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鹹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 俯首思慮陛下,效仿古代聖賢,胸懷坦蕩,無所顧忌,所以即使是敵國的誹謗言論,也都全部抄錄而不加刪改,藉此傳揚治理天下的道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謹錄寫上詣著作。 | 臣恭敬記錄下這些文字並上交著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 臣陳壽誠惶誠恐,叩頭再叩頭,罪該萬死,晉武帝泰始十年二月一日,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喬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 | 諸葛喬,字伯松,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的第二個兒子,原本的字叫仲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與兄元遜俱有名於時,論者以為喬才不及兄,而性業過之。 | 他跟兄長元遜在當時都很有名氣,有人認為諸葛喬的才能比不上他的兄長,但是性情上要更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初,亮未有子,求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亮以喬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 | 當初諸葛亮還沒有孩子,請求讓諸葛喬作為繼承人,諸葛瑾說孫權派諸葛橋到西蜀,諸葛亮認為諸葛喬是自己的繼子,所以改換了他的名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拜為駙馬都尉,隨亮至漢中。年二十五,建興六年卒。子攀,官至行護軍翊武將軍,亦早卒。 | 諸葛喬被任命為駙馬都尉,跟隨諸葛亮到了漢中,二十五歲的時候,在建興六年去世,他的兒子諸葛攀做官代理護軍翊武武將軍,也早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葛恪見誅於吳,子孫皆盡,而亮自有胄裔,故攀還復為瑾後。 | 諸葛恪在東吳被誅殺,子孫都斷絕了,而諸葛亮自有後裔,所以諸葛攀又作為諸葛瑾的後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 | 諸葛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率軍出武功,給兄長諸葛瑾寫信說: 諸葛瞻現在已經八歲,聰慧可愛,如果擔心他早成而不加以培養,恐怕他不能成為大器啊。 十七歲的時候娶了公主,被封為騎都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 | 第二年,他擔任了羽林中郎將,屢次升遷擔任了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官軍師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 | 諸葛家擅長於書畫,長於識記背誦,蜀人追思諸葛亮,都敬愛他的才思敏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 葛侯之所為也。 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 每當朝廷有好的政事,雖然不是諸葛瞻所倡導提出的,但百姓都口耳相傳說: 是葛侯所做的。 所以他的名聲在外,超過了實際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 | 景耀四年,他擔任行都護衛將軍,跟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共為平尚書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六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 | 景耀六年冬,魏朝徵西將軍鄧艾征討蜀國,從陰平出發,由景古道的旁邊進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 | 諸葛瞻督領各軍到了涪縣駐紮,前鋒部隊被攻破,退還駐守在綿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艾遣書誘瞻曰: 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 | 鄧艾派人送書信誘導諸葛瞻說: 如果投降,一定為你上表封你為琅琊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 | 諸葛瞻大怒,斬殺了鄧艾的使者,於是兩軍交戰,諸葛瞻大敗,在戰場上戰死,時年三十七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 | 他的部眾都四處離散,鄧艾長驅直入直到成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瞻長子尚,與瞻俱沒。次子京及攀子顯等,鹹熙元年內移河東。 | 諸葛瞻的長子諸葛尚與諸葛瞻一同戰死,他的次子諸葛京以及諸葛攀的兒子諸葛顯等人,在鹹熙元年遷移到了河東地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董厥者,丞相亮時為府令史,亮稱之曰: 董令史,良士也。 | 董厥,在丞相諸葛亮時期擔任府令史,諸葛亮稱讚他說: 董令史,是良士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 徙為主簿。 | 我每次與他交談都要思考合適的話。 後來他升遷為主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卒後,稍遷至尚書僕射,代陳祗為尚書令,遷大將軍,平臺事,而義陽樊建代焉。 | 諸葛亮去世後,董厥漸漸升遷到尚書僕射,代理陳衹擔任尚書令,被提拔為大將軍,代理尚書檯事宜,而義陽人樊建代替他的職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延熙十四年,以校尉使吳,值孫權病篤,不自見建。 | 延熙十四年,以校尉的身份出使東吳,正值孫權病重,沒有親自見樊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問諸葛恪曰: 樊建何如宗預也? | 孫權問諸葛恪說: 樊建和宗預相比,怎麼樣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恪對曰: 才識不及預,而雅性過之。 | 諸葛恪回答說: 他的才能見識比不上宗預,但是他的溫雅性情要比宗預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為侍中,守尚書令。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 | 後來擔任侍中,兼任尚書令,自從諸葛瞻、董厥、樊建統領事務,姜維經常在外征戰,宦官黃皓竊取國家權柄,鹹共將護,沒有人能匡扶朝政的,但只有樊建不和黃皓等人和好往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詣京都,同為相國參軍,其秋併兼散騎常侍,使蜀慰勞。 | 西蜀被攻破的第二年春天,董厥、樊建都到了京城,一同擔任相國參軍,到了秋天又共同兼任散騎常侍,出使蜀國慰問當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 評曰:諸葛亮擔任丞相的時候,安撫百姓,教導禮儀,規範官職,明確制度,開誠佈公。那些盡忠竭力的人,雖然有仇怨但是一定會賞賜,違犯律法的人雖然親近但也一定要受罰,願意認罪的人,雖然罪行重但一定會寬恕那些巧言令色的人,雖然影響輕微但一定會處死。沒有細小的善事不受到讚賞,沒有細微的惡是不被貶黜,處事精煉,探究事理的根本,根據事實來進行責罰,不錄用虛偽之人,最後在國家之內,百姓都敬畏並愛戴他,刑法雖然嚴峻但沒有埋怨的人,因為他是用心安撫,並且勸誡是明確的,真可以說是治國的良材,是管仲、蕭何一樣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但是連年征戰也沒有能成就功業,大概是隨機應變、率軍統兵不是他的所長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鄧芝字伯苗,義陽新野人,漢司徒禹之後也。 | 鄧芝,字伯苗,是益陽郡新野縣人,漢朝司徒鄧禹的後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末入蜀,未見知待。時益州從事張裕善相,芝往從之,裕謂芝曰: 君年過七十,位至大將軍,封侯。 | 漢代末年進入蜀地,當時沒有人瞭解和任用他,當時益州從事張裕善於相面,鄧芝前去請他看相,張裕對鄧芝說: 您年過七十,之後將會位至大將軍,封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芝聞巴西太守龐羲好士,往依焉。 | 鄧芝得知巴西太守龐曦喜好賢士,就前去投靠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定益州,芝為郫邸閣督。 | 劉備平定益州後,鄧芝擔任郫邸閣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出至郫,與語,大奇之,擢為郫令,遷廣漢太守。 | 劉備出兵到郫縣,與鄧芝交談,非常驚奇,提拔他為郫縣縣令,又升任為廣漢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所在清嚴有治績,入為尚書。 | 鄧芝所在的地方,清廉嚴整很有政績,又入朝擔任尚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薨於永安。 | 劉備在永安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是,吳王孫權請和,先主累遣宋瑋、費禕等與相報答。 | 之前,吳王孫權請求講和,劉備多次派遣宋瑋、費禕等人相繼去回覆丞相諸葛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 | 丞相考慮到孫權得知劉備崩逝,擔心他們有懷有二心,不知怎麼處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芝見亮曰: 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 | 鄧芝拜見諸葛亮說: 現在後主年幼,剛剛登基,應該派遣使者重新跟吳國交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答之曰: 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 諸葛亮回覆說: 我考慮這件事很久了,只是找不到人罷了,現在才得到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芝問其人為誰? | 鄧芝問這個人是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曰: 即使君也。 | 諸葛亮說: 就是你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遣芝脩好於權。 | 於是派鄧芝前去東吳與孫權交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 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 權乃見之,語芝曰: 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偪,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 | 孫權果然產生疑慮,沒有及時接見鄧芝,鄧芝就自己上表請求拜見孫權說: 我現在來也是為了吳國,不只是為了蜀國。 孫權才接見他,對鄧芝說: 我實在願意與蜀國和親,但是擔心蜀國後主年幼,國力弱小而形勢逼迫,被魏國乘勢進攻,不能自我保全,所以才猶豫罷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芝對曰: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 鄧芝回答說: 吳蜀兩國有四州之地,大王您是當世英傑,諸葛亮也是一時的豪傑,蜀國有重重天險的堅守,吳國有三江阻隔,聯合這兩個長處,共為唇齒,進攻就可以兼併天下,退守也可以鼎足而立,這是自然的道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 | 大王現在如果去投靠魏國,魏朝一定會要求您去入朝參見,也要求太子到朝內做人質,如果不從命,他們就有藉口征討叛亂,蜀國也會順勢出兵,這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能控制的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默然良久曰: 君言是也。 | 孫權沉默了很久,說: 您說的很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於蜀。 | 於是與魏國斷絕了聯繫,與蜀國聯合,派張溫出訪蜀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蜀復令芝重往,權謂芝曰: 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 | 蜀國又令鄧芝前往東吳,孫權對鄧芝說: 如果天下太平,兩位主君分治天下不也很好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芝對曰: 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權大笑曰: 君之誠款,乃當爾邪! | 鄧芝回答說: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如果吞併魏朝之後,大王也不知道天命顧念的是誰,為君者就各自發揚自己的德行,臣子各自盡忠職守,身為將領就拿起其武器,戰爭這才開始。 孫權大笑說: 您確實很誠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與亮書曰: 丁厷掞張,陰化不盡;和合二國,唯有鄧芝。 | 孫權在給諸葛亮的信中說: 丁厷淺薄陰險,不夠誠實,使兩國交好只有鄧芝可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亮北住漢中,以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 | 等到諸葛亮往北駐守漢中,任命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卒,遷前軍師前將軍,領袞州刺史,封陽武亭侯,頃之為督江州。 | 諸葛亮去世後,升任他為前軍師前將軍,兼任袞州刺史,封為陽武亭侯,不久又都領江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數與芝相聞,饋遺優渥。 | 孫權多次跟鄧芝互相慰問,他給予鄧芝的饋贈非常優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延熙六年,就遷為車騎將軍,後假節。 | 延熙六年,鄧芝就地被提拔為車騎將軍,後來又持符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十一年,涪陵國人殺都尉反叛,芝率軍征討,即梟其渠帥,百姓安堵,十四年卒。 | 延熙十一年,涪陵國有人殺害都尉反叛,鄧芝率軍征討,隨即將叛軍首領梟首,百姓安居如故,延熙十四年鄧芝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芝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明斷,善恤卒伍。 | 鄧芝擔任將軍二十多年,賞罰分明,體恤士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身之衣食資仰於官,不苟素儉,然終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飢寒,死之日家無餘財。 | 他的衣食都是由官府提供,生活樸素節儉,終身沒有置辦產業,家屬也沒有免於飢寒,他去世時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性剛簡,不飾意氣,不得士類之和。 | 他正直,性情剛烈簡潔,不掩飾自己的情緒,所以和士人們關係不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時人少所敬貴,唯器異姜維雲。 | 當時有很少有受他敬重的,他只看重姜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良,襲爵,景耀中為尚書左選郎,晉朝廣漢太守。 | 鄧芝的兒子鄧良承襲爵位,景耀年間擔任尚書左選郎,晉朝時擔任廣漢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張翼字伯恭,犍為武陽人也。 | 張翼,字伯恭,犍為郡武陽縣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祖父司空浩,曾祖父廣陵太守綱,皆有名跡。 | 他的高祖父張浩,曾擔任過漢朝的司空,曾祖父是廣陵太守張綱,都很有名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定益州,領牧,翼為書佐。 | 劉備平定益州後,兼任益州牧,張翼作為書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安末,舉孝廉,為江陽長,徙涪陵令,遷梓潼太守,累遷至廣漢、蜀郡太守。 | 建安末年,被推舉為孝廉,擔任江陽縣縣長,又轉任為涪陵縣令,升任為梓潼太守,多次升官到廣漢、蜀郡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興九年,為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將。 | 建興九年,他擔任來降都督、綏南中郎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翼性持法嚴,不得殊俗之歡心。 | 張翼性情執法嚴明,得不到當地少數民族的歡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耆率劉胄背叛作亂,翼舉兵討胄。 | 當地首領劉晝背叛蜀國作亂,商議出兵征討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胄未破,會被徵當還,群下鹹以為宜便馳騎即罪,翼曰: 不然。吾以蠻夷蠢動,不稱職故還耳,然代人未至,吾方臨戰場,當運糧積穀,為滅賊之資,豈可以黜退之故而廢公家之務乎? 於是統攝不懈,代到乃發。 | 劉胄沒有被攻破,適逢張翼徵召回朝,部下都認為他應該快馬趕回朝中謝罪,張翼說: 不可,我因為少數民族叛亂,沒有盡忠職守,才被召回罷了,但是接替我的人還沒到,我正面臨著戰場,應當儲備糧草,作為攻破敵人的資源,又怎麼能因為撤職的原因而耽誤了國家的大事呢? 於是統帥軍隊沒有鬆懈,等到接替人來到才出發。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馬忠因其成基以破殄胄,丞相亮聞而善之。 | 馬忠後來依靠他的物資攻破了劉晝,丞相諸葛亮得知後很讚揚張翼。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出武功,以翼為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 | 諸葛亮出兵武功,讓張翼作為前軍都督,兼任扶風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卒,拜前領軍,追論討劉胄功,賜爵關內侯。 | 諸葛亮去世後,張翼被任命為前領軍,追溯征討劉胄的功勞,被賜爵為關內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延熙元年,入為尚書,稍遷督建威,假節,進封都亭侯,徵西大將軍。 | 延熙元年,張翼入朝擔任尚書,漸漸升遷為都領建威,持符節,進封爵位為都亭侯、徵西大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十八年,與衛將軍姜維俱還成都。 | 延熙十八年,張翼和衛將軍姜維一起返回成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 | 姜維建議再次出兵,只有張翼在庭上爭論,認為國家弱小而百姓疲敝,不應該窮兵黷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 | 姜維不聽,率領張翼等人出征,升任張翼為鎮南大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 | 姜維率兵到了狄道,攻破魏朝雍州刺史王經,王經的部眾死在洮水中的士兵數以萬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翼曰: 可止矣,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 | 張翼說: 可以停下了,不應再繼續前進,前進可能會毀了這樣的功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維大怒。曰: 為蛇畫足。 | 姜維大怒說: 畫蛇添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維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 | 姜維最終在狄道將王經包圍,狄道城不能攻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翼建異論,維心與翼不善,然常牽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 | 自從張翼提出出兵的反對意見,姜維心中就對張翼很不滿意,但是經常帶著他一同出行,張翼也是不得已而前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景耀二年,遷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 | 景耀二年,張翼升任為左車騎將軍,兼任冀州刺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六年,與維鹹在劍閣,共詣降鍾會於涪。 | 景耀六年,張翼和姜維都在劍閣,一起到涪縣去向鍾會投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年正月,隨會至成都,為亂兵所殺。 | 第二年正月,跟隨鍾會到了成都,被亂兵殺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宗預字德豔,南陽安眾人也。 | 宗預,字德豔,南陽郡安眾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安中,隨張飛入蜀。 | 建安年間,跟隨張飛進入蜀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興初,丞相亮以為主簿,遷參軍右中郎將。 | 建興初年,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主簿,又升任為參軍右中郎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 等到諸葛亮去世,吳國考慮到魏國可能會趁著蜀國衰微而攻取,就在巴丘增加守兵一萬多人,一是想要作為救援,二也想要和魏國分割蜀國土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蜀聞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 | 蜀國得知後也增加了永安的防守,以防備非常之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預將命使吳,孫權問預曰: 東之與西,譬猶一家,而聞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 | 宗預派人出使吳國,孫權問宗預說: 東面的吳國和蜀國就像一家,而我聽說你們增加了白帝城的守衛,為什麼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預對曰: 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 | 宗預回答說: 我認為在東面增添巴丘的守衛,西蜀才增加白帝城的守衛,這都是事情和形勢應該這樣,不值得過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大笑,嘉其抗直,甚愛待之,見敬亞於鄧芝、費禕。 | 孫權大笑,讚賞他的耿直,對他特別禮待,他在東吳所受到的敬重和禮遇僅次於鄧芝和費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遷為侍中,徙尚書。 | 後來宗預被提升為侍中,調任尚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延熙十年,為屯騎校尉。 | 延熙十年,宗裕擔任屯騎校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車騎將軍鄧芝自江州還,來朝,謂預曰: 禮,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 | 當時車騎將軍鄧芝從江州回朝,前來朝見,對宗預說: 周禮中規定六十歲不出兵打仗,而您剛接受帶兵打仗的任命,為什麼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預答曰: 卿七十不還兵,我六十何為不受邪? | 宗預說: 您已經七十卻沒有率兵回朝,我六十歲為什麼不能接受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芝性剛簡,自大將軍費禕等皆避下之,而預獨不為屈。 | 鄧之性情高傲,從大將軍費禕等人,都回避他的傲氣,只有宗預不屈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預復東聘吳,孫權捉預手,涕泣而別曰: 君每銜命結二國之好。今君年長,孤亦衰老,恐不復相見! | 宗預再次出使東吳,回國時,孫權抓著宗預的手流淚告別說: 您總是揹負使命來結交兩國友好關係,現在你年長,我也已經衰老,恐怕不能相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遺預大珠一斛,乃還。 | 贈送給宗預一斛大珍珠才返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遷後將軍,督永安,就拜徵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 | 後來宗預升為後將軍,都督永安,就地被封為徵西大將軍,賜爵為關內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