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歷史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969年成立的摩理臣山工業學院,至1970年代末期先後再有四間(觀塘、葵涌、黃克競、李惠利)工業學院成立,當時的工業學院都由教育司署負責管理,直到1982年移交新成立的職業訓練局營辦,並繼續接受政府的公帑資助;其時頒發的學歷主要是證書(供中三畢業學生修讀)和文憑(供中五畢業學生修讀)。1993年,由於香港理工學院(今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理工學院(今香港城市大學)準備在次年升格大學,政府於是安排職業訓練局成立兩間科技學院(柴灣、青衣)接辦兩間理工學院的高級證書及高級文憑(供中七畢業學生修讀)課程。1999年,職業訓練局旗下的7間工業學院(摩理臣山、觀塘、葵涌、黃克競、李惠利、屯門及沙田)及2間科技學院(柴灣、青衣)合併成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運作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九間分校曾以校組(Nexus)制度管理,由三間規模較大的分校為核心,分成三個校組:柴灣校組(包括柴灣、黃克競及李惠利分校)、青衣校組(包括青衣、摩理臣山及屯門分校)和沙田校組(包括沙田、觀塘及葵涌分校),校組制度沿用至2008/09學年取消。自2009/10年度起,改行學科主導管理制度(Discipline Matrix Management System)。 課程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具有學科範圍評審資格,可頒授上至高級文憑的副學位。 在1970至1990年代,香港工業學院主要為中五會考生及中七預科畢業生提供全日制的文憑及證書課程,並為在職學生提供夜間制及給假調訓制的證書課程。為配合香港理工學院及城市理工學院於1993年升格大學,香港政府安排職業訓練局設立香港科技學院接辦兩間理工學院的高級證書及高級文憑課程,兩間科技學院分別位於柴灣及青衣。香港工業學院及香港科技學院於1999年改制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高級文憑的課程比例逐漸增加,並取代原先的文憑課程,而原本集中在柴灣及青衣兩間分校開辦的高級文憑及高級證書,也開始擴展至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各分校。學院同時為未達高級文憑入學水平的中五學生開辦基礎文憑課程(後改為基礎課程文憑),完成基礎文憑後可申請報讀高級文憑課程。 香港於2012年推行新高中學制後,學院主要為中六完成香港中學文憑的學生,提供一年制基礎課程文憑及兩年制高級文憑課程,並為中三程度的離校生提供中專程度的職業教育課程。學院同時繼續為在職人士提供夜間的證書至高級文憑課程。學院的學術範疇包括健康及生命科學、商業、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酒店及旅遊、工程、設計、資訊科技等類別。學院除聘用全職導師外,也會邀請業内人士為部分課程提供指導。 分校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位於港九新界的九間分校: 摩理臣山,前身為摩理臣山工業學院 觀塘,前身為觀塘工業學院 葵涌,前身為葵涌工業學院 黃克競,前身為黃克競工業學院 李惠利,前身為李惠利工業學院 屯門,前身為屯門工業學院 沙田,前身為沙田工業學院 柴灣,前身為柴灣工業學院、香港科技學院(柴灣) 青衣,前身為香港科技學院(青衣) 「2+1國際化升學階梯」 由2016/17學年起,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酒店、服務及旅遊學和工商管理學科新入學高級文憑學員成功完成其高級文憑課程後,均可獲指定英國大學直接取錄在香港入讀與才晉高等教育學院(SHAPE)協辦之經本地學術評審的相關學士學位銜接課程,資歷與本地大學學位等同。 學術表現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在研發及學術表現優秀,在國際太陽能及機械人的大學競技賽更曾代表香港的高等教育界出戰並奪得佳績。由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課程既實用又廣受專業認可,有中學畢業生為將來前途決定捨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提供的資助學位,申請入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高級文憑課程。 2017年10月,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研發的太陽能車SOPHIE VI在澳洲舉行的「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2017」,擊敗來自包括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在內多間知名大學的團隊奪得第四名。SOPHIE VI使用碳纖維製造,配備程式收集陽光、風阻、路面斜度等數據並以圖像顯示,協助駕駛者以最佳速度行車,最高時速達110公里,SOPHIE
鄧麗欣:香港歌手及演員,女子組合Cookies成員 關宛珊:香港模特兒及演員 劉欣宜:香港歌手及模特兒 關智斌:香港歌手及演員,男子組合Boy'z成員 林欣彤:香港歌手 徐菁遙:香港藝人 盧巧音:香港歌手 及演員 鄭詩君:香港歌手及演員,男子組合農夫成員 張彥博:香港歌手及演員 葉曉影:BIGO Live 合約主播/藝人、香港電影美術學會會員 王頌茵:香港藝人 陳瑞輝:香港藝人及歌手,男子組合MIRROR成員 蘇小小:香港藝人 漁農界 王顯中:首屆園藝及園境管理學士畢業生、註冊樹藝師 參見 青年學院 香港教育 香港專上教育 參考資料 1969年建立的教育機構
We Have Faces,1956年) 《致马尔科姆》(Letters to Malcolm,1963年) 非虚构作品 《痛苦的奧秘》(The Problem of Pain,1940年) 《反璞歸真》(又譯作:《如此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1952年,是1941年至1944年的廣播談話內容) 《詩篇擷思》(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1958年) 《四種愛》(The Four Loves,1960年) 《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1960年) 《魯益師:寄小讀者》(又譯作:《给孩子们的信》)(C. S. Lewis: Letters to Children,1999年輯錄) 相關影视作品 1993年上映的電影《》(Shadowlands),描寫路易斯晚年的愛情故事。由李察·艾登保羅導演,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路易斯,黛博拉·溫姬飾演他的妻子-美國猶太裔女詩人海倫·喬依·戴維德曼。 身後影響 後世的許多文學作品皆受到了C·S·路易斯作品的啟發,其中包括J·K·羅琳的《哈利波特》,羅琳曾說路易斯是她最喜歡的文學作家之一,並且表示自己從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閱讀《納尼亞傳奇》系列。 在2008年英國《泰晤士報》「1945年以來英國最偉大的50位作家」名單中,路易斯排在第十三名。 於1988年發現的小行星7644被命名為「Cslewis」,以此紀念路易斯。 在路易斯百年誕辰的1998年11月,於東貝爾法斯特豎立了一尊路易斯開啟「魔衣櫥」的雕像,是由藝術家按照路易斯青年時的樣子塑造的。 神學思想 永生觀 人世是對天堂的提示 魯益師認為人世間所能夠體會的「美」,乃是源自於人原始渴慾的一種迴響;而「渴慾的本身」不斷的對人們訴說在世間的美麗之外,還有著最完善、最圓滿的美。當人不斷的在周遭人事物中,體驗到一種「美」時,在人類經驗裡發現,人並無法在任何一種美的體驗當中得到最完滿的體驗,那些美只是暫時停留在當下的時光,隨後便成了記憶。 而最完的美唯有在天堂之中才能找到,一切的美就像是天堂的提示。在《夢幻巴士》一則小故事,有一個人間過世的成功畫家,來到天國的山下,他不斷執著於想要畫出驚世的畫作而不願放下自己走上天堂,過程中天堂的信使給予他如此的勸告:「你的畫作會成功,也是因為它也能讓別人從中窺見天堂。可是在這裡,你已然擁有天堂。天堂的訊息全來自於這裡,所以不用再告訴我們這裡有什麼。」 永生意涵 〈生命的轉換〉: 魯益師以「造」與「生」的概念來表達永生與現世的不同。在世的人是被神所「造」,而造的意思則是由A變為B,好像是一個雕塑家造了一個人形塑像,而人形塑像可能長得很像人,但它並沒人的那種生命,會呼吸、思考。 而「生」的意思,則像是魚生魚、人生人,有著類別上的相同;所以當上帝說,人籍著耶穌基督而受生的時候,這就好像說人將要從一個塑像轉變成一個有生命氣息真實的人,如此的轉變是由Bios的自然生命轉為Zoe的靈性生命過程。 〈天堂與地獄觀〉: 魯益師認為地獄不是因為判決而進入,地獄是因著人不接受勸告而最終導致的結果。魯式以約翰福音三章十九節與十二章四十節經文指出,人會活在地獄是因為人行為之後的結果;就好像人告訴你若是不洗澡,過幾天身體將會很臭,而造成人身體臭的原因並不是警告他的人;人的身體變臭,乃是因為人不聽勸,而一意孤行的果。 所以,地獄的意思,就是人不願活在美善之中,而是只活在自我需求之內,魯式如此說:「地獄怎麼說都不是和天堂平行的地方;地獄是人世邊緣『外面的黑暗』,在這邊緣,存有消褪成不存在。」 天堂則是人對「美」的追求,與內心深處的渴慾有關。魯氏認為雖然人無法全然的訴說,但對於天堂的一些提示,是在我們周遭與經驗中被預嚐過的;人能夠全然體會,關鍵在於順服在上帝的意旨;當人能夠在正確的渴慾中去追求,並在追求渴慾中放棄某些來自召喚者所要人捨棄的,人反而在捨棄經驗裡經驗了天堂。如此天堂確實是地獄的對立面,因為唯有在人世邊緣內者人才能經驗祂。 參見 J·R·R·托爾金 迹象文学社 波琳·拜恩斯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返璞归真》一书译序 C·S·路易斯相关傳記 《走進魔衣櫥:路易斯與納尼亞的閱讀地圖》,幸佳慧 著,台灣2006年,時報出版。 《魯益師——魔幻王國的創造者》,梁志華 著,台灣2006年,突破出版社。 《聖經、魔戒與奇幻宗師》,柯林·杜瑞茲 著,台灣2004年,啟示出版。 《納尼亞人:C·S·路易斯的生活與想像》,艾倫·雅各布斯 著,上海2014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外部連結 Lewis, C. S (Clive Staples):《三一教義初階 = Beyond Personality》.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56.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保存計劃. Lewis, C. S (Clive Staples):《基督徒的信仰 = Broadcast Talks (Mere Christianity Talks Books
波琳·拜恩斯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返璞归真》一书译序 C·S·路易斯相关傳記 《走進魔衣櫥:路易斯與納尼亞的閱讀地圖》,幸佳慧 著,台灣2006年,時報出版。 《魯益師——魔幻王國的創造者》,梁志華 著,台灣2006年,突破出版社。 《聖經、魔戒與奇幻宗師》,柯林·杜瑞茲 著,台灣2004年,啟示出版。 《納尼亞人:C·S·路易斯的生活與想像》,艾倫·雅各布斯 著,上海2014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外部連結 Lewis, C. S (Clive Staples):《三一教義初階 = Beyond Personality》.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56.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保存計劃. Lewis, C. S (Clive Staples):《基督徒的信仰 = Broadcast Talks (Mere Christianity Talks Books I & II)》.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56.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保存計劃. Lewis, C. S (Clive Staples):《基督徒的行為 = Christian Behaviour》.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62.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保存計劃. Lewis, C. S (Clive Staples):《痛苦的奧秘 = The Problem of Pain》.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56.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保存計劃. Lewis, C. S (Clive Staples):《地獄來鴻 = The Screwtape Letters》.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58.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保存計劃. 黑丁頓人 牛津作家 英国兒童文學作家 英国基督教神学家 基督教护教士 牛津大学大学学院校友 愛爾蘭聖公宗教徒
张良起 少将(1983年12月21日—1990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陈启智 中将(1990年6月30日—1994年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郭桂蓉 少将(1994年2月—1996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温熙森 中将(1996年7月—2008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张育林 中将(2008年7月—2011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杨学军 中将(2011年6月—2017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邓小刚 少将(2017年7月—2019年12月) 黎湘 少将(2019年12月—) 副校长 刘居英(1954年2月28日—1961年7月,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 李懋之(1961年12月24日—1966年3月,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 张文峰(1966年3月—1979年1月,哈尔滨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副院长;1979年1月22日—1983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曹鹤荪(1966年3月—1979年1月,哈尔滨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副院长;1979年1月22日—1983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周明鸂(1979年1月22日—1983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孙本旺(1979年7月24日—1985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慈云桂(1979年7月24日—1985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张志勇(1980年5月5日—1985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陈启智 少将(1983年12月21日—1990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夏铭智 少将(1986年9月2日—1992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郭桂蓉 少将(1990年6月30日—1994年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朱宗德 少将(1992年3月17日—1999年4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温熙森 少将(1994年2月—1996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曹秉晋 少将(1999年7月—2003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齐治昌 少将(1999年7月—2001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张惠钧 少将(1997年7月—2003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卢锡诚 少将(2000年12月—2006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许楚鑫 少将(2001年12月—2006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张银福 少将(2002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沈永平 少将(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匡兴华 少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庄钊文 少将(2006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周良柱 少将(2006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杨学军 少将(2009年—2011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王广臣 少将(2010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邓小刚 少将(2011年6月—2017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沈志宇 少将(2013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刘泽金 少将(2017年7月—) 王怀民 少将(2017年7月—2020年7月) 吴建军少将(2020年7月—) 凌仕明 少将(2017年7月—) 政治委员 陈赓 大将(1953年9月—1958年5月,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 谢有法 中将(1958年5月1日—1966年4月,军事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李东野(1979年2月10日—1983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汪浩 少将(1983年12月21日—1990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刘中山 中将(1990年6月30日—1994年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赵吉祥 少将(1994年2月—1999年4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迟万春 中将(1999年4月—2002年11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黄献中 中将(2003年1月—2005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徐一天 海军中将(2005年12月—2010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王建伟 中将(2010年7月—2017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刘念光 中将(2017年7月—2020年12月) 傅爱国 空军少将(2020年12月—) 副政治委员 刘有光(1954年12月13日—1957年11月,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 张子明(1961年12月24日—1966年3月,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 李开湘(1962年5月26日—1966年3月,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 董启强(1979年1月20日—1985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姚书梅(1979年4月29日—1985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王永德 少将(1992年8月28日—1995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赵吉祥 少将(1993年2月6日—1994年2月;1999年4月—2003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吴昌孝 少将(1994年2月—1998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张鹏飞 少将(1995年7月—1999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欧阳学德 少将(2000年8月—2008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于起龙 少将(2003年7月—2010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李宁 少将(2010年—2016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史衍良 少将(2016年9月—2017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2017年7月—,国防科技大学副政治委员) 刘文军 少将(2017年7月—) 顾问 张文峰(1983年12月21日—?,副兵团职顾问) 训练部教育长 (原称训练部部长,后改称教育长) 陈启智(1981年7月—1985年3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训练部部长) 吴国平
少将(2002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沈永平 少将(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匡兴华 少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庄钊文 少将(2006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周良柱 少将(2006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杨学军 少将(2009年—2011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王广臣 少将(2010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邓小刚 少将(2011年6月—2017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沈志宇 少将(2013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刘泽金 少将(2017年7月—) 王怀民 少将(2017年7月—2020年7月) 吴建军少将(2020年7月—) 凌仕明 少将(2017年7月—) 政治委员 陈赓 大将(1953年9月—1958年5月,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 谢有法 中将(1958年5月1日—1966年4月,军事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李东野(1979年2月10日—1983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汪浩 少将(1983年12月21日—1990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刘中山 中将(1990年6月30日—1994年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赵吉祥 少将(1994年2月—1999年4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迟万春 中将(1999年4月—2002年11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黄献中 中将(2003年1月—2005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徐一天 海军中将(2005年12月—2010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王建伟 中将(2010年7月—2017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 刘念光 中将(2017年7月—2020年12月) 傅爱国 空军少将(2020年12月—) 副政治委员 刘有光(1954年12月13日—1957年11月,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 张子明(1961年12月24日—1966年3月,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 李开湘(1962年5月26日—1966年3月,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 董启强(1979年1月20日—1985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姚书梅(1979年4月29日—1985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王永德 少将(1992年8月28日—1995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赵吉祥 少将(1993年2月6日—1994年2月;1999年4月—2003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吴昌孝 少将(1994年2月—1998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张鹏飞 少将(1995年7月—1999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欧阳学德 少将(2000年8月—2008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于起龙 少将(2003年7月—2010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李宁 少将(2010年—2016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 史衍良 少将(2016年9月—2017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2017年7月—,国防科技大学副政治委员) 刘文军 少将(2017年7月—) 顾问 张文峰(1983年12月21日—?,副兵团职顾问) 训练部教育长 (原称训练部部长,后改称教育长) 陈启智(1981年7月—1985年3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训练部部长) 吴国平 少将(1985年3月—1991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训练部部长) 温熙森 少将(1991年8月—1992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训练部部长;1992年8月—1994年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长) 齐治昌 少将(1994年2月—1996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长) 沈永平 少将(1996年12月—2004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长) 周良柱 少将(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长) 杨学军 少将(2007年—2009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长) 曾淳 少将(2009年—2017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长) 王怀民 少将(2017年7月—2020年7月,副校长兼) 吴建军少将(2020年7月—,副校长兼) 政治部主任 (政治部后对外称人力资源部) 张峰 少将(1985年6月—1990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部主任) 吴昌孝 少将(1990年6月—1994年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部主任) 张鹏飞 少将(1994年2月—1999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部主任) 欧阳学德 少将(1999年6月—2000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部主任) 黄献忠 少将(2000年8月—2003年1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部主任) 王庆录 少将(2003年1月—2006年11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部主任) 张继温 少将(2006年11月—2011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部主任) 周建设 少将(2011年—2015年5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部主任) 刘文军 少将(2015年5月—2017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部主任) 科研部部长 张银福 少将(1999年6月—2002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部长) 沈志宇 少将(2002年6月—2013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部长) 刘泽金 少将(2013年—2017年7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部长) 校务部部长 徐行 少将(1985年7月—1992年9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务部部长) 段才正 少将(1992年9月—1996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务部部长) 肖兵 少将(1996年12月—2003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务部部长) 王广臣
10103-238) 1981年至1984年,「國語日報出版社」翻譯發行《魔衣櫥》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410 1984年6月,连环画《魔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王亚法改编;邓柯绘画 1985年1月,连环画《魔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冒澄改编;张景源,王根发绘画 1987年,「星光出版社」翻譯發行《獅子·女巫·魔衣櫥》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 1999年,「東方出版社」翻譯發行《魔衣櫥》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 2002年至2005年,「大田出版社」陸續改版發行《獅子、女巫、魔衣櫥》(彭倩文譯)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內文無附注音,另有繪本版)。 1990年代初,「天津新蕾出版社」節選出版,譯名為《神秘的衣橱》(内容和电影剧情一致)。 2005年,「译林出版社」翻譯發行全套《纳尼亚传奇》中文版。 2013年9月 纳尼亚传奇全集(套装上下册)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年1月 纳尼亚传奇(套装共7册)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年1月 纳尼亚传奇(套装共7册 英汉双语典藏版)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4年2月 纳尼亚传奇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4年4月 纳尼亚传奇(套装1-7册,中英双语典藏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 纳尼亚传奇(套装共7册) 大连出版社 2014年9月 The
1981年至1984年,「國語日報出版社」翻譯發行《魔衣櫥》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410 1984年6月,连环画《魔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王亚法改编;邓柯绘画 1985年1月,连环画《魔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冒澄改编;张景源,王根发绘画 1987年,「星光出版社」翻譯發行《獅子·女巫·魔衣櫥》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 1999年,「東方出版社」翻譯發行《魔衣櫥》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 2002年至2005年,「大田出版社」陸續改版發行《獅子、女巫、魔衣櫥》(彭倩文譯)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內文無附注音,另有繪本版)。 1990年代初,「天津新蕾出版社」節選出版,譯名為《神秘的衣橱》(内容和电影剧情一致)。 2005年,「译林出版社」翻譯發行全套《纳尼亚传奇》中文版。 2013年9月 纳尼亚传奇全集(套装上下册)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年1月 纳尼亚传奇(套装共7册)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年1月 纳尼亚传奇(套装共7册 英汉双语典藏版)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4年2月 纳尼亚传奇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4年4月 纳尼亚传奇(套装1-7册,中英双语典藏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 纳尼亚传奇(套装共7册) 大连出版社 2014年9月 The Complete Chronicles of Narnia:纳尼亚传奇全集(英文原版)(套装上下册) 天津人民出版社 相關著作
历史沿革 长沙理工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长沙水力发电学校及长沙航务工程学校。1958年9月,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湖南省也出现大办教育热潮,长沙水力发电学校在此时也升格为本科湖南电力学院,而长沙航务工程学校则升格为湖南交通学院。进入1960年代后,受到国家教育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影响,中共湖南省委及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了“积极慎重、缩短战线,提高质量”的原则,调整省内高校数量,湖南电力学院、湖南交通学院皆分别改办为中专长沙水利电力学校及长沙交通学校。 1978年,长沙交通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长沙交通学院,由国家交通部主管,其所设专业也开始面向中南地区招生。1983年,湖南省电力学校也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由国家电力部主管,学校也实行普通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并举的教学措施,为水电系统培养部分工程技术专门人才。1994年,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沙电力学院。 200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长沙交通学院和长沙电力学院合并,建立长沙理工大学。同年,该校成立独立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交通运输部签署协议,双方同意共建长沙理工大学。 校园环境 长沙理工大学位于湖南省省会长沙市,学校在湘江东岸天心区的金盆岭、云塘各设有一个校区,联外交通较为便利。二校区通过長沙地鐵1號線相连接。其中云塘校区位于长沙市区南隅,距离長沙地鐵1號線尚双塘站1.2公里,综合教学楼、综合实验楼、文科楼、理科楼及图书馆舍等构成了云塘校区的建筑。校区内种植有香樟、广玉兰及樱花等乔木,灌木及草坪点缀其间。又有云影湖等人造景观,以美化校园。 金盆岭校区因位于金盆嶺街道而得名,独立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也与长沙理工大学共享金盆岭校区。校园内林木葱茏,湖山相映,校区也邻近湖南革命陵园。長沙公交也有數條線路經行长沙理工大学两个校区。 学术研究 学科设置 长沙理工大学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除了理工类学科外,也适度发展管理、经济、文学、法学、哲学、艺术类学科,系所设置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截至2022年,该校开设了68个本科专业,其中世界一流培育学科1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培养)学科6个,包括工程学在内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其中,交通运输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能源动力类、水利类、机械类等学科办学历史较为悠久、教学经验积淀深厚、就业率较高,皆为该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而该校所设的经管类专业也为交通、电力等行业培养了不少财经人才,具有良好的声誉。 长沙理工大学在研究生培养上也具有一定实力,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同时具有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资格。
金盆岭校区因位于金盆嶺街道而得名,独立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也与长沙理工大学共享金盆岭校区。校园内林木葱茏,湖山相映,校区也邻近湖南革命陵园。長沙公交也有數條線路經行长沙理工大学两个校区。 学术研究 学科设置 长沙理工大学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除了理工类学科外,也适度发展管理、经济、文学、法学、哲学、艺术类学科,系所设置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截至2022年,该校开设了68个本科专业,其中世界一流培育学科1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培养)学科6个,包括工程学在内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其中,交通运输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能源动力类、水利类、机械类等学科办学历史较为悠久、教学经验积淀深厚、就业率较高,皆为该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而该校所设的经管类专业也为交通、电力等行业培养了不少财经人才,具有良好的声誉。 长沙理工大学在研究生培养上也具有一定实力,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同时具有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资格。 学术资源 2003年,长沙交通学院图书馆、长沙电力学院图书馆合并组建了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2007年8月,校图书馆在云塘校区的馆舍落成启用。学校由此形成了云塘校区馆舍、金盆岭校区馆舍和各系所资料室共为一体的学术资源服务格局。截至2020年,校图书馆有馆藏印本文献346.88万余册,电子图书81.26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3个;拥有较为丰富的理工学科文献资源,也不乏人文社科、管理、艺术学科的典藏。图书馆也依托学术资源建立了知识机构库。并开设朗读室、新媒体体验室、学习研讨空间等多种学习场所,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该图书馆也是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联盟”成员之一。 长沙理工大学出版多种期刊,有《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公路与汽运》、《中外公路》等学术期刊。《公路与汽运》于1984年创刊,原名《中南汽车运输》,2001年改今名,为交通运输部主管的双月刊,主要报导外国公路与汽车工业领域的成果。为湖南省一级期刊,同时也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外公路》亦为交通运输部主管的双月刊,起源于1984年创刊的《外国公路》,2001年改今名。主要介绍各国公路概况及交通科学,该刊同时也是交通部“优秀科技期刊”之一。 对外交往 长沙理工大学广泛与世界各国友好院校开展合作交流,该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利比里亚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长沙理工大学也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可以为留学生颁发中国政府奖学金前来留学。 长沙理工大学响应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政策,加强培养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的人才,不断吸收教员与学生,开设其他外文课程。该校也提供葡萄牙语、法语和俄语等语言的培训。学校也时常与外国友好院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及艺文交流。
129–145. online Jeffreys-Jones, Rhodri. The FBI: A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Jeffreys-Jones, Rhodri.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FBI," in Loch Johnson, ed., A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 (Routledge, 2006). pp. 39–51. Jeffreys-Jones, Rhodri. "Forcing Out Unwanted FBI Directors: A Brief, Messy History", Vox, (23 May 2017). online Jeffreys-Jones, Rhodri. "A brief history of the FBI’s meddling in US politics" Vox, (5 November 2016) online FBI—The Year in Review, Part 1, Part 2 (2013) Church Committee Report , Vol. 6,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1975 congressional inquiry into American intelligence operations. 參見 美国执法机构 联邦执法部门 烟酒枪炮及爆炸物管理局 海关及边境保护局
打击重大的; 支持联邦、州、市和国际合作伙伴; 升级技术以实现并进一步成功执行上述任务。 发展历史 成立背景 1896年,美国成立了,向全美各地的机构提供识别已知罪犯的相关信息。1901年,由于时任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暗杀,使得人们意识到美国正遭受无政府主义者的威胁。司法部和劳工部多年来一直在记录无政府主义者的情况,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希望获得更多权力来监视无政府主义者。 自1887年以来,美国司法部就一直受命负责,尽管它缺乏相关人员。在20世纪之交的之前,它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努力来缓解人员短缺。罗斯福总统指示时任司法部长的组织一次独立自主的调查并只向他报告。 波拿巴向包括美国特勤局在内的其他联邦机构寻求人员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对调查员方面的需求。1908年5月27日,国会禁止司法部使用财政部雇员,理由是担心这个新机构会成为秘密警察部门。而在罗斯福总统的再次督促下,波拿巴终于组织起一个正式的调查部门——调查局(),这个部门将拥有自己的特别探员。 调查局成立 联邦调查局的前身调查局()成立于1908年7月26日。司法部长波拿巴利用司法部的开支雇佣了34人,其中包括特勤局的一些资深人士。是调查局的首任主管(现称局长)。波拿巴于1908年12月将这些事宜通知美国国会。 调查局的第一个官方任务是走访和调查卖淫场所,以准备执行1910年6月25日通过的《》(又称“白奴贩运法”)。1932年,调查局改名为美国调查局()。 改名经过 1933年,美国调查局()与禁酒局建立隶属联系并更名为调查处();1935年,调查处最终成为美国司法部内部的独立机构。同年,调查处也正式改名为联邦调查局。 胡佛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胡佛在司法部找到了工作。他很快就被提升为敌国公民登记部门(Enemy Aliens Registration Section)的负责人。1919年,他成为司法部新成立的总情报部门主管。1921年,他成为调查局的副局长,1924年,司法部长任命他为代理局长。总统哈定去世,上任调查局长威廉·J·伯恩斯卷入茶壶山丑闻案。 1924年5月10日,柯立芝总统任命胡佛为调查局的第六任局长,此时的调查局有650名雇员,其中包括441名特别专员。1935年7月1日,调查局(BOI)改制为联邦调查局(FBI),胡佛继续担任联邦调查局第一任局长,直到1972年逝世。总计胡佛一生担任调查局最高官员,长达47年又358天,成了任职最久的调查局局长。 胡佛时代下的联邦调查局遭受了许多批评。许多批评者认为,他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联邦调查局的职责范围。他利用联邦调查局骚扰政治异见者和政治活动分子,收集整理政治领袖的秘密档案,还使用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也正是由于胡佛掌管联邦调查局时间过长且富于争议,自1972年起联邦调查局局长任期限制为10年,由总统提名再经参议院确认任命,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约束总统特许权,作为一个领导者,胡佛以其反复无常的性格闻名;他频频解雇那些在他看来“像个白痴的卡车司机”或者是“榆木脑袋”的人。他还常常将触怒自己的调查员派去执行琐碎的任务,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抑或是调换他们到新的单位,这些单位往往宣告调查员们职业生涯已尽。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凭借30年代抓捕和粉碎帮派势力的行动成为局内能力最强的调查员,并为公众所熟知,但对此颇为妒忌的胡佛随即以职务调遣为名把他赶出了联邦调查局。 九一一袭击事件 2001年9月11日,聯調局探員在救援世貿中心南塔疏散群眾的過程中喪生。時任局長羅伯特·穆勒(一週前甫宣誓就職)在事件後下令對組織進行全面的重整與再檢視,將多項聯邦等級的犯罪行為與相關調查標記為業務要點,包括:遏止恐怖主義行為、對外情報工作、網路安全、高科技犯罪、組織犯罪、白領犯罪等。 九一一事件的於2004年7月22日發布了最終的事件調查報告,當中做出結論,指聯調局與中情局兩方在事前皆輕放可能的情報來源,而這些情報本有機會阻止事件的發生。報告指出,兩機構「未為國家盡責」("the country had not been well served"),並列出針對聯調局的改善建議。聯調局接納了委員會報告大部分的建議,包括接受國家情報總監的監管。不過,部分的委員會成員批評聯調局實際上對大程度的變革仍有抗拒。學者則指出,除了聯調局、中情局為首的情報體系各部門之間因門第之見而缺少溝通之外,聯調局本身去中心化的結構,各地聯調局分處的合作效率低下等問題,皆使得該單位在九一一事件前未能發揮最大職能。 後續歷史 2021年2月2日,联邦调查局特工在佛罗里达州执行搜查令时有2名特工遭枪击身亡,3名特工受伤,这是联邦调查局数十年来人員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执法行动。 部门架构 组织 联邦调查局从整体组织架构上可以划分为局长办公室和职能部门群两个部分,其中局长办公室负责管辖局内大部分行政办事科室;而职能部门群内每部均由一名执行助理局长主管。每个职能部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处、科、股,并分别有助理局长、副助理局长及主管分别直接管辖。各科室主管的排名与特别探员的排名一致。 在联邦调查局现辖的六个职能部门里,四个向副局长汇报,两个向助理局长汇报。 美国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部 局长办公室是联邦调查局的中央行政机关。该办公室向五个职能部门和各个地区办公室提供财务及设施管理等团队支持。该办公室由联邦调查局助理局长管理,该副助理局长还负责监督信息和技术部及人力资源部的运作。 局长办公室 局长直属办公室 副局长办公室 助理副局长办公室 国会事务办公室 平等就业机会事务办公室 法律总监办公室 诚信合规办公室 申诉专员办公室 公共事务办公室 检验部 设施与财务服务部 资源计划部 信息管理部 首席信息官办公室 階級 以下是联邦调查局内等级架构的階級表(按升序排列): 地区分局 总部管理层 知名人物 詹姆斯·科米 阿拉斯加·帕卡德·戴維森 马克·费尔特 約翰·埃德加·胡佛 罗伯特·汉森 羅伯特·穆勒 约瑟夫·多米尼克·皮斯托 克萊德·托爾森 註釋 参考文献
江戶時代 广敷伊贺者 明屋敷番伊贺者 西山丸伊贺者 小普请方伊贺者 火枪百人組 伊贺組与力 伊贺組同心 甲贺組与力 甲贺組同心 目付配下 徒目付 小人目付 将军直属 御庭番 忍術 忍者的特殊能力稱為忍術,於現代常被夸张,如隐形、变成动物、高楼躍下、飞行能力和预见将来。还有一些来自于作家和电影业影響。事实上一些神话来自于人们目睹了忍者的技艺表演后,有些所见的忍者是那些常常在不同城镇靠卖艺为生的演員和魔術師。 在西方流行文化中,忍者被描述为一種使用特製器械的武术家又有一些東方神秘氣功之類印象,运用各种奇异武器和特種部隊技巧来完成任务。他们身穿传说中的装束為深色衣服,包头只露双眼。这些所有描述经常构成西方小说情节,让忍者作为虚构情节中的超级英雄或超级坏蛋(任务多在亚太地区)。忍者除了使用短型武士刀外還有几种特殊武器对抗敌人,最出名的应该是手裡劍、苦無和鎖鎌。聪明地利用使武器也成为一种工具,例如用剑鞘的绳索在树杈间形成吊床。 忍術流派 忍者記載人物 忍者所使用的武器 攻擊型武器 苦無 手裏劍(有卍字、三角、品字、十字等形狀) 飛鏢、袖劍、柳葉刀、飛刀 短刀或匕首 刃棍(棍頭端有刀刃) 鎖鐮 鐵尺
十字弩 吹箭 戒刀 防禦型武器道具 藥粉(通常為蒙汗藥、斷腸紅等毒藥粉) 爆裂彈 煙霧彈 毒氣彈 枴杖刀 忍者竹筒(有六節,每一節都有不同武器或道具可使用) 鐵笛 鐵扇 禪杖 繩索 針灸用針 (以上防禦型道具、武器都是乘人不備或被暗殺對象毫無注意時,突然攻擊。) 相關條目 忍術 九字護身法 女忍者 刺客 忍者日 全日本忍者選手權大賽 忍者亂太郎 外部連結 忍者中國會員區 时代剧复兴计划国际宣传组:忍者 东映京都电影城
參考資料 香港导演 香港男性编剧 香港小說家
另亦有指《麥兜噹噹伴我心》動畫電影中帶領春田花花幼稚園同學組成合唱團、有濃厚音樂底子的校長是按照他當年就讀時的音樂老師唐少偉(Leon Shiu Wai Tong)而塑造的角色。 參考資料 香港导演 香港男性编剧
1957 晞 1958 昕 1959 一 1960 勰 1961 皓 1962 哲 1963 斌 1964 正 1965 恆 1966 旭 1967 仁 1968 曦 1969 協 1970 穎 1971 曄 1972 雋 1973 菁 1974 暉 1975 臻 1976 勵 1977 凱 1978 煦 1979 摯 1980 灝 1981 毅 1982 翱 1983 勵 1984 駿 1985 昕 1986 杰 1987 諾 1988 儁 1989 驥 1990 萃 1991 靖 1992 暐 1993 晨 1994 軒 1995 熙 1996 浚 1997 軼 1998 睿 1999 久 2000 仟 2001 燊 2002 傑 2003 翹 2004 傲 2005 峻 2006 昊 2007 凝 2008 泓 2009 澄 2010 邁 2011 翔 2012 曈 2013 翎 2014 嵐 2015 淳 2016 翀 2017 殷 2018 晉 2019 遨 2020 翊 校園設施 禮拜堂 教學/行政大樓 崇基行政樓(崇基院務處、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駐港辦事處、崇基書院通識課程辦公室等) 方潤華堂 方樹泉樓 王福元樓 何添樓 利黃瑤璧樓 李慧珍樓 信和樓 許讓成樓 陳國本樓 博文苑 李兆基建築學大樓 康本國際學術園及伍何曼原樓 圖書館 牟路思怡圖書館:現有藏書以音樂、宗教、教育、體育學、表演藝術及劇場爲主。 建築學圖書館:位於綜合教學大樓之三樓及四樓,主要為支援建築學院師生的教學研究工作而設,為建築學院師生一星期七天、每天24小時開放。 音樂圖書館:位於許讓成樓三樓,擁有超過一萬件收藏。學生可以使用16套音樂組合和播放器。 運動設施 嶺南體育館及運動場 康樂室 網球場 餐廳 眾志堂(學生飯堂) 教職員聯誼會會所(教職員餐廳) 蘭苑(曾用作崇基學生會會址,今用作餐廳) 學生宿舍 崇基學院現時共有9間10座學生宿舍,為中大四間2000年前成立書院之冠,可容納學生1,423人。 應林堂(男宿,為中文大學歷史最悠久的本科生宿舍;原擬於1993年後拆卸重建,但最終計劃取消) 華連堂(女宿,於1950年代後期建成的第二座學生宿舍,提供98個女生宿位;原擬於1993年後拆卸重建,但最終計劃取消) 明華堂(男女宿,於1960年代中期建成) 神學樓(男女宿,於1969年落成,並於2000年重修及改建) 文林堂(男宿,由美國著名建築師Leo A Daly設計) 何善衡夫人宿舍(男女宿) 文質堂(女宿) 利樹培堂(男女宿,2017年5月至8月間曾進行翻新工程;建造時為崇基舊學生宿舍清拆重建計劃之接收宿舍,後來計劃取消,但仍按計劃於1994年建成;地下一單位曾為胡秀英教授生前最後居所,去世後由大學本部註冊及考試組用作存放考試用傢俱至2017年,後改作宿舍活動室) 五旬節會樓高座(男女宿,前身為研究院宿舍祖堯堂,1976年3月啟用,2001年改作崇基學生宿舍;地下為中大教職員會所,所有人均可在申請會籍後光顧此餐廳) 五旬節會樓低座(女宿,前身為研究院宿舍低座,同上) 無名宿舍(男女宿,由著名建築師嚴迅奇設計,原訂2001年完工啟用,最後沒有建造,改為將舊研究院宿舍改建成本科生宿舍) 18/19年度宿分通脹事件 根據崇基學院宿委會於2018年5月17日公佈的非新生派宿名單,下年度宿分持續通脹,本地學生不論男女均需獲得36分及以上宿分方可入住宿舍。有同學發現本年度非本地生入宿率竟遠超上年,立刻引發連串討論。有同學統計有關資料,顯示下年度派予非本地生的宿位佔總宿位數目之56.2%,遠超本地生。有疑似非本地生於Facebook專頁 CC Confession-崇基無秘密 挑起戰火,引發部分本地生同學強烈不滿。 有同學對遠居於赤柱、柴灣及屯門等偏遠地區仍未能獲派宿位大感失望,反而居住於深圳或羅湖的內地學生,僅與香港中文大學相隔五個站,則四年必宿。不少本地生認為宿舍分配制度不完善,並痛斥崇基院方只重視非本地生而漠視本地生同學對宿位的需求,目前為止,崇基院方未有正式回應同學訴求。
