BOO WHO WOO (1992年10月) さるのしっぽ / 長澤義塾 (1992年10月) Wonder Girl / 麗美 (1992年11月) BLUE MOONのように / Mi-Ke (1992年11月) YOKOHAMA BOY STYLE / CoCo (1992年11月) 大好き I LOVE YOU / BOO WHO WOO (1992年12月) 恋が素敵な理由 / 井上昌己 (1993年1月) 君とずっと…暮らしたい / TO BE CONTINUED (1993年2月) Single Is Best? / 平松愛理 (1993年3月) GOOD LUCK ANGEL / UP-BEAT (1993年3月) Variacion / 平松愛理 (1993年4月) 見つめるだけで / 陣内大蔵(1993年5月) 素敵なバーディー (NO NO BIRDY) / サザンオールスターズ (1993年7月) エロティカ・セブン / サザンオールスターズ (1993年7月) Merry X'masをあげたい / 井上昌己 (1993年10月) CHEERS FOR YOU / 中山美穂 (1995年5月) Swallowtail Butterfly 〜あいのうた〜 / YEN TOWN BAND (1996年7月) ニットキャップマン / ムーンライダーズ (1996年11月) 空の鏡 / 松たか子 (1997年6月) Stay with me / 松たか子 (1998年9月) グライド / Lily Chou-Chou (2000年4月) 共鳴(空虚な石) / Lily Chou-Chou (2000年4月) 飛べない翼 / Lily Chou-Chou (2001年10月) クムリウタ / 大塚愛 (2007年9月) 桜の栞 / AKB48 (2010年2月) ふわふわ♪ / 牧野由依 (2010年3月) 片想い/miwa (2012年2月) 電視廣告 日産自動車 ルキノ (1994年、江口洋介・大塚寧々・田辺誠一出演) セゾングループ (1994年) ナショナル IHジャー炊飯器 (1994年) パナソニック 「Let'sノート」 (1996年) NTT サンクスフェア冬 (1997年、SMAP出演) NTT サンクスフェア夏 (1997年6月 - 、SMAP出演) NTT OCN (1997年6月 |
由演唱的《》,在梁朝偉和周嘉玲演出的橋段,以及梁朝偉和王菲的角色在電影後期的相遇時播放。 《重慶森林》的配樂,因將夢幻流行引入香港流行音樂市場而廣受讚譽。電影配樂所使用的樂隊,包括小紅莓樂隊和極地雙子星,在電影上映後在香港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包括盧巧音等當代粵語流行歌手也深受影響,並開始採用更加夢幻的流行音樂作為主題。 軼事 本片是在王家衛的另一部電影《東邪西毒》後期製作期間完成的,為期僅兩個月。 發行 票房 在香港院線上映期間,《重庆森林》的票房收入為7,678,549港幣。後曾在北美進行了有限的影院放映,首映週末票房收入為32,779美元,最終票房收入為600,200美元。 獎項 榮譽 1995年日本《电影旬报》「读者评选十佳外国电影」第6名 2002年英國電影月刊《视与听》「过去25年的十佳电影」第8名,是唯一一部入选的华语片 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世界影史百大不朽电影」之一 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華語片一百部」第22名 2011年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影史百大華語電影」之一 2012年英國電影月刊《視與聽》「有史以来最受赞誉电影」第144位 201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影史百大外语片」第56名 2020年TSPDT「最佳1000部电影」第192名 美国影评人协会称《重庆森林》为「九十年代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參考資料 | Dreamin'》在第二個故事時常播放,是劇情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還播放改編自小紅莓樂隊的代表作〈Dreams〉,由王菲演唱的《夢中人》,在片尾同時作為主題曲播映,這首歌曲後收錄於王菲1994年的專輯《胡思亂想》中。 由演唱的《》,在梁朝偉和周嘉玲演出的橋段,以及梁朝偉和王菲的角色在電影後期的相遇時播放。 《重慶森林》的配樂,因將夢幻流行引入香港流行音樂市場而廣受讚譽。電影配樂所使用的樂隊,包括小紅莓樂隊和極地雙子星,在電影上映後在香港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包括盧巧音等當代粵語流行歌手也深受影響,並開始採用更加夢幻的流行音樂作為主題。 軼事 本片是在王家衛的另一部電影《東邪西毒》後期製作期間完成的,為期僅兩個月。 發行 票房 在香港院線上映期間,《重庆森林》的票房收入為7,678,549港幣。後曾在北美進行了有限的影院放映,首映週末票房收入為32,779美元,最終票房收入為600,200美元。 獎項 榮譽 1995年日本《电影旬报》「读者评选十佳外国电影」第6名 2002年英國電影月刊《视与听》「过去25年的十佳电影」第8名,是唯一一部入选的华语片 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世界影史百大不朽电影」之一 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華語片一百部」第22名 2011年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影史百大華語電影」之一 2012年英國電影月刊《視與聽》「有史以来最受赞誉电影」第144位 201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影史百大外语片」第56名 2020年TSPDT「最佳1000部电影」第192名 美国影评人协会称《重庆森林》为「九十年代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粤语电影 1994年剧情片 王家衛電影 香港浪漫劇情片 |
親族 祖先 父親:宋英宗 母親: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妻妾 欽聖憲肅皇后向氏 朱德妃,即追尊欽成皇后朱氏 陈美人,即追尊欽慈皇后陈氏 賢妃林贞 惠穆賢妃武氏 貴妃宋氏 貴妃邢氏 淑妃張氏 賢妃楊氏 婕妤冯氏 婕妤錢格非 才人郭氏,初封淮阳郡君,元符三年正月为才人。 昭儀勾氏 子女 子 宋神宗有14子,活到成年的僅6位。 成王趙佾,母宋夫人,半月而殇 惠王趙僅,母邢贤妃,三日而殇 唐哀獻王趙俊,母宋婕妤,五岁早薨 褒王趙伸,母向夫人,一日即殇 冀王趙僩,母邢贤妃,两岁夭折 宋哲宗趙傭,母朱德妃(追尊欽成皇后朱氏) 豫悼惠王趙價,母邢贤妃,两岁夭折 徐沖惠王趙倜,母邢贤妃,四岁早薨 | 成王趙佾,母宋夫人,半月而殇 惠王趙僅,母邢贤妃,三日而殇 唐哀獻王趙俊,母宋婕妤,五岁早薨 褒王趙伸,母向夫人,一日即殇 冀王趙僩,母邢贤妃,两岁夭折 宋哲宗趙傭,母朱德妃(追尊欽成皇后朱氏) 豫悼惠王趙價,母邢贤妃,两岁夭折 徐沖惠王趙倜,母邢贤妃,四岁早薨 吳榮穆王趙佖,母惠穆賢妃武氏 儀王趙偉,母郭夫人,一日即殇 宋徽宗趙佶,母陈贤妃(追尊欽慈皇后陳氏) 燕王趙俁,母賢妃林氏,靖康之難時被金人所俘,饿死于北上途中。 楚榮憲王趙似,母朱德妃(追尊欽成皇后朱氏) 越王趙偲,遗腹子,母賢妃林氏。靖康之難時被金人所俘,建炎三年病逝。 粗體字為死後追贈 女 宋神宗有10女,活到成年的僅3位。 周國長公主(淑懷帝姬),年十二卒,母钦圣宪肃皇后 楚國公主(賢恪帝姬),母张淑妃 淑壽公主,下嫁韩嘉彦 潭國公主(賢孝長帝姬),下嫁王遇,母貴妃宋氏 郓國公主 潞國公主 邢國公主,母賢妃林贞 邠國公主 衮國公主 (贤和帝姬) 徐國長公主(賢靜帝姬),下嫁潘意,母朱德妃,即欽成皇后朱氏 授予官職 宰相 韓琦 曾公亮 富弼 陳旭(陳升之) 韓絳 王安石 吳充 王珪 蔡確 副相 呂惠卿 評價 正面评价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脱脱等的評價是:“帝天性孝友,其入事两宫,必侍立终日,虽寒暑不变。尝与岐、嘉二王读书东宫,侍讲王陶讲谕经史,辄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称贤。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历精图治,将大有为。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未有所当,遂以偏见曲学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
參考文獻 陳華新(1993),《中國歷代宦官大觀》,深圳:海天出版社 L L L Y延年 | 李延年(),西汉音乐家。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 生平 元鼎六年(前111年),李延年因擅长音乐得到武帝的接见。李延年擅長音律歌舞,故頗得武帝寵幸。一日为武帝献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问果真有如此绝代佳人,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说李的妹妹就是,因而使其入宫,称李夫人。 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負責飼養宮中的狗,是宦官中地位最低的一種,后因李夫人的关系,李延年被封“协律都尉”,负责管理皇宫的乐器。但在太初四年(前101年)李夫人死後,李家得到的榮寵很明顯的與日俱減,隨後李延年與弟弟李季都因罪灭族,只有长兄李广利当时身为贰师将军正在伐大宛而得免,且同年四月丁巳因戰功被封為海西侯,然而征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投降匈奴,李氏再次被滅族。 注释 延伸阅读 |
第三章:“沪有一纯姊,思伊伤我怀。能识我衷肠,能识我贤愚。” 第四章:“城中有友妹,不知伊处居。爱我尚无变,情怀相永依。” 第五章:“良朋尽如此,数亦何卿卿。念我远方人,复乃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感情问题 1922年,毛泽东抄写唐朝诗人元稹的诗歌《菟丝》 给杨开慧,暗喻杨开慧就像菟丝一样粘他,杨开慧随即恼怒反问毛泽东,毛泽东顿时哑口无言。这件事情深深伤害了杨开慧,毛泽东数次向杨开慧解释,杨开慧仍然一直没有释怀。1923年,毛泽东奉中共中央的命令,前往上海转广州,这次远行,杨开慧都没有去送行。 1928年毛泽东与贺子珍在井冈山结婚。張戎所著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认为毛泽东的部队在进攻长沙时可以带上杨开慧或者通知其离开。她的家乡离长沙只有60里,毛泽东两次攻打长沙都不来看她和三个孩子。杨的哥哥到井冈山早发现毛和贺子珍结婚了。 家世 杨开慧的祖父杨象洛,共有三个儿子即长子杨宏棠(早逝)、次子杨宏芬(字怀中,号华生,册名昌济)、三子杨宏启(字兆秀,号瑞生)。杨宏启在岳州厘金局做事,接济杨昌济留学东洋、西洋。 向振熙,杨开慧生母。1870年生。平江县向家镇山陂村人。1888年与小1岁的表弟杨昌济结婚。生育杨琼(夭折)、杨开智、杨开慧三子女。1920年代与女儿杨开慧、女婿毛泽东住在一起,支持毛泽东的革命工作。杨开慧牺牲后,亲自抚养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3个外孙,直至因担心何健的湖南省当局报复仇杀而由党组织安排把3个外孙送至上海的毛泽民处。1950年春,毛泽东对儿子毛岸英说:“你外婆是个贤德高尚的人,她全力支持我和你妈妈的事业,我很怀念。”1950年5月,向振熙八十大寿,毛岸英代表毛泽东亲赴长沙看望。毛泽东与江青联袂写了贺寿信。 1962年11月,向振熙92岁高龄在长沙谢世,毛泽东致信杨开智并寄去500元钱作悼仪,信中写道:杨老夫人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1969年,向振熙与女儿杨开慧合穴并骨,新建的合葬墓落成,楷书碑文“杨开慧烈士之墓”。其下镌刻毛泽东撰写“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的题记。 杨昌济子女除夭折者外,有子杨开智;有女杨开慧。 杨展,杨开智与李一纯的女儿,杨开慧的亲侄女。1920年10月生。1937年12月在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1939年,从陕北公学栒邑分校高级班结业后,随华北联合大学师生跋山涉水数月,于1939年深秋抵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校部组织科、教育科干事。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中,于河北省平山县寨北乡滚龙沟西坡与200余同志突围途中坠崖牺牲。安葬于平山县城西北方向40公里的寨北乡主投沟村。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提到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做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41页。) | 向振熙,杨开慧生母。1870年生。平江县向家镇山陂村人。1888年与小1岁的表弟杨昌济结婚。生育杨琼(夭折)、杨开智、杨开慧三子女。1920年代与女儿杨开慧、女婿毛泽东住在一起,支持毛泽东的革命工作。杨开慧牺牲后,亲自抚养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3个外孙,直至因担心何健的湖南省当局报复仇杀而由党组织安排把3个外孙送至上海的毛泽民处。1950年春,毛泽东对儿子毛岸英说:“你外婆是个贤德高尚的人,她全力支持我和你妈妈的事业,我很怀念。”1950年5月,向振熙八十大寿,毛岸英代表毛泽东亲赴长沙看望。毛泽东与江青联袂写了贺寿信。 1962年11月,向振熙92岁高龄在长沙谢世,毛泽东致信杨开智并寄去500元钱作悼仪,信中写道:杨老夫人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1969年,向振熙与女儿杨开慧合穴并骨,新建的合葬墓落成,楷书碑文“杨开慧烈士之墓”。其下镌刻毛泽东撰写“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的题记。 杨昌济子女除夭折者外,有子杨开智;有女杨开慧。 杨展,杨开智与李一纯的女儿,杨开慧的亲侄女。1920年10月生。1937年12月在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1939年,从陕北公学栒邑分校高级班结业后,随华北联合大学师生跋山涉水数月,于1939年深秋抵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校部组织科、教育科干事。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中,于河北省平山县寨北乡滚龙沟西坡与200余同志突围途中坠崖牺牲。安葬于平山县城西北方向40公里的寨北乡主投沟村。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提到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做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41页。) 这是指杨展的来信。1949年8月10日,长沙解放后的第5天,毛泽东致信杨开智:“展儿于8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为国光荣牺牲,她是百万牺牲者之一,请你们不必悲痛。” 杨昌济亲弟杨宏启有一子三女。子杨开明,三女为杨开云(即杨开仁)、杨开秀、杨开英。 杨开明,为杨开慧堂弟。1924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受毛泽东、杨开慧的影响,参加革命。1928年7月,湖南省委任命其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与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贯彻执行湖南省委要求井冈山红军向湘南发展的命令,造成湘赣边界和湘南两地八月失败负有主要责任。1929年9月,任中共湖北省委鄂西特派员。1930年除夕夜,在汉口被捕,正月初一押回长沙,严刑逼供下坚强不屈。1930年2月22日在长沙识字岭壮烈就义,年仅25岁。有《开明烈士日记》 杨开英,为杨开慧堂妹,二人长像非常相似。1930年10月杨开慧在家乡被捕时,杨开英、毛岸英、杨开慧的保姆等人一同被捕。后杨开慧就义,其他人获释。建国后,杨开英在大连的育英中学做副教导主任,1956年12月16日毛泽东致信并寄钱给杨开英治疗肺病。后杨开英调北京第四十三中学任教导主任。1960年4月25日,毛泽东致信杨开英托其为向振熙寿辰送上200元寿礼。 参见 毛泽东 杨开慧故居和纪念馆 注释 参考文献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中共女烈士 国民政府处决的中共烈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1年入党) 周南中学校友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天津條約臺灣開埠情形 1861年7月英國駐臺領事郇和四度訪臺後開埠,1862年7月18日在滬尾設洋關開市。開港後,英國、荷蘭、法國、普魯士、比利時、意大利、奧大利、丹麥、西班牙、葡萄牙、美國、日本、秘魯、巴西等國商船紛紛前來貿易。臺灣清治時期除德意志帝國於1886年設館外,英國駐臺領事亦兼攝他國領事事務。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不平等条约 璦琿條約 北京条约 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 1858年中国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不平等条约 清朝—英国条约 清朝—法国条约 清朝—沙皇俄国条约 清朝—美国条约 香港殖民地史 領土變更相關條約 | 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台南安平舊港)為通商口岸。美国人可在通商口岸居住,或租地自行建楼以及设立医院、教堂及墓地等。美国的官员及人民可以雇佣清朝買辦、厮役、工匠、水手、引水,可以延纳漢人教授语言及幫辦文墨,地方官民均不得稍有阻挠、陷害。 對於傳教士,地方官当一体保护,他人毋得骚扰,即“宽容条款”。“宽容条款”的要害是,不仅外国传教士,连中国信徒也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嗣後清朝有何惠政、恩典、利益施及他国及其商民,美国官民一体適用。 對英國、法國 清朝代表桂良和英法代表於6月26、27日簽約,各有56、42款,再加上附約。 增開牛莊(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灣(今台南安平舊港)、淡水、打狗(今高雄港)、雞籠(今基隆港)、潮州(后改汕头)、瓊州、南京及鎮江、漢口、九江為通商口岸。 英法人士可在內地遊歷及傳教。 英法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英法人士在華犯罪,享有領事裁判權。 關稅由雙方協定,每十年修訂一次。 雙方互派公使;外使可行西禮,並進駐北京。 清朝賠償英國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白銀。 附約亦規定: 鴉片改稱洋藥,可自由買賣及進口。 海關聘用英人幫辦稅務。 修改稅則,以「值百抽五」(即5%)為原則。 天津條約臺灣開埠情形 |
1967年:康康,台灣歌手、主持人 1968年:凱莉·米洛,澳大利亞女歌手、作曲家、演員 1970年:張秀卿,台灣歌手 1971年:樊亦敏,香港電視女藝員 1971年:馬可·魯比歐,古巴裔美國律師、政治人物,現任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 1975年:佘詩曼,香港演員 1978年:傑克·強森,美國男演員 1979年:五十嵐亮太,日本職業棒球運動員 1980年:马克·费海利,爱尔兰歌手 1982年:梁芷珮,香港電視女藝員 1983年:張立昂,台灣演員、歌手 1983年:羅拔圖·祖利亞,巴西裔香港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3年:克麗斯塔·科索寧,芬蘭女演員 1985年:凱莉·墨里根,英國女演員 1986年:元若藍,台灣歌手 1986年:賽特·羅林斯,美國職業摔角選手 1986年:迈克尔·奥赫,美國職業美式足球運動員 1986年:夏爾·恩佐比亞,剛果裔法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7年:渕上舞,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大淵MUTA,台灣饒舌歌手、團體頑童MJ116成員 1989年:文雨非,台灣女演員 1990年:-{zh-hans:凯尔·沃克; zh-tw:凱爾·沃克; zh-hk:卡爾·獲加}-,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1年:倪瑄,台灣女藝人、Rakuten Girls成員 1992年:平嶋夏海,日本藝人 1994年:孫延在,韓國藝術體操運動員 1994年:約翰·史東斯,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5年:長屋晴子,日本樂團綠黃色社會主唱 1997年:王玉雯,中國女演員 1998年:鞘師里保,日本女歌手、演員、播音員 1998年:金多賢,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WICE成員 1999年:翟瀟聞,中國男子偶像團體R1SE成員 2000年:菲爾·福登,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2002年:馬利克·蒂爾曼,德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2002年:石馬修,韓國男子團體ZB1韓裔加籍成員 | 1853年:卡爾·拉森,瑞典畫家(1919年逝世) 1878年:伯希和,法国汉学家、探险家(1945年逝世) 1879年:亨利-皮埃爾·羅謝,法國作家(1959年逝世) 1888年:吉姆·索普,美國運動員,被認為是現代運動史上最多才多藝的運動員(1953年逝世) 1894年:賴和,臺灣文學家、醫師(1943年逝世) 1895年:鲁道夫·閔可夫斯基,美籍德裔天文学家(1976年逝世) 1897年:戴笠,中華民國陸軍中將(1946年逝世) 1908年:伊恩·佛萊明,英國作家、記者,代表作為《詹姆士·龐德》系列小說(1964年逝世) 1912年:帕特里克·怀特,澳大利亚作家,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0年逝世) 1930年:孫家勤,國畫家,孫傳芳之子(2010年逝世) 1930年:法蘭克·德雷克,美國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2022年逝世) 1938年:傑瑞·威斯特,美國職業籃球選手 1940年:立花隆,日本作家、評論家,被稱為「知識的巨人」(2021年逝世) 1942年:田俊,香港男演員 1944年:鲁道夫·朱利安尼,美国政治人物 1944年:黃龍植,韓國外交官,第5任駐台北-{}-韓國代表部代表、第13任韓國駐突尼西亞大使 1947年:札希·哈瓦斯,埃及考古學家、埃及學家 1964年:盧覓雪,香港女節目主持人、傳媒人 1967年:康康,台灣歌手、主持人 1968年:凱莉·米洛,澳大利亞女歌手、作曲家、演員 1970年:張秀卿,台灣歌手 1971年:樊亦敏,香港電視女藝員 1971年:馬可·魯比歐,古巴裔美國律師、政治人物,現任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 1975年:佘詩曼,香港演員 1978年:傑克·強森,美國男演員 1979年:五十嵐亮太,日本職業棒球運動員 1980年:马克·费海利,爱尔兰歌手 1982年:梁芷珮,香港電視女藝員 1983年:張立昂,台灣演員、歌手 1983年:羅拔圖·祖利亞,巴西裔香港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3年:克麗斯塔·科索寧,芬蘭女演員 1985年:凱莉·墨里根,英國女演員 1986年:元若藍,台灣歌手 1986年:賽特·羅林斯,美國職業摔角選手 1986年:迈克尔·奥赫,美國職業美式足球運動員 1986年:夏爾·恩佐比亞,剛果裔法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7年:渕上舞,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大淵MUTA,台灣饒舌歌手、團體頑童MJ116成員 1989年:文雨非,台灣女演員 1990年:-{zh-hans:凯尔·沃克; zh-tw:凱爾·沃克; |
1905年:冼星海,中國音樂家(1945年逝世) 1905年:陳雲,中國共產黨、中华人民共和国領導人(1995年逝世) 1905年:安東尼婭·達·聖克魯斯,巴西超級人瑞(2022年逝世) 1916年:吳征鎰,中國植物學家(2013年逝世) 1917年:奧古斯托·羅亞·巴斯托斯,巴拉圭小說家(2005年逝世) 1918年:海穆·蘭特,德國飛行員(1944年逝世) 1928年:-{zh-cn:约翰·福布斯·纳什; zh-tw:約翰·富比士·奈許}-,美國數學家,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15年逝世) 1930年:李澤厚,中國哲學家、美學家、中國思想史學家(2021年逝世) 1930年:保羅·韋納,法國歷史學家、作家(2022年逝世) 1937年:拉吉·瑞迪,印度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 1944年:潘基文,韓國外交官、政治家,前任聯合國秘書長 1946年: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尼泊爾政治人物,前任尼泊爾總理 1951年:史戴倫·史柯斯嘉,瑞典男演員 1952年:蘇芮,台灣歌手 1953年:提姆·艾倫,美國男演員 1954年:山田榮子,日本女性聲優 1959年:博伊科·鮑里索夫,保加利亞政治人物,曾任保加利亞總理 1959年:克勞斯·約翰尼斯,羅馬尼亞政治人物,現任羅馬尼亞總統 1963年:陳嘉輝,香港演員 1963年:奧黛麗·尼芬格,美國作家、藝術家、學術家 1963年:保羅·德·萊斯勒,加拿大裔美國音樂家、作曲家,破嘴合唱團貝斯手 1963年:菲利克斯·齊塞克迪,剛果民主共和國政治人物,現任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 1965年:克里斯蒂娜,西班牙公主 1965年:方文琳,台灣演員 1968年:森口博子,日本女歌手 1970年:瑞弗斯·柯摩,美國音樂家,搖滾樂團威瑟主唱、吉他手 1972年:梁奕倫,香港主持人 1973年:黃嘉千,台灣歌手、演員、主持人 1974年:櫻井孝宏,日本男性聲優 1974年:Steve-O,美國演員 1974年:李漫芬,香港演員、主持人 1975年:譚文豪,香港前國泰航空民航機師、立法會議員 1976年:小肥,原名徐智勇,澳門男歌手 1977年:張培剛,香港民建聯成員 1980年:VOFAN,台灣插畫家、漫畫家 1980年:王怡仁,台灣演員 1980年:徐令姬,韓國女演員 1981年:克里斯·伊凡,美國男演員 1983年:史蒂夫·諾瓦克,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84年:伊調馨,日本女子摔跤運動員 1985年:洪晨穎,台灣女演員 1985年:孟瑤,中國演員 1986年:本田圭佑,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6年:瑪麗-凱特·歐森,美国女演員 1986年:艾希莉·歐森,美國女演員 1986年:凱特·丹寧絲,美國女演員 1986年:DJ蛇王,法國DJ、音樂製作人 1988年:古屋敬多,日本舞蹈團體Lead成員 1988年:張家寧,台灣演員 1989年:李沁芯,香港主持人、配音艺员 1989年:沈夢辰,中國女演員、主持人 1990年:推川悠里,日本AV女優 1990年:亞倫·強森,英國男演員 1991年:阮嘉敏,香港女主持、演員、模特兒,曾參選《2016年度香港小姐競選》 1992年:房業涵,台湾記者、主播 1994年:犬飼貴丈,日本男演員 1994年:矢神久美,日本女子偶像團體SKE48成員 | 2021年:以色列在野黨新右翼黨魁納夫塔利·貝內特贏得議會信任票就任總理,擊敗連續執政12年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与亚伊尔·拉皮德组成轮换政府。 出生 823年:查理二世,法蘭西皇帝(877年逝世) 1773年:托马斯·杨,英國科學家、醫生、通才(1829年逝世) 1790年:奕山,清朝官員(1878年逝世) 1831年:-{zh-hant: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 zh-hans: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英國物理学家(1879年逝世) 1865年:-{zh-hans:威廉·巴特勒·叶芝; zh-hant:威廉·巴特勒·葉芝;zh-tw:威廉·巴特勒·葉慈}-,愛爾兰詩人、剧作家(1939年逝世) 1876年:威廉·高斯特,英國化學家、數學家、統計學家(1937年逝世) 1884年:安東·德萊克斯勒,德國政治人物,德國工人黨及納粹黨主席(1942年逝世) 1905年:冼星海,中國音樂家(1945年逝世) 1905年:陳雲,中國共產黨、中华人民共和国領導人(1995年逝世) 1905年:安東尼婭·達·聖克魯斯,巴西超級人瑞(2022年逝世) 1916年:吳征鎰,中國植物學家(2013年逝世) 1917年:奧古斯托·羅亞·巴斯托斯,巴拉圭小說家(2005年逝世) 1918年:海穆·蘭特,德國飛行員(1944年逝世) 1928年:-{zh-cn:约翰·福布斯·纳什; zh-tw:約翰·富比士·奈許}-,美國數學家,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15年逝世) 1930年:李澤厚,中國哲學家、美學家、中國思想史學家(2021年逝世) 1930年:保羅·韋納,法國歷史學家、作家(2022年逝世) 1937年:拉吉·瑞迪,印度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 1944年:潘基文,韓國外交官、政治家,前任聯合國秘書長 1946年: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尼泊爾政治人物,前任尼泊爾總理 1951年:史戴倫·史柯斯嘉,瑞典男演員 1952年:蘇芮,台灣歌手 1953年:提姆·艾倫,美國男演員 1954年:山田榮子,日本女性聲優 1959年:博伊科·鮑里索夫,保加利亞政治人物,曾任保加利亞總理 1959年:克勞斯·約翰尼斯,羅馬尼亞政治人物,現任羅馬尼亞總統 1963年:陳嘉輝,香港演員 1963年:奧黛麗·尼芬格,美國作家、藝術家、學術家 1963年:保羅·德·萊斯勒,加拿大裔美國音樂家、作曲家,破嘴合唱團貝斯手 1963年:菲利克斯·齊塞克迪,剛果民主共和國政治人物,現任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 1965年:克里斯蒂娜,西班牙公主 1965年:方文琳,台灣演員 1968年:森口博子,日本女歌手 |
