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
---|---|
战后变更 在1945年6月5日的《》和此后盟国管制理事会建立之后,4个同盟国暂时担当起对德国进行管理的责任。1945年8月的波茨坦会议上同盟国做出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和去纳粹化的安排。德国被分为4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个盟国占领,各自从其区域获取赔偿。由于多数工业区都位于西部,由此苏联获得额外的补偿。盟国管制理事会于1947年5月20日废除普鲁士。1948年起,在马歇尔计划之下,美国开始对德国进行援助。1957年1月1日,被法国托管的萨尔保护领在全民公投后正式加入西德。军事占领一直持续至1949年东德和西德的建立。1970年《华沙条约》签订后,德国同波兰的领土界线正式划定。德国分裂的局面一直持续至1990年,盟国在《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中放弃在德国的特权,而德国亦放弃对在二战中失去的领土的全部主张。 政治 意识形态 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是一个极右翼政党,在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动荡中发展起来。1923年在啤酒馆政变失败入狱之后,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提出了将德国社会转变为基于种族的社会的计划。这一纳粹主义理念将反犹太主义、种族优生和优生学元素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泛日耳曼主义和领土扩张再次结合,意图在于为德意志民族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纳粹政权试图通过攻击波兰和苏联,驱逐或消灭当地犹太人和斯拉夫人以获取领土;这些种族被视为劣于雅利安优等民族,并被认为是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阴谋论的组成部分。其他被视为劣等的族群包括精神和生理残疾者、罗姆人、同性恋者、耶和华见证人以及与社会不容者。 在大众运动的影响下,纳粹政权反对文化上的现代主义,并大力支持军事发展,以放弃理智为代价。创造和艺术被抑制,除非它们能够对政治宣传起到作用。纳粹党使用包括血旗在内的符号以及诸如纽伦堡党代会这般的仪式来加强团结和提升该政权的受欢迎度。 政府 1934年1月30日通过的法案废除了当时德国的构成国系统(),并以新的纳粹德国行政区划“大区”取代之,由纳粹党领袖“大区长官”领衔。这一改革从未完全得到实施,构成国体系仍然在一些政府部门诸如教育部中被作为行政区划使用。这导致了管理和责任的相互重叠交错,亦是典型的纳粹政权行政方式。 1933年除在一战中服过兵役的犹太人都失去了其政府职位,由纳粹党成员取而代之。作为“一体化”过程的一部分,1935年的国家地方政府法废除了地方选举制度,由这一时刻起,市长都由内务部任命。 通过贯彻“领袖原则”(),希特勒对德国实行独裁统治,要求所有下属绝对服从。他将政府结构视为金字塔,自己位于最顶端。党内的职位不由选举产生,而由上级任命。纳粹党通过政治宣传建立了以希特勒为中心的个人崇拜。包括克尔肖在内的史学家强调了希特勒演说能力制造的心理影响。克雷塞尔写道:“德意志人民普遍对希特勒‘极具感染力’的吸引力表示崇敬。” 上级官员向希特勒报告并遵从他的政策,但他们亦有一定的自主权。官员被期望“向元首靠拢”,即主动推行与他的理念和党的目标相符的政策和行动,而无需希特勒参与到国家的日常运行中。政府不是一个相协调相合作的整体,而是一个由各派别组成的混乱集合,由党内精英领导,各自试图获取权力和获得元首的偏爱。希特勒亦时常向其下属传达相互矛盾的指令,并将他们置于责任和义务相互重叠的状况之下。由此他在下属中创造了不信任、竞争和斗争,从而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权力。 法律 1934年8月20日公务人员被要求宣誓无条件服从希特勒;数周前军队人员亦被要求宣誓。这一法令成为了“领袖原则”的基础,即希特勒的言辞高于所有法律。任何得到希特勒批准的行为(包括谋杀)都为合法。所有内阁成员提出的法案都要由鲁道夫·赫斯批准,而他亦对所有高级公务人员任命具有否决权。 大多数魏玛共和国的司法系统和法条都在第三帝国期间和之后得到了保存,用于应对非政治犯罪。在纳粹夺权之前,法院判决和执行的死刑要更多。被判处3项或多于3项罪名的人(即使是轻罪)可被认为是惯犯并被无限期监禁。卖淫者和扒手则被认为在本质上有罪并对种族社会构成威胁。数千人在未获审判的情况下被逮捕和无限期监禁。 虽然一般的法庭能够处理政治案件甚至进行死刑判决,一种新的法庭形式“人民法院”于1934年建立起来,以处理在政治上较为重要的案件。这一法院在1945年解散之前总共进行了超过5,000次死刑判决。对于身为共产党人、印发煽动性传单,甚至开希特勒或其他高层党员的玩笑,均可判处死刑。纳粹德国使用三种死刑执行方式:绞刑、斩首和枪决。盖世太保负责进行调查性执法以维护国家社会主义理念。他们寻找并拘捕政治犯、犹太人和其他不良人士。由监狱释放的政治犯时常立刻被盖世太保重新逮捕并投入集中营。 1935年9月纽伦堡法案开始执行,这一法案最初禁止雅利安人和犹太人间的性关系和通婚,此后延伸至“吉普赛人、尼格罗人或其私生后代”。该法同时禁止在犹太人家庭中雇佣45岁以下的德意志裔女性作为家仆。与此同时,纳粹党通过政治宣传以推广“”()概念,以为此法案正名。由此犹太人和其他非雅利安人被剥夺了德国国籍。法律言辞同时还使纳粹党能够剥夺不足够支持该政权的任何人的国籍。11月颁布的法案将犹太人定义为任何有3名犹太裔祖父母或有两名犹太裔祖父母并信仰犹太教的人。 軍事 德意志国防军 1935年至1945年德国的统一武装力量被称为国防军,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自1934年8月2日起武装力量的成员被要求宣誓无条件忠于希特勒,与先前要求忠于国家宪法和法制机构的宣誓不同,新的宣誓要求军队成员服从希特勒,即使是被要求进行违法行为。希特勒下令军队必须容忍,甚至在战略允许的情况下在后勤上支持别动队的行动。这一部队在东欧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德国国防军的成员亦通过射杀平民直接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并以反游击队行动为名实行种族灭绝。 虽然国家持续在军事上做出准备,但国家经济却无法支撑如一战时那般漫长的消耗战。由此基于“闪电战”理论的战略被提出来,执行迅速的协调攻击,同时避免敌军的强点。进攻由炮轰开始,随后进行空中轰炸和扫射,之后坦克进攻,最后步兵开进以控制其夺取的区域。军事胜利一直持续至1940年中旬,但未能击败英国成为了战争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对苏联的入侵和在斯大林格勒的决定性失败使德军被迫撤退,并最终使其输掉战争。自1935年至1945年总共有近1,820万名的士兵在国防军中服役,最後其中共有530万人死亡。 冲锋队和党卫队 冲锋队于1921年建立是纳粹党的首个准军事部门,其最初的职责是在党内会议上保护领导人。同时他们还同敌对政黨进行街道战,并对犹太人和其他人士实施暴力。至1934年,在恩斯特·罗姆领导之下,冲锋队扩张至超过500,000人(包括预备役则超过450万人),而正规军则在《凡尔赛条约》限制之下仍不足100,000人。 罗姆希望能够控制军队并将其并入冲锋队体系中。兴登堡和国防部长维尔纳·冯·勃洛姆堡则威胁若冲锋队不停止其过分活动,将会颁布戒严令,希特勒同时怀疑罗姆试图取而代之,由此下令将罗姆和其他政敌一并除掉。自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的长刀之夜行动中,近200人被处决。在此次清算之后,冲锋队失去了其政治地位。 党卫队原先是冲锋队之下的一小分支,但后来成为纳粹德国最为庞大和最为强大的组织之一。自1929年起,在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领导之下,至1938年党卫队已扩大至250,000人之众,并继续扩张。希姆莱认为党卫队是一支精英的卫队组织,亦是希特勒的最后一道防线。党卫队的军事组织武装党卫队成为了事实上德国国防军的第4个分支。 1931年希姆莱组织建立了党卫队情报机构,称保安处,为其副手党卫队副总指挥莱因哈德·海德里希领导。这一机构专职搜寻和逮捕共产党人以及其他政敌。希姆莱希望它能最终取代现行的警察系统。希姆莱同时还在党卫队经济和行政办公室之下建立了一个平行经济体系。这一企业拥有房产公司、工厂和出版社等。 自1935年起党卫队积极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将之集中至犹太人居住区或集中营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党卫队下属的别动队跟随军队进入波兰和苏联,在1941年至1945年间杀害了超过200万人,包括130万的犹太人。骷髅总队负责管理集中营和灭绝营,在这些地方有数百万人被屠杀。 经济 承平時期 對上台之初的納粹黨來說,首要解決的經濟問題是高達30%的失业率。1933年5月,经济学家、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长兼经济部长的亚尔马·沙赫特提出了一项赤字财政政策。资本工程通过来筹资,而当汇票需要兑现时,帝国银行通过印发钞票来完成这一需求。国债迅速上升,但希特勒及其经济团队认为此后的领土扩张将会为偿还国债创造条件。在沙赫特治下,失业率迅速下降,在大萧条期间要快于任何一个国家。 1933年10月17日容克斯飞机制造厂的所有者,航空业先驱胡戈·容克斯被捕,在数日之内他的企业为纳粹政权所征用,在与其他飞机制造企业的协作之下以及航空部长戈林的指导之下,业内飞机产量立即得到了提升。1932年航空业的劳动力总量为3,200人,每年生产100架飞机,而在不到10年之后,航空业雇佣近250,000人,每年能够生产超过10,000架在技术上颇为先进的飞机。 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建立起来,以管理德国的原材料和成品进口,同时在德国市场中消灭外国竞争,并改善国际收支。纳粹党鼓励发展石油和纺织的合成替代品。1933年当市场面临供过于求局面,油价较低时,纳粹政府同法本公司达成利润共享协议,保证他们在洛伊纳的合成油工厂5%的资本投入回报率。超过5%的利润部分将交予德国。至1936年由于多余利润必须交给政府,法本公司对此协议表示出悔意。 赤字财政为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资金,例如高速公路网络的建立,并为先前政府的住房和农业计划提供了支持。为刺激建筑业,私人企业能够获得贷款,购买和修缮住房亦可获得补贴。在妻子将会离开劳动力的条件之下,希望成婚的雅利安裔男女将能够获得最高1,000国家马克的贷款,每个孩子的出生将使贷款偿还额下降25%。1937年由于熟练劳动力短缺,女性应当离开劳动力的要求被取消。 希特勒希望在新德国内人民将广泛拥有汽车,他指示设计师斐迪南·保时捷起草方案设计“力量来自欢乐汽车”(),让每个德国国民均能负担得起。此汽车的原型之一于1939年2月17日在柏林国际车展中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汽车工厂转而生产军事车辆。民用汽车的销售由此停止,直至战争结束之后更名为“大众汽车”(;意為「国民的汽车」)。 1933年纳粹党夺权时將近有6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到了1937年失业人数已低于100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女性退出了劳动力。在1933年至1938年间,实际工资下降了25%。1933年5月社会民主工会的资产被剥夺,领袖被逮捕,工会也被一并取缔。新的工会组织德意志劳工阵线在纳粹党人罗伯特·莱伊领导之下建立起来。1933年,德国人每周平均工时为43小时,而到1939年则增长至47小时。 自1934年初起经济重心即從创造就业转移到了急速重整的軍工業上。1935年時军事支出已占政府采购的73%。1936年10月18日希特勒任命戈林为「4年计划」总负责人,负责加快重整军备的脚步。在呼吁加快建造钢铁厂、合成橡胶厂和其他工厂之外,戈林还实施了薪水和价格管制,并限制股息派发。在赤字日渐增加的情况下,重整军备的支出仍然较大。1935年义务兵役制度被引入,国家防卫军原先规模在《凡尔赛条约》约束下不得高于100,000人,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现役人数已达750,000人,预备役人数则达100万人。至1939年1月失业人数已下降到301,800人,而到9月则仅为77,500人。 战时经济 纳粹德国的战时经济为混合经济形式,结合自由市场与计划经济;史学家称其位居苏联计划经济和美国资本主义体系经济之间。 1942年在军备部长弗里兹·托特死后,希特勒任命阿尔伯特·斯佩尔接替其职务。斯佩尔通过简化组织结构、使非熟练工人操作专用机器、合理化生产方式和协调不同配件企业,改善了生产。工厂转移至远离铁路场站的地点,以避免被轰炸波及。至1944年战争的开销已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5%,而在苏联则为60%,在英国则是55%。 战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强迫劳动。德国从20个欧洲国家中引進約1,200万名的奴隶劳力在工厂和农场中工作,近75%来自东欧。由于防空保护不足,许多人沦为盟军轰炸的牺牲品。糟糕的生活条件使劳工频繁生病、受伤和死亡,并导致破坏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进入德国的外籍劳工被分为4个不同类别:外来劳工、军事拘禁劳工、平民劳工和东部劳工。对于不同类别的劳工,相应的规定和待遇也不同。为了将德意志人和外籍劳工分隔开来,纳粹政府下令禁止德意志人和外籍劳工发生性关系。 女性的地位逐渐提升,至1944年超过500,000名女性在德国军队辅助部门工作,尤其是在德国空军的防空单位中;近500,000名女性则在民用防空领域工作;400,000名女性则为志愿护士。她们同时还在战时经济中取代了男性的角色,尤其是在农场和小型私有商户中。 盟军的战略轰炸主要目标是制造合成油气的提炼厂以及德国的交通系统,尤其是铁路场站和运河。至1944年9月军备工业已经开始崩溃。到11月煤炭燃料已经无法运抵其目的地,新的军备已无法继续生产。奥弗利认为战略轰炸拖垮了德国的战时经济,迫使其将其四分之一的人力和工业转移至防空资源上,很可能缩短了整场战争。 優生政策與種族清洗 優生學在纳粹德國得到全面的推展,纳粹政权以经济理由將不具生產力的人口以各种方法處理掉,以阻止他们繁衍後代,並要求每個國民都必须保持強健的體魄。纳粹希望通過此舉,實現其創造一個優等民族的夢想,這樣的優秀種族是不容有病弱者的。早期德國國會便通过了對各种遺傳病病患以及嚴重酗酒者進行外科手术绝育的法案。1933年7月14日,納粹黨在德國推行《防止具有遺傳性疾病後代法》,將數十萬名有遺傳性疾病的人強制絕育。該法詳細列出要針對的一系列遺傳性病患,其中有先天性智障、遺傳性癲癇、精神分裂症、遺傳性失明或耳聾、嚴重遺傳性身體畸形,還有酗酒。超过一半被绝育者被认为有精神缺陷,包括無法通過智商测试者,还包括其他被认为与社会的节俭、性行为和卫生标准不符者、具有精神和身体疾病的人亦成为目标,大多数受害者来自社会地位地下的群体,例如卖淫者、穷人、无家可归者和罪犯。同年十一月在另一項法律中又强调對「傷風敗俗者」的處理,規定要對罪犯、妓女、妨害治安者強制绝育。1939年至1941年实施的T-4行动,有系统地處理掉在身体和精神上残疾者,以及精神病院中的患者,一直延续至战争结束。最初的受害者为别动队或其他人强杀,但至1941年末毒气室开始被廣泛使用。生理残疾的儿童是T-4行动最早的受害者。 纳粹德国的种族政策建立于优等民族这一概念的信仰之上,该概念将德国人之中的北欧人种或雅利安人,认定为在假定的种族层级中最高的一支。纳粹党认为在雅利安人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以及和其他种族之间存在冲突;犹太人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的敵人,他們渗透到德國社会当中,剥削和压迫雅利安人。而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自纳粹掌權之初便受到迫害,自1935年起更被集体送進集中营屠杀。 不過,對於日本人則有不同,當時日本(日本與其殖民地)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化國家,具有近似於西方的先進社會體系,故纳粹德国在1936年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中,為全體日本人冠上名譽雅利安人()這個銜头,是其他生理上的雅利安人的一份子。德國地緣政治學家卡尔·豪斯霍弗尔曾經稱日本人為「東方雅利安人」。 纳粹集中营的献牲者除了犹太人和罗姆人,還包括數百萬名苏联战俘。在1941年6月至1942年1月间,纳粹屠杀了约280万苏联战俘,许多人在奥斯维辛和其他地方的露天囚营中死于饥饿。在战争期间损失了2,700万人,而只有不到900万死于战斗中。每4名苏联人中就有1人死亡或受伤。在波兰,除330万犹太人之外,亦有180万至190万非犹太平民被杀。其他被迫害和屠杀的群体包括耶和华见证人、同性恋者、与社会不容者以及政治和宗教反对力量。 反猶太主義 纳粹党对犹太人的迫害在1933年夺权后便开始,在1个月的时间内,冲锋队成员对犹太人商户、律师、和犹太会堂等发起了攻击,而在1933年4月1日希特勒宣布对犹太商家展开全国性的抵制。4月7日《》通过,禁止大部分犹太人从事法律和公务职业。相似的法律很快-{zh-tw:頒布;zh-cn:出台;}-,禁止犹太人从事其他的职业。4月11日一项法令将任何至少有一名犹太父母或祖父母的人定义为非雅利安。作为将犹太影响从文化生活中去除的举措之一,国家社会主义学生联盟将任何被认为非德意志的书籍从图书馆中移除,5月10日全国范围的焚书行动举行。纳粹政权通过暴力和经济压力试图迫使犹太人主动离开德国。犹太商家被禁止进入市场、刊登报纸广告和与政府签订合同。犹太公民受到骚扰和暴力袭击,许多城镇告示禁止犹太人进入。 1938年11月一名犹太裔青年希望同德国驻巴黎大使会面,他和一名使馆秘书相见,为抗议其家庭在德国受到的不公对待而开枪将其射杀,这一事件使纳粹党获得了对犹太人迫害的缘由。1938年11月9日冲锋队成员在全德国范围内破坏和摧毁了犹太会馆及犹太财产,至少91名犹太裔德国人死亡,这一事件后被称为“水晶之夜” (或“水玻璃之夜”)。在此后数月内,对犹太人的制裁进一步升级,他们被禁止从商或在零售店工作,禁止驾驶车辆、观看电影、造访图书馆或拥有武器、犹太裔学生被从学校中驱逐,犹太社群被罚款10亿马克以补偿在水晶之夜中造成的破坏,并且一切通过保险获得的补偿将会被没收。至1939年全德国437,000名犹太人已有近250,000人移民至美国、阿根廷、英国、巴勒斯坦及其他国家,许多犹太人选择留在欧洲大陆。移民至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的约定之下得以将其财产一并转移,但移民至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则只得将其财产置之身后,为政府所没收。 德国在东部的战事主要基于希特勒的长期观点,即犹太人是德意志人的敌人,而德国的扩张则需要获取生存空间。希特勒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东欧,目标是击败波兰、苏联并在此过程中转移或消灭当地的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在占领波兰之后,所有总督府治下的犹太人被集中至内,而身材强健者则被要求进行强迫劳动。1941年希特勒决定彻底摧毁波兰民族。他计划在10年至20年之间内德国占领的波兰地区将会,而由德意志族殖民者取代定居。近380万至400万波兰人则将成为奴隶,纳粹总共计划从其征服的东部国家中获取1,400万名奴隶劳力。 东方总计划计划将占领的东欧地区和苏联人口驱逐往西伯利亚,作为奴隶劳力使用或灭绝。为了判定什么人应当被杀,希姆莱创造了“德意志人名錄”系统,以断定一人是否拥有德意志血统。他下令那些拒绝被归类为“德意志人”的德意志人后代将被送往集中营,其儿女将被带走,或是参加强迫劳动。这一计划同时还包括一些据称是具有雅利安-北欧特征的儿童,假定其拥有德意志血统。最终的目标是在征服苏联之后实施东方总计划,但在入侵失败之后,希特勒被迫考虑其他选择。选择之一是将犹太人大批遣送往波兰、巴勒斯坦或马达加斯加。 大致在1941年12月入侵莫斯科失败时,希特勒认定欧洲的犹太人必须被立刻消灭。1942年1月20日的万湖会议上,灭绝欧洲犹太人口(1,100万人)的计划被正式提出。其中一些将会,而其他则将在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被消灭。最初犹太人在中被杀或为别动队枪决,但对于大规模屠杀来说此类方式并不实际。至1941年,在奥斯威辛、索比布尔和特雷布林卡及其他灭绝营的屠杀中心取代了别动队,成为大规模屠杀的主要方式。在战时被杀害的犹太人总数估计在550万至600万间,包括超过100万儿童。1,200万人被迫参加劳动。 德国国民(虽然日后有诸多否定)对于这一状况有所了解;从占领区回来的士兵会报告他们的所见所为。埃文斯认为大多数德国人不支持屠杀。一些波兰人试图营救或藏匿剩下的犹太人,波兰地下组织成员则将这一状况传达给了伦敦的流亡政府。 在消灭犹太人之外,纳粹同时还计划实施飢餓計畫,通过制造饥荒使占领地区的人口减少3,000万。食物供给将会被转移给德国军队和德国平民。城市将被夷为平地以使其回归森林或为德国殖民者重新定居。饥饿计划和东方总计划将一并使八千万名苏联人死于饥荒。这些部分实现的计划使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死亡。 社会 教育 1933年的反犹太法令使所有犹太裔教师、教授和官员被清除出了教育系统。大多数教师被要求加入(NSLB;),而大学教授则被要求加入。教师被要求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而对纳粹党理念不够服从者则会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报告,从而被解除职务。由于对于薪水的支持不足,许多教师离开了工作岗位。由于教师数量短缺,平均授课容量由1927年的37人增加至1938年的43人。 内务部长威廉·弗利克、教育部长伯恩哈德·鲁斯特以及其他同课程和教科书相关的机构时常下达相互矛盾的指令。纳粹政权无法接受的书籍将被从学校图书馆中移除。对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由1934年1月起成为强制要求。被指定为未来纳粹党精英的学生自12岁起便在和国家政治教育机构接受灌输。对未来军事精英的灌输则在进行。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聚焦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文化、地理及(尤其)身体素质。大部分科目的课程,包括生物、地理,甚至算数,都经过相应修改以将重点放在种族上。军事教育成为了体育教育的核心部分,而对于物理的教育则倾向于军事应用,例如弹道学和空气动力学。学生被要求观看所有国民教育与宣传部学校分部指定的电影。 在大学中,顶级职位的任命往往是教育部门、大学校方以及权力斗争的结果。虽然联盟和其他政府部门施加了一定压力,大多数大学教授在纳粹统治时期未对其课程和大纲做出修改,而在位于天主教区域内的大学尤其是如此。德国大学的入学人数由1931年的104,000人下降至1939年的41,000人。但医学院的入学人数则大幅上升;由于犹太裔医生被迫离职,医学毕业生就业前景相对较好。自1934年起,大学学生被要求参加冲锋队组织的军事训练,十分频繁且十分耗时。第一年新生亦被要求在国家劳役团组织的劳役营中服役六个月;对于第二年学生则需要多服役十周。 压迫教会 1933年纳粹夺权时,全德国近65%人口为新教徒。在一体化过程中,希特勒试图由德国的28个新教教会中创立一个统一的,最终目标是彻底在德国除去教会。亲纳粹的路德维希·穆勒被任命为国家主教,亲纳粹的压力集团德意志基督徒则控制了新的教会。他们反对旧约圣经(因其犹太起源),并要求皈依的犹太人被开除出教会。作为回应,牧师马丁·尼莫拉则同一些反对纳粹统治的神职人员建立了认信教会。1935年,认信教会对纳粹的宗教政策表示抗议,导致其700名牧师被捕。穆勒辞职,希特勒任命为宗教事务部长,意图继续控制新教。1936年,一名认信教会使节向希特勒抗议宗教迫害和人权侵害,又导致数百名牧师被捕。教会继续抗争,至1937年初,希特勒已放弃了统一新教教会的希望。1937年7月1日,认信教会被取缔,尼莫拉被捕拘禁,首先被投入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后被转移至达豪。神学大学被关闭,更多牧师和神学家被捕。 在纳粹掌权之后,对于德国天主教会的迫害立刻开始。希特勒迅速除去了势力,逮捕了与天主教相关联的和天主教中央党人士;这些党派与其他非纳粹党派一起在7月被完全取缔。1933年,在德国教会持续受到侵扰的情况下,纳粹同梵蒂冈签订《政教协定》()。这一协定要求纳粹政权承认天主教机构的独立性,并禁止神职人员参与政治。希特勒频繁无视此协定,关闭了一切非严格宗教性的天主教机构。神职人员、修女和信徒领袖成为目标,在此后的几年内数千人被捕,时常是以伪造的理由诸如走私货币或道德败坏。在1934年的长刀之夜中,多名知名天主教信徒领袖成为刺杀目标。大多数天主教青年团体拒绝解散,希特勒青年团领导人巴尔杜尔·冯·席拉赫则号召其成员在大街上攻击天主教儿童。政治宣传称教会腐败,并限制公众集会,审查天主教出版物。天主教学校被要求减少宗教教学,十字架被从公共建筑物中取下。 教宗庇护十一世将《极度关切》()通谕偷运入德国,以为1937年耶稣受难日所用,在每个讲坛上宣读之。通谕谴责了政权对教会的敌对态度。作为回应,戈培尔延续了纳粹对天主教徒的压迫和政治宣传。教会学校入学人数大幅下降,而到了1939年,所有此类学校不是被关闭便是被改造为公共设施。此后的天主教抗议活动包括1942年3月22日德国主教的书信《对基督教和教会的斗争》。在纳粹时代,近30%的天主教神父受到了警方的惩罚。巨大的安全网络对神职人员的活动进行监视,神父频繁被谴责、拘捕或送往集中营,许多人被送往达豪的。在1940年吞并的波兰领土中,纳粹对天主教会展开了并系统性地将之拆解。 健康 纳粹德国强势推行禁烟运动。1939年弗朗茨·H·穆勒的研究表明吸食烟草同肺癌之间存在因果关联。国家健康办公室推动措施试图限制吸烟,例如引发广告和举行讲座。吸烟在许多工作场所、列车上和执勤军队成员中被禁止。政府部门同时试图控制其他致癌物质,例如石棉和杀虫剂。作为大众健康宣传的一部分,水供给得到清理,铅和汞被从消费品中移除,女性则被鼓励定期进行乳腺癌检测。 政府亦运作医保计划,但自1933年起犹太人被禁止参与。同年,犹太裔医生被禁止参与治疗政府保险之下的患者。1937年犹太裔医生被禁止治疗非犹太裔患者,而到了1938年他们从业的权利被完全剥夺。 自1941年起,医学实验(其中许多并不科学)被应用于集中营囚犯身上。最臭名昭著的医学实验医生为党卫队高级突击队领袖,奥斯维辛集中营医生约瑟夫·门格勒。他的许多患者最终死亡或被刻意杀害。制药公司可以药物实验或其他实验名义从集中营购买囚犯。 女性和家庭 女性是纳粹社会政策的重要基石之一。纳粹反对女权主义运动,称其为犹太人的產物,并倡导创造一个父权社会,但也並非全面限制女權發展,在此社会中德意志女性将承认“她的世界即是她的丈夫、她的家庭、她的孩子和她的家。”在纳粹掌权之后,女权组织很快被取缔或被纳入国家社会主义妇女联盟中。这一组织负责协调全国其他群体,以宣扬母性及家庭事务。关于养育孩子、缝纫和烹饪的课程亦有提供。联盟出版《》(),这是纳粹德国唯一得到纳粹党批准的女性杂志。虽然它具有一定政治宣传性,但本质上仍然是一本普通的女性杂志。 女性被鼓励退出劳动力,同时政治宣传号召种族适宜的女性创造大家庭。女性生育四名子女将获得德意志母亲十字奖章铜奖,生育六名为银奖,八名或更多则为金奖。大家庭将在水电费用、学费和家庭支出方面得到补助。虽然这些措施使生育率提升,但在1935年至1940年间,拥有四名或更多子女的家庭数量仍然下降了百分之五。女性离开劳动力的計畫,却并未如纳粹所想为男性腾出工作岗位。多数时候,女性担当家仆、纺织工职务,或在饮食行业工作更得心應手,而男性则对这些职业缺乏意向。同時德國與其他國家讓女性進入軍火工廠備戰不同,納粹的哲学不允许在战争准备期间在军火工厂大规模雇佣女性,因此外籍劳工便被引进,也導致大量不人道的勞動事件。战争开始之后,奴隶劳工被广泛使用。直到1943年1月,希特勒才签署命令,要求所有五十岁以下的女性报到参加工作以帮助战争进程。此后,女性便大量进入农业和工业领域。到1944年9月,在军火工业工作的女性达到1490万。 | 在希特勒的大日耳曼帝国长期目标指导之下,一些占领的领土被實際上并入德国。一些地区则被归入邻近的“大区”管辖范围内,大區長官兼任這些地區的民政主管(Chef der Zivilverwaltung),如1940年8月2日,由巴登大區和薩法爾茲大區的大區長官兼任民政主管,分別管理阿爾薩斯和洛林。 在波蘭中部,未被完全併入德國的部分,於1939年10月26日成為波蘭總督轄區,轄區,被德國視為大德意志的自治區。 其他未被并入德国的领土则为“專員辖区”,为类似殖民地的政权,在几个占领国家中建立。为德国管辖的区域包括東方專員辖区(包括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專員辖区。比利时和法国的占领区则归于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军事管辖区和法國軍事管轄区管辖。 丹麦(丹麥保護國政府)、挪威(挪威总督辖区)和荷兰(荷兰总督辖区)的政府则多由当地平民执政 民政主管管區(Chef der Zivilverwaltung-Gebiet):自1940年起,這種管區作為德國的行政區劃,並「實際上」被視為德國領土或大德意志的一部分,通常由德國境內相鄰的行政區的大區長官或帝國總督管理,如1940年8月2日,巴登大區的大區長官接管阿爾薩斯。 行動區:納粹德國僅設立過兩個行動區,1943年9月10日,在意大利退出軸心國後,納粹德國在意大利北部設立了阿爾卑斯山麓戰區和亞得里亞濱海戰區,該地直接由德國管理,並作為德國行政區劃。 波蘭總督轄區:該地是德國的行政區劃,被德國官方視為大德意志的一個自治區。1939年10月12日,希特勒宣布德軍佔領的波蘭領土將由領的波蘭領土總督接管,該法令最終於10月26日生效。 專員轄區:作為納粹德國的殖民地,設立的目的是在未來併入大日耳曼帝國,例子如1940年4月24日設立的挪威專員轄區。 战后变更 在1945年6月5日的《》和此后盟国管制理事会建立之后,4个同盟国暂时担当起对德国进行管理的责任。1945年8月的波茨坦会议上同盟国做出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和去纳粹化的安排。德国被分为4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个盟国占领,各自从其区域获取赔偿。由于多数工业区都位于西部,由此苏联获得额外的补偿。盟国管制理事会于1947年5月20日废除普鲁士。1948年起,在马歇尔计划之下,美国开始对德国进行援助。1957年1月1日,被法国托管的萨尔保护领在全民公投后正式加入西德。军事占领一直持续至1949年东德和西德的建立。1970年《华沙条约》签订后,德国同波兰的领土界线正式划定。德国分裂的局面一直持续至1990年,盟国在《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中放弃在德国的特权,而德国亦放弃对在二战中失去的领土的全部主张。 政治 意识形态 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是一个极右翼政党,在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动荡中发展起来。1923年在啤酒馆政变失败入狱之后,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提出了将德国社会转变为基于种族的社会的计划。这一纳粹主义理念将反犹太主义、种族优生和优生学元素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泛日耳曼主义和领土扩张再次结合,意图在于为德意志民族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纳粹政权试图通过攻击波兰和苏联,驱逐或消灭当地犹太人和斯拉夫人以获取领土;这些种族被视为劣于雅利安优等民族,并被认为是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阴谋论的组成部分。其他被视为劣等的族群包括精神和生理残疾者、罗姆人、同性恋者、耶和华见证人以及与社会不容者。 在大众运动的影响下,纳粹政权反对文化上的现代主义,并大力支持军事发展,以放弃理智为代价。创造和艺术被抑制,除非它们能够对政治宣传起到作用。纳粹党使用包括血旗在内的符号以及诸如纽伦堡党代会这般的仪式来加强团结和提升该政权的受欢迎度。 政府 1934年1月30日通过的法案废除了当时德国的构成国系统(),并以新的纳粹德国行政区划“大区”取代之,由纳粹党领袖“大区长官”领衔。这一改革从未完全得到实施,构成国体系仍然在一些政府部门诸如教育部中被作为行政区划使用。这导致了管理和责任的相互重叠交错,亦是典型的纳粹政权行政方式。 1933年除在一战中服过兵役的犹太人都失去了其政府职位,由纳粹党成员取而代之。作为“一体化”过程的一部分,1935年的国家地方政府法废除了地方选举制度,由这一时刻起,市长都由内务部任命。 通过贯彻“领袖原则”(),希特勒对德国实行独裁统治,要求所有下属绝对服从。他将政府结构视为金字塔,自己位于最顶端。党内的职位不由选举产生,而由上级任命。纳粹党通过政治宣传建立了以希特勒为中心的个人崇拜。包括克尔肖在内的史学家强调了希特勒演说能力制造的心理影响。克雷塞尔写道:“德意志人民普遍对希特勒‘极具感染力’的吸引力表示崇敬。” 上级官员向希特勒报告并遵从他的政策,但他们亦有一定的自主权。官员被期望“向元首靠拢”,即主动推行与他的理念和党的目标相符的政策和行动,而无需希特勒参与到国家的日常运行中。政府不是一个相协调相合作的整体,而是一个由各派别组成的混乱集合,由党内精英领导,各自试图获取权力和获得元首的偏爱。希特勒亦时常向其下属传达相互矛盾的指令,并将他们置于责任和义务相互重叠的状况之下。由此他在下属中创造了不信任、竞争和斗争,从而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权力。 法律 1934年8月20日公务人员被要求宣誓无条件服从希特勒;数周前军队人员亦被要求宣誓。这一法令成为了“领袖原则”的基础,即希特勒的言辞高于所有法律。任何得到希特勒批准的行为(包括谋杀)都为合法。所有内阁成员提出的法案都要由鲁道夫·赫斯批准,而他亦对所有高级公务人员任命具有否决权。 大多数魏玛共和国的司法系统和法条都在第三帝国期间和之后得到了保存,用于应对非政治犯罪。在纳粹夺权之前,法院判决和执行的死刑要更多。被判处3项或多于3项罪名的人(即使是轻罪)可被认为是惯犯并被无限期监禁。卖淫者和扒手则被认为在本质上有罪并对种族社会构成威胁。数千人在未获审判的情况下被逮捕和无限期监禁。 虽然一般的法庭能够处理政治案件甚至进行死刑判决,一种新的法庭形式“人民法院”于1934年建立起来,以处理在政治上较为重要的案件。这一法院在1945年解散之前总共进行了超过5,000次死刑判决。对于身为共产党人、印发煽动性传单,甚至开希特勒或其他高层党员的玩笑,均可判处死刑。纳粹德国使用三种死刑执行方式:绞刑、斩首和枪决。盖世太保负责进行调查性执法以维护国家社会主义理念。他们寻找并拘捕政治犯、犹太人和其他不良人士。由监狱释放的政治犯时常立刻被盖世太保重新逮捕并投入集中营。 1935年9月纽伦堡法案开始执行,这一法案最初禁止雅利安人和犹太人间的性关系和通婚,此后延伸至“吉普赛人、尼格罗人或其私生后代”。该法同时禁止在犹太人家庭中雇佣45岁以下的德意志裔女性作为家仆。与此同时,纳粹党通过政治宣传以推广“”()概念,以为此法案正名。由此犹太人和其他非雅利安人被剥夺了德国国籍。法律言辞同时还使纳粹党能够剥夺不足够支持该政权的任何人的国籍。11月颁布的法案将犹太人定义为任何有3名犹太裔祖父母或有两名犹太裔祖父母并信仰犹太教的人。 軍事 德意志国防军 1935年至1945年德国的统一武装力量被称为国防军,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自1934年8月2日起武装力量的成员被要求宣誓无条件忠于希特勒,与先前要求忠于国家宪法和法制机构的宣誓不同,新的宣誓要求军队成员服从希特勒,即使是被要求进行违法行为。希特勒下令军队必须容忍,甚至在战略允许的情况下在后勤上支持别动队的行动。这一部队在东欧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德国国防军的成员亦通过射杀平民直接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并以反游击队行动为名实行种族灭绝。 虽然国家持续在军事上做出准备,但国家经济却无法支撑如一战时那般漫长的消耗战。由此基于“闪电战”理论的战略被提出来,执行迅速的协调攻击,同时避免敌军的强点。进攻由炮轰开始,随后进行空中轰炸和扫射,之后坦克进攻,最后步兵开进以控制其夺取的区域。军事胜利一直持续至1940年中旬,但未能击败英国成为了战争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对苏联的入侵和在斯大林格勒的决定性失败使德军被迫撤退,并最终使其输掉战争。自1935年至1945年总共有近1,820万名的士兵在国防军中服役,最後其中共有530万人死亡。 冲锋队和党卫队 冲锋队于1921年建立是纳粹党的首个准军事部门,其最初的职责是在党内会议上保护领导人。同时他们还同敌对政黨进行街道战,并对犹太人和其他人士实施暴力。至1934年,在恩斯特·罗姆领导之下,冲锋队扩张至超过500,000人(包括预备役则超过450万人),而正规军则在《凡尔赛条约》限制之下仍不足100,000人。 罗姆希望能够控制军队并将其并入冲锋队体系中。兴登堡和国防部长维尔纳·冯·勃洛姆堡则威胁若冲锋队不停止其过分活动,将会颁布戒严令,希特勒同时怀疑罗姆试图取而代之,由此下令将罗姆和其他政敌一并除掉。自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的长刀之夜行动中,近200人被处决。在此次清算之后,冲锋队失去了其政治地位。 党卫队原先是冲锋队之下的一小分支,但后来成为纳粹德国最为庞大和最为强大的组织之一。自1929年起,在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领导之下,至1938年党卫队已扩大至250,000人之众,并继续扩张。希姆莱认为党卫队是一支精英的卫队组织,亦是希特勒的最后一道防线。党卫队的军事组织武装党卫队成为了事实上德国国防军的第4个分支。 1931年希姆莱组织建立了党卫队情报机构,称保安处,为其副手党卫队副总指挥莱因哈德·海德里希领导。这一机构专职搜寻和逮捕共产党人以及其他政敌。希姆莱希望它能最终取代现行的警察系统。希姆莱同时还在党卫队经济和行政办公室之下建立了一个平行经济体系。这一企业拥有房产公司、工厂和出版社等。 自1935年起党卫队积极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将之集中至犹太人居住区或集中营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党卫队下属的别动队跟随军队进入波兰和苏联,在1941年至1945年间杀害了超过200万人,包括130万的犹太人。骷髅总队负责管理集中营和灭绝营,在这些地方有数百万人被屠杀。 经济 承平時期 對上台之初的納粹黨來說,首要解決的經濟問題是高達30%的失业率。1933年5月,经济学家、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长兼经济部长的亚尔马·沙赫特提出了一项赤字财政政策。资本工程通过来筹资,而当汇票需要兑现时,帝国银行通过印发钞票来完成这一需求。国债迅速上升,但希特勒及其经济团队认为此后的领土扩张将会为偿还国债创造条件。在沙赫特治下,失业率迅速下降,在大萧条期间要快于任何一个国家。 1933年10月17日容克斯飞机制造厂的所有者,航空业先驱胡戈·容克斯被捕,在数日之内他的企业为纳粹政权所征用,在与其他飞机制造企业的协作之下以及航空部长戈林的指导之下,业内飞机产量立即得到了提升。1932年航空业的劳动力总量为3,200人,每年生产100架飞机,而在不到10年之后,航空业雇佣近250,000人,每年能够生产超过10,000架在技术上颇为先进的飞机。 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建立起来,以管理德国的原材料和成品进口,同时在德国市场中消灭外国竞争,并改善国际收支。纳粹党鼓励发展石油和纺织的合成替代品。1933年当市场面临供过于求局面,油价较低时,纳粹政府同法本公司达成利润共享协议,保证他们在洛伊纳的合成油工厂5%的资本投入回报率。超过5%的利润部分将交予德国。至1936年由于多余利润必须交给政府,法本公司对此协议表示出悔意。 赤字财政为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资金,例如高速公路网络的建立,并为先前政府的住房和农业计划提供了支持。为刺激建筑业,私人企业能够获得贷款,购买和修缮住房亦可获得补贴。在妻子将会离开劳动力的条件之下,希望成婚的雅利安裔男女将能够获得最高1,000国家马克的贷款,每个孩子的出生将使贷款偿还额下降25%。1937年由于熟练劳动力短缺,女性应当离开劳动力的要求被取消。 希特勒希望在新德国内人民将广泛拥有汽车,他指示设计师斐迪南·保时捷起草方案设计“力量来自欢乐汽车”(),让每个德国国民均能负担得起。此汽车的原型之一于1939年2月17日在柏林国际车展中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汽车工厂转而生产军事车辆。民用汽车的销售由此停止,直至战争结束之后更名为“大众汽车”(;意為「国民的汽车」)。 1933年纳粹党夺权时將近有6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到了1937年失业人数已低于100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女性退出了劳动力。在1933年至1938年间,实际工资下降了25%。1933年5月社会民主工会的资产被剥夺,领袖被逮捕,工会也被一并取缔。新的工会组织德意志劳工阵线在纳粹党人罗伯特·莱伊领导之下建立起来。1933年,德国人每周平均工时为43小时,而到1939年则增长至47小时。 自1934年初起经济重心即從创造就业转移到了急速重整的軍工業上。1935年時军事支出已占政府采购的73%。1936年10月18日希特勒任命戈林为「4年计划」总负责人,负责加快重整军备的脚步。在呼吁加快建造钢铁厂、合成橡胶厂和其他工厂之外,戈林还实施了薪水和价格管制,并限制股息派发。在赤字日渐增加的情况下,重整军备的支出仍然较大。1935年义务兵役制度被引入,国家防卫军原先规模在《凡尔赛条约》约束下不得高于100,000人,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现役人数已达750,000人,预备役人数则达100万人。至1939年1月失业人数已下降到301,800人,而到9月则仅为77,500人。 战时经济 纳粹德国的战时经济为混合经济形式,结合自由市场与计划经济;史学家称其位居苏联计划经济和美国资本主义体系经济之间。 1942年在军备部长弗里兹·托特死后,希特勒任命阿尔伯特·斯佩尔接替其职务。斯佩尔通过简化组织结构、使非熟练工人操作专用机器、合理化生产方式和协调不同配件企业,改善了生产。工厂转移至远离铁路场站的地点,以避免被轰炸波及。至1944年战争的开销已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5%,而在苏联则为60%,在英国则是55%。 战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强迫劳动。德国从20个欧洲国家中引進約1,200万名的奴隶劳力在工厂和农场中工作,近75%来自东欧。由于防空保护不足,许多人沦为盟军轰炸的牺牲品。糟糕的生活条件使劳工频繁生病、受伤和死亡,并导致破坏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进入德国的外籍劳工被分为4个不同类别:外来劳工、军事拘禁劳工、平民劳工和东部劳工。对于不同类别的劳工,相应的规定和待遇也不同。为了将德意志人和外籍劳工分隔开来,纳粹政府下令禁止德意志人和外籍劳工发生性关系。 女性的地位逐渐提升,至1944年超过500,000名女性在德国军队辅助部门工作,尤其是在德国空军的防空单位中;近500,000名女性则在民用防空领域工作;400,000名女性则为志愿护士。她们同时还在战时经济中取代了男性的角色,尤其是在农场和小型私有商户中。 盟军的战略轰炸主要目标是制造合成油气的提炼厂以及德国的交通系统,尤其是铁路场站和运河。至1944年9月军备工业已经开始崩溃。到11月煤炭燃料已经无法运抵其目的地,新的军备已无法继续生产。奥弗利认为战略轰炸拖垮了德国的战时经济,迫使其将其四分之一的人力和工业转移至防空资源上,很可能缩短了整场战争。 優生政策與種族清洗 優生學在纳粹德國得到全面的推展,纳粹政权以经济理由將不具生產力的人口以各种方法處理掉,以阻止他们繁衍後代,並要求每個國民都必须保持強健的體魄。纳粹希望通過此舉,實現其創造一個優等民族的夢想,這樣的優秀種族是不容有病弱者的。早期德國國會便通过了對各种遺傳病病患以及嚴重酗酒者進行外科手术绝育的法案。1933年7月14日,納粹黨在德國推行《防止具有遺傳性疾病後代法》,將數十萬名有遺傳性疾病的人強制絕育。該法詳細列出要針對的一系列遺傳性病患,其中有先天性智障、遺傳性癲癇、精神分裂症、遺傳性失明或耳聾、嚴重遺傳性身體畸形,還有酗酒。超过一半被绝育者被认为有精神缺陷,包括無法通過智商测试者,还包括其他被认为与社会的节俭、性行为和卫生标准不符者、具有精神和身体疾病的人亦成为目标,大多数受害者来自社会地位地下的群体,例如卖淫者、穷人、无家可归者和罪犯。同年十一月在另一項法律中又强调對「傷風敗俗者」的處理,規定要對罪犯、妓女、妨害治安者強制绝育。1939年至1941年实施的T-4行动,有系统地處理掉在身体和精神上残疾者,以及精神病院中的患者,一直延续至战争结束。最初的受害者为别动队或其他人强杀,但至1941年末毒气室开始被廣泛使用。生理残疾的儿童是T-4行动最早的受害者。 纳粹德国的种族政策建立于优等民族这一概念的信仰之上,该概念将德国人之中的北欧人种或雅利安人,认定为在假定的种族层级中最高的一支。纳粹党认为在雅利安人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以及和其他种族之间存在冲突;犹太人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的敵人,他們渗透到德國社会当中,剥削和压迫雅利安人。而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自纳粹掌權之初便受到迫害,自1935年起更被集体送進集中营屠杀。 不過,對於日本人則有不同,當時日本(日本與其殖民地)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化國家,具有近似於西方的先進社會體系,故纳粹德国在1936年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中,為全體日本人冠上名譽雅利安人()這個銜头,是其他生理上的雅利安人的一份子。德國地緣政治學家卡尔·豪斯霍弗尔曾經稱日本人為「東方雅利安人」。 纳粹集中营的献牲者除了犹太人和罗姆人,還包括數百萬名苏联战俘。在1941年6月至1942年1月间,纳粹屠杀了约280万苏联战俘,许多人在奥斯维辛和其他地方的露天囚营中死于饥饿。在战争期间损失了2,700万人,而只有不到900万死于战斗中。每4名苏联人中就有1人死亡或受伤。在波兰,除330万犹太人之外,亦有180万至190万非犹太平民被杀。其他被迫害和屠杀的群体包括耶和华见证人、同性恋者、与社会不容者以及政治和宗教反对力量。 反猶太主義 纳粹党对犹太人的迫害在1933年夺权后便开始,在1个月的时间内,冲锋队成员对犹太人商户、律师、和犹太会堂等发起了攻击,而在1933年4月1日希特勒宣布对犹太商家展开全国性的抵制。4月7日《》通过,禁止大部分犹太人从事法律和公务职业。相似的法律很快-{zh-tw:頒布;zh-cn:出台;}-,禁止犹太人从事其他的职业。4月11日一项法令将任何至少有一名犹太父母或祖父母的人定义为非雅利安。作为将犹太影响从文化生活中去除的举措之一,国家社会主义学生联盟将任何被认为非德意志的书籍从图书馆中移除,5月10日全国范围的焚书行动举行。纳粹政权通过暴力和经济压力试图迫使犹太人主动离开德国。犹太商家被禁止进入市场、刊登报纸广告和与政府签订合同。犹太公民受到骚扰和暴力袭击,许多城镇告示禁止犹太人进入。 1938年11月一名犹太裔青年希望同德国驻巴黎大使会面,他和一名使馆秘书相见,为抗议其家庭在德国受到的不公对待而开枪将其射杀,这一事件使纳粹党获得了对犹太人迫害的缘由。1938年11月9日冲锋队成员在全德国范围内破坏和摧毁了犹太会馆及犹太财产,至少91名犹太裔德国人死亡,这一事件后被称为“水晶之夜” (或“水玻璃之夜”)。在此后数月内,对犹太人的制裁进一步升级,他们被禁止从商或在零售店工作,禁止驾驶车辆、观看电影、造访图书馆或拥有武器、犹太裔学生被从学校中驱逐,犹太社群被罚款10亿马克以补偿在水晶之夜中造成的破坏,并且一切通过保险获得的补偿将会被没收。至1939年全德国437,000名犹太人已有近250,000人移民至美国、阿根廷、英国、巴勒斯坦及其他国家,许多犹太人选择留在欧洲大陆。移民至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的约定之下得以将其财产一并转移,但移民至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则只得将其财产置之身后,为政府所没收。 德国在东部的战事主要基于希特勒的长期观点,即犹太人是德意志人的敌人,而德国的扩张则需要获取生存空间。希特勒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东欧,目标是击败波兰、苏联并在此过程中转移或消灭当地的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在占领波兰之后,所有总督府治下的犹太人被集中至内,而身材强健者则被要求进行强迫劳动。1941年希特勒决定彻底摧毁波兰民族。他计划在10年至20年之间内德国占领的波兰地区将会,而由德意志族殖民者取代定居。近380万至400万波兰人则将成为奴隶,纳粹总共计划从其征服的东部国家中获取1,400万名奴隶劳力。 东方总计划计划将占领的东欧地区和苏联人口驱逐往西伯利亚,作为奴隶劳力使用或灭绝。为了判定什么人应当被杀,希姆莱创造了“德意志人名錄”系统,以断定一人是否拥有德意志血统。他下令那些拒绝被归类为“德意志人”的德意志人后代将被送往集中营,其儿女将被带走,或是参加强迫劳动。这一计划同时还包括一些据称是具有雅利安-北欧特征的儿童,假定其拥有德意志血统。最终的目标是在征服苏联之后实施东方总计划,但在入侵失败之后,希特勒被迫考虑其他选择。选择之一是将犹太人大批遣送往波兰、巴勒斯坦或马达加斯加。 大致在1941年12月入侵莫斯科失败时,希特勒认定欧洲的犹太人必须被立刻消灭。1942年1月20日的万湖会议上,灭绝欧洲犹太人口(1,100万人)的计划被正式提出。其中一些将会,而其他则将在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被消灭。最初犹太人在中被杀或为别动队枪决,但对于大规模屠杀来说此类方式并不实际。至1941年,在奥斯威辛、索比布尔和特雷布林卡及其他灭绝营的屠杀中心取代了别动队,成为大规模屠杀的主要方式。在战时被杀害的犹太人总数估计在550万至600万间,包括超过100万儿童。1,200万人被迫参加劳动。 德国国民(虽然日后有诸多否定)对于这一状况有所了解;从占领区回来的士兵会报告他们的所见所为。埃文斯认为大多数德国人不支持屠杀。一些波兰人试图营救或藏匿剩下的犹太人,波兰地下组织成员则将这一状况传达给了伦敦的流亡政府。 在消灭犹太人之外,纳粹同时还计划实施飢餓計畫,通过制造饥荒使占领地区的人口减少3,000万。食物供给将会被转移给德国军队和德国平民。城市将被夷为平地以使其回归森林或为德国殖民者重新定居。饥饿计划和东方总计划将一并使八千万名苏联人死于饥荒。这些部分实现的计划使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死亡。 社会 教育 |
長刀之夜(清除衝鋒隊內的異議人士) 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事件為中心) 經濟政策 停止為一戰失敗的戰爭賠償(納粹黨上台以後不承認任何賠款)。 控制工會(經濟大蕭條時,失業人口激增,失業率高達40%。由亞爾馬·沙赫特領導時,草擬了一項新經濟政策:因當時工會為共產主義者與共產黨容易控制之地帶,而因著納粹黨的反共意識形態,他們的新經濟政策之一即由政府控制工會並實施嚴密的薪水控制,以控制工会、禁止工人涨薪的訴求、禁止工人串聯罢工等活動。此外,為了避免商业失败,此经济政策尚包括了一系列对於民間企业的控制,例如禁止企业解雇工人等,使德国经济开始回溫,並且在数年后达成零失业率的成绩)。 重新建軍(研究國防科學,扶植國防工業)。 開展大型工程(高速公路的概念便是此時創造的;短時間內,失業人口大幅下降,由600萬減至200萬)。 經典納粹主義 納粹主義來自於德語「国家社會主義」的縮寫,奉行国家至上的极权主义和種族主義理念,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觀點和極端思想:反猶太主義、優生主義、反同性戀以及限制与其意識形態相反的宗教自由。它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民族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一人掌握。提倡國家須由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自上至下,按「领袖原则」来管理。它倡導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必須作為德國「民族社會主義運動」的根基,崇尚領袖權威與集體武力。 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宣扬种族优越论,认为雅利安人種乃最优秀的、对人类进步唯一有贡献的民族。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和消灭“劣等种族”,以實現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在意识形态方面,給予明确的准则为基础以自其他民族區分出來,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歧视与之不同的民族。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相信世界乃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於是必須实行对外扩张,力求經由戰爭的手段以取得生存空间,建立民族在世界上的主宰权。 「納粹」的民族意識型態逐漸形成於1930年代,成為特屬於政治與經濟上的極端国家资本形態。它的極端性體現在軍國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型態上,並在政治上表現出法西斯獨裁專制統治,是一個建立在高度壟斷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本質上,「民族社會主義」的意识形态就是民族霸權主義。 種族問題與大屠殺 納粹政權的特點是在政治上力主要控制住全體社會的一切方面:一體化,以縮減和消除貧富差距為目標,重整德國上下,將黨組織編入社會各體系,如勞動陣線與其他從屬於黨組織的全國與地方社團。並且,以追求種族(雅利安人種、北歐人種)、社會和文化的“純淨化”。納粹黨透過迫害其認定為不純的事物来達到目的,特别是針對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客(如威瑪共和國、共產黨等等)。這一時期的政治反對派,参見德國抵抗運動。 這種迫害在政權的最後幾年中,達到巔峰。大約600萬犹太人、超過千萬南斯拉夫人及各種的其他人種被有組織地殺害。此一種族滅絕的行為,在英語中稱為Holocaust(意即“大屠殺”),在希伯來語中稱為Shoah,而納粹則委婉的在德語中稱之為“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一般稱殺死犹太人為“最終解決”)。 親衛隊 納粹黨編-{制}-了一支混雜各項職能的“菁英組織”:親衛隊,其中包含準宗教職能、情報機構職能、準警察職能的武裝力量(稱作“武裝親衛隊”等。這支部隊原本由經過嚴格挑選且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後期隨著局勢惡化而成分混雜),為納粹武裝力量中的菁英,「親衛隊」在二戰後期常在戰局裡充當支援德軍的角色。 歷任領導人 選舉成绩 参考文献 参见 納粹德國 納粹主義 民族社會主義 希特勒 | 納粹政權的特點是在政治上力主要控制住全體社會的一切方面:一體化,以縮減和消除貧富差距為目標,重整德國上下,將黨組織編入社會各體系,如勞動陣線與其他從屬於黨組織的全國與地方社團。並且,以追求種族(雅利安人種、北歐人種)、社會和文化的“純淨化”。納粹黨透過迫害其認定為不純的事物来達到目的,特别是針對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客(如威瑪共和國、共產黨等等)。這一時期的政治反對派,参見德國抵抗運動。 這種迫害在政權的最後幾年中,達到巔峰。大約600萬犹太人、超過千萬南斯拉夫人及各種的其他人種被有組織地殺害。此一種族滅絕的行為,在英語中稱為Holocaust(意即“大屠殺”),在希伯來語中稱為Shoah,而納粹則委婉的在德語中稱之為“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一般稱殺死犹太人為“最終解決”)。 親衛隊 納粹黨編-{制}-了一支混雜各項職能的“菁英組織”:親衛隊,其中包含準宗教職能、情報機構職能、準警察職能的武裝力量(稱作“武裝親衛隊”等。這支部隊原本由經過嚴格挑選且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後期隨著局勢惡化而成分混雜),為納粹武裝力量中的菁英,「親衛隊」在二戰後期常在戰局裡充當支援德軍的角色。 歷任領導人 選舉成绩 参考文献 参见 納粹德國 納粹主義 民族社會主義 希特勒 大德意志 新纳粹 修卡 卐 外部連結 希特勒與納粹主義:邸文,2005年6月25日在涵芬樓的講演 德国已解散政党 1919年建立的政黨 1919年德國建立 1945年解散的政黨 1945年德國廢除 |
该式可以理解为弹簧在压缩过程中逐小段做负功的极限累加,数学上就是作用力对作用距离的定积分(注意势能恒为正值)。 势能函数在 平面内是一段抛物线。随着弹簧沿方向变形(无论拉伸还是压缩),势能相应增加。非平衡状态时的势能总是高于平衡状态()时的势能。所以弹簧力的作用总是使系统向势能减少的方向运动,正如在半山上的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要往山下(重力势能小的地方)滚一样。 如果将一块质量悬挂在这样一个弹簧的末端,然后对它施加一个轴向扰动(可以是敲打或拉开一段距离突然松手),质量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将会以下列固有角频率(又称共振角频率)开始振动: 若要对处于三维应力状态下的材料进行描述,需要定义一个包含81个弹性常数的四阶张量 以联系二阶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又称格林张量)。 由于应力张量、应变张量和弹性系数张量存在对称性(应力张量的对称性就是材料力学中的剪应力互等定理),81个弹性常数中对于最一般的材料也只有21个是独立的。 由于应力的单位量纲(力/面积)与压强相同,而应变是无量纲的,所以弹性常数张量中每一个元素(分量)都具有压强的量纲。 对于固体材料大变形力学行为的描述需要用到新胡克型固体模型(neo-Hookean solids)和Mooney-Rivlin型固体模型。 各向同性材料 胡克定律的张量形式 (在牛顿流体中的类比参见粘性词条。) 各向同性材料(isotropic materials,也译作等向性材料)顾名思义就是(力学)性能沿空间中不同方向不发生变化的材料。显然描述这种材料的物理方程的形式不应随坐标系的旋转而改变。材料内部的应变张量也应该是对称的。由于任何张量的迹都是一个与所选坐标系无关的量,所以可以完备地将一个对称张量分解为一个常张量(即除主对角线上的分量以外均为0的张量)和一个迹为0的对称张量之和。即: 其中是一个二阶单位张量(通过克罗内克δ记号来定义)。上式右边第一项是一个常张量,称为应变张量的静水压分量;右边第二项是一个迹为0的对称张量,称为剪应变分量。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胡克定律最普遍的形式是将应力张量写成上述两个应变张量分量的线性组合: 式中K称为体积模量,是材料的剪切模量。 利用弹性力学理论中的弹性常数和实际工程应用中使用的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以上的关系还可写成其他形式,譬如下面这组方程用应力张量来表示了应变张量: 式中称为杨氏模量,为泊松比。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材料模型,这种材料有三个互相正交的材料对称面;其三维胡克定理可以用矩阵表示为 此式中独立的材料常数为9个。 注意式中三个剪切应力和三个剪切应变的顺序,不同教科书可能会不同的选择。 各向同性材料也是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一种特例,即有无数个对称平面的情况。这时独立材料常数只有个,即杨氏模量和泊松比。 参见 杨氏模量 参考文献 [1] Y. C. Fung (冯元桢), Foundations of Solid Mechanics,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1965 [2] A.C. Ugural, S.K. Fenster, | 如果将一块质量悬挂在这样一个弹簧的末端,然后对它施加一个轴向扰动(可以是敲打或拉开一段距离突然松手),质量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将会以下列固有角频率(又称共振角频率)开始振动: 若要对处于三维应力状态下的材料进行描述,需要定义一个包含81个弹性常数的四阶张量 以联系二阶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又称格林张量)。 由于应力张量、应变张量和弹性系数张量存在对称性(应力张量的对称性就是材料力学中的剪应力互等定理),81个弹性常数中对于最一般的材料也只有21个是独立的。 由于应力的单位量纲(力/面积)与压强相同,而应变是无量纲的,所以弹性常数张量中每一个元素(分量)都具有压强的量纲。 对于固体材料大变形力学行为的描述需要用到新胡克型固体模型(neo-Hookean solids)和Mooney-Rivlin型固体模型。 各向同性材料 胡克定律的张量形式 (在牛顿流体中的类比参见粘性词条。) 各向同性材料(isotropic materials,也译作等向性材料)顾名思义就是(力学)性能沿空间中不同方向不发生变化的材料。显然描述这种材料的物理方程的形式不应随坐标系的旋转而改变。材料内部的应变张量也应该是对称的。由于任何张量的迹都是一个与所选坐标系无关的量,所以可以完备地将一个对称张量分解为一个常张量(即除主对角线上的分量以外均为0的张量)和一个迹为0的对称张量之和。即: 其中是一个二阶单位张量(通过克罗内克δ记号来定义)。上式右边第一项是一个常张量,称为应变张量的静水压分量;右边第二项是一个迹为0的对称张量,称为剪应变分量。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胡克定律最普遍的形式是将应力张量写成上述两个应变张量分量的线性组合: 式中K称为体积模量,是材料的剪切模量。 利用弹性力学理论中的弹性常数和实际工程应用中使用的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以上的关系还可写成其他形式,譬如下面这组方程用应力张量来表示了应变张量: 式中称为杨氏模量,为泊松比。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材料模型,这种材料有三个互相正交的材料对称面;其三维胡克定理可以用矩阵表示为 此式中独立的材料常数为9个。 注意式中三个剪切应力和三个剪切应变的顺序,不同教科书可能会不同的选择。 各向同性材料也是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一种特例,即有无数个对称平面的情况。这时独立材料常数只有个,即杨氏模量和泊松比。 参见 杨氏模量 参考文献 [1] Y. C. Fung (冯元桢), Foundations of Solid Mechanics, |
4月3日—— 托米·哈斯,德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楊清順,花式撞球運動的職業選手。 4月4日——楊宗緯,台灣歌手。 4月5日——弗兰齐斯卡·范阿尔姆齐克,德国游泳运动员。 4月10日——MC HotDog(姚中仁),台灣饒舌歌手。 4月15日——路易斯·馮西,波多黎各歌手。 4月19日——方杰,香港填詞人。 4月22日——戴佩妮,馬來西亞創作型華語女歌手。 4月23日——何展有,香港傳道人。 5月 5月3日——孫樂欣,台灣製作人。 5月4日—— 陳鍵鋒,香港演員。 小野大輔,日本聲優。 5月5日——林燕玲,香港女主播。 5月7日——肖恩·馬里昂,美國職業籃球員。 5月8日——张佑赫,韩国艺人。 5月9日——李富玉,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行車運動員。 5月12日—— 石黑彩,日本歌手。 莊景賀,台灣棒球選手。 5月13日——邁克·畢比,美國職業籃球員。 5月14日——孫芸芸,台灣時尚名媛。 5月19日——新井健二,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5月20日—— 任啟邦,香港大埔區區議員 永井大,日本演员。 5月22日——謝穎穎,中國主持人。 6月 6月6日——王子菘,台灣棒球選手。 6月7日——林韋君,台灣演員。 6月8日——殷志源,韩国歌手。 6月12日——謝炘昊,台灣知名主持人,歌手,演員。 6月14日——徐熙娣,台灣知名主持人,歌手,演員。 6月16日——梁靜茹,馬來西亞歌手。 6月17日——郭岱詠,台灣棒球選手。 6月18日——王勵勤,中國乒乓球運動員。 6月19日——德克·诺维茨基,德國職業籃球員。 6月20日——弗兰克·兰帕德,英国足球运动员。 6月22日——戴愛玲,台灣歌手。 6月24日——路易斯·加西亞,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6月24日——中村俊輔,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7月 7月3日——璜·瑞維拉,美国棒球选手。 7月7日——米希亞,日本女歌手、作曲家。 7月10日——小泉孝太郎,日本演員。 7月12日—— 陳佳楓槭小楓,台灣網路作家。 劉濤,中國演員 7月16日——付天余,中國女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7月18日——梅麗莎·特里奧,法國記者,新聞主持人。 7月22日—— 長谷川京子,日本模特兒、演員。 王楠,中國男子射擊運動員。 蘇婉濃·孔迎,泰國女演員。 7月23日——孫燕姿,新加坡歌手。 7月25日——露薏絲·布朗,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 7月27日——潘蔚林,香港新聞主播 8月 8月1日——李菁,相聲演員。 8月3日—— 余進德,台灣棒球選手。 蔡淳佳,新加坡歌手。 8月6日——彭政閔,台灣棒球選手。 8月7日—— 楊思琦,香港無綫電視演員。 吳建豪,台灣演員、歌手。 8月9日——奧黛莉·朵杜,法國電影演員。 8月10日——姚嘉妮,香港女演員。 8月11日—— 李璧琦,香港演員。 秦海璐,中國演員。 8月12日——曾翊誠,台灣棒球選手。 | 8月12日——曾翊誠,台灣棒球選手。 8月16日——伏明霞,中國跳水選手。 8月17日——林嘉欣,台灣演員,歌手。 8月23日——科比·布莱恩特,美國篮球运动员(2020年逝世)。 8月25日——九把刀,台灣作家。 9月 9月9日——肖恩·巴蒂爾,美國籃球員。 9月11日——張詠妍,香港主持人。 9月14日——柳翰雅,台灣女歌手。 9月18日——森薰,日本女性漫畫家。 9月19日——周群達,香港、台灣演員。 9月20日——路芙,新城電台主持人。 9月22日——黃長興,香港無綫電視演員。 9月25日——沈星,中國電視節目女主持人。 9月27日——有銘兼久,日本棒球選手。 10月 10月1日——烏青,中国先鋒詩人,小說家,影像作者。 10月2日—— 濱崎步,日本女歌手。 王宗堯,香港男演員。 10月4日——吳佩慈,台湾女艺人。 10月6日—— 王淏,艺名“月亮姐姐”,中国中央電視台少兒節目主持人。 劉洋,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高國慶,台灣棒球選手。 10月7日——馮紹峰,中國大陸男演員。 10月9日——許琡婷,台灣新聞主播、旅遊節目主持人。 10月13日——傑梅因·奧尼爾,美國職業籃球員。 10月16日——張達倫,香港男演員。 10月18日——白石稔,日本男性聲優。 10月21日——乙一,日本男性作家。 10月22日——張志強,台灣棒球選手。 10月23日—— 約翰·雷基,美國棒球选手。 王楠,中國乒乓球運動員。 10月25日——高樹瑪利亞,日本演員。 10月27日—— 林益如,台灣新聞主播。 小西真奈美,日本演員。 10月30日——徐潔兒,台灣歌手、演員。 11月 11月3日——范逸臣,台灣歌手、演員。 11月4日——李偉健,香港男演員、健身教練及漫畫家 11月13日——許瑋倫,台灣演員(2007年逝世)。 11月14日—— 林聖凱,台灣棒球選手。 劉芙豪,台灣棒球選手。 11月16日——陳詩欣,台灣跆拳道選手。 11月21日——宋芝齡,韓裔香港電視節目主持、電視演員。 11月23日——趙駿亞,台灣演員。 11月24日——李晨,中国演员。 11月26日——福山潤,日本配音員。 12月 12月5日——許文雄,台灣棒球選手。 12月7日——蔡妍,韩国流行歌手。 12月11日——陳智弘,台灣棒球選手。 12月14日——黃嘉樂,香港演員。 12月18日——余文彬,台灣棒球選手。 12月20日—— 陽東益,台灣棒球選手。 侯佩岑,臺灣女藝人、前新聞主播。 12月23日——矢田亞希子,日本演員。 12月24日——楊儒門,台灣的「白米炸彈犯」。 逝世 诺贝尔奖 物理:彼得·卡皮查(Pyotr Kapitsa),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oodrow Wilson) 化学:彼得·米切尔(Peter D. Mitchell) 生理和医学:沃納·亞伯(Werner Arber),丹尼爾·那森斯(Daniel Nathans)和汉密尔顿·史密斯(Hamilton O. Smith) 文学: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和平: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Anwar as-Sadat)和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 经济: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 奥斯卡金像奖 (第51届,1979年颁发)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猎鹿人》(The Deer Hunter)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迈克尔·西米诺(Michael Cimino)《猎鹿人》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乔恩·沃伊特(Jon Voight)《归来》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简·方达(Jane Fonda)《归来》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克里斯托弗·沃肯(Christopher Walken)《猎鹿人》 |
1953年:凱斯琳·甘迺迪,美國電影監製、剪輯師 1954年:亨克·滕卡特,荷蘭足球教練 1954年:李秀明,中國女演員 1956年:管碧玲,台灣立法委員 1958年:雷賈·高斯奈,美國電影導演、剪輯師 1960年:劉瑞琪,台灣演員 1962年:费利西蒂·赫夫曼,美國女演員 1962年:吳剛,中國男演員 1963年:雅子,日本皇太子德仁妃,日本紅十字會名譽副總裁 1966年:陸天娜,美國紐約州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 1967年:積臣·杜薩爾,英格蘭足球員 1967年:約夏·貝爾,美國小提琴家 1968年:寇特·安格,美國職業摔角手、演員 1968年:布萊恩·貝爾,美國樂團音樂家 1969年:比森特·利扎拉祖,法國足球運動員 1970年:黃志強,香港足球運動員 1970年:凱拉·狄奧果笛,美國歌手、詞曲創作人、專輯製作人 1971年:謝佼娟,台灣女性配音員 1972年:玲子·艾爾斯沃斯,美國女演員 1972年:特雷·庫爾,德國龐克搖滾團體年輕歲月鼓手 1972年:法布里斯·桑托羅,法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1973年:林曉培,台灣女歌手 1973年:莫哈末凯鲁丁,马来西亚原产业部长、登嘉楼瓜拉尼鲁斯县国会议员 1973年:史黛西·艾布拉姆斯,美國政治人物、律師、小說家、作家 1975年:張曉龍,中國男演員 1976年:裴秀彬,韓國男演員 1978年:傑西·麦特卡爾菲,美國演員 1978年:奇太映,韓國男演員 1978年:加斯頓·高迪奥,阿根廷職業網球運動員 1979年:奧麗維亞,日本女歌手 1979年:羅美玲,台灣女歌手 1979年:陳好,中國女演員、歌手 1979年:韓瑜,台灣演員 1979年:長谷優里奈,日本女性聲優 1980年:高橋一生,日本男演員 1980年:西蒙·黑爾貝格,美國喜劇演員 1981年:迪雅·梅莎,印度女藝人 1981年:馬爾迪·菲什,美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1982年:劉庭羽,中國女演員 1983年:謝美伊·碧福特,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4年:胡盈禎,台灣演員、主持人 1984年:李依瑾,台灣演員 1985年:李思雅,香港藝人 1987年:麥特·拉托斯,美國大聯盟投手 1987年:唐藝昕,中國女演員 1988年:卡瓦多·阿萨莫阿,迦納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9年:鄭熹哲,韓國男子偶像團體ZE:A成員 1991年:崔珉豪,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HINee成員 1995年:麥琪拉·瑪隆妮,美國女子體操運動員 1995年:金娜炫,韓國女子偶像團體SONAMOO成員 1996年:黃珈熙,韓國女子偶像團體本月少女成員 1997年:陳廷軒,台灣男演員 2003年:申有娜,韓國女子偶像團體ITZY成員 2004年:張禮恩,韓國女子偶像團體STAYC成員 2004年:尼科·帕克,英國女演員 2005年:西村力,韓國男子偶像團體ENHYPEN成員 | 1975年:張曉龍,中國男演員 1976年:裴秀彬,韓國男演員 1978年:傑西·麦特卡爾菲,美國演員 1978年:奇太映,韓國男演員 1978年:加斯頓·高迪奥,阿根廷職業網球運動員 1979年:奧麗維亞,日本女歌手 1979年:羅美玲,台灣女歌手 1979年:陳好,中國女演員、歌手 1979年:韓瑜,台灣演員 1979年:長谷優里奈,日本女性聲優 1980年:高橋一生,日本男演員 1980年:西蒙·黑爾貝格,美國喜劇演員 1981年:迪雅·梅莎,印度女藝人 1981年:馬爾迪·菲什,美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1982年:劉庭羽,中國女演員 1983年:謝美伊·碧福特,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4年:胡盈禎,台灣演員、主持人 1984年:李依瑾,台灣演員 1985年:李思雅,香港藝人 1987年:麥特·拉托斯,美國大聯盟投手 1987年:唐藝昕,中國女演員 1988年:卡瓦多·阿萨莫阿,迦納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9年:鄭熹哲,韓國男子偶像團體ZE:A成員 1991年:崔珉豪,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HINee成員 1995年:麥琪拉·瑪隆妮,美國女子體操運動員 1995年:金娜炫,韓國女子偶像團體SONAMOO成員 1996年:黃珈熙,韓國女子偶像團體本月少女成員 1997年:陳廷軒,台灣男演員 2003年:申有娜,韓國女子偶像團體ITZY成員 2004年:張禮恩,韓國女子偶像團體STAYC成員 2004年:尼科·帕克,英國女演員 2005年:西村力,韓國男子偶像團體ENHYPEN成員 逝世 1437年:西吉斯蒙德,神圣罗马皇帝(1368年出生) 1669年:教宗克勉九世,羅馬主教(1600年出生) 1793年:勃利夫人,法國貴族(1749年出生) 1882年:李善蘭,中国數學家(1810年出生) 1916年:夏目漱石,日本作家(1867年出生) 1937年:辜顯榮,台灣商人,在乙未割臺時以臺北士紳名義接應日本軍進入臺北城而知名(1866年出生) 1937年:易安华,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将领(1900年出生) 1942年:柯棣华,印度医生(1910年出生) 1956年:查爾斯·賈克林,英國麵包師,鐵達尼號首席麵包師(1878年出生) 1967年:潘光旦,社会学家(1899年出生) 1970年:阿爾喬姆·米高揚,苏联飞机设计师、米格飞机之父(1905年出生) 1993年:尹清楓,台灣武獲室執行長(1946年出生) 1995年:凱薩琳·威,美國物理學家(1902年出生) 2003年:柯受良,台灣演員、特技人(1953年出生) 2012年:鄧紹斌,香港要求安樂死人物(1969年出生) 2015年:野坂昭如,日本作家、歌手、作詞家、政治人物,代表作《螢火蟲之墓》(1930年出生) 2017年:井莉,台灣女演員(1945年出生) 2018年:威廉·布魯姆,美國記者、作家(1933年出生) 2021年:洪流,臺灣男演員(1935年出生) 2022年:約瑟夫·基廷格,美國空軍退役上校(1928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国际反腐败日 世界足球日 :軍人節 :獨立日 |
《清朝野史大觀》、古稀老人的《多爾袞軼事》、蔣良騏《東華錄》、《張蒼水全集》中張煌言的《建夷宮詞》都有“太后下嫁”一說,即多爾袞按照清兵入关(建州女真)前的妻寡嫂的风俗娶了皇太极永福宫莊妃,即顺治帝生母孝莊文皇后,同时孝莊文皇后也为了稳住多爾袞,避免其权势野心膨胀危及顺治帝的皇位。此一觀點在近代史學界裡雖有人正面認同,也有學者如阎崇年等人認為此乃當時漢人為抹黑滿清皇室而造的謠言,至今她是否下嫁於多爾袞仍是個謎。 多爾袞一生則有妻妾十人。多部文藝作品如小說或電視劇,都把多爾袞正妻博爾濟吉特氏定位为孝莊文皇后之妹,但事實上两人僅是同族並非親姊妹。 家族 妻妾 多爾袞一生所娶妻妾中有明确记录的共有十一人。后金时代,贵族奉行一夫多妻多妾制,可有多位福晋。所称继福晋者,并非丧妻再娶的继室。最早的纪录是多爾袞12岁时,于天命九年(1624年)五月所娶的吉桑阿爾寨之女。另外,改嫁给皇太极的林丹汗遗孀窦土门福晋所抚养的蒙古女子淑侪,被皇太极许给多尔衮。两人在崇德五年(1640年)成婚。其后关于淑侪的记载不详,是否为其中某位妻妾已无法考证。 除此之外,《世祖章皇帝實錄》曾提及睿王毀壞太祖太宗定例,於八旗遴選美女,取入伊家,又遣使於新服喀爾喀處,求取有夫之婦,未知八旗美女和喀爾喀有夫之婦是哪位妻妾。 兒女 東莪:側福晉李氏所生,為多爾袞唯一的親生子女。 多爾博:多爾袞同父同母弟多鐸第五子,過繼給多爾袞為子,非多爾袞親生。 據正史記載,多尔衮只在松锦之战前生得一女,没有男系后代。2005年,廣州一名男子曾自稱是多爾袞的第十世孫,並聲稱多爾袞被摘廟號後,家族一直不敢张扬,但滿族專家及愛新覺羅族後人均公開質疑其真確性。 影视形象 注释 延伸阅读 參考文献 引用 来源 《清代傳記叢刊》(017、018、048、089、096、106、195) 參見 | 據正史記載,多尔衮只在松锦之战前生得一女,没有男系后代。2005年,廣州一名男子曾自稱是多爾袞的第十世孫,並聲稱多爾袞被摘廟號後,家族一直不敢张扬,但滿族專家及愛新覺羅族後人均公開質疑其真確性。 影视形象 注释 延伸阅读 參考文献 引用 来源 《清代傳記叢刊》(017、018、048、089、096、106、195) 參見 满清大屠杀、清初六大弊政 睿亲王 普度寺(北京多尔衮府邸旧址) 14 1 清朝追尊皇帝 |
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开启,玉皇预处理厂也在同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西湖水质开始改善。2009年至2015年,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努力下,西湖水专项工程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水质逐渐恢复到饮用水III类标准。 山水 一山(孤山)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 中山公园原为清代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代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西泠印社创办于1904年,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二塔(雷峰塔、保俶塔) 雷峰塔原名皇(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顶上,为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塔身。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山顶,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毁坏六次重建。是西湖宝石流霞景观所在,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之说。 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小瀛洲(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现在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岛上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当时所在位置与现在不同。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湖心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 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 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 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風”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風月无边”。因岛屿面积较小,目前只对手划船游客开放。 阮公墩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目前为生态岛,不对游客开放。 三堤(白堤、苏堤、杨公堤)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断桥(详见“断桥残雪”)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为了保护断桥和锦带桥不受来往车辆重压和撞击,现自断桥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机动车通行。所有来往孤山的车辆必须通过西泠桥出入。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 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 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1950年,有关部 门加高加宽堤身,并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现苏堤禁止机动车(电动旅游车除外)通行。 杨公堤又称“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于苏堤,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杨公堤在西湖西进工程中,恢复了相对于苏堤的“里六桥”: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和浚源。现杨公堤路面较宽,设有双向单车道,中间加以绿化隔离带,沿路主要为宾馆及疗养院等设施。主要景致有盖叫天墓、郭庄、刘庄、乌龟潭、茅家埠等。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麯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 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對偶整齐(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麯院風荷」、「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九溪烟树等。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見對偶。譬如,「九溪烟树」對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玉皇飞云」與「宝石流霞」、「龙井问茶」與「虎跑梦泉」、「黄龙吐翠」與「阮墩环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三评西湖十景”和名称征集,灵隐寺等一批景点入围,成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点中既有千年古刹灵隐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复重建的文化景观钱王祠、万松书院等。 环湖街道 西湖周边的街道马路是将西湖与杭州市区紧密连接的纽带,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和名胜古迹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湖景区的景色内涵。环湖一周,按顺时针方向,道路分别为:北山街、湖滨路、南山路、杨公堤(又称西山路)。 北山街:东至昭庆寺少年宫和环城西路,西至灵隐路,因路沿西湖北山之麓得名,全长3098米,宽15米。旧名为岳王路、北山路、白沙路、静江路、环湖北路等。2011年起改为现名。北山街蜿蜒于葛岭和栖霞岭山麓,并在西湖沿岸种植大片绿地公园,是西湖周边车辆密度最大的道路之一。北山街北侧自古建有大批私人别墅和宾馆,建筑风格多样,是杭州名人旧居建筑较为集中的街区。自东向西,著名的建筑有:望湖楼、蒋经国旧居、省庐(别名竹隐别墅)、静逸别墅(张静江建)、坚匏别墅、新新饭店、秋水山庄(史量才建)、春润庐(宋春舫建)、抱青别墅、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香格里拉酒店、赵无极祖居、黄宾虹故居、林风眠旧宅等。北山街也是著名的赏荷胜地,每逢夏季,断桥附近和放鹤亭对面的水面荷香阵阵,吸引了大批游人的到来。 湖滨路:南起解放路西端,北至北山街。其址原为杭州西城墙,民国初城墙被拆,改为马路。湖滨路沿湖一侧为湖滨公园,从南至北分别为一公园到六公园。湖滨路东侧为繁华的商业区,建有大量饭店酒肆,如知味观、太子楼、杭州酒家等。每逢旅游旺季,湖滨一带游人如织,摩肩接踵。2003年,在湖滨路和西湖湖底建成湖底隧道,直接连通环城西路和南山路、解放路,极大地缓解了湖滨地区的交通压力。而湖滨路面也进行大规模改造,沿湖一带变为步行街,附近建有高档宾馆和品牌服装街等。 南山路:北起解放路西端,在长桥公园南折,于杨公堤处西接虎跑路,约长2500米。旧名涌金路、膺白路、南屏路、环湖南路等。南山路路面宽阔,沿湖一侧有涌金公园、柳浪闻莺、长桥公园、雷峰塔、净慈寺、钱王祠、花港观鱼、太子湾等景点。另外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故居、杭州碑林、浙江美术馆、勾山樵舍(陳端生祖居)、茅以升旧居、澄庐、西湖天地等建筑为南山路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街道两侧也集中了大量咖啡馆、酒吧、茶屋。 杨公堤:南起南山路西端,北至北山街西端。因位于西湖以西,又称西山路。今存流金、卧龙诸桥。 人文 宗教艺术 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在吴越国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文学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 楹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黄文中《孤山西湖天下景亭》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徐氏女《岳王庙》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陈曾洛《西泠桥畔慕才亭》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处士领湖山。——林则徐《放鹤亭联》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俞樾《九溪十八涧》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董其昌《飞来峰下冷泉亭》 诗词(节选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江南忆》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潘阆《忆余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散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白居易《冷泉亭记》“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大见于斯泉也。”——苏轼《六一泉铭》“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袁宏道《春游西湖》“西湖尤有土产一样,名曰刺菱儿,童子以划船采取,剥而卖之。形同菱角,大如蚕豆,其味鲜美,此亦世所仅有之物也。”——范祖述《西湖探梅》“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西湖就像是一位“二八佳人体似酥”的狐狸精,所以杭州决出不出好子弟来。”——郁达夫《杭州》“论山水的秀丽,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别有一种醉人处,叫人不能不生爱。”——徐志摩《丑西湖》“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余秋雨《西湖梦》 小说 《西湖二集》,(明·周楫编纂) 《再生缘》,陈端生著 《茶人三部曲》,王旭烽著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冯梦龙《警世通言》收录 戏剧 《玉禅师》,徐渭著,取材于《西湖游览志》 《雷峰塔传奇》,蕉窗居士撰 《义妖传》(弹词),著者不明 神话故事 《白娘子传奇》 艺术 两宋时期,皇家画院的发展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而作为南宋首都之杭州,也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山水画家。这些画家对于近在眼前的西湖也留下了众多名作。以下列举部分名画家及其作品: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西湖山水画卷; 夏珪:《西湖柳艇图》; 李嵩:《西湖图》; 陈清波:《断桥残雪图》、《雷峰夕照图》等; 王原祁:《西湖十景图》; 董浩:《西湖十景图》。 由于吴越国及其他各代对佛教大力尊崇,西湖周边群山中多有庙宇古刹和佛像石刻,例如飞来峰石刻群、烟霞洞造像、慈云岭造像和天龙寺造像等。 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大陆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诞生于西湖湖畔,而名画家如丰子恺、潘天寿、黄宾虹、刘海粟、林风眠、方幹民、陆俨少、赵无极等都在西湖边长期生活作画。位于孤山一侧的著名金石篆刻团体西泠印社也聚集了一大批兼通金石美术书法的大师级艺术家,如吴昌硕、沙孟海、王个簃、程十发、赵朴初等。 劉鉞在《左杭州、右巴黎—西湖畫派六人集論》一書中提出「西湖畫派」一說,其核心人物為林風眠、吳大羽、方幹民、趙無極、朱德群和吳冠中六人。他們都是民國時期以浙江美術學院為基地的藝術大師。 2007年起,印象·西湖开演,截至2018年累计演出3000场,接待观众290万人次,还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项目之一。 民间传说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苏小小》。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 名人故居及墓葬 自明清以来,西湖周边就建有众多名人富豪的别墅庄园,其中许多建筑在建筑学、园林学和历史学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园林 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汪庄(现为西子国宾馆)、郭庄(又名汾阳别墅)、坚匏别墅。 别墅 澄庐(蒋介石行辕)、膺白楼(黄郛旧居)、春润庐(宋春舫别墅)、秋水山庄(史量才旧居)、孤云草舍(朱家骅官邸)、静逸别墅(张静江旧居)、俞楼(俞樾故居)、寂庵(杜月笙别墅、现为印石博物馆)、罗苑(原为犹太富商哈同别墅,现为平湖秋月)、蒋经国旧居、黄宾虹故居等。 宾馆 新新饭店、大华饭店、杭州香格里拉酒店。 西湖周边立有多位历史人物的墓穴、衣冠冢或宗祠。墓葬主人包括:林和靖、苏小小、武松、岳飞、牛皋、钱鏐、于谦、张苍水、俞樾、苏曼殊、章太炎、秋瑾、陈夔龙、史量才、陈布雷等。清代袁枚有诗云:“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体现了西湖与历史英雄人物的特殊关系。岳飞、于谦、张苍水被称为西湖三杰。 游船 西湖游船有电动船、手划船、自划船、脚踏船等种类。大中型电动船由西湖游船公司经营,一般包括游小瀛洲、湖心亭两岛的门票。游船公司拥有各类大小船只370余款,其中有宋代风格的豪华画舫游船和中型游览船等。手划包租船是由船夫或船娘手划的小船,一般限乘6人。船夫一人坐在船尾,手摇船橹,向游客介绍西湖的景色。 参见 颐和园 昆明湖 惠州西湖 颍州西湖 瘦西湖 | 1924年9月25日,有近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长期遭盗挖而倒塌,引发社会舆论。鲁迅为此还特地两度撰文 评论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无实。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总计达2千余万人次。博览会会址设在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等沿湖地区,旨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除全国一千多个代表团外,还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尼等国组团参观,为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1937年3月下旬,蒋介石与周恩来在西湖边的烟霞洞举行秘密会谈,商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史称“西湖会谈”。 1949年至20世纪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杭州市人民政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风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公园,改建玉泉观鱼、涌金公园,整修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三潭印月、湖心亭等风景点,修筑环湖西路(西山路)、龙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国游客1,400-{zh-hans:余;zh-hant:餘}-人,港澳同胞2,300-{zh-hans:余;zh-hant:餘}-人,国内游客500-{zh-hans:余;zh-hant:餘}-万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青睐。这其中尤以毛泽东经常下榻的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汪庄(现为西子国宾馆)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现为浙江宾馆)最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泽东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2年2月末,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刘庄的八角亭内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后,来西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宾、港澳同胞共计5.3万人次,国内游客约有600万人次。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8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 此后,杭州政府修复灵隐寺、天竺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迹,扩建虎跑等名胜,新建麯院风荷等公园,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创办仿古游乐活动,还办起夜花园、音乐夜市等夜游活动。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很难畅行。1951年,杭州市启动疏浚西湖工程,全面疏浚治理西湖,至1954年,工程已全部实行机械化操作。1976年,国家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此外,杭州市政府还对西湖湖墈进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后总长度达29,800米,为西湖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驳墈。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1978年至1985年期间,西湖还进行了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 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正式名称为“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此后,西湖博览会被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1世纪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项整治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被启动。首先是“西湖南线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对西湖南线的四大公园(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进行整合。拆除了杭州少年儿童公园的全部游乐设施,并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开挖水系2.6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四大公园均实现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杭州西湖是中国首家也是至今少有的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从此,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西进工程”(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等共计70公顷的水面面积,并与西里湖互相沟通,改善和复原了周边的生态湿地。目前,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上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新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起,沿白沙路、圣塘闸、环城西路、湖滨路至二公园的沿湖地带,工程将湖滨机动车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为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区腹地,为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通过本次整治,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家旅游的风格。2003年起,靠近湖滨路与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乐喷泉系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赏。 2004年国庆节起,杭州花圃、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公园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加上2002年开放的南线四大公园,西湖沿线成了开放式大公园。2009年3月20日,太子湾公园免费对游客开放。2014年1月,杭州市政府开始对西湖景区在内的高档会所等服务场所展开关停整改等专项行动。 列入世界遗产 1999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为西湖申遗,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向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杭州西湖”作为中国2011年申报项目。 201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目录的景观范围共计3322.88公顷(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等其他文化史迹均在这个景观范围之内),缓冲区7270.31公顷,列入的依据标准包括(ii)(即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iii)(即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vi)(即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2020年6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将6月24日(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日)定为“杭州西湖日”。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继江山江郎山(中国丹霞的一部分)后,省内的第二处世界遗产。 地质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代《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民国9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面积要比现在大,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受到现代科学考察的质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现在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生态 植物 西湖周边的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一年四季,各类花卉不仅丰富了西湖的植物景观,也大大改善了杭州的环境质量。 桃花——西湖沿岸、苏堤、白堤等处,遍植柳树和桃树,形成了“一株杨柳一株桃”的代表性景观,另外夹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性植物。杭州桃花的花期一般为2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 荷花——杭州的传统食品有荷花糕,萧山跨湖桥遗址中曾出土莲子化石,至少在唐代之前就有人工种植荷花,宋代杨万里有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至2017年,西湖荷花种植区已有29个,栽植总面积有11万余平方米。根据常年统计,6月初西湖荷花开始绽放,6月底进入盛花期,一直绽放送香到8月底9月初。 桂花——桂花是杭州市花。诗人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说明早在唐代,桂花就在杭州出现。桂树被大量种植在西湖沿岸各大公园,尤其以新西湖十景的“满陇桂雨”和杭州植物园最负盛名。桂花可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种,以金桂、银桂为佳。每年中秋前后,丹桂飘香。腌制过的桂花和白糖拌在一起,即成了杭州传统食品之一的糖桂花。西湖桂花的花期一般从9月上旬开始,到11月初结束。 梅花——宋代在孤山隐居的“梅妻鹤子”林逋,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灵峰、孤山和西溪是古来杭州赏梅的三大胜地。每年1月底至2月中旬的春节期间为梅花的开花期。 西湖也引进种植了大量外来品种。杭州太子湾公园自1992年起引进了大量荷兰郁金香和日本樱花,成为一大新景观。上述两种花的开放时间为3月至4月末,郁金香主要在西湖南面的太子湾公园,樱花则分布在苏堤、柳浪闻莺等地点。此外,有花港观鱼的牡丹亭(牡丹花)、柳浪闻莺的中日不再战碑(樱花)和杭州花圃(兰花)等赏花景点。 动物 西湖周边有野鸭、翠鸟、锦鲤鱼等动物出现。花港观鱼和玉泉等处可见识到多种名贵的观赏鱼类,而柳浪闻莺的巨型网笼“百鸟天堂”中喂养着数十种飞禽,增添了西湖的生气。沿岸树木中有松鼠。2005年10月,随着西湖综合整治工程的完成,西湖第一次大规模人工引入水鸟群落,在北里湖水面放养了80只白天鹅。 水质及人工治理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蓄水量仅300余万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只能循航道行驶。1950年,国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国家投资计划。1951年,杭州市启动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工程于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达到1.808米,最深处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万立方米。挖出的淤泥填平昭庆寺、清波公园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18处。 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定期排入湖中,西湖水体遭受严重污染。此后,由于湖床泥土冲刷和沉积物的积累,湖水深度又降为1.47米。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后,湖水深度又上升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还对西湖湖墈进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后总长度达29,800米,为西湖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驳墈。 环湖污水截流工程于1978年开始筹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线,埋设污水管道17多公里,建污水泵站10座。西湖引水工程于1985年2月1日正式动工,1986年建成。引水工程从钱塘江闸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总贮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后,西湖水体透明度提高5至7厘米。2003年,历时四年的新一轮西湖疏浚工程完成,共疏浚346.9万立方米,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27米,水体能见度明显提高,并重新开挖了被湮没的茅家埠水域,水体容量由934万立方米增至1429万立方米。 西湖水质污染近年来不断加剧,此前多次被评为劣V类。2003年7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西湖水域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王力称,西湖水质污染的主要问题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有观点认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龙井茶区的化肥农药污染。 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开启,玉皇预处理厂也在同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西湖水质开始改善。2009年至2015年,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努力下,西湖水专项工程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水质逐渐恢复到饮用水III类标准。 山水 一山(孤山)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 中山公园原为清代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代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西泠印社创办于1904年,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二塔(雷峰塔、保俶塔) 雷峰塔原名皇(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顶上,为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塔身。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山顶,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毁坏六次重建。是西湖宝石流霞景观所在,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之说。 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小瀛洲(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现在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岛上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当时所在位置与现在不同。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湖心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 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 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 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風”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風月无边”。因岛屿面积较小,目前只对手划船游客开放。 |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國際關係馬克思主義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文库 異化 無條件基本收入 新馬克思主義 古典馬克思主義 後馬克思主義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世俗宗教 參考文獻 引用 来源 书籍 Jon Elster, An Introduction to Karl Marx. Cambridge, England, 1986. Michael Evans, Karl Marx. London, 1975. Robinson, Cedric J.: Black Marxism: The Making of the Black Radical Tradition, 1983, Reissue: Univ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魯道夫·拉梅爾 (1977) Conflict In Perspective Chap. 5 Marxism, Class Conflict, and the Conflict Helix '' Shenfield, | 三、在试点企业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工业水平,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宏观规划生产。四、参与自由竞争扩大企业规模,进而促进资本市场转变。 批評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來自眾多的政治流派和意識形態,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並不一定需要通过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才能達成,無政府主義者則反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概念。而在經濟學上,自由市場經濟學家如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則批評馬克思主義忽略了市場在分配資源和協調生產上的角色。 卡爾·波普爾則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提出強烈批判,他主張以歷史主義方法論是缺乏可证伪性的,也因此根本無法判斷其真偽。馬克思主義自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預測資本主義的命運。卡爾·波普爾以「否証性原則」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分準則,根本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地位,批判馬克思主義只是一套意識形態,理論上既不能成立,經驗事實上亦遭否証,是一種「歷史定論主義」。從社會科學的觀點看,根本沒有馬克思所謂「歷史的鐵律」可言,其預言缺乏意義。 包括哈耶克在內的數個世代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不斷的解構和批判,而且不只包含經濟學,還包含其衍生的科學方法論、社會理論、以及政治理論。透過邊際主義的經濟學革命,卡爾·門格爾以主觀價值理論挑戰馬克思主義之勞動價值理論,並且結合眾多古典經濟學家如理查德·坎蒂隆、劳恩男爵、讓-巴蒂斯特·賽伊等人的理論,攻擊馬克思主義運用的歷史主義方法論。門格爾後的第二代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如歐根·博姆-巴維克並進一步批判勞動價值理論,指出馬克思對於價值和勞動的定義是自相矛盾的,並且批評馬克思忽略了供给和需求對於價格的影響,並質疑馬克思對這方面概念的解釋一向模稜兩可。包括博姆-巴維克在內和其他眾多新古典主義學者也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與他所提出利潤率趨向下降的理論互相矛盾,如果這種矛盾的確存在,那麼馬克思主義倚賴的剩餘價值和剝削理論也就不攻自破了。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家們十分重視博姆-巴維克的批評,认为博姆-巴維克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批判影響之大,即使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仍無法對他的批評提出結論性的反駁,。第三代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如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希·海耶克則發起了經濟核算問題的辯論,他們主張若是沒有調節市場機制的自由價格信號,任何形式的市場經濟都會失去效率和意義,米塞斯並且主張「社會主義國家是不可能進行理性的經濟行為的」。 达隆·阿齐默鲁和認為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從根本上是有缺陷的,因為它試圖將經濟簡化為忽略金融機構對經濟影響後的一般规律。 參見 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马克思列宁主义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國際關係馬克思主義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文库 異化 無條件基本收入 新馬克思主義 古典馬克思主義 後馬克思主義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世俗宗教 參考文獻 引用 来源 书籍 Jon Elster, An Introduction to Karl Marx. Cambridge, England, 1986. Michael Evans, Karl Marx. London, 1975. Robinson, Cedric J.: Black Marxism: The Making of the Black Radical Tradition, 1983, Reissue: Univ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魯道夫·拉梅爾 (1977) Conflict In Perspective Chap. 5 Marxism, Class Conflict, and the Conflict Helix '' Shenfield, Stephen D. Vladislav Bugera: Portrait of a Post-Marxist Thinker 外部連結 |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只能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人民群众的民主,是对被剥削者的民主和对剥削者专政的统一。 斯大林对列宁主义下定义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1926年1月,他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又对以上定义作了解释。 反对者认为,过去列宁主义的实践已经证明它的不可行。奉行列宁主义的国家(共产主义国家)主张实行公有制,宣称由工人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并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其后斯大林主义使官僚体制出现,导致社会体制和人群的不平等。比如在这些制度依然残留的中国大陆,同样为产业工人的人群,一群人有城市户口,另一群人有农村户口(也被称为农民工),两类人群的境遇,包括经济、福利、社会地位截然不同,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公平。 而正统列宁主义者则认为,斯大林主义的官僚主义中央集权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民主及无产阶级专政是有严重区别的。斯大林主义的主体是官僚特权等级。而列宁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的民主,选举出来的苏维埃代表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建立在财产之上的私有制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是全社会最受压迫最底下的等级,他们得到了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而无产阶级专政与多党制和工人普选权其实不矛盾。 此外,当代的民主国家,无产阶级并不能真正地参与到民主中来,并不能有代表本阶层的代表,就是因为资本主义把选举的身份后面加入了身份和财产。而列宁主义者同时也认为,如果不通过暴力及专政,无产阶级将更困苦。历史上,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政府,枪杀三万余名公社社员。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们认为,革命在关键的时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将争夺社会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提出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期间,无论形式如何不同,这些形式的本质必然是相同的——无产阶级专政。 不断革命 在落后的俄国无产阶级可以早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制度形式,但即使在一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也不意味着目标已经实现,足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世界革命的基础已经发展起来。一国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对于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来说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不发达国家的情况下,生产力的落后不能长期维持无产阶级专政这种制度,对其他国家的输出革命,对于维持无产阶级政权本身,和带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无产阶级需要从一开始(即民主革命)就领导革命,在一个已经夺取政权的国家,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是不断的。列宁最初坚持两阶段革命论,与坚持不断革命论的托洛茨基发生冲突,但在沙俄政府垮台后,列宁转向不断革命论的立场,与托洛茨基的观点达成一致,并发表了《四月提纲》。主张“一国社会主义”的斯大林在制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时否定了不断革命论的理论,并进行歪曲。 党的一元化领导 列宁提出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列宁认为,职业革命家组织是党的骨干队伍,是党的领导核心。他指出: “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便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阶级斗争」。”列宁还提出了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列宁强调,“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成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也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抵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会狭隘性或行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 党通过苏维埃政权进行领导,这是列宁关于党的“总的领导”或政治领导方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和原则。列宁指出: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列宁指出: "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的党,党的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议,对于整个共和国都是必须遵守的"。列宁主持召开的俄共(布)八大决议指出:“共产党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在劳动者的一切组织(工会、合作社、农业公社等)中起决定性的影响和掌握全部领导。共产党特别要力争在当前的国家组织苏维埃中实现自己的纲领和自己的全部统治。”列宁在俄共(布)十大指出: “我们是执政党,所以我们不能不把苏维埃的'上层'和党的'上层'融成一体,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列宁也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由组织在苏维埃中的无产阶级实现的,而无产阶级是由布尔什维克共产党领导的”,“党的全部工作……都是通过不分职业而把劳动群众团结在一起的苏维埃来进行的。”俄共(布)八大和第八次代表会议都规定:在所有的苏维埃组织和一切非党组织中,都必须成立党团,“党团的任务是在各方面加强党的影响,在非党群众中实现党的政策,以及对上述一切机关和组织的工作实行党的监督。”列宁认为“我们在组织方面的任务,就是要从人民群众中选拔出领导者和组织者”。俄共(布)八大决议明确规定:“俄国共产党应该在苏维埃中进行实际的、日常的忘我工作,把自己最坚定忠实的党员提拔到所有苏维埃工作的岗位上来,通过这些工作在苏维埃中取得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地位,并对苏维埃的全部工作进行实际的监督。” 阶级意识的教育方法和传播 列宁提出了加强党对文化和文学工作的领导权,强调文学和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和组织原则。列宁强调:「在政权转到无产阶级手里以後,教育被剥削劳动群众、吸引他们……参加国家管理和生产管理」,便成为党“自己真正的事业。”列宁特别强调:“现在文学都可能成为、甚至可能‘合法地’成为百分之九十的党的文学。文学应当成为党的文学。与资产阶级的习气相反,与资产阶级营利的商业性的出版业相反,与资产阶级文学上的名位主义和个人主义,‘老爷式的无政府主义’和唯利是图相反,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文学的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且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社会民主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文学家一定要参加党的组织。出版社和书库、书店和阅览室、图书馆和各种书报营业所,这一切都应当成为党的机构,都应当汇报工作情况。”1924年5月,在俄共第13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七个关于思想文化的决议案,加强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有关意识形态的思想主要来自列宁。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他关于文化革命的思想,主要是对于列宁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对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党的文学 列宁在《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概论》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文学的布尔什维克政策之根本原则。即文学之党性的原则,换言之,即文学与工人阶级及一切劳动人民的利益必须互相结合起来。此即列宁所说“文学事业必须成为整个无产阶级运动事业的一部分……”的意旨所在。列宁在这篇文章中揭露了资产阶级艺术家的虚伪的“自由”,他写道:“生活在社会之中而又超脱于社会之外,是不可能的。资产阶级的作家、艺术家、剧人的自由,不过是对于钱囊、贿买、津贴之秘密的(或虚伪地装饰的)依赖而已。”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学,不能是非政治的,不能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而是要在公众生活中起一种重要进步作用的。列宁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深深植根于劳动群众之中。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懂得,所爱好。它必须把这些群众的情绪、思想与意志结合起来,并提高他们。” 列宁说,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统治阶级的文化,一种是民主阶层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俄罗斯民族来说,就是由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普列汉诺夫的名字而著称的文化。列宁强调指出无产阶级是革命民主主义遗产的卫护者。列宁坚持要批判地吸收过去的文化遗产,提出了继承旧文化之最优秀的传统的问题,认为不是消极的继承,而是创造的继承,提出了要按照无产阶级利益在一种新的基础上去发展这种传统的问题。列宁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只能在过去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他在“苏维埃政权的成功与困难”一文中曾这样写道:“资本主义所留给我们的一切文化,都必须拿过来,社会主义就是要从这里建设起来。一切科学、工程,一切知识和艺术,都必须拿过来。”列宁说:“除非我们清楚地了解,只有依靠由整个人类发展所创造的文化的确切知识,只有依靠把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有可能建设起无产阶级的文化,除非懂得这一点,我们便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一种没有人知道它自何而来的东西,不是一种为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们所发明的东西。那完全是一种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必须是知识积累自然发展的结果,这些知识是由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官僚社会的压迫下所日积月累起来的。”列宁在其“我们拒绝什么样的遗产”一文中说,“保存一种遗产,决不是说要把自己限制在那种遗产上”。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之后,把自己限制在精通旧文化遗产上,更是不容许的。列宁是把这种遗产看作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他认为:主要的任务,是在新的基础上,按照无产阶级利益,去发展一种新的文化,一种新的艺术与文学。在革命的最初那些日子,列宁即提出了“要建设一种新文化的任务,当无产阶级形成其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以区别于它所没有参与过的旧文化。”随后在1919年,列宁又写道:“实际上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些为资本主义所教育出来用以反对我们的人们争取过来为我们服务。” |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只能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人民群众的民主,是对被剥削者的民主和对剥削者专政的统一。 斯大林对列宁主义下定义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1926年1月,他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又对以上定义作了解释。 反对者认为,过去列宁主义的实践已经证明它的不可行。奉行列宁主义的国家(共产主义国家)主张实行公有制,宣称由工人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并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其后斯大林主义使官僚体制出现,导致社会体制和人群的不平等。比如在这些制度依然残留的中国大陆,同样为产业工人的人群,一群人有城市户口,另一群人有农村户口(也被称为农民工),两类人群的境遇,包括经济、福利、社会地位截然不同,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公平。 而正统列宁主义者则认为,斯大林主义的官僚主义中央集权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民主及无产阶级专政是有严重区别的。斯大林主义的主体是官僚特权等级。而列宁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的民主,选举出来的苏维埃代表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建立在财产之上的私有制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是全社会最受压迫最底下的等级,他们得到了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而无产阶级专政与多党制和工人普选权其实不矛盾。 此外,当代的民主国家,无产阶级并不能真正地参与到民主中来,并不能有代表本阶层的代表,就是因为资本主义把选举的身份后面加入了身份和财产。而列宁主义者同时也认为,如果不通过暴力及专政,无产阶级将更困苦。历史上,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政府,枪杀三万余名公社社员。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们认为,革命在关键的时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将争夺社会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提出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期间,无论形式如何不同,这些形式的本质必然是相同的——无产阶级专政。 不断革命 在落后的俄国无产阶级可以早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制度形式,但即使在一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也不意味着目标已经实现,足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世界革命的基础已经发展起来。一国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对于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来说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不发达国家的情况下,生产力的落后不能长期维持无产阶级专政这种制度,对其他国家的输出革命,对于维持无产阶级政权本身,和带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无产阶级需要从一开始(即民主革命)就领导革命,在一个已经夺取政权的国家,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是不断的。列宁最初坚持两阶段革命论,与坚持不断革命论的托洛茨基发生冲突,但在沙俄政府垮台后,列宁转向不断革命论的立场,与托洛茨基的观点达成一致,并发表了《四月提纲》。主张“一国社会主义”的斯大林在制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时否定了不断革命论的理论,并进行歪曲。 党的一元化领导 列宁提出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列宁认为,职业革命家组织是党的骨干队伍,是党的领导核心。他指出: “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便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阶级斗争」。”列宁还提出了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列宁强调,“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成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也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抵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会狭隘性或行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 党通过苏维埃政权进行领导,这是列宁关于党的“总的领导”或政治领导方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和原则。列宁指出: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列宁指出: "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的党,党的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议,对于整个共和国都是必须遵守的"。列宁主持召开的俄共(布)八大决议指出:“共产党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在劳动者的一切组织(工会、合作社、农业公社等)中起决定性的影响和掌握全部领导。共产党特别要力争在当前的国家组织苏维埃中实现自己的纲领和自己的全部统治。”列宁在俄共(布)十大指出: “我们是执政党,所以我们不能不把苏维埃的'上层'和党的'上层'融成一体,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列宁也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由组织在苏维埃中的无产阶级实现的,而无产阶级是由布尔什维克共产党领导的”,“党的全部工作……都是通过不分职业而把劳动群众团结在一起的苏维埃来进行的。”俄共(布)八大和第八次代表会议都规定:在所有的苏维埃组织和一切非党组织中,都必须成立党团,“党团的任务是在各方面加强党的影响,在非党群众中实现党的政策,以及对上述一切机关和组织的工作实行党的监督。”列宁认为“我们在组织方面的任务,就是要从人民群众中选拔出领导者和组织者”。俄共(布)八大决议明确规定:“俄国共产党应该在苏维埃中进行实际的、日常的忘我工作,把自己最坚定忠实的党员提拔到所有苏维埃工作的岗位上来,通过这些工作在苏维埃中取得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地位,并对苏维埃的全部工作进行实际的监督。” 阶级意识的教育方法和传播 |
