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1418年8月,世宗在其父太宗退位后登基。1419年5月世宗在太上王太宗的建议和指导下己亥东征清除对马岛的倭寇。1419年9月,对马岛大名被活捉带回朝鲜宫中。1443年癸亥条约签订。对马岛大名被授权每年与朝鲜进行50船的贸易,向朝鲜朝廷进贡并负责防止倭寇对朝鲜海港的侵扰。 在北部边疆,世宗下令修建四郡六镇以加强边防。世宗还制定诸多巩固国防的法规并倡导新武器的发明和发展。在世宗的带领下,朝鲜研制出许多火箭及火炮,如对神机箭的改造。1433年,世宗派金宗瑞击败女真兀狄哈部落,巩固对朝鲜半岛东北部咸镜道等地方的统治。目前朝鲜半岛的领土基本上与世宗时期相符。 在世宗统治期间,朝鲜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世宗大力倡导朝鲜臣民学习文学。世宗在景福宫建立集贤殿,亲自选拔人才进行各种的学术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训民正音》的编辑和朝鲜谚文书写系统的发明。朝鲜谚文的发明大大提高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并为朝鲜民族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书写文字。由于世宗的功绩,被韓國人尊称为“世宗大王”。 世祖、成宗时期 1450年世宗去世,其长子文宗即位。文宗基本上继续世宗的政策,不过即位仅两年就因病去世。文宗年仅12岁的儿子端宗即位。端宗的叔父首陽大君李瑈用韩明浍、郑麟趾等人之計,在1453年发动政變,史稱癸酉靖難,李瑈以死士将2位辅助端宗的重臣领议政皇甫仁和左议政金宗瑞杀死而掌握实权,拜领议政府事。1455年端宗被迫內禪予李瑈,就是朝鲜世祖。后来成三问、朴彭年等六位大臣密谋使端宗復辟,事败,被世祖殺害,史称“死六臣事件”。世祖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度發生,也赐死端宗。 虽然世祖王位來自於篡位,世祖却像太宗一样治国有方。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世祖加强王權,使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近一步的加强。朝鲜王朝的基本法典《经国大典》亦在世祖时期开始编纂,被誉为“国家的立国磐石”。 世祖之后,其子睿宗成为朝鲜第八任君主。但体弱多病的睿宗即位不到两年就因病去世。1469年,睿宗的侄子成宗即位。成宗统治期间,国家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成宗邀请士林派来到宫中参与政治,在宫中建立弘文馆,并成立由儒学家组成的智囊团为治理国家献言献策,完善包括司宪府、司谏院和弘文馆的朝鲜三司制度。成宗时期是续世宗后,朝鲜又一个文化发展黄金时期,大量书籍在这一时期发表问世。 四大士祸 成宗的儿子燕山君被认为是朝鲜的昏君和暴君。在他统治期间,朝鲜发生戊午士祸和甲子士祸,大批知识分子被屠杀。燕山君在得知生母不是贞显王后而是废妃尹氏后,行为开始变得异常。尹氏因被指控出于妒嫉毒害成宗妃子而被成宗赐毒酒而死。在得知此事后,燕山君杀死指控尹氏的严、郑两贵人和支持赐死尹氏的官员及其家眷。对世祖篡位有偏词的士林派学者也遭到燕山君杀害。燕山君还搜掠千名美女为其作乐,把成均馆当成花天酒地的地方。由于有民众使用谚文书写传单痛斥燕山君,燕山君还下令禁止谚文的使用。燕山君统治仅维持12年。1506年中宗反正后,燕山君遭成希顏、朴元宗等朝臣废黜,被流放至江华岛,两个月后病死,得年30岁。因以暴君身分被废,因而无庙号、尊号、諡號、陵名等。 中宗是个平庸之人,只是因所处的历史时期而被推上王位。不过在中宗时期,中宗的大臣士林派首领赵光祖开展许多大规模的改革。赵光祖建立乡约以加强地方的管理,并通过土地改革降低贫富差距。赵光祖还通过发行简易本的儒学在大众中传播儒家思想,并致力于精简国家机构。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由于赵光祖的严厉监督,在这一时期朝鲜的官员无人敢收受贿赂或滥用职权。赵光祖的激进改革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但遭到帮助中宗登上王位的勋旧派的强烈反对,并密谋陷害赵光祖。中宗后宫熙嫔洪氏(勋旧派洪景舟之女)在王宫后山通过涂蜂蜜和虫子咬制造上有“走肖为王”字样的树叶。使中宗相信老天在告诉他赵光祖要谋反。1519年,赵光祖被赐死,史称“己卯士祸”。在随后的50年中,朝鲜朝廷党派纷争,腐败盛行。 中期历史 朝鲜王朝中期党派纷争夺越演越烈,国力削弱,倭寇与后金入侵使国家几尽毁灭。 党派纷争 士林派在燕山君、中宗和明宗统治期间势力一直被削弱。宣祖统治时期,士林派重新掌权但很快分裂成为东人党和西人党两派。东人党又分裂为南人党与北人党。西人党又分为老论派和少论派。随着权力在这些党派間的更迭,随之而来的是血腥的清剿和相互不断的报复。 1589年的己丑狱事就是其中一例。东人党的郑汝立有个抗击倭寇的组织,成员们进行军事训练。这个组织宣扬没有阶级的社会,因此其性质和目的受到人们的质疑。西人党的首领郑澈负责调查此事。郑澈指控郑汝立密谋造反,并借此事清剿与郑汝立团体有任何牵连的东人党。最终有千名东人党人被处死或流放。 壬辰倭乱 16世纪末,太政大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蓄谋以朝鲜为踏板攻打明朝,于1592年4月率15万陆军和数万水军入侵朝鲜。倭寇攻占釜山和东莱城后,兵分东、中、西三路北上,20天后攻下汉城,后又占领平壤。朝鲜宣祖逃往鸭绿江边的义州。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军抵抗外敌,并研制出了极具战斗力的龟船,在玉浦、赤珍浦、泗川、唐浦,特别是闲山岛等海战中击败敌军,有效遏制住倭寇“水陆并进”的计划,使其难以向平壤以北地区进犯。在陆上,虽然朝鲜官兵节节败退,但朝鲜各地民众却自发组织义兵,抵抗倭寇入侵,出现了郭再祐、等义兵部队,取得了延安大捷、晋州大捷等胜利。 1592年7月,明朝应朝鲜宣祖求助请求,从辽东派遣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援助。辽东副总兵祖承训轻敌率兵攻打平壤,结果战败。游击将军史儒等阵亡。同年8月,明神宗任命宋应昌为兵部右侍郎经略主持援朝事务,10月任命李如松为援朝提督。同年12月,李如松率4万余名明军进入朝鲜。1593年1月,明朝两国联军收复平壤,后乘胜追击拿下开城,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但在碧蹄馆之战中受挫。2月,朝鲜将领权栗在幸州山城之战以少胜多,大败倭寇。4月,占据汉城的倭寇最终弃城脱逃,后与明朝两国议和。朝鲜随后陆续收复汉江以南地区。李如松主力部队撤出朝鲜。 1597年1月,丰臣秀吉派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等率14万大军卷土重来,再次入侵朝鲜。事先已有准备的明朝很快派出以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麻贵为大将军的14万援朝军队。全州失守后,明军在稷山之战中挫败倭寇,使其难以北上。此后,明军攻打蔚山。小西行长派水军增援。杨镐弃兵先逃,导致明军惨败。明神宗后将杨镐免职,任命万世德代理经略,并派陈璘和邓子龙率明水军参战。朝鲜方面重新任用被陷害的李舜臣。1597年9月,李舜臣的水军在鸣梁海战中取得巨大胜利。1598年11月,李舜臣与明将邓子龙在露梁海战中大败倭寇,两人也在此次战役中阵亡。此后,倭寇从朝鲜全部撤退,其通过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朝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后金入侵 1618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后开始攻打明朝。後金和明都想联合朝鲜。由于明曾帮朝鲜击退倭寇,对明朝颇为不满的光海君还是在萨尔浒之战中派兵支援明朝。1623年,仁祖反正即位后,开始执行更公开的助明打后金的策略。但由于李适造反,仁祖需在汉阳部署重兵以维护首都稳定,导致防卫北部边疆军力不足。1627年,皇太极鉴于向西进攻受挫,决定派阿敏带领3万部队攻打朝鲜,并清剿败退到朝鲜的明将毛文龙,史称“丁卯胡乱”。虽然双方最后议和订立“兄弟国的盟约”,但朝鲜亲明的立场并没有改变。 1636年,皇太极在征服东北和内蒙大片地区后称帝,改国号清,让朝鲜称臣遭到拒绝。在盛京参加皇太极登基仪式的朝鲜使节也拒绝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同年12月,皇太极亲自率领十万军队入侵朝鲜,俘虏躲在江华岛的仁祖后妃、王子和宗室76人,迫使被围困在南汉山城的仁祖投降,臣服,史称“丙子胡乱”。皇太极借此向朝鲜索要大量财物,掠夺朝鲜人口,并让朝鲜在三田渡建立颂扬清太宗的大清皇帝功德碑。仁祖两位王子李𣳫和李淏入清作人质。朝鲜从此断绝与明的藩属关系成为清的藩属。 仁祖之后的孝宗曾试图联合南明、三藩割据势力、台湾郑氏政权等反清势力北伐灭清,但最终因财政困难而计划搁浅。清控制中原后开始逐渐与朝鲜交好,送还被扣作人质的朝鲜王子,消减贡物要求,还两次邀请朝鲜与八旗军队结联军北上讨伐侵扰中国东北边境的沙俄军队,史称“羅禪征伐”。随着清朝进入“康乾盛世”,朝鲜文人对清朝的态度也发生变化,出现了倡导向清人学习的北学派。 后期历史 短暂复兴 在日本和后金入侵朝鲜之后的200年里,朝鲜半岛一直没有战争发生。实学在朝鲜开始兴起。早期的朝鲜实学者主张一系列包括科举、税收、科技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旨在复兴被倭与女真损毁的国家。在显宗统治时期,实学者金堉的改革不仅使朝鲜税收增加,也使农民受益。 肃宗死后,世子李昀继位,即景宗。景宗二年因为立储问题发生辛壬士祸。由于景宗成婚多年始终无子,于是在景宗元年册立李昑为王世弟。然而当时朝廷的党争激烈,因此李昑的储位并不稳固,不过景宗友爱弟弟,再加上嫡母仁元王后的庇护,终究安然无恙。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景宗病逝,王世弟即位。由于景宗壮年早逝,因此坊间也有新王弑兄的传言出现。英祖四年(1728年),少论派人李麟佐、郑希亮等起兵,以宗室密丰君(昭显世子曾孙)李坦为君,但以失败告终,史称李麟佐之亂。 英祖十五年(1739年)为中宗元配废妃慎氏复位,追尊为端敬王后。二十二年(1746年)复金宗瑞、皇甫仁(端宗朝大臣)等人官职,二十三年(1747年)又恢复安平大君李瑢(世宗嫡三子)的官职。英祖三十三年王妃徐氏病逝,英祖在两年后册立大臣金汉耇之女为新任王妃,他和两任妻子之间都没有任何子嗣,虽然他有两子十二女,不过都是由后宫所出。其中长子李緈早夭,次子李愃虽然顺利长大成人,然而因为某些因素,导致英祖被迫将李愃关进米柜饿死。王位后来则由世孙李祘(李愃之次子)继承。英祖五十二年三月五日,英祖升遐于庆熙宫集庆堂。朝鲜肃宗和英祖统治时期,为了防止党派的争夺,朝鲜君主采取对党派一视同仁的政策。朝鲜官员的任命与其所处的党派分离。 正祖被后世认为是极为仁孝的君王,因为朝鲜的礼法制度,他没有办法尊母亲惠庆宫洪氏为王大妃,但对其相当的孝顺,为其屡上尊号,最终在高宗时追尊为献敬王后。正祖在十一岁那年目睹父亲庄献世子的惨死,即位后除了追尊宗法父亲孝章世子为真宗外,对亲生父亲的追慕活动也无休无止,先是将垂恩墓升格为永祐园,祠堂垂恩庙升格为景慕宫,并为其屡次加上尊号。正祖十三年,决定将永祐园迁至风水吉地京畿道水原郡华山脚下,仿照世祖的光陵加以扩建,并更名为显隆园。正祖十八年在水原八达山麓开工建设水原华城和水原行宫。正祖计划将华城修建为农、工、商兼备的城市,从南方拱卫汉城。1800年庚申(嘉庆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正祖去世于昌庆宫迎春轩。在位二十四年,终年四十九岁。葬于杨州健陵。 朝鲜英祖和正祖统治时期,朝鲜开始出现复兴。正祖统治时期开展更为开放的社会改革政策,得到实学者的广泛支持。朝鲜的社会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 衰退 1800年,英正時代結束後,繼位者多半年幼加上無嗣,而安東金氏、豐壤趙氏等外戚勢力逐漸崛起,權傾朝野,家族內曾有三位女性成為王妃,並有多人曾出任領議政,稱為「勢道政治」,王權旁落,另外內部還存在三政紊亂的問題。直到1863年,高宗即位,其父兴宣大院君摄政時逐漸削弱外戚勢力,王權在朝政上的影響力才又有效鞏固。 1860年代中期,兴宣大院君统治闭关锁国,迫害国内外的基督徒。最终导致1866年8月法国派舰队攻打江华岛,法国战败,史称“丙寅洋扰”。兴宣大院君摄政初期的大部分精力主要是修复景福宫。1868年,美国商船“舍门将军号”在平壤靠岸,试图与朝鲜开展商贸外交,但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部份船员被杀害。1871年,美国派兵到江华岛,要求朝鲜就“舍门将军号事件”道歉,但遭到朝鲜拒绝。外交斡旋发展成为武装冲突。美国的进攻导致朝鲜的伤亡,但外交上仍是无果,最后撤兵,史称“辛未洋扰”。 1873年,兴宣大院君引退,高宗名义上正式掌权,但实权被高宗王妃闵妃掌握。朝鲜宫中的高官都是闵妃的亲属。明治维新后的日本,1876年依靠西方先进武器迫使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日本取得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 外强的入侵和朝鲜腐败统治使民众不满。1894年1月10日,东学南接派代表人物全琫准在全罗道发起东学农民革命,提出“辅国安民,斥倭斥洋,尽灭权贵”。高宗恐慌,向清朝政府告急。清朝派出3,000军队与起义军达成停火。1894年6月8日日本得知清朝派兵到朝鲜后,派出8,000军队占领景福宫,并成立亲日政府。此次事件最终升级成为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1895年4月17日,日本与清签订《马关条约》后,朝鲜不再是清的藩属国。高宗和閔妃欲联合俄罗斯帝国牵制日本,推翻朴泳孝亲日内阁,组建亲俄内阁,遭日本右翼杀害,史称“乙未事变”。此后的金弘集亲日内阁颁布“断发令”等改革法令,遭到朝鲜民众反对。以乙未事变和断发令为导火线,朝鲜爆发全国性大规模反日义兵运动,金弘集内阁垮台。 大韩帝国与日韩合并 俄馆播迁后,俄罗斯帝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日本则在失去辽东之后,再次遭到重挫。俄日两国的对峙为朝鲜的独立提供了良好时机。1896年,朝鲜开始使用“建阳”年号纪年。为进一步实现独立,朝鲜群臣纷纷上奏高宗建立与中国和日本一样的帝制。在群臣多次建议下,高宗最终接受了文武众臣的建议,并于1897年10月12日在圜丘坛祭天并登基称帝,宣布大韩帝国正式成立,改年号为“光武”,追谥闵妃为明成皇后,并开始对朝鲜军事、经济、私有制、教育等进行适应工业化的光武改革。 1905年,日本在旅顺会战战胜俄罗斯帝国,双方签署《朴次茅斯和约》,日俄战争结束。1905年11月17日,日本与朝鲜签订《乙巳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伊藤博文成为日本在朝鲜的第一任统监。1909年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民族主义者安重根刺杀身亡。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 政治 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朝鲜王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经国大典》的规定。文、武两班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九品十八級。按朝议时是否坐在堂上,分为堂上、堂下官。按是否参与定期朝会分为参上、参下官。四品以上文官为大夫,武官为将军。正五品以下的文官为郎,武官为校尉和副尉。 王室 朝鮮國王受中原王朝的册封,自稱「寡人」,被尊稱「主上」、「殿下」。國王的正室稱王妃,被尊稱「中殿」,王妃死后会被追谥“王后”。儲君稱王世子,被尊稱「邸下」。前任國王的王妃稱「王大妃」,前前任國王的王妃稱「大王大妃」。 中央政府
朝鲜王朝前期经济作物与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棉花、大麻、苎麻、桑树、楮、莞草、竹等经济作物的发展对手工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朝鲜的牧场由国家直接管理,主要饲养马匹和牛羊等。《世宗实录地理志》记载了58处国家牧场。17世纪,黄烟、辣椒、角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人参也开始人工种植,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手工业 朝鲜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造纸、印刷、矿业、冶炼、火药火炮制造、陶瓷、编席等。纺织手工业是朝鲜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棉织、丝织、夏布和麻布纺织手工业等。以三南地区(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为中心的棉织手工业在纺织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黄海道和平安道是丝织手工业的中心。夏布纺织手工业主要集中在忠清道。麻布纺织则遍及全国,以北部地区更为普遍。 朝鲜造纸业非常发达。纸张产量和质量都很高,种类也很多。1415年,朝鲜设立了造纸署大规模生产优质纸张。朝鲜的活字印刷业也很发达。1403年,朝鲜设立了铸字所,出版印刷了许多书籍。 铁、铜、金、银等矿业和冶炼业也是朝鲜重要的工业,为朝鲜社会制造农具、武器、器皿等金属制品。铁矿业是朝鲜矿业的主导。据《世宗实录》记载,当时朝鲜有60多所铁矿场,主要分布在庆尚道和咸镜道。铜的产地主要是黄海道的长渊和庆尚道的灵山、昌原等地。 商业 商业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而诞生,特別是大同法實施後,貢物相關商業興起。朝鲜朝廷在汉城、开城、平壤、全州等大城市设有官府指定的商业场所“市廛”。市廛商人须从官府获得经营商品的特权,同时还要承担向朝廷提供各种必要物资的义务。除市廛外,大城市里还有个人经营的小店铺“坐商”,以及流动小商贩“褓负商”。部分商人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富商大贾,按不同地区被称为京商(汉城)、松商(开城)、柳商(平壤)、湾商(义州)。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被称为“场门”的集市最早在全罗道开始出现,16世纪末扩展到京畿道、忠清道、庆尚道等整个中南部地区。据《》记载,17世纪朝鲜各地郡、镇的村庄都有5日集市。商業興起也使朝鮮對貨幣需求增加,1633年開始鑄造常平通寶,並自1678年開始定期發行。 对外贸易 十七世纪后半叶,朝鲜的对外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私营贸易超过了官营贸易。朝鲜与中国的贸易最为活跃。鸭绿江沿岸的贸易称为中江开市(1593年),图们江沿岸的贸易称为北关开市(有会宁开市(1638年)和庆源开市(1646年))。中江开市后被鸭绿江对岸凤凰城的栅门后市所取代。 1609年,朝鲜与日本缔结《己酉条约》后,两国贸易开始正常化。双方贸易以主要通过釜山的倭馆进行的私营贸易为主。1673年,朝鲜倭馆的日本人多达一千余名。1691年,朝鲜还指定了30名专门从事倭馆贸易的商贾。为回避朝鲜政府的监视,日本商人还在加德岛进行黑市贸易。 由于朝鲜地处中国和日本之前,朝鲜商人一方面从清朝买入棉丝卖日本,一方面从日本输入金、银然后转卖给清商。这种转口贸易在朝鲜对外贸易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外交 与明朝 李成桂建国后对明朝采取“事大以精诚,交邻以信义”的“事大”外交原则,以确保其在朝鲜半岛的统治地位。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朝东征日本的失败,认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将朝鲜列为不征之国。对于高丽末年的变故,朱元璋采取的是不干涉的政策,并应朝鲜新政权之邀为其选取了国号“朝鲜”,承认其合法地位。不过明朝起初对朝鲜仍然存有顾虑,直到太宗李芳远即位后才对朝鲜册封。双方友好关系从此开始稳步发展。 16世纪末,太政大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列岛后发动了侵略朝鲜乃至明朝的战争,通告朝鲜宣祖“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朝鲜向明朝求援后,明派重兵相救。明、朝两国联军最终将倭寇驱逐出朝鲜半岛,取得最后胜利。1619年,努尔哈赤率兵攻打明朝。朝鲜亦应邀派姜弘立率领1.3万军队在萨尔浒之战中援助明朝。 与清朝 女真在後金成立前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朝鮮羈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后开始攻打明朝,并想联合朝鲜。由于明曾在万历朝鲜战争帮助朝鲜,朝鲜并没有与后金联合而是帮助明朝攻打后金。1627年2月,后金为先除后患并清剿败退到朝鲜的明将毛文龙部队,征讨朝鲜,史称“丁卯胡乱”。因寡不敌众,仁祖被迫与后金求和,双方结成“兄弟之邦”。1636年8月,后金征服东北和内蒙大片地区后改国号为清,让朝鲜称臣,遭到仁祖拒绝。同年12月,后金再次大规模入侵朝鲜,俘虏躲在江华岛的仁祖后妃和王子,迫使仁祖投降,向清称臣,史称“丙子胡乱”。直至1644年皇太极去世,朝鲜一直处在清朝的威压之下。 1645年开始,随着清军入关进占北京,以及南明政权彻底灭亡,朝鲜与清的关系也开始出现缓和。清统治者入驻北京后也日益汉化,摒弃了烧杀掠夺的游牧民族习性,多次消减对朝贡物的要求。此外,清也意识到与朝鲜交好对巩固边防,抵御俄罗斯入侵的重要性。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朝鲜应清之邀两次派兵与八旗军联合北上讨伐沙皇俄国入侵,史称“罗禅征伐”。1735年,乾隆皇帝继位后,清对朝鲜甚为友好,很少干涉朝鲜内政。朝鲜与清朝的这种和平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1840年,清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后,外国列强开始渗透中国和朝鲜。为保全宗主国地位,清开始干涉介入朝鲜内政、外交。1882年和1884年,清两次派兵镇压了朝鲜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但随着日本势力在朝鲜的日益加强,清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逐出了朝鲜半岛。1898年,清派徐寿明为驻朝公使,两国开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与日本 朝鲜王朝初期延续了高丽王朝与室町幕府将军的文书与使节往来。太宗时期,对马岛一带倭寇变得猖獗。世宗元年(1419年),世宗派兵平定了对马岛倭寇,史称“己亥东征”。之后,朝鲜应宗贞盛的请求,重新开通了三浦(乃而浦、富山浦、),允许倭人通过在三浦设立的倭馆与朝鲜贸易。15世纪末,随着倭馆倭人的增加,黑市贸易也急剧增加,倭人与朝鲜人时常发生冲突。朝鲜于是下令禁止倭人的黑市贸易,引发倭人不满。中宗五年(1510)发生“三浦倭乱”后,朝鲜关闭了倭馆。1512年,朝鲜虽在对马岛岛主的请求下,重开乃而浦,但倭寇依然猖獗,先后发生“蛇梁倭变”(1544年)、“乙卯倭变”(1555年),双方交往日衰。1592年太政大臣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朝派兵援助。事后与日本断交,至1609年才與江戶幕府恢复外交关系。 近代以来,1876年迫使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日本取得一系列经济权益。1894年为了与中国争夺朝鲜的宗主权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4月17日,清军战败,《马关条约》签署,朝鲜停止和清朝的藩属关系。为遏制日本,闵妃试图拉拢俄国成为日本的绊脚石。1895年,闵妃在景福宫玉壶楼被日本右翼暗杀并焚尸,史称“乙未事变”。日本驻朝鲜全权公使三浦梧楼被认为是乙未事变的主导者。1897年,高宗称帝成立大韩帝国。1905年,日本在旅顺口海战战胜俄罗斯,双方签署《朴次茅斯和约》,日俄战争结束。1905年11月17日,日本与朝鲜签订《乙巳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大韩帝国灭亡。 与美国 美国人于1845年最早关注朝鲜半岛。当时美國紐約州議員、眾議院海軍委員會主席普拉特(Z. Pratt)就向眾議院提交過《開放朝鮮的議案》,认为应该抓住欧洲列强盯住中国和日本的时机,积极发展与朝鲜的通商机会,应该建立外交关系,但该议案没有通过。1853年1月,一艘美國船隻駛入朝鲜東萊府的龍堂浦。8月22日到達平壤府,平安道中軍李玄益不准其貿易和傳教命立即退去。但舍門將軍號繼續溯江而上,崔蘭軒等人上岸偵察,準備盜掘當地王陵。李玄益駕船追擊,遭船員囚禁。雙方正式發生衝突,因江水過淺海船不能發揮威力,被朝鮮數百艘裝滿茅草、澆足了油的火船撞擊焚毀,美國船員全部死亡。美國報復攻擊導致辛未洋擾發生,派艦隻「亞細亞號」攻打江華島但又被當地軍民擊退,兩次小衝突勝利讓李氏自得意滿,鎖國政策更甚。1866年8月,美国商人普雷斯顿乘坐武装商船“舍门将军号”,發生了舍門將軍號事件,美國希望加大對東方的貿易,而朝鮮王朝則採取閉關鎖國政策,使得美国第一次用武力打开朝鲜半岛国门的尝试失败。而美国先后于1867年、1868年、1870年和1871年多次企图以炮舰政策强迫朝鲜通商,但最终都遭到了失败。 1878年10月29日,美国海军部向周游非洲的海军提督薛斐尔(Robert Wilson Shufeldt)下了训令,要求用和平的方法,为与朝鲜交涉而尽力。当时的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得知此事后,便邀请薛斐尔至天津会谈。1881年11月,朝鲜高宗派使节与清朝协议对美修交的问题,并邀请了李鸿章代为主持缔约谈判。1882年初,李鸿章及其麾下便与美国全权大使薛斐尔就朝美通商一事,在天津进行了谈判。5月22日,《朝美修好通商条约》在汉城(今首尔)正式签订。此时朝鲜王朝正式与美国建交,美国在汉城设置了外交机构并派驻公使。 在朝美修约(建交)后至朝鲜被日本吞并前的20多年里,美国曾三次派兵至朝鲜。1888年,朝鲜出现叛乱,为保护侨民,美方向朝鲜半岛沿岸派遣美国海军;1894年至1896年,为保护中日甲午战争后汉城的美国公使馆和美国僑民,当时美方派遣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汉城;1904年至1905年,为保护日俄战争期间的美国駐韓公使馆,美方再次派遣陆战队入城。 1905年,日本与大韩帝国签订《乙巳条约》后,美国中断了与朝鲜半岛的外交关系。 与其他国家 1897年改国号之前,共有8个国家与朝鲜王朝建交,除美国和日本外,还有英国(1882年)、德意志帝国(1883年)、意大利王国(1884年)、俄罗斯帝国(1884年)、法国(1886年)和奥匈帝国(1892年),改国号之后又与比利时(1901年)和丹麦(1902年)建交。不过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都在1905年与日本签订《乙巳条约》后中断。 科技 天文学和地理学 朝鮮王宫内的科研机构发明正方案、圭表等天文仪器,以及仰釜日晷、悬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击漏、玉漏等精密仪器。宫廷历法机构编写《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诸家历象集》等书籍。18世纪初,实学派还将西方的地转说引入朝鮮。 世宗时代,编纂八卷本《地理册》,按照一定的体系详细叙述朝鮮各州郡的历史变迁、名称由来、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桥梁、津渡、驿站、按姓氏分类的居民构成、牧场、土产、手工业种类、土地的肥瘠、田结数、租税、供纳、运输、四季气候、风俗和路程,相当于一部地理方面的百科全书。与此同时编纂各地的地方志,此后又编写《东国舆地胜览》、《东国舆地备考》等地理书籍。地图方面,先后编纂《八道州郡图》、《八道山川图》、《八道图》、以及按照比例尺绘制的《大东舆地图》。 实用科学 朝鮮王朝时期实用的发明创造活动同样非常活跃。农业书籍包括《农家集成》、《农事直说》、《农桑辑要》、《四时纂要》、《课农小抄》等重要书籍。制造并改进雨量计、水文计等科学仪器。高丽时期发明的铜活字印刷技术和排版术得到广泛应用,1403年在汉城设置铸字所。17世纪的实学家还深入研究西洋算学,洪大容编写《筹解应用》,把古代算术发展到包括代数学和几何学在内的现代数学。 医学 朝鲜王朝时期是朝鲜传统医学的成熟期。由于中国药材路远而昂贵,朝鲜越发意识到使用本土乡药的必要性。1431-1443年间,卢重礼、俞孝通、朴允德等奉世宗之命以《乡药济生集成方》为蓝本,借鉴中国和朝鲜本国医学书籍编撰了朝鲜医学史上的首部集大成的著作《乡药集成方》。世宗时期,朝鲜还对实用性较强的中医方剂学进行了整理,为吸收和同化中国医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1445年,世宗又命金礼蒙等编纂了另一部大型医学著作《医方类聚》。该书共365卷(现存仅262卷)历经朝鲜世宗、世祖、成宗三朝,耗时十余年于1465年最终刊印,引用中国医书153部,其中包括40多部中国已佚的古医书。 燕山君之后,乡药医学开始逐渐衰落。壬辰倭乱期间,众多无辜百姓死于疾病。当时朝鲜传统医学,中国宋、金、元时期医学,以及刚刚传入的明朝医学等种医学混合在一起,十分混乱。宣祖于是命许浚编撰新的综合医书,纠正错误理论和处方,并选取正确的处方。1610年,许浚花了14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东医宝鉴》。《东医宝鉴》是部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加之金元四大家的实际医学理论,倡导朝鲜乡药运用的综合性医学理论和临床典籍。它的问世确立了韩医学的独立地位,并最早创用“东医”作为朝鲜传统医学的专用名。乡药也重新得到复兴。 文化 教育 朝鲜王朝时期的教育制度由官学、私学和特殊教育机构组成。官学分为国立高等教育机构成均馆和地方教育机构乡校。在成均馆之下,设有京城东、西、南、中四学,即由高丽五部学堂发展而来的四部学堂。私学有私立中等教育机构书院和初等教育机构书堂。书堂主要招收8-16岁平民子弟,入退学自由,无身份差别,实行单独学习、按能力学习、专人教育,主要学习《千字文》、《小学》、《诗经》、《易经》、《史记》等。书堂既是私学也是官学的初等教育机构。书院始于1543年丰基郡守周世鹏建立的白云洞书院。之后,在李滉的努力下,白云书院得到国家的认可与支持,在朝鲜各地迅速发展起来。书院以程朱理学和其它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尊从名儒功臣,明伦扬道,讲学专研”。书院培养不少朝鲜名儒,不过在朝鲜王朝后期,一度成为党争寄居地。特殊教育有宗学和经筵。宗学是世宗时期为贵族子弟设立的传授经典、巫术、道德等贵族应该遵守的法道。经筵是大臣给君主授课的制度,主要由弘文馆员负责。 1443年朝鲜王朝朝鲜世宗组织一批学者创造适合标记韩语语音的文字体系--韩字。这些文字当时被称作“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虽然韩文在发明后的初期,受到两班贵族这一特权阶层的抵制,但随着民族文字的推广,教育在庶民和妇女中得以展开。。 文学 朝鲜王朝是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训民正音的发明为国语文学开启新的起点。高丽王朝末期出现的时调从最初的士大夫阶层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发展出“平时调”、“辞说时调”、“於时调”多种形式。与此同时,歌辞作为“长歌”形式也成为与时调并行发展的国语诗歌体裁,朝鲜王朝后期还出现形式更为灵活的“杂歌”。与此同时,汉文诗歌的创作也蓬勃发展。1918年文士张志渊编纂的朝鲜历代文人的汉诗集《大东诗选》中,朝鲜王朝时期的作品就占到全书12卷中的11卷。此外,乐府诗的创作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形成自成一派的“海东乐府”体,使朝鲜诗歌创作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散文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高丽后期出现的稗说体散文在朝鲜王朝前半期得到很大的发展,为后世小说的产生起到积极的意义。纪行散文主要有金净的《济州风土录》,丁时翰的《山中日记》,申叔舟的《海东诸国纪》,洪大容的《湛轩燕记》、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以及崔溥的《漂海录》等。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期,由于壬辰倭乱和女真的两次入侵,一批反省历史,反映时代问题的纪实散文应运而生,主要有柳成龙的《惩毖录》,李舜臣的《乱中日记》,石之珩的《南汉解围录》,金尚宪的《南汉纪略》等。训民正音的发明为女性创作文学作品提供便捷的工具。朝鲜王朝时期出现一些宫廷女性创作的国语散文。其中《癸丑日记》、《仁显王后传》和《闲中录》被称为朝鲜宫廷文学三大散文代表作。 小说作为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兴起。金时习的《金鳌新话》上承《新罗殊异传》中《崔致远传》的传奇文学传统,下启金万重《九云梦》的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在朝鲜小说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与价值。许筠的《洪吉童传》是出现较早的文人国语小说,也是朝鲜文学史上首部反映农民起义以及反映社会改革理想的小说。中世纪,朝鲜长篇小说在国语小说家金万重的带动下发展到成熟阶段,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受《九云梦》影响,朝鲜文坛之后出现许多以“梦字类”的小说,比如李廷桌的《玉麟梦》,南永鲁的《玉楼梦》等。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时期,朝鲜出现了以《壬辰录》、《朴氏夫人传》和《林庆业传》等抵抗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小说。18世纪中期以后,讲唱脚本小说开始在兴起,出现了被誉为“朝鲜三大古典小说”的《春香传》、《沈清传》和《兴夫传》。 哲学 高丽末年传入的儒学在朝鲜王朝得到推崇,成为治国理政的思想。16世纪后半期,朝鲜性理学发展到巅峰,出现了以退溪李滉为代表的主理派和以栗谷李珥为代表的主气派。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后,朝鲜文人对程朱理学的清谈空论进行了反省,开始研究强国济民的“有用之学”。“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的实学思想,发展成为朝鲜儒学的顶峰。朝鲜实学理论成型于柳馨远。在其《》中,柳馨远提出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和实施方案。他将田制看做万事之本,提出“均人以田,计田出兵,有田者必有役,有役者必有田”的均田制。他还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提出批评,提出任官授职应该依据能力,不分贵贱,并主张废除奴婢制度。 18世纪前半期,以李瀷为代表的“经世学派”继承了许多磻溪社会改革观点,并把实学研究广泛地扩大到天文、地理、农学、历史、军事、哲学、文学等领域。经世学派受西学影响的成分很多,崇尚西方科技,但对天主教的宗教信仰持怀疑态度。18世纪后半期,以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为代表的“北学派”对朝鲜崇明排清的小中华思想进行了批评,提出“华夷一也”的新思想,主张学习清朝和西方先进文化技术。北学派的利用厚生实学继承了许多经世学派的改革观点,但与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经世学派不同,北学派的改革思想是以货币流通、商品贸易、技术改革、对外开放为核心,具有一定程度的近代文明性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朝鲜实学代表人物有丁若镛、金正喜、崔汉绮等。丁若镛是朝鲜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茶山实学纵向继承了经世学派的实学传统,横向吸收了明清实学和朝鲜北学派,以及西学。朴齐家的弟子金正喜在继承利用厚生的北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中国清朝的考据学,确立了朝鲜考据派的实事求是实学。 艺术 朝鮮的绘画、诗歌、音乐、舞蹈也非常兴盛。朝鮮王朝宫廷音乐机构创作朝会雅乐、会礼雅乐、祭礼雅乐,以及《定大业》、《保太平》、《发祥》、《凤来仪》等朝乐大曲,以及《凤凰吟》、《满殿春》、《与民乐》等曲目。此外,在著名的高丽青瓷的基础上,朝鲜王朝时期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朝鲜白瓷。朝鮮在螺钿、漆器、金属、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绣、砂器等工艺方面也留下很多具有独特色彩的宝贵遗产。 盘索里 盘索里是朝鲜王朝时期发源于全羅道的一种朝鲜传统曲艺形式。盘索里表演时一人坐以击鼓,一人立以说唱。盘索里以唱为主,说为辅,说唱结合。歌者演唱时一人多角,甚至要模仿天地间的各种声音。盘索里有东便制、西便制和中高制三个流派。 18世纪中叶,盘索里在朝鲜半岛南部已经广为流传,并在朝鲜宫廷演出。18世纪末期,盘索里已经发展成为整个朝鲜半岛富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说唱艺术。19世纪上半叶,盘索里开始进入了名唱时代,出现了权三得、宋兴禄、廉季达、牟兴甲、申万叶等“前期八名唱”,19世纪上半叶又出现了朴裕全、金世宗、李捺致等“后期八名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盘索里进入以宋晚载、李东伯、刘性俊等人为代表的“五名唱时代”。20世纪初,盘索里与西洋舞台剧相结合的唱剧在朝鲜半岛出现。 绘画 朝鲜王朝设有专门掌管绘画的机构“”,通过考试在全国选拔画家。朝鲜王朝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坚,主要代表作是《》。16世纪,朝鲜出现了、申师任堂、等一批擅长画花、鸟等动植物的画家。 进入17世纪后,随着实学的兴起,出现了、风俗画等现实主义的画风。郑敾是真景山水画的代表性画家。他的代表作《》通过垂直线皴法描绘出其游览的金刚山,显示出与中国画截然不同的朝鲜风格。以现实生活为主题的风俗画在18世纪达到顶峰,出现了金弘道、金得臣、申润福三大风俗画家。大多数风俗画以奴婢、农夫、手工业工匠、妓生等社会底层人物为主角。与此同时,朝鲜画坛还出现了另一种崇尚文人书卷气的复古极端,代表性人物有姜世晃、、朝鲜正祖、金正喜、张承业等。 陶瓷 高丽王朝末期,由于战乱高丽官窑遭到很大的破坏。流散到全国各地的瓷匠,开始按各自的偏好在各地小规模建窑制瓷。传统镶嵌青瓷工艺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更趋实用化的粉青沙器。粉青沙器是在与高丽青瓷相同或更灰黑色的胎面上浸渍或涂刷一层化妆土,然后进行各种风格的装饰,主要有镶嵌、印花、剔花、刻花、铁锈花、刷制等技法。世宗时期,粉青沙器发展达到高潮。16世纪40年代,朝鲜白瓷开始取代粉青沙器成为朝鲜陶瓷的主流。 世宗时期,朝鲜已经能够烧制出-{zh-cn:质量;zh-tw:品質;}-上乘的宫廷御用白瓷。15世纪后半叶朝鲜在京畿道广州设置官窑后,白瓷开始批量生产。世祖十三年左右,广州官窑成功烧制出青花瓷。由于青花料价格昂贵,青花瓷被列为禁售、禁用的奢侈品。17世纪由于后金的入侵,青花料无论是从中国进口还是本土开采都变得非常艰难。用氧化铁代替青花料为颜料的铁画白瓷,在崇尚节俭的风气之下,逐渐替代了青花瓷。17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叶的朝鲜白瓷洁白度达到最高,被称为“雪白瓷”。18世纪中叶的正祖时期,朝鲜本土的青花料被大量发现,青花白的产量开始增加。不过,青花白瓷在青花料的使用上非常淡雅、节约,纹饰方面也更具朝鲜风格。英祖二十八年(1752),朝鲜将官窑固定在广州分院里。原本贵族化的白瓷开始被大众化地批量生产。青花白瓷也随着青花料供应的增加而产量提高。朝鲜白瓷在这一时期瓷土纯白,胎质缜密,釉色变青,被称为“分院器”。这一时期,朝鲜还成功烧出颇具特色的青花、釉里褐和釉里红并用的釉里三色。 宗教 朝鲜王朝立國後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幾位國王在位時外,歷代國王通常採取“崇儒廢佛”的政策,有時在國內拆毀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時亦受到大臣的廢佛壓力。在廢佛時,寺院的土地予以沒收,並對僧侶徵收重稅。與此同時,高麗時期僧院的飲茶傳統也被禁止,茶道從此在朝鮮失傳,民間則以麥茶作為替代飲料。 在正祖時期,天主教開始傳入朝鲜王朝。正祖八年(1784年),朝鮮使臣李承薰在中國燕京天主教南堂領洗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祿。他回國之後開始秘密傳教活動。1791年12月23日,周文謨教士歷盡艱辛,潛入朝鮮傳教。朝鮮政府將天主教視為邪教,在得知有中國傳教士潛入之後,加緊不斷逮捕處決教徒。為了保護廣大朝鮮教徒的安全,周文謨向朝鮮政府自首,於1801年4月19日在漢城被處決,史称「辛酉邪獄」。眾多教徒和進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被處刑和流放。朴趾源、朴齊家等與天主教無直接關聯的北學論者也被降職、革職。直到19世紀末開國時為止,朝鲜的統治者一直對天主教採取打擊和壓迫的政策。 随着西学东进,与其相对的朝鲜本土宗教东学兴起。东学由庆州人崔济愚于1860年创建。东学虽然有反洋教、反侵略的性质,但倡导与西学相似的反封建,人人平等的思想。东学批判儒家正统 “天命”的形而上学,提出“人乃天”,主张“后天开辟,地上天国”。因此东学在创建之初即遭到受儒学思想影响的朝鲜封建统治者的镇压,被视为与天主教一样的异端邪教。东学第一、二任教主都被封建统治者极刑处死殉教。1892年,朝鲜政府解禁天主教后,对东学的封禁却有增无减。“万民平等,后天开辟”的东学思想在1894年引发了东学农民革命。1905年东学第三任教主孙秉熙将东学教改组为近代宗教天道教。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前李朝(544年-602年),越南朝代,建國者為李賁 李朝
李朝可以指: 李朝 (蜀漢),中国三國時期蜀漢將領
1923年(大正12年)11月30日 - 正六位 1928年(昭和3年)9月15日 - 從五位 1933年(昭和8年)4月1日 - 正五位 1937年(昭和12年)12月26日 - 從四位 1939年(昭和14年)2月1日 - 正四位 1940年(昭和15年)8月1日 - 從三位 1942年(昭和17年)8月15日 - 正三位 1944年(昭和19年)7月28日 - 從二位 日本勳章 1906年(明治39年)4月1日 - 勲六等瑞寶章・ 1913年(大正2年)5月31日 - 勲五等瑞寶章 1920年(大正9年)6月25日 - 勲四等瑞寶章 1920年(大正9年)11月1日 - 旭日小綬章・ 1928年(昭和3年)9月29日 - 勲三等瑞寶章 1934年(昭和9年)4月29日 - 勲二等旭日重光章・ 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 - 勲一等瑞寶章 1940年(昭和15年) 4月29日 - 功二級金鵄勲章・ 9月11日 - 旭日大綬章 外國勳章 1937年(昭和12年)12月1日 - 滿州帝國:勲一位柱國章 1940年(昭和15年)9月9日 - 滿州帝國:勲一位景雲章 1941年(昭和16年)6月27日 義大利:大十字級 泰國:大十字級白象勳章 特等白象勳章 :1942年(昭和17年)2月9日 - 泰國 特級同光勲章:1943年(昭和18年)6月2日 - 汪精衛政權
1940年(昭和15年)8月1日 - 從三位 1942年(昭和17年)8月15日 - 正三位 1944年(昭和19年)7月28日 - 從二位 日本勳章 1906年(明治39年)4月1日 - 勲六等瑞寶章・ 1913年(大正2年)5月31日 - 勲五等瑞寶章 1920年(大正9年)6月25日 - 勲四等瑞寶章 1920年(大正9年)11月1日 - 旭日小綬章・ 1928年(昭和3年)9月29日 - 勲三等瑞寶章 1934年(昭和9年)4月29日 - 勲二等旭日重光章・ 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 - 勲一等瑞寶章 1940年(昭和15年) 4月29日 - 功二級金鵄勲章・ 9月11日 - 旭日大綬章 外國勳章 1937年(昭和12年)12月1日 - 滿州帝國:勲一位柱國章 1940年(昭和15年)9月9日 - 滿州帝國:勲一位景雲章 1941年(昭和16年)6月27日 義大利:大十字級 泰國:大十字級白象勳章 特等白象勳章 :1942年(昭和17年)2月9日 - 泰國 特級同光勲章:1943年(昭和18年)6月2日 - 汪精衛政權 勲一位龍光大綬章 :1942年(昭和17年)9月14日 - 滿州帝國 大十字級朱拉隆功勋章 :1943年(昭和18年)7月23日 - 泰國 :1940年(昭和15年)1月18日 - 德意志國 建國神廟創建紀念章
capsule CAT衛星。 1980年:前中非帝國皇帝让-巴都·博卡萨被判处死刑。 1982年:中國民航2311號班機在廣州白雲機場降落後起火,25人死亡。 1989年:羅馬尼亞獨裁者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被控屠殺人民、貪污罪名成立,判處死刑。 1992年:李家峡电站建设全面动工。 1994年:法國航空8969號班機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尔及尔被伊斯兰武装组织的4名恐怖分子劫持。翌日飛機飛往法國馬賽,其後被法国国家宪兵特勤队成功解救。 21世紀 2003年:於香港、中國大陸、加拿大及美國多處干犯過罪行,正在僱用省港旗兵準備於該年聖誕假期及翌年新年期間策劃及(於香港金鐘太古廣場或中環一間珠寶金行)進行連串持械行劫罪行,被香港警務處於2001年7月創下香港歷史上最高懸紅紀錄(200萬港元) 及被國際刑警出示紅色通緝令的「末代賊王」季炳雄 及其黨羽被特別任務連拘捕,結束自1980年代起,香港無間斷由省港旗兵策劃及參與的持械行劫罪行,為2000年代以後的香港治安奠定了基礎。 2008年:烏干達圣主抵抗军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上韦莱省的部分村落進行大屠殺,導致400多人死亡。 2012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政府的宣佈承認科索沃共和國。 2013年: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以收取不正當費用和附加產品過多為由,命令美國運通必須支付罰款及賠償客戶7,500萬美元。 2017年:秘魯總統佩德羅·巴勃羅·庫琴斯基因腐敗和侵犯人權而服刑25年的阿爾韋托·藤森。 201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敦促緬甸政府停止針對羅興亞族群的武裝迫害,並要求聯合國為羅興亞危機派遣特使加強關注事態發展動向,與會的中國和俄羅斯兩國代表則對該決議草案投下反對票。 2018年:甫當選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州長的與其夫乘坐的直升機於該州一小鎮失事墜毀,機上五人全數罹難。 2020年:英国與欧洲联盟达成脫歐後。 2021年:韓國總統文在寅宣布將特赦因崔順實事件而被大韓民國國會通過彈劾的前總統朴槿惠。 2021年:美國總統喬·拜登簽署《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禁止所有來自新疆的產品進口,除非能明確證明與強迫勞動無關。 出生 前3年:加爾巴,羅馬帝國皇帝(69年逝世) 1166年:無地王約翰,英格蘭國王(1216年逝世) 1573年:澤庵宗彭,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前期臨濟宗僧人(1646年逝世) 1588年:奧地利的康斯坦絲,波蘭王后(1631年逝世) 1634年:奧地利的瑪麗亞納,西班牙王后(1696年逝世) 1754年:喬治·克雷布,英國詩人、博物學家(1832年逝世) 1798年:亞当·密茨凱維奇,波蘭浪漫主義代表詩人(1855年逝世) 1809年:基特·卡森,美國傳奇人物(1868年逝世) 1818年:詹姆斯·焦耳,英國物理學家(1889年逝世) 1822年:夏爾·埃爾米特,法國數學家(1901年逝世) 1837年:伊莉莎白·亞美莉·歐根妮,奧地利皇后(1898年逝世) 1845年:喬治一世,希臘國王(1913年逝世) 1868年:伊曼紐·拉斯克,德國西洋棋選手、數學家、哲學家,連續27年世界西洋棋冠軍(1941年逝世) 1879年:亞歷山德琳,丹麦王后(1952年逝世) 1881年: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詩人,195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58年逝世) 1886年:麥可·寇蒂斯,美國電影導演(1962年逝世) 1889年:威廉·唐納·派屈克,英國辯護律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英國法官代表(1967年逝世) 1893年:哈利·華倫,義大利裔美國詞曲作家(1981年逝世) 1897年:大久保琴,日本超級人瑞(2013年逝世) 1904年: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家(1998年逝世) 1904年:約瑟夫·朱蘭,羅馬尼亞品質管理學者,協助戰後日本重建經濟,獲頒二等珍寶獎(2008年逝世) 1905年:霍華德·休斯,美國企業家、電影導演、工程師,休斯飞机公司創辦人 (1976年逝世) 1906年:弗朗茨·沃克斯曼,德國裔後美國裔猶太作曲家、指揮家(1967年逝世) 1917年:佛朗哥·魯基尼,義大利二戰飛行員,王牌飛行員(1943年逝世) 1918年:畢堤·美,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2001年逝世) 1922年:-{zh-hans:艾娃·加德纳; zh-hant:愛娃·嘉德納;}-,美國女演員(1990年逝世) 1923年:喬治·史密斯·巴頓,美國陸軍少將(2004年逝世) 1924年:乔石,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2015年逝世) 1927年:瑪莉·海金斯·克拉克,愛爾蘭裔美國懸疑小說家(2020年逝世) 1934年:斯捷潘·梅西奇,克羅埃西亞前總統 1938年:翁江培,香港著名會計師、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香港演員伍詠薇前夫(1991年逝世) 1943年:塔里婭·哈洛寧,第11任芬蘭總統,芬蘭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1945年:尼古拉斯·邁耶,美國電影劇作家、製片人、導演、小說家 1946年:姚期智,中國計算機科學家 1946年:傑夫·塞申斯,美國阿拉巴馬州參議員 1950年:楼继伟,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部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1952年:弗朗切斯科·拉奎尼蒂,義大利神經科學家 1954年:伊藤和典,日本編劇 1954年:何塞·瑪麗亞·菲格雷斯,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前任哥斯大黎加總統 1956年:告東尼,葡萄牙裔香港練馬師、騎師 1956年:安尼·卡浦爾,印度演員、製片人 1957年:哈米德·卡爾扎伊,阿富汗政治人物,第1、3任阿富汗總統,阿富汗第一位民選總統 1960年:費翔,台灣歌手 1960年:小野不由美,日本小說家 1961年:北川悅吏子,日本電視劇編劇、電影導演、散文家 1961年:瑪麗·芭拉,美國企業家,現任通用汽車公司執行長 1961年: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亞塞拜然商人、政治人物,現任亞塞拜然總統 1962年:凱特·絲蓓,美國時裝設計師(2018年逝世) 1962年:鄺美雲,香港歌手 1963年:林祖輝,香港藝人、記者 1964年:倪齊民,台灣演員 1965年:羅偉志,香港足球運動員 1967年:沈玉琳,台灣主持人 1968年:崔真實,韓國女演員(2008年逝世) 1969年:文立彬,英國政治人物 1969年:馬克·米勒,蘇格蘭漫畫家 1970年:阿莫瑞·諾拉斯克,美國演員 1971年:瑞奇·馬丁,波多黎各男歌手 1973年:史蒂芬妮·梅爾,美國作家,《暮光之城》作者 1974年:竹下堅次朗,日本漫畫家 1974年:馬塞洛·萨拉斯,前智利足球運動員 1974年:瑞安·西克雷斯特,美國電視名人,《美國偶像》第一至八季主持人 1975年:瑪麗亞·扎哈羅娃,俄羅斯政治人物,現任俄羅斯外交部信息與出版司司長兼外交部發言人 1978年:吉成俊,韓國綜藝節目主持人、組合Leessang成員 1978年:王蓉,中國女歌手 1980年:宝力高,散打运动员 1981年:嚴立婷,台灣主持人、演員 1981年:季馬·比蘭,俄羅斯流行歌手 1982年:柿原徹也,日本男性聲優 1982年:相葉雅紀,日本男子偶像團體嵐成員
2003年:於香港、中國大陸、加拿大及美國多處干犯過罪行,正在僱用省港旗兵準備於該年聖誕假期及翌年新年期間策劃及(於香港金鐘太古廣場或中環一間珠寶金行)進行連串持械行劫罪行,被香港警務處於2001年7月創下香港歷史上最高懸紅紀錄(200萬港元) 及被國際刑警出示紅色通緝令的「末代賊王」季炳雄 及其黨羽被特別任務連拘捕,結束自1980年代起,香港無間斷由省港旗兵策劃及參與的持械行劫罪行,為2000年代以後的香港治安奠定了基礎。 2008年:烏干達圣主抵抗军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上韦莱省的部分村落進行大屠殺,導致400多人死亡。 2012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政府的宣佈承認科索沃共和國。 2013年: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以收取不正當費用和附加產品過多為由,命令美國運通必須支付罰款及賠償客戶7,500萬美元。 2017年:秘魯總統佩德羅·巴勃羅·庫琴斯基因腐敗和侵犯人權而服刑25年的阿爾韋托·藤森。 201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敦促緬甸政府停止針對羅興亞族群的武裝迫害,並要求聯合國為羅興亞危機派遣特使加強關注事態發展動向,與會的中國和俄羅斯兩國代表則對該決議草案投下反對票。 2018年:甫當選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州長的與其夫乘坐的直升機於該州一小鎮失事墜毀,機上五人全數罹難。 2020年:英国與欧洲联盟达成脫歐後。 2021年:韓國總統文在寅宣布將特赦因崔順實事件而被大韓民國國會通過彈劾的前總統朴槿惠。 2021年:美國總統喬·拜登簽署《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禁止所有來自新疆的產品進口,除非能明確證明與強迫勞動無關。 出生 前3年:加爾巴,羅馬帝國皇帝(69年逝世) 1166年:無地王約翰,英格蘭國王(1216年逝世) 1573年:澤庵宗彭,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前期臨濟宗僧人(1646年逝世) 1588年:奧地利的康斯坦絲,波蘭王后(1631年逝世) 1634年:奧地利的瑪麗亞納,西班牙王后(1696年逝世) 1754年:喬治·克雷布,英國詩人、博物學家(1832年逝世) 1798年:亞当·密茨凱維奇,波蘭浪漫主義代表詩人(1855年逝世) 1809年:基特·卡森,美國傳奇人物(1868年逝世) 1818年:詹姆斯·焦耳,英國物理學家(1889年逝世) 1822年:夏爾·埃爾米特,法國數學家(1901年逝世) 1837年:伊莉莎白·亞美莉·歐根妮,奧地利皇后(1898年逝世) 1845年:喬治一世,希臘國王(1913年逝世) 1868年:伊曼紐·拉斯克,德國西洋棋選手、數學家、哲學家,連續27年世界西洋棋冠軍(1941年逝世) 1879年:亞歷山德琳,丹麦王后(1952年逝世) 1881年: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詩人,195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58年逝世) 1886年:麥可·寇蒂斯,美國電影導演(1962年逝世) 1889年:威廉·唐納·派屈克,英國辯護律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英國法官代表(1967年逝世) 1893年:哈利·華倫,義大利裔美國詞曲作家(1981年逝世) 1897年:大久保琴,日本超級人瑞(2013年逝世) 1904年: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家(1998年逝世) 1904年:約瑟夫·朱蘭,羅馬尼亞品質管理學者,協助戰後日本重建經濟,獲頒二等珍寶獎(2008年逝世) 1905年:霍華德·休斯,美國企業家、電影導演、工程師,休斯飞机公司創辦人 (1976年逝世) 1906年:弗朗茨·沃克斯曼,德國裔後美國裔猶太作曲家、指揮家(1967年逝世) 1917年:佛朗哥·魯基尼,義大利二戰飛行員,王牌飛行員(1943年逝世) 1918年:畢堤·美,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2001年逝世) 1922年:-{zh-hans:艾娃·加德纳; zh-hant:愛娃·嘉德納;}-,美國女演員(1990年逝世) 1923年:喬治·史密斯·巴頓,美國陸軍少將(2004年逝世) 1924年:乔石,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2015年逝世) 1927年:瑪莉·海金斯·克拉克,愛爾蘭裔美國懸疑小說家(2020年逝世) 1934年:斯捷潘·梅西奇,克羅埃西亞前總統 1938年:翁江培,香港著名會計師、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香港演員伍詠薇前夫(1991年逝世) 1943年:塔里婭·哈洛寧,第11任芬蘭總統,芬蘭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1945年:尼古拉斯·邁耶,美國電影劇作家、製片人、導演、小說家 1946年:姚期智,中國計算機科學家 1946年:傑夫·塞申斯,美國阿拉巴馬州參議員 1950年:楼继伟,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部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1952年:弗朗切斯科·拉奎尼蒂,義大利神經科學家 1954年:伊藤和典,日本編劇 1954年:何塞·瑪麗亞·菲格雷斯,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前任哥斯大黎加總統 1956年:告東尼,葡萄牙裔香港練馬師、騎師 1956年:安尼·卡浦爾,印度演員、製片人 1957年:哈米德·卡爾扎伊,阿富汗政治人物,第1、3任阿富汗總統,阿富汗第一位民選總統 1960年:費翔,台灣歌手 1960年:小野不由美,日本小說家 1961年:北川悅吏子,日本電視劇編劇、電影導演、散文家 1961年:瑪麗·芭拉,美國企業家,現任通用汽車公司執行長 1961年: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亞塞拜然商人、政治人物,現任亞塞拜然總統 1962年:凱特·絲蓓,美國時裝設計師(2018年逝世) 1962年:鄺美雲,香港歌手 1963年:林祖輝,香港藝人、記者 1964年:倪齊民,台灣演員 1965年:羅偉志,香港足球運動員 1967年:沈玉琳,台灣主持人 1968年:崔真實,韓國女演員(2008年逝世) 1969年:文立彬,英國政治人物 1969年:馬克·米勒,蘇格蘭漫畫家 1970年:阿莫瑞·諾拉斯克,美國演員 1971年:瑞奇·馬丁,波多黎各男歌手 1973年:史蒂芬妮·梅爾,美國作家,《暮光之城》作者 1974年:竹下堅次朗,日本漫畫家 1974年:馬塞洛·萨拉斯,前智利足球運動員 1974年:瑞安·西克雷斯特,美國電視名人,《美國偶像》第一至八季主持人 1975年:瑪麗亞·扎哈羅娃,俄羅斯政治人物,現任俄羅斯外交部信息與出版司司長兼外交部發言人 1978年:吉成俊,韓國綜藝節目主持人、組合Leessang成員 1978年:王蓉,中國女歌手 1980年:宝力高,散打运动员 1981年:嚴立婷,台灣主持人、演員 1981年:季馬·比蘭,俄羅斯流行歌手 1982年:柿原徹也,日本男性聲優 1982年:相葉雅紀,日本男子偶像團體嵐成員 1985年:蔡芷紜,台灣女藝人 1986年:中村倫也,日本男演員 1986年:石原聰美,日本女藝人 1986年:森理世,日本模特兒、芭蕾舞蹈家 1986年:基里洛·费森科,烏克蘭職業籃球運動員
虽然Outlook主要是用来传送电子邮件,可是它还包含了行事历、行程管理员、联络管理员、记事等功能。 Mozilla Thunderbird Mozilla Thunderbird,非正式中文名称“雷鸟”,是从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独立出来的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支持POP3和IMAP收信方式,支持新闻组,并有强大的垃圾邮件过滤和地址簿功能。 Foxmail Foxmail是由来自中国大陸的张小龙开发的一款电子邮件客户端,具有电子邮件管理功能。2005年3月16日被腾讯收购,后腾訊推出能与Foxmail客户端邮件同步的基于Web的foxmail.com免费电子邮件服务。 网页电子邮件(部分) Outlook mail Outlook.com,前身为Hotmail,一般简称Outlook,是微软公司的一项免费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服务,前身Hotmail也是第一个在Web接口上实现实时拼写检查的邮件系统。 世界上的任何人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对其进行收发、读取电子邮件。(2013年春,所有Hotmail的账户全转移至Outlook) Gmail Gmail(德国和英国称为Google Mail)是Google公司在2004年4月1日发布的一个免費的电子邮件服务。 目前Gmail用户已可以享有15GB的容量,并且以大约每月10MB的速度在增加。可以通过付费获取更多的空间。Gmail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它的使用界面,不但容易使用而且速度很快,此外Gmail也是一个著名的AJAX应用。 Yahoo! mail 雅虎邮箱是由雅虎公司营运的一款网络电子邮件(Webmail)服务。雅虎邮箱是互联网上最大的网络电子邮件服务,有超过2.6亿的用户。2007年,雅虎邮箱开始向免费用户提供无限的储存容量。 在手机上使用电子邮件 現代的手機,只要有基本的移動互聯網可以使用就可以上網查詢電子郵件。自從黑莓智慧手機首創推出Push Mail功能后,各大手機廠牌紛紛效仿。數年前推出并引起轟動的iPhone內建的電子郵件功能,包含了其中對Push Mail的大量改良,而且成效相當完美,頗受好評,因此越来越多的智慧型觸控手機,如HTC Hero、諾基亞N97等,也陸續引進類似的觸控式電子郵件功能。 安全性 安全考量包括传输安全、储存安全、发送者身份确认、接收者已收到确认、拒绝服务攻击等。有两种标准:PGP和S/MIME。 传输安全 传输过程可能被窃听。為了應付這情況,有两种解决方法: 使用SSL连接,当前的两种邮件接受协议和一种邮件发送协议都支持安全的服务器连接。在大多数流行的电子邮件客户端程序里面都集成了对SSL的支持。 将邮件加密之后,用普通连接传输。比如由GnuPG等加密软件在寄送前加密,Outlook也可以。 储存安全 对已加密的邮件,可以选择不保存解密后的邮件。已加密的邮件是指发送者在发送之前对邮件本身进行加密,不是指加密传输。如果邮件本身已加密,则没有必要进行加密传输。对非加密的邮件(指发送者在发送之前没有对邮件本身进行加密,至于是否使用加密传输是另一回事),邮件的储存安全就如同于其他文件的储存安全一样,重点在于防范非授权使用。当然,就如同可以对一般文件进行加密一样,也可以对这些非加密的邮件在收到后进行加密。 接收者已收到确认 接收者可能抵赖说他/她没有收到电子邮件。為了應付這情況,出現了不同的解決方法,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被采纳的方案。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就提供Delivery Receipt。因为是机器发的“接收者已收到确认”,所以接收者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删除了邮件。 拒绝服务攻击 为了妨碍某一用户使用电子邮件(比如不让她/他收到电子邮件),拒绝服务攻击指往被攻击的用户的邮箱发送大量的垃圾邮件,将邮箱塞满。这样被攻击的用户就无法收到那些有用的电子邮件了。这种安全顾虑目前相当程度已被解决。一是邮箱不断增大,另一原因是邮件服务提供商都提供了一些的过滤措施。过滤措施有时也会把有用的电子邮件当成垃圾邮件。现已有一部分邮件服务供应商使用替身邮,防止外界对邮件帐户进行跟踪。 实现所用的协议 常见的电子邮件协议有以下几种: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POP3(邮局协议)、IMAP(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HTTP、S/MIME。这几种协议都是由TCP/IP协议族定义的。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MTP主要负责底层的邮件系统如何将邮件从一台机器传至另外一台机器。 POP(Post Office Protocol):目前的版本为POP3,POP3是把邮件从电子邮箱中传输到本地计算机的协议。 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目前的版本为IMAP4,是POP3的一种替代协议,提供了邮件检索和邮件处理的新功能,这样用户可以完全不必下载邮件正文就可以看到邮件的标题摘要,从邮件客户端软件就可以对服务器上的邮件和文件夹目录等进行操作。IMAP协议增强了电子邮件的灵活性,同时也减少了垃圾邮件对本地系统的直接危害,同时相对节省了用户察看电子邮件的时间。除此之外,IMAP协议可以记忆用户在脱机状态下对邮件的操作(例如移动邮件,删除邮件等)在下一次打开网络连接的时候会自动执行。 HTTP(S):通过浏览器使用邮件服务时使用。 历史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历史上世界上的第一封E-mail确切的发出时间、地点、人物有所争议。 《互联网周刊》报道为:“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1971年由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雷·汤姆林森测试软件SNDMSG时发出的,并且首次使用“@”作为地址间隔标示。 使用 商業上的應用 电子邮件廣為商業界使用,是第一個廣域的電子媒介,也是商業通訊的第一次「e化革命」。电子邮件類似傳統邮件易於了解,而且解決了通訊上的兩個問題:如何傳送資訊(或載有資訊的物體),以及同步性。 優點 傳送資訊方便:商業世界中許多溝通的雙方可能不在同一棟大樓,甚至不在同一個城市或是國家,因此聚集雙方舉行傳統會議,打電話或是電話會議可能不方便、耗時間或是花錢。电子邮件提供一個二個人或多個人可以交換資訊的方式,或其成本遠低於傳統會議或電話會議。 不需同步進行:不論是會議或是電話會議,參與者需有相同的時程表,而且每毎叺會為電話會議花一様多的時間,电子邮件允許非同步,因此每位參與者可以自行決定要花多少時間在电子邮件上。 缺點 大部份現代的員工每天約花一至兩個小時在电子邮件上,包括讀邮件、整理邮件及排序、從片段的邮件中得到完整資訊,以及寫信。电子邮件的缺點如下: 資訊過載:电子邮件屬於推送技术,由寄件人決定誰可以收到資訊,郵件列表的方便性,以及回信時的習慣(回信時是否回覆給所有人,是否附上以往的郵件內容)可能會讓人們收到不想要或是不相關的資訊。
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部分) 電郵文件格式的后缀名为.eml Microsoft Outlook Microsoft Outlook是由微软公司所出品Microsoft Office内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功能包括收发电子邮件、行事历等等。它也是与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互相搭配的群组软件。现时最新的版本是Microsoft Outlook 2016 for Windows和for Mac。 虽然Outlook主要是用来传送电子邮件,可是它还包含了行事历、行程管理员、联络管理员、记事等功能。 Mozilla Thunderbird Mozilla Thunderbird,非正式中文名称“雷鸟”,是从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独立出来的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支持POP3和IMAP收信方式,支持新闻组,并有强大的垃圾邮件过滤和地址簿功能。 Foxmail Foxmail是由来自中国大陸的张小龙开发的一款电子邮件客户端,具有电子邮件管理功能。2005年3月16日被腾讯收购,后腾訊推出能与Foxmail客户端邮件同步的基于Web的foxmail.com免费电子邮件服务。 网页电子邮件(部分) Outlook mail Outlook.com,前身为Hotmail,一般简称Outlook,是微软公司的一项免费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服务,前身Hotmail也是第一个在Web接口上实现实时拼写检查的邮件系统。 世界上的任何人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对其进行收发、读取电子邮件。(2013年春,所有Hotmail的账户全转移至Outlook) Gmail Gmail(德国和英国称为Google Mail)是Google公司在2004年4月1日发布的一个免費的电子邮件服务。 目前Gmail用户已可以享有15GB的容量,并且以大约每月10MB的速度在增加。可以通过付费获取更多的空间。Gmail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它的使用界面,不但容易使用而且速度很快,此外Gmail也是一个著名的AJAX应用。 Yahoo! mail 雅虎邮箱是由雅虎公司营运的一款网络电子邮件(Webmail)服务。雅虎邮箱是互联网上最大的网络电子邮件服务,有超过2.6亿的用户。2007年,雅虎邮箱开始向免费用户提供无限的储存容量。 在手机上使用电子邮件 現代的手機,只要有基本的移動互聯網可以使用就可以上網查詢電子郵件。自從黑莓智慧手機首創推出Push Mail功能后,各大手機廠牌紛紛效仿。數年前推出并引起轟動的iPhone內建的電子郵件功能,包含了其中對Push Mail的大量改良,而且成效相當完美,頗受好評,因此越来越多的智慧型觸控手機,如HTC Hero、諾基亞N97等,也陸續引進類似的觸控式電子郵件功能。 安全性 安全考量包括传输安全、储存安全、发送者身份确认、接收者已收到确认、拒绝服务攻击等。有两种标准:PGP和S/MIME。 传输安全 传输过程可能被窃听。為了應付這情況,有两种解决方法: 使用SSL连接,当前的两种邮件接受协议和一种邮件发送协议都支持安全的服务器连接。在大多数流行的电子邮件客户端程序里面都集成了对SSL的支持。 将邮件加密之后,用普通连接传输。比如由GnuPG等加密软件在寄送前加密,Outlook也可以。 储存安全 对已加密的邮件,可以选择不保存解密后的邮件。已加密的邮件是指发送者在发送之前对邮件本身进行加密,不是指加密传输。如果邮件本身已加密,则没有必要进行加密传输。对非加密的邮件(指发送者在发送之前没有对邮件本身进行加密,至于是否使用加密传输是另一回事),邮件的储存安全就如同于其他文件的储存安全一样,重点在于防范非授权使用。当然,就如同可以对一般文件进行加密一样,也可以对这些非加密的邮件在收到后进行加密。 接收者已收到确认 接收者可能抵赖说他/她没有收到电子邮件。為了應付這情況,出現了不同的解決方法,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被采纳的方案。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就提供Delivery Receipt。因为是机器发的“接收者已收到确认”,所以接收者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删除了邮件。 拒绝服务攻击 为了妨碍某一用户使用电子邮件(比如不让她/他收到电子邮件),拒绝服务攻击指往被攻击的用户的邮箱发送大量的垃圾邮件,将邮箱塞满。这样被攻击的用户就无法收到那些有用的电子邮件了。这种安全顾虑目前相当程度已被解决。一是邮箱不断增大,另一原因是邮件服务提供商都提供了一些的过滤措施。过滤措施有时也会把有用的电子邮件当成垃圾邮件。现已有一部分邮件服务供应商使用替身邮,防止外界对邮件帐户进行跟踪。 实现所用的协议
核纖層主要是由層蛋白所構成,與多數蛋白質相同,層蛋白是合成於細胞質,之後再送入細胞核內部。這些蛋白質在核內會先聚集在一起,再與原有的核纖層網狀構造結合。此外,層蛋白也會出現在核質內部,組成另一種可在螢光顯微下觀察,稱為nucleoplasmic veil的調控結構。此構造位於核仁外側,且存在於分裂間期,其功能則尚未明瞭。目前已知有些形成veil的層蛋白結構,會與染色質結合並破壞其構造,進而抑制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轉錄。 與其他中間纖維相同的是,層蛋白單體含有一個α螺旋結構域。這些結構域兩兩互相纏繞,形成一種稱為捲曲螺旋的雙體結構。而兩個雙體還會再以反平行方式,組合成一種稱為原絲的四聚體。八條原絲可以在水平排列下,形成捲曲狀的繩狀纖維。這些纖維可以在相同狀態下聚合或分解,因此纖維的長度,是取決於纖維的增加與減少速率之間的競爭。 當層蛋白基因發生突變時,會導致纖維的聚合情形發生缺陷,此種狀況稱為層蛋白病。這類病症中,以一系列稱為早衰症的疾病較為著名。罹患早衰症的人,會顯現出提早成熟並老化的現象。至於基因與老化表型之間在生物化學上的詳細機制,目前並不明瞭。 染色质 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遗传物质DNA和构成,可以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质呈现细长丝状;在分裂期,它们们会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此时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此外还有少量遗传物质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中。 染色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DNA以較鬆散的方式組成的真染色質,其中含有細胞中較多可表現的基因。另一種則是DNA結構較為緊密的異染色質,其中的DNA鮮少被轉錄。異染色質又可分為兩種,一種稱為「選擇性」異染色質,含有的基因在特定種類細胞或特定發育階段才會表現;另一種稱為「永久性」異染色質,內含一些染色體構成物,例如端粒或著絲粒。染色質在分裂間期會分別組織在各自的領域中,這些領域稱為「染色體區域」。主要存在於真染色質內的可作用基因,傾向於靠近在染色質區域的邊緣地帶。 可與特定染色質結構,尤其是與核小體結合的一些抗體,與一些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有關。這些抗體稱為抗核抗體(ANA),已知與一部分發生於多發性硬化症中的全身性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在早衰症中,抗體在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症狀上的影響並不顯著。 核仁 核仁是細胞核內部一種染色濃度較高,且非膜狀的不連續構造,有時被稱作「次胞器」(suborganelle)。這些核仁是從rDNA,也就是核糖體RNA(rRNA)的DNA編碼周圍開始成型,rDNA片段具有串聯重複特性,稱作核仁組織區域(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NOR)。核仁的主要作用,是合成rRNA並組成核糖體;而核仁的凝聚性,則視其活性而定。當核糖體進行合成時,組成核仁的原料會快速聚合在一起,以幫助核糖體的生成,而核仁也並因此成型。觀察顯示當rDNA失去作用時,會使核仁的結構混雜在一起,使上述模型獲得支持。 核糖體組成的第一個步驟,是rDNA的轉錄,參與此過程的酵素是RNA聚合酶I。轉錄作用會生成rRNA前體,之後再被切割成三個次單元,分別是5.8S、18S以及28SrRNA。核仁中的rRNA會在轉錄以及後轉錄過程中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核仁RNA(snoRNA)分子,其部分結構是來自被剪接作用移出的內含子,這些內含子原本屬於mRNA前體;而此過程裡的mRNA,則是由負責核糖體功能的基因所轉錄而成。組裝完成的核糖體次單元,是各種進出核孔的分子中體積最大者。 在電子顯微鏡的觀察下,可見核仁含有三個不同的區域,其中位於最內部的稱為「纖維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s),往外一層為「緻密纖維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最外圍則是「顆粒組分」(granular component,GC)。rDNA的轉錄可發生於FC或是FC與DFC的邊界上。因此當細胞中的rDNA正在轉錄時,會使FC的數量增加。而大多數rRNA的分割與修飾,則發生在DFC部分,之後再於GC部位與蛋白質會合。 其他次核體 除了核仁以外,細胞核內還有多種並非由膜所包圍的小體,包括卡哈爾體(Cajal bodies)、螺旋體雙子(Gemini of coiled bodies)、多型間期核質輔助物(polymorphic interphase karyosomal association,PIKA)、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體(promyelocytic leukaemia bodies,PML bodies)、paraspeckles以及 splicing speckles。這些次核構造的數量尚未明瞭,不過由此可知核質內容並非均勻,而是含有許多有組織、有功能的次級區域。 其他還有一些次核構造會作為異常疾病過程的一部分而出現,例如小型內核桿(small intranuclear rods)的出現,已知與伴隨著部分線狀肌肉病變(nemaline myopathy)病例。此症狀是肌動蛋白基因發生突變時的典型後果,會產生一些含有突變肌動蛋白的桿狀構造。 機能 細胞核的主要機能是調控基因表現,並調節細胞週期中的DNA複製過程。細胞核是轉錄作用所發生的位置,由與可與細胞質中的轉譯作用隔離,使真核生物得以擁有一些原核生物所缺乏的基因調節能力。 細胞分隔 核膜使細胞核可掌控其內容物,並使這些物質與外部的細胞質隔離開來。這種作用對於核膜內外兩側的各種調控處理作用皆相當重要。有時細胞質中的處理作用必須受到限制,這時參與作用的關鍵物質就會移動到細胞核中,並與轉錄因子作用以進行負向調節,進而抑制反應路徑中特定酵素的生成。以降解葡萄糖並生成能量的反應途徑糖解作用為例,參與其中的己糖激酶負責催化第一個步驟,使葡萄糖轉變成葡萄糖-6-磷酸。當糖解作用的後期產物果糖-6-磷酸濃度較高時,調控蛋白就會將六碳糖激酶移入細胞核,使其與核內蛋白質組合成為轉錄抑制複合物,以減弱糖解作用相關基因的表現。 為了調控正在轉錄當中的基因,細胞可將某些參與調節基因表現的轉錄因子與DNA隔離,直到這些因子在其他訊息傳遞路徑中活化。不必要的基因表現即使只有少量,也會在此過程中受到阻礙。以參與大部分發炎反應的NF-κB調控基因為例,轉錄作用會受一連串訊息路徑所誘導,一開始是TNF-α訊號分子與細胞膜上的受器結合,導致訊號蛋白的重新補充,最後使NF-κB受到活化。NF-κB上的核定位信號可使其經由核孔運輸進入細胞核內,刺激目標基因的轉錄。 分隔作用也可以防止細胞對尚未經過剪接的mRNA進行轉譯,因為真核生物的mRNA必須在轉譯作用開始之前去除其中的內含子,才能合成有用的蛋白質。mRNA在與核糖體接觸並開始轉譯以前,會先在細胞核中進行剪接作用,如果沒有細胞核,那麼未經處裡的mRNA就會受到轉譯,進而產生形狀錯誤,且功能無用的蛋白質。 基因表現 基因表現的第一步是轉錄,此過程利用DNA作為模板來合成RNA。具有蛋白質編碼的基因,會轉錄生成信使RNA(mRNA),而mRNA則會在稍後的轉譯作用中,經由核糖體的作用合成出蛋白質。由於核糖體位於細胞核外側,因此mRNA必須在合成後送出核外。 因為細胞核是轉錄進行位置,所以含有多種不同的蛋白質,有些直接參與轉錄;有些則參與相關的調節作用。這些蛋白質包括可以將雙股DNA螺旋解開,幫助其他蛋白與其接觸的螺旋酶;或是可以合成RNA的RNA聚合酶;以及可以改變DNA超螺旋程度的拓樸異構酶;還有多種調節基因表現的轉錄因子。 前體mRNA的處理 新合成的mRNA分子稱為初級轉錄產物或前體mRNA,在送入細胞質以前,必須先在細胞核內經過後轉錄修飾作用的處理。而細胞核內未受修飾的mRNA,將會被降解而非用作蛋白質的轉譯合成。三種主要的修飾作用是5'端加帽、3'端的多聚腺苷酸化,以及RNA剪接作用。前體mRNA會在細胞核中與多種蛋白質複合成異源核糖核蛋白顆粒(hnRNP)。加上5'端帽的過程與轉錄作用同時進行,是後轉錄修飾的第一個步驟。3'端多聚腺苷酸尾鏈則是在轉錄完成後才會加上。 RNA剪接是由稱為剪接體的複合物進行,此過程中前體mRNA上不會轉譯成蛋白質的內含子將會被移除,之後將切割過的外顯子片段重新組合成連續的分子。剪接作用通常發生在5'端帽與3'多聚腺苷酸處理完成之後,不過在一些外顯子也可以發生在轉錄完成以前。包括可編碼出抗體的許多前體mRNA,可以經由多種不同的剪接方式生產出不同的mRNA,進而轉錄出多種不同的蛋白質序列。這種過程稱為選擇性剪接,使一段變化有限的DNA得以生產出許多不一樣的蛋白質。 细胞核与细胞质 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支配和被支配地位,细胞质本身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是对细胞核的正常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甚至对其有相当大的影响。可以说,细胞的生长发育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共同作用结果。这一观点可以用核移植实验说明:蛙脑细胞活性较低通常不再分裂,而成熟的未受精卵处于即将开始活跃的DNA合成状态。将分离的脑细胞核注入这种卵细胞,很快脑细胞核就被活化,进而进行DNA的合成。 無核與多核細胞 雖然多數細胞都有一個細胞核,但也有些細胞沒有細胞核,還有一些則是擁有多個細胞核。這可能屬於正常現象,如哺乳類的紅血球;也可能是肇因於細胞分裂過程中的不正常錯誤。另外原核细胞雖然没有细胞核,但有染色较深,含DNA多的区域,称为拟核。 無核細胞沒有細胞核,因此不具有分裂並製造姊妹細胞的能力。了解最透徹的無核細胞是哺乳類的紅血球,這種細胞也少了其他的胞器,如線粒體。紅血球主要的功能是作為運輸工具,將肺部裡的氧氣送往身體各處組織。紅血球是在骨髓中經由紅血球生成作用產生,並在此過程中失去細胞核、胞器,以及核糖體。細胞核是在紅血球母細胞分化形成網狀紅血球,也就是形成成熟紅血球前體的過程中遭到排除。當存在某些突變原時,則可能導致部份未成熟的「微核」紅血球被釋放到血流當中。除此之外,無核細胞也可能在錯誤的細胞分裂中產生,此時兩個姊妹細胞中有一個無核,另一個則有兩個核。 多核細胞含有多個細胞核。原生動物中多數屬於等輻骨蟲的物種,以及部分真菌類的菌根裡,有自然形成的多核細胞。而人類骨骼肌中的肌細胞,也會在發育過程中形成多核細胞。這些細胞核排列在在靠近細胞邊緣的位置,產生最大的細胞內空間供肌原纖維通過。人體中有一些不正常形成的多核細胞,例如當單核球與巨噬細胞融合時,會產生巨型多核細胞,有時會伴隨著發炎反應,並與腫瘤的形成有關。 演化 細胞核是真核細胞的主要結構,也因此有許多關於演化起源的推測。有四種主要理論可解釋細胞核的存在,而這些理論皆尚未受到廣泛支持。 「共營模型」(syntrophic model)認為,古菌與細菌的共生,導致了含細胞核的真核細胞誕生。類似於現代產甲烷古菌的某些古代古菌,侵入並生活在類似於現代粘細菌的細菌體內,形成了早期的細胞核。此理論類似於原始真核生物與好氧細菌的內共生關係,也就是解釋粒線體與葉綠體起源的理論。古菌與真核生物在特定蛋白質,如組織蛋白基因的相似性,支持了以古菌為基礎的細胞核起源理論。觀察顯示黏細菌可自行運動,並形成多細胞複合體,也擁有與真核生物相似的激酶與G蛋白,此現象支持了真核細胞起源於細菌的說法。 第二種模型認為,原始的真核細胞是在未發生內共生的狀況下,自細菌演化而來。此理論的基礎在於現代浮黴細菌擁有包含原始核孔與其他分隔模構造的核狀結構。另一項類似說法指出,一種稱為慢性細胞(chronocyte)的類真核細胞,首先演化成型,並將古菌與細菌吞噬到體內,使細胞核與真核細胞形成。 第三種是一項較具爭議性的病毒起源模型,稱為「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viral eukaryogenesis),此模型認為病毒感染了原核生物,導致膜結合細胞核與其他真核生物特徵的成型。這種理論的基礎在於真核生物與病毒間的某些相似性,如線性DNA、mRNA的加帽作用,以及蛋白質的緊密結合(病毒的外套膜相當於真核生物的組織蛋白)。理論的其中一個版本認為,吞噬作用形成了早期的細胞「掠食者」,並因此演化出細胞核。也有理論認為真核生物起源於受到痘病毒感染的古菌;因為觀察顯示,現代痘病毒與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具相似性。此外,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假說,也可與部分性別相關演化問題有關。 第四種是外膜假說,基於一項近期研究顯示,傳統上類似於內共生學說的觀點,不足以有效地解釋真核生物細胞核的起源。新模型稱作「外膜假說」(exomembrane hypothesis),認為細胞核是起源自演化出第二層外細胞膜的早期細胞;其靠近內部的膜轉變成為細胞核膜,並逐漸演化出複雜的核孔結構,以幫助如核糖體單元等內部核成的物質送出核外。 相關疾病 许多的遗传病甚至非遗传病都与染色体或细胞核的病变有关,如: 先天性愚型病 镰刀状红细胞型贫血 心脏病、白血病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有关核纤层的综述性论文,解释其结构与各种功能) (有關疾病与核动力学的期刊文章) (有關核運輸的综述性論文,解釋其機制與多種運輸途徑) (有關細胞核的综述性論文,解釋內部染色體的結構並描述核仁及其他次核體) (有關細胞核演化的综述性論文,解釋多種不同理論) (大學程度的細胞生物學教科書,內容包含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 外部連結 cellnucleus.com Website coveri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nucleus from the Department
细胞核()是真核細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真核细胞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封閉式膜狀细胞器。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细胞遗传的调控中心。细胞核內部含有細胞中绝大多數的遺傳物質,就是DNA。這些DNA與多種蛋白質(組織蛋白和非组织蛋白)、少量的mRNA等複合形成染色質,而染色質在細胞分裂時,會被压缩,形成染色體,其中所含的所有基因合稱為核基因組。細胞核的作用,是維持基因的完整性,並藉由調節基因表現來影響細胞活動。 細胞核的主要構造為核膜,是一種將細胞核完全包覆的雙層膜,使膜內物質與細胞質、以及具有細胞骨架功能的網狀結構核纖層分隔開來。由於多數分子無法直接穿透核膜,因此核膜上存在一些位点上融合形成环状开口,即核孔,作為物質的進出通道。這些孔洞可讓小分子與自由通透;而如蛋白質般較大的分子,則需要攜帶蛋白的幫助才能通過。核運輸是細胞中最重要的功能;基因表現與染色體的保存,皆有賴於核孔上所進行的輸送作用。 細胞核內不含有任何其他膜狀的結構,但也並非完全均勻,其中存在許多由特殊蛋白質、RNA以及DNA所複合而成的次核體。而其中受理解最透徹的是核仁,此結構主要參與核糖體的合成、加工和成熟,以及核糖体亚单位的组装。核糖體在核仁中產出之後,會進入細胞質進行mRNA的轉譯。 歷史 细胞核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胞器。 现存有关细胞核的图纸最早可以追溯到显微镜学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所绘制的鲑鱼血红细胞腔,而该腔后被认为是细胞核。 弗朗茲·鮑爾在1802年對其進行最早的描述。 1831年,蘇格蘭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又在倫敦林奈學會的演講中,對細胞核做了更為詳細的敘述。布朗以顯微鏡觀察蘭花時,發現花朵外層細胞有一些不透光的區域,並稱其為「areola」或「nucleus」。不過他並未提出這些構造可能的功用。 馬蒂亞斯·許萊登在1838年提出一項觀點,認為細胞核能夠生成細胞,並稱這些細胞核為「細胞形成核」(Cytoblast)。他也表示自己發現了組成於「細胞形成核」周圍的新細胞。不過弗朗茲·邁恩對此觀念強烈反對,他認為細胞是經由分裂而增值,並認為許多細胞並沒有細胞核。由細胞形成核作用重新生成細胞的觀念,與羅伯特·雷馬克及魯道夫·菲爾紹的觀點衝突,他們認為細胞是單獨由細胞所生成。至此,細胞核的機能仍未明瞭。 在1876到1878年間,的數份有關海膽卵細胞受精作用的研究顯示,精子的細胞核會進到卵子的內部,並與卵子細胞核融合。首度闡釋了生物個體由單一有核細胞發育而成的可能性。這與恩斯特·海克爾的理論不同,海克爾認為物種會在胚胎發育時期重演其種系發生歷程,其中包括從原始且缺乏結構的黏液狀「無核裂卵」(Monerula),一直到有核細胞產生之間的過程。因此精細胞核在受精作用中的必要性受到了漫長的爭論。赫特維希後來又在其他動物的細胞,包括兩棲類與軟體動物中確認了他的觀察結果。而愛德華·施特拉斯布格也從植物得到相同結論。這些結果顯示了細胞核在遺傳上的重要性。 1873年,奧古斯特·魏斯曼提出了一項觀點,認為母系與父系生殖細胞在遺傳上具有相等的影響力。 到了20世紀初,有絲分裂得到了觀察,而孟德爾定律也重新見世,這時候細胞核在攜帶遺傳訊息上的重要性已逐漸明朗。 結構 細胞核對動物而言是最大的细胞器。一般来说,大多数细胞是单核的,但也有些细胞具有多个核。此外,在某些成熟的细胞中,不再存在细胞核。 细胞核的大小在不同生物细胞中是有差异的,高等动物的细胞核直径一般在5~10μm,高等植物的细胞核一般为5~20μm,低等细胞的细胞核直径一般为1~4μm。 细胞核的形状一般为圆球形或椭球形,但也有其他形状,譬如蚕的丝线细胞核为分枝形,粒性白细胞的核为多叶形。 核膜與核孔 核膜包括以平行方式相互重疊的兩層膜狀構造,也就是內膜及外膜,膜的厚度约为70~80nm,兩者之間的距離約20到40nm,其间称为核周隙或膜间腔。核膜將細胞核完全包覆,使內側的遺傳物質與外側的細胞質分離。並阻擋大分子在核質與細胞質之間自由擴散。細胞核的外膜與另一種膜狀構造粗糙內質網相連,而膜间腔与内质网腔相通,兩者皆綴有核糖體。内膜面向核质,表面光滑没有核糖体颗粒。 穿透核膜的核孔擁有類似於通道的功能,是由多種核稱為核孔蛋白的蛋白質所組成。核孔的直径为80~120nm,分子量約125百萬Da,含有約50(酵母菌)到100(脊椎動物)個蛋白質。不過真正可讓分子自由擴散的孔道只有寬9奈米,這是因為核孔中間存在一些調節系統。小型的水溶性分子可以直接通過,而大型分子如核酸與蛋白質則會受到阻礙,需要透過主動運輸才能進入細胞核。典型的哺乳類細胞核膜上,擁有約3000到4000個核孔,這些核孔含有8個形狀有如甜甜圈的環狀對稱構造,同時嵌於內外膜之中。伴隨這些環狀構造的核籃(nuclear basket),則向內延伸進入核質;另外還有一系列的絲狀構造伸入細胞質中。這些構造的功能是用來與核運輸蛋白結合。 許多蛋白質、核糖體次單元或RNA,可在一類稱為核轉運蛋白(karyopherin)的運輸因子中介下通過核孔。其中可幫助分子進入核內的又稱為內輸蛋白(importin);幫助分子離開細胞核的則稱作外輸蛋白(exportin)。大多數核轉運蛋白可直接與欲運送的分子作用,有些則需要轉接蛋白協助。類固醇激素如皮質醇與醛固酮,以及其他作為細胞信號的脂溶性分子,可以從細胞膜擴散進入細胞質,並與將要進入細胞核內的核受體蛋白結合。這些受體與配體結合時具有轉錄因子的功用,若配體不存在,受體則有組織蛋白去乙醯酶的作用,可抑制基因表現。 細胞骨架 動物細胞內有兩種用來支撐細胞核的中間纖維:其中核纖層為一種有系統的網狀結構,分佈於核模內側;而另一種較缺乏系統的支撐構造則位於核模外側。兩種結構除了支撐核模外,也是染色體與核孔的賴以固定的位點。 核纖層主要是由層蛋白所構成,與多數蛋白質相同,層蛋白是合成於細胞質,之後再送入細胞核內部。這些蛋白質在核內會先聚集在一起,再與原有的核纖層網狀構造結合。此外,層蛋白也會出現在核質內部,組成另一種可在螢光顯微下觀察,稱為nucleoplasmic veil的調控結構。此構造位於核仁外側,且存在於分裂間期,其功能則尚未明瞭。目前已知有些形成veil的層蛋白結構,會與染色質結合並破壞其構造,進而抑制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轉錄。 與其他中間纖維相同的是,層蛋白單體含有一個α螺旋結構域。這些結構域兩兩互相纏繞,形成一種稱為捲曲螺旋的雙體結構。而兩個雙體還會再以反平行方式,組合成一種稱為原絲的四聚體。八條原絲可以在水平排列下,形成捲曲狀的繩狀纖維。這些纖維可以在相同狀態下聚合或分解,因此纖維的長度,是取決於纖維的增加與減少速率之間的競爭。 當層蛋白基因發生突變時,會導致纖維的聚合情形發生缺陷,此種狀況稱為層蛋白病。這類病症中,以一系列稱為早衰症的疾病較為著名。罹患早衰症的人,會顯現出提早成熟並老化的現象。至於基因與老化表型之間在生物化學上的詳細機制,目前並不明瞭。 染色质 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遗传物质DNA和构成,可以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质呈现细长丝状;在分裂期,它们们会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此时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此外还有少量遗传物质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中。 染色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DNA以較鬆散的方式組成的真染色質,其中含有細胞中較多可表現的基因。另一種則是DNA結構較為緊密的異染色質,其中的DNA鮮少被轉錄。異染色質又可分為兩種,一種稱為「選擇性」異染色質,含有的基因在特定種類細胞或特定發育階段才會表現;另一種稱為「永久性」異染色質,內含一些染色體構成物,例如端粒或著絲粒。染色質在分裂間期會分別組織在各自的領域中,這些領域稱為「染色體區域」。主要存在於真染色質內的可作用基因,傾向於靠近在染色質區域的邊緣地帶。 可與特定染色質結構,尤其是與核小體結合的一些抗體,與一些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有關。這些抗體稱為抗核抗體(ANA),已知與一部分發生於多發性硬化症中的全身性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在早衰症中,抗體在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症狀上的影響並不顯著。 核仁 核仁是細胞核內部一種染色濃度較高,且非膜狀的不連續構造,有時被稱作「次胞器」(suborganelle)。這些核仁是從rDNA,也就是核糖體RNA(rRNA)的DNA編碼周圍開始成型,rDNA片段具有串聯重複特性,稱作核仁組織區域(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NOR)。核仁的主要作用,是合成rRNA並組成核糖體;而核仁的凝聚性,則視其活性而定。當核糖體進行合成時,組成核仁的原料會快速聚合在一起,以幫助核糖體的生成,而核仁也並因此成型。觀察顯示當rDNA失去作用時,會使核仁的結構混雜在一起,使上述模型獲得支持。 核糖體組成的第一個步驟,是rDNA的轉錄,參與此過程的酵素是RNA聚合酶I。轉錄作用會生成rRNA前體,之後再被切割成三個次單元,分別是5.8S、18S以及28SrRNA。核仁中的rRNA會在轉錄以及後轉錄過程中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核仁RNA(snoRNA)分子,其部分結構是來自被剪接作用移出的內含子,這些內含子原本屬於mRNA前體;而此過程裡的mRNA,則是由負責核糖體功能的基因所轉錄而成。組裝完成的核糖體次單元,是各種進出核孔的分子中體積最大者。 在電子顯微鏡的觀察下,可見核仁含有三個不同的區域,其中位於最內部的稱為「纖維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s),往外一層為「緻密纖維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最外圍則是「顆粒組分」(granular component,GC)。rDNA的轉錄可發生於FC或是FC與DFC的邊界上。因此當細胞中的rDNA正在轉錄時,會使FC的數量增加。而大多數rRNA的分割與修飾,則發生在DFC部分,之後再於GC部位與蛋白質會合。 其他次核體 除了核仁以外,細胞核內還有多種並非由膜所包圍的小體,包括卡哈爾體(Cajal bodies)、螺旋體雙子(Gemini of coiled bodies)、多型間期核質輔助物(polymorphic interphase karyosomal association,PIKA)、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體(promyelocytic leukaemia bodies,PML bodies)、paraspeckles以及 splicing speckles。這些次核構造的數量尚未明瞭,不過由此可知核質內容並非均勻,而是含有許多有組織、有功能的次級區域。 其他還有一些次核構造會作為異常疾病過程的一部分而出現,例如小型內核桿(small intranuclear rods)的出現,已知與伴隨著部分線狀肌肉病變(nemaline myopathy)病例。此症狀是肌動蛋白基因發生突變時的典型後果,會產生一些含有突變肌動蛋白的桿狀構造。 機能 細胞核的主要機能是調控基因表現,並調節細胞週期中的DNA複製過程。細胞核是轉錄作用所發生的位置,由與可與細胞質中的轉譯作用隔離,使真核生物得以擁有一些原核生物所缺乏的基因調節能力。 細胞分隔 核膜使細胞核可掌控其內容物,並使這些物質與外部的細胞質隔離開來。這種作用對於核膜內外兩側的各種調控處理作用皆相當重要。有時細胞質中的處理作用必須受到限制,這時參與作用的關鍵物質就會移動到細胞核中,並與轉錄因子作用以進行負向調節,進而抑制反應路徑中特定酵素的生成。以降解葡萄糖並生成能量的反應途徑糖解作用為例,參與其中的己糖激酶負責催化第一個步驟,使葡萄糖轉變成葡萄糖-6-磷酸。當糖解作用的後期產物果糖-6-磷酸濃度較高時,調控蛋白就會將六碳糖激酶移入細胞核,使其與核內蛋白質組合成為轉錄抑制複合物,以減弱糖解作用相關基因的表現。 為了調控正在轉錄當中的基因,細胞可將某些參與調節基因表現的轉錄因子與DNA隔離,直到這些因子在其他訊息傳遞路徑中活化。不必要的基因表現即使只有少量,也會在此過程中受到阻礙。以參與大部分發炎反應的NF-κB調控基因為例,轉錄作用會受一連串訊息路徑所誘導,一開始是TNF-α訊號分子與細胞膜上的受器結合,導致訊號蛋白的重新補充,最後使NF-κB受到活化。NF-κB上的核定位信號可使其經由核孔運輸進入細胞核內,刺激目標基因的轉錄。 分隔作用也可以防止細胞對尚未經過剪接的mRNA進行轉譯,因為真核生物的mRNA必須在轉譯作用開始之前去除其中的內含子,才能合成有用的蛋白質。mRNA在與核糖體接觸並開始轉譯以前,會先在細胞核中進行剪接作用,如果沒有細胞核,那麼未經處裡的mRNA就會受到轉譯,進而產生形狀錯誤,且功能無用的蛋白質。 基因表現 基因表現的第一步是轉錄,此過程利用DNA作為模板來合成RNA。具有蛋白質編碼的基因,會轉錄生成信使RNA(mRNA),而mRNA則會在稍後的轉譯作用中,經由核糖體的作用合成出蛋白質。由於核糖體位於細胞核外側,因此mRNA必須在合成後送出核外。 因為細胞核是轉錄進行位置,所以含有多種不同的蛋白質,有些直接參與轉錄;有些則參與相關的調節作用。這些蛋白質包括可以將雙股DNA螺旋解開,幫助其他蛋白與其接觸的螺旋酶;或是可以合成RNA的RNA聚合酶;以及可以改變DNA超螺旋程度的拓樸異構酶;還有多種調節基因表現的轉錄因子。 前體mRNA的處理 新合成的mRNA分子稱為初級轉錄產物或前體mRNA,在送入細胞質以前,必須先在細胞核內經過後轉錄修飾作用的處理。而細胞核內未受修飾的mRNA,將會被降解而非用作蛋白質的轉譯合成。三種主要的修飾作用是5'端加帽、3'端的多聚腺苷酸化,以及RNA剪接作用。前體mRNA會在細胞核中與多種蛋白質複合成異源核糖核蛋白顆粒(hnRNP)。加上5'端帽的過程與轉錄作用同時進行,是後轉錄修飾的第一個步驟。3'端多聚腺苷酸尾鏈則是在轉錄完成後才會加上。 RNA剪接是由稱為剪接體的複合物進行,此過程中前體mRNA上不會轉譯成蛋白質的內含子將會被移除,之後將切割過的外顯子片段重新組合成連續的分子。剪接作用通常發生在5'端帽與3'多聚腺苷酸處理完成之後,不過在一些外顯子也可以發生在轉錄完成以前。包括可編碼出抗體的許多前體mRNA,可以經由多種不同的剪接方式生產出不同的mRNA,進而轉錄出多種不同的蛋白質序列。這種過程稱為選擇性剪接,使一段變化有限的DNA得以生產出許多不一樣的蛋白質。 细胞核与细胞质 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支配和被支配地位,细胞质本身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是对细胞核的正常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甚至对其有相当大的影响。可以说,细胞的生长发育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共同作用结果。这一观点可以用核移植实验说明:蛙脑细胞活性较低通常不再分裂,而成熟的未受精卵处于即将开始活跃的DNA合成状态。将分离的脑细胞核注入这种卵细胞,很快脑细胞核就被活化,进而进行DNA的合成。 無核與多核細胞 雖然多數細胞都有一個細胞核,但也有些細胞沒有細胞核,還有一些則是擁有多個細胞核。這可能屬於正常現象,如哺乳類的紅血球;也可能是肇因於細胞分裂過程中的不正常錯誤。另外原核细胞雖然没有细胞核,但有染色较深,含DNA多的区域,称为拟核。 無核細胞沒有細胞核,因此不具有分裂並製造姊妹細胞的能力。了解最透徹的無核細胞是哺乳類的紅血球,這種細胞也少了其他的胞器,如線粒體。紅血球主要的功能是作為運輸工具,將肺部裡的氧氣送往身體各處組織。紅血球是在骨髓中經由紅血球生成作用產生,並在此過程中失去細胞核、胞器,以及核糖體。細胞核是在紅血球母細胞分化形成網狀紅血球,也就是形成成熟紅血球前體的過程中遭到排除。當存在某些突變原時,則可能導致部份未成熟的「微核」紅血球被釋放到血流當中。除此之外,無核細胞也可能在錯誤的細胞分裂中產生,此時兩個姊妹細胞中有一個無核,另一個則有兩個核。 多核細胞含有多個細胞核。原生動物中多數屬於等輻骨蟲的物種,以及部分真菌類的菌根裡,有自然形成的多核細胞。而人類骨骼肌中的肌細胞,也會在發育過程中形成多核細胞。這些細胞核排列在在靠近細胞邊緣的位置,產生最大的細胞內空間供肌原纖維通過。人體中有一些不正常形成的多核細胞,例如當單核球與巨噬細胞融合時,會產生巨型多核細胞,有時會伴隨著發炎反應,並與腫瘤的形成有關。 演化 細胞核是真核細胞的主要結構,也因此有許多關於演化起源的推測。有四種主要理論可解釋細胞核的存在,而這些理論皆尚未受到廣泛支持。 「共營模型」(syntrophic model)認為,古菌與細菌的共生,導致了含細胞核的真核細胞誕生。類似於現代產甲烷古菌的某些古代古菌,侵入並生活在類似於現代粘細菌的細菌體內,形成了早期的細胞核。此理論類似於原始真核生物與好氧細菌的內共生關係,也就是解釋粒線體與葉綠體起源的理論。古菌與真核生物在特定蛋白質,如組織蛋白基因的相似性,支持了以古菌為基礎的細胞核起源理論。觀察顯示黏細菌可自行運動,並形成多細胞複合體,也擁有與真核生物相似的激酶與G蛋白,此現象支持了真核細胞起源於細菌的說法。 第二種模型認為,原始的真核細胞是在未發生內共生的狀況下,自細菌演化而來。此理論的基礎在於現代浮黴細菌擁有包含原始核孔與其他分隔模構造的核狀結構。另一項類似說法指出,一種稱為慢性細胞(chronocyte)的類真核細胞,首先演化成型,並將古菌與細菌吞噬到體內,使細胞核與真核細胞形成。 第三種是一項較具爭議性的病毒起源模型,稱為「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viral eukaryogenesis),此模型認為病毒感染了原核生物,導致膜結合細胞核與其他真核生物特徵的成型。這種理論的基礎在於真核生物與病毒間的某些相似性,如線性DNA、mRNA的加帽作用,以及蛋白質的緊密結合(病毒的外套膜相當於真核生物的組織蛋白)。理論的其中一個版本認為,吞噬作用形成了早期的細胞「掠食者」,並因此演化出細胞核。也有理論認為真核生物起源於受到痘病毒感染的古菌;因為觀察顯示,現代痘病毒與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具相似性。此外,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假說,也可與部分性別相關演化問題有關。 第四種是外膜假說,基於一項近期研究顯示,傳統上類似於內共生學說的觀點,不足以有效地解釋真核生物細胞核的起源。新模型稱作「外膜假說」(exomembrane hypothesis),認為細胞核是起源自演化出第二層外細胞膜的早期細胞;其靠近內部的膜轉變成為細胞核膜,並逐漸演化出複雜的核孔結構,以幫助如核糖體單元等內部核成的物質送出核外。 相關疾病 许多的遗传病甚至非遗传病都与染色体或细胞核的病变有关,如: 先天性愚型病 镰刀状红细胞型贫血 心脏病、白血病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有关核纤层的综述性论文,解释其结构与各种功能)
聯邦主體 參考資料
北亞在廣義上包括了亚俄和蒙古利亚两个地区。匈奴民族在古代建了匈奴帝国。匈奴帝国之后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此外,柔然也被认为是由鮮卑民族所建立。这四个国家先后在蒙古高原(蒙古利亞,简称蒙古)称汗称霸。在6-13世纪,先后出现了突厥汗国、薛延陀王国、回纥王国(后改称回鹘王国)和黠戛斯王国等国,称霸中亚和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北至貝加爾湖,西至波蘭,东至太平洋,南至波斯的蒙古帝国。其后只保有北亚东部,忽必烈行汉法,将国号由「大蒙古國」改成大元大蒙古國,並稱霸漢地。在西伯利亚,则有白帐汗國(斡兒答王朝)和蓝帐汗國(昔班王朝)两个蒙古帝国的封国和附庸,白帐在14世纪灭蓝帐,改称金帐。在2千纪中,也先后出现过蒙古王国,西伯利亚王国和土尔扈特王国(俄罗斯的附庸国),但分别被后金,俄罗斯和清帝国灭。从1771年—1911年,北亚一直由俄罗斯,中国滿族清王朝所统治。在1911年,俄羅斯策动原属于中国的外蒙古独立,使其成俄羅斯的附庸国,1915年外蒙古自行撤销独立,改为自治,实际依然为俄羅斯及其後繼者苏俄控制。1919年改由中国直接統治,但不久于十月革命后的1921年,在苏俄红军的支持下,再次独立,1924年,外蒙古宣布成为社會主義共和国(即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根据雅尔塔协定,中國承认外蒙古独立,1990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苏东剧变浪潮中被推翻,1992年改国名为蒙古国至今。 聯邦主體