高國雄牧師(2020年8月- ) 榮譽助理校牧 鄧瑞強博士(2008- ) 崇基學院禮拜堂 崇基學院自創校以來即設有禮拜堂,由校牧室管轄。崇基學院禮拜堂(簡稱:崇基禮拜堂)是目前全中國公立大學校園內最早及最大一座獨立建築的教堂。教堂聖壇兩旁懸掛著1951年前中國十三間基督教大學的校徽木刻,是世界上唯一見到這十三間大學的校徽的教堂。 2017年8月,崇基學院代表宣佈,由於崇基禮拜堂不是一間教會,不能提供會籍,故決定以後不再施行洗禮。 禮拜堂舉行的活動包括: 逢星期日上午10時30分舉行「主日崇拜」。 學期間逢星期一下午1時15分至1時55分舉行「午間心靈綠州」聖樂欣賞。 學期間逢星期五上午11時30分至下午1時正舉行「學院週會」。(在2018/19年度改制前,崇基學生每學期需出席最少7次,並需最少出席第二部分(期終考前夕舉行)的週會3次;及後,則改為每個學期出席最少四次,其中第一及第二部分至少兩次。) 爭議 前全國政協委員兼佳寧娜控股創辦人馬介璋的兒子馬鴻銘與「玩具大王」蔡志明之長女蔡加敏,雖然兩人都不是香港中文大學或崇基學院的校友,崇基學院校牧室仍破例讓他們在2007年12月27日於崇基學院禮拜堂舉行基督教結婚儀式,並由校牧伍渭文牧師任婚禮主持。2008年5月17日(即婚禮後4個半月),蔡加敏誕下7.3磅的女兒靄翹,證實了兩人是「奉子成婚」的傳言。(馬鴻銘及蔡加敏兩人已於2021年3月5日宣佈正在辦理離婚手續。) 學生會會歌 試聽「崇基學院學生會會歌」可參閱此處 。 級社 崇基有成立級社的傳統,級社由同年度畢業的同學組成,發揮橫面的聯繫作用,曾籌辦的活動包括惜別週會及畢業聚餐等,並出版畢業同學錄。 1955 崇 1956 基 1957 晞 1958 昕 1959 一 1960 勰 1961 皓 1962 哲 1963 斌 1964 正 1965 恆 1966 旭 1967 仁 1968 曦 1969 協 1970 穎 1971 曄 1972 雋 1973 菁 1974 暉 1975 臻 1976 勵 1977 凱 1978 煦 1979 摯 1980 灝 1981 毅 1982 翱 1983 勵 1984 駿 1985 昕 1986 杰 1987 諾 1988 儁 1989 驥 1990 萃 1991 靖 1992 暐 1993 晨 1994 軒 1995 熙 1996 浚 1997 軼 1998 睿 1999 久 2000 仟 2001 燊 2002 傑 2003 翹 2004 傲 2005 峻 2006 昊 2007 凝 2008 泓 2009 澄 2010 邁 2011 翔 2012 曈 2013 翎 2014 嵐 2015 淳 2016 翀 2017 殷 2018 晉 2019 遨 2020 翊 校園設施 禮拜堂 教學/行政大樓 崇基行政樓(崇基院務處、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駐港辦事處、崇基書院通識課程辦公室等) 方潤華堂 方樹泉樓 王福元樓 何添樓 利黃瑤璧樓 李慧珍樓 信和樓 許讓成樓 陳國本樓 博文苑 李兆基建築學大樓 康本國際學術園及伍何曼原樓 圖書館 牟路思怡圖書館:現有藏書以音樂、宗教、教育、體育學、表演藝術及劇場爲主。 建築學圖書館:位於綜合教學大樓之三樓及四樓,主要為支援建築學院師生的教學研究工作而設,為建築學院師生一星期七天、每天24小時開放。 音樂圖書館:位於許讓成樓三樓,擁有超過一萬件收藏。學生可以使用16套音樂組合和播放器。 運動設施 嶺南體育館及運動場 康樂室 網球場 餐廳 眾志堂(學生飯堂) 教職員聯誼會會所(教職員餐廳) 蘭苑(曾用作崇基學生會會址,今用作餐廳) 學生宿舍 崇基學院現時共有9間10座學生宿舍,為中大四間2000年前成立書院之冠,可容納學生1,423人。
广东作家 中山大學校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作家 广东作家 中山大學校友
Award)得主陳家亮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爲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陳教授也是學術史上首批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刺針》(The Lancet)兩大頂尖醫學期刊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共8篇文章的研究學者; 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終身成就獎授予中大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以表彰他是全球第一人把生物標記、分子醫學應用於肺癌研究,改變了晚期肺癌治療。他也是首名華人獲得這項榮譽。 國際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台OncLive譽中大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為2020年度「腫瘤學巨人」(Giant of Cancer Care),表揚他在肺癌研究及治療上的卓越領導及貢獻,為全球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改變。莫教授是首批獲此國際殊榮的亞洲專家,更是第一位來自歐美學府以外的得獎學者。 年度獎項: 校方曾獲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年度突破性科學進展(2015); 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中,十項研究中的其中兩項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領導的研究。在這十篇當選的研究文章中,更只有這兩項研究是由亞洲學府的研究人員所領導; (WONCA)於2018年10月18日宣佈「首屆全球最傑出研究獎項」(First Distinguished Research Making Family Medicine Shine Award)九項最頂尖科研,其中三項由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至生教授及其中大團隊獲獎。此獎項是以研究的原創性及對醫學界的貢獻作評審標準; 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選出「2018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18),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及趙慧君教授佔了兩席。他們是名單上僅有來自香港的學者,盧教授更連續第三年獲此殊榮; 中大建築學院建造的新型抗震夯土農宅項目奪得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2017年度建築大獎;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Peter W. Ferretto教授及他帶領的一班年輕畢業生組成的Condition_Lab團隊所設計及興建的中國農村兒童圖書館項目「高步書屋」奪得2019年度「竣工項目——公民與社區」組別獎。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胃及肝臟科被美國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球最佳大學學科排名」列為全球第13及亞洲第1。 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分泌及代謝科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列為全球最佳大學學科排名亞洲第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教授包括: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賴恩·科比爾卡教授(Prof. Brian K. KOBILKA)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 图灵奖得主霍普克洛夫特教授(John E. Hopcroft)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J·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J·Ciechanover)为港中大(深圳)杰出大学教授,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教授(Prof.Myron Scholes)为港中大(深圳)杰出大学教授,是港中大(深圳)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首位诺贝尔奖教授。 大中华地区獎項 香港中文大學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評估中常居香港之首,獲取最多獎項; 中国大陸機構主辦的未来科学大奖(中国本国的诺贝尔等级的奖项) 盧煜明教授(2016年首屆得獎者) 袁隆平博士: 雜交水稻之父」、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前委員。 何恺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其深度神经网络研究推动了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 - 提出了深度残差学习,使神经网络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获得以前难以实现的能力,促成了多个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而获得未来科学大奖中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Future Science Prize in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中華民國景星勳章: 余光中教授 白先勇講座教授 香港羅德學人 羅德獎學金是根據塞西爾·羅德斯爵士(Sir Cecil John Rhodes)的遺願於1902年創立的獎學金,是一個世界級的獎學金,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美譽,得獎者被稱為「羅德學人」(Rhodes Scholars)。不少國際領導人和傑出學者都曾獲頒羅德獎學金,當中包括前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前澳洲總理霍克(Bob Hawke),以及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高·斯彭斯(Andrew Michael Spence)等。 羅德獎學金於1986年引入香港後,每年在港挑選一名大學畢業生為獎學金得主,獲得者將可前往牛津大學深造,羅德學人的評定標準則除了優秀的學術表現之外,還包括個人特質、領導能力、仁愛理念、勇敢精神、和體能運動。遴選過程非常嚴謹,申請者必須經過多次的個人面試及集體討論,並與遴選委員會成員共晉晚膳,應對交流,且必須獲牛津大學錄取。 羅德獎學金得主數目 羅德獎學金被譽為本科學生的諾貝爾獎,反映學生質素。 由1986年2021年,中大共有15名學生榮膺羅德學人,數目是香港院校之冠。 大學評估 排名聲譽 全球排名 學術界評估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學術評審報告(RAE) 評審準則:大學所有學系的客觀研究成果,並依據結果,對大學進行撥款和分配學額。 RAE醫學科目學術評審: RAE 法律科目評估: (備注:香港政府的評審報告指出:港大屬最熱門的科目“法律”的研究水平被中大法律學院抛離。(完整數據見報刊報導) 路透社排名 排名準則:學術創新的客觀成果(但較偏重專利產出量) (備註:2016年港大的排名應該為2,科大為3。港大部分專利列於Versitech 名下,所以該年數據有誤) 全球專利擁有數量 香港中文大學自2017/18年度統計起連續第三年成為全港獲得最多專利授權的院校。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兩岸四地首席大學排名(依據《高等教育機構排名柏林原則》) 排名準則:此排名為QS的改進版,是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所採用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增加數個同時適用於兩岸四地教育狀況的4大類13項指標。所有與規模有關的指標同時使用了絕對數和相對值。指標權重的安排遵循《高等教育機構排名的柏林原則》。此排名與QS排名或泰晤士排名不同, 其數據為客觀數據。 ARWU排名 排名準則:客觀頂尖學術成果(但頗忽視人文學科) 非纯学术排名 QS世界排名 排名準則:主觀比重佔50%(其中40%來自給學校的問卷調查;10%來自給雇主的問卷);師生比例、來自外地學生比例佔30%(其中20%來自師生比例;10%來自國際職員學生比例);學術比例佔20%(引用量)。 備注:QS問卷答復比率低於1%;且發給英聯邦國家和地區的問卷佔多數。導致香港的大學排名進入前50名,和擁有衆多諾貝爾得獎者的大學并列(例如中大、港大、科大和城市大學排名全部超過僅在文科即擁有18名諾貝爾獎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也超越僅醫學就擁有18名諾貝爾獎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沒有任何諾貝爾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排名超越的東京大學, 且排名贴近世界Super Six 大学(即:伯克利、MIT、斯坦福、哈佛、牛津和剑桥))。因此是普遍被學術界認爲不可信的排名。且QS所發問卷的答案由學校自己提供,導致可被参与排名的學校操縱。加州伯克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英語:UC Berkeley’s 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發現QS排名和大學與其有否合同相關,有合同比沒有合同同等情況下,排名會更高。臺灣學者指出:歐美對這些QS、Times大學排名並不重視,因為是這些排名的系統設計,導致排名變動;以美國而言,許多很好的學校排名不理想且落後於不好的學校。這是因為這些排名系統相當部分是用問卷調查出來的「名聲」來做評比,例如若在報章雜誌不斷宣傳這個學校很差,它的排名就會愈差。 政府評級 鑒於上述各種排名的缺點以及每年按照不同的排名準則而變動,2021年開始有政府對大學進行綜合等級評定。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之境外大学学科综合竞争力分级目录(人文學科)等級 等級排名準則:人文學科的综合竞争力; 包括哲學、法學、語言文學、新聞傳播、社會學、歷史、經濟、教育學、工商管理等人文學科。香港中文大學在幾乎所有科目被列爲香港最高的等級 英國政府為認定及引進精英人才,將英國以外的精英大學(第一等級)做一名錄 名單中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20所美國頂尖大學;中國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以及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等。 中大对排名的立場 不同的排名采用不同的指標。部分排名采取客觀數據(如RAE、路透社排名、ARWU軟科排名,兩岸四地的排名等);部分排名如QS、THE、USNEWS采取主觀評分的方式。例如在2019年中大學生與香港警方爆發劇烈衝突後,THE把中大法律系的排名大幅下降42位,但是學校的質素不可能和示威有關。這類排名年年變化是因爲排名絕大分數來自問卷調查出的主觀感覺。因此中大一般不理會這類排名。中大取向類似日本的大學,並没有刻意管理学校以追求這些非学术私企商業的主觀問卷調查得出的排名(如QS、THS、USNews等)。但是消极对待这些排名的结果是導致這些排名机构將中大排得偏低。中大这种‘清高’理念也受到相当的非議,因为反而是这类非学术兼帶商業性的排名在普羅大眾的報刊發表,而影响巨大,但中大前任校長劉遵義和沈祖堯仍稱: 大學競爭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中學學生最難被取錄進入本科的香港的兩間大學之一。 在70至80年代沒有香港科技大學前,能依循六年制中學通過香港高等程度會考(H-Level)考入四年制的中大和依循七年制中學通過香港高級程度會考(A-Level)考入三年制的港大的本科學生總數只有1 - 2%;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因此一直被認為是香港最頂尖的大學,地位等同於中國大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臺灣的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參見主欄目大學競爭)。 前校長李國章更將和香港大學的競爭白熱化;明言香港人熱衷的香港大學在國際學術界上「聞所未聞」(國際學者的聲譽排名中香港惟一入榜的是香港中文大學);並指出香港政府應該重點栽培學術性的香港中文大學成為惟一的精英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定期如英國兩大高校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般舉辦學術和體育的「兩大對抗賽」,包括香港兩大校長盃足球賽、香港兩大划艇賽、辯論比賽。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為香港第一等級大學,學生代表香港幾乎所有領域的精英。媒體常見關於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哪間比較好的討論。一般來說,香港中文大學偏重學術研究,在依據客觀數據的學術排名中(如ARWU、RAE等)中大的排名較高;多名教授、校友曾獲國際頂級嘉獎,也盛產最多羅德獎學金的本科學生,但是在媒體比較低調, 較少召開記者招待會。而依據香港大學的問卷調查和商業QS、THE、USNEWS等相當部分是基於問卷調查得出的排名則以香港大學最高。 收生成績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狀元一般全數入讀中大、港大和牛津大學、劍橋大學。 頂尖科目普遍收生成績中大略高於港大,也為香港八所大學中最高。 2021年,以最佳 5 科成績中位數計算,全港收生最高分的 10 個課程中,4 個為中大課程,分別為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醫學、環球商業學和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 DSE狀元部分年份多數入讀中大醫學院。部分年份多數入读港大醫學院。2017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共有六位狀元。其中五位選擇入讀香港大學的醫學院;而「超級狀元」選擇讀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院。2019年12名狀元心儀的大學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劍橋大學,其中7名状元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2021年7 名考獲 7 科 5** 的狀元,其中 4 人獲取錄入讀全港收分最高的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課程,包括一位考獲 8 科 5** 的「超級狀元」,為中大自 2019 年後再次打敗港大包攬超過一半狀元。另外 3 名狀元則獲港大取錄。 2022年屆DSE共誕生8名狀元(即考獲7科5**或以上),其中4人是連同數學科延伸部份均獲5**的超級狀元。 8名狀元之中,6人將入讀中大,其中5人入讀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包括兩名超級狀元,另一位超級狀元則入讀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 2022年全港考獲4科5**以上的學生,57%獲中大取錄,比例也為全港院校最高。同樣于2023年,首100名尖子超逾五成入中大。 2018年、2019年,以中學文憑試滿分為49分計算,考獲46分或以上而修讀醫科的74名學生中,有超過三分之二選擇入讀中大醫學院(也見2019年7月11日蘋果日報頭版)。2020年經聯招成功獲取錄入讀成績要求最高的醫科中之學生,近六成人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或稱「環球醫學系」)連續9年成為全港收生成績中位數最高分的學科。 頂尖科目收生成績 (備注:以4個核心科及兩個選修科總分中位數計算) 取錄資優生 歷年來,中大收過的香港理科資優生包括: 何凱琳(以9優1良佳績,獲香港中文大學錄取修讀理科(醫學、心理學)、 簡文鋒(在英國會考得七科A*,翌年循大學拔尖計劃,獲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取錄)、 黃澤鉅(當年文憑試年紀最小的日校考生,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黃日、黃旭(即「神童兄弟」:二人於2015年代表香港在亞洲物理奧林匹克齊奪金牌,帶領港隊創出歷來最佳成績;入讀理論物理精研及工程學)。 地區認受性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的「學界排名榜」,中大為第一名。 僱主評選 於評核實際工作表現的「本港僱主最願意聘用的大學畢業生」的2016年調查中,中大列香港第一 比較香港各個大學畢業生的薪酬,中大畢業生的薪酬時名列第一或者時和港大接近並列第一 於外國和本地的聲譽 由法國學者(法蘭琪-康堤大學和圖盧茲第三大學)調查國際聲譽的排名(WPRWU)中,香港惟一上榜的大學是香港中文大學。 由香港大學進行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結果,2004-2016年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在「港人眼中的大專院校排名」中名列第二。(惟此調查由於“自己評論自己”且属于完全主观的调查而被质疑) 中國校友會網2000-2012年期間調查香港中文大学“最受香港高考狀元青睞”,同时也是第二最受中國狀元歡迎的港校。 《香港專業教育網》於2000年所作的調查,中大擁有最多學科專業獲評為“最佳”。 特色景點 百萬大道 仲門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未圓湖 合一亭 校園生活 起居設施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各個大學中佔地最大的大學,校園面積137.3公頃,同時是香港面積第三大的單一地段,僅次於愉景灣的649公頃及香港國際機場的1,255公頃,範圍橫跨沙田區及大埔區(39區部分屬於大埔區),且至今仍然是惟一具有專屬港鐵站直達的大學(香港大學站尚非“專屬”地鐵站;其還為香港大學附近石塘咀地區提供交通網絡)。 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系統於1963年創校時成立,迄2015年中大實體藏書量約達2,650,044冊、電子書4,053,751冊;共約700萬冊。而期刊有8,853種,另加電子期刊132,996種。中大圖書館是香港各大學中其中一個最大的圖書館系統。 大學圖書館目前共有七所成員。除大學總館外,有三所為學科圖書館:醫學、法律及建築學特別圖書館。而新亞、聯合及崇基亦各自擁有一所內藏跨學科讀物的分館。 此外,原屬美國領事館新聞處轄下之圖書館——美國研究圖書館(American Studies Library)也歸於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該館於1993年將大部份藏書遷移到香港中文大學港美中心,後交大學圖書館系統管理,其位於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二樓。館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所贈之威廉福納特藏及美國研究特藏,為亞洲最完備之美國研究特藏。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分館名稱為: 大學圖書館(1965年成立)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1951年成立)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1949年成立)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1956年成立)(包括:美國研究圖書館(1993年成立)) 李炳醫學圖書館(1980年成立) 建築學圖書館(1994年成立)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2004年成立) 體育設施 香港中文大學有各類運動設施供教職員及學生使用(亦是全港惟一擁有兩個田徑場的大學),包括大學體育中心、夏鼎基運動場、嶺南運動場、水上活動中心、書院體育館、籃球練習場身室、壁球室、康樂室、網球場、游泳池、籃球/排球兩用場、射箭練習場。其中,夏鼎基運動場是每年4月舉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體育科實習考試指定試場。 邵逸夫堂 邵逸夫堂為一個可以容納1,438人的演奏廳,可供音樂、戲劇、舞蹈等演出以及電影、講座、典禮、集會和考試等活動使用。駐有專業及具經驗的前、後台工作人員。歡迎校內及校外人士租用舉辦文化活動。 大學保健處 位於大學校園中央的保健路的“大學保健處”,提供一系列醫療服務,包括門診、身體檢查、專科、護理、配藥、化驗、物理治療和牙科服務。 飯堂 香港中文大學有多個學生飯堂和職員飯堂遍佈校內,共30餘間。 學生飯堂 范克廉樓學生膳堂 范克廉樓咖啡閣 范克廉樓素食餐廳 蘭苑(在崇基學院) 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小食店 女工合作社小食店 崇基學院眾志堂學生飯堂 新亞書院學生餐廳(易手前以紅豆冰聞名,2020年11月底因受COVID-19疫情打擊而結束營運。,2021年9月易手後重新營業) 逸夫書院學生飯堂(在國楙樓低座) 聯合書院學生膳堂(在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 聯合書院思源館 善衡書院餐廳及咖啡閣(在何善衡館) 晨興書院宴會廳 晨興書院咖啡閣 伍宜孫書院學生飯堂 和聲書院學生飯堂 敬文書院學生飯堂(已結束營運) 李慧珍樓咖啡室 李慧珍樓清真餐廳 龐萬倫學生中心咖啡室 (Paper&Coffee)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三座咖啡室(小念頭) The Stage Inno 330 Cafe 330 職員飯堂(部分餐廳非職員也可以光顧) 新亞書院雲起軒職員飯堂(只限已申請此飯堂會籍的教職員及新亞書院校友,以及其陪同人士) 崇基學院紫荊閣職員飯堂(已於2017年9月起易手並重新開業,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聯合書院聚賢軒職員飯堂(只接受學生以團體預訂方式入座,教職員不在此限) 逸夫書院涵碧軒職員飯堂(只限教職員預訂入座) 范克廉樓教職員餐廳(又名中菜館,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大學賓館教職員餐廳(已停業,改建為伍宜孫書院健身室如日坊) 伍宜孫書院教職員餐廳(只限教職員預訂入座) 蘭苑(位處崇基學院,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威爾斯親王醫院職員餐廳 范克廉樓見龍閣(大學宴客專用) 學生宿舍 中文大學逾半學生可獲安排宿位。9所成員書院(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逸夫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共有30幢宿舍,連同醫學院所提供的宿位和6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8,400個宿位。學生事務處轄下的國際生舍堂(前身為教職員宿舍五六苑,以及職工宿舍;前者採用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興建)於2005年啟用,可容納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換生。晨興書院、善衡書院及敬文書院為三所進行「全宿共膳」政策的書院。 教職員宿舍 在崇基學院1956年遷入後,已有為教職員先後建造六幢宿舍。而在1970年代校園整體建成時,由於交通不便,加上有不少教職員來自外地(尤其是台灣、美國),校方當時就興建了合共十幢教職員宿舍(1970至1978年入伙,一至六苑按教職員所屬書院分配:第一苑及沒有興建的第二苑屬崇基學院,第三及第四苑屬聯合書院,第五及六苑屬新亞書院),全部以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興建。而在1981至1995年間,校方另建了九幢教職員宿舍,使大學曾一共有25幢教職員宿舍。然而,教資會後來推展新教職員薪津福利政策,以現金津貼永久取代部分宿舍,第一苑、第五至九苑及科學園路校門宿舍因而被分別改建,使目前教職員宿舍只餘19幢。 賓館 大學賓館現設於昆棟樓,兼作研究生宿舍;而原先的大學賓館,已重建成伍宜孫書院(一座保留,易名如日坊;二座拆卸重建成書院東翼)。 購物 大學書店為位於康本國際學術園的大學書店(由商務印書館營運);另有「女工同心合作社」(小食檔,由女工與中大基層關注組合營)、Fusion 超級市場及一所理髮店。校方另於富爾敦樓設「紀念品銷售處」。 銀行 香港中文大學本部富爾敦樓一樓設有恆生銀行分行,崇基學院龐萬倫學生活動中心設有東亞銀行分行,新亞書院樂群館梁雄姬樓地下設有東亞銀行的自動櫃員機。另外大學站內分別有渣打銀行、滙豐銀行及中銀香港之自動櫃員機提供。 校內交通 香港中文大學依山而建,若徒步往返「山城」中各座教學大樓及舍堂較為不便,因此校內設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由交通處管理,共有14輛自置校巴。教學日除設有穿梭校巴,亦有轉堂校巴行駛,共有10條路線(其中一半車輛由交通處派出,其餘車輛則由陽光巴士及強記旅運承辦,部分外判車輛由交通處司機值乘;以往外判車隊全部由強記旅運承辦,而勝興運輸亦曾經與強記旅運承辦穿梭校巴服務)。 穿梭小型校巴(分南北行,北行往第10苑,南行往大學站,由陽光巴士營運)一律收費港幣$5.5。由於收費高昂,加上一般僅有居住於校內的教職員及其家屬乘搭,該路線因而被中大學生稱為「富貴巴」。 中大校內主要的穿梭校巴站包括:大學站、康本園、大學體育中心/善衡書院、邵逸夫堂/科學館、馮景禧樓、大學行政樓、聯合書院、新亞書院、逸夫書院、敬文書院、39區。 以往,曾有來往大學站和香港教育學院的校巴行駛,中文大學英文研究與教育(中大和教院合辦)的主修生可以免費乘搭,唯此安排已於2008年連同課程取消,目前只供教育大學學生(教大開放日時可供公眾乘搭)使用。 在2007年9月,校方曾推出新收費政策,不論是否教學日,均向非持有學生證或職員證之人士收取$3車費,此政策包括向在中大校園工作的外判員工收費,引起爭議,學生會發動「巴·不得」運動。其後發現校方並無權於校巴收費,校方已於同年10月取消新收費政策。 目前,校方已在校巴及車站註明「只准中文大學學生及教職員乘搭校巴」及「交通組人員有權檢查是否持證」,除中大學生或職員外的一般市民並不應該乘搭校巴,以免違反法例和保險要求。校方建議一般遊客乘搭收費穿梭小型校巴,或步行至目的地。 註:黑底白字代表只有部分班次途經該站。 大學管治架構 歷任校長 關於中大成立前的院校資料,請參看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 改制前各書院歷任校長 合併各書院前至1977年中大改制時的中大各書院歷任校長 新亞書院 第1任(1949-1965):錢穆教授 第2任(1965-1969):吳俊升教授(原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教育部次長) 第3任(1969-1970):沈亦珍教授 第4任(1970-1973):梅貽寶教授(原燕京大学代校长) 第5任(1973-1975):余英時教授 第6任(1975-1977):全漢昇教授 崇基學院 第1任(1951-1954):李應林教授 第2任(1955-1960):凌道揚教授 第3任(1960-1975):容啟東教授 第4任(1975-1976):雷恩教授(Prof. Robert N. RAYNE) 第5任(1976-1977):譚尚渭教授 聯合書院 第1任(1957-1959):蔣法賢醫生 第2任(1960-1963):凌道揚教授 第3任(1963-1977):鄭棟材博士 近代各學院/書院院長 校友 校友組織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畢業生會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兼讀學士學位課程校友會 活動 中文大學音樂系55周年音樂會 慶祝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55周年音樂會,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校友會(校友會)將於2020年8月24日(星期一),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合辦一場音樂會。屆時,音樂系師生校友聯同鄺勵齡、吳智誠、盧思泓、楊偉傑、陳璧沁、盧厚敏、葉詠媛、劉卓熙等一眾校友,組成不同小組、中樂團、合唱團、管樂團以及管弦樂團,演繹古今中外的非凡樂曲。 「非同質化代幣 (NFT)」賣物籌款 2021年11月8日,由「2021中大校友日畢業紀念班籌款委員會」推出中大首個NFT賣物籌款,作品名稱定為「百萬豐彩」,有百萬大道豐富色彩之意,而「百」亦可指一百份,合起來才見到全貌,亦有中大人應當團結之意;「豐彩」諧音「風采」,寓意中大人團結齊心,展現好風采。 學生會 由於中文大學成立時,3間成員書院都有各自的學生會,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至1970年代才正式成立。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均是中大學生會的當然會員。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包括「幹事會」、「學生報」、「校園電台」等組織,而傳媒報道的「中大學生會」通常是指「幹事會」。以上組織皆由「代表會」負責監督,但其組成方式與前三者不同,前三者由中大學生投票選出(選舉由代表會舉辦),代表會則由按書院直選的民選代表和每所書院學生會會長及代表會主席擔任的當然代表組成。2017年,中大學生會成立「司法委員會」,司法委員由司法委員推薦小組遴選、代表會提名、學生會會長委任。 中大學生會自成立以來,經常就學校政策對校方和政府表達意見,如「反四改三運動」、「殺系事件」、「哭中大事件」及「保樹立人」等,也曾聲援1989年在北京的學生運動,創立中國民運基金。 2021年10月7日,中大學生會於其
2021年,以最佳 5 科成績中位數計算,全港收生最高分的 10 個課程中,4 個為中大課程,分別為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醫學、環球商業學和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 DSE狀元部分年份多數入讀中大醫學院。部分年份多數入读港大醫學院。2017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共有六位狀元。其中五位選擇入讀香港大學的醫學院;而「超級狀元」選擇讀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院。2019年12名狀元心儀的大學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劍橋大學,其中7名状元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2021年7 名考獲 7 科 5** 的狀元,其中 4 人獲取錄入讀全港收分最高的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課程,包括一位考獲 8 科 5** 的「超級狀元」,為中大自 2019 年後再次打敗港大包攬超過一半狀元。另外 3 名狀元則獲港大取錄。 2022年屆DSE共誕生8名狀元(即考獲7科5**或以上),其中4人是連同數學科延伸部份均獲5**的超級狀元。 8名狀元之中,6人將入讀中大,其中5人入讀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包括兩名超級狀元,另一位超級狀元則入讀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 2022年全港考獲4科5**以上的學生,57%獲中大取錄,比例也為全港院校最高。同樣于2023年,首100名尖子超逾五成入中大。 2018年、2019年,以中學文憑試滿分為49分計算,考獲46分或以上而修讀醫科的74名學生中,有超過三分之二選擇入讀中大醫學院(也見2019年7月11日蘋果日報頭版)。2020年經聯招成功獲取錄入讀成績要求最高的醫科中之學生,近六成人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或稱「環球醫學系」)連續9年成為全港收生成績中位數最高分的學科。 頂尖科目收生成績 (備注:以4個核心科及兩個選修科總分中位數計算) 取錄資優生 歷年來,中大收過的香港理科資優生包括: 何凱琳(以9優1良佳績,獲香港中文大學錄取修讀理科(醫學、心理學)、 簡文鋒(在英國會考得七科A*,翌年循大學拔尖計劃,獲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取錄)、 黃澤鉅(當年文憑試年紀最小的日校考生,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黃日、黃旭(即「神童兄弟」:二人於2015年代表香港在亞洲物理奧林匹克齊奪金牌,帶領港隊創出歷來最佳成績;入讀理論物理精研及工程學)。 地區認受性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的「學界排名榜」,中大為第一名。 僱主評選 於評核實際工作表現的「本港僱主最願意聘用的大學畢業生」的2016年調查中,中大列香港第一 比較香港各個大學畢業生的薪酬,中大畢業生的薪酬時名列第一或者時和港大接近並列第一 於外國和本地的聲譽 由法國學者(法蘭琪-康堤大學和圖盧茲第三大學)調查國際聲譽的排名(WPRWU)中,香港惟一上榜的大學是香港中文大學。 由香港大學進行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結果,2004-2016年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在「港人眼中的大專院校排名」中名列第二。(惟此調查由於“自己評論自己”且属于完全主观的调查而被质疑) 中國校友會網2000-2012年期間調查香港中文大学“最受香港高考狀元青睞”,同时也是第二最受中國狀元歡迎的港校。 《香港專業教育網》於2000年所作的調查,中大擁有最多學科專業獲評為“最佳”。 特色景點 百萬大道 仲門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未圓湖 合一亭 校園生活 起居設施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各個大學中佔地最大的大學,校園面積137.3公頃,同時是香港面積第三大的單一地段,僅次於愉景灣的649公頃及香港國際機場的1,255公頃,範圍橫跨沙田區及大埔區(39區部分屬於大埔區),且至今仍然是惟一具有專屬港鐵站直達的大學(香港大學站尚非“專屬”地鐵站;其還為香港大學附近石塘咀地區提供交通網絡)。 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系統於1963年創校時成立,迄2015年中大實體藏書量約達2,650,044冊、電子書4,053,751冊;共約700萬冊。而期刊有8,853種,另加電子期刊132,996種。中大圖書館是香港各大學中其中一個最大的圖書館系統。 大學圖書館目前共有七所成員。除大學總館外,有三所為學科圖書館:醫學、法律及建築學特別圖書館。而新亞、聯合及崇基亦各自擁有一所內藏跨學科讀物的分館。 此外,原屬美國領事館新聞處轄下之圖書館——美國研究圖書館(American Studies Library)也歸於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該館於1993年將大部份藏書遷移到香港中文大學港美中心,後交大學圖書館系統管理,其位於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二樓。館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所贈之威廉福納特藏及美國研究特藏,為亞洲最完備之美國研究特藏。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分館名稱為: 大學圖書館(1965年成立)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1951年成立)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1949年成立)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1956年成立)(包括:美國研究圖書館(1993年成立)) 李炳醫學圖書館(1980年成立) 建築學圖書館(1994年成立)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2004年成立) 體育設施 香港中文大學有各類運動設施供教職員及學生使用(亦是全港惟一擁有兩個田徑場的大學),包括大學體育中心、夏鼎基運動場、嶺南運動場、水上活動中心、書院體育館、籃球練習場身室、壁球室、康樂室、網球場、游泳池、籃球/排球兩用場、射箭練習場。其中,夏鼎基運動場是每年4月舉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體育科實習考試指定試場。 邵逸夫堂 邵逸夫堂為一個可以容納1,438人的演奏廳,可供音樂、戲劇、舞蹈等演出以及電影、講座、典禮、集會和考試等活動使用。駐有專業及具經驗的前、後台工作人員。歡迎校內及校外人士租用舉辦文化活動。 大學保健處 位於大學校園中央的保健路的“大學保健處”,提供一系列醫療服務,包括門診、身體檢查、專科、護理、配藥、化驗、物理治療和牙科服務。 飯堂 香港中文大學有多個學生飯堂和職員飯堂遍佈校內,共30餘間。 學生飯堂 范克廉樓學生膳堂 范克廉樓咖啡閣 范克廉樓素食餐廳 蘭苑(在崇基學院) 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小食店 女工合作社小食店 崇基學院眾志堂學生飯堂 新亞書院學生餐廳(易手前以紅豆冰聞名,2020年11月底因受COVID-19疫情打擊而結束營運。,2021年9月易手後重新營業) 逸夫書院學生飯堂(在國楙樓低座) 聯合書院學生膳堂(在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 聯合書院思源館 善衡書院餐廳及咖啡閣(在何善衡館) 晨興書院宴會廳 晨興書院咖啡閣 伍宜孫書院學生飯堂 和聲書院學生飯堂 敬文書院學生飯堂(已結束營運) 李慧珍樓咖啡室 李慧珍樓清真餐廳 龐萬倫學生中心咖啡室 (Paper&Coffee)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三座咖啡室(小念頭) The Stage Inno 330 Cafe 330 職員飯堂(部分餐廳非職員也可以光顧) 新亞書院雲起軒職員飯堂(只限已申請此飯堂會籍的教職員及新亞書院校友,以及其陪同人士) 崇基學院紫荊閣職員飯堂(已於2017年9月起易手並重新開業,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聯合書院聚賢軒職員飯堂(只接受學生以團體預訂方式入座,教職員不在此限) 逸夫書院涵碧軒職員飯堂(只限教職員預訂入座) 范克廉樓教職員餐廳(又名中菜館,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大學賓館教職員餐廳(已停業,改建為伍宜孫書院健身室如日坊) 伍宜孫書院教職員餐廳(只限教職員預訂入座) 蘭苑(位處崇基學院,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威爾斯親王醫院職員餐廳 范克廉樓見龍閣(大學宴客專用) 學生宿舍 中文大學逾半學生可獲安排宿位。9所成員書院(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逸夫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共有30幢宿舍,連同醫學院所提供的宿位和6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8,400個宿位。學生事務處轄下的國際生舍堂(前身為教職員宿舍五六苑,以及職工宿舍;前者採用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興建)於2005年啟用,可容納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換生。晨興書院、善衡書院及敬文書院為三所進行「全宿共膳」政策的書院。 教職員宿舍 在崇基學院1956年遷入後,已有為教職員先後建造六幢宿舍。而在1970年代校園整體建成時,由於交通不便,加上有不少教職員來自外地(尤其是台灣、美國),校方當時就興建了合共十幢教職員宿舍(1970至1978年入伙,一至六苑按教職員所屬書院分配:第一苑及沒有興建的第二苑屬崇基學院,第三及第四苑屬聯合書院,第五及六苑屬新亞書院),全部以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興建。而在1981至1995年間,校方另建了九幢教職員宿舍,使大學曾一共有25幢教職員宿舍。然而,教資會後來推展新教職員薪津福利政策,以現金津貼永久取代部分宿舍,第一苑、第五至九苑及科學園路校門宿舍因而被分別改建,使目前教職員宿舍只餘19幢。 賓館 大學賓館現設於昆棟樓,兼作研究生宿舍;而原先的大學賓館,已重建成伍宜孫書院(一座保留,易名如日坊;二座拆卸重建成書院東翼)。 購物 大學書店為位於康本國際學術園的大學書店(由商務印書館營運);另有「女工同心合作社」(小食檔,由女工與中大基層關注組合營)、Fusion 超級市場及一所理髮店。校方另於富爾敦樓設「紀念品銷售處」。 銀行 香港中文大學本部富爾敦樓一樓設有恆生銀行分行,崇基學院龐萬倫學生活動中心設有東亞銀行分行,新亞書院樂群館梁雄姬樓地下設有東亞銀行的自動櫃員機。另外大學站內分別有渣打銀行、滙豐銀行及中銀香港之自動櫃員機提供。 校內交通 香港中文大學依山而建,若徒步往返「山城」中各座教學大樓及舍堂較為不便,因此校內設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由交通處管理,共有14輛自置校巴。教學日除設有穿梭校巴,亦有轉堂校巴行駛,共有10條路線(其中一半車輛由交通處派出,其餘車輛則由陽光巴士及強記旅運承辦,部分外判車輛由交通處司機值乘;以往外判車隊全部由強記旅運承辦,而勝興運輸亦曾經與強記旅運承辦穿梭校巴服務)。 穿梭小型校巴(分南北行,北行往第10苑,南行往大學站,由陽光巴士營運)一律收費港幣$5.5。由於收費高昂,加上一般僅有居住於校內的教職員及其家屬乘搭,該路線因而被中大學生稱為「富貴巴」。 中大校內主要的穿梭校巴站包括:大學站、康本園、大學體育中心/善衡書院、邵逸夫堂/科學館、馮景禧樓、大學行政樓、聯合書院、新亞書院、逸夫書院、敬文書院、39區。 以往,曾有來往大學站和香港教育學院的校巴行駛,中文大學英文研究與教育(中大和教院合辦)的主修生可以免費乘搭,唯此安排已於2008年連同課程取消,目前只供教育大學學生(教大開放日時可供公眾乘搭)使用。 在2007年9月,校方曾推出新收費政策,不論是否教學日,均向非持有學生證或職員證之人士收取$3車費,此政策包括向在中大校園工作的外判員工收費,引起爭議,學生會發動「巴·不得」運動。其後發現校方並無權於校巴收費,校方已於同年10月取消新收費政策。 目前,校方已在校巴及車站註明「只准中文大學學生及教職員乘搭校巴」及「交通組人員有權檢查是否持證」,除中大學生或職員外的一般市民並不應該乘搭校巴,以免違反法例和保險要求。校方建議一般遊客乘搭收費穿梭小型校巴,或步行至目的地。 註:黑底白字代表只有部分班次途經該站。 大學管治架構 歷任校長 關於中大成立前的院校資料,請參看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 改制前各書院歷任校長 合併各書院前至1977年中大改制時的中大各書院歷任校長 新亞書院 第1任(1949-1965):錢穆教授 第2任(1965-1969):吳俊升教授(原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教育部次長) 第3任(1969-1970):沈亦珍教授 第4任(1970-1973):梅貽寶教授(原燕京大学代校长) 第5任(1973-1975):余英時教授 第6任(1975-1977):全漢昇教授 崇基學院 第1任(1951-1954):李應林教授 第2任(1955-1960):凌道揚教授 第3任(1960-1975):容啟東教授 第4任(1975-1976):雷恩教授(Prof. Robert N. RAYNE) 第5任(1976-1977):譚尚渭教授 聯合書院 第1任(1957-1959):蔣法賢醫生 第2任(1960-1963):凌道揚教授 第3任(1963-1977):鄭棟材博士 近代各學院/書院院長 校友 校友組織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畢業生會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兼讀學士學位課程校友會 活動 中文大學音樂系55周年音樂會 慶祝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55周年音樂會,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校友會(校友會)將於2020年8月24日(星期一),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合辦一場音樂會。屆時,音樂系師生校友聯同鄺勵齡、吳智誠、盧思泓、楊偉傑、陳璧沁、盧厚敏、葉詠媛、劉卓熙等一眾校友,組成不同小組、中樂團、合唱團、管樂團以及管弦樂團,演繹古今中外的非凡樂曲。 「非同質化代幣 (NFT)」賣物籌款 2021年11月8日,由「2021中大校友日畢業紀念班籌款委員會」推出中大首個NFT賣物籌款,作品名稱定為「百萬豐彩」,有百萬大道豐富色彩之意,而「百」亦可指一百份,合起來才見到全貌,亦有中大人應當團結之意;「豐彩」諧音「風采」,寓意中大人團結齊心,展現好風采。 學生會 由於中文大學成立時,3間成員書院都有各自的學生會,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至1970年代才正式成立。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均是中大學生會的當然會員。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包括「幹事會」、「學生報」、「校園電台」等組織,而傳媒報道的「中大學生會」通常是指「幹事會」。以上組織皆由「代表會」負責監督,但其組成方式與前三者不同,前三者由中大學生投票選出(選舉由代表會舉辦),代表會則由按書院直選的民選代表和每所書院學生會會長及代表會主席擔任的當然代表組成。2017年,中大學生會成立「司法委員會」,司法委員由司法委員推薦小組遴選、代表會提名、學生會會長委任。 中大學生會自成立以來,經常就學校政策對校方和政府表達意見,如「反四改三運動」、「殺系事件」、「哭中大事件」及「保樹立人」等,也曾聲援1989年在北京的學生運動,創立中國民運基金。 2021年10月7日,中大學生會於其 Facebook 專頁宣布,考量學生最大利益下,決定解散學生會,代表會所有代表請辭。 社會事件 中大社運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面積廣闊,其中百萬大道及烽火台一直是香港學運聚會中心。中文大學在重要的社會運動活動中,如1989年的六四事件、2012年反國教以及2014年的雨傘革命,皆曾作為集會地點以及遊行起點。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 2019年,中文大學學生繼續以大專學界代表身份參與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該年6月,中大學生會撥出103萬元成立反送中基金,支援民主運動。 同年8月,學生會更取消全校性質的迎新營(「巨O」),以遷就當時同時舉辦的各項集會及示威活動。而在8月尾的各書院迎新營中,傳統活動「四院會師」由玩樂性質轉型為呼應反修例運動,參與者大多戴上黃色頭盔,有些更配備防毒面具、眼罩,高呼帶有政治和社會議題的口號,如「五大訴求」口號,並呼籲新生參與9月的罷課行動。同年9月2日,學界罷課集會在中大百万大道召開。唯部分學生塗污校園的行為遭到校方和部分市民的反對。 「暴大」事件 在2019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被網民在Google Map中惡搞,其中文名稱曾一度顯示為「香港暴徒中文大學」,目前已被修正。 自此「暴大」一詞開始被該校學生和網民廣泛使用,成為中大其中一個著名的別名。 由反修例運動爆發至11月5日,被拘捕並落案檢控的以中大為最多。 2019年11月中大衝突 2019年11月香港三罷行動中,以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為主的示威者與香港警方在校園發生激烈衝突,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一重大事件。 11日當天早上,有示威者在中大「二號橋」上設置路障,並向吐露港公路拋擲物件。多名防暴警察(此指速龍)在二號橋上與示威者對峙。期間,防暴警察向校園發射多枚催淚彈及防暴子彈,而示威者則投擲汽油彈、汽油彈、體育弓箭還擊,有學生被槍傷後聲言若警方再不撤退則「炸吐露港」。雙方由早上起對峙,情況直至黃昏才緩和。 惟次日(12日),學生和警察的對峙更趨激烈。警方稱於11月11至12日進攻中大期間,共發射1,600枚催淚彈和1,700枚子彈,其中警方曾在15分鐘內投擲400枚催淚彈,密度之高為世界示威史上罕見。警方攻擊導致60名學生受傷,1人失去知覺及意識。 传媒看见警察攻击中大的惨况,一度落泪。在衝突期間,香港中文大學的戰鬥狀況引發市民自發在多區進行「圍魏救趙」的抗議活動。 11月15日,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表示,過去暴徒(指勇武派示威者)在部分大學校園內造成更大破壞,校內設施成為練靶場,校巴等車輛被用作運汽油彈,有人設檢查站不准部分傳媒進入。多間大學被改造成暴徒基地、罪惡溫床,大學已成為香港最危險的地方,暴徒佔據接管校園,用作製造汽油彈及武器的兵工廠,令大學成為暴亂的橋頭堡。大學管理層不能完全游說學生,亦管不到校園及校內暴徒。 事件中,合共有5名中文大學學生於11月11日被警方拘捕,並控告暴動罪,案件將在2020年12月開審。另外5人在11月12日被捕。 衝突發生後,校方於2019年11月20日開始實施出入管理措施,車輛只可經由大埔道大學正門入口進出校園。而二號橋一直圍封至2020年4月28日才重開,並收窄為單線行車。而大學教職員及學生須出示「中大通 」才能進入校園,校友須出示校友圖書證 或校友信用卡 以證明身分,公眾需要登記身分證明資料才能進入,並保留拒絕公眾進入校園的權利。2021年8月,師生依然需要持有智能卡作驗證,但訪客則可於校園入口處登記其身份證或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進入校園。 撤回大學醫療教學撥款 2019年11月,政府撤回三項涉及大學醫療教學設施的撥款,當中一項包括中文大學於大埔興建一座教學科研綜合大樓 。 中大衝突一周年 有該校學生適逢2020年11月19日該校第88屆頒授學士及碩士學位典禮大會舉行日舉行示威,紀念中大保衛戰一運年。示威者先發起由該校的民主女神像步行至百萬大道的遊行,再於大道上集會,高唱《願榮光歸香港》。其中,遊行共約210人參與。其後有8名人士涉非法集結被捕,其中3名非中大學生涉煽動分裂國家。 美國停止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地質科技合作 為壓止示威浪潮,政府推出港區國安法,由此引發美國制裁香港,中止對香港的特殊待遇。制裁中惟一和學術相關項目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點名要求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美國地質調查局,暫停與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合作「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 Earth Sciences (TIAS 09-1109)」。 中文大學入口檢查站爆爭執 5人被捕 2021年1月11日為香港中文大學下學期開學日,中午12時15分,中大校園電台指有約8至9名黑衣蒙面人士在大學站外大叫「唔洗show證」,並呼籲進入校園的學生無需向保安展示學生證。黑衣人其後推倒鐵欄後離開,被保安追趕,當中有人向保安投擲不明白色粉末。其後警方拘捕其中1名男子,校方證實是中大學生,他涉嫌擾亂公眾秩序及普通襲擊被送往馬鞍山警署受查。校方也證實一名保安被粉末灑中,需送院檢查;並指事件涉及襲擊行為,遂報警處理。事後現場多個鐵馬被拉倒,警員封鎖現場調查,而消防員調查地下粉末成分。校方報警處理後,一名20歲男子被捕。到1月12日,大批沙田重案組探員帶同法庭搜查令到達大學站入口截查途人,並進入校園調查及蒐證。 2021年1月25日晚上8時50分,警員到善衡書院利國偉宿舍、和聲書院宿舍及伍宜孫書院宿舍進行搜查,消息指3人被捕,包括中大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主席區倬僖。而搜查期間,學生會表示舍監及警員以「保障同學私隱」為由,阻止他們拍攝,並登記拍攝人士身份。而另外兩人分別在荃灣及上水拘捕,涉嫌非法集結及襲擊他人,意圖導致他不作出某些作為。新界南總區刑事部(行動)警司陳志昌形容被捕者的行為如襲擊,目的是讓中文大學不執行出入要身分核證的措施。警方指仍然有一人在逃,又說中大並非法外之地,警方進入校園搜證前已經與校方聯絡。到1月26日,一名被警方通緝的22歲中文大學學生,晚上赴荃灣警署自首。 2021年2月23日,中大確認再多兩名分別22歲及24歲的中大學生被捕。善衡書院學生會表示,其中一人為宿舍導師。警方表示兩人涉嫌「非法集結」及「襲擊他人意圖導致不作出某些作為」,與中大1月開學日撒粉案有關。事件至今共有7人被捕。 到2022年9月2日,22歲被告認參與非法集結,沙田裁判法院署理主任裁判官張志偉指事件中有人使用暴力,亦有人因此受傷,即時監禁是惟一選擇,最後判處監禁6星期。而同案餘下3位被告,包括前中大學生會會長區倬僖及2名學生則不認罪。到2023年3月24日,沙田裁判法院裁判官朱文瀚指,雖然警員稱有片段拍到 2 被告曾拍卡進出宿舍,但相關片段沒有連貫性,未能拍到 2 名被告從一地點前往另一地點,控方亦未提供證據證明拍卡紀錄真確性。而區倬僖當天身穿的紅色上衣、現場檢獲的膠袋沒有獨特性,另一學生在案發現場外拍攝,亦不等於有參與搗亂行為,加上他們並非在現場被捕,難以在毫無合理疑點下定罪。最後3人裁定罪名不成立,區另申請訟費獲批。 校方封殺學生會候任內閣 2021年2月24日,新一屆中大學生會「朔夜」正式成立。不過交接儀式未進行前,中大校方在2月25日晚上發出「嚴正聲明」,指新一屆學生會內閣政綱內容失實及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將危害國家安全,因此實行多項措施變相廢除學生會。包括暫停為學生會代收學生會會費,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自行承擔法律責任等。校方同時暫停為學生會幹事會提供行政與大學場地支援。學生會凌晨12時緊急召開記者會交代詳情,對事件表示極度遺憾和委屈,是創會超過50年以來前所未有,批評校方打壓學生的聲音和漠視同學授權。其中副會長何思珩發言時一度哽咽,表示在沒有錢下都會為同學服務。全體成員兩度向公眾90度鞠躬致歉。 到2月27日凌晨,內閣在facebook專頁宣布正式撤回參選宣言及政綱等有關文件,並將早前的帖文和圖片全部刪除,頭像相片變為黑色,但沒有交代原因。到3月1日,當選內閣在上任幹事會首天宣告集體請辭,會長林睿睎表示有內閣成員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及威脅,如幹事會成員及其家人近日受到嚴重滋擾甚至「死亡恐嚇」,認為辭職屬無奈決定。而中大校方發聲明回應,指校方從來沒有或意圖「威嚇」及「孤立」學生會幹事會或任何其他學生組織,認為內閣「朔夜」對校方的指控失實。 實施新出入管制措施 師生入校前須拍卡 2021年8月17日,校方以恢復面授課堂和提升管理效率為由,公佈由8月30日起,中大師生需改用「智能卡」拍卡進入校園範圍,而訪客需出示由相關書院、學系或部門經大學網上系統發出的二維碼(QR Code),經驗證才能入內。如未能提供,訪客須於校園入口處登記香港身分證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方可進入校園。 民主女神像突然被校方拆除 2021年12月24日清晨約6時,矗立於校園逾11年的民主女神像,在毫無預告及無先兆下,突然被校方拆除運走。中文大學校方發表聲明表示,大學從未准許該雕像於校園展示。有中大學生認為該雕塑在不少同學心中屬於「地標」,對雕塑已建立深厚感情,不論大學迎新活動或社運等,都會以此為聚腳點,但在無先兆下被倉皇移走,連「道別儀式」都沒有,令人失望。亦有學生認為此舉反映政權不容許保留香港人的記憶。 事件發生一年後的晚上,約10人在雕像原址擺放紙製民主女神像,周圍亦擺放數十個蠟燭。期間有7至8名保安帶備擴音器,並拍片紀錄,而數名便衣警員在廣場附近戒備,而校園閘外亦有約8名軍裝警。約10分鐘後參與者離開,數名保安隨即上前清理現場,並將所有物品帶上車,但沒說明原因。 校方禁止學生在畢業禮抗議 2022年11月24日,中大舉行畢業禮。下午4點30分左右,「烽火台」位置有人身披黑色垃圾袋製成並印上「Canteen好L貴」等字樣抗議。保安上前指她們觸犯涉及畢業典禮的規例,要求對方出示學生證,並要收走道具,卻遭到辱罵,其後以人牆包圍。有保安更報警稱「受到人身恐嚇」而報警處理,之後有警察一度到場。保安約10分鐘後散開,5名男子亦離開現場。中大指,大學保安人員進行人群管理措施期間有人帶粗言穢語侮辱和挑釁保安人員,勸喻無效後仍繼續叫囂。校方認為有關行為可能構成公共秩序風險,故決定報警求助。警方之後亦警告相關人士。 校董改組方案風波 2023年6月,由身兼香港立法會議員的三名中大校董張宇人、劉國勳及鄧家彪提出中大校董改組私人條例草案《2023香港中文大學(修訂)草案》,建議,將校董會人數從55人削減至34人,校內成員與校外成員比例從1:1增加到1:2,同時增加特首聘請人數。另外,方案也提出校長及常務副校長須經校董會四分之三成員支持才可聘任,校董會主席和副主席均由身兼監督的行政長官委任。據張宇人表示,由於立法會任期內需要處理的事項較多,經與特首商討,採用私人條例草案的方法提出,以便草案較快獲得通過。 方案公佈後,上千名中大校友及相關人士發起聯署,反對三名立法會議員提出的草案,要求以2016年重組校董會方案為基礎提出修訂,包括將立法會議員的席位由3席減至2席。針對聯署意見,劉國勳表示草案在一年前就意見提出,當時中大校董會已知悉,也無人反對。劉又指不能以2016年方案為基礎,因為中大自2016年起發生不同事件,有必要加強公眾監督。鄧家彪在批評中大校方積極游說三名校董議員外的不少立法會議員成立法案委員會,詆毀草案並要求修訂。其後有份參與聯署的特首政策組副組長關家明主動撤回有關聯署,稱要避免事件引起反映政府立場的不必要疑慮。 之後,大灣區航空行政總裁許漢忠、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也宣佈退出聯署。 2023年8月1日,中大校董會以會議討論改組草案細節,校董會主席查逸超在會後向記者表示內容包括校董會法定人數及過渡安排。查又對三位議員繼續推動中大校董會改革表示歡迎,但透露會議未就草案進行表決。不過據消息人士指出,有份聯署的中大副校長(行政)、校董會秘書吳樹培在會議上被認為有違中立、「僭越」校董會主席權力制訂議程,故決定即時停止其參與校內改組工作,並需要在5日內向校董會提交報告。與此同時,中大校長段崇智接連請假,缺席法案委員會的三次審議會議。 流行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廣闊,景色優美,是香港一個重要的電影取景場地。任教中大的诗人余光中在《春来半岛》一文中写到: 中大及對面的雍雅山房因此是香港電影中粵語片和國語片經常性的取景場地。國語片例如曼波女郎(取景於崇基學院),改编自小說的邵氏电影《小樓殘夢》。電視劇例如《幻海奇情》。現代香港電影取景於中大的包括近期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多名中大校友活躍於電影界,包括:崇基學院前身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友嘉禾電影的製片人邹文怀、香港影坛国语电影時期最著名的女演员林黛(四屆亞洲影后)(新亞書院)、編劇及作家倪匡(聯合書院)、香港戲劇協會會長鍾景輝、香港演藝人協會主席許冠文、著名電影導演冼杞然、為無綫電視()編寫經典劇集(包括《家变》、《网中人》、《上海滩》、《千王之王》、《亲情》)的吳昊、香港资深舞台剧演员和导演古天農、無綫電視其中的一位主要製作人、編劇、導演劉天賜、無綫電視其中的一位主要編劇以及商業化電影的代表性導演王晶、唯美派导演、摄影何藩、編劇李敏、導演黃修平、新晉導演陳小娟、陳耀武(在中文大學任教體育)、潘源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同時也是香港著名的填詞人)等。 校友汪長智的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助荷里活片商拍攝多部國際巨片,如《蘇絲黃的世界》、《奪寶奇兵》、《鐵金剛》(007)、《職業特工隊III》。 校友盧國沾、潘源良、黃偉文等則為許多電影、電視劇的主題曲填詞。 校友張正甫(香港影后蕭芳芳的丈夫)是香港電視新聞的鼻祖,對香港電視廣播貢獻良多,包括建立香港电视新闻制度,开创华语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主播读报的新闻报道形式,並引入卫星技术,接收世界各地新闻,讓香港媒体融入全球媒体。1961年起,张正甫担任法新社驻香港分社主编,开始为香港、两岸和国际媒体报道两岸三地的新闻。其后于1972年開始於香港浸会大学的前身浸会书院教授新闻传播,首批学生包括現時香港多位电视机构高层或香港新闻业主管:赵应春、袁志伟、关伟等。 膜蛤文化 新聞系校友還包括在2000年10月27日訪問江泽民是否“钦点”董建华连任香港行政长官,引起江泽民大声斥责“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的香港記者張寶華。由此興起膜蛤文化,张宝华因为这段流传于互联网的视频成为大陆网络热点,张江两人的对话被网民大量引用、调侃。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與中大一同成長》,陳方正 主編,中文大學出版社,ISBN 962-201-969-2. 外部連結 民間校史: 《中大四十年》 中大四十年大事年表,1963-2003 中大為何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法例第1109章香港中文大學條例 迷你中大網典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學 - v