软件 如流 百度工具栏 千千静听 百度软件搜索 百度输入法 百度影音 百度浏览伴侣 百度阅读器 百度杀毒 百度卫士 百度浏览器 (百度手机浏览器) 百度网盘 其他产品和服务 百度公益 百度老年搜索 百度盲道 百度大学搜索 百度博客搜索 百度法律搜索 百度图书搜索 百度专利搜索 百度CSR 百度应用 百度寻人 百度基金会 百度任务平台 百度众测 好看视频 百度百发 百度飞桨,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 愛企查,一個企业查询平台,於2020年8月推出 百度量子计算研究所 旗下网站 爱奇艺 百度乐居 天空软件 百伯 去哪儿网与携程网合并 YY直播 已经停止服务的产品 百度传情 百度黄页 百度少儿搜索 百度下吧 百度有啊 百度说吧 百度国学 百度空间 其它產品 框计算 2009年8月18日,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百度技术创新大会上提出“框计算”这一技术概念,其功能与Google搜索的OneBox类似。框计算致力于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用户在百度搜索框内输入服务需求后,由“框”在互联网可选范围内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匹配相应的应用和服务,并将该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内容资源或应用提供商处理,最终返回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 凤巢系统 2008年1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对百度竞价排名黑幕进行了报道,并表示有消费者因为百度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提供的虚假网站或信息,上当受骗。随后,百度CEO李彦宏在2009年百度第三季度财报发布会上表示,百度客户将于2009年12月1日全面向凤巢系统切换,后于2009年12月1日凌晨,百度官方宣布即日起,百度搜索推广业务将全面转向凤巢系统,凤巢与此前百度采用的竞价排名的传统系统区别在于将搜索结果相关性的权重作为凤巢搜索排名的重要依据。但根据2011年8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凤巢系统的搜索结果,与竞价排名相比,页面并没有太大区别,而敛财方面反而变本加厉,且虚假和诈骗网站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中国大陆虽有法律明文禁止侵犯版权,但很多时候政府打击侵权的执法力度并不足够,因此百度可以提供查找可以进行免费下载的音乐文件链接的服务。2009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在《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发布会上表示百度MP3搜索符合文化部的要求,具有合法主体资格。 相关诉讼列表 争议与批评 多年以来百度與許多大企業一樣在众多事件上存有争议性,甚至涉及全國範圍性的社會事件,例如百度競價排名事件和魏則西事件、血友病吧被賣事件等都曾沸騰一時,以及百度相關軟體如網盤和全家桶內含一些對用戶電腦的操作被部分人認為有灰色地帶,屢次捲入爭議事件也影響了百度的形象。自从2019年百度强行置顶有关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引发争议。 公司位置 百度大厦 百度大厦是百度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地科技园区的百度的总部,昵称“搜索框”。2007年4月26日,百度大厦正式奠基。2008年4月30日,百度大厦结构封顶(当天也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2009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但启用仅一年就不敷应用,百度只得先后租用鹏寰大厦、奎科大厦、首创空间大厦三座写字楼进行办公,其后决定在中关村软件园二期(西扩)区域筹建新总部。 百度科技园 百度科技园二期位于中关村软件园二期内,北临后厂村路,西眺百望山,2014年启用。 百度上海研发中心 百度上海研发中心成立于2008年12月,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技园,是百度最重要的技术研发机构之一,承担着包括搜索技术国际化支持等百度若干重要项目的研发工作。 百度国际大厦 2015年8月底,百度国际大厦正式启用,地点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 参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软件产业 对百度的争议 2010年百度域名被劫持事件 参考资料和註釋 外部链接 2000年建立的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站 香港上市資訊科技公司 網路搜尋引擎 2000年成立的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公司 中国科技公司 香港交易所上市認股證 总部在北京市的跨国公司 2013年首次公開募股 2021年首次公开募股 財富500強公司 中关村公司 | 百度人才 百度身边 百度新知 移动互联网与应用 百度移动搜索 手机百度 掌上百度 简单搜索 百家号 智能小程序 百度手机输入法 百度手机浏览器 百度手机地图 百度快搜 百度通讯录 百度魔图 百度桌面 百度网盘 百度一键Root 百度语音助手 百度锁屏 百度安全管家 作业帮 人工智能 百度大脑 百度Apollo 小度 文心一言 文心一格 汽车 集度 萝卜快跑 网站与企业服务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 百度站长平台 百度统计 百度联盟 百度推广 百度广告管家 百度数据研究中心 百度风云榜 百度指数 百度分享 购物和在线娱乐 百度游戏 百度娱乐 百度游戏大厅 悠洋游戏 度小满支付 百度金融 百度理財 软件 如流 百度工具栏 千千静听 百度软件搜索 百度输入法 百度影音 百度浏览伴侣 百度阅读器 百度杀毒 百度卫士 百度浏览器 (百度手机浏览器) 百度网盘 其他产品和服务 百度公益 百度老年搜索 百度盲道 百度大学搜索 百度博客搜索 百度法律搜索 百度图书搜索 百度专利搜索 百度CSR 百度应用 百度寻人 百度基金会 百度任务平台 百度众测 好看视频 百度百发 百度飞桨,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 愛企查,一個企业查询平台,於2020年8月推出 百度量子计算研究所 旗下网站 爱奇艺 百度乐居 天空软件 百伯 去哪儿网与携程网合并 YY直播 已经停止服务的产品 百度传情 百度黄页 百度少儿搜索 百度下吧 百度有啊 百度说吧 百度国学 百度空间 其它產品 框计算 |
倭国 战国时,盖国在钜(大)燕南,倭北,倭属燕。汉魏至晋時的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国即是倭國中的奴國,并不指女王国,而中国古代有以音译称呼和记载外国地理和人物名词的惯例。有人说倭來自日語中的第一人稱「()」。 唐代以前中国和朝鲜所用于称呼现今日本西南部份(主要是九州岛)之地理名词。此词汇的涵义随时间而有所不同,最早是朝鲜半岛用于称呼九州岛弥生人所建立的邦国。两汉经乐浪与朝鲜半岛人接触,进而得知倭人。后日本邪马台国兴,遣使纳贡魏国,魏明帝曹叡授邪马台国女主卑弥呼亲魏倭王。六朝时,倭遣使纳贡,中国各朝皆封其为倭王,然其国是倭()、邪马台抑或其它日本势力则不得而知。 隋唐以后,倭人政权开始自称「日本」,中国于武后时亦改称其名为日本。其他亦有日本为唐朝赐给倭国的国名之说。 倭地位置由于《三国志》所记倭地位置为“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餘里,始度一海,千餘里至对马国……又南渡一海千餘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又渡一海,千餘里至末卢国……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东南至奴国百里……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方位混乱错误,使得中国后世将其地理位置视为扬州之东。 注释 《史记·夏本纪》引正义括地志云:“又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凡百餘小国.此皆扬州之东岛夷也。” 《三国志·东夷传倭国条》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国条》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中略…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晋书·四夷列传倭人条》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中略)…计其道里,当会稽东冶之东。” 参见 日本國名 大和 倭寇 | 《史记·夏本纪》引正义括地志云:“又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凡百餘小国.此皆扬州之东岛夷也。” 《三国志·东夷传倭国条》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国条》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中略…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晋书·四夷列传倭人条》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中略)…计其道里,当会稽东冶之东。” 参见 日本國名 大和 倭寇 奈良縣歷史 |
4-642-07036-2 岡崎敬著・春成秀爾編『魏志倭人伝の考古学 九州編』 第一書房、2003年、ISBN 4-8042-0751-1 久米雅雄著『日本印章史の研究』 雄山閣、2004年、ISBN 4-639-01845-2 久米雅雄著『はんこ』法政大学出版局、2016年、ISBN 978-4-588-21781-4 参见 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金质官印列表 外部連結 | 經日本史學家、考古家的鑑定,該印尺寸及蛇紐均符合漢制。1956年,一枚形如盤蛇印紐的金印「滇王之印」於中國雲南石寨山西漢古墓群的6號墓滇王墓出土,經考證是漢武帝劉徹于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嘗羌臣服漢室后賜予的印綬。1981年2月21日,中國揚州地區邗江縣甘泉二號漢墓出土另一顆漢代金印「廣陵王璽」。這枚印章也是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龜紐,陰刻篆體字,規格、形制、篆刻技法與漢委奴國王印如出一轍,據專家考證很可能出自同一匠人之手。考古人員參照附近漢墓中刻於其它銅器上的年號推定,這枚金印就是東漢明帝劉莊于永平元年(58年)封劉荊為廣陵王時賜予他的,與授日本金印的時間(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僅隔一年,從而確定了「漢委奴國王」金印確為後漢光武帝所頒賜。 此外,近代以來福岡縣糸島郡前原町平原地方所發掘的青銅器等遺物亦可作為真印說之佐證。經九州大學考古學家鑑定,福岡古墳中發現的青銅鏡三十一面,鐵刀一柄,瑪瑙、玻璃,以及鹿角製的管玉各數個,玻璃裝飾小珠六百餘,大部分是中國东漢時代的產物。 據此,三宅米吉博士著有論文指出,在九州志賀島發現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確是光武帝所賜,絕非後人所偽撰;另有岡部長辛、松村勇造、關野雄、栗原朋信、森貞次郎、直木孝次郎等諸氏,咸認為此印乃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王的真印,而為學界大多數人所承認。 典故 關於印紐:在中國古代,皇帝常以冊封官位或下賜印綬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最高統治地位,該印章制度也反映在漢朝的外交政策上。一般來說,印鈕的形狀根據民族、居住地區的不同而異。經專家考證,漢制賜給中原地方的太子及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龜紐,賜給臣服國國王的印紐則多用蛇、山羊、駱駝等造型,其中匈奴等北方民族侯王接受冊封的金印多為羊紐、駝紐。 關於印文:「漢委奴國王」,意為“漢朝的屬國倭國的子邦奴國之君主”。 印文以“漢”字開始。一般來說,若是漢朝皇帝直接管轄的國土前面一般都不加王朝的名稱。而倭奴印的印文是以“漢”字當頭的,也就是說倭在當時是漢朝的朝貢國,而不是漢朝的直轄領地。此外末尾的“國王”兩字,為當時漢朝皇帝冊封外臣之王時使用的等級稱呼;這類稱呼總共分為五等,「國王」為最高等級,這也就意味著漢朝皇帝承認倭國擁有自己的領土管轄權。 至於“委奴”兩字的解釋,學者之間也有不同的看法。天明年間日人學者認為委奴應讀為「怡土」,因福岡縣系郡前原町一帶,古代即為「怡土」國,亦即魏書伊都國原址;至今仍有怡土村存在。事實上,因“委奴”兩字同《後漢書》中的記載一致,可理解為“倭奴”的簡化寫法。一般來說,賜於外臣的金印,印文按王朝、民族、部族的順序排列,據此,印文應解釋為“倭(民)族的奴(部族)”,因而應讀作「漢的委的奴的國王」。 參考文獻 参考文献 大谷光男著『研究史金印 漢委奴国王印』 吉川弘文館、1974年、ISBN 4-642-07036-2 岡崎敬著・春成秀爾編『魏志倭人伝の考古学 九州編』 第一書房、2003年、ISBN 4-8042-0751-1 |
位置 根據《魏志倭人傳》中的記載來判斷,邪馬台國的位置在九州南方的海中。如果不是邪馬台國所在的島嶼因地震而下沉,那必是《魏志倭人傳》的記述有誤。目前,邪馬台國的正確位置依然眾說紛紜,而較有力的說法是「九州」與「畿內」兩者。 畿內說 由於倭朝廷的主要據點為畿內,而邪馬台國與倭朝廷的時代也不過相差一世紀左右。假設邪馬台國位於畿內,那麼便可推斷倭朝廷是由邪馬台國所直接發展而成。 九州說 據目前的日本考古結果顯示,九州鐵製品出土量壓倒性的為全國之冠,這顯示了位於九州的邪馬台國擁有大量的鐵製武器,以強大的武力做為後盾,才得以統領諸國。但在卑彌呼死後,日本陷入了內亂,其中位於南方的狗奴國,是邪馬台國最大的威脅,甚至逼得邪馬台國派使節到中國希望魏國幫助其平亂。该说法认为,位于九州的邪马台国可能在四世纪灭亡,随后由畿內的倭国统一了日本。 邪马台国东迁说 该学说综合了“畿內說”和“九州说”。在卑彌呼死後一世紀的近畿四世紀奈良古蹟中,鐵製品大量的出土,鐵製品的中心從九州轉變成了近畿。三世纪时期的九州有铜镜文化,而本州畿內则有铜铎文化。至四世纪古坟文化兴起,畿內铜铎文化消亡。這表示了位於九州的邪馬台國在內亂發生之後可能有將首都向東遷移的情況。而在日本的傳說中,也有神武天皇東征神話的記載,這樣就得以解釋承接邪馬台國而興起的倭政權位於奈良的原因。 琉球說 此說《魏志倭人傳》記載邪馬台的位置、風土等與琉球相似,而沖繩本島各間切的名稱又與邪馬台國地名發音相近,且在琉球出土的一些文物亦與《魏志倭人傳》相符,並推斷北谷海底遺跡為卑彌呼之城堡,與那國島海底地形則是補給地。 當代流行文化 2013年遊戲《古墓麗影》及2018年電影《古墓丽影:源起之战》中故事背景即設定在邪馬台国。 遊戲《fate/grand | 邪馬台国相關爭論 “邪馬台国”的讀音 邪馬台国(),与邪馬台()的發音十分相近。邪馬台,漢語拼音作“yémǎtái”,注音作“ㄧㄝˊㄇㄚˇㄊㄞˊ”,上古漢語擬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為[]。公元600年到759年之間的《萬葉集》把Yamato寫作“山”(yama)和“門”(tö)。Yamato的名稱起源可能和奈良的地形有關。 而倭()發音則接近和。 “邪馬台國”與“邪馬壹國” 邪馬台國在現存的《三國志》版本中被記作“-{邪馬壹國}-”。雖然《三國志》成書於晉代,但現存最古老的刊本是宋代的紹興本(紹興年間,即1131年-1162年刻版)和紹熙本(紹熙年間,即1190年-1194年刻版)。然而在《三國志》之後,成書於5世紀的《後漢書》記作“-{邪馬臺國}-”,成書於7世紀的《梁書》記作“-{祁馬臺國}-”,成書於7世紀的《隋書》記載倭國“-{都於邪靡堆 則魏志所謂邪馬臺者也}-”,成書於唐代的《北史》四夷傳記載“-{居于邪摩堆 則魏志所謂邪馬臺者也}-”。以上幾種史書都引用自比現存的《三國志》刊本更古老的寫本。因此現今學界多以“邪馬台國”為正確寫法,並認為“邪馬壹國”的表記來自於傳抄過程中把“-{臺}-”誤寫作“-{壹}-”的失誤,或有避諱一說。 位置 根據《魏志倭人傳》中的記載來判斷,邪馬台國的位置在九州南方的海中。如果不是邪馬台國所在的島嶼因地震而下沉,那必是《魏志倭人傳》的記述有誤。目前,邪馬台國的正確位置依然眾說紛紜,而較有力的說法是「九州」與「畿內」兩者。 畿內說 由於倭朝廷的主要據點為畿內,而邪馬台國與倭朝廷的時代也不過相差一世紀左右。假設邪馬台國位於畿內,那麼便可推斷倭朝廷是由邪馬台國所直接發展而成。 九州說 據目前的日本考古結果顯示,九州鐵製品出土量壓倒性的為全國之冠,這顯示了位於九州的邪馬台國擁有大量的鐵製武器,以強大的武力做為後盾,才得以統領諸國。但在卑彌呼死後,日本陷入了內亂,其中位於南方的狗奴國,是邪馬台國最大的威脅,甚至逼得邪馬台國派使節到中國希望魏國幫助其平亂。该说法认为,位于九州的邪马台国可能在四世纪灭亡,随后由畿內的倭国统一了日本。 邪马台国东迁说 该学说综合了“畿內說”和“九州说”。在卑彌呼死後一世紀的近畿四世紀奈良古蹟中,鐵製品大量的出土,鐵製品的中心從九州轉變成了近畿。三世纪时期的九州有铜镜文化,而本州畿內则有铜铎文化。至四世纪古坟文化兴起,畿內铜铎文化消亡。這表示了位於九州的邪馬台國在內亂發生之後可能有將首都向東遷移的情況。而在日本的傳說中,也有神武天皇東征神話的記載,這樣就得以解釋承接邪馬台國而興起的倭政權位於奈良的原因。 |
前方后圆坟的出现被认为是大和王权的建立的标志,而在前方后圆坟中出现了宫山型的特殊形制的台型器和壶型器,被认为是大和王权是由吉备地区酋长建立的证据,即吉备势力东迁说。 《日本书纪》中垂仁纪记叙,野見宿彌提议在日叶酢媛命的陵墓中使用土制的人马来代替殉葬者,由此产生了埴轮。然而经过现代考古学的研究,已经明确了埴轮的演变过程,故而推翻了《日本书纪》中的记载。 变迁 在古坟时代前期刚开始时(3世纪中叶到后叶),发现了圆筒形以及壶型和稍后的如同在台型器上放置壶一样的桔梗型埴轮。这些筒形埴轮由单纯的放置于地面上逐渐变为将根部埋于地下的形式。该类埴轮随着前方后圆坟的流行而遍布日本全国。 古坟时代前期前叶,与圆筒型埴轮相异的屋形埴轮,以华盖形埴轮和盾形埴轮等为代表的器物埴轮,以鸡形埴轮为代表的形象埴轮开始出现。关于刚出现时的形象埴轮组合形式以及制作地点等尚有许多问题未能解答。在此之后,在墓顶的屋型埴轮周围放置器物埴轮,然后再围以圆筒埴轮的豪华配置在四世纪后期较早阶段成为固定形式。此时使用的圆筒埴轮会在身体两边贴上鳍状物,也就是带鳍圆筒埴轮。 从古坟时期中期中叶(5世纪中)开始,以巫女为代表的人形埴轮和马,犬之类的动物埴轮开始出现。埴轮的摆列方式也开始出现变化,器物埴轮和屋形埴轮的外侧被摆放成方形的配列,当然也仍然存在省略方形列的例子。而带鳍圆筒型埴轮的鳍部开始被过度修饰,屋形埴轮的顶部变得不成比例的巨大。 自古坟时代后期(6世纪中期)开始,畿内的埴轮制造开始逐渐消失。但是在关东地区埴轮的生产仍然继续着。位于埼玉县鸿巢市的生出冢遗迹被认为是当时东日本地区最大的埴轮生产遗址。 意义 本来出现于吉备地区的特殊形制台型陶器和壶型陶器是作为坟顶上进行葬礼仪式的器具来使用,而在古坟上使用的圆筒型埴轮则被认为同时具有标划坟丘重要区域的作用。 屋形埴轮则被认为是死者灵魂生活的房屋,或是死者生前居住房屋的象征。该类埴轮通常被摆放在埋葬区域的正上方或是坟丘上方。 器物埴轮中,华盖形埴轮表达了高贵的身份,而武器与盾牌等武器形埴轮则从其现实中的攻击与防御职能里引申出防止恶灵与灾祸侵入的作用。 人形埴轮与动物形埴轮则因其常以起成行列的多个摆放模式推断,可能是表现葬礼仪式,或者是其生前祭典的重现。这类埴轮表现了古坟时代的祭祀形式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死观。 | 《日本书纪》中垂仁纪记叙,野見宿彌提议在日叶酢媛命的陵墓中使用土制的人马来代替殉葬者,由此产生了埴轮。然而经过现代考古学的研究,已经明确了埴轮的演变过程,故而推翻了《日本书纪》中的记载。 变迁 在古坟时代前期刚开始时(3世纪中叶到后叶),发现了圆筒形以及壶型和稍后的如同在台型器上放置壶一样的桔梗型埴轮。这些筒形埴轮由单纯的放置于地面上逐渐变为将根部埋于地下的形式。该类埴轮随着前方后圆坟的流行而遍布日本全国。 古坟时代前期前叶,与圆筒型埴轮相异的屋形埴轮,以华盖形埴轮和盾形埴轮等为代表的器物埴轮,以鸡形埴轮为代表的形象埴轮开始出现。关于刚出现时的形象埴轮组合形式以及制作地点等尚有许多问题未能解答。在此之后,在墓顶的屋型埴轮周围放置器物埴轮,然后再围以圆筒埴轮的豪华配置在四世纪后期较早阶段成为固定形式。此时使用的圆筒埴轮会在身体两边贴上鳍状物,也就是带鳍圆筒埴轮。 从古坟时期中期中叶(5世纪中)开始,以巫女为代表的人形埴轮和马,犬之类的动物埴轮开始出现。埴轮的摆列方式也开始出现变化,器物埴轮和屋形埴轮的外侧被摆放成方形的配列,当然也仍然存在省略方形列的例子。而带鳍圆筒型埴轮的鳍部开始被过度修饰,屋形埴轮的顶部变得不成比例的巨大。 自古坟时代后期(6世纪中期)开始,畿内的埴轮制造开始逐渐消失。但是在关东地区埴轮的生产仍然继续着。位于埼玉县鸿巢市的生出冢遗迹被认为是当时东日本地区最大的埴轮生产遗址。 意义 本来出现于吉备地区的特殊形制台型陶器和壶型陶器是作为坟顶上进行葬礼仪式的器具来使用,而在古坟上使用的圆筒型埴轮则被认为同时具有标划坟丘重要区域的作用。 屋形埴轮则被认为是死者灵魂生活的房屋,或是死者生前居住房屋的象征。该类埴轮通常被摆放在埋葬区域的正上方或是坟丘上方。 |
大化革新 圣德太子改革時期,大和王权由推古天皇、圣德太子、蘇我馬子三人掌權,620年代三人先後逝世,此後蘇我氏的蘇我蝦夷和蘇我入鹿父子掌權,然而蘇我氏的專橫愈演愈烈,還殺死了廄戶王之子山背大兄王與白髮部王兄弟,導致皇族和其他氏姓對蘇我氏的強烈反感。645年,中大兄皇子、神祗官中臣鎌足等人聯合反蘇我氏諸勢力發動乙巳之變,推翻蘇我氏。 中大兄皇子掌權後在646年頒布《改新之诏》,表示大化革新的开始,《改新之诏》宣示大和王权将仿效唐朝建设律令制 (日本律令制),但实际上《改新之诏》颁布后改革没有马上进行,直到663年日本在白江口之战战败,国家受到唐朝直接威胁,才加速大化革新的实施。668年中大兄皇子即位为天智天皇,670年制定日本首个户籍即庚午年籍,671年颁布日本第一个成文法令--。 国名改为日本 671年天智天皇驾崩,其子即位为弘文天皇,但天智天皇弟弟大海人皇子发动壬申之亂夺权,大海人皇子即位为天武天皇,天武天皇继续大化革新的改革,689年天武天皇颁布《》將國名從倭國改成日本,君主稱號從大王改成天皇,學界一般認為國號「日本」至此誕生。701年文武天皇颁布第一部正式律法《大寶律令》正式將國名改成日本,日本此后进入中央集权的律令时代。 外交 中國 魏晉南北朝 266年邪马台国最後一次向中國遣使後,中国關於日本的紀錄消失約150年。413年開始大和王权屡次向中国东晋和南朝派出使节,请求中国给与封号以增强对外影响力。中国史书记载,派出使节的倭王是赞、珍、济、兴、武,被称为倭五王。有人将其比作仁德、反正、允恭、安康、雄略五代天皇。倭王武向宋帝上表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伽耶、秦韩、慕韩七国诸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宋顺帝削去百济,改为六国,其余爵号照封。倭五王朝贡持续约100年,最后一次朝贡为502年,此后中 (南朝)、日双方都陷入动乱,大和王权的朝贡因此中断。 隋唐 6世紀後期隋統一中國,受到隋帝國強盛影響,大和王权開始效法隋朝進行改革,600年大和王权开始向隋唐派遣遣隋使、遣唐使,通过留学生、留学僧学习中国制度、文化,并大和王权推动大化革新贡献极大。。600年大和王权首次派遣遣隋使,607、609年又派小野妹子出使,但因国书写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导致隋的不满,不过隋朝为了征伐高句丽,遣裴世清赴日,避免大和王权与高句丽结盟。 進入唐代後大和王权繼續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但是由於唐朝介入朝鮮三國爭鬥,唐朝支持新羅,導致與百濟結盟的大和王权與唐朝走向對立,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發動唐灭百济之战消滅百濟,為了協助百濟復國,大和王权於663年派軍前往朝鮮半島,但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擊敗,史稱白江口之战。戰後大和王权於665~669年派遣唐使,試探唐朝、祝賀唐朝滅高句麗,669年之後大和王权停派遣唐使戮力改革,直到701年《大寶律令》頒布,才再次派出遣唐使,像唐朝宣告大和王权已完成改革成為日本。 朝鮮半島 4-5世紀 266年邪马台国最後一次向中國遣使後,中國史書關於日本的紀錄消失約150年,期間唯一關於日本的紀錄是高句麗留下的廣開土王碑。據碑文記載大和王权發動高句丽与倭的战争,被高句丽擊敗。4世紀開始大和王權以「倭」的名稱獨佔對外貿易的權利,並以鐵礦原料等重要物資進口控制各地的首領。 百濟是大和王權在朝鮮半島南部最重要的盟友,從百濟於西元369年贈與的七支刀象徵兩國的結盟友好的開始。百濟與大和政權的同盟是互惠的,百濟希望從大和政權獲得軍事支持,大和政權則希望藉由百濟的實力,穩固在朝鮮半島南部的鐵礦原料穩定輸入利益。同一時期與百濟對立的則是高句麗,因此大和王權也與高句麗為敵,高句麗的南下威脅大和王權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利益,和其在朝鮮半島最重要的盟友――百濟。391年高句麗從海上入侵百濟。396年高句麗好太王吞併百濟眾多城池後,直逼百濟首都,百濟王投降並成為高句麗的藩屬,好太王隨後挾持百濟王子和貴族為人質返國。 隨後百濟向倭求援,並且聯合攻打當時高句麗的藩屬-新羅。新羅派特使到高句麗的平壤城請求援助。由於新羅是高句麗的藩屬,高句麗決定出兵援助。400年,高句麗發兵5萬援助新羅。高句麗的軍隊到達新羅首都之際,倭國即撤兵,404年,倭國再次攻打高句麗,最後被高句麗擊敗。该次战役可能是日本首次见到骑兵作战,开始日本引进、使用马匹的历史,引进马匹的渡来人在日本有极高地位。 6-7世紀 新羅在六世紀國力增強後,伽耶的逐步併吞,直接危及大和王權的核心利益,大和王權在600年征伐新羅,但沒能阻止新羅併吞伽耶。另一方面六世紀中葉,新羅聯合百濟擊敗高句麗,又背叛百濟奪取漢江流域之行為,使高句麗和百濟結盟對抗新羅,同時高句麗因為與隋帝國交惡,因此改善與大和王權的關係,新羅因此在東北亞被孤立,與唐帝國結盟成為新羅的選擇。 由於唐朝介入朝鮮三國爭鬥,唐朝支持新羅,導致與百濟結盟的大和王权與唐朝走向對立,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發動唐灭百济之战消滅百濟,為了協助百濟復國,大和王权於663年派軍前往朝鮮半島,但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擊敗,史稱白江口之战。668年高句麗被唐朝消滅後,唐與新羅對朝鮮半島領土展開爭奪,即唐羅戰爭,擔心唐朝威脅的大和王权於是與新羅交好,兩國互派遣新羅使和新羅遣日使,大和王权繼續透過新羅獲得唐朝情報,學習唐朝制度、文化,直到701年再次派出遣唐使為止。 日本、琉球族群 | 5世紀末到6世紀初古墳的建造進入衰退期,同一時期日本書紀也記載雄略天皇死後,短時間內接連經歷清寧、顯宗、仁賢、武烈四位天皇,史學界認為此時大和王权陷入內亂,原因與大和王权王權提升,導致地方反對有關。在内乱过程中,彥太尊于6世纪初取得大王地位,是為继体天皇。 继体天皇死後,日本再次陷入動亂,史稱,在克服了6世纪前半期的继体、钦明朝内乱,以及平定了筑紫君磐井的叛乱 (磐井之乱)後,大和王权形成以倭王为首。與畿内豪族葛城臣、平群臣、苏我臣、大伴连、物部连等豪族联合组成的统治集團,豪族的同族集团叫做氏,臣、连、君、直、造、首等姓,則表明该氏的地位,該制度稱為氏姓制度。豪族分掌国家的祭祀、军事、外交、财政等職權,在朝廷内有较大的权利。 在地方也有地方豪族存在,並擔任地方首長。大和王权的地方设国(以国造为长)、县(以县主为长)、村(以稻置和村主为长),地方豪族多為公、直、首等姓的豪族,地位比臣、连等中央豪族低下,然而地方豪族才是直接控制地方的掌權者,大和王权僅能透過豪族間接統治,直接统治权尚未确立。 蘇我氏掌權 隨著大陸文化傳入,渡來人氏姓與日本本土氏姓出現對立,其中最顯著的便是蘇我氏與物部氏針對佛教接受與否的政爭,最終蘇我馬子在587年丁未之亂擊敗物部守屋,隨後又在592年殺死崇峻天皇,擁立姪女為推古天皇,進入蘇我氏掌權的時代,另外該年也被視為飛鳥時代的開始。 圣德太子改革 6世紀後期隋統一中國,受到隋帝國強盛影響,大和王权開始效法隋朝進行改革,改革推動者為推古天皇姪子廄戶王 (圣德太子),廄戶王在600年遣使隋朝,使節回國後日本制定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打破首次打破氏姓制度,使官吏能憑藉才能在朝廷晉升,建立官僚體制,並按照儒家思想制定「憲法」,規範政治、社會秩序。 大化革新 圣德太子改革時期,大和王权由推古天皇、圣德太子、蘇我馬子三人掌權,620年代三人先後逝世,此後蘇我氏的蘇我蝦夷和蘇我入鹿父子掌權,然而蘇我氏的專橫愈演愈烈,還殺死了廄戶王之子山背大兄王與白髮部王兄弟,導致皇族和其他氏姓對蘇我氏的強烈反感。645年,中大兄皇子、神祗官中臣鎌足等人聯合反蘇我氏諸勢力發動乙巳之變,推翻蘇我氏。 中大兄皇子掌權後在646年頒布《改新之诏》,表示大化革新的开始,《改新之诏》宣示大和王权将仿效唐朝建设律令制 (日本律令制),但实际上《改新之诏》颁布后改革没有马上进行,直到663年日本在白江口之战战败,国家受到唐朝直接威胁,才加速大化革新的实施。668年中大兄皇子即位为天智天皇,670年制定日本首个户籍即庚午年籍,671年颁布日本第一个成文法令--。 国名改为日本 671年天智天皇驾崩,其子即位为弘文天皇,但天智天皇弟弟大海人皇子发动壬申之亂夺权,大海人皇子即位为天武天皇,天武天皇继续大化革新的改革,689年天武天皇颁布《》將國名從倭國改成日本,君主稱號從大王改成天皇,學界一般認為國號「日本」至此誕生。701年文武天皇颁布第一部正式律法《大寶律令》正式將國名改成日本,日本此后进入中央集权的律令时代。 外交 中國 魏晉南北朝 266年邪马台国最後一次向中國遣使後,中国關於日本的紀錄消失約150年。413年開始大和王权屡次向中国东晋和南朝派出使节,请求中国给与封号以增强对外影响力。中国史书记载,派出使节的倭王是赞、珍、济、兴、武,被称为倭五王。有人将其比作仁德、反正、允恭、安康、雄略五代天皇。倭王武向宋帝上表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伽耶、秦韩、慕韩七国诸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宋顺帝削去百济,改为六国,其余爵号照封。倭五王朝贡持续约100年,最后一次朝贡为502年,此后中 (南朝)、日双方都陷入动乱,大和王权的朝贡因此中断。 隋唐 6世紀後期隋統一中國,受到隋帝國強盛影響,大和王权開始效法隋朝進行改革,600年大和王权开始向隋唐派遣遣隋使、遣唐使,通过留学生、留学僧学习中国制度、文化,并大和王权推动大化革新贡献极大。。600年大和王权首次派遣遣隋使,607、609年又派小野妹子出使,但因国书写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导致隋的不满,不过隋朝为了征伐高句丽,遣裴世清赴日,避免大和王权与高句丽结盟。 進入唐代後大和王权繼續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但是由於唐朝介入朝鮮三國爭鬥,唐朝支持新羅,導致與百濟結盟的大和王权與唐朝走向對立,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發動唐灭百济之战消滅百濟,為了協助百濟復國,大和王权於663年派軍前往朝鮮半島,但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擊敗,史稱白江口之战。戰後大和王权於665~669年派遣唐使,試探唐朝、祝賀唐朝滅高句麗,669年之後大和王权停派遣唐使戮力改革,直到701年《大寶律令》頒布,才再次派出遣唐使,像唐朝宣告大和王权已完成改革成為日本。 朝鮮半島 4-5世紀 266年邪马台国最後一次向中國遣使後,中國史書關於日本的紀錄消失約150年,期間唯一關於日本的紀錄是高句麗留下的廣開土王碑。據碑文記載大和王权發動高句丽与倭的战争,被高句丽擊敗。4世紀開始大和王權以「倭」的名稱獨佔對外貿易的權利,並以鐵礦原料等重要物資進口控制各地的首領。 百濟是大和王權在朝鮮半島南部最重要的盟友,從百濟於西元369年贈與的七支刀象徵兩國的結盟友好的開始。百濟與大和政權的同盟是互惠的,百濟希望從大和政權獲得軍事支持,大和政權則希望藉由百濟的實力,穩固在朝鮮半島南部的鐵礦原料穩定輸入利益。同一時期與百濟對立的則是高句麗,因此大和王權也與高句麗為敵,高句麗的南下威脅大和王權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利益,和其在朝鮮半島最重要的盟友――百濟。391年高句麗從海上入侵百濟。396年高句麗好太王吞併百濟眾多城池後,直逼百濟首都,百濟王投降並成為高句麗的藩屬,好太王隨後挾持百濟王子和貴族為人質返國。 隨後百濟向倭求援,並且聯合攻打當時高句麗的藩屬-新羅。新羅派特使到高句麗的平壤城請求援助。由於新羅是高句麗的藩屬,高句麗決定出兵援助。400年,高句麗發兵5萬援助新羅。高句麗的軍隊到達新羅首都之際,倭國即撤兵,404年,倭國再次攻打高句麗,最後被高句麗擊敗。该次战役可能是日本首次见到骑兵作战,开始日本引进、使用马匹的历史,引进马匹的渡来人在日本有极高地位。 6-7世紀 新羅在六世紀國力增強後,伽耶的逐步併吞,直接危及大和王權的核心利益,大和王權在600年征伐新羅,但沒能阻止新羅併吞伽耶。另一方面六世紀中葉,新羅聯合百濟擊敗高句麗,又背叛百濟奪取漢江流域之行為,使高句麗和百濟結盟對抗新羅,同時高句麗因為與隋帝國交惡,因此改善與大和王權的關係,新羅因此在東北亞被孤立,與唐帝國結盟成為新羅的選擇。 |
(考古历史资料) 刀 中文碑文 | 七支刀是保存在日本奈良县天理市石上神宫的铁剑。傳说这就是《日本书纪》神功皇后五十二年条所记载的七支刀。全长约75厘米。刀身两侧各交错伸出三把双刃枝刀,非实用品。刀身两面有60多个字的金嵌铭文,敘述百濟王命人製造七支刀進貢與日本之經過,是探讨东亚各国关系的宝贵史料。关于铭文的解释尚无定论,有369年百济王为倭王制造的百济上献品说、百济王对倭王的下赐品说、东晋通过百济王下赐倭王说以及5世纪后半叶的百济刀之说等等。但都严厉地批判把《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关于上贡倭王的记载与铭文直接联系起来的传统说法。七支刀是日本的国宝。 銘文: (表)泰■四年五月十六日丙午正陽造百鍊磨七支刀出辟百兵宜供供侯王永年大吉祥 |
武乃雄略天皇 南北朝人 古墳時代天皇 倭人傳 日本人物并称 | 與日本史書映照 贊乃仁德天皇或履中天皇 珍乃反正天皇或仁德天皇 濟乃允恭天皇 興乃安康天皇 |
永禄11年(1568年),當時實力雄厚的織田信長率大軍上洛京都,扶植長期流亡在外的足利義輝之弟足利義昭成為第十五代幕府將軍,挾其為傀儡以號令天下,自此開創了安土桃山時代。足利義昭並不甘心作織田信長手中的傀儡,後来暗中聯絡各地勢力大名,意圖挑戰織田信長的權威,導致他於天正元年(1573年)被後者流放趕出京都。室町幕府至此滅亡。信長在琵琶湖畔的安土建造了達七層高用石頭牆壁圍著的城堡,成為戰國時期的標誌。信長授予被征服大名封地,清除免稅商業的障礙,把受貶抑的宗教團體和商人拉攏到他自己的軍事體系中,因此增長了自己的實力。他通過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全日本大約三分之一的令制國(州),還設立並實施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例如系統的村莊組織,稅收和標準化的量度。同時,其他的大名——包括已經被信長征服的和他控制之外的——也建造了他們自己的極其堅固的城堡並使他們的駐軍現代化。1577年,信長派他的主要戰將羽柴秀吉去攻佔西本州中國地方的十二個國(州)。后来,他又让长子织田信忠领兵,灭亡了在东边威胁最大的武田家。1582年,當信長帶領少數隨從從安土前往京都並借宿於本能寺時,被信長派去支援秀吉的明智光秀突然叛變,突襲本能寺,信長被迫於本能寺自殺身亡,史稱本能寺之變。 豐臣秀吉時期 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戰擊敗明智光秀後,成為信長未成年後嗣的保護者之一。1584年,秀吉消滅了其他三個保護者,完全控制了京都,成為信長無可爭議的繼承人。羽柴秀吉生出生是沒有姓氏的平民,在被信長賜姓之前原名為木下藤吉郎。在繼承信長之後,秀吉要求被藤原家收為養子,後來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得到了關白的職位,這意味著全日本的內政和軍事都為他所控制。之後的一年中,他維持了與上杉氏、宇喜多氏、毛利氏的同盟,並繼續在四國和北九州的統一戰爭。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使得控制東北地區的伊達氏主動請降,並戰勝了控制東本州關東地區的最後一個敵手北條氏,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就此結束,天下首度歸於一統。 豐臣秀吉獨裁控制了全日本,通過直接的手段或是盟誓的陪臣。新的中央政府體系開始運作。國家被一個大名聯盟統一了,但是還是分散化的。再一次的分配領土成為實力的標準。作為丈量和評價土地的新的單位——石——被設立。1石大約等價於180立升的大米。擁有能生產一萬石或更多大米的土地的那些人,被定義為大名。日本全國檢地有1850萬石(1598年數據),而秀吉一個人擁有其中的200萬石。德川家康——強大的東本州大名(並不完全受到秀吉的控制)——掌握著250萬石。儘管秀吉擁有強大的力量並擔心家康所擁有的實力,德川家康的位置還是絕對的安全。秀吉試圖削弱大名的利益,例如委派德川家管理關東地區,並用可信賴的陪臣包圍他的新領土。在大坂(今大阪)的城下町,他將諸大名的妻子和後嗣作為人質,並用姻盟加強封建約束。他利用石體系和檢地重新分配全國土地。1590年,秀吉宣佈結束更進一步的階級運動或社會地位的改變,這加大了農民階級和武士(只有後者才能佩帶武器)階級之間的差距。1591年,他有計劃的讓養子(秀吉姊姊的兒子)秀次當上關白及豐臣家家督,自己作為太閤攝政。秀吉被稱為「天下人」,從尾張中村的一介平民開始,達到權傾天下的高位,遺憾的是一直沒有親生的子嗣。五十七歲才由側室淀君生下第三個兒子豐臣秀賴(第一個兒子羽柴秀勝早夭,第二個兒子豐臣鶴松三歲時夭折)。老來得子的秀吉對此子非常的溺愛,此時秀吉所有的行動,都以將天下傳給秀賴為目的,而秀次也因為可能會成為妨礙秀賴的人,而在1595年遭到賜死。在他生命結束之前,秀吉為了平衡權力,試圖透過制度的設計,讓大名們宣誓效忠並輔佐秀賴直到其可以執政為止,這個制度包括:「五大老」(武將出身,以德川家康和加賀百萬石的前田利家為首,負責決定政策),向秀吉宣誓維護和平並支撐豐臣家;「五奉行」,以石田三成等事務官為首,制訂日常工作方針和行政上的事務;「三中老」,維護大老和奉行之間的和睦。臨死前已瀕臨瘋狂的秀吉,甚至要求大名們立下誓書。 1592年,豐臣秀吉率領了20萬的軍隊侵略了朝鮮,他的最終目的是要侵略明朝。他的軍隊在半島上迅速蔓延,直到在朝明聯軍面前慘敗(參見壬辰衛國戰爭)。在和平會談期間,秀吉要求分割朝鮮半島,自由貿易,並讓一個明朝公主成為日本皇后。但日本的要求被明朝給拒絕,於是和平的努力完結了。1597年開始了第二次入侵朝鮮,但是隨著1598年因秀吉的病逝,日本全軍撤退而結束。 後期 | 永禄11年(1568年),當時實力雄厚的織田信長率大軍上洛京都,扶植長期流亡在外的足利義輝之弟足利義昭成為第十五代幕府將軍,挾其為傀儡以號令天下,自此開創了安土桃山時代。足利義昭並不甘心作織田信長手中的傀儡,後来暗中聯絡各地勢力大名,意圖挑戰織田信長的權威,導致他於天正元年(1573年)被後者流放趕出京都。室町幕府至此滅亡。信長在琵琶湖畔的安土建造了達七層高用石頭牆壁圍著的城堡,成為戰國時期的標誌。信長授予被征服大名封地,清除免稅商業的障礙,把受貶抑的宗教團體和商人拉攏到他自己的軍事體系中,因此增長了自己的實力。他通過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全日本大約三分之一的令制國(州),還設立並實施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例如系統的村莊組織,稅收和標準化的量度。同時,其他的大名——包括已經被信長征服的和他控制之外的——也建造了他們自己的極其堅固的城堡並使他們的駐軍現代化。1577年,信長派他的主要戰將羽柴秀吉去攻佔西本州中國地方的十二個國(州)。后来,他又让长子织田信忠领兵,灭亡了在东边威胁最大的武田家。1582年,當信長帶領少數隨從從安土前往京都並借宿於本能寺時,被信長派去支援秀吉的明智光秀突然叛變,突襲本能寺,信長被迫於本能寺自殺身亡,史稱本能寺之變。 豐臣秀吉時期 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戰擊敗明智光秀後,成為信長未成年後嗣的保護者之一。1584年,秀吉消滅了其他三個保護者,完全控制了京都,成為信長無可爭議的繼承人。羽柴秀吉生出生是沒有姓氏的平民,在被信長賜姓之前原名為木下藤吉郎。在繼承信長之後,秀吉要求被藤原家收為養子,後來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得到了關白的職位,這意味著全日本的內政和軍事都為他所控制。之後的一年中,他維持了與上杉氏、宇喜多氏、毛利氏的同盟,並繼續在四國和北九州的統一戰爭。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使得控制東北地區的伊達氏主動請降,並戰勝了控制東本州關東地區的最後一個敵手北條氏,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就此結束,天下首度歸於一統。 豐臣秀吉獨裁控制了全日本,通過直接的手段或是盟誓的陪臣。新的中央政府體系開始運作。國家被一個大名聯盟統一了,但是還是分散化的。再一次的分配領土成為實力的標準。作為丈量和評價土地的新的單位——石——被設立。1石大約等價於180立升的大米。擁有能生產一萬石或更多大米的土地的那些人,被定義為大名。日本全國檢地有1850萬石(1598年數據),而秀吉一個人擁有其中的200萬石。德川家康——強大的東本州大名(並不完全受到秀吉的控制)——掌握著250萬石。儘管秀吉擁有強大的力量並擔心家康所擁有的實力,德川家康的位置還是絕對的安全。秀吉試圖削弱大名的利益,例如委派德川家管理關東地區,並用可信賴的陪臣包圍他的新領土。在大坂(今大阪)的城下町,他將諸大名的妻子和後嗣作為人質,並用姻盟加強封建約束。他利用石體系和檢地重新分配全國土地。1590年,秀吉宣佈結束更進一步的階級運動或社會地位的改變,這加大了農民階級和武士(只有後者才能佩帶武器)階級之間的差距。1591年,他有計劃的讓養子(秀吉姊姊的兒子)秀次當上關白及豐臣家家督,自己作為太閤攝政。秀吉被稱為「天下人」,從尾張中村的一介平民開始,達到權傾天下的高位,遺憾的是一直沒有親生的子嗣。五十七歲才由側室淀君生下第三個兒子豐臣秀賴(第一個兒子羽柴秀勝早夭,第二個兒子豐臣鶴松三歲時夭折)。老來得子的秀吉對此子非常的溺愛,此時秀吉所有的行動,都以將天下傳給秀賴為目的,而秀次也因為可能會成為妨礙秀賴的人,而在1595年遭到賜死。在他生命結束之前,秀吉為了平衡權力,試圖透過制度的設計,讓大名們宣誓效忠並輔佐秀賴直到其可以執政為止,這個制度包括:「五大老」(武將出身,以德川家康和加賀百萬石的前田利家為首,負責決定政策),向秀吉宣誓維護和平並支撐豐臣家;「五奉行」,以石田三成等事務官為首,制訂日常工作方針和行政上的事務;「三中老」,維護大老和奉行之間的和睦。臨死前已瀕臨瘋狂的秀吉,甚至要求大名們立下誓書。 1592年,豐臣秀吉率領了20萬的軍隊侵略了朝鮮,他的最終目的是要侵略明朝。他的軍隊在半島上迅速蔓延,直到在朝明聯軍面前慘敗(參見壬辰衛國戰爭)。在和平會談期間,秀吉要求分割朝鮮半島,自由貿易,並讓一個明朝公主成為日本皇后。但日本的要求被明朝給拒絕,於是和平的努力完結了。1597年開始了第二次入侵朝鮮,但是隨著1598年因秀吉的病逝,日本全軍撤退而結束。 後期 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病逝於伏見城,享年62歲。死前他亦已託付前田利家監視德川家康及輔佐豐臣秀賴。而入侵朝鮮半島的日軍在接獲德川家康為首的五大老及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之安排下,向明朝隱瞞了秀吉的死訊,隨後與明朝議和並逐漸從朝鮮撤軍。但這兩場戰爭使日軍損失巨大,元氣大傷,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後成為征夷大將軍的一個重要伏因。而日本與朝鮮的關係,到1607年才恢復正常。 豐臣秀吉死後,由於繼位的是只有六歲的豐臣秀賴,以德川家康為首的五大老及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隨即出現嚴重的權力矛盾,因而引發了關原之戰。交戰雙方為德川家康率領下的東軍以及石田三成等組成的西軍。最後,在西軍叛將小早川秀秋的叛變的情況下,這場戰爭在一天內就分出了勝負,德川家康取得了日本的統治權,三年後就任為征夷大將軍,並成立了江户幕府。 藝術文化與貿易 桃山藝術(1573年至1615年)以秀吉在伏見(京都南方)修建的城堡小山為名,在這時期十分繁榮。這個時期由于對世界產生了興趣,以大都市為中心的經濟發展,商業手工業者地位上升使得此時的藝術顯得富麗而奢華。華麗的城堡建築和室內裝飾,用金葉子修飾的彩繪屏風,展現了大名的實力和財富。南蠻貿易有所發展,外來的「南蠻」(即歐洲人)產品的使用變得很普遍。 |
1630年:希瓦吉,印度統治者,馬拉塔帝國創立者(1680年逝世) 1743年:路易吉·博凯里尼,義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1805年逝世) 1811年:威廉·漢密爾頓,英國貴族,第十一代漢密爾頓公爵(1863年逝世) 1859年:阿伦尼乌斯,瑞典物理學家,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27年逝世) 1865年:斯文·赫定,瑞典探險家,樓蘭古城發現者(1952年逝世) 1882年:海因里希·馮亨德爾-馬志尼,奧地利植物學家(1940年逝世) 1888年:湯姆·菲利普斯,英國皇家海軍軍官(1941年逝世) 1899年:卢齐欧·封塔纳,意大利畫家、雕塑家(1968年逝世) 1901年:穆罕默德·納吉布,埃及革命家,首任埃及總統(1984年逝世) 1901年:俞大绂,中國植物病理学家、微生物學家(1993年逝世) 1912年:谷口千吉,日本電影導演(2007年逝世) 1930年:謝爾·埃斯普馬克,瑞典作家、文學史家(2022年逝世) 1934年:杜漸,香港作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2022年逝世) 1940年:薩帕爾穆拉特·阿塔耶維奇·尼亞佐夫,土庫曼政治人物、獨裁者,首任土庫曼總統(2006年逝世) 1942年:霍华德·斯金格,英國企業家,前日本索尼董事長 1943年:侯默·海堪, 美國NASA工程師及作家 1947年:林懷民,台灣舞蹈家,云门舞集创办人 1947年:丁佩,香港演員 1948年:東尼·艾歐密,英國吉他手、詞曲作家、唱片製作人,樂團黑色安息日吉他手 1952年:村上龍,日本小說家、電影導演 1953年: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阿根廷政治人物,第52任阿根廷總統 1957年:法爾可,奧地利饒舌歌手(1998年逝世) 1960年: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英國王室成員 1964年:珍妮弗·道德納,美國生物學家,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67年:班尼西歐·岱·托羅,美國男演員、導演 1975年:朱學恆,台灣作家、翻譯、電台主持人、名嘴、時事觀察家、政治評論員及直播主 1976年:李維維,台灣女演員 1977年:黃騰浩,台灣男演員 1977年:藍鈞天,台灣男演員 1979年:陳紹誠,台灣企业家、模特兒 1979年:李天熙,韓國男演員 1979年:Vitas,俄罗斯男歌手 1979年:卡路士·伊度亞度·費拉利,巴西足球運動員 1980年:马琳,中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 1983年:中島美嘉,日本女歌手 1984年:喬許·特蘭克,美國導演、編劇、剪輯師 1986年:郭采潔,台灣女歌手、演員 | 1979年:卡路士·伊度亞度·費拉利,巴西足球運動員 1980年:马琳,中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 1983年:中島美嘉,日本女歌手 1984年:喬許·特蘭克,美國導演、編劇、剪輯師 1986年:郭采潔,台灣女歌手、演員 1986年:姜妍,中國女演員 1986年:久紗野水萌,日本女演員、寫真集模特兒 1986年:奧菲利亞·拉維邦德,英國女演員 1987年:岑潔儀,香港女演員 1987年:許怡才,韓國女演員 1988年:潘時七,中國女演員 1988年:入野自由,日本男演員、聲優 1991年:吳泱潾,台灣女藝人 1991年:克里斯托夫·克拉默,德國國家足球隊球員 1993年:維多利亞·嘉絲蒂,美國女演員、創作行歌手、舞蹈家 1994年:降幡愛,日本女性聲優 1995年:尼古拉·約基奇,塞爾維亞職業籃球運動員 1998年:金廷祐,韓國男子偶像團體NCT成員 2000年:松本一香,日本AV女優 2002年:黃明昊,中國男子偶像團體NINE PERCENT、樂華七子NEXT成員 逝世 1709年:德川綱吉,日本江戶幕府第5代征夷大將軍(1646年出生) 1897年:卡爾·魏爾施特拉斯,德國數學家,被譽為「現代分析之父」(1815年出生) 1934年:迦勒·布拉德漢姆,美國藥劑師,百事可樂發明人(1867年出生) 1938年:愛德蒙·蘭道,德國數學家(1877年出生) 1938年:张廷玉,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将领(1902年出生) 1945年:尼古拉·波格丹諾夫-別爾斯基,俄羅斯畫家(1868年出生) 1951年:安德烈·紀德,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69年出生) 1973年:伊凡·桑德森,美國生物學家、神秘動物學家 (1911年出生) 1993年:莫哈末·韩查,马来西亚国旗设计者 (1918年出生) 1992年:呂安德,臺灣建築師、政治人物,曾任澎湖縣縣長(1915年出生) 1997年:邓小平,中國政治家、軍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1904年出生) 2007年:許財利,台灣基隆市前市長(1947年出生) 2008年:沈殿霞,香港資深電視藝人(1945年出生) 2009年:吳木金,香港女工(1917年出生) 2010年:凌禮文,香港電視藝人(1941年出生) 2011年:袁雪芬,越劇表演藝術家(1922年出生) 2016年:哈波·李,美國作家,代表作《梅岡城故事》(1926年出生) 2016年:翁贝托·埃可,意大利小說家、文學評論者、哲學家、符號學家(1932年出生) 2019年:卡爾·拉格斐,人称“老佛爷”,德国设计师,法国时尚品牌香奈儿领衔设计师兼创意总监(1933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炬光節、新生活運動紀念日 |
原告承擔舉證責任原則 情狀證據原則 耗盡當地救濟辦法原則 「用盡當地法律救濟途徑」(Local Remedy),係指依照地主國的程序法和實體法,在地主國的司法機關或行政機構中解決爭議。外國人在地主國應當遵守地主國的法律,且外國人將受到地主國政府的管轄。這是國家屬地中的主權優越地位表現,因此,投資者在地主國投資的過程中因投資產生爭議時,首先應當向地主國尋求救濟。亦即,在爭議發生時,外國人必須盡一切可能利用地主國一切可利用的救濟手段,包括司法、行政、仲裁各方面的程序。只有在地主國拒絕司法、拖延訴訟、執法不公而使外國人得不到應有的救濟時,才能訴諸外交保護、外國法院訴訟,以及國際仲裁等。地主國當地救濟是一項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它的理論依據是屬地管轄權優先原則與國家主權平等原則。 清白原則 国际法的渊源 《 国际法庭条约》是联合国宪章的一部分。根据《国际法庭条约》第三十八条的规定: 法院对于陈诉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 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条者。 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 在第五十九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 前项规定不妨碍法院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则裁判案件之权。 据此,国际法的渊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条约; 国际习惯法; 一般法律原则; 司法判例及学说。 註釋 參見 國際私法 條約 国际法的渊源 海洋法 國際法院 國際刑事法院 國際貿易法委员会 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 | 中世紀時代,即約公元五世紀至十四世紀歐洲政局混亂,許多歐洲小國都必須接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教宗的律令,所以國際法法典難以產生。到了十六世紀,歐洲人把世界其他地方變成殖民地,並引入法律觀念,把很多歐洲以外的國家的慣例破壞,如中國是以皇帝為統治者,被征服或進貢的人便要加入中國的體系而成為附庸國。 格老秀斯是西方研究國際法的鼻祖,但他的著作是建基於前人所發展的自然法理論。他继续维持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区别。而他所称的万民法是指其拘束效力来自所有国家或许多国家的意志的法律,因而他指的是万国法,也就是。继他之后,英国国际法学者采用的名称。 自从1789年边沁在其著名的《道德和立法原则》一书中首次使用“”(后被译成汉语“国际法”)来称呼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后,“国际法”这一名称才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但是各国学者对国际法的定义长期以来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在1842年後帝國體系瓦解;中國開始接受歐洲的國際法系統。1864年丁韪良翻译美国国际法学者惠顿的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又稱《国际法原理》)。后来,万国公法被简称为公法,例如,布伦奇理的《近代国际法》被译为《公法千章》。到了清朝末年,日本使用的国际法的名称传到中国,国际法便成为普遍的中文名称。1998年知名的國際公法學者丘宏達教授與丘宏義博士運用數位化高新科技,以光學掃描與古籍再生技術重印民初國際法學者丘漢平教授家傳的萬國公法古籍(同治三年京都崇賓館版本),出版當年適逢丘宏達時任會長的國際法學會世界總會〈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ILA〉在中華民國台北市舉行年會。國際法在由一班學者研究制定的時候一般先考慮國際慣例,即根據先前國際間的做法、條約,在國際間互相簽訂了的條約作參考、法院或仲裁人的裁決、其他學者的學術著作、國際機構(如聯合國)的決定和有關國家的本土法律的一般原則。而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法院判決一般亦依據條約、慣例、一般性法律原則以及法庭裁決及學者著作。 国际法的历史 国际法的历史是随着国家和各种国际法的学说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从这个方面说,它是有别于国际私法和宪法的。虽然近代国际法发端于16世纪,但许多国际法学者仍然把古代具有一些国际法特征的法律纳入国际法的研究范围。从这点上说,国际法还包括了希腊的城邦法律实践和罗马的万民法。但这些法律规范并非具有普遍性。 早期历史 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古希腊之前,古希腊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城邦,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来处理各个城邦之间的矛盾冲突等。这已经具有了与近代意义国际法相似的特征。与希腊不同的是罗马帝国并未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政治体,万民法也仅仅是处理非罗马人与罗马人之间、非罗马人之间的法律规范。但万民法中体现自然法思想的公平、正义、平等,却是近代国际法的精髓。 民族国家 随着罗马帝国和之后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独立的城市、公国、联合王国和国家诞生了。但缺乏强大的帝国和宗教上绝对权威来指导和规范日益兴起的国际贸易,大部分的欧洲人为东罗马帝国的罗马法大全和天主教的教会法而欢欣鼓舞。国际间的贸易是促进欧洲形成客观公正的洲际规则的内在动因。没有统一的法典规范,跨国商人们的经济利益是很难得到保证的。追求利润的动机不断推动着一般国际法的向前发展和海商法的形成。随着国际贸易和开拓市场的需要以及战争变得越来越不可预见,对于国际习惯和国际惯例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德国的汉萨同盟极大的减轻了贸易的困难即是时代的见证。 格老秀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国际联盟 现代国际法 现代国际法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即尊重主权和主权平等和国际法内容的到了极大的丰富。二战后,大批民族国家要求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新独立的国家并不否定原有国际法原则,而是要求改革和创新。1954年在万隆会议上由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1970年联合国大会在新独立的国家的推动下通过了《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和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这些原则的出现都极大地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和含义。 國際司法機構 國際法院 國際法院(法語:Cour internationale de justice,縮寫為CIJ;英語: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縮寫為ICJ),是聯合國六大主要機構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機關,是主權國家政府間的民事司法裁判機構,根據《國際法院規約》於1946年2月成立,位於荷蘭海牙。國際法院的主要功能是對各國所提交的案件做出有法律約束力的仲裁,並就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諮詢意見。國際法院是具有明確權限的民事法院,沒有附屬機構,對其他國際法庭沒有管轄權。國際法院沒有刑事管轄權,因此無法審判個人,這種刑事審判由國內管轄或聯合國特設刑事法庭或國際刑事法院管轄。 國際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任期9年,可連選連任;設書記官處。工作語言為法語與英語。法院成員不得從事任何其他職業性工作。 國際海洋法院 国际海洋法法庭(英语: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缩写为ITLOS),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建立的一个法律组织。始建于1996年,总部位于德国汉堡市,是专门审理海洋法案件的国际组织。现为联合国大会观察员组织。 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常縮寫作:或;)成立于2002年,位于荷兰海牙,工作语言为英语和法语。其主要功能是对犯有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侵略罪的个人进行起诉和审判。国际刑事法院成立的基础是2002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因此该法院仅对规约生效后的前述四种国际罪行有管辖权。但是实际上,国际刑事法院暂时还不能对侵略罪行使管辖权。 国际法之主体 為達維持社會秩序的目的,社會中通常需要有規制社會構成員行為的規範存在。法律規範係屬於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規範,其目的在於規制法律主體的行為,此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吾人所熟知的國內社會中,國際社會亦復如此。因此,於法律制度下何種實體能夠成為法律主體,必須取決於該法律規範的界定,而此往往取決於法律所規制之社會的需要。國際法上的法律主體,係指得享受國際法所賦予之權利、承擔國際法課以之義務,並且具有維護其權利而提起國際訴訟能力的實體。 從實踐上觀察,於國際法制度中,法人格所賦予的對象除了國際法制度中最主要的實體-國家-以外,尚有國際組織、個人(包括自然人與法人)與其他特殊實體;同時,國際法所賦予各種實體得以享受之權利與承擔之義務則未必相同,凡此均須取決於國際法相關規範的界定。然無論如何,該等具有有限國際法人格的實體仍屬於國際法上的主體,換言之,在此並無需以國際法主體必須具有國家所擁有權利與義務的嚴格意義來認定其資格。此外,由於受到國際法逐步發展得影響,在國際法律體系中,各種法律主體所享有之權利與承擔之義務的範圍不盡相同,因此倘欲對特定種類的主體究具有何種具體權利或義務有明確的界定,實有所困難。因而,國際法主體在認定上並不以擁有國際法所規定全部的權利與義務為必要。 特別是個人,個人於國際法是否具有主體地位,在判斷上應以相關個人是否得利用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以向特定主體主張其相關權利,或在特定國際組織中是否存在有若干機制,使個人得向該國際組織主張國際法上的相關權利為標準。 基本原則 實質原則 国家主权平等 主权是国家最基本、最主要的属性,国家对内对外的基本权利,对内最高管辖权,对外独立权、自卫权。13-14世纪出现主权概念,想以此反对宗教色彩浓厚的神圣罗马帝国,但没有太大影响。1577年布丹提出主权概念。1614年黎塞留提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主权停留在国王这个层次,叫君主主权。1625年格劳秀斯提出主权平等说,提出国际法意义上的主权。18世纪卢梭提出人民主权论。 二战后主权进一步被强调,被认为是国家基本属性,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绝对权利。现在进入全球化,我们应该说主权是相对的。现在发达国家在弱化主权,提出主权过时论,新干涉主义等。落后国家强调主权,不加任何限制的主权。 1992年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加利说:绝对的、排他的主权时代已经过去,它的理论从来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安南:国家主权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正在重新定位。现在国家普遍被认为服务于人民的工具,傳統主权的概念加入了人权的色彩。只要自主让与的权利,就不是损害主权。 時空性原則 「時空性原則」主要是指「解決過去領土歸屬的問題,要適用當時的國際法原則加以解決,而非以現今的國際法原則解決。」例如,1842年至1898年大英帝國從清帝國手中取得香港是否符合國際法,就需要以1842年至1898年間適用的國際法原則去斷定,而非按現今的國際法原則。同樣道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上世紀80年代從大英帝國手中取得香港是否符合國際法,中英聯合聲明是否有效,就需要以上世紀80年代所適用的國際法原則去判斷,而不是1842年時的國際法原則。 |
Editon,下一代客戶端的Windows Vista與伺服器端的Windows Server 2008也是以此系統為起點進行開發。 Windows Server 2003是最後一版支持不帶ACPI的處理器的Windows Server。 其後續產品Windows Server 2008需要任何支持的體系結構(x86、x64 和 Itanium)中具有ACPI的處理器。 版本 Windows Server 2003有多种版本,每种都适合不同的商业需求: Windows Server 2003 Web版 Windows Server 2003 标准版 Windows Server 2003 企业版 Windows Server 2003 数据中心版 Windows Server 2003 Web版 用于构建和存放Web应用程序、网页和XML Web Services。它主要使用IIS 6.0 Web服务器并提供快速开发和部署使用ASP.NET技术的XML Web services和应用程序。支持双处理器,最低支持256MB的内存。它最高支持2GB的内存。 Web版的Server不能用來作列印伺服器用。 没有发布web版的简体中文版。 Windows Server 2003标准版 标准的英文名称:Windows Server 2003 Standard Edition销售目标是中小型企业,支持文件和打印机共享,提供安全的Internet连接,允许集中的应用程序部署。支持4个处理器;最低支持256MB的内存,最高支持4GB的内存。 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 标准的英文名称: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与Windows Server 2003标准版的主要区别在于: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 支持高性能服务器,并且可以创建计算机集群,以便处理更大的负荷。通过这些功能实现了可靠性,有助于确保系统即使在出现问题时仍可用。在一个系统或分区中最多支持八个处理器,八节点群集,最高支持32GB的内存(安全模式下為4GB)。 Windows Server 2003数据中心版 标准的英文名称:Windows 2003 Server Datacenter Edition 针对要求最高级别的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大型企业或国家机构等而设计的。它是最强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分为32位版与64位版: 基于x86(32位版): 基于x86构架处理器,至多8个 内存:最多64GB 节点:支持1-8个节点计算机集群。 基于x64(64位版): 基于x64构架处理器,或IA-64(例如安腾),至少8个,至多64个 內存:至多为512GB 节点:支持1-8个节点计算机集群 升级 SP1 微软于2005年3月30日发布Windows Server 2003的第一个服务包(Service Pack 1)。这个升级为Windows Server 2003用户提供了很多相似于Windows |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与Windows Server 2003标准版的主要区别在于: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 支持高性能服务器,并且可以创建计算机集群,以便处理更大的负荷。通过这些功能实现了可靠性,有助于确保系统即使在出现问题时仍可用。在一个系统或分区中最多支持八个处理器,八节点群集,最高支持32GB的内存(安全模式下為4GB)。 Windows Server 2003数据中心版 标准的英文名称:Windows 2003 Server Datacenter Edition 针对要求最高级别的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大型企业或国家机构等而设计的。它是最强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分为32位版与64位版: 基于x86(32位版): 基于x86构架处理器,至多8个 内存:最多64GB 节点:支持1-8个节点计算机集群。 基于x64(64位版): 基于x64构架处理器,或IA-64(例如安腾),至少8个,至多64个 內存:至多为512GB 节点:支持1-8个节点计算机集群 升级 SP1 微软于2005年3月30日发布Windows Server 2003的第一个服务包(Service Pack 1)。这个升级为Windows Server 2003用户提供了很多相似于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 安全设置向导:此工具让管理员更方便的更改安全设置。 即時更新(Hot Patching):此功能使Windows Server 2003在不用重新启动的情况下安装DLL,驱动程序,非核心更新。 IIS 6.0数据库检查:允许跟踪数据库的修改。 Windows 防火墙:将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裡的许多改进加入Windows Server 2003,还包括安全设置向导,它使管理员可以更容易地管理开放的输入端口,它会自动检测并选择缺省角色。 其它网络方面的改进,包括支持无线供应服务,更好的IPv6支持,以及新的对TCP SYN攻击的防护。 安装后安全升级:当Service Pack 1服务器安装完成后第一次重启时,一个缺省模式被打开。它设置防火墙阻止所有接入请求,引导用户去安装升级软件包。 数据执行保护(DEP):支持禁止执行位,有助于防止缓冲区溢出攻击,它是Windows Server入侵中常用的攻击手段之一。 Windows Media Player 10。 Internet Explorer 6 SV1(俗称IE6 SP2) Microsoft网站提供了完整的SP1更新项目。 SP2 Windows Server 2003的Service Pack 2已于2007年上半年正式发布。发布日期最初定为2006年上半年。注:微软未在Windows Service Pack Road Map网站中更新最后修改日期。2006年6月19日,微软面向Microsoft Connect用户提供了Service Pack 2的最初测试版,该版本的内部版本号为2721。而最新的内部版本是2725(Beta 1)。微软将Service Pack 2描述为“标准”服务包而发布,包含先前发布的安全更新、修补程序、及可靠性和性能方面的改进。 除此之外,Service Pack 2包含Microsoft管理控制台3.0、Windows开发服务(替代远程安装服务)、对WPA2的支持与针对IPSec与系统配置实用程序的改进。 Windows Server 2003 R2 是Windows Server 2003的改進版本,在2005年12月發售,但舊版的用戶不能免費更新到新版本,而需要付費更新。不过,后期发售的Windows Server |
2001年9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55/282号决议,决定自2002年起,国际和平日为9月21日。决议中提到:“宣布此后,国际和平日应成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并邀请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55/282号决议还邀请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区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以各种适当方式(包括教育和公众宣传)庆祝国际和平日并同联合国合作实现全球停火。 2001年 2001年10月12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佈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由聯合國與現任秘書長科菲·安南共同獲得獎項,並於同年12月10日頒發。 2002年 2002年9月20日,秘書長安南敲響位於聯合國秘書處大樓前的和平鐘,正式宣佈國際和平日活動開始。 2004年 在一場國際獅子會所贊助的海報設計徵選比賽中,優勝作品之圖像將被聯合國郵政管理局印製於當年年度紀念郵票上。一個來自臺灣學生的作品被宣布獲選,但該公告隨後又被撤回;臺灣媒體報導國際獅子會與臺灣當局皆認為此一結果肇因於大陸當局所施加的壓力,並認為該措施也無法確實反映出該節日所表揚之精神。聯合國當局隨後澄清該結果為其內部作業疏失。臺灣當局 (中華民國政府) 隨後發行一張印有該作品的郵票。 2016年 2016年9月16日,聯合國大會新主席敲響和平鐘。 2016年國際和平日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平的基本構件。 | 2016年國際和平日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平的基本構件。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国际和平日 9月21日 (聯合國) 国际和平日 - 2006年(聯合國) 國際和平日(民間組織) Peace One Day International Peace Day | |
= |政治制度二 = |現任上議院立法首腦名字 = |現任下議院立法首腦名字 = |政治制度三 = |其他首腦一 = |其他首腦職稱一 = |現任其他首腦名字一 = |其他首腦二 = |其他首腦職稱二 = |現任其他首腦名字二 = |其他首腦三 = |他首腦職稱三 = |現任其他首腦名字三 = |國家憲法 =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宪法 |國家政權 = 巴基斯坦議會 |國家結構形式 = 聯邦制伊斯兰共和国 |政治體制 = 議會民主制 |法律體系 =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估計年份 = 2021年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 = 13,295.54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排名 = 25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 = 5,973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排名 = 130 |國內生產總值估計年份 = 2021年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 = 3,477.43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排名 = 42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 = 1,562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排名 = 142 |人類發展指數年份 = 2018年 |人類發展指數 = 0.557 |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 154 |人類發展指數等級 = 中 |中央銀行 = |貨幣單位 = 巴基斯坦卢比 |貨幣代碼 = PKR |貨幣符號 = ₨ |吉尼係數 = 0.312 |立國日期 = 1956年3月23日 |立國事件 = 巴基斯坦自治領從英國獨立 |立國事件日期 = 1947年8月14日 |國家象徵 = 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納 国花:素馨花 |國家代碼 = PAK |國際域名縮寫 = |國際電話區號 = 92 |現役軍人數 = 650,000 |現役軍人數排名 = 7 |現役軍人數年份 = |備註 = }}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乌尔都语:;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实际控制面积881,913平方公里,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連,東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巴基斯坦”乌尔都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不過這個名字是以全國不同地區的首字母拼成的。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巴基斯坦是英联邦和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2.077亿(2017年普查),是僅次印尼世界第二多人口的伊斯蘭教國家,95%以上的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宗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巴基斯坦是公认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并没有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名稱 巴基斯坦(Pakistan)其實是英語名稱,以構成地名稱的不同部分組成。在1933年1月28日,巴基斯坦民族主義的靈魂人物乔杜里·拉赫玛特·阿里在英國劍橋的寫作“Now or Never; Are We to Live or Perish Forever?”(亦稱為“巴基斯坦宣言”)中提出“Pakstan”一詞,由旁遮普省(Punjab)、有“阿富汗省”(Afghan Province)之稱的西北邊境省、克什米爾(Kashmir)、信德省(Sindh)和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中的“P”、“A”、“K”、“S”、和“tan”併成。他在文中提及這些英屬印度以穆斯林為主的省份要爭取獨立,脫離印度成立一個伊斯蘭國家,亦即是“印巴分治”。後來該字加上了“i”以便頌讀,成為了今日所見的巴基斯坦“Pakistan”。 巧合的是,在波斯語和烏爾都語中,“巴基斯坦”的字面意思都是“圣洁的土地”。 历史 古代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哈拉帕文化產生於今巴基斯坦境內,興建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直至前2000年,生活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漸衰亡。此後的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開始向北轉移。前519年起,波斯統治巴基斯坦西部地區,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曾率軍攻占過此地。大約公元前321年,被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所佔領。孔雀王朝衰落後被印度-希臘人統治,後被斯基泰人和帕提亞人統治,公元二世紀之後被貴霜帝國統治,國王迦膩色迦當政時期(129-152年),王朝疆域擴至克什米爾和喜馬拉雅山以北的莎車和和田。三世紀到四世紀今巴基斯坦南部被薩珊王朝控制,四世紀時起,這裡受到笈多王朝統治,五世紀末期來自於中亞的白匈奴逐步把疆域擴張到該地區。 8世紀初,阿拉伯擴張到印度河流域,並將伊斯蘭教傳入,使大批當地居民成為穆斯林。阿拉伯帝國退出該地區後,這裡被興起於恆河三角洲一帶的波羅王朝統治。11世紀初,巴基斯坦西北部處於阿富汗加茲尼王朝統治之下。12世紀初,古爾王朝又取代了加茲尼王朝。1206年,庫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巴基斯坦和印度開始處於同一政權統治之下。此後300年間歷經了6個王朝(德里蘇丹王朝),直至1526年被莫臥兒帝國取代。 近代 1858年巴基斯坦随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但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依然严重。赛义德·阿赫默德·汗领导阿利加尔运动,其继承者于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曾一度与印度国大党合作,共同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领导下的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全国会议,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领为共和国,定国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巴基斯坦独立后,与印度因领土纠纷(即克什米尔问题)于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造成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1972年7月,双方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实现停火。此后双方多次会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989年起,双方不断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继印度之后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使紧张局势加剧。2003年4月,印巴两国先后表达了重新进行对话的意愿,11月25日在实际控制线停火。 地理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面积为79.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克什米尔),約等於法國和英國面积的總和,在全世界排第35位。國土南部沿阿拉伯海及阿曼灣有的海岸線,陸上边界總長,分別為阿富汗、中國、印度及伊朗;与阿曼有海上边界,与塔吉克隔著寒冷、狹窄的瓦罕走廊。 巴基斯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地和高原,北有喜马拉雅山脉,西北有兴都库什山脉,东部为印度河中下游冲积平原,东南为塔尔沙漠的一部分。 气候 巴基斯坦属亚热带干燥和半干燥气候,气候总的来说比较炎热干燥,每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50毫米,1/4的地区降雨量在120毫米以下。最炎热的时节是6、7月份,大部分地区中午的气温超过40℃,而在信德和俾路支省的部分地区中午气温则可能高达50℃以上。海拔高度超过2千米以上的北部山区比较凉爽,且温差大,昼夜平均温差14℃左右。气温最低时节是12月至2月。 自然资源 巴基斯坦主要自然资源为耕地,以及分布广泛的天然气、石油和煤炭资源。铬铁矿、铁矿石、铜矿、金和银等矿藏丰富,其他珍贵矿石资源有宝石和大理石,非金属矿藏有石灰石、石膏、硫磺、耐火土和硅石等。旁遮普省的岩盐矿带(Salt Range)为世界著名的纯盐沉积矿。巴基斯坦有巨大的水力发电蕴藏量,但由于受到国际国内政治因素的制约致使能源开发速度缓慢,至今仍旧面临能源短缺局面。 区划 行政区划 巴基斯坦全国共有旁遮普、开伯尔-普什图、俾路支、信德4省。各省下设专区、县、乡、村联会。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的西北部一部分,划分为联邦管辖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和“临时省”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阿扎德克什米尔地区的人民持巴基斯坦护照,享有对该地政府的选举权,不享有对中央政府的选举权。克什米尔地区的中部和南部土地肥沃最大的克什米爾谷地由印度控制。此外,1963年根据边境协定巴基斯坦将一部分巴控克什米尔(喀喇昆仑走廊)划给中華人民共和国。另外印度声称拥有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属新疆和闐縣)即克什米尔东北部主权。 主要城市 卡拉奇-信德省的首府,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和港口及商業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伊斯兰堡-巴基斯坦首都。 拉合尔-旁遮普省的首府。 拉瓦尔品第 白沙瓦-开伯尔-普什图省的首府。 费萨拉巴德 木尔丹 海德拉巴 苏库尔 吉尔吉特-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首府。 奎达-俾路支省的首府。 瓜达尔位于俾路支省拥有深水港瓜达尔港。 政治 国家象征 巴基斯坦國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左侧是白色竖长方形,宽度占整个旗面的1/4;右侧为深绿色长方形,中央有一颗白色五角星和一弯白色新月。绿色象征繁荣,代表伊斯兰教;白色象征和平,代表国内的少数民族和信奉其他宗教的居民。新月象征进步,五角星象征光明;新月和五角星还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巴基斯坦國徽颜色同国旗;深绿色和白色。顶端是五角星和新月图案;中间是盾徽,盾面分为四部分,分别绘有棉花、小麦、茶、黄麻四种农作物。盾徽两侧饰以鲜花、绿叶。下端的绿色饰带上用乌尔都语书写该国的国家格言——“虔诚、统一、戒律”。 议会政府 巴基斯坦实行兩院制,設參議院及國民議會。參議院有100名議員,國民議會有342名議員,其中272名由分區普選產生,60席为妇女保留席位,10席为非穆斯林保留席位,由各政党按普选得票比例分配;国民议会设议长和副议长各1人,议员任期五年。参议院设100个议席,议员任期六年,每3年改选半数。设主席和副主席各1人,任期三年。 獨立後的巴基斯坦,軍方在政治一直擔當重要角色,巴基斯坦於1958-1971年,1977-1988年及1999-2008年長期實行軍政府統治。巴基斯坦建国后于1956年、1962年和1973年颁布三部宪法。此外,文人政府的不穩定和貪腐問題一直是國內的政治焦點。 2008年巴基斯坦恢復民主制後,首個文人政府完成五年任期。标志着巴基斯坦能够通过公正、透明的选举,由上一届民选政府和平地把权力移交给下一届民选政府。2013年6月,纳瓦兹·谢里夫就任总理。2017年8月,谢里夫被议会罢免,沙希德·哈坎·阿巴西就任总理。 2018年7月,伊姆兰·汗宣布赢得巴基斯坦大选,7月27日,巴基斯坦前执政党谢里夫派表示承认大选结果,接受伊姆兰·汗成为下一任总理。 军事 巴基斯坦武装部队是世界第七大现役武装部队,并拥有核武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巴基斯坦陆军、巴基斯坦海军(包括巴基斯坦海军陆战队)和巴基斯坦空军;此外还有一些准军事部队。1962年开始,巴基斯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关系紧密,包括研发合作,以增强军事系统,如JF-17雷电,K-8喀喇昆仑,以及其他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巴基斯坦首要的军备供应者。雙方同时在核武器和太空计划合作发展。巴基斯坦空军还与美国保持密切的军事关系,是美国的一个非北约主要盟友。它主要进口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的军事装备。 巴基斯坦空军创建于1947年8月14日,有65,000名全職人員,其中有3,000名飛行員,飛機共約700架,其中有470餘架戰鬥機。从1983年至1987年,巴基斯坦获得了40架F-16A/B Block 15战斗机。随着蘇聯-阿富汗戰爭结束,巴基斯坦对美国的战略价值骤然消失,美国于1990年对28架F-16A/B战斗机冻结交付并冻结巴基斯坦的购机款拒绝归还。2003年美国对阿富汗戰爭陷入胶着后,于2005年至2008年交付给巴基斯坦这批被扣留的战机中的14架。2006年,美国军援了12架F-16C与6架F-16D Block 52+并计划提供另外的18架。 巴基斯坦海军创建于1947年,现役25,000人,预备役5,000。海军节设于每年的9月8日,以纪念1965年印巴战争。巴基斯坦海军有8个战地司令部,分别为卡拉奇司令部(COMKAR) 、巴基斯坦舰队司令部(COMPAK)、北方司令部(COMNOR)、海岸司令部 (COMCOAST)、后勤司令部、海上训练舰队司令部(FOST)、西部司令部(COMWEST)、海军航空兵司令部(COMNAV)。目前主力艦為四艘中製F-22P巡防艦和一艘美製F-260巡防艦、5艘法製潛艦,另有飛彈快艇10艘和30多艘砲艇。 外交 因为巴基斯坦与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密切关系,巴基斯坦是現今所有聯合國會員國中唯一一個不承認亞美尼亞為國家的成員。 與印度的关系 巴印于1947年、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发战争。1971年巴印断交,1976年复交。2004年以来,巴印启动全面对话进程,双边关系持续缓和。2008年7月,两国启动第五轮全面对话,并首次开通跨克什米尔控制线贸易。11月,印度孟买发生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印指责巴境内组织有染,巴印关系骤然紧张。在国际社会斡旋下,两国间紧张形势有所缓和。 與中国的关系 1950年1月5日,巴基斯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5月21日两国正式建交。建交以来,中巴两国建立良好的友谊,展開全方位合作。201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強在訪問巴基斯坦時提出兴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旨在建设連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與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高速公路、鐵路運輸,以及石油和天然氣的管道。2014年11月8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的共同见证下,两国官员签署了《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合作的协议》。201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对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與阿富汗的关系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在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种族等方面关系密切。9·11事件后,巴基斯坦参与国际反恐战争,但是被指责暗中包庇塔利班和其它恐怖組織,阿富汗政府曾於2008年指責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介入針對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的未遂暗殺行動。 與美国的关系 冷战期间,巴美关系密切。此后,巴基斯坦因核试验和政变招致美国制裁。九一一袭击事件后,美国政府经常指责巴基斯坦一方面参加国际反恐战争,另一方面卻暗中包庇多個恐怖組織。2011年奥萨马·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內被美軍擊斃。總計布什政府曾向巴基斯坦提供共124亿美元援助。奥巴马政府的援助則超过210亿美元。 2015年美國不滿巴基斯坦在反恐戰爭中作戰不力,拒絕支付三億美元的軍援,作為對巴基斯坦的懲罰。2018年1月1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推特上寫道:「美国在过去15年愚蠢地给了巴基斯坦超过330亿美元的援助,而他们除了谎言和欺骗什么也没有给我们,把我们的领导人们当傻子。他们向我们在阿富汗搜捕的恐怖分子提供庇护所,没帮到什么忙。不会再有了!」随着美国撤出阿富汗,其过去对巴基斯坦的所有援助均已取消。 与其他中东国家的关系 巴基斯坦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逊尼派中东穆斯林国家关系密切。巴基斯坦严重依赖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支持。同时巴基斯坦军方传统上和土耳其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巴基斯坦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权益,不承认以色列是一个国家。 经济 巴基斯坦拥有多元化的经济体系,是世界第40大经济体。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截止2007年,巴基斯坦的年平均经济增长连续4年达到7%。尽管1947年独立时很穷,巴基斯坦在随后40年中取得了高于世界平均的经济增长,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不明智的政策却导致经济减速。最近几年来,大规模经济改革改善了经济前景,加快了增长,尤其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部门。近年来巴基斯坦在外汇兑换市场的地位和硬通货的储备都有显著提高。2005年估计有400亿美元外债。但是,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和美国的巨额债务减免,外债数额最近几年显著减少了。巴基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由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估计有4754亿美元,每人平均收入2542美元。贫困率据估算有23%到28%。巴基斯坦的经济增长率过去5年间稳步增加。不过,通胀压力和低储蓄率可能使这种高增长率无法持续。以年增长率4.9%计算,巴基斯坦还需70年才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巴基斯坦的经济结构由主要是农业为基础转变为服务业为基础。如今农业只贡献国内生产总值的20%;而服务业占53%,批发和零售贸易占这个产业的30%。过去几年,卡拉奇证券交易所和世界其他新兴市场的一样增值。大笔外资被投入到电讯、房地产和能源等领域。其他主要产业包括软件、机动车、纺织、水泥、化肥、钢铁、造船、航空航天和军火生产。 货币采用巴基斯坦卢比,1卢比等于100派沙(Paisa)。硬币计有:1卢比、2卢比、5卢比;紙币有:5卢比,10卢比、20卢比、50卢比、100卢比、500卢比、1000卢比及5000卢比共7种。现时(2012年4月)巴基斯坦卢比兌美元的汇率约为1对0.0110;即一美元大约等于90卢比。 | |國際電話區號 = 92 |現役軍人數 = 650,000 |現役軍人數排名 = 7 |現役軍人數年份 = |備註 = }}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乌尔都语:;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实际控制面积881,913平方公里,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連,東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巴基斯坦”乌尔都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不過這個名字是以全國不同地區的首字母拼成的。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巴基斯坦是英联邦和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2.077亿(2017年普查),是僅次印尼世界第二多人口的伊斯蘭教國家,95%以上的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宗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巴基斯坦是公认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并没有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名稱 巴基斯坦(Pakistan)其實是英語名稱,以構成地名稱的不同部分組成。在1933年1月28日,巴基斯坦民族主義的靈魂人物乔杜里·拉赫玛特·阿里在英國劍橋的寫作“Now or Never; Are We to Live or Perish Forever?”(亦稱為“巴基斯坦宣言”)中提出“Pakstan”一詞,由旁遮普省(Punjab)、有“阿富汗省”(Afghan Province)之稱的西北邊境省、克什米爾(Kashmir)、信德省(Sindh)和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中的“P”、“A”、“K”、“S”、和“tan”併成。他在文中提及這些英屬印度以穆斯林為主的省份要爭取獨立,脫離印度成立一個伊斯蘭國家,亦即是“印巴分治”。後來該字加上了“i”以便頌讀,成為了今日所見的巴基斯坦“Pakistan”。 巧合的是,在波斯語和烏爾都語中,“巴基斯坦”的字面意思都是“圣洁的土地”。 历史 古代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哈拉帕文化產生於今巴基斯坦境內,興建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直至前2000年,生活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漸衰亡。此後的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開始向北轉移。前519年起,波斯統治巴基斯坦西部地區,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曾率軍攻占過此地。大約公元前321年,被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所佔領。孔雀王朝衰落後被印度-希臘人統治,後被斯基泰人和帕提亞人統治,公元二世紀之後被貴霜帝國統治,國王迦膩色迦當政時期(129-152年),王朝疆域擴至克什米爾和喜馬拉雅山以北的莎車和和田。三世紀到四世紀今巴基斯坦南部被薩珊王朝控制,四世紀時起,這裡受到笈多王朝統治,五世紀末期來自於中亞的白匈奴逐步把疆域擴張到該地區。 8世紀初,阿拉伯擴張到印度河流域,並將伊斯蘭教傳入,使大批當地居民成為穆斯林。阿拉伯帝國退出該地區後,這裡被興起於恆河三角洲一帶的波羅王朝統治。11世紀初,巴基斯坦西北部處於阿富汗加茲尼王朝統治之下。12世紀初,古爾王朝又取代了加茲尼王朝。1206年,庫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巴基斯坦和印度開始處於同一政權統治之下。此後300年間歷經了6個王朝(德里蘇丹王朝),直至1526年被莫臥兒帝國取代。 近代 1858年巴基斯坦随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但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依然严重。赛义德·阿赫默德·汗领导阿利加尔运动,其继承者于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曾一度与印度国大党合作,共同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领导下的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全国会议,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领为共和国,定国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巴基斯坦独立后,与印度因领土纠纷(即克什米尔问题)于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造成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1972年7月,双方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实现停火。此后双方多次会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989年起,双方不断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继印度之后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使紧张局势加剧。2003年4月,印巴两国先后表达了重新进行对话的意愿,11月25日在实际控制线停火。 地理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面积为79.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克什米尔),約等於法國和英國面积的總和,在全世界排第35位。國土南部沿阿拉伯海及阿曼灣有的海岸線,陸上边界總長,分別為阿富汗、中國、印度及伊朗;与阿曼有海上边界,与塔吉克隔著寒冷、狹窄的瓦罕走廊。 巴基斯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地和高原,北有喜马拉雅山脉,西北有兴都库什山脉,东部为印度河中下游冲积平原,东南为塔尔沙漠的一部分。 气候 巴基斯坦属亚热带干燥和半干燥气候,气候总的来说比较炎热干燥,每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50毫米,1/4的地区降雨量在120毫米以下。最炎热的时节是6、7月份,大部分地区中午的气温超过40℃,而在信德和俾路支省的部分地区中午气温则可能高达50℃以上。海拔高度超过2千米以上的北部山区比较凉爽,且温差大,昼夜平均温差14℃左右。气温最低时节是12月至2月。 自然资源 巴基斯坦主要自然资源为耕地,以及分布广泛的天然气、石油和煤炭资源。铬铁矿、铁矿石、铜矿、金和银等矿藏丰富,其他珍贵矿石资源有宝石和大理石,非金属矿藏有石灰石、石膏、硫磺、耐火土和硅石等。旁遮普省的岩盐矿带(Salt Range)为世界著名的纯盐沉积矿。巴基斯坦有巨大的水力发电蕴藏量,但由于受到国际国内政治因素的制约致使能源开发速度缓慢,至今仍旧面临能源短缺局面。 区划 行政区划 巴基斯坦全国共有旁遮普、开伯尔-普什图、俾路支、信德4省。各省下设专区、县、乡、村联会。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的西北部一部分,划分为联邦管辖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和“临时省”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阿扎德克什米尔地区的人民持巴基斯坦护照,享有对该地政府的选举权,不享有对中央政府的选举权。克什米尔地区的中部和南部土地肥沃最大的克什米爾谷地由印度控制。此外,1963年根据边境协定巴基斯坦将一部分巴控克什米尔(喀喇昆仑走廊)划给中華人民共和国。另外印度声称拥有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属新疆和闐縣)即克什米尔东北部主权。 主要城市 卡拉奇-信德省的首府,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和港口及商業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伊斯兰堡-巴基斯坦首都。 拉合尔-旁遮普省的首府。 拉瓦尔品第 白沙瓦-开伯尔-普什图省的首府。 费萨拉巴德 木尔丹 海德拉巴 苏库尔 吉尔吉特-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首府。 奎达-俾路支省的首府。 瓜达尔位于俾路支省拥有深水港瓜达尔港。 政治 国家象征 巴基斯坦國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左侧是白色竖长方形,宽度占整个旗面的1/4;右侧为深绿色长方形,中央有一颗白色五角星和一弯白色新月。绿色象征繁荣,代表伊斯兰教;白色象征和平,代表国内的少数民族和信奉其他宗教的居民。新月象征进步,五角星象征光明;新月和五角星还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巴基斯坦國徽颜色同国旗;深绿色和白色。顶端是五角星和新月图案;中间是盾徽,盾面分为四部分,分别绘有棉花、小麦、茶、黄麻四种农作物。盾徽两侧饰以鲜花、绿叶。下端的绿色饰带上用乌尔都语书写该国的国家格言——“虔诚、统一、戒律”。 议会政府 巴基斯坦实行兩院制,設參議院及國民議會。參議院有100名議員,國民議會有342名議員,其中272名由分區普選產生,60席为妇女保留席位,10席为非穆斯林保留席位,由各政党按普选得票比例分配;国民议会设议长和副议长各1人,议员任期五年。参议院设100个议席,议员任期六年,每3年改选半数。设主席和副主席各1人,任期三年。 獨立後的巴基斯坦,軍方在政治一直擔當重要角色,巴基斯坦於1958-1971年,1977-1988年及1999-2008年長期實行軍政府統治。巴基斯坦建国后于1956年、1962年和1973年颁布三部宪法。此外,文人政府的不穩定和貪腐問題一直是國內的政治焦點。 2008年巴基斯坦恢復民主制後,首個文人政府完成五年任期。标志着巴基斯坦能够通过公正、透明的选举,由上一届民选政府和平地把权力移交给下一届民选政府。2013年6月,纳瓦兹·谢里夫就任总理。2017年8月,谢里夫被议会罢免,沙希德·哈坎·阿巴西就任总理。 2018年7月,伊姆兰·汗宣布赢得巴基斯坦大选,7月27日,巴基斯坦前执政党谢里夫派表示承认大选结果,接受伊姆兰·汗成为下一任总理。 军事 巴基斯坦武装部队是世界第七大现役武装部队,并拥有核武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巴基斯坦陆军、巴基斯坦海军(包括巴基斯坦海军陆战队)和巴基斯坦空军;此外还有一些准军事部队。1962年开始,巴基斯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关系紧密,包括研发合作,以增强军事系统,如JF-17雷电,K-8喀喇昆仑,以及其他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巴基斯坦首要的军备供应者。雙方同时在核武器和太空计划合作发展。巴基斯坦空军还与美国保持密切的军事关系,是美国的一个非北约主要盟友。它主要进口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的军事装备。 巴基斯坦空军创建于1947年8月14日,有65,000名全職人員,其中有3,000名飛行員,飛機共約700架,其中有470餘架戰鬥機。从1983年至1987年,巴基斯坦获得了40架F-16A/B Block 15战斗机。随着蘇聯-阿富汗戰爭结束,巴基斯坦对美国的战略价值骤然消失,美国于1990年对28架F-16A/B战斗机冻结交付并冻结巴基斯坦的购机款拒绝归还。2003年美国对阿富汗戰爭陷入胶着后,于2005年至2008年交付给巴基斯坦这批被扣留的战机中的14架。2006年,美国军援了12架F-16C与6架F-16D Block 52+并计划提供另外的18架。 巴基斯坦海军创建于1947年,现役25,000人,预备役5,000。海军节设于每年的9月8日,以纪念1965年印巴战争。巴基斯坦海军有8个战地司令部,分别为卡拉奇司令部(COMKAR) 、巴基斯坦舰队司令部(COMPAK)、北方司令部(COMNOR)、海岸司令部 (COMCOAST)、后勤司令部、海上训练舰队司令部(FOST)、西部司令部(COMWEST)、海军航空兵司令部(COMNAV)。目前主力艦為四艘中製F-22P巡防艦和一艘美製F-260巡防艦、5艘法製潛艦,另有飛彈快艇10艘和30多艘砲艇。 外交 因为巴基斯坦与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密切关系,巴基斯坦是現今所有聯合國會員國中唯一一個不承認亞美尼亞為國家的成員。 與印度的关系 巴印于1947年、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发战争。1971年巴印断交,1976年复交。2004年以来,巴印启动全面对话进程,双边关系持续缓和。2008年7月,两国启动第五轮全面对话,并首次开通跨克什米尔控制线贸易。11月,印度孟买发生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印指责巴境内组织有染,巴印关系骤然紧张。在国际社会斡旋下,两国间紧张形势有所缓和。 與中国的关系 1950年1月5日,巴基斯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5月21日两国正式建交。建交以来,中巴两国建立良好的友谊,展開全方位合作。201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強在訪問巴基斯坦時提出兴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旨在建设連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與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高速公路、鐵路運輸,以及石油和天然氣的管道。2014年11月8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的共同见证下,两国官员签署了《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合作的协议》。201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对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與阿富汗的关系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在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种族等方面关系密切。9·11事件后,巴基斯坦参与国际反恐战争,但是被指责暗中包庇塔利班和其它恐怖組織,阿富汗政府曾於2008年指責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介入針對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的未遂暗殺行動。 與美国的关系 冷战期间,巴美关系密切。此后,巴基斯坦因核试验和政变招致美国制裁。九一一袭击事件后,美国政府经常指责巴基斯坦一方面参加国际反恐战争,另一方面卻暗中包庇多個恐怖組織。2011年奥萨马·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內被美軍擊斃。總計布什政府曾向巴基斯坦提供共124亿美元援助。奥巴马政府的援助則超过210亿美元。 2015年美國不滿巴基斯坦在反恐戰爭中作戰不力,拒絕支付三億美元的軍援,作為對巴基斯坦的懲罰。2018年1月1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推特上寫道:「美国在过去15年愚蠢地给了巴基斯坦超过330亿美元的援助,而他们除了谎言和欺骗什么也没有给我们,把我们的领导人们当傻子。他们向我们在阿富汗搜捕的恐怖分子提供庇护所,没帮到什么忙。不会再有了!」随着美国撤出阿富汗,其过去对巴基斯坦的所有援助均已取消。 与其他中东国家的关系 巴基斯坦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逊尼派中东穆斯林国家关系密切。巴基斯坦严重依赖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支持。同时巴基斯坦军方传统上和土耳其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巴基斯坦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权益,不承认以色列是一个国家。 经济 巴基斯坦拥有多元化的经济体系,是世界第40大经济体。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截止2007年,巴基斯坦的年平均经济增长连续4年达到7%。尽管1947年独立时很穷,巴基斯坦在随后40年中取得了高于世界平均的经济增长,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不明智的政策却导致经济减速。最近几年来,大规模经济改革改善了经济前景,加快了增长,尤其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部门。近年来巴基斯坦在外汇兑换市场的地位和硬通货的储备都有显著提高。2005年估计有400亿美元外债。但是,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和美国的巨额债务减免,外债数额最近几年显著减少了。巴基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由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估计有4754亿美元,每人平均收入2542美元。贫困率据估算有23%到28%。巴基斯坦的经济增长率过去5年间稳步增加。不过,通胀压力和低储蓄率可能使这种高增长率无法持续。以年增长率4.9%计算,巴基斯坦还需70年才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巴基斯坦的经济结构由主要是农业为基础转变为服务业为基础。如今农业只贡献国内生产总值的20%;而服务业占53%,批发和零售贸易占这个产业的30%。过去几年,卡拉奇证券交易所和世界其他新兴市场的一样增值。大笔外资被投入到电讯、房地产和能源等领域。其他主要产业包括软件、机动车、纺织、水泥、化肥、钢铁、造船、航空航天和军火生产。 货币采用巴基斯坦卢比,1卢比等于100派沙(Paisa)。硬币计有:1卢比、2卢比、5卢比;紙币有:5卢比,10卢比、20卢比、50卢比、100卢比、500卢比、1000卢比及5000卢比共7种。现时(2012年4月)巴基斯坦卢比兌美元的汇率约为1对0.0110;即一美元大约等于90卢比。 巴基斯坦煤炭资源丰富。根据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GSP)的估算,巴基斯坦的煤炭资源量在1850亿吨左右,其中1840亿吨在信德省,占全国总量的99.5%。其他主要矿藏储备有:天然气4920亿立方米、石油1.84亿桶、铁4.3亿吨、铝土7400万吨,还有大量铬矿、大理石和宝石。森林覆盖率4.8%。 在2006年11月中国大陸与巴基斯坦签定了自由贸易协定,希望把当时42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在五年之内增长到150亿美元。巴基斯坦在2007年的出口额达到了205亿8千万美元。 人口和宗教 数量 巴基斯坦有2.077億人(2017年普查),為世界人口第五多的國家,位居印度尼西亞之後。巴基斯坦人口預估2020年達2.1013億人,並於2045年翻倍。於1947年時,巴基斯坦人口為3,250萬人;於1990至2009年間增長了57.2%。至2030年可望超越印度尼西亞成為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是個相當「年輕」的國家,於2010年統計年齡中位數為20歲,且30歲以下的人口有1.04億人。 分布 巴基斯坦南部大多數人口居於印度河周邊地區,卡拉奇為人口最多的城市;而北部人口則分布於由拉合爾、费萨拉巴德、拉瓦尔品第、伊斯兰堡、古吉兰瓦拉、锡亚尔科特、古傑拉特、杰赫勒姆、萨戈达、謝胡布爾、、馬爾丹、白沙瓦等城市所居的弧狀地帶。於1990年至2008年間,約有36%的居民居住於城市中,為南亞都市化比率最高的國家,且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於五千人以上的城鎮。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86人(2001年)。 族群 巴基斯坦国民中旁遮普人占45%,普什图人占16%,信德人占13%,俾路支人占4%等,还有来自印度的穆斯林移民穆哈吉爾人和旁遮普支系沙拉基人。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等。 宗教 巴基斯坦是个宗教气氛极为浓重的国家,根据宪法的规定,巴基斯坦的国教为伊斯兰教,9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多数为逊尼派(占75%),少数为什叶派(占20%),还有艾哈迈迪亚教派(法律上不被视为穆斯林)。另外1.5%信奉印度教,1.3%信奉基督宗教,0.2%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等其他宗教。宗教少数派在巴基斯坦常常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巴基斯坦穆斯林的礼拜习俗特别浓厚,教徒每天要礼拜五次,礼拜前,必须沐浴净身(分大净、小净)。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动有每年的齋戒月和朝觐、每天五次祈祷、年度《古兰经》朗诵比赛等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正统穆斯林严格禁酒,禁忌与猪有关的圖畫和食品,12岁以上的女性外出要穿戴蓋头头巾等。到巴基斯坦访问、旅游的人员要注意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携带酒类和含酒精饮料,不携带猪肉食品,否则过海关时可能会遇到麻烦。 交通 文化 尽管与印度关系紧张,但印度电影在巴基斯坦非常受欢迎。音乐在巴基斯坦也非常风靡,多样的乐风从传统音乐(如Qawwali)到与西方音乐融合的巴基斯坦音乐。 教育 巴基斯坦正规教育的学制为16年,包括5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2年大学预科、3年大学本科,高中以下教育免费。巴基斯坦较为著名的大学有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卡拉奇大学、法蒂玛·真纳医学院、爱德华国王医学院、巴基斯坦纺织学院、国家艺术学院、白沙瓦大学、阿迦·罕医科大学、拉合尔工程技术大学等。2018年3月23日,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在拉合尔市建校,是中巴经济走廊的第一个教育合作项目。 正规教育的语言通常以乌尔都语为主,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家庭子女多接受英语教育。此外,巴基斯坦还有为数众多的宗教学校,宗教学校以培养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和伊斯兰学者为宗旨,教学内容主要是伊斯兰教经典著作。 運動 在巴基斯坦最受欢迎的运动应该是板球运动。有大批巴基斯坦人通过电视观看巴基斯坦队参加的国际性比赛,尤其是与宿敌印度队。巴基斯坦队是国际板球运动劲旅之一,曾在1992年赢得过世界杯,並在奥运会上赢得过数次金牌。此外,卡巴迪也是非常受巴基斯坦人歡迎的民間運動。 巴基斯坦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夏季奥运:3金3银4铜10枚(亚洲第11,世界前70) 亚运会:37金48银76铜161枚(亚洲第14) 大运会:无奖牌 世界运动会:1铜1枚(亚洲第16,世界第76) 夏季青奥会:1银1枚(亚洲第18,世界第74) 亚洲室内运动会:2银1铜3枚奖牌(亚洲第28) 世界武搏运动会:1金1枚(亚洲第12,世界第37) 亚洲沙滩运动会:2金7银6铜15枚(亚洲第16) 亚洲武艺运动会:3金2银4铜9枚(亚洲第11) 亚洲青年运动会:4铜7枚(亚洲第21) 紀念日及節日 巴勝特節:巴基斯坦人的“春節”,一般在2月中上旬之交的星期五 共和国日:3月23日(1956年) 独立日:8月14日(1947年) 真納誕辰紀念日:12月25日 阿舒拉節:伊斯蘭曆1月10日 聖紀節:伊斯蘭曆3月12日 開齋節:伊斯蘭曆10月1日 古爾邦節:伊斯蘭曆12月10日 照片集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巴基斯坦政府官方网站 巴基斯坦目录 Pakistan : its global role and role in South Asia - Consul-General-in-nce Lecture Series co-organized by Consul General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in Hong Kong and International Offic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巴基斯坦.pk 英聯邦 聯邦共和制國家 |
美國:原始締約國,1970年3月5日交存批准書。 俄羅斯(繼承前蘇聯):原始締約國,1970年3月5日交存批准書。 德國(原西德):1969年11月28日簽署,1975年5月2日交存批准書。 日本:1970年2月3日簽署,1976年6月8日交存批准書。 南非:1991年7月10日交存加入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年3月9日交存加入書。 法國:1992年8月2日交存加入書。 非簽約國 印度、巴基斯坦、南蘇丹與以色列四國皆未曾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地圖紅色部分)。 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均公開承認擁有核武,巴基斯坦更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核武的伊斯蘭國家,印巴两国同时在1998年进行核武器试验。以色列被普遍認為自1967年起便擁有核武,但官方從未公開承認或否認。 上述三國,再加上五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及朝鲜,世界上共有九個國家擁有核武。 朝鲜(北韓)於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於1993年3月12日宣佈退出意向,但後又撤回。於2003年1月10日宣佈退出意向,2003年4月10日正式退出成為本約的唯一退約國(地圖橙色部分)。 相关会议 1992年12月根据47届联大决议成立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筹备委员会。 1993年5月─1995年1月共举行了4次会议。筹备委员会为大会准备了临时议程和程序规则草案。 1995年5月11日,在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上,178个缔约国以协商一致方式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 | 1970年3月5日正式生效。 主要内容 条约所称核武器擁有國系指截止1967年1月1日已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允许保留核武器。美国、苏联(1991年後為俄羅斯聯邦接替)、英国、法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仅有5个被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承认的有核武器国家。 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 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国际法院在咨询意见中裁定各国有义务进行相关谈判。 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 各國加入概要 英國:原始締約國,1968年11月27日交存批准書。 中華民國:原始締約國,1970年1月27日交存批准書。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與美國和原能署簽署三邊協議,聲明繼續遵守本約及其附加(地圖黃色部分)。 伊朗:原始締約國,1970年2月2日交存批准書。 美國:原始締約國,1970年3月5日交存批准書。 俄羅斯(繼承前蘇聯):原始締約國,1970年3月5日交存批准書。 德國(原西德):1969年11月28日簽署,1975年5月2日交存批准書。 日本:1970年2月3日簽署,1976年6月8日交存批准書。 南非:1991年7月10日交存加入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年3月9日交存加入書。 法國:1992年8月2日交存加入書。 |
电磁学 库仑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 楞次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毕奥-萨伐尔定律 安培定律 高斯定律 洛伦兹力 麦克斯韦方程 欧姆定律 焦耳定律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邁斯納效應 光学 光的折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 斯涅尔定律 量子力学 | 安培定律 高斯定律 洛伦兹力 麦克斯韦方程 欧姆定律 焦耳定律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邁斯納效應 光学 光的折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 斯涅尔定律 量子力学 态叠加原理 薛定谔方程 狄拉克方程 莫塞萊定律 相对论 光速不变原理 |
1878年: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印度律師、作家、降神師、總督(1972年逝世) 1882年:奧圖·紐拉特,奧地利科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學者、哲學家(1945年逝世) 1891年:哈羅德·亞歷山大,加拿大總督(1969年逝世) 1891年:内莉·萨克斯,德國詩人、劇作家,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70年逝世) 1903年:瑪麗·諾頓,英國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地板下的小矮人》 (1992年逝世) 1904年:安東寧·諾沃提尼,捷克斯洛伐克政治人物,第7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 (1975年逝世) 1907年:-{zh-hans:吕西安·洛朗; zh-hant:盧遜·羅倫;}-,法國足球運動員(2005年逝世) 1908年:奥利維埃·梅西安,法國作曲家、風琴家、鳥類學家(1992年逝世) 1916年:陳萬裕,臺灣醫師(2015年逝世) 1920年:克拉麗斯·利斯佩克托,巴西流亡作家(1977年逝世) 1922年:愛德華·H·辛普森,英國密碼破譯員、統計學家、公務員(2019年逝世) 1933年:岩松信,日裔美國男演員(2006年逝世) 1934年:霍華德·馬丁·特明,美國遺傳學家,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医學獎奖得主(1994年逝世) 1941年:坂本九,日本歌手、演員(1985年逝世) 1943年:余子明,香港男演員(2022年逝世) 1949年:洪醒夫,台灣文學作家(1982年逝世) 1951年:羅斯瑪·曼梳,馬來西亞第6任首相納吉·阿都拉薩的夫人 1956年:歐文龍,澳门政界人物 1956年:羅德·布拉戈耶維奇,美國政治人物,第40任伊利諾州州長 1957年:邁克爾·克拉克·鄧肯,美國演員(2012年逝世) 1958年:范明正,越南政治人物,現任越南總理 1958年:柯奈莉亞·馮克,德國作家 1960年:郎平,中國女子排球運動員、教練員 1960年:-{zh-hant:肯尼斯·布萊納;zh-tw:肯尼斯·布萊納;zh-hk:簡尼夫·班納;zh-cn:肯尼斯·布莱纳;zh-hans:肯尼斯·布莱纳;zh-mo:簡尼夫·班納;}-,北愛爾蘭電影導演、演員 1961年:歐瑞偉,香港演員 1962年:桂正和,日本漫画家 1964年:劉美君,香港女歌手 1964年:施文彬,台灣歌手 1964年:巴比·福雷,美國知名廚師 1966年:小栗左多里,日本女性漫畫家 1968年:荻野目洋子,日本女歌手、演員 1970年:佐藤裕美,日本女歌英國百憂解樂團主唱、吉他手、作曲者 1971年:林海,中國男主持人 1972年:布萊恩·莫爾可,英國樂團百憂解主唱、吉他手、作曲者 1975年:星卉,台灣女演員 1975年:約斯普·斯科克,克羅埃西亞裔澳洲足球員 1977年:埃曼紐爾·施萊琪,猶太裔加拿大演員 1978年:蔡妍,韓國女歌手 1980年:張永宙,韓裔美籍小提琴演奏家 1981年:法比奥·羅申巴克,巴西足球運動員 1984年:大滝若菜,日本歌手 1985年:查理·阿當,蘇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5年:新田惠海,日本女性聲優 1986年:蔡玓彤,台灣主持人、女歌手 1986年:李宣榕,台灣女歌手 1986年:馬修·貝茨,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7年:-{zh-hans:冈萨洛·伊瓜因;zh-hk:干沙路·希古恩;zh-tw:岡薩洛·伊瓜因;}-,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1988年:賴文飛,香港足球運動員 1990年:卡曾加·盧阿盧阿,剛果民主共和國足球運動員 1990年:松井咲子,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1990年:洪佩瑜,台灣女歌手 1990年:石知田,台灣男演員 1991年:LE,韓國女子偶像團體EXID成員 1992年:蔣嘉琦,香港女騎師 1993年:凱蒂·金,韓國女歌手 1996年:李沐,台灣女演員 | 1997年:哈萨克斯坦迁都,阿斯塔纳取代阿拉木圖。 出生 553年:陳叔寶,陳宣帝陳頊長子,南朝陳第五任皇帝(604年逝世) 1394年:詹姆斯一世,蘇格蘭王國君主、詩人(1437年逝世) 1489年:加斯東·德·富瓦,法國軍事將領,訥穆爾公爵(1512年逝世) 1751年:喬治·肖,英國植物學家、動物學家(1813年逝世) 1804年:卡爾·雅可比,德國數學家(1851年逝世) 1815年:愛達·勒芙蕾絲,英國數學家、作家,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1852年逝世) 1821年: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涅克拉索夫,俄國詩人、作家、批評家、及出版商(1878年逝世) 1822年:塞扎爾·-{zh-hans:弗兰克;zh-hk:法朗克;zh-tw:法朗克;}-,比利時裔法國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1890年逝世) 1830年:艾米莉·迪金森,美國詩人(1886年逝世) 1851年:麥爾威·杜威,美國圖書館管理學家(1931年逝世) 1870年:阿道夫·路斯,奧地利建築師(1933年逝世) 1878年: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印度律師、作家、降神師、總督(1972年逝世) 1882年:奧圖·紐拉特,奧地利科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學者、哲學家(1945年逝世) 1891年:哈羅德·亞歷山大,加拿大總督(1969年逝世) 1891年:内莉·萨克斯,德國詩人、劇作家,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70年逝世) 1903年:瑪麗·諾頓,英國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地板下的小矮人》 (1992年逝世) 1904年:安東寧·諾沃提尼,捷克斯洛伐克政治人物,第7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 (1975年逝世) 1907年:-{zh-hans:吕西安·洛朗; zh-hant:盧遜·羅倫;}-,法國足球運動員(2005年逝世) 1908年:奥利維埃·梅西安,法國作曲家、風琴家、鳥類學家(1992年逝世) 1916年:陳萬裕,臺灣醫師(2015年逝世) 1920年:克拉麗斯·利斯佩克托,巴西流亡作家(1977年逝世) 1922年:愛德華·H·辛普森,英國密碼破譯員、統計學家、公務員(2019年逝世) 1933年:岩松信,日裔美國男演員(2006年逝世) 1934年:霍華德·馬丁·特明,美國遺傳學家,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医學獎奖得主(1994年逝世) 1941年:坂本九,日本歌手、演員(1985年逝世) 1943年:余子明,香港男演員(2022年逝世) 1949年:洪醒夫,台灣文學作家(1982年逝世) 1951年:羅斯瑪·曼梳,馬來西亞第6任首相納吉·阿都拉薩的夫人 1956年:歐文龍,澳门政界人物 1956年:羅德·布拉戈耶維奇,美國政治人物,第40任伊利諾州州長 1957年:邁克爾·克拉克·鄧肯,美國演員(2012年逝世) 1958年:范明正,越南政治人物,現任越南總理 1958年:柯奈莉亞·馮克,德國作家 1960年:郎平,中國女子排球運動員、教練員 1960年:-{zh-hant:肯尼斯·布萊納;zh-tw:肯尼斯·布萊納;zh-hk:簡尼夫·班納;zh-cn:肯尼斯·布莱纳;zh-hans:肯尼斯·布莱纳;zh-mo:簡尼夫·班納;}-,北愛爾蘭電影導演、演員 1961年:歐瑞偉,香港演員 1962年:桂正和,日本漫画家 1964年:劉美君,香港女歌手 1964年:施文彬,台灣歌手 1964年:巴比·福雷,美國知名廚師 1966年:小栗左多里,日本女性漫畫家 1968年:荻野目洋子,日本女歌手、演員 1970年:佐藤裕美,日本女歌英國百憂解樂團主唱、吉他手、作曲者 1971年:林海,中國男主持人 1972年:布萊恩·莫爾可,英國樂團百憂解主唱、吉他手、作曲者 1975年:星卉,台灣女演員 1975年:約斯普·斯科克,克羅埃西亞裔澳洲足球員 |
Frey)提出“ε-猜想”:若存在使得,即如果費馬大定理是錯的,則橢圓曲線 會是谷山-志村猜想的一個反例。格哈德·弗賴的猜想隨即被肯尼斯·阿蘭·黎貝證實。此猜想顯示費馬大定理与橢圓曲線及模形式的密切關係。 1995年,安德鲁·怀尔斯和理查·泰勒在一特例範圍内證明谷山志村猜想,弗賴的橢圓曲線剛好在這一特例範圍内,從而證明費馬大定理。 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亦甚具戲劇性。他用七年時間,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得出證明的大部分;然後於1993年6月在一個學術會議上宣佈他的證明,並瞬即成為世界頭條。但在審查證明的過程中,專家發現一個極為嚴重的錯誤。懷爾斯和泰勒之後用近一年時間嘗試補救,終在1994年9月以一個之前懷爾斯拋棄過的方法得到成功,這部分的證明與岩澤理論有關。他們的證明刊在1995年的《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之上。 在怀尔斯证明之前,沃爾夫斯凱爾委員會(Wolfskehl committee)收到数千个不正确的证明,所有纸张叠加达到约10英尺(3米)的高度。仅在第一年(1907—1908年)就提出621個证明,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家證明方法的提出已經降至每個月大约3-4個。根据沃爾夫斯凱爾委員會评论家施里希廷(F. Schlichting)的说法,大多数证明都是基于学校教授的基本方法,并且提交证明的人大多“有技术教育但职业生涯失败”。用数学历史学家的话来说,“费马大定理在数学里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在于它是错误证明数量最多的数学题。” 参见 索菲熱爾曼素數 維費里希素數 沃尔-孙-孙素数 沃尔斯滕霍尔姆素数 數學猜想列表 註釋 參考資料 書籍 | 的不定方程 無正整數解。 以上陳述由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被稱為「费马猜想」,直到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及其學生理查·泰勒於1995年將他們的證明出版後,才稱為「費馬最后定理」。這個猜想最初出現費馬的《頁邊筆記》中。儘管費馬表明他已找到一個精妙的證明而頁邊没有足夠的空位寫下,但仍然經過數學家們三個多世紀的努力,猜想才變成定理。在衝擊這個数论世紀难题的過程中,無論是不完全的還是最後完整的證明,都給數學界帶來很大的影響;很多的數學結果、甚至數學分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包括代數幾何中的橢圓曲線和模形式,以及伽羅瓦理論和赫克代數等。這也令人懷疑當初費馬是否真的找到正確證明。而安德魯·懷爾斯由於成功證明此定理,獲得包括邵逸夫獎在内的数十个奖项。 歷史 1637年,费马在阅读丢番图《算术》拉丁文译本时,曾在第11卷第8命题旁写道:畢竟費馬沒有寫下证明,而他的其它猜想對數學貢獻良多,由此激发许多数学家对这一猜想的兴趣。数学家们的有关工作丰富数论的内容,推动数论的发展。 欧拉在1770年的时候,证明n=3时定理成立。 1825年,高斯和热尔曼同时独立证明费马定理5次幂。 费马大定理提出之后的二百年內,對很多不同的特定的,費馬大定理被證明。但对于一般情況,人们仍一籌莫展。 1908年,德国人「」宣布以10万馬克作为奖金奖给在他逝世後一百年內,第一个证明该定理的人,吸引不少人嘗試並遞交他們的「證明」。在一戰之後,馬克大幅貶值,該奖金的吸引力也大幅下降。 1983年,格尔德·法尔廷斯證明莫德尔猜想。作为推论,对于给定的整数,至多存在有限组互素的使得。 1986年,格哈德·弗賴(Gerhard Frey)提出“ε-猜想”:若存在使得,即如果費馬大定理是錯的,則橢圓曲線 會是谷山-志村猜想的一個反例。格哈德·弗賴的猜想隨即被肯尼斯·阿蘭·黎貝證實。此猜想顯示費馬大定理与橢圓曲線及模形式的密切關係。 1995年,安德鲁·怀尔斯和理查·泰勒在一特例範圍内證明谷山志村猜想,弗賴的橢圓曲線剛好在這一特例範圍内,從而證明費馬大定理。 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亦甚具戲劇性。他用七年時間,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得出證明的大部分;然後於1993年6月在一個學術會議上宣佈他的證明,並瞬即成為世界頭條。但在審查證明的過程中,專家發現一個極為嚴重的錯誤。懷爾斯和泰勒之後用近一年時間嘗試補救,終在1994年9月以一個之前懷爾斯拋棄過的方法得到成功,這部分的證明與岩澤理論有關。他們的證明刊在1995年的《数学年刊》(Annals |