1942年:塔博·姆貝基,南非政治人物,第2任南非總統 1946年:法比奥·卡佩罗,意大利足球教練 1949年:-{zh-cn:莱赫·卡钦斯基; zh-hk:萊赫·卡欽斯基; zh-tw:列赫·卡臣斯基}-,波蘭政治人物,前任波蘭總統(2010年逝世) 1949年: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波蘭政治人物,前任波蘭總理 1950年:迈克·约翰斯,美國政治家,曾任內布拉斯加州州長,現任美國农業部部長 1952年:伊莎貝拉·羅塞里尼,意大利超級名模 1952年:李秀滿,韓國企業家、製作人,SM娱樂創辦人 1957年:方伊琪,香港歌手 1958年:苗僑偉,香港演員 1960年:高天民,臺灣罪犯,白曉燕命案的共犯之一(1997年逝世) 1961年:趙傳,台灣歌手 1962年:三澤光晴,日本職業摔角選手(2009年逝世) 1963年:吉住涉,日本漫畫家 1963年:魯門·拉德夫,保加利亞政治人物,現任保加利亞總統 1964年:烏代·海珊,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的長子(2003年逝世) 1968年:曾田正人,日本漫畫家 1970年:欧阳文风,马来西亚旅美华裔作家、社会学教授、牧师、同志权利活动人士 1971年:安迪·奧格斯,美國政治人物 1973年:嘉數由美,日本女性聲優 1974年:細川直美,日本女演員 1975年:池田晶子,日本女性動畫師、人物設計師(2019年逝世) 1976年:新垣樽助,日本男性聲優 1977年:卡娅·卡拉斯,愛沙尼亞政治人物,現任愛沙尼亞總理 1978年:王励勤,中國乒乓球运动员 1979年:小林由美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9年:王菀之,香港創作歌手 1981年:陳嘉樺,台灣女歌手、演員、主持人、女子團體S.H.E成員 1981年:梁政珏,香港女演員 1982年:林融浩,台灣男演員 1982年:馬尔科·博列洛,意大利足球運動員 1983年:金史熙,韓國女演員 1983年:王尹平,台灣女藝人 1984年:辻步美,日本女性聲優 1986年:康茵茵,台灣女藝人 1986年:理察·麥登,英國男演員 1986年:里夏爾·加斯凱,法国職業网球運動員 1987年:區諾軒,香港政治人物 1988年:白寶藍,韓國女子偶像團體Crayon Pop隊長 1990年:谷村美月,日本女演員 1990年:王灝兒,香港女歌手 1991年:柯震東,台灣男演員 1992年:Shownu,韓國男子偶像團體MONSTA X隊長 1992年:廖國豪,台灣少年殺手,犯下槍殺翁奇楠命案 | 15世紀 1429年:英格蘭長弓部隊在帕提戰役中被拉海爾率領的法軍擊潰,重創位於法國中部的英格蘭野戰軍部隊。 19世紀 1812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以维护航海自由为由对大英帝国正式宣战,1812年战争爆发。 1815年:英国和普鲁士等国组成的联军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国百日王朝军队。 1858年:清朝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條約》)。 1858年: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收到同样为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罗素·华勒斯关于自然选择的手稿,促使达尔文发表自己有关演化论的论文。 1876年:蒙特内哥罗向土耳其宣战。 1900年: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下令杀死包括各国公使在内的所有外国人。 20世紀 1923年:中國國民黨和中国共产党決定「合作」。 1923年:意大利埃特納火山爆發。 1927年:张作霖建立安国军政府自命安国军海陸空大元帥。 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 1940年:前法国国防部次长夏尔·戴高乐在伦敦发表广播讲话,号召法国国民继续抵抗德国的入侵。 1941年:中华民国与英国在重庆换文划定中缅边界“一九四一年线”。 1942年:美国展開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顿计划。 1949年:中华民国行政院发布卅八穗五字第四八九六号行政院令,是为关闭政策肇始,影响台湾海峡航运三十年。 1950年:香港摩星嶺發生秧歌舞事件,一批暫居當地難民營的中國國民黨人士與中共支持者爆發流血衝突,數十人受傷。為免情況惡化,港府夤夜把該批人士急遷到西貢調景嶺。 1953年:自由军官领导人穆罕默德·纳吉布宣布埃及废除君主制,并由其担任第一任埃及总统。 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出訪臺灣,與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發表聯合公報重申落實《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為第一位也是唯一於任內訪問臺灣與訪問中華民國的美國總統。 1961年:臺灣鐵路管理局觀光號列車開始行駛,為臺鐵首次行駛優等客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发生“618事件”,学生对“揪出来”的“黑帮”展开了大规模的暴力攻击。大规模的暴力迫害从北京大学兴起并迅速发展到全国。 1972年:香港發生六一八雨災,在連場暴雨之下,釀成156死117傷。 1972年:英國歐洲航空公司由倫敦希斯路機場飛往比利時布鲁塞尔編號548班機在起飛後不久失事。由於飛機墜毀後油缸爆炸,救援人員難以搶救,機上118人全部罹難。 1979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與蘇聯領導人列昂尼德·布里茲涅夫簽署《第二階段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1983年:宇航員萨莉·莱德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女性。 198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1988)16号文件,曾在中国大陆沸沸扬扬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終於得到官方完全平反。 1993年:日本眾議院通過對宫泽喜一內閣的「不信任案」。宫泽喜一首相於同日決定解散眾議院並決定提前大選。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正式掛牌。 2000年:澳門失業工人示威。 2000年:一熱帶低氣壓罕有地在香港岸邊迅速形成,導致香港天文台突然直接發出三號強風信號,被稱為熱帶低氣壓618。 21世紀 2009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順利發射,成為美國10年來首個以月球為目標的太空任務。 2012年: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一项《排华法案》道歉案,就1882年美国国会制定的这项歧视华人的法案向全体美国华人表示歉意。 2013年:長榮航空加入星空聯盟,成為臺灣第二家加盟航空聯盟的航空公司。 2014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簽署退位文件,正式退位。 2015年:香港立法會就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產生辦法進行投票,結果以8票支持,28票反對而未能通過。 2018年:日本大阪北部发生里氏6.1地震。 2019年,日本山形縣近海發生規模6.8地震。 2023年,泰坦號觀光潛水器於北大西洋鐵達尼號殘骸附近失事,5名乘客全數罹難。 出生 1294年:查理四世,法蘭西國王(1328年逝世) 1769年:羅伯特·史都華,卡蘇里子爵,盎格魯-愛爾蘭政治家(1822年逝世) 1789年:威廉·羅恩,英國陸軍軍官(1879年逝世) 1799年:普罗斯珀·梅尼埃,法國医学家(1862年逝世) 1799年:威廉·拉塞爾,英國天文學家(1880年逝世) 1823年:赫蘇斯·希門尼斯·薩莫拉,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第4、6任哥斯大黎加總統(1897年逝世) 1845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國生物学家,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22年逝世) 1861年:劉光第,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逝世) 1868年:霍爾蒂·米克洛什,匈牙利王國攝政王(1957年逝世) 1886年:喬治·馬洛里,英國探險家(1924年逝世) 1901年:阿纳斯塔西娅·尼古拉耶芙娜·罗曼诺娃,俄罗斯帝國末代女大公,尼古拉二世之女(1918年逝世) 1902年:維陶塔斯·阿蘭塔斯,立陶宛作家、記者、政治思想家(1990年逝世) 1914年:谢添,中國演員、導演(2003年逝世) 1917年:唐滌生,香港粵劇編劇家(1959年逝世) 1918年:傑爾姆·卡爾,美國化學家,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013年逝世) 1924年:乔治·迈肯,美國NBA巨星(2005年逝世) 1929年:約爾格·費貝爾,德國指揮家(2022年逝世) 1929年:尤尔根·哈贝马斯,德國哲学家 1932年:金景福,中國放射性地質學家(2003年逝世) 1934年:橫山光輝,日本漫畫家(2004年逝世) 1936年:老巴拉克·歐巴馬,肯亞經濟學家(1982年逝世) 1936年:諾羅敦·莫尼列,現任柬埔寨王太后 |
1998年:孟加拉国判处1975年政变者死刑。 21世紀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開。 2002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441號決議通过,要求萨达姆裁军。 2006年: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因心脏病发作,而被送入国家心脏中心(IJN)。惟媒体被告知,马哈迪只是轻微的心脏病发作,情况稳定。 2011年:潛在威脅天體2005 YU55通过地球轨道时距离地球有0.85月球距离,成为自1976年来最靠近地球的小行星。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開。 2013年:強烈颱風海燕自菲律賓中部登陸,造成至少6,340人死亡、近3萬人受傷,為菲律賓獨立後死傷最慘重的風災。 2016年:共和黨參選人唐納·川普在總統選舉中擊敗民主黨參選人希拉蕊·柯林頓勝出,成為美國史上唯一未曾擔任政府文武官職及最富有的總統。 出生 30年:涅尔瓦,羅馬帝國皇帝(98年逝世) 1237年:陸秀夫,宋末政治家,左丞相(1279年逝世) 1456年:恭惠王后,朝鲜王朝王妃(1474年逝世) 1555年:良渊王,缅甸東吁王朝君主(1605年逝世) 1572年:约翰·西吉斯蒙德,勃蘭登堡侯國選帝侯(1619年逝世) 1622年:卡爾十世·古斯塔夫,瑞典國王(1660年逝世) 1656年:愛德蒙·哈雷,英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1742年逝世) 1715年:伊麗莎白·克莉絲汀,普鲁士王后(1797年逝世) 1768年:奧古斯塔·索菲亞公主,英國公主(1840年逝世) 1841年:詹姆斯·杜南,美國天主教神父兼耶穌會士(1911年逝世) 1847年:伯蘭·史杜克,英國小說家,代表作品《德古拉》(1912年逝世) 1851年:哈文斯·理查兹,美國天主教神父兼耶穌會士(1923年逝世) 1854年:約翰尼斯·里德伯,瑞典物理学家(1919年逝世) 1868年:費利克斯·郝斯多夫,德國數學家(1942年逝世) 1870年:細野正文,日本鐵道官僚,鐵達尼號上唯一的日籍乘客(1939年逝世) 1875年:秋瑾,中國女革命家(1907年逝世) 1876年:居正,中華民國第三任司法院院長、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候選人、淡江大學第一任董事長(1951年逝世) 1884年:赫曼·羅夏克,羅夏克墨跡測驗發明者(1922年逝世) 1885年:山下奉文,日本陸軍大將(1946年逝世) 1885年:伊娃·莫里斯,英國超級人瑞(2000年逝世) 1893年:巴差提朴,暹羅國王(1941年逝世) 1897年:多萝西·戴伊,美國記者(1980年逝世) 1900年:瑪格麗特·米切爾,美國文學家,代表作品《亂世佳人》(1949年逝世) 1901年:徐向前,中國共産党軍事家(1990年逝世) 1914年:喬治·伯納德·丹齊格,美國應用數學家,被稱為「線性規劃之父」(2005年逝世) 1921年:沃爾特·米里施,美國電影製片人(2023年逝世) 1922年:克里斯蒂安·巴納德,南非外科醫生,世界上首例人類心臟移植手術的實施者(2001年逝世) 1923年:傑克·基爾比,美國物理學家,積體電路的發明者之一,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5年逝世) 1924年:德米特里·亞佐夫,蘇联元帥,曾任國防部长(2020年逝世) 1926年:达琳·C·霍夫曼,美国核化学家,𬭳的发现者之一。 1935年:亞蘭·德倫,法國電影演員 1939年:羅曼·賈基夫,美國理論物理學家(2023年逝世) 1942年:桑德羅·馬佐拉,意大利足球運動員 1943年:馬丁·皮特斯,英格蘭足球運動員(2019年逝世) 1946年:胡斯·希丁克,荷蘭足球教練 1948年:李菁,香港女演員(2018年逝世) 1948年:大衛·馬瑟,英國數學家 1950年:崔苔菁,台灣歌手 1951年:葉國謙,香港政界人物 1954年:石黑一雄,日裔英國作家 1957年:阿兰·柯比什利,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58年:司馬文,荷蘭裔香港環保人士、政治人物、商人 1961年:陳云根,香港學者與政治家 1962年:黃國倫,台灣詞曲創作者、唱片製作人 1965年:陳亞蘭,台灣演員 1966年:李澤楷,香港電訊盈科主席 1966年:戈登·拉姆齊,英國厨師、美食評论家 | 1644年:清朝政府在北京正式舉行順治帝登基儀式,成為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 18世紀 1745年:查尔斯·斯图亚特率领5千人的军队入侵英格兰。 1793年:法国吉伦特派政治家罗兰夫人遭以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俱乐部送上断头台处决。 19世紀 1858年:中国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又称《中英通商章程》,为《中英天津条约》的补充条款。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实验时,首次发现X射线。 1889年:蒙大拿領地加入美國聯邦成為第41州份「蒙大拿州」。 20世紀 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驻扎于塞萨洛尼基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向希腊陆军投降。 1917年:苏联土地法令通过,宣布废除私有财产,重新分配土地。 1923年:阿道夫·希特勒、埃里希·魯登道夫等人於慕尼黑發動啤酒館政變,試圖推翻威瑪共和國政府。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占南昌市。 1931年:日本策划天津便衣队暴乱。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于大选中击败赫伯特·胡佛,成为第32任美国总统。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太原会战以中国军队失败结束。 1937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 1939年:乔治·爱尔塞刺杀阿道夫·希特勒未遂。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國和英国军队在北非登陆,展开火炬行動。 1950年:美国空军中尉驾驶F-80流星戰鬥機击落两架朝鲜的米格-15战斗机,该战成为首场喷气式飞机之间的空中缠斗。 1957年:英国于基里巴斯进行首次氢弹爆破试验。 1960年:约翰·肯尼迪于大选中击败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第35任美国总统。 1965年:英属印度洋领地成立。 1965年:越南战争:美国陆军第173空降战斗旅遭遇伏击,旅中48人战死。 1966年:爱德华·布鲁克成为自重建时期首个当选为美國参议院议员的非裔美国人。 1966年:维也纳道路交通会议签署,意图提高国际道路上的交通安全意识。 1970年:中国男子跳高运动员倪志钦于湖南长沙市的比赛中以2米29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 1971年:英国摇滚乐团齊柏林飛船发行他们第四张专辑《Led Zeppelin IV》,随即成为当时全球最为畅销的专辑之一。 1972年:美国付费联播网HBO开播。 1977年:马其顿的腓力二世位于维尔吉纳的坟墓被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的考古学教授发现。 1985年:哥伦比亚政府军收复司法大楼。 1988年:副总统老布什赢得大选,成为第41任美国总统。 1989年:香港文化中心正式揭幕,儀式由查理斯王子及戴安娜王妃主持。 1993年:中國首座高雷诺数风洞建成。 1994年:第三届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评奖揭晓。 1994年:共和党于中期选举中获得美国国会的控制权,被称为共和党革命。 1997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完成。 1998年:孟加拉国判处1975年政变者死刑。 21世紀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開。 2002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441號決議通过,要求萨达姆裁军。 2006年: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因心脏病发作,而被送入国家心脏中心(IJN)。惟媒体被告知,马哈迪只是轻微的心脏病发作,情况稳定。 2011年:潛在威脅天體2005 YU55通过地球轨道时距离地球有0.85月球距离,成为自1976年来最靠近地球的小行星。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開。 2013年:強烈颱風海燕自菲律賓中部登陸,造成至少6,340人死亡、近3萬人受傷,為菲律賓獨立後死傷最慘重的風災。 2016年:共和黨參選人唐納·川普在總統選舉中擊敗民主黨參選人希拉蕊·柯林頓勝出,成為美國史上唯一未曾擔任政府文武官職及最富有的總統。 出生 30年:涅尔瓦,羅馬帝國皇帝(98年逝世) 1237年:陸秀夫,宋末政治家,左丞相(1279年逝世) 1456年:恭惠王后,朝鲜王朝王妃(1474年逝世) 1555年:良渊王,缅甸東吁王朝君主(1605年逝世) 1572年:约翰·西吉斯蒙德,勃蘭登堡侯國選帝侯(1619年逝世) 1622年:卡爾十世·古斯塔夫,瑞典國王(1660年逝世) 1656年:愛德蒙·哈雷,英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1742年逝世) 1715年:伊麗莎白·克莉絲汀,普鲁士王后(1797年逝世) 1768年:奧古斯塔·索菲亞公主,英國公主(1840年逝世) 1841年:詹姆斯·杜南,美國天主教神父兼耶穌會士(1911年逝世) 1847年:伯蘭·史杜克,英國小說家,代表作品《德古拉》(1912年逝世) 1851年:哈文斯·理查兹,美國天主教神父兼耶穌會士(1923年逝世) 1854年:約翰尼斯·里德伯,瑞典物理学家(1919年逝世) 1868年:費利克斯·郝斯多夫,德國數學家(1942年逝世) 1870年:細野正文,日本鐵道官僚,鐵達尼號上唯一的日籍乘客(1939年逝世) 1875年:秋瑾,中國女革命家(1907年逝世) 1876年:居正,中華民國第三任司法院院長、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候選人、淡江大學第一任董事長(1951年逝世) 1884年:赫曼·羅夏克,羅夏克墨跡測驗發明者(1922年逝世) 1885年:山下奉文,日本陸軍大將(1946年逝世) 1885年:伊娃·莫里斯,英國超級人瑞(2000年逝世) 1893年:巴差提朴,暹羅國王(1941年逝世) |
大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群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濱海邊疆區南部人口的吸引中心,圍繞着有已形成而尚未發展的城市群。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納霍德卡之間,有俄羅斯為數不多的都市圈(集聚区)。截至2010年1月1日都市圈區的總人口為1,199,063人。2014年10月28日,四個市鎮就創建行政專案“符拉迪沃斯托克集聚区”簽署了一項協定,其中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區、阿爾喬姆市區、納傑日金斯科耶區市区和什科托沃區市區。共面積5308平方公里,人口80.7萬(2015年)。集聚區持續城市發展區邊界內的人口70萬人。密集擺錘遷移區邊界內人口100萬。今天,集聚區拥有統一的鐵路網路、國際機場、工業住房建設、單一電力工業、一個水庫和一條80公里長的輸水管道、統一的物流系統、工業生產、農業、符拉迪沃斯托克和鄰近地區的旅遊業、日常通勤客流。 政治 行政区域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5個農村定居點從屬於地區。市政結構具有城市地區的地位,包括6個定居點,其中1个城市定居点和5個農村定居點,市區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农村定居点有特魯多沃耶,俄羅斯島、波波夫島和列伊涅克岛以及佩夏尼半島上的。。行政区划上有5个区,分别是列宁区、、、和。 地方政府 市憲章决定地方自治的结构。代表機構是市杜馬,最高官員是市长,还有行政机构和监察机构。市杜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11月21日,當時選出了30個代表。十月革命后舉行了第一次大選,第一次允許婦女投票。市杜馬的最後一次會議於1922年10月19日关闭,並於10月27日被正式廢除。在蘇聯時期,職能由市議會履行。根據總統令,在1993年蘇聯的机构被解散,直到2001年所有選舉新杜馬的嘗試都沒有成功。市杜馬第5屆會議自2017年秋開始工作,由35名代表組成。市首脑根據統一指揮的原則領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行政管理,他根據聯邦法律,濱海邊疆區法律和市憲章組建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政府。市政府的結構由市杜馬根據首腦的提議批准。行政結構包括市行政管理的職能部門和領土機構。 城市象徵 市徽的新版本在2014年采用,2015年在俄羅斯聯邦國家紋章登記冊第984號注册。市徽的描述是「在盾牌的綠色區域是一隻金色的老虎,有猩紅色的眼睛和舌頭,沿著右邊的岩石銀色斜坡行走,抬起右前爪」。 市旗在2012年更新,矩形紅布帶有兩條藍色的對角線條紋,形成一個傾斜的十字架,對角線藍色條紋由白色邊框構成。在旗幟的中央有一幅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徽章圖像,上面有地位和城市象徵的附加元素。 市花是金达莱。 社会 教育 城市共有114所普通教育機構,2015年學生總數50.7萬人。市政教育系統由许多种学校組成。技术学院、第1文理中学和第23中学被列入“俄羅斯聯邦500強學校”評級。市级学校实行市级竞赛制度,设立市级优秀学生奖学金。2016年,和開始招生。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職業教育有几十所學院和大學。高等教育的開端是在奠定的。目前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大的大學是遠東聯邦大學。現有學生4.1萬餘人,員工5,000人,其中教師1,598人。它在遠東的大學中佔科學出版物的64%。较著名的大学有、遠東联邦大學、、、、、、、、和分校。 科學发展 2014年,市有32個科學組織,其中有4949名員工,最大的科學組織是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在城市设有自動化和控制過程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海洋技術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叶利亚科夫太平洋生物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和土壤研究所、海洋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研究所、遠東地質研究所、维克多·伊万诺维奇·伊利切夫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太平洋地理研究所以及遠東人民歷史、考古學和民族志研究所。另一较大的科學組織是太平洋漁業研究中心,还有和俄罗斯水文气象。索莫夫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研究所在市醫學界出类拔萃。技術科學有遠東建築研究、設計和技術研究所,是俄羅斯建築科學學院的一部分。 是遠東最古老的科學組織,現在是俄羅斯地理學會的濱海邊疆區分會。1899年,該協會設立了。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过數十次國際和區域科學會議和研討會,参与者来自韓國的首爾大學,仁济大学和江南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的研究所每年舉辦遠東科學節“科學之窗”。 医疗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一家醫院濱海邊疆區第一臨床醫院在1893年8月15日開業,今天它是濱海邊疆區最大的多學科醫療機構之一,擁有700張住院病床。該醫院每年接收超過17,000名患者,做超過6,000次手術。第二城市臨床醫院是濱海邊疆區最大的醫院綜合體,有923張病床,每年為38,000名病人提供服務。符拉迪沃斯托克共有38家醫院和104家綜合診所,擁有9455張床位,2014年有5963名醫生工作。在新的醫療保健機構中:位於俄羅斯島的遠東聯邦大學醫療中心,按照外國診所和診斷中心的標準工作。 