出生 达磨曼然巴·洛桑曲札,藏醫学家 1月1日 - 後西天皇 3月15日(農曆正月三十日) - 愛新覺羅福臨,24歲,中國清朝順治皇帝(1661年逝世)
- 後西天皇 3月15日(農曆正月三十日) - 愛新覺羅福臨,24歲,中國清朝順治皇帝(1661年逝世) 9月5日 - 路易十四(法語:),78歲,法国国王。(1715年逝世)
2003年:中國石油在重庆开县的天然气井发生井喷,243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2000多人中毒。 2005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1737號決議禁止對伊朗進行與濃縮鈾有關技術及原料的出入、重水式反應爐及彈道導彈運送等行動,以制裁該國的濃縮鈾研究。 2007年:尼泊爾王國的臨時議會宣佈罷黜沙阿王朝國王賈南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並廢止240年歷史君主政體。 2009年: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命令政府承認海吉拉作為一個獨特的性別。 2015年:索馬利亞、塔吉克斯坦和汶萊政府宣佈禁止慶祝聖誕節,違者最高可判處五年監禁。 2016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2334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停止改建造及擴建屯墾區、輸入以色列屯墾者、沒收土地、拆毀房屋,以及驅離巴勒斯坦人民等改變以巴兩國領土構成的手段,同時也譴責巴勒斯坦包含恐怖主義、挑釁,及破壞等所有侵害人民的行為。 2018年:跨刻赤海峽連接刻赤半島至塔曼半島的克里米亞大橋全線通車。 出生 968年:宋真宗赵恒,北宋皇帝(1022年逝世) 1605年: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皇帝(1627年逝世) 1722年:阿克塞爾·弗雷德里克·克龍斯泰特,瑞典礦物學家、化學家、鎳金屬發現人(1765年逝世) 1732年:理查·阿克萊特,英國第一家棉紡廠創辦者、水力紡紗機發明人(1792年逝世) 1750年: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第一任薩克森國王(1827年逝世) 1777年:亞歷山大一世,俄羅斯帝國皇帝(1825年逝世) 1790年: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法國歷史學家、語言學家、第一位古埃及文專家(1832年逝世) 1804年:沙爾-奥古斯丁·聖伯夫,法國作家、文藝評論家(1869年逝世) 1805年:約瑟·斯密,美國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創始人(1844年逝世) 1827年:威廉·馮·泰格霍夫,奧地利海軍上將(1871年逝世) 1860年:威廉·貝茨,美國眼科醫生(1931年逝世) 1896年:朱塞佩·托馬西·迪·蘭佩杜萨,義大利作家(1957年逝世) 1901年:林巧稚,中国妇产科专家(1983年逝世) 1902年:查蘭·辛格,印度政治人物,第59任印度總理(1980年逝世) 1906年:烏蘭夫,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88年逝世) 1908年:尤瑟夫·卡希,加拿大官方攝影師(2002年逝世) 1910年:庫爾特·邁爾,二戰德國武裝親衛隊軍官(1961年逝世) 1911年:尼爾斯·傑尼,丹麥免疫學家,198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94年逝世) 1918年:亨利·索耶,美國律師、民權活動家、政治家(1999年逝世) 1918年:赫爾穆特·施密特,德國政治人物,第31任德國總理(2015年逝世) 1922年:米舍利娜·奥斯特梅耶,法國田徑運動員、鋼琴家(2001年逝世) 1924年:紫羅蓮,香港女演員(2015年逝世) 1926年:喬治·梅迪納,智利天主教司鐸級樞機(2021年逝世) 1926年:羅伯特·布萊,美國詩人、作家、活動家(2021年逝世) 1929年:切特·貝克,美國爵士小號手、男歌手(1988年逝世) 1933年:明仁,日本天皇,年號平成 1934年:李澤添,前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及第八、九、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7年逝世) 1938年:黃宜弘,前香港立法會議員(2021年逝世) 1938年:羅伯特·卡恩,美國電腦科學家,TCP/IP協議發明人 1940年:馬姆努恩·侯賽因,巴基斯坦政治人物,第12任巴基斯坦總統(2021年逝世) 1942年:昆廷·布賴斯,第25任澳洲總督 1943年:米哈伊尔·格罗莫夫,俄羅斯裔法國數學家 1943年:哈里·希勒,美國男演員、喜劇演員、作家、配音演員 1943年:希爾維亞王后,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夫人 1944年:韦斯利·克拉克,美國退役四星上將,曾參與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內初選 1946年:艾迪塔·葛貝洛娃,斯洛伐克花腔女高音歌劇唱家(2021年逝世) 1946年:侯耀華,中國喜劇演員、主持人 1947年:權良淑,韓國前任第一夫人 1950年:比森特·德爾·博斯克,西班牙國家足球隊主教練、足球員 1952年:迟重瑞,中國男演員 1955年:卡羅爾·安·達菲,蘇格蘭詩人、劇作家 1958年:寶拉-梅·維克斯,千里達及托巴哥政治人物,現任千里達及托巴哥總統 1959年:陳振聰,香港商人、風水師,因牽涉龔如心違產案而出名 1960年:詹秉熙,香港男演員 1960年:宮部美幸,日本小說家 1960年:綾辻行人,日本小說家 1962年:武藤敬司,日本重量級職業摔角選手 1962年:姜帝圭,韓國男導演,代表作《太極旗飄揚》 1964年:陳其邁,台灣民主進步黨籍政治人物、前立法委員,現任高雄市市長 1964年:侯耀華,中國喜劇男演員、主持人 1964年:艾迪·維達,美國音樂家、創作歌手,珍珠果醬樂團主唱兼吉他手 1967年:葛珮帆,香港政界人物 1967年:卡拉·布魯尼,意大利女歌手、模特兒、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夫人 1968年:曼努埃爾·里維拉-奥爾蒂斯,美國攝影師、攝影記者 1968年:譚偉權,香港男演員。 1969年:潘紹聰,香港男唱片騎師 1969年:金慧利,韓國女演員 1972年:山崎將义,日本男創作歌手、演員、音樂製作人 1972年:宮部涼花,日本AV女優 1973年:譚偉權,香港男演員 1974年:阿古斯丁·德爾加多,厄瓜多足球運動員 1975年:李解,中國男演員 1975年:阿里·本·侯賽因,約旦王子 1976年:布萊德·李吉,美國職棒大聯盟華盛頓國民隊後援投手 1977年:林江國,中國男演員 1978年:矢田亞希子,日本女演員 1978年:蔡駿,中國作家
1968年:譚偉權,香港男演員。 1969年:潘紹聰,香港男唱片騎師 1969年:金慧利,韓國女演員 1972年:山崎將义,日本男創作歌手、演員、音樂製作人 1972年:宮部涼花,日本AV女優 1973年:譚偉權,香港男演員 1974年:阿古斯丁·德爾加多,厄瓜多足球運動員 1975年:李解,中國男演員 1975年:阿里·本·侯賽因,約旦王子 1976年:布萊德·李吉,美國職棒大聯盟華盛頓國民隊後援投手 1977年:林江國,中國男演員 1978年:矢田亞希子,日本女演員 1978年:蔡駿,中國作家 1978年:維克多·馬丁内斯,美國職棒大聯盟底特律老虎球員 1978年:德斯汀·丹尼爾·克雷頓,美國男導演、編劇、製片人、剪輯師 1978年:艾斯黛拉·沃伦,加拿大女演員、模特兒、花式游泳運動員 1979年:堅尼·米拿,蘇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0年:科迪·羅斯,美國職棒大聯盟波士頓紅襪右外野手 1983年:邁克爾·喬普拉,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83年:亨利·拉米瑞茲,美國職棒大聯盟洛杉磯道奇三壘手 1983年:啟星,中國女演員 1984年:艾莉森·蘇朵,美國女演員、音樂家 1984年:穆婷婷,中國女演員 1985年:潘柏希,臺灣男演員 1985年:哈利·裘德,英國流行搖滾樂團McFLY鼓手 1987年:莉寶·查卡辛娜,白俄羅斯女子韻律體操選手 1988年:龜井繪里,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早安少女組成員 1988年:樫野有香,日本女子流行電音組合Perfume成員 1989年:東内麻里子,日本女性聲優 1990年:安宰孝,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lock B成員 1990年:鍾培生,香港男商人 1992年:南梨央奈,日本AV女優 1992年:金熙燦,韓國男演員 1995年:李藝彤,中國女演員、歌手、舞者 1996年:禹元才,韓國男饒舌歌手 1997年:朴柔娜,韓國女演員 1999年:Dani,韓國女歌手、演員 2001年:單依純,中國女歌手 逝世 793年:李元谅,唐朝将领(727年出生) 1622年:徐鸿儒,明朝末年民变领袖 1831年:艾米利亞·普萊特,波蘭立陶宛貴族、革命家(1806年出生) 1834年: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國牧師、人口學家、政治經濟學家(1766年出生)
基隆市仁愛區書院-{里}-雖不是崇基書院的院址,書院-{里}--{里}-名卻是為紀念「崇基書院」而得名。
臺灣的書院 基隆市歷史
Mikhail, "How and Why I Produced My Submachine Gun", in Sputnik: A Digest of Soviet Press, Novosti Press Agency, Moscow, June 1983, pp 70-75. 卡拉什尼科夫簡史 外部連結 AK-47
PK/PKM Saiga-12 註釋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Kalashnikov, Mikhail, "How and Why I Produced My Submachine Gun", in Sputnik: A Digest of Soviet Press, Novosti Press Agency, Moscow, June 1983,
五星上将,为美国军队现时的最高军衔,于陆军、海军、空军设立,仅在战时授予。美国历史上,共有乔治·马歇尔等9人授此军衔。 在北约军衔体系中,五星上将对应“OF-10”,相当于一些国家的“元帅”、“大将”或“一级上将”等军衔。 历史 第78届美国国会在1944年12月14日通过公法第482条,設立陸軍五星上將和海軍五星上將的军衔,从那时起美国就有等同于英国和苏联元帅的军衔了。五星上將起初只作为临时军衔,第79届国会于1946年3月23日使它成为永久性军衔。美国空军建立后,也设立同等的空军五星上将。 名称 美国陆、海、空军五星上将,于英文环境中分别有不同的称谓。陆军五星上将,称为“General of the Army (GA);海军五星上将,称为“Fleet Admiral (FADM)”;空军五星上将,称为“General of Air Force (GAF)。各军种五星上将军衔,具有相同等级,军衔标识均为“五颗星徽”,故统称为“Five-Star General/Admiral”,因此汉语统一译为“五星上将”,再冠以军种作为区分。 同名军衔(General of the Army) 美国国会曾于1866年至1888年间设立“General of the Army”军衔,并于1866年授予尤里西斯·格兰特、1869年授予威廉·谢尔曼,以及1888年授予菲利普·谢里登。在设立这一军衔以前,最高军衔为“三星”的中将,因此当时的“General of the Army”应视为“上将”。1888年谢里登逝世后,美国国会取消此军衔。 特级上将(General of the Armies) 相较于“General of the Army”,其“复数形式”的“General of the Armies”或“General of the Ar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则是为更高级的军衔,汉语译为“特级上将”。 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领导美国远征军取得胜利的约翰·潘兴,被授予特级上将军衔。潘兴逝世后,该军衔停止使用。 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之际,美国国会通过法令,追授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特级上将军衔,以使其军衔不低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军事将领。 尽管华盛顿的特级上将军衔是否高于潘兴,在美国仍有一定争议,但汉语一般称华盛顿为“合众国特级上将”,而潘兴为“特级上将”,以体现差异。 美國五星上将名單 陆军(共4人)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1944年12月16日
Army) 美国国会曾于1866年至1888年间设立“General of the Army”军衔,并于1866年授予尤里西斯·格兰特、1869年授予威廉·谢尔曼,以及1888年授予菲利普·谢里登。在设立这一军衔以前,最高军衔为“三星”的中将,因此当时的“General of the Army”应视为“上将”。1888年谢里登逝世后,美国国会取消此军衔。 特级上将(General of the Armies) 相较于“General of the Army”,其“复数形式”的“General of the Armies”或“General of the Ar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则是为更高级的军衔,汉语译为“特级上将”。 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领导美国远征军取得胜利的约翰·潘兴,被授予特级上将军衔。潘兴逝世后,该军衔停止使用。 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之际,美国国会通过法令,追授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特级上将军衔,以使其军衔不低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军事将领。 尽管华盛顿的特级上将军衔是否高于潘兴,在美国仍有一定争议,但汉语一般称华盛顿为“合众国特级上将”,而潘兴为“特级上将”,以体现差异。 美國五星上将名單 陆军(共4人)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1944年12月16日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1944年12月18日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944年12月20日 奥马尔·纳尔逊·布拉德利 1950年9月22日 海军(共4人) 威廉·D·莱希 1944年12月15日 恩斯特·约瑟夫·金恩 1944年12月17日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1944年12月19日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海爾賽 1945年12月11日 空军(1人) 亨利·阿诺德 1944年12月21日(最初为陆军五星上将,1947年空军成为独立军种,1949年5月7日改为空军五星上将) 注释 参考文献 The Origin of
元豐三年(1080年)宋神宗将沈括调至宋夏战争前线的鄜延路,出任延州知州兼的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总领一路兵马。宋神宗对于沈括经略西北寄予厚望,在沈括赴任之前还命其入京觐见,面授机宜。此时西夏内乱,宋朝朝野上下都主张出兵灭夏,沈括手下鄜延路副总管种谔甚至上书称仅仅凭借本路兵马,不用征发粮草,就能够轻易攻下西夏。宋神宗最终决定出兵,任命种谔为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种谔成为沈括的副手,种谔负责前线指挥,沈括负责留守后方。宋军五路大军在元丰四年九月倾巢而出,但十一月战败而还;十月夏军见宋朝后方空虚进攻沈括镇守的鄜延路,沈括在顺宁以4000多人擊敗夏军,俘虏万余人;十一月沈括借前线撤退军队经过领地,假称大军压境逼退夏军;事后沈括凭借本路军功升至龙图阁直学士。沈括在战后抵御夏军反攻,在金汤大败夏军,接连夺回许多城寨,沈括和种谔联名上书要求占据横山北麓、大漠以南水草丰美的地带,破坏西夏在此的后勤补给,并建议修复古乌延城固守,宋神宗派来徐禧节制军事。徐禧深受神宗厚爱,因此在前线相对激进,认为应该在更加深入敌后的永乐埭修建城池,不等种谔入京详谈建城事宜回来,就带着沈括率领军民修筑永乐城。种谔得知后坚决反对,徐禧将其贬为留守延州——很快夏军决定进攻永乐城,种谔作壁上观,沈括率领的1万人援军受夏军阻击于无定河一线,后方绥德又受到羌领凌结阿约勒袭击,沈括最终决定退兵回援,永乐城之战最终以屠城告终。 元丰五年十月七日,宋神宗以“始议城永乐,既又措置应敌具乖方”为名追责沈括为战败元凶,将其贬至随州,实际上将其软禁在随州法云寺。神宗驾崩后,继位的哲宗大赦天下,沈括得以迁移至毗邻苏州、杭州的秀州,沈括在谢表中表示“重见故里,获庇余生”,十分感激哲宗——沈括在秀州完成了在熙宁九年即已奉命编绘的《守令图》(又名《天下州县图》)进献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宋哲宗下诏赏赐沈括,解除了对他的软禁,允许他在秀州境内活动。次年九月哲宗下诏允许沈括到外州居住,当时朝中保守派力谏反对,哲宗一度收回成命,十月再叙前命,沈括才最终完全解除人身限制。根据嘉定《镇江志》收录的《梦溪自记》,沈括从三十岁开始就一直做同一个梦,在梦中沈括“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沈括心想这便是我未来的归处;沈括贬谪宣州时偶然从道士手中花费三十万钱买下了一间急售的润州园林,但一直没有去过这处园林;后来他在浔阳的熨斗洞搭建屋舍,打算在庐山山脚安度晚年;元祐元年他调职秀州,途径润州时见到道士的园林,才发现这正是梦中的那片风景,于是把园中山、水命名为百花堆、梦溪,恢复自由后就举家搬迁此处。其间,写成了《梦溪笔谈》《梦溪忘怀录》《良方》等作品。沈括在润州度过了安稳的四年时光,期间旧党复辟,沈括也被列入新党罪人,接下来一年里沈括大病一场,日益消瘦。 根据沈括姻亲朱彧在《萍洲可談》的記載,沈括继妻張氏驕蠻凶悍,平時常虐待沈括,兒女們抱头痛哭,跪求張氏息怒;又驅逐元配之子,在秀州时年年狀告其父子,但是張氏去世後,沈括竟鬱鬱寡歡,过扬子江时,一度跳水尋短,並於隔年去世。 贡献 数学、物理学及应用 沈括在计量、算术、几何领域都有独到见解,将其在数学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各种技术领域。沈括曾经总结筹算的简便运算法,总结出求一(乘除法乘数首位为1的计算)、上驱(将其它乘法运算转化为求一)、重因(或称搭因,即將乘數因數分解為單位數,以避多位數乘法)等方法。沈括研究音乐学和天文学的时候考察了宋代度量衡制度,考订宋尺比周尺为2530:1845,按照沈括的计量宋尺长度应为31.53厘米,与考古文物实物相近;他还考证宋升系今天670.39立方厘米或740.74立方厘米,根据南宋刘辉计算宋升约为673立方厘米与沈括前述计算有相似;沈括计算的宋斤为930克,但考古实物约为640克,相差较大。沈括在几何领域发明了会圆术和隙积术:沈括的会圆术是由《九章算术》圆田术发展而来,利用圆的弦长、矢高、直径求弓形弧长的近似值,元代的郭守敬在沈括公式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弧矢割圆术;所谓隙积是指三维空间内叠棋、垒酒等积累形成的空隙大小,实际上指代二阶等差数列求和,沈括推导出其求和公式并加以解释。沈括还是研究组合数学的先驱者之一,沈括研究过一行的棋局都数问题(即围棋能够有多少种下法),估算总数为(实际为),此外沈括还在组合构造、组合优化领域有所开拓。沈括主管三司期间记录了许多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其中包含计算地租、估算需求、货币流通等等,沈括在西北战事也有利用数学计算军队布阵所需占用的空间,还估算固定物资供应条件下战役可以持续的最长时间。 沈括模仿战国时代的墨子进行了小孔成像和阳燧(凹面镜)取火的实验,沈括解释了凹面镜照射成倒像的远离,认为凹面镜和物体之间存在如同窗隙一样的“碍”(即今天的焦点),“碍”起到收束光线的作用,光线通过“碍”投射物体则会出现倒像,相反如果物体在凹面镜上则永远不会出现倒像,如果位于“碍”处则不会成像,再远离才会出现倒像,但是沈括将凹面镜焦点成像的原理和小孔成像作类比,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两者原理不同。沈括的这一发现早于欧洲研究者,欧洲直到15世纪达芬奇才发现了焦点的作用。沈括还对声学有所研究,他解释了共振现象的原理,并且作出弦共振的科学实验。沈括研究过声源形状与声音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规律,认为扁形的钟“声短则节”,圆形的钟“声长则曲”,两者发声之后振幅衰减程度存在差异。虽然共振已为古代乐人所熟知,但沈括认为共振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并且以琵琶为例说明管乐也能够引起弦乐的共振现象。沈括在调试七弦琴的时候使用纸人进行共振实验,琴弦发生共振时纸人会跳动,沈括借以说明共振是由于音律高下相同产生。藉數學計算,沈括發現《史記·律書》按三分損益法調音的黃鐘大小「八寸七分一」有抄錄錯誤,訂正為「八寸十分一」。 生物医学 沈括在医药学领域详细描述了中医诊断、开方以及中草药选材、预制、管理等方面的重难点。沈括十分关注有关中医诊断的细节,考察传世文献的准确性,探究不同种类中草药的提炼和使用,对药材适宜种植、收获的时间及各部位的要用价值都有深入研究——尤其是那些家养本草,他详细记载了其种植、施肥等方面的细节。沈括记录并系统描述了中国发现的上百种动植物、矿物的特性,为中国古代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作出贡献,例如沈括就论及雌黄可以用于擦拭纸张书写错误。沈括记录的秋石方被李约瑟认为是中国人在10世纪使用尿液提取性激素用于治疗的证据,发表于《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但从1981年开始海峡两岸学者开始质疑这一论断,张秉伦、孙毅霖等学者在安徽宣城复现了当年沈括的炼制方法以及秋石方的其它炼制方法,模拟实验显示秋石方中并不能检验出性激素,但这一结果并没有得到所有人认可。 中医有检验人体的传统,王莽就有过解剖死刑犯尸体确定病症的记录。沈括也对解剖学感兴趣,并根据实验反驳了“人有水喉、食喉、气喉”的传统医学观点,认为人颈只有咽、喉,咽对应消化道,喉对应呼吸道,后来的医学书籍都根据沈括观点进行了纠正。沈括在中医药性发明,批评继承了前人“药有君臣佐使”的观点,当时马永卿将药方归纳为“ 一君、二臣、三佐、四使”,沈括这种归纳虽然用药众多,但起到疗效的主要还是“君药”,所谓“一君”也不一定就只有一种药物,用药应该根据形势选取不同配方,沈括还发展了中医的服气法和“五脏生化”。虽然沈括的医学理论尚未脱离传统中医理论,但他主张诊断依据验(观察)、迹(病征)、原(探究)和理(发展规律),深入分析药物制作和服用过程中可能影响药性的各种步骤,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近代实证医学的思想。 古代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个在北宋发展完成,而由沈括记录的发明就有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沈括还记载了许多北宋时期出现的发明成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匠人毕昇发明了陶瓷活字印刷术。尽管毕昇不是最早发明活字印刷的人,但他的改良方法在当时具有革命性意义。沈括注意到这种技术对于印数较少的情况不太受用,但适用于大规模印刷。沈括是在毕昇生前第一也是唯一记载其生平以及发明创造的人。尽管毕昇生平细节鲜为人知,但根据沈括记录在他死后他的学生继承了毕昇的发明,沈括也得以见到当年制造的活字。此后历史上沿用沈括方法进行活字印刷的记录不乏其例,甚至还有一些流传至今:在毕昇过世200年后,南宋的周必大使用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的方法在绍熙四年(1193年)排印了自己的新书《玉堂雜記》;元朝太师姚枢也曾令子弟杨古使用“沈氏活版”印刷程朱理学作品;后来王祯也提及了类似陶活字的胶泥活字,并且在担任旌德县令期间改进了现有活字印刷术,改用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架解决活字寻字排版问题;现存最早仿用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印刷品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印制《校补金石例四种》及《南疆绎史》。朝鲜王朝的金宗直曾在高丽活字本《陈简斋诗集》上题跋:“活版之法,始于沈括,而盛于杨惟中。天下古今之书籍,无不可印,其利博矣。” 据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至迟在沈括生活的年代中国人已经开始利用指南针航海。沈括最早指出指南针磁北和真北之间存在差异,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沈括还记载了人工磁化技术——使用天然磁石摩擦铁针,然而将铁针悬浮水中制成简易指南针——他同时也记录使用悬缕法制成的指南针效果最好,但人工磁化的指南针有时也会指向北方。沈括使用指南针标记24个方位,此前古人仅仅标记8个方位,沈括死后航海家也开始使用24位定向法,席文推测沈括使用24位定向或源于于其制图经验和对子午线的认识,因为沈括已经认识到北极星和指南针所指示的北极和子午线的正北存在偏差。 沈括的记载是干船坞最早在中国投入使用的唯一证据,根据他的记载北宋熙宁年间黄怀信为修复百年前修建、长达60米的龙船,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干船坞,并在船坞顶部架棚以遮蔽风雨。沈括还记载了的发明——大运河上的真州闸——新船闸大大提高了运河通行效率,降低了运营所需的人力物力,通行船只吨位限制由原先的21吨提升至113吨。沈括还记载了喻皓的《木经》,根据沈括自己的描述中国人在10世纪已经开始按比例划分建筑单元以便于分级建造,沈括也感叹当时建筑工艺发展迅速,但没有人能够再去重写《木经》这样的作品,后继的《营造法式》直到沈括死后才出版;虽然《木经》今天已经失传,但德国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鲁克思(Klaas Ruitenbeek)认为今天所见沈括的记载很有可能是他本人对《木经》的概括或者直接摘录自《木经》残篇。 地球科学 沈括在地球科学诸多领域存在建树。沈括在地质学领域,论证了地球的海陆变迁和水的侵蚀作用:沈括出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时曾沿着太行山北行,根据自己在太行山中发现的贝壳化石推论太行山在古代曾经滨海,暗示华北平原为海退形成,太行山距离海洋超过千里大概是漫长时间“浊泥所湮”所造就;沈括在熙宁五年疏浚黄河时曾经测算黄河淤泥的沉积速度,得出当时黄河淤泥厚达10米,平均每年增高一厘米,同时他在雁荡山考察峡谷地形,将之与黄土高原地区并结为水流下切形成的地形,虽然晚于阿拉伯科学家阿维森纳提出侵蚀理论,但远远早于欧洲,欧洲直到18世纪现代地质学之父赫登才确立这一观点。 沈括也是北宋制图领域的专家,他的《守令图》包括了23张记载北宋及周边形势的地图,每一张都是依照“二寸折百里”(1:900,000)等比例绘制;《守令图》在元代以后失传,但有学者考证1964年四川荣县发现的《九域守令图》碑刻可能系沈括作品的部分仿制品。李约瑟考证中国人制作地形模型的历史或可追溯到汉代,汉代陶器盖顶就已经刻制假山作为装饰,而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的马援在建武八年(32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利用大米制作地形模型用于指挥。沈括在出使辽国期间也利用面糊、木屑和熔蜡制作了地形模型,后来他的制图方法推广用于北宋边防事务,欧洲要到18世纪才由瑞士人制作出同类型地形模型。 沈括还在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也有所涉略。沈括还提到治平年间泽州有人在他家后院发掘出状如龙蛇之物,时人推测这可能是某种生物的化石;晉城县县令程伯純也查验此物,认为化石某些结构可见于今天某些海洋生物;沈括则将此物归为“石蟹”。沈括在出任延州时曾经遇到永寧關大河河岸崩塌,崩塌后地下数十尺全部暴露,显露出盘根错节的石化竹林遗迹,他于是思考这些竹子是生长于哪个朝代,考虑到竹子适合生长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他认为西北内陆的延州或许古代也有一段时期温暖潮湿。他还认为,既然石化的竹子可以在竹子今天生长范围之外发掘出来,各地的气候或许也存在变迁现象。后来的学者根据沈括记录考证沈括见到的化石其实并非竹子,而可能是已经灭绝的芦木。在沈括的启发下不少人也开始研究化石,譬如南宋理学家朱熹,但中国古代并没有发展出古气候学。 沈括对气候学和物候学也有研究,他指出各地温度由于纬度、高度不同存在变化,同一植物开花时间也受影响在不同高度、不同纬度有着不同发育期,同时指出人类干预可以改变植物生长和发育时间。沈括还研究过海潮的形成原因,反驳卢肇海潮因为日出日没形成的理论,肯定了唐代窦叔蒙和封演的观点,指出海潮是受到月球运动产生。沈括还纠正过各地书籍对于地理的错误记载,反驳经文河流注入五湖的论点,认为河流均注入大海;他还批评各地志书喜好攀附名人胜景导致地名重复、错乱的现象,例如东海县曾有墓地被地方官员误判为汉代疏广、疏受墓地,沈括就纠正二疏系东海兰陵人,兰陵并非在当时的东海县境内,今日的东海县系汉代赣榆县演化而来。沈括还是最早记录龙卷风的东亚人,直到20世纪初欧美研究者才在中国发现北美以外的龙卷风现象。沈括认为彩虹为阳光照射下形成的水中日影,后世研究者认为这一点已经接近现代大气折射理论的科学解释,欧洲最早是由13世纪的罗吉尔·培根提出彩虹的色彩是由阳光折射产生。他还记录里北宋不同地区的物产,将西北地区的“石脂水”正式命名为“石油”,称赞此物将来必然会大行于世。 农学 沈括在农学领域主要有三点贡献,一则支持并亲自规划、实施农业水利,二则总结大量农业技术,三则在农业生物学和耕作技术上有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沈括重视水利的思想可能来自于他的兄长沈披,沈括最早也是通过治理沭河得到提拔,在王安石变法中也是积极支持农田水利法,身体力行实施淤田法并为新法立论辩护,并且对于两浙水利也有贡献。沈括在园艺方面也很有研究,根据现存《梦溪忘怀录》,沈括曾经总结出一套种植竹子的方法,并为许多农书引用;沈括老家在杭州西溪(亦是杭州龙井茶产区之一),受到家乡种茶风气影响,沈括也懂得种茶技术,并且作有茶树栽培专论《茶论》,虽然这本书已经失传,但从《梦溪笔谈》记载也可知一二;沈括亦将其对于物候学的观察亦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天文学和历学 沈括在天文学领域有全面贡献。虽然沈括仍然保持类似地心说的学术论点,但他在天文观察中已经发现行星在恒星背景运行时会逆行形如柳叶形,哥白尼也正是通过这一现象证明日心说。沈括为了提高观察准确性,改进和简化浑仪,采用燕肃的平水壶作为新的刻漏,作有《浮漏议》《浑仪议》《景表议》三文,系统论述刻漏、浑仪、日晷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沈括通过这些仪器纠正了古人观察到日晷和刻漏对应时间存在偏差以为刻漏夏冬滴水快慢不同的错误观点,认为这实际上是由于太阳视运动不均导致昼夜长度变化,夏天白昼时间长于冬天,可惜他用于观察太阳视运动的“圆法”“妥法”并没有流传下来,根据近代严敦杰考证其实类似于连续函数的插值法,沈括实际上以高阶插值法取代了原先的线性插值法。 沈括改进了5世纪祖暅之发明的窥管,增长其半径以便校准,通过长达三个月的观察,纠正了古人认为北极星不动的观点,观察得出北极星(当时的北极星为今天的天枢星)其实偏离北极“三度有余”,实际上也是随着地球自转在缓慢移动,他的成果后来为同时代的苏颂记录在《新儀象法要》的第4幅星图中。沈括继承了张衡、京房“日似弹丸,月似镜体”亦即月相是由月球反射太阳形成的学说,并且解释了为什么天体是球形,但是沈括并没记录自己是否也支持地圆说,地圆说可能要到明代才由徐光启和利玛窦传入中国。沈括对于行星运转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和卫朴认识到由于视在太阳日存在变化,既有根据平均太阳日计算的历法必然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沈括和卫朴一道五年内每夜三次记录星月运行轨迹,推测得出月球其实也和地球一样绕日公转,月球公转轨道像一根绳子一样缠绕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沈括在天文观察中还发现蒙气差现象,即天体光线会在通过地表大气时产生折射,太阳的实际高度角要比视在高度角低,同时期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也发现了这一现象。 沈括和卫朴制定的奉元曆最大的特点使用阳历取代阴历,历法也首次和遵照地球公转规律的二十四节气相吻合,避免了阴历需要设置闰月减少节气和实际月份之间偏差的问题,沈括称之为十二气历法,新历法每年天数已经和今天的公历相同。虽然沈括和卫朴证明了先前的历法计算存在较大偏差,但保守派官僚依旧固执己见,故意排斥平民出身的卫朴,沈括拿出实验结果后他们也只是勉强认可月球绕日公转,天文观测中仍有许多错误得不到纠正。沈括和卫朴的历法后来还是受到废黜。 历史学和考古学 除去科技史和历史地理学的成就,沈括在史学上推崇司马迁,对于班固指责司马迁作《游侠列传》《货殖列传》诽谤圣贤的说法不以为然,司马迁的思想也影响到沈括的写作。沈括和司马迁一样,客观中立描述了李顺起义的前因后果,揭露了当时官文的捏造,他还关心民间的能工巧匠,详细记录了当时许多出身平民的发明家,例如他笔下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他所保举的天文学家卫朴等等;沈括还注重当时财经情况,详细记录了茶叶“三说法”和“三分法”、刘晏的均输法及沈括考察其于东南的实施情况等等,为后世研究北宋财政经济提供重要史料。沈括对于边疆防务,尤其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出使辽国、宋夏战争也有着清晰的记录,可以与相关史料对照参考,纠正《宋史》之不足,沈括自己也曾经对许多史料进行考订,并且亲身进行过考古研究。 沈括和同时代的士大夫一样爱好古玩和考古,考古学家夏鼐统计《梦溪笔谈》中涉及考古学的有28条,其中涉及古器物学的有15条,涉及考古发掘和窖藏的有7条,涉及古墓和古城的有6条,抛去有关地质和气候变化的条目,沈括的考古研究上溯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战国玉器和画像石,下抵六朝古墓、唐代玉钗等等,时间跨度长达千余年,几乎涉及考古学的方方面面。不同于当时士大夫考古以追求恢复古礼,沈括更偏向于根据自身经验推断和研究物品的原始使用和制造方法。沈括批评当时士大夫不去考察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据,仅凭自己臆测复原古代器物,沈括还对于凡物皆由圣人和先贤所造的经学理论不以为然,认为大多数器用都是由古代平民百姓所创造。弗雷泽和哈伯(Fraser & Haber)则认为沈括考古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沈括将其考古发现运用于冶金、光学、几何学以及地理测量等领域的研究。沈括在司天监工作的时候,就根据模型和古文记载复原古代浑天仪。沈括在研究光学的时候,也有使用自己收藏的古董镜子。沈括研究古代武器,记载了古代弩机上的瞄准工具,并且研究古代使用复合钢材铸造的刀剑,推测其剑刃由锻铁和低碳钢制成,而锋尖则是使用高碳钢铁制成。沈括根据自己的考古发现,推断古甬钟顶部存在空心结构以便于悬挂。沈括还深入古墓,根据墓穴壁画推测汉代服饰的原貌。沈括在海州获得考古新出土的古代弩机,并且发现弩机上有带刻线的十字瞄准装置,通过这一装置可以计算远处山脉的距离及高度,李约瑟认为这种装置类似西方最早在14世纪记载的。 艺术、音乐及鉴赏 沈括爱好音乐,对于书画亦有所鉴赏。沈括在《梦溪笔谈》记录里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史,并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宫廷雅乐、宴会燕乐、和世俗清乐,他反对士大夫一昧追求雅乐的复古,相反肯定了新兴的燕乐和清乐——沈括详细记载了北宋清乐中乐曲短小的清调、音调复杂的平调、节奏急促和侧调三种调式,但沈括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对燕乐的记载,沈括是唯一正确记载燕乐二十八调的人——他记录了燕乐的各调、调式所用的音和音域,分辨了古代和当时音阶的区别,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音乐节奏的最早记录,沈括的燕乐也是遗存最早使用工尺谱记录的乐谱。沈括不仅精通音乐,还专长乐器,他是最早记载胡琴的人,同时还记录制琴的各种工艺细节,研究过古代出土的甬钟。沈括批评汉代学者使用乐律附会历法的做法,计算十二律管长,并且概述了律管音高有关的四种数字及计算方法,沈括还阐述了圆钟和扁钟的发声原理,解释了乐器间的共鸣现象,并且提出琴瑟“隔四相应”(音高差八度)共鸣。沈括还在歌词、声乐和乐器演奏有过论述:沈括批评当时文人认为乐曲从属于歌词、不依据曲调随意填词的现象,主张声乐相从,声意相谐;沈括主张歌唱吐字和发声相互结合、转换无杂音,声音顿挫抑扬,含蓄有味,声音之间的共鸣、力度变化、音量增减都要在字腹完成;沈括还记载了当时稽琴演奏家的技艺,他还记载了七弦琴的调弦法,晚年亦以琴为友。沈括对于音乐的鉴赏,则在于形神兼备,追求“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境界,他创作了《乐论》《乐器图》《三乐谱》《乐律》,可惜全部失传,只有《梦溪笔谈》有关音乐的记载流传下来。 沈括的书画收藏极为丰富,根据《梦溪笔谈》和宋人笔记就有阎立本《秦府十八学士图》、王维《袁安卧雪图》、董源《落照图》以及王羲之《笔精帖》、王献之《日寒帖》等等,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曾为沈括家中藏品所魂牵梦萦,并且为沈括临帖晋人墨迹。虽然沈括大部分藏品都是在贬谪期间收藏,但他从小就热爱收藏字画,庆历八年就搜得谢朓书海陵王墓志铭碑文,他也因此熟知书画的鉴别,批评了一些不着边际的鉴画方法,米芾也记录过沈括错将自己字画认作古物的尴尬案例。沈括认同欧阳修欣赏“萧然淡泊”的旨趣,认为书画神胜于形,书法应该超脱法度、出神入化,绘画也要造理入神、体现画意,例如沈括收藏的王维《袁安卧雪图》为人诟病雪中芭蕉不符合时令出现,沈括就认为画中芭蕉非但合理,反而更是画作的点睛之笔,虽然超脱生活常识但体现了画家的新意和情操,这也是北宋文人画崇尚抒发主观情感、体现个人性灵与理想大背景的个例体现。沈括评价当时绘画最妙是为山水画,无论山水画还是人物画他都最推崇王维,沈括于花鸟画最喜好水墨花竹,尤钟情徐熙的作品。 政治和哲学思想 沈括在政治思想上比较接近王安石,并且两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例如都推崇孟子、都作有《孟子解》——沈括的《孟子解》对“民贵君轻”作出了深入阐述,认为所谓“天”即“民”也,君子不为一君存亡,也不为一姓存亡,他所需要做的正是顺从天心民意,君子不应该是高高在上劳心者治人,而是与民共进退,士大夫也应该和民众一样从事劳动。沈括年轻时代曾经立下志向,希望将来可以比肩孟子,然而等到晚年贬谪江南,朋友来过问此事,沈括又是拿孟子“是以论其时也”回应,亦有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变通处世之道。沈括很大程度受到宋代儒学学者推崇博学和疑古思潮的影响,然而他将博学和怀疑精神推之于科学研究中,认为理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并像理学家一样致力于穷自然之理、科学之理。沈括对于自然界最基本的观点是,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为此他热衷实验、潜心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现象,考察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并将之付诸实践,例如沈括认为人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服用药物效果会有所不同,具备了初步的生物钟意识。沈括的自然哲学观点不同于当时的儒家思想,更加接近于道家的思想主张,道家认为宇宙浩瀚无垠,人类通过科学实验只能认识到世界的一小部分,沈括也引用《易经》来表达天文学粗浅的实验方法无法探求宇宙的大道极致——席文认为沈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清晰分辨人类所获得的零碎经验和我们试图解释的统一因果世界之间差异”的人,但彼得曼和沙夫斯坦则认为这种思想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的作品中早有体现。沈括笃信天命与谶纬学说,并尝试解释其中关联,他对异象、命数和灾变深感兴趣,但也训诫世人不要迷信命定论。沈括曾记录过这样一件怪事,自己友人家遭到雷击,全屋梁壁及漆器均无损失,只有金属物品熔化,然后做出以下评论: 沈括在《孟子解》中也论述过所谓君子之道,认为仅仅凭借感官和思维获取经验无法取得完整真理,沈括对于孟子的理解亦体现出其内心基于道德观的自治观念,这一观念也驱使他自主实现人生价值。沈括在儒家经典之外,对于各类神祗和佛学禅修都有论述和研究。 作品 沈括的大部分作品可能在蔡京主政期间遭到销毁,蔡京恢复了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措施,同时在排除异己方面不余遗力,大规模篡改新旧党争中不利于新党的文献记录。沈括虽然没有名列元祐党人碑,但据《宋史》记载其作品亦被视作异端,经历了宋哲宗、宋徽宗两朝的毁禁,直到钦宗朝才弛禁。根据《宋史》等文献记载,沈括著作至少达40多种,遍及经史子集,胡道静在1956年出版《夢溪筆談校證》中详列沈括作品清单,统计现存作品仅6种,2011年浙江大学的杨渭生教授则将其花费30年搜集的沈括作品合编为85卷本的《沈括全集》出版。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系沈括软禁随州期间开始创作,并最终成书于沈括迁居梦溪笔园之后,现存最早号称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扬州州学刊本,此本实为明代覆宋本,明商濬编《稗海》将《笔谈》《续笔谈》《补笔谈》合编,明末马元调据《稗海》本增补《续笔谈》《补笔谈》,补《续笔谈》至3卷。1950年代,胡道静根据清光绪的三十二年番禺陶氏爱庐刊本著成《梦溪笔谈校证》和《新校证梦溪笔谈》,将笔谈内容分为609条。宋史称《笔谈》共计30卷,《沈括全集》则收录《笔谈》26卷、《续笔谈》3卷、《补笔谈》1卷。《梦溪笔谈》汇集沈括毕生心血,其科学史料部分占全书35%以上,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都占有重要地位。 其他作品 除《梦溪笔谈》外沈括作品流传较广的当属《长兴集》,《长兴集》主要收录沈括的诗词歌赋和政府公文,多数系后人辑录,现本出自南宋初年处州司理参军高步将合编的《三沈集》,该本辑录了沈括的《长兴集》和其侄沈遘、沈辽的作品,《长兴集》原共41卷,至明初覆本时仅存19卷,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吴允嘉补正《三沈集》,后来《四库全书》则仅仅收录明初覆本。明初覆写的《长兴集》诗歌部分尽数散佚,后来胡道静、王骧先等学者则从古籍中辑佚沈括诗歌,重新整理的《长兴集》存文183篇、诗65首。《苏沈良方》最早出现于南宋初年,系沈括在梦溪园所著《良方》15卷间杂苏轼医方所得,亦作15卷本,自《苏沈良方》刊行后《良方》本篇不断散佚,今仅存《苏沈良方》10卷,其中药方出自沈括《良方》者至少170条。2011年出版的《沈括全集》在补校《梦溪笔谈》《长兴集》和《苏沈良方》之外,另外辑佚《灵苑方》66条、《梦溪忘怀录》63条以及《清夜录》《熙宁奉元曆》《惠民药局方》部分内容:《灵苑方》原为20卷,《良方》中多有提及,为沈括早年作品;《梦溪忘怀录》原有3卷,旧题《怀山录》,沈括晚年改名为《忘怀录》,归类为农书,主要讨论种植方法及食品加工,亦有论及出游工具和景点;《清夜录》原有1卷,系沈括辑录鬼怪传说的合集;《熙宁奉元曆》为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和卫朴合作纂成,系二人创制新历的官方报告,新历并未得到政府的全面实施,至南宋初年即已散佚,绍兴九年(1139年)史官为修《神宗正史》求此历而不得,惟清代李锐辑佚并据元代相关技术推证得《补修宋奉元术》,盖复原原书一小部分,亦为《沈括全集》所收录。然而包括《南郊仪》110卷、《熙宁奉元曆经》14卷、《熙宁奉元曆备草》6卷、《比较交蚀》6卷在内的大量作品已尽数亡佚。 影响 评价及研究 沈括在生前被列入王安石亲信、元祐党人之列,成为当权者眼中的误国误民的奸党小人,不论新党还是旧党都对其人品有不少非议。沈括的作品在哲宗、徽宗朝被视作异端邪说加以毁禁,直到宋钦宗即位、蔡京倒台以后才得以解禁。沈括死后,王铚《元祐补录》称沈括在乌台诗案中告发苏轼,后来在贬谪梦溪园时又主动巴结苏轼,这种小人形象因余秋雨的散文为大众所知,并为后来出版的《苏轼年谱》《苏轼传》所采信;但该记载的真实性存疑,包括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引用此例的李焘也质疑“年月先后差池不合”,《沈括评传》的作者祖慧认为孤证不足征,据喻世华教授考证《元祐补录》外有关沈括与苏轼直接交往的记录仅沈括贬谪润州时苏轼《书沈存中石墨》一例。后世史书多推崇其博学多才,例如《宋史》评价沈括“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清朝,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赞“括在北宋學問最為博洽,於當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鍾律,尤所究心”。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开展,对沈括的评价逐渐由沈括由博学的文学作家转为科学家。 中国国内对本国科学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在发展之初就带有爱国主义倾向,一直比较偏重于沈括这类中国科技史上的正面案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以后就越发强烈,文革批林批孔运动中则趋于极端化的群众运动,这种历史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科学史研究。根据台湾学者傅大為的统计,截至1982年已经出版的中国科学史研究论文中沈括名字出现频率高居榜首,成为最受现代学者青睐的古代科学家,亦是两岸教科书中国科学史部分的标志性人物。对沈括的科学史研究起源于1926年竺可桢发表的《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随后浙大的张荫麟在1936年发表《沈括编年事辑》第一次以“科学家”评价沈括,竺可桢校长还曾在浙大玉泉校区建立了存中馆以纪念沈括,由于两人都是浙大德高望重的教授,因此浙大学人中许多人后来也加入了沈括研究的行列中。对于沈括及《梦溪笔谈》研究最为深入者莫过于胡道静,胡道静以1956年出版《梦溪笔谈校正》一举成名,用尽一生收集、校正和辑佚沈括作品,但在文革期间不得不中断研究,所编撰的《梦溪笔谈补证》《苏沈良方校证》《沈存中佚书钩沉》约40万文字尽数“毁于秦火”。文化大革命批孔运动期间,沈括被列为与儒家对立的法家代表人物,也因此在1970年代涌现出一批以批评儒家为基调的沈括研究作品。沈括虽然列传于《宋史》且评价不低,但内容有许多“颠倒乖张”之处,从张荫麟的研究开始史学家逐渐厘清其生平,至1962年宋史研究专家张家驹写成第一本有关沈括的学术性传记——《沈括》;《沈括》出版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后继作品出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工作会议”曾经向胡道静约稿撰写《沈括评传》,但胡道静并没有接稿,这部评传是由南京大学的祖慧教授完成,并于2004年初版。在胡道静死后,浙江大学的杨渭生教授花费30年时间收集、校正、编辑沈括作品,并最终在2011年出版了《沈括全集》。 海外对沈括作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47年,当时法国学者儒莲在《亚洲杂志》上翻译了《梦溪笔谈》有关活字印刷术的一段记述,1920年代德国和美国学者都翻译了这一段内容,美国学者托马斯·弗朗西斯·卡特翻译时还特别说明“(沈括)在宋代的作者中,他被认为是最严谨可信的一位”,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亦在同时期写作其英文著作《中国算学之特色》,称赞沈括为全世界数学史所罕见的人物。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深入研究沈括的《梦溪笔谈》,并称沈括“可能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奇特的人物”,法国汉学家谢和耐也盛赞其博学多才。法国汉学家侯思孟则在1958年发表文章评价沈括及《梦溪笔谈》,他认为沈括在过去的七八年间地位陡增,一跃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批评中国学者过分强调沈括对科学成果的先占,认为西方学者需要以更加审慎的态度评价沈括;他也批评沈括完全没有将自己的观察转化为明确的理论,而这种缺陷也是早期中国科学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古代中国人缺乏像欧洲人编纂《教会法整理汇编》那样将零碎的知识体系化的工作。同样认为沈括的写作缺乏明确的组织和“理论准确性”,或言之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席文也评价沈括的研究充斥着礼法说教、官场见闻和短暂的好奇心,但沈括缺乏深入研究的洞察力。也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将所有学科汇合为一个总体科学,但席文认为沈括的作品并不足以体现这一特点,沈括并没有实现,甚至也没有去追求汇整所有知识为一个完整的框架,唯一能够串联其知识的恐怕只有他的工作履历。 旅美历史学家左娅在《沈括的经验主义》一书中将沈括的知识论归结为后世西方的经验主义,左娅并没有将沈括的作品作为早熟到“科学文本”进行评估,而是认为沈括的作品体现了其知识论立场,沈括与王安石之间的冲突本质也是非体系知识论和体系化立场之间的冲突,沈括作为王安石提拔的变法体系参与者,试图修补王安石变法的过失,却被王安石视作背叛大局,最后只能退出变法,实际上也体现了沈括和王安石在知识论层面的本质区别。中国人民大学的陳昊亦评价左娅使用现代术语“经验主义”的知识论体系考察沈括等人,相较于时代错置的“科学家”或者“士大夫”“工匠”等身份,更具有历史性和反思性。 身后及纪念 沈括死后归葬故乡钱塘,根据明人记载埋葬在钱塘县安溪太平山山麓。1983年余杭县发现沈括墓,1986年沈括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只保留了部分宋代砖石结构以及玻璃制品和古代钱币,杭州市政府在2001年重新修复了墓地。根据镇江地方志记载,沈括死后只有南宋嘉泰年间知州辛弃疾重修过梦溪桥、嘉定年间知州赵善湘重修过梦溪园,此后梦溪园泯然史料,直到1985年镇江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举行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大会,为此重修沈括的梦溪园,开辟了沈括纪念室,并将门前的街道改名为梦溪园巷。沈括在出任沭阳主薄时成功治理沭河,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在今天的沭阳县章集街道八庙街建立庙宇,今已不存。沭阳县当地流传“沈垫肩”传说,还建有沈括像和沭阳梦溪植物园。根据元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沈括以书法以“豪翰”闻名,胡道静统计目前沈括墨迹流传于世者有以下几处:丽水南明山高阳洞、青田林冠石门洞、乐清雁荡山灵岩龙鼻洞和山南的碧霄洞,均为摩崖石刻;沈括印鉴于书画者虽为前人所记载,但目前公开的书画资料中尚未发现收有沈括墨迹的卷幅;镇江尚有梦溪题刻,据胡道静考证为后人所作,也有学者质疑这一判断。196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沈括作为地质学代表入列。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2019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艘直流组网电力推进系统的科考船沈括号正式交付使用。 世系及后人 沈括家系出自吴兴沈氏,是自五代外迁至钱塘县的众多支系之一,在北宋煊赫一时,虽然按照血缘关系可以算是中兴的望族遗脉,但当时社会更多认可其为新兴寒门。沈家虽然外迁,但对于吴兴郡望和同宗都有认同感,沈括曾经为同宗的明州沈起书写墓志铭,并且指出当时许多外地沈氏冒望吴兴,其侄沈遘虽然没有到过吴兴(即湖州古称)却也称湖州为吾州。此外虽然《宋史》将沈括列为沈遘、沈辽的从弟,但实际上沈括和沈遘兄弟系叔侄。南宋的陈振孙曾在《直斋书录解题》纠正过当时《四朝国史》就有的这一错误,并称沈遘兄弟传世文书都称呼沈括为“括叔”,《苏州府志》《吴县志》亦称沈括及其堂兄沈扶举为同母所生。 由于沈括声名显著,后世很多江南的许多沈氏家族,尤其是钱塘的沈氏,都喜欢攀附其世系,但沈括家族至沈晦已不再见诸典籍,有学者查阅上百沈氏族谱也未能发现世系正确且具有完整传承关系的家族。在诸多错谬中,最多的是将沈括与两宋宰相沈义伦、沈该联系在一起,主要流行于湖州、无锡、江阴一带。王铁曾在《中国东南的宗族和族谱》中根据王安石《太常寺分司南京沈公(沈周)墓志铭》《安乐郡君翟氏(沈扶妻)墓志铭》《内翰沈公(沈遘)墓志铭》、沈遘《伯少卿(沈振)埋铭》和佚名所作《沈睿达(沈辽)墓志铭》以及根据《宋史》正传记确定沈括家系(下图有节略,增加沈括母系)。民国八年(1919年)沈绍勋编纂的《钱塘沈氏家乘》虽然世系正确,但主要参考古籍,其自身世系最多只能追溯至明中期沈珍,中间存在断代。根据《钱塘沈氏家乘》沈括虽然葬于安溪太平山,但其以上九世大多埋葬于留下法华山、桃源岭等地,与沈括自述祖坟在西溪相吻合,沈括侄沈遘亦以西溪为号作《西溪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家族认为或者“被证明”是沈括的后人,仍有许多人自称沈括及沈括家族后人,其家族遍布江浙及海内外各地。 参考文献 注解 引用 期刊 资料 古籍 研究论著