其中, 是外力, 是質量, 是加速度。 按照第二定律,設定物體的質量不變,則物體的加速度與所受到的外力成正比,設定物體所受到的外力不變,則物體的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 假設施加外力於某物體,則由於該物體的加速度只與外力、質量有關,在任何狀況下,質量不變的物體都會表現出同樣的加速度: 。 慣性參考系:若要知道物體在某一時刻的加速度,則必須從某個靜止物體(或呈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測量物體隨著時間的流易而改變的位移,而在外力為零的前提下,這個靜止物體(或呈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必須保持運動狀態不變,這意味著必須從慣性參考系來測量整個物理系統。因此,牛頓第二定律已事先假設,物體的加速度是從慣性參考系測量到的數值。 質量守恆:經典力學有一個隱藏的假定,即質量守恆,這又被稱為「牛頓第零運動定律」。牛頓並沒有直接地提出這定律。第零運動定律表明,物體的質量守恆,與速度無關,與物體的受力無關.當幾個物體相互作用時,或許會有質量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但總質量不變。 決定性:牛頓第二定律是一種決定性定律。假定物體的質量、初始位置與初始速度為已知量,則從施加於物體的外力,可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來計算出物體在其運動軌跡的任意時間的位置與速度。 牛頓的論述 原版第二定律的英文翻譯為: 「motion」是「quantity of motion」的簡稱,在這裏指的是物體的動量。「impressed force」指的是衝量。整個句子翻譯為: 牛頓對於動量與衝量彼此之間的關係的作解釋:「假設施加於物體的衝量造成了物體的動量改變,則雙倍的衝量會造成雙倍的動量改變,三倍的衝量會造成三倍的動量改變,不論衝量是全部同時施加,還是一部分一部分慢慢地施加,所造成的動量改變都一樣。 動量改變與原先動量之間的關係:這動量改變必定與施加的衝量同方向。假設在衝量施加之前,物體已具有某動量,則這動量改變會與原先動量相加或相減,依它們是同方向還是反方向而定,假設動量改變與原先動量呈某角度,則最終動量是兩者按著角度合成的結果。」 牛頓所使用的術語的涵意、他對於第二定律的認知、他想要第二定律如何被眾學者認知、以及牛頓表述與現代表述之間的關係,科學歷史學者對於這些論題都已經做過廣泛地研究與討論。 進階論述 任何物理定律都必須具有可证伪性,即必須能夠對於物理定律做實驗證實是否正確。為了要明確牛頓第二定律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必須對於加速度、力與質量做測量。測量加速度很簡單,加速度是速度的時間變率,只要能測得速度改變與時間間隔,則可計算出加速度。然而,怎樣測量力與質量?力與質量的定義為何?怎樣在定義裡給出物理量的量度程序? 在對於質量與力給出定義後,按照這些定義裡的定量描述來測量物體的質量與物體的受力,再加上從觀測物體的運動得到的加速度,就可以很容易地檢試牛頓第二定律的正確性。 力的定義 很多常用教科書對於力的定義不盡人意。在大衛·哈勒代與著作的教科書《》裡,力被定義為造成物體加速的作用。類似地,在《》教科書裡,力也被定義為兩個物體之間或物體與環境之間的作用。但是,它們都沒有對於「作用」給出解釋。在《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物理》教科書裡,將力定義為造成物體改變速度的影響。那麼,「影響」又是甚麼呢?在撰寫的教科書裡,力的定義是可以直覺地被人們體驗為對於物體的「推」或「拉」。可是,作者並未進一步解釋推或拉怎樣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些都無法對於力這基礎術語用更為基礎的概念來表達。 古斯塔夫·基爾霍夫首先提議,將力定義為質量與加速度的乘積。按照這提議,第二定律只是一個數學定義式,而不是自然定律。假若第二定律只是一個數學定義式,則它在物理學裡毫無用處,因為無法從數學定義式對於大自然給出任何預測。整個經典力學會變成一種公理化理論,所有結論都是源自於這個定義,而不是源自於從做實驗推斷出的「自然定律」。實際而言,這提議沒有將在大自然裏各種各樣的力,像彈力、引力、電磁力等,納入考量,它忽略了每一種力的獨特性質,例如,每一種力都有它的物質源。假若要將實際物理引入這公理化理論,則必須檢試對於力的定義所推導出的結果是否符合實際物理,只有符合實際物理的定義才可被採納,換句話說,從對於力的定義所推導出的結果必須符合實驗的檢試,否則不能被採納。 有些學者主張使用操作定義的方法來對於力給出嚴格定義,假設兩條同樣的彈簧被延伸同樣的距離,其各自產生的「彈力」(一種物理現象)相等,則將這兩條彈簧並聯,可以製成兩倍的彈力,又將一物體的兩邊分別連接這兩條彈簧的末端,使彈力方向相反,則作用於物體的合力為零,物體的運動狀態不會改變。為了對於彈力給出定量描述,設定「標準單位力」為某特定彈簧延伸特定距離所產生的彈力。稱這特定彈簧為「標準彈簧」。任意整數倍的標準單位力都可以用幾條標準彈簧所組成的系統來實現,對於標準單位力的任意分數倍,可以應用阿基米德的槓桿原理來實現。彈簧系統可以用來做測量實驗,對於任意力做比較,給出它的測量值。例如,假設懸掛於兩條標準彈簧的一個物體,正好能夠將這兩條標準彈簧延伸特定距離,則這物體的重量等於兩個標準單位力。 質量的定義 雖然質量在物理學教育裡佔有中心地位,人們並不很清楚質量的概念,很多教科書對於質量的定義也不甚令人滿意,它們都有一些重大瑕疵。這些定義所涉及到的困難,大部分出現於將經典描述融入現代描述的後果之中,而且清楚地在相對論、量子色動力學、強相互作用理論等等現代理論裡顯現出來。 物質數量 有一種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定義將質量設定為物體內部所含有的物質數量。這也是牛頓在他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對於質量給出的定義,按照這定義,質量可以從物體的密度與體積乘積求得。德國物理學者恩斯特·馬赫對這定義給出嚴厲批評,他認為這定義觸犯了循環推理,因為密度的定義是每單位體積的質量。 從測量的角度來看,牛頓並沒有給出任何測量密度的方法,所以,也沒有給出測量質量的方法。牛頓不能對於質量與密度同時給出定義,因此,質量並未被嚴格定義。但是,牛頓的想法並不是這樣,他把物體視為由很多微小的基本粒子均勻組成的聚集體,他認為這聚集體的結構是更為基礎的概念,在計算物體的質量時,他會數算物體的小粒子數量,這數量乘以每個基本粒子的質量就是物體的質量。因此,只要設定某參考物體S的質量為標準質量,這參考物體S可以是石頭、金塊或鐵塊.那麼,n個物體S的質量必定是這標準單位質量的n倍。 慣性質量 另一種定義是基於慣性的概念。在這定義裡,質量被用來量度物體對於改變它的運動狀態的抗拒能力。因此被稱為「慣性質量」。然而,不管這定義是如何真確,它並沒有給出量度質量的方法,人們無法直接估算物體的質量數值,因此,這定義似乎更像是一種形而上學定義。 回溯在經典力學裡,假設使用一條先前論述的標準彈簧,施加一個標準單位力於某物體,則可從測量這物體隨著時間流易而呈現出的速度,估算出這物體的加速度,標記其為。繼續做實驗,假設施加兩個標準單位力於這物體,則可從測得這物體的加速度為。類似地做實驗,施加彈力於這物體,然後測量這物體的加速度,可以得到力與加速度彼此之間的關係式: ; | 。 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 將力的定義式代入質量-加速度關係式,就可以得到牛頓第三定律:當兩個物體交互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實驗驗證 1983年,莫德采·米爾格若姆提出的表明,由於星系自轉問題,即被觀測到的在星系裡恆星的速度大於牛頓力學的預測速度,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或牛頓第二定律可能需要修正。除了暗物質理論以外,修正牛頓動力學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星系自轉問題。 這理論的適用區域大約在加速度為的數量級。為了符合天文物理學數據,這理論將牛頓第二定律修改為 ; 其中,是個函數,其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當時,。 當時,。 一般而言,在各種物理案例中,很少會遇到這麼微小的加速度,然而,假若修正牛頓動力學理論確實被證實,則整個經典力學與廣義相對論都需要被修改。因此,驗證修正牛頓動力學理論是很重要的實驗研究論題。 1986年,使用干涉儀測量擺質量的加速度對於時變電場的響應,物理學者證實,在加速度為的狀況下,牛頓第二定律仍舊有效。2007年,使用來表現對於時變電場的響應,實驗證實,在加速度為的狀況下,牛頓第二定律正確無誤。2011年,物理學者做實驗測量微波共振器對於引力作用的響應,但並未在加速度為的狀況下找到任何偏差。2014年,使用紐秤來量度引力引起的加速度,物理學者在加速度為的狀況下仍未發現任何偏差。 衝量 假設施加外力 於某物體的時間有 那麼久,則這等於施加衝量 於此物體: 。 根據現代的第二定律, 。 經過 ,假定質量不變,動量 的改變為 。 所以,衝量與動量之間的關係式為 。 這就是原版第二定律。 衝量的概念時常被用來分析碰撞與撞擊問題。 可變質量系統 火箭的燃料經過燃燒以後,會產生高溫高壓氣體,經過加速排氣到外界,就可以推動火箭前進。第二定律不能直接應用於這種可變質量系統。基本而言,第二定律只能應用於單獨粒子(或理想化為粒子的物體),其質量守恆。對於多粒子系統案例,必需將第二定律加以延伸為 ; 其中, 是施加於系統的淨外力, 是系統的動量, 是系統的總質量, 是系統質心的速度。 假設淨外力為零,則動量守恆,即最初動量等於最終動量: 。 假設在時間在時間與之間,火箭的質量從變為,即質量為的燃料被燃燒與排出,燃料排出時的速度為,火箭的速度從變為,那麼,動量守恆方程可以寫為 。 注意到火箭速度與燃料速度都是從發射台參考系觀測到的速度。那麼,相對於火箭參考系.燃料排出的相對速度為 。 經過一番運算,可以得到 。 對於像火箭一類的可變質量系統,必需將第二定律的方程式添加一個項目,這項目專門計算進入或離開火箭的質量所帶有的動量: ; 其中, 是施加於火箭的外力,例如地球施加於火箭的重力。 火箭的推力定義為 。 |
在這裡,必須清楚明瞭一個重點:這反作用力是施加於另外一個物體,而不是施加於感受到作用力的物體。舉例而言,假設物體A、B彼此施加萬有引力於對方,當物體A施加萬有引力於物體B時(作用力),物體B也同時施加萬有引力於物體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另外,在分析配對力時,有一點必須銘記在心:反作用力與作用力的物理本質是完全相同的。假若作用力的本質是萬有引力,那麼,反作用力的本質也是萬有引力。倘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物理本質不相同,則分析必不正確。 正確分析實例 因為地球感受到太陽的萬有引力,所以地球環繞著太陽進行軌道運動,同時,太陽也會感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設定地球感受到的萬有引力為作用力,則太陽感受到的萬有引力是對應的反作用力,其與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為太陽的質量超大於地球,所以地球的吸引似乎對於太陽並沒有造成甚麼影響,然而,太陽的確有被地球影響。對於這兩個天體的共同運動可以正確描述為,它們都環繞著整個太陽-地球系統的質心進行軌道運動。 假設在一條不能延伸的鋼纜的一端懸掛著一個鉛球,鋼纜的另一端緊繫於實驗室的天花板。那麼,鉛球會被地球用萬有引力所吸引,因此傾向於朝著實驗室地板墜落。設定鉛球感受到的萬有引力為作用力,則鉛球吸引地球的萬有引力是對應的反作用力,這一對力的存在與鋼纜完全無關,實際而言,假若沒有鋼纜,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依舊存在。從另一方面看,鋼纜施加於鉛球的力的方向朝上,阻止鉛球墜落,鉛球也同時施加力於鋼纜。設定鋼纜施加於鉛球的力為作用力,則鉛球同時施加於鋼纜的力是對應的反作用力,這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相對於天花板,這簡單的系統是靜止不動的,則根據牛頓第一定律,鉛球感受到的淨外力等於零,這淨外力是地球施加於鉛球的-{地心引力}-與鋼纜施加於鉛球的力這兩種不同力的向量和。這兩種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就是說,它們互補。但是,這並不表示它們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可以從它們都作用於同一個物體(鉛球)的事實推斷出來,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不遵循牛頓第三定律。 為了要檢查這些概念的解釋是否正確,可以將鋼纜改換為彈簧。如果相對於實驗室參考系 ,這新系統最初是靜止的,則前面的分析也適合。但是,如果這系統現在遭到微擾(例如,鉛球被輕輕的推一下或拉一下),鉛球開始上下震動,則由於鉛球呈加速度運動,按照牛頓第一定律,淨外力不等於零,可是,鉛球與地球的質量都沒有改變,鉛球與地球質心之間的距離也幾乎一樣,所以,本質為萬有引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仍舊不變,不同的是現在這系統已變為動力系統,鉛球感受到的萬有引力暫時地與彈力失去平衡。彈力的大小與方向都隨時間而改變(震動頻律跟彈簧的弹簧常数有關)。弹力和弹簧的长度变化量成線性關係。 錯誤分析實例 第三定律時常會以一種簡單,但不完全或不正確的句子陳述: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對於每一道作用力,都有一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這些句子並沒有清楚地陳述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施加於不同的物體,並不是因為兩道力恰巧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們就能夠自動地配對形成符合第三定律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問題時常會跟靜態平衡混淆;換句話說,假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則物體怎樣移動?例如,思考以下句子: 如右圖所示,一本書穩定地置放在桌子上,書的重量 是一道將它往下拉的力,設定這道力為作用力,則其對應的反作用力是桌子施加於書本的力 ,這是一道將書本往上推的力,這兩道力互相平衡。 上述句子並不符合第三定律的正確含意。這兩道力的本質不同,這兩道力都施加於同一個物體,它們不可能成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力對。設定書本施加於桌子的接觸力 是作用力,則其反作用力是桌子施加於書本的接觸力 ,而且接觸力 等於書的重量 。無論如何,靜止的概念與第三定律毫不相關。事實上,書本重量是由於地球的萬有引力所致,所以反作用力是書本作用於地球的萬有引力,也就是說地球被向上吸引。 另外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 離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 假設一個物體同時受到一道離心力與一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向心力,則可很確切地推斷施加於這物體的淨力等於零,這物體不會呈圓周運動,而會靜止不動或呈勻速直線運動。離心力是一種偽力:只有從非慣性參考系,才會測量出離心力的存在。 歷史 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就已提出關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亞里斯多德在著作《物理學》裡表明,物體A作用於物體B,這是通過物體A接觸到物體B,可是,接觸是一種「相應關係」(reciprocal relation),當物體A接觸到物體B時,物體B也接觸到物體A。他在著作《論產生和毀滅》裡更詳細的表明,物體可以分為數天物體與屬地物體兩種,屬天物體與屬地物體不同,屬天物體是由更為優級的物質組成,因此當屬天物體作用於屬地物體之時,屬地物體不會作用於屬天物體。他又補充聲明,所有屬地的物體都會相應地作用於對方,然而,假若兩個物體的強弱相差太大,則弱者將沒有足夠能力來作用於強者,例如,假若一小滴酒掉入一大桶水,則這一小滴酒將會變為水,而不會改變在大桶裡的水的性質。他在著作《》裡對於走步的機械原理指出,為了實現走步,動物的足部必須壓踩於固定物體,一般而言,當足部壓踩於固定物體時,足部施加於物體的作用力會與物體施加於足部的反作用力完全平衡,只有當足部的作用力大於物體的反作用力時,動物才能實現走步。注意到亞里斯多德從來沒有以詞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是以詞語「相應作用」來表達他的論述,他認為,重點並不是當物體A作用於物體B時,物體A激發物體B反作用,而是當兩個物體相互接觸時,每一個物體會自己自主地作用於對方,這是一種對稱性事件。 後來的希臘亞里斯多德學評論者,例如狄米斯提厄斯、約翰·菲勒龐厄斯與,對於亞里斯多德的觀點都深信不疑,他們特別強調屬天物體與屬地球物體彼此之間的單向關係,屬天物體與屬地球物體之間絕對不會出現相應作用。 十三世紀,隨著亞里斯多德的論述逐漸在西歐傳開,西歐學者也開始接觸到相應作用這論題,但是,在那時期,這論題並沒有引起甚麼關注,直到十四世紀中期,在牛津的、與、在巴黎的與 ,在帕多瓦的 ,才開始熱烈辯論這論題。從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在北義大利大學的一些學者,例如加埃塔诺·蒂内、等等,也都持續地關注這論題。通常而言,中世紀學者覺得,相互作用這點子非常艱澀;由於他們青睞研究天體行為,他們傾向於主張所有因果關係都具有非對稱性,假若兩個物體發生因果關係,強者會作用於弱者,並且改變弱者,而弱者不能作用於強者。一個物體是「施予者」,另一個是「承受者」,他們不能同時成為施予者與承受者。由於遇到種種困難,亞里斯多德的相應作用概念逐漸地被默默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當較為強勁與主動的物體A作用於較為微弱與被動的物體B時,物體B會被激發而反作用於物體A,雙方之中必定有一方邏輯優先於另一方。中世紀辯論隨著皮特盧·龐珀拿濟發表的著作《論反作用力》達到高潮,龐珀拿濟在他的著作裡詳細研討中世紀的各種論述,他總結,反作用力無疑會發生,然而並沒有任何理論能夠對之給出滿意解釋。 在十六世紀後期與十七世紀早期,力學開始發展成為一門新科學。最早的力學專家,例如義大利的喬萬尼·貝內戴蒂與伽利略·伽利萊、荷蘭的西蒙·斯蒂文,都沒有特別關注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論題,他們主要是在研究靜力學與與動理學。直到1630年代,學者們才開始聚焦於研究屬地物體的撞擊問題,越來越被懷疑的老舊的亞里斯多德學漸漸地被力學哲學取代,根據那時期的力學哲學,任何關於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問題都可以在原則上被約化為粒子的運動問題,碰撞問題是最典範的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問題之一,而這問題的唯一作用模式為接觸碰撞。在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為動理分析與動力分析。動理分析專注於研究,在碰撞前後,物體的速度與動量的改變,通常會通過某種守恆原理來描述碰撞事件的物理行為。動力分析主要研究在碰撞物體的接觸介面所產生的作用力,嘗試以作用力的角度來明白碰撞現象。 在動理分析方面,法國學者勒内·笛卡尔的論述是基於運動守恆原理與一些應用於各種物體碰撞案例的定律。在他的運動守恆原理裡,守恆量被取名為「動量」,是重量與速率的乘積,是個標量,不是向量。例如, 假設物體A撞擊到物體B,促使物體B改變它先前的運動狀態。對於這案例,按照笛卡尔的運動守恆原理,物體A所失掉的動量就是物體B所獲得的動量,而總動量維持不變。在笛卡爾的論述裡,沒有動力學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但會有類似的動理學變化,即任何物體A的運動狀態變化會跟物體B的運動狀態變化相互匹配。再舉一個碰撞案例, 假設物體A撞擊到物體B,並且兩個物體都沒有出現任何動量的獲得或失掉,雖然一個或兩個物體的運動方向有所逆反,特別而言,物體A碰撞到無法移動的物體B,物體A因此以相同速率反向移動。對於這案例,笛卡爾認為,這不應該被視為物體A與物體B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應該被視為物體B的存在造成了物體A的方向被逆反。 捷克醫生是動力分析的開拓者,他用衝量來量度物體的碰撞。在這裡,衝量是個向量,定義為物體的重量與速度的乘積,是物體內秉的性質,物體按照自己所擁有的衝量來移動自己或改變其它物體的運動。 假設兩個碰撞物體的衝量的大小相等,或者一個物體與固定牆壁發生彈性碰撞,對於這兩個案例,馬希認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對於某些其它案例,馬希的分析似乎意味著衝量較小的物體會施加較小的反作用力。 十七世紀中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論題在英國受到日增月益的關注,在1644年發表的著作《兩篇論文》(Two treatises)已賣到第三版,他在著作裡主張,任何作用力都會涉及到反作用力,但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並不一定會相等。創建機械哲學的英國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在1656年著作《哲學基礎》(Elements of philosophy)裡明確指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迪格比與霍布斯是良朋益友,他們常常在科研方面相互切磋琢磨。他們還有一個好朋友,他在1657年發表了著作《歐幾里得科學家》(Euclides physicus),其終結了在亞里斯多德學裡關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論述。在這本書裡,懷特明確地斷言,任何作用力都會引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然而,對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之所以會相等,他並沒有給出正確解釋。懷特的理論是亞里斯多德學與力學的各種元素混合在一起的產物。如同亞里斯多德與笛卡爾,他認為不存在真空,整個空間都瀰漫著某種介質。但他不贊同笛卡爾所鼓吹的慣性原理,他覺得,只當受到外在影響時,物體才會移動,假若失去外在影響,則物體最終將會停止移動。懷特主張,假設物體A撞擊到物體B,則物體A會在接觸點壓迫物體B,促使物體產生抵抗力,假若物體A的作用力足以克服物體B的抵抗力,使得物體B移動穿過環繞在四周的介質,則由於介質會抵抗被穿過,會產生反作用力於物體B,因此,物體A的作用力會被物體B的抵抗力與介質的反作用力抵銷。 牛頓是否知悉這些前人的研究?他應該不曾閱讀過《歐幾里得科學家》,因為在那時期並沒有甚麼科學文獻以這本書為參考來源,儘管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曾經仔細閱讀過這本書,並且在私人手稿裡對於這本書詳細做摘要。在1660年代,牛頓曾經閱讀了迪格比的著作《兩篇論文》和霍布斯 的著作《哲學基礎》。他很可能也曾經閱讀過收藏在劍橋大學伊薩克·巴羅的圖書館的著作《時間展望》。在這本發表於1648年的著作裡,作者法國物理學者提出幾個引理。第一個引理是以萬有原理的方式闡明,任何作用力都會產生反作用力。第三個引理闡明,對於圓球墜落於平面的特別案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所以,牛頓並不是憑空原創出第三定律,這定律的雛形老早就出現在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裡,後來又出現在許多在牛頓以前地物理學者的著作裡。 | 因為地球感受到太陽的萬有引力,所以地球環繞著太陽進行軌道運動,同時,太陽也會感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設定地球感受到的萬有引力為作用力,則太陽感受到的萬有引力是對應的反作用力,其與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為太陽的質量超大於地球,所以地球的吸引似乎對於太陽並沒有造成甚麼影響,然而,太陽的確有被地球影響。對於這兩個天體的共同運動可以正確描述為,它們都環繞著整個太陽-地球系統的質心進行軌道運動。 假設在一條不能延伸的鋼纜的一端懸掛著一個鉛球,鋼纜的另一端緊繫於實驗室的天花板。那麼,鉛球會被地球用萬有引力所吸引,因此傾向於朝著實驗室地板墜落。設定鉛球感受到的萬有引力為作用力,則鉛球吸引地球的萬有引力是對應的反作用力,這一對力的存在與鋼纜完全無關,實際而言,假若沒有鋼纜,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依舊存在。從另一方面看,鋼纜施加於鉛球的力的方向朝上,阻止鉛球墜落,鉛球也同時施加力於鋼纜。設定鋼纜施加於鉛球的力為作用力,則鉛球同時施加於鋼纜的力是對應的反作用力,這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相對於天花板,這簡單的系統是靜止不動的,則根據牛頓第一定律,鉛球感受到的淨外力等於零,這淨外力是地球施加於鉛球的-{地心引力}-與鋼纜施加於鉛球的力這兩種不同力的向量和。這兩種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就是說,它們互補。但是,這並不表示它們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可以從它們都作用於同一個物體(鉛球)的事實推斷出來,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不遵循牛頓第三定律。 為了要檢查這些概念的解釋是否正確,可以將鋼纜改換為彈簧。如果相對於實驗室參考系 ,這新系統最初是靜止的,則前面的分析也適合。但是,如果這系統現在遭到微擾(例如,鉛球被輕輕的推一下或拉一下),鉛球開始上下震動,則由於鉛球呈加速度運動,按照牛頓第一定律,淨外力不等於零,可是,鉛球與地球的質量都沒有改變,鉛球與地球質心之間的距離也幾乎一樣,所以,本質為萬有引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仍舊不變,不同的是現在這系統已變為動力系統,鉛球感受到的萬有引力暫時地與彈力失去平衡。彈力的大小與方向都隨時間而改變(震動頻律跟彈簧的弹簧常数有關)。弹力和弹簧的长度变化量成線性關係。 錯誤分析實例 第三定律時常會以一種簡單,但不完全或不正確的句子陳述: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對於每一道作用力,都有一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這些句子並沒有清楚地陳述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施加於不同的物體,並不是因為兩道力恰巧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們就能夠自動地配對形成符合第三定律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問題時常會跟靜態平衡混淆;換句話說,假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則物體怎樣移動?例如,思考以下句子: 如右圖所示,一本書穩定地置放在桌子上,書的重量 是一道將它往下拉的力,設定這道力為作用力,則其對應的反作用力是桌子施加於書本的力 ,這是一道將書本往上推的力,這兩道力互相平衡。 上述句子並不符合第三定律的正確含意。這兩道力的本質不同,這兩道力都施加於同一個物體,它們不可能成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力對。設定書本施加於桌子的接觸力 是作用力,則其反作用力是桌子施加於書本的接觸力 ,而且接觸力 等於書的重量 。無論如何,靜止的概念與第三定律毫不相關。事實上,書本重量是由於地球的萬有引力所致,所以反作用力是書本作用於地球的萬有引力,也就是說地球被向上吸引。 另外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 離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 假設一個物體同時受到一道離心力與一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向心力,則可很確切地推斷施加於這物體的淨力等於零,這物體不會呈圓周運動,而會靜止不動或呈勻速直線運動。離心力是一種偽力:只有從非慣性參考系,才會測量出離心力的存在。 歷史 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就已提出關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亞里斯多德在著作《物理學》裡表明,物體A作用於物體B,這是通過物體A接觸到物體B,可是,接觸是一種「相應關係」(reciprocal relation),當物體A接觸到物體B時,物體B也接觸到物體A。他在著作《論產生和毀滅》裡更詳細的表明,物體可以分為數天物體與屬地物體兩種,屬天物體與屬地物體不同,屬天物體是由更為優級的物質組成,因此當屬天物體作用於屬地物體之時,屬地物體不會作用於屬天物體。他又補充聲明,所有屬地的物體都會相應地作用於對方,然而,假若兩個物體的強弱相差太大,則弱者將沒有足夠能力來作用於強者,例如,假若一小滴酒掉入一大桶水,則這一小滴酒將會變為水,而不會改變在大桶裡的水的性質。他在著作《》裡對於走步的機械原理指出,為了實現走步,動物的足部必須壓踩於固定物體,一般而言,當足部壓踩於固定物體時,足部施加於物體的作用力會與物體施加於足部的反作用力完全平衡,只有當足部的作用力大於物體的反作用力時,動物才能實現走步。注意到亞里斯多德從來沒有以詞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是以詞語「相應作用」來表達他的論述,他認為,重點並不是當物體A作用於物體B時,物體A激發物體B反作用,而是當兩個物體相互接觸時,每一個物體會自己自主地作用於對方,這是一種對稱性事件。 後來的希臘亞里斯多德學評論者,例如狄米斯提厄斯、約翰·菲勒龐厄斯與,對於亞里斯多德的觀點都深信不疑,他們特別強調屬天物體與屬地球物體彼此之間的單向關係,屬天物體與屬地球物體之間絕對不會出現相應作用。 十三世紀,隨著亞里斯多德的論述逐漸在西歐傳開,西歐學者也開始接觸到相應作用這論題,但是,在那時期,這論題並沒有引起甚麼關注,直到十四世紀中期,在牛津的、與、在巴黎的與 ,在帕多瓦的 ,才開始熱烈辯論這論題。從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在北義大利大學的一些學者,例如加埃塔诺·蒂内、等等,也都持續地關注這論題。通常而言,中世紀學者覺得,相互作用這點子非常艱澀;由於他們青睞研究天體行為,他們傾向於主張所有因果關係都具有非對稱性,假若兩個物體發生因果關係,強者會作用於弱者,並且改變弱者,而弱者不能作用於強者。一個物體是「施予者」,另一個是「承受者」,他們不能同時成為施予者與承受者。由於遇到種種困難,亞里斯多德的相應作用概念逐漸地被默默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當較為強勁與主動的物體A作用於較為微弱與被動的物體B時,物體B會被激發而反作用於物體A,雙方之中必定有一方邏輯優先於另一方。中世紀辯論隨著皮特盧·龐珀拿濟發表的著作《論反作用力》達到高潮,龐珀拿濟在他的著作裡詳細研討中世紀的各種論述,他總結,反作用力無疑會發生,然而並沒有任何理論能夠對之給出滿意解釋。 在十六世紀後期與十七世紀早期,力學開始發展成為一門新科學。最早的力學專家,例如義大利的喬萬尼·貝內戴蒂與伽利略·伽利萊、荷蘭的西蒙·斯蒂文,都沒有特別關注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論題,他們主要是在研究靜力學與與動理學。直到1630年代,學者們才開始聚焦於研究屬地物體的撞擊問題,越來越被懷疑的老舊的亞里斯多德學漸漸地被力學哲學取代,根據那時期的力學哲學,任何關於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問題都可以在原則上被約化為粒子的運動問題,碰撞問題是最典範的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問題之一,而這問題的唯一作用模式為接觸碰撞。在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為動理分析與動力分析。動理分析專注於研究,在碰撞前後,物體的速度與動量的改變,通常會通過某種守恆原理來描述碰撞事件的物理行為。動力分析主要研究在碰撞物體的接觸介面所產生的作用力,嘗試以作用力的角度來明白碰撞現象。 在動理分析方面,法國學者勒内·笛卡尔的論述是基於運動守恆原理與一些應用於各種物體碰撞案例的定律。在他的運動守恆原理裡,守恆量被取名為「動量」,是重量與速率的乘積,是個標量,不是向量。例如, 假設物體A撞擊到物體B,促使物體B改變它先前的運動狀態。對於這案例,按照笛卡尔的運動守恆原理,物體A所失掉的動量就是物體B所獲得的動量,而總動量維持不變。在笛卡爾的論述裡,沒有動力學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但會有類似的動理學變化,即任何物體A的運動狀態變化會跟物體B的運動狀態變化相互匹配。再舉一個碰撞案例, 假設物體A撞擊到物體B,並且兩個物體都沒有出現任何動量的獲得或失掉,雖然一個或兩個物體的運動方向有所逆反,特別而言,物體A碰撞到無法移動的物體B,物體A因此以相同速率反向移動。對於這案例,笛卡爾認為,這不應該被視為物體A與物體B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應該被視為物體B的存在造成了物體A的方向被逆反。 捷克醫生是動力分析的開拓者,他用衝量來量度物體的碰撞。在這裡,衝量是個向量,定義為物體的重量與速度的乘積,是物體內秉的性質,物體按照自己所擁有的衝量來移動自己或改變其它物體的運動。 假設兩個碰撞物體的衝量的大小相等,或者一個物體與固定牆壁發生彈性碰撞,對於這兩個案例,馬希認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對於某些其它案例,馬希的分析似乎意味著衝量較小的物體會施加較小的反作用力。 十七世紀中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論題在英國受到日增月益的關注,在1644年發表的著作《兩篇論文》(Two treatises)已賣到第三版,他在著作裡主張,任何作用力都會涉及到反作用力,但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並不一定會相等。創建機械哲學的英國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在1656年著作《哲學基礎》(Elements of philosophy)裡明確指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迪格比與霍布斯是良朋益友,他們常常在科研方面相互切磋琢磨。他們還有一個好朋友,他在1657年發表了著作《歐幾里得科學家》(Euclides physicus),其終結了在亞里斯多德學裡關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論述。在這本書裡,懷特明確地斷言,任何作用力都會引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然而,對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之所以會相等,他並沒有給出正確解釋。懷特的理論是亞里斯多德學與力學的各種元素混合在一起的產物。如同亞里斯多德與笛卡爾,他認為不存在真空,整個空間都瀰漫著某種介質。但他不贊同笛卡爾所鼓吹的慣性原理,他覺得,只當受到外在影響時,物體才會移動,假若失去外在影響,則物體最終將會停止移動。懷特主張,假設物體A撞擊到物體B,則物體A會在接觸點壓迫物體B,促使物體產生抵抗力,假若物體A的作用力足以克服物體B的抵抗力,使得物體B移動穿過環繞在四周的介質,則由於介質會抵抗被穿過,會產生反作用力於物體B,因此,物體A的作用力會被物體B的抵抗力與介質的反作用力抵銷。 牛頓是否知悉這些前人的研究?他應該不曾閱讀過《歐幾里得科學家》,因為在那時期並沒有甚麼科學文獻以這本書為參考來源,儘管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曾經仔細閱讀過這本書,並且在私人手稿裡對於這本書詳細做摘要。在1660年代,牛頓曾經閱讀了迪格比的著作《兩篇論文》和霍布斯 的著作《哲學基礎》。他很可能也曾經閱讀過收藏在劍橋大學伊薩克·巴羅的圖書館的著作《時間展望》。在這本發表於1648年的著作裡,作者法國物理學者提出幾個引理。第一個引理是以萬有原理的方式闡明,任何作用力都會產生反作用力。第三個引理闡明,對於圓球墜落於平面的特別案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所以,牛頓並不是憑空原創出第三定律,這定律的雛形老早就出現在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裡,後來又出現在許多在牛頓以前地物理學者的著作裡。 大約在1664年到1668年間,年齡才二十出頭的牛頓開始研精覃思關於力學方面的論題。在被他稱為「廢書」(Waste Book)的筆記裡,在一個名為「公理與命題」的列表裡有幾條命題是第三定律的早期版本,例如, 命題7:假設兩個物體a與b朝著同樣方向往點O移動,而且物體a趕上了物體b,則它們將不會失去任何運動,因為物體a對於物體b的壓擠相等於物體b對於物體a的壓擠,因此物體a的運動減少多少,物體的b的運動也會增加多少。 命題8:假設兩個物體a與b朝著對方移動,並且在點O相遇,則它們將不會失去運動的差別與方向。對於這碰撞事件,它們同樣地壓擠於對方,因此,其中任何物體都不會比對方失去更多運動,它們的運動差別不會被摧毀。 在命題9裡,牛頓聲稱,假設兩個同樣的物體以大小相同的運動速率對撞在一起,然後以同樣速率反彈回去,在碰撞過程中,由於兩個物體會相互壓擠對方,兩個物體之間的彈力會促使運動停止,然後,隨著物體形狀的恢復,物體的速率也會增加,最終兩個物體的運動速率會等同先前,但方向會被逆反。 從1669年到1684年,在這15年間,牛頓都沒有踏足於力學領域,但是之後,他又再度開始研究力學,他起草了6條運動定律,其中,第三條定律讀為, 參閱 伊萨克·牛顿 牛頓運動定律 |
個人思想 對天文及地理有興趣的張獻忠因懷疑兩名傳教士藏有天文著作不肯獻出,不時大發雷霆之怒,欲置其於死地。實則司鐸所藏之書為艾馬祿爾(P. Emmanuelis)司鐸所著之超性學書,講明天主教誡律,與天文學無關。及二司鐸解釋全書「皆論管理人良心之事,教人知道當避罪惡,雖在罪惡危險之中,當獨向正道,方得永福」。獻忠聞之稱讚,因此息怒: 張獻忠在聽到司鐸天主教誡的解說之後,大為奇異,稱讚其法律如此精詳,管理人良心,誠為不二法門,認為歐洲各國風俗純美,實由此聖律而來。不過他續言:「然此等法律為川人無益,伊等固執於惡,不從此聖教聖令,寧願從我刀劍之下,不服聖律。故吾奉天地大主之命,殄滅此種僧黨及世上惡人。凡仇爾等者,吾亦仇之」云云,故意將司鐸的解說扭曲,作為殄滅僧黨及世間定性為「惡人」的藉口及理據。 千船沉銀 清順治三年,張献忠在兵敗時率軍撤離成都,帶寶物載船沿岷江南下,行至彭山雙江河遭南明軍官楊展伏擊,所載之金銀珠寶亦隨船沉入江中。即历史上传说的「江口沉银」。2010年,眉山市人民政府将彭山区江口镇的江口沉银遗址,列为眉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直到2015年,專家找出當年的沉船遺址,並順利在2017年大規模封江開挖後,出土許多珍貴的文物,包含張獻忠分封嬪妃的金冊、銀冊,以及金銀幣、銀錠、金戒指等,還有鐵刀劍等兵器。 流行文化 2021年以来,在中國大陸發生个别隨機傷人事件後,其名号也被用来代指無差別殺人与“加速主义”,成为一个網絡迷因,但此迷因曾一度被中國當局全網封殺。 同时,张献忠迷因的传播和网络意见领袖刘仲敬的联系很大。然此迷因在微博上仍然可以使用,並沒有被完全封殺。 该迷因也常和“坦克”、“U形锁”和“路灯挂饰”等迷因混合使用,作为激进左派和民粹主义的表达方式。 影視形象 電影 注释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冯思刚、钱安靖、吴嘉陵:《成都大词典》. 外部連結 陳學霖:〈傳教士對張獻忠據蜀稱王的記載 〉. Pre-20th | 《客滇述》:“獻忠既陷成都,盡伐梨樹,做宮室馳道,練兵於此。賊兵之樵採者,盡入城中,拆毀房屋以為薪。又發兵四出,搜各州縣山野,不論男女老幼,逢人便殺;如是半載。八月,獻忠毀成都城,焚蜀王宮殿,並焚未盡之民房。凡石柱亭欄,皆毀之;大不能毀者,更聚薪燒裂之。成都有大城小城,本張儀所築,漢昭烈帝修之。以大石,貫以鐵絙,壯麗甲天下。宮殿之盛,亦不減京師。至是,盡為瓦礫矣。獻忠又令其大家遍收川兵殺之,及其妻子男異性,惟十時以下者僅留一、二。” 西方傳教士利類思和安文思被張獻忠封為“天學國師”,目擊張獻忠屠殺,1918年古洛東根據他們的原始記錄寫成的《聖教入川記》說:“殘殺之後,成都為之一空。除少數官員外,別無居民。荒涼慘象,不忍矚目。獻忠剿滅成都後,命令各鄉鎮村民移居成都。” 在張獻忠死後出現了清軍跟南明軍對峙的局面,清軍的勢力於川北保宁一带,而南明军队占据着四川境内大部分州县。根據《蜀龟鉴》的記載,经过张献忠军队的屠杀,川南的人口损失约50%,而川北的人口几乎损失殆尽。尽管川南和川北都遭到了张献忠的军队的屠杀,可是到了张献忠死后,南明与清朝对峙的时期,南明控制的川南,人口明显多于清朝控制的川北。川北遭受的破坏,比川南严重得多,由於各軍事力量基本上都要經過川北入川,可見川北為主戰場。因此,综上所述,清朝军队以十三年的時間才平定四川,並不是表示清军一直在屠杀四川人。 此外,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是多股势力混战的最终恶果,张献忠雖然不是主兇,但仍然是屠川元兇其中一原因。 順治六年(1649年),刑科給事中陳調元揭匯報入川清軍將領亂殺無辜的情況:「不得已而动大兵剿之,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全城俱歼,或杀男留妇。」 毀滅古物 大西軍在成都「入城樵采,凡先聖賢祠廟,民居屋宇,悉毀為薪,於是自東漢以來古跡,明太祖所頒圖書彝器,至是皆盡」。明末的成都有寺廟94所,包括武侯祠在內,無一存者。川中各州縣的情況「園亭寺廟無不焚毀」。 相关 個人思想 對天文及地理有興趣的張獻忠因懷疑兩名傳教士藏有天文著作不肯獻出,不時大發雷霆之怒,欲置其於死地。實則司鐸所藏之書為艾馬祿爾(P. Emmanuelis)司鐸所著之超性學書,講明天主教誡律,與天文學無關。及二司鐸解釋全書「皆論管理人良心之事,教人知道當避罪惡,雖在罪惡危險之中,當獨向正道,方得永福」。獻忠聞之稱讚,因此息怒: 張獻忠在聽到司鐸天主教誡的解說之後,大為奇異,稱讚其法律如此精詳,管理人良心,誠為不二法門,認為歐洲各國風俗純美,實由此聖律而來。不過他續言:「然此等法律為川人無益,伊等固執於惡,不從此聖教聖令,寧願從我刀劍之下,不服聖律。故吾奉天地大主之命,殄滅此種僧黨及世上惡人。凡仇爾等者,吾亦仇之」云云,故意將司鐸的解說扭曲,作為殄滅僧黨及世間定性為「惡人」的藉口及理據。 千船沉銀 清順治三年,張献忠在兵敗時率軍撤離成都,帶寶物載船沿岷江南下,行至彭山雙江河遭南明軍官楊展伏擊,所載之金銀珠寶亦隨船沉入江中。即历史上传说的「江口沉银」。2010年,眉山市人民政府将彭山区江口镇的江口沉银遗址,列为眉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直到2015年,專家找出當年的沉船遺址,並順利在2017年大規模封江開挖後,出土許多珍貴的文物,包含張獻忠分封嬪妃的金冊、銀冊,以及金銀幣、銀錠、金戒指等,還有鐵刀劍等兵器。 流行文化 2021年以来,在中國大陸發生个别隨機傷人事件後,其名号也被用来代指無差別殺人与“加速主义”,成为一个網絡迷因,但此迷因曾一度被中國當局全網封殺。 同时,张献忠迷因的传播和网络意见领袖刘仲敬的联系很大。然此迷因在微博上仍然可以使用,並沒有被完全封殺。 该迷因也常和“坦克”、“U形锁”和“路灯挂饰”等迷因混合使用,作为激进左派和民粹主义的表达方式。 影視形象 電影 注释 |
2007年10月22日,李长春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连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文明委主任,党内排名由第八上升为第五。 退休 2012年11月15日,68岁的李长春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后卸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在2013年1月18日卸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后退休,其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职务由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接任。 爭議 谷歌退出事件 維基解密網站引述美国外交密电指,搜尋引擎Google遭黑客入侵而退出中國的事件,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和周永康一手主導的。密电说(没有根据)李本人在Google输入自己的名字进行搜索时,发现一些「批评他的搜索链接」以及其子女的资料,令他非常震惊,也鉴于当时Google国际版网站(Google.com)不受审查,还同时支持中文搜索,遂决意加强打压其中国业务,包括下令国营电信公司(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停止与Google的业务往来,希望制止Google让过滤版网站Google.cn链接到其“非法的”国际版网站。密电也引述一名政治局官员的亲戚,声称李长春曾“命令”攻击Google在美国的服务器。不过当《纽约时报》对此进行查证时发现,当时向美国披露消息的“官员亲戚”指,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才是负责协调向Google施压的人。李长春与周永康曾在数次事件中,下达过批准指示,但没有直接资料显示两人是否涉及黑客入侵Gmail的案件。 根據維基解密2011年8月30日公佈一份美國駐北京大使館2009年5月18日發往華府電報,谷歌中國總裁李開復在電話中討論了中國政府施加的壓力,要求審查谷歌中文網。李開復斷言,問題的根源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谷歌領導層明確拒絕並「禮貌」告訴中國政府,李開復說,和他們對話的中方人員當時明顯不高興,說他們會把此消息報告給李長春。 导致艾滋病疫情爆发 孔慶仁认为李主政河南期间发生艾滋病疫情泛滥的情况,是李长春主政河南时期号召卖血浆造成的,当时政府的口号是:“要想奔小康,赶紧卖血浆”,这一政策被认为李长春应与当时的卫生厅长刘全喜一同担当主要责任。原卫生部所长、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陈秉中教授亦为此发表公开信(导致刊登公开信的网站被北京当局关闭)。河南省的血漿經濟黑幕正陸續揭開。《多維月刊》称,一直以來,李長春一直被河南省紀委四名委員控告。但一直不被司法追究。 評價 杨家岱认为李长春思想僵化,不够开明开放。导致媒体报導上政治意识的收紧。 家庭 妻子 张淑荣,高级工程师 子女 李慧镝,长子,2012年任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慧镝1990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纽约理工大学(现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李慧镝曾担任联想手机的副总裁、UT斯达康副总裁。2008年7月,调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任总裁助理。 李彤,长女,中銀國際執行總裁 李素敏,次女 | 杨家岱认为李长春思想僵化,不够开明开放。导致媒体报導上政治意识的收紧。 家庭 妻子 张淑荣,高级工程师 子女 李慧镝,长子,2012年任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慧镝1990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纽约理工大学(现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李慧镝曾担任联想手机的副总裁、UT斯达康副总裁。2008年7月,调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任总裁助理。 李彤,长女,中銀國際執行總裁 李素敏,次女 著作 卸任后的首部著作《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于2013年12月9日在北京由人民出版社首发,选编了李长春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批示共91篇,照片69幅。 2014年12月,人民出版社印行了李長春著的《遼沈大地改革潮》一書(两卷本),具體記述在遼寧省任省委書記時的一系列決策與黨政工作。 笔名永春,曾在大河报发表《观猴有感》一文。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李长春官方简历 新华网:李長春活動報道集 |- |- Changchun 大连人 |
明神宗朱翊鈞 首輔 : 趙志皋、王錫爵、沈一貫 第一次冲突参战将领 祖承訓、宋應昌、李如松、楊紹勳、千萬里、李如柏、李如梅、李寧、査大受、楊元、張世爵、劉綎、沈惟敬 、戴朝弁、史儒、王守官、郭夢徵、馬世龍、張國忠、張奇功、駱尚志、方時輝、王問、李有昇、楊萬金 未参战将领 沈有容 第二次冲突参战将领 麻貴、楊鎬、邢玠、劉綎、董一元、楊元、陳璘、鄧子龍、李如梅、高策、李芳春、解生、陳愚忠、吳惟忠、高策、麻來、李洞賓、周道繼、王子和、張應元、陳觀策、錢應太、郭安民、湯文瓉、陳寅、茅國器、張榜、藍芳威 朝鮮王朝方面 国王:朝鮮宣祖 王族:光海君、臨海君、順和君 主要武将與官僚 柳成龍、權慄、申砬、李舜臣、元均、李億祺、崔湖、金時敏、郭再祐、姜沆、宋象賢、金誠一 其他 鄭希得、鄭文孚、大添・小添、沙也可(金忠善)、鄭撥、金命元、惟政、休静、金應瑞、李桓福、李陽元、李英男、桂月香、許浚、論介、李参平、鄭起龍、高敬命、趙憲、崔慶會、尹斗寿、尹根寿、李恒福、李德馨、陳武晟、韓濩、黄慎 日本豐臣政权方面 天皇 : 后阳成天皇 太政大臣 :豐臣秀吉 關白 : 豐臣秀次 参战将领 大谷吉繼、增田長盛、長谷川秀一、木村重茲、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細川忠興、黑田長政、前野長康、浅野幸長、吉川廣家、片桐且元、糟屋武則、貴田孫兵衛(毛谷村六助)、大石智久、熊谷直盛、小早川隆景、安國寺惠瓊、立花宗茂、鍋島直茂、島津義弘、宇喜多秀家、宗义智、 竹中重門、 寺泽广高、織田秀信、 稻葉貞通。 未参战将领 伊達政宗、上杉景勝、德川家康 其他 、慶念 史料 中国方面資料 《明實錄·神宗皇帝實錄》 《明史》 朝鮮方面資料 柳成龍《懲毖錄》 《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大王實錄》 李舜臣《亂中日記》 日本方面資料 小瀨甫庵《太閤記》(吉田豐譯《太閤記》1-4,教育社新書) 《西征日記》(小西行長的從軍僧人天荊著,收錄於《續續群書類從》) 路易斯·弗洛伊斯『完訳フロイス日本史5 豊臣秀吉篇2』 「 普聞集]」(鍋島直茂從軍僧人是琢著,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藏) 《松浦法印征韓日記抄》 《松浦古事記 》 《宗氏家譜》 《宇都宮高麗歸陣物語》 《朝鮮記》(太田一吉的家臣大河内秀元著) 《朝鮮日日記》(太田一吉的家臣、安養寺医僧慶念著。) 《清正高麗陣覺書 》 《朝鮮南大門合戰記 》 《朝鮮征伐記 》 《征韓偉勳錄 》 《元親記》、《土佐物語》(長宗我部元親的相關記錄) 《立花朝鮮記》(安田国继著) 遊戲 《壬辰之戰 》桌上遊戲,2016年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汉文史料 《杀倭记要》 《朝鮮宣祖實錄》 柳成龍,《懲毖錄》 張廷玉 等,《明史》日本傳 川口長孺,《征韓偉略》 李光濤 編,《朝鮮壬辰倭禍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光濤,《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聯經出版 汪公紀,《日本外史——中古篇》 臺北:聯經出版 非中文史料 北島万次《》,历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会,1982年。 内藤焦輔 笠谷和比古、黑田慶一《》文英堂,2000年 龟田尻二熊等《日明の較量》,歷史研究,1993 中野等《》,,吉川弘文館,2008年2月。 鄭杜熙、李ギョンスン、金文子、小幡倫裕 編《壬辰战争》,明石書店,2008年 Rockstein, Edward D., Ph.D.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Aspects of Japan's Invasions of Korea 1592-1598, 1993-6-18. Naval War College, Newport, R.I. Swope, Kenneth M. "Crouching Tigers, Secret Weapons: Military Technology Employed During the Sino-Japanese-Korean War, 1592-1598",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pp. 69 (January 2005): pp. 11–42. (C) 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 Turnbull, Stephen. Samurai Invasion: Japan's Korean War 1592–98. London: Cassell & Co, 2002, ISBN 0-304-35948-3. Eikenberry, Karl W. "The Imjin War." Military Review 68:2 (February 1988), pp. 74–82. Ha, Tae-hung, tr., and Sohn Pow-key, ed. Nanjung Ilgi: War Diary of Admiral Yi Sun-sin. Seoul: Yonsei University Press, 1977, ISBN 89-7141-018-3. Hawley, Samuel, The Imjin War,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Korea Branch/UC Berkeley Press, 2005, ISBN 89-954424-2-5. Kim, Kichung. "Resistance, Abduction, and Survival: The Documentary Literature of the Imjin War (1592–8)." Korean Culture 20:3 (Fall 1999), pp. 20–29. [Kuwata, Tadachika], ed., , [Kyu Sanbo Honbu], [Chousen no Eki] ( [Nihon no Senshi] Vol. 5), 1965. [Lee, Min-Woong], [Imjin Wae-ran Haejeonsa: The Naval Battles of the Imjin War], [Chongoram Media], 2004, ISBN 89-89722-49-7. Neves, Jaime Ramalhete. "The Portuguese in the Im-Jim War?" Review of Culture 18 (1994), pp. 20–24. Niderost, Eric. “Turtleboat Destiny: The Imjin War and Yi Sun Shin.” Military Heritage 2:6 (June 2001), pp. 50–59, 89. Niderost, Eric. "The Miracle at Myongnyang, 1597." Osprey Military Journal 4:1 (January 2002), pp. 44–50. Park, Yune-hee. Admiral Yi Sun-shin and His Turtleboat Armada: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Resistance of Korea to the 16th Century Japanese Invasion. Seoul: Shinsaeng Press, 1973. Sadler, A.L. "The Naval Campaign in the Korean War of Hideyoshi (1592-1598)."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Second Series, 14 (June 1937), pp. 179–208. Stramigioli, Giuliana. "Hideyoshi's Expansionist Policy on the Asiatic Mainland."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Third | 鳴梁海戰 戰事再起之初,朝鮮水師由元均率领。然而,元均于1597年8月27日(万历二十五年七月十五)在漆川梁遭日将藤堂高虎的伏击而阵亡,朝鮮水師幾乎全軍覆滅,朝鮮更是丧失了制海權。無奈之下,朝鮮政府再次起用本來已遭罷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時,原來苦心經營的水師,只剩下數艘艦隻。但他因為身繫救國重任,惟有在這個逆境裡盡其全力,在全羅道右水營著手重建海軍。8月28日,李舜臣指揮著這支剛重建的水師,再度與日本水師決戰,而決戰地就是在鳴梁海峽。 李舜臣守在鳴梁海峽,但因兵力薄弱,所以決定設陷阱,派人乘退潮時在岸邊設置了鐵索與木樁。9月16日,日軍統帥藤堂高虎率領330餘艘戰船和2萬陸軍出發,欲趁漲潮時攻進鳴梁海峽,全殲朝鮮水師。李舜臣首先將海峽內的民用船隻僑裝成戰艦,以擾亂日軍,使其以為朝鮮水師已恢復過來。他自己則親率12艘戰船引敵深入鳴梁海峽。在成功引誘日軍進攻後,隐蔽在山脚的朝鲜海军突然对日军發起集中的攻擊,炮轰日舰。日军欲发起反击,由于朝鲜海军占据地利优势,无法打中目标。朝鲜海军趁机對準日軍指揮艦发起攻击,殲滅日軍指揮艦和其他戰船2艘,当场擊斃日軍主帥來島通總。就在这時,潮水開始退卻,日舰相互撞擊,阵势大乱,大量日舰挤在狭窄的海峡内,成了极其被动的攻击目标。朝鮮艦船趁勢進攻,日艦因失去主帥,軍心散渙,只得順潮向東撤退,但卻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鐵索和木樁,無法退卻。朝鲜海军发起总攻,凭借着13艘军舰成功击沉日艦36艘,击毁92艘,並擊斃日軍8000餘人,大获全胜,而朝鲜只阵亡14人。朝鲜再度重創了日本水師,成功切断稷山之戰以來受日军控制的黄海補给線,重新掌握了制海權。 三路之戰 同年,日軍小早川秀秋等部七萬多人以修整名义休整回國,以包含加藤清正、島津義弘等所部在內的64,000兵力防守佔領區。 邢玠將明軍兵力分為水陸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將,中路李如梅(後替換為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鋌,水路陳璘,各自負責握守要地,相機而動,進攻之時,各率約五萬分三路,以麻貴攻蔚山、董一元、劉鋌進攻泗川、順天。 第二次蔚山之戰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日本庆长三年)8月,明將麻貴率領24000人、朝鮮将金应瑞率领5514人,攻打由加藤清正把守的蔚山倭城。明、朝联军在蔚山一带斩获日军甚众。加藤清正将明军诱入空城之内,伏兵突起,联军被打败。。 第一次泗川之戰 萬曆二十六年,邢玠將援朝軍分為三路,東路麻貴,進剿加藤清正;中路董一元,進剿島津義弘;西路劉綎,進剿小西行長;陳璘的水軍在海上策應。泗川之戰便是中路董一元軍進行的攻打泗川島津義弘的戰役。 此戰明軍26000餘人,朝軍2200餘人,日軍一萬餘人;初期聯軍進展順利,收復晉州等地,將日軍逼入倭城(城堡);在後續的攻城中,聯軍甚至一度打破城門攻入,但在這個重要關頭明軍後方的彈藥竟然發生了劇烈爆炸,聯軍前鋒頓成驚弓之鳥,以為背後遭到伏擊,競相奔潰;而城外的部隊在如此危急的時刻既沒有組織反擊也沒有接應前軍,竟然也加入逃跑的隊伍,一時間聯軍大潰;日軍乘機發起反擊。 泗川之戰聯軍損失極其慘重,陣亡者屍體枕藉慘不忍睹,倖存的敗退者互相攙扶嚎啕大哭,在明朝與朝鮮的記載中,聯軍陣亡人數有七千一說,有一萬一說,日方甚至記載斬敵軍三萬八千餘,被認為是萬曆援朝戰爭中聯軍損失最為慘重的戰役。 戰役暴露了明軍諸多問題,最大的有兩點:其一是丁酉之戰明軍兵員素質較壬辰之戰時大幅度下降,戰況利則一擁而上,不利則一哄而散,反映了明軍精兵較少,冗兵較多的現實問題;其二是各部缺乏配合,如果此戰中後軍堅守陣線不退,則可以穩住前軍軍心以圖再戰或者至少將損失降到最低而不至全軍潰敗淪為魚肉。 在明軍內部,明將董一元本來是做為參軍赴朝的,後來臨時接替李如梅的職位,對手下的部隊並不是很熟悉,將不知兵,無法做到人盡其才,兵不知將,這是帶兵的大忌。 第二次泗川之戰 第二次泗川戰役,發生在明末時期,由明軍近2萬人來對抗日軍的第5軍團1萬4千餘人,戰役結果明軍勝利,共斃傷日軍6千餘人,明軍傷亡3千餘 日軍當時已經知道豐臣秀吉已死,軍心渙散,無心戀戰。 露梁海戰 駐朝鮮西部日軍接到撤退命令後,擬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開始撤退。駐順天之第二軍先撤,接著,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十一日晨,第二軍部隊登船待發。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中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為了突破重圍,第二軍編組了一支衝鋒船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援。 此時,駐泗川、新城之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已經登船,只待漲潮出發,駛往巨濟島。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信後,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船隊,於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小西行長之圍。中途與從南海開來之宗義智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萬餘人,艦船500餘艘,於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其作戰部署是: 一、以副將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埋伏於露梁海北側,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迂迴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 二、以陳璘率明朝水師主力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正面阻擊,待機出擊; 三、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4] 朝鮮首相柳成龍親筆書寫的戰史 朝鮮首相柳成龍親筆書寫的戰史 十九日丑時,石曼子(即島津義弘)率軍萬餘、戰船500只西上,進入露梁海明軍預伏地,遭陳璘部阻擊,調頭南下。天亮,日軍發現前有伏兵,又向北迴師,遭到北岸鄧子龍部截擊。聯軍三面合圍,在露梁海與日軍展開激戰。 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砲,吶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於水中者如雨。”(《柳成龍懲毖錄》卷二第六十八頁) 聯軍駕船逼近日艦,躍上敵船,短兵肉搏。北岸鄧子龍率士卒300登上朝鮮船,奮勇衝殺,由於眾寡懸殊,鄧子龍部旋即被日船包圍。 “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明史·鄧子龍傳》) [5] 戰至中午,陳璘派水師副將陳蠶、游擊季金率部來援。與此同時,中朝聯軍水師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面之日船隊主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朝鮮李忠武公行述》對這場戰鬥作了生動的描述:“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 陳璘率主力與李舜臣夾擊日艦,施放噴火筒,焚毀日軍大部分戰船。日軍跳水登岸,又遭陸上明軍截殺,死傷大半。石曼子(島津義弘)不支,僅率數百隻戰船潰逃。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踪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與日軍血戰。陳璘也率中國水師趕來支援,用虎蹲砲連續轟擊,日船紛紛起火。在一片混亂之中,日軍仍垂死掙扎,拼命反擊。 李舜臣趁勢追擊, 但被日本人的火繩槍射中胸口, 不幸陣亡。 [6] 臨終前李舜臣命令麾下將士秘不發喪, 繼續追擊日軍, 燒毀倭船200餘艘。島津義弘率領殘餘倭船百餘艘遁入外海, 經過中朝聯軍一天的追擊, 只剩下百餘艘船狼狽逃走, 其餘倭船均被聯軍燒毀,二百艘戰船沉入海底。小西行長趁海戰之際, 率軍成功逃脫。至此, 露梁海戰結束, 中朝聯軍獲得大勝。 最後的衝突 12月,仍然留在朝鮮的日本殘兵再次由乙山偷渡,但因為崖深而道淺,將士不敢進。結果陳璘在夜裡潛入,向其連珠炮發,日軍只得逃去,陳璘更領明軍追擊將其全滅。 明軍班師 1599年5月(明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明军班师回朝,萬曆皇帝升座午门,接受都督邢玠等献上的日本俘虏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砍下来的敌人的头颅传送天下。同日,萬曆皇帝接受百官朝贺,祭告郊庙,把献祭祖先的果酒都分赐给了内阁官员们。次月,颁平倭诏诏告天下。 影響 明朝 根據1569年明兵部侍郎譚綸的記載,明朝军户籍总数3,138,300人,實際兵員為845,000人。在帝國北邊服役的軍士推測有50萬人,馬匹10萬匹。若萬曆時期軍隊數目不變的話,援朝兵力按本條目所載資料前後合計約12萬人次(非同時派遣),等於明朝北疆約4.17%的兵力,這個數字不算大,但塞外遠征對於一個農業國家而言仍是不小的負擔。 此戰軍費對明朝形成沉重的財政支出;明稅率極低,只在5.5%-12%之間,故一般官府稅收難以支應大規模突發狀況,援朝軍費實質上是由太倉庫支應。太倉庫在1592年時有白銀7,000,000兩,每年流入約當2,092,000兩;此戰軍費支出,平均一年即達2,400,000兩左右,造成了太倉庫的赤字。加之萬曆三大征接連發生,導致終萬曆一朝,太倉庫財力匱乏,造成明末財政的紊亂。 除了長期征伐帶給國力日衰的明朝額外負擔外,建州衛首領努爾哈赤也通過此戰觀察了明軍的作戰方式,使他在日後的對明戰役中佔得了情報上的優勢。 朝鮮 朝鮮受到大規模入侵,全部國土幾淪為戰場,人民流離失所,戰後百業蕭條、農產大減,經濟秩序多年後仍不能恢復。 戰前朝鮮与宋朝一样重文輕武,家中如有兩個小孩,唸書者坐於堂上,習武者即在堂下供其使喚,如同奴僕。據《宣祖實錄》記載,朝鮮兵如同羊群,聞砲聲即潰;加之器械不修、城池不固,只能倚賴明軍做為抗擊日軍的主力。經此教訓,朝鮮轉而重視火器的發展,在炮手的訓練上成效尤著;後來滿清-{征}-兵朝鮮,朝鮮砲手即曾在松山之役重創清軍。明朝兩次大軍馳援使朝鮮免於亡國,朝鮮對此心存感念。後來雖被滿清征服,但在明清戰爭中一直暗地支持明朝。 戰後朝鮮人民對日感情一時惡化,1607年通信使遣日以後,緩化徵兆。 日本 豐臣秀吉動用西國大名為主力,打算以朝鮮出征為名以發洩文治派不滿的勢力(以石田三成等奉行為代表)與武功派(包括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武將)的鬥爭。由於此種矛盾,秀吉死後,日本再度陷入各諸侯國戰亂,豐臣政權「大老」德川家康得以聯合福島、加藤諸將,在1600年的關原之戰中擊敗由石田三成號召、另一「大老」毛利輝元領銜的反德川勢力,奪得最高權力;最後取豐臣家而代之,开創了由德川氏世襲的江戶幕府政權。 由於此役緣故,大批朝鮮人雇工及平民戰俘被帶往日本,其中的陶藝工匠將大陸式瓷器及瓦片製作技術引入日本,一般俘虜(有的被賣為奴隸)則多少填補了日本勞動力的損失;此外,其時方興未艾的日本儒学,也因朝鲜学者及書本的挹注而蓬勃发展,終於催生了江戶时代的朱子学与水戶学。 在京都市丰国神社附近建有埋藏朝鲜与明朝将士耳鼻的耳冢。当时统计战死者数量以所割鼻为准。原名鼻冢,后林羅山因不雅而改名耳冢。其中共有朝鲜人鼻185,738,明人鼻29,014。朝鲜人至今仍常常到此拜祭 。 主要戰役 1592年 4月27日 忠州之戰 - 小西行長對陣申砬 5月18日 臨津江之戰 - 加藤清正對陣李陽元 6月5日 龍仁之戰 - 脇坂安治對陣李洸 7月7日 閑山島海戰 - 脇坂安治對陣李舜臣 7月8日 梨峙之戰 - 小早川隆景對陣權慄 7月9日 第一次錦山之戰 - 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對陣高敬命 7月16日 第一次平壤城之戰 - 小西行長、大友義統、黑田長政、立花宗茂對陣祖承訓 7月17日 海汀倉之戰 - 加藤清正對韓克諴 8月17日 第二次錦山之戰 - 立花宗茂、安國寺惠瓊對陣趙憲、靈圭 8月29日 釜山浦海戰 - 對陣李舜臣 10月4日 第一次晋州城之战 - 細川忠興、長谷川秀一對陣金時敏、郭再祐 1593年 1月7日 (第2次)平壤城之戰 - 小西行長對陣李如松 1月26日 碧蹄館之戰 - 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對陣李如松、查大受、高彦伯 2月12日 幸州山城之戰 - 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對陣權慄 6月21日 第二次晋州城之戰 - 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加藤清正對陣崔慶會、金千鎰、徐礼元 1597年 7月15日 漆川梁海戰 - 藤堂高虎對陣元均 8月13日(至15日) 南原城之戰 - 宇喜多秀家對陣楊元 8月14、15日頃(至16日) 黄石山城之戰 - 毛利秀元對陣郭遵 9月7日 稷山之戰 - 黑田長政對陣解生 9月16日 鳴梁海戰 - 藤堂高虎對陣李舜臣 12月22日(至翌年1月4日) 蔚山城戰役 - 加藤清正、毛利秀元、黒田長政、小早川秀秋對陣楊鎬、麻貴、權慄 1598年 9月19日(至10月9日) 順天城之戰 - 小西行長對陣劉綎、陳璘 9月20日(至10月6日) 第二次蔚山城之戰 - 加藤清正對陣麻貴 10月1日 泗川城之戰 - 島津義弘對陣董一元 11月18日 露梁海戰 - 島津義弘、立花宗茂、宗義智對陣陳璘、李舜臣 參戰人物 明朝方面 皇帝 : 明神宗朱翊鈞 首輔 : 趙志皋、王錫爵、沈一貫 第一次冲突参战将领 祖承訓、宋應昌、李如松、楊紹勳、千萬里、李如柏、李如梅、李寧、査大受、楊元、張世爵、劉綎、沈惟敬 、戴朝弁、史儒、王守官、郭夢徵、馬世龍、張國忠、張奇功、駱尚志、方時輝、王問、李有昇、楊萬金 未参战将领 沈有容 第二次冲突参战将领 麻貴、楊鎬、邢玠、劉綎、董一元、楊元、陳璘、鄧子龍、李如梅、高策、李芳春、解生、陳愚忠、吳惟忠、高策、麻來、李洞賓、周道繼、王子和、張應元、陳觀策、錢應太、郭安民、湯文瓉、陳寅、茅國器、張榜、藍芳威 朝鮮王朝方面 国王:朝鮮宣祖 王族:光海君、臨海君、順和君 主要武将與官僚 柳成龍、權慄、申砬、李舜臣、元均、李億祺、崔湖、金時敏、郭再祐、姜沆、宋象賢、金誠一 其他 鄭希得、鄭文孚、大添・小添、沙也可(金忠善)、鄭撥、金命元、惟政、休静、金應瑞、李桓福、李陽元、李英男、桂月香、許浚、論介、李参平、鄭起龍、高敬命、趙憲、崔慶會、尹斗寿、尹根寿、李恒福、李德馨、陳武晟、韓濩、黄慎 日本豐臣政权方面 天皇 : 后阳成天皇 太政大臣 :豐臣秀吉 關白 : 豐臣秀次 参战将领 大谷吉繼、增田長盛、長谷川秀一、木村重茲、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細川忠興、黑田長政、前野長康、浅野幸長、吉川廣家、片桐且元、糟屋武則、貴田孫兵衛(毛谷村六助)、大石智久、熊谷直盛、小早川隆景、安國寺惠瓊、立花宗茂、鍋島直茂、島津義弘、宇喜多秀家、宗义智、 竹中重門、 寺泽广高、織田秀信、 稻葉貞通。 未参战将领 伊達政宗、上杉景勝、德川家康 其他 、慶念 史料 中国方面資料 《明實錄·神宗皇帝實錄》 《明史》 朝鮮方面資料 柳成龍《懲毖錄》 《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大王實錄》 李舜臣《亂中日記》 日本方面資料 小瀨甫庵《太閤記》(吉田豐譯《太閤記》1-4,教育社新書) 《西征日記》(小西行長的從軍僧人天荊著,收錄於《續續群書類從》) 路易斯·弗洛伊斯『完訳フロイス日本史5 |
ISBN 4-582-80685-6 The Influence of the Sea o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Japan (1921) ISBN 0-8371-5435-9 War Diary (Nan Jung Il Gi), the autobiographical diary of Admiral Yi Sun-Sin Choson Joong-Gi, Noon-Eu-Ro Bo-Nen Han-Gook-Yuk-Sa #7. Joong-Ang-Gyo-Yook-Yun-Goo-Won, Ltd. Copyright 1998. 澤堂先生別集·統制使贈左議政李公諡狀 潛谷先生遺稿·李統制忠武公神道碑銘 朝鮮王朝军事人物 海军将领 朝鮮王朝武官 朝鮮王朝贈府院君 水軍節度使 萬曆朝鮮之役人物 朝鲜王朝战争身亡者 宣武功臣 | 妻:尙州方氏,封貞敬夫人。 長子:李薈 次子:李䓲 三子:李葂 女,適洪棐。 庶子:李薰 庶子:李藎 参考资料 參閲 亂中日記 龜船 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 闲山岛大捷 鸣梁大捷 韓山島海戰 外部链接 《》平凡社[東洋文庫]。全3卷。 ISBN 4-582-80678-3 , ISBN 4-582-80682-1 , ISBN 4-582-80685-6 The Influence of the Sea o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Japan (1921) ISBN 0-8371-5435-9 War Diary (Nan Jung Il Gi), the autobiographical diary of |
柯受良(,),臺灣男演員、歌手、動作替身、導演、賽車手,綽號小黑,以挑戰極限之飛車特技表演著稱。 他曾經駕駛摩托車飛越萬里長城及西藏布达拉宫,1997年6月1日駕駛三菱Lancer Evolution IV RS (CN9A)飛越黄河壶口瀑布以慶祝香港回歸,有「亞洲第一飛人」的稱號。生前曾計劃飛越长江三峡,但未能如願。 生平 早年生活 柯受良1953年出生於浙江省临海县渔山列岛,家鄉是象山石浦鎮。當時正值國共內戰末期,他在美軍第七艦隊與國軍的協助下,1955年2月大陳島撤退事件發生時,隨父親柯位林追隨國軍到台灣,移居臺東縣。柯受良的胞兄柯受球是富岡海神廟主委,胞弟柯受雄則是寧波台協會常務理事、寧波象山名暢貿易總經理。 柯家在浙江沿海一帶有200年的捕魚歷史,屬於閩南民系閩南人,使用的浙江閩南語與臺語系出同源。1956年剛滿3歲的柯受良隨著一家人和整個家族及村子共20戶的人搬遷到臺東縣卑南鄉富岡(今臺東市)大陳新村,即富岡新村(又名漁山新村,柯的居住地位於1970年因應政府修建空軍志航基地時尚未遷村的地區,即志航基地現址一帶),父執輩的人則是在台灣持續了捕魚的生活。其臺語講得比國語流利,與本省閩南人沒有文化的隔閡,這也是他奠定在台灣演藝圈親和力及地位的基礎。 柯受良就讀台東縣富岡國民學校(現名臺東縣富岡國民小學)。14歲時,柯受良曾在臺東縣立卑南初級中學(現名臺東縣立卑南國民中學)就讀初中,卻因家境貧困而中斷了學業,並開始幫家人打理漁業工作,天光未亮就跟著父親出海。16歲時,獨自一人上了台北工作,隔年考進了電影明星學校,並擔任場記、武師的工作多年,專長是特技表演。 從影之路 1970年,柯受良到台北報考電影明星學校被錄取,充任臨記、武師工作,首次參加特技表演。1971年,在電影《》裡,一路由月世界山頂滾到山下的灰頭土臉替身。他其後在1975年參加臺灣摩托車障礙賽,奪得冠軍。1977年進入香港影視圈,擔任武術指導驚險片演員和導演。直至1980年,《血濺冷鷹堡》騰空攀越香港太平山纜車的高難度動作令柯受良成為台灣知名的特技演員。而他在香港的成名作是1982年電影《最佳拍檔》。當時一幕機車以時速200公里從大廈二樓破窗而出,還要停留三秒再落海的驚險鏡頭,所有香港的特技演員都視之為「不可能的任務」。但其自告奮勇,親自上陣。結果這一躍成為柯受良奠立香江影壇地位的經典畫面,被稱“柯大膽”。自此,柯受良為不少香港電影擔任特技指導。 1984年,他任成龍電影《快餐車》特技指導,並親自參加飛車特技演出(飾演騎摩托車搗亂的壞小子一角)。1985年參與拍攝其首部個人電影連續劇《飛越萬縷情》在華視上映。1986年為成龍電影《龍兄虎弟》作特技指導,在南斯拉夫親自駕駛跑車飛越長度達75米、共六條行車道的高速公路。柯受良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陸續挑戰高難度的飛車項目;1987年7月26日,他駕駛汽車飛越了80米寬素有“死亡谷”之稱的臺灣桃園海湖峽谷。1988年初執導筒,應藝能影業公司邀請執導《壯志豪情》。及後於1992年11月15日,柯受良為中國體育基金會籌款,飛越萬里長城,在北京金山嶺長城完成摩托車特技凌空飛越38米,有關項目被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 從1993年起,柯受良作更多方面發展,包括於同年成立柯受良電影創作公司,創業作品《芝士火腿》;發行第一張閩南語唱片《正港男兒》;又參加韓國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擔任飛車表演特邀嘉賓。1994年,他參加台灣區越野汽車長途對抗賽,獲得第三名。為慶祝香港回歸,他於1997年6月1日駕駛三菱Lancer Evolution IV RS成功飛越黃河天塹 - 壺口瀑布(長度55米),全程由中國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現場直播,為他帶來“亞洲第一飛人”的稱號。翌年,即1998年,柯受良與劉德華、吳宗憲合唱國語歌曲〈笨小孩〉,成為一時金曲。 柯受良於1999年為新加坡仁善醫院籌款義演,在新加坡體育館成功飛越42米。同年6月發行個人國語大碟《再次征服》;11月廣告:台灣康利諾洗髮精12月廣告、三洋維士比。2000年代初參與廣告拍攝如2000年2月的光陽工業「光陽三冠王」機車廣告。2000年3月,他嘗試主持節目,擔綱主持AXN《飛越生死線》 ;4月與吳宗憲聯合主持中視《週日八點黨》。2002年,他創下個人生前最後一個飛車紀錄─駕駛汽車成功飛越長達28米的布達拉宮廣場。 2003年12月9日,因飲酒過量引發氣喘,他被送往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搶救無效身亡,終年50歲,2004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董事局頒發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由兒子柯有倫代為領獎。可是有傳聞指出,柯受良並非死於酗酒,而是拍攝汽車廣告時發生意外,傷重不治。 家庭生活 柯受良生前已婚,妻子為宋麗華。二人的兒子是藝人柯有倫。而女兒柯立珍於2006年5月14日嫁給了前東華三院主席周振基兒子周博軒。 评价 柯受良連續以凌空飛車特技讓人津津樂道,他先後飛越萬里長城、黃河壺口瀑布、布達拉宮等知名標的的狀舉,讓他在中國大陸贏得「中國特技之王」、「亞洲飛人」的封號,聲名更享譽全球華人社群。 除了醉心演藝事業以外,亦對社會事務十分關心。1990年代初期,香港尖沙咀海旁出現俗稱“老泥妹”的離家出走少女,他當時拍了一部電影《老泥妹》反映她們的生活,引起社會關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意另起爐灶成立香港臨時立法會,他與柯俊雄是報名參加選舉的唯二中国国民党籍人士,結果雙雙落敗。 柯受良在圈內人的眼中口碑亦很好,他的好友包括成龙、刘德华、周星馳、张学友、梁朝伟、曾志偉、吳宗憲、王傑、韓紅、孫楠等人。 | 飾 黑哥(此角色是致敬已故藝人柯受良,劇中於陳鳳翔的回憶有出現柯受良生前與陳小春的合照) 注释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S受良 B柯 B柯 |
国学网--国学入门 也说“国学” 20世纪上半世纪关于国学定义的争论 中国国学网 韩国汉学 中国儒学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漢學 | 国学不是学——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定位的困惑 国学网--国学入门 也说“国学” 20世纪上半世纪关于国学定义的争论 中国国学网 |
蛋白质亚基 | 蛋白质复合体()是有兩個以上功能相关的多肽链通过二硫键或其它蛋白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合物。蛋白質複合體的種類繁多,許多種的性質與功能都還不為人所知,而成為蛋白質组研究的重要的研究對象。一般蛋白質複合體可區分為结构型的蛋白质复合体和功能型蛋白质复合体兩大類。 参阅 |
护理 食物中毒 药物中毒 中暑 冻伤 传染病 自然灾害防范 地震 海啸 火山爆发 洪水 | 冻伤 传染病 自然灾害防范 地震 海啸 火山爆发 洪水 泥石流 |
灾害,又稱為災難、災禍、災厄、災患、禍患、浩劫,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灾害不表示程存在,当蝗虫大量繁殖、大面积传播并毁损农作物造成饥荒的时候,即成为蝗灾;传染病的大面积传播和流行即可酿成灾难;而计算机病毒的大面积传播則稱為人造灾难。 灾害的分类,按照起因有人为灾害或自然灾害;根据原因、发生部位和发生机理划分有地质灾害、天气灾害和环境灾害、生化灾害和海洋灾害等。 ,因自然因素导致的灾祸称为自然灾害,因人為因素导致的灾祸称为人為灾害,如战争、恐怖事件、核事故、工业灾难等。 灾害事件 天災 地震 火山 海嘯 風災 暴雨 海難 火災 瘟疫 隕石 人祸 | 電腦病毒 各国发生灾害时的紧急动员能力 紧急动员能力即国家强制性动员力,指一国中央政府在面对突发灾害(包括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和毒气泄漏、核事故等人为灾害)时,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动员国民、保证资本流通与社会稳定、维持国民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 以下数据根据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兰德欧洲(RAND Europe)部门2013年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而成。 括号内,为一国紧急动员能力系数,数值越大,动员能力越高: 极强动员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94)、美国(92) 超强动员能力:以色列(86) 强动员能力:瑞典(76)、俄罗斯(75)、伊朗(73)、英国(71)、古巴(70) 注: 本数据仅比较灾害发生后的紧急动员能力而未比较防患于未然的灾害防御能力,因而本数据不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抗灾能力的唯一标准。 俄罗斯——1990年代后,世界上,紧急动员能力降幅最大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全世界仅有的两个可实施“全天候总动员”的国家。 最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 据菲律宾《商业镜报》2011年9月8日报道,根据德国联合国大学发布的《2011全球风险报告》,在全球173个被评估国家中,菲律宾是第三个最易受自然灾害及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报告认为,菲律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缺乏加剧了灾害风险的潜在影响。大洋洲的瓦努阿图和汤加是最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两个国家。 参看 灾难应对 自然灾害 灾害列表 災難片 災難遇害者辨認 |
严善坊 1921.12.~1922.3.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代校长 沈祖伟 1922.2~1924.7.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副校长、校长 茅以升 1924.7.~1925.8. 河海工科大学 校长 杨孝述 1925.8.~1927.6. 河海工科大学 校长 刘宠光 1952.8.~1952.12. 华东水利学院 筹委会主任(兼) 钱正英 1952.12.~1955.3. 华东水利学院 院长(兼) 冯仲云 1955.3.~1958.3. 华东水利学院 院长(兼) 严恺 1958.3.~“文革” 华东水利学院 院长 梅冰 1969.10.~1972. 华东水利学院 革委会主任(军宣队) 胡畏 1972.5.~1973.11. 华东水利学院 革委会主任 严恺 1973.11.~1979.7. 华东水利学院 革委会主任 严恺 1979.7.~1983.12. 华东水利学院 院长 严恺 1983.12.~1985.9. 华东水利学院 名誉院长 左东启 1983.12.~1985.9. 华东水利学院 院长 严恺 1985.9.~2006.5 河海大学 名誉校长 左东启 1985.9.~1986.12. 河海大学 校长 梁瑞驹 1986.12.~1993.8. 河海大学 校长 姜弘道 1993.8.~2003.4. 河海大学 校长 张长宽 2003.4.~2009.2 河海大学 校长 王乘 2009.2~2013.9 | 1952.12.~1955.3. 华东水利学院 院长(兼) 冯仲云 1955.3.~1958.3. 华东水利学院 院长(兼) 严恺 1958.3.~“文革” 华东水利学院 院长 梅冰 1969.10.~1972. 华东水利学院 革委会主任(军宣队) 胡畏 1972.5.~1973.11. 华东水利学院 革委会主任 严恺 1973.11.~1979.7. 华东水利学院 革委会主任 严恺 1979.7.~1983.12. 华东水利学院 院长 严恺 1983.12.~1985.9. 华东水利学院 名誉院长 左东启 1983.12.~1985.9. 华东水利学院 院长 严恺 1985.9.~2006.5 河海大学 名誉校长 左东启 1985.9.~1986.12. 河海大学 校长 梁瑞驹 1986.12.~1993.8. 河海大学 校长 姜弘道 1993.8.~2003.4. 河海大学 校长 张长宽 2003.4.~2009.2 河海大学 校长 王乘 2009.2~2013.9 河海大学 校长 徐辉 2013.9~2023.4 河海大学 校长 杨桂山 2023.4~ 河海大学 校长 知名校友 教育界 政治界 企业界 文化界 参看 河海工科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南京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列表 211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列表 河海大学校友 |
道教 陶弘景10歲時讀葛洪的《神仙傳》,憧憬神仙的世界,12歲時看見郗愔親筆書寫的《太清諸丹法》,便欣然有志煉丹,20餘歲時開始服食仙藥,後來拜孫遊嶽為師,接受道教的符圖經法。484年,陶弘景忽然得病,7日不省人事,不飲不食,期間夢中有神秘體驗,目睹神界仙境的景物,促使他日後決心修道,由此確立道教信仰,尊崇東晉時楊羲、許謐、許翽三君遺下的經文。自此他一意尋求楊、許三君的上清經真跡,遊歷浙、越各地,從其他道士及士大夫處搜集楊、許的手跡,編成《真誥》和《登真隱訣》二書,整理上清派的經典,以及上清經所奉諸神的名號。他高度崇拜上清經,甚至相信誦經萬遍,毋須服藥就能升仙。 上清經外,陶弘景也傳授《老君六甲符》、《西岳公禁山符》、《五嶽真形圖》、《三皇文》及《靈寶五符》這5種道教經書符圖。他搜集各種服食仙方,編成《太清草木集要》2卷、《太清諸丹集要》3卷、《合丹節度》4卷、《服餌方》3卷,又編成《養生延命錄》2卷,主要取材自張湛等人編輯的《養生要集》,徵引書籍30多種,採摭前人各家的養生言論。養生思想方面,陶弘景主張形神雙修,養神和煉形並重,保持形神統一,以致長壽長生。修道者應服食藥石以煉形,吸收天地精氣以養神,以和氣洗滌氣質,以德行止息爭辯。為了保存形神,人應清心寡欲,減少思慮,保持內心和諧,控制七情六欲,並保持恰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煉丹方面,陶弘景採用「九轉丹」方,從505年至525年,7次起爐煉丹,據說最後終於成功了,但他對煉丹一事沒有十足信心,當初受梁武帝所託也感為難,始終沒有試食。他認為在茅山煉丹,過於接近民居,以致無成,因此他離開茅山再找遠離人煙的地方煉丹。陶弘景相信自己會升為仙官,其弟子周子良能夠通神,曾獲神靈告知陶弘景數年後將仙遊,並得到蓬萊都水監一職,陶弘景對此深信不疑,預早營造自己的墓室。 佛教 陶弘景兼修佛道二教,調和三教。南遊霍山回到茅山後,他對佛教更為信奉,513年,夢見佛祖授予他勝力菩薩之名,於是到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他在茅山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拜,並在茅山建造菩提白塔。他自稱「勝力菩薩捨身」、「釋迦佛陀弟子」。晚年時,北方淨土宗始祖曇鸞慕名南來就學,陶弘景授予本草書和仙術,又向曇鸞學習《觀無量壽經》。遺囑並用佛道二教的衣飾安葬。 學問 文藝 陶弘景博學多才,「一事不知,以為深耻」,琴棋書畫都擅長,他所作的〈水仙賦〉,沈約認為深不可測。他能寫出山川之美,其遊記〈尋山志〉敘述脫離世俗,遊覽山水,尋訪仙藥的快樂,詳細描寫深山幽谷的景色;他曾作詩給齊帝回答「山中何所有」: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經學方面,陶弘景保持東漢經學家的風格,曾注解《毛詩序》、鄭玄《三禮序》、《孝經》和《論語》;其注解屬於訓詁章句的範圍,不同於當時南朝講究義理的學風。史學方面,陶弘景撰有《帝王年曆》5卷,以《竹書紀年》為年代依據;地理方面,撰有《古今州郡記》,兵書方面,撰有《真人水鏡》10卷及《握鏡》1卷,古籍研究方面,他撰有《老子》注4卷、《鬼谷子》注3卷。陶弘景也是個書法家,工於隸書,其書法有王羲之的風格,列入庾肩吾《書品》中共九品的第六品;唐代書法家評論他的書法有骨氣而銳利。他特別擅長於鑑別王羲之作品的真偽,曾替梁武帝鑑定王羲之的書蹟,認為古今書法中,鍾繇第一,王羲之第二,王獻之第三。 科學 醫學方面,陶弘景精通藥性,常救人濟世,他繼承祖父陶隆和父親陶貞寶的本草學知識,校訂《神農本草經》,附加《名醫別錄》中的新藥,撰有《本草經集注》7卷、《效驗方》5卷及《補闕肘後百一方》3卷。《補闕肘後百一方》補充葛洪的《肘後救卒方》而成,有藥方101首。當時《神農本草經》頗有錯亂,陶弘景釐定當中藥物365種,並增加《名醫別錄》的365種,合計730種藥物,形成有條理有系統的《本草經集注》,書中以紅黑二色墨點注明藥物的熱性或寒性,總結前人的用藥經驗;《神農本草經》的正文用紅字書寫,來自《名醫別錄》及陶弘景自己增加的內容則用黑字。他放棄將藥物按療效分為三品的分類方法,首創把藥物按「自然範疇」分為玉石、草、穀、蔬、木、果、蟲獸7類。 陶弘景亦精通天文,製作渾天儀,高3尺許,能自動運轉,著有《天文星經》5卷、《天儀說要》1卷。他又撰有《古今刀劍錄》1卷,親自鑄煉刀劍,曾呈獻兩把寶刀給梁武帝,梁元帝蕭繹打算以陶弘景所鑄寶劍陪葬。 地位 道教史上,陶弘景整理經典,首創編製道教的神譜,集上清派之大成,功績巨大,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被視為茅山派的創始人。學術史上,陶弘景被視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一事不知,以為深耻」的求學態度,特別受到清代考據學家的推許。科技史上,陶弘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博物學家和煉丹術士之一,他也是出色的植物學家,能正確描述植物的外表特點,其《本草經集注》的植物分類系統,比羅馬帝國時代迪奥科里斯的經典著作《藥物論》更合乎邏輯,後來唐代《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分類法,都建基於《本草經集注》發展而來。 | 宗教信仰 道教 陶弘景10歲時讀葛洪的《神仙傳》,憧憬神仙的世界,12歲時看見郗愔親筆書寫的《太清諸丹法》,便欣然有志煉丹,20餘歲時開始服食仙藥,後來拜孫遊嶽為師,接受道教的符圖經法。484年,陶弘景忽然得病,7日不省人事,不飲不食,期間夢中有神秘體驗,目睹神界仙境的景物,促使他日後決心修道,由此確立道教信仰,尊崇東晉時楊羲、許謐、許翽三君遺下的經文。自此他一意尋求楊、許三君的上清經真跡,遊歷浙、越各地,從其他道士及士大夫處搜集楊、許的手跡,編成《真誥》和《登真隱訣》二書,整理上清派的經典,以及上清經所奉諸神的名號。他高度崇拜上清經,甚至相信誦經萬遍,毋須服藥就能升仙。 上清經外,陶弘景也傳授《老君六甲符》、《西岳公禁山符》、《五嶽真形圖》、《三皇文》及《靈寶五符》這5種道教經書符圖。他搜集各種服食仙方,編成《太清草木集要》2卷、《太清諸丹集要》3卷、《合丹節度》4卷、《服餌方》3卷,又編成《養生延命錄》2卷,主要取材自張湛等人編輯的《養生要集》,徵引書籍30多種,採摭前人各家的養生言論。養生思想方面,陶弘景主張形神雙修,養神和煉形並重,保持形神統一,以致長壽長生。修道者應服食藥石以煉形,吸收天地精氣以養神,以和氣洗滌氣質,以德行止息爭辯。為了保存形神,人應清心寡欲,減少思慮,保持內心和諧,控制七情六欲,並保持恰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煉丹方面,陶弘景採用「九轉丹」方,從505年至525年,7次起爐煉丹,據說最後終於成功了,但他對煉丹一事沒有十足信心,當初受梁武帝所託也感為難,始終沒有試食。他認為在茅山煉丹,過於接近民居,以致無成,因此他離開茅山再找遠離人煙的地方煉丹。陶弘景相信自己會升為仙官,其弟子周子良能夠通神,曾獲神靈告知陶弘景數年後將仙遊,並得到蓬萊都水監一職,陶弘景對此深信不疑,預早營造自己的墓室。 佛教 陶弘景兼修佛道二教,調和三教。南遊霍山回到茅山後,他對佛教更為信奉,513年,夢見佛祖授予他勝力菩薩之名,於是到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他在茅山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拜,並在茅山建造菩提白塔。他自稱「勝力菩薩捨身」、「釋迦佛陀弟子」。晚年時,北方淨土宗始祖曇鸞慕名南來就學,陶弘景授予本草書和仙術,又向曇鸞學習《觀無量壽經》。遺囑並用佛道二教的衣飾安葬。 學問 文藝 陶弘景博學多才,「一事不知,以為深耻」,琴棋書畫都擅長,他所作的〈水仙賦〉,沈約認為深不可測。他能寫出山川之美,其遊記〈尋山志〉敘述脫離世俗,遊覽山水,尋訪仙藥的快樂,詳細描寫深山幽谷的景色;他曾作詩給齊帝回答「山中何所有」: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經學方面,陶弘景保持東漢經學家的風格,曾注解《毛詩序》、鄭玄《三禮序》、《孝經》和《論語》;其注解屬於訓詁章句的範圍,不同於當時南朝講究義理的學風。史學方面,陶弘景撰有《帝王年曆》5卷,以《竹書紀年》為年代依據;地理方面,撰有《古今州郡記》,兵書方面,撰有《真人水鏡》10卷及《握鏡》1卷,古籍研究方面,他撰有《老子》注4卷、《鬼谷子》注3卷。陶弘景也是個書法家,工於隸書,其書法有王羲之的風格,列入庾肩吾《書品》中共九品的第六品;唐代書法家評論他的書法有骨氣而銳利。他特別擅長於鑑別王羲之作品的真偽,曾替梁武帝鑑定王羲之的書蹟,認為古今書法中,鍾繇第一,王羲之第二,王獻之第三。 科學 |
張仲景(),名機(《歷代神仙通鑒》作玑 ),字仲景,以字行,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東漢末年醫學家。汉灵帝时曾任长沙太守。 生平 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写的自序,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自幼目睹的家族中过半人口过早地死于疾病。“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除此之外,人们對他所知不多。張仲景在《後漢書》中無傳,最初提及此人的是西晉皇甫謐的著作,張仲景事蹟又見於《宋校傷寒論序》。《宋校傷寒論序》引唐代甘伯宗《名醫錄》,但《名醫錄》此書在宋代之後就已失傳。據此,他為南陽人,師事張伯祖,曾經出任過長沙太守,因此被後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因為《名醫錄》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諸史書上也沒有相關的記載。清孫鼎宜認為,張機應為張羨之誤,章太炎反对此說。 逸闻 相傳東漢末年,張仲景告老還鄉後,在家鄉白河岸邊見百姓捱饑受寒,耳朵凍爛,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煮熬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兩耳很快就痊癒了。張仲景派藥持續到年三十。年初一時,人們開始仿嬌耳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稱之為「餃子」。 在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雖然事近傳奇,但也可以顯示當時人對張仲景醫術的敬服。 医学成就 張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元、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並在其墓地修建医圣祠。而且他医德高尚,曾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百姓治病。 其親著《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在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被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 《漢書藝文志》中,將漢之前的醫學典籍總結為為重視經絡針灸的醫經派,與重視本草湯液的經方派二者;這兩大傳統的發展,形構了漢之前的中醫體系。醫經派的主要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傳統上認為,是傷寒論成書的主要依據,後世醫者也多援引內經以發明傷寒論微旨。如清朝《醫宗金鑑》〈傷寒論註序〉:「《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該,法無不備,蓋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但根據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以及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 [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湣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湯液經法》一書,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中,屬於經方一派。這證明傳統上認為傷寒論「不引古經一語」的看法是錯誤的,傷寒論中所使用的方劑,主要援引自已失傳的《湯液經法》,這也是張仲景著作的主要依據。 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劑很多是來自經方派;而六經辨證的手法,則是來自《黃帝內經》;此外,更加上他個人的心得與經驗。將傷寒與雜病共論, | ),字仲景,以字行,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東漢末年醫學家。汉灵帝时曾任长沙太守。 生平 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写的自序,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自幼目睹的家族中过半人口过早地死于疾病。“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除此之外,人们對他所知不多。張仲景在《後漢書》中無傳,最初提及此人的是西晉皇甫謐的著作,張仲景事蹟又見於《宋校傷寒論序》。《宋校傷寒論序》引唐代甘伯宗《名醫錄》,但《名醫錄》此書在宋代之後就已失傳。據此,他為南陽人,師事張伯祖,曾經出任過長沙太守,因此被後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因為《名醫錄》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諸史書上也沒有相關的記載。清孫鼎宜認為,張機應為張羨之誤,章太炎反对此說。 逸闻 相傳東漢末年,張仲景告老還鄉後,在家鄉白河岸邊見百姓捱饑受寒,耳朵凍爛,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煮熬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兩耳很快就痊癒了。張仲景派藥持續到年三十。年初一時,人們開始仿嬌耳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稱之為「餃子」。 在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雖然事近傳奇,但也可以顯示當時人對張仲景醫術的敬服。 医学成就 張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元、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並在其墓地修建医圣祠。而且他医德高尚,曾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百姓治病。 其親著《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在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被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 《漢書藝文志》中,將漢之前的醫學典籍總結為為重視經絡針灸的醫經派,與重視本草湯液的經方派二者;這兩大傳統的發展,形構了漢之前的中醫體系。醫經派的主要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傳統上認為,是傷寒論成書的主要依據,後世醫者也多援引內經以發明傷寒論微旨。如清朝《醫宗金鑑》〈傷寒論註序〉:「《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該,法無不備,蓋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但根據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以及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 [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湣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湯液經法》一書,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中,屬於經方一派。這證明傳統上認為傷寒論「不引古經一語」的看法是錯誤的,傷寒論中所使用的方劑,主要援引自已失傳的《湯液經法》,這也是張仲景著作的主要依據。 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劑很多是來自經方派;而六經辨證的手法,則是來自《黃帝內經》;此外,更加上他個人的心得與經驗。將傷寒與雜病共論, 湯液與針灸並用,打破了《素問熱論》中六經只辨傷寒的局限性,因此, 無論傷寒、 雜病和它們互相挾雜的複雜問題, 都能用六經辨證方法概括而無遺。稱仲景為醫中之聖,傷寒論為中醫之魂,實不為過。 張仲景的著作在中醫領域內影響深遠,遠自晉朝王叔和,唐朝孫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葉天士、吳鞠通,無不是由鑽研仲景學之後,才能卓然成家。歷代註解傷寒論者,不下數十家,各有見解,這也推動了中醫思想的不斷進步。至明清時,傷寒論中的方劑,被尊為「經方」,影響遠至朝鮮、日本。 著作 |
丹溪心法 中藥方劑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醫學發明 中藥方劑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Z朱 | 丹溪心法 中藥方劑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醫學發明 中藥方劑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Z朱 Z朱 |
2008年:美国证券经纪人伯纳德·马多夫以证券诈欺的罪名遭到逮捕,并且以让投资者损失500亿美元以上的纪录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庞氏骗局案例。 2022年:將軍澳-藍田隧道及將軍澳跨灣連接路正式通車。 出生 1465年:足利義尚,日本室町幕府第9代征夷大將軍(1489年逝世) 1475年:教宗良十世,羅馬主教(1521年逝世) 1725年:喬治·梅森,美國政治人物(1792年逝世) 1750年:艾薩克·謝爾比,美國政治人物,第1、5任肯塔基州州長(1826年逝世) 1781年:大衛·布儒斯特,蘇格蘭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作家(1868年逝世) 1803年:-{zh-hans:埃克托·柏辽兹; zh-hant:埃克托·白遼士;}-,法國浪漫派作曲家(1869年逝世) 1810年:阿爾弗雷德·德·繆塞,法國貴族、劇作家、詩人、小說作家(1857年逝世) 1830年:卡美哈梅哈五世,夏威夷王國第五代國王(1872年逝世) 1840年:卡爾·約翰尼斯·托馬,德國數學家(1921年逝世) 1843年:-{zh-hans:罗伯特·科赫; zh-hant:羅伯·柯霍;}-,德國醫生、微生物學家,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医學獎得主(1910年逝世) 1856年:格奥爾基·瓦連京諾維奇·普列漢諾夫,俄國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918年逝世) 1863年:安妮·坎农,美國天文學家,恒星光譜先驅者之一(1941年逝世) 1864年:莫理斯·盧布朗,法國小說家,怪盜「亞森·羅蘋」的創作者(1941年逝世) 1882年:菲奥雷洛·亨利·拉瓜迪亞,義大利裔美國政治家,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總幹事(1947年逝世) 1882年:馬克斯·玻恩,德國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0年逝世) 1886年:維多·麥克勞倫,英國演員、拳擊手(1959年逝世) 1890年:卡洛斯·葛戴爾,阿根廷探戈之王(1939年逝世) 1908年:艾略特·卡特,美國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2012年逝世) 1911年:海因里希·萊曼-維倫布羅克,納粹德國海軍潛艦王牌艇長(1986年逝世) 1911年:納吉布·馬哈福茲,埃及小說家,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06年逝世) 1911年:錢學森,中國空氣動力學家,被譽為「中國太空之父」、「火箭之王」(2009年逝世) 1917年:张希庸,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将领(2008年逝世) 1918年:-{zh-cn:索尔仁尼琴;zh-hk:索贊尼辛;zh-tw:索忍尼辛}-,俄羅斯作家,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08年逝世) 1922年:迪利普·庫馬,印度男演員(2021年逝世) 1924年:林亨泰,臺灣詩人、評論家(2023年逝世) 1925年:保羅·格林加德,美國生物醫學家,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2019年逝世) 1930年:尚-路易·特罕狄釀,法國男演員、編劇、導演(2022年逝世) 1931年:奧修,印度神秘學家(1990年逝世) 1931年:羅納德·德沃金,美國法理學家,當代新自然法學派代表人物(2013年逝世) 1931年:麗塔·莫瑞諾,波多黎各女演員、舞者、歌手 1933年:黃崑巖,台灣干擾素與感染免疫研究者,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創院院長(2012年逝世) 1935年:普拉納布·慕克吉,印度政治人物,第13任印度總統(2020年逝世) 1936年:山崎拓,日本政治人物,日本眾議院議員 1938年:赫什馬提·穆哈傑拉尼,伊朗足球運動員、教練 1939年:湯姆·海登,美國社會運動家、政治人物(2016年逝世) 1941年:麦克斯·鲍克斯,美國政治人物,曾任蒙大拿州聯邦參議員 1943年:黃宏發,香港政界人物 1943年:約翰·福布斯·克里,美國政治人物,第68任美國國務卿 1948年:谷村新司,日本音樂家、歌手(2023年逝世) 1952年:秋本治,日本漫畫家 1953年:克勞斯·施密特,德國考古學家、史前學家(2014年逝世) 1954年:傑曼·傑克森,美國搖滾音樂歌手 1954年:普什帕·卡邁勒·達哈爾,尼泊爾政治人物,現任尼泊爾總理 1956年:原由子,日本女歌手,團體Southern All Stars成員 1958年:孔鏘,台灣樂隊老師 1961年:麦基·萨勒,塞內加爾政治人物,現任塞內加爾總統 1962年:亞歷山大·蒙塔古,英國貴族,第十三代曼徹斯特公爵 1963年:田村直美,日本女性創作歌手 1966年:黎明,香港演員、歌手 1966年:劉玉翠,香港演員 1966年:蓋瑞·杜爾登,美國演員 1968年:-{zh-hans:法布里齐奥·拉瓦内利; zh-hk:拉雲拿利;}-,意大利職業足球運動員 1969年:史迪·英格·邦尼拜,挪威足球主教練、足球員 1969年:維斯瓦納坦·阿南德,印度西洋棋特級大師 1972年:王思懿,台灣演員 1974年:雷·密斯特里歐,美國職業摔角手 | 316年:匈奴前趙将领劉曜率军攻陷長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 10世紀 92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登基稱帝。 18世紀 1789年:美國歷史悠久的公立大學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在北卡羅萊納州教堂山宣告成立。 19世紀 1862年:弗吉尼亚波多馬克河附近爆發了為期5日的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 1886年:阿森納足球俱樂部的前身戴爾廣場隊在英國倫敦道格斯島進行第一場比賽。 20世紀 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國民革命軍左派成員和工人組織在廣州市發起暴動,其後以失敗告終。 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发动百色起义。 1931年:英国国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确立加拿大、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自由邦等自治领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王國對美國宣戰。美國亦在同日回宣兩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和大日本帝國共同達成協議:三國其中一國不能和英國、美國等同盟國單獨簽訂和平條約。 194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美国纽约成立。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四川地方派系的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人在彭县起义。 1967年:南非開普敦進行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1972年:阿波羅計劃最後一次任務阿波羅17號成功登陸月球表面,並執行艙外任務。 1973年:第三十一屆香港工展會開幕。 1981年:中国首次举办托福考试。 1993年: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安邦的淡江发生土崩,造成淡江高峰塔倒塌,48人死亡,仅3人被救出,为发生在东南亚地区死亡人数最多的民用住宅自行倒塌事故。 1994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命令军队向已宣布独立的车臣发动进攻,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 1994年:菲律賓航空434號班機爆炸事件。 1996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推选董建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1998年:泰國國際航空261號班機在素叻他尼墜毀,導致101人遇難。 2000年:法国華裔作家高行健獲得诺贝尔文学奖。 21世紀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15年的谈判,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关贸总协定/世贸历史上谈判时间最长的一次。 2002年:聯合國大會57/129号決議通國每年5月29日為聯合國維持和平人員國際日。 2006年:墨西哥總統費利佩·卡德隆下令軍隊及聯邦警察進駐米卻肯州,墨西哥毒品戰爭爆發。 2008年:美国证券经纪人伯纳德·马多夫以证券诈欺的罪名遭到逮捕,并且以让投资者损失500亿美元以上的纪录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庞氏骗局案例。 2022年:將軍澳-藍田隧道及將軍澳跨灣連接路正式通車。 出生 1465年:足利義尚,日本室町幕府第9代征夷大將軍(1489年逝世) 1475年:教宗良十世,羅馬主教(1521年逝世) 1725年:喬治·梅森,美國政治人物(1792年逝世) 1750年:艾薩克·謝爾比,美國政治人物,第1、5任肯塔基州州長(1826年逝世) 1781年:大衛·布儒斯特,蘇格蘭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作家(1868年逝世) 1803年:-{zh-hans:埃克托·柏辽兹; zh-hant:埃克托·白遼士;}-,法國浪漫派作曲家(1869年逝世) 1810年:阿爾弗雷德·德·繆塞,法國貴族、劇作家、詩人、小說作家(1857年逝世) 1830年:卡美哈梅哈五世,夏威夷王國第五代國王(1872年逝世) 1840年:卡爾·約翰尼斯·托馬,德國數學家(1921年逝世) 1843年:-{zh-hans:罗伯特·科赫; zh-hant:羅伯·柯霍;}-,德國醫生、微生物學家,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医學獎得主(1910年逝世) 1856年:格奥爾基·瓦連京諾維奇·普列漢諾夫,俄國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918年逝世) 1863年:安妮·坎农,美國天文學家,恒星光譜先驅者之一(1941年逝世) |
当时麦克斯韦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他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他只能诙谐地假定一种“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则把作随机热运动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裡。麦克斯韦妖是耗散结构的一个雏形。 可以简单地这样描述,一个绝热容器被分成相等的两格,中间是由“妖”控制的一扇小“门”,容器中的空气分子作无规则热运动时会向门上撞击,“门”可以选择性地将速度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较慢的分子放入另一格,这样,其中的一格就会比另外一格温度高,可以利用此温差,驱动热机做功。 这是第二类永动机的一个范例。 在1981年,的论文表明,麦克斯韦妖控制“门”使分子从一格进入另一格中的耗散过程,并不是发生在衡量过程中,而是发生在妖的对上个分子判断“记忆”的去除过程,且这个过程是逻辑不可逆的。 參考條目 | 当时麦克斯韦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他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他只能诙谐地假定一种“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则把作随机热运动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裡。麦克斯韦妖是耗散结构的一个雏形。 可以简单地这样描述,一个绝热容器被分成相等的两格,中间是由“妖”控制的一扇小“门”,容器中的空气分子作无规则热运动时会向门上撞击,“门”可以选择性地将速度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较慢的分子放入另一格,这样,其中的一格就会比另外一格温度高,可以利用此温差,驱动热机做功。 这是第二类永动机的一个范例。 在1981年,的论文表明,麦克斯韦妖控制“门”使分子从一格进入另一格中的耗散过程,并不是发生在衡量过程中,而是发生在妖的对上个分子判断“记忆”的去除过程,且这个过程是逻辑不可逆的。 參考條目 |
前列腺素是身体局部产生的一种激素,它有多种作用,包括在下丘脑中调节体温 ,将痛觉传递到大脑,还会引起炎症。血栓素会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心肌梗死主要是由血栓导致的,因此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防止心肌梗死。 对COX-1和COX-2的抑制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它能不可逆地抑制COX-1并且改变COX-2的酶活性。COX-2通常产生的大多是会促进发炎的,但受阿司匹林作用后则产生能抗炎的。新一代非甾体抗炎药——昔布类——可以单独抑制COX-2,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然而许多新一代的COX-2抑制剂如罗非昔布在过去十年内都遭到了撤回,因为有证据表明它们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原本会合成COX-2。选择性抑制COX-2后,因为血小板里的COX-1未受影响,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环素PGI2)的合成相比血栓素会有所降低。这样PGI2抗凝血的保护作用就消失了,这会增加血栓、心肌梗死和其他相关的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因为血小板没有DNA,它的COX-1若被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就无法再生,这是和昔布类可逆抑制剂的不同之处。 此外,阿斯匹靈除了有抑制COX-2的環氧化能力之外,還能將其轉化為類似脂加氧酶的酵素。被阿斯匹靈處理過後的COX-2可以將多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轉為過氧化物,這些過氧化物又會被代謝為具有抗發炎活性的,如、、等等。 其他机理 阿司匹林还有三种作用方式。一是使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阿司匹林会携带质子从线粒体膜间隙扩散进入线粒体基质,然后再次电离释放质子。简而言之,阿司匹林作为缓冲剂运输质子,因此高剂量服用时会因电子传递链释放的热量而造成发热,这和低剂量服用的退烧作用相反。二是阿司匹林会促进一氧化氮自由基的生成。一氧化氮自由基本身在小鼠体内也有抗炎的作用,它能减少白细胞粘附,后者是免疫系统应对感染的重要一步。不过,没有足够证据表明阿司匹林能抗感染。第三,更新的研究表明水杨酸及其衍生物能通过NF-κB调节细胞信号。NF-κB是一种转录因子复合体,在许多生物过程(包括发炎)中起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在体内分解为水杨酸,而水杨酸本身则有抗炎、退烧、镇痛等作用。2012年发现水杨酸还能激活,这是水杨酸和阿司匹林药效的一种可能的解释。阿司匹林分子中的乙酰基也并非没有作用。细胞蛋白的乙酰化是其轉譯後修飾中被广泛研究的现象。阿司匹林能使包括COX同工酶在内的几种蛋白质乙酰化。这些乙酰化反应可能可以阐释一些阿司匹林尚未得到解释的效应。 药剂学 一般来说,成人用于治疗发烧或关节炎时每天服用四次,这和以前治疗风湿热时所用的剂量接近。有或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史的人要预防心肌梗塞(MI),每天低剂量服用一次即可。 USPSTF在2009年3月向45-79岁的男性和55-79岁的女性建议,如果阿司匹林降低男性心肌梗死和女性中风的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效益要大于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潜在危害,那么就提倡服用该药以预防冠状动脉心脏疾病。WHI的研究表明女性如果坚持低剂量(75毫克或81毫克)服用,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降低25%,总死亡率降低14%。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每天75毫克或81毫克)也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有关,长期服用以预防疾病的患者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童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时,服用剂量和体重相关,头两周每天服用四次,接下来六至八周降低剂量,每天服用一次。 药代动力学 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弱酸,口服后在胃的酸性环境中几乎不电离,而是迅速经细胞膜吸收。小肠中较高的pH促进了药物的电离,从而减缓了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过量服用时药物会凝结,所以吸收更慢,血浆浓度在服用后24小时内都会上升。 血液中的水杨酸有50–80%与白蛋白结合,其余是具有活性的电离态。药物和蛋白质的结合和浓度有关。结合位点饱和以后游离态的水杨酸就会增加,其毒性也会增强。药物的分布体积是0.1–0.2升每千克。酸中毒会增强水杨酸向组织中的渗透,从而增加药物的分布体积。 若按治疗剂量服用,则有多达80%的水杨酸在肝脏中代谢。它和甘氨酸反应生成,但这种代谢途径容量有限。少量水杨酸也会羟基化形成龙胆酸。大剂量服用时,药物代谢从一级反应变为零级反应,因为代谢途径已饱和,肾脏的排出变得更加重要。 水杨酸主要通过肾脏作为水杨酰胺乙酸(75%)、游离水杨酸(10%)、水杨酸苯酚(10%)、酰基葡萄糖醛酸苷(5%)、龙胆酸(< 1%)、2,3-二羟基苯甲酸排泄。当摄入低剂量时(小于250mg,成人),所有途径都通过一级动力学,消除半衰期约为2.0至4.5小时。当摄入高剂量水杨酸时(大于4000mg),半衰期会延长至15-30小时,因为水杨酰胺乙酸和水杨酚醛葡糖苷酸的生物转化途径已饱和。代谢途径的饱和使得肾脏对水杨酸的排泄更加重要,而尿液酸碱度对其影响也更为敏感。当尿液的pH值从5升至8时,肾脏对水杨酸的清除能力会提升10-20倍。通过碱化尿液来增加水杨酸的清除率便是利用了这一点。 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含有活性成分水杨酸的植物提取物(如柳树皮和绣线菊属植物)能够镇痛、退烧。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年–前377年)留下的历史记录就描述了柳树的树皮和树叶磨成的粉能够缓解以上症状。 1763年英国牧师在牛津发现阿司匹林的活性成分水杨酸。法国化学家首先于1853年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他在制取和研究各种酸酐的性质时,把乙酰氯和水杨酸钠混合,二者发生剧烈反应,熔化后又很快凝固了。因为当时还没有,格哈特把所得的化合物称为“水杨酸乙酸酐”(wasserfreie Salicylsäure-Essigsäure)。他为撰写关于酸酐的论文进行了很多反应,这个制备阿司匹林的反应只是其中之一,后来他也没有进一步研究。六年之后的1859年,冯·基尔姆让水杨酸和乙酰氯反应,制得了分析纯的乙酰水杨酸,他称之为“乙酰化水杨酸”(acetylierte Salicylsäure)1869年,施罗德、普林兹霍恩和克劳特重复了格哈特(利用水杨酸钠)的和基尔姆(利用水杨酸)的合成方式,结果证实两个反应产物相同——乙酰水杨酸。他们第一次确定了产物的正确结构——乙酰基和酚基上的氧相连。1897年拜耳公司的化学家把旋果蚊子草(Filipendula ulmaria)合成的水杨苷经过修饰后合成了一种药物,它比纯净的水杨酸对消化道刺激更小。这个项目由哪个化学家领衔存在争议。拜耳说合成是由费利克斯·霍夫曼完成的,但后来犹太化学家声称他才是首席研究员,而他的贡献记录被纳粹政权抹去了。这种药学名叫乙酰水杨酸,拜耳公司把它称为阿司匹林(Aspirin),这来自于旋果蚊子草的植物名()。到了1899年,拜耳已在全球市场销售此药。 二十世纪上半叶,阿司匹林越来越受欢迎,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它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中发挥了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却显示,它也是流感致死率高的部分原因,不过这种说法颇受争议,未被广泛认可。阿司匹林带来的丰厚利润使药厂激烈竞争,该药的各种品牌和产品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1917年拜耳公司的美国专利过期了以后更是如此。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于1956年和1959年相继问世以后,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开始下降。60和70年代,约翰·范恩等人发现了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60至80年代的其他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该药有抗凝血的药效,可降低血栓疾病的发病率。由于广泛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阿司匹林的销量从20世纪末开始复苏,21世纪以来持续向好。 商标 德国在一战中投降后,1919年各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战后赔偿的部分规定阿司匹林(Aspirin)连同海洛因在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不再是注册商标,而成为了通用名称。现在aspirin(a小写)在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爱尔兰、新西兰、巴基斯坦、牙买加、哥伦比亚、菲律宾、南非、英国和美国是通用名称,而Aspirin(a大写)在德国、加拿大、墨西哥等80多个国家还是拜耳公司的注册商标。公司在所有市场上出售的药物成分都是乙酰水杨酸,但包装和物理性质则在各个市场都不相同。 兽用 兽医有时用阿司匹林来镇痛或抗血栓,主要给狗用,有时给马用,不过现在一般会用副作用较少的新疗法。 狗和马都会出现水杨酸产生的胃肠道副作用,不过阿司匹林可以用来治疗老年狗的关节炎,也有治疗马的的可能。不过现在该药已很少用于治疗蹄叶炎,因为可能适得其反。阿司匹林应该只在兽医的直接指导下使用,特别是猫,因其缺乏有助于药物排出的葡萄糖醛酸,用药比较危险。连续4周每48小时给猫服用25毫克/千克体重的阿司匹林并不产生临床中毒症状。推荐用于猫的解热镇痛剂量是每48小时10毫克/千克体重。 参见 通用名药物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NextBio中Aspirin的条目 阿司匹林降低癌症发病率 Aspirin 元素周期表视频(诺丁汉大学) 阿司匹林背后的科学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药品信息门户 – 阿司匹林 CDC –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危险化学品袖珍指南 –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的十大妙用 电影《阿司匹林》 (2006) 乙醯水楊酸 (ASA) 乙醯水楊酸藥品(acetylsalicylic acid)警語及注意事項應依規定標示,食品藥物管理局將請衛生局進行查核,如標示不符合規定者依法處辦- 衛生福利部 該將阿斯匹靈當維他命? - 康健雜誌 【書評介紹】阿司匹林傳奇—千年靈藥的偵探故事 | CASE報科學 1897年德国 1897年科學 乙酸酯 苯甲酸衍生物 抗血小板药 拜耳品牌 应急医学用化学物质 | 如同面粉厂一样,生产阿司匹林的工厂也需要留意空气中阿司匹林的含量,因为过量的粉末会导致粉尘爆炸。在美国,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将定为5毫克每立方米(时间加权平均)。1989年,美国(OSHA)将定为5毫克每立方米,但这项规定在1993年OSHA和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的诉讼中被废除。 多晶型性 多晶型性是同一种物质形成多种晶体结构的能力,它对药物成分的开发至关重要。很多药物只有一种晶体结构经过监管部门批准。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只知道阿司匹林的一种晶体结构,从1960年起开始怀疑它还有一种晶体结构,2005年才发现了这种神秘的结构。邦德等人测定了这种结构的细节。这种新的晶体结构是在热乙腈中使阿司匹林和共同结晶时发现的。 制法 制取阿司匹林的反应通常归为酯化反应。水杨酸和乙酸酐(一种乙酸的衍生物)发生反应,水杨酸中的羟基替换为酯基(R-OH → R-OCOCH3),生成阿司匹林和副产物乙酸。通常用少量硫酸作催化剂(有时用磷酸)。 反应机理 含高浓度阿司匹林的制剂常有醋味,这是因为阿司匹林会在潮湿的环境下发生水解,分子分解成水杨酸和乙酸。 作用机理 1971年,的药理学家约翰·范恩证实了阿司匹林会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生成他因这项发现和苏恩·伯格斯特龙、本格特·萨米尔松共同获得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4年获授下级勋位爵士。 对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抑制 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是因为该药能不可逆地使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所需的环氧合酶(COX,学名叫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PTGS)失活。阿司匹林能使PTGS活性位点中的一个丝氨酸残基乙酰化,这是它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和布洛芬)的不同之处,因为其他的药抑制作用都是可逆的。 阿司匹林低剂量服用时能阻止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合成,这会在受影响的血小板的生命周期(约8–9天)内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的这种抗血栓作用可用于降低心脏病发生率。每天服用40 mg的阿司匹林能显著抑制血栓素A2的最大急性合成量,但不影响前列腺素I2的合成,不过服用剂量更高时就会抑制前列腺素I2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身体局部产生的一种激素,它有多种作用,包括在下丘脑中调节体温 ,将痛觉传递到大脑,还会引起炎症。血栓素会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心肌梗死主要是由血栓导致的,因此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防止心肌梗死。 对COX-1和COX-2的抑制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它能不可逆地抑制COX-1并且改变COX-2的酶活性。COX-2通常产生的大多是会促进发炎的,但受阿司匹林作用后则产生能抗炎的。新一代非甾体抗炎药——昔布类——可以单独抑制COX-2,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然而许多新一代的COX-2抑制剂如罗非昔布在过去十年内都遭到了撤回,因为有证据表明它们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原本会合成COX-2。选择性抑制COX-2后,因为血小板里的COX-1未受影响,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环素PGI2)的合成相比血栓素会有所降低。这样PGI2抗凝血的保护作用就消失了,这会增加血栓、心肌梗死和其他相关的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因为血小板没有DNA,它的COX-1若被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就无法再生,这是和昔布类可逆抑制剂的不同之处。 此外,阿斯匹靈除了有抑制COX-2的環氧化能力之外,還能將其轉化為類似脂加氧酶的酵素。被阿斯匹靈處理過後的COX-2可以將多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轉為過氧化物,這些過氧化物又會被代謝為具有抗發炎活性的,如、、等等。 其他机理 阿司匹林还有三种作用方式。一是使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阿司匹林会携带质子从线粒体膜间隙扩散进入线粒体基质,然后再次电离释放质子。简而言之,阿司匹林作为缓冲剂运输质子,因此高剂量服用时会因电子传递链释放的热量而造成发热,这和低剂量服用的退烧作用相反。二是阿司匹林会促进一氧化氮自由基的生成。一氧化氮自由基本身在小鼠体内也有抗炎的作用,它能减少白细胞粘附,后者是免疫系统应对感染的重要一步。不过,没有足够证据表明阿司匹林能抗感染。第三,更新的研究表明水杨酸及其衍生物能通过NF-κB调节细胞信号。NF-κB是一种转录因子复合体,在许多生物过程(包括发炎)中起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在体内分解为水杨酸,而水杨酸本身则有抗炎、退烧、镇痛等作用。2012年发现水杨酸还能激活,这是水杨酸和阿司匹林药效的一种可能的解释。阿司匹林分子中的乙酰基也并非没有作用。细胞蛋白的乙酰化是其轉譯後修飾中被广泛研究的现象。阿司匹林能使包括COX同工酶在内的几种蛋白质乙酰化。这些乙酰化反应可能可以阐释一些阿司匹林尚未得到解释的效应。 药剂学 一般来说,成人用于治疗发烧或关节炎时每天服用四次,这和以前治疗风湿热时所用的剂量接近。有或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史的人要预防心肌梗塞(MI),每天低剂量服用一次即可。 USPSTF在2009年3月向45-79岁的男性和55-79岁的女性建议,如果阿司匹林降低男性心肌梗死和女性中风的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效益要大于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潜在危害,那么就提倡服用该药以预防冠状动脉心脏疾病。WHI的研究表明女性如果坚持低剂量(75毫克或81毫克)服用,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降低25%,总死亡率降低14%。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每天75毫克或81毫克)也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有关,长期服用以预防疾病的患者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童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时,服用剂量和体重相关,头两周每天服用四次,接下来六至八周降低剂量,每天服用一次。 药代动力学 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弱酸,口服后在胃的酸性环境中几乎不电离,而是迅速经细胞膜吸收。小肠中较高的pH促进了药物的电离,从而减缓了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过量服用时药物会凝结,所以吸收更慢,血浆浓度在服用后24小时内都会上升。 血液中的水杨酸有50–80%与白蛋白结合,其余是具有活性的电离态。药物和蛋白质的结合和浓度有关。结合位点饱和以后游离态的水杨酸就会增加,其毒性也会增强。药物的分布体积是0.1–0.2升每千克。酸中毒会增强水杨酸向组织中的渗透,从而增加药物的分布体积。 若按治疗剂量服用,则有多达80%的水杨酸在肝脏中代谢。它和甘氨酸反应生成,但这种代谢途径容量有限。少量水杨酸也会羟基化形成龙胆酸。大剂量服用时,药物代谢从一级反应变为零级反应,因为代谢途径已饱和,肾脏的排出变得更加重要。 水杨酸主要通过肾脏作为水杨酰胺乙酸(75%)、游离水杨酸(10%)、水杨酸苯酚(10%)、酰基葡萄糖醛酸苷(5%)、龙胆酸(< 1%)、2,3-二羟基苯甲酸排泄。当摄入低剂量时(小于250mg,成人),所有途径都通过一级动力学,消除半衰期约为2.0至4.5小时。当摄入高剂量水杨酸时(大于4000mg),半衰期会延长至15-30小时,因为水杨酰胺乙酸和水杨酚醛葡糖苷酸的生物转化途径已饱和。代谢途径的饱和使得肾脏对水杨酸的排泄更加重要,而尿液酸碱度对其影响也更为敏感。当尿液的pH值从5升至8时,肾脏对水杨酸的清除能力会提升10-20倍。通过碱化尿液来增加水杨酸的清除率便是利用了这一点。 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含有活性成分水杨酸的植物提取物(如柳树皮和绣线菊属植物)能够镇痛、退烧。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年–前377年)留下的历史记录就描述了柳树的树皮和树叶磨成的粉能够缓解以上症状。 1763年英国牧师在牛津发现阿司匹林的活性成分水杨酸。法国化学家首先于1853年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他在制取和研究各种酸酐的性质时,把乙酰氯和水杨酸钠混合,二者发生剧烈反应,熔化后又很快凝固了。因为当时还没有,格哈特把所得的化合物称为“水杨酸乙酸酐”(wasserfreie Salicylsäure-Essigsäure)。他为撰写关于酸酐的论文进行了很多反应,这个制备阿司匹林的反应只是其中之一,后来他也没有进一步研究。六年之后的1859年,冯·基尔姆让水杨酸和乙酰氯反应,制得了分析纯的乙酰水杨酸,他称之为“乙酰化水杨酸”(acetylierte Salicylsäure)1869年,施罗德、普林兹霍恩和克劳特重复了格哈特(利用水杨酸钠)的和基尔姆(利用水杨酸)的合成方式,结果证实两个反应产物相同——乙酰水杨酸。他们第一次确定了产物的正确结构——乙酰基和酚基上的氧相连。1897年拜耳公司的化学家把旋果蚊子草(Filipendula ulmaria)合成的水杨苷经过修饰后合成了一种药物,它比纯净的水杨酸对消化道刺激更小。这个项目由哪个化学家领衔存在争议。拜耳说合成是由费利克斯·霍夫曼完成的,但后来犹太化学家声称他才是首席研究员,而他的贡献记录被纳粹政权抹去了。这种药学名叫乙酰水杨酸,拜耳公司把它称为阿司匹林(Aspirin),这来自于旋果蚊子草的植物名()。到了1899年,拜耳已在全球市场销售此药。 二十世纪上半叶,阿司匹林越来越受欢迎,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它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中发挥了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却显示,它也是流感致死率高的部分原因,不过这种说法颇受争议,未被广泛认可。阿司匹林带来的丰厚利润使药厂激烈竞争,该药的各种品牌和产品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1917年拜耳公司的美国专利过期了以后更是如此。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于1956年和1959年相继问世以后,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开始下降。60和70年代,约翰·范恩等人发现了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60至80年代的其他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该药有抗凝血的药效,可降低血栓疾病的发病率。由于广泛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阿司匹林的销量从20世纪末开始复苏,21世纪以来持续向好。 商标 德国在一战中投降后,1919年各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战后赔偿的部分规定阿司匹林(Aspirin)连同海洛因在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不再是注册商标,而成为了通用名称。现在aspirin(a小写)在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爱尔兰、新西兰、巴基斯坦、牙买加、哥伦比亚、菲律宾、南非、英国和美国是通用名称,而Aspirin(a大写)在德国、加拿大、墨西哥等80多个国家还是拜耳公司的注册商标。公司在所有市场上出售的药物成分都是乙酰水杨酸,但包装和物理性质则在各个市场都不相同。 兽用 兽医有时用阿司匹林来镇痛或抗血栓,主要给狗用,有时给马用,不过现在一般会用副作用较少的新疗法。 狗和马都会出现水杨酸产生的胃肠道副作用,不过阿司匹林可以用来治疗老年狗的关节炎,也有治疗马的的可能。不过现在该药已很少用于治疗蹄叶炎,因为可能适得其反。阿司匹林应该只在兽医的直接指导下使用,特别是猫,因其缺乏有助于药物排出的葡萄糖醛酸,用药比较危险。连续4周每48小时给猫服用25毫克/千克体重的阿司匹林并不产生临床中毒症状。推荐用于猫的解热镇痛剂量是每48小时10毫克/千克体重。 参见 通用名药物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NextBio中Aspirin的条目 阿司匹林降低癌症发病率 Aspirin 元素周期表视频(诺丁汉大学) 阿司匹林背后的科学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药品信息门户 – 阿司匹林 CDC –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危险化学品袖珍指南 –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的十大妙用 电影《阿司匹林》 (2006) 乙醯水楊酸 (ASA) 乙醯水楊酸藥品(acetylsalicylic acid)警語及注意事項應依規定標示,食品藥物管理局將請衛生局進行查核,如標示不符合規定者依法處辦- 衛生福利部 該將阿斯匹靈當維他命? |