亞歷山大繼位後開始調查腓力刺殺案,並以此為藉口去除威脅他王位的潛在敵人,林塞斯蒂斯地區(Lyncestis)的貴族三兄弟皆被懷疑與保薩尼亞斯合謀,亞歷山大殺了其中兩個,但赦免了林塞斯蒂斯的亞歷山大。亞歷山大還以謀反的名義處死遜位的堂兄阿敏塔斯四世。在亞歷山大登繼位後,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也從伊庇魯斯的娘家回到馬其頓,她趁著亞歷山大不在首都時殺了腓力的新妻克麗奧佩脫拉·歐律狄刻和她出世不久的女兒歐羅芭,事後亞歷山大得知後,對母親的作為非常不滿。同時亞歷山大也下令處死先前與他結怨阿塔羅斯。阿塔羅斯這時正與帕曼紐率領遠征先遣軍於小亞細亞作戰,在腓力被刺殺後雅典的狄摩西尼寫信試圖勸誘他謀反,阿塔羅斯接信後立即把此事報告上去來撇清嫌疑,但在克麗奧佩脫拉·歐律狄刻死後亞歷山大認為讓阿塔羅斯活著太危險,加上先前他多次污辱過亞歷山大,以與雅典合謀謀反的名義下令殺了他。另外,亞歷山大並沒有對同父異母的兄弟阿里達烏斯下手,畢竟阿里達烏斯智能不足對亞歷山大威脅較小,而阿里達烏斯的智能不足這件事,可能是奧林匹亞絲在阿里達烏斯幼年時下毒的結果。 當腓力的死訊傳到希臘,許多希臘城邦認為這是脫離馬其頓霸權的好機會,以雅典和底比斯為首的希臘城邦們預謀起義,甚至連色薩利人也欲脫離馬其頓的掌控,更不用說之前被腓力擊敗的蠻族部族了,他們也反抗馬其頓的統治。亞歷山大得知各地準備叛變的消息,他決定首先處理希臘問題,他反應迅速,一邊派遣使者以外交手段解決,一方面親自率領3,000名馬其頓騎兵先頭部隊疾行至色薩利,當他來到色薩利奧薩山和奧林帕斯山之間的邊界地帶,發現當地已被一支色薩利軍隊把守,他立即從奧薩山迂迴過去,當守軍隔日起來發現亞歷山大已經出現在他們背後驚訝不已,他們很快地不得不向亞歷山大投降。亞歷山大隨後馬不停蹄來到南下到色薩利地區,色薩利人在叛變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向亞歷山大輸誠,擁立他為色薩利同盟新的執政官。 亞歷山大帶領大軍繼續往南疾行,沿途的希臘城邦因為亞歷山大的行動太迅速紛紛改變反抗的態度。當亞歷山大停留至溫泉關時,近鄰同盟承認他是同盟的新領導人,而雅典、底比斯向他乞和,希望他能原諒謀反的舉動,亞歷山大也沒有嚴厲的處罰。亞歷山大之後來到科林斯,幾乎所有希臘人再度承認馬其頓霸權,除了斯巴達人以外。在這裡亞歷山大再一次召開科林斯同盟大會,會中他成為新的同盟司令,接替原本腓力二世的位置,重新宣示他將會對波斯發動遠征。就在亞歷山大停留在科林斯的這段時間,他在這與古希臘哲學家錫諾普的第歐根尼展開著名的會面,當亞歷山大很有禮貌地問他,問他需要什麼,並保證會兌現他的願望。第歐根尼沒好氣地說:「我希望你稍微站遠一點,不要擋住我要曬的陽光。」這回答不僅沒有使亞歷山大不快,還使亞歷山大更欣賞第歐根尼,後來他說:「我若不是亞歷山大,我願是第歐根尼。」之後,亞歷山大收到色雷斯不太平靜的報告,他隨後為此返回馬其頓。 巴爾幹的征戰 在進攻亞洲前,亞歷山大打算安穩他王國北方的防線,在前335年春季,他從安菲波利斯出發,率軍準備處理叛亂以及蠻族侵擾的問題。他往北進入色雷斯,沿著東路進軍來到一些尚未臣服的地區,並於哈伊莫司山(Mount Haemus)擊敗據守險地的色雷斯軍隊。接著馬其頓軍繼續往北進軍,來到特裡巴利人(Triballi)的國度,在多瑙河支流萊吉拉斯河(Lyginus river)附近擊敗特裡巴利人。亞歷山大繼續向北,三日後來到多瑙河畔,守在對岸的蓋塔人(Getae)已經聚集大軍等候亞歷山大,亞歷山大趁夜悄悄的渡了河,蓋塔人根本沒想到亞歷山大可以如此迅速渡河,他們在驚慌失措下潰敗。 在回馬其頓的半路上,這時傳來伊利里亞達耳達尼亞(Dardanian)國王克利圖斯不願臣服於馬其頓威勢,且革蘭提亞國王格勞基亞斯(Glaukias)也舉兵響應。得到這消息的亞歷山大,取消回馬其頓的路線,直接朝伊利里亞進軍,並且擊敗他們的聯軍。透過這些勝利,亞歷山大確保他北方邊界的安寧。 然而就在亞歷山大忙於北方戰事時,傳來雅典人和底比斯人再度叛變的消息,原來亞歷山大出征很久沒消息傳回希臘,謠傳亞歷山大戰死了,於是來雅典人和底比斯人再度反抗馬其頓。亞歷山大接到消息,立刻停止繼續討伐伊利里亞人,急行軍南下趕到底比斯城下 ,底比斯人大吃一驚不敢相信亞歷山大還活著且進軍如此神速,儘管醒悟過來但這次底比斯人鐵了心打算死戰到底。很快地,在馬其頓軍猛攻下底比斯淪陷,且被馬其頓軍血洗。為了殺雞儆猴,亞歷山大下令把底比斯城夷平,領土由附近的波奧蒂亞盟邦瓜分,倖存的底比斯人被貶為奴隸。底比斯的慘況嚇得雅典和其他反叛的希臘城邦瞬間投降亞歷山大大帝。平定了希臘亂事,暫時恢復安寧。接著,亞歷山大把目標轉移到東方的波斯帝國,他委任安提帕特作為馬其頓攝政和希臘統帥,留下一支軍隊共12,000名步兵和1,500名骑兵留守國內及維持希臘秩序。自己則親自率領馬其頓和希臘聯軍踏上征途。 征服波斯帝國 小亞細亞 希腊与波斯的敌对始于前6世纪,当时位于小亚细亚的自由希腊城邦沦陷于向西扩张的波斯帝国。在爱奥尼亚叛乱和马拉松战役后。前481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在第二次波希战争时试图占领整希腊。虽然薛西斯一世被打回,波斯之后也再没有大規模进攻希腊,而薛西斯一世前480年火烧雅典卫城及其他被认为渎神的行为,使得亚历山大當时的希腊政界仍存在着报仇和反攻波斯的声音,这也被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所利用。並以「向波斯復仇」、「解放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口号進行號召。 前334年亚历山大率軍從赫勒斯滂出發渡海到亞洲,他的遠征軍由馬其頓部隊、各希臘城邦的部隊、雇傭兵、以及臣服的色雷斯、培奧尼亞、伊利里亞部族部隊所組成。史料上對於亞歷山大全軍的人數有些許差異,古羅馬歷史學家阿里安使用托勒密的回憶錄作為資料來源,說遠征軍共超過30,000名步兵、5,000名騎兵度過海峽。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提供的人數大致相同,說用32,000名步兵、5,100名騎兵,但狄奧多羅斯提到當時已有一支先遣軍在幾年前就已經渡過海峽了。波利艾努斯在他的《戰略》描述,這支先遣軍人數有一萬人。因此,亞歷山大全軍的人數全部總共大約48,100名步兵、6,100名騎兵,算上海軍的話還有160艘戰船及38,000名水手,雖然這支艦隊沒派上甚麼用場。為了籌組這支大軍。亞歷山大幾乎耗盡他的國庫,原本腓力留給他的資金就沒剩多少,使得他只夠維持30天的補給,國庫還欠了1,300塔蘭同。 當亞歷山大所率領軍隊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來到亞洲,據說他是第一位登陸的,當時他丟出一支長槍插入亞洲的土地上,意味著亞洲將是神明給他的禮物,也代表這塊領地他要用武力贏來。這也顯示,不像腓力二世喜好用外交手段,而亞歷山大熱衷用武力解決。在小亚细亚亚历山大和小部分軍隊首先访问了特洛伊,他和他童年来的好友赫費斯提翁分别祭拜阿基里斯和阿基里斯的好友帕特羅克洛斯。随后亚历山大与帕曼纽带领的其余部队会合,继续進軍。 此時波斯小亞細亞的總督們已經把各行省的軍隊聚集起來,準備與亞歷山大一戰,然而在波斯軍的軍事會議上希腊雇佣军將領羅德島的門農建议避戰,建議採用焦土戰略阻止亞歷山大的遠征軍獲得補給,但由于波斯地方总督怜惜他们的财产,未被采纳。雙方在前334年4月28日於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正面交战。亚历山大在戰役中自己率领着夥友騎兵,率先与總督們所率的波斯骑兵交战纏鬥。在這場激烈的騎兵交战中,波斯多位地方总督和高級將領紛紛陣亡,顯眼的亞歷山大也是波斯騎兵的目標紛紛朝他殺去,使得亞歷山大不僅受了伤,還差點送了命,幸好及時被克利圖斯相救。因為亞歷山大和馬其頓夥友騎兵的奮戰,殺退波斯騎兵,多位波斯將領陣亡也使波斯軍指揮系統大亂,使波斯軍全線潰敗,除了波斯軍陣營的希臘傭兵部隊還可以井然抱持陣形退到附近山地上。亞歷山大拒絕波斯陣營的希臘雇傭兵的求和,氣憤這些希臘傭兵背棄祖國,以及防止以後還有希腊雇佣兵加入波斯陣營,亚历山大對殘餘的希臘傭兵發動猛攻,屠杀大部分希腊雇佣兵,其余被押回马其顿强迫劳动。他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 「谨献上从亚洲波斯人手中俘获的这些战利品。来自腓力之子亚历山大和全希腊人敬献,拉刻代蒙人除外。」 在初次與波斯軍交手且出師大捷後,亞歷山大繼續朝利底亞行省首府的薩第斯前進,當地守將很快就向亞歷山大投降,使他得到了安置於薩第斯的財寶。接著亞歷山大把矛頭轉向愛奧尼亞沿海,當地的希臘城市紛紛推翻親波斯的寡頭政府,倒向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給予愛奧尼亞希臘自治,要他們建立民主體制。然而希臘城市米利都尚有波斯軍隊駐紮,且有波斯艦隊在附近支援,亞歷山大只好率軍前去發動圍城戰。圍城戰結果很快以馬其頓軍勝利告終,但波斯艦隊龐大的實力讓亞歷山大深知馬其頓艦隊實力無法其抗衡,造成日後決定奪取所有波斯海軍基地的戰略方針。 之後,他率領大軍繼續往南至卡里亞,那裡波斯卡里亞總督歐戎托巴提斯(Orontobates)聚集一支軍隊堅守在哈利卡那索斯城,波斯陣營希臘雇傭軍將領羅德島的門農在大流士三世的任命下擔任小亞細亞總指揮和整個波斯艦隊司令,門農他在哈利卡那索斯盡所能的加強防禦,更在港口駐守艦隊防備,準備與亞歷山大長期對抗。亞歷山大於是發動哈利卡那索斯圍城戰,這場攻城城規模相當大,雙方互有攻防,最後門農和歐戎托巴提斯眼看守不下去放火燒了城市,主動從海路撤離,使亞歷山大僅拿到一座殘破的城市而已。亞歷山大讓當地海卡托諾斯家族的阿妲擔任他自己的卡里亞總督,並認阿妲為乾媽。 拿下哈利卡那索斯之後,亞歷山大轉而進攻呂基亞和龐非利亞,之後因為從龐非利亞沿海開始已沒有主要海港後,亞歷山大斷定他已經控制可能成為波斯海軍基地的各個沿海城市,把目標轉向小亞細亞內陸。亞歷山大開始征討皮西迪亞,但在特梅索斯(Termessos),他判斷圍攻這座易守難攻的城市太花時間,放棄攻打。進軍至內陸中部的戈爾迪烏姆(Gordium)並在那裏過冬時,他聽聞當地有個傳說,有神諭說如果有人能解開戈耳狄俄斯牛車上車軛上的繩結,就是未來的「亞細亞霸主」。傳說亞歷山大親眼去見識戈耳狄俄斯之結,傳說他靈機一動,注意到神諭並沒有限定解開的方法,他拔劍往繩結上一砍斬斷了繩結,就這樣解開繩結。 黎凡特和敘利亞 前333年春,亞歷山大率領遠征軍從過冬營地開拔,通過托羅斯山脈隘口進入奇里乞亞,這時他生了大病,全軍因此在奇里乞亞停留一陣子。痊癒後他聽聞波斯國王大流士已經聚集一支大軍來到不遠處的敘利亞,亞歷山大便朝大流士的方向進軍,半途中他接到報告,說大流士迂迴至他後方切斷他的後路,亞歷山大連忙折回,雙方在伊蘇斯戰役展開決戰。儘管波斯兵力上的占盡優勢,但波斯步兵素質的低劣斷送了整場戰事,讓亞歷山大成功領導夥友騎兵突破波斯左翼陣列。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在戰爭末段棄甲逃離戰場,不僅讓他的軍隊崩壞,連母親西緒甘碧絲、妻子和孩子都被亞歷山大俘虜,亞歷山大擄得波斯軍龐大的軍資。大流士戰後向亞歷山大求和,願割讓領土交換和平以及贖回親屬,但這些都被亞歷山大回絕,並自認現在他是亞細亞霸主,要求大流士向他臣服。 伊蘇斯的大勝使敘利亞和黎凡特各城市很快地向亞歷山大投降,然而腓尼基泰爾市民他們想兩頭下注,不願意倒向亞歷山大,這讓亞歷山大相當惱火,於是率領馬其頓軍隊圍攻泰爾。但因泰爾城坐落於小島上,城牆緊鄰海邊的關係,使遠征軍無法以正規方法攻下這座城市,這場泰爾圍城戰歷經七個月之久,終究淪陷。破城後,亞歷山大縱放士兵們的怨氣,屠城,並把倖存的30,000名泰爾市民貶為奴隸。 在圍城戰期间,波斯国王大流士再一次提出和平协议,這次他願把半个波斯帝国割让给亚历山大,還願把女兒嫁給他。亚历山大的老將帕曼纽认为这个條件很好,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就会同意这些条件,停止战争。但亚历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曼纽,我当然会这么办,但因为我是亚历山大,那我就要用亚历山大实际上會使用的言語去回答大流士。」並對波斯來使說,他不要錢財或獲得波斯國土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為這些遲早都會是他的,至於聯姻,不管大流士三世願不願意,他都可以娶,因為大流士的女兒現在在他手裡。 泰爾圍城戰之後,往埃及沿途上的城鎮都很快向亞歷山大投降,他沿著海岸線往埃及的門戶加薩前進。加薩的波斯宦官兼指揮官巴提斯雇了一支阿拉伯傭兵,準備要依靠加薩牢固的城牆堅守。圍城戰中,加薩城因為座落在高崗上,馬其頓軍的投石機無法利用平射的石彈來轟擊城牆,於是亞歷山大命人在較易攻破的南段城外堆了一道土岡,來利於投石機攻擊。歷經對城內發動突擊失敗三次後,在第四次攻擊下加薩城陷落,如同泰爾城的下場,加薩也遭到洗劫,居民被賣為奴隸。至此在往埃及道路上已經沒有敵人的軍隊阻礙亞歷山大了。 多數古代歷史學家如阿里安都提到亞歷山大結束加薩戰役後,直接奔往埃及。但羅馬帝國時期的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記載亞歷山大攻破加薩後,折返往耶路撒冷前進,在耶路撒冷聖殿向上帝獻祭,對猶太人相當優待 。儘管現代學者多認為約瑟夫斯有誤,認為就算亞歷山大真的來過耶路撒冷,也不是在這個時候。 埃及 因為大流士三世在之前曾徵調埃及總督和他的波斯駐軍前來伊蘇斯戰役參戰,隨著波斯軍大敗以及埃及總督戰死,加上波斯在埃及剩餘的力量戰後又被本土的埃及人擊敗,因此當亞歷山大來到埃及後毫無阻礙,埃及人視亞歷山大為他們的解放者,受到他們熱烈歡迎,並被視為埃及法老。亞歷山大決定在埃及海岸進尼羅河口處興建一座城市,以自己的名字名為亞歷山卓,這座城市後來發展成與羅馬城、安條克城、塞琉西亞相媲美的大城市,也是之後托勒密王國的首都。 安頓好埃及事務後,亞歷山大決定前去埃及西方沙漠錫瓦綠洲的阿蒙神廟求神逾,在那裏他被承認是宙斯-阿蒙之子,而往後他遠征東方時時常向阿蒙神獻祭。宙斯-阿蒙的形象是宙斯頭上有公牛角,而在亞歷山大去世後,頭長公牛角的亞歷山大即是描繪他神性的象徵。 兩河流域 前331年亞歷山大率軍離開埃及,並朝東方美索不達米亞的方向進軍,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此時聚集了一支比伊蘇斯戰役時規模更龐大的軍隊等著亞歷山大前來,雙方在高加米拉戰役開始了亞歷山大最著名的戰役。這場戰役大流士在這次戰役的一些條件比伊蘇斯戰役時更有利,他的軍隊又更龐大,數目上比馬其頓軍多了更多,戰場又由他選定且經過特別整理,使他的調度可以不受限制,大流士還準備大量的刀輪戰車要來對付馬其頓的步兵方陣。戰役中,人數眾多的波斯軍成功迫使馬其頓軍左翼陷入苦戰,在馬其頓中央方陣甚至一度被波斯軍突破,有支波斯騎兵甚至殺入馬其頓後方的大營內企圖解救大流士家眷。但還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就擊敗馬其頓軍,而訓練有序的馬其頓士兵們也讓大流士的戰車戰術無法起到作用,這讓亞歷山大大帝贏得足夠的時間,藉由巧妙的調度誘使波斯軍中央和左翼自己暴露出個缺口,亞歷山大把握戰機率領夥友騎兵一舉朝著這個缺口衝鋒,在此決定性打擊下,亞歷山大所率領的部隊一路殺到大流士所在的位置前,大流士備感威脅,再度怯懦倉皇逃跑,拋棄他的軍隊率先保命去了。主帥過早逃亡使他的龐大軍隊隨即土崩瓦解。那一天上萬的波斯軍士兵戰死,更多遭到俘虜,這場戰役標誌著波斯帝國的覆滅。 戰後,巴比倫尼亞各城市向亞歷山大投降,其中包含最大的城市巴比倫城。而大流士則逃往更東方米底亞的埃克巴坦那召集敗兵,並且希望能再度組建一支新的軍隊。 波斯 從巴比倫出發,亞歷山大接著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另一個首都蘇薩進軍,並奪取該地的財寶。隨後他派帕曼紐率領一半的軍隊沿著波斯御道朝波斯帝國禮儀上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前進,自己則率領另一半軍隊經札格羅斯山區波斯門分頭前去波斯波利斯。然而波斯門此時已被波斯將軍阿爾塔巴左斯領軍封鎖,迫使亞歷山大強行突破關口,搶先在波斯波利斯的波斯駐軍掠奪當地財庫前先到達該城。 進入波斯波利斯後,亞歷山大允許他的軍隊大肆掠奪該城數天,自己把則把薛西斯一世的王宮東部放火給燒了,這大火後來擴散到其他城區,放火的理由可能是酒醉後誤事,或是蓄意為薛西斯在希波戰爭曾燒了雅典衛城之事報仇,事後亞歷山大相當後悔自己的燒了波斯波利斯。他在波斯本土那裏待了4個月。 普魯塔克記載了一段亞歷山大停留此地的軼聞,描述他在皇宮見到一座傾倒的薛西斯一世雕像,好像雕像是活人般亞歷山大自言自語向他說話。 波斯帝國毀滅和中亞 亞歷山大開始追捕大流士,首先來到米底亞,接著往帕提亞前去。威望盡失的波斯國王最後連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掌握,被自己的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囚禁。貝蘇斯趁著亞歷山大的追兵接近,讓人刺死大流士,意圖顯示大流士死於亞歷山大手中,之後宣稱自己是新的波斯國王,自命為阿爾塔薛西斯五世。而後貝蘇斯退入中亞,向亞歷山大發起游擊戰術。亞歷山大隆重為大流士舉辦王室葬禮,葬於波斯皇家墓園之中。他宣稱大流士臨死前指定他為波斯王位繼承者,並要為大流士之死向貝蘇斯報仇。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終結於大流士三世之死。 亞歷山大視貝蘇斯為僭位者,開始討伐他。這次征討原本是對付貝蘇斯,後來演變成中亞的征服行動,不僅征服巴克特里亞,還征服索格底亞那。為了鎮壓當地民族,亞歷山大在中亞建立一連串希臘城市,皆命名為亞歷山卓,其中包含今日的阿富汗的坎大哈、絕域亞歷山卓等等。這次征戰遍及帕提亞、阿利亞、德蘭吉亞那(Drangiana)、阿拉霍西亞、巴克特里亞、索格底亞那等地。 其中,貝蘇斯的索格底亞那總督斯皮塔米尼斯於前329年反叛貝蘇斯,他把貝蘇斯交給亞歷山大的夥友托勒密,隨後貝蘇斯就被以叛國的名義處死。之後,當亞歷山大在查可薩提河畔(Jaxartes),即今日錫爾河處理進犯的遊牧民族軍隊時,斯皮塔米尼斯於索格底亞那反叛,亞歷山大他親自在查可薩提河戰役擊敗斯基泰人後,回軍擊敗斯皮塔米尼斯。戰後斯皮塔米尼斯方的軍士為了向亞歷山大求和,反叛並殺了斯皮塔米尼斯。 波斯禮儀和反叛陰謀 在中亞這段時期,亞歷山大在他的宮廷中採納一些波斯服裝和波斯禮儀,其中最著名的禮儀是服從禮(proskynesis)。服從禮從象徵性地親吻手,到最隆重的向國王匍匐在地施禮,波斯人以此禮來顯示國王尊貴的社會地位。傳統上希臘人僅向神明才會用此禮儀,因此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他們認為亞歷山大是要把自己提高地位等同神祉,並以此要他們向他施禮。這使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和希臘臣民相當反感,最後亞歷山大放棄讓他的馬其頓臣民對他施行服從禮。 期間也透漏有陰謀威脅他的性命。他的重要將領菲羅塔斯,也是遠征軍第二號人物帕曼紐之子,菲羅塔斯被影射涉入一場對亞歷山大的陰謀,而被處死。菲羅塔斯之處死,迫使亞歷山大要在短時間處置遠在後方鎮守埃克巴坦那的寶庫帕曼紐,亞歷山大派人命帕曼紐副官殺了這位老臣來消除報復的可能性。此外,還有一次亞歷山大在撒馬爾罕酒宴中,曾經於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救了他的性命的克利圖斯大聲斥責亞歷山大數個錯誤,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指責亞歷山大忘了馬其頓人的傳統,而去喜好腐敗的東方生活風格,喝醉的亞歷山大在大怒下失手殺了克利圖斯。 過了不久,在中亞行動時第二次對國王不利的陰謀再一次被揭發,這一次是他的王室僕從主使,其中他的官方史官卡利斯提尼被懷疑涉入這場陰謀,儘管卡利斯提尼罪嫌不足,但因卡利斯提尼曾反對亞歷山大引入服從禮,失去亞歷山大寵信的他下獄後不久隨即去世。 亞歷山大不在的馬其頓 當初亞歷山大離開馬其頓遠征波斯時,他留下熟練政事和軍事的老臣安提帕特擔任馬其頓的攝政。先前亞歷山大因為屠城底比斯的緣故,使他離開歐洲後其它希臘城邦相對安份 ,然而斯巴達卻蠢蠢欲動。斯巴達在配合波斯小亞細亞統帥門農的誘導下意圖謀反,前331年斯巴達國王亞基斯三世舉兵反抗馬其頓並試圖建立一個反馬其頓陣營,安提帕特迅速帶兵南下希臘,在梅格洛玻利斯戰役壓倒性兵力的擊潰斯巴達軍 。戰勝後安提帕特希望訴諸於科林斯同盟的名義懲處斯巴達,但亞歷山大選擇寬恕他們。另外,安提帕特和亞歷山大的母后奧林匹亞絲相處很不愉快,他們雙方經常寫信給亞歷山大抱怨對方。 整體而言,亞歷山大離開歐洲去征討的這段期間,希臘享受一段和平且繁榮的日子。亞歷山大把他大量從東方掠奪得到的財富送回希臘和馬其頓,刺激了當地經濟,同時亞歷山大發行大量的貨幣也鼓動帝國的商業以及貿易。然而,亞歷山大持續向馬其頓本土要求援軍,使馬其頓本土人力日漸衰竭,尤其是後來的繼業者戰爭及移民東方,更使馬其頓本土人力耗盡,最後導致高盧人南侵肆虐馬其頓本土,直到羅馬人前來之時馬其頓都沒回復之前的元氣,最終導致馬其頓安提柯王國滅亡於羅馬。 入侵印度 侵略印度河流域 在斯皮塔米尼斯死後以及他與巴克特里亞貴族之女羅克珊娜結婚之後,認為已經鞏固中亞的統治,開始把目光轉向印度次大陸。他要求原本臣屬於波斯帝國統治下的健馱邏地區印度各首領來覲見他並向他臣服,此舉卻只有塔克西拉的國王塔克西萊斯回應。其他印度山地部族如阿斯帕西亞(Aspasioi)和堪波佳斯(Kambojas)地區的阿薩西尼亞人(Assakenoi)拒絕臣屬。當亞歷山大往印度方向進軍時,塔克西萊斯匆忙的來向他晉見,他的王國位於今日巴基斯坦從印度河到傑赫勒姆河之間,他除了呈上許多禮物外,還把自己的軍隊納入亞歷山大遠征軍的附屬部隊中。亞歷山大大帝不僅讓他繼續保持國王頭銜、領土、他送的禮物,還送他一個衣櫃的波斯禮服,以及金、銀飾品、30匹良馬、1000塔蘭同重的黃金。 前327/326年冬季,亞歷山大讓他的大軍分成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由佩爾狄卡斯和赫費斯提翁率領,在塔克西萊斯的協助下先行準備建造橫渡印度河的橋樑和備妥全部遠征軍所需要的各式軍需品。亞歷山大親自率剩下一半軍隊征討庫納河河谷的阿斯帕西亞人、潘吉克拉河河谷的古拉亞人(Guraeans)、斯瓦特河河谷和布內爾河谷的阿薩西尼亞人。其中,在一場與阿斯帕西亞人的激鬥之中,亞歷山大遭到標槍刺傷肩膀,最後此戰阿斯帕西亞人終究敗北。隨後亞歷山大轉戰阿薩西尼亞人,雙方接連在馬薩伽(Massaga)、歐拉(Ora)、阿爾諾斯(Aornos)發生激烈戰鬥。 最先的馬薩伽圍城戰在短短幾天的血戰後就被攻陷,此役亞歷山大因箭矢傷到腳踝。根據古羅馬歷史學家庫爾蒂烏斯記載,亞歷山大不僅把馬薩伽城居民全都屠殺,還摧毀整個城市建築,夷為平地,歐拉城也遭遇類似的屠城情形。在馬薩伽和歐拉遭到攻陷之後,阿薩西尼亞人逃向山區,逃往阿爾諾斯山上堅守,亞歷山大緊隨追擊,並在激戰四天後攻陷這座戰略要地,征服阿薩西尼亞。完成後,亞歷山大率軍與赫費斯提翁合軍,渡過印度河並在塔克西拉接受國王塔克西萊斯的款待。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接著亞歷山大帶著塔克西萊斯的援軍繼續進軍進攻國王波羅斯的王國,波羅斯的領土大致在旁遮普地區,前326年雙方進行了一場大型會戰希達斯皮斯河戰役。這是亞歷山大首次面臨一支擁有龐大戰象的印度軍隊,透過巧妙的渡河策略和戰術,亞歷山大最後以勝利坐收,波羅斯戰敗被俘。 此戰亞歷山大敬佩波羅斯戰場上的勇氣,不僅釋放波羅斯還繼續讓他保有自己的王國,收為屬國,甚至亞歷山大還把其他鄰近地區交給波羅斯管理。亞歷山大多是以此模式來選擇當地貴族來幫助自己統治,如先前的塔克西萊斯,希達斯皮斯河戰後亞歷山大安排波羅斯和塔克西萊斯這兩位宿敵和解,並因之前塔克西萊斯熱情的向亞歷山大表示臣服,以及協助準備遠征軍進軍所需物資以及船隻,亞歷山大不僅讓塔克西萊斯統治原有的王國,還讓他統治希達斯皮斯河和印度河之間的地區。甚至在亞歷山大安排的總督腓力死後,亞歷山大讓塔克西萊斯接管腓力部分轄區,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之後,塔克西萊斯的領地在特里帕拉迪蘇斯分封協議得到持續認可。 希達斯皮斯河戰後亞歷山大在希達斯皮斯河兩岸建造兩座城市,分別命名為布西發拉斯和尼西亞,其中布西發拉斯是為了紀念他的愛馬布西發拉斯而命名的,牠大約死於這段時期。尼西亞則是戰場大致位置,名字意味著希臘語的「勝利」,位置約是今日巴基斯坦的小鎮蒙(Mong)。 軍隊抗命 在波羅斯王國更東邊,位於恆河中下流域的是摩揭陀難陀王朝,再往東是今日孟加拉一帶的高達拉達王國(Gangaridai)。經過多年的長途遠征精力疲憊,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士兵們又聽聞這些國家的軍隊數量都強於波羅斯,他們不願意繼續向東進軍,當軍隊進軍至比亞斯河時他們向亞歷山大表達拒絕再向東方進軍,使得這條河成為亞歷山大征服地最東方的地界。 事件爆發後亞歷山大試圖勸說他的士兵繼續向東前進,但他的將軍科那斯也勸他改變主意回頭,他向亞歷山大說「士兵們太久沒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們以及他們的故鄉了」。亞歷山大最後同意士兵的們請求,開始往南沿著印度河進軍,準備返回。沿路他的軍隊征服馬利亞人(Malhi),即今日的木爾坦一帶,以及其他印度部族。在進攻馬利亞人的城市時亞歷山大遭受到重傷,傷癒後他繼續朝印度河出海口的方向進軍。 亞歷山大把他的大軍分成三個部分,命將軍克拉特魯斯率領大部分的軍隊途經卡曼尼亞返回波斯,命尼阿卡斯率領艦隊沿著波斯灣海岸走海路返回,並探查沿海情形,自己則率領剩下的部隊沿著格德羅西亞沙漠、莫克蘭走最艱苦的路徑返回波斯。亞歷山大經歷很大痛苦橫渡沙漠,於前324年返回波斯。 最後幾年 亞歷山大發覺不少他的總督和地方軍事長官趁著自己遠征印度時胡作非為,他在前往蘇薩的沿路上處死數個官員殺雞儆猴 。在他返回波斯時,亞歷山大也發現帕薩爾加德居魯士大帝的陵墓遭到洗劫,他迅速命令他的建築師阿里斯托布魯斯把陵墓修回原狀,還把陵墓的守衛嚴加審問試圖抓住盜墓的匪徒。亞歷山大相當欣賞居魯士,他幼年時讀過色諾芬所著的《居鲁士的教育》,提到居魯士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蹟以及當上國王後的統治風格和立法情形。 在蘇薩,亞歷山大為自己帝國的未來畫下藍圖,為了企圖融合馬其頓人和波斯人等東方民族,他於當地舉辦一場大型聯合婚禮,不僅讓他的馬其頓、希臘高級官員與波斯等其他東方貴族之女結婚,也為馬其頓士兵與東方民族的婦女結婚,自己更是帶頭與波斯大流士三世之女斯妲特拉二世、波斯王室的帕瑞薩娣絲二世成婚。然而,對於一些馬其頓貴族而言,他們並不是真心願與波斯貴族之女成親而是受命,在亞歷山大死後許多人拋棄東方的妻子。之後率兵往巴比倫前進。 俄庇斯暴動 當軍隊來到俄庇斯(Opis),亞歷山大為了感謝馬其頓士兵們多年的辛勞,他免除士兵們積欠的債務,他還宣布,許諾給與馬其頓老兵龐大的財物且光榮地送他們衣錦還鄉。然而,返鄉這一措施引起馬其頓人的誤會,認為亞歷山大一味親近東方人而準備將曾經與他出身入死的馬其頓士兵解散遣返,他們原本就對亞歷山大的親東方政策和模仿東方風俗、禮儀很反感。馬其頓人當場在全軍的集會中群起向亞歷山大抗議,並嘲笑亞歷山大崇拜古埃及神祇阿蒙的行為。亞歷山大當場命衛兵把帶頭者抓去處死,震驚全場,他隨後向全軍發表演說,他細數從父親腓力二世起至他自己對馬其頓人的貢獻和功業,還強調他多次不畏危險與大夥帶頭衝鋒,得到的戰利品也多把財寶給予馬其頓人,最後他嘲諷馬其頓人,說你們返回家鄉後可以光榮地說自己安全回來了卻把國王丟棄了。儘管如此,馬其頓人聽完並不完全釋懷。 氣憤遭到自己人拋棄的亞歷山大,他在三天內把自己關起來拒絕見客,隨後他賭氣地命波斯貴族接管一些事務,並組建由東方民族所構築的軍事單位,並且依照馬其頓方式為這些新編單位命名。很快地馬其頓人回心轉意,他們向亞歷山大請求寬恕,而亞歷山大也同意了,並舉辦大型宴會與馬其頓人和解,後來亞歷山大命他最有聲望的將軍克拉特魯斯帶領馬其頓老兵返鄉。 赫費斯提翁病逝 之後,亞歷山大前往米底亞的埃克巴坦那去接收大量的波斯財寶,在那裡他最親近的摯友赫費斯提翁突然得了急病病逝,對此亞歷山大非常傷心,他悲慟三天不吃一點東西,甚至還悲憤到把赫費斯提翁的醫生處死,甚至還有許多反常的行為。最後亞歷山大在巴比倫建造造價高昂的火葬台,為赫費斯提翁舉辦隆重的大型喪禮,以資紀念。之後亞歷山大讓赫費斯提翁的部隊保留他的名號,表示紀念。 當亞歷山大逐漸從悲傷中走了出來,回到巴比倫的他開始計畫新的遠征行動,他把矛頭指向尚未征服的阿拉伯半島。然而,就在遠征前夕他的健康忽然惡化。 大帝陨落 前323年6月10或11日,亞歷山大逝世於巴比倫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宮之內,年僅32歲。關於他死前前幾日的活動,史書上有些些許不同,普魯塔克記載約在去世14天前他與艦隊司令尼阿卡斯和一同飲酒狂歡,接者整個晚上至第二天整天又與邁迪亞斯喝個痛快,接著亞歷山大發了熱病,病情最後相當惡化,在這段期間內馬其頓士兵們很擔心且焦慮他的健康狀況,還傳出亞歷山大已死的謠言。在士兵鼓譟後,在亞歷山大去世前幾日他們被允許可以探望國王。當士兵們排成一排魚貫從亞歷山大病榻走過,此時亞歷山大已經病到無法言語 ,只能點頭示意,向士兵們表達歡迎。阿里安記載的類同普魯塔克,他們都引用《王宮日誌》的記載。另外,狄奧多羅斯則是記載另一種不同版本,說亞歷山大在紀念海克力斯的祭典中用大杯子喝了太多未稀釋的酒,突然產生劇痛而發出慘叫,在11日承受痛苦而漸漸衰弱,他並沒有發展成熱病,最後因痛楚過世。然而,普魯塔克特別否認這個的情節是杜撰,非真實。 此外,亞歷山大的早逝也讓不少歷史學家認為他是被馬其頓貴族謀殺. 。數個古代史料如狄奧多羅斯、普魯塔克、查士丁和阿里安他們全都提到有關亞歷山大被毒殺的傳言。查士丁認為亞歷山大是被安提帕特集團的陰謀所毒殺,普魯塔克提到當時沒人想到是毒殺,毒殺的傳言是繼業者戰爭時才透露出來,並且被廣為流傳。狄奧多羅斯提到安提帕特是主謀,他還記載亞歷山大死後他和他兒子卡山德掌握整個馬其頓和希臘本土,使得當時的人畏於權勢而無法記載毒藥的成分。至於阿里安他僅是為求記史全面而寫下這一說法,只是代表他知道還有毒殺的傳言,但他不採信毒殺的說法。傳言這個陰謀是安提帕特所主導,並設計整個事件,他的動機也相當充足,他與亞歷山大母后奧林匹亞絲不合許久,且奧林匹亞絲常寫信給亞歷山大說安提帕特壞話,在事件發生前亞歷山大前命令克拉特魯斯前往馬其頓去取代安提帕特的位子,且亞歷山大曾命安提帕特前來巴比倫,但被他拖延。很可能安提帕特想起帕曼紐和菲羅塔斯之死而心生恐懼,擔心前去巴比倫只有死路一條。根據狄奧多羅斯和阿里安記載,安提帕特設計讓自己兒子伊奧拉斯執行下毒,當時伊奧拉斯就在巴比倫且是亞歷山大的「舉杯人」,負責幫亞歷山大倒酒,毒藥則是卡山德從歐洲送到巴比倫的。另外,這傳言中還提到亞里斯多德是毒藥的製作者,是他向安提帕特提議毒殺亞歷山大。 對於反駁毒殺說的重要論點是,事實上很難有毒藥從毒發到死亡需經歷12天以上,如此長時間才有效的毒藥很可能不存在。然而,在2003年的BBC的紀錄片調查亞歷山大的死因,的學者認為,這個毒物是,在古代就被古希臘人所知,很可能就是這毒物摻入酒中毒死亞歷山大。在2014年的學術期刊上,學者里奧·謝普進一步建議亞歷山大是被摻入白藜蘆的毒酒所殺,且白藜蘆所造成的中毒影響,都符合《》記敘中亞歷山大之後的症狀。白藜蘆也擁有長時間毒發過程,這使得亞歷山大如果是被毒殺的話,那白藜蘆則是最有可能的毒物之選。除此之外,在2010年時還提出對亞歷山大之毒殺論點另一項可能的解釋,且吻合亞歷山大之死的狀況,認為亞歷山大是喝了從希臘斯堤克斯河的河水而中毒,在今日伯羅奔尼撒的,這條河的河水在古希臘時被認為有劇毒,因為河水中的細菌產生危險致命的化合物,亞歷山大死前的徵狀與卡奇霉素中毒相吻合。 除了毒殺以外,有關亞歷山大病逝的可能病因也有數個可能,其中包含瘧疾和傷寒。在1998年的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刊登一篇論文關於亞歷山大之死,並歸於他的死因是傷寒併發和癱瘓。近年,另一份分析則是建議病因是或腦膜炎。其他符合症狀的病因還有和西尼羅河病毒。因病而去世的論點中,也多會強調亞歷山大在多年的酗酒和受過多次重傷後,身體的健康狀況逐漸下滑,在最親密好友赫費斯提翁劇逝之後所帶的苦痛,也嚴重影響亞歷山大的健康。 死後 亞歷山大大帝的遺體安放於黃金人形石棺內,填滿著香料和一些防腐藥品,石棺再置入一金棺材中,上面用代表皇家的紫袍包覆著。根據埃里亞努斯記載,當時亞歷山大的預言家預言亞歷山大安葬之地將會「人民愉快且永不被征服」,使得亞歷山大的繼業者們對於安葬之處更加吵得不可開交,更有可能繼業者們爭奪遺體是為了這是合法性的象徵,畢竟安葬前一任國王是一種皇家特權。 當亞歷山大的靈車車隊前往馬其頓的路上,埃及的托勒密設計騙取了靈車和遺體,並暫時改放於孟菲斯。他的繼承人托勒密二世把亞歷山大的石棺運到亞歷山卓,並安葬於這座以他命名的城市之中。在托勒密九世之時因為財政困難,把石棺改用玻璃材質,原來的黃金石棺被拿去發行錢幣去了。近年在希臘北部馬其頓境內的安菲波利斯發現一個巨大的陵墓,被稱為,這陵墓建造時間點約在亞歷山大的時代,不禁使人猜想這古墓可能原先設計是亞歷山大的安葬之處,畢竟原先亞歷山大的遺體計畫是葬於馬其頓,雖然更可能是要葬於埃格的皇家墓園之中。 亞歷山大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在托勒密埃及時期曾開放過給名人參觀,如龐培、凱撒和奧古斯都都來過亞歷山卓參觀過亞歷山大大帝的遺體,據稱奧古斯都還不小心弄壞亞歷山大的鼻子。羅馬帝國時代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從亞歷山大的陵墓曾拿走他生前使用過的鎧甲,在公元200年時羅馬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封起亞歷山大的陵墓,然而塞維魯的兒子間繼承者卡拉卡拉皇帝時,他相當仰慕亞歷山大,他再度開啟陵墓並參觀過亞歷山大的遺體。之後,有關亞歷山大陵墓的情形就很模糊了。 在西頓所發現,今日收藏於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的亞歷山大石棺,之所以被稱為亞歷山大石棺並不是為了亞歷山大遺體所準備,而是石棺上生動雕刻著亞歷山大和他的夥友們與波斯人作戰和狩獵情節。猜測它原本是西頓國王阿布達洛尼穆斯的,他是亞歷山大在前331年伊蘇斯戰役後所任命的西頓國王 。然而,近年的研究猜測這個石棺的主人可能不是阿布達洛尼穆斯,而是比他更早一點去世的人物,如馬扎亞斯。 王位繼承之爭和帝國分裂 亞歷山大突然遽逝使得整個龐大帝國失去領導者,加上亞歷山大當時並沒有合法的兒子可繼承,他與王后羅克珊娜的遺腹子亞歷山大四世還未出世,尚不知性別。根據狄奧多羅斯的記載,亞歷山大夥友們在亞歷山大臨死的病床前,詢問他將把王位傳給誰,他僅僅回答:「給最強者(tôi kratistôi)。」 然而,阿里安和普魯塔克所引用的《王宮日誌》都提到亞歷山大臨死前已經無法言語,暗示狄奧多羅斯這個故事是杜撰的。此外,狄奧多羅斯、查士丁和庫爾蒂烏斯都記載了一個頗合理的描述,就是亞歷山大在眾目睽睽下,親手把象徵王權的印戒交給佩爾狄卡斯,佩爾狄卡斯不僅是夥友騎兵司令、近身護衛官之一,還是亞歷山大倚重的左右手。這象徵亞歷山大提名他。 佩爾狄卡斯起初不敢登上王位,在會議中他建議等王后羅克珊娜腹中的孩子誕生後再決定王位人選,假如是男孩就為王,這得到騎兵派軍官支持。然而,以步兵將領中的墨勒阿革洛斯反對這個提案,他認為就算是男孩為王,佩爾狄卡斯都會成為攝政,他反對佩爾狄卡斯大權在握。會中紛亂中有人提議擁立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兄弟阿里達烏斯為王,此舉迅速得到步兵派響應,單方面立即擁立阿里達烏斯為王,是為腓力三世。以佩爾狄卡斯為首的騎兵派拒絕接受,隨即帶自己部隊出城封鎖城市,雙方在巴比倫的戰火一觸即發。最後在歐邁尼斯周旋下雙方妥協,腓力三世的國王資格被認可,且假如羅克珊娜腹中的孩子是男孩也會被舉為國王。但佩爾狄卡斯立刻設計處決墨勒阿革洛斯和步兵派軍官,使得大權終落在自己手裡,成為帝國攝政。 不滿和對立持續在馬其頓人中發酵,同時被馬其頓壓制的希臘城邦一得到亞歷山大的死訊後 ,以雅典為首的希臘人發動叛變,爆發拉米亞戰爭。在巴比倫,亞歷山大諸將在巴比倫分封協議中各自得到自己的領地,隨著繼業者戰爭爆發,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於前321年遭到刺殺後,帝國總督各自為政,帝國逐漸裂解。期間國王腓力三世和亞歷山大四世紛紛遭到謀害,前306年,繼業者紛紛自立為王,建立自己的王國。終在前301年伊普蘇斯戰役後,馬其頓帝國分裂的局面已成定局。在這40餘年的紛爭期間後,形成三個主要的繼業者王國,分別為馬其頓的安提柯王朝,亞洲的塞琉古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國,成為希臘化時代的基本局面。 未完成的計畫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記載了亞歷山大生前曾命令克拉特魯斯帶著老兵返回馬其頓,順道接替安提帕特歐洲統帥的位置,但克拉特魯斯於半路上得知亞歷山大逝世的消息,便停留在奇里乞亞等待新的人事確認。然而隨著巴比倫的王位繼承紛爭和諸將之間的權力分配,並沒有有意給予克拉特魯斯新的確認,直到希臘本土拉米亞戰爭爆發。在巴比倫分封協議中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決定繼續亞歷山大大帝的命令,讓克拉特魯斯率領老兵返回馬其頓,但並沒有給予克拉特魯斯接替安提帕特歐洲統帥的命令,而是讓他們兩人一同擔任歐洲統帥,試圖讓帝國中這兩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互相爭權,好為自己贏得優勢。 此外,佩爾狄卡斯因獲得亞歷山大生前的文件,得知許多亞歷山大生前的規畫,他向馬其頓人公布這些規畫,並向他們解釋這些計畫會花太多金錢和人力,且過於困難而將被迫取消。這些規畫包含往南方和地中海西方軍事征服、一些紀念物建造方案,以及東方和西方民族的人口遷移。 建造一千艘戰艦,其中許多戰艦是大於三列槳戰船的規模,並以此為基礎來合併西西里、征服迦太基、利比亞和伊比利半島。 為完成上述遠征,從北非完成一條從利比亞直通直布罗陀海峽的道路,並沿路建造合適的港口。 在提洛島、德爾菲、多多納、為宙斯、安菲波利斯為阿耳忒彌斯、特洛伊為雅典娜等六地建造大型神廟。 完工赫費斯提翁的超大型火葬台。 建造腓力二世的墳墓,規模必須媲美埃及的大金字塔。 建造許多城市,把東方的人口轉移到歐洲,同時把西方的人口轉移到亞洲,透過聯姻的方式讓各族融為一體。 特徵 將道 亞歷山大之所以贏得「大帝」的稱號,是因為作為一位軍事指揮官他有著空前絕後且無人能比的戰果,就算他經常在兵力上居於下風,他也從未輸過任一場戰役。這歸功於他善用地形、優異的方陣和騎兵戰術、大膽的戰略和士兵們堅定地忠誠。其中,馬其頓方陣是他利器之一,這種方陣使用6公尺長的長矛,被稱為薩里沙長矛,經過腓力二世時期發展且改良後,經過嚴格操練,完善而成。透過迅速且靈活地運用方陣,亞歷山大以此來對抗笨拙且龐大的波斯軍隊。亞歷山大自知自己的軍隊中存在使用不同武器、不同民族語言的部隊,他克服這一些不協調,並以馬其頓國王親自身先士卒的傳統作法,來激勵士氣。 遗留的格局 帝国分裂,继业者战争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帝国被他的部下们迅速瓜分。开始还保持帝国形式上的统一,不久统治各块领地的將领们陷入公开的争斗,称之为“继业者战争”。最终,弗里吉亚的伊浦苏斯之役结束争执。亚历山大的帝国最初被分割为四大部分,卡山得统治希腊,莱西马库斯占据色雷斯,被称为“胜利者”的塞琉古一世得到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而托勒密一世分得黎凡特和埃及。安提柯一世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建立短暂的统治,但很快就被另外四个将领击败。对印度的控制也只是昙花一现,当塞琉古一世被旃陀罗笈多(即月护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一个统治者)击败即结束。 古希腊全盛后期 到前270年,上述希腊化国家经过吞并战争剩下: 以马其顿-希腊为中心的安提柯王朝 亚洲的塞琉古帝国 占据埃及和叙利亚的托勒密王國
出身和童年 亞歷山大出生於前356年古希臘赫卡托姆拜昂月(Hekatombaion)的第6天,對照今日曆法大概是7月20日,雖然準確日期不是很確定。他誕於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母親奧林匹亞絲是希臘伊庇魯斯地區摩羅西亞國王涅俄普托勒摩斯一世的女兒,是腓力二世的第4位妻子。儘管腓力有7或8個妻子,但奧林匹亞絲是地位最顯著的一位,可能是因她生下亞歷山大。 關於亞歷山大的誕生和童年圍繞著數個傳說,根據古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奧林匹亞絲在與腓力婚禮前夕夢見雷电擊中她的子宮,造成一團火焰並在熄滅之前往各處擴散開來。而腓力在婚禮一段時間之後,在夢中看到自己拿了一個刻著狮子的形像的印封住妻子奧林匹亞絲的子宮。普魯塔克對這些夢提供不同的解釋:奧林匹亞絲在婚前就已懷孕;用印封住子宮表示亞歷山大的父親是宙斯。古代評論家為此爭論,野心勃勃的奧林匹亞絲她是否到處宣揚了亞歷山大神性的誕生故事,其中各種證言說她曾把這個故事告訴亞歷山大,或者奧林匹亞絲並沒有宣揚此事,可能是因為這褻瀆了神明。 亞歷山大誕生的那一天,腓力在率軍圍攻哈爾基季基半島的城市,腓力收到兒子誕生消息的那日,同一日也收到他的將軍帕曼紐擊敗了伊利里亞和培奧尼亞人的聯軍之捷報,以及腓力的賽馬獲得奧林匹克運動會勝利,這三喜臨門的消息讓腓力高興不已。亞歷山大誕生的那天同時也是七大奇觀之一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被焚毀的那一日,這巧合讓古希臘馬格尼西亞的赫格西亞斯覺得神廟會慘遭焚毁,是因為女神阿耳忒彌斯離開去探望亞歷山大的誕生。這些傳說故事很可能是亞歷山大當上國王後才產生,可能受到他特意營造,為了塑造他擁有超人般特質以及命中注定是偉人的感覺。 在他幼年時是受到奶媽蘭妮基(Lanike)的照顧,她的弟弟是後來亞歷山大麾下的猛將克利圖斯。在亞歷山大童年時期,是母親的同鄉伊庇魯斯的列奧尼達(Leonidas)擔任他的啟蒙導師,受到嚴格的指導。亞歷山大這段期間學習閱讀、里拉琴、騎馬、打鬥、打獵等,類似其他馬其頓貴族少年的一樣的教育。亚历山大在马其顿的成长受荷马《伊利亚特》及其中人物阿基里斯和传说人物海格力斯影响,他的父母王系各称是海格力斯和阿基里斯的后代,尤其是母親奧林匹亞絲對亞歷山大的影響很大,母子的感情非常好,亞歷山大成年後遠征在外,也常常會寫信給母親敘述見聞。 當亞歷山大12歲時,一位從色薩利來的商人準備賣一匹駿馬給腓力,並開了13個他連得的高價,然而試騎時馬兒性子激烈,使腓力的騎兵無法駕馭牠,正當腓力打算打消此意時,亞歷山大自告奮勇願意親自試騎,亞歷山大發現牠是看到自己影子的晃動才感到畏懼和慌恐,於是好聲安撫,最後把牠馴服。普魯塔克記載腓力最自己兒子驚異的勇氣和自信非常歡喜,他流下興奮的眼淚親吻自己的兒子,他向亞歷山大說: 「啊!我兒!去找一個配得上你的王國吧!馬其頓對你而言實在太小了。」 腓力於是把良駒給了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為牠取個名字布西發拉斯,意謂「牛頭」的意思。布西發拉斯是亞歷山大最喜歡的愛馬,牠伴隨主人南征北討,最後老死於印度征途中,亞歷山大為此在印度建造一座城市布西發拉斯來紀念牠。 成為亞里斯多德學生 當亞歷山大13歲以後,腓力有意栽培他作為繼承人,開始幫他找位更合適的導師,原本考慮尋找知名的哲學家如伊索克拉底或柏拉圖學院的斯珀西波斯,但斯珀西波斯拒絕了腓力的邀請,最後腓力選定由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來教導自己的兒子,並提供一個小鄉村米埃札(Mieza)的寧芙女神神廟作為授教的場所。作為回報,腓力同意重建亞里斯多德的家鄉斯塔基拉,先前這座城市被腓力下令剷平,腓力為此重新把被賣為奴隸的前斯塔基拉公民贖回,並召回其他流亡的居民,重新建立這座城市。 隨後米埃札幾乎成為亞歷山大和馬其頓貴族青少年的學校,一些與他同年紀上下的貴族青少年如托勒密、卡山德、赫費斯提翁等,都與亞歷山大一同在此地向亞里斯多德學習,這些人都與亞歷山大建立良好的友誼成為他的「夥友」,日後亦是未來國家的軍官與官員。亞里斯多德给予亞歷山大和他的夥伴們完整的演辯術和文学训练,并且激发了他对科学、医学和哲学的兴趣,以及許許多多知識如邏輯、藝術、宗教、地理、道德觀等等。在亞里斯多德的指導下,啟發了亞歷山大對荷馬的熱誠,尤其是《伊利亞德》。亞里斯多德曾給予亞歷山大一本他註解過的《伊利亞德》,這本書後來一直在亞歷山大身邊,伴隨他遠征,且不時拿來溫習。 腓力的王位繼承者 臨時攝政和馬其頓稱霸希臘 當16歲時亞里斯多德的課程大致結束,此時腓力率軍遠征城邦拜占庭的时候,讓亞歷山大擔任臨時攝政代父统治马其顿,除了讓他累積經驗外也表明他是腓力屬意的繼承者。在腓力二世不在國內期間,色雷斯的部族密底人(Maedi)趁機造反,亞歷山大反應相當迅速,把他們從他們的領地驅除出去並在當地建立殖民城市,引入一些希臘人作為居民,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亞歷山德魯波利斯(Alexandropolis)。 後來腓力回國,派遣亞歷山大率領一支小型軍隊去鎮壓色雷斯南部的叛亂。而後父子倆人參與對付希臘城邦佩林蘇斯(Perinthus)的行動,後來回軍時與色雷斯的特裡巴利人作戰,這裡亞歷山大曾救了腓力的性命。隨後這段期間,希臘城邦安菲薩公民耕種了德爾斐的阿波羅聖地,此事引發近鄰同盟向安菲薩開戰,爆發「第四次神聖戰爭」。這件事讓腓力有機會更一步介入希臘城邦之間的事務,預期馬其頓將會參戰,但他自己在色雷斯仍有事情要忙,於是腓力命亞歷山大在馬其頓開始動員軍隊,準備加入希臘的戰爭。亞歷山大為了不引起其他希臘城邦注意到馬其頓已經開始動員,會引發不必要的干涉,恰好先前伊利里亞人曾入侵馬其頓,但那時很快被亞歷山大逐出,這件事就成了亞歷山大動員的藉口。他偽裝這次動員是準備去攻擊伊利里亞人。 腓力二世帶領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和軍隊於前338年加入戰爭,因為底比斯軍封鎖了溫泉關,於是他們繞道進入希臘中部並進軍到了伊拉提亞(Elatea),這距底比斯和雅典僅幾天路程,這使雅典陷入恐慌之中。在狄摩西尼的倡導下,雅典人立即表決向馬其頓宣戰作為對腓力進軍的反應,同時雅典人積極與底比斯尋求結盟。為了防止底比斯加入雅典陣營,腓力向底比斯派遣使者但沒能阻止底比斯參戰。 因腓力這次進軍是因近鄰同盟邀請,他隨後率軍進軍安菲薩,捕獲雅典派去支援的雇傭兵部隊並降伏了這座城市。接著腓力再度返回伊拉提亞,企圖向雅典和底比斯和談,但使舉被雙雙回絕。 前338年腓力往南繼續進軍,雅典、底比斯聯軍則在波奧蒂亞的喀羅尼亞等待馬其頓軍的到來,雙方在此地展開決定性的喀羅尼亞戰役。這場戰役腓力率領馬其頓軍右翼,左翼則交給年輕的亞歷山大,還派一些經驗老道的將軍們輔佐他。根據波利艾努斯的記載,戰役中腓力故意讓自己的部隊佯撤,誘使缺乏經驗的雅典重裝步兵追擊,這導致聯軍的陣列開了一個缺口。率領左翼的亞歷山大把握這次戰機,讓騎兵突破這個缺口,側翼夾擊擊敗了當時享負盛名的底比斯軍。另外普魯塔克提到亞歷山大是第一個擊破精銳底比斯聖隊的將領,且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則說亞歷山大在戰場上非常英勇,展現對勝利的渴望。另一方面,腓力讓馬其頓右翼退到合適的地點後開始反擊,雅典軍隨後跟著敗退,最後馬其頓軍獲得戰役勝利。 在喀羅尼亞勝利後,腓力和亞歷山大毫無阻礙的進軍至伯羅奔尼撒,當地許多城邦紛紛降伏,然而當馬其頓軍接近斯巴達時,斯巴達拒絕投降。腓力並沒有打算對斯巴達城發動攻擊,只是先擱置他們。在前337年腓力於科林斯建立了一個泛希臘聯盟,即科林斯同盟。同盟會議中腓力被舉為同盟司令(Hegemon),並決議未來將對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發動遠征,為波希戰爭中希臘的損害報仇。 出走和回歸 當腓力回到王國首都佩拉後,與將軍阿塔羅斯的侄女克麗奧佩脫拉·歐律狄刻發生戀情,準備安排與她結婚。父親即將再婚的消息讓亞歷山大王位繼承者的地位有點尷尬,因為未來克麗奧佩脫拉·歐律狄刻所生下的兒子將會成為王位繼承者候選人,加上這個未來威脅具有純種馬其頓血統,而亞歷山大只有一半的血統是馬其頓人。在婚禮的宴會上,喝得酩酊大醉的阿塔羅斯口不擇言公開祈禱,祈禱神明可以給腓力和克麗奧佩脫拉·歐律狄刻的結合一個合法的繼承者,這些話被當時在現場的亞歷山大聽到,大怒。 在與腓力鬧翻後,亞歷山大帶著母親奧林匹亞絲逃去伊庇魯斯摩羅西亞王國的首都多多納,投靠母親的弟弟亞歷山大一世,在此地安置母親後,接著亞歷山大繼續流亡到伊利里亚去。他向前幾年才被自己擊敗的伊利里亚國王尋求庇護,並在那裡備受上賓對待。然而,腓力並不打算在遠征波斯前放逐一位在政治、軍事上已經飽受到磨練的繼承人,在一位腓力的好友德馬拉特斯(Demaratus)為雙方居中協調下,六個月後亞歷山大與父親和好,返回國內。 隨後過一年,波斯卡里亞總督皮克索達拉斯(Pixodarus)向腓力提議把女兒嫁給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兄弟阿里達烏斯 ,這舉動讓奧林匹亞絲和數個亞歷山大好友們懷疑腓力打算改立阿里達烏斯為他的繼承者。亞歷山大為此派出自己的好友塞薩魯斯(Thessalus)到皮克索達拉斯那裏去,向他提議與其把女兒嫁給智能不足的阿里達烏斯,不如嫁給自己。當腓力聽聞亞歷山大擅自行動的消息,停止與皮克索達拉斯商談聯姻,譏諷亞歷山大竟然很想娶卡里亞人的女兒,還說自己本來還想幫他找個更好的新娘。腓力隨後放逐亞歷山大涉案的5個好友,分別為哈帕拉斯、托勒密、尼阿卡斯、拉俄墨東和埃瑞吉亞斯(Erigyius)等人,並把塞薩魯斯下獄。 馬其頓國王 前336年夏天,腓力二世在舊都埃格举行女儿克麗奧佩脫拉和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一世的婚礼時,被他的近身護衛官保薩尼亞斯刺杀身亡。保薩尼亞斯試圖從現場逃走,但在逃跑中被藤蔓絆倒,隨即被追隨在後的馬其頓軍官所殺,其中追殺的軍官包含佩爾狄卡斯和列昂納托斯。幕後是否有指使者不清楚,對於腓力之死,已與腓力結怨的奧林匹亞絲对此公开表示喜悦,儘管當時的史書說明保薩尼亞斯本就有殺腓力的動機,但後來的古羅馬歷史學家和一些現代學者懷疑奧林匹亞絲可能涉案。亚历山大代表指责此事為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所指使,后来以此為向波斯进攻的理由。亞歷山大當天也出席婚禮現場,在腓力被刺殺後隨即被現場的馬其頓貴族和軍隊擁立為新國王,當時他年僅20歲。 鞏固權位 亞歷山大繼位後開始調查腓力刺殺案,並以此為藉口去除威脅他王位的潛在敵人,林塞斯蒂斯地區(Lyncestis)的貴族三兄弟皆被懷疑與保薩尼亞斯合謀,亞歷山大殺了其中兩個,但赦免了林塞斯蒂斯的亞歷山大。亞歷山大還以謀反的名義處死遜位的堂兄阿敏塔斯四世。在亞歷山大登繼位後,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也從伊庇魯斯的娘家回到馬其頓,她趁著亞歷山大不在首都時殺了腓力的新妻克麗奧佩脫拉·歐律狄刻和她出世不久的女兒歐羅芭,事後亞歷山大得知後,對母親的作為非常不滿。同時亞歷山大也下令處死先前與他結怨阿塔羅斯。阿塔羅斯這時正與帕曼紐率領遠征先遣軍於小亞細亞作戰,在腓力被刺殺後雅典的狄摩西尼寫信試圖勸誘他謀反,阿塔羅斯接信後立即把此事報告上去來撇清嫌疑,但在克麗奧佩脫拉·歐律狄刻死後亞歷山大認為讓阿塔羅斯活著太危險,加上先前他多次污辱過亞歷山大,以與雅典合謀謀反的名義下令殺了他。另外,亞歷山大並沒有對同父異母的兄弟阿里達烏斯下手,畢竟阿里達烏斯智能不足對亞歷山大威脅較小,而阿里達烏斯的智能不足這件事,可能是奧林匹亞絲在阿里達烏斯幼年時下毒的結果。 當腓力的死訊傳到希臘,許多希臘城邦認為這是脫離馬其頓霸權的好機會,以雅典和底比斯為首的希臘城邦們預謀起義,甚至連色薩利人也欲脫離馬其頓的掌控,更不用說之前被腓力擊敗的蠻族部族了,他們也反抗馬其頓的統治。亞歷山大得知各地準備叛變的消息,他決定首先處理希臘問題,他反應迅速,一邊派遣使者以外交手段解決,一方面親自率領3,000名馬其頓騎兵先頭部隊疾行至色薩利,當他來到色薩利奧薩山和奧林帕斯山之間的邊界地帶,發現當地已被一支色薩利軍隊把守,他立即從奧薩山迂迴過去,當守軍隔日起來發現亞歷山大已經出現在他們背後驚訝不已,他們很快地不得不向亞歷山大投降。亞歷山大隨後馬不停蹄來到南下到色薩利地區,色薩利人在叛變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向亞歷山大輸誠,擁立他為色薩利同盟新的執政官。 亞歷山大帶領大軍繼續往南疾行,沿途的希臘城邦因為亞歷山大的行動太迅速紛紛改變反抗的態度。當亞歷山大停留至溫泉關時,近鄰同盟承認他是同盟的新領導人,而雅典、底比斯向他乞和,希望他能原諒謀反的舉動,亞歷山大也沒有嚴厲的處罰。亞歷山大之後來到科林斯,幾乎所有希臘人再度承認馬其頓霸權,除了斯巴達人以外。在這裡亞歷山大再一次召開科林斯同盟大會,會中他成為新的同盟司令,接替原本腓力二世的位置,重新宣示他將會對波斯發動遠征。就在亞歷山大停留在科林斯的這段時間,他在這與古希臘哲學家錫諾普的第歐根尼展開著名的會面,當亞歷山大很有禮貌地問他,問他需要什麼,並保證會兌現他的願望。第歐根尼沒好氣地說:「我希望你稍微站遠一點,不要擋住我要曬的陽光。」這回答不僅沒有使亞歷山大不快,還使亞歷山大更欣賞第歐根尼,後來他說:「我若不是亞歷山大,我願是第歐根尼。」之後,亞歷山大收到色雷斯不太平靜的報告,他隨後為此返回馬其頓。 巴爾幹的征戰 在進攻亞洲前,亞歷山大打算安穩他王國北方的防線,在前335年春季,他從安菲波利斯出發,率軍準備處理叛亂以及蠻族侵擾的問題。他往北進入色雷斯,沿著東路進軍來到一些尚未臣服的地區,並於哈伊莫司山(Mount Haemus)擊敗據守險地的色雷斯軍隊。接著馬其頓軍繼續往北進軍,來到特裡巴利人(Triballi)的國度,在多瑙河支流萊吉拉斯河(Lyginus river)附近擊敗特裡巴利人。亞歷山大繼續向北,三日後來到多瑙河畔,守在對岸的蓋塔人(Getae)已經聚集大軍等候亞歷山大,亞歷山大趁夜悄悄的渡了河,蓋塔人根本沒想到亞歷山大可以如此迅速渡河,他們在驚慌失措下潰敗。 在回馬其頓的半路上,這時傳來伊利里亞達耳達尼亞(Dardanian)國王克利圖斯不願臣服於馬其頓威勢,且革蘭提亞國王格勞基亞斯(Glaukias)也舉兵響應。得到這消息的亞歷山大,取消回馬其頓的路線,直接朝伊利里亞進軍,並且擊敗他們的聯軍。透過這些勝利,亞歷山大確保他北方邊界的安寧。 然而就在亞歷山大忙於北方戰事時,傳來雅典人和底比斯人再度叛變的消息,原來亞歷山大出征很久沒消息傳回希臘,謠傳亞歷山大戰死了,於是來雅典人和底比斯人再度反抗馬其頓。亞歷山大接到消息,立刻停止繼續討伐伊利里亞人,急行軍南下趕到底比斯城下 ,底比斯人大吃一驚不敢相信亞歷山大還活著且進軍如此神速,儘管醒悟過來但這次底比斯人鐵了心打算死戰到底。很快地,在馬其頓軍猛攻下底比斯淪陷,且被馬其頓軍血洗。為了殺雞儆猴,亞歷山大下令把底比斯城夷平,領土由附近的波奧蒂亞盟邦瓜分,倖存的底比斯人被貶為奴隸。底比斯的慘況嚇得雅典和其他反叛的希臘城邦瞬間投降亞歷山大大帝。平定了希臘亂事,暫時恢復安寧。接著,亞歷山大把目標轉移到東方的波斯帝國,他委任安提帕特作為馬其頓攝政和希臘統帥,留下一支軍隊共12,000名步兵和1,500名骑兵留守國內及維持希臘秩序。自己則親自率領馬其頓和希臘聯軍踏上征途。 征服波斯帝國 小亞細亞 希腊与波斯的敌对始于前6世纪,当时位于小亚细亚的自由希腊城邦沦陷于向西扩张的波斯帝国。在爱奥尼亚叛乱和马拉松战役后。前481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在第二次波希战争时试图占领整希腊。虽然薛西斯一世被打回,波斯之后也再没有大規模进攻希腊,而薛西斯一世前480年火烧雅典卫城及其他被认为渎神的行为,使得亚历山大當时的希腊政界仍存在着报仇和反攻波斯的声音,这也被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所利用。並以「向波斯復仇」、「解放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口号進行號召。 前334年亚历山大率軍從赫勒斯滂出發渡海到亞洲,他的遠征軍由馬其頓部隊、各希臘城邦的部隊、雇傭兵、以及臣服的色雷斯、培奧尼亞、伊利里亞部族部隊所組成。史料上對於亞歷山大全軍的人數有些許差異,古羅馬歷史學家阿里安使用托勒密的回憶錄作為資料來源,說遠征軍共超過30,000名步兵、5,000名騎兵度過海峽。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提供的人數大致相同,說用32,000名步兵、5,100名騎兵,但狄奧多羅斯提到當時已有一支先遣軍在幾年前就已經渡過海峽了。波利艾努斯在他的《戰略》描述,這支先遣軍人數有一萬人。因此,亞歷山大全軍的人數全部總共大約48,100名步兵、6,100名騎兵,算上海軍的話還有160艘戰船及38,000名水手,雖然這支艦隊沒派上甚麼用場。為了籌組這支大軍。亞歷山大幾乎耗盡他的國庫,原本腓力留給他的資金就沒剩多少,使得他只夠維持30天的補給,國庫還欠了1,300塔蘭同。 當亞歷山大所率領軍隊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來到亞洲,據說他是第一位登陸的,當時他丟出一支長槍插入亞洲的土地上,意味著亞洲將是神明給他的禮物,也代表這塊領地他要用武力贏來。這也顯示,不像腓力二世喜好用外交手段,而亞歷山大熱衷用武力解決。在小亚细亚亚历山大和小部分軍隊首先访问了特洛伊,他和他童年来的好友赫費斯提翁分别祭拜阿基里斯和阿基里斯的好友帕特羅克洛斯。随后亚历山大与帕曼纽带领的其余部队会合,继续進軍。 此時波斯小亞細亞的總督們已經把各行省的軍隊聚集起來,準備與亞歷山大一戰,然而在波斯軍的軍事會議上希腊雇佣军將領羅德島的門農建议避戰,建議採用焦土戰略阻止亞歷山大的遠征軍獲得補給,但由于波斯地方总督怜惜他们的财产,未被采纳。雙方在前334年4月28日於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正面交战。亚历山大在戰役中自己率领着夥友騎兵,率先与總督們所率的波斯骑兵交战纏鬥。在這場激烈的騎兵交战中,波斯多位地方总督和高級將領紛紛陣亡,顯眼的亞歷山大也是波斯騎兵的目標紛紛朝他殺去,使得亞歷山大不僅受了伤,還差點送了命,幸好及時被克利圖斯相救。因為亞歷山大和馬其頓夥友騎兵的奮戰,殺退波斯騎兵,多位波斯將領陣亡也使波斯軍指揮系統大亂,使波斯軍全線潰敗,除了波斯軍陣營的希臘傭兵部隊還可以井然抱持陣形退到附近山地上。亞歷山大拒絕波斯陣營的希臘雇傭兵的求和,氣憤這些希臘傭兵背棄祖國,以及防止以後還有希腊雇佣兵加入波斯陣營,亚历山大對殘餘的希臘傭兵發動猛攻,屠杀大部分希腊雇佣兵,其余被押回马其顿强迫劳动。他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 「谨献上从亚洲波斯人手中俘获的这些战利品。来自腓力之子亚历山大和全希腊人敬献,拉刻代蒙人除外。」 在初次與波斯軍交手且出師大捷後,亞歷山大繼續朝利底亞行省首府的薩第斯前進,當地守將很快就向亞歷山大投降,使他得到了安置於薩第斯的財寶。接著亞歷山大把矛頭轉向愛奧尼亞沿海,當地的希臘城市紛紛推翻親波斯的寡頭政府,倒向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給予愛奧尼亞希臘自治,要他們建立民主體制。然而希臘城市米利都尚有波斯軍隊駐紮,且有波斯艦隊在附近支援,亞歷山大只好率軍前去發動圍城戰。圍城戰結果很快以馬其頓軍勝利告終,但波斯艦隊龐大的實力讓亞歷山大深知馬其頓艦隊實力無法其抗衡,造成日後決定奪取所有波斯海軍基地的戰略方針。 之後,他率領大軍繼續往南至卡里亞,那裡波斯卡里亞總督歐戎托巴提斯(Orontobates)聚集一支軍隊堅守在哈利卡那索斯城,波斯陣營希臘雇傭軍將領羅德島的門農在大流士三世的任命下擔任小亞細亞總指揮和整個波斯艦隊司令,門農他在哈利卡那索斯盡所能的加強防禦,更在港口駐守艦隊防備,準備與亞歷山大長期對抗。亞歷山大於是發動哈利卡那索斯圍城戰,這場攻城城規模相當大,雙方互有攻防,最後門農和歐戎托巴提斯眼看守不下去放火燒了城市,主動從海路撤離,使亞歷山大僅拿到一座殘破的城市而已。亞歷山大讓當地海卡托諾斯家族的阿妲擔任他自己的卡里亞總督,並認阿妲為乾媽。 拿下哈利卡那索斯之後,亞歷山大轉而進攻呂基亞和龐非利亞,之後因為從龐非利亞沿海開始已沒有主要海港後,亞歷山大斷定他已經控制可能成為波斯海軍基地的各個沿海城市,把目標轉向小亞細亞內陸。亞歷山大開始征討皮西迪亞,但在特梅索斯(Termessos),他判斷圍攻這座易守難攻的城市太花時間,放棄攻打。進軍至內陸中部的戈爾迪烏姆(Gordium)並在那裏過冬時,他聽聞當地有個傳說,有神諭說如果有人能解開戈耳狄俄斯牛車上車軛上的繩結,就是未來的「亞細亞霸主」。傳說亞歷山大親眼去見識戈耳狄俄斯之結,傳說他靈機一動,注意到神諭並沒有限定解開的方法,他拔劍往繩結上一砍斬斷了繩結,就這樣解開繩結。 黎凡特和敘利亞 前333年春,亞歷山大率領遠征軍從過冬營地開拔,通過托羅斯山脈隘口進入奇里乞亞,這時他生了大病,全軍因此在奇里乞亞停留一陣子。痊癒後他聽聞波斯國王大流士已經聚集一支大軍來到不遠處的敘利亞,亞歷山大便朝大流士的方向進軍,半途中他接到報告,說大流士迂迴至他後方切斷他的後路,亞歷山大連忙折回,雙方在伊蘇斯戰役展開決戰。儘管波斯兵力上的占盡優勢,但波斯步兵素質的低劣斷送了整場戰事,讓亞歷山大成功領導夥友騎兵突破波斯左翼陣列。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在戰爭末段棄甲逃離戰場,不僅讓他的軍隊崩壞,連母親西緒甘碧絲、妻子和孩子都被亞歷山大俘虜,亞歷山大擄得波斯軍龐大的軍資。大流士戰後向亞歷山大求和,願割讓領土交換和平以及贖回親屬,但這些都被亞歷山大回絕,並自認現在他是亞細亞霸主,要求大流士向他臣服。 伊蘇斯的大勝使敘利亞和黎凡特各城市很快地向亞歷山大投降,然而腓尼基泰爾市民他們想兩頭下注,不願意倒向亞歷山大,這讓亞歷山大相當惱火,於是率領馬其頓軍隊圍攻泰爾。但因泰爾城坐落於小島上,城牆緊鄰海邊的關係,使遠征軍無法以正規方法攻下這座城市,這場泰爾圍城戰歷經七個月之久,終究淪陷。破城後,亞歷山大縱放士兵們的怨氣,屠城,並把倖存的30,000名泰爾市民貶為奴隸。 在圍城戰期间,波斯国王大流士再一次提出和平协议,這次他願把半个波斯帝国割让给亚历山大,還願把女兒嫁給他。亚历山大的老將帕曼纽认为这个條件很好,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就会同意这些条件,停止战争。但亚历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曼纽,我当然会这么办,但因为我是亚历山大,那我就要用亚历山大实际上會使用的言語去回答大流士。」並對波斯來使說,他不要錢財或獲得波斯國土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為這些遲早都會是他的,至於聯姻,不管大流士三世願不願意,他都可以娶,因為大流士的女兒現在在他手裡。 泰爾圍城戰之後,往埃及沿途上的城鎮都很快向亞歷山大投降,他沿著海岸線往埃及的門戶加薩前進。加薩的波斯宦官兼指揮官巴提斯雇了一支阿拉伯傭兵,準備要依靠加薩牢固的城牆堅守。圍城戰中,加薩城因為座落在高崗上,馬其頓軍的投石機無法利用平射的石彈來轟擊城牆,於是亞歷山大命人在較易攻破的南段城外堆了一道土岡,來利於投石機攻擊。歷經對城內發動突擊失敗三次後,在第四次攻擊下加薩城陷落,如同泰爾城的下場,加薩也遭到洗劫,居民被賣為奴隸。至此在往埃及道路上已經沒有敵人的軍隊阻礙亞歷山大了。 多數古代歷史學家如阿里安都提到亞歷山大結束加薩戰役後,直接奔往埃及。但羅馬帝國時期的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記載亞歷山大攻破加薩後,折返往耶路撒冷前進,在耶路撒冷聖殿向上帝獻祭,對猶太人相當優待 。儘管現代學者多認為約瑟夫斯有誤,認為就算亞歷山大真的來過耶路撒冷,也不是在這個時候。 埃及 因為大流士三世在之前曾徵調埃及總督和他的波斯駐軍前來伊蘇斯戰役參戰,隨著波斯軍大敗以及埃及總督戰死,加上波斯在埃及剩餘的力量戰後又被本土的埃及人擊敗,因此當亞歷山大來到埃及後毫無阻礙,埃及人視亞歷山大為他們的解放者,受到他們熱烈歡迎,並被視為埃及法老。亞歷山大決定在埃及海岸進尼羅河口處興建一座城市,以自己的名字名為亞歷山卓,這座城市後來發展成與羅馬城、安條克城、塞琉西亞相媲美的大城市,也是之後托勒密王國的首都。 安頓好埃及事務後,亞歷山大決定前去埃及西方沙漠錫瓦綠洲的阿蒙神廟求神逾,在那裏他被承認是宙斯-阿蒙之子,而往後他遠征東方時時常向阿蒙神獻祭。宙斯-阿蒙的形象是宙斯頭上有公牛角,而在亞歷山大去世後,頭長公牛角的亞歷山大即是描繪他神性的象徵。 兩河流域 前331年亞歷山大率軍離開埃及,並朝東方美索不達米亞的方向進軍,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此時聚集了一支比伊蘇斯戰役時規模更龐大的軍隊等著亞歷山大前來,雙方在高加米拉戰役開始了亞歷山大最著名的戰役。這場戰役大流士在這次戰役的一些條件比伊蘇斯戰役時更有利,他的軍隊又更龐大,數目上比馬其頓軍多了更多,戰場又由他選定且經過特別整理,使他的調度可以不受限制,大流士還準備大量的刀輪戰車要來對付馬其頓的步兵方陣。戰役中,人數眾多的波斯軍成功迫使馬其頓軍左翼陷入苦戰,在馬其頓中央方陣甚至一度被波斯軍突破,有支波斯騎兵甚至殺入馬其頓後方的大營內企圖解救大流士家眷。但還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就擊敗馬其頓軍,而訓練有序的馬其頓士兵們也讓大流士的戰車戰術無法起到作用,這讓亞歷山大大帝贏得足夠的時間,藉由巧妙的調度誘使波斯軍中央和左翼自己暴露出個缺口,亞歷山大把握戰機率領夥友騎兵一舉朝著這個缺口衝鋒,在此決定性打擊下,亞歷山大所率領的部隊一路殺到大流士所在的位置前,大流士備感威脅,再度怯懦倉皇逃跑,拋棄他的軍隊率先保命去了。主帥過早逃亡使他的龐大軍隊隨即土崩瓦解。那一天上萬的波斯軍士兵戰死,更多遭到俘虜,這場戰役標誌著波斯帝國的覆滅。 戰後,巴比倫尼亞各城市向亞歷山大投降,其中包含最大的城市巴比倫城。而大流士則逃往更東方米底亞的埃克巴坦那召集敗兵,並且希望能再度組建一支新的軍隊。 波斯 從巴比倫出發,亞歷山大接著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另一個首都蘇薩進軍,並奪取該地的財寶。隨後他派帕曼紐率領一半的軍隊沿著波斯御道朝波斯帝國禮儀上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前進,自己則率領另一半軍隊經札格羅斯山區波斯門分頭前去波斯波利斯。然而波斯門此時已被波斯將軍阿爾塔巴左斯領軍封鎖,迫使亞歷山大強行突破關口,搶先在波斯波利斯的波斯駐軍掠奪當地財庫前先到達該城。 進入波斯波利斯後,亞歷山大允許他的軍隊大肆掠奪該城數天,自己把則把薛西斯一世的王宮東部放火給燒了,這大火後來擴散到其他城區,放火的理由可能是酒醉後誤事,或是蓄意為薛西斯在希波戰爭曾燒了雅典衛城之事報仇,事後亞歷山大相當後悔自己的燒了波斯波利斯。他在波斯本土那裏待了4個月。 普魯塔克記載了一段亞歷山大停留此地的軼聞,描述他在皇宮見到一座傾倒的薛西斯一世雕像,好像雕像是活人般亞歷山大自言自語向他說話。 波斯帝國毀滅和中亞 亞歷山大開始追捕大流士,首先來到米底亞,接著往帕提亞前去。威望盡失的波斯國王最後連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掌握,被自己的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囚禁。貝蘇斯趁著亞歷山大的追兵接近,讓人刺死大流士,意圖顯示大流士死於亞歷山大手中,之後宣稱自己是新的波斯國王,自命為阿爾塔薛西斯五世。而後貝蘇斯退入中亞,向亞歷山大發起游擊戰術。亞歷山大隆重為大流士舉辦王室葬禮,葬於波斯皇家墓園之中。他宣稱大流士臨死前指定他為波斯王位繼承者,並要為大流士之死向貝蘇斯報仇。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終結於大流士三世之死。 亞歷山大視貝蘇斯為僭位者,開始討伐他。這次征討原本是對付貝蘇斯,後來演變成中亞的征服行動,不僅征服巴克特里亞,還征服索格底亞那。為了鎮壓當地民族,亞歷山大在中亞建立一連串希臘城市,皆命名為亞歷山卓,其中包含今日的阿富汗的坎大哈、絕域亞歷山卓等等。這次征戰遍及帕提亞、阿利亞、德蘭吉亞那(Drangiana)、阿拉霍西亞、巴克特里亞、索格底亞那等地。 其中,貝蘇斯的索格底亞那總督斯皮塔米尼斯於前329年反叛貝蘇斯,他把貝蘇斯交給亞歷山大的夥友托勒密,隨後貝蘇斯就被以叛國的名義處死。之後,當亞歷山大在查可薩提河畔(Jaxartes),即今日錫爾河處理進犯的遊牧民族軍隊時,斯皮塔米尼斯於索格底亞那反叛,亞歷山大他親自在查可薩提河戰役擊敗斯基泰人後,回軍擊敗斯皮塔米尼斯。戰後斯皮塔米尼斯方的軍士為了向亞歷山大求和,反叛並殺了斯皮塔米尼斯。 波斯禮儀和反叛陰謀 在中亞這段時期,亞歷山大在他的宮廷中採納一些波斯服裝和波斯禮儀,其中最著名的禮儀是服從禮(proskynesis)。服從禮從象徵性地親吻手,到最隆重的向國王匍匐在地施禮,波斯人以此禮來顯示國王尊貴的社會地位。傳統上希臘人僅向神明才會用此禮儀,因此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他們認為亞歷山大是要把自己提高地位等同神祉,並以此要他們向他施禮。這使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和希臘臣民相當反感,最後亞歷山大放棄讓他的馬其頓臣民對他施行服從禮。 期間也透漏有陰謀威脅他的性命。他的重要將領菲羅塔斯,也是遠征軍第二號人物帕曼紐之子,菲羅塔斯被影射涉入一場對亞歷山大的陰謀,而被處死。菲羅塔斯之處死,迫使亞歷山大要在短時間處置遠在後方鎮守埃克巴坦那的寶庫帕曼紐,亞歷山大派人命帕曼紐副官殺了這位老臣來消除報復的可能性。此外,還有一次亞歷山大在撒馬爾罕酒宴中,曾經於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救了他的性命的克利圖斯大聲斥責亞歷山大數個錯誤,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指責亞歷山大忘了馬其頓人的傳統,而去喜好腐敗的東方生活風格,喝醉的亞歷山大在大怒下失手殺了克利圖斯。 過了不久,在中亞行動時第二次對國王不利的陰謀再一次被揭發,這一次是他的王室僕從主使,其中他的官方史官卡利斯提尼被懷疑涉入這場陰謀,儘管卡利斯提尼罪嫌不足,但因卡利斯提尼曾反對亞歷山大引入服從禮,失去亞歷山大寵信的他下獄後不久隨即去世。
駐軍組成:駐軍由陸軍、海軍、空軍部隊組成,是一支合成部隊,下轄1個陸軍合成旅、1個海軍艦艇大隊、1個空軍航空兵團。 駐港部隊的司令員和政委一般為少將軍銜。 軍事設施 中環軍營 槍會山軍營 九龍東軍營 赤柱軍營 昂船洲海軍基地 石崗機場 曾在香港發生的戰役 屯門海戰 (1521年) 西草灣之戰 (1522年) 官涌之戰 (1840年) 新界六日戰(1899年) 香港保衛戰(1941年) 沙頭角槍戰(1967年)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2019年)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Exchange of notes constituting an agreement on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future use
駐港英軍與香港本地軍團的概要 1841年1月香港開埠時即有英軍駐守在香港,駐港英軍由派駐到香港的英國陸軍、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組成,港督在名義上身兼香港三軍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 of Hong Kong),不過駐港英軍的指揮權實際上是由駐港英軍司令(Commander British Forces)行使,港督雖為香港三軍總司令,卻不能直接指揮駐港英軍的行動,然而駐港英軍司令在作出重要決策時亦需要向港督匯報,徵用土地等涉及民事之項目也要取得港督的同意。駐港英軍的軍費由英國政府及香港政府共同負擔,並通過協商決定分擔的比例。駐港英軍的官兵最初主要來自英國本地及英屬印度,到19世紀後期開始招募香港居民,在二戰前已有不少香港華人在英軍擔任工兵及炮兵,並參與在1941年12月爆發的香港保衛戰,而在二戰後,來自尼泊爾的踞喀兵取代原來的英屬印度士兵,透過本地招募人員(Locally Enlisted Personnel,LEP)身份加入駐港英軍陸軍及皇家海軍香港中隊的香港人亦越來越多,駐港英國陸軍中更設有主要由香港華人居民組成的香港軍事服務團。 除了駐港英軍外,香港本身亦設有後備軍,常被稱為「義勇軍」的皇家香港軍團始建於1854年,是一支直屬於香港政府的軍隊,這支後備軍主要由本地招募的兼職軍人組成,最初的兵員以居港的英國人為主,1920年代起有越來越多的香港華人居民參加,到二戰後主要由本地華人組成。皇家香港輔助空軍成立於1949年,並與皇家香港軍團同源於戰後設立的香港防衛軍,輔助空軍於1970年成為獨立的航空支援部隊。皇家香港軍團及皇家香港輔助空軍皆屬香港本地軍隊,由香港政府招募、調動及提供全部運作經費,平時主要協助執行防衛、治安及救援工作,戰時則由駐港英軍司令統率。香港政府於1940年因應日益緊張的防衛局勢,開設防衛司一職統籌香港防衛及保安的事務,又籌建屬於本地全職正規軍的香港華人軍團,並組織了一支名為曉士兵團的民兵。因此駐守香港的軍事部隊長期由駐港英軍及香港本地軍隊組成,駐港英軍由英國駐軍司令指揮,主要執行對外防衛及抵抗外敵入侵的工作,而兼任香港三軍總司令的港督則可指揮屬於本地部隊的皇家香港軍團及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協助防衛香港之餘亦執行內部安全工作,在必要時香港政府也可主動要求駐港英軍出動,惟需要承擔額外的軍費開支,而香港一旦進入戰爭狀態,香港本地軍隊將交由駐港英軍司令統一指揮與駐港英軍一同執行保衛香港的任務。 香港開埠至二戰前(1841-1941) 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卑路乍率領軍艦於1841年1月25日抵達香港,海軍測量人員測定香港島西面有一片突出的臨海高地,可供登陸後紮營,於是派出工兵開闢從海旁到這片高地的小路,而這處便是上環水坑口。1月26日,英國遠東艦隊支隊司令伯麥乘高爾合號(HMS Calliope)抵港,沿著該小路登上香港島西北的一座小山崗,舉行英國國旗升旗儀式,宣告香港開埠。 香港保衛戰(1941)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鄰近香港東北部的大亞灣登陸,並於10月23日攻陷廣州,又於1939年5月攻佔海南島,在珠江口一帶的中國軍隊都已被日軍逐退,英日兩軍隔著深圳河對峙。由於日軍已經控制華南地區,而台灣亦為日本領地,香港已陷入被日本勢力三面包圍的嚴峻處境,只是日本此時尚未準備好向英美開戰,日軍才沒有立即入侵香港,但日本軍方已開始準備擴大戰爭並謀劃侵佔東南亞。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向英國、美國及荷蘭開戰,日軍於當日清晨進攻香港。英軍當時只有5架空軍飛機駐守啟德機場,日軍用一個上午的時間便取得制空權,而皇家海軍則在戰爭爆發前已將大部分軍艦撤退到新加坡,只有色雷斯人號驅逐艦及合共十餘艘的炮艦及魚雷艇留港抵抗日軍。英軍、印度軍、加拿大軍、香港義勇防衛軍、香港華人軍團及曉士兵團民兵組成13,500人的香港守軍抵抗日軍入侵,而日軍則以日本陸軍第23軍轄下屢次擊敗中國軍隊的第38師團為進攻主力,日本陸軍連同其陸軍飛行戰隊、日本海軍及海軍航空戰隊,日軍約有40,000餘人入侵香港。香港守軍於12月13日退守香港島後,日軍對香港島展開連日空襲及炮轟。12月18日晚上,日軍利用炮轟造成的大火所產生的濃煙掩護,在香港島東北岸登陸,香港守軍在香港島多處與日軍爆發激戰,單是19日清晨至20日凌晨,在黃泥涌峽及渣甸山歷時一天的戰鬥,香港守軍已有451人陣亡,日軍傷亡人數也超過600人。隨著日軍逼近維多利亞城,雙方在銅鑼灣及灣仔一帶展開巷戰,可是已無法扭轉敗局,總督楊慕琦於12月25日投降,而在赤柱炮台一帶的守軍則抵抗至26日上午,香港至此淪陷。在歷時18天的戰役中,香港守軍有1,679人陣亡,尚未包括在戰役結束後因傷病而亡的士兵。而在香港守軍中的兩營加拿大軍,有290人戰死,另有264人在戰俘營中身亡,到香港增援的1,975名加拿大軍人中有超過四分之一一去不返。 日佔時期(1941-1945) 日佔时期初期,軍政府施戒严令,日本于九龙尖沙咀半岛酒店发布行政指令。日本军政府(包括政治部、民事部、经济部、司法部及军事部等)制定了严厉的法例及设立管辖全香港市民的政府。共有7000多名战俘(包括英军及市民)被囚禁于深水埗和赤柱的战俘营,战俘备受饥饿、病患之苦。同时,日本军政府封锁维多利亚港、控制海旁的货仓。 1942年1月,由印度人及香港人组成的警察被征召成为宪兵队。日本宪兵将香港的警察局分为5区,东香港、西香港、九龙、新界及水警。总部位于香港岛中环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在香港保衛戰爆發前,香港為支援英國對抗軸心國而在黃埔船塢建造的帝國龍號剛下水,香港淪陷後,日軍將該艘貨輪沒收,並繼續建造完成為曉空丸。1944年9月18日,曉空號被美國海軍河豚級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北緯35度02分,東經124度24分:)。 香港淪陷時期,民間抗日力量此起彼伏。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港九大隊。港九大隊由中國共產黨黨員曾生領導,在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時,港九大隊從200人擴展到超過6,000位成員。在英軍撤退後,港九大隊隊員獲取被英軍摒棄的武器,並在新界及九龍建立基地,同時在西貢墟建立地下聯絡系統。而第三個和第五個分支在蔡國梁之下,被派遣到香港和九龍,由隊長黃冠芳和副隊長劉黑仔帶領,統領香港及九龍的抗日武裝鬥爭,並讓中國獲取日本對華南、臺灣和東南亞的戰略機密。港九大隊屬下有短槍隊和幾個區中隊,隊員竭力攻擊強盜和日軍,保障農作物及人命安全。港九大隊亦幫助破壞日本在香港的軍事據點,和促進了在中國人、英國人和美國人之間友誼。在使用遊擊戰的常規戰術下,他們殺死了一些漢奸和其同黨,在九龍和廣州保護貿易商人,攻擊大埔的警察局,並轟炸啟德機場。港九大隊在拯救英國和外國人士上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共有20名英國人、54名印度人、8名美國人、3名丹麥人、2名挪威人、1名蘇聯人,以及1名菲律賓人獲拯救,包括被囚的賴特上校等英軍官兵及美軍飛行員,此外亦有大批內地教育界、新聞界、文化界人士獲救。另外,港九大隊亦協助營救戰俘,包括著名的賴廉士爵士、祈德尊爵士、王國棟教授和David Bosanquet。港九大隊對盟軍最重大的貢獻,是搶救了8名因日軍擊落其飛機而跳傘到九龍的美國飛行員。當時為1944年2月11日,美軍第十四航空飛行指揮員兼教官克爾(Donald W. Kern)中尉在轟炸啟德機場時被日軍擊中,跳傘降落慈雲山,後得到遊擊隊小交通員李石仔等救助才能逃出日軍的搜捕。 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南部战区空军駐港航空兵團駐石崗機場,团长为正团级空军上校军衔,该团部分人员为陆军,下辖: 第一大队(装备直-10K) 第二大队(装备直-20K) 其他地面勤务分队 驻港部队还辖有一个空军防空营,装备包括红旗-6防空导弹,陆盾2000防空系统等。 此外,驻港部队空军在深圳、东莞也有营区,内辖有教导团和汽车连等部队。 歷任领导 驻香港部队成立及进驻以来,历任司令员一直高配半级,享受副大军区职/副战区职待遇。自陈道祥、蔡永中起,驻港部队主官不再高配。 司令員 刘镇武 少將中將(1997年7月-1999年3月) 熊自仁 少將中將(1999年3月-2003年1月) 王继堂 少將中將(2003年1月-2007年12月) 张仕波 少將中將(2007年12月-2012年10月) 王曉軍 中將(2012年10月-2014年7月) 谭本宏 少將中將(2014年7月-2019年4月) 陈道祥 少將(2019年4月-2022年1月) 彭京堂 少將(2022年1月-) 政治委員 熊自仁 少將(1997年7月-1999年3月) 王玉发 空军少將(1999年3月-2003年12月) 刘良凯 少將(2003年12月-2005年7月) 张汝成 少將中將(2005年7月-2007年6月) 刘良凯 少將中將(2007年6月-2010年7月) 王增钵 中將(2010年7月-2012年7月) 岳世鑫 少將中將(2012年7月-2018年1月) 蔡永中 少將(2018年5月-2022年3月) 赖如鑫 海军少將(2022年3月-) 副司令員 周伯榮 海軍少將(?年-?年) 陳知庶 少將(?年-?年) 王曉軍 中將(?年-?年) 廖正榮 少將(?年-?年) 郑国跃 少將(?年-?年) 周松和 中將(?年-?年) 李維亞 少將(?年-?年) 張彥欣 少將(?年-?年) 田永江 少將(?年-?年) 董文久 少將(?年-?年) 王郡里 少將(?年-?年) 張明 少將(?年-?年) 苑世軍 少將(?年-?年) 董朝 少將(?年-?年) 韓鵬 少將(?年-?年) 王玉仁 少將(?年-?年) 譚志偉 海軍少將(?年-?年) 副政治委員 劉勛發 少將(?年-?年) 張志國 少將(?年-?年) 李文潮 (少將) 少將(?年-?年) 蔡永中 少將(?年-?年) 王兆兵 少將(?年-?年,兼驻港部队纪委书记) 陳亞丁 少將(?年-?年) 储茂华 少將(?年-?年) 高來夫少將(?年-?年) 曾慶年 少將(?年-?年) 王玉發 中將(?年-?年) 馮曉林少將(?年-?年) 參謀長 劉聯華 少將(?年-?年) 周松和 中將(?年-?年) 王玉仁 少將(?年-?年) 譚本宏 中將(?年-?年) 黎仕林 少將(?年-?年) 蔡家作
少將(?年-?年) 李文潮 (少將) 少將(?年-?年) 蔡永中 少將(?年-?年) 王兆兵 少將(?年-?年,兼驻港部队纪委书记) 陳亞丁 少將(?年-?年) 储茂华 少將(?年-?年) 高來夫少將(?年-?年) 曾慶年 少將(?年-?年) 王玉發 中將(?年-?年) 馮曉林少將(?年-?年) 參謀長 劉聯華 少將(?年-?年) 周松和 中將(?年-?年) 王玉仁 少將(?年-?年) 譚本宏 中將(?年-?年) 黎仕林 少將(?年-?年) 蔡家作 少將(?年-?年) 政治部主任 劉良凱 中將(?年-?年) 楊忠民 少將(?年-?年) 曾慶年 少將(?年-?年) 仇興平 少將(?年-?年) 周吳剛 少將(?年-?年) 政治工作部主任 …… 副參謀長 陳知庶 少將(?年-?年) 王文 少將(?年-?年) 祝慶生 少將(?年-?年) 張踐 中將(?年-?年) 鄭威波 少將(?年-?年) 鲍伟忠 大校(?年-?年) 政治部副主任 陈家静 少將(?年-?年) 孫文舉 少將(?年-?年) …… 政治工作部副主任 …… 後勤部部長 黎仕林 少將(1997年-?年) 裝備部部長 祝慶生 少將(?年-?年) 装备 驻港部队陆军编有91型輪式步兵戰車、92B型輪式步兵戰車、08型轮式裝甲指揮車、轮式装甲抢修车、防空導彈發射車、东风EQ2050ER猛士偵察車、嘉陵JH600BJ型特種摩托車、檢索指揮車和干擾引導車等型车辆。步兵部隊是以中型武裝(步槍、衝鋒槍及榴弹发射器)為裝備,有別於使用輕型武裝的駐澳部隊。工兵團另编有挖掘機、装载机、多用工程車、工程保養車、防化偵察車、防化化驗車、互聯網用戶節點車、通信網絡管理車等辅助车辆。 驻港部队海军编有056型护卫舰(596、597 將會移交海警部門)、056A型护卫舰、037II型导弹艇(已退役)、074型登陆艇(部份已退役)、軍用交通艇等装备。驻港部队空军辖有直-9ZH指揮偵察直升機、直-9WA武裝直升機、直-8KH運輸搜救直升機、直-10K武装直升机和直-20通用直升机等型军机。 此外,驻港部队还编有防空武器系統、單兵防化火箭、噴火器、指揮控制系統、無線寬帶視頻系統等装备、自動榴彈發射器及98式反坦克火箭筒等。 駐港解放軍車輛使用車牌以“ZG”開首,為普通話ZhuGang(駐港)的漢語拼音縮寫;正如香港地區的機動車輛一樣,駕駛座在右側。 军事设施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驻军香港十年大扫描》中國中央電視台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之歌,石祥作詞 駐港部隊風采錄 新聞檔案,2012年6月29日 鐵血丹心映紫荊——香港回歸20周年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軍事--人民網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_新聞頻道_央視網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 -- 中國日報網直播 参见 香港军事 駐港英軍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营区列表 香港主权移交 中央政府駐香港機構 中国人民解放军 广州军区→南部战区 驻澳门部队 相关事件 事故 2020年3月解放軍駐港部隊直升機失事事故
调控RNA 許多種類的RNA,能夠透過與mRNA或DNA上的基因片段,部分互補的方式,來調降基因表現。例如在真核Heidi nt),能引發RNA干擾。miRNA與酵素複合體,會切碎mRNA,阻止該mRNA被轉譯,或加速其降解。 雖然小干擾RNA(siRNA; 20-25 nt)的產生,通常是由分解病毒RNA得到,然而也存在內源性的siRNA。而siRNA引發RNA干擾的機制類似miRNA,有些miRNA和siRNA,能造成其目標基因被甲基化,從而促進或抑制該基因的轉錄。.此外,在動物生殖細胞內,所活躍的Piwi-interacting RNA(piRNA; 29-30 nt),被認為能預防轉座子,並在配子的發生上,扮演重要角色。 許多的原核生物,具有CRISPR RNAs,其作用機制類似於真核生物的RNA干擾。其中反義RNA(Antisense RNAs)是最常見的,大多數能調降基因表現,但也有少部分會活化轉錄進行。反義RNA的作用機制之一,是藉由與mRNA互補配對,來形成雙股RNA,而被酵素降解。此外,在真核細胞內,也許多能調控基因的非編碼RNA,一個常見的例子是Xist,它會附在雌性哺乳動物的其中一個X染色體上,造成其去活化。 一段mRNA自身可能帶有調控元件,例如riboswitches,在其五端非轉譯區(5' untranslated region)或三端非轉譯區(3' untranslated region),包含有順式作用元件(cis-regulatory elements)能夠調控該mRNA的活性。此外,非編碼區上也有可能帶有,能調控其它基因的調控元件。 修饰其它RNA 許多的RNA會幫助修飾其它RNA。如前信使RNA(pre-mRNA)中的內含子,會被含有許多核小RNA(snRNA)的剪接體剪接。或者RNA本身能作為核酶,剪接自己的內含子。 RNA上的核苷酸也可能被修飾,變成非A、U、G、C的核苷酸。在真核細胞中,RNA上核苷酸的修飾,通常是由在細胞核與卡哈爾體中發現的,小核仁RNA(snoRNA; 60-300 nt)所主導。snoRNA會連結酵素,並以鹼基對的方式,引導它們去接上RNA,之後酵素便開始RNA核苷酸的修飾。鹼基修飾廣泛發生於rRNA與tRNA中,然而snRNA與mRNA也有可能是鹼基修飾的目標。此外,RNA也可能被甲基化。 RNA基因组 如同DNA,RNA也可以攜帶遺傳信息。RNA病毒的基因組由RNA組成,可以轉譯出多種蛋白質,其中一些負責基因組的複製,而其它的則作為保護構造,在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後,保護基因組。類病毒是另一種類型的病原體,但它們僅由RNA組成,且該RNA並不會轉譯出任何蛋白質,並利用宿主的聚合酶來複製。 逆转录 反轉錄病毒藉由將RNA反轉錄成為DNA,DNA副本再轉錄為RNA的方式,來複製他們的基因組。反轉錄轉座子也利用此方法,來複製DNA與RNA,以完成轉座。此外,真核細胞內的端粒酶,也包含一個作為模板的RNA,利用它來延長染色體端粒。 双链RNA 雙鏈RNA(dsRNA)是指具有兩個互補鏈的RNA,與細胞中的DNA結構相似,它也是某些病毒(雙鏈RNA病毒)的遺傳物質。雙鏈RNA如病毒RNA或小干擾RNA(siRNA),可以觸發真核生物的RNA干擾,以及脊椎動物的干擾素反應。 一般的双链RNA是一条RNA折叠互補的。 发现史 與RNA相關的研究,造就了許多生物學的發現,以及諾貝爾獎。而核酸於1868年由弗雷德里希·米歇爾發現,當時他將該物質稱作「核素」,因為它是在細胞核中被找到的。但不久後,科學家也在沒有細胞核的原核生物中,也發現了核酸。此外,早在1939年就有人懷疑,RNA在蛋白質合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塞韋羅·奧喬亞與阿瑟·科恩伯格,因為在實驗室內發現了,能夠合成RNA的酵素,而獲得195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之後的研究顯示,由他們所發現的酵素,是負責RNA降解,而非RNA合成。 羅伯特·威廉·霍利於1965年,發現酵母菌裡大小為77個核苷酸的tRNA序列, 並於1968年與哈爾·葛賓·科拉納以及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在1967年,卡爾·烏斯推測RNA可能具有催化能力,並提出建議指出,最早的生命形式(自我複製的分子)可能依賴於RNA,來攜帶遺傳信息和催化生化反應,即RNA世界學說。 反轉錄病毒及反轉錄酶,於1970年代早期被發現的,使人們了解到RNA能被反轉錄為DNA(與中心法則的一般情況,DNA轉錄為RNA相反)。 這項發現,使戴維·巴爾的摩、羅納托·杜爾貝科與霍華德·馬丁·特明,共同獲得了197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外在1976年,以及他的團隊,首度確定了RNA病毒完整基因組的鹼基序列(噬菌體MS2)。
在真核生物中,RNA的通常會經過轉錄後修飾。比如,真核生物的mRNA大都會被加上Poly(A)尾(多腺嘌呤尾巴)以及5'端帽,mRNA前體中含有的內含子序列也會被剪接體切除。 一些RNA是由RNA複製酶(RNA依賴性RNA聚合酶)以RNA爲模板催化合成的。比方說,RNA病毒通過RNA複製酶複製其遺傳物質。另外,RNA複製酶亦參與了眾多生物體的RNA干涉過程。 分類 在细胞中,根據結構功能的不同,RNA主要分三類,即tRNA、rRNA,以及mRNA。mRNA是依據DNA序列轉錄而成的蛋白質合成模板;tRNA是mRNA上遺傳密碼的識別者和氨基酸的轉運者;rRNA是組成核糖体的部分,而核糖體是蛋白質合成的機械。 細胞中還有許多種類和功能不一的小型RNA,像是組成剪接體(spliceosome)的snRNA,負責rRNA成型的snoRNA,以及參與RNAi作用的miRNA與siRNA等,可調節基因表現。而其他如I、II型内含子、RNase P、HDV、核糖體RNA等等都有催化生化反應過程的活性,即具有酶的活性,這類RNA被稱為核酶。 调控RNA 許多種類的RNA,能夠透過與mRNA或DNA上的基因片段,部分互補的方式,來調降基因表現。例如在真核Heidi nt),能引發RNA干擾。miRNA與酵素複合體,會切碎mRNA,阻止該mRNA被轉譯,或加速其降解。 雖然小干擾RNA(siRNA; 20-25 nt)的產生,通常是由分解病毒RNA得到,然而也存在內源性的siRNA。而siRNA引發RNA干擾的機制類似miRNA,有些miRNA和siRNA,能造成其目標基因被甲基化,從而促進或抑制該基因的轉錄。.此外,在動物生殖細胞內,所活躍的Piwi-interacting RNA(piRNA; 29-30 nt),被認為能預防轉座子,並在配子的發生上,扮演重要角色。 許多的原核生物,具有CRISPR RNAs,其作用機制類似於真核生物的RNA干擾。其中反義RNA(Antisense RNAs)是最常見的,大多數能調降基因表現,但也有少部分會活化轉錄進行。反義RNA的作用機制之一,是藉由與mRNA互補配對,來形成雙股RNA,而被酵素降解。此外,在真核細胞內,也許多能調控基因的非編碼RNA,一個常見的例子是Xist,它會附在雌性哺乳動物的其中一個X染色體上,造成其去活化。 一段mRNA自身可能帶有調控元件,例如riboswitches,在其五端非轉譯區(5' untranslated region)或三端非轉譯區(3' untranslated region),包含有順式作用元件(cis-regulatory elements)能夠調控該mRNA的活性。此外,非編碼區上也有可能帶有,能調控其它基因的調控元件。 修饰其它RNA 許多的RNA會幫助修飾其它RNA。如前信使RNA(pre-mRNA)中的內含子,會被含有許多核小RNA(snRNA)的剪接體剪接。或者RNA本身能作為核酶,剪接自己的內含子。 RNA上的核苷酸也可能被修飾,變成非A、U、G、C的核苷酸。在真核細胞中,RNA上核苷酸的修飾,通常是由在細胞核與卡哈爾體中發現的,小核仁RNA(snoRNA; 60-300 nt)所主導。snoRNA會連結酵素,並以鹼基對的方式,引導它們去接上RNA,之後酵素便開始RNA核苷酸的修飾。鹼基修飾廣泛發生於rRNA與tRNA中,然而snRNA與mRNA也有可能是鹼基修飾的目標。此外,RNA也可能被甲基化。 RNA基因组 如同DNA,RNA也可以攜帶遺傳信息。RNA病毒的基因組由RNA組成,可以轉譯出多種蛋白質,其中一些負責基因組的複製,而其它的則作為保護構造,在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後,保護基因組。類病毒是另一種類型的病原體,但它們僅由RNA組成,且該RNA並不會轉譯出任何蛋白質,並利用宿主的聚合酶來複製。 逆转录 反轉錄病毒藉由將RNA反轉錄成為DNA,DNA副本再轉錄為RNA的方式,來複製他們的基因組。反轉錄轉座子也利用此方法,來複製DNA與RNA,以完成轉座。此外,真核細胞內的端粒酶,也包含一個作為模板的RNA,利用它來延長染色體端粒。 双链RNA
廣義相對論 天体物理学 參考來源 参考书目 光 長度單位 天文测量 天文学概念 可与国际单位制并用的单位
我們所處的星系可用於測量類星體的距離或宇宙大尺度構造如沿著長城的長度。 歷史 1676年以前,人們普遍相信光的傳播是不需要時間的。1676年,丹麥科學家奧勒·羅默首先作出了光的傳播需要時間的設想。1671年,羅默開始觀測木星的衛星(木衛一)。他發現木星掩衛的時間(由木衛一躲到木星背對地球的一面開始到它再次出現在地球上可觀測到的區域之間的時間間隔)並不是一個定值。當木星離地球較遠時,掩衛過程所用的時間更長。1675年,法國的天文學家乔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開始設想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光的傳播需要時間。然而,他在不久后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當時擔任卡西尼的科學助手的羅默則沒有放棄。他堅持假設光的速度是有限的,并計算出以光的速度,要穿越相當於地球公轉軌道直徑的距離需要22分鐘的時間。以今天的數據來看,他的結果等價于說光的速度每小時是214,000公里(羅默當年對地球公轉軌道的直徑計算有誤)。 但是直到18世紀上半葉,主流科學界才逐漸接受了光速有限的想法。1728年,英國天文學家詹姆斯·布拉德雷給出了另一種測量光速的方法,得出光的速度大約是每秒301,000公里。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首先使用“光年”一詞,作為天文學測量上的單位。他測量出天鵝座61(現在也稱為“貝塞爾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是10.3光年。 參見 光秒 狭义相对论 廣義相對論 天体物理学 參考來源 参考书目
此后,民族主义组织开始采取类似黑手党所用的手段,为暴力活动集资。一些支持科西嘉独立的团体,如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FLNC),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展了包括爆炸和暗杀在内的暴力行动,通常以建筑物、法国政府官员或科西嘉人自己为目标。 2000年,法国总理利昂内尔·若斯潘同意增加科西嘉岛的自治权,拟议的科西嘉自治权将包括加强对科西嘉语的保护。科西嘉语是该岛的传统语言,与法国其他地方或少数民族语言一样,过去一直不鼓励使用和教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科西嘉语目前有灭绝的危险。然而,增加自治权的计划遭到了戴高樂主義党派与国民阵线中的民族主义者的反对,他们担心这些计划会导致其他地区(如布列塔尼、阿尔萨斯和普罗旺斯)要求自治并最终威胁到法国的国家统一。 在2003年7月6日的中,过半的科西嘉选民投票反对了由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和时任内政部长尼古拉·萨科齐提出的成立单一领土集体的提案。 2015年12月13日,由领导以36.9%的得票率赢得了地区选举。 2015年12月17日,当选科西嘉议会主席,吉勒·西梅奥尼当选执行委员会主席。此外,赋予科西嘉更多自治权的立法获得了通过。 经济 2018年,科西嘉的GDP为96亿欧元,占法国经济产出的0.4%。按购买力平价调整后人均GDP为25400欧元,为当年欧盟27国平均水平的84%。就业人口的人均GDP为欧盟平均水平的103%。 旅游业在科西嘉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科西嘉岛的气候、山脉和海岸线广受游客欢迎。该岛没有像地中海其他地区一样的密集开发,因此自然环境基本上未被破坏。科西嘉旅游业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韦基奥港、博尼法乔以及西北部的卡尔维周边地区。 1584年,热那亚当局命令所有农民和地主每年都要种四种树:栗子树、橄榄树、无花果树和桑树。,最重要的栗子林地区,其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自16世纪起随着经济蓬勃发展。许多村庄的起源与昔日的富饶都得益于栗子林。栗子面包可以保鲜长达两个星期。 科西嘉的主要出口商品为花岗岩、大理石、鞣酸、软木、奶酪、葡萄酒、柑橘、橄榄油和香烟。 文化 语言 1859年5月9日之前,意大利语一直是科西嘉的官方语言,之后被法语取代。科西嘉语,一种与中世纪托斯卡納語关系密切的少數族群語言,是除法语以外岛上使用最广的语言。然而自18世纪法国吞并该岛后,科西嘉语一直受到来自法语的巨大压力,据估计,如今科西嘉只有10%的人会说这门语言,只有50%的人有一定的该语言能力。 科西嘉语有两大方言:北部与东部的“Cismuntanu”(意为“山这边的”)和南部的“Ultramuntanu”(意为“山外的”)。这种分化是中世纪下半叶大量来自托斯卡纳地区的移民迁入的结果。因此,Cismuntanu与属于義大利-達爾馬提亞語支的托斯卡纳语非常相似,而Ultramuntanu则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其更类似于薩丁尼亞語等南罗曼语。因此,许多语言学家将科西嘉语归为義大利-達爾馬提亞語,而另一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它是南罗曼语。 博尼法乔和阿雅克肖长期以来一直是利古里亚语方言的语言岛,分别讲和,如今讲的人已越来越少。在卡尔热斯,一个由希腊移民在17世纪建立的村庄,传统语言为希腊语。虽然其早已从口语对话中消失,但古希臘語仍然是礼拜语言,村里也有着许多希腊东正教教区。 饮食 科西嘉有着许多美食,如面包,香肠,火腿,汤,与奶酪以及、、、、、和等糕点。科西嘉还有各种酒类,如阿夸維特白兰地、Vinu Corsu葡萄酒以及Cap Corse餐前酒。 体育 阿雅克肖足球俱乐部和巴斯蒂亚体育俱乐部是科西嘉的两支主力球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两支球队就常比赛于法甲联赛并进行科西嘉德比。2015至2016赛季,阿雅克肖加泽莱克足球俱乐部亦参加了法甲。 科西嘉有4个滑雪场:、、和。 在自行车运动方面,科西嘉有一个自行车比赛——。此外,在2013年,第100届环法自行车赛的前三个赛段在科西嘉举办,这也是该赛事110年历史中首次在该岛举办。 广播 阿雅克肖和巴斯蒂亚装有中波与调频广播发射机,用于播送法国广播电台地区版节目“France Bleu RCFM”。 阿雅克肖:97.0 MHz (4 kW), 100.5 MHz (10 kW), 1404 kHz (20 kW) 巴斯蒂亚:101.7 MHz (10 kW), 1494 kHz (20 kW) 互联网 自2016年以来,受赞助的顶级域名“.corsica”被保留给与科西嘉相关的个人、机构或公司。该顶级域名由科西嘉集体管理。 交通 机场 科西嘉有四个国际机场:
拿破仑·波拿巴出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与博物馆。由于科西嘉岛与意大利半岛的历史渊源,其保留了许多意大利文化元素,而当地语言科西嘉语也被法国政府承认为地方语言。 地名 “科西嘉”一名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来自古希腊人对该岛的称呼“Καλλίστη”(意为“最美的”)。 历史 古典时代与中世纪 自中石器时代以来,科西嘉岛就一直不断地被占领。在经历了迦太基人的短暂占领、古希腊人的殖民统治与伊特鲁里亚人稍长时间的占领之后,公元前238年,科西嘉与撒丁岛一同并入罗马共和国,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 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瓦解,该岛被汪达尔人和東哥德人入侵,之后拜占庭帝国将其收复。725年,倫巴底王國入侵,从拜占庭手中夺取了该岛并引进了族间仇杀法则。774年,查理大帝成为了伦巴底国王,将科西嘉让予教廷。846年,阿格拉布埃米爾入侵意大利南部并掠夺了罗马。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撒丁岛和科西嘉岛被阿格拉布王朝控制。909年,在法蒂玛王朝的支持下,西西里人起义推翻了阿格拉布王朝的统治并向法蒂玛王朝称臣。 11世纪前叶,比萨和热那亚共同守护该岛,使其摆脱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威胁。教皇額我略七世将科西嘉交给了比萨,科西嘉开始了两个世纪的比萨统治时代。自此之后,该岛深受比薩共和國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科西嘉岛诞生了许多多彩的教堂,许多来自托斯卡纳的移民迁入,使占该岛三分之二的北部地区的语言与托斯卡纳方言非常接近。因此,传统上科西嘉岛可以沿从卡尔维到韦基奥港的山脉大致分成两部分:北部与东部的“内侧”(Banda di dentro),即“奇斯蒙泰”(Cismonte,意为“山这边”),人口较多,发展较快,与意大利频繁通商;南部与西部的“外侧”(Banda di fuori),即“波蒙泰”(Pomonte,意为“山那边”),十分偏僻,几近荒芜。 1284年,比萨在对阵热那亚的梅洛里亞海戰中的惨败,比萨的统治结束,科西嘉开始被热那亚共和国统治。此后,科西嘉又遭到了阿拉贡的争夺,直至1453年,应科西嘉人的要求,经教皇同意,科西嘉由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管理,结束了争端。 近代 16世纪,该岛卷入了西班牙与法国在意大利的霸主地位争夺战中。1553年,法国-奥斯曼帝国联盟的一支舰队占领他。1559年,《卡托-康布雷西和约》签后 ,重回热那亚。这时的热那亚人不允许科西嘉贵族参与岛上政治,并收沉重的赋税;另外,他们大规模引进栗子树,改善饮食,并建造一连串的塔楼,抵御北非海盗的侵扰。 1729年,因为粮食歉收与新增税种,科西嘉掀起独立的革命,最初由与领导,后来由贾钦托·保利的儿子帕斯夸莱·保利领导。1736年3月,科西嘉人加冕德国冒险家为科西嘉国王,科西嘉王国成立,但仅存在了不到一年。1755年,帕斯夸莱·保利宣布科西嘉独立,成立科西嘉共和国。保利用意大利语(直至19世纪中叶一直是科西嘉的文化语言)写成了科西嘉的第一部宪法。 1768年,根据《凡尔赛条约》,热那亚将已不受其控制的科西嘉岛的行政权暂时移交给法国。路易十五派军夺取该岛。起初,科西嘉共和国的抵抗十分成功,在同年的大胜,但1769年5月,保利于中败北,科西嘉主权终结,保利往英国,3個月後拿破仑·波拿巴出生。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保利从英国返回故土。1794年,保利邀请由率领的英国军队进行干涉,解放科西嘉。英科联军将法国人赶出科西嘉岛,成立英屬科西嘉王国。西班牙参战后,英国人决定从科西嘉撤军,科西嘉于1796年恢复法国人的统治。 尽管科西嘉是年轻时曾支持过保利的拿破仑皇帝的出生地,但拿破仑政府却忽视该岛。1814年,科西嘉被英军短暂占领。将该岛划给英国王室,但后来被卡斯尔雷子爵否决,他坚持要将该岛归还给国王复辟的法国。 波旁复辟后,该岛仍受法国忽视。尽管在巴斯蒂亚和阿雅克肖出现了中产阶级者,但科西嘉仍是一个原始的地方,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民众处在一个由氏族和族间仇杀法则主导的社会中。族间仇杀法则要求科西嘉人对侵犯家族荣誉的行为致命报复。1821年至1852年间,科西嘉岛发生了不少于4300起谋杀案。直到19世纪上半叶,科西嘉人仍然属于意大利文化世界:资产阶级把孩子送到比萨学习,官方法令用意大利语颁布,大部分书籍用意大利语印刷。此外,当年许多岛民同情在意大利发生的民族斗争:一些来自意大利半岛的政治难民,如,在科西嘉岛生活多年;而一些人,如伯爵,积极参加意大利独立的斗争。 尽管如此,但在那些年里,法国对的科西嘉人吸引力越来越强。原因有多方面:由于义务制小学的开设,法语知识开始在当地青年中渗透;法国文化的崇高威望;对自己身为大国子民的认知;在岛上、大陆和殖民地找到高薪的公务员工作的可能性;在征服殖民地的战争中为法国军队效力的前景;蒸汽船的引进,大大缩短了法国大陆与科西嘉岛之间的旅行时间;最后同样重要的一点是,拿破仑本人,他的存在构成了法国与科西嘉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这些因素,到了1870年左右,科西嘉岛已经处于法兰西文化世界中。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科西嘉人通过融入法国,与法兰西民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法國本土的其它大部分地区相比,科西嘉很贫穷,因此许多科西嘉人选择了移民。虽然科西嘉人往全球各地移民,特别是移民到许多南美国家,但许多科西嘉人选择在法兰西内部迁徙,因为许多科西嘉年轻人可以去殖民帝国遥远的角落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而其他法国人对此还在犹豫不定是否要前去。在帝国的许多地方,科西嘉人有着很强的代表性,例如在西贡,1926年有12%的欧洲人来自科西嘉。在法国各地,许多科西嘉人通过建立定期会面的组织,互相了解科西嘉的事态发展,并在需要时互相帮助,保留了社群意识。 现代 科西嘉为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农业因年轻劳动力连年不归而凋敝,战争中科西嘉人的死伤比例是法国大陆人的两倍。此外,法国政府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未停止,破坏了科西嘉葡萄酒和橄榄油的出口,迫使许多科西嘉年轻人移民到法国大陆或美洲。因此,20世纪20年代,一场民族主义运动随着(A Muvra)诞生,其目标是从法国获得科西嘉的自治权。20世纪30年代,这场运动的许多支持者变成了种族主义者,认为将该岛并入義大利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在贝尼托·墨索里尼执政时期,吞并科西嘉成为了意大利領土收復主義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1940年,法国向德国投降,法国维希政权接管科西嘉,1942年11月,英美在北非登陆,对此德国制定了“安东行动”佔領维希法国,作为行动的一部分,科西嘉被義大利占领。1943年7月墨索里尼倒台後,法國軍事管轄區派了1萬2千名德軍進入科西嘉。9月意大利投降后,德軍正式控制科西嘉。10月4日自由法国军队将德军赶出了科西嘉,使科西嘉成为了法国第一个被解放的省份。随后,美军在科西嘉修建了17个机场,赋予该岛绰号“”,并将该岛用作基地以攻击德国傀儡政權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境内目标。 1958年5月危机期间,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军事指挥部发动了反对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兵变,并于5月24日在“科西嘉行动”中占领了科西嘉。 50年代末至70年代,由于在拉真泰拉(l'Argentella)矿区进行地下核试验的提议,18000名来自阿尔及利亚的“黑脚”移民向科西嘉东部平原地区的迁入,以及来自意大利持续不断的化学污染,加剧了当地居民与法国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1975年8月21日,十几名手持猎枪的科西嘉民族主义者占领了阿萊里亞的一个由“黑脚”开的酒窖,随后1200名宪兵与共和国保安队队员随装甲车和直升机包围了这里。最后,两名宪兵身亡,一名占领者受重伤。这标志着反对法国政府的民族主义武装斗争的开始。此后,科西嘉民族主义一直是该岛政治的一个特点,其要求加强自治,保护科西嘉文化和语言。1976年5月5日,主张科西嘉独立的军事组织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FLNC)成立。1981年,科西嘉大学在关闭二百余年后重新成立。1998年,南科西嘉省省长被暗杀。 2013年,第100届环法自行车赛的前三个赛段在科西嘉举办,这也是该赛事110年历史中首次在该岛举办。2014年,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在发给当地媒体的公报中宣布放弃武装斗争。该组织“无条件地、明确地”宣布其已决定“单方面开始非军事化进程,逐步脱离地下活动”,并认为现在是“进入新阶段的时候了:建立一支治理科西嘉的政治力量,使其走向独立”。这一宣布是历史性的,其受到了岛内政界的欢迎,他们认为这是科西嘉政治关系新时代的开始。 2022年,的主犯在狱中被袭并最终死亡,引发。 地理 科西嘉岛形成于约2.5亿年前,是地中海最为多山的岛屿,是一个“海中之山”,同时也是地中海第四大岛,仅次于西西里岛、撒丁岛和塞浦路斯岛。 科西嘉岛总面积为8680平方千米,其中约3500平方千米为自然保护区()。该岛最长处为183千米,最宽处为83千米,海岸线长达1000千米,有200多个海滩,最高峰钦托山海拔2706米,约有120座山峰海拔超过2000米。山占了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形成了一个单一的山脉。森林占全岛面积的20%。 科西嘉岛距意大利托斯卡纳90千米,距法国蔚藍海岸170千米,南面隔博尼法喬海峽与撒丁岛相望。 气候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该岛沿海地区为热夏地中海气候(Csa),而在更远的内陆地区,暖夏地中海气候(Csb)则更为常见。在海拔最高的地方,有着副极地气候(Dsc、Dfc)和罕见的冷夏地中海气候(Csc)。 行政区划 大革命之前 在1789年11月30日国民制宪议会表决通过“科西嘉岛为法兰西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前,该岛在意大利的统治下被划分为教区(diocèse)、(pieve)、社区(communauté)和領地(fief),分别由主教(évêque)、堂区长或联合主教(piévan, coévêque)、护民官(caporali)和地方领主(seigneur;直到1641年)管辖。 1789-1982年 1789年12月14日,国民制宪议会表决通过《市镇组织法》,社区和教区变为市镇。 1790年,科西嘉省成立。1793年,科西嘉省一分为二,分成了戈洛省与利亚莫讷省。1811年,戈洛省与利亚莫讷省合并,恢复原科西嘉省。 1960年,普罗旺斯-蓝色海岸-科西嘉大区(Provence-Côte d'Azur-Corse)成立,科西嘉省属于该大区。1970年,科西嘉省从普罗旺斯-蓝色海岸-科西嘉大区脱离并自成一大区,普罗旺斯-蓝色海岸-科西嘉大区旋即变为普罗旺斯-蓝色海岸大区(Provence-Côte d'Azur),1976年更名为今天的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Provence-Alpes-Côte d'Azur)。 1975年5月15日,《第75-356号法律》颁布,将科西嘉省分成南科西嘉省与上科西嘉省。1976年1月1日,科西嘉省再次一分为二。 1982年至今 科西嘉领土集体 1982年,颁布,随后两项关于科西嘉大区特殊地位的法律获得通过。 1988年,科西嘉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确认了科西嘉民族的存在,引发了关于该岛地位的新讨论。 1991年,法国内政部长皮埃尔·若克斯为科西嘉颁布了一项新法律。受法屬玻里尼西亞现行制度的启发,新法律设立了一个领土集体——“科西嘉领土集体”(collectivité territoriale de Corse),其具有特殊地位。 科西嘉领土集体有以下3个机构: 科西嘉议会。其由51名议员组成,保留了比例代表制,但对排名靠前的党派给予3个席位的多數獎勵 。其为一个合议制机构,负责行政。不同于议会主席,科西嘉执行委员会可以通过科西嘉议会提出的不信任案来推翻 (CESC)。科西嘉领土集体在教育、视听、文化、环境上获得了新的权限 2002年,一项新法律获得通过,其加强了领土集体的权限。 科西嘉领土集体成立后,科西嘉大区的领土集体被其取代,科西嘉大区作为行政区存在。 科西嘉集体 2003年,《宪法》进行了修订,允许就领土机构的变革进行地方公投。同年,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同意对成立一个单一领土集体以取代当前的科西嘉领土集体与两个省的领土集体的事宜进行协商。该提案得到了民族主义运动的支持,但在2003年7月6日的中,近51%的选民拒绝了这项提案。 2015年,经科西嘉民选代表与政府的讨论,成立单一领土集体的计划重新启动。2015年8月7日,颁布,其规定在2018年1月1日成立“科西嘉集体”(collectivité de Corse),取代当前的科西嘉领土集体与两个省的领土集体。 科西嘉集体有着与之前科西嘉领土集体相同的机构,此外科西嘉议会还可行使国家下放给单一领土集体议会的权力。科西嘉议会由63名议员组成,在选举中排名第一的党派可获得多數獎勵,席位将由9席增至11席。 科西嘉集体成立后,原科西嘉领土集体与南科西嘉省、上科西嘉省的领土集体被其取代,科西嘉大区、南科西嘉省、上科西嘉省作为行政区存在。 人口 科西嘉人口数为351,255人(2023年1月估计)。
