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頃之,又領益州牧。 | 不久又兼任益州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 國家的政事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決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 南中的各郡,都共同起兵叛亂,諸葛亮因為剛遭逢大喪,所以沒有立即出兵,只派遣使者向東吳求親,就和他們和親,成為了結盟的友好國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 章武三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到了秋天都平定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 軍用物資的支出都由這些地方負擔,國家因此富饒,就整治軍隊講授武事,等待出兵的時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 | 建興五年,諸葛亮率軍往北進駐漢中,臨出發前,向後主上疏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 不過宮廷裡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陛下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皇宮中和朝廷裡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 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 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 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 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 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 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 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以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 我感激不盡。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行,屯於沔陽。 | 於是出兵,駐紮在沔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宣稱從斜古取道進取郿縣,派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魏曹大將軍曹真率兵抗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 諸葛亮親自率各軍攻打祁山,軍隊嚴整,賞罰嚴肅而號令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反叛魏朝響應諸葛亮,關中震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 | 魏明帝往西鎮守長安,命張郃抗擊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督領各軍在前做為先鋒,和張郃在街亭交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 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調度,行動失去了時機,被張郃大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 諸葛亮攻佔西縣一千多家,後返回漢中,殺了馬謖向眾人謝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疏曰: 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 並上書說: 臣以微弱的才能,親自拿著旌旗以勉勵三軍,不能訓導章程,明示軍法,面對事情的時候心中恐懼,以至於出現了街亭之戰違命的情況,在箕谷出現了不夠謹慎的過失,錯誤都在於臣任用人無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 | 臣不能明辨用人,行事存在昏暗,依據《春秋》軍事失利先罰主帥的典則,是臣的過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 現在請求自貶三級,以督促改變過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 於是後主任命諸葛亮為右將軍,代理丞相事宜,像以前一樣管理各項事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 冬天諸葛亮再次出兵散關,圍攻陳倉,曹真率軍抗拒諸葛亮,因為軍糧吃盡而返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 魏朝將領王雙率領騎兵追擊諸葛亮,諸葛亮與之交戰,大破王雙軍隊並斬殺了王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 建興七年,諸葛亮派陳式攻打武都、陰平,魏朝的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想要攻打陳式,諸葛亮親自率軍到建喂,郭淮撤軍返回,於是諸葛亮平定了二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詔策亮曰: 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 | 後主下詔對諸葛亮說: 街亭之戰,過錯都在於馬謖,而您將過錯歸咎於自己身上,深自悔恨,當時難以違背您的心意,所以聽從了貶謫您的意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徵,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 | 前年出兵征戰,斬殺了王雙,今年再次出征,使得郭淮逃走,將使敵人槍族,使氐族、羌族之人前來歸順,光復了武都、陰平二郡,威勢能鎮壓兇暴之人,功勳卓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 | 現在天下動亂,為首作惡的人還沒有剷除,承受著國家大任,卻長久的壓抑自己,這不是用來,這不是能光大先帝基業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 現在恢復您的丞相之位,希望您不要推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 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率兵出祁山,用木牛來運輸糧草,糧草吃盡之後就退兵了,期間與魏國的將領張頜交戰,射殺了張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 建興十二年年春天,諸葛亮率大隊人馬從斜谷出兵,用牛馬來運輸物資,佔據武功五丈原,跟司馬宣王在渭南相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 諸葛亮經常擔憂糧食不濟,導致自己的志向不能抒發,所以分出部隊,進行屯田,作為長久駐紮的基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 耕種的士兵交雜在住渭水之濱的百姓中間,百姓安居樂業,軍隊也不謀取私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相持百餘日。 | 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 同年八月,諸葛亮生病,在軍中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 天下奇才也! | 等到大軍撤退,司馬宣王在諸葛亮的軍營之地巡視,說: 諸葛亮真是天下間的奇才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 諸葛亮一命將自己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中,沿著山勢修建墳墓,墓地只需要能容下棺木,用穿著平常的衣服入殮,不需要陪葬的器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詔策曰: 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 | 後主下詔說: 君文武兼備,明智忠誠,接受先帝的遺詔,親自輔佐朕,使衰微待絕的漢室復興,立志平定天下戰亂,整治六軍,歲歲出戰,英武蓋世,威鎮天下,將為蜀漢建成偉大功業,所取勳績有如伊尹、周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 | 為何有此不幸,大業即將功成,您卻染疾歸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朕用傷悼,肝心若裂。 | 朕痛悼您的逝世,心肝欲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 | 推崇您的德行,論評您的功勳,根據您生前事蹟追封諡號,讓您的精神傳揚天下,英名永垂史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 | 現在派遣使者左中郎將杜瓊持符節,贈予您丞相武鄉侯的印綬,為您封諡號為忠武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魂而有靈,嘉茲寵榮。 | 如果魂魄有靈,也會有感於這樣的榮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嗚呼哀哉! | 悲痛啊,悲痛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嗚呼哀哉! 初,亮自表後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 當初,諸葛亮自己向後主上表說: 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薄田,家中孩子使用之外還有一些富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 至於臣在外任官,沒有其他的調度,隨身的衣食住行都是仰賴於官府,沒有別的營生,以增長自己的資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 等到臣去世之時,不讓家裡有多的衣物,外有多餘的錢財以辜負陛下的恩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卒,如其所言。 | 等到他去世之後,都像他所說的那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 | 諸葛亮擅長巧思,對連弩進行了改造,包括運輸糧食的木牛流馬,都是出自於他的意見。他推演兵法,製作八陣圖,都得到了其中的精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 | 諸葛亮的議論、教令、書信、奏疏都有很多,另外編成了《諸葛氏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陽。 | 景耀六年春天,後主下詔為諸葛亮在沔陽修建祠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秋,魏鎮西將軍鍾會,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採。 | 秋天,魏朝的鎮西將軍鍾會征討蜀國,大軍到了漢川,祭祀諸葛亮的祠廟,並下令士兵不能在諸葛亮墓地的左右牧馬砍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弟均,官至長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 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做官到長水校尉,諸葛亮的孩子諸葛瞻承襲了諸葛亮的爵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權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謹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 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權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謹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 | 臣陳壽等人進言:臣之前擔任著作郎,侍中兼任中書監、濟北侯荀冒、中書令,關內侯和嶠上奏,令臣論定已故丞相諸葛亮的舊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之有倫也。 | 諸葛亮輔佐危亡的國家,利用地勢鬥爭,不肯屈服,但是大晉依然保存著他的言論記載,對遺漏善言感到恥辱,這實在是大晉弘揚宏大仁德的,恩澤惠及天下,自古以來,沒有可以相比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輒刪除復重,隨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 現在對諸葛亮的著述文字刪繁就簡,分門別類,共集成二十四篇,篇名如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 諸葛亮年少的時候就有超群的才智,威武霸氣,身長八尺,容貌很雄偉,當時的人都認為他很奇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 | 遭逢漢末的動亂,諸葛亮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親自在田野中耕種,不求顯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 | 當時左將軍劉備因為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就三次到草廬之中去拜見諸葛亮,諸葛亮認為,劉備雄姿英發,於是勞心勞力,跟先主結下了很好的關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 | 等到魏武帝曹操往南征討荊州,劉琮率全州百姓投降,而劉備失去了勢力支持,部眾又少,沒有立錐之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 | 諸葛亮當時二十七歲,就制定了健全的計策,親自出使孫權,向吳會求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 | 孫權向來仰慕佩服劉備,又目睹諸葛亮的奇異風雅,非常的敬重他,隨即派出三萬部隊幫助劉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 劉備得以用這支部隊跟魏武帝作戰,攻破了魏武帝的軍隊,大獲全勝,並趁著勝利的形勢,攻克各縣,江南地區就平定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 | 後來劉備又往西攻取益州,益州平定之後,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 | 劉備登基後,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兼理尚書事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 | 等到劉備去世,因為繼承人還幼小,所以事情無論大小,諸葛亮都獨自決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 於是西蜀對外連接東吳,對內平定南越,建立法度,整頓軍隊,各種工藝器械都探究他們的道理,教化嚴明,賞罰必信,懲惡揚善,以至於官吏中沒有奸邪之人,人人都自我勉勵,路不拾遺,強勢的不侵犯弱小的,當地的風俗教化非常的淳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 | 當時,諸葛亮一向的志向,進兵想要虎踞龍盤,平定四海,退守想要跨越邊疆,震動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 | 又自認為沒有長久的壽命,去世後西蜀就不能踏足中原,跟魏朝相抗衡,所以連年用兵,多次炫耀武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 但是諸葛亮的才能在治兵上是長處,但在出謀劃策上有所不足,在治理百姓的才幹上比做將領的能力要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 而對於所對抗的敵人,也有很多人中豪傑,再加上兩方的人數多寡不相等,攻守的形勢不同,所以雖然連年興師動眾,也沒有能攻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 | 過去蕭何推薦韓信,管仲推舉王子城父,都是估計自己的長處能治理國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 諸葛亮的才幹能處理政事,也不在管仲蕭何之下,而當時的名將沒有像城夫、韓信這樣的人,所以導致功業推遲,大義不能完成,大概是天命所歸,不能以智慧抗爭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 青龍二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出武功,分派士兵開荒屯田,作為長久駐軍的基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 | 同年秋天他就病逝了,百姓追憶感念他,把他的功績作為談話的材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 直到今天涼州益州的百姓,依然還能聽到稱讚諸葛亮的話。即使《甘棠》稱讚毛公,鄭人歌頌子產,也不能跟這樣的情況相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孟軻有云: 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 | 孟子曾說: 用最終的目的在於讓百姓享受安樂的措施來役使百姓,即使人們勞苦也不會口出怨言,用最終使百姓得以生存的手段來傷害生命,即使人被殺死也不會心存怨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信矣! | 這是真的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 | 有人認為諸葛亮的文采詞藻不夠華麗,而過於囉嗦詳盡,臣認為皋陶是賢人,周公是聖人,但考察《尚書》中的文字,其中關於皋陶的話比較簡略而典雅,關於周公的話比較繁複而詳盡,為什麼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 | 因為皋陶在與舜帝、大禹交談,周公在和大臣們一起發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 | 而和諸葛亮交流的都是普通的世人百姓,所以它的含義不必太過深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 但他的著述文字都是他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者抄錄的資料,他將這些公正誠實的精神付諸於筆墨,足以使人知道他的他的心中所想,並且對當今世事有著補充借鑑的意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