最常見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受傷、中毒和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腫瘤疾病、艾滋病和吸毒成癮的數量正在增加。內分泌系統最不常見的疾病和先天性異常,有減少酗酒,藥物濫用的傾向。總體而言,該市人口的總體發病率從2011年的573.3萬人下降到2014年的521.1萬人。城市面临缺乏診斷設備,婦女診所大幅減少,人員短缺的问题。 治安 市俄羅斯內政部負責保護公共秩序和打擊該市的犯罪,有2905名員工,其中1987名員警、844名普通員工和74名实习員工。 在過去三年中,犯罪率趨於下降。2013年記录17581起犯罪,2015年有15147起。謀殺、盜竊、盜竊車輛和搶劫等重罪的數目有所減少,故意伤害、入室盜竊、诈骗、非法武器販運和強姦等较轻罪名有所增加。強姦案數量在2015年翻了一番,有很多对未成年人的强奸。2015年记录到101起有組織團體和犯罪團夥犯下的罪行,73起破案。今天最有影响力的团伙是普霍夫斯基、车臣帮、三福尼亚塔-尤里尼、阿列克谢和佩特拉基。 腐敗也是较大的问题。2015-2016年幾十起案件涉嫌腐敗。被告既有官員,從市政當局的首腦到濱海邊疆區州長團隊的成員,也有與政府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家。市长伊戈尔·普什卡列夫也被捕了。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历史上沒有一位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市长逃脫刑事起訴。 城建 住房 符拉迪沃斯托克占濱海邊疆區31.7%的住房存量,多达1350萬平方米。多住宅公寓建築的份額占89.3%,一户建占7.5%,專業住房(包括宿舍)占3.2%,破舊和危房有12.39萬平方米,占0.9%。40.1萬平方米在应急基金上。全市有448棟破舊和危公寓樓,其中94棟是危公寓樓,215棟破舊獨栋。 市政府住房維護部負責监管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住宅區,物业公司有97个,並組織有城市住房和社區服務公共委員會。还開設了一所住房和社區服務學校,這是一個關於住房問題的年度系列研討會的市政專案。經過4年的工作,超過1.1萬名市民通過了這所學校。 2015年,只有32%的居民對城市住房和社區服務的工作感到滿意。大多數公共機構的服務品質很差。 供水和供暖 城市有3个水库承担供水职能,由滨海边疆区水道管理。城内有先锋水库和博加廷水库,什科托沃區上的。在先锋水庫建造了日处理5萬立方米水的處理設施,另两个水库的水也使用处理。自2012年以來次氯酸鈉代替氯用於凈化,用紫外線輻射消毒。 供水網路分为下部(海拔5-30米),中部(海拔30-60米)和上部(海拔60-130米)三个区域。城市的地形極大影響供水系統,向位於一般供水系統基準面以上的高層建築供水的增压站耗费大量资金和能源,往往在停電期間引起供水系統故障。目前还沒有有保證的供水系統。 該市的熱水供應和供暖由第1火电厂、第2火电厂以及鍋爐房集中供应,市有八十多個鍋爐房。大多數鍋爐房都使用燃油。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薩哈林-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氣管道的最終目的地,只有少數供暖改气,分别是第1火电厂、第2火电厂的一部分和俄羅斯島上的燃氣鍋爐房。 綠化 2010年公共綠地面積591公頃,平均每位居民9.8平方米。計劃到2015年增加到882公頃。種植園面積比1980年減少了1.3倍。2015年,該市每個居民的種植園面積不到1平方米,比正常水準低5倍。早在2006年,不包括外区的市区為公民提供綠色空間的實際規模並未超過常規的10%。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境內,有三個城市公園,總面積約46公頃,9個花園,总面積15公頃,60多個廣場,总面積約100公頃。最大的是,面積約36公頃,有獨特的果樹林,各種類型的裝飾性海邊楓樹,刺楸,紫羅蘭和城市植物群的其他一些代表树种。還有三個人工水庫,面積為4公頃,公園狀態不佳,政府计划重建。佔地8公頃,位於老城区的鷹巢丘上。位置靠近市中心而受到市民的歡迎。近年來,作為「清洁城市」的一部分,公園內設置了長凳、燈、裝飾匯墊,並鋪設了新的小巷。2016年,朱列布公園重建,擴大了該市佩尔沃列琴區的綠化面积。 交通 公路运输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機動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汽車是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截至2015年,共有422,600輛汽車註冊。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俄羅斯聯邦城市中排名第五,僅次於莫斯科、聖彼德堡、新西伯利亞和葉卡捷琳堡。如此大量的汽車會導致嚴重的問題:持續的交通擁堵,環境狀況的惡化。 街道和公路網密度低,总长902公里,其中16公里是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 M-60 聯邦公路,54公里是具有區域意義的道路,700公里是城市街道、道路和通道。在2012年 APEC 峰會前修建了幾個公路運輸設施,包括一座橫跨海峽到俄羅斯島的斜拉橋以及一座橫跨金角灣的斜拉橋,大大緩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自2011年以來,道路長度增加了6.2倍。道路網路發展計劃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環城公路的建設,該項目規定沿著阿穆爾灣建造一條路線,修建橋樑從埃格尔谢尔德角到埃琳內島與俄罗斯島的運輸網相連。 为了缓解交通堵塞压力,近年来市政厅考虑在市中心引入收费停车制度。 公共交通 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其他的還有無軌電車、電車、纜車、海船和渡輪。市擁有發達的城市和郊區公交線路網路。95%的運輸是由商業巴士進行的。2014年巴士車隊總數563輛,其中157輛属于市政。兩家市政巴士運營商第1符拉迪沃斯托克客运汽车生产协会和第3符拉迪沃斯托克客运汽车生产协会运营公共汽车。2014年,共有3160萬乘客乘坐公共巴士。 電车運輸状况不佳,已几乎完全不能使用。為籌備2012年 APEC 峰會而修建的有軌電車軌道長度從18.4公里減少到当今的5公里,無軌電車網的長度從45公里減少到4.5公里。平均每天有22,883人次,每年約850萬人次乘電车。該市成立了一個倡議小組,為保護電车交通而戰。2017年,斯维特兰街的最後一段電車線路被拆除。 在1962年修建。渡轮连接海上的岛屿。近年來,水運乘客人數急劇下降,2014年下降至2011年的1/900。2014年船隻和渡輪僅載客1,200人次。 路網的長度長且發展困難和崎嶇的地形使城市內的通勤列車,到煤炭站,被用作城市交通工具。每年的客運量約為670萬人次。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居民在週末乘坐公共交通工具46.2萬人次,工作日高達78.2萬人次,有289個站點和換乘點;運輸由21家私人汽車運輸公司运行,电动运输开放式股份公司負責纜車,電車和無軌電車,莫特兰斯公司為乘客提供海船和渡輪。 城際交通 西伯利亞鐵路的終點坐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市内有海參崴站、第二条河站和乌戈利纳亚站。港区结冰期约4个月,借助破冰船可全年通航北冰洋航线;北冰洋航线的终点,这里也是远东地區近海运输中心及重要渔港。 聯邦高速公路 A370 公路“乌苏里”將符市與哈巴羅夫斯克連接起來,A188 公路連接納霍德卡和東部港口,使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為連接東南亞,俄羅斯和西歐國家的主要交通樞紐。該市的鐵路網適用於重達8000多噸的重型列車。每年有超過2000萬人次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車站。 穿過符拉迪沃斯托克,走廊用於中國北部省份與亞太地區國家之間的集裝箱運輸。路線通過鐵路和公路连接符市与中國的哈爾濱和綏芬河。2015年運輸的貨物總重量為835.5噸。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是遠東的主要貨物轉運港之一。港口有3個客運泊位用於海上航線,并有客運渡輪和船隻的泊位。2023年5月,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成為中國内贸货物中转口岸,黑龙江省、吉林省的内贸货物可以运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再转运到中国东南沿海港口。 符拉迪沃斯托克國際機場是遠東最大的機場之一,可常年性直航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泰國及台灣。2012年 APEC 峰會使机场現代化,現在可以接收所有類型的飛機。航線網路有30多個目的地,航班由俄羅斯航空公司、S7 航空公司、奧羅拉航空公司、雅庫特航空公司、烏拉爾航空公司、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航空、伊尔库航空、佩加斯航空、韓亞航空公司、大韓航空公司、高麗航空公司和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等航空公司運營。2016年,該機場為182.9萬人次乘客提供服務,成為俄羅斯第14大最繁忙的機場。 文化艺术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濱海邊疆區的文化中心。該市開設了數十個文化機構、博物館、劇院、藝術畫廊、電影院和愛樂樂團。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藝術領域的教育中心,有許多藝術和音樂學校;遠東國立藝術學院在市内。符拉迪沃斯托克圖書館系統包含27個圖書館,總圖書161.63萬冊。公共圖書館的用戶數量約為12萬人。大量的文化遺產存在市中,700多個歷史文化古跡,佔濱海邊疆區古跡的51.7%。15件是聯邦性的,583件是地區性的,17件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城市还具有很高的城市規劃和歷史價值,保留了歷史佈局、建築和歷史建築群,許多歷史、建築、考古紀念碑和防禦工事。 已故瑞士演员尤尔·伯连纳出生于此,他的童年故居得到保留,并改为博物馆。台湾創作歌手周杰伦也与当地乐队合作,曾在此拍摄歌曲《藉口》和《止战之殇》的音乐录影带。日本女子偶像組合NGT48單曲《獻給世人》的音樂錄影帶也在此拍攝。香港歌手馮允謙於2019年也曾到當地拍攝歌曲《尋找白金漢》的音樂錄影帶,由樂隊 RubberBand 的主音6號擔任導演。《創造營2021》裡的学员利路修的故乡。 博物馆 1884年,阿穆爾地區的第一個博物館阿穆爾地區研究協會博物館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立。1891年第一个展覽開幕。在蘇聯時期,出現了太平洋漁業研究中心海洋館、古姆歷史博物館、紅旗太平洋艦隊軍事歷史博物館、濱海邊疆區美術館、遠東國立大學科學和動物學博物館、邊防部隊博物館、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博物館以及濱海邊疆海洋水族館等。 历史上城市有兩次「博物館熱潮」,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後半期。九十年代見證了私人博物館的鼎盛時期,被封存的博物館,例如远方重工厂博物館,活動恢復。现今市内有六個國家博物館。2014年,有55.86萬人參觀。最著名的博物館是阿尔谢尼耶夫远东历史博物馆,可以追溯到阿穆爾地區研究學會的第一個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博物館。2015年,俄羅斯藝術報將其評為俄羅斯参观量最大的地區博物館。参观人數超過42.1萬人次。 2019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的基礎上創建了濱海邊疆區的第一個聯邦博物館保護區,堡壘由符拉迪沃斯托克、郊區和俄羅斯島的主要高地上的超過800件物品組成,直到最近,這些物品還有各種形式的擁有權處於不同的保存状况。2019年9月5日,在東方經濟論壇的框架內,符拉迪沃斯托克博物館保護區的首次博覽會開幕。堡壘總面積250平方米。 畫廊和展廳 藝術博物館的積極發展始於20世紀50年代。1960年,建造了藝術家之家,其中有展覽廳。1965年,濱海邊疆區國家美術館分离出来,後來創建了兒童美術館。蘇聯時期最大的展覽場所之一是苏俄藝術家聯盟濱海邊疆分部的展廳。1989年,阿尔特塔日藝術畫廊开放。1995年,阿尔卡當代藝術畫廊建成,第一批收藏由收藏家亚历山大·戴维多维奇·格列泽尔捐贈100幅畫作。畫廊參加國際展覽和交易會。2005年,非營利私人畫廊罗伊陶出現。近年來,在遠東聯邦大學美術館的基礎上創建的當代藝術中心“盐”和“黎明”活躍起來。 劇院 該市共有五個專業劇院。2014年,有36.98萬人次参观。高爾基濱海邊疆區學術戲劇劇院是最早的國家劇院,於1932年11月3日開放。劇院员工202人,其中41名演員,其中包括三名俄羅斯的演員和九名榮譽藝術家.。 濱海邊疆區普希金劇院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党代会的倡議下建造的,現在是主要文化中心之一。在1930-40年代,太平洋艦隊劇場、濱海地區時代木偶劇院和濱海時代青年區劇院一直開放。2015年,地區木偶劇院演出484場,觀眾超過5.2萬人次。劇院有500個木偶,15個藝術家在其中工作。劇團定期巡演波蘭、日本、韓國和遠東其他地区。 濱海邊疆區愛樂樂团在音樂劇方面较为知名,乐团是濱海邊疆區最大的音樂會組織。在愛樂樂團中有太平洋交響樂團和總督銅管樂隊。2013年,濱海邊疆區歌劇芭蕾舞劇院開演。2016年1月1日,它被改造成馬林斯基劇院的一個分院濱海邊疆区舞臺。 馬戲團 第一次馬戲團表演在1885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兰伯格馬戲團舉行。城市開設有十多個不同方向的馬戲團,直到1973年,斯维特兰斯科街上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馬戲團現代建築開放。設計師是索·盖尔弗和乔·纳普连科,首席設計師是弗·谢米亚金。2017年12月,馬戲團重建完成,12月16日,首場演出在翻新的大樓內舉行,邀请孤兒、資優兒和建築商家庭观看,正常演出从12月23日開始。馬戲團的嘉賓們被贈送观看“母狮皇帝”節目。專案計劃為馬戲團建造一家酒店、一個停車場和一座高架橋。 影院 2014年,符拉迪沃斯托克共有21家電影院,電影放映150.1萬人次。海洋電影院、星系電影院、莫斯科電影院、海王星3D影院、魔术影院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影院是蘇聯時期建造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海洋電影院,有遠東地區最大的22x10m螢幕,位於體育港地區的市中心。它與烏蘇里電影院一同是一年一度的太平洋纬线國際電影節自2002年起的舉辦地。自2014年12月10日起,IMAX 3D影廳在海洋影院投入使用。 文化节日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活動和節日文化的中心,每年舉辦數十個節日、論壇、公共假期和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是亞太地區太平洋纬线國際電影節。除此之外還舉辦重大活動有國家民俗節、符拉迪沃斯托克冰跑冰上半程馬拉松、「远东之春」古典音樂節、節日「博物馆之夜」、太平洋旅遊論壇、太平洋时尚周、绿色马拉松、俄语的夏天、色彩灑紅節、V-Rox 音樂節、海参崴要塞城市節、東方經濟論壇、「旅行者的一天」國際藝術節、「海参崴的桥梁」國際半程馬拉松、雙城俄羅斯語言和文化國際節「符拉迪沃斯托克团结 АТР」、國際爵士音樂節和國際漁民大會。 旅遊 涅維爾斯基將軍紀念碑——建於1897年,為設於該市的第一座紀念碑。 尤尔·伯连纳博物館——是尤尔·伯连纳兒童時期的故居。 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位于市中心的革命战士广场,为纪念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而建造。竣工于1961年4月29日,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纪念碑。 尼古拉二世凯旋门——纪念1891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任皇太子时访问海参崴,1917年十月革命之际被毁,2003年恢复。 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形複雜,建筑發展複雜,是一个天然的圆形开放区。第一批建築是金角灣岸邊的軍事哨所。市區擴大佔據了北部和西部海岸到阿穆爾灣的空间,並深入半島。城市的中央街道斯维特兰大街描绘海岸线的轮廓,垂直於它的其他街道向上沿丘陵山坡延伸。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擴張佔領了山丘和偏遠的低窪地區库皮罗夫斯基盆地和一河的部分山谷。 俄羅斯帝國時期的發展速度有快有慢。第一次快速发展在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當時太平洋上的主要港口被轉移到这里;第二次发展在鐵路建設開始时;第三次發生在日俄戰爭之後。1886年有68座建築物,到1914年已經有8484座,大多數是石楼。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1928年通過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現有和預計位置的計劃」。建設計劃影響了城市的外觀,出現了更多的多層建築,第一批定居者時代單層木製建築消失了。成群的大型建築出現在城市的郊區,海洋全景的規模增加。20世紀60年代在決定加速城市發展后,符拉迪沃斯托克經歷了另一次建築熱潮。新的計劃被採納,目标是將符拉迪沃斯托克轉變為一個方便和舒適的城市,人民生活舒適,城市美麗而富有表現力,使符拉迪沃斯托克作為太平洋“社會主義前哨”的地位相符。 現代城市具有複雜的佈局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保留了街道的横纵和自由佈局,同時考慮到景觀。符拉迪沃斯托克陆地上分為六個規劃區。中部包括從一河谷到金角灣和解釋河谷的地區,是城市的歷史中心,佈局有垂直的街道系統,近年來建造一座跨越金角灣的橋樑使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南部規劃區佔據了切尔卡夫斯基半島和解釋河谷北坡。西部規劃區包括什科塔半島的領土。半島西北海岸有帶海灘的休閒區。北部规划区佔據了從俄罗斯科学院 ДВО 学院到一河山谷。采取的規劃區包含了埃格尔谢尔德地區的療養院和度假區、花园城市度假區、烏蘇里灣沿岸休閒區的毗鄰蔚蓝海洋高速公路的土地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區。阿穆爾灣沿岸有發達的低層住宅和多層建築,黑河谷和地區北部有低層建築。 建筑 從歷史上看,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是根據歐洲建築傳統的規範發展起來的。迄今為止,該市擁有約500座建築古蹟和100多座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的防禦工事。 市中心保留约十九世紀的歷史建築群,有当时的所有风格,從十九世紀後期的新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各種方向,到1930年代至1950年代的新古典主義。亚历山大·格沃兹齐奥夫斯基、乔治·永亨德尔、德米特里·舍巴林、伊万·梅什科夫、谢尔盖·文森特、А·Н·布尔加科夫、尼古拉·科诺瓦洛夫、雅各布·沙夫拉特、Ю·Л·瓦格涅尔、弗拉基米尔·普兰森等著名的建築師在这里工作。 在城市中,有各種建築風格建築物。俄羅斯風格的凱旋門、郵局大樓和火車站,新哥特式的聖母瑪利亞天主教堂、聖保羅路德教會、第一行會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蘇沃洛夫商人的豪宅和А·达坦的豪宅,新古典主義的玛丽亚·西比尔采娃女子體育館等,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古姆建築,半木結構風格的斯维特兰斯卡亚68号。從蘇聯時期開始建構主義風格的紀念碑、鐵路工人文化宮和海洋站,斯大林帝国的灰马建築群、阿留申大街的房子、达里利布夫图扎大樓和濱海邊疆區青年戲劇劇院,蘇聯功能主義的濱海邊疆區行政大樓以及典型的住宅建築。 現代城市發展混亂。偽歷史風格普遍,其中有紅色哥特式、俄羅斯風格、新商業巴洛克風格和新裝飾藝術。烏蘇里電影院,ОИАК | 工业 工业以造船、木材和鱼类加工为主。全市發展有船舶修理、木工、建築、化工、能源、食品、印刷、醫療等行業,工業企業數量約為兩千家。2013年,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俄羅斯工業城市排名中排名第106位,產值為489億盧布。工業工程主要包括造船业和船舶修理,以及漁業設備儀器製造、儀器儀錶和無線電設備的生產。较大的公司有達爾扎沃德修船中心、、祖母绿珠宝、远方设备家具、瓦良格工厂、符拉迪沃斯托克公司和电子无线电自动装置厂。以生產馬自達和豐田汽車的 Sollers JSC 工廠為代表的汽車行業,暫停生產双龙汽车SUV。2015年工廠生產了31.8萬輛汽車。 食品工業发达。魚類加工企業主要有远方海产品、渔业集体农场、东方-1、远方面包、太平洋渔业情报局和研究舰队、跨俄罗斯、罗利兹4和符拉迪沃斯托克鱼厂,肉類加工廠以拉季米尔(Ратимир)和 ВИК 贸易公司为大,符拉迪面包和它的子公司面包屋生产面包,一家乳品廠符拉迪沃斯托克乳品廠,一家糖果廠滨海糖果店,酒精和非酒精飲料工廠分别是莫斯科艾菲斯啤酒厂和可口可乐欧亚 HBC。 服务业 符拉迪沃斯托克約40%的公司從事貿易和服務业。2015年,零售業營業額1810億盧布,公共餐飲業營業額79億盧布,有償服務營業額757億盧布。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有1892家零售貿易網路企業和2108家小型零售貿易公司、5個零售市場,以及14個組織農業博覽會的地點,其中有955家雜貨店、873家工業品商店和64家購物中心。該市擁有俄羅斯最大的汽車市場绿色角落。總部位於符拉迪沃斯托克的DNS是該國收入第十大零售商。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遠東地區的金融中心。自2015年初以來,俄羅斯銀行遠東總局一直設在該市。濱海邊疆區的金融市場是遠東聯邦區最繁忙的,30%的銀行業主體,35%的股份公司和非信貸金融機構都集中在這裡。該市是普里姆索茨银行、远东银行、滨海边疆区银行和中央商业银行等大型俄羅斯銀行的總部所在地。符拉迪沃斯托克國際金融中心的專案正在開發中。城市正在創建企業,魚類和鑽石交易所。 2014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能源市场高达240億盧布。電能和熱能由第1和第2火电厂供应。在高峰負荷期間部分電力來自位於盧切戈爾斯克的。截至2018年,該站還沒有开始产電,熱产量350Gcal/h。在薩哈林-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氣管道建成后,產生城市一半以上電力的第2火电厂开始煤改气,2015年初,14台鍋爐中有10台被轉換為燃氣,4台燃煤鍋爐年久失修,在2017年完成转化。2018年,产量為139.5兆瓦的东火力发电厂投入運營,能夠提供該市約20%的電力需求。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遠東最大的電信運營商現為俄罗斯电信公众股份公司的大遠東區域分支機構遠東電信公司的總部所在地。2011年3月31日,远方联系公司宣佈符拉迪沃斯托克電話網路完全數位化。2011年7月9日至10日晚,符拉迪沃斯托克改用七位數的電話號碼,數位2添加到現有數位中。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為俄羅斯第15個,也是遠東第1個擁有七位數電話號碼的城市。目前有GSM、3G和4G標準的五家移動運營商移动电信、、、Tele2 和 Yota。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為遠東第一個推出3G網路的城市。2008年11月25日,直线电信公司以商業運營模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推出了3G網路。移动电信3G網路自2009年2月1日起以商業運營模式運營。2012年7月17日,Yota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了 4G LTE 網络。电话区号为+7 4232,从滨海边疆区其他地区拨出则为+7 822。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距離亞太地區國家最近的歐洲文化城市,對遊客很有吸引力。該市被列入遠東旅遊东环發展專案。作為該專案的一部分,马林斯基剧院滨海场開放,並計劃開設艾米塔吉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和的分支機構。根據福布斯的數據,符拉迪沃斯托克進入了俄羅斯十大休閒和旅遊城市,並在國家旅遊評級中排名第14位。阿穆爾灣的海岸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度假區,有11個療養院。「滨海边疆区」賭博區也吸引人们,靠近中国是较大的优势。第一家水晶虎賭場由澳門的大型連鎖店型經營,不到一年內就吸引了80,000人訪問。2017年,約有300萬遊客訪問了這座城市,其中包括64萬外國人,其中90%以上來自中国、韓國和日本。國內旅遊基礎是商務旅行,佔入城人流量的70%。外交上18個外國領事館。全市共有酒店46家,總基金為2561間客房。濱海邊疆區的86%旅遊公司集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2011年有233家。 人口 特征 根据200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约有591,800人。根據2010年全俄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是59.2萬人,市區有61.68萬人。濱海邊疆區國家統計局2016年显示,市區的常住人口為633,167人。自城市成立以來,其人口幾乎一直在正增長。20世紀70年代,人口超過50萬,1992年達到歷史最高64.8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31.9人。近年來,由於移徙過程和出生率的提高,出現了人口逐漸增加的積極趨勢。2013-2018年,人口增加了3萬人;自2013年以來,人口自然增長出現了積極的動態。人口老龄化使很大一部分的人口是退休人士。未成年人占12.7%,成年人占66.3%,老年人占21%,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整个俄罗斯一样,女多男少。截至2022年1月1日,市人口在俄羅斯聯邦1117個城市中排名第26位。 民族 1938年城内的汉族和满族全被强制迁移或驱逐,朝鲜族人也被全部迁走。2010年全俄人口普查显示有七十多族人居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人们普遍认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多民族城市。其中超過一千人的有俄羅斯人47.52万人、烏克蘭人10,474人、烏茲別克人7,109人、朝鮮人4,192人、华人2,446人、韃靼人2,295人、白俄羅斯人1,642人、亞美尼亞人1,635人和阿塞拜疆人1,252人。自2002年以來,由於移民過程,市民族構成發生了變化。烏茲別克人的比例增加了14.4倍,中國人和塔吉克人的比例增加了5.4倍,吉爾吉斯人的比例增加了8.5倍,朝鮮人增加了1.6倍。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城市開始解封,地理因素再次令當地的中國人「重現」,已有達至約28萬中國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長期或短期性居住,在俄國經濟開放後,此地位於日中貨物運輸的路徑上,來此作貿易中轉潛力相當大,位於亞洲卻有豐富的歐洲文化特色吸引眾多觀光客,也是本地中國商人蓬勃成長的要素之一。 濱海邊疆區超過一半的朝鮮人聚集符拉迪沃斯托克和烏蘇裡斯克。超過80%的居住在濱海邊疆區的烏茲別克人居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俄羅斯人和韃靼人的比例下降。今天符拉迪沃斯托克沒有從十九世紀到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那樣的民族多樣性,當時整個國家的民族都存在在这里。中國人居住区百万街,朝鮮人定居點,日本人聚集區日本町。歷史上德國、法國、愛沙尼亞、美國僑民的聚集区,以至于二十一世紀初的中亞人区都很少被研究。 