米被定義為固有長度(原長度)的單位,但是國際度量單位制(SI)並未確認其使用的度規張量。事實上,國際度量衡委員會(CIPM)注意到「此定義只適用於一個足夠小的空間尺度中,小到重力場不均勻性的影響可以忽略」。因此,在太陽系尺度的距離測量,米是未經定義的。1976年對天文單位的定義是不完整的,因為它沒有指定測量的時間是在哪個參考座標系,但實務上用於計算星曆表已足夠:有人提出與廣義相對論相容的更全面定義,,導致了「激烈的討論」。直到2012年八月,IAU採用現行定義:1 天文單位(au)= 公尺。 歷史 阿里斯塔克斯基於弦月和太陽分離的角度是87°,估計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是地月距離的18至20倍,但實際上是390倍。 依據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福音的準備》(Praeparatio Evangelica),埃拉托斯特尼發現太陽的距離是""(直譯爲“10000個400和/加80000斯達地”),譯作408,0000斯達地(1903年埃德溫·漢密爾頓吉福翻譯),或相當於8,0400,0000斯達地(edition of Édouard des Places在1974-1991年的編輯),而希臘的斯達地相當於現今的185至190公尺,前者的翻譯太低,只有75,5000公里,而第二位的翻譯是1億4870萬公里至1億5280萬公里(精確至2%)。 喜帕恰斯也給了地球至太陽距離的估計值,以Pappus的引述是地球半徑的490倍。依據諾埃爾斯維爾德洛和G.J.圖默重建的推測,可以看得出這是來自太陽的視差"至少"有7弧分的假設。 一篇中國的數學論文,周髀算經(大約在西元前一世紀)顯示了如何利用幾何學計算出太陽的距離:假設地球是平坦的,使用相距1000華里的三個地點,測量在正午的日影長度。 在西元2世紀,托勒密估計太陽的平均距離是地球半徑的1210倍。要確定這個值,托勒密測量了月球的視差,發現月球的平視差是1° 26′,而這個值比實際的大了許多。然後他推導出月球的最大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4 1/6倍。由於他的視差圖和它的月球軌道理論中的錯誤互相抵消,因此這一數值大致上是接近正確值的。然後,他測量太陽和月球的視大小,並得出結論認為太陽表面的直徑和月球在最大距離時的月球直徑一樣,並且從月食的紀錄,他以月食時月球通過地球影錐的時間估計影錐的視直徑。從這些數據,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可以利用三角學算出是地球半徑的1210倍。這使太陽和月球距離的比率大約是19倍,符合阿里斯塔克斯匹配的圖形。雖然從理論上來說,托勒密的過程是可行的,但它對數據上微小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只要在測量上變更幾個百分點,就可以使太陽的距離變成無限大。 希臘天文學在中世紀傳到伊斯蘭世界之後,天文學家對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做了一些變動,但是對他估計的太陽到地球距離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例如,在介紹托勒密天文學時,al-Farghānī給的太陽與地球的平均距離是1170個地球半徑;而在他的zij,al-Battānī所用太陽的平均距離爲1108個地球半徑。其後的天文學家,像是al-Bīrūnī,也使用相似的數值。稍後在歐洲,哥白尼和第谷也使用類似的數值(1142個地球半徑和1150個地球半徑),和托勒密的數值也非常接近,地球和太陽距離經過16世紀倖存了下來。 約翰內斯·克卜勒是第一位體認到托勒密估計的數值太低的人(根據克卜勒,至少要提高三倍),在他的魯道夫星表(1627年),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允許天文學家計算太陽與行星的相對距離,並且引起重新測量地球與太陽絕對距離的興趣(然後可以用於其它的行星)。望遠鏡的發明允許可以比肉眼觀測更精確的測量角度,佛蘭芒天文學家Godefroy Wendelin在1635年重新進行阿里斯塔克斯的觀測,並且發現托勒密的數值至少低了11倍。 通過金星凌日的觀測可以得到更準確的估計值。從兩個不同的位置測量金星凌日,可以精確金星的視差,和金星與地球相對於太陽的相對距離,太陽視差α(不能直接測量)。耶利米霍羅克斯曾經企圖根據他在1639年觀測的金星凌日為基礎來估計這個值(於1662年發表),得到的視差值是15弧秒,類似於溫德林的值。太陽視差是以地球-太陽的距離和地球的半徑為底線測量的: 太陽視差越小,太陽和地球的距離越遠:15"的太陽視差相當於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是1,3750地球半徑。 惠更斯相信這個距離應該更大:經由比較金星和火星的視大小,他估計是2,4000地球半徑,相當於8.6"的太陽視差。雖然惠更斯的估計值非常接近現代的值,但是因為他的工作方法經常有許多無法證明(或錯誤)的假設,因此天文史學家對他的成就經常會打個折扣;因此他這個精確的數值似乎是出於幸運而非良好的觀測,可能是他的各項錯誤相互抵銷的結果。 Jean Richer和卡西尼在1672年火星大接近地球時,分別從巴黎和法屬蓋亞那的首府卡宴測量火星的視差。他們得到太陽視差是9½",這相當於地球半徑的22,000倍。他們還是第一次獲得準確和可靠的地球半徑數值的天文學家:與他們的同事讓·皮卡爾在1669年測量出地球半徑是326,9000toise(1toise =1.949米)。另一位同行,奧勒·羅默,在1676年證實光波以限速度傳播:數值是如此之大,通常需要以光線行經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所經過的時間,或每單位距離的光時來引述,現今天文學家還保留了這個距離單位。 詹姆斯·葛列格里發展出更好的方法來觀測金星凌日,並且發表在Optica Promata(1663年),得到愛德蒙·哈雷強烈的支持,並且應用在1761和1769以及1874年和1882年年的金星凌日觀測上。金星凌日是成對發生的,但是每世紀發生和觀測的次數少於一次,因此1761年和1769年的觀測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儘管在七年戰爭的期間,還是耗費巨資派遣了數十名天文學家至世界各地進行觀測:有幾位因而鞠躬盡瘁。Jérôme Lalande整理各種不同的結果,得到的太陽視差是8.6″的結果。 另一種方法與光行差常數有關,並且得到被廣泛接受的太陽視差:8.80″(接近現在的數值:8.794143″),雖然西蒙·紐康也是用金星凌日的資料,但他給這種方法很高的評價。紐康也與A. A. Michelson合作以地基的設備測量光速;與光行差常數(這是每單位距離的光時)結合,首次直接測量得到以公里為單位的日地距離。紐康的太陽視差值(和光行差常數與高斯引力常數)在1896年被納入第一次國際體系的天文常數,並且直到1964年都被用來計算星曆表。天文單位這個名詞在1930年首度被使用。 近地小行星愛神星的發現和1900年至1901年的接近,使視差的測量獲得很大的改善。另一次國際性的專案在1930-1931年再度進行了愛神星視差的測量。 在1960年代初期,直接用雷達測量金星和火星的距離成為可行的方法。隨著光速測量值的改進,這顯示紐康的太陽視差和光行差常數兩者是互相矛盾的。 發展 單位距離A(用公尺表示的天文單位數值)可以表達其它的天文常數: 此處G是牛頓引力常數,M☉是太陽質量,k是高斯引力常數,和D是時間週期中的一天。太陽以輻射不斷穩定的流失質量,所以行星的軌道也穩定的向外擴張並遠離太陽。這也導致放棄天文單位作為一種度量單位的呼籲;也有呼籲以固定的公尺數值定義天文單位。 如同光速在國際度量單位制(SI)中有明確的數值,高斯重力常數k是固定的天文單位系統,測量每單位距離的光時完全等同於國際度量單位的GM☉。因此,有可能將建構曆書的單位完全採用國際度量單位,而這正逐漸成為規範。 在2004年,使用輻射對內太陽系所做的測量,認為由於太陽輻射的作用,單位距離的世紀增加量是每世紀+15±4 米 另一個解釋地球退離的可能性是太陽潮汐的摩擦,類似於月球的退離是地球潮汐的作用。日本弘前大學的在2009年提出了如是的建議。 之後,基於輻射和角度的觀測得到較低的估計數值是每世紀+7±2 米,但是這依然遠大於太陽輻射和目前的重力理論所推算的數值。基於輻射測量的重力常數可能的變化是每世紀1012的部分,或者更低。有人建議觀測到的增加可以用DGP模型來解釋。 例子 這些距離是近似的平均距離,由於天體在軌道上運動,所以距離會隨著時間變化,也要考慮其它因素造成的變化。 月球與地球的距離是0.0026 ± 0.0001 AU。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1.00 ± 0.02 AU。 火星與太陽的距離是1.52 ± 0.14 AU。 木星與太陽的距離是5.20 ± 0.05 AU。 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是39.5 ± 9.8 AU。 柯伊伯带大約開始於35 AU。 離散盤開始於45 AU(與柯伊伯带重疊超過10 AU)。 柯伊伯带結束於50-55 AU。 Sedna的軌道範圍距離太陽76至942 AU;Sedna目前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88AU()。 94 AU:太陽風/恆星風/星際介質之間的終端震波。 96.7 AU:矮行星鬩神星在2009年與太陽的距離。鬩神星和它的衛星目前是太陽系中除了長週期彗星和太空探測器之外,距離最遙遠的天體。 100 AU:日鞘(Heliosheath)。 :2020年8月2日航海家1號與太陽的距離,它是目前距離太陽最遠的人造物體,仍以每年3.5AU的距離遠離太陽中。 100-1000 AU:離散盤天體分佈的主要距離。
另一種方法與光行差常數有關,並且得到被廣泛接受的太陽視差:8.80″(接近現在的數值:8.794143″),雖然西蒙·紐康也是用金星凌日的資料,但他給這種方法很高的評價。紐康也與A. A. Michelson合作以地基的設備測量光速;與光行差常數(這是每單位距離的光時)結合,首次直接測量得到以公里為單位的日地距離。紐康的太陽視差值(和光行差常數與高斯引力常數)在1896年被納入第一次國際體系的天文常數,並且直到1964年都被用來計算星曆表。天文單位這個名詞在1930年首度被使用。 近地小行星愛神星的發現和1900年至1901年的接近,使視差的測量獲得很大的改善。另一次國際性的專案在1930-1931年再度進行了愛神星視差的測量。 在1960年代初期,直接用雷達測量金星和火星的距離成為可行的方法。隨著光速測量值的改進,這顯示紐康的太陽視差和光行差常數兩者是互相矛盾的。 發展 單位距離A(用公尺表示的天文單位數值)可以表達其它的天文常數: 此處G是牛頓引力常數,M☉是太陽質量,k是高斯引力常數,和D是時間週期中的一天。太陽以輻射不斷穩定的流失質量,所以行星的軌道也穩定的向外擴張並遠離太陽。這也導致放棄天文單位作為一種度量單位的呼籲;也有呼籲以固定的公尺數值定義天文單位。 如同光速在國際度量單位制(SI)中有明確的數值,高斯重力常數k是固定的天文單位系統,測量每單位距離的光時完全等同於國際度量單位的GM☉。因此,有可能將建構曆書的單位完全採用國際度量單位,而這正逐漸成為規範。 在2004年,使用輻射對內太陽系所做的測量,認為由於太陽輻射的作用,單位距離的世紀增加量是每世紀+15±4 米 另一個解釋地球退離的可能性是太陽潮汐的摩擦,類似於月球的退離是地球潮汐的作用。日本弘前大學的在2009年提出了如是的建議。 之後,基於輻射和角度的觀測得到較低的估計數值是每世紀+7±2 米,但是這依然遠大於太陽輻射和目前的重力理論所推算的數值。基於輻射測量的重力常數可能的變化是每世紀1012的部分,或者更低。有人建議觀測到的增加可以用DGP模型來解釋。 例子 這些距離是近似的平均距離,由於天體在軌道上運動,所以距離會隨著時間變化,也要考慮其它因素造成的變化。 月球與地球的距離是0.0026 ± 0.0001 AU。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1.00 ± 0.02 AU。 火星與太陽的距離是1.52 ± 0.14 AU。 木星與太陽的距離是5.20 ± 0.05 AU。 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是39.5 ± 9.8 AU。 柯伊伯带大約開始於35 AU。 離散盤開始於45 AU(與柯伊伯带重疊超過10 AU)。 柯伊伯带結束於50-55 AU。 Sedna的軌道範圍距離太陽76至942 AU;Sedna目前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88AU()。 94 AU:太陽風/恆星風/星際介質之間的終端震波。 96.7 AU:矮行星鬩神星在2009年與太陽的距離。鬩神星和它的衛星目前是太陽系中除了長週期彗星和太空探測器之外,距離最遙遠的天體。 100 AU:日鞘(Heliosheath)。 :2020年8月2日航海家1號與太陽的距離,它是目前距離太陽最遠的人造物體,仍以每年3.5AU的距離遠離太陽中。
21世紀 2005年:JR羽越本線出軌事故。 2010年:臺灣的臺北縣、臺中縣市、臺南縣市及高雄縣市升格為直轄市,新都市名訂定為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 2014年:臺灣的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新都市名訂定為桃園市。 2021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和歐洲太空總署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自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升空。 出生 前40年:亞歷山大·赫利俄斯,埃及末代女法老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艷后)、羅馬共和國後三頭之一的馬克·安東尼長子(前29年至前25年間逝世) 前40年:克婁巴特拉·塞勒涅二世,茅利塔尼亞、努米底亞王后和共治女王,埃及艷后與馬克·安東尼唯一女兒及活到成年的孩子(前6年逝世) 1137年:萨拉丁,埃及阿尤布王朝第一位蘇丹(1193年逝世) 1458年:尼子經久,日本戰國時期武將(1541年逝世) 1584年:奧地利的瑪格麗特,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后(1611年逝世) 1601年:恩斯特一世,薩克森-哥達公爵(1675年逝世) 1642年:艾薩克·牛頓,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1727年逝世) 1700年:利奥波德二世,普魯士元帥,安哈特-德紹親王(1751年逝世) 1711年:让-約瑟夫·卡桑尼·德·蒙東維爾,法國作曲家(1772年逝世) 1724年:約翰·米歇爾,英國自然哲學家、牧師(1793年逝世) 1849年:乃木希典,日本陸軍上將,第3任臺灣總督(1912年逝世) 1862年:威廉·溫伯格,德國婦產科醫生(1937年逝世) 1876年: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第一位總督(1948年逝世) 1876年:阿道夫·溫道斯,德國化學家,192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59年逝世) 1880年:苫米地義三,日本企業家、政治家,曾任眾議院議員、運輸大臣、內閣官房長官(1959年逝世) 1887年:劉永濟,中國作家、古典文學家(1966年逝世) 1890年:羅伯特·李普利,美國漫畫家、企業家、探險家、收藏家和業餘人類學家(1949年逝世) 1899年:亨弗萊·鲍嘉,美國電影演員(1957年逝世) 1901年:愛麗斯王妃,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第三子亨利王子的王妃(2004年逝世) 1904年:格哈德·赫茨貝格,德國、加拿大物理學家、物理化學家,197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99年逝世) 1906年:恩斯特·魯斯卡,德國物理學家,電子顯微鏡發明者,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88年逝世) 1907年:凱伯·凱洛威,美國爵士歌手以及爵士樂團首席領班(1994年逝世) 1918年:穆罕默德·艾爾·沙達特,埃及政治人物,第3任埃及总统,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81年逝世) 1918年:艾哈邁德·本·貝拉,阿爾及利亞獨立後首任總統(2012年逝世) 1921年:傅禎彝,中華民國空軍第一批儲訓女飛行員(2009年逝世) 1924年:莫克塔爾·烏爾德·達達赫,茅利塔尼亞政治人物,首任茅利塔尼亞總統(2003年逝世) 1924年: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印度政治人物,第10任印度總理(2018年逝世) 1925年:卡洛斯·卡斯塔尼達,秘魯裔美國作家(1998年逝世) 1927年:拉姆·那拉扬,印度音樂家,第一位國際知名的薩倫吉琴彈奏者 1936年:伊斯梅爾·莫香特,印度電影監製、導演(2005年逝世) 1936年:雅麗珊郡主,英國王室成員,英王喬治五世與瑪麗王后最年輕的孫女 1937年:王圩,中國半導體光電子學專家(2023年逝世) 1941年:諾爾·勒·格瑞艾特,法國商人、政治人物、足球官員,前任法國足球協會主席 1942年:安立奎·莫倫特,西班牙現代佛朗明哥男歌手(2010年逝世) 1944年:雅伊爾津霍,巴西職業足球運動員 1945年:賴克·伯曼,美國電視製片人,《星艦奇航記》系列製作核心 1946年:張敏儀,香港政府前官員 1947年:葉德嫻,香港演員 1947年:龐祥麟,台灣演員 1948年:阿麗亞·埃·侯賽因,約旦王后(1977年逝世) 1949年:納瓦茲·謝里夫,巴基斯坦政治人物,第14任巴基斯坦總理 1949年:西席·斯貝西克,美國女演員、歌手 1950年:鄧榮銾,香港配音員 1951年:廖秀冬,香港政府前官員 1951年:華倫·羅賓奈特,美國遊戲設計師 1953年:吳志雄,香港男演員 1954年:安妮·藍妮克絲,蘇格蘭女歌手 1955年:李永達,香港政治人物 1958年:瑞奇·韓德森,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 1959年:邁克爾·安德森,美國太空人(2003年逝世) 1959年:朱經緯,香港罪犯 1961年:林百亨,台灣棒球教練 1961年:英格麗德·貝当古,法裔哥倫比亞政治家 1962年:中村大樹,日本男性聲優 1964年:加利·麥亞里士打,前蘇格蘭足球員 1968年:海倫娜·克莉史汀森,丹麥超級名模 1968年:馬東,中國主持人、節目製作人 1970年:佐藤佑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1年:白石瞳,日本AV女优 1971年:蒂朵,英國創作歌手 1971年:賈斯汀·杜魯多,加拿大政治人物,現任加拿大總理 1973年:张盛闻,马来西亚政治人物 1974年:謝金燕,台灣女歌手 1974年:劳荣枝,中国杀人犯 1975年:岡島秀樹,日籍美國職棒大聯盟、日本職棒球員 1976年:-{zh-hans:阿明·范·比伦;zh-hant:阿曼·凡·布倫;}-,荷蘭Trance音樂DJ、唱片製作人 1977年:嚴志媛,韓國女演員 1980年:橋本麗香,日本模特兒 1980年:朴嘉熙,韓國女子偶像團體After School隊長 1981年:何澐偉,中國相聲演員 1983年:桂綸鎂,台灣女演員
36年:成家國君公孫述於前一日傷重身亡後,成家開城投降,吳漢率領的劉秀軍隊攻入成都,國祚12年的成家滅亡。 8世紀 800年:教宗良三世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加冕查理大帝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11世紀 1066年:征服者威廉在倫敦舉行加冕典禮,成為英格蘭國王。 18世紀 1758年:根據愛德蒙·哈雷的預測,约翰·格奥尔格·帕雷泽西觀測到了一顆後來被命名為哈雷彗星的彗星。 20世紀 1912年:阿里山林鐵嘉義至二萬平段正式通車營運。 1915年:蔡鍔通電宣布雲南獨立,護國運動開始。 1926年:裕仁登基為日本天皇,改年號為昭和。 1927年,主張讓越南自法蘭西殖民帝國獨立的民族主義革命政黨越南國民黨於河內市宣告成立。 1930年:毛澤東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方針。 1932年:昌馬地震:中華民國甘肅省發生黎克特制7.6級強力地震,約7萬人喪生。 1935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瓦窯堡會議,決定致力於建立抗日統一戰線。 1936年:張學良護送蔣介石離開西安,西安事變結束。 1941年:香港總督楊慕琦率領英國軍隊在半島酒店向日本軍無條件投降,香港日佔時期開始。 1946年: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 1947年:中華民國行憲。 1948年:荷蘭佔領茉莉芬,鎮壓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1981年:香港中环发生圣诞骚动。 1989年: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尼古拉·壽西斯古及其妻子埃列娜·壽西斯古遭支持救國陣線的士兵槍決。 1990年:提姆·柏納-李在CERN和羅伯特·卡里奧一起成功通過Internet實作了WorldWideWeb與NeXT伺服器的第一次通訊。 1991年: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辭去總統職務,將核按鈕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蘇聯國旗在19時38分從克里姆林宮元老院屋頂永遠降下,宣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終結。 1993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會晤聯合國秘書長加利。 2000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法案,同意将苏联国歌改编版定为《俄罗斯联邦国歌》。 21世紀 2005年:JR羽越本線出軌事故。 2010年:臺灣的臺北縣、臺中縣市、臺南縣市及高雄縣市升格為直轄市,新都市名訂定為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 2014年:臺灣的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新都市名訂定為桃園市。 2021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和歐洲太空總署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自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升空。 出生 前40年:亞歷山大·赫利俄斯,埃及末代女法老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艷后)、羅馬共和國後三頭之一的馬克·安東尼長子(前29年至前25年間逝世) 前40年:克婁巴特拉·塞勒涅二世,茅利塔尼亞、努米底亞王后和共治女王,埃及艷后與馬克·安東尼唯一女兒及活到成年的孩子(前6年逝世) 1137年:萨拉丁,埃及阿尤布王朝第一位蘇丹(1193年逝世) 1458年:尼子經久,日本戰國時期武將(1541年逝世) 1584年:奧地利的瑪格麗特,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后(1611年逝世) 1601年:恩斯特一世,薩克森-哥達公爵(1675年逝世) 1642年:艾薩克·牛頓,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1727年逝世) 1700年:利奥波德二世,普魯士元帥,安哈特-德紹親王(1751年逝世) 1711年:让-約瑟夫·卡桑尼·德·蒙東維爾,法國作曲家(1772年逝世) 1724年:約翰·米歇爾,英國自然哲學家、牧師(1793年逝世) 1849年:乃木希典,日本陸軍上將,第3任臺灣總督(1912年逝世) 1862年:威廉·溫伯格,德國婦產科醫生(1937年逝世) 1876年: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第一位總督(1948年逝世) 1876年:阿道夫·溫道斯,德國化學家,192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59年逝世) 1880年:苫米地義三,日本企業家、政治家,曾任眾議院議員、運輸大臣、內閣官房長官(1959年逝世) 1887年:劉永濟,中國作家、古典文學家(1966年逝世) 1890年:羅伯特·李普利,美國漫畫家、企業家、探險家、收藏家和業餘人類學家(1949年逝世) 1899年:亨弗萊·鲍嘉,美國電影演員(1957年逝世) 1901年:愛麗斯王妃,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第三子亨利王子的王妃(2004年逝世) 1904年:格哈德·赫茨貝格,德國、加拿大物理學家、物理化學家,197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99年逝世) 1906年:恩斯特·魯斯卡,德國物理學家,電子顯微鏡發明者,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88年逝世) 1907年:凱伯·凱洛威,美國爵士歌手以及爵士樂團首席領班(1994年逝世) 1918年:穆罕默德·艾爾·沙達特,埃及政治人物,第3任埃及总统,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81年逝世) 1918年:艾哈邁德·本·貝拉,阿爾及利亞獨立後首任總統(2012年逝世) 1921年:傅禎彝,中華民國空軍第一批儲訓女飛行員(2009年逝世) 1924年:莫克塔爾·烏爾德·達達赫,茅利塔尼亞政治人物,首任茅利塔尼亞總統(2003年逝世) 1924年: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印度政治人物,第10任印度總理(2018年逝世) 1925年:卡洛斯·卡斯塔尼達,秘魯裔美國作家(1998年逝世) 1927年:拉姆·那拉扬,印度音樂家,第一位國際知名的薩倫吉琴彈奏者 1936年:伊斯梅爾·莫香特,印度電影監製、導演(2005年逝世) 1936年:雅麗珊郡主,英國王室成員,英王喬治五世與瑪麗王后最年輕的孫女 1937年:王圩,中國半導體光電子學專家(2023年逝世) 1941年:諾爾·勒·格瑞艾特,法國商人、政治人物、足球官員,前任法國足球協會主席 1942年:安立奎·莫倫特,西班牙現代佛朗明哥男歌手(2010年逝世) 1944年:雅伊爾津霍,巴西職業足球運動員 1945年:賴克·伯曼,美國電視製片人,《星艦奇航記》系列製作核心 1946年:張敏儀,香港政府前官員 1947年:葉德嫻,香港演員 1947年:龐祥麟,台灣演員 1948年:阿麗亞·埃·侯賽因,約旦王后(1977年逝世) 1949年:納瓦茲·謝里夫,巴基斯坦政治人物,第14任巴基斯坦總理 1949年:西席·斯貝西克,美國女演員、歌手 1950年:鄧榮銾,香港配音員 1951年:廖秀冬,香港政府前官員 1951年:華倫·羅賓奈特,美國遊戲設計師
粗面内质网 在病理状态下,粗面內质网或糙面內質網(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可发生量和形态的改变。在蛋白质合成及分泌活性高的细胞(如浆细胞、胰腺腺泡细胞、肝细胞等)以及细胞再生和病毒感染时,粗面內质网增多。粗面內质网的含量高低也常反映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反,在萎缩的细胞(如饥饿时)以及有某种物质贮积的细胞,其粗面內质网则萎缩、减少。当细胞受损时,粗面內质网上的核糖体往往脱落于胞浆內,粗面內质网的蛋白合成会下降或消失;当损伤恢复时,其蛋白合成也随之恢复。在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变性和坏死过程中,粗面內质网的扁囊一般出现扩张,较轻的和局限性的扩张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窥见,重度扩张时则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表现为空泡形成,电子显微镜下有时可见其中含有中等电子密度的絮状物。在较强的扩张时,粗面內质网同时互相离散,膜上的颗粒呈不同程度的脱失。进而內质网本身可断裂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和大小泡。这些改变大多见于细胞水肿时,故病变不仅见于內质网,也同时累及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有时甚至还累及溶酶体。 光面内质网 光面內质网或滑面內质网(Smooth ER,缩写:SER)的功能多种多样,既参与糖原的合成,又能合成磷脂、糖脂以及糖蛋白中的糖成分,此外,还在甾类化合物的合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故在合成甾类激素的细胞中特别丰富。光面內质网含有、脱羧酶、脱氨酶、葡糖醛酸酶以及混合功能氧化酶等,因而光面內质网能分解甾体、能灭活药物和毒物并使其能被排除(如肝细胞)。肠上皮细胞的光面內质网参与脂肪的运输,心肌细胞的光面內质网(肌浆网)则参与心肌的刺激传导。在生理状态下,随着细胞功能的升降,光面內质网的数量也呈现相应改变。但亦可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例如在某些疾病(如淤胆)时,从形态结构上看,肝细胞光面內质网显著增生,但其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反而下降,这实际上是细胞衰竭的表现。肝细胞的光面內质网具有生物转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能对一些低分子物质如药物、毒品、毒物等,进行转化解毒,并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许多成瘾药物和嗜好品如巴比妥类药物、毒品、酒等,可导致肝细胞光面內质网的增生,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安眠药、抗糖尿病药等也能导致同样后果。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时,肝细胞內光面內质网明显增生,在其管道內形成乙肝表面抗原。由于光面內质网的大量增生,这种肝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毛玻璃外观,故有毛玻璃细胞之称,并可为地衣红(orcein)著染。在细胞损伤时光面內质网也可出现小管裂解为小泡或扩大为大泡状。在药物及某些芳香族化合物(主为致癌剂)的影响下,光面內质网有时可在胞浆內形成葱皮样层状结构,即“副核”,可为细胞的适应性反应(结构较松)或为变性性改变(结构致密)。可在肝臟細胞協助解毒,在肌肉細胞貯存钙离子。 肌质网 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缩写SR)是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中的一种特化的光面内质网,內部储存了大量的钙离子,和肌肉之收縮有關,見肌小節。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Lipid
Reticulum, SER)两种。 內质网联系了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这几大细胞構造。(它內與細胞核(核膜外膜)相連),但外部並不與細胞膜連接。內质网负责物质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细胞膜以及细胞外的转运过程。因為細胞內質網膜與細胞核外膜是相連的,因此內質網空腔與核周腔(perinuclear space)是共通,且細胞可以靠內質網的膜來快速調節細胞核的大小。粗糙內质网上附着有大量核糖体,合成膜蛋白和分泌蛋白。光面內质网上无核糖体,为细胞內外醣类和脂类的合成和转运场所。 这一结构由基思·R·波特、阿尔伯特·克劳德和Ernest F. Fullam在1945年时首先发现。 结构 內质网的大体结构是由细胞骨架支撑的囊结构。它的內层与核膜相连,由磷脂双分子层形成一个独立于细胞质基质封闭的空间。 粗面内质网 在病理状态下,粗面內质网或糙面內質網(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可发生量和形态的改变。在蛋白质合成及分泌活性高的细胞(如浆细胞、胰腺腺泡细胞、肝细胞等)以及细胞再生和病毒感染时,粗面內质网增多。粗面內质网的含量高低也常反映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反,在萎缩的细胞(如饥饿时)以及有某种物质贮积的细胞,其粗面內质网则萎缩、减少。当细胞受损时,粗面內质网上的核糖体往往脱落于胞浆內,粗面內质网的蛋白合成会下降或消失;当损伤恢复时,其蛋白合成也随之恢复。在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变性和坏死过程中,粗面內质网的扁囊一般出现扩张,较轻的和局限性的扩张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窥见,重度扩张时则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表现为空泡形成,电子显微镜下有时可见其中含有中等电子密度的絮状物。在较强的扩张时,粗面內质网同时互相离散,膜上的颗粒呈不同程度的脱失。进而內质网本身可断裂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和大小泡。这些改变大多见于细胞水肿时,故病变不仅见于內质网,也同时累及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有时甚至还累及溶酶体。 光面内质网 光面內质网或滑面內质网(Smooth ER,缩写:SER)的功能多种多样,既参与糖原的合成,又能合成磷脂、糖脂以及糖蛋白中的糖成分,此外,还在甾类化合物的合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故在合成甾类激素的细胞中特别丰富。光面內质网含有、脱羧酶、脱氨酶、葡糖醛酸酶以及混合功能氧化酶等,因而光面內质网能分解甾体、能灭活药物和毒物并使其能被排除(如肝细胞)。肠上皮细胞的光面內质网参与脂肪的运输,心肌细胞的光面內质网(肌浆网)则参与心肌的刺激传导。在生理状态下,随着细胞功能的升降,光面內质网的数量也呈现相应改变。但亦可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例如在某些疾病(如淤胆)时,从形态结构上看,肝细胞光面內质网显著增生,但其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反而下降,这实际上是细胞衰竭的表现。肝细胞的光面內质网具有生物转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能对一些低分子物质如药物、毒品、毒物等,进行转化解毒,并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许多成瘾药物和嗜好品如巴比妥类药物、毒品、酒等,可导致肝细胞光面內质网的增生,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安眠药、抗糖尿病药等也能导致同样后果。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时,肝细胞內光面內质网明显增生,在其管道內形成乙肝表面抗原。由于光面內质网的大量增生,这种肝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毛玻璃外观,故有毛玻璃细胞之称,并可为地衣红(orcein)著染。在细胞损伤时光面內质网也可出现小管裂解为小泡或扩大为大泡状。在药物及某些芳香族化合物(主为致癌剂)的影响下,光面內质网有时可在胞浆內形成葱皮样层状结构,即“副核”,可为细胞的适应性反应(结构较松)或为变性性改变(结构致密)。可在肝臟細胞協助解毒,在肌肉細胞貯存钙离子。 肌质网
Mosaic Model)。 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被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构成膜的蛋白质和脂类分子具有镶嵌关系,而且膜的结构处于流动变化之中。许多实验结果支持流动镶嵌模型的模式。 结构 在流动镶嵌模型学说中,膜中的磷脂質分子以双層排列,构成了膜的网架,是膜的基质。磷脂質分子为双性分子,分为亲水头端和疏水尾端,雙層磷脂質分子之头端皆朝向水相,疏水尾端則兩兩相接埋於膜内。而使脂雙層分子之親水頭端的内层(面對細胞質之面)與外層(面對外界之面)之結構不对称原因,主要在于脂雙層分子兩亲水头端的化学组成不同。 膜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分子有的嵌插在脂双层网架中,有的则粘附在脂双层的表面上。根据在膜上存在位置的不同,膜蛋白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强疏水或亲水作用同膜脂牢固结合不易分开的,称为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或膜内在蛋白;二是附着在膜的表层,与膜结合比较疏松容易分离的,称为膜周边蛋白(Peripheral protein)或外在蛋白。 功能
在流动镶嵌模型学说中,膜中的磷脂質分子以双層排列,构成了膜的网架,是膜的基质。磷脂質分子为双性分子,分为亲水头端和疏水尾端,雙層磷脂質分子之头端皆朝向水相,疏水尾端則兩兩相接埋於膜内。而使脂雙層分子之親水頭端的内层(面對細胞質之面)與外層(面對外界之面)之結構不对称原因,主要在于脂雙層分子兩亲水头端的化学组成不同。 膜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分子有的嵌插在脂双层网架中,有的则粘附在脂双层的表面上。根据在膜上存在位置的不同,膜蛋白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强疏水或亲水作用同膜脂牢固结合不易分开的,称为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或膜内在蛋白;二是附着在膜的表层,与膜结合比较疏松容易分离的,称为膜周边蛋白(Peripheral protein)或外在蛋白。 功能 原生質膜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维持细胞的结构完整性,保护细胞内成分 细胞内外选择性物质运输的通道和桥梁 细胞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物质基础和位置 细胞表面绒毛、纤毛、鞭毛的着生位点 对于原核细胞而言,细胞质膜是很多催化生化反应的酶附着的位点。 参考文献
在许多国家里,聖誕節前夕,孩子们會准备好空的容器,以便圣诞老人可以装进一些小礼物,如玩具、糖果或水果。在美国,孩子们聖誕夜會在壁炉上悬挂圣诞袜,因为圣诞老人说过要在圣诞夜前从烟囱下来把礼物放到袜子里。在其他国家,孩子们把空鞋放到户外,以便圣诞老人可以在圣诞夜(或圣尼古拉斯节前夕的12月5日)送禮。 有趣的是,對於聖誕老人在北極的情形的描繪,巧妙地也反映了19世紀工業革命後,人們對工業進步的印象。二十世紀早期,聖誕老人有些形象是他親自以手工製造玩具,就像小工作坊裡的工匠一樣。後來,印象變成聖誕老人手下有許多小精靈,也出現非洲裔的黑小精靈做工製造玩具,出現近代的流水線大量生產的型態,但玩具依舊是各個精靈以傳統方式手工完成的。 等到二十世紀末,西方大眾充分接受了大量機器生產的現實。現代對於聖誕老人除了可能為黑人等少數族裔外,對於其住處的描繪,也反映了政治正確這點:人們幽默地講說他的住處乃是高度機器化的生產設施,配備了最先進的製造業技術、環保科技等,由精靈還有經理一般的聖誕老婆婆,進行出廠前的品質管控。有很多電視廣告將這場景經營成公司喜劇,將精靈描繪為心懷不滿的員工,搞笑和作弄老闆。 居所所在 而與原始的基督教傳說不同,當代民間认为圣诞老人来自北极,如北欧各国认定的芬蘭的拉普蘭區,然而在第40届世界圣诞老人大会上,丹麦属地北美洲的格陵兰島被重新議定为圣诞老人的居所所在,大會主席稱原因是「該地有眾多的馴鹿」。 其他 聖誕節,總會有(相信有聖誕老人的)小孩寄信給聖誕老人,內容如告知其希望自己收到聖誕禮物之類,而在某些國家的郵局,為免讓孩子們失望,更會有專人回覆這些信件。 另一个著名的故事发生在1897年,家住纽约的八岁小女孩弗吉尼娅·欧汉伦写信给纽约太阳报 (便士报),希望知道圣诞老人是否真的存在。编辑弗朗西斯·彻奇收到来信后,在报纸的社评栏中发表了“真的,弗吉尼娅,圣诞老人是真的”之回答。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这篇短文成为英文史上重印次数最多的报纸社评。 在香港,有些小朋友會在聖誕節寫信給聖誕老人,但就會被送至郵政署的「無法投遞組」,收到小朋友的來信後,該署的職員會「扮演」聖誕老人,逐封親筆回信,小朋友的要求可能是希望聖誕老人送上禮物或幫助解決疑難,但無論有什麼要求,郵政署都只能回覆一張特別設計的聖誕卡。1995年香港郵政就收到了600多封小朋友寄給聖誕老人的信件,2015年更有11,000封。郵政署郵務監督表示這是跟隨英國郵政上的傳統,覺得如果在聖誕期間能帶給小朋友一些開心的事,「我們都覺得應該繼續做」。 此外,北美空防司令部為孩童們提供了「追蹤聖誕老人」服務,每到聖誕節前後就可以讓孩童們藉由網路或電話查詢聖誕老人的所在位置。 澳大利亞受政治正確思潮影響,一些幼稚園和幼兒中心禁止聖誕老人進入,以免冒犯少數族裔。在英國,受政治正確影響,有商場在聖誕節時候禁止聖誕老人派送禮物,以免可能冒犯非基督教徒。 參見 聖誕老人馴鹿
形象 圣诞老人此一神秘人物带给小孩子们礼物的概念衍生自4世纪生活在 安納托利亞(即土耳其)的主教圣尼古拉。荷兰人在圣尼古拉斯节(12月5日)會模仿他送礼物。 在北美洲,荷蘭和英国殖民者把这一传统融入圣诞節日的庆祝里,荷兰语的圣尼古拉(Sinterklaas)传进英语成为“Santa Claus”,也就相应的成为圣诞老人的人物了。在英裔美国人的传统中,圣诞老人总是快活的在圣诞前夜乘着驯鹿拉的雪橇到来,他从烟囱爬进屋内,留下给孩子们的礼物,並吃掉孩子们为他留下的食物。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里,都是忙於製作禮物和監督孩子們的行為。 法國與聖誕老人類似的形象是Père Noel,他和聖誕老人幾乎完全一樣,其紅白相間的衣服曾經使可口可樂公司獲得靈感,在1930年代畫出了傳遍世界的聖誕老人形象。在一些文化中,圣诞老人身旁跟随着可內希特·魯普雷希特,或是称作黑彼得(荷文:Zwarte Piet)的家伙。一些版本中,玩具作坊里的侏儒制作了节日礼物,有时圣诞老人与圣诞夫人是夫妻。圣诞季期间,在北美和英國的很多超市裏,都有小孩可以向其要礼物的圣诞老人出现。 在冰島的傳說中,聖誕老人並不只一位,而是共有十三位聖誕老人,各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调皮活潑,有的慈祥溫柔。 在许多国家里,聖誕節前夕,孩子们會准备好空的容器,以便圣诞老人可以装进一些小礼物,如玩具、糖果或水果。在美国,孩子们聖誕夜會在壁炉上悬挂圣诞袜,因为圣诞老人说过要在圣诞夜前从烟囱下来把礼物放到袜子里。在其他国家,孩子们把空鞋放到户外,以便圣诞老人可以在圣诞夜(或圣尼古拉斯节前夕的12月5日)送禮。 有趣的是,對於聖誕老人在北極的情形的描繪,巧妙地也反映了19世紀工業革命後,人們對工業進步的印象。二十世紀早期,聖誕老人有些形象是他親自以手工製造玩具,就像小工作坊裡的工匠一樣。後來,印象變成聖誕老人手下有許多小精靈,也出現非洲裔的黑小精靈做工製造玩具,出現近代的流水線大量生產的型態,但玩具依舊是各個精靈以傳統方式手工完成的。 等到二十世紀末,西方大眾充分接受了大量機器生產的現實。現代對於聖誕老人除了可能為黑人等少數族裔外,對於其住處的描繪,也反映了政治正確這點:人們幽默地講說他的住處乃是高度機器化的生產設施,配備了最先進的製造業技術、環保科技等,由精靈還有經理一般的聖誕老婆婆,進行出廠前的品質管控。有很多電視廣告將這場景經營成公司喜劇,將精靈描繪為心懷不滿的員工,搞笑和作弄老闆。 居所所在 而與原始的基督教傳說不同,當代民間认为圣诞老人来自北极,如北欧各国认定的芬蘭的拉普蘭區,然而在第40届世界圣诞老人大会上,丹麦属地北美洲的格陵兰島被重新議定为圣诞老人的居所所在,大會主席稱原因是「該地有眾多的馴鹿」。
澳門軍事史,澳門自明清時代被葡萄牙人租借以來一直都存在中國和歐洲人所組成的防禦力量。自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復在澳門行使主權,此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管理(以下簡稱「駐澳部隊」);現任司令員為徐良才少將;政治委員為孫文舉大校。 歷史 澳葡時期(1557年至1975年) 葡萄牙軍隊一向為澳門駐防、鎮壓、國防,設施有大炮台、望廈炮台、路環疊石塘山軍事哨站等等。澳門最後一批葡萄牙駐軍於1975年12月31日撤出,至1999年澳門回歸之前,沒有軍隊在此城市進駐。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在1999年12月20日中午12時正式進駐澳門,並隨即進駐新口岸龍成大廈的臨時軍營。大約下午一時,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央軍委主席江泽民視察了駐澳部隊。2001年特區政府無償地批出澳門理工學院與龍成大廈之間的政府官地作為駐澳部隊的澳門區的永久性軍營,而在一年後又批出在氹仔的一幅官地作為駐澳部隊在離島區的永久軍營。 參考文獻 参见 葡萄牙軍事
中国急欲收回澳门,原因为: 1、治外法权取消后,外人在我全境内可以旅行、居住、经商,葡方无再保留澳门之必要。 2、澳门虽与一般租借地有别,但有碍中国主权统一。 3、法国现已交还广州湾,葡交还澳门不应再缓。 4、中日战争期间,澳门曾为日方使用,致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 仰根据以上理由与葡方交涉。 1945年9月9日外交部长王世杰抵达伦敦出席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9月23日与中国驻英大使顾维钧会面时表示:“希望中国能收回澳门。委员长曾指示他在外长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顾维钧不赞成采取稍微激烈的行动,而主张以极其谨慎小心的态度处理。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处奉蒋介石指示在致外交部的公函中提出,根据1930年4月收复威海卫和1945年8月法国交还广州湾等租借地的经验,以及澳门地区几个世纪以来殖民统治的历史和政治、经济现状,收复后的澳门应设立为与省同级的特别市,直属行政院。 率陆军第二方面军到广州受降后就任广州行营主任的张发奎主张对港澳采取强硬态度,理由是“美国为扩张其太平洋势力范围,必须排斥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因而它也不愿意英国占据香港,如果我们对香港发生了事件,美国暗中一定高兴,决不会出面来支持香港。英国此时如无美国的支持,当不敢单独对我们有所动作,因此,我们对香港的任何地方纠纷,都不致酿成为国际的争端。”10月初,澳葡当局不派人拜会广州行营,并对查封日伪物资与引渡汉奸之事置之不理,张发奎令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山县长张惠长及驻军第六十四军第159师师长刘绍武策动澳门及中山各界提出收回澳门的口号,进行反葡澳政府的活动。屈仁则为支部长的国民党澳门支部又在澳门境内发动集会、游行,反对葡萄牙继续统治澳门。澳葡当局以维持社会治安为名,关闭了前山一带边境的出入口,限制内地人民进入澳门,禁止澳门居民集会宣传。严厉取缔澳门居民的反葡活动。1945年10月6日,葡总理薩拉查在里斯本发表战后文告,阐述葡萄牙在二次大战时的立场,其中最重要者为公开了葡在1943年曾与英国签订密约,将阿速尔群岛租给英国充当海军基地,英国则承诺在战后维护葡萄牙在远东的利益。日伪在澳门的特务头子黄公杰于1945年10月率部下数百人向中共珠江纵队投降,澳葡政府要求将黄移交澳门公审,因其在战后联系国府“献城”,使澳葡当局深为痛恨。广东区委书记尹林平专门打电报向中央请示,中共中央同意,珠江纵队允许澳葡当局“以重金”将黄公杰“赎回”。11月中旬张发奎致电蒋介石:“查收复澳门曾迭具申意见电请核示在案,窃以收复澳门不仅关系国土主权,其于目前之地方治安与惩办奸党、收回物资诸事尤为刻不容缓之事,盖澳门向为烟赌盗匪之薮,自日军投降以来,而一般汉奸及日本间谋罪犯暨日军般舰物资均先后逃匿该处,奸匪更以为据点,设立电台,组织策动机关,葡方均为之掩护,虽迭经交涉,抗不引渡,苟不予以有效办法迅速处理,诚恐任其滋蔓,则噬脐莫及。职以重寄南疆,对此瓯脱之区,兹日不为心忧思虑,冀其早日收回,以杜祸患而靖地方,谨再电呈,伏乞核示。”广州行营“一方面利用当时有日本人数名匿居澳门之情报,向澳门政府提出备忘录,要求将该日人立即交出,否则中国军队保留有进入澳门搜捕日犯之行动自由,并声明如因此引起之任何后果,概由澳门政府负责。同时制造有日俘数十名潜逃澳门,现为澳门政府所庇护等事实,以扩大事件之严重性”,11月20日张发奎命令驻中山的师长刘绍武派出该师的陈庆斌团率炮兵一营进驻前山边境,对澳门实施边境封锁,禁止一切商品出口,包括澳门每日依赖中山供给的牲畜、肉类和蔬菜等。陈庆斌团到达指定地点后,立即宣布“准备要收复澳门,故先行对澳门封锁,所有人口和物资一律严禁进入澳门”,并派出检查岗哨分别在水陆两路盘查,往来澳门的客轮,渔船及其他船只均禁止开行,中山与澳门两地的交通顿时完全断绝。在前山、拱北等处,炮兵连和迫击炮连奉命分别实施飞越澳门地区上空的炮火夜间射击。澳门一时秩序大乱,食品价格猛涨,其中米价上涨一倍,蔬菜价格上涨三四倍,工业品如布匹等价格却大跌,市面萧条,人心惶惶24日,王世杰在致蒋介石的密函中称“收回澳门时机尚未成熟”,建议“暂缓处理”。12月1日蒋介石致电王世杰:“对外交部长11月24日……所呈意见准照办理,并电知张发奎。”澳门政府除通过外交部驻澳专员唐榴进行斡旋外,并由驻华代办和葡萄牙外交部向国民政府进行交涉。11月24日葡外交部约见中国驻华公使张谦,约谈澳门被封锁之事。12月20日,外交部致电军令部称:“我对澳门政策,以目前内外政情尚未安定,认为收回该地时机尚未成熟,对澳门所发生之事件,决定暂以外交方式向葡交涉,封锁澳门现时似无必要。除经将上述意见节呈委座请示外……特电请查以核办。”这一意见又为蒋介石所接受。12月22日,蒋介石指示:“即电何应钦总司令饬知张发奎转饬所属勿对澳门封锁,倘澳门政府有庇护奸匪或敌伪情事,即由外交部严厉交涉。”军令部于28日将此项指示通报了外交部。广州行营在接到命令后撤消了对澳门的武装封锁。12月26日,内地恢复了对澳门食品供应。历时一月余的封锁事件宣告结束 1946年5月28日,澳門政府頒佈第933號法令,正式宣佈澳門“徹底根除鴉片”。所有煙館全部被取締、封閉。澳門政府對吸毒、販毒者採取嚴刑處分,檢獲毒品與煙具均一律充公,由公物保管處保管,定期銷毀。至此,澳門成為為遠東地區最後一個正式禁止鴉片買賣的. 1947年4月1日,中葡两国就葡萄牙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和放弃在上海、厦门等公共租界的特权等事项换文,但这份换文对中葡之间最重要的澳门问题却只字未提。 1949年后与中国大陆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朝鲜战争,1951年2月1日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关于中国干涉朝鲜》的498号决议案,对中国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美国商务部在1950年12月2日宣布运往中国大陆的一切货物均需要有许可证,即全面禁运。英国作为朝鲜战争参战国,在香港厉行对华禁运。因此,葡澳当局统治能力薄弱的澳门成了中国大陆打破禁运的窗口。澳葡当局在这种有利背景下,1952年7月25日在澳门与珠海交界关闸发生军事冲突事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边防部队)首次与外国军队发生边界冲突。 1955年,葡萄牙当局纪念澳门开埠4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建立「中葡友誼四百周年紀念碑」,举行澳门总督升像礼,葡萄牙政府宣布将澳门改为葡萄牙的“澳门海外省”,隶属。1955年7月颁布了《澳门海外省组织法》。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以《警告澳门葡萄牙当局》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称:“澳门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忘记澳门,也从来没有忘记他们有权利要求从葡萄牙手中收回自己的这块领土。” 葡方開發時期 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游區,特准設賭,認為此舉對澳門經濟的發展能起促進作用。同年澳葡政府頒佈《承投賭博娛樂章程》,由此將澳門博彩業合法化。不過在這段時間,澳葡政府亦未與澳門華人改善關係,華人社群與葡人社群的張力不斷提升,形成表面上導火線,終在1966年12月3日發生重要的一二三事件,但該事件實際上與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存在直接關係,類同於幾個月後在香港發生的六七暴動。交通方面,在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建設──澳氹大橋落成啟用,將氹仔島與澳門半島連繫起來。 葡萄牙革命後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國內的極右政權被推翻,新政府承認澳門不是殖民地,是中國的領土。1975年12月31日,葡萄牙將最後一批駐澳門軍隊撤離澳門。1976年2月17日,葡萄牙以第1/76號法律形式頒佈《澳門組織章程》,為葡治澳門的憲制文件。1979年2月8日,葡萄牙更進一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葡雙方共同肯定澳門是中國領土,葡方更定義澳門為「葡萄牙管治的中國領土」,至於歸還時間與細節將在適當時間由兩國政府以談判解決。1984年11月,中國派出國家主席李先念訪問葡萄牙,與葡萄牙總統埃亞內斯會面交換對澳門問題的意見。1985年5月葡萄牙總統訪問中國,與當時中國的領導人鄧小平會晤,同表友好地解決澳門問題。1986年5月20日,中國與葡萄牙政府正式發佈新聞公報,宣佈6月30日在北京展開澳門問題的談判,解決澳門問題。 澳門回歸過渡期 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1987年,中葡兩國各在各自政府內取得《中葡聯合聲明》的批准。中葡兩國政府終於在1988年1月15日互換批准書,《中葡聯合聲明》正式生效。在此過渡期間,澳葡政府實行公務員本地化,並宣佈把中文成為官方語言。1993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北京通過《澳門基本法》(共九章145條目、另加三附件),並由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頒佈。 1989年1月初,澳葡政府宣佈在10和11日為18歲以下的無證青少年進行身份識別登記,1月13日由治安警察廳派員到各學校為曾於1986年和1988年接受調查的無證學生登記,龍的行動正式展開。至1990年3月27日,澳門保安部隊宣佈發證給在1989年獲登記無證青少年的無證父母;但消息傳出後惹來大批無證者不滿,原因是簽發範圍未覆蓋到自己,故自發性上街示威,並演變為警民衝突及發生踐踏事故。其後當局於3月29日正式開始為無證者登記,獲登記的人數有四萬多人。其後,當局對已登記者進行資格甄別,符合資格者將獲發臨時逗留證。1996年7月22日,澳門身份證明司為所有持有效臨時逗留證者發出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龍的行動至此暫告一段落。 1996-1999年期間,尹國駒帶領的澳門14K與規模較小的社團和安樂(水房)出現劇烈鬥爭,造成多人死傷。1998年5月1日,澳葡政府司法警察司司長白德安之座駕被炸,尹國駒被指涉案;同日晚上,白德安高調到葡京酒店親自拘捕尹國駒,尹被控涉嫌與多宗幫派毆鬥、血案、槍擊、恐嚇等案件有關。1999年,澳門法院裁定參與黑社會、放高利貸、洗黑錢、擁有軍火、非法賭博等罪名成立,判囚15年,後經上訴減刑至13年10個月,期間囚禁於澳門監獄(前稱路環監獄)內一所高度設防之獨立倉。 1999年12月19日下午,第127任澳督韋奇立於澳門總督府進行降旗儀式,這為整個主權移交儀式拉開了序幕。到子夜12時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與葡萄牙總統桑帕約分別代表雙方政府主持主權移交儀式。在2,500位中外來賓的見證下,葡萄牙國旗及澳門市旗緩緩降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在子夜12時整徐徐上升,主權移交儀式順利完成。 澳門特別行政區時期 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1999年12月20日到午夜一時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暨宣誓儀式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監誓下進行,首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與新政府成員一同宣誓效忠澳門政府及中央政府。 何厚鏵政府 自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之後,澳門經濟強勢增長。由於幸運博彩經營權自2002年4月起結束專營制度,各行各業都受惠於博彩旅遊業,帶動建築業、服務性行業、餐飲業和保險業也有增長。另外,中國政府於2003年實施的港澳個人遊、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政策和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等事件,都對澳門持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同時期大量福建人透過婚姻,投資,超齡子女等各方面移民澳門,政府更為在澳閩南人提供優待條件。造成澳門新移入人口過半都是閩南人的局面。 在2006年澳門勞動節遊行,由於引入大量內地外勞引起的失業等的社會問題沒有解決,各行各業失業人士於三角花園組成5000人遊行,催促澳門政府落實保障本地人就業和減少外勞,澳門政府其後沒有理會遊行人士請求到要求政府總部,遞交公開信並指派防暴警察到場進行鎮壓,期間多名警員使用胡椒噴霧噴射,數人被噴中要洗眼。示威者則以雞蛋投擲還擊,警方更出動水炮車戒備其後一名第壹警司處便裝警員向天鳴槍5響示警。在距離開槍現場約300多米處,一名騎摩托車的男子在駛過時被流彈擊中受傷,被送往醫院搶救後情況穩定。 2006年12月澳門五大司長之一的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被廉署檢舉,指涉嫌嚴重貪污,案件在2007年11月開審,至2008年1月底正式宣判,主審法官岑浩輝,用了近兩句鐘宣讀判詞,狠批歐文龍,案中涉及的項目,大多變成豆腐渣工程。如澳門蛋興建費嚴重超支八成,事後更出現嚴重沉降。而關閘邊境大樓有滲水、短路等問題。西灣大橋工程更先後發生6次工業事故,導致4名工人死亡。自2005年大橋通車後,其設計亦受到爭議,經常因橋面凹凸不平而發生致命車禍。更令人震驚,單是受賄現金已達2.5億澳門元,其後被判57項受賄及洗黑錢等罪名成立,重囚27年及罰款24萬澳門元。案中的六億賄款去向不明,三名關鍵人物,包括歐妻陳明瑛、「澳門建築大王」何明輝及另一建築商陳東生等,至今仍然失蹤,不排除有人為逃避追查,早已將大部分資產暗中調動到海外。華人置業前主席劉鑾雄與南華前足主羅傑承,亦因行賄澳門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以及清洗黑錢罪成,其中劉鑾雄被澳門法院於2014年判處入獄5年零3個月;然而劉及羅一直缺席聆訊,而港澳兩地至今沒有引渡條約,故未服刑。至2012年5月31日,歐文龍案全部審結,總刑期加刑至29年。 2007年,社會問題仍沒有解決,再加上歐文龍貪污案,引發起更多的不滿。在2007年澳門勞動節遊行中,示威人士與警員爆發激烈衝突,其中因警員開槍事件更引起了國際傳媒關注。 2008年,澳門政府推出現金分享計劃,永久性居民獲發五千澳門元,非永久性居民獲發三千澳門元;此計劃延續至今,金額亦調整為永久性居民獲發一萬元,非永久性居民獲發六千元。 2008年,澳門教青局推出中國官方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道德與公民」等各種內地教材,全澳超過一半學校已採用。而且透過各種政策、巨額資助,政府政策改為去葡換中,政府更宣揚「愛國愛澳」等口號,標語。 2008年10月22日,政府推出維護國家安全法,即基本法23條立法,由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介紹特區政府開展《維護國家安全法》的立法工作。2009年1月6日,澳門立法會一般性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法》。2月25日獲細則性通過。經行政長官簽署,刊憲後翌日(即2009年3月3日)生效。 崔世安政府 在2010年澳門勞動節遊行中,示威人士在沙梨頭因路線問題與警員爆發激烈衝突。雙方對峙11個小時,直至凌晨。英國廣播公司引述現場消息稱,警民衝突至少造成41人受傷,包括32名警員和2名記者,也有過路者和示威人士受傷。據相關報道稱,澳門失業率已從去年初最高峰3.8%,回落至今年首季的2.9%。專業分析人士稱今次爆發沖突是因為,雖然失業率下跌,但民間不滿當地職位被外地勞工或黑工搶走,心有怨氣。 2014年,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交《候任、現任及離任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的保障制度》法案,讓行政長官和九名主要官員享有優厚的離任補貼,激起巨大民怨。細則性表決前兩日,約有兩萬人參與「反離補 反特權 大遊行」,是次遊行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最大的遊行,更創下八九民運後最多人遊行的紀錄。5月27日表決當日,立法會大會先否決吳國昌提出的撤回離補法案動議,再一致通過刪除表決的議程,暫緩法案的通過。其後群眾號召場外超過7000人包圍立法會,要求撤回法案。5月29日特首崔世安宣布撤回草案。 2015年12月7日,澳門政府就宣告黑沙環新填海區P地段(海一居樓盤土地)批給失效。隨後過百海一居業主聲稱3,020戶集體控告澳門政府和保利達集團。期間更上演多次沖突,業主代表在海一居原地拉起「無良奸商,嗜血成性」「習大大救救我們」標語。 2016年,1月23日受寒流襲澳影響,澳門錄得半世紀以來最低氣溫攝氏1.6度,並首次出現落霰天氣現象。 2016年2月26日,澳門前檢察長何超明在澳門乘直升機去香港時被澳門廉政公署拘捕,案件於2016年12月初開審,何超明被控涉嫌巨額詐騙及濫用職權等1500多項罪名,最終近1070項罪名成立,澳門終審法院判處他單一刑期,入獄21年,何超明聞判後大呼:「是冤案!我無洗黑錢!」。同案商人黃國威、商人麥炎泰、何超明胞兄何超信、何超明妹夫李君本、前檢察院顧問王顯娣、何超明妻子周小芙,六人全部被判有罪,刑期由兩年至14年不等。 2017年,8月22日下午受颱風天鴿前沿下沉氣流影響,離島監測站(路環九澳)測出攝氏39.0度。8月23日上午,天鴿靠近珠江口前急劇增強並採取較接近澳門路徑,結果釀成自1964年颱風露比後、53年以來的最嚴重風災,引致廣泛破壞。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懸掛自1999年後、澳門回歸及長達18年以來的首次十號風球,更錄得自1952年氣象局成立以來的最低氣壓、最高風速及陣風,分別為945百帕斯卡、132公里每小時及217.4公里每小時,並觸發大型風暴潮,連同其他風暴下的意外事故共造成10死244傷。全澳受珠海供電因風故障影響而停電、繼而停水、停上網、停電話。氣象局局長馮瑞權因預報嚴重失準而自行申請提早退休,全澳政府機構為風災死難者降半旗誌哀,行政長官崔世安為應災不力致歉,並首次請求解放軍駐澳部隊出動救災,總經濟損失達125.45億澳門元。 2018年2月3日,美國傳統基金會發佈全球政府廉潔報告,澳門被評為得36.4分,比中國內地的47.3分還要低,只比菲律賓的34.4分略高。 2019年7月底,澳門政府向立法會提交《修改2019年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法案,表明將會從庫房調撥600億元成立「澳投基金」,隨即引起社會爭議,更被認為是「離補法2.0」、「左手交右手」。雖然特首崔世安於8月5日召開記者會宣佈,已要求立法會刪除原訂的議程,但亦引起「刪議程不等於撤回」的質疑。事隔四十多日後,政府發言人辦公室於9月19日發新聞稿,指政府正式根據《議事規則》要求立法會撤回法案。 2019年6月,在坊間,網上盛傳一封署名「政發局工作人員」、題為「舉報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的信件,尤其公務員引起熱議。該信件具名指控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11宗罪,包括涉嫌不經中央招聘直接聘請其博士研究生及親朋戚友到局內工作、撤銷本地人職位、私下嘲笑行政長官、主要官員及其他局長、公款私用、外判研究規避招標、違反《控煙法》等等,促請廉政公署、審計署、檢察院就此進行調查。在網上網民留言說:最終不了了之,澳門就是與別不同的。對政府不會追究問責講出各種冷譏熱諷的說話。11月22日公佈調查結果,米健以各種個人合同直接聘用,跳過公開開考的方式。但廉署強調有犯法,但沒有權力追究。立即引起一陣挪揄,澳門廉署是睇的嗎?(厲害了,澳門廉署)「內地人才就係在內地沒工才跑來澳門」「咩時候內地人變左特權階級排斥本地人」等等。 2018年8月,《明報》報導,澳門當局27日完成討論有關《維護國家安全法》的討論,行政會議建議設立「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並將於30日後生效。屆時,有關委員會將負責「統籌及協調澳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的工作,執行落實有關部署及研判國安形勢」等工作。 2019年11月底,澳門政府實施監控天眼、電話卡實名制。澳門保安司司長黃少澤受訪時表示,將會於明年首季中,試行於50支天眼加入人臉辨識功能。令市民擔心會將所得資料數據交上內地。 2019年12月7日,發生香港美國商會主席早泰娜遭澳門拒絕入境,並被當地入境部門扣留近兩小時,期間並無向她解釋拒絕的原因。據路透社報道,早泰娜為美國公民,本來由香港前往澳門,準備出席香港美國商會於澳門舉行的宴會,惜最後於過境時被入境職員扣留近兩小時,最後被拒入境。早泰娜曾多次就反送中事件表態,近日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有Facebook網民懷疑近來澳門頻繁拒絕民運人士入境,是表態對中國政府的支持和收緊言論自由的表現。 2019年12月10日,澳門輕軌氹仔線正式通車,由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主持。澳門輕軌系統氹仔線全長9.3公里,共設11個車站,途經機場、蓮花口岸、路氹西及馬會等車站。澳門輕軌至年底前都是免費乘搭,明年開始正式收費。輕軌由港鐵公司的全資附屬有限公司港鐵(澳門)負責鐵路營運及維護。《澳門日報》報道,輕軌在通車首日就出現故障。事發於大約下午4時,一列開往氹仔碼頭站的列車,在駛至蓮花口岸站時,列車安全監控出現警示,為確保乘車安全,乘客需要中途下車。更有澳門居民表示,「氹仔線」斥資超過100億澳門幣興建,認為列車設施未及香港及其他國家;加上輕軌走線大多途經賭場區,未能真正便利當地居民。故有指明年1月1日起,輕軌開始收費將不會再搭,更形容是「一次起兩次止」,「獻世項目」,「大白象工程」等。 賀一誠政府 2020年1月22日,澳門確診首宗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為52歲的武漢女旅客。2月4日澳門政府宣布關閉所有賭場和娛樂場所15天。41間娛樂場並包括電影院、劇院、遊戲機中心、酒吧、網吧、夜總會等同時停運。另外,6間博企、澳門彩票有限公司及馬會亦將暫停對外服務15天。而政府為扶持澳門各中小企行業和減輕市民經濟負擔,舒緩新冠疫情對當地經濟的影響,於5月1日起推出消費補貼計劃(俗稱消費卡),此計劃延續至今,並擴大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 中央政府计划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支持澳门丰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内涵,支持粤澳合作共建横琴,扩展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功能,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支持澳门发展中医药研发制造、特色金融、高新技术和会展商贸等产业,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2021年8月3日,澳門新增1宗境外移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個案及3宗境外移入相關之本土個案,同日特區政府宣佈,下午三時三十分起進入即時預防狀態,直至8月10日晚上10時解除。另外,於8月4日上午9時開始啟動為期3天的全民核檢計劃、啟動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方案以及於翌日(8月5日)起關閉部份娛樂場所等多項措施。 2021年9月24日,一名從外國返回澳門入住醫學觀察酒店作隔離觀察的土耳其籍澳門居民引發當地新一波新冠疫情,其後相繼引發共12名保安及裝修人員感染。為應對疫情,澳門政府宣佈自9月25日零時起,進入即時預防狀態,實施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方案,9月25日及10月4日,啟動全民核檢計劃,以及停止所有學校面授課程等多項措施長達一個月。慶幸本輪疫情並無導致澳門引發大規模感染,10月15日中午12時解除即時預防狀態,其後公共場所逐漸開放,學校回復面授課程等。本輪疫情同時揭露了醫觀酒店防疫漏洞、黑工泛濫、核檢站安排混亂等問題,引發澳門通實名制、封控措施無定向標準等爭議。
1849”、“25 AGOSTO 1849”、“22 AGOSTO 1870”、“31 OUTUBRO 1871”,分別是亞馬留遇刺、美士基打率兵攻擊關閘、關閘拱門始建及建成日期。首兩個事件是關閘拱門的紀念事件的時間性指標, 後兩個是拱門建設中的時間性指標,其中,關閘拱門的始建正是在亞馬留遇刺二十一週年當天,可見在拱門的建設之時間性中也蘊涵着意象性指向,取代了明清政府古關閘城樓的管治地位,作為今後澳葡的集體記憶使當前葡治印象合理化。1879年佔龍田。 1883年,葡萄牙再佔領望廈、青洲。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條約列明清政府允許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但未經清政府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將澳門讓與他國。1890年正式佔領青洲。1895年派兵佔據大橫琴島、小橫琴島,1897年拆毀兵營退出。 1908年底中國駐法公使劉式訓前往里斯本,同葡萄牙政府商談澳門劃界問題。 1909年2月中葡雙方達成協議決定派員查勘澳門界址。葡屬東非殖民總督馬沙鐸為葡方談判代表,中法雲南交涉使高而謙為中方代表。 1909年7月1日中葡談判在香港正式開始。葡方在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了索地要求,他聲稱澳門包括:一、澳門半島,由媽閣直至關閘;二、海島包括對面山(即灣仔、銀坑、南屏、北山等28鄉)、青洲、氹仔、路環、大橫琴島、小橫琴島、馬騮洲等島嶼;三、領水則為以上陸地及海島附近之水路;四、關閘至北山嶺為“局外地”。按照這個劃界方案,葡萄牙新擴佔的領土將比原租居地面積大30倍之多。 高而謙同意“割棄澳門半島(由媽閣至關閘),以及青洲、氹仔、路環等地,附近內河和海面由中葡共管”。但葡萄牙堅持索取對面山和大小橫琴島,以及控制全部水界。香山縣勘界維持會通過《聯力九十八鄉民團章程》,宣布成立民團,武裝抗擊澳葡保衛家鄉。第九次會議破裂。 1910至1911年間,澳門先後發生了路環血案和浚海交涉兩大事件。 1910年7月,一些天主教徒被擄至路環,葡萄牙派兵進攻。島民三次打退葡軍進攻,並奪回葡萄牙在島上的砲台。8月4日葡軍增調軍艦,傾其全力在島上登陸,“村民數百家慘遭鋒鏑以死”。村民撤退乘坐的漁船亦被葡艦追逐擊沉,38人葬身魚腹。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王國被推翻,葡萄牙第一共和國建立。 1922年發生了捷成事件,澳葡政府宣佈軍隊可任意開槍、捕人和強迫店舖供應貨物,宣佈68個工會為非法團體,使當時澳門人口由不足十萬人一度減少至只有兩萬餘人,雖然隨後幾年大部份居民逐漸-{回}-流澳門,但澳門工運仍然受滯達20年。 1927年,在國聯日內瓦鴉片會議上,葡萄牙政府承諾對於澳門的洋藥貿易施行較嚴厲的監察。澳門鴉片專賣期滿後,葡澳當局於1927年7月1日將澳門製造藥膏及專賣各事改由政府專營。 1931年7月25日,澳葡總督阿爾·巴爾博札簽署行政命令並作行政立法,撤銷鴉片專理局局長一職,其職權改由經濟局稽查員負責。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大量中國內地難民湧入,各界紛紛發起救濟行動,青年人返回內地參與抗日戰事。澳門政府初期對民間抗日運動採取較寬容態度。其後日軍將領在澳門設置情報機關並縱容漢奸囤積物資,欺壓百姓。1939年,基於日本在葡萄牙設有機關收集歐洲情報,當時葡萄牙第二共和國是卡爾莫納和薩拉查為主軍政府控制,外交是親意大利和德國軸心國,意大利和德國是日本政府的軸心國盟友,日本不可能與意大利和德國開戰,而且澳門本身的戰略意義不大,其淺水的地理環境使到日軍的大型軍艦根本無法停泊,所以葡萄牙政府與日本當局於澳門簽訂協議,日軍不入侵澳門(當時同為葡萄牙屬地的東帝汶卻遭日軍佔領)。與此同時,澳門政府審查新聞紙內容,刪改對日軍不利的消息,亦不能使用「日寇」等蔑稱。及至香港淪陷,不少香港居民逃到澳門,人口從十五萬急增至約五十萬,日軍封鎖對中國海路運輸,同時大量套購糧食,導致澳門物資短缺,米價漲至每擔(60千克)800元,路有餓殍。後得鏡湖醫院和同善堂賑濟居民,饑荒才稍為紓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澳門成為華南唯一中立港口和日本保護地,金銀投機活躍,大官富商赴澳門賭博、享樂,帶來短暫旺盛經濟。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收复澳门的谋划与放弃 1943年7月,外交部长宋子文出访欧美时经停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葡萄牙外交部代表试探询及中方对战后处理澳门问题持何种态度,宋子文答复:“国民政府收回的领土是指满洲、台湾和九龙,并无收回香港和澳门的打算,因为认识到澳门是葡萄牙的殖民地。”1944年2月21日驻葡公使张谦向外交部发回建议战后收回澳门的报告:“葡萄牙早已失去海外殖民力量,仅依仗英国来支撑其远东利益,葡国在远东也无实力保持澳门的中立,自然无履行中立能力,为此招致中国受政治军事上的无限损失,为国防计,应予收回。”葡国依赖殖民地供养,故此对殖民地不会轻易放弃;并提出了解决澳门问题的积极办法和消极办法。 1944年8月,经事先与澳门当局联系。中共中山义勇大队大队长欧初派代表到澳门,与澳门总督的代表、政治部秘书慕拉士会见,双方达成合作协议,义勇大队帮助澳门当局维持澳门及其外围的治安,澳门当局同意义勇大队秘密在澳募捐,购买子弹、医药及电台等。 1944年10月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向国民党中央提出:“澳门在葡人统治下色情赌博和毒品充斥全市,危害华侨甚巨,是中国的重大耻辱,必须收复,基于战时葡萄牙的中立国地位,澳门问题若战后处理必感困难。”“在华南发动反攻之期,乘澳门兵力薄弱,以镇压变乱保护侨民和追击敌伪为由,进攻澳门,以造成即定事实,然后以外交手段与葡交涉。”10月19日,军令部长徐永昌发出指示:“奉上级命着李汉魂研究在发动华南反攻时乘澳门兵力薄弱,以镇压变乱保侨为名,占领澳门。”10月27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发出蒋介石给外交部的指示:“命研究占领澳门事”。11月4日外交部举行内部会议讨论澳门问题,然后向国民党中央报告:“查依照1887年中葡条约,澳门系由我国准葡永驻管理,惟不得转让于他国,故澳门之地位特殊,既非割让地,亦与普通租借地或租界不同,我于战后要求交还,固可援引各国交还租借地界之先例,惟事实上将视我要求英国交还香港九龙之结果而定。英若交还香港九龙,则葡之交还澳门始不成问题。”1945年1月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李汉魂:“(1)日军退入澳门即占领之;(2)搜集澳门政府接济日军情报以为占领之依据。”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0日,中国驻葡公使张谦要求葡萄牙政府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8月31日,外交部欧洲司拟就处理澳门问题方略,不同形势下考虑选择四种对策,指出“此次战事期间日人封锁澳门,所有澳门界内物资悉资敌用,并有以澳门军火售与日人情事,显因葡政府无实力保持中立,致我国无限损失”,当时“ 在社会上,澳门在远东以烟、赌、娼三大恶事名闻全世,且为歹人流徙逃薮之处。我不收回,邻近各地治安难靖。”9月,国民政府外交部电饬驻葡公使,向葡国政府表达收回澳门的意愿。9月,中国驻葡公使张谦致电外交部主张收回澳门: 中国急欲收回澳门,原因为: 1、治外法权取消后,外人在我全境内可以旅行、居住、经商,葡方无再保留澳门之必要。 2、澳门虽与一般租借地有别,但有碍中国主权统一。 3、法国现已交还广州湾,葡交还澳门不应再缓。 4、中日战争期间,澳门曾为日方使用,致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 仰根据以上理由与葡方交涉。 1945年9月9日外交部长王世杰抵达伦敦出席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9月23日与中国驻英大使顾维钧会面时表示:“希望中国能收回澳门。委员长曾指示他在外长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顾维钧不赞成采取稍微激烈的行动,而主张以极其谨慎小心的态度处理。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处奉蒋介石指示在致外交部的公函中提出,根据1930年4月收复威海卫和1945年8月法国交还广州湾等租借地的经验,以及澳门地区几个世纪以来殖民统治的历史和政治、经济现状,收复后的澳门应设立为与省同级的特别市,直属行政院。 率陆军第二方面军到广州受降后就任广州行营主任的张发奎主张对港澳采取强硬态度,理由是“美国为扩张其太平洋势力范围,必须排斥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因而它也不愿意英国占据香港,如果我们对香港发生了事件,美国暗中一定高兴,决不会出面来支持香港。英国此时如无美国的支持,当不敢单独对我们有所动作,因此,我们对香港的任何地方纠纷,都不致酿成为国际的争端。”10月初,澳葡当局不派人拜会广州行营,并对查封日伪物资与引渡汉奸之事置之不理,张发奎令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山县长张惠长及驻军第六十四军第159师师长刘绍武策动澳门及中山各界提出收回澳门的口号,进行反葡澳政府的活动。屈仁则为支部长的国民党澳门支部又在澳门境内发动集会、游行,反对葡萄牙继续统治澳门。澳葡当局以维持社会治安为名,关闭了前山一带边境的出入口,限制内地人民进入澳门,禁止澳门居民集会宣传。严厉取缔澳门居民的反葡活动。1945年10月6日,葡总理薩拉查在里斯本发表战后文告,阐述葡萄牙在二次大战时的立场,其中最重要者为公开了葡在1943年曾与英国签订密约,将阿速尔群岛租给英国充当海军基地,英国则承诺在战后维护葡萄牙在远东的利益。日伪在澳门的特务头子黄公杰于1945年10月率部下数百人向中共珠江纵队投降,澳葡政府要求将黄移交澳门公审,因其在战后联系国府“献城”,使澳葡当局深为痛恨。广东区委书记尹林平专门打电报向中央请示,中共中央同意,珠江纵队允许澳葡当局“以重金”将黄公杰“赎回”。11月中旬张发奎致电蒋介石:“查收复澳门曾迭具申意见电请核示在案,窃以收复澳门不仅关系国土主权,其于目前之地方治安与惩办奸党、收回物资诸事尤为刻不容缓之事,盖澳门向为烟赌盗匪之薮,自日军投降以来,而一般汉奸及日本间谋罪犯暨日军般舰物资均先后逃匿该处,奸匪更以为据点,设立电台,组织策动机关,葡方均为之掩护,虽迭经交涉,抗不引渡,苟不予以有效办法迅速处理,诚恐任其滋蔓,则噬脐莫及。职以重寄南疆,对此瓯脱之区,兹日不为心忧思虑,冀其早日收回,以杜祸患而靖地方,谨再电呈,伏乞核示。”广州行营“一方面利用当时有日本人数名匿居澳门之情报,向澳门政府提出备忘录,要求将该日人立即交出,否则中国军队保留有进入澳门搜捕日犯之行动自由,并声明如因此引起之任何后果,概由澳门政府负责。同时制造有日俘数十名潜逃澳门,现为澳门政府所庇护等事实,以扩大事件之严重性”,11月20日张发奎命令驻中山的师长刘绍武派出该师的陈庆斌团率炮兵一营进驻前山边境,对澳门实施边境封锁,禁止一切商品出口,包括澳门每日依赖中山供给的牲畜、肉类和蔬菜等。陈庆斌团到达指定地点后,立即宣布“准备要收复澳门,故先行对澳门封锁,所有人口和物资一律严禁进入澳门”,并派出检查岗哨分别在水陆两路盘查,往来澳门的客轮,渔船及其他船只均禁止开行,中山与澳门两地的交通顿时完全断绝。在前山、拱北等处,炮兵连和迫击炮连奉命分别实施飞越澳门地区上空的炮火夜间射击。澳门一时秩序大乱,食品价格猛涨,其中米价上涨一倍,蔬菜价格上涨三四倍,工业品如布匹等价格却大跌,市面萧条,人心惶惶24日,王世杰在致蒋介石的密函中称“收回澳门时机尚未成熟”,建议“暂缓处理”。12月1日蒋介石致电王世杰:“对外交部长11月24日……所呈意见准照办理,并电知张发奎。”澳门政府除通过外交部驻澳专员唐榴进行斡旋外,并由驻华代办和葡萄牙外交部向国民政府进行交涉。11月24日葡外交部约见中国驻华公使张谦,约谈澳门被封锁之事。12月20日,外交部致电军令部称:“我对澳门政策,以目前内外政情尚未安定,认为收回该地时机尚未成熟,对澳门所发生之事件,决定暂以外交方式向葡交涉,封锁澳门现时似无必要。除经将上述意见节呈委座请示外……特电请查以核办。”这一意见又为蒋介石所接受。12月22日,蒋介石指示:“即电何应钦总司令饬知张发奎转饬所属勿对澳门封锁,倘澳门政府有庇护奸匪或敌伪情事,即由外交部严厉交涉。”军令部于28日将此项指示通报了外交部。广州行营在接到命令后撤消了对澳门的武装封锁。12月26日,内地恢复了对澳门食品供应。历时一月余的封锁事件宣告结束 1946年5月28日,澳門政府頒佈第933號法令,正式宣佈澳門“徹底根除鴉片”。所有煙館全部被取締、封閉。澳門政府對吸毒、販毒者採取嚴刑處分,檢獲毒品與煙具均一律充公,由公物保管處保管,定期銷毀。至此,澳門成為為遠東地區最後一個正式禁止鴉片買賣的. 1947年4月1日,中葡两国就葡萄牙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和放弃在上海、厦门等公共租界的特权等事项换文,但这份换文对中葡之间最重要的澳门问题却只字未提。 1949年后与中国大陆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朝鲜战争,1951年2月1日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关于中国干涉朝鲜》的498号决议案,对中国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美国商务部在1950年12月2日宣布运往中国大陆的一切货物均需要有许可证,即全面禁运。英国作为朝鲜战争参战国,在香港厉行对华禁运。因此,葡澳当局统治能力薄弱的澳门成了中国大陆打破禁运的窗口。澳葡当局在这种有利背景下,1952年7月25日在澳门与珠海交界关闸发生军事冲突事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边防部队)首次与外国军队发生边界冲突。 1955年,葡萄牙当局纪念澳门开埠4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建立「中葡友誼四百周年紀念碑」,举行澳门总督升像礼,葡萄牙政府宣布将澳门改为葡萄牙的“澳门海外省”,隶属。1955年7月颁布了《澳门海外省组织法》。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以《警告澳门葡萄牙当局》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称:“澳门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忘记澳门,也从来没有忘记他们有权利要求从葡萄牙手中收回自己的这块领土。” 葡方開發時期 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游區,特准設賭,認為此舉對澳門經濟的發展能起促進作用。同年澳葡政府頒佈《承投賭博娛樂章程》,由此將澳門博彩業合法化。不過在這段時間,澳葡政府亦未與澳門華人改善關係,華人社群與葡人社群的張力不斷提升,形成表面上導火線,終在1966年12月3日發生重要的一二三事件,但該事件實際上與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存在直接關係,類同於幾個月後在香港發生的六七暴動。交通方面,在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建設──澳氹大橋落成啟用,將氹仔島與澳門半島連繫起來。
跨過大西洋,另一組由巴黎天文台佩蘭(Guy Perrin)領導的天文學家在2004年以紅外線對有爭議的参宿四光球半徑做出43.33± 0.04 mas的精確測量 "佩蘭的報告給了一個合理的劇本,可以一致性的解釋從可見光到中紅外線的觀測。"這顆恆星看似很厚、溫暖的大氣層使短波的光線散射因而略微增加了直徑,波長在1.3μm以上的散射可以忽略不計。在K和L,上層的大氣層幾乎是透明的-在這些波長上看見的是傳統的光球,所以直徑是最小的。在中紅外線,熱輻射溫暖了大氣層增加了恆星的視直徑。"這些參數還未獲得天文學家廣泛的支持。 最近使用IOTA和VLTI在近紅外線上的研究,強烈的支持佩蘭的分析,直徑的範圍在42.57至44.28 mas,最小的誤差因子小於0.04mas。這次討論的中心,是由查理斯湯所領導柏克萊團隊在2009年的第二份論文,報告參宿四的直徑從1993年至2009年縮減了15%,在2008年測量的角直徑是47.0mas,與佩蘭的估計相距不遠。不同於以前發表的大部份論文,這份研究專注於一個特定的波長15年的視野,早期的研究通常只持續1至2年,並且是在多種波長上,經常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縮減的角度分析相當於從1993年看見的56.0 ± 0.1到2008年的47.0 ± 0.1 mas-在15年內幾乎縮減了0.9天文單位,或大約相當於每小時1,000公里。天文學家都認為我們完全不知道這顆恆星膨脹和收縮的節奏,果真如此,循環的週期可能是甚麼,雖然湯認為不存在這樣的週期,但它也可能長達數十年,其它可能的解釋是光球層由於對流或因為不是球體因而稍微有些不對稱,造成恆星繞著軸旋轉時外觀''上的膨脹和收縮。當然,除非我們收集了週期的完整資料,我們不會知道1993年的56.0mas是表現出恆星膨脹的最大值還是平均值,或是2008年的47.0事實上是個極小值。在我們得知確切的數值之前,我們可能還要繼續觀測15年或更久的時間(2025年),也就是說,相當於木星軌道半徑的5.5天文單位,可能將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繼續被視為它的平均半徑。 天文學家預計參宿四最終會以II型超新星爆發來結束它的生命,剩余一颗中子星,或是其質量只足夠變成一顆白矮星。但各方對它還有多長壽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有些人認為它的直徑不停變化代表著參宿四正在融合它的碳原子,而會在數千年之內變成超新星;不同意這觀點的人則認為它可以生存更久。 註解 参考資料 參見 鄰近地球的超新星 最亮恆星列表 巨大恆星列表 恆星光度列表 巨大質量恆星列表 超新星候選列表 科幻中的参宿四 二十八宿 外部連結 Alpha Orionis (Betelgeuse) AAVSO Variable Star of the Month article, December 2000. Surface imaging of Betelgeuse with COAST and the WHT Interferometric images taken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Hinode Views the Sun's Surface NASA image from the Hinode Solar Optical Telescope showing photospheric granulation. Detailed image of Betelgeuse on Astronoo Near, Mid and Far Infrared Infrared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enter (IPAC) webpage showing pictures at various wavelengths. APOD圖片: Orion: Head to Toe The molecular clouds which gave birth to Betelgeuse. Mars and Orion Over Monument Valley Stunning skyscape showing the relative brightness of Betelgeuse and Rigel. Frosted Leaf Orion Orion, the hunter, in its mythological pursuit of the Pleiades over Japan. The Spotty Surface of Betelgeuse A reconstructed image showing two hotspots, possibly convection cells. Simulated Supergiant Star Freytag's "Star in a Box" illustrating the nature of Betelgeuse's "monster granules". Why Stars Twinkle Image of Betelgeuse showing the effect of atmospheric
on Astronoo Near, Mid and Far Infrared Infrared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enter (IPAC) webpage showing pictures at various wavelengths. APOD圖片: Orion: Head to Toe The molecular clouds which gave birth to Betelgeuse. Mars and Orion Over Monument Valley Stunning skyscape showing the relative brightness of Betelgeuse and Rigel. Frosted Leaf Orion Orion, the hunter, in its mythological pursuit of the Pleiades over Japan. The Spotty Surface of Betelgeuse A reconstructed image showing two hotspots, possibly convection cells. Simulated Supergiant Star Freytag's "Star in a Box" illustrating the nature of Betelgeuse's "monster granules". Why Stars Twinkle Image of Betelgeuse showing the effect of atmospheric twinkling in a microscope. Canaries Sky The glowing nebulas surrounding Betelgeuse. Red supergiant movi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red supergiant star like Betelgeuse. Supernova animations Various supernova animations from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Comments on Betelgeuse’s
下表列出已知核心坍塌原因的大質量恆星、恆星的種類、關聯的超新星類型和產生的殘骸。金屬量是除了氫和氦之外,其他元素和太陽中含量的比值。初始質量是成為超新星之前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好幾倍,然而當時這顆超新星的質量可能已經低了許多。 在表中未列出IIn超新星。它們可能由不同類型的潛在祖恆星經由不同途徑形成,甚至可能由Ia的白矮星引燃。雖然看起來大部分都是在明亮的巨星或超巨星(包括LBVs),經由鐵芯崩潰形成的。窄光譜線是它們被如此命名的原因,因為這類超新星展開的拱星物質小而濃密。看起來IIn超新星是貨真價實的假超新星,只是高光度藍變星的大規模噴發,類似於海山二。在這些事件中,新噴發的物質通過激波與之前噴發的物質交互作用,產生窄吸收譜線。 當恆星的核心不再能對抗重力,它自身向內坍塌的速度可以達到70,000Km/s(0.23c),導致溫度和密度迅速增加。接下來的步驟取決於恆星的質量和結構,低質量的簡併核心形成中子星,大質量的簡併核心通常大多完全坍塌成為黑洞;未簡併的核心會經歷失控的核融合。 簡併的核心開始坍塌時是光致蛻變和電子捕獲的β衰變,暴發出電子微中子。當密度增加,因此困在核心的微中子輻射被截斷。最終,內核的直徑通常可以達到30公里 ,並且密度可以達到原子核的程度,中子簡併壓力試圖阻止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大約超過,然後中子簡併壓力就不足以抵擋坍塌,就沒有經過超新星爆炸的形式直接成為黑洞。 在低質量的核心,坍塌會被阻止,並形成有1,000億K,約為太陽核心溫度6,000倍,中子構成的核心。熱微中子形成微中子-反微中子對的味,數倍於電子捕獲微中子的數量。大約1046焦耳,相當於10%的恆星靜止質量,在10秒內爆裂出的微中子是事件中最主要的輸出。突然停止的核心坍塌和反彈在毫秒內產生激波,外核通過重元素的分離而失去能量。這個過程()需要從微中子脈衝重新吸收大約1044(foe,1044)焦耳的能量,產生可見的爆炸;雖然理論上也有其它的能量爆炸。 一些外層封包的物質會落回到中子星上,使核心的質量超過,就會形成黑洞。落回的質量會降低爆炸的動能和被逐出的放射性物質,但在某些情況下,它也可能產生相對論性噴流,導致γ射線暴或異常明亮的超新星。 大質量的非簡併核心坍塌將點燃核心進一步的核融合。當核心的坍塌由不穩定對開始時,氧開始融合,坍塌可能會停止。對核心質量在,坍塌會暫停而恆星保持不變,但當更大的核心形成後,核心的坍塌會再度發生。對核心質量在,氧融合和更重元素的核融合會釋放更多的能量,整顆恆星都會瓦解,成為一顆超新星。在大質量恆星的質量上限,由於許多太陽質量的鎳56,超新星會異常明亮的時間會延長。核心的質量越大,核心的溫度會高得足以進行光致蛻變,可以讓整個核心成為一個黑洞。 II型超新星 初始質量小於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從來沒有發展至核心大到足以坍塌,它們最終都是失去大氣層成為白矮星。恆星質量至少是(可能需要多達 )以複雜的方式演化,在它的核心發展出較高的溫度,逐步燃燒更重的元素。這顆恆星成為像洋蔥一樣的層狀結構,在越外面的殼層燃燒越輕的元素。雖然不片描述洋蔥似的結構有鐵芯,但超新星前身的大質量恆星僅有氧-氖(-鎂)的內核。這些超AGB恆星可能是主要的核心坍塌超新星,但質量越大的祖恆星,發出的光越黯淡,被觀測到的也就越少。 當在核心坍塌階段的超新星仍有氫的包層時,其結果是出現II型超新星。明亮恆星的質量損失取決於金屬量和亮度。金屬量接近太陽,特別亮的恆星在演化到核心坍塌之前已經失去它們所有的氫,就不會形成II型超新星。所有低金屬量的恆星,在開始核心坍塌之前仍都有氫的包層,但質量夠大的恆星會直接坍縮成為黑洞,而不會產生可以看見的超新星。 初始質量的上限大約在90倍太陽質量,或是金屬量只高一些,預期會產生II-p超新星,這是最常見的超新星類型。在中與高金屬量,且質量接近上限的恆星在發核心坍塌時將已經去大部分的氫,其結果是II-L超新星。金屬量非常低,恆星質量在在核心坍塌時將達到不穩定對,但仍然有氫的包層和氧的核心,其結果將是II型超新星,但會噴出大量的鎳56,成為高亮度的超新星。 Ib和Ic型 这两类超新星的形成机制很可能类似于大质量恒星内部核反应燃料耗尽而形成II型超新星的过程;但有所不同的是,形成Ib或Ic型超新星的恒星由于强烈的恒星风或与其伴星的相互作用而失去了由氢元素构成的外层。Ib型超新星被认为是大质量的沃尔夫-拉叶星坍缩后的产物。另外还有一些证据认为少量的Ic型超新星是伽玛射线暴的产生原因,但也有观点认为任何氢元素外层被剥离的Ib或Ic型超新星在爆炸的几何条件允许的情形下都有可能生成伽玛射线暴。 光度曲线 由于氢光谱中的巴耳末吸收线的存在,II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线特征明显:与I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线相比,II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线平均每天降低0.008等,较前者要低很多。按照光度曲线的特征,II型超新星可分为两个子类,一类在光度曲线上有一个平坦的高原区(型),另一类的光度曲线则只存在线性衰减(型)。如此型超新星的总体衰减率为每天0.012等,高于型超新星的每天0.0075等。对于型超新星而言,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在原始恒星中的大部分氢元素外层都被抛射出了。 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线中的高原区是由于其外层不透明度的变化。爆炸中产生的激波电离了外层中的氢原子,阻止了内部爆炸产生的光子透过外层逸出,从而显著提高了外层的不透明度。当外层的氢离子冷却后重新组合成原子,外层区域的透明度又会回升。 在II型超新星光谱的诸多反常特性中,IIn型超新星有可能诞生于喷射物与恒星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而IIb型超新星则有可能是大质量恒星在其伴星的潮汐力作用下失去了大多数(但不是全部)的氢元素外层。随着IIb型超新星喷射物的膨胀,余下的氢元素外层很快会变得透光从而能够展露出里面的内层结构。 不对称性 长久以来一个围绕着超新星研究的谜团是,如何解释爆炸后产生的剩余致密物质相对内核会有一个如此高的速度。(已经观测到作为中子星的脉冲星具有很高的速度,理论上黑洞也会有很高的速度,但当前还很难通过孤立的观测来证实。)不管怎样,能够推动物质产生如此速度的作用力应该相当可观,因为它能够使一个质量大于太阳的物体产生500千米/秒甚至以上的速度。现在一般认为这个速度产生于超新星爆炸时的空间不对称性,但具体这个动量是通过何种机制传递的仍然不得而知。有些解释认为,这种推动力包含了星体坍缩时的对流和中子星形成时产生的喷流。 具体而言,这种内核上方产生的大尺度对流能够造成局部的元素丰度变化,从而在坍缩期间导致不均衡分布的核反应,经反弹后产生爆炸。而喷流解释则认为,中心的中子星对气体的吸积作用会形成吸积盘,并产生高度方向性的喷流,从而将物质以很高的速度喷射出去,同时产生横向的激波彻底摧毁星体。这些喷流可能是导致超新星爆发的重要因素。(一个类似的模型也被用来解释长伽玛射线暴的产生。) 现在已经通过观测证实了在Ia型超新星的爆发初始存在有空间上的不对称性。这一结果可能意味着这类超新星的初始光度与观测角度有关,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爆炸会变得更为对称。通过对初始状态的出射光的偏振进行测量,这种不对称性就可以被探测到。 Ia型的核坍缩 由于Ib、Ic以及多种II型超新星具有类似的机制模型,它们被统称为核坍缩超新星。而Ia型超新星与核坍缩超新星的基本区别在于在光度曲线峰值附近所释放的辐射的能量来源。核坍缩超新星的原始恒星都具有延伸的外层,并且这种外层达到一定透明度所需的膨胀量较小。光度曲线峰值处的光辐射所需的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加热并喷射外层物质的激波。 而与之不同的是,Ia型超新星的原始恒星是致密的,并且要比太阳小得多(但质量仍然大得多),因此这种致密星体如要变得透明需要进行大幅的膨胀(以及冷却)。爆炸产生的热在星体膨胀的过程中被消耗,从而无法促使光子产生。事实上,Ia型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完全来自爆炸中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这主要包括镍-56(半衰期6.1天)和它的衰变产物钴-56(半衰期77天)。从放射性衰变中辐射的伽玛射线会被喷射出的物质吸收,这些物质因此被加热到白炽状态。 在核坍缩超新星中,随着喷射出的物质逐渐膨胀并冷却,放射性衰变最终也会成为光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一颗明亮的Ia型超新星能够释放出0.5至1倍太阳质量的镍-56,但核坍缩超新星所释放的镍-56通常只有0.1倍太阳质量左右。 能量輸出 儘管我們思考的超新星事件主要是可見光發光的部分,但是電磁輻射只是爆炸產生的輕微副作用。特別是核心崩潰的超新星,發出的電磁輻射事件只是總能量的一小部分。 在不同類型的超新星,能量產生的不同和平衡才是他們之間根本上的區別。在Ia型,白矮星的爆炸,大部分的能量流向重元素合成和噴發物的動能。核坍縮的超新星,絕大部分的能量經由微中子排放,在明顯地主要爆炸時,99%以上的微中子已經在坍縮開始後的幾分鐘內逃逸了。 Ia型超星從核融合失控的碳氧白矮星獲得它們的能量。但還未能完全塑造能量的細節,而最終的結果是以高動能拋射出整顆恆星的原始質量。大約半個太陽質量的56Ni是從矽燃燒成。56Ni是放射性物質,半衰期為6天,會經由正電子發射輻射出γ射線蛻變成56Co。56Co本身又會以77天的半衰期經由正電子衰變成為穩定的56Fe。這兩種過程負責提供來自Ia超新星的電磁輻射。在結合噴發物質透明度的變化,它們產生急劇下降的光變曲線。 核心坍縮超新星的平均是亮度比Ia型超新星低,但總能量卻高得多。這來自於核心坍縮的重力位能,最初從崩潰的原子核產生電子微中子,緊接著所有的味(flavours)由過熱中子星的核心釋出。大約只要1%的這些微中子,就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造成恆星外層的超新星爆炸,但當前的模型還不足以提供細節。動能和鎳的量要比Ia超新星低一些,因此視亮度比較低,但來自數倍於太陽質量氫的電離能量可以貢獻下降得更緩慢,並使核心坍縮超新星的光度在高原階段。 在一些核心坍縮的超新星,會回退到黑洞驅動著相對論性噴流,這能會產生短暫、高能且定向的伽瑪射線暴,也將能量進一步的傳輸給實質物質噴流。這是產生高光度超新星的一個方案,被認為是極超新星和持續時間較長的伽瑪射線爆發的成因。如相對論性噴流過於短暫,不能穿透恆星外的包層,然後就可能產生低光度的伽瑪射線爆發,這顆超新星就可能是低亮度的。 當一顆超新星發生在低密度的星周雲內時,它可能會產生激波,可以有效地將大量的動能轉換成電磁輻射。雖然最初的爆炸能量是完全正常產生的超新星,也會有高亮度和延長的持續時間,這是因為他不依賴指數型的放射性衰變。這種類型的事件可能造成IIn型超新星。 雖然不穩定對超星是核心坍縮超新星,光譜和光變曲線類似IIp超新星,追隨著核心坍縮之後自然的爆炸更像是碳氧和矽核融合失控的巨型Ia型超新星。質量最高事件的總能量釋放,媲美於其它核心坍縮超新星,但微中子的產生被認為很低,因此動能和電磁輻射能量是非常高。這些恆星的核心遠比任何的白矮星巨大,放射性鎳的數量和拋出的其它種元素也會更多,因此視覺光度會高出好幾個數量極。 前身 超新星的類型與爆炸前的恆星分類是緊密相連的。每種類型超新星的發生戲劇性的決定於其金屬量,也就是宿主星系的年齡。 Ia型超新星是由聯星系統中的白矮星形成的,發生在所有型態的星系。核心坍縮的超新星僅見於當前或最近形成的星系,因為它們都是生命短暫的大質量恆星造成的。它們最常在Sc型的螺旋星系內被發現,但也會出現在其它螺旋星系的螺旋臂和不規則星系,特別是星暴星系。 Ib/c型、II-L型和可能多數的IIn超新星,被認為只出現在金屬量與太陽相似ˇ準的恆星,而這些是大質量恆星損失大量質的結果,因此它們很少出現在老年或距離較遙遠的星系。下表顯示預期的主要是坍縮超新星的主要類型的前身恆星,和每種在地社群中的近似比例。 在調和模型和觀測恆星演化至核心坍縮的超新星有許多的困難。紅超巨星被認為是絕大多數核心坍縮超新星的前身恆星,但是被觀測到的只有相對較低質量和光度的,分別低於和。多數II型超新星的前身未能檢測到,並且多數被認為是太黯淡和質量不夠大。現在又提出高質量的紅超巨星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炸,但是會進化回到較高的溫度。有幾顆II型超新星的前身已經被確認,而這些是K型和G型的超巨星,還有一顆是A型的超巨星。黃超巨星或LBVs被建議是IIb超新星的前身恆星,並且幾乎所有附近觀測到的IIb超新星都表明這就是前身恆星。 直到數十年前,熱超巨星被認為不會爆炸,但顯示況並非如此。藍超巨星出乎意料高比例被確認是超新星的前身,而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們的亮度高,易於被檢出,而單一的沃夫–瑞葉星一直沒有被清楚地確定是超新星的前身。模型很難顯示藍超巨星如何失去足夠的質量來進化到超新星不同的階段。一項路徑研究顯示低亮度的後紅超巨星可能會成為高光度藍變星,而最有可能成為IIn型超新星。 預期的Ib型超新星的前身恆星是亮Wc星,但從未觀察到;相反的發現是低光度的WC星,顯而易見的是後紅超巨星。WO星在視覺上相對微弱是極為罕見的,所以很難說不是前身恆星,或只是還未被觀測到。儘管對許多超新星的觀測仍顯得不足,但附近許多非常亮的前身恆星都曾有過清楚的影像。有幾個熱且亮的IIn型超新星前身恆星已經被檢測到的例子:SN 2005gy和SN 2010jl都是高亮度,但距離很遠的恆星;SN 2009ip的前身是像高光度藍變星的高亮度恆星,但它是確切性質仍有爭議的奇特超新星。 其它的衝擊 重元素的來源 星際物質中,從氧到銣等元素的主要來源是超新星,然而理論上的元素豐度,在光譜的觀測中會因為不同類型的超新星而有很大的差異。Ia型超新星主要產生矽和鐵峰元素,像鎳和鐵這種元素。核心坍塌超新星噴發的鐵峰元素要比Ia型超新星少得多,但因氦核作用生成的輕元素如氧、氖等,和比鋅重的元素則有較大的量。後者在電子捕獲超新星方面尤其顯著。從II型超新星噴搋來的物質大部分是氫和氦。重元素的生成:核融合可以形成34S的原子核;在矽光分解和準靜態平衡的矽燃燒的過程中可以生成36Ar和56Ni之間的原子核;在超新星崩潰期間,經由快速捕獲中子(R-過程)生成比鐵重的元素R-過程產生富含中子但極度不穩定的原子核,會迅速的經由β衰變形成更穩定的形式。在超新星中,R-過程反應產生的同位素佔鐵元素以外元素所有同位素的一半,然而中子星合併可能才是許多此類元素的主要天體物理來源。 在現代宇宙中,老的漸近巨星支星是來自S-過程的元素、氧化物和碳等塵埃的主要來源。不過,在早期的宇宙中,尚未生成漸近距星支星之前,超新星可能是塵埃的主要來源 恒星演化中的作用 許多超新星的殘骸是由緻密的天體和快速膨脹的激波物質組成。這種物質雲自由膨脹的階段可以持續長達兩個世紀,並席捲了周圍的星際物質。然後,這種波經由絕熱膨脹逐漸冷卻,在大約10,000年的時間裡,它會慢慢冷卻並與周圍的星際物質混合。 大爆炸產生氫、氦和微量但可檢測出的鋰,而所有更重的元素都是在恆星和超新星中合成。超新星往往用氫和氦以外的元素豐富周圍的星際物質。天文學家將比更重的元素都稱為金屬。 這些注入星際物質的元素最終豐富了分子雲,而這而是恆星形成的場所。因此,每一代的恆星組成都略有不同,從幾乎純氫和氦的混合到富含更多金屬的成分。這些元素都是在核融合期間在恆星中形成的,超新星是分配這些較重元素的主要機制。構成恆星的元素中,不同元素的豐度對恆星生命有重要的影響,並可能決定性的影響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形成的可能性。 膨脹的超新星殘骸的動能可以經由壓縮附近太空中密集的分子雲來觸發恆星的形成。如果分子雲不能移除多餘的能量,湍流的壓力也會阻止恆星的形成。 來自短壽的放射性同位素次代元素的證據顯示,測定一顆鄰近超新星爆炸的成分,說明了太陽系的組成,也可能在45億年前觸發了太陽系的形成。 宇宙射線 超新星殘骸被認為佔有銀河系原生宇宙射線很大的一部分,但只在少數的殘骸中發現產生宇宙射線的直接證據。從超新星殘骸IC 443和W44中檢測到來自π介子衰變產生的γ射線。這些是超新星殘骸中被加速的質子撞擊星際物質時產生的。 引力波 超新星是星系中潛在的強引力波來源,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檢測到。迄今探測到的引力波事件來源都是黑洞和中子星的合併,而這些天體可能是超新星的殘餘物。 對地球的影響 鄰近地球的超新星是距離地球夠近,對地球生物圈有顯著影響的超新星。根據超新星的類型和能量,它的距離可以遠至3,000光年。 在1996,有理論指出探測地球岩層中金屬同位素特徵的形式,有可能找到過去的超新星痕跡。後來,有報告在太平洋深海的岩石中檢測到富集的鐵-60 。2009年,在對應於1060年代的南極冰層中發現硝酸鹽離子含量升高,這與1006年和1054年的超新星吻合。來自這些超新星的γ射線可能提高地球大氣層中氮氧化物的水準,而這些氮氧化物被困在冰層中。 如果Ia型超新星發生在離地球夠近的距離上,被認為是最危險的。由於這種超新星產生於聯星系統中黯淡的白矮星,因此在研究不夠充分的恆星系統中,很可能發生能夠影响地球,但未能預測的超新星。已知最接近的候選者是飛馬座IK(詳見下文)。最近的估計,II型超新星必須接近地球至8秒差距(26光年)才能破壞地球一半的臭氧層,但距離最近的候選者大約在500光年的距離上。 銀河系中的候選者 銀河系的下一顆超新星即使發生在銀河系的遠端,也很可能被檢測到。它很可能是由已經收錄在2微米全天巡天(2MASS)星表中的一顆不起眼紅超巨星坍塌產生。有可能由不同類型的大質量恆星(例如黃超巨星、高光度藍變星、或沃夫–瑞葉星)產生,但可能性比較小。下一顆超新星是由白矮星產生的Ia型超新星的機會,大約是核心坍塌超新星的三分之一。其次,無論它發生在何處,它都可以被觀測到,但是不太可能曾經觀測過它的祖恆星。如果是Ia型超新星,因為很難在幾秒差距之外檢測出這樣的系統,甚至會不知道祖系統是怎樣的組合。據估計,銀河系中超新星的生成率是每世紀2至12顆,但實際上已經好幾個世紀沒有觀測到。 從統計上看,下一顆超新星最可能來自一顆不起眼的紅超巨星,但很難確定這些超巨星中,哪些是處於核心重元素融合的最後階段,也許還剩下數百萬年的歲月。質量最大的紅超巨星在核心坍塌之前,會先拋出它們外層的氣體,演化成為沃夫–瑞葉星。所有的沃夫–瑞葉星都會在一百萬年左右的時間內結束生命,但同樣很難確定哪些是最接近核心坍塌的恆星。預計在幾千年內就會爆炸的一類是已經知道耗盡其核心氧的WO沃夫–瑞葉星。已知的這一類沃夫–瑞葉星只有8顆,而其中只有4顆在銀河系。 一些眾所周知接近核心坍塌超新星的候選者是紅超巨星的心宿二和參宿四 ;黃特超巨星的螣蛇十二(仙后座ρ);曾經是假超新星的高光度藍變星海山二,和在船帆座最明亮的天社一(船帆座γ1)系統的伴星:一顆沃夫–瑞葉星。其它還有,雖然不太可能,但已經獲得名聲的還有γ射線爆後代的WR104。 確定Ia型超新星的候選者更有投機性。儘管確切的機制和時間尺度都還有爭議,但任何帶有吸積白矮星的聯星系統都可能產生超新星。這些系統都是暗淡、難以識別的,但新星和復發的新星都是這樣的系統,很方便於自我宣傳。天蠍座U就是一個例子。已知最靠近地球的一顆Ia型超新星的候選者是飛馬座IK(HR 8210),距離是150光年,但觀測表明,白矮星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才能吸積達到成為Ia型超新星所需要的臨界質量。 相關條目 超新星列表 超新星殘骸列表 超新星殘骸 夸克新星 假超新星 新星 超巨星 科幻中的超新星 白矮星、中子星和超新星年表 注釋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A popular-science account. An article describing spectral classes of supernovae. A good review of supernova events. 外部連結 A searchable catalog.