沈括改进了5世纪祖暅之发明的窥管,增长其半径以便校准,通过长达三个月的观察,纠正了古人认为北极星不动的观点,观察得出北极星(当时的北极星为今天的天枢星)其实偏离北极“三度有余”,实际上也是随着地球自转在缓慢移动,他的成果后来为同时代的苏颂记录在《新儀象法要》的第4幅星图中。沈括继承了张衡、京房“日似弹丸,月似镜体”亦即月相是由月球反射太阳形成的学说,并且解释了为什么天体是球形,但是沈括并没记录自己是否也支持地圆说,地圆说可能要到明代才由徐光启和利玛窦传入中国。沈括对于行星运转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和卫朴认识到由于视在太阳日存在变化,既有根据平均太阳日计算的历法必然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沈括和卫朴一道五年内每夜三次记录星月运行轨迹,推测得出月球其实也和地球一样绕日公转,月球公转轨道像一根绳子一样缠绕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沈括在天文观察中还发现蒙气差现象,即天体光线会在通过地表大气时产生折射,太阳的实际高度角要比视在高度角低,同时期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也发现了这一现象。 沈括和卫朴制定的奉元曆最大的特点使用阳历取代阴历,历法也首次和遵照地球公转规律的二十四节气相吻合,避免了阴历需要设置闰月减少节气和实际月份之间偏差的问题,沈括称之为十二气历法,新历法每年天数已经和今天的公历相同。虽然沈括和卫朴证明了先前的历法计算存在较大偏差,但保守派官僚依旧固执己见,故意排斥平民出身的卫朴,沈括拿出实验结果后他们也只是勉强认可月球绕日公转,天文观测中仍有许多错误得不到纠正。沈括和卫朴的历法后来还是受到废黜。 历史学和考古学 除去科技史和历史地理学的成就,沈括在史学上推崇司马迁,对于班固指责司马迁作《游侠列传》《货殖列传》诽谤圣贤的说法不以为然,司马迁的思想也影响到沈括的写作。沈括和司马迁一样,客观中立描述了李顺起义的前因后果,揭露了当时官文的捏造,他还关心民间的能工巧匠,详细记录了当时许多出身平民的发明家,例如他笔下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他所保举的天文学家卫朴等等;沈括还注重当时财经情况,详细记录了茶叶“三说法”和“三分法”、刘晏的均输法及沈括考察其于东南的实施情况等等,为后世研究北宋财政经济提供重要史料。沈括对于边疆防务,尤其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出使辽国、宋夏战争也有着清晰的记录,可以与相关史料对照参考,纠正《宋史》之不足,沈括自己也曾经对许多史料进行考订,并且亲身进行过考古研究。 沈括和同时代的士大夫一样爱好古玩和考古,考古学家夏鼐统计《梦溪笔谈》中涉及考古学的有28条,其中涉及古器物学的有15条,涉及考古发掘和窖藏的有7条,涉及古墓和古城的有6条,抛去有关地质和气候变化的条目,沈括的考古研究上溯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战国玉器和画像石,下抵六朝古墓、唐代玉钗等等,时间跨度长达千余年,几乎涉及考古学的方方面面。不同于当时士大夫考古以追求恢复古礼,沈括更偏向于根据自身经验推断和研究物品的原始使用和制造方法。沈括批评当时士大夫不去考察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据,仅凭自己臆测复原古代器物,沈括还对于凡物皆由圣人和先贤所造的经学理论不以为然,认为大多数器用都是由古代平民百姓所创造。弗雷泽和哈伯(Fraser & Haber)则认为沈括考古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沈括将其考古发现运用于冶金、光学、几何学以及地理测量等领域的研究。沈括在司天监工作的时候,就根据模型和古文记载复原古代浑天仪。沈括在研究光学的时候,也有使用自己收藏的古董镜子。沈括研究古代武器,记载了古代弩机上的瞄准工具,并且研究古代使用复合钢材铸造的刀剑,推测其剑刃由锻铁和低碳钢制成,而锋尖则是使用高碳钢铁制成。沈括根据自己的考古发现,推断古甬钟顶部存在空心结构以便于悬挂。沈括还深入古墓,根据墓穴壁画推测汉代服饰的原貌。沈括在海州获得考古新出土的古代弩机,并且发现弩机上有带刻线的十字瞄准装置,通过这一装置可以计算远处山脉的距离及高度,李约瑟认为这种装置类似西方最早在14世纪记载的。 艺术、音乐及鉴赏 沈括爱好音乐,对于书画亦有所鉴赏。沈括在《梦溪笔谈》记录里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史,并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宫廷雅乐、宴会燕乐、和世俗清乐,他反对士大夫一昧追求雅乐的复古,相反肯定了新兴的燕乐和清乐——沈括详细记载了北宋清乐中乐曲短小的清调、音调复杂的平调、节奏急促和侧调三种调式,但沈括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对燕乐的记载,沈括是唯一正确记载燕乐二十八调的人——他记录了燕乐的各调、调式所用的音和音域,分辨了古代和当时音阶的区别,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音乐节奏的最早记录,沈括的燕乐也是遗存最早使用工尺谱记录的乐谱。沈括不仅精通音乐,还专长乐器,他是最早记载胡琴的人,同时还记录制琴的各种工艺细节,研究过古代出土的甬钟。沈括批评汉代学者使用乐律附会历法的做法,计算十二律管长,并且概述了律管音高有关的四种数字及计算方法,沈括还阐述了圆钟和扁钟的发声原理,解释了乐器间的共鸣现象,并且提出琴瑟“隔四相应”(音高差八度)共鸣。沈括还在歌词、声乐和乐器演奏有过论述:沈括批评当时文人认为乐曲从属于歌词、不依据曲调随意填词的现象,主张声乐相从,声意相谐;沈括主张歌唱吐字和发声相互结合、转换无杂音,声音顿挫抑扬,含蓄有味,声音之间的共鸣、力度变化、音量增减都要在字腹完成;沈括还记载了当时稽琴演奏家的技艺,他还记载了七弦琴的调弦法,晚年亦以琴为友。沈括对于音乐的鉴赏,则在于形神兼备,追求“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境界,他创作了《乐论》《乐器图》《三乐谱》《乐律》,可惜全部失传,只有《梦溪笔谈》有关音乐的记载流传下来。 沈括的书画收藏极为丰富,根据《梦溪笔谈》和宋人笔记就有阎立本《秦府十八学士图》、王维《袁安卧雪图》、董源《落照图》以及王羲之《笔精帖》、王献之《日寒帖》等等,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曾为沈括家中藏品所魂牵梦萦,并且为沈括临帖晋人墨迹。虽然沈括大部分藏品都是在贬谪期间收藏,但他从小就热爱收藏字画,庆历八年就搜得谢朓书海陵王墓志铭碑文,他也因此熟知书画的鉴别,批评了一些不着边际的鉴画方法,米芾也记录过沈括错将自己字画认作古物的尴尬案例。沈括认同欧阳修欣赏“萧然淡泊”的旨趣,认为书画神胜于形,书法应该超脱法度、出神入化,绘画也要造理入神、体现画意,例如沈括收藏的王维《袁安卧雪图》为人诟病雪中芭蕉不符合时令出现,沈括就认为画中芭蕉非但合理,反而更是画作的点睛之笔,虽然超脱生活常识但体现了画家的新意和情操,这也是北宋文人画崇尚抒发主观情感、体现个人性灵与理想大背景的个例体现。沈括评价当时绘画最妙是为山水画,无论山水画还是人物画他都最推崇王维,沈括于花鸟画最喜好水墨花竹,尤钟情徐熙的作品。 政治和哲学思想 沈括在政治思想上比较接近王安石,并且两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例如都推崇孟子、都作有《孟子解》——沈括的《孟子解》对“民贵君轻”作出了深入阐述,认为所谓“天”即“民”也,君子不为一君存亡,也不为一姓存亡,他所需要做的正是顺从天心民意,君子不应该是高高在上劳心者治人,而是与民共进退,士大夫也应该和民众一样从事劳动。沈括年轻时代曾经立下志向,希望将来可以比肩孟子,然而等到晚年贬谪江南,朋友来过问此事,沈括又是拿孟子“是以论其时也”回应,亦有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变通处世之道。沈括很大程度受到宋代儒学学者推崇博学和疑古思潮的影响,然而他将博学和怀疑精神推之于科学研究中,认为理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并像理学家一样致力于穷自然之理、科学之理。沈括对于自然界最基本的观点是,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为此他热衷实验、潜心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现象,考察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并将之付诸实践,例如沈括认为人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服用药物效果会有所不同,具备了初步的生物钟意识。沈括的自然哲学观点不同于当时的儒家思想,更加接近于道家的思想主张,道家认为宇宙浩瀚无垠,人类通过科学实验只能认识到世界的一小部分,沈括也引用《易经》来表达天文学粗浅的实验方法无法探求宇宙的大道极致——席文认为沈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清晰分辨人类所获得的零碎经验和我们试图解释的统一因果世界之间差异”的人,但彼得曼和沙夫斯坦则认为这种思想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的作品中早有体现。沈括笃信天命与谶纬学说,并尝试解释其中关联,他对异象、命数和灾变深感兴趣,但也训诫世人不要迷信命定论。沈括曾记录过这样一件怪事,自己友人家遭到雷击,全屋梁壁及漆器均无损失,只有金属物品熔化,然后做出以下评论: 沈括在《孟子解》中也论述过所谓君子之道,认为仅仅凭借感官和思维获取经验无法取得完整真理,沈括对于孟子的理解亦体现出其内心基于道德观的自治观念,这一观念也驱使他自主实现人生价值。沈括在儒家经典之外,对于各类神祗和佛学禅修都有论述和研究。 作品 沈括的大部分作品可能在蔡京主政期间遭到销毁,蔡京恢复了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措施,同时在排除异己方面不余遗力,大规模篡改新旧党争中不利于新党的文献记录。沈括虽然没有名列元祐党人碑,但据《宋史》记载其作品亦被视作异端,经历了宋哲宗、宋徽宗两朝的毁禁,直到钦宗朝才弛禁。根据《宋史》等文献记载,沈括著作至少达40多种,遍及经史子集,胡道静在1956年出版《夢溪筆談校證》中详列沈括作品清单,统计现存作品仅6种,2011年浙江大学的杨渭生教授则将其花费30年搜集的沈括作品合编为85卷本的《沈括全集》出版。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系沈括软禁随州期间开始创作,并最终成书于沈括迁居梦溪笔园之后,现存最早号称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扬州州学刊本,此本实为明代覆宋本,明商濬编《稗海》将《笔谈》《续笔谈》《补笔谈》合编,明末马元调据《稗海》本增补《续笔谈》《补笔谈》,补《续笔谈》至3卷。1950年代,胡道静根据清光绪的三十二年番禺陶氏爱庐刊本著成《梦溪笔谈校证》和《新校证梦溪笔谈》,将笔谈内容分为609条。宋史称《笔谈》共计30卷,《沈括全集》则收录《笔谈》26卷、《续笔谈》3卷、《补笔谈》1卷。《梦溪笔谈》汇集沈括毕生心血,其科学史料部分占全书35%以上,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都占有重要地位。 其他作品 除《梦溪笔谈》外沈括作品流传较广的当属《长兴集》,《长兴集》主要收录沈括的诗词歌赋和政府公文,多数系后人辑录,现本出自南宋初年处州司理参军高步将合编的《三沈集》,该本辑录了沈括的《长兴集》和其侄沈遘、沈辽的作品,《长兴集》原共41卷,至明初覆本时仅存19卷,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吴允嘉补正《三沈集》,后来《四库全书》则仅仅收录明初覆本。明初覆写的《长兴集》诗歌部分尽数散佚,后来胡道静、王骧先等学者则从古籍中辑佚沈括诗歌,重新整理的《长兴集》存文183篇、诗65首。《苏沈良方》最早出现于南宋初年,系沈括在梦溪园所著《良方》15卷间杂苏轼医方所得,亦作15卷本,自《苏沈良方》刊行后《良方》本篇不断散佚,今仅存《苏沈良方》10卷,其中药方出自沈括《良方》者至少170条。2011年出版的《沈括全集》在补校《梦溪笔谈》《长兴集》和《苏沈良方》之外,另外辑佚《灵苑方》66条、《梦溪忘怀录》63条以及《清夜录》《熙宁奉元曆》《惠民药局方》部分内容:《灵苑方》原为20卷,《良方》中多有提及,为沈括早年作品;《梦溪忘怀录》原有3卷,旧题《怀山录》,沈括晚年改名为《忘怀录》,归类为农书,主要讨论种植方法及食品加工,亦有论及出游工具和景点;《清夜录》原有1卷,系沈括辑录鬼怪传说的合集;《熙宁奉元曆》为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和卫朴合作纂成,系二人创制新历的官方报告,新历并未得到政府的全面实施,至南宋初年即已散佚,绍兴九年(1139年)史官为修《神宗正史》求此历而不得,惟清代李锐辑佚并据元代相关技术推证得《补修宋奉元术》,盖复原原书一小部分,亦为《沈括全集》所收录。然而包括《南郊仪》110卷、《熙宁奉元曆经》14卷、《熙宁奉元曆备草》6卷、《比较交蚀》6卷在内的大量作品已尽数亡佚。 影响 评价及研究 沈括在生前被列入王安石亲信、元祐党人之列,成为当权者眼中的误国误民的奸党小人,不论新党还是旧党都对其人品有不少非议。沈括的作品在哲宗、徽宗朝被视作异端邪说加以毁禁,直到宋钦宗即位、蔡京倒台以后才得以解禁。沈括死后,王铚《元祐补录》称沈括在乌台诗案中告发苏轼,后来在贬谪梦溪园时又主动巴结苏轼,这种小人形象因余秋雨的散文为大众所知,并为后来出版的《苏轼年谱》《苏轼传》所采信;但该记载的真实性存疑,包括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引用此例的李焘也质疑“年月先后差池不合”,《沈括评传》的作者祖慧认为孤证不足征,据喻世华教授考证《元祐补录》外有关沈括与苏轼直接交往的记录仅沈括贬谪润州时苏轼《书沈存中石墨》一例。后世史书多推崇其博学多才,例如《宋史》评价沈括“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清朝,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赞“括在北宋學問最為博洽,於當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鍾律,尤所究心”。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开展,对沈括的评价逐渐由沈括由博学的文学作家转为科学家。 中国国内对本国科学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在发展之初就带有爱国主义倾向,一直比较偏重于沈括这类中国科技史上的正面案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以后就越发强烈,文革批林批孔运动中则趋于极端化的群众运动,这种历史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科学史研究。根据台湾学者傅大為的统计,截至1982年已经出版的中国科学史研究论文中沈括名字出现频率高居榜首,成为最受现代学者青睐的古代科学家,亦是两岸教科书中国科学史部分的标志性人物。对沈括的科学史研究起源于1926年竺可桢发表的《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随后浙大的张荫麟在1936年发表《沈括编年事辑》第一次以“科学家”评价沈括,竺可桢校长还曾在浙大玉泉校区建立了存中馆以纪念沈括,由于两人都是浙大德高望重的教授,因此浙大学人中许多人后来也加入了沈括研究的行列中。对于沈括及《梦溪笔谈》研究最为深入者莫过于胡道静,胡道静以1956年出版《梦溪笔谈校正》一举成名,用尽一生收集、校正和辑佚沈括作品,但在文革期间不得不中断研究,所编撰的《梦溪笔谈补证》《苏沈良方校证》《沈存中佚书钩沉》约40万文字尽数“毁于秦火”。文化大革命批孔运动期间,沈括被列为与儒家对立的法家代表人物,也因此在1970年代涌现出一批以批评儒家为基调的沈括研究作品。沈括虽然列传于《宋史》且评价不低,但内容有许多“颠倒乖张”之处,从张荫麟的研究开始史学家逐渐厘清其生平,至1962年宋史研究专家张家驹写成第一本有关沈括的学术性传记——《沈括》;《沈括》出版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后继作品出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工作会议”曾经向胡道静约稿撰写《沈括评传》,但胡道静并没有接稿,这部评传是由南京大学的祖慧教授完成,并于2004年初版。在胡道静死后,浙江大学的杨渭生教授花费30年时间收集、校正、编辑沈括作品,并最终在2011年出版了《沈括全集》。 海外对沈括作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47年,当时法国学者儒莲在《亚洲杂志》上翻译了《梦溪笔谈》有关活字印刷术的一段记述,1920年代德国和美国学者都翻译了这一段内容,美国学者托马斯·弗朗西斯·卡特翻译时还特别说明“(沈括)在宋代的作者中,他被认为是最严谨可信的一位”,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亦在同时期写作其英文著作《中国算学之特色》,称赞沈括为全世界数学史所罕见的人物。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深入研究沈括的《梦溪笔谈》,并称沈括“可能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奇特的人物”,法国汉学家谢和耐也盛赞其博学多才。法国汉学家侯思孟则在1958年发表文章评价沈括及《梦溪笔谈》,他认为沈括在过去的七八年间地位陡增,一跃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批评中国学者过分强调沈括对科学成果的先占,认为西方学者需要以更加审慎的态度评价沈括;他也批评沈括完全没有将自己的观察转化为明确的理论,而这种缺陷也是早期中国科学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古代中国人缺乏像欧洲人编纂《教会法整理汇编》那样将零碎的知识体系化的工作。同样认为沈括的写作缺乏明确的组织和“理论准确性”,或言之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席文也评价沈括的研究充斥着礼法说教、官场见闻和短暂的好奇心,但沈括缺乏深入研究的洞察力。也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将所有学科汇合为一个总体科学,但席文认为沈括的作品并不足以体现这一特点,沈括并没有实现,甚至也没有去追求汇整所有知识为一个完整的框架,唯一能够串联其知识的恐怕只有他的工作履历。 旅美历史学家左娅在《沈括的经验主义》一书中将沈括的知识论归结为后世西方的经验主义,左娅并没有将沈括的作品作为早熟到“科学文本”进行评估,而是认为沈括的作品体现了其知识论立场,沈括与王安石之间的冲突本质也是非体系知识论和体系化立场之间的冲突,沈括作为王安石提拔的变法体系参与者,试图修补王安石变法的过失,却被王安石视作背叛大局,最后只能退出变法,实际上也体现了沈括和王安石在知识论层面的本质区别。中国人民大学的陳昊亦评价左娅使用现代术语“经验主义”的知识论体系考察沈括等人,相较于时代错置的“科学家”或者“士大夫”“工匠”等身份,更具有历史性和反思性。 身后及纪念 沈括死后归葬故乡钱塘,根据明人记载埋葬在钱塘县安溪太平山山麓。1983年余杭县发现沈括墓,1986年沈括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只保留了部分宋代砖石结构以及玻璃制品和古代钱币,杭州市政府在2001年重新修复了墓地。根据镇江地方志记载,沈括死后只有南宋嘉泰年间知州辛弃疾重修过梦溪桥、嘉定年间知州赵善湘重修过梦溪园,此后梦溪园泯然史料,直到1985年镇江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举行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大会,为此重修沈括的梦溪园,开辟了沈括纪念室,并将门前的街道改名为梦溪园巷。沈括在出任沭阳主薄时成功治理沭河,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在今天的沭阳县章集街道八庙街建立庙宇,今已不存。沭阳县当地流传“沈垫肩”传说,还建有沈括像和沭阳梦溪植物园。根据元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沈括以书法以“豪翰”闻名,胡道静统计目前沈括墨迹流传于世者有以下几处:丽水南明山高阳洞、青田林冠石门洞、乐清雁荡山灵岩龙鼻洞和山南的碧霄洞,均为摩崖石刻;沈括印鉴于书画者虽为前人所记载,但目前公开的书画资料中尚未发现收有沈括墨迹的卷幅;镇江尚有梦溪题刻,据胡道静考证为后人所作,也有学者质疑这一判断。196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沈括作为地质学代表入列。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2019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艘直流组网电力推进系统的科考船沈括号正式交付使用。 世系及后人 沈括家系出自吴兴沈氏,是自五代外迁至钱塘县的众多支系之一,在北宋煊赫一时,虽然按照血缘关系可以算是中兴的望族遗脉,但当时社会更多认可其为新兴寒门。沈家虽然外迁,但对于吴兴郡望和同宗都有认同感,沈括曾经为同宗的明州沈起书写墓志铭,并且指出当时许多外地沈氏冒望吴兴,其侄沈遘虽然没有到过吴兴(即湖州古称)却也称湖州为吾州。此外虽然《宋史》将沈括列为沈遘、沈辽的从弟,但实际上沈括和沈遘兄弟系叔侄。南宋的陈振孙曾在《直斋书录解题》纠正过当时《四朝国史》就有的这一错误,并称沈遘兄弟传世文书都称呼沈括为“括叔”,《苏州府志》《吴县志》亦称沈括及其堂兄沈扶举为同母所生。 由于沈括声名显著,后世很多江南的许多沈氏家族,尤其是钱塘的沈氏,都喜欢攀附其世系,但沈括家族至沈晦已不再见诸典籍,有学者查阅上百沈氏族谱也未能发现世系正确且具有完整传承关系的家族。在诸多错谬中,最多的是将沈括与两宋宰相沈义伦、沈该联系在一起,主要流行于湖州、无锡、江阴一带。王铁曾在《中国东南的宗族和族谱》中根据王安石《太常寺分司南京沈公(沈周)墓志铭》《安乐郡君翟氏(沈扶妻)墓志铭》《内翰沈公(沈遘)墓志铭》、沈遘《伯少卿(沈振)埋铭》和佚名所作《沈睿达(沈辽)墓志铭》以及根据《宋史》正传记确定沈括家系(下图有节略,增加沈括母系)。民国八年(1919年)沈绍勋编纂的《钱塘沈氏家乘》虽然世系正确,但主要参考古籍,其自身世系最多只能追溯至明中期沈珍,中间存在断代。根据《钱塘沈氏家乘》沈括虽然葬于安溪太平山,但其以上九世大多埋葬于留下法华山、桃源岭等地,与沈括自述祖坟在西溪相吻合,沈括侄沈遘亦以西溪为号作《西溪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家族认为或者“被证明”是沈括的后人,仍有许多人自称沈括及沈括家族后人,其家族遍布江浙及海内外各地。 参考文献 注解 引用 期刊 资料 古籍 研究论著 延伸阅读 Kuo 錢塘縣人
1895年2月21日,孫在英屬香港集合陳少白、杨鹤龄、尢列、陸皓東、郑士良、程奎光等舊友,並與楊衢雲的香港輔仁文社合併成立興中會總會,檀香山會為支會。黃詠商獲選為臨時主席。誓詞改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興中會總會的辦事處,以經營貿易的商號“乾亨行”為名,設在香港中環士丹顿街13號。總會機構與檀香山支會大同小異,設總辦、協辦、管庫、華文文案、洋文文案各一人,設董事十人。“會底銀”仍為每人五銀元,“銀會”的股票仍为每股十银元,於開國之日按股發還本利共一百銀元。 廣州起義 1895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廿二日)總會決定1895年10月26日(農曆九月初九)在廣州舉行起義(第一次乙未廣州之役),同時選舉楊衢雲為會長及合眾政府大總統(當時亦稱總辦或伯理璽天德,即President),孫中山為秘書。乙未廣州之役失败後,陸皓東被清廷捕害殉道。楊衢雲、孫中山被迫逃離香港。 11月上旬,陳少白在日屬台灣臺北創立興中會台灣分會,會員有楊心如、吳文秀、趙滿期、容祺年、莊某等五、六人,並逐漸打開局面。 扩大革命组织 1898年春,楊衢雲輾轉往來於東南亞、南非後前往東京與孫會合。孫來往日本東京、長崎、神戶、馬關等地吸收華僑入興中會。夏,孫一度移居橫濱,在東京會晤菲律賓起義軍代表馬里亞諾·彭西,積極支持菲律賓人民民族解放鬥爭;秋冬,與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日本的梁啟超多次商談聯合反清,未獲結果。 1899年春夏,孫在東京、橫濱和長崎等地聯絡策動,準備再次在廣東、湖南、湖北武裝起義;6月至7月,孫在橫濱同章太炎訂交;7月,孫為菲律賓起義軍購運軍械,租用日輪運抵菲律賓;夏秋間,孫再與梁啟超等在橫濱會談聯合反清,仍無結果。秋,孫派陳少白赴香港籌辦《中國日報》,於翌年1月出版;孫又命鄭士良等在香港設立聯絡會黨機關,密切聯繫廣東三合會。10月11日,興中會、洪門、哥老會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公推孫為總會長。 惠州起义 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並曾應允支援興中會發動1900年的惠州革命,孫中山坐鎮台北,後因日本內閣改組,政策轉變,新內閣不願意援助中國革命,惠州革命遂告失敗。 1900年1月24日,楊衢雲辭去興中會會長職務,讓位给孫中山。 大明顺天国之役 1901年8月14日,谢缵泰、李纪堂和洪全福三人在谢寓会商,计划筹饷50万元,召集广东全省洪门兄弟克期大举,并定国号为“大明顺天国”,“待夺得省城时,即迎中山先生返粤,一切宗旨与兴中会相同”。起义总机关设于香港中環德己立街,总指挥部和各分机关设在广州。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计划在1903年1月28日除夕夜起事,分五路堵清兵,配合东、北江的三合会众夹攻广州。然而,起义前两三天,香港警察接获密报,在港的总机关遭到查封,含有军械物资的运送路线、收藏地点、收交人员姓名的信件被搜出。广州各分机关也被清吏破获,革命党人梁幕义、陈学灵等20多人被捕。东江起义军因不知变故,依期发难,为清军击败。北江起义军则闻讯解散。起义计划失败。 揭穿保皇党骗局 1903年9月,孙中山回到夏威夷。此前,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和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已先来到北美,通过伪造光绪帝密诏及合影,宣传“尊皇斥后”亦是革命,使保皇党盛行,而檀香山兴中会无人经营,成员多投靠保皇。孙于是撰文《敬告同乡论革命与保皇之分野》,登载在火奴鲁鲁的《檀山新报》上,指出:“革命者,志在倒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浑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孙号召同乡“提倡革命,毋惑保皇”。 1903年12月至1904年1月间,孙在给黄宗仰的信中写道:“弟刻在檀岛与保皇党大战,四大岛已肃清其二[指夏威夷大岛及瓦胡岛],余二岛[指茂宜岛及考艾岛]想不日可以成功。非将此毒铲除,断不能做事。但彼党狡诈非常,在此[指檀香山]则曰‘借名保皇,实则革命’,在美洲竟自称其保皇会为革命党,欺人实盛矣。旅外华人真伪莫辨,多受其惑。” 战胜美国保皇党
1903年9月,孙中山回到夏威夷。此前,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和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已先来到北美,通过伪造光绪帝密诏及合影,宣传“尊皇斥后”亦是革命,使保皇党盛行,而檀香山兴中会无人经营,成员多投靠保皇。孙于是撰文《敬告同乡论革命与保皇之分野》,登载在火奴鲁鲁的《檀山新报》上,指出:“革命者,志在倒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浑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孙号召同乡“提倡革命,毋惑保皇”。 1903年12月至1904年1月间,孙在给黄宗仰的信中写道:“弟刻在檀岛与保皇党大战,四大岛已肃清其二[指夏威夷大岛及瓦胡岛],余二岛[指茂宜岛及考艾岛]想不日可以成功。非将此毒铲除,断不能做事。但彼党狡诈非常,在此[指檀香山]则曰‘借名保皇,实则革命’,在美洲竟自称其保皇会为革命党,欺人实盛矣。旅外华人真伪莫辨,多受其惑。” 战胜美国保皇党 1904年6月,孫巡迴全美十多個城市。9月底,孫抵達紐約。 孙在纽约华埠戏院演讲时,“座无余隙,甚至宫墙外望者不计其数。后查到听者多半属于保皇会会员”。当时,保皇党欧榘甲也在纽约宣传,次日在该戏院演讲,倡言“革命必流血,招瓜分惨祸”,孙“再在该戏院申论保满清异族为虚君立宪之非计”。两相辩驳,一连十日,后因戏院恐生事端,保皇党乃另设茶会,十余人与孙辩论,孙只身赴会,众人折服,保皇党人周超等相继转向革命。 日本《二六新闻》评价孙此次美国之行,称:“支那革命党领袖孙逸仙近游美国各地,旅居美国之支那人大为欢迎,美国人中亦多表同情者。孙现创立报馆三间,己身则以鸟约[纽约]为本部,凡前为康有为保皇会员者,今殆尽化为革命党。康党之领袖大生嫉妒,谋暗杀孙,事未发而其谋已显,孙幸得免于祸云。” 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興中會与華興會、光復會和其他各會合併為同盟會,孫中山任總理。 組織 评价 学者章开沅认为,兴中会会员绝大部分属于广东省籍,其中香山县人又占一半以上,立会以来的数次起义,皆在华南沿海地区,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但是,这种不足与其说是孙中山的策略失误,不如说是当时环境的客观条件使然。实际上,孙中山的理念面向全国,会旨提出“振兴中华”。 参見 興中會墳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黨派 中国农工民主党 革命党、中國同盟會、國民黨 (1912–1913)、中華革命黨、五四運動、中國國民黨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吳倫霓霞:〈興中會前期(1894-1900)孫中山革命運動與香港的關係 〉。 李金强:〈香港兴中会总会的成立及其重要性 〉。
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体制,统一管辖和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武装力量。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作为军事参议机关。195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之下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其他武装力量。在实践中,中共中央军委拥有了宪法赋予国家主席及国务院的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国家主席领导的国防委员会也被架空。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缺位多年的国家主席职务与其领导的国防委员会被撤消,其中第十五条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子弟兵,是各族人民的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197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统率。” 改革开放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要求,宪法面临重大修改。自从1980年9月中共中央向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建议后,直至1981年底,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为了起草宪法草案初稿及讨论稿,曾多次召开座谈会,并向各地广泛征求对修改1978年宪法中“国家机构”部分的意见。当时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率武装力量。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根据普遍要求,曾经在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任免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委员及解放军三总部负责人;国务院领导武装力量的建设。”讨论稿又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不干涉政府工作,不承担行政责任”。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这些规定引发了许多不同意见。 1980年,中共中央刚决定修改宪法时,便有群众致信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建议将中共中央军委划给国家,成立国家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宪法草案讨论中,有人曾经建议,如果要重新设立国防委员会,可否考虑与中共中央军委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是中共中央军委,在国家体制上是国防委员会。1982年3月11日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及1982年3月12日全国政协常委宪法草案(讨论稿)座谈会上,“程思远建议,把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改为国家机构,由国家主席兼任军委主席。他还提出,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注意三个平衡,即军事和政治的平衡、立法和行政的平衡、军政和军令的平衡。其中,国防部与军事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就是军政与军令的关系,军政是军事行政权的运用,军令是军事统率权的运用,军政与军令应当分开。”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1982年春,中共中央作出决策: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1982年4月初,该决策被写入宪法修改草案的修改稿。1982年4月22日,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真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说明》时说:这么做“就明确了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有利于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同时也便于应付当前世界动荡不定的局势。”1982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宪法修改草案,交全民讨论。 该决策引发了国际国内的震动。在军队内部,也存在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否是要改变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的疑问。1982年4月上旬,军队一定范围的负责人在座谈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时提出,讨论稿中关于军事制度的规定较以前的宪法发生重大变化,需在军队内部下发解释性文件,统一全军思想。为此,经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迅速向全军发出彭真起草的《关于宪法修改草案规定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通知》,在军内逐级传达。该通知说明,设立国家的中央军委,并不是削弱乃至取消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在国家的中央军委成立后,党的中央军委仍作为党中央的军事领导机关直接领导军队,党的中央军委主席将经过全国人大选举出任国家的中央军委主席,党的中央军委和国家的中央军委实际上将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更便于领导和指挥军队。通知还说,宪法修改草案规定国家的中央军委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实行主席负责制,这说明是由国家的中央军委主席而不是国家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国家主席作为虚位元首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宪法修改草案规定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所以国务院仍将设国防部,主管除国防工业生产外的国防建设,国防部的工作实际上也将在党的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开展。 在4个月的讨论中,宪法修改委员会听取了各方面意见,认为党对军队的领导不必在条文中再行规定、国家的中央军委的任期与全国人大相同、中央军委主席的任期不宜限制、中央军委主席不宜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用含义更广的“领导”一词取代“统率”。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认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应作为宪法中单独的一节;针对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否要制定组织法的争论,可将原来分散在国家机构各节的规定综合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国家机关的组织由法律规定”,以便将来处理,同时在条文中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1982年10月14日,彭真专门写信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汇报了上述几条决定,这些决定在此后的讨论中又略有改动。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三章“国家机构”下有第四节“中央军事委员会”,即正式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这是中央军委历史上第三次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家政权的共同职能机构。 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首次提及了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负责。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八二宪法,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统帅全国武装力量,由主席、副主席、委员若干人组成,实行主席负责制。这一体制实行至今。 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领导的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在军委机关调整组建层面上,撤销原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等4个总部,改为7个部(厅)、3个委员会、5个直属机构共15个职能部门,即军委办公厅、军委联合参谋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委后勤保障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训练管理部、军委国防动员部、军委纪委、军委政法委、军委科技委、军委战略规划办公室、军委改革和编制办公室、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军委审计署、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 职责 根据《》第十三条,中央军事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机构设置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后,当前中央军委设置职能部门15个、联指中心、战区机关5个、军种机关5个、直属兵种机关1个、直属院校和科研机构3个、武警部队,以下机构除另有注明外皆为正战区级。 中央军事委员会设置下列机构: 职能部门 联指中心 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 战区机关 军种机关 兵种机关 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副戰區級) 直属院校和科研机构 武警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人员编制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中共中央军委 国家中央军委 规章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不是「合署办公」。二者统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对武装力量发布命令时一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发布。同时,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国务院下设国防部,主管除国防工业生产外的国防建设,国防部的工作实际上也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开展。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也没有直接关系,国家主席职务本身并不领导军队。 现行宪法下的国家武装力量由“军、警、民”三支力量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民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要求,宪法面临重大修改。自从1980年9月中共中央向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建议后,直至1981年底,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为了起草宪法草案初稿及讨论稿,曾多次召开座谈会,并向各地广泛征求对修改1978年宪法中“国家机构”部分的意见。当时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率武装力量。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根据普遍要求,曾经在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任免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委员及解放军三总部负责人;国务院领导武装力量的建设。”讨论稿又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不干涉政府工作,不承担行政责任”。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这些规定引发了许多不同意见。 1980年,中共中央刚决定修改宪法时,便有群众致信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建议将中共中央军委划给国家,成立国家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宪法草案讨论中,有人曾经建议,如果要重新设立国防委员会,可否考虑与中共中央军委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是中共中央军委,在国家体制上是国防委员会。1982年3月11日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及1982年3月12日全国政协常委宪法草案(讨论稿)座谈会上,“程思远建议,把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改为国家机构,由国家主席兼任军委主席。他还提出,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注意三个平衡,即军事和政治的平衡、立法和行政的平衡、军政和军令的平衡。其中,国防部与军事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就是军政与军令的关系,军政是军事行政权的运用,军令是军事统率权的运用,军政与军令应当分开。”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1982年春,中共中央作出决策: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1982年4月初,该决策被写入宪法修改草案的修改稿。1982年4月22日,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真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说明》时说:这么做“就明确了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有利于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同时也便于应付当前世界动荡不定的局势。”1982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宪法修改草案,交全民讨论。 该决策引发了国际国内的震动。在军队内部,也存在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否是要改变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的疑问。1982年4月上旬,军队一定范围的负责人在座谈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时提出,讨论稿中关于军事制度的规定较以前的宪法发生重大变化,需在军队内部下发解释性文件,统一全军思想。为此,经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迅速向全军发出彭真起草的《关于宪法修改草案规定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通知》,在军内逐级传达。该通知说明,设立国家的中央军委,并不是削弱乃至取消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在国家的中央军委成立后,党的中央军委仍作为党中央的军事领导机关直接领导军队,党的中央军委主席将经过全国人大选举出任国家的中央军委主席,党的中央军委和国家的中央军委实际上将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更便于领导和指挥军队。通知还说,宪法修改草案规定国家的中央军委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实行主席负责制,这说明是由国家的中央军委主席而不是国家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国家主席作为虚位元首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宪法修改草案规定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所以国务院仍将设国防部,主管除国防工业生产外的国防建设,国防部的工作实际上也将在党的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开展。 在4个月的讨论中,宪法修改委员会听取了各方面意见,认为党对军队的领导不必在条文中再行规定、国家的中央军委的任期与全国人大相同、中央军委主席的任期不宜限制、中央军委主席不宜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用含义更广的“领导”一词取代“统率”。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认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应作为宪法中单独的一节;针对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否要制定组织法的争论,可将原来分散在国家机构各节的规定综合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国家机关的组织由法律规定”,以便将来处理,同时在条文中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1982年10月14日,彭真专门写信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汇报了上述几条决定,这些决定在此后的讨论中又略有改动。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三章“国家机构”下有第四节“中央军事委员会”,即正式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这是中央军委历史上第三次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家政权的共同职能机构。 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首次提及了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负责。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八二宪法,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统帅全国武装力量,由主席、副主席、委员若干人组成,实行主席负责制。这一体制实行至今。 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领导的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在军委机关调整组建层面上,撤销原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等4个总部,改为7个部(厅)、3个委员会、5个直属机构共15个职能部门,即军委办公厅、军委联合参谋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委后勤保障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训练管理部、军委国防动员部、军委纪委、军委政法委、军委科技委、军委战略规划办公室、军委改革和编制办公室、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军委审计署、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 职责 根据《》第十三条,中央军事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机构设置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后,当前中央军委设置职能部门15个、联指中心、战区机关5个、军种机关5个、直属兵种机关1个、直属院校和科研机构3个、武警部队,以下机构除另有注明外皆为正战区级。 中央军事委员会设置下列机构: 职能部门 联指中心 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 战区机关 军种机关 兵种机关 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副戰區級) 直属院校和科研机构 武警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人员编制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中共中央军委 国家中央军委 规章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不是「合署办公」。二者统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对武装力量发布命令时一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发布。同时,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国务院下设国防部,主管除国防工业生产外的国防建设,国防部的工作实际上也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开展。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也没有直接关系,国家主席职务本身并不领导军队。 现行宪法下的国家武装力量由“军、警、民”三支力量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民兵。 领导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历部宪法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统率者做出了规定,然《1975年-1982年宪法》虽明文确定国家最高统帅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却无设置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的准确条文。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军队。《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及兼任国防委员会主席。《1975年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1978年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统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