宗教 最大的宗教教派是東正教,有不同的教会,俄罗斯正教会莫斯科主教區、遠東教區、旧礼仪派、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组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區作為濱海邊疆区大都市的一部分。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區的中心位於符拉迪沃斯托克,根據1945年1月25日神聖主教會議的法令創建,一直存在到1949年,1988年恢復為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濱海邊疆區教区。有一個主日學網絡、有一所神學校和一所東正教體育館,並出版月報《滨海边疆区布拉戈维斯特》。 在遠東地区,旧礼仪派在東正教徒中佔很大比例。他們在沙皇時期積極迁居在該地區,在蘇聯時期鎮壓和移民使他們的人數急劇減少。旧礼仪派社區在1980年代開始恢復。有一個相對較大的旧礼仪派社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輕信徒。 1990年代,天主教和信義宗社區得以復興。他們的教區居民人數不多。五個浸信會是、循道宗和五旬節運動派、長老宗、靈恩運動和其他基督教社區。新教信众相當普遍,有深厚的歷史根源。特別是福音派基督徒浸信會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城市社區,自革命前就有歷史,他們成功地在蘇聯政府最严厉的反宗教運動中倖存下來。1990年,宗教自由法令使長老會的得以恢復。1991年,第一座教堂在納霍德卡开放,1995年成立了一所神學院,1998年搬到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座新建築,稱為符拉迪沃斯托克長老會神學院。1998年至2015年間,有105名學生從神學院畢業,其中17人成為牧師,19人成為傳教士。符拉迪沃斯托克是新教教會協會的中心,福音派基督徒教會協會,濱海邊疆區浸信會和濱海邊疆區福音派基督教傳教士教會協會。在新教運動的協助下,俄羅斯聖經協會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分會成立。耶和華見證人和摩門教徒——都很活躍。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摩門教會的宗教生活中心:1999年摩門教符拉迪沃斯托克傳道會開放。 猶太社區有猶太宗教和文化中心。1995年,佛教恢復活動,设有噶玛噶举派,每年丹麥宗教人物欧雷·尼达尔在城市舉辦講座。2013年,俄羅斯亞洲部分穆斯林精神管理局的遠東穆夫提阿卜杜拉·达米尔·伊什穆哈梅多夫估計,居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穆斯林有60,000人。还有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山達基、巴哈伊信仰、新異教主義、和新興宗教活动。 大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群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濱海邊疆區南部人口的吸引中心,圍繞着有已形成而尚未發展的城市群。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納霍德卡之間,有俄羅斯為數不多的都市圈(集聚区)。截至2010年1月1日都市圈區的總人口為1,199,063人。2014年10月28日,四個市鎮就創建行政專案“符拉迪沃斯托克集聚区”簽署了一項協定,其中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區、阿爾喬姆市區、納傑日金斯科耶區市区和什科托沃區市區。共面積5308平方公里,人口80.7萬(2015年)。集聚區持續城市發展區邊界內的人口70萬人。密集擺錘遷移區邊界內人口100萬。今天,集聚區拥有統一的鐵路網路、國際機場、工業住房建設、單一電力工業、一個水庫和一條80公里長的輸水管道、統一的物流系統、工業生產、農業、符拉迪沃斯托克和鄰近地區的旅遊業、日常通勤客流。 政治 行政区域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5個農村定居點從屬於地區。市政結構具有城市地區的地位,包括6個定居點,其中1个城市定居点和5個農村定居點,市區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农村定居点有特魯多沃耶,俄羅斯島、波波夫島和列伊涅克岛以及佩夏尼半島上的。。行政区划上有5个区,分别是列宁区、、、和。 地方政府 市憲章决定地方自治的结构。代表機構是市杜馬,最高官員是市长,还有行政机构和监察机构。市杜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11月21日,當時選出了30個代表。十月革命后舉行了第一次大選,第一次允許婦女投票。市杜馬的最後一次會議於1922年10月19日关闭,並於10月27日被正式廢除。在蘇聯時期,職能由市議會履行。根據總統令,在1993年蘇聯的机构被解散,直到2001年所有選舉新杜馬的嘗試都沒有成功。市杜馬第5屆會議自2017年秋開始工作,由35名代表組成。市首脑根據統一指揮的原則領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行政管理,他根據聯邦法律,濱海邊疆區法律和市憲章組建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政府。市政府的結構由市杜馬根據首腦的提議批准。行政結構包括市行政管理的職能部門和領土機構。 城市象徵 市徽的新版本在2014年采用,2015年在俄羅斯聯邦國家紋章登記冊第984號注册。市徽的描述是「在盾牌的綠色區域是一隻金色的老虎,有猩紅色的眼睛和舌頭,沿著右邊的岩石銀色斜坡行走,抬起右前爪」。 市旗在2012年更新,矩形紅布帶有兩條藍色的對角線條紋,形成一個傾斜的十字架,對角線藍色條紋由白色邊框構成。在旗幟的中央有一幅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徽章圖像,上面有地位和城市象徵的附加元素。 市花是金达莱。 社会 教育 城市共有114所普通教育機構,2015年學生總數50.7萬人。市政教育系統由许多种学校組成。技术学院、第1文理中学和第23中学被列入“俄羅斯聯邦500強學校”評級。市级学校实行市级竞赛制度,设立市级优秀学生奖学金。2016年,和開始招生。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職業教育有几十所學院和大學。高等教育的開端是在奠定的。目前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大的大學是遠東聯邦大學。現有學生4.1萬餘人,員工5,000人,其中教師1,598人。它在遠東的大學中佔科學出版物的64%。较著名的大学有、遠東联邦大學、、、、、、、、和分校。 科學发展 2014年,市有32個科學組織,其中有4949名員工,最大的科學組織是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在城市设有自動化和控制過程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海洋技術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叶利亚科夫太平洋生物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和土壤研究所、海洋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研究所、遠東地質研究所、维克多·伊万诺维奇·伊利切夫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太平洋地理研究所以及遠東人民歷史、考古學和民族志研究所。另一较大的科學組織是太平洋漁業研究中心,还有和俄罗斯水文气象。索莫夫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研究所在市醫學界出类拔萃。技術科學有遠東建築研究、設計和技術研究所,是俄羅斯建築科學學院的一部分。 是遠東最古老的科學組織,現在是俄羅斯地理學會的濱海邊疆區分會。1899年,該協會設立了。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过數十次國際和區域科學會議和研討會,参与者来自韓國的首爾大學,仁济大学和江南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的研究所每年舉辦遠東科學節“科學之窗”。 医疗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一家醫院濱海邊疆區第一臨床醫院在1893年8月15日開業,今天它是濱海邊疆區最大的多學科醫療機構之一,擁有700張住院病床。該醫院每年接收超過17,000名患者,做超過6,000次手術。第二城市臨床醫院是濱海邊疆區最大的醫院綜合體,有923張病床,每年為38,000名病人提供服務。符拉迪沃斯托克共有38家醫院和104家綜合診所,擁有9455張床位,2014年有5963名醫生工作。在新的醫療保健機構中:位於俄羅斯島的遠東聯邦大學醫療中心,按照外國診所和診斷中心的標準工作。 最常見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受傷、中毒和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腫瘤疾病、艾滋病和吸毒成癮的數量正在增加。內分泌系統最不常見的疾病和先天性異常,有減少酗酒,藥物濫用的傾向。總體而言,該市人口的總體發病率從2011年的573.3萬人下降到2014年的521.1萬人。城市面临缺乏診斷設備,婦女診所大幅減少,人員短缺的问题。 治安 市俄羅斯內政部負責保護公共秩序和打擊該市的犯罪,有2905名員工,其中1987名員警、844名普通員工和74名实习員工。 在過去三年中,犯罪率趨於下降。2013年記录17581起犯罪,2015年有15147起。謀殺、盜竊、盜竊車輛和搶劫等重罪的數目有所減少,故意伤害、入室盜竊、诈骗、非法武器販運和強姦等较轻罪名有所增加。強姦案數量在2015年翻了一番,有很多对未成年人的强奸。2015年记录到101起有組織團體和犯罪團夥犯下的罪行,73起破案。今天最有影响力的团伙是普霍夫斯基、车臣帮、三福尼亚塔-尤里尼、阿列克谢和佩特拉基。 |
歷史 已知最古老的外交條約,是由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國王哈图西里三世在公元前1259年所簽定的埃及赫梯和約,同時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書面條約。 条约的分类 造法性條約:用以設立普遍适用的規則,如《维也纳領事關係公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等。 契约性条约:一般只涉合兩個國家,如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中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聲明將香港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根据条约缔约国家的数目多少可以将条约分为双边条约(bilateral treaty)和多边条约(multilateral treaty)。 | 條約列表 不平等條約 和約 強加條約 中華民國締結條約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列表 參考文獻 文件 國際法 法源 |
元代称「骨嵬」,明代称「苦夷」和「苦兀」。元代「骨嵬」和明代「苦兀」是指當時島上的原住民阿伊努人。清代称「庫葉」、「庫野」和「庫頁」。 島的俄語名称「薩哈林」来自于满语“”(sahaliyan ula angga hada)意为黑江嘴顶;「萨哈林」()音譯自該島滿語名的第一個詞「」(sahaliyan),該詞是「黑」的意思。 阿伊努人将该岛称为「」,意思是「神在河口创造的岛」。日本自江戶時代起開始以“唐渡之嶋”、“”、“北蝦夷地”、“唐太”、“樺太”等多種名字稱呼該島,其中「唐太」、「樺太」假名寫作「」,都是對阿伊努語「」音譯。明治時代,為削除中國的影響,廢棄「唐太」之名,正式定名為「樺太」。 阿穆尔河下游和萨哈林岛的原住民尼夫赫人对岛的称呼为“Ых-миф”。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地图将之标记为萨哈林岛(库页岛)。根据自然资源部2023年2月6日发布的《》第十四条规定,汉语版地图中“萨哈林岛”之后必须括注“库页岛”,汉语拼音版地图和外文版地图除外。中国大陆官媒对此岛译名不统一,有时候翻译作“萨哈林岛”,有时候翻译作“库页岛”。中華民國的官媒也多用「庫頁島」。不过相较于俄文名“萨哈林岛”,“库页岛”之名在两岸三地的华人中更为常用。日本人习惯称该岛为“桦太岛”。日本出版的地圖中,將此島標記為「」,該島南部原樺太廳轄境被標識為「主權未定」。 歷史 早期歷史 冰河时期,库页岛与大陆相连。庫頁島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自3世紀至13世紀期間,鄂霍次克海沿岸一帶存在過鄂霍次克文化,分佈於今日北海道、庫頁島及千島群島南部一帶。這一文明與科里亞克人、尼夫赫人相關,而與北海道的和擦文文化不同。在此時期,阿伊努人生活在庫頁島的南部,鄂羅克人生活在中部,尼夫赫人生活在北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称,以赫哲族和鄂伦春族为代表的通古斯人生活在此岛,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 中國人在唐代就已經發現了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並且沿着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航行。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朝在伯力設置黑水府,置黑水軍,對黑水靺鞨地區實施有效的行政管轄,並勘探了今天的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新唐書·北狄傳》記載:“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 庫頁島在唐代屬於靺鞨窟說部,庫頁一词就來自於“窟說”、“屈說”。因為當時靺鞨的勢力比較強大,「窟說」沒有直接向唐朝朝貢,而是附屬於靺鞨。流鬼國向唐朝進貢,其王子可也余志也來到唐朝都城長安,並且接受唐朝的冊封,唐朝賜可也余志騎都尉的官職。流鬼國可能是堪察加半島鄂霍次克文化的一個部落。史載流鬼國的使臣“三譯而來朝貢”,先由窟說部把流鬼國的語言翻譯給黑水靺鞨,再由黑水靺鞨翻譯成自己語言,最後翻譯成漢語。 日本可能在此時期亦同庫頁島的原住民開始接觸。據《日本書紀》記載,阿倍比羅夫於齊明天皇六年(660年)三月北伐。此肅慎與中國古代文獻的肅慎指的是不同的民族,現代日本學者推測其是對庫頁島鄂霍次克文化的部落的稱呼,為尼夫赫人的祖先 。 《高麗史》忠烈王13年(1287年)9月條記載,「東真骨嵬國萬戶帖木兒領蠻軍一千人罷戍還元,來謁公主。」東真又稱東夏,是蒲鮮萬奴建立的女真族政權,為金朝的派生國家。據此推測,骨嵬在金朝可能屬於女真族的一部。1264年,庫頁島上的部落吉里迷(或作吉烈滅,尼夫赫人)向蒙古汗國控告骨嵬(或作苦夷)和亦里于(不詳,可能是鄂羅克人)對自己的侵略。隨後,蒙古派兵3000人入侵庫頁島,骨嵬向蒙古汗国朝貢。1284年,骨嵬反元。1285年,元朝在奴儿干地方设置东征元帅府,任命聶古帶為征東招討司,對骨嵬進行征討;随后隶属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以强化对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等地的管理。在吉里迷的斡旋下,骨嵬于1308年向元朝降伏,承诺每年缴纳毛皮税,以海东青、貂、水獭及海豹皮等为贡献。自此庫頁島所有部族臣服於元朝。1368年,元朝滅亡,蒙古可汗敗走漠北,失去了對此島的控制。 15世纪初,明朝北伐至黑龙江下游,女真各部开始臣服于明朝。1410年,该岛东部驽烈河流域的鄂罗克族酋长率先向明朝进贡,以其地设置兀烈河卫。1411年,明朝在外满洲的特林设置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以招抚外满洲的女真诸部。1412年,北部近海处的尼夫赫族酋长入贡,以其地置囊哈儿卫。1428年,中部波罗奈河流域的鄂罗克族酋长亦入贡,以其地设波罗河卫。三卫皆隶属于奴尔干都司。为了更有效地管理黑龙江下游以及库页岛等地区,明朝曾先后十次派太监亦失哈出巡奴儿干地方,在当地建立永宁寺,并树立永宁寺碑,以记载管理当地之事。亦失哈又于1413年视察了库页岛。1430年,明宣宗派都指挥康旺、王肇舟及佟答敕哈等人前往奴儿干都司,抚恤军民。奴儿干都司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废弃,此后三卫不再向明朝进贡。 清朝的治理 1616年,根据魏源所著《圣武记》记载:「太祖遣兵四百收濒海散各部,其岛居负险者刳小舟二百往取,库页内附,岁贡貂皮,设姓长、乡长子弟以统之」。清朝建立后,库页岛先被划归宁古塔副都统管理,1715年后,又归三姓副都统管辖。岛上居民需每年到黑龙江下游的普禄乡向清廷进贡貂皮。 與此同時,日本亦開始試圖控制庫頁島。1485年,庫頁島的阿伊努族酋長向日本蝦夷管領安東氏的代官武田信廣進獻銅雀台。1593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命令松前慶廣對阿伊努人進行「保護」,並承認其徵稅的權利。1603年,松前藩在宗谷設立利尻、禮文、樺太三司。翌年,德川家康將發給藩主松前公廣,承認其對蝦夷的壟斷貿易權。 1635年,松前公廣派村上掃部左衛門巡視库页島。此后又于1650年、1689年及1700年先后派家臣巡视该岛。1644年,松前藩绘制全國地圖《正保御國繪圖》时,首次将北海道与庫頁島等原住民居住地納为日本領土。1679年,松前藩在库页岛的久春古丹(今科尔萨科夫)建造临时性的渔民居住所,日本渔民开始对库页岛开拓,与当地阿伊努族居民进行贸易。 1689年,清朝与俄罗斯帝国签定《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为中国领土,但当时俄国人并不知晓库页岛的存在。1709年,康熙帝派遣三位耶穌會修士測量全國版圖,耶穌會士得知有一大島,翌年第二支由滿人組成的測量隊成功地橫渡韃靼海峽到了庫頁島。在滿文版本的地圖中,庫頁島被正式命名為“”(sahaliyan ula angga hada),意为“黑江的嘴顶”。雍正十年(1732年)清朝成立三姓副都统衙门,衙门成立时规定“居住海岛之库页费雅喀人贡貂,则由三姓副都统衙门派出官兵,前往约定之奇集噶珊收集贡貂并颁赏乌林。如不前来约定之地,则令官兵寻入海岛,唤起前来,征收貂皮并颁赏乌林”,同年“招抚居住于海岛上特门赫图舍等处库页费雅喀人146户,令其贡貂”。其次,清廷通过被唤作“萨尔罕锥”的旗人女儿与当地部落联姻来加强联系,联姻要求很高,必须由皇帝亲自批准。男方还要准备聘礼,通常需要三百零四张貂皮,还有各种颜色的狐狸皮若干,而平时每次纳贡只要一张貂皮。清廷也会准备丰厚的嫁妆,主要是衣物,但也有“牛二头,犁、铧、犁碗各一对”这样的农业用具被放到嫁妆里。 1738年至1739年,探索日本航线的俄国中尉什潘别尔克从虾夷人处得知了库页岛的存在。1742年:俄国探险者舍利京克勘探了几近整个库页岛的东海岸,俄国開始意识到库页岛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性。1783年至1787年,法国航海家拉彼鲁兹对黑龙江口和库页岛进行了勘察其间发现了宗谷海峡(拉彼鲁兹海峡)。1785年,江户幕府派遣工部吏山口铁五郎等五人及随从人员分两路勘察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得出结论「库页岛的北部是隶属于清朝的」。 日俄對抗時期 1799年,俄罗斯帝国批准成立俄美公司,其任务是巩固俄国在北太平洋地区的领土以及夺取黑龙江口、库页岛地区。1805年亞當·約翰·馮·克魯森施滕指揮俄羅斯船只 Надежда 探索了薩哈林島的大部分地區,但没能环游薩哈林島,俄国人尚不知道薩哈林島是一個島嶼還是一個半島。1806年10月10日,俄美公司军官赫沃斯托夫的舰队在库页岛南端的久春古丹袭击了松前藩藩主的税务所,焚烧仓库,并宣布将库页岛收归俄国所有。次年,江户幕府派远山景晋赶赴库页岛,将库页岛收归幕府直辖,又命令仙台及会津两藩派兵驻守库页岛,直到1814年才将对该岛的管辖权交还松前藩。 1808年:江户幕府发布「俄船驱逐令」,指令沿海各地:「今后无论在何处海面发现俄船,应即严加驱逐,如敢靠岸,应迅即逮捕或处死。」同年,江户幕府相继派遣最上德内、松田傳十郎、间宫林藏到库页岛勘察,初步得出库页岛是一个岛屿的结论。松田傳十郎在库页岛最西端建立「大日本國國境」之國境標。1809年,间宫林藏再次勘察库页岛,并沿黑龙江溯流而上,访问了清朝在黑龙江下游德楞设立的地方政府。由此,日本人第一次确切地得知库页岛是一个岛屿,称其为「北虾夷」。 1849年,根納季·伊萬諾維奇·涅韋爾斯科伊指揮的遠征隊得出萨哈林岛是岛屿的结论,軍用運輸船“貝加爾湖”在薩哈林島和大陸之間航行,這條海峽後來以涅韋爾斯科伊的名字命名。1850年8月1日,涅维尔斯科伊到达库页岛北部的库艾格达岬,升起俄国国旗並宣布「现在阿穆尔河口、萨哈林和鞑靼海峡沿岸地带已纳入俄国版图,它们不可侵犯并受到武力保护」。1853年4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俄美公司占领库页岛,并命令涅维尔斯科伊在库页岛东西两岸各建立一个哨所。同年8月,涅维尔斯科伊在库页岛东岸登陆,建立了以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命名的哨所,并宣布库页岛主权为俄国所有。 1852年5月,俄国远东政策委员会派普提雅廷为代表赴日进行谈判。1855年2月7日,日俄双方在伊豆下田签订《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规定千岛群岛中择捉岛以南归日本领有,以北为俄国领有;库页岛维持原状,不另定国界。1854年,忙于克里米亚战争的俄国暂时从库页岛撤军。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後,俄罗斯帝国趁英國及法國對滿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1856年派兵重占库页岛,并将该岛划归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直辖。1859年8月,穆拉维约夫率九艘军舰抵达日本,提出千岛群岛以北纬48°线划界,库页岛整体为俄罗斯帝国所有,江户幕府予以拒绝。1860年11月14日:鸦片战争后,清廷走向衰落。在强迫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后,俄国又以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借口,强迫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合共 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于俄国。 1862年,江户幕府派竹内保德使团赴圣彼得堡进行谈判,并提出库页岛以北纬50°线划分日俄边界,而俄方仍坚持千岛群岛以北纬48°线划界,库页岛整体为俄国所有,谈判未获成功。1866年,江户幕府再次派遣箱馆奉行小出秀实赴俄谈判。1867年3月30日,日俄双方在圣彼得堡草签《日俄樺太島假規則》,其中规定俄国把俄属千岛群岛中的得抚岛、知理保以岛等四岛割让与日本;库页岛整体为俄罗斯帝国所有;允许日本国民在库页岛居住。但是日本幕府拒绝批准此条约并告之俄方,库页岛继续保持原来的杂居状态。 帝俄時期 1875年5月7日,日本与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国把千岛列岛北部给予日本,换取日本不再宣示对萨哈林島的权利。日本宣布完全放棄萨哈林島的領有權,全島歸由俄国管治。為加強對庫頁島的控制,俄羅斯自1857年開始就將這裡作為犯人的流放地。1890年,俄羅斯作家契诃夫只身一人来到岛上进行实地考察,離開庫頁島後,契訶夫乘船從海參崴出發,經香港和新加坡,到達科伦坡。此次考察之后,契诃夫出版了报告文学《》,库页岛的卡托加被形容为地狱般的惨状。 日俄南北分治時期 1905年,日俄戰爭爆发,日軍全面佔領庫頁島。1905年9月5日:根據日俄戰爭後的《樸茨茅斯和約》,俄國需割讓本島北緯50度以南的領土與日本。日本在割讓地設立。1907年3月15日,樺太民政署升格成為樺太廳。1908年3月31日,日本内務省發出告示《樺太地名改正》,將一些地名用日語漢字進行重新命名,如「弗拉季米洛夫卡」(日语:ウラジミフロカ,俄语:Владимировка)更名為「豐原」(今南薩哈林斯克),阿尼瓦灣(日语:アニワ湾,俄语:Залив Анива)更名為「亞庭灣」,除了豐原(今南薩哈林斯克)和大泊(今科爾薩科夫),多數地名根據阿伊努语發音轉換成日式音譯。 1909年,俄國在库页岛北部建立州,首府为亞歷山德羅夫斯克。 1915年6月26日,日本發表《》,在庫頁島南部設立17郡4町58村。1918年,日本趁俄國十月革命發生時,向西伯利亞再次出兵,並佔領庫頁島北部,在岛北部日本化。直到1925年1月24日,在北京签订了《日苏基本条约》(另称日苏北京条约),日本从岛北部撤兵,日苏两国建交,苏联依照条约把北库页岛的石油开采与煤炭开采权限让渡给日本45年。即「北库页岛利权」。由日本五大企业成立北辰会(辛迪加)开采。1929年,日本設置拓務省,「樺太廳」編入拓務省。1929年3月26日,进行公示,町村开始自治制。 1941年4月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前的谈判中,苏联要求日本书面承诺在数月内放弃「北库页岛利权」。随后苏德战争爆发,日本未履行承诺。1943年日本战局不利,为防止苏联放弃中立,日本主动要求与苏联谈判放弃「北库页岛利权」,1944年3月30日双方签署议定书,北库页的日方企业资产作价500万卢布,1942年11月1日,日本拓務省與其他省廳因為一元化計劃而合併成為大東亞省。樺太廳改為隸屬于内務省之下。1943年4月1日,庫頁島編入日本內地,屬於北海地方。 1945年8月,蘇聯对日本宣战,占领了薩哈林島南部。進攻始於1945年8月11日。蘇軍第56步兵旅、包含第79步兵師的第16軍的一部、第2步兵旅、第5步兵旅和第214裝甲旅組成,攻擊日軍第88步兵師。蘇聯紅軍雖然在人數上与日军三比一,但由於日軍的頑強抵抗,苏军前進緩慢。直到8月16日,第113步兵旅和第365獨立海軍步兵營在岛西的海濱村莊塔路町登陸,蘇聯才突破了日本的防線。這次登陸后,日本的抵抗力越來越弱。實際戰鬥一直持續到8月21日,8月22日到8月23日,大多數剩餘的日軍部隊同意停火。蘇聯於1945年8月25日佔領了首府豐原。 1944年居住在南薩哈林島的大約40萬主要是日本人和朝鲜人,約有10萬人在戰爭的最後幾天被疏散到日本。1946年2月2日,蘇聯發表宣言,宣布占有库页岛全島及千島群島,又在島南部和千島群島建立南薩哈林州。庫頁島及千島群島的大和族及阿伊努族全部被蘇聯政府驅逐出境,遣送回日本。三分之一的朝鮮族獲准留在了島上。 戰後時期 | 戰後時期 1947年1月2日,苏联将库页岛北部与南萨哈林州合并为萨哈林州,并改由联邦直接管辖。1951年9月8日,日本舊金山和会上發表宣言,宣布全面放棄對千島群島、1905年9月5日獲得之庫頁島南部,以及鄰近各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和约没有指明萨哈林岛归于哪国,至今日本认为南萨哈林地区主权未定。 1983年9月1日大韓航空007號班機在庫頁島西南方的公海被蘇聯國土防空軍的Su-15攔截機擊落,導致269人死亡。 地理 库页岛地形南北狭长,长达948公里,由西能登呂岬延伸至鹅小門岬,宽度26到160公里,面积7.64万平方公里。有6,000條河流及1,500個湖泊,主要河流有特米河与幌内川。库页岛位于黑龙江出海口东部、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与日本北海道相对。北部地势较低,中南部多山,最高点海拔1609米。岛上富有石油、天然气、煤等资源,森林或灌木丛覆盖面积5万平方公里左右,林区占四分之一。在岛的北部和中部有4亿立方米蓄积量的云杉、松树和落叶松。在北部也有油井和天然气。煤在岛上分布很广,煤矿的蕴藏量共190亿吨,东岸的煤主要为褐煤。漁業資源發達。库页岛海岸线弯曲较少,缺乏良港。由於該島處於环太平洋地震帶因此地震頻繁。 薩哈林島有兩個較小的附属島嶼,海马島和烏什島。海马岛是韃靼海峽唯一的岛屿,長7.2公里,寬5.6公里,距離薩哈林岛西海岸最近約24海里(44公里),距離港口城市涅韦尔斯克41海裡(76公里)。烏什島是薩哈林島北海岸的一個島嶼。 地势 島上地勢由中部山脈、低地和低窪平原組成。山地由兩条平行的南北山脉組成——西薩哈林山脉和東薩哈林山脈。西薩哈林山脈最高峰伊查拉山1481米,而東薩哈林山脈最高峰洛帕京山1609米,也是島上最高的山峰。两山间夹有。岛北部是平緩而傾斜的丘陵和平原。薩哈林島近三分之二是山區。南部有鈴谷山脈和中知床山脉。而沼澤的北薩哈林平原佔據了其北部的大部分。 施密特半島,約1.4萬平方公里,是島嶼东北部的半島,多山地,海岸陡峭,东西有两条南北向山脊。最高點是623米的三兄弟峰(Три Брата)。隔奥哈地峽與北薩哈林平原相連,最窄處寬约6公里。 北薩哈林平原,約28000平方公里,是东北部的平緩丘陵地區,河网密集,山丘低矮,從北部的贝加尔灣延伸至南部和特米河的交点。最高點是601米的达胡里亚山。海岸有许多大型瀉湖,如、、、和,泻湖與海洋由狹窄的沖積溝、沙丘和低的海階地條分隔開。在北萨哈林平原和毗鄰的鄂霍次克海大陸架上,有大的薩哈林島油氣田。 