发现 在1930年代,沃爾特·巴德和弗里茨·茲威基在威爾遜山天文台時,起初的工作相信這只是一種新類型的新星。“超新星()”這個名詞在1931年巴德和茲威基在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場演講中首度被使用,然後在1933年在美國物理學會的會議中被大眾使用。1938年,連字號被取消,成為現代出現和使用的形式。因為超新星是一種在星系中相對罕見的事件,在銀河系大約每世紀只發生三次,要獲得好的研究樣本,就需要定期監視許多星系。 在星系中的超新星,沒有任何有意義、準確的方式來預測它們的出現。通常情況下,它們被發現時,都是在已經出現後了。科學上對超新星最感興趣的是距離測量——例如,做為標準燭光——需要觀察其峰值亮度。因此,至關重要的是及早發現它們,最好能在達到最大亮度之前。業餘天文學家的人數遠遠的多於專業天文學家,在尋找超新星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通常,通過光學望遠鏡觀測一些鄰近的星系,比較早些時候的照片來發現。 在20世紀結束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改用電腦控制的望遠鏡和CCD獵取超新星。業餘天文愛好者也喜歡這種裝置,也有專業的設置,例如卡茨曼自動成像望遠鏡。最近,超新星早期預警系統專案(SNEWS,Supernova Early Warning System)已經開始使用網路的微中子探測器來對超新星提出早期預警。微中子是一種微粒,在超新星爆炸時會大量產生,並且它們不會被星系盤的星際氣體和塵埃明顯的吸收。 超新星的搜索分為兩類:那些聚焦於相對較近的事件,和那些尋找較遠的爆炸。因為在膨脹的宇宙可以通過測量其都卜勒頻移估計在遠方已知發射頻譜的距離(或紅移);越遙遠的天體有越大的退移速度,所以比附近的天體有較高的紅移。因此,搜尋分為高紅移和低紅移,其間的分界約為紅移 z = 0.1–0.3的範圍,在此,z 對於頻率的移動是無單位量。 高紅移超新星的搜尋,通常涉及超星光變曲線的觀察。這些都是用標準或校準燭光的哈伯圖並使用宇宙論的預測。超新星的光譜,用在研究超新星的物理和環境時,在低紅移的會比高紅移的更為實用。低紅移的觀測也依靠哈伯曲線的低距離結束端,這是用來描述距離相對於可見星系紅移的曲線。(參見哈伯定律) 命名規則 當發現超新星的報告送交給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天文電報中心之後,它就會分配這顆超新星的名字,並且發出通告。名字是由前缀字SN接續發現的年份和一或二個英文字母組成。每年最初的26顆依序使用從A到Z的字母,之後始用小寫的字母:aa、ab,依序排列。例如,SN 2003C,是2003年發現的第三顆超新星。2005年發現的最後一顆超新星SN 2005nc,是2005年的第367顆。從2000年開始,專業和業餘天文學家每年都發現數百顆超新星(2005年367颗、2006年551颗、2007年572顆、2008年261顆、2009年390顆、2013年231顆)。 歷史上已知的超新星只簡單的依照發現的年份命名,它們有:SN 185、SN 1006、SN 1054(天關客星)、SN 1572(第谷新星)、和SN 1604(克卜勒之星)。從1885年開始採用字母命名,即使那一年只發現一顆超新星(如SN 1885A、SN 1907A等等) -最後一次是1947年的SN 1947A。SN,是超新星的標準前缀字。直到1987年,兩個字母的代號都是備而不用,但從1988年開始,每年都需要用到雙字母。 分類 天文學家使用它們的光度曲線和不同的化學元素在光譜中造成的吸收線,以這一部分進行分類和試圖了解超新星。分類的第一個依據是是否存在由氫造成的吸收線。如果一顆超新星的光譜中包含氫的譜線(在可見光部分的譜線是巴耳末系),它就屬於II型超新星;否則就是I型超新星。在這兩種類型中,每種都會依據存在於譜線中的其它元素或光度曲線的形狀再細分(依據這顆超新星的視星等相對於時間的函數關係圖)。 I型超新星 I型超新星依據譜線為基礎再細分,典型的Ia型超新星有強烈的矽離子吸收線。這條譜線不明顯或不強烈的I型超新星被歸類為Ib或Ic型超新星,Ib型超新星顯示出強烈的中性氦譜線,Ic型超新星則缺乏這種譜線。所有I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線都與Ia型超新星相似,在峰值都會比較明亮,所以光度曲線不是I型超新星分類的主要依據。 少數的Ia型超新星顯現出不尋常的特徵,如非標準的光度或寬廣的光度曲線,但檢視它們在最早期的樣本中都會顯示出與分類典型相似的特徵。例如,低光度的SN 2008ha通常分類為類SN 2002cx或是Ia-2002cx。 II型超新星 II型超新星也可以依據光譜來細分。大部分的II型超新星都顯現非常寬的發射線,這表示它是以每秒數千公里(Km/Sec.)的速度在膨脹。有些,像是SN 2005gl,有著相對狹窄的譜線,它們被分類為IIn型超新星,其中的'n'代表'狹窄'。 少數的超新星,像是SN 1987K和SN 1993J,顯示出類型的改變:初期,它們顯示出氫的譜線,但是經過幾週或幾個月的衰減期之後,光譜中主要是氦的譜線。IIb型超新星的功能就是用來描述II型超新星和Ib相關聯的組合。 II型超新星在光度下降的過程中,依然廣泛的呈現由氫主導的光譜,因此分類主要是依據其光度曲線。最常見的類型是在最大亮度之後不久,光度的下降曲線中會出現"高原區",視星等會維持幾個月的穩定不變,然後才繼續下降。這一形稱為II-P型超新星,P代表高原。較罕見的缺乏高原區特徵的II-L型超新星,"L"代表是線性的,因為光度曲線實際上是一條直線。 並不是所有的超新星都能正常的分類,不能吻合上述特徵的分類為特異型超新星,或標示為'pec'。 III、IV、和V型超新星 弗里茨·茲威基基於少數的超新星不能完全符合I和II型,還定義了附加的超新星類型。在NGC 4303的SN 1961i是III型超新星的原型,並且是唯一的一顆,有著寬鬆的最大光度和氫的巴耳末系譜線,在光譜中緩慢的發展。在NGC 3003的SN 1961f是IV型的原型,也是唯一的一顆,有著與II-P超新相似的光變曲線和氫的吸收線,但也有微弱的氫發射譜線。V型超新星是NGC 1058的SN 1961V,一顆不尋常黯淡的超新星,或是假超新星,光度緩慢的升起,最大光度持續了好幾個月,並且有這不尋常的發射光譜。海山二(船底座η)的大爆發被指出與SN 1961V相似。M101的超新星(1909年)和M83的超新星(1923年和1957年)也被建議可以歸類為IV或V型超星。 這些超新星現在都被視為II型超新星的特例,並且有更多的例子被發現,然而現在依然在爭辯SN 1961V是否是真的超新星,還是LBV爆發,或是冒名頂替者。 註解: 当前的模型 前述天文學家給予超新星的分類代碼是很自然的分類:從超新星觀測到的光給予類型的數值,不一定是它的起因。例如,Ia超新星的祖恆星是蛻化的白矮星,因融合失控點火產生的;光譜類型相似的Ib/c超新星的祖恆星是大質量的沃夫–瑞葉星由核心坍縮點燃。下面總結了天文學家目前認為是對超新星最合理的解釋。 熱失控 白矮星可能從伴侶恆星吸積到足夠的質量,使核心的溫度提高至足夠點燃碳融合,此時它會發生失控完全破壞了它。這種爆炸在理論上有三種途徑可以發生:從伴星穩定的吸積質量,兩顆白矮星的碰撞,或是在吸積的殼層點火,然後引燃。但是仍不清楚其中何者是主要的機制。儘管還不能確定Ia超新星是如何的產生,但Ia超新星有非常均勻的屬性,是星系間距離有用的標準燭光。但對性質上漸進的變化或高紅移在不同頻率的異常光度,光度曲線和光譜是別上的微小變化,一些校準上的補償是需要的。 正常的Ia超新星 有幾種方式可以形成這種類型的超新星,但它們共用一個基礎的機制。如果一顆碳-氧白矮星吸積到足夠的質量,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的大約1.44 太陽質量()(對不自轉的恆星),它將不再能以電子簡併壓力支撐其巨大的電漿體,並且開始坍縮。然而,目前的看法是通常尚未達到這個極限,已經獲得足夠高的溫度和密度,可以在核心引燃碳融合。通常在接近極限之前(大約接近至1%),就已經坍縮了。 在幾秒鐘內,白矮星相當大一部份的物質會發生核融合,釋放出足夠的能量(1–),解除恆星的束縛,發生超新星爆炸。產生向外膨脹的激波與物質達到5,000-20,000km/s,或大約3%光速的速度。同時亮度也大幅的增加,絕對星等可以達到 -19.3等(或比太陽亮5億倍),而且只有少量的變異。 形成這類超新星的是密接的聯星。兩顆星中較大的一顆先演化離開主序帶,並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這兩顆恆星現在共享一個包層,造成它們相互間的軌道縮小。較大的這顆恆星然後傾卸掉它大部分的包層,失去質量直到它的核心不能再繼續進行核融合。在這個點上,它成為一顆主要由碳和氧構成的白矮星。最後,它的伴星也演化離開主序帶成為紅巨星。來自巨星的物質被白矮星吸積,導致白矮星的質量持續的增加。儘管基本的模型被普遍接受,但精確的萌生和爆炸產生重元素細節還不清楚。 Ia新星遵循著一個特徵的光度曲線 -亮度作為時間函數的關係圖- 爆炸後,這個亮度因為從鎳-56 經過鈷-56到鐵-56的放射性衰變而產生變化。正常Ia超新星光度曲線的峰值是非常一致的,最大值是絕對星等 -19.3等。這使它能夠成為次要的標準燭光,可以用來測量其宿主星系的距離。 非標準的Ia超新星 另一種Ia超星的爆炸涉及兩顆白矮星的合併,加起來的質量可能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這一類型的爆炸還有許多的變化,並且在許多情況下可能沒有超新星,但預期它們的光度曲線會比正常的Ia超新星爆炸寬闊與較低的光度。 當白矮星的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將會有光度異常的Ia超新星,而由不對稱性可能會有進一步增強的類型,但噴射物質的動能會少於正常的動能。 非標準的Ia超星沒有正式的子分類。曾經建議將氦吸積在白矮星上,光度較黯淡的超星分類為Iax,而這種類型的超新星可能不會將祖白矮星完全摧毀,而能留下一顆殭屍恆星。 一種特殊的非標準型Ia超新星發展出氫和其他的,發射的譜線給出了外觀正常的Ia和IIn超新星之間的混合物,例如SN 2002ic和SN 2005gj。這種超新星曾經被標記為Ia/IIn、Ian、IIa、IIan。 核心坍縮 當大質量恆星突然變得無法支撐核心維持抵抗自身的重力,會經歷核心崩潰;這是除了Ia超新星之外,其它所有類型的超新星形成的原因。這種崩潰的結果會導致恆星的外層劇烈爆炸,成為超新星,或者釋放的重力位能不足而坍塌成為黑洞或中子星與少量的輻射能量。有幾種不同的機制可以造成核心坍縮:電子捕獲、超越錢德拉塞卡極限、成對不穩定、或是光致蛻變。當恆星發展出鐵芯,因為電子簡併壓力不足以支撐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的質量,於是核心坍塌成為中子星或黑洞。跟著氧融合的爆炸,在氧/氖/鎂核心的電子捕獲是造成引力坍縮的原因,具有非常相似的結果。在大量的核心氦後燃燒產生電子-正子對移除熱力學的支援,導置初始的坍塌與後續的失控核融合,結果就是成對不穩定超新星。足夠大和熱的恆星核心可能產生γ射線,能量足夠直接引發光致蛻變,這將導致核心徹底的崩潰。 下表列出已知核心坍塌原因的大質量恆星、恆星的種類、關聯的超新星類型和產生的殘骸。金屬量是除了氫和氦之外,其他元素和太陽中含量的比值。初始質量是成為超新星之前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好幾倍,然而當時這顆超新星的質量可能已經低了許多。 在表中未列出IIn超新星。它們可能由不同類型的潛在祖恆星經由不同途徑形成,甚至可能由Ia的白矮星引燃。雖然看起來大部分都是在明亮的巨星或超巨星(包括LBVs),經由鐵芯崩潰形成的。窄光譜線是它們被如此命名的原因,因為這類超新星展開的拱星物質小而濃密。看起來IIn超新星是貨真價實的假超新星,只是高光度藍變星的大規模噴發,類似於海山二。在這些事件中,新噴發的物質通過激波與之前噴發的物質交互作用,產生窄吸收譜線。 當恆星的核心不再能對抗重力,它自身向內坍塌的速度可以達到70,000Km/s(0.23c),導致溫度和密度迅速增加。接下來的步驟取決於恆星的質量和結構,低質量的簡併核心形成中子星,大質量的簡併核心通常大多完全坍塌成為黑洞;未簡併的核心會經歷失控的核融合。 簡併的核心開始坍塌時是光致蛻變和電子捕獲的β衰變,暴發出電子微中子。當密度增加,因此困在核心的微中子輻射被截斷。最終,內核的直徑通常可以達到30公里 ,並且密度可以達到原子核的程度,中子簡併壓力試圖阻止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大約超過,然後中子簡併壓力就不足以抵擋坍塌,就沒有經過超新星爆炸的形式直接成為黑洞。 在低質量的核心,坍塌會被阻止,並形成有1,000億K,約為太陽核心溫度6,000倍,中子構成的核心。熱微中子形成微中子-反微中子對的味,數倍於電子捕獲微中子的數量。大約1046焦耳,相當於10%的恆星靜止質量,在10秒內爆裂出的微中子是事件中最主要的輸出。突然停止的核心坍塌和反彈在毫秒內產生激波,外核通過重元素的分離而失去能量。這個過程()需要從微中子脈衝重新吸收大約1044(foe,1044)焦耳的能量,產生可見的爆炸;雖然理論上也有其它的能量爆炸。 一些外層封包的物質會落回到中子星上,使核心的質量超過,就會形成黑洞。落回的質量會降低爆炸的動能和被逐出的放射性物質,但在某些情況下,它也可能產生相對論性噴流,導致γ射線暴或異常明亮的超新星。 大質量的非簡併核心坍塌將點燃核心進一步的核融合。當核心的坍塌由不穩定對開始時,氧開始融合,坍塌可能會停止。對核心質量在,坍塌會暫停而恆星保持不變,但當更大的核心形成後,核心的坍塌會再度發生。對核心質量在,氧融合和更重元素的核融合會釋放更多的能量,整顆恆星都會瓦解,成為一顆超新星。在大質量恆星的質量上限,由於許多太陽質量的鎳56,超新星會異常明亮的時間會延長。核心的質量越大,核心的溫度會高得足以進行光致蛻變,可以讓整個核心成為一個黑洞。 II型超新星 初始質量小於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從來沒有發展至核心大到足以坍塌,它們最終都是失去大氣層成為白矮星。恆星質量至少是(可能需要多達 )以複雜的方式演化,在它的核心發展出較高的溫度,逐步燃燒更重的元素。這顆恆星成為像洋蔥一樣的層狀結構,在越外面的殼層燃燒越輕的元素。雖然不片描述洋蔥似的結構有鐵芯,但超新星前身的大質量恆星僅有氧-氖(-鎂)的內核。這些超AGB恆星可能是主要的核心坍塌超新星,但質量越大的祖恆星,發出的光越黯淡,被觀測到的也就越少。 當在核心坍塌階段的超新星仍有氫的包層時,其結果是出現II型超新星。明亮恆星的質量損失取決於金屬量和亮度。金屬量接近太陽,特別亮的恆星在演化到核心坍塌之前已經失去它們所有的氫,就不會形成II型超新星。所有低金屬量的恆星,在開始核心坍塌之前仍都有氫的包層,但質量夠大的恆星會直接坍縮成為黑洞,而不會產生可以看見的超新星。 初始質量的上限大約在90倍太陽質量,或是金屬量只高一些,預期會產生II-p超新星,這是最常見的超新星類型。在中與高金屬量,且質量接近上限的恆星在發核心坍塌時將已經去大部分的氫,其結果是II-L超新星。金屬量非常低,恆星質量在在核心坍塌時將達到不穩定對,但仍然有氫的包層和氧的核心,其結果將是II型超新星,但會噴出大量的鎳56,成為高亮度的超新星。 Ib和Ic型 这两类超新星的形成机制很可能类似于大质量恒星内部核反应燃料耗尽而形成II型超新星的过程;但有所不同的是,形成Ib或Ic型超新星的恒星由于强烈的恒星风或与其伴星的相互作用而失去了由氢元素构成的外层。Ib型超新星被认为是大质量的沃尔夫-拉叶星坍缩后的产物。另外还有一些证据认为少量的Ic型超新星是伽玛射线暴的产生原因,但也有观点认为任何氢元素外层被剥离的Ib或Ic型超新星在爆炸的几何条件允许的情形下都有可能生成伽玛射线暴。 光度曲线 由于氢光谱中的巴耳末吸收线的存在,II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线特征明显:与I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线相比,II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线平均每天降低0.008等,较前者要低很多。按照光度曲线的特征,II型超新星可分为两个子类,一类在光度曲线上有一个平坦的高原区(型),另一类的光度曲线则只存在线性衰减(型)。如此型超新星的总体衰减率为每天0.012等,高于型超新星的每天0.0075等。对于型超新星而言,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在原始恒星中的大部分氢元素外层都被抛射出了。 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线中的高原区是由于其外层不透明度的变化。爆炸中产生的激波电离了外层中的氢原子,阻止了内部爆炸产生的光子透过外层逸出,从而显著提高了外层的不透明度。当外层的氢离子冷却后重新组合成原子,外层区域的透明度又会回升。 在II型超新星光谱的诸多反常特性中,IIn型超新星有可能诞生于喷射物与恒星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而IIb型超新星则有可能是大质量恒星在其伴星的潮汐力作用下失去了大多数(但不是全部)的氢元素外层。随着IIb型超新星喷射物的膨胀,余下的氢元素外层很快会变得透光从而能够展露出里面的内层结构。 不对称性 长久以来一个围绕着超新星研究的谜团是,如何解释爆炸后产生的剩余致密物质相对内核会有一个如此高的速度。(已经观测到作为中子星的脉冲星具有很高的速度,理论上黑洞也会有很高的速度,但当前还很难通过孤立的观测来证实。)不管怎样,能够推动物质产生如此速度的作用力应该相当可观,因为它能够使一个质量大于太阳的物体产生500千米/秒甚至以上的速度。现在一般认为这个速度产生于超新星爆炸时的空间不对称性,但具体这个动量是通过何种机制传递的仍然不得而知。有些解释认为,这种推动力包含了星体坍缩时的对流和中子星形成时产生的喷流。 具体而言,这种内核上方产生的大尺度对流能够造成局部的元素丰度变化,从而在坍缩期间导致不均衡分布的核反应,经反弹后产生爆炸。而喷流解释则认为,中心的中子星对气体的吸积作用会形成吸积盘,并产生高度方向性的喷流,从而将物质以很高的速度喷射出去,同时产生横向的激波彻底摧毁星体。这些喷流可能是导致超新星爆发的重要因素。(一个类似的模型也被用来解释长伽玛射线暴的产生。) 现在已经通过观测证实了在Ia型超新星的爆发初始存在有空间上的不对称性。这一结果可能意味着这类超新星的初始光度与观测角度有关,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爆炸会变得更为对称。通过对初始状态的出射光的偏振进行测量,这种不对称性就可以被探测到。 Ia型的核坍缩 由于Ib、Ic以及多种II型超新星具有类似的机制模型,它们被统称为核坍缩超新星。而Ia型超新星与核坍缩超新星的基本区别在于在光度曲线峰值附近所释放的辐射的能量来源。核坍缩超新星的原始恒星都具有延伸的外层,并且这种外层达到一定透明度所需的膨胀量较小。光度曲线峰值处的光辐射所需的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加热并喷射外层物质的激波。 而与之不同的是,Ia型超新星的原始恒星是致密的,并且要比太阳小得多(但质量仍然大得多),因此这种致密星体如要变得透明需要进行大幅的膨胀(以及冷却)。爆炸产生的热在星体膨胀的过程中被消耗,从而无法促使光子产生。事实上,Ia型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完全来自爆炸中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这主要包括镍-56(半衰期6.1天)和它的衰变产物钴-56(半衰期77天)。从放射性衰变中辐射的伽玛射线会被喷射出的物质吸收,这些物质因此被加热到白炽状态。
Inventory - Hydrogen sulfide fact sheet NIOSH Pocket Guide to Chemical Hazards NAC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rosion Epal) 氢化合物 硫化物 无机酸 恶臭化学品 缺少物质图片的化学品条目 三原子分子 全身中毒性毒剂
物理性質 2015年,物理學者發現,硫化氫在溫度203K(-70°C)、極度高壓的環境下(至少150GPa,也就是約150萬標準大氣壓)會發生超導相變。 化學性質 硫化氢比同族的水不稳定,加热高于700K时即发生分解。 硫化氫比空氣稍重,硫化氫和空氣的混合物极易爆炸。硫化氫和氧氣燃燒會產生藍色火焰,形成二氧化硫和水。在一般化学反应里,硫化氫是一种還原劑,如硫化氫可與二氧化硫反應形成單質硫和水。 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即使在液态也会迅速反应。 硫化氫可微溶於水,形成弱酸,称为“氢硫酸”。其水溶液包含了氢硫酸根HS-(在摄氏18度、浓度为0.01-0.1摩/公升的溶液里,pKa=6.9)和离子硫S2-(pKa = 11.96)。一开始清澈的氢硫酸置放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混浊,这是因为氢硫酸会和溶解在水中的氧起缓慢的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单质硫。 硫化氢和金属离子接触会形成硫化金屬,硫化金屬往往是深暗色的。用於檢測硫化氫的醋酸鉛紙和硫化氢的气体接触时会產生灰色的硫化鉛(II)。硫化金屬與強酸反應时则会释放出硫化氫。 此外,氣態硫化氫和濃硝酸或任何强氧化剂接觸时會发生爆炸。與醇反應则形成硫醇。 硫化氫是酸性的,它與鹼及一些金屬(如銀)有化學反應。例如:硫化氫和銀接觸後,會產生黑褐色的硫化銀,如果氧气存在反应趋势更大: 该反应能够进行的原因是硫化银的生成自由能负值很大,增大了正方向反应的趋势。 安全 硫化氫是劇毒及易爆氣體。硫化氢也是易燃的(爆炸极限,4.3–46%)。它比空气重,容易积聚在通风不良的空间底部。虽然起初很刺鼻(闻起来像臭鸡蛋),它会迅速麻痹嗅觉,因此受害者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就为时已晚。为了安全处理硫化氢,人们应参考硫化氢的安全数据表。 相對濃度危險度 自杀 -{zh-hans:通过;zh-tw:透過}-混合某些家用成分产生的硫化氢气体于2008年在日本因自杀风潮而使用。这波风潮促使东京自杀预防中心的工作人员在黄金週期间设立了专门的热线,因为他们在5月的年度假期期间接到了更多来自想自杀的人的电话。 截至2010年,这种现象已在美国许多城市中发生,提醒那些到达自杀现场的人。这些第一批接近自杀者的人们,例如紧急服务人员或家庭成员,有可能因吸入硫化氢气体或被火烧而死亡或受伤。地方政府还发起了运动来预防此类自杀。 参见 水 硒化氢 碲化氢 钋化氢 氧族元素的氫化物
1953年,约瑟夫·什克洛夫斯基(Iosif Shklovsky)提出弥散的蓝色区域主要是由同步辐射造成的。这是指在磁場中迴轉的相對論性电子(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電子)因為徑向加速度垂直於速度而发射出的电磁辐射。之后的观测确认了此理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电子偏转的洛伦兹力来自于星云中心一颗中子星的强大磁场,在此力的作用下电子发生偏转,并沿运动的切线方向发出电磁辐射。 自2010年9月19日起,天文学家观测到蟹状星云的伽马射线强度突然提高了2到3倍。一种解释认为,爆发的短暂性表明电子还没有加速到足以产生能量辐射的程度。当电子被加速到极高能量时,星云磁场的强度可能也会比通常估计的要加强3到10倍。短暂的过程表明,伽马射线可能源自星云内部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另一种解释则认为脉冲星的带电粒子风闯入了星云内部,并挤压星云的磁场。在这个过程中,磁场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为电子加速提供能量源。 磁场 蟹状星云的磁场强度约为10-3到10-4高斯,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电子的总能量约为1049尔格。这显然不能与刚形成时相提并论,因为绝大部分能量已通过绝热损失辐射出去了。它的磁场有序程度很高,据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的数据,其γ射线辐射有46%是偏振的,光子的电磁场也同向分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大卫·汤普森说:“在天体物理学中,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如此高比例的偏振意味着这里得有非常好的条件,才能使磁场非常有序地排列。” 脉冲星磁场达到地球的1012倍以上,类似于棒状磁场。上述事实表明脉冲星产生的粒子流速度很高,以至于非常接近脉冲星,才使磁场发生了扭曲。但由于目前仪器精度所限,还不能通过测量来确认。蟹状星云是绝无仅有的观测目标,因为其他脉冲星过于遥远,难以深入研究。 其他 目前人类对蟹状星云的观测已覆盖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的整个波段。特别是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发射以后,它先后发现了两极的喷流,环绕着脉冲星赤道平面的星环,高速运动的亮条纹(wisp)和X射线强度很高的结节(knots)。这些结构的运动速度都很快,例如亮条纹可达光速的0.35至0.5倍,喷流也有光速的0.1倍。而结节的亮度仅次于中央的脉冲星。其中蟹状星云的异常部分之一是富氦星环,它的星环从东向西穿过脉冲星区域。星环中大约25%是可见喷出物,而计算结果表明95%都是氦。因此目前对于星环的结构还没有合理的解释。 中心天体 蟹状星云的中心有两颗暗星,其中一颗与此星云的形成直接相关。1942年,鲁道夫·闵可夫斯基发现它的光谱极不寻常,从而确认了它的特殊性。到了1949年,天文学家发现此星附近区域是很强的无线电波和X射线辐射源。1967年,它被确认为天空中γ射线辐射强度最大的天体之一。第二年,地球上接受到它放出的辐射脉冲,因此它成为最早发现的脉冲星之一。 脉冲星是强大的电磁辐射源,它们以一定而且很短的周期释放辐射脉冲,频率可达每秒数百次。1967年刚发现这种天体时就产生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该团队甚至考虑了那可能是先进文明发出的信号。然而,在蟹状星云中心发现了脉冲射线源,这成为证明该星云起源于超新星爆发的强有力的证据。现在认为它们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它们的强磁场将辐射约束成很窄的波束向外释放。 据信,蟹状星云脉冲星的直径约为28–30千米,它每隔33毫秒发射一次辐射脉冲。辐射脉冲的波长跨越了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的整个电磁波谱。与其他孤立的脉冲星一样,它的自转周期正在逐渐变慢。有时它的辐射周期会发生急剧变化,称作自转突变,这是由于中子星内部的突然重新组合引起的。脉冲星自转减缓时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发射同步辐射,总光度可达太阳的75,000倍之多。 蟹状星云中心区域由于脉冲星极高能量的不断释放而变得异常活跃。大多数天体的演化非常缓慢,只有经历很长的时间尺度才能觉察出变化。而蟹状星云的内部在几天之内就能产生明显变化。星雲內部最活躍的特徵,是脉冲星的赤道风猛烈冲击稀疏的其他区域,形成激波阵面。这种激波的形状和位置瞬息万变,赤道风一阵阵地形成然后渐渐减弱并消失,这是因为它们进入了远离脉冲星的星云内部。 前身星 发生爆炸成为超新星的那颗恒星被称作前身星(Progenitor star)。有两种类型的恒星会发生超新星爆发:白矮星和大质量恒星。在所谓的Ia型超新星中,气体不断落在白矮星上,不断增大其质量直至接近临界值——钱德拉塞卡极限,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发生爆炸。而对于Ib/c型和II型超新星,它们的前身星是一颗核聚变反应耗尽了燃料的大质量恒星,最终发生坍缩并不断升温,最终达到超新星爆发的临界温度。蟹状星云中心存在脉冲星表明它一定是由核心坍缩型超新星形成的,因为Ia型超新星不产生脉冲星。 超新星爆发的理论模型表明爆炸形成蟹状星云的前身星质量一定要在太阳质量的9到11倍之间。质量小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因太小而不能发生超新星爆发,它们的最终宿命是行星状星云。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大于太阳的12倍,那么它产生的星云化学成分会与蟹状星云中实际检测到的不符。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前身星可能是8到10太阳质量范围内的一颗超渐近巨星分支星,会在电子俘获型超新星爆炸的范围。2021年6月,《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报导,2018年超新星SN 2018zd(位于星系NGC 2146中,距离地球约3100万光年)似乎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电子俘获型超新星。创造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爆炸被认为是电子俘获型超新星的最佳候选者,而2021年的论文更可能证明这是正确的。 研究蟹状星云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星云和脉冲星的总质量明显比推测的前身星质量小。关于那些消失的质量的谜团至今仍未解开。首先通过它发出的总光度估算星云的质量,然后计算所需质量,可以得出星云的温度和密度。質量的區間估計是太陽質量的1–5倍之間,而一般研究者認為太陽質量的2–3倍是合適的估計值。此外,中子星的质量估计为1.4至2倍太阳质量。 解释蟹状星云消失质量的主要理论是前身星的一部分物质在超新星爆发之前就由星风带走了,这种现象在沃尔夫–拉叶星中是很常见的。然而,这会在星云外形成一个壳层。尽管天文学试图使用各种不同的波长来探测壳层,但至今还没有任何发现。 太阳系天体掩星 蟹状星云所在位置偏离地球绕太阳运转的黄道平面大约1.5°,这意味月球甚至其他行星可能凌或掩蟹状星云。尽管太阳不会掩蔽此星云,但它的日冕会在星云之前经过。这些凌星和掩星可用于同时分析星云和通过它的天体,因为凌星或掩星发生时地球接收到的蟹状星云的辐射会发生变化。 月球掩蟹状星云的现象已用于绘制星云的X射线发射光谱。在发射X射线观测卫星(比如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之前,X射线观测的角分辨率普遍较低。但是月球从星云前经过的时候,它的位置可以计算地非常精确,相当于弥补了分辨率不足的缺陷,因此星云的亮度变化就可以用于制作X射线发射光谱。人们首次从蟹状星云观测到X射线时,就是运用月球的掩星来确定波源的确切位置。 太阳的日冕每年六月从蟹状星云前经过。此时收到的蟹状星云的无线电波可用于分析日冕的密度和结构。早期观测认为日冕的延伸距离远比以前的估计要大,而后来的观测发现日冕密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土星掩蟹状星云是很罕见的,最近一次是2003年,而更前的一次在1296年,下次则要到2267年。天文学家运用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在土星掩星云时观测它的卫星土卫六,并发现土卫六的X射线暗斑比它的固体表面更大,因为它的大气层也能吸收X射线。这些观测表明土卫六的大气层厚度大约是880千米。土星的掩星没有被观测到,因为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当时正在经过范艾伦辐射带。 参见 天关客星 梅西耶天體
keV,最高可达450 TeV,而且非常稳定,因此天文学家将蟹状星云看成是宇宙中最稳定的高能辐射源之一,并将其作为一种标准来测量宇宙其他輻射源的能量。此星云是一个很好的辐射源,通过其他天体的掩星可以研究它與其他的天體。20世纪50和60年代时,天文学家曾借助穿过日冕的蟹状星云辐射对太阳日冕进行密度和成分测定。2003年,土卫六阻挡了蟹状星云的X射线辐射,天文学家借此机会测量土卫六的大气层的厚度。 起源 蟹状星云产生于公元1054年一次明亮的超新星爆发:SN 1054。当时中国、印度、阿拉伯和日本天文学家都记录了这一天文现象。而该星云则是由约翰·贝维斯于1731年首次观测到的。1758年,查尔斯·梅西耶在观测一颗亮彗星时独立地再次发现该星云。于是梅西耶将其作为自己的类彗星天体星表中第一个成员。1848年,罗斯伯爵在比尔城堡观测到了此星云,因为他绘制的图像形状与螃蟹类似,因此被稱為蟹狀星雲。 20世纪早期,对早期间隔数年的星云照片进行的分析顯示它正在不断膨胀。根据其膨胀速度反推可得,该星云在地球上开始可见的时间至少在900年以前。而中国天文学家在1054年的记录在天空的相同区域产生过一颗亮星,甚至白天都可观测到。虽然距离十分遥远,但是当时中国人观测到的客星在白天也能看見,因此只可能是超新星。这是一种自身的核聚变已經終止并坍缩,从而发生爆炸的大質量恒星。 近期对历史记载的分析表明,产生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爆发时间为4月或5月上旬,到了7月最亮时视星等升至-7到-4.5之间(比夜空中除了月球以外的任何天体都亮)。该超新星在首次发现大约两年之内都可用肉眼看到。归功于东亚和中东地区的天文学家在1054年的观测記錄,蟹状星云成为第一个被确认与超新星爆发有关的天体。 物理状态 蟹状星云在可见光区中有大量椭圆形的丝状结构围绕着弥散的蓝色核心区域,长达6角分,宽达4角分(相比而言,满月的直径为30角分),是视直徑最大的天体之一。从三维的角度看,该星云的形状是一个长椭球体。这些丝状结构是前身星大气层的残余成分,主要由离子化的氦和氢组成,也含有碳、氧、氮、铁、氖和硫。这些丝状结构的温度通常处于11,000–18,000K之间,而它们的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300个粒子。 距离和大小 尽管蟹状星云是天文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由于每种估测方法都存在不确定性,它的距离誤差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008年得到的共识是它离地球的距离为2.0±0.5千秒差距(6.5±1.6千光年)。蟹状星云正以大约1,500 km/s的速度膨胀。对间隔数年的星云照片进行分析,结果是它正在缓慢膨胀,比较这种角膨胀和谱线紅移可以测定膨胀速度,此方法也能估测该星云到地球的距离。1973年,一项运用多种不同方法测距的分析得出了它距离地球约6,300光年的结论。根据它的视直径大小及距离可以计算出其直径约为13±3光年。 将时间追溯到1054年超新星爆发之后的几十年,可以发现这个星云自从产生以来就在不断加速膨胀。这种加速是因为中心的脉冲星产生的能量增强了星云的磁场,从而使星云膨胀,丝状结构不断向外伸展。 质量 估测星云的总质量对于估计对应超新星的前身星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蟹状星云丝状结构含有的物质(离子和中性气体喷射物,主要是氦)估计質量可达4.6±1.8M☉。 辐射 1953年,约瑟夫·什克洛夫斯基(Iosif Shklovsky)提出弥散的蓝色区域主要是由同步辐射造成的。这是指在磁場中迴轉的相對論性电子(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電子)因為徑向加速度垂直於速度而发射出的电磁辐射。之后的观测确认了此理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电子偏转的洛伦兹力来自于星云中心一颗中子星的强大磁场,在此力的作用下电子发生偏转,并沿运动的切线方向发出电磁辐射。 自2010年9月19日起,天文学家观测到蟹状星云的伽马射线强度突然提高了2到3倍。一种解释认为,爆发的短暂性表明电子还没有加速到足以产生能量辐射的程度。当电子被加速到极高能量时,星云磁场的强度可能也会比通常估计的要加强3到10倍。短暂的过程表明,伽马射线可能源自星云内部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另一种解释则认为脉冲星的带电粒子风闯入了星云内部,并挤压星云的磁场。在这个过程中,磁场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为电子加速提供能量源。 磁场 蟹状星云的磁场强度约为10-3到10-4高斯,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电子的总能量约为1049尔格。这显然不能与刚形成时相提并论,因为绝大部分能量已通过绝热损失辐射出去了。它的磁场有序程度很高,据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的数据,其γ射线辐射有46%是偏振的,光子的电磁场也同向分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大卫·汤普森说:“在天体物理学中,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如此高比例的偏振意味着这里得有非常好的条件,才能使磁场非常有序地排列。” 脉冲星磁场达到地球的1012倍以上,类似于棒状磁场。上述事实表明脉冲星产生的粒子流速度很高,以至于非常接近脉冲星,才使磁场发生了扭曲。但由于目前仪器精度所限,还不能通过测量来确认。蟹状星云是绝无仅有的观测目标,因为其他脉冲星过于遥远,难以深入研究。 其他 目前人类对蟹状星云的观测已覆盖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的整个波段。特别是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发射以后,它先后发现了两极的喷流,环绕着脉冲星赤道平面的星环,高速运动的亮条纹(wisp)和X射线强度很高的结节(knots)。这些结构的运动速度都很快,例如亮条纹可达光速的0.35至0.5倍,喷流也有光速的0.1倍。而结节的亮度仅次于中央的脉冲星。其中蟹状星云的异常部分之一是富氦星环,它的星环从东向西穿过脉冲星区域。星环中大约25%是可见喷出物,而计算结果表明95%都是氦。因此目前对于星环的结构还没有合理的解释。 中心天体 蟹状星云的中心有两颗暗星,其中一颗与此星云的形成直接相关。1942年,鲁道夫·闵可夫斯基发现它的光谱极不寻常,从而确认了它的特殊性。到了1949年,天文学家发现此星附近区域是很强的无线电波和X射线辐射源。1967年,它被确认为天空中γ射线辐射强度最大的天体之一。第二年,地球上接受到它放出的辐射脉冲,因此它成为最早发现的脉冲星之一。 脉冲星是强大的电磁辐射源,它们以一定而且很短的周期释放辐射脉冲,频率可达每秒数百次。1967年刚发现这种天体时就产生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该团队甚至考虑了那可能是先进文明发出的信号。然而,在蟹状星云中心发现了脉冲射线源,这成为证明该星云起源于超新星爆发的强有力的证据。现在认为它们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它们的强磁场将辐射约束成很窄的波束向外释放。 据信,蟹状星云脉冲星的直径约为28–30千米,它每隔33毫秒发射一次辐射脉冲。辐射脉冲的波长跨越了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的整个电磁波谱。与其他孤立的脉冲星一样,它的自转周期正在逐渐变慢。有时它的辐射周期会发生急剧变化,称作自转突变,这是由于中子星内部的突然重新组合引起的。脉冲星自转减缓时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发射同步辐射,总光度可达太阳的75,000倍之多。 蟹状星云中心区域由于脉冲星极高能量的不断释放而变得异常活跃。大多数天体的演化非常缓慢,只有经历很长的时间尺度才能觉察出变化。而蟹状星云的内部在几天之内就能产生明显变化。星雲內部最活躍的特徵,是脉冲星的赤道风猛烈冲击稀疏的其他区域,形成激波阵面。这种激波的形状和位置瞬息万变,赤道风一阵阵地形成然后渐渐减弱并消失,这是因为它们进入了远离脉冲星的星云内部。 前身星 发生爆炸成为超新星的那颗恒星被称作前身星(Progenitor star)。有两种类型的恒星会发生超新星爆发:白矮星和大质量恒星。在所谓的Ia型超新星中,气体不断落在白矮星上,不断增大其质量直至接近临界值——钱德拉塞卡极限,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发生爆炸。而对于Ib/c型和II型超新星,它们的前身星是一颗核聚变反应耗尽了燃料的大质量恒星,最终发生坍缩并不断升温,最终达到超新星爆发的临界温度。蟹状星云中心存在脉冲星表明它一定是由核心坍缩型超新星形成的,因为Ia型超新星不产生脉冲星。 超新星爆发的理论模型表明爆炸形成蟹状星云的前身星质量一定要在太阳质量的9到11倍之间。质量小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因太小而不能发生超新星爆发,它们的最终宿命是行星状星云。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大于太阳的12倍,那么它产生的星云化学成分会与蟹状星云中实际检测到的不符。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前身星可能是8到10太阳质量范围内的一颗超渐近巨星分支星,会在电子俘获型超新星爆炸的范围。2021年6月,《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报导,2018年超新星SN 2018zd(位于星系NGC 2146中,距离地球约3100万光年)似乎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电子俘获型超新星。创造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爆炸被认为是电子俘获型超新星的最佳候选者,而2021年的论文更可能证明这是正确的。
1991年2月,南歐天文台以1.54米丹麥望遠鏡觀測到哈雷彗星的亮度突然從25等增亮至21.5等,並冒出20角秒(約20萬公里)的彗髮,這可能是受到一顆小行星的撞擊或者太陽耀斑的激波激發所致。 21世紀的觀測 在20世紀最後一次在拍攝中發現哈雷彗星為1994年1月10日,以智利的3.58米新技術望遠鏡(New Technology Telescope)觀測。2003年3月6日,天文學家以南歐天文台三座8.2米VLT望遠鏡在長蛇座頭部再次拍到它(81張照片,共計九小時曝光),距地球27.26 AU(40.8億公里),光度28.2等;天文學家相信:以現時觀測技術,即使它在2023年過遠日點(35.3 AU)還要暗2.5倍之下,也可拍到其影像。 2061年之回歸 哈雷彗星的下一次通過近日點發生在2061年7月28日,與1985-1986年回歸相比,這次觀測位置更好,因為彗星將與地球位於太陽系同一側。屆時哈雷彗星最接近地球將是近日點後一天。預計當時亮度為視星等−0.3等,相較之下1986年亮度為僅為視星等2.1等 。 2060年9月9日,哈雷彗星將經過木星0.98 AU(147,000,000公里)範圍內,然後在2061年8 月20日經過金星0.0543 AU(8,120,000公里)範圍內。 相關流星雨 獵戶座流星雨 寶瓶座η流星雨 參考資料 參考文章、書目 《1680年的大彗星及約翰・佛萊始迪度》作者南政次,『天文通訊』第34巻207號(1986年)台北市立圓山天文台出版 《哈雷彗星觀測手冊》王德昌等編著,紫金山天文台編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書號:13298.58 《天文考古錄》P.59─80,朱文鑫著,商務印書館1933年1月初版 《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 Amateur Observers' Manual for Scientific Comet Studies , Sky Publishing Corporation(November 1, 1983), ISBN 978-0-933346-40-6 外部連結 Halley's nucleus by Giotto spacecraft cometography.com seds.org Orbital simulation from JPL (Java) / Ephemeris Donald Yeomans, "Great Comets in History" A brief history of Halley's Comet(Ian Ridpath)
月20日經過金星0.0543 AU(8,120,000公里)範圍內。 相關流星雨 獵戶座流星雨 寶瓶座η流星雨 參考資料 參考文章、書目 《1680年的大彗星及約翰・佛萊始迪度》作者南政次,『天文通訊』第34巻207號(1986年)台北市立圓山天文台出版 《哈雷彗星觀測手冊》王德昌等編著,紫金山天文台編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書號:13298.58 《天文考古錄》P.59─80,朱文鑫著,商務印書館1933年1月初版 《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 Amateur Observers' Manual for Scientific Comet Studies , Sky Publishing Corporation(November 1, 1983), ISBN 978-0-933346-40-6 外部連結 Halley's nucleus by Giotto spacecraft cometography.com seds.org Orbital simulation
or, "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has been raised or commented on by philosophers including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Ludwig Wittgenstein, and Martin Heidegger – who called it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metaphysics)
question "Why is there anything at all?", or, "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has been raised or commented on by philosophers including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Ludwig Wittgenstein, and Martin Heidegger
李太祖時,曾與大理國爆發戰爭。1012年(順天三年),大理國人到渭龍州(在越南宣光地區)進行貿易,李太祖派人擒獲大理國民眾及馬匹萬餘而回。次年農曆十月(1013年,順天四年),渭龍州降附大理,李太祖親征渭龍州,驅逐渭龍州首領何昃俊。何昃俊被逐後逃入大理,得大理政府支持,大理國乃出兵征越。1014年(順天五年),大理將領楊長惠(一作杜長惠)、段敬至率兵二十萬入侵越境,李太祖派兵討伐,在平林州(又作「芳林」及「茅林」,在越南高平)的金華步一帶,擊破大理軍隊,斬首萬餘,俘獲大量士卒及馬匹。李朝得勝後,遣使把戰利品中的六十匹馬,獻給宋朝,以宣示戰功,宋廷亦賜冠帶、器幣、馬匹等物品回禮。宋廷的介入使大理沒有再度出兵,而何昃俊所據的渭龍、都金、常新、平原等州,勢力單薄,到1015年(順天五年)被李朝討平,重新成為李朝的有效控制區域。 李太宗時,盤踞廣源州(在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州,當時屬宋境)等地的酋豪儂智高,多年間先後在越、宋兩國地區作亂。到1053年(崇興大寶五年),儂智高勢力遭宋軍重挫。其後,據越南典籍《大越史記全書》所載,儂智高於該年農曆十月,派使到李朝乞師求助,李太宗「詔指揮使武珥將兵援之」。其後,儂智高再被宋軍所敗,逃入大理國,最終被大理人所殺,把首級獻於宋朝。 宋李雙方曾有邊境衝突,較嚴重的為1075年(太寧四年)的大型戰事, 蔓延邕、廉等地,雙方交惡亦殃及大理。雲南馬關縣有《宋代難民因公殞命古墓碑》提到:「當有宋之時,吾邑接壤越南,越人開拓邊疆,不時過界滋擾,土人不服,起而反抗,慘遭殺戮者指不勝屈。」學者段玉明據此指出,李朝出兵廣西的同時,還會入侵大理東南邊境,甚至可能擄掠人員為奴。 李英宗初年,曾與大理國發生衝突。據中國文獻所載,李仁宗有妾生一子,投奔大理,改姓趙,名智之。1138年李神宗死後,趙智之自稱「平王」,由大理國遣送越南,欲與李英宗爭位,但被李朝出兵擊退。1139年(紹明二年)六月,趙智之遣使入宋,要求協助。宋廷為免「引惹生事」,僅冷淡視之,使趙智之無法得逞。關於趙智之的身份,越南典籍《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注引吳仕的說法,認為是與1140年至1141年間作亂的申利是同一人。 申利事件以後,李朝與大理的往來記載較少。《越史略》提到,1189年(天資嘉瑞四年),有大理僧侶惠明、戒日等到訪李氏朝廷。學者段玉明指,這說明了申利事件後,李朝、大理關係有所改善,趨於友好。 與金朝關係 1127年,宋室受到來自東北的金朝入侵,中國出現宋金雙方南北對峙之局。1168年(政隆寶應六年)八月,宋、金同時遣使到越南李朝,而李朝的態度則是禮待雙方來使,然而不令相見。 與占婆國關係 占婆(又稱占城)位於現時越南中部及南部地區,是李朝南鄰。早在李朝之前,越人已與占婆爆發多起戰事,但與此同時,占婆國政府亦有遣使入越通好。 李太祖即位之初,1011年(順天二年),占城向李朝贈送獅子,以示友好。然而雙方在日後多次兵戎相見。1021年(順天十二年),太祖命兒子開天王李佛瑪率兵南侵,進攻占婆布政寨地區,殺當地「布令」(官名)。1043年(明道二年),占婆王闍耶僧訶跋摩二世(又作「刑卜施離值星霞弗」、「乍兜」、「乍斗」等)派水軍(《大越史記全書》稱為「占城風浪賊」)入侵李朝的沿海領土,李太宗皇帝又以占婆多年沒有遣使通好為由,籌備南征,修造戰船百餘艘,於次年(1044年,明道三年)親自出征,於五蒲江南岸一帶與占婆軍隊爆發戰事,此役中越軍得勝,占婆國王陣亡,軍隊戰死者三萬餘人,被俘五千餘,戰象死者六十頭。該年農曆七月,越軍進至占婆國都佛逝(又作「毗闍耶」),大肆掠奪王宮而回。此戰亦導致占婆第八王朝終結。 李太宗率軍回國後,占婆一度陷於內亂局面。新君主闍耶波羅密首羅跋摩一世(又作「雍尼」,占婆第九王朝首王)趕緊收拾秩序,占婆碑銘資料稱他「偕諸將士,往平其亂」。另一方面,占王試圖修補對越關係。1047年(天感聖武四年),占婆遣使到越,但李氏朝廷認為占王不恭順,竟將占婆使節流放。不過此王仍採和好態度,於1050年(崇興大寶二年)向李朝致送白象、1055年(龍瑞太平二年)遣使入越祝賀李聖宗登基、1057年(龍瑞太平四年。或作1059年,即李彰聖嘉慶元年)及1060年(彰聖嘉慶二年)遣使入越致送禮品及訪問。 1061年,占婆王律陀羅跋摩三世(又作「施里律茶盤麻常楊溥」、「楊卜尸律陀般摩提婆」、「第矩」、「制矩」等)即位後,整頓軍事,以圖攻越。但在發動戰事之前,仍對越作友好姿態,在1063年(彰聖嘉慶五年)、1065年(彰聖嘉慶七年)、1068年(天貺寶象元年)遣使入越訪問。到1068年的年底,占婆終於出兵入侵李朝邊境,李聖宗亦隨即作出反應。1069年(神武元年)二月,李朝發舟師南下,勢如破竹,經日麗海口、尸唎皮奈(Çri Banöy)等地,在須毛江大敗占軍,占王棄國都佛逝(又作「毗闍耶」)出逃,越軍於是進佔佛逝,終於在四月份,由大將李常傑擒獲占王。李聖宗更親到占婆王宮大宴群臣,又遣使入宋,宣示勝利,到六月才撤軍回國。越軍佔據佛逝期間,肆行破壞及劫掠。據《越史略》記載:「王(指李聖宗)命徧數佛誓城內外人家,凡二千五百六十餘區,並焚之。」占婆碑銘亦記載:「越兵侵佔占婆,王神財富,皆為所得。占婆諸州祠寺、宮殿、村莊、馬、象、牛、穀,咸為掠劫。」李朝又以釋放占婆國王為條件,割取(又作「地哩」)、、等地(此三州在今越南廣平省及廣治省),而占婆國內則出現群雄割據的大亂局面。1071年(神武三年),曾有占婆使節到越致送禮品,法國學者指出到底是否由律陀羅跋摩三世所派,已難確認。 其後,據占婆碑銘記載,第十王朝的訶梨跋摩三世(1074年,太寧三年即位)收拾殘局,而前王律陀羅跋摩三世則投奔越南李朝。1075年(太寧四年),李朝派李常傑進攻占婆,以圖協助律陀羅跋摩三世復位,但被占軍擊退。同年,宋越兩國爆發宋越熙寧戰爭,宋朝於次年1076年(太寧五年)初,遣使聯絡占婆、真臘(柬埔寨),一同出擊李朝。占婆派兵七千,牽制李朝。然而最終,宋、占婆、真臘聯軍仍未對李朝構成致命威脅。到1077年(英武昭勝二年),占婆再次遣使入越訪問通好。 1086年(廣祐二年),占婆遣使到越致送禮品,但越占兩國並未真正和好。在該年,占婆遣使到宋朝,要求當越占兩國使節同時入宋時,宋人不要安排在同一場合碰面,占使籍此要求表達對李朝的不滿。1092年(廣祐八年),占婆又派使到宋,提出聯合攻越,但宋神宗皇帝以李朝常向宋朝入貢通好為由,拒絕建議。而越南李仁宗亦於1094年(會豐三年),遣使敦促占婆向越入貢通好。占婆出於恐懼,便於1095年(會豐四年)、1097年(會豐六年)、 1098年(會豐七年)、1099年(會豐八年)及1102年(龍符二年),向李朝頻繁地致送禮品示好。 1103年(龍符三年)十月,越南演州地區的李覺發動叛亂,被大將李常傑所攻破,李覺逃入占婆,向占婆國王闍耶因陀羅跋摩二世(占婆第十王朝君主)提供李朝內部情報。占婆便出兵攻越,收復地里、麻令、布政等三州。次年(1104年,龍符四年)二月,李朝派李常傑出征占婆,成功奪回地里等三州。於是,占婆再次遣使入越示好,從此對越南遣使不絕。1117年(會祥大慶八年)、1118年(會祥大慶九年)、1120年(天符睿武元年)、1124年(天符睿武五年)、1126年(天符睿武七年),占婆數度遣使入越,特別是1126年的一次,李仁宗皇帝更設宴招待占婆使節。 李神宗時,李朝的另一鄰國真臘(又作「占臘」、「吉蔑」)開始加緊對越進攻,占婆亦捲入其中。1132年(天順五年)七月,占婆與真臘聯合,進攻李朝乂安州,李朝隨即派太尉楊英珥擊破兩國聯軍。其後,李英宗時,占婆因拒絕協助真臘攻越,真臘便於1145年(大定六年),出兵攻占,進至佛逝城(一作「毗闍耶」)。 不久,占婆王闍耶訶梨跋摩一世(占婆第十二王朝君主,又作「鄒時蘭巴」、「制皮囉筆」)即位,收復佛逝,但占婆王室又出現內訌,闍耶訶梨跋摩一世與妻兄般舍羅闍(Vançaraja,又作「雍明疊」、「雍明些疊」)相攻。般舍羅闍不利,向越南李朝求助,李朝冊封般舍羅闍為占婆國王,並派李蒙與般舍羅闍率兵征占。此戰在占婆碑銘亦有記載:「越(Yavana)王見闍耶訶梨跋摩雄武無敵,欲制阻之,命占婆人般舍羅闍為國王,予以越將多人,強兵十萬餘(越方史籍記載李朝派清化乂安五千餘人出征)。闍耶訶梨跋摩率佛逝諸軍擊破之,死者不可勝計。」般舍羅闍和李蒙都在戰中陣亡。此戰發生時間,法國學者喬治·馬司培羅說在1150年底或1151年初,《大越史記全書》則記載在1152年(大定十三年),並謂在該年十月,李英宗迎娶占婆國王女兒。 此後十餘年間,占婆國雖繼續派使到李朝致送禮品,但同時又有寇邊活動,甚至連赴越使節也在途中劫掠越南人民。李朝終於在1167年(政隆寶應五年),乘著占婆王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又作「鄒亞娜」)登位不久,派大臣蘇憲誠領兵討伐,占婆新王懼怕對越戰事,向越人致送珍珠方物,越方乃罷兵而回。自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以後,占婆集中力量對真臘國開戰,而對李朝則時而修好,時而入寇。1170年(政隆寶應八年),占婆遣使到越訪問。1177年(貞符二年),占婆入寇越南乂安。1184年(貞符九年),占婆遣使訪問。1198年(天資嘉瑞十三年),占婆王蘇利耶跋摩(又作「布池」)遣使到李朝,要求冊封,李朝於次年(1199年,天資嘉瑞十四年),封之為王。 1203年(天嘉寶祐二年),占婆王叔父陀那婆底(Dhanapati Grama,又作「布田」、「布由」)勾結真臘,進攻國王蘇利耶跋摩,國王不敵,便帶著剩餘兵船二百餘艘,逃到越南的几羅海口(又作「機羅海口」),要求越人支持。越方乂安地區官員杜清、范延等上奏朝廷,李朝派大臣譚以蒙、杜安等處理事件。但譚以蒙、杜安憂慮占婆王有詐,不願提供協助而回。杜清、范延為求自保,謀攻占婆王,但陰謀洩露,占婆王攻殺杜清、范延,以及乂安兵眾二百餘人,然後逃入海,不知所終。於是占婆淪為真臘屬地(時間為1203年至1220年),真臘委任陀那婆底管理占婆地區。李惠宗時,真臘在1216年(建嘉七年)及1218年(建嘉九年)兩度入侵越南乂安州,占婆人亦協助真臘作戰,但均被乂安長官李不染所擊退。 與真臘國關係 真臘(又作「占臘」、「吉蔑」)位於印支半島,即後來的柬埔寨。在越南李朝,真臘處於吳哥王朝,領土包括現今越南南部、老撾南部和泰國部份領土,與李朝政府亦有交往。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自1012年起,即從李朝立國初期開始,真臘便多次遣使赴越致送禮品,一直持續到李朝後期。真臘遣使的年份是:1012年、1014年、1020年、1025年、1026年、1033年、1039年、1056年、1118年、1120年、1123年、1135年、1191年。 然而真臘與李朝亦多次爆發衝突。據《宋史》所載,在宋仁宗的嘉祐六年(1062年,彰聖嘉慶四年),廣南西路官員向宋廷報告,指出該國向來不熟習軍事,與越南李朝為鄰,時常遭到入侵。到李仁宗時,1076年(太寧五年),宋越兩國交戰期間,真臘與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兩國都參加了宋朝陣營,一同攻越。這是真臘與越南李朝雙方較早的爭端。 及後,真臘數度派兵攻越,而攻擊地點主要在乂安一帶。1128年(天順元年)正月,李神宗繼位後不久,真臘出兵二萬餘人,進攻乂安州的波頭步地區,隨即被李朝將領李公平所敗,俘獲真臘軍隊的主將及士卒。同年八月,真臘派戰船七百餘艘,進攻乂安州杜家鄉地區,又被李朝軍隊擊破。該年年底,真臘國致函李朝政府,要求遣使訪問該國,但李朝政府未有理會。 1132年(天順五年)八月,真臘與占城聯合,侵擾乂安,卻被李朝太尉楊英珥所擊敗。同年九月,乂安州官府成功擒捕三名時常擄拐乂安人民並轉賣真臘的占婆人士,將之押送至李朝朝廷。1137年(天彰寶嗣五年)年初,真臘入侵,李朝派太尉李公平將之擊退。 到李朝後期,真臘仍有攻越活動。李英宗時,1150年(大定十一年)九月,真臘派軍入寇乂安,到霧濕山因暑濕為害,大量士兵病死,便不戰而退。李惠宗時,國內時有內亂,真臘與占婆乘機攻越(占婆於1203年至1220年期間為真臘屬地)。1216年(建嘉七年),真臘與占婆攻乂安州,被乂安長官李不染所擊退。兩年後1218年(建嘉九年),真臘再與占婆進攻乂安,但再度被李不染所擊敗。 與哀牢關係 越南的另一鄰近民族哀牢,亦為李朝的攻掠對像。早在丁、黎時期,便對原屬哀牢之地的「莒隆賊」進行討伐。到李朝時,1011年(順天二年)農曆二月,李太祖親征莒隆,並在戰爭中「焚其部落,擒其魁首而還,賊遂滅」。到1048年(天感聖武五年)九月,李太宗又命派軍侵寇哀牢人,「獲其人蓄而還」。 沱江流域居住着一个独立的部落,越南称其为「牛吼蛮」。据黄仲政《兴化风土记》记载:「牛吼言语、文字与哀牢同,今入版图,兴化安州是其地也。」在李朝中期及晚期,曾兩度進攻哀牢人。1119年(會祥大慶九年),李仁宗發兵攻哀窂,「擒其洞长魏滂等数百」。1183年(貞符八年)農曆正月,李高宗命督將吳履信率兵伐哀牢。 與其他國家關係 在東南亞一些國家,曾與李朝進行交往和通商。爪哇商人曾於1066年(龍章天嗣元年)進獻夜光珠,李氏朝廷以錢萬鏹回送。其後,爪哇、路貉、暹邏等國商人於1149年(大定十年),到達大越國的東部海濱,向李廷要求居住地及通商貿易。李朝政府便在海島立莊,名「雲屯」,讓外國商人經商。1182年(貞符七年),暹羅國使節來進貢禮品。1184年(貞符九年),暹邏、三佛齊等國商人到雲屯鎮,進貢寳物及磋商經貿事宜。 李朝的歷史意義 李朝統治越南二百多年,對越南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越南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便曾提到:「李朝之功在於使我南國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外則攻中國,平占城,內則整頓武備、編修法律,建立穩固的自主之基。」越共學者亦提到李朝在越南歷史裡,是建設國家的重要階段:「李朝——特別是在十一世紀——開始大規模地進行國家建設,為民族和獨立封建國家的發展打下了全面的牢固的基礎。」 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指出,李朝時期的越南,有五大特點。第一點是李氏朝廷首次把國都建於昇龍,使之成為統治國家的基礎,並且掃除了國內的封建割據勢力,使越南得以真正歸於一統。第二點是在政治上,李朝在中央及地方,都成立了穩定而完備的政治機構,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制。第三點是在階級關係上,李朝君主重視佛教,任用僧侶,於是使佛教興盛,是為李朝的一大特點。第四點是李朝推動農業生產,並因此制定稅額徵課,以作政府收入,大利於走向富國強兵之路。第五點是李朝的對外政策甚具雄心,曾北犯宋朝,南略占城等周邊國家,以軍事武功、擴張領土而著稱於世。 李朝王室遺族 陳氏代李後,便對李氏王室肆行殺戮。1226年(陳朝建中二年)農曆八月,當時的主政者陳守度諷喻李上皇,讓他自盡。1232年(陳朝天應政平元年)六月,陳朝以先世有一位陳李,故此必須避諱為由,改「李」為「阮」,目的是「絕民之望李氏」。同年冬,陳守度因見李氏族人對於李上皇之死,心懷不滿,於是用計坑埋李氏族人。李惠宗的長女順天公主先嫁與陳煚之兄陳柳,後嫁陳煚(即陳太宗),被冊為皇后,生兒子陳晃(即陳聖宗);次女李佛金(即李昭皇)在陳煚初即位時被冊為皇后,後被廢,許配與大臣黎輔陳。 陳朝銘文資料中有朝廷如何安置李朝宗室的線索。陳聖宗時,下令王侯貴族召集漂散無產者為奴婢開荒,銘文記載有阮姓人氏獲分配土地,「依舊為耕」。學者認為這些人或許是李朝宗室,他們因被流放而遠去國都以外地區,聖宗為維持其生存便給予田地耕作。 陳朝中期,曾有李氏族人獲朝廷起用。在1318年(陳大慶五年)八月,陳朝發兵攻打占婆,當中一位將領是「李家族將」孝肅侯李必見,在該役中他戰死沙場。越南史籍《欽定越史通鑑綱目》亦指出,這位李必見正是「李氏遺族」。 此外,在李朝中葉,有宗室李陽焜遷居高麗國,其子孫亦一直生活下來,成為韓國旌善李氏。到李朝滅亡之際,宗室李龍祥逃到高麗,繁衍成韓國花山李氏。在現代,這兩個家族成立機構,向越南學生提供獎學金,增進韓越雙方友好關係。 歷代君主 注釋 参考文献 引用 書目 網絡資源 相關條目 越南歷史 前黎朝 陳朝 (越南) 宋朝 大理國 東南亞 印支半島 占城 真臘 越南君主列表 越南年號列表 越南朝代 11世纪越南 12世纪越南
李朝的建築,有帝王的樓台宮殿、城壘、供奉英雄人物的廟宇,以及寺廟、寶塔等等。 李氏廷朝在國都昇龍,營建宏大城壘。城包括兩層,總長約有25公里,而皇城之內更有高達四層的宮殿。據越共學者指出,李朝昇龍城的城壘,是越南歷代各王朝當中「最大的一個城壘建築工程」。而李朝的寺廟建築亦甚具規模,如桂武縣的招攬寺,後世所能見到的三層遺址的面積,長度約120米,寬約70米。李朝還有建築了不少多層寶塔,如報天塔(在今河內)高約60米,12層;崇善延齡塔高13層;章山塔有方形塔基,每邊長19米。瓊琳寺(在廣寧省東潮縣)的彌勒佛像高約20米。 李朝建築的設計,還會襯託附近的自然風景,力求做到與人工建築與天然景色互相協調。寺廟往往是以對稱的正方形布局。李朝建築物中較具特色的,是保留在河內的延祐寺(又稱一柱寺),該寺建於湖中心,以一根大石柱承托,象徵一朵盛放在水面上的荷花。 佛教發展 佛教在李朝政府的支持下,達到興盛局面。當時國內遍布佛教設施,銘文有「凡有名山勝境,莫不啟拓,以建覺場」、「於是或京師而緬思梵福,紺宇星分;或州縣而擬報洪恩,靈祠棊布」等記述。佛教僧侶人員,受朝廷的君主的禮遇和重用,並且有新的佛教教派創立和流佈。較重要的禪宗草堂派(簡稱草堂派),該派由李聖宗時期,來自中國的臨濟宗僧人草堂所創。草堂原在占城國游化,後因李朝於1069年(天貺寶象二年,七月改元神武)攻入占城,草堂被越軍俘獲回國,但得到聖宗皇帝賞識,拜草堂為師,遂開創草堂派)。後來的李英宗、李高宗諸帝也自稱草堂派弟子,中國學者杜繼文指出該派實為「李朝最得勢的佛教僧團」,其教義提倡「禪淨一致」,即修禪與念佛結合,與中國的禪宗相同。除草堂派外,密宗於李神宗時亦頗為流行,具代表性的僧侶有阮明空、徐道行等人。 文學及藝術 越南在10世紀以前,流傳著相當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作品,包括民間歌謠、神話傳說等等。到10世紀以後的李朝時期,則有漢文文學的蓬勃發展。這是基於越南因長期受中國統治,中國官員在當地推行漢字,加上中越地區的文化交流,造就了越南的漢文文學的發展。 李朝時的漢文學,深受佛教的影響。李朝君主推動佛教,令僧侶在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具有地位,加上特別是李聖宗、李仁宗的詩作,本就「禪語為多」,因此令「禪詩」盛行。李朝初年在朝廷上位高權重的萬行,其詩作的特點是使用了押韻偈語作修飾,例如他的《示弟子》一詩:「身如電影有還無,萬木榮春秋又枯;任運盛衰無怖畏,盛衰如露草頭鋪」,詩文表現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李仁宗所寵信的滿覺禪師,在寂滅前留下一偈:「春去百花落,春到百花開;事逐眼前過,老從頭上來。莫謂春殘花落盡,庭前昨夜一枝梅」,這首偈更被指為李朝最好的詩之一。 李朝的漢文詩歌除了禪詩,還有李常傑的《南國山河》一詩,具有追求民族獨立的意志,與當時的詩作風格迥異,別樹一幟。 李朝時漢語散文作品,比漢語詩歌出現較晚。現存的有開國君主李公蘊的《遷都詔》,該文以駢文體裁寫成,文風簡樸,內容以歷史為鑑,進行正反論證,展現作者的統治才能。到李仁宗時,有官員阮公弼撰寫《大越國李家第四帝崇善延齡塔碑文》,該文以歌頌朝廷為目的,具有誇飾風格,對文字進行雕琢。李公蘊與阮公弼兩文的對比,反映了越南漢文散文在布局謀篇、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進步。 從李朝的碑銘文獻當中,亦可看到中國文化與越南自身文化融合的情況。以李朝中葉時的《奉聖夫人黎氏墓誌》為例,該篇銘文的內容典雅,而且使用甚多的中國漢文典故,據統計多達十一處。學者耿慧玲解釋這是由於「李朝繼丁、前黎之後建立了200多年的政權,實際上承續的是五代以來的政治與文化體制,甫自中國政權的直接統治獨立,其中國文化的承續性應該仍然強烈,在碑誌中大量運用中國的典故是很自然的事」。與此同時,《奉聖夫人黎氏墓誌》裡又用到越南的通用語,如使用「好」字,意謂母親;使用「長婆」,是為對高年紀女性的尊稱。 李朝時期的藝術發展,有水上木偶戲的發達。水上木偶戲源自紅河三角洲,農民在農閒和河水氾濫時,便在水上進行木偶戲以作消遣。後來成為一門表演藝術,甚至為越南君主作御前表演。到了現代,水上木偶戲在越南仍是深受重視的本土藝術。 字喃的萌芽 字喃為古時越南民族語言的載體之一,至於它的萌發,據中國學者羅長山指出是「學術界至今尚未有定論」。但早在8世紀(唐朝統治時期)到12世紀,雖然尚未有形成系統的字喃,已以假借字的形式偶然出現。《越史略》於1148年(大定九年)的記載裡,出現了一句「殿前是武吉,非武帶也」的說話,學者羅長山解釋「吉」、「帶」二字便是假借字形式的字喃,喃義是糞尿。這可被視為字喃初期萌芽的遺跡。 自然史及災害 越南屬熱帶地區, 北方地區(李朝主要領土範圍)有四季之分,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潮濕。境內河流甚多,尤以紅河為最大的水系,同時亦容易形成洪水。據《越史略》、《大越史記全書》等越南史籍的記錄,李朝時期曾於1073年、1126年、1127年、1128年、1130年、1131年及1144年出現久雨或淫雨,而洪水亦有多起,分別是1037年、1050年、1053年、1055年、1064年、1080年、1198年、1199年、1208年、1218年、1222年等等。有紀錄的大風則在1132年、1185年、1188年、1204年。不過李朝時亦有多次旱情或春夏季節無雨的紀錄,這些年份是1027年、1071年、1108年、1118年、1124年、1126年、1130年、1131年、1135年、1137年、1138年、1140年、1143年、1146年、1148年、1150年、1165年、1197年、1223年。 紅河三角洲土地肥沃,盛產稻穀。李朝糧食收成較佳的年份,據史籍紀錄都在前半期,即1016年、1030年、1044年、1079年、1111年、1120年、1123年、1140年。蝗災曾有兩次紀錄,分別在1121年及1223年。人類及牲口的疫症,曾於1100年、1146年、1165年及1195年大規模爆發。李朝後半期有較多的饑荒情況,發生於1042年、1156年、1181年、1199年、1208年。 越南也是有地震風險的國家。史籍記載李朝時有多起地震,發生年份在1016年、1042年、1053年、1098年、1107年、1152年、1153年、1155年、1162年、1171年、1174年、1179年、1180年、1188年、1189年、1192年、1195年、1199年、1200年、1202年、1218年、1223年。 此外,較特別的事故有1127年的「天狗星隕,有聲如雷」;1136年(或1137年)、1224年的「江水如血」和「江水赤如血」等等。 有關李朝一代的自然現象及災害,詳見下表。 對外關係 與宋朝關係 越南的李朝時期,適值宋代。李朝自立國時起,便對宋朝實行兩手策略,一方面向宋朝通好,請求冊封,提高李氏王室的政治威望和國際地位,另一方面又連續侵犯宋朝南方邊境,掠奪土地、人口及財物。 宋朝立國於960年。980年,越南的黎桓奪取丁朝政權,建立前黎朝,宋太宗皇帝以此為口實,於次年(981年)與黎氏發生戰事,結果宋軍戰敗。1010年(順天元年),李太祖代黎自立後不久,便即自稱「安南靜海軍權留後」,遣使到宋,奉貢方物,以示通好。當時的宋真宗皇帝甚為鄙視李氏的奪權,認為前黎朝的臥朝帝取得帝位,本就不合乎道義,李公蘊又效尤奪位,更為可惡。,但宋真宗早已認識到「交州瘴癘」,亦即是多疾疫之地,「若興兵攻取,死傷必多」的道理,不願像宋太宗時出兵南征,所以亦承認李公蘊的統治地位,冊封他為「特進、檢校太傅、安南都護、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交趾郡王」等等封銜。自此以後,李朝便多次遣使入宋,交往頻繁。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指出,李朝遣使入宋的年份有:1010年、1012年、1014年、1019年、1023年、1058年、1063年、1069年、1073年、1078年、1082年、1087年、1107年、1127年、1130年、1156年、1164年、1173年、1178年、1182年、1190年。 而李朝對宋朝邊境的侵擾,始於李太祖時期。1014年(順天五年),越南的「獠戶」張㜑看因被李朝治罪,逃到中國欽州。李朝便以追捕逃犯為由,寇掠欽州的如洪寨。宋真宗命廣南西路轉運使向李朝追討責任。1028年(順天十九年),李太祖「令子弟與女壻申承貴等,領眾入本道,剽掠邊民」,宋廷亦依舊命廣南西路轉運使向李朝追討。其後李朝對侵擾有增無已。1036年(通瑞三年)農曆十月,李太宗發兵侵宋朝思陵等州,並肆行掠奪破壞,「掠牛馬、焚廬舍而還」。11世紀中葉,廣源州(在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州,當時屬宋境)首領儂智高作亂,侵擾李朝及宋朝邊道地區,1052年(崇興大寶四年)宋人討滅儂智高,李朝將該地順手而得。1059年(彰聖嘉慶元年),李朝入寇宋朝欽州思禀管。1060年(彰聖嘉慶二年),諒州牧申紹泰追捕逃亡兵士,追入宋境,掠奪宋方人員及牛馬而回。 宋朝在神宗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對越南李朝採強硬態度。據宋人司馬光記述在此期間,宋廷先後起用的桂州長官沈起、劉彝二人,製作戰船,收編當地部落民眾為兵,授以戰爭技巧,但這些舉動已引起當地民眾的不安。嶺南人徐百祥(又作徐伯祥)將消息洩露到越南,向李朝君臣提出,先法制人可控制敵方的心理,所以不如先出兵入侵宋朝。於是,李朝便於1075年(太寧四年)發動侵宋戰爭,由大將李常傑領兵,攻破中國欽州、廉州、邕州等地。在邕州一役中,知州蘇緘奮力抵抗,城破後自焚而死。而李軍則大行殺戮,在欽、廉、邕三州屠殺數十萬人,並俘擄民眾而回。宋方旋即作出反擊。1076年(太寧五年)三月,宋朝命郭逵、趙卨等領兵,並與越南鄰近的占城、真臘等國聯合出擊。越將李常傑在如月江(在越南北寧省如月村,梂江下段)擊破宋軍,郭逵撤走。其後郭逵部隊奪回廣源州 ,又於富良江(一說為梂江,一說為紅河)大敗越軍,擊殺越將洪真太子。李仁宗對此深感不安,便向宋方要求停戰,願意歸還所擄掠人眾。宋廷亦將廣源州(宋改名為順州)交還李朝,兩國重歸和好。 1127年(天符慶壽元年),宋朝發生靖康之禍,北方被金人佔領,宋室南渡,是為南宋。但越宋兩國關係一直延續至李朝後期,仍趨於和好。其中較重要的大事,是改定了越南的國名稱謂,李朝一方面使用聖宗時(1054年-1072年在位)所定的國號「大越」,另一方面,如越南學者陳重金(即陳仲金)所指出,李朝到英宗(1138年-1175年在位)時為止,歷代君主都受宋朝冊封為「交趾郡王」 ,到宋廷封英宗為「安南國王」,越南自此便又稱為「安南國」。 除戰事和封貢關係外,兩國邊境的商業貿易亦甚為頻繁。李公蘊時曾向宋廷要求在欽州設博易場,讓兩國商人進行交易,但宋真宗鑑於李朝騷擾邊防而作罷。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始在邕州開博易場。徽宗以後,宋廷因受北方敵國困擾,無暇南顧,使宋越兩國商人活動更趨活躍。除邕州外,欽州、廉州,以及廣西右江的南江柵亦成雙方商易要地。貿易物品方面,越人以名香、犀角、金、銀、鹽、魚、蝦、蚌、沉香、珍珠、象牙、犀角等等,交易中國的綾錦、羅布、銅器、瓷器、「斗米尺布」、絲綢、紙筆、藥材等等。隨著宋李雙方交往密切,華人移居到越南者亦眾,使越南成為華僑活動的重要國家。但與此同時,兩國間的人口販賣活躍亦嚴重,宋朝廣西地區有人口販子,販賣邊民到李朝境人,每年達數百千人,被賣者為奴終身。 與大理國關係 大理國(又稱「鶴拓蠻」、「鶴柘蠻」)是中國西南部的邊境政權,與越南李朝為鄰。越南地區早在第三次北屬的後期(晚唐時期),便屢受大理國前身南詔國蒙氏侵擾。 李太祖時,曾與大理國爆發戰爭。1012年(順天三年),大理國人到渭龍州(在越南宣光地區)進行貿易,李太祖派人擒獲大理國民眾及馬匹萬餘而回。次年農曆十月(1013年,順天四年),渭龍州降附大理,李太祖親征渭龍州,驅逐渭龍州首領何昃俊。何昃俊被逐後逃入大理,得大理政府支持,大理國乃出兵征越。1014年(順天五年),大理將領楊長惠(一作杜長惠)、段敬至率兵二十萬入侵越境,李太祖派兵討伐,在平林州(又作「芳林」及「茅林」,在越南高平)的金華步一帶,擊破大理軍隊,斬首萬餘,俘獲大量士卒及馬匹。李朝得勝後,遣使把戰利品中的六十匹馬,獻給宋朝,以宣示戰功,宋廷亦賜冠帶、器幣、馬匹等物品回禮。宋廷的介入使大理沒有再度出兵,而何昃俊所據的渭龍、都金、常新、平原等州,勢力單薄,到1015年(順天五年)被李朝討平,重新成為李朝的有效控制區域。 李太宗時,盤踞廣源州(在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州,當時屬宋境)等地的酋豪儂智高,多年間先後在越、宋兩國地區作亂。到1053年(崇興大寶五年),儂智高勢力遭宋軍重挫。其後,據越南典籍《大越史記全書》所載,儂智高於該年農曆十月,派使到李朝乞師求助,李太宗「詔指揮使武珥將兵援之」。其後,儂智高再被宋軍所敗,逃入大理國,最終被大理人所殺,把首級獻於宋朝。 宋李雙方曾有邊境衝突,較嚴重的為1075年(太寧四年)的大型戰事, 蔓延邕、廉等地,雙方交惡亦殃及大理。雲南馬關縣有《宋代難民因公殞命古墓碑》提到:「當有宋之時,吾邑接壤越南,越人開拓邊疆,不時過界滋擾,土人不服,起而反抗,慘遭殺戮者指不勝屈。」學者段玉明據此指出,李朝出兵廣西的同時,還會入侵大理東南邊境,甚至可能擄掠人員為奴。 李英宗初年,曾與大理國發生衝突。據中國文獻所載,李仁宗有妾生一子,投奔大理,改姓趙,名智之。1138年李神宗死後,趙智之自稱「平王」,由大理國遣送越南,欲與李英宗爭位,但被李朝出兵擊退。1139年(紹明二年)六月,趙智之遣使入宋,要求協助。宋廷為免「引惹生事」,僅冷淡視之,使趙智之無法得逞。關於趙智之的身份,越南典籍《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注引吳仕的說法,認為是與1140年至1141年間作亂的申利是同一人。 申利事件以後,李朝與大理的往來記載較少。《越史略》提到,1189年(天資嘉瑞四年),有大理僧侶惠明、戒日等到訪李氏朝廷。學者段玉明指,這說明了申利事件後,李朝、大理關係有所改善,趨於友好。 與金朝關係 1127年,宋室受到來自東北的金朝入侵,中國出現宋金雙方南北對峙之局。1168年(政隆寶應六年)八月,宋、金同時遣使到越南李朝,而李朝的態度則是禮待雙方來使,然而不令相見。 與占婆國關係 占婆(又稱占城)位於現時越南中部及南部地區,是李朝南鄰。早在李朝之前,越人已與占婆爆發多起戰事,但與此同時,占婆國政府亦有遣使入越通好。 李太祖即位之初,1011年(順天二年),占城向李朝贈送獅子,以示友好。然而雙方在日後多次兵戎相見。1021年(順天十二年),太祖命兒子開天王李佛瑪率兵南侵,進攻占婆布政寨地區,殺當地「布令」(官名)。1043年(明道二年),占婆王闍耶僧訶跋摩二世(又作「刑卜施離值星霞弗」、「乍兜」、「乍斗」等)派水軍(《大越史記全書》稱為「占城風浪賊」)入侵李朝的沿海領土,李太宗皇帝又以占婆多年沒有遣使通好為由,籌備南征,修造戰船百餘艘,於次年(1044年,明道三年)親自出征,於五蒲江南岸一帶與占婆軍隊爆發戰事,此役中越軍得勝,占婆國王陣亡,軍隊戰死者三萬餘人,被俘五千餘,戰象死者六十頭。該年農曆七月,越軍進至占婆國都佛逝(又作「毗闍耶」),大肆掠奪王宮而回。此戰亦導致占婆第八王朝終結。 李太宗率軍回國後,占婆一度陷於內亂局面。新君主闍耶波羅密首羅跋摩一世(又作「雍尼」,占婆第九王朝首王)趕緊收拾秩序,占婆碑銘資料稱他「偕諸將士,往平其亂」。另一方面,占王試圖修補對越關係。1047年(天感聖武四年),占婆遣使到越,但李氏朝廷認為占王不恭順,竟將占婆使節流放。不過此王仍採和好態度,於1050年(崇興大寶二年)向李朝致送白象、1055年(龍瑞太平二年)遣使入越祝賀李聖宗登基、1057年(龍瑞太平四年。或作1059年,即李彰聖嘉慶元年)及1060年(彰聖嘉慶二年)遣使入越致送禮品及訪問。 1061年,占婆王律陀羅跋摩三世(又作「施里律茶盤麻常楊溥」、「楊卜尸律陀般摩提婆」、「第矩」、「制矩」等)即位後,整頓軍事,以圖攻越。但在發動戰事之前,仍對越作友好姿態,在1063年(彰聖嘉慶五年)、1065年(彰聖嘉慶七年)、1068年(天貺寶象元年)遣使入越訪問。到1068年的年底,占婆終於出兵入侵李朝邊境,李聖宗亦隨即作出反應。1069年(神武元年)二月,李朝發舟師南下,勢如破竹,經日麗海口、尸唎皮奈(Çri Banöy)等地,在須毛江大敗占軍,占王棄國都佛逝(又作「毗闍耶」)出逃,越軍於是進佔佛逝,終於在四月份,由大將李常傑擒獲占王。李聖宗更親到占婆王宮大宴群臣,又遣使入宋,宣示勝利,到六月才撤軍回國。越軍佔據佛逝期間,肆行破壞及劫掠。據《越史略》記載:「王(指李聖宗)命徧數佛誓城內外人家,凡二千五百六十餘區,並焚之。」占婆碑銘亦記載:「越兵侵佔占婆,王神財富,皆為所得。占婆諸州祠寺、宮殿、村莊、馬、象、牛、穀,咸為掠劫。」李朝又以釋放占婆國王為條件,割取(又作「地哩」)、、等地(此三州在今越南廣平省及廣治省),而占婆國內則出現群雄割據的大亂局面。1071年(神武三年),曾有占婆使節到越致送禮品,法國學者指出到底是否由律陀羅跋摩三世所派,已難確認。 其後,據占婆碑銘記載,第十王朝的訶梨跋摩三世(1074年,太寧三年即位)收拾殘局,而前王律陀羅跋摩三世則投奔越南李朝。1075年(太寧四年),李朝派李常傑進攻占婆,以圖協助律陀羅跋摩三世復位,但被占軍擊退。同年,宋越兩國爆發宋越熙寧戰爭,宋朝於次年1076年(太寧五年)初,遣使聯絡占婆、真臘(柬埔寨),一同出擊李朝。占婆派兵七千,牽制李朝。然而最終,宋、占婆、真臘聯軍仍未對李朝構成致命威脅。到1077年(英武昭勝二年),占婆再次遣使入越訪問通好。 1086年(廣祐二年),占婆遣使到越致送禮品,但越占兩國並未真正和好。在該年,占婆遣使到宋朝,要求當越占兩國使節同時入宋時,宋人不要安排在同一場合碰面,占使籍此要求表達對李朝的不滿。1092年(廣祐八年),占婆又派使到宋,提出聯合攻越,但宋神宗皇帝以李朝常向宋朝入貢通好為由,拒絕建議。而越南李仁宗亦於1094年(會豐三年),遣使敦促占婆向越入貢通好。占婆出於恐懼,便於1095年(會豐四年)、1097年(會豐六年)、 1098年(會豐七年)、1099年(會豐八年)及1102年(龍符二年),向李朝頻繁地致送禮品示好。 1103年(龍符三年)十月,越南演州地區的李覺發動叛亂,被大將李常傑所攻破,李覺逃入占婆,向占婆國王闍耶因陀羅跋摩二世(占婆第十王朝君主)提供李朝內部情報。占婆便出兵攻越,收復地里、麻令、布政等三州。次年(1104年,龍符四年)二月,李朝派李常傑出征占婆,成功奪回地里等三州。於是,占婆再次遣使入越示好,從此對越南遣使不絕。1117年(會祥大慶八年)、1118年(會祥大慶九年)、1120年(天符睿武元年)、1124年(天符睿武五年)、1126年(天符睿武七年),占婆數度遣使入越,特別是1126年的一次,李仁宗皇帝更設宴招待占婆使節。 李神宗時,李朝的另一鄰國真臘(又作「占臘」、「吉蔑」)開始加緊對越進攻,占婆亦捲入其中。1132年(天順五年)七月,占婆與真臘聯合,進攻李朝乂安州,李朝隨即派太尉楊英珥擊破兩國聯軍。其後,李英宗時,占婆因拒絕協助真臘攻越,真臘便於1145年(大定六年),出兵攻占,進至佛逝城(一作「毗闍耶」)。 不久,占婆王闍耶訶梨跋摩一世(占婆第十二王朝君主,又作「鄒時蘭巴」、「制皮囉筆」)即位,收復佛逝,但占婆王室又出現內訌,闍耶訶梨跋摩一世與妻兄般舍羅闍(Vançaraja,又作「雍明疊」、「雍明些疊」)相攻。般舍羅闍不利,向越南李朝求助,李朝冊封般舍羅闍為占婆國王,並派李蒙與般舍羅闍率兵征占。此戰在占婆碑銘亦有記載:「越(Yavana)王見闍耶訶梨跋摩雄武無敵,欲制阻之,命占婆人般舍羅闍為國王,予以越將多人,強兵十萬餘(越方史籍記載李朝派清化乂安五千餘人出征)。闍耶訶梨跋摩率佛逝諸軍擊破之,死者不可勝計。」般舍羅闍和李蒙都在戰中陣亡。此戰發生時間,法國學者喬治·馬司培羅說在1150年底或1151年初,《大越史記全書》則記載在1152年(大定十三年),並謂在該年十月,李英宗迎娶占婆國王女兒。 此後十餘年間,占婆國雖繼續派使到李朝致送禮品,但同時又有寇邊活動,甚至連赴越使節也在途中劫掠越南人民。李朝終於在1167年(政隆寶應五年),乘著占婆王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又作「鄒亞娜」)登位不久,派大臣蘇憲誠領兵討伐,占婆新王懼怕對越戰事,向越人致送珍珠方物,越方乃罷兵而回。自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以後,占婆集中力量對真臘國開戰,而對李朝則時而修好,時而入寇。1170年(政隆寶應八年),占婆遣使到越訪問。1177年(貞符二年),占婆入寇越南乂安。1184年(貞符九年),占婆遣使訪問。1198年(天資嘉瑞十三年),占婆王蘇利耶跋摩(又作「布池」)遣使到李朝,要求冊封,李朝於次年(1199年,天資嘉瑞十四年),封之為王。 1203年(天嘉寶祐二年),占婆王叔父陀那婆底(Dhanapati Grama,又作「布田」、「布由」)勾結真臘,進攻國王蘇利耶跋摩,國王不敵,便帶著剩餘兵船二百餘艘,逃到越南的几羅海口(又作「機羅海口」),要求越人支持。越方乂安地區官員杜清、范延等上奏朝廷,李朝派大臣譚以蒙、杜安等處理事件。但譚以蒙、杜安憂慮占婆王有詐,不願提供協助而回。杜清、范延為求自保,謀攻占婆王,但陰謀洩露,占婆王攻殺杜清、范延,以及乂安兵眾二百餘人,然後逃入海,不知所終。於是占婆淪為真臘屬地(時間為1203年至1220年),真臘委任陀那婆底管理占婆地區。李惠宗時,真臘在1216年(建嘉七年)及1218年(建嘉九年)兩度入侵越南乂安州,占婆人亦協助真臘作戰,但均被乂安長官李不染所擊退。 與真臘國關係 真臘(又作「占臘」、「吉蔑」)位於印支半島,即後來的柬埔寨。在越南李朝,真臘處於吳哥王朝,領土包括現今越南南部、老撾南部和泰國部份領土,與李朝政府亦有交往。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自1012年起,即從李朝立國初期開始,真臘便多次遣使赴越致送禮品,一直持續到李朝後期。真臘遣使的年份是:1012年、1014年、1020年、1025年、1026年、1033年、1039年、1056年、1118年、1120年、1123年、1135年、1191年。 然而真臘與李朝亦多次爆發衝突。據《宋史》所載,在宋仁宗的嘉祐六年(1062年,彰聖嘉慶四年),廣南西路官員向宋廷報告,指出該國向來不熟習軍事,與越南李朝為鄰,時常遭到入侵。到李仁宗時,1076年(太寧五年),宋越兩國交戰期間,真臘與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兩國都參加了宋朝陣營,一同攻越。這是真臘與越南李朝雙方較早的爭端。 及後,真臘數度派兵攻越,而攻擊地點主要在乂安一帶。1128年(天順元年)正月,李神宗繼位後不久,真臘出兵二萬餘人,進攻乂安州的波頭步地區,隨即被李朝將領李公平所敗,俘獲真臘軍隊的主將及士卒。同年八月,真臘派戰船七百餘艘,進攻乂安州杜家鄉地區,又被李朝軍隊擊破。該年年底,真臘國致函李朝政府,要求遣使訪問該國,但李朝政府未有理會。 1132年(天順五年)八月,真臘與占城聯合,侵擾乂安,卻被李朝太尉楊英珥所擊敗。同年九月,乂安州官府成功擒捕三名時常擄拐乂安人民並轉賣真臘的占婆人士,將之押送至李朝朝廷。1137年(天彰寶嗣五年)年初,真臘入侵,李朝派太尉李公平將之擊退。 到李朝後期,真臘仍有攻越活動。李英宗時,1150年(大定十一年)九月,真臘派軍入寇乂安,到霧濕山因暑濕為害,大量士兵病死,便不戰而退。李惠宗時,國內時有內亂,真臘與占婆乘機攻越(占婆於1203年至1220年期間為真臘屬地)。1216年(建嘉七年),真臘與占婆攻乂安州,被乂安長官李不染所擊退。兩年後1218年(建嘉九年),真臘再與占婆進攻乂安,但再度被李不染所擊敗。 與哀牢關係 越南的另一鄰近民族哀牢,亦為李朝的攻掠對像。早在丁、黎時期,便對原屬哀牢之地的「莒隆賊」進行討伐。到李朝時,1011年(順天二年)農曆二月,李太祖親征莒隆,並在戰爭中「焚其部落,擒其魁首而還,賊遂滅」。到1048年(天感聖武五年)九月,李太宗又命派軍侵寇哀牢人,「獲其人蓄而還」。 沱江流域居住着一个独立的部落,越南称其为「牛吼蛮」。据黄仲政《兴化风土记》记载:「牛吼言语、文字与哀牢同,今入版图,兴化安州是其地也。」在李朝中期及晚期,曾兩度進攻哀牢人。1119年(會祥大慶九年),李仁宗發兵攻哀窂,「擒其洞长魏滂等数百」。1183年(貞符八年)農曆正月,李高宗命督將吳履信率兵伐哀牢。
1852年壬子(哲宗三年;咸豐二年)7月25日生于汉城贞善坊私第(兴宣大院君私第)。 1864年1月16日(同治二年十二月八日)癸亥(同治二年),哲宗去世,无子。當時與哲宗血緣最近的宗室為其兄長永平君,可是他身為全溪大院君奉祀者又成了實際上的獨子,使他無法繼位,而永平君亦無子嗣;其他的朝鮮孝宗後裔也都數代單傳,不可能入繼大統;李載晃的三位伯父皆只有嗣子或獨子,而他本人有一個同母兄長和一名庶兄。故孝明世子(後追尊為翼宗,朝鲜纯祖之子)之赵大妃擇李載晃入承翼宗大统,封翼成君,行冠礼。12月13日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 当时朝鲜两大外戚集团——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围绕王位问题发生严重对立。大院君拉拢赵成夏、赵宁夏兄弟,又买通宫女,与赵大妃联络,称让赵妃垂帘听政,对抗安东金氏。赵大妃的决定遭到了把持朝政的领议政金左根、判府事金兴根及哲宗之妃金氏(哲仁王后)的反对,理由是“我邦古来无生存之大院君,若立命福,其生父昰应健在,则将何以处其父?且昰应性质凶险,若恃太上之尊,搅乱朝政,必为国家大患!” 原本倾向安东金氏的朝鲜宪宗之妃洪氏(孝定王后)倒向赵大妃,院相郑元容也支持赵大妃,就连安东金氏出身的金炳学也支持赵大妃,再加上赵大妃本身是宫廷最高长辈,所以具备优势。安东金氏考虑到李昰应是一个街头无赖,没有多少能力,便没有坚持反对下去。李载晃遂改名李㷩,过继为翼宗养子即位为王,史称朝鲜高宗。李昰应作为国王生父,被封为“大院君”。 大院君摄政 高宗即位之后,朝鮮王朝五百年来,首次出现了国王本生父兴宣大院君在世,並且長期攝政的局面。 由於清朝太平天國運動的風氣傳至朝鮮半島,大院君执政后對國內的天主教徒采取严厉的措施迫害,全国有12万天主教徒被捕,當中包括12名法国传教士,其中9人被害。此举导致法国在1868年派出军舰出兵朝鮮西海岸寻求报复,史称“丙寅洋扰”。 1871年,美国驻华公使要求朝鮮开国,遭到拒绝,美军军舰前往江华岛示威,史称“辛未洋扰”。两次洋扰均以外国军舰撤兵作罢告终,大院君认为这是锁国政策的成功,于是日益保守,在汉城和各地树立“斥和碑”,上书“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戒我万年子孙”。 江华岛开国 1873年,高宗年满二十一岁而宣告亲政。闵妃外戚集团的新政府主张废除封闭锁国的做法,在面临洋夷入侵的情况下恢复同日本的国交。但是因为日本试图令朝鮮解除与中国的宗藩关系而受到朝方的拖延。1868年3月,明治政府应对马藩的要求,依旧例将对朝鮮的外交事务全权委托给对马藩。日本政府委托对马藩交给朝鮮“王政复古”的告知书,因书中有“皇帝”“朝臣”“奉敕”等只有中国皇帝才能使用的字眼,朝鮮拒绝接受。之后明治政府派外务权大录佐田白茅出访朝鮮,但朝鲜不接待对马藩之外的日本使节。佐田在釜山滞留交涉期间探知了朝鮮的国情,回国后大力倡导“征韩论”。为了催促朝鮮加快建立日韩国交的速度,日本派出军舰云扬号、第二丁卯号前往朝鮮西海岸示威并测量海图,与江华岛炮台发生交火。史称“江华岛事件”(云扬号事件)。之后日本以当年美国佩里舰队的开国要求为蓝本,勒令朝鮮迅速开国。次年日本与朝鮮在江华岛讲武堂签定《大日本国大朝鮮国修好条约》,史称江华条约。条约中规定朝鮮开放釜山、元山、仁川三港;日本派驻公使和领事;日本在朝鮮享有领事裁判权等等内容。此后又签定了相关的通商章程。 此时朝鮮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实行改革的必要性。1879年,礼曹参议金宏集(金弘集)率团访问日本,商谈仁川开港、米穀禁运、修改关税等问题。他于1880年回国时,带回一本清朝驻日公使馆的官员黄遵宪所写的小册子,名为《朝鮮策略》。该书建议朝鮮为了求得经济发展应接受欧洲的各种体制和技术,并同中国、日本和美国合作,加强自己的防卫能力,以阻遏俄国向南扩张。实际上该书体现了当时清朝外交的基本政策,即抵御沙俄,牵制日本,拉拢美国。这一“策略”在朝鮮一披露,于1876年曾主张赶走日本势力的儒学家便发动了一个强烈反对外国资本主义渗入的运动。这一运动很快便在庆尚道、江原道、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罗道的儒学者中扩展开来。朝鮮政府于1881年派一批年轻贵族,即所谓“绅士游览团”去日本考察行政、军事、教育、工业和技术体制。与此同时,应清朝的要求,另一批由吏曹参议金允植率领的60名朝鲜青年访问了清国。在那里他们主要是研习制造和操作西方武器的技艺。这种改革尝试发自政府本身,所以改革的浪潮不久便广为蔓延,不仅席卷了两班和中等阶级,而且席卷了整个社会。1882年5月,朝鮮与美国签订《朝美修好条约》,朝鮮正式对西方打开了国门。条约签订后,美、英、法、德、俄、意、奥、比、荷、丹等国接踵而来,签订了类似条约。 脱离清朝 高宗童年一天参加经筵3次,分别是早上7时至9时,中午11时至1时,下午2时至4时。高宗读《孟子》“汤七十里,文王百里”时,慨然顾曰:“七十里、百里,犹可以为政于天下,况我国三千里乎!何以则能秣马燕雲,洗祖宗之耻也(指丙子胡乱)?” 闵妃集团执掌国政后,国际国内局势动荡。1881年发生了针对高宗的未遂政变,次年发生壬午兵变。清朝派兵进入朝鮮。日本则因公使馆被兵变士兵焚毁提出赔偿要求,最后与朝鮮签订了《济物浦条约》。1884年,朝鮮的开化派发动甲申政变,宣布朝鮮脱离清朝而独立,但是兵变被清朝驻军将领袁世凯镇压。 高宗想摆脱袁世凯控制,1886年8月,在高宗默许下朝鮮政府联络沙俄,请求出动軍艦驱逐清军。「引俄反清」、「斥華自主」,事情败露,袁世凯联络大院君打算逼高宗退位,但被李鸿章否决。 1894年甲午(高宗三十一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朝鮮爆发甲午农民战争。两湖招讨使洪启薰兵败,上疏请借外国援兵。1894年6月3日,朝鮮政府照会清朝,请求出兵。为了争夺对朝鮮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进行了中日甲午战争。日军在6月21日夜间迅速攻占汉城,控制国王,强迫其归政于大院君。6月23日,新组成的朝鮮政府宣布废除与清朝签订的一切条约,朝鮮将依赖日军从朝鮮领土上驱逐清朝军队。在中日战争中又强迫朝鮮签订与日本的同盟条约,共同反对清朝。 1894年7月30日,朝鲜政府公布从今以后在国内外公私文牒中,采用“开国纪年”以取代原来使用的“清国年号”,后来“与清国改正约条后,派送特命全权大使于列国事”,显示今后不通过清朝干预而直接派使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甲午战争后,在日本协助下,朝鮮新政府设立“军国机务处”,开始了内政改革,包括废除吏户礼兵工刑六曹,设立内务、外交、度支、军务、法务、农商务、学务、工务八部;废除八道,设立二十三府;宫府分离,政府以总理大臣执掌,宫廷事务由宫内大臣执掌;废除科举考试;还有使用李朝开国纪年、对腐败官员的纪律处置、放宽贸易活动限制、建立银本位的新货币制、在财政部管辖下统一财政管理、度量衡标准化、一切赋税用现金缴纳、建立股份公司、依据法院改组法把司法权分离、统一警察力量等社会、财政、文化等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共208条,史称“甲午更张”。1895年1月7日(高宗三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高宗率领世子、百官参拜宗庙,举行誓告典礼,將國王稱號改為大君主,王妃为王后,王世子为王太子,並宣布《洪范十四条》,其中第一条即宣告“割断依附清国虑念,确建独立自主基础”,正式宣告朝鮮半岛与中国上千年的宗藩关系就此终结。 1895年10月15日。金允植记载:“今日阁议,以我国处东洋两帝国之间,素称自主独立,而尊号尚迟,有碍时局,奏上皇帝号,建元。上谦让数回,可之。”因为得到日本的支持,所以遭到俄、法、美三国公使的坚决反对,而终致流产。 1896年7月4日,多年旅居美国的徐载弼作为顾问组建了高官社交中心“独立协会”,将“慕华馆”改为“独立馆”。11月,作为庆祝“对清独立”的象征开始建立“独立门”,以取代“迎恩门”,1897年正式竣工。为此事业,王太子特意下赐100元,独立协会的发起人等政府高级官僚共献纳510元 1900年8月7日,李熙派宫内府参理官吴仁铎带白米一千石,麦粉三千包,叶卷烟二千匣乘坐船只蒼龍号从仁川去天津犒劳八国联军。29日发电报祝贺八国联军攻克北京保全外交人员。 联俄制日 甲午战争后,高宗和王妃闵氏集团对中国彻底失去了依附的信心和基础,他们看到日本在俄国、法國、德國的干涉下被迫将辽东半岛交还给清朝,企图利用俄羅斯帝國来牵制日本。1895年年中,朝鲜政府以策划暗杀闵妃为由下令逮捕亲日派大臣-{朴}-泳孝,-{朴}-泳孝被迫亡命日本。闵妃日益亲俄,俄国在朝鲜的势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1895年10月8日拂晓,日本公使三浦梧楼率领日本士兵、浪人,挟持大院君衝入景福宫,在乾清宫杀死了闵妃并点火焚尸,清除了宫中的亲俄派势力,组成了以金弘集为首的新政府,史称乙未事变。金弘集内阁宣布实行公历,改开国五百零四年十一月十七日为五百零五年一月一日(1896年1月1日),并建元号为“建阳”。同时还宣布了断发令,要求朝鲜人民剪发易服。此举引发了朝鲜全国范围内的反日义兵斗争。俄国公使韦伯利用这一形势,从停泊在仁川的兵舰上调兵100多人至汉城,经与亲俄派协商后,1896年2月11日,高宗率领王世子走出王宫,前往俄国公使馆请求避难(「俄馆播迁」事件)。高宗在俄国公使馆命令逮捕逆贼五大臣,总理大臣金弘集在俄馆播迁当天即倒台,和农工商大臣郑秉夏在押送入狱途中被巡检和市民打死,逃亡外地的度支大臣鱼允中也在回乡途中被杀,内部大臣、法部大臣和前军部大臣逃亡日本。朝鲜建立起以金柄植为总理大臣、李完用为外部大臣的亲俄政权。 1896年5月朝鲜政府选派闵泳焕为特使参加俄皇加冕典礼。10月24日朝鲜《独立新闻》的评论指出:“在朝鲜历史上单独派遣公使到一个欧洲朝廷是第一次,当世界诸多国家纷纷派其使臣共同参加俄皇加冕祝仪之际,吾国政府专派的朝鲜使臣确实让欧美各国国民从内心感到朝鲜无疑已成为远东地区的一个独立王。” 1897年2月11日,高宗一行离开俄国使馆,返回慶運宫,当时大臣从国际法和“朝鲜是明朝正统传人”两个角度恳请高宗称帝,10月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簡稱「韓國」,意为三韩之地。改建阳二年为光武元年,改大君主稱號为皇帝,王世子为皇太子,追封闵妃为明成皇后,并在汉城的圜丘和皇穹宇祭拜天地,是為光武改革。所有即位礼仪之程序、规格均效仿明朝,主要是依据《大明会典》卷四十五所录《高皇帝登极仪》。10月13日,李熙在慶運宫太极殿接受群臣朝贺,并颁发了即位诏书。此后日本与俄国为了确立双方在韓國的利益,先后签署了《小村—韦伯协定》、《山县—罗巴洛夫协定》、《西—罗先协定》,协调两国在韓國的势力范围和各种利益。 清朝则与朝鲜王朝建立了平等的近代外交关系。1897年9月,李熙派外部大臣闵种默向驻朝鲜总领事唐绍仪试探清朝对“称帝问题”有何种看法。问:“设使我国加尊皇帝字样,中朝视之若何?”唐绍仪称:“自甲午事后,我国本未认朝鲜为平行自主之国,况认国王为皇帝乎?”“此事枚关昔年体制,我政府定不愿与闻。”他在报告中又提及“伏思楼使及韩廷小臣,屡劝王加尊皇帝字样,恐王一时犹难息此奢念也”。但在列国纷纷承认韩国改正国号的背景下,清朝方面也不得不承认与其处平行地位。1899年1月,清朝派徐寿朋赴韩,国书开头部分谓“大清国大皇帝敬问大韩国大皇帝好”。2月1日,徐寿朋觑见李熙,而韩国方面以西方通行的礼仪规格待之。韩皇西装戎服,握手为礼,立受国书。 高宗称帝后废除了甲午更张时期的责任内阁制,恢复了议政府制度,恢复君主专制。重用沈舜泽、金炳始、尹容善、赵秉世等元老,却只奉尊位,不予实权。倚靠赵秉式、闵种默为首的亲俄派,李址镕、俞箕焕为首的亲日派,闵商镐、闵泳焕为首的亲美派,另外还有李容翊、李根泽等人所组成的君王近侧派,君王近侧派里面也有区别,比如李容翊亲俄,李根泽亲日等,只是他们相对其他派别而言与高宗关系更亲密而已。高宗利用这些派别相互牵制,强化皇权;对外与不同国家打交道,以平衡各国(尤其是日俄)在韩势力,避免独大一方。光武二年(1898年)9月,前俄语通译金鸿陆指使厨师孔洪植等人在高宗的咖啡中下毒,但没有成功。金鸿陆被处死。 当时独立协会举行“万民共同会”这样的大规模群众集会,要求政治民主经济富强,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1898年12月,高宗出动军队镇压独立协会的集会,数十人死亡,同时宣布取缔独立协会,领导人李承晚等被捕下狱。光武三年(1899年)8月17日頒佈宪法“大韩国国制”,明确规定实行“专制政治”、“无限君权”。高宗的权力至此达到顶峰。实行“光武改革”,在经济和军事上大规模推进近代化,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旧本新参”路线(以旧制为根本,参酌新事物)。 1903年前后,日本和俄羅斯的矛盾逐渐激化。日本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對抗俄國而主张“满韩交换”,日俄分别占有韓國和满洲。俄国则主张独占满洲,北纬39度以北的朝鲜半岛为俄国势力范围,39线以南为日本势力范围,但是日本不可将其用于军事目的。1904年2月10日,日本对俄国宣战,日俄战争爆发,韓國被迫签订六条议定书,协助日本作战。 日本统治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公使林权助又强迫韓國签署日韩新协约(第一次日韩协约),规定韓國雇用日本财政和外交顾问、与外国缔结条约前要与日本协商等等。 1905年日本派遣数万军队开入汉城,包围王宫,强迫韓國外部大臣朴齐纯签订了《日韩保护协约》(第二次日韩协约,又称“乙巳保护条约”),共有 5条: 第一,“今后韓國对于外国的关系及事务”,“由(日本)外务省监理指挥”,在外国的韓國侨民及利益,由“日本国的外交及领事保护”。 第二,“由日本负责履行韓國与外国所签订的现存条约,今后不经过日本政府同意,不得签订任何国际性的条约及协定”。 第三,由日本政府设统监一名,专理外交一项,驻紮汉城,日本政府还往各地方派驻理事官,“在统监指挥之下,行使从前属于驻韩日本领事的一切职务,并掌管本协约的完全实施”。 第四,“日本韓國之间的现存条约及协定,凡不抵触本协约的条款,均继续有效。” 第五,“日本政府保证维持韓國皇室的安宁及尊严”。 根据这个协约,韓國撤銷其外交机構,并不设外务大臣职务,这样,韓國就失去外交及内政主权,变成日本的保护国,实际上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此后,在韓國全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和第二次反日义兵斗争。此时主掌韓國国政的学部大臣李完用、军部大臣李根泽、内部大臣李址鎔、外部大臣-{朴}-齐纯、农工商大臣被韓國人民称为“乙巳五贼”。 《日韩保护协约》签订后,日本对韓國的控制由顾问统治转为日本韓國统监府的统治。11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协约全文,并将此事通知与韓國有外交关系的各国政府,要它们撤走驻韩外交代表机构。在各国外交使团尚未撤离时,日本就关闭了驻汉城的使馆,成立了统治韓國的新机关——统监府,派枢密院院长伊藤博文为第一任统监,各道的日本领事馆也撤销,成立了统监府的地方机关-理事厅。 《日韩保护协约》签订不久,高宗就秘密写信给美、俄、德、法4国首脑,宣布《日韩保护协约》无效。1907年,海牙召开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高宗秘遣密使带着高宗致俄国沙皇的书信和参加会议的委任状前往海牙,控诉日本对韓國的侵略,呼吁各国声援韓國,宣佈日韩保护条约无效。由于与会各国均承认日本对韓國的保护权,于是向高宗确认代表身分,此时韓國电信权落入日本手中,询问电文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闻讯大怒,通知和会委任状係伪造。日本指责韓國违反了保护条约。伊藤威胁高宗说:“陛下用如此阴险手段蹂躏日本的保护权,不如对日宣战”,“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进行,大可以公开幹”。伊藤还授意韓國亲日组织“一进会”开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动。在伊藤的指使和恫吓之下,李完用内阁在7月6日至18日举行3次御前会议。会上农商工部大臣、一进会会长宋秉畯对高宗威胁说:“今为陛下着想,只有两计:一则陛下亲赴日本,向天皇谢罪,二则陛下……迎长谷川(好道)司令官,向其谢罪”,不然开战败后将如何受辱,难以设想。”17日,李完用等7大臣逼迫高宗退位。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达汉城,和总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双方僵持不下。高宗宣布“军国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却称韓國皇帝已经退位。1907年7月19日,日军在汉城南山倭城台正对着慶運宫驾设6门大炮,并派日军包围慶運宫。在日軍士兵严密看护下,在慶運宫中和殿举行禅位仪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为纯宗。李垠被强行送往日本。1910年日韩合併,韓國皇帝、太上皇和皇太子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高宗的封号降为“德寿宫李太王”。 寺内正毅主张从日本皇族中挑选女性皇族与李垠结婚,并说服了天皇和山县有朋公爵。1917年山县有朋挑选梨本宫守正王的女儿方子为李垠妻子。梨本宫由于天皇的敕命而被迫答应。高宗向日本提出希望婚礼在朝鲜举行,遭拒。日本计划1919年1月25日举行婚礼。 去世
同母兄:完兴君李载冕(1845年-1912年) 庶兄:赠完恩君李载先(1842年-1881年) 同母姐妹: 李氏(1838年-1869年),与()成婚 李氏(1861年-1899年),与()成婚 庶妹:李氏(1855年-1869年),的元配夫人。李允用为李完用的庶兄、李镐俊的庶子 皇后 明成太皇后(1851年10月19日-1895年10月8日),本贯骊兴,1866年被立为王妃,1894年升为王后,1895年被日本公使三浦梧楼等人杀害,1897年被追封为皇后,谥号“明成”,举行国葬。 后宫 子 女 相關影視及飾演者 影視作品 -2001年《明成皇后 (電視劇)》KBS 2 朴喜洵-2012年《咖啡:傾城之愛》(電影) 李珉宇 - 2014年《朝鲜神枪手》(電視劇)KBS 2 白潤植-2016年《德惠翁主》(電影) 李承俊-2018年《陽光先生》(電視劇) tvN - 2019年《绿豆花》(電視劇)SBS -2020年《風雲碑》TV朝鮮 参考文献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FFE4E1;" |-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FFE4E1;" |align="center" colspan="3"|朝鮮高宗/大韓帝國高宗 |- |align="center" colspan="3"|朝鮮國 |- |- |- |align="center" colspan="3"|大韓帝國 |- |- |- |align="center" colspan="3"|李王家 1 高宗
. Was held in Tsukuba, Japan, near Tokyo on December 5, 2005.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Girlfriend For A Robot (Dan Ferber, Popular Science, September 2003) The Uncanny Valley (Dave Bryant) Almost too human and lifelike for comfort - research journal for an uncanny valley PhD project Relation between motion and appearance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droids and humans Android Science video, the Discovery Channel, 24 March 2005, discusses android science, the uncanny valley and features an Actroid. Wired article: "Why is this man smiling?", June 2002. The Polar Express: A Virtual Train Wreck, Part 1 - Animation Director Ward Jenkins discusses in length about the use of motion capture in the film. In Part 2 , he tries to "fix" the uncanny valley problem by using Photoshop to tweak som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film. 参见 机器人 人工智能 文樂 1970年代新創詞語 人工智能 美學概念 形而上學概念 心灵哲学概念 科学哲学概念
K. F. (2006). Subjective ratings of robot video clips for human likeness, familiarity, and eeriness: An exploration of the uncanny valley. ICCS/CogSci-2006 Long Symposium: Toward Social Mechanisms of Android Science. July 26, 2005. Vancouver, Canada. IEEE -RAS Humanoids-2005 Workshop: Views on the Uncanny Valley . Was held in Tsukuba, Japan, near Tokyo on December 5, 2005.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Girlfriend For A Robot (Dan Ferber, Popular Science, September 2003) The Uncanny Valley (Dave Bryant) Almost too human and lifelike for comfort - research journal for an uncanny valley PhD project Relation between motion and appearance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droids and humans Android Science video, the Discovery Channel, 24 March 2005, discusses android science, the uncanny valley and features an Actroid. Wired article: "Why is this man smiling?", June 2002. The Polar Express: A Virtual Train Wreck, Part 1 - Animation Director Ward Jenkins discusses in length about the
FBI学院 電影 聯邦調查局 (電影),1959年由茂文·勒魯瓦導演和製作的電影 電視劇
電視劇 聯邦調查局FBI,2018年由迪克·沃夫與Craig Turk執筆的電視劇 聯邦調查局:通緝要犯部,2019年的電視劇,聯邦調查局的第一部衍生劇。 聯邦調查局:國際行動,2021年的電視劇,聯邦調查局的第二部衍生劇。
嫡次子:翼成君李載晃(高宗皇帝,1852年-1919年) 次女:貞敬夫人全州李氏(1861年-1899年),與()成婚 外孫女:趙季珍(,1897年-1996年),與李會榮的次子李圭鶴()成婚;有三子一女,第三子為李鍾贊 庶子女: 庶長子:贈(,1842年-1881年) 庶女:全州李氏(1855年-1869年),的元配夫人。李允用爲李完用的庶兄、李鎬俊的庶子 大院君夫人骊兴闵氏为天主教徒,同南人洪凤周、北人南钟三等著名天主教徒多有来往。洪凤周为高宗乳母朴召史之夫。高宗上尊谥纯穆大院妃。大院君生有三子三女。长子完兴君李載冕,曾任兵曹、吏曹判书,宫内大臣,晋封兴亲王,朝鲜被日本合并后封为李熹公。次子翼成君李载晃即为高宗,承翼宗嗣。庶长子李载先在1881年5月图谋废黜高宗、推翻闵氏集团、自立为王的一场未遂政变后获罪赐死。 评价 大院君原意藉新政實現社會正義並維護普羅大眾權益,但是,建立在傳統社會基礎上的改革無法拯救已經走向衰亡的朝鮮王國。 在「丙寅洋擾」和「辛未洋擾」之中,大院君領導朝鮮軍擊退法軍和美軍,但西方強權力量已勢不可擋。 大院君加強專制中央集權的改革作為更使朝鮮遠離實現近代化的機會,更為其政治前途埋下潛在危機。 此外,耗資大興土木、加強軍備之舉也促使咸镜道稳城、全羅道光陽、庆尚道寧海、黄海道海州、庆尚道安東等地都爆發農民起義;國境北部的農民由於天災人禍自同治八年(1869年)起即不斷逃亡中國東北,形成早期的中國籍朝鲜族。 年表 1821年1月24日(农历12月21日) - 出生 1852年7月25日 - 次子命福(高宗)诞生 1862年 - 壬戌民乱 1863年 12月8日 - 哲宗驾崩 12月13日 - 高宗被立为国王 1865年 - 组织国民重建景福宫,后因财政不济,向百姓征願納銭 1866年 - 冊封閔致祿之女為王妃並行嘉禮 2月 - 下令取缔天主教 9月 - 美国武装商船与朝鲜军队交火(舍门将军号事件) 朝鲜与法国由于取缔天主教发生武装冲突(丙寅洋扰) 10月 - 丙寅教狱(下令大规模捕杀天主教传教士及教徒,外国人宣教師10名処刑) 由于重建景福宫,经济困难,物价暴涨 11月6日 - 铸造当百銭(1867年6月17日中止),通货膨胀。 1871年 5月9日 - 废军布法,立户部法 6月 - 辛未洋擾(朝鲜与美国冲突) 下令全国各地立“斥和碑” 1873年 闰六月成均館儒生李世愚提议,大院君获“大老”的称号,因而取得了与国王相同的地位 11月3日 - 崔益鉉上疏批判大院君 下台 闵妃掌政,大院君势力倒台 闵妃外戚被大量提拔 景福宮發生爆炸 1874年
李裕元奏请清朝册封世子 9月 - 江華島事件 11月 - 大院君之兄兴寅君家疑遭纵火 1876年2月27日 - 日朝江华条约签定 1877年 - 义亲王出生 1880年 - 高宗长子死亡 1882年 1月 - 纯宗戴冠式 閔台鎬的女儿(純明孝皇后閔氏)为世子嫔 7月 - 壬午兵变 8月26日 - 清军逮捕大院君,押往天津 1884年12月 - 甲申政变,清朝干预 1885年 1月9日 - 汉城条约 4月15日 - 巨文島事件 4月18日 - 天津条约 朝俄密约 10月3日 - 大院君回国,到仁川 1892年6月 - 遇刺未遂,春夏之交,云岘宫炸弹爆炸,大院君外出散步,躲过一劫;李载冕和李埈镕家也发现炸弹。此事多被认为是闵妃集团所为。 1894年 3月28日 - 金玉均在上海遭闵妃手下暗杀 甲午农民战争 7月 - 日军包围王宫 甲午更张 8月1日 - 日清宣战 1895年 3月30日 - 甲午战争结束 4月17日
CET可能是指: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ollege
Test),中國大陆大學的全国性英語考試。
武田信玄(講談社、著) 武田信玄(、著) 武田三代記(、高野樂山著) 影視劇 (1965年、NHK大河劇、演:早川雪洲) (1966年、NTV、演:) 天與地(1969年、NHK大河劇、演:) 風林火山(1969年、東寶、演:) (1973年、NHK大河劇、演:) 戰國自衛隊(1979年、東寶、演:) 影武者(1980年、東寶、演:仲代達矢) 德川家康(1983年、NHK大河劇、演:) (1986年、TBS、演:) 武田信玄(1988年、NHK大河劇、演:中井貴一) 天與地(1990年、東映、演:津川雅彥) (1991年、TBS、演:役所廣司) 德川家康 戰國最後的勝利者(1992年、ANB、演:舛田利雄) (1992年、NTV、演:) (1994年、TX、演:) (2005年、TX、演:中村敦夫) (2006年、EX、演:松岡昌宏) 風林火山(2007年、NHK大河劇、演:) (2008年、EX、演:渡部篤郎) 女信長(2013年、CX、演:) 信長的主廚(2014年、EX、演:高嶋政伸) 真田丸(2016年、NHK大河劇、演:) 新陰流 上泉伊勢守信綱(2017年、BS、演:) 女城主 直虎(2017年、NHK大河劇、演:松平健) 麒麟來了(2020年、NHK大河劇、演:石橋凌) (2021年、Miyaobi Pictures、演:永島敏行) 怎麼辦家康(2023年、NHK大河劇、演:阿部寬) 游戏 信長之野望系列 战国兰斯 戰國無雙系列/無雙OROCHI系列(光榮、配音:鄉里大輔→大友龍三郎→浜田賢二) 戰國Basara系列(CAPCOM、配音:玄田哲章) 貓咪大戰爭 美男戰國:穿越時空之戀(配音:梅原裕一郎) 戰刻night blood(配音:小西克幸) 萬國覺醒 模型玩具 真空路守 NO.4 信玄張斬 bb戰士 NO.55 SD戰國傳 天與地 信玄頑駄無 bb戰士 NO.331 SD戰國傳 武神降臨篇 武田信玄頑駄無 註釋 參考資料 1988年 學習研究社 ISBN 4-05-105142-0 完全圖解日本戰國武將54人 作者:小和田哲男 遠流出版 |-style="text-align:
戰國自衛隊(1979年、東寶、演:) 影武者(1980年、東寶、演:仲代達矢) 德川家康(1983年、NHK大河劇、演:) (1986年、TBS、演:) 武田信玄(1988年、NHK大河劇、演:中井貴一) 天與地(1990年、東映、演:津川雅彥) (1991年、TBS、演:役所廣司) 德川家康 戰國最後的勝利者(1992年、ANB、演:舛田利雄) (1992年、NTV、演:) (1994年、TX、演:) (2005年、TX、演:中村敦夫) (2006年、EX、演:松岡昌宏) 風林火山(2007年、NHK大河劇、演:) (2008年、EX、演:渡部篤郎) 女信長(2013年、CX、演:) 信長的主廚(2014年、EX、演:高嶋政伸) 真田丸(2016年、NHK大河劇、演:) 新陰流 上泉伊勢守信綱(2017年、BS、演:) 女城主 直虎(2017年、NHK大河劇、演:松平健) 麒麟來了(2020年、NHK大河劇、演:石橋凌) (2021年、Miyaobi Pictures、演:永島敏行) 怎麼辦家康(2023年、NHK大河劇、演:阿部寬) 游戏 信長之野望系列 战国兰斯 戰國無雙系列/無雙OROCHI系列(光榮、配音:鄉里大輔→大友龍三郎→浜田賢二) 戰國Basara系列(CAPCOM、配音:玄田哲章) 貓咪大戰爭 美男戰國:穿越時空之戀(配音:梅原裕一郎) 戰刻night blood(配音:小西克幸) 萬國覺醒 模型玩具 真空路守 NO.4 信玄張斬 bb戰士 NO.55 SD戰國傳 天與地 信玄頑駄無 bb戰士 NO.331 SD戰國傳 武神降臨篇 武田信玄頑駄無 註釋 參考資料 1988年 學習研究社 ISBN 4-05-105142-0 完全圖解日本戰國武將54人 作者:小和田哲男 遠流出版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FFE4E1;" |align="center" colspan="3"|武田信玄'''
1月,世子行戴冠式。7月,壬午軍亂,閔妃逃離昌德宮,李最應、閔謙鎬遇害,日公使花房義質逃亡,大院君奪權。8月26日,清水師提督吳長慶率軍平亂,大院君被押往清帝國。8月30日,與日簽濟物浦條約。9月,閔妃返京。 1883年 發行當百錢,法國奪清藩屬國越南,清從朝鮮撤軍應戰,僅留袁世凱駐守。 1884年 12月,甲申政變,趙寧夏、閔泳穆、閔台鎬遇害,親日開化派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徐載弼等奪權,但僅維持3日;袁世凱率清軍平亂,閔妃重掌政權。 1885年 1月9日,日朝漢城朝約。4月15日,巨文島事件。4月18日,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簽日清天津條約。10月3日,大院君放還歸國。 1891年,玄洋社設立。 1892年,爆炸暗殺大院君的計畫未遂。 1894年 3月28日,洪鐘宇刺殺潛逃海外的金玉均。5月31日,東學黨起義,佔全州。7月,日軍攻入王宮,開化派金弘集上台,行甲午政改,閔妃失勢。8月1日,日清宣戰。 1895年 3月30日,清戰敗,與日簽休戰條約。4月17日,清日馬關條約。7月6日,閔妃藉俄羅斯公使威貝魯之力重奪政權。9月1日,日公使三浦梧樓到任。10月7日,閔妃欲解散訓練隊。10月8日,乙未事變,日軍入宮殺死閔妃。10月19日,犯人李周会、朴銑、尹錫禹被處刑。 1896年 2月,高宗至俄國公使館避亂。 1897年,追諡閔妃為明成皇后。 家族 高祖父:閔翼洙(1690—1742),字士衛、號夙夜齋,贈諡文忠。 高祖母:(1691—1756),監司南正重之女;贈貞敬夫人。 曾祖父:閔百奮(1723—1793),字興之,官至成均館大司成、兼同知義禁府事五衛都摠府副摠管。 外高祖父:沈重賢(1682—1728),字子威,進士、大邱判官。 外高祖母:(1685—?),金光澤與全州李氏之女、沈重賢繼室。 曾祖母:(1722—1760),沈重賢次女、閔百奮元配;贈貞敬夫人。 祖父:閔耆顯(1752—1811),字子慶,官至吏曹參判、兼同知經筵義禁府事五衛都摠府副摠管。 外高祖父:鄭寅煥(1714—1798),字汝亮,蔭襲同福縣監,封寅寧君、賜號「精齋」。 外高祖母:貞夫人,辛垕與慶州金氏之女、鄭寅煥繼室。 外曾祖父:鄭在順(1748—1783),字聖慎。 外高祖父:黃棖(1711—1773),字剛甫。 外高祖母:(1713—1766),李思義之女。 外曾祖母:,黃棖三女。 祖母:(1773—1838),鄭在順長女、閔耆顯繼室。 父:閔致祿(1800—1858),字元德,官至僉正;追贈驪城府院君、諡純簡。 (養)外高祖父:李址遜(1720—1750),字士敏。 (養)外高祖母:慶州金氏(1723—1750),正言金樂之女、監司金礪曾孫女,受朝鮮英祖下賜貞節旌表。
1876年 2月27日,簽日朝修好條規(《又稱江華島條約》)。 1877年 張尚宮產子義和君。 1880年 完和君病逝。 1882年 1月,世子行戴冠式。7月,壬午軍亂,閔妃逃離昌德宮,李最應、閔謙鎬遇害,日公使花房義質逃亡,大院君奪權。8月26日,清水師提督吳長慶率軍平亂,大院君被押往清帝國。8月30日,與日簽濟物浦條約。9月,閔妃返京。 1883年 發行當百錢,法國奪清藩屬國越南,清從朝鮮撤軍應戰,僅留袁世凱駐守。 1884年 12月,甲申政變,趙寧夏、閔泳穆、閔台鎬遇害,親日開化派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徐載弼等奪權,但僅維持3日;袁世凱率清軍平亂,閔妃重掌政權。 1885年 1月9日,日朝漢城朝約。4月15日,巨文島事件。4月18日,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簽日清天津條約。10月3日,大院君放還歸國。 1891年,玄洋社設立。 1892年,爆炸暗殺大院君的計畫未遂。 1894年 3月28日,洪鐘宇刺殺潛逃海外的金玉均。5月31日,東學黨起義,佔全州。7月,日軍攻入王宮,開化派金弘集上台,行甲午政改,閔妃失勢。8月1日,日清宣戰。 1895年 3月30日,清戰敗,與日簽休戰條約。4月17日,清日馬關條約。7月6日,閔妃藉俄羅斯公使威貝魯之力重奪政權。9月1日,日公使三浦梧樓到任。10月7日,閔妃欲解散訓練隊。10月8日,乙未事變,日軍入宮殺死閔妃。10月19日,犯人李周会、朴銑、尹錫禹被處刑。 1896年 2月,高宗至俄國公使館避亂。 1897年,追諡閔妃為明成皇后。 家族 高祖父:閔翼洙(1690—1742),字士衛、號夙夜齋,贈諡文忠。 高祖母:(1691—1756),監司南正重之女;贈貞敬夫人。 曾祖父:閔百奮(1723—1793),字興之,官至成均館大司成、兼同知義禁府事五衛都摠府副摠管。 外高祖父:沈重賢(1682—1728),字子威,進士、大邱判官。 外高祖母:(1685—?),金光澤與全州李氏之女、沈重賢繼室。 曾祖母:(1722—1760),沈重賢次女、閔百奮元配;贈貞敬夫人。 祖父:閔耆顯(1752—1811),字子慶,官至吏曹參判、兼同知經筵義禁府事五衛都摠府副摠管。 外高祖父:鄭寅煥(1714—1798),字汝亮,蔭襲同福縣監,封寅寧君、賜號「精齋」。 外高祖母:貞夫人,辛垕與慶州金氏之女、鄭寅煥繼室。 外曾祖父:鄭在順(1748—1783),字聖慎。 外高祖父:黃棖(1711—1773),字剛甫。