电影: 2018年中國電影《河间圣手》,北京鸿博先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導演:孫愛國,劉完素一角由劉子驊飾演。 外部連結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中藥方劑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傷寒直格 中藥方劑圖像數據庫 | 劉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河間(今河北河间市)人士,世称刘河间。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研究五運六氣,為“寒涼派”的創始人。 發揮《內經》理論,提倡火熱論,並重視針灸治法,臨床施治重視井穴、原穴。並喜用五腧穴,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爲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後的醫家影響很大。因创制不少治疗伤寒热病的方剂,故后世称他为“寒涼派”。 劉完素的著作有:《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内方》、《內經運氣要旨論》、《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素問藥注》、《醫方精要》。 影視作品 电影: 2018年中國電影《河间圣手》,北京鸿博先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導演:孫愛國,劉完素一角由劉子驊飾演。 外部連結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
第六子:追封贝勒弘昑(无嗣)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日卯时生,雍正七年卒,年十四岁。母侧福晋乌苏氏。 第七子:怡僖親王弘晓(九子)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丑时生,乾隆四十三年薨,年五十五岁。母嫡福晋兆佳氏,袭封亲王爵,谥曰僖。 第八子:绶恩(无嗣)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初七日丑时生,雍正五年卒,年三岁。母嫡福晋兆佳氏。 第九子:阿穆瑚琅(无嗣)雍正四年丙午四月初五日生,雍正五年丁未闰三月十五日午时卒,年二岁。母庶福晋纳喇氏。 孫 愛新覺羅永喜 愛新覺羅永琅 愛新覺羅永杭 愛新覺羅永福 曾孫 愛新覺羅綿譽 玄孫 愛新覺羅奕蘧 女儿 生女4人,成年3人。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七月初十日生,母侧福晋瓜尔佳氏。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嫁津济里氏萨克信。乾隆四十一年卒,年七十四岁。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三月十八日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康熙六十一年被康熙是指婚嫁大学士伊桑阿之孙福增额。四年后(雍正四年)卒,年二十岁。 第三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月二十四日生,母侧福晋富察氏。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卒,年二岁。 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月初十日生,母嫡福晋兆佳氏。雍正初,抚养宫中;雍正七年十二月,下嫁喀尔喀博尔济锦氏多尔济塞布腾(先祖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袞布),生有一子桑斋多尔济。雍正九年卒,年十八岁。系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镶白旗宗室盛昱之五世外祖母。 影视形象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 張捷夫主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九卷,中華書局,1995年 馮爾康:《雍正傳》,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珍:《康熙皇帝一家》,學苑出版社,1994年 13 領侍衛內大臣 01 Y 葬于保定 愛新覺羅氏 |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允祥疾笃,雍正帝亲临视,及至,允祥已薨,享年四十四歲。雍正悲恸,為此辍朝三日。並到翌日,雍正亲临奠,谕曰:「允祥薨逝,中心悲恸,饮食无味,寝卧不安。允祥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朕待允祥亦(破例)宜在常例之外,今朕為允祥素服一月」。雍正帝作《和碩怡賢親王碑文》(载《钦定八旗通志》卷首)。 雍正帝褒獎允祥曾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很大,因此雍正帝賜予世襲罔替的恩典,成為大清建國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允祥薨後,雍正帝親賜谥号为贤,並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他的谥號上,全稱為“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和碩怡賢親王”,以表彰允祥在雍正朝的貢獻。並配享太廟,並下旨將原需避雍正名諱而改名“允祥”()中的“允”字變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雍正还特意强调:“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佐领属下等项,亦不可挪移更改”。海淀白家疃等十三村民請為怡贤親王建祠,朝廷答允,撥官地三十餘頃為祭田,免租賦。 乾隆年間,祀盛京賢王祠下命王爵世襲。胤祥的怡亲王府旧府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路东(东至校尉胡同,北到金鱼胡同,南至帅府园胡同),胤祥去世后,尊其遗愿,将该府改为贤良寺,寺名由雍正帝钦赐。有赐园交辉园,后纳入御园绮春园。 怡贤亲王胤祥墓地(怡贤亲王墓),坐落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水东村。胤祥去世后,根据其生前功德,经雍正特准,各地建有几处怡贤亲王祠,分别位于今北京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北京房山县(由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建)、苏州山塘街的普济桥畔、杭州金沙港、盛京(沈阳外攘门(小西门)外街北)。 家庭 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妻妾 嫡福晉兆佳氏,吏部尚書恭勤公瑪爾漢之女。世宗曾在奏折中告訴直隶总督有關怡王不喜欢兆佳氏之二弟关柱之事。兆佳氏所出之女因聰慧而被世宗撫養在宮中,後被封為和碩和惠公主。和惠公主去世後,兆佳氏於北京撫養公主之子桑齋多爾濟。桑齋多爾濟因與俄国人通商而被高宗削爵勒令在家闭门思過時,他专门奏请给外祖母兆佳氏穿孝服丧。 側福晉富察氏,佐領僧格之女。 側福晉烏蘇氏,怡賢親王府正蓝旗包衣佐领、頭等護衛金保之女。[据《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37,烏蘇氏始祖“僧住塔禮,正藍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尼隆阿、瑚西里、布思泰俱原任佐領;曾孫沙拜原任光禄寺卿兼佐領,邦紐由佐領過北京征山東……授騎都尉。……四世孫金保現任頭等䕶衞兼佐領”;又据《钦定八旗通志》,家族(记为海兰地方)世袭正蓝旗满洲第五㕘领第十一佐领,金保先任第一任正蓝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二佐领(此佐领系雍正元年(1723)分封怡贤亲王胤祥时设立),后调任正蓝旗满洲第五㕘領第十一佐領,卒于任上;胞姊烏蘇氏,汉姓吴氏,嫁内务府正白旗满洲、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举人索綽絡氏富寧(胞侄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进士德保)]。 側福晉瓜爾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最晚在康熙四十二年入府,根據康熙四十五年《玉牒》的記載,第十三子胤祥位下有已生育侍妾黃雅寨氏,應為後來的側福晉瓜爾佳氏。 庶福晉石佳氏,領催莊格之女。 庶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吳爾敦之女。雍正二年,在外八旗選秀中被指婚予怡親王為庶福晉,蓋因當時怡親王位下的側福晉已超額一人。 子 生子9人,成年4人。 第一子:已革贝勒弘昌(五子)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日子时生,乾隆三十六年薨,年六十六岁。母侧福晋瓜尔佳氏。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月初一日丑时生,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二十日亥时卒,年一岁。母庶福晋石佳氏。 第三子:追封贝勒弘暾(无嗣,过继三子)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二月二十日丑时生,雍正六年戊申七月二十日辰时卒,年十八岁。母嫡福晋兆佳氏,嫡夫人富察氏。(弘暾未与富察氏完婚便卒,后允祥去世时,雍正表彰富察氏守节,封弘暾为贝勒,封其为贝勒夫人,命兆佳氏收其为媳。《宗谱》记弘暾有三子,分别是从弘昌、弘晈、弘晓处承继来的,然而过继来的长子,次子皆早夭,就收养了弘晓的儿子。) 第四子:宁良郡王弘晈(二子)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时生,乾隆二十九年薨,年五十二岁。母嫡福晋兆佳氏。 第五子:弘㫛(无嗣)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初七日寅时生,康熙六十一年卒,年七岁。母嫡福晋兆佳氏。 |
饰 张廷玉 《九王奪位》:司马华龙 饰 张廷玉 《食為奴》:-{于}-洋 饰 张廷玉 《後宮甄嬛傳》:王彪 饰 张廷玉 《延禧攻略》: 李躍民 飾 張廷玉 《如懿傳》:秦焰 饰 张廷玉 参考文献 廷 T 清朝太保 清朝三等伯 清朝協辦大學士 清朝文淵閣大學士 清朝文華殿大學士 清朝保和殿大學士 軍機大臣 南書房行走 清朝吏部尚書 清朝戶部尚書 清朝礼部尚書 清朝刑部左侍郎 清朝翰林院掌院学士 清朝翰林 清朝翰林院庶吉士 | 张廷玉 《延禧攻略》: 李躍民 飾 張廷玉 《如懿傳》:秦焰 饰 张廷玉 参考文献 廷 T 清朝太保 清朝三等伯 清朝協辦大學士 清朝文淵閣大學士 清朝文華殿大學士 清朝保和殿大學士 軍機大臣 南書房行走 清朝吏部尚書 清朝戶部尚書 清朝礼部尚書 清朝刑部左侍郎 清朝翰林院掌院学士 清朝翰林 清朝翰林院庶吉士 清朝歷史學家 清朝訓詁學家 諡文和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舉人 |
多鍵滾輪滑鼠:五鍵以上滑鼠,為某些特定功能、遊戲比賽或環境設計,可以用驅動程式進行功能編輯。 有線傳送方式滑鼠 USB PS/2接口 RS232 無線傳送方式滑鼠 红外线 27MHz射频(无线电频率) 40/49MHz射频(无线电频率) 315/433MHz射频(无线电频率) 2.4GHz射频(无线电频率) 藍牙 功能區分 標準滑鼠(Standard Mouse):一般標準3/ 5鍵滾輪滑鼠。 辦公滑鼠(Office Mouse):軟、硬體上增加Office/ Web相關功能或是快速鍵的滑鼠。 簡報滑鼠(Presentation Mouse):為增強簡報功能開發的特殊用途滑鼠,例如激光点指示、幻灯片翻页等功能。 遊戲/電競滑鼠(Gaming Mouse):專為遊戲玩家設計,能承受較強烈的操作,解析度範圍較大,特殊遊戲需求軟硬體設計,還有配重塊放置其中。 質感和操作性 操作滑鼠時游標的準確性,還取決於感應器(滾輪或光學感應)與握持部位之間的關係,通常是感應器稍後於握持部位為佳。設計不良的滑鼠,無法引導使用者以較舒適的方式使用滑鼠,或指標的準確性不佳,容易點錯。滑鼠表面常有一層烤漆或其它物質,大多只是為了美觀,有時是為了止滑。滑鼠表面上的這些物質,很容易因操作滑鼠時的頻繁摩擦而脫落;因此滑鼠一開始很美觀,但脫落以後就非常醜。按鍵方面,有的滑鼠會發出很大的喀咑聲,按鍵較硬,不易按下;有的聲音較小,按鍵較軟。滾輪和按鍵類似,較鬆的滾輪在滾動時,會感到不灵敏。此外,有些滑鼠會加上金屬塊,增加滑鼠的重量,以模仿逐漸淘汰的機械滑鼠。但這卻會增加了原本就可以減去的負擔。滑鼠各個按鍵通常使用相同的元件,但各個按鍵的使用頻率卻可以有極大的差異,結果時常因為某一顆按鍵壞了(通常是滑鼠左鍵或滾輪),就要換掉整個滑鼠。滑鼠的操作性大多和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有關,滑鼠的使用本身就需要某種程度的適應;外觀和質感等,也取決於使用者的偏好傾向。 平整、光滑、整洁的工作表面最适于滑鼠的操作,如以下所述的工作面可支持机械滑鼠的操作: 光滑的木板表面 玻璃表面 搪瓷表面 塑料制品表面 硬纸面 | 功能區分 標準滑鼠(Standard Mouse):一般標準3/ 5鍵滾輪滑鼠。 辦公滑鼠(Office Mouse):軟、硬體上增加Office/ Web相關功能或是快速鍵的滑鼠。 簡報滑鼠(Presentation Mouse):為增強簡報功能開發的特殊用途滑鼠,例如激光点指示、幻灯片翻页等功能。 遊戲/電競滑鼠(Gaming Mouse):專為遊戲玩家設計,能承受較強烈的操作,解析度範圍較大,特殊遊戲需求軟硬體設計,還有配重塊放置其中。 質感和操作性 操作滑鼠時游標的準確性,還取決於感應器(滾輪或光學感應)與握持部位之間的關係,通常是感應器稍後於握持部位為佳。設計不良的滑鼠,無法引導使用者以較舒適的方式使用滑鼠,或指標的準確性不佳,容易點錯。滑鼠表面常有一層烤漆或其它物質,大多只是為了美觀,有時是為了止滑。滑鼠表面上的這些物質,很容易因操作滑鼠時的頻繁摩擦而脫落;因此滑鼠一開始很美觀,但脫落以後就非常醜。按鍵方面,有的滑鼠會發出很大的喀咑聲,按鍵較硬,不易按下;有的聲音較小,按鍵較軟。滾輪和按鍵類似,較鬆的滾輪在滾動時,會感到不灵敏。此外,有些滑鼠會加上金屬塊,增加滑鼠的重量,以模仿逐漸淘汰的機械滑鼠。但這卻會增加了原本就可以減去的負擔。滑鼠各個按鍵通常使用相同的元件,但各個按鍵的使用頻率卻可以有極大的差異,結果時常因為某一顆按鍵壞了(通常是滑鼠左鍵或滾輪),就要換掉整個滑鼠。滑鼠的操作性大多和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有關,滑鼠的使用本身就需要某種程度的適應;外觀和質感等,也取決於使用者的偏好傾向。 平整、光滑、整洁的工作表面最适于滑鼠的操作,如以下所述的工作面可支持机械滑鼠的操作: 光滑的木板表面 玻璃表面 搪瓷表面 塑料制品表面 硬纸面 金属制品表面 粗糙的表面会占附一些污染物如:灰尘、石蜡、碎屑等,这些东西会影响机械滑鼠内部圆球在平面上的定位,如桌面的水滴或其他污染物、灰尘等。一个较深的凹槽会导致滑鼠发生一些奇怪的操作。 主要品牌 DragonWar 羅技 微軟 Razer 技嘉科技 曜越科技 苹果公司 Saitek Cherry SteelSeries 昆盈(Genius,並已購併滑鼠的先驅之一Mouse Systems Corporation) |
豪姫(前田利家女,宇喜多秀家正室) 加賀殿(前田利家三女,豐臣秀吉側室) 菊姫(前田利家庶女,早逝) 小姫(織田信雄女,徳川秀忠正室,早逝) 大善院(豐臣秀長女,毛利秀元室) 淀殿(淺井長政長女,豐臣秀吉側室) 常高院(淺井長政次女,京極高次正室) 督姬(於江與,淺井長政三女,徳川秀忠正室) 宇喜多直家女(吉川廣家正室) 蜂須賀正勝女(黑田長政正室) 猶子 池田長吉(池田恒興第三子) 宇喜多秀家(宇喜多直家嫡子) 智仁親王(誠仁親王第六皇子) 伊達秀宗(伊達政宗庶長子) 近衛前子(近衛前久女,後陽成天皇女御) 甥侄 甥:豐臣秀次 甥:豐臣秀勝 兒孫 嫡孫:豐臣國松 孫:奈阿姬 家臣 早期家臣 蜂須賀正勝(小六)、竹中重治(半兵衛)、山內一豐、福島正則、加藤清正、堀尾吉晴、增田長盛、仙石秀久、小西行長、中村一氏、前野長康 秀吉四天王 宮田光次、神子田正治、戶田勝隆、尾藤知宣 賤岳七本槍 福島正則、加藤清正、加藤嘉明、脇坂安治、平野長泰、糟屋武則、片桐且元 五奉行 石田三成、淺野長政、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 三中老 中村一氏、生駒親正、堀尾吉晴 五大老 一開始是六大老,小早川隆景 死後退席,小早川家督由小早川秀秋接任。秀吉生前並無五大老之名,秀吉死後五大老之名才固定下來: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後其子前田利長接任)、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上杉景勝。 十人衆 富田一白、寺西正勝、毛利吉成、堀田一繼、佐佐行政、石田正澄、片桐貞隆、石川光元、山中長俊、木下延重 信長舊臣 前田利家、堀秀政、丹羽長秀、森長可、細川藤孝、細川忠興、蜂屋賴隆、京極高次、長谷川秀一、長谷川與次、日根野弘就、日根野盛就、長谷川宗仁、矢部家定、建部壽德、稻葉一鐵、市橋長利、伊東長久、九鬼嘉隆、古田重然、堀内氏善、丸毛兼利、毛利秀賴、豬子一時、蒲生氏鄉 黃母衣眾 青木一重、伊木遠雄、石尾治一、伊東長実、井上道勝、井上賴次、小野木公鄉、郡宗保、津田信任、友松盛保、中島氏種、中西守之、長原雲沢軒、野野村雅春、戶田勝隆、蜂須賀家政、服部一忠、速水守久、神子田正治、箕浦元正、三好房一、毛利吉成、森可政、一柳直末、分部光嘉 七手組 速水守久、青木一重、伊東長実、堀田盛重(盛高)、中島氏種、真野助宗、野野村雅春、真野頼包(助宗死後)、郡宗保 與力眾 宮部繼潤、一柳直末、田中吉政、木村定重、小出吉政、龜井茲矩、谷衛友、寺澤廣高、新庄直賴、齋村政廣、別所重宗 接受秀吉偏諱的人物 在古代日本,主君往往將自己名字中的一字授予家臣或從屬的大名,以示恩惠。這個字被稱為偏諱。豐臣秀吉也不例外。 「秀」字 宇喜多秀家 織田秀信 織田秀雄 蒲生秀行 小早川秀秋 小早川秀包 伊達秀宗 德川秀忠 羽柴秀勝 堀秀治 毛利秀元 毛利秀就 結城秀康 「吉」字 大谷吉繼 大友吉統 登場作品 史料 太閤記(著) 小說 新史太閤記(新潮社、司馬遼太郎著) 豐臣一族(中央公論新社、司馬遼太郎著) 新太閤記(角川書店、海音寺潮五郎著) 新書太閤記(新潮社、吉川英治著) 秀吉:超越夢想的男人(文藝春秋、堺屋太一著) 異本太閤記(講談社、山岡莊八著) 妖說太閤記(講談社、山田風太郎著) 夢中夢(文藝春秋、著) 秀吉與利休(新潮社、野上彌生子著) 秀吉之枷(文藝春秋、著) 影視劇 出世太閤記(1938年、日活、演:) (1953年、大映、演:) 太閤記(1957年、NTV、演:大川太郎) 太閤記(1958年、松竹、演:) (1959年、大映、演:月田昌也) (1959年、東映、演:) (1959年、MBS、演:東宮秀樹) 獨眼龍政宗(1959年、東映、演:) (1960年、松竹、演:河津清三郎) (1961年、東映、演:) (1962年、ABC、演:藤間勘二郎) 忍者(1962年、大映、演:) 梟之城(1963年、東映、演:) (1964年、東宝、演:) 德川家康(1964年、NET、演:) (1965年、NHK大河劇、演:緒形拳) (1965年、東映、演:山本圭) 功名十字路(1966年、NET、演:) 戰國太平記 真田幸村(1966年、TBS、演:) (1969年、ABC、演:) (1969年、ABC、演:三國連太郎) 天與地(1969年、NHK大河劇、演:) (1970年、NTV、演:) (1970年、KTV、演:) (1971年、NHK大河劇、演:) (1971年、KTV、演:) (1973年、NHK大河劇、演:火野正平) 出雲的阿國(1973年、NET、演:) (1973年、NET、演:) 阿吟樣(1978年、東宝、演:三船敏郎) (1978年、NHK大河劇、演:緒形拳) (1980年、東映、演:) 女太閤記(1981年、NHK大河劇、演:西田敏行) (1981年、TBS、演:) (1983年、YTV、演:三國連太郎) 德川家康(1983年、NHK大河劇、演:武田鐵矢) (1985年、NHK、演:長門裕之) (1987年、TBS、演:) | 夢中夢(文藝春秋、著) 秀吉與利休(新潮社、野上彌生子著) 秀吉之枷(文藝春秋、著) 影視劇 出世太閤記(1938年、日活、演:) (1953年、大映、演:) 太閤記(1957年、NTV、演:大川太郎) 太閤記(1958年、松竹、演:) (1959年、大映、演:月田昌也) (1959年、東映、演:) (1959年、MBS、演:東宮秀樹) 獨眼龍政宗(1959年、東映、演:) (1960年、松竹、演:河津清三郎) (1961年、東映、演:) (1962年、ABC、演:藤間勘二郎) 忍者(1962年、大映、演:) 梟之城(1963年、東映、演:) (1964年、東宝、演:) 德川家康(1964年、NET、演:) (1965年、NHK大河劇、演:緒形拳) (1965年、東映、演:山本圭) 功名十字路(1966年、NET、演:) 戰國太平記 真田幸村(1966年、TBS、演:) (1969年、ABC、演:) (1969年、ABC、演:三國連太郎) 天與地(1969年、NHK大河劇、演:) (1970年、NTV、演:) (1970年、KTV、演:) (1971年、NHK大河劇、演:) (1971年、KTV、演:) (1973年、NHK大河劇、演:火野正平) 出雲的阿國(1973年、NET、演:) (1973年、NET、演:) 阿吟樣(1978年、東宝、演:三船敏郎) (1978年、NHK大河劇、演:緒形拳) (1980年、東映、演:) 女太閤記(1981年、NHK大河劇、演:西田敏行) (1981年、TBS、演:) (1983年、YTV、演:三國連太郎) 德川家康(1983年、NHK大河劇、演:武田鐵矢) (1985年、NHK、演:長門裕之) (1987年、TBS、演:) 獨眼龍政宗(1987年、NHK大河劇、演:勝新太郎) 阿市御寮人(1989年、NTV、演:布施明) 春日局(1989年、NHK大河劇、演:) (1989年、TBS、演:) (1989年、東宝、演:) (1989年、松竹、演:山崎努) (1990年、MBS、演:江守徹) (1991年、TBS、演:柳澤慎吾) (1992年、松竹、演:) 信長KING OF ZIPANGU(1992年、NHK大河劇、演:仲村亨) 德川家康 戰國最後的勝利者(1992年、ANB、演:風間杜夫) (1993年、TVA、演:) (1993年、TBS、演:柳葉敏郎) 獨眼龍的野望 伊達政宗(1993年、ANB、演:津川雅彥) 琉球之風(1993年、NHK大河劇、演:仲村亨) (1994年、TX、演:) 愛與野望的獨眼龍 伊達政宗(1995年、TBS、演:) (1995年、TX、演:中村勘九郎) 影武者織田信長(1996年、ANB、演:片岡鶴太郎) 秀吉(1996年、NHK大河劇、演:竹中直人) (1998年、TX、演:) (1999年、KTV、演:) (1999年、NHK、演:) 梟之城(1999年、東宝、演:岩松信) 利家與松(2002年、NHK大河劇、演:香川照之) (2003年、CX、演:草彅剛) (2004年、NHK、演:片岡鶴太郎) (2005年、TX、演:岡田義德) 戰國自衛隊1549(2005年、東寶、演:) (2006年、EX、演:) 功名十字路(2006年、NHK大河劇、演:柄本明) (2006年、EX、演:中村梅雀) 茶茶 天涯的貴妃(2007年、東映、演:渡部篤郎) (2007年、CX、演:柳葉敏郎) (2007年、EX、演:竹中直人) 大盗石川五右卫门(2009年、松竹、演:奧田瑛二) (2009年、東映、演:) 寧寧:女太閤記(2009年、TX、演:) 天地人(2009年、NHK大河劇、演:) (2011年、TX、演:西田敏行) 江~公主們的戰國~(2011年、NHK大河劇、演:岸谷五朗) (2012年、東寶、演:市村正親) 信長的主廚(2013年、EX、演:) 女信長(2013年、CX、演:伊勢谷友介) (2013年、EX、演:) (2013年、東寶、演:大泉洋) (2013年、東映、演:大森南朋) 火之女神井儿(2013年、MBC月火剧、演:安奭奂) 軍師官兵衛 (2014年、NHK大河劇、演:竹中直人) 信長協奏曲(2014年、CX、演:山田孝之) 惩毖录(2015年、KBS 大河劇、演:金圭哲) (2016年、TX、演:) 真田丸(2016年、NHK大河劇、演:小日向文世) 石川五右衛門(2016年、TX、演:國村隼) 本能寺酒店(2017年、東寶、演:) (2017年、東寶、演:瀧藤賢一) 處世質實剛健(2017年、Mable、演:) 電影刀劍亂舞(2019年、東寶、演:) MAGI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2019年、Prime Video、演:緒形直人) 麒麟來了(2020年、NHK大河劇、演:佐佐木藏之介) (2021年、CX、演:中尾明慶) 怎麼辦家康(2023年、NHK大河劇、演:室剛) THE LEGEND & BUTTERFLY(2023年、東映、演:) 廣告 豐田汽車ReBORN系列廣告(演:北野武) 遊戲 仁王2(2020年、光榮、演:竹中直人) 太閤立志傳系列(光榮) 信長之野望系列(光榮) 戰國無雙系列*无双大蛇系列(光榮、配音:石川英郎) 戰國BASARA系列(Capcom、配音:置鯰龍太郎) 鬼武者系列(Capcom) 战国兰斯 世紀帝國2 美男戰國:穿越時空之戀(配音:鳥海浩輔) 神魔之塔 閃電十一人GO 戰刻夜想曲 模型玩具 真空路守 NO.8 秀吉張斬 Doyusha童友社1/3名刀二刀豐臣秀吉 Doyusha童友社 1/360 和歌山城 Doyusha童友社 samurai armet 豐臣秀吉 |
YouTube 上,最常見的錯誤是在自己影片中使用他人內容,然後在影片註釋中打上「我並沒有擁有該內容的版權,內容版權屬於該內容的擁有者」來以防版權糾紛。許多人以為這樣做,就可以達到所謂的合理使用,但事實並不盡然。為此,YouTube也提醒了此种行为也是違反合理使用原則。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14). The Scope of Fair Use: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Cou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Interne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e Hundred Thirteen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January 28, 2014. 外部-{zh-hans:链接; zh-hant:連結;}- U.S. Copyright Office Fair Use |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已经发表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 (十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限制。 大眾對於合理使用的認知錯誤 在 YouTube 上,最常見的錯誤是在自己影片中使用他人內容,然後在影片註釋中打上「我並沒有擁有該內容的版權,內容版權屬於該內容的擁有者」來以防版權糾紛。許多人以為這樣做,就可以達到所謂的合理使用,但事實並不盡然。為此,YouTube也提醒了此种行为也是違反合理使用原則。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14). The Scope of Fair Use: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Cou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Interne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e Hundred Thirteen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January 28, 2014. 外部-{zh-hans:链接; zh-hant:連結;}- U.S. Copyright Office Fair Use Index, a searchable database of notable fair use cases in U.S. federal |
拜里迷苏拉出生于渤淋邦,十分英勇,其父是渤淋邦王桑阿吉(Sam Agi Palimbao)。渤淋邦王桑阿吉去世后,拜里迷苏拉即位,迎娶爪哇国王巴塔拉塔马里尔之女。渤淋邦与爪哇联姻后,日渐强大,拜里迷苏拉遂起兵反叛爪哇。 14世纪中期,位于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三佛齐)势力日渐式微。周边国家,尤其是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无不对物产丰隆的苏门答腊岛产生觊觎。满者伯夷遂攻占皇城巨港和首都占碑,室利佛逝王国宣告灭亡。 根据马来纪年,室利佛逝王族流亡至廖内群岛的民丹岛。廖内群岛的马来人和海人(Orang Laut)依然对室利佛逝王国忠心耿耿,无不想复兴帝国。拜里米苏拉的曾祖父桑尼拉·乌他马为了复兴霸业,在1324年带领亲信前往淡马锡(今日之新加坡),杀害了暹罗素可泰王國(泰國)委任当地的酋长,自立为王。1401年,拜里米苏拉登基后不久,满者伯夷进犯。新加坡政权不敌强大的满者伯夷帝国,拜里米苏拉逃往马来半岛。 拜里米苏拉在麻坡做短暂停留。在发现麻坡无天险可守后,他北上前往今日马六甲河一带。传说他亲眼目睹鼠鹿在马六甲树下将凶猛的野狗踢入河流,随后于1402年在此建城。 满剌加的外交关系 | Shah);然而明史记载,拜里迷苏拉约于1414年逝世,其子“母干撒”()的使者于永年十二年(1415年)抵达中国向明朝告仆,明成祖令其袭封,“苏丹依斯甘达沙”实为拜里迷苏拉之子。1414年拜里米苏拉逝世,享年70岁。他死后葬于今波德申附近的,一说于新加坡禁山(Bukit Larangan, 今福康宁山)上,并由长子苏丹依斯甘达沙继任马六甲苏丹。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明史 J J |
依格那丢七书(Ignatius):他是约翰的门生,在第2世纪初他任安提阿主教。他在他雅努皇时被诬控解往罗马,沿途得蒙教会的热切款待和慰问。因此,他在途中写了7封信,劝勉各教会要坚持正道、严斥异端。他约是在公元110年(117年)殉道的。 波利甲书(Polycarp):他是士每拿教会的主教。他于108年写了腓立比书信。最后在公元156年殉道。 波利甲殉道记:大半写于公元156年。 黑馬牧人書:115-140年,是一本巨著的启示录,等于教父们著作的总和,是早期基督教天路历程(罗16:14)。其中记有8个异像、12条命令、9个比喻、一章自修规则,被列入西乃古卷之后。何马是笔名。这本次经很受古教会的重视。 帕皮亚残篇(Fragments of Papias):有关耶稣言训的口头传统。 新约作者有时对次经有所影射,但新约不把次经放入里面,也没有把它们当作正典来引用。俄利根、耶柔米等教父都否认次经为正典。奥古斯丁的后期著作也拒绝了次经作为正典。没有一卷次经自称是上帝的启示。 参见 正典 伪典 註釋 參考文獻 书籍 林鴻信 著:《認識基督宗教》 校園書房出版社 台灣 2006年2月初版 宗教教育中心 《次經全書》 文林出版有限公司 註:American Bible Society for Chung Hua SKH 香港 1997年4月( 初版 ) 鹿嶋春平太 著,趙佳誼、張明敏 譯:《圖解聖經》 商周出版 台灣 2003年12月 馬有藻 著:《次經概論》 基道書樓 香港 1988年5月再版 张久宣译,(1999),《宗教文化丛书—圣经后典》,商务印书馆,北京。 宗教教育中心 《次經全書》 香港 | ISBN 978-0-8028-4633-4 Roach, Corwin C. The Apocrypha: the Hidden Books of the Bible. Cincinnati, Oh.: Forward Forward Movement Publications, 1966. N.B.: Concerns the Deuterocanonical writings (Apocrypha), according to Anglican usage. 外部連結 Prophecies in the Deuterocanonical books Protestants defending the Deuterocanonical books Defending the |
of Jubilees,約公元前135至105年) 西卜神諭篇卷三(Sibylline Oracles,約公元前二世紀或以後) 所羅門詩篇(Psalms of Solomon,約公元前50年) 摩西遺訓(Testament of Moses,或稱《摩西升天記》(Assumption of Moses),公元一世紀,可能基於公元前二世紀的文本編寫) 以賽亞殉道記(Martyrdom of Isaiah,公元一世紀) 死海古卷部分書卷(Dead Sea Scrolls,約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例如《戰卷》(The War Scroll)) 亞當和夏娃的生平(Life of Adam and Eve,或稱《摩西啟示錄》(Apocalypse of Moses),約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亞伯拉罕遺訓(Testament of Abraham,公元一世紀) 以諾二書(II Enoch,公元一世紀) 新約時代偽經書目 多馬福音 腓力福音 猶大福音 彼得福音 埃及人福音 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 黑馬福音 水徒行紀 中世紀偽經書目 巴拿巴福音 参见 偽教父書信 丟失的書信 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Codex) 假資訊來源 參考文獻 Kiley, Mark. Colossians as Pseudepigraphy (Bible Seminar, 4 Sheffield: JSOT Press) 1986. Colossians as a non-deceptive school product. Metzger, B.M. "Literary | school product. Metzger, B.M. "Literary forgeries and canonical pseudepigrapha",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1 (1972). von Fritz, Kurt, ed. Pseudepigraphica. 1 (Geneva:Foundation Hardt). Contributions on pseudopythagorica (the literature ascribed to Pythagoras), the Platonic Epistles, Jewish-Hellenistic liter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 to religious forgeries. 外部連結 Online Critical Pseudepigrapha Online texts of the Pseudepigrapha in their original or extant ancient languages Smith, Mahlon H. Pseudepigrapha entry in Into His Own: Perspective on the World of Jesus online historical source book, at VirtualReligion.net Journal for |
3月2日——法国军队摧毁海德堡。 4月18日——波士顿事件。 5月12日——荷蘭(1678年在法荷戰爭敗給法國)與哈布斯堡王朝聯盟,共同對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8月——彼得一世平定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發動的宮廷政變,开始亲政。 9月7日——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 秋天——英格蘭國會通过权利法案。 江戶幕府為有效管理華人的貿易活動,在長崎為華人設立唐人屋敷為居住與貿易場所。 的军队在中,击败西班牙守军,占领拉腊什。 馬拉地帝國桑巴吉計畫向莫臥兒帝國發動最後的進攻,但是在莫臥兒帝國的埋伏中被俘,並在遭到嚴刑拷打後被處決。 | 8月——彼得一世平定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發動的宮廷政變,开始亲政。 9月7日——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 秋天——英格蘭國會通过权利法案。 江戶幕府為有效管理華人的貿易活動,在長崎為華人設立唐人屋敷為居住與貿易場所。 的军队在中,击败西班牙守军,占领拉腊什。 馬拉地帝國桑巴吉計畫向莫臥兒帝國發動最後的進攻,但是在莫臥兒帝國的埋伏中被俘,並在遭到嚴刑拷打後被處決。 出生 1月18日——孟德斯鳩,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龍爲霖,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己丑科殿試金榜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的上榜者。 |
2006年:日本線上影片分享網站《NICONICO動畫(暫定版)》開放測試瀏覽。 2009年:香港奧運足球代表隊於2009年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決賽於互射十二碼階段擊敗日本國家足球隊,歷史性首次贏得國際性綜合體育項目冠軍。 2010年: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投入使用。 2010年:由包括复旦大学学生在内的18人组成的登山队在黄山迷路,黄山民警张宁海在搜救时殉职,而登山队员获救后态度冷漠,是为复旦黄山门事件或复旦十八驴事件。 2012年:北朝鲜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巴黎协定》正式生效。 2020年:被中华民国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裁定不获換照的中天新闻台正式停播,结束26年的电视广播历史。 出生 1298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爵(1358年逝世) 1731年:伊拉斯謨斯·達爾文,英國醫學家、詩人、發明家、植物學家與生理學家(1802年逝世) 1745年:約翰·傑伊,美國政治家、革命家、外交家、法學家(1829年逝世) 1766年:尼古拉·卡拉姆津,俄國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和文學評論家(1826年逝世) 1786年:威廉·L·馬西,美國戰爭部長、國務卿(1857年逝世) 1791年:瑪麗·路易莎,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第二任皇后(1847年逝世) 1801年:約翰一世,萨克森國王(1873年逝世) 1821年:福楼拜,法國現實主義作家(1880年逝世) 1832年:彼得·盧德維格·梅德爾·西羅,挪威數學家(1918年逝世) 1862年:約瑟夫·布魯斯·伊斯梅,英國航運業商人,白星航運董事長兼總經理,鐵達尼號生還者(1937年逝世) 1863年:愛德華·孟克,挪威表現主义晝家,代表作〈吶喊〉(1944年逝世) 1864年:柳生一義,日本銀行家,首任台灣銀行副總裁(1920年逝世) 1866年:阿爾弗雷德·維爾納,德國化學家,19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19年逝世) 1875年:格特·馮·倫德施泰特,納粹德國元帥(1953年逝世) 1887年:库特·阿特伯格,瑞典作曲家(1974年逝世) 1893年:爱德華·羅宾遜,美國演員(1973年逝世) 1897年:多萝西·麦基宾,美國簿記員,曼哈頓計劃後勤人員(1985年逝世) 1903年:小津安二郎,日本電影導演(1963年逝世) 1914年:-{zh-cn:帕特里克; zh-tw:派屈克;}-·奥布萊恩,英國作家、翻譯家(2000年逝世) 1915年:法蘭克·辛納屈,美國演員、歌手(1998年逝世) 1918年:哈利·伊戈爾·安索夫,俄裔美國應用數學家(2002年逝世) 1922年:克利斯汀·多托蒙,比利時畫家、詩人,眼鏡蛇畫派(COBRA)發起人之一(1979年逝世) 1924年:郭利民,香港唱片騎師(2023年逝世) 1926年:陸增祺,香港紡織實業家 1927年:羅伯特·諾伊斯,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共同創辦人(1990年逝世) 1928年:欽吉斯·艾特瑪托夫,吉爾吉斯作家(2008年逝世) 1932年:鲍勃·佩蒂特,美國NBA籃球運動員 1934年:米格爾·德拉馬德里,墨西哥政治人物,前任墨西哥總統(2012年逝世) 1948年:馬塞洛·雷貝洛·德索薩,葡萄牙政治人物,現任葡萄牙總統 1949年:比·乃爾,英國男演員 | 1977年:楊謹華,台灣演員 1977年:陳智燊,香港演員、主持人 1977年:奥蘭多·哈德森,美國職棒大聯盟聖地牙哥教士二壘手 1981年:史提芬·禾洛克,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2年:加藤愛,日本女演員、模特兒 1982年:德米特里·圖爾蘇諾夫,俄羅斯職業網球運動員 1984年:戴夢夢,香港女歌手 1984年:丹尼爾·阿格,丹麥足球員 1984年:袁婭維,中國女歌手 1985年:貫地谷栞,日本女演員 1986年:日高光啓,日本藝人 1986年:胡曉芳,台灣演員 1986年:末吉秀太,日本歌手、舞蹈員、偶像團體AAA成員 1986年:李居麗,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ara成員 1988年:咸恩靜,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ara成員 1988年:穎兒,中國演員 1990年:勝利,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IGBANG成員 1990年:維克托·莫塞斯,奈及利亞足球運動員 1992年:陳若琳,中國女子跳水運動員 1992年:吳瑶,中國女藝人 1992年:代蓮曦丹美,香港女演員、模特兒 1994年:林羿禎,台灣模特兒、藝人、網絡紅人 1997年:劉雋,馬來西亞歌手、編舞師,中國男子偶像團體IXFORM成員 2001年:李受珍,韓國女子偶像團體Weeekly成員 2001年:-{zh-hk:米高·奧利斯;zh-hans:迈克尔·奥利塞;zh-tw:麥可·奥利塞;}-,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2002年:馬嘉祺,中國男子偶像團體時代少年團隊長 逝世 839年:查理三世,綽號胖子查理,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國王,西法蘭克國王和法蘭克皇帝。(約839年出生) 882年:卡洛曼二世,加洛林王朝的西法蘭克國王,與兄路易三世一同成為西法蘭克的國王,二王共治。(約866年或867年出生) 1481年:一休宗純,日本僧人、詩人、書法家、畫家(1394年出生) 1867年:中岡慎太郎,日本幕末維新志士(1838年出生) 1921年:亨丽爱塔·勒维特,美国天文学家(1868年出生) 1927年:张太雷,中国共产党黨員,廣州暴動指揮者之一(1898年出生) 1939年: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好莱坞电影明星 1963年:小津安二郎,日本電影導演(1903年出生) 1966年:吴玉章,中国教育家(1878年出生) 1989年:王粵生,香港粵樂作曲家 1999年:威爾特·張伯倫,美國NBA籃球員 2003年:盖达尔·阿利耶夫,阿塞拜疆前总理(1923年出生) 2013年:張成澤,曾任朝鮮黨政軍多項要職,現任領導人金正恩的姑丈,遭處決(1946年出生) 2020年:傑克·施泰因貝格爾,德國裔美國物理學家,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21年出生) 2021年:保萊阿斯·馬塔內,巴布亞紐幾內亞政治家,第8任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督(1931年出生) 2022年:鄭鴻標,馬來西亞企業家,大眾銀行創始人(1930年出生) 2022年:米羅斯瓦夫·赫爾曼謝夫斯基,波蘭太空人(1941年出生) |
夏帕克於1946年成为法国公民,最初他以研究核物理学为职,后来转向高能粒子物理学领域。1968年,夏帕克发明粒子探测器和多线路正比探测器(又稱多丝正比室),這兩項發明使他於1992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夏帕克发现仅有3%的法国小学为学生开设科学实验课程,乃于1996年发起“动手做”行动计划,与自愿参与的小学教师合作,在学校当中普及推广科学实践活动。这一行动傳播到墨西哥、巴西、中国、塞内加尔、阿富汗、斯洛伐克等国家。 2010年9月29日,夏帕克在法國巴黎逝世,享年86歲。 各方反應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9月30日的公报中表示,法国“向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致敬,他一生的努力都是这个国家和青年人的榜样”。 聯合國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9月30日在声明中表示,“乔治-夏帕克的去世,使教科文组织失去了一位有远见的朋友,他在国际科学合作领域的贡献至今还对本组织的诸多工作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诺贝尔官方网站乔治·夏帕克简历 “動手做”網站中文鏡像 “動手做”官方網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法國物理學家 波兰物理学家 猶太科學家 波兰犹太裔法国人 移民法國的波蘭人 粒子物理學家 加速器物理学家 达豪集中营幸存者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人物 |
孙子兵法,(周)孙武 吴子,旧题:(周)吴起 司马法,(周)田和 尉缭子,(周)尉缭 三略,旧题:(秦)黄石公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李靖 以上各书收于在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颁布武经七书中。 握奇经,旧题:上古风后 孙膑兵法,(周)孙膑 将苑,旧题:(蜀漢)諸葛亮 三十六计,(清)张联甲 武經總要,(宋)會公亮 何博士备论,(宋)何去非 百战奇略,(明)刘基 火龍神器陣法,(明)焦玉 | 武經總要,(宋)會公亮 何博士备论,(宋)何去非 百战奇略,(明)刘基 火龍神器陣法,(明)焦玉 武備志,(明)茅元儀 甲陽軍鑑,(日本) 五轮书,(日本)宫本武藏 萬川集海,(日本) 斗战经,(日本)反驳《孙子兵法》的书 西方古代军事著作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 亚历山大远征记 高卢战记,恺撒 现代军事著作 《军事战略》,索科洛夫斯基 《曾胡治兵语录》,蔡锷 《论持久战》,1938年,毛泽东 《超限戰》(1999年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作者:喬良、王湘穗) 《战争论》,克劳塞维兹,1780年-1831年 |
反衛星武器攻擊人造衛星。 反艦武器攻擊水上的船艦。 攻擊潛水艇等水中目標。 反坦克戰是以坦克及裝甲車為目標。 是以地區為目標,使地區不安全,不適合敵方使用或旅行。 步兵支援武器用來攻擊各種對步兵的威脅。 歷史 武器是人類技術發展的量化方式之一。原始人類的武器主要來源於自然界,即樹枝、石頭、獸牙等較為鋒利的東西,而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利用冶金術製作出更堅硬更高殺傷力的金屬兵器。 科學家曾觀察到黑猩猩將物體作為武器的應用,猜測早在五百萬年前,人類就開始使用武器。然而,這無法用實物證實,因為木製武器和未成形的石頭都不會留下明確的遺物。 已發現最早可明確定義的武器是Schöninger矛,一共發現八根,並用木製的甩桿製成,年齡超過30萬年。在肯尼亞圖爾卡納的纳塔鲁克發現,此地點在大約10,000年前許多人類的骨骼可能會出現頭、頸、肋骨,膝蓋和手有重大創傷性損傷的證據,包括埋在骨頭中的黑曜石射彈,可能在兩個群體之間發生衝突的情況下,由箭頭和其他武器造成,但是也對纳塔鲁克戰爭的這種解釋受到挑戰。 古代武器最早是用於對動物的狩獵活動中,連同人類與人類彼此之間的衝突中。從人類的最早痕跡決定於現代的文明,武器已經是一個人類發展的方面。在現代,武器發展大致上已經與科技的發展同步。 在遠古的時代,從人性的破曉,透過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明,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火藥武器之廣大發展,武器主要是使用者個體力量上的延長,本質上武器彌補人類身體的缺乏與弱點。雖然在遠古的時代中被做出來的許多武器是鋼,但是,木製的也非常普遍。 歐洲自文藝復興時期起開始在戰爭中使用槍支,槍支也是16世紀到19世紀期間日益重要和有效的武器,在美國南北戰爭時開始使用機槍和鐵甲艦,這也是現在常用的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因為線膛火砲的出現,榴彈砲能夠摧毀要塞磚石和其他防禦工事,這也造成當時的軍事事務變革。軍用飛機及坦克車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明的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工業化戰爭的開始,而像化學武器及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開始出現。軍用技術繼續的進步,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原子彈結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冷戰時代,美國及蘇聯二國的核武競賽及相互保证毁灭,若全面展開核戰爭,不會有人存活,因此每個國家及其盟友不斷企圖在核軍備領域上發展,但核武的目的只是為了嚇阻對方,實際的戰爭仍然是利用非核子的傳統武器,進行區域性的有限度戰爭。 法令管制 許多武器的製造、擁有、交易及使用都是受管制的,可能是受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甚至是國際條約的管制。 這類的管制有: 正当防卫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法律 軍備控制條約 外层空间条约 核不擴散條約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生物武器公約 生命期問題 不同文化對於武器的生命期定義有很大的差異,在歷史上也是如此。而不再使用的武器如何處理也有許多的不同。 美軍對於不再使用的武器及炸彈(包括一般炸彈、未爆炸弹药、地雷及化學武器),在1919年起到1970年之間是用海洋傾倒的方式處理。倒到墨西哥灣的武器曾被沖到佛羅里達海岸。德州-路易士安州離岸的石油平台更增加發現這些武器的機率。漁夫也將棄置在馬薩諸塞灣處的武器帶到馬薩諸塞州的各城鎮。 武器贸易条约 《武器贸易条约》于2013年4月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并于2014年12月24日正式生效。截止到12月24日,共有超过130个国家签署该条约,其中包括世界最大军火输出国美国(但美国尚未批准该条约)。作为一个规范国际间武器贸易的多边协定,该条约限制了八类常规武器(作战坦克、装甲战车、大口径火炮系统、戰鬥機、攻击直升机、军舰、导弹和导弹发射器、小武器和轻武器)的运输,针对其国际贸易制定了共同标准,“以防止和消除常规武器非法贸易并防止其转作他用”。 根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2014年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武器贸易条约》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其体现了国际人道法精神,即“承认各国有义务尊重并确保尊重国际人道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条约》的通过为全球武器转让奠定了一个框架,有利于遏制武器滥用或非法利用。“《武器贸易条约》要求出口国确保他们的武器将不能被用来违反武器禁运,助长冲突,推动恐怖主义或卷入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或人权法的行动”。 目前中国还未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军事专家尹卓指出,中国的担忧主要在于害怕美国等军事大国在履行条约过程中“搞特殊化”。“《武器贸易条约》限制武器流入战乱地区的关键在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是否按条约规范他们的武器贸易行为。”因此,中国将根据条约是否有利于国家安全考虑是否加入。 傳說或虛構武器 軒轅劍 雷公鞭 干將莫邪 芭蕉扇 風火輪 乾坤圈 混天綾 火尖槍 方天畫戟 青龍偃月刀 丈八蛇矛 三尖兩刃刀 如意金箍棒(天河定底神珍鐵) 九龍神火罩 九齒釘耙(上寶沁金鈀) 降妖寶杖 血滴子 埃癸斯(神盾) 永恆之槍 勝利之劍 雷神之鎚 格拉墨 提爾鋒 米斯特汀 繁弱 | 分類 冷兵器和熱兵器 武器類型可以依照火藥的使用與否而區分為冷兵器和熱兵器。 冷兵器是只利用物理手段、不使用化学反应和原子能产生攻擊力的武器,例如:刀、劍、斧、矛等,一般是傳統格斗武器,在近代戰爭中因火器的普及及使用技術的進步而不再是軍隊中的主力,但並非就此消失。冷兵器中也包括一些用物理方式、不使用燃料推進的远射武器(比如弓、弩、弹弓、吹箭、气枪、投石機等)、質量投射器(例如磁軌砲等)和能量武器(比如声波武器等)。 熱兵器也稱火器,是指利用推进药(比如火药)以及爆炸物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化学能产生打击力的武器,包括:手榴彈、枪械、火砲、飛彈及地雷等。 熱兵器依然有著各種技術上難以克服的缺點,例如:使用熱兵器時因為火藥的化學作用所產生的巨大聲音(聲爆)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現代化軍隊中仍然不乏冷兵器的身影以及運用。因時代的演進而結合了高科技的材質與鍛造技術,現代冷兵器的威力與強度已非中古世紀時所能比擬的。 依使用者 武器可以依使用的人或是單位來分類。 或是輕兵器:設計給個人使用。 輕型武器:個人可攜型武器,但需要幾個人才能操作。1997年由聯合國政府專家小組最早的定義是:「重機槍、手持的下掛式或固定式榴弹发射器、可攜型高射砲、可攜型反坦克砲、無后坐力炮、反坦克導彈的便攜式發射器和火箭系統、便携式防空导弹(肩射飞弹,MANPADS)及口徑少於100毫米的迫擊砲」。 重武器:一般是指比輕型武器要大,固定的或是自推進的爆炸性武器。 步兵支援武器:比個人武器大,需二三個人才能正常運作。 設防武器(Fortification weapons):裝設在固定設施內,或是主要為設防使用,多半是大口徑的。 山區武器:主要用在山區或是一個惡劣的環境,包括為傘兵修改的現有武器。 車輛武器:任何可以裝在戰鬥車輛上的武器。 列車炮:設備裝置在軌道車輛上,包括裝甲列車。 :裝設在飛機、直昇機或是其它飛行器上的武器。 海軍武器:裝在船或潛水艇上的武器。 太空武器:設計在太空中使用,或是從太空中發射。 軍用機器人:可以在少數人為介入(甚至沒有人為介入)的情形下達成軍事任務。 依機能 武器可以依其架構及運作原理來分類。 反物質武器是理論上存在的武器,利用物質和反物質的結合來製造爆炸。 弓箭類武器利用弦及彎曲的固體來發射拋射物。 暗器 砲是將拋射物長距離發射的火器。 生化武器會散播生物製劑,造成疾病或是傳染病。 化學武器是以化學的方式,使人員中毒、死亡或是影響其戰鬥力。 利用集中某種能量(如雷射或是音速)來攻擊。 利用物理性的爆炸來產生震盪爆炸或擴散彈片。 槍械利用化學能來發射彈藥。 是用作武器的日常物品,例如撬棍和菜刀。 燃燒彈利用火來造成破壞。 非致命性武器設計目的只造成人員受傷,不以致命為目的。 用磁場來推進彈丸或是使粒子束聚焦。 是近距離攻擊用的武器 導彈是發射後可以導引到目標的火箭。 核武器利用放射性物質來產生核分裂及/或核融合爆炸。 原始武器是沒有(或是很少)用到技術或是工業零件的武器。 遠程武器和近戰武器不同,可以攻擊遠距離的目標。 火箭是用化學方式發射拋射物的武器。 特攻兵器配合作戰人員願意同歸於盡的意願來進行攻擊。 氣候武器是未來式武器,操控氣候以達到攻擊。 依目標 武器可以依其攻擊的目標來分類 針對飛行的導彈和飛行器。 反設防武器是針對敵方的設施。 目的是要攻擊個人或一群人。 反輻射飛彈瞄準電磁輻射源,尤其是雷達發射器。 反衛星武器攻擊人造衛星。 |
自然智能 能認識植物、動物和其他自然環境(如雲和石頭)的能力。自然智能強的人,在打獵、耕作、生物科學上的表現較為突出。 自然智能应当进一步归结为探索智能。包括对于社会的探索和对于自然的探索两个方面。 實踐方式 過去的多元智能發展主要集中在幼兒園,因為教育專家及官員認為,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應該由小做起,並慢慢推廣至其他層面。然而,廣義來說,多元智能理論的框架不單能在小學及幼稚園的層面推廣,在中學、大學、甚至研究院或在職培訓也是合適。在華人地區已有教育組織陸續將多元智能理論推廣及實踐於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所、企業等層面。近年不少國際MBA的課程都加入了創意思維的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新時代的適應力和創意方面的開發。這正正就是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其中一個範疇。 由於多元智能理論有助老師從學生的智能分布去更瞭解學生,中小學通常將理論用於兩方面: 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發掘資優學生,並進而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使他們茁壯成長; 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扶助有問題的學生,並採取對他們更合適的方法去學習。香港現時有幾家中學,容許部份語文能力較低的學生利用錄像來交功課。 然而,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每一位學生都需要伯樂。於華人地區之教育組織及教育工作者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應擴及各層面的學校老師和教授及學生家長,運用實務且生活化的多元智能觀念來了解每一位學生,透過陪伴、觀察、多元智能測驗評量及經設計的智能課程活動等方式,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智能和天賦,繼而運用多元智能教學法因材施教,鍛鍊並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多元智能表現,輔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智能有效學習、探索生涯發展方向(例如科系及職業),據以實踐西方之多元智能理論及東方因材施教之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注釋 文獻 張湘君、葛琦霞 編著,(2001),“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天衛文化,台北市,台灣。 Burke, Kay. (1999), "The Mindful School: How to Assess Authentic Learning", (3rd ed.), 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USA. ISBN 1-57517-151-1 參見 情緒智商 有關腦部創傷病人的智能研究成果,請參見奧利佛·薩克斯。 外部連結 Multiple Intelligences: Gardner's Theory. - ERIC Digest.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Project SUMIT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e-learning - MIapp project 吉思維GeniusWay華人地區推廣多元智能教育組織 | intelligences,簡稱MI)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霍華德·加德納() 於1983年所提出的教育理論。出自其著作《心智的架構》(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內。多元智能理論是現代教育界中最常採用的理論之一,其應用層面及範圍亦非常廣泛。 概要 按照加德納的理論,「多元智能」應包含以下八個情態範疇(modality) : 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 邏輯數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肢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音樂智能(Musical/Rhythmic) 人際關係智能(Inter-personal/Social) 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自然辨識智能(Naturalist,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 加德納認為,每一個人都賦有這八種智能,分別在於每個人在各種智能範疇中都有其強項及弱項,而他相信每種智能,都可以透過持續的學習或訓練,從而到達一定的水平。當一個人在某一個範疇有超越一般人的表現,廣義上可介定為「資優」;反之,若在某一個範疇的表現被一般人為落後,廣義上亦可介定為「稍遜」,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去強化基本能力,或者引導學習者以其強項去補缺本身的弱項部份。加德納還特別強調,強化學習者較弱的範疇,是通過正面的方式去處理,而非傳統上採用責罰的方式去為難學習者。 各種智能簡述 語言智能 包括口頭語言運用及文字書寫的能力,把句法、音韻學、語義學、語言實用學結合並運用自如。這類人在學習時是用語言及文字來思考,喜歡文字遊戲、閱讀、討論和寫作。 空間智能 空間智能強的人對於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敏感性很高,能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這類人在學習時是用意象及圖像來思考的。 空间智能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能和抽象的空间智能两种能力。形象的空间智能为画家的特长。抽象的空间智能为几何学家特长。建築學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間智能都擅長。 邏輯數理智能 從事與數字有關工作的人特別需要這種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智能。他們學習時靠推理來進行思考,喜歡提出問題並執行實驗以尋求答案,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即使他人的言談及行為也成了他們尋找邏輯缺陷的好地方,對可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 肢體動覺智能 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這類人很難長時間坐著不動,喜歡動手建造東西,喜歡戶外活動,與人談話時常用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他們學習時是透過身體感覺來思考。 音樂智能 音樂智能強的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較具敏感性。在學習時是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 人際關係智能 這類人對人的臉部表情、聲音和動作較具敏感性,能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他們比較喜歡參與團體性質的活動,較願意找別人幫忙或教人如何做事,在人群中才感到舒服自在。他們通常是團體中的領導者,靠他人的回饋來思考。例如:卡內基、黑幼龍、羅斯福。 自省智能 內省智能強的人能自我瞭解,意識到自己內在情緒、意向、動機、脾氣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他們會從各種回饋管道中瞭解自己的優劣,常靜思以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愛獨處,以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 内省智能可以划分两个长层次:事件层次和价值层次。事件层次的内省,指向对于事件成败的总结。价值层次的内省,将事件的成败和价值观联系起来自审。 自然智能 能認識植物、動物和其他自然環境(如雲和石頭)的能力。自然智能強的人,在打獵、耕作、生物科學上的表現較為突出。 自然智能应当进一步归结为探索智能。包括对于社会的探索和对于自然的探索两个方面。 實踐方式 過去的多元智能發展主要集中在幼兒園,因為教育專家及官員認為,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應該由小做起,並慢慢推廣至其他層面。然而,廣義來說,多元智能理論的框架不單能在小學及幼稚園的層面推廣,在中學、大學、甚至研究院或在職培訓也是合適。在華人地區已有教育組織陸續將多元智能理論推廣及實踐於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所、企業等層面。近年不少國際MBA的課程都加入了創意思維的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新時代的適應力和創意方面的開發。這正正就是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其中一個範疇。 由於多元智能理論有助老師從學生的智能分布去更瞭解學生,中小學通常將理論用於兩方面: 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發掘資優學生,並進而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使他們茁壯成長; 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扶助有問題的學生,並採取對他們更合適的方法去學習。香港現時有幾家中學,容許部份語文能力較低的學生利用錄像來交功課。 然而,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每一位學生都需要伯樂。於華人地區之教育組織及教育工作者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應擴及各層面的學校老師和教授及學生家長,運用實務且生活化的多元智能觀念來了解每一位學生,透過陪伴、觀察、多元智能測驗評量及經設計的智能課程活動等方式,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智能和天賦,繼而運用多元智能教學法因材施教,鍛鍊並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多元智能表現,輔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智能有效學習、探索生涯發展方向(例如科系及職業),據以實踐西方之多元智能理論及東方因材施教之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注釋 文獻 張湘君、葛琦霞 編著,(2001),“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天衛文化,台北市,台灣。 Burke, Kay. (1999), "The Mindful School: How to Assess Authentic Learning", (3rd ed.), SkyLight |
發展心理學可以依據發展的階段再細分如下: 幼兒心理學 兒童心理學 青年心理學 老年心理學 其中,兒童心理學是發展心理學最主要的內容,因此狹義的發展心理學為兒童心理學; 而廣義而言,發展心理學包含了動物心理學、民族心理學等等。 近年,由於對胎兒期及壯年期的研究增加,開始有這兩個類別的專門研究出現。 歷史 在兒童心理學還沒有正式獨立出來之前,盧梭所寫的《愛彌兒》是公认第一本有關研究兒童心理較詳盡的著作,這是一本兒童教育著作。 許多理論觀點都試圖解釋「發展」是什麼。而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有讓·皮亞傑的發展階段論、利維·維谷斯基的社會關係論、以及資訊處理架構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amework)。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列表 智力理論 讓·皮亞傑 哈沃德·加德納 奧利佛·薩克斯 情緒智商 約翰·梅爾 丹尼爾·高爾曼 最近发展区 利維·維谷斯基 資訊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西摩爾·派普特(亦參考Logo程序设计语言) 理论 讓·皮亞傑:认知发展理论 劳伦斯·柯尔伯格: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杰罗姆·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利維·維谷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Social Contextualism)/ 近側發展區間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約翰·鮑比、哈利·哈洛、瑪麗·愛因斯沃斯:依附理論 爱利克·埃里克森:埃里克森社会心理發展阶段 | Contextualism)/ 近側發展區間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約翰·鮑比、哈利·哈洛、瑪麗·愛因斯沃斯:依附理論 爱利克·埃里克森:埃里克森社会心理發展阶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心理發展 伊萬·巴甫洛夫:古典制約 史金納:操作制約 愛利克·埃里克森 社會心理發展 各个阶段 婴儿期 0-1岁 信任对不信任。 此時的重要他人為照顧者,最主要為母親,若是發展順利,將會產生「對人信任、有安全感」的特徵。 幼儿期 1-3岁 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此階段的發展將決定人的個性是活潑、大方、自信,抑或是對自己感到羞怯怀疑。 此時的重要他人為父母,若是發展順利,即能依社會的要求表現出具有目的性的行為。 童年早期 3-6岁 自发自动对退缩愧疚。此時的重要他人擴大為家人,若是發展順利,將能使人具備責任感、能主動且有方向的做事。 童年晚期 6-12岁 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在學齡前,兒童的接觸範圍到達學校老師及同學,也包含了住家附近的鄰居,這些皆屬於童年晚期的重要他人。而若是發展順利,將能使兒童在未來有正確的待人處事之觀念及能力。 青春期 12-20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是人類發展中最重要的時期之一,此時的重要他人更擴大包含了同儕及崇拜對象,如偶像等等。若是發展順利,將能避免角色混淆的情形發生,能有較完整的自我認同觀念。 成年早期 20-35 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影響成年早期的重要他人多了親密好友及伴侶,若是發展順利,將能較為輕鬆地與他人產生親密感,否則可能會對他人產生疏離感,並有孤獨的感受。 |
BSD License The 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LGPL) The Mozilla Public License (MPL) The Eclipse Public License 意義與歷史 自由軟體的英文為「」。在英文里「」一詞有「自由」、「免費」的雙重含意,对于如何区分自由軟體()和免費軟體(),自由軟體運動社区的創始人——-{zh-hans:理查德·斯托曼; zh-hant:里查·史托曼;}-做出了以下的定義:“自由軟體的重點在於自由權,而非價格。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概念,你應該將「free」想成是「言論自由」()一词中的含义,而不是「免費啤酒」()一词中的含义。”自由軟體代表用户可以自由地运行、拷贝、分发、学习、修改并改进该软件。自由软件的定义可以追溯至GNU宣言。 大部分自由軟體都在互聯網上自由發佈,往往不收取任何費用。一些或是以離線實體的方式發行,有時會酌情收取的費用(例如:工本費和運輸費),而人們可用任何價格來販售這些軟體。所以,自由軟體也可以是商業軟體:因為自由软件许可证并不限制販賣軟體或者提供商业服务,这些并没有違反例如GPL等自由軟體许可证。因此,“自由软件”是关乎自由的问题,与价格无关,软件如何定价并不影响它是否被归类为自由软件。 自由軟體的定義 自由軟體基金會(FSF)對自由軟體的定義首次於1989年發表。這份定義後來被布魯斯·裴倫斯(Bruce Perens)改寫為《Debian自由软件指导方针》。 根據斯托曼和自由軟體基金會(FSF)的定義,自由软件赋予使用者四种自由: 自由之零:不论目的为何,有使用该软件的自由。 自由之一:有研究该软件如何运作的自由,并且得以修改该软件来符合使用者自身的需求。取得该软件之源码为达成此目的之前提。 自由之二:有重新散布该软件的自由,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藉由散布自由软件来敦亲睦邻。 自由之三:有改善再利用该软件的自由,并且可以发表修訂後的版本供公众使用,如此一来,整个社群都可以受惠。如前项,取得该软件之源码为达成此目的之前提。 如果一软件的使用者具有上述四种权利,则该软件得以被称之为「自由软件」。也就是说,使用者必须能够自由地、以不收费或是收取合理的散布费用的方式、在任何时间再散布该软件的原版或是改写版,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使用。如果使用者不必问任何人或是支付任何的许可费用从事这些行为,就表示其拥有自由软件所赋予的自由权利。 自由軟體不是沒有版权 大部分的自由軟體可以无需费用自由获取,並且它的原始碼可以自由修改並散佈,但它並不是沒有版权。版权是當某項作品完成時就自然產生了,不需申請或註冊,而其内涵通常包括署名、发表(公开)、授予他人使用等权利。如合法享有著作权者无条件放弃所有著作权,则该作品就被“释入公有领域”。需要注意的是,被释入公有领域后,原著作权持有者就无法再对其他人如何使用该作品施加任何法律上的限制。因此科技巨头可以合法地使用该等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例如制作新软件),而该等二次创作品则在法律上享有完整的著作权,不受原著作权持有者的支配。 这并不符合自由软件的定义。自由软件必须能将“自由”无限传承下去。因此自由软件并未“释入公有领域”,而是将“传承自由属性”作为一项允许他人使用自由软件的条件。如任何人使用了自由软件二次开发的软件未向他人开放原始码,则其对该自由软件的二次开发,即属违反著作权法。因此,自由軟體在法律上并未放弃著作权,而是订明了若干“自由”的定义,并要求使用者如欲行使这些自由,必须对衍生作品維持相同授權。 相反的例子是非自由软件(封闭软件)。如果,當使用者付费購買或者免费获得某套軟體時,所得到的只是“使用權”,使用者必須接受該軟體的软件许可证才能使用這個軟體;而许可证列明軟體的原作者則仍然保有修改权,未经原作者同意进行修改属违反许可证之行为,则该等软件属于封闭软件。请注意,自由软件也有许可证,常见的如GNU通用公共许可证,但这些许可证不会限制你获取原始码或者限制你修改软件,唯一的要求是你对修改后的软件必须应用同样的或更宽松的许可证。即你修改后形成的新软件,其他人也可以获取其原始码并修改,你不得限制他们这样做,否则你当初的修改行为就因不符合GNU通用公共许可证而构成侵犯(之前参与编写这个软件的人所享有的)著作权。 自由軟體不使用封閉格式 封閉軟體通常會使用專屬的封閉格式,并且不允许使用者分发,這極大地限制了使用者的自由。而自由軟體則完全不同,由於自由軟體的原始碼是公開的,所以它所使用的任何格式都是透明的。自由軟體永遠不會只发布專屬的封閉格式软件來限制使用者修改的自由。 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 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是理查德·马修·斯托曼。他被人稱為「最後的真正黑客」,他認為一個好的軟體,应该自由自在地讓人取用。軟體不應該拿來做為相互傾軋、剝削的工具。所以他起草GNU通用公共许可证來保障自由軟體的自由,並創辦了自由軟體基金會來貫徹他的理念。领袖们有时被称作终身仁慈独裁者。 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 最早的開放源代碼定義是在1998年創建,來自Debian自由软件指导方针。虽然大多數的開放原始碼軟體同時也是自由軟體,但是,GNU项目认为“开源”这个词并没有抓住自由软件的真正涵义,容易让人过于着重軟件的质量、流行与成功而忽视或抛弃自由软件精神的道德观和社会价值,力主自由软件是一个道德底线。 FreeBSD、OpenBSD以及NetBSD的社群人员往往認為「Copyleft」是一種對自由的過度限制,是一種自由的侵害,因此他们倾向于使用较为宽松的BSD、MIT类似的协议,然而这类协议因为缺少相关的说明并不能避免其成果被专利流氓利用。一些公司/群体为了避免专利流氓的侵害而且也不想使用例如GPLv3、MPL2.0等Copyleft协议的情况下会选择使用Apache2.0协议。 对于BSD、MIT这类较为宽松的自由软件协议,GNU项目认为这是对专有软件的松懈()和宽容式(),因为这些协议不能避免其衍生作品成为限制用户自由的专有软件,一旦你允許他們這麼做,那麼你就無法捍衛其他人的自由了。,例如FreeBSD在PlayStation 4系统软件的使用以及BSD的TCP/IP协议栈在专有软件的使用等。 形式上的差異 开源软件與自由軟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要符合开源软件定义的软件就能被称为开源软件。而自由软件有比開源软件更严格的概念,因此所有自由软件都是开放源代码的,但不是所有的開源软件都能被称为「自由」。但一般,绝大多数开源软件也都符合自由软件的定义。 兩者內涵的差異 開放原始碼作用是,使用开放的开发方式,儘可能的使軟件最佳化,而自由軟件則將尊重用户自由作為道德標準。 如果說「自由軟體」會引起誤解,(因為英文「」一詞有「自由」、「免費」的雙重含意),那麼「開放原始碼」的名字则會引起的誤解則更多。“开源”很容易讓人认为是-{只}-要把原始碼「公開」出來就算是开源了,即“你可以看到源代码”。但是如果使用者的自由仍然得不到尊重,那麼即使公開原始碼也沒有意義。有的軟體公司只是為了想找使用者幫它除错、吸收社區貢獻的功能,這樣子會破壞了自由軟體的原意。一个例子是Tivo公司生产的机顶盒。虽然它基于GNU/Linux,TiVo公司也按照许可证发布了源代码,但是却禁止用户在机顶盒上运行自己的程序,或重新安装系统。 自由軟體的原意就是要給予使用者運用軟體的自由,這個『自由』就是自由軟體的精神所在。但是一些商業化開放的原始碼卻故意忽略了這個最重要的精神,反而無法讓使用者體認到『自由』的真意,那麼开源這一個替代自由軟體的辭句反而把自由的原意除去了。 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理查德·马修·斯托曼很反對人們把開放原始碼和自由軟體混為一談。。 | 4系统软件的使用以及BSD的TCP/IP协议栈在专有软件的使用等。 形式上的差異 开源软件與自由軟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要符合开源软件定义的软件就能被称为开源软件。而自由软件有比開源软件更严格的概念,因此所有自由软件都是开放源代码的,但不是所有的開源软件都能被称为「自由」。但一般,绝大多数开源软件也都符合自由软件的定义。 兩者內涵的差異 開放原始碼作用是,使用开放的开发方式,儘可能的使軟件最佳化,而自由軟件則將尊重用户自由作為道德標準。 如果說「自由軟體」會引起誤解,(因為英文「」一詞有「自由」、「免費」的雙重含意),那麼「開放原始碼」的名字则會引起的誤解則更多。“开源”很容易讓人认为是-{只}-要把原始碼「公開」出來就算是开源了,即“你可以看到源代码”。但是如果使用者的自由仍然得不到尊重,那麼即使公開原始碼也沒有意義。有的軟體公司只是為了想找使用者幫它除错、吸收社區貢獻的功能,這樣子會破壞了自由軟體的原意。一个例子是Tivo公司生产的机顶盒。虽然它基于GNU/Linux,TiVo公司也按照许可证发布了源代码,但是却禁止用户在机顶盒上运行自己的程序,或重新安装系统。 自由軟體的原意就是要給予使用者運用軟體的自由,這個『自由』就是自由軟體的精神所在。但是一些商業化開放的原始碼卻故意忽略了這個最重要的精神,反而無法讓使用者體認到『自由』的真意,那麼开源這一個替代自由軟體的辭句反而把自由的原意除去了。 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理查德·马修·斯托曼很反對人們把開放原始碼和自由軟體混為一談。。 自由软件与免费软件 自由及开放源代码软件列表 免費軟體()是一種不須付費就可取得的軟體,但是通常有其他的限制,使用者並沒有使用、複製、研究、修改和分發的自由。該軟體的原始碼不一定會公開,有些免费软件即使所谓开源但是因为有會限制用户软件自由如限制用户修改重分发或者限定/限制特定人群使用等行为的限制性条款存在并不是自由软件。 Tivo化 是一种限制软件自由的行为,即通过检测可执行文件签名,禁止用户安装或运行修改后的可执行文件,这种行为被 Richard Stallman 称为“专制暴君”()。这个名字源自于Tivo公司在其数字视频录像机的产品中使用了GNU和Linux内核的源码但是其从设计上限制了用户的软件自由,用户不能在其产品上自由运行和使用修改后的系统。因此自由软件基金会出版了GPLv3,GNU项目软件的授权协议也随之升级,然而因为各种因素很多Linux内核开发者对升级表示反对。 数字限制管理 数字限制管理()或数字限制机制()是自由软件社群对数字版权管理的一种讽刺性说法,因为这种行为限制了用户的软件自由权利。自由软件基金会针对此种从设计上就限制用户软件自由的行为发起了Defective By Design运动。 JavaScript陷阱 JavaScript陷阱()指用户在浏览器中使用专有软件却毫不知情的现象,RMS在GNU项目网站上给出了具体的定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NU项目创造了提供探测并拦截用户访问的网页上非自由、非平凡的JavaScript功能的给重视软件自由的用户使用。一些自由软件社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也作出了一些努力,例如由自由软件基金会支持的为此专门成立了行动小组。 參見 :理查德·斯托曼选集 Copyleft GNU GNU宽通用公共许可证 理查德·马修·斯托曼 GNU/Linux 開放原始碼 Linux的採用 自由開源軟體列表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許可證比較 海盜黨 分享主義 参考文献 |
創造力研究者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获得者 麦克阿瑟学者 香港教育學院榮譽博士 美國哲學會會士 紐約大學教師 哈佛学院校友 21世紀美國心理學家 |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 美国管理学家 智力研究者 創造力研究者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获得者 麦克阿瑟学者 香港教育學院榮譽博士 美國哲學會會士 紐約大學教師 |
4月2日——姜永勳,韓國外交官 4月3日——艾迪·墨菲,美国电影演员 5月6日——乔治·克鲁尼,美国电影演员 5月10日——李力持,香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 5月29日——吳百納,英國外交官及「中國通」 6月9日——迈克尔·J·福克斯,美国电影演员 6月18日—— 趙傳,台灣歌手 6月21日——佐科·维多多,现任印尼总统 7月1日——戴安娜,威爾斯王妃(1997年逝世) 7月2日——蔣志光,香港男藝人及前歌手 7月10日——张学友,香港歌手、演员 7月14日——畢華流,香港作家,遊藝專家 7月23日——張琼瑤,香港政治人物 7月28日——庾澄慶,台灣歌手 8月4日——巴拉克·奥巴马,美国总统 9月1日——江蕙,台灣歌手 9月2日——黃秋生,香港演員 9月4日——黃日華,香港演員 9月19日——安德尊,香港演員 9月25日——劉錫賢,香港演員 9月27日—— 劉德華,香港歌手、演員 林迪安,香港武術指導、武打演員 10月2日——王如玄,台灣律師,行政院勞委會主委,2016中國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 10月15日——牛佬(文啟明),香港著名漫畫家 11月1日——王瑞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治人物 11月19日——梅格·瑞安,美国电影演员 11月24日——达基尤丁·哈山,马来西亚政治人物、马来西亚首相署部长,伊斯兰党党员 12月3日——李开复,计算机科学研究者 12月7日——林夕,香港填詞人 12月10日——歐瑞偉,香港男演員及武術指導 12月14日——林超榮,香港演員、編劇、傳媒、創作人 12月21日——吳鎮宇,香港男演員 逝世 诺贝尔奖 物理:罗伯特·霍夫史达特(Robert Hofstadter)和鲁道夫·穆斯堡尔(Rudolf Mössbauer) 化学:梅尔文·卡尔文(Melvin Calvin) 生理和医学:乔治·冯·贝凯希(Georg von Békésy) 文学: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 和平:达格·哈马舍尔德 奥斯卡金像奖 (第34届,1962年颁发)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杰洛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西城故事》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麦克西米伦·谢尔(Maximilian Schell)《纽伦堡审判》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索菲娅·罗兰(Sophia Loren)《两个女人》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乔治·蔡克利斯(George | 8月13日——柏林墙开建。 8月15日——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正式通车运营。 9月 9月1日——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9月18日——联合国DC-6号班机在北罗得西亚坠毁,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等15人遇难 9月19日——台灣發生主張台灣獨立的蘇東啟案。 9月27日——塞拉利昂加入联合国 10月 10月23日——台灣證券交易所成立,並於1962年2月9日正式開業。 10月27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毛里塔尼亚加入联合国。 10月30日——苏联制造的氢弹沙皇炸弹在北冰洋新地岛试爆,成为人类史上威力最大的一颗炸弹。 10月31日——斯大林的尸体被移出列宁墓;國軍歷史文物館揭幕。 11月 12月 12月1日——台灣第一座核子反應爐建成。 出生 1月16日——馬榮成,香港漫畫家。 2月27日——德永英明,日本音乐人。 3月21日——洛塔尔·马特乌斯,德国足球运动员 3月27日——松本孝弘,日本音乐人。 4月2日——姜永勳,韓國外交官 4月3日——艾迪·墨菲,美国电影演员 5月6日——乔治·克鲁尼,美国电影演员 5月10日——李力持,香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 5月29日——吳百納,英國外交官及「中國通」 6月9日——迈克尔·J·福克斯,美国电影演员 6月18日—— 趙傳,台灣歌手 6月21日——佐科·维多多,现任印尼总统 7月1日——戴安娜,威爾斯王妃(1997年逝世) 7月2日——蔣志光,香港男藝人及前歌手 7月10日——张学友,香港歌手、演员 7月14日——畢華流,香港作家,遊藝專家 7月23日——張琼瑤,香港政治人物 7月28日——庾澄慶,台灣歌手 |
& Navigating) 讓使用者用最自然的直覺去操作介面,如蘋果開創的圖形化作業系統,還有電腦輔助設計系統都屬此類型的設計。 搜尋瀏覽型(Exploring & Browsing) 使用者依此系統搜尋資訊,如google等搜尋引擎及入口網站。 物件型概念模型 物件導向的概念模型將重點放在處於某些特定背景情境下使用的特定物件,它往往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極為類似。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Human-Centered Computing Education Digital Library 人機介面互動設計趨勢 人機介面-電子工程專輯 参见 人机工程学 用户界面 交互设计 游戏 | 人機介面 MMI: man–machine interface或人機互動介面(或)大量運用在工業與商業上,簡單的區分為「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兩種。輸入指的是由人來進行機械或設備的操作:如把手、開關、門、指令 (命令)的下達或保養維護等;而輸出指的是由機械或設備發出來的通知:如故障、警告、操作說明提示等。好的人機介面會幫助使用者更簡單、更正確、更迅速的操作機械,也能使機械發揮最大的效能並延長使用壽命。而目前市面上所指的人性化介面則多是狹義的指在軟體人性化的操作介面上。 互動模式 互動(Interaction)至少包括兩個要素,一個是使用者(User),一個是系統。 Norman的互動模式 在人機互動的領域裡,Norman的互動模式或許是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模式了,Norman的互動模式被區分成兩個主要的階段:「執行」(Execution)和「評估」(Evaluation),還可以進一步被區分成七個部份: 訂立目標 組成意圖 標明行動順序 執行 觀察系統 詮釋系統狀態 評估 其實以電腦而言,電腦互動主要意義是以使用者為考量,而不是從設計者的概念模型去切入,如何讓使用者能控制系統的順序、速度,怎麼注意資訊,都是人機互動中所關心的。人機互動的關鍵在於使用者瞭解了電腦能替我們做些什麼,及如何處理資訊,我們就可將大部份時間放在「人」的身上,而不是技術領域,所以一個成功的互動系统指人們告訴電腦如何去工作,而不是在技術上打轉。 電腦界面的設計不光是單向的,而是設計者必須重視使用者的回饋,並且進行調整,運用適當的設計,比如美工圖案選單或是簡易的操作,讓使用者可以輕鬆的滿足自己的需求,有效率的執行工作,才能讓機器發揮最大的功能。 概念模型 設計者或其他相關工程人員,所共同設計的操作介面稱為概念模型。使用者並無法直接與設計者進行對話,也鮮少透過說明書準確而有效地了解設計者的概念;透過與介面的互動,進而對該設計產品的功能及操作所形成的了解,則稱為使用者對於該產品所形成的心智模型。一般而言,使用者的心智模型是在使用中自然逐步形成的,同時,藉由與系統不斷地互動,使用者會不斷修正其心智模型。如果到了最後,使用者的心智模型與設計師的概念模型能一致或相當接近,那麼,介面設計就算是相當成功了。 概念模型可分為依據活動所設計或物件所設計的兩種導向。想要設計出具有使用性的介面,必須要了解活動的類型,以及人們在目前的工具中發生了什麼問題。 |
zh-tw:班·柏南奇;}-,美國經濟學家,第14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57年:許純美,台灣媒體名人 1957年:史蒂夫·布希密,美國男演員、導演、編劇、監製 1959年:莊靜而,香港女演員 1961年:王維基,香港城市電訊有限公司、香港寬頻聯合創辦人兼董事局主席 1961年:哈利·葛瑞森-威廉斯,英國作曲家 1963年:尤勇智,中國男演員 1964年:hide,日本吉他手、視覺系先驅者(1998年逝世) 1967年:織田裕二,日本演員、歌手 1967年:傑米·福克斯,美國演員、歌手、鋼琴家 1968年:楊麗菁,台灣演員 1969年:木拉提·納斯洛夫,俄羅斯維吾爾族流行歌手(2007年逝世) 1969年:石川英郎,日本聲優 1969年:托尼·库兰,蘇格蘭演員 1970年:于正昇,台灣配音員 1970年:武文賞,越南政治人物,現任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 1970年:格琳德·卡爾滕布魯納,奧地利登山家 1971年:朴軫永,韓國男歌手、音樂製作人、經紀公司創立者 1973年:邱彥翔,台灣藝人 1976年:利昂涅爾·白耶,瑞士電影導演 1980年:蘇麗文,台灣跆拳道選手 1980年:黃宗澤,香港演員、歌手 1980年:妻夫木聰,日本男演員 1981年:楚宣,台灣女演員 1981年:張勝祖,韓國男演員 1981年:-{zh-hans:艾米·李;zh-hk:艾米·李;zh-tw:艾米·李;}-,美國歌手、鋼琴家、詞曲創作人、搖滾樂團伊凡塞斯主唱 1981年:利亚姆·劳伦斯,愛爾蘭足球運動員 1982年:瑛太,日本演員 1982年:木下亞由美,日本演員 1982年:安東尼·凱利,澳洲歌手 1984年:桑蒂·卡索拉,西班牙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6年:五十嵐裕美,日本女性聲優 1989年:陳翔,中國創作歌手、演員 1989年:古川愛李,日本女子偶像團體SKE48成員 1989年:凱薩琳·史瓦辛格,美國作家 | 20世紀 1937年:日本軍隊成功攻佔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並在未來數星期內展開各式反人類戰爭罪行。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粹德國海軍施佩伯爵將軍號裝甲艦與英國皇家海軍於拉布拉他河河口爆發激烈海戰,該艦退回蒙得維的亞港補給後自行鑿沉。 1949年:以色列议会决定将首都迁往耶路撒冷,但未得到大多数国家公认。 1959年:马卡里奥斯大主教当选为塞浦路斯总统。 1964年:刘少奇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对于确实改恶从善的满洲国和蒙疆自治政府的战争罪犯实行特赦。同时对所谓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實行特赦。 1974年:宣佈改國號為馬耳他共和國,不再奉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 1981年:波兰总理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颁布戒严令,宣布取缔团结工会,并逮捕其领导人。 1996年:科菲·安南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 2000年:阿尔·戈尔最终宣布竞选失败,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束。 21世紀 2003年:美軍尋獲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在提克里特的藏身處,並發起行動將其俘虜。 2004年:智利前獨裁者奥古斯托·皮諾切特遭到軟禁。 2004年:法國最高行政法院以煽動種族仇恨和反猶太主義為由,封禁真主黨所屬之。 2005年: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開幕。 2006年:經過長期的淡水豚類考察行動後,中國宣布長江流域的白鱀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2006年:比利時法語社群廣播電視播放虛假報導《再見比利時》,偽造比利時王國解體及法蘭德斯獨立。 2007年:歐盟27個成員國的領導人正式簽署了《里斯本條約》以取代舊有的《歐盟憲法》。 2007年:前美國參議員喬治·約翰·米切爾發佈《》,舉發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使用之現象。 2007年:美國參議院通過《》,成為近30年首次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標準。 2009年:巴基斯坦卡拉奇联合银行發生搶劫案。 2014年: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2017年:伊斯蘭合作組織宣佈承認東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2018年:土耳其一列高速火車出軌,導致9死47傷。 出生 1520年:教宗-{zh-hans:西克斯圖斯五世;zh-hk:思道五世;zh-tw:思道五世;}-,羅馬主教(1590年逝世) 1533年:埃里克十四世,瓦薩王朝第二位瑞典國王(1577年逝世) 1553年:亨利四世,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創建者(1610年逝世) 1678年:愛新覺羅胤禛,清朝雍正皇帝(1735年逝世) 1720年:卡洛·戈齊,義大利劇作家(1806年逝世) 1780年:約翰·沃爾夫岡·德貝萊納,德國化學家(1849年逝世) 1797年:海因里希·海涅,德國浪漫主义詩人、記者(1856年逝世) 1816年:維爾納·馮·西門子,德國發明家,西門子公司創始人(1892年逝世) 1818年:瑪麗·托德,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夫人(1882年逝世) 1867年:克里斯蒂安·伯克蘭,挪威極光科學家,線圈砲、從空氣中固氮法發明人(1917年逝世) 1887年:艾文·約克,美國一次大戰戰爭英雄(1964年逝世) 1887年:喬治·波利亞,匈牙利裔美國數學家、數學教育家(1985年逝世) 1902年:塔爾科特·帕森斯,美國社会學家(1979年逝世) 1906年:馬里納郡主,希腊公主,英國王室成員(1968年逝世) 1911年:特里夫·哈維默,挪威經濟學家,198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99年逝世) 1913年:阿諾·布朗,加拿大救世軍大將(2002年逝世) 1915年:羅斯·麥唐諾,美國冷硬派犯罪小說作家(1983年逝世) 1919年:漢斯-約阿希·馬西里,二次大戰德國空軍王牌飛行員(1942年逝世) 1920年:喬治·普拉特·舒爾茨,美國國務卿(2021年逝世) 1923年:菲利普·安德森,美國物理學家,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20年逝世) 1929年: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加拿大演員(2021年逝世) 1934年:理查·賽納克,美國電影監製,1989年以《溫馨接送情》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2012年逝世) 1936年:阿迦汗四世,伊斯蘭教什叶派的伊斯瑪仪派的最高精神领袖 1945年:赫爾曼·凱恩,美國作家、電台主持、茶黨運動者,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主席(2020年逝世) 1948年:林霨,華裔美國歷史學家 1950年:湯姆·维爾萨克,第30任美國農業部長 1953年:-{zh-cn:本·伯南克; zh-hk:本·伯南克; |
research links Flaubert entry at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site Bibliomania page Long page about Flaubert A comprehensive site in French Flaubert 'Bookweb' on literary website The Ledge, | French Audiobook (mp3): La femme du monde (taken from Flaubert's early works) Flaubert's works : text, concordances and frequency list 更多鏈接 Overview site of the Centre Flaubert at Rouen Multilingual research links Flaubert entry at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
生物的性狀可以透過基因或其他機制遺傳。以人類為例,眼睛色彩是一個是一項特徵,可遺傳自父母的其中一個。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所控制,而在生物個體基因組中完整的一套基因,則成為基因型。 完整的一套可觀察性狀,可形成生物的構造或是行為,稱為表現型。這些性狀來自基因型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因此生物體的表現型並非完全來自遺傳,例如皮膚的曬黑情況,是決定於個人的基因型與陽光的照射。每個人之所以對陽光有不同的反應,是因為基因型的差異,較顯著的例子是擁有白化性狀的個體,這類個體不會曬黑,且相當容易曬傷。 基因是DNA分子中一些含有遺傳訊息的區域,DNA則是含有四種鹼基的長鏈分子。不同的基因具有不同的鹼基序列,這些序列以編碼形式形成遺傳訊息。細胞裡的DNA長鏈會與蛋白質聚集形成一種生為染色體的構造,染色體上的特定位置,則稱作基因座(locus)。有時基因座上的序列在不同個體之間有所差異,這些各式各樣變化型態稱為等位基因(allele)。突變可使基因序列改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當突變發生虞基因時,新形成的等位基因可能會影響此基因所控制的性狀,使表現型改變。不過單一等位基因對應單一性狀的情形較少,多數的性狀更為複雜,而且是由許多進行交互作用的基因來控制。 最近的研究結果證實,遺傳變化的重要例子不能被DNA的核苷酸序列改變來解釋。此類現象被分類為表觀遺傳系統。DNA甲基化産生染色質,自我持續的代謝循環,通過RNA干擾導致基因表達沉默,蛋白質的三維構象(如朊毒體)的一些區域在部分个体中曾發現表觀遺傳系統 。 遺傳變異一方面經由生殖而傳遞到下一個世代(被称为垂直基因转移),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水平基因轉移(英语:,简写:),在物種之內或是物種之間傳遞。尤其是細菌經常使用這種方式交換基因,最近的研究更發現可能有跨物種的水平基因轉移存在。基因流()則是指基因在生物個體之間轉移。 基因型(遺傳因子)是產生表現型(外在表現)的根本。而表現型本身也擁有表型可塑性(),能夠在基因型未改變的狀況下有所變化,並且能夠遺傳到下一世代。除了基因本身的改變,染色體的重新排列雖然不能改變基因,但是能夠產生生殖隔離,並使新物種形成。 水平基因轉移 水平基因轉移(英语:,简写:),是個體將遺傳物質傳遞到其他非本身後代個體的過程。這種機制使遺傳物質得以在無直系關係的個體之間產生基因流。 水平基因轉移也可以經由抗原轉移()、基因重配()與雜交反應()等現象觀察。病毒能夠透過轉導作用()在物種間傳遞基因。細菌則能夠與死亡的細菌合體、經由轉化(),以及與活細菌進行接合(),而獲得新的基因。而新的基因則能夠以質體的形式,加入宿主細菌的基因組中。雜交的現象在植物中最顯著,此外目前已知還有10種以上的鳥類物種能夠雜交。另外在哺乳動物與昆蟲中,也有雜交的例子,只是通常雜交後代不具有生殖能力。也是細菌傳遞抗藥性的方式之一,而且有些發現表明是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演化重要機制。 由於的存在,使種系發生學更加複雜,也使早期物種的演化過程出現一種隱藏關係()。遺傳資訊在生殖作用之外,也能在物種之間傳遞。這使科學家必須在解釋演化關係的時候,表達出物種的隱藏關係,並且將不同的演化歷程組合。 改變頻率 有五種機制可以改變族群中各種性狀的頻率:天擇、性擇、漂變、突變、遷徙。如果沒有這些機制,則族群處在哈溫平衡,不會演化。 選擇 「選擇」指所有會讓性狀影響子代數量的機制,包括影響存活率、求偶成功率、或生育力的機制。包括了“天擇”(自然選擇)與“性擇”(性選擇)。選擇可以再細分出天擇、性擇、人擇、族群選擇、親緣選擇等等,然而這些區分都只是人為的,其定義並不絕對,例如有些人將性擇和人擇視為天擇的特例,有些人則視它們為不同的機制。 由於各種基因的變異,使同一個族群中,不同個體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有所不同,當環境發生改變,便會產生天擇作用。之所以稱為天擇,是因為這種選擇並非如基因漂變或基因突變一樣隨機,當環境改變發生時,將只有某些帶有特定特徵的群體能夠通過這些考驗。 性擇指某個個體因為比起其他個體擁有較高的繁殖機會,因此牠們的基因會被保留,使後代繼續保有相同的優勢。人擇指人類為了本身的生存或是喜好而對不同的基因變異進行篩選,通常發生在農業、畜牧業或是寵物的育種上。此外,優生學則是人類對人類所進行的篩選行為。不過人類事實上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擇與天擇並沒有明確的分別。 基因流 基因流也稱為遷移(),當族群之間並未受到地理或是文化上的阻礙時,基因變異會經由一些個體的遷移,使基因在不同族群間擴散,這樣的情形稱為基因流。恩斯特·麥爾認為基因流類似一種均質化()的過程,因此能夠抵銷選擇適應的作用。當基因流受到某種阻礙,例如染色體的數目或是地理的隔閡,便會產生生殖隔離,這是物種形成的條件之一。 族群中等位基因的自由移動,也受到族群結構的阻礙,例如族群的大小或是地理分布。雖然理想狀態中族群的生殖對象完全自由且完全隨機,但是現實世界中並非如此,因此地理上的親近程度會對這些基因的移動造成龐大的影響。而且當遷移數量較少的時候,基因流對演化的影響也較低。 遺傳漂變 基因漂變指的是在因為每個個體的子代數量有隨機差異,而造成族群中等位基因頻率在每一個世代之間有所變化。當族群規模較大,基因漂變的程度會較低;當族群規模較小的時候,基因漂變的現象較為明顯。這種變化能夠以赖特-费舍尔模型(Wright Fisher)或其他數學公式表達。 當一個少數族群從原先族群之中分離而出,且兩者的基因頻率有所不同,若是分離而出的少數族群與原先族群的基因無法繼續交流,則兩者的基因頻率將漸行漸遠。這種現象稱為創始者效應。例如從德國遷移到美國的阿米什人,起源大約仅有200人,且习惯族内通婚。這個族群的埃利偉氏症候群出現頻率較其他族群高。 影響 適應 在天擇的作用影響之後,生物能夠更加適應它們所處的環境。只要是能夠使個體擁有更大生存優勢的過程,都可以稱為適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適應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在一個環境中擁有優勢的特徵,可能會在另一個環境中成為缺陷,這種現象也能解釋為何演化並沒有任何預設方向和目的,只有適應或是不適應。 即使“進步”在演化過程中並非必要,但是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仍能使物種在最基本的環境適應之外,進行更進一步的變化。這些競爭類似人類的軍備競賽,且能夠依照物種的關係而分成兩類。一種是不對稱竞争,指物種受到不同條件的選擇,如掠食者與獵物的關係;另一種是對稱竞争,指物種受到相同的條件選擇,如森林中樹木對陽光的爭取。此外性擇也具有競爭的特性,有些物種在繁殖機會的競爭壓力之下,會逐漸發展出相當奇特的外觀或行為,例如鮮豔羽毛與吞食異性。 物种形成 物種是指一群可以互相進行繁殖行為的個體。當一個物種分離成各個交配行為受到阻礙的不同族群時,再加上突變、遺傳漂變,與不同環境對於不同性狀的青睞,會使變異逐代累積,進而產生新的物種。生物之間的相似性顯示所有已知物種皆是從共同祖先或是祖先基因池逐漸分化產生。 物種形成受到許多類型的機制影響,主要可以分成2種類型。一種是異域性物種形成(),發生在族群受到地理隔離,而形成新物種的情況。例如大峽谷兩側的松鼠,由於峽谷地形的阻隔,形成兩個物種。不過地理隔離並不一定會使物種分化,當兩個物種再度接近,有可能會產生雜交。例如台灣的白頭翁與烏頭翁,原本受到山脈阻隔而發展出不同型態,近年來純種烏頭翁卻逐漸與白頭翁交配而減少數量。同域性物種形成(),是指新物種與固有物種在相同地區生存,却因為繁殖或溝通等行為的差异而產生生殖隔離。例如,印尼一種蝙蝠由於聲音不同,而產生三個從未雜交的族群。 另外還有兩種較特殊的物種形成方式。近域性物種形成()介於異域性與同域性之間,指物種原先受地理隔離,之後因族群擴大而與固有物種接觸,卻已經形成兩個物種。邊域性物種形成是由恩斯特·麥爾所提出,這種理論同時支持了疾變平衡理論,且與創始者效應有關,是小族群作為演化關鍵的例子。邻域性物種形成()指物種雖然生存在相連的區域,但是因為交流的困難而產生新物種。最著名的現象是環狀物種(),例如北極圈周圍的黑脊鷗()。 滅絕 滅絕指物種或是某個分類上的族群消失,並減少生物多樣性。某一物種的最後個體死亡,就是物種滅絕的時刻,即使滅絕前就已經失去了任何繁殖的可能。由於物種的潛在範圍可能相當大,因此確定物種滅絕時刻相當困難。 演化並非一定幫助生物存活,有時也可能造成生物的適應度下降,最後造成滅絕。例如因為創始者效應或瓶頸效應。另一個例子是茄科植物的自交授粉造成繁殖率提高而演化出來,但是自交又造成不良突變累積,無法透過重組去除,而產生較高的滅絕率。 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大規模的滅絕,其原因大多是因為環境,尤其是氣候的大幅改變。其中最嚴重的5次,分別是奧陶紀後期(4億4千萬年前)、泥盆紀後期(3億6千萬年前)、二疊紀後期(2億5千萬年前)、三疊紀後期(2億0千萬年前)與白堊紀末期(6千6百萬年前)。其中二疊紀後期的二疊紀滅絕事件,大約95%的海洋生物與70%的陸地動物消失。白堊紀末期的白堊紀滅絕事件,則因為恐龍的滅絕而著名。 演化的證據 演化的證據可以在系統分類學、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比較胚胎學、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找到。另外演化也可以用來解釋抗藥性、反祖現象、癌症、馬島長喙天蛾等等。 生物相似性和多元性 生物的多樣性和一致性是可以用演化論解釋,而智慧創造或直接神創則難以解釋這些現象。生物之間的同源特徵是演化的證據。因為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所以即使是外觀差異非常大的生物,仍然可以在分子生物學、比較胚胎學和比較解剖學上找到相似性。演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上會有這麼多種生物:適應不同棲位。在生物地理學上,相近區域的生物往往在分類學上非常相近,顯示出單一物種的輻射演化,而不同地點的生物也可能在類似的環境帶有類似的構造,顯示出趨同演化。源於最近的共同祖先的共同性狀在物種之間更相似,包括共同的DNA序列,可以作為進化關係的依據,建立生命之樹(系统发生学)。 演化歷史的證據 雖然演化有很大部份發生在久遠的過去,但是經由痕跡器官、過渡化石、反祖現象和種系發生學重建一個種系或生物器官的演化歷史,可以證明過去的生物和現在的生物都經歷漸變的演化。 演化論的預測和應用 演化論是可以用來預測或實際應用的,例如細菌的抗藥性演化、馬島長喙天蛾的發現都是演化論預測到的;癌症治療和基於流行病學的公共衛生政策也常用上演化論。這些預測和應用顯示演化論是正確的。 生命起源與演化歷程 對於最初始的生命起源,目前尚未明瞭。因為這段過程牽涉到太陽系與地球的形成過程,所以對於生命起源的研究,許多是來自物理學與化學。例如1952年的米勒-尤里實驗中,史丹利·米勒與哈羅德·尤里以氨、甲烷、氫氣、氰酸與水等分子,模擬地球的原始狀態,並首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生物的最基本物質。而近年的研究發現,作為氨基酸原料的有機分子,有可能是來自太空中,或是海底火山。 而關於包括遺傳物質在內的有機分子演化過程,現在科學家一般認為核糖核酸比蛋白質與脱氧核糖核酸更早出現,之後出現類似反轉錄酶的蛋白質,最後才有脱氧核糖核酸,不過這些理論的證據並不多。脂肪酸的出現則構成了原始的細胞膜,之後經由內共生等過程,形成最早的單細胞生物。 在演化過程中,有許多關鍵性的生物分化,配合地質年代與演化歷程,能夠歸納出演化時間表。2015年一項在西澳的古老岩石進行的研究中發現41億年前「的行跡」。原核單細胞生物則出現在33億年前。到了18.5億年前,才出現最早的真核單細胞生物。16億年前真核藻類出現。6.65億年前動物出現。再此之前的年代稱為前寒武紀。 古生代是由5億4千1百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所發生的寒武紀大爆發開始,此時大多數現代動物在分類上的門已經出現。之後海中藻類大量爆发,而且植物與節肢動物開始登上陸地。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在4億3千9百萬到4億9百萬年前出現。接著是有颌类與昆蟲的出現。3億5千9百萬年前到3億年前,維管束植物開始發展成大型森林,同時最早的種子植物與羊膜动物出現,並由兩棲類支配地球。最後羊膜动物開始發展,並分化出一支類似哺乳類的合弓纲支配地球,隨後發生二疊紀滅絕事件,古生代結束。 中生代開始於2億5千百萬年前,這時羊膜动物的另一支蜥形纲以及裸子植物逐漸支配地球。1億4千5百萬年前到6千6百萬年前,開花植物出現,最後中生代結束於白堊紀滅絕事件。 6千6百萬年前之後則稱為新生代,哺乳類、鳥類與能夠爲開花植物授粉的昆蟲開始發展。開花植物與哺乳動物在這段時間取代了裸子植物與爬蟲類,成為支配地球的生物。可能是人類祖先的類人猿出現在360萬年前,直到10萬年前,現代人(学名:)才誕生。 現今的研究與應用 演化生物學是研究演化的主要學門,探討物種的起源和改變,以及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這些研究影響了傳統的分類學,並導致系統分類學的出現。演化發育生物學()比較不同動物在發育過程中的變化,由此探討它們之間的關係與演化過程。體質人類學專注於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並探討人種的差異,又稱為生物人類學。 爲了更深入研究演化過程與機制的細節,許多相關的分支學門產生。例如生態遺傳、人類演化、分子演化與種系發生。由於生物學是奠基在其他更基礎的自然科學之上,因此數學、統計學、物理學與化學對於了解演化機制也相當重要。例如爲基因流、基因漂變等現象提供數學模式的群體遺傳學,研究在演化動力影響下,等位基因的分佈和改變。 遺傳演算法則是應用演化與遺傳的各種機制,並結合電腦的運算能力來解決許多問題。應用的層面-{}-包含工程、設計與通訊科技等。 微觀演化與宏-{}-觀演化 演化生物學者有時會依據時間長短與差異程度,區分「微觀演化」(微演化)與「宏-{}-觀演化」(廣演化)。微觀演化指几個世代中,基因频率小范围的变化,例如現今世界各地人類的差異。宏-{}-觀演化指長時間的演化過程,例如人類與滅絕祖先或各種現存靈長類間的親緣關係。不過這只是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人為區分,並非生物演化在本質上存在的差異,像物種形成該放在哪一邊就沒有固定的分法。 演化速率 關於宏觀演化的過程,有許多不同的理論,主要是用來解釋化石紀錄中難以解釋的現象。傳統的觀念認為,許多微觀演化的累積,經歷足夠時間之後便形成新物種,這樣的理論稱為漸變論。而漸變論又有許多形式,例如由史蒂芬·古爾德與尼爾斯·艾崔奇在1972年提出的疾變平衡論。這種理論認為生物的演化歷史是許多走走停停的過程,在大多數時間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某些個體中存在關鍵基因(如同源异形盒),可能導致新物種迅速形成並大量繁殖,之後再恢復平衡。如此便能夠合理的解釋化石紀錄不平均的問題。其實古爾德經常以批判漸變論的姿態出現在大眾媒體,但是道金斯認為,疾變平衡論只是漸變論的一種形式。而極端的漸變論,認為演化過程是以等速進行,對於化石數量的不平均,則以「化石紀錄本身並不完整」來解釋。極端的漸變論,仍然經常使用在分子層次,並發展出分子時鐘的觀念。但是近年的研究發現,分子時鐘也並非等速進行,而是在不同物種或是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演化速度。且不同的研究中,對分子演化速率的推算差異相當大。 另外曾有一種源自托馬斯·亨特·摩爾根果蠅研究的突變論,認為物種只需要一個世代就能經由突變形成。在現代演化綜論後,演化生物學已經放棄此理論,只有少數特例符合此情況,例如蝸牛的左右旋、蟬的羽化時間、以及植物的多倍體可以在一兩個世代內因突變而造成生殖隔離,成為新物種。 另一個造成快速演化的是災變,例如火山爆發、隕石撞擊造成的大滅絕。 數學模式 生物的變異可以量化為數字,因此也能夠建立出數學模型。較早的數值分類學(numerical taxonomy)將生物的特徵量化為數字,並且依照這些數字進行分類,藉此找出牠們的親緣關係。 許多現在的科學家認為生物型體的演化,是源自於基因的變異(基因中心演化觀點)。而且由於基因突變具有一些規律性,因此複雜的演化過程,可以簡化成数学模型。早期的族群遺傳學家使用線性的模型,例如將為每一個對偶基因定下一個「天擇係數」,藉此估計此對偶基因在每一世代中的基因頻率。現今則多用非線性的方式分析,例如一種稱為适应度地形/适应度景观(fitness landscape )的曲面圖形,可以用來表達生物個體在繁殖上的能力,與其特徵之間的相關性。由圖形可以看出具有不同特徵的生物可能同時皆有較高的生殖成就。 由於這些生物的變異可以化成許多種不同的變數,因此數學上用來處理多維空間的技巧,便可應用在生物關係的分析。此外這些數學方法的優點是計算過程上相當精確,缺點是其正確性取決於人為的判斷與假設。 演化在社會行為研究領域的發展 有些演化研究專注在社會性生物上,稱為社會演化。例如漢彌爾頓提出親屬選擇,解釋利他行為與邪惡的存在。不久之後,艾德華·威爾森出版的《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解釋了社會性生物的各種行為,並在最後討論套用在人類行為的可能性。 1976年,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认为人类的文化也能以演化解釋。他根據基因()这个词,將文化的演化单位称为迷因(、在中文也被音譯為迷米)。類似作為遺傳因子的基因,迷因為文化的遺傳因子,也經由複製(模仿)、變異與選擇的過程而演化。 社會生物學與迷因學的差異在於,社會演化仍然是一種基因中心觀點,以遺傳物質分子為天擇單位;而迷因學則是以非基因的文化為天擇單位。文化演化是目前最新的一波試圖重新用演化論的模型來研究人類文化的試驗。 社會觀點及影響 達爾文指出,人類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偶然產物,是大自然的產物。今天的一切生物都是人類的親屬,人類與其他生物特別是與類人猿並無本質的區別,我們認為人類特有的屬性——例如智力、道德等精神因素——都可在其他動物中找到雛形,也必定有其自然的起源。演化論推翻了人類自以為與眾不同的地位。人類和猿猴分享同一個祖先,這在當時的時空背景是很多人難以接受的。對於信奉基督教的人士而言,這一點更與聖經的創世故事有衝突。 演化論與字面解讀的《聖經.創世記》相衝突。演化論也導致一些以宗教觀點解讀演化論的理論出現。例如天主教,將其信仰與演化論調和為神導演化論。而除了傳統的創造論之外,也有一種稱為智慧設計的理論出現,是認為生物的出現必定受到某種智慧體的安排。 19世記的社會學和人類學者由演化論進一步發展出社會進化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並在20世記初被優生學和法西斯主義利用,衍生出種族主義、優生學與生育控制等。這類思想主要是起源於哲學家與政治人物對達爾文主義的借用,例如最早提出類似理論的赫伯特·史賓賽。而早期的演化學者中也有一些本身具有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等思想,例如提出胚胎重演論的海克爾。雖然這些理論已被放棄,類似的論述至今仍出現在如達爾文獎等地方。 評論 英國生物化學家尼克·連恩在其獲得2010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的著作《生命的躍升》中說:「懷疑生物演化,就算本書某些細節也許未來被證明是錯的,就是……懷疑現實」。 | 在實際應用方面,演化論已經應用到眾多科學和工業領域,包括農業、人类、兽医学和生命科學的發展。進化生物學的發現不只是影響生物學,而且對其他學科有不少影響,包括生物人類學、演化心理學。一个人工智能的分支,进化计算,是以達爾文的概念應用於計算機科學的結果。 生物學家保羅·扎卡里·邁爾斯強調,現今我们已經擁有大量書籍和研究,例如PubMed數據庫中大約有 150,000 篇關放進演化論的初級研究文章,說明絕大多數生物學家支持進化;他還利用NCSE發表了反對支持科學神創论的聲明,反駁安·庫爾特認為進化論沒有任何證據支持的言論。 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認為進化是一個主要的統一科學概念。一項在1991年所作的蓋洛普民調顯示,有大約55%的科學家(包括生物學領域以外的其他科學家)相信自然進化,認為上帝並沒有參與其中,調查結果亦顯示至少有40%的科學家相信神導演化論 。美國臨床研究學會出版的《JCI:臨床研究雜誌》中的《捍衛科學教育對抗智能設計:行動號召》指出,在美國的學校里政治凌駕了科學教育,必須讓科學教育回到科學即進化論的本身,並認為神創論是偽科學且與進化論是對立的。 名詞起源 英語 英文中的“”一词,起源於拉丁文的“”,原本的意思是将一个卷在一起的东西打开,當今的解釋是在地球歷史上,不同種類的生物怎樣從早期的形式發展出來的一個過程。當代英語字典也有「發展」、「從經歷中獲取」之義。 在《物種起源》最初的版本中沒有出現「Evolution」這個詞,達爾文用「經過改變的繼承」()、「改變過程」()或是「物種改變的原理」()等。他曾在《物種起源》第7章中說,天擇的最後結果,包括了生物體的進步()及退步()兩種現象」,而總括來說,從地球有生物開始,是進步或退步的問題放在第10章討論,結論是現有的生物都是經過長時間的進步,到某程度而沒有違反天擇的,發展便停留下來。只有在全書的最後一句以「evolved」這個字結尾: 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with its several powers, having been originally breathed into a few forms or into one; and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
man),知名影視明星在遇到高難度及危險的場景時,往往會雇用替身演員幫助他們演出特技動作。 全方位演員 到了現代,由於演員或歌手等從事娛樂事業的人士需要更高知名度,以獲取更多報酬和機遇,演員不再只在自己善長的領域發展,而是向多方面發展。演員除了從事舞台劇、電影及電視等的演出工作外,更有加入樂壇,成為歌手;歌手不一定只唱歌,有時也會跳舞,並可能演戲或做一些投資商業的類型,或者是做導演跟製作人。於是,藝人便用作統稱這些娛樂工作者。 參看 戲曲演員 藝人 參考文獻 | 在中國,女演員的傳統稱呼有女優、女伶、坤伶、坤角等,現代女伶、坤伶、坤角等則多指戲曲女演員,或引申至其他國家傳統戲劇的女演員。現在日本仍然把女演員通稱為女優。 中國早期多稱演員為優伶,後又有「戲子」的稱呼,這些稱呼多帶有貶義,表現了傳統中國演員地位的低下。到了晚清、民國以來,一些名演員的社會地位逐漸提昇,且經常成為一個戲班的實際經營者,因此他們常被尊稱為「先生」,如知名的京劇演員程砚秋,就常被稱為「程先生」。 電影演員 電影演員是指從事電影表演工作的人。而「影星」通常是指因演出電影而成名的電影明星,早期傑出電影演員並沒有太大的知名度,也很少使用真名,於是電影片商使用了明星這個詞來捧紅他們,創造與其他普通的電影演員不同的地位。 電影演員通常都會加入經紀人公司旗下,依制定的合約工作,以獲得保護和好的生涯規劃。好的電影演員往往必須擅長挑選片子,以及包裝自己的形象以獲得廣告商的青睞。電影演員間也因此產生了競爭,各大電影獎,以及片酬的多寡,是電影演員所競爭的主要標準。 特技演員 演員中有一個特殊類別為特技演員(stunt |
军刀 大刀 繡春刀 达西安镰刀 武士刀,脇差,太刀,打刀 其他類 弹弓 鐵尺 攻城武器 攻城槌 攻城塔 刀車 投石機 床弩 冲车 云梯 井闌 摺梯 個人防護裝備 防彈衣 鋼盔 护膝 鎖子甲 板甲 防毒面具 盾牌 盔甲 輕兵器 槍械 手枪 左轮手枪 柯爾特蟒蛇左輪手槍 史密斯威森M27左輪手槍 史密斯威森M29左輪手槍 史密斯威森M500左輪手槍 半自動手槍 SIG P226半自動手槍 SIG P229半自動手槍 SIG P239手槍 貝瑞塔92 貝瑞塔90two 貝瑞塔8000 貝瑞塔9000 貝瑞塔Px4 Storm CZ 75 CZ 82 CZ 100 CZ 110 T-75 QSZ-92 QSW-06 M1911 Five-seveN FN FNP HK USP HK Mk 23 Mod 0 HK P2000 HK P30 HK45 HK VP9 HS2000 冲锋手枪 毛瑟C96手槍 格洛克18型全自動手槍 斯捷奇金APS手槍 冲锋枪 FN P90衝鋒槍 HK MP7衝鋒槍 HK UMP衝鋒槍 HK MP5冲锋枪 MP40冲锋枪 MAC-10衝鋒槍 斯登衝鋒槍 PPSh-41衝鋒槍 M3衝鋒槍 湯普森衝鋒槍 烏茲衝鋒槍 T77衝鋒槍 卡利科960衝鋒槍 05式微声冲锋枪 長風衝鋒槍 B&T MP9戰術衝鋒槍 貝瑞塔Mx4 Storm衝鋒槍 CZ蠍式EVO 3 A1衝鋒槍 紳寶波佛斯動力CBJ-MS衝鋒槍 步枪 手动步枪 Gewehr 98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 毛瑟Kar98k步槍 漢陽八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枪 莫辛-納甘步槍 M1903春田步槍 半自动步枪 卡尔比勒43步枪 M1加兰德步枪 SVT-40半自動步槍 SKS半自動步槍 HK SL8半自動步槍 貝瑞塔Rx4 Storm半自動步槍 自動步槍 白朗寧自動步槍 卡宾枪 FG42伞兵步枪 M1卡宾枪 M4卡賓槍 CAR-15卡賓槍 M231射孔槍 CQBR近戰步槍 C8卡賓槍 SIG SG 553卡賓槍 T-91步槍 T-86步槍 AKS-74U卡賓槍 AK-102突擊步槍 AK-104突擊步槍 AK-105突擊步槍 AK-9突擊步槍 9A-91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 AK-47突擊步槍 AKM突擊步槍 AK-74突擊步槍 M16突擊步槍 MP44(StG44)突擊步槍 AN-94突擊步槍 AEK-971/AEK-972/AEK-973突擊步槍 FAL自動步槍 F2000突擊步槍 SCAR突擊步槍 T65步槍 M14自动步枪 HK G3自動步槍 HK G36突擊步槍 IMI Galil突擊步槍 IMI TAR-21突擊步槍 貝瑞塔ARX-160突擊步槍 95式自動步槍 03式自動步槍 VHS突擊步槍 狙擊槍 SIG SG 550 Sniper突擊步槍 HK PSG1狙擊步槍 HK MSG90狙擊步槍 HK G3SG/1狙擊步槍 SVD狙擊步槍 SVDK狙擊步槍 VSS狙擊步槍 斯泰爾SSG 69狙擊步槍 斯泰爾SSG 04狙擊步槍 斯泰爾SSG 08狙擊步槍 薩科TRG狙擊步槍 T93狙擊步槍 M110狙擊步槍 巴雷特M82狙擊步槍 精密國際AW50F狙擊步槍 霰弹枪 Winchester Model 1887 Winchester Model 1200 雷明登870 SPAS-12 SPAS-15 Browning Auto-5 伯奈利M3 Super 90 伯奈利XM1014 北方工業97式霰彈槍 Masterkey槍管下掛式霰彈槍 M26模組式霰彈槍系統 NS2000 Saiga-12 機槍 M249 RPK RPK-74 M2白朗寧機槍 MG42通用機槍 MG13通用機槍 MG3通用機槍 M60通用機槍 M134迷你砲機槍 T-74排用機槍 T-75班用機槍 加特林機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 布倫輕機槍 馬克沁機槍 HK MG4輕機槍 PK通用機槍 DShK重機槍 榴彈發射器 M79榴彈發射器 M203榴彈發射器 M320榴彈發射器 HK79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HK AG36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FN EGLM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CIS 40 GL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Mk 47自動榴彈發射器 XM25反防禦目標應對系統 槍械零件 抑制器 腳架 兩腳架 M2三腳架 M3三腳架 彈鏈 M13彈鏈 M27彈鏈 彈匣 STANAG彈匣 彈鼓 C-Mag彈鼓 雷射指示器 AN/PEQ-2雷射瞄準器 AN/PEQ-5雷射瞄準器 AN/PEQ-6戰術燈及雷射模組 AN/PEQ-15雷射瞄準器 AN/PEQ-16A戰術燈及雷射模組 反射式瞄準鏡 ITL MARS一體化紅點鏡 先進戰鬥光學瞄準鏡(ACOG) 刺刀 M7刺刀 M9刺刀 手榴弹 M67手榴彈 F-1手榴彈 M24型柄式手榴弹 V40迷你手榴弹 火箭筒 | 輕兵器 槍械 手枪 左轮手枪 柯爾特蟒蛇左輪手槍 史密斯威森M27左輪手槍 史密斯威森M29左輪手槍 史密斯威森M500左輪手槍 半自動手槍 SIG P226半自動手槍 SIG P229半自動手槍 SIG P239手槍 貝瑞塔92 貝瑞塔90two 貝瑞塔8000 貝瑞塔9000 貝瑞塔Px4 Storm CZ 75 CZ 82 CZ 100 CZ 110 T-75 QSZ-92 QSW-06 M1911 Five-seveN FN FNP HK USP HK Mk 23 Mod 0 HK P2000 HK P30 HK45 HK VP9 HS2000 冲锋手枪 毛瑟C96手槍 格洛克18型全自動手槍 斯捷奇金APS手槍 冲锋枪 FN P90衝鋒槍 HK MP7衝鋒槍 HK UMP衝鋒槍 HK MP5冲锋枪 MP40冲锋枪 MAC-10衝鋒槍 斯登衝鋒槍 PPSh-41衝鋒槍 M3衝鋒槍 湯普森衝鋒槍 烏茲衝鋒槍 T77衝鋒槍 卡利科960衝鋒槍 05式微声冲锋枪 長風衝鋒槍 B&T MP9戰術衝鋒槍 貝瑞塔Mx4 Storm衝鋒槍 CZ蠍式EVO 3 A1衝鋒槍 紳寶波佛斯動力CBJ-MS衝鋒槍 步枪 手动步枪 Gewehr 98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 毛瑟Kar98k步槍 漢陽八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枪 莫辛-納甘步槍 M1903春田步槍 半自动步枪 卡尔比勒43步枪 M1加兰德步枪 SVT-40半自動步槍 SKS半自動步槍 HK SL8半自動步槍 貝瑞塔Rx4 Storm半自動步槍 自動步槍 白朗寧自動步槍 卡宾枪 FG42伞兵步枪 M1卡宾枪 M4卡賓槍 CAR-15卡賓槍 M231射孔槍 CQBR近戰步槍 C8卡賓槍 SIG SG 553卡賓槍 T-91步槍 T-86步槍 AKS-74U卡賓槍 AK-102突擊步槍 AK-104突擊步槍 AK-105突擊步槍 AK-9突擊步槍 9A-91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 AK-47突擊步槍 AKM突擊步槍 AK-74突擊步槍 M16突擊步槍 MP44(StG44)突擊步槍 AN-94突擊步槍 AEK-971/AEK-972/AEK-973突擊步槍 FAL自動步槍 F2000突擊步槍 SCAR突擊步槍 T65步槍 M14自动步枪 HK G3自動步槍 HK G36突擊步槍 IMI Galil突擊步槍 IMI TAR-21突擊步槍 貝瑞塔ARX-160突擊步槍 95式自動步槍 03式自動步槍 VHS突擊步槍 狙擊槍 SIG SG 550 Sniper突擊步槍 HK PSG1狙擊步槍 HK MSG90狙擊步槍 HK G3SG/1狙擊步槍 SVD狙擊步槍 SVDK狙擊步槍 VSS狙擊步槍 斯泰爾SSG 69狙擊步槍 斯泰爾SSG 04狙擊步槍 斯泰爾SSG 08狙擊步槍 薩科TRG狙擊步槍 T93狙擊步槍 M110狙擊步槍 巴雷特M82狙擊步槍 精密國際AW50F狙擊步槍 霰弹枪 Winchester Model 1887 Winchester Model 1200 雷明登870 SPAS-12 SPAS-15 Browning Auto-5 伯奈利M3 Super 90 伯奈利XM1014 北方工業97式霰彈槍 Masterkey槍管下掛式霰彈槍 M26模組式霰彈槍系統 NS2000 Saiga-12 機槍 M249 RPK RPK-74 M2白朗寧機槍 MG42通用機槍 MG13通用機槍 MG3通用機槍 M60通用機槍 M134迷你砲機槍 T-74排用機槍 T-75班用機槍 加特林機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 布倫輕機槍 馬克沁機槍 HK MG4輕機槍 PK通用機槍 DShK重機槍 榴彈發射器 M79榴彈發射器 M203榴彈發射器 M320榴彈發射器 HK79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HK AG36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FN EGLM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CIS 40 GL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Mk 47自動榴彈發射器 XM25反防禦目標應對系統 槍械零件 抑制器 腳架 兩腳架 M2三腳架 M3三腳架 彈鏈 M13彈鏈 M27彈鏈 彈匣 STANAG彈匣 彈鼓 C-Mag彈鼓 雷射指示器 AN/PEQ-2雷射瞄準器 AN/PEQ-5雷射瞄準器 AN/PEQ-6戰術燈及雷射模組 |