西薩哈林山脈從北部的北緯51°19'的延伸到該島最南端的能登呂半島,长近630公里,平均寬40-50公里,最宽处位于北纬48°46'——約為70公里。南北向部分由地峽以北的蘆葦山脉和南蘆葦山脈组成。 特米-幌内低地是島中部的丘陵低地,從南部的耐心灣到北部的内什河和特米河的交匯處南北延伸約250公里。幌内川口处最大寬度90公里,特米河山谷中最小寬度6-8公里。北通纳比尔低地。该低地覆蓋有新生代沉積物,由第四紀的砂岩、鵝卵石等沉積沉積物組成,南部沼澤是幌内苔原。 铃谷低地位于島南部,南至亚庭灣,北通内渊川,长約100公里。西部低地接西薩哈林山脈,東與铃谷山脈和科尔萨可夫高原接壤。南部寬度可達20公里,中部约6公里,北部约10公里。北部和南部不超過海拔20米,中部在铃谷河和大塔科伊盆地的分水嶺上最高点约60米。属內部低地,是由厚的第四紀沉積物形成的構造窪地。在铃谷低地內有南薩哈林斯克、阿尼瓦、多林斯克等城市,是島上近半的人口的家园。 東薩哈林山脈北部以洛帕京山交界處,最高點是洛帕京山,海拔1609米,山脊徑向偏離。纳比尔山脈是兩個相反方向的支脉。南部纳比尔山脈交入中央山脈,北部陡坡交有北薩哈林平原。北知床半岛低地最小,佔有耐心灣以東的北知床半島的大部。山脈南北延伸70公里,寬18-120公里,最高點是1047米的铃谷岳(普希金山)和1045米的稻牛峰(契訶夫峰),由古生代沉積物組成。南薩哈林斯克市在山脊的西斜坡下。科尔萨可夫高原西界铃谷低地,北连铃谷山脈,東邻穆拉維耶夫低地,南通亚庭灣。地表起伏不大,由東北方向延伸的平頂岩石山脊形成。亚庭灣旁高原南端是科薩科夫市。穆拉維耶夫低地位於南部的亚庭灣和北部的爱郎灣之間。低地內多湖泊,较著名的有南薩哈林斯克居民的度假胜地溫暖湖。中知床山脈呈南北方向连接爱郎岬到中知床岬,近90公里,最高點是670米的重藏岳(克鲁施腾峰),由白堊紀和侏羅紀沉積物組成。 气候 庫頁島屬於大陸性氣候,冬季氣候寒冷,夏季短暫且凉爽多雾,冬季長達六個月。1月平均氣溫為南部為-5℃,北部為-24℃;較北方的地區氣溫可低到-40℃。8月南部為+18℃,北部为+11℃。港口長期冰封,北部一些港口可達八個月。年降水量平原地区约500毫米,山地约1000毫米。北部的年平均氣溫約為-1.5℃,在溫暖的東南部5.0℃。 萨哈林岛位于北緯46°至54°之間,太陽輻射可从北部的410千焦/年到南部的450千焦/年。冬季天氣主要受西伯利亞低压影响,盛行北風和西北風,有强霜凍,尤其是在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的中部。与远东地区大陆所不同的是冬季氣旋可以來自南方,使萨哈林岛有強烈并頻繁的暴風雪。1970年冬,多次多雪旋風襲擊了萨哈林岛,引发多次雪崩;風力達颶風強度,最大50m/s;南部的積雪量超過平均3-4倍,一些地方達6-8米。岛位于歐亞大陸和太平洋之間,決定了氣候的季風性質,使夏季溫暖潮湿并多雨。6-9月是夏季。山區地形影響風向和風速。山間盆地風速低導致该处冬冷夏暖,有全岛最大的溫差。同時,山脈也保護低地和西海岸免受冬季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冷空氣影響。 夏季日本海的對馬暖流可触及薩哈林島西南端,東薩哈林寒流從東海岸边的鄂霍次克海由北向南流淌,增强东西海岸温差。寒冷的鄂霍次克海像巨大的蓄温器影響岛上氣候,使春季持久且寒冷,秋季较为温暖并降水最多。南薩哈林斯克下雪有時持續到5月中旬,甚至1963年6月1日大雪;但花壇可以延续到11月初。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薩哈林島比俄羅斯歐洲部分的類似气候的地方季節延遲約3周。年最热月份是8月,最冷月份是2月,9月平均氣溫多高於6月平均氣溫。 薩哈林島的最高溫度39℃出现於1977年7月在東海岸諾格利基區。薩哈林島的最低溫度-50℃記錄於1980年1月在特莫夫斯科耶區。南薩哈林斯克的最低記錄溫度-36℃出现在1961年1月,最高记录温34.7℃出现在1999年8月。最高年平均降雨量(990毫米)出现在阿尼瓦市,最少年平均降雨量(476毫米)出现在奧卡區氣象站。南薩哈林斯克的年平均降水量為753毫米。奧卡區的鹅小门岬和特莫夫斯科耶區阿多-特莫沃平均初雪最早,在10月31日;平均最晚初雪处是科沙可夫,在12月1日。平均初雪日期從霍尔姆斯克的4月22日到伊莉莎白角的5月28日不等。南薩哈林斯克平均11月22日出現初雪,4月29日末雪。 颱風格鲁吉亚1970年9月18日至19日襲擊薩哈林島南部,幾小時内下了一个月的平均降水量,河流水位上升5米,农田淹没,大量牲畜死亡,沖走公路和鐵路。颶風導致電力線大規模破壞,并有人員傷亡。1981年8月,100年來最強颱風「菲利斯」由太平洋襲擊該島,最大降水量出现在8月5日至6日。僅在8月4日至8月7日,薩哈林島南部的降水量就有322毫米,是約正常三個月的平均降水量。一些河流的水位上升了6.5米,伴有山體滑坡和泥石流。亚庭湾和多来加湾海岸的海水上升,造成人員傷亡,2000多户家庭无家可归。阿尼瓦区、斯米爾內赫區和波羅奈區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2002年強颱風從7月11日至15日,台风查特安和熱帶低壓 Нерри 在薩哈林島南部造成豪雨、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道路沖毀,房屋淹沒。当年9月2日,颱風露莎再次給該島南部帶來大雨,河流水位上升2.5-4.5米,449所房屋淹沒,9座橋樑被毀。涅韋爾斯克區80個村莊聚在一起。10月2日至3日,颱風海高斯從日本列島穿過薩哈林島南部,引发大暴雨和暴風雨,二十個定居點断电,道路被毀。一艘船在多亚加灣沉沒。南薩哈林斯克一千多棵樹倒伏,砸伤几人。2009年6月和7月,薩哈林島南部降下三個月的平均降雨量,7月15日至16日,南薩哈林斯克的降水量達到107毫米,是几乎兩個月的平均降水量。河水溢出河岸,破壞連接島南北的薩哈林鐵路,鐵路交通兩次停止。 河流 薩哈林島16120个湖泊,總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是内流湖,多集中在北部和東南部。薩哈林島的兩個最大的湖泊是178平方公里的多来加湖和174平方公里的富内湖,這兩個湖泊屬於瀉湖。瀉湖占薩哈林島海岸的20%,廣泛的潟湖地層佔據200公里的海岸,集中在島嶼的東北部和南部。 自然资源 薩哈林島自然資源的潛力非常高。薩哈林島拥有丰富的生物資源,島及大陸架上的烃类和煤炭儲量高。薩哈林島地區天然氣凝析油的探明儲量在俄羅斯排名第4位,天然氣排第7位,煤炭排第12位,石油排第13位,這些礦物幾乎完全集中在薩哈林島及其大陸架上。島上的其他自然資源包括木材、黃金、汞、鉑、鉻、滑石、沸石、銀、砷和錫。 生物资源 植物 薩哈林島植物區系研究的歷史始由1859年。截至2004年初,島上的植物區系有1521種維管束植物,屬於132科575屬,其中7科101屬是入侵物種。島上入侵物种有288種,占植物群組成的18.9%。薩哈林島植物不包括入侵物种有维管束植物79種,其中石松門14种、木賊亞綱8种、蕨類植物57种;裸子植物9種;被子植物1146種,其中單子葉植物383種,雙子葉植物763種。薩哈林島植物區系中維管植物的主要科是莎草科(121種本土植物,1种入侵物种)、菊科(120種本土植物,55种入侵物种)、禾本科(108種本土植物,34种入侵物种)、薔薇目(58種本土植物,10种入侵物种)、毛茛科(54種本土植物,3种入侵物种)、杜鵑花科(339種本土植物,0种入侵物种)、石竹科(38種本土植物,18种入侵物种)、蓼科(37種本土植物,20种入侵物种)、蘭科(35種本土植物,0种入侵物种)和十字花科(33種本土植物,20种入侵物种)。维管植物不含入侵物种有乔木44種、藤本植物9種、灌木丛82種、灌木54種、半灌木丛4種、多年生草本植物961種及一年生和兩年生草本植物79種。 薩哈林針葉林主要物種是落葉松、Picea ajanensis、、庫頁冷杉和 Abies mayriana。東北紅豆杉是針葉林和落葉林的一部分,在單一樹木或小群中被發現。主要的落葉樹種有岳樺和垂枝樺。主要硬木有辽东桤木 (Alnus hirsuta)、歐洲山楊、甜楊、粉枝柳、黄花柳、Salix cardiophylla、鑽天柳、春榆、裂葉榆、花楷槭和 Acer mayrii。刺楸、Phellodendron sachalinense、鬼胡桃和大山樱主要生長在島的南部。 动物 島上有44種哺乳動物,较有名的有熊、狐狸、黑貂、水獺、美洲水貂、馴鹿、狼獾和原麝。有些亚种为此岛独有,如貉和北海獅等。大約一半的薩哈林兽类动物是啮齒動物。狼不常出现在萨哈林岛,有时从大陆上穿过黑龙水道的冰面到达此岛。有記錄378種鳥類,其中201种(53.1%)在島上常居。該島南部的物種數量最多(352種),中部記錄的物種為320種,北部為282種。大多數常居的鳥類(88種)是鸚鵡;有很大比例的鳥類是鴴形目(各11種常居物種)、雁形目(22種築巢物種)、隼形目和猫头鹰(各11種築巢物種)。 保护生物 島上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群包括許多稀有的保護動植物和真菌,有哺乳動物18種,鳥類97種(其中常居50種),魚類7種,無脊椎動物20種,維管植物113種,苔蘚植物13種,藻類7種,真菌14種和地衣20種;总计動物136種,植物133種,真菌34種,共303種具有保護地位,即被列入「薩哈林地區紅皮書」;同時,其中約三分之一同時被列入「俄羅斯聯邦紅皮書」。 在“聯邦紅皮書”開花植物中,薩哈林島有九眼獨活、布袋兰属、、日本薹草、、杓蘭、大花杓蘭、、裂唇虎舌蘭、豬牙花、天麻、玉蟬花、、Kalopanax septemlobum、卷丹、Lonicera tolmatchevii、白鮮薺(Macropodium pterospermum)、Miyakia、二叶兜被兰、草芍藥、Paeonia oreogeton、匍根早熟禾和浙皖莢蒾共23種。此外在島上還發現了另外八種「聯邦紅皮書」植物,有兩種裸子植物清水圆柏和東北紅豆杉,三種蕨類植物水韭屬、毛枝蕨和 Mecodium wrightii,三种苔蘚 Bryoxiphium norvegicum、Neckera borealis 和 。 人口 薩哈林島是俄羅斯人口最多的島嶼。截至2010年1月1日,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的人口為51.09萬人,薩哈林島的人口約為49.3萬人。2002年人口普查显示,島上有527,268人,其中男性253,304人,女性273,964人。84%是俄羅斯人,其餘的是朝鮮人(5.6%),烏克蘭人(4.0%),韃靼人(1.2%),白俄羅斯人(1.0%),摩尔多瓦人(0.5%),还有不到1%的人口是土著——尼夫赫人(0.5%)和鄂羅克人(0.06%)。 樺太日治時期,许多日本人和朝鲜人迁居萨哈林岛南部,確切人數不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薩哈林島約有40萬日本居民、土著阿伊努人和朝鲜人被蘇聯政府驅逐回日本。 從2002年到2009年,薩哈林島的人口每年下降約1%,死亡率高於出生率,從俄罗斯大陸和其他国家(中國,北朝鮮,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亞塞拜然等)抵達該島的移民人數低於離開的薩哈林島居民人數。 薩哈林島最大的城市是南薩哈林斯克(190,227人),也是區域中心,其他相對較大的城市是科尔萨科夫(33,148人),霍爾姆斯克(29,563人),奧哈(21,830人),波羅奈斯克(15,476人),多林斯克(11,885人),涅韦爾斯克(10,965人)。 主要城市 南萨哈林斯克 萨哈林岛亚历山德罗夫斯克 科尔萨科夫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香港)、 望廈條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中国与美国,签约地点:望厦)(澳門)、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中国与法国,签约地点:黄埔)。 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三个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三国在中国取得-{了}-如下权利: 取得自由对外贸易的通商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取得协定关税的权利; 取得在华传教、租地建房的权利; 取得领事裁判权; 取得部分中国领土的占有权。 这些不平等权利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无论是今后的租界、内河巡航、高额赔款都不过是上述权利的延续、发展与补充。 1853年在上海的一场小刀会起义令英国人取得了控制中国海关的绝佳机会: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签约地点:上海)。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4年,英法为扩大在华权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持续4年的战争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签约地点:瑷珲)、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签约地点: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签约地点: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签约地点: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签约地点:天津)、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签约地点:北京)。 欧美各国從这次战争取得了一些新的条约特权: 胃口大开的领土要求(割讓給沙俄的領土達150萬平方公里,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 扩大对外贸易窗口的要求; 内河航运权; 鸦片贸易合法权; 内地自由行动权; 劳工出国权。 这一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大多围绕着贸易而进行,对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国市场销售商品取得利润不能完全满足资本家的欲望,因而就要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所以各国采用的都是自由贸易的经济方针,政府制定的对外政策无不以扩大贸易对象,实现商品输出为主要目的。打开中国的大门,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都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 第二阶段(1860年-1915年) 在《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帝国进行了一场洋务运动的变革;在1860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清政府「内外祥和」,称之为「同治中兴」。但是,好景不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876年因馬嘉理事件簽訂烟台条约。1883年,法国为侵略越南而挑起中法战争,清军于馬江海戰大败后,在陆地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时清政府主张趁胜求和。1885年李鴻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这场战争显示了洋务运动的成绩,更暴露了洋务运动的严重不足。此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他们制定了入侵中国的「大陆政策」,并通过不断扩军备战,一步步实施他们的计划。1885年,日本趁朝鮮內亂之際,與清朝簽訂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在一切就绪之后,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军在此战争中失败。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除此之外,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亦包括: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签约地点:天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签约地点:塔尔巴哈台)、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绪2年),中国与英國;签约地点:煙台)、 中法新约(1885年(光绪11年),签约地点:天津)、 中英缅甸条款(1886年(光绪12年),签约地点:北京)处理缅甸事宜的条约、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13年)12月1日,中国与葡萄牙,签约地点:北京)、 中英藏印條約(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签约地点:印度加尔各答)、 中英藏印續約(1893年(光绪19年)12月5日,签约地点:印度大吉岭)、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马关)、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约地点:北京)。 因甲午戰爭後中國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開始在中國國土劃定土地進行租界,租界地條約: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北京)、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中国与法国;签约地点:广州湾)。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迅速在中国北方兴起(南方也有类似性质的运动,规模较小)。义和团运动极端排外,在华北杀害外国人与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燒毀教堂。外国人紛躲入使館避難。列强以保護僑民为名,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合起来,组成联军,在天津登陸後,向北京進發。清政府則以「义和团可用」,讓义和团及清兵在北京圍攻外国使館,于1900年6月21日並向十一國宣戰。八国联軍攻入北京後,清皇室倉皇逃离;並以政府之前是被义和团脅持為名,由李鸿章出面跟列強求和。义和团则被中外联合剿滅。同時俄國更乘機佔領中國東北。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對中國處以懲罰性的條款,包括容許外國在北京至天津駐兵,並對各國賠償大額軍費。李鸿章不久病死。这个条约進一步削弱清政府的統治。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廢除條約 一战后为了调和各方(也包括英、法、意等国)在内的利益,华盛顿会议应运而生。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带来的利益,以《九国公约》大幅削减日本的在华权利,为中国收回自民四条约丧失的部分主权提供了契机。1915年之後,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廢除了不少不平等條約。十月革命後,苏联曾兩次宣布废除俄罗斯帝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苏联實際上並沒有歸還中國領土。国内民主意识与救亡图存观念日益上涨,大规模的群众集会此起彼伏,令当时的北洋政府受到极大压力。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抗議北洋政府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因此在法国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没有在損害中国权益的《凡尔赛条约》上签字。1921年,中華民國第一件平等新約《中德協約》,在北洋政府與德國談判八個月後簽署,爭回領事裁判權與關稅自主權。此后不久,随着聯俄容共的实现,中國國民黨领导进行北伐。自1927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持续不断的收回权力与「改订新约」,使得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 政府在二、三十年代虽沒有彻底废除所有的不平等条约,但已经对部分国家主权展开收回行动。其主要活动为: 收回租界:包括1927年1月國民政府下令收回发生一三惨案事端的汉口英租界、九江英租界;1930年10月1日收回英国占领的威海卫;1931年1月15日收回比利时在华租界; 收回关税主权:改订新约运动的成果之一;1933年國民政府实行新税则,标志着中国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废除领事裁判权与最惠国待遇。 但这一系列的活动并没有彻底废除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各资本主义国家也畏惧各国广大人民的力量,采用了秘密协定与偷换概念的方式,一方面废除一些已经没有多大用途的不平等协定,又采用新名词取代「最惠国」等具有强烈殖民色彩的权利。比如《中美新约》的美国国务院经济顾问就曾说:「1928年七月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想办法不使用中国所反对的『最惠国』字样而保持美国的权利。我们在国务院想到这个和以后的条约中使用『待遇不得有所差别』这一字句的方法。」,可见这些改定新约运动并没能真正触及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核心。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由于中国与意、日为交战方,因此废除了在华的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11日,美国和英国分别与中華民國签署《中美新约》、《中英新约》,自愿放弃在中国的特权。治外法權廢除後,中國司法權才完全獨立,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定1月11日為「司法節」。1945年8月14日中國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导致外蒙古独立。到1947年時,中國與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九國的不平等条约已經陸續廢除。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淞沪停战协定(民国21年(1932年)5月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上海)、 塘沽协定(民国22年(1933年)5月31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塘沽)、 秦土协定(民国24年(1935年)6月27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平)、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民国34年(1945年)8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约地点:莫斯科)、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民国35年(1946年)12月2日,中国与美国,签约地点:南京)。 后续事件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 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後未完全兑現,亦無退還条约中獲得的領土,且历届苏联、俄罗斯政府均否认这些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并且苏俄对华宣言明确写着就废除1896年条约、1901年北京条约、1907年至1916年与日本签定的一切协定進行談判,并不包括之前的条约)。1945年2月11日美、英、蘇聯簽定《雅爾達協定》,其中規定:「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應予保持。」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苏联不支持中国国内共产党;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新疆內部事務的前提下,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國独立。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废除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52年,管辖范围仅有台湾岛及周边地区的中華民國向聯合國控告蘇聯違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不援助中共”等条件,聯合國大會2月1日以25票贊成,9票反對,24票棄權,通過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譴責蘇聯,是為「控蘇案」。1953年2月20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對國會正式否認雅爾達秘密協定的存在,中华民国政府2月23日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从而推翻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承认。2月25日,外交部正式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61年10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以9票赞成,0票反对,1票(美国)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聯合國安理會166號決議,建議聯合國大會接受蒙古國加入聯合國。中华民国未参加投票表决。10月2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30号决议案,接纳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中华民国未参加表决。2012年5月2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表新聞稿,表示「一、民國35年我國憲法制定公布時,蒙古(俗稱外蒙古)獨立已為我政府所承認,因此,當時蒙古已非我國憲法第4條所稱的『固有之疆域』。」「二、外交部雖於民國42年提經立法院決議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但並未完成憲法領土變更之程序。」「三、外交部在91年7月8日函示略以:‘蒙古已為主權獨立國家,且為聯合國會員國之一。國際法上國家之承認,原則上屬於『無條件與不可撤回的’,當時承認之相關要件迄今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继承中华民国的国际法地位,在中华民国已经于1946年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基础上发展对蒙外交,1949年10月16日,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复函蒙古总理兼外长乔巴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均曾保留对唐努乌梁海(今图瓦共和国)的声索。1948年5月,中華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華民国领土,但蘇聯方面並未理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过去未正式對唐努乌梁海的归属问题表態,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各国概况》(人民出版社,书号17001.36,1972年3月出版)指出:“苏联在1944年吞并了我国领土唐努乌梁海,中国政府没有承认。”另外,《辞海》等书籍亦作相同描述。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2001年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宣布“双方在两国边界尚未协商一致的地段维持现状”,至今仍未作出明確說明。