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input
stringlengths
3
321
output
stringlengths
2
272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晋人攻打子朝而立丐为王,就是敬王。
晋人攻子朝而立丐,是为敬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四年,晋率领诸侯把敬王护送回周,子朝做了臣子,诸侯给周修筑都城。
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十七年,晋定公终于把周王送回周都。
十七年,晋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四十一年,楚灭掉陈国。
四十一年,楚灭陈。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四十二年,周敬王逝世,儿子元王仁登位。
四十二年,敬王崩,子元王仁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定王十六年,赵、魏、韩三国灭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哀王登位三个月,他的弟弟叔袭杀了哀王,自己登上王位,这就是思王。
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三个王都是定王的儿子。
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就是西周桓公,让他承续周公这个官位职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威公死后,儿子惠公继任,把他的小儿子封在巩地以护卫周王,号为东周惠公。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一年,周王策命韩、魏、赵为诸侯。
命韩、魏、赵为诸侯。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一年,盗贼杀了楚声王。
是岁盗杀楚声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二十五年,秦在周国都与诸侯会盟。
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三十三年,祝贺秦惠王。
三十三年,贺秦惠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
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四十八年,显王逝世,他的儿子慎靓王定即位。
四十八年,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王赧时东周和西周各自为政。
王赧时东西周分治。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去世了,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的,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適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不如去问问周君想要立谁为太子,然后私下悄悄告诉给翦,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
不如请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请令楚之以地。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八年,秦攻打宜阳,楚国派兵前去援救。
八年,秦攻宜阳,楚救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周明白自己没办法解脱得了,就必定会投入秦国的阵营,这就是帮助秦国取周的妙计。
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周和秦绝了交,就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
周绝於秦,必入於郢矣。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而不相信周,这样也就不会去攻打韩国了。
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秦国必定没有让周不接受土地的说辞,这样就能既得到韩的土地又是听从秦国的命令了。
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是受地於韩而听於秦。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到时周君就会以此为借口拒绝到秦国去。
周君将以为辞於秦。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东周与西周交战,韩派兵去救援西周。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周王赧被称做成君。
王赧谓成君。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现在他又率领军队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周就危险了。
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在左右围观的人有几千人,大家都称赞他射得好。
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像刚才那样距离柳叶百步远射箭,百发百中,不知道在射得最好的时候停下,不久就会精疲力尽,弓拿不正,箭射不直,只要一发射不中,那一百发也就全作废了。
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现在您又率领军队出塞,经过东周、西周,背靠韩国,围攻梁国,只要一战不胜,就会前功尽弃。
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四十二年,秦国攻破了魏国的华阳险地。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于是派兵给他,声称是去守卫周城。
遂与之卒,言戍周。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大王您可以试着出兵到边境观察情形如何。
王试出兵境以观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天下人都因为秦攻打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去联合齐国。
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於齐。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天下正希望使秦国实力消耗,所以劝说您去攻打周。
天下欲弊秦,劝王攻周。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五十八年,韩、赵、魏三国共同抵抗秦国。
五十八年,三晋距秦。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您不如赶紧去见秦王说 请让我为王打探东方各国的情况 ,秦王必定会重视您。
公不如急见秦王曰 请为王听东方之变 ,秦王必重公。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秦信任周,就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秦信周,发兵攻三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秦昭王大怒,派将军摎攻打西周。
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秦接受西周君的进献,让他返回周地。
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秦取得九鼎等贵重器物,把西周君迁往狐。
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狐。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东西周就全都归属于秦了,从此周朝的祭祀没有人主持了。
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虽然武王曾测量营建洛邑,成王也派召公占卜选择位置,把九鼎放在那里,但周仍然以丰、镐为都。
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谓 周公葬在毕 ,毕就在镐东南的杜中。
所谓 周公葬毕 ,毕在镐东南杜中。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汉朝建立九十多年以来,天子要在泰山行封禅礼,东去巡狩到达河南县,访求周的后裔子孙,封给周的后人嘉三十里地,封号为周子南君,位同列侯,让他以供奉对周祖先的祭祀。
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夏禹,名叫文命。
夏禹,名曰文命。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百姓都为此非常忧愁。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时尧帝另求他人治水,又找到了舜。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没有功效,就在羽山诛杀了鲧。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他勤奋而严肃,是百官的典范。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开平治水土工作。他一路随着山势树立标识,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他吃穿都很简朴,尽力敬奉鬼神。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他叫伯益发放稻种,教导群众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植。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粮食匮乏的地方,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境内都有粮食吃。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禹督导治水的行程是从冀州开始。
禹行自冀州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治理好太原后,接着修整到太岳山之南。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
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东北的鸟夷族贡纳供贵族服用的珍奇异兽皮毛。
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里田地列在第六等,赋税则为第九等。
浮于济、漯,通于河。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
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一地区的贡物是盐、细葛布、海产品以及磨玉的砺石,还有泰山谷地里出的丝、麻、铅、松、似玉之石,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
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里的土壤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沃,生长在这里的草木非常繁茂。
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一地区的贡品是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所出的五色雉羽,峄山南面特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的浮磐石,和淮夷的珍珠贝及鱼产,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
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臮鱼,其篚玄纤缟。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现在遍地长满竹林,到处尽见美盛的芳草、高大苍翠的乔木。这里的土壤湿润,田地列在第九等,赋税则为第七等,有时可以居第六等。
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均江海,通淮、泗。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
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簬和楛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
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砺、砥、砮、丹,维箘簬、楛,三国致贡其名,包匦菁茅,其篚玄纁玑组,九江入赐大龟。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
田中上,赋杂上中。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
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貍。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
原隰厎绩,至于都野。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
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
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治理民众。
皋陶作士以理民。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都像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
皆若是,惟帝其难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驩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
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现在就来谈谈这九德。
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能每日宣明其中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
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
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如果让不合适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
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
吾言厎可行乎?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作了标志。
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将田间沟渠引入河道。
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粮食匮乏的时候,从有富余粮食的地区调济粮食给粮食匮乏的地区,或者叫百姓迁到有粮食的地区居住。
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天的命令,上天将一再赐给你好运。
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得力之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
臣作朕股肱耳目。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我要观察古人的形象及日月星辰,制作服饰上的等级图案,你们要仔细辨明。
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女明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我的言行如有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
予即辟,女匡拂予。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大臣。
敬四辅臣。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您如果不这样,好人坏人全都混同起来不分,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
不如言,刑从之。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时,夔奏起音乐,祖先之灵降临欣赏,诸侯们相互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遍,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
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
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