2004年5月14日,韩国宪法法院对国会弹劾卢武铉案进行了最后的宣判,整个过程被电视直播。宪法法院院长尹永哲针对国会弹劾总统的三条理由,指出卢武铉违反《选举法》事实属实,但这种行为不足以达到被罢免的地步;卢武铉亲信受贿有的是发生在总统任职之前,有的无法确实是否与总统有关系,因此不被考虑;破坏经济的罪名在一开始就不被列为弹劾审理的对象。尹永哲最后一锤定音,“没有充分的理由解除总统的职务,法院拒绝弹劾请求。”。至此,持续了63天的韩国政坛弹劾危机正式结束,卢武铉被恢复了总统的职务。 内政改革 行政改革 卢武铉执政期间进行了包括机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行政服务改革等广泛的行政改革。卢武铉的行政改革不是以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意义上的“小政府”为目标,而是提出建设“能干的政府”和“适度规模的政府”。卢武铉认为行政改革是为建立一个高效、能为国民提供更好服务的政府,这与政府规模无必然联系,况且韩国政府的规模从各个指标来看在OECD国家中是最低的。与金大中执政时期的“小政府”相比,卢武铉政府中央政府机构数量从“18部、4处、16厅”增加为“18部、4处、17厅”,内设机构由“36室、168局、760科”增至“38室、180局、818科”。 在机构调整方面,为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卢武铉将科技部升级为副总理级部委。2005年,韩国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的排名分别从2004年的第19位上升到第14位,和第8位至第2位。另外,卢武铉还把与家庭生活有关的中央健康家庭政策委员会、女性政策调整会议、儿童政策调整会议、以及保健福利部和女性部的相关部门合并成女性家族部,以更好地制定、协调与家庭建设相关的政策,提高政府效率。 在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卢武铉进一步加强了以竞争、绩效、顾客为导向的改革措施。他废弃了以往多层的组织管理,通过引进项目组制度,扩大独立执行机构的设置范围,有效提高了组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2005年底,行政自治部、企划预算处、劳动部、建设交通部等12个中央机关取消了室(局)长—科长—系长的传统层级组织结构。独立执行机构的数量从金大中政府的23个增加到2006年的45个。此外,在其执政期间,韩国颁布了新的《政府业务评估基本法》,完成了政府业务评估的系统化建设,并开始对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以及国家重大项目进行评估。 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卢武铉取消了原有高级公务员职级,引入了以职务为中心的跨部门的高级公务员团制度,以提升高级公务员的竞争力、全局意识,以及克服部门利己主义。高级职位的开放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民间人士在对外公开招聘职位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16.19%提高到2006年的43.14%。另外,为消除性别、健康和地区歧视,韩国加大了对女性、残疾人和地方出身的公务员录用比例。为加强公务员绩效管理,卢武铉政府2006年在所有中央机关实行了360度评估,实行职位绩效合同制。此外,卢武铉政府在扩大官民交流、提高科技人才录用比例、下放人事管理权限、加强公务员培训及建立国家人才数据库、提高公务员薪金和福利待遇、保护公务员权益、确保人事管理过程的透明度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在财政制度改革方面,卢武铉政府在教育部、行政自治部等26个中央行政机关本部实行绩效预算制度,并对国家重要财政项目进行绩效评估,使预算编制和预算使用绩效相互动,明显改善了预算支出的效果。2004-2006年,韩国政府财政项目评估中“卓越”和“优秀”的比例从23%增加到35.11%,“欠缺”的比例则从15.17%降至5.13%。通过预算节约激励制度,2006年韩国政府节约财政支出3497亿韩圆,增加的财政收入超过12059亿韩圆。此外,卢武铉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民众参与预算过程,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效率与透明度,并通过修改相关法规和制定会计标准扩大权责制会计制定的实施范围。 在行政服务改革方面,卢武铉政府迅速推广了行政服务宪章制度。2005年,韩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服务宪章从1999年的626个增加到了10709个,行业领域涉及到建筑、教育、交通、税务、医疗、环境等众多服务领域。行政服务宪章制度的实施,不仅为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效的动力,也成为改变公务员官本位意识的重要契机。此外,卢武铉政府在电子政府建设中也取得了现在的成果。2005年,韩国国内电子采购交易额达到了430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市场。2005年,韩国在联合国电子政府排名中名列亚洲首位。 经济改革 在经济改革方面,卢武铉摒弃“政经勾结、官治经济”,提出建立公正、透明、健康的市场秩序。卢武铉认为韩国应该继续对大企业进行改组,直到其管理方面的透明度达到国际标准为止。此外,韩国政府还通过提高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的作用,以及扩大小股东和董事会的权利来完善企业管理监督体制。在金融部门的改革中,卢武铉政府关闭了一批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并动用财政资源帮助那些可以复活的金融机构提高偿还能力。金大中时期,韩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民众使用信用卡消费,导致许多韩国人2003年开始负债累累,家庭平均负债高达3000万韩圆(约2.5万美元),18%的韩国成年人拖欠信用卡债务。由于消费者无力还贷,发卡行坏账堆积成山,韩国出现信用卡危机。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信用卡几乎频临破产。卢武铉对金融业的改革寻求“稳中求变”,严格了公司会计制定,使公司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并向外国开放银行业,最终解决了信用卡危机。在房地产方面,卢武铉推行了房地产交易实名制和房地产保有税制,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此外,2005年3月,韩国政府出台了《破产法》。2006年1月,法院也开始受理关于证券部门的共同诉讼,通过法律程序根除弄虚作假、操纵股票价格等非法行为。 为推动城乡和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卢武铉政府大力发展面向市场、具有公益性功能的农渔业,提高农渔业福利。主要政策包括:确保农渔业预算达到10%,进一步提高农渔业竞争力;开发环境亲和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渔业稳定经营;建立农渔业福利体系;稳定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奠定农渔业旅游基础。2004年,韩国颁布了《关于提高农林渔业从业人员生活质量的特别法》,建立养老金、减轻医疗保险费及资助教育费等泛政府援助体系,并提高了农民的直接补贴金和社会保障待遇。2005年,卢武铉政府又制定了《城乡均衡发展、富有活力、舒适向往的农村建设计划》,以提高健康保险费和年金的政府资助比例,提高农民住宅融资,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建设农渔村医疗机构和图书馆,扩大农村大学生计划外录取比例。 卢武铉强调科技振兴经济,主张“扩大技术投资,普及科学技术文化”,“依托新技术、高生产率、高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卢武铉政府相应地提出了“构建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国家”构想,将构筑“科学技术中心”作为主要国策,通过科技创新挖掘增长潜力。2003年,韩国开始实施“第二次科技立国”战略。2004年7月,卢武铉政府构建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NIS),并在同年11月对科学技术行政体系进行了改造。卢武铉政府还大力扶植IT产业的发展。2004年,韩国为建立“U-Korea”提出了“IT839”战略作为未来5年韩国政府重点发展项目,将韩国打造成世界数字技术的领跑者。 努力提高就业率是卢武铉政府经济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开放国民党提出政府应该“创造工作岗位,解决工作岗位不确定的问题”,“健全创造社会工作岗位的制度”。为落实政策,卢武铉将人才立国和促进就业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成立了直属总统的“人才立国和促进就业委员会”,并对教育、医疗等高级服务产业进行战略性的培育,以此扩大就业机会。在卢武铉执政期间,韩国先后颁布了《雇佣政策基本法》、《建设业雇佣改善相关法》、《高龄人口雇佣促进法》、《男女雇佣平等法》、《失业及工伤保险相关法》、《职业安全法》、《残疾人雇佣促进法》和《减少青年失业人口特别法》等数十部雇佣和就业相关法律。2005年,韩国成立了“再就业支援中心”,为失业者提供各种就业培训和发布信息。此外,卢武铉政府还积极开展劳工制度改革,主意通过推进劳动力市场“柔性化”,建立允许企业解雇员工的新雇佣制度;推行弹性工作制度,实行以业绩为基础的工资制度;综合发放失业津贴、职业培训和保险等机构,建立“一条龙”式的服务管理系统。 迁都之痛 卢武铉在竞选总统时曾承诺,如果当选将把行政首都从首尔迁往忠清道。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首尔已经出现严重的“人口爆炸、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地产价格过高”等大城市病。韩国全国1/4的人口居住在首尔市,以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韩国70%的GDP。其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首都圈极为不平衡。此外,由于首尔距离南北军事分界线最短距离仅40公里,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以及美国的撤军使“迁都”更为必要。 2003年12月29日,韩国国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迁都至忠清道的《关于建设新行政首都的特别措施法》。新首都的建设按计划将在2007年开工,到2030年将建成一个拥有50万人口的新城市。一时间,迁都成了韩国民众的议论焦点。反对派认为迁都会使首都圈房价暴跌、银行亏损、给首尔经济带来巨大打击,用380亿美元的巨资搬迁50万人,既得不偿失,也没有必要。专家与舆论普遍认为迁都应事先进行充分的论证,检验其是否符合韩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并应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决定。2004年6月9日,MBC电视台的舆论调查表明67.5%的韩国人认为迁都问题需要国民投票,而只有29.5%的人认为不必进行国民投票。不過盧武鉉在弹劾风波结束后加紧了“迁都计划”的执行。7月5日,卢武铉政府宣布,经过一年半的考察研究,將新行政首都的地址选定在燕歧—公州地区。该地区位于美湖川和锦江的汇合处,位于群山环绕的盆地,临近唐津—尚州高速公路,与京釜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利。公州也曾是韩国古代百济的国都。20世纪70年代,朴正熙考虑迁都时,燕歧—公州地区就是首先地址。 随着迁都计划的推行,反对迁都的声音也越来越强。大国家党和首尔市长李明博都公开表示反对迁都。7月12日,由50名首尔议员、大学教授、公务员和大学生等组成的170人“首都迁移违宪宪法诉愿代理人团”向韩国宪法法院请愿,要求裁决《关于建设新行政首都的特别措施法》是否违宪。时任首尔市长李明博也向宪法法院提交了反对迁都的申诉书。10月21日,宪法法院以8对1票的绝对优势裁定迁都违宪,要求政府必须先进行国民投票,然后决定是否迁都。卢武铉对宪法法院的裁决始料不及,只好忍痛终止了正在执行中的“迁都计划”。不过,卢武铉对宪法法院的裁决是很不满的。2005年1月,卢武铉提出了“行政中心城市”的新方案来代替原来的“迁都计划”,以避免违宪嫌疑。经过朝野政党的反复商定,最终确认将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全部经济部门迁移到新的“行政中心城市”,而将青瓦台、国会、大法院等执政核心中枢部门留在首尔。 均衡外交 随着世界的多极化和国际经济的全球化,韩国往届政府推行的大国外交政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卢武铉政府主张积极参与多方外交提高国家地位,通过均衡发展与美、日、中、俄的外交关系,做“东北亚的均衡者”。卢武铉政府在发展大国外交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多元外交。在卢武铉执政期间,韩国与191个联合国成员国中的186个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韩国驻外机构达到126个,韩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活跃,国际影响、国家形象得到很大提高。卢武铉政府外交通商部部长潘基文顺利当选新一届联合国秘书长表明,卢武铉政府的外交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特别是在稳定朝鲜半岛局势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多数国家所肯定。 对北关系 在对朝关系方面,卢武铉在前任总统金大中的“阳光政策”基础上推行“和平繁荣政策”,将韩朝关系上升到迎接“东北亚新时代”的高度。他曾形象地说:“在韩国釜山购买一张火车票,就能经平壤、中国、蒙古、俄罗斯,最终到达欧洲腹地,这一天应早日到来。”卢武铉认为“朝鲜半岛统一的方式将与德国有所不同,而且希望与德国不同。朝鲜半岛的统一正确途径应是不急不躁地做准备,首先促成和平局面,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交流与合作推动双方关系向前发展,在朝鲜也具备了可以接受统一的实力后,经过国家联盟阶段,最终实现完全统一。” 朝核危机 卢武铉竞选总统成功后不久,朝核危机开始升级。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由于美国放弃了1993年6月朝美《共同声明》有关不敌视和不对朝鲜施加武力威胁的规定,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次日,朝鲜宣布重启1999年冻结的导弹试验计划,引起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朝鲜核问题上报给了联合国处理。面对美国等国家制裁、战争的威胁,朝鲜5月13日宣布废除1992年同韩国签署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协议》。 朝核危机使刚刚就任韩国总统的卢武铉倍感压力,也成为他对朝“和平繁荣政策”的重要障碍。为解决朝核危机,卢武铉在刚刚上任的半年内就走访了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四大国。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美、韩、朝、日、俄六国终于在北京举行了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标志着朝核问题进入了政治对话、和平解决的正确道路。由于朝核问题错综复杂,每次会谈都很艰难。第五轮六方第一阶段会谈后,朝鲜驻联合国代表在2005年12月2日致电美国国务院表示拒绝重开下次六方会谈。 2006年10月9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宣布朝鲜已经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使朝鲜半岛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点。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对朝鲜进出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核查与制裁。决议同时强调《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应严格履行义务,有关各方保持克制,不采取任何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继续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争取尽早恢复六方会谈。决议同时也排除了授权武力的可能性,未对朝鲜实行全面制裁,并表示视朝鲜遵守决议情况调整、暂停或取消对朝制裁措施。 2007年2月8日至13日,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通过了《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朝方同意关闭和封存宁边核设施。10月3日,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美国和朝鲜同意继续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向实现建立全面外交关系迈进。11月,朝鲜开始对宁边三个核设施实行“去功能化”。2008年6月,美国在确认朝鲜提交核清单的同时宣布将部分解除对朝鲜的制裁,并着手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 和平繁荣政策 卢武铉在就职演说中描绘了一副以“东北亚时代、朝鲜半岛和平、国内改革与重组”为三大主线的蓝图。其中对朝政策最为显眼,即用新的“和平繁荣政策”取代金大中的“阳光政策”。卢武铉的“和平繁荣政策”有促进朝鲜半岛和平和实行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共同繁荣两大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两大基本目标,卢武铉提出了四大基本原则。一是通过对话,解决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二是相互信赖和互利互惠;三是在韩朝双方当事人解决问题的原则下谋求国际合作;四是扩大国民对政治的参与,寻求超党派合作,提高政策对内对外的透明度。 为实现“和平繁荣政策”的战略目标,卢武铉采取三个战略步骤促进政策的实施。第一阶段是解决朝核问题,进一步促进半岛和平。卢武铉认为韩国应在朝核问题上发挥更加建设性的主导作用,一方面维护韩美同盟,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协调,建立多边安全合作的东北亚安全机制。韩国坚决反对美国对朝鲜动武,坚持通过外交和平手段敦促朝鲜重返六方会谈,同时通过南北部长级会谈和军事会谈促进半岛和平。卢武铉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继续对朝鲜提供经济援助以换取朝鲜放弃核计划。第二阶段是深化南北合作,奠定和平体制的基础。在解决朝核及导弹问题后,全面制度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与合作政策,主要包括连接南北铁路、公路,开城工业园区和临津江防洪工程建设取得具体成果,放宽对朝鲜的投资限制,通过扩大对朝鲜能源、基础设施以及经济特区的建设谋求南北共同繁荣,并最终建立南北经济共同体。此外,通过定期举行离散家属团聚和扩大社会文化交流恢复民族感情,在深化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第三阶段是签署半岛和平协定,最终建立东北亚和平经济合作体,把韩国建成东北亚经济中心。在深化经济合作和军事互信的基础上,双方签订和平协定代替停战协定,建立永久的半岛和平机制。为此,韩国将积极谋求构建东北亚安全合作共同体的构建,通过和平安保等协商,寻求促进韩、朝、美、日、中、俄共同参与的东北亚多边和平机制的形成。 南北对话与合作 卢武铉执政期间,韩朝双方延续了金大中时期的友好关系。2005年,韩朝双方人员往来多达88341人次,南北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圆,增至10.55亿美元。韩国成为续中国之后的朝鲜第二大贸易伙伴。1000多名韩国人每天通过新开放的陆路跨越军事分界线前往朝鲜旅游。2006年3月15日,连接首尔和新义州的京义线与东海线铁路终于完工,日运输能力达12000人。2007年5月,双方的列车分别从韩国文山站和朝鲜金刚山出发,实现了56年来双方列车首次穿越军事分界线。 2007年10月2日,卢武铉与夫人权良淑徒步跨过韩朝军事分界线,后乘车沿开城至平壤的高速公路进入平壤参加韩朝首脑第二次会晤,成为韩国首位跨过韩朝军事分界线进入朝鲜境内的总统。随同卢武铉一起前往平壤的还有韩国国防部部长金章洙、财经部部长权五奎、科学技术部部长金雨植、农林部部长任祥奎、统一部部长李在祯、国家情报院院长金万福以及青瓦台总统府的官员等。其中金章洙是50多年来首位访朝的韩国国防部长。卢武铉一行首先在平壤人民文化宫前受到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的迎接。之后,卢武铉和金永南一起乘坐敞篷车,抵达平壤4·25文化会馆前广场,沿途受到了数十万平壤群众的热烈欢迎。在首都平壤4·25文化会馆前,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与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为卢武铉举行了欢迎仪式。金正日与卢武铉亲切握手,互致问候,一起检阅朝鲜人民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并与广场上的欢迎群众见面。 2007年10月3日,卢武铉与金正日在平壤百花园国宾馆举行了两轮会谈。这是续2000年6月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举行首次南北首脑会议后的双方第二次首脑会议。会谈后,双方签署了《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当天下午,卢武铉和金正日在平壤市郊的中央植物园共同种下了纪念此次首脑会晤的松树,并在平壤五一体育场共同观看大型团体操艺术表演“阿里郎”。《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有8项主要内容:双方将坚持并积极履行《北南共同宣言》,自主解决统一问题;双方谋求建立超越思想和制度差异的互尊互信的关系,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各自调整相关关法律和制度,积极推进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对话和接触;双方将紧密合作,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军事争端,反对任何战争,严格遵守互不侵犯义务,以结束军事敌对关系、保障朝鲜半岛缓和与和平;双方决定11月份在平壤举行国防部长会谈,讨论建立军事互信问题,防止西海发生偶发性冲突;双方一致认为应该结束现存的停战体制,建立持久的和平体制。为此,双方将合作推动召开与此直接有关的三方或四方首脑会谈。双方还将共同努力履行六方会谈“9•19共同声明”和“2•13协议”,以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双方将在共利共荣和互通有无的原则下继续扩大经济合作,谋求民族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共同繁荣。双方决定设立“西海和平合作特区”,加快开城工业区的开发,在东、西海岸建立造船合作园区,同时推进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领域的合作,并将现有的“北南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升格为副总理级的“北南经济合作共同委员会”;双方将扩大社会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开通白头山(长白山)至首尔的直航路线,开展白头山观光,并将首次利用西海线铁路运送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联合拉拉队;双方将推动人道主义事务的合作,扩大离散家属的团聚,推动音像和信件交换,在金刚山会面所完工后开展正常的离散家属会面。双方将在相扶相助等原则下积极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等灾难;双方将加强在国际的合作,以维护民族利益和海外同胞的权益。为履行这一《宣言》,双方决定11月份在首尔举行北南总理首次会谈。为促进北南关系的发展,双方首脑将随时会晤以协商悬案问题。 2007年11月,韩国总理韩德洙与朝鲜总理金英日举行了两国总理会谈,讨论《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的履行方案。双方签订了《南北总理会谈协议》、《关于西海和平合作特区促进委员会的协议》和《关于设立和运营南北经济合作共同委员会的协议》。12月,双方代表在板门店举行了第七次将军级军事会谈,就朝韩非军事区的“三通”(通行、通信、通关)和设定共同捕鱼海域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美关系 卢武铉在就任韩国总统前,从来没去过美国。他年轻的时候,还曾呼吁美国从韩国撤军。他甚至将自己当选总统的原因归功于他的“反美”主张。在他执政期间,卢武铉坚决反对美国对朝鲜进行制裁和封锁,主张修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要求美军撤出首尔,收回战时指挥权,打造自主国防。 更换亲美外长 2004年11月,卢武铉在前往智利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脑会议和顺访南美三国时,路径美国洛杉矶。在出席当地民间外交研究机构举办的午宴会上,他坦言朝鲜想拥有核武器的目的是防御外来威胁,为尽早解决朝核危机,美国应该拿出“新措施”保障朝鲜的体制安全。他的讲话在韩、美掀起轩然大波。南美之行结束后,卢武铉又出席了东盟10+3会议,并走访了欧洲三国。在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卢武铉更直截了当地提出朝核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是因为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总想要颠覆朝鲜政权,从而增加了朝鲜的危机感。他明确指出“推翻朝鲜体制不是解决朝核问题的好办法”。他的这番话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也使布什政府感到不安。 卢武铉在就任韩国总统时承诺要与美国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实行“独立于美国”的外交政策,该对美国说不时就对美国说不。他的对美政策因此遭到韩国国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2003年11月,由于韩国外交通商部与卢武铉在对美关系上的不一致,卢武铉在新年新闻发布会上对外交部的官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表示将批评他外交政策的官员调离到其它岗位。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尹永宽引咎辞职后,卢武铉任命总统外交顾问潘基文为新的外交通商部长。许多外交通商部官员也被撤换,特别是北美局进行了“大换血”。 潘基文是韩国资深的外交家,是公认的“美国通”,先后担任韩国驻印度使馆副领事、外交部联合国课课长、驻美使馆总领事、外交部政策室长、外交部首席次長、驻奥地利大使、外交通商部次長、驻联合国大使等职务。卢武铉对潘基文的任命受到了韩国舆论的普遍欢迎。潘基文出任外长后,与有关国家开展了穿梭外交,成为调停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关键人物。2006年10月13日,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潘基文被任命为接替科菲·安南的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 修改驻韩美军协定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韩美在华盛顿签署了相互防卫条约,此后美军常驻韩国。1966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与美国又签订了驻韩美军地位协定。根据该协定,“美军在执行公务时发生犯罪事件的审判权归属美军,韩国司法机关无权过问”。美军自驻扎韩国后,发生了多起恶性犯罪事件,但由于这一治外法权性质的条款,这些嫌疑犯都没能受到韩国司法的裁决,而是送交審判。2002年6月,两名韩国女中学生被美军坦克碾死,而美军军事法庭判决肇事的美军无罪。这一判决激怒了韩国民众,韩国国内掀起了巨大的反美浪潮,示威者纷纷要求美国总统布什为此次事件道歉,全面修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数十名示威者甚至割破手指在韩国国旗上写下“美国军队离开我们的土地”的字句。11月27日,布什总统对美军装甲车碾死韩国少女的事件向韩方道了歉,但仍不能平息韩国民众的愤怒。迫于压力,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不得不表态将与美国合作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进行修改。当时,卢武铉也站出来呼吁“不平等的驻韩美军地位协定必须修改”,还要求龙山美军基地迁出首尔。 2002年12月30日,韩美就修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在对美军犯罪调查的初期,韩国警方将和美军联合调查;在调查美军嫌疑犯时,美国政府代表必须在1小时内出席;美军嫌疑犯被引渡回美后,如果韩国司法机关认为有必要重新传唤,美方须给予积极协助;韩国司法机关将保护被调查者的肖像权;双方在调查过程中交换必要的材料等。这一协议改善了驻韩美军地位协定中有关刑事审判权的实施,但韩国一些团体认为协议距离民众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卢武铉在就任韩国总统的第二天说:“韩美两国半个世纪的军事联盟关系应该有所改变,需要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进行修改”。他强调指出“韩美的传统友谊和联盟关系必须逐步走向成熟”。不过,卢武铉访美后态度有所改变。2003年5月17日,卢武铉在结束了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后说:“我已经消除了所有的担忧,带着希望返回韩国。”双方对会谈结果都表示满意,布什拍着卢武铉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笑着说:“卢武铉是我们的好朋友。” 打造自主国防 卢武铉执政后,开始积极推行自主国防政策,要求美军撤出首尔。2004年1月,韩美就此达成协议,7,000名驻扎在首尔的驻韩美军及其家属将在未来三年内全部撤离首尔。美军所在的龙山基地将被建成类似于纽约中央公园的休闲公园。卢武铉的做法使韩国保守派担心此举会严重消弱对朝鲜的威慑力量。为此,卢武铉做了妥协同意最多只留1,000名美军在首尔。不过,在给美军多少驻地问题上,韩美不能达成一致,美国索性决定全部撤离首尔,只留下100名美军联络官。美军撤出首尔后,布什政府为此很不高兴,决定干脆再从韩国抽走3,600名士兵前往伊拉克。不料,卢武铉二话不说一口答应了。让保守派始料不及的是,美国从韩国撤走的军队还不止这些。2004年6月7日,韩国外交部北美局长金塾对媒体宣布,美国正式决定到2005年12月底将裁减1.25万驻韩美军,其中包括已经被抽调到伊拉克的3,600名士兵。 面对美国的大规模裁军,韩国保守媒体对卢武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大国家党尖锐地批评卢武铉的自主国防计划是不切实际的空谈,以韩国没有独立国防力量来掩盖自己在安全政策上的失误。但卢武铉却坚定地说:“驻韩美军重新调整是我们预料中的事。为了尽快构筑合作型自主国防体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他还说,“政府将加快推进朝核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缓解南北军事紧张局面,使朝鲜半岛的安全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2004年8月15日,卢武铉在韩国光复58周年纪念仪式上强调“韩国未来将致力于打造自主的国防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韩国应该要有自己的国防能力来守卫国家。”,“韩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12大经济强国,现在应该是到了独立守卫自己国家的时候了”。卢武铉把打造自主国防作为一项优先发展的任务,他多次公开强调韩国要从韩美日联盟脱离出来,成为东北亚的“均衡者”。在卢武铉执政期间,美国大幅裁减了驻韩美军的数量。2005年,美国调走了5,000名驻韩美军;2006年又撤走3,000名美军,使驻韩美军的数量降到朝鲜战争后的最低值2.95万人;2008年将进一步消减4,500人。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期间,韩国将军队指挥权交给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1987年,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首次提出收回军队指挥权的问题。1994年12月,驻韩美军交还了和平时期的指挥权,但战时指挥权仍由驻韩美军掌握。2005年9月,卢武铉正式向美国提出收回战时指挥权。8月中旬,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致函韩国国防部长尹光雄表示,“考虑到驻韩美军基地总部从首尔迁出的时机,以及提议解散韩美联合军队司令部,认为2009年交还战时指挥权比较合适”。这比卢武铉提议的2012年还早了几年。与此同时,拉姆斯菲尔德提出韩国承担驻韩美军费用的比例从目前的40%提高到50%。2005年3月4日,韩国国防部发表的《2004年国防白皮书》首次取消了对朝鲜“主敌”的称呼。2006年9月14日,卢武铉再次访问美国。访美期间,卢武铉与布什讨论了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和朝鲜问题以外,两国总统还首次面对面地讨论了收回战时指挥权和撤销美韩联军司令部的事宜。2007年,韩美双方达成协议美军将在2012年4月17日归还韩国战时指挥权。 对日关系 卢武铉执政期间,韩日摩擦不断。两国对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日军慰安妇和独岛纠纷等问题矛盾加剧。2004年7月22日,卢武铉在济州岛开导前来访问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历史只有一个,但韩日两国青少年所学到的东西却不同……德国同样是二战战败国,但现在同西欧和东欧国家的关系都得到了恢复……”。卢武铉希望小泉在任职期间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小泉听后一直沉默不语,没有表态。 针对日本扭曲历史的行为,卢武铉发起了亲日行为大调查,实施了《日占时期亲日反民族行为调查特别法》。凡在日占时期在日本有关机构或单位担任重要职务、负责重要事务、迫害同胞、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歌颂或赞美日本殖民统治、积极协助日本殖民统治或给予日本经济支持、镇压独立运动和抗日运动、破坏民族文化、玷污民族语言、偷运文化遗产、以及具有亲日行为的人都属于调查对象。2005年3月1日,卢武铉在“三一运动”纪念大会上呼吁日本有识之士带头诚恳自我反省,消除韩日两国感情隔阂。 独岛和历史教科书纠纷 日本出于战略考虑曾一直想和韩国发展友好关系。随着韩流在日本的兴起,日本趁机宣布将日韩建交40周年的2005年定为“日韩友好年”。但是,3月16日,日本岛根县地方议会不顾韩国的反对通过了《竹岛(韩朝称“独岛”)日条例》,将2月22日定为“竹岛日”。岛根县政府还发表声明说,“制定该条例是要重申竹岛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国际法上,都隶属于岛根县,是日本领土”。对于日本的做法,韩国和朝鲜都表示了抗议。与日本岛根县结为姊妹县的韩国庆尚北道宣布与岛根县“断交”,民间和自治团体的交流也全面停止。韩国民众也连日来举行了反日示威游行,呼吁抵制日货,并焚烧了日本国旗和小泉纯一郎的照片。1999年,韩国曾以独岛是“天然纪念物”为由限制平民登岛观光。韩日领土争端爆发后,韩国解除了此禁令。3月25日,首批游客去独岛进行了旅游,以此宣布韩国对独岛的主权。 2005年4月4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了8家出版社的历史、公民等教科书。《新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侵略历史,将亚洲太平洋战争称为“解放亚洲人民的大东亚战争”,“日本的圣战,给东南亚人,甚至于非洲人产生了独立的勇气与梦想。日本的战争是本着自卫,解放亚洲,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目的的”。韩国外交部对此进行了交涉。第二天,卢武铉政府召见了日本驻韩大使,抗议日本批准扭曲历史的教科书。8月15日,朝鲜、韩国和海外侨民在首尔举行了“8·15民族自主和平统一大典”,三方代表共同发表了《对日特别声明》,督促日本政府立即停止扭曲历史的行为,对侵略历史进行反省。 2005年8月15日,小泉纯一郎曾就历史问题表示反省和道歉,但10月17日,小泉纯一郎第5次参拜了靖国神社。韩国对此举国震惊,韩国外交部立即取消了潘基文对日本的访问和卢武铉12月对日本的访问。面对日本的外交阴云,小泉纯一郎不得不承认近期难以改善与中国和韩国的关系,“等到10年、20年、30年以后才不会成为问题”。7月,日本右翼漫画作者山野车轮编写了大肆扭曲历史、诋毁韩国、极力挑动日本“嫌韩”热的《嫌韩流》。同年10月,日本又出版了名为《给韩国上药》的书,公然否认日本侵略历史,污蔑、挖苦韩国,甚至侮辱卢武铉。 阻止日本入常 联合国改革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由于安理会目前的构成是根据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建立的,安理会的框架构成已经不能正确反映国际权力分配的现状。2003年11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成立了联合国改革特别小组。日本与德国、印度、巴西成为最有希望“入常”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主要捐赠国和世界经济、科技大国的日本一直希望能够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20世纪80年代,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首次提出日本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想法。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制定了进军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五年计划,计划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1995年“入常”,但没成功。随着二战结束60周年的临近,日本再次对“入常”发起冲刺。时任日本外相川口顺子说当时是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最好时机”,“许多国家都认为日本适合成为常任理事国,我们绝对不能错过目前的机会。”。 根据规定,联合国改革方案需要得到191个成员国至少2/3多数的批准,并且5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个行使否决权。美、英、法、俄罗斯都表示支持日本“入常”。2005年3月21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大自由:为人人共享发展、安全和人权而奋斗》的联合国改革报告。在随后的记者会上,他表示日本“有望在扩大后的安理会中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5月16日,日本外务省召回日本驻各国的122名特命全权大使召开旨在争取128个以上的国家支持日本“入常”的大会。9月15日,小泉纯一郎在联大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讲时说:“我确信,对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改革,就如同从联合国宪章中删除那条将日本和德国等国家规定为‘敌国’的‘原敌国条款’一样,对国际社会来说是理所应当的。日本准备在改革后的联合国安理会中,作为常任理事国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日本“入常”似乎成为定局的情况下,韩朝两国一起对日方进行了阻止。韩国驻联合国大使金三勋指出“既得不到周边国家信任,又不反省历史的国家很难在国际社会上发挥领导作用… …日本没有资格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们将全力阻止”。4月7日,金三勋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明了韩国的立场。与此同时,韩国还联合了反对扩大常任理事国的发展中国家组织咖啡俱乐部(Coffee Club,约40-50个国家)。5月9日,卢武铉在参加莫斯科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时,对安南明确表示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能用贡献金额来衡量一切”,“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希望联合国秘书长严守中立。安理会改革应该有新的标准”。 在中、美、俄表示反对联合国急切“擴張常任理事國”后,115个反对日、德、印、巴西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在纽约举行召开了大会。发起会议的韩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提出反对为联合国改革设定时限。由于韩国等许多国家的反对,日本“入常”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 支援潘基文竞选联合国秘书长 由于安南秘书长的任期将在2006年底结束,他本人也不谋求再次连任,挑选联合国秘书长接班人成了联合国一项新的重要课题。按照联合国秘书长地区轮换的原则,下任秘书长应该来自亚洲。包括韩国外交部部长潘基文、联合国副秘书长沙希·塔鲁尔、泰国副总理索拉革·沙提拉泰、约旦常驻联合国代表扎伊德·侯赛因、联合国负责裁军事务的前秘书长达纳帕拉5位候选人报名参加了下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竞选。 卢武铉对潘基文竞选联合国秘书长给予了全力的支持,他指示韩国各驻外大使“全力组织竞选运动,一定要把潘基文推上联合国秘书长的职位”。2006年1月,卢武铉把在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上任仅一年的徐容贤召回,出任潘基文的特别助理。2月25日,卢武铉召集驻5个常任理事国的大使,要求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取得五个常任理事国对潘基文的支持。潘基文希望得到日本的支持。但由于韩国反对日本“入常”,日本为此只是确定了“下任秘书长应出自亚洲”的方针。而美国则认为潘基文在对朝问题上过于软弱。为保证潘基文成功当选,卢武铉在8月31日宣布韩国退出10月份举行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选举,因为这两件事很难同时进行。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宣布了一项高达1亿美元的非洲援助计划,并派潘基文出访安理会成员国和坦桑尼亚。卢武铉还亲自出马带着潘基文走访了安理会成员国希腊。 10月9日,安理会15个成员国以鼓掌的方式一致通过了向联大推荐潘基文担任下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决议。10月13日,192个与会国家在第61届联大上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决议,正式任命潘基文为安南的接班人。在预选中,15个理事国中有14个国家对潘基文投了支持票,只有日本投了弃权票。2007年1月1日,潘基文正式就任联合国秘书长。 对中國关系 卢武铉执政期间,韩中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2003年7月7日-10日,卢武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首次国事访问。访华期间,卢武铉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国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分别进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等广泛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两国发表了共同声明,将两国在金大中执政时期的“全面合作关系”升级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要扩大政府、议会与政党间的交流,还要扩大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民间交流。卢武铉访华期间,在清华大学发表了讲演,访问了上海,并参观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上海旧址。 2005年11月16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出访了韩国,并参加了在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0年后的首次访问。胡锦涛在韩国国会作了题为“加强友好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两国决定把建交15周年的2007年定为“韩中交流年”。 胡锦涛访韩期间,卢武铉宣布韩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愿意与中国积极开展韩中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在朝核危机最紧张的关头,胡锦涛特别邀请卢武铉在2006年10月13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工作访问。这是韩中两国首次务实性的首脑工作访问,也是一种新的首脑外交,体现了两国关系的密切与成熟。2007年4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了韩国。同年7月和12月,时任韩国国会议长林采正和韩国国务总理韩德洙分别对中国进行了访问。 2007年,中韩双边贸易达到了1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9%。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07年底,韩国累计在华实际投资388亿美元。中国成为了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也成为中国第四大外资来源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人员往来达609万人次,韩国是中国的第一大入境客源国。2007年底,韩国在华留学生达到6万人,占到在华留学生数量的36%;中国在韩国的留学生达到3.4万余人,占韩国外国留学生的58%,均居对方国家留学生人数之首。“韩流”和“汉风”在中韩两国盛行。在卢武铉执政期间,建立中韩自贸区开始被提上日程。此外,两国开始采取措施促进双边旅游业的发展。 卢武铉执政期间,韩国与中国的军事交流与合作与也有很大的发展。2005年3月3日,时任韩国国防部长尹光雄访华,两国军方高层就维护黄海安全,急待建立两国海、空军相互合作体制达成共识。回国后,尹光雄提出了与中国开通军事热线,“将韩中军事合作提升到韩日水平”的说法。 对俄关系 卢武铉也很注重与俄罗斯进一步改善关系。韩国能源资源贫乏,能源自给率不足3%,而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能源供应国,其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石油储量世界第八。2004年9月,卢武铉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首脑共同签署了《共同宣言》,将两国关系从“建设性互补的伙伴关系”提升为“相互信赖的全面伙伴关系”。访俄期间,卢武铉表示支持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亚欧首脑会议。双方签订了包括《宇航技术合作协定》、《外交官免签证协定》的一系列的经贸、能源合作协议。双方签署的共同开采俄远东地区库页岛等油田的谅解备忘录,使韩国获得17亿桶石油的供给。通过将购买俄罗斯现成石油和勘探开采油气项目相结合,韩国开拓了能源进口的新渠道,为经济安全发展提供了保障。双方还同意,俄罗斯将从2007年开始为韩国培训首位宇航员,并诺帮助韩国宇航员登上国际空间站。2007年,韩俄贸易额达到了150.6亿美元,韩方顺差11亿美元。 2005年5月9日,卢武铉借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再次访问俄罗斯,他表示要进一步发展韩俄“相互信赖的全面伙伴关系”。同年11月19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了在釜山举行的APEC会议,双方签订了《韩国与俄罗斯关于在经贸领域深化合作的行动计划》。 在军事方面,韩俄两国也有着很好的合作。早在2002年,双方就对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军事代表团互访、人员培训、购买俄罗斯军事装备、共同研制新式武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2005年4月,时任韩国国防部长尹光雄出访了俄罗斯,双方达成协议,搭建一条航空信息交互热线,以进一步促进双边军事合作。卢武铉希望通过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推动韩国自主国防建设,促成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形成。 其他 2004年11月14-22日,卢武铉借出席在智利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际对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南美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旨在扩大与南美洲各国建立的“实行21世纪共同繁荣的全面合作关系”。 陪同卢武铉出访的有70位韩国大企业的高管。2003年以来,卢武铉已经陆续访问了中国、俄罗斯、印度。对巴西的访问完成了卢武铉对“金砖四国”的外交构想。在巴西访问期间,两国达成了4亿美元的意向合同,签约额达5000万美元。浦项钢铁与巴西达成了在2015年以前向浦项提供100万吨铁矿石的协议。韩国LG-Nikko铜业集团也与CVRD签署了协议。此外,韩国国家石油公司与巴西石油就合作开发石油达成了谅解备忘录。 访问阿根廷期间,卢武铉与时任阿根廷总统内斯托尔·基什内尔签署了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经济贸易合作协定》。韩国还向阿根廷提供3000万美元的贷款。这是阿根廷在2001年因国内金融危机宣布停止偿还外债后获得的第一笔国外贷款。双方还签署了《文化教育协定》、《韩-阿能源及矿物资源合作协定》等一系列文件。 卢武铉在访问智利期间与时任智利总统里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尔举行了首脑会议,双方承诺将促进韩国企业全面参与智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并同意建立“产业技术合作基金”。2004年5月,韩国与智利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这是韩国与其它国家签署的首个自贸协定。 2006年9月,卢武铉先后走访了希腊、罗马尼亚和芬兰,并出席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六届亚欧高峰会议(ASEM)。同年12月,卢武铉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了国事访问。 卸任后 出于对公务员的自律,韩国法律规定,没有首尔户籍的公务员不得在首尔租买房屋,除非获得“国家有功者”的称呼。由于卢武铉来自地方,户籍还在庆尚南道,2008年2月25日,61岁的卢武铉在参加完李明博的就职仪式后便与夫人一起回到了老家峰下村,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个“归乡总统”。卢武铉表示退休后会努力促进环保事业。他在故居对面新建了一个环保单层住宅,过起了普通的村民生活,有时骑着自行车在村里逛逛,和村民们唠家常,有时和村民一前种树、清理沟渠。他还在网上开了博客,描述每天的乡村生活。 卢武铉搬回峰下村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旅客来到这个只有121人的小村参观。每天接待这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成为了卢武铉的「甜蜜烦恼」。如果他“蛰居”家中,游客们就会站在大门前异口同声地喊“总统阁下,快出来吧!”。据说这种“见客仪式”,每天最多要重复8次。他说:“大家从上午9点开始就在门外大声欢呼。然而,不管在职还是已经退休,一位总统都需要一些个人隐私,大家远道而来看望我,我非常感激,但这同时也给了我巨大的负担,我也不能与大家一一握手,或者邀请大家一起进屋品茶,感到非常抱歉。”尽管前第一夫人经常与卢武铉一起与游客打招呼,但卢武铉有时也会以“她在洗碗呢”或“她正在上妆。大家都知道,上妆会费些时间”婉言拒绝大家一睹第一夫人的愿望。 遭遇离职审查 2008年12月,泰光事业会长朴渊次因涉嫌逃税和行贿被捕。韩国警方了解到卢武铉在卸任前曾向朴渊次借款100万美元。国税厅还保存着有关这100万美元借款偿还期和利息的借条。2009年3月31日,检方查出朴渊次曾在2008年2月向卢武铉兄长卢建平的大女婿延哲浩汇款500万美元,使“朴渊次腐败门”案升级。2009年4月7日,卢武铉在个人网站“人活着的世界”自爆家丑,发表道歉书承认自己的夫人通过青瓦台总秘书官郑相文拿了朴渊次的钱,主要用于还债。他还表示如果有过错,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检方整理出的卢武铉受贿清单包括:朴渊次2006年9月送给卢武铉一对价值14万美元的瑞士伯爵手表作为花甲大寿的礼物;2007年6月送100万美元现金到青瓦台官邸;2008年2月向卢武铉侄女婿延哲浩的香港账号汇入500万美金。2007年9月,卢武铉的女儿卢静研向熟识的纽约房地产经纪人汇款40万美元。4月13日,卢武铉的夫人权良淑和儿子卢健昊接连被传唤接受调查。卢武铉对此表示“对100万美元不知情,500万美元则是在卸任后才知道,但那是正常的投资。”前青瓦台秘书室长文在寅在接受韩联社采访时表示收受的100万美元中一部分为现金,一部分汇入卢武铉女儿账户中。 2009年4月30日,卢武铉应韩国检方要求以“综合受贿罪”嫌疑犯的身份,乘坐青瓦台提供的礼仪巴士前往首尔接受调查,成为韩国第3位接受检方调查的卸任总统。他的夫人哽咽地说她受到了卢武铉的责备,“直到现在家里的钱都是由我来管的,卢前总统完全不知情,全都是我的责任。”。在离开峰下村之前,卢武铉对记者说“无颜面对国民”,“让大家失望了,很抱歉”。韩国各大媒体对卢武铉的行程进行了现场直播。卢武铉下午抵达首尔大检察厅后,接受了10个多小时的调查,直到深夜11时20分。之后,他连夜赶路,在第二天早上回到峰下村。 大检察厅调查企划官在调查结束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调查很充分,没有再次传唤的计划,将向检察总长林采珍报告,并在下周内决定申请逮捕还是不拘留起诉的司法处理。不过,在卢武铉被传唤20多天后,调查仍然没有结论。在两个月的调查中,检察官一直试图找到卢武铉受贿的证据,并对卢武铉的夫人、儿女、侄女婿进行了调查。随后,有侮辱卢武铉的部分调查内容泄露出来,比如“卢武铉夫妇2006年60岁生日接受了朴渊次赠送的两只价值1亿韩圆的手表”,“检方开始调查后,权良淑将手表丢在了自家附近”,“卢武铉的女儿卢静妍在美国新泽西州花费160万美元购置豪宅”,“卢静妍为销毁证据而撕碎了合同原件”。这使卢武铉很受折磨。2009年5月14日,卢武铉的兄长卢建平被首尔地方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追缴5.7亿韩圆。陷入“朴渊次腐败门”后,卢武铉深受媒体侵扰,他为此还写了一篇题为《请把我家后院还给我》的博文。备受煎熬的卢武铉连续失眠,茶饭不思,常常独坐在办公室内,不停地吸烟。他的秘书曾为他在釜山大学医院预订病房,建议他住院治疗,但被他拒绝了。他曾对密友说:“政府的做法很过分,真希望就这样离开。”。2009年5月22日,卢武铉接到大检察厅“要求权良淑女士2009年5月23日报到,接受调查”的通知,这使他陷入极度的不安。 跳崖自杀 2009年5月23日凌晨,卢武铉在离他家不远的烽火山“猫头鹰岩”,从悬崖跳下自杀身亡,以最惨烈的方式告别了“人活着的世界”,终年62岁。原总统府秘书室室长文在寅在釜山大学医院就卢武铉身亡一事对媒体说,卢武铉当天早晨5时45分左右在一名隨扈的陪同下离开家,前往烽火山登山,6时40分左右跳崖。8时13分,卢武铉被送到医院,由于伤势过于严重,于9时30分去世。 韩国庆尚南道警察厅厅长李云宇对媒体说,据卢武铉的隨扈报告,当天清晨隨扈陪卢武铉一起去村后爬山。在到达出事地点后,卢武铉问“有没有烟”,隨扈说“我去拿”,卢武铉说“算了,不用了”。之后,卢武铉指着山下的行人说“那边有行人在走动”。在隨扈将视线转向登山的人群之际,卢武铉纵身跳下了悬崖。事发之后,隨扈赶紧下去找到严重受伤的卢武铉,把他背往山下,并呼叫警车将他送往附近的金海市世英医院。医院在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术无效后,将他转送至釜山大学医院,最终不治而亡。釜山大学医院院长说,卢武铉抵达医院时已经失去知觉,无法自行呼吸,头部约11厘米长的伤痕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此外他全身肋骨、骨盆等多处骨折。 卢武铉的死讯由前青瓦台秘书室长文在寅最早公布,文在寅还表示卢武铉给家人留下了简短的遗书,遗书中卢武铉说自己“实在太累了”,“生与死没有区别”,“本想退任后在乡村度过余生,没想到不能如愿,真是遗憾”。卢武铉表示自己是“清清白白”的,寄望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同时他在遗嘱中要求火葬,并在家附近立块碑。但韩国联合通讯社公布卢武铉遗书全文则略有不同。以下是遗书全文: 韩国联合通讯社等媒体对卢武铉的遗书进行分析后认为,由于检察机关对卢武铉涉嫌受贿的调查与他在任期间提倡清廉的形象产生巨大落差,使其道德品质饱受质疑,对卢武铉产生巨大心理压力,从而使卢武铉选择了自杀身亡。在卢武铉最后一篇博文中,他写到“对于已经查出的事情,作为前任总统,我的名誉和道德信赖已经彻底完了……现在我卢武铉已经不是大家所追求的价值的象征了。……我已经陷在无法出来的深渊,大家不能跟着掉进这个陷阱里,大家应该放弃我……现在只剩下低着头,向国民请罪的事了。事情发展到某种程度,我会做的。” 卢武铉的死,在韩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各界为之震惊和悲痛。很多人認為這是李明博和保守派對他的政治迫害。《纽约时报》等舆论认为卢武铉是韩国现任政府清算前任政府“秋后算账”政治的牺牲品。韩国法务部长当天表示“有关卢武铉前总统的相关调查行将结束”,“对卢武铉前总统突然去世,感到震惊和悲哀”。卢武铉的死因也成了舆论的焦点,究竟是意外、自杀或他杀,在短时间内难下结论。经庆南警察厅调查,卢武铉系自行从村后烽火山猫头鹰岩跳崖而死。警方网络调查员和电脑专家对卢武铉电子遗书的调查显示,卢武铉2009年5月23日清晨5时21分左右开始写作,5分钟后进行了一次存盘,后经修改后于5时44分储存,然后叫警卫于5时45分左右出门登山,没有发现别人作假的痕迹 。负责调查卢武铉死亡经过的庆尚南警察厅发现卢武铉的警卫的几次陈述有不一致的地方,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经调查,警卫员隐瞒了卢武铉在登上猫头鹰岩之前,曾到过烽火山上净土院,看望供奉在那里的父母灵位的事实。警方认为在事发当时警卫员可能没在卢武铉身边,而是发现卢武铉不见了之后,才在山下找到已经受伤严重的卢武铉。韩国MBC电视台报道,警卫在事发前曾在对讲机裡说“跟丢了,不见了”。 葬礼 2009年5月23日,李明博政府与卢武铉家属达成一致,为卢武铉举行为期7天的国民葬。时任韩国总理韩升洙和曾在卢武铉执政期间担任总理的韩明淑联合领导政府委员会处理治丧事宜。葬礼定于5月29日在卢武铉老家金海市的一个体育馆举行。按照卢武铉的遗愿,他的遗体将被火葬,墓地选在峰下村,而非国立大田显忠院内的国家元首墓林。 韩国各地和驻外使馆纷纷设立悼念卢武铉的灵堂。在他去世的一周内,有300万人从各地赶来专程悼念他。对于卢武铉的突然去世,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表示“难以置信,哀惜,和很令人悲痛。”。5月28日,前韩国总统金大中坐着轮椅与夫人在首尔站灵堂吊唁卢武铉时说:“如果我遭到像前总统卢武铉那样的侮辱、挫折和绝望,恐怕我也会做同样的选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有时会阴天,但也会有晴天。如果勇敢的人都无法承受,那怎么行...检方对卢武铉包括本人、夫人和全家亲戚等无一遗漏地进行调查,但直到卢武铉逝世,检方还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也发来了唁电。此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总统奥巴马、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英国首相-{zh-hans:布朗;zh-tw:布朗;zh-hk:白高敦}-、中国外交部等也都纷纷发表声明悼念卢武铉的去世。随着卢武铉去世的消息传出,韩国互联网门户和社区纷纷出现大量悼念卢武铉的文章。一些网站还开设了哀悼卢武铉的签名栏。卢武铉的个人网站“人活着的世界”,也出现了长达数十页的哀悼文章。网民们纷纷“网上献花”。一位网民留言说,“我认为(卢武铉)是时代的牺牲品。在勾心斗角的韩国政坛上,一颗巨星陨落了”。 2009年5月29日凌晨5时,卢武铉的出殡仪式在其家乡峰下村开始。10名陆海空军仪仗队员用韩国国旗将卢武铉的灵柩包起。随后,卢武铉遗孀权良淑及其家属和前总统府秘书室室长文在寅等在灵堂前举行了大约10分钟的祭奠仪式。祭奠仪式后,礼兵将灵柩从灵堂抬入一辆黑色的卡迪拉克灵车。驾驶灵车的司机是为卢武铉握了21年方向盘的崔英。崔英自从卢武铉首次当选第13届国会议员开始,就一直为卢武铉开车,也与卢武铉一起进入了青瓦台。卢武铉卸任后,崔英带着全家跟随卢武铉搬到了峰下村,继续为他开车。他说“前总统的最后一程也应该由我相伴。”灵车启动时,卢武铉的支持者和峰下村的村民们放飞了数千个黄色的纸飞机。黄色是卢武铉2002年竞选总统时的象征色。 经过5小时的行程,卢武铉的灵车队伍抵达首尔,上午10时50分到达景福宫。卢武铉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景福宫外兴礼门前院举行。大约2500名韩国各界人士和外国代表出席了告别仪式。卢武铉任期内成为韩国首位女总理的韩明淑致悼词。前总统金大中拄着拐杖吃力地走上前献上一朵洁白的菊花。权良淑对金大中表示感谢,他失声恸哭。在李明博夫妇献花时,民主党议员白元宇大声地喊“请李总统道歉”,“这是政治报复”。一些参加葬礼的人也群情激愤地喊“快道歉”,不过在警卫和民主党的制止下,现场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历时一个多小时的遗体告别仪式后,灵车缓缓驶向路祭地点首尔广场。下午1时20分,首尔广场已经成为黄色的海洋,18万名追悼者头戴象征故人的黄色太阳帽,手持黄色气球前来参加路祭仪式。在国立合唱团合唱《迎魂声》,国立舞蹈团表演《镇魂舞》,朗诵悼词,演唱悼歌後,全场默哀,诵读遗书。现场大屏幕播放了追悼影片和卢武铉生前演唱《凭着爱》的歌声。下午2时,路祭在民众演唱向日葵的《以爱》歌声中结束。卢武铉的灵车在民众合唱的《晨露》、《为君行进曲》等歌声中缓缓驶向调整葬礼队伍的首尔站。
针对日本扭曲历史的行为,卢武铉发起了亲日行为大调查,实施了《日占时期亲日反民族行为调查特别法》。凡在日占时期在日本有关机构或单位担任重要职务、负责重要事务、迫害同胞、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歌颂或赞美日本殖民统治、积极协助日本殖民统治或给予日本经济支持、镇压独立运动和抗日运动、破坏民族文化、玷污民族语言、偷运文化遗产、以及具有亲日行为的人都属于调查对象。2005年3月1日,卢武铉在“三一运动”纪念大会上呼吁日本有识之士带头诚恳自我反省,消除韩日两国感情隔阂。 独岛和历史教科书纠纷 日本出于战略考虑曾一直想和韩国发展友好关系。随着韩流在日本的兴起,日本趁机宣布将日韩建交40周年的2005年定为“日韩友好年”。但是,3月16日,日本岛根县地方议会不顾韩国的反对通过了《竹岛(韩朝称“独岛”)日条例》,将2月22日定为“竹岛日”。岛根县政府还发表声明说,“制定该条例是要重申竹岛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国际法上,都隶属于岛根县,是日本领土”。对于日本的做法,韩国和朝鲜都表示了抗议。与日本岛根县结为姊妹县的韩国庆尚北道宣布与岛根县“断交”,民间和自治团体的交流也全面停止。韩国民众也连日来举行了反日示威游行,呼吁抵制日货,并焚烧了日本国旗和小泉纯一郎的照片。1999年,韩国曾以独岛是“天然纪念物”为由限制平民登岛观光。韩日领土争端爆发后,韩国解除了此禁令。3月25日,首批游客去独岛进行了旅游,以此宣布韩国对独岛的主权。 2005年4月4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了8家出版社的历史、公民等教科书。《新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侵略历史,将亚洲太平洋战争称为“解放亚洲人民的大东亚战争”,“日本的圣战,给东南亚人,甚至于非洲人产生了独立的勇气与梦想。日本的战争是本着自卫,解放亚洲,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目的的”。韩国外交部对此进行了交涉。第二天,卢武铉政府召见了日本驻韩大使,抗议日本批准扭曲历史的教科书。8月15日,朝鲜、韩国和海外侨民在首尔举行了“8·15民族自主和平统一大典”,三方代表共同发表了《对日特别声明》,督促日本政府立即停止扭曲历史的行为,对侵略历史进行反省。 2005年8月15日,小泉纯一郎曾就历史问题表示反省和道歉,但10月17日,小泉纯一郎第5次参拜了靖国神社。韩国对此举国震惊,韩国外交部立即取消了潘基文对日本的访问和卢武铉12月对日本的访问。面对日本的外交阴云,小泉纯一郎不得不承认近期难以改善与中国和韩国的关系,“等到10年、20年、30年以后才不会成为问题”。7月,日本右翼漫画作者山野车轮编写了大肆扭曲历史、诋毁韩国、极力挑动日本“嫌韩”热的《嫌韩流》。同年10月,日本又出版了名为《给韩国上药》的书,公然否认日本侵略历史,污蔑、挖苦韩国,甚至侮辱卢武铉。 阻止日本入常 联合国改革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由于安理会目前的构成是根据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建立的,安理会的框架构成已经不能正确反映国际权力分配的现状。2003年11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成立了联合国改革特别小组。日本与德国、印度、巴西成为最有希望“入常”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主要捐赠国和世界经济、科技大国的日本一直希望能够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20世纪80年代,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首次提出日本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想法。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制定了进军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五年计划,计划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1995年“入常”,但没成功。随着二战结束60周年的临近,日本再次对“入常”发起冲刺。时任日本外相川口顺子说当时是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最好时机”,“许多国家都认为日本适合成为常任理事国,我们绝对不能错过目前的机会。”。 根据规定,联合国改革方案需要得到191个成员国至少2/3多数的批准,并且5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个行使否决权。美、英、法、俄罗斯都表示支持日本“入常”。2005年3月21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大自由:为人人共享发展、安全和人权而奋斗》的联合国改革报告。在随后的记者会上,他表示日本“有望在扩大后的安理会中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5月16日,日本外务省召回日本驻各国的122名特命全权大使召开旨在争取128个以上的国家支持日本“入常”的大会。9月15日,小泉纯一郎在联大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讲时说:“我确信,对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改革,就如同从联合国宪章中删除那条将日本和德国等国家规定为‘敌国’的‘原敌国条款’一样,对国际社会来说是理所应当的。日本准备在改革后的联合国安理会中,作为常任理事国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日本“入常”似乎成为定局的情况下,韩朝两国一起对日方进行了阻止。韩国驻联合国大使金三勋指出“既得不到周边国家信任,又不反省历史的国家很难在国际社会上发挥领导作用… …日本没有资格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们将全力阻止”。4月7日,金三勋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明了韩国的立场。与此同时,韩国还联合了反对扩大常任理事国的发展中国家组织咖啡俱乐部(Coffee Club,约40-50个国家)。5月9日,卢武铉在参加莫斯科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时,对安南明确表示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能用贡献金额来衡量一切”,“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希望联合国秘书长严守中立。安理会改革应该有新的标准”。 在中、美、俄表示反对联合国急切“擴張常任理事國”后,115个反对日、德、印、巴西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在纽约举行召开了大会。发起会议的韩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提出反对为联合国改革设定时限。由于韩国等许多国家的反对,日本“入常”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 支援潘基文竞选联合国秘书长 由于安南秘书长的任期将在2006年底结束,他本人也不谋求再次连任,挑选联合国秘书长接班人成了联合国一项新的重要课题。按照联合国秘书长地区轮换的原则,下任秘书长应该来自亚洲。包括韩国外交部部长潘基文、联合国副秘书长沙希·塔鲁尔、泰国副总理索拉革·沙提拉泰、约旦常驻联合国代表扎伊德·侯赛因、联合国负责裁军事务的前秘书长达纳帕拉5位候选人报名参加了下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竞选。 卢武铉对潘基文竞选联合国秘书长给予了全力的支持,他指示韩国各驻外大使“全力组织竞选运动,一定要把潘基文推上联合国秘书长的职位”。2006年1月,卢武铉把在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上任仅一年的徐容贤召回,出任潘基文的特别助理。2月25日,卢武铉召集驻5个常任理事国的大使,要求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取得五个常任理事国对潘基文的支持。潘基文希望得到日本的支持。但由于韩国反对日本“入常”,日本为此只是确定了“下任秘书长应出自亚洲”的方针。而美国则认为潘基文在对朝问题上过于软弱。为保证潘基文成功当选,卢武铉在8月31日宣布韩国退出10月份举行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选举,因为这两件事很难同时进行。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宣布了一项高达1亿美元的非洲援助计划,并派潘基文出访安理会成员国和坦桑尼亚。卢武铉还亲自出马带着潘基文走访了安理会成员国希腊。 10月9日,安理会15个成员国以鼓掌的方式一致通过了向联大推荐潘基文担任下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决议。10月13日,192个与会国家在第61届联大上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决议,正式任命潘基文为安南的接班人。在预选中,15个理事国中有14个国家对潘基文投了支持票,只有日本投了弃权票。2007年1月1日,潘基文正式就任联合国秘书长。 对中國关系 卢武铉执政期间,韩中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2003年7月7日-10日,卢武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首次国事访问。访华期间,卢武铉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国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分别进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等广泛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两国发表了共同声明,将两国在金大中执政时期的“全面合作关系”升级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要扩大政府、议会与政党间的交流,还要扩大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民间交流。卢武铉访华期间,在清华大学发表了讲演,访问了上海,并参观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上海旧址。 2005年11月16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出访了韩国,并参加了在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0年后的首次访问。胡锦涛在韩国国会作了题为“加强友好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两国决定把建交15周年的2007年定为“韩中交流年”。 胡锦涛访韩期间,卢武铉宣布韩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愿意与中国积极开展韩中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在朝核危机最紧张的关头,胡锦涛特别邀请卢武铉在2006年10月13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工作访问。这是韩中两国首次务实性的首脑工作访问,也是一种新的首脑外交,体现了两国关系的密切与成熟。2007年4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了韩国。同年7月和12月,时任韩国国会议长林采正和韩国国务总理韩德洙分别对中国进行了访问。 2007年,中韩双边贸易达到了1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9%。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07年底,韩国累计在华实际投资388亿美元。中国成为了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也成为中国第四大外资来源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人员往来达609万人次,韩国是中国的第一大入境客源国。2007年底,韩国在华留学生达到6万人,占到在华留学生数量的36%;中国在韩国的留学生达到3.4万余人,占韩国外国留学生的58%,均居对方国家留学生人数之首。“韩流”和“汉风”在中韩两国盛行。在卢武铉执政期间,建立中韩自贸区开始被提上日程。此外,两国开始采取措施促进双边旅游业的发展。 卢武铉执政期间,韩国与中国的军事交流与合作与也有很大的发展。2005年3月3日,时任韩国国防部长尹光雄访华,两国军方高层就维护黄海安全,急待建立两国海、空军相互合作体制达成共识。回国后,尹光雄提出了与中国开通军事热线,“将韩中军事合作提升到韩日水平”的说法。 对俄关系 卢武铉也很注重与俄罗斯进一步改善关系。韩国能源资源贫乏,能源自给率不足3%,而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能源供应国,其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石油储量世界第八。2004年9月,卢武铉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首脑共同签署了《共同宣言》,将两国关系从“建设性互补的伙伴关系”提升为“相互信赖的全面伙伴关系”。访俄期间,卢武铉表示支持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亚欧首脑会议。双方签订了包括《宇航技术合作协定》、《外交官免签证协定》的一系列的经贸、能源合作协议。双方签署的共同开采俄远东地区库页岛等油田的谅解备忘录,使韩国获得17亿桶石油的供给。通过将购买俄罗斯现成石油和勘探开采油气项目相结合,韩国开拓了能源进口的新渠道,为经济安全发展提供了保障。双方还同意,俄罗斯将从2007年开始为韩国培训首位宇航员,并诺帮助韩国宇航员登上国际空间站。2007年,韩俄贸易额达到了150.6亿美元,韩方顺差11亿美元。 2005年5月9日,卢武铉借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再次访问俄罗斯,他表示要进一步发展韩俄“相互信赖的全面伙伴关系”。同年11月19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了在釜山举行的APEC会议,双方签订了《韩国与俄罗斯关于在经贸领域深化合作的行动计划》。 在军事方面,韩俄两国也有着很好的合作。早在2002年,双方就对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军事代表团互访、人员培训、购买俄罗斯军事装备、共同研制新式武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2005年4月,时任韩国国防部长尹光雄出访了俄罗斯,双方达成协议,搭建一条航空信息交互热线,以进一步促进双边军事合作。卢武铉希望通过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推动韩国自主国防建设,促成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形成。 其他 2004年11月14-22日,卢武铉借出席在智利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际对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南美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旨在扩大与南美洲各国建立的“实行21世纪共同繁荣的全面合作关系”。 陪同卢武铉出访的有70位韩国大企业的高管。2003年以来,卢武铉已经陆续访问了中国、俄罗斯、印度。对巴西的访问完成了卢武铉对“金砖四国”的外交构想。在巴西访问期间,两国达成了4亿美元的意向合同,签约额达5000万美元。浦项钢铁与巴西达成了在2015年以前向浦项提供100万吨铁矿石的协议。韩国LG-Nikko铜业集团也与CVRD签署了协议。此外,韩国国家石油公司与巴西石油就合作开发石油达成了谅解备忘录。 访问阿根廷期间,卢武铉与时任阿根廷总统内斯托尔·基什内尔签署了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经济贸易合作协定》。韩国还向阿根廷提供3000万美元的贷款。这是阿根廷在2001年因国内金融危机宣布停止偿还外债后获得的第一笔国外贷款。双方还签署了《文化教育协定》、《韩-阿能源及矿物资源合作协定》等一系列文件。 卢武铉在访问智利期间与时任智利总统里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尔举行了首脑会议,双方承诺将促进韩国企业全面参与智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并同意建立“产业技术合作基金”。2004年5月,韩国与智利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这是韩国与其它国家签署的首个自贸协定。 2006年9月,卢武铉先后走访了希腊、罗马尼亚和芬兰,并出席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六届亚欧高峰会议(ASEM)。同年12月,卢武铉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了国事访问。 卸任后 出于对公务员的自律,韩国法律规定,没有首尔户籍的公务员不得在首尔租买房屋,除非获得“国家有功者”的称呼。由于卢武铉来自地方,户籍还在庆尚南道,2008年2月25日,61岁的卢武铉在参加完李明博的就职仪式后便与夫人一起回到了老家峰下村,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个“归乡总统”。卢武铉表示退休后会努力促进环保事业。他在故居对面新建了一个环保单层住宅,过起了普通的村民生活,有时骑着自行车在村里逛逛,和村民们唠家常,有时和村民一前种树、清理沟渠。他还在网上开了博客,描述每天的乡村生活。 卢武铉搬回峰下村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旅客来到这个只有121人的小村参观。每天接待这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成为了卢武铉的「甜蜜烦恼」。如果他“蛰居”家中,游客们就会站在大门前异口同声地喊“总统阁下,快出来吧!”。据说这种“见客仪式”,每天最多要重复8次。他说:“大家从上午9点开始就在门外大声欢呼。然而,不管在职还是已经退休,一位总统都需要一些个人隐私,大家远道而来看望我,我非常感激,但这同时也给了我巨大的负担,我也不能与大家一一握手,或者邀请大家一起进屋品茶,感到非常抱歉。”尽管前第一夫人经常与卢武铉一起与游客打招呼,但卢武铉有时也会以“她在洗碗呢”或“她正在上妆。大家都知道,上妆会费些时间”婉言拒绝大家一睹第一夫人的愿望。 遭遇离职审查 2008年12月,泰光事业会长朴渊次因涉嫌逃税和行贿被捕。韩国警方了解到卢武铉在卸任前曾向朴渊次借款100万美元。国税厅还保存着有关这100万美元借款偿还期和利息的借条。2009年3月31日,检方查出朴渊次曾在2008年2月向卢武铉兄长卢建平的大女婿延哲浩汇款500万美元,使“朴渊次腐败门”案升级。2009年4月7日,卢武铉在个人网站“人活着的世界”自爆家丑,发表道歉书承认自己的夫人通过青瓦台总秘书官郑相文拿了朴渊次的钱,主要用于还债。他还表示如果有过错,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检方整理出的卢武铉受贿清单包括:朴渊次2006年9月送给卢武铉一对价值14万美元的瑞士伯爵手表作为花甲大寿的礼物;2007年6月送100万美元现金到青瓦台官邸;2008年2月向卢武铉侄女婿延哲浩的香港账号汇入500万美金。2007年9月,卢武铉的女儿卢静研向熟识的纽约房地产经纪人汇款40万美元。4月13日,卢武铉的夫人权良淑和儿子卢健昊接连被传唤接受调查。卢武铉对此表示“对100万美元不知情,500万美元则是在卸任后才知道,但那是正常的投资。”前青瓦台秘书室长文在寅在接受韩联社采访时表示收受的100万美元中一部分为现金,一部分汇入卢武铉女儿账户中。 2009年4月30日,卢武铉应韩国检方要求以“综合受贿罪”嫌疑犯的身份,乘坐青瓦台提供的礼仪巴士前往首尔接受调查,成为韩国第3位接受检方调查的卸任总统。他的夫人哽咽地说她受到了卢武铉的责备,“直到现在家里的钱都是由我来管的,卢前总统完全不知情,全都是我的责任。”。在离开峰下村之前,卢武铉对记者说“无颜面对国民”,“让大家失望了,很抱歉”。韩国各大媒体对卢武铉的行程进行了现场直播。卢武铉下午抵达首尔大检察厅后,接受了10个多小时的调查,直到深夜11时20分。之后,他连夜赶路,在第二天早上回到峰下村。 大检察厅调查企划官在调查结束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调查很充分,没有再次传唤的计划,将向检察总长林采珍报告,并在下周内决定申请逮捕还是不拘留起诉的司法处理。不过,在卢武铉被传唤20多天后,调查仍然没有结论。在两个月的调查中,检察官一直试图找到卢武铉受贿的证据,并对卢武铉的夫人、儿女、侄女婿进行了调查。随后,有侮辱卢武铉的部分调查内容泄露出来,比如“卢武铉夫妇2006年60岁生日接受了朴渊次赠送的两只价值1亿韩圆的手表”,“检方开始调查后,权良淑将手表丢在了自家附近”,“卢武铉的女儿卢静妍在美国新泽西州花费160万美元购置豪宅”,“卢静妍为销毁证据而撕碎了合同原件”。这使卢武铉很受折磨。2009年5月14日,卢武铉的兄长卢建平被首尔地方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追缴5.7亿韩圆。陷入“朴渊次腐败门”后,卢武铉深受媒体侵扰,他为此还写了一篇题为《请把我家后院还给我》的博文。备受煎熬的卢武铉连续失眠,茶饭不思,常常独坐在办公室内,不停地吸烟。他的秘书曾为他在釜山大学医院预订病房,建议他住院治疗,但被他拒绝了。他曾对密友说:“政府的做法很过分,真希望就这样离开。”。2009年5月22日,卢武铉接到大检察厅“要求权良淑女士2009年5月23日报到,接受调查”的通知,这使他陷入极度的不安。 跳崖自杀 2009年5月23日凌晨,卢武铉在离他家不远的烽火山“猫头鹰岩”,从悬崖跳下自杀身亡,以最惨烈的方式告别了“人活着的世界”,终年62岁。原总统府秘书室室长文在寅在釜山大学医院就卢武铉身亡一事对媒体说,卢武铉当天早晨5时45分左右在一名隨扈的陪同下离开家,前往烽火山登山,6时40分左右跳崖。8时13分,卢武铉被送到医院,由于伤势过于严重,于9时30分去世。 韩国庆尚南道警察厅厅长李云宇对媒体说,据卢武铉的隨扈报告,当天清晨隨扈陪卢武铉一起去村后爬山。在到达出事地点后,卢武铉问“有没有烟”,隨扈说“我去拿”,卢武铉说“算了,不用了”。之后,卢武铉指着山下的行人说“那边有行人在走动”。在隨扈将视线转向登山的人群之际,卢武铉纵身跳下了悬崖。事发之后,隨扈赶紧下去找到严重受伤的卢武铉,把他背往山下,并呼叫警车将他送往附近的金海市世英医院。医院在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术无效后,将他转送至釜山大学医院,最终不治而亡。釜山大学医院院长说,卢武铉抵达医院时已经失去知觉,无法自行呼吸,头部约11厘米长的伤痕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此外他全身肋骨、骨盆等多处骨折。 卢武铉的死讯由前青瓦台秘书室长文在寅最早公布,文在寅还表示卢武铉给家人留下了简短的遗书,遗书中卢武铉说自己“实在太累了”,“生与死没有区别”,“本想退任后在乡村度过余生,没想到不能如愿,真是遗憾”。卢武铉表示自己是“清清白白”的,寄望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同时他在遗嘱中要求火葬,并在家附近立块碑。但韩国联合通讯社公布卢武铉遗书全文则略有不同。以下是遗书全文: 韩国联合通讯社等媒体对卢武铉的遗书进行分析后认为,由于检察机关对卢武铉涉嫌受贿的调查与他在任期间提倡清廉的形象产生巨大落差,使其道德品质饱受质疑,对卢武铉产生巨大心理压力,从而使卢武铉选择了自杀身亡。在卢武铉最后一篇博文中,他写到“对于已经查出的事情,作为前任总统,我的名誉和道德信赖已经彻底完了……现在我卢武铉已经不是大家所追求的价值的象征了。……我已经陷在无法出来的深渊,大家不能跟着掉进这个陷阱里,大家应该放弃我……现在只剩下低着头,向国民请罪的事了。事情发展到某种程度,我会做的。” 卢武铉的死,在韩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各界为之震惊和悲痛。很多人認為這是李明博和保守派對他的政治迫害。《纽约时报》等舆论认为卢武铉是韩国现任政府清算前任政府“秋后算账”政治的牺牲品。韩国法务部长当天表示“有关卢武铉前总统的相关调查行将结束”,“对卢武铉前总统突然去世,感到震惊和悲哀”。卢武铉的死因也成了舆论的焦点,究竟是意外、自杀或他杀,在短时间内难下结论。经庆南警察厅调查,卢武铉系自行从村后烽火山猫头鹰岩跳崖而死。警方网络调查员和电脑专家对卢武铉电子遗书的调查显示,卢武铉2009年5月23日清晨5时21分左右开始写作,5分钟后进行了一次存盘,后经修改后于5时44分储存,然后叫警卫于5时45分左右出门登山,没有发现别人作假的痕迹 。负责调查卢武铉死亡经过的庆尚南警察厅发现卢武铉的警卫的几次陈述有不一致的地方,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经调查,警卫员隐瞒了卢武铉在登上猫头鹰岩之前,曾到过烽火山上净土院,看望供奉在那里的父母灵位的事实。警方认为在事发当时警卫员可能没在卢武铉身边,而是发现卢武铉不见了之后,才在山下找到已经受伤严重的卢武铉。韩国MBC电视台报道,警卫在事发前曾在对讲机裡说“跟丢了,不见了”。 葬礼 2009年5月23日,李明博政府与卢武铉家属达成一致,为卢武铉举行为期7天的国民葬。时任韩国总理韩升洙和曾在卢武铉执政期间担任总理的韩明淑联合领导政府委员会处理治丧事宜。葬礼定于5月29日在卢武铉老家金海市的一个体育馆举行。按照卢武铉的遗愿,他的遗体将被火葬,墓地选在峰下村,而非国立大田显忠院内的国家元首墓林。 韩国各地和驻外使馆纷纷设立悼念卢武铉的灵堂。在他去世的一周内,有300万人从各地赶来专程悼念他。对于卢武铉的突然去世,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表示“难以置信,哀惜,和很令人悲痛。”。5月28日,前韩国总统金大中坐着轮椅与夫人在首尔站灵堂吊唁卢武铉时说:“如果我遭到像前总统卢武铉那样的侮辱、挫折和绝望,恐怕我也会做同样的选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有时会阴天,但也会有晴天。如果勇敢的人都无法承受,那怎么行...检方对卢武铉包括本人、夫人和全家亲戚等无一遗漏地进行调查,但直到卢武铉逝世,检方还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也发来了唁电。此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总统奥巴马、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英国首相-{zh-hans:布朗;zh-tw:布朗;zh-hk:白高敦}-、中国外交部等也都纷纷发表声明悼念卢武铉的去世。随着卢武铉去世的消息传出,韩国互联网门户和社区纷纷出现大量悼念卢武铉的文章。一些网站还开设了哀悼卢武铉的签名栏。卢武铉的个人网站“人活着的世界”,也出现了长达数十页的哀悼文章。网民们纷纷“网上献花”。一位网民留言说,“我认为(卢武铉)是时代的牺牲品。在勾心斗角的韩国政坛上,一颗巨星陨落了”。 2009年5月29日凌晨5时,卢武铉的出殡仪式在其家乡峰下村开始。10名陆海空军仪仗队员用韩国国旗将卢武铉的灵柩包起。随后,卢武铉遗孀权良淑及其家属和前总统府秘书室室长文在寅等在灵堂前举行了大约10分钟的祭奠仪式。祭奠仪式后,礼兵将灵柩从灵堂抬入一辆黑色的卡迪拉克灵车。驾驶灵车的司机是为卢武铉握了21年方向盘的崔英。崔英自从卢武铉首次当选第13届国会议员开始,就一直为卢武铉开车,也与卢武铉一起进入了青瓦台。卢武铉卸任后,崔英带着全家跟随卢武铉搬到了峰下村,继续为他开车。他说“前总统的最后一程也应该由我相伴。”灵车启动时,卢武铉的支持者和峰下村的村民们放飞了数千个黄色的纸飞机。黄色是卢武铉2002年竞选总统时的象征色。 经过5小时的行程,卢武铉的灵车队伍抵达首尔,上午10时50分到达景福宫。卢武铉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景福宫外兴礼门前院举行。大约2500名韩国各界人士和外国代表出席了告别仪式。卢武铉任期内成为韩国首位女总理的韩明淑致悼词。前总统金大中拄着拐杖吃力地走上前献上一朵洁白的菊花。权良淑对金大中表示感谢,他失声恸哭。在李明博夫妇献花时,民主党议员白元宇大声地喊“请李总统道歉”,“这是政治报复”。一些参加葬礼的人也群情激愤地喊“快道歉”,不过在警卫和民主党的制止下,现场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历时一个多小时的遗体告别仪式后,灵车缓缓驶向路祭地点首尔广场。下午1时20分,首尔广场已经成为黄色的海洋,18万名追悼者头戴象征故人的黄色太阳帽,手持黄色气球前来参加路祭仪式。在国立合唱团合唱《迎魂声》,国立舞蹈团表演《镇魂舞》,朗诵悼词,演唱悼歌後,全场默哀,诵读遗书。现场大屏幕播放了追悼影片和卢武铉生前演唱《凭着爱》的歌声。下午2时,路祭在民众演唱向日葵的《以爱》歌声中结束。卢武铉的灵车在民众合唱的《晨露》、《为君行进曲》等歌声中缓缓驶向调整葬礼队伍的首尔站。 下午6时许,灵车抵达了水原火葬场。在遗体火化前,卢武铉的遗属们为他举行了天主教告别仪式。大约两个小时后,载着卢武铉骨灰的灵车开始向峰下村驶去。根据卢武铉的遗愿,他的骨灰将在“七七祭”后举行安葬仪式并立碑。在此之前,他的骨灰将被安放在设有他父母牌位的峰下村佛寺净土院。 家庭 卢武铉的夫人权良淑与卢武铉同是峰下村人,家境比卢武铉更加贫寒。她的父亲曾担任过书记,是个左派,因与朋友饮用用工业酒精勾兑的米酒而双目失明。朝鲜战争时,他涉嫌充当民工被迫长期服劳役,后在1971年死在狱中。权良淑半工半读完成了高中学业,但由于没钱交纳最后一个学期的学费而没有拿到毕业证书。权良淑从小就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被村里人称为“傲气”的姑娘。两人于1973年1月在卢武铉故居结婚,婚后有一儿卢建昊和一女卢静研。2014年4月13日,在韩国检方调查“朴渊次腐败门”事件时,权良淑和卢建昊被先后传唤接受调查。 儿子卢建昊(生於1973年5月),毕业于延世大学法律系,后在LG集团工作。在卢武铉当选总统6天后,即2002年圣诞节,卢建昊与延世大学的学妹斐正敏结婚。 女儿卢静研(生於1975年),毕业于弘益大学历史系。她原本打算到英国留学,但遭到父母反对。后来她凭自己打工凑够了学费出国留学。2002年6月,卢静研留学回国后,凭自己的能力在英国驻韩国大使馆找到了一份工作。卢武铉当选总统后,由于其身份的变化不再适合大使馆的工作,不得不另谋职业。2003年2月8日,她与一名预备法官郭相彦结婚。 荣誉 韩国勋章奖章 无穷花大勋章(2008年1月31日) 外国勋章奖章 (西班牙,2007年2月9日批准) 评价 卢武铉是个坚守信仰,并为信仰积极奋斗的人。他最尊敬的人是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并著有《卢武铉见到的亚伯拉罕·林肯》一书。他认为自己与林肯一样都是出身寒门,经过自学苦读成为律师,并在议员竞选多次落选后当选总统。此外,“南北统一”和“东西和解”的政治哲学也非常相似。卢武铉希望自己能像林肯那样以“低姿态的人,谦逊的权力”造就“强大的国家”。卢武铉在其回忆录中这样评价自己 正面评价 卢武铉一贯倡导“清廉政治”,虽然他的死涉及贪腐,但他在废除政治献金、根治选举腐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李明博曾表示由于卢武铉的肃贪反腐国策,韩国政坛确实乾净多了,总统竞选也省去了许多募集政治选举金的麻烦,全国花在大选上的资金大幅下降。有观点认为卢武铉的死不是韩国民主的失败,而是韩国政治走向清廉的一个新起点。2013年韩国Research View开展的一份民调显示,在对朴正熙、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和朴槿惠5名韩国前任及现任总统的好感度调查中,卢武铉名列第一。 卢武铉在外交方面可圈可点。他顶住美国和国内保守势力的压力,继承了金大中时期民族和解的“阳光政策”。在他执政时期,朝鲜半岛中断了半个世纪的南北公路、海路和铁路实现了对接。南北双方实现了将军级对话,开通了海上军事热线。金刚山旅游和开城工业园区两个南北经济合作项目得到顺利地开展。在他卸任的前半年,卢武铉徒步跨过三八线与金正日举行了第二次南北首脑会谈,并签署了《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卢武铉对美国的“自主外交”与“自主国防” 政策被韩国进步派叫好,使韩国在美国面前挺起了腰杆。 卢武铉执政期间,韩国经济保持了年均4%-5%的增长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中比还算不错,与同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相比也不逊色。在他任期结束时,韩国实现了5年内人均GDP由1万美元增长到2万美元的目标。在任职期间,卢武铉还顶着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压力,完成了与美国自由贸易协议(FTA)的谈判。就连保守派都对此颇感惊讶,认为这是卢武铉在改善韩美关系上所做的唯一令人称道的事。此外,卢武铉还启动了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FTA谈判。 负面评价 卢武铉执政期间主张“地区均衡”发展战略,并提出迁都计划。在迁都计划被宪法法院裁定违宪后,卢武铉又推出了《公共机关迁移案》,计划将首都圈的346个公共机关中的176个迁往地方,并为这176个搬迁机关建立约20处“革新城市”,旨在“推动首都地区与和地方的均衡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该计划在李明博上台后,就无疾而终了。保守派认为,卢政府的“地区均衡”政策实际上是“平均分配主义”,打着公平的幌子,不顾效率,其实是浪费资源的低效率行为。反对派认为韩国房价在他执政期间飞涨,很大程度上是迁都计划和公共机关迁移政策导致的“房地产投机风”造成的。 在外交方面,韩国内保守势力认为卢武铉对朝鲜的经济援助方案是花国家的钱填补朝鲜的无底洞。他们甚至认为第二次会谈仍在平壤举行是北方对南方的羞辱,卢武铉为了自己或一党的私利去向金正日“叩头”、“行乞”。保守势力还认为卢武铉对美国的“自主外交”与“自主国防” 政策也是从个人理念的好恶出发,不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纪念 2017年5月25日,纪录片《我是卢武铉》在上映当天吸引观众78737人次,创下韩国纪录片首映票房之最。 相关影视作品 正義辯護人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386世代 外部链接 盧武鉉官方网站 韓國總統 韓國法官 韓國律師 韓國天主教徒 自殺的韓國政治人物 從高空跳下自殺身亡者 华裔韩国人 Moo-hyun 律師出身的總統 韩国政治之最
TV熱門節目《》第497集獲得罕見的20分鐘新人曝光,正式出道。首張專輯銷量突破100萬張,同年12月8日獲得韓國金唱片大賞最佳新人獎。 H.O.T.出道三個月便取得巨大成功,自此之後一直位居韓國男孩團體的首位(直到2001年5月13日解散為止)。除了創作出多首歌曲,如〈鬥魂〉、〈鬪志〉、〈靈魂〉、〈局外人的孤堡〉、〈藍色的希望〉、〈給妳〉外,所有H.O.T.歌曲的現場舞步都是他與張佑赫編排的。1999年9月18日,H.O.T.在首爾奧林匹克主競技場舉行演唱會,文熙俊在表演個人曲〈靈魂〉時滑倒摔落舞台、傷及腰部和腿部,此後有五首歌不能上台,期間大約200位歌迷因此激動昏厥。一直到謝幕曲〈孩子!〉時,文熙俊在安七炫的攙扶下忍痛出場、扶著腰部表演。文熙俊事後接受足足六個月的復健治療,出現下肢麻痺的症狀。醫生針對他的傷勢給出吃藥和手術兩種治癒方案,由於手術的話有癱瘓風險、可能終身無法跳舞,所以文熙俊選擇藥物治療。時至今日,他也因為藥物而承受著影響身材的副作用,逐年發胖。 2001年6月27日,文熙俊與安七炫在首爾新羅酒店召開記者會,宣布續留SM娛樂、展開個人活動並擔任該公司的作曲家和音樂監製。2001年10月5日,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Alone》,轉型為搖滾歌手,但是這種轉變受到大眾的許多指責。2002年7月19日,發行第二張個人專輯《Messiah》,其中一首歌曲〈MEDIA〉因為批判大眾媒體而被韓國三大電視台(KBS、MBC、SBS)禁止播出。11月9日、10日,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Live Revolution」。2003年7月7日,發行第三張個人專輯《Legend》。11月8至9日,舉行第二次個人演唱會「Rock Or Die」。2004年4月28日,發行精選輯《The Best》後,離開SM娛樂,創建了自己的公司PS Entertainment。 2005年1月9至10日,舉行第三次個人演唱會「Second Resurrection」。9月12日,發行第四張個人專輯《Triple X》。進入軍隊之前,與SidusHQ簽約。11月5至6日,舉行第四次個人演唱會「2Days For 2Years」。2005年11月21日入伍,服役5個月後從運轉兵轉為演藝兵,擔任韓國陸軍廣播節目《音樂講座》主持人,得到韓國演藝界的認可。2007年11月20日,從首爾龍山退伍。12月29至30日,舉行第五次個人演唱會「Returns 1996」。2008年3月19日,發行特別專輯《Moon Hee Jun Special Album》,收錄幾首H.O.T.專輯中的歌曲。7月5至6日,在首爾蠶室野外舞台舉行第六次個人演唱會「S.I Concert」。11月15日,在Mnet亞洲音樂大獎代表H.O.T.獲頒「記住十周年獎」。2009年2月7日、8日,舉行第七次個人演唱會「Eternal Innovation」。3月,主演電視劇《泰熙慧喬智賢》,飾演自己。6月19日,發行第五張個人專輯《Last Cry》。2010年12月,加入綜藝節目《食神遠征隊第二季》主持群,暫別音樂界。2012年客串tvN電視劇《請回答1997》,年底主持甜瓜音樂獎頒獎典禮。
I - Again」。8月17日,出演綜藝節目《Running Man》。11月,出演綜藝節目《20世紀未少年》第二季,同月與殷志源主持綜藝《未少年通信-殷熙商談所》。2014年4月,主持固定綜藝《文熙俊的純潔15歲》。2015年8月21至23日,於西江大學瑪麗大劇場舉行第九次個人演唱會「19 : nineteen」。2017年2月12日,與女子團體Crayon Pop前成員朴惠慶結婚。2017年5月12日,誕下一女。 唱片列表 H.O.T.时期 第1輯:《反對一切暴力》 第2輯:《狼與羊》 第3輯:《復甦》 第4輯:《孩子!》 第5輯:《大愛》 個人活動時期 專輯 參考資料 影視資料 外部链接 H.O.T. 韓國男歌手 韓國搖滾歌手 韓國作曲家 韓國作詞家 首爾藝術大學校友 京畿大學校友 韓國佛教徒 首爾特別市出身人物
现存
截至,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当中,国家元首职务依法为国家主席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老挝和古巴。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连任限制外,其余三国的国家主席任期为五年,可连任一次。
12月5日——新南威爾斯廢除複數投票制。 不確定日期 約8000名華人進入古巴。 巴西聖保羅的工人71.2%來自外國。 出生 吳定良(1893年1月-1969年3月24日),人類學家、教育家。中國人類學的主要奠基人。 1月27日——宋慶齡,孫文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1981年逝世) 2月20日——張桂妹,香港最長壽的女人瑞 張桂妹,於2010年2月17日的年初四(周三)悄悄地度過其117歲生辰。生於1893年(光緒19年)的張婆婆,與已故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國母」宋慶齡同年,她有可能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於2010年6月26日與世長辭。 3月24日——沃尔特·巴德,德国天文学家(逝世1960年) 7月5日——舒新城,辞书编纂家,《辞海》前主编。(逝世1960年) 8月25日——杜聰明,台灣醫學界名人,創立高雄醫學院(逝世1986年) 9月6日——克萊爾·李·陳納德(逝世1958年) 9月19日——阿炳(原名華彥鈞),中國民间音乐家 (1950年逝世) 10月1日——葉問,詠春拳宗師,更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地 (1972年逝世) 10月15日——呂紫劍,宣稱為全球最年長者。(2012年逝世) 10月18日——李光前,馬來西亞人,慈善家,曾為世界十大首富之一。(1967年逝世) 12月26日——毛泽东,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76年逝世) 逝世 3年 9
約8000名華人進入古巴。 巴西聖保羅的工人71.2%來自外國。 出生 吳定良(1893年1月-1969年3月24日),人類學家、教育家。中國人類學的主要奠基人。 1月27日——宋慶齡,孫文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1981年逝世) 2月20日——張桂妹,香港最長壽的女人瑞 張桂妹,於2010年2月17日的年初四(周三)悄悄地度過其117歲生辰。生於1893年(光緒19年)的張婆婆,與已故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國母」宋慶齡同年,她有可能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於2010年6月26日與世長辭。 3月24日——沃尔特·巴德,德国天文学家(逝世1960年) 7月5日——舒新城,辞书编纂家,《辞海》前主编。(逝世1960年) 8月25日——杜聰明,台灣醫學界名人,創立高雄醫學院(逝世1986年) 9月6日——克萊爾·李·陳納德(逝世1958年) 9月19日——阿炳(原名華彥鈞),中國民间音乐家 (1950年逝世) 10月1日——葉問,詠春拳宗師,更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地 (1972年逝世) 10月15日——呂紫劍,宣稱為全球最年長者。(2012年逝世) 10月18日——李光前,馬來西亞人,慈善家,曾為世界十大首富之一。(1967年逝世) 12月26日——毛泽东,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76年逝世) 逝世 3年 9
1921年:拉希德·卡拉米,黎巴嫩總理(1987年逝世) 1927年:何鴻鑾,香港政府政務官、公務員敘用委員會前主席(2015年逝世) 1927年:羅伯特·侯賽因,法國演員和編劇(2020年逝世) 1930年:屠呦呦,中国医学家、药物化学家,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34年:德爾·香農,美國搖滾創作歌手、烏克麗麗手(1990年逝世) 1935年:哈吉·奥馬爾·邦戈,加彭政治人物,前任加彭總統(2009年逝世) 1935年:山迪·柯法斯,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員 1937年:戈登·班克斯,英格蘭足球運動員(2019年逝世) 1945年:勞埃德·考夫曼,美國電影導演、製片人及紀錄片製作人 1946年:貝爾蒂·福格茨,德國足球運動員、教練 1946年:帕蒂·史密斯,美國創作歌手、詩人 1948年:蘭迪·謝克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細胞生物學家 1950年:比雅尼·斯特劳斯特鲁普,丹麥計算機科學家,創造C++程式語言聞名,被稱為「C++之父」 1952年:茱恩·安德森,美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1952年:約翰·西摩,英國貴族、上議院俗職議員,第十九代索美塞特公爵 1955年:李國修,台灣屏風表演班編、導、演、劇團負責人、藝術總監(2013年逝世) 1956年:袁國勇,香港著名傳染病專家、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主任 1957年:湯姆·蒂凡尼,美國商人、政治人物,現任威斯康辛州聯邦參議員 1957年:薩托·基爾曼,萬那杜政治人物,現任萬那杜總理 1958年:李羚,中國女演員 1959年:濱崎博嗣,日本動畫導演 1961年:本·約翰遜,加拿大職業短跑選手 1962年:丁武,中國摇滚樂手 1963年:譚拔士,香港英籍足球員 1963年:凱倫·S·林奇,美國企業家,現任CVS健康執行長 1964年:尹多勳,韓國男演員 1966年:葛民輝,香港演員 1966年:貝尼特·米勒,美國電影導演 1973年:陳瑞昌,台灣棒球選手 1973年:阿托·博爾頓,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短跑運動員 1973年:納丘·維達爾,西班牙色情演員、導演 1974年:羅敏莊,香港演員、歌手 1974年:亞历山德羅·阿爾維斯·多·納西門托,巴西職業足球運動員(2012年逝世) 1975年:-{zh-hans:泰格·伍兹;zh-hk:老虎活士;zh-tw:老虎·伍茲;}-,美國高爾夫球運動員 1975年:-{zh-cn:斯科特·基帕菲特;zh-hk:史葛·捷巴菲特;zh-tw:史考特·奇帕菲德;}-,澳洲足球員 1975年:姜昕言,中國女演員 1976年:符致逸,香港歌手 1977年:凱尼恩·馬丁,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78年:泰瑞斯·吉布森,美國男歌手、演員 1980年:關智斌,香港歌手、團體Boy'z成員 1980年:伊麗莎·杜什库,美國電影電視演員 1980年:D·J·姆本加,民主剛果裔比利時職業籃球運動員 1980年:埃里·哈布斯,阿曼足球運動員 1981年:鄧樺敦,台灣樂團東城衞貝斯手 1981年:K.Will,韓國男歌手 1981年:吳知恩,韓國女演員 1982年:殷瑋,中國國民黨發言人、青年團執行長 1982年:戚迹,中國男演員 1982年:克莉斯汀·克魯克,加拿大女演員 1983年:凱文·斯特羅姆,美國企業家、軟體工程師,Instagram共同創辦人 1984年:勒布朗·詹姆斯,美國NBA籃球員 1984年:賴薇如,台灣女演員 1986年:尹正,中國男演員 1986年:傑夫·沃德,美國男演員 1986年:-{zh-tw:艾麗·高登;zh-hk:艾麗·高登;zh-cn:埃利·古尔丁;}-,英國女歌手 1986年:多梅尼科·克里西托,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1987年:韓基雄,韓國男演員 1989年:尹寶拉,韓國女子偶像團體SISTAR成員 1989年:吳承洋,台灣男演員 1990年:徐鈞浩,台灣男演員 1990年:方志友,台灣女藝人 1991年:莫茶諾·欣彩萍翩,泰國女演員、模特兒 1991年:卡米拉·吉奧爾吉,義大利職業網球運動員 1992年:徐酉奈,韓國女子偶像團體AOA成員 1994年:顏佑庭,台灣饒舌歌手 1994年:關雪盈,中國女演員 1995年:藤原櫻,日本女藝人 1995年:金泰亨,韓國男子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成員 1995年:洪知秀,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EVENTEEN成員 1995年:多米尼克·菲克,美國男歌手、作曲家、演員 1996年:姜貞羽,中國女演員
2018年:《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正式生效。 出生 41年:提圖斯,羅馬帝國皇帝(81年逝世) 159年:卞夫人,曹操的妻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之母(230年逝世) 1673年:艾哈迈德三世,奧斯曼帝國蘇丹(1736年逝世) 1678年:威廉·克羅夫特,英國作曲家、管風琴手(1727年逝世) 1819年:台奥多爾·馮塔納,德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詩人(1898年逝世) 1838年:埃米勒·盧貝,第八任法國總統(1929年逝世) 1851年:阿薩·坎德勒,美國實業家,可口可樂公司創辦人(1929年逝世) 1853年:安德烈·梅萨热,法國作曲家(1929年逝世) 1865年:魯德亞德·吉卜林,英國作家、詩人,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36年逝世) 1869年:李科克,加拿大幽默作家、經濟學家(1944年逝世) 1873年:艾爾弗雷德·E·史密斯,美國政治家,兩次出任紐約州州長(1944年逝世) 1884年:東条英机,日本政治人物(1948年逝世) 1904年: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蘇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87年逝世) 1906年:卡洛·李,英國電影導演(1976年逝世) 1910年:保羅·鮑爾斯,美國作曲家、作家、翻譯家、海外國民(1999年逝世) 1918年:尤金·史密斯,美國報導攝影家(1978年逝世) 1921年:拉希德·卡拉米,黎巴嫩總理(1987年逝世) 1927年:何鴻鑾,香港政府政務官、公務員敘用委員會前主席(2015年逝世) 1927年:羅伯特·侯賽因,法國演員和編劇(2020年逝世) 1930年:屠呦呦,中国医学家、药物化学家,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34年:德爾·香農,美國搖滾創作歌手、烏克麗麗手(1990年逝世) 1935年:哈吉·奥馬爾·邦戈,加彭政治人物,前任加彭總統(2009年逝世) 1935年:山迪·柯法斯,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員 1937年:戈登·班克斯,英格蘭足球運動員(2019年逝世) 1945年:勞埃德·考夫曼,美國電影導演、製片人及紀錄片製作人 1946年:貝爾蒂·福格茨,德國足球運動員、教練 1946年:帕蒂·史密斯,美國創作歌手、詩人 1948年:蘭迪·謝克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細胞生物學家 1950年:比雅尼·斯特劳斯特鲁普,丹麥計算機科學家,創造C++程式語言聞名,被稱為「C++之父」 1952年:茱恩·安德森,美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1952年:約翰·西摩,英國貴族、上議院俗職議員,第十九代索美塞特公爵 1955年:李國修,台灣屏風表演班編、導、演、劇團負責人、藝術總監(2013年逝世) 1956年:袁國勇,香港著名傳染病專家、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主任 1957年:湯姆·蒂凡尼,美國商人、政治人物,現任威斯康辛州聯邦參議員 1957年:薩托·基爾曼,萬那杜政治人物,現任萬那杜總理 1958年:李羚,中國女演員 1959年:濱崎博嗣,日本動畫導演 1961年:本·約翰遜,加拿大職業短跑選手 1962年:丁武,中國摇滚樂手 1963年:譚拔士,香港英籍足球員 1963年:凱倫·S·林奇,美國企業家,現任CVS健康執行長 1964年:尹多勳,韓國男演員 1966年:葛民輝,香港演員 1966年:貝尼特·米勒,美國電影導演 1973年:陳瑞昌,台灣棒球選手 1973年:阿托·博爾頓,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短跑運動員 1973年:納丘·維達爾,西班牙色情演員、導演 1974年:羅敏莊,香港演員、歌手 1974年:亞历山德羅·阿爾維斯·多·納西門托,巴西職業足球運動員(2012年逝世) 1975年:-{zh-hans:泰格·伍兹;zh-hk:老虎活士;zh-tw:老虎·伍茲;}-,美國高爾夫球運動員 1975年:-{zh-cn:斯科特·基帕菲特;zh-hk:史葛·捷巴菲特;zh-tw:史考特·奇帕菲德;}-,澳洲足球員
1947年:大河原邦男,日本動画機械設定師 1947年:卡爾頓·費斯克,前美國職棒大聯盟捕手 1947年:喬治·孔羅特,斐濟政治人物,第5任斐濟總統 1949年:若澤·拉莫斯·奥爾塔,東帝汶政治人物,現任東帝汶總统,199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1950年:拉賈·佩爾韋兹·阿什拉夫,巴基斯坦總理 1952年:亞歷山大·安克瓦布,阿布哈茲第10任總理 1953年:蔡國權,香港男歌手 1953年:萊昂内爾·费爾南德斯,多明尼加政治人物,第50、52任多明尼加共和國總統 1953年:托馬斯·亨德里克·伊爾韋斯,愛沙尼亞政治人物,前任愛沙尼亞總統 1955年:埃文·貝赫,美國參議院議員 1959年:王立军,中國副市長、公安局局長 1959年:森本晃司,日本動畫導演 1961年:安德魯·劳克,澳大利亞登山家 1963年:拉爾斯·烏爾里希,丹麥樂師,金屬樂隊鼓手、創始人 1963年:比爾·温宁顿,加拿大前職業籃球運動員 1964年:伊麗莎白·柯斯托娃,美國小說家 1968年:拜倫·霍華德,美國動畫導演、編劇、監製、動畫師、配音員 1970年:梁文道,香港文化人、傳媒人 1971年:傑瑞德·雷托,美國男演員、歌手 1974年:何超儀,香港女演員、歌手 1975年:埃德·斯塔福德,英國探險家 1975年:马塞洛·里奥斯,智利職業網球運動員 1976年:李·德美,捷克國家跳水隊成員、色情女演員、成人模特兒(2004年逝世) 1976年:基里爾·斯特列穆索夫,烏克蘭親俄分離主義政治人物、博客主(2022年逝世) 1978年:蔣萬安,臺灣政治人物,現任臺北市市長 1978年:中川里江,日本女性聲優 1979年:霍建華,台灣男演員 1979年:克里斯·道特雷,美國搖滾樂詞曲創作男歌手、吉他手 1980年:曹政奭,韓國男演員 1981年:張穎康,香港男演員 1982年:劉蕓,中國女演員 1982年:小栗旬,日本男演員 1983年:李野,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1983年:王大仁,台灣裔美國時装設計師 1984年:崔恩景,韓國女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1985年:城田優,日本演員、歌手 1985年:貝絲·貝爾斯,美國女演員 1986年:雨果·洛里斯,法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1986年:喬·亞历山大,美國籃球運動員 1986年:基特·哈靈頓,英國男演員 1988年:能登有沙,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宋元錫,韓國男演員 1989年:李琴峰,台灣小說家、翻譯家 1989年:秋山奈奈,日本女藝人 1989年:德井青空,日本女性聲優 1989年:郭潤起,韓國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1989年:約安·布雷克,牙買加男子短跑運動員 1989年:索菲亚内·费古利,阿爾及利亞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0年:阿隆·拉姆塞,威爾士足球員 1991年:佐香智久,日本唱作歌手 1992年:夏志明,香港足球員 1992年:方逸倫,中國男演員 1993年:胡一天,中國男演員 1995年:金東輝,韓國男演員 1996年:松井愛莉,日本女演員、時装模特兒 1999年:吳磊,中國男演員
2006年:台灣恆春發生黎克特制7.0級地震,2死42傷。 2019年:呼吸與重症醫學科醫生張繼先上報不明原因肺炎,人類首次發現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2019年:日环食,该日食从沙特阿拉伯东部省北部在日出时最先看到此次日环食,随后月球伪本影向东南移动,划过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孟加拉湾后,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巴东岛之间的海峡达到最大食分。此后伪本影将转向东北移动,穿过马来群岛进入太平洋,在日落前不久覆盖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最南部的罗塔岛,最终在日落时分结束于威克岛以西约1040公里处的洋面。 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公告,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在中國大陸之名稱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解除對其採取之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 出生 1194年:腓特烈二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50年逝世) 1536年:李珥,朝鮮王朝儒學者(1584年逝世) 1653年:約翰·康拉德·派亞,瑞士解剖學家(1712年逝世) 1791年:查爾斯·巴貝奇,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機械工程學家(1871年逝世) 1837年:喬治·杜威,美國海軍特級上將(1917年逝世) 1864年:丘逢甲,清末台灣詩人、教育家。(1912年逝世) 1867年:潘佩珠,越南獨立運動革命家(1940年逝世) 1869年:伊澤多喜男,日本政治人物,第10任臺灣總督(1949年逝世) 1872年:諾曼·安吉爾,英國演講家、作家、英國工黨國會議員,193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67年逝世) 1880年:埃爾頓·梅奥,澳洲心理學家、社会學家(1949年逝世) 1882年: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立陶宛動物學家(1970年逝世) 1887年:白思華,英國陸軍將領(1966年逝世) 1888年:菊池寬,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1948年逝世) 1891年:亨利·米勒,美國作家、業餘畫家,文壇怪傑(1980年逝世) 1893年: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一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1976年逝世) 1907年:老艾伯特·戈爾,美國田納西州聯邦參議員,美國第45任副總統艾伯特·戈爾之父(1998年逝世) 1914年:理查德·威德馬克,美國男演員、製片人(2008年逝世) 1918年:喬治·拉利斯,希臘政治人物,前任希臘總理(2006年逝世) 1920年:麥理浩勳爵夫人,第25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勳爵的妻子(2020年逝世) 1928年:馬丁·庫珀,美國發明家,行動電話的發明者 1929年:龔育之,中國共產黨著名理論家(2007年逝世) 1930年:威爾弗雷德·馬德隆,德裔美國伊斯蘭史學者(2023年逝世) 1934年:林黛,香港國語电影女演員(1964年逝世) 1937年:納辛貝·埃亞德馬,多哥政治人物,第5任多哥總統(2005年逝世) 1937年:約翰·何頓·康威,英國數學家(2020年逝世) 1940年:爱德華·普雷斯科特,美國经济學家,2004年諾貝爾经济學獎得主(2022年逝世) 1941年:克勞斯·邦薩克,德國男子雪橇運動員(2023年逝世) 1944年:高雄,香港男演員 1947年:大河原邦男,日本動画機械設定師 1947年:卡爾頓·費斯克,前美國職棒大聯盟捕手 1947年:喬治·孔羅特,斐濟政治人物,第5任斐濟總統 1949年:若澤·拉莫斯·奥爾塔,東帝汶政治人物,現任東帝汶總统,199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1950年:拉賈·佩爾韋兹·阿什拉夫,巴基斯坦總理 1952年:亞歷山大·安克瓦布,阿布哈茲第10任總理 1953年:蔡國權,香港男歌手 1953年:萊昂内爾·费爾南德斯,多明尼加政治人物,第50、52任多明尼加共和國總統 1953年:托馬斯·亨德里克·伊爾韋斯,愛沙尼亞政治人物,前任愛沙尼亞總統 1955年:埃文·貝赫,美國參議院議員 1959年:王立军,中國副市長、公安局局長 1959年:森本晃司,日本動畫導演 1961年:安德魯·劳克,澳大利亞登山家
總括而言,香港總督比起其他英國屬土的總督有更大的行政管治權力。事實上,總督並不能全然獨裁行使他全部權力。 1992年末任港督彭定康上任後大幅改變以往做法,包括不接受爵士封銜、就職典禮不身穿傳統白色羽毛禮服,只穿西裝、不再兼任立法局主席、取消委任立法局、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區議會議員,又加設立法局答問大會、市民答問大會,親自答覆議員、市民質詢等,很大程度將自己「下降」為香港的行政首長。 義務 香港總督義務擔任社會上一些團體或組織的名譽負責人,如自梅含理起成為香港童軍總會總領袖,自盧吉起出任香港大學校監,其後延伸至香港所有大學。 福利及待遇 會獲編配官邸總督府;在粉嶺也有港督粉嶺別墅。 坐駕沒有車牌,以聖愛德華皇冠代替。 於香港排名表排名第一。 中文譯名由來 英國早期的港裔移民都是來自香港圍村的移民。在《1962年英聯邦移民法令》通過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國的居留權。不少圍村居民為改善生計,都移民到英國謀生。,以及為香港當地的傳媒服務,由司徒拔爵士起,英國的殖民地部會為全國所有議員和官員編寫一份官方譯名表。由於香港人普遍使用粵語,官方譯名也以粵語的廣州音作標準,並且會儘可能將譯名漢化,變成漢人常用的二字、三字名稱(如羅富國、楊慕琦、彭定康等),使香港人有親切感,並期望香港華人認識並接受英國人的統治。 歷任總督列表 注:配偶請詳閱香港總督及香港行政長官配偶列表 香港主權交接後
Official Oath 司法誓言 Judicial Oath 權力 香港總督由英國君主委任,亦只有君主之命令才能將其罷免。1843年,《英皇制誥》頒佈,宣佈設置香港殖民地。實際上,根據英國憲制,英國君主按英國首相之建議任免香港總督。英國君主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總督則是君主的全權代表,兼任香港三軍總司令,而在1841年至1857年期間,香港總督更兼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總督之職位是沒有固定任期。總督權力極大,主持香港的行政機關行政局和立法機關立法局,並委任兩局的議員。香港最高行政權在於總督會同行政局。總督全權決定任免所有非當然官守行政局議員。在制訂政策時,總督根據行政局之建議行事。兩局在總督施政上,只會擔任顧問及輔助角色。而總督亦為立法局(至1993年止)主席。總督以主席身分主持行政局之會議。在1985年前,所有立法局議員皆由港督委任,直至1991年立法局才第一次以直選選出部份議員。立法局通過之條例草案,須經總督同意才成為法律。換言之,總督對所有議案和法案皆有否決權。在所有重大事情上,總督會先做廣諮詢,在法律事務總督須尊重律政司之決定,總督極少拒絕公務員敍用委員會之建議,還須參考司法人員敍用委員會之建議委任法官。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生效,行政長官代替總督,行政長官之資格、任免、暫代和任期按基本法第44至47、52和53條之規定。 總督之職權源自《英皇制誥》,《英皇制誥》指定總督須遵守香港法律。《英皇制誥》規定總督在立法、土地批售、法官及公職人員之任命、赦免罪犯及法官之任期等權力。除了兩局議員外,總督亦有委派太平紳士的權力和對政府所有公務員(除布政司、財政司、律政司和英國駐港三軍司令)進行紀律行動(如罰款)甚至解除其公職。此外,總督亦有赦免囚犯(包括死囚)和免除罰款的權力。更甚的是,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所有官地屬英國君主所有,而因為總督為君主駐港代表,所以總督有權將官地授予他人及機構(如保良局等)。總督委任各級法官,全權決定任免所有公務員。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生效,《英皇制誥》等源自英國之憲法失效,行政長官代替總督;行政長官職權以基本法為本,附以其他本港立法。 總括而言,香港總督比起其他英國屬土的總督有更大的行政管治權力。事實上,總督並不能全然獨裁行使他全部權力。 1992年末任港督彭定康上任後大幅改變以往做法,包括不接受爵士封銜、就職典禮不身穿傳統白色羽毛禮服,只穿西裝、不再兼任立法局主席、取消委任立法局、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區議會議員,又加設立法局答問大會、市民答問大會,親自答覆議員、市民質詢等,很大程度將自己「下降」為香港的行政首長。 義務 香港總督義務擔任社會上一些團體或組織的名譽負責人,如自梅含理起成為香港童軍總會總領袖,自盧吉起出任香港大學校監,其後延伸至香港所有大學。 福利及待遇 會獲編配官邸總督府;在粉嶺也有港督粉嶺別墅。 坐駕沒有車牌,以聖愛德華皇冠代替。
feedback loops)。環路是由現況、目標以及現況(積量)與目標間差距所產生的調節行動(率量)所構成的,環路行為的特性在消弭目標與現況間的差距,例如存貨的調節環路。除了目標追尋的負環外,還有一種具有自我增強(self-reinforced)的正回饋環路,即因果彼此相互增強的影響關係,系統的行為則是環路間彼此力量消長的過程。但除此之外結構還須包括時間滯延(time delay)的過程,如組織中不論是實體的過程例如生產、運輸、傳遞等,或是無形的過程例如決策過程,以及認知的過程等都存在著或長或短的時間延遲。系統動態學的建模過程,主要就是透過觀察系統內六種流的交互運作過程,討論不同流裡,其積量的變化與影響積量的各種率量行為。 软件 通常是使用名为Dynamo的专用计算机语言来实现系统动態学的仿真。 CONSIDEO VENSIM TRUE 参见 環路圖(Causal loop diagram) 生態系模型(Ecosystem model) 外部链接
W. Forrester於1950年代綜合了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 控制論(Cybernetics)、伺服機械學(Servo-mechanism)、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 決策理論(Decision Theory)以及電腦模擬(Computer Simulation)所發展出來的。系統動態學是過程導向的研究方法, 擅長於大量變數、高階非線性系統的研究,系統中的因、果回饋關係環環相扣,例如研究世界人口、生產活動、污染、自然資源等問題的「世界動態學模式」(Forrester, 1973)、研究都市發展動態的「都市動態學模式」(Forrester, 1969)等。系統動態學應用的領域非常廣泛,包含生態、經濟、社會、組織、管理、環境保護等。系統動態學研究的主要貢獻是對於動態系統反直覺行為的深入了解,透過行為背後的結構性原因(互動機制)來解釋為何行為產生如此的變化形態;其次透過電腦的模擬提供了政策設計與學習的練習場。 系統動態學對問題的理解,是基於系統行為與內在機制間的相互緊密的依賴關係,並且透過數學模型的建立與操弄的過程而獲得的,逐步發掘出產生變化形態的因、果關係,系統動態學稱之為結構。所謂結構是指一組環環相扣的行動或決策規則所構成的網路,例如指導組織成員每日行動與決策的一組相互關連的準則、慣例或政策,這一組結構決定了組織行為的特性。構成系統動態學模式結構的主要元件包含下列幾項,「流」(flow)、「積量」(level)、「率量」
确诊 除需符合上述四项标准外,还需具有以下神经病理学指标五项中的至少一项: 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生,海绵状退行性变化,或脑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rPSC阳性斑块 预先用蛋白激酶K处理后染色体PrPSC阳性 预先用蛋白激酶处理后,脑组织组织印迹见PrPSC阳性 患者脑组织注射到实验动物后引起特征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检测到PRNP基因突变的存在 腦脊髓液 CSF 14-3-3 蛋白檢測陽性 流行病学 绝大部分CJD(不包括vCJD)为sCJD,约占85-95%,其余5-15%为fCJD,iCJD不足1%。世界范围内sCJD发病率为每年每1亿人中有1-10例病例,好发年龄集中于43-48岁,老年病例也可见报告。CJD男女比例约为1:1.2,无显著差异。 传播途径 此病的致病蛋白於一般消毒程序難以消滅,並可能透過接觸過患者體液、血液醫療和手術器具傳染他人,但日常社交接觸如握手、擁抱等則不會傳染此症。 限制捐血 为了保护血液供应通常會有以下措施: 以下情形通常會暫緩或禁止捐血行為: 1980-1996年間(狂牛症大流行期間)曾至英國旅遊或居留時間合計超過短時間者; 1980年以後曾在英國接受輸血或使用製劑(有些擴大到法國); 1980年以後曾於歐洲旅遊或居留時間合計超過長時間者。 以下情形通常會直接禁止捐血行為: 曾注射人類腦下垂體生長荷爾蒙者 曾注射人類腦下垂體親生殖腺素(human pituitary gonadotropins)者 曾注射牛胰島素等生物製劑者(尤其是英國牛源製造之胰島素者) 曾接受硬腦膜移植者 家族中有克雅二氏病患者(尤其是二等親內血親中) 治疗 包括CJD,所有朊粒病均缺乏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支持治疗。有关金刚烷胺、阿糖腺苷等可以稳定或改善病情的个别报道尚待进一步证实。另有研究表明阿昔洛韦、干扰素和两性霉素B对朊粒病无效。自2003年起,有一種新的藥物(簡稱 )開始被實驗性地使用在一位患者 身上,該患者一度情況穩定,但是死於2011年。然而,PPS至多只能達到抑制病情的效果,病症仍沒有辦法根治。而且英國衛生部門的克雅氏病治療諮詢小組()指出該資料並不足以支持
前驱期:为数周,主要为细微的性格改变和非特异性的主诉,如头晕、失眠、偏执行为,意识模糊、食欲及体重下降、抑郁,少数患者有视觉或听觉异常。 进展期:主要为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病情恶化,以小脑、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症状和体征为主。可表现为肢体僵直和震颤、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语言障碍和失语等,并迅速进展为明显的精神衰退、半瘫、运动性失语,随之发生惊厥与昏迷,部分患者可出现大范围视觉异常,表现为视觉麻痹、变形和皮质盲。 终末期:患者进行性全身衰竭,最终往往死于肺炎或自主神经功能衰竭。CJD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6个月,约90%的患者发病后1年内死亡。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和影像学表明,大部分CJD患者脑组织发生一定的萎缩,患者通常是脑室增大,而深灰色结构如尾状核、壳核和丘脑则发生萎缩,小脑也可由于缺乏灰质而可见薄层萎缩。与阿尔兹海默病不同的是,患者海马体不受影响。脑电图显示,绝大多数偶發性CJD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一种特异性的波形(周期性同步二或三相尖锐复合波),该波形特点为:严格的周期性脑电位,长度100-600毫秒,间歇500-2000毫秒;允许有泛平或侧向波形;要排除半周期性电活动,必须有连续5个间歇的长度差异小于500毫秒。其他类型CJD患者脑电图也有异常,但缺乏特异性。 诊断 WHO对于sCJD的诊断标准如下: 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以下临床特征中出现两项即可确定为疑似病例 进行性痴呆 肌阵挛,视觉或小脑性障碍,锥体束或锥体外系功能障碍,运动不能或缄默 病程中典型的脑电图改变,和(或)两年内死亡且CSF中14-3-3蛋白阳性 常规检查未提示其他诊断 确诊 除需符合上述四项标准外,还需具有以下神经病理学指标五项中的至少一项: 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生,海绵状退行性变化,或脑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rPSC阳性斑块 预先用蛋白激酶K处理后染色体PrPSC阳性 预先用蛋白激酶处理后,脑组织组织印迹见PrPSC阳性 患者脑组织注射到实验动物后引起特征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检测到PRNP基因突变的存在 腦脊髓液 CSF 14-3-3