University”首字母缩写,整体形状像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炬。 校训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校歌 广州大学校歌为《广州大学校歌》,集体作词,柳坚作曲。 排名 广州大学在2022年的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大学第61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57位;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5-49位;在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91位。 学科水平 截至2022年6月,广州大学共有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两门学科领域已进入前3‰。广州大学现有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市级重点学科。 校区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277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原有大学城、桂花岗、麓湖、广园、起义路、龙洞六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705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14.6万平方米。2005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大学城校区,将麓湖、广园、起义路、龙洞四个校区归还至广州市人民政府,仅保留桂花岗校区。 大学城 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占地面积1,975亩,现为广州大学主校区。校区位于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最西侧,毗邻广东科学中心、北亭村、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 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作为广州大学城首批进驻的十所高校之一,校区于2003年动工建设;2004年9月,首批学生入驻大学城校区;2005年,大学城校区整体建成,学校整体搬迁至大学城校区。 桂花岗 桂花岗校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桂花岗东1号,占地面积152亩,前身是广州师范学院,学科特长主要是文科,设立人文学院等十数个二级学院,2000年合并归入广州大学。 桂花岗校区现有广州大学桂花岗纺织服装学院(专科),以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律师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六个学院的大一本科生(大二起搬至大学城校区学习)。此外,桂花岗校区还有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校属科研单位。 黄埔 黄埔校区(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校区分两期建设:一期租借海丝知识中心B3栋及B4栋作为教学楼,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宿舍公寓位于领创街高新智创园C2栋、D1栋及D10栋,已于2020年9月投入使用;二期校园于2021年11月动工建设,占地面积为150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预计于2023年9月投入使用。黄埔校区现有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五个学院的研究生入驻。 历史校区 麓湖校区:位于广州市麓景西路41号,合并校区前为原广州大学校舍,现被市政府收回作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麓湖校区(校本部)。 广园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广园中路248号,前身为华南建筑学院(西院)校园,学科以土木工程类见长,为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总部。现被市政府收回作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园南校区(校本部南校区)校舍。 起义路校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广州起义路144号,原广州教育学院校舍,现已移交作为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起义路校区。 龙洞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筲箕窝渔沙坦西坑大街1号,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舍,后移交作为广州医学院龙洞校区。 二级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增槎路松北球场直街33号,依托广州纺织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办学。 松田学院: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2004年改为独立学院,现已转设更名为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华软软件学院: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广从南路548号,2006年改为独立学院,现已转设更名为广州软件学院。 院系设置 广州大学共设有27个学院,其中25个学院为专业学院(即除创新创业学院与教师培训学院外),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门学科。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共74个,包括41个理工类专业、25个人文社科类专业及8个艺术类专业。 人事 党委书记 陈万鹏:2000年7月11日—2007年8月31日 易佐永:2007年8月31日—2014年1月25日 庾建设:2014年1月25日—2016年9月13日 屈哨兵:2016年9月13日—2022年7月 魏明海:2022年7月— 校长 林维明:2000年7月11日—2003年12月10日 庾建设:2003年12月10日—2014年1月25日 邹采荣:2014年1月25日—2016年9月13日 魏明海:2016年9月13日— 师资
党委书记 陈万鹏:2000年7月11日—2007年8月31日 易佐永:2007年8月31日—2014年1月25日 庾建设:2014年1月25日—2016年9月13日 屈哨兵:2016年9月13日—2022年7月 魏明海:2022年7月— 校长 林维明:2000年7月11日—2003年12月10日 庾建设:2003年12月10日—2014年1月25日 邹采荣:2014年1月25日—2016年9月13日 魏明海:2016年9月13日— 师资 截至2022年6月,广州大学现有在岗教职工3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42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26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500人。学校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4人(周福霖、张景中、郭柏灵、方滨兴)、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4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 校友 麥華三,1938届文学院毕业生(私立广州大学),中国书法家和教育家。历任私立廣州大學副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林兆明,1946届法律系毕业生(私立广州大学),国家一级演员。粤语说书人、相声演员和话剧演员。 陈耀光,1982届毕业生(广州教育学院),曾任湛江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共湛江市委书记、广东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 朱哲琴,1990届毕业生(广州师范学院),中国内地新音乐代表人物。 陆兆禧,1991届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阿里巴巴集团第二任CEO。 黄紫云,1993届艺术设计系毕业生,独立艺术家。 黎绮雯,2004届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持。 严彦子,2005届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持。 云菲,2006届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持。 郭嘉峰,2014届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中国内地网络主持人、演员。 许杨玉琢,2018届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偶像团体SNH48成员。 黄思静,2018届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成员。 交通 定点班车 为方便师生来往大学城校区与桂花岗校区及大学城校区的教职工上下班,广州大学于上下课时间设置了多条定点班车线路,来往大学城校区与桂花岗校区、原麓湖校区、原广园校区、集贤苑教师新村、云山居小区、同德围、沙涌教师小区及中山纪念堂。同时,学校设有地铁接驳专线往来大学城校区与大学城北地铁站。以上线路均由广州公交集团第三公共汽车有限公司运营。 公共交通 大学城校区
论著 论文 Th. von Karman and H.S.Tsien, Boundary Layer in Compressible Fluids, Journal of Aeronaut. Sci, vol. 3, pp227–232, 1938(可压缩流体中的边界层) Hsue-shen Tsien,Supersonic Flow over an Inclined Body of Revolution, J Aeronaut. Sci, vol. 5, pp. 480–483, 1938(倾斜旋转体上的超音速流动) Hsue-shen Tsien, Ph.D Thesis, Problems in Motion of Compressible Fluids and Reaction Propagation, Caltech, 1938(可压缩流体运动和反应传播问题) Tsien HS. Two-dimensional subsonic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 Aeronaut. Sci. 1939(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音速流动) Th. von Karma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s by External Pressure,J. Aeronaut. Sci, vol 7, pp. 43–50, 1940(外压作用下球壳的屈曲) Th. von Karman,Louis G.Dun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Influence of Curvature on the Bucklng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s J.Aeronaut. Sci, vol. 7, pp. 276-289, 1940(曲率对结构屈曲特性的影响) Von Karman T, Tsien HS. The buckling of thin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J Aeronaut Sci, 1941(薄壁圆柱壳在轴向压缩下的屈曲) Tsien, HS. Symmetrical Joukowsky Airfoils in shear flow. Q. Appl. Math. 1943(剪切流中的对称 Joukowsky 翼型) Tsien, HS. On the Design of the Contraction Cone for a Wind Tunnel. J. Aeronaut. Sci., 10, 68-70, 1943(风洞收缩锥的设计) Von Karman, T. and Tsien, HS. Lifting- line Theory for a Wing in Nonuniform Flow.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3, 1945(非均匀流中机翼的升力线理论) Tsien, HS. Similarity laws of hypersonic flows. J. Math. Phys. 25, 247-251, (1946).(高超声速流的相似定律) Tsien, HS, and Kuo, YH (郭永怀) , "Two-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Mix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of a Compressible Fluid and the Upper Critical Mach dumber", NACA Technical Note No. 495, 1946(“二维无旋。可压缩流体的亚音速和超音速混合流以及上临界马赫数”) Tsien, HS. Rockets and Other Thermal Jets Using Nuclear Energy",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Nuclear Power, Addison-Wesley, Vol. 11, 1949(“使用核能的火箭和其他热喷射”) Tsien, HS. The transfer functions of rocket nozzles. J. Am. Rocket Soc, 1952(火箭喷嘴的传递函数) Tsien, HS. Take-Off from Satellit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Vol. 23, No. 4, 1953(从美国卫星杂志起飞) Tsien, HS. The Poincare-Lighthill-Kuo Method, Advances in Appl. Mech. 1956(庞加莱-莱特希尔-郭方法) Tsien, HS. The equations of gas dynamics. 1958(气体动力学方程) 书籍 Engineering Cybernetics,Tsien, H. S. McGraw
the Contraction Cone for a Wind Tunnel. J. Aeronaut. Sci., 10, 68-70, 1943(风洞收缩锥的设计) Von Karman, T. and Tsien, HS. Lifting- line Theory for a Wing in Nonuniform Flow.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3, 1945(非均匀流中机翼的升力线理论) Tsien, HS. Similarity laws of hypersonic flows. J. Math. Phys. 25, 247-251, (1946).(高超声速流的相似定律) Tsien, HS, and Kuo, YH (郭永怀) , "Two-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Mix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of a Compressible Fluid and the Upper Critical Mach dumber", NACA Technical Note No. 495, 1946(“二维无旋。可压缩流体的亚音速和超音速混合流以及上临界马赫数”) Tsien, HS. Rockets and Other Thermal Jets Using Nuclear Energy",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Nuclear Power, Addison-Wesley, Vol. 11, 1949(“使用核能的火箭和其他热喷射”) Tsien, HS. The transfer functions of rocket nozzles. J. Am. Rocket Soc, 1952(火箭喷嘴的传递函数) Tsien, HS. Take-Off from Satellit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Vol. 23, No. 4, 1953(从美国卫星杂志起飞) Tsien, HS. The Poincare-Lighthill-Kuo Method, Advances in Appl. Mech. 1956(庞加莱-莱特希尔-郭方法) Tsien, HS. The equations of gas dynamics. 1958(气体动力学方程) 书籍 Engineering Cybernetics,Tsien, H. S. McGraw Hill, 1954(工程控制论) Tsien, H.S. Technische Kybernetik, Übersetzt von Dr. H. Kaltenecker, Berliner Union Stuttgart 1957(技术控制论——德文译本) ТЕХНИЧЕСКАЯ КИБЕРНЕТИКА(技术控制论——俄文译本) 工程控制论. 科学出版社. 1956. ISBN 978-7-110-01196-6 工程控制论(第2版). 科学出版社. 1980. ISBN 978-7-110-01196-6 工程控制论(第3版). 科学出版社, 2011. ISBN 978-7-03-030094-2 《导弹概论》钱学森手稿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18-657-6 《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丛书》 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 科学出版社, 2011. 钱学森现代军事科学思想. 科学出版社, 2011. 钱学森论系统科学(讲话). 科学出版社, 2011.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探索. 科学出版社, 2011. 社会工程学. 科学出版社, 2011. 地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科学出版社, 2011. 钱学森哲学思想. 科学出版社, 2011. 钱学森思维科学. 科学出版社, 20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出版社, 2011. 人体复杂系统科学探索.科学出版社, 2011. 系统论—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辨证统一. 科学出版社, 2011. 创建系统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ISBN 978-7-5377-1948-3 创建系统学(新世纪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13-04592-8 气体动力学诸方程. 1966. 星际航行概论. 1966. 星际航行概论.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218-439-8 物理力学讲义. 1962. 物理力学讲义(新世纪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ISBN 978-7-313-04876-9 从飞机导弹说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1959. 论系统工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ISBN 978-7-5357-0412-2 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13-04589-8 Collect Works of
拜占廷帝國被迫承认保加利亚第二帝国(1185年-1396年)為獨立國家。双方签订和约,保加利亚派皇弟卡洛扬为人质,换回被俘的皇后埃列娜。 古爾王朝滅亡加茲尼王國。 出生 3月29日——阿尔蒂尔一世,布列塔尼公爵。 9月5日——路易八世,法國卡佩王朝國王,綽號獅子王。(1226年逝世,39岁) 刘克庄,南宋诗词家
11月9日——任二十五年太上皇的宋高宗駕崩於德壽宮中,皇帝宋孝宗表示要服喪三年,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 鐵木真與蔑兒乞部發生爭鬥戰敗,前來依附札木合,札木合遂聯合克烈部首領王汗擊敗了蔑兒乞部。 羅馬教皇烏爾巴諾三世與額我略八世接連於年內過世,克萊孟三世繼位。 拜占廷帝國被迫承认保加利亚第二帝国(1185年-1396年)為獨立國家。双方签订和约,保加利亚派皇弟卡洛扬为人质,换回被俘的皇后埃列娜。 古爾王朝滅亡加茲尼王國。 出生
通过在自旋向上和向下旋转之间产生平衡能量分离,可以实现净自旋极化。 方法包括将材料放入大磁场(塞曼效应),交换能量存在于铁磁体中或迫使系统失去平衡。 可以维持这种非平衡种群的时间段称为自旋寿命, 。 在扩散导体中,长度可以定义为非平衡自旋群体可以传播的距离。 金属中传导电子的旋转寿命相对较短(通常小于1纳秒)。 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致力于将这一寿命延长到技术相关的时间尺度。 自旋极化群体的衰变机制可大致分为自旋翻转散射和自旋相移。 自旋翻转散射是固体内部不能保持自旋的过程,因此可以将进入的自旋向上状态切换为输出向下旋转状态。 自旋相移是一种过程,其中由于不同的电子自旋速率进动,具有共同自旋态的电子群随时间变得更少偏振。 在受限结构中,可以抑制自旋相移,导致半导体量子点在低温下的旋转寿命为毫秒。 超导体可以增强自旋电子学的中心效应,例如磁阻效应,自旋寿命和无耗散自旋电流。 自旋电子逻辑器件 用于实现扩展的非易失性自旋逻辑器件正在被广泛研究。 使用自旋和磁铁进行信息处理的自旋转移,并基于扭矩的逻辑设备已经被提出了。这些设备是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蓝图(ITRS)探索路线图的一部分。 逻辑内存应用程序已经处于开发阶段。 2017年的评论文章可以在《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中找到。 應用 硬碟的磁頭是自旋電子學領域中,最早商業化的產品。此外,尚有許多充滿潛力的應用,例如磁性随机存储器(MRAM)、自旋場發射電晶體、自旋發光二極體等。 摩托羅拉公司基於單個磁性隧道結開發了第一代256Kb磁性随机存储器(MRAM),以及讀/寫週期小於50納秒的單個晶體管。Everspin公司已經開發出了4 Mb版本。第二代的MRAM技術正在開發中:(TAS) 和自旋转移矩(Spin-transfer torque, STT)。 另一種設計是賽道記憶體(),在鐵磁線的疇壁之間的磁化方向編碼信息。 磁傳感器可以使用GMR效應。 基于半导体的自旋电子器件 掺杂的半导体材料显示稀释的铁磁性。
. 通过在自旋向上和向下旋转之间产生平衡能量分离,可以实现净自旋极化。 方法包括将材料放入大磁场(塞曼效应),交换能量存在于铁磁体中或迫使系统失去平衡。 可以维持这种非平衡种群的时间段称为自旋寿命, 。 在扩散导体中,长度可以定义为非平衡自旋群体可以传播的距离。 金属中传导电子的旋转寿命相对较短(通常小于1纳秒)。 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致力于将这一寿命延长到技术相关的时间尺度。 自旋极化群体的衰变机制可大致分为自旋翻转散射和自旋相移。 自旋翻转散射是固体内部不能保持自旋的过程,因此可以将进入的自旋向上状态切换为输出向下旋转状态。 自旋相移是一种过程,其中由于不同的电子自旋速率进动,具有共同自旋态的电子群随时间变得更少偏振。 在受限结构中,可以抑制自旋相移,导致半导体量子点在低温下的旋转寿命为毫秒。 超导体可以增强自旋电子学的中心效应,例如磁阻效应,自旋寿命和无耗散自旋电流。 自旋电子逻辑器件 用于实现扩展的非易失性自旋逻辑器件正在被广泛研究。 使用自旋和磁铁进行信息处理的自旋转移,并基于扭矩的逻辑设备已经被提出了。这些设备是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蓝图(ITRS)探索路线图的一部分。 逻辑内存应用程序已经处于开发阶段。 2017年的评论文章可以在《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中找到。 應用 硬碟的磁頭是自旋電子學領域中,最早商業化的產品。此外,尚有許多充滿潛力的應用,例如磁性随机存储器(MRAM)、自旋場發射電晶體、自旋發光二極體等。 摩托羅拉公司基於單個磁性隧道結開發了第一代256Kb磁性随机存储器(MRAM),以及讀/寫週期小於50納秒的單個晶體管。Everspin公司已經開發出了4 Mb版本。第二代的MRAM技術正在開發中:(TAS) 和自旋转移矩(Spin-transfer torque, STT)。 另一種設計是賽道記憶體(),在鐵磁線的疇壁之間的磁化方向編碼信息。 磁傳感器可以使用GMR效應。 基于半导体的自旋电子器件 掺杂的半导体材料显示稀释的铁磁性。 近年来,稀磁氧化物(DMOs)包括ZnO基DMOs和TiO2基DMOs已成为众多实验和计算研究的主题。 非氧化物铁磁半导体源(如锰掺杂的砷化镓GaMnAs),增加了与隧道势垒的界面电阻,或使用热电子注入。 应用 采用自旋极化的电子注入的应用已经显示门限电流降低和可控的圆偏振光相干光输出。例子包括半导体激光器。未来的应用可以包括基于自旋晶体管具有超过MOSFET器件的优势,例如陡峭的亚阈值斜率。 參閱 巨磁阻效应
“博斯曼法案”同時禁止歐盟成員國本地聯賽及歐洲足協在比賽限制非本地球員的數目,但不包括非歐盟的球員在內。 影响 国际足联对球员合同期满的转会规定 国际足联的《运动员身份及转会规则》(Regulations on the Status and Transfer of Players)第十八条“职业球员和俱乐部合同的特殊条款”(Special provisions
the Status and Transfer of Players)第十八条“职业球员和俱乐部合同的特殊条款”(Special provisions relating to contracts between professionals and clubs)的第三款规定:如果一家俱乐部试图与一名球员签订合同时,必须在协商前先出具书面文书通知他现有的俱乐部。只有在自己与原俱乐部合同已经到期或者只有六个月的情况下,一名职业球员才能自由地与其他俱乐部签订合同。任何对此款破坏的行为都应该得到适当制裁。 中国足协的球员合同期满的转会规定 中国足协2008年下发的《中国足协运动员身份及转会规定》中,在第四章“国内职业运动员转会” 第十一条对“自由人”做出了定义:三十个月以上未参加任何俱乐部比赛或从未隶属于任何俱乐部的运动员,应在属地会员协会注册为“自由人”; 第十二条规定,运动员变更所属俱乐部或代表其他俱乐部比赛、“自由人”代表俱乐部比赛,均需办理转会。
历史 飛機是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有人将它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明。关于世界上最早的固定翼機到底是由谁发明各国尚存在争议,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由美國人莱特兄弟發明。他们在1903年12月17日进行的飞行作为“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进行的受控的持续动力飞行”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认可。 飛機作为交通工具的特点 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固定翼機有很多优点: 速度快。目前喷射客机的巡航时速在900公里/小時左右。 机动性高。固定翼機飞行不受高山、河流、沙漠、海洋的阻隔,而且可根据客、货源数量随时增加班次。 但是固定翼機作为交通工具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价格昂贵。无论是固定翼機本身还是固定翼機所消耗的油料相对其他交通运输方式都高昂的多。 受天气情况影响。虽然现在航空技术已经能适应绝大多数气象条件,但是比较严重的风、雨、雪、雾等气象条件仍然会影响飞机的起降安全。 起降场地有限制。大部份固定翼機都需要機場升降,需要有较长的跑道供起降,对起降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 另外,雖然固定翼機不斷提升燃油效率,但是飛行時每消耗1公斤燃油就會排放3公斤二氧化碳,而且氣體直接在大氣層排放,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比地面排放還要大。 机体结构 飛機的機體結構通常包括機翼、機身、尾翼、起落架。如果飛機的發動機不在機身內,則發動機短艙也屬於機體結構的一部分。 机翼 机翼是飞机产生升力的部件,机翼后缘有可操纵的活动面,靠外侧的叫做副翼,用于控制飞机的滚转运动,靠内侧的则是襟翼,用于增加起飞着陆阶段的升力、著陸時阻力以及提供更大的上昇、下降坡率。机翼内部通常安装油箱,机翼下面则可供挂载副油箱和武器等附加设备。有些飞机的发动机和起落架也被安装在机翼下方。 部分大型飛機翼面設有擾流板,飛行轉向時可以立起,降低升力輔助轉向,亦可在飛行或降落接地時立起減速。 机翼有各种形状,数目也有不同。在航空技术不发达的早期为了提供更大的升力,固定翼機以双翼机甚至多翼机为主,但现代飞机一般是单翼机。 机身 机身的主要功用是装载人员、货物、设备、燃料和武器等,也是飞机其他结构部件的安装基础,将尾翼、机翼及发动机等连接成一个整体。但飞翼机是个例外,它的机身被隐藏在其机翼的内部。 尾翼 尾翼是用来平衡、稳定和操纵飞机飞行姿态的部件,通常包括垂直尾翼(垂尾)和水平尾翼(平尾)两部分。垂直尾翼由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安装在其后部的方向舵组成,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安装在其后部的升降舵组成,一些型号的飞机升降舵由全动式水平尾翼代替。方向舵用于小幅度控制及修正飞机的航向运动,升降舵用于控制飞机的俯仰运动。 起落架 起落架是用来支撑飞机停放、滑行、起飞和着陆滑跑的部件,由支柱、缓冲器、刹车装置、机轮和收放机构组成。陆上飞机的起落装置一般由减震支柱和机轮组成,此外还有专供水上飞机起降的带有浮筒装置的起落架和雪地起飞用的滑橇式起落架。 动力装置(航空发动机) 飞机的动力装置的核心是航空发动机,主要功能是用来产生拉力或推力克服与空气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使飞机前进。次要功能则是为飞机上的用电设备提供电力,为空调设备等用气设备提供气源等。飞机的动力装置除发动机外,还包括一系列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系统,如引擎燃油系统、引擎控制系统等。 現代飛機的動力裝置一般為渦輪引擎(噴射引擎)和往復式引擎兩種。應用較廣泛的配置方式有四種:航空活塞式發動機加螺旋槳推進器;渦輪噴射引擎;渦輪螺旋槳引擎;渦輪扇引擎。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火箭發動機、沖壓引擎、原子能航空發動機、脈衝爆震發動機等,也有可能會逐漸被採用。 固定翼機的飞行操纵装置 现代固定翼機驾驶舱内可供驾驶员使用的固定翼機操纵装置通常包括: 主操纵装置:驾驶杆或驾驶盘和方向舵脚蹬。在某些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固定翼機上,驾驶杆或驾驶盘已经被简化成位于驾驶员侧方的操纵杆,也称为“侧杆”。 辅助操纵装置:襟翼手柄、配平按钮、减速板手柄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飞行操纵装置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型固定翼機中,传统的机械式操纵系统已逐渐地被更为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所取代,计算机系统全面介入飞行操纵系统,驾驶员的操作已不再像是直接操纵固定翼機动作,而更像是给固定翼機下达运动指令。由于某些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固定翼機取消了原有的驾驶杆或驾驶盘等装置而改为侧杆操纵,驾驶舱的空间显得比以往更加宽松,所以有些驾驶员称此类驾驶舱为“飞行办公室”。 有关固定翼機的记录 最大航速 最大航速是固定翼機最重要的性能之一。下列若干历史上的最大航速纪录: 1910年 106 千米/小时,飞行员:Leon Morane,法国,Bleriot XI 1913年 204 千米/小时,飞行员:Maurice Prevost, 法国, Deperdussin 1923年 417 千米/小时,飞行员:Harold J.Brow, 美国,Curtiss R2C-1 1934年 709 千米/小时,飞行员:Francesco Agello, 意大利, Macchi MC.72(水上飞机,此项纪录保持至今) 1939年 755 千米/小时,飞行员:Fritz Wendel, 德国, 梅塞施米特 Me 209 V1 1941年 1004 千米/小时,飞行员:Heinrich Dittmar, 德国, 梅塞施米特 Me 163(火箭式歼击机) 1947年 1127 千米/小时,飞行员:Charles "Chuck" Yeager, 美国, Bell X-1
固定翼飞机可以滑行,包括各种自由滑翔机和束缚的风筝,都可以利用移动的空气来获得高度。 从发动机获得前推力的动力固定翼飞机(飞机)包括动力滑翔伞,动力悬挂滑翔机和一些地面效应飞行器。大多数固定翼飞机都是由飞机上的飞行员驾驶的,但是有些飞机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可以无人值守,可以远程或自主(使用机载计算机)进行控制。 历史 飛機是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有人将它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明。关于世界上最早的固定翼機到底是由谁发明各国尚存在争议,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由美國人莱特兄弟發明。他们在1903年12月17日进行的飞行作为“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进行的受控的持续动力飞行”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认可。 飛機作为交通工具的特点 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固定翼機有很多优点: 速度快。目前喷射客机的巡航时速在900公里/小時左右。 机动性高。固定翼機飞行不受高山、河流、沙漠、海洋的阻隔,而且可根据客、货源数量随时增加班次。 但是固定翼機作为交通工具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价格昂贵。无论是固定翼機本身还是固定翼機所消耗的油料相对其他交通运输方式都高昂的多。 受天气情况影响。虽然现在航空技术已经能适应绝大多数气象条件,但是比较严重的风、雨、雪、雾等气象条件仍然会影响飞机的起降安全。 起降场地有限制。大部份固定翼機都需要機場升降,需要有较长的跑道供起降,对起降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 另外,雖然固定翼機不斷提升燃油效率,但是飛行時每消耗1公斤燃油就會排放3公斤二氧化碳,而且氣體直接在大氣層排放,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比地面排放還要大。 机体结构 飛機的機體結構通常包括機翼、機身、尾翼、起落架。如果飛機的發動機不在機身內,則發動機短艙也屬於機體結構的一部分。 机翼 机翼是飞机产生升力的部件,机翼后缘有可操纵的活动面,靠外侧的叫做副翼,用于控制飞机的滚转运动,靠内侧的则是襟翼,用于增加起飞着陆阶段的升力、著陸時阻力以及提供更大的上昇、下降坡率。机翼内部通常安装油箱,机翼下面则可供挂载副油箱和武器等附加设备。有些飞机的发动机和起落架也被安装在机翼下方。 部分大型飛機翼面設有擾流板,飛行轉向時可以立起,降低升力輔助轉向,亦可在飛行或降落接地時立起減速。 机翼有各种形状,数目也有不同。在航空技术不发达的早期为了提供更大的升力,固定翼機以双翼机甚至多翼机为主,但现代飞机一般是单翼机。 机身 机身的主要功用是装载人员、货物、设备、燃料和武器等,也是飞机其他结构部件的安装基础,将尾翼、机翼及发动机等连接成一个整体。但飞翼机是个例外,它的机身被隐藏在其机翼的内部。 尾翼 尾翼是用来平衡、稳定和操纵飞机飞行姿态的部件,通常包括垂直尾翼(垂尾)和水平尾翼(平尾)两部分。垂直尾翼由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安装在其后部的方向舵组成,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安装在其后部的升降舵组成,一些型号的飞机升降舵由全动式水平尾翼代替。方向舵用于小幅度控制及修正飞机的航向运动,升降舵用于控制飞机的俯仰运动。 起落架 起落架是用来支撑飞机停放、滑行、起飞和着陆滑跑的部件,由支柱、缓冲器、刹车装置、机轮和收放机构组成。陆上飞机的起落装置一般由减震支柱和机轮组成,此外还有专供水上飞机起降的带有浮筒装置的起落架和雪地起飞用的滑橇式起落架。 动力装置(航空发动机) 飞机的动力装置的核心是航空发动机,主要功能是用来产生拉力或推力克服与空气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使飞机前进。次要功能则是为飞机上的用电设备提供电力,为空调设备等用气设备提供气源等。飞机的动力装置除发动机外,还包括一系列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系统,如引擎燃油系统、引擎控制系统等。 現代飛機的動力裝置一般為渦輪引擎(噴射引擎)和往復式引擎兩種。應用較廣泛的配置方式有四種:航空活塞式發動機加螺旋槳推進器;渦輪噴射引擎;渦輪螺旋槳引擎;渦輪扇引擎。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火箭發動機、沖壓引擎、原子能航空發動機、脈衝爆震發動機等,也有可能會逐漸被採用。 固定翼機的飞行操纵装置 现代固定翼機驾驶舱内可供驾驶员使用的固定翼機操纵装置通常包括: 主操纵装置:驾驶杆或驾驶盘和方向舵脚蹬。在某些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固定翼機上,驾驶杆或驾驶盘已经被简化成位于驾驶员侧方的操纵杆,也称为“侧杆”。 辅助操纵装置:襟翼手柄、配平按钮、减速板手柄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飞行操纵装置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型固定翼機中,传统的机械式操纵系统已逐渐地被更为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所取代,计算机系统全面介入飞行操纵系统,驾驶员的操作已不再像是直接操纵固定翼機动作,而更像是给固定翼機下达运动指令。由于某些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固定翼機取消了原有的驾驶杆或驾驶盘等装置而改为侧杆操纵,驾驶舱的空间显得比以往更加宽松,所以有些驾驶员称此类驾驶舱为“飞行办公室”。 有关固定翼機的记录 最大航速 最大航速是固定翼機最重要的性能之一。下列若干历史上的最大航速纪录: 1910年 106 千米/小时,飞行员:Leon Morane,法国,Bleriot XI 1913年 204 千米/小时,飞行员:Maurice Prevost, 法国, Deperdussin 1923年 417 千米/小时,飞行员:Harold J.Brow, 美国,Curtiss
Mall车程半小时),96,107,107B,165,165F 知名校友 参见 舒立克商學院 理学院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约克大学主页
校友348,000人。豐厚的學術獎勵和高質量的研究項目是來自加拿大和世界各地的頂尖學者最終選擇約克大學的主要理由。約克大學有五個圖書館,共計書籍和各類雜誌二百六十萬冊,其Osgoode Hall法学院图书馆为全英联邦最大的法学图书馆。大學城內各種生活設施齊全,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公共交通 约克大学校园交通非常便利。多伦多地铁1号线直接服务于校园,約克大學站位于校园中心位置,先鋒村站位于校园西北部。坐地铁到Yorkdale购物中心仅需13分钟,到多伦多市中心仅需三十多分钟。 除了地铁,还有很多公交线路服务于约克大学,包括多伦多公-{}-车局(TTC)的公交和约克区公交局的YRT公交。TTC公交站点多位于Pioneer Village南侧出口(多伦多田径中心旁),YRT公交总站位于北侧出口(Steeles
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 非晶态与准晶态 晶体管的发明与半导体技术 化学 同位素化学 化合价的电子理论 络合物化学键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X光散射技术的成就 化学反应的理论 电子转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分析化学 光谱学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的建立和发展 有机化学 有机合成理论的大量提出 有机全合成、不对称合成 地球科学 自然地理综合体研究的兴起 环境科学的产生 天文学 大爆炸理论 暗物质 类星体 生命科学 生物学 生物化学 新陈代谢途径的基本阐明 生物能的探讨和ATP的发现 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 DNA是遗传物质 基因工程的出现 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 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 蛋白质和核酸的测序和人工合成 中心法则的建立和发展 半乳糖操纵子理论的建立 重组DNA技术的建立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糖类的细胞识别作用的发现 核酸三螺旋的发现 神经生物学 神经元理论的建立 脑电活动的发现和进展 医学 免疫疗法和免疫学的发展 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 工程技术 真空微电子器件的兴起 电话、卫星通信等先进通信手段的出现 广播与电视 雷达 電腦的发明和发展 微处理器的诞生 软件工程概念的形成 因特网的出现 自动化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 激光技术 激光器的诞生 受激辐射概念的提出 微波波谱学的创立 微波激射器的问世 全息照相 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产生
糖类的细胞识别作用的发现 核酸三螺旋的发现 神经生物学 神经元理论的建立 脑电活动的发现和进展 医学 免疫疗法和免疫学的发展 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 工程技术 真空微电子器件的兴起 电话、卫星通信等先进通信手段的出现 广播与电视 雷达 電腦的发明和发展 微处理器的诞生 软件工程概念的形成 因特网的出现 自动化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 激光技术 激光器的诞生 受激辐射概念的提出 微波波谱学的创立 微波激射器的问世 全息照相 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产生 材料科学 纳米材料的合成、纳米技术的提出 (医用)生物材料的制造 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机器人 军事技术的发展 化学武器与基因武器 核武器的新发展 电力系统的建设 汽车的广泛使用 航空航天的兴起 飞机的发明 火箭、航天飞机、卫星、空间站 遥感技术 自来水的使用 农业机械化 空调制冷技术的应用 高速公路 家用电器的出现 人工假肢、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隐形眼镜等保健设施的出现 石油化工的迅速发展 重要的科学家 马克斯·普朗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尼尔斯·玻尔 马克斯·玻恩 保罗·狄拉克 杨振宁 列夫·朗道 华莱士·卡罗瑟斯 保罗·弗洛里
自1902年起,諾貝爾獎獎牌都在瑞典皇家造幣廠()和挪威造幣廠製造,屬於諾貝爾基金會的註冊商標。每枚獎牌的正面都印有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左側頭像和以羅馬數字寫出的生卒年份(1833-1896),設計與諾貝爾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及文學獎相同,但與和平獎及經濟學獎有些許不同。獎牌反面有兩個女神,右邊的是知識女神,她揭開了站在左邊的自然女神的面紗。這與化學獎獎牌相同,都是在1902年由雕刻師設計。 證書 瑞典國王會親自將諾貝爾物理學獎證書頒給得主。證書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設計,每位得主的證書都是獨一無二的。證書上有一幅圖畫,以及獲獎者的姓名和得獎原因。 獎金 每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一筆獎金以及記有獎金金額的一份文件。2009年的獎金為1千萬瑞典克朗,約140萬美元;2012年,由於削減預算,獎金降至8百萬瑞典克朗,即約110萬美元。獎金金額會隨著諾貝爾基金會當年的收入而變動。如果同時有多於一位得獎者,則獎金可以平分;如果同時有三位得獎者,則獎金還可以以2:1:1的比例分配,也就是一人得二分之一,其餘二人各得四分之一。 典禮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佈得主。頒獎典禮則在同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典禮上,得主會獲頒發一份證書、一枚獎牌以及一份記有獎金金額的文件。 得主 參見 櫻井獎,由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獎項 沃爾夫物理學獎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参考文献 引用 來源 Friedman, Robert Marc (2001). The Politics of Excellence: Behind the Nobel Prize in Science. New York & Stuttgart: VHPS (Times Books). , . Hillebrand, Claus D. (2002). "Nobel Century:
每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一筆獎金以及記有獎金金額的一份文件。2009年的獎金為1千萬瑞典克朗,約140萬美元;2012年,由於削減預算,獎金降至8百萬瑞典克朗,即約110萬美元。獎金金額會隨著諾貝爾基金會當年的收入而變動。如果同時有多於一位得獎者,則獎金可以平分;如果同時有三位得獎者,則獎金還可以以2:1:1的比例分配,也就是一人得二分之一,其餘二人各得四分之一。 典禮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佈得主。頒獎典禮則在同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典禮上,得主會獲頒發一份證書、一枚獎牌以及一份記有獎金金額的文件。 得主 參見 櫻井獎,由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獎項 沃爾夫物理學獎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参考文献 引用 來源 Friedman, Robert Marc (2001). The Politics of Excellence: Behind the Nobel Prize in Science. New York & Stuttgart: VHPS (Times Books). , . Hillebrand, Claus D. (2002). "Nobel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任最高负责人陈独秀先后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另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史称“第二中央”),张国焘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共最早出现“中央主席”的职务,后因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压力,张国焘被共产国际命令取消其“第二中央”,1936年6月6日,张国焘正式宣布取消“第二中央”,辞去“党主席”职务,其主席职务不被中共官方承认,毛泽东为中共认可的首任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3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1945年6月19日,中共中央举行七届一中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主席兼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在会上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此后毛泽东终身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职务,直至1976年逝世。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中共中央主席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对国家大小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在国家主席和国防委员会被废除后,党主席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法律上的最高统帅。中共八大党章中曾经表示,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职,但并不曾有人担任。 1982年9月1日,中共召開十二大,为完善集体领导制度,决定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不再设立中央委员会主席,只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并规定,中共中央总书记职能为负责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至此只有毛泽东、华国锋和胡耀邦三人曾担任过中共中央主席一职。 职权 七大党章 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与中央书记处主席。 中央委员会依工作需要,设组织、宣传等部与军事、党报等委员会及其他工作机关,分别办理中央各项工作,受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及中央主席之指导监督。 八大党章 中央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同时是中央政治局的主席和副主席。 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 九大党章 党员对于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允许保留,并有权越级直至向中央和中央主席报告。 在主席、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设立若干必要的精干的机构,统一处理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八大(1956-1969)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五中全會增補,十一中全會後唯一的副主席) 九大(1969-1973) 林彪(1971年9月墮機身亡) 十大(1973-1977) 华国锋(1976年4月成為第一副主席) 周恩来(1976年1月病逝)、王洪文(1976年10月被捕)、康生(1975年12月病逝)、叶剑英、李德生(1975年1月辭職)、邓小平(二中全會增補,後被撤職,三中全會復職) 十一大(1977-1982) 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五中全會辭職)、陈云(三中全會增補)、赵紫阳(六中全會增補)、华国锋(六中全會增補)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共中央历任主要负责人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 参见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总书记、秘书长 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
王公衡(1906-1987),北京市人,1931年毕业。船舶流体力学。 周惠久(1909-1999),1931年毕业。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及热处理。 林同炎(1912-2003),1931年毕业。桥梁工程。 黄万里(1911-2001),1932年毕业。水利和水文学。 顾兆勋(1908-2000),1932年毕业。土木系。 张维(1913-2001),1933年毕业,学号A628。固体力学和结构力学。 刘恢先(1912-1992),1933年毕业,学号A633。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 林同骅(1911-2007),原籍福州,生于四川重庆。1933年毕业。力学。 严恺(1912-2006),1933年毕业,学号A657。水利和海洋工程。 唐振绪(1911-2003),1935年毕业。土木和水利工程。 刘大中(1914-1975),1936年毕业。后赴康乃尔大学修经济学。经济学。 佘畯南(1916-1998,1941年毕业。建筑创作。 林秉南(1920-2014),1942年毕业。土木。 邱竹贤(1921-2006),1943年毕业。有色金属冶金。 肖纪美(1920-2014),1943年毕业。矿冶工程。 孙翔(1941-1995),1964年毕业。机械系内燃机车专业。 刘志军(1953-),1984年毕业。运输管理专业。 徐恭义(1963-),1984年毕业。桥梁工程专业。 曾就读于该校 钱崇澍(1883-1965),1909年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被保送至该校。1910年与胡适、李四光、赵元任、竺可桢等赴美深造。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 竺可桢(1890-1974),1909年考入该校,学号229。1910年赴美国留学。气象和地理。 杨杏佛(1893-1933),1911年考入该校。1912年11月赴美国留学。经济管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张沛霖(1917-2005),1936年考入该校,学号A968。194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物理冶金。 王三一(1929-2003),1948年入校,1953年清华大学毕业。水利。 曾执教于该校 吴稚晖(1865-1953),1918年至1919年任该校国文教员。 林炳贤(1901-1986),1929年来该校土木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房屋建筑、建筑学等课程。抗日战争期间随校搬迁奔波,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率众回到唐山。1946年该校增设建筑工程系,任系主任。1948年离校。 朱物华(1902-1998),1930年8月至1933年7月任该校物理学、电工学教授。 刘仙洲(1890-1975),1931年来该校任教,离校时间待考。 范治纶(1906-1978),1934年来该校任教至辞世。水利学教授。 胡刚复(1892-1966),1949年至1951年任该校教授。 任朗(1913-2005),教授。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人。193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学院。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子学会天线专业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天线学报》主编。 曹建猷(1917-1997),1978年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 王柢(1911-2013),1949年后一直执教至退休。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列表
林同炎(1912-2003),1931年毕业。桥梁工程。 黄万里(1911-2001),1932年毕业。水利和水文学。 顾兆勋(1908-2000),1932年毕业。土木系。 张维(1913-2001),1933年毕业,学号A628。固体力学和结构力学。 刘恢先(1912-1992),1933年毕业,学号A633。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 林同骅(1911-2007),原籍福州,生于四川重庆。1933年毕业。力学。 严恺(1912-2006),1933年毕业,学号A657。水利和海洋工程。 唐振绪(1911-2003),1935年毕业。土木和水利工程。 刘大中(1914-1975),1936年毕业。后赴康乃尔大学修经济学。经济学。 佘畯南(1916-1998,1941年毕业。建筑创作。 林秉南(1920-2014),1942年毕业。土木。 邱竹贤(1921-2006),1943年毕业。有色金属冶金。 肖纪美(1920-2014),1943年毕业。矿冶工程。 孙翔(1941-1995),1964年毕业。机械系内燃机车专业。 刘志军(1953-),1984年毕业。运输管理专业。 徐恭义(1963-),1984年毕业。桥梁工程专业。 曾就读于该校 钱崇澍(1883-1965),1909年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被保送至该校。1910年与胡适、李四光、赵元任、竺可桢等赴美深造。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 竺可桢(1890-1974),1909年考入该校,学号229。1910年赴美国留学。气象和地理。 杨杏佛(1893-1933),1911年考入该校。1912年11月赴美国留学。经济管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张沛霖(1917-2005),1936年考入该校,学号A968。194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物理冶金。 王三一(1929-2003),1948年入校,1953年清华大学毕业。水利。 曾执教于该校 吴稚晖(1865-1953),1918年至1919年任该校国文教员。 林炳贤(1901-1986),1929年来该校土木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房屋建筑、建筑学等课程。抗日战争期间随校搬迁奔波,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率众回到唐山。1946年该校增设建筑工程系,任系主任。1948年离校。 朱物华(1902-1998),1930年8月至1933年7月任该校物理学、电工学教授。 刘仙洲(1890-1975),1931年来该校任教,离校时间待考。 范治纶(1906-1978),1934年来该校任教至辞世。水利学教授。 胡刚复(1892-1966),1949年至1951年任该校教授。 任朗(1913-2005),教授。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人。193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学院。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子学会天线专业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天线学报》主编。 曹建猷(1917-1997),1978年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 王柢(1911-2013),1949年后一直执教至退休。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列表 211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