1981年11月,湘江师范学校搬到长沙市北郊洪山庙新校址,至此,结束了学校历时十年搬迁七次的历史。1988年11月3日,长沙市编制委员会同意湘江师范下设特殊教育师范部,面向省内各地区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 1994年8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将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并入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湘江师范并入职业技术师专后,特殊教育师范部转至浏阳师范举办。 长沙职业技术师专 1978年7月,长沙市决定开办湘江师范大专班,首批面向长沙地区招收物理、化学、英语师范生,学校借用长沙市少年之家(现为长沙市少年宫)作为临时校址。 1979年1月11日,根据长沙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长沙基础大学筹建处。筹建办设在湘江师范大专班的临时校址内。1979年2月7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湖南省长沙基础大学,由长沙市领导。学校首批招收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 1980年4月1日,经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长沙基础大学新校址建于长沙市北郊洪山庙,征用土地78亩。1981年底,长沙基础大学新校舍建成。学校地址定为长沙市洪山庙21号。 湘江师范大专班与长沙基础大学办学初期系两块校名,一套班子管理学校。主要招收走读学生,学生在租用的长沙市内几所小学教室上课。1980年开始增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企业管理专业,1983年增设中文教育和数学教育等专业。 1982年初,湘江师范大专班与长沙基础大学职工和学生迁入洪山庙新校址,3月1日学生开始在新校址上课。1983年,学校首建学生宿舍,从此结束了长沙基础大学学生走读的状况。 1986年8月,为适应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并报请国家教委批准,将长沙基础大学更名为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学校更名后仍属专科层次,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制三年。普通师范专业与工科专业并存,以普通师范专业为主,主要面向长沙地区招生分配。办学经费是湖南省按学生人数拨给,长沙市负责基本建设费、设施配套费和通用设施费。 1987年3月,长沙基础大学经国家教委更名为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8月,长沙市湘江师范并入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4月,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与长沙大学合并。 长沙大学 1983年5月4日,长沙大学创办。长沙大学为湖南省第一所职业大学,是由教育部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在全国首批建立的17所短期职业大学之一。学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依靠地方投资,由长沙市人民政府举办。定址北区熙宁街39号(原长沙市第九中学校址)。 学校设有人文、外语、财经、艺术设计工程,机电工程等5个系,中文秘书、工业与民用建筑、纺织、计算机应用等15个专业。学校在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聘请教授、讲师、工程师等兼职教师授课。各专业面向长沙市、郊招生并实行走读。主要从参加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达到大专录取分数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学制3年。学生每期交纳少量学费,书籍、伙食、医疗、住宿、交通等费用自理。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享受学校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国家承认其大专学历,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经用人单位同意接收,由省教委统一派遣,享受大专毕业生待遇。 1983年9月18日,长沙大学正式开学。1993年5月4日,长沙大学举行建校十周年庆典。1995年6月13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呈请湖南省人民政府要求将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成建制并入长沙大学。 三校合并 1996年4月23日国家教委在全国高等教育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的基础上,将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并入长沙大学,组成新的长沙大学。学校实行长沙市人民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委员会双重领导,以长沙市人民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新长沙大学本部校址定洪山庙21号,原长沙大学熙宁街校址为南院。 1996年9月25日,合并后的长沙大学举行挂牌庆典。2000年4月10日,省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长沙大学当年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专本沟通”教育,首批共有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至2007年最后一届专本沟通学生毕业,共培养四届专本沟通学生1500余名。 2002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致函国家教育部要求将长沙大学改版升格为本科学校。2002年和2003年,市政府先后两次划拨学校用地1624亩,学校占地面积达到2130亩。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同意在长沙大学(专科)基础上建立长沙学院。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长沙市为主管理的体制。2004年9月,首批8个本科专业本科生1008人入校。2005年,学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 更名事宜 2022年,长沙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推动长沙学院重新更名为长沙大学,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16个教学系(院、部),35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工学为主体,文学、管理学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土木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学校先后获得长沙市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党建工作先进高校、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称号。 历史沿革 长沙学院创建于1970年,源头可追溯至1970年11月的长沙市革委会师训班、1978年7月的长沙基础大学、1983年5月的长沙大学。2004年由原长沙大学(专科)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 湘江师范 1970年11月,长沙市教育局为解决普及中小学教育所急需的师资,从市属十所中学选拔高中毕业学生进行短期培训,最初定名为长沙市革命委员会教师培训班(简称师训班)。第一期师训班设在长沙县长桥即长沙市一中分校(现为长沙县一中),共选拔530名学生,分为政治、数学、军体、音乐、外语六个专业,进行了近三个月培训,于1971年2月结业分配到全市中小学各校,补充教师队伍。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校址设在长沙清水塘长沙市一中原初中部(现为长沙市一中教工生活小区)。 1972年9月,长沙市革委会决定将师训班迁到本市南门外省粮食干校(现为湖南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同时,正式定名为长沙市师范学校。1974年1月,由于省粮干校急需用房,市革委会决定将市郊雨花亭银行干校(现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雨花校区)部分校舍拨给长沙市师范学校,与市委党校一同搬出省粮干校旧址。 1974年8月3日,市革委会《关于更改长沙市师范学校校名和增办市二十五中的批复》决定,因省教育厅决定恢复长沙师范学校,长沙市举办的长沙市师范学校改名为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校址定在南郊雨花亭原银行干校校址。 1975年2月7日,市革委会决定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由雨花亭迁往长沙县高塘岭市二十五中校址,即原长沙市四中分校校址(现属望城县)。 1978年,中央批准恢复望城县,因湘师迁高塘岭所住的校舍,原是望城县县委所在地,湘师面临再次搬迁。1978年3月,湘江师范临时搬到坪塘市十五中学分校(现为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过渡。1981年4月25日,省教育厅同意确定湘江师范学校于市北郊洪山庙办学。 1981年11月,湘江师范学校搬到长沙市北郊洪山庙新校址,至此,结束了学校历时十年搬迁七次的历史。1988年11月3日,长沙市编制委员会同意湘江师范下设特殊教育师范部,面向省内各地区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 1994年8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将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并入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湘江师范并入职业技术师专后,特殊教育师范部转至浏阳师范举办。 长沙职业技术师专 1978年7月,长沙市决定开办湘江师范大专班,首批面向长沙地区招收物理、化学、英语师范生,学校借用长沙市少年之家(现为长沙市少年宫)作为临时校址。 1979年1月11日,根据长沙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长沙基础大学筹建处。筹建办设在湘江师范大专班的临时校址内。1979年2月7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湖南省长沙基础大学,由长沙市领导。学校首批招收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 1980年4月1日,经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长沙基础大学新校址建于长沙市北郊洪山庙,征用土地78亩。1981年底,长沙基础大学新校舍建成。学校地址定为长沙市洪山庙21号。 湘江师范大专班与长沙基础大学办学初期系两块校名,一套班子管理学校。主要招收走读学生,学生在租用的长沙市内几所小学教室上课。1980年开始增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企业管理专业,1983年增设中文教育和数学教育等专业。 1982年初,湘江师范大专班与长沙基础大学职工和学生迁入洪山庙新校址,3月1日学生开始在新校址上课。1983年,学校首建学生宿舍,从此结束了长沙基础大学学生走读的状况。 1986年8月,为适应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并报请国家教委批准,将长沙基础大学更名为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学校更名后仍属专科层次,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制三年。普通师范专业与工科专业并存,以普通师范专业为主,主要面向长沙地区招生分配。办学经费是湖南省按学生人数拨给,长沙市负责基本建设费、设施配套费和通用设施费。 1987年3月,长沙基础大学经国家教委更名为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8月,长沙市湘江师范并入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4月,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与长沙大学合并。 长沙大学 1983年5月4日,长沙大学创办。长沙大学为湖南省第一所职业大学,是由教育部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在全国首批建立的17所短期职业大学之一。学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依靠地方投资,由长沙市人民政府举办。定址北区熙宁街39号(原长沙市第九中学校址)。 学校设有人文、外语、财经、艺术设计工程,机电工程等5个系,中文秘书、工业与民用建筑、纺织、计算机应用等15个专业。学校在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聘请教授、讲师、工程师等兼职教师授课。各专业面向长沙市、郊招生并实行走读。主要从参加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达到大专录取分数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学制3年。学生每期交纳少量学费,书籍、伙食、医疗、住宿、交通等费用自理。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享受学校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国家承认其大专学历,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经用人单位同意接收,由省教委统一派遣,享受大专毕业生待遇。 |
以服務公眾或特定對象之設施, 旨在建立及維護館藏, 以滿足其資訊、研究、教育、文化或休閒的需求。圖書館是个收藏资讯、原始资料、资料库并提供相关服务的地方,可以由公共团体、政府机构或者私人组织开办。圖書館在人類文明發展及歷史存留具顯著作用,是人類智慧的寶庫。 在传统意义上,图书馆是收藏书和蒐集各种出版物的地方。然而,现在資料保存已经不止是保存图书,许多图书馆把地图、印刷物,或者其他档案和艺术作品保存在各种载体上,比如微缩胶片、磁带、CD、LP、盒式磁带、录像带和DVD。图书馆通过访问CD-ROM、订购数据库和互联网提供服务。因此,人們漸漸把现代图书馆重新定义为能够无限制得获取多种来源、多种格式的信息。除了提供资源,图书馆还有专家和图书馆员来提供服务,他们善于寻找和组织信息,并解释信息需求。近些年,人们对图书馆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建筑的围墙,读者可以用电子工具例如电子书获得资源,图书馆员用各种-{zh-cn:数字工具;zh-tw:數位工具}-来引导读者和分析海量知识。图书馆的另一作用是收藏人们不愿意购买(或者无力购买)的資源,作為館藏提供大眾使用或查閱。 寫法 圖書館又稱圖書-{舘}-,在中國大陸-{舘}-被當做館的異體字,已極少使用。 圖書館亦稱圕,即囗裡面一個書,一個字讀三個音:「圖書館」,屬於合字。近代圖書館學家杜定友(1898年-1967年)曾於1924年創「圕」字來代替「圖書館」一詞,於當時中日學術文化界也曾流行一時。至今中華民國教育部仍有「金圕獎」,以表揚優良圖書館。1926年,日本雜誌《圕》以「圕」字命名,杜定友對《圕》第一期所有文章中「圕」字的使用情況加以統計,統計結果是──該刊用「圕」字436次,如用舊例「圖書館」則須用1308字。圕在中國大陸貴州財經大學圖書館內仍被使用。 历史 第一座图书馆用来存放未出版的记录,这种特殊的图书馆现在称为档案馆。考古学家从苏美尔人的古代城邦发现了一座神庙,有一个房间放满了写着楔形文字的泥板。这些档案几乎都是商业事务记录或者详细目录,仅有很少的记录了神的事情、历史记录和传说。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用莎草纸记录的古埃及神庙中。 最早的私人档案保存在烏加里特,除了通信和财产目录,神话课本可能是用来培训新书记员的。收集非档案类的文艺作品的私有或私人的图书馆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第一个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2世纪晚期,古希腊的著名图书收藏家獲列在智者之宴(Deipnosophistae)內。所有這些圖書館的書籍都是用希臘語寫成,在智者之宴(Deipnosophistae)裡浸淫於海倫文化的收藏家忽略了那些在羅馬默默無聲的圖書館。 在古代中國,圖書館被叫做藏書閣,又被叫做藏經閣。 概况 收藏、利用和提供书和其他出版物如杂志、影像资料、微缩胶片和电子出版物等等。图书馆向使用者或部门提供其所收藏的资料,文献和資訊的服务。图书馆也有教育场所或改善读者阅读习惯的任务。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向读者提供一个資訊汇集,便于查找和使用資訊及方便读者学习的地方。像美国的一些大学图书馆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读者,图书馆24小时开放。 在華語國家,圖書館可能會依不同出版物,分有中文圖書區、外文圖書區、視聽中心、兒童圖書室,另外還有自修室、閱報室、雜誌區,較大型的圖書館設有放映室,不定期舉行電影欣賞,並在影片過後進行有主題式的討論或講習。由於電腦網路資訊發展,許多圖書館也設置了上網區,供民眾上網查詢資料。 在图书馆中工作的人称为圖書館員,有关图书馆以及其它資訊管理部门的管理、组织和功能的科学称图书馆学。有一些大學專門設立圖書館學系、圖書資訊學系,為服務大眾,圖書館也是一個專門的領域,尋求專業的知識。 設備 圖書館空調設備 圖書館空調設備因為必須顧慮到保存藏書的品質,所以必須兼顧空氣中的溼度與溫度。一般而言,高溫高濕時會加速纖維氧化分解,也會增加黴菌等微生物的活性而危害紙張,因此溫度20℃、濕度50﹪為書籍理想保存條件。有些圖書館,還設立專門保藏書籍的櫃子,或是一個圖書空間,長年累月控制溫度和濕度,以便保存書籍,通常是專門圖書館設有這樣的圖書空間來收藏專業書籍。 在图书馆内找到需要的文献 图书馆的文献一般都按一定的系统分类收藏。读者可先根据书籍分类找到其所在的类别來查找。讀者还可以按作者;书名;书号(ISBN);导出词等其他项目来找到他所需要的具体文献。在现今图书馆中这些项目都编辑在电子数据库中,也就是OPAC(网上书目),以便于读者的查找。 图书馆的类別 图书馆的大小,功用及所有者有所不同。 以機構來分類 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指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 以政府機關(構)、法人、團體及研究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 徵集、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 保存文化、弘揚學術, 研究、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發展之圖書館。 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指由各級主管機關、鄉( 鎮、市) 公所、個人、法人或團體設立, 以社會大眾為主要服務對象, 提供圖書資訊服務, 推廣社會教育及辦理文化活動之圖書館。 公立公共圖書館:係指由各級政府所設立, 依政府組織層級區分為國立圖書館、直轄市立圖書館、縣(市)立圖書館及縣(市)文化局(中心)圖書館(簡稱縣市圖書館) 、鄉(鎮、市) 立圖書館(簡稱鄉鎮圖書館)。 私立公共圖書館:係指由個人、法人或團體成立, 以社會大眾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圖書資訊服務, 推廣社會教育及辦理文化活動之圖書館。 学术图书馆 大學圖書館 學校圖書館 學校圖書館主要是指高中職、國民中小學裏的圖書館或圖書室,主要任務為支援老師教學和協助學生學習,服務對象為全校學生和教職員。 因此,學校圖書館典藏具有輔助教學與學習的資料為主,並依照學校課程教材及師生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援,有時亦稱為教學媒體中心。 在現今注重自我學習的教學趨勢之下,學校圖書館角色日顯重要,而學生的多元化學習、拓展學習領域,進而養成閱讀與自學的習慣,亦由此開始。 專門圖書館 如法律圖書館、电影图书馆、醫學圖書館、盲人图书馆、藝術圖書館、金融圖書館、宗教圖書館等均是專門圖書館。 以媒體來分類 數位圖書館 數據圖書館 圖片圖書館 幻燈片圖書館 工具圖書館 以內容主題來分類 通常來說,主題圖書館有法律圖書館、建築圖書館、美術圖書館、醫學圖書館、軍事圖書館、神學圖書館等。 以使用者來分類 軍人圖書館 军人用的图书馆。 盲人圖書館 为盲人开设的图书馆,提供盲文书籍与有声读物。 兒童圖書館 提供兒童良好的閱讀環境,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進去。裡面有漫畫、小說、和一些文學史的書。 無障礙圖書館 金融圖書館 銀行或金融書籍方面的圖書館。 | 最早的私人档案保存在烏加里特,除了通信和财产目录,神话课本可能是用来培训新书记员的。收集非档案类的文艺作品的私有或私人的图书馆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第一个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2世纪晚期,古希腊的著名图书收藏家獲列在智者之宴(Deipnosophistae)內。所有這些圖書館的書籍都是用希臘語寫成,在智者之宴(Deipnosophistae)裡浸淫於海倫文化的收藏家忽略了那些在羅馬默默無聲的圖書館。 在古代中國,圖書館被叫做藏書閣,又被叫做藏經閣。 概况 收藏、利用和提供书和其他出版物如杂志、影像资料、微缩胶片和电子出版物等等。图书馆向使用者或部门提供其所收藏的资料,文献和資訊的服务。图书馆也有教育场所或改善读者阅读习惯的任务。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向读者提供一个資訊汇集,便于查找和使用資訊及方便读者学习的地方。像美国的一些大学图书馆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读者,图书馆24小时开放。 在華語國家,圖書館可能會依不同出版物,分有中文圖書區、外文圖書區、視聽中心、兒童圖書室,另外還有自修室、閱報室、雜誌區,較大型的圖書館設有放映室,不定期舉行電影欣賞,並在影片過後進行有主題式的討論或講習。由於電腦網路資訊發展,許多圖書館也設置了上網區,供民眾上網查詢資料。 在图书馆中工作的人称为圖書館員,有关图书馆以及其它資訊管理部门的管理、组织和功能的科学称图书馆学。有一些大學專門設立圖書館學系、圖書資訊學系,為服務大眾,圖書館也是一個專門的領域,尋求專業的知識。 設備 圖書館空調設備 圖書館空調設備因為必須顧慮到保存藏書的品質,所以必須兼顧空氣中的溼度與溫度。一般而言,高溫高濕時會加速纖維氧化分解,也會增加黴菌等微生物的活性而危害紙張,因此溫度20℃、濕度50﹪為書籍理想保存條件。有些圖書館,還設立專門保藏書籍的櫃子,或是一個圖書空間,長年累月控制溫度和濕度,以便保存書籍,通常是專門圖書館設有這樣的圖書空間來收藏專業書籍。 在图书馆内找到需要的文献 图书馆的文献一般都按一定的系统分类收藏。读者可先根据书籍分类找到其所在的类别來查找。讀者还可以按作者;书名;书号(ISBN);导出词等其他项目来找到他所需要的具体文献。在现今图书馆中这些项目都编辑在电子数据库中,也就是OPAC(网上书目),以便于读者的查找。 图书馆的类別 图书馆的大小,功用及所有者有所不同。 以機構來分類 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指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 以政府機關(構)、法人、團體及研究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 徵集、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 保存文化、弘揚學術, 研究、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發展之圖書館。 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指由各級主管機關、鄉( 鎮、市) 公所、個人、法人或團體設立, 以社會大眾為主要服務對象, 提供圖書資訊服務, 推廣社會教育及辦理文化活動之圖書館。 公立公共圖書館:係指由各級政府所設立, 依政府組織層級區分為國立圖書館、直轄市立圖書館、縣(市)立圖書館及縣(市)文化局(中心)圖書館(簡稱縣市圖書館) 、鄉(鎮、市) 立圖書館(簡稱鄉鎮圖書館)。 私立公共圖書館:係指由個人、法人或團體成立, 以社會大眾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圖書資訊服務, 推廣社會教育及辦理文化活動之圖書館。 学术图书馆 大學圖書館 學校圖書館 學校圖書館主要是指高中職、國民中小學裏的圖書館或圖書室,主要任務為支援老師教學和協助學生學習,服務對象為全校學生和教職員。 因此,學校圖書館典藏具有輔助教學與學習的資料為主,並依照學校課程教材及師生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援,有時亦稱為教學媒體中心。 在現今注重自我學習的教學趨勢之下,學校圖書館角色日顯重要,而學生的多元化學習、拓展學習領域,進而養成閱讀與自學的習慣,亦由此開始。 專門圖書館 如法律圖書館、电影图书馆、醫學圖書館、盲人图书馆、藝術圖書館、金融圖書館、宗教圖書館等均是專門圖書館。 以媒體來分類 數位圖書館 數據圖書館 圖片圖書館 幻燈片圖書館 工具圖書館 以內容主題來分類 通常來說,主題圖書館有法律圖書館、建築圖書館、美術圖書館、醫學圖書館、軍事圖書館、神學圖書館等。 以使用者來分類 軍人圖書館 军人用的图书馆。 盲人圖書館 为盲人开设的图书馆,提供盲文书籍与有声读物。 兒童圖書館 提供兒童良好的閱讀環境,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進去。裡面有漫畫、小說、和一些文學史的書。 |
窦婴 韩安国 田千秋 李敢 公孫弘 金日磾 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為西漢的全盛打下基礎。 军事 汉匈战争 匈奴自秦末以来一直威胁中国北边,使农耕生产的受到严重影响。武帝即位之后,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漢朝初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对匈奴作战。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反击后,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中原北边农耕经济从匈奴造成严重破坏的局面中得以恢复。匈奴在军队主力以及人畜资产受到严重损失的情况下,继续向北远遁,并有七年时间即从公元前119年至前112年漠南无王庭,不过其后匈奴又南下与羌人组织联盟攻击汉朝。而西汉军队占领从朔方至张掖、居延和廷间的大片土地,设置酒泉、武威、张掖及敦煌四郡,并且命令关东地区人民移民这一地区,此举不但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部地区的得到开发,更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 开疆拓土 汉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开扩领土,在西南,漢朝消灭夜郎及南越國,先后建立七個郡,使到今日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第二次归納中國版图。而海南岛在历史上,也首次纳入中国的版图。在東方,他於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灭卫氏朝鲜,並且將衛氏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及玄菟郡。 外交 汉武帝派遣了張騫出使西域,张骞的两次出使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即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中國同西方经济及文化的交流。 文化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广川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建议没有表态,「罷黜百家是后汉班固的总结,汉武帝也没有“独尊儒术”,无论阴阳或者道儒,只要是贤能的人汉武帝都重用。而今天一些学者认为汉武帝是独尊儒术,结束了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于是“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儒学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路,亦使到儒学成为了中國社会的基礎思想。对中國後代的政治、社會及文化等領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亦有人认为他利用儒学敦化民風,同时采用法術及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谓儒表法骨或儒表法裏。 创建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是接受当时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这样可以使国家得到未来的人才。所谓“养天下之士”,体现出太学在当时有为国家培育人才和储备人才的作用。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太学的成立,助长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成为重要的推手,同时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转变,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机会,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也有机会到朝廷做官。 建立樂府 樂府一名本指管理音樂的官府。漢武帝在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創立樂府官署,掌管俗樂,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後人把樂府機關配樂演唱的詩歌,也稱樂府。 颁太初历 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一种历法,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而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天文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邓平、唐都、落下闳等根据对天象实测和长期天文纪录所制订。《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太初历》的科学成就,首先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中国汉初以前,主要采用“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中的《颛顼历》。这个古历,计算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一月是二十九天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由于岁差的原因,颛顼历到汉代时的计算已经不够精密,常出现月初是无月光的朔日,但实际天空中却有圆满的月光;月中是有月光的望满之日,夜晚却并没有月亮。为了改变这种不对照的现象,制订《太初历》时,重新进行了反复地周密地运算和实践验证。还在于第一次计算了日月蚀发生的周期和精确计算了行星会合的周期。 经济 改革币制 指中国西汉武帝统治时期进行的币制改革。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發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榖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富商大贾富可敌国,恰与窘困的中央财政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财政收入外,“冶铸煑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大商人,此即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 盐铁国营 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分别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这项制度实施,使国家独占国计民生意义最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利润,可以供给皇室消费以及巨额军事支出。当时,人民的赋税的负担没有增加,国家的收入大增,不但弥补财政上的赤字,并且还有盈餘。不过官营盐铁却给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官盐价高而味苦,铁制农具粗劣不合用等。 漢武帝元封元年,桑弘羊針對「諸官各自市(購買),相與爭,物以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的情況,在全國推行均輸法,下令各郡設均輸鹽鐵官,將上貢物品運往缺乏該類貨物的地區出售,然後在適當地區購入京師需求的物資。此法既能解決運費高昂的問題,又可調節物價。更重要的是均輸法舒緩漢武帝晚年的財政危機,桑弘羊對此曾有所讚揚:「山東被災,齊趙大饑,賴均輸之蓄,倉稟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然而,均輸法卻被批評未能解決物價問題,「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 重視農業 在經濟方面,漢武帝爲推動農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國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例如:龍首渠,六輔渠等等,以便農田灌溉,所以漢代田畝和農業產量,都超越前代。命趙過出任搜粟都尉,並推廣代田法,改良農具,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其他功绩 晚年 危機凸顯 汉武帝到处巡行、封禅。如元封元年(前110年),他亲率十八万骑兵,旌旗千里,封泰山,东巡海上,再至碣石山。用帛百余万匹,钱几万万。汉武帝对汉初建造的长乐宫、未央宫,犹感不足,而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扩建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造首山宫、明光宫、建章宫等宮殿。太初元年(前104年)建造建章宫,規模超过了未央宫。它的正门高25丈。玉堂殿有12门。建章宫的神明台上有高达70余米的仙人承露台。宫内的奇华殿,专门陈列外国贡献的奇珍异物。宫内凿有太液池,池中有蓬菜、方丈、瀛洲等神山。长安城内外和远郊的离宫内中,有宫人、女子七八千人。漢武帝追慕黄帝,期待遇到神仙,重用方士,赐予大量钱财。曾被两方士欺骗,而他仍然相信黄帝成仙,求道之心不灭。。 元鼎二年(前115年)三月,关东大雨雪;夏天又发大水。当地百姓有几千人饿死。元鼎三年(前114年)四月,许多地方发生大雹灾,关东十几个郡发生大灾荒,田间颗粒无收,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武帝下诏令,叫饥民到江淮一带自己谋生,又调集有限的巴蜀粟米救济灾民。元封四年(前107年)夏天,又发生大旱灾,土地龟裂,河水枯竭,百姓大批渴死。关东出现200万流民,其中没有户籍可查的农民达40万。元封六年(前105年)春,漢武帝下诏兴建首山宫。秋,再次發生大旱灾和蝗災,庄稼被蝗蟲吃盡。太初、天汉年间,漢武帝又征用全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李广利远征大宛和匈奴。 天汉二年(前99年),泰山、瑯琊一带的徐勃發動民變。他们占山结寨,攻打城邑,抢武器,释囚犯,活捉郡守、都尉,杀掠二千石一级大官。此外南阳的梅免、百政,楚的段中、杜少,燕、赵的坚卢、范主等人也紛紛發動民變。汉武帝先派小股部队镇压,再派大军追剿,前後殺死了几万人。 巫蛊之祸 征和元年(西元前92年)十一月,巫蠱之禍興起。丞相公孫賀之妻使用巫術詛咒及在馳道埋木偶人的事件被告發,公孫賀一家被斬殺,同時還牽連到陽石公主和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女兒諸邑公主。其後漢武帝又發動了三輔騎士在皇家園林進行搜查,並且在長安城中到處尋找,過了11日才收兵。征和二年七月,與太子劉據結怨的武帝寵臣江充指使胡巫,說宫中有蠱氣。武帝命令江充與按道侯韓說等入宫追查,江充誣告太子宫中埋的木人最多,又有帛書,所言不守道法。太子得知後非常恐懼,聽從少傅石德的計策,派人詐稱武帝使者捕殺江充等人。漢武帝命令丞相劉屈氂派兵擊潰太子,太子舉兵對抗。激戰五日,太子兵敗逃亡,被漢武帝所廢,被圍捕,乃自殺,滅族,唯漢武帝曾孫劉病已就是後來的宣帝得親信保全。征和三年,此謀反案的根源巫蛊案真相漸明,田千秋上书直言进谏,武帝感悟,下令族滅貳師將軍李廣利、丞相劉屈氂、太監蘇文、江充家族。 发轮台詔 漢武帝將鹽鐵酒國營專賣,實行平準均輸政策,防止商人從中漁利,從而增加政府收入,達到了調節物價及防止市場壟斷的功效,但是亦造成了政府與民爭利的局面。商人遂將注意力轉移至土地買賣,導致土地兼併嚴重。雖然漢武帝武功極盛,但是到處征伐也造成了國庫空虛,大量人民被徵召從軍,死傷甚重,也影響了經濟發展。由於民生困苦、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及民怨沸騰,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相繼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頒下了《輪台詔》,辛德勇认为,轮台诏不是罪己诏,关于汉武帝罪己是资治通鉴的虚构,汉武帝死后并未改变西汉对外战争的基本国策。而田余庆认为汉武帝晚期改弦易辙。 临终托孤 汉武帝晚年得子刘弗陵,甚爱之。刘据於巫蛊之乱死後,漢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太子即位前不久,其生母钩弋夫人被處死,避免未來再有太后涉政的現象。前88年,汉武帝命令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予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刘弗陵作為未來皇帝。對此,中国史学家吕思勉对《汉书·霍光传》的此记载颇有异议,认为汉武帝於临终前杀掉刘弗陵生母是为了避免母后干政、托孤说的“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和画周公辅政图完全属于捏造。 前87年3月29日(二月丁卯),汉武帝驾崩於五柞宮,享年70岁。4月15日(三月甲申),葬于茂陵,谥号为孝武皇帝。本始二年(前72年),汉宣帝为曾祖父汉武帝上庙号為世宗。 文學造詣 漢武帝愛好文學,為提倡辭賦的詩人。他個人的文學造詣甚高,在南北朝以前的皇帝中屬於文采一流的人物,顏之推把他歸類為曹操、曹丕一級文才的君主。明朝王世貞以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雲上”(《藝苑卮鹽》)其他存留的詩作,《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都“壯麗鴻奇”(徐禎卿《談藝錄》),為詩詞評論家所推崇。 后世評價 夏侯胜: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於民,不宜为立庙乐。 桓谭:汉武帝才质高妙,有崇先广统之规,故即位而开发大志,考合古今模范,获前圣代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选俊杰,奋扬威怒,武义四加,所征者服,兴起六艺,广进儒术,自开辟以来,惟汉家最为盛图,故显为世宗,可谓卓尔绝世之主矣。 崔骃: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 刘歆: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伏波、楼船之属,灭百越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以隔氐羌,裂匈奴之右肩。单于孤将远遁漠北,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馀郡。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祀。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蕃,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何去非:孝武帝以雄才大略,承三世涵育之泽,知夫天下之势将就强而不振,所当济之以威强而抗武节之时也。”是以孝武抗其英特之气,选待习骑,择命将帅,先发而昌诛之。盖师行十年,斩刈殆尽,名王贵人俘获百数,单于捧首穷遁漠北,遂收两河之地而郡属之。刷四世之侵辱,遗后嗣之安强。 班固: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荀悦: 孝武皇帝,规矩万世之业,固后世之基地。内修文学,外耀武威,以延天下之士,先王之风粲然可考者矣。然犹好其文,未尽其实;发其始,不克其终。奢侈而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罢弊。当此之时,天下骚然,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焉。 曹丕:孝武帝承累世之遗业,遇中国之殷阜,府库余金钱,仓廪畜腐粟,因此有意乎灭匈奴而廓清边境矣。故即位之初,从王恢之画,设马邑之谋,自元光以迄征和四五十载之间,征匈奴四十馀:举盛馀,逾广汉,绝梓岭,封狼居胥,禅姑幕,梁北河,观兵瀚海,刈单于之旗,剿阏氏之首,探符离之窟,扫五王之庭。纳休屠昆邪之附,获祭天金人之宝。斩名王以千数,馘酋虏以万计。既穷追其散亡,又摧破其积聚,虏不暇于救死扶伤,疲困于孕重堕殒。元封初,躬秉武节,告以天子自将,惧以两越之诛,彼时号为威震匈奴矣。 曹植: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 刘渊︰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 虞世南: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方於始皇,则为优矣。至于骄奢暴虐,可以相亚,并功有馀而德不足。 唐太宗:「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李渤︰景、武、昭、宣,亦各有美,皆以乐贤从谏,风流无穷。 司马贞:「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何去非︰孝武帝以雄才大略,承三世涵育之泽,知夫天下之势将就弱而不振,所当济之以威强而抗武节之时也。方是时也,内无奸变之臣,外无强逼之国,而世为汉患者独匈奴耳。夫匈奴自楚、汉之起,乘秦之乱,复践河南之地,而其势始强。高帝曾以三十万之众困于白登之围,盖士不食者七日,已解而归,不思有以复之,而和亲始议矣。高后被其书之辱,临朝而震怒矣,终之以婉辞顺礼慰适其桀骜之情。凡此者,皆欲与民息肩,姑置外之而不校也。孝文之立,其所以顺悦输遗者甚,至饰遣宗女以固其欢。盖送车未返,而彼已大举深入,候骑达于甘泉、雍梁矣。其后乍亲乍绝,盖为寇患至于近,严霸上、棘门、细柳之屯以卫京都。以孝文之宽仁镇静,摄衣发奋,亲驾而驱之者再,乃至乎辍饭搏髀而思颇、牧之良能也。孝景之世,其所以悦奉之情与夫遗给之数又加至矣。然其寇侵之暴,纷然其不止也。由是观之,汉之于匈奴,非深惩而大治之,则其为后患也,可胜备哉?是以孝武抗其英特之气,选待习骑,择命将帅,先发而昌诛之。盖师行十年,斩刈殆尽,名王贵人俘获百数,单于捧首穷遁漠北,遂收两河之地而郡属之。刷四世之侵辱,遗后嗣之安强。至于宣、元、成、哀之世,单于顿颡臣顺,谒期听令以朝,位次比内诸侯。虽曰劳师匮财,而功烈之被远矣。使微孝武,则汉之所以世被边患,其戍役转饷以忧累县官者,可得而预计哉?甚矣!味者之议,不知求夫天下之势、强弱之任所当然者,而猥曰:“文、景为是慈俭爱民,而武帝黩于兵师祈祀。”至与秦皇同日而非诋之,岂不痛哉!使孝武不溺于文成、五利之奸以重耗天下,攘敌之役止于卫、霍之既死,而不穷贰师之兵,则其功烈与周宣比隆矣。 司马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罚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李纲:“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猎取天骄驰卫霍,如使鹰鹯驱雀。战皋兰,犁庭龙碛,饮至行勋爵。中华疆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当日巡行,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亲总貔貅谈笑看,黠虏心惊胆落。寄语单于,两君相见,何苦逃沙漠。英风如在,卓然千古高著。” 洪迈:“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 朱熹:“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能如此。” 朱元璋︰三王、五帝之书不尽传于世,故后世鲜知其行事。汉武帝购求遗书,《六经》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可得而见。武帝雄才大略,后世罕及,至表章《六经》,阐明圣贤之学,尤有功于后世。 王夫之:「武帝之勞民甚矣,而其救饑民也為得。虛倉廥以振之,寵富民之假貸者以救之,不給,則通其變而徙荒民於朔方、新秦者七十余萬口,仰給縣官,給予產業,民喜於得生,而輕去其鄉以安新邑,邊因以實。」 王夫之:「武帝之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则欲吏之弗匿盗不上闻、而以禁其窃发也,必不可得矣。……漢武有喪邦之道焉,此其一矣。」 赵翼:「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王仕云︰「世宗孝武,雄才大略。初向儒术,董生对策。协律定吕,祀郊兴学。继志神仙,复穷武功。才臣竞起,驰骛奋庸。汤禹定令,相如赋雄。武骞奉使,汲郑质直。卫青去病,扬名戎狄。至于受遗,霍光日磾。晚节知悔,得人最盛。轮台一诏,国本用滋。」 吴裕垂:「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 曾国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鮑東里︰ 「武帝慕古,廟號世宗,內實多欲,好大喜功。勸學興禮,表章六經,初立年號,行夏建寅。仲舒之賢,汲黯之直,未能大用,是為可惜。內侈宮室,外事甲兵,好仙嗜利,重斂繁刑。巫蠱事起,禍及太子,為因少主,鉤弋賜死。輪臺一詔,悔心之萌,顧命霍光,實為得人。」 夏曾佑:“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白寿彝:“促进了经济繁荣与国家统一。” 翦伯赞:“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 黄仁宇:“有专制魔王的毛病。” 钱穆:“‘王莽代汉’源自汉武帝种下的恶果。” 孙中山:““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毛泽东:“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傅樂成:「武帝的一生行事,真是多采多姿,但也充滿矛盾。他尊重儒家,但他的好大喜功以及迷信神仙又無不與儒家思想相背馳。...他有時表現的異常果敢,如痛懲匈奴及遊俠;一方面卻又非常怕死,時時提防別人的暗算。他有過人的聰明,但有時又被人愚弄如孩提....他一生興高采烈的致力於開邊事業,最後又在痛悔中結束。總之,在中國歷代的帝王中,很難再找到像武帝這樣一位矛盾人物。」 家庭成员 <center> {{ahnentafel-compact5 |boxstyle_1=background-color: #fff000; |boxstyle_2=background-color: #ffd400; |boxstyle_3=background-color: #ffb800; |boxstyle_4=background-color: #ff9c00; |boxstyle_5=background-color: #ff8000; |1=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2=父:孝景皇帝刘启 |3=母:孝景皇后王氏 |4=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5=祖母:孝文皇后窦氏 |6=外祖父:(追谥)盖共侯王仲 |7=外祖母:平原君臧儿 |8=曾祖父:太祖高皇帝刘邦 |9=曾祖母:(追谥)高皇后薄氏 |10=外曾祖父:(追谥)安成侯窦充 |11=外曾祖母:(追谥)安成夫人 |12= |13= |14=外曾祖父:臧荼之子 |15= |16=高祖父:太上皇刘太公 |17=高祖母:昭灵皇后刘媪 |18=外高祖父:(追谥)灵文侯薄父 |19=外高祖母:(追谥)灵文夫人魏媪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外高祖父:燕王臧荼 |29= |30= |31= }}</center> 后妃 漢帝自劉邦以降,皇帝擇夫人,多由美色而定,如高祖擇薄姬、武帝幸衛子夫等;迥異於先秦之際,周代天子、諸侯間后妃婚配,女子多來自異姓諸侯間宗室,皆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故較無「外戚亂政」之問題。西漢開國後,漢高祖曾立誓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於是漢代天子既無諸侯王女婚配,立后妃標準但憑帝王喜惡,外戚格局自西漢產生質變,其中以漢武帝立寒門出身的衛子夫為皇后為誌,在此之前,西漢諸帝固然寵愛寒門,卻不致封后。 皇后 -{zh-hant:陳皇后;zh-hans:陈皇后;}-,一說名阿嬌,母館陶長公主劉嫖,武帝姑表姐。武帝元配,太子妃,后为皇后。後因无子失寵加上涉嫌巫蛊被废居於长门宫。死後以館陶公主之女的身份葬在漢文帝霸陵的郎官亭东。 思-{后}-衛子夫(?-前91),弟衛青、姨甥霍去病、霍光。為平陽公主府歌姬,入宮有孕封夫人,生衛長公主、諸邑公主、石邑公主。元朔元年生戾太子劉據,立為皇后。在皇后位38年,是中國在位第二長的皇后。 巫蠱之禍中支持劉據起兵,被武帝繳其印璽後自殺。蘇文以小棺葬於長安城南桐柏。曾孫漢宣帝即位後改葬曾祖母,上謚號,並設置思-{后}-園。 孝武皇后李氏,野史記載名「妍」,兄李延年、李廣利。生昌邑王劉髆。武帝逝世後被霍光追封為孝武皇后,配饗漢武帝,葬於茂陵。其孫海昏侯劉賀曾短暫即帝位。 皇太后趙氏(前113年-前88年),姿色美豔,稱拳夫人,又稱鉤弋夫人,封婕妤。生漢昭帝劉弗陵。以子幼母壯,被武帝賜死,葬於雲陵,昭帝即位後被追封為皇太后。 妃嫔 王夫人,生齊懷王劉閎。去世後武帝哀痛,追贈齊王太后,方士少翁曾诈用皮影为汉武帝召唤王夫人的鬼魂。 李姬,生鄂邑公主、燕刺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无宠,以忧死。 尹婕妤,漢武帝寵妃。 邢娙娥,漢武帝寵妃,氣質出塵,令尹婕妤自愧不如。 宫人丽娟 據《史記·外戚傳》,漢武帝即位後數年沒有生育:“武帝初即位,數歲無子。”漢武帝的有生育的后妃皆出身低微:“及李夫人卒,則有尹婕妤之屬,更有寵。然皆以倡見,非王侯有土之士女,不可以配人主也。”“故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可見《史記》這裡寫的“生子”“無子”,是生兒生女都算上。 子女 儿子 戾太子劉據,母卫子夫。巫蛊之祸时被迫起兵诛江充,兵败后逃亡至湖县自缢。其全家被杀,唯有尚未满月的孙子刘病已得以幸存,后改名刘询,即汉宣帝。 齊懷王劉閎,母王夫人。早薨,无子,国除。 燕剌王劉旦,母李姬。汉昭帝即位,他与宗室刘长、刘泽及大臣上官桀、桑弘羊等谋反诛霍光夺取帝位,失败自杀,国除。 廣陵厲王劉胥,母李姬。昭帝时,觊觎帝位,使女巫祝诅。宣帝即位,复与楚王延寿私通书信,后谋叛事发觉,又药杀当事人二十余人以灭口,为汉中央追穷治罪,自杀,国除。 昌邑哀王劉髆,母李夫人。其子为汉废帝刘贺,在汉昭帝死后当过27天皇帝,后被霍光所废改封海昏侯。 漢昭帝劉弗陵,母趙婕妤。在位13年,无后。 女儿 (由于历史记载不详,汉武帝之女未有明确排序,而且很可能部分女儿未曾在史书留名。) 衛長公主,又称当利公主,母卫子夫。先嫁与表哥曹襄,曹襄早死,後嫁与栾大,栾大被漢武帝腰斬。 諸邑公主,母卫子夫。死于巫蛊之祸。 石邑公主,母卫子夫。 鄂邑蓋長公主,又称盖主,生母无明确记载,可能是盖姓妃嫔或李姬。曾撫養昭帝。后与燕王刘旦、上官桀、上官安及桑弘羊等合谋诛除霍光,事发后自杀。 阳石公主,生母不详,死于巫蛊之祸。 夷安公主,生母不详。下嫁隆虑公主之子昭平君。 少芳公主,生母不详,死于斩首。 | 汉武盛世為西漢的全盛打下基礎。 军事 汉匈战争 匈奴自秦末以来一直威胁中国北边,使农耕生产的受到严重影响。武帝即位之后,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漢朝初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对匈奴作战。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反击后,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中原北边农耕经济从匈奴造成严重破坏的局面中得以恢复。匈奴在军队主力以及人畜资产受到严重损失的情况下,继续向北远遁,并有七年时间即从公元前119年至前112年漠南无王庭,不过其后匈奴又南下与羌人组织联盟攻击汉朝。而西汉军队占领从朔方至张掖、居延和廷间的大片土地,设置酒泉、武威、张掖及敦煌四郡,并且命令关东地区人民移民这一地区,此举不但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部地区的得到开发,更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 开疆拓土 汉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开扩领土,在西南,漢朝消灭夜郎及南越國,先后建立七個郡,使到今日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第二次归納中國版图。而海南岛在历史上,也首次纳入中国的版图。在東方,他於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灭卫氏朝鲜,並且將衛氏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及玄菟郡。 外交 汉武帝派遣了張騫出使西域,张骞的两次出使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即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中國同西方经济及文化的交流。 文化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广川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建议没有表态,「罷黜百家是后汉班固的总结,汉武帝也没有“独尊儒术”,无论阴阳或者道儒,只要是贤能的人汉武帝都重用。而今天一些学者认为汉武帝是独尊儒术,结束了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于是“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儒学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路,亦使到儒学成为了中國社会的基礎思想。对中國後代的政治、社會及文化等領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亦有人认为他利用儒学敦化民風,同时采用法術及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谓儒表法骨或儒表法裏。 创建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是接受当时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这样可以使国家得到未来的人才。所谓“养天下之士”,体现出太学在当时有为国家培育人才和储备人才的作用。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太学的成立,助长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成为重要的推手,同时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转变,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机会,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也有机会到朝廷做官。 建立樂府 樂府一名本指管理音樂的官府。漢武帝在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創立樂府官署,掌管俗樂,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後人把樂府機關配樂演唱的詩歌,也稱樂府。 颁太初历 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一种历法,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而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天文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邓平、唐都、落下闳等根据对天象实测和长期天文纪录所制订。《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太初历》的科学成就,首先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中国汉初以前,主要采用“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中的《颛顼历》。这个古历,计算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一月是二十九天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由于岁差的原因,颛顼历到汉代时的计算已经不够精密,常出现月初是无月光的朔日,但实际天空中却有圆满的月光;月中是有月光的望满之日,夜晚却并没有月亮。为了改变这种不对照的现象,制订《太初历》时,重新进行了反复地周密地运算和实践验证。还在于第一次计算了日月蚀发生的周期和精确计算了行星会合的周期。 经济 改革币制 指中国西汉武帝统治时期进行的币制改革。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發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榖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富商大贾富可敌国,恰与窘困的中央财政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财政收入外,“冶铸煑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大商人,此即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 盐铁国营 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分别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这项制度实施,使国家独占国计民生意义最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利润,可以供给皇室消费以及巨额军事支出。当时,人民的赋税的负担没有增加,国家的收入大增,不但弥补财政上的赤字,并且还有盈餘。不过官营盐铁却给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官盐价高而味苦,铁制农具粗劣不合用等。 漢武帝元封元年,桑弘羊針對「諸官各自市(購買),相與爭,物以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的情況,在全國推行均輸法,下令各郡設均輸鹽鐵官,將上貢物品運往缺乏該類貨物的地區出售,然後在適當地區購入京師需求的物資。此法既能解決運費高昂的問題,又可調節物價。更重要的是均輸法舒緩漢武帝晚年的財政危機,桑弘羊對此曾有所讚揚:「山東被災,齊趙大饑,賴均輸之蓄,倉稟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然而,均輸法卻被批評未能解決物價問題,「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 重視農業 在經濟方面,漢武帝爲推動農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國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例如:龍首渠,六輔渠等等,以便農田灌溉,所以漢代田畝和農業產量,都超越前代。命趙過出任搜粟都尉,並推廣代田法,改良農具,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其他功绩 晚年 危機凸顯 汉武帝到处巡行、封禅。如元封元年(前110年),他亲率十八万骑兵,旌旗千里,封泰山,东巡海上,再至碣石山。用帛百余万匹,钱几万万。汉武帝对汉初建造的长乐宫、未央宫,犹感不足,而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扩建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造首山宫、明光宫、建章宫等宮殿。太初元年(前104年)建造建章宫,規模超过了未央宫。它的正门高25丈。玉堂殿有12门。建章宫的神明台上有高达70余米的仙人承露台。宫内的奇华殿,专门陈列外国贡献的奇珍异物。宫内凿有太液池,池中有蓬菜、方丈、瀛洲等神山。长安城内外和远郊的离宫内中,有宫人、女子七八千人。漢武帝追慕黄帝,期待遇到神仙,重用方士,赐予大量钱财。曾被两方士欺骗,而他仍然相信黄帝成仙,求道之心不灭。。 元鼎二年(前115年)三月,关东大雨雪;夏天又发大水。当地百姓有几千人饿死。元鼎三年(前114年)四月,许多地方发生大雹灾,关东十几个郡发生大灾荒,田间颗粒无收,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武帝下诏令,叫饥民到江淮一带自己谋生,又调集有限的巴蜀粟米救济灾民。元封四年(前107年)夏天,又发生大旱灾,土地龟裂,河水枯竭,百姓大批渴死。关东出现200万流民,其中没有户籍可查的农民达40万。元封六年(前105年)春,漢武帝下诏兴建首山宫。秋,再次發生大旱灾和蝗災,庄稼被蝗蟲吃盡。太初、天汉年间,漢武帝又征用全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李广利远征大宛和匈奴。 天汉二年(前99年),泰山、瑯琊一带的徐勃發動民變。他们占山结寨,攻打城邑,抢武器,释囚犯,活捉郡守、都尉,杀掠二千石一级大官。此外南阳的梅免、百政,楚的段中、杜少,燕、赵的坚卢、范主等人也紛紛發動民變。汉武帝先派小股部队镇压,再派大军追剿,前後殺死了几万人。 巫蛊之祸 征和元年(西元前92年)十一月,巫蠱之禍興起。丞相公孫賀之妻使用巫術詛咒及在馳道埋木偶人的事件被告發,公孫賀一家被斬殺,同時還牽連到陽石公主和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女兒諸邑公主。其後漢武帝又發動了三輔騎士在皇家園林進行搜查,並且在長安城中到處尋找,過了11日才收兵。征和二年七月,與太子劉據結怨的武帝寵臣江充指使胡巫,說宫中有蠱氣。武帝命令江充與按道侯韓說等入宫追查,江充誣告太子宫中埋的木人最多,又有帛書,所言不守道法。太子得知後非常恐懼,聽從少傅石德的計策,派人詐稱武帝使者捕殺江充等人。漢武帝命令丞相劉屈氂派兵擊潰太子,太子舉兵對抗。激戰五日,太子兵敗逃亡,被漢武帝所廢,被圍捕,乃自殺,滅族,唯漢武帝曾孫劉病已就是後來的宣帝得親信保全。征和三年,此謀反案的根源巫蛊案真相漸明,田千秋上书直言进谏,武帝感悟,下令族滅貳師將軍李廣利、丞相劉屈氂、太監蘇文、江充家族。 发轮台詔 漢武帝將鹽鐵酒國營專賣,實行平準均輸政策,防止商人從中漁利,從而增加政府收入,達到了調節物價及防止市場壟斷的功效,但是亦造成了政府與民爭利的局面。商人遂將注意力轉移至土地買賣,導致土地兼併嚴重。雖然漢武帝武功極盛,但是到處征伐也造成了國庫空虛,大量人民被徵召從軍,死傷甚重,也影響了經濟發展。由於民生困苦、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及民怨沸騰,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相繼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頒下了《輪台詔》,辛德勇认为,轮台诏不是罪己诏,关于汉武帝罪己是资治通鉴的虚构,汉武帝死后并未改变西汉对外战争的基本国策。而田余庆认为汉武帝晚期改弦易辙。 临终托孤 汉武帝晚年得子刘弗陵,甚爱之。刘据於巫蛊之乱死後,漢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太子即位前不久,其生母钩弋夫人被處死,避免未來再有太后涉政的現象。前88年,汉武帝命令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予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刘弗陵作為未來皇帝。對此,中国史学家吕思勉对《汉书·霍光传》的此记载颇有异议,认为汉武帝於临终前杀掉刘弗陵生母是为了避免母后干政、托孤说的“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和画周公辅政图完全属于捏造。 前87年3月29日(二月丁卯),汉武帝驾崩於五柞宮,享年70岁。4月15日(三月甲申),葬于茂陵,谥号为孝武皇帝。本始二年(前72年),汉宣帝为曾祖父汉武帝上庙号為世宗。 文學造詣 漢武帝愛好文學,為提倡辭賦的詩人。他個人的文學造詣甚高,在南北朝以前的皇帝中屬於文采一流的人物,顏之推把他歸類為曹操、曹丕一級文才的君主。明朝王世貞以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雲上”(《藝苑卮鹽》)其他存留的詩作,《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都“壯麗鴻奇”(徐禎卿《談藝錄》),為詩詞評論家所推崇。 后世評價 夏侯胜: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於民,不宜为立庙乐。 桓谭:汉武帝才质高妙,有崇先广统之规,故即位而开发大志,考合古今模范,获前圣代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选俊杰,奋扬威怒,武义四加,所征者服,兴起六艺,广进儒术,自开辟以来,惟汉家最为盛图,故显为世宗,可谓卓尔绝世之主矣。 崔骃: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 刘歆: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伏波、楼船之属,灭百越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以隔氐羌,裂匈奴之右肩。单于孤将远遁漠北,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馀郡。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祀。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蕃,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何去非:孝武帝以雄才大略,承三世涵育之泽,知夫天下之势将就强而不振,所当济之以威强而抗武节之时也。”是以孝武抗其英特之气,选待习骑,择命将帅,先发而昌诛之。盖师行十年,斩刈殆尽,名王贵人俘获百数,单于捧首穷遁漠北,遂收两河之地而郡属之。刷四世之侵辱,遗后嗣之安强。 班固: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荀悦: 孝武皇帝,规矩万世之业,固后世之基地。内修文学,外耀武威,以延天下之士,先王之风粲然可考者矣。然犹好其文,未尽其实;发其始,不克其终。奢侈而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罢弊。当此之时,天下骚然,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焉。 曹丕:孝武帝承累世之遗业,遇中国之殷阜,府库余金钱,仓廪畜腐粟,因此有意乎灭匈奴而廓清边境矣。故即位之初,从王恢之画,设马邑之谋,自元光以迄征和四五十载之间,征匈奴四十馀:举盛馀,逾广汉,绝梓岭,封狼居胥,禅姑幕,梁北河,观兵瀚海,刈单于之旗,剿阏氏之首,探符离之窟,扫五王之庭。纳休屠昆邪之附,获祭天金人之宝。斩名王以千数,馘酋虏以万计。既穷追其散亡,又摧破其积聚,虏不暇于救死扶伤,疲困于孕重堕殒。元封初,躬秉武节,告以天子自将,惧以两越之诛,彼时号为威震匈奴矣。 曹植: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 刘渊︰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 虞世南: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方於始皇,则为优矣。至于骄奢暴虐,可以相亚,并功有馀而德不足。 唐太宗:「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李渤︰景、武、昭、宣,亦各有美,皆以乐贤从谏,风流无穷。 司马贞:「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何去非︰孝武帝以雄才大略,承三世涵育之泽,知夫天下之势将就弱而不振,所当济之以威强而抗武节之时也。方是时也,内无奸变之臣,外无强逼之国,而世为汉患者独匈奴耳。夫匈奴自楚、汉之起,乘秦之乱,复践河南之地,而其势始强。高帝曾以三十万之众困于白登之围,盖士不食者七日,已解而归,不思有以复之,而和亲始议矣。高后被其书之辱,临朝而震怒矣,终之以婉辞顺礼慰适其桀骜之情。凡此者,皆欲与民息肩,姑置外之而不校也。孝文之立,其所以顺悦输遗者甚,至饰遣宗女以固其欢。盖送车未返,而彼已大举深入,候骑达于甘泉、雍梁矣。其后乍亲乍绝,盖为寇患至于近,严霸上、棘门、细柳之屯以卫京都。以孝文之宽仁镇静,摄衣发奋,亲驾而驱之者再,乃至乎辍饭搏髀而思颇、牧之良能也。孝景之世,其所以悦奉之情与夫遗给之数又加至矣。然其寇侵之暴,纷然其不止也。由是观之,汉之于匈奴,非深惩而大治之,则其为后患也,可胜备哉?是以孝武抗其英特之气,选待习骑,择命将帅,先发而昌诛之。盖师行十年,斩刈殆尽,名王贵人俘获百数,单于捧首穷遁漠北,遂收两河之地而郡属之。刷四世之侵辱,遗后嗣之安强。至于宣、元、成、哀之世,单于顿颡臣顺,谒期听令以朝,位次比内诸侯。虽曰劳师匮财,而功烈之被远矣。使微孝武,则汉之所以世被边患,其戍役转饷以忧累县官者,可得而预计哉?甚矣!味者之议,不知求夫天下之势、强弱之任所当然者,而猥曰:“文、景为是慈俭爱民,而武帝黩于兵师祈祀。”至与秦皇同日而非诋之,岂不痛哉!使孝武不溺于文成、五利之奸以重耗天下,攘敌之役止于卫、霍之既死,而不穷贰师之兵,则其功烈与周宣比隆矣。 司马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罚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李纲:“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猎取天骄驰卫霍,如使鹰鹯驱雀。战皋兰,犁庭龙碛,饮至行勋爵。中华疆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当日巡行,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亲总貔貅谈笑看,黠虏心惊胆落。寄语单于,两君相见,何苦逃沙漠。英风如在,卓然千古高著。” 洪迈:“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 朱熹:“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能如此。” 朱元璋︰三王、五帝之书不尽传于世,故后世鲜知其行事。汉武帝购求遗书,《六经》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可得而见。武帝雄才大略,后世罕及,至表章《六经》,阐明圣贤之学,尤有功于后世。 王夫之:「武帝之勞民甚矣,而其救饑民也為得。虛倉廥以振之,寵富民之假貸者以救之,不給,則通其變而徙荒民於朔方、新秦者七十余萬口,仰給縣官,給予產業,民喜於得生,而輕去其鄉以安新邑,邊因以實。」 王夫之:「武帝之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则欲吏之弗匿盗不上闻、而以禁其窃发也,必不可得矣。……漢武有喪邦之道焉,此其一矣。」 赵翼:「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王仕云︰「世宗孝武,雄才大略。初向儒术,董生对策。协律定吕,祀郊兴学。继志神仙,复穷武功。才臣竞起,驰骛奋庸。汤禹定令,相如赋雄。武骞奉使,汲郑质直。卫青去病,扬名戎狄。至于受遗,霍光日磾。晚节知悔,得人最盛。轮台一诏,国本用滋。」 吴裕垂:「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 曾国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鮑東里︰ 「武帝慕古,廟號世宗,內實多欲,好大喜功。勸學興禮,表章六經,初立年號,行夏建寅。仲舒之賢,汲黯之直,未能大用,是為可惜。內侈宮室,外事甲兵,好仙嗜利,重斂繁刑。巫蠱事起,禍及太子,為因少主,鉤弋賜死。輪臺一詔,悔心之萌,顧命霍光,實為得人。」 夏曾佑:“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白寿彝:“促进了经济繁荣与国家统一。” 翦伯赞:“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 黄仁宇:“有专制魔王的毛病。” 钱穆:“‘王莽代汉’源自汉武帝种下的恶果。” 孙中山:““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毛泽东:“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傅樂成:「武帝的一生行事,真是多采多姿,但也充滿矛盾。他尊重儒家,但他的好大喜功以及迷信神仙又無不與儒家思想相背馳。...他有時表現的異常果敢,如痛懲匈奴及遊俠;一方面卻又非常怕死,時時提防別人的暗算。他有過人的聰明,但有時又被人愚弄如孩提....他一生興高采烈的致力於開邊事業,最後又在痛悔中結束。總之,在中國歷代的帝王中,很難再找到像武帝這樣一位矛盾人物。」 家庭成员 <center> {{ahnentafel-compact5 |boxstyle_1=background-color: #fff000; |boxstyle_2=background-color: #ffd400; |boxstyle_3=background-color: #ffb800; |boxstyle_4=background-color: #ff9c00; |boxstyle_5=background-color: #ff8000; |1=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2=父:孝景皇帝刘启 |3=母:孝景皇后王氏 |4=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5=祖母:孝文皇后窦氏 |6=外祖父:(追谥)盖共侯王仲 |7=外祖母:平原君臧儿 |8=曾祖父:太祖高皇帝刘邦 |9=曾祖母:(追谥)高皇后薄氏 |10=外曾祖父:(追谥)安成侯窦充 |11=外曾祖母:(追谥)安成夫人 |12= |13= |14=外曾祖父:臧荼之子 |15= |16=高祖父:太上皇刘太公 |17=高祖母:昭灵皇后刘媪 |18=外高祖父:(追谥)灵文侯薄父 |19=外高祖母:(追谥)灵文夫人魏媪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外高祖父:燕王臧荼 |29= |30= |31= }}</center> 后妃 漢帝自劉邦以降,皇帝擇夫人,多由美色而定,如高祖擇薄姬、武帝幸衛子夫等;迥異於先秦之際,周代天子、諸侯間后妃婚配,女子多來自異姓諸侯間宗室,皆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故較無「外戚亂政」之問題。西漢開國後,漢高祖曾立誓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於是漢代天子既無諸侯王女婚配,立后妃標準但憑帝王喜惡,外戚格局自西漢產生質變,其中以漢武帝立寒門出身的衛子夫為皇后為誌,在此之前,西漢諸帝固然寵愛寒門,卻不致封后。 皇后 -{zh-hant:陳皇后;zh-hans:陈皇后;}-,一說名阿嬌,母館陶長公主劉嫖,武帝姑表姐。武帝元配,太子妃,后为皇后。後因无子失寵加上涉嫌巫蛊被废居於长门宫。死後以館陶公主之女的身份葬在漢文帝霸陵的郎官亭东。 思-{后}-衛子夫(?-前91),弟衛青、姨甥霍去病、霍光。為平陽公主府歌姬,入宮有孕封夫人,生衛長公主、諸邑公主、石邑公主。元朔元年生戾太子劉據,立為皇后。在皇后位38年,是中國在位第二長的皇后。 巫蠱之禍中支持劉據起兵,被武帝繳其印璽後自殺。蘇文以小棺葬於長安城南桐柏。曾孫漢宣帝即位後改葬曾祖母,上謚號,並設置思-{后}-園。 孝武皇后李氏,野史記載名「妍」,兄李延年、李廣利。生昌邑王劉髆。武帝逝世後被霍光追封為孝武皇后,配饗漢武帝,葬於茂陵。其孫海昏侯劉賀曾短暫即帝位。 皇太后趙氏(前113年-前88年),姿色美豔,稱拳夫人,又稱鉤弋夫人,封婕妤。生漢昭帝劉弗陵。以子幼母壯,被武帝賜死,葬於雲陵,昭帝即位後被追封為皇太后。 妃嫔 王夫人,生齊懷王劉閎。去世後武帝哀痛,追贈齊王太后,方士少翁曾诈用皮影为汉武帝召唤王夫人的鬼魂。 李姬,生鄂邑公主、燕刺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无宠,以忧死。 尹婕妤,漢武帝寵妃。 邢娙娥,漢武帝寵妃,氣質出塵,令尹婕妤自愧不如。 宫人丽娟 據《史記·外戚傳》,漢武帝即位後數年沒有生育:“武帝初即位,數歲無子。”漢武帝的有生育的后妃皆出身低微:“及李夫人卒,則有尹婕妤之屬,更有寵。然皆以倡見,非王侯有土之士女,不可以配人主也。”“故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可見《史記》這裡寫的“生子”“無子”,是生兒生女都算上。 子女 儿子 戾太子劉據,母卫子夫。巫蛊之祸时被迫起兵诛江充,兵败后逃亡至湖县自缢。其全家被杀,唯有尚未满月的孙子刘病已得以幸存,后改名刘询,即汉宣帝。 齊懷王劉閎,母王夫人。早薨,无子,国除。 燕剌王劉旦,母李姬。汉昭帝即位,他与宗室刘长、刘泽及大臣上官桀、桑弘羊等谋反诛霍光夺取帝位,失败自杀,国除。 廣陵厲王劉胥,母李姬。昭帝时,觊觎帝位,使女巫祝诅。宣帝即位,复与楚王延寿私通书信,后谋叛事发觉,又药杀当事人二十余人以灭口,为汉中央追穷治罪,自杀,国除。 昌邑哀王劉髆,母李夫人。其子为汉废帝刘贺,在汉昭帝死后当过27天皇帝,后被霍光所废改封海昏侯。 漢昭帝劉弗陵,母趙婕妤。在位13年,无后。 女儿 (由于历史记载不详,汉武帝之女未有明确排序,而且很可能部分女儿未曾在史书留名。) 衛長公主,又称当利公主,母卫子夫。先嫁与表哥曹襄,曹襄早死,後嫁与栾大,栾大被漢武帝腰斬。 |
陳文茜1998年在兩部電視劇中客串自己:《徵婚啟事》、《為人民服務》。 主持節目 電視節目 紀錄片 《±2℃》(2010;製作人) 《驚濤.太平輪》(2012;長天傳播) 網路節目 廣播節目 著作 專著 編輯 相關書籍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立法院 陳文茜委員簡介 茜問 - Yahoo TV 茜問 - Apple Podcasts 文茜部落格 時報出版--陳文茜作者專區 中天電視文茜部落格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陳文茜 臺灣女性政治人物 第五屆立法院立法委員 台灣新聞節目主持人 台灣女性作家 台灣廣播主持人 台灣時事評論員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校友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友 前民主進步黨黨員 凤凰卫视主持人 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校友 | Yahoo TV《茜問》主持人(2019年至今) 《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2020年-現在) 《TVBS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主持人(2020年-現在) 2014年在學生發動佔領立院行政院活動時,陳文茜以2011年以來各國青年抗爭舉例:「學運未必無知也未必神聖:特色是憤怒成人遊戲規則。」她指出,最成功的是佔領華爾街,讓社會深思結構不公,但若像英國學潮失敗,將城市當遊戲軟體燒殺刧掠,將留下評價「沒教養的孩子」。 其他工作 2010年,陳文茜受邀至天津南开大学擔任客座教授。2015年起,她應聘亞洲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講座教授,每學期進行《文茜講堂》專題演講。 2016年,樂陞科技炒股收購案,她在風暴中辭去獨立董事。 個人生活 感情與婚姻 台大法律系畢業後,陳文茜在為周清玉輔選期間認識大他11歲的林濁水。她在自傳《文茜半生緣》中僅提及這段苦澀的戀情。前往美國讀書期間,她與新潮流系創始人賀端蕃相戀並迅速結婚,但他們短暫的婚姻因想法差異而告終。 陳文茜1995年返台後,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期間,和前後任黨主席許信良、施明德有密切關係。她被懷疑和他們之間關係曖昧,但否認。施明德前女友李昂其1997年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中描述之透過肉體獲得政治權力的女子,被認為是影射陳文茜。兩人因此一度關係緊張。 2006年,陳文茜與減肥醫生宋正宇交往,直到2011年分手。陳文茜后指責宋正宇教養與人格有問題,曾對她母親咆哮,企圖利用她的政治特權,診所使用低價藥品以及利用她作診所廣告等,宋正宇本人否認。2012年宋與張淑貞再婚。 健康 2019年2月,陳文茜確診罹患肺腺癌;3月18日在施明德一家的陪同下接受手術,切除左肺一期壞細胞。21日她說她右肺也有一顆0.6公分的腫瘤。 公眾形象 《亞洲周刊》评价:「曾被該刊評為全亞洲25位創造趨勢人物之一,陳是唯一上榜的台灣人,對民主進步黨政治文化的了解之深入,在媒體圈中很少有人超越。」專欄作家管仁健認為:「她虽与泛綠陣營想法不同,但大致能客观分析。」作家及前無黨籍立法委員李敖評她為:「台灣最聰明的女人」。前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羅智強曾將她與總統蔡英文比較:「民進黨執政了,陳文茜沒有被體制收編,和民進黨漸行漸遠,而像陳文茜這樣的理念堅持者,一個一個和黨漸行漸遠,反倒是深受國民黨黨國體制栽培重用的蔡英文,成了民進黨共主。」 陳文茜1998年在兩部電視劇中客串自己:《徵婚啟事》、《為人民服務》。 主持節目 電視節目 紀錄片 《±2℃》(2010;製作人) 《驚濤.太平輪》(2012;長天傳播) 網路節目 |
1854年:張勳,中國清朝至中華民國時期軍閥(1923年逝世) 1883年:馬諾利斯·卡洛米里斯,希臘作曲家,創辦國家音樂學院,希臘民族樂派創始人之一(1962年逝世) 1883年:植芝盛平,日本武術家,合氣道創始人(1969年逝世) 1895年:喬治六世,英國國王(1952年逝世) 1895年:保爾·艾呂雅,法國詩人,超現實主義運動發起人之一(1952年逝世) 1896年:竹鶴麗塔,蘇格蘭裔日本企業家(1961年逝世) 1896年:詹姆斯·杜立德,美國空軍將領、特技飛行員和航空工程師(1993年逝世) 1897年:库爾特·許士尼格,奥地利第一共和國時期總理(1977年逝世) 1901年:保羅一世,希臘國王(1964年逝世) 1909年:爱德華·劳里·塔特姆,美國遺傳學家,195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75年逝世) 1911年:漢斯·馮·奥海恩,德國物理學家,渦輪噴射發動機發明人(1998年逝世) 1914年:卡爾·卡斯滕斯,第五任德國聯邦總統(1992年逝世) 1918年:B·K·S·艾扬格,艾掦格瑜伽的創始人(2014年逝世) 1920年:李东英,中国稀有金属材料专家(2020年逝世) 1922年:尼古拉·巴索夫,蘇聯物理學家、教育家,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1年逝世) 1924年:拉吉·卡浦爾,印度寶萊塢電影導演(1988年逝世) 1934年:林尚義,香港足球運動員、評述員(2009年逝世) 1946年:卡立依布拉欣,馬來西亞政治人物,第14任雪蘭莪州務大臣(2022年逝世) 1946年:珍·柏金,英國女藝人、歌手、電影導演(2023年逝世) 1946年:斯坦·史密斯,美國男子網球運動員 1947年:約翰·米爾斯海默,美國政治學家 1947年:迪爾瑪·羅賽芙,巴西政治人物,第36任巴西總統,首位遭彈劾下台的女性國家元首 1948年:金·比兹利,澳大利亞工黨領袖 1952年:約翰·盧瑞爾,美國演員、樂手、畫家、製片 1953年:伊萬傑洛斯·梅伊馬拉基斯,希臘國防部長 1956年:漢妮·文策爾,列支敦斯登高山滑雪運動員 1960年:克里斯·沃德爾,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60年:易卜拉欣·萊希,伊朗政治人物,第8任伊朗總統 1962年:翁家明,台灣演員 1962年:金格·林恩·爱倫,美國模特兒、演員 1965年:克雷格·比吉歐,退役美國職棒球員 1966年:陳國強,香港沙田區議員 1970年:安娜·瑪莉亞·約佩克,波蘭女音樂家、歌手 1972年:米蘭達·哈特,英格蘭演員、作家、單口喜劇演員 1973年:帕特·伯克,愛爾蘭職業籃球運動員 1973年:托馬斯·拉津斯基,波蘭裔加拿大足球運動員 1973年:阿拉伊克·阿魯秋尼揚,阿爾察赫共和國政治人物、經濟學家,現任阿爾札赫總統 1975年:卡迪·斯特瑞蘭德,美國女演員 1976年:彼得·盖德,丹麦男子羽球運動員 1976年:高度,持澳門執照的葡萄牙賽車手 1977年:桃井晴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8年:黃嘉樂,香港男藝人 1978年:-{zh-hans:兹德涅克·波斯皮耶赫; zh-hk:施丹尼克·普斯比治;}-,捷克足球運動員 1978年:帕蒂·施尼德,瑞士職業網球女運動員 1979年:後弦,中國歌手 1979年:莫愛芳,印尼華裔台灣女演員 1979年:中野美奈子,日本播報員 1979年:邁克爾·歐文,英格兰職業足球員 1979年:让-阿蘭·布姆松,喀麥隆裔法國足球運動員 1980年:塔塔楊,泰國女歌手、演員 1980年:戈登·格里爾,蘇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0年:迪迪埃·索高拿,象牙海岸足球員 1982年:史提夫·薛維爾,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3年:馮曦妤,香港女歌手 1983年:朱曉輝,中國男模特兒、演員 1983年:克里斯·布朗特,北愛爾蘭足球運動員 1984年:傑克遜·拉斯波恩,美國男演員、歌手 1984年:拉納·達古巴提,印度男演員 1985年:李冠潔,台灣女性配音員 1985年:林惟毅,台灣節目主持人 1985年:雅庫布·布瓦什奇科夫斯基,波蘭足球運動員 1986年:張宰怙,韓國電競選手 1987年:馬克爾·蘇塞塔,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1988年:黃昕瑜,香港女性配音員 1988年:村瀨步,日本男性聲優 1988年:坂本勇人,日本職棒選手 1988年:尼古拉·巴通姆,法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88年:凡妮莎·安·哈金斯,美國女歌手、演員 1989年:溫流,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HINee隊長 1990年:B-Bomb,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lock B成員 1991年:高畑充希,日本女歌手、演員 1992年:宮市亮,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2年:托蕾·凱莉,美國女歌手、演員 1992年:胤祖,韓國女子偶像團體UNI+ G成員 1994年:井上小百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 1949年:保加利亚叛国案首犯科斯托夫处死刑。 1958年:在第三次苏联南极远征,苏联探险队在人类历史中首次到达南极洲難抵極。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给殖民地独立的宣言《給殖民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簡稱《反殖民宣言》。 1962年:水手2号抵达金星。 1984年:中国足球队首次进入亚洲杯足球赛决赛。 199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湖北宜昌长江三峡建設工地宣布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开工。 1995年: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三方於巴黎簽署和平協定,從而結束波士尼亞戰爭。 21世紀 2012年:康涅狄格州紐敦鎮一所小學發生嚴重槍擊事件。據當地警方宣布,目前至少造成28人死亡,其中20名是兒童。 2013年:苏丹人民解放军一支部队发动政变,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 2018年:葡萄牙里斯本一架電車出軌翻側,造成至少28人受傷。 2020年:韩国国会通过《韩朝关系发展法》修正案,将将向朝鲜放飞气球的活动定为刑事罪行,违反者将被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万韩元以下罚款。 出生 1009年:後朱雀天皇,日本第69代天皇(1045年逝世) 1503年:諾斯特拉達姆士,法國預言家(1566年逝世) 1546年: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家兼占星術士、炼金术士(1601年逝世) 1689年:純懿皇貴妃,清世宗妃嬪,和親王弘晝之母(1785年逝世) 1824年:皮埃爾·夏凡納,法國畫家,國家美術協會共同創辦人、主席(1898年逝世) 1854年:張勳,中國清朝至中華民國時期軍閥(1923年逝世) 1883年:馬諾利斯·卡洛米里斯,希臘作曲家,創辦國家音樂學院,希臘民族樂派創始人之一(1962年逝世) 1883年:植芝盛平,日本武術家,合氣道創始人(1969年逝世) 1895年:喬治六世,英國國王(1952年逝世) 1895年:保爾·艾呂雅,法國詩人,超現實主義運動發起人之一(1952年逝世) 1896年:竹鶴麗塔,蘇格蘭裔日本企業家(1961年逝世) 1896年:詹姆斯·杜立德,美國空軍將領、特技飛行員和航空工程師(1993年逝世) 1897年:库爾特·許士尼格,奥地利第一共和國時期總理(1977年逝世) 1901年:保羅一世,希臘國王(1964年逝世) 1909年:爱德華·劳里·塔特姆,美國遺傳學家,195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75年逝世) 1911年:漢斯·馮·奥海恩,德國物理學家,渦輪噴射發動機發明人(1998年逝世) 1914年:卡爾·卡斯滕斯,第五任德國聯邦總統(1992年逝世) 1918年:B·K·S·艾扬格,艾掦格瑜伽的創始人(2014年逝世) 1920年:李东英,中国稀有金属材料专家(2020年逝世) 1922年:尼古拉·巴索夫,蘇聯物理學家、教育家,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1年逝世) 1924年:拉吉·卡浦爾,印度寶萊塢電影導演(1988年逝世) 1934年:林尚義,香港足球運動員、評述員(2009年逝世) 1946年:卡立依布拉欣,馬來西亞政治人物,第14任雪蘭莪州務大臣(2022年逝世) 1946年:珍·柏金,英國女藝人、歌手、電影導演(2023年逝世) 1946年:斯坦·史密斯,美國男子網球運動員 1947年:約翰·米爾斯海默,美國政治學家 1947年:迪爾瑪·羅賽芙,巴西政治人物,第36任巴西總統,首位遭彈劾下台的女性國家元首 1948年:金·比兹利,澳大利亞工黨領袖 1952年:約翰·盧瑞爾,美國演員、樂手、畫家、製片 1953年:伊萬傑洛斯·梅伊馬拉基斯,希臘國防部長 1956年:漢妮·文策爾,列支敦斯登高山滑雪運動員 1960年:克里斯·沃德爾,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60年:易卜拉欣·萊希,伊朗政治人物,第8任伊朗總統 1962年:翁家明,台灣演員 1962年:金格·林恩·爱倫,美國模特兒、演員 1965年:克雷格·比吉歐,退役美國職棒球員 1966年:陳國強,香港沙田區議員 1970年:安娜·瑪莉亞·約佩克,波蘭女音樂家、歌手 1972年:米蘭達·哈特,英格蘭演員、作家、單口喜劇演員 1973年:帕特·伯克,愛爾蘭職業籃球運動員 1973年:托馬斯·拉津斯基,波蘭裔加拿大足球運動員 1973年:阿拉伊克·阿魯秋尼揚,阿爾察赫共和國政治人物、經濟學家,現任阿爾札赫總統 1975年:卡迪·斯特瑞蘭德,美國女演員 1976年:彼得·盖德,丹麦男子羽球運動員 1976年:高度,持澳門執照的葡萄牙賽車手 1977年:桃井晴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8年:黃嘉樂,香港男藝人 |
1907年:奧斯卡·尼邁耶,巴西建築師(2012年逝世) 1915年:鍾理和,臺灣鄉土文學作家(1960年逝世) 1916年:莫里斯·威爾金斯,英國分子生物學家,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医學獎得主(2004年逝世) 1923年:弗里曼·戴森,英裔美國數學物理學家(2020年逝世) 1925年:陳善謙,越南政治人物、將領、外交官(2021年逝世) 1928年:佛登斯列·漢德瓦萨,奥地利雕塑家、畫家(2000年逝世) 1930年:曼弗雷德·拉明格,德國建築師、工程師、賽車手、蘇聯間諜(1997年逝世) 1934年: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維奇,白俄羅斯政治家、科學家(2022年逝世) 1936年:喬·達馬托,義大利電影導演、製片、攝影師(1999年逝世) 1942年:凱瑟琳·布蘭科,美國路易西安納州州長(2019年逝世) 1949年:-{zh-hans:唐·约翰逊;zh-hk:唐強生;zh-tw:唐·強生;}-,美國演員 1951年:阿爾卡季·羅滕貝格,俄羅斯商人、億萬富翁 1954年:馬克·沃納,第69任維吉尼亞州州長,現任該州聯邦參議員 1957年:長,日本男性聲優 1958年:櫻井弘明,日本動畫導演 1959年:張洪量,台灣男歌手 1961年:于魁智,中國京劇演員 1968年:向山裕,日本AV男優 1968年:王以瞻,華裔美國演員 1968年:董勇,中國男演員 1970年:戴圖理,義大利騎師 1970年:邁克爾·山克斯,加拿大演員 1972年:李政宰,韓國男演員 1975年:池澤春菜,日本女性聲優 1976年:般迪亞,印度足球運動員 1977年:龔智超,中國女子羽毛球運動員 1978年:馬可·傑生,荷蘭重金屬音樂作詞、作曲、吉他手、樂團主唱 1979年:亞當·布羅迪,美國男演員 1980年:安娜琳娜·貝伯克,德國政治人物,現任德國外交部長 1981年:李立,中國男演員 1981年:米雪·道克利,英國女演員 1981年:罗曼·帕夫柳琴科,俄羅斯足球運動員 1982年:查理·考克斯,英國男演員 1983年:王皓,中國男子桌球運動員 1984年:-{zh-hans:马丁·斯科特尔;zh-hk:馬田·史基泰爾;zh-tw:馬丁·斯科特爾;}-,斯洛伐克足球運動員 1984年:李載允,韓國男演員 1985年:宮島禮吏,日本漫畫家,代表作《出租女友》 1986年:金俊秀,韓國男歌手 1986年:金武映,韓國男歌手、演員 1986年:基羅·拿華斯,哥斯达黎加足球運動員 1986年:斯妮佳娜·奧諾普卡,烏克蘭模特兒 1987年:譚湜琛,香港殘奧輪椅擊劍運動員 1988年:竇驍,中國男演員 1988年:艾米莉·海德,英國女演員 1992年:達莉婭·杜金娜,俄羅斯歐亞主義政治活動家、右翼政治學家、記者(2022年逝世) 1992年:傑西·林加德,英國足球員 1993年:新木優子,日本女演員 1994年:高橋麻里,日本女性聲優 1995年:延俊錫,韓國男演員 1996年:乃萬,中國女歌手 1996年:徐歌陽,中國女歌手 | 1991年: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4年:美国網景公司開發的網路瀏覽器网景导航者1.0版本发布。 1995年:欧洲法院提出波士文裁决,认为欧洲联盟地区所有欧洲足球协会联盟球员在合约期满之后可在欧盟成员国内自由转到其他足球团队。 1998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专题报告会举行。 2000年: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三號反應爐正式停止運作。 21世紀 2001年:欧盟首脑会议闭幕,15国首脑一致通过《》。 2008年:中國大陸和台灣大三通開始。 2009年:波音787夢幻客機首飛。 2014年:中国大陆长达18年的冤案呼格吉勒图案被平反。 出生 37年:尼禄,羅馬帝國皇帝(68年逝世) 130年:盧基烏斯·維魯斯,羅馬帝國皇帝(169年逝世) 1657年:米歇爾·理查德·德拉蘭德,法國大經文歌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1726年逝世) 1832年:居斯塔夫·埃菲爾,法國建築師,艾菲爾鐵塔設計人(1923年逝世) 1852年:-{zh-tw:亨利·貝克勒;zh-hk:亨利·貝可勒爾;zh-cn:亨利·贝可勒尔}-,法國物理學家,天然放射性發現者,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08年逝世) 1859年:柴門霍夫,波蘭醫生、語言學家、世界語創始人(1917年逝世) 1860年:尼爾斯·呂貝里·芬森,丹麥法羅群島醫師、科學家,1903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得主(1904年逝世) 1871年:鈴木重臣,日本實業家(1930年逝世) 1878年:漢斯·卡羅薩,德國小說家、詩人(1956年逝世) 1887年:徐永昌,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1959年逝世) 1899年:葛佈列·艾爾瑞傑斯坦,蘇聯亞美尼亞記者、戰地記者、作家、詩人、編劇,蘇聯國歌作詞者(1945年逝世) 1907年:奧斯卡·尼邁耶,巴西建築師(2012年逝世) 1915年:鍾理和,臺灣鄉土文學作家(1960年逝世) 1916年:莫里斯·威爾金斯,英國分子生物學家,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医學獎得主(2004年逝世) 1923年:弗里曼·戴森,英裔美國數學物理學家(2020年逝世) 1925年:陳善謙,越南政治人物、將領、外交官(2021年逝世) 1928年:佛登斯列·漢德瓦萨,奥地利雕塑家、畫家(2000年逝世) 1930年:曼弗雷德·拉明格,德國建築師、工程師、賽車手、蘇聯間諜(1997年逝世) 1934年: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維奇,白俄羅斯政治家、科學家(2022年逝世) 1936年:喬·達馬托,義大利電影導演、製片、攝影師(1999年逝世) 1942年:凱瑟琳·布蘭科,美國路易西安納州州長(2019年逝世) 1949年:-{zh-hans:唐·约翰逊;zh-hk:唐強生;zh-tw:唐·強生;}-,美國演員 1951年:阿爾卡季·羅滕貝格,俄羅斯商人、億萬富翁 1954年:馬克·沃納,第69任維吉尼亞州州長,現任該州聯邦參議員 1957年:長,日本男性聲優 1958年:櫻井弘明,日本動畫導演 1959年:張洪量,台灣男歌手 1961年:于魁智,中國京劇演員 |
1997年:日本电视节目《神奇宝贝》中的节目画面造成了685名儿童出现类似癫痫发作的症状,此为3D龙事件。 1998年:美国和英国军队向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的空袭。 21世紀 2012年:印度一名女性醫學生於德里乘坐公車時遭到毆打與輪姦,並於13日後死亡,導致印度各地陸續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 2017年:台灣自從2008年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後,第二次區域立委罷免案登場。時代力量籍的新北市第十二選舉區立委黃國昌遭安定力量聯盟發起罷免,並進入最後投票階段。最終結果為總投票人數7萬0924人,同意票為4萬8693人,不同意票2萬1748人,無效票483人,投票率為27.75%,依法罷免案遭否決。 出生 1485年:阿拉貢的凱瑟琳,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第一任王后。(1536年逝世) 1742年: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普魯士元帥。(1818年逝世) 1770年: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古典音樂作曲家。(1827年逝世) 1775年:-{zh-hans:简·奥斯丁; zh-hant:珍·奧斯汀;}-,英國女性小說家。(1817年逝世) 1775年: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爾迪厄,法國作曲家。(1834年逝世) 1790年:利奥波德一世,比利時國王。(1865年逝世) 1831年:托馬斯·瓜迪亞·古鐵雷斯,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第8、11任哥斯大黎加總統。(1882年逝世) 1834年:里昂·瓦爾拉斯,法國经济學家。(1910年逝世) 1863年:喬治·桑塔亞那,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散文家、詩人、小說家。(1952年逝世) 1866年:-{zh-cn:瓦西里·康定斯基; zh-tw:瓦西里·康丁斯基; zh-hk:瓦西里·康丁斯基}-,俄罗斯抽象派畫家、美術理論家。(1944年逝世) 1872年:安東·伊萬諾維奇·鄧尼金,俄國將領。(1947年逝世) 1882年:-{zh-hans:柯达伊·佐尔坦; zh-hant:高大宜·佐爾坦;}-,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樂收集家、語言學家、音樂教育家、哲學家。(1967年逝世) 1882年:瓦尔特·迈斯纳,德國工程物理學家。(1974年逝世) 1888年:亞歷山大一世,南斯拉夫王國首任國王。(1934年逝世) 1888年:阿爾方斯·朱安,法國遠征軍總司令、法軍總參謀長。(1967年逝世) 1896年:安娜·安德森,最為知名羅曼諾夫王朝成員假冒者。(1984年逝世) 1899年:諾埃爾·科沃德,英國演員、劇作家、流行音樂作曲家。(1973年逝世) 1901年:瑪格麗特·米德,美國女性人类學家。(1978年逝世) 1902年:柳寬順,韓國獨立運動家,被譽為大韓民國的聖女貞德。(1920年逝世) 1902年:拉斐爾·阿爾韋蒂,西班牙詩人。(1999年逝世) 1905年:皮亞特·海恩,丹麥科學家、數學家、發明家、詩人、作家。(1996年逝世) 1917年:亞瑟·查理斯·克拉克,英國發明家、科幻小說家。(2008年逝世) 1927年:平田昭彥,日本演員。(1984年逝世) 1928年:菲利普·狄克,美國科幻小說家。(1982年逝世) 1928年:郭祖榮,中國作曲家。 1932年:林昭,中國右派分子,民主人士。(1968年逝世) 1932年:羅季翁·康斯坦丁諾維奇·謝德林,蘇聯、俄羅斯作曲家。 1932年:昆丁·布雷克,英國插畫家、卡通畫家、兒童繪本作者。 | 19世紀 1838年:祖魯王國與爆發“”。 1899年:意大利AC米兰足球俱乐部的前身米兰板球与足球俱乐部在米兰成立。 20世紀 1919年:香港華仁書院由耶穌會創立。 1920年:中國甘肅省發生地震矩規模8.5的強烈地震,造成273,400人死亡。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展开西方战线上发起的最后一次攻势,突出部之役爆发。 1964年:哈羅德·威爾遜提出英国的“大西洋核力量”方案。 1966年:聯合國大會採納“國際人權公約”。 1970年:《西班牙公约》签署。 1971年:巴基斯坦武装部队向东巴基斯坦政府投降,结束了孟加拉国解放战争与印巴战争。 1975年:日本航空422号班机在泰德·史蒂文斯安克雷奇國際機場因滑行道结冰而打滑,造成11人受伤。 1986年: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發生傑勒托克桑事件釀成流血衝突。 1987年:卢泰愚当选韩国总统。 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馬。 1989年:中國民航一架由北京飛往紐約的客機被騎劫迫降日本福岡。 1989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试图驱逐异见者托克斯·拉茲羅离境的消息曝光后,蒂米什瓦拉发生一系列大规模抗议活动,演变成后来的罗马尼亚革命。 1991年:臺灣鐵路管理局南迴線全線通車,台灣環島鐵路網正式完成。 1997年:日本电视节目《神奇宝贝》中的节目画面造成了685名儿童出现类似癫痫发作的症状,此为3D龙事件。 1998年:美国和英国军队向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的空袭。 21世紀 2012年:印度一名女性醫學生於德里乘坐公車時遭到毆打與輪姦,並於13日後死亡,導致印度各地陸續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 2017年:台灣自從2008年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後,第二次區域立委罷免案登場。時代力量籍的新北市第十二選舉區立委黃國昌遭安定力量聯盟發起罷免,並進入最後投票階段。最終結果為總投票人數7萬0924人,同意票為4萬8693人,不同意票2萬1748人,無效票483人,投票率為27.75%,依法罷免案遭否決。 出生 1485年:阿拉貢的凱瑟琳,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第一任王后。(1536年逝世) 1742年: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普魯士元帥。(1818年逝世) 1770年: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古典音樂作曲家。(1827年逝世) 1775年:-{zh-hans:简·奥斯丁; zh-hant:珍·奧斯汀;}-,英國女性小說家。(1817年逝世) 1775年: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爾迪厄,法國作曲家。(1834年逝世) 1790年:利奥波德一世,比利時國王。(1865年逝世) 1831年:托馬斯·瓜迪亞·古鐵雷斯,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第8、11任哥斯大黎加總統。(1882年逝世) 1834年:里昂·瓦爾拉斯,法國经济學家。(1910年逝世) 1863年:喬治·桑塔亞那,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散文家、詩人、小說家。(1952年逝世) 1866年:-{zh-cn:瓦西里·康定斯基; zh-tw:瓦西里·康丁斯基; zh-hk:瓦西里·康丁斯基}-,俄罗斯抽象派畫家、美術理論家。(1944年逝世) 1872年:安東·伊萬諾維奇·鄧尼金,俄國將領。(1947年逝世) 1882年:-{zh-hans:柯达伊·佐尔坦; zh-hant:高大宜·佐爾坦;}-,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樂收集家、語言學家、音樂教育家、哲學家。(1967年逝世) 1882年:瓦尔特·迈斯纳,德國工程物理學家。(1974年逝世) 1888年:亞歷山大一世,南斯拉夫王國首任國王。(1934年逝世) 1888年:阿爾方斯·朱安,法國遠征軍總司令、法軍總參謀長。(1967年逝世) 1896年:安娜·安德森,最為知名羅曼諾夫王朝成員假冒者。(1984年逝世) 1899年:諾埃爾·科沃德,英國演員、劇作家、流行音樂作曲家。(1973年逝世) 1901年:瑪格麗特·米德,美國女性人类學家。(1978年逝世) 1902年:柳寬順,韓國獨立運動家,被譽為大韓民國的聖女貞德。(1920年逝世) 1902年:拉斐爾·阿爾韋蒂,西班牙詩人。(1999年逝世) 1905年:皮亞特·海恩,丹麥科學家、數學家、發明家、詩人、作家。(1996年逝世) |
1966年:克里斯托弗·A·雷,美國律師,現任聯邦調查局長 1967年:馬渡松子,日本女歌手 1968年:何欣穗,台灣女歌手、DJ 1968年:克勞迪奧·蘇亞雷斯·桑切斯,墨西哥足球運動員 1969年:郭涛,中國男演員 1969年:蘿莉·荷登,美國女演員、人權運動者 1970年:西村知美,日本女演員 1971年:尼基·麥克雷,美國女子籃球運動員(2023年逝世) 1971年:君塚葵,日本插畫家、漫畫家 1971年:安托萬·里戈多,法國籃球運動員 1972年:約翰·亞伯拉罕,印度男演員 1973年:雷恩·強生,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 1974年:莎拉·保羅森,美國女演員 1974年:喬瓦尼·瑞比西,美國男演員 1975年:青木麻由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5年:-{zh-cn:米拉·乔沃维奇; zh-tw:蜜拉·喬娃薇琪; zh-hk:米娜·祖華域芝;}-,美國女演員、模特兒 1975年:尼古拉·莫羅佐夫,俄羅斯花式滑冰教練、冰舞運動員 1976年:安德魯·辛普森,英國帆船運動員(2013年逝世) 1976年:帕特里克·穆勒,瑞士足球運動員 1977年:-{zh-cn:阿诺·克莱门特;zh-hk:阿诺·克莱芒;zh-tw:阿諾·克萊門特}-,法國網球運動員 1978年:周韵,中國女演員 1978年:蔡斯·阿特利,美國棒球運動員 1978年:-{zh-cn:曼尼·帕奎奥; zh-tw:曼尼·巴喬; zh-hk:文尼·柏基奧;}-,菲律賓拳擊運動員、政治家 1979年:黃承恩,香港女歌手、DJ 1979年:KEN,日本男子偶像團體DA PUMP成員 1980年:黃湘怡,新加坡女歌手、商人 1981年:川久保拓司,日本男演員 1981年:竹下玲奈,日本女演員、模特兒 1981年:尼克·鮑姆加特納,美國男子單板滑雪運動員 1981年:-{zh-cn:蒂姆·维泽; zh-tw:提姆·維澤; zh-hk:添·韋斯;}-,德國足球、摔角運動員 1982年:李婭莎,中國女歌手 1982年:水野良樹,日本流行樂團生物股長團長、吉他手 1982年:洛倫佐·西塔迪尼,義大利橄欖球運動員 1982年:斯特凡納·拉斯米,加彭籃球運動員 1983年:塞巴斯蒂安·奧吉爾,法國拉力賽車運動員 1984年:福田明日香,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早安少女組成員 1984年:福井舞,日本女歌手 1984年:里美尤利婭,日本AV女優 1984年:崔容俊,韓國男舞者 1984年:安德魯·戴維斯,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5年:緒方龍一,日本男子偶像團體w-inds.成員 1985年:盧卡什·布羅茲,波蘭足球運動員 1986年:杜忻恬,台灣女歌手 1987年:薄瓜瓜,中國政治人物薄熙來兒子 1987年:范萱蔚,香港歌手 1987年:瑪麗娜·阿扎馬薩瓦,白俄羅斯中跑女運動員 1987年:布拉德利·曼寧,美國陸軍,曾涉嫌外洩機密給維基解密 1988年:吳嘉熙,香港女子偶像團體Super Girls成員 1988年:高梨臨,日本女演員 1988年:陳善有,韓國短道競速滑冰女運動員 1988年:Jessi,韓裔美國女歌手、饒舌歌手 1988年:大衛·魯迪沙,肯亞中跑運動員 1989年:龍洋,中國新闻从业员、主持人 1990年:陳彥佐,台灣男演員 1990年:則本昂大,日本棒球運動員 1991年:李在真,韓國男子偶像樂團FTIsland成員 1991年:納得克·釘宫,泰國男演員 1992年:清水藍里,日本寫真偶像 1992年:張軒睿,台灣男演員、主持人 1993年:衣川里佳,日本女性聲優 1993年:朝日奈丸佳,日本女性聲優 1993年:巴迪·希爾德,巴哈馬职業籃球運動員 1994年:納特·沃爾夫,美國男演員、歌手 1996年:岩橋玄樹,日本男子偶像團體King & Prince成員 1996年:伊莉莎維塔·圖克塔米謝娃,俄羅斯花式滑冰女運動員 1997年:宇野昌磨,日本花式滑冰運動員 1998年:川上千尋,日本女子偶像團體NMB48成員 1998年:馬丁·奧德加特,挪威足球運動員 1999年:佐佐木美玲,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日向坂46成員 1999年:任敏,中國女演員 2007年:塞文子爵詹姆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孫子、愛德華王子兒子 逝世 1655年:宇喜多秀家,日本戰國時代武將(1572年出生) 1830年:西蒙·玻利瓦尔,南美独立战争领袖(1783年出生) 1881年:路易斯·亨利·摩爾根,美國民族学家、历史学家(1818年出生) 1886年:道格拉斯·福賽思,英屬印度行政官、外交官(1827年出生) 1897年:阿爾封斯·都德,法國小說家(1840年出生) 1903年:約翰·威爾海姆·范·蘭斯貝格,荷蘭外交官、昆蟲學家,曾任荷屬東印度總督(1830年出生) 1907年:威廉·湯姆森,英国物理学家,第一代克耳文男爵(1824年出生) 1933年:土登嘉措,第十三世達賴喇嘛(1876年出生) 1940年:沈西苓,中国电影艺术家(1904年出生) 1980年:姜貴,臺灣小說作家(1908年出生) 1985年:多萝西·麦基宾,美國簿記員,曼哈頓計劃後勤人員(1897年出生) 1992年:達納·安德魯斯,美國男演員(1909年出生) 1996年:李翰祥,香港電影導演(1926年出生) 2008年:飯島愛,日本女藝人(1972年出生) | 1990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重組,在英國成立控股公司。 1991年:渤海油田打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深水平井。 1992年:墨西哥、美國、加拿大签署北美贸易协议。 1993年:李會昌接任南韓總理。 1993年:中國大陸海協會代表訪問台灣。 1996年:科菲·安南出任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 1996年:日本駐祕魯大使官邸遭襲擊。 1997年:Jorn Barger創造了術語網路日誌(Weblog)。 1998年:美国、英国针对伊拉克开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 21世紀 2005年:香港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場外爆發2005年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 2010年:突尼西亞街頭攤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及不滿警方騷擾而自焚抗議,進而引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最終迫使總統班·阿里下台。 2014年:美国和古巴恢复中断近40年的外交关系。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號服役。 出生 1239年:藤原賴嗣,日本鎌倉幕府第5代征夷大將軍(1256年逝世) 1267年:後宇多天皇,日本第91代天皇(1324年逝世) 1619年:魯普雷希特,英國海軍大臣,哈德遜灣公司第1任總督(1682年逝世) 1630年:貝原益軒,日本儒學家(1714年逝世) 1706年:沙特萊侯爵夫人,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1749年逝世) 1734年:瑪麗亞一世,葡萄牙布拉干薩王朝女王(1816年逝世) 1749年:多米尼科·奇馬羅薩,義大利歌劇作曲家(1801年逝世) 1778年:漢弗里·戴維,英國化學家,被稱為「無機化學之父」(1829年逝世) 1797年:約瑟·亨利,美國科學家,發明電子門鈴、電子繼電器(1878年逝世) 1807年:約翰·格林里夫·惠蒂埃,美國詩人、廢奴主義者(1892年逝世) 1830年:朱爾·德·龔固爾,法國小說家(1870年逝世) 1841年:野津道貫,日本元帥陸軍大將(1908年逝世) 1842年:索菲斯·李,挪威數學家(1899年逝世) 1847年:愛彌爾·法蓋,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1916年逝世) 1873年:徐錫麟,清朝革命家,光復會成員(1907年逝世) 1873年:福特·馬多克斯·福特,英國小說家、詩人(1939年逝世) 1874年:威廉·萊昂·麥肯齊·金,加拿大政治人物,第11、13和15任加拿大總理(1950年逝世) 1888年:亞歷山大一世,南斯拉夫王國國王(1934年逝世) 1890年:約阿希姆·弗朗茨·赫伯特,德意志帝國王子(1920年逝世) 1891年:胡適,中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1962年逝世) 1894年:威廉·舍默爾霍恩,荷蘭政治家(1977年逝世) 1900年:卡汀娜·帕辛歐,希臘女演員(1973年逝世) 1905年:穆罕默德·希達亞烏拉,印度政治人物(1992年逝世) 1905年:-{zh-cn:西莫·海于海;zh-hk:西莫·海於海;zh-tw:席摩·海赫;}-,芬蘭陸軍狙擊手(2002年逝世) 1908年:威拉得·利比,美國化學家,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發明放射性碳定年法(1980年逝世) 1912年:愛德華·肖特,英國政治家(2012年逝世) 1913年:袁則留,台灣會計師,臺灣證券交易所第1任總經理(1969年逝世) 1915年:-{zh-cn:罗伯特·达尔;zh-hk:羅拔·達爾;zh-tw:勞勃·道爾}-,美國政治學家(2014年逝世) 1916年:佩內洛普·菲茲傑拉德,英國小說家、詩人、傳記作家(2000年逝世) 1917年:安克志,美國外交官,最後一任派駐台灣的美國駐華大使(2010年逝世) 1920年:肯尼斯·艾佛森,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1979年圖靈獎得主(2004年逝世) 1922年:小鶴誠,日本棒球運動員(2003年逝世) 1923年:雅羅斯拉夫·帕利坎,美國基督教學者(2006年逝世) 1927年:米川泰夫,日本棒球運動員(2007年逝世) 1927年:連日清,臺灣昆蟲學、生物學家、公衛學學者,受尊稱為「臺灣抗瘧之父」(2022年逝世) 1927年:梁晉才,中國工程師(2023年逝世) 1928年:瑪麗蓮·貝克,美國作家(2014年逝世) 1930年:鮑伯·古喬內,美國成人雜誌閣樓創辦人(2010年逝世) 1930年:阿明·穆勒-施塔爾,德國男演員 1936年:教宗方濟各,羅馬主教 1937年:-{zh-cn:約翰·甘迺迪·涂爾; zh-tw:約翰·甘迺迪·塗爾;}-,美國小說家(1969年逝世) 1937年:凱利·帕加,澳洲企業家(2005年逝世) 1938年:彼得·斯内尔,紐西蘭中跑運動員(2019年逝世) 1939年:吳耀漢,香港男演員 1940年:史蒂芬·寇瓦謝維契,美國鋼琴家 1942年:保羅·巴特菲爾德,美國男歌手、口琴手(1987年逝世) 1942年:穆罕默杜·布哈里,奈及利亞政治人物,第15任奈及利亞總統 1944年:伯納·希爾,英國男演員 1945年:厄尼·哈德森,美國男演員 1945年:-{zh-cn:杰奎琳·威尔逊; zh-tw:賈桂琳·威爾森; zh-hk:積琪蓮·韋遜;}-,英國兒童文學作家 1946年:有藤通世,日本棒球運動員 1946年:尤金·列维,加拿大男演員 1947年:韋斯·斯塔蒂,美國切羅基男演員 1948年:-{zh-cn:凱末爾·奎里達歐魯; zh-tw:凱末爾·基里達歐魯;}-,土耳其政治人物 1953年:比爾·普曼,美國男演員 1954年:吉用祐,韓國男演員 1955年:布拉德·戴維斯,美國籃球運動員 1956年:彼得·法拉利,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法拉利兄弟的哥哥 1957年:夏目雅子,日本女演員(1985年逝世) 1960年:TARAKO,日本女配音員 1962年:恩田尚之,日本動畫師、作畫監督 1966年:有森裕子,日本馬拉松女運動員 |
7世紀 617年:杨侑为隋朝皇帝,是為隋恭帝。 13世紀 1271年:蒙古帝國可汗忽必烈下詔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疆域橫跨蒙古與中國的元朝。 15世紀 1402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18世紀 1777年:美國庆祝第一个感恩节。 19世紀 1865年:美國废除奴隶制。 1892年: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作曲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首次公演。 20世紀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國軍隊在東北部城鎮凡爾登附近成功擊敗德國軍隊,雙方至少30.6萬人死亡、40.3萬人受傷。 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杜聿明率领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反攻日本军队占领的广西昆仑关,昆仑关战役爆发。 1941年:香港保衛戰:日軍在完全佔領九龍半島和新界後,開始向香港島發動進攻。 1950年:埃特纳火山爆发。 1953年:一支国际考古队在尼罗河畔挖掘出凯尔奈克神庙的遗蹟。 1956年:日本加入联合国。 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IBM7090由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制造成功。 1965年:九个非洲国家因罗得西亚问题同英国断交。 1966年:英國天文學家理查‧沃克發現土衛十一。 1968年: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因不堪忍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受的迫害,和妻子一起服安眠药自杀身亡。 1969年:英国废除死刑。 1971年: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贬值。 1972年:美國空軍對越南首都河內及其周邊地區展開大規模轟炸,以爭取在巴黎和平談判的主動權。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979年:联合国大会在纽约通过《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1985年:美國一位女性接受人工心臟的手術成功,是歷史上第一宗成功的人工心臟手術。 1987年:程式设计师拉里·沃尔宣布其设计出编程语言Perl,并且把第一个版本发行到了comp.sources.misc新闻组之中。 1987年:代表電玩公司史克威爾(現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的招牌作——Final Fantasy系列之第一作以紅白機身分正式上市。 21世紀 2002年:香港輕便鐵路發生自1988年通車以來首宗出軌事故。 2007年:澳門美高梅開幕。 2010年:茉莉花革命:原本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发展成为突尼斯全国性的示威游行,最终迫使统治23年的宰因·阿比丁·班·阿里政权倒台。 2019年:香港一輛雙層九巴在上水粉嶺公路發生嚴重車禍,造成6死39人受傷。 2022年:202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在卡塔爾閉幕,阿根廷在決賽正規時間踢至加時賽以3比3賽和後,於-{zh-cn:点球大战; zh-tw:PK大戰; zh-hk:互射十二碼}-以4比2擊敗法國贏得冠軍,是阿根廷繼1986年後第三度於世界盃奪冠。 出生 890年: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科爾多瓦酋長國第8任埃米爾及首任哈里發(961年逝世) 1021年: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1086年逝世) 1507年:大內義隆,日本戰國大名(1551年逝世) 1567年:立花宗茂,日本戰國武將(1643年逝世) 1707年:查理·卫斯理,英國循道運動領袖之一,聖詩創作者(1788年逝世) 1856年:-{zh-hans:约瑟夫·汤姆孙; zh-hant:約瑟夫·湯姆森;}-,英國物理學家,電子發現者,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40年逝世) 1860年:爱德華·麦克道威爾,美國作曲家(1908年逝世) 1863年:-{zh-hans: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zh-tw:法蘭茲·斐迪南大公; }-,奥匈帝國王儲(1914年逝世) 1870年:萨基,英國小說家(1916年逝世) 1878年:-{zh-hans:斯大林; zh-tw:史達林; zh-hk:史太林;}-,蘇聯執政時間最長的最高領導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1953年逝世) 1879年:保羅·克利,瑞士裔德國畫家(1940年逝世) 1882年:蔡锷,中国軍事家(1916年逝世) 1886年:泰·柯布,美國棒球球員,9項美國職棒紀錄保持者(1961年逝世) | 1886年:泰·柯布,美國棒球球員,9項美國職棒紀錄保持者(1961年逝世) 1888年:羅伯·摩斯,美國都市計畫師(1981年逝世) 1890年: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美國無線電工程師,調頻廣播技術發明者(1954年逝世) 1900年:顏成坤,香港中華巴士創辦人、主席、監理(2001年逝世) 1911年:朱爾斯·達辛,美國電影導演(2008年逝世) 1913年:-{zh-hans:维利·勃兰特; zh-tw:威利·布蘭特;}-,德國政治人物,第30任德國總理,197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92年逝世) 1916年:蓓蒂·葛萊寶,美國電影演員、歌手、舞者(1973年逝世) 1921年:孫道临,中國電影演員、導演(2007年逝世) 1927年:拉姆齊·克拉克,第66任美國司法部長(2021年逝世) 1935年:雅克·貝潘,法裔美國法式料理名廚 1939年:哈羅德·瓦慕斯,美國科學家,198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1940年:雷锋,中国共产党黨員(1962年逝世) 1944年: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暨智榮基金會董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1946年:-{zh-cn:斯蒂芬·斯皮尔伯格;zh-hk:史提芬·阿倫·史匹堡;zh-tw:史蒂芬·史匹柏;}-,美國電影导演 1946年:史蒂夫·比科,南非反種族隔離制度運動家,創立黑人覺醒運動(1977年逝世) 1947年:池田理代子,日本漫画家 1949年:大衛·A·約翰斯頓,美國地質調查局火山學家(1980年逝世) 1950年:鄧英敏,香港藝人 1954年:雷·利奥塔,美國男演員(2022年逝世) 1954年:姜黎黎,中國女演員 1956年:夏宇,台灣作家、詩人 1959年:王中皇,台灣男演員 1960年:植草一秀,日本经济學家、痴漢行為慣犯 1960年:尹錫悅,韓國政治人物,第20任韓國總統 1961年:大月俊倫,日本動画製作人 1962年:崔秀宗,韓國男演員 1963年:小山力也,日本男性聲優、演員 1963年:-{zh-hans:布拉德·皮特;zh-hk:畢·彼特;zh-tw:布萊德·彼特;}-,美國電影演員、製片人 1963年:皮埃尔·恩库伦齐扎,蒲隆地政治人物,第11任蒲隆地總統(2020年逝世) 1964年:真鍋讓治,日本漫畫家 1964年:冷石·史蒂夫·奧斯汀,美國摔角手、演員 1966年:江角真紀子,日本模特兒、演員、散文家、作詞人 1966年:詹盧卡·帕柳卡,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1968年:麥長青,香港演員 1968年:斯琴格日樂,中國女歌手 1968年:亞雷漢德羅·桑斯,西班牙歌手、作曲家 1969年:聖地亞哥·卡尼萨雷斯,西班牙足球員 1970年:DMX,美国说唱歌手 1971年: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西班牙退役女子網球運動員 1972年:楊坤,中國男歌手 1975年:希雅,澳大利亞創作歌手 1975年:瑪拉·卡爾法尼亞,義大利前主持人、模特,現眾議院議員。 1976年:王少偉,台灣演員、主持人 1976年:邱凱偉,台灣演員、歌手 1976年:小雪,日本女演員 |
1963年:洪松蔭,香港首席單車運動員 1963年:窪岡俊之,日本動畫師、動畫演出家、人物設計師 1963年:珍妮佛·貝爾,美國演員 1963年:蒂爾·施威格,德國演員、導演、製片人 1964年:阿維達斯·萨博尼斯,退役立陶宛籃球員 1964年:張涵予,中國演員 1965年:孫鵬,台灣演員 1967年:林文龍,香港演員 1967年:克里斯·安吉爾,美國幻術師、音樂家、催眠師、特技演員 1967年:李羅,台灣演員 1969年:理查德·哈蒙德,英國主持人、作家和記者 1970年:谷川流,日本輕小說家 1971年:江俊翰,台灣演員 1972年:艾莉莎·米蘭诺,美國演員、歌手和製作人 1973年:反町隆史,日本藝人 1974年:亞斯米拉·日巴尼奇,波黑电影女导演 1976年:紀茹璟,又名紀焱焱,中國、香港女歌手與作曲家 1977年:喬治·賈巴尤萨,西班牙職業籃球運動員 1980年:-{zh-hans:杰克·吉林哈尔;zh-hk:積·佳蘭賀;zh-tw:傑克·葛倫霍;}-,美國電影演員 1981年:李珞晴,台灣女演員 1982年:莊冬昕,香港男歌手、作曲、編曲、監製 1982年:莫里斯·威廉姆斯,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83年:姬蓮·朗德,美國模特兒 1984年:陳一冰,中國體操奧運金牌運動員 1984年:裴蓓,中國模特兒 1984年:姬蒂·懷特,美國模特兒 1984年:伊恩·甘迺迪,美國職棒投手 1985年:女暴君,英國饒舌歌手、作曲家、作詞人 1985年:加利·卡希爾,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5年:尼爾·基爾堅尼,澳洲足球運動員 1986年:瑞恩·巴貝爾,荷蘭足球運動員 1987年:卡里姆·本澤馬,阿爾及利亞裔法國足球運動員 1988年:阿萊克西斯·桑切斯,智利足球運動員 1989年:邁克·D·安吉洛,泰國男演員 1989年:龍俊亨,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EAST成員 1991年:馮提莫,中國女歌手 1991年:上坂堇,日本女性聲優、藝人、歌手 1991年:迪克兰·加尔布雷思,英國男歌手 1992年:伊克爾·穆尼亞因,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1993年:董子健,中國演員 1993年:張寶欣,香港女演員 1993年:阿里·阿德南,埃及足球運動員 1993年:姜永晛,韓國男子偶像樂團DAY6成員 1997年:李艾薇,馬來西亞女歌手 1997年:菲卡約·托莫里,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97年:加布里埃爾·馬加良斯,巴西足球運動員 2002年:王家晴,香港女藝人 2004年:方晙赫,韓國男子偶像團體MCND成員 逝世 1741年:维他斯·白令,丹麦-俄罗斯探险家(1681年出生) 1848年:艾米莉·勃朗特,英国小说家(1818年出生) 1851年:約瑟夫·瑪羅德·威廉·特納,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1775年出生) 1895年:任伯年,中國近代画家(1840年出生) 1915年:愛羅斯·阿茲海默,德國精神病學家,首先發表了老年痴呆症的病例(1864年出生) 1932年:尹奉吉,韓國獨立運動家(1908年出生) 1941年:羅遜,加拿大軍官,於香港保衛戰戰死(1887年出生) 1941年:約翰·羅伯特·奧士本,加拿大軍人,於香港保衛戰戰死(1899年出生) 1946年:保羅·朗之萬,法国科学家(1872年出生) 1948年:阿米爾·謝里夫丁,印尼政治人物,第2任印尼總理(1907年出生) 1953年:羅伯特·密立根,美國物理學家,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868年出生) 1959年:夏慤,英國皇家海軍將領,香港軍政府首長(1892年出生) 1988年:高士其,中國生物學家、化學家、科普作家、詩人、教育家(1905年出生) 1993年:華萊士·班奈特,美國商人、政治人物,曾任猶他州聯邦參議員(1898年出生) 1997年:井深大,日本企业家、教育家,索尼公司共同創辦人(1908年出生) 1998年:錢鍾書,中國学者、作家(1910年出生) 2001年:黎雄才,中國嶺南国画大师(1910年出生) 2016年:安德烈·根納季耶維奇·卡爾洛夫,俄羅斯外交官(1954年出生) 2017年:姚志丽,越南裔美国演员(1971年出生) | 1967年:克里斯·安吉爾,美國幻術師、音樂家、催眠師、特技演員 1967年:李羅,台灣演員 1969年:理查德·哈蒙德,英國主持人、作家和記者 1970年:谷川流,日本輕小說家 1971年:江俊翰,台灣演員 1972年:艾莉莎·米蘭诺,美國演員、歌手和製作人 1973年:反町隆史,日本藝人 1974年:亞斯米拉·日巴尼奇,波黑电影女导演 1976年:紀茹璟,又名紀焱焱,中國、香港女歌手與作曲家 1977年:喬治·賈巴尤萨,西班牙職業籃球運動員 1980年:-{zh-hans:杰克·吉林哈尔;zh-hk:積·佳蘭賀;zh-tw:傑克·葛倫霍;}-,美國電影演員 1981年:李珞晴,台灣女演員 1982年:莊冬昕,香港男歌手、作曲、編曲、監製 1982年:莫里斯·威廉姆斯,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83年:姬蓮·朗德,美國模特兒 1984年:陳一冰,中國體操奧運金牌運動員 1984年:裴蓓,中國模特兒 1984年:姬蒂·懷特,美國模特兒 1984年:伊恩·甘迺迪,美國職棒投手 1985年:女暴君,英國饒舌歌手、作曲家、作詞人 1985年:加利·卡希爾,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5年:尼爾·基爾堅尼,澳洲足球運動員 1986年:瑞恩·巴貝爾,荷蘭足球運動員 1987年:卡里姆·本澤馬,阿爾及利亞裔法國足球運動員 1988年:阿萊克西斯·桑切斯,智利足球運動員 1989年:邁克·D·安吉洛,泰國男演員 1989年:龍俊亨,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EAST成員 1991年:馮提莫,中國女歌手 1991年:上坂堇,日本女性聲優、藝人、歌手 1991年:迪克兰·加尔布雷思,英國男歌手 1992年:伊克爾·穆尼亞因,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1993年:董子健,中國演員 1993年:張寶欣,香港女演員 1993年:阿里·阿德南,埃及足球運動員 1993年:姜永晛,韓國男子偶像樂團DAY6成員 1997年:李艾薇,馬來西亞女歌手 1997年:菲卡約·托莫里,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97年:加布里埃爾·馬加良斯,巴西足球運動員 2002年:王家晴,香港女藝人 |