1881年:沙俄與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20世紀 1918年:爱沙尼亚宣布从俄罗斯独立。 1920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慕尼黑宣讀《二十五點綱領》,德國工人黨正式更名為納粹黨。 1933年:國際聯盟於大會上以40票對41票通過了國際聯盟調查團報告書的聲明。報告書指出滿洲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日本違反國際聯盟盟約戰取中國領土並使之獨立;滿洲國是日本參謀本部指導組織的,其存在是因為日本軍隊的存在,滿洲國不是出自民族自決的運動;聲明認為日本應退出滿洲,滿洲由國際共管。 1942年:美国之音开播。 1942年: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常任理事會在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主持下舉行會議,宣布“宣傳效果是我們開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國代表們成立了一個宣傳委員會,然後無限期休會。 1946年:胡安·裴隆当选为阿根廷总统。 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1950年:中華民國立法院因國共內戰關係隨中央政府輾轉遷台,於中山堂舉行第一屆第5會期第1次會議,與會委員約三百八十餘名。其後並通過修改立法院組織法,將21個常設委員會縮編為12個常設委員會及其他特種委員會。 1953年:中華民國立法院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拒絕承認外蒙古獨立。 1967年:前納粹德國戰犯在慕尼黑判刑。 1976年: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在印度尼西亚的峇里签订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1978年:台灣西部幹線鐵路電氣化第一期工程(基隆至竹南)完工正式通車。 1987年:SN 1987A爆发。 1989年:聯合航空811號班機事故。 1991年:波斯灣戰爭展開地面戰,連串攻勢令伊拉克部隊潰不成軍。 21世紀 2003年:中國新疆自治區伽師、巴楚兩縣發生黎克特制6.8強烈地震,260多人死亡,大量房屋倒塌。 2006年:菲律宾总统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试图阻止可能会发生的军事政变。 2008年:勞動人民進步黨總書記季米特里斯·赫里斯托菲亞斯當選賽普勒斯總統,成為歐盟國家中擔任國家元首的首位共產主義者。 2020年: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向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苏丹阿都拉递交辞呈,稍后亦辞去其担任的土团党主席职务,原因是发现自己失去多数党员的支持,土团党总裁慕尤丁也在同日发文告宣布退出希盟。 2021年: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與香港音像聯盟就版權風波事件達成和解。 2022年: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宣布將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全面入侵烏克蘭。 出生 1103年:鸟羽天皇,日本第74代天皇(1156年逝世) 1122年:金海陵王完颜亮,金朝皇帝(1161年逝世) 1304年:伊本·白图泰,摩洛哥大探險家(1377年逝世) 1463年:若望·皮科·德拉·米兰多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1494年逝世) 1500年:查理五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1558年逝世) 1519年:法蘭索瓦·德·吉斯,法國將領、政治人物(1563年逝世) 1536年:教宗克勉八世,羅馬主教(1605年逝世) 1547年:奧地利的唐胡安,尼德兰总督(1578年逝世) 1557年:马蒂亚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19年逝世) 1664年:汤玛斯·纽科门,英国工程师、发明家(1729年逝世) 1722年:約翰·伯戈因,英國陸軍軍官、劇作家(1792年逝世) 1767年:拉玛二世,泰国曼谷王朝國王(1824年逝世) 1772年:威廉·H·克劳福德,美国战争部长、财政部长(1834年逝世) 1774年:阿道弗斯王子,剑桥公爵(1850年逝世) 1786年:威廉·格林,德国童話故事作家(1859年逝世) 1804年:-{zh-hans:海因里希·楞次;zh-hk:海因里希·楞次;zh-tw:海因里希·冷次;}-,俄国物理學家(1865年逝世) 1828年:巴夏礼,英国驻清朝大使(1885年逝世) 1831年:列奥·冯·卡普里维,德意志帝国总理(1899年逝世) 1841年:卡尔·格雷贝,德国化学家(1927年逝世) 1842年:阿里格·博伊托,意大利文学家,作曲家(1918年逝世) 1852年:寺内正毅,日本政治人物,第18任内阁总理大臣(1919年逝世) 1874年:何那斯·华格纳,美国职棒大联盟选手(1955年逝世) 1878年:費利克斯·伯恩斯坦,德國數學家(1956年逝世) 1882年:多田骏,日本陆军大将(1948年逝世) 1885年: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美國海軍五星上將(1966年逝世) 1892年:康斯坦丁·亚历山大罗维奇·费定,俄国/苏联作家(1977年逝世) 1906年:贝托尔德,巴登藩侯(1963年逝世) 1909年:奧古斯特·德雷斯,美國作家(1971年逝世) 1922年:理查德·哈密尔顿,英国艺术家(2011年逝世) 1927年:艾曼纽·丽娃,法国女演员(2017年逝世) 1931年:尤里·奧萊夫,以色列猶太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2022年逝世) 1933年:犹大·福克曼,美国醫學專家(2008年逝世) 1933年:上田敏也,日本男性聲優(2022年逝世) 1934年:宾古·瓦·穆塔里卡,馬拉威政治人物,前任馬拉威總統(2012年逝世) 1934年:雷纳塔·史科朵,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舞台导演 1940年:丹尼斯·劳,苏格兰足球名将 1942年:馬之秦,臺灣女演員、製作人(2022年逝世) 1942年:乔·利伯曼,美国副总统候选人 1943年:特里·塞梅尔,美國企業主管,Yahoo前董事長兼首席执行官 1944年:戴维·瓦恩兰,美國物理學家,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46年:格列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马尔古利斯,俄裔美籍數學家 1947年:鄭少秋,香港演員 1947年:曹興誠,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 1947年:爱德华·詹姆斯·奥莫斯,美国著名男演员 1948年:沃爾特·史密斯,英國前足球運動員(2021年逝世) 1951年:劉培基,香港著名時裝設計師
2021年: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與香港音像聯盟就版權風波事件達成和解。 2022年: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宣布將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全面入侵烏克蘭。 出生 1103年:鸟羽天皇,日本第74代天皇(1156年逝世) 1122年:金海陵王完颜亮,金朝皇帝(1161年逝世) 1304年:伊本·白图泰,摩洛哥大探險家(1377年逝世) 1463年:若望·皮科·德拉·米兰多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1494年逝世) 1500年:查理五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1558年逝世) 1519年:法蘭索瓦·德·吉斯,法國將領、政治人物(1563年逝世) 1536年:教宗克勉八世,羅馬主教(1605年逝世) 1547年:奧地利的唐胡安,尼德兰总督(1578年逝世) 1557年:马蒂亚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19年逝世) 1664年:汤玛斯·纽科门,英国工程师、发明家(1729年逝世) 1722年:約翰·伯戈因,英國陸軍軍官、劇作家(1792年逝世) 1767年:拉玛二世,泰国曼谷王朝國王(1824年逝世) 1772年:威廉·H·克劳福德,美国战争部长、财政部长(1834年逝世) 1774年:阿道弗斯王子,剑桥公爵(1850年逝世) 1786年:威廉·格林,德国童話故事作家(1859年逝世) 1804年:-{zh-hans:海因里希·楞次;zh-hk:海因里希·楞次;zh-tw:海因里希·冷次;}-,俄国物理學家(1865年逝世) 1828年:巴夏礼,英国驻清朝大使(1885年逝世) 1831年:列奥·冯·卡普里维,德意志帝国总理(1899年逝世) 1841年:卡尔·格雷贝,德国化学家(1927年逝世) 1842年:阿里格·博伊托,意大利文学家,作曲家(1918年逝世) 1852年:寺内正毅,日本政治人物,第18任内阁总理大臣(1919年逝世) 1874年:何那斯·华格纳,美国职棒大联盟选手(1955年逝世) 1878年:費利克斯·伯恩斯坦,德國數學家(1956年逝世) 1882年:多田骏,日本陆军大将(1948年逝世) 1885年: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美國海軍五星上將(1966年逝世) 1892年:康斯坦丁·亚历山大罗维奇·费定,俄国/苏联作家(1977年逝世) 1906年:贝托尔德,巴登藩侯(1963年逝世) 1909年:奧古斯特·德雷斯,美國作家(1971年逝世) 1922年:理查德·哈密尔顿,英国艺术家(2011年逝世) 1927年:艾曼纽·丽娃,法国女演员(2017年逝世) 1931年:尤里·奧萊夫,以色列猶太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2022年逝世) 1933年:犹大·福克曼,美国醫學專家(2008年逝世) 1933年:上田敏也,日本男性聲優(2022年逝世) 1934年:宾古·瓦·穆塔里卡,馬拉威政治人物,前任馬拉威總統(2012年逝世) 1934年:雷纳塔·史科朵,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舞台导演 1940年:丹尼斯·劳,苏格兰足球名将 1942年:馬之秦,臺灣女演員、製作人(2022年逝世) 1942年:乔·利伯曼,美国副总统候选人 1943年:特里·塞梅尔,美國企業主管,Yahoo前董事長兼首席执行官 1944年:戴维·瓦恩兰,美國物理學家,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46年:格列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马尔古利斯,俄裔美籍數學家 1947年:鄭少秋,香港演員 1947年:曹興誠,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 1947年:爱德华·詹姆斯·奥莫斯,美国著名男演员 1948年:沃爾特·史密斯,英國前足球運動員(2021年逝世) 1951年:劉培基,香港著名時裝設計師 1953年:羅范椒芬,香港政界人物 1954年:王心慰,香港電視劇監製 1955年:-{zh-tw:史蒂夫·賈伯斯; zh-hans:史蒂夫·乔布斯; zh-hk:史提夫·喬布斯;}-,美國苹果电脑公司創辦人,NeXT首席执行官,Pixar动画工作室首席执行官(2011年逝世) 1955年:亞倫·保魯斯,法國著名一級方程式賽車手 1959年:歐文·格萊伯曼,美國影評人 1961年:艾力克·罗尚,法国导演、编剧 1963年:卡洛,两西西里王子 1963年:山傑·李拉·班沙里,印度电影导演 1964年:邵仲衡,香港演員 1965年:漢斯-迪特·弗利克,德國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 1967年:布莱恩·施密特,澳洲天文學家,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69年:伍詠薇,香港女演員 1971年:佩德罗·德·拉·罗萨,西班牙一級方程式賽車手 1972年:吳家樂,香港男演員 1972年:提奥多·库伦奇思,希腊裔俄罗斯指挥家、音乐家、演员
1867年:迦勒·布拉德漢姆,美國藥劑師,百事可樂發明人(1934年逝世) 1878年:伊莎朵拉·鄧肯,美國舞蹈家(1927年逝世) 1891年:劉半農,中國詩人、雜文家、語言學者、攝影理論者(1934年逝世) 1897年:约翰·考克饶夫,英國物理学家(1967年逝世) 1907年:瑞秋·卡森,美國海洋生物學家(1964年逝世) 1909年:胡安·比森特·佩雷斯·莫拉,委內瑞拉超級人瑞 1912年:薩姆·斯尼德,美国職業高爾夫球手(2002年逝世) 1918年:中曾根康弘,日本政治人物,第71至73任内阁总理大臣(2019年逝世) 1923年:亨利·基辛格,德裔美國外交官、政治理論家、地緣政治顧問,第56任美國國務卿,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1941年:許信良,台灣政治人物 1947年:植田正志,日本漫畫家 1956年:朱塞佩·托納多雷,義大利電影導演 1953年:山塔努·納拉延,印度裔美國企業主管,現任Adobe執行長 1967年:保罗·加斯科因,英格兰足球運動員 1968年:東清彥,日本漫畫家 1971年:堀内敬子,日本女演員 1973年:尤格·藍西莫,希臘電影導演 1975年:林智堅,臺灣政治人物,前任新竹市市長 1975年:傑米·奧利弗,英國廚師 1976年:鄭國霖,中國男演員 1978年:范端莊,越南人權活動家 1981年:唐一菲,中國女演員 1983年:李易,台灣演員 1983年:謝文雅,香港歌手 1985年:姜建銘,台灣棒球選手 1985年:夕輝壽太,日本男演員 1985年:李基赫,韓國男演員 1986年:鍾見麟,香港男配音員 1986年:李蜜,中國節目主持人 1987年:班尼·約翰遜,美國政治專欄作家 1988年:崔碧珈,香港女演員 1988年:諏訪彩花,日本女性聲優 1991年:潘映竹,台灣女演員 1992年:黃宣,台灣創作歌手、製作人 1993年:葉曉欣,香港女配音員 1994年:于小彤,中國男演員 1996年:金在奐,韓國男歌手 1998年:孫周延,韓國女子偶像團體宇宙少女成員 1999年:莉莉-蘿絲·戴普,法國女演員、模特兒 2002年:加比·維加,西班牙職業足球運動員 逝世 1508年: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米蘭公爵(1452年出生) 1525年:托马斯·闵采尔,德国平民思想家、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领袖,空想社会主义先驱者之一(1490年出生) 1564年:约翰·加尔文,法國律師、牧師、神學家,新教改革宗的創始人之一(1509年出生) 1661年:阿奇博爾德·坎貝爾,蘇格蘭貴族、政治家,第八代阿蓋爾伯爵與第一代阿蓋爾侯爵(1607年出生) 1797年:格拉克斯·巴貝夫,法国十八世纪末“平等派”的著名领袖之一,思想家,主張空想共产主义(1760年出生) 1840年:尼科羅·帕格尼尼,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1782年出生) 1909年:劉士驥,晚清教育家、實業家(1857年出生) 1910年:罗伯特·科赫,德國醫生、微生物學家,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医學獎得主(1843年出生)
1952年:法国、西德、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卢森堡6国外长在巴黎签署《欧洲防务集团条约》(又称《欧洲军条约》)。 1955年:苏军驻旅大部队完全从苏占旅大撤离,这是中國大陸最后一批外国驻军。 1960年: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軍方推翻日益親蘇的民主政府。 1962年:三年大饥荒: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减少工人和城镇人口,以解决粮食不足问题。 196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城鎮森特勒利亞的垃圾掩埋場大火延燒至廢棄礦坑,並燃燒至今日。 1963年:前身之一马卡迪股票交易所成立。 1970年: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领导的左翼联盟在锡兰大选中获胜。 1975年:潘多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她是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1976年:巴基斯坦總理阿里·布托訪華,是毛澤東最後一次接見外賓。 1979年:美国犹他州連頭嬰兒丽莎和伊丽莎,经过医学中心医生进行十六小时的外科手术后,被成功地分开了。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籍货轮眉山号在广东黄埔港起航,29日按原计划在台湾海峡复航,突破了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湾海峡的长期封锁,彻底结束了中华民国政府方面的關閉政策。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博士诞生。 1985年: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宣告生效。 1985年:。 1986年:。 1986年:香港電影英雄本色中使用1986年5月27日中國時報頭版 1987年:江西省省长倪献策因循私舞弊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的判决。 1987年:山东省苍山县农民因大量蒜薹滞销而在县政府院内抛撒蒜薹以示抗议,县政府办公楼也遭到部分人员打砸,是为蒜薹事件。 1989年:香港市民支援北京學生運動音樂會—「民主歌聲獻中華」在跑馬地馬場舉行。 1994年: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併组建的新上海大学正式成立。 21世紀 2009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大韩民国在前一日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采取强硬措施,宣布将不再受1953年朝鲜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署的《朝鲜停战协定》的约束。 2012年: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执导的电影《爱》在法国戛纳举行的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 出生 1141年:榮西,日本佛教徒、臨濟宗創始人(1215年逝世) 1794年: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美國工業家、慈善家(1877年逝世) 1867年:迦勒·布拉德漢姆,美國藥劑師,百事可樂發明人(1934年逝世) 1878年:伊莎朵拉·鄧肯,美國舞蹈家(1927年逝世) 1891年:劉半農,中國詩人、雜文家、語言學者、攝影理論者(1934年逝世) 1897年:约翰·考克饶夫,英國物理学家(1967年逝世) 1907年:瑞秋·卡森,美國海洋生物學家(1964年逝世) 1909年:胡安·比森特·佩雷斯·莫拉,委內瑞拉超級人瑞 1912年:薩姆·斯尼德,美国職業高爾夫球手(2002年逝世) 1918年:中曾根康弘,日本政治人物,第71至73任内阁总理大臣(2019年逝世) 1923年:亨利·基辛格,德裔美國外交官、政治理論家、地緣政治顧問,第56任美國國務卿,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1941年:許信良,台灣政治人物 1947年:植田正志,日本漫畫家 1956年:朱塞佩·托納多雷,義大利電影導演 1953年:山塔努·納拉延,印度裔美國企業主管,現任Adobe執行長 1967年:保罗·加斯科因,英格兰足球運動員 1968年:東清彥,日本漫畫家 1971年:堀内敬子,日本女演員 1973年:尤格·藍西莫,希臘電影導演
L 利沃尼亚省人 圣彼得堡科学院正式会员 俄罗斯帝国物理学家 哥廷根科学院院士 與電學相關的人物
L L 利沃尼亚省人 圣彼得堡科学院正式会员 俄罗斯帝国物理学家 哥廷根科学院院士 與電學相關的人物
與能量守恆定律的關係 只有保守力遵守能量守恆定律。在電磁學裏,楞次定律將能量守恆定律延伸至涉及非保守力的案例。假設,沿著環圈的中心軸,一個磁鐵往這環圈以等速度移動,準備穿過環圈。由於這動作,磁通量會改變,會有感應電流產生於環圈。感應電流的方向要看到底是磁鐵的指北極還是指南極領導朝著環圈移動而決定。假若是指北極,則從磁鐵往環圈看,感應電流會呈逆時針方向。根據安培定律,感應電流所產生的磁場跟磁鐵的磁場反方向。這會使磁場減弱,因而對磁鐵產生排斥力,使得磁鐵往環圈方向移動的速度變慢。因此這現象所涉及的作用力是非保守力。 以方程式表達,在靜電學裏,電場的闭合迴路積分等於零: ; 其中, 是電場, 是閉合迴路, 是微小線積分。 所以,電場是保守場,電場力是保守力。 在電磁學裏,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電場的迴路積分等於通過迴路的磁通量 對於時間 的負偏導數: 。 所以,電場不是保守場,電場力不是保守力。 為了要了解這現象對於能量守恆定律的意義,假設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前面所敘述的方向恰好相反。那麼,對於指北極面對環圈的磁鐵,假若磁鐵往環圈方向以等速度移動,則通過環圈的磁通量會增加,環圈的感應電流不是呈逆時針方向,而是呈順時針方向。根據安培定律,感應電流所產生的磁場跟磁鐵的磁場同方向。這會使磁場加強,因而對磁鐵產生吸引力,吸引磁鐵更快的往環圈方向移動。這樣,除了原先磁鐵的動能以外,沒有任何其它輸入能量,而磁鐵的動能會自動地增加,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
。 所以,電場不是保守場,電場力不是保守力。 為了要了解這現象對於能量守恆定律的意義,假設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前面所敘述的方向恰好相反。那麼,對於指北極面對環圈的磁鐵,假若磁鐵往環圈方向以等速度移動,則通過環圈的磁通量會增加,環圈的感應電流不是呈逆時針方向,而是呈順時針方向。根據安培定律,感應電流所產生的磁場跟磁鐵的磁場同方向。這會使磁場加強,因而對磁鐵產生吸引力,吸引磁鐵更快的往環圈方向移動。這樣,除了原先磁鐵的動能以外,沒有任何其它輸入能量,而磁鐵的動能會自動地增加,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 參閱 電磁場的數學表述 法拉第弔詭 外部連結 國家高磁場實驗室的影音視訊:渦電流和楞次定律 。 參考文獻
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1922年-1938年)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时期) 最高苏维埃主席(非国家元首时期) 苏联政治
(1922年-1938年)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时期) 最高苏维埃主席(非国家元首时期) 苏联政治 主席团
1831年時尼古拉鎮壓了在波蘭的十一月起義, 因為俄國獨裁體制對波蘭人語言、信仰和文化的核心價值做出攻擊,再引致波蘭匠人和紳士們在1863年時再次發起運動,由此產生的一月起義亦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波蘭起義,後來被當局鎮壓。當時法國、英國和奧地利曾試圖干涉事態發展但未有成行,而俄羅斯愛國傳媒就利用波蘭起義來統合俄羅斯民族,聲稱俄羅斯負有挽救波蘭和世界的神聖使命。波蘭後來被懲罰是失去了自身留存的獨特政治和司法權限,代之對當地學校和顯貴門堂進行俄羅斯化。在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農奴獲得了從事商業,和從一個地主的屬地遷徙到另一個地主屬地的自由。農奴比例降到了35%。 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將擴張重點再轉向東方,藉著鴉片戰爭的契機向滿清政府索取更多領土,同時也持續推進俄人向黑龍江大規模移民,黑龍江流域北部和濱海地區到1850年左右就由俄方人口佔主。1853年(咸豐三年)沙俄繼續在黑龍江北岸進行殖民,時太平天国繼續威胁滿清帝國和北京,俄再以出兵“调停”「助華防英」為名威胁清王朝再放棄大片领土,憑藉《璦琿條約》與《中俄北京條約》奪得濱海省土地,令中國大陸東北對日本海出海口落入俄國掌控下。1864年沙俄再援引《中俄北京條約》關於西段邊界的條款,迫使滿清再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進一步奪取了大清西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泊以東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另外由於俄美公司經營難以維繫,沙俄於1867年4月將原佔據的阿拉斯加以720萬美元轉讓美國。 掠地和賣地的同時,亞歷山大也著手國內改革,改革主要實行解放農奴政策(二一九法令)、設立地方自治議會、修訂司法制度、充實初等教育、改革軍制,以謀求俄國的近代化革命。亞歷山大二世對俄國的革命運動繼續用鐵腕手段進行鎮壓,致使革命團體活動不斷增多。1874年之後,革命者中的恐怖主義勢力抬頭,屢次試圖刺殺皇帝。對外方面,亞歷山大二世努力試圖廢除1856年巴黎條約。1877年—1878年發生俄土戰爭。簽訂聖斯特法諾條約,獲得有利的媾和條件,但是由於列強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會議的調停,俄國對巴爾幹的野心被阻止。 1881年3月13日亞歷山大二世在聖彼得堡被民意黨(人民意志黨)成員炸死。兒子亞歷山大三世在他發生意外的地方建造了著名的滴血救世主教堂。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沒有國內戰爭且和平穩定,是俄羅斯帝國後期最繁榮的時期,被譽為和平締造者。而在位時的1881年和1884年,沙俄再迫使滿清政府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和一系列勘界議定書,繼續擴張領土。1892年6月沙俄違反《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派兵再侵占了帕米爾地區薩雷闊勒嶺以西2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尼古拉二世 1894年,尼古拉二世即位。1900年義和團拳亂時期,尼古拉二世派軍參與八國聯軍期間,以義和團破壞東清鐵路為由對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展開入侵和屠殺,導致近萬人死亡,緊接著再入侵大清順天府占領滿洲,義和團事態過後俄軍仍有十萬駐守東北,實際增強了沙俄在東北的軍事部署。之後日、英、德等方均出面要求沙俄撤軍,迫於外交壓力沙俄於1902年4月與清訂立《交收东三省条约》,約定分階段撤兵滿洲,但拖延到1903年還是未有撤軍時間表。同年4月18日更向大清外务部另提《七项撤军新条件》,含有「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等变相在满洲擴張的条款,並重新出兵佔據沈阳後,俄国沙皇設置「亞東大都督」,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远东总督统治满洲。在接到沙俄新條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务部官员将內容透露给日本驻华外交官,日本當局便與沙俄交涉要求俄軍撤退遭拒,到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之後日本逐步出兵意圖迫使沙俄放棄擴張,即爆發日俄戰爭。到1905年旅順被日本攻克之後,聖彼得堡發生「血腥星期日」事件,就此爆發革命。之後雖因斯托雷平改革而暫時度過難關,但是又陷入更複雜的巴爾幹半島問題。 1914年,尼古拉二世帶領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戰況不利,德國及奧匈帝國很快反攻佔領俄屬波蘭至1917年德軍已攻至白俄中部及波羅的海地區,以及糧食困難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滿。當時,因皇太子阿列克謝患有血友病,尼古拉二世的多數時間隱居在聖彼得堡的沙皇村和黑海,與家人待在一起。由於皇后寵信「顛僧」拉斯普京,有穢亂後宮之嫌,引起年輕貴族和軍官團的不滿,尼古拉二世失去了軍人、官僚和資本家的支持。拉斯普京在1916年末被俄羅斯貴族合謀刺死。 俄国内战(1917年-1922年) 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私底下協助列寧從瑞士穿過德國領土,經芬蘭回國,讓其發動革命,以使俄國退出戰爭。3月,聖彼得堡市民發動反飢餓遊行,引發二月革命。是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 二月革命后,由克伦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人控制,组成俄罗斯临时政府,並在1917年3月組成俄羅斯共和國。此政府受到原支持皇帝的保皇党和支持列宁、里昂·托洛茨基的共产党的两面攻击,政府对两种反对势力均采取严厉镇压政策。该政府统治期间行政腐败,经济崩溃,仍参加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不得人心,最后在1917年俄历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伦斯基出走国外,一些领导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为反苏维埃武装叛乱的领袖。俄国内战之后,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首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爆发。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共和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基础。 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俄羅斯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們在一起的僕人近10人被紅軍領至一廢棄教室內,士兵架起機關槍瞄他們全家集體處決。事後屍體被澆上硫酸和汽油銷毀,殘餘骨渣被埋藏在葉卡捷琳堡地區的一個廢棄洞穴中棄屍。 內部戰事 1918年到1922年在崩潰的沙俄帝國境內發生俄國內戰,部分戰事還蔓延到蒙古和波斯。在蘇聯被稱為「1917年到1922年的內戰和武裝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崩潰,布爾什維克成立蘇維埃政府,和德國停戰。1918年3月6日,蘇德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此舉激怒蘇聯國內和國外各種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勢力。溫斯頓·邱吉爾就曾經說必須把布爾什維克「扼殺在搖籃裡」。 主要戰鬥在1920年基本結束,但直到1922年才徹底停止。其間紅軍與白軍和波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14國的派遣軍展開一系列的戰鬥。戰爭的結束導致1922年蘇聯的成立。內戰期間約有5萬中國人參加紅軍。 蘇維埃時代(1922年-1991年) 俄历1917年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取得政权,实行共产主义政策,吸收其他小国家成为加盟国,定国名为苏联。建政初期发生红军与白军之间的内战,红军胜利。列宁逝世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实行独裁统治。此外,苏联的历届最高领导人还有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爾年科、戈尔巴乔夫等。苏联在50-70年代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冷战。90年代,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联政权于1991年解体。 苏联创立 1917年至1991年之间的俄罗斯历史被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历史或苏联历史。这个以意识形态为基础而结成的联盟,由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于1922年12月倡议成立。当时联盟共有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4年通过的宪法在村、工厂和城市建立起一系列的苏维埃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联盟政府。这个金字塔结构的顶端是全联盟苏维埃议会。但当议会开始显露出至高无上的权力时,莫斯科的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逐渐对议会展开实际控制。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是蘇聯在1918年至1921年国内战争时期推出的一项经济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非常时期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城镇和军队的粮食与武器供应。该政策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于1918年6月颁布实施,1921年3月21日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取代。 新经济政策是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1921年3月21日颁布实施的一项政策法令。旨在以实物税的形式代替先前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政策,此项政策亦在工业领域进行延伸。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1939年以前,苏联一直都是强烈反对纳粹德国而支持西班牙内战中的与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作斗争的共和主义者。然而1938年,德国与欧洲列强签署《慕尼黑协定》,据此德国与波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同时,由于西方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德国向东扩张的意图昭然若揭。苏联对此十分担忧,因此改变其对外政策。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东欧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9月17日,苏军入侵波兰,12天后与德军会合。11月30日,苏联对芬兰发动冬季战争。战争以苏联获胜而告终,芬兰被迫割让卡累利阿地峽。但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条约是极其脆弱的。1941年6月22日,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军队入侵苏联。到11月,德军占领乌克兰,开始列宁格勒战役并威胁占领莫斯科。 然而,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一决定性的胜利扭转整个二战的局势,失利的德军无力维持对苏联的进攻,苏军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到1943年末,苏联红军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攻,收复乌克兰。到1944年末,战争前线已推进至1939年苏联国境处。1945年5月,苏军长趋直入攻占柏林,德国元首希特勒自裁,德国战败。 虽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但战争共造成2700万苏联人死亡,大量建筑被毁,经济受到重创。 冷战 盟军的合作赢得战争,也就顺理成章地应该成为战后重建与安全的基础。然而,真正占据战后国际社会的却是苏联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争,也就是充满意识形态对撞的冷战。 冷战始于1945年夏季波茨坦会议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与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之间的争论。俄罗斯在过去的150年间受到三次来自欧洲的侵犯: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斯大林的目标是在德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缓冲区。杜鲁门则指则斯大林背叛雅尔塔会议协定。在苏联红军占领东欧后,斯大林开始布署秘密进行原子弹计划。 1949年4月,美国倡议建立旨在西方国家共同防卫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作为回应,苏联于1955年建立华沙条约组织。随后,两个组织的对抗逐渐显露出全球性的特征,特别是1949年之后苏联原子弹成功爆炸结束美国的核垄断和帮助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政权。 苏联外交政策的重点是增强国家安全和维持在东欧的霸权,先后直接参与匈牙利十月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事件,并支持1980年代初波兰对团结工联的镇压。 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和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美苏关系急剧恶化。但到198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冷战开始解冻。1991年苏联解体后,蘇聯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冷战宣告结束。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时代 1953年史達林去世,他的亲密追随者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在权力斗争中出局,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继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发表一个揭露史達林暴行和反对其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此举拉开去斯大林化的序幕并巩固赫鲁晓夫的地位。随着秘密报告细节的公开,赫鲁晓夫加快大范围的改革步伐。他不再尊崇斯大林重视重工业的观点,转而增加生活日用品和住房的供应并鼓励农业生产。虽然电器、衣服以及其它耐用消费品还是短缺,但新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司法系统仍处于苏共的完全控制之下,但逐渐取代以往的警察专政,知识分子也比以前获得更多的自由。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搭乘苏联太空船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剥夺一切权力,理由是他必须为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和改善美苏关系在内的一系列错误决定负责。在经历短暂的集体领导后,经验丰富的军方将领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的职位,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初露 虽然俄罗斯人在联盟内占据着主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就因此而受益。在联盟内,俄罗斯甚至不能与其它加盟共和国一样拥有克格勃、工会组织、科学院等。究其原因,是因为俄罗斯在联盟内占据主导,一旦拥有这些组织,势必对联盟权力产生威胁。 1980年代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隐然显露出与苏联的竞争,但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未予重视。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抱怨由于长期支援其它加盟共和国,因此造成俄罗斯日趋贫困。主张俄罗斯继续留在联盟内的人与主张俄罗斯独立的人关系也日渐紧张。 这一紧张关系同样在戈尔巴乔夫和鲍里斯·叶利钦之间存在。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叶利钦于1987年被戈尔巴乔夫排挤出苏联政权,他总以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和民主人士自居。1990年5月,叶利钦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选举中获胜,成为俄罗斯第一位民选总统。此后,他又推动立法,规定俄罗斯法律效力要高于苏联法律,并扣交三分之二的财政预算。 解體 早從1989年開始,蘇聯由於改革失利與嚴重的通貨膨脹,開始對下層人民實行進一步的緊縮政策,在煤礦礦區造成嚴重的消費品短缺,導致長期受壓迫的煤礦工人進行大罷工。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佈獨立。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亦宣佈獨立。其他共和国見此,均有意效法,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当时正在黑海畔渡假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兼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三天便宣告失败。 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让下属各党组织自寻出路。很多共和国的共产党或自行解散,或更改党名为“人民党”或“社会民主党”等,苏联共产党就此正式解体。 8·19政变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要求独立的主张。 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舊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以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並加入独联体,苏联在此时已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时38分,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就是俄罗斯国旗。第二天(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就此正式解体。 俄罗斯联邦(1991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定国名为“俄罗斯联邦”,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和半总统制。 叶利钦为首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为第二任总统,第三任总统由梅德韦杰夫担任,而普京则担任俄罗斯总理。2012年普京再次担任总统(第四任),而梅德韦杰夫则改任总理。俄罗斯联邦加强与西方的合作,但车臣等内部分裂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開始惡化,俄羅斯遭到經濟制裁,並被G7凍結會籍。2022年俄國宣稱要「保衛國家生存安全」,大規模入侵烏克蘭,使俄國與西方的關係降到谷底,並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 備註 参考文献 引用 书目 概述 Riasanovsky, Nicholas V. and Mark D. Steinberg. A History of Russia. 7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Becker, Seymour. "Nobility and Privilege in Late Imperial Russia", i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2:4 (October 1987) pp. 1006–1007. Russia : a country study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edited by Glenn E. Curtis. Washington, DC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1998. DK510.23 .R883 1998 Hobsbawm, Eric.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 Vintage, 1996. Manning, Roberta. The Crisis of the Old Order in Russia: Gentry and Govern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Moss, Walter G. A History of Russia. Vol. 1: To 1917. 2d ed. Anthem Press, 2002. Skocpol, Theda.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of Russia. 7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Becker, Seymour. "Nobility and Privilege in Late Imperial Russia", i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2:4 (October 1987) pp. 1006–1007. Russia : a country study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edited by Glenn E. Curtis. Washington, DC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1998. DK510.23 .R883 1998 Hobsbawm, Eric.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 Vintage, 1996. Manning, Roberta. The Crisis of the Old Order in Russia: Gentry and Govern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Moss, Walter G. A History of Russia. Vol. 1: To 1917. 2d ed. Anthem Press, 2002. Skocpol, Theda.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ridge U Press, 1988. 苏俄和苏联时期 Cohen, Stephen F. Rethinking the Soviet Experience: Politics and History since 191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Fitzpatrick, Sheila. The Russian Revolu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Goldman, Marshall I. "Economic Problems in the Soviet Union", Current History, 82, October 1983, 322–25. Paul R. Gregory and Robert C. Stuart, Russian and Soviet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e, Addison-Wesley,Seventh Edition, 2001/ Lewin, Moshe. Russian Peasants and Soviet Power.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8.
彼得一世 (布列塔尼):布列塔尼公爵 彼得一世 (瓦伦西亚):即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三世 彼得一世 (波旁):波旁公爵 彼得一世 (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国王 彼得一世 (摩尔达维亚):摩尔达维亚国王 彼得一世 (刚果):即刚果的佩德罗 彼得一世 (俄罗斯):俄國皇帝,俄國現代化之祖,定都聖彼得堡。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 (摩尔达维亚):摩尔达维亚国王 彼得一世 (刚果):即刚果的佩德罗 彼得一世 (俄罗斯):俄國皇帝,俄國現代化之祖,定都聖彼得堡。 彼得一世 (米斯基托):米斯基托国王 彼得一世 (蒙特內哥羅):黑山国王 彼得一世 (奥尔登堡):德意志的歐登堡公爵。 另見:佩德罗一世。
天命攸归 1696年,共治沙皇伊凡五世病死,彼得一世最終成爲唯一的沙皇。 1697年,爲了對抗克里米亞汗國的宗主國鄂圖曼帝國,他隱姓埋名遊歷西歐各地,並同時派出一個龐大的代表團,尋求西方各國的支持,史稱大出使。但其時歐洲各大國的注意力正全集中在西班牙王位繼承的爭執中,而奧地利則爲了維持自己的戰爭而不願意破壞與鄂圖曼的和平。雖然沒能結成反鄂圖曼同盟,但他在荷蘭卻花費大量時間學習造船,並目睹了歐洲各國文藝復興的盛況,由此定下了日後俄羅斯改革的基石。 1698年夏天,因國内禁衛軍謀叛,企圖擁立他的異母姐姐索菲亞·阿列克謝耶夫娜·羅曼諾娃為沙皇,彼得一世中斷遊歷匆匆回國,不過叛亂在他返抵之前已經被平息了,而索菲亞·阿列克謝耶夫娜·羅曼諾娃被迫到修院出家。彼得一世嚴厲處罰了參加禁軍叛亂的人,謀叛者被處絞,屍首示眾,禁軍本身則被解散。同年,彼得一世迫使皇后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出家。 彼得一世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他最重要的動作是改革軍制(俄羅斯以前使用的是蒙古金帳汗國軍制),建立正规的陆海军。首先徵召年滿十五歲的青年組成名為“達特勤”的志願軍。先受訓,後終身服役。直至1874年才改變。另一方面則不斷地製造與購買武器。彼得一世积极興辦工廠,发展贸易,在財政和行政改革中一面立足於農奴制,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一面儘量發展經濟,振興教育,刷新文化。 1708年,實施地方機構改革,在全國各地設置轄省。 1711年,設立元老院,改革貨幣制度。建聖彼得堡,並於1712年遷都至此。 1718年,設立參議會。同年,卷入阴谋的皇储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死于狱中,之前并未真正出家的废后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被真正关进修道院。 1721年取消莫斯科牧首一職,代之以神聖宗教會議。 經過彼得大帝改革,到1721年於大北方戰爭後與瑞典和談時,俄羅斯已經成為面貌一新的歐洲強國。彼得一世亦於此戰後(11月2日)正式稱帝,建立俄羅斯帝國。 對外方面,1700年-1721年發動大北方戰爭,戰勝瑞典,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1722年-1723年對波斯戰爭後,取得里海沿岸一帶。并兩次對土耳其戰爭,但未占領黑海港口。為了推行擴張政策,彼得一世不斷增税募兵,導致國内矛盾尖銳化,激起阿斯特拉罕起義、巴什基里亞人起義和布拉文起義。 首任妻子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育有一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續妻叶卡捷琳娜一世,育有十二個子女,除安娜·彼得羅芙娜(嫁給德國,彼得三世之母親)和伊莉莎白兩人之外均未活到成年。 其他 彼得大帝喜歡親率部隊作戰,第一場戰役獲勝時,他曾親率部隊接受凱旋,像個士官長。他经常以自己的最高军衔——海军中将而非沙皇自居。 為拓展海權,迎戰強敵瑞典,親自監工設計今天的聖彼得堡。 彼得大帝曾喬裝成普通人到荷蘭學習造船的技巧。 彼得大帝也有著不為人知的殘酷與不講情份。他原本很期待自己的大兒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繼承皇位,跟他一樣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君主,但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卻只想當個平凡人,後在奧地利帝國留學時,想要逃離俄國勢力,被半強迫引渡回國,彼得大帝為了孤立兒子,用各種酷刑處死了許多兒子的友人,也作為對兒子的警惕。但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卻在公開場合發表他將實現不利俄國統治的舉措之談話。這令彼得大帝覺得危險而想處罰他,但他曾答應兒子若其返國就讓他過平凡安穩的生活,他感到窒礙難行而把兒子交付由主教、議會、官員及其他要員組成的會議審判,他們卻推託說此乃沙皇的家務事。彼得大帝又將其交給由126位法政要員組成的法庭,他們宣布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有陰謀叛亂之罪並判處他死刑,但對其的酷刑訊問仍在繼續,他只好絕望的供出任何可能的勾結。1718年6月26日,也就是宣判的兩天後,虛弱體病的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終於捱不住連日的鞭刑,去世於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要塞,享年二十八歲。 改革 在大北方戰爭期間(1700年-1721年),也就是彼得大帝在位數年後,俄羅斯開始尋求同盟以對抗瑞典,來爭奪波羅的海的控制權,這場戰爭的意義在於如果控制該地區,中歐以及東歐也就是囊中之物,這場戰爭也是損失最慘重的戰爭之一,消耗了具有象徵性的財經資源,也是彼得大帝繼承父祖輩行政系統後必須開始集中控制資源,在彼得大帝率領國情訪問團()考察諸國政情時,他也順便和歐洲強權進行外交談判,以結合反瑞典以及鄂圖曼帝國的勢力,他周遊西歐各國以求未來一步步的帶領俄羅斯進入工業經濟的體系,儘管俄羅斯擁有相當龐大的國土以及資源,但是大部分的工廠都有效率低落的弊病,以致於經濟發展嚴重受阻,彼得大帝堅信他這些宏觀的改革不只是在增加本身的權力,而是會增進政府的效能並加惠於民。 彼得大帝改革其他的目標包含了減弱貴族的影響力,也就是削弱本土貴族的影響力,他們講究大斯拉夫主義,和彼得大帝推行的西化運動大相逕庭,早在雷帝伊凡在位的時候他們就被削減很多權力,也就是他們力量的核心貴族杜馬(Boyar Duma),貴族杜馬轉為沙皇的諮詢機構,仍然保有相當的政治實力,然而彼得大帝認為這樣還是不夠,貴族依舊是西化以及改革的障礙,於是下令貴族必須納稅以及勞役,而這些稅款包含了鬍子稅。 就像現代俄羅斯大部分的立法系統,彼得大帝改革時編輯一系列的皇家命令以解釋法令(;字面上的意思是「強制」),這套制度總共存在於1700年到1721年。 在彼得大帝統治期間俄羅斯的行政體系相較於西歐國家顯得落後許多,俄羅斯長期以來採行小組行政(uyezd),大都由城市或居住的週遭地區組成,這套系統顯的資源無法均勻分配,而且笨拙的難以管理,1708年彼得取消這個陳舊的制度,轉而建立轄省制度(guberniyas),而省分如下:莫斯科轄省、聖彼得堡轄省、基輔轄省、斯摩棱斯克轄省、伊爾庫茨克轄省、喀山轄省、亞述轄省、西伯利亞轄省,1713年諭令成立米斯巴赫(Landrats),該詞從德語演變而來意指國會,而每個轄省都有設立,各省總督一共有八到十二名不等的專業工務員協助施政。 1719年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成立,彼得大帝再一次的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新的俄羅斯轄省制度仿效瑞典,其中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較為重要的地區得到較多的自治權,而廣闊的農村地區由國家直轄。 忠誠被受質疑的精英以及反對改革的貴族在1722年的聲浪達到顛峰,也就是職級表實行的該年,一份正式的階級清單被用到俄羅斯的軍事、政府以及皇家法院,職級表混合許多頭銜與尊稱的系統而建立,每個階級都下分很多等級(I到XIV),以表示對沙皇的忠誠度的特殊等級,職級表主要用在軍隊組織,這也象徵了彼得統治時期的現代化與革新。 職級表的建立可以說是彼得改革相當大膽的措施,這直接打擊了貴族的權力,並且象徵了俄羅斯社會的改變,從前比較高的等級是世襲傳承,但職級表建立之後哪怕是個平常老百姓,也會因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藝而進入技術官僚的體系,新一代的技術官僚迅速的取代舊貴族的階級,並在俄羅斯取得人民的支持,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國革命的時候。 為了應付大北方戰爭而需要前所未見的經濟資源,如此巨大的財政赤字以及老舊的基礎建設,意味著國家無法在戰時緊迫的情況下籌出那麼多軍費,彼得大帝的政府被經費的問題喘不過氣,只好由國家壟斷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例如:鹽、酒、橡木以及焦油,彼得大帝也開始從俄羅斯的文化習俗來徵稅,例如:沐浴、垂釣、養蜂以及蓄鬍,並向紙製品課徵印花稅,然而在課徵每個新稅的時候都會出現漏洞可以鑽營,可見這些方式是不夠的。 解決的方法是新增一個廣義的人頭稅,這個稅目被用來取代向有耕地的家庭徵收家庭稅,從前幾個農戶被併成一個家庭徵收家庭稅,然而現在每個農民被徵收74戈比(貨幣單位)的稅金,而且必須以現金給付,但這比取代前的稅制更顯得沉重,使得1680年到1724年之間國庫的款項是以往的六倍之多,但“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1724年压在农民肩上的税捐负担比1680年的要重三倍”。彼得大帝在貿易方面採行保護主義,設置沉重的進口貿易關稅,讓俄羅斯的產品在有利的狀況下銷售。 彼得大帝的統治也使農奴喪失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意志,他堅定的推行階級分化的措施且堅信:「把農奴綁在這塊(土地)單位上,就好比市民從事貿易或手工業一般,農民是必須束縛於這塊土地之上。」彼得大帝賦予地主相當廣泛的新權利,包含農奴未經主允許不得擅自離開農地,另外彼得大帝向工人階級徵收相當多的稅目,使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反而轉移到工人階級之上。 彼得大帝也有少數的改革措施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例如他建立了農奴階級(serfs),也就是國家農民(state peasants),比起其他國家的農奴,他們可以向國家納稅以擁有較多的權利,並且在大城市設立國家批准的手工業商店,這個靈感來自於當時的海權強國-荷蘭,這些商店替軍隊提供工業製品,甚至在後世考據到當時的文獻,彼得大帝的顧問團曾建議他廢除農奴,賦予農民有限自由的權利,惟真正解放農奴的時候是在兩個世紀後的俄國革命,然而從後人的眼光看來彼得大帝把農奴和奴隸之間的差別拉開,效果是沒有甚麼太大的區別,畢竟農奴在沒地主的同意下是沒有自由的。 1711年2月22日頒布政令成立國家新的單位元老院,所有的成員都是沙皇彼得一世所任命,這十位成員大都是一開始就與他一起結盟的同路人,元老的進退都必須要皇帝的命令才能生效,元老院無法以任何方式中止運作,是個和帝祚相陪而不間斷運作的國家單位,當然在俄國革命後也隨著帝國一同赴滅。 1717年12月12日俄羅斯彼得一世建立了九個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也就是俄羅斯的部會,用以取代過去行政處(Prikaz)的制度,每個委員會都設有政府首長一位,但是有時候副首長會有空缺的狀況。 彼得大帝改革是在他繼任沙皇的前幾年,在莫斯科大公国時期的國家功能被侷限在軍事防禦、徵稅以及執法,相較於彼得大帝在位的時候立法的項目幾乎無所不管了,他的影響層面幾乎包含了生活的各個層面,改革的成功使俄羅斯取得大北方戰爭的勝利,收入以及生產力的提升提升了俄羅斯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然而彼得大帝更重要的影響是建立了一個「秩序良好的警察國家」,進一步的合法化和加強俄羅斯的專制統治,這一次的嘗試是影響了之後蘇聯以及俄羅斯聯邦的公共制度,例如莫斯科國立大學,他們統治的啟發乃是源自於彼得的統治。 子女 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1669年7月30日-1731年8月27日) 长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1690年2月18日-1718年6月26日),1711年娶,生和彼得二世(1727-1730年在位)。 次子(早殤,1691年10月13日-1692年5月14日) 三子帕維爾·彼得羅維奇(早殤,1693年) 叶卡捷琳娜一世(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 四子帕維爾·彼得羅維奇(早殤,1704年-1707年),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夭折。 五子彼得·彼得羅維奇(早殤,1705年-1707年),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夭折。
簡介 彼得一世,乃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和娜塔莉·基里爾洛夫娜·納雷什金娜的長子、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的兒子中排名第六。 亲政之路 1682年,彼得大帝的異母兄费奥多尔三世逝世,身後無嗣。彼得大帝的另一個異母兄伊凡五世雖然有更優先的繼承權,然而伊凡五世有嚴重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問題,故此波雅爾杜馬乃選舉時年十歲的彼得大帝為沙皇。同年四月,他的異母姊姊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煽動射手衛隊暴動,他的兩個舅舅基里爾和伊凡·納雷什金當著他的面被暴動士兵殺死。 此次暴亂后,伊凡五世和彼得大帝成爲共同沙皇,以伊凡五世為長;索非亞擔任攝政,實際上手掌大權。在朝會時,彼得大帝和伊凡五世共同坐在王座前部,由彼得大帝與臣民談話;索非亞則隱于王座背後的座位。王座在彼得大帝一側的後面有個開口,透過這個開口,索非亞會指導彼得大帝如何應對朝政。 1689年,因爲戰事失利,彼得大帝開始圖謀推翻索菲亚·阿列克謝耶夫娜·羅曼諾娃的統治。索非亞乃再次鼓動射手衛隊抗命,但彼得大帝在半夜逃往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並在他處召集支持者。索菲亚最終被推翻並軟禁於一所修道院中。 1694年,彼得大帝的母親娜塔莉·基里爾洛夫娜·納雷什金娜病死,他才真正掌握了實權。1695年,彼得大帝爲了謀求在黑海的出海口而向克里米亞汗國開戰。 天命攸归 1696年,共治沙皇伊凡五世病死,彼得一世最終成爲唯一的沙皇。 1697年,爲了對抗克里米亞汗國的宗主國鄂圖曼帝國,他隱姓埋名遊歷西歐各地,並同時派出一個龐大的代表團,尋求西方各國的支持,史稱大出使。但其時歐洲各大國的注意力正全集中在西班牙王位繼承的爭執中,而奧地利則爲了維持自己的戰爭而不願意破壞與鄂圖曼的和平。雖然沒能結成反鄂圖曼同盟,但他在荷蘭卻花費大量時間學習造船,並目睹了歐洲各國文藝復興的盛況,由此定下了日後俄羅斯改革的基石。 1698年夏天,因國内禁衛軍謀叛,企圖擁立他的異母姐姐索菲亞·阿列克謝耶夫娜·羅曼諾娃為沙皇,彼得一世中斷遊歷匆匆回國,不過叛亂在他返抵之前已經被平息了,而索菲亞·阿列克謝耶夫娜·羅曼諾娃被迫到修院出家。彼得一世嚴厲處罰了參加禁軍叛亂的人,謀叛者被處絞,屍首示眾,禁軍本身則被解散。同年,彼得一世迫使皇后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出家。 彼得一世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他最重要的動作是改革軍制(俄羅斯以前使用的是蒙古金帳汗國軍制),建立正规的陆海军。首先徵召年滿十五歲的青年組成名為“達特勤”的志願軍。先受訓,後終身服役。直至1874年才改變。另一方面則不斷地製造與購買武器。彼得一世积极興辦工廠,发展贸易,在財政和行政改革中一面立足於農奴制,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一面儘量發展經濟,振興教育,刷新文化。 1708年,實施地方機構改革,在全國各地設置轄省。 1711年,設立元老院,改革貨幣制度。建聖彼得堡,並於1712年遷都至此。 1718年,設立參議會。同年,卷入阴谋的皇储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死于狱中,之前并未真正出家的废后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被真正关进修道院。 1721年取消莫斯科牧首一職,代之以神聖宗教會議。 經過彼得大帝改革,到1721年於大北方戰爭後與瑞典和談時,俄羅斯已經成為面貌一新的歐洲強國。彼得一世亦於此戰後(11月2日)正式稱帝,建立俄羅斯帝國。 對外方面,1700年-1721年發動大北方戰爭,戰勝瑞典,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1722年-1723年對波斯戰爭後,取得里海沿岸一帶。并兩次對土耳其戰爭,但未占領黑海港口。為了推行擴張政策,彼得一世不斷增税募兵,導致國内矛盾尖銳化,激起阿斯特拉罕起義、巴什基里亞人起義和布拉文起義。 首任妻子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育有一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續妻叶卡捷琳娜一世,育有十二個子女,除安娜·彼得羅芙娜(嫁給德國,彼得三世之母親)和伊莉莎白兩人之外均未活到成年。 其他 彼得大帝喜歡親率部隊作戰,第一場戰役獲勝時,他曾親率部隊接受凱旋,像個士官長。他经常以自己的最高军衔——海军中将而非沙皇自居。 為拓展海權,迎戰強敵瑞典,親自監工設計今天的聖彼得堡。 彼得大帝曾喬裝成普通人到荷蘭學習造船的技巧。 彼得大帝也有著不為人知的殘酷與不講情份。他原本很期待自己的大兒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繼承皇位,跟他一樣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君主,但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卻只想當個平凡人,後在奧地利帝國留學時,想要逃離俄國勢力,被半強迫引渡回國,彼得大帝為了孤立兒子,用各種酷刑處死了許多兒子的友人,也作為對兒子的警惕。但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卻在公開場合發表他將實現不利俄國統治的舉措之談話。這令彼得大帝覺得危險而想處罰他,但他曾答應兒子若其返國就讓他過平凡安穩的生活,他感到窒礙難行而把兒子交付由主教、議會、官員及其他要員組成的會議審判,他們卻推託說此乃沙皇的家務事。彼得大帝又將其交給由126位法政要員組成的法庭,他們宣布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有陰謀叛亂之罪並判處他死刑,但對其的酷刑訊問仍在繼續,他只好絕望的供出任何可能的勾結。1718年6月26日,也就是宣判的兩天後,虛弱體病的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終於捱不住連日的鞭刑,去世於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要塞,享年二十八歲。 改革 在大北方戰爭期間(1700年-1721年),也就是彼得大帝在位數年後,俄羅斯開始尋求同盟以對抗瑞典,來爭奪波羅的海的控制權,這場戰爭的意義在於如果控制該地區,中歐以及東歐也就是囊中之物,這場戰爭也是損失最慘重的戰爭之一,消耗了具有象徵性的財經資源,也是彼得大帝繼承父祖輩行政系統後必須開始集中控制資源,在彼得大帝率領國情訪問團()考察諸國政情時,他也順便和歐洲強權進行外交談判,以結合反瑞典以及鄂圖曼帝國的勢力,他周遊西歐各國以求未來一步步的帶領俄羅斯進入工業經濟的體系,儘管俄羅斯擁有相當龐大的國土以及資源,但是大部分的工廠都有效率低落的弊病,以致於經濟發展嚴重受阻,彼得大帝堅信他這些宏觀的改革不只是在增加本身的權力,而是會增進政府的效能並加惠於民。 彼得大帝改革其他的目標包含了減弱貴族的影響力,也就是削弱本土貴族的影響力,他們講究大斯拉夫主義,和彼得大帝推行的西化運動大相逕庭,早在雷帝伊凡在位的時候他們就被削減很多權力,也就是他們力量的核心貴族杜馬(Boyar Duma),貴族杜馬轉為沙皇的諮詢機構,仍然保有相當的政治實力,然而彼得大帝認為這樣還是不夠,貴族依舊是西化以及改革的障礙,於是下令貴族必須納稅以及勞役,而這些稅款包含了鬍子稅。 就像現代俄羅斯大部分的立法系統,彼得大帝改革時編輯一系列的皇家命令以解釋法令(;字面上的意思是「強制」),這套制度總共存在於1700年到1721年。 在彼得大帝統治期間俄羅斯的行政體系相較於西歐國家顯得落後許多,俄羅斯長期以來採行小組行政(uyezd),大都由城市或居住的週遭地區組成,這套系統顯的資源無法均勻分配,而且笨拙的難以管理,1708年彼得取消這個陳舊的制度,轉而建立轄省制度(guberniyas),而省分如下:莫斯科轄省、聖彼得堡轄省、基輔轄省、斯摩棱斯克轄省、伊爾庫茨克轄省、喀山轄省、亞述轄省、西伯利亞轄省,1713年諭令成立米斯巴赫(Landrats),該詞從德語演變而來意指國會,而每個轄省都有設立,各省總督一共有八到十二名不等的專業工務員協助施政。 1719年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成立,彼得大帝再一次的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新的俄羅斯轄省制度仿效瑞典,其中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較為重要的地區得到較多的自治權,而廣闊的農村地區由國家直轄。 忠誠被受質疑的精英以及反對改革的貴族在1722年的聲浪達到顛峰,也就是職級表實行的該年,一份正式的階級清單被用到俄羅斯的軍事、政府以及皇家法院,職級表混合許多頭銜與尊稱的系統而建立,每個階級都下分很多等級(I到XIV),以表示對沙皇的忠誠度的特殊等級,職級表主要用在軍隊組織,這也象徵了彼得統治時期的現代化與革新。 職級表的建立可以說是彼得改革相當大膽的措施,這直接打擊了貴族的權力,並且象徵了俄羅斯社會的改變,從前比較高的等級是世襲傳承,但職級表建立之後哪怕是個平常老百姓,也會因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藝而進入技術官僚的體系,新一代的技術官僚迅速的取代舊貴族的階級,並在俄羅斯取得人民的支持,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國革命的時候。 為了應付大北方戰爭而需要前所未見的經濟資源,如此巨大的財政赤字以及老舊的基礎建設,意味著國家無法在戰時緊迫的情況下籌出那麼多軍費,彼得大帝的政府被經費的問題喘不過氣,只好由國家壟斷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例如:鹽、酒、橡木以及焦油,彼得大帝也開始從俄羅斯的文化習俗來徵稅,例如:沐浴、垂釣、養蜂以及蓄鬍,並向紙製品課徵印花稅,然而在課徵每個新稅的時候都會出現漏洞可以鑽營,可見這些方式是不夠的。 解決的方法是新增一個廣義的人頭稅,這個稅目被用來取代向有耕地的家庭徵收家庭稅,從前幾個農戶被併成一個家庭徵收家庭稅,然而現在每個農民被徵收74戈比(貨幣單位)的稅金,而且必須以現金給付,但這比取代前的稅制更顯得沉重,使得1680年到1724年之間國庫的款項是以往的六倍之多,但“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1724年压在农民肩上的税捐负担比1680年的要重三倍”。彼得大帝在貿易方面採行保護主義,設置沉重的進口貿易關稅,讓俄羅斯的產品在有利的狀況下銷售。 彼得大帝的統治也使農奴喪失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意志,他堅定的推行階級分化的措施且堅信:「把農奴綁在這塊(土地)單位上,就好比市民從事貿易或手工業一般,農民是必須束縛於這塊土地之上。」彼得大帝賦予地主相當廣泛的新權利,包含農奴未經主允許不得擅自離開農地,另外彼得大帝向工人階級徵收相當多的稅目,使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反而轉移到工人階級之上。 彼得大帝也有少數的改革措施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例如他建立了農奴階級(serfs),也就是國家農民(state peasants),比起其他國家的農奴,他們可以向國家納稅以擁有較多的權利,並且在大城市設立國家批准的手工業商店,這個靈感來自於當時的海權強國-荷蘭,這些商店替軍隊提供工業製品,甚至在後世考據到當時的文獻,彼得大帝的顧問團曾建議他廢除農奴,賦予農民有限自由的權利,惟真正解放農奴的時候是在兩個世紀後的俄國革命,然而從後人的眼光看來彼得大帝把農奴和奴隸之間的差別拉開,效果是沒有甚麼太大的區別,畢竟農奴在沒地主的同意下是沒有自由的。 1711年2月22日頒布政令成立國家新的單位元老院,所有的成員都是沙皇彼得一世所任命,這十位成員大都是一開始就與他一起結盟的同路人,元老的進退都必須要皇帝的命令才能生效,元老院無法以任何方式中止運作,是個和帝祚相陪而不間斷運作的國家單位,當然在俄國革命後也隨著帝國一同赴滅。 1717年12月12日俄羅斯彼得一世建立了九個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也就是俄羅斯的部會,用以取代過去行政處(Prikaz)的制度,每個委員會都設有政府首長一位,但是有時候副首長會有空缺的狀況。 彼得大帝改革是在他繼任沙皇的前幾年,在莫斯科大公国時期的國家功能被侷限在軍事防禦、徵稅以及執法,相較於彼得大帝在位的時候立法的項目幾乎無所不管了,他的影響層面幾乎包含了生活的各個層面,改革的成功使俄羅斯取得大北方戰爭的勝利,收入以及生產力的提升提升了俄羅斯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然而彼得大帝更重要的影響是建立了一個「秩序良好的警察國家」,進一步的合法化和加強俄羅斯的專制統治,這一次的嘗試是影響了之後蘇聯以及俄羅斯聯邦的公共制度,例如莫斯科國立大學,他們統治的啟發乃是源自於彼得的統治。 子女 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1669年7月30日-1731年8月27日) 长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1690年2月18日-1718年6月26日),1711年娶,生和彼得二世(1727-1730年在位)。 次子(早殤,1691年10月13日-1692年5月14日) 三子帕維爾·彼得羅維奇(早殤,1693年) 叶卡捷琳娜一世(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 四子帕維爾·彼得羅維奇(早殤,1704年-1707年),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夭折。
次子彼得·彼得罗维奇(1705年-1707年),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出生,但也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夭折 长女凯瑟琳·彼得罗夫娜(1706年12月-1708年6月),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出生,但也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夭折 次女安娜·彼得罗芙娜(1708年1月27日-1728年5月15日),1725年嫁给德国霍爾斯坦-戈托普公爵卡爾·弗里德里希,生彼得三世 三女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1742年和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结婚,没有子女。 四女玛丽亚·彼得罗夫娜(1713年3月20日-1715年5月27日) 五女玛格丽塔·彼得罗夫娜(1714年9月19日-1715年6月7日) 三子彼得·彼得罗维奇(1715年11月15日-1719年4月19日) 四子帕维尔·彼得罗维奇(1717年1月13日-1717年1月14日) 六女纳塔利娅·彼得罗夫娜(1718年8月31日-1725年3月15日) 五子彼得·彼得罗维奇(1723年10月7日生、卒)
次女安娜·彼得罗芙娜(1708年1月27日-1728年5月15日),1725年嫁给德国霍爾斯坦-戈托普公爵卡爾·弗里德里希,生彼得三世 三女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1742年和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结婚,没有子女。 四女玛丽亚·彼得罗夫娜(1713年3月20日-1715年5月27日) 五女玛格丽塔·彼得罗夫娜(1714年9月19日-1715年6月7日) 三子彼得·彼得罗维奇(1715年11月15日-1719年4月19日) 四子帕维尔·彼得罗维奇(1717年1月13日-1717年1月14日) 六女纳塔利娅·彼得罗夫娜(1718年8月31日-1725年3月15日) 五子彼得·彼得罗维奇(1723年10月7日生、卒) 参考文献
at Runivers.ru in DjVu and PDF formats 外部連結 –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The Romanovs". StarMedia. Babich-Design(Russia, 2013) B B B B
延伸閱讀 Konstantin Arseniev (1839) (俄語) The reign of Peter II (Царствование Петра II)
參見 俄罗斯君主世系图 俄罗斯帝国皇帝 俄罗斯帝国君主女儿 俄 欧洲女性君主
參見 俄罗斯君主世系图 俄罗斯帝国皇帝 俄罗斯帝国君主女儿
朱文圭 参考文献 參見 俄罗斯君主世系图 俄罗斯帝国皇帝
孺子婴 朱文圭 参考文献 參見 俄罗斯君主世系图 俄罗斯帝国皇帝
1750年代末,伊丽莎白的健康急速下滑,健康状况恶化。她开始出现一系列头晕症状,并拒绝医生开出的药物。伊丽莎白严禁在她面前提到“死亡”这个词,一直到她于1761年12月24日(新历:1月4日)中风。她知道自己要死了,伊丽莎白用尽最后的力气进行了忏悔,与神父一起背诵了为临终者所做的祈祷。此外,她也开始向彼得、叶卡捷琳娜、情夫(或丈夫)阿列克谢·拉祖莫夫斯基、基里尔·拉祖莫夫斯基等少数愿意陪她的人一一告别。 东正教圣诞节即12月25日(新历:1月5日),伊丽莎白驾崩于圣彼得堡冬宫。下葬时,她穿着一件闪闪发光的银色连衣裙。据说她死后和生前一样美丽。1月24日(新历:2月3日),伊丽莎白下葬于圣彼得堡彼得保罗主教座堂,此时距离她驾崩已经过去了6周。 伊丽莎白驾崩后,罗曼诺夫王朝的男性血脉断绝。皇位交由其亲德的侄子彼得继承。亲德的彼得三世即位后立即與腓特烈议和,並歸還俄國占領的東普魯士與波美拉尼亞,這便是著名的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彼得三世甚至讓腓特烈指揮自己的軍隊,腓特烈因此得到喘息之机,集結更多軍隊,約12,000人,專心對抗奧地利。但彼得在同年被妻子叶卡捷琳娜废黜,使俄羅斯轉回支援奧地利並對普魯士發起新的進攻。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李邁先著,"俄國史(上卷)","俄國史(下卷)",國立編譯館出版 周雪舫著,"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三民書局 賀允宜著,"俄國史",三民書局,2004年 外部链接 –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The Romanovs". StarMedia. Babich-Design (Russia, 2013) 俄罗斯帝国皇帝
国内安定 伊丽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外交家,她讨厌流血和冲突,并竭尽全力改变俄罗斯的惩罚制度,甚至宣布死刑为非法。根据历史学家罗伯特·尼斯贝特·贝恩的说法,她的“主要政绩之一是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她制止了宫廷中相互敌对野心的争论,这种争论使彼得二世、安娜女皇、伊凡六世的统治蒙羞,并允许外国势力自由干涉俄罗斯内政。” 然而,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残酷的体罚做法在军队和农奴中蔓延。地主正式无权处决农民,他们经常将他们砍死。政府极不愿意干涉农奴阶层的生活,对贵族的滔天罪行视而不见,这也是因为地主本质上是政府唯一或多或少有效的地方管理者,他们同时监督秩序、招聘和税收。 内政 政府特征 教育改革 尽管彼得大帝做出了重大改变,但他并没有对整个统治阶级的知识态度产生真正的形成性影响。尽管伊丽莎白缺乏作为知识分子蓬勃发展所必需的早期教育(曾发现阅读世俗文学“有害健康”),她足够聪明,知道其好处,并为她最终的继任者叶卡捷琳娜二世打下了相当多的基础。她向所有社会阶层(农奴除外)免费提供教育,鼓励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在莫斯科建立俄罗斯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并资助建立帝国艺术学院。 启蒙运动的兴起 继承人问题 对外政策 瑞俄战争 七年战争 对西伯利亚的征服 同时代人对其的评价 时任西班牙驻俄罗斯大使第二代伯威克公爵詹姆斯·菲兹詹姆斯-斯图亚特对其评价到:“伊丽莎白公主是彼得一世和沙皇叶卡捷琳娜的女儿,她是我从未见过的美人。她的肤色令人惊叹,她的眼睛火热,她的嘴巴完美,她的脖子很白,她的身材令人惊叹。她个子很高,而且非常活泼。他跳舞跳得很好,骑起来没有丝毫恐惧。她的魅力中充满了智慧和愉快,但也有一些野心是显而易见的。” 法国大使馆秘书让·路易·法维尔很欣赏皇后的举止:“她的善良和人性以及鲁莽的誓言(关于废除死刑。-I.K.)发挥到了极致……骄傲、傲慢,有时甚至残忍,但最重要的是——怀疑常常在她身上闪现。她极度嫉妒自己的伟大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很容易害怕任何可能威胁到她、削弱或分割这种权力的事物。这一次,她不止一次表现出过度的怕痒。她不容忍在宫廷级别中使用“伟大”的头衔,尤其是大宰相的头衔,尽管习惯上这样称呼首席大臣。有一次别斯图热夫当着她的面这样称呼自己。“你要知道,”她告诉他,“在我的帝国里只有一位伟大的王子,我是一位伟大的王子,但即使是后者的伟大也只不过是一个幽灵。” 但伊丽莎白女皇非常擅长伪装的艺术。即使是最年长、最有经验的朝臣,她内心的秘密曲线也常常难以触及,当她决定他们的耻辱时,她对他们从来没有如此仁慈。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不允许自己被任何人、大臣或宠臣所统治,但总是表现出她在他们之间分享她的恩惠和想象中的信任。” 死亡及身后 1750年代末,伊丽莎白的健康急速下滑,健康状况恶化。她开始出现一系列头晕症状,并拒绝医生开出的药物。伊丽莎白严禁在她面前提到“死亡”这个词,一直到她于1761年12月24日(新历:1月4日)中风。她知道自己要死了,伊丽莎白用尽最后的力气进行了忏悔,与神父一起背诵了为临终者所做的祈祷。此外,她也开始向彼得、叶卡捷琳娜、情夫(或丈夫)阿列克谢·拉祖莫夫斯基、基里尔·拉祖莫夫斯基等少数愿意陪她的人一一告别。 东正教圣诞节即12月25日(新历:1月5日),伊丽莎白驾崩于圣彼得堡冬宫。下葬时,她穿着一件闪闪发光的银色连衣裙。据说她死后和生前一样美丽。1月24日(新历:2月3日),伊丽莎白下葬于圣彼得堡彼得保罗主教座堂,此时距离她驾崩已经过去了6周。 伊丽莎白驾崩后,罗曼诺夫王朝的男性血脉断绝。皇位交由其亲德的侄子彼得继承。亲德的彼得三世即位后立即與腓特烈议和,並歸還俄國占領的東普魯士與波美拉尼亞,這便是著名的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彼得三世甚至讓腓特烈指揮自己的軍隊,腓特烈因此得到喘息之机,集結更多軍隊,約12,000人,專心對抗奧地利。但彼得在同年被妻子叶卡捷琳娜废黜,使俄羅斯轉回支援奧地利並對普魯士發起新的進攻。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李邁先著,"俄國史(上卷)","俄國史(下卷)",國立編譯館出版 周雪舫著,"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三民書局 賀允宜著,"俄國史",三民書局,2004年
1762年彼得三世即位后,是为荷尔斯泰因-哥托普-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由於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武功崇拜得五體投地,他刚即位便停止了于俄罗斯有利的七年战争,与腓特烈订立了攻守同盟。這個行為被稱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讓普魯士起死回生,逃過一劫。彼得三世不僅不進攻普魯士,反過來命令年前攻佔普鲁士首都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將軍率領两萬俄軍援助普魯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對奧地利作戰。彼得本人甚至表示過在腓特烈麾下作戰的願望。 彼得三世宣告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東正教信徒的迫害。可是由于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对外把自己出身的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他引起了俄罗斯僧侣阶级、贵族和军人的反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葉卡捷琳娜二世)废黜 。7月17日,已廢位的皇帝彼得三世被毒死(也有說是縊死),葉卡捷琳娜二世對外宣稱是消化不良而死,並撰寫回憶錄醜化彼得三世。 1796年女皇帝葉卡捷琳娜死後,夫妻倆的兒子保羅登基為全俄羅斯皇帝保羅一世。因為保羅一世的相貌與性格極端酷似其父,不久就在1801年被反對派暗殺(被人用枕頭悶死),俄羅斯皇帝之位由葉卡捷琳娜親自撫養的長孫亞歷山大一世(保羅一世的長子)繼承。 參見 俄罗斯君主世系图
1796年女皇帝葉卡捷琳娜死後,夫妻倆的兒子保羅登基為全俄羅斯皇帝保羅一世。因為保羅一世的相貌與性格極端酷似其父,不久就在1801年被反對派暗殺(被人用枕頭悶死),俄羅斯皇帝之位由葉卡捷琳娜親自撫養的長孫亞歷山大一世(保羅一世的長子)繼承。 參見 俄罗斯君主世系图 俄罗斯帝国皇帝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人
为了进一步主动控制帝国边境,1785年,叶卡捷琳娜同意出资建造新的清真寺和穆斯林定居点,以此促使帝国南境的游牧民族定居下来。1786年,叶卡捷琳娜同意将伊斯兰学校在政府管控下纳入公立教育体系,使得许多先前不在俄国法律司法管辖下的人同化为帝国臣民。 犹太教 俄国通常将犹太人视作自有立法和官僚系统的独立团体。尽管俄国政府知道犹太人存在,但叶卡捷琳娜及其顾问却始终没有明确地定义什么是“犹太人”,这个词在她治下有多种含义。1772年之前,犹太教徒在俄国并不多见。第一次瓜分波兰期间,叶卡捷琳娜同意大规模犹太人团体在俄国的东正教社会下有条件地保留自己的独立。犹太人相较东正教徒需要缴纳多一倍的赋税,但如果皈依东正教就能免去。改宗之后的犹太人可以进入商人阶层,也可以成为自由农。 为了让犹太教徒足以融入俄国的经济,1782年的城镇宪章中将他们的权利也纳入保护之列,与东正教徒等同。许多犹太人利用这一机会,从事商业和银行业。经济上的纷争使得东正教徒不满,叶卡捷琳娜开始禁止犹太人从事某些特殊领域的工作。1790年,她禁止犹太人成为莫斯科的中产阶级。 1785年,叶卡捷琳娜宣布犹太人都是外国人,权利与外国人等同。犹太人之前通过哈斯卡拉运动在俄国的独立团体开始复苏。1794年,重新开始征收针对犹太人的双倍赋税,女皇也正式宣布犹太人与俄国無關。 俄罗斯正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在叶卡捷琳娜治下的遭遇并不比其他异教好多少。女皇完成了彼得三世时期开始的教会土地国有化,修道院和主教辖区的预算也由控制,比原先预计收入要少得多的政府拨款取代了私有地产。全国954所修道院,女皇关闭了569所,只有161所能得到政府拨款。教会财产只返还了400,000卢布。其他宗教(例如伊斯兰教)都受邀参加立法委员会,唯独俄罗斯正教会没有席位。正教会的政治力量在女皇治下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1762年,为了弥合正教会与旧礼仪派之间的裂隙,叶卡捷琳娜批准了一项法令,允许旧礼仪派不受干扰地公开实践自己的信仰。她一面呼吁宗教宽容,一面又号召旧礼仪派回归官方教会。在旧礼仪派拒绝之后,1764年她放逐了两万人去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娜稍后修正了自己的想法。1785年城市法令颁布之后,旧礼仪派被允许在特定的城市中安居。叶卡捷琳娜还承诺所有来俄罗斯定居的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叶卡捷琳娜治下的宗教教育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起初她打算审查神職人員教育,改革宗教学校,但没能付诸实施。1786年,叶卡捷琳娜将所有的宗教和神職人員教育与世俗教育相分离。叶卡捷琳娜将教会与公共事务相分离,与日俱进地推动着俄国的世俗化。叶卡捷琳娜将俄国的神職人員从凌驾于政府之上的超权转变成了不得不依赖政府资助的孤立团体。 个人生活 叶卡捷琳娜在其执政期间有许多情夫,并常常出于自己的利益将其拔擢至高位,赏赐大量的礼物、农奴和宅地。宫廷支出占国家财政比例从1767年的10.4%上升到1781年的11.4%,1795年更达13.5%。叶卡捷琳娜意图收买官僚阶层的忠诚,规定从1764年4月19日起,保持官阶达七年或以上的官员即刻升迁。1767年9月13日,她下达法令规定官阶不变达七年以上的公务员不论职位品行都将自动升迁。 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和女皇的亲密关系于1776年终止,但他随即为女皇遴选外貌出众,又能迎合其喜好的新欢(例如与尼古拉斯·亚历山大·苏克)。对于钟爱她的人,女皇十分慷慨,甚至在亲密关系结束后也是一样。其中一位,在1777年失宠后还得到了50000卢布现金、5000卢布年金以及乌克兰4000名佃农的赏赐。女皇的最后一任情人比她年轻40岁,这种悬殊引发了许多风流的传闻。 斯坦尼斯拉夫 斯坦尼斯拉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母家恰尔托雷斯基家族是波兰贵族中突出的亲俄派。英国驻俄大使为了在俄国宫廷内拉拢盟友,为其在英国大使馆内安排了一个职位,使其接近叶卡捷琳娜。1755年,和彼得三世结婚已经十年的叶卡捷琳娜26岁,她见到了22岁的斯坦尼斯拉夫。1757年斯坦尼斯拉夫在七年战争中为英军效力,随即与叶卡捷琳娜发生了亲密关系。1757年12月,她为他诞下一女,取名安娜·彼得罗芙娜。 1763年,奥古斯特三世去世,波兰需要新的国王。叶卡捷琳娜支持斯坦尼斯拉夫竞选,并派俄军于1764年6月26日入侵波兰,成功扶持斯坦尼斯拉夫继位。腓特烈二世(据某些历史学家称还有土耳其苏丹)警告叶卡捷琳娜,如果她意图通过与斯坦尼斯拉夫的婚姻来吞并波兰,那么全欧洲都会反对她的图谋。但在生育了保罗和阿列克谢·博布林斯基之后,叶卡捷琳娜其实并无和斯坦尼斯拉夫结婚的想法。她要求斯坦尼斯拉夫和其他女子结婚,以此打消欧洲各国的疑虑,但被后者拒绝。 普鲁士(亨利亲王)、俄国(叶卡捷琳娜)与奥地利(玛丽亚·特蕾西娅)共同谋划瓜分波兰。1772年,三国瓜分了波兰20,000平方英里(5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俄国分得东线里加-波洛茨克-莫吉廖夫一带。1793年的第二次瓜分俄国占据了最多的土地,从明斯克以西直到基辅,沿第聂伯河南下直到黑海边奥恰基夫的干草原。随后波兰人民的起义引发了1795年对波兰的第三次瓜分。翌年叶卡捷琳娜逝世。三次瓜分后,作为独立国家的波兰不复存在,到1918年一战结束后才得以复国。 奥尔洛夫 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奥尔洛夫的祖辈曾参与过反对彼得大帝的1698年。他自己在1758年8月25日的曹恩道夫战役中三次受伤,声名鹊起。他反对彼得三世的亲普鲁士思想,而这恰好是叶卡捷琳娜不赞成的。1759年,他俩成为恋人。在叶卡捷琳娜眼中,奥尔洛夫很有利用价值,尤其是在1762年7月的政变中。 奥尔洛夫及其三个兄弟都获得了叶卡捷琳娜赏赐的头衔、金钱、宝剑和其他大量礼物。但由于奥尔洛夫在政治上的笨拙和鲁莽,她从未想过要与他结婚。 奥尔洛夫死于1783年,他和叶卡捷琳娜育有一子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博布林斯基,被叶卡捷琳娜安放在远离宫廷的图拉。阿列克谢的女儿玛利亚·阿列克谢耶芙娜1819年与34岁的亲王结婚。亲王曾参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博罗金诺战役,后任驻都灵大使。 波将金 格里高利·波将金也参与了1762年政变。1772年,叶卡捷琳娜的密友提醒她奥尔洛夫与别的女人有染,奥尔洛夫随即失宠。伏尔加地区爆发起义之后,女皇写信给波将金,询问他在军事战略上有何建议。1773年冬天,普加乔夫起义的威胁越来越大,保罗也开始获得朝野支持,叶卡捷琳娜感觉皇位不稳,向波将金求助(主要是获得军事支持),他随即成为女皇忠诚的爱人,女皇秘密與格里高利·波将金舉辦了婚禮。 波将金迅速获得拔擢和奖赏,成为女皇的左右手。诗人称颂他的业绩,宫廷称赞他的品行,外国使节寻求他的青睐。他的家人也搬入宫中。女皇还任命他为新俄罗斯独裁官,负责管理开发南部的殖民地。1780年,神圣罗马帝国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的儿子约瑟夫二世考虑要不要和俄罗斯结盟。他请求与叶卡捷琳娜会面,波将金受任负责接待并带领皇帝在圣彼得堡游览。波将金还说服女皇扩大俄罗斯境内大学的规模,培养更多的科学家。 1791年,52岁的波将金死于雅西和约的签订过程中。他死后八天被下葬。叶卡捷琳娜非常悲痛并下令暂停圣彼得堡的一切社交活动。俄国诗人加甫里尔·杰尔查文创作了《瀑布》哀悼波将金公爵。波将金在军队中广受爱戴,被视作父亲的形象。军队对他的死尤为悲伤。叶卡捷琳娜买下了塔夫利宫和波将金的艺术收藏来偿还他的债务。因此他留下了可观的遗产。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儿子保罗于1796年继位,他试图尽量撤销波将金的改革。塔夫利宫被改建为军营,为纪念波将金而得名的城市格里戈里奥波尔也被修改了名字。 农奴 根据一项1754到176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叶卡捷琳娜拥有五十万名农奴,而帝国则有二百八十万名农奴。叶卡捷琳娜喜好赏赐农奴。1762-72十年间,叶卡捷琳娜赏赐出66000名农奴,1773-93二十年间赏赐出202000名。在1795年8月18日,她一天之内就赏赐出十万名农奴。 权利与生活状况 在叶卡捷琳娜的时代,农奴是地主的私产,被束缚在土地上。农奴世世代代为农奴,几乎没有自己的权利,但他们并不是“奴隶”。政府在法律上并不允许农奴拥有私产,但还是有一些农奴可以积攒出足够赎身的财富,这是因为俄罗斯帝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大多数农奴所在的省份,法律所起的作用其实非常薄弱。当时的社会惯例是农奴将自由交给地主,以换得困难时刻的保护和救济。农奴会从地主那里得到一块土地耕种,再将一定比例的收成交给地主。地主也得保障农奴的基本权利。叶卡捷琳娜执政伊始所面临的农奴制大抵就是这样。 叶卡捷琳娜对农奴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她不想太过操心农奴,又担心他们起义,于是规定农奴可以对不尽义务的地主提出诉讼,但不能告御状。叶卡捷琳娜不经意间赋予了农奴先前没有的法律地位。被非法占有的农奴可以申请回归自由,而非贵族地主是不得占有农奴的。有些农奴甚至真的因此成功获得了自由。有些地方政府会听取农奴的申诉并惩处贵族,但不是所有官员都会这样。 除此之外,农奴的权利非常有限。地主可以自由裁量惩罚自己的农奴,甚至将其放逐到西伯利亚。贵族唯一不能做的事就是杀死农奴,因为农奴的生命是属于国家的。以前当农奴面临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主人的虐待)时,会求助于独裁君主。尽管叶卡捷琳娜立法禁止这一行为,但她在位时农奴们依旧这么做。叶卡捷琳娜不愿意直接和农奴交流,但她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改善农奴的生活状况,缩减农奴的规模。她限制新增农奴的数目,禁止新增农奴的门路,其中最突出的1775年3月17日宣言,规定已经获得自由的农奴不得再度沦为农奴。但叶卡捷琳娜也将许多国有农奴划为私有农奴。尽管农奴的地位不因主人而改变,但总的说来国有农奴要比私有农奴自由一些。 大多数农奴都终身被束缚在土地上,但随着叶卡捷琳娜时期教育的发展,有些地主会让农奴接受教育,继而从事贸易和商业。这是农奴离开土地的唯一方式。 对叶卡捷琳娜的态度 一直以来农奴都是尊敬君主的,通常当农奴不喜欢皇帝的政策时,他们会认为是贵族从中作梗,篡改了好意的皇帝敕令,要清君側。如果皇帝的政策过于严苛或者不得人心,那位皇帝就会被认作是「假君主」。而“假”皇帝必须禪讓“真”皇帝。没有政治权力的农奴,只能通过暴动表达自己的诉求。然而叶卡捷琳娜继位起就不受农奴的信任,因为她废除了一项彼得三世的法令,该法令旨在解放东正教会所拥有的农奴。农奴自然也不喜欢她取消其请愿权的做法。远离首都的农奴也容易听信有关她继位的种种流言。 庄稼歉收和瘟疫(尤其是)激起了农奴的不满,贵族们的剥削也变本加厉,农奴的土地的自由都越来越少。农奴的暴动最终演变成了暴动和1774年的普加乔夫起义。普加乔夫装作“真”皇帝,一路帮助平民、伪装圣徒,很快就集结了一大批信仰保守的农奴。这也不是叶卡捷琳娜执政期间惟一一次有人假扮“真”皇帝,有十年时间她都在忙于应付像普加乔夫一样的农奴起义。尽管叶卡捷琳娜是一位开明君主,但农奴似乎总是不满意她的统治。 最终岁月 叶卡捷琳娜一生历经无数成功和荣耀,但行近终点的时候命运却开始展现残酷的另一面。1796年9月,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前来圣彼得堡拜访她。女皇希望能把自己的孙女亚历山德拉嫁给瑞典国王,于9月11日在宫廷内召开了盛大的舞会,打算届时宣布两人订婚的消息。但古斯塔夫·阿道夫知道亚历山德拉不会改信路德宗,拒绝订婚,没有出席舞会,回到了斯德哥尔摩。叶卡捷琳娜为此大发雷霆,健康也受到了影响。她本打算让钟爱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越过不成器的儿子保罗一世直接继位。但这场舞会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两个月后就因中风去世,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计划。 1796年11月16日(俄曆11月5日),叶卡捷琳娜起得很早,照常用早餐、喝咖啡,伏案工作。她的侍女询问女皇的睡眠质量,叶卡捷琳娜回答她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睡得这么香了。上午九点左右,叶卡捷琳娜前往更衣室,入厕时突发中风。察觉到女皇失踪之后,侍者扎卡·佐托夫冲进房间,发现叶卡捷琳娜倒在地上,面色青紫,脉搏微弱,呼吸迟缓。仆人们将叶卡捷琳娜送回房间。四十五分钟后,御医苏格兰人约翰·罗杰森赶到,诊断结果是突发中风。尽管进行了种种尝试,但女皇还是陷入了无法苏醒的休克。临终圣事举行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当天晚間九點四十五分左右崩逝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市普希金市沙皇村,享壽六十七歲,結束了長達三十四年的統治。次日的尸检结果证明死因确是中风。 叶卡捷琳娜曾于1792年命秘书亚历山大·瓦西利维奇·科拉波维特斯基记录遗嘱,其中详细描述了女皇自己的葬礼安排:“寿衣应为白裙,头上应有金冠,上刻朕的教名。丧期最长六个月,越短越好。”女皇最终入殓时头戴金冠,身着银色织锦长裙。11月25日,金绣装饰的棺椁放在设计的大厅中供人瞻仰。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的回忆录记载了葬礼的细节:“女皇的遗体在富丽堂皇的房间里停灵六周,长明灯日夜不息。女皇的周围是俄国所有城镇的纹章。她戴着面纱,金发披着。来凭吊的贵妇亲吻她的双手——或者至少尝试这么做。”叶卡捷琳娜女皇最後安葬于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大教堂內。 子嗣 叶卡捷琳娜生有两个儿子。长子保罗·彼得罗维奇出生于1754年10月1日,后来成为俄羅斯皇帝的保羅一世。有谣传说他是叶卡捷琳娜与朝臣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奥尔洛夫的私生子,但传闻站不住脚,因为保罗·彼得罗维奇无论相貌性格简直是其父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的翻版,彼得三世也并非传闻那样不能生育,曾与一情人有私生子。因为保罗太像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十分讨厌他。伊丽莎白女皇对保罗是私生子的说法十分不以为然,并说“如果他真是私生子,那也不是我们家族中的头一个”。 保罗1773年与第一任皇后成婚,未有子女;1776年与第二任皇后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成婚,子女包括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 保罗一世1796年继承俄罗斯皇位,1801年3月23日在米哈伊洛夫宫遇刺。 次子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博布林斯基,生父为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奥尔洛夫。阿列克谢1762年4月11日出生,在博布里奇长大,后来迎娶安娜·多萝西娅·冯·恩琴-施登伯格男爵夫人,1796年获封,1813年6月20日去世。 叶卡捷琳娜的长女安娜于1757年12月9日10点至11间出生于冬宫,她可能是叶卡捷琳娜和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的私生女。伊丽莎白女皇不顾叶卡捷琳娜的意见,用她已故的姐姐安娜·彼得罗芙娜为新生的公主命名。1757年12月17日, 小安娜公主受洗,并受勋,伊丽莎白是为其教母,并在受洗时怀抱安娜。叶卡捷琳娜未能出席女儿的洗礼,但受到了伊丽莎白女皇给她和彼得的60000卢布。 安娜和保罗一样,由伊丽莎白抚养。安娜死于1759年3月8日,叶卡捷琳娜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没有提及此事,然而,此事确令她震惊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安娜的葬礼于3月15日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举行。葬礼之后,叶卡捷琳娜再未提及她早夭的女儿。 出生于1775年7月13日,被养育在斯莫尔尼宫。叶卡捷琳娜从未承认过这个孩子。据传特姆金娜是女皇和波将金的私生女,但最近的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特姆金娜一直活到了1854年。 叶卡捷琳娜时代的杰出人物 叶卡捷琳娜时代俄罗斯的杰出人物有: 加甫里尔·杰尔查文 阿列克谢·奥尔洛夫 尼基塔·帕宁 格里戈里·波将金 彼得·魯緬采夫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 费奥多尔·乌沙科夫 约翰·保罗·琼斯 – 这位来自美国的船长和海军将领1788年在黑海为叶卡捷琳娜和土耳其人作战。 注釋 参考來源 文献 Kliuchevskii, Vasilii. 1997. A course in Russian history: the time of Catherine the Great. Armonk, NY: M.E. Sharpe. (Translation of a 19th-century work.) Reddaway, W.F. "Documents of Catherine
叶卡捷琳娜在回忆录中以乐观而果决的态度写道: 彼得三世与1762年7月政变 1762年1月5日(旧历1761年12月25日),伊丽莎白女皇去世,皇储彼得继位为彼得三世,夫妻两人随即由奥拉宁鲍姆搬往冬宫。 彼得非常崇拜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当时俄普正在七年战争中为敌,彼得继位后,不仅下令停止与普鲁士为敌,还将包括柏林在内的大片所占领土归还腓特烈二世。此外,彼得还介入荷尔斯泰因公国与丹麦的石勒苏益格争端。其偏袒普鲁士的政策与古怪脾氣引得贵族和军队非常不满,他们很快在叶卡捷琳娜周围团结,形成了一个政治团体。 1762年7月,在继位六个月后,彼得与自己荷尔斯泰因的朝臣和亲属前往奥拉宁鲍姆度假,而把叶卡捷琳娜留在了圣彼得堡。7月8日晚(旧历6月27日),叶卡捷琳娜得知彼得逮捕了她的一位同谋,先前的计划必须马上实施。叶卡捷琳娜离开宫殿,前往处发表演讲,号召士兵保护自己。叶卡捷琳娜随后与近卫军团前往赛摩诺维斯基兵营,在那里接受僧侶的祝福,成为全俄罗斯君主。叶卡捷琳娜随后逮捕了彼得,强迫他签订退位诏书。政变八天之后的7月17日,彼得三世在死于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奥尔洛夫(格里高利·奥尔洛夫之弟,随后亦成为女皇宫廷宠臣)之手。历史学家并未发现叶卡捷琳娜本人与谋杀的关联。 彼得三世倒台后,俄罗斯当时还存在着其他潜在的皇位竞争者:自六个月大起就一直被拘禁在拉多加湖的什利谢利堡的伊凡六世(1740-1764);以及塔拉坎诺娃女公爵。伊凡六世最终死于1764年在一次未成功的营救政变。因为叶卡捷琳娜和伊丽莎白女皇一样曾下令,如果有人尝试营救伊凡六世,就将其处决。伊凡因为多年的监禁,已经失去了理智,即便身为傀儡,他也无法勝任。而塔拉坎诺娃女公爵于1775年被叶卡捷琳娜派人以诱骗的方式绑架至圣彼得堡,同年年底病死在彼得保罗要塞的地牢里。 事实上,叶卡捷琳娜是继承了其丈夫的皇位,因为她身上并没有任何罗曼诺夫王朝的血脉。她效仿了叶卡捷琳娜一世继承丈夫彼得大帝皇位的先例。也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叶卡捷琳娜只是其子保罗的摄政,或称其篡夺了儿子的皇位。以尼基塔·帕宁为首的贵族曾密谋政变,废黜叶卡捷琳娜,拥立保罗,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结果并未成功,叶卡捷琳娜一直执政直到1796年逝世。 执政 1762年加冕 1762年6月28日,叶卡捷琳娜在情人格里高利·奥尔洛夫的帮助下召集支持她的军队在圣彼得堡宣称自己为全俄罗斯女皇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并任命长子保罗为继承人。9月22日,叶卡捷琳娜正式于莫斯科加冕。叶卡捷琳娜的加冕礼是罗曼诺夫王朝第一次使用。这件由瑞士宫廷珠宝匠设计的珍宝受到拜占庭帝国皇冠的启发,由金银两个半球组成,象征东、西罗马帝国。帝国冠冕中间分开东西半球的桂冠上是75颗钻石和4936颗印度钻石组成的月桂和橡树叶。桂冠顶还有一个钻石十字架和一颗重达398.62克拉的红宝石。 尽管帝国冠冕耗费甚巨,但拉赫米·波杰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这件杰作,最终成品也只重2.3千克。自叶卡捷琳娜二世起,直到最后一位皇帝尼古拉二世,所有的俄罗斯皇帝都在冠冕礼上戴着帝国冠冕。帝国冠冕现藏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军械库。 外交 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期间,俄罗斯帝国向南、向西扩张,从奥斯曼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手中将包括新俄罗斯、克里米亚、北高加索、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库尔兰在内的大片领土纳入囊中。叶卡捷琳娜总计为俄罗斯增加了二十万平方英里(5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女皇的外交大臣尼基塔·帕宁(1763至1781年间在职)在她执政初期施加了巨大的影响。这位精明的国务活动家不遗余力地促成俄罗斯、普鲁士、波兰和瑞典之间的“北方协定”,以对抗波旁-哈布斯堡联盟。当这个计划行将失败的时候,帕宁伯爵因此失势,取而代之。 叶卡捷琳娜1766年曾同意与英国缔结正式的贸易协定,但后来因为没能实现军事联盟而作废。女皇很珍视与英国的友谊,但她也很警惕英国在七年战争中的胜利会打破。 俄土战争 叶卡捷琳娜继承彼得大帝的先业,征服了南方的黑海岸。在1768年至1774年的第五次俄土战争中痛击奥斯曼帝国,使俄国成为东南欧的主宰。战争的胜利使得俄国吞并南乌克兰,获得了通往黑海的出海口。俄国在新占地建立了一系列新城,包括敖德萨、尼古拉耶夫、葉卡捷林諾斯拉夫。1774年7月10日签署的库楚克开纳吉和约使俄国获得亚速、刻赤、、,以及第聂伯河与布格河之间的黑海海岸。条约还使得俄国舰队和商船队可以在亚速海自由通航,允许俄罗斯保护土耳其国内的东正教信徒,并令奥斯曼帝国放弃克里米亚汗国的宗主权。 九年后的1783年,叶卡捷琳娜正式吞并了克里米亚。1787年,俄国在克里米亚举行了胜利游行,刺激了第六次俄土战争的爆发。土耳其惨败,被迫签订雅西和约,承认俄国对克里米亚的主权,并割让叶迪山地区。 俄国-波斯战争 1783年,俄国与格鲁吉亚签订格鲁吉夫斯克条约,宣言将保护格鲁吉亚人免受波斯的侵袭。1795年,波斯新王阿迦·穆罕默德汗入侵格鲁吉亚,驱除了高加索地区俄国新建的要塞。翌年,叶卡捷琳娜对波斯宣战。俄国政府的终极目标在于推翻反俄的阿迦·穆罕默德汗,推立他逃到俄国的弟弟上位。 原计划是老将伊萬·古多維奇带领一支13000人的精兵上阵,但女皇听信了情人的建议,改派亲王年轻的弟弟出任司令。俄军于1796年4月于基兹利亚尔出发,很快于5月10日席卷了杰尔宾特要塞。到六月中旬,朱保夫的军队几乎未遇反抗,差不多征服了整个阿塞拜疆边境,巴库、沙马基、占贾三座名城尽收入囊中。到11月,俄军已抵达阿拉斯河与库拉河的交汇点,准备进攻波斯本土。 但就在这个月,女皇驾崩。继任的保罗一世厌恨朱保夫,对军队也另有计划,于是下令俄军撤回国内。这条命令使得朱保夫家族和一些参与远征的高官非常沮丧。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参与了五年后刺杀保罗的阴谋。 与西欧的关系 叶卡捷琳娜渴望成为一名开明君主,希望俄国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国际争端和战争的调和者。她调停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1778至1779年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 。1780年,女皇建立了,旨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保护中立国船只不受英国皇家海军的掠夺。 1788至1790年间,叶卡捷琳娜的堂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意图趁俄土交战之机直扑圣彼得堡。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1788年7月的中与瑞典王家海军交战不落下风,阻止了瑞典军队前进。1790年,瑞军于中取得大捷,两国于8月14日签订,各自退回交战前的边界,并重新确认了奥布和约。古斯塔夫三世1792年遭刺杀,两国得以维系二十年的和平。 瓜分波兰 1764年,叶卡捷琳娜安排她的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登上了波兰王位。尽管瓜分波兰的提议出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但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实际主导瓜分的却是叶卡捷琳娜女皇。1768年,女皇正式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保护者,激起了巴尔联盟(1768-72)的抗俄斗争。起义遭镇压之后,波兰-立陶宛联邦内政崩坏。为了控制联邦,女皇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共和体制(Rzeczpospolita),通过确保完全受俄罗斯帝国的控制。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叶卡捷琳娜抛弃了许多自己先前热衷的启蒙思想。叶卡捷琳娜担心五三宪法(1791)会使波兰-立陶宛复兴,也害怕联邦内部的民主运动威胁欧洲的君主制,决定出兵干预。女皇为波兰国内塔戈维查联盟之类的反宪法组织提供支持,并直接派遣俄军入侵波兰。俄国在1792年俄波战争和1794年镇压柯斯丘什科起义的战争中接连战胜,最终于1795年与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彻底瓜分了波兰仅剩的领土。 对日关系 在远东,俄国人开始积极捕猎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的毛皮,从而刺激俄国人与南方的日本进行贸易,以获得补给。1783年,日本船长大黑屋光太夫在航行途中遭遇风暴,着陆于当时属俄国领土的阿留申群岛。俄国当局施予救助,并决定以此为契机,任命大黑屋光太夫为两国之间的贸易代表。1791年6月28日,叶卡捷琳娜在沙皇村接见了大黑屋光太夫,最终于翌年派出率领的贸易使团前往日本。使团得到了江户幕府的接见,但谈判最终没有成功。 经济财政 此时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落后于西欧,历史学家克鲁索瓦·克鲁泽如此记述叶卡捷琳娜治下的俄罗斯:“既没有自由农,中产阶级也是人微言轻,适合私人企业的法律环境更不存在。即便如此,工业还是初兴。主要是莫斯科周围的纺织和乌拉尔山脉的冶铁。劳工都是农奴,被束缚在工业上。”叶卡捷琳娜大力鼓励伏尔加德意志人移民俄国。这些来自德国的农民移居伏尔加河谷,带来了谷物生产、面粉研磨、烟草文化、绵羊蓄养和小规模手工业方面的新技术,使俄国农业真正得以近代化。 由于军费开支巨大,俄国国库白银稀缺,不得不发行。1768年,御定银行受女皇之命发行俄国第一批纸币。翌年银行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开业,并逐渐在市镇开设分支。御定卢布的使用一直持续到1849年。 文化艺术 叶卡捷琳娜一直都慷慨地赞助艺术、文化和教育。如今占据了整个冬宫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就源于她的私藏。在内务总管的帮助下,女皇基于约翰·洛克的思想撰写了一本儿童教育手册,并于1764年建立斯莫尔尼宫教育贵族少女。 女皇亲自创作戏剧、小说和回忆录,并结交伏尔泰、狄德罗、让·勒朗·达朗贝尔等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这些启蒙思想家随后都在自己的作品中称赞女皇。1765年,在女皇的建议下,于圣彼得堡成立。当时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如亚瑟·杨格、雅克·内克尔等都是协会的外国会员。女皇还招募了一批科学家来圣彼得堡,比如柏林的莱昂哈德·欧拉、彼得·西蒙·帕拉斯;瑞典的。 叶卡捷琳娜资助伏尔泰长达十五年,一直到哲人于1778年去世。伏尔泰盛赞女皇的成就,将其称为“北方之星”与“俄国的塞弥拉弥斯”。1768年,他还特意出版了一幕悲剧称赞这位巴比伦的传奇女王。伏爾泰曾建議女皇學習希臘語及賦詩望其出兵攻打奧圖曼土耳其,收復君士坦丁堡並進行統治。尽管两人从未见面,但伏尔泰去世时,女皇还是十分悲恸。叶卡捷琳娜向伏尔泰的继承人买下了他的藏书,珍藏于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1762年继位后数月,叶卡捷琳娜听说法国政府出于宗教影响的考虑,威胁要禁止百科全书的出版。她当即向狄德罗提议,他可以来俄国在她的庇护下完成巨著。 女皇致力于将自己从法国哲学家那里学到的启蒙精神融入具体立法之中。四年之后的1766年,她于莫斯科召集由各国各阶层(官员、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共652人组成的大委员会,这几乎已经组成了一个协商议会。大委员会需要考虑到俄罗斯帝国自身的需求制订法律。女皇自己则撰写了议会立法指令,并坦言其中的思想几乎全部来自西欧哲学家,尤其是孟德斯鸠与切萨雷·贝卡里亚。但由于新的立法中有许多民主原则威胁到了旧臣,女皇没能将其付诸实施。大委员会也在200多次会议后解散,没能将理论变为现实。 尽管如此,女皇还是开始将议会立法指令中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立法。1775年,女皇颁布俄罗斯帝国行省行政法令,旨在将全国划分为行省和行政区,更好地管理人口更多的俄罗斯。到她执政末期,全国建立了50个行省和近500个行政区,指派了超过千名行政官员,公务时间是先前的六倍。1785年,叶卡捷琳娜颁布贵族宪章,授予贵族更多的土地权利。每个行政区的贵族可选取产生首席贵族,作为代表与皇帝讨论相关议案(主要是经济方面)。同年女皇亦颁布城镇法令,将国民划为六类,以此塑造中产阶级,限制贵族权力。1781年颁布商业航行法案与盐业贸易法案;1782年颁布警察条例;1786年颁布国立教育法令。女皇在1777年写给伏尔泰的信中提到,她的立法尝试正使俄国“一点点”进步。 在叶卡捷琳娜治下,欧洲经典得到引进学习,启发了。加甫里尔·杰尔查文、杰尼斯·伊万诺维奇·冯维辛、为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作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亚历山大·普希金。叶卡捷琳娜也慷慨地赞助着的发展。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1790年,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出版了《》,警告腐朽的农奴制将引发农民起义。叶卡捷琳娜将其流放到西伯利亚。 叶卡捷琳娜还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前宫廷画师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接到沙皇村,为其绘制晚年画像。维杰·勒布伦夫人在回忆录中生动地描述女皇:“这位闻名遐迩的贵妇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别无他顾,只能注视着她。起初我惊讶于她娇小的身形,我本以为她会和自己的盛名一样高大。她业已发福,但面容依旧美丽。白发精巧地挽了起来。饱满的天庭凸显睿智。眼神柔和而富有感情。她还有个希腊式的鼻子。她精神高涨,仪态迷人。一见到我,就用略显低沉的甜美嗓音招呼:‘我很高兴你能来,夫人。你的大名我早有耳闻。我非常喜欢艺术,尤其是绘画。我不是什么内行的鉴赏家,但我确实非常热爱艺术。’” 维杰·勒布伦夫人也记述了节庆时的女皇:“双扇门打开,女皇来了。我曾说过她身形娇小。但出席公众场合时,她高昂着头,眼神鹰隼般锐利,杀伐决断的面容充满了皇室气质,仿佛全世界的女皇。她的绶带上挂着三颗勋章,礼服不甚奢靡也不减庄严。那是一件金绣棉布束腰外衣,用钻石腰带系紧,袖子翻成亚洲式样。她外面还套着一件红色天鹅绒短袖斗篷。遮住白发的短帽不是用绶带装饰,而是用最闪亮的钻石。” 教育 叶卡捷琳娜一直心心所念着西欧哲学与文化,也热切盼望身边能有共同见识的人。她相信欧式教育可以转变俄国儿童的心智,摆脱落后的俄罗斯大环境影响,将他们培养成德智两全、知识技术兼备、具有公民责任感的“新人”。 叶卡捷琳娜指令为教育事务顾问,收集俄国内外教育机构的讯息。女皇随后召集T·N·特普洛夫、T·冯·克灵斯泰德、F·G·狄尔泰与历史学家G·穆勒组建了教育委员会。她也向和约翰·布朗这样的英国教育先锋请教。1764年,女皇邀请杜梅里克来俄国加入教育委员会。委员会研究了在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彼得三世治下实施的教育改革,提议建立面向所有5至18岁的非农奴儿童的俄式东正教教育体系。然而,由于国家重心都放在立法委员会上,教育委员会并没能把理念变成现实。1765年1月,杜梅里克写信向约翰·布朗咨询委员会面临的难题,随即收到一封有关俄国社会和教育改革的长信。布朗相信民主国家的教育应由国家在教育法的基础上统一管理。他也强调“对女性进行恰当有效的教育”。 就在两年前,叶卡捷琳娜指令伊万·贝兹托伊起草两性儿童教育大纲。这项工作旨在将儿童与落后的俄罗斯大环境相隔绝,从而塑造“新人”。建立莫斯科弃儿之家()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初尝试。孤儿院接纳孤儿和私生子,并提供符合国家意志的教育。尽管孤儿院不是正式的国立机构,但它确实是一次试验新教育理念的好机会。然而孤儿院内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很多孩子没能活到体现教育成果的年纪,孤儿院项目最终没能成功。 孤儿院项目之后不久,叶卡捷琳娜设立了斯莫尔尼宫教育贵族女孩,这在俄国尚属首例。起初斯莫尔尼宫只招收贵族千金,后来也对小资产阶级开放。斯莫尔尼宫的少女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宫墙内专心学习纯正的法语、音乐、舞蹈,以及对君主的忠诚。斯莫尔尼宫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严格的纪律。宫内禁止奔跑嬉戏,宫室特意修建得寒冷,因为当时的理念觉得过度温暖和过度玩乐一样对身体成长有害。 1768-1774年间,国立教育系统的设立并无进展。叶卡捷琳娜继续深入研究各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国立教育系统尚未建立之时进行了许多教育改革。首先是1766年重组少年军训团。初入军训团的孩子们年级都很小,他们要一直在团内长到21岁。除了职业军事课程,还要学习科学、哲学、伦理、历史和国际法。少年军训团的教育对后来的海军军训团和工程炮兵学院都有影响。镇压普加乔夫起义之后,叶卡捷琳娜召集了三个阶层代表组成的社会事务委员会,将设立学校的职责下放到各省。 1782年,叶卡捷琳娜设立了另一个顾问委员会研究各国的教育系统。数学家提出的教育系统尤为突出。他强烈建议采用奥地利的三级教育系统:乡村的基层学校、城镇的中级学校和省会的师范院校。在顾问委员会之外,叶卡捷琳娜还组建了以为首的国立学校委员会,负责组建国内的学校网络、培训教师、提供教材。1786年8月5日,国立教育条例正式颁布,确立了两级教育体制,在各省会设立了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男女同校,不收学费,面向所有非农奴阶层开放。每个年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都有细致规定。教材由委员会专门翻译,教师则会收到一份”教师指南“,其中包括教学法、所教课程、教师举止和学校管理四部分。 项目实施两年后,国立委员会派出官员巡视新设的学校,然而结果并不乐观。尽管贵族们确实为新学校筹措了不少资金,他们还是宁愿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更有名的私立学校;城镇居民也不喜欢小学里的新教学法。到叶卡捷琳娜执政末期,549所国立学校里共有62000名学生,这和俄国总人口相比只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 宗教事务 叶卡捷琳娜表面上接纳了俄国的一切,其中当然也包括國教东正教,但她本人其实对宗教并不热衷。为了筹资支持战争,她将大部分教会的土地国有化,多數的神职人员被逐出修道院,少數修士強迫務農,她并向洗礼和其他聖禮征税。教会相较之前重要性大为降低,只有很少的贵族投身神职。她不允许异教徒修建教堂,更在法国大革命后予以镇压。 叶卡捷琳娜将宣扬基督宗教作为反奥斯曼政策的一部分,大力保护、扶植奥斯曼土耳其治下的基督徒。叶卡捷琳娜对天主教并不友好(见1769年2月23日政令),因为波兰人大多是天主教徒,而她决意瓜分波兰。然而,1773年期间,她治下的俄国却为耶稣会提供了避难所。 伊斯兰教 叶卡捷琳娜治下对伊斯兰教采取了多种政策。1762至1773年间,伊斯兰教徒穆斯林禁止拥有东正教农奴,此外还有经济措施迫使穆斯林皈依东正教。叶卡捷琳娜承诺,只要穆斯林皈依东正教,就可以拥有更多不限信仰的农奴,罪犯也能得到大赦。尽管如此,1767年的立法委员会中还是有数位公开的穆斯林。委员会承诺保护穆斯林的宗教权利,但并没有做到。许多东正教农民感到威胁,焚烧清真寺以发泄不满。当抗议的声潮行将失控的时候,叶卡捷琳娜选择同化穆斯林而非将其清除。1773年的“诸信宽容”法令允许穆斯林建造清真寺,并保留传统习俗,包括先前禁止的麦加朝觐。叶卡捷琳娜设立了管理穆斯林地区,规范毛拉的言行。精神会由女皇和政府督办出资,成为帝国规范宗教事务的机构。 为了进一步主动控制帝国边境,1785年,叶卡捷琳娜同意出资建造新的清真寺和穆斯林定居点,以此促使帝国南境的游牧民族定居下来。1786年,叶卡捷琳娜同意将伊斯兰学校在政府管控下纳入公立教育体系,使得许多先前不在俄国法律司法管辖下的人同化为帝国臣民。 犹太教 俄国通常将犹太人视作自有立法和官僚系统的独立团体。尽管俄国政府知道犹太人存在,但叶卡捷琳娜及其顾问却始终没有明确地定义什么是“犹太人”,这个词在她治下有多种含义。1772年之前,犹太教徒在俄国并不多见。第一次瓜分波兰期间,叶卡捷琳娜同意大规模犹太人团体在俄国的东正教社会下有条件地保留自己的独立。犹太人相较东正教徒需要缴纳多一倍的赋税,但如果皈依东正教就能免去。改宗之后的犹太人可以进入商人阶层,也可以成为自由农。 为了让犹太教徒足以融入俄国的经济,1782年的城镇宪章中将他们的权利也纳入保护之列,与东正教徒等同。许多犹太人利用这一机会,从事商业和银行业。经济上的纷争使得东正教徒不满,叶卡捷琳娜开始禁止犹太人从事某些特殊领域的工作。1790年,她禁止犹太人成为莫斯科的中产阶级。 1785年,叶卡捷琳娜宣布犹太人都是外国人,权利与外国人等同。犹太人之前通过哈斯卡拉运动在俄国的独立团体开始复苏。1794年,重新开始征收针对犹太人的双倍赋税,女皇也正式宣布犹太人与俄国無關。 俄罗斯正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在叶卡捷琳娜治下的遭遇并不比其他异教好多少。女皇完成了彼得三世时期开始的教会土地国有化,修道院和主教辖区的预算也由控制,比原先预计收入要少得多的政府拨款取代了私有地产。全国954所修道院,女皇关闭了569所,只有161所能得到政府拨款。教会财产只返还了400,000卢布。其他宗教(例如伊斯兰教)都受邀参加立法委员会,唯独俄罗斯正教会没有席位。正教会的政治力量在女皇治下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1762年,为了弥合正教会与旧礼仪派之间的裂隙,叶卡捷琳娜批准了一项法令,允许旧礼仪派不受干扰地公开实践自己的信仰。她一面呼吁宗教宽容,一面又号召旧礼仪派回归官方教会。在旧礼仪派拒绝之后,1764年她放逐了两万人去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娜稍后修正了自己的想法。1785年城市法令颁布之后,旧礼仪派被允许在特定的城市中安居。叶卡捷琳娜还承诺所有来俄罗斯定居的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叶卡捷琳娜治下的宗教教育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起初她打算审查神職人員教育,改革宗教学校,但没能付诸实施。1786年,叶卡捷琳娜将所有的宗教和神職人員教育与世俗教育相分离。叶卡捷琳娜将教会与公共事务相分离,与日俱进地推动着俄国的世俗化。叶卡捷琳娜将俄国的神職人員从凌驾于政府之上的超权转变成了不得不依赖政府资助的孤立团体。 个人生活 叶卡捷琳娜在其执政期间有许多情夫,并常常出于自己的利益将其拔擢至高位,赏赐大量的礼物、农奴和宅地。宫廷支出占国家财政比例从1767年的10.4%上升到1781年的11.4%,1795年更达13.5%。叶卡捷琳娜意图收买官僚阶层的忠诚,规定从1764年4月19日起,保持官阶达七年或以上的官员即刻升迁。1767年9月13日,她下达法令规定官阶不变达七年以上的公务员不论职位品行都将自动升迁。 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和女皇的亲密关系于1776年终止,但他随即为女皇遴选外貌出众,又能迎合其喜好的新欢(例如与尼古拉斯·亚历山大·苏克)。对于钟爱她的人,女皇十分慷慨,甚至在亲密关系结束后也是一样。其中一位,在1777年失宠后还得到了50000卢布现金、5000卢布年金以及乌克兰4000名佃农的赏赐。女皇的最后一任情人比她年轻40岁,这种悬殊引发了许多风流的传闻。 斯坦尼斯拉夫
Russia and the Napoleonic Wars (2015), new scholarship Lieven, Dominic. Russia Against Napoleon (2011) excerpt McConnell, Allen. Tsar Alexander I: Paternalistic Reformer (1970) online free to borrow Palmer, Alan. Alexander I: Tsar of War and Peace (Faber & Faber, 2014).