他想勉勵當時腐敗的雅典後裔,所以告訴他們自己的祖先曾與「理想人」(亞特蘭提斯人)勇敢奮戰,打敗傳說中的海洋帝國,證明雅典人具有超越全人類的實質與力量,希望藉此令腐敗的雅典子孫振奮起來。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頓。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頓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下五对双胞胎,于是波塞頓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阿特拉斯」(),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頓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頓的神殿,此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就在波塞頓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頓神殿中的母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頓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令决议權威神圣不可侵犯。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在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故事中,还暗示柏拉图时代以前的希腊,所使用的文字与柏拉图时代的希腊文字不同。 考证 在2400年前柏拉圖《對話錄》裡就提及亞特蘭提斯帝國是位於大西洋中心的大島。國王海神將島嶼分割成十份給五對雙胞胎的兒子在島上各自統治。平原被分割成九萬個地區,每個地區設有指揮官,擁有動員120萬大軍、信仰著太陽神,他們擁有數不盡的寶藏,用不完的財富,也有精巧的建築技術,和其他高度的文明,但卻因為腐化而走下坡,之後在一萬二千年前有大地震和洪水相繼發生,在一晝夜之間,沉到海底。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相。全球有超過一千處被懷疑是亞特蘭提斯。 塞浦路斯说 一名自称神话学及古代研究专家的美国探险家罗伯拉·萨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书《发现亚特兰蒂斯》中則認為有其事,并以柏拉图的描述作为其研究的主要依据。 他说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蒂斯的「具体线索」,当中45个线索显示它位于塞浦路斯南部海域,并称海洋影像图显示的塞浦路斯古代地貌与柏拉图描述相符合。萨氏更说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图曾提及过的地点,包括一个长方形平原,中间就是亚特兰蒂斯域。 他的理论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时曾发生大洪災,使地中海於现直布罗陀海峡的地方连接大西洋。这个说法同柏拉图说有个大洪水「吞没」亞特兰提斯岛,以及曾经大洪水的说法相符合。 克里特说 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跡,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锡拉島」(又名圣托里尼)上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锡拉島正是亞特蘭提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899年前),锡拉島上的圣托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米諾斯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去不振。 支持此說者認為,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亞斯或最初聽到此故事的希臘人索隆)弄錯數字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十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萬平方哩變成了40萬平方哩,所以才變成了如此之傳說。 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瑞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里亞斯為代表。 此說是認為亞特蘭提斯應該是在南極半島,並以「地殼滑動說」來解釋亞特蘭提斯的毀滅,認為亞特蘭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災難,緊接而來的是嚴寒,從而導致亞特蘭提斯人放棄了自己的故鄉,南極半島隨後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撒丁岛-科西嘉大陆块說 2021年1月,独立研究员路易吉·乌赛(Luigi Usai)發布了一个新的假设:亚特兰蒂斯岛将是撒丁岛-科西嘉岛的大陆地质区块,而亚特兰蒂斯的沉没则是由于冰川融化后突然融化而导致的。实际上,地质学家知道,地中海的水位在大约14000年前比目前的水位低120米,这是在所谓的「融水脉动」之后融化的,导致全世界的海平面上升。所谓的「麦西尼亚盐度危机」也是众所周知的,在此期间,由于海平面下降了一百多米,撒丁岛和科西嘉岛合并在一起,可以步行掩护。根据乌赛的说法,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以及目前被淹没的大部分海岸形成了看似一个大岛,该岛在提马乌斯(Timaeu​​s)的第三章和克里斯蒂亚斯(Critias)中被柏拉图称为亚特兰蒂斯。这些论文于2021年2月发表,并通过亚特兰蒂斯之地图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直布羅陀說 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地理学教授科林那·吉亚德(Collina-Girard)认为柏拉图在书中描述的亚特兰蒂斯位于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一带。 科林那研究了人类于19000年以前从欧洲向北非移民的历史,认为在亚特兰蒂斯大陆存在的时期,直布罗陀海峡有高於海平面的陆地存在,而亚特兰蒂斯大陆就在今日的安達魯西亞与摩洛哥之间。 爱尔兰说 瑞典地理学家乌尔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学家眼中的亚特兰蒂斯:勘探仙境之国》一書中認為,愛爾蘭島即為亞特蘭提斯大陸。主要論點來自於柏拉圖所描述的島國大小及地貌與愛爾蘭島極為相似,並且兩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亞特蘭提斯沉沒的傳說可能來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時期結束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許多沿岸島嶼。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將小島的沉沒誇大為毀滅性的災難。 加德斯说
亞特蘭提斯島(古希臘語:Ἀτλαντὶς νῆσος)是公元前4世紀中葉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神話島國。 根據柏拉圖的說法,它是一個海上強國,從“海格力斯之柱之外”的主島開始,征服了歐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區。 在進攻雅典失敗後,亞特蘭蒂斯終於在公元前9600年左右被摧毀,是“不幸的一天一夜”之自然災害的結果。 亞特蘭蒂斯是柏拉圖作品中的一個故事,與柏拉圖的其他神話一樣,它旨在說明先前建立的理論。 這個故事的背景是有爭議的。 雖然古代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幾乎總是接受柏拉圖受當代模型啟發而發明的發明,但一些作者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背景,並進行了多次找出亞特蘭蒂斯真實位置的嘗試。 亞特蘭蒂斯存在的可能性在古代就已經被討論過了。 雖然老普林尼等作家否認存在所討論的島嶼王國,但如克蘭托爾、波希多尼或史特拉波等人認為它的存在是可以想像的。 這個主題的第一個戲仿也是在古代作成的。 在中世紀,亞特蘭蒂斯神話或多或少被人遺忘,直到它最終在文藝復興時期被重新發現和傳播,因為歐洲的學者重新理解了希臘語。 柏拉圖的描述激發了各種早期現代作家的烏托邦作品,例如培根所寫的《新大西島》。 時至今日,亞特蘭蒂斯神話的文學主題在文學和電影中被改編。 传说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始于古希臘的哲学之祖——柏拉图。在柏拉图最晚年的著作《》和《蒂邁歐篇》两本对话录中都有提及。 柏拉图的提示有话:「在梭倫九千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大島,从該處你们可以去其它岛屿,該等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此是‘亚特兰蒂斯’王国。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不到一日一夜就完全没入海底,成为希腊人海路远行的阻碍。」 一些研究柏拉圖哲學的學者否定亞特蘭提斯之存在,原因: 他們認為柏拉圖目的是提倡「理想國」的概念,為了讓人更容易明白才會虛構出亞特蘭提斯的故事。 他想勉勵當時腐敗的雅典後裔,所以告訴他們自己的祖先曾與「理想人」(亞特蘭提斯人)勇敢奮戰,打敗傳說中的海洋帝國,證明雅典人具有超越全人類的實質與力量,希望藉此令腐敗的雅典子孫振奮起來。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頓。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頓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下五对双胞胎,于是波塞頓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阿特拉斯」(),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頓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頓的神殿,此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就在波塞頓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頓神殿中的母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頓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令决议權威神圣不可侵犯。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在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故事中,还暗示柏拉图时代以前的希腊,所使用的文字与柏拉图时代的希腊文字不同。 考证 在2400年前柏拉圖《對話錄》裡就提及亞特蘭提斯帝國是位於大西洋中心的大島。國王海神將島嶼分割成十份給五對雙胞胎的兒子在島上各自統治。平原被分割成九萬個地區,每個地區設有指揮官,擁有動員120萬大軍、信仰著太陽神,他們擁有數不盡的寶藏,用不完的財富,也有精巧的建築技術,和其他高度的文明,但卻因為腐化而走下坡,之後在一萬二千年前有大地震和洪水相繼發生,在一晝夜之間,沉到海底。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相。全球有超過一千處被懷疑是亞特蘭提斯。 塞浦路斯说 一名自称神话学及古代研究专家的美国探险家罗伯拉·萨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书《发现亚特兰蒂斯》中則認為有其事,并以柏拉图的描述作为其研究的主要依据。 他说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蒂斯的「具体线索」,当中45个线索显示它位于塞浦路斯南部海域,并称海洋影像图显示的塞浦路斯古代地貌与柏拉图描述相符合。萨氏更说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图曾提及过的地点,包括一个长方形平原,中间就是亚特兰蒂斯域。 他的理论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时曾发生大洪災,使地中海於现直布罗陀海峡的地方连接大西洋。这个说法同柏拉图说有个大洪水「吞没」亞特兰提斯岛,以及曾经大洪水的说法相符合。 克里特说 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跡,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锡拉島」(又名圣托里尼)上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锡拉島正是亞特蘭提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899年前),锡拉島上的圣托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米諾斯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去不振。 支持此說者認為,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亞斯或最初聽到此故事的希臘人索隆)弄錯數字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十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萬平方哩變成了40萬平方哩,所以才變成了如此之傳說。 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瑞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里亞斯為代表。
5月25日——德惠翁主,大韓帝國皇帝高宗之庶三女(1989年逝世) 5月30日——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美國生物化學家,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2004年逝世) 5月30日——李福樹,香港會計師、兩局議員(1995年逝世) 6月23日——艾伦·麦席森·图灵,英国数学家(1954年逝世) 6月28日——谢尔盖·切利比达奇,罗马尼亚指挥家(1996年逝世) 7月8日——華智禮,英國陸軍將領(1987年逝世) 7月26日——启功,中国学者、书法家(2005年逝世) 8月23日——金·凯利,美国电影演员(1996年逝世) 8月25日——耶利希·何内克,德国政治家(1994年逝世) 9月5日——约翰·凯奇,美国音乐家(1992年逝世) 9月19日——鄔勵德,香港工務司(2018年逝世) 9月29日──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电影导演(2007年逝世) 10月6日——蘇正生,為台灣日治時期嘉義農林棒球隊第一代隊員(2008年逝世) 10月17日——教宗若望·保禄一世(1978年逝世) 10月27日——李景均,中国生物学家(2003年逝世) 11月14日——林同炎,中国桥梁设计师(2003年逝世) 出生日期不詳 杨勇,中国上将(1983年逝世) 费骅,台湾政治人物(1984年逝世) 董浩云,香港企业家(1982年逝世) 邓拓,中国作家(1966年逝世) 何其芳,中国文学家(1977年逝世) 胡乔木,中国学者(1994年逝世) 黄祖瑜,瑞典中国文化学者(2005年逝世) 鹿间时夫,日本生物学家(1978年逝世) 梅爾·羅賓斯,美國發明家(1984年逝世) 逝世 2月25日——丘逢甲,中國清朝官員、詩人和教育家(1864年出生)。 3月29日——罗伯特·斯科特,英国极地探险家(1868年出生)。 3月30日——卡尔·迈,德国作家(1842年出生)。 4月15日——愛德華·約翰·史密斯,英國皇家海軍上尉、鐵達尼號首航指揮官(1850年出生)。 4月15日——托马斯·安德魯斯,鐵達尼號船體設計師(1873年出生)。 4月21日——容闳,中國首位海外留學生(1828年出生)。 5月12日——威尔伯·莱特,美国飞机设计师和发明家(1867年出生)。 5月14日——弗雷德里克八世,丹麦国王(1843年出生)。 7月17日——庞加莱,法国数学和物理学家(1854年出生)。 7月30日——睦仁,日本天皇,任内发生明治维新(1852年出生)。 8月25日——冯如,中国飞机设计师(1884年出生)。 9月13日——乃木希典,日本陆军上将(1849年出生)。 诺贝尔奖 物理:古斯塔夫·达伦 化学:维克多·格林尼亚、保罗·萨巴捷 生理和医学:亚历克西·卡雷尔 文学:格哈特·霍普特曼 和平:伊莱休·鲁特
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從鄂圖曼帝國獨立。 12月25日——台灣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至二萬坪段通車營運。 出生 1月28日——王利器,中國文史學家、校勘學家(1998年逝世) 1月28日——杰克逊·波洛克,美國画家(1956年逝世) 2月2日——朱生豪,中國翻译家(1944年逝世) 2月6日——爱娃·勃劳恩,阿道夫·希特勒的妻子(1945年自杀) 2月14日——聶耳,中國音樂家(1935年逝世) 3月23日——沃纳·冯·布劳恩,德裔美国火箭设计师(1977年逝世) 3月27日——詹姆斯·卡拉漢,英国首相(2005年逝世) 4月15日——金日成,朝鲜最高领导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永远的主席、朝鲜劳动党创始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1994年逝世) 4月26日——范·沃格特,美国科幻小说作家(2000年逝世) 4月27日——东史郎,日本侵华战争忏悔者(2006年逝世) 5月2日——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德国出版商(1985年逝世) 5月25日——德惠翁主,大韓帝國皇帝高宗之庶三女(1989年逝世) 5月30日——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美國生物化學家,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2004年逝世) 5月30日——李福樹,香港會計師、兩局議員(1995年逝世) 6月23日——艾伦·麦席森·图灵,英国数学家(1954年逝世) 6月28日——谢尔盖·切利比达奇,罗马尼亚指挥家(1996年逝世) 7月8日——華智禮,英國陸軍將領(1987年逝世) 7月26日——启功,中国学者、书法家(2005年逝世) 8月23日——金·凯利,美国电影演员(1996年逝世) 8月25日——耶利希·何内克,德国政治家(1994年逝世) 9月5日——约翰·凯奇,美国音乐家(1992年逝世) 9月19日——鄔勵德,香港工務司(2018年逝世)
8月27日——艾德·蓋恩,美國連環殺手(1984年去世) 9月16日——傑克·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陸軍軍官(1996年去世) 9月25日(即儒略历9月12日)——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俄罗斯作曲家(1975年去世) 10月6日——徐敬直,中國和香港建築師(1983年去世) 10月7日——詹姆斯·韦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二任局长(1992年去世) 10月10日——朱光,广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第一任市委副书记、市长。(1969年去世) 10月15日──譚富英,中國京劇大師(1977年去世) 10月20日——坂口安吾,日本小說家(1955年去世) 10月27日──大野一雄,日本舞踏家(2010年去世) 12月13日——根德公爵夫人馬里納郡主,英國皇室成員。(1968年去世) 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苏联第5代领导人(1982年去世) 12月23日——乌兰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家,前國家副主席(1988年去世) 逝世 1月4日——福地源一郎,明治時代的政論家、劇作家、小説家 1月29日——克里斯蒂安九世,丹麥國王。(出生1818年) 2月9日——保罗·劳伦斯·邓巴,非裔美國詩人、小說家 2月20日——吉恩·路易斯·卡巴尼斯,德國著名鳥類研究學家。 2月25日——安东·阿连斯基,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 2月27日——塞缪尔·兰利,美国航空先驱(出生1834年) 3月13日——苏珊·安东尼,美國民權運動領袖 4月10日——格奧爾基·加邦,俄羅斯帝國的一個東正教神父和無政府主義者 4月19日——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法国物理学家(出生1859年) 4月24日——詹姆斯·伍德·布什,美國聯邦海軍水兵 5月2日——亨利七世 (羅伊斯-科斯特利茨),德意志帝國外交官。 5月23日——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挪威作家(出生1828年) 6月5日——愛德華·馮·哈特曼,德國哲學家 7月5日——保罗·德鲁德,德國物理學家 8月25日——查尔斯·拜伦·克拉克,英國植物學家 9月5日——路德维希·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奥地利物理学家(出生1844年) 9月12日——恩纳斯托·切萨罗,意大利數學家
11月3日——於德國柏林召開的國際無線電通信大會中,決定以「SOS」為國際求救信號(1908年7月1日起正式使用)。 11月16日——暨南大学前身暨南学堂在南京成立。 12月24日——雷吉纳德·菲森登启用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台。 出生 魏耿,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馬祖東海部隊前縱隊司令(2013年逝世) 1月11日——艾伯特·霍夫曼,瑞士化學家(2008年去世) 1月13日——周有光,中國語言學家(2017年去世) 1月15日——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希腊船王(1975年去世) 2月7日——爱新觉罗溥仪,中国末代皇帝(1967年去世) 3月19日——阿道夫·艾希曼,纳粹集中营长官(1962年去世,絞刑) 3月25日——A·J·P·泰勒,英國歷史學家。(1990年去世) 4月28日——庫爾特·哥德爾,奥地利数学家(1978年去世) 5月4日——布達勞,香港土生葡裔律師、公務員和軍人(1999年去世) 5月24日——川島芳子,清朝皇族,日軍侵華間諜。(1948年去世) 5月31日——罗瑞卿,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將(1978年去世) 6月3日——柏立基,第23任香港總督(1999年去世) 6月10日——泰克拉·朱尼維茨,波蘭史上最长寿者(2022年去世) 6月22日——比利·懷爾德,美国导演(2002年去世) 7月21日——鄧雨賢,台灣音樂家(1944年去世) 8月15日——王稼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第一任大使(1974年去世) 8月27日——艾德·蓋恩,美國連環殺手(1984年去世) 9月16日——傑克·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陸軍軍官(1996年去世) 9月25日(即儒略历9月12日)——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俄罗斯作曲家(1975年去世) 10月6日——徐敬直,中國和香港建築師(1983年去世) 10月7日——詹姆斯·韦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二任局长(1992年去世) 10月10日——朱光,广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第一任市委副书记、市长。(1969年去世) 10月15日──譚富英,中國京劇大師(1977年去世) 10月20日——坂口安吾,日本小說家(1955年去世)
本市計有454里,其中鹽埕區21里、鼓山區38里、左營區40里、楠梓區37里、三民區87里、新興區32里、前金區20里、苓雅區69里、前鎮區59里、旗津區13里、小港區38里。因7月1日小港區海澄、海昌、海豐、海原及海城等5里配合交通部高雄港務局「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計畫辦理遷村作業裁撤,全市里數稍做調降。 2010年(縣市合併前) 三民區港北里因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依行政院函頒「國有宿舍及眷舍房地加強處理方案」,收回退休員工及配偶宿舍,該里居民已陸續遷出,裁併港北里1里,全市調降為453里,其中鹽埕區21里、鼓山區38里、左營區40里、楠梓區37里、三民區86里、新興區32里、前金區20里、苓雅區69里、前鎮區59里、旗津區13里、小港區38里。 地理 高雄市的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20度14'30"至120度23'30"(15.38 km),北緯22度30'30"至22度45'30"(27.78 km)。另外,位於台灣本島西南方的東沙群島,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16度24'至116度55',北緯20度35'至47'之間;而南沙群島中太平島的經緯度為北緯10度22分38秒,東經114度21分59秒。 地形 海岸線方面,高雄市西扼台灣海峽,南臨巴士海峽。市區大多為沖積平原地形,地勢較高處只有位於西子灣北側,西側緊臨海岸,標高355公尺的柴山(壽山);位於左營東側,蓮池潭東北側,標高233公尺的半屏山;以及位於本市與高雄縣東南邊交界處,大坪頂一帶的鳳山丘陵(鳳山水庫建於其上),其中柴山與半屏山皆因珊瑚礁隆起而形成。位於市區西南側,隔著高雄港狹長水道與前鎮相對的旗津,原本是一座沙洲半島,後來南端因興建第二港口,而以水道與紅毛港分割。此外,高雄港大致是基於該區域過去原始的潟湖地形整建而來。 屬於高雄市轄下的東沙群島,包括3個珊瑚環礁,分別為北衛灘、南衛灘與東沙環礁。前兩者為沉水環礁,後者為出水環礁。位於東沙環礁西側的東沙島,為近期堆積層,幾乎沒有土壤化育,表層覆蓋著貝殼風化成的白沙,有些地方的中層則是由鳥糞堆積成的磷礦層;而南沙群島中太平島為珊瑚礁島,地表之細砂土為珊瑚礁風化所形成,下層為堅硬之礁盤。島之四周均有沙灘。 水文 高雄市境內並無長度較長或流域較廣的大型河川,最主要的河川為發源自高雄縣仁武鄉八卦寮一帶田野地(另外亦自曹公圳引水),長約12公-{}-里的愛河(日治時期稱為「高雄川」;戰後一度改稱「仁愛河」),於本市內自市區東北側的覆鼎金一帶,流經凹子底、鼓山、鹽埕,最後於高雄大橋南側出海,注入高雄港第一港口;沿途共有六條小支流自愛河分出。除了愛河之外,還有分別位於北高雄、南高雄的兩條重要河川—後勁溪、前鎮河及貫穿高雄市,最終流入愛河的2號運河(幸福川)。湖泊或集水區部分則有位於半屏山西南側的蓮池潭;位於小港區與高雄縣林園鄉、大寮鄉交界處的鳳山水庫;位於高雄市立美術館旁的內惟埤;以及同樣位於覆鼎金一帶的金獅湖。 氣候 氣溫以2月平均攝氏18.6度最低,6月平均攝氏28.7度最高;相對濕度以3月平均60%最低,8月平均81%最高。日照時數全年2,139小時,以2月日照138.1小時最少,其中以6月日照227.4小時最高。降雨量全年1,784.9毫米,其中以12月平均降雨11.5毫米最少,8月降雨平均426.3毫米最高,屬熱帶季風氣候。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旱季嚴重時曾創下連續半年完全無降雨的紀錄,往往釀成缺水旱情。然而雨季來臨時,亦偶曾出現單日500毫米以上的降雨量。根据1971年1月到2000年12月的统计时期,高雄市的极端最高温为 37.2 °C,极端最低温为 5.3 °C。 歷任市長 院轄市時期 直轄市時期 1994年修憲,依據憲法新通過的第118條《直轄市自治法》,院轄市改稱為直轄市,並將市長改為民選。 行政區劃 1979年7月1日,行政院將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鄰近前鎮區、原本隸屬於高雄縣的小港鄉也劃歸本市管轄,成為小港區。1983年,位於南海的東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2005年南沙群島中的中洲島,行政管理上開始由本市旗津區中興里管轄。 高雄市在市縣合併前的轄區範圍(不含離島部分)中,極東為小港區坪頂里,極西為鼓山區桃源里,極南為小港區鳳鳴里,極北為楠梓區清豐里,全市共劃分為11區。 經濟 高雄市的一級產業主要為漁業與農業。漁業據點主要分佈於旗津區、鼓山區、前鎮區與小港區,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前鎮漁港;農業地帶則多分佈於市區邊緣,例如楠梓區與小港區;鼓山區與苓雅區也有一些零散的農地,但是近年來已經隨著市區擴張而逐漸消失。二級產業方面則兼有重工業與製造業,工業地帶大多位於楠梓區、前鎮區與小港區,包括楠梓加工出口區、高雄煉油廠、中島加工出口區、臨海工業區與高雄軟體科技園區,其中臨海工業區為中國鋼鐵與台灣國際造船的核心事業據點;高雄煉油廠則為台灣中油最大的生產基地。以服務業為主體的三級產業集中於鹽埕區、前金區、新興區、苓雅區與三民區,部份區塊有朝著商圈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此外也沿著高雄港東側的廊帶規劃了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 近年來,由於產業、官方及學術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市政府的文化建設計劃如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 等相繼獲得中央政府的挹注支持。高雄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預計2013年完工啟用後,可舉辦國際大型研討會議及大規模展示活動。此外,具全市發展指標性的中古屋房價,根據統計,2004年每坪平均房價為新台幣7.5萬;2005年8.5萬;2006年8.4萬;2007年8.8萬;2008年9.5萬;至2009年7月成長至逾新台幣10萬。預估2010年,最低生活費需新台幣11,309元。 專業街 高雄市的商業活動當中,有不少商家分門別類集中於某一條道路及週邊地帶的現象,形成特殊商業街道景象,例如興中路的「花卉街」、中正路的「銀行街」與中山一路的「婚紗街」、建國二路的「電腦街」、中正四路的「喜餅街」、建國三路的「補習街」、七賢路的「酒店街」、大連街的「皮鞋街」、新興街的「五金街」、青年路的「家具街」、林森路的「手機街」、長明街的「成衣街」、三鳳中街的「南北貨」、公園路的「五金街」(已拆除成為公園)以及修租車非常密集的凱旋路等等。其中公園路的「五金街」因為2009年的世界運動會在高雄舉行而被拓展成公園、綠地。有些專業街已經隨著市場與消費型態的改變而逐漸沒落,或是不再像過去一般集中;不過也有變得更為繁榮、分佈範圍略為擴張的案例。 勞動力狀況 到2006年3月底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120萬6千人,勞動力有67萬5千人,就業者有64萬6千人,失業者2萬9千人,非勞動力53萬1千人;勞動力參與率56.0%;失業率4.2%。 外籍勞工 1980年代末期,台灣的勞力密集產業面臨升級與轉型的壓力,許多加工出口區的廠商撤資、關廠或遷廠至能夠大量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地區。繼續留在台灣的廠商則開始引進外籍勞工,替代本國勞工從事需要耗費大量勞力的工作。鄰近楠梓加工區的後勁,即因此而呈現出「外勞國際村」的風貌,形成特殊的聚落型態。到2006年3月底為止,高雄市約有4千2百名外國專業人員(所謂的白領外勞);而所謂的藍領外勞則約有1萬6千人。 人口 至2010年8月止,高雄市共有1,529,415的人口,其中女性人口774,431;男性人口754,984。同時並設籍有586,590戶。人口密度則約每平方公里9958人。 高雄市行政區中以三民區人口最多,有354,320人;人口密度則是新興區最高,每平方公里28,205人(2009年)。 各區人口明細 資料時間:2022年1月 資料時間:2021年1月-2021年12月;來源:高雄市民政局各月自然增加率與社會增加率人口統計 教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是師範學院升格而成,前身是女子師範學校。國立中山大學則是原廣州中山大學的在台復校。而國立高雄大學,是2000年所成立的新校。 此外高雄共有4所國立科技大學,分別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以及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則是由杜聰明等人所創立的台灣首座私立醫學院,同時也是高雄市唯一的醫學院。天主教會則在高雄設立了一所以語言專科為主的文藻外語學院。此外,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也設於高雄市。軍事學校則有海軍軍官學校與海軍陸戰隊學校。 在高雄的空中大學系統除了全國性的國立空中大學之外,另外設有一所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社區大學方面,則有設於第一社區大學及第二社區大學,沒有獨立的校區,而是分別以其他學校為主要上課地點。類似的還有原住民部落大學,與社區大學同樣提供成人教育。高雄市市民學苑則提供語言或手工藝等研修。 至2009年,高雄市共有約20所高級中學;10所高級職業學校;36所國民中學;以及87所國民小學和大約100家幼稚園。 另外還有主要供外國人就讀的日僑學校、韓僑學校,以及美國學校等6所國際學校。公立圖書館則以高雄市立圖書館為主。 觀光 高雄市主要的地標建築物有高雄85大樓、夢時代購物中心的高雄之眼摩天輪、高雄巨蛋等;販賣各式南北貨的三鳳中街,當地流行文化的中心新堀江以及各式小吃與各類攤商匯聚的眾多大、小夜市;自然景觀方面,有柴山、愛河、旗津、西子灣、蓮池潭等景點;此外還有許多古蹟與歷史建築。 名勝古蹟 鳳山縣舊城(左營舊城) 旗後砲台 旗後燈塔 旗後天-{后}-宮 雄鎮北門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 前金天主堂(玫瑰聖母堂) 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 陳中和墓 武德殿 右昌楊家古厝:列為三級古蹟 內惟李家洋房 苓雅陳家洋房 商圈
2009年 本市計有454里,其中鹽埕區21里、鼓山區38里、左營區40里、楠梓區37里、三民區87里、新興區32里、前金區20里、苓雅區69里、前鎮區59里、旗津區13里、小港區38里。因7月1日小港區海澄、海昌、海豐、海原及海城等5里配合交通部高雄港務局「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計畫辦理遷村作業裁撤,全市里數稍做調降。 2010年(縣市合併前) 三民區港北里因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依行政院函頒「國有宿舍及眷舍房地加強處理方案」,收回退休員工及配偶宿舍,該里居民已陸續遷出,裁併港北里1里,全市調降為453里,其中鹽埕區21里、鼓山區38里、左營區40里、楠梓區37里、三民區86里、新興區32里、前金區20里、苓雅區69里、前鎮區59里、旗津區13里、小港區38里。 地理 高雄市的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20度14'30"至120度23'30"(15.38 km),北緯22度30'30"至22度45'30"(27.78 km)。另外,位於台灣本島西南方的東沙群島,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16度24'至116度55',北緯20度35'至47'之間;而南沙群島中太平島的經緯度為北緯10度22分38秒,東經114度21分59秒。 地形 海岸線方面,高雄市西扼台灣海峽,南臨巴士海峽。市區大多為沖積平原地形,地勢較高處只有位於西子灣北側,西側緊臨海岸,標高355公尺的柴山(壽山);位於左營東側,蓮池潭東北側,標高233公尺的半屏山;以及位於本市與高雄縣東南邊交界處,大坪頂一帶的鳳山丘陵(鳳山水庫建於其上),其中柴山與半屏山皆因珊瑚礁隆起而形成。位於市區西南側,隔著高雄港狹長水道與前鎮相對的旗津,原本是一座沙洲半島,後來南端因興建第二港口,而以水道與紅毛港分割。此外,高雄港大致是基於該區域過去原始的潟湖地形整建而來。 屬於高雄市轄下的東沙群島,包括3個珊瑚環礁,分別為北衛灘、南衛灘與東沙環礁。前兩者為沉水環礁,後者為出水環礁。位於東沙環礁西側的東沙島,為近期堆積層,幾乎沒有土壤化育,表層覆蓋著貝殼風化成的白沙,有些地方的中層則是由鳥糞堆積成的磷礦層;而南沙群島中太平島為珊瑚礁島,地表之細砂土為珊瑚礁風化所形成,下層為堅硬之礁盤。島之四周均有沙灘。 水文 高雄市境內並無長度較長或流域較廣的大型河川,最主要的河川為發源自高雄縣仁武鄉八卦寮一帶田野地(另外亦自曹公圳引水),長約12公-{}-里的愛河(日治時期稱為「高雄川」;戰後一度改稱「仁愛河」),於本市內自市區東北側的覆鼎金一帶,流經凹子底、鼓山、鹽埕,最後於高雄大橋南側出海,注入高雄港第一港口;沿途共有六條小支流自愛河分出。除了愛河之外,還有分別位於北高雄、南高雄的兩條重要河川—後勁溪、前鎮河及貫穿高雄市,最終流入愛河的2號運河(幸福川)。湖泊或集水區部分則有位於半屏山西南側的蓮池潭;位於小港區與高雄縣林園鄉、大寮鄉交界處的鳳山水庫;位於高雄市立美術館旁的內惟埤;以及同樣位於覆鼎金一帶的金獅湖。 氣候 氣溫以2月平均攝氏18.6度最低,6月平均攝氏28.7度最高;相對濕度以3月平均60%最低,8月平均81%最高。日照時數全年2,139小時,以2月日照138.1小時最少,其中以6月日照227.4小時最高。降雨量全年1,784.9毫米,其中以12月平均降雨11.5毫米最少,8月降雨平均426.3毫米最高,屬熱帶季風氣候。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旱季嚴重時曾創下連續半年完全無降雨的紀錄,往往釀成缺水旱情。然而雨季來臨時,亦偶曾出現單日500毫米以上的降雨量。根据1971年1月到2000年12月的统计时期,高雄市的极端最高温为 37.2 °C,极端最低温为 5.3 °C。 歷任市長 院轄市時期 直轄市時期 1994年修憲,依據憲法新通過的第118條《直轄市自治法》,院轄市改稱為直轄市,並將市長改為民選。 行政區劃 1979年7月1日,行政院將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鄰近前鎮區、原本隸屬於高雄縣的小港鄉也劃歸本市管轄,成為小港區。1983年,位於南海的東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2005年南沙群島中的中洲島,行政管理上開始由本市旗津區中興里管轄。 高雄市在市縣合併前的轄區範圍(不含離島部分)中,極東為小港區坪頂里,極西為鼓山區桃源里,極南為小港區鳳鳴里,極北為楠梓區清豐里,全市共劃分為11區。 經濟 高雄市的一級產業主要為漁業與農業。漁業據點主要分佈於旗津區、鼓山區、前鎮區與小港區,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前鎮漁港;農業地帶則多分佈於市區邊緣,例如楠梓區與小港區;鼓山區與苓雅區也有一些零散的農地,但是近年來已經隨著市區擴張而逐漸消失。二級產業方面則兼有重工業與製造業,工業地帶大多位於楠梓區、前鎮區與小港區,包括楠梓加工出口區、高雄煉油廠、中島加工出口區、臨海工業區與高雄軟體科技園區,其中臨海工業區為中國鋼鐵與台灣國際造船的核心事業據點;高雄煉油廠則為台灣中油最大的生產基地。以服務業為主體的三級產業集中於鹽埕區、前金區、新興區、苓雅區與三民區,部份區塊有朝著商圈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此外也沿著高雄港東側的廊帶規劃了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 近年來,由於產業、官方及學術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市政府的文化建設計劃如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 等相繼獲得中央政府的挹注支持。高雄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預計2013年完工啟用後,可舉辦國際大型研討會議及大規模展示活動。此外,具全市發展指標性的中古屋房價,根據統計,2004年每坪平均房價為新台幣7.5萬;2005年8.5萬;2006年8.4萬;2007年8.8萬;2008年9.5萬;至2009年7月成長至逾新台幣10萬。預估2010年,最低生活費需新台幣11,309元。 專業街 高雄市的商業活動當中,有不少商家分門別類集中於某一條道路及週邊地帶的現象,形成特殊商業街道景象,例如興中路的「花卉街」、中正路的「銀行街」與中山一路的「婚紗街」、建國二路的「電腦街」、中正四路的「喜餅街」、建國三路的「補習街」、七賢路的「酒店街」、大連街的「皮鞋街」、新興街的「五金街」、青年路的「家具街」、林森路的「手機街」、長明街的「成衣街」、三鳳中街的「南北貨」、公園路的「五金街」(已拆除成為公園)以及修租車非常密集的凱旋路等等。其中公園路的「五金街」因為2009年的世界運動會在高雄舉行而被拓展成公園、綠地。有些專業街已經隨著市場與消費型態的改變而逐漸沒落,或是不再像過去一般集中;不過也有變得更為繁榮、分佈範圍略為擴張的案例。 勞動力狀況 到2006年3月底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120萬6千人,勞動力有67萬5千人,就業者有64萬6千人,失業者2萬9千人,非勞動力53萬1千人;勞動力參與率56.0%;失業率4.2%。 外籍勞工 1980年代末期,台灣的勞力密集產業面臨升級與轉型的壓力,許多加工出口區的廠商撤資、關廠或遷廠至能夠大量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地區。繼續留在台灣的廠商則開始引進外籍勞工,替代本國勞工從事需要耗費大量勞力的工作。鄰近楠梓加工區的後勁,即因此而呈現出「外勞國際村」的風貌,形成特殊的聚落型態。到2006年3月底為止,高雄市約有4千2百名外國專業人員(所謂的白領外勞);而所謂的藍領外勞則約有1萬6千人。 人口 至2010年8月止,高雄市共有1,529,415的人口,其中女性人口774,431;男性人口754,984。同時並設籍有586,590戶。人口密度則約每平方公里9958人。 高雄市行政區中以三民區人口最多,有354,320人;人口密度則是新興區最高,每平方公里28,205人(2009年)。 各區人口明細 資料時間:2022年1月 資料時間:2021年1月-2021年12月;來源:高雄市民政局各月自然增加率與社會增加率人口統計 教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是師範學院升格而成,前身是女子師範學校。國立中山大學則是原廣州中山大學的在台復校。而國立高雄大學,是2000年所成立的新校。 此外高雄共有4所國立科技大學,分別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以及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則是由杜聰明等人所創立的台灣首座私立醫學院,同時也是高雄市唯一的醫學院。天主教會則在高雄設立了一所以語言專科為主的文藻外語學院。此外,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也設於高雄市。軍事學校則有海軍軍官學校與海軍陸戰隊學校。 在高雄的空中大學系統除了全國性的國立空中大學之外,另外設有一所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社區大學方面,則有設於第一社區大學及第二社區大學,沒有獨立的校區,而是分別以其他學校為主要上課地點。類似的還有原住民部落大學,與社區大學同樣提供成人教育。高雄市市民學苑則提供語言或手工藝等研修。 至2009年,高雄市共有約20所高級中學;10所高級職業學校;36所國民中學;以及87所國民小學和大約100家幼稚園。 另外還有主要供外國人就讀的日僑學校、韓僑學校,以及美國學校等6所國際學校。公立圖書館則以高雄市立圖書館為主。 觀光 高雄市主要的地標建築物有高雄85大樓、夢時代購物中心的高雄之眼摩天輪、高雄巨蛋等;販賣各式南北貨的三鳳中街,當地流行文化的中心新堀江以及各式小吃與各類攤商匯聚的眾多大、小夜市;自然景觀方面,有柴山、愛河、旗津、西子灣、蓮池潭等景點;此外還有許多古蹟與歷史建築。 名勝古蹟 鳳山縣舊城(左營舊城) 旗後砲台 旗後燈塔 旗後天-{后}-宮 雄鎮北門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 前金天主堂(玫瑰聖母堂) 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 陳中和墓 武德殿 右昌楊家古厝:列為三級古蹟 內惟李家洋房 苓雅陳家洋房
America Free Trade Area ,NAFTA)正式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擁有4.5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約17.3兆美元,年貿易總額1.37兆美元,其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都超過歐洲聯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2018年9月30日,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就更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新的贸易协定被命名为「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取代現有的貿易協定。 建立 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日本對美、加市場也採取了咄咄逼人的進攻策略,美、加兩國在國際的經濟地位和競爭優勢相對減弱,這使雙方都意識到進一步加強雙邊經濟貿易關係的必要性。 1980年,雷根在競選美國總統時就提出一個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及加勒比海諸國在內的“北美共同市場”的設想。加拿大1983年也提出了關於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區的設想。1985年,美、加兩國開始進行有關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 1988年6月2日,美加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簽署,1989年1月1日,該協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是在1989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基础上的衍生。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是一项国际协议,与条约非常的类似。在美国法律中,它被作为国会-行政协定。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第一條有明確規定,墨西哥、加拿大、美國根據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基本原則,正式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其成立宗旨是:取消貿易障礙,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增加投資機會,對知識產權提供適當的保護,建立執行協定和解決爭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進三邊的、地區的以及多邊的合作。三個會員國彼此必須遵守協定規定的原則和規則,如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來實現其宗旨,藉以消除貿易障礙。 在權利方面,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貨物可以互相流通並減免關稅,但對貿易區以外的國家,則仍然維持原關稅及障礙。 有關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對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經濟貿易的影響十分重要。 北美自由貿易區自1994年1月1日正式成立後,不但成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至2000年,美國與墨西哥兩國進口貿易總額每年均呈顯著的成長,只有美國輸往加拿大的成長,在前四年呈大幅增加,自1998年開始呈遞減的趨勢,美國、墨西哥之間因北美自由貿易區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國受惠最大。 重新谈判 美国总统特朗普自2017年上任以来曾多次批评北美自贸协定造成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北美自贸协定重启谈判,首轮谈判于2017年8月正式启动。2018年8月27日,美国与墨西哥就更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初步原则性协议: 在北美生产的汽车零部件比例达到75%,高于旧协议的62.5%。 40-45%的汽车零部件由时薪至少为16美元的工人生产,旨在遏制车企将就业岗位转向墨西哥。 六年后(2026年)评估一次协议,并可根据评估结果将协议期限延长16年。 2018年9月30日,美国和加拿大宣布双方就新协议达成共识: 加拿大将向美国农民局部开放价值160亿美元的加拿大农产品市场。 如果美国将来向进口汽车征收关税,这些关税将不会适用于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的汽车。 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的汽车每年向美国免稅出口限额为260万辆。 每部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的汽车中,最少要有40%的零件由这三个国家的不低於16美元時薪的工人生產。
從NAFTA最初的協商開始,農業就一直是具有爭議的議題,在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所簽署的任何自由貿易協定都引發類似的問題。農業是唯一未經三方共同磋商簽訂的部分,而是經由雙邊磋商共簽署了三個分別的協定。加拿大與美國的協定包含了農業產品的限制及關稅配額,主要是糖、乳製品、家禽類;墨西哥與美國的協定則准許分階段實施的貿易自由化。 美墨農業協定的整體效應是具有爭議的,墨西哥並未具備競爭化所需的基礎建設投資,諸如完整的鐵路、公路運輸系統,這使得該國的貧窮民眾陷於更困難的環境之中。不過,有認為造成農村貧窮的原因不能歸咎於NAFTA,事實上,墨西哥的農業出口從1994到2001年間每年平均增加了9.4個百分點,相對於此,進口僅增加了百分之6.9。 墨西哥的玉米產量在NATFA實施之後雖然有所增加,但是,該國內部對於玉米需求程度超出了可以供應的範圍,使得進口變得迫切,遠超過墨西哥最初所協商的農業配額。 Zahniser與Coyle指出,墨西哥的玉米價格,受到國際價格的影響,呈現戲劇化的降低,然而,由於時任總統比森特·福克斯·克薩達的補貼政策,彌補實質所得的損失,使得玉米的產量自2000年以來仍然維持穩定的局面。 一個刊載於美國農業經濟學期刊的研究指出,NAFTA使得美國對於加拿大、墨西哥的農業出口增加,即使大部分的增加是發生在批准的十年之後,這項研究的重點是在於逐漸實施協定的效應。 爭議 美國於2000年時對於美國玉米農民的補貼達到101億美元,多達墨西哥政府當年農業預算的10倍。 不過,也有研究認為NAFTA並非造成玉米農窮困的原因,指出這種情形早在簽訂NAFTA的十年前就已存在,反而玉米的產量於於1994年NAFTA生效後有所增加,並且,美國補貼政策是否對墨西哥玉米價格造成可得計算的影響也不明確,儘管多數認為美國取消農業補貼政策是有利於墨西哥農民,但這將對墨西哥農民的經濟和生產構成衝擊。 參見 自由貿易 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NAFTA 美加墨三边关系 1994年美国 1994年加拿大 1994年墨西哥 北美洲经济 美洲国际性组织 现代墨西哥 比尔·克林顿总统任期 美国自由贸易协定 贸易集团
6月2日,欧洲空间局成功发射火星快车探测器。 8月25日,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地将价值7亿美元的红外太空望远镜送入太空。 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科学人物 本年度重要人物 逝世 科学奖 诺贝尔奖 物理: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Alexei Alexeevich Abrikosov)美国与俄罗斯双重国籍 维塔利·金兹堡(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俄罗斯 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James Leggett)美国与英国双重国籍
科学奖 诺贝尔奖 物理: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Alexei Alexeevich Abrikosov)美国与俄罗斯双重国籍 维塔利·金兹堡(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俄罗斯 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James Leggett)美国与英国双重国籍
Man Stingray 5 Rickenbacker 4001CS Tokai Talbo Tokai Talbo BASS Roland G-77 BASS Synthe Klein Proto Type Born to Rock F4b 1993 Steinberger GM4T Steinberger GM7TA Dingwall Designers Guitars Super J5 Aria SWB Charvel EVH Art Series Ibanez SR-1000 Progauge PS-600AV Riverhead Crazy-Cool-Joe Modified Bass Amplifiers Ampeg SVT-VR Ampeg SVT Ampeg SVT-810AV Ampeg SVT-810E Trace Elliot Quatra Valve Trace Elliot AH300 Trace Elliot 1048H Trace Elliot 1048 Trace Elliot 1524T Hartke Model 7000 Hartke 4.5XL Hartke 410XL Hartke 115XL Basson B410B Basson B810B Effects MXR ten band Equalizer MXR Limiter MXR Flanger MXR Dyna Comp Boss GE-10 Roland AP-7 Jet Phaser Prescription Electoronics Depth Charge Fulltone The 69 PSK CDV-5 Core Drive Roger Mayer Mable Fuzz Roger Mayer Voodoo Bass Electro Harmonix Big Muff Π Electro-Harmonix Graphic Fuzz Electro-Harmonix Bass Balls EBS Multi Drive Akai C2M Hexa Comp Gretsch Expanda Fuzz Tech 21 Sansamp Bass Driver DI Tech 21 Sansamp PSA-1 Ernie Ball #6166 KORG DTR-2000 KORG DTR-1 KORG DT-10 Sonic Research ST-200 Subdecay Blackstar Distortion Providence PEC-1 Providence P-1MT Avalon Design U5 TC Electronic Triple C SamsonUR-5DJ Wireless Juice Goose Rack Power 200 Behringer MDX1000 BBE 411 Weed Freezer Xotic X-Blender Ashdown RPM-1 廣播節目 現在 てっちゃんねる(ニコニコチャンネル、2016年9月1日 - ) イマドキッ(MBSラジオ、2017年4月27日 - ) 過去 オレたちやってま〜す(MBSラジオ、1997年 - 1999年) ゴチャ・まぜっ!月曜日(MBSラジオ、2005年 - 2014年) やきぐりバンバンコンマ3(MBSラジオ、2009年) パックンたまご(MBSラジオ、2010年 - 2014年) われらイマドキッ!〜DOKODOKI商品研究所〜(MBSラジオ、2010年) アッパレやってまーす!水曜日(MBSラジオ、2014年4月2日 - 2016年3月30日) アッパレやってまーす!月曜日(MBSラジオ、2016年4月4日 - 2017年4月3日) サプライズマンデー L'Arc〜en〜Ciel TETSUYAの「これから、何する?」(TOKYO FM、2017年7月3日) 書籍 2004/3/19 哲學(69個有關自己的key word,自傳性) 2005/12 tetsu's gear closet(個人所有的樂器寫真書) 雜誌CD でた-tetsu's press連載(已於2016年休刊) 2012/12/10 哲学2 外部連結 TETSUYA 日本官方網站 てっちゃんねる NICONICO頻道 TETSUYA - Spotify TETSUYA - Apple Music TETSUYA Official VEVO Channel TETSUYA Official Facebook