附近早期人類定居 在裏海附近發現最早的人科遺骸的地方是在德馬尼西,歷史可追溯至1.8百萬年前左右,並發現一些直立人或匠人的骨骼遺骸。後來此地區更多人類居住的證據是在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一些洞穴中發現,例如庫達羅(Kudaro)和。有證據顯示,在厄爾布爾士山脈西部及裏海南部有舊石器時代初期人類的存在,這兩個點-和考古遺址都在伊朗的吉蘭省。 在喬治亞的一個洞穴中還發現有尼安德特人的遺骸。在伊朗裏海以南馬贊德蘭省的貝赫沙赫爾鎮附近的中的發現,表明人類早在11,000年前就已在這個區域居住。 希臘人也稱這裡為希爾卡尼亞海(Hyrcanian/Hyrkanian sea)(古希臘語:().)。 化石燃料 裏海地區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早在公元10世紀,此地區就開始鑽挖油井,以達到“用於日常生活,包括用於醫療,以及用於家庭取暖和照明目的”的石油。到16世紀,歐洲人已經察覺到到這個地區周遭豐富的油氣蘊藏。英國商人托馬斯·班尼斯特(Thomas Bannister)和杰弗裡·達基特(Jeffrey Duckett)在公元1568年對巴庫周圍地區描述“有件奇異的現象,因為從地下冒出數量驚人的油,這些油供全國各地的人們在自家中燃用。它是黑色的,稱為nefte(石腦油)。巴庫也有另一種白色並且非常珍貴的油料(即石油)。” 如今,鑽油平台和和鑽天然氣平台在裏海邊緣比比皆是。 地理、地質、以及導航研究 在18世紀彼得大帝統治期間,俄國水文地理學家和開拓者首度對當時還鮮為人知的裏海水域繪製地圖。索莫諾夫繪製四幅地圖,並撰寫《裏海導航(pilot of the Pilot of the Caspian Sea)》,這是第一份針對裏海的報告,加上裏海的現代地圖,由俄羅斯科學院於1720年出版。 沿岸城市 古代 希爾卡尼亞,伊朗古代行省 薩里,伊朗馬贊達蘭省古城 安扎利,伊朗吉蘭省古城 阿斯塔拉,伊朗吉蘭省,古城 戈爾甘,伊朗戈勒斯坦省,古城 阿的爾,古代可薩王國都城 ,可薩王國都旁城市 巴庫,亞塞拜然城市 傑爾賓特,在俄羅斯內的達吉斯坦共和國 哈吉塔爾漢,即現代阿斯特拉罕 現代 伊朗: 阿斯塔內耶阿什拉菲耶 阿斯塔拉 巴博勒薩爾 安扎利港 托爾卡曼港 貝赫沙赫爾 恰盧斯 貢巴德卡武斯 戈爾甘 Juybar 科爾德庫伊 拉希詹 蘭加魯德 馬赫穆達巴德 內卡 瑙沙赫爾 拉姆薩 拉什特 魯德巴爾 魯德薩爾 薩里市 通卡邦 亞塞拜然: 阿斯塔拉 巴库 戈布斯坦區 哈奇馬斯 連科蘭 馬薩雷 涅夫捷恰拉 迪維奇 錫阿贊區 (又稱Oil Rocks) 蘇姆蓋特 哈薩克: 阿特劳 阿克套 俄羅斯: 阿斯特拉罕 达吉斯坦奥格尼 傑爾賓特 伊茲別爾巴什 卡斯皮斯克 馬哈奇卡拉 土庫曼: 土庫曼巴希 哈扎爾 貝克達什 經濟 裏海地區的國家,例如亞塞拜然、哈薩克、和土庫曼,都以天然資源為經濟基礎。根據定義,如果一個國家的天然資源、石油和天然氣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以上,及佔出口的40%以上,則屬依賴天然資源為基礎的國家。所有裏海地區的經濟都高度依賴礦物資源。世界能源市場受到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的影響,因為這兩國在能源領域具有戰略重要性,因此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最大比率。 伊朗基於幾個特定因素,具有巨大的能源潛力。它的蘊藏量有1,375億桶原油,是世界第二大國,日產量約為400萬桶。此外,伊朗估計有988.4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蘊藏量,約佔世界總量的16%,讓伊朗在全球能源安全公式中具有關鍵作用。 2015年,按GDP排名,俄羅斯經濟排名全球第12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俄羅斯排名第6。俄羅斯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蘊藏量為世界上第一,俄羅斯是全球第2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 裏海沿岸國家共同努力發展地區性基礎設施、旅遊業、和貿易。第一屆裏海經濟論壇於2019年8月12日在土庫曼召開,哈薩克、俄羅斯、亞塞拜然、伊朗和土庫曼的代表齊聚一堂。這論壇中也舉行幾次裏海沿岸國家的經濟和運輸部長會議。 石油和天然氣 根據BP(BP公眾有限公司)和美國能源部美國能源情報署估計,裏海地區目前是世界市場上重要的原油供應區,但並非主要的。裏海地區在2001年估計每天生產140-150萬桶,包括液態天然氣,佔世界總產量的1.9%。10多個非裏海國家,每國的產量都超過150萬桶/天。裏海地區的產量之前較高,但在蘇聯解體及隨後的幾年中,產能有減少。哈薩克佔當前區域石油產量的55%,亞塞拜然約佔20%。 世界上第一座海上鑽井和機器鑽井是裝置在亞塞拜然巴庫附近的Bibi-Heybat灣。1873年,在Balakhanli、、Ramana、和Bibi Heybat等村莊附近的阿普歇倫半島開始進行石油勘探和開發,那兒鑽掘的油井在當時是世界上已知最大者。可採的蘊藏量總計超過5億噸。到1900年,巴庫擁有超過3,000口油井,其中2,000口是在工業水平產能。到19世紀末,巴庫被稱為“黑金之都”,許多熟練的工人和專家蜂擁而至。 到20世紀初,巴庫已成為國際石油工業中心。1920年,布爾什維克佔領亞塞拜然,沒收所有私有財產,包括油井和工廠。之後,亞塞拜然整個石油工業受到蘇聯控制。到1941年,亞塞拜然創下一年生產2,350萬噸石油的紀錄,巴庫地區的產量佔當年整個蘇聯石油產量的72%。 被稱為《世紀合同》(請參考#"Contract of the Century" and following years部分)在1994年簽署,標誌著巴庫油田開始啟動國際性重大發展。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一條讓亞塞拜然的石油直接流向土耳其在地中海傑伊漢港口的主要管線)於2006年開通使用。 2005年,石油蘊藏豐富的在俄羅斯的裏海水域被發現。據報導,這是25年來最大的石油發現。根據2016年10月報導,盧克石油公司將在這個地區開始生產。 交通運輸 巴庫是亞塞拜然所有海上航線的起點,是裏海最大的港口。亞塞拜然可進入裏海-窩瓦河-伏爾加-頓河運河(然後通過伏爾加─波羅的海水路和白海-波羅的海運河進入世界海洋),以及進入頓河-亞速海(可進入黑海)。此外,油輪也在裏海上運輸。和(CJSC)在亞塞拜然的海上運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亞塞拜然裏海航運公司有運輸船隊、專業化船隊和造船廠。運輸船隊有51艘船,包括20艘油輪、13艘渡輪、15艘通用乾貨船、2艘滾裝船、1艘技術船,和1艘浮動工廠。專業化船隊有210艘船,其中包括20艘起重船、25艘牽引和補給船、26艘客輪、2艘舖管船、6艘消防船、7艘工程地質船、2艘潛水船和88艘輔助船。 亞塞拜然裏海航運公司是歐洲-高加索-亞洲運輸走廊(Transport Corridor Europe-Caucasus-Asia,簡稱TRACECA)的重要一環,同時在跨裏海方面運輸貨物和乘客,也從事工程,以充分確保裏海海上油氣的生產。航運公司的活動歷史悠久。亞塞拜然的航運業的發展,與石油業的形成和進步緊密相關。在19世紀,巴庫的石油產量急劇增加,裏海航運的發展受到積極推動,因此,建立全新的浮動設施來運輸石油和石油產品是有其必要。 | 現代土耳其語稱其為Hazar denizi。 上述三個例子,第二個字僅表示“海洋”,第一個子指的是歷史悠久的可薩人(也稱為卡扎人),他們在7世紀至10世紀之間在裏海以北建有龐大的帝國(西突厥汗國)。 古老俄羅斯資料以花剌子模(Khwarezmia)的名字稱裏海為Khvalyn海或Khvalis海()。在現代俄語中,它被稱為,Kaspiyskoye more。 歐洲文藝復興地圖繪製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地圖將其標記為Abbacuch Sea(的1531年世界地圖)、Mar de Bachu(亞伯拉罕·奧特柳斯的1570年地圖)或Mar de Sala(傑拉杜斯·麥卡托的1569年地圖)。 裏海盆地國家 臨海國家 非臨海國家 (全國) (東部) (遠端東北部) (遠端西部) 實體特性 形成 裏海與黑海一樣,是古代副特提斯海的殘餘。因此,它的海底是標準的海洋玄武岩,而不是大陸性的花崗岩體。由於地殼構造隆升和海平面下降,它在約550萬年前就被鎖在內陸。在溫暖和乾燥的氣候時期,這個內陸海幾乎乾涸,沉積有石鹽之類的蒸發性沉積物,這些沉積物被隨風而來的沙塵堆積物覆蓋,當涼爽潮濕的氣候讓盆地重新積水時,這些沉積物被封閉,形成個蒸發性沉積物大型。可與有蒸發性沉積物海床的地中海相比擬。 由於裏海北部有窩瓦河注入,它北部的水幾乎是淡水,越往南行,鹽分越重。到伊朗海岸,海水內的鹽分最多,伊朗這邊河流注入裏海的流量很小。裏海目前的平均鹽度是地球海洋的三分之一。而裏海東邊的卡拉博加茲戈爾灣在1980年至1992年間由於人為與裏海完全分隔,更曾於1983年完全乾涸,但此後通道恢復,裏海海水重新流入,這裡的鹽分通常比一般海洋鹽度高10倍。 地理 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水域,佔世界湖泊儲水總量的40%至44%。裏海海岸線由亞塞拜然、伊朗、哈薩克、俄羅斯、和土庫曼共享。裏海本身分為三個不同的物理性區域:北裏海、中裏海、和南裏海。北-中邊界以曼格斯拉克半島為分界線,這條分界線貫穿車臣島和Tiub-Karagan角。中-南部邊界以阿普歇倫海脊為分界線,這海脊是歐亞大陸和一個殘留海洋之間,源自地質構造的基石隆起,這條分界線貫穿Zhiloi島和Kuuli角。 卡拉博加茲戈爾灣是裏海東部的鹹水海灣,屬於土庫曼的領土,由於裏海和海灣兩者之間有地峽,有時會切斷它與裏海的聯繫,此時海灣就自成一湖。 裏海三個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頗為巨大。北裏海僅包括裏海陸棚,非常淺,它佔裏海總水量不到1%,平均深度僅為5-6公尺(16-20英尺)。海水明顯朝中裏海方向流去,那裡的平均深度為190公尺(620英尺)。 裏海南部最深,深度超過1,000公尺(3,300英尺),大幅超過其他區域性海洋深度(例如波斯灣)。中裏海和南裏海的水量分別佔總水量的33%和66%。裏海北部通常會在冬天結冰,而在最寒冷的冬天,南部也會結冰。 流入裏海的河流超過130條,其中窩瓦河是最大的一條。第二大的烏拉河從北部流入,庫拉河從西部流入。過去,中亞東部的阿姆河(Amu Darya,也稱Oxus)經常改道,通過現已乾涸的烏茲伯伊水道流入裏海,更北邊的錫爾河(Syr Darya)也是如此,不再流入。裏海上也有島嶼,它們主要位於北部,總土地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770平方英里)。與北裏海緊鄰的是裏海盆地,這是一個位於海平面以下27公尺(89英尺)的低窪地區。中亞乾草原橫跨東北海岸,而高加索山脈則環抱西海岸。裏海北部和東部的生物群系以寒冷的大陸性沙漠為特徵。相對的,由於高地和山脈的混合,海拔高度不均勻,裏海西南和南部的氣候普遍溫暖。環繞裏海的氣候急劇變化,導致這個地區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裏海裡面有不少小島嶼,都接近海岸,沒有深海區島嶼。面積最大是,島長37公里(23英里),瞪羚可在那兒漫遊。在北裏海地區,大多數島嶼都是小,以及無人居住,例如,是個重要鳥區(IBA),但其中也有些島嶼有人居住。 水文 裏海同時具有海洋和湖泊的特徵。雖說它不是淡水湖,但經常被列為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按體積計算,它的水量比北美五大湖總量多出3.5倍。裏海與黑海和地中海都曾經是古代特提斯洋(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但裏海由於板塊構造變動而於550萬年前被分割,獨立成為內陸湖泊。 窩瓦河(約佔流入量的80%)和烏拉爾河流入裏海,但除蒸發作用外,裏海並無自然流出。因此,裏海生態系統是一個封閉的內流盆地,它的海平面歷史獨立發展,和世界海洋的長存水平(eustatic sea level)無關。 裏海的水位曾在多個世紀中下降和上升,通常變化迅速。一些俄國歷史學家聲稱,中世紀時期的裏海水位上升,可能是由於阿姆河從13世紀到16世紀改變河道,流入裏海,導致一些沿海的可薩人城鎮,例如阿的爾,被淹沒。2004年,裏海的水位比海平面低28公尺(92英尺)。 多個世紀以來,裏海海平面與窩瓦河的估計河水排放量同步變化,而這條河的排放量又取決於其廣大流域盆地的降雨量。降雨量與到達歐亞大陸內部的北大西洋低氣壓的變化有關,而這又受週期的影響。因此,裏海的水位與北大西洋(遠在裏海西北方數千公里之外)的大氣條件有關。 上次短期海平面週期變化始於1929年至1977年,海平面下降3公尺(10英尺),隨後從1977年至1995年上升3公尺(10英尺)。此後發生了較小的震盪。亞塞拜然科學院的一項研究估計,由於氣候變化引起的溫度升高,蒸發量增加,每年海平面下降超過六公厘。 環境惡化 窩瓦河是歐洲最大的河流,流域佔歐洲陸地面積的20%,佔裏海流入量的80%。它的下游河段區域經過充分的開發,化學和生物污染物的排放並未受到控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警告說,裏海“遭受巨大的污染,來源是石油開採和提煉,海上油田,核電廠產生的放射性廢棄物,以及主要是由窩瓦河河水引入大量未經處理過的污水,還有工業廢棄物”。 裏海地區大規模的化石燃料開採和運輸活動也對環境構成威脅。例如,巴庫附近的,由於石化工業的開發而遭受生態破壞;該地區海洋鳥類的數量因此大幅減少。海底現有,和計劃新建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更進一步增加對環境的潛在威脅。 自然 水生類 植物 1994年至1996年,裏海海平面上升,減少稀有水生植物棲息地的面積。原因是新形成的沿海潟湖和水體中普遍缺乏播種材料。 動物 雖然在鄰近地區發現有(Mauremys caspica),但這品種是純粹淡水物種。斑馬貽貝原產於裏海和黑海盆地,但目前因為意外引到別處,而成為一種入侵物種。該地區有幾種物種已被以裏海之名命名,包括裏海銀鷗和裏海燕鷗。裏海海豹(Pusa caspica)是這裡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是當地特有,生活在內陸水域中極少數海豹物種之一,但由於裏海的海洋水文環境,裏海海豹和居住在淡水中的海豹品種不同。一個世紀以前,裏海中有超過一百萬隻海豹。如今,只剩不到原來的10%。 針對的考古研究發現,有海豚和鼠海豚或某些喙鯨,或許這是種捕鯨場景,表明鬚鯨可能是至少到裏海不再是海洋系統的一部分,或直到第四紀或更晚近的時期(例如直到末次冰期或上古時期),還存在裏海之中。 在戈布斯坦岩石藝術地區裡的基奇阿德山(Kichikdash Mountain)上的岩石藝術被假定為海豚或鼠海豚,由於其大小(長430公厘),它也可能是著名的歐洲鰉,但化石記錄顯示它們是現代海豚和鯨的祖先,例如甁鼻海豚(Macrokentriodon morani)和藍鯨(Balaenoptera sibbaldina),它們可能比現在的後代的體型大。從同樣的岩石藝術中,也可看到在裏海有像海鴉(Brunnich's Guillemot)的海雀(Brunnich),這些岩畫表明目前的裏海曾與北冰洋或北海,或黑海之間有洋流相通。 當前存在的地方性海洋物種,如潟湖鳥蛤,已被確定它們的基因是起源於裏海/黑海地區。 裏海的流域(包括河流等相關水域)有60多個屬的160種本地種和亞種魚類。大約62%的物種和亞種是地方性的,以及4-6屬(取決於分類學處理)。該湖有115種本地種,其中包括73種特有物種(63.5%)。在湖泊中的50多個屬中,有3–4種是地方性的:Anarosrostrum(魚),Caspiomyzon(七鰓鰻),Chasar(魚,通常包括在Ponticola中)和Hyrcanogobius(蝦虎魚)。到目前為止,該湖中最多的科目是蝦虎魚(35個物種和亞種)、鯉科(32個)、和鯡科(22個)。兩個特別豐富的屬是具有18種特有物種/亞種的西鯡屬和具有16種特有物種的 蝌蚪虎蝦魚(Benthophilus)屬。大多數非地方特有的當地物種,或者與黑海盆地相似,或者就是廣大的古北界中的物種。根據報導,裏海已經有近30種非本地,引進的魚類,但只有少數已經確定在裏海裡面成功繁殖。 裏海裡有6種鱘科魚類,分別是俄羅斯鱘、裸腹鱘、、小體鱘、閃光鱘、和歐洲鰉,都是裏海當地的品種。歐洲鰉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這些魚類生產魚卵,被加工成魚子醬。由於過度捕撈,使一些歷史悠久的漁種發生枯竭的情況。近年來,過度捕撈已威脅到這些鱘魚種群的生存,以至於環保主義人士提倡完全禁止鱘魚捕撈,直到種群恢復為止。鱘魚魚子醬價格高昂,每公斤超過1,500亞塞拜然馬納特(在2019年4約值880美元),使漁民能夠提供賄賂,讓政府當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許多地方的法規無法有效執行。因為漁民以有繁殖能力的雌性為捕撈的對象,魚子醬產業進一步威脅到魚類種群的生存。 陸地類 植物 俄羅斯的許多珍稀特有植物物種與窩瓦河三角洲的潮汐地區,和薩穆爾河三角洲的有關。海岸線也是適應鬆散沙地植物的獨特避難所。讓這些植物物種無法成功繁殖及生存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周圍三角洲的水文失衡,包括水污染和各種填海造陸活動。裏海的水位的變化是植物無法繁殖及生存的間接因素。 在窩瓦河三角洲受到影響的水生植物,例如有囊泡貉藻,和原生的蓮花。在薩穆爾河三角洲受到影響的,約有11種植物,其中包括可以追溯到第三紀的獨特藤本植物森林。 動物 這地區原生的爬行動物有希臘陸龜和四爪陸龜。 跨高加索地區和中亞曾經有亞洲獵豹存在,但如今僅限伊朗還有。 跨高加索地區、伊朗、以及土耳其南部曾有過亞洲獅。 伊朗北部、高加索、和中亞曾有過裏海虎。 在伊朗、高加索、和中亞發現過波斯豹。 歷史 地質 裏海的歷史分為兩個部分:中新世階段(地質構造變動與特提斯洋關閉相關的影響),和更新世階段,包括冰期和窩瓦河的形成。在第一階段,特提斯洋已演化成薩爾馬提亞海(或可稱Sarmatian Lake,或是Sarmatian Sea-Lake)-這個大澤包括現代的黑海和裏海南部,當時阿拉伯半島與西亞碰撞,把克佩特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推高,確立裏海盆地南部和西部的邊界。 這種造山運動多年來一直持續進行,而裏海則經常與黑海分離。在Pontian時期(與墨西拿期重疊,是中新世的第六個階段)後期,一座山拱在整個盆地南部上升,並在哈奇馬斯區和連科蘭湖(或早期的之間將其隔開。在阿克恰吉利安(Akchagylian)時期(介於上新世與更新式之間),對南部盆地的分隔被逆轉,當時該湖的面積擴大到目前面積的三倍以上,並建立與黑海和鹹海的一系列反復連接中的第一次。當Akchagyl湖衰退,第一階段結束。 附近早期人類定居 在裏海附近發現最早的人科遺骸的地方是在德馬尼西,歷史可追溯至1.8百萬年前左右,並發現一些直立人或匠人的骨骼遺骸。後來此地區更多人類居住的證據是在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一些洞穴中發現,例如庫達羅(Kudaro)和。有證據顯示,在厄爾布爾士山脈西部及裏海南部有舊石器時代初期人類的存在,這兩個點-和考古遺址都在伊朗的吉蘭省。 在喬治亞的一個洞穴中還發現有尼安德特人的遺骸。在伊朗裏海以南馬贊德蘭省的貝赫沙赫爾鎮附近的中的發現,表明人類早在11,000年前就已在這個區域居住。 希臘人也稱這裡為希爾卡尼亞海(Hyrcanian/Hyrkanian sea)(古希臘語:().)。 化石燃料 裏海地區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早在公元10世紀,此地區就開始鑽挖油井,以達到“用於日常生活,包括用於醫療,以及用於家庭取暖和照明目的”的石油。到16世紀,歐洲人已經察覺到到這個地區周遭豐富的油氣蘊藏。英國商人托馬斯·班尼斯特(Thomas Bannister)和杰弗裡·達基特(Jeffrey Duckett)在公元1568年對巴庫周圍地區描述“有件奇異的現象,因為從地下冒出數量驚人的油,這些油供全國各地的人們在自家中燃用。它是黑色的,稱為nefte(石腦油)。巴庫也有另一種白色並且非常珍貴的油料(即石油)。” 如今,鑽油平台和和鑽天然氣平台在裏海邊緣比比皆是。 地理、地質、以及導航研究 在18世紀彼得大帝統治期間,俄國水文地理學家和開拓者首度對當時還鮮為人知的裏海水域繪製地圖。索莫諾夫繪製四幅地圖,並撰寫《裏海導航(pilot of the Pilot of the Caspian Sea)》,這是第一份針對裏海的報告,加上裏海的現代地圖,由俄羅斯科學院於1720年出版。 沿岸城市 古代 希爾卡尼亞,伊朗古代行省 |
1918 全自动卡宾枪,当时是意图作为一款班用轻机枪使用。 “突击步枪”的名字来自于德语单词Sturmgewehr(字面直意是“突击步枪”——德语中“sturm”本意为“风暴”,作为动词时与“突击”、“冲锋”同意;“gewehr”直译“步枪”),盟軍因其发音与暴风雨類似又稱之為“風暴步槍”(storm rifle)。这个名字源于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1944年视察东线战场时為了鼓舞德军士气,出于政治宣传而将新投入战场的MP43(Maschinenpistole 43,即“43式机关手枪”或“43式冲锋枪”)重新命名为Sturmgewehr 44(StG44,即“44式突击步枪”)。StG44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术适应力和打击效果,一般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擊步槍。 嚴格而言,突擊步槍必須有以下所有特點: 能夠切換射擊模式(全自動速射火力压制射击和半自動精确射擊都能胜任); 發射中間型威力槍彈(短步槍彈及小口徑步槍彈的總稱,打击力遜於传统的“全威力”步槍彈但強於手槍彈,比如7.92×33mm Kurz、7.62×39mm和5.56×45mm NATO); 供彈具為可拆卸的盒式弹匣(便于作战时迅速装弹); 有效射程至少。 有些滿足上述多數、但不是全部標準的步槍虽然常被称作突击步枪,但是从技術层面上并不算是突擊步槍。例如民用的半自动AR-15(M16步槍的原型)實際上不能切換射擊模式,但常被反枪人士叫做突擊步槍。基於商業或政治原因,「突擊步槍」的名稱是有時被寬鬆使用,某些分類法中亦把一些使用大威力槍彈的槍型視作突擊步槍。 “突击性武器”與自動武器 在美國,反枪团体常濫用“突击性武器”()的名稱描述一些外形與突擊步槍相同的半自動槍支。在美國1994年制定的十年期《联邦突击武器禁令》(Federal Assault Weapons Ban)中,突击性武器定義為有可拆卸彈匣的半自動槍支,並有兩個或以上的下列特性: 折疊式或伸縮槍托(folding/collapsible | 43,即“43式机关手枪”或“43式冲锋枪”)重新命名为Sturmgewehr 44(StG44,即“44式突击步枪”)。StG44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术适应力和打击效果,一般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擊步槍。 嚴格而言,突擊步槍必須有以下所有特點: 能夠切換射擊模式(全自動速射火力压制射击和半自動精确射擊都能胜任); 發射中間型威力槍彈(短步槍彈及小口徑步槍彈的總稱,打击力遜於传统的“全威力”步槍彈但強於手槍彈,比如7.92×33mm Kurz、7.62×39mm和5.56×45mm NATO); 供彈具為可拆卸的盒式弹匣(便于作战时迅速装弹); 有效射程至少。 有些滿足上述多數、但不是全部標準的步槍虽然常被称作突击步枪,但是从技術层面上并不算是突擊步槍。例如民用的半自动AR-15(M16步槍的原型)實際上不能切換射擊模式,但常被反枪人士叫做突擊步槍。基於商業或政治原因,「突擊步槍」的名稱是有時被寬鬆使用,某些分類法中亦把一些使用大威力槍彈的槍型視作突擊步槍。 “突击性武器”與自動武器 在美國,反枪团体常濫用“突击性武器”()的名稱描述一些外形與突擊步槍相同的半自動槍支。在美國1994年制定的十年期《联邦突击武器禁令》(Federal Assault Weapons Ban)中,突击性武器定義為有可拆卸彈匣的半自動槍支,並有兩個或以上的下列特性: 折疊式或伸縮槍托(folding/collapsible buttstock); 顯著的手槍握把(pistol |
Patent Firearms Manufacturing Company)。1960年,阿瑪萊特公司進行改組,斯通納在這次改組期間離開阿瑪萊特。 柯爾特公司和美國空軍XM16(Colt Model 604 ) 柯爾特製造公司|進一步完善AR-15的設計,作為柯爾特最初的AR-15的型號分別是601型和602型(),這兩個型號基本上只是最初阿瑪萊特步槍的複製品(事實上這些早期的型號經常被發現印著柯爾特/阿瑪萊特AR-15)。這兩個型號的機匣右側彈匣座位置還是「平面」造型,還沒有603型開始出現的凸起「圍欄」。而601型和602型在外觀上主要的區別是消焰器(防火帽)不一樣,601型是三分叉式消焰器,俗稱「鴨嘴式」(Duckbill),602型的三分叉式消焰器,外廓是錐台形,與601型不同。至於還有一處在外觀上看不出的主要的區別,就是601型的膛線纏距(travel length) 為1:14英吋,而602型改為1:12英吋。這兩個型號中的大多數都是用綠色或棕色槍身。 當時已經有一些外國軍隊看中這種革命性的新步槍。AR-15最早的買家之一是英國陸軍,他們採構一批供SAS在婆羅洲使用,諷刺的是,SAS的對手印尼軍隊也是AR-15最早的用戶之一。 柯爾特把公司未來命運的賭注押在AR-15身上,這光靠小批量的出口是絕對不夠的,因此柯爾特決定向軍方高層發起一次大膽的攻勢。首先,柯爾特開始攻擊M14步槍,然後柯爾特試圖影響國防部的其他高層官員。第一個被說服的高官就是當時的空軍副參謀長 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將軍。在1960年6月4日,美國空軍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空軍基地試驗AR-15,事後李梅將軍立即決定採購8,500支AR-15步槍(以601型為主,602型也有被少量購買)以代替戰略空軍司令部的崗哨所裝備的M2卡賓槍,此舉令AR-15避免夭折。柯爾特用同樣的方法去影響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ARPA)。ARPA也認為AR-15很適合實戰使用,於是在1961年8月,越南軍援咨詢小組要求購買1,000支AR-15讓南越軍隊進行全面的實戰測試,被當時的國防部長所批准。在1962年初夏這項採構計畫得已實施,在實戰測試期間,為南越軍擔任顧問的美國軍事顧問提交有關AR-15在實戰中表現報告: 這些報告顯示AR-15更適合身材矮小的南越政府軍士兵使用,而正在協助南越軍隊的美國特種部隊也立即採用AR-15。不久,國防部正式指示在實戰條件下試驗AR-15,試驗表明AR-15在性能上優於其他武器。而美國陸軍在1962年、1963年兩次復試AR-15,兩次否定AR-15,理由是遠距離上精度差、易損壞。但在空軍與越南軍援咨詢小組的努力下,國防部決定對AR-15和現役的M14進行一次成本效益比評估(,亦稱效費比、費效比)。ARPA的報告指出:通過對AR-15和M14的效費比評估表明,如果裝備一定數量的AR-15會使美國步兵擁有裝備AK-47的蘇聯步兵所相抗衡的火力,而且價格更低廉。 現在擺在國防部長勞勃·麥納馬拉(Robert McNamara)面前有兩個矛盾的觀點:ARPA的報告和空軍方面支持AR-15,而五角大樓的立場和陸軍方面的觀點卻支持M14。最後連約翰·甘迺迪總統也表示關注,因此勞勃·麥納馬拉命令陸軍部長賽勒斯·萬斯(Cyrus Vance)對M14、AR-15和AK-47進行對比試驗。陸軍的試驗報告再次確定只有M14才適合軍隊的需要,但萬斯懷疑這些測試方式有欠公正,於是命令陸軍監察長調查這些測試所用的方法。監察長的綜合報告指出陸軍的測試人員明顯地偏坦M14。柯爾特公司開始利用這個有利事件,他們利用民間媒體譴責軍方測試人員過分地夸大M14的優點,柯爾特指出與同類步槍相比AR-15並不需要太多的維護,事實上當後來國防部開始採構M16的時候也的確沒有得到相應的維護工具。 總之,試驗記錄證明AR-15的確勝過M14,柯爾特也在政治上獲得強勢支持,美軍駐越南總司令威廉·魏摩蘭也多次提出裝備的請求,勞勃·麥納馬拉在1963年1月23日命令停產M14。此時,空軍已經將在越南使用經過改進的AR-15(柯爾特公司稱為)命名為XM16。在1963年11月4日,柯爾特公司獲得一份生產104,000支XM16的合約,其中85,000支提供陸軍特種部隊與空中機動戰術部隊試用,另外19,000支供空軍空降特種部隊使用。 同時,陸軍高層及研究部門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另外一項計畫「特種用途單兵武器(SPIW)」(Special Purpose Individual Weapon),作為未來的通用步兵武器。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變著法子抵制AR-15。他們高度推荐立即採用這種武器,並表示這種武器就像M16一樣也是採用小口徑高速彈的原理。因此,陸軍的裝備部門根本沒有精力對AR-15進行試驗和評估。1963年未,空軍正式地接受他們的第一批XM16,當時已經有人非正式地稱呼這種槍為M16。 在過去,美軍裝備新型步槍總是要經過反復多次、極為慎重的試驗與評估,而M16在試驗與評估都不夠充分的情況下便裝備部隊,這就使它先天不足,以致以後屢遭彈劾。對於M1加蘭德步槍來說,M14確是一個好的替代品,但對M1卡賓槍來說,M14卻不是一個合適的替代品。在裝備M14的時候,美軍想方設法地要加強他們的火力以應對越共使用的AK47,他們使用可以找得到的任何武器,包括大量二戰時的湯普森衝鋒槍、M3衝鋒槍等。因此,在越南戰場上的美軍迫切地需要一種新步槍取代M14步槍。現在一件小巧輕便的全自動步槍就擺在眼前,於是立即像救命稻草一樣被參戰美軍抓住,大批M16就在未完成充分試驗的情況下急匆匆地趕赴越南戰場救火。 設計 M16的上下機匣都是由鋁合金製成,槍管、「槍機總成」(bolt assembly)是鋼製,護木、手槍式握把以及槍托則為塑料製品。早期的型號特別輕巧,只有2.9公斤(6.4磅)。由此可見,它比起1950~60年代的7.62毫米戰鬥步槍都要輕。即使與裝滿彈藥後重約5公斤的AK相比之下也還是很占優勢。M16A2和之後的改良型重量有所增加(裝滿彈藥時重8.5磅或3.9公斤),因為它們採用加厚的槍管。對於因操作不當引起的損害,厚槍管更加耐用,而且它也減緩連續射擊時的過熱,適合持續射擊。有別於從頭到尾都很厚的傳統精確射擊用槍管,M16A2的槍管只有護木之前的部分比較厚。護木下的槍管部分和M16A1相同,以兼容M203榴彈發射器。M16全槍長40英吋(1.02公尺),當中其標準槍管長20英吋(508毫米)。彈匣卡榫在步槍的右側,位於扳機護環的前方。 M16是一款輕巧的5.56毫米口徑突擊步槍,它採用氣體直接傳動系統,由高壓氣體通過導氣管(Gas tube)直接推動槍機進行上膛退殼動作,以彈匣供彈,全槍由槍管用鋼材,鋁合金以及複合塑料製成。M16是可選射擊模式槍械 ,射擊模式可透過位於下機匣左側的射擊選擇桿(Selector,俗稱「快慢機」)切換。 主要部件與功能 上機匣(Upper Receiver) 掌管擊發與槍機運行的上機匣是槍身上半段,主要部件是槍機(Bolt)、槍機座(Bolt Carrier)、拋殼口(Extraction Port)與槍機拉柄(Charging Handle),功用是掌管槍枝的擊發與槍機行進閉鎖,槍機後退時抓入新的子彈送入槍膛,槍機閉鎖後再由撞針點燃底火,完成擊發的動作。擊發後槍機再次後退,抽出彈殼,由拋殼口彈出。要讓第一發子彈上膛,拉動槍機拉柄手動使槍機後退,擊發之後傳動系統便會接手,直到更換彈匣或者卡彈才需要再自己操作槍機。拋殼口的位置上有防塵蓋(Dust Cover),用來阻擋灰塵進入,槍機後退時就會打開。M16A1,用的是直接氣體傳動系統(Direct Impingment),配合槍管上方的導氣管(Gas Tube)連接到槍機座氣室來推動槍機。槍機復進助推器用於將未到定位的槍機強制上膛。 槍管(Barrel): 槍管末後端接上機匣(也稱做槍機容納部,槍機框)內的部分,稱之為槍膛(Chamber)也叫做藥室或後膛(Breech),是容納上膛子彈與加速子彈的地方。槍機勾出待發的彈藥後,就會被推入槍膛,槍機勾彈與撞針進行擊發,藉由槍管內側的膛線(Rifling)和子彈咬合,被火藥氣體推動的子彈就會因此順著膛線旋轉,離開槍口後繼續自行旋轉,能將動能保留更久,穿透力也會提高。此外自旋也讓子彈的行進路線可以預測。 槍機總成(Bolt assembly): M16槍機總成(Bolt assembly )由槍機凸耳(Bolt Lug)、槍機(Bolt)、凸輪銷(Cam Pin)、撞針(Firing Pin)、插銷(PIN ,用於固定Bolt)、槍機座(Bolt Carrier)六個可活動部件組成。 M16 槍機總成(Bolt assembly 或稱Bolt Carrier 槍機座),上方長管狀是槍機氣室(作用類似容納活塞運動的氣體缸管),槍機氣室底下有塊方頭插銷叫「Cam Pin」(凸輪銷),凸輪銷有孔讓撞針通過,另在槍機管圓孔中插銷是固定撞針用,槍機頭(Bolt head)周圍類似齒輪物是「Bolt lug 」(槍機凸耳,可譯成槍機頭鎖耳),有8個,其中一個兼具退殼勾(extractor)作用,內凹中心是撞針孔,下方圓柱是退殼挺(ejector)。 膛室閉鎖靠「槍機凸耳」旋轉完成密封,是AR槍系獨有特徵, 過程中槍機座(Bolt Carrier)本體不「滾轉」,只有槍機凸耳(Bolt lug)旋轉,槍機不旋轉,不能稱為旋轉式槍機(Rotating bolt)。毛瑟步槍、M14步槍、AK系步槍是旋轉式槍機(Rotating bolt),英語相關著作多認為運作方式類似Rotating bolt 。可參考HK MR762A1 LRP的使用者手冊23頁到25頁內容有槍機分解圖,該型槍使用和AR相同「Bolt Carrier」(槍機座)。 護木(Handguard、Forend): 護木(護手)會覆蓋上機匣前面、準星後面這一段槍管。護手顧名思義,就是包住槍管讓手能夠握持的部件,槍管溫度很快就會隨著射擊活動飆高,所以需要一個隔熱墊才能讓手握持,裡面還會有另一層隔熱墊,用來進一步阻絕槍管散發的熱氣傳到射手手上。護手除隔熱以外還有一個功用就是散熱,過熱的槍管會使槍膛內的子彈熾發也就是彈藥被過熱的槍膛給提前引爆。M16槍系步槍護木可以輕易拆除,M16A4護木邊緣有鋸齒狀物體叫做戰術滑軌(Rails),正式名稱是M1913(Picatiny)皮卡汀尼導軌(Picatiny是一種軍事標準)。戰術滑軌的用途是安裝配件,有對應安裝座的配件如瞄準鏡或前握把,只要使用螺絲固定就可以鎖在滑軌上使用,側邊滑軌還裝保護軌道本體的軌道護片(Rail Panel)。 機械瞄準具和攜行提把: 機械瞄準具包含準星(Iron Sight)照門/覘孔(Rear Sight),機械瞄具有型式之分,最主要的差異便在於「Rear Sight」,在中文裡依外型的不同分為覘孔(Aperture)與照門(Notch)。一般而言,覘孔是現今多數步槍的設計主流,歐美步槍一直都是用覘孔。覘孔所想定的射程會反映在它的孔洞大小上,近戰用的覘孔直徑會較大(M16A2是翻轉式覘孔 ,直徑改為5公釐,標示0-2),而遠距離射擊的覘孔直徑就會較小(M16A2 為1.8公釐),因為孔越小越能精確瞄準,但卻有讓瞄準速度變慢、視野太小的問題。攜行提把除機械瞄具,還有圓孔供固定瞄準鏡。 槍口裝置(Muzzle Device): 消音器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槍口裝置。由於一般槍械(手槍、毛瑟手動槍機步槍)無槍口裝置射擊時,槍口(Muzzle)會噴出較大的火燄,會暴露射手位置也會影響瞄準。步槍用的槍口裝置基本上有兩種:防火帽、制退器(Flash Hider、Muzzle Brake)與消音器(Sound Suppressor、Silencer)。防火帽是最常被使用的槍口裝置,防火帽顧名思義,就是藉由將槍口火燄分流的方式,來降低槍口燄的亮度與大小也被稱為「消焰器」。柯爾特突擊型,M16槍系列很多都採用鳥籠式防火帽。而另一種類似的東西就是制退器,制退器設計的重點便是後座力的應對,藉由氣體排出方向的控制,產生與後座力方向相反的力道來互相抵消。防火與制退這兩個功能常是合併在一起的,另外防火帽或制退器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降低槍聲,但是降低音量的效果仍然遠不及消音器(使用消音器後就能不戴耳塞或抗噪耳機直接射擊)。XM-177E1的大型防火帽有減音與消燄的雙重功能,但不到消音器的水準,有人稱之為調節器(Moderator)。 下機匣(Lower Receiver) 上、下機匣前後各用一根插銷(pin)結合,就是一把步槍。下機匣掌管彈藥供應、射擊模式與操作,藉由調整其中的射擊選擇桿(Selector,俗稱「快慢機」),就能決定武器要以半自動(SEMI)或是全自動(AUTO)模式射擊,而扳機組(Trigger Group)也能鎖住扳機,做為步槍的保險。另外還有彈匣(Magazine)與彈匣插口(Magazine Well),與釋放彈匣的彈匣卡榫(Magazine Release)。M16槍系扳機前方上面的按鈕就是彈匣卡榫,前面是彈匣插口,而以M-16為首的美系槍械,多具備能在彈盡時固定槍機的(無彈後定)功能,上彈匣後輕輕一拍即可上膛的槍機卡榫(Bolt Catch),因其外形而被人暱稱為小球拍。 下機匣還有個緩衝器功能,M16槍系的復進簧管在槍機總成後面,為的是加長緩衝的距離,因此需要佔用槍托的空間才能容納後退的槍機總成與復進簧管。也因此沒有經過特殊改造的M16槍系無法使用折疊槍托只能用伸縮槍托。 M16三款主要型號差異處 第一代是1960年代配備的M16和M16A1,使用舊式M193/M196子彈,能以半自動或全自動模式射擊。 第二代是1980年代開始配發到軍中的M16A2,發射SS109子彈(北約5.56毫米口徑標準彈藥,美軍制式M855/M856子彈)。M16A2取消全自動射擊功能,只能半自動射擊或三發點放射擊,M16A3是M16A2具備全自動射擊模式的版本,它只被美國海軍採購配發於艦艇、基地等作為警衛人員武器。 第三代是模組化設計的M16A4,特點是在平頂式上機匣頂部和護木上添加皮卡汀尼導軌以供用戶安裝各種瞄準鏡及配件。M16A4僅能半自動射擊或三發點放射擊,它在21世紀初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制式步槍,逐步取代之前的M16A2。美軍曾把M16A4與M4卡賓槍混合編制使用,旨在逐步取代原有的M16A2。但後來美軍透過在阿富汗戰爭的經驗了解到小口徑武器有著射程不足的缺點,即使M16具備較長的槍管,有效射程比M4卡賓槍長,但仍不足以應付遠距離交戰,其笨拙的槍身反而令其在近身距離作戰中不如M4般靈活。故於2017年,M16撤出前線美軍部隊的制式武器行列,當中海軍陸戰隊全面以HK M27步兵自動步槍取代M16和M4,而陸軍則決定以槍身較短的M4全面取代在遠或近距離均不具備優勢的M16。不過,M16A2和A4至今仍然是美國國民警衛隊及部份後備部隊的制式步槍。 當前的制式軍用彈匣子彈容量為30發,而越戰的時候只有20發(30發的彈匣直到戰爭後期才開始研製和生產)。AR-15及M16的彈匣後來成為北約STANAG彈匣制式彈匣,這種規格彈匣也是多款突擊步槍及民用半自動步槍彈匣。另外,配件市場上推出雙彈匣並聯器,但是美國軍方不鼓勵使用,因為有可能增加彈匣頂部受損或者弄髒的機會。 M16利用-{zh:直接導氣式;zh-hans:直噴式瓦斯操作式;zh-hant:直接導氣式;}-原理,從導氣孔進入的高壓氣體通過導氣管進入槍機氣室,直接推動槍機進行自由行程,這種結構使射擊精度較高,而且減少獨立的活塞和活塞筒,缺點是槍機容易變得骯髒。因此,M16相比起採用導氣活塞原理的槍械更需要經常清潔和潤滑來保障操作的可靠性。 M16一個明顯具備人體工程學的特徵是在下機匣後方以塑料製成的槍托,槍托內有一個鋁製管狀緩衝器(復進簧管,通常稱叫緩衝管,M16槍系只使用伸縮式槍托不能用折疊式槍托原因在此),它同時起到容納復進彈簧(recoil spring)和後座力緩衝的作用。槍管與槍托成一直線,使抵肩點處在槍膛軸線上能夠減少槍口上跳,特別是在全自動射擊模式的時候。由於後座力不會使準星發生明顯的偏移,使用者的疲乏程度會減輕。另一個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是位於消焰器上方,以及攜行提把之上的機械瞄準具。M16A4則具有一個「平頂式」的機匣,以及皮卡汀尼導軌。用戶可以在導軌上安裝傳統的攜行提把,瞄準系統,或者各種光學設備,例如夜視儀。 使用操作 清槍動作(無彈匣的時候)當將槍支從其他人手中拿過來,或者任何不確定槍支狀態的時候,都應該執行清槍動作。為了安全,永遠要假設槍膛裡有子彈且能夠發射。把槍口指向安全的方向,用右手食指按下彈匣釋放鈕,左手取下彈匣,以左手食指按壓彈匣托彈板檢查彈匣簧力是否正常,將檢查完的彈匣放置口袋或彈匣回收袋,然後將槍斜舉胸前,以右手食拇指將T形槍機拉柄向後拉到底(或許會退出1發子彈),以左手拇指按壓槍機卡榫將槍機固定在後,由拋殼窗檢查槍膛以保證它是淨空的,如果有鄰兵可以相互檢視槍膛確保安全,從而使接下來的操作可以在掌握中。槍口朝前、按下槍機卡榫釋放槍機往前、扣下扳機,然後蓋上拋殼蓋、裝上彈匣。 清槍動作(有彈匣的時候)先退下彈匣。如果在裝有彈匣的情況下進行清槍動作,將會有一發子彈留在膛室內。 裝彈將一個裝滿子彈的彈匣插入機匣內。當彈匣準確地插入時會有一聲輕響。測試其是否穩固時可以向外輕拉彈匣,看是否會被抽出。用中等力量從底部敲擊它來確認已經被鎖定。 預備射擊將拉機柄向後拉到底然後鬆手,槍機推彈上膛,若槍機不能復進閉鎖,按下復進助推器迫使槍機向前推到定位。如果槍械不需要立即開火,將射擊選擇桿調到「SAFE」檔確保扳機已被鎖定,以防止意外走火。最後把拋殼窗的防塵蓋蓋上。 開火開火的一般步驟是將槍托底板靠在肩膀上,將眼睛、覘孔、準星,以及目標放在同一條瞄準線上,調整呼吸,將射擊選擇桿調到「SEMI」或者「BURST」(某些型號是「AUTO」),然後扣下扳機。 退彈一隻手按住彈匣釋放按鈕,另一只手握住彈匣,將彈匣拆下。將槍械向右翻轉然後拉動拉機柄,此時將會排出一顆子彈。將槍械向左翻轉,以確保膛室是空的,把槍口指向安全位置扣下扳機擊發。,若槍機復進不到位,按下復進助推器讓槍機向前移動。最後將射擊選擇桿調到「SAFE」檔,以鎖住扳機。最後把拋殼口的防塵蓋蓋上然後處理掉退出來的子彈。 服役紀錄 美國空軍的M16的和美國陸軍的XM16E1 在1964年2月8日,美國空軍把XM16正式命名為「美國5.56mm口徑M16步槍」(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5.56mm, M16)。由於AR-15的拉機柄只有拉動槍機功能,不能助推,而槍機比較輕,慣性小,一旦因為某種原因使槍機不能復進到位,槍機就無法閉鎖,出於對這個問題的擔憂,陸軍採用的試驗型就在M16上增加槍機輔助閉鎖裝置(槍機復進助推器,或稱呼為「輔助推機柄」),並命名為XM16E1。所以XM16E1與M16的最大區別在於其上機匣右側有沒有一個活塞狀的槍機復進助推器,而且M16的槍機表面光滑,而XM16E1的槍機右側表面加工有多道凹齒,以便與槍機復進助推器作用,萬一槍機沒有復進到位,可用手按壓這個槍機復進助推器把槍機向前推到定位。 其實在當時,柯爾特、空軍、海軍陸戰隊和尤金·斯通納認為沒必要為步槍增加這個使採構單價增加4.5美元的複雜裝置,而且也認為這個裝置沒有實際好處。無論這個受到爭議的「槍機復進助推器」裝置是否有效?三年後陸軍還是在1967年2月28日訂購有這個裝置的840,000支XM16E1(另一些資料指柯爾特在1966年6月16日獲得這份價值約91,700,000美元的合約),並正式命名為「美國5.56mm口徑M16A1步槍(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5.56mm, M16A1)」(另一些資料說M16A1是在1967年2月23日正式命名)。但是在1965年至1967年期間,XM16E1在越南的戰鬥中暴露出許多問題來。 對於AR-15能成為M16,以前在越南初期的問題頻生,M14和SPIW都可謂「功不可沒」。事情還要從1950年代說起。在北約進行「彈藥通用化」即要在北約內統一槍彈口徑時,美國認為T65式7.62×51mm槍彈射程遠、穿透力強,堅決反對任何降低威力的小口徑彈藥,美國憑盟主地位施加強硬影響,使北約在1953年正式決定T65彈為北約制式彈,美軍的制式步槍也選定春田T44,並定型為M14。 M14剛剛裝備部隊便立即在越南戰場投入使用,在越南的叢林山區中,M14的缺點暴露無遺。M14全長1120mm,帶裝滿子彈彈匣時全重4.54kg,由於7.62mm槍彈威力大,在全自動射擊時後座力非常大,射手不容易控制,造成射擊精度很差。最不能忍受的是在越南戰場上配發的M14都安裝快慢機鎖(參見M14/M14A1中的具體說明),士兵只能半自動射擊,在AK47強大火力的壓制下,使用M14的美軍士兵苦不堪言。此外由於步槍和彈藥都太重,通常在巡邏任務中的單兵攜帶的彈藥量不超過100發子彈。此外M14槍身用太多的木製件,結果在越南潮溼的叢林中很快就會因為吸收太多水份而導致變形、鬆動、甚至還會腐爛,從而嚴重影響射擊精度。 美國陸軍高層在落後的思維下導致M14這種落後於時代的武器誕生。而痛定思痛的陸軍高層卻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件領先於時代的武器——SPIW(甚至在2020年看來,某些紙面數據也是太科幻了)。陸軍高層是把M16當成是M14和SPIW之間的過渡武器,所以根本不重視M16的研發和試驗。結果,由於SPIW的失敗,才導致M16能正式上位;但也正是由於SPIW失敗得太快,導致M16在列裝前沒機會進行更充分的試驗和改進,且由於陸軍高層對待M16的心態不正,而導致早期M16的可靠性面臨質疑。 XM16E1全面配發到部隊後首次在戰鬥中登場是在1965年11月越南德浪河谷戰役(Ia Drang)的戰鬥,而且表現得相當好。哈爾·穆爾(Harold G. Moore)中校(後升為中將)在報告中寫道:這次勝利是由「勇敢的士兵和M16帶來的」。(哈爾·穆爾與當時的隨軍記者合寫關於德浪河谷戰役回憶錄,書名為《越戰忠魂》(),該書在2002年被拍攝成電影《勇士們》,由梅爾·吉勃遜主演。) M16/M16A1的實戰反饋和改良 但當XM16E1配發的數量在逐漸增加的時候,其名聲都也在逐漸變得更壞,從1966年秋天開始,越南戰場上頻頻傳出M16出現故障的消息,許多關於戰鬥失利的報告都提到該槍的問題。在1967年5月,一名海軍陸戰隊員所寫的家信中就有這樣的內容: 柯爾特公司立即派出幾個專家小組奔赴現場,美國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美國全國步槍協會旗下的《美國步槍手》(英語:American Rifleman)雜誌等也派人前往調查、採訪,此時,由凱薩琳·利萊(Catherine Leroy)拍攝照片在巴黎《競賽》雜誌上公開,消息傳到國內,一片嘩然,批評M16的浪潮此起彼伏,尤其是反對採用小口徑的人推波助瀾、添油加醋。當時M16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彈膛污垢嚴重 卡殼、拉斷彈殼 彈匣損壞 槍管與槍膛鏽蝕、缺少擦拭工具,尤其在惡劣條件下,情況更為嚴重。 這些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越南氣候潮溼,溫度高,若不注意擦拭維護,很容易使槍生鏽,但改用步槍彈發射藥是主要原因。M16原本所用的M193槍彈原來填裝杜邦公司的IMR4475單基管狀藥,這種藥燃速快、壓力曲線升得快、殘渣少。不久,杜邦公司通知陸軍說他們無法大量生產IMR4475。1964年1月,陸軍決定採用奧林公司的WC846雙基球形藥,他們認為這種發射藥易於生產,成本低,而且燃速慢,降低峰壓,有利於提高槍管壽命,而且原本T65槍彈(7.62×51mm北約標準彈)也是使用這種發射藥的。但事與願違,M193彈採用WC846藥後便出現很多問題:球型發射藥燃燒後會在M16的槍管和導氣管中留下一些粘粘的殘渣,由於槍管沒有鍍鉻,而導氣系統又沒有相應的維護裝備和適合的潤滑物,因此很難迅速使步槍恢復正常使用狀態;由於球型發射藥的彈道特性導致導氣孔的壓力,加上緩衝裝置重量很輕,M16的全自動射速從正常狀態下的每分鐘750-850發提高到每分鐘850-1000發;另外由於槍機開鎖時剩餘膛壓高,殘渣也增加槍膛壁與彈殼之間的磨擦力,因此經常出現卡殼和斷殼現象;此外,對M16的生產全過程缺乏一個有效的管理體制導致的品管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斯通納本人對於改用發射藥一直存有遺憾,據說他曾與眾議員弗郎克維有過一段對話。當時斯通納正在翻看改變發射藥後的M16步槍技術數據: 除上述原因外,裝備M16的部隊缺乏必要的訓練和指導以及缺少維護工具也導致M16在戰鬥中出現了很多戲劇性的故障。斯通納系統的優點是槍機在上機匣內形成如「活塞」般在槍管軸線上運動,這樣槍機組在運動過程中質心變化小,不會對精度造成不利的影響,而且沒有獨立的活塞也使得結構簡單和減少活動部件。但該系統的缺點是火藥氣體直接進入槍機總成,很容易在槍機總城內積碳,因此,M16需要經常清潔和潤滑以確保其可靠運作。使事情變得更糟的是,部隊使用單位被告知這種太空時代的武器不必清潔和潤滑,因此沒有配備相應的維護工具。如果仍然用最初的IMR發射藥這倒可能是真的,但偏偏現在使用比較「髒」的球形藥。結果,M16經常在戰場上卡殼。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現在對於M16的爭辯再一次風起雲湧,斯通納的最新設計斯通納63武器系統被送去越南試驗,而SPIW的試驗武器計畫被重啟。幸運的是,這一次對待M16的問題卻表現得比對待M14要冷靜得多。 針對M16在戰鬥中表現出來的問題,由國會組成的委員會於1967年5月15日開始著手調查,首席代表是密蘇里洲的民主黨員理查德·伊薩霍特(Richard Ichord)。他在本寧堡和彭德爾頓營進行測試觀察M16的故障案例,並直接專程前往越南評估問題,調查委員會在1967年6月下旬提交報告,陳述「看上去所謂問題重重的M16其實是一支非常優秀的步槍,其在應用中發現的種種問題均由部隊內部管理不善所致。」。 但抽殼困難和射速的問題是由於設計缺陷引起。為解決設計中的一些問題,M193彈中容易產生殘留物的含鈣元素碳酸鹽含量由原來的1%減少到0.25%,這樣就使M16導氣管的堵塞現象減少一半,抽殼困難的現象也得到解決。柯爾特公司也對M16本身進行改進,例如重新設計緩衝器(即復進簧和配重的復進簧管),使射速降低到正常狀態;設計一種維護工具以及新的槍托,使維護工具能貯存於步槍內;膛線纏距由1:14英吋改為1:12英吋;嚴格控制生產工藝,提高產品品質。最後,還制訂一項「應該如何正確地維護M16」的龐大訓練計畫,並印制一份連環漫畫式的步槍維護手冊發給士兵,這項措施是關於操作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法。 也許對M16A1的最重要的變化是槍膛鍍鉻,後來干脆槍管內膛完全鍍鉻。這項改進其實早在最初的「齊射」計畫時已經提出過,但由於不划算而被放棄。當時還沒有可靠的方法去給直徑小的.224槍管內膛鍍鉻。鍍鉻的真正價值在於防止槍膛腐蝕,當槍膛內由於鏽斑、沙、污垢、或機械加工痕跡會增加摩擦系數,粗糙的槍膛加上斯通納式槍機缺少預抽彈殼動作、以及5.56mm槍彈的彈殼錐度過小,許多士兵發現經常在打第一發彈後就會粘膛。而槍膛鍍鉻後則不容易生鏽,而且也減少摩擦,槍膛內殘留的污垢很容易隨著擠壓動作與彈殼一起拋出。 在操作性能和生產問題上所作的努力,使得M16/M16A1的可靠性問題迅速減少,雖然名聲還是很差。但M16開始在實戰中證明它的可靠性能夠達到使用要求。在1967年8-9月期間,有關調查人員再次在越南戰場上調查士兵對M16的意見,調查小組會見超過2,100名士兵,只有38人表示想換掉他們的M16步槍,但其中的35人表示想要的只是XM177型——這是M16的縮短型。 在解決故障頻頻的問題後,下一個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更多的步槍交到正需要它們的部隊手上。直到1966年,柯爾特公司都是M16/M16A1的唯一生產商,月產25,000支。1967年6月30日,美國政府購買M16槍系專利、特許生產權和TDP(Technical Data Packages,包括生產圖紙、工藝文件在內的詳細技術資料),美國政府就可以指定其他承包商來生產更多步槍,使部隊能更快地獲得大量新武器。由於擔心飯碗被搶走,柯爾特公司員工馬上展開持續兩個月的罷工來反對這項決定,不過美國陸軍最終還是增加兩個生產M16的承包商。在1968年4月,通用汽車公司的Hydramatic分部(Hydramatic Division of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和哈靈頓·理查森公司(Harrington & Richardson)開始生產M16/M16A1,月產分別為25,000支。1969年柯爾特公司擴建,M16的月產量達到50,000支。1970年5月,三家公司的最高月產量達到89,000支。到1971年,通用公司和哈靈頓公司相繼停產M16/M16A1,而柯爾特則仍在為美軍提供M16/M16A1步槍,直到1988年。(為防止M16A1的訂單被取消,柯爾特公司在1969年還製造兩支氣體活塞長行程傳動系統,類似AK槍系槍機傳動原理的Colt Model 703 型。) M16與AK47的首次較量是在越南戰場上,在很多對比兩支槍性能的報道中都會提到當時很多美軍士兵在繳獲AK47後,寧願扔掉M16而使用AK47,這種情況常常被誇大地描寫,使人感覺到M16系列十分不可靠。然而事實上美國士兵扔掉M16步槍雖然確是存在的事實,但卻遠不如人們所想像的普遍。在哈爾·穆爾的書名為《越戰忠魂》中多次提到戰鬥中M16出現故障時的解決方法往往是一些人使用傷員或陣亡人員的步槍繼續戰鬥,而另一些人則蹲在散兵坑底排除故障。因為在戰鬥,除非自己的武器確實無法使用又沒有後備武器,否則一般人都不會冒險在火線下撿敵人的武器使用,那通常是在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時才悠哉游哉地幹的事情,此外使用不同型武器還涉及到訓練水準的有效發揮和配用彈藥供應等問題。使用繳獲武器情況的確存在,但反過來,同樣有不少越共、北越軍使用繳獲的M16系列。一方面他們懼怕M16的殺傷力,他們經常談論「小黑槍與小彈能打大孔」,另一方面,他們使用任何能找到的任何武器,包括M16。 經過改進的M16A1不但提高可靠性,也在生產品質管理上嚴格把關。例如每一批M16A1在配發到部隊前,都會進行可靠性抽試,抽試的結果中表明M16A1平均故障率為0.033%,低於指標要求的0.15%,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為3000發。通過嚴格控制生產工藝,M16A1還是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盡管M16最初在越南戰場上表現得故障頻頻,但問題在6個月內就解決,M16/M16A1在戰鬥表現中證明尤金·斯通納的設計優秀。 雖然美軍在越南戰場失利,但M16卻從越南戰場起步,僅柯爾特公司在這段時間內就生產350萬支M16。1974財政年度,美國陸軍採構270萬支。M16開始走向世界,並在世界各國軍隊掀起一股小口徑步槍熱潮。有意思的是,北越軍隊徹底擊敗南越軍隊後,從南越軍隊手上繳獲約一百萬支M16A1。越南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間把這些繳獲的M16A1銷售到其他地方,大部分是賣到中美洲,比如薩爾瓦多的左派游擊隊馬蒂民族解放陣線黨(FMLN)。 北約標準化彈藥 1970年3月,五角大樓發表震驚其他北約國家的言論:「所有隸屬北約的美軍部隊必須裝備M16A1」。英軍對於美國軍械部人員20年前強制要求北約使用7.62毫米口徑彈作為標準彈藥往事表示不滿,因為美國曾認為英國的0.280口徑(7.1毫米)彈藥威力不足,而現在卻告知他們說美國終於認識到這種小口徑槍械的必要性,也開始準備進行一種更輕的北約標準化彈藥。 但是在1970年代中期,其他國家的軍隊也在尋找一種類似M16的武器。一項北約標準化的計畫很快啟動,並在1977年開始進行針對各種不同彈藥的測試。美國直接提交他們最原始的設計,M193槍彈,而且沒有進行任何改良。然而隨著防彈衣的普及,部份國家認為其裝備的子彈應該具備更高的貫穿力。英國推出一種改進自5.56毫米彈藥,使用更長和更細的4.85毫米子彈,裝在現有的美國彈殼內。這種彈藥具有更好的彈道性能,也具備更強的穿透力,有效射程為600公尺,符合他們對於班用自動武器(輕機槍)的要求。西德開發一種新的4.7毫米無殼彈藥,與美國原本的設計具備相似的彈道性能,但是卻輕巧得多。然而對於這種無殼彈藥還是有很多不信任,因為它有可能自燃。最終的設計由比利時提交,也就是SS109彈,一種同樣基於美國子彈,口徑同樣是5.56毫米口徑的新彈藥,它具備較重和更尖銳的鋼彈頭以增加貫穿力,有效射程比M193彈更遠。 測試很快就發現比利時和英國的設計大體上差不多,但是都比原始的美國設計要好。然而為發揮SS109的全部性能,槍管需要使用的最佳膛線纏距是1:9英吋,但是為發射較長的L110曳光彈時可更加穩定需要1:7英吋膛線纏距,這種曳光彈在改進彈道性能的同時更增加射程,L110的有效射程則是800公尺,M196曳光彈(使用M193球狀裝藥配套)的有效射程為450公尺,而現有的1:12英吋膛線纏距槍管由於不穩定性而只有90公尺的有效距離。但是最終美國陸軍選定比利時SS109彈作為新的制式步槍子彈,為此他們需要全新步槍。在1982年面世的M16A2從那以後成美國的制式軍用步槍。為美國生產的北約標準彈藥稱為M855彈,使用來自SS109彈的設計。M856彈則為L110曳光彈的美國版本。 美軍制式型號 柯爾特的型號:601和602型 柯爾特在獲取阿瑪萊特AR-15步槍的生產權後生產的首兩個型號為601和602型(Colt Model 601 and 602 )。這兩種型號實際上只是對原來阿瑪萊特步槍的複製版本。601型和602型的彈匣座側面呈平板狀,它們沒有在彈匣釋放鈕外面設置防止誤操作的「圍欄」,同時部份版本的槍身被噴上綠色或棕色油漆。601型是美國空軍採用的第一種步槍,但是後來很快就被改良版XM16/M16(柯爾特604型)所取代。他們也購買一定數量的602型。大量的601和602型曾被許多特種部隊所採用,當中最有名的就是英國陸軍特種空勤團(SAS),他們早在派到馬來亞作戰時便已裝備這些武器。601型和602型的唯一區別就是後者從原本1:14英吋的膛線纏距改為更常見的1:12英吋的纏距。 M16 「XM16」為美國空軍正式採用後的版本,其正式命名為「5.56mm口徑M16步槍」。這是美國軍方第一種正式採用的M16,具有三角形的護木及三瓣式消焰器,但並沒有復進助推器。槍機本來採用鍍鉻式設計,槍機側面則被磨光,也沒有裝配槍機復進助推器的槽口。後來,鍍鉻槍機被放棄,因為陸軍配發裝配復進助推器(槍機輔助閉鎖裝置)以及燐化處理過的機匣的試驗型。美國空軍至21世紀仍繼續使用這些武器,並會在槍械磨損時進行翻新和更換新的部件。 XM16E1和M16A1 陸軍的原型版本XM16E1和M16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除了前者增加槍機復進助推器。M16A1是第一種最終化生產型。為解決在XM16E1測試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生產商以一種「鳥籠」式消焰器取代XM16E1原本採用的三分叉式消焰器。後者太容易讓外來的物體進入,例如被樹葉和細樹枝卡住。當在戰場上發現許多問題之後,生產商都針對這些問題作相應的改動。此外也研製維護工具,以向士兵配發。由於採用槍膛內室鍍鉻以及後來的全鍍鉻槍管內膛,原本因污染物和鏽跡所導致的故障已逐漸減少。問題最終在6個月內就解決,以至於後來的部隊已經熟悉如何處理這些早期故障。 M16A2 M16A2所作的改動比先前型號更多。除採用新的膛線纏距外,護木前的槍管進行加厚處理,以增加槍管的抗彎曲性能,同時減緩連續射擊時的過熱,也有助提高單發精度。覘孔直徑改為5毫米,並加上一個新的可調節照門,它可從300到800公尺進行調節,還可以調整風偏,以充分利用SS109彈藥的彈道特性。消焰器被再次修改,這次是將消焰器底部兩個向下的開孔封閉,使其在俯臥射擊時不會揚起灰塵或者雪花。護木截面從原本的三角形形狀改成有散熱肋條可以起防滑作用的圓形,使其更適合手掌小的使用者握持,也由原來的左右兩半式改為上下兩半對稱式,從而使得庫存的備件不必單獨區分左護木和右護木。其槍托設計得更長和更結實,由於採用改進的塑膠材料和設計,A2型的護木據說比原先的設計要結實10倍。SS109彈由於採用更重的彈頭,初速也因而有所減少,從早期型號的3,200碼/秒(975公尺/秒)下降至A2的大概2,900碼/秒(875公尺/秒)。另在上機匣朝向拋殼口的後方設有一個特別的彈殼拋殼偏向裝置來防止退出的彈殼打到左撇子的使用者。 槍機也重新經過設計,將原本的全自動模式改成三發點放模式。訓練不足的部隊在使用全自動武器的時候,由於掌握不到控制連發射擊的技巧,經常扣著扳機不放,從而造成散射。因此,美國陸軍得出結論:三發點放能夠在節省彈藥,準確度和火力密度之間提供一個最好的平衡。但是,M16A2的點射機構帶有設計缺陷:扳機組件在扳機釋放之後不會自動復位。舉例來說,當一名士兵在點射時第二發和第三發之間就已經鬆開扳機,那麼下一次他再扣動扳機的時候只能打出一發子彈。即使在半自動模式中,扳機組件的機制也會影響武器的使用。每射出1發子彈後,扳機組件都會在點射模式的3級之間位置不同。在這些級數之間每一次扣動扳機力度都不太一樣,會影響精確度,雖然對於大多數射手來說都不明顯。 總括而言,M16A2的新特性為原本的M16增加重量和復雜度,而且取消全自動模式。在新型號被認為更精確的同時,更重的子彈也帶來更彎曲的彈道曲線,從而使得距離估量的準確性要求更加高。輿論也指出覘孔的設計不理想,小覘孔不容易找準星,而大覘孔又降低瞄準的準確性。更糟糕的是,照門的形狀並非造在同一平面上。或者說,當照門因應不同的射程需要進行調整的時候,彈著點將會發生改變。照門的距離調整功能在戰鬥中很少使用,因為士兵通常都會將它調到最低距離,也就是300公尺。但不管這些輿論的批評,不論是為滿足北約標準化的SS109(M855)還是為替換軍械庫中的越戰時代武器,這種新的武器還是需要裝備的。 M16A3 M16A3是M16A2的可全自動射擊特殊型號,為M16A2剛問世時美國海軍所採購,數量不多,主要用於艦艇、基地警衛保安工作。它具有Safe-Semi-Auto(S-1-F)快慢機,就像M16A1一樣。關於M16A3的特性至今仍有一些混淆的地方。它經常被描述成M16A4的可全自動射擊版本,但正式版本的M16A3配備M16A2的上機匣而不是M16A4型的平頂型上機匣。而所謂的「平頂型M16A3」很可能只是部份使用者把M16A4的平頂型上機匣安裝在M16A3下機匣的改裝武器。這種誤解也有可能來自於民用槍械製造商給予的A2和A3代號,用來區分具有固定攜行提把的A2和具有皮卡汀尼導軌的版本。 M16A4 M16A4曾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前線制式裝備,美國陸軍未有正式採用但有將其列入美國陸軍野戰手冊(U.S. Army Field Manuals)中,它是將槍械與火控系統分別進行模塊化來設計的。M16A4取消舊型號的固定式攜行提把以及金屬照門的組合,而是以MIL-STD-1913皮卡汀尼導軌及可拆式提把取代之。這令槍械可以裝備可拆卸攜行提把或大部分MIL-STD-1913規格的軍用和民用照準器。所有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16A4都裝配的M5 RAS戰術導軌護木,可以附加前握把、雷射瞄準具、通用戰術燈或者多種其他附件。在美國陸軍野戰手冊裡,配備RAS的M16A4通常稱為M16A4 MWS或模組化武器系統。這個型號仍然沿用M16A2的三發點射模式(部分美軍士兵也會使用M16A4的上機匣和M4A1的下機匣進行結合改造,不過這種改造一般是不被允許的)。 美國海軍陸戰隊已於2015年10月以M4卡賓槍取代前線部隊的M16A4,這些步槍被轉交給非前線部隊和支援崗位使用。而在2017年,海軍陸戰隊的M16A4和M4已全面被HK M27步兵自動步槍所取代。目前在美軍內部只有少數的非前線部隊仍有裝備M16。 特殊型號 柯爾特655和656「狙擊手」改良型 隨著在東南亞的武裝沖突不斷升級,柯爾特研製兩種M16的改型,以擔任狙擊步槍或精確射手步槍的角色。柯爾特655(colt model 655)本質上是標準的M16A1步槍,但是配備較短的重型槍管以及可拆卸攜行提把上安裝的瞄準鏡。柯爾特656配備長型重槍管,它具有一個特別的上機匣,沒有可拆卸攜行提把。但是它有一個可調風偏的機械瞄準具以及韋佛式瞄準具基座。後者是柯爾特和皮卡汀尼導軌導軌的先驅。除重槍管之外,它還具有一個有護圈的金屬準星。兩種步槍都以萊瑟伍德或Realist 3—9倍可調距離望遠鏡式(ART)瞄準鏡為主要瞄具。部份版本還裝上Sionics消音器。不過這兩種步槍都沒有成為美軍制式裝備。 這些武器都可以被看成美國陸軍的美國陸軍班用精確射手步槍(SDM-R)及海軍陸戰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班用先進射手步槍(SAM-R)的始祖。 XM177、M4卡賓槍、以及柯爾特733 在越南戰爭期間,部份美軍士兵配備M16的卡賓槍版本,稱為XM177。XM177配備較短的槍管約10英吋(約260公釐)以及伸縮式槍托,使得它能更加緊湊。它還具有火藥燃氣通過幾級膨脹室減緩膨脹速度從而降低槍口震波的減音/消焰器組合功能的消音器,可減少槍口火焰及噪聲帶來的問題。美國空軍的GAU-5/A(XM177)改良型以及美國陸軍的XM177E1改良型區別在於之後的槍機復進助推器。最終的空軍GAU-5A/A和陸軍XM177E2具有長290毫米的槍管,以及更長的減音/消焰器。增長槍管是為能夠安裝柯爾特的XM148 40毫米榴彈發射器組件,同時也可以改善彈道性能。這些版本也叫做柯爾特突擊型(Commando),它們以CAR-15的名義作稱呼及採構。這些改型只少量配發給特種作戰部隊、直升機機組人員、空軍飛行員、士官、無線電操縱員,以及炮兵等單位使用,而非常規的前線士兵。由於槍管較短,沒有充分燃燒的火藥顆粒很快就會堵塞消聲/消焰器,從而降低消聲效果;另外消聲/消焰器也會影響射擊精度;最令人困擾的是原本在M16步槍上由發射藥所引起的射速過高問題在XM177E2上變得更嚴重。故美軍最後停止對XM177E2的進一步改進,同時把已經簽定的生產合約全部作廢。而正式採用過XM177的亦只有美國空軍。 美軍現時使用的M4卡賓槍就是從這些設計衍生研究出來的,包括部分14.5英吋槍管的M16A1型卡賓槍(柯爾特653型)。在1980年代開始採用M16A2和新的M855/M856彈時,採用新膛線的卡賓槍開始取代這些M16A1型卡賓槍。XM4(柯爾特720型)在80年代中期開始測試,採用14.5英吋(368毫米)槍管。該槍在1994年正式服役,並被正式命名為M4,以取代M3沖鋒槍(以及M9手槍和某些部隊的M16A2)。在巴爾干半島、2000年代反恐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等多場武裝衝突中,它獲得讚譽,現時已取代M16系列成為大部份美軍前線部隊的主力步槍。 柯爾特曾在1980年代重啟它原先的「Commando」構思,推出M733。M733本質上是結合許多M16A2特點的現代化XM177E2。它採用290毫米短槍管,由於槍管極短,又採用標準的M16A2的消焰器,因此膛口噪音和槍口焰的問題非常嚴重,這也是柯爾特突擊型屢遭批評的地方。 同樣在1980年代,射孔武器(FPW)也研製完成,與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搭配使用,為乘搭這些車輛的步兵提供一種能夠在車內通過射孔向外開火的武器,它的代號為M231。 Mk 4 Mod 0 Mk 4 Mod 0是在越戰期間為海軍三棲特戰隊生產的M16A1改型,於1970年4月服役。它和基本的M16A1主要的區別在於Mk 4 Mod 0是為海軍陸戰隊使用而優化的,它裝有Mk 2 Mod 0消音器。該槍的大部分部件都添加Kal-Guard潤滑油,槍托和復進簧緩衝管上設有一個1/4英吋的開孔作排水用途,以及在復進簧緩衝管組件末端有一個O形環。這款武器能夠放在水下200碼(60公尺)而不會造成任何損傷。最初的Mk 2 Mod 0消音器(Blast | model 655)本質上是標準的M16A1步槍,但是配備較短的重型槍管以及可拆卸攜行提把上安裝的瞄準鏡。柯爾特656配備長型重槍管,它具有一個特別的上機匣,沒有可拆卸攜行提把。但是它有一個可調風偏的機械瞄準具以及韋佛式瞄準具基座。後者是柯爾特和皮卡汀尼導軌導軌的先驅。除重槍管之外,它還具有一個有護圈的金屬準星。兩種步槍都以萊瑟伍德或Realist 3—9倍可調距離望遠鏡式(ART)瞄準鏡為主要瞄具。部份版本還裝上Sionics消音器。不過這兩種步槍都沒有成為美軍制式裝備。 這些武器都可以被看成美國陸軍的美國陸軍班用精確射手步槍(SDM-R)及海軍陸戰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班用先進射手步槍(SAM-R)的始祖。 XM177、M4卡賓槍、以及柯爾特733 在越南戰爭期間,部份美軍士兵配備M16的卡賓槍版本,稱為XM177。XM177配備較短的槍管約10英吋(約260公釐)以及伸縮式槍托,使得它能更加緊湊。它還具有火藥燃氣通過幾級膨脹室減緩膨脹速度從而降低槍口震波的減音/消焰器組合功能的消音器,可減少槍口火焰及噪聲帶來的問題。美國空軍的GAU-5/A(XM177)改良型以及美國陸軍的XM177E1改良型區別在於之後的槍機復進助推器。最終的空軍GAU-5A/A和陸軍XM177E2具有長290毫米的槍管,以及更長的減音/消焰器。增長槍管是為能夠安裝柯爾特的XM148 40毫米榴彈發射器組件,同時也可以改善彈道性能。這些版本也叫做柯爾特突擊型(Commando),它們以CAR-15的名義作稱呼及採構。這些改型只少量配發給特種作戰部隊、直升機機組人員、空軍飛行員、士官、無線電操縱員,以及炮兵等單位使用,而非常規的前線士兵。由於槍管較短,沒有充分燃燒的火藥顆粒很快就會堵塞消聲/消焰器,從而降低消聲效果;另外消聲/消焰器也會影響射擊精度;最令人困擾的是原本在M16步槍上由發射藥所引起的射速過高問題在XM177E2上變得更嚴重。故美軍最後停止對XM177E2的進一步改進,同時把已經簽定的生產合約全部作廢。而正式採用過XM177的亦只有美國空軍。 美軍現時使用的M4卡賓槍就是從這些設計衍生研究出來的,包括部分14.5英吋槍管的M16A1型卡賓槍(柯爾特653型)。在1980年代開始採用M16A2和新的M855/M856彈時,採用新膛線的卡賓槍開始取代這些M16A1型卡賓槍。XM4(柯爾特720型)在80年代中期開始測試,採用14.5英吋(368毫米)槍管。該槍在1994年正式服役,並被正式命名為M4,以取代M3沖鋒槍(以及M9手槍和某些部隊的M16A2)。在巴爾干半島、2000年代反恐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等多場武裝衝突中,它獲得讚譽,現時已取代M16系列成為大部份美軍前線部隊的主力步槍。 柯爾特曾在1980年代重啟它原先的「Commando」構思,推出M733。M733本質上是結合許多M16A2特點的現代化XM177E2。它採用290毫米短槍管,由於槍管極短,又採用標準的M16A2的消焰器,因此膛口噪音和槍口焰的問題非常嚴重,這也是柯爾特突擊型屢遭批評的地方。 同樣在1980年代,射孔武器(FPW)也研製完成,與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搭配使用,為乘搭這些車輛的步兵提供一種能夠在車內通過射孔向外開火的武器,它的代號為M231。 Mk 4 Mod 0 Mk 4 Mod 0是在越戰期間為海軍三棲特戰隊生產的M16A1改型,於1970年4月服役。它和基本的M16A1主要的區別在於Mk 4 Mod 0是為海軍陸戰隊使用而優化的,它裝有Mk 2 Mod 0消音器。該槍的大部分部件都添加Kal-Guard潤滑油,槍托和復進簧緩衝管上設有一個1/4英吋的開孔作排水用途,以及在復進簧緩衝管組件末端有一個O形環。這款武器能夠放在水下200碼(60公尺)而不會造成任何損傷。最初的Mk 2 Mod 0消音器(Blast Suppresso)是以美國陸軍人體工程學實驗室(Human Engineering Lab,簡稱HEL)的MHEL 4消音器為藍本。HEL M4消音器將氣體從槍機直接排出,但需要一個改進的機匣方可完成。另在拉機柄上面加裝一個氣體偏轉器,以防止氣體接觸到使用者。如使用者移除HEL M4消噪器,他可能需要在每次單發射擊後手動上膛及退膛。另一方面,Mk 2 Mod 0消音器也被認為是Mk 4 Mod 0步槍整體的一部分,但是它卻可以在HEL M4移除後繼續發揮作用。Mk 2 Mod 0消音器也具備快速排水功能,使用者並不需要對拉機柄或機匣進行任何修改。在1970年代後期,Mk 2 Mod 0消音器被KAC的Mk 2消音器所取代。KAC消音器能夠完全浸入水中,並在拿出水面的8秒鐘內完全排干水分。即使安裝在M16A1上射擊的時候,它也不會降低工作效能。美國陸軍後來將HEL M4換成經簡化的SIONICS的MAW-A1消音滅焰器。 仿製及授權生產型 但由於「AR-15」的版權和商標早已過期,故現在大量廠商都推出以AR-15為原型改良,甚至直接仿製原槍的版本,從而成為美國流行的民用槍械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自1980年代開始生產M16突擊步槍的未授權版本,是為CQ突擊步槍(包括CQ5.56及M311/M311-1),這些武器曾大量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及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假想敵部隊。最新改進型為對M4卡賓槍的未授權仿製版本CQ-A卡賓槍(又名CQ5.56A)。 菲律賓的海軍陸戰隊偵察狙擊步槍(MSSR)是以M16A1改裝而成。 新加坡的新加坡科技動力(ST Kinectics)對M16A2取得授權生產,是為M16S1突擊步槍,該槍曾裝備新加坡武裝部隊,現已被SAR 21突擊步槍所取代。 中華民國聯勤兵工廠的T65突擊步槍、T86戰鬥步槍及T91戰鬥步槍也有參考M16的部份設計。 伊朗國營兵工廠未獲授權仿制中国CQ突擊步槍,名為「S-5.56」。該槍目前是伊朗軍隊的制式步槍之一。 總結 使用國家 M16是世界上最普遍生產的5.56×45毫米步槍。當前,M16/M4系列武器在至少15個北約國家和全世界超過80多個國家使用,被譽為當今世界六大名槍之一。美國和加拿大(迪瑪科C7)總共生產8,000,000把步槍。 使用M16步槍家族系列的國家和地區包括: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伊斯蘭酋長國軍(A2、A4) 阿根廷武裝部隊(A1、A2) 波黑軍隊(A1、A2、A4) 柬埔寨皇家武裝部隊(A1) 哥倫比亞武裝部隊(A2) 法國陸軍特種部隊(A2、A4) 法國外籍兵團(A2、A4) 希臘陸軍(A2、A4) 希臘海軍(A2) 香港警務處 水警總區(A2) 伊拉克陸軍(A2、A4) 自由鬥士(A2、A4) 科索沃安全部隊(A4) 馬來西亞武裝部隊 馬來西亞皇家警察 墨西哥海軍陸戰隊(A2) (A2) 朝鮮人民軍特種部隊(A1仿製型) :M16A1在本土授權生產。 菲律賓武裝部隊 菲律賓國家警察 葡萄牙武裝部隊特種部隊單位 :本土授權生產並命名為M16S1,現在仍裝備新加坡武裝部隊的預備役部隊。 南非國防軍特種部隊單位 :在越戰期間,美國向大韓民國國軍提供27,000把M16。另外,約600,000把M16A1亦由大宇精密工業授權生產。交付從1974年開始直至1985年結束。 大韓民國國軍(仍有限裝備二線部隊及用於訓練) 瑞典國防軍(A2;用於武器識別訓練) 中華民國國軍(A1、A2):裝備於陸軍居多,用以汰換T57步槍與M14自動步槍,主要來源於向美軍購買,有極少部分來自越戰美軍汰換裝備,自T65K2於1987年投入產線後逐步汰換,目前僅剩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5廠留存作為研究之用。 內政部警政署:(A2)與T65K1、T65K2混邊作為分局、派出所武裝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 泰國皇家陸軍(A1、A2、A4) 土耳其陸軍(A1、A2、A4) 烏克蘭武裝部隊(A4):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由美國軍援。 美國武裝部隊:前線部隊的M16目前已被M4卡賓槍/M4A1卡賓槍(陸軍)以及HK M27步兵自動步槍(海軍陸戰隊)所取代,但仍然裝備二線部隊、美國國民警衛隊及用於訓練。 美國陸軍(A2、A4) 美國海軍陸戰隊(A2、A4) 美國海軍(A3) 部份地方執法機構(M16、A1、A2) :大量從前南越政權繼承的XM16E1和M16A1曾裝備越南人民軍,現在仍有庫存及裝備民兵部隊。部份更被改裝成M18卡賓槍裝備特種部隊。 越南人民軍 前使用國家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阿富汗國民軍(A2、A4) 澳洲國防軍(A1;於1988年被Steyr AUG所取代) 愛沙尼亞國防軍(使用從美軍退役的M16A1) 皇家香港軍團(A2) 皇家香港警察 水警總區(A2) 以色列國防軍(A1、A2;目前已普遍被M4卡賓槍及塔沃爾步槍所取代) :使用從美軍退役的M16A1。 拉脫維亞國家武裝部隊 :使用從美軍退役的M16A1。 立陶宛武裝部隊 紐西蘭國防軍(A1;於1988年被Steyr AUG所取代) :越戰期間從美國進口6,000把M16和938,000把M16A1,交付從1966年開始直至1975年結束。 :從秘密渠道獲得及使用繳獲品。 國家安全委員會阿爾法小組 西班牙海軍(A1) 英國特種部隊(M16、A1、A2) 美國武裝部隊(M16、A1) 非國家團體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戰期間大量繳獲自美軍。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敘利亞自由軍 伊斯蘭國:從伊拉克政府軍手上繳獲大量M16A2和M16A4。 註解 流行文化 M16自動步槍以及它的改型在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電影,電視和電子游戲中几乎無處不在。出現M16步槍的電影及電子游戲包括: 電影 1976年—《獵鹿人》: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美軍士兵和南越軍士兵所使用。 1979年—《現代啟示錄》: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美軍士兵所使用。 1982年—《第一滴血》: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國民警衛隊和-{zh-hans:約翰·蘭博; zh-hant:約翰·藍波; zh-hk:尊·蘭保;}-(John Rambo,-{zh-cn:西爾維斯特·史泰龍;zh-hans:席維斯·史泰龍; zh-hant:席維斯·史特龍;zh-hk:史泰龍;}-飾演)所使用。 1984年—《-{zh-cn:終結者; zh-tw:魔鬼終結者; zh-hk:未來戰士;}-》: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警局內的警察所使用。 1985年—《第一滴血續集》:型號為M16A1,由越南海盜所使用。 1986年—《-{zh-cn:野戰排; zh-tw:殺戮戰場; zh-hk:殺戮戰場;}-》: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美軍士兵所使用。 1987年—《-{zh-cn:全金屬外殼; zh-tw:金甲部隊; zh-hk:烈血焚城;}-》:型號為M16(柯爾特604型)及XM16E1,以20發彈匣供彈,由派往越南作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所使用。 1989年—《英雄本色III夕陽之歌》:型號為M16A1,由越南共和國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所使用,也曾多次在火拼中被張志強(周潤發飾演)、張志民(梁家輝飾演)和周英傑(梅豔芳飾演)所搶奪使用,更會雙持。 1990年—《終極警探2》:型號為M16A1,由華盛頓州巡警SWAT和美軍士兵使用。 1992年—《-{zh-tw:鎗神; zh-hk:辣手神探;}-》:型號為M16A1,由Johnny Wong的手下、皇家香港警察所使用。另一把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的M16A1由“獨眼龍”(郭追飾演)於終盤的槍戰中所使用。 1995年—《-{zh-hans:盜火線; zh-hk:盜火線; zh-hant:烈火悍將;}-》:型號為M16A1(換上A2護木),由洛杉磯警察局警員與劫匪槍戰期間所使用,其特種武器和戰術部隊也配備同款槍械。 1996年—《-{zh-hans:勇闖奪命島; zh-hant:絕地任務; zh-hk:石破天驚;}-》: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所使用。 1999年—《-{zh-hk:廿二世紀殺人網絡;zh-cn:黑客帝國;zh-tw:駭客任務;}-》: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母體世界內的士兵所使用,亦曾兩度由主角湯瑪斯·“尼奧”·安德森(基努李維飾演)所繳獲。 2002年—《-{zh-hans:黑鷹墜落; zh-hant:黑鷹計劃; zh-hk:黑鷹十五小時;}-》:型號為M16A1及M16A2,M16A1出現在索馬里的槍店,而M16A2則由美國陸軍第10山地師與第75游騎兵團所使用。 2002年—《-{zh-hans:我們曾是戰士; zh-hant:勇士們; zh-hk:軍天壯志;}-》:型號為XM16E1。 2005年—《-{zh-hans:戰爭之王; zh-hant:軍火之王; zh-hk:軍火之王;}-》:型號為M16A1(配備M16A2的護木)和M16A2,為尤里·奧洛夫在黎巴嫩所出售的軍火之一。 2008年—《-{zh-hans:蘭博4; zh-hant:第一滴血4; zh-hk:熱血回歸;}-》:型號為M16A1,以30發彈匣供彈,由卡倫反政府軍所使用。 2008年—《-{zh-hans:蝙蝠俠:黑暗騎士; zh-hant:黑暗騎士; zh-hk:蝙蝠俠—黑夜之神;}-》:型號為M16A2,由國民兵與高譚市警所使用。 2012年—《-{zh-hans:逃離德黑蘭; zh-hant:亞果出任務; zh-hk:ARGO–救參任務;}-》:型號為M16A1,由駐守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使館警衛隊所使用。 2012年—《-{zh-hans:獵殺本·拉登; zh-hant:00:30凌晨密令; zh-hk:追擊拉登行動;}-》:型號為M16A2,由駐守美國駐伊斯蘭堡大使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所使用。 2014年—《美國狙擊手》:型號為M16A4,裝有各種戰術配件,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所使用。 2016年—《湄公河行動》:型號為M16A1,由泰國軍隊、警察和金三角地區的毒販所使用。 2019年—《藍波:最後一滴血》: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於地下隧道槍戰期間由-{zh-hans:約翰·蘭博; zh-hant:約翰·藍波; zh-hk:尊·蘭保;}-(John Rambo,-{zh-cn:西爾維斯特·史泰龍;zh-hans:席維斯·史泰龍; zh-hant:席維斯·史特龍;zh-hk:史泰龍;}-飾演)短暫地使用。 電視劇 《極限權利系列》 2008年—《殺戮一代》:型號為M16A2,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所使用。 《-{zh-hans:行尸走肉; zh-hk:行屍; zh-hant:陰屍路;}-系列》 電子遊戲 1998年—《-{zh-hans:三角洲特種部隊; zh-hant:三角洲部隊;}-》:可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 1998年—《-{zh-hans:彩虹六號; zh-hant:虹彩六號;}-》:型號為M16A2,奇怪地能夠全自動射擊。 1998年—《-{zh-hans:半條命; zh-hant:戰憟時空;}-》及其資料片《-{zh-hans:針鋒相對; zh-hant:正面交鋒;}-》與《-{zh-hans:藍色行動; zh-hant:關鍵時刻;}-》:型號為M16A1,命名為“9毫米突擊步槍”,在STEAM版本中用於替換原有的9毫米沖鋒槍,下掛M203榴彈發射器并最多可攜帶10發榴彈。使用30發彈匣供彈但奇怪的裝填50發彈藥,奇怪的使用9毫米彈藥并與9毫米手槍共用彈藥,且打空彈藥裝填時不需要上膛。 2000年—《-{zh-hans:秘密潛入; zh-hant:核武浩劫;}-》:型號為M16A2,掛有M203榴彈發射器。 2002年—《-{zh-hans:秘密潛入2:隱秘行動; zh-hant:核武浩劫2;}-》:型號為M16A2,同樣掛有M203榴彈發射器。 2005年—《-{zh-hans:戰地2; zh-hant:戰地風雲2;}-》:型號為M16A2,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突擊兵和醫護兵單位所使用。 2005年—《-{zh-hans:三角洲特種部隊:終極目標; zh-hant:究極三角洲部隊;}-》:可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 2005年—《真實計划》:M16A1由哈馬斯陣營所使用,並命名為「M16A2」,可選擇使用A1型或A2型的護木及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M16A4由美國海軍陸戰隊作為制式武器所使用,可選擇使用機械瞄具、M68紅點鏡、ACOG光學瞄準鏡、EOTECH全息瞄準鏡、OKC-3S刺刀、RIS護木、前握把和M203榴彈發射器。 《-{zh:決勝時刻; zh-hans:使命召喚; zh-hant:決勝時刻;}-》系列的《現代戰爭》系列三部曲: 2007年—《-{zh: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 zh-hans:使命召喚4:現代戰爭; zh-hant: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及重製版:型號為M16A4,奇怪地裝上瞄準鏡後會移除前照準器,且在戰役模式中被設定為全自動射擊,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武裝偵察部隊所使用。聯機模式時於等級1解鎖,並可使用M203榴彈發射器、紅點鏡、消音器及ACOG光學瞄準鏡。 2009年—《-{zh: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 zh-hans: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 zh-hant: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及重製版:型號為M16A4,奇怪地裝上瞄準鏡後會移除前照準器,戰役模式中由第75游騎兵團、阿富汗國民軍及141特遣隊所使用。重製版中把玩家角色的第一人稱重新裝填動作更改為前作的樣式。聯機模式時於等級40解鎖,並可使用M203榴彈發射器、下掛式霰彈槍、紅點鏡、EOTECH全息瞄準鏡、消音器、心跳探測器、ACOG光學瞄準鏡、熱能探測式瞄準鏡、及延長彈匣(增至45發)。 2011年—《-{zh:決勝時刻:現代戰爭3; zh-hans:使命召喚:現代戰爭3; zh-hant:決勝時刻:現代戰爭3;}-》:型號為M16A4,奇怪地射擊選擇桿並非指向三個模式中的任何一個。戰役模式中由三角洲特種部隊合金分隊所使用。聯機模式時於等級4解鎖,而在生存模式則在等級1解鎖,並可使用紅點鏡、消音器、M203榴彈發射器、ACOG光學瞄準鏡、射速增加、心跳探測器、EOTECH全息瞄準鏡、下掛式霰彈槍、混合式瞄準鏡(HAMR瞄準鏡和全息瞄準鏡+G23.FTS)、延長彈匣(增至45發)及熱能探測式瞄準鏡。 2007年—《-{zh-hans:美伊戰爭-現代步兵戰; zh-hant:美伊戰爭-現代步兵戰;}-》:型號為M16A4,由步槍兵和擲彈兵所使用,使用金屬瞄具。 2007年—《穿越火線》:型號為M16A1、M16A3以及M16A4: M16A1命名為“M16”,作為游戲初始武器登場,無法被玩家主動銷毀,以30發彈匣供彈,同時亦可在商城內以9000GP購買并永久使用。 M16A3被奇怪的命名為“M16A2”,換裝RAS導軌護木,以35發彈匣供彈,在商城內以CF點販賣。 M16A4命名為“M16A4”,使用折疊槍托并加裝消音器,奇怪的可以進行全自動射擊,以35發彈匣供彈,在商城內以CF點販賣。 2007年—《-{zh-hans:反恐精英Online; zh-hant:絕對武力Online;}-》:型號為M16A4和M16A1: M16A4最早於韓國版於2010年12月2日時推出,使用迷彩色槍身可以在樹林、廢棄工廠等地方作偽裝,並且通過M5 RAS護木上的MIL-STD-1913戰術導軌安裝了前握把,奇怪地在每次射擊後防塵蓋會自動閉上,而且在第一人稱視角的武器模組採用鏡像佈局(右手持槍時拋殼口及復進助推器在左邊)。港台地區於2010年4月6日推出,並命名為「黑天使M16A4」;中國大陸版於2010年3月24日時推出,並命名為「M16A4」;在各地版本均已開放使用。 M16A1最早於韓國版於2011年10月10日時推出,使用黑色槍身、全長度三角形護木和固定型提把式瞄準具,可以在全自動和半自動模式之間切換。奇怪的是上膛時是拉動復進助推器而非拉機柄、在每次射擊後防塵蓋會自動閉上,而且除衍生型外其第一人稱視角的武器模組採用鏡像佈局(右手持槍時拋殼口及復進助推器在左邊)。港台地區和中國大陸版於2012年10月24日推出,前者命名為「墮天使M16A1」,後者命名為「M16A1」。 2007年—《戰地之王》:早期推出的是M16A2,以後推出其一系列變種。2013年推出M16的早期版本,越戰時期的M16A1,命名為M16 VN(VN指的是越南英文的簡寫),紅票購買。2014年又推出M16A4。這些槍又相繼推出其皮膚版本或特殊塗色版本。 2008年—《-{zh-hans:戰地:叛逆連隊; zh-hant:戰地風雲:惡名昭彰;}-》:型號為M16A3,並且下掛著M203榴彈發射器,合稱為「M16」,以50發彈匣供彈。奇怪地在每次射擊後防塵蓋會自動閉上,而且第一人稱視角的武器模組採用鏡像佈局(拋殼口在左邊)。多人遊戲時能夠由突擊兵所使用。 2008年—《-{zh-hans:求生之路; zh-hant:惡靈勢力;}-》:型號為M16A2,奇怪地能夠全自動射擊,命名為「突擊步槍」,以50發彈匣供彈,附有手電筒。 2009年—《-{zh-hans:求生之路2; zh-hant:惡靈勢力2;}-》:型號為M16A2,奇怪地能夠全自動射擊,命名為「M16突擊步槍」,以50發彈匣供彈,附有手電筒。 2010年—《-{zh-hans:戰地:叛逆連隊2; zh-hant:戰地風雲:惡名昭彰2;}-》:型號為M16A4,命名為「M16A2」,以30發彈匣供彈,只能三發點放。奇怪地在每次射擊後防塵蓋會自動閉上,而且第一人稱視角的武器模組採用鏡像佈局(拋殼口在左邊)。多人遊戲時能夠由突擊兵所使用,並可使用M203榴彈發射器、GP-25附加型榴彈發射器、ACOG光學瞄準鏡、PSO-1光學瞄準鏡。 M16A1亦在DLC《再戰越南》中登場,命名為「M16A1」,全自動射擊。 2010年—《榮譽勳章》:型號為M16A4,僅在聯機模式中出現,由聯軍步槍兵所使用,可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及各種瞄準鏡。奇怪地在空倉重新裝填後玩家角色不會為槍械上膛。 2010年—《-{zh-hans:輻射:新維加斯; |
12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4天(闰年第35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1天。 大事记 8世紀 753年:鑒真抵达日本。 16世紀 1582年:法國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正式颁行格里历,以取代儒略历,並將本是為12月7日(星期日)改為12月20日(星期一)。 1582年:法國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正式颁行格里历,以取代儒略历,並將本是為12月9日(星期日)改為12月20日(星期一)。 18世紀 1722年:康熙帝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9世紀 1803年:作为路易斯安那购地案的一部分,法国正式将新奥尔良移交给美国。 1860年: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率先宣布退出聯邦,促成往後7個蓄奴州另外成立美利堅邦聯。 20世紀 1917年:苏联克格勃的前身全俄肃反委员会成立,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出任委员会主席。 1940年: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和大日本帝國成立三國同盟條約聯合科技委員會。 1941年:由陳納德率領的美國飛虎隊成員成功攔截試圖空襲中國昆明市的日本轟炸機機隊。 1945年: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来华调停中國國民黨和中国共产党的争端。 1946年:胡志明发表《民抗战号召书》,反对法国在越南的统治。 1951年:美國愛達荷州阿科的EBR-I核子反應爐開始運轉,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核能发电。 1957年: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波音707首次飛行,為第一款獲得成功的噴氣民航客機。 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共)成立。 1963年:「奧斯威辛集中營案」開審。 1968年:美國知名連環殺手「黃道十二宮殺手」犯下第一起謀殺案,其身分至今不明。 1970年:美國統治下的琉球發生了5千人示威的大規模暴騷亂事件,是為「胡差暴動」。 1971年:兩組法國人道援助團隊共同組成無國界醫生,並在隔年投入尼加拉瓜馬拿瓜的醫治工作。 1973年:埃塔组织暗杀西班牙首相路易斯·卡雷罗·布兰科。 1977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在《人民日報》等報章上公佈試用。 1987年:菲律賓籍渡輪多納·帕茲號於塔布拉斯海峽與同屬菲律賓籍的小型油輪維克托號相撞後引發大火而沉沒,造成至少4,386人罹難,為非戰爭時期死傷最嚴重的海難。 1989年:美國發起軍事行動入侵巴拿馬,推翻其最高領導人曼紐·諾瑞嘉。 1989年:居英權計劃公佈。 1995年:北约维和军进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95年:从美國邁亞密飞往哥伦比亚卡利的美国航空965号班机在哥倫比亞布加附近撞山坠毁,共造成159人遇难。 1999年:葡萄牙政府基於《中葡聯合聲明》協定,將經長期殖民統治的澳門主權移交給中國,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1999年:美国佛蒙特州最高法院决定同性戀伴侣应与婚后的异性恋伴侣享受同等民事权利。 21世紀 2003年:香港九廣鐵路公司旗下之九廣西鐵通車(現時為港鐵屯馬綫)。 2005年:位於香港國際機場北面的亞洲國際博覽館正式開幕。 2009年:香港昂船洲大橋正式通車。 2009年:澳門大學新校區在橫琴島開工建設,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奠基儀式。 2021年:受冬季季候風及熱帶氣旋雷伊共同影響,香港及澳門當天需要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一號風球,打破港澳歷來最遲發出熱帶氣旋警告紀錄。同時打破最低氣溫熱帶氣旋訊號紀錄,一號風球生效期間,港澳地區只得13-16度 。 出生 1537年:約翰三世,瑞典國王(1592年逝世) 1579年:約翰·弗萊切,英國劇作家(1625年逝世) 1717年:夏爾·格拉維耶,法國政治家、外交家(1787年逝世) 1841年:费迪南·比松,法國教育官員、新教牧師、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政治家,192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32年逝世) 1876年:沃爾特·亞当斯,美國天文學家(1956年逝世) 1890年:雅羅斯拉夫·海羅夫斯基,捷克化學家,195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67年逝世) 1894年:羅伯特·孟席斯,澳洲政治家,第12任澳大利亞總理(1978年逝世) 1898年:艾琳·鄧恩,美國電影演員、歌手(1990年逝世) 1902年:喬治王子,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王后第四子,首位擔任公務員的英國王室成員(1942年逝世) 1901年:羅伯特·傑米森·范德格拉夫,荷蘭裔美國物理學家,發明范德格拉夫起電机(1967年逝世) 1909年:文繡,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妾室,冊封淑妃(1953年逝世) 1917年:戴维·玻姆,英籍美國物理學家(1992年逝世) | 1841年:费迪南·比松,法國教育官員、新教牧師、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政治家,192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32年逝世) 1876年:沃爾特·亞当斯,美國天文學家(1956年逝世) 1890年:雅羅斯拉夫·海羅夫斯基,捷克化學家,195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67年逝世) 1894年:羅伯特·孟席斯,澳洲政治家,第12任澳大利亞總理(1978年逝世) 1898年:艾琳·鄧恩,美國電影演員、歌手(1990年逝世) 1902年:喬治王子,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王后第四子,首位擔任公務員的英國王室成員(1942年逝世) 1901年:羅伯特·傑米森·范德格拉夫,荷蘭裔美國物理學家,發明范德格拉夫起電机(1967年逝世) 1909年:文繡,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妾室,冊封淑妃(1953年逝世) 1917年:戴维·玻姆,英籍美國物理學家(1992年逝世) 1926年:賀維,英國副首相(2015年逝世) 1927年:金泳三,韓國政治人物,第14任韓國總統(2015年逝世) 1938年:約翰·哈比森,美國當代作曲家 1942年:-{zh-cn:让-克洛德;zh-hk:尚-克勞德;zh-tw:尚-克勞德;}-,法國銀行家,第二任歐洲中央銀行行長 1946年:尤里·蓋勒,以色列魔術師 1946年:羅伯特·塞奇威克,美國計算機科學家 1948年:黃元申,香港演員 1948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坦尚尼亞裔英國小說家,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950年:洪瑞珍,臺灣唸歌藝術工作者(2008年逝世) 1952年:珍妮·艾格特,英國性感偶像、影壇豔星 1955年:比納利·耶伊爾德勒姆,土耳其政治人物,第27任土耳其總理 1956年:穆罕默德·乌爾德·阿卜杜勒-阿齐兹,茅利塔尼亞政治人物,前任茅利塔尼亞總統 1957年:安娜·維西,賽普勒斯希臘族女歌手、演員 1958年:陳志雲,香港主持人,曾任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高層 1959年:卡齐米日·馬爾欽凱維奇,波蘭政治人物,第12任波蘭總理 1960年:金基德,韓國電影導演、編劇(2020年逝世) 1963年:艾蓮娜,西班牙公主 1965年:-{于}-小慧,中國女演員 1965年:張錦程,香港演員 1966年:冬馬由美,日本女性聲優 1967年:陳文山,台灣男演員 1967年:伊克巴爾·席巴,巴基斯坦裔美國男演員 1969年:橫山智佐,日本女性聲優 1969年:池森秀一,日本樂團DEEN主唱 1969年:艾倫·狄波頓,英國作家 1970年:陶德·菲利普斯,美國男導演、編劇、監製、演員 1972年:虛淵玄,日本編劇、小說家 1975年:巴爾托什·博萨茨基,波蘭足球運動員 1976年:李鈺,中國女演員(2009年逝世) 1976年:張赫,韓國男演員 1977年:侯佩岑,台灣女主持人 1978年:尹啟相,韓國男歌手、演員 1978年:格雷米·恩吉塔普,喀麥隆足球運動員 1979年:楊嘉雯,香港演員 1979年:邁克爾·羅傑斯,澳洲職業公路自行車手 1980年:楊魏玲花,中國女歌手,組合凤凰传奇成員 |
1959年:弗洛伦斯·格里菲斯-乔伊娜,美國田徑運動員 1959年:黃和聯,馬來西亞政治人物(2014年逝世) 1960年:雪莉·雷曼,巴基斯坦政治人物 1961年:中嶋敦子,日本动画人物設計師 1961年:吳鎮宇,香港男演員 1962年:堀內博之,日本動画人物設計師 1962年:史蒂芬·梅努欽,美國銀行家,前任美國財政部長 1963年:德米特里·羅戈津,俄羅斯政治人物,現任俄羅斯航太總裁 1965年:本木雅弘,日本男演員 1966年:-{zh-hans:基弗·萨瑟兰;;zh-cn:基弗·萨瑟兰;zh-tw:基佛·蘇德蘭;zh-hk:基夫·修打蘭;zh-hant:基佛·蘇德蘭;zh-mo:基夫·修打蘭;}-,蘇格蘭裔加拿大美劇演員 1966年:威廉·魯托,肯亞政治人物,現任肯亞總統 1967年:加文·皮爾斯,澳大利亞政治人物 1967年: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格魯吉亞政治人物,第3任格魯吉亞總統 1969年:茱莉·蝶兒,法裔美籍女演員、編劇、導演、歌手 1972年:克劳迪娅·波尔,哥斯大黎加游泳運動員 1973年:馬迪亞斯·艾美達,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1975年:夏爾·米歇爾,比利時律師、政治人物,前任比利時總理 1977年:三重野瞳,日本女歌手、作詞家、廣播節目主持人、節目作家、編劇 1977年:-{zh-hans: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zh-hant:伊曼努爾·馬克龍;}-,法國政治人物,現任法國總統 1978年:孫宁,中國演員 1979年:艾莉絲,台灣主持人 1979年:周瑛鋒,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1981年:克里斯蒂安·扎卡爾多,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1982年:黃智雯,香港女藝人 1982年:瑪希拉·罕,巴基斯坦女演員 1983年:史蒂芬·連,韓裔美國男演員 1984年:傑克遜·拉斯波恩,美國男演員 1985年:柳浩太郎,日本男演員 1988年:狄以達,香港男歌手 1989年:塔曼娜·巴提亞,印度女演員 1991年:里卡爾多·萨波納拉,意大利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3年:劉展霆,香港男藝人 1995年:Bobby,韓國男子偶像團體iKON成員 1996年:馬嘉伶,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1998年:劉柏辛,中國歌手 | 1968年:美国阿波罗8号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执行人类首次绕月航行的太空任务。 1988年:从西德法兰克福飞往美国底特律的泛美航空103航班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因恐怖分子预先放置的炸弹爆炸而坠毁,导致270人罹難,史稱「洛克比空難」。 1988年:世界機身最長、承載重量最重的飛機安托諾夫安-225運輸機進行首次試飛。 1991年:中華民國舉辦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為中華民國「國會全面改選」踏出第一步。 1991年: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圖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成立独联体,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1992年: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发射的澳大利亚澳普图斯B2卫星在升空约48秒后爆炸。 1993年:博羅什當選匈牙利新總理。 1995年:以色列軍隊從約旦河西岸地區城市伯利恆撤軍,並改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全面管理。 21世紀 2004年:香港九廣鐵路馬鞍山鐵路通車(現時為港鐵屯馬綫)。 2008年:台灣台北ING台北馬拉松最後一次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比賽之後,正式走入歷史。 2009年:第四次江陳會在台中市舉行。 2012年:古馬雅文化曆法的最後一天。壬辰年冬至。因電影2012的影響,訛傳2012年預言的日期。 2012年:中華民國法務部長曾勇夫簽署死刑執行令,於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監獄刑場槍決:曾思儒和洪明聰二名死刑犯。於法務部矯正署台中監獄刑場槍決:陳金火和廣德強二名死刑犯。於法務部矯正署台南監獄刑場槍決:黃賢正一名死刑犯。於法務部矯正署高雄第二監獄刑場槍決:戴德穎一名死刑犯。一共於四處刑場槍決六名死刑犯。 2019年: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一幢樓宇發生大火,導致6人死亡,13人受傷。 出生 968年:源賴信,日本武將(1048年逝世) 1401年:马萨乔,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第一位使用滅點透視法的畫家(1428年逝世) 1795年:利奧波德·馮·蘭克,德國歷史學家,被譽為「近代史學之父」(1886年逝世) 1804年:本傑明·迪斯雷利,英國政治人物、作家、貴族,第39、41任英國首相(1881年逝世) 1805年:托馬斯·格雷姆,蘇格蘭化學家(1869年逝世) 1815年:托馬·庫蒂爾,法國歷史畫家、教師(1879年逝世) 1818年:阿瑪麗亞,希腊王國首任王后(1875年逝世) 1850年:兹德涅克·菲比赫,捷克作曲家(1900年逝世) 1861年:日置益,日本外交官(1926年逝世) 1866年:昴德·冈昂,英國出生的愛爾蘭革命家、女權主義者和演員(1953年逝世) 1878年: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蘇聯最高領導人(1953年逝世) 1878年:扬·卢卡西维茨,波蘭邏輯學家、哲學家(1956年逝世) 1890年:赫爾曼·馬勒,美國遺傳學家、教育家,194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医學獎得主(1967年逝世) 1897年:罗家伦,中国教育家、历史学家(1969年逝世) 1903年:甘泗淇,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64年逝世) 1909年:松本清張,日本推理小說作家,被譽為「世界推理小說三巨匠」之一(1992年逝世) 1914年:林百欣,香港企業家(2005年逝世) 1917年:海因里希·伯爾,德國作家,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85年逝世) 1918年:库爾特·瓦爾德海姆,奥地利政治人物,第9任奧地利總統,第4任联合國秘書長(2007年逝世) 1927年:李默然,中国表演艺术家(2012年逝世) 1928年:王方定,中国核化学家 1935年:約翰·艾維森,美國電影導演,1976年以《洛基》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2017年逝世) 1935年:菲爾·唐納修,美國作家、製片人,第一個脫口秀節目《菲爾·唐納修秀》原創者、主持人 1937年:珍·芳達,美國女演員,1972年以《柳巷芳草》獲奧斯卡影后 1940年:弗蘭克·扎帕,美國作曲家、創作歌手、電吉他手、唱片製作人、電影導演(1993年逝世) 1941年:盧海鵬,香港男演員 1942年:胡锦涛,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44年:邁可·湯瑪斯,美國指挥家、鋼琴家及作曲家 1947年:帕科·德盧西亞,西班牙弗拉明戈吉他手,被稱為弗拉明戈之神(2014年逝世) 1948年:森姆·L·積遜,美國演員及監製 1949年:托馬·桑卡拉,上沃爾特第五任總統、布吉納法索第一任總統(1987年逝世) 1950年:徐立之,前香港大學校長 1953年:許秀年,臺灣歌仔戲女演員 1954年:-{zh-hans:克里斯·埃弗特;zh-hant:姬絲·艾華特;zh-tw:克里斯·艾芙特;}-,美國女子網球運動員 1959年:弗洛伦斯·格里菲斯-乔伊娜,美國田徑運動員 1959年:黃和聯,馬來西亞政治人物(2014年逝世) 1960年:雪莉·雷曼,巴基斯坦政治人物 1961年:中嶋敦子,日本动画人物設計師 |
Shipyards)總經理Alexander Buzakov突然死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俄國富豪陸續出現離奇死亡事件。 出生 250年:戴克里先,羅馬帝國皇帝(312年逝世) 1178年:安德天皇,日本第81代天皇(1185年逝世) 1300年:元明宗和世琜,元朝皇帝(1329年逝世) 1546年:黑田孝高,日本戰國安土桃山時代武將(1604年逝世) 1639年:让·拉辛,法國劇作家(1699年逝世) 1723年:卡爾·弗里德里希·阿貝爾,德國作曲家、維奧爾琴演奏家(1787年逝世) 1823年:-{zh-hk:尚-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zh-cn:让-亨利·法布尔;zh-tw:尚-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法國昆蟲學家(1915年逝世) 1856年:弗蘭克·B·凱洛格,美國第45任美國國务卿,192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37年逝世) 1858年:贾科莫·普契尼,意大利歌劇作曲家(1924年逝世) 1859年:奧托·赫爾德,德國數學家(1937年逝世) 1862年:何東,香港企業家、慈善家(1956年逝世) 1867年: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内蒂,義大利詩人、作家,未來主義運動推手(1944年逝世) 1869年:班布里奇·科爾比,美國律師、政治人物,曾任美國國務卿(1950年逝世) 1872年:卡米爾·介蘭,法國獸醫、細菌學家、免疫學家,卡介苗發明者(1961年逝世) 1874年:弗朗兹·施密特,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大提琴家(1939年逝世) 1883年:埃德加·瓦雷兹,法裔美國作曲家(1965年逝世) 1887年: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印度数學家(1920年逝世) 1891年:安倍明義,日本教育家(1982年逝世) 1899年:纪育沣,中国化学家(1982年逝世) 1903年:霍爾登·凱弗·哈特蘭,美國生理學家,196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83年逝世) 1905年:肯尼斯·雷克斯雷斯,美國詩人、翻譯、評論家(1982年逝世) 1910年:夏承楹,台灣作家(2002年逝世) 1912年:小瓢蟲·約翰遜,美國第36任總統林登·詹森夫人(2007年逝世) 1914年:房道龍,成龍的父親(2008年逝世) 1915年:芭芭拉·比林斯利,美國女演員(2010年逝世) 1920年:羅賓·道爾頓,澳大利亞文學經紀人、電影製片人、回憶錄作家(2022年逝世) 1941年:斯坦利·惠廷厄姆,英國化學家,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43年:保罗·沃爾福威茨,前世界銀行行長、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 1944年:史提夫·卡爾頓,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 1945年:黛安·索耶,美國電視新聞記者 1948年:甄文達,美國華裔厨師、烹饪電視節目主持人 1949年:莫里斯·吉布,英國樂團比吉斯合唱團成員(2003年逝世) 1949年:羅賓·吉布,英國樂團比吉斯合唱團成員(2012年逝世) 1951年:傑拉爾德·格羅夫納,英國貴族,第六代西敏公爵,英國最富有的地產商、全國最大地主之一(2016年逝世) 1955年:托馬斯·聚德霍夫,德國生物化學家 1956年:呂良偉,香港男演員 1957年:蔡琴,台灣女歌手 1959年:蘇斯達,德國足球領隊 1959年:伯恩德·舒斯特爾,德國前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 1960年:尚·米榭·巴斯奇亞,美國塗鴉、表現主義藝術家(1988年逝世) 1960年:周華健,台灣創作歌手、製作人 1960年:大衛·帕斯奎西,美國男演員、喜劇演員 1961年:矢吹俊郎,日本動畫作曲家、音樂製作人 1962年:雷夫·范恩斯,英國男演員 1963年:林珊珊,香港主持人 1963年:朱塞佩·貝爾戈米,義大利前足球員 1963年:卡琳·凱勒-祖特爾,瑞士政治人物,現任瑞士聯邦委員會委員 1964年:董至成,台灣藝人 1964年:李在明,韓國政治人物、律師,曾任京畿道知事 1965年:佐藤文也,日本女性漫畫家 1965年:大衛·S·高耶,美國編劇、導演 1965年:文熙景,韓國女演員 1965年:維多利亞·阿隆索,阿根廷製片人 1966年:莊棣華,香港魚類學家、博物學家 1966年:淺美裕子,日本女性漫畫家 1967年:理查德·詹姆斯·愛德華兹,威爾斯音樂創作人,樂隊狂街傳教士成員(1995年失蹤) 1967年:中村豐,日本男性動畫師、演出家 1967年:江珊,中國女演員 1968年:路易斯·埃尔南德斯,墨西哥前足球員 1969年:孟庭葦,台灣女歌手 1970年:泰德·克魯茲,美國政治人物,現任德州聯邦參議員 1971年:李惠英,韓國女演員 1972年:凡妮莎·帕拉迪丝,法國歌手、演員 1975年:謝爾盖·阿什萬登,瑞士柔道運動員 1976年:靳東,中國男演員 1977年:吉傑,中國男歌手、主持人 1978年:安信源,韓國饒舌男歌手、演員 1978年:埃曼努埃爾·奥利萨德貝,奈及利亞裔波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1979年:紫凝,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1980年:李恩宙,韓國女演員(2005年逝世) 1982年:尚雯婕,中國女歌手 1983年:鹿野優以,日本女性聲優 1983年:珍妮弗·霍金斯,2004年澳洲環球小姐、世界環球小姐冠軍 1984年:低頻獵人,瑞典男歌手、DJ 1986年:溫家偉,香港男藝人 1986年:卡拉·西蒙,加泰隆尼亞電影導演 1988年:亞歷珊安德拉·艾弗特,美國模特兒 1989年:陳穎欣,香港女子偶像團體Super Girls成員 1989年:喬丁·斯帕克斯,美國歌手 1990年:安濟知佳,日本女性聲優 1990年:让-巴普提斯特·莫尼耶,法國兒童合唱團歌手 1994年:楊廷東,中國男演員 1994年:吳柳芳,中國女子體操運動員 1992年:忽那汐里,日本女演員 1992年:文星伊,韓國女子偶像團體MAMAMOO成員 1992年:曹惠晶,韓國女演員 1993年:梅根·崔娜,美國女歌手、詞曲作家 1993年:李萌萌,中國女演員 1997年:嶺內智美,日本女性聲優 1997年:-{zh-hans:凯尔·斯科特;zh-hk:卡爾·史葛;zh-tw:凱爾·斯科特;}-,英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8年:黄霄雲,中國女歌手 1998年:鈴木崚汰,日本男性聲優 1999年:楠木燈,日本女性聲優、歌手 | 相撞,造成 157 人死亡。 1994年申根公约生效。是一項申根區包含27個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條約協定,其簽約目的是取消相互之間的邊境檢查點,並協調對申根區之外的邊境控制。 1996年:Airborne Express 827航班在弗吉尼亞州納羅斯附近墜毀,機上6人全部遇難。 1997年:阿克泰爾大屠殺(Acteal Massacre) 在墨西哥恰帕斯州阿克泰爾小村莊舉行的羅馬天主教積極分子為土著祈禱會的與會者遭到準軍事部隊的屠殺,其中包括許多兒童和孕婦,造成 45 人死亡。 1997年:索馬里內戰侯賽因·法拉赫·艾迪德在埃及開羅簽署《開羅宣言》,放棄了有爭議的索馬里總統頭銜。 是自 1991 年以來索馬里邁向和解的第一個重大步驟。 1999年:香港錄得氣象史上最嚴寒的冬至,市區當天氣溫只有6至10攝氏度。 1999年:大韓航空貨運8509號班機在伦敦坠毁,导致机上4人死亡。 21世紀 2001年:理查德·里德 (Richard Reid) 在美國航空 63 號航班上試圖通過點燃藏在鞋子裡的炸藥來摧毀一架客機。 2001年: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哈米德·卡尔扎伊宣誓就任临时政府主席。 2001年:日本海上保安廳與-{zh-cn:朝鲜;zh-tw:北韓}-工作船在奄美大島附近海域爆發軍事衝突。 2007年:中国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古沉船南海一号在广东省阳江市附近海域整体打捞出水。 2008年:田納西州羅恩縣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燃煤發電廠的固體廢物控制區的灰堤破裂,釋放出 420 萬立方米(11 億美加侖)的煤粉煤灰漿,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洩漏事故。 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一项美國國會在1993年通過「禁止公開性傾向的同性戀者在軍中服役」的法令,废除持续了17年的禁止同性恋人士公开服役的“不問,不說”法令。 2012年:美國人民民族黨的巴希爾·艾哈邁德·比洛爾和其他八人在基薩卡瓦尼集市附近的達基納爾班迪地區的巴基斯坦塔利班炸彈襲擊者自殺式襲擊中喪生。 2016年:一項研究發現 VSV-EBOV 疫苗針對埃博拉病毒的有效率為 70% 至 100%,從而使其成為第一種經過驗證的針對該疾病的疫苗。 2017年:聯合國安理會針對朝鮮的第2397號決議獲得一致通過。 2017年:美國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簽署 2017 年減稅和就業法案。 2018年: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引發的海嘯造成至少 430 人死亡、近千人受傷。 2020年:梅特克爾大屠殺(Metekel Massacre)在埃塞俄比亞梅特克爾地區發生,埃塞俄比亞人權委員會 (EHRC) 報告有 100 人死亡 2022年:烏克蘭遊戲開發商Yezhov Volodymyr Anatoliyovych 在巴赫姆特戰役 (Battle of Bakhmut) 時被殺。俄國富豪Vladimir Budanov被人發現在印度拉雅加達酒店房內猝逝,兩日後Pavel Antov則是同家酒店3樓墜落身亡,聖彼得堡海軍部造船廠(Admiralty Shipyards)總經理Alexander Buzakov突然死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俄國富豪陸續出現離奇死亡事件。 出生 250年:戴克里先,羅馬帝國皇帝(312年逝世) 1178年:安德天皇,日本第81代天皇(1185年逝世) 1300年:元明宗和世琜,元朝皇帝(1329年逝世) 1546年:黑田孝高,日本戰國安土桃山時代武將(1604年逝世) 1639年:让·拉辛,法國劇作家(1699年逝世) 1723年:卡爾·弗里德里希·阿貝爾,德國作曲家、維奧爾琴演奏家(1787年逝世) 1823年:-{zh-hk:尚-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zh-cn:让-亨利·法布尔;zh-tw:尚-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法國昆蟲學家(1915年逝世) 1856年:弗蘭克·B·凱洛格,美國第45任美國國务卿,192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37年逝世) 1858年:贾科莫·普契尼,意大利歌劇作曲家(1924年逝世) 1859年:奧托·赫爾德,德國數學家(1937年逝世) 1862年:何東,香港企業家、慈善家(1956年逝世) 1867年: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内蒂,義大利詩人、作家,未來主義運動推手(1944年逝世) 1869年:班布里奇·科爾比,美國律師、政治人物,曾任美國國務卿(1950年逝世) 1872年:卡米爾·介蘭,法國獸醫、細菌學家、免疫學家,卡介苗發明者(1961年逝世) 1874年:弗朗兹·施密特,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大提琴家(1939年逝世) 1883年:埃德加·瓦雷兹,法裔美國作曲家(1965年逝世) 1887年: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印度数學家(1920年逝世) 1891年:安倍明義,日本教育家(1982年逝世) 1899年:纪育沣,中国化学家(1982年逝世) 1903年:霍爾登·凱弗·哈特蘭,美國生理學家,196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83年逝世) 1905年:肯尼斯·雷克斯雷斯,美國詩人、翻譯、評論家(1982年逝世) 1910年:夏承楹,台灣作家(2002年逝世) 1912年:小瓢蟲·約翰遜,美國第36任總統林登·詹森夫人(2007年逝世) 1914年:房道龍,成龍的父親(2008年逝世) 1915年:芭芭拉·比林斯利,美國女演員(2010年逝世) 1920年:羅賓·道爾頓,澳大利亞文學經紀人、電影製片人、回憶錄作家(2022年逝世) 1941年:斯坦利·惠廷厄姆,英國化學家,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43年:保罗·沃爾福威茨,前世界銀行行長、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 1944年:史提夫·卡爾頓,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 1945年:黛安·索耶,美國電視新聞記者 1948年:甄文達,美國華裔厨師、烹饪電視節目主持人 1949年:莫里斯·吉布,英國樂團比吉斯合唱團成員(2003年逝世) 1949年:羅賓·吉布,英國樂團比吉斯合唱團成員(2012年逝世) 1951年:傑拉爾德·格羅夫納,英國貴族,第六代西敏公爵,英國最富有的地產商、全國最大地主之一(2016年逝世) 1955年:托馬斯·聚德霍夫,德國生物化學家 1956年:呂良偉,香港男演員 1957年:蔡琴,台灣女歌手 1959年:蘇斯達,德國足球領隊 1959年:伯恩德·舒斯特爾,德國前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 1960年:尚·米榭·巴斯奇亞,美國塗鴉、表現主義藝術家(1988年逝世) 1960年:周華健,台灣創作歌手、製作人 1960年:大衛·帕斯奎西,美國男演員、喜劇演員 1961年:矢吹俊郎,日本動畫作曲家、音樂製作人 1962年:雷夫·范恩斯,英國男演員 1963年:林珊珊,香港主持人 1963年:朱塞佩·貝爾戈米,義大利前足球員 1963年:卡琳·凱勒-祖特爾,瑞士政治人物,現任瑞士聯邦委員會委員 1964年:董至成,台灣藝人 1964年:李在明,韓國政治人物、律師,曾任京畿道知事 1965年:佐藤文也,日本女性漫畫家 1965年:大衛·S·高耶,美國編劇、導演 1965年:文熙景,韓國女演員 1965年:維多利亞·阿隆索,阿根廷製片人 1966年:莊棣華,香港魚類學家、博物學家 1966年:淺美裕子,日本女性漫畫家 1967年:理查德·詹姆斯·愛德華兹,威爾斯音樂創作人,樂隊狂街傳教士成員(1995年失蹤) 1967年:中村豐,日本男性動畫師、演出家 |
出生 1月6日——范壽康,中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1983年逝世) 1月21日——賓臣,有利銀行香港經理、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主席(1972年逝世) 2月16日——欧仁妮·布朗夏尔,法國人、前世界最年長者(2010年逝世) 3月7日——華里士,英國軍官(1982年逝世) 3月26日——傅斯年,中國歷史學家、學術領導人 ( 1950年逝世 ) 5月30日——霍華·霍克斯,美國電影導演(1977年12月26日逝世) 6月6日——亨利·艾林罕,英國一戰老兵和世界最年長男性(2009年逝世) 7月9日——瑪利亞·高梅斯·瓦琳廷,巴西超級人瑞(2011年逝世) 7月9日——李濟,人類學家(1979年逝世) 7月25日——约瑟芬·铁伊,英国著名推理小说家(1952年逝世) 8月1日——弗雷德里克·布拉开,美国物理学家(1972年逝世) | 严复在天津译著了《天演论》。 美国开始有排球比赛。第一部规则发表在1896年7月的美国《体育》杂志上。 首届“卡耐基国际展”由当时最著名的工业家─安德鲁·卡耐基于创办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 出生 1月6日——范壽康,中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1983年逝世) 1月21日——賓臣,有利銀行香港經理、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主席(1972年逝世) 2月16日——欧仁妮·布朗夏尔,法國人、前世界最年長者(2010年逝世) 3月7日——華里士,英國軍官(1982年逝世) 3月26日——傅斯年,中國歷史學家、學術領導人 ( 1950年逝世 ) 5月30日——霍華·霍克斯,美國電影導演(1977年12月26日逝世) 6月6日——亨利·艾林罕,英國一戰老兵和世界最年長男性(2009年逝世) 7月9日——瑪利亞·高梅斯·瓦琳廷,巴西超級人瑞(2011年逝世) 7月9日——李濟,人類學家(1979年逝世) |
脂质 一個典型的食用脂质分子由數個脂肪酸(包含長碳氫鏈)組成,與甘油結合。代表性的為三酸甘油脂(三個脂肪酸附到甘油上),脂肪酸可依所包含不同細微構造而被分成飽和與不飽和。飽和脂肪酸碳鏈上所有的碳都和氫原子結合,而不飽和脂肪酸有一些碳原子之間的連接是雙鍵。所以他們分子中,相對於同樣長度的飽和脂肪酸含較少氫原子。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再進一步被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有一個雙鍵)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個雙鏈)。 礦物質 礦物質,又稱為無機鹽及膳食礦物質,除了碳、氫、氮和氧之外,也是生物必需的化學元素之一,也是構成人體組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謝等生命活動的主要元素,約佔人體體重的4.4%。它們可以是巨量礦物質(需求相對比較大)或微量礦物質(需求較小)。他們可以自然地存在於食物中,或是以元素或礦物形式地被添加入食物,例如碳酸鈣或氯化鈉;有部分添加物為自然來源,例如牡蠣殼。有時礦物質會被加入食物以外的飲食裡,因為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和在食土病裡,稱為「異食癖」或「食土症」。 適當地吸取一定程度的每種食用礦物質是有必要持續去維持身體的健康。而過量吸取食用礦物質可能會導致直接或間接的病症,歸咎於身體裡礦物質程度之間的競爭特性。例如,大量的鋅並不有害於它自己,但卻會導致銅的不足(除非補償,按照老年眼疾研究計劃裡指出)。有媒體報導稱,物體接觸礦物質含量過高的井水後,會在物體表面形成薄膜,經長時間暴曬,薄膜會變成堅硬的外殼,即「石化」。 不同地理學地區的土壤含有不同數量的礦物質。 維生素 維生素是生物體所需要的微量營養成分,而一般又無法由生物體自己生產,需要通過飲食等手段獲得。 維生素不能像醣類、蛋白質及脂肪那樣可以產生能量,組成細胞,但是它們對生物體的新陳代謝起調節作用。缺乏維生素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適量攝取維生素可以保持身體強壯健康;過量攝取維生素卻會導致中毒。 維生素分為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貯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出,且容易在烹調中遇熱破壞;「脂溶性維生素」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可隨脂肪為人體吸收並在體內儲積,排泄率不高。每一種維生素通常會產生多種反應,因此大多數維生素都有多種功能。 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其中包括4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和9種水溶性維生素(8種維生素B,維生素C)。 水 水有利於部分生物化學反應的進行,如動物的消化作用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及溶解物質的作用,如血液中的血漿絕大部分都是水,有助於體內傳輸營養及氧。由於水可以透過蒸發而降低溫度,因此水對於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如動物的汗液及植物的蒸騰作用。 常見營養指標 當前常見的營養指標包括美國國家醫藥局()制訂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這套指標包括以下數項: 每日营养建议摄入量(); 平均需要量(); 适宜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參考資料 | 礦物質,又稱為無機鹽及膳食礦物質,除了碳、氫、氮和氧之外,也是生物必需的化學元素之一,也是構成人體組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謝等生命活動的主要元素,約佔人體體重的4.4%。它們可以是巨量礦物質(需求相對比較大)或微量礦物質(需求較小)。他們可以自然地存在於食物中,或是以元素或礦物形式地被添加入食物,例如碳酸鈣或氯化鈉;有部分添加物為自然來源,例如牡蠣殼。有時礦物質會被加入食物以外的飲食裡,因為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和在食土病裡,稱為「異食癖」或「食土症」。 適當地吸取一定程度的每種食用礦物質是有必要持續去維持身體的健康。而過量吸取食用礦物質可能會導致直接或間接的病症,歸咎於身體裡礦物質程度之間的競爭特性。例如,大量的鋅並不有害於它自己,但卻會導致銅的不足(除非補償,按照老年眼疾研究計劃裡指出)。有媒體報導稱,物體接觸礦物質含量過高的井水後,會在物體表面形成薄膜,經長時間暴曬,薄膜會變成堅硬的外殼,即「石化」。 不同地理學地區的土壤含有不同數量的礦物質。 維生素 維生素是生物體所需要的微量營養成分,而一般又無法由生物體自己生產,需要通過飲食等手段獲得。 維生素不能像醣類、蛋白質及脂肪那樣可以產生能量,組成細胞,但是它們對生物體的新陳代謝起調節作用。缺乏維生素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適量攝取維生素可以保持身體強壯健康;過量攝取維生素卻會導致中毒。 維生素分為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貯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出,且容易在烹調中遇熱破壞;「脂溶性維生素」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可隨脂肪為人體吸收並在體內儲積,排泄率不高。每一種維生素通常會產生多種反應,因此大多數維生素都有多種功能。 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其中包括4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和9種水溶性維生素(8種維生素B,維生素C)。 水 水有利於部分生物化學反應的進行,如動物的消化作用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及溶解物質的作用,如血液中的血漿絕大部分都是水,有助於體內傳輸營養及氧。由於水可以透過蒸發而降低溫度,因此水對於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如動物的汗液及植物的蒸騰作用。 常見營養指標 當前常見的營養指標包括美國國家醫藥局()制訂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這套指標包括以下數項: 每日营养建议摄入量(); 平均需要量(); 适宜摄入量(); |
反對黨 英國的工黨原則上反對德國,但主張和平主義。當時工黨的領導人克萊曼·艾德禮最初認為和平不能靠國防,而是靠世界的法治與經濟力量,主張在國際聯盟的指導下廢除國家軍備,甚至是裁軍和建立世界維和部隊。在德國開始增加軍力時,英國官方反應竟是向法國政府施壓,要求法國讓步以安撫德國。然而,由於德國的威脅越來越大,國際聯盟的效率低下,這項政策最終不得人心。克萊曼·艾德禮到1930年代末期,轉而支持邱吉爾的觀點,強烈反對張伯倫的綏靖政策。 輿論 英國的輿論在1930年代初一直強烈反對戰爭和重新武裝,儘管這種情況在十年中開始有所改變。在1933年牛津大學的一次辯論中,一群大學生通過了一項動議,說他們不會參戰,這使德國的一些人說英國永遠不會參戰。鮑德溫告訴下議院,由於該國強烈的和平主義情緒,他在1933年無法實行重整政策。1935年,有一千一百萬人對國際聯盟的和平投票作出反應,承諾通過國際協定支持削減軍備。另一方面,同一項調查還發現,有58.7%的英國選民贊成針對侵略者的集體軍事制裁。隨著1936年西班牙內戰的爆發,即使是和平運動的左翼也開始迅速轉向,許多和平選民開始贊同抵抗希特勒。1937年,大多數年輕的和平主義者已經改變了看法,認為對於德國的正當回應可能是戰爭。 1937年倫敦時報()表示:每天晚上我都竭盡所能,避免寫出任何可能傷害英國與德國脆弱關係的報導。 1938年9月30日,張伯倫回到英國後,向人群發表了他著名的「我們時代的和平」演說。該協議得到了大多數媒體的支持,只有雷諾新聞和一家傾向於工黨的報紙表示反對。工黨在議會中反對該協定。一些保守黨人投了棄權票。但是,唯一提倡戰爭的國會議員是保守黨达夫·库珀,他為表示抗議該協議而辭職。 媒體的作用 綏靖主義的正面觀點部分是由媒體塑造的。倫敦時報的德國通訊員諾曼·埃布特(Norman Ebbutt)指控,他關於納粹軍國主義的持續報導遭到編輯的壓制。理查德·科克特(Richard Cockett),威廉·希爾(William Shirer)和弗蘭克·麥克唐納(Frank McDonough)等歷史學家都證實了這一主張。 1938年10月的蓋洛普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86%的公眾認為希特勒對自己未來的領土野心撒謊,但是被立場偏袒張伯倫的出版商在最後一刻從《新聞紀事》中刪掉了。 張伯倫對BBC的直接操縱是持續和令人震驚的。例如,哈利法克斯勳爵告訴廣播製作人不要冒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他們通過審查工黨的反德國和意大利評論來遵守。張伯倫展示了當時的民主政體在試圖操控新聞界時的影響。對於張伯倫而言,這樣做的危險在於,他寧願忘記自己發揮了如此的影響力,而越來越多地將當時的新聞界誤認為是真正的公眾輿論。 張伯倫從慕尼黑回來的那天,記者希拉·格蘭特·達夫(Shiela Grant Duff)的《企鵝特別版》,由捷克人與歐洲人出版並分發給每位議員。她的書是對捷克民族的熱情捍衛,對英國政策進行了詳盡的批評。它具有影響力並被廣泛閱讀。 二戰開端 德國入侵波蘭,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一致認為綏靖主義是負有責任的。工黨國會議員休·道爾頓等人與保守黨人和對希特勒持反對態度的貴族王室確定了新政策。三名英國記者邁克爾·富特,弗蘭克·歐文和彼得·霍華德出書並以「加圖」的名義寫作,呼籲將15位公眾人物免職,其中包括張伯倫和鮑德溫。據說,綏靖政策促成了保守黨在1945年大選中的失敗。歷史學家戴維·戴克斯(David Dilks)認為,綏靖主義的目的是以他人的代價購買暫時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在事後以各種方式解釋了張伯倫的政策。可以說,張伯倫真誠地相信,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野心是有限的,解決他們的不滿將保護世界免受戰爭的侵害;為了安全,應該加強軍事和空中力量。許多人認為這種信念是謬誤的,因為獨裁者的要求不受限制,綏靖使他們有時間獲得更大的力量。 A·J·P·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中的論點(有時被稱為修正觀點)在當時遭到許多歷史學家的拒絕,在英國和美國對他的著作的評論普遍風評不佳。然而,他的一些見解受到關注。他被認為試圖證明綏靖是一項受歡迎的政策,並且英國外交在1933年以後具有連續性,打破了普遍觀點:一個小型的墮落集團,面對公眾的強烈反對,在1930年代的某個時候神秘地劫持了英國政府。他試圖將1930年代的領導人描繪成嘗試解決問題者。 在1990年代初期,由於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綏靖可能是1930年代英國政府的唯一選擇,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綏靖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家 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借用綏靖主義,解釋了他決定參加1950年的韓戰。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邁克爾·約翰斯(Michael Johns)在1987年寫道:“羅納德·雷根抵達華盛頓後七年,美國政府及其盟國仍然以綏靖文化為主導。 | 大多數保守黨議員表示支持綏靖政策,儘管丘吉爾說他們意見分歧。1936年,丘吉爾與保守黨政治家代表團表達了對德國重新武裝的速度的警惕。在保守黨中,丘吉爾與眾不同的是,他認為德國威脅自由和民主,認為英國的重新武裝應該更加迅速地進行。 丘吉爾在慕尼黑的前一周警告說:在英國和法國的壓力下,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等於完全是把西方民主國家投降到德國的武力威脅之下。他和其他一些拒絕對慕尼黑事件投票的保守黨人遭到當地選區政黨的不歡迎。 軍事意見 英國皇家海軍被部分人認爲傾向綏靖主義。1937年的阿比西尼亞危機中,英國皇家海軍表示有信心在公開戰爭中輕鬆擊敗意大利皇家海軍。但是,皇家海軍贊成綏靖政策,因為它不想將其大部分海軍力量用於地中海,從而削弱其對德國和日本的立場。1938年,皇家海軍允許了對慕尼黑的綏靖行動,因為它計算得出當時英國不干預仍將保持英國在防禦能力上的政治和軍事資源。 1930年代的英國媒體強調了直接對抗的危險,他們的普遍共識是對一支納粹部隊防禦是不可能的。皇家空軍在1938年10月向戰鬥機部門發出警告,稱德國轟炸機可能造成的情況……在接下來的十二個月中肯定不會令人滿意。 在法國,空軍情報部門仔細檢查了德國空軍的實力。德國每月生產1000架戰機,當時的法國空軍認為德國具有決定性的空中優勢,因此對1938年保衛捷克斯洛伐克的能力感到悲觀。法國航空部長樂觀地告訴政府,空軍有能力制止一支德國空軍。但是,空軍參謀長約·維耶明將軍作出警告,他一貫反對與德國交戰。 反對黨 英國的工黨原則上反對德國,但主張和平主義。當時工黨的領導人克萊曼·艾德禮最初認為和平不能靠國防,而是靠世界的法治與經濟力量,主張在國際聯盟的指導下廢除國家軍備,甚至是裁軍和建立世界維和部隊。在德國開始增加軍力時,英國官方反應竟是向法國政府施壓,要求法國讓步以安撫德國。然而,由於德國的威脅越來越大,國際聯盟的效率低下,這項政策最終不得人心。克萊曼·艾德禮到1930年代末期,轉而支持邱吉爾的觀點,強烈反對張伯倫的綏靖政策。 輿論 英國的輿論在1930年代初一直強烈反對戰爭和重新武裝,儘管這種情況在十年中開始有所改變。在1933年牛津大學的一次辯論中,一群大學生通過了一項動議,說他們不會參戰,這使德國的一些人說英國永遠不會參戰。鮑德溫告訴下議院,由於該國強烈的和平主義情緒,他在1933年無法實行重整政策。1935年,有一千一百萬人對國際聯盟的和平投票作出反應,承諾通過國際協定支持削減軍備。另一方面,同一項調查還發現,有58.7%的英國選民贊成針對侵略者的集體軍事制裁。隨著1936年西班牙內戰的爆發,即使是和平運動的左翼也開始迅速轉向,許多和平選民開始贊同抵抗希特勒。1937年,大多數年輕的和平主義者已經改變了看法,認為對於德國的正當回應可能是戰爭。 1937年倫敦時報()表示:每天晚上我都竭盡所能,避免寫出任何可能傷害英國與德國脆弱關係的報導。 1938年9月30日,張伯倫回到英國後,向人群發表了他著名的「我們時代的和平」演說。該協議得到了大多數媒體的支持,只有雷諾新聞和一家傾向於工黨的報紙表示反對。工黨在議會中反對該協定。一些保守黨人投了棄權票。但是,唯一提倡戰爭的國會議員是保守黨达夫·库珀,他為表示抗議該協議而辭職。 媒體的作用 綏靖主義的正面觀點部分是由媒體塑造的。倫敦時報的德國通訊員諾曼·埃布特(Norman Ebbutt)指控,他關於納粹軍國主義的持續報導遭到編輯的壓制。理查德·科克特(Richard Cockett),威廉·希爾(William Shirer)和弗蘭克·麥克唐納(Frank McDonough)等歷史學家都證實了這一主張。 1938年10月的蓋洛普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86%的公眾認為希特勒對自己未來的領土野心撒謊,但是被立場偏袒張伯倫的出版商在最後一刻從《新聞紀事》中刪掉了。 張伯倫對BBC的直接操縱是持續和令人震驚的。例如,哈利法克斯勳爵告訴廣播製作人不要冒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他們通過審查工黨的反德國和意大利評論來遵守。張伯倫展示了當時的民主政體在試圖操控新聞界時的影響。對於張伯倫而言,這樣做的危險在於,他寧願忘記自己發揮了如此的影響力,而越來越多地將當時的新聞界誤認為是真正的公眾輿論。 張伯倫從慕尼黑回來的那天,記者希拉·格蘭特·達夫(Shiela Grant Duff)的《企鵝特別版》,由捷克人與歐洲人出版並分發給每位議員。她的書是對捷克民族的熱情捍衛,對英國政策進行了詳盡的批評。它具有影響力並被廣泛閱讀。 二戰開端 德國入侵波蘭,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一致認為綏靖主義是負有責任的。工黨國會議員休·道爾頓等人與保守黨人和對希特勒持反對態度的貴族王室確定了新政策。三名英國記者邁克爾·富特,弗蘭克·歐文和彼得·霍華德出書並以「加圖」的名義寫作,呼籲將15位公眾人物免職,其中包括張伯倫和鮑德溫。據說,綏靖政策促成了保守黨在1945年大選中的失敗。歷史學家戴維·戴克斯(David Dilks)認為,綏靖主義的目的是以他人的代價購買暫時的和平。 |