& Faber, 2014). Rey, Marie-Pierre. Alexander I.: the Tsar who defeated Napoleon (2012) Zawadzki, Hubert. "Between Napoleon and Tsar Alexander: The Polish Question at Tilsit, 1807." Central Europe 7.2 (2009): 110–124. 俄罗斯君主 俄罗斯王爵 俄罗斯君主儿子 俄罗斯帝国君主儿子 波兰君主 立陶宛君主 芬兰君主 东正教君主 罗曼诺夫王朝 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
原核细胞中具有多种形状。四种基本形状是:球菌(球形)、杆菌(杆状)、螺旋體門(螺旋形状)、弧菌屬(逗号形状)。古菌 Haloquadratum 具有扁平的正方形形状。 繁殖 细菌和古菌通过无性生殖进行繁殖,通常为分裂。虽然亦存在基因交换现象,但这只是基因水平转移,而不是一个基因复制的过程。即只是简单地在两个细胞之间传递DNA,如细菌接合。 参考文献 參見 細菌結構
Prokaryota亦拼寫為"procaryotes-ß",一語來自於karyon,意思是核。pro指演化出完整細胞核之前,沒有完整之細胞核。原核細胞細胞質內遺傳區稱核區(nucleoid)。原核細胞進行複製DNA及分割的過程,稱為細胞分裂。 特徵 原核细胞具有: 鞭毛 細胞膜 細胞壁 細胞質
{{Infobox royalty | type = monarch | name =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 | title = | image = Franz Krüger - Portrait of Emperor Nicholas I - WGA12289.jpg | image_size = 250px | caption = | reign = 1825年12月1日-1855年3月2日() | coronation = 1826年9月3日 (30歲) | succession = 全俄罗斯皇帝和独裁者、芬蘭大公國大公、 波蘭國王| predecessor = 亚历山大一世 | successor = 亚历山大二世 | spouse = 普魯士的夏洛特 | issue
image = Franz Krüger - Portrait of Emperor Nicholas I - WGA12289.jpg | image_size = 250px | caption = | reign = 1825年12月1日-1855年3月2日() | coronation = 1826年9月3日 (30歲) | succession = 全俄罗斯皇帝和独裁者、芬蘭大公國大公、 波蘭國王| predecessor = 亚历山大一世 | successor = 亚历山大二世 | spouse = 普魯士的夏洛特 | issue = 亚历山大二世洛伊希滕貝格公爵夫人瑪麗亞符騰堡王后奥尔加黑森-卡塞爾親王妃亚历山德拉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大公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 full name = 尼古拉·巴甫洛维奇·罗曼诺夫Nicholas Pavlovich
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着手国内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实行解放农奴政策(二一九法令),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俄国的近代化革命。俄国历史上有三次沙皇进行的改革,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外,分别是伊凡四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 1866年4月,D.V. Karakozov 行刺未遂。1867年4月9日,以720萬美元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 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的革命运动繼續用鐵腕手段進行镇压,致使革命团体活动不断增多。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屡次试图刺杀皇帝。对外方面,努力试图废除1856年巴黎條約。1877年—1878年发生俄土战争。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获得有利的媾和条件,但是由于列强-{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会议的调停,俄国对巴尔干的野心被阻止。1881年3月13日在圣彼得堡被民意党(人民意志党)成员炸死。兒子亞歷山大三世在他發生意外的地方建造了著名的滴血救世主教堂。 亞歷山大二世在位期間,俄羅斯帝國從清廷手中割取了外東北和外西北近一百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土地。 家庭 亚历山大二世先娶黑森-達姆施塔特的瑪麗,兩人有6子2女: 1880年7月18日,皇后仅仅去世28天,他就以贵庶通婚法同姘居多年的贵族情妇葉卡特琳娜·多爾戈魯科娃结婚。由于她并非任何欧洲王/皇室或是公国的成员,而仅仅是俄国境内的贵族,所以婚后不能被称为皇后,子女也不能称为大公。她于是和子女一起被赐封为尤里耶夫斯基郡王、郡主的贵族封号。2男2女全系婚前所生,婚后才强行合法化: 格奧爾基·亚歷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尤里耶夫斯基(1872年-1913年)。1900年同 Alexandra Zarnekau女伯爵结婚;有一子。1908年离婚。 奥丽加·亚歷山德罗夫娜·罗曼诺夫·尤里耶夫斯基(1873年-1925年)。1895年同 George von Merenberg伯爵结婚。 波-{里}-斯·亚歷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尤里耶夫斯基,1876年2月23日出生,同年4月11日夭折,1880年追封为合法子女。
Bariatinsky(1870年-1910年)结婚。首任丈夫逝世6年后于1916年同另一俄国贵族Prince Serge Obolensky〔1890年-1978年〕再婚,1924年离婚。 俄羅斯帝國海軍將領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阿列克谢耶夫是亚历山大二世的私生子。 根据记载,亚历山大二世还同另外两名波兰女贵族以及一名德国女平民生了两名私生子及一名私生女。 祖先 參考資料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俄罗斯帝国皇帝 芬蘭大公 俄罗斯帝国君主儿子 俄罗斯帝国遇刺身亡者 在俄羅斯被謀殺身亡者
Emperor of Russia (1845-94).png | image_size = 250px | succession = 俄罗斯帝國皇帝及獨裁者、芬蘭大公、波蘭國王 | reign = 1881年3月13日-1894年11月1日() | coronation = 1883年5月27日 | predecessor = 亞歷山大二世 | successor = 尼古拉二世 | spouse = 丹麦的達格瑪公主 | issue =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格奧爾基·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謝妮亞·亞歷山德羅夫娜女大公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奧麗加·亞歷山德羅夫娜 | full name =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 | house =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 father = 亞歷山大二世 | mother = 黑森-達姆施塔特的瑪麗 | birth_date = | birth_place =
issue =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格奧爾基·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謝妮亞·亞歷山德羅夫娜女大公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奧麗加·亞歷山德羅夫娜 | full name =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 | house =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 father = 亞歷山大二世 | mother = 黑森-達姆施塔特的瑪麗 | birth_date = | birth_place =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亞歷山大皇宮 | death_date = | death_place = 俄羅斯帝國塔夫里切斯基省 | signature = SignatureAlexanderIII.jpg | religion = 俄罗斯正教会
俄罗斯帝国皇帝 芬蘭大公 最神聖報喜勳章爵士 末代帝王 被政變推翻的領導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領袖 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俄羅斯日俄戰爭人物 俄羅斯反共主義者 被蘇聯處決者 被俄羅斯處決者 被處決的君主 暗殺未遂倖存者 东正教殉道圣人 俄羅斯正教徒 俄羅斯東正教聖人 丹麥裔俄羅斯人 德國裔俄羅斯人 聖彼得堡人 反犹太主义
婚姻与子女 1894年11月26日在圣彼得堡冬宫娶黑森和莱茵大公国的维多利亚·爱丽丝·海伦娜·路易絲·比阿特丽丝郡主(Victoria Alice Helena Louise Beatrice), 或稱亞歷克斯公主,俄罗斯名为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二人於一個婚禮上彼此一見鍾情,但由於亞歷克斯信奉路德宗,不願改信俄羅斯東正教,加上尼古拉二世父母不喜歡亞歷克斯的內向性格,二人一直未能成婚。直到後來亞歷山大三世身體每況愈下,他希望尼古拉盡快有子嗣,最終同意二人婚事。 最終家族成員全體皆於1918年7月17日死於革命,無人倖存。 尼古拉二世與亞歷山德拉皇后育有五名子女: 祖先 流行文化 影视 文献纪录片《》 电影《宮廷秘史》 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电影《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 注释 尼古拉二世将皇位传给其弟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某些来源将米哈伊尔大公称为俄罗斯帝国最后一代皇帝米哈伊尔二世。但是从法律意义上分析,米哈伊尔本人拒绝继承皇位,没有签署任何即位文件,没有举行登基仪式,所以尼古拉二世才是俄罗斯帝国最后的皇帝。 參考文獻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俄罗斯帝国皇帝 芬蘭大公 最神聖報喜勳章爵士 末代帝王 被政變推翻的領導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領袖
俄國史 莫斯科大公 弗拉基米尔大公
|- |- 資料來源 俄國史
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维奇(,),是莫斯科大公,在位时间1462年-1505年。人稱伊凡大帝,被部分俄罗斯史学家认为是俄罗斯帝国的开创者。 伊凡三世是使俄罗斯取得了独立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时期,莫斯科大公国最终统一了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彼尔姆、特维尔这几个俄罗斯公国,这几个公国被伊凡三世以前的莫斯科大公们多次征服过并向莫斯科公国臣服。蒙古人的金帐汗国(1219—1502年)不久由于内斗而分裂成几个小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诺盖汗国、昔班尼国、克里米亚汗国),伊凡三世于是在1480年停止对金帐汗国的纳贡,从而结束了两个半世纪的金帐汗国统治,并在1502年灭掉了金帐汗国。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Sudebnik),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政府机构。在这部法典中,规定了拜占廷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国徽,并且将其图案刻在了俄国国玺上。同年,一面镀金的双头鹰徽记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基塔楼(Spasskaya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Sudebnik),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政府机构。在这部法典中,规定了拜占廷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国徽,并且将其图案刻在了俄国国玺上。同年,一面镀金的双头鹰徽记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基塔楼(Spasskaya Chamber)上。俄罗斯获得了象征自己国家的标志。同样在这部法典中,他还限制了农民的流动,规定只有在圣尤里节(俄曆11月26日)前后两周期间,农民要還清債務才可离开土地四处走动,如地主不願放行,就會避開,農民要再等一年。开辟了莫斯科公国的农奴化进程。 原配夫人去世后,1473年娶巴里奥略王朝的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此时拜占庭帝国已经灭亡,索非娅为亡国皇室旁支)。1500年,其子瓦西里三世为获取大公权力公然造反,伊凡三世束手无策。1502年,伊凡三世被迫将大公称号授予瓦西里,大权旁落的伊凡三世在抑郁中死去。
1584年3月28日,伊凡四世坐在床上與一位世襲貴族下了一盤國際象棋。在比賽開始前,伊凡還親自把所有的棋子擺在了棋盤上,但他已放不穩「國王」,只得靠僕人的幫助。幾分鐘後,伊凡中风暈倒,隨後溘然長逝。 沙皇起源 “沙皇”,即“царь”,為“凱撒”的俄语发音,此称号来自伊凡四世(在俄罗斯又被尊称为伊凡大帝)。早期罗斯人认为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世界的中心。罗斯人称东罗马帝国的君主为“沙皇”,而认为基辅罗斯诸公国的大公们是东罗马沙皇的大臣,另一方面,他们也称呼《旧约聖經》故事中的領袖們为沙皇。 在蒙古金帐汗国(1242—1502年)的统治时代,转而尊称金帐汗国大汗为“沙皇”,俄罗斯大公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强盛的金帐汗国大汗还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皇后,但随着金帐汗国在15世纪末期的衰落,俄罗斯人不乐意再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但始终不敢正式自称為沙皇。 1547年,伊凡四世发表重大演說,要亲政并正式自称沙皇。从此,伊凡四世成為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国(1263—1547年)改为俄罗斯沙皇国,俗称沙皇俄国。伊凡四世一生取得许多令人惊讶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罗斯沙皇国(1547—1721年)跻身欧洲强国之林。 历史评价 对于伊凡四世时代刚刚实现了独立和统一的俄国来说,國家有两种走向,一是在松散的大贵族自治下组成国家,二是使国家权力中央集权化。伊凡四世的极端措施基本都可以解释为维护國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使残暴的伊凡四世,仍然被认为是一代杰出的鐵腕沙皇,並在俄人心中留下英明雄偉的形象,尊稱他令人敬畏的伊凡。 伊凡雷帝使分裂的封建制度下貴族的權力消弱,統一了俄羅斯的各公國,建立了君主專制,攻滅蒙古金帳汗國的殘餘勢力,如喀山汗國、阿斯特拉汗國,且他為進入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打開了通路,並削弱了鄂圖曼土耳其,繼承了東羅馬帝國成為俄羅斯第一位沙皇。 在伊凡四世治下,领主政体被取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统一的俄罗斯得以完成扩张成为地区大国,但他的政治手腕颇为冷酷残忍,因此也被西歐史學家称作恐怖伊凡。1560年他心爱的妻子安娜斯塔西婭·羅曼諾夫娜死后,伊凡四世对宫廷官员疑神疑鬼。他突然出走俄罗斯,到1565年才返回并建立了“非常行政区”,掌握处理恶人和叛徒的唯一大权。伊凡四世创立了「特辖军」,穿黑衣骑黑马的特辖军成为他法外统治的特殊工具。特辖区不断扩张,最后竟达全国的一半,区内的私人财产遭到没收。估计有四千至一万贵族被杀;古老的领主家庭中存活的仅有九家,大部分土地也被充公;莫斯科主教菲利普(Philip)因谴责伊凡四世的残酷统治而被勒死;甚至二子費奧多爾一世都受其害。 皇室 皇后 安娜斯塔西娅·罗曼诺夫娜(Anastasia Romanovna)1547年成婚,1560年遭毒殺。有三子三女。 瑪麗亞·捷姆鲁戈夫娜(Maria Temryukovna)1561年成婚,1569年薨。生下瓦西里·伊萬諾維奇。 玛法·索巴吉娜(Marfa Sobakina)1571年成婚,兩周後遭毒殺。 安娜·科尔托夫斯卡亚(Anna Koltovskaya)1572年成婚,兩年後被廢,出家。 安娜·瓦希尔施科娃(Anna Vasilchikova)1575年成婚,不久被廢,出家。 瓦西麗莎·梅倫捷娃(Vasilisa Melentyeva)可能為虛構人物。 瑪麗亞·多尔戈茹卡亚(Maria
1547年,伊凡正式加冕。同年,格林斯基在一次大火灾引起的民变中被打死,伊凡四世正式走上歷史舞台,以他独特的方式统治这个国家。 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的集權统治。对内政策的方针是反对大贵族分立主义,具体表现在1565年建立了沙皇特辖区制(见特辖军),给贵族势力很大的打击。伊凡四世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而在他以前的大公往往权力很小,受领主们很多限制,但傳位至伊凡四世時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 对外政策方面,伊凡四世开始了俄罗斯对外的扩张。在1547至1552年的远征中灭亡了喀山汗國,灭掉喀山汗国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象徵从此以后俄罗斯的力量比蒙古人強。而且,消滅喀山汗国,將为俄罗斯越过乌拉尔山脉併吞地域辽阔的西伯利亚鋪平道路。 1549年,伊凡四世召开缙绅会议,编纂新法典。1549至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伊凡四世的政府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执政时期,制订了第一部军队条令—《贵族屯扎和守备勤务会议决议》,其军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完善军事指挥体系,建立常备军,整顿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和调整俄国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这次改革直接动因是16世纪上半期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伊凡四世的军事改革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使俄罗斯沙皇国走向强大。 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吞并,然后又吞并了诺盖人和巴什基尔人,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到1557年,西伯利亚汗国也臣服于伊凡并于17世纪被占领。 1572年,粉碎了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之鞭”的克里米亚汗国政权。当时鄂圖曼帝国处于鼎盛时期,前进入侵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东欧,而粉碎克里米亚汗国是给奥斯曼土耳其的迎头痛击,挫败了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俄罗斯及东欧的图谋。沙皇伊凡四世1575年封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为“全罗斯大公”(拉攏他對抗克里米亚汗国),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在11个月后又让位给伊凡四世。伊凡四世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增加对各蒙古汗国统治的合法性,也可能是想表明自己是成吉思汗在欧洲和亚洲的帝国正统继承人。 1584年3月28日,伊凡四世坐在床上與一位世襲貴族下了一盤國際象棋。在比賽開始前,伊凡還親自把所有的棋子擺在了棋盤上,但他已放不穩「國王」,只得靠僕人的幫助。幾分鐘後,伊凡中风暈倒,隨後溘然長逝。 沙皇起源 “沙皇”,即“царь”,為“凱撒”的俄语发音,此称号来自伊凡四世(在俄罗斯又被尊称为伊凡大帝)。早期罗斯人认为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世界的中心。罗斯人称东罗马帝国的君主为“沙皇”,而认为基辅罗斯诸公国的大公们是东罗马沙皇的大臣,另一方面,他们也称呼《旧约聖經》故事中的領袖們为沙皇。 在蒙古金帐汗国(1242—1502年)的统治时代,转而尊称金帐汗国大汗为“沙皇”,俄罗斯大公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强盛的金帐汗国大汗还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皇后,但随着金帐汗国在15世纪末期的衰落,俄罗斯人不乐意再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但始终不敢正式自称為沙皇。 1547年,伊凡四世发表重大演說,要亲政并正式自称沙皇。从此,伊凡四世成為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国(1263—1547年)改为俄罗斯沙皇国,俗称沙皇俄国。伊凡四世一生取得许多令人惊讶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罗斯沙皇国(1547—1721年)跻身欧洲强国之林。 历史评价 对于伊凡四世时代刚刚实现了独立和统一的俄国来说,國家有两种走向,一是在松散的大贵族自治下组成国家,二是使国家权力中央集权化。伊凡四世的极端措施基本都可以解释为维护國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使残暴的伊凡四世,仍然被认为是一代杰出的鐵腕沙皇,並在俄人心中留下英明雄偉的形象,尊稱他令人敬畏的伊凡。 伊凡雷帝使分裂的封建制度下貴族的權力消弱,統一了俄羅斯的各公國,建立了君主專制,攻滅蒙古金帳汗國的殘餘勢力,如喀山汗國、阿斯特拉汗國,且他為進入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打開了通路,並削弱了鄂圖曼土耳其,繼承了東羅馬帝國成為俄羅斯第一位沙皇。 在伊凡四世治下,领主政体被取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统一的俄罗斯得以完成扩张成为地区大国,但他的政治手腕颇为冷酷残忍,因此也被西歐史學家称作恐怖伊凡。1560年他心爱的妻子安娜斯塔西婭·羅曼諾夫娜死后,伊凡四世对宫廷官员疑神疑鬼。他突然出走俄罗斯,到1565年才返回并建立了“非常行政区”,掌握处理恶人和叛徒的唯一大权。伊凡四世创立了「特辖军」,穿黑衣骑黑马的特辖军成为他法外统治的特殊工具。特辖区不断扩张,最后竟达全国的一半,区内的私人财产遭到没收。估计有四千至一万贵族被杀;古老的领主家庭中存活的仅有九家,大部分土地也被充公;莫斯科主教菲利普(Philip)因谴责伊凡四世的残酷统治而被勒死;甚至二子費奧多爾一世都受其害。 皇室
鞑靼贵族出身。曾经侍奉过伊凡雷帝。他妹妹伊琳娜·戈东诺娃嫁给伊凡雷帝的幼子费奧多尔·伊万诺维奇。费奥多尔身体有病,智力不健全,因此大权被戈东诺夫所掌握。1598年费奧多尔去世,无子嗣。留里克王朝灭亡。全俄缙绅会议推举戈东诺夫为俄罗斯沙皇。 戈东诺夫继承伊凡雷帝遗志,停止与波兰的战争,在北方向瑞典发动战争,扩大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向东继续侵略西伯利亚汗国,南方与克里米亚汗国交战,修建了一系列要塞城市。他推进俄罗斯农奴化进程,规定如果一个自由人为他人工作满六个月以上,就沦为这个人的奴仆。还公布逃亡农奴的追捕期限为五年。后發生三年大饑荒,約2百萬人,相當於全國三分之一人口餓死,在位末期俄罗斯不斷發生农奴起义。 1604年波兰利用留里克王朝后嗣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死亡疑案,支持偽德米特里一世入侵俄国。 1605年戈东诺夫去世,其子费奥多尔即位,不久被杀死。其后偽德米特里一世在波兰支持下自立为沙皇。
鞑靼贵族出身。曾经侍奉过伊凡雷帝。他妹妹伊琳娜·戈东诺娃嫁给伊凡雷帝的幼子费奧多尔·伊万诺维奇。费奥多尔身体有病,智力不健全,因此大权被戈东诺夫所掌握。1598年费奧多尔去世,无子嗣。留里克王朝灭亡。全俄缙绅会议推举戈东诺夫为俄罗斯沙皇。 戈东诺夫继承伊凡雷帝遗志,停止与波兰的战争,在北方向瑞典发动战争,扩大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向东继续侵略西伯利亚汗国,南方与克里米亚汗国交战,修建了一系列要塞城市。他推进俄罗斯农奴化进程,规定如果一个自由人为他人工作满六个月以上,就沦为这个人的奴仆。还公布逃亡农奴的追捕期限为五年。后發生三年大饑荒,約2百萬人,相當於全國三分之一人口餓死,在位末期俄罗斯不斷發生农奴起义。 1604年波兰利用留里克王朝后嗣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死亡疑案,支持偽德米特里一世入侵俄国。 1605年戈东诺夫去世,其子费奥多尔即位,不久被杀死。其后偽德米特里一世在波兰支持下自立为沙皇。 俄国文豪普希金將戈东诺夫的一生,并由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再改编成歌剧。 参见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继承大公公位,后成为俄国的第一位沙皇 尤里·瓦西里耶维奇,乌格利奇公爵 注释 资料来源 《苏联历史百科全书·人物卷》,1961~1973,中文版196页 Васили III Иванович 莫斯科大公 15世紀俄羅斯人 16世紀俄羅斯人
为了实现他的中央集权计划,瓦西里三世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斗争。他最初主要依靠俄国教会中的禁欲派支持。从1510年起,禁欲派思想家瓦西安·帕特里克耶夫是大公宫廷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但到了1520年代,随着与贵族斗争的激化,瓦西里三世转而扶持教会中支持他反对大封建主的一派,即约瑟夫派。反对大公政策的人的命运是悲惨的。1521年,瓦西里三世开始策划除掉封邑王公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舍米亚契奇(他统治着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全俄都主教瓦尔拉姆因拒绝参与这个计划而被放逐,大贵族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叔伊斯基和伊凡·米哈伊洛维奇·沃罗滕斯基也因此失宠。1522年,瓦西里三世逮捕了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舍米亚契奇,结束了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公国的存在。1525年,外交官别克列米舍夫因批评瓦西里三世的政策而被处死,有名望的学者希腊人马克西姆(他卷入了此事)也受到打击。1531年,希腊人马克西姆和瓦西安·帕特里克耶夫因公开反对瓦西里三世离婚而再次受到贬斥。 在瓦西里三世时代,贵族与王室诸王公的势力受到极大抑制,一切问题均以专制方式解决。世袭大贵族(波雅尔)的特权受到限制,而且瓦西里三世刻意从中小贵族中提拔有能力的人来担当重要职务,这些人显然只能依附并忠实于大公。在经济方面,地主土地所有制获得稳定发展。 15世纪后期,莫斯科民间渐渐流传一种说法,认为莫斯科公国是巴里奥略王朝的继承者,莫斯科将成为“第三个、也是永久的罗马”。1510年,普斯科夫叶利扎罗夫修道院的长老菲洛费做赞辞献给瓦西里三世,称“两个罗马陷落了,但第三个仍然挺立着;不会再有第四个。无人能取代您的基督教王国!”,最清楚地表达了这种意见。 对外政策 在瓦西里三世时代,莫斯科公国致力于恢复俄国西部和西南部被君主制国家波兰立陶宛联盟(1386—1569年)吞并的土地,同时与克里米亚汗国和喀山汗国的交往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507年~1508年,瓦西里三世与立陶宛进行了一次无结果的战争。1512年他再次与立陶宛开战,围困斯摩棱斯克,但未能攻克。直到1514年俄军才最后取得优势,使斯摩棱斯克重新并入俄国。1520年,莫斯科与立陶宛签定了为期5年的和平条约。 在对抗西方的敌人时,莫斯科与东面的鞑靼人诸汗国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克里米亚鞑靼人在1507年、1516年、1518年和1521年多次对俄国发动侵袭,而且还存在他们与立陶宛结盟的危险。自从伊凡三世在1487年攻占喀山以来,莫斯科就部分控制着喀山的政治事务;瓦西里三世显然决心维护这种宗主权。1506年他对喀山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围攻。1516年喀山汗國绝嗣后,瓦西里三世与克里米亚汗国轮流把傀儡强加给喀山。1518年瓦西里三世任命自己的臣属沙阿·阿里为喀山汗。1523年瓦西里三世对喀山发动远征,并修建了著名的瓦西里苏尔斯克要塞。1524年再次远征喀山汗国,并安插萨法·格雷为喀山汗。1531年,瓦西里三世又任命赞·阿里为喀山汗。 这一时期的俄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如法国和印度)也初步建立了联系。1508年,瓦西里三世与瑞典签定了一份60年和平条约,从而结束了伊凡三世时代发生的俄瑞战争。 瓦西里三世于1533年去世,遗体葬于莫斯科天使长大教堂。 家庭 瓦西里三世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个妻子是所罗门尼娅·尤里耶芙娜·萨布罗娃,她是一个小贵族的女儿。两人于1505年结婚,因为长期无子,在1525年离婚。1526年瓦西里三世娶了第二个妻子叶连娜·瓦西里耶芙娜·格林斯卡娅(她是馬麥後人),她出身于著名的格林斯基家族,是王公瓦西里·利沃维奇·格林斯基的女儿,大贵族米哈伊尔·利沃维奇·格林斯基的侄女。
1607年,另一个伪德米特里出现,再次得到波兰的支持。1610年,波兰军队攻占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同時瑞典軍隊自瑞屬芬蘭開始入侵北邊,1611年大诺夫哥罗德被瑞典攻佔,隔年瑞典已佔領了俄羅斯所有波羅的海出海口,其後俄羅斯正式割給瑞典。而由於西吉斯蒙德想让自己的儿子弗瓦迪斯拉夫继承俄罗斯皇位,后来又改变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罗斯沙皇。但是波兰入侵者在1612年被俄罗斯贵族们召集的军队驱逐。 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宣布立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17年瑞典和俄羅斯議和,簽訂斯托爾博沃和約。1619年波蘭獲得了斯摩棱斯克和切爾尼戈夫。 相關作品 电影 (1939年) (1986年) (2007年) 电视剧 (2019年) 歌劇 《伊凡·蘇薩寧》 參見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 俄罗斯历史 引用 參考文獻 http://dlib.rsl.ru/viewer/01003814964 延伸閱讀 Dunning, Chester S.L. Russia's First
參見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 俄罗斯历史 引用 參考文獻 http://dlib.rsl.ru/viewer/01003814964 延伸閱讀 Dunning, Chester S.L. Russia's First Civil War: The Time
长女:伊琳娜(1627年4月22日-1679年2月8日),51歲薨。 次女:佩拉格婭(1628年4月20日-1629年1月25日),未滿一歲殤。 长子:阿列克谢(1629年5月9日-1676年1月29日),1645年繼位。 三女:安娜(1630年7月14日-1692年10月28日),62歲薨。 四女:馬爾法(1631年8月29日-1632年9月21日),一歲殤。 次子:伊凡(1633年6月1日-1639年1月10日),未滿六歲殤。 五女:索菲婭(1634年9月14日-1636年4月23日),未滿兩歲殤。 六女:塔基揚娜(1636年1月5日-1706年8月23日),70歲薨。 七女:葉夫多基婭(1637年2月10日-1637年2月10日),出生同日殤。
父亲是菲拉列特大主教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为罗曼诺夫家族族长,被强迫剃髮出家,进入修道院成为僧侶,但一直不願意跟侵略者合作,1613年,米哈伊尔被选为沙皇。他得知自己被选为沙皇之後一度惊慌失措,躲在伊帕提耶夫修道院中,最后很不情愿地接受了沙皇的王位(主要是由于前面几位沙皇的命运不祥)。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代表着王朝混乱的结束。在位初年先後由母親Matha、父亲攝政。1645年去世后,王位由长子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继承。 統治 米哈伊爾的祖父,是伊凡四世的中央顧問,亦是其皇后安娜斯塔西婭·羅曼諾夫娜的兄長。 1598年,鮑里斯·戈都諾夫當選沙皇,米哈伊爾的父親被誣告叛國,米哈伊爾和母親於1600年一起遭到發配至別洛焦爾斯克。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在1613年2月21日被議會推選為沙皇,當時他還是一個16歲的少年,此前名不見經傳。雖若按照家譜算起來,米哈伊爾也可以算是皇親國戚,和留里克王朝有些淵源:他是伊凡四世的第一個妻子,也就是皇后安娜斯塔西娅·罗曼诺夫娜的侄孫。此外,羅曼諾夫家族在俄羅斯內憂外患交迫的“王朝混亂時期”也因為大義不屈的舉動贏得俄羅斯人的愛戴,獲得一定的聲譽。當年戈東諾夫把米哈伊爾的父親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強行送進修道院,當了教士,改名為神父菲拉列特;後來季米特里三世又把菲拉列特神父掠走,任命他做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在波蘭被米寧和波扎爾斯基起義軍趕出莫斯科後,菲拉列特大牧首拒絕與波蘭國王西格蒙德合作,在民族利益上不作絲毫讓步,遭到波蘭軍隊逮捕並被長期關押。 米哈伊爾當選沙皇,莫斯科全城向他發誓效忠,此後又向俄羅斯各城市發去詔書,宣告新沙皇的誕生,並由莫斯科的使者在各地教堂接受民眾的效忠宣誓。 同時莫斯科組織了隆重的使團,前往米哈伊爾的封地科斯特洛馬,迎接他來莫斯科登基。1613年7月22日,米哈伊爾正式加冕為沙皇。米哈伊爾首先收復了領土,然後解決和瑞典及波蘭的矛盾。他最初由父親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在幕後掌握政權。 米哈伊爾早年由於騎馬意外腿部受了傷,此后腿部病情不断恶化,最终导致他在晚年无法行走。他是一個溫柔和虔誠的沙皇,没有过度依赖背后的谋士。米哈伊爾是比較誠實和能幹的人,像他父親一樣,他也很固執。他結過兩次婚,第一次婚姻在1624年和瑪麗亞公主結婚,這位公主在婚後4個月就死了。然後在1626年和多迦結婚,有七女三子,這些孩子身體都不好,只有三女一子活到成年。米哈伊爾自己也疾病纏身,1645年7月23日因病去世,死後長子阿列克謝即位。 後嗣 长女:伊琳娜(1627年4月22日-1679年2月8日),51歲薨。 次女:佩拉格婭(1628年4月20日-1629年1月25日),未滿一歲殤。
費奧多尔一世·伊萬諾維奇(),是1584年-1598年在位的俄國沙皇。他是伊凡四世之子。母親為安娜斯塔西亞·羅曼諾夫娜。娶伊琳娜·戈東諾娃。無子,有一女費奧多西亞·費奧多羅夫娜女大公(夭折)。 1589年,莫斯科都主教區升格為牧首區。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成為東正教的中心。 费奧多尔思维简单,对朝政毫不关心,他的嗜好就是到各地的教堂去“敲钟”,因此也叫“敲钟者”。政治上依赖伊琳娜皇后。費奧多爾死後,留里克王朝絕嗣。费奥多尔遗命伊琳娜出家,然而他死后伊琳娜却自称摄政。
俄罗斯君主 俄罗斯沙皇 留里克王朝
(1665年-1669年),母玛丽亚 伊凡五世(1666年-1696年),母玛丽亚 彼得一世(1672年-1725年),母娜塔莉 皇女 (1650年-1712年),母玛丽亚 (1652年-1707年),母玛丽亚 安娜(1655年-1659年),母玛丽亚 索菲亚(1657年-1704年),母玛丽亚
(1648年-1649年),母玛丽亚 (1654年-1670年),母玛丽亚 费奥多尔三世(1661年-1682年),母玛丽亚 (1665年-1669年),母玛丽亚 伊凡五世(1666年-1696年),母玛丽亚 彼得一世(1672年-1725年),母娜塔莉 皇女 (1650年-1712年),母玛丽亚 (1652年-1707年),母玛丽亚 安娜(1655年-1659年),母玛丽亚 索菲亚(1657年-1704年),母玛丽亚 (1658年-1718年),母玛丽亚 (1660年-1723年),母玛丽亚 (1662年-1713年),母玛丽亚 叶夫多基娅(1669年生,同年殤),母玛丽亚 (1673年-1716年),母娜塔莉
Романов,,1676年-1682年在位),是俄国沙皇,为沙皇阿列克谢与玛丽亚·米罗斯拉夫斯卡娅之子。 费奥多尔三世即位时年幼,朝政由纳雷什金家族把持。这个时期谋求军事、税收的改革和加强,激化了政治领导权之争。1678年进行人口普查,次年开始征收户籍税。贵族按其家族出身担任高官的门第制度于1682年废除。外交方面,与瑞典的矛盾激化,1676年至1681年与鄂圖曼土耳其交战,最后以土耳其承认左岸乌克兰合并于俄罗斯告终。 皇室 皇后
伊利亚(1681年生,九日殤)母阿加菲娅 罗曼诺夫王朝君主 莫斯科人 俄罗斯沙皇
(1684年成婚,1723年薨) 皇女 (1689年-1692年) 費奧多西婭(1690年-1691年) 葉卡捷琳娜(1691年-1733年) 安娜女皇(1693年-1740年),1730年-1740年在位 (1694年-1731年) I I
皇后 (1684年成婚,1723年薨) 皇女 (1689年-1692年) 費奧多西婭(1690年-1691年) 葉卡捷琳娜(1691年-1733年) 安娜女皇(1693年-1740年),1730年-1740年在位 (1694年-1731年)
旗下著名品牌 金寶濃縮湯 史雲生 滋選湯(SELECT) 雅樂思(Arnott's) V8蔬菜汁 金寶湯餐飲服務 SpaghettiOs Goldfish餅乾 琣伯莉餅乾(Pepperidge Farm) Snyder's Cape Cod天然調味薯片品牌 Eatsmart蔬菜零食 kettle薯片 Pacific Foods Plum Organics Prego特式意粉醬品牌
Farms予私募基金Butterfly Equiyt完成交易后,金寶湯將完全退出新鮮食品業務 2019年7月16日費列羅斥資3億美元收購金寶湯公司旗下丹麥藍罐曲奇的母公司凱爾森集團(Kelsen Group A.S.) 2019年8月10日金寶湯以22億美元現金出售澳洲餅乾生產商雅樂思(Arnott"s Biscuits Ltd)和金寶湯國際(Campbell International)在澳洲、紐西蘭、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和日本等市場的簡餐和零食品牌,以及在澳洲、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生產業務,包括其品牌的湯、湯料、果汁和即食食品給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 2019年,马克·A·克劳斯(Mark A. Clouse)成为金宝汤公司的第14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同年,金宝汤庆祝成立150周年。 旗下著名品牌 金寶濃縮湯 史雲生 滋選湯(SELECT) 雅樂思(Arnott's) V8蔬菜汁 金寶湯餐飲服務 SpaghettiOs
MFC 雷射一体机问世。 1998年:第一百万台联想电脑诞生。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出席典礼,并将这台电脑收为英特尔博物馆的馆藏。第一间联想专卖店在北京落成,自此联想开始建立起其庞大的专卖店体系。联想推出“幸福之家”軟體,并预置于每台联想家用电脑上,使得联想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到14.4%。 1999年:联想成为亚太市场顶级电脑商,在中国电子百强中名列第一。联想发布具有“一键上网”功能的網際網路电脑。 2000年代 2000年:联想股价急剧增长,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进入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成为香港旗舰型的高科技股。联想跻身全球十强最佳管理电脑厂商。联想被世界多个投资者关系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公司”。 2001年:杨元庆出任联想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联想首次推出具有丰富数码应用的个人电脑产品。 2002年:联想举办首次联想技术创新大会(),联想推出「关联应用」技术战略。联想“深腾1800”()高性能计算机问世。这是中国首款具有1,000 GFLOP/s(每秒浮点操作次数)的电脑,也是中国运算速度最快的民用电脑,在全球前500名运算最快的电脑中名列第43位。联想成立手机业务合资企业,宣布进军手机业务领域。 2003年:联想宣布使用新标识「Lenovo」为进军海外市场做准备。 基于“关联应用”技术理念,在信息产业部的领导下,联想携手众多中国著名公司成立IGRS工作组,以推动制定产业相关标准。 联想启动“2003联想科技巡展”,推广联想的创新技术及理念。 联想成功研发出深腾6800高性能计算机,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位居第14位。 2004年:联想成为国际奥委会第六期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赞助金额为6,500万美元。联想作为第一家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的中国企业,为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打印机等计算技术设备以及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12月,联想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不包含台式机硬盘业务)。 联想推出为乡镇家庭用户设计的圆梦系列电脑以发展中国乡镇市场。 2005年2月:因應聯想購併IBM的PC事業部,IBM在台灣的分公司台灣國際商業機器成立「荷蘭商思惟個人電腦公司」,並將PC事業部在台灣的人員和資產移轉至此新公司,再由聯想集團掌控此新設公司,避開陸資直接在台灣設立公司的政治問題。 2007年第三季,联想计算机出货量仅次于美国惠普与戴尔计算机,是全球第三大,但在宏碁(Acer)计算机完成收购美商捷威()后,第三名落入宏碁手中,联想成为老四。联想原想藉由收购荷兰佰德(Packard Bell)来扩大欧洲市场,但在宏碁买下对佰德有优先收购权的捷威后希望破灭,但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威廉·阿梅里奥表示不排除并购其他电脑公司。 2008年:微軟發現联想在給XP客戶的軟體包中含有惡意代碼,並提出警告。 2008年:联想“深腾7000”百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运算能力达到每秒106.5万亿次,位居最新公布的全球高效能计算机排名(TOP500)第19位。 2009年9月8日,卢志强下属的中国泛海控股集团以27.55亿元收购中科院所持的联想控股29%股权,成为联想控股的第三大股东。转让前,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占65%,联想控股职工持股会占35%。转让后,国科控股占36%,仍为联想控股第一大股东,联想控股职工持股会占35%,中国泛海占29%。 2009年:联想成为迈凯伦车队的赞助商之一。年初联想公布了上一年第三季度业绩,净亏损达到了9700万美元,联想集团宣布其创始人柳传志重新出山担任集团的董事局主席,而杨元庆则接替阿梅里奥担任首席执行官,罗里·里德()被任命为新设立的总裁兼COO。 2009年11月5日,联想集团公布截至2009年9月30日止第二季度业绩。集团不但在第二季度扭亏为盈,且全球市场份额创新高,费用率亦达到并购以来的最佳水平。季内,联想的全球个人电脑销量年比年上升17%,而同期全球整体市场销量年比年上升2.3%。第二季度联想集团的综合销售额年比年减少5%至41亿美元,与上季度相比上升19%。集团的季度毛利年比年减少24%,与上一季度相比上升14%,毛利率为10.6%。集团在第二季度实现转亏为盈。截止2009年9月30日,集团的净现金储备为18亿美元。 2009年11月29日,联想集团宣布以2亿美金收购其于2008年3月以1亿美元出售的联想移动,再度进军高速增长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 2010年代 2010年:联想集团发布全新移动互联产品线,乐Phone于2010年5月在中国全新上市。 2011年1月27日联想和NEC成立NEC聯想日本集團(NEC Lenovo Japan Group),并构建名为联想NEC控股B.V.的新公司,在荷兰注册。据协议,联想将持有新公司51%股份,而NEC将持有49%,合資交易將在2011年6月30日完成。 2011年6月1日联想以二點三一億欧元(近二十六億港元),向Medion大股東Gerd Brachmann(GB)收購德國消費電子品牌Medion36.66股權。 另聯想擬按每股十三欧元,在市場上公開收購餘下Medion股份,GB已承諾不會出售所持逾一成八股權(交易完成後),惟整項交易須待聯想購入Medion不少於五成一股權方告完成。 2011年6月17日聯想大股東聯想控股,在聲明中指出,楊元慶已從聯想控股購得7.97億股聯想股份,但未有披露作價。交易後,聯想控股佔聯想股權,由42.82%降至34.82%,但仍為單一最大股東,楊元慶個人持有的聯想股權則增加了8個百分點至8.7%。斥資約31.5億元,以平均每股3.95元的代價購入。 2011年9月27日联想和仁寶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共斥資3億美元成立合營公司,專為聯想生產筆記本電腦及相關部件產品,創下個人電腦品牌與代工廠合資的先例。雙方將按股權比例出資,聯想佔合營51%股權即承擔1.53億美元。 2012年8月1日联想和全球信息存儲及管理品、服務和解決方案領導廠商美國EMC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雙方組建合資公司,挺進企業級市場主推伺服器、存儲與NAS存儲。據悉,該合資公司將由聯想出資占股51%,EMC貢獻出其全資子公司艾美加公司的部分資和資源。 2012年9月5日联想以3億巴西雷亞爾(合1.47億美元)收購巴西最大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Digibras Participacoes SA。2011年該公司實現收入16億雷亞爾(合7.83億美元)。 2012年9月18日聯想收購美國軟件技術公司Stoneware。 2012年第四季度中,联想曾短暂成為此季度全球出货量最大的PC厂商,后又被惠普超越,在2012年第四季度中全球出货量排名位居第二。 2014年1月23日,聯想集團宣布以23億美元收購IBM x86伺服器業務。这次交易收购价约为23亿美元。约20亿的美元现金支付,剩余则以联想股票支付。 2014年1月29日,联想集团宣布,联想将以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这次交易收购价约为29亿美元。收购完成支付14.1亿美元(包含6.6亿美元现金和7.5亿美元的联想普通股票)。剩余的15亿美元将以三年期本票支付。交易完成後,Google將持有5.06億至8.18億股、相當4.64%至5.61%聯想股份。 2014年9月29日聯想宣佈,已獲得所有監管機構批准,完成收購國際商業機器(IBM)X86伺服器硬件及相關維護服務業務,料10月1日起生效。《彭博》報道指總交易金額為21億美元,向今年1月時公佈的23億美元有所下調。聯想公告指公司將支付約18億美元現金,及發行1.82億股代價股份予IBM; 2014年聯想集團於12月11日在北京市註冊成立的互聯網業務子公司,「北京神奇工廠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陳旭東,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00萬元,新公司將於2015年4月1日正式開始營運,屆時將擁有獨立的公司名稱及全新的子品牌,陳旭東出任新公司CEO。 2017年11月1日,聯想集團以178.5億日圓(約12.3億港元)購入富士通(Fujitsu)旗下的個人電腦業務Fujitsu Client Computing Limited(FCCL)的51%股權;及與Lenovo International及富士通訂立合營協議以作為FCCL的股東規管FCCL的管理及彼此關係。 2018年9月26日,聯想集團與美國數據存儲網路器械公司在中國籌建一家合資公司聯想凌拓,合資公司將由聯想控股佔股51%,NetApp佔股49%。董事會中,聯想和NetApp將分別佔據四個和三個席位。合資企業將採取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獨立管理的方式。 2019年12月18日晚,联想控股正式宣布,柳传志卸任联想控股董事长及执行董事,将担任联想控股名誉董事长、资深顾问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成员。继任者将是现任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执行董事宁旻,公司高级副总裁李蓬出任首席执行官(CEO),并担任执行董事。两人将作为联想控股新的领导核心。 2020年代 2021年1月12日,聯想集團發佈公告擬在A股科創板上市,但是在獲得上交所受理後,於2021年10月8日撤回A股上市申請 2023年3月底,联想确认将停止拯救者/Legion系列的电竞手机生产,并解散该手机子部门。 產品與服務 個人和商業電腦 - 收購IBM相關部門後繼續使用ThinkPad品牌推出個人電腦。 智能手機 - 生產使用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 智能電視 - S系列電視 可穿戴設備 - VR眼鏡、智能手錶 物聯網/智能家居 - 智能門鎖、音箱、电动平衡车、機器人等 DOit應用程序 Lenovo Connect - 在美國推出的4G訊號上網服務,但只供上網並不提供電話號碼。 收購記錄
2009年11月5日,联想集团公布截至2009年9月30日止第二季度业绩。集团不但在第二季度扭亏为盈,且全球市场份额创新高,费用率亦达到并购以来的最佳水平。季内,联想的全球个人电脑销量年比年上升17%,而同期全球整体市场销量年比年上升2.3%。第二季度联想集团的综合销售额年比年减少5%至41亿美元,与上季度相比上升19%。集团的季度毛利年比年减少24%,与上一季度相比上升14%,毛利率为10.6%。集团在第二季度实现转亏为盈。截止2009年9月30日,集团的净现金储备为18亿美元。 2009年11月29日,联想集团宣布以2亿美金收购其于2008年3月以1亿美元出售的联想移动,再度进军高速增长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 2010年代 2010年:联想集团发布全新移动互联产品线,乐Phone于2010年5月在中国全新上市。 2011年1月27日联想和NEC成立NEC聯想日本集團(NEC Lenovo Japan Group),并构建名为联想NEC控股B.V.的新公司,在荷兰注册。据协议,联想将持有新公司51%股份,而NEC将持有49%,合資交易將在2011年6月30日完成。 2011年6月1日联想以二點三一億欧元(近二十六億港元),向Medion大股東Gerd Brachmann(GB)收購德國消費電子品牌Medion36.66股權。 另聯想擬按每股十三欧元,在市場上公開收購餘下Medion股份,GB已承諾不會出售所持逾一成八股權(交易完成後),惟整項交易須待聯想購入Medion不少於五成一股權方告完成。 2011年6月17日聯想大股東聯想控股,在聲明中指出,楊元慶已從聯想控股購得7.97億股聯想股份,但未有披露作價。交易後,聯想控股佔聯想股權,由42.82%降至34.82%,但仍為單一最大股東,楊元慶個人持有的聯想股權則增加了8個百分點至8.7%。斥資約31.5億元,以平均每股3.95元的代價購入。 2011年9月27日联想和仁寶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共斥資3億美元成立合營公司,專為聯想生產筆記本電腦及相關部件產品,創下個人電腦品牌與代工廠合資的先例。雙方將按股權比例出資,聯想佔合營51%股權即承擔1.53億美元。 2012年8月1日联想和全球信息存儲及管理品、服務和解決方案領導廠商美國EMC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雙方組建合資公司,挺進企業級市場主推伺服器、存儲與NAS存儲。據悉,該合資公司將由聯想出資占股51%,EMC貢獻出其全資子公司艾美加公司的部分資和資源。 2012年9月5日联想以3億巴西雷亞爾(合1.47億美元)收購巴西最大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Digibras Participacoes SA。2011年該公司實現收入16億雷亞爾(合7.83億美元)。 2012年9月18日聯想收購美國軟件技術公司Stoneware。 2012年第四季度中,联想曾短暂成為此季度全球出货量最大的PC厂商,后又被惠普超越,在2012年第四季度中全球出货量排名位居第二。 2014年1月23日,聯想集團宣布以23億美元收購IBM x86伺服器業務。这次交易收购价约为23亿美元。约20亿的美元现金支付,剩余则以联想股票支付。 2014年1月29日,联想集团宣布,联想将以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这次交易收购价约为29亿美元。收购完成支付14.1亿美元(包含6.6亿美元现金和7.5亿美元的联想普通股票)。剩余的15亿美元将以三年期本票支付。交易完成後,Google將持有5.06億至8.18億股、相當4.64%至5.61%聯想股份。 2014年9月29日聯想宣佈,已獲得所有監管機構批准,完成收購國際商業機器(IBM)X86伺服器硬件及相關維護服務業務,料10月1日起生效。《彭博》報道指總交易金額為21億美元,向今年1月時公佈的23億美元有所下調。聯想公告指公司將支付約18億美元現金,及發行1.82億股代價股份予IBM; 2014年聯想集團於12月11日在北京市註冊成立的互聯網業務子公司,「北京神奇工廠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陳旭東,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00萬元,新公司將於2015年4月1日正式開始營運,屆時將擁有獨立的公司名稱及全新的子品牌,陳旭東出任新公司CEO。 2017年11月1日,聯想集團以178.5億日圓(約12.3億港元)購入富士通(Fujitsu)旗下的個人電腦業務Fujitsu Client Computing Limited(FCCL)的51%股權;及與Lenovo International及富士通訂立合營協議以作為FCCL的股東規管FCCL的管理及彼此關係。 2018年9月26日,聯想集團與美國數據存儲網路器械公司在中國籌建一家合資公司聯想凌拓,合資公司將由聯想控股佔股51%,NetApp佔股49%。董事會中,聯想和NetApp將分別佔據四個和三個席位。合資企業將採取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獨立管理的方式。 2019年12月18日晚,联想控股正式宣布,柳传志卸任联想控股董事长及执行董事,将担任联想控股名誉董事长、资深顾问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成员。继任者将是现任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执行董事宁旻,公司高级副总裁李蓬出任首席执行官(CEO),并担任执行董事。两人将作为联想控股新的领导核心。 2020年代 2021年1月12日,聯想集團發佈公告擬在A股科創板上市,但是在獲得上交所受理後,於2021年10月8日撤回A股上市申請 2023年3月底,联想确认将停止拯救者/Legion系列的电竞手机生产,并解散该手机子部门。 產品與服務 個人和商業電腦 - 收購IBM相關部門後繼續使用ThinkPad品牌推出個人電腦。 智能手機 - 生產使用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 智能電視 - S系列電視 可穿戴設備 - VR眼鏡、智能手錶 物聯網/智能家居 - 智能門鎖、音箱、电动平衡车、機器人等 DOit應用程序 Lenovo
100,000 BTU)为单位零售。批发交易则通常是使用“十撒姆”(Decatherms,缩写为Dth),或采用“千十撒姆”(Thousand decatherms,缩写为MDth),或“百万十撒姆,缩写为MMDth)作为单位。一个百万十撒姆大致相当于十亿立方英尺天然气。 用途 发电 作为燃气涡轮引擎和蒸汽涡轮发电的主要燃料,天然气非常重要。在燃气涡轮蒸汽涡轮联合循环的模式下发电,能源利用的效率特别高。对自然环境而言,燃烧天然气比起石油和煤之类化石燃料要更加清洁,产生更少的温室气体。获得同样的热量,燃烧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燃烧石油要少30%,比煤要少45%。使用天然气的联合循环发电在可用化石燃料能源中最为洁净。此项技术在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获得天然气的地方正被广泛采用。 燃料电池(fuel cell)技术可能最终为天然气转化为电提供更清洁的选择,但是此项技术目前还不具备价格竞争力。同样,据说天然气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顶峰,比石油顶峰晚了20年。全球天然气供应将在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枯竭。 天然气车辆 压缩天然气(以及液化天然气)被用作其它汽车燃料的清洁替代物。自2003年起,拥有天然气车辆最多的国家为阿根廷、巴西、巴基斯坦、意大利和印度。它的能量效率与柴油发动机相比较低,但是污染值部分,相對地在粒狀污染物(Particulate matter, PM)部分是完全不存在的,且在氮氧化物的排放上,亦遠較柴油車為低。主要天然氣引擎採用火花點火(Spark ignition)方式引燃提供動力,與汽油引擎相同,卻具有較高的辛烷值(120~130, Octane number)。因此在引擎的設計上其壓縮比(Compression ratio)可以提升至11左右,彌補在能量熱值上的不足,且在近年來由於引擎科技的進步,透過高壓縮比,多點噴射系統(Multi injection)與渦輪增壓裝置(Turbo Charger),其動力輸出性能已經與傳統汽柴油引擎不相上下。 推廣天然氣車輛的主要原因為天然氣產量與儲存量豐富,價格便宜;將一般家用天然氣輸送管線中燃氣加壓储存在高壓鋼瓶中,即可成為車輛使用之天然氣燃料。天然氣車輛排放的碳氫化合物(THC)中,80%以上為甲烷,甲烷不會因為光化學反應而與NOx反應形成臭氧(O3),致破壞大氣層,影響環境生態,但是仍會對於溫室效應產生影響,然而由於直接排放量遠低於其他對於溫室效應的氣體排放,所以各國家制定車輛污染排放標準時將甲烷類碳氫化合物排除,僅針對非甲烷類(NMHC, Non-Methane Hydrocarbon)進行管制。 然而天然氣因為比重小,其體積較其它液態燃料大,一加侖(3.785公升)等效柴油所含熱量約與標準狀況(21℃ & l atm條件)下3.5m3天然氣相當。 另外由於車輛上放置天然氣儲氣筒的空間有限,天然氣必須被壓縮至220 bar左右儲存於筒內;容器為了承受高壓氣體,其結構通常為堅固且厚重之鋼材,或陸續開發複合材料與碳纖維材料之類高壓容器,故相對減少可利用空間並增加車體重量。 近年來由於環保壓力使然,歐美日各國競相開發天然氣車輛,並在都會區進行天然氣公車實車示範以宣導使用成效;在美國更因原油年需求量中有50%來自國外,且交通運輸所需能源中之96%皆須仰賴原油,因此在經濟因素之額外考量下美國乃積極利用其國內現有之豐富天然氣及既有管路,推行天然氣車輛。 家用 向家庭提供的天然气被用来烹饪和取暖/制冷。CNG和LNG被用于没有公用事业管道连接的乡村家庭或便携式烤架。 肥料 天然气是哈柏法(Haber process)产生用于肥料生产的氨水的主要原料。 其它 天然气同样被用于制造纤维、玻璃、钢铁、塑料、油漆、食品制造加工以及其它产品。 来源 天然气的商业生产主要来自油田和天然气田。 天然氣和石油常常並存于同樣的岩層中,可以在這些油井中吸取天然氣。此外,在煤礦、泥盆紀頁岩、地壓鹽水和結構緊密的砂岩中也會存在天然氣。然而從中開採天然氣的成本較高,相關技術發展緩慢。 植物、垃圾、污水和動物的排泄物等有機物發酵時會產生沼氣,性質類似天然氣。 在以前,天然氣是作爲廢料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被燒掉的,因爲相對出產的石油來説,其用途不大。但隨著化石燃料的儲量逐漸消耗,天然氣在能源供應中所佔地位不斷上升。 2005年,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总储量为179.53兆立方米。 2009年,美国以62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产量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产量国。2011年,中国天然气产量1011.15亿立方米,首次突破1000亿立方米大关。相比2010年,同比增长7.3%。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盆地是中国三大天然气主产区。2012年,中国天然气产量1067.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7%;累计进口天然气407.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9.9%。其中,管道天然气进口占53.3%,LNG进口占46.7%。2012年天然气中国表观消费量达到144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8%。 未来可能的来源 其实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建的沼气池也是利用人畜粪便以及植物厌氧分解产生的甲烷收集,以供居民用来家用,只是规模较小 一种实验性方法是使用垃圾产生的甲烷气来为城市提供能源。实验表明甲烷气是一种经济上可行的能量来源。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有一项计划,即从圈养在工厂化农场里的牛的肥料中获取沼气和甲烷气,来向小城镇提供能源。 生產與加工 天然氣是通過鑽井汲取,與石油汲取相似。許多天然氣儲量都在海底。天然氣通過管道從海上的生產平台運輸到岸上的採集點,然後再運到煉油廠進行提純。
爆炸可能会夷平整座房屋,甚至殃及邻近的建筑。甲烷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下限为5%,上限为15%。 天然气车辆发动机中要利用的压缩天然气的爆炸,由于气体挥发的性质,在自发的条件下基本是不具备的,所以需要使用外力将天然气浓度维持在5%到15%之间以触发爆炸。 能含量及相关数字 每燃烧一立方米商业品质的天然气可产生38M焦(10.6千瓦·时)的能量。在美国使用的英制单位下,相当于燃烧每一立方英尺天然气产生1031英制热量单位(BTU)。 在美国,天然气经常以“撒姆”(Therm,缩写为th,1 Therm = 100,000 BTU)为单位零售。批发交易则通常是使用“十撒姆”(Decatherms,缩写为Dth),或采用“千十撒姆”(Thousand decatherms,缩写为MDth),或“百万十撒姆,缩写为MMDth)作为单位。一个百万十撒姆大致相当于十亿立方英尺天然气。 用途 发电 作为燃气涡轮引擎和蒸汽涡轮发电的主要燃料,天然气非常重要。在燃气涡轮蒸汽涡轮联合循环的模式下发电,能源利用的效率特别高。对自然环境而言,燃烧天然气比起石油和煤之类化石燃料要更加清洁,产生更少的温室气体。获得同样的热量,燃烧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燃烧石油要少30%,比煤要少45%。使用天然气的联合循环发电在可用化石燃料能源中最为洁净。此项技术在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获得天然气的地方正被广泛采用。 燃料电池(fuel cell)技术可能最终为天然气转化为电提供更清洁的选择,但是此项技术目前还不具备价格竞争力。同样,据说天然气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顶峰,比石油顶峰晚了20年。全球天然气供应将在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枯竭。 天然气车辆 压缩天然气(以及液化天然气)被用作其它汽车燃料的清洁替代物。自2003年起,拥有天然气车辆最多的国家为阿根廷、巴西、巴基斯坦、意大利和印度。它的能量效率与柴油发动机相比较低,但是污染值部分,相對地在粒狀污染物(Particulate matter, PM)部分是完全不存在的,且在氮氧化物的排放上,亦遠較柴油車為低。主要天然氣引擎採用火花點火(Spark ignition)方式引燃提供動力,與汽油引擎相同,卻具有較高的辛烷值(120~130, Octane number)。因此在引擎的設計上其壓縮比(Compression ratio)可以提升至11左右,彌補在能量熱值上的不足,且在近年來由於引擎科技的進步,透過高壓縮比,多點噴射系統(Multi injection)與渦輪增壓裝置(Turbo Charger),其動力輸出性能已經與傳統汽柴油引擎不相上下。 推廣天然氣車輛的主要原因為天然氣產量與儲存量豐富,價格便宜;將一般家用天然氣輸送管線中燃氣加壓储存在高壓鋼瓶中,即可成為車輛使用之天然氣燃料。天然氣車輛排放的碳氫化合物(THC)中,80%以上為甲烷,甲烷不會因為光化學反應而與NOx反應形成臭氧(O3),致破壞大氣層,影響環境生態,但是仍會對於溫室效應產生影響,然而由於直接排放量遠低於其他對於溫室效應的氣體排放,所以各國家制定車輛污染排放標準時將甲烷類碳氫化合物排除,僅針對非甲烷類(NMHC, Non-Methane Hydrocarbon)進行管制。 然而天然氣因為比重小,其體積較其它液態燃料大,一加侖(3.785公升)等效柴油所含熱量約與標準狀況(21℃ & l atm條件)下3.5m3天然氣相當。 另外由於車輛上放置天然氣儲氣筒的空間有限,天然氣必須被壓縮至220 bar左右儲存於筒內;容器為了承受高壓氣體,其結構通常為堅固且厚重之鋼材,或陸續開發複合材料與碳纖維材料之類高壓容器,故相對減少可利用空間並增加車體重量。 近年來由於環保壓力使然,歐美日各國競相開發天然氣車輛,並在都會區進行天然氣公車實車示範以宣導使用成效;在美國更因原油年需求量中有50%來自國外,且交通運輸所需能源中之96%皆須仰賴原油,因此在經濟因素之額外考量下美國乃積極利用其國內現有之豐富天然氣及既有管路,推行天然氣車輛。 家用 向家庭提供的天然气被用来烹饪和取暖/制冷。CNG和LNG被用于没有公用事业管道连接的乡村家庭或便携式烤架。 肥料 天然气是哈柏法(Haber process)产生用于肥料生产的氨水的主要原料。 其它 天然气同样被用于制造纤维、玻璃、钢铁、塑料、油漆、食品制造加工以及其它产品。 来源 天然气的商业生产主要来自油田和天然气田。 天然氣和石油常常並存于同樣的岩層中,可以在這些油井中吸取天然氣。此外,在煤礦、泥盆紀頁岩、地壓鹽水和結構緊密的砂岩中也會存在天然氣。然而從中開採天然氣的成本較高,相關技術發展緩慢。 植物、垃圾、污水和動物的排泄物等有機物發酵時會產生沼氣,性質類似天然氣。 在以前,天然氣是作爲廢料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被燒掉的,因爲相對出產的石油來説,其用途不大。但隨著化石燃料的儲量逐漸消耗,天然氣在能源供應中所佔地位不斷上升。 2005年,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总储量为179.53兆立方米。 2009年,美国以62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产量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产量国。2011年,中国天然气产量1011.15亿立方米,首次突破1000亿立方米大关。相比2010年,同比增长7.3%。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盆地是中国三大天然气主产区。2012年,中国天然气产量1067.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7%;累计进口天然气407.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9.9%。其中,管道天然气进口占53.3%,LNG进口占46.7%。2012年天然气中国表观消费量达到144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8%。 未来可能的来源 其实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建的沼气池也是利用人畜粪便以及植物厌氧分解产生的甲烷收集,以供居民用来家用,只是规模较小
保险: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由中国中信集团和英国保诚集团联合发起创建。 制造业 中信集团在中国各地拥有多家重工业制造企业。中信重工(原洛阳矿山机器厂)是全球领先的矿山装备供应和服务商。中信戴卡为中国大陆第一家铝车轮制造企业,铝车轮销量位居全球第一。1988年划归中信集团管理的中信机电(原国营五四一总厂)以军工业、耐磨材料、汽车零部件、供电业务为主。1996年,中信集团与美国雷诺兹金属公司(后被美国铝业集团收购)合资设立中信渤海铝业。2020年,中信集团与华润水泥、工业富联合资设立信润富联公司,聚焦汽车零部件和新型建材行业。 能源材料 中信金属(原中国康华金属开发公司)主要从事全球金属矿产类大宗商品贸易和投资业务。中信资源主要从事石油和煤的勘探、开发和生产,拥有哈萨克斯坦KBM油田、印尼Seram油田、辽宁天时月东油田等项目。中信矿业国际是世界主要磁铁矿生产商、中国铁精粉进口主要供应商。中信特钢是中国主要的专业化特殊钢制造企业。中信泰富能源在中国国内投资、经营及管理多家火力发电厂。 消费 中信集团于1992年全资收购香港贸易商大昌行集团。1997年,中信集团涉足电讯业务,创立的中信国际电讯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国际电讯枢纽之一,旗下澳门电讯是澳门唯一提供全面电信服务的供应商。中信集团于1986年开始参与组建的亚洲卫星是亚洲首家私营区域性卫星营运组织。中信出版集团在国内拥有出版、发行、零售全牌照,年出版品种近千种,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占有率位列第一。中信农业是隆平高科第一大股东、首农股份第三大股东,同时拥有巴西第三大玉米种业平台。2017年,中信集团通过旗下子公司控股的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取得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业务的特许经营权。 建筑工程 中信集团拥有工程承包商中信建设、设计院中信工程设计、城市开发运营商中信城开、负责中国尊开发建设运营的中信和业、地产开发商中信泰富地产、污水及环保处理商中信环境技术(原新加坡联合环境技术)、通用航空运营商中信海直、健康产业投资运营商中信医疗、产业投资资本运营商中信兴业等。 历任管理层 1979年-1993年 荣毅仁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3年-1995年 魏鸣一任董事长,王军任总经理 1995年-2000年 王军任董事长,秦晓任总经理 2000年-2006年 王军任董事长,孔丹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6年-2010年 孔丹任董事长,常振明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0年-2013年 常振明任董事长,田国立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3年至今 常振明任董事长,王炯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主要下属的子公司 金融类子公司 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中信銀行國際有限公司(前上市公司) 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前上市公司) 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合资保险公司)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中信新际期货有限公司(合资期货经纪公司,中信期货与中信新际期货已拟合并,2014年12月4日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 中信資本19.9% 中信國際資產管理公司40% 廣發銀行12.8488%(透過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持有) 台灣中國信託金融控股3.8%(透過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持有,是鹿港辜家以外第二大股東) 中國華融212.31亿股,持股比例26.46% 实业类子公司 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77.9% 中信泰富特鋼集團(上市公司) 中信澳大利亚公司 中信(香港)集團有限公司 中信华东(集团)有限公司 中信华南(集团)有限公司 中信深圳(集团)公司 国华国际工程承包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 武汉建筑设计院 中信金属有限公司 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71.04% 中信天津工业发展公司 中信机电制造公司 渤海铝业有限公司 中信网络有限公司 中國奔騰網
中信华东(集团)有限公司 中信华南(集团)有限公司 中信深圳(集团)公司 国华国际工程承包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 武汉建筑设计院 中信金属有限公司 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71.04% 中信天津工业发展公司 中信机电制造公司 渤海铝业有限公司 中信网络有限公司 中國奔騰網 中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資源控股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59.41% 中信大錳控股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49.26% 澳洲鋁礦企業Alumina約13.04%股權 中信国际电讯集团有限公司(上市公司)59.81% 建屋貸款63.3% 儀徵化纖18% 阿里健康信息(上市公司) 9.96%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聯合環保技術公司(上市公司) 服务类子公司 中信出版社 中信湘雅 中信旅游总公司 中信国际合作公司 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 亚洲卫星控股有限公司(前上市公司)37.59%,己出售 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42.18% 中信文化传媒集团 中信国际商贸有限公司 陝西旅遊股份有限公司48.33% 中信醫療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其他股權投資 中国華融23.46% 中國海外發展10.06% 中信資本19.9% 中信国安集团公司 20.95% 中信國安信息產業(上市公司) 41.42% 中信國安葡萄酒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42.65% 中信建投証券 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 36% 北京首農股份有限公司16.7%股權 麥當勞中港業務的新公司Grand Foods
2008年4月,诺华斥資104億美元向雀巢收購愛爾康(Alcon)24.85%7400萬股股權每股143.18美元,當時交易條件還包括自2010年1月起,諾華可另外向雀巢購買愛爾康52%股權。 2009年1月4日,诺华以每股180美元價格,斥資281億美元收購雀巢旗下愛爾康藥廠52%股權。 2010年1月5日,雀巢以37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卡夫旗下美國及加拿大的的速凍薄餅業務。該業務包括的比薩品牌有DiGiorno,Tombstone,CaliforniaPizzaKitchen(加州匹薩廚房),Jack's和Delissio。在美國和加拿大,雀巢公司已通過Stouffer's,LeanCuisine,Buitoni,HotPockets和LeanPocket等品牌建立起速食食品和便攜食品品類的領導地位。 2011年4月17日,瑞士雀巢公司宣布,已经就获得銀鷺食品集團(銀鷺集团)签署了合资协议,获得银鹭集团60%股权。銀鷺2010年的銷售額為7.5億瑞士法郎(約合54.6億元人民幣)。 2011年7月11日,雀巢以21億新元(約17億美元)收購中國最大糖果制造商徐福記國際(Hsu Fu Chi)的60%股權。徐氏家族將向雀巢出售16.48%的股份,但據合並協議仍持有合資公司40%的股份。 2012年1月6日,雀巢集團和可口可樂同意將在全球范圍內對半合資的即飲茶合資公司——全球飲料伙伴公司(BPW)業務範圍縮小到歐洲和加拿大地理範圍。全球其他地區可口可樂不再幫忙銷售和生產雀巢茶飲。不過台灣和香港地區可口可樂和雀巢仍將就雀巢冰爽茶品牌簽署許可協議。 2012年4月23日,雀巢以118.5億美元收購輝瑞旗下的嬰兒食品部門惠氏奶粉業務。 2012年11月28日,和記黃埔醫藥,同意與雀巢公司旗下雀巢健康科學公司(Nestle Health Science)合資營養科學合伙有限公司(Nutrition Science Partners),發展以傳統中藥為基礎的腸道治療;雙方各持一半股權。 2014年2月12日,欧萊雅集團(L'Oreal SA)同意以60億歐元(82億美元)回購雀巢持有的8%的持股。欧萊雅將支付現金34億歐元買雀巢持有的2730萬持股。同時以雀巢的瑞士皮膚醫學產品合資企業高德美(Galderma)50%股權賣給雀巢,交換股票價值達26億歐元的2120萬股股票。雀巢持有的欧萊雅股權將從29.4%降至23.29%,貝登古家族的股權將從30.6%增至33.31%。 2015年10月15日,從11月開始可口可樂不再幫忙在台灣銷售和生產雀巢茶飲。雀巢茶飲開始淡出台灣市場。 2016年6月,雀巢與愛之味合作,雀巢茶品重回台灣,交由愛之味子公司台灣第一生化科技代工生產,愛之味成為雀巢台灣總代理。 2017年12月6日,雀巢公司斥資23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健康食品公司Atrium Innovations。 2018年5月8日,雀巢與星巴克締結全球咖啡聯盟 雀巢將以71.5億美元現金收購星巴克門市以外的全球市場零售及分銷星巴克品牌包裝產品的權利。 2018年10月,雀巢中国推出了三个“幸善”“自然食客”和“MuscleHunt 肌猎”三个新品牌。 2019年10月8日,雀巢以102億瑞士法郎的價格(約合103億美元)將雀巢皮膚健康業務Nestlé Skin Health S.A出售給殷拓集團和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的全資子公司牽頭的財團,出售完成後,雀巢旗下不再擁有皮膚健康業務,同時,該業務重新更名為高德美。 2020年11月25日,雀巢宣布,同意向Food Wise有限公司出售银鹭花生奶和银鹭罐装八宝粥在华业务,交易双方同意对此次交易的财务条款不予以披露。据了解,Food Wise有限公司由银鹭创始人陈清水家族控股。 2021年2月16日,雀巢宣布,已同意将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水品牌出售给One Rock Capital Partners和Metropoulos & Co。出售预计在春季完成,其中包括山泉水品牌, 纯净水品牌和送货服务。 该次出售计划不包括Perrier品牌,S.Pellegrino品牌和Acqua Panna品牌。交易于2021年4月上旬完成。 收購雪糕品牌 從20世纪90年代開始,雀巢不斷在世界各国收购知名雪糕品牌,例如:澳大利亞的Peter's、香港的「牛奶公司」等。在收購的初期,只在原有品牌前冠上「雀巢」名字,到後來公司全球旗下的雪糕品牌,统一改用「雀巢」為品牌名稱。 2016年10月,雀巢与成立于1985年英国冰淇淋企业R&R合作,成立冰淇淋、冷冻食品及冰鲜乳制品合资企业Froneri。该企业结合了雀巢即R&R在欧洲、中东(除以色列)、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菲律宾及南非的冰淇淋业务,也包含了雀巢公司在欧洲的冷冻食品业务(如意大利披萨及零售冷冻食品)和在菲律宾的冰鲜乳制品业务。其拥有大约1.25万雇员,涉及20多个国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执行总裁为前R&R总裁 Ibrahim Najafi。 2019年5月14日Froneri以3.8億紐幣收購恆天然合作社集團旗下冰淇淋公司帝紐(Tip Top) 2019年12月15日雀巢以40億美元(約312億港元)出售美國雪糕業務,包括Haagen-Dazs、Dreyer's及Drumstick等知名品牌給Froneri 食安品管事件 重金屬嬰兒食品 2011年4月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報導,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包括雀巢在內的9種歐洲知名品牌嬰兒食品,含有毒重金屬砷、鉛與鎘,研究發現,如果每天餵食嬰兒2次上述品牌的食品米糊,嬰兒接觸到致癌物「砷」的數量,比餵養母乳高出50倍;接觸可破壞神經系統和腎臟功能的重金屬「鎘」,數量比餵養母乳多出150倍。雀巢廠商則堅稱,這些有毒物質在產品中含量極低,不會危害嬰兒健康。後於亞洲地區雀巢展開危機處理,於中國大陸地區官網跳出顯著提示关于瑞典报道的婴幼儿食品中含有微量锰、镉和砷的研究报告,此报道中所提及的雀巢产品并未在中国进口、生产和销售,而亞洲其餘國家的官網沒有顯著提示。 泡麵含鉛事件 2015年印度政府對雀巢公司提起訴訟,舉出雀巢品牌Maggi違反食品標籤上的標示含量,其泡麵中有高過安全值的鉛及味精含量。此品牌產品曾經一度佔印度麵類總銷售額的60%。最初由勒克瑙(Lucknow)市的食品部門發起此一事件,監測出問題泡麵,因社群媒體的傳播而被迅速流傳,許多邦對Maggi食品展開檢驗,並對Maggi麵條下達禁售令,事情大舉發生後全球首席執行長Paul Bulcke到新德里處理此危機,之後印度全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下令雀巢召回所有Maggi麵條,並要求全部下架。 劣質零食事件 2021年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美國農業部表示已經與雀巢公司達成協議,将在美国销售的一款名为義式臘腸捲餅总计約345.6吨的零食召回,因為該零食因未明的原因混入「異物」,多數是碎玻璃等物體。公司方表態根據出貨單此批貨物只出貨于美國零售商,但二級零售商的去向無法追蹤。 塑料瓶 环保团体向加拿大广告标准机构(Advertising Standards Canada)提起投诉,反对雀巢公司。在2008年10月,雀巢在全页广告中宣称:“大多数水瓶避免进入垃圾填埋场,并得到回收”,“Nestlé Pure Life是一个健康、环保的选择”,以及“瓶装水是世界上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消费品。” 环保团体的一位发言人表示:“雀巢声称其瓶装水产品在全球消费品中对环境影响最小是无法得到有效支持的。”但在雀巢於2008年提出的企业公民报告中指出,他们的许多瓶子最终进入固体废弃物流,并且大多数瓶子没有被回收。 该广告活动被称为漂绿。 雀巢为其广告辩护,称他们将展示他们在其活动中的真实性。 旗下品牌 产业 雀巢專業餐飲(Nestle Professional) 雀巢牛奶公司(生產冰淇淋、牛奶) 百福豆腐、甜品、豆漿 雀巢水業集團(包含雀巢優活(Nestlé Pure Life)、毕雷矿泉水(Perrier)等品牌)
1984年,雀巢公司收购了美国食品巨头三花公司。 1988年,雀巢公司和东莞糖酒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东莞雀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速溶咖啡及相关产品。 1988年,雀巢收购了意大利公司堡康利。 1988年,雀巢收购了生产奇巧()和聪明豆()巧克力,以蔡頌祈為首的英国糖果公司能得利()。 1994年,雀巢以新台幣11億元現金收購台灣第一家乳品公司福樂食品全部股權及其所有商標及專利權。 1999年秋天,雀巢成功收购中国知名的调味食品企业太太乐。 2001年,可口可乐q與雀巢成立合資公司Beverage Partners Worldwide(全球飲料夥伴公司,BPW),雙方各佔50%股權,聯合發展紅茶與綠茶的飲料業務。可口可樂主要負責產品的分銷和生產,雀巢主要负责产品的规划、设计、研发和品牌支持。 2002年,埃塞俄比亚政府把雀巢当地的分公司收归国有,雀巢意图向該國政府索償八亿美元,引起举世指责。后来雀巢让步,愿意将赔款减至一亿元,并将赔款用于建设当地,事件暂时平息。 2002年8月6日,雀巢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厨师公司()。 2008年4月,诺华斥資104億美元向雀巢收購愛爾康(Alcon)24.85%7400萬股股權每股143.18美元,當時交易條件還包括自2010年1月起,諾華可另外向雀巢購買愛爾康52%股權。 2009年1月4日,诺华以每股180美元價格,斥資281億美元收購雀巢旗下愛爾康藥廠52%股權。 2010年1月5日,雀巢以37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卡夫旗下美國及加拿大的的速凍薄餅業務。該業務包括的比薩品牌有DiGiorno,Tombstone,CaliforniaPizzaKitchen(加州匹薩廚房),Jack's和Delissio。在美國和加拿大,雀巢公司已通過Stouffer's,LeanCuisine,Buitoni,HotPockets和LeanPocket等品牌建立起速食食品和便攜食品品類的領導地位。 2011年4月17日,瑞士雀巢公司宣布,已经就获得銀鷺食品集團(銀鷺集团)签署了合资协议,获得银鹭集团60%股权。銀鷺2010年的銷售額為7.5億瑞士法郎(約合54.6億元人民幣)。 2011年7月11日,雀巢以21億新元(約17億美元)收購中國最大糖果制造商徐福記國際(Hsu Fu Chi)的60%股權。徐氏家族將向雀巢出售16.48%的股份,但據合並協議仍持有合資公司40%的股份。 2012年1月6日,雀巢集團和可口可樂同意將在全球范圍內對半合資的即飲茶合資公司——全球飲料伙伴公司(BPW)業務範圍縮小到歐洲和加拿大地理範圍。全球其他地區可口可樂不再幫忙銷售和生產雀巢茶飲。不過台灣和香港地區可口可樂和雀巢仍將就雀巢冰爽茶品牌簽署許可協議。 2012年4月23日,雀巢以118.5億美元收購輝瑞旗下的嬰兒食品部門惠氏奶粉業務。 2012年11月28日,和記黃埔醫藥,同意與雀巢公司旗下雀巢健康科學公司(Nestle Health Science)合資營養科學合伙有限公司(Nutrition Science Partners),發展以傳統中藥為基礎的腸道治療;雙方各持一半股權。 2014年2月12日,欧萊雅集團(L'Oreal SA)同意以60億歐元(82億美元)回購雀巢持有的8%的持股。欧萊雅將支付現金34億歐元買雀巢持有的2730萬持股。同時以雀巢的瑞士皮膚醫學產品合資企業高德美(Galderma)50%股權賣給雀巢,交換股票價值達26億歐元的2120萬股股票。雀巢持有的欧萊雅股權將從29.4%降至23.29%,貝登古家族的股權將從30.6%增至33.31%。 2015年10月15日,從11月開始可口可樂不再幫忙在台灣銷售和生產雀巢茶飲。雀巢茶飲開始淡出台灣市場。 2016年6月,雀巢與愛之味合作,雀巢茶品重回台灣,交由愛之味子公司台灣第一生化科技代工生產,愛之味成為雀巢台灣總代理。 2017年12月6日,雀巢公司斥資23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健康食品公司Atrium Innovations。 2018年5月8日,雀巢與星巴克締結全球咖啡聯盟 雀巢將以71.5億美元現金收購星巴克門市以外的全球市場零售及分銷星巴克品牌包裝產品的權利。 2018年10月,雀巢中国推出了三个“幸善”“自然食客”和“MuscleHunt 肌猎”三个新品牌。 2019年10月8日,雀巢以102億瑞士法郎的價格(約合103億美元)將雀巢皮膚健康業務Nestlé Skin Health S.A出售給殷拓集團和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的全資子公司牽頭的財團,出售完成後,雀巢旗下不再擁有皮膚健康業務,同時,該業務重新更名為高德美。 2020年11月25日,雀巢宣布,同意向Food Wise有限公司出售银鹭花生奶和银鹭罐装八宝粥在华业务,交易双方同意对此次交易的财务条款不予以披露。据了解,Food Wise有限公司由银鹭创始人陈清水家族控股。 2021年2月16日,雀巢宣布,已同意将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水品牌出售给One Rock Capital Partners和Metropoulos & Co。出售预计在春季完成,其中包括山泉水品牌, 纯净水品牌和送货服务。 该次出售计划不包括Perrier品牌,S.Pellegrino品牌和Acqua Panna品牌。交易于2021年4月上旬完成。 收購雪糕品牌 從20世纪90年代開始,雀巢不斷在世界各国收购知名雪糕品牌,例如:澳大利亞的Peter's、香港的「牛奶公司」等。在收購的初期,只在原有品牌前冠上「雀巢」名字,到後來公司全球旗下的雪糕品牌,统一改用「雀巢」為品牌名稱。 2016年10月,雀巢与成立于1985年英国冰淇淋企业R&R合作,成立冰淇淋、冷冻食品及冰鲜乳制品合资企业Froneri。该企业结合了雀巢即R&R在欧洲、中东(除以色列)、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菲律宾及南非的冰淇淋业务,也包含了雀巢公司在欧洲的冷冻食品业务(如意大利披萨及零售冷冻食品)和在菲律宾的冰鲜乳制品业务。其拥有大约1.25万雇员,涉及20多个国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执行总裁为前R&R总裁 Ibrahim Najafi。 2019年5月14日Froneri以3.8億紐幣收購恆天然合作社集團旗下冰淇淋公司帝紐(Tip Top) 2019年12月15日雀巢以40億美元(約312億港元)出售美國雪糕業務,包括Haagen-Dazs、Dreyer's及Drumstick等知名品牌給Froneri 食安品管事件 重金屬嬰兒食品 2011年4月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報導,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包括雀巢在內的9種歐洲知名品牌嬰兒食品,含有毒重金屬砷、鉛與鎘,研究發現,如果每天餵食嬰兒2次上述品牌的食品米糊,嬰兒接觸到致癌物「砷」的數量,比餵養母乳高出50倍;接觸可破壞神經系統和腎臟功能的重金屬「鎘」,數量比餵養母乳多出150倍。雀巢廠商則堅稱,這些有毒物質在產品中含量極低,不會危害嬰兒健康。後於亞洲地區雀巢展開危機處理,於中國大陸地區官網跳出顯著提示关于瑞典报道的婴幼儿食品中含有微量锰、镉和砷的研究报告,此报道中所提及的雀巢产品并未在中国进口、生产和销售,而亞洲其餘國家的官網沒有顯著提示。 泡麵含鉛事件 2015年印度政府對雀巢公司提起訴訟,舉出雀巢品牌Maggi違反食品標籤上的標示含量,其泡麵中有高過安全值的鉛及味精含量。此品牌產品曾經一度佔印度麵類總銷售額的60%。最初由勒克瑙(Lucknow)市的食品部門發起此一事件,監測出問題泡麵,因社群媒體的傳播而被迅速流傳,許多邦對Maggi食品展開檢驗,並對Maggi麵條下達禁售令,事情大舉發生後全球首席執行長Paul Bulcke到新德里處理此危機,之後印度全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下令雀巢召回所有Maggi麵條,並要求全部下架。 劣質零食事件 2021年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美國農業部表示已經與雀巢公司達成協議,将在美国销售的一款名为義式臘腸捲餅总计約345.6吨的零食召回,因為該零食因未明的原因混入「異物」,多數是碎玻璃等物體。公司方表態根據出貨單此批貨物只出貨于美國零售商,但二級零售商的去向無法追蹤。 塑料瓶 环保团体向加拿大广告标准机构(Advertising Standards Canada)提起投诉,反对雀巢公司。在2008年10月,雀巢在全页广告中宣称:“大多数水瓶避免进入垃圾填埋场,并得到回收”,“Nestlé Pure Life是一个健康、环保的选择”,以及“瓶装水是世界上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消费品。” 环保团体的一位发言人表示:“雀巢声称其瓶装水产品在全球消费品中对环境影响最小是无法得到有效支持的。”但在雀巢於2008年提出的企业公民报告中指出,他们的许多瓶子最终进入固体废弃物流,并且大多数瓶子没有被回收。 该广告活动被称为漂绿。 雀巢为其广告辩护,称他们将展示他们在其活动中的真实性。 旗下品牌 产业 雀巢專業餐飲(Nestle Professional) 雀巢牛奶公司(生產冰淇淋、牛奶) 百福豆腐、甜品、豆漿 雀巢水業集團(包含雀巢優活(Nestlé
- 鬪志(Get It Up!)︰文熙俊 曲目7 - 我的妳(나의 너)︰安七炫 曲目8 - 8月15日(8.15)︰文熙俊 曲目10 - 韓國的驕傲(Korean Pride)︰安勝浩 曲目12 - 孤注一擲(Do Or Die)︰張佑赫 曲目14 - 祝福(Celebrate)︰安七炫 曲目16 - 靈魂(영혼)︰文熙俊 曲目18 - 噗哈哈(PU HA HA)︰李在元 曲目20 - 歡喜(환희)︰安七炫 曲目22 - 重新開始(다시 시작해)︰李在元 曲目24 - 謝謝,對不起(고마워, 미안해)︰安七炫 正規五輯《大愛》 ※全創作專輯 曲目1 - 局外人的孤堡(Outside Castle)︰文熙俊 曲目2 - 神秘(Delight)︰安七炫 曲目3 - 就這麼辦(We Can Do It)︰安七炫 曲目4 - 我的母親(My Mother)︰張佑赫、安七炫 曲目5 - 夢中祈禱(Pray For You)︰安七炫 曲目6 - 藍色的希望(Wish of a blue bird)︰文熙俊 曲目7 - 時間會證明一切(Time Will Tell)︰李在元 曲目8 - 最後一次的愛(One Last Love)︰安勝浩 曲目9 - 現在就道別吧(Good-Bye 이젠)︰張佑赫、安七炫
雖然仍因為在節目直播中露出染色的頭髮而被KBS電視台禁止演出,不過這張極具批判性的流行音樂專輯未受影響,獲得比前作更大的商業成功,同時贏得1997年韓國金唱片大賞和首爾歌謠大賞等多項大獎。9月,成員們推出英語教學光碟,以生活化的方式鼓勵中小學生學習英文。人氣極高的〈我們就是未來〉獲第14屆MTV音樂錄影帶大獎「」提名,雖未獲獎,但是成為第一個在國際頒獎典禮上表演的韓國藝人。橫空出世的H.O.T.因為對青少年有巨大影響力,已經成為轟動南韓社會的現象,據說每兩個韓國學生之間就有一人手裡有H.O.T.的專輯,所有青少年都在模仿成員們的穿衣打扮,引起粉絲文化的崛起。當時的韓國民眾只要按下遙控器,一整天都會在電視裡看到H.O.T.。有一次H.O.T.在電視節目中表演時,錄影現場的水晶男孩歌迷出言不遜,雙方歌迷發生衝突。隔天媒體便開始將水晶男孩塑造成H.O.T.的競爭對手,使兩邊歌迷之間的關係非常糟糕,經常在兩個團體共同出現的場合打架,成為國民皆知的新聞話題。年底時,拿下韓國音樂獎項的大滿貫,包括韓國金唱片大賞、首爾歌謠大賞、KBS歌謠盛典、SBS歌謠大戰、MBC歌謠大祭典、的各種榮譽獎項,呈現壓倒性的人氣。 1998年 1998年1月23至25日,在首爾奧林匹克體操競技場舉辦了第一次大型專場演唱會,文熙俊在獨奏節目中還以爵士鼓表演一段重金屬音樂,以及鍵盤秀,展現了不同才華。三天下來共累積四萬五千人入場,同時也創下韓國演藝史上票房最高、最快售完、觀眾數最多、維安規模最大等紀錄。除了韓國國內,也在美國紐約(2月21日)、華盛頓特區(2月22日)、洛杉磯(2月27日)和夏威夷(3月1日)舉行了巡迴演唱會,正式在北美地區活動,不過觀眾是以韓裔美國人為主。巡演之後,H.O.T.進入休息期,開始準備下一張專輯。雖然暫時消失於螢光幕前,但他們的人氣和討論熱度仍未減少。媒體認為和以往的韓國明星不同,除了李在元和安七炫還是高中生,文熙俊、張佑赫及安勝浩等三位成員都是大學生,他們的年紀給學生們帶來了親切感,就像朋友一樣,因此不僅在音樂表現上是「新一代的偶像」,年齡相同也是他們在青少年當中具有超高人氣的原因。 以韓國放送公社爲首的主流電視台都非常關注這支男孩團體帶來的社會影響,同時也針對他們的舞台服裝、髮型、歌詞等前衛風格,表現出高度緊張的樣子,顯示H.O.T.確實已經撼動了社會框架,受歡迎的程度也讓「大人們」感到無法控制。隨著兩張專輯的爆炸性成功,成員認為沒有創作經驗便配不上如此高的人氣,向經紀公司爭取自行創作專輯的機會。1998年9月25日,閉關九個月未亮相的H.O.T.推出包含成員們親自作曲作詞、擁有多樣性音樂的第三張專輯《復甦》,走向與前兩張專輯不同的風格(特別是),以自殺、檢討制度僵化和墮胎等社會議題為歌曲主題。收錄的14首歌曲當中,有9首歌曲是五位成員共同創作的,除表現出他們的音樂才華,也在最大限度內凸顯每個成員不同的個性。這張新作品表現出始終如一的強烈訊息,而且在音樂性方面也一如既往受到歌迷們的追捧。雖然韓國面臨經濟危機,整體唱片市場的銷售量明顯下滑(跟往年相比縮水超過四成),但是《復甦》的首批發貨量(50萬張)仍然在兩天內就被買光,一周內賣出70萬張,最後銷量累積超過110萬張,在市場困頓時期創造了「H.O.T.神話」。 自從《反對一切暴力》、《狼與羊》和《復甦》問世後,H.O.T.便一直唱著批判性歌詞,主張要打破框架,儼然成為年輕學子的代言人。雖然態度如此直率,但他們光明的另一面也經常讓不同年齡層的人產生共鳴。當時安七炫創作的主打歌〈希望〉人氣非常高,它誕生在經濟動盪、人民薪資銳減的灰暗時期,H.O.T.以溫柔的聲音唱著歌詞——「大家一起牽著手望向天空,將我們一起創造的世界畫在天空上」,為當時的韓國國民帶來慰藉。只用了短短三天,〈希望〉就迅速達成三大電視台大滿貫,並在年底所有的歌曲大獎中席卷所有獎項,這是H.O.T.活動最頻繁、人氣高到無法想像的全盛時期。SM娛樂不斷推出與H.O.T.有關的周邊商品,不論是何種形式都會迅速賣完,甚至曾製作數千條含有成員DNA的項鍊,令外界相當難以理解,以致於流傳著一個說法:「H.O.T.連石頭都能賣光」。當時在韓國街頭,很容易能看到學生們穿著毛線手套、斜背袋、帽子、吊帶褲等模仿〈糖果〉的舞台服裝,或是寬上衣搭配肥褲子。各種文具用品和高檔商品也全部成為搶手貨,例如印有成員照片的個人電腦、橡皮擦、貼紙、鉛筆袋、便條紙、書板、項鍊、徽章、座鐘、玻璃杯、公仔、扇子、手機吊飾、卡片、小豬撲滿、香水和飲料等,甚至雜誌刊物只需要在封面印上H.O.T.,全部都會被搶購一空。今年年底,同樣拿下韓國音樂獎項的大滿貫。 1999年 1999年1月22至28日,在世宗文化會館舉行了十二場演唱會。因門票數量供不應求,三萬五千張門票在26分20秒內售罄,創下韓國演藝史上最快速的售票紀錄。主辦的SM娛樂因此不停加開場次,有五天是連開兩場演出,最終賣出四萬多張門票。1月26日,台灣代理商滾石唱片發行精選輯《最H.O.T.精選》,以「史上最惡少年團體!」為宣傳口號打入台灣市場。2月4日,參與台灣「四大韓星演唱會」。2月13日,發行自傳《》,記錄了五人成長的歷程,這本書短短十天便在南韓賣到缺貨,打破韓國的暢銷書籍紀錄。4月14日,訪問台灣一周,在台北和高雄舉行了小型演唱會,並參與《Channel [V]》等節目錄製。6月25日,在首爾的慈善音樂會「」登台,同場的還有S.E.S.、李玟、劉德華、瑪麗亞·凱莉、史萊許、天蠍樂團等18組藝人。彩排時,主辦單位預料現場觀眾有許多是來看H.O.T.的,擔心他們一表演完就會開始流失人潮。為了將觀眾留到最後,因此讓麥可·傑克森擔任開場、壓軸演出改為H.O.T.。 8月13日,韓國放送公社在「誰是照亮韓國的名人」意見調查(1051份樣本數)中,H.O.T.以35.2%的得票率奪下第一名。因為獲得第16屆MTV音樂錄影帶大獎「國際觀眾選擇獎」,H.O.T.於9月9日前往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出席頒獎典禮,成員在有三億人收看的節目上致詞。9月15日,推出第四張專輯《孩子!》,其中的主打歌曲〈孩子!〉靈感來自韓國海洋樂園夏令營大火事件,紀念在違章建築內被大火燒死的19位孩童,歌詞反問這個世界的大人到底為保護孩子做過些什麼。該專輯銷量超過130萬張,《朝鮮日報》將H.O.T.與男歌手曹誠模並稱為「席捲唱片市場的超級颱風」。9月18日,成為第一個單獨在首爾奧林匹克主競技場開唱的韓國音樂藝人,這個巨大的場地連一些歐美超級巨星都無法讓觀眾填滿座位。公演當天聚集約100,000名觀眾,打破韓國歷史紀錄。演出前,輿論擔心人數太多會造成危險,不過歌迷們展現了高度秩序。而現場歌迷形成的「白色海洋」也極為壯觀,將H.O.T.足以隻手遮天的火爆人氣,具體呈現在韓國國民的眼前,此時他們不過才出道三年而已。 這場演唱會因文熙俊跌落舞台受傷而著名,他的腰部和大腿肌肉受了撕裂傷,緊急在後台處理後負傷上陣,忍痛唱完壓軸曲〈孩子!〉,大約200名歌迷跟著暈倒,「H.O.T.症候群」這個詞再度成為新聞話題。隔日,有一名悲觀的女歌迷自殺死亡,在遺書中提到了文熙俊,雖然警方無法釐清死者的自殺動機是文熙俊受傷、家庭因素還是人際關係的挫折,但這起事件大大震驚韓國社會,擔憂青少年文化已經走火入魔的話題也開始出現。醫生針對文熙俊的傷勢給出吃藥和手術兩種治癒方案,由於手術的話有癱瘓風險、可能終身無法跳舞,所以文熙俊選擇有副作用的藥物治療,加上後來感染了C型肝炎,導致他的身材逐年發胖。11月,開始和文化廣播公司合作,在週末黃金時段播出由五位成員親自主持的綜藝節目《Login H.O.T》,這是韓國首次出現以明星作為名稱、並且由明星親自主持的電視節目。12月,獲得大韓民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部長頒發「著名藝術家大獎」。 2000年 2000年2月1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演唱會,是第一個在中國大陸單獨開演唱會的韓國藝人。場館內共13,000個席位全部坐滿,現場觀眾80~90%都不懂韓語,從開場到結束都保持著非常熱烈的反應。2月2日,成員們在首都機場與凱賓斯基飯店等處也被大批熱情歌迷包圍,場面失控到必需出動公安。媒體開始大量使用「韓流」這個詞,並以「H.O.T.燃燒工體」、「H.O.T.令北京升溫」為新聞標體,中央電視台還播放了演出實況特輯。他們成為青少年非常歡迎的對象,也成功帶動SM娛樂等韓國藝人經紀公司的營運,促進其他韓國藝人在中國大陸的演藝版圖,兩年之內便有三十個韓國歌手成功在中國大陸發行專輯。如同三年前的韓國,中國大陸青少年也開始搶購H.O.T.風格的服飾,韓國生產的服裝也因此熱銷。而在台灣,「韓流」也透過H.O.T.超乎想像的人氣達到了高峰,《孩子!》的銷售量是東洋音樂排行榜的第一名,連帶使韓國電視劇、韓國料理也滲透進台灣人的生活,大學中的韓語學科也迅速成長。西門町的韓國商品專賣店「韓流瘋」老闆向《韓民族日報》記者透露:「我們店裡的生意,70%都是H.O.T.」。許多歌手也相繼翻唱了H.O.T.的作品,成為熱門歌曲,例如莫文蔚、黎明、陳冠希、林志穎、王傑等。 3月7日,由於韓國選舉即將來臨,有二十幾組候選人要求H.O.T.宣布「政治中立」,避免他們巨大的明星光環影響選戰。3月22日,在首爾新羅酒店任命H.O.T.擔任「禁毒宣傳形象大使」,拍攝公益廣告,希望借助他們的影響力打擊毒品。7月15日,為協助日韓聯合舉辦的2002年國際足總世界盃宣傳,H.O.T.主演的3D電影《和平時代》(Age Of Peace)上映,同時也發行《和平時代:電影原聲帶》,由文熙俊和安七炫擔任詞曲創作及製作人。10月1日,成員宣布:「我們希望自己成長為『男子音樂團體』,而不只是『男孩團體』」,表明H.O.T.的轉型計畫。10月2日,推出第五張專輯《大愛》,詞曲全部由成員創作,並與李秀滿擔任聯合音樂製作人,五人已從少年偶像成長為創作歌手,獲得新聞界讚譽,稱其為「真正的音樂家」。11月9日,新專輯主打歌〈局外人的孤堡〉達成三大電視台大滿貫,這首歌時長超過五分鐘,在當時流行音樂界中較為罕見。它以H.O.T.色彩融合了文熙俊獨特的搖滾音色,主體意識也很清楚——「殘疾人和我們沒有什麼不同」。第五張專輯推出後,由於成員們的合約時間已經剩下不到一年,媒體與歌謠界開始猜測成員們的動向,但是對於未來的計畫,官方都沒有表態。以致於從2000年年底開始,便出現H.O.T.可能會解散的傳聞和各種謠言臆測,甚至連證券分析師們也相繼發表了解散影響的股市報告書。 11月20日,新聞報導安七炫在首爾狎鷗亭洞酒後駕車(酒測值0.102%)並撞到一輛計程車,然後棄車逃跑了500米左右,被計程車司機韓承龍制服。警方逮捕安七炫進行不拘留立案後,吊銷其駕照。安七炫本人承認喝了四杯燒酒,但否認肇事逃逸。SM娛樂取消了H.O.T.所有行程,停止公開活動,以此來表達成員們的自我反省之意。一名與安七炫共事的相關人員表示:「安七炫到任何地方都是由公司安排的司機為他開車,不可能酒後駕駛」。大批歌迷也針對此事表示強烈抗議、要求調查真相,抗議電話不斷涌進負責此次事件的首爾地方警察廳,讓警員們忙得不可開交,警局周邊和其網站也被陳情歌迷癱瘓。社會輿論則斥責這些歌迷「盲目」、「不尊重法律」。根據《韓民族日報》記者朴善熙的調查,媒體誇大不實的報導中,扭曲了很多真相。警方的結論並非肇事逃逸,當發生碰撞事故時,安七炫就跟對方達成了協議,因爲是第一次肇事,自己去警察局接受了6個小時的調查。計程車也不是被猛力碰撞,只有後保險桿刮傷。 解散風波 2001年初,預定1月18至21日在首爾奧林匹克體操競技場舉行演唱會,票房銷售的速度和金額又打破他們自己的紀錄。H.O.T.出道後便一直佔領「頂級舞蹈團體」和「頂級人氣歌手」的演藝寶座,在回韓復出的「文化大總統」徐太志和「情歌皇太子」曹誠模夾擊下,外界認為可能會危及他們的地位。然而本次演唱會刷新的票房紀錄,H.O.T.證明自己仍擁有火爆的人氣。1月15日時,SM娛樂宣布因李在元拍廣告受傷、需要休養而延期至2月23至27日。2月16日,又因場地的部分天花板倒塌再次延期,屢次的往後延期,加上SM娛樂臨時宣布將場地更換至首爾奧林匹克主競技場、開放退票、將四天的演唱會壓縮為一天,諸多混亂情形使許多歌迷感到不安與恐慌。2月22日,媒體報導H.O.T.將會解散和成員每張唱片收入只有微薄的20韓元,導致歌迷不斷致電經紀公司,以致業務麻痺,股價也受到一定影響。SM娛樂於2月23日召開記者會來澄清解散傳聞。2月27日,在首爾奧林匹克主競技場舉行演唱會,現場聚集了80,000名觀眾。但是包括五位成員和所有歌迷,都不知道這是H.O.T.最後一次的演唱會,以致隊長文熙俊還在現場和歌迷約定不會解散——「我們H.O.T.是絕對不會分開的」、「只要各位還有一個人留著,我們就會永遠存在」。由於支援安全管理、交通堵塞、地鐵加開(約300車次的公車、453名警察、750名保全人員、150名消防員、5輛救護車緊急投入)等原因,媒體估計當天H.O.T.演唱會付出的社會成本大約2.66億韓元、國家統計廳則估計是2.1億韓元。 由於SM娛樂的股價在六天內已經蒸發了20%、影響股票市場穩定,證券市場交易所科斯達克公開要求SM娛樂「查明與H.O.T.成員的簽約事實」。3月4日,張佑赫與安勝浩的合約在同一天期滿,SM娛樂表示將會和五人續約,但遲遲沒有正式簽約,僅表示「協商中」。4月1日,李在元的合約期滿。五人曾私下相約集體跳槽,但是最終因外部因素沒能實現。5月13日,與SM娛樂已無合約的張佑赫、安勝浩、李在元於召開記者會,宣布離開SM娛樂、改與公司簽約,並透露由於版稅與合約不平等、以及收到SM娛樂單方面的不續約通知才選擇跳槽。三人雖然在記者會上多次強調「離開SM娛樂」,另一邊的SM娛樂也沒有發布正式解散聲明,不過各大媒體皆以「三位成員退出H.O.T.」、「H.O.T.解體」、「H.O.T.分裂」、「H.O.T.閃電解散」等標題來報導。5月14日,大約三千位歌迷聚集在首爾狎鷗亭洞的SM娛樂辦公室前靜坐抗議。由於公司不出面回應,最後演變成示威活動,歌迷以對公司投擲石塊和雞蛋、絕食、血書、威脅自殺、噴漆和砸車等激烈方式抗議,是當時最嚴重的社會事件,即使出動了大批警力維持秩序,動亂仍一直持續到6月。記者會後第一個股票交易日,SM娛樂的股價也一落千丈。6月6日,以安勝浩生日派對為名義,一萬兩千位歌迷湧入獎忠體育館,雖然部署了警察中隊和五輛救護車,但受到解散風波影響的歌迷情緒激動,場面騷亂,有數十人虛脫和呼吸困難。6月27日,文熙俊與安七炫在首爾新羅酒店召開記者會,宣布續留SM娛樂、展開個人活動並擔任該公司的作曲家和音樂監製,這也代表H.O.T.數年之內都不可能重組。 繼續留在SM娛樂的文熙俊與安七炫,一度被部分聽信謠言的偏激歌迷視為戰犯,兩人不但遭受謾罵,轎車也都被破壞。7月10日,安勝浩透露H.O.T.是被公司單方面強制解散的,SM娛樂其實早在2001年1月底便對成員發出解散通知。由於移籍到另外一家公司重組H.O.T.的希望已經破滅,12月19日,張佑赫、安勝浩、李在元組成jtL,12月20日發行首張專輯《龍爭虎鬥》,第一週銷量已經有48萬張,此時卻消失於大眾眼前,他們的音樂錄影帶、音樂放送和節目錄製等宣傳活動全部都沒有曝光或接連取消,連頒獎典禮都沒有出席,受歡迎的歌曲也在排行榜上出現明顯疑點。傳聞直指媒體對jtL的封殺行動是SM娛樂聯合電視台所為,不過SM娛樂和電視台都予以全盤否認。雖然大量歌迷聯署請求文化部門出面整頓,但因為缺乏有力證據而暫時作罷,歌迷最後自發性的在街頭為jtL宣傳。文熙俊曾自行向電視台溝通,希望能讓jtL曝光宣傳,後來他的個人專輯製作便宣告中斷。安七炫在個人專輯發布會上,曾手持jtL的專輯和海報替他們宣傳,隨後演藝活動也一度暫停。2002年2月17日,jtL挑戰《萬人召集演唱會》,成為首次亮相的機會,最終成功號召了12,133人。在原州市演出現場的三人泣不成聲透露:「有些人對我說過,你現在已經不是H.O.T.了」、「你們只剩三個人能做什麼?」。兩年之後,jtL解散,五位成員身處不同的經紀公司、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發展,SM娛樂也禁止五人同台,H.O.T.慢慢被普羅大眾遺忘在歷史中。 後續 關於重組的話題,多年來一直不絕於耳,而且歌迷的呼聲極高。由於五人分別隸屬於不同的經紀公司,即使成員們希望重組,但其中涉及太多複雜關係(合約、發片、演出、宣傳、分成、拆帳等問題),特別是H.O.T.的版權歸屬於SM娛樂,使重組一事變得非常艱難。2003年1月,有投資者表示,如果H.O.T.的五位成員能夠重組,願意支付60億韓元的轉讓金,這個金額將會打破歷史紀錄(曹誠模的43億合約轉讓金),引起歌謠界的關注。但SM娛樂和藝傳媒體都保持沉默。同年8月,又有一間移動通信服務公司表示,如果能讓H.O.T.暫時團聚、發行一張新專輯,並在中國十大城市舉辦公演,就願意支付100億韓元的轉讓金,但SM娛樂仍然公開回絕了這項提議。2004年3月17日晚間,H.O.T.解散近三年後,五位成員在SBS節目《》中短暫重聚,留下紀念手印。當天從上午6點開始,位於首爾的SBS公開大廳外,就聚集了超過兩千位H.O.T.的歌迷,SBS爲了應對事故,提早向江西警察局申請了支援警力。由於演播廳內只能容納三百人,導致現場亂成一團。到了晚間8點,由於還有一些曹誠模的歌迷也想進去錄影,兩派歌迷在推擠對方的過程中發生了肢體衝突,有些人摔倒在地、癱坐痛哭,最後沒能進入會場的歌迷們就地舉行了燭光活動。2005年6月18日,五位成員都參加了公益活動「獨島之愛演唱會」(All For One Asia),成為再度公開聚首的難得機會,引起外界關注,卻因SM娛樂從中作梗,無法同台演唱,只能分別以獨唱方式出場。 在韓國,H.O.T.每年都在「希望透過重組再看到的偶像團體」投票中居首位。2007年11月20日,文熙俊從首爾龍山退伍。2009年12月18日,張佑赫從首爾江南區公務員年金管理公團退伍。2010年9月14日,安勝浩從首爾龍山國防宣傳院退伍。2010年2月19日,安七炫從首爾京畿道韓國陸軍第8師團偵查大隊退伍。四位成員陸續服完兵役後,年紀最小的李在元也於2011年3月7日退伍了,當天文熙俊、張佑赫、安勝浩、安七炫均抵達京畿道東豆川市28師團本部隊軍營外祝賀,五人相隔七年於公開場合再聚,還一同喊出招牌口號:「大家好!我們是H.O.T.!請培育我們!」,有大約五百位歌迷齊聚軍營外迎接。同年年底,文熙俊在自己主持的節目中提到H.O.T.重組的可能性:「在元退伍時重組的話題被提起。此後,對H.O.T.重組的時間和方法也幾乎達成了協議,但因具體條件等還沒談妥,一直在延期。現在也在繼續討論這個問題。雖然成員們都有重組的意向,但因所屬經紀公司各不相同,所提出的條件也都不同,不願互相協調。雖然存在分歧,但成員們現在達成的協議是,先聚在一起,聽從打造我們這個組合的SM娛樂的李秀滿老師的指導去做」。2014年起,媒體報導H.O.T.重組的新聞越來越頻繁,特別是到了成軍二十周年紀念之際,五位成員與李秀滿餐敘,重組話題甚囂塵上,媒體不斷報導相關人士透露的消息,但最後都是無疾而終。 合體演出 2014年11月起,韓國文化廣播公司製作及播出的真人秀綜藝節目《無限挑戰》決定進行特別企劃戰——《》,目的是希望解散多年的經典團體能再次站上舞台、讓歌手和觀眾搭乘時光機重返90年代的美好時光。節目組首先便試圖搓合H.O.T.重聚,與成員見面商討,但因仍有狀況,特別是李在元當時正在治療甲狀腺癌而無法實現。在《星期六星期六是歌手》播出並獲得非常熱烈的反應後,2015年10月節目組也曾與成員們討論是否能演出《星期六星期六是歌手》第二季,更為了2016年的《星期六星期六是歌手》第三季進行多次討論。不過因為有太多難解的狀況,導致無法成功讓H.O.T.站上舞台。2018年1月,《無限挑戰》節目組鍥而不舍再度積極約訪五人,反覆溝通協商,成功讓H.O.T.五位成員齊聚、為重返舞台展開準備工作。確定合體演出的消息在1月29日公布後,成為非常熱門的討論話題,也登上韓國實時熱搜榜。許多一線的韓國偶像明星也透過社交網站,對H.O.T.的團聚消息表達興奮之情:「我們的偶像要回來了!」。 自2001年解散後就沒有同台表演過的H.O.T.終於可以合體現身,出演《無限挑戰》的企劃特輯《星期六星期六是歌手第三季 - H.O.T.》。原定於2月15日在京畿道一山東區MBC夢想中心(容納800人)舉辦特輯舞台,因在開放申請資格的第一天內就超過10萬人,總申請人數達17萬,遠高於2014年《星期六星期六是歌手》第一季的申請紀錄(一星期累積7萬多人),《無限挑戰》的官方網站也被擠到當機,節目組最終更換了錄製地點,選用三倍規模的奧林匹克公園奧運大廳(容納2,400人)。因場外聚集太多沒抽到入場資格的歌迷,節目組特別在視野不良區開放100個座位,最後有2,500人能夠在現場親眼目睹合體表演。睽違十七年,解散6,189天後,五人首次合體演出,就連造型也盡力扮成少年時期的模樣。 雖然五人終於得以合體,但由於簽訂團體經紀合約的可能性不明朗,H.O.T.抱著「也許是最後一次同台機會」的想法重新演唱當年一首首經典歌曲。成員們在最後一首歌〈你和我〉時都流下了眼淚,感傷氣氛讓觀眾淚水決堤。而此次合體的最大功臣——《無限挑戰》節目也順勢創下驚人的收視率紀錄,最高達到19.3%,擊敗同時段所有節目。在節目播出後,H.O.T.的經典歌曲也重返音源榜,〈希望〉登上「音源榜」第38名、「音源榜」第56名、「NAVER Music音源榜」第94名,〈幸福〉擠進「Soribada音源榜」第94名,其他如〈糖果〉、〈孩子!〉、〈我們就是未來〉、〈戰士的後裔〉、〈歡喜〉、〈你和我〉及〈海誓山盟〉等歌曲也都逆襲進入前100名。H.O.T.的合體演出引起熱烈迴響,被媒體形容為「王者歸來」,在一份韓國最新的票選中也被選作「傳奇男子偶像團體」第四名。由於H.O.T.的商標權、肖像權、音樂版權等都屬於SM娛樂所有,許多人都在關注五名成員是否能克服難關,讓SM娛樂和各自的經紀公司達成共識,使H.O.T.正式復出。 售票公演 2018年10月13及14日,五名成員正式在首爾奧林匹克主競技場舉辦萬人售票演唱會。但由於商標權屬於SM娛樂前任理事金京旭所有,與主辦單位沒有達成授權協議,因此以「High-five Of Teenagers」為名義合體;兩天內的演出坐滿10萬席。 2019年9月20日到22日,時隔一年後再次在韓國首爾高尺天空巨蛋舉辦演唱會。 音樂類型 90年代末期韓國音樂環境運作模式較特別,歌手都有壁壘分明的宣傳活動期(主打歌/後續曲)和休息期,反覆循環。H.O.T.的主打歌都是著重社會批評歌詞和激烈舞步的歌曲,後續曲則是陽光、可愛或溫柔的歌曲,他們五年來一直重複此設置,意味著後續曲通常比主打歌更受大眾歡迎,H.O.T.的代表性歌曲〈糖果〉、〈幸福〉、〈希望〉都是風格活潑的後續曲,這種能呈現二元個性的方式後來成為SM娛樂公司典型的操作概念。但是在資深歌迷中,如〈孩子!〉、〈局外人的孤堡〉這類格局宏大的歌曲反而評價較高。而成員喜歡的音樂類型也不盡相同,文熙俊偏好硬式搖滾和重金屬音樂,安七炫喜歡爵士樂、搖滾樂和抒情歌曲,安勝浩、張佑赫、李在元則都傾向舞曲、節奏藍調和嘻哈音樂,形成H.O.T.多元化的音樂類型。《韓國日報》表示:「事實上,H.O.T.的音樂具有大量社會議題,使他們聽起來不像一個偶像團體」。 ※歌曲名稱的原文請參照各專輯條目。 影響力、地位和漣漪效應 偶像公式 1992年至1996年活躍的徐太志和孩子們被視為偶像先驅,銜接在後的H.O.T.則是完善偶像團體定義的組合,將偶像的影響力傳播到整個東亞。打破了只有一個成員能負責唱歌的舊規則,H.O.T.的五人都能勝任主唱、饒舌或舞蹈的位置,因此他們舞台表演的中心位(C位)是不斷輪替的,極富變化性。此外,團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有凸顯的個性和音樂特質:有魅力的領導者(文熙俊)、視覺中心的美聲歌手(安七炫)、可愛形象的貴族男孩(安勝浩)、陽剛霸氣的舞蹈高手(張佑赫)、年輕天真的弟弟(李在元),這種各具強烈特色的理念可以捕捉到青少年族群的各種喜好,從而吸引更多受眾。此外,今日的娛樂圈公式,例如成員鞠躬問候的口號、練習培訓制度、宣傳操作手法、歌迷召集、周邊產品、代言模式、冠名商品、強調舞臺表演和音樂融合...等營銷理論,都是由SM娛樂、H.O.T.與歌迷三方建立起來的。這些公式很容易被大量複製,各個藝人經紀公司群起效仿,充分落實這種發展路線。偶像產業迅速崛起,使韓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偶像共和國」,現今許多偶像組合仍看得到H.O.T.的影子。他們從出道至解散只歷經短短的四年八個月光陰,曾在一年內拿到全韓國七個最高榮譽大獎,改寫了韓國娛樂圈消費族群、發展史和產業版圖,在韓國歌壇留下不可磨滅的紀錄和影響力。其出道後的第一場演唱會即打破韓國的多項記錄,包括最快售鑿、最多觀眾、出動最多維安人員等。 在人數上,韓國的音樂團體通常都是二至三人(如徐太志和孩子們、酷龍、Turbo),以五人組成的H.O.T.打破了這種慣例,引起許多經紀公司複製,新的偶像團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最快跟進、也是最常被拿來比較的,就是當時籌備中的水晶男孩,原本預計是雙人組合(只有殷志源和姜成勳),但是因為H.O.T.獲得空前成功,水晶男孩所屬的經紀公司DSP媒體決定改為六人團體與之抗衡,他們出道後也有幾套表演服裝類似H.O.T.的風格。後面出道的S.E.S.、FIN.K.L、NRG、g.o.d、神話、太四子、Baby V.O.X等幾乎都是因為H.O.T.的成功而打造,這些針對不同族群喜好的偶像團體也紛紛走紅。H.O.T.的服裝、配飾和髮型在青少年當中已經成為流行典範,甚至主宰了時裝市場,不過舞蹈本身並沒有成為一種時尚,因為太激烈而使普通人無法模仿。H.O.T.將韓國音樂的消費結構改變後,青少年越來越不只是購買產品,而是將H.O.T.視為夢想、希望和未來的生存價值,崇拜明星的存在來滿足個人生活,這使許多家長擔憂韓國的新世代已經疏離學校和現實社會。記者曾在街頭隨機訪問27個高中生,要求他們回答五位H.O.T.成員的姓名和其父母的姓名,正如預期的,所有27個高中生完全答對,甚至還有15個人能答出成員們祖父母的姓名,表明青少年對他們的熟稔程度。 社會和文化影響 1999年文熙俊在演唱會受傷後,隔天傳出女歌迷自殺死亡事件。雖然警方不認為有直接關係,但社會輿論紛紛將此案件與H.O.T.連結。《》為此刊登了專題報導,指H.O.T.不僅給整個歌謠界帶來了衝擊,還給整個社會帶來了衝擊。韓國父母們非常不了解子女們為何對H.O.T.如此癡迷,對青少年文化也非常擔憂。聖公會大學報刊廣播系教授/文化評論家表示,H.O.T.已經是代表韓國社會和主流音樂的明星。雖然在任何時代都可以看到對明星的崇拜現象,但H.O.T.的巨星特質比以往任何一個明星都顯得更加壟斷。在超級明星趙容弼風靡的80年代,大衆音樂文化中存在著好幾個流派,各自都有不同類型的明星共存。但是90年代末的韓國音樂市場中,已經有九成是由十多歲的年輕族群佔據,整個歌壇只有一種音樂、一種明星。這些年輕族群隨著時間只會顯得更加狂熱和非理性,而且與年長的一代切斷交流。韓國國會議員便提出「H.O.T.對策」,以限制青少年歌手出演節目、限制歌迷會年齡門檻等手法來阻止這一現象。2000年底,SM娛樂股價原本約為14,000韓元,在出現H.O.T.解散傳聞後便開始一路下滑。2001年H.O.T.解散之時,SM娛樂辦公室遭歌迷們攻擊,隔天該公司的股價立即在科斯達克跌至約6,000韓元,相比之下已經跌了57.15%。相反,三名成員離開SM娛樂後轉簽的股價上漲了6.33%。這讓韓國人切實感受到青少年「大衆文化」的威力。過去被冷淡無視的青少年文化,已經默默佔據一席之地,甚至能夠掀動股票市場,這項事實讓成年人一改「糾正與管理」的不對等態度,開始正視他們的「文化內涵」。 韓國媒體表示:「H.O.T.正如他們的全稱(青少年的勝利)所說,是象徵一代人想要得到的希望、以及一種面貌和追求,在被亞洲金融危機所困擾的90年代末期,H.O.T.意味著自由與個性,這正是當時韓國社會所缺少的東西」。他們不但引領新世代文化、幾乎統治了韓國音樂圈,而且在國家形象的建立上,H.O.T.做出的貢獻甚至更勝政治人物,讓鄰國留下了良好印象。因社會影響力巨大,H.O.T.曾被任命為「中韓文化交流宣傳大使」、「韓國觀光推廣大使」和「禁毒宣傳形象大使」,也被記載於韓國中學的教科書裡。《朝鮮日報》曾嚴肅表示——「H.O.T.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不僅僅是『藝人』。不論他們是誰,他們影響著超過一百萬名青少年,這是『無庸置疑』的」。當時在韓國盛行這樣一句話:「不懂H.O.T.,就沒資格談青少年文化」,他們關注社會議題,為青少年和弱勢族群打抱不平,也多次到醫院探視病童、參與慈善演唱會等公益活動。曾被大韓民國總統金大中接見了三次,還親自與H.O.T.拍攝韓國旅遊廣告。由於學生們經常為了提早排隊而翹課,情況越演越烈,大韓民國教育部曾多次在H.O.T.的專輯發行日、門票開賣日、出席電視台錄影和演唱會當天對全國學校發佈「禁止早退令」,試圖防止學生為了搶購專輯、搶票或參加公演而翹課。為了疏散演唱會結束後的大量人潮,南韓地鐵也會配合延長營運到凌晨兩點。 H.O.T.的歌曲主題也時時關注青少年、家庭以及社會問題,例如第一張專輯〈戰士的後裔〉抗議校園暴力,第二張專輯〈我們就是未來〉呼籲教師停止體罰學生,第三張專輯〈遵從!〉痛斥社會體制抹煞青少年的個人特質,第四張專輯〈孩子!〉以韓國海洋樂園夏令營大火事件為背景,紀念因大人疏忽而在火災中喪生的19個孩童,呼籲社會關注兒童權益,第五張專輯〈局外人的孤堡〉則試圖打破大眾對殘疾人士的偏見。由於歌詞頻繁反映社會黑暗、挑戰禁忌和陳規、碰觸敏感的政治議題,H.O.T.的每張專輯至少都有一部音樂錄影帶會被電視台禁播,或是現場演唱中有部分歌詞被消音。即便如此,在唱片市場整體縮水之際,成員仍創作出《復甦》、《孩子!》和《大愛》三張熱銷專輯,在韓國樂壇的頂端屹立不搖,音樂實力也受到外界肯定,證明自己是90年代後期(徐太志和孩子們解散後)音樂產業中最具競爭力的團體,並連帶提升了電視娛樂產業的收視率。韓國資深文娛記者金尚浩表示:「如果將韓國的現代歌謠史比喻成為國家,那麼歷史應該是這樣書寫的——早期徐太志和孩子們推翻了曾經的世界,H.O.T.則是以此作為始發點,在韓國文化界牢固的建立起偶像明星的王朝,H.O.T.正是這個時代的開山鼻祖」。時至今日,H.O.T.已成為東亞90年代末期的時代象徵之一,特別是在韓國音樂界享有盛名,後輩中有許多團體都會在公開場合翻唱他們的歌曲致敬,例如東方神起、BIGBANG、SHINee、EXO、Super Junior、防彈少年團等。 才華 創意貢獻 在出道的前兩年,H.O.T.曾被批評為「經紀公司製作的傀儡」、「包裝精美的商品」,部分嚴格的評論家認為他們只是歌曲消化能力和視覺創作能力表現出色,才會與同類歌手不同。依靠一兩位作曲家而不是自己寫歌,這一事實的確引起人們對H.O.T.是否能夠繼續保持高位的懷疑。不過,在所有舞蹈編排和部分概念上,都是由成員貢獻創意的。從出道後,五人便開始學習作曲,以發展他們作為音樂家的能力。文熙俊因擅長跳舞,在出道前就以「松坡區黃褲子」在地方上聞名,張佑赫則是在SM娛樂全國青年舞蹈比賽中奪下冠軍,所有H.O.T.歌曲的現場舞步都是他們倆人編排的。通常情況下,提到H.O.T.舞蹈最著名的歌曲便是〈糖果〉,除了非常要求舞蹈功底,文熙俊坐在地板上跳的「賽車手舞」和張佑赫的「錘子舞」都成為了他們的商標。韓國舞者/演員表示,許多年輕人看到H.O.T.的舞步而萌生了舞者夢想。媒體曾報導SM娛樂公司原先計畫出道曲是〈糖果〉,計畫以可愛形象宣傳該團體,最終因為成員強烈堅持以〈戰士的後裔〉作為出道曲而改變策略。第一張專輯的活動結束後,H.O.T.的服裝和髮型設計、形象概念便一直由成員的意見決定。 轉型 一開始在音樂創作上,還是高中生的五人裡面——並沒有能力強大且富經驗的創作者。在韓國音樂人前輩中,例如徐太志和孩子們、都是自己創作專輯。真正的音樂人可以自己規劃一個完整的專輯、填寫歌詞、作曲並進行整個錄音製作過程(包括彈奏樂器、編曲、混音)。因此徐太志和孩子們在成功之餘,往往也被公認為專業的音樂人。而偶像團體是策略產品,不是音樂家,長久續存的唯一必要條件是擁有製作和掌控音樂色彩的創作能力。H.O.T.在歷經兩張暢銷專輯、來到人氣巔峰後,成員認為與前輩相比,音樂都由別人製作、然後在經紀公司資源下舒服的唱歌表演,那麼即使取得巨大成功也不過是個偶像,這使得他們壓力巨大。因此從第三張專輯開始,成員和公司約定好,在新專輯中採用自己創作的歌曲。在第四張專輯中更進一步,編曲和製作也由成員們擔當,更加展現出音樂人的樣貌。 不斷提升自我的安七炫,便以獨力創作的〈希望〉取得非常棒的成績(八次排行榜第一名),令外界刮目相看。而文熙俊創作的〈局外人的孤堡〉也成為代表作(九次排行榜第一名),他甚至譜寫了這首歌的弦樂旋律,而不是主流音樂界常見的取樣或使用聲音合成器。在與李秀滿擔任聯合製作人、並全部由自己創作完成第五張專輯之後,媒體已經稱呼他們是「真正的音樂家」、「以音樂家的身份追求嚴肅的音樂」。在準備第六張專輯時,成員計畫要在音樂上完全職掌大權、不假他人之手,擔任獨立製作人,期望能得到外界「完全成長」和「超越偶像的音樂家」這樣更大的讚譽,音樂生涯也會有更長遠的壽命,但在建造這樣一座高塔之前,H.O.T.成員的夢想最終被公司解散而幻滅。2001年分道揚鑣後,五個人各自成為創作型音樂人,推出許多個人作品。其中文熙俊轉型成搖滾歌手,只用自己寫的歌;安七炫更成為SM娛樂的製作人和御用作曲家之一,媒體推估他已經為其他歌手創作了超過一百首歌曲。 成員創作 以下列出五名成員在H.O.T.時期的創作曲目: 正規三輯《復甦》 曲目1 - 希望(빛)︰安七炫 曲目3 - 鬥魂(투혼)︰文熙俊 曲目4 - 海誓山盟(우리들의 맹세)︰安七炫(作詞) 曲目6 - 失根的我(In I)︰文熙俊 曲目8 - 制式愛情(Techno Love)︰安七炫 曲目9 - 你有槍嗎?(You Got Gun?)︰李在元 曲目10 - 男孩們,活出傳奇(소년이여! 신화가 되어라)︰張佑赫 曲目11 - 獨自一人(홀로서기)︰安勝浩 曲目12 - 你走後(후에...)︰文熙俊 曲目14 - 聖誕婚禮(Wedding X-mas)︰安七炫 電影原聲帶《和平時代:電影原聲帶》 曲目1 - Age Of Peace (Instrumental)︰文熙俊 曲目2 - Op.T (Operation Takeover)︰文熙俊 曲目3 - OP.T#1-死鬥︰文熙俊 曲目4 - OP.T#2-ZEUS︰文熙俊 曲目5 - THE BEST︰安七炫 曲目6 - TTTRACK#1︰安七炫 曲目7 - TTTRACK#2 ︰安七炫