中华民国政府则于2006年廢止蒙古盟部旗組織法,2013年說明由于“務實考量國際局勢與實際需求”,承认图瓦共和国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而網站上的俄羅斯地圖也包含唐努烏梁海。 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 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附件一《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规定将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合并为长春铁路,由中苏双方成立机构共管,三十年期限后由中华民国收回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附件《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协定》,苏方同意不迟于1952年将长春铁路全部财产移交给中国政府。1952年8月,中苏双方发表《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公告》。同年12月31日,中国收回了长春铁路的全部主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重新接管关东州(包括大连、旅顺、金州及附属岛屿)。根据1946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占领旅顺军港,在大连商港享有特权,有效期限三十年。直到1955年,赫鲁晓夫将关东州的主权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英兩國在1980年代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並簽訂《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由英國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1987年中葡兩國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移交澳門政權予中華人民共和國。。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分别于1991年、1994年访俄,先后与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协定》、《中俄国家西段协定》;1999年叶访北京时两人又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议定书构成了以后中俄边界的法律文件。2001年7月江泽民再次访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签定《中俄睦邻友好条约》,以条约形式肯定国界线。 日本 美日親善條約(神奈川條約)1854年、美國、 日俄和親通好條約(下田條約)1855年、俄國、 蘭日修好通商條約1858年、荷蘭、 英日修好通商條約1858年、英國、 法日修好通商條約1858年、法國、 美日修好通商條約1858年、美國、 俄日修好通商條約1858年、俄國。 琉球 | 无论条约对缔约一方的主权伤害有多少,大多在缔约时遵循自近代外交学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遊戏规则」(即便是形式上的遵循),即由两方的谈判代表先进行谈判磋商,对条约的文本进行确定,体现出条约本身是双方正式谈判的结果。 条约一般都会涉及主权、和战、贸易(或其他形式的)赔款,其中条约签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本国贸易发展。有时也是作为大国之间的交易牺牲品,原宗主国(或对该国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将从属于自己的国家的利益出让给第三方,借以换取本国的利益。 18至19世紀亞洲、非洲的不平等条约 習慣上,不平等条约一詞經常是指西方列强(后来也包括日本)在十八世紀及十九世紀初与亚洲、非洲等国家间签署,带有帝国主义、殖民主義色彩的条约。事實上,這些時期亦是出現了最多具有不平等內容的條約。 影響 鎖國政策改变 不平等条约中包含了许多贸易条款,包括通商,通商口岸的设立,最惠国待遇等等,使得闭关锁国的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例子:黑船來航) 对于19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形成而言,不平等条约大多体现了当时自由资本主义的理念——尽可能的开拓海外市场,并将利益最大化。这并不等同于现在的市场经济理念:因为自由主义者的竞争往往不遵从法制和平等的理念,而代之以各种手段如倾销贸易竞争。虽然绝大部分经过工业革命而形成的工业化国家都会采用开放市场、向世界竞争的贸易手段。但对于一些不发达国家或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严重的国家,大国往往利用强加的不平等条约,破坏阻碍自由竞争的因素。对于亚、非洲的国家而言,这种在存在经济实力巨大差距的自由竞争将不可避免的摧毁本国的独立经济,使本国经济开始逐渐受制于其他国家。 国家殖民地化 对于被强加不平等条约的弱小国家而言,签订不平等条约对本国经济的发展是具有惊人影响的,强国的商品输出会对本国简单的手工业生产带来致命的打击:在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手工业的生产力远不及资本主义国家机械生产的能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手段导致本国市场打破自然垄断,促使市場融入世界,使本国经济日趋殖民地化;文化上输出被美国、欧洲所崇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造成对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宗教与科技的传入一方面促使有识之士对时局展开深入研究,但更多的是对广大民众的精神麻痹。这些现象使被迫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国家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国家,有的国家甚至在政治上完全丧失了主权领导,成为彻底的殖民地。 经济畸形发展 这是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结果之一。本国尚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很难同英、美等强国在市场上相竞争,没有利润的本国工业自然很难发展。这导致国家开始经济殖民化。而殖民地对于他们的宗主国而言,就是廉价原料、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的代言词。这样,受制于不平等条约的国家只能是输出初级产品,而工业领域则近乎空白。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范围的殖民体系虽然不断解体。但对于这些新兴的独立国家而言,其经济发展仍然是初级产品出口,进口工业成品的发展态势。经济命脉仍就由那些有能力控制贸易品价格经济强国所掌控。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对于部分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直至现在依然没有改变,也成为这些国家独立几十年来经济未见好转的主要原因之一。 领土损失 中国在近代以来便在与西方国家的战争中失去过大片领土,例如香港、台湾及大片今属俄罗斯的大量土地和蒙古。 各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這些條約的簽訂造成了中國社會性質的一個轉變。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簽訂合約之前,中國是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而實施合約之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更大規模地傾銷商品以及掠奪原料,由商品輸出模式逐漸轉為資本輸出。 雖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平等的,但一些人表示實際上有很多條約強加條約實際上是平等條約,而且清政府也與朝鮮簽訂對朝鮮不利的不平等條約(甲午战争後被廢除)。不平等条约中強硬執行的領事裁判權對清政府影響十分大,外國雖然強索外國人在中國傳教與居住的權力,但也不乏不了解實情的人批評這本來就是應該給予外國的。不少中國人認為通過戰敗合約外國強迫中國與外國建交、也被宣傳不平等條約,但外國向中國強索租借地及海關管理權雖然是不平等條約, 不少租借地的经济文化繁荣程度往往远高于其周围的地区,也帶來了新型、較佳的政治管理制度,因此某種程度而言上對中國有利;租借地的獲取方式有許多種,被動掠奪佔絕大多數,但也存在一些清政府官員及列強的不正當交易,因為可以獲得收益、也可以減少與外國人的正面衝突;但租借長期來看對於中國統治者造成壓力,因為租借地較佳的管理、自由度都較為完善。 當時各國都在濫用鴉片,當時鴉片全球的地位與現在的烟草相近:因為獲益者的利益,而無法禁止,如台湾历史学家连横甚于1930年发表《新阿片政策謳歌論》(替台灣總督府延遲鸦片禁絕時間辯護。英國也是到了1912年方把鴉片當成毒品禁绝。在此之前,鴉片被大量投放入中國資本市場,且在市面上以極低的價格流通,低廉的成本造成了其比世界各地更高的濫用率;正如同目前中國人抽菸率極高、中國二手菸害廣泛。 但是這些條約中的過低的关税確實是非常嚴重的不平等條約,這不但造成外國產品傾銷,更嚴重的是提高了中國的失業率,進而傷害了群眾的基本權利和利益,造成社會秩序的失衡。內河航行權及開放過多通商口岸也讓中國人面對難以抵禦的商業競爭。 第一阶段(1840年-1860年) 《南京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形成。《南京条约》又与《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条约》)、《望廈條約》、《黄埔条约》构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南京)、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虎门)、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香港)、 望廈條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中国与美国,签约地点:望厦)(澳門)、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中国与法国,签约地点:黄埔)。 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三个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三国在中国取得-{了}-如下权利: 取得自由对外贸易的通商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取得协定关税的权利; 取得在华传教、租地建房的权利; 取得领事裁判权; 取得部分中国领土的占有权。 这些不平等权利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无论是今后的租界、内河巡航、高额赔款都不过是上述权利的延续、发展与补充。 1853年在上海的一场小刀会起义令英国人取得了控制中国海关的绝佳机会: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签约地点:上海)。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4年,英法为扩大在华权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持续4年的战争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签约地点:瑷珲)、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签约地点: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签约地点: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签约地点: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签约地点:天津)、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签约地点:北京)。 欧美各国從这次战争取得了一些新的条约特权: 胃口大开的领土要求(割讓給沙俄的領土達150萬平方公里,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 扩大对外贸易窗口的要求; 内河航运权; 鸦片贸易合法权; 内地自由行动权; 劳工出国权。 这一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大多围绕着贸易而进行,对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国市场销售商品取得利润不能完全满足资本家的欲望,因而就要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所以各国采用的都是自由贸易的经济方针,政府制定的对外政策无不以扩大贸易对象,实现商品输出为主要目的。打开中国的大门,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都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 第二阶段(1860年-1915年) 在《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帝国进行了一场洋务运动的变革;在1860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清政府「内外祥和」,称之为「同治中兴」。但是,好景不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876年因馬嘉理事件簽訂烟台条约。1883年,法国为侵略越南而挑起中法战争,清军于馬江海戰大败后,在陆地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时清政府主张趁胜求和。1885年李鴻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这场战争显示了洋务运动的成绩,更暴露了洋务运动的严重不足。此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他们制定了入侵中国的「大陆政策」,并通过不断扩军备战,一步步实施他们的计划。1885年,日本趁朝鮮內亂之際,與清朝簽訂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在一切就绪之后,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军在此战争中失败。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除此之外,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亦包括: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签约地点:天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签约地点:塔尔巴哈台)、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绪2年),中国与英國;签约地点:煙台)、 中法新约(1885年(光绪11年),签约地点:天津)、 中英缅甸条款(1886年(光绪12年),签约地点:北京)处理缅甸事宜的条约、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13年)12月1日,中国与葡萄牙,签约地点:北京)、 中英藏印條約(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签约地点:印度加尔各答)、 中英藏印續約(1893年(光绪19年)12月5日,签约地点:印度大吉岭)、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马关)、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约地点:北京)。 因甲午戰爭後中國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開始在中國國土劃定土地進行租界,租界地條約: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北京)、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中国与法国;签约地点:广州湾)。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迅速在中国北方兴起(南方也有类似性质的运动,规模较小)。义和团运动极端排外,在华北杀害外国人与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燒毀教堂。外国人紛躲入使館避難。列强以保護僑民为名,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合起来,组成联军,在天津登陸後,向北京進發。清政府則以「义和团可用」,讓义和团及清兵在北京圍攻外国使館,于1900年6月21日並向十一國宣戰。八国联軍攻入北京後,清皇室倉皇逃离;並以政府之前是被义和团脅持為名,由李鸿章出面跟列強求和。义和团则被中外联合剿滅。同時俄國更乘機佔領中國東北。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對中國處以懲罰性的條款,包括容許外國在北京至天津駐兵,並對各國賠償大額軍費。李鸿章不久病死。这个条约進一步削弱清政府的統治。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
2004年香港電影作品 張艾嘉電影 台北市背景電影 | 張艾嘉電影 台北市背景電影 台灣LGBT相關電影 |
本表列出歷年來在韓國上映的韓國電影作品(包含與他國合拍的電影作品): 列表說明 按照電影在韓國首映日期依序排列。 历年电影作品列表 1989年以前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00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1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2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3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4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5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6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7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 按照電影在韓國首映日期依序排列。 历年电影作品列表 1989年以前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00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1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2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3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2004年韓國電影作品列表 |
2004年3月10日,江涛在训练场上遭雷击而当场死亡,年仅18岁。江涛生前被认为是新麒队中最有天赋的球员之一,不料遭此横祸。这也是中国运动员中第一次发生因为雷击突然死亡的事件。2000年,前南斯拉夫拉德尼基足球俱乐部的伊万·科斯蒂奇也曾遭雷击死。 外部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908054920/http://www.jl.xinhuanet.com/news/2004-03/12/content_1769138.htm 吉林球员新加坡雷击身亡 吉林籍足球运动员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908054920/http://www.jl.xinhuanet.com/news/2004-03/12/content_1769138.htm 吉林球员新加坡雷击身亡 吉林籍足球运动员 中国旅外足球运动员 在新加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 死在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 |
5 (mod 7),因為12除以7餘5。加法與乘法在整數裡常見的標準性質在模運算裡也依然有效。使用抽象代數的說法,由上述整數所組成之集合,亦標記為Z/nZ,且因此為一可交換環。不過,除法在模運算裡不一定都是可行的。例如,對n=6,方程 的解x會類比於2/3,無解,亦可透過計算3 · 0、...、3 · 5模6看出。不過,有關質數的不同性質如下:除法在模運算裡是可行的,若且唯若n為質數。等價地說,n為質數,若且唯若所有滿足的整數m都會與n 互質,亦即其公因數只有1。實際上,對n=7,方程 會有唯一的解。因此,對任何質數p,Z/pZ(亦標記為Fp)也會是個體,或更具體地說,是個有限體,因為該集合包含有限多(即p)個元素。 許多定理可以透過從此一抽象的方式檢查Fp而導出。例如,費馬小定理表示 ,其中a為任一不被p整除的整數。該定理即可使用這些概念證得。這意味著 。 吾鄉-朱加猜想表示,上述公式亦是p為質數的必要條件。另一個費馬小定理的推論如下:若p為2與5之外的其他質數,1/p總是個循環小數,其週期為或的因數。分數1/p依q(10以外的整數)為基底表示亦有類似的效果,只要p不是q的質因數的話。威爾遜定理表示,整數p > 1為質數,若且唯若階乘 (p − 1)! + 1可被p整除。此外,整數n > 4為合數,若且唯若 (n − 1)!可被n整除。 其他數學裡出現的質數 許多數學領域裡會大量使用到質數。舉有限群的理論為例,西羅定理即是一例。該定理表示,若G是個有限群,且pn為質數p可整除G的階的最大冪次,則G會有個pn階的子群。此外,任意質數階的群均為循環群(拉格朗日定理)。 公開金鑰加密 幾個公開金鑰加密演算法,如RSA與迪菲-赫爾曼金鑰交換,都是以大質數為其基礎(如512位元的質數常被用於RSA裡,而1024位元的質數則一般被迪菲-赫爾曼金鑰交換所採用)。RSA依靠計算出兩個(大)質數的相乘會比找出相乘後的數的兩個質因數容易出許多這個假設。迪菲-赫爾曼金鑰交換依靠存在模冪次的有效演算法,但相反運算的離散對數仍被認為是個困難的問題此一事實。 自然裡的質數 周期蟬屬裡的蟬在其演化策略上使用到質數。蟬會在地底下以幼蟲的形態度過其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周期蟬只會在7年、13年或17年後化蛹,然後從洞穴裡出現、飛行、交配、產卵,並在至多數週後死亡。此一演化策略的原因據信是因為若出現的週期為質數年,掠食者就很難演化成以周期蟬為主食的動物。若周期蟬出現的週期為非質數年,如12年,則每2年、3年、4年、6年或12年出現一次的掠食者就一定遇得到周期蟬。經過200年以後,假設14年與15年出現一次的周期蟬,其掠食者的平均數量,會比13年與17年出現一次的周期蟬,高出2%。雖然相差不大,此一優勢似乎已足夠驅動天擇,選擇具質數年生命週期的這些昆蟲。 據猜測,ζ函數的根與複數量子系統的能階有關。 推廣 質數的概念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此一概念被以不同方式推廣至數學的不同領域裡去。通常,「質」(prime)可在適當的意義下,用來表示具有最小性或不可分解性。例如,質體是指一個包含0與1的體F的最小子體。質體必為有理數或具有p個元素的有限體,這也是其名稱的緣由。若任一物件基本上均可唯一地分解成較小的部分,則這些較小的部分也會用「質」這個字來形容。例如,在紐結理論裡,質紐結是指不可分解的紐結,亦即該紐結不可寫成兩個非平凡紐結的連通和。任一紐結均可唯一地表示為質紐約的連通和。質模型與三維質流形亦為此類型的例子。 環內的素元 質數應用於任一可交換環R(具加法、減法與乘法的代數結構)的元素,可產生兩個更為一般的概念:「素元」與「不可約元素」。R的元素稱為素元,若該元素不為0或單位元素,且給定R內的元素x與y,若p可除以xy,則p可除以x或y。一元素稱為不可約元素,若該元素不為單位元素,且無法寫成兩個不是單位元素之環元素的乘積。在整數環Z裡,由素元所組成的集合等於由不可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為 。 在任一環R裡,每個素元都是不可約元素。反之不一定成立,但在唯一分解整環裡會成立。 算術基本定理在唯一分解整環裡仍然成立。此類整環的一個例子為高斯整數Z[i],由具a + bi(其中a與b為任意整數)形式的複數所組成之集合。其素元稱之為「高斯質數」。不是所有的質數都是高斯質數:在這個較大的環Z[i]之中,2可被分解成兩個高斯質數 (1 + i)與 (1 - i)之乘積。有理質數(即在有理數裡的素元),具4k+3形式者為高斯素數;具4k+1形式者則不是。 質理想 在環論裡,數的概念一般被理想所取代。「質理想」廣義化了質元素的概念,為由質元素產生的主理想,是在交換代數、代數數論與代數幾何裡的重要工具與研究對象。整數環的質理想為理想 (0)、(2)、(3)、(5)、(7)、(11)、…算術基本定理被廣義化成準素分解,可將每個在可交換諾特環裡的理想表示成準素理想(為質數冪次的一適合廣義化)的交集。 透過環的譜這個概念,質理想成為代數幾何物件的點。算術幾何也受益於這個概念,且許多概念會同時存在於幾何與數論之內。例如,對一擴張體的質理想分解(這是代數數論裡的一個基本問題),與幾何裡的分歧具有某些相似之處。此類分歧問題甚至在只關注整數的數論問題裡也會出現。例如,二次體的整數環內的質理想可被用來證明二次互反律。二次互反律討論下面二次方程 是否有整數解,其中x為整數,p與q為(一般)質數。早期對費馬最後定理證明之嘗試,於恩斯特·庫默爾引入正則素數後達到了高潮。正則質數是指無法在由下列式子(其中a0、…、ap−1為整數,ζ則是能使的複數) 組成的環裡,使得唯一分解定理失效的質數。 賦值 賦值理論研究由一個體K映射至實數R的某個函數(稱之為賦值)。每個此類賦值都能給出一個 K上的拓撲,且兩個賦值被稱為等價,若兩者有相同拓撲。K的質數為一賦值的等價類。例如,一個有理數q的p進賦值被定義為整數vp(q),使得 其中r與s不被p所整除。例如,。p進範數被定義為 特別的是,當一個數字乘上p時,其範數會變小,與一般的絕對賦值(亦稱為無限質數)形成明顯的對比。當透過絕對賦值完備有理數會得出由實數所組成的體,透過p進範數完備有理數則會得出由p進數所組成的體。實際上,依據奧斯特洛夫斯基定理,上述兩種方法是完備有理數的所有方法。一些與有理數或更一般化之大域體有關的算術問題,可能可以被轉換至完備(或局部)體上。此一局部-全域原則再次地強調了質數對於數論的重要性。 在藝術與文學裡 質數也影響了許多的藝術家與作家。法國作曲家奧立佛·梅湘使用質數創造出無節拍音樂。在《La Nativite du Seigneur》與《Quatre etudes de rythme》等作品裡,梅湘同時採用由不同質數給定之長度的基調,創造出不可預測的節奏:第三個練習曲《Neumes rythmiques》中出現了質數41、43、47及53。據梅湘所述,此類作曲方式是「由自然的運動,自由且不均勻的持續運動中獲得的靈感」。 NASA科學家卡爾·薩根在他的科幻小說《接觸未來》(Contact)裡,認為質數可作為與外星人溝通的一種方式。這種想法是他與美國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於1975年閒聊時形成的。 許多電影,如《異次元殺陣》(Cube)、《神鬼尖兵》(Sneakers)、《越愛越美麗》(The Mirror Has Two Faces)及《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均反映出大眾對質數與密碼學之神秘的迷戀。保羅·裘唐諾所著的小說《質數的孤獨》(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裡,質數被用來比喻寂寞與孤獨,被描述成整數之間的「局外人」。 荒木飛呂彥所創作的日本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第六部《石之海》的反派普奇神父喜歡數質數,他認為質數是孤獨的數字,並透過數質數安撫他緊張的情緒。 