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我夷狄雖不知禮義,兄弟子孫受天子印綬,牛馬尚知美水草,況我有人心邪! | 我們落後,不知禮義,但我們接受天子印綬,牛馬尚且知道水草為美,何況我還有人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將軍當保明我於天子。 | 將軍應替我向天子講明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輔得書以聞,帝復使豫招納安慰。 | 鮮于輔得到書信後,上報朝廷,皇帝又派田豫招納安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 | 軻比能的勢力因此更強盛,統領十多萬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餘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 | 搶掠所得財物,他都平均分配,當著眾人面處理完畢,從不私貪,所以部下願意為他效死力。其餘部落的首領都很敬畏他。但是他的勢力還是趕不上檀石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和二年,豫遣譯夏舍詣比能女婿鬱築鞬部舍為鞬所殺。 | 太和二年,田豫派遣翻譯官夏舍到軻比能女婿鬱築革建部落,夏舍被鬱築革建殺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秋,豫將西部鮮卑蒲頭、洩歸泥出塞討鬱築鞬,大破之。 | 這年秋天,田豫統率西部鮮卑蒲頭、洩歸泥出塞討伐鬱築革建,大獲全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還至馬城,比能自將三萬騎圍豫七日。 | 率兵返回到馬城時,軻比能率兵三萬,把田豫圍困七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谷太守閻志,柔之弟也,素為鮮卑所倍。 | 上谷太守閻志,是閻柔的弟弟,歷來為鮮卑人所信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志往解喻,即解圍去。 | 閻志前往解釋勸說,才為田豫解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幽州刺史王雄並領校尉,撫以恩信。 | 後來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對鮮卑實行安撫信任政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比能數款塞,詣州奉貢獻。 | 軻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進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青龍元年,比能誘納步度根,使叛幷州,與結和親,自勒萬騎迎其累重於陘北。 | 青龍元年,軻比能誘使步度根依附,讓他背叛幷州刺史,並和他結親。又率兵萬餘人在陘北迎接他的家口資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幷州刺史畢軌遣將軍蘇尚、董弼等擊之,比能遣子將騎與尚等會戰於樓煩,臨陳害尚、弼。 | 幷州刺史畢軌派蘇尚、董弼等部阻擊,軻比能派兵在樓煩與蘇尚會戰,在戰鬥中殺死蘇尚、董弼。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三年中,雄遣勇士韓龍刺殺比能,更立其弟。 | 青龍三年,王雄派勇士刺死軻比能,換立軻比能的弟弟為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素利、彌加、厥機皆為大人,在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道遠初不為邊患,然其種眾多於比能。 | 素利、彌加、厥機都是部落首領,在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因距中原道遠,起初沒有侵擾邊境。但是他們的兵力比軻比能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安中,因閻柔上貢獻,通市,太祖皆表寵以為王。 | 建安年間,他們通過閻柔,也向朝廷進貢,並互通商業。曹操為表示寵信,分別任命他們為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厥機死,又立其子沙末汗為親漢王。 | 厥機死,又立他的兒子沙末汗為親漢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延康初,又各遣使獻馬。 | 延康初年,他們又派使者獻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帝立素利、彌加為歸義王。 | 魏文帝立素利、彌加為歸義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素利與比能更相攻擊。 | 素利和軻比能相互進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和二年,素利死。 | 太和二年,素利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小,以弟成律歸為王,代攝其眾。 | 他的兒子年幼,以他的弟弟成律歸為王,統領部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書》稱: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 | 《尚書·禹貢》中說: 東邊至海,西邊達到流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九服之制,可得而言也。 | 四海之內,服事天事,於此可見其梗概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荒域之外,重譯而至,非足跡車軌所及,未有知其國俗殊方者也。 | 但是一些邊遠地區,通過輾轉翻譯,才能懂他們的語言,交通又不便利,很少有人知道那裡的風土民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環之獻,東夷有肅慎之貢,皆曠世而至,其遐遠也如此。 | 自從虞舜以至周朝,西邊地區曾進貢白環,東部肅慎氏也進貢木苦矢石纈。他們走了很長時間才到朝廷,其距離之遠可想而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漢氏遣張騫使西域,窮河源,經歷諸園,遂置都護以總領之,然後西域之事具存,故漢宮得詳載焉。 | 漢代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探究黃河源頭,經歷許多國家,並設置都護府統治各地。這樣,才知道西域的事,史官才能記載得很詳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興,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茲、于寘、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 | 魏國興盛後,西域各國雖然不能都來朝貢,但其中一些大國如龜茲、于闐、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等每年都要朝拜進貢,與漢代情形大致相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公孫淵仍父祖三世有遼東,天子為其絕域,委以海外之事,遂隔斷東夷,不得通於諸夏。 | 公孫淵繼承祖父三代的領域,統治遼東。皇帝考慮他統治的區域遼闊廣遠,便將海外的事務均交他管理,將東部少數民族隔斷,不能和中原來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景初中,大興師旅,誅淵,又潛軍浮海,收樂浪、帶方之郡,而後海表謐然,東夷屈服。 | 景初年間,朝廷興師動眾,殺死公孫淵,收復樂浪、帶方等郡,這以後邊遠地區無不震恐,東部少數民族也都俯首稱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後高句麗背叛,又遣偏師致討,窮追極遠,逾烏丸、骨都,過沃沮,踐肅慎之庭,東臨大海。 | 這之後,高句麗背叛。朝廷又派兵討伐,深入異域,直到海濱。老人說有相貌不凡的人出現。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長老說有異面之人,近日之所出,遂周觀諸國,採其法俗,小大區別,各有名號,可得詳紀。雖夷狄之邦,而俎豆之象存。 | 於是天子軍隊採集各地法俗,大小加以區別,各有封號,可以詳加記載。雖然這些是少數民族地區,但傳統的禮儀還存留一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中國失禮,求之四夷,猶信。 | 中國有些失傳的禮儀,在邊遠地區尋求,都還信而可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撰次其國,列其同異,以接前史之所未備焉。 | 因此編纂各國史實,標明他們的異同,以便於補充前代歷史不完備的地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餘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里。 | 夫餘在長城的北邊,離玄菟有千餘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戶八萬。 | 南邊是高句麗,東部是挹婁,西部是鮮卑,北部是弱水。其地方圓約二千里,八萬戶人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民土著,有宮室、倉庫、牢獄。 | 居住地固定,有宮室、倉庫、監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多山陵、廣澤,於東夷之域最平敝。 | 這個部落多丘陵湖泊,在東部少數民族地區,地勢最平坦開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土地宜五穀,不生五果。 | 土地肥沃,可以種植五穀,但不宜種植果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人粗大,性強勇謹厚,不寇鈔。 | 這裡的人長得高大魁偉,性情勇敢,為人謹慎厚道,不粗魯搶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 | 國家有君主,官職都用牲畜之名,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邑落有豪民,名下戶皆為奴僕。 | 這個部落有大戶豪族,名下的眾人都是奴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加別主四出,道大者主數千家,小者數百家。 | 各個加負責管理四方事務,成為地方官吏,大的主管數千家,小的數百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食飲皆用俎豆。會同、拜爵、洗爵,揖讓升降。 | 飲食時用俎、豆這些過去中原祭祀時所用的器具,吃前有會同、拜爵、洗爵、揖讓、升降等儀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殷正月祭天,國中大會,連日飲食歌舞,名曰迎鼓,於是時斷刑獄,解囚徒。 | 在殷歷正月舉行祭天活動,國中召開大會,連日歡慶節日,載歌載舞,這就叫做迎鼓。每年這個時候不判犯人,相反還赦免犯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在國衣尚白,白布大袂,袍、褲,履革鞜。 | 在國內,穿衣服崇尚白色,白布大袖,身穿袍子、衤誇子,腳穿獸皮鞋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出國則尚繒繡錦罽,大人加狐狸、狖白、黑貂之裘,以金銀飾帽。 | 出使國外,一般都穿錦繡正服,首領加飾狐狸、白和黑貂的裘,並在帽子上用金銀裝飾。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譯人傳辭,皆跪,手據地竊語。 | 出使讓翻譯的人傳達信息,都跪下來,雙手扶地,小聲說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用刑嚴急,殺人者死,沒其家人為奴婢。 | 用刑很嚴,有死刑,犯人家屬都淪為奴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竊盜一責十二。 | 偷盜罪是處以十二倍懲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男女淫,婦人妒,皆殺之。 | 男女淫亂,婦人妒嫉都是死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尤僧妒,已殺,屍之國南山上,至腐爛。 | 特別憎恨妒嫉,殺死她們後,還要把屍首擺在國家南山上,直至腐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女家欲得,輸牛馬乃與之。 | 女方家想要回屍首,必須交出牛馬來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兄死妻嫂,與匈奴同俗。 | 哥哥死後,弟弟可以娶嫂為妻。這個習俗與匈奴相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國善養牲,出名馬、赤玉、貂狖、美珠。 | 這個國家特別擅長飼養牲畜。多出名馬、赤玉、貂、美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珠大者如酸棗。 | 珠子大的像酸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弓矢刀矛為兵,家家自有鎧仗。 | 其兵器主要是刀、箭、弓、矛。每家都有鎧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國之耆老自說古之亡人。 | 國內的老人一代一代敘說前代之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作城柵皆員,有似牢獄。 | 其城邊欄柵是圓型的,就像監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行道晝夜無老幼皆歌,通日聲不絕。 | 不論男女老少,在路上行走,總是歌聲不斷,不分白天黑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有軍事亦祭天,殺牛觀蹄以佔吉凶,蹄解者為兇,合者為吉。 | 當軍事發生時,通常要祭天,殺死牛,觀察其蹄,用以占卜吉凶。牛蹄崩開表明是兇,牛蹄合攏表示是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有敵,諸加自戰,下戶俱擔糧飲食之。 | 有敵情時,各個加長各自為戰,其管轄百姓供給飲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死,夏月皆用冰。殺人殉葬。多者百數。 | 如加長死,夏天用冰凍起來,要殺人殉葬,多達數百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厚葬,有槨無棺。 | 往往隆重哀悼,往往有外棺而無內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餘本屬玄菟。 | 夫餘本來劃屬玄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王尉仇臺更屬遼東。 | 漢末時,公孫度向東部擴張,威震東部少數族。夫餘王尉仇臺於是改為歸屬遼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句麗、鮮卑強,度以夫餘在二虜之間,妻以宗女。 | 當時高句麗、鮮卑都很強盛。公孫度考慮到夫餘被夾在這兩個強國中間,於是把宗女嫁給尉仇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尉仇臺死,簡位居立。 | 尉仇臺死後,簡位居繼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無適子,有孽子麻餘。 | 正妻沒有生兒子,有庶生的兒子叫麻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位居死,諸加共立麻餘。 | 位居死後,眾加長共立麻餘繼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牛加兄子名位居,為大使,輕財善施,國人附之,歲歲遣使詣京都貢獻。 | 牛加兄的兒子叫位居,是大使,輕視財富而樂以施捨,得到國人擁戴,每年都派使者到京城進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正始中,幽州刺史毋丘儉討句麗,遣玄菟太守王頎詣夫餘,位居遣大加郊迎,供軍糧。 | 正始年間,幽州刺史毋丘儉討伐高句麗,派遣玄菟太守王頎來到夫餘,位居派大加遠道相迎,供給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季父牛加有二心,位居殺季父父子,籍沒財物,遣使簿斂送官。 | 其季父牛加懷有叛逆之心,於是位居殺死季父及其兒子,沒收其財產,並派使者將其薄殮送到官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舊夫餘俗,水旱不調,五穀不熟,輒歸咎於王,或言當易,或言當殺。 | 按照夫餘的舊俗,如遇天災,糧食減產,都要把罪過推給諸王,有的說這個王該替換了,也有的說這個王甚至該殺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麻餘死,其子依慮年六歲,立以為王。 | 麻餘死時,他的兒子依慮才六歲,繼承王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時,夫餘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菟郡,王死則迎取以葬。 | 漢代的時候,夫餘王用玉匣埋葬,常將玉匣預備存放在玄菟郡,如大王死,就去郡裡取回玉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孫淵伏誅,玄菟庫猶有玉匣一具。 | 公孫淵被殺,玄菟郡的倉庫裡還有一具玉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夫餘庫有玉璧、珪、瓚數代之物,傳世以為寶,耆老言先代之所賜也。 | 而今夫餘倉庫裡還有玉璧、皀、瓚等歷代的寶物,世世代代相傳以為貴寶。老人們說這些是祖先留於後人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印文言 濊王之印 ,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餘王其中,自謂 亡人 ,抑有似也。 | 他們的印章上寫有 氵歲王之印 ,其國故城叫氵歲城,本屬氵歲貊之地。夫餘統佔其中的地盤,自稱是 亡人 ,是有道理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 | 高句麗在遼東以東的一千里,南邊與朝鮮、氵歲貊,東邊與沃沮,北邊與夫餘相接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都於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戶三萬。 | 在丸都山下立都,方圓二千里,戶籍三萬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多大山深谷,無原澤。 | 其地多高山深谷,沒有平原和沼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隨山谷以為居,食澗水。 | 當地人隨山谷而居,飲食山澗之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無良田,雖力佃作,不足以實口腹。 | 土地貧脊,雖然苦力耕作,也不能自給自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俗節食,好治宮室,於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祠靈星、社稷。 | 當地風俗是崇尚節食,但喜歡蓋屋子,並在居室左右蓋大屋,祭祀鬼神、辰星、祖先社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人性兇急,喜寇抄。 | 當地人性情兇猛,喜歡搶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國有王,其官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雛加、主簿、優臺丞、使者、皂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級。 | 這個國家有國王,官吏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雛加、主簿、優臺丞、使者、皂衣先人等,有尊卑等級的區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東夷舊語以為以為夫餘別種,言語諸事,多與夫餘同,其性氣、衣服有異。 | 東部少數民族的語言多是夫餘語的分支,因此,口語、書面語與夫餘很多地方相同。但其性情、服飾與夫餘有很多不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本有五族,有渭奴都、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 | 原來有五個部族,即: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本涓奴部為王,稍微弱,今桂婁部代之。 | 起初,涓奴部稱王,後來這個部族逐漸衰弱,而今是桂婁部取而代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時賜鼓吹技人,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高句麗令主其名籍。 | 漢代時,朝廷賜給這個部族鼓吹和藝人,他們常常從玄菟郡得到朝服等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稍驕恣,不復詣郡,於東界築小城,置朝服衣幘其中,歲時來取之,今胡猶名此城為幘溝漊。 | 後來他們逐漸驕奢恣肆,不再親自到玄菟郡,而是在東部邊境築起一個小城門,把朝服等物放在這裡,每年朝會時取走它們。今天當地人還稱這個城叫幘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溝漊者,句麗名城也。 | 溝,是高句麗的名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置官,有對盧則不置沛者,有沛者則不置對盧。 | 這裡設置官吏的規矩是,有對盧官,就不再設沛者官,有沛者官就不設對盧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之宗族,其大加皆稱古雛加。 | 國王宗族中的大加,都叫古雛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涓奴部本國主,今雖不為王,適統大人,得稱古雛加,亦得立宗廟,祠靈星、社稷。 | 涓奴部原來是一國之主,而今雖然不再稱王,但仍為首領,所以也叫古雛加,也可以設立宗廟,祭祀辰星及社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絕奴部世與王婚,加古雛之號。 | 絕奴部後來與王族通婚,所以也叫古雛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大加亦自置使者、皂衣先人,名皆遠於王,如卿大夫之家臣,會同坐起,不得與王家使者、阜衣先人同列。 | 各個大加官下也都有自己的使者、皂衣先人,他們都要在國王那裡備案。如果是卿大夫的部屬,朝會起坐,不能和國王的部屬同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國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萬餘口,下戶遠擔米糧魚監供給之。 | 這個國家的豪強大戶不必勞作,這種人有萬餘口,他們的部屬家僕供給他們衣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