布尔什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孟什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少数派”。实际上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大部分时间里,以列宁为首的派别都处于少数的地位,反对派马尔托夫的条文则以28票赞成、22票反对和1票弃权最终获胜通过。而在大会闭幕不久后的第27次会议中,由于“崩得”与经济派代表的退出,列宁派以24:20居微弱多数,故从此被称为“多数派”(布尔什维克)。 两派分裂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列宁提出效仿民意党,建立一套围绕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党员对核心高度服从的集权化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并认为党员应严密组织化,人数应受到限制,“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可以作为党员”。认为普通的支持者必须排除于党外。而列宁的老友兼同学马尔托夫反对列宁的观点,坚持以第二国际为建党模式,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并认为党员并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组织化,只需“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也同样受到罗莎·卢森堡和托洛斯基等人的质疑。普列汉诺夫严厉地批评列宁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雅各宾俱乐部分子”,是“新的罗伯斯庇尔”。起初两派的争执尚未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但在《火星报》编委会选举中,列宁要求裁减编委的人数以削减马尔托夫支持者比例,引起后者的不满和退出编辑社,最终使两派逐渐走向分裂。 历史 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实行民主集中制,导致党分裂出了两个派别——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两派的人员组成处于不稳定状态,经常有重要的成员转换派别。原本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在1904年后转而支持孟什维克的观点。而早先拥护孟什维克的托洛斯基,则在1904年9月共同反对自由派时,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派达成和解并结盟。托洛斯基个人在这阶段以“中立的社会民主党人”自称。 1905年4月,布尔什维克在伦敦召开了只有布尔什维克派参加的会议,布党称之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而孟什维克也独立召开了自己的会议,名义上从属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两派走向实质分裂;直到1912年,布尔什维克在布拉格党会议上把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两个派别才正式断绝关系,成为互相独立的政党。 1905年俄国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在当时由托洛茨基刚接手的圣彼得堡苏维埃中占少数,在莫斯科苏维埃中占多数。 1917年科尔尼洛夫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开始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占多数。同年6月至7月,托洛茨基加入布尔什维克后,率领区联派并入布尔什维克,壮大了布尔什维克的力量,这一举动促成了十月革命的爆发。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共同领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成立了苏维埃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开始在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占多数。 1918年,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4年,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去世。同年,左翼反对派(托洛茨基主义派)开始活动,对抗“三驾马车”为首的斯大林主义势力。1927年,左翼反对派(托洛茨基主义派)的斗争在斯大林主义势力的围堵下失败。 1928年,联共(布)十五大结束后,托洛茨基被斯大林流放至哈萨克,1929年将其驱逐出境。 1936年,大清洗开始,许多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前沙俄军官被清洗,并造成近100余万人非正常死亡。1938年,托派主导的第四国际成立。 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后,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辞职,苏共在1991年11月6日被叶利钦宣布为非法组织而解散,由各加盟共和国境内的共产党继承政治遗产。 参考文献 参见 孟什维克 区联派 | 十月革命 苏联共产党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俄罗斯历史 苏联共产党 苏联历史 0 俄语词汇 苏联共产党派系 俄罗斯革命时期政党 |
Arabia.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2. ISBN 978-0-7391-0304-3 Palmowski, Jan. "Cold War" A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World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Pulitzer Prize Tucker, Spencer, ed. Encyclopedia of the Cold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5 vol. 2008), world coverage Walker, Martin. The Cold War: A History (1995), British perspective Weeks, Albert L. Russia's Life-Saver: Lend-Lease Aid to the U.S.S.R. in World War II.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04. ISBN 978-0-7391-0736-2. Zubok, Vladislav M. A Failed Empire: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2008) 歷史學和回憶錄 Hopkins, Michael F. "Continuing Debate and New Approaches in Cold War History," Historical Journal, Dec 2007, Vol. 50 Issue 4, pp. 913–934, Isaac, Joel, and Duncan Bell, eds. Uncertain Empire: American History and the Idea of the Cold War (2012)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Johnston, Gordon. "Revisiting the cultural Cold War," Social History, Aug 2010, Vol. 35 Issue 3, pp 290–307 Nuti, Leopoldo, et al., eds. Europe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 Reappraisal (2012)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Wiener, Jon. How We Forgot the Cold War: A Historical Journey across America (2012) excerpt | 冷戰的開始(1947-1953) 共產黨情報局与蘇聯-铁托分裂 在1947年9月蘇聯創建了共產黨情報局,用以確保國際間共產主義運動的正統性,以及藉此來保持蘇聯對其東歐衛星國和各地共產政黨的嚴密政治控制,然而共產黨情報局在隔年便踢到鐵板,南斯拉夫的約瑟普·布羅茲·狄托決定與蘇聯分裂,也因此被逐出共產國際,並且一直保持不結盟的態勢。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继任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采取和解政策,苏南两国关系才正常化。 圍堵政策與杜魯門主義 在1947年,美國總統哈瑞·杜魯門的顧問勸他採取行動以遏制蘇聯的擴張,指出史達林的許多趁著戰後混亂和權力重組而進行的權力擴張,已經導致另一場戰爭爆發的可能。在1947年2月,英國政府宣布他們無法繼續在希臘內戰中支持君主政權抵擋共產黨的游擊隊。 美國對於蘇聯的擴張採取了圍堵政策,其目標為停止共產主義的繼續擴張。杜魯門在一則演講中主張分配4億美元資金以介入希臘的內戰,並且提出了杜魯門主義,將這場內戰定義為自由人民與極權主義政權之間的對抗。儘管希臘共產游擊隊是由與蘇聯分裂的南斯拉夫的狄托提供主要支援,美國仍指控蘇聯暗中企圖顛覆希臘的君主政權以圖擴展蘇聯的影響。 杜魯門主義的出現也代表了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間持續了數十年的對於圍堵政策的支持共識形成,儘管這種共識在越戰後會開始弱化。西歐各地的溫和派和保守派政黨乃至於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都對西方國家的結盟給予支持,而由KGB資助扶植的美國和歐洲共產黨組織則一貫遵從莫斯科的指令和宣傳路線,並且暗中協助蘇聯的間諜情報活動,雖然仍有少數異議份子存在。除此之外,在西方國家反對圍堵政策的還包括反越戰運動、核裁軍運動、以及其他主張美國單邊裁武的「和平主義」組織和行動份子,儘管這些團體大多都由蘇聯所暗中資助和控制。 馬歇爾計划与捷克斯洛伐克政變 在1947年初,英國、法國和美國與蘇聯進行有關德國未來的會談以失敗告終,此會談本來希望建立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由蘇聯移除主要工業產能和基礎設施的德國。在1947年6月,依據杜魯門主義,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畫,承諾向所有歐洲國家提供經濟上的協助,包括蘇聯在內。 馬歇爾計畫的目標是為了要重建歐洲的民主和經濟體制,以控制在歐洲開始出現的共產坐大和權力失衡,避免從戰爭重建中的各國被共產政黨奪取政權,馬歇爾計畫同時主張歐洲的繁榮必須依靠德國經濟的復甦。一個月之後杜魯門簽下了1947年的國家安全法,宣布建立統一的國防部、中情局(CIA)、国家安全委员会(NSC),這幾個機構會成為未來美國用以進行冷戰政策執行的主要政府體系。 史達林認為若是容許東方集團與西歐進行經濟上的整合,會導致他們脫離蘇聯控制,同時認為美國是試著要透過金錢收買歐洲,也因此他拒絕讓蘇聯接受馬歇爾計畫的支援,並且阻止旗下的鐵幕各國接受美國的資助。同時蘇聯則提出莫洛托夫計劃作為與馬歇爾計劃抗衡的方案,在1949年1月由共產黨情報局體制化。史達林同時恐懼一個重建的德國,他認為戰後的德國不該擁有任何重新武裝的能力,如此一來才不會對蘇聯造成未來的威脅。 在1948年初,原先是東方集團國家裡唯一還保持著民主體制的捷克斯洛伐克內部不遵從蘇聯領導的「反動勢力」開始增長,蘇聯於是發動了二月政變,推翻了受民意支持的貝奈斯政府,改以忠於莫斯科的共產黨政權哥特瓦爾德政府替代。這場政變突出的殘暴性震驚了西方各國,最後使得美國國會裡原本對馬歇爾計畫還抱持反對態度的少數人也改變立場。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畫的雙管齊下替西歐、希臘、土耳其等國帶來數十億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在美國的支援下,希臘的政府最後戰勝了共產黨的游擊隊。義大利的天主教民主黨則在1948年選舉中擊敗了有相當聲勢的共產黨和社會黨聯盟。在此同時,鐵幕的迅速鞏固和控制加壓也引發了大量雙方互相進行的情報和間諜活動、外交上的斷絕、以及越來越多東方集團逃往西方的叛逃者。 銮披汶·颂堪再度上台后的泰国 銮披汶·颂堪在1948年4月8日带领政变集团发动政变,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铁幕的拉开,还有一系列反殖民斗争的胜利,使得美国和英国乐意在四月份认可披汶政府。披汶和他第一次上台时所做的一样,他发动了一次新的排华运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华人的经济主导地位以及促进泰人商业发展。对于南方的伊斯兰叛乱,披汶上台后逮捕和囚禁了四个省的马来领袖,宣布伊斯兰教和马来组织非法。在这个时代,泰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局势很稳定,而且泰铢也很稳定,围绕在20泰铢兑换1美元上。 美国在亚洲把泰国看作一个对抗共产主义的独立国家和一个地区强国,其使命是遏制该地区的共产主义。泰国是第一个派遣军队参与联合国朝鲜战争作战的亚洲国家,1954年泰国成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地区基石。与当时的邻国相比,泰国是强大和稳定的,尤其在披汶执政之后。随着一个接一个共产主义的挑战,美国增加了对泰国的依靠和援助。1951-1957年间,泰国是1.49亿美元经济援助和2.22亿美元军事援助的受益者。经济援助还包括扩展曼谷港口的工作以及改进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 柏林封鎖和空運 美國與英國在1947年1月1日將他們各自控制的西德區域合併為一區塊,接著法國也在1949年4月加入。為了重建德國的經濟體,西歐各國和美國的代表在1948年初協商宣布將建立一個統一的西德聯邦政府。除此之外,隨著馬歇爾計劃的推行,他們決定將讓德國重新工業化並且重建經濟,包括了以德國馬克取代已被蘇聯所貶值的國家馬克。 不久之後,史達林便展開了柏林封鎖(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成為冷戰中第一個主要的危機。在封鎖期間,蘇聯以其控制的東德地區圍堵西柏林,阻止食物、物資、和其他補給品進入城市。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紐澳等國於是展開了龐大的「柏林空運」,透過貨機空運來提供西柏林居民食物和其他物資。 蘇聯對西方國家的政策展開了一系列的輿論攻勢,來自東柏林的共產黨人再一次的企圖於當年的柏林地方選舉中操弄結果(如同他們在1946年選舉中的舉動一樣),然而西柏林民眾則以86.3%的投票率大幅支持了非共產黨的政黨,300,000的柏林市民上街遊行,要求國際間的空運繼續進行,同時盟國空軍對柏林的物資提供則越來越多,甚至開始空運給小孩子的糖果。到了1949年5月史達林終於停止了封鎖。史達林後來在1952年提出一個要統一東西德的計畫,前提是西方盟國要從德國先行撤軍,然而西方國家斷然拒絕了此一提案,許多人並且質疑史達林的真實動機。 北約与自由歐洲電台 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及其他八個西歐國家在1949年4月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創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同年的八月蘇聯在哈薩克SSR的塞米伊引爆了第一枚蘇聯的原子彈。隨著蘇聯再次於1948年拒絕參加德國重建的計畫,美國、英國、和法國在1949年4月決定從他們控制的德國區塊中正式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則在當年10月宣布從其控制的德國區域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同一時期,蘇聯旗下的東方集團各國則透過由政府控制的媒體對其人民進行資訊的控制和宣傳,廣播、電視由政府所有,報紙則多為地方的共產黨所掌控。在這樣的宣傳體制下,蘇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攻擊資本主義,宣稱對勞工的剝削和對外的好戰是其本質。 而同時美國則在1949年創立自由歐洲電台,與BBC和美國之音一起,構成了西方國家對東歐和蘇聯人民的宣傳管道,以推動共產主義的和平解體為其目標。自由歐洲電台藉由對鐵幕內人民的廣播,提供除了共產官方宣傳以外的資訊途徑。自由歐洲電台代表了美國在冷戰早期的戰略,在當時喬治·凱南等人還認為冷戰最終會是透過政治途徑而非軍事手段來決定勝負。 美國的決策者,包括了凱南和約翰·福斯特·杜勒斯都承認冷戰在本質上是一場不同思想的戰爭。美國的情報單位CIA則透過一系列的情報和間諜活動,企圖在歐洲和發展中國家阻擋共產主義的支持和崛起。同時CIA也在國內發起了募款活動,藉由替自由歐洲電台募款來集結美國民眾對反共政策的支持。 在1950年代初,美國開始讓西德重新軍事化,並且在1955年讓西德加入了北約。在1953年5月拉夫連季·貝利亞曾經試著提議讓東西德統一成為中立國,試圖以此阻止西德加入北約,但並沒有成功。 第二次国共内战与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成立 在1940年代末的國共內戰中,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领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了由中國國民黨總裁蒋中正领导的中華民國國軍,蘇聯迅速承認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與之結盟,蒋中正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地區。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結果,加上美國在1949年失去了對原子彈的獨壟地位,迫使杜魯門重新思考其策略,並且加速圍堵政策的佈署。在1950年的一份祕密文件中,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建議增強對西方盟國的支援,並且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亦導致亞洲多國陷入軍事分裂局面。 美國也因此開始擴展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圍堵政策,以防止由蘇聯支援的革命勢力再次令當地政府變為共產政權。在1950年代初期,美國正式與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和菲律賓(尤其是1951年的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和1954年的東南亞條約組織)簽訂安全保障協定,並且在那些國家建立起長期的美軍基地。 朝鲜战争 韓戰的爆發成為了影響早期圍堵政策的重要事件,1950年6月,金日成的朝鮮人民軍入侵韓國,在入侵前史達林還親自替他「計畫、準備、展開」了整場侵略,提供朝鮮詳細的作戰計畫。然而,出乎史達林意料的是,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防衛韓國,由於當時蘇聯正在「抵制」聯合國承認中華民國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常任理事國的位置,因而無权投票否決聯合國出兵。組成聯合國軍的部隊除了韓國國軍、美軍、(含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外,尚有土耳其、法國、菲律賓、荷蘭、比利時、泰國等國家的部隊。 韓戰對冷戰的發展和參與各國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促成了北約的軍事指揮結構產生。許多國家的人民對參戰的看法不一,例如在英國,反對和支持參戰的民眾呈現兩極化。許多人恐懼這場戰爭會演變為與共產中國的大規模戰爭,甚至爆發核戰。這場戰爭對英美關係造成了相當的壓力,英國政府試圖提早結束這場戰爭,希望讓聯合國託管統一的韓半島,並且迅速撤離所有外國軍隊。 1953年停戰後,由金日成統治的朝鮮成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社会主义國家,並且到處豎立起對其自身的個人崇拜。而在韓國,美國支持的李承晚強人政府則僅依賴威權統治和貪汙維持其政權。李承晚於1960年被學生運動推翻後,韓國又再進入朴正熙、全斗煥等武將的軍事統治,多黨民主體制要到1987年冷戰接近尾聲時才重新出現。 危機和衝突升級(1953-1962) 赫魯曉夫、艾森豪威尔与去斯大林化 在1953年,政治領導人的改變也轉換了冷戰的動向,德懷特·艾森豪威尔於當年1月20日就職為美國總統。在那之前,於杜魯門任內最後18個月之間,美國的國防預算整整增加了四倍。艾森豪威尔上台後稍微減緩了三分之一的國防預算,希望以更有效的方式來準備冷戰。 在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死後,其忠實追隨者貝利亞遭處決,尼基塔·赫魯晓夫成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排除了格奧爾基·馬林科夫和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政敵。在1956年2月25日,赫魯晓夫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公然譴責史達林的罪行,震驚了整個东方集团。他並且展開了一系列的去斯大林化政策,主張要改革去除斯大林政策的唯一方式是公開承認之前蘇共所犯下的錯誤。 儘管如此,赫魯晓夫並沒有放棄對於共產主義理念形式上的支持。他在1956年11月18日與一群西方大使會面時,著名的說出了:「不管你喜不喜歡,歷史是在我們這一邊的。我們總有一天會把你們給埋葬。」震驚在場的人。不過赫魯晓夫後來稱他指的並不是透過核戰贏得冷戰,而是主張歷史潮流必然會讓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在1961年赫魯晓夫宣稱雖然當時蘇聯在經濟上落在西方之後,但在十年之內蘇聯便會解決國內的住房短缺,同時生活物品也會變得豐裕,並且稱在二十年內蘇聯便會完成「一個共產主義的主要建設」。 艾森豪威尔的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則替圍堵政策提出了“”,主張更大程度的倚賴核武器來對抗美國的敵人。杜勒斯同時闡述了「大規模報復」的原則,警告將會以全面的報復來應對任何蘇聯的入侵。在冷戰的這個階段,美國仍然持有核武器上的數量和技術優勢,這也使得艾森豪威尔可以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不顧蘇聯的反對介入。 華沙条约与匈牙利十月事件 史達林的去世和赫魯晓夫的上台在1950年代初期稍微緩和了冷戰的緊張局勢,然而歐洲仍然處在緊繃的軍事對峙中。蘇聯在1949年便在東方集團建立了一個安全互助的防衛約定,接著在1955年將旗下各國正式透過華沙條約組織結成軍事同盟。 赫魯晓夫在1956年移除了匈牙利的斯大林主義的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總書記拉科西·馬加什,不久之後便爆發了匈牙利十月事件。在匈牙利人民的推動下,新的政府解散了祕密警察、宣布將從華沙公約中脫離、並且承諾將舉辦自由的選舉。對此,蘇聯紅軍迅速的入侵,數千名匈牙利人被逮捕、監禁、或流放到蘇聯境內,同時大約200,000名匈牙利人在混亂中逃離匈牙利。改革派的匈牙利部長會議主席納吉·伊姆雷和其他人則在秘密審判後遭處決。 從1957年到1961年間,赫魯晓夫多次的威脅西方將進行核武的毀滅戰爭,他宣稱蘇聯的飛彈技術已經遠超過美國,還可以毀滅任何美國或歐洲的都市。不過,赫魯晓夫仍然拒絕相信史達林所稱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理論,並且主張它的目的是為了要與西方「和平共存」。這個立場也改變了史達林時代的蘇聯態勢,拋棄了原先認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間的階級鬥爭必將導致國際戰爭的衝突理論,改而認為和平的時期將可以促成資本主義的垮台,並且在同時間讓蘇聯有時間準備自身的軍事實力。這種想法要直到後來戈巴契夫時代將和平視為是目的而非手段時才會改變。 蘇聯對於匈牙利十月事件的武力鎮壓使得世界各地的共產主義政黨產生了內部衝突,尤其在西歐國家,許多西歐的共產主義政黨都因為見證了蘇聯對匈牙利的武力鎮壓而產生大量的退黨潮。西方世界的共產主義政黨在接下來幾十年都因而一蹶不起,無法脫離匈牙利十月事件的陰影如同南斯拉夫政治家密洛凡·德熱拉斯在革命被鎮壓後不久所說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對共產主義帶來的創傷是永遠都不會復原的」。 柏林最後通牒与歐洲整合 在1958年11月,赫魯晓夫發給了西方一則「最後通牒」,要求美英法三國在六個月內將他們各自掌管的柏林區塊結合為一個獨立的、非軍事化的「自由城」,否則他將會把控制進出柏林的權力轉移到東德的手上。赫魯晓夫稍早曾經跟毛澤東這樣說:「柏林市就猶如西方的睾丸一般,每次我想讓他們尖叫,我就捏柏林一下。」然而北約在12月拒絕了赫魯晓夫的通牒,對此赫魯晓夫則做出了讓步,以換取透過日內瓦會談來決定柏林的問題。 在同一時期,1950年代的重要事件之一便是歐盟的整合開始。歐盟的出現是冷戰的附帶產品之一,杜魯門和艾森豪都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支持歐洲的整合,儘管後來的幾任總統的政府也開始對歐盟的推動抱持保留態度,擔心獨立的歐洲將會與蘇聯另外進行威嚇對立,如此一來會分裂西方國家的統一性。 第三世界的角力 一些國家例如瓜地馬拉、印度支那、和印尼等地的民族主義運動被認為是與共產主義有所連結。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和蘇聯在1950年和1960年初不斷地在第三世界去殖民化過程中的許多國家進行散播影響力的競爭,蘇聯並認為殖民勢力的退去象徵了他們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最終勝利即將到來。雙方都向他們各自支持的團體販售或提供武器,這些國家亦在聯合國的投票上鼎力支持美蘇雙方。 美國利用中央情報局來影響對他們不友善的第三世界政府,並且支持親美的國家。例如在1953年策畫了伊朗政變以推翻穆罕默德·摩薩台,摩薩台當時國有化了英國持有的英伊石油公司,同時邱吉爾還指稱他有邁向共產主義的傾向。取而代之的則是親西方的沙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成為了獨裁的君主政權,儘管巴勒維統治下的伊朗在冷戰中並不會扮演直接的角色。 中情局也主導了1954年的政變推翻瓜地馬拉的左派總統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並且在那之後豎立反共的軍政府。而選擇不結盟的印尼總統、民族主義領袖蘇卡諾則在1956年面臨印尼國內各方企圖脫離雅加達控制的反對勢力,其中一些反抗軍因為反共主義的言語而受到中情局的支援,但最後蘇卡諾仍在軍事上平息了這些叛亂。 在法越戰爭中,法國在越盟共產主義游擊隊的不斷攻勢,加上奠邊府戰役的挫敗下,決定放棄他們在越南的殖民統治。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中法國簽下停戰條約,使得越南被劃分為支持蘇聯的北越以及支持西方的南越,沿著一七線劃分。在1954年至1961年之間,艾森豪政府會持續地向南越提供經濟和軍事顧問上的支援,以抵抗共產北越的侵擾。 許多其他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則拒絕在東西方的衝突之間選邊站。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數十個第三世界國家選擇不介入冷戰。在萬隆會議達成的協議會成為後來1961年在貝爾格勒結成的不結盟運動的根據。而在同時,赫魯晓夫則宣布將與印度和其他中立國家進行更深層次的外交交流。在第三世界的獨立運動使得戰後的非洲、中東、亞洲、拉丁美洲等地變成較為多元的國際秩序。 中蘇交惡、太空競賽与洲際彈道导弹 1956年後蘇聯經歷了一連串的挫敗,尤其是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交惡最為嚴重,令到蘇聯原先精心設計的共產盟國保護網出現大漏洞,此次外交挫敗亦改變歷史。儘管毛澤東在史達林死後仍然替他辯護,並且批評赫魯晓夫走的是修正主義路線而放棄了革命的理念。另一方面,赫魯晓夫則認為毛澤東對於核子戰爭的後果並不了解,並且稱他是「坐在王位上的瘋子」。 赫魯晓夫多次試著挽救中蘇間的聯盟,但毛澤東認為與蘇聯繼續交往是沒有意義的,也因此拒絕與蘇聯復合。中蘇間的分裂還引發了兩個共產國家間的互相宣傳論戰。由於兩國的分裂,在那之後蘇聯會和共產中國在國際上互相爭奪作為領導共產主義運動的老大哥角色。雙方曾接近戰爭狀態,最終導致1970年代美國趁機提出善意後,中华人民共和国與美國建交成爲盟友的事件。 在核子武器上,美國和蘇聯各自擴增其戰略核子武器庫存,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可以長距離攻擊對方的武器。在1957年8月蘇聯成功試射了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ICBM),接著同年10月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史普尼克的發射成為了太空競賽的開端。這直接導致美國在同年十二月發射,以及後來成功登月的阿波羅計畫,太空人弗蘭克·博爾曼還形容阿波羅「只是冷戰的一場戰役。」 古巴革命 在古巴,菲德爾·卡斯楚藉由七二六運動在1959年1月成功奪取政權,推翻總統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及原古巴共和國,即使在革命之前,失盡民心的巴蒂斯塔政權便已經被艾森豪政府拒絕軍援。 新的古巴政權與美國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外交關係,然而,當菲德爾·卡斯楚在4月前往華盛頓特區拜訪時,艾森豪卻不願親自會見他,而是由副總統理查·尼克森代替。古巴在不久後的1960年3月開始與東歐社会主义國家商討購買軍火事宜。 在1961年1月,美國正式與古巴断交。在1961年4月新任總統約翰·甘迺迪透過中情局在聖克拉拉省的豬玀灣發起了一次入侵,計畫由美國支援流亡美國的古巴人組成部隊攻回古巴,然而入侵卻因為種種因素而失敗,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形象。卡斯楚於是公開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而蘇聯也承諾向古巴提供援助。美古两国直到2015年贝拉克·奥巴马执政期间才再次建交。 柏林危機 1961年的柏林危機是冷戰裡最後一次關於柏林地位和戰後德國處置爭議的主要事件。在1950年代初,東方集團各國開始仿效蘇聯,限制其人民自由遷徙和移民的權利。然而在那幾年間,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民透過東西柏林之間的一個「漏洞」移民到西德,以逃離共產主義統治。 往西德的移民導致東德產生了嚴重的人才外流,尤其是那些年輕而受過教育的人。到1961年為止已經有20%的東德人口移民到西德。在那年的6月,蘇聯向西方盟國發布最後通牒,要求他們從西柏林撤出軍隊。然而西方國家並沒有讓步,東德接著在8月13日開始在與西柏林的邊界設立鐵絲網障礙,最後會擴建成柏林圍牆,以此阻止東德人民逃到西柏林。 古巴导弹危機与赫魯晓夫的失勢 在豬灣事件之後,甘迺迪政府仍然繼續尋找推翻卡斯楚的辦法,並且由中情局以「古巴計畫」為代號進行了一連串的計畫構思和準備。在1962年2月,赫魯晓夫得知了美國的「古巴計畫」的存在,並且據情報認為美國將會在當年10月採取動作推翻卡斯楚,可能透過另一次軍事入侵、或是刺殺卡斯楚。赫魯晓夫因此決定在古巴建設蘇聯的核导彈基地。 甘迺迪在得知此消息後,評估他的各種應對方案,最後決定以海軍封鎖和對蘇聯發出最後通牒的方式來阻止古巴飛彈基地的建成。最後的結果,赫魯晓夫在衝突中做出讓步,將飛彈從古巴移除,而美國則承諾不會再入侵古巴。卡斯楚後來對此承認:「我當時已經準備好同意使用核子武器…我們都認為核子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們遲早都會被消滅的。」 一般認為1962年10月-11月的這場古巴飛彈危機,是世界上最接近核戰爭的時刻。這場危機也展現了相互保證毀滅的概念,在衝突中持有大量核子武器的雙方都不能先行使用這類武器,以避免造成衝突的升溫和大規模的毀滅。古巴飛彈危機使得雙方開始檢討核軍備競賽,並且試圖推動核裁軍來緩和兩方的關係,雙方稍早前已經在南極條約體系中首次對核武控制做出了一定共識。 在1964年,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晓夫的克里姆林宮數名高層同僚一同奪取了他的權力,但仍允許他和平的「退休」。赫魯晓夫被他的政敵指控他舉止粗魯和政策上的無能,同時也責怪他毀了蘇聯的農業發展,並且差點在古巴危機中導致核戰爭的爆發。除此之外,赫魯晓夫允許東德建立柏林圍牆的決定也讓蘇聯和東方集團在世界輿論上顏面盡失。后当时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成为新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緩和政策下的對抗(1962-1979) 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間,冷戰的各方都在不斷適應和調整以應付新的國際局勢和環境,因為國際關係已經有越來越多國家和動向不屬於美蘇兩大集團的對抗裡了。從戰後開始,西歐各國和日本迅速的從二戰的廢墟中重建起來,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之間呈現驚人的經濟成長率,到了1970年代他們的人均生產總額已經開始近逼美國,而同時東歐集團的計畫經濟則陷入停滯。 由於1973年石油危機的出現,加上第三世界的組織例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不結盟運動的影響力成長,許多之前並不強大的國家開始在國際舞台上擁有更多發揮影響力的空間,並且有能力抵擋來自美蘇兩邊的壓力。而在此同時,莫斯科則被迫將注意力轉到自己國內嚴重的經濟問題上。在這個時期,蘇聯的領導人如蘇共中央總書記列昂尼德·布里茲涅夫和部長會議主席阿列克謝·柯西金都接受了緩和政策的概念。 法國脫離北約軍事架構 北約的團結性在很早的時候便受到挑戰,尤其是從夏爾·戴高樂在1958年擔任法國總統開始。戴高樂反對美國在北約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同時也對英美兩國的「特殊關係」表示不信任。他在1958年9月17日一篇寫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和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的備忘錄中,宣稱希望英美兩國考慮讓法國加入成為主要決策的第三國,並且增加北約的涵蓋範圍到關及法國利益的地理區域,例如當時法國正在忙著打反游擊戰的阿爾及利亞。 然而,戴高樂從英美兩國獲得的回應並沒有讓他感到滿意,他因此開始發展法國自身的核武嚇阻能力,並且在1966年從北約脫離,並且趕出了北約駐守在法國的軍隊。也由于戴高乐对英国的不信任,法国政府在1963年和1967年戴高乐执政期间两次否决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英国在戴高乐去世后的1973年才成功加入欧共体。而直到2009年法国才再次加入北約軍事架構。 六八運動 六八運動是指在1960年代中後期,1968年達到高峰,在歐洲及美洲主要由左翼學生和民權運動分子共同發起的一個反戰、反資本主義、反官僚精英等抗議活動所使用的一個活動口號,在法國、義大利等地皆出現學生示威的情況。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出現了一段時期的政治民主化和自由化運動,被稱為布拉格之春。在改革派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亞歷山大·杜布切克的帶頭下,運動訴諸要求增加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等等,同時還重視計畫經濟造成的生活用品短缺,要求回歸多黨政府並限制秘密警察的力量,並且考慮退出華沙公約。 而蘇聯對布拉格之春的回應則是派遣紅軍連同其他華沙公約軍隊,在當年8-9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在蘇聯入侵後,大量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人開始逃離國家,首先是70,000人,最後總數達到300,000人。蘇聯的入侵引發了南斯拉夫、中國、以及西方國家的共產政黨的一片討伐。 美國和北約則對這場入侵則採低調處理,儘管蘇聯曾擔心失去捷克斯洛伐克會使西方趁機弱化東方集團,然而當時的美國決策者卻完全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當時身陷越戰的林登·詹森無暇在歐洲開闢第二個可能的衝突點,同時他也不希望得罪莫斯科而影響了戰略武器限制談判的簽訂,也因此美國坐視了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而沒有介入。 勃列日涅夫主義、蘇聯經濟停滯 為了避免鐵幕下的國家再次試著脫離蘇聯的掌控,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不久的1968年9月一場對波蘭統一工人黨的演講上,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義,主張蘇聯有權侵略任何試圖拋棄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擁抱資本主義的國家,在演講中他說:「當與社會主義敵對的勢力試圖將某些發展社會主義中的國家轉向資本主義時,不但是對那個國家造成了問題,而且還是對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造成了問題。」 事實上,在勃列日涅夫主義出現的這個時期,鐵幕下的國家包括蘇聯在內都已經陷入嚴重的經濟停滯,如波蘭、匈牙利、東德等國家在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上都已經開始明顯落後於西德和其他西歐國家。在這個階段開始明顯浮現的經濟停滯,也使得勃列日涅夫時代被稱為「停滯時代」。隨著經濟體的擴張和變動,莫斯科的經濟計畫官僚開始被排山倒海而來的經濟計算、決策問題所壓倒。共產國家的官僚體制使得進行決策必需的重要經濟資訊不能有效地傳遞,連帶使得企業層次的勞動力和資源分配、創新、消費者服務和供給無法有效進行。 在鐵幕下生活的人民則經歷越來越嚴重的消費者用品短缺,一般人民平日花費大量時間在公營的福利社前排隊等待購買所需食品和產品,包括基本的生活用品例如衛生紙都會短缺。身為石油和各種資源輸出國的蘇聯儘管在1973年的石油危機中獲得大量硬通貨的收入,然而在危機之後蘇聯卻出現了比日本、西歐和美國更為明顯的經濟衰退。在實際上,導致蘇聯經濟停滯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其內部體制的問題而非外部影響。 第三世界衝突 儘管對鐵幕內的國家影響有限,美國繼續支援與其友好的第三世界政權作為防止蘇聯影響力擴張的途徑,並且對那些他們認為有可能受到共產主義奪權的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或軍事上的干預。在1965年林登·詹森派遣22000人的軍隊佔領多明尼加共和國一年,以避免類似古巴的革命出現,在之後1966年的選舉中,保守派的華金·巴拉格爾當選總統,杜絕了共產黨人上台的機會。而在印尼,蘇哈托藉由930事件從蘇卡諾手中奪權,過程中殺害了大約五十萬名的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份子和其他親共人士。儘管美國在政變中拒絕支援蘇哈圖軍火,在他執政後仍因為他的反共立場而對他表示支持,不過蘇哈托在正式上仍會一直維持蘇卡諾的不結盟運動立場。 南越的吳廷琰政府與北越、越共游擊隊之間的衝突也越演越烈,最後成為了越戰的開端。詹森總統派遣美軍進駐南越、支援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最後達到了575,000人。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從蘇聯和中國取得各種戰爭的物資和技術援助,蘇聯派遣15,000名軍事顧問前往北越,並且向其提供了價值4.5億美元的軍火,而中國則派遣了320,000人和價值1.8億美元的軍火。 儘管美軍在軍事上持續對北越佔有壓倒性優勢,並且也不斷獲得戰術上的勝利,然而由於詹森的政策失誤和美國國內反戰情緒的增長,加上美軍受到不能對北越領土做直接進攻的限制而無法取得關鍵性勝利,使得美國民眾對於越戰的信心逐年遽減,最後導致美國決策者決定從南越撤兵。美軍撤軍後不久,北越發動了1975年春季攻勢,全面攻下了南越,最後於4月30日佔領其首都西貢,也使得美國曾在此地投入的軍力和犧牲以失敗告終。越戰的失敗成為美國在冷戰中的最低點之一,蘇聯的KGB也運用世界各地的宣傳網路和特務藉著越戰而生的反戰及和平運動對美國在國際上的聲譽進行了全面的攻勢。 在越戰中,北越軍入侵了柬埔寨以建立通往南越的兵力和物資運輸網(胡志明小徑),在其後的柬埔寨內戰中,柬埔寨共產黨總書記波布率領的赤柬共產黨推翻了龍諾,建立了紅色高棉。冷戰後解密的蘇聯檔案顯示,北越在1970年入侵柬埔寨的舉動,是為了響應赤柬的發起內戰的攻勢。美軍和南越軍因此進行了對柬埔寨的轟炸和地面攻勢,但並沒有成功阻止赤柬於1975年奪取政權。紅色高棉統治下的民主柬埔寨造成了估計約1-3百萬的人民死於其暴政和大屠殺,被稱為是冷戰時期最冷血的一場種族滅絕。 在智利,社會主義的薩爾瓦多·阿連德贏得了1970年的總統選舉,成為美洲第一位透過民選而非革命當上總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在美國中情局的支持下,奧古斯圖·皮諾契特將軍在1973年9月11日發動了智利政變,取代阿連德並建立了軍政府,同時監禁、處決了支持阿連德的大量共產黨人。皮諾契特不但撤銷了阿連德的共產主義經濟政策,同時採取了自由市場的路線,形成了後來被稱為智利奇蹟的經濟成長。 中東也持續是冷戰雙方爭議的焦點之一。埃及從蘇聯那裡獲得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但兩方的合作關係卻相當的不平和,蘇聯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和埃以消耗戰爭中都以軍事顧問、飛機、飛行員支援埃及,以對抗美國支援的以色列。儘管埃及的新總統穆罕默德·艾爾·沙達特在1972年開始由親蘇轉向親美,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當美國得知蘇聯可能會介入以幫助埃及的傳聞時,便毫不猶豫的大規模投入支援以色列。除了埃及以外,蘇聯也與共產主義的南葉門保持密切關係,還有親蘇的阿爾及利亞和伊朗等國。另外在數十年的以巴衝突中,蘇聯也不斷地透過間接管道向亞西爾·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提供金援。 在非洲,索馬利亞軍官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在1969年發動了政變,創建了社會主義政權,並且獲得蘇聯的支持。在四年之後,親美的伊索匹亞國王海爾·塞拉西一世也被親蘇聯的海爾·馬里亞姆·門格斯圖等軍官推翻,並且建立與古巴和蘇聯的密切關係。然而後來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兩國間在1977-1978年爆發歐加登戰爭,卡特政府則對此衝突持中立態度。而經過了長期獨立戰爭脫離葡萄牙殖民統治的安哥拉,則在1975年爆發安哥拉內戰,由蘇聯和古巴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人运)對抗美國和南非支持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安盟)。由於古巴和蘇聯的軍事支援,安人运最後贏得了內戰。 中美和解 由於中蘇分裂的影響,中蘇邊界衝突在1969年達到最緊張的階段,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決定利用此時機來改變冷戰中的平衡,而中國也在同時希望從美國那裡得到制衡蘇聯的優勢。 在1972年2月,尼克森宣布與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展開邦交,並且前往北京拜訪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和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同一時間,蘇聯已經在核武器威嚇實力上追上了美國,而同時越戰的挫折則大幅打擊了美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和在西歐的聲望。儘管美蘇之間非直接的衝突在這段時期仍然存在,兩國間的直接衝突態勢已經開始有減緩跡象。但由于尼克松任内发生了水门事件导致了尼克松下台,之后的福特总统一直在忙于处理内部事务,所以两国迟迟未建交,直到吉米·卡特当选总统后中美两国才于1979年建交並且與中華民國斷交,终止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裁撤了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及駐台美軍顧問團(MAAG),駐台美軍也隨之撤離台灣,美国中情局也在1972年停止援助四水六岗卫教军,而中国方面也在197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后未再续签,并在1980年停止了对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各国共产党的援助。中美两国关系缓和导致冷战局势开始发生变化,中苏两国关系全面冻结,而中美两国关系则持续升温,并且两国在越南和阿富汗分别出手打击亲苏势力。 尼克森、布里茲涅夫、緩和政策 在尼克森造訪中國以後,他也和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布里茲涅夫在莫斯科會談。兩人協議達成的戰略武器限制談判包含了兩個主要的核武限制條約:第一個是限制兩國核武器數量的SALT I、第二個是禁止兩方進一步發展可以攔截對方彈道飛彈技術的反彈道飛彈條約。此談判的目的是為了要減少兩國在發展核武和反彈道飛彈技術上所耗費的龐大成本。 尼克森和布里茲涅夫兩人宣布兩國進入了一個「和平共處」的新時代,並且以「緩和政策」來描述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緩和局勢。在當時,大量軍備開銷對於蘇聯經濟造成龐大的負擔,也成為蘇聯經濟停滯的原因之一。在1972年至1974年之間,兩國決議增加互相的經濟往來和貿易量。尼克森認為緩和政策取代了之前冷戰中兩方的敵對態勢,讓兩國可以和平共處。 而在同時,西德總理威利·布蘭特則提出了東方政策,希望以此平和與東德之間的關係。其他類似的和平條約也在這個時段簽訂,包括了赫爾辛基協議和1975年的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1975年7月,美国和苏联通过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将双方的宇宙航天器在外太空对接,象征着双方结束太空竞赛。 1970年代末的關係惡化 在1970年代,由尤里·安德羅波夫領導的KGB持續的迫害知名的蘇聯政治異議人士,包括了當時大力批評蘇聯領導人的亞歷山大·索忍尼辛和安德烈·萨哈罗夫等。非直接的衝突在這個時期繼續的在第三世界進行,尤其是在中東、智利、衣索比亞、和安哥拉等地。 吉米·卡特試圖在1979年第二波的戰略武器限制談判中進一步的限制核武數量,然而這次限武會因為當年的其他大事而遭到阻撓,包括了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及KGB支持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在尼加拉瓜成功發動革命推翻了美國支持的政權。同時,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導致了美蘇關係的立即惡化,使得進一步的核武限制談判全部停滯。 新冷戰(1979-1985) 「新冷戰」一詞指的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開始冷戰的劇烈升溫,在這個時期,美蘇集團雙方的軍事對峙變得更加的明顯。在這個時期,美國政府的冷戰政策由於雷根的上台而大為轉變,從原本的圍堵、緩和轉變為明確的對抗,雷根的目標不只是要美國在冷戰中持平,而是要取得勝利。不過,此階段衝突的劇烈,在短短幾年內便造成了整個冷戰局勢的大幅轉變。 蘇聯入侵阿富汗 在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在幾個月內,反對其統治的眾多勢力在阿富汗東邊區域發起了反抗活動,衝突很快便升級為內戰,由聖戰者形成的游擊隊對抗政府的軍隊。巴基斯坦政府私下提供游擊隊眾多的訓練場所,而蘇聯則派遣數千名軍事顧問支援人民民主黨政府。到了1979年中,美國已經開始隱密的支援聖戰部隊。 在1979年9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在党内政變中遭到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暗殺和奪權,然而蘇聯對阿明並不信任,於是在1979年12月以特種部隊暗殺了他。由蘇聯主導的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則在空檔時期擔任總書記,同時蘇聯軍隊開始大量湧入阿富汗以穩定局勢,儘管他們一開始沒有打算要進行長期的戰爭。然而阿富汗的內戰卻沒有因為蘇聯的介入而停止,聖戰者在接下來幾年內繼續與阿富汗政府軍和蘇聯進行游擊戰爭。 卡特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回應則是立刻停止了戰略武器限制談判,並且對蘇聯施加穀物和科技產品的禁運,同時大幅增加美國的軍事支出,還聯合其他西方國家抵制了1980年的奧運。他宣稱蘇聯是「二戰以來對和平最嚴重的威脅」。 雷根、柴契爾、推回 早在他成為美國總統前四年的1977年1月,隆納·雷根便在一次私人對話中透漏他對冷戰的看法:「或許有人會說這過於簡化問題,但在我心目中美國對蘇聯的政策很簡單,那就是,我們要贏得勝利,讓他們失敗。你覺得這樣如何?」。在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雷根擊敗了卡特,承諾將大筆增加軍事預算,並且以強硬態度在全世界對蘇聯發起攻勢。雷根和同時期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都高調批判蘇聯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雷根還稱蘇聯為「邪惡帝國」,並且預言共產主義將會很快被「丟進歷史的塵埃之中」。 當時西方對蘇聯的主流看法是,蘇聯新的一批世代即將來臨,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們合作。但雷根則主張蘇聯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打算藉由切斷蘇聯與西方的貿易和科技交流來使這種危機加大。到了1985年,雷根的反共主義態勢形成了所謂的「雷根主義」,不同於之前的圍堵政策只注重於防堵其他國家轉變為共產主義,雷根的策略是要積極的推翻現有的共產主義政府。除了延續卡特執政最後一兩年的政策,繼續支持反蘇聯的阿富汗聖戰士以外,雷根政府也透過中情局,在蘇聯控制下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多數國家支援反蘇聯的伊斯蘭政治團體,除此之外,中情局還支援反共的巴基斯坦情報單位訓練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對蘇聯發動一場聖戰。 雷根主義的積極反共也將冷戰中很早便被提出但卻沒有任何前任總統徹底實行的「推回」戰略重新擺上檯面,推回指的是透過強硬的態勢和政策達成政權更替。推回戰略在韓戰和1961年的古巴入侵中被局部的嘗試但以失敗告終,在雷根之前,1953年的東德起義和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曾經使美國政府考慮推回,但最後都因為擔心引發核戰而作罷。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將馬克思主義政變形成的政權推翻,成為推回戰略最著名的例子,同時也讓莫斯科擔憂美國下一步會針對哪個國家進行推回。 波蘭團結工聯 若望·保祿二世成為了反共主義的象徵人物,他在1979年拜訪了他的老家波蘭,引發了波蘭人民在宗教上和民族主義上的覺醒浪潮,他對波蘭的影響很可能是後來1981年他遭到刺殺未遂的原因之一。 在波蘭統一工人黨統治下,計劃經濟造成的經濟匱乏、以及長期以來蘇聯式的高壓統治,種種背景造就了團結工聯運動在1980年8月31日的誕生。由萊赫·華勒沙領導的工人自行組成了第一個華沙公約國家中非共產黨控制的工會組織,將國內的各種反共勢力聯合起來,以抗議統一工人黨的專政。在過程中,美國也透過私下管道提供了相當數量的金錢和其他援助給團結工聯。 團結工聯對於波蘭統一工人黨和蘇聯影響下的共產專政形成空前挑戰,到1981年9月已經有了一千萬會員,等同波蘭工作人口的三分之一。對此沃依切赫·雅魯澤爾斯基在12月13日宣布全國戒嚴,並大幅逮捕團結工聯的支持者和領導人。在鐵幕以外的國際社會則譴責波蘭政府的行徑並聲援團結工聯,雷根並且對波蘭實施了經濟禁運。在此同時,克里姆林宮的理論家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則建議蘇聯領導人若是波蘭落入團結工聯手中也不要進行干預,他擔心當時已經病入膏肓的蘇聯經濟會經不起美國報復性的經濟制裁。 新一波的軍備競賽 在冷戰的這個階段,莫斯科已經花費25%的蘇聯全國生產總額在軍事用途上,而其消費者產品和民間的產業則停滯不前。蘇聯花在軍備競賽和其他冷戰的活動如太空競賽上的開支對於已經問題重重的蘇聯經濟體制造成嚴重的負擔,在布里茲涅夫統治的最後十年蘇聯經濟都處於停滯的狀態。 蘇聯在國防上的大量開支並不是全部花在軍事上的用途,很大一部分的資金其實是花在雇養蘇聯體制內龐大的名錄職官官僚,這些蘇共官僚在其各自的領域享受龐大的權力和特權生活。蘇聯武裝力量在持有武器數量和種類上都成為世界第一,無論現役還是後備軍人的數量也都是世界第一,而其背後則有更為龐大的軍事工業複合體支持整支武裝力量。 到了1980年代初,蘇聯已經建立了一個在數量上大幅超過美國的常備軍。然而,蘇聯和華沙軍隊在數量上的優勢卻無法呈現其質量上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問題。相較之下,越戰後的美國則吸收了之前的教訓,對美軍進行了各種大幅度的改革,到了1980年代已經轉變為全志願役的專業軍隊,同時額外注重部隊的訓練和科技水準,這些改變帶來的驚人成效在後來波斯灣戰爭裡對抗華沙裝備和戰術思想的伊拉克軍隊中完全展現出來。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卡特會開始大幅增加美國的軍事預算,而後繼的雷根更是將擴軍作為主要的政策目標之一,將國防預算從1981年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3%增加到1986年的6.5%,成為美國歷史上和平時代國防預算最高的時刻。 雙方的軍備競賽在1980年代初期迅速的白熱化,雷根重新啟動了之前被卡特取消的B-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計畫,同時開始生產LGM-118A和平守護者飛彈以抗衡蘇聯生產的SS-18等擁有大量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的洲際彈道飛彈。同時美國也在歐洲開始部屬巡弋飛彈,並且開始了被媒體稱為「星際大戰」的戰略防禦計畫,宣稱將研發可以從太空擊落對方彈道飛彈的技術。隨著美蘇兩方的緊張局勢升溫,以及蘇聯在東歐部屬瞄準西歐的RSD-10中程彈道飛彈,北約決定開始在西德等地部屬MGM-31潘興飛彈。潘興飛彈的部屬,使得北約擁有可以在10分鐘就將核彈頭投射到莫斯科的能力。 然而儘管雷根的軍備擴張,蘇聯並沒有因此而進一步擴軍,由於其本身已經龐大無比的軍事開銷,加上因為中央計畫而效率低落的製造產業和農業,蘇聯本身的經濟情況早已自岌岌可危。而在此同時,沙烏地阿拉伯決定增加石油生產,而其他非OPEC成員國也增加了石油產量,這些因素導致了石油價格在1980年代跌落谷底,以石油輸出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蘇聯也因此大受影響。計畫經濟的失敗、石油價格跌落、龐大的軍事開銷種種因素加起來,使得蘇聯經濟在1980年代形成了嚴重的停滯 在1983年9月1日,蘇聯空軍擊落了在庫頁島西海岸的大韓航空007號班機,導致機上269人全部罹難,乘客還包括美國眾議員拉里·麦唐诺,蘇聯因此遭到西方國家的一致譴責,并且雷根稱此事件為一場「大屠殺」。雷根也因此大幅度增加軍事佈署,直到後來他與戈巴契夫達成和解共識為止。北約在1983年11月為了模擬核子武器釋放的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則引發了蘇聯的空前反應,使得華約國家部隊的警戒程度大幅提升,蘇聯領導人還認為這可能是美國要發起第一擊核戰的前兆。 在越戰之後,美國民眾對於軍事介入他國紛爭的策略有相當顧忌,雷根政府也因此強調以快速、低成本的反叛亂戰術來介入他國的衝突。在1983年美國介入了黎巴嫩內戰、入侵格瑞那達、轟炸利比亞、支援尼加拉瓜的反共游擊隊。雖然雷根入侵格瑞那達和轟炸利比亞的舉動受到美國輿論支持,不過雷根政府對於尼加拉瓜游擊隊的資金援助後來爆發成為了伊朗門事件。 在此同時蘇聯則忙於應付自身的軍事行動,儘管布里茲涅夫入侵阿富汗時以為衝突會很快結束,然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支援下阿富汗聖戰者猛烈的抵抗蘇聯的占領。蘇聯總共會投入將近100,000人的軍隊以防衛阿富汗的傀儡政權,使得許多觀察者稱阿富汗戰爭為「蘇聯的越戰」,然而,阿富汗戰爭對蘇聯造成的打擊之大卻遠不是越戰可以比較的,因為當時整個蘇聯內部早已陷入經濟停滯和體制的衰敗問題。 雷根是第一位曾公開主張共產主義將會垮台的美國總統,而早在1980年便有一名資深的美國國務院官員預言蘇聯體制的崩解,他認為蘇聯的對外侵略只不過是「反映出蘇聯體制的種種國內危機…就有如熵的減滅原理一般…蘇聯體制只不過是在燃燒自身而非維持其平衡。我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在其內部敗壞的同時對外部進行的動作。」 尾聲(1985-1991) 在多年的經濟停滯後,蘇聯黨內新一代的領導人開始浮現,這些年輕的黨員在相對開放的赫魯晓夫時期長大,許多人心中對於體制的改革都暗中抱著期望。儘管歷史學家對其決定性仍抱持著不同的意見,一般都認為雷根在1980年代初採取的強硬派策略和對蘇聯的各種攻勢大幅加快了蘇聯體制的崩壞,並且迫使蘇聯共產黨高層在經歷尤里·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的短暫任期後,選擇年輕的改革派來領導蘇聯,而非延續布里茲涅夫的路線。 戈巴契夫改革 在1985年,於蘇聯共產黨內相對年輕的戈巴契夫成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的經濟已經陷入停滯,同時因為石油價格的跌落而導致貨幣收入的大減,這些因素逼使戈巴契夫尋求改革的方式來挽救蘇聯。 改革剛開始階段的毫無成效使得戈巴契夫決定擴大體制性的變動,他在1987年6月宣布開始進行經濟改革,放鬆對於生產配額的限制,並且允許私人擁有商業,同時開始開放外國的投資。戈巴契夫希望以這些改革來將國內的資源從原本花在冷戰上的軍事開支轉移到民間產業上。 儘管西方對他改革的誠意一剛開始抱持懷疑態度,戈巴契夫不久便證明他是真心要改變蘇聯的路線以拯救惡化的經濟條件,而非要繼續與西方的軍備競賽。戈巴契夫同時實行了開放政策,允許部分新聞自由、減少對異議人士的迫害、同時增加政府機構的透明性。開放政策的目標是為了改善共產黨高層的腐敗現象、同時減少中央委員會濫用權力。開放政策同時也增加了蘇聯人民與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的接觸,加速了兩國之間的緩和政策。 關係解凍 雷根對戈巴契夫釋放出的軍事和經濟讓步也以善意回應,答應將重新啟動經濟上的合作討論,並且減少軍備競賽的規模。兩人首先在1985年11月於瑞士日內瓦見面,在僅有一名口譯員參與的私人會談中,兩人一致同意將兩國的核武庫存遽減50%。兩人第二次的會談在冰島的雷克雅維克舉行,會中兩人在大多數議題上都達成共識,直到戈巴契夫談到希望美國終止戰略防禦計畫時,雷根對此拒絕。接著在1987年的第三次會談中,兩人達成協議,簽下了中程飛彈條約,將所有帶有核武彈頭、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之間的中程地基彈道飛彈都給淘汰。 東西方的衝突在1985年之後迅速的降溫,並且在1989年莫斯科的一場會議中,由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和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簽下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到了1990年,蘇聯發現自身對於其他東方集團國家在石油和天然氣的補給加上駐軍的耗費形成了龐大的經濟負擔,除此之外,由於與西方世界的關係改善,也不需要再以這些國家作為緩衝區,也因此蘇聯宣布了辛納屈主義,承諾他們將不會再以武力干預東歐各盟國的內政。 在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全面撤軍。而在見識到中國六四天安门事件的後果後,戈巴契夫於1990年同意了讓德國統一。在1989年12月3日,由於冷戰的緩和,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在馬爾他的一場會談上宣稱冷戰已經結束了,在隔年蘇聯還在波斯灣戰爭中小規模协助美國對抗伊拉克。 東歐劇變 到了1989年,蘇聯的聯盟體系已經到達崩潰的邊緣,由於蘇聯本身改革,而又撤去了原本對其衛星國的軍事支援,華沙公約的共產黨領導人開始面臨政治正當性的危機,團結工聯等反抗運動迅速的在東歐國家中獲得廣泛人民支持而形成大趨勢。在1989年,波蘭和匈牙利的共產黨政府首先被迫開放民主的選舉。而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東歐,大型的示威抗議則淹沒了共產黨領導人的鎮壓部隊。在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共產黨政權也相繼垮台,其中羅馬尼亞革命則是除南斯拉夫以外唯一以流血形式完成的政權更替。東歐的改變是如此的劇烈,美國政府甚至開始擔心區域的穩定性,例如國務卿詹姆斯·貝克便說美國政府不會阻擋蘇聯在幫助民主派的前提下介入羅馬尼亞以減少流血。1989年11月柏林圍牆的倒塌成了東歐民主浪潮的最高點,象徵了共產主義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全面瓦解,同時也結束了鐵幕對歐洲的分化。1989年的民主浪潮席捲整個歐洲大陸,推翻了所有蘇聯式的共產主義政府,(包括波兰、匈牙利、东德、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1990年两德统一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陷入瘫痪,一年后华约组织宣告解散,而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也在1991年6月宣告解散。 而在蘇聯內部,改革開放則弱化了蘇聯本身與其邦聯國的連結,在1990年2月,隨著蘇聯本身的解體,蘇聯共產黨被迫交出獨佔了73年的國家權力。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新聞和言論自由,加上原本就已經醞釀多年的民族自決意識,也使得蘇聯其下的眾多加盟國一一脫離莫斯科而去,波羅的海三國則完全脫離了蘇聯,最终苏联政府于1991年9月6日正式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 蘇聯解體 剛開始戈巴契夫對待東歐的鬆軟態度並沒有延伸到蘇聯本身,同時蘇聯駐軍也在追求革命的波羅的海三國產生了零星的暴力衝突事件。然而,政治局勢的變動之快,使得蘇聯共產黨和軍隊內部的保守派對戈巴契夫的不滿不斷增加,最後在1991年8月發動了八月政變,企圖推翻戈巴契夫並重新建立威權的中央政府。 八月政變並沒有達成政變者預期的目標,反而引起莫斯科人民的集體反抗,並且在鮑里斯·葉利欽領導下迅速的被擊敗。政變的結果也畫下了蘇聯的終止符,連俄羅斯都威脅要從已經是空架子的蘇聯邦聯裡脫離。1991年11月6日,叶利钦签署总统令,停止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标志着苏共失去执政党地位。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以及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白俄罗斯境内的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内签署别洛韦日协议,宣布三国退出苏联,并成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组织取代苏联。最後在1991年12月21日,剩下的邦聯國一起成立了獨立國家國協,與蘇聯不同的是,俄羅斯領導人稱新的國協的目的只是為了要讓蘇聯加盟共和國可以進行一次「文明的離婚」,同時新的架構也只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成員國擁有各自的主權。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苏联最高苏维埃亦在第二天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世界自此进入后冷战时代。 影響 軍事支出 冷戰後,俄羅斯大幅度的減少了其軍事開支,同時前蘇聯下的眾多國家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中也造成了不少挫折和數百萬人的失業,資本主義改革過程中引發的經濟衰退甚至還比美國在經濟大恐慌中的衰退還要嚴重。俄罗斯经济在1990年代经历了一波衰退,直接导致俄罗斯政府于1998年宣布无法按时偿还国债外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引发了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而俄罗斯经济直到2000年后国际油价上涨才得以恢复增长,但俄罗斯政府一直到2017年才偿还了所有苏联时期的遗留外债。由于俄罗斯军队在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糟糕的表现以及横跨整个1990年代的经济衰退,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在1999年底辞职时仅剩2%的支持率。冷战后由于西方各国未有在政治及经济協助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转型,北约在这段时间里大力东扩,将众多前东方集团国家收纳进北约,导致美俄关系及俄欧关系无法改善,且北约意图納入独联体国家,间接导致了2008年的俄格战争、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以及2022年的俄乌战争。 冷戰所留下的影響在現代國際局勢上持續存在。蘇聯解體後,世界成為由美國擔任超級大國领導者的一元世界。冷戰也定義了美國在二戰後的政治角色,到1989年時美國已經與50個國家結盟,並且在世界各地有526,000人規模的海外駐兵,其中326,000人在歐洲,而130,000人在亞洲(大多為駐日美軍和駐韓美軍)。 冷戰同時也是和平時期軍事工業複合體發展的高峰期,同時冷戰中的軍事預算也有大規模的投注在科學的發展上。這種軍工複合體雖然早在19世紀時便已經存在,但在冷戰時成長得最為明顯,並且在20世紀對參與各國的社會、政策、和外交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國在冷戰年代總共花費了約8兆美元的資金在軍事開支上,總共有將近100,000美國人在韓戰和越戰中喪失生命。而在冷战中丧失生命的苏联人总数較難估计,在開支上蘇聯的國防預算對比其國民生產總值則比美國要高出很多。除了兩方在戰場上的軍事傷亡外,在冷戰過程中數百萬人在世界各地「代理國」的戰爭中陸續喪失性命,尤其是在東南亞。 欧洲大部分国家在冷战结束后陆续废除征兵制,改为募兵制。曾經僅有芬兰、瑞士、塞浦路斯等少数欧洲国家还在沿用征兵制,但是在俄羅斯於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後,立陶宛和瑞典先後恢復徵兵制。 政治影響 冷戰後續的影響至今仍沒有辦法輕易消除,在第三世界,許多在冷戰中被激起的經濟和社會上的爭議至今仍沒有平息。而在共產黨政府垮台後,有些地區則因為中央權威消失而出現了新的種族和政治衝突,尤其是前南斯拉夫。在東歐,冷戰的結束使得大量國家開始了一段長時間的繁榮經濟成長,尤其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波羅的海國家,在十幾年內便從前鐵幕經濟進入了已開發國家行列。蘇聯解體造就了大量新的自由民主制國家,使得數千萬的人民重享政治自由、宗教自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權利。另一方面,索马里、阿富汗等國家則在脫離強權獨立之後成為了失敗國家。冷战在东亚造成的台海问题和朝鲜半岛分裂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且后者2003年朝鲜核试验后不断在升温,苏联解体后的美俄关系也因美国容許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和北約成為西方陣營一員,被認為不断对俄罗斯的打压而无法改善。加入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国家里仅有少数位于东欧和高加索地区的国家成为民主国家,而大多数前苏联国家如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至今依旧处于威权甚至是极权统治之下。不過這些國家採取平衡的獨立外交,一方面希望擺脫俄羅斯的控制,另一方面在地緣政治上維持美中俄的勢力平衡。 另外,冷戰後期的緩和也影響部份採取高壓統治和以軍人主政的美國盟友,使這些國家或地区也開始先後出現民主化的現象,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中華民國、大韩民國、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等國。但相關國家在美國容許的高壓統治下,陸續出現轉型正義的訴求,而民主化的政府一方面與美國保持密切關係,但亦開始轉為更獨立的外交政策。 国家分裂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冷战结束,数个单一国家因为冷战期间的东西方意识形态冲突而发生分裂,其中大部分国家在冷战中或结束后实现统一,但仍有少部分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史學 在「冷戰」一詞因蘇聯和美國的戰後對立出現之後,對冷戰的研究包括了其根源、發展、和衝突細節等等,都成為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及記者之間爭論的主題。歷史學家對於是哪方應該對戰後的美蘇關係惡化負起責任仍然有主要爭議,同時兩大強權的衝突是否可以在某年或某處避免也是討論的焦點。 儘管在學界對於冷戰起源地討論相當複雜而多元,主要的歷史觀可以被分為三個主要的學派,這三個用以研究冷戰的歷史學觀點分別為:正統理論(orthodox)、修正主義理論(revisionism)、以及後修正主義(post-revisionism)。 正統理論將發動冷戰的責任歸咎於蘇聯,認為蘇聯在二戰結束時於東歐的擴張是導致冷戰的主因。修正主義則強調美國也應該對戰後衝突的爆發負起責任,認為美國在二戰結束前便已開始主動的孤立和對立蘇聯。後修正主義則認為冷戰的起因更為複雜,並且強調以更平衡的角度分析冷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大多數與冷戰有關的歷史學著作都是以三個學派中的其中兩個或全部三個學派作為解釋的框架,儘管純粹修正主義的解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拋棄。 流行文化 冷戰對期間數十年的大眾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核子戰爭和間諜戰等題材,都一直在音樂、電影、小說、電視劇和其他媒體中出現。由於蘇聯體制在文化上的審查,官方的宣傳和文化機構往往以誇大現況的穩定與和平作為一貫題材,也因此蘇聯文化對冷戰的描寫並沒有如美國一般注重核戰的危險和兩大勢力的對立。而另一方面,美國大眾文化則對於冷戰中的眾多事件,包括紅色恐慌、美蘇的間諜活動、越戰、和核戰爭等題材上產生大量的文化產品。許多作品是以冷戰直接作為背景,其他人則以冷戰中的人事物作為架空的靈感來源。 除此之外,冷戰中的雙方也利用各種媒體作為宣傳媒介。1951年美國政府製作的知名影片《臥倒並掩護》便企圖宣導民防的概念,教導民眾如何應對原子彈的攻擊。美國國務院還試著以自由奔放而隨興的爵士樂作為展現美國民主文化的方式,在1956年開始定期到蘇聯巡迴表演直到1970年代。除此之外,搖滾樂也對成為美國對蘇聯心戰的途徑之一,從自由歐洲電台、美國之音等電台向東歐播放的搖滾樂成為鐵幕下年輕世代嚮往西方文化和自由的抒發媒介。 芭蕾舞也成為美蘇兩國在藝術舞台上競爭的主要場合之一,兩方都對彼此的國家芭蕾舞團提供了大量的資源,企圖以芭蕾舞來「贏得民心」。除了芭蕾以外,兩國還在各種棋藝、數學比賽以及逐屆的奧運上不斷較量,也加深了國際上兩國競爭的表象。此外,冷戰也被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緊張與對峙的關係。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是2010年由Treyarch製作並由美國動視發售的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劇情設定為冷戰時期,拍攝地點有越南、香港、古巴、蘇聯、美國和烏拉山脈。 參見 蘇維埃帝國 第三次世界大戰 蘇聯歷史 俄羅斯歷史 美國歷史 麥卡錫主義 核軍備競賽 國際關係 第二次冷战 美蘇關係 美俄關係 美中關係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Bronson, Rachel. Thicker than Oil: Oil:America's Uneasy Partnership with Saudi Arab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516743-6 Davis, Simon, and Joseph Smith. The A to Z of the Cold War (Scarecrow, 2005), encyclopedia focused on military aspects Halliday, Fred. The Making of the Second Cold War (1983, Verso, London). Haslam, Jonathan. Russia's Cold War: From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o the Fall of the Wall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512 pages Heller, Henry (2006). The Cold War and the New Imperialism: A Global History, 1945–2005. New York: Monthly |
Jakob B. "在大蕭條期間的貿易壁壘和世界貿易的崩潰", 南方經濟日報,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1, 67 (4), 848–868 online at JSTOR. Donald Markwell,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與國際關係:“戰爭與和平”的經濟路徑,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Mitchell, Broadus. 經濟大蕭條時期:從新紀元的新政(1929-1941)(1947), 462pp; thorough coverage of the U.S.. economy Mundell, R. A. "二十世紀的再思考", 美國經濟評論Vol. 90, No. 3(Jun., 2000), pp. 327–340 online version Rothermund, Dietmar. 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影響(1996) Tausch, Arno, with Christian Ghymers. "從“華盛頓”向“維也納共識"?全球化,發展和全球治理的定量分析". Hauppauge, N.Y.: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7. Tausch, Arno and Almas Heshmati(Eds.)"班加羅爾的路線圖?全球化,歐盟的里斯本進程和全球不平等的結構" Hauppauge, N.Y.: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8, with contributions by Franco Modigliani et al.. Taylor, David A. 靈魂的人物:WPA作家的項目揭示美國大蕭條. Hoboken, N.J.: Wiley & Sons, 2009. Tipton, F. and R. Aldrich, 歐洲的經濟和社會史,1890-1939(1987) 外部链接 Rare Color Photos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 slideshow by The Huffington Post EH.net, "An Overview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by Randall Parker. America in the 1930s. Extensive library of projects on America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from Americ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The 1930s Timeline, year by year timeline of ev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tics and society,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events with embedded audio and video. AS@UVA Great Myth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by Lawrence Reed Franklin D. Roosevelt Library & Museum for copyright-free photos of the period An Age of Lost Innocence: Childhood Realities and Adult Fears in the Depression. Americ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Deep South Soul of a People documentaryon Smithsonian Networks The Great Depression at the History Channel "Chairman Ben Bernanke Lecture Series Part 1".Recorded live on March 20, 2012 10:35am MST at a class at George Washington | online edition Kindleberger, Charles P. 世界在大蕭條,1929-1939(1983) Gernot Kohler and Emilio José Chaves (Editors) "全球化:批判的觀點" Hauppauge,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SBN 978-1-59033-346-4. With contributions by Samir Amin, Christopher Chase Dunn, Andre Gunder Frank, Immanuel Wallerstein League of Nations, 1932-33世界經濟調查(1934) Madsen, Jakob B. "在大蕭條期間的貿易壁壘和世界貿易的崩潰", 南方經濟日報,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1, 67 (4), 848–868 online at JSTOR. Donald Markwell,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與國際關係:“戰爭與和平”的經濟路徑,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Mitchell, Broadus. 經濟大蕭條時期:從新紀元的新政(1929-1941)(1947), 462pp; thorough coverage of the U.S.. economy Mundell, R. A. "二十世紀的再思考", 美國經濟評論Vol. 90, No. 3(Jun., 2000), pp. 327–340 online version Rothermund, Dietmar. 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影響(1996) Tausch, Arno, with Christian Ghymers. "從“華盛頓”向“維也納共識"?全球化,發展和全球治理的定量分析". Hauppauge, N.Y.: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7. Tausch, Arno and Almas Heshmati(Eds.)"班加羅爾的路線圖?全球化,歐盟的里斯本進程和全球不平等的結構" Hauppauge, N.Y.: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8, with contributions by Franco Modigliani et al.. Taylor, David A. 靈魂的人物:WPA作家的項目揭示美國大蕭條. Hoboken, N.J.: Wiley & Sons, 2009. Tipton, F. and R. Aldrich, 歐洲的經濟和社會史,1890-1939(1987) 外部链接 Rare Color Photos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 slideshow by The Huffington Post EH.net, "An Overview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by Randall Parker. America in the 1930s. Extensive library of projects on America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from Americ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The 1930s Timeline, year by year timeline of ev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tics and society,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events with embedded audio and video. AS@UVA Great Myth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
Albert Einstein),美国生物化学家和遗传学家。 鲍勃·爱因斯坦(英語:Stewart Robert | "Bob" Einstein),美國演員、編劇、製片人。 德語姓氏 |
在1939年,包括利奧·西拉德、愛德華·泰勒、尤金·維格納在內的一羣流亡物理學者試圖警告美國政府,揭露納粹德國正在進行的原子彈研究;他們把警告美國人民視為己任:德國科學家也許會贏得製造原子彈競賽的勝利;希特勒會毫不猶豫地使用這種武器。為了要讓美國警覺到原子彈的巨大威脅,他們曾拜訪愛因斯坦,告訴他殺傷力超強的原子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製成。愛因斯坦支持和平主義,他正在專心研究統一場理论,並不清楚核子研究的最新發展,他從未想到這项技术的進展會如此快速。愛因斯坦被説服借助其崇高聲望和西拉德寫信給美國總統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們還建議美國政府注重並直接介入核武器研究。這封信被認為是,美國在參與二戰前夕,展開大規模核武器研究的關鍵激勵因素。羅斯福不能冒險讓希特勒搶先掌握原子彈技术。由於愛因斯坦的信件,美國加入研製原子彈競賽,依托其巨大的材料、金融、科學資源展開曼哈頓計劃,成為在二戰中唯一成功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 對愛因斯坦而言,“戰爭是一種疾病……他呼籲抵抗戰爭”。寫給羅斯福的那封信違反了愛因斯坦所支持的和平主義。在過世之前一年,愛因斯坦對老朋友莱纳斯·鲍林說:“我一生之中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我簽署了那封要求羅斯福總統製造核武器的信。但是犯這錯誤是有原因的:德國人製造核武器的危險是存在的。” 離世 愛因斯坦69歲時被診斷出患有腹主動脈瘤,著名腸胃科權威醫生是他的開刀醫生,他用玻璃紙緊緊包住葡萄柚尺寸的瘤,試圖促使血管纖維化,降低破裂的風險。愛因斯坦可能因此手術多活了幾年。 1955年4月13日,愛因斯坦的腹主動脈瘤破裂,引起內出血。他正在撰寫的一篇慶祝以色列建國7周年的電視講稿,還沒有寫完,就於18日過世,享壽76歲。在那時代,動手術治療在技術上成功率很高,的醫生法蘭克·格倫(Frank Glenn)建議立刻動手術治療,但愛因斯坦堅決拒絕,他表示:「當我想要離去的時候請讓我離去,一味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 然而,病理學家托马斯·哈维醫生在驗屍過程中未經愛因斯坦的家人允許就私自取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並自行保存,他希望未來神經科學研究能夠發現愛因斯坦那麼聰明的原因。至於身體的其它部分遵照愛因斯坦的遗嘱在他過世當天就火化,只有包括他兒子漢斯在內的12人在場參與簡單的儀式。在遺體火化後,將其骨灰全都撒在附近的特拉華河裏。 主要科學成就 愛因斯坦一生發表了很多書籍與論文。除此以外,他還與很多科學家合作貢獻出許多重要結果。 奇蹟年論文 愛因斯坦於1905年在《物理年鑑》發表了四篇劃時代的論文。從來沒有人能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內對於現代物理給出這麼多重大貢獻。这一年因此被称为“愛因斯坦奇蹟年”。這四篇論文分別為: 相對論和愛因斯坦質能方程 愛因斯坦在論文《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裏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公設:「光速不變」,以及「相對性原理」,按照這兩個基本公設對於經典力學在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做出一些重要修正,從而化解了馬克士威方程組與經典力學定律之間的矛盾。經過整理之後,這些創舉成為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 承認時空的相對性與光速的不變性導致了幾個必然的推論。一是運動物體在其運動方向會表現出長度收縮。二是運動物體會經歷時間膨脹。也就是說,一個運動中的鐘錶要比靜止的同樣鐘錶走得慢。三是以太的概念其實是多餘無用的。 愛因斯坦在表述質能等價的論文裡,從狹義相對論的方程式裏推導出質能方程式。這意味著能量和質量其實是一回事,可以相互轉換。對於任何物體來説,其質量會隨著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曾經有很多年備受爭議,他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不是因為表揚他在相對論做出重大貢獻。普朗克是最熱烈支持相對論的物理學者之一。 光子與能量量子 在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裏,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說,即光是由離散的能量量子組成,這能量量子稱為光量子,後來被簡稱為光子。最初,光量子假說遭到物理學者強烈質疑,其中包括馬克斯·普朗克以及尼爾斯·玻爾。後來,羅伯特·密立根做實驗證實了光電效應的方程式,阿瑟·康普頓做康普頓散射實驗展示在某種情況下光會表現出粒子性。直到1919年,光量子假說才被廣為接受。 愛因斯坦得到了一個結論,頻率為f的光束是由能量為hf的光量子所組成;其中,h為普朗克常數。愛因斯坦並沒有對這結論給出很多解釋,實際而言,他並不確定光量子與光波之間的關係。但是,他的確建議這點子能夠解釋某些實驗結果,尤其是光電效應。 量子化原子振動 在1906年論文《普朗克的輻射理論和比熱容理論》裏,愛因斯坦提出一種新的描述物質的物理模型,稱為愛因斯坦模型。在這模型裏,位於晶格結構裏的每一個原子都被視為一個獨立的量子諧振子,它們各自以相同頻率像彈簧一樣做簡諧振動,因此具有離散的能級。杜隆-泊替定律預言比熱容為常數,在高溫極限時,這模型給出相同的理論結果;而當溫度趨於零時,這模型預言比熱容也趨於零,與實驗結果相符合。這是20世紀初期第三個被發現的重要量子理論。 愛因斯坦模型預言比熱容以溫度的指數函數趨於零,這是因為它假設所有諧振子的振動頻率相同。彼得·德拜對於這假設給予修正,在他研究出的德拜模型裏,振動頻率不一樣,因此比熱容以溫度的立方函數趨於零。 波粒二象性 在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中,光量子只是表現出能量的不连续性,它尚未被賦予粒子應具有的性質,所以不能被嚴格視為粒子。1909年,在爱因斯坦发表的兩篇論文《論輻射問題的現狀》與《论我们关于辐射的本性和组成的观点的发展》裏,爱因斯坦闡明,光量子具有良好定義的動量,並且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類點粒子的物理行為。這兩篇論文引入了光子的概念(吉爾伯特·路易斯於1926年給出術語光子的命名),啟發了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觀念。他又表示,理論物理下一個階段將會發展出一種能夠將光的波動論與光的粒子論融合在一起的理論。在這裏,「融合」意味著波粒二象性,或更加延伸,尼爾斯·玻爾後來提出的互補原理。 臨界乳光理論 在臨界點附近,照射於介質的光束會被介質強烈散射,這現象稱為臨界乳光。波蘭物理學者於1908年首先表明,臨界乳光的機制為介質密度漲落,他並沒有給出相關的方程式。兩年後,愛因斯坦應用統計力學嚴格論述介質的分子結構所形成的密度漲落,從而推導出相關的方程式,並且用這方程式給出另一種計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方法,更有意思的是,這臨界乳光的機制可以解釋天空呈藍色的現象。 按照瑞利散射理論,瑞利散射光的輻照度和入射光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應用瑞利散射來解釋天空的藍色現象,波長較短的藍光比波長較長的紅光更易產生瑞利散射。因此,天空的顏色是藍色的。瑞利散射方程式能夠準確地描述光束對於氣體的瑞利散射行為,但對於液體並不適用。愛因斯坦的臨界乳光理論更一般地適用於液體與氣體;瑞利散射只是臨界乳光問題的一個特別案例。後來,分析粒子在氣體與液體裡的隨機性,將瑞利散射理論加以延伸來描述光在液體裡的散射行為。 零點能 零點能指的是量子系統處於基態時所擁有的能量,量子系統所擁有能量不能低於零點能。普朗克於1911年至1913年之間重新表述他的1900年量子理論時提出了零點能的概念,他指出,在絕對溫度(或溫度趨於絕對溫度),振動頻率為的諧振子,其平均能量不是零,而是零點能。 愛因斯坦和助手奥托·施特恩對於這點子極感興趣。他們研究出一種方法,能夠證實零點能的存在。他們假設雙原子分子的旋轉能含有零點能,並且所有雙原子分子以同樣角速度旋轉,然後計算出雙原子分子氣體的比熱容。他們在1913年論文《對於分子在絕對零度下的擾動假設的某些論證》裏,將氫氣的理論比熱容與實驗數據相互比較,他們總結,零點能可能存在。 雖然這計算結果很漂亮地符合實驗數據,不久之後,他們又撤回了這篇論文,主要原因是保羅·埃倫費斯特給出更具一般性的計算,從假設雙原子分子以某種統計分布的角速度進行旋轉,並且遵守普朗克的量子理論,他計算出與實驗數據相符合的理論結果,因此他總結,零點能不存在。一直到1925年,零點能的存在才被維爾納·海森堡在他的著名論文《運動與機械關係的量子理論重新詮釋》裏理論證實。 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07-1915年間創建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引力理論。根據廣義相對論,在質量與質量之間觀測到的引力是源自於這些質量所造成的時空彎曲。在現代天文物理學裏,廣義相對論是重要工具。 在接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演講時,愛因斯坦表示狹義相對論對於慣性運動的偏好並不令人滿意,而從最開始就不偏好任何運動狀態(不論是勻速運動或加速度運動)的理論,應該會顯得更令人滿意,因此他才會嘗試發展廣義相對論。他在1907年論文《關於相對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結論》裏指出,自由下落實際是一種慣性運動,對於自由下落的觀察者而言,狹義相對論的規則應該適用。愛因斯坦並沒有對這後來被稱為等效原理的論題給出詳盡分析。另外,他還初步預言重力紅移,即射入引力勢阱中的光會發生藍移,而相反從引力勢阱中射出的光會發生紅移;又粗略預言光線在重力場中的偏折,即光子的路徑在引力場中會發生偏折。這些預言後來紛紛得到了實驗驗證。 愛因斯坦將1907年論文加以擴充,於1911年寫成論文《論重力對光的傳播的影響》;在這篇論文裏,他對光線在重力場中的偏折重新加以詳細分析,得到可以嚴格測試的結果,即光線經過太陽產生的引力場時被偏折的角度。這預言可以做實驗嚴格檢試,因此他呼籲實驗者的關注,儘快完成這實驗。 經過多年思考引力的內秉性質,愛因斯坦領悟到引力可以定義為時空的彎曲,對於引力的詳細描述必須用到幾何,更甚言之,幾何是發現引力定律的重要工具,因此,他找到大學同學马塞尔·格罗斯曼來幫助他解決數學方面的問題。格罗斯曼建議他使用黎曼幾何,因為黎曼張量與從其衍伸的里奇張量都具有廣義協變性。1913年他與格罗斯曼共同发表了论文《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在這篇論文裏,他們給出的場方程式很像後來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式,但具有非常有限的協變性,這場方程式後來被稱為「草稿場方程式」。1915年11月,爱因斯坦一連串发表了四篇關於廣義相對論的论文。第三篇論文《用广义相对论解释水星近日点运动》詳細分析水星的反常进动现象,所得到的理論數值與實驗數據完全符合,並且還修改先前對於光子路徑在引力場中發生的偏折所做的估算,這修正後來也成功通過實驗檢試。第四篇論文《引力场方程》終於給出具有廣義協變性的場方程式,後來稱為爱因斯坦场方程,這方程式能夠描述引力场和物质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如同約翰·惠勒所說,物質告訴時空怎樣彎曲,空間告訴物質怎樣移動。在弱引力場的狀況下,愛因斯坦場方程式必須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相互嚙合,而在零引力場的狀況下,愛因斯坦場方程式又必須與狹義相對論相互嚙合。這兩個條件幾乎決定了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形式,也是愛因斯坦給出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關鍵概念。 引力波 引力波是時空曲率的漣漪以波動的形式從波源向外傳播,同時會有能量向外傳輸。1916年,愛因斯坦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根據廣義相對論,勞侖茲不變性使得引力波的存在成為可能,由於引力相互作用必須以有限速度傳播於空間。但根據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無法得到這種結果,因其假定引力相互作用是以無窮高速度傳播於空間。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於1974年发现首个脉冲双星系统PSR B1913+16,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2016年2月11日,正好在愛因斯坦预言发表100年之後,LIGO團隊宣布,已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其源頭來自於双黑洞融合機制。 宇宙学 全新裝備了功能超強的廣義相對論,爱因斯坦已準備好在夢寐以求的宇宙學領域大展身手。1917年,他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模整個宇宙結構。從那時的實驗觀測推論,他認為宇宙的範圍是有限,並且不具有任何邊界,因為宇宙質量會使時空彎曲回自己,就如同圓球的表面,具有有限的面積,不具有任何邊界。這種宇宙稱為靜態宇宙。但是,根據爱因斯坦場方程式,靜態宇宙不可能存在,宇宙只能擴張或收縮。為了使宇宙保持靜態,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常数项,然後讓宇宙常数項與宇宙質量項相互抵銷,這樣,宇宙常數可以抗拒引力的效應,從而實現靜態宇宙。然而,愛德文·哈勃於1929年確定宇宙呈膨脹狀態。愛因斯坦只好放棄宇宙常數,他认为在引力方程式中引入该常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後來,人們發現宇宙加速膨脹,這現象的最簡單說法是宇宙常數不為零,而是一個很小的數值10−52 m−2。愛因斯坦的直覺最終可能還是正確的。 玻色-愛因斯坦統計 印度物理學者薩特延德拉·玻色在1923年完成論文《普朗克定律與光量子假說》,並且將這篇論文寄給英國《》,但是遭到拒絕發表。玻色絲毫不因此氣餒,隔年他又將該論文轉寄給愛因斯坦,尋求愛因斯坦的意見。在這篇論文裏,玻色提出一種新的統計模型,按照這模型,光束可以被視為由一群無法分辨的粒子所組成氣體,因此在做統計運算時,所有相同能量的光子應該合併處理。愛因斯坦注意到玻色的統計模型不僅適用於光子,還適用於很多其它種粒子,這些粒子後來被稱為玻色子。愛因斯坦把玻色的論文翻譯成德文後發表於德國的《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 愛因斯坦將玻色的理論推廣至帶質量的粒子,於1924年發表論文《單原子理想氣體的量子理論》,隔年,又發表論文預言,玻色子冷卻至非常低溫時,會凝聚到其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因此會出現一種新的物態,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1995年,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埃裡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使用銣原子氣體在170 nK(1.7×10−7 K)的低溫下首次觀測到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四個月後,麻省理工學院的沃爾夫岡·克特勒使用鈉原子氣體獨立實現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與其他科學家的合作關係 除了長久合作者利奧波德·英費爾德、納森·羅森與以外,愛因斯坦還曾經與很多物理學者合作。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 愛因斯坦和亨德里克·勞侖茲的女婿万德爾·德哈斯於1915年證實,鐵磁性物質的磁化會誘導出某種旋轉運動,這效應稱為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他們認為這效應顯示出「安培分子電流」的存在。在那時,他們並不知道電子擁有自旋性質。後來,物理學者確定,自旋造成了鐵磁性物質的磁性,安培分子電流並沒有貢獻出磁性。 在愛因斯坦和德哈斯完成的實驗裏,他們把靜止懸掛在一端的鐵圓柱體置放在螺線管裏,然後給螺線管施加電流脈衝,這會使得鐵圓柱體發生偏轉,因此鐵圓柱體的角動量會從零變為某特定數量,根據角動量守恆定律,在鐵圓柱體內部必定也產生了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角動量,這個角動量正是由鐵圓柱體中電子自旋所產生。 這實驗需要很高的靈敏度,因為產生效應相當為小,但在那時,他們確實觀測到,突然磁化會促使某種力矩作用於鐵圓柱體,因此使得鐵圓柱體被偏轉。他們的論文聲稱,實驗誤差只有10%。由於愛因斯坦和德哈斯並沒有將電子自旋納入理論計算,他們的理論預言缺少了朗德g因子。為甚麼實驗結果沒有反應出這問題?這可能因為是他們忽略了一些實驗誤差。 薛定諤氣體模型 從1924年至192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三篇關於理想氣體的論文,他應用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來計算理想氣體的熱力學性質。埃尔温·薛定谔閲讀了愛因斯坦的文章後,對其方法不解,甚至一度認為愛因斯坦錯了。愛因斯坦與薛定諤通信交換意見,愛因斯坦又給出一些量子統計學的點子,按照這些點子,薛定諤計算出半經典理想氣體的與與熱力學性質,並寫成論文《單原子理想氣體模型的能級》。薛定諤邀請愛因斯坦為論文署名,但是愛因斯坦婉拒了。 愛因斯坦冰箱 愛因斯坦和他的學生列奧·西拉德在1926年共同發明了一種,既不用電,也沒有活動零件,後來被稱為。他們在很多國家申請到專利。一家瑞典製冷設備公司伊莱克斯為了防止這種新技術帶來的競爭,買斷了他們的專利。另外,德國的AEG也和他們簽約,並且發展出與愛因斯坦冰箱原型,但由於不具毒性的製冷劑氟利昂於1930年開始大量生產,發展愛因斯坦冰箱的需要不再成立。愛因斯坦-西拉德電磁汞後來被用在核子增殖反應堆的製冷系統。 據說,愛因斯坦在看报紙时,讀到一則新闻,关于一家人死于從冰箱中洩露出的製冷劑,在那時使用的製冷劑,例如氨气、二氧化硫等,毒性都很強,愛因斯坦大為震驚,因此开始在這方面的研究。 | 在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中,光量子只是表現出能量的不连续性,它尚未被賦予粒子應具有的性質,所以不能被嚴格視為粒子。1909年,在爱因斯坦发表的兩篇論文《論輻射問題的現狀》與《论我们关于辐射的本性和组成的观点的发展》裏,爱因斯坦闡明,光量子具有良好定義的動量,並且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類點粒子的物理行為。這兩篇論文引入了光子的概念(吉爾伯特·路易斯於1926年給出術語光子的命名),啟發了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觀念。他又表示,理論物理下一個階段將會發展出一種能夠將光的波動論與光的粒子論融合在一起的理論。在這裏,「融合」意味著波粒二象性,或更加延伸,尼爾斯·玻爾後來提出的互補原理。 臨界乳光理論 在臨界點附近,照射於介質的光束會被介質強烈散射,這現象稱為臨界乳光。波蘭物理學者於1908年首先表明,臨界乳光的機制為介質密度漲落,他並沒有給出相關的方程式。兩年後,愛因斯坦應用統計力學嚴格論述介質的分子結構所形成的密度漲落,從而推導出相關的方程式,並且用這方程式給出另一種計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方法,更有意思的是,這臨界乳光的機制可以解釋天空呈藍色的現象。 按照瑞利散射理論,瑞利散射光的輻照度和入射光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應用瑞利散射來解釋天空的藍色現象,波長較短的藍光比波長較長的紅光更易產生瑞利散射。因此,天空的顏色是藍色的。瑞利散射方程式能夠準確地描述光束對於氣體的瑞利散射行為,但對於液體並不適用。愛因斯坦的臨界乳光理論更一般地適用於液體與氣體;瑞利散射只是臨界乳光問題的一個特別案例。後來,分析粒子在氣體與液體裡的隨機性,將瑞利散射理論加以延伸來描述光在液體裡的散射行為。 零點能 零點能指的是量子系統處於基態時所擁有的能量,量子系統所擁有能量不能低於零點能。普朗克於1911年至1913年之間重新表述他的1900年量子理論時提出了零點能的概念,他指出,在絕對溫度(或溫度趨於絕對溫度),振動頻率為的諧振子,其平均能量不是零,而是零點能。 愛因斯坦和助手奥托·施特恩對於這點子極感興趣。他們研究出一種方法,能夠證實零點能的存在。他們假設雙原子分子的旋轉能含有零點能,並且所有雙原子分子以同樣角速度旋轉,然後計算出雙原子分子氣體的比熱容。他們在1913年論文《對於分子在絕對零度下的擾動假設的某些論證》裏,將氫氣的理論比熱容與實驗數據相互比較,他們總結,零點能可能存在。 雖然這計算結果很漂亮地符合實驗數據,不久之後,他們又撤回了這篇論文,主要原因是保羅·埃倫費斯特給出更具一般性的計算,從假設雙原子分子以某種統計分布的角速度進行旋轉,並且遵守普朗克的量子理論,他計算出與實驗數據相符合的理論結果,因此他總結,零點能不存在。一直到1925年,零點能的存在才被維爾納·海森堡在他的著名論文《運動與機械關係的量子理論重新詮釋》裏理論證實。 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07-1915年間創建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引力理論。根據廣義相對論,在質量與質量之間觀測到的引力是源自於這些質量所造成的時空彎曲。在現代天文物理學裏,廣義相對論是重要工具。 在接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演講時,愛因斯坦表示狹義相對論對於慣性運動的偏好並不令人滿意,而從最開始就不偏好任何運動狀態(不論是勻速運動或加速度運動)的理論,應該會顯得更令人滿意,因此他才會嘗試發展廣義相對論。他在1907年論文《關於相對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結論》裏指出,自由下落實際是一種慣性運動,對於自由下落的觀察者而言,狹義相對論的規則應該適用。愛因斯坦並沒有對這後來被稱為等效原理的論題給出詳盡分析。另外,他還初步預言重力紅移,即射入引力勢阱中的光會發生藍移,而相反從引力勢阱中射出的光會發生紅移;又粗略預言光線在重力場中的偏折,即光子的路徑在引力場中會發生偏折。這些預言後來紛紛得到了實驗驗證。 愛因斯坦將1907年論文加以擴充,於1911年寫成論文《論重力對光的傳播的影響》;在這篇論文裏,他對光線在重力場中的偏折重新加以詳細分析,得到可以嚴格測試的結果,即光線經過太陽產生的引力場時被偏折的角度。這預言可以做實驗嚴格檢試,因此他呼籲實驗者的關注,儘快完成這實驗。 經過多年思考引力的內秉性質,愛因斯坦領悟到引力可以定義為時空的彎曲,對於引力的詳細描述必須用到幾何,更甚言之,幾何是發現引力定律的重要工具,因此,他找到大學同學马塞尔·格罗斯曼來幫助他解決數學方面的問題。格罗斯曼建議他使用黎曼幾何,因為黎曼張量與從其衍伸的里奇張量都具有廣義協變性。1913年他與格罗斯曼共同发表了论文《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在這篇論文裏,他們給出的場方程式很像後來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式,但具有非常有限的協變性,這場方程式後來被稱為「草稿場方程式」。1915年11月,爱因斯坦一連串发表了四篇關於廣義相對論的论文。第三篇論文《用广义相对论解释水星近日点运动》詳細分析水星的反常进动现象,所得到的理論數值與實驗數據完全符合,並且還修改先前對於光子路徑在引力場中發生的偏折所做的估算,這修正後來也成功通過實驗檢試。第四篇論文《引力场方程》終於給出具有廣義協變性的場方程式,後來稱為爱因斯坦场方程,這方程式能夠描述引力场和物质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如同約翰·惠勒所說,物質告訴時空怎樣彎曲,空間告訴物質怎樣移動。在弱引力場的狀況下,愛因斯坦場方程式必須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相互嚙合,而在零引力場的狀況下,愛因斯坦場方程式又必須與狹義相對論相互嚙合。這兩個條件幾乎決定了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形式,也是愛因斯坦給出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關鍵概念。 引力波 引力波是時空曲率的漣漪以波動的形式從波源向外傳播,同時會有能量向外傳輸。1916年,愛因斯坦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根據廣義相對論,勞侖茲不變性使得引力波的存在成為可能,由於引力相互作用必須以有限速度傳播於空間。但根據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無法得到這種結果,因其假定引力相互作用是以無窮高速度傳播於空間。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於1974年发现首个脉冲双星系统PSR B1913+16,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2016年2月11日,正好在愛因斯坦预言发表100年之後,LIGO團隊宣布,已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其源頭來自於双黑洞融合機制。 宇宙学 全新裝備了功能超強的廣義相對論,爱因斯坦已準備好在夢寐以求的宇宙學領域大展身手。1917年,他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模整個宇宙結構。從那時的實驗觀測推論,他認為宇宙的範圍是有限,並且不具有任何邊界,因為宇宙質量會使時空彎曲回自己,就如同圓球的表面,具有有限的面積,不具有任何邊界。這種宇宙稱為靜態宇宙。但是,根據爱因斯坦場方程式,靜態宇宙不可能存在,宇宙只能擴張或收縮。為了使宇宙保持靜態,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常数项,然後讓宇宙常数項與宇宙質量項相互抵銷,這樣,宇宙常數可以抗拒引力的效應,從而實現靜態宇宙。然而,愛德文·哈勃於1929年確定宇宙呈膨脹狀態。愛因斯坦只好放棄宇宙常數,他认为在引力方程式中引入该常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後來,人們發現宇宙加速膨脹,這現象的最簡單說法是宇宙常數不為零,而是一個很小的數值10−52 m−2。愛因斯坦的直覺最終可能還是正確的。 玻色-愛因斯坦統計 印度物理學者薩特延德拉·玻色在1923年完成論文《普朗克定律與光量子假說》,並且將這篇論文寄給英國《》,但是遭到拒絕發表。玻色絲毫不因此氣餒,隔年他又將該論文轉寄給愛因斯坦,尋求愛因斯坦的意見。在這篇論文裏,玻色提出一種新的統計模型,按照這模型,光束可以被視為由一群無法分辨的粒子所組成氣體,因此在做統計運算時,所有相同能量的光子應該合併處理。愛因斯坦注意到玻色的統計模型不僅適用於光子,還適用於很多其它種粒子,這些粒子後來被稱為玻色子。愛因斯坦把玻色的論文翻譯成德文後發表於德國的《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 愛因斯坦將玻色的理論推廣至帶質量的粒子,於1924年發表論文《單原子理想氣體的量子理論》,隔年,又發表論文預言,玻色子冷卻至非常低溫時,會凝聚到其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因此會出現一種新的物態,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1995年,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埃裡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使用銣原子氣體在170 nK(1.7×10−7 K)的低溫下首次觀測到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四個月後,麻省理工學院的沃爾夫岡·克特勒使用鈉原子氣體獨立實現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與其他科學家的合作關係 除了長久合作者利奧波德·英費爾德、納森·羅森與以外,愛因斯坦還曾經與很多物理學者合作。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 愛因斯坦和亨德里克·勞侖茲的女婿万德爾·德哈斯於1915年證實,鐵磁性物質的磁化會誘導出某種旋轉運動,這效應稱為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他們認為這效應顯示出「安培分子電流」的存在。在那時,他們並不知道電子擁有自旋性質。後來,物理學者確定,自旋造成了鐵磁性物質的磁性,安培分子電流並沒有貢獻出磁性。 在愛因斯坦和德哈斯完成的實驗裏,他們把靜止懸掛在一端的鐵圓柱體置放在螺線管裏,然後給螺線管施加電流脈衝,這會使得鐵圓柱體發生偏轉,因此鐵圓柱體的角動量會從零變為某特定數量,根據角動量守恆定律,在鐵圓柱體內部必定也產生了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角動量,這個角動量正是由鐵圓柱體中電子自旋所產生。 這實驗需要很高的靈敏度,因為產生效應相當為小,但在那時,他們確實觀測到,突然磁化會促使某種力矩作用於鐵圓柱體,因此使得鐵圓柱體被偏轉。他們的論文聲稱,實驗誤差只有10%。由於愛因斯坦和德哈斯並沒有將電子自旋納入理論計算,他們的理論預言缺少了朗德g因子。為甚麼實驗結果沒有反應出這問題?這可能因為是他們忽略了一些實驗誤差。 薛定諤氣體模型 從1924年至192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三篇關於理想氣體的論文,他應用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來計算理想氣體的熱力學性質。埃尔温·薛定谔閲讀了愛因斯坦的文章後,對其方法不解,甚至一度認為愛因斯坦錯了。愛因斯坦與薛定諤通信交換意見,愛因斯坦又給出一些量子統計學的點子,按照這些點子,薛定諤計算出半經典理想氣體的與與熱力學性質,並寫成論文《單原子理想氣體模型的能級》。薛定諤邀請愛因斯坦為論文署名,但是愛因斯坦婉拒了。 愛因斯坦冰箱 愛因斯坦和他的學生列奧·西拉德在1926年共同發明了一種,既不用電,也沒有活動零件,後來被稱為。他們在很多國家申請到專利。一家瑞典製冷設備公司伊莱克斯為了防止這種新技術帶來的競爭,買斷了他們的專利。另外,德國的AEG也和他們簽約,並且發展出與愛因斯坦冰箱原型,但由於不具毒性的製冷劑氟利昂於1930年開始大量生產,發展愛因斯坦冰箱的需要不再成立。愛因斯坦-西拉德電磁汞後來被用在核子增殖反應堆的製冷系統。 據說,愛因斯坦在看报紙时,讀到一則新闻,关于一家人死于從冰箱中洩露出的製冷劑,在那時使用的製冷劑,例如氨气、二氧化硫等,毒性都很強,愛因斯坦大為震驚,因此开始在這方面的研究。 玻爾-愛因斯坦論戰 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都是舊量子論的奠基人。他們之間关于量子力学發生了一系列著名的争论。愛因斯坦不贊同量子力學的統計性質,他表示,「我仍舊相信我們能夠給出一個實在模型來直接描述事件本身,而不是它們發生的概率。」玻爾聲明,「沒有量子世界,只有抽象量子力學描述。我們不應該以為物理學的工作是發現大自然的本質。物理只涉及我們怎樣描述大自然。」他們之間的辯論在科學哲學裏意義非凡,因此被載入史冊。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是由愛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納森·羅森在1935年發表於美國《物理評論》的思想實驗,又稱為「EPR佯谬」。這思想實驗檢驗兩個量子糾纏粒子所展現出的關聯性物理行為。給定兩個相互糾纏並且在空間相隔一段距離的粒子A、B,假若對於其中一個粒子A測量位置或動量,則可得知另一個粒子B的位置或動量。根據定域性原理,這測量絲毫不會以超過光速的傳遞方式攪擾到這粒子B。按照實在論,做實驗所測量到的結果是出自於某種物理實在,而這物理實在與測量的動作無關。因此,在這思想實驗裏,粒子B的位置與動量都是物理實在。可是,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不允許粒子的位置與動量同時被確定;也就是說,假若粒子位置越明確,則粒子動量越不明確;反之亦然。由於量子力學對於位置與動量這兩個物理實在都沒有相關描述,因此,愛因斯坦等總結,量子力學不完備。 定域實在論表明,微觀粒子具有可測量、良好定義的物理實在,不會被在遙遠區域發生的事件以超光速速度影響。定域實在論是EPR佯谬用來反對量子力學的利器。1982年完成的證實了貝爾定理,而貝爾定理強調,定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的預測不相符,因此,定域實在論不成立。 社會活動 反對納粹主義 愛因斯坦是率直的和平主義者與國際主義者。在威瑪共和國期間,他成為反猶太團體的眼中釘,時常受到惡毒毀謗。後來,納粹黨更認為愛因斯坦的言論與舉動嚴重威脅到納粹運動的發展。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時,愛因斯坦恰巧不在德國,由於情勢轉趨惡劣,他再也不願意回到德國。“”激進分子出版了抹黑愛因斯坦的小冊子和教科書。諾貝爾獎得主菲利普·萊納德和約翰尼斯·斯塔克把愛因斯坦的成就稱為“”,並發起政治運動把它們從德語詞彙排除出去。傳授愛因斯坦理論的學者都被列入黑名單,比如維爾納·海森堡。萊納德宣稱,愛因斯坦質能方程不是愛因斯坦的發明,而是德國學者的雅利安傑作。 從1930年代直至二戰,愛因斯坦一直建議美國政府向想逃離歐洲的猶太人頒發簽證,他還對美國政治人士進行遊說,希望促使通過更為寬鬆的移民法。他曾為錫安主義組織募款,還在1933年參與發起了國際救援委員會。 協助錫安運動 愛因斯坦強烈支持社會錫安主義,努力促進以色列-阿拉伯合作。他支持在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建立猶太人家園,但是,他最初時極力反對建立一個有邊界、軍隊和世俗權力的猶太國家;他青睞,主張以一國兩族的形式建立以色列-阿拉伯二族混居的國家。 在1931年著作《關於錫安主義的演講與信件》裏,收集了愛因斯坦很多在這方面發表的信息。其中11篇被匯集成著作《我眼中的世界》;愛因斯坦在前言中將該書“獻給德國的猶太人”。面對德國日益高漲的軍國主義,愛因斯坦在著述和演講中呼籲和平。 對於分割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為獨立阿拉伯國與猶太國的提議,愛因斯坦公開表示持保留態度。然而,事與願違,聯合國最後決定以巴分治,劃分了新以色列國的邊界,緊接著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愛因斯坦等人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公開信,就屠殺阿拉伯村民的代爾亞辛村大屠殺事件強烈抨擊梅纳赫姆·贝京的政黨,稱呼該黨為“納粹和法西斯黨”。同年5月,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愛因斯坦表示,“這完成了一個古老的夢想……創建了猶太社會的精神與文化生活可以自由表達的環境”。 愛因斯坦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監事會的最早幾位監事之一。在他1950年遺囑中,愛因斯坦將其作品的著作權贈予希伯來大學。許多愛因斯坦著作的原件都存放在希伯來大學的愛因斯坦檔案館裏。 以色列第一任總統哈伊姆·魏茨曼去世後,總理戴維·本-古里安邀請愛因斯坦出任總統。愛因斯坦婉拒說,同人打交道,他“既無能力又無經驗”。他後來寫到:“我為以色列政府的邀請深深感動,但憂愁與慚愧衝擊著我的內心,因我不能接受這份要職。” 個性和思想 爱因斯坦為人和藹友善,同時謙虛卻又特立獨行,受到大眾廣泛尊敬。他有時會講講笑話,並愛好帆船運動和拉小提琴。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於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世界。晚年,因為身體欠安,醫生要求他停止抽煙,飲食必須無脂、無鹽。 宗教观 愛因斯坦形容自己為不可知論者,但並不具有像專業無神論者般的十字軍精神;更仔細解釋,由於人類對於大自然與自己本身的了解可能有缺失,因此應該採取謹慎謙卑的態度。美國猶太領袖拉比曾經問他是否相信神?他回答說:“我相信斯宾诺莎的神,一个通过存在事物的和谐有序体现自己的神,而不是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和行为的神。”換句話說,愛因斯坦認為,從宇宙世界的存在,可以感覺到神的偉大工作,但神並不會干預人們的日常生活,神是非人格化的神。愛因斯坦曾經在書信裏表示:"我不相信人格化的神,我從未否認這一點,而且表達得很清楚。如果在我的內心裏有什麼能被稱之為宗教,那就是,對於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世界結構,對於這世界結構的無垠的敬仰。" 在猶太哲學家马丁·布伯逼問他的宗教信仰之下,他大聲嚷道:“我们物理学家所努力的仅仅是跟随祂画祂的线。”多年後,愛因斯坦在他的柏林辦公室與一位物理學者談到同樣論題時,他表明,“我想要知道神如何創造這世界。對於發現這個或那個現象,對於研究這個或那個元素的光譜,我絲毫不感興趣。我想要知道祂的思維,其它的只是細節。” 政治观 愛因斯坦的政治觀傾向於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持批判态度,這些在他撰寫的文章《為甚麼選擇社會主義?》裏有詳細陳述。簡略言之,根據愛因斯坦,資本主義社會追求利潤的動機,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這些因素導致不必要的經濟循環,從繁榮到蕭條,又從蕭條到繁榮,這循環鼓勵的是自私行為,而不是合作互助。愛因斯坦指出,資本主義的惡魔源自於這種無秩序的經濟。他深信,只有一種方法能夠解決這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系統與教育系統。也因爲其與和平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聯繫,美國聯邦調查局檔案中有着1427頁關於他的資料備案。 二戰末期投擲在廣島市與長崎市的兩顆原子彈,所展示出的恐怖毀滅,帶給愛因斯坦極大的腦力衝擊,他因此更加增強支持世界聯盟的念頭,只有世界聯盟才能實際地拯救人類的生命與文明。愛因斯坦強烈地主張成立民主的世界政府,以世界聯盟的框架抑制民族國家力量。他認為,建基於的世界聯盟能夠克服不受約束的民族主義所造成的混亂失序;就如同在物理學裏,浩瀚宇宙必定存在一種統一理論(愛因斯坦晚年將精力投注在統一場論,一種大一統理論的形式),就能夠合理解釋宇宙的奧秘。假若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擁有自己的軍隊,那麼,不同的思想體系與分歧的國家利益會不可避免地造成難以化解的衝突與戰爭,所以,必須存在一個具有健全統治功能的世界聯盟,總體管理與調和主權國家之間的事情與問題。自此以後,他竭力提倡建立世界聯盟,他的熱情在這方面不亞於主導大自然所有作用力的統一理論研究。 熱愛音樂 愛因斯坦從小就培養出欣賞音樂的美德。他的母親很會彈鋼琴,她希望愛因斯坦學習拉小提琴,不僅是要培養他對音樂的熱愛,而且還要幫助他融入德國文化。根據指揮家,愛因斯坦在五歲時已經開始學習小提琴,但他那時並不喜歡練琴。 當他13歲時,他接觸到莫扎特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從此就喜愛上了莫扎特的音樂。根據他的自述,他並沒有經過“系統性”的練習,就學會演奏這音樂,他的心得是“與責任感相比,喜愛是更好的老師。”17歲時, 瑞士阿勞的一位學校督察聽到他表演貝多芬的之後表示,他的演奏“很傑出,並揭示了卓越的洞察力”。 從那時起,在愛因斯坦的生活中,音樂扮演了重要與永久的角色。雖然他從未想過成為職業音樂家,他曾和一些專業音樂家一起在私人場合演奏過室内樂。他在伯爾尼、蘇黎世和柏林時,室内樂成為他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同他一起演奏的人包括普朗克父子。 1931年,當他在加州理工學院做研究時,曾去洛杉磯拜訪,並和的成員一起演奏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愛因斯坦晚年時,剛成立不久的茱莉亞弦樂四重奏去普林斯頓拜訪了他,並且與他合奏。為了配合愛因斯坦,樂團成員故意放緩節奏。愛因斯坦的演奏技巧和給茱莉亞四重奏留下了深刻印象。 私人書信 從1912年到1955年之間,愛因斯坦至少寫了大約3,500頁私人信件,這包括了他寫給米列娃、愛爾莎與兒女們的信。愛因斯坦與愛爾莎結婚後,愛因斯坦出外旅行,幾乎每天都要寫信給妻子艾爾莎和繼女瑪格特。這些信件透露出愛因斯坦私生活的點點滴滴。它們後來全部被捐贈給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瑪格特在遺囑中表示,在她去世20年之後才可公開這些信件,她是於1986年去世,所以,這些信件直到2006年才被公諸於世。 2018年6月,有媒体披露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的英译版本,使公众有机会了解到爱因斯坦的私人日记内容。其中一段他在1920年代的東方旅行中,涉及了对亚洲人以及中国人的種族偏見内容。其中形容中国人「勤劳、肮脏、迟钝」、「特别没有数学天赋」,甚至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几乎没什么差别()」。加州理工学院中负责出版爱因斯坦日记的助理主任泽埃夫·罗森克兰茨(Ze'ev Rosenkranz)称,爱因斯坦日记中的内容「将他人描绘为生理劣等人,这显然是歧视的一种特征」。他的日記遊覽不只中國一處,其中也包含不少中國以外亞洲人,例如印度與中東人的負面評論,然而,這跟他後來走向反種族主義的傾向反差不小,後來他留在美國不敢返回德國,因為他擔心受到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政策而被迫背井離鄉,從愛因斯坦為美國民權運動服務的舉動,可以反映出他晚年時期價值觀的變化以及對於改變自己的偏見所做出的努力,例如,1946年,在一場畢業典禮的演講中,愛因斯坦鄭重表示,「在美国,有色人种和白人是隔离的。这是白人的一种病。我不打算对此保持沉默。」 参见 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 爱因斯坦论文项目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玻尔-爱因斯坦论战 愛因斯坦—西拉德信 愛因斯坦的獎章與榮譽 愛因斯坦與中國 《世紀天才》 註釋 參考文献 外部链接 Albert |