Rickenbacker 4001CS Tokai Talbo Tokai Talbo BASS Roland G-77 BASS Synthe Klein Proto Type Born to Rock F4b 1993 Steinberger GM4T Steinberger GM7TA Dingwall Designers Guitars Super J5 Aria SWB Charvel EVH Art Series Ibanez SR-1000 Progauge PS-600AV Riverhead Crazy-Cool-Joe Modified Bass Amplifiers Ampeg SVT-VR Ampeg SVT Ampeg SVT-810AV Ampeg SVT-810E Trace Elliot Quatra Valve Trace Elliot AH300 Trace Elliot 1048H Trace Elliot 1048 Trace Elliot 1524T Hartke Model 7000 Hartke 4.5XL Hartke 410XL Hartke 115XL Basson B410B Basson B810B Effects MXR ten band Equalizer MXR Limiter MXR Flanger MXR Dyna Comp Boss GE-10 Roland AP-7 Jet Phaser Prescription Electoronics Depth Charge Fulltone The 69 PSK CDV-5 Core Drive Roger Mayer Mable Fuzz Roger Mayer Voodoo Bass Electro Harmonix Big Muff Π Electro-Harmonix Graphic Fuzz Electro-Harmonix Bass Balls EBS Multi Drive Akai C2M Hexa Comp Gretsch Expanda Fuzz Tech 21 Sansamp Bass Driver DI Tech 21 Sansamp PSA-1 Ernie Ball #6166 KORG DTR-2000 KORG DTR-1 KORG DT-10 Sonic Research ST-200 Subdecay Blackstar Distortion Providence PEC-1 Providence P-1MT Avalon Design U5 TC Electronic Triple C SamsonUR-5DJ Wireless Juice Goose Rack Power 200 Behringer MDX1000 BBE 411 Weed Freezer Xotic X-Blender Ashdown RPM-1 廣播節目 現在 てっちゃんねる(ニコニコチャンネル、2016年9月1日 - ) イマドキッ(MBSラジオ、2017年4月27日 - ) 過去 オレたちやってま〜す(MBSラジオ、1997年 - 1999年) ゴチャ・まぜっ!月曜日(MBSラジオ、2005年 - 2014年) やきぐりバンバンコンマ3(MBSラジオ、2009年) パックンたまご(MBSラジオ、2010年 - 2014年) われらイマドキッ!〜DOKODOKI商品研究所〜(MBSラジオ、2010年) アッパレやってまーす!水曜日(MBSラジオ、2014年4月2日 - 2016年3月30日) アッパレやってまーす!月曜日(MBSラジオ、2016年4月4日 - 2017年4月3日) サプライズマンデー L'Arc〜en〜Ciel TETSUYAの「これから、何する?」(TOKYO FM、2017年7月3日) 書籍 2004/3/19 哲學(69個有關自己的key word,自傳性) 2005/12 tetsu's gear closet(個人所有的樂器寫真書) 雜誌CD でた-tetsu's press連載(已於2016年休刊) 2012/12/10 哲学2 外部連結 TETSUYA 日本官方網站 てっちゃんねる NICONICO頻道 TETSUYA - Spotify TETSUYA - Apple Music TETSUYA Official VEVO
2006年6月7日,基地伊拉克分部領導人阿布·穆薩卜·扎卡維在美軍空襲中身亡。 2008年1月29日,美國在巴基斯坦北瓦濟裏斯坦用導彈擊斃“基地”負責阿富汗行動指揮官阿布·雷斯·利比。 2010年4月18日,駐伊拉克美軍和伊軍在薩拉赫丁省首府提克裏特聯合實施軍事行動,擊斃基地伊拉克分部頭目阿布-奧馬爾·巴格達迪和阿布-阿尤布·馬斯里。 2010年5月31日,美國國際恐怖組織搜索情報集團表示,基地組織已承認其三號人物、負責該組織阿富汗地區事務並掌管財務工作的穆斯塔法·阿布·耶齊德被擊斃。 2010年9月28日,巴基斯坦官員證實,基地組織的巴基斯坦分部頭目謝赫·法塔赫在當月26日的一次美軍無人機空襲中身亡。 2011年5月2日,基地組織首腦奧薩瑪·賓·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国海军海豹特種部隊擊斃。 2011年,基地對外行動部長Sheikh Younis al-Mauretani被抓 。 2011年6月7日,基地東非負責人法祖爾·阿卜杜拉·穆罕默德被索馬利亞軍擊斃。 2011年8月22日,基地二號人物阿亞提·阿布德·拉哈曼在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的邊境部族地區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無人機擊斃。利比亞籍的拉赫曼在拉登死後獲晉升為基地第二號人物,成為新領袖扎瓦希里的得力助手,負責日常指揮工作。 2011年9月30日,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部重要人物、美籍也門裔激進派教士安瓦爾·奧拉基已在也門被擊斃。 2012年1月19日,美國和巴基斯坦情報部門官員證實巴基斯坦基地頭目阿斯拉姆·阿萬被美國無人機擊斃 2012年1月21日,基地阿拉伯半島高級幹部法赫德·庫索被無人機擊斃。 2012年6月5日,匿名美国官员证实,基地组织二号头目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遭到美军无人机空袭丧生。巴基斯坦塔利班随后对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表示,艾利比汽车确实被摧毁,但其本人不在现场,因而逃过一劫。由于无法前往现场勘查,双方的说法都无法得到证实。一旦艾利比确实被美军击毙,将给“基地”组织造成重创。 2019年9月23日,“基地”组织印度次大陆分部头目阿西姆·乌玛在赫尔曼德省穆萨卡拉地区被阿富汗和美國聯軍擊斃。 2020年10月24日,阿富汗国家安全局表示,阿富汗安全部队在加兹尼省击毙了据信是基地组织二号领导人阿布·穆赫辛·马斯里(Abu Muhsin al-Masri)。 2022年7月31日,基地组织第二位首脑查瓦希里於阿富汗喀布爾被美軍無人機擊斃。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中東-殖民地簡史 基地组织 1988年亞洲建立 反共組織 反共恐怖主义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2015年1月14日,基地组织通过半岛电视台声称其策划了发生于2015年1月7日的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 2022年7月31日,扎瓦希里在阿富汗喀布尔被美军无人机击毙。 近年來被捕或被擊斃的基地高級頭目 以下是近年被擊斃或被捕的基地組織高級成員: 2003年3月1日,當時的基地三號人物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在巴基斯坦落網。他涉嫌參與策劃“911”恐怖襲擊。 2003年8月14日,杜安·伊薩布丁在泰國首都曼谷被捕。他被認為是“基地”駐東南亞代理人,涉嫌策劃2002年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爆炸襲擊。 2004年6月18日,基地沙特頭目阿卜杜勒-阿齊茲·穆克林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被擊斃。 2005年5月2日,當時的基地三號人物阿布·法拉傑·利比在巴基斯坦被捕。 2006年2月27日,沙特阿拉伯部隊擊斃基地在沙特負責人法赫德·法拉傑·朱瓦伊爾。 2006年6月7日,基地伊拉克分部領導人阿布·穆薩卜·扎卡維在美軍空襲中身亡。 2008年1月29日,美國在巴基斯坦北瓦濟裏斯坦用導彈擊斃“基地”負責阿富汗行動指揮官阿布·雷斯·利比。 2010年4月18日,駐伊拉克美軍和伊軍在薩拉赫丁省首府提克裏特聯合實施軍事行動,擊斃基地伊拉克分部頭目阿布-奧馬爾·巴格達迪和阿布-阿尤布·馬斯里。 2010年5月31日,美國國際恐怖組織搜索情報集團表示,基地組織已承認其三號人物、負責該組織阿富汗地區事務並掌管財務工作的穆斯塔法·阿布·耶齊德被擊斃。 2010年9月28日,巴基斯坦官員證實,基地組織的巴基斯坦分部頭目謝赫·法塔赫在當月26日的一次美軍無人機空襲中身亡。 2011年5月2日,基地組織首腦奧薩瑪·賓·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国海军海豹特種部隊擊斃。 2011年,基地對外行動部長Sheikh Younis al-Mauretani被抓 。 2011年6月7日,基地東非負責人法祖爾·阿卜杜拉·穆罕默德被索馬利亞軍擊斃。 2011年8月22日,基地二號人物阿亞提·阿布德·拉哈曼在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的邊境部族地區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無人機擊斃。利比亞籍的拉赫曼在拉登死後獲晉升為基地第二號人物,成為新領袖扎瓦希里的得力助手,負責日常指揮工作。 2011年9月30日,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部重要人物、美籍也門裔激進派教士安瓦爾·奧拉基已在也門被擊斃。 2012年1月19日,美國和巴基斯坦情報部門官員證實巴基斯坦基地頭目阿斯拉姆·阿萬被美國無人機擊斃 2012年1月21日,基地阿拉伯半島高級幹部法赫德·庫索被無人機擊斃。 2012年6月5日,匿名美国官员证实,基地组织二号头目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遭到美军无人机空袭丧生。巴基斯坦塔利班随后对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表示,艾利比汽车确实被摧毁,但其本人不在现场,因而逃过一劫。由于无法前往现场勘查,双方的说法都无法得到证实。一旦艾利比确实被美军击毙,将给“基地”组织造成重创。 2019年9月23日,“基地”组织印度次大陆分部头目阿西姆·乌玛在赫尔曼德省穆萨卡拉地区被阿富汗和美國聯軍擊斃。 2020年10月24日,阿富汗国家安全局表示,阿富汗安全部队在加兹尼省击毙了据信是基地组织二号领导人阿布·穆赫辛·马斯里(Abu Muhsin al-Masri)。 2022年7月31日,基地组织第二位首脑查瓦希里於阿富汗喀布爾被美軍無人機擊斃。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中東-殖民地簡史 基地组织 1988年亞洲建立 反共組織 反共恐怖主义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伊斯蘭教相關爭議 澳大利亞指定的恐怖組織
在第14个分站赛中,雷克南赛车再次发生意外,在第1圈就退赛,令他无法卫冕土耳其大奖赛,这已经是雷克南在2006赛季中第5次退赛。在意大利大奖赛排位赛中,雷克南以千分之二秒微差力压舒马赫,夺得杆位。由于赛车速度无法媲美F2006,在双方完成第1次进站后,雷克南第1的位置就被舒马赫超越了,他最终在蒙扎賽道上获得亚军。舒马赫在意大利分站赛后宣布退休,法拉利车队过后公布消息,雷克南将在2007赛季代替七冠车王的位置。 中国大奖赛中,雷克南再次因为引擎问题而被迫在第18圈退赛。在日本大奖赛和巴西大奖赛,雷克南虽然完成比赛,但是与领奖台无缘,只跑出第5名。随着巴西站结束后,雷克南全年都无法登上领奖台的最高位置,在车手排行榜上占据在第3的位置,同时结束了和迈凯伦车队5年的宾主关系。 虽然失意于一级方程式,但是雷克南和其经理人组成的雷克南罗伯生车队Räikkönen Robertson Racing,在2006年英国第3方程式大赛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的英国籍车手赢得年度车手总冠军。 加盟法拉利 2007赛季 意大利大奖赛後,法拉利車隊宣告與雷克南簽署三年合約,在2007年-2009年為法拉利效力。雷克南更表示换队后的状况使得他非常满意,同时也表示对旧车队的祝福。他的队友变成了巴西人菲利佩·马萨,马萨从2006年开始为法拉利车队效劳。雷克南在换队后驾驶6号车,马萨则继承舒马赫成为驾驶5号车的车手;同时法拉利F1车队不再有1-2号车手之分。在舒马赫退休后,传言雷克南继承舒马赫衣钵成为一级方程式中最高薪的赛车手,年薪美金5千100万。 雷克南在澳大利亚大奖赛中有良好的开始。他成功在排位赛中占据头号排位,在正式比赛中也创下最快圈速,也是继奈杰尔·曼塞尔后另一位在加盟法拉利队后的第一场大奖赛即夺冠的车手,追平奈杰尔·曼塞尔在1989年的成绩。这是雷克南首次在其职业生涯中完成帽子戏法,杆位、最快圈速和夺冠。在马来西亚大奖赛中,雷克南在开赛时被新秀劉易斯·咸美頓从后超越,雷克南在整个比赛中一直跟在其后,夺得季军。之后的巴林大奖赛,雷克南从第3位出发,虽然过程中曾经被新加盟迈凯伦的卫冕世界冠军阿隆索超越,最后雷克南仍然成功超越阿隆索而捍卫季军。 来到阿隆索故乡西班牙,雷克南在只进行了10圈的西班牙大奖赛因为电子故障而被迫退赛,这次退赛使得他在车手积分榜上掉到第4位,甚至落后队友马萨。在摩纳哥站比賽中,雷克南碰到障礙物,使車子故障。他第十六名起步,第八名過終點。 在加拿大站,雷克南在第四位起步以及以第五名完成比賽,他與阿隆索之間爭奪位置,直到最後一次安全車到達時,被佐藤琢磨影響失去了爭奪位置,隊友馬薩在該場比賽被取消資格。在美国大奖赛上,雷克南在排位赛占据第4位,同样以第4位完成比赛,并且在比赛中创下最快圈速。在美国站比赛结束后,雷克南在车手积分榜上已经落后排在第1名的新秀漢密尔顿整整26分。 两个星期后的法国大奖赛,雷克南在排位赛中排名第3,正赛中以第3位出发的他,在开跑圈的第1个拐弯处就超越汉密尔顿。落在队友马萨之后,雷克南就一直保持在第2位,靠着停站策略得以超越马萨,赢得开赛季后的第2个胜利。这是芬兰人职业生涯的第11个分站冠军,同时也帮助法拉利在2007赛季首次囊括冠亚军。 英國站比賽,排賽位得到第2,在最後一次排位由車子移出賽道,失去了頭位出賽的機會。在比賽,雷克南搶先,在維修站出來的時間超越了汉密尔顿,當阿隆索回到維修站的時候,再度超越阿隆索,領先的優勢維持到終點線。該比賽同樣贏得最快圈速。 在歐洲站比賽,雷克南贏得該季二次場首名出賽,不過比賽中在第35圈退出,原因是車輛的水箱開始被迫停賽。匈牙利站的比賽,排位取得第4名,不過排第三阿隆索被罰。雷克南趕過了尼克·夏菲特以及力迫-{zh-hans:汉密尔顿;zh-hk:咸美頓;zh-tw:漢彌爾頓;}-,最終只得到第2名。然而,他却在比赛的最后一圈出乎意料地跑出最快圈速。 土耳其站雷克南在排位賽排第三。在排位賽在最後一輪最後一次排位因失誤錯過了杆位的機會。在比賽中他超越了咸美頓,進佔第二位。他保持第二到終點。他取得了最快圈速1.27.295。這是法拉利自法國站以來,第二次在賽季包辦冠亞軍。 在意大利蒙萨跑道上进行的第三节的练习中,雷克南戏剧性的在驾驶近亚斯卡里弯道前撞上墙壁。在随后的排位赛上,使用后备车的他仅仅夺得第5排位。在正赛一开始,雷克南就超越在第4位起跑的尼克·海费尔德。过后,由于马萨的退赛,令雷克南顺利升上第3位。法拉利车队罕有地为雷克南安排仅进入一次维修站的策略,这个策略最终奏效,让雷克南超越两次进站的汉密尔顿,升上第2位。但是最后却被英国人抢回第2位。意大利大奖赛的冠亚季军分别是阿隆索,汉密尔顿和雷克南。此时,雷克南落后汉密尔顿18分,而2007赛季仅剩4个分站赛。 在比利时大奖赛中,雷克南在所有星期五和星期六的练习都创下最快圈速。在他最喜爱的跑道上,雷克南成功拿下他在2007赛季裡的第3个以及职业生涯中的第14个杆位。他分别以0.017秒和0.097秒的微差时间在排位赛上击败马萨和阿隆索。在正赛上,雷克南领先马萨5秒,阿隆索20秒时间成功夺冠。马萨和阿隆索分别夺得亚军和季军。这是雷克南在2007赛季的第4个分站赛冠军,同时也是他在比利时的三连胜。 日本站的比賽,是唯一使用新賽道的站,雷克南在星期五練習賽領先。排位賽排第三名,咸美頓獲排第一名出賽,第二名是阿隆索。在大雨的情況下,比賽最初19個圈跟隨安全車比賽,雷克南及隊友馬薩,在早段換上濕地用的輪胎,因為FIA的輪胎新規則留守較後的位置。在比赛的尾段,莱科宁坚持追赶到第三名的位置,不過他仍然無法超越第二名的海基·科瓦莱宁。 在中國站比賽中,在練習賽中保繼最快圈速的車手。來到排位賽,劉易斯·咸美頓憑輕油獲得一個桿位,拉高倫排第二,隊友马萨第三。在星期日,比賽開始時下了微雨,使車輛使用乾濕輪胎作賽。咸美頓在進入維修站前因剷上草地被迫退出。因此,雷克南贏得季內第五次冠軍以及仍然保持爭奪車手總冠軍資格。這也是法拉利車隊第200場分站冠軍以及600次登上頒獎台。雷克南仍有機會奪冠,緊隨7分及3分於咸美頓及阿朗素之後進入巴西站比賽,這次自1986年以來首次有三位車手在最後一站爭奪車手總冠軍。 雷克南目標是贏得2007年一級方程式冠軍,最後一站是巴西站,最終帶有意外成功奪冠,該季得分為110分。車手榜暫為冠軍的咸美頓意外地按錯按鈕使車子未進入比賽狀態,最終在調校過程浪費了30秒,最終雷克南順利奪冠,而咸美頓僅得第七,以109分完成賽季,而且超越了兩名而奪冠。不過比賽委員會開始調查較前位置的尼高·羅斯堡, 羅伯特·古碧沙及尼克·夏菲特是否使用違規燃料。如確定失去資格的話,咸美頓成為殿軍。當比賽委員會與有關車隊代表會面後,賽會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並維持原判,萊克寧成為2007年車手總冠軍,而麥拿倫車隊決定上訴。 北京時間11月15日,巴西站“油溫案”的上訴聽證會在英國倫敦舉行。國際汽聯的國際上訴法院,在聽取了巴西站比賽幹事對案件的解釋、以及四支車隊(法拉利、邁凱倫、寶馬-索伯、威廉姆斯)的代表和律師的陳詞、並檢查了各項相關證據後,最終於北京時間11月17日凌晨宣布作出以下裁決:駁回邁凱倫的上訴,保持既定成績不變。國際汽聯在聲明中這樣說道:“國際汽聯的國際上訴法院最終將案件駁回,邁凱倫的上訴是不可接受的。”這意味著巴西站的比賽結果將保持不變,同時正式確認法拉利車手基米-萊科寧是2007賽季的車手世界冠軍。 2008年 在澳洲站,排位賽因機件問題,只能以排第十五名。到比賽當日,最後4圈因引擎問題而被迫退賽,原定只得第九位,不過因為第六名的魯賓斯·巴利加奴違規而被取消資格,因而取得1分。在馬來西亞站比賽,取得今季第一場勝利。在巴林站比賽中,雷克南緊隨馬薩之後得亞軍。 在西班牙站比賽,雷克南取得第十五個桿位,並贏得該站冠軍及該站的最快圈速。取代了米卡·哈基宁所保持的芬蘭人最多桿位及最快圈速紀錄。在土耳其站比賽中,雷克南在第四位起步,早段與海基·科瓦萊寧發生碰撞,雷克南的車子尾翼損毀,最後以第三名完成比賽。然後在摩納哥站的比賽中,原本一直留守第五名,但是在第68圈離開隧道後與艾德里安·苏蒂尔相撞,雷克南亦無大礙,在維修站更換配件後可繼續比賽,最後以第九名完成比賽。印度力量車隊的Mike Gascoyne控告雷克南取消他在賽事資料。最終競賽委員會不接納投訴。 雷克南在法國站的比賽前的排位取得第一,這是法拉利車隊第200次獲得桿位出賽。比賽中拉高倫因引擎排氣管损坏被馬沙超過, 最後在比賽中緊隨馬薩之後得亞軍。 歐洲站的比賽,雷克南在第四名起步,起步後被科瓦萊寧超越。雷克南一直留守第五,到進入第二次維修站後出現一個失誤,工作人員仍未拿走駁油管,拉高倫就開走賽車(這和隊友馬沙在新加坡站維修站出現的事故一樣備受爭議)。數圈後拉高倫的賽車無故爆缸,原因和上一站隊友馬沙爆缸的原因一樣,同為引擎一個自连杆损坏所致,使引擎失靈被迫退賽。 在意大利站比賽中,排名賽的成績為第14名。比賽當日創下最快圈速,最終得到第九。在新加坡站比賽中,起步後緊隨馬薩和咸美頓守在第三位,當第十四圈出現嚴重事故出動安全車時,法拉利兩名車手趁機進入維修站,加上車隊整理馬薩的車子時出現失誤,影響了時間,離開維修站後留守第十六名,雷克南後來追上到第五名,在第57圈,挑戰蒂姆·葛諾,在第十個彎撞倒牆邊被迫退賽,在雷克南在比賽創下最快圈速,是季內第十個最快圈速。然後在中國站的比賽取得第三名,在車手榜迫近了羅伯特·古碧沙最後在巴西站的比賽取得季軍,總積分與羅伯特·古碧沙同分,但是雷克南勝出站數較多,因而成為車手榜季軍,而雷克南亦協助法拉利車隊奪得車隊總冠軍。 2009年 2009年第一場比賽澳洲站賽事獲排第九名起步。因較早前的意外雷克南在第43圈時返回維修站退出比賽。在馬來西亞站中,曾經在第二次排位領先,不過最終在第七名起步。由於可能下雨的關係,比賽暫停,雷克南於此期間,在休息室吃了一支夢龍冰棒並喝了一罐可樂,雷克南在早段更換雨天輪胎作出,但是戰術失效,比賽在第33圈腰斬,雷克南排第14。第三場是中國站的比賽,但未能為車隊造出好的成績,只能取得第十。緊接的巴林站,雷克南取得第六,是法拉利車隊今季首度拿下積分。在摩納哥站的排位賽,雷克南成績排第二,接著在比賽中仍然被布朗車隊的兩名車手擊敗,穩佔一席第三,為法拉利車隊2009賽季首度站上頒獎台。 得利於法拉利車隊於西班牙站期間對F60進行性能提升,雷克南雖然在德國站因擦撞退出比賽,但之後連續於匈牙利站、歐洲站、比利時站、義大利站皆站上頒獎台,其中在比利時站,雷克南以第六名起步,迅即留守第二位。當安全車離開後,乘勢超越詹卡洛·费斯切拉取得領先優勢,並帶回終點。相隔25場比賽,再次站上頒獎台最高位置,為今季法拉利第一場勝利,亦是2009賽季唯一的一次分站冠軍。 由於法拉利車隊於匈牙利站後,即停止對F60的戰力升級工作,使得法拉利2009戰車於賽季末期競爭力落後於其他車隊,尤其在隊友菲利佩·馬薩因傷缺席情況下,面對賽季中期戰力大幅提升的麥拿倫車隊迅速追趕,雷克南雖宣稱將盡力幫助法拉利守住車隊積分第三的成績,但於義大利站後只於日本站拿到第四,巴西站拿到第六,而在新加坡站與阿布扎比皆沒能進入排位賽第三節,使得雷克南最終沒能幫助法拉利車隊留下2009賽季車隊第三的成績。 暫離一級方程式 2009年賽季末與法拉利達成提前一年解約的協議,將駕艙讓給2010年賽季加盟的费尔南多·阿隆索。雷克南於賽季結束後決定於2010年轉戰WRC賽事。 2011年雷克南除了参加世界拉力锦标赛之外,他还将参加美国NASCAR的比赛,第一场比赛的时间是5月20日,地点是在1.5英里长的夏洛特赛车场参加世界卡车系列赛。据悉雷克南加盟的车队是一支新军。 加盟路特斯車隊,重返F1 2012年 雷克南加盟路特斯车队,在2012年重返一級方程式。 2012年4月22日,雷克南在重返一級方程式後第一次踏上頒獎台,在巴林站取得亞軍。虽然复出以来多次在排位赛中输给队友,但在完赛率和登上颁奖台都要优于队友,并在德国、匈牙利、比利时连续3站登上颁奖台,随后的连续5站都未能再登颁奖台,直到2012年11月4日,莱科宁在阿布扎比大奖赛上取得冠军,这是他重返F1之后的首个冠军,也是重新以路特斯命名车队以来的首冠,而他也作为今年比赛中到巴西站为止20站都完赛(其中19站都取得积分)的车手。最终,莱科宁获得世界车手季军。 2013年 2013年莱科宁在新赛季的首战:澳大利亚阿尔伯特公园赛道夺得冠军。該年路特斯车队的表现,让人大吃一惊,也许这可能归功于倍耐力轮胎的良好表现,因为路特斯的E21对轮胎更友好。 9月11日,法拉利車隊正式宣佈奇米將在2014賽季回歸,雙方簽下兩年合同。 在美国站开始前一周,莱科宁宣布将要进行背部手术,因而将会缺席2013赛季的最后两场分站赛事。这位芬兰车手本打算在赛季结束后再进行治疗,但由于近来身体不适加重,不得不采取手术措施。因此,阿布扎比站也就成为了莱科宁为路特斯车队效力的最后一场赛事。海基·科瓦莱宁代替他为车队出战最后两场比赛。 回歸法拉利 2014年 拉高倫選擇7號作為自己的比賽車號(與路特斯車隊效力時的車號相同),由於受賽車車況影響,兩場比賽過後,拉高倫僅拿到6分。 同年4月,馬科·馬蒂亞西接替斯蒂芬諾·多梅尼卡利出任法拉利F1車隊領隊。 比利時站,拉高倫憑藉策略及最快圈速,獲得第4名(該賽季最佳成績)。 該賽季,拉高倫積55分,以年終第12名創下職業生涯最差記錄。 2015年 澳大利亞站,拉高倫因維修站換胎失誤在第42圈退賽;該事故後,他在馬來西亞站、中國站接連獲得兩個第四。 巴林站,他以亞軍完賽,在賽後獲得法拉利續簽意向。同年8月19日,法拉利宣佈與其續約2016賽季。 新加坡站,拉高倫以第3位發車,第3位完賽,本賽季第二次站上領獎台。 賽季收官戰阿布扎比站,他獲得季軍,也因此以150個積分奪得該賽季年度第四名 。 2018年 2018年9月11日,雷克南確定於賽季結束後離開法拉利車隊,並將在2019年及2020年賽季效力薩伯車隊。 2018年10月21日,莱科宁在美国大奖赛上获得冠军,这成为他重返法拉利之后的首个分站冠军。繼2013年澳洲大獎賽獲勝後,時隔五年再次拿下分站冠軍,也成为F1歷史上两场胜利间隔最久的車手(2044天,113场比赛),同时他也以21场分站冠军成为最多勝的芬蘭一级方程式车手。 加盟阿尔法罗密欧 2018年9月,索伯车队宣布基米·莱科宁将在2019年赛季加入车队,而车队的摩纳哥车手夏尔·勒克莱尔将会加入法拉利车队。而在阿布扎比大奖赛结束后的轮胎测试中,莱科宁首次驾驶索伯的赛车进行了测试。 2020年10月11日,莱科宁在2020年艾费尔大奖赛上以第323次出赛起跑,超越鲁本斯·巴里切罗成为历史上出赛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最多的车手。費蘭度·阿朗素在2022年新加坡大奖赛再次刷新紀錄。 2021年9月1日,莱科宁在個人社群媒體帳號上宣布自己將於2021年賽季後退休,結束在一級方程式錦標賽19年的職業生涯。 2021年9月4日,莱科宁在2021年荷蘭大獎賽賽前被檢測出COVID-19陽性,該場比賽的席位將由後備車手羅伯特·庫比卡替補出場。而莱科宁也确定无法于一周后的2021年意大利大奖赛出赛,因此意大利大奖赛则继续由库比卡替补出赛。 后一级方程式生涯 2022年1月,莱科宁宣布加入世界摩托車越野錦標賽MXGP组别的川崎车队(),担任车队领队。 2022年5月,美国纳斯卡车队宣布基米·莱科宁将参加NASCAR杯系列赛的赛事,他将驾驶91号雪佛兰赛车出赛。作为首次参加Nascar杯系列赛的成绩,莱科宁在排位赛中获得27名(共39名车手参赛);正赛中,获得1分,但因撞车退赛最终仅排在第37名。 2023年3月,莱科宁重返NASCAR,再次为赛道之家车队驾驶91号雪佛兰赛车出赛。芬兰人在排位赛中获得22名(共39名车手参赛);正赛中以第29名完赛,获得8分。 2023年10月,莱科宁成为极氪的首席性能顾问,并于10月25日在天津V1赛道驾驶了极氪001FR。 个人生活 莱科宁的父親马蒂(Matti)是一名机械师(已于2010年12月22日离世,终年56岁),母亲葆拉(Paula)是一名秘书;莱科宁在回答车迷提问时透露他很小的时候曾为母亲做过饭。雷克南的哥哥拉密·雷克南(Rami Räikkönen)是一名拉力赛车手,也是初级组的冠军。基米·莱科宁在芬兰接受了,获得了下士的军衔。 雷克南與燕妮·达尔曼在2004年7月31日結婚,她是一名芬兰籍模特儿同时也是前斯堪的纳维亚小姐,他们婚后居住在瑞士;两人被曝于2013年初分居或已离婚。莱科宁现任妻子是明图·维尔塔宁(Minttu Virtanen),她是一名芬兰的空服员并兼职健身模特,两人于2013年底相识并迅速确立关系,2016年8月,两人在意大利的锡耶纳完婚。 2015年1月27日,明圖·維爾塔寧在网路上宣布她与莱科宁的孩子在当天出生,是个男孩;取名为“罗宾·莱科宁”(Robin
Ford Euro Cup),并拿到了雷诺方程式冬季系列赛(Formula Renault Winter series)的冠军,还在这一赛季开始的四场比赛中保持连胜,当年他只有20岁。而在2000年的英国雷诺方程式中,他完全垄断了比赛,这一赛季的总共10场赛事中他有7场获胜。在2000赛季结束后,雷克南在自己参加的总共23场雷诺方程式比赛中竟有13场获胜,胜率达到了可怕的56%。 进入F1 索伯车队的老板对这个芬兰小子的神奇表现印象颇为深刻,于是在2000年9月他给了雷克南一个来索伯车队试车的机会。当雷克南参加了在赫雷斯賽道和加泰罗尼亚赛道的试车之后,索伯随即与他签约,参加2001赛季的比赛。不过有很多批评者(包括FIA主席马克斯·莫斯利在内)宣称,这样一个仅仅参加过23场方程式比赛的菜鸟车手很难得到F1超级驾驶执照(F1 super license)。最后,雷克南不仅在开赛前获得了F1超级驾驶执照,还在自己的处子大奖赛2001年澳大利亚大奖赛中以第6位置完成比赛,而拿到了1个积分(当时只有比赛前6名车手享有积分),使那些批评者们都闭上了嘴。 在赛场上,雷克南非但没有像某些人所期望的那样冒失,而是表现出了不符其年龄的冷静和镇定,他缜密的比赛策略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所以,人们送给了他“冰人”("the iceman")的绰号。他在处子赛季的出色表现显示了他成为一流车手的潜力,让人们开始对他寄予厚望。在整个2001赛季里,雷克南有四站比赛获得积分,八次以前八名完赛。全年他获得了9个积分,加上他的队友,尼克·海费尔德贡献的12个积分,他们合力帮助索伯车队获得了其历史最好成绩,年度车队第四名。 迈凯伦岁月 2001赛季结束后,雷克南并没有如众人所料投奔法拉利车队,而是受罗恩·丹尼斯的邀请,在两届世界冠军、芬兰老乡米卡·哈基宁的大力引荐下,顶替了“暂时休息一年”的哈基宁自己,加入了迈凯伦车队。 2002赛季 在代表迈凯伦车队出战的第一场大奖赛澳大利亚大奖赛中,雷克南就给了人们一个惊喜——他以第三名首次登上了领奖台。虽然在整个2002赛季,迈凯伦一直为引擎可靠性所困扰,不过雷克南还是获得了24个积分,4次登上领奖台,他的实力也得到了队友大卫·库特哈德的承认。在法国大奖赛中,雷克南在距离比赛结束只有几圈时依然压制着这个赛季几乎无人能敌的迈克尔·舒马赫,占据领跑位置。可惜此时,他的赛车压上了丰田车队的留下的油迹,打滑冲出赛道,让出了头名交椅,屈居第二。迈克尔·舒马赫在此站提前夺得世界冠军。这个赛季中,雷克南排名车手第六,刚好在其队友第五名库塔之后,而迈凯伦车队则获得了车队第三的成绩。 2003赛季 在2003赛季,FIA开始引用新的分数制度,从原本只有6位选手得分到8位选手得分。雷克南在这一年给了人们一个惊喜。他的开局近乎完美——前六站比赛他有五次登上领奖台。赛季初,雷克南以后备车参加排位赛,仅获得第15位,却在正式比赛当中力压舒马赫夺得第3位。在马来西亚大奖赛从第7排位出发,最后成为第一个冲过终点的车手,獲得了自己的处子分站赛冠军。 在原本应有71圈的巴西大奖赛中,由于暴雨而不断出现撞车,在第55圈扬起红旗而中断。根据F1条规,冠军属于比赛中断前两圈领先的车手,在第53圈的时候,雷克南领先群雄因而被裁定为该站冠军。之后,才发现比赛中断的时候,乔丹车队的詹卡洛·费斯切拉已经开始第56圈,因此裁定在第54圈领跑的费斯切拉夺冠,因此他只能在一周后将冠军让给意大利人,自己屈居第二。 当其他车队纷纷使用和改进新车,迈凯伦车队仍然在使用2002年的旧车。雷克南在圣马力诺大奖赛中位居第2名,而在西班牙大奖赛排位赛中,雷克南处理失当而被迫在最后排出发,在发车时与来自美洲虎車隊的安东尼奥·皮佐尼亚相撞,退出比赛。雷克南在接下来的比赛都以策略取胜而非速度。 在奥地利大奖赛,雷克南屈居在鲁宾斯·巴里切罗之后夺得第2位。而在摩纳哥大奖赛中他距离胜利也近在咫尺,不过最后他还是在这条极难超车的狭窄街区赛道上以不到一秒的劣势输给了他未来的队友胡安·帕布羅·蒙托亞。 在加拿大大奖赛雷克南再次为失误付出代价,只获得第6位,落后该站冠军迈克尔·舒马赫超过一分钟。在欧洲大奖赛排位赛,雷克南夺得一级方程式职业生涯中首个杆位,却在正式比赛进行到第25圈,赛车引擎出现故障而被迫退出比赛。而年度总冠军竞争对手迈克尔·舒马赫夺得第5位以总积分4分优势在积分榜上超越雷克南。随后的分站赛,雷克南分别在法国大奖赛获得第4名,英国大奖赛获得第3名,匈牙利大奖赛获得第2名,而在遭遇车祸的情况下,退出德国大奖赛。 在意大利大奖赛进行前,迈凯伦宣布放弃推出MP4-18款式战车,继续以MP4-17D继续参赛。雷克南继续以旧战车在意大利大奖赛夺得第4位,美国大奖赛和日本大奖赛都夺得第2位。由于雷克南10次登上领奖台的出色表现,他把夺冠悬念一直保留到了最后一站比赛,2003赛季也成为了近年来争夺最为激烈的一个赛季。不过这个赛季的冠军最终没有属于他,他最终落后迈克尔·舒马赫两分成为年度亚军。不过迈凯伦车队再次遗憾的丢掉了车队年度亚军的位置,他们距离亚军威廉姆斯车队同样是两分。 2004赛季 雷克南和迈凯伦车队在2004赛季的开局却惨不忍睹,他自己在前七站比赛中只有可怜的一分入帐。而迈凯伦的赛车则一再为技术故障(特别是引擎的可靠性问题导致的频繁爆缸)所困扰,直接造成雷克南在前七站赛事中只有两次完赛。相对于雷克南在七站比赛中只获得一分,迈克尔·舒马赫几乎囊括6个分站冠军累积60分。在加拿大大奖赛中,雷克南进站多达5次,但由于威廉姆斯车队和丰田车队被取消资格,使得雷克南获得第5位。在美国大奖赛,雷克南夺得第6位。 在法国大奖赛,迈凯伦开始采用改进版本的MP4-19B赛车,雷克南在该站比赛夺得第7名。之后,他在英国大奖赛银石赛道上,夺得了他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三个杆位,在正式比赛中以第2名完成比赛。在接下来的德国大奖赛和匈牙利大奖赛,雷克南再次无法完成比赛,在第13圈退出比赛。 在比利时大奖赛上,雷克南虽然在排位赛中仅获得第10排位,但是却在第11圈开始领先群雄,从而获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二场分站赛胜利,同时也是迈凯伦在2004赛季唯一分站冠军。接下来的分站赛,雷克南以第3名完成中国大奖赛,第6名完成日本大奖赛以及第2名完成巴西大奖赛。最终,雷克南凭借45个积分和4次登上领奖台的表现,以年度第七名的成绩还算体面地结束了这个赛季。 虽说2004赛季让人失望,不过雷克南还是与雷诺车队的费尔南多·阿隆索、索伯的菲利佩·马萨以及他在2005年的队友蒙托亚被一起列为F1世界的希望之星和世界冠军有力的竞争人选。许多评论家也认为在2005赛季这支来自沃金(Woking)的车队拥有了强大的阵容后会相当有竞争力。而罗斯·布朗和让·托德也称雷克南可能会成为未来法拉利的主力车手。 在2004年11月初,雷克南表达出了与他的经理人一起建立一支车队的意向,这支车队就名叫雷克南·罗伯逊车队,它将会参加2005赛季的三级方程式比赛。 在2004年7月31日,24岁的雷克南与2000年度的斯堪的纳维亚小姐,22岁的燕妮·达尔曼结婚。 2005赛季 雷克南在2005年赛季开始时表现平庸,这是由于迈凯伦战车MP4-20的设计不适合用于米其林轮胎,导致无法在排位赛争取更好的排位。 在赛季开始的首3个大奖赛排位,雷克南能争取到最佳的排位只有第6位。他在澳大利亚大奖赛正式比赛时,赛车在起跑时无法启动,导致雷克南在那场比赛以第8位结束,只得到区区的一分。在马来西亚大奖赛中,雷克南赛车的轮胎在比赛中爆破,成为该赛季起在一个比赛中只使用单一轮胎的车手中,第一位受害者,无法赢取任何积分。在其后的巴林大奖赛才首次登上领奖台。 在经历了2005赛季有些平淡的开局之后,雷克南分别在圣马力诺大奖赛、西班牙大奖赛和摩纳哥大奖赛接连取下三个杆位。在伊莫拉,他甫一发车就确立了巨大的优势,却由于赛车再次出现状况而被迫退出。而在西班牙大奖赛中他的表现更是无懈可击,他从开始一直领跑到结束,最终以极大的优势拿下冠军。其后他又获得了最富挑战性的摩纳哥大奖赛的冠军,此时他与在车手排名上领跑的阿隆索只差22分。 欧洲大奖赛的前半段似乎预示着雷克南又将轻松获胜,不过由于在比赛中吃路肩过狠(也有一個說法是他在某次操之過急的超車後剎車鎖死造成輪胎嚴重磨損),以至损伤了他的右前轮使之失圆。由於2005賽季的規則規定, 在排位賽和正賽必須使用同一套终輪胎, 除非出現爆胎, 否則車手不許換胎。终于在最后一圈的大直道末端他的悬架不堪重负崩溃了,雷克南的赛车直接撞上了轮胎墙,同时也把冠军拱手让给了身后的阿隆索,与他一下子拉开了10分的差距。赛后有事后诸葛亮探讨雷克南是应该选择坚持在赛道上还是減慢車速以保護輪胎,拿到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亚军或季军。 不过下一站的在加拿大雷克南又把比赛纳入了自己的胜利轨道,他从第七位发车,凭借重油策略以及阿隆索在首次在比赛中出现失误,而在对轮胎磨损很严重的蒙特利尔获胜。在这一站后,雷克南说下一站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对迈凯伦赛车更加适合。但是这一站却成为了F1历史上最大的灾难——由于拉尔夫·舒马赫在周五练习赛上撞车,人们发现米其林轮胎存在着安全隐患,于是在正赛前所有使用米其林轮胎的车队选择了退出比赛(包括迈凯伦在内)。这也就是说雷克南除了放弃比赛别无选择,这也导致美国大奖赛在只有区区6辆赛车出赛情况下完成。 不过之后的法国大奖赛上,厄运降临到了雷克南身上,他全新的梅塞德斯·奔驰引擎只在周五练习赛上运转了几十公里就罢工了。他被迫更换引擎并根据新规则接受退后10位起跑的处罚。尽管雷克南在排位赛中获得了第三,只不过在接受处罚后他在周日的正赛中就只能在第13位发车了。不过凭借着迈凯伦车队周密的进站策略和雷克南自己出色的驾驶技巧,他还是在阿隆索之后拿到了亚军。而在英国大奖赛上厄运再次降临,引擎在周六练习赛中漏油导致他只能在第12位起跑(虽然论排位赛成绩他只逊于阿隆索)。比赛一开始雷克南就表现出强大的实力,首圈就超越了四辆赛车。不过之后他被轻油的迈克尔·舒马赫和雅诺·特鲁利所压制,不过最后他还是凭借进站超越了他们。在比赛后半段,雷克南由于之前被慢车阻挡损失了太多时间,只能排在第4位,无法对前两位的队友蒙托亚和阿隆索构成威胁。由于原来排在第三的费斯切拉在最后一次进站时工作人员出现失误,雷克南得以升到第三位,这个结果相对于他第12位的发车位置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 而在德国大奖赛上,整个周末都遥遥领先的雷克南在正赛中却遭遇了液压故障(据一些媒体报道,液压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一个减压阀在检查后没有被工作人员拧紧,纯属人为错误),把胜利和10分再次送给了阿隆索。这也是这个赛季中雷克南第三次在领先状况中退出。而这三次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阿隆索——三次的获胜者都是他。这些也被作为了迈凯伦赛车可靠性不足的证据之一(其它还有赛季初段他在几乎确定上领奖台的情况下爆胎,以及在法国和英国的连续出现的引擎故障),这也几乎确定这个赛季冠军争夺的结束——虽然从很多角度看雷克南都是这个赛季表现最出色的车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雷克南在匈牙利大奖赛开赛前说在迈凯伦過得很开心,不过他仍然向媒体暗示如果赛车的可靠性问题依然没有改善,他可能会在2006年合约到期后离开迈凯伦。他告诉记者:“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赛车更加可靠。”而他与迈克尔·舒马赫的表现对比也为这一传闻给出了注脚。 莱科宁在排位赛成绩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再次主宰了匈牙利大奖赛。不很理想的排位完全是因为他上一站在霍根海姆退出,导致他这一站只能第一个在这条因肮脏无比而声名狼籍的赛道跑排位赛。不过他还是避开了起初的事故,并凭借出色的速度和进站拿到冠军,而阿隆索却由于中途退出比赛而一分未得。在实施充满争议的新排位赛规则以后,还没有车手能在排位赛首先出发的情况下拿到冠军。而在三周休息期后,雷克南又在全新的土耳其大奖赛上获得了冠军。这次他顺利获得了杆位,虽然在第一圈被费斯切拉超越,不过在同一圈他又重新回到首位,之后就再也没有遇到任何挑战。只不过原先稳居第二的队友蒙托亚在最后几圈两次失误,把亚军让给了之前落后10秒以上的阿隆索,使他拿到亚军,多得了2分,为雷克南的胜利蒙上了些遗憾。 在两周后的意大利大奖赛,雷克南虽然在排位赛中夺得杆位,却由于更换引擎而再次面临后退十位起跑的惩罚。虽然雷克南的赛车载着比队友多5圈、比阿隆索多6圈的汽油,速度仍然比他们快。正当迈凯伦车队的一次停站策略奏效之时,赛车的左胎爆破,被迫进站更换轮胎。(在当时进站更换轮胎是不准加油,所以无形中需要两次进站。)出站时,位置已经降到第12位,力挽狂澜后,只能以第4位结束比赛。 比利时大奖赛中,雷克南首次成功卫冕分站赛冠军。而在巴西大奖赛中,雷克南和蒙托亚成功为迈凯伦首次在赛季中赢得冠、亚军,却眼睁睁看着阿隆索赢取季军后加冕为2005年度世界总冠军。接下来的日本大奖赛,雷克南跑出了个人职业生涯中最漂亮的一次比赛,从第17位起跑却是第1位冲过终点的车手。由于排位赛时遭遇大雨,导致雷克南只能排在後排出发,在开跑后不停超越其他车手,在比赛的最后一圈,超车越过了在第三位起跑以及一直领先其他车手的费斯切拉,这个超车的动作被一级方程式资深记者彼得·温莎誉为整个比赛中最经典的。在收官赛中国大奖赛中,雷克南在比赛中夺得第3位。 在2005年出色的表现,雷克南被一级方程式杂志表扬为年度最佳车手,其后被汽车周刊褒扬为2005年国际最佳车手。 2006赛季 由于澳洲在2006年3月举办英联邦运动会,所以由巴林史无前例举办开季赛。在巴林赛车跑道上,雷克南在星期五练习时赛车遭遇电子故障;祸不单行的是,其后赛车的悬挂器在排位赛上也坏了,导致他只能在巴林大奖赛从第22位起跑。尽管如此,雷克南还是克服一切困难,落后在阿隆索和舒马赫之后,以第3名完成比赛。接下来的马来西亚大奖赛,雷克南在起跑时被红牛车队的克里斯坦·克里恩从后面撞上,导致雷克南赛车的左悬挂器严重受损而被迫退赛。
DOWN》,此曲於2008年4月發行。2008年4月19日起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TOUR 2008 L'7 〜Trans ASIA via PARIS〜」,於上海、台北、巴黎、首爾、香港、大阪、東京等7個地市演出。連日本場演唱會在內共有30萬觀眾觀看演出。其中5月的巴黎演唱會,是樂隊於歐洲首次演出。此次巴黎演唱會更次是首次在日本國內戲院舉辦直播於日本以外的海外演唱會。 於同年5月13日的讀賣新聞日報刊登了新單曲《NEXUS 4/SHINE》發行一事外,並宣佈於巡迴演唱會完結後樂隊將會停止活動,直至2011年才會舉行樂隊立成20周年演唱會。即使在樂隊宣佈休息後,這後期間內樂隊並沒有完全休息。在2010年發行了新單曲《BLESS》 ,該歌曲為NHK電視台的冬季奧運會主題曲。同年3月播出百事可樂NEX系列廣告,並在廣告內首次翻唱ARROWS的歌曲《I Love Rock'n Roll》。於同年年末,更相隔了10年出席NHK電視台的紅白歌合戰。 樂隊成立20周年: 2011-2014 樂隊在2010年12月31日晚NHK音樂廳演出紅白歌合戰後,立刻趕到幕張展覽館演出於2011年1月1日凌時開始的「20th L'Anniversary Starting Live "L'A HAPPY NEW YEAR!"」演唱會。此場演唱會更有在Ustream網上直播。演唱會完結後,在螢幕上公佈了將會推出『TWENITY』 系列精選輯,以「1991-1996」、「1997-1999」、 「2000-2010」區分為三個不同時代的歌曲分為三張專輯再次發行。除了精選輯發行外,更宣佈了5月會舉行二十周年記念演唱會。 2011年的5月28日及5月29日兩天於味之素體育場舉行樂隊成立20周年演唱會「20th L'Anniversary LIVE」。本次演唱會除了日本國內有40間戲院上映直播外,還包括海外的巴黎、倫敦、紐約、台北、香港、首爾等7個海外地方進行直播。兩天的歌曲並沒有一首重複,第一天演出歌單由樂隊成立初期至1998年發行的歌曲組成,第二天歌單則由1999年起發行的歌曲組成,並包括6月發行的新單曲《GOOD LUCK MY WAY》。由於2011年3月11日在東日本發生大地震,在本次演唱會演出的二個月前,全部樂隊成員及工作人員在官網發表公告同意捐出是次演唱會全數收益給東日本大震災受害地方。 2011年9月10日起,在日本5個地方舉辦了相隔了3年3月個月的巡迴演唱會「20th L'Anniversary TOUR」。當中12月4日在大阪公演更在日本國內54間戲院上映直播外,在香港、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及首爾等5地方進行直播。於同年的10月及12月,更發行了新單曲《X X X》及《CHASE》並發行了映像作品『20th L'Anniversary LIVE -Complete Box-』。於12月31日更第5度出席了NHK紅白歌合戰。 於2012年2月發行了相隔4年3個月的第12張專輯《BUTTERFLY》,內裡包括了以往只在演唱會上曾演唱過的未發行歌曲《BYE BYE》。2012年3月起在世界14個城市舉行了世界巡迴演唱會「WORLD TOUR 2012」,公演地方包括香港、曼谷、上海、台北、紐約、倫敦、巴黎、星加坡、雅加達、首爾、檀香山等。連日本場演唱會,本次巡迴演唱會總共有45萬人觀賞。當中於3月25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的演出,是首次有日本音樂人在該場地作單獨公演。至於日本國內演唱會則由5月12日開始在大阪、橫濱、東京舉行「20th L'Anniversary WORLD TOUR 2012 THE FINAL」。東京演唱會於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簡稱:國立)舉行,是歷史上以音樂人組別第4個組別,更是搖滾樂隊首次能在國立演出。5月31日首次在夏威夷檀香山威基基舉行演唱會「L'Arc〜en〜Ciel 20th L'Anniversary Year Live in Hawaii」,建於日本跟夏威夷關係良好上,檀香山宣佈將每年5月31日制定為(L'Arc〜en〜Ciel DAY)。 在2014年3月21日、22日是2012後相隔了1年10個月再次在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舉行演唱會 - 「L'Arc〜en〜Ciel LIVE 2014 at 国立競技場」。本次因舞台及座位設置關係,每天有8萬人(兩日為16萬人)觀看演出,更成為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史上最多觀眾觀看演出。此外,更在日本國內37間戲院上映直播及在英國、法國、美國、墨西哥、台灣、香港等20個海外地方進行直播。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因應2020年東京奧運舉行的需求,2014年7月起拆除改建為新國立競技場,在拆除前的2014年5月,舉行演唱會舉行了最後的音樂活動「SAYONARA 国立競技場FINAL WEEK JAPAN NIGHT」。L'Arc〜en〜Ciel彩虹樂隊於該音樂活動最後一天演出了9首歌曲,為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最後音樂活動圓滿落幕。 2014年8月以限定生產形式發行在「L'Arc〜en〜Ciel LIVE 2014 at 国立競技場」上披露的新曲 《EVERLASTING》。 同年12月,於2012年的世界巡迴演唱會「WORLD TOUR 2012」中拍攝的『Over The L'Arc-en-Ciel』電影,於12月5日至12月12日在日本國內72間戲院限定期間上映。以「世界眼中的L'Arc-en-Ciel、L'Arc-en-Ciel眼中的世界」作為電影主題,電影收錄了幕後花絮、訪問珍貴內容,透過鏡頭可以真實地感受到世界各地歌迷對L'Arc-en-Ciel的熱情和擁戴。本電影是同年度公映的音樂類紀錄片最快破了1億日圓的票房紀錄。除了在日本戲院上映外,更於12月30日~2015年1月3日在日本網上NICO NICO 收費平台上映。至於海外當年有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演唱會的地方,則於2015年3月起上映。上映地包括香港,泰國,新加坡及當年沒有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的阿根廷和墨西哥也有一起上映。 2015–2019 2015年9月21日、9月22日於大阪夢州舉辦野外演唱會「L'Arc〜en〜Ciel LIVE 2015 L'ArCASINO」,是在夢州首次舉辦的演唱會。除了在日本國內37間戲院進行直播,第二天公演更首次在多個地方以當天及延遲形式在戲院上映。上映地方包括演唱會當天上映香港、台灣及10月、11月上映的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法國、美國、墨西哥、秘魯、阿根廷、智利、歌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等。在本次演唱會上發表了新曲《Wings Flap》於同年12月23日發行。 2016年9月發表新曲《Don't be Afraid》,該曲是日本版《生化危機:終極屍殺》Resident Evil:The Final Chapter電影主題曲。在11月17日推世界首個VR MV《Don't be Afraid》,在MV內團員將化為數位角色,以「Resident Evil」系列的世界為舞台。單曲則於12月21日發行。 為了全球歌迷能一起慶祝25周年,在2017年3月29日iOS、Android推出「L'Arcollection」遊戲,以定位收集撒落在世界各地的樂團歌曲碎片。2017年4月8日、9日、在東京巨蛋舉行樂團成立25周年記念演唱會「25th L'Anniversary LIVE」。本次演唱會共收到60萬人次抽票申請,最終只能有5.5萬人(兩天合共11萬人)能在巨蛋即場欣賞現出。日本國內共有50間戲院兩天上映直播,海外場直播第二天演唱會包括香港、台灣、首爾、印度尼西亞、泰國墨西哥、歌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及秘魯等地方上映。 2018年樂隊首次以聖誕節為主題舉行演唱會「L'Arc〜en〜Ciel LIVE 2018 L'ArChristmas」,並以25周年時演唱會舉行投票歌迷選出的所選出想聽的歌曲及以冬天主題的歌曲作為選曲基準,並演出了多首近年甚少演出的歌曲。次此演唱會日本國內共有50間戲院兩天上映直播,海外場直播第二天演唱會包括香港、台灣、首爾等地方上映。 2019年12月3日,樂隊在YOUTUBE 開設了官方頻道,將1998年同時發行的三張單曲MV《HONEY》、《花葬》、《浸食 〜lose control〜》設期間限定在YOUTUBE 上公開。於12月11日樂隊的音樂終於在各個音樂串流服務平台解禁,當天更以「YouTube Seven days 2019」為主題,於YouTube Premieres連續7天為公開《HONEY》, 《READY STEADY GO》, 《CHASE》, 《MY HEARTS DRAWS A DREAM》, 《Drivers' High》, 《REVELATION》, 《XXX》 LIVE影片! MMXX: 2020 1月9月-2月9日舉行了相隔8年的巡迴演唱會「ARENA TOUR MMXX」。 當初巡迴演唱會舉行日期還包括2月28日及2月29的橫濱ARENA (FC會員限定公演)及3月4日及3月5日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第一體育館場, 因應新冠肺炎感染擴大影響而宣佈中止。當初於日本國內、香港、台灣、韓國及泰國戲院上映的演唱會直播亦一同取消。 粉絲們更發起以 #エアMMXX 的hash tag為記,在twitter上舉行一場虛擬Live。 而預定在WOWOW播放3月4日及3月5日的演唱會場次雖然取消了,但因觀眾強烈要求改播其他場次, 樂隊成員跟WOWOW協商後,決定於6月27日播放原先只於2月8日跟2月9日埼玉超級競技場演唱會場內螢光幕所使用的片段。 作品列表 單曲 單曲影片 數位單曲
L'7 〜Trans ASIA via PARIS〜」,於上海、台北、巴黎、首爾、香港、大阪、東京等7個地市演出。連日本場演唱會在內共有30萬觀眾觀看演出。其中5月的巴黎演唱會,是樂隊於歐洲首次演出。此次巴黎演唱會更次是首次在日本國內戲院舉辦直播於日本以外的海外演唱會。 於同年5月13日的讀賣新聞日報刊登了新單曲《NEXUS 4/SHINE》發行一事外,並宣佈於巡迴演唱會完結後樂隊將會停止活動,直至2011年才會舉行樂隊立成20周年演唱會。即使在樂隊宣佈休息後,這後期間內樂隊並沒有完全休息。在2010年發行了新單曲《BLESS》 ,該歌曲為NHK電視台的冬季奧運會主題曲。同年3月播出百事可樂NEX系列廣告,並在廣告內首次翻唱ARROWS的歌曲《I Love Rock'n Roll》。於同年年末,更相隔了10年出席NHK電視台的紅白歌合戰。 樂隊成立20周年: 2011-2014 樂隊在2010年12月31日晚NHK音樂廳演出紅白歌合戰後,立刻趕到幕張展覽館演出於2011年1月1日凌時開始的「20th L'Anniversary Starting Live "L'A HAPPY NEW YEAR!"」演唱會。此場演唱會更有在Ustream網上直播。演唱會完結後,在螢幕上公佈了將會推出『TWENITY』 系列精選輯,以「1991-1996」、「1997-1999」、 「2000-2010」區分為三個不同時代的歌曲分為三張專輯再次發行。除了精選輯發行外,更宣佈了5月會舉行二十周年記念演唱會。 2011年的5月28日及5月29日兩天於味之素體育場舉行樂隊成立20周年演唱會「20th L'Anniversary LIVE」。本次演唱會除了日本國內有40間戲院上映直播外,還包括海外的巴黎、倫敦、紐約、台北、香港、首爾等7個海外地方進行直播。兩天的歌曲並沒有一首重複,第一天演出歌單由樂隊成立初期至1998年發行的歌曲組成,第二天歌單則由1999年起發行的歌曲組成,並包括6月發行的新單曲《GOOD LUCK MY WAY》。由於2011年3月11日在東日本發生大地震,在本次演唱會演出的二個月前,全部樂隊成員及工作人員在官網發表公告同意捐出是次演唱會全數收益給東日本大震災受害地方。 2011年9月10日起,在日本5個地方舉辦了相隔了3年3月個月的巡迴演唱會「20th L'Anniversary TOUR」。當中12月4日在大阪公演更在日本國內54間戲院上映直播外,在香港、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及首爾等5地方進行直播。於同年的10月及12月,更發行了新單曲《X X X》及《CHASE》並發行了映像作品『20th L'Anniversary LIVE -Complete Box-』。於12月31日更第5度出席了NHK紅白歌合戰。 於2012年2月發行了相隔4年3個月的第12張專輯《BUTTERFLY》,內裡包括了以往只在演唱會上曾演唱過的未發行歌曲《BYE BYE》。2012年3月起在世界14個城市舉行了世界巡迴演唱會「WORLD TOUR 2012」,公演地方包括香港、曼谷、上海、台北、紐約、倫敦、巴黎、星加坡、雅加達、首爾、檀香山等。連日本場演唱會,本次巡迴演唱會總共有45萬人觀賞。當中於3月25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的演出,是首次有日本音樂人在該場地作單獨公演。至於日本國內演唱會則由5月12日開始在大阪、橫濱、東京舉行「20th L'Anniversary WORLD TOUR 2012 THE FINAL」。東京演唱會於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簡稱:國立)舉行,是歷史上以音樂人組別第4個組別,更是搖滾樂隊首次能在國立演出。5月31日首次在夏威夷檀香山威基基舉行演唱會「L'Arc〜en〜Ciel 20th L'Anniversary Year Live in Hawaii」,建於日本跟夏威夷關係良好上,檀香山宣佈將每年5月31日制定為(L'Arc〜en〜Ciel DAY)。 在2014年3月21日、22日是2012後相隔了1年10個月再次在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舉行演唱會 - 「L'Arc〜en〜Ciel LIVE 2014 at 国立競技場」。本次因舞台及座位設置關係,每天有8萬人(兩日為16萬人)觀看演出,更成為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史上最多觀眾觀看演出。此外,更在日本國內37間戲院上映直播及在英國、法國、美國、墨西哥、台灣、香港等20個海外地方進行直播。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因應2020年東京奧運舉行的需求,2014年7月起拆除改建為新國立競技場,在拆除前的2014年5月,舉行演唱會舉行了最後的音樂活動「SAYONARA 国立競技場FINAL WEEK JAPAN NIGHT」。L'Arc〜en〜Ciel彩虹樂隊於該音樂活動最後一天演出了9首歌曲,為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最後音樂活動圓滿落幕。 2014年8月以限定生產形式發行在「L'Arc〜en〜Ciel LIVE 2014 at 国立競技場」上披露的新曲 《EVERLASTING》。 同年12月,於2012年的世界巡迴演唱會「WORLD TOUR 2012」中拍攝的『Over The L'Arc-en-Ciel』電影,於12月5日至12月12日在日本國內72間戲院限定期間上映。以「世界眼中的L'Arc-en-Ciel、L'Arc-en-Ciel眼中的世界」作為電影主題,電影收錄了幕後花絮、訪問珍貴內容,透過鏡頭可以真實地感受到世界各地歌迷對L'Arc-en-Ciel的熱情和擁戴。本電影是同年度公映的音樂類紀錄片最快破了1億日圓的票房紀錄。除了在日本戲院上映外,更於12月30日~2015年1月3日在日本網上NICO NICO 收費平台上映。至於海外當年有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演唱會的地方,則於2015年3月起上映。上映地包括香港,泰國,新加坡及當年沒有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的阿根廷和墨西哥也有一起上映。 2015–2019 2015年9月21日、9月22日於大阪夢州舉辦野外演唱會「L'Arc〜en〜Ciel LIVE 2015 L'ArCASINO」,是在夢州首次舉辦的演唱會。除了在日本國內37間戲院進行直播,第二天公演更首次在多個地方以當天及延遲形式在戲院上映。上映地方包括演唱會當天上映香港、台灣及10月、11月上映的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法國、美國、墨西哥、秘魯、阿根廷、智利、歌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等。在本次演唱會上發表了新曲《Wings Flap》於同年12月23日發行。 2016年9月發表新曲《Don't be Afraid》,該曲是日本版《生化危機:終極屍殺》Resident Evil:The Final Chapter電影主題曲。在11月17日推世界首個VR MV《Don't be Afraid》,在MV內團員將化為數位角色,以「Resident Evil」系列的世界為舞台。單曲則於12月21日發行。 為了全球歌迷能一起慶祝25周年,在2017年3月29日iOS、Android推出「L'Arcollection」遊戲,以定位收集撒落在世界各地的樂團歌曲碎片。2017年4月8日、9日、在東京巨蛋舉行樂團成立25周年記念演唱會「25th L'Anniversary LIVE」。本次演唱會共收到60萬人次抽票申請,最終只能有5.5萬人(兩天合共11萬人)能在巨蛋即場欣賞現出。日本國內共有50間戲院兩天上映直播,海外場直播第二天演唱會包括香港、台灣、首爾、印度尼西亞、泰國墨西哥、歌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及秘魯等地方上映。 2018年樂隊首次以聖誕節為主題舉行演唱會「L'Arc〜en〜Ciel
歐洲法院共有28名法官,並由9個佐審官協助做成各個判決。各個法院和佐審官由歐盟各個成員國予以指派 ,每一個法官和佐審官的任期為6年。根據條約規定,這些法官和佐審官必須要由法律專家中選出,且他們必須要能夠「毫無疑問地」保持其獨立性,同時必須具備有被指派到該成員國中最高司法單位的專業能力 除此之外,每個成員國所提名的法官還必須獲得其他全體歐盟成員國批准。 法庭 歐洲法院中法庭,可以由全體法官共同組成,也可以由13個法官組成大法庭,亦或是僅由3或5位法官組成法庭來審理。由全體法官共同組成大法庭來審理的情形在現今已非常少見,大部分的情況下,法庭多由3或5位法官組成。 歐洲法院只有在由法院規則所規定的特定案件中,才會由全體法官組成大審判庭加以審理(包含解僱歐洲監察使(Ombudsman Européen ; European Ombudsman)或是某個歐盟成員國未履行其義務時)。另外,若歐洲法院認為該案件特別重要時,亦會由全體法官組成大法庭加以審理。 一般案件通常會由3或5位法官所組成的法庭加以審理。每個法庭各自選出該庭的庭長,在由5人組成的法庭中,庭長的任期為3年;由3人組成的法庭中,庭長的任期為1年。 最後,歐洲法院的判決是採取「合議判決」(Jugement collégial ; collegiate judgment)的形式做成,這意味著歐洲法院的判決中並不會有不同意見或協同意見的存在,判決最後只會以一種意見作結論,且參與審理的所有法官都必須在該判決上簽名,表示意見一致。 佐審官(Advocates-General) 所有歐洲法院的法官都由9名佐審官予以協助,這些佐審官主要負責就各個歐洲法院的案件提供法律意見。它們可以詢問該案的當事人,並且在法官討論並作出判決前,給予當事人法律意見。佐審官設置的目的便是希望其能夠個案提出獨立且公正的意見。不過,和法院判決不同的是,這些佐審官的意見書是由各個佐審官獨自作出,因此通常較易於閱讀,且通常對於案件的處置會較法院的判決更為徹底,因為法院的判決通常僅限於就特定議題加以處理,而佐審官的意見書則較為全面。佐審官的意見通常僅具有建議性質,不拘束法院。不過這些意見仍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且在多數案件中,這些意見會被法院所採納。 不過從2003年起,佐審官僅有在法院認為某個案件中有法律上新的爭點,請求其作成意見時,才會提出意見書。 歐洲法院自1951年起有佐審官制度,當時只有德國和法國可以各指派一名佐審官。佐審官制度於1973年第一次擴大,由2名增加到4名,分別由法、德、義、英等四大國委任。1981年加入第五名佐審官,由較小會員國輪流指派。1985年上調至6位,由煤鋼共同體其餘八名會員國輪流派任。1995年第四次擴大佐審官制度,8名佐審官中,其中5名的提名權歸屬於歐盟中的5個「大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剩下3個則是由其他22較小的成員國輪流提名輪替。而僅比西班牙人口小一點的波蘭,則不斷的要求擁有一位佐審官的永久提名權。目前,隨著里斯本條約的生效,假如法院有所要求時,則佐審官的數量將增加至11人,而其中的6位將由6個歐盟中的「大國」擁有提名權(上述5國加上波蘭),而剩下的5位則由其他成員國輪流提名擔任。 訴訟規則與工作語言 歐洲法院有它自己的訴訟規則 ,該規則中包含了書面審理階段和言詞辯論階段的規定。雖然在起訴的階段,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使用歐盟成員國中的任何一種官方語言,法官和當事人的陳述將被同步翻譯。不過,在法院內部的工作語言,包含法官間的討論、初步報告和判決的草擬,都是使用法語。這造成法語成為歐洲法院和普通法院這兩個國際法院唯一的工作語言。 相反的,歐洲法院的佐審官則可以使用任何歐盟成員國的官方語言作為其工作或提出意見書的語言。而這些意見書將於之後被翻譯成法語,以利於法官間的討論。 院址 所有歐盟的司法單位皆坐落於盧森堡,而與其他位於布魯塞爾和史特拉斯堡的政治單位相分離。歐洲法院的採取了宮殿式的建築模式,目前正在擴建中。 盧森堡是在1952年7月23日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時被選為當時歐洲煤鋼共同體法院的院址。該院於1954年11月28日首次於一個被稱為「Villa Vauban」的地方聽訟。最終於1972年時,本院才遷入現在的宮殿式建築中。 1965年時,當時的歐洲煤鐵共同體之成員國選定以盧森堡作為歐洲煤鐵共同體法院的永久院址,其後所成立的司法單位(包含原訟法院、公務員法庭)亦選擇盧森堡市為其坐落的位址。這個決定最後於1992年時由位於愛丁堡的歐洲理事會再次予以肯認。 一審事物管轄 不履行義務之訴 基於歐洲聯盟運作條約第258條(舊226條)之規定,歐洲法院可以裁決某個成員國是否有履行其基於歐盟法律所應盡的義務。在案件進入歐洲法院審理以前,必須由歐盟委員會先進行一道預備性程序,在該程序中,成員國有機會就該控訴予以回復。假如在此程序中未能終結該控訴,則該違反歐盟法的控訴將進入歐洲法院審理。而此可能是由歐盟委員會,或是由其他成員國交付歐洲法院審理,不過就後者而言,目前仍屬少數,通常都是由歐盟委員會將該案交付審理。假如法院發現確實有義務違反之情事,則被認定違反義務之成員國必須立即停止該違反義務之行為。假如法院在之後由歐盟委員會所提起的新程序中,仍然發現該成員國未遵守先前所作出的判決,則法院可以要求歐盟委員會強迫該成員國修正違反義務之行為,或是對該成員國施以制裁。 廢除訴訟 依據歐洲聯盟運作條約第263條(舊230條),原告可以向歐洲法院提起廢除某項由歐盟機構所頒行的措施(規則、指令或決定)之訴。關於各成員國對於歐洲議會或歐洲理事會所提起之訴訟,或是由某個歐盟機構對其他機構所提起的訴訟,專屬於歐洲法院管轄。除此之外,歐盟普通法院對於所有其他此類型的訴訟,特別是由個人所提起的訴訟,具有第一審管轄權。歐洲法院基於歐洲聯盟運作條約第264條(舊231條)有權宣告某個措施無效。 作為之訴 基於歐洲聯盟運作條約第265條(舊232條),歐洲法院或歐盟普通法院也可能會審查某個歐盟機構是否有不作為之違法情形。不過,在提起此種訴訟以前,必須要該機構已經被要求有某種作為。假如該不作為之情事被認為係屬違法,則該機構必須要做出適當的處置以終結該不作為狀態。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訴