另見 阿德曼-波門倫斯-魯梅利質數測試 Bonse不等式 布朗篩法 伯恩賽德定理 契博塔耶夫密度定理 中國餘數定理 卡倫數 非法質數 質數列表 梅森質數 可乘數論 普通數域篩選法 貝潘測試 實際數 質k元組 自由黎曼氣體 二次剩餘問題 RSA數 光滑數 超質數 胡道爾數 幸运素数 素数判定法则 埃拉托斯特尼筛法 孪生素数 三胞胎素数 PrimeGrid GIMPS 註記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Caldwell, Chris, The Prime Pages at primes.utm.edu. An Introduction to Analytic Number Theory, by Ilan Vardi and Cyril Banderier Plus teacher and student package: prime numbers from Plus, the free online mathematics magazine produced by the Millennium Mathematics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出現質數實驗 出現可以被整除的機率 質數產生器與計算器 Prime Number Checker identifies the smallest prime factor | < 2n − 2,其中n為大於3的任一自然數。第一個公式可由威爾遜定理導出,每個不同的n會對應到不同的質數,除了數字2會有多個n對應到外。不過,這兩個公式都需要先計算出A或μ的值來。 不存在一個只會產生質數值的非常數多項式,即使該多項式有許多個變數。不過,存在具9個變數的丟番圖方程,其參數具備以下性質:該參數為質數,若且唯若其方程組有自然數解。這可被用來獲得其所有「正值」均為質數的一個公式。 一特定數以下的質數之數量 質數計算函數π(n)被定義為不大於n的質數之數量。例如,π(11) = 5,因為有5個質數小於或等於11。已知有演算法可比去計算每個不大於n的質數更快的速率去計算π(n)的值。質數定理表示,π(n)的可由下列公式近似給出: 亦即,π(n)與等式右邊的值在n趨近於無限大時,會趨近於1。這表示,小於n的數字為質數的可能性(大約)與n的數位呈正比。對π(n)更精確的描述可由對數積分給出: 。 質數定理亦薀涵著對第n個質數pn(如p1 = 2、p2 = 3等)的大小之估算:當數字大到某一程度時,pn的值會變得約略為。特別的是,質數間隙,即兩個連續質數pn與pn+1間的差會變得任意地大。後者可由數列(其中n為任一自然數)看出。 等差數列 等差数列是指由被一固定數(模)q除後會得到同一餘數的自然數所組成之集合。例如: 3, 12, 21, 30, 39, ..., 是一個等差數列,模q = 9。除了3以外,其中沒有一個數會是質數,因為,所以此一數列裡的其他數字均為合數。(一般來所有大於q的質數都具有q#·n + m的形式,其中0 < m < q#,且m沒有不大於q的質因數。)因此,數列 a, 只在a與q 互質(其最大公因數為1)之時,可以有無限多個質數。若滿足此一必要條件,狄利克雷定理表示,該數列含有無限多個質數。下圖描述時的情形:數字每遇到9的倍數就會再再由下往上纏一次。質數以紅底標記。行(數列)開始於a = 3, 6, 9者至多只包含一個質數。其他行(a = 1, 2, 4, 5, 7, 8)則均包含無限多個質數。更甚之,質數以長期來看,會均勻分佈於各行之中,亦即每個質數模9會與6個數其中一數同餘的機率均為1/6。 格林-陶定理證明,存在由任意多個質數組成的等差數列。一個奇質數p可表示成兩個平方數之和,若且唯若p同餘於1模4(费马平方和定理)。 二次多項式的質數值 歐拉指出函數 於 時會給出質數,此一事實導致了艱深的代數數論,或更具體地說為黑格納數。當n更大時,該函數會給出合數值。哈代- 李特伍德猜想(Hardy-Littlewood conjecture)能給出一個有關具整數係數a、b與c的二次多項式 的值為質數之機率的一個漸近預測,並能以對數積分Li(n)及係數a、b、c來表示。不過,該程式已被證實難以取得:仍未知是否存在一個二次多項式()能給出無限多個質數。烏嵐螺旋將所有自然數以螺旋的方法描繪。令人驚訝的是,質數會群聚在某些對角線上,表示有些二次多項式會比其他二次多項式給出更多個質數值來。 未解決的問題 ζ函數與黎曼猜想 黎曼ζ函數ζ(s)被定義為一無窮級數 其中,s為實數部分大於1的一個複數。由算術基本定理可證得,該級數會等於下面的無窮乘積 。 ζ函數與質數密切相關。例如,存在無限多個質數這個事實也可以使用ζ函數看出:若只有有限多個質數,則ζ(1)將會是個有限值。不過,調和級數會發散,所以必須有無限多個質數。另一個能看見ζ函數的豐富性,並一瞥現代代數數論的例子為下面的恆等式(巴塞爾問題,由歐拉給出): 。 ζ(2)的倒數6/π2,是兩個隨機選定的數字會互質的機率。 未被證明的「黎曼猜想」,於1859年提出,表示除外,ζ函數所有的根,其實數部分均為1/2。此一猜想與質數間的關連在於,該猜想實際上是在說,質數在正整數中出現頻率和統計學的隨機不同;若假設為真,質數計算函數便可有效掌握,在大數時不再需要近似求值。從物理的觀點來看,這大約是在說,質數分佈的不規則性僅來自於隨機的雜訊。從數學的觀點來看,則大約是在說,質數的漸近分佈(質數定理表示小於x的質數約有x/log x個)在x周圍的區間內,於區間長度遠小於x的平方根時亦成立。此一猜想一般認為是正確的。 其他猜想 除了黎曼猜想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猜想存在。雖然這些猜想的陳述大多很簡單,但許多猜想經過了數十年仍提不出證明,如4個蘭道問題,從1912年提出至今仍然未解。其中一個為哥德巴赫猜想,該猜想認為每個大於2的偶數n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至於2011年2月,這個猜想對最大達的所有數字都會成立。較弱形式的哥德巴赫猜想已被證明,如維諾格拉多夫定理,該定理表示每個足夠大的奇數都可表示成三個質數之和。陈氏定理表示,每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表示成一個質數與一個半質數(兩個質數的乘積)之和。此外,任一個偶數均可寫成六個質數之和。數論研究這些問題的分支稱之為加法數論。反哥德巴赫猜想,所有的正偶數n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差,但此猜想可由波利尼亞克猜想類推證明。 其他猜想處理是否有無限多個具某些限制的質數這類問題。據猜想,存在無限多個費波那契質數與無限多個梅森質數,但沒有無限多個費馬質數。還不知道是否存在無限多個維費里希質數與歐幾里得質數。 第三種類型的猜想涉及到質數的分佈情形。據猜想,存在無限多對孿生質數,即有無限多對相差2的質數(孿生質數猜想)。是比孿生質數猜想更強的一個猜想,該猜想表示存在無限多對相差2n的連續質數。據猜想,存在無限多個具n2 + 1形式的質數。上述猜想都是申策爾猜想的特例。布羅卡猜想表示,在兩個大於2的連續質數之平方數之間,總是會有至少4個質數。勒讓德猜想表示,對每個正整數n,n2與(n + 1)2間總會存在一個質數。克拉梅爾猜想可導出勒讓德猜想。 應用 長期以來,數論,尤其是對質數的研究,一般都會被認為是典型的純數學,除了求知的趣味之外,沒有其他應用。特別是,一些數論學家,如英國數學家戈弗雷·哈羅德·哈代即對其工作絕對不會有任何在軍事上的重大性感到自豪。然而,此一觀點在1970年代時遭到粉碎,當質數被公開宣布可以作為產生公鑰加密演算法的基礎之時。質數現在也被用在雜湊表與裡。 國際標準書號的最後一碼為校驗碼,其演算法使用到了11是個質數的這個事實。 在汽車變速箱齒輪的設計上,相鄰的兩個大小齒輪齒数最好設計成素数,以增加兩齒輪內兩個相同的齒相遇嚙合次数的最小公倍数,可增強耐用度減少故障。 在害蟲的生物生長周期與殺蟲劑使用之間的關係上,殺蟲劑的素数次数的使用也得到了證明。實驗表明,素数次数地使用殺蟲劑是最合理的:都是使用在害蟲繁殖的高潮期,而且害蟲很難産生抗藥性。 以素数形式无规律变化的导弹和鱼雷可以使敌人不易拦截。 模一質數與有限體之運算 「模運算」使用下列數字修改了一般的運算 其中n是個固定的自然數,稱之為「模」。計算加法、減法及乘法都與一般的運算一樣,不過負數或大於n − 1的數字出現時,會被除以n所得的餘數取代。例如,對n=7,3+5為1,而不是8,因為8除以7餘1。這通常念為「3+5同餘於1模7」,並標記為 。 同樣地,6 + 1 ≡ 0 (mod 7)、2 - 5 ≡ 4 (mod 7),因為 -3 + 7 = 4,以及3 · 4 ≡ 5 (mod 7),因為12除以7餘5。加法與乘法在整數裡常見的標準性質在模運算裡也依然有效。使用抽象代數的說法,由上述整數所組成之集合,亦標記為Z/nZ,且因此為一可交換環。不過,除法在模運算裡不一定都是可行的。例如,對n=6,方程 的解x會類比於2/3,無解,亦可透過計算3 · 0、...、3 · 5模6看出。不過,有關質數的不同性質如下:除法在模運算裡是可行的,若且唯若n為質數。等價地說,n為質數,若且唯若所有滿足的整數m都會與n 互質,亦即其公因數只有1。實際上,對n=7,方程 會有唯一的解。因此,對任何質數p,Z/pZ(亦標記為Fp)也會是個體,或更具體地說,是個有限體,因為該集合包含有限多(即p)個元素。 許多定理可以透過從此一抽象的方式檢查Fp而導出。例如,費馬小定理表示 ,其中a為任一不被p整除的整數。該定理即可使用這些概念證得。這意味著 。 吾鄉-朱加猜想表示,上述公式亦是p為質數的必要條件。另一個費馬小定理的推論如下:若p為2與5之外的其他質數,1/p總是個循環小數,其週期為或的因數。分數1/p依q(10以外的整數)為基底表示亦有類似的效果,只要p不是q的質因數的話。威爾遜定理表示,整數p > 1為質數,若且唯若階乘 (p − 1)! + 1可被p整除。此外,整數n > 4為合數,若且唯若 (n − 1)!可被n整除。 其他數學裡出現的質數 許多數學領域裡會大量使用到質數。舉有限群的理論為例,西羅定理即是一例。該定理表示,若G是個有限群,且pn為質數p可整除G的階的最大冪次,則G會有個pn階的子群。此外,任意質數階的群均為循環群(拉格朗日定理)。 公開金鑰加密 幾個公開金鑰加密演算法,如RSA與迪菲-赫爾曼金鑰交換,都是以大質數為其基礎(如512位元的質數常被用於RSA裡,而1024位元的質數則一般被迪菲-赫爾曼金鑰交換所採用)。RSA依靠計算出兩個(大)質數的相乘會比找出相乘後的數的兩個質因數容易出許多這個假設。迪菲-赫爾曼金鑰交換依靠存在模冪次的有效演算法,但相反運算的離散對數仍被認為是個困難的問題此一事實。 自然裡的質數 周期蟬屬裡的蟬在其演化策略上使用到質數。蟬會在地底下以幼蟲的形態度過其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周期蟬只會在7年、13年或17年後化蛹,然後從洞穴裡出現、飛行、交配、產卵,並在至多數週後死亡。此一演化策略的原因據信是因為若出現的週期為質數年,掠食者就很難演化成以周期蟬為主食的動物。若周期蟬出現的週期為非質數年,如12年,則每2年、3年、4年、6年或12年出現一次的掠食者就一定遇得到周期蟬。經過200年以後,假設14年與15年出現一次的周期蟬,其掠食者的平均數量,會比13年與17年出現一次的周期蟬,高出2%。雖然相差不大,此一優勢似乎已足夠驅動天擇,選擇具質數年生命週期的這些昆蟲。 據猜測,ζ函數的根與複數量子系統的能階有關。 推廣 質數的概念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此一概念被以不同方式推廣至數學的不同領域裡去。通常,「質」(prime)可在適當的意義下,用來表示具有最小性或不可分解性。例如,質體是指一個包含0與1的體F的最小子體。質體必為有理數或具有p個元素的有限體,這也是其名稱的緣由。若任一物件基本上均可唯一地分解成較小的部分,則這些較小的部分也會用「質」這個字來形容。例如,在紐結理論裡,質紐結是指不可分解的紐結,亦即該紐結不可寫成兩個非平凡紐結的連通和。任一紐結均可唯一地表示為質紐約的連通和。質模型與三維質流形亦為此類型的例子。 環內的素元 質數應用於任一可交換環R(具加法、減法與乘法的代數結構)的元素,可產生兩個更為一般的概念:「素元」與「不可約元素」。R的元素稱為素元,若該元素不為0或單位元素,且給定R內的元素x與y,若p可除以xy,則p可除以x或y。一元素稱為不可約元素,若該元素不為單位元素,且無法寫成兩個不是單位元素之環元素的乘積。在整數環Z裡,由素元所組成的集合等於由不可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為 。 在任一環R裡,每個素元都是不可約元素。反之不一定成立,但在唯一分解整環裡會成立。 算術基本定理在唯一分解整環裡仍然成立。此類整環的一個例子為高斯整數Z[i],由具a + bi(其中a與b為任意整數)形式的複數所組成之集合。其素元稱之為「高斯質數」。不是所有的質數都是高斯質數:在這個較大的環Z[i]之中,2可被分解成兩個高斯質數 (1 + i)與 (1 - i)之乘積。有理質數(即在有理數裡的素元),具4k+3形式者為高斯素數;具4k+1形式者則不是。 質理想 在環論裡,數的概念一般被理想所取代。「質理想」廣義化了質元素的概念,為由質元素產生的主理想,是在交換代數、代數數論與代數幾何裡的重要工具與研究對象。整數環的質理想為理想 (0)、(2)、(3)、(5)、(7)、(11)、…算術基本定理被廣義化成準素分解,可將每個在可交換諾特環裡的理想表示成準素理想(為質數冪次的一適合廣義化)的交集。 透過環的譜這個概念,質理想成為代數幾何物件的點。算術幾何也受益於這個概念,且許多概念會同時存在於幾何與數論之內。例如,對一擴張體的質理想分解(這是代數數論裡的一個基本問題),與幾何裡的分歧具有某些相似之處。此類分歧問題甚至在只關注整數的數論問題裡也會出現。例如,二次體的整數環內的質理想可被用來證明二次互反律。二次互反律討論下面二次方程 是否有整數解,其中x為整數,p與q為(一般)質數。早期對費馬最後定理證明之嘗試,於恩斯特·庫默爾引入正則素數後達到了高潮。正則質數是指無法在由下列式子(其中a0、…、ap−1為整數,ζ則是能使的複數) 組成的環裡,使得唯一分解定理失效的質數。 賦值 賦值理論研究由一個體K映射至實數R的某個函數(稱之為賦值)。每個此類賦值都能給出一個 K上的拓撲,且兩個賦值被稱為等價,若兩者有相同拓撲。K的質數為一賦值的等價類。例如,一個有理數q的p進賦值被定義為整數vp(q),使得 其中r與s不被p所整除。例如,。p進範數被定義為 特別的是,當一個數字乘上p時,其範數會變小,與一般的絕對賦值(亦稱為無限質數)形成明顯的對比。當透過絕對賦值完備有理數會得出由實數所組成的體,透過p進範數完備有理數則會得出由p進數所組成的體。實際上,依據奧斯特洛夫斯基定理,上述兩種方法是完備有理數的所有方法。一些與有理數或更一般化之大域體有關的算術問題,可能可以被轉換至完備(或局部)體上。此一局部-全域原則再次地強調了質數對於數論的重要性。 在藝術與文學裡 質數也影響了許多的藝術家與作家。法國作曲家奧立佛·梅湘使用質數創造出無節拍音樂。在《La |
內切圓及外接圓 直角三角形的二股長度為和,斜邊長度為,內切圓的半徑為 外接圓的半徑為斜邊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任一股可以用內切圓半徑和另一股長度表示: 性质 一三角形,其各邊為、、面積、斜邊的高、外接圓半徑、內切圓半徑、旁切圓半徑, , (分別和, , 邊相切)、中線, , ,此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若且唯若以下六類的敘述中有任何一個成立。以下的敘述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質。 邊長和半周長 (勾股定理) 角 角和角互為餘角。 面積 其中P為內切圓和最長邊AB相切的點 內切圓及旁切圓半徑 高線和中線 <ref name=Crux>[http://www.imomath.com/othercomp/Journ/ineq.pdf Inequalities proposed in “Crux Mathematicorum”] , Problem 954, p. 26, | 勾股定理也稱為畢氏定理,內容如下: 在任意直角的三角形中,邊長等於斜邊的正方形,其面積等於邊長等於兩股的二個正方形的和 可以表示為以下的公式表示 其中為斜邊長,而和為剩下二股的長度。 內切圓及外接圓 直角三角形的二股長度為和,斜邊長度為,內切圓的半徑為 外接圓的半徑為斜邊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任一股可以用內切圓半徑和另一股長度表示: 性质 一三角形,其各邊為、、面積、斜邊的高、外接圓半徑、內切圓半徑、旁切圓半徑, , (分別和, , 邊相切)、中線, , ,此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若且唯若以下六類的敘述中有任何一個成立。以下的敘述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質。 邊長和半周長 (勾股定理) 角 角和角互為餘角。 面積 其中P為內切圓和最長邊AB相切的點 內切圓及旁切圓半徑 高線和中線 <ref |
中共十四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1992年表示,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但并不是说商品经济的所有阶段都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就产品交换而言,市场经济是就资源配置而言。用“市场经济”代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意在强调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从行政计划配置为主转变为以市场配置为主。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 1993年3月29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同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参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鄧小平理論 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 改革開放 革新开放 黨國資本主義 发展性独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崔之元:〈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學含義〉(2009) 崔之元:〈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想象力〉(20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术语 改革开放 | 苏联布哈林最早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留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但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被处决,上述主张成为其罪名中的重要一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但仍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不准价值规律对重要的生活资料发挥调节作用,不准生产根据价格变动进行调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该体制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挥巨大作用,但在工业基础建立后,其弊端日显。 1957年,顾准最早提出并论证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完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及价值规律,写出《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一文。1958年,顾准被打成右派,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1964年,顾准的老友、经济学家孙冶方由于提倡价值规律的作用而遭批判,文化大革命中被关在监狱7年。 自改革开放后,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通过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但市场经济和旧有的推崇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矛盾,按照旧观点,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 1979年2月16日,四川省计委、四川省物价委、四川省社科院联合发起的“四川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开幕。在为期10天的讨论会中,130余位经济管理官员和学者共同讨论。此次会议史称“成都会议”。举办成都会议的直接原因,是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此前在一次会议上讲话,要求全国各地计划委员会、物价委员会、社会科学院联合发起组织会议,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搅乱的经济学理论开展清理及探讨。在成都会议上,四川财经学院(即今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系副系主任袁文平受到小组推举,作大会发言《试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引发讨论会热议。袁文平回忆,“我发言六个小时,引起了轰动。讲完后就有人起来反对,说是鼓吹资本主义复辟。”不仅是袁文平,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周振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田善耕也在发言中提到市场经济。讨论会发言结束以后,林凌、刘兆丰等此次会议组织者将会议纪要上交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赵紫阳鼓励大家大胆探讨。 1979年3月13日,《四川日报》大篇幅报道成都会议。其中有程珮传撰写的《把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侧记》。程珮传回忆:“经过部门同志讨论决定,在《四川日报》上也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提法,这在全国的报纸中是开了先河的。” 1979年4月,比成都会议规模更大的“无锡会议”召开,许多经济学家在会议讨论中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 1979年11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弗·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教授和夫人等外国客人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为计划经济时代。 1983年至1984年,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争论中,邓小平、胡耀邦坚决支持了总理赵紫阳,最终1984年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将“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对于该决定,邓小平称赞说“感觉是写出了一份政治经济学初稿”。该决定奠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988年,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问总书记赵紫阳,“咱们一直说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赵紫阳回答,“就是一回事,只不过是有人不太能接受市场经济这个说法,现在只好绕个弯子提商品经济。” 八九学潮以后,随着赵紫阳下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遭到搁置,1992年,邓小平南巡時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这一论述打破了旧有的将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捆绑起来的理论认识。1992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1992年表示,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但并不是说商品经济的所有阶段都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就产品交换而言,市场经济是就资源配置而言。用“市场经济”代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意在强调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从行政计划配置为主转变为以市场配置为主。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 1993年3月29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同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参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鄧小平理論 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 改革開放 |