法西斯主義和布爾什維克的自由派反對者都認為,兩者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包括他們相信先鋒領導的必要性,蔑視資產階級價值觀,並認為他們有極權主義的野心。在實踐中,兩者都普遍強調革命行動、無產階級民族理論、一黨制國家和黨軍;然而,兩者在目標和策略上都有明顯的區別,布爾什維克強調需要有組織的參與式民主()和基於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平等主義、國際主義社會願景,而法西斯主義者則強調超民族主義和對民主的公開敵意,並設想等級社會結構對其目標至關重要。隨著不干預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親干預主義的法西斯主義者之間的對立在戰爭結束時完成,雙方變得不可調和。法西斯主義者自稱是反共主義者,尤其是反對馬克思主義者。1919年,墨索里尼鞏固了對法西斯運動的控制,被稱為聖墓廣場運動,成立了義大利戰鬥者法西斯。 法西斯意大利 墨索里尼當權 被任命為意大利總理後,因為法西斯分子無法控制意大利議會,墨索里尼不得不組建聯合政府。墨索里尼的聯合政府最初在中間黨成員、自由派財政部長阿爾貝托·德斯特凡尼的指導下推行經濟自由主義政策,包括通過大幅削減公務員制度來平衡預算。最初,政府政策幾乎沒有發生重大變化,警察的鎮壓行動也很有限。 法西斯主義者開始試圖通過阿塞博法,在意大利鞏固法西斯主義,該法保證獲得25%或更多選票的選舉中,任何政黨或聯盟名單在議會中擁有多數席位。通過許多的法西斯暴力和恐嚇贏得了多數選票,使許多席位落入法西斯手中。選舉結束後,社會黨代表吉亚科莫·马泰奥蒂被法西斯分子綁架並殺害,引發了一場危機和政治醜聞。議會中的自由主義者和左翼少數派罷工抗議。1925年1月3日,墨索里尼在法西斯控制的意大利議會發表講話,宣布他對所發生的事情負有個人責任,但堅稱他沒有做錯任何事。墨索里尼宣布自己是意大利的獨裁者,對政府承擔全部責任,並宣布解散議會。從1925年到1929年,法西斯主義穩步鞏固權力:反對派代表被拒絕進入議會,並實行審查制度,1925年12月的一項法令規定墨索里尼只對國王負責。 天主教會 1929年,法西斯政權短暫地獲得實際上是天主教會的祝福,該政權與教會簽署了拉特朗條約,該條約賦予教皇國家主權和財政補償以奪取教會土地19 世紀的自由國家,但在兩年內,教會在通諭“”中宣布放棄法西斯主義,稱其為“異教徒的國家偶像崇拜”,教導“仇恨、暴力和不敬”。簽署協議後不久,根據墨索里尼自己的供述,教會曾威脅要將他“逐出教會”,部分原因是他頑固的性格,但也因為他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沒收了比過去七年更多的天主教報紙。到1930年代後期,墨索里尼對他的反教權言論中更加直言不諱,一再譴責天主教會並討論罷免教皇的方法。他的立場是,“教皇是意大利身體裡的一顆毒瘤,必須‘一勞永逸地根除’,因為在羅馬,教皇和他自己都沒有立足之地”。墨索里尼的遺孀雷切爾在她1974年的書中說,她的丈夫一直是無神論者,直到他生命的盡頭,寫道她的丈夫“在他生命晚年之前基本上沒宗教信仰”。 德國的納粹分子採用了類似的反教權政策。蓋世太保沒收了奧地利和德國的數百座修道院,驅逐了神職人員和外行,並經常用萬字符代替十字架。將萬字符稱為“魔鬼的十字架”,教會領袖發現他們的青年組織被取締,並且他們的會議受到限制,各種天主教期刊被審查或取締。政府官員最終發現有必要讓“納粹分子擔任天主教媒體的編輯職位”。多達2,720名神職人員,其中大部分是天主教徒,被蓋世太保逮捕並關押在德國達豪集中營內,導致1,000多人死亡。 社團經濟體制 法西斯政權於1925年建立了社團主義經濟體系,並製定了,其中雇主協會和法西斯工會同意承認彼此為意大利雇主和僱員的唯一代表,不包括非法西斯貿易工會。法西斯政權創建了公司部,將意大利經濟組織成22個部門公司,禁止工人罷工和停工,並於1927年制定了《》,確立了工人的權利和義務,並設立了勞工法庭仲裁雇主與僱員的糾紛。在實踐中,行業公司幾乎沒有獨立性,主要由政權控制,員工組織很少由員工自己領導,而是由任命的法西斯黨員領導。 激進的外交政策 在1920年代,法西斯意大利奉行侵略性外交政策,包括攻擊希臘克基拉島、擴大意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計劃對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王國發動戰爭、試圖通過支持克羅地亞將南斯拉夫拉入內戰,讓馬其頓分離主義者使意大利的干預合法化,並使阿爾巴尼亞成為意大利事實上的保護國,通過外交手段在1927年實現。以回應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亞的叛亂,法西斯意大利放棄以前自由時代與地方領導人合作的殖民政策。相反,它聲稱意大利人比非洲人種優越,因此有權殖民“劣等”非洲人,它試圖在利比亞安置10至1500萬意大利人。導致了針對利比亞當地人的侵略性軍事行動,稱為“”,包括大規模屠殺、使用集中營和強迫數千人挨餓。意大利當局強行驅逐100,000名居蘭尼加貝都因人進行種族清洗,占利比亞居蘭尼加人口的一半,這些定居點原定將提供給意大利定居者。 希特勒採用意大利模式 向羅馬進軍引起了法西斯主義者的國際關注。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位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早期崇拜者,在三月之後不到一個月,他和納粹黨開始以墨索里尼和法西斯主義者為榜樣。由希特勒和德國戰爭英雄埃里希·魯登道夫領導的納粹分子試圖以羅馬進軍為藍本進行“柏林進軍”,結果導致1923年11月慕尼黑啤酒館政變失敗。 大萧条的影响 在讨论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以外的传播时,历史学家菲利普·摩根指出。“由于大萧条是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及其政治对应物——议会民主制的危机,法西斯主义可以作为资本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替代品,成为新的欧洲‘文明’模式。正如墨索里尼在1934年初的典型说法,‘从1929年开始……法西斯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9世纪的主导力量,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已经用尽……20世纪的新政治和经济形式是法西斯主义’。”法西斯宣傳將1930年代長期蕭條的問題歸咎於少數民族和替罪羊:“猶太教-共濟會-布爾什維克”陰謀、左翼國際主義和移民的存在。 在德國,促成了納粹黨的崛起,導致魏瑪共和國滅亡,阿道夫·希特勒領導下的法西斯政權納粹德國建立。隨著希特勒和納粹在1933年上台執政,自由民主制在德國解體,納粹動員國家發動戰爭,對鄰國實施擴張主義領土。1930年代,納粹實施種族法,蓄意歧視、褫奪公權和迫害猶太人和其他種族和少數群體。 法西斯運動在歐洲其他地方愈演愈烈。1932年,匈牙利法西斯主義者根伯什·久洛上台,擔任匈牙利總理,並試圖在全國鞏固統一黨的地位。他在工業界創造了每天八小時工作制和每週工作四十八小時的制度;試圖鞏固社團主義經濟;並對匈牙利的鄰國提出了領土收復主義主張。1933年之後,羅馬尼亞的法西斯鐵衛團運動獲得了政治支持,在羅馬尼亞政府中獲得了代表權,鐵衛團的一名成員暗殺了羅馬尼亞總理。鐵衛團是德國和意大利以外唯一在沒有外國援助的情況下上台的法西斯運動。在1934年巴黎騷亂期間,法國面臨自德雷福斯事件以來最大的國內政治動盪,當時法西斯主義和多個極右翼運動在巴黎集體騷亂反對法國政府,導致重大政治暴力。在大蕭條期間形成了各種借鑒法西斯主義元素的準法西斯政府,包括希臘、立陶宛、波蘭和南斯拉夫的政府。 在美洲,由普林尼奧·薩爾加多領導的聲稱擁有多達200,000名成員,儘管在1937年政變後,面臨來自的鎮壓。在秘魯,秘魯革命聯盟是一個1931年至1933年執政的法西斯政黨。在1930年代,在智利議會中獲得席位,並企圖發動政變,導致1938年的。 在大蕭條時期,墨索里尼提倡國家積極干預經濟。他譴責他聲稱始於1914年當代的“”是失敗的,因為它所謂的頹廢、無限對消費主義的支持以及創造“人類標準化”的意圖。法西斯意大利創建了(IRI),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和控股公司,為倒閉的私營企業提供國家資金。IRI於1937年成為法西斯意大利的永久機構,奉行法西斯政策以建立國家封閉經濟並有權接管私營公司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戰爭生產。雖然希特勒政權在1940年代初期僅將關鍵行業的500家公司收歸國有,墨索里尼在1934年宣布“意大利四分之三的工業和農業經濟掌握在國家手中”。由於全球經濟蕭條,墨索里尼政府得以接管意大利大部分倒閉的最大銀行,這些銀行在許多意大利企業中擁有控制權。負責破產銀行和公司的國營控股公司工業重建研究所在1934年初報告說,他們持有“意大利股本的48.5%”資產,政治歷史學家馬丁·布林克霍恩估計意大利的國家干預和所有權範圍“大大超過了納粹德國,使意大利的公共部門僅次於斯大林的俄羅斯”。在1930年代後期,意大利頒布了製造業獨占聯盟、關稅壁壘、貨幣限制和大規模經濟監管,試圖平衡國際收支。意大利的自給自足政策未能實現有效的經濟自主。納粹德國同樣推行以自給自足和重新武裝為目標的經濟議程,並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包括迫使德國鋼鐵工業使用質量較低的德國鐵礦石,而不是優質的進口鐵。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 在法西斯意大利和納粹德國,從1930年代到1940年代,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都奉行領土擴張主義和干預主義的外交政策,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達到頂峰。墨索里尼呼籲收回意大利的領土收復主義主張,確立意大利對地中海的統治地位,確保意大利進入大西洋,並在地中海和紅海地區創造意大利的。希特勒呼籲收回民族復興主義的德國主張,同時建立德國生存空間在東歐,包括蘇聯控制的領土,將被德國人殖民。 從1935年到1939年,德國和意大利不斷升級其領土要求和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影響力的要求。意大利於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亞,導致其受到國際聯盟的譴責和廣泛的外交孤立。1936 年,德國將萊茵蘭再軍事化,該地區已根據《凡爾賽條約》下令非軍事化。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意大利協助德國解決德國與英國和法國之間因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主權要求而發生的外交危機,安排了賦予德國蘇台德地區的《慕尼黑協定》並在當時被認為避免了一場歐洲戰爭。當捷克斯洛伐克因德國附庸國斯洛伐克的宣布而解散時,這些希望破滅了,隨後第二天佔領了剩餘的捷克土地,並宣布德國保護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與此同時,從1938年到1939年,意大利要求法國和英國做出領土和殖民讓步。1939年,德國準備與波蘭開戰,但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從波蘭獲得領土讓步。波蘭政府不相信希特勒的承諾,拒絕接受德國的要求。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法西斯主義 ,由Sheldon Richman 法西斯主義和錫安主義 - 世界錫安主義者組織 法西斯主義Part I - 了解法西斯主義和反猶太主義 法西斯主義的運作 法西斯主義:它是什麼?又該如何與之奮鬥?由托洛斯基著 法西斯主義的信條 反法西斯主義網站 探照灯杂志 法西斯主义政治经济学-戴夫·伦顿的反法西斯网站 參見 納粹主義 社團主義 獨裁主義 民族主義 军国主义 第三位置 | 希特勒採用意大利模式 向羅馬進軍引起了法西斯主義者的國際關注。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位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早期崇拜者,在三月之後不到一個月,他和納粹黨開始以墨索里尼和法西斯主義者為榜樣。由希特勒和德國戰爭英雄埃里希·魯登道夫領導的納粹分子試圖以羅馬進軍為藍本進行“柏林進軍”,結果導致1923年11月慕尼黑啤酒館政變失敗。 大萧条的影响 在讨论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以外的传播时,历史学家菲利普·摩根指出。“由于大萧条是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及其政治对应物——议会民主制的危机,法西斯主义可以作为资本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替代品,成为新的欧洲‘文明’模式。正如墨索里尼在1934年初的典型说法,‘从1929年开始……法西斯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9世纪的主导力量,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已经用尽……20世纪的新政治和经济形式是法西斯主义’。”法西斯宣傳將1930年代長期蕭條的問題歸咎於少數民族和替罪羊:“猶太教-共濟會-布爾什維克”陰謀、左翼國際主義和移民的存在。 在德國,促成了納粹黨的崛起,導致魏瑪共和國滅亡,阿道夫·希特勒領導下的法西斯政權納粹德國建立。隨著希特勒和納粹在1933年上台執政,自由民主制在德國解體,納粹動員國家發動戰爭,對鄰國實施擴張主義領土。1930年代,納粹實施種族法,蓄意歧視、褫奪公權和迫害猶太人和其他種族和少數群體。 法西斯運動在歐洲其他地方愈演愈烈。1932年,匈牙利法西斯主義者根伯什·久洛上台,擔任匈牙利總理,並試圖在全國鞏固統一黨的地位。他在工業界創造了每天八小時工作制和每週工作四十八小時的制度;試圖鞏固社團主義經濟;並對匈牙利的鄰國提出了領土收復主義主張。1933年之後,羅馬尼亞的法西斯鐵衛團運動獲得了政治支持,在羅馬尼亞政府中獲得了代表權,鐵衛團的一名成員暗殺了羅馬尼亞總理。鐵衛團是德國和意大利以外唯一在沒有外國援助的情況下上台的法西斯運動。在1934年巴黎騷亂期間,法國面臨自德雷福斯事件以來最大的國內政治動盪,當時法西斯主義和多個極右翼運動在巴黎集體騷亂反對法國政府,導致重大政治暴力。在大蕭條期間形成了各種借鑒法西斯主義元素的準法西斯政府,包括希臘、立陶宛、波蘭和南斯拉夫的政府。 在美洲,由普林尼奧·薩爾加多領導的聲稱擁有多達200,000名成員,儘管在1937年政變後,面臨來自的鎮壓。在秘魯,秘魯革命聯盟是一個1931年至1933年執政的法西斯政黨。在1930年代,在智利議會中獲得席位,並企圖發動政變,導致1938年的。 在大蕭條時期,墨索里尼提倡國家積極干預經濟。他譴責他聲稱始於1914年當代的“”是失敗的,因為它所謂的頹廢、無限對消費主義的支持以及創造“人類標準化”的意圖。法西斯意大利創建了(IRI),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和控股公司,為倒閉的私營企業提供國家資金。IRI於1937年成為法西斯意大利的永久機構,奉行法西斯政策以建立國家封閉經濟並有權接管私營公司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戰爭生產。雖然希特勒政權在1940年代初期僅將關鍵行業的500家公司收歸國有,墨索里尼在1934年宣布“意大利四分之三的工業和農業經濟掌握在國家手中”。由於全球經濟蕭條,墨索里尼政府得以接管意大利大部分倒閉的最大銀行,這些銀行在許多意大利企業中擁有控制權。負責破產銀行和公司的國營控股公司工業重建研究所在1934年初報告說,他們持有“意大利股本的48.5%”資產,政治歷史學家馬丁·布林克霍恩估計意大利的國家干預和所有權範圍“大大超過了納粹德國,使意大利的公共部門僅次於斯大林的俄羅斯”。在1930年代後期,意大利頒布了製造業獨占聯盟、關稅壁壘、貨幣限制和大規模經濟監管,試圖平衡國際收支。意大利的自給自足政策未能實現有效的經濟自主。納粹德國同樣推行以自給自足和重新武裝為目標的經濟議程,並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包括迫使德國鋼鐵工業使用質量較低的德國鐵礦石,而不是優質的進口鐵。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 在法西斯意大利和納粹德國,從1930年代到1940年代,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都奉行領土擴張主義和干預主義的外交政策,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達到頂峰。墨索里尼呼籲收回意大利的領土收復主義主張,確立意大利對地中海的統治地位,確保意大利進入大西洋,並在地中海和紅海地區創造意大利的。希特勒呼籲收回民族復興主義的德國主張,同時建立德國生存空間在東歐,包括蘇聯控制的領土,將被德國人殖民。 從1935年到1939年,德國和意大利不斷升級其領土要求和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影響力的要求。意大利於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亞,導致其受到國際聯盟的譴責和廣泛的外交孤立。1936 年,德國將萊茵蘭再軍事化,該地區已根據《凡爾賽條約》下令非軍事化。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意大利協助德國解決德國與英國和法國之間因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主權要求而發生的外交危機,安排了賦予德國蘇台德地區的《慕尼黑協定》並在當時被認為避免了一場歐洲戰爭。當捷克斯洛伐克因德國附庸國斯洛伐克的宣布而解散時,這些希望破滅了,隨後第二天佔領了剩餘的捷克土地,並宣布德國保護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與此同時,從1938年到1939年,意大利要求法國和英國做出領土和殖民讓步。1939年,德國準備與波蘭開戰,但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從波蘭獲得領土讓步。波蘭政府不相信希特勒的承諾,拒絕接受德國的要求。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法西斯主義 ,由Sheldon Richman 法西斯主義和錫安主義 - 世界錫安主義者組織 法西斯主義Part I - 了解法西斯主義和反猶太主義 法西斯主義的運作 法西斯主義:它是什麼?又該如何與之奮鬥?由托洛斯基著 法西斯主義的信條 反法西斯主義網站 探照灯杂志 法西斯主义政治经济学-戴夫·伦顿的反法西斯网站 參見 納粹主義 社團主義 獨裁主義 民族主義 军国主义 第三位置 反法西斯主義 納粹德国 |
《麥嘜格格漫畫 (1)》 漫畫故事書 《麥嘜漫畫 - Sampler》 漫畫故事書 《麥嘜無聊才玩遊戲集》 兒童刊物 《黃巴士》 兒童刊物 《黃布丁》 政府宣傳片 因為麥嘜廣受小朋友歡迎且形象健康,香港不同政府部門皆喜歡以麥嘜製作政府宣傳片。 知識產權署 - 春風吻我像蛋撻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麥兜保持泳池清潔 (2006)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 注意個人衞生 返學冇有怕 (2009) 機電工程署 - 小心升降機門夾手篇 (2008) 機電工程署 - 如遇困Lift 最緊要定 (2009) 民政事務總署 - 雜物阻街 請勿亂擺 (2010) 香港吸菸與健康委員會 - 煙、槍一樣,可以殺人。小心! (2014) 電視廣告 恆生銀行 - 麥兜轆轆卡篇 One2Free - 麥兜豬腩肉篇 One2Free - 麥兜菠蘿油王子篇 One2Free - 麥兜腳瓜大顫篇 麥當勞 (中國大陆) (2007) | 《麥嘜格格漫畫 (1)》 漫畫故事書 《麥嘜漫畫 - Sampler》 漫畫故事書 《麥嘜無聊才玩遊戲集》 兒童刊物 《黃巴士》 兒童刊物 《黃布丁》 政府宣傳片 因為麥嘜廣受小朋友歡迎且形象健康,香港不同政府部門皆喜歡以麥嘜製作政府宣傳片。 知識產權署 - 春風吻我像蛋撻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麥兜保持泳池清潔 (2006)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 注意個人衞生 返學冇有怕 (2009) 機電工程署 - 小心升降機門夾手篇 (2008) 機電工程署 - 如遇困Lift 最緊要定 (2009) 民政事務總署 - 雜物阻街 請勿亂擺 (2010) 香港吸菸與健康委員會 - 煙、槍一樣,可以殺人。小心! (2014) 電視廣告 恆生銀行 - 麥兜轆轆卡篇 One2Free - 麥兜豬腩肉篇 One2Free - 麥兜菠蘿油王子篇 One2Free |
丘成桐是公认的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工作深刻变革并极大扩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几何中的作用,影响遍及拓扑学、代数几何、表示论、广义相对论等众多数学和物理领域。 卡拉比猜想 1976年,丘成桐解决关于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存在性的卡拉比猜想,其结果被應用在超弦理論中,对統一場論有重要影响。第一陈类为零的紧致凯勒流形称为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弦论中都很重要。作为应用,丘成桐还证明塞梵利猜想,发现宮岡-丘不等式。丘成桐对 c1 > 0 情形的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存在性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猜想了它与代数几何中几何不变量理论意义下的稳定性的关系。这激发了 Donaldson 关于数量曲率与稳定性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 閔科夫斯基問題 丘成桐与郑绍远合作证明实与複的 Monge-Ampère 方程解的存在性,并证明高維閔科夫斯基問題,拟凸域的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存在性问题。 正能量定理 丘成桐开创了将极小曲面方法应用于几何与拓扑研究的先河。经过对极小曲面在时空中行为的深刻分析,1978年他与理查德·舍恩(Richard Schoen)合作證明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能量定理,因此表明愛因斯坦的理論具有一致性與穩定性。 埃爾米特-愛因斯坦度量 丘成桐与凱倫·烏倫貝克(Karen Uhlenbeck)合作证明任意紧致凯勒流形上稳定丛的埃爾米特-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推广唐纳森关于射影代数曲面,以及 Narasimhan 和 Seshadri 关于代数曲线的结果。 弗蘭克爾猜想 丘成桐与蕭蔭堂合作解决弗蘭克爾猜想,即紧致正曲率凯勒流形与複射影空间双全纯同构。 史密斯猜想 丘成桐与米克斯( William H. Meeks) 合作解决三維流形極小曲面一个著名的问题,即一条极值约当曲线的极小圆盘的 Plateau 问题的 Douglas 解,当边界曲线是一个凸边界的子集,那么它在三维空间中是嵌入的。他们接着证明这些嵌入极小曲面在有限群作用下是等变的。他们的工作与威廉·瑟斯頓结合可以推出史密斯猜想。 镜对称猜想 丘成桐与连文豪、刘克峰合作证明弦论学家提出的镜像对称猜想,这些公式给出了用对应的镜像流形上的 Picard-Fuchs 方程表示的一大类卡拉比-丘流形上有理曲线数目的显式表达。 刘孙丘度量 丘成桐与刘克峰、孙晓峰合作证明曲线模空间上各种几何度量的等价性,被命名为刘孙丘度量。 推动華人世界数学发展 丘成桐出生于中国大陸,在香港长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坚信帮助華人世界推动数学发展是自己的责任。为了帮助发展華人世界数学,丘成桐想尽了各种办法,与他钻研数学问题颇为相似。他培养華人留学生,建立数学研究所与研究中心,组织各种层次的会议,发起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并募集大量资金。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后,丘成桐受到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邀请,于1979年访问中国大陸。丘成桐建立的第一个数学研究所是1993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第二个是1996年建立的北京晨兴数学中心。中心建立与运作的大部分经费都是丘成桐从香港晨兴基金会筹得的。第三个是建立于2002年的浙江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第四个是建立于2009年的清华大学数学研究中心。丘成桐是这四大研究机构的主任,经常例行工作视察,作报告,指导学生,组织学术会议与暑期学校等。除了这三个研究中心,丘对于台湾国家理论科学中心的建立以及台湾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7年,他受台湾國立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邀请,作为讲席教授访问一年。若干年后,他建议已是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席的刘炯朗,建立理论科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是在1998年。他担任理论科学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直到2005年。2020年6月,丘成桐又在北京市怀柔区怀柔科学城建立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 为了增进华人数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丘成桐发起组织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会议每三年一届。除了邀请报告外,还邀请几位非华裔数学家作晨兴讲座。每次大会的焦点是颁发晨兴数学奖,陈省身奖。第一届大会于1998年12月12-18日在北京晨兴数学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华人数学家的反响与支持非常热烈,有400多人与会。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的重要数学国际会议。第二届大会于2001年在台湾召开,第三届大会2004年在香港举行,第四届大会2007年在浙江大学举行,第五届大会于2010年在清华大学举行,第六屆大會於2013年在國立臺灣大學舉行。从第四届大会开始正式设立面向大学生,硕士与博士生的新世界数学奖。 为了激发中学生对于数学研究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和发现年轻的数学天才,2004年,丘成桐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面向香港中学生的两年一届的“恒隆数学奖”。2008年,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先生和美国坦普顿基金会的支持下,於中國大陸成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現名:丘成桐中学科学奖)。自2013年起,增设丘成桐中学物理奖。2010年開始,於两岸三地举办“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该比赛在同年年底首次举行。除在中國大陸培育年輕學子外,丘成桐也不忘臺灣地區之數學發展,於2009年起也與國立臺灣大學合作設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以積極發掘並培養青少年數學人才。 文化思想 丘成桐的文化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他十歲時他父親丘鎮英要求他和他的大哥練習柳公權,王羲之的書法,念唐詩、宋詞,背誦古文。這些文章到現在他還可以背下來,做學問和做人的態度,在文章中都體現出來。 他还曾表示:我們愛看武俠小說,父親覺得這些小說素質不高,便買了很多章回小說,還要求孩子們背誦裏面的詩詞,比如《紅樓夢》里的詩詞。後來,父親還讓我讀魯迅、王國維、馮友蘭等的著作,唐君毅和熊十力的哲学书,以及西方的書籍如歌德的《浮士德》等。這些書看起來與我後來研究的數學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些著作中所蘊含的思想對我後來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注重藝術與體育教育 丘表示,音樂、美術與體育學生的教育和人格的訓練具有重要的影響,包括體育訓練人的集中力、音樂和美術則能陶冶性情。 群育 群育中小學要特別重視獨立人格培養:假如學生在學校里不能學習與人相處,並享受到它的好處,就不如在家裏請一位家庭教師來教導。但現代社會乃是一個合群的社會,學生必須學習與同學相處,並尊重有能力有學問的老師和同學。學生必須懂得如何尊重同學的長處,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學生要培養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對周圍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感,等等,並在這種環境中去訓練自己。 美國的教學體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雖然這也不見得是一個理想的體系。比如美國的高中和大學對成績就不給出分數,只給出A、B、C、D。這不是件壞事情,可以削弱學生之間不必要的競爭。為分數而斤斤計較以及爭奪班裏的第一名,會破壞學生之間的合作,集體的力量得不到尊重。中小學教育里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獨立人格和品性的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個人特點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相關事件 流形的命运 田刚丘成桐事件 中國是否建設對撞機 个人生活 家庭 他和太太郭友云育有2子,長子丘明誠為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次子丘正熙曾奪美國英特爾高中天才科學獎第60屆決賽獎。 書籍 大宇之形(2018 年,中譯: The Shape of Inner Space)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2021 | 1998年-,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1993年-,南开大学名誉教授 1987年-,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87年-,杭州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复旦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 受邀讲座 2012年,美国匹兹堡大学“Edmund R. Michalik”杰出学者讲座 2012年,美国迈阿密大学“McKnight-Zame”杰出学者讲座 2010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数学系 2007年,杰出系列讲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005年,华罗庚数学讲座,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05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加拿大多伦多 Fields 数学研究所 2005年,Andrewesky 讲座,德国哥廷根 2004年9-12月,Eilenberg 讲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 2004年5月,Bloomberg 讲座,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大学 2003年,杰出学者讲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 2003年,Andre Aisenstadt Chair 系列讲座,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数学系 1999年,Hans Rademacher 讲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 1999年,Stefan Bergman 讲座,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 1998年,邵逸夫杰出学者讲座,香港中文大学 1997年,Rufus Bowen 讲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 1988年,美国数学会研讨会 1983年,James K. Whittemore 讲座,美国耶鲁大学数学系 1982年,Alexander Ziwet 讲座,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系 1982年,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特邀讲座,瑞士苏黎士 1981年,第33届英国数学研讨会,伦敦数学会 1979年,Milton Brockett Porter 讲座,美国莱斯大学数学系 197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报告,芬兰赫尔辛基 参见 田刚丘成桐事件 流形的命运 參考資源 文内引用 补充来源 外部链接 (有其專訪和演講等) Cheng成 潮汕人 蕉嶺人 华裔美国人 归化美国公民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友 香港培正中學校友 沙田公立學校校友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 21世纪数学家 20世纪数学家 微分几何学家 美国数学家 华人数学家 古根海姆学者 百人会会员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职员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教師 石溪大學教師 哈佛大学教授 菲尔兹奖获得者 沃爾夫數學獎得主 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奖者 克拉福德奖获得者 奥斯瓦尔德·维布伦几何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浙江大学名誉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博士 澳门大学荣誉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
2006年,美国电影制片人刘玉玲与昆汀·塔伦蒂诺拍摄了由马克·斯皮茨主演的纪录片电影《自由的怒吼》,反映匈牙利革命和水中血战。 参见 恐怖之屋 东德六一七事件 波兹南事件 195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水中血战 布拉格之春 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匈牙利民主化运动 注释 参考文献 书目 Granville, Johanna (1999) In the Line of Fire: New Archival Evidence on the Soviet Intervention in Hungary, 1956, Carl Beck Paper, no. 1307 (1999). Kertesz, Stephen D. Diplomacy in a Whirlpool: Hungary between Nazi Germany and Soviet Russi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Notre Dame, Indiana. 1953. ISBN 0-8371-7540-2. Michael Korda. Journey to a Revolution: A Personal Memoir and History of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of 1956. Harper Perennial (2006). Schmidl, Erwin A. & Ritter, László. (2006)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1956; Osprey Elite series #148. United Nations: Report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 on the Problem of Hungary, General Assembly, Official Records, Eleventh Session, Supplement No. 18 (A/3592), New York, 1957 Ürményházi, Attila J.(2006)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Uprising, Budapest 1956",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 Record | 共产党机构 与此同时,共产党政权的其他机构也在发生改变。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机关报《》的记者也开始出现不安。1954年10月,在报道工厂情况时,该报的几位记者提到了生产数据造假,生活水平下降,工人被迫购买“和平债券”的问题。在出版的文章中,他们称“虽然工人们的生活在过去十年间有很大改观,但是他们许多人还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许多人还生活在拥挤而简陋的公寓里。许多人在给孩子买新鞋或偶尔看电影时都不得不思考再三!”文章发表后,有关记者接到了政治局委员的电话,这个人质问他们“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我们会容忍你们这么煽动吗?”不过,记者们并没有退让,而是召开了一次为期三天的会议,主张诚实报道、支持纳吉改革,批判高层官员和一些编辑。一些记者因此丢失了工作,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学家之子吉姆斯·米克洛斯就是其中一位。 此外,负责审查文章和诗歌的也开始反思和检讨。协会讨论了一些禁忌话题并为此前被开除的成员平反。1955年秋,这个之前还曾坚持强硬路线的组织甚至发表声明,反对开除支持纳吉的编者,要求获得协会“自治”,反对“制约我们文化生活的反民主方式”。已觉醒的青年共产党员和前共产党员主导了这些新兴团体、俱乐部和辩论社。他们经历过战争的创伤,也在共产党的组织中接受过教育,其中不少人获益于共产党的社会扶持政策,社会地位快速提升。同时,这一代人对公民社会的毁灭、恐怖的社会氛围和数年前刚结束的清洗运动也记忆犹新。 知识分子与工人 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对此前同事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如逮捕、监禁和虐待深感不安。1954年,纳吉开始为政治犯平反,许多人先后从监狱、的劳改营和流放地回到布达佩斯。1955年,党首和他的几位同僚从苏联回国。罗马天主教主教明曾蒂·约热夫也得以获释,但仍被软禁在布达佩斯郊外的一栋城堡中。 面对这些刚刚获释、备尝艰辛的众多亲友,不少匈牙利作家情绪十分激动:在朋友们遭受苦难时,自己却在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并因之获奖。这些作家为此感到非常羞愧,对自己所写的和没有写的感到耻辱,甚至对自己所写的作品感到恶心,恨不得让这些作品消失。他们试图为之前的行为作出补救。许多人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原始文献中寻找灵感和指导,意识到当政治体制糟糕的时候,应该发动革命,而之前所受的教育让他们明白,知识分子应帮助工人阶级形成革命意识,共同致力于革命。于是,许多知识分子前往工厂发动工人,希望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构建一个更平等的经济制度。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境遇都十分糟糕,因此双方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两个群体是共产党宣传的主要对象,备受共产党摆布,因此不满与孤立感最为强烈。匈牙利工人阶级甚至比学生和知识分子更为愤怒:作家与记者们感到的是负罪感,而工人们则感觉自己遭到出卖。共产党上台前曾承诺工人阶级在“工人的国家中”将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实际上他们得到的却是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收入。战后,他们不满的直接对象是国有工厂的厂长,现在他们则开始倾向于指责国家本身。50年代的矿工群体“谴责体制并对繁重的工作和微薄的薪水十分不满”,产业工人则普遍认为他们遭到了“吸血政府”的剥削。 于是,裴多菲俱乐部成为了经历变革的知识分子和激进工人间理想的交流平台,1955年冬季开始,布达佩斯各个工厂开始向会议定期派遣代表,对参会门票的需求很快超过了供给,使得俱乐部不得不在更大的地方聚会。这些聚会形式开放但并不正式,有时还非常喧嚣吵闹。所涉及的话题是许多人都感兴趣的产业与经济改革。 苏共二十大与秘密报告 1956年2月24日,苏共二十大结束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突然发表了“秘密报告”,即《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在秘密报告中赫鲁晓夫赞扬列宁,揭露了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的罪行,对其全面否定。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博莱斯瓦夫·贝鲁特甚至因为遭受强烈刺激突发心肌梗塞而死。 会后,秘密报告在波兰官员、以色列情报机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传递下,由《纽约时报》于6月在西方国家发表。而在东欧各国,“秘密报告”通过内部渠道为东欧共产党国家下层民众所知。许多此前忠诚的党员也无比震惊,不少人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5月底,裴多菲俱乐部组织了题为“苏联党第二十次大会与匈牙利政治经济问题”的公开讨论会。很快,讨论会演变成了“对拉科西自大、无意义的工业建设政策、强制集体化、新的五年计划和不现实的农业政策的全面声讨”。参会者还严厉批判政府编写历史时的教条主义,谴责斯大林主义对历史的篡改,认为政府没有把历史当作一门科学对待,而是将其变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及“实现政治目标的辩护词”,他们对匈牙利知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格奥尔格于1928年起草的《勃鲁姆提纲》表示认可,卢卡奇当时认为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迫切任务,匈牙利应该实行的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他的观点与当时匈牙利共产党的正统思想背道而驰。6月初,卢卡奇对“独立思考”表示赞赏,他号召神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展开“对话”。 6月14日晚,裴多菲俱乐部举办以《苏共二十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为题的研讨会,1200多人参加,举办方因参加者过多而不得不更换场地。长期被视为“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老牌修正主义分子”的卢卡奇也露面参与,引发轰动,不少与会者要求为卢卡奇“彻底平反”。 拉依克葬礼 6月27日是纳吉推出“六月政策”以进行改革3周年的日子,裴多菲俱乐部在布达佩斯市中心的大型会议室即人民军官俱乐部举行研讨会,讨论题目为《新闻和报纸问题》。听众下午便开始在会场外聚集,会议从下午6点半持续到第二天凌晨4点,共6000人参加。刚刚出狱6个月,时年44岁的拉依克·茱莉亚在会上发表演说,对在场的数百位裴多菲俱乐部成员首次披露了自己一家在过去几年中的遭遇。 拉依克·茱莉亚的演讲在听众中引发强烈反响,甚至有人吹口哨,跺脚。《》主编、国际法学家洛松齐·盖佐最后发言,他一方面请公众原谅他过去犯的过错,接着讲述了“纳吉事件”的真实经过:“就在我们大谈党的民主、言论自由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候,纳吉·伊姆雷却根本无权为对他的指控进行辩护。”听众们一方面要求纳吉复职拉科西下台,另一方面把所得到的消息与各地的亲朋好友分享,影响不断扩大,甚至连被派去监视演讲的几个秘密警察都因为赞成演讲者的观点而向上级请辞。布达佩斯以外的其他城市也开始效仿裴多菲俱乐部,成立了众多类似的论坛。劳动青年联盟中央委员会也号召年轻人参与进来。几天后,裴多菲俱乐部人数增加至6000人,另有些人在街头聚集讨论新闻自由,聚会结束时高喊“伊姆雷,伊姆雷,伊姆雷,伊姆雷”,要求拉科西下台,纳吉回归。6月30日,拉科西召通过中央委员会会议谴责裴多菲俱乐部“反党、反人民民主制度”,并称“主要由纳吉·伊姆雷周围所形成的集团所指挥的”。7月1日,匈牙利内务部下令禁止裴多菲俱乐部继续活动。直到9月,裴多菲俱乐部才再次恢复活动。 7月中旬,苏联共产党中央主席团(即政治局)接到时任苏联驻匈牙利大使安德罗波夫的报告,称匈牙利出现敌对活动、自发讨论和革命青年,苏联领导人将“裴多菲俱乐部(6月27日)的讨论”视为“意识形态上没有枪声的波兹南事件”,赫鲁晓夫认为波兰和匈牙利近期发生的混乱是帝国主义为了“煽动社会主阵营的分裂”,“逐个摧毁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完全是“帝国主义者的颠覆活动”所致。随后,苏联领导人派遣米高扬紧急访问布达佩斯试图化解问题。7月16日,在离开机场的途中,米高扬在车上就向拉科西直言他必须以身体欠佳为由辞职。拉科西随即辞职,前往莫斯科“接受治疗”。此后,他再未回到匈牙利,余生大部分时间在吉尔吉斯斯坦度过。不过,米高扬没有以纳吉替换拉科西,而是选了拉科西的忠实下属,保守且能力十分有限的格罗·埃诺。当月,苏军副总参谋长米哈伊尔·马利宁、华约部队参谋长阿列克谢·安东诺夫前往布达佩斯对部队情况进行检查。在国防部长朱可夫的指示和帮助下,匈牙利驻军司令彼得·拉先科通过参谋部制订了一份代号为“波浪”即“特别军参加在匈牙利领土内恢复秩序”的绝密计划,其中包括了在必要时苏军必须占领和守卫的目标、苏军与匈牙利国家保安局和人民军合作方案和可用武器装备数等内容。 7月至10月间,格罗·埃诺竭尽全力试图安抚国人,他为遭囚禁的社民党领导人平反,还开展了裁军。在反复犹豫后,格罗同意拉依克·茱莉亚为她丈夫举办葬礼。10月6日是1848年匈牙利革命中13位将军被处决的纪念日。这一天,茱莉亚和他的儿子身着黑衣站在丈夫棺椁旁等待下葬。此次葬礼有数万人前来默哀。当天天气寒冷,风雨交加,坟墓前的花圈堆成了山。虽然茱莉亚的丈夫拉依克·拉斯洛作为秘密警察的头目,实际上逮捕并杀害过数以千计的无辜者,打压或摧毁过天主教的慈善组织、青年团体和所剩无几公民社会组织,但是出席葬礼的人还是称赞了他,并以最严厉的语言谴责了杀死拉依克的人:“他是被从‘个人崇拜’的渊薮中混迹到阳光下,以施虐为乐的罪犯所害。” 波兰十月与局势升级 葬礼当晚,匈牙利爆发了一些零星的示威活动。约500位学生聚集在1849年被奥地利人处决的匈牙利首位宪政总理的雕像周围。虽然聚会以和平的方式解散,不过,这些活动还是提醒了人们,从根本上说匈牙利的状况没有发生改变。拉依克葬礼的重要性在当时并不为布达佩斯所知,而莫斯科对此更无从了解。为了平息拉依克葬礼后产生的民愤,政治局于第二天开会,建议追究法尔卡什·米哈伊的刑事责任,并于10月13日将他正式逮捕。 10月的前几周,克里姆林宫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波兰。6月,波兰城市波兹南10万工人上街游行示威,要求提升薪水减轻劳动负担,并号召“结束独裁”,“俄国人滚蛋!”。波兰军队开枪镇压,数十人死亡。不过,波兰人并没有将责任归结在本国人身上。因为,波兹南行动是由时任国防部长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主持,而他是波兰裔苏联人,而同时波兰军队的总参谋长等76名高级军官也是苏联人。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内部,也有人开始主张将苏联军官完全撤职。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单方面决定为哥穆尔卡全面平反,并任命他担任第一书记。10月19日,赫鲁晓夫与科涅夫等苏联党政军领导人突访波兰首都华沙,与波兰统工党领导人会谈,试图阻止哥穆尔卡掌权,并命令驻波苏军向华沙集结。与之相对,哥穆尔卡调集内务部队和其他忠于自己的军队部署在华沙各地,以保卫他本人和政府,双方之间的军事冲突一触即发。在得到哥穆尔卡波兰会留在华约集团的保证后,赫鲁晓夫作出让步,接受哥穆尔卡的要求并召回了罗科索夫斯基及其他苏联军官。 哥穆尔卡复出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匈牙利人民,他们希望纳吉可以同样复出。拉依克的葬礼让人民变得无所畏惧。整个10月,裴多菲俱乐部在匈牙利各地纷纷成立,所有大学和高中都成立了自己的民主管理机构和辩论社。媒体也非常热烈地报道了这些活动。一个电台采访了一些高中的“议员”,这些“议员”表示“想前往西方学习当代文学”。他们还认为大学入学不应该看和党的关系,而应依照考试来决定。波兰的事情也得到了积极报道。当数十万波兰人在华沙为哥穆尔卡欢呼时,有匈牙利记者称“民主化的潮流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工人阶级。”10月16日,塞格德大学学生会宣布退出官方的劳动青年联盟,在不准许任何独立于共产党组织存在的国家,另行建立了自治的大专院校学生联合会。20日至23日间,全国各地相继有多所大学的学生加入了该组织。10月19日,匈牙利新闻工作者协会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求重新制定出版法,保证批评自由并给予记者以豁免权,大会还特别赞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许多人认为中国和苏联完全不同,是匈牙利的榜样。 面对日趋紧张的局势,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领导层表现糟糕。在担任第一书记的三个月里,格罗只在国内待了一个月,其中9月曾前往苏联克里米亚休假。同时,格罗还派卡达尔前往中国参加中共八大。等到10月7日二人在莫斯科会合后一起回到布达佩斯时,局面已越发不可收拾。但是,格罗仍决定按照原计划访问南斯拉夫与铁托和解。10月15日,格罗和赫格居什率代表团正式访问南斯拉夫,时间长达7天,卡达尔、奥普罗·安托尔等高层也一同前往。期间,主持国内工作的人不断向代表团发电报,表示局势不断恶化,催促党政领导人立即回国。但代表团认为提前回国结束访问“不礼貌”,坚持会谈和参观活动结束后才回国。 經過 第一枪 10月22日,受到之前新闻的启发,5000名学生挤进了布达佩斯科技大学的礼堂,要求投票退出并建立自己的组织。从下午3点直到午夜,他们起草了一份宣言,这份激进的宣言后来被称为“”(也有称为“十四点”)。“十六点”要求:苏联军队撤出匈牙利、自由选举、由纳吉领导改组政府、结社自由、经济改革、释放政治犯、思想言论和新闻自由、恢复1848年3月15日为全国节日、修改国徽和军队制服、支持波兰的独立运动等。学生们约定第二天在约瑟夫·贝姆将军的雕像下集合,以表示对“十六点”以及波兰工人的支持。 10月23日,至少有25000人来到贝姆广场,另外有数以千计的人聚集在通向广场的路上。他们从全市各地涌向波兰将军雕像,一些人在路上吟诵起当时被禁的裴多菲的《民族之歌》。这首诗据说引发了1848年匈牙利革命。 人群中有人将匈牙利国旗中的国徽剪下,在旗帜上留下了明显的圆洞,于是其他人纷纷效仿。与波兹南一样,许多人还高呼“俄国人滚蛋!”的口号,并在沿途抄了一家俄语书店,将书店中的一切付之一炬。另一群人脱离大部队前往并将电台大楼包围并表示:“我们要电台归于人民!”广播电台当时由国家保安局(秘密警察)守卫,革命群众派代表与电台方面交涉,要求电台播放革命者的要求,不久代表被监禁,有谣言说代表被杀,大楼外的人于是变得不安起来。 当天上午,匈牙利党政代表团乘火车返回布达佩斯,格罗在火车站就访南之行发表讲话。当得知学生的游行计划时,格罗被激怒。随后,格罗、雷瓦伊与《自由人民报》的代表会面,他们指责来访者丧失理智,低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表示党和政府有办法对付制造混乱者,游行将被坚决制止。当代表团中有人问及如果青年们不顾禁令坚持游行时该怎么办,格罗和雷瓦伊毫不犹豫地表示“那就开枪”,雷瓦伊还一再重复这句话。中午12时53分,电台播放了内务部长禁止游行的通令。为此,匈牙利作家协会、裴多菲俱乐部和大学生代表多次前往党中央要求解除禁令,他们认为禁令会进一步加剧局势紧张。据当时参会代表回忆,匈牙利党的领导人慌作一团,心急如焚,但又一筹莫展,“格罗是从办公室冲出来的,其他人面色苍白,束手无策。奥普罗·安托尔高举双臂带着哭声向裴多菲俱乐部负责人说:‘...请你们挽回局面吧!’”下午2时23分,内务部长比洛什又通过广播解除了此前的禁令。 晚上8时,格罗做广播演说,谴责作家和学生们所提出的要求,称“人民公敌今天的主要目的是要埋葬工人阶级的政权,松懈我党和光荣的苏联党之间的关系。我们谴责那些滥用国家给予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来制造民族主义示威的人们……”。格罗的广播演说将民众激怒,一位身在党中央大楼的高级军官听完格罗的讲话后暴跳如雷,拔枪扬言要枪毙格罗,被众人急忙阻止。同一时间,另一群人决定自行拆除斯大林铜像。人群移动至英雄广场,这里矗立着四年前修建的斯大林巨型铜像,在数次用绳索将其拉倒的尝试失败后,一群工人带着从市公共交通部借来的起重机和金属切割机等重型设备赶到,在人群的欢呼声中,铜像开始摇晃。晚9:37分整,斯大林铜像终于倒下。 在广播电台大楼前的民众听到格罗讲话后也怒不可遏,纷纷向电台投掷瓦块、砖头,一些人试图通过底层窗户爬入大楼。为阻止民众的行动,守卫电台的部队使用催泪弹和消防水龙头。最后,士兵端着带刺刀的步枪,呼喊着逼进群众,才暂时驱散了民众,士兵在楼前按射击位置展开。晚上9时左右,广播台响起枪声,枪声持续不断,造成许多人死伤。从此开始,布达佩斯民众由和平示威转为武装起义。受惊的群众愤怒地高呼:“保安局是刽子手!”“杀死保安部队!”当时,有人目击在国家博物馆和邻近广场的保安部队向附近街区扫射,试图阻止更多群众涌向广播台。青年学生从哗变的士兵和警察手里得到武器,不久,切佩尔和新佩斯兵工厂的工人们用卡车从仓库和民兵武器库运来了大量步枪、机枪和子弹,起义的学生、工人实力大增。 电台守卫部队通常只有16人和一个排的后备队。后来,保安局派来了300人和军事学院部分学员进行支援,守卫总兵力达到500人。战斗越来越激烈,起义者占领了广播台附近的许多制高点,电台守卫的抵抗逐渐变弱。晚上11点左右,来自的坦克部队奉命赶到广播台,负责增援大楼的守卫,但被起义人群包围。在人们的劝说下,部队指挥官拒绝让士兵帮助守卫部队作战,自己前往国防部报告情况。一位少校军官站在坦克上准备向群众讲话,这时从广播台射来一梭机枪子弹将他击毙。随后,一辆救护车赶到,司机称奉命前往救助大楼内的伤者。起疑的民众将救护车打开,发现里面装有武器和弹药,随即将司机处决。在目睹了长官被杀后,前来支援的士兵于是撕掉了军帽上的红星,纷纷倒戈。凌晨时分,起义者陆续攻入大楼,第二天上午9点,电台大楼全部被占领。匈牙利青年接管了国家电台,将其重新命名为“自由”,这和二战时共产党宣传用的“科苏特电台”相呼应。他们称:“许多年来,我们的电台一直充当着谎言的工具...它没日没夜地说谎,在所有波段上说谎。现在,让我们在麦克风前重新开始”。当晚,群众还相继占领了党报《自由人民报》编辑部和国际电话局,他们利用编辑部印刷学生的宣言以及各种传单到街上散发。当保安局开枪的消息传出后,人们将编辑部各房间的书籍家具搬到街上点燃。当时还在楼内雷瓦伊·约瑟夫在记者的帮助下从后门逃走。 政府改组 苏联领导人对布达佩斯发生的事情感到无比诧异和困惑,而劳动人民党领导人格罗·埃诺更是惊恐万分。为了平息众怒,10月23日10点半左右,格罗召开政治局中央委员会会议,当时没有任何领导职务,党籍刚刚恢复几天的纳吉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各方展开激烈争论,但一致认为为恢复秩序必须立即宣布戒严令。临近午夜时分,赫格居什·安德拉什表示如果不能稳定局势,将求助于苏联军队。会议还决定对政治局进行重大改组,具有强烈改革意识的与洛松齐·盖佐进入政治局,政治局还同意由纳吉组建新政府,出任部长会议主席(总理)。格罗还向苏联大使安德罗波夫和领导人赫鲁晓夫通电话,请求苏联出动坦克进行支援。 10月24日8点13分,电台播放消息,纳吉正式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赫格居什担任第一副主席。当日凌晨,赫格居什和国防部长背着纳吉以纳吉的名义拟定了法令,宣布对一切旨在“推翻人民共和国”的行动实行即决审判,可以当场处以死刑,该法令与戒严令一起于8点45分播出。这些法令使外界对纳吉留下了十分糟糕的印象。纳吉发现后进行抗议,但为时已晚,革命向全国蔓延。中午12点10分,纳吉通过广播发表《告匈牙利人民书》,试图安抚大众。他呼吁大众停止暴力,恢复工作,承诺推进三年前搁置下来的政治改革。他请求群众回家,把此事交给党内老一辈人来处理。但是,各地群众仍在继续武装自己,零星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苏联首次出兵 10月23日23时,根据苏联政府的决定,苏联国防部已经向驻匈特别军、喀尔巴阡军区步兵军、驻罗马尼亚独立机械化集团军发出出动命令。这些部队包括5个师31550人,装备有113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615门火炮和迫击炮,185门高射炮,380辆装甲运兵车,3930辆汽车。同时还有4个空军师,共计歼击机159架,轰炸机122架,负责空中支援。事发前几个月,苏联领导人已经制定了临时干预方案。当月19日至21日,驻匈牙利苏军在苏军总参谋部的命令下已进入战斗警戒。10月24日凌晨2点,在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元帅的命令和副总参谋长米哈伊尔·马利宁大将的指挥下,苏军坦克进入布达佩斯。 布达佩斯巷战 苏军进入布达佩斯十分匆忙,对当地街道很不熟悉,不得不向行人打听方向,愤怒的市民往往故意指错路,延缓了苏军的行进。进入首都的苏军,部分奉命加强对重要目标的保卫,如议会大厦、党中央、国防部、邮电局、重要桥梁和十字路口等,另一部分在市内街道巡逻。 除了坦克部队外,苏军有许多步兵乘坐在坦克上,由于没有装甲保护,他们在狭窄的街道受到了两边高楼发射出的子弹的袭击,许多士兵被击中。袭击他们的除了前一天晚上自发组织起来的武装小分队和分散的携带武器者,也有匈牙利士兵。面对苏联的入侵,一些本来举棋不定的匈牙利军人开始转向,出现整营军人集体投向起义者的情况。其中,大部分军事院校的学员都同起义者站在了一起。的全体学生在院长的率领下集体倒戈。起义者在首都展开巷战。他们在交通要道设置路障,在市内各个广场和工人聚居的第七、八、九区狭窄的街道上,用电车铁轨、石块、铁棍、水泥板等垒起层层障碍物,手工制造燃烧瓶(莫洛托夫鸡尾酒),烧毁了不少苏军坦克,逃出的坦克兵在街道中被击毙。在过去10年中,匈牙利青年在学校和工厂接受过与外国侵略军开展游击战、巷战技巧的训练。他们很多人熟读过《》等苏联文学著作,于是效仿当年苏联游击队战士的榜样抵抗苏军。在戴阿克·费伦茨广场,他们用绳索迫使坦克停下,将打开炮塔盖出来整理拉绳的士兵击毙,从路边把汽油瓶扔进坦克炮塔盖,坦克乘员有的毙命,有的身子着着火逃出,没跑多远也被击毙,此外还有些人还缴获了几辆苏军坦克。面对抵抗,苏军接到可以开火的命令后,大肆开火报复,导致不少无辜平民死亡。中午,苏军坦克驻扎到了议会大厦外。 在苏军进入布达佩斯后,虽然到处都在发生激烈的抵抗战斗,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特别的情况发生。在一些地方,苏军坦克被手无寸铁的匈牙利居民包围,青年学生中有人用俄语与士兵交谈,苏军下级军官则向群众表示,上级告诉他们反革命分子和法西斯匪徒在布达佩斯作乱,但他们现在已经明白这是谎言,自己不会向匈牙利人民开枪。这些话赢得了阵阵欢呼,有群众与苏军士兵热烈拥抱。匈牙利士兵还和他们交换军帽。一些人还把匈牙利国旗挂在了苏军坦克上。还有些苏军士兵用武器弹药与匈牙利人换取食品饮料,一些苏联少数民族,如亚美尼亚人甚至加入起义者,帮助印刷和散发俄语传单并一起战斗。有抵抗者回忆说:“我发现自己正在射杀的是那些惊恐万分的乌克兰农村青年,他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憎恨我们所憎恨的一切...我的感情陷入尖锐的矛盾之中。” 科苏特广场屠杀事件 10月25日上午,在市中心,一些会俄语的青年与在街上巡逻的苏联坦克手交谈,他们向苏联士兵解释匈牙利人斗争的目的,要他们不要开枪和干涉匈牙利事务,匈牙利发生的不是反革命,没有人想回到战前的制度,人民只是在为民主权利而斗争。与之前一样,人们质问苏联人为什么来到这里,苏联人则回答是上级命令他们来此将城市从法西斯匪徒手中解救出来。他们四处张望回答说没有看到任何法西斯,只看到了人民、工人、妇女和青年,匈牙利人有权决定自己如何生活。于是,一些匈牙利人跳上坦克,同苏联士兵拥抱,还在苏联坦克上插上了鲜花和匈牙利国旗。许多人高呼“俄国人同我们站到一起了”“我们不是法西斯,我们是工人!”,人们开始向议会大厦前的科苏特广场进发,苏联坦克则跟随队伍前进。 这支队伍会聚了男女老少,人们喊着“打倒格罗”等口号,到达了戴阿克广场。此时,同样的情形再次上演。三辆约瑟夫斯大林重型坦克开了过来,几位男女学生将俄文传单塞入坦克瞭望口,向他们申明匈牙利民族的要求,揭露苏联政府利用军队镇压别国解放斗争的事实,传单还引用马克思语录“压迫其他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经过几分钟沉默后,指挥车上炮塔慢慢打开,有苏联军官害怕地露出头看,一位青年跳上坦克向他伸手,周围群众爆发出欢呼声和喝彩声。另外两辆坦克也打开了炮塔,匈牙利姑娘跳上坦克与苏联士兵拥抱亲吻。人群与苏联士兵互相抛送军帽,人们纷纷向苏联人招手,高唱国歌和科苏特歌曲。双方沉浸在友好的氛围中。一位美国记者目睹了这一场景后写道:“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人民与外国军队之间最愉快的交往。” 科苏特广场距党中央大楼数百米,当时政治局正在召开会议。随着苏联士兵转向的消息传开,很快数万人聚集到了科苏特广场,人们高呼“打倒格罗!”“苏军万岁!”此时,议会大厦对面的大楼房顶上忽然有密集的轻重机枪子弹向广场上的人群扫射。广场上立即有人死伤,人们纷纷四处寻找藏身之处,有的人卧倒,有的人从窗口跳入农业部,还有人逃入了议会大厦。一些爬在地上和逃入周边胡同的人仍遭射杀,这一状况持续了十多分钟。广场上的死伤者包括了妇女和儿童,20多辆坦克载有的苏军士兵也有中弹,看到此景,苏联坦克向楼顶回击开炮才制止了屠杀的持续。在得到了从秘密警察处缴获或人民军士兵提供的武器后,有群众进行了回击。此次事件中,有近百人被打死,数百人受伤。开始,人们用救护车运送死伤人员,后来救护车不够用便使用公共汽车和卡车运输,车辆在经过的路面留下长长的血迹。纳吉通过电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十分激动,一小时后解除了内务部长比洛什的职务。此次事件后,原本趋向缓和的局势再次紧张起来。 小分队各自为战 此时,匈牙利军队的中央指挥体系已经随着抗议者对政府的施压而瓦解,军队面临分裂。布达佩斯和乡下的大部分军队并未参与抗议,而当地军官通常也会避免对抗议者与革命者使用武力。从10月24日至10月29日,在50个地区仍然发生了71起军队和民众的武装冲突,另一方面据后来的国民卫队全国司令部统计,到10月底共有2000名军人与起义者并肩战斗。起义者最早建立的武装据点位于布达的。10月24日早晨,人们聚集在那里一个尚在建设中的地铁站,从附近车库找来许多大汽油桶建起路障,通过一个下午的战斗,成功阻止了苏联坦克的通过。第二天,这个武装据点在前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和59岁公共汽车司机的主持下改组。在萨波的指挥下,青年工人和学生,甚至十几岁的小伙子和姑娘都加入进来。27日,这支队伍接受了一批从矿山强制劳改营获释的犯人,人数进一步增加。10月底,塞纳广场小队被编入国民卫队,指挥部迁入警察局,萨波也成为全国革命委员会委员,他曾极力阻止部下采取残暴行为,1957年1月被卡达尔政府处死。革命期间,战略、战术都是通过公开的民主会议来决定,所有成员均可发表意见并参加讨论。 起义者多为青年,相当数量为大学生和中学生,期间人员不断变化,有人回家后就一去不复返,也一直有新成员加入。由于人员构成杂乱,人们互相并不认识,也从不询问他人姓名和住址。在24日苏军进入市区干涉时,许多小分队都是仓促组建,临时完成任务。虽然没有任何组织和纪律,但是成员间的协作却十分默契。布达佩斯最大的武装据点指挥者彭格拉茨·盖尔盖伊表示:“参加革命的人都是自愿的。留在那里的人都是根据个人意愿自动参加的。我们不问任何人从哪里来和他是谁。我们也不在乎来者是否作为政治犯或刑事犯曾坐过牢。我们既不询问他们是什么民族,也不问他们是什么宗教。只要他手中握有武器并为实现大学生们的十四点声明而战,他就是战友。”除了固定参加战斗者外,也有一些散兵游勇,他们凭兴趣随时参加随时退出,不受任何约束。一位理发师表示,那个时候,店里没有生意时他就去参战。也有人利用早餐外出购物的闲余时间打一到两个小时的仗,然后带着食品回家,吃过早餐再去上班。 10月24日凌晨,在布达佩斯东站前的,参加过攻打广播电台和附近武器库的武装小分队未能阻止苏军坦克的前进,退入附近胡同分散行动。26日,在仪表工人、共产党员的召集下,小分队重新集合起来建立了统一的武装小分队。后来卡达尔政府公布的材料称,参加尼茨盖尔什堡武装组织的人中有许多黑社会分子、小偷、妓女及其他各类犯罪者。1961年,尼茨盖尔什堡和一些其他成员被处决。革命者还攻击苏军和秘密警察余部。基拉伊·贝拉带领的部队袭击了劳动人民党中央委员会大楼并处决了数十位可疑的劳动人民党党员、国家安全人员和军人。照片显示受害者曾遭到拷打。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治家在他所出版的受政府赞助的白皮书中称叛乱者拘留了几千人,还有另外几千人上了叛乱者的死刑名单。这本书说,10月31日在考波什堡,64人遭到监禁,其中13人是军官。 科尔文大街与基利安兵营 作为革命期间布达佩斯的主要战场之一,位于布达佩斯第八区的(或科尔文夹道)是起义者占据的一个较大且有着广泛影响的据点。大街地势特殊,进可攻退可守。中央是椭圆形“科尔文电影院”,影院周围有一条十米宽的窄道,四周是五层高楼,将电影院和小广场环绕其中。进攻的装甲车即使接近也无法进入大街的出口,起义者却可以在建筑群各个朝街窗口的火力掩护下出入。电影院带有两个工人集体宿舍,附近有学校和大食堂,利于屯兵储粮。电影院后面有加油站,为制造燃烧瓶提供了材料。大街侧面隔着有,它是布达佩斯另一个主要武装据点。 10月24日早晨,一些起义者聚集在科尔文大街并占领了电影院和四周的居民房。最初,一个小分队在此利用步枪、手榴弹和“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袭击苏军坦克,并利用缴获的几辆装甲车击毁了许多坦克。随后此地人数快速增加,31日已达3000人。开始时由26岁的年轻人领导,30日经过选举由彭格拉茨取代。基利安兵营内原有1000多名工兵辅助部队,23日晚广播电台冲突发生后曾有群众进入抢夺了少量枪支弹药。兵营最初保持中立,但当士兵看到科尔文大街的起义者击毁的坦克燃烧起来后,一些士兵加入了起义阵营,训练其使用机枪和手榴弹,并提供饮食。24日,在军营内的一位政工军官的带领下,一些士兵袭击了起义者,俘虏了10多个人,双方于是爆发冲突。第二天早晨,起义者包围并开始攻打兵营。 在此情况下,国防部派遣曾担任工兵辅助部队司令的马莱特·巴尔上校指挥5辆坦克前往支援基利安兵营,在与围攻军营的起义者接触后,马莱特建议双方停火-{}-并释放了俘虏,基利安兵营上挂起了科苏特标记。根据31日西方记者采访报道,马莱特表示“上星期三凌晨,我接到当时国防部长的命令,要我率5辆坦克去镇压第八区的自由战士以解除基利安兵营的危险。我到现场后发现,那些为自由而战的人不是匪徒,而是匈牙利忠诚的儿子。于是我通知国防部长,说我投奔到起义者一方了。从此,我们一直在并肩战斗。”不过,马莱特在军服上仍佩戴着红星,以示仍然忠于共产主义。在10月26日晚些时候及后来两天,苏军不断向科尔文大街和基利安兵营发起进攻。在马莱特的指挥下,起义者及兵营的1200位士兵顽强抵抗,直到28日政府宣布停火后才停止战斗。由于兵营墙壁厚实,除了重炮外任何苏联武器都无法打垮。虽然苏联坦克摧毁了许多房屋,但始终无法靠近兵营一步。而兵营周围被击毁的苏军坦克残骸达几十辆之多。由于在此抵抗的有匈牙利正规军且战绩辉煌,全城其他武装小分队受到了极大鼓舞。马莱特表示除了匈牙利部队外,不会向任何人缴械。他也成为了匈牙利武装抵抗的象征和最受拥护的英雄,他和基利安兵营的名字迅速驰名全国。 各地情况与实现初步停火 全国各地纷纷成立革命会议,接管当地政府并号召发起总罢工。共产主义的标志和苏联战争纪念碑被移除,共产主义书籍被焚烧。革命民兵组织自发成立,其中包括由零星组织起来的约400人的队伍,他们袭击并杀死了一些苏联的同情者和秘密警察。临近奥地利的西部城市杰尔在革命之初成立了以农民党国会代表为首的国民议会。这个反对派政府奉行彻底的反共主义,曾通过无线电台不断向首都广播发送多个最后通牒,甚至威胁要向布达佩斯进军。东部的米什科尔茨、南部的塞格德和佩奇、北部的绍尔戈陶尔扬等大城市和各州也对中央政府的命令有所违背,沃什州的国民委员会向纳吉政府提要求时则只称其为“布达佩斯政府”。包尔绍德州的工人和学生委员会还宣布同“依靠外国势力的”纳吉政府决裂。一些地方的矿工和冶金工人不仅要求赶走苏联军队,还直接指责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表示早已对这种把工人当做假定主人翁的制度厌烦透顶。松博特海伊汽车修配厂的工人宣布只要匈牙利土地上还有一个苏联士兵,就不停止罢工。其他州、市也大量向布达佩斯发来最后通牒。激进分子得出结论:“党是官僚阶层暴政的化身”、“社会主义只有在直接民主的基础上才可以发展”,对他们而言,匈牙利工人的斗争是一场“为直接民主原则”而展开的斗争,并且“一切权力应归于匈牙利工人委员会”。 根据拜赖茨和其他卡达尔时代的资料,在布达佩斯和其他地区,劳动人民党党委组织了一定程度的防御活动。10月26日至27日,劳动人民党和苏军的协作得到改善。10月27日至28日,抵抗者遭到严重打击。一夜之间,新佩斯的武装小分队被打散。在切佩尔,250名劳动人民党党员守住了当地的钢铁厂。10月27日,军队派兵到切佩尔恢复秩序,29日军队撤回,起义者随后控制了该地区。在布达佩斯第十三区,当地劳动人民党党员指挥了350名武装工人和380名服役人员。曾参与过二战的反法西斯抵抗组织的老兵则参与了重夺劳动人民党机关报《自由人民报》大楼的战斗。在贝凯什州和索尔沃什周边,劳动人民党的武装分子控制了该地区。10月28日黎明前,除一些孤立据点仍在坚持抵抗外,苏军已消灭了布达佩斯全市数个抵抗据点,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战斗开始逐渐平息。 10月28日黎明前,匈牙利国防部的一些军官制定了一项计划,准备当天由苏、匈部队彻底摧毁科尔文大街和基利安兵营。从28日凌晨开始,一些匈牙利军队配合苏联坦克和大炮,对这一地区发动进攻。两个据点的抵抗者从街道两边的高层建筑物的窗口使用机关枪和冲锋枪还击,封锁了进攻者的道路。冲在前面的坦克被击毁,失去掩护的士兵不得不停止进攻。苏军指挥部在5点半决定暂停进攻。为了攻占此地,苏军指挥部要求派遣空军用轰飞机轰炸该地区。当纳吉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打电话通知国防部领导人断然表示拒绝,如果苏军一意孤行,他将立刻辞职。28日上午,布达佩斯街头苏军和抵抗者的战斗仍在持续。劳动人民党中央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决议,改变此前对10月23日以来事件的定性,认为虽然有“反革命分子混入”,但此次事件本质上不是反革命运动,是一场席卷全国和广泛人民性的民主运动,授权纳吉稳定局势。由于受到空袭计划的触动,纳吉决定争取主动,前往与安德罗波夫会谈。会谈期间,安德罗波夫多次离开会议室与莫斯科通电话。最后,赫鲁晓夫同意了纳吉要求格罗、赫格居什、比洛什和鲍陶流亡莫斯科的计划,双方初步实现停火。 间歇 在10月28日至11月4日期间,军事冲突暂时停止。许多匈牙利人认为苏联军队正在撤出匈牙利。 停火令下达与新政府成立 在布达佩斯街头,起义迅速扩散,格罗-赫格居什政府突然倒台使新上任的领导人十分意外,组织一度混乱。虽然纳吉是一位忠实的党内改革派人士,但政治手腕有限。他先呼吁大众保持冷静并试图恢复原先的秩序。当时,作为唯一一个在公众和苏联人眼中都值得信任的领导人,纳吉过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意识到所发生的并不是反革命事件,而是场全民起义。10月28日13:20及17:25,纳吉代表新政府通过广播宣布立即实行全面停火。这时,政府已不再要求武装抵抗者放下武器投降,并命令政府所属武装力量在不遭到攻击时不得开枪。纳吉在宣言中称: 政府谴责认为此次起义是反革命的看法,认同这是一场“伟大的民族和民主事业”; 赞同工厂建立工人委员会,以扩大民主并加强自治; 无条件停火-{}-并赦免起义参与者,与起义者谈判; 解散匈牙利保安警察; 成立统一警察、军队和革命武装的以恢复秩序; 立即撤离布达佩斯的苏联军队并就苏军从匈牙利全境撤离展开谈判; 任何人不得对参加过武装战斗的人进行任何迫害; 政府向国会建议使用科苏特徽记作为国徽,以1848年革命纪念日3月15日为国庆日。 停火令下达后,局势显著改善。28日晚,科苏特电台广播公布称布达佩斯尚存的大部分武装据点已停止射击。有些如塞纳广场,起义者听到纳吉广播讲话后召开会议,表示拥护政府声明,然后收藏起武器并迅速离开了广场。接着,电台宣布布达佩斯警察局开始组织国民卫队的消息,号召警察、军队和武装工人、学生共同维护首都治安。10月29日,当天出版的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机关报《自由人民报》印上了科苏特徽记,并罕见地与苏联《真理报》展开辩论,反击《真理报》此前称匈牙利事件为“反人民的冒险”,驳斥苏联人称其为“英美帝国主义者进行破坏”的说法,认为《真理报》伤害了布达佩斯150万居民。基拉伊·贝拉接受了纳吉的任命,负责组建国民卫队。10月30日下午,国防部、人民军总参谋部、国家警察总局和工人、青年及各武装小分队代表在戴阿克广场市警察局开会,由基拉伊主持。会议成立了统一领导机构纳入政府的指挥体系,决定建立革命治安委员会,选举了委员会成员。 30日下午,纳吉宣布经劳动人民党中央通过,匈牙利结束一党制,恢复战后曾一度实行的多党制,建立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公布包括卡达尔在内的内阁名单,任命马莱特·巴尔为国防部副部长(次日升任为国防部部长)。这一消息轰动了匈牙利全国乃至全世界。此前曾遭取缔的政党,如、(现改名“裴多菲党”)及社会民主党则加入了联合政府,这些党派同意保留土地改革和国有化成果,维护工人权利。此外,一些未曾加入过1945年联合政府的较小党派也纷纷成立,他们背景复杂,有些要求恢复私有制。其中有类似西方保守党的、和等,也有宗教性强的基督教民主人民党和天主教人民党等。这一时期,恢复活动的政党约为50个左右,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以小农党为核心,包括社民党等政党,另一个是以天主教势力为基础的保守党派,两者中前者势力较强。作为执政共产党的劳动人民党除了中央领导机构仍然存在外,实际已处于瘫痪和分裂的状态。党的一些办公机构被砸,党员人数锐减90%、有人把党证烧掉或撕毁,一位老党员把党证贴在墙上,在旁边写道“这是我愚蠢的证明。愿你们从这里取得教训。”由于执政时间非常短暂,新政府没有机会详细阐述其施政方针。不过,当时的报纸社论强调匈牙利应该成为中立的多党制社会民主国家。此外,匈牙利政府还释放了大约8000名的政治犯,其中最知名的是被软禁的天主教艾斯特根总教区总主教明曾蒂·约热夫。 在这段时间内,匈牙利全国1170个城镇发生了348起革命委员会解散当地的行政机构的事件、312起解雇负责人的事件和215起焚烧当地政府文件的行为。另外,还有681起破坏苏联标志如斯大林和列宁雕像的事件、393起破坏苏军纪念碑的事件和122起焚书事件。全国各地,激进的工人借用南斯拉夫的创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工人苏维埃),开始接管工厂并驱逐工厂管理者。他们一般未受到新政府的干预,还承担了已经废除的共产党的行政责任。10月30日,劳动人民党正式承认了这些委员会,纳吉请求他们作为“革命期间成立的民主自治机关”支持自己。与此类似,工人委员会也在工厂和矿区成立,不少诸如生产规范之类的规定被废除。工人委员会努力尝试在维护工人权益的前提下管理企业,从而建立起可以摆脱共产党僵化控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有时,委员会施加控制却带来了流血事件,在德布勒森、杰尔、肖普朗、莫雄马扎尔古堡等其他城市,秘密警察向示威群众开火,许多人丧生。在当地警察的协助下,秘密警察有时会被缴械。总共,大约有2100个工人委员会成立,拥有成员21000人。这些委员会在布达佩斯联合召开会议,决定结束全国罢工并于11月5日恢复工作。一些较为重要的委员会还向议会派遣代表,对纳吉政府表示支持。 共和国广场事件 布达佩斯市委大楼位于火车东站附近(今约翰保罗二世广场)南面。23日后,在原有3名警察的基础上,又调来了48人两个排的保安部队。24日苏军开入布达佩斯时,曾派来三辆坦克前来守卫,后奉命撤离。事件发生前,有传言称此地关押了之前被捕者,有人甚至传说听到了拷打犯人的声音。另外,不久前莫雄马扎尔古堡发生了秘密警察向示威群众开火的事件,也刺激了示威者。从30日凌晨开始,众多武装人员开始严密监视共和国广场,10点左右完成对市委大楼的包围。在一些人试图闯入大楼的过程中,双方开始交火,战斗十分激烈。在被围的3个小时内,市委不断向政府、国防部、警察局和各处兵营求援,但援军迟迟未到。而进攻一方在大楼守卫者的猛烈火力下伤亡惨重,抢救伤员的人也纷纷中弹,进攻者愈为愤怒。 在得知市委大楼被围后,纳吉立即指示国防部派坦克前往支援,兹里尼军事学院的一名党员学员担任连长,率6辆坦克前往。到达后,坦克恐吓性地朝天开火以驱散人群。在人群的劝说下,一辆坦克违背命令朝市委大楼开火,其他坦克也纷纷效仿,无视连长停火的命令开始攻击市委大楼。广场上爆发起一片欢呼。在坦克的支援下,武装人员冲入大楼。面对绝境,布达佩斯市党委书记决定投降并坚持亲自前往谈判。迈泽带着其他两人打着白旗走出,刚走上马路就被冲锋枪子弹击倒。迈泽胸部中弹,后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另外一位军官遭到殴打后被人用铁丝捆着腿倒挂在了树上,胸部遭到多次刀扎,心脏被挖走。有受伤的守卫士兵被绑在卡车后在广场上拖来拖去,还有被俘士兵被刺杀、踢死或用枪托打死。临时组成的行刑队枪毙了两批俘虏。有两人在试图逃入围观人群时被人从背后击毙。此次事件中,有20名人被杀,一些人死于私刑。数小时后,共和国广场的场景出现在了苏联的新闻纪录片和共产党机构的宣传里。事件发生后,匈牙利革命的领导人对此表示谴责并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并停止暴力,局势开始趋向平静。此前不久,苏斯洛夫和米高扬从匈牙利向苏联发回的报告态度已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态度较之前大为悲观。他们认为匈牙利革命最后只能依靠武力来终结,而匈牙利军队无法胜任这一任务,如果出动匈牙利军队,他们很有可能倒戈,投入革命者的阵营。因此,苏联军队有必要重启军事行动。 苏联反应及决策 10月23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最高主席团(即政治局)在讨论匈牙利局势就是否应该出兵这一问题时,十分罕见地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尽管包括赫鲁晓夫在内的其他政治局委员同意出兵,政治局重量人物、赫鲁晓夫亲信米高扬却主张政治解决,坚决反对军事干预。会议决定派米高扬、苏斯洛夫与克格勃主席谢罗夫前往布达佩斯实地汇报情况,代表团于24日乘飞机在塞克什白堡降落,在苏军坦克的护送下乘装甲车达到布达佩斯,他们起初向莫斯科报告称局势比之前预计的乐观。25日上午,米高扬和苏斯洛夫来到党中央大楼,劳动人民党立即举行中央政治会议。米高扬在会前训斥了格罗,称事情发展到现在的地步完全是格罗的责任。会上,两位苏联人仔细听取了格罗和纳吉的不同主张,格罗坚决主张暴力镇压,而纳吉反对继续流血,主张非暴力地平息群众不满。米高扬和苏斯洛夫接受了纳吉的主张。会上,苏联方面建议撤销格罗第一书记的职务,由时年44岁的卡达尔·亚诺什接替。格罗当场发言表示不满,强调称他的离去会使党解体,米高扬用手势将他打断,称“党早就解体了”。会议进行期间,一梭子弹从街头飞来打在会议室的墙壁上,但米高扬仍保持镇定,几分钟后与其他人转移到大楼后的安全房间继续开会。 至30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党内强硬派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和卡冈诺维奇对米高扬展开批判,指责米高扬和苏斯洛夫“不了解情况”,虽然提供消息“说局势稳定”,但实际上“局势却在恶化”,两人“逐渐走向投降”,并借此攻击赫鲁晓夫。伏罗希洛夫甚至说“美国特工人员在匈牙利都比苏斯洛夫和米高扬同志活跃。我们派他们去毫无意义。”赫鲁晓夫和朱可夫做出了回击,并为米高扬做出辩解,他们表示格罗10月23日请求出兵干涉说明匈牙利党还是受匈牙利大众信任的。而且,他不认为这些抗议活动涉及意识形态之争,而只涉及到民众对未解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不满。现在苏共党内应关注如何应对局势的发展,而不是互相指责。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支持赫鲁晓夫一方的观点。在此关键时刻,苏共领导层出现裂痕使苏联态度反复,无法做出明确回应。 经过讨论,苏共中央最高主席团在30日取得一致意见,推翻了此前支持出兵的决定,出人意外地决定放弃对匈牙利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干预。朱可夫说:“我们应该从布达佩斯撤军,如果有必要还应该从匈牙利全国撤军。这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教训。”他们通过了《苏联政府就发展与深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友好与合作的原则宣言》并于次日发表。该文件称:“苏联政府准备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华沙条约成员国就匈牙利领土上的苏军地位展开谈判”。当时,苏伊士运河危机也使得苏方倾向于不干涉。赫鲁晓夫在10月28日说,学法国人和英国人搞的“一团糟”是错误的。虽然苏联人的让步已无法满足匈牙利人当时日渐迫切的要求,但是局势一时仍出现了和平解决的迹象。 10月31日共和国广场事件发生后,苏联领导人作出决定,再次推翻了前日所做决定。历史学家在此后匈牙利宣布退出《华沙条约》是否导致了苏联再次干预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议。31日最高主席团的会议记录显示做出武力干预的决定发生在匈牙利宣布退出华约前的一天。一些历史学家否认匈牙利维持中立、西方国家不作为或西方国家在苏伊士危机期间展现出的软弱导致了苏联干涉决定,称苏联的决定完全是取决于匈牙利共产党迅速失去对局势的把控这一因素。不过,一些非共产党时期的俄罗斯历史学家则坚持认为匈牙利退出华约导致了苏联再次干涉。 两天前的30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和苏斯洛夫前往布达佩斯时,纳吉暗示中立国地位是匈牙利的长期目标,他希望和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就此进行会谈。该信息则通过米高扬和苏斯洛夫传递给了莫斯科。当时,赫鲁晓夫正在原斯大林的别墅思考如何应对匈牙利的局势。据一位为赫鲁晓夫撰写演讲稿的工作人员说,中立声明是赫鲁晓夫后来做出干涉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一些匈牙利革命领导人和学生此前早就表明想让匈牙利退出华约,这也可能影响了苏联的决定。10月31日晚间,米高扬和苏斯洛夫在军事干预的决定已经做出后回到莫斯科。当得知这一决定后,苏斯洛夫表示支持。不过,米高扬依然表示反对,他要求赫鲁晓夫再次开会讨论,遭到拒绝后一度以自杀相威胁。 其他几个重要事件也使得苏共中央政治局下决心干预: 自发的多党制议会民主运动和民主的全国工人委员会可能“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复辟”。这两种运动可能对苏联在东欧的地位或者苏联霸权本身构成挑战。汉娜·阿伦特则认为这些委员会是“全世界唯一自由且正常运作的苏维埃(会议)”。 赫鲁晓夫称苏共党内有许多人要求对匈牙利做出武力回应。此前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疏远了不少党内保守派人士,他们对苏联在东欧受到的威胁倍感担忧。1953年6月17日,东柏林爆发工人起义,要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辞职。最终,此起义在苏联军队的帮助下以暴力的方式遭迅速镇压,84人被杀700人被捕。1956年,波兰波兹南发生反政府工人抗议活动,遭波兰安全部队镇压57至78人死亡,事件后成立亲苏联政权。此外,10月底苏联部分地方也发生骚动,尽管规模很小,(对苏联政府而言)仍无法容忍。 匈牙利成为中立国从华沙条约中退出会使苏联卫星国构成的缓冲区上出现缺口。出于对西方国家入侵的恐惧,苏联把保障东欧盟国作为防御缓冲视为至关重要的安全目标。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有证据表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促使赫鲁晓夫下定决心镇压匈牙利起义上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10月24日至31日,毛泽东接连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波兰和匈牙利事件,与刘少奇保持直接的电话联系。中共还派遣了以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等人组成代表团于23日下午到达莫斯科,与赫鲁晓夫、莫洛托夫和布尔加宁讨论波兰和匈牙利局势的问题。虽然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近年有所恶化,毛的话在克里姆林宫仍有一定分量,双方在危机期间也频繁保持联络。刚开始,毛反对再次干预,中共主张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解决争端。10月30日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决定不干预之前,这一信息传递到了莫斯科。30日晚,刘少奇打电话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表示可以向苏方同时提出撤军和镇压两种办法,他本人则倾向镇压。中共代表团立即要求举行中苏领导人紧急会议以传达毛泽东的意见。会上,刘少奇和邓小平都有发言,他们劝苏联军队回到布达佩斯,坚决维护“人民政权”。苏联领导人表示刚刚签署了宣言,宣布苏联不干涉别国内政,现在再决定要出兵镇压,令人十分为难。赫鲁晓夫连夜请刘少奇参加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说明中共立场。3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再次讨论,讨论持续了一整天,最后决定出兵镇压。当日,刘少奇乘飞机回国,赫鲁晓夫前往伏努科沃机场向刘传递主席团的决定,刘表示支持苏联武力镇压,但提醒赫鲁晓夫出兵前提是有匈牙利政府的请求并得到匈牙利群众的支持。 东欧国家的反应 匈牙利革命得到了许多波兰人的积极响应,许多波兰城镇和乡村都悬挂上匈牙利国旗。苏联入侵发生后,普通很大的帮助。波兰各地成立了公民组织向匈牙利人民提供帮助。至11月12日,波兰有超过11000人登记献血。的数据表明仅仅通过空运,就有44吨的药物、血液等医疗物资送往匈牙利。而通过公路和铁路运送的援助还要多很多。波兰援助的物资金额在1956年达200万美元。 匈牙利革命期间,不少匈牙利人向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边境地区的居民求援。同时,革命也对周边其他的东欧国家产生影响。罗马尼亚有超过200万的匈牙利族人口,在首都布加勒斯特、特兰西瓦尼亚城市克卢日、特尔古穆列什、蒂米什瓦拉、巴亚马雷、奥拉迪亚等城市,大量学生举行示威活动声援匈牙利革命,且示威活动还在进一步蔓延至罗马尼亚其他地方。为防止匈牙利革命蔓延至国内,10月24日,罗马尼亚工人党政治局决定在与匈牙利接壤的边境地区实施紧急安全措施和签证检查,封闭匈牙利边境。此外,罗马尼亚政府还对来自匈牙利的信件和出版物实施严格而全面的审查。作为进一步的防范措施,罗马尼亚政府还命令秘密警察部队加强对关键地点、车站、通信设施、大学校园和党政办公地的保卫工作,拓宽道路以便于取道罗马尼亚的苏军通行,取消士兵和国家安全部队人员的假期。接下来的几天里,罗马尼亚领导人还采取措施缓解本国经济状况,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展大规模抓捕行动,数千人被捕。尽管如此,罗马尼亚多地仍然发生了“大规模混乱”。10月25日,博雅依大学兴起了学生运动,吸引了数百名大学生和多数教职员的参与和支持,其中包括许多共产党党员。尤其是当地的匈牙利族学生参与者众多。巴亚马雷和卡雷的年轻人甚至想要加入匈牙利军队,连驻扎在当地的罗马尼亚军队和安全部队都受到了示威者宣传的影响。10月30日,罗马尼亚工人党政治局成立了由四位政治局委员埃米尔·波德纳拉希、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等人组成的“总司令部”。该司令部拥有特别权力,可下令开枪射击并宣布实行紧急状态。革命发生两个月后,铁托也曾向苏联驻南斯拉夫大使透露,“反动派尤其在克罗地亚有所抬头,那里的反动分子公然煽动南斯拉夫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使用暴力。” 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和其他城市,“针对苏联的敌视和不信任”也在增加。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否认了相关报道,但承认匈牙利事件对增援与匈牙利长达560公里边境地区的军队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影响”和“敌视社会主义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情绪”。捷克斯洛伐克军队高层人士发出警告,称混乱局势会“诱使(匈牙利)反革命军队进入我国,煽动斯洛伐克地区叛乱”,而斯洛伐克南部地区主要由定居;“如果苏联和匈牙利军队(从匈牙利北部)撤离,(捷克斯洛伐克)现有的军事力量不足以组织反革命集团的入侵。”同时,匈牙利局势对东德和苏联本国也产生了冲击。匈牙利革命爆发后,东柏林的紧张形势迅速升温,东德高官奥托·格罗提渥称“波匈事件表明敌人在寻找社会主义阵营的薄弱环节,并企图以此将其击垮”,他十分清楚东德就是这“薄弱环节”。根据最新解密档案,早在1954年春夏之交,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学生就发起过抗议活动,争取政治讨论和持不同意见的自由。1955年下半年,一些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学生开始出版报纸,积极讨论有争议的政治话题。大学管理者曾试图对此进行压制,但学生们通过其他方法继续出版报纸。随着1956年去斯大林化的展开,苏联多地都发生了混乱和示威活动,引发苏联领导人的担忧。11月4日前后,包括莫斯科国立大学、列宁格勒国立大学、莫斯科航空学院、等在内的苏联多所大学和学校爆发了反战的抗议示威活动,参与者中不乏共青团团员。首都以外的骚乱,其规模和频繁程度对苏联领导人冲击很大。于是,苏联政府命令克格勃安全部队开展全面镇压。在雅罗斯拉夫尔等边远城市,特种防爆部队强行驱散了学生组织的要求苏联撤军的示威活动。在莫斯科,一些学生和教师发起集会,“谴责苏联武装干预”。克格勃部队于是被派往莫斯科国立大学将他们逮捕。此后,苏联政府通过校方将相关参与者开除并加强了共青团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学生的影响活动。 国际反应 西方国家此时同样不知所措,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的自由欧洲电台匈牙利语频道吸纳有很多愤怒的匈牙利移民,他们不断对革命者进行鼓动。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在10月24日曾建议召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讨论匈牙利问题,不过安理会未能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时世界上发生的另一件事情:当双方停火后,引发了苏伊士运河危机。这一事件虽然没有转移美国的注意力,但使得美国谴责苏联的行动的难度大大增加。正如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所说:“我们无法一边抗议苏联的所作所为,另一边又允许英国人和法国人借机向纳赛尔出手”。尽管杜勒斯此前还曾号召将共产主义“推回”,“解放”东欧,但是杜勒斯于10月27日和28日两次表示表示:“我们不把这些国家(波兰和匈牙利)视为潜在的军事盟友”。此时此刻,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匈牙利只驻有一位工作人员,而与他的联系也随着苏联军队的入侵而中断。10月31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电视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杜勒斯的说法。 当时,美国试图通过中央情报局秘密特工和自由欧洲电台以秘密行动的方式来影响局势,不过相关行动很快失败。中情局人员既无法找到隐藏在欧洲各地的武器库,也不能确定应该为谁提供武器。中情局的信息主要来自当地报刊和美国国务院驻布达佩斯的雇员盖佐·考托瑙(Geza Katona)。10月28日,纳吉新政府上台的同一天,自由欧洲电台进一步加强广播力度,鼓励人们开展武装斗争,并传授了反坦克作战的方法。最后,在中情局计划处处长的命令下,电台以“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结束广播。当纳吉上台时,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向白宫建议让明曾蒂神父做领导人更好(因为纳吉有共产党的背景),并让中情局的广播播放了反对纳吉的宣传内容,称他是引来苏军的叛徒。广播继续报道了起义活动,而中情局错误地认为匈牙利军队已经全部倒戈,反抗者正在获得武器。(威廉·科尔比记叙称当起义被镇压后,威斯纳“精神崩溃”。)革命遭镇压后,有人曾批评自由欧洲电台对匈牙利民众造成误导,让他们误以为如果继续坚持抵抗,美国和北约就会插手。此外,艾伦·杜勒斯还向艾森豪威尔撒谎称自由欧洲电台没有向匈牙利民众承诺援助,艾森豪威尔则相信了杜勒斯,广播稿在当时作为机密保留下来。 当11月4日苏联入侵匈牙利,纳吉发出呼吁时,安理会提出的批评苏联的决议遭苏联否决。结果,安理会通过了将此事提交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大会以50票赞成8票反对15票弃权的表决结果要求苏联结束对匈牙利的干预,但是新成立的卡达尔政府拒绝接纳联合国观察员。此外,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基于对匈牙利抵抗运动的详细研究,十分清楚美国很难进行军事干预,并且此前美国国家安全会议内部的政策讨论只关注了以经济政策和政治言论在苏联的卫星国引发不满,并未对其他方式展开讨论。在1998年的一次采访中,匈牙利驻美国大使批评了1956年西方世界的不作为,他提及了当时联合国的影响力并以1950年至1953年的韩战举例。不过,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近期解密了美国国防部所做的研究,表明美国没有干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当时美国认为存在触发与苏联爆发核大战的风险。这些考量迫使艾森豪威尔政府面对局势时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 苏联再次出兵 苏军折返 10月30日下午晚些时候,包尔绍德州工人委员会通过电台广播称有些苏联部队已通过边境城市扎霍尼撤回国内。第二天,该电台又广播称“...出于我们和全国人民均不理解的原因,有大量苏军,其他包括防空部队和装甲部队,已经改变了行军方向!它们又从扎霍尼和尼赖吉哈佐方向涌进我国领土!...”此后,纳吉不断接到报告,大量苏军乘着卡车和坦克,满载枪支弹药返回匈牙利。起初,纳吉并未重视这些消息,认为这是苏联撤军行动的一部分。但是,后来相关情报越来越多,说苏军已渡过蒂萨河并正在占领一些重要城市。苏军折回匈牙利的消息在全国散布开来,各种革命委员会和工人委员会代表纷纷向政府强烈要求匈牙利立即退出《华沙条约》并仿照奥地利宣布中立。他们认为退出华约是防止灾难最有效的办法,这样做可以从根本上使苏联人失去动武的资格。退出华约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连外交部革命委员会都派人送来宣言,代表外交部包括两位副部长在内所有高级官员,要求退出华约和宣布中立。 为此,纳吉多次召见苏联驻匈牙利大使安德罗波夫,起初安德罗波夫拒绝直接回答。11月1日11:40,安德罗波夫来到议会大厦,向纳吉表示苏联政府仍会尊重10月30日宣言,将会把苏军撤出匈牙利,要求匈牙利派军事代表团讨论撤离的军事和技术细节问题。纳吉质问安德罗波夫,要求他解释7.5万人左右的苏联军队和2500辆坦克为什么会开进匈牙利,为什么这些军队宣称受到匈牙利政府的邀请前来镇压法西斯和反革命,安德罗波夫则表示这一切“完全正常”。纳吉认为安德罗波夫在当面说谎。 匈牙利退出华约 当天下午,苏军开始包围民用机场和多瑙河以西地区的消息不断传来,纳吉召开社会主义工人党执行委员会会议,通报了相关情况,称苏联已撕毁《华沙条约》,匈牙利应退出该军事同盟。在卡达尔和明尼赫等人的同意下,纳吉内阁随后正式宣布匈牙利中立,退出《华沙条约》。傍晚内阁举行会议,集体召见苏联大使通知相关决定。面对安德罗波夫不断重复苏军是在正常换防,要匈牙利政府放心的说法,卡达尔一反温和克制的常态,站着走到安德罗波夫面前愤怒大吼,称如果苏军坦克进入布达佩斯,他“将走上街头,赤手空拳和你们搏斗!”令在场人士十分吃惊和担心。 纳吉政府随后向各国驻布达佩斯外交使节和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通报情况并向四大国求援,要求联合国大会紧急讨论匈牙利局势,以维护匈牙利的中立国地位,并于晚19:50将此决定以广播的形式向全国和全世界公布。纳吉政府的决定被普遍认为符合当时大多数匈牙利居民的愿望。由于结盟,匈牙利在20世纪两次卷入世界大战且均以失败告终,国家饱受战乱之苦,多数人渴望国家中立,不归属东方和西方。通过此决定,纳吉与民众间的隔阂和疑虑骤然减少。一小时后,卡达尔也通过广播电台发表演说,赞扬人民“光荣起义”,宣布解散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建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公布新党纲领,表示新党将“永远同过去的罪行决裂。它将保卫我国的荣誉和独立不受任何人侵犯...我们号召一切忠诚的爱国者:团结起来,争取实现匈牙利独立和取得匈牙利自由。”在电台宣读完中立宣言后,政府同工会及各地工人委员会代表讨论停止罢工而进展艰难的谈判重新恢复,双方开始建立起互信。原本态度激进的代表投票一致决定支持纳吉政府,决定结束自10月23日开始的总罢工,从11月5日起全面复工。布达佩斯18家大企业代表立即呼吁,要求劳动者“无条件信任我们的政府”并立即回到工作岗位。此后,全国舆论趋于一致,倾向于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国会,曾不受控制的外多瑙河地区国民议会也宣布“信任纳吉总理”。北部和东部的国民议会则呼吁在苏军撤离前党派间停止斗争,甚至连作家协会、宗教界信义宗主教、归正宗主教都出面号召教徒参与重建国家的工作。不过,明曾蒂则暂未表态 当晚10点,纳吉为了像波兰一样争取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而做出最后的努力,在议会大厦与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郝德青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会谈,卡达尔与国务部长蒂尔迪一同出席。纳吉表示匈牙利退出华约宣布中立是因为苏联违约在先,他请求郝德青向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共中央转告,新政权坚持社会主义,政府成员多数也是共产党员。苏联派遣军队插手匈牙利事务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希望中国可以劝阻苏联。郝德青表示将会转告匈牙利政府的请求。不过,在此之前郝德青已将此事件定为“反革命暴乱”并建议中共领导人向苏联施压,对匈牙利进行军事干预。中共报刊很快发表文章谴责这一事件,令纳吉极为失望。在会见罗马尼亚大使时,纳吉表示对中国将他的政府称作“卖国政府”尤其感到伤心。在与中国大使会谈期间,卡达尔提前离场,和纳吉等人不辞而别,一同突然消失的还有内务部长明尼赫。卡达尔具体是出于何种原因而突然消失至今仍众说纷纭。据1989年卡达尔逝世后留下的遗言等资料,当晚,二人乘坐明尼赫的汽车前往苏联大使馆,在苏联人陪同下换乘汽车从特科尔苏军军用机场乘机经乌克兰乌日霍罗德,在勃列日涅夫的陪同下飞往莫斯科。 撤军谈判 月初,国防部长马莱特·巴尔开始全力准备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但是由于没有任何胜算且担心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面对各地匈牙利军队开火还击的请求,纳吉反复下令严格禁止他们采取行动,并派人制止电台和报纸传播反苏文章,以防给苏军开火的借口。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苏联军队,纳吉只是反复向苏联大使提出抗议。此外,纳吉十分清楚从40年代末期开始,苏联已经成体系地渗透进匈牙利军队的各个部分,因此匈牙利政府届时可能无法指挥军队进行战斗。因此,当后来战斗发生的时候,大部分匈牙利军队都留在了军营内被苏军缴械。2日下午,苏联大使以口头照会的方式通知匈牙利政府第二天苏联将派马利宁将军率代表团在议会大厦就撤军问题举行谈判。 3日,苏联军事部署完毕后,匈牙利政府不再收到苏军在匈牙利调动的消息,给其造成了局势好转的印象。全国各地,许多人开始复工,商店和餐馆恢复营业,街道恢复了电车和公共汽车,公共治安也稳步好转。纳吉还因奥地利政府阻止携带武器的匈牙利流亡者回国而特意召见奥地利公使表示感谢。国防部长马莱特·巴尔在基利安兵营召开会议时认为苏军部署的军事力量远超过镇压所需,因此调动军队是针对西方国家的,目的是炫耀武力。因此,匈牙利不应打破停火的现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小亨利·卡伯特·洛奇通过广播表示“联合国不能对匈牙利事件袖手旁观”,更增加了匈牙利人的信心。中午11点,马利宁率苏军代表团与匈牙利代表团会谈,谈判氛围紧张但进展顺利。苏军同意1957年1月15日前全部撤离匈牙利,但更热衷于讨论撤离条件。他们要求匈牙利政府必须修复损坏的苏军纪念碑,并保证这些纪念碑受到保护和尊重。他们还要求匈牙利提供运输和物资上的支持并在最后一批苏军撤出前举行欢送仪式,但匈方经过计算发现苏军要求远超过实际所需,引起了他们的警觉。最终,匈方同意了苏方的意见。双方暂时休会,到晚10点继续举行。 会谈顺利展开使纳吉和马莱特十分高兴,认为苏联撤军大有希望。晚间,马莱特率领代表团前往布达佩斯附近切佩尔岛特科尔苏军基地讨论苏联撤军问题。在马利宁与代表团打完招呼短暂进行会谈后,克格勃主席谢罗夫将军便率8名便衣男子持冲锋枪闯入会议室,强行将匈方代表团成员缴械并逮捕。马莱特代表团随即与纳吉失去联系。时隔不久,苏军全面开始了对布达佩斯的军事行动。 苏联决策及准备 10月3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已决定将打破事实上的停火,粉碎匈牙利革命。苏联方面的计划是宣布在卡达尔的领导下成立“临时革命政府”,而该政府会请求苏联协助恢复秩序。卡达尔在纳吉政府任职期间一直和苏联大使馆保持着联系。当到达莫斯科后,卡达尔和明尼赫与一同参与了当时苏共中央主席团讨论。会议记录表明,卡达尔并不倾向于苏联展开大规模军事干预。11月2日,卡达尔警告说“使用军事力量是具有毁灭性的,这会导致大量的流血事件。发生这一结果会侵蚀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威,并使(匈牙利)共产党人的士气土崩瓦解。”此后,虽然卡达尔的语气有所改变,但仍暗示苏联出兵只会使事态更糟。与1956年12月以后将事件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形成鲜明对比,卡达尔此时仍提醒苏联领导人需要意识到这次事件是真实民意的反映,劳动人民党的形象已在广大群众眼中大为受损。在2日和3日的会议上,卡达尔严厉批评了苏联过去所犯的“错误”,对拉科西的评价比纳吉还要低。他对事件的评论得到了明尼赫的呼应,明尼赫称“‘反苏情绪’的根本来源”是匈牙利人民“确信(共产党)政权完全是通过苏联人的支持才得以继续存在”。不过明尼赫和鲍陶的主张与卡达尔截然相反,明尼赫强调了苏军撤军的危险,认为不能过度指望政治斗争,鲍陶则直接主张苏军进行武装干涉并在匈牙利实行军事专政。为了避免冲突并在苏联再次干预时统一宣传口径,苏联决定派遣代表团前往其他东欧国家和中国与各国共产党政府进行沟通。同时,为了掩盖再次出兵的意图,苏联派外交官前往匈牙利和纳吉政府接触,佯装商讨苏联撤军的问题。 11月1日至3日,赫鲁晓夫离开莫斯科与华约盟国会面,告知他们干涉的决定。第一面是在苏波边境城市布列斯特会见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总理约瑟夫·西伦凯维兹和政治局委员爱德华·奥哈布,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陪同。由于当时波兰局势也非常动荡,此次会谈尤其敏感。苏联与会者希望波兰不要反对苏联对匈牙利进行军事干预,但没有取得成功。虽然波兰领导人同意镇压匈牙利的“反革命”,但他们强烈反对苏联使用武力。赫鲁晓夫甚至无法确定波兰方面之后不会公开批判苏联。会后,波兰统工党政治局召开了紧急会议,“对苏联武装干预匈牙利表示反对”并发布声明称此次危机应该由“匈牙利人民而不是外国势力”解决。声明于次日在《》上刊登。不过,为了避免和苏联发生冲突,哥穆尔卡最终决定不公开表示反对。 随后,赫鲁晓夫前往布加勒斯特与罗马尼亚领导人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安东宁·诺沃提尼和保加利亚领导人托多尔·日夫科夫会面,三国领导人对苏联的军事干预表示强烈支持,并愿意派遣本国军队参与。但是在科涅夫的建议下,赫鲁晓夫最终决定军事行动由苏军单独负责。11月2日,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一同飞往非华沙条约成员国但同属共产党政权的南斯拉夫与南共领导人铁托、卡德尔、蘭科維奇与南驻苏大使米丘诺维奇在铁托的度假岛布里俄尼秘密会面。铁托收回了此前对纳吉的支持,表示同意苏联的行动。他还说服了赫鲁晓夫选择卡达尔担任匈牙利的新领导人。此外,铁托还要求苏联批判拉科西,采取改革措施以获得民众的支持。作为交换,铁托承诺将会利用和洛松齐·盖佐的联系说服纳吉在苏军到来前立即下台,以避免给外界造成苏联的军事行动是针对某一领导人的印象。不过此后,铁托并未兑现这一承诺并因此引发苏联方面的不快。 “旋风行动” 苏军第二次干预行动代号“旋风行动”,由伊万·科涅夫元帅在索尔诺克指挥发起。10月23日前,苏军驻匈牙利的5个师被扩编为17个师并得到了来自驻罗马尼亚苏军和喀尔巴阡军区数万人的支援,这些部队开始时在匈牙利东部和南部边界集结。巴巴贾尼扬中将指挥的以及来自附近由中将指挥的第38军被派遣至匈牙利执行此次行动。彼得·拉先科负责指挥布达佩斯地区的行动,米哈伊尔·卡扎科夫和米哈伊尔·马利宁指挥其他地区的行动。卡扎科夫首先接到的命令是前往匈牙利和奥地利的边境,以防止任何西方干预的可能并阻断匈牙利从西方获得援助的渠道。3日晚21:30,苏联军队完全包围布达佩斯。天亮前,基拉伊·贝拉向纳吉报告基什孔豪洛什的匈牙利驻军遭到了苏军的攻击,并以国民卫队司令的名义请求允许开火遭纳吉拒绝。在纳吉的命令下,基拉伊立即下达部长会议主席的指示:“匈牙利军队不得以武力回应苏军的进攻。”随后,米什科尔茨也传来紧急报告称被大量苏军装甲车包围。4:30,前一天刚被解职的原国防部长将军报告苏军坦克从各个方向向布达佩斯扑来,纳吉才最后放弃全部希望。 凌晨3:00,苏联坦克沿着多瑙河佩斯一侧分两队直插布达佩斯,一队从南顺索洛克萨里路(Soroksári út)北进,另一队由北顺南进。因此,在枪声打响前,苏联人实际上已将布达佩斯一分为二并控制了所有桥头堡,并以背后宽广的多瑙河掩护后方。装甲部队穿越了布达并于4:25首先向的匈牙利军营开火。随后不久,苏联炮兵和坦克的炮火声在布达佩斯各区都能听到。旋风行动结合空袭、炮击以及17个师的步兵装甲兵协同作战。,部署了T-34-85中型坦克,新型的T-54、IS-3重型坦克、ISU-152式重型突击炮和敞篷。与首次出兵相比,苏军再次出兵时手段更为残酷,即使是在平民区,只要有任何房屋的窗口射出一枪,苏军坦克就会把整幢房屋轰为平地,哪条街道遇到抵抗,整条街的居民都会受连累。苏军坦克通常沿着道路缓慢前进,同时不加区分向建筑物开火。在街上被枪弹击毙或被炮弹炸死的平民数以千计。由于苏军封锁了道路,伤员无法送入医院。和于勒伊大街等主要街道被炸为废墟。尽管如此,布达佩斯的几个火车站附近、塞纳广场、莫里兹·日格蒙德广场、古布达的、盖勒特山和等处,苏军仍遭到顽强抵抗,几天内有近百辆坦克被炸毁。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是基利安兵营和科尔文夹道。在此,苏联坦克排列在附近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兵营围墙,数百位抵抗者誓死不降,经过3天战斗后除少数重伤员外全部阵亡。 5:20,纳吉以广播的形式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苏联正在进攻布达佩斯,表示政府在坚守岗位。随后,广播台以英语广播了纳吉讲话,并每隔两分钟以英语、法语、德语、匈牙利语和各种斯拉夫语重复讲话,并试图呼叫失踪的军事代表团。7:57,匈牙利作家与妻子代表匈牙利作家协会通过广播向全世界求援。同时,在少将的指挥下,苏军包围议会大厦,议会卫队被缴械。8:07(一说8:35),苏军进入议会大厦,中心电缆被切断,在此的自由最终停止了广播。苏军释放了关在议会大厦的拉科西-赫格居什政府部长,包括后来政府成员道比·伊什特万和。内阁紧急会议于议会召开,但只有三位部长出席。随着苏联军队的到达大楼被占领,协商疏散随即展开。国务部长毕波·伊斯特万决定作为国民政府最后的代表留守岗位。他写下了《》,作为提醒国家和世界的宣言,他呼吁人们抵制苏联的入侵,号召人民不要支持占领军或他们扶植的“傀儡政府”,呼吁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拯救匈牙利。 截止4日早8:00左右电台被夺取后,有组织的守城行动已经停止,但仍有不少守城者退入堡垒工事中继续抵抗。4日至9日,部分匈牙利人民军陆军,包括预备役部队做出了零星但混乱的抵抗。在此之中,朱可夫宣称将12个师、2个装甲师和整个匈牙利空军缴械。匈牙利人民军继续在布达佩斯各区、的佩奇市周边、多瑙新城(当时称斯大林城)的工业中心展开顽强抵抗。布达佩斯市区的战斗有1万到1万5千人的抵抗军战士参与。市中心工人和其他底层群众聚居的第八区(约瑟夫城)和第九区(费伦茨城)等地,苏军遭到了格外猛烈的抵抗,双方伤亡惨重。在克巴尼奥、新佩斯及多瑙河岸有“工人阶级堡垒”之称的切佩尔等工人群众聚居的边缘地区,战斗的激烈程度也毫不逊色,且持续时间更为长久。切佩尔的抵抗者在人民军炮火的支援下甚至击落了四架苏军喷气式战斗机。为了镇压切佩尔的抵抗,苏军不得不在市区抵抗结束后调集最精锐的兵力和武器展开进攻。 最后,多瑙新城和切佩尔的抵抗一直坚持到了11月11日。而佩奇有200位战士一直抵抗至11月14日。尽管匈牙利人民军发生了个别军官公开倒向苏联的事件,但是绝大多数普通士兵仍坚持忠于革命。他们最后不是选择与侵略者作战,就是选择逃离军队。联合国的报告也宣称没有记录显示有匈牙利军队倒向苏军的情况。事后发现,参与此次镇压行动的相当一部分苏军士兵是从苏联亚洲地区调集而来,他们从来没有到过欧洲,不少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和什么人作战。有人甚至向匈牙利人询问市中心流过的河流是否是苏伊士运河。也有人称他们是被派往柏林与德国法西斯作战的。此外,大批1949年后移居匈牙利的希腊共产党人和约两百位朝鲜留学生也积极投入战斗。多数朝鲜留学生曾参加过朝鲜战争,他们利用自己的作战经验,帮助训练了不少无作战经验的匈牙利年轻人使用机枪和迫击炮并与之并肩作战。一些布达佩斯医科大学的朝鲜留学生加入了抢救匈牙利和苏军伤员的行动。革命后,大部分朝鲜留学生被苏军送回朝鲜,少数逃往南斯拉夫和西方国家。 4日凌晨,明尼赫·费伦茨通过索尔诺克广播电台(Szolnok)宣布成立“”。6:00,卡达尔在索尔诺克宣布成立“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在宣言中他称“我们必须制止反革命分子的过激行为。行动的时刻已到,我们会保卫工农的利益和人民民主的成就。”当天晚些时候,卡达尔号召“社会主义事业忠诚的战士们”停止躲藏,拿起武器。不过,这并没有得到匈牙利人的支持。联合国报告认为所发生的战斗,其性质并不是内部分裂所导致的内战,而“是一支装备精良的外国军队以强力对一场民族运动的镇压和对其政府的消灭行为”。 战斗结束时,匈牙利人有超过2500人死亡,20000人受伤。死伤主要发生在布达佩斯,有1569人死亡。死者约56%是工人,且伤亡一半都是30岁以下。苏联方面有699人死亡,1450人受伤,51人失踪。据估计,其80%发生在布达佩斯第8、第9区的战斗之中。 在短暂的十二天之中,匈牙利民众经历了狂喜和混乱,几乎每一个共产党政权的标志都遭到攻击,雕像被推倒,红星从建筑上移除。受到胁迫而不得不改名的斯大林城市民自发决定把市名改回原来的名字。的许多战士并没有与革命者战斗,而是大批倒戈投入革命者阵营,他们还向其他匈牙利人分发武器。布达佩斯市警察局局长也倒戈加入了革命者行列。在匈牙利全国,有暴民将秘密警察私刑处死并攻占档案馆。大批民众还冲进拉科西的别墅,看到别墅中奢侈的家具和地毯,这些民众愤怒不已。 苏方观点 匈牙利革命发生前后,苏联对事件的报道在叙述上一直保持连贯。在苏联第二次干预发生后,苏方立场得到了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支持。此时,苏联的报道仍坚持了此前的观点。在暴力事件发生36小时后,《真理报》报道了事件经过,为后来苏联对事件的报道以及国内历史学定下了基调: 10月23日,有一些真诚支持社会主义的匈牙利人举行示威活动,对拉科西和格罗政府所犯的错误表示不满。 法西斯主义者、希特勒分子、反动派和反革命暴徒,在西方帝国主义的资助下利用动乱发动了一场反革命行动。 一些在纳吉领导下的真诚的匈牙利人请求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华沙条约)军队协助恢复秩序。 纳吉政府瘫痪致使被反革命势力渗透,从而遭到削弱以致解体。这可以从纳吉最后宣布退出华约这一行为中看出。 卡达尔领导下的匈牙利爱国者与纳吉政府决裂,匈牙利真诚的革命工人和农民于是组建政府;这个真正受到民众支持的政府请求苏军司令部制止此次反革命事件。 在苏联的帮助下,匈牙利的爱国者粉碎了此次反革命事件。 苏联第一则报道比西方提早了24小时,而当时这些报道并未提到纳吉向联合国发出了呼吁。后来也没有提及纳吉在南斯拉夫大使馆外被捕这一事件。此外,苏联对事件的描述也未解释纳吉是如何从爱国者变转变为叛徒。一方面,苏联媒体报道称当时匈牙利局势平静,而西方媒体则报道当地爆发了革命危机。据苏方报道,匈牙利人从来没有任何革命的想法。1957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代表在布达佩斯会面,审视评估苏联所扶植的政府建立以来匈牙利国内形势的发展。此次会议发布声明“一致作出结论”,匈牙利的工人们在卡达尔政府的领导和苏联军队的支持下,挫败了“消灭匈牙利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成就”的企图。 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华约成员国政府竭力主张卡达尔应继续审判前纳吉政府的部长官员,对“反革命分子”采取惩罚措施。事后,卡达尔政府还出版了一系列“白皮书”(《匈牙利十月-{}-事件中的反革命势力》),记述了一些针对共产党和秘密警察的真实暴力事件和纳吉支持者的供述。这些白皮书后来以多种语言的形式在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广泛传播。虽然白皮书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但是它为呈现事实证据所采用的渲染及叙事方式并未得到苏联以外其他国家历史学家的广泛接纳。 后续事件及影响 匈牙利及东欧集团 革命被镇压后,苏联对匈牙利全境实施了军事管制,苏共中央主席团派马林科夫和苏斯洛夫作为代表现场坐镇监督,政权主要由苏军领导人、谢罗夫等克格勃人员构成,卡达尔的办公室也处于苏联人的严密监视之下。苏联将匈牙利划分成许多军区,从国内派来一批政工干部担任各军区副司令,他们配合克格勃在匈牙利展开肃清起义者和“恢复秩序”的任务。12月中旬前,大部分抓捕活动由苏联人展开,甚至审讯记录都是用俄文书写。按照科涅夫的命令,各军区开展的任务包括:“肃清反革命分子”、“搜查和搜缴武器”、“保障苏联公民和当地居民的安全”、“不准任何居民结社、示威和召开群众大会”、“关闭可用作集会的场所,如影剧院和俱乐部等”、“保护国有财产和国有企业、广播电台、电话局、电报局及印刷厂”、“未经许可禁止印刷传单”、“修复-{}-苏军纪念碑及墓地”、“了解各阶层居民思想动态并展开宣传工作”、“恢复当地行政机关和党组织权力”。期间,数千名匈牙利人被逮捕,26000人被审判,22000人被判处徒刑送进监狱,13000人被软禁,229人被处决。而原匈牙利外交部长耶森斯基·盖佐估计有350人被处决。大約20萬難民逃亡国外成为难民。为了应对严重的匈牙利难民问题,红十字会和奥地利联邦军在特赖斯基兴和格拉茨建立了难民营。 11月8日,布达佩斯大部分地区被苏联控制,担任“工农革命政府”部长会议主席和匈牙利共产党总书记的卡达尔一方面配合苏军行动,另一方面,面对匈牙利各个阶层对新政权的刻骨仇视,也开始争取以和平的方式逐步实现社会和解。他并未试图在匈牙利恢复原有的斯大林体制。由于工人委员会掌握了匈牙利全国许多地方的政权,其组织的零星抵抗和大规模的罢工活动一直持续到了1957年中旬,对匈牙利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此局面,卡达尔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承诺于1957年1月1日起提高工资8%至15%,取消无子女税,恢复国徽上的科苏特标记并停止俄语作为学校的必修课。新政府还表示拥护革命期间提出、备受欢迎的匈牙利民族自决原则,但事实上,苏联军队却一直未曾撤军。此外,加入重组后共产党的人数十分有限,到1956年12月,党员人数从80万人下降到了10万人。尽管如此,卡达尔还是稳步加强了他对匈牙利的掌控并压制住了异议人士。从当年起,苏联还对匈牙利军队展开了大规模“清洗”,重新引入了对所剩部队的政治教育制度。1957年5月,苏联在匈牙利进一步增兵。而匈牙利则通过签订条约的形式接受了苏联永久驻军的现实。 自60年代起,卡达尔开始在匈牙利国内推动对共产主义制度的改革,他提出口号,主张“谁不反对我们,就同我们在一起”,宣布大赦,到1963年底,匈牙利革命期间被捕的政治犯大部分已得到释放。卡达尔还逐渐控制住秘密警察,防止其作出过火行为,推动相对宽松的文化和经济政策,并于1966年引入了称为“”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将匈牙利严格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给予基层企业管理者更多决定权,以营利作为企业的主要目的并解除了对外贸易的限制。这些政策的运用使匈牙利与其他东欧集团国家相比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更高,因此使匈牙利获得了“最快乐的兵营”这一称号。 苏联军队攻占布达佩斯时,纳吉·伊姆雷、卢卡奇·格奥尔格、洛松齐·盖佐和拉依克·拉斯洛的遗孀茱莉亚在南斯拉夫政府的邀请下躲进了。在得到苏联人和卡达尔政府保证他们可以安全离开匈牙利后,纳吉和其他人于11月22日离开大使馆,随即被捕并押往罗马尼亚斯纳戈夫软禁,由苏联克格勃“反革命事务”顾问鲍里斯·舒米林主持审问。软禁期间,各方曾多次要求纳吉认错并表示支持卡达尔政府,以换取宽大处理,遭纳吉拒绝。卡洛伊·久洛在劝说纳吉失败后向卡达尔政府提议对纳吉进行审判。次年4月14日,纳吉被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安全机关正式逮捕,与其他人一同运回布达佩斯。洛松齐在监狱中等待审判期间发起绝食抗议,由于狱卒“无意中将喂食管插入气管”而死。1958年6月15日,经过秘密审判,纳吉、马莱特、吉姆斯等人被以“组织推翻匈牙利人民民主制度罪”、“叛国罪”和“组织军事暴动罪”等罪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遗体被秘密下葬于布达佩斯郊外的。此外,明曾蒂主教于11月在美国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因匈牙利政府没有取消在1949年对他的叛国罪判决,在此后15年里一直住在美国大使馆。由于身体健康恶化和梵蒂冈的请求,他于1971年9月离开大使馆前往奥地利。 曾担任匈牙利国务部长、政治理论家毕波·伊斯特万在逃亡被捕入狱前撰写了一部政治回忆录。入狱期间,他的回忆录手稿被带到西方。其中,他写道匈牙利的局面“使西方世界出尽了丑”,10月前西方国家一直鼓动东欧国家人民起义,但是当匈牙利人真的这样做时,西方又抛弃了他们。他认为西方的做法不仅削弱了其政策的效率,而且让人怀疑他们的诚实性。他指出“匈牙利的局势若能自由发展,很快就可以表明其前景不仅不危险,而且对社会主义事业能提供极大的教训...这是本世纪一次最有益的社会主义试验的开端,但是却被苏联坦克粉碎。” 匈牙利革命的领导人之一、《新左翼评论》编辑委员会成员在逝世前不久,接受的采访。他以自己在1952年苏共十九大期间对斯大林短篇讲话的回忆,总结了匈牙利这次革命的意义:“斯大林在大会期间始终默不作声。最后,他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讲话,大概一页半的长度。他说有两面旗帜进步资产阶级丢下了,而这两面旗帜工人阶级应该将其拾起。它们分别是民主和民族独立。确信无疑的是,1956年的时候,匈牙利的工人们确实高举了这些旗帜!” 罗马尼亚 随着匈牙利革命的爆发,罗马尼亚的“匈牙利问题”日益凸显,并始终困扰着罗马尼亚共产党政府。1956年11月21日,罗马尼亚领导人波德纳拉希、乔治乌-德治以提供匈牙利急需的食品和医疗物资的名义访问布达佩斯。而实际上罗马尼亚则帮助匈牙利重组了革命中遭到重大打击的安全机构。数百位有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裔的罗马尼亚秘密警察在布达佩斯参与了相关行动。作为交换条件,卡达尔则访问了布加勒斯特,谴责当地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人对匈牙利革命的支持中夹杂着民族主义和领土收复主义的诉求。 此后,出于对国内匈牙利族的担心,乔治乌-德治在罗马尼亚开展了广泛的融合匈牙利族的政策,如减少学校中的匈牙利语课程,增加大学阶段接受匈牙利语教育的难度、将克卢日匈牙利语教学的博雅依大学与罗马尼亚语教学的巴比什大学合并,成立巴比什-博雅依大学并削弱了其他匈牙利语大学的地位,使这些大学开始向双语大学转变。博雅依大学教授、诗人以自杀对合并两大学表达抗议。此外,1960年起罗马尼亚政府还分割后废除了原马扎尔自治区,以进一步削弱了匈牙利族人口比例,将原自治区的两个区划归罗马尼亚族占主导的布拉索夫县,使当地匈牙利族人口比例从77%降至62%,罗马尼亚族从20%上升至35%,最终引发了邻国匈牙利政府的关注,从而引发了罗马尼亚与匈牙利以至于苏联政府关系的恶化。齐奥塞斯库上台后,罗马尼亚匈牙利族的处境期初有所改善。但是不久,齐奥塞斯库开始了进一步同化匈牙利族的政策。随着罗马尼亚生活水平与匈牙利逐渐了拉开差距,当地匈牙利族的不满日益增加。 南斯拉夫 虽然南斯拉夫此前已经与苏方就军事干涉达成共识,但南斯拉夫未经苏联同意允许纳吉等人在大使馆避难引发了苏联方面的强烈不满。11月4日,停在大使馆对面英雄广场上的苏军坦克突然用机枪向大使馆底层窗户扫射,南斯拉夫大使馆三等秘书米伦科·米洛万诺夫(Milenko Milovanov)被击毙,引发双方外交冲突。纳吉进入大使馆后第二天就正式请求南斯拉夫政府将他和朋友送往南斯拉夫,铁托立即写信给赫鲁晓夫希望苏联提供方便。7日,赫鲁晓夫明确拒绝了这一要求,还要求南斯拉夫交出纳吉等人。8日,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紧急约见南斯拉夫驻苏联大使米丘诺维奇时,米丘诺维奇为苏军对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暴力行为提出强烈抗议。谢皮洛夫不仅拒绝接受抗议,且未表示任何遗憾。 南斯拉夫方面在匈牙利革命期间的态度前后矛盾,不少行为令人费解。11月11日,铁托在普拉发表演讲,认为苏联的问题不是“个人迷信”造成的,而是苏联制度本来就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主义,克里姆林宫中现在还有斯大林分子。在谈及匈牙利问题时,铁托对苏联提出了批评。同时,铁托表示支持卡达尔政府,则刺激了身在大使馆的纳吉。有分析认为铁托原本希望通过收留纳吉,使之与外界断绝联系,并迫使纳吉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位,从而帮助卡达尔政府立足。而苏联方面则认为南斯拉夫在“为拯救反革命而努力”。纳吉在南斯拉夫大使馆避难18天期间,使馆生活条件日趋艰难,最终在得到卡达尔政府向南斯拉夫政府的保证后离开大使馆。随即苏联人违背承诺将其逮捕。刚刚短暂缓和的苏南关系立即急转直下。1957年11月,苏联为了彰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团结壮大,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在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皆派领导人参加。南斯拉夫方面铁托没有出席,且代表未在大会的联合公报上签字,触怒苏联。苏联方面认为重判纳吉可以起到惩罚南斯拉夫的作用,于次年1月开始起诉纳吉。1958年3月,赫鲁晓夫为表示缓和姿态,派卡达尔赴南斯拉夫与铁托接触。期间,铁托劝说他不要对苏联唯命是从,应像波兰一样保持独立。卡达尔后将此内容告诉了赫鲁晓夫,从而再次激怒赫鲁晓夫,使赫鲁晓夫下定决心在纳吉案件上“立即采取某种行动”。 苏联 1956年10月30日,苏联政府召见奥地利驻莫斯科大使,指责此次事件是由位于奥地利和西德的匈牙利流亡者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的。11月1日,在纳吉宣布匈牙利中立、苏联第二次出兵开始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开始反复提出这一指责,并通过《真理报》、《消息报》和等众多其他苏联媒体,援引奥地利共产党机关报《》自27日以来的报道,猛烈攻击奥地利政府违背中立身份,支持“反革命”和叛乱分子,并为他们提供军事基地。苏联称美国在奥地利进行秘密活动,从这里向匈牙利输送武器弹药和特工,试图将匈牙利的反共革命说成是受到由美国人支持的奥地利“反动”“法西斯”团体策划组织的结果,以实现使苏联的干预行为正当化的目的。对此,奥地利政府否认了全部指控,称苏联的说法是“彻头彻尾”的编造,并于11月4日查封了《人民之声》。奥政府还邀请了四大国驻奥武官考察奥匈边境。奥外交部称苏联的行为是为了“通过不间断重复,制造出一个神话,以使人们相信匈牙利发生的事件是由外部策划所致。”据称,捷克斯洛伐克、东德领导人和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曾要求苏联出兵重新占领奥地利东部地区。期间,曾出现苏联侵犯奥地利边界的事件。有两名苏军士兵在追逐匈牙利难民时越境进入奥地利境内,一人被捕,另一人在逃跑时被击毙。 12月,苏联知名学府莫斯科铁道工程学院的100多名学生举行集会,强烈批判苏联的侵略行为,他们称“卡达尔和他的工农革命政府之所以掌权,依靠的完全是苏联军队的刺刀。”据时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报告,集会的演讲者谴责苏联的波兰和匈牙利政策,“(演讲者)说苏联国内的媒体正在向人民传播着假消息,错误描述着匈牙利的实际情况,‘说谎称匈牙利正在发生白色恐怖’...他还表示反对苏联在波兰驻扎军队,称驻军没有必要,波兰没有这些军队也没有问题。”在全联盟国立电影学院,数十位学生被指责就波兰和匈牙利问题“传播有偏见的信息”,据报道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通过收听美国之音来了解此次事件。12月12日,克格勃逮捕了电影学院中进行“有害的政治讨论”的学生,这次逮捕行为激发了超过350名学生新一轮的抗议,抗议者中还包括着不少共青团员。他们称“克格勃的行为错误且粗暴,让人回想起了过去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所作所为。”学生们要求当局告知他们逮捕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之后审判是否公开。集会的组织者威胁将召开更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在经过莫斯科市党委官员的劝说后,他们放弃了之后的示威活动。此次事件过后,集会的组织者大部分都被逮捕并开除。 为了应对一连串的抗议活动,苏共中央决定加紧实施11月4日“清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不良分子”的决定。1956年底,各大重点院校的人事变动基本完成。此外,苏共领导人还派苏共中央相关部门派出指导人员前往全国各个城市“改进高等教育机构意识形态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共青团对学生活动的影响。当年年底至1957年年初,苏联领导人还下令逮捕了继续违反校方规定的异议人士和学生。不过,以彼得·波斯别洛夫为首的苏联高层官员仍然认为这些措施并不充分,需要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尽管后来,苏联领导人没有进一步加大力度,但匈牙利革命还是对苏联国内产生巨大冲击,也因此左右了苏联领导人的决定。 等历史学家称,后来先后担任克格勃主席和苏联领导人、时任苏联驻匈牙利大使的安德罗波夫经过此次事件形成了“匈牙利情结”:“透过大使馆的窗户,他十分惊恐地目睹了那些遭人憎恨的匈牙利秘密警察是如何被吊在电线杆上,一个看上去强大无比的共产党政权是如何迅速垮台的。这些问题在安德罗波夫的余生里始终让他挥之不去。以后每当其他共产党政权面临威胁时,如1968年在布拉格、1979年在喀布尔以及1981年在华沙,他都非常肯定,就像1956年匈牙利那样,只有武力才能保证这些政权继续存在。” 国际社会 尽管西方国家扬言要对苏联主导的东欧实行推回政策,而苏联又许诺要马上实现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的各国领导人和后来的历史学家将匈牙利起义失败视为冷战在欧洲进入僵持阶段的标志。由于美国未能有效威慑住苏联对匈牙利革命的镇压,艾森豪威尔“”的有效性备受质疑。随着约翰·肯尼迪总统上台,美国以“”代替了新展望政策。1957年接受一家报纸采访时,赫鲁晓夫评价道“美国所提供的支持...在本质上与绳索给受绞刑者提供的支持一样”。 西德外交部长曾建议东欧人民不要“采取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极端措施”。北约秘书长保罗-亨利·斯巴克则称此次革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自杀”。时任瑞典首相塔格·埃兰德称这次革命证明了“独裁制度,无论它表现得多么强大,可以多么有效地组织对其公民进行监控和镇压,在它的内部还是蕴藏着自我毁灭的种子。” 1957年1月,联合国大会决议对苏占匈牙利展开调查和观察行动,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对此做出回应,成立了匈牙利问题特别委员会。委员会的代表来自澳大利亚、锡兰(斯里兰卡)、丹麦、突尼斯和乌拉圭,主席是丹麦政治家、社民党领导人阿尔辛·安德生。他们分别在纽约、日内瓦、罗马、维也纳和伦敦召开听证会,5个月的时间里采访了110位难民,其他包括政府部长、军官和纳吉政府的其他官员,此外还包括工人、工人委员会成员、工厂管理者、技术人员、共产党人和非共产党人士、学生、老师、作家、医护人员和匈牙利士兵。委员会还审查了来自匈牙利的档案、报纸、广播稿、相片和影片及其他记录,采访了其他200多位匈牙利人作证。 匈牙利政府和罗马尼亚拒绝让联合国特别委员会官员入境,苏联政府则未对提供信息的要求作出回应。1957年6月,268页的委员会报告提交联合国大会,这份报告记录了起义和苏联干预的过程,并作出结论“卡达尔政府和苏联的占领违反匈牙利人民的人权”。一项联合国大会决议得到通过,谴责“对匈牙利人民的镇压和苏联的占领”,不过没有采取其他行动。这份报告和作者的动机受到了苏联和卡达尔政府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批评。匈牙利代表不承认报告所作结论,称这份报告伪造事实,所成立的委员会为非法。他们还称这个委员会敌视匈牙利和她的社会制度。一份苏联外交部出版的俄语刊物在1957年发表文章,谴责此报告是“虚假与歪曲事实的集合”。 美国《时代周刊》将匈牙利自由斗士选为1956年的时代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的文章称这一决定直到革命的爆炸性事件发生后才做出,封面图片和所配文字是一位艺术家对匈牙利自由斗士的描绘,这篇文章在讲述三位人物的故事时使用了假名。2006年,在纪念1956年匈牙利革命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费伦茨发表讲话时称时代周刊封面上年度风云人物是“自由匈牙利的面孔”。 久尔恰尼在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见面时,再次特意提到这幅图片“它是一幅理想化的照片,但人物的脸确实与革命者的脸一样”。 195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苏联对匈牙利的所作所为导致西班牙、荷兰、瑞士抵制了此次奥运会。在奥运村,匈牙利代表团将带有国徽的匈牙利国旗撕下,升起了自由匈牙利的国旗。12月6日水球半决赛时,苏联队和匈牙利队发生冲突。比赛过程极其暴力,比赛结束前为制止观众间的搏斗还一度中断比赛。当今,这次比赛被称为“水中血战”,还拍成几部电影。最终,匈牙利队以4比0的成绩取胜,后取得奥运会金牌。 1956年10月28日,约5千5百万美国人观看了埃德·沙利文主持的综艺节目,时年21岁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第二次担任主角,沙利文呼吁观众向从苏联侵略中逃离出来的匈牙利难民提供帮助,普雷斯利在1957年1月6日沙利文的另一场节目中露面,再次呼吁大家进行捐助。普雷斯利还在节目结束时献唱福音歌曲《》,他觉得这首歌很贴合当时的氛围。至1957年底,这些捐赠由总部在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分配,包含食品、衣物和其他必需品,总价值达2600万瑞士法郎(1957年折合6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5460万美元。2011年3月1日,布达佩斯市长在普雷斯利死后授予他荣誉市民的称号,作为感谢的象征将位于布达佩斯市中心最重要的两条街道交叉处的广场以普雷斯利命名。 |
甘地每週守默一天,他相信沉默帶給他內心的平靜,這來自於印度教中的力量「沉默」和「平靜」。他在沉默时靠在紙上寫字來交流。從他37歲開始的3年半裡,甘地拒絕讀報紙,他認為塵世的喧囂比他內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從南非成功的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後,他放棄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夠被印度最貧窮的人接受,他宣揚使用家庭紡織的土布,甘地和他的跟從者使用紡車自己紡的布做衣服。這對英國的權力集團是一個威脅,因為印度人在沒有工作而空閒時,他們會從英國那裡買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國的工業就空閒了。因此國大黨早年的黨旗中就有紡車的圖案。 甘地崇尚各個宗教彼此尊重,因而沒有宣稱自己有特定的信仰,這種超越宗教的情操,源於他所著眼的並非個別宗教的名聲,而是重新著重以人為中心的向度,而非以宗教為中心的工具化思維;他不歧視、不排斥任何與自己民族不同的信仰。因此,甘地曾宣稱:「我是伊斯蘭,是印度教徒,是基督徒,也是猶太人。」這表明他的個人信念實在超越世俗的文化框架,並能實踐此精神於行動之中。然而在甘地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反对不同种姓之间通婚,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維持印度教中賤民階層的傳統,被後世認為是在其思想中較為爭議的部份。 此外,甘地在19世纪后期对于南非方面的政治生涯中,曾多次用极具种族主义色彩蔑称非洲的黑人。甘地也曾在代表雅利安人的行动主义试图证明雅利安人作为一个种族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而不是代表印度的所有黑人,使他在后世被部分人士批评他是种族主义者。 个人荣誉 他的头衔圣雄(Mahatma)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ātman,原意「偉大的靈魂」,卻常被誤以為是他的名字。這在他授予泰戈爾「Gurudeva」的稱號,意即「偉大的導師」後,1915年印度詩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贈予他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集於一身。 這個頭銜的使用在印度以外也被廣泛地接受,可能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時代印度和英國的複雜關係。無論如何,這個頭銜的廣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對甘地這樣一個對於非暴力和自己的信念的極其執著的人的廣泛接受相一致的。 甘地以實踐非暴力的和平方式,使印度獲得獨立,同時鼓舞世界許多國家人民勇於挺身爭取自身的公民權利,這股自由運動浪潮影響深遠。世界和平獎評審委員會於2003年,追授甘地「人類文化資產國際獎」。 藝術作品中的甘地 關於甘地最出名的藝術作品應該是電影《甘地》。該片的導演是理查德·阿滕伯勒。主演是本·金斯利,他的一半血統也是來自古吉拉特邦。電影「The Making of the Mahatma」展示的是他在南非的21年。主演是Rajat Kapur。 在英國,有數座甘地的塑像,最著名的是在他學習法律的倫敦大學學院的附近的Tavistock Gardens。 在美國,三藩市的輪渡大樓停車場旁、休斯敦的赫爾曼公園(Herman)、紐約的聯合廣場、亞特蘭大的馬丁·路德·金紀念處、華盛頓Dupont Circle的印度使館附近等多個地方,都可以看到甘地的塑像。 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隆那和里斯本,也有甘地的雕塑。印度政府贈予加拿大的溫尼伯市一座雕塑,表達他們對將來安家於此的加拿大人權博物館的支持。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也有甘地的雕像。 评论及其他 儘管甘地在1937年到1948年之間獲得過五次提名,但他始終沒有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多年以後,諾貝爾委員會對此公開表達過他們的遺憾。1948年甘地去世那年,諾貝爾和平獎並未頒發,原因是沒有適合的、活著的候選人;在1989年當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委員會主席說「這個獎的一部分是紀念聖雄甘地」(in part a tribute to the memory of Mahatma Gandhi)。 甘地死後,他的事蹟一直受到廣泛的評論。例如以大英帝國為例,邱吉爾首相曾對甘地有下述評價:「瞧那倫敦大學法學院出身的,長於煽動的甘地律師,現在裝成東方人所習見的苦行僧模樣,半裸著身子,居然大步走進總督府,在那兒和我們的皇帝代表進行杯葛,而他還是繼續在煽動著所謂民事的反抗。」與此相反,愛因斯坦這樣評論甘地:「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歷史上竟走過這樣一副血肉之軀。」(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scarcely believe that such a one as this walked the earth in flesh and blood.)他又說:「我認為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們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1999年《時代》雜誌將其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第一名是愛因斯坦,第二位世紀風雲人物是羅斯福總統,印度的甘地列第三位,他是以個人之力抗拒專制、拯救民權和個人自由的象徵。 甘地的貢獻不會被人們遺忘。他的孫子Arun Gandhi和Rajmohan Gandhi,甚至他的重孫Tushar Gandhi也是社會政治活動家,為世界上的非暴力而努力。 甘地與印度的政治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無關,該家族是在尼赫魯女兒英迪拉和費羅茲·甘地結婚後,這個政治家族才採用甘地這個姓氏,而且費羅茲·甘地和聖雄甘地並沒有血緣關係,只是在参与印度独立运动后将自己原先的姓氏拼写“Ghandy”改为与圣雄甘地相同的“Gandhi”。 國際非暴力日 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過決議,以圣雄甘地的生日10月2日訂立為國際非暴力日。目的是希望各國反對任何的暴力行為。 對東亞各地區的影響 對20世紀初的亞洲 台灣 台灣日治時代詩人王白淵留學日本期間,他不僅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文學及哲學思想產生興趣,對於甘地的印度獨立運動、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運動、社會主義運動也興致盎然,並且寄予高度的期望。他分別在1927年撰寫《詩聖泰戈爾》,1930年撰寫〈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兩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藝復興與獨立運動,視為亞洲從帝國主義解放的先聲。 著作 《甘地自传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中文版1959商务印书馆 參見 巴韋 曹晚植 世界的七大錯 蒋介石访问印度 注释 參考文獻 延伸阅读 Chernus, Ira. American Nonviolence: The History of an Idea, chapter 7. ISBN 978-1-57075-547-7 Chadha, Yogesh. Gandhi: A Life. ISBN 978-0-471-35062-0 Elst, Koenraad. Gandhi and Godse - A review and a critique. Voice of India. 2001. ISBN 978-81-85990-71-2 Fischer, Louis. The Essential Gandhi: An Anthology of His Writings on His Life, Work, and Ideas. ISBN 978-1-4000-3050-7 Gandhi, M.K. "Zionism and Antisemitism." The Gandhi Reader: A Sourcebook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Homer Jack (ed.) Grove Press, New York: 1956:317-322. ---"Questions on the Jews." The Gandhi Reader: A Sourcebook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Homer Jack (ed.) Grove Press, New York: 1956:322-3. --- "Reply to Jewish Friends." The Gandhi Reader: A Sourcebook of His Life | Koenraad. Gandhi and Godse - A review and a critique. Voice of India. 2001. ISBN 978-81-85990-71-2 Fischer, Louis. The Essential Gandhi: An Anthology of His Writings on His Life, Work, and Ideas. ISBN 978-1-4000-3050-7 Gandhi, M.K. "Zionism and Antisemitism." The Gandhi Reader: A Sourcebook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Homer Jack (ed.) Grove Press, New York: 1956:317-322. ---"Questions on the Jews." The Gandhi Reader: A Sourcebook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Homer Jack (ed.) Grove Press, New York: 1956:322-3. --- "Reply to Jewish Friends." The Gandhi Reader: A Sourcebook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Homer Jack (ed.) Grove Press, New York: 1956:323-4. --- |
、)位於伊拉克境內的底格里斯河河畔,在首都巴格達西北方140公里。2002年估計人口約260,000,迄2012年降至約160,000人,是撒拉丁省的首府。 起源 “提克里特”這個名字源自底格里斯河。 知名人物 提克里特是萨达姆·侯赛因的出生地。在萨达姆執政期間,他從家鄉起用大批鄉里出任政府要員,以及成為他的共和國衛隊成員。2003年12月13日伊拉克时间晚上八时,萨达姆在家乡提克里特附近的一个农场被美军抓获。 提克里特也是庫爾德人英雄撒拉丁的出生地。撒拉丁在公元1187年領導埃及軍隊對抗十字軍,並重新奪得耶路撒冷的控制權。 伊拉克内战 2014年6月11日,提克里特被ISIS攻下。 | 3月8日,伊拉克政府軍逼近提克里特,並攻下提克里特市南部郊區一個名為al-Dour的小鎮,並向提克里特北面AL-Alam鎮進攻以實現對提克里特市進行南北夾擊。 3月11日,AL-Alam落入政府軍控制,並且攻入提克里特北區。 為了阻礙伊拉克部隊的推進,伊斯蘭國武裝份子將整個提克里特地區唯一橫跨底格里斯河的橋梁炸毀。該橋梁是由東方通住提克里特的唯一通道。武裝份子在市內部處狙擊手和IED炸彈,使政府軍攻勢停滯不前。 3月25日,由於戰局進入膠着狀態,美國戰機開始對提克里特的伊斯蘭國陣地發起空襲。伊拉克官員對空襲表示歡迎。但此舉卻引起由伊朗人領導的什葉派民兵的抵制,有三個民兵團體撤出提克里特的戰場以示不滿。 3月31日,原本退出戰鬥的什葉派民兵在在總理阿巴迪的請求下又重回戰場。同時,伊拉克政府軍攻入提克里特市中心,並宣佈成功解放提克里特。薩拉赫丁省政府總部和提克里特醫院都回到政府軍手中。 参考资料 伊拉克城市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