| 《我們相愛六年世界巡迴演唱會》(洛杉磯站) | 洛杉磯(美國) | |- | 2010年4月16-18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 | 香港 | 紅磡香港體育館 |- | 2010年11月13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澳門站) | 澳門 | 金光綜藝館 |- | 2011年8月17日 | 《Twins 3650 新城演唱會》 | 香港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5BC |- | 2011年9月17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廣州站) | 廣州(中國) | 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 |- | 2011年9月21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多倫多站) | 多倫多(加拿大) | |- | 2011年9月24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美國站) | 康涅狄格州(美國) | |- | 2011年11月25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上海站) | 上海(中國) | 上海大舞台 |- | 2012年5月26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中山站) | 中山市(中國) | |- | 2012年6月9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雲頂站) | 雲頂高原(吉隆坡) | 雲星劇場 |- | 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月4日 | 《英皇財務呈獻 Twins LOL Live In Hong Kong》 | 香港 | 紅磡香港體育館 |- | 2016年5月21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 | 廣州(中國) | 廣州體育館 |- | 2016年9月3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深圳站) | 深圳(中國) | 深圳灣體育中心 |- | 2016年9月17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佛山站) | 佛山(中國) | 嶺南明珠體育館 |- | 2016年9月24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上海站) | 上海(中國) | 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 |- | 2016年11月26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澳門站)(Twins第50場大型演唱會) | 澳門 | 澳門金光綜藝館 |- | 2017年2月19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美國站) | 美國雷諾 | |- | 2017年4月8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福州站) | 福州(中國) | 福州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綜合館 |- | 2017年4月15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重慶站) | 重慶(中國) | 重慶國際博覽中心中央大廳 |- | 2017年4月22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東莞站) | 東莞(中國) | 東風日產文體中心 |- | 2017年5月20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廣州站) | 廣州(中國) | 廣州國際體育演藝中心 |- | 2017年6月3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雲頂站) | 雲頂高原(吉隆坡) | 雲頂雲星劇場 |- | 2017年9月30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成都站) | 成都(中國) | 四川省體育館 |- | 2018年1月6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南寧站) | 南寧(中國) | 廣西體育中心體育館 |- | 2018年1月20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澳門特別場) | 澳門 | 澳門百老匯 |- | 2018年1月27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武漢站) | 武漢(中國) | 沌口體育館(原定於2017年6月10日) |- | 2018年5月17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溫哥華站) | 溫哥華(加拿大) | |- | 2018年5月19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洛杉磯站) | 洛杉磯(美國) | |- | 2018年5月22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多倫多站) | 多倫多(加拿大) | |- | 2018年10月13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澳門最終站) | 澳門
! rowspan="1"| 年份 ! rowspan="1"| 演唱會 ! rowspan="1"| 國家/城市 ! rowspan="1"| 表演場地 |- | 2002年9月13-15日 | 《日清合味道杯面 Twins Ichiban興奮演唱會》 | 香港 | 紅磡香港體育館 |- | 2003年1月18-19日 | 《Twins Ichiban興奮巡迴演唱會》 | 廣州(中國) | 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 |- | 2003年12月31日—2004年1月4日 | 《松日Twins零四好玩演唱會》 | 香港 | 紅磡香港體育館 |- | 2004年5月1日 | 《百威Twins零四好玩巡迴演唱會》(廣州站) | 廣州(中國) | 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 |- | 2004年7月17日 | 《百威Twins零四好玩巡迴演唱會》(東莞站) | 東莞(中國) | 東莞體育場 |- | 2004年7月24日 | 《百威Twins零四好玩巡迴演唱會》(中山站) | 中山(中國) | |- | 2005年6月3日 | 《星光遊樂園世界巡迴演唱會》(悉尼站) | 悉尼(澳大利亞) | |- | 2005年6月4日 | 《星光遊樂園世界巡迴演唱會》(墨爾本站) | 墨爾本(澳大利亞) | |- | 2005年8月12日 | 《星光遊樂園世界巡迴演唱會》(上海站) | 上海(中國) | 上海大舞台 |- | 2005年10月21日 | 《星光遊樂園世界巡迴演唱會》(北京站) | 北京(中國) | 北京工人體育館 |- | 2006年1月04-07日 | 《新世界傳動網星Mobile:Twins一時無兩演唱會》 | 香港 | 紅磡香港體育館 |- | 2006年8月18-19日 | 《環遊世界世界巡迴演唱會》(雲頂站) | 雲頂高原(馬來西亞) | 雲星劇場 |- | 2006年10月27日 | 《環遊世界世界巡迴演唱會》(江門站) | 江門(中國) | 江門體育館 |- | 2007年2月3日 | 《環遊世界世界巡迴演唱會》(廣州站) | 廣州(中國) | 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 |- | 2007年9月15日 | 《我們相愛六年世界巡迴演唱會》(三藩市站) | 三藩市(美國) | 牛宮 |- | 2007年9月18日 | 《我們相愛六年世界巡迴演唱會》(多倫多站) | 多倫多(加拿大) | |- | 2007年9月23日 | 《我們相愛六年世界巡迴演唱會》(大西洋城站) | 大西洋城(美國) | |- | 2007年9月25日 | 《我們相愛六年世界巡迴演唱會》(洛杉磯站) | 洛杉磯(美國) | |- | 2010年4月16-18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 | 香港 | 紅磡香港體育館 |- | 2010年11月13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澳門站) | 澳門 | 金光綜藝館 |- | 2011年8月17日 | 《Twins 3650 新城演唱會》 | 香港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5BC |- | 2011年9月17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廣州站) | 廣州(中國) | 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 |- | 2011年9月21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多倫多站) | 多倫多(加拿大) | |- | 2011年9月24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美國站) | 康涅狄格州(美國) | |- | 2011年11月25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上海站) | 上海(中國) | 上海大舞台 |- | 2012年5月26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中山站) | 中山市(中國) | |- | 2012年6月9日 | 《人人彈起世界巡迴演唱會》(雲頂站) | 雲頂高原(吉隆坡) | 雲星劇場 |- | 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月4日 | 《英皇財務呈獻 Twins LOL Live In Hong Kong》 | 香港 | 紅磡香港體育館 |- | 2016年5月21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 | 廣州(中國) | 廣州體育館 |- | 2016年9月3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深圳站) | 深圳(中國) | 深圳灣體育中心 |- | 2016年9月17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佛山站) | 佛山(中國) | 嶺南明珠體育館 |- | 2016年9月24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上海站) | 上海(中國) | 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 |- | 2016年11月26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澳門站)(Twins第50場大型演唱會) | 澳門 | 澳門金光綜藝館 |- | 2017年2月19日 | Twins LOL Live Around the World(美國站) | 美國雷諾 | |-
。 在我心目中,梅艷芳是一個天才演員。她在《胭脂扣》、《英雄本色3》,《半生緣》等許多電影裡都曾創造過非常成功的銀幕形象。我很看重她性格里有決斷、敢擔當的那種大姐氣質,而正是這種氣質吸引了我,決定邀請她來參演《十面埋伏》。她現在突然去世,讓我感到很遺憾(導演張藝謀評價)。 梅艷芳與生俱來就有一種不凡的演藝天分,無論在舞台或銀幕上,都具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導演羅啟銳評價)。 我覺得梅艷芳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女星,唱歌演戲都非常出色。即使高燒到39度,她都可以照樣踏上台板唱歌,唱完了,一回後台,走了兩步就暈了,馬上送往醫院。她是一上舞台就像著了魔,達到忘我的境界,充滿能量,像是變了另一個人一樣。她是要做到“我在台上唱歌,全世界都要在聽,我表演,全世界都要在看”。她天生就是一個一流的表演者,非常難能可貴的演出家。她走了以後,我再沒有見過一個天賦才華有她七、八成的女星了(企業家楊受成評價)。 梅艷芳是我見過很少有的天才,演戲的天才 (藝術家葉錦添評價)。 梅艷芳絲毫沒有所謂大牌作風。她不論出現在哪裡都非常和善。對歌唱的投入之深,常常讓所有人一邊感動一邊演奏。現場氣氛如此之熱烈,看得出觀眾是多麼愛戴她 (著名指揮家陳燮陽評價)。 或許是小時當歌女,被人瞧不起的經歷,她對社會不公平的事情,都要站出來講話,這種人在演藝圈裡很少 (監製金廣誠評價)。 她特別看重朋友,要求自己很嚴格,卻能夠寬容朋友的何缺點。我覺得像這樣的人太少見了,認識她是一種幸運 (天中文化董事長、金牌經理人李小麟評價)。 梅艷芳雍容豁達有風度(音樂人山奇評價)。 梅艷芳為近十年一個真正以角色內心世界感染到觀眾的東方女演員(西日本新聞評價)。 梅艷芳是非常真誠的一個人,可以說她在中國演藝圈裡是一個典範、一個榜樣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鄭洞天評價)。 梅艷芳是個現象。我認為這現象的發生,起於一個得到上蒼賜予無與倫比的天賦與倔強的個性的人,生長於凡事極端的時代與地方。能歌、能舞、能演,盡皆精絕—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表演天才了(經濟學家張五常評價)。 梅艷芳為人率真,當她帶領香港演藝協會來中國大陸交流時,她直言中國大陸許多演員不敬業,應該好好向香港的同行學習。而她更是以身作則,在去年四五月間非典流行北京時,為了組織香港演藝界關心艾滋病人的義演,她親自來到北京,並表示這是自己“責無旁貸”的事,在這場義演中,梅艷芳分文不取。所有這些,阿梅都是在以自己的努力來樹立香港娛樂圈的形象(中國導演協會等幾家發起單位的負責人評價)。 梅艷芳極富創意和毅力,憑藉自己的努力將事業帶上高峰,是香港成功的典型例子(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評價)。 梅艷芳長期致力於香港演藝事業,屢創佳績,譽滿樂壇,並熱心參與香港及中國大陸的慈善公益活動,貢獻良多(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李剛評價)。 梅艷芳是真正的香港傳奇,有情有義,有始有終,她把最美麗的一面留給世人。短短四十年的人生路上有許多波折、失意,但她最終成為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演藝人協會會長。她為爭取公平、公義,亦不在乎付出代價(前香港特別行政區廣播處處長張敏儀評價)。 梅艷芳熱愛事業、關愛社群,為公益、為公義,勇進向前,以演藝界殿堂天后之尊,關懷扶持後進、積極推動香港演藝事業發展,殊堪敬仰(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立法會委員霍震霆評價)。 我們不會忘記梅艷芳女士對香港與中國大陸影視交流合作所付出的努力。希望貴我雙方繼續加強溝通與交流,共同為中國影視節目走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而努力。我們相信,這是對梅艷芳女士最好的懷念(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港澳台辦公室評價)。 我們懷念梅艷芳女士在影視歌壇留下的音容笑貌和卓越貢獻。願我們攜手努力,為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的電影事業做出貢獻(中國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評價)。 音樂作品 《心債》(1982年) 《赤色梅艷芳》(1983年) 《飛躍舞台》(1984年) 《梅艷芳》(又名:《似水流年》;1985年) 《壞女孩》(1986年) 《梅艷芳》(又名:《妖女》;1986年) 《蔓珠莎華》(1986年) 《梅艷芳》(又名:《似火探戈》;1987年) 《梅艷芳》(又名:《烈燄紅唇》;1987年) 《夢裡共醉》(1988年) 《百變梅艷芳之烈焰紅唇》(1988年) 《淑女》(1989年) 《In Brasil》(1989年) 《封面女郎》(1990年) 《梅艷芳》(又名:《慾望野獸街》;1991年) 《親密愛人》(1991年) 《The Legend of the Pop Queen》(1992年) 《是這樣的》(1994年) 《小心》(1994年) 《歌之女》(1995年) 《鏡花水月》(1997年) 《女人花》(1997年) 《變奏》(1998年) 《床前明月光》(1998年) 《Larger Than Life》(1999年) 《沒話說》(1999年) 《I'm So Happy》(2000年) 《With》(2002年) 演唱會 演出作品 單元劇、音樂/個人特輯 主持 1984 亞洲青年流行音樂會 1986 龍鳳呈祥賀台慶 1990 萬千星輝賀台慶 1991 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 1991-1995 翡翠歌星賀台慶 1992 歡樂滿東華 1992 第15屆十大中文金曲獎頒獎典禮 1994 反翻版行動 廣播劇 音樂獎項 電影獎項 其他榮譽/獎項 相關影視形象 電視 《金像獎歌曲頒獎典禮1986》,由吳君如扮演梅菜芳,模仿梅艷芳。 《金像獎歌曲頒獎典禮1987》,由江欣燕扮演梅菜芳,模仿梅艷芳。 《金像獎歌曲頒獎典禮1988》,由李麗蕊扮演梅菜芳,模仿梅艷芳。 《樂壇插班生》:1997年電視劇,由江欣燕飾演利麗珊,影射梅艷芳。 《難兄難弟之神探李奇》:1998年電視劇,由潘曉彤飾演吳艷芳,影射梅艷芳。 《美麗傳說2星願》:2005年電視劇,由陳煒飾演雷劍芳,影射梅艷芳。 《梅艷芳菲》:2007年電視劇,由陳煒飾演方妍梅,影射梅艷芳。 《荃加福祿壽》:2010年綜藝節目,由江欣燕模仿梅艷芳。 《Sunday扮嘢王》:2014年綜藝節目,由楊詩敏扮演梅艷芳 電影 《醉生夢死之灣仔之虎》: 1994年電影,由陳孝貞演「枚姐」,影射梅艷芳。 《朝花夕拾芳華絕代 拾芳》:2019年電影,由江欣燕聲音演出梅艷芳。 《梅艷芳》:2021年電影,由王丹妮飾演梅艷芳。 註釋 參考資料
由於覃美金不斷入稟法院挑戰梅艷芳的遺囑,使梅艷芳留下的信託基金內資金耗盡,於是信託基金分別在2013及2015年拍賣梅艷芳所有遺物及物業,包括梅艷芳生前所有獎項,甚至連遺物中的「未拆牌泳衣套裝」也拿出來拍賣,事件引起公憤,演藝圈內更群情激憤, 於是梅艷芳生前好友,梅艷芳國際歌迷會等聯手出錢回購獎項,甚至以最高成交價155萬港元投得極具價值的新秀冠軍獎座,避免獎項及紀念給予他人。 江湖恩怨 1992年5月4日,梅艷芳在九龍塘根德道22號、黃百鳴旗下的「Take One」卡拉OK和朋友消遣,期間有14K及湖南幫背景的社團人士兼電影公司東主黃朗維與她發生衝突,梅艷芳更被黃朗維掌摑(另一說法是梅被打了一拳),之後梅艷芳找向華強之妻陳嵐求助,事件驚動兩大幫會200多人前來「晒馬」。5月5日,黃朗維於灣仔一酒樓晚膳後遭人持刀斬至重傷,被送到浸會醫院留醫。5月7日,有兩名殺手佯裝探病,到浸會醫院病房近距離槍擊黃朗維,黃頭部中槍身亡。(根據蕭若元所說,黃朗維是被陳耀興斬傷,黃朗維被斬後揚言必要殺死陳耀興作為報復,因此陳耀興先下手,找人殺死黃朗維。)命案後梅艷芳立刻離開香港,到泰國避風頭。因槍擊事件被指涉及新義安綽號「灣仔之虎」的骨幹成員陳耀興,7月8日警方拘捕陳耀興,當晚有近200名幫會成員包圍警局要求放人。1993年11月,陳耀興在自簽擔保期間到澳門參加格蘭披治賽車比賽,11月21日凌晨在酒店外被三名槍手伏擊,槍手連開約十槍,當時陳耀興打算開車逃走,最後陳在車內頭部中槍身亡。當時有傳殺陳耀興的主謀是黃朗維之兄黃朗輝(蕭若元指主謀是黃朗維之妻),更有人揚言梅艷芳是下一個目標,最後有傳梅艷芳花了一千萬元以平息事件,此事為謠言。梅艷芳入稟法院狀告某雜誌造謠梅艷芳花錢擺平,最後雜誌社與梅艷芳達成私下和解,雜誌社賠付梅艷芳一筆賠償金。黃朗維和陳耀興兩宗兇殺案,至今仍未破案。 人物評價 音樂上,梅艷芳風格多變,2009年經“世界紀錄協會”評定,以全球個人演唱會總計292場當選“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她35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40歲獲得中國金唱片獎(國家級音樂獎)的藝術成就榮譽。 電影上,她先後獲得兩岸三地的影后榮譽(金馬獎、金像獎、金鹿獎),在20年(1985年至2005年)香港電影累計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去世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授“演繹光輝永恆大獎”,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入“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梅艷芳也同樣有情有義,出錢出力。當年,我們曾打算在美加,再舉辦類似香港的『民主歌聲獻中華』,為海外民運團體籌款,支援流亡在海外的民運人士。籌備過程中,梅一口答應到美加義演,分文不取⋯⋯雖然海外義演最終搞不成。但為了抗議六四鎮壓,她多次拒絕應邀到中國大陸演唱。以她那時的高身價,在眾人的心目中,正是返中國大陸掘金的黃金機會⋯⋯梅雖然自小在娛樂圈捱大,讀書不多,但深明大義,不為這些名利所動,真是難能可貴。可惜天妒紅顏,我們也痛失一位難得的戰友。」(支聯會創辦人、教協首任會長司徒華) 梅艷芳唱過《壞女孩》的叛逆,也唱過《似是故人來》的典雅;唱過《烈焰紅唇》的性感,也唱過《夢里共醉》的傳統。她的風格是中國與西洋的結合,彷彿香港這座城市的時代文化縮影。 ”(樂壇人物評價) 梅艷芳在有限的時間裡盡情發光發熱,告訴我們如何才沒有白活一場,讓我們反思生命的意義。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 (林夕評價)。 梅艷芳的歌藝是香港樂壇的頂尖,這是事實,不容置疑。我清楚記得她參加第一屆《新秀大賽》,年紀輕輕,但舉手投足,咬字吐句,全是大家姐風範。而她天生的身體語言絕佳,在舞台上配合舞步,簡直令人神為之懾。梅艷芳天分極高,近似粵劇泰斗新馬師曾先生。我曾戲稱梅做“女新馬”。歌藝這麼精彩的人,竟然如煙花的彩,空余光影在腦海,人間已再難見其人了(黃霑評價)。 阿梅不只屬於演藝界,更是屬於全香港 (成龍評價)。 我好鍾意阿梅,阿梅是我偶像,舞台上她光芒同造詣,我敢得罪講句沒有人及得上她,因為阿梅是個好全面的藝人 (沈殿霞評價)。 梅艷芳這個女人很有味道,她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甚至可以將整個心擺出來給你,她答應了的事就一定會幫到底。得知梅艷芳生病,最難過是看着她的病情愈來愈嚴重,她卻仍在奔波,她在生命的最後依然堅持開演唱會,就是想在走之前跟大家分享她最愛的歌唱和跳舞。(楊紫瓊評價)。 失去這瑰寶,對演藝界是沉重的打擊,但阿梅在離開前,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禮物。她用積極的態度、堅強的精神,讓我們學懂如何放下。梅艷芳重視友情,這份友情不是一時,而是一世。她用有限的生命,帶來無限的回憶,她永遠是我們心中的女主角(鄭裕玲評價) 。 阿梅是我們樂壇不可多得的奇才。梅艷芳是香港之榮光,並希望歌迷化解悲痛,學習阿梅鬥士的精神,勇敢面對生活 (譚詠麟評價) 。 我和阿梅是好拍檔,大家都是工作狂,演唱之時,我們可以合到心靈相通,有默契之至。能找到一個如此好的拍檔,是我最開心的事。遇到什麼心事、難題我都會找她傾訴,雖然她的年紀比我輕,但是人生經驗豐富,而且懂得體諒別人,以致我對她無話不談,簡直就彷如兩兄妹般。梅艷芳是一個永不言敗的女孩子,她的信心強,野心也大,所以她會用儘自己的能力去爭取應得的一切,這點無疑令我十分佩服的 (張國榮評價) 。 阿梅的性格是“寧可天下人負她,而她決不會負天下人”。她對新人、對一些需要照顧的人,她會照顧得無微不至 。有你就有我,如果有輪迴的話,下世都做好朋友。(劉德華評價)。 阿梅是個很“男人”的女人,非常夠義氣,朋友們聚餐她永遠搶著付錢。我覺得梅艷芳是真正屬於舞台的,她可以控制整個舞台,舞台就好似她家,她一上舞台就變成了另一個人(張學友評價)。 梅姐是屬於舞台的,沒人可以代替她 (郭富城評價)。 阿梅在圈子裡的人緣可以算是第一,因為幾乎所有認識、不認識她的人都支持她。其實從一般演員變成明星容易,但要成為巨星,關鍵要看人緣。這個圈子人緣很重要,像她這樣的巨星對所有人都很真誠,尤其是下層人士都很真心,不會有兩種面孔(曾志偉評價)。 阿梅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演藝天才,能夠同她合作過,是我的榮幸,她不愧是香港娛樂圈的大姐,不但歌藝演技出色,還致力於回報社會,號召娛樂圈人士為社會做了不少工作。(周星馳評價)。 在合作的女性當中,印象最深是梅艷芳,我很喜歡跟她合作,她是個很爽的女人,很少有女演員走在一起沒有妒忌心,而梅艷芳就是一個沒有嫉妒心的人,很舒服,是個影響力很大的女人(張曼玉評價) 。 梅艷芳性格豪爽、有情有義、為人真誠,在圈子裡的人緣可以算是第一,更熱心栽培新人,有愛心,一生不斷做善事,希望她的勇敢和堅強一直會在我們心裡面,她的敬業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梁朝偉評價)。 我非常欣賞梅艷芳,她是一個非常好的表演家,尤其是在舞台上,她在舞台上的魅力,在我心目中,是無人可以代替的 (梁家輝評價)。 梅姐她很有義氣,是現代女俠 (劉嘉玲評價)。 阿梅給我的感覺就是仗義、正氣的代表!我祈求來世我很能有幸與阿梅一塊演戲,我還要作她的好朋友 (王祖賢評價)。 梅姐是一個天生的藝人,能演能唱,人又豪爽,她的過世讓華人世界少了一顆巨星,演藝圈黯淡許多;她是我心目中的女中豪傑!(葉童評價)。 梅艷芳對香港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香港現在少了一顆最閃亮的星星,她是香港的女兒。我相信我會一直想念她 (葉倩文評價)。 梅姐是我最欣賞的前輩,她對人生積極的態度令人敬重。昔日跟梅姐相處,她說的每一句話我都銘記於心(鄭秀文評價) 。 我很多不能告訴別人的心情,都向梅姐傾訴!來生,我還會喊她一聲姐! (謝霆鋒評價) 。 師父對我不只是影響那麼簡單,真的是把我塑造成型的人。她讓我懂得怎樣去面對我的人生,尤其是她那種“俠女”性格,對我的影響潛移默化。我希望可以像她一樣,很用心地為社會做一些事(何韻詩評價)。 雖然梅姐的年紀不是比我大很多,但在我心裡她一直是個大姐。我是敬佩她愛音樂和為人做事,現在像她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我對她的感覺只有兩個詞:珍惜與尊重 (陶喆評價)。 梅姐在台上跟台下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在台上是很吸引人家的眼睛,就是很想要看,在台下就是親和力很強,人很好,挺溫柔的,有時候挺搞笑的一個姐姐 (房祖名評價)。 梅姐一生不斷做善事,甚至離開了也繼續做,這種精神很值得學習。梅姐她走之前跟我說過,當一個歌手或者藝人最要交代的就是你的歌迷,你的知音,我覺得蠻對的 (陳奕迅評價)。 梅姐是我好尊重的前輩,而她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做事好努力,又好照顧身邊人 (陳慧琳評價)。 很多時候梅姐都會出來幫我們討公道,她給我們非常好的一個啟發,就是我們好像應該她那樣,更加努力地生活,堅持到最後一分鐘 (楊千嬅評價)。 我覺得梅姐很好,對每一個人都很好,因為我自己有一個非常深的感觸就是,我們工作其實已經很忙,連家人或者朋友也沒太多時間去照顧,自己都照顧不了,所以我覺得她真的好厲害,可以幫很多人 (容祖兒評價)。 我覺得梅姐很照顧我們後輩,雖然說我不是跟她同一個公司,也不是她的徒弟或是什麼人,但她看到我會拍拍我的肩膀鼓勵我 (梁詠琪評價)。 我是聽著她的歌成長的。一直到今天,她始終都是我的偶像。雖然沒有機會和她接觸、合作,但一直都知道她對事業很執著,即使患了癌症也依然不斷地追求。她的突然離世,使我有機會看到她大量的節目表演和各種介紹。一瞬間,我才發現我並沒有完全真正了解她。藝術上的成熟魅力和性格上的堅毅,以及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責任感和投入,包括對朋友的關愛和支持,我對她更是肅然起敬。她不僅是難得的優秀藝人,更是娛樂圈全體同仁的楷模。我們在悼念她的同時,也會將她的這種精神發揚,對於她曾指出的中國大陸藝人不夠敬業一事,我們對她最好的致敬方法,莫過於把這種意見變成對我們的一種鞭策。新近成立的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表演者權益保障中心將為中國大陸藝人創造一個健康的發展空間和良好氛圍(解曉東評價)。 梅姐她是生命力量的象徵,還記得她為劉嘉玲裸照事件出頭,她總能教給我們這些年輕小輩不少為人的道理 (章子怡評價)。 梅姐是個非常豪爽、非常義氣的人,她很知道保護和栽培新人,她是我最喜歡也最敬佩的女藝人,歌舞、演戲無所不能(李冰冰評價)。 梅艷芳是空前絕後的叱吒樂壇的女皇,也是香港樂壇成長時代的里程碑,她在同行的人品、成就是有口皆碑的,她的才藝是這一行的佼佼者,華語樂壇沒人可以跟她比 (孫楠評價)。 梅艷芳是我的一個特別好的姐姐,而且我想告訴別人,千萬不要以為很能幹的女人都是嚴厲的,其實她非常非常有女人味,是很醇厚的那種女人 (胡軍評價)。 我覺得阿梅是個很仗義,很會顧朋友的人,行事作風很堅強,很有男子風範,不會把自己承受的壓力表露出來 (任泉評價)。 在我拍《手機》的時候,她曾經來看我,我打算找一位香港男演員來演《天下無賊》,梅艷芳知道後就一直替我聯繫,在她生病後,還在為我找演員的事情操心,令我非常不忍。梅艷芳的心裡裝著別人,她當選香港演藝人協會主席時,許多導演都去捧場,梅艷芳非常謙虛和周到地道謝,她大口地喝酒,兩個小時後便醉倒了。醒來以後,她給每一位導演打電話致歉,說她沒有照顧好大家(馮小剛評價) 。 她是我覺得在華人樂壇裡面,她是一個,她已經,就是神,女神這樣。我小時候看她,她已經敢染各式各樣的顏色,敢穿各式各樣的衣服。就是在挑戰一些,她一出來就是大家所有的流行指標這樣,甚至她的表演,還有她戲劇,她又是大姐的風範(溫嵐評價)。 我見識了什麼叫天生藝人!人人都有天分、質感和能力,但梅艷芳則沒有人可以學到。梅艷芳提攜了許多後輩人,在身邊朋友有難時,她挺身而出——“珍惜身邊的人”,她做到了 (關錦鵬評價) 。 梅艷芳是那種不用教就會演戲的天才,那種人是千年不遇的。她像男孩一樣,可以說是很有義氣的 (爾冬陞評價) 。 阿梅對角色的理解力令我驚訝!(許鞍華評價)。 阿梅是堅強女性,歌聲跟性格一樣豪放,對娛樂圈貢獻很大 (吳宇森評價) 。 梅艷芳無可取代,她是近代最好的女藝人。梅艷芳天生有俠氣,她和楊紫瓊、張曼玉演《東方三俠》有場“大家斗篷一甩,慢動作走出”的鏡頭,梅艷芳那俠氣自然天成的感覺,就是比另外兩人濃 (杜琪峰評價) 。 在我心目中,梅艷芳是一個天才演員。她在《胭脂扣》、《英雄本色3》,《半生緣》等許多電影裡都曾創造過非常成功的銀幕形象。我很看重她性格里有決斷、敢擔當的那種大姐氣質,而正是這種氣質吸引了我,決定邀請她來參演《十面埋伏》。她現在突然去世,讓我感到很遺憾(導演張藝謀評價)。 梅艷芳與生俱來就有一種不凡的演藝天分,無論在舞台或銀幕上,都具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導演羅啟銳評價)。 我覺得梅艷芳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女星,唱歌演戲都非常出色。即使高燒到39度,她都可以照樣踏上台板唱歌,唱完了,一回後台,走了兩步就暈了,馬上送往醫院。她是一上舞台就像著了魔,達到忘我的境界,充滿能量,像是變了另一個人一樣。她是要做到“我在台上唱歌,全世界都要在聽,我表演,全世界都要在看”。她天生就是一個一流的表演者,非常難能可貴的演出家。她走了以後,我再沒有見過一個天賦才華有她七、八成的女星了(企業家楊受成評價)。 梅艷芳是我見過很少有的天才,演戲的天才 (藝術家葉錦添評價)。
Internet Archive. Omar Khayyam's Rubaiyat as translated by Edward Fitzgerald – 1st edition The Rubaiyat by Omar Khayyam –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Illustrations to the Rubaiyat by Adelaide Hanscom Barney Rickenbacker, Exploring Khayyaam website . Different versions
數學成就 海亞姆是當時有名的數學家,於1070年寫下影響深遠的《代數問題的論證》(Treatise on Demonstration of Problems of Algebra),書中闡釋了代數的原理,令波斯數學後來更傳至歐洲。他亦發現解決三次方程以及更高次方程的方法。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海亞姆對三次元方程式的解法(英文) The illustrated Rubáiyát of Omar Khayyám at Internet Archive. Omar Khayyam's Rubaiyat as translated by Edward Fitzgerald – 1st edition The
B
B
圖密善還任命自己为永久監察官,试图監控公眾道德。外界認為其試圖推行個人崇拜,而且認為圖密善是一位無情的獨裁者。 遇刺身亡 圖密善年輕時,就強奪了埃里烏斯·拉米亞的妻子──多米提雅·隆吉娜。後來當圖密善登基後,多米提亞就接受了「奧古斯塔」(皇后)的封號。後來多米提亞愛上了演員帕里斯,圖密善得知之後,殺死帕里斯與其朋友,並宣布與皇后離婚,然而圖密善不久之後又把她召回。中年之後,圖密善又納了自己的姪女──尤利亞·弗拉薇婭(提圖斯之女),但她後來也遭到流放,死在外地。出於懷疑,圖密善突然殺死了自己的堂兄弟弗拉維烏斯·克勒蒙斯。一連串的舉動,引起了皇室家族成員的驚恐。由皇后在背後暗地支持,寢宮侍從巴爾特尼烏斯、宮廷衛隊長薩圖爾斯,皇帝秘書恩特爾,尤利亞過去的管家斯特潘努斯,聯合起來參與了刺殺皇帝的計劃。 西元96年9月18日中午,巴爾特尼烏斯向圖密善謊稱,斯特潘努斯要向他緊急報告,於是圖密善摒退所有侍從,獨自走進臥室。斯特潘努斯假裝受傷,用羊毛繃帶包紮他的左臂。正當斯特潘努斯以揭發陰謀的理由接近皇帝時,他便抽出預藏在繃帶中的匕首,刺中圖密善。圖密善試圖抵抗,但他身邊的薩圖爾斯、以及解放奴隸一起向他進攻,皇帝逃到床頭尋找武器,卻只發現空的刀鞘。最後他們合力殺死了圖密善。 圖密善皇帝享年45歲,在位15年。他被殺後,屍體無人理會。後來他的乳母在拉丁大道旁火化了他的屍體,並偷偷地把圖密善的骨灰帶到弗拉維家族的神廟,與尤利亞的骨灰合葬在一起。羅馬士兵十分不滿,將斯特潘努斯與巴爾特尼烏斯處決。圖密善曾與皇后多米提亞生有一子一女,但都早夭。圖密善死後,弗拉維王朝自此結束。元老院推舉66歲的涅爾瓦繼任皇帝,開啟了安敦尼王朝。 評價 史學家的觀點 在塔西佗、小普林尼與蘇埃托尼烏斯的筆下,圖密善是一位暴君。他尚未當政之前與執政之初,表情謙恭,熱愛文學,獎掖修辭學名家昆提良,搭配他年青時期的外表:身材高大,面色紅潤,具有一對大眼睛,長得俊美優雅,十分受到羅馬各階層的喜愛。但他執政的中後期卻喜好荒淫嬉戲,並逐漸變得殘暴,特別著重於打擊元老院貴族階層,採行許多新的拷打方式對付遭到逮捕的人。因此當他的死訊傳出,元老院特別感到高興。他們通過法令,決定對圖密善施以除憶詛咒(或譯記錄抹煞)──抹消所有圖密善所留下來的紀念物:雕像、銘文。而許多當代第一手史料記錄者的身份,正是元老階層,因此透過他們的筆鋒,後人對皇帝圖密善的觀感相當惡劣。而除憶詛咒對圖密善施政記錄的有系統破壞,也使圖密善的正面評價直至近代考古學及系統性史學分析的發展才漸有提昇。 塔西佗寫著:「海上充滿了流放可憐到遠方的船隻,岩礁上流滿了這些犧牲者的鮮血。」不過在事實上,塔西佗對此是略為誇大的:在圖密善執政的十五年間的記錄中,元老議員被處決的有八到九人,流放的有五到六人,對政治絕望而退隱的有三到四人。 基督教歷史的觀點 在基督教的歷史觀中,常論及圖密善曾將教徒丟入大競技場中,讓獅子等野獸啃食的敘述;實際上,在當代非基督教的史料中找不到任何可供驗證的證據,僅僅出現在後來興起的教會記述中。而圖密善的姪女尤利亞、以及克勒蒙斯分別遭到流放與處決的原因,也僅有教會記載是由於他們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但同樣未出現在蘇埃托尼烏斯與狄奧的作品中(狄奧記錄克勒蒙斯的罪名是「不信神」,但歷來無法對於這項罪名是否「等同於信仰基督教」達成共識)。 無論如何,基督教傳統上將圖密善視為早期迫害教徒的皇帝之一。 延伸閱讀 Minaud, Gérard, Les vies de 12 femmes d’empereur romain - Devoirs, Intrigues & Voluptés, Paris, L’Harmattan, 2012, ch. 5, La vie de Domitia Longina, femme
Les vies de 12 femmes d’empereur romain - Devoirs, Intrigues & Voluptés, Paris, L’Harmattan, 2012, ch. 5, La vie de Domitia Longina, femme de Domitien, p. 121-146. ISBN 978-2-336-00291-0. 參看 塔西佗《歷史》 蘇埃托尼烏斯《十二凱撒傳》 羅馬皇帝 弗拉維王朝 末代帝王
外部链接 超級市場 華潤 深圳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企业
華潤 深圳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企业 萬科
新一佳 米利海辰 吉麦隆 永辉超市 香港 牛奶国际有限公司(怡和集团) 惠康(超过300间) Market Place by Jasons(25間) ThreeSixty(1間) Jasons Food & Living(1間) Oliver's Delicatessen(1間) 屈臣氏集团(和记黄埔) 百佳超級市場(167間) 百佳超級廣場(46間) International by PARKnSHOP(22間) fusion by PARKnSHOP(11間) 百佳冷凍食品(14間) Taste(11間) 便利佳Express(3間) Great(1間) Gourmet(1間) SU-PA-DE-PA(1間) 华润万家(89間) BLT(0間) VOlé(0間) 佳宝食品超级市场(70間) 裕记食品(100間)(已清盤及全線結業) 大昌食品市场&大昌食品专门店(90間) 马莎百货(百货公司内)(8間) 吉之岛超级市场(8間) c!ty'super(4間) 崇光百货 Freshmart(2間) 新世界百货 needs(1間)(已結業) 永旺百貨 一田百货(前西田百货) Food Theatre(9間) UNY(百货公司内)(3間) B&Q(1間)(已結業) 美家超市 家興超級市場 唐吉訶德(Don Don Donki) 澳门 新苗 来来超级市场 日本 完整列表请参见 吉之岛 Seven & I Holdings 伊藤洋华堂 York Benimaru YorkMart Æon Group JUSCO(吉之岛) Mycal Maxvalu Maxvalu Tokai(Yaohan) Saty Posful Daiei Gourmet City 西友 UNY Apita 关西超级市场 善美的超市 臺灣 楓康超市 愛國超市
佳宝食品超级市场(70間) 裕记食品(100間)(已清盤及全線結業) 大昌食品市场&大昌食品专门店(90間) 马莎百货(百货公司内)(8間) 吉之岛超级市场(8間) c!ty'super(4間) 崇光百货 Freshmart(2間) 新世界百货 needs(1間)(已結業) 永旺百貨 一田百货(前西田百货) Food Theatre(9間) UNY(百货公司内)(3間) B&Q(1間)(已結業) 美家超市 家興超級市場 唐吉訶德(Don Don Donki) 澳门 新苗 来来超级市场 日本 完整列表请参见 吉之岛 Seven & I Holdings 伊藤洋华堂 York Benimaru YorkMart Æon Group JUSCO(吉之岛) Mycal Maxvalu Maxvalu Tokai(Yaohan) Saty Posful Daiei Gourmet City 西友 UNY Apita 关西超级市场 善美的超市 臺灣 楓康超市 愛國超市 喜美超市 家樂福超市 頂好 惠陽超市(於2003年1月被頂好超市併購) 熊威超市 全聯福利中心 松青超市(於2015年被全聯福利中心併購) 農會超市 美廉社 c!ty'super Mia C'bon Market 裕毛屋凱福登超市
飲料是供人類飲用的液體。除了解渴的基本功能外,飲料在人類文化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常見的飲料類型包括咖啡、手搖飲、茶等。 歷史 水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飲料,然而地球上97%的水是不可飲用的鹽水。淡水存在於河流、湖泊、濕地、地下水和冰凍的冰川中。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供應可以通過具有成本效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獲得。當人體脫水時,人就會感到口渴,這種對液體的渴望導致本能地需要喝水,口渴由下丘腦調節,以響應身體電解質水平的細微變化,以及血液循環量的變化,完全不喝水會比去除氧氣以外的任何其他物質更快地導致死亡。在西方文化中,水通常是冷喝的。在中國文化中,它通常是熱飲。 牛奶被視為“原始”飲料之一,水和牛奶在歷史上一直是基本飲料。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發現了從不同地區的植物中提取酒精飲料的技術,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葡萄酒生產考古證據是在格魯吉亞(約公元前 6000年)和伊朗(約公元前 5000年)的遺址,早在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的歐洲就可能已經知道啤酒。茶可能起源於中國雲南,在商代開始作為藥用飲料。第一種巧克力飲料被認為是大約2,500-3,000年前由瑪雅人創造的,而可可飲料是公元1400 年阿茲特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咖啡種植首先出現在阿拉伯南部,飲用咖啡的最早可信證據出現在15世紀中葉也門的蘇菲派聖地,可能在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進入歐洲社會。第一種市售的人工碳酸飲料據信是由 Thomas
年阿茲特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咖啡種植首先出現在阿拉伯南部,飲用咖啡的最早可信證據出現在15世紀中葉也門的蘇菲派聖地,可能在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進入歐洲社會。第一種市售的人工碳酸飲料據信是由 Thomas Henry 在1770年代後期生產的,消費量最大的碳酸軟飲料由三大全球品牌生產: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 Dr Pepper Snapple 集團。
根據零組件型式以及購買的支援服務等級,戴爾提供各式技術支援詢問服務。戴爾將其服務內容分成五個層級提供商用客戶: 基本支援服務,營業時間內提供電話服務支援及隔日工作天現場支援/原廠保固或收取及歸還服務(根據購買合約上的銷售點紀錄) 銀級服務,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電話服務,以及在疑難排解電話後的四小時內提供現場支援 金級服務,提供高於銀級服務的額外其他優質服務 白金級服務提供高於金級服務的額外其他優質服務 於特定城市提供兩小時內的現場支援服務。 戴爾的消費者部門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電話服務以及線上疑難排解服務,不像其他公司只於營業時間在特定範圍比如美國及加拿大市場的技術服務。於2008年2月4日,戴爾針對企業發表一款全新的支援服務方案名為ProSupport,提供客戶多項客製化服務選擇以滿足大眾需求。有別於一般採取通用化服務,戴爾整合多個套裝選擇,以滿足各個範疇的企業客戶,包含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客戶、政府單位、教育機構、保健事業及生技產業。戴爾現在也提供單獨的支援選擇給IT人員以及非IT專業的人員。戴爾為後者提供”如何操作”的軟體應用程式支援,例如Microsoft Office。戴爾也與眾多第三方軟體廠商合作提供支援服務,對於戴爾認證的IT部門,戴爾提供快速派遣服務,協助勞工及登入危機中心以掌控重大營運中斷、病毒攻擊、或是由自然災害造成的問題。 戴爾擁有多種面向且獨特的支援方案。舉例而言,電腦採用一種獨特由數字及字母構成的”服務標註”的辨別方式,以及11個位元的Express服務代碼(打入迅速電腦語音查詢系統IVR),讓客戶獲得適當的服務。代理商同時優化DellConnect(一種基於Citrix/GoToAssist的遠端登入工具,讓技術人員面對有疑難雜症的客戶,可透過戴爾服務的能力進入客戶電腦遠端遙控)。 企業組織 主要掌管戴爾公司的是九人組成的董事會。麥可·戴爾是公司的創辦人,服務於董事會。其他董事會成員包括Don Carty,William Gray,Judy Lewent,Klaus Luft,Alex Mandl,Michael A. Miles以及Sam Nunn。股東們會於會議中遴選出九位董事會成員,沒有被選到的董事會成員,必須向董事會提出辭職信,隨後,董事會會決定是否要接受該成員的辭職。董事會成員通常設立五個委員會,主要負責監管特定議題。包括處理會計議題、查帳及報告職責的監管委員會(Audit Committee);負責批准執行長及公司其他員工補償金的補償委員會(Compensation committee);財務委員會(Finance Committee)則是掌管如提出併購或合併案等相關財務相關事務。管理暨提名委員會(Governance and Nominating Committee)則掌管包括遴選董事會成員等企業事務;反壟斷遵循委員會(Antitrust Compliance Committee)是企圖避免公司業務違反反托拉斯法。 戴爾的企業組織架構與管理,不僅僅取決於董事會的決策。戴爾全球管理委員會會設下策略性的方向。在美國之外,戴爾擁有區域副總裁掌管各個國家,包括David Marmonti管理EMEA地區,Stephen J. Felice掌管亞太及日本區。到了2007年,其他高階主管還有包括Martin Garvin(全球採購資深副總裁)及Susan E. Sheskey(副總裁暨資訊長) 行銷手法 戴爾的廣告有多種媒體形態的呈現,包括電視、網路、雜誌、目錄及報紙。部分戴爾行銷策略包括整年度的持續降價,提供免費的額外產品(如戴爾印表機),以及提供免費的運送服務,都是為了刺激更多的銷售及擊退競爭對手。在2006年,戴爾削價努力維持19.2%的市佔率。然而,這同時也砍掉了近半的邊際利潤,讓利潤從8.7%降到4.3%。為了維持低價策略,戴爾除了透過網路接下最多產品訂單以及透過電話銷售外,更將客戶服務單位從El Salvador轉移到India。 戴爾於2000年早期製作了一系列熱門的電視及平面廣告,由演員Ben Curtis扮演一個愛調皮搗蛋的金髮少年“Steven”,要去協助那些無助的購買電腦者。每個電視廣告通常都結束於Steven的標語:“Dude, you’re getting a Dell!”後續的廣告號召了戴爾總部的實習生,與Curtis這個角色,一起在某支廣告結尾客串演出。 戴爾主打遊戲電腦XPS系列的廣告,以平面的方式出現於2006年九月的“Wired”刊物。以一句在網路及玩家間流傳的流行語“FTW”作為標語,意思為“For The Win”。然而戴爾很快就結束了這個活動。 在首款第一人稱射擊遊戲“F.E.A.R. Extraction Point”,多款搭載此遊戲的桌上型電腦均清楚可見Dell XPS型號的標誌,有時候甚至在螢幕上也有戴爾的商標。 2007年,戴爾在美國更換了廣告代理商,從BBDO轉至Mother。於2007年七月,戴爾發表由Mother製作的全新廣告,主打Inspiron與XPS產品系列。這個廣告使用Flaming Lips與Devo特別為了廣告片“Work it Out”所改良並重新錄製的音樂。 2007年同期,戴爾也開始使用新的廣告標語“Yours is Here”,意即戴爾提供客製化的電腦以符合客戶需求。 戴爾全球零售市場 2008年2月底,戴爾產品開始於大型辦公用品零售店,加拿大的Staples Business Depot裡販售。於2008年4月,Future Shop以及Best Buy也開始販賣戴爾的產品,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印表機及螢幕。 由於有些顧客不喜歡透過電話或網路購買科技產品,戴爾也深入調查位於中歐及俄國城市的零售營運狀況。在2007年4月,戴爾於Budapest的零售店正式開幕。於同年十月,戴爾也於莫斯科設立零售店。 英國HMV的旗艦店Trocadero商店,自2007年12月開始販售Dell XPS電腦。2008年1月,英國的DSGi商店集團開始販售戴爾產品(尤其是透過Currys及PC World商店)。同年,大型連鎖超市Tesco在英國各連鎖店中也開始販售戴爾筆記型電腦以及桌上型電腦。 2008年的五月,戴爾與隸屬於Coles Group的Officeworks達成協議,開始販售部分更新版的Inspiron桌上型電腦及筆記型電腦,打進企業供應鏈。這些型號與原廠產品型號有些微差異,但幾乎與Dell Store販售的相似。 同年11月開始,戴爾就持續透過與同樣隸屬於Coles Group的Harris Technology合作,打進澳洲市場。同時,戴爾也透過提供折扣給電子零售商,像是知名的削價競爭廠商The Good Guys,持續擴展零售通路點,在2008年底,戴爾同意提供一系列包括Studio/XPS系統的桌上型電腦以及筆記型電腦。 於2009年五月,戴爾與由Woolworths Limited持有的Dick Smith Electronics達成協議,將零售點擴展至整個澳洲及紐西蘭四百家Dick Smith商店(與Officeworks達成協議的一年後)。零售商同意銷售多款包括Inspiron及Studio筆記型電腦,及少量的Studio桌上型電腦。到了2009年,戴爾持續於澳洲的18座購物中心設置展示區;2010年三月份,戴爾宣布結束在澳洲及紐西蘭設置展示中心的計畫。 K12教育市場 過去的十年,對於數位教室有許多不同的定義,有些定義相當模糊,例如於教室內使用互動白板及投影機。其它則有更多詳盡及包含特定內容的定義。 戴爾成為數位教室的領導者已行之有年,並有多種不同版本的數位教室。最新的定義為:科技能激發多種層次的學習,讓教師及學生的課堂體驗更加深刻。 其它的企業及產品含括了不同的定義。其中之一提及,數位教室中最重要的是學生、教師以及教學互動。這樣的觀點強調教學互動的重要性高於僅是產品所帶來的好處。 典型採用於數位教室的技術包括投影機、電腦、音響設備,學生及時回應系統、影像發佈及網路協定電視(IP TV)。所有的產品都擁有同一個目標,就是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假使應用恰當,多媒體課程(Media Rich Curriculum)將成為教室的核心,遠比技術來得重要。 於當地網絡區域的影音發佈需包含幾個重點特色,一個設計合宜的網路及影音發佈設備。當提及網路支援影音發佈的問題時,可依循”若網路可支援VoiP(IP電話)的話,就必須要能夠支援影音發佈”的標準規範。儘管這是一般的陳述,但可以協助教育者設定於教室應用MRC工具於網路的標準。 競爭概況 戴爾主要的競爭對手包括苹果、惠普、华硕ROG、联想、IBM、雷蛇及Sun Microsystems。戴爾及其子公司Alienware亦同時與AVADirect、Falcon Northwest、VoodooPC(HP的子公司)等於市場中競爭。2006年第二季戴爾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市佔率18%~19%,而主要競爭對手HP則約有15%的市佔率。 2006年末,戴爾將個人電腦市場的領導地位讓給了惠普。Gartner及IDC兩家知名分析機構均預估2006年第三季HP全球出貨量將超過戴爾。同期間,HP的15%成長率讓戴爾的3.6%成長率相形失色。同年第四季出貨量拉鋸越趨擴大,Gartner預估戴爾個人電腦出貨量下滑8.9%,相對於惠普則是擁有23.9%的成長率。於2006年底結算時,戴爾整體個人電腦市場佔有率下滑至13.9%,而惠普則擁有17.4%。 IDC報告指出戴爾失去的伺服器市場比四大競爭者多。IDC在2006年第四季預估戴爾的伺服器市占率從前一年的9.5%降至8.1%,年遞減率為8.8%,流失的市場主要轉至EMC及IBM。 爭議事件 大規模網頁優惠折扣事件 戴爾電腦在2009年6月與7月,在台灣版的銷售網站連續發生了非常大規模的網路標價優惠折扣事件,首先是在6月25號晚間9點至26號早晨6點期間發生全站產品折扣七千新台幣的事件,導致湧入4萬3千多筆訂單,訂購將近14萬台平面顯示器,戴爾在長達一星期的磋商後,拒絕消保會至少按價每人出貨一台的建議,僅願意提供一千至三千新台幣左右的不等的折扣券補償,然多數消費者表示其折扣券與誠意不足無法接受,而爭議尚未結束之時,又於7月5日凌晨12點至早晨10點之間發生筆記型電腦更換顏色即可多折價四萬多元新台幣的狀況。,再度導致了約近一萬五千筆,共近五萬台筆記型電腦的極大量訂單湧入,導致消費者開始質疑戴爾是否有意圖藉機宣傳、惡意騙取消費者個人資料或對於網路銷售的管理十分無能。消費者因而不滿戴爾公司處置而向法院提告,臺北地方法院一審審理判決:戴爾網站上所登錄的定型化契約,屬於「要約引誘」性質,消費者訂購後,戴爾另以電郵回覆通知拒絕,戴爾可以不必出貨。而判決消費者敗訴。二審審理判決:戴爾網站上有清楚標示型號、原價與折扣後的價格,消費者下單代表雙方對商品的價格已有共識,因此契約成立。而判決消費者勝訴定讞。 同時,戴爾台灣區總經理廖仁祥也表示「網路直銷業務佔全球戴爾業務相當大比重,不過在台灣,透過網站採購的中小企業與一般消費者占戴爾營收不大。」顯示戴爾並不重視台灣零售市場的消費者。 相對於IBM、惠普和日本丸紅等國際大廠錯誤優惠折扣後都照單全收,,也使得台灣消費者對於戴爾失去一定程度的信心。 而另一方面,由網友串連在臺南地方法院對戴爾提出的民事訴訟,則是裁定被告荷蘭商戴爾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必須依約出貨。法官認為戴爾電腦宣稱標錯價再以折價券補償,是犯有「故意」行為和促銷伎倆,判決戴爾需依契約出貨49萬元訂單,全案仍可上訴。 戴爾中國宣傳外掛遊玩事件 福建戴尔有限公司(戴尔中国大陆)市場部全球副總裁肖三樂(Sally Xiao)於2018年4月4日,在位於大陆北京舉辦第八代處理器發表會宣傳新型筆電,告訴各位玩家如果要使用《絕地求生PUBG》外掛,一定要買戴爾筆電才能發揮優異性能,因而引起全世界《絕地求生》玩家相當不滿。 报道称肖三樂表示:「大陆玩家使用外掛將會成為世界上最有統治能力的人,舉例來說遊戲可以跑得比其他使用者快速,像是一次炸掉 10 輛載具等等能力。如果頂級玩家使用英特爾(Intel)第八代核心性能,將可以執行更多外掛來成功吃雞。」接著肖三樂也補充說:「這些成功運作大量外掛的頂級玩家,將會歸功於第八代戴爾筆電的強大優異性能。」 戴爾中国大陆4日下午 17 點左右對外發佈聲明表示:「上週大陆舉辦戴爾新品發佈會上,我們在進行產品和遊戲的關聯展示時,引用了一些不洽當的輔助遊戲畫面做為示範。這類行為是所有遊戲玩家深惡痛絕的行為,我們深刻了解這是一個不妥的做法。多年來,戴爾與眾多電競團體保持緊密合作關係,致力於全球遊戲玩家提供更好的電競體驗。戴爾自始至終主張並堅持電子競技公平競爭,堅決反對玩家將競技優勢中的技巧運用到作弊配置及腳本中。我們位傳達不當訊息深表歉意,並在此聲明譴責任何濫用技術力量的不當行為。」 參考資料
EqualLogic(大型企業等級的iSCSI SANs) Force10(網絡萬兆交換設備) 戴爾的家用/消費系列產品,強調價值、性能以及高擴充性。這些產品系列包括: Dimension(家用 商用桌上型電腦 已於2007年停產) Inspiron(超值型入門款桌上型電腦以及筆記型電腦) Inspiron Mini(已於2010年停產) Studio(主流級筆記型電腦 已於2011年停產) XPS(高階桌上型及筆記型電腦) Studio XPS(高階XPS設計款系統以及高階多媒體運算能力)已停產) XPS(高階XPS設計款系統以及高階多媒體運算能力) G系列遊戲電腦 Alienware(遊戲電腦系列) Adamo(已於2011年停產)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系列產品: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Venue Pro(平板電腦) 戴爾的相關商品包括USB隨身碟、LCD显示器,以及打印机;戴爾螢幕包含液晶显示器。戴爾的 UltraSharp 系列是一個高階螢幕產品系列。 戴爾的服務以及支援產品包括 Dell On Call(延伸家用支援服務)、Dell Support Center 戴爾支援中心(海外延伸服務支援)、Dell Business Support 戴爾商業支援(商業的服務合約,用來提供產業即時的技術支援)、Dell Everdream Desktop Management(「軟體服務」遠端桌面管理)以及 Your Tech Team(一個適用於從網路或是電話購買戴爾產品的家用使用者解決方案)。 停產的產品以及系列包括 Axim(PDA,2007年4月9日停產),Dimension(家用以及小型企業用桌上型電腦,2007年7月停產),Dell Digital Jukebox(MP3 player,2006年8月停產),以及Dell Omniplex(用來支援伺服器運作以及桌上型功能的桌上型以及塔式電腦)。 生產 戴爾很早就開始採用客製化定單服務的生產機制,成為業界的先趨者,按照客戶所需的規格來提供個人用電腦,相較於其他眾多電腦廠商,每季均維持提供大量的訂單給中介廠商。 為了將產品購買與運送之間的延遲時間降到最低,戴爾研發出一套更貼近消費者的產品生產策略,同時也導入即時服務just in time生產辦法,可將存貨成本降到最低。低存貨也是戴爾商業模式的另外一個表徵,在這個零組件跌價速度快的行業更是一個重要的考量。 戴爾的生產流程包括組裝、軟體安裝、功能測試(包括燒機-後段測試的過程之一)以及品質管控。從戴爾的歷史看來,處處都可發現戴爾都是在內部生產桌上型電腦,以及外包筆記型電腦的基本材料然後再拿回公司內部組裝。然而,公司的策略需開始調整。在2006年年報上聲明:「戴爾將持續擴展原始設計生產及委外生產的合作關係。」華爾街日報於2008年9月報導:「戴爾著手進行與電腦廠商的合約,以外包計劃賣掉廠房。」 戴爾座落於德州奧斯丁(原始地點)的廠區與1999年啟用的田納西州黎巴嫩廠,以北美市場為主,提供桌上型電腦的組裝。於北卡羅萊納州的溫斯頓-賽倫廠區(啟用於2005年)計劃在2011年1月終止營運,同時位於邁阿密的佛羅里達州Alienware子公司仍維持營運。戴爾伺服器是從德州奧斯丁生產。 座落於德州奧斯丁的戴爾桌上型電腦廠房於2008年結束營運。而黎巴嫩廠也於2009年年初結束桌上型電腦生產業務。最後,也是最主要於美國境內北卡羅來納州的廠區預計在2011年1月終止營運。於北卡羅來納州廠區主要業務均被移轉至亞洲及墨西哥的簽約合作廠商,雖然戴爾表示僅有些許工作會轉移至其海外廠區。 戴爾在愛爾蘭群島的Limerick廠區的組裝電腦主要供EMEA(歐洲、中東、非洲)市場之用,員工人數近4500人。於1991年戴爾啟用Limerick廠區且成為愛爾蘭該國第二大外資企業,也是愛爾蘭最大的出口貨品廠商。於2009年1月8日,戴爾宣佈將於2010年的1月,所有於Limerick生產業務將全數移轉至戴爾於波蘭的Łódź城新廠區。歐盟官員表示他們將調查這高達5千270萬歐元的援助波蘭政府方案,是否為過去支持愛爾蘭的戴爾出走主因。1號歐洲生產基地(EMF1,啟用於1990年)以及緊鄰Limerick的部份Raheen Industrial Estate所組成的3號歐洲生產基地(EMF3)。2號歐洲生產基地(EMF2,先前由Wang廠區而後被Flextronics佔據於Castletroy)於2002年結束營運。戴爾後來將所有歐洲生產基地整倂至EMF3(EMF1僅保留辦公室)。戴爾的Alienware子公司也在愛爾蘭Athlone廠區生產電腦產品。4號歐洲生產基地(EMF4)建於波蘭的Łódź城也在2007年的秋天正式啟用生產。 戴爾於1995年启用位於馬來西亞的檳城廠區,而於1999年启用中國大陸的廈門廠區(福建戴尔有限公司)。這些廠區主要服務亞洲市場並有95%的戴爾筆記型電腦在此組裝。戴爾並投資預估為6千萬美元於印度青奈的生產基地,以支援在印度次大陸的戴爾產品銷售。印度製的產品將會被標記”印度生產”。於2007年,青奈廠區目標於2007年下半年度生產40萬部桌上型電腦以及計畫在此開始生產筆記型電腦以及其他產品。 戴爾為南美市場所生產的桌上型電腦及PowerEdge伺服器從1999年啟用的Eldorado do Sul廠區,轉移至2007啟用的巴西Hortolandia新廠區。 綠色先驅 戴爾成為資訊科技產業中最先設定產品回收目標的廠商(於2004年),以及於2006年達成全球消費者回收計畫的新里程碑。於2007年2月6日,國家回收聯盟(National Recycling Coalition)頒發”Recycling Works”獎項給戴爾以表彰其推廣生產者責任的努力。在2007年7月19日,戴爾宣布超前原先計劃在2009年達到回收2.75億磅電腦設備的目標。在2006年,戴爾在全球共回收超過780萬磅(近4萬噸)來自消費者端的電腦設備,比2005年增加93%,其中有12.4%的設備是戴爾七年前所販售的。 在2007年6月5日戴爾設下目標,立志成為業界永續綠化的科技廠商。基於此點,戴爾發表了零碳排放量的創舉,其中包括 逐年減少戴爾碳密度,到2012年僅剩15% 要求主要供應商於每季業務檢視時提供碳排放數據資料 與客戶合作打造「地球上最環保的個人電腦」 擴展公司碳中和計畫-“Plant a Tree for Me” 戴爾於2007年世界環境日倫敦舉辦的圓桌會議宣布“The Re-Generation”一詞。“The Re-Generation”代表的是全球各年齡層“想要讓世界變得不同”的環保人士。戴爾也提及相關計畫並帶領設定科技產業的環境標準,且於未來能持續保持領導地位。 戴爾於年度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中描述其環境表現,依循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協議。戴爾在2008年的CSR報告中被GRI評比為“Application Level B級”。 戴爾透過產品的能源效率進化,致力於減少外在環境衝擊,同時也透過能源效率專案減少其直接營運衝擊。內部能源效率專案描述,每年可為公司省下超過3百萬美元的能源成本。戴爾公司內部最大的能源效率節省原因來自於電腦能源管理:透過採用特殊的能源管理軟體於5萬部的電腦網路上,戴爾預期將可節省180萬美元的能源成本。 技術服務 根據零組件型式以及購買的支援服務等級,戴爾提供各式技術支援詢問服務。戴爾將其服務內容分成五個層級提供商用客戶: 基本支援服務,營業時間內提供電話服務支援及隔日工作天現場支援/原廠保固或收取及歸還服務(根據購買合約上的銷售點紀錄) 銀級服務,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電話服務,以及在疑難排解電話後的四小時內提供現場支援 金級服務,提供高於銀級服務的額外其他優質服務 白金級服務提供高於金級服務的額外其他優質服務 於特定城市提供兩小時內的現場支援服務。 戴爾的消費者部門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電話服務以及線上疑難排解服務,不像其他公司只於營業時間在特定範圍比如美國及加拿大市場的技術服務。於2008年2月4日,戴爾針對企業發表一款全新的支援服務方案名為ProSupport,提供客戶多項客製化服務選擇以滿足大眾需求。有別於一般採取通用化服務,戴爾整合多個套裝選擇,以滿足各個範疇的企業客戶,包含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客戶、政府單位、教育機構、保健事業及生技產業。戴爾現在也提供單獨的支援選擇給IT人員以及非IT專業的人員。戴爾為後者提供”如何操作”的軟體應用程式支援,例如Microsoft Office。戴爾也與眾多第三方軟體廠商合作提供支援服務,對於戴爾認證的IT部門,戴爾提供快速派遣服務,協助勞工及登入危機中心以掌控重大營運中斷、病毒攻擊、或是由自然災害造成的問題。 戴爾擁有多種面向且獨特的支援方案。舉例而言,電腦採用一種獨特由數字及字母構成的”服務標註”的辨別方式,以及11個位元的Express服務代碼(打入迅速電腦語音查詢系統IVR),讓客戶獲得適當的服務。代理商同時優化DellConnect(一種基於Citrix/GoToAssist的遠端登入工具,讓技術人員面對有疑難雜症的客戶,可透過戴爾服務的能力進入客戶電腦遠端遙控)。 企業組織 主要掌管戴爾公司的是九人組成的董事會。麥可·戴爾是公司的創辦人,服務於董事會。其他董事會成員包括Don Carty,William Gray,Judy Lewent,Klaus Luft,Alex Mandl,Michael A. Miles以及Sam Nunn。股東們會於會議中遴選出九位董事會成員,沒有被選到的董事會成員,必須向董事會提出辭職信,隨後,董事會會決定是否要接受該成員的辭職。董事會成員通常設立五個委員會,主要負責監管特定議題。包括處理會計議題、查帳及報告職責的監管委員會(Audit Committee);負責批准執行長及公司其他員工補償金的補償委員會(Compensation committee);財務委員會(Finance Committee)則是掌管如提出併購或合併案等相關財務相關事務。管理暨提名委員會(Governance and Nominating Committee)則掌管包括遴選董事會成員等企業事務;反壟斷遵循委員會(Antitrust Compliance Committee)是企圖避免公司業務違反反托拉斯法。 戴爾的企業組織架構與管理,不僅僅取決於董事會的決策。戴爾全球管理委員會會設下策略性的方向。在美國之外,戴爾擁有區域副總裁掌管各個國家,包括David Marmonti管理EMEA地區,Stephen J. Felice掌管亞太及日本區。到了2007年,其他高階主管還有包括Martin Garvin(全球採購資深副總裁)及Susan E. Sheskey(副總裁暨資訊長)
蒙古征服基辅罗斯瓦解原羅斯共主秩序後,被韃靼征服的罗斯諸國轉向金帐汗納貢稱臣,開始同時受到韃靼文明的影響;西部羅斯舊地(紅魯塞尼亞)則被立陶宛和天主教的波蘭入主並宣佈為「羅斯的繼承者」,在宗主信仰重構的影響中,孕育了日後近代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北方羅斯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曾繼續獨立維持地位,直至韃靼羅斯裡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在1478年將其吞併,為近代俄罗斯版圖奠定基礎。古羅斯留存的最後一個獨立公國梁赞大公国於1521年也被莫斯科吞併,至此原基輔羅斯諸國領土,由莫斯科、立陶宛大公國和克里米亚汗国分別控制。 莫斯科崛起及擴張沿革 拔都為首的蒙古人瓦解基輔羅斯後,羅斯諸國進一步分離和分立正統羅斯權威。莫斯科在金帳汗國時代正式獲得領主(大公)地位,逐漸積聚實力,至伊凡大帝在位期,相繼吞併諾夫哥羅德、布良斯克、特維爾、圖羅夫、明斯克、霍爾姆等公國,並脫離蒙古人的金帳汗國管治,令莫斯科大公成為蒙古羅斯諸地的新霸主。伊凡三世晚年娶拜占庭巴里奧略王朝的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將莫斯科大公國視作拜占庭帝國的承繼人。伊凡大帝和其子瓦西里三世致力出兵消滅蒙古和其他大公國殘餘勢力。1547年1月16日,伊凡大帝之孫伊凡四世自稱沙皇,成立俄羅斯沙皇國。 1598年1月17日,伊凡四世之子費奧多爾一世·伊萬諾維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結束,俄羅斯陷入混亂。僅伊凡四世的顧問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登位時,勉強維持了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和平,但戈東諾夫在位七年間,俄國內部多有暴亂。戈東諾夫去世後,波蘭扶植了三位德米特里,皆稱為伊凡四世幼子。偽德米特里一世成功取得沙皇之位,但被瓦西里四世所推翻,成立叔伊斯基王朝。但波蘭立陶宛聯邦撕破停戰協定,宣稱瓦迪斯瓦夫四世對俄國王位有繼承權,入侵俄國。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率領軍隊攻陷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叔伊斯基王朝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終結。瓦迪斯瓦夫自稱沙皇伏拉斯基拉夫一世,透過七波耶會議,開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對俄羅斯的管治。梁贊公爵以留里克王朝後裔身份號召俄羅斯人抵抗波蘭侵略,召開全俄縉紳會議。在他死後,大主教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被推舉為領導人。在1613年2月21日其子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1613年7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還政沙皇,成立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和費奧多爾三世治下,分別於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帝國處取回烏克蘭地方,並因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率領哥薩克酋長國附庸俄國,俄國領土獲得大幅度的擴張,但因波羅的海沿岸的歸屬問題與瑞典帝國的關係急速惡化。彼得大帝於1696年開始進行彼得大帝改革,俄國開始西化。終於在1721的大北方戰爭打敗瑞典,取回自古斯塔夫大帝時代交給瑞典的俄國東北部海岸線。彼得大帝因此稱帝,成立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去世後,由於他處決其子,導致無嗣繼位,他十四歲的孫子彼得二世去世後,羅曼諾夫王朝絕男嗣。在其女伊麗莎白女皇去世後,彼得大帝外孫彼得三世繼位,開始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彼得三世在位不到一年便被妻子葉卡捷琳娜大帝所廢,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三次瓜分波蘭、於第五次俄土戰爭大敗鄂圖曼,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在她去世後,由其子保羅一世繼位,但因改革不得貴族支持,被暗殺於米哈伊洛夫宮,由其子亞歷山大一世繼位。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領土再度大幅擴張,先後打敗奧斯曼和波斯,從瑞典處取得芬蘭大公國。在拿破崙戰爭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取得波蘭會議王國國王頭銜,俄國成為歐陸霸主。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戰敗,尼古拉一世之子亞歷山大二世因此推行改革,廢除農奴制,並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高加索戰爭,出售阿拉斯加。在亞歷山大二世被激進青年謀殺後。亞歷山大三世繼位,俄羅斯開始工業化進程,並佔領全中亞。尼古拉二世登位後期,因1905年俄國革命,俄國開始立憲運動。因大斯拉夫主義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7年俄國革命,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及軟禁,俄國君主制結束。 金帳汗國大汗 金帳汗國管治時期,莫斯科於1247年正式獲得領主(大公)地位,逐漸為日後擊敗汗國並擴張形成近代俄羅斯權力中心獲取實力。 1502年,金帳汗國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滅亡。 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大公 基輔羅斯滅亡後,最北端的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仍然保留獨立地位,直到被莫斯科吞併。 1478年,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被伊凡三世并入莫斯科大公国 莫斯科大公 1502年,伊凡三世滅金帳汗國,莫斯科大公成為俄國的君主,並統治了大部分的羅斯地區。 俄羅斯沙皇國沙皇 1547年,伊凡四世以拜占庭帝國繼承者自居,自稱沙皇(即俄語的凱撒,指一國之王),創立俄羅斯沙皇國。 留里克王朝 戈東諾夫王朝 俄罗斯混乱时期 三個德米特里 叔伊斯基王朝 1610年7月27日,莫斯科被波蘭王室陸軍指揮官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攻陷,叔伊斯基王朝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終結。梁贊公爵、蘇茲達爾公爵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分別作為政府首腦和軍事指揮官組成臨時政府,繼續抵抗波蘭的侵略。 瓦薩王朝(波蘭立陶宛聯邦) 七波雅爾會議
彼得三世在位不到一年便被妻子葉卡捷琳娜大帝所廢,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三次瓜分波蘭、於第五次俄土戰爭大敗鄂圖曼,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在她去世後,由其子保羅一世繼位,但因改革不得貴族支持,被暗殺於米哈伊洛夫宮,由其子亞歷山大一世繼位。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領土再度大幅擴張,先後打敗奧斯曼和波斯,從瑞典處取得芬蘭大公國。在拿破崙戰爭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取得波蘭會議王國國王頭銜,俄國成為歐陸霸主。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戰敗,尼古拉一世之子亞歷山大二世因此推行改革,廢除農奴制,並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高加索戰爭,出售阿拉斯加。在亞歷山大二世被激進青年謀殺後。亞歷山大三世繼位,俄羅斯開始工業化進程,並佔領全中亞。尼古拉二世登位後期,因1905年俄國革命,俄國開始立憲運動。因大斯拉夫主義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7年俄國革命,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及軟禁,俄國君主制結束。 金帳汗國大汗 金帳汗國管治時期,莫斯科於1247年正式獲得領主(大公)地位,逐漸為日後擊敗汗國並擴張形成近代俄羅斯權力中心獲取實力。 1502年,金帳汗國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滅亡。 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大公 基輔羅斯滅亡後,最北端的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仍然保留獨立地位,直到被莫斯科吞併。 1478年,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被伊凡三世并入莫斯科大公国 莫斯科大公 1502年,伊凡三世滅金帳汗國,莫斯科大公成為俄國的君主,並統治了大部分的羅斯地區。 俄羅斯沙皇國沙皇 1547年,伊凡四世以拜占庭帝國繼承者自居,自稱沙皇(即俄語的凱撒,指一國之王),創立俄羅斯沙皇國。 留里克王朝 戈東諾夫王朝 俄罗斯混乱时期 三個德米特里 叔伊斯基王朝 1610年7月27日,莫斯科被波蘭王室陸軍指揮官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攻陷,叔伊斯基王朝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終結。梁贊公爵、蘇茲達爾公爵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分別作為政府首腦和軍事指揮官組成臨時政府,繼續抵抗波蘭的侵略。 瓦薩王朝(波蘭立陶宛聯邦) 七波雅爾會議 在波蘭主導下,由俄羅斯貴族舉行的七波雅爾,擁護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之子瓦迪斯瓦夫為沙皇。與全俄縉紳會議敵對,成員如下: 國家元首:沙皇伏拉斯基拉夫一世 费多尔·姆斯季斯拉夫斯基王公(領頭者)
佩列斯拉夫尔 普斯科夫 梁赞 罗斯托夫 斯摩棱斯克 苏兹达尔 特维尔 雅罗斯拉夫尔 次要公国 安多加 多罗戈布日-特维尔斯科伊 卡戈罗姆 卡申 凯姆 霍尔姆 科洛姆纳 米库林 普龙斯克 雷利斯克 舍列什潘斯克 斯塔罗杜布 特穆塔拉干
米库林 普龙斯克 雷利斯克 舍列什潘斯克 斯塔罗杜布 特穆塔拉干 乌格利奇 乌赫托马 叶列茨 扎赖斯克 位于白俄罗斯的公国 波洛茨克 图罗夫 明斯克 位于乌克兰的公国 别尔日 切尔尼戈夫 多罗戈布日-格林斯基 加利奇 卢切斯克 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 佩列亚斯拉夫
競選活動 儘管活動主要關注國內問題,例如預計的預算赤字、擬議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改革、醫療保健以及相互競爭的稅收減免計劃,但外交政策往往也是一個問題。 布希批評了柯林頓政府在索馬利亞的政策,1993年有18名美國人在索馬利亞試圖解決交戰,而在巴爾幹地區,美國維和部隊執行各種職能。布希曾在第二次總統辯論中說“我認為我們的軍隊不應該用於所謂的國家建設”。布希還承諾彌合黨派分歧。與此同時,高爾質疑布希是否適合這份工作,指出布希在採訪和演講中的失誤,並暗示他缺乏擔任總統的必要經驗。 比爾柯林頓的彈劾和導致彈劾的性醜聞給競選活動蒙上了陰影。共和黨人強烈譴責柯林頓的醜聞,布希承諾恢復白宮的“榮譽和尊嚴”,這是他競選的核心。高爾和李伯曼一樣刻意避免了柯林頓的醜聞,儘管李伯曼是第一位譴責柯林頓不當行為的民主黨參議員。一些觀察家推測,戈爾選擇李伯曼是為了將自己與柯林頓過去的不當行為區分開來,並幫助削弱共和黨將他與柯林頓聯結起來的企圖。其他人指出高爾在民主黨大會期間給妻子的熱情地吻作為一個信號:「儘管有針對柯林頓的指控,但高爾本人是一個忠實的丈夫」。高爾避免與柯林頓一起出現,柯林頓在他受歡迎的地區被分流到人口較少的區域。專家們認為,這可能會使柯林頓的支持者讓高爾的選票流失。 綠黨的拉爾夫納德是第三方候選人中最成功的。他的競選活動以在麥迪遜廣場花園等體育場館舉行的大型“超級集會”巡迴演出為標誌,退休脫口秀主持人菲爾·唐納休擔任司儀。在最初納德被忽略之後,高爾競選團隊在競選活動的最後幾周向潛在的納德支持者進行了宣傳,淡化了他與納德在這些問題上的分歧,並認為高爾的想法與納德的想法比布希的更相似,並且認為高爾獲勝的機會比納德高。另一方面,共和黨領導委員會為了分裂民主黨選票,在幾個州投放了支持納德的廣告。納德說,他的競選目標是通過5%的門檻,這樣他的綠黨就有資格在未來的選舉中獲得匹配資金。 副總統候選人錢尼和李伯曼積極競選。兩個陣營都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無數次競選活動,但往往彼此錯過,例如當錢尼、哈達薩·利伯曼(喬·李柏曼的第二任妻子)和蒂珀·高爾(高爾的妻子)在勞動節週末參加芝加哥的「波蘭的味道」活動時。 開票 除了佛羅里達州和高爾的家鄉田納西州外,布希在南部各州(包括柯林頓的家鄉阿肯色州)上取得了可觀的優勢,並且還贏得了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中西部農村的大部分農業州、落基山脈附近的大部分州,和阿拉斯加。高爾通過橫掃美國東北部(除了新罕布什爾州,布希以微弱優勢獲勝)、太平洋沿岸各州、夏威夷、新墨西哥州和中西部大部分地區來平衡選票。 隨著夜幕降臨,包括威斯康辛州、愛荷華州、俄勒岡州和新墨西哥州(高爾以355票之差贏得新墨西哥州)在內的幾個中小型州的投票結果非常接近。第二天早上統計最終的全國選舉結果時,布希贏得了246張選舉人票,高爾贏得了250張選舉人票,需要 270 張才能獲勝。兩個票數較少的州——威斯康辛州(11票)和俄勒岡州(7票)——高爾的票數皆領先,但無論結果如何,佛羅里達州的25票都將是決定性的。由於佛羅里達州的選票清點和重新計票需要時間,投票結束後的一個多月後才知道選舉結果。 佛罗里达州選票爭議 美國各州之選票設計不同。今次選舉不少州份兩黨得票接近,幾乎在所有兩大黨票數接近的州都有廢票認定問題。在此次选举中,廢票認定問題在佛罗里达州尤为突出。该州的选举结果可以左右总统选举的结果。佛罗里达州的『蝴蝶式對開選票』設計會使選民因圈選錯位而選錯候選人,有意投給高爾的選民可能因而誤投給改革黨的保守派帕特·布坎南。 投票结果显示布什领先戈尔不到2000票,并且六百万张海外选票尚未计算。因双方选票数差距太小,佛罗里达州法律要求进行一次自动机器计票。在第一次重新计票后,布什的领先优势减少为不到1000票。民主党阵营认为有希望扭转局面,便以佛州的选票设计误导了选民为由,要求对几个郡进行一次人工点票。 共和党阵营在11月11日向佛州南部的联邦地区法院提出诉讼,要求禁止棕榈滩等几个郡的人工点票,但是被联邦法官驳回。之后,佛州州务卿、共和党人哈里斯根据佛州选举法限令两天内,也就是在11月15日之前必须呈交选票结果,否则选票全部作废。民主党阵营开始提出诉讼,要求延迟点票结果。但是,佛州地方法院法官拒绝了民主党阵营的要求,把决定权交给佛州州务卿哈利絲(共和黨),州务卿拒绝接受未完成的人工点票结果,但是又被佛州最高法院阻止。佛州最高法院同意人工点票,并且宣布佛州选举结果的时间延期到11月26日。 总的来说,双方先是对簿佛州最高法院,当法院做出有利于戈尔的判决后,布什不服并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先是把案子返回佛州最高法院进行重审,在佛州最高法院再次支持戈尔后,它才开始介入,并做出最终判决。 布什阵营的律师指出,佛州的人工重新点票违反了宪法第14条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因为有的机器点票,有的人手点票不公平。戈尔阵营的律师则要求联邦最高法院维持佛州最高法院判决。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2月12日以五比四的微弱多数推翻了佛州最高法院的判决,要求佛州在12月18日選舉人團投票之前完成全州用統一的標準計票,同時並未延長必須在選舉人團投票的六天前完成點票的截止日期,即距離判決當時僅剩兩個小時,對此佛州只得放棄人工計票。 事後依各黨候選人在州內的平均得票計算,納德在佛州幾個綠黨得票率奇高的郡中,獲得如此高得票率的概率低得異乎尋常,足見誤投的問題的確存在。 電視網的選舉結果圖 在本次選舉的開票過程中,各大電視網有志一同地在美國行政區劃圖上以紅色代表共和黨確定勝選的州,藍色代表民主黨,而白色代表結果未定。由於開票爭議持續數天,各大電視網也播出此圖數天,是為美國媒體首次大規模以此種方式呈現選舉結果,其後並沿用至今。 選舉結果 各州结果 票差小于1%的州(合计55张选举人票): 佛罗里达,0.0092%(关键州) 新墨西哥,0.061%
隨著夜幕降臨,包括威斯康辛州、愛荷華州、俄勒岡州和新墨西哥州(高爾以355票之差贏得新墨西哥州)在內的幾個中小型州的投票結果非常接近。第二天早上統計最終的全國選舉結果時,布希贏得了246張選舉人票,高爾贏得了250張選舉人票,需要 270 張才能獲勝。兩個票數較少的州——威斯康辛州(11票)和俄勒岡州(7票)——高爾的票數皆領先,但無論結果如何,佛羅里達州的25票都將是決定性的。由於佛羅里達州的選票清點和重新計票需要時間,投票結束後的一個多月後才知道選舉結果。 佛罗里达州選票爭議 美國各州之選票設計不同。今次選舉不少州份兩黨得票接近,幾乎在所有兩大黨票數接近的州都有廢票認定問題。在此次选举中,廢票認定問題在佛罗里达州尤为突出。该州的选举结果可以左右总统选举的结果。佛罗里达州的『蝴蝶式對開選票』設計會使選民因圈選錯位而選錯候選人,有意投給高爾的選民可能因而誤投給改革黨的保守派帕特·布坎南。 投票结果显示布什领先戈尔不到2000票,并且六百万张海外选票尚未计算。因双方选票数差距太小,佛罗里达州法律要求进行一次自动机器计票。在第一次重新计票后,布什的领先优势减少为不到1000票。民主党阵营认为有希望扭转局面,便以佛州的选票设计误导了选民为由,要求对几个郡进行一次人工点票。 共和党阵营在11月11日向佛州南部的联邦地区法院提出诉讼,要求禁止棕榈滩等几个郡的人工点票,但是被联邦法官驳回。之后,佛州州务卿、共和党人哈里斯根据佛州选举法限令两天内,也就是在11月15日之前必须呈交选票结果,否则选票全部作废。民主党阵营开始提出诉讼,要求延迟点票结果。但是,佛州地方法院法官拒绝了民主党阵营的要求,把决定权交给佛州州务卿哈利絲(共和黨),州务卿拒绝接受未完成的人工点票结果,但是又被佛州最高法院阻止。佛州最高法院同意人工点票,并且宣布佛州选举结果的时间延期到11月26日。 总的来说,双方先是对簿佛州最高法院,当法院做出有利于戈尔的判决后,布什不服并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先是把案子返回佛州最高法院进行重审,在佛州最高法院再次支持戈尔后,它才开始介入,并做出最终判决。 布什阵营的律师指出,佛州的人工重新点票违反了宪法第14条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因为有的机器点票,有的人手点票不公平。戈尔阵营的律师则要求联邦最高法院维持佛州最高法院判决。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2月12日以五比四的微弱多数推翻了佛州最高法院的判决,要求佛州在12月18日選舉人團投票之前完成全州用統一的標準計票,同時並未延長必須在選舉人團投票的六天前完成點票的截止日期,即距離判決當時僅剩兩個小時,對此佛州只得放棄人工計票。 事後依各黨候選人在州內的平均得票計算,納德在佛州幾個綠黨得票率奇高的郡中,獲得如此高得票率的概率低得異乎尋常,足見誤投的問題的確存在。 電視網的選舉結果圖 在本次選舉的開票過程中,各大電視網有志一同地在美國行政區劃圖上以紅色代表共和黨確定勝選的州,藍色代表民主黨,而白色代表結果未定。由於開票爭議持續數天,各大電視網也播出此圖數天,是為美國媒體首次大規模以此種方式呈現選舉結果,其後並沿用至今。 選舉結果 各州结果 票差小于1%的州(合计55张选举人票): 佛罗里达,0.0092%(关键州) 新墨西哥,0.061% 威斯康星,0.22% 艾奥瓦,0.31% 俄勒冈,0.44% 票差小于5%的州(合计84张选举人票): 新罕布什尔,1.27% 缅因州第二国会选区,1.87% 明尼苏达,2.40% 密苏里,3.34%
機械製造(Mechanical
製造
機械設計是機械工程師必修的進階應用課程,內容主要是分析各機械元件在靜止或運動並承受負載狀態下,機械元件內部的應力分佈與應變(strain)。以及估計機械元件的幾何形狀、尺寸大小與其使用壽命,並做優化處理以增加機械效率。機械設計所需的基礎必修課程包括:微積分、工程數學、機械製圖、機械材料、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熱力學、流體力學以及機構學(機件原理)。 设计过程 计划阶段 对所设计的机器的需求情况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机器所应具有的功能,并为以后的决策提出由环境、经济、加工和时限等各方面所确定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明确写出设计任务的全面要求和细节,最后形成设计任务书。 方案设计阶段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出的机器所必须达到的要求、最低要求、以及希望达到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即这些功能能否实现,多项功能间有无矛盾,相互之间能否替代等。最后确定设计功能参数,作为下一步设计的依据。 确定功能参数后,提出可能采取的方案。对于机械设计,可按原动机部分、传动部分及执行部分进行分别讨论,较为常用的办法是先从执行部分开始讨论。还需要考虑配置辅助系统。最后对可行方案从技术、经济及环保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技术设计阶段 技术设计阶段的目标是绘制总装配草图和部件装配草图。同个各草图确定各部件及其零件的外形及基本尺寸,包括各部件之间的连接,零、部件的外形及基本尺寸。最后绘制零件图、部件装配图和总装配图。该阶段可分为机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零件工作能力及尺寸的计算、部件和总装配草图设计、主要零件的校核四个主要阶段。 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技术文件种类较多,主要包括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标准件明细表等。 機械設計主要部件 鍵 軸 柱 連杆機構 凸輪 齒輪 軸承
鏈輪 鉚釘 螺栓 螺紋 螺杆 彈簧 密封圈 參考文獻 Hamrock, Schmid and
人型機器人” 以及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Aibo”机器宠物就是實際案例。有些日本的地區已經使用了接待用的兒童體型機器人。 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中的机器人 在青少年流行文化中,机器人题材自几十年前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盛行。《铁臂阿童木》、《哆啦A夢》、《变形金刚》、《机动战士高達》等機器人動畫将此题材推向高峰。 这些作品通常将机器人描画为具有人类躯干特征(甚至感情)的金属人,并以其强劲的能力作战。 人型和社交机器人 參見:人型機器人 有些机器人被开发出来纯粹是以模仿真人作为目的,这些模仿既可以是外观与动作行为上,又可以是思想感情上的。理论上讲,要做出外观、行为、思想都非常接近真人的机器人,在目前还有不可跨越的技术难度,但在未来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而如何利用及控制那类高仿真机器人,它们与人类关系又将如何,早已成为科幻界一个长期话题。 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有模拟感情的機器人。 機器人和社會 2007年時機器人中有大約一半是在亞洲、32%在歐洲、16%在北美、1%在澳大拉西亞,1%在非洲,當時世界上40%的機器人在日本,因此讓日本成為世界機器人最多的國家。 自主及道德問題 隨著機器人越來越複雜,專家及學者開始關注機器人的行為需符合哪一種倫理學,以及哪一種機器人有資格擁有社會、文化、道德或是法律上的權利。有一些科學組織宣稱在2019年可能就會有機器人的大腦。其他人預測機器人的智能在2050會有突破性的進展。最近的進展已經讓機器人的行為變得更加複雜。2010年有一部名為《》的紀錄片,其中一個主題就是智能機器人對社會的衝擊。 弗諾·文奇認為有一天電腦和機器人會比人更聰明,他稱之為「奇異點」。他認為那時對人類會有某種程度的危險,也可能相當危險,在一種稱為的哲學中會探討這個議題。 戰爭機器人 有些專家及學者質疑在戰爭中是否可以使用機器人,特別是有自主功能的機器人。也有一些關注是有關可以讓軍事機器人受另一個機器人控制的技術。美國海軍資助的一個計劃提出,隨著軍事機器人越來越複雜,應該更重視其能力對作出自主決定的影響。有一個研究者認為自主機器人會更加有人性,因此可以更有效的作決定,但也有研究者質疑上述的想法。 和失業的關係 工業機器人的引進有可能會和失業有關,像台灣廠商富士康在2011年7月起就提出一個三年計劃,要用更多的機器人代替工廠的人力。當時工廠有使用一萬台機器人,但在三年後要增加到一百萬台。 世界机器人博览会 世界机器人博览会(IREX)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貿易展覽會,第一次是在1973年在日本東京舉行,之後每二年舉行一次。 艾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科幻小说中對机器人行为的描述,以科幻小说家以萨·艾西莫夫在小说《我,機器人》中所订立的“机器人三定律”最为著名。 艾西莫夫为机器人提出的三条「定律」(law),程序上规定所有机器人必须遵守: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且确保人类不受傷害; 第二法則:在不違背第一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机器人三定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不受伤害,但艾西莫夫在小说中也探讨了在不违反三定律的前提下伤害人类的可能性,甚至在小說中不斷地挑戰這三定律,在看起來完美的定律中找到許多漏洞。在现实中,“三定律”成为机械伦理学的基础。 参看 人工智能 計算機視覺 恐怖谷理论 人型机器人学 人造人 機械化人 / 賽博格 仿真機器人 機器人動畫 量子機器人 技術性失業 註釋 參考文獻 新浪英漢字典:自動控制機器 雅虎奇摩英漢字典:自動控制機器 外部链接 新加坡机器人学会:http://www.robotics.sg 台灣機器人產業發展協會機器人世界情報網 Energid Technologies 机器研究和开发
焊接机器人 焊接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常见类型,常用于汽车制造机械流水线的规模化制造中,汽车车身和其他采用焊接工艺的部件的焊接。 塗裝机器人 涂裝机器人亦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常见类型,常用于汽车车身涂上烤漆。 战斗机器人 战斗机器人研发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包括美国与以色列,如果不将全球各种正在服役的无人飞机包含在内的话,比较典型的案例有DRDO(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公司Daksh,iRobot公司的PackBot,福斯特-米勒公司的“魔爪”,以色列USV(Unmanned Security Vehicle)公司的Guardium,韩国三星公司的SGR-A1等。 目前战斗机器人已经被应用于阿富汗,巴以冲突等局部战争中,比较常见的任务包括侦察,排雷等,这种机器人往往非常灵活,可以穿越复杂地形,如美国波士顿公司的BigDog和阿特拉斯,部分型号的机器人装备了机枪等攻击性武器。 科研机器人 通常用于探索人类难以安全接近或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有水下機器人、地外探测机器人(勇气号、机遇号)、洞穴/密室探索机器人、火山研究机器人、太空探索機器人、旋翼无人机等等类型。 人类体机器人(半機器人) 有些人类会通过手术、将自己的意识输入进电脑等方式改造成为机器人,用于维护治安、军事战斗等用途 宠物、玩偶类机器人 机器人也可以作為娛樂玩具用途,甚至成为人类生活的宠物和伴侣。台灣極趣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BeRobot 人型機器人” 以及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Aibo”机器宠物就是實際案例。有些日本的地區已經使用了接待用的兒童體型機器人。 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中的机器人 在青少年流行文化中,机器人题材自几十年前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盛行。《铁臂阿童木》、《哆啦A夢》、《变形金刚》、《机动战士高達》等機器人動畫将此题材推向高峰。 这些作品通常将机器人描画为具有人类躯干特征(甚至感情)的金属人,并以其强劲的能力作战。 人型和社交机器人 參見:人型機器人 有些机器人被开发出来纯粹是以模仿真人作为目的,这些模仿既可以是外观与动作行为上,又可以是思想感情上的。理论上讲,要做出外观、行为、思想都非常接近真人的机器人,在目前还有不可跨越的技术难度,但在未来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而如何利用及控制那类高仿真机器人,它们与人类关系又将如何,早已成为科幻界一个长期话题。 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有模拟感情的機器人。 機器人和社會 2007年時機器人中有大約一半是在亞洲、32%在歐洲、16%在北美、1%在澳大拉西亞,1%在非洲,當時世界上40%的機器人在日本,因此讓日本成為世界機器人最多的國家。 自主及道德問題 隨著機器人越來越複雜,專家及學者開始關注機器人的行為需符合哪一種倫理學,以及哪一種機器人有資格擁有社會、文化、道德或是法律上的權利。有一些科學組織宣稱在2019年可能就會有機器人的大腦。其他人預測機器人的智能在2050會有突破性的進展。最近的進展已經讓機器人的行為變得更加複雜。2010年有一部名為《》的紀錄片,其中一個主題就是智能機器人對社會的衝擊。 弗諾·文奇認為有一天電腦和機器人會比人更聰明,他稱之為「奇異點」。他認為那時對人類會有某種程度的危險,也可能相當危險,在一種稱為的哲學中會探討這個議題。 戰爭機器人 有些專家及學者質疑在戰爭中是否可以使用機器人,特別是有自主功能的機器人。也有一些關注是有關可以讓軍事機器人受另一個機器人控制的技術。美國海軍資助的一個計劃提出,隨著軍事機器人越來越複雜,應該更重視其能力對作出自主決定的影響。有一個研究者認為自主機器人會更加有人性,因此可以更有效的作決定,但也有研究者質疑上述的想法。 和失業的關係 工業機器人的引進有可能會和失業有關,像台灣廠商富士康在2011年7月起就提出一個三年計劃,要用更多的機器人代替工廠的人力。當時工廠有使用一萬台機器人,但在三年後要增加到一百萬台。 世界机器人博览会
198年,曹操消滅了呂布的勢力。 199年,袁紹消滅了公孫瓚的勢力。 200年,官渡之戰爆發,曹操破袁紹。 天灾人祸 文化娱乐 183年,《熹平石經》刻成。 社會與經濟 120年-150年,保加爾人遷徙到歐洲。 122年,哈德良長城開建。 125年,萬神廟竣工。 疾病与医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 宗教與哲學 125年,聖德來福繼任教宗。 144年,馬吉安建立馬吉安主義,將二元論放在基督教的信仰中。 148年,安息佛學家安世高到達中國。 摩尼教始創人摩尼開始傳教。(前230年) 重要人物 科学家 盖伦,医学家 小普林尼 張衡 托勒密 艺术家
社會與經濟 120年-150年,保加爾人遷徙到歐洲。 122年,哈德良長城開建。 125年,萬神廟竣工。 疾病与医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 宗教與哲學 125年,聖德來福繼任教宗。 144年,馬吉安建立馬吉安主義,將二元論放在基督教的信仰中。 148年,安息佛學家安世高到達中國。 摩尼教始創人摩尼開始傳教。(前230年) 重要人物 科学家 盖伦,医学家 小普林尼 張衡 托勒密 艺术家 普鲁塔克
前37年,扶餘人朱蒙(又作鄒牟王)建立高句麗。 前36年,漢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 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親。漢元帝以宮女王嬙(王昭君)嫁之為妻。 前31年9月2日,屋大維在亞克興海戰大敗馬克·安東尼與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聯軍。 前30年8月1日:羅馬佔領亞歷山大,埃及托勒密王朝滅亡。 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的稱號,罗马共和国成为罗马帝国。 前26年,屋大維開始在西班牙北部山區的戰爭。 前20年,羅馬和安息簽訂和平條約。 前18年,廣漢郡鄭躬等起事。 前16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后,封趙合德為昭儀。 前8年,王莽獲升為大司馬。 前1年,匈奴單于及烏孫大昆彌伊秩靡皆來朝。是時西域凡五十國,自譯長至將、相、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報,不督錄總領也。 天灾人祸 漢初元二年(前47年),二月,戊午,隴西地震。三月,關東饑,齊地人相食。秋,七月,己酉,地復震。 前39年秋,潁川水流殺人民。 前35年,藍田地震,山崩,壅霸水;安陵岸崩,壅涇水,涇水逆流。 河平三年(前26年)二月,丙戌,犍為地震,山崩,壅江水,水逆流。 永始四年(前13年)夏,大旱。 綏和二年(前7年)九月,庚申,地震,自京師到北邊郡國三十餘處,壞城郭,壓殺四百餘人。 文化娱乐 司馬遷撰寫《史記》。 開始了古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 前72年,羅馬競技場和萬神殿建成。 前51年,漢宣帝召集諸儒講五經同異,皇帝親自裁決。立梁丘賀易、大小夏侯尚書和穀梁春秋博士,即為國家正統。 前16年,劉向編《列女傳》,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 社會與經濟 前44年,凱撒重建希臘城市科林斯。 疾病与医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 前95年,漢朝開鑿白渠,與鄭國渠合稱鄭白渠。 天文 前84年春,二月,有星孛於西北。冬,十一月,壬辰朔,日有食之。 前50年,有星孛於王良、閣道,入紫微宮。 漢初元五年(前44年)夏,四月,有星孛於參。 永光二年(前42年)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建昭元年(前38年)春,正月,戊辰,隕石於梁。 建始元年(前32年),八月,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 河平三年(前26年)秋,八月,乙卯晦,日有食之。 河平四年(前25年)三月,癸丑朔,日有食之。 陽朔元年(前24年)春,二月,丁未晦,日有食之。 陽朔三年(前22年)春,三月,壬戌,隕石東郡八。 永始元年(前16年)九月,丁巳晦,日有食之。 永始二年(前15年)二月,癸未夜,星隕如雨,繹繹,未至地滅。乙酉晦,日有食之。 永始三年(前14年)春,正月,己卯晦,日有食之。 永始四年(前13年)秋,七月,辛未晦,日有食之。 元延元年(前12年)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夏,四月,丁酉,無雲而雷,有流星從日下東南行,四面燿燿如雨,自晡及昏而止。秋,七月,有星孛於東井。 元壽元年(前2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元壽二年(前1年)夏,四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前51年,呼韓邪單于南下投靠漢朝,是為南匈奴。 前49年,恺撒拒絕交出軍權,羅馬共和國內戰開始。 前48年8月9日,格奈烏斯·龐培和恺撒之間著名的法薩盧斯戰役開始,恺撒勝。 前43年,羅馬共和國後三頭同盟。 前37年,羅馬帝國佔領耶路撒冷。 前37年,扶餘人朱蒙(又作鄒牟王)建立高句麗。 前36年,漢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 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親。漢元帝以宮女王嬙(王昭君)嫁之為妻。 前31年9月2日,屋大維在亞克興海戰大敗馬克·安東尼與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聯軍。 前30年8月1日:羅馬佔領亞歷山大,埃及托勒密王朝滅亡。 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的稱號,罗马共和国成为罗马帝国。 前26年,屋大維開始在西班牙北部山區的戰爭。 前20年,羅馬和安息簽訂和平條約。 前18年,廣漢郡鄭躬等起事。 前16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后,封趙合德為昭儀。 前8年,王莽獲升為大司馬。 前1年,匈奴單于及烏孫大昆彌伊秩靡皆來朝。是時西域凡五十國,自譯長至將、相、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報,不督錄總領也。 天灾人祸 漢初元二年(前47年),二月,戊午,隴西地震。三月,關東饑,齊地人相食。秋,七月,己酉,地復震。 前39年秋,潁川水流殺人民。 前35年,藍田地震,山崩,壅霸水;安陵岸崩,壅涇水,涇水逆流。 河平三年(前26年)二月,丙戌,犍為地震,山崩,壅江水,水逆流。 永始四年(前13年)夏,大旱。 綏和二年(前7年)九月,庚申,地震,自京師到北邊郡國三十餘處,壞城郭,壓殺四百餘人。 文化娱乐 司馬遷撰寫《史記》。 開始了古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 前72年,羅馬競技場和萬神殿建成。 前51年,漢宣帝召集諸儒講五經同異,皇帝親自裁決。立梁丘賀易、大小夏侯尚書和穀梁春秋博士,即為國家正統。 前16年,劉向編《列女傳》,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 社會與經濟 前44年,凱撒重建希臘城市科林斯。
前135年,閩越君主郢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 前133年,馬邑之戰起,漢朝結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作戰。 前133年,阿塔羅斯三世死後無嗣,他立遺囑將帕加馬王国併入古羅馬。 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改革,古代羅馬的土地問題政治改革。 前129年,西漢首次對匈奴的主動出擊,衛青打擊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龍城;次年改元元朔。 約前115年,賽佰邑(Saba)改稱希木葉爾。 前113年,西漢漢武帝派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國。 前112年,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動叛亂,殺君主趙興、樛太后以及漢朝的使者,立趙興的哥哥趙建德為南越國君主。漢武帝調遣10萬大軍,兵分五路進攻南越國。 前111年,西漢攻破南越國,抓獲趙建德和丞相呂嘉,南越國覆亡,南越國屬地被置成西漢的九個郡。 前111年,安條克八世和與安條克九世協議瓜國土,遂分為兩系。 前110年,西漢滅閩越。 前108年,漢武帝派兵入侵衛滿朝鮮,朝鮮亡。原地被漢朝分成四個郡,是為漢四郡。 約前108年,博斯普魯斯的斯巴托克斯王朝為密特里達提推翻。 前105年,西漢細君公主下嫁烏孫昆莫(國王)獵驕靡。 約前2世紀泰米爾人建立朱羅(中國古稱注輦)。 樓蘭國建立。 古龜茲國建國。 天灾人祸 沒事 文化娱乐 丝绸之路,连通欧洲和亚洲。 前196年,埃及一群托勒密王朝祭司製作羅塞塔石碑。 前172年,長信宮燈鑄成。 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成為漢朝皇帝,並開始使用年號「建元」。這一年是傳統上使用年號的第一年。 前104年,太初曆開始施行。 董仲舒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學說。 社會與經濟 前168年,緹縈救父,漢朝廢除肉刑。 前139年,西漢外交家與探險家張騫,向西域出發,奠定了絲路開拓的基礎。 疾病与医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 天文 前190年3月14日,羅馬記錄有日食。 前168年6月21日,羅馬記錄有月食。 前104年一整年,月食發生次數為5次。 宗教與哲學 摩哂陀(Mahinda)將上座部佛教傳入斯里蘭卡。 重要人物 世界领导人 非洲 美洲 亚洲 漢武帝 欧洲 中东 安條克三世 科学家 军事领袖 漢尼拔 大西庇阿 艺术家
前196年,英布舉兵反漢朝,戰敗被斬,劉邦封其子劉長為淮南王,國都由六遷壽春。 前196年,漢高祖遣陸賈出使南越國,冊封趙佗為南越王,雙方開設關市,南越國定期向漢朝納貢。 前195年,漢尼拔在羅馬使者要人之前逃離迦太基。 前195年,傳說衛滿朝鮮推翻箕子朝鮮而立國。 前192年—前188年,塞琉古戰爭 前191年,溫泉關之役,羅馬共和國打敗塞琉古帝國。 前190年,马格尼西亚战役,羅馬共和國戰勝塞琉古帝國。 前188年,塞琉古帝國被迫與羅馬共和國簽下阿帕米亞和約,放棄在歐洲的所有領土、將托羅斯山脈以北整個小亞細亞割讓與帕加馬及支付鉅額賠償金。 約前187年,孔雀王朝為巽伽王朝所取代。 前180年,周勃、陳平等大臣與劉章、劉襄等宗室合作,誅殺諸呂,擁立漢文帝。 前180年,甌貉為南越所滅。 前172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馬其頓被分成四個傀儡共和政府。 約前171年,歐克拉提德斯佔據巴克特里亞,建立歐提德姆斯王朝王朝。 約前170年,歐提德姆斯王朝被歐克拉提德斯推翻。 前168年,羅馬共和國征服古希臘。 馬加比家族領導猶太人發起了馬加比革命。結果於前165年,成功以游擊戰奪回耶路撒冷聖殿和使猶太地區免於希臘化,並取得了相對獨立,由非大衛家系的祭司兼作君王。 前163年,托勒密厄斯建立科墨吉尼政權。 前157年,漢朝撤除吳氏長沙國。 前155年,漢景帝重置長沙國,封庶子劉發為長沙王。 前154年,西漢發生七国之亂。 前150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馬其頓。 前148年,羅馬設置亞該亞、埃庇魯斯及馬其頓行省。 前144年,漢朝設山陽國。 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罗马摧毁迦太基,迦太基從此成為羅馬行省。 前146年,羅馬摧毁古城科林斯。 約前141年,猶太脫離塞琉古帝國獨立。 前140年,羅馬將軍斯比奧·阿米尼林斯帶領使團到達亞歷山大,並晉見了埃及國王托勒密八世。 約前140年,薩迦人(中國古稱塞種)建立費爾干納(中國古稱大宛)。 前135年,閩越君主郢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 前133年,馬邑之戰起,漢朝結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作戰。 前133年,阿塔羅斯三世死後無嗣,他立遺囑將帕加馬王国併入古羅馬。 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改革,古代羅馬的土地問題政治改革。 前129年,西漢首次對匈奴的主動出擊,衛青打擊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龍城;次年改元元朔。 約前115年,賽佰邑(Saba)改稱希木葉爾。 前113年,西漢漢武帝派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國。 前112年,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動叛亂,殺君主趙興、樛太后以及漢朝的使者,立趙興的哥哥趙建德為南越國君主。漢武帝調遣10萬大軍,兵分五路進攻南越國。 前111年,西漢攻破南越國,抓獲趙建德和丞相呂嘉,南越國覆亡,南越國屬地被置成西漢的九個郡。 前111年,安條克八世和與安條克九世協議瓜國土,遂分為兩系。 前110年,西漢滅閩越。 前108年,漢武帝派兵入侵衛滿朝鮮,朝鮮亡。原地被漢朝分成四個郡,是為漢四郡。 約前108年,博斯普魯斯的斯巴托克斯王朝為密特里達提推翻。 前105年,西漢細君公主下嫁烏孫昆莫(國王)獵驕靡。 約前2世紀泰米爾人建立朱羅(中國古稱注輦)。 樓蘭國建立。 古龜茲國建國。 天灾人祸
約70年,柳葉建立扶南王國 。 約70年,沙哈拉塔從薩塔瓦哈納割據西印度,建立政權。 74年,班超出使疏勒。同年農曆十一月,耿秉、竇固與劉張率1.4萬騎進軍西域。 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幾十年後北匈奴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92年,漢和帝與宦官鄭眾密謀,鏟除外戚竇憲。漢和帝親政。 約95年,阿克蘇姆的所羅門王朝為亞高人所滅。 97年,東漢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安息西界而還。 天灾人祸 5年,奧林匹亞的宙斯神殿被大火摧毀。 79年10月25日——維蘇威火山開始爆發,摧毀龐貝及赫庫蘭尼姆古城。 科学技术 中国蔡倫改進造紙術 手寫書(Codex)見於羅馬 希羅(亞歷山卓)發明蒸汽機等多種水力發動的機械。 杜詩制造水排,利用水的力量帶動鼓風机,進行冶鐵鑄造。 西漢劉歆編製《三統曆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 文化娱乐 4年,奧古斯都当年停閏,2月僅有28日,無2月29日。 1月15日——王莽將原定西漢孺子嬰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改成新王莽始建國元年正月初一,使得初始元年無十二月。 66年,尼祿在希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 66年,塔西佗發表《日耳曼尼亞志》。 哥德人定居現今波蘭北部。 於72至82年間,建成羅馬鬥獸場。 社會與經濟 6年,屋大維使元老院通過以繼承稅、拍賣稅,作為補助老兵的生活費用。 6年,猶太省成為羅馬直轄行省。 1年,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封孔子后裔均为褒成侯。 42年,克勞狄開始在奧斯提亞建新港灣。 47年,羅馬士兵在萊茵河下游建立了一座城堡,後來發展為荷蘭城市烏得勒支。 47年,克勞狄恢復監察官制度。 50年,羅馬帝國轄下倫敦建城;科隆被提升為市。 85年,東漢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疾病与医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 1年,獅子絕跡於西歐。 1年,卷角龜滅絕於新喀里多尼亞。 66年,希臘科林斯運河開工。 宗教與哲學 1年,西方史學家以此年為耶穌誕生之年,並為公元紀年之元年。事實上,耶穌的出生年、月、日皆難以考究。基督教兴起 佛教传入中国 33年,相傳耶穌在此年(或說30年、29年)因傳播福音,被羅馬駐猶太省總督本丟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
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幾十年後北匈奴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92年,漢和帝與宦官鄭眾密謀,鏟除外戚竇憲。漢和帝親政。 約95年,阿克蘇姆的所羅門王朝為亞高人所滅。 97年,東漢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安息西界而還。 天灾人祸 5年,奧林匹亞的宙斯神殿被大火摧毀。 79年10月25日——維蘇威火山開始爆發,摧毀龐貝及赫庫蘭尼姆古城。 科学技术 中国蔡倫改進造紙術 手寫書(Codex)見於羅馬 希羅(亞歷山卓)發明蒸汽機等多種水力發動的機械。 杜詩制造水排,利用水的力量帶動鼓風机,進行冶鐵鑄造。 西漢劉歆編製《三統曆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 文化娱乐 4年,奧古斯都当年停閏,2月僅有28日,無2月29日。 1月15日——王莽將原定西漢孺子嬰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改成新王莽始建國元年正月初一,使得初始元年無十二月。 66年,尼祿在希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 66年,塔西佗發表《日耳曼尼亞志》。 哥德人定居現今波蘭北部。 於72至82年間,建成羅馬鬥獸場。 社會與經濟 6年,屋大維使元老院通過以繼承稅、拍賣稅,作為補助老兵的生活費用。 6年,猶太省成為羅馬直轄行省。 1年,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封孔子后裔均为褒成侯。 42年,克勞狄開始在奧斯提亞建新港灣。 47年,羅馬士兵在萊茵河下游建立了一座城堡,後來發展為荷蘭城市烏得勒支。 47年,克勞狄恢復監察官制度。 50年,羅馬帝國轄下倫敦建城;科隆被提升為市。 85年,東漢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疾病与医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 1年,獅子絕跡於西歐。 1年,卷角龜滅絕於新喀里多尼亞。 66年,希臘科林斯運河開工。 宗教與哲學 1年,西方史學家以此年為耶穌誕生之年,並為公元紀年之元年。事實上,耶穌的出生年、月、日皆難以考究。基督教兴起 佛教传入中国 33年,相傳耶穌在此年(或說30年、29年)因傳播福音,被羅馬駐猶太省總督本丟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 保羅書信中的《哥林多前書》和《哥林多後書》寫於53-57年。 66年,聖李諾成為教宗。 67年,白馬寺建寺,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寺廟。 90年,部份猶太人於雅麥尼亞(Jamnia)會議,定出聖經內容條目,並把約一百八十年之前已經完成的「七十士譯本」中的部份經典定為次經並刪除於聖經當中,成為後世新教現在使用的聖經版本。 其他 塔西佗記載有Suiones(瑞安奈斯人),即日後的瑞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