自由權利 該憲法列出之各項「民權主義」内容如下: 人民平等:憲法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级、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該說法涉及婦女權利、政教分離、民族平等、階级平等與黨派平等;父權、政教合一、一黨專政等因而與之牴觸。 人身自由:全稱為「人民身體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礎,關係到了人身而為人的人性尊嚴,以及個人人格之自由發展。個人之人身自由若可由他人任意限制,憲法保障之基本權利將無法順利行使。因此,該憲法特別提及有關人身自由限制之相關法定保障原則。依憲法第8條之內容,除現行犯的逮捕由該國法律另外明訂,若要進行逮捕或拘禁,須經司法及警察等執法機關按法定程序執行,或者,若要進行審判,也只能由該國法院按法定程序執行;任何沒有明確法律依據的執法行為都被(該憲法)允許不予遵從。因犯罪嫌疑而被依法定程序逮捕拘禁之人,若有不服之處,也可聲請法院加以判斷該些執法行為之合法性與正當性等。相關內容也規定執行逮捕拘禁之機關,不得拒絕法院之「提審」。對於違反法律之執法行為,該憲法允許權益受執法行為影響者向該國法院聲請審理,且受聲請之法院不得拒絕之。該憲法規定,該國政府的所有作為和不作為,都必須有法律依據,以期避免掌控行政權力者任意侵害國民之(法定)權利,亦即所謂「法律保留」原則。該憲法第八條有關政府限制人民人身自由之條件,即法學理論所謂「法律保留原則的憲法保留」。 居住遷徙自由:該憲法明定“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 工作與財產權利:該憲法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 意見自由:在該憲法中,意見自由包含言論自由、著作自由、教學自由、表演自由、通訊自由、刊行自由等。在其第十一及十二條中,提及“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人民有秘密通訊之自由”;新聞審查制度或新聞特許制度等因而與之牴觸。因此,在司法院釋字第644號解釋中,《人民團體法》禁止「主張共產主義、分裂國土」等之團體之成立有關內容,被判定為違反該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中之必要性原則(「最小侵害性原則」),因而宣告該些法律條文內容因與該憲法抵觸而失效。對於講學自由相關條款,根據司法院釋字第450號解釋,大學自治應予保障,政府不得干涉大学辦學自由。 信仰自由:該憲法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集會結社自由:該憲法規定“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根據司法院釋字第644號解釋,建立宣扬共產主義和國土分裂主義的政黨也符合該憲法結社自由之規定,若該團體有違憲行為當依法處置,但不得預先阻止结社自由。 人權救濟:憲法設置了人權救濟機制,“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民事責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损害,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 人權保障:憲法規定各項人權,“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及“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即非上述明列之情形,不得以法律限制人權。相比之下,五五憲草則采取人權間接保障主義,即規定非以法律,不得限制人权。而後来在政協憲草制定時,依據中國共產黨提議,將原稿中之“非以法律不得限制之”更改為“不得以法律限制之”,從而采取了人權的直接保障主義。 該憲法的自由與人權的保障核心價值,在於使中華民國國民人格自由發展與健全、人性尊嚴、個人主體性等。 此外,該國釋憲實務承認的同屬該憲法保障的其他權利,包含隱私權、身體健康權、子女知悉血親權、契約自由權、環境保護權、名譽權、一般行動自由權、婚姻自由權、性行為自由權等。 受益權利 受益權利,即國家對國民之義務,並非各國憲法均有,例如美國憲法並無規定受益權利。近代政治家暨法學家,制憲國大代表王世杰認為,人身自由權利属于個人主義範疇,盛行於自由主義國家;而受益權利属于社會主義範疇,盛行於福利(社會)主義國家。中華民國憲法在序言中將“增進人民福利”定為制憲目的之一,其規定的人民受益權利有: 兒童受義務基本教育權利:憲法除了在第二章人民權利部分規定人民有受教育權之外,在第十三章第五節以整節内容專門規定了國家有興辦扶助教育事業之義務。對於公民受基本教育權,憲法规定“六歲至十二歲之學齡兒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府供给書籍。已逾學齡未受基本教育之國民,一律受補習教育,免納學費,其書籍亦由政府供给。”憲法還额外規定國民教育經費應優先編列,並要求對從事教育卓有成績的人士提供獎勵,對學行俱優無力升學的學生予以補助。 弱势群體接受撫卹權利:憲法在第十三章第四節以整節内容保障弱者生存權。如規定“國家為謀社會福利,應實施社會保險制度。人民之老弱殘廢,無力生活,及受非常災害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扶助與救濟。”對於衛生保健事業等國家福利事業也有詳盡規定。 工人階级受國家特别保護權。對於勞工保護,如最低工資,工作時間,工傷保險,及女工童工保護等,均為工人階級權益保護範疇。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工作機會。”以及 “國家為改良勞工及農民之生活,增進其生產技能,應制定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法律,實施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政策。婦女兒童從事勞動者,應按其年齡及身體狀態,予以特别之保護。”對於勞資糾纷,憲法則規定“勞資雙方應本協調合作原則,發展生產事業。勞資糾紛之調解與仲裁,以法律定之。” 邊疆地區人民受特别保障權。憲法第十三章第六節邊疆地區部分明定對於邊疆少數民族的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及其他經濟、社會事業,给予特殊保障。 須注意者為:此類受益權利因多規定於憲法第十三章基本國策中,故人民原則上尚無法僅依據這些憲法規定,直接向國家請求具體的給付,須待國家制定相關法令設定受益條件與給付內容之後(如涉及國家資源分配重大事項,並應由立法院以法律形式作決定),人民方能依照該實踐憲法基本國策的法令產生具體的權利而能對國家為請求。但國家具有依這些基本國策條款制定法律與施政的義務,而依各基本國策條款的效力不同(見下述「基本國策」),國家如長期不制定法律或健全充實這些制度,則可能會受到程度不一的違憲指摘。 参政權利 憲法還規定了人民的参政權,包括 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其中,創-{制}-權指人民為行特定事務,而要求政府立法保障規範之權;複決權則是人民要求政府修改或廢除法律之權。此四項權利於第十二章中,進而詳细規定選舉的诸多事项,以确保選舉的直接、公正、公開;同時規定了罷免、創制-{;}-、複決之權力,以確保民權行使。 應考試服公職之權。此即孫中山所提直接民權之一:考試權。 總之,中華民國憲法既對主要人權采取列舉式保障,又對所有人權采取概括式保障,既有人身權保障又有受益權保障,並規定了人民的參政權。 政府組織與民意機關 中華民國憲法第三章至第十一章,對中央政府、中央民意機關、地方政府、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做出規範。中央政府組織整體依照孫中山五權憲法學說中之國民大會及五院的架構,但是其中各院權力之間的運作機制則是由張君勱設計。地方政府架構則依照孫中山學說中的省、縣二級地方制度寫入憲法。 國民大會 第三章為國民大會,其構思来自於孫中山五權憲法中,仿效美国、法国等的「憲法會議」和「選舉人團」的精神,將其區别於普通國會,成為行使四權的政權機構。國民大會,自五五憲草以来一直是爭論焦點,期成憲草和政協憲草均圍繞國民大會問題激烈争論。據張君勱助手回憶,最终的憲法實質上是折衷方案。憲法之國民大會延長至每六年集會一次,且創制複決两權須等到全國過半縣行使此權方能生效。聶鑫認為,這兩項手段使得國民大會在行憲初期只有選舉罷免總統之權,而創-{制}-複決權事實上被凍结。 總統 第四章為總統,憲法采取中國民主社會黨張君勱和中国共产党建議,采取内閣制和虛位總統。總統任免事項均須得立法院或監察院同意,且其簽署之命令需得到行政院長副署,故為虚位。事際上,中華民國憲法下的内閣制度,僅在嚴家淦擔任總統時(1975-1978)得以實施;其餘時間,政府抑或根據動員戡亂條款之規定采取總統制,抑或根據憲法修正案采取半總統制。 五院政府 第五至九章為與美國三權分立宪法相比最具特色的五院(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設置。依據孫中山構想,五院均為政府機關,並非議會;故他設想包括立法院在内的機構均为治權機構,以達到“人民有權”,“政府萬能”之效果。而實際憲法則依据中国共产党在政協會議上的建議,較大幅度修改孫中山的構想,憲法除了將立法院和監察院變為由人民直選或省議會選舉的國家議會機構外,另增加行政對立法負責,考試和司法人員任命需經監察院同意之規定;並在總統和五院之間相互有複雜的制衡機制(check-and-balance)防止權力濫用。 五院設置是孫中山五權憲法理論中最具特色的地方,而實際上在這部張君勱起草的憲法中,僅僅保留五權憲法的形式,而憲法的内核則是內閣制的三權憲法的架構,監察院和考試院的權力相較於五五憲草而言大大减少,立法院脫離國民大會制约,也不僅僅成為治權機關。 國家體制 依據憲法,中華民國為地方自治的單一制主權國家。憲法第十、十一章為中央和地方制度, 憲法對國家和省縣專屬權限采取列舉式陳述,並規定對於剩餘權凡属國家之事務由國家處理,凡属省縣之事務由省縣處理。中央集權、地方分權、中央對地方監督,此即孫中山均權主義。 按照憲法,地方採取省縣自治,蒙古西藏地方自治權另以法律定之,但取消了政協憲草里中共力主實現的省縣即聯邦體制。 基本國策 第十三章為基本國策,此部分在五五憲草中缺乏外交政策和國防政策等,但根據政協憲草和中國共產黨建議,將政协決議的和平建國綱領部分濃縮後寫入憲法,使得政府施政有了可靠的法律依據。 基本國策分為六節,分别為國防、外交、經濟、社會安全、教育和邊疆地區。國防政策則明定為軍隊國家化,從法律上根絕政黨、軍閥操縱軍隊干涉政局的可能;外交政策則宣示國家的和平外交路線;經濟國策則體現孫中山民生主義内容,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施政依據;社會安全部分則規定充分興辦國家福利事業,保護弱勢群體利益;憲法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明確將教育經費占國家預算比例定為不低於15%,另有對教育界師生之獎勵和補助措施,使得中國成為福利國家;邊疆地區部分則明示保障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和各項事業發展的權利。 臺灣學者荆知仁和中國大陸學者張千帆等認為,憲法中寫入基本國策毫無必要。因憲法只要能保證主權在民,則民主政府必定施政於民,從而不必另行法定國策;反之,若憲法寫入國策,則國策因時局變更而導致頻繁修憲法,致使政局不穩,若不修憲,則政府施政與憲法之國策矛盾又損害憲法權威。在實際行憲過程中,除陳誠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執行基本國策之平均地權規定外,基本國策部分幾乎未嚴格執行。且基本國策部分之遵守聯合國憲章的規定,業已因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代表資格而成為空文。學者呂炳寬認為,根據司法院大法官釋憲579、580號的規定,依據基本國策之經濟部分而制定的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部分條文違憲,這意味著憲法的基本國策并不在司法範圍之内。 但以上批評大多來自未受法學教育的政治學者、或來自以美國憲法文本為典範的學者、或者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上基本國策的規定、效力與實踐情況不滿者,因其對基本國策的功能與效力常未有明確的分析,而將基本國策與憲法上其他具有直接拘束力的條款(人權條款與政府組織、權限條款),效力等量其觀、混為一談所致。 依臺灣公法學界的主流見解,通常是比照德國法學界自從威瑪憲法以來,對於憲法條文的規範效力所作的分類,將中華民國憲法中基本國策條款作不同的定性,使之發揮不同的功能。通常可將基本國策的規範效力分為下列四類: (一)基本國策條款僅指出國家應有的努力方向,尚不致發生直接拘束國家公權力之法效用的「方針條款(Programmsätze)」或「國家目標條款(Staatszielbestimmung)」。例如:第141條、第146條、第158條、第166條、增修條文第10條第2項等。 (二)基本國策條款憲法作為對立法者的「憲法委託(或稱立法委託)」,立法者雖有相當大的審酌權限,但亦負有遵守該憲法指示(特別是應於相當期間內履行該委託)之立法義務。例如:第137條第2項、第143條第1項、第154條、第155條等規定。 (三)基本國策條款作為憲法對某些社會中已成形之制度,以擔保該制度存續之方式加以保障。立法者雖然可以因應社會需要而更易制度的內涵,惟此變動不得侵犯該制度的核心部分。例如:第138條至第140條、第155條、第157條。 (四)基本國策條款作為人民直接可以向國家請求之公法上權利。學者咸認僅第160條第1項為基本國策條款中唯一具有公法上權利之性質者。 另外,在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實務上,於憲法第7條至21條所明文列舉以外的人民權利是否受憲法保障有疑義時,常會引用憲法基本國策條款的規定,與憲法第22條相結合,以強化該項權利作為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之說理依據;而即使在解釋憲法第7條至第21條明文列舉的人民基本權利時,也常引用基本國策的規定以充實與擴張權利內涵,並作為釋憲的指導原則和方向。 因此,憲法的基本國策條款因為通常無直接拘束力,因而給予了國家的政治與政策決定因民主原則作用的彈性空間與動力;但也並非只是單純的政策目標而毫無規範效力,而是作為基本的價值決定與解釋憲法、法律的指導原則,長期而抽象地發揮其功能,使違反基本國策的法律與政府政策,因此要受到更嚴格標準的檢驗。使基本國策所關懷的價值,不致因一時的政治或民意情勢而被模糊甚至實質上拋棄和遺忘。 憲法實施與修改 依照白哲士之學說,憲法修改權之歸属關係到國家主權之歸属,故需要明確規定,故憲法最後一部分即憲法之施行与修改程序,憲法规定修改程序为 即行使政權之國民大會為修憲機關。鑑於修改憲法程序之嚴格,中華民國憲法為剛性憲法。對於憲法施行,除了其詳细規定了憲法的施行程序和標準外,制憲國大與隨後改组容纳各黨派的看守政府國民政府還制定了諸如《憲法實施之準備程序》和《訓政结束程序法》等法律确確保憲法實施。 行憲與修憲沿革 行憲與動員戡亂 1947年(民國36年)4月,做為看守政府的國民政府改组,容纳各黨派參與,並準備行憲。此後於1947年(民國36年)11月至1948年(民國37年)1月間全國依照憲法選出了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包含由公民直接選舉的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立法委員選舉及由省級議會間接選舉的監察委員選舉。 1948年(民國37年)3月29日,行憲後第一屆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第一次會議。因當時國共内戰已經擴大,為適應形勢,會議中首先啟動修憲程序,在4月18日議決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作為臨時憲法修正案。《臨時條款》在不改動憲法原文的情况下,以增修條文的方式凍结憲法部分條款,擴大了總統實施緊急處分的權限以方便政府進行作戰。而後會議也在4月20日至29日間舉行了第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會選舉蔣中正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 1948年(民國37年)5月10日《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由國民政府公布施行。隨後5月20日,蔣中正與李宗仁就任行憲首任總統、副總統,中華民國政府正式组建。惟同時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内戰中接連失利,1948年秋至1949年初的三大战役均由中国共产党取得勝利,政府有效統治區急據縮小。1949年(民國38年)年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员会發布《》,正式在解放區內废除《中华民国宪法》等中华民国法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中華民國憲法在中國大陸的法律地位逐漸被取代。 1949年(民國38年)年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中華民國憲法在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由政府實際控制的領土中繼續施行,是中國歷史上施行時間最長的一部憲法。因實際控制領土縮小以及分治局勢的持久化,使憲法諸多規定產生窒礙難行之處。1954年(民國43年)1月,司法院大法官作成憲法解釋,中央民意代表在舉行下屆選舉之障礙現在尚未掃除前繼續行使職權,無須改選。2月16日,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在臺北舉行第二次會議,決議已經超過原本時限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繼續有效,且不再設定失效日期。此後《臨時條款》歷經四次修訂,其內容要點為規定總統在動員戡亂時期,得為緊急處分、設置動動員戡亂機構、調整中央政府的行政機構及人事機構、訂頒辦法充實中央民意機構等,此外,並規定總統、副總統連選連任不受憲法連任一次的限制。 1990年(民國79年)3月爆發野百合學運,提出「廢除臨時條款」和「召開國是會議」等訴求。同年5月22日,李登輝在總統就職記者會上表示,計畫在一年內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回歸正常憲政體制。 憲法增修條文 1990年(民國79年)6月28日李登輝總統在其領導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與在野黨民主進步黨的支持下,召開了「國是會議」。會中達成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以及其他若干修憲程序之共識。因臺灣海峽兩岸分治現狀仍未改變,為適應現狀,憲法增修條文以修正案形式列出新規定,並將部分憲法條文凍結。憲法增修條文以另外文件的方式寫出,而非在憲法原文處改動,條次也與原本憲法分開列數,此種修憲方法是仿照美國憲法修正案。1991年(民國80年)4月,第一屆國民大會召開第二次臨時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並決議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依照國民大會諮請,李登輝總統於4月30日發布總統令,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於隔日5月1日生效時,以總統令公告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施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制定後,李登輝時代共增修憲法六次,陳水扁時代增修憲法一次。現今實施之條文為2005年6月10日公佈之第七次增修條文。 增修後憲法的主要變化 評價 1947年1月1日,北平各機關舉行新年團拜會,胡適在會上發表講話宣揚國民大會的「成功」,並稱《中華民國憲法》「乃比美國憲法还要進步之憲法,為世界上最合乎民主之憲法」。 2016年12月23日,在纪念中華民國憲法诞生70周年大會上,學者辛灏年對記者表示:《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成功,不簡單是一个草擬的問題,它也凝聚着35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智慧。他稱該部憲法的制訂,不僅凝聚着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國的貢獻,也凝聚着在北洋政府期間一些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的貢獻。他還說:這部憲法不是一部空洞或不能落實的文字憲法,其先後共有六次修訂,而且在修訂過程中有整個中國歷史所提供的經驗以及教訓可供参考,所以其進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未来展望 吕炳宽等學者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生於中國大陸、長於臺灣,其諸多條款因不適應這一變化而產生諸多问题。例如,因憲法規定國民大會代表須全國人民直選,而鑑於情勢無法在大陸實施換屆選舉,故老國大代表任職终身而出現了“萬年國代”。隨後的憲法增修條文解决了這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仍有眾多條文遠離現實。 谢政道认为,未来中华民国宪法的演变有以下几种可能: 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擁有中國主權,領土及於全中國(依固有疆域),但是目前的統治範圍只及於自由地區(即台澎金马),不包括法理疆域的大陸地區,即一國兩區。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認為,兩岸不是國際關係,也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其關係是由中華民國憲法與法律規定,也就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 這個論述只存在台灣內部,未曾經過民主程序討論,由馬英九在台灣內部的公開場合多次談論。在國共兩黨會談或是兩岸協商之中,也都不曾提出這個說法。主要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擁有中國主權的主張;相同地,中華民國也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主權主張。在這個架構下,排除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甚至是台獨,以避免两地的不滿。這種情況下,導致兩岸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同時存在,又互相否定對方。 2008年3月28日,馬英九接受《自由時報》專訪,說:「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區域是台澎金馬,但根據憲法固有疆域還包括中國大陸,這就是憲法一中。」。這相當於台灣的一個中國原則,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有統治權,擁有中國大陆主權,但是可以在不排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國的主權的前提下,與中國大陸談判。在兩岸領導人會面時,馬英九也向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過這個說法。馬英九提出的主張,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不是兩個國家;他將主權與治權分開,認為中國大陸與台灣是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各自擁有治權,而避免討論主權問題。 2016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表示,希望總統當選人蔡英文遵守「他們自己的憲法」承認一個中國。對於王毅的「憲法說」,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稱,不要誤讀王毅的說法,並稱對台方針沒有改變。另有消息指出大陸媒體接到中共台辦系統透過有關方面發來的指令,要求不得對王毅的「憲法說」進行報導。 台灣社等團體則發表聯合聲明,批評王毅的說法只是中國對台灣統戰的再進化。聲明表示,雖然蔡英文反覆強調將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基礎,但同時也表示要符合「台灣的民主原則以及普遍民意」。台灣社表示,肯定中國這次願意承認台灣有「他們自己的憲法」,但也請中國正視並尊重台灣民意,友善相待,承認「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事實。 2020年9月所舉行的國民黨全代會當中,黨主席江啟臣提出八點論述,以「江八點」定調,強調以中華民國憲法為根基的九二共識也成為國民黨的新兩岸論述。 參考文獻 引用 書籍 呂炳寬,中華民國憲法精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ISBN | 增修後憲法的主要變化 評價 1947年1月1日,北平各機關舉行新年團拜會,胡適在會上發表講話宣揚國民大會的「成功」,並稱《中華民國憲法》「乃比美國憲法还要進步之憲法,為世界上最合乎民主之憲法」。 2016年12月23日,在纪念中華民國憲法诞生70周年大會上,學者辛灏年對記者表示:《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成功,不簡單是一个草擬的問題,它也凝聚着35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智慧。他稱該部憲法的制訂,不僅凝聚着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國的貢獻,也凝聚着在北洋政府期間一些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的貢獻。他還說:這部憲法不是一部空洞或不能落實的文字憲法,其先後共有六次修訂,而且在修訂過程中有整個中國歷史所提供的經驗以及教訓可供参考,所以其進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未来展望 吕炳宽等學者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生於中國大陸、長於臺灣,其諸多條款因不適應這一變化而產生諸多问题。例如,因憲法規定國民大會代表須全國人民直選,而鑑於情勢無法在大陸實施換屆選舉,故老國大代表任職终身而出現了“萬年國代”。隨後的憲法增修條文解决了這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仍有眾多條文遠離現實。 谢政道认为,未来中华民国宪法的演变有以下几种可能: 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擁有中國主權,領土及於全中國(依固有疆域),但是目前的統治範圍只及於自由地區(即台澎金马),不包括法理疆域的大陸地區,即一國兩區。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認為,兩岸不是國際關係,也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其關係是由中華民國憲法與法律規定,也就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 這個論述只存在台灣內部,未曾經過民主程序討論,由馬英九在台灣內部的公開場合多次談論。在國共兩黨會談或是兩岸協商之中,也都不曾提出這個說法。主要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擁有中國主權的主張;相同地,中華民國也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主權主張。在這個架構下,排除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甚至是台獨,以避免两地的不滿。這種情況下,導致兩岸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同時存在,又互相否定對方。 2008年3月28日,馬英九接受《自由時報》專訪,說:「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區域是台澎金馬,但根據憲法固有疆域還包括中國大陸,這就是憲法一中。」。這相當於台灣的一個中國原則,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有統治權,擁有中國大陆主權,但是可以在不排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國的主權的前提下,與中國大陸談判。在兩岸領導人會面時,馬英九也向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過這個說法。馬英九提出的主張,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不是兩個國家;他將主權與治權分開,認為中國大陸與台灣是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各自擁有治權,而避免討論主權問題。 2016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表示,希望總統當選人蔡英文遵守「他們自己的憲法」承認一個中國。對於王毅的「憲法說」,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稱,不要誤讀王毅的說法,並稱對台方針沒有改變。另有消息指出大陸媒體接到中共台辦系統透過有關方面發來的指令,要求不得對王毅的「憲法說」進行報導。 台灣社等團體則發表聯合聲明,批評王毅的說法只是中國對台灣統戰的再進化。聲明表示,雖然蔡英文反覆強調將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基礎,但同時也表示要符合「台灣的民主原則以及普遍民意」。台灣社表示,肯定中國這次願意承認台灣有「他們自己的憲法」,但也請中國正視並尊重台灣民意,友善相待,承認「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事實。 2020年9月所舉行的國民黨全代會當中,黨主席江啟臣提出八點論述,以「江八點」定調,強調以中華民國憲法為根基的九二共識也成為國民黨的新兩岸論述。 參考文獻 引用 書籍 呂炳寬,中華民國憲法精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ISBN 978-957-11-4651-5 胡佛,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台北:三民書局, 1993, ISBN 978-957-14-2039-4 王世傑,比較憲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 ISBN 978-7-100-02662-8 楊敏華,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ISBN 978-957-11-3133-7 謝政道,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ISBN 978-957-818-263-9 國民大會秘書處,國民大會實錄(制憲),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47 中村元哉:〈战时中国的宪法制定史〉。 許志雄、薛化元主編,中華民國憲法七十年,台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7,ISBN 978-986-054-774-0 附註 參見 中国历代宪法 三民主義 五權憲法 政治协商会议 制憲國民大會 行憲 國民大會 中華民國政府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海峽兩岸關係 憲法一中、憲法各表 外部連結 憲法簡介 中華民國總統府 憲法本文 中華民國總統府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