Européen ; European Ombudsman)或是某個歐盟成員國未履行其義務時)。另外,若歐洲法院認為該案件特別重要時,亦會由全體法官組成大法庭加以審理。 一般案件通常會由3或5位法官所組成的法庭加以審理。每個法庭各自選出該庭的庭長,在由5人組成的法庭中,庭長的任期為3年;由3人組成的法庭中,庭長的任期為1年。 最後,歐洲法院的判決是採取「合議判決」(Jugement collégial ; collegiate judgment)的形式做成,這意味著歐洲法院的判決中並不會有不同意見或協同意見的存在,判決最後只會以一種意見作結論,且參與審理的所有法官都必須在該判決上簽名,表示意見一致。 佐審官(Advocates-General) 所有歐洲法院的法官都由9名佐審官予以協助,這些佐審官主要負責就各個歐洲法院的案件提供法律意見。它們可以詢問該案的當事人,並且在法官討論並作出判決前,給予當事人法律意見。佐審官設置的目的便是希望其能夠個案提出獨立且公正的意見。不過,和法院判決不同的是,這些佐審官的意見書是由各個佐審官獨自作出,因此通常較易於閱讀,且通常對於案件的處置會較法院的判決更為徹底,因為法院的判決通常僅限於就特定議題加以處理,而佐審官的意見書則較為全面。佐審官的意見通常僅具有建議性質,不拘束法院。不過這些意見仍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且在多數案件中,這些意見會被法院所採納。 不過從2003年起,佐審官僅有在法院認為某個案件中有法律上新的爭點,請求其作成意見時,才會提出意見書。 歐洲法院自1951年起有佐審官制度,當時只有德國和法國可以各指派一名佐審官。佐審官制度於1973年第一次擴大,由2名增加到4名,分別由法、德、義、英等四大國委任。1981年加入第五名佐審官,由較小會員國輪流指派。1985年上調至6位,由煤鋼共同體其餘八名會員國輪流派任。1995年第四次擴大佐審官制度,8名佐審官中,其中5名的提名權歸屬於歐盟中的5個「大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剩下3個則是由其他22較小的成員國輪流提名輪替。而僅比西班牙人口小一點的波蘭,則不斷的要求擁有一位佐審官的永久提名權。目前,隨著里斯本條約的生效,假如法院有所要求時,則佐審官的數量將增加至11人,而其中的6位將由6個歐盟中的「大國」擁有提名權(上述5國加上波蘭),而剩下的5位則由其他成員國輪流提名擔任。 訴訟規則與工作語言 歐洲法院有它自己的訴訟規則 ,該規則中包含了書面審理階段和言詞辯論階段的規定。雖然在起訴的階段,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使用歐盟成員國中的任何一種官方語言,法官和當事人的陳述將被同步翻譯。不過,在法院內部的工作語言,包含法官間的討論、初步報告和判決的草擬,都是使用法語。這造成法語成為歐洲法院和普通法院這兩個國際法院唯一的工作語言。 相反的,歐洲法院的佐審官則可以使用任何歐盟成員國的官方語言作為其工作或提出意見書的語言。而這些意見書將於之後被翻譯成法語,以利於法官間的討論。 院址 所有歐盟的司法單位皆坐落於盧森堡,而與其他位於布魯塞爾和史特拉斯堡的政治單位相分離。歐洲法院的採取了宮殿式的建築模式,目前正在擴建中。 盧森堡是在1952年7月23日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時被選為當時歐洲煤鋼共同體法院的院址。該院於1954年11月28日首次於一個被稱為「Villa Vauban」的地方聽訟。最終於1972年時,本院才遷入現在的宮殿式建築中。 1965年時,當時的歐洲煤鐵共同體之成員國選定以盧森堡作為歐洲煤鐵共同體法院的永久院址,其後所成立的司法單位(包含原訟法院、公務員法庭)亦選擇盧森堡市為其坐落的位址。這個決定最後於1992年時由位於愛丁堡的歐洲理事會再次予以肯認。 一審事物管轄 不履行義務之訴 基於歐洲聯盟運作條約第258條(舊226條)之規定,歐洲法院可以裁決某個成員國是否有履行其基於歐盟法律所應盡的義務。在案件進入歐洲法院審理以前,必須由歐盟委員會先進行一道預備性程序,在該程序中,成員國有機會就該控訴予以回復。假如在此程序中未能終結該控訴,則該違反歐盟法的控訴將進入歐洲法院審理。而此可能是由歐盟委員會,或是由其他成員國交付歐洲法院審理,不過就後者而言,目前仍屬少數,通常都是由歐盟委員會將該案交付審理。假如法院發現確實有義務違反之情事,則被認定違反義務之成員國必須立即停止該違反義務之行為。假如法院在之後由歐盟委員會所提起的新程序中,仍然發現該成員國未遵守先前所作出的判決,則法院可以要求歐盟委員會強迫該成員國修正違反義務之行為,或是對該成員國施以制裁。 廢除訴訟 依據歐洲聯盟運作條約第263條(舊230條),原告可以向歐洲法院提起廢除某項由歐盟機構所頒行的措施(規則、指令或決定)之訴。關於各成員國對於歐洲議會或歐洲理事會所提起之訴訟,或是由某個歐盟機構對其他機構所提起的訴訟,專屬於歐洲法院管轄。除此之外,歐盟普通法院對於所有其他此類型的訴訟,特別是由個人所提起的訴訟,具有第一審管轄權。歐洲法院基於歐洲聯盟運作條約第264條(舊231條)有權宣告某個措施無效。 作為之訴 基於歐洲聯盟運作條約第265條(舊232條),歐洲法院或歐盟普通法院也可能會審查某個歐盟機構是否有不作為之違法情形。不過,在提起此種訴訟以前,必須要該機構已經被要求有某種作為。假如該不作為之情事被認為係屬違法,則該機構必須要做出適當的處置以終結該不作為狀態。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訴 依據歐洲聯盟運作條約第235條(亦與第288條相關),歐洲法院可以就非基於契約而來,亦即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訴進行裁判。當某個成員國侵害其公民之權利,且該侵害行為是由於該國之政府機關或是公務員於執行其職務時所造成,則歐洲法院可以判決該國必須要負損害賠償責任。 上訴審事物管轄 基於歐洲聯盟運作條約第256條(舊225條),就歐盟普通法院所作出的裁決,僅能以法律問題為由向歐洲法院提起上訴(法律審上訴)。假如上訴被歐洲法院許可,且上訴有理由,則歐洲法院將會撤銷歐盟普通法院所作出的判決。在程序許可的狀況,歐洲法院可能自為判決,否則其必須要將該案發回歐盟普通法院重新判決,而歐盟普通法院必須受到歐洲法院之判決所拘束。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欧洲法院及其初审法院的网址 Europedia: Guide to European policies and legislation 陳世杰,獨具一格的歐洲法院佐審官制度 ,淡江人文社會期刊第三十七期。
中山郡 范陽郡 堂號 中山堂 范陽堂 掬星堂 吞星堂
中山郡 范陽郡 堂號 中山堂 范陽堂 掬星堂 吞星堂 玉茗堂 参考文献
長孫是三子嚴琥的長子嚴僑,中国共产党党员,移民台灣,任教於台中一中,後被拘捕,关押在火燒島。是李敖的高中一年級數學老師,也是李敖“最難忘的老師”。妻子林倩為舅舅板橋林家林熊祥之女、臺灣著名歷史學者林衡道之妹。 三孫女嚴倬雲(嚴琥之女),臺灣知名企業家辜振甫之妻。 四孫女華嚴(本名嚴停雲)(嚴琥之女),作家,葉明勳之妻。 嚴孝章,因致力於台灣棒球運動的推展,並且擔任第三任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理事長,故有「成棒之父」的稱號 參考文献及注釋 研究書目 Benjamin Schwartz著,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黃克武:《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外部链接 吳展良:〈嚴復早期的求道之旅─兼論傳統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的繼承與轉化〉。 吳展良:〈嚴復的「物競天擇」說析論〉。 吳展良:〈中西最高學理的綰合與衝突:嚴復「道通為一」說析論〉。 麥勁生:〈嚴復對西方經典之詮釋:價值取向與歷史意義〉。 黃克武:〈走向翻譯之路:北洋水師學堂時期的嚴復〉。 黃克武:〈嚴復的異性情緣:性别關係與思想境界〉。 黃克武:〈何謂天演?嚴復「天演之學」的內涵與意義〉。 黃克武:〈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 黃克武:〈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以嚴譯《群己權界論》(On Liberty)為中心之分析〉。 黃克武:〈嚴復晚年思想的一個側面:道家思想與自由主義之會通〉。 黃克武:〈嚴復的終極追尋:自由主義與文化交融〉。 黃克武:〈嚴復與梁啟超〉。 黃克武:〈思議與不可思議:嚴復的知識觀〉。 黃克武:〈發明與想像的延伸:嚴復與西方的再思索〉。 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 黄克武:〈严复的翻译:近百年来中西学者的评论〉。 黄克武:〈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周昌龍:〈嚴復自由觀的三層意義〉。 沈国威:〈严复与“科学”〉。 陳瑋芬:〈西學啟蒙:由中村敬宇和嚴復的翻譯事業觀其會通東西的實踐〉。 高柳信夫:〈西周与严复:以学问观、道德观为中心〉。 严复家族 侯官人 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校友 清朝翻譯家 清朝同知 國歌作詞家 中国思想家 中国教育家 中華民國作家 中華民國翻譯家 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北京大學校長 復旦大學校長 复旦大学学者 資政院議員 约法会议议员 参政院参政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年版) 《穆勒名學》,约翰·穆勒,清光緖二十八年(1902)譯,南京金粟齋出版,光緖三十一年(1905);上海商務印書館,1913年12再版(原著書名:A System of Logic,Ratiocinative and lnductive,1843) 《群己權界論》,约翰·穆勒,上海商務印書館,清光緖二十九年(1903)(原著書名:On Liberty,1859) 《羣學肄言》(即《社会学研究》),斯賓塞,上海文明編譯書局,清光緖二十九年(1903),改訂版,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原著書名:The Study of Sociology,1874) 《社會通詮》,甄克斯,上海商務印書館,清光緖二十九年(1903)(原著書名:A history of politics,1900) 《灋意》(即《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上海商務印書館,清光緖三十年(1904)至清宣統元年(1909)(法語:De l'esprit des lois,1748,譯依Thomas Nugent英譯本The Spirit of Laws,1750) 《名學淺說》,耶方斯,上海商務印書館,清宣統元年(1909)(原著書名:Primer of logic.1876) 叢書 《严几道诗文钞》 《癒壄堂诗集》 《严几道文集》 《严译名著丛刊》 《侯官严氏丛刊》 《侯官严氏丛刻》 《严侯官先生全集》 他人彙編 《嚴復集》,中华书局,王栻主编,北京,1986年。 翻譯 译著 嚴復總共譯有8部西方作品,合称“严译名著八种”。嚴復對自己的译著頗有自信,曾在信中说:“且彼中有数部要书,非僕为之,可决30年中无人可为者。”。嚴復譯書的稿費大都用於償還債務。 誤譯 俞政曾在《严复译著研究》一書中指嚴復有多處「誤譯」,亦表示“严复一生著、译甚多。他在翻译西方论著的时候,常常掺杂己意,还要附加大量按语;有些译作甚至带有不同程度的改编(如《天演论》、《名学浅说》):因此,人们把他的翻译作品称为「译著」。意思是说他的译作中的不少内容相当于他的著作,反映的是他自己的思想。”然汪榮祖在《重讀嚴復的翻譯》一文中則否定俞政的說法,表示俞政指出嚴復的誤譯,有的只是“意譯”與“直譯”上的區別。 大清國歌編寫 1911年(宣統三年),隆裕太后下詔旨令典禮院和禮部各衙門創作“國樂”。同年10月4日(農曆八月十三)正式“諭旨頒行”,名為《鞏金甌》。嚴復正是這首國歌的作詞人。 呼吁废八股 严复在1895年所撰的《救亡决论》中提出了“废八股”的要求,认为“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严复认为,科举制度有“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三大弊害,“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破坏人才,国随贫弱”。因此严复主张,如若不改科举、废八股,所谓练兵、所谓通商都只能是一句空话。“何则?无人才,则之数事者,虽举亦废故也。” 故居与墓地 嚴復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建筑融合了中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风格,2003年故居修缮完毕对游客开放。 嚴復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盖山镇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嚴復夫妇合葬于此,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嚴復墓曾遭破坏;1984年~1988年,得到福建省行政部门的拨款和嚴復长孙女严倚云的捐款,嚴復墓得以修復。 軼事 嚴復一生不得志,或許跟他狂傲的個性有關。接替郭嵩焘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斥严复“狂傲矜张”,郭嵩焘提醒嚴復:“今负气太盛者,其终必无成,即古人亦皆然也”。 严复一生嗜吸鸦片,一直持续到晚年,1919年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写道:“以年老之人,鸦片不复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间非服药不能睡。嗟夫,可谓苦已!” 晚年的嚴復已經是一名保守派人物。他發起籌安會,支援袁世凱復辟帝制,又同情張勳復辟。他嘲笑胡適等新文學革命派是“如春鳥秋蟲,聽其自鳴自止可耳。” 中國民間流傳,當年嚴復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英國留學時是同班同學,嚴復是全班(?校)第一名畢業,伊藤博文得第二名。 這個故事最早可從劉復(劉半農)的詩集《揚鞭集》中找到,後來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楊蔭深《中國文學家列傳》、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河殤》均引此說。 《清代七百名人传》写道:“(严复)光绪二年,派赴英国海军学校,肄战术及炮台建筑诸学。是时日本亦始遣人留学西洋,伊藤博文、大隈重信之伦皆其选也。复得最上第……”。1989年10月7日北京《团结报》刊登《才子的不同命运》文章,仍沿續此誤。以上说法牵强附会,以讹传讹。 事实上,两人在入学年份、就读学校、专业选择上并无交集。严复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海军,1879年提前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教习;而伊藤博文于1863年入读伦敦大学学院,师从亚历山大·威廉·威廉姆逊,一年后(1864年)归国,回国后发现長州藩也被炮轰了(下關戰爭),即加入長州藩军队,反对幕府统治,主张“开國进取”,明治维新成功后,在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细田道一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家族 第二代 严复生有九個兒女(五子:嚴璩、嚴瓛、嚴琥、嚴璿、嚴玷。四女:嚴璸、嚴璆、嚴瓏、嚴顼)。 三子嚴琥(1897-1962)字叔夏,生於天津。1919年,嚴琥在老家陽岐玉屏山莊與台灣板橋林家林慕蘭小姐結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嚴琥歷任協和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福州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教務長、福州市副市長,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62年病逝。 三女嚴瓏結識黃金生,與其結婚,移民台灣。 第三代 長孫是三子嚴琥的長子嚴僑,中国共产党党员,移民台灣,任教於台中一中,後被拘捕,关押在火燒島。是李敖的高中一年級數學老師,也是李敖“最難忘的老師”。妻子林倩為舅舅板橋林家林熊祥之女、臺灣著名歷史學者林衡道之妹。 三孫女嚴倬雲(嚴琥之女),臺灣知名企業家辜振甫之妻。 四孫女華嚴(本名嚴停雲)(嚴琥之女),作家,葉明勳之妻。 嚴孝章,因致力於台灣棒球運動的推展,並且擔任第三任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理事長,故有「成棒之父」的稱號 參考文献及注釋
据说伯夷死后,周武王把他的后代封在申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县以北的地方,列为诸侯之一。申国于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按照当时的习惯,伯夷的后代“以国为氏”,姓了申。后来的时姓,正是出自一位叫做申叔时的楚大夫,以王父字为姓。 《姓氏考略》上说时姓:“世本,姓,出于殷,楚大夫申叔时之后,望出陇西,陈留。” 来源于宋姓
家谱 现有毘陵锡山时氏宗谱14卷, 灌阳大营时氏宗谱大卷。 延伸阅读 S时
来源 书籍 塞缪尔·诺亚·克莱默,《历史始于苏美尔——有记载历史以来的39个“第一”》(History Begins at Sumer: Thirty-Nine "Firsts" in Recorded History),1956年。 吴军,《文明之光》第一册,2014年。 延伸閲讀 Ascalone, Enrico. 2007. Mesopotamia: Assyrians, Sumerians, Babylonians (Dictionaries of Civilizations; 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perback). Bottéro, Jean, André Finet, Bertrand Lafont, and George Roux. 2001. Everyday Life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rawford, Harriet E. W. 2004. Sumer and the Sumeri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ick, Gwendolyn. 2002. Mesopotamia: Invention of the City. London and New York: Penguin. Lloyd, Seton. 1978. The Archaeology of Mesopotamia: From the Old Stone Age to the Persian Conquest.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Nemet-Nejat, Karen Rhea. 1998. Daily Life in Ancient Mesopotamia. London and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Roux, Georges. 1992. Ancient Iraq, 560 pages. London: Penguin (earlier printings may have different pagination: 1966, 480 pages, Pelican; 1964, 431 pages, London: Allen and Urwin). Schomp, Virginia.
比较大的城市有-{zh-cn:埃利都; zh-hant:埃里都;}-、-{zh-cn:启什;zh-hant:基什;}-、拉格什、乌鲁克、乌尔和尼普尔。这些城市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务进行了近千年为时不断的互相争战。考古已经能大致勾勒出当时的历史情况,但是由于考古发现的史料有限,今天人们所知道的那段历史可能只是实际情况的冰山一角。 基什被认为曾经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城邦,因为后来许多苏美尔君主甚至没有实际统治过基什,却自称基什之王。(不过现在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并不足以说明基什曾经称霸,自称基什之王可能有其他如宗教方面的原因)已證實最早存在的国王就是基什国王恩美巴拉格西。后来一些比较强大的城邦是乌鲁克、乌尔、温马,以及拉格什等。 考古学家在拉格什发现了王室的铭文,使今天的人们得以知道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50年约一百五十年间完整的拉格什国王列表,以及相关的史事,也使得拉格什成为苏美尔各城邦中,唯一比较完整了解的城邦。 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拉格什强大起来,乌尔南什王时,拉格什在苏美尔中称霸,到了安那吐姆王和恩铁美那王时,拉格什征服了不少地方,苏美尔颇有统一的趋势。后来,国王卢加尔安达因治国不善,引起了暴动,一个名叫乌鲁卡基那的人推翻了卢加尔安达的统治,在平民的拥护下登上王位,并进行了已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和编撰《乌尔卡基那法典》,以此试图维护平民的利益。正当拉格什内乱之时,苏美尔各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温马王卢加尔扎克西征服拉格什,杀死乌鲁卡基那,并血洗全城。乌鲁卡基那在位仅六年,他的改革也因此而废弃。 温马的祭司国王卢加尔扎克西消灭拉格什的王朝,佔领乌鲁克,并将它作为他的首都,他自称他的帝国从波斯湾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但是闪族的阿卡德国王萨尔贡打败了卢加尔扎克西,俘虏了他,而苏美尔城邦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阿卡德王国时代 阿卡德王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但阿卡德人属于闪族,并非苏美尔人。 苏美尔复兴 在阿卡德王国晚期,不少苏美尔城邦开始复兴,最後阿卡德被蛮族库提人所消灭。阿卡德王国崩溃后,苏美尔得以复兴。拉格什也在一位叫做古地亚的国王的统治下非常繁荣富强(或称拉格什第二王朝)。 乌尔第三王朝 蛮族库提人摧毁了阿卡德王国,但库提人的统治并不稳固,使得各苏美尔城邦得以短暂复兴。乌鲁克的国王乌图赫加尔是赶走库提人的英雄。乌图赫加尔的强大,也对拉格什构成威胁。乌图赫加尔让乌尔纳姆镇守乌尔城,乌图赫加尔死因不详,但是乌尔纳姆在乌尔建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乌尔纳姆开始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 乌尔第三王朝虽然是苏美尔人的王朝,但是与以前的苏美尔城邦不同,它與阿卡德王国或以后的巴比伦王国一样,是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目前已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典,就是《乌尔纳姆法典》,虽然只保存下来一些片段。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也对乌尔城大兴土木,乌尔的神庙遗迹今天仍可供凭吊。王朝末期,王权衰落,各地割据,再加之外来的阿摩利人不断入侵。最后埃兰人的入侵给乌尔第三王朝以最致命的打击。国王伊比辛(公元前2026年-公元前2004?年在位)兵败被俘。乌尔第三王朝灭亡。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目前的历史學認爲就再也没有苏美尔人建立的政权、苏美尔民族也逐渐从历史上消失,虽然在以后的巴比伦和亚述时期,苏美尔语和楔形文字仍然存在,但苏美尔国家的历史卻被当成神话般的传说。 苏美尔滅亡,巴比伦和亚述时期 當時兩個文明同時存在,使得苏美尔人的文明仍然继续承繼着。但是苏美尔人却逐渐被遗忘,而更遠的未來古希腊以及犹太人的文献中从来没有提到过苏美尔人。有关苏美尔人的文明及其历史完全是近代考古学的成果。 没落 随着周边势力的发展,苏美尔人渐渐失去了他们对美索不达米亚大多数地区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亚摩利人占领了苏美尔,建立了巴比伦。约前1595年胡里特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建立了米坦尼王国,而巴比伦则控制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这两个国家抵挡了埃及和赫梯王国的进攻。最后赫梯王国打败了米坦尼王国,但被巴比伦打败。前1460年亚述人打败了巴比伦。前1150年左右亚述人又被伊勒姆人打败。 经济 农业和狩猎 苏美尔人种植的植物中包括大麦、鹰嘴豆、小扁豆、黍子、小麦、芜菁、枣椰、洋蔥、大蒜、苦菜花和山葵,他们的牲畜包括牛、绵羊、山羊和猪。家牛是他们主要的负物牲畜,驴是主要的运输牲畜。苏美尔人还打鱼和猎鸟。 苏美尔农业依靠灌溉系统,包括汲水吊杆、运河、水渠、堤坝、堰和水库。水渠和运河必须常常修补,清除淤泥。政府有专门管理水渠和运河的人,富人则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水渠。由於過度使用,苏美尔人受土壤鹽化所苦。 农民先引运河的河水来淹他们的田地,待水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将水排掉,用牛来犁田和杀草。再使用鹤嘴锄来挖地。地乾后他们锄地、耙地和用铲将土壤松散开来。 苏美尔人秋季收割,收割時他们三人组成一队。收割后使用碾石分离谷粒和茎,使用打稻棍来分离谷粒及麸皮,最后使用风吹开来分离谷粒和麸皮。 贸易 考古发现的来自安那托利亚的黑曜石、来自阿富汗东北部的青金石、来自迪尔蒙(今天的巴林)的珠串和一些刻有印度河文明的文字的印章说明当时在波斯湾沿岸有着很广的贸易网。货币通常是银块或银环,每次交易后都需称其分量。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提到与遥远国家的贸易来换取美索不达米亚稀少的货物如木头。尤其黎巴嫩的雪松木获得好评。 苏美尔人使用奴隶,但是奴隶不是苏美尔经济的支柱。奴隶被用来织布、印刷、做磨房工和搬运工。 苏美尔的陶瓷上有使用雪松油画的图案,他们使用弓钻引火来烤陶瓷。苏美尔的石匠和首饰匠会加工雪花石膏(方解石)、象牙、金、银、玛瑙石和青金石。 技术 苏美尔的技术有:轮、锯、鞣革、镯子、锤子、鞍、钉子、大头针、指环、铲子、釜、刀、长矛、箭、剑、胶、匕首、袋子、头盔、船、盔甲、剑鞘、靴子、拖鞋、叉和酿酒。 苏美尔人有三种不同的船: 皮船是由芦苇和动物皮制的。 帆船使用沥青来防止水渗入。 木船有时用人力或畜力拖動。 数学方面 为求苏美计算和土地丈量的精确,已有位的概念,以六十進位,如:一分60秒、圆周360度等,依然为今日所沿用。 建筑 两河平原缺乏石矿和树,因此苏美尔的建筑都是泥砖造的,砖与砖之间没有灰浆或水泥连接。泥砖建筑随时间会损毁,因此它们过一段时间就得被拆除、铲平和重造。随着时间的延续两河平原的城市因此不断抬高。这样的古迹被称为台勒(Tell)。在中东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古迹。苏美尔人最壮观和最著名的建筑是塔廟,它们建筑在巨大的平台上。苏美尔的圆形印章上还有类似于直到不久前伊拉克南部沼澤阿拉伯人还在使用的芦苇造的房子。 苏美尔的庙和宫殿使用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技术如支柱、密室和黏土钉子等。 军事 苏美尔人使用城墙来保护他们的城市,但是他们的城墙是泥砖做的,因此敌人有充分时间的话可以在围困的时候挖掘墙来导致城墙的倒塌。 苏美尔的军队主要由步兵组成。轻步兵的武器是斧、匕首和矛。正规步兵还配有铜盔、毡披风和皮革裙。 苏美尔军队中还有由野驴拉的车。这些早期的战车在作战时不很有用,有人认为它们主要用来作为运输工具,但是上面的士兵佩战斧和长矛。苏美尔战车有四个轮,上面有两名士兵,由四头野驴拉。车身是一个织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 苏美尔人使用的远兵器包括投石索和简单的弓。 文化 苏美尔文化有两个中心,南部的埃利都和北部的尼普尔。这两个中心的文化影响截然不同。尼普尔是恩利尔的圣地。恩利尔是阴间的主神。他给予人类的咒语和魔法可以驱动好鬼和恶鬼。他的领域在一座山里,他的产物生活在地下。 埃利都则是文化神恩基的圣地,他是光和善的神,地下的淡水的主宰,医生和人类的朋友,他为人类带来了艺术、科学、工业和文明。据说最早的法书是他的产物。埃利都本来是一个海港,它与外界的贸易和各种文化在这里的交流对它的文化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它的世界观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它认为大陆是从海水里冒出来的,就像幼发拉底河入海口不断扩大一样。在历史纪录开始以前埃利都的文化就已经与尼普尔的文化交流了。巴比伦似乎是埃利都的一个殖民地,而埃利都附近的乌尔则是尼普尔的殖民地,在那里供奉的月神是尼普尔的恩利尔的儿子。在两个文化的融合中埃利都的影响似乎占主要地位。 苏美尔人會玩一種叫廿格戲的局戲。 语言与文字 苏美尔不与任何其他已知语言相近。将苏美尔语与其他语言,尤其是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语言联到一起的企图都没有成功。根据的观点,苏美尔语可能属于德内-高加索语系,目前已知苏美尔语是一种黏着语,也就是说它的词由粘在一起的词段组成。 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后来这种文字发展为楔形文字。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类文字之一。今天已经发掘出来的有上十万苏美尔文章,大多数刻在粘土板上。其中包括个人和企业信件、汇款、菜谱、百科全书式的列表、法律、赞美歌、祈祷、魔术咒语、包括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内容的科学文章。许多大建筑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许多文章的多个版本被保留下来了,因为它们经常被複製(比如作为写字练习)。抄写是当时的人唯一的传播文章的方法。闪族语言的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后苏美尔语依然是宗教和法律的语言。 即使专家也很难懂苏美尔文字。尤其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非常困难,因为它们经常不包含所有的语法结构。 宗教 苏美尔人将所有与他们有关的事迹都最终归功于他们的神灵,并在面对死亡和神灵愤怒等强大的力量时表现出谦逊。天堂是专门为神灵保留的,而在所有人死后,无论他们在世时的行为如何,都被认为其灵魂会去“库尔(Kur)”,这是一个地下深处的寒冷、黑暗的洞穴,由女神埃列什基伽勒统治,在那里唯一可用的食物是干燥的灰尘。在后来的时代,埃列什基伽勒被认为与她的丈夫内尔伽勒(死神)一起统治。 苏美尔的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特有的神及神学,並且随着时间的变迁人們對神信念的变化,導致人們對神的刻畫也发生了变化,苏美尔沒有集體的一個宗教。苏美尔人的宗教拥有多神,同时拥有一个主神教。苏美尔人的信仰是最早有记录的信仰,它是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宗教和占星学的源泉。苏美尔人相信地面是一块平板,天空是一个盖。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成为鬼魂不安地永远在阴间游荡。他们的这种信仰还影响了世界上的其他人,怀特海曾说:“我们从两河流域的闪族人那里继承了道德和宗教...” 苏美尔的主神是天神安努,安努最重要的伴侣是南部的恩基、北部的恩利尔和金星之神伊什塔尔。太阳神叫乌图,月神叫南娜,母亲神叫娜姆,此外还有上百小神。每个神与一个城市相连。这些神的重要性也随着这些城市政治上的兴衰而变化。人是神用粘土做的,其目的在于服务神。假如神发怒的话他们就使用地震或风暴来惩罚人。苏美尔人认为人只有在神的怜悯下才能生存。 苏美尔的神庙由一个中心大厅组成,两侧有通道,通道外侧是祭司们住的地方。在大厅的一侧有一个高台,台上有一个供奉动物和蔬菜牺牲品的泥砖桌。粮仓和仓库一般位于神庙附近。后来苏美尔人开始将神庙建筑在四方形的高台上。这些高台不断提高,形成了塔庙。 阿勃祖的概念 苏美尔传统中的「冥界」的正式名称为「阿勃祖/阿普斯」(Apzu/Apsu),Ap/Ab在苏美语中是深渊,「阿勃祖」在苏美神话中的意思就是「流着清洌泉水的地下海洋」,它被描述为冥界(Kur)和地球(Ma)两者之间的虚空空间里的原始海洋。在苏美尔文化中。「淡水深渊之神」阿勃祖原为初六代的苏美神祇之一,与雌龙蒂雅玛特是一对,却在灭世战争的时候被水神恩基监禁於地下至死,从此化身成了冥界。统治阿勃祖的神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水之神恩基,也有人说是月神南娜的情人杜姆兹(全名为杜姆兹·阿普苏)或是姊姊埃列什基伽勒。 恩基统治该区域的说法可能来自於他在灭世战时将阿勃祖监禁至死,所以恩基的守护城市埃利都被认为就是阿勃祖的原型。埃列什基伽勒比较特别,不但确实居住在阿勃祖里,而且不能够离开阿勃祖到人间去,其他的神也没办法进入阿勃祖,因为一旦死亡就不能再回到人间(伊南娜故事中的角色却例外)。而杜姆兹则是在《伊南娜与杜姆兹》的故事中被抓到阿勃祖,每年要和其姐在阿勃祖轮流各待六个月。 阿勃祖中的地狱,肮脏阴暗,充满了恶魔鬼怪。无论是神或是人,死了以後都会依据生前的作为,在「阿勃祖」中得到不同的待遇。 遗产 苏美尔人的许多发明对后来的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认为他们发明了轮。他们发明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书写系统之一。他们是最早的纪录天文学现象的人。他们引入了将小时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分60秒的计时系统。有可能他们发明了军事阵列。他们在古代美所不达米亚引入了密集的农业。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和牲畜(羊、牛)从这里扩展出去。因此苏美尔人是早期最有创造性和发明精神的人类文化之一。 注释 參見 伊拉克歷史 記數系統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宗教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塞缪尔·诺亚·克莱默,《历史始于苏美尔——有记载历史以来的39个“第一”》(History Begins at Sumer: Thirty-Nine "Firsts" in Recorded History),1956年。 吴军,《文明之光》第一册,2014年。 延伸閲讀 Ascalone, Enrico. 2007. Mesopotamia: Assyrians, Sumerians, Babylonians (Dictionaries of Civilizations; 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perback). Bottéro, Jean, André Finet, Bertrand Lafont, and George Roux. 2001. Everyday Life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rawford, Harriet E. W. 2004. Sumer and the Sumeri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ick, Gwendolyn. 2002. Mesopotamia: Invention of the City. London and New York: Penguin. Lloyd, Seton. 1978. The Archaeology of Mesopotamia: From the Old Stone Age to the Persian Conquest.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Nemet-Nejat, Karen Rhea. 1998. Daily Life in Ancient Mesopotamia. London and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Roux, Georges.
吕尚又称姜子牙。著有兵书《六韬》。 近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和平發展、避免再受世界大戰的浩劫成為近代軍事思想主要環繞的方向。不過,國際戰略局勢的變化未能完全消除因強權、民族矛盾等問題而引起的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以下是一些著名軍事思想家提出的思想: 马汉 海權論 毛泽东 十大军事原则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套军事斗争原则。1947年12月25日,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在名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这十个原则是: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4.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给敌人歼灭性的打击。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姜太公 吕尚又称姜子牙。著有兵书《六韬》。 近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和平發展、避免再受世界大戰的浩劫成為近代軍事思想主要環繞的方向。不過,國際戰略局勢的變化未能完全消除因強權、民族矛盾等問題而引起的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以下是一些著名軍事思想家提出的思想: 马汉 海權論 毛泽东 十大军事原则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套军事斗争原则。1947年12月25日,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在名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这十个原则是: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 doaniana Vitis × novae-angliae Vitis × slavinii
下属物种 本属包括以下物种: 杂交种 Vitis × andersonii Vitis × bourquina Vitis
参考文献 參考書目 楊絳著《幹校六記》(1981年5月在香港出版,同年7月在北京出版) 楊絳著《我們仨》(读书·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出版) 李洪岩著《钱锺书与近代学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水晶:《侍錢「拋書」雜記——兩晤錢鍾書先生》 水晶:《两晤钱锺书先生》 湯晏:《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 吳學昭《聽楊絳談往事》 孔庆茂《钱锺书传》 擴展閱讀 Theodore Huters著,張晨等譯:《錢鍾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 Christopher Rea編, "China's Literary Cosmopolitans: Qian Zhongshu, Yang Jiang, and the World of Letters" (Leiden: Brill, 2015) 畫像 錢鍾書 / 江啟明 (Kong Kai Ming) Portrait Gallery of Chinese Writers (Hong Kong Baptist
Rea編, "China's Literary Cosmopolitans: Qian Zhongshu, Yang Jiang, and the World of Letters" (Leiden: Brill, 2015) 畫像 錢鍾書 / 江啟明 (Kong Kai Ming) Portrait Gallery of Chinese Writer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外部链接 余英時:〈我所認識的錢鍾書先生〉。 叶嘉莹:〈从中国诗论之传统及诗风之转变 谈钱钟书《槐聚诗存》的评赏(上) 〉。 叶嘉莹:〈从中国诗论之传统及诗风之转变 谈钱钟书《槐聚诗存》的评赏(中) 〉。 叶嘉莹:〈谈钱钟书《槐聚诗存》的评赏(下) 〉。 黄维樑:〈刘勰与钱钟书:文学通论——兼谈钱钟书理论的潜体系 〉。 雷勤風(Christopher
国共内战时期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钱锺书辞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几小时的课,出任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编辑《书林季刊》,后来又兼任暨南大学教授、英国文化委员会顾问;杨绛则受聘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教授。1945年12月17日下午,杨绛和钱锺书一起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的成立大会,期间,他们会见了胡适。1949年,杨绛和钱锺书没有去台湾,选择留在大陆,她在《我们仨》中说:“郑振铎、吴晗同志,都曾劝我们安心等待解放,共产党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但我们也明白,对国家有用的是科学家,我们却是没用的知识分子。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定居北京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和钱锺书接到清华大学外文系的聘函。8月24日,他们登上火车,26日到达清华大学。当时清华大学的接管、恢复和改造正在进行,中共中央委托吴晗、钱俊瑞接管清华北大,学校经常召开各种各样的会议,杨绛以“散工”为由从不去参加,他们夫妇对为什么现在会议特别多、学生们为什么对文学没有兴趣感到纳闷,原因是中共中央丝毫也没有放松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造。1950年8月,时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的乔冠华来清华大学把钱锺书调入毛选英译委员会,钱锺书只周末回学校指导研究生,钱锺书对杨绛说:“他(乔冠华)以为我要做‘南书房行走’了。这件事不是好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时杨绛翻译出版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是根据法文版本转译的。1951年11月,毛选英译室组建,徐永煐是主任。1951年,中共中央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知识分子中开展一个学习和改造思想的运动,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9月29日下午,周恩来在京津高校教师学习会上向3000余名教师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的报告,同时期,“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始。这思想改造运动有三个阶段,即思想动员阶段、酝酿讨论阶段和声讨控诉阶段。杨绛班上的一名女生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声讨控诉会上当着3000余师生嚷道:“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杨季康先生甚至于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杨绛木然默坐,晚上思绪万千:“假如我是一个娇嫩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季布壮士,受辱而不羞,因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我并没有这等大志。我只是火气旺盛,像个鼓鼓的皮球,没法按下凹处来承受这份侮辱,心上也感不到丝毫惭愧。”不久之后,《人民日报》报道了清华大学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控诉大会的消息,还点了杨绛的名,说“某某先生上课专谈恋爱。”并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像杨绛那样富有韧劲,当时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高崇熙因不堪受辱服了氰酸自杀。这些对知识分子的围猎越来越烈,知识分子的祭坛开始“升帐”,杨绛的长篇小说《洗澡》写的就是这段心酸往事,30年后她又写了沉痛的《‘吾先生’——旧事拾零》。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进行高校院系调整,1953年初,杨绛钱锺书被调整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由教师转为研究员,不久,郑振铎把钱锺书借调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组,从此一借不再动,他们的寓所从清华园迁移至中关园,他们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句子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容安室”,杨绛还在宿舍门前种了五棵柳树。1955年5月1日,杨绛去天安门广场观礼,广大工农学生群众觉得热闹非凡,她觉得茫然。在此前后,杨绛开始翻译法国小说家阿兰-勒内·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该书1956年出版,原本该书是现实主义小说,受到过卡尔·马克思的赞赏,但是还是受到了极左分子的批判。1956年,文学所召开了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科部第一次全体学术讨论会,会上就何其芳《论阿Q》一文展开热烈的讨论,杨绛钱锺书在会上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导致了日后两人遭受批判。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规定了整风运动的目的、内容、方针和方法。在大鸣大放期间,吴晗、萧乾、浦熙修、姚芳等人动员杨绛钱锺书“鸣放”,但是他们一言不发,杨绛对钱锺书说:“饭少出去吃,话少讲,我们不愿随波逐流。”在大鸣大放中,一些人平时对中国共产党唯命是从,在“鸣放”中却把中国共产党说得一无是处。反右派斗争开始后,动员杨绛钱锺书大鸣大放的人都成了“右派”,杨绛钱锺书却逃过一劫,冯锺璞曾问杨绛为什么有先见之明,杨绛回复“我毫无先见之明,只是不喜欢跟着起哄而已。” 拔资产阶级白旗运动 1956年钱锺书完成《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但是在拔资产阶级白旗运动中,这部书和杨绛的几篇有关外国文学的论文都是“白旗”,郑振铎原本是“大白旗”,但是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1958年钱锺书参加毛选英译版定稿工作,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宋诗选注》推崇备至,也不“拔”了,只“拔”杨绛,杨绛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遁入翻译,钱锺书笑她“借尸还魂”,而杨绛回答“借此‘遁身’而已”。杨绛、钱锺书在所里的批判会上,缄口不言,用沉默以示抗议,由于两人人缘较好,所受到的批判还不是最重的。 大跃进 1958年10月,文学所分批派人下乡去接受社会主义教育,改造自我,地点是北京市郊区。杨绛是第一批,女儿钱媛已经下厂炼钢,钱锺书比她晚一个月。杨绛等人有时在晒谷场砸玉米棒,有时推独轮车搬运田地里的秸秆、干草、萝卜缨子,他们住在村里空屋的冷坑上,吃饭在农民食堂搭伙,吃的是稀粥、玉米面做的窝窝头,这些食物导致杨绛经常闹肚子,由于当时农村的厕所是一个大缸,晚上没有电灯容易使人掉落缸里,晚上她学猫一样,用碎瓦片跑一个坑,权当厕所。在农村,一位大妈对杨绛说:“真要感谢毛主席他老人家!没有毛主席,你们会到我们这种地方来吗?!”杨绛原本下乡3个月,后缩短为2个月,杨绛回城得到的评价是“和老乡们‘打成一片’。” 1959年,杨绛为妹妹杨必翻译的《名利场》写了“论萨克雷《名利场》”(原题“萨克雷《名利场》序”),刊登在《文学遗产》1959年3月第3期上,却被扣上“真实论”“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罪名。根据文学所领导、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的要求,杨绛开始翻译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1958年冬天,47岁的杨绛决定“偷空自学西班牙语”,从西班牙语原文翻译《堂吉诃德》。她无师自通,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翻译工作。1961年杨绛开始翻译,1966年已经完成四分之三,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断,但是书稿未完全翻译就历尽磨难,“黑稿子”在“文革”中“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九死一生”,才总算逃过文革劫难。1963年,杨绛到上海市探望生病的妹妹杨必,顺便拜访了挚友傅雷、朱梅馥夫妇,这是杨绛与傅雷夫妇最后一次见面,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风暴骤起,傅雷夫妇便饮恨而逝。 文化大革命 1966年,在毛泽东的亲自发动和领导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以遮天蔽日之势席卷中国大陆。8月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讨论和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史称《十六条》),决定中说:“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权威”,“要充分运用大字报、大辩论这些形式进行大鸣大放……揭露一切牛鬼蛇神”,“要敢字当头……不要怕出乱子”,“不要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8月9日,杨绛就被揪出来了,一同被揪出来的有李健吾、卞之琳、罗念生、邹荻帆,8月12日,钱锺书也被揪出来了。革命群众公布他们今后的待遇:不发工资,存款全部冻结,每月发生活费若干元;每天上班后,身上挂牌,牌上写姓名、身份和群众审定的罪状;组成劳动队伍,由“监管小组”监管,此外还有不准吃糖果,不准喝牛奶,不准吃鱼肉蛋禽,不准撑遮阳伞,不准穿皮鞋。批斗的地方是一个大席棚,红卫兵把各所“牛鬼蛇神”召集到大席棚,戴上用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帽子上写着“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不一而足,杨绛和钱锺书都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一次,红卫兵递给杨绛一个槌子和一面铜锣,下令杨绛敲锣自报罪名,杨绛狠狠地敲打了几下,台下闹成一片,造反派要驱使杨绛到学部大院去游街,他们给杨绛脖子上挂上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戴着高帽,提着铜锣,走几步就敲锣,叫喊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天,杨绛一反常态,大声叫喊,抗议对自己和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的种种侮辱,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红卫兵把杨绛驱到大会议室,命令他们屈辱地低着头,杨绛却拒绝服从,满面怒容昂着头,她怒不可遏跺着脚大喊:“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有一次,文学所所长何其芳等“黑帮”在北京吉祥大戏院的大舞台挨斗,杨绛钱锺书在台下陪斗,那天杨绛困倦,低着头打起了瞌睡,红卫兵突然大喝一声:“杨季康,你再打瞌睡就揪你上台!”,之后就被喊上台挨批斗。一次,杨绛的头发被剪去一截,钱锺书的背上被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红卫兵命令他们脱去鞋袜,大家弯着腰,后面的人扶着前面的人的背,绕着院子的花栏跑圈子,谁停步不前或者直起腰就要挨鞭子。一次,红卫兵命令杨绛打扫院子的垃圾,一个大姑娘用杨柳枝做的鞭子抽打杨绛,杨绛认识她,对她说:“你爸爸也是我们一样的人”,她立起一对眼珠子,“他和你们不一样!”,因为他已经投靠了中国共产党权贵阶层。 一天,钱锺书回家,头已经给人剃成纵横两道,出现一个“十”字,杨绛给他修改成“和尚头”。1966年8月27日早上,杨绛的《堂吉诃德》稿子遭到没收,晚上,她被剃成“阴阳头”。 当天晚上,她拿钱媛几年前剪下的两条大辫子和钱锺书的压发帽做底,连夜制作了一顶“假发”。第二天她去乘坐公交车,售票员对她大喝一声:“哼!你这黑帮!你也上车?”从此一年之内,杨绛不敢乘车,全靠两条腿走路。杨绛被安排去扫厕所,杨绛爱卫生,在打扫厕所时,她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整齐,而且通风透气。破四旧、立四新之际,红卫兵、造反派把目光瞄准了知识分子的书房,钱锺书的皮鞋、领带都被红卫兵拿走了,她把家里一些书信等烧掉,《堂吉诃德》的稿子交给了组秘书没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宣部部长的陶铸感到学部一天到晚批斗这些上了年纪的“反动学术权威”,用不了几个月他们都会被斗死,于是和陈伯达、关锋、戚本禹等人来学部作了一次讲话,提出不要死盯住“反动学术权威”不放,还要“抓根根、发发、爪爪”,从此学部大乱,互相“混战一场”,斗争方向就分散了,减轻了对杨绛钱锺书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人身迫害。 1967年夏季,外文所的“牛鬼蛇神”陆续得到“解放”,从“牛棚”出来叫“下楼”,杨绛是首批“下楼”的二人之一。“下楼”之前还得做一番检讨,由于疲劳,杨绛在开会时把“四个大跃进”写成了“四个大妖精”,受到了革命派的严厉批判。当时正在发放《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像章,杨绛也得到了一份,她自认为是革命群众之列。过年之后,杨绛打扫储藏室时,从凌乱的废纸堆发现了那包《堂吉诃德》译稿,她打算冒险偷走译稿,却被监视他们的老干部拦截了。1968年,共产党多次威逼杨绛的妹妹杨必交代在国际劳工局兼职一事,杨必因“急性心脏衰竭”在“睡梦里去世”。杨绛父母和三姑母的墓碑遭到红卫兵砸毁。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部之后,杨绛请小组组长帮忙讨要译稿,结果对方置之不理。直到下方五七干校前夕,原来的秘书当了学习组长,杨绛在晚上学习时,递给他一个条子,第二天早上他问明情况后找来译稿交给杨绛。1969年11月3日,杨绛在学部大门口等公交车,钱锺书走过来低声告诉她“这个月11号我就要走了,我是先遣队”。钱锺书被下放到河南信阳地区罗山县“五七干校”,杨绛、钱媛和女婿王德一在火车站给他送别。罗山县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五七干校”也无事可干,不久他们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东岳。虽然杨绛自身难保,但是她帮助了被打成“五一六”分子的同事,郑土生在1970年4月7日把自己50元存折和25元现金塞进杨绛办公桌抽屉里,准备自杀,杨绛发现后,把钱还给了他,还附带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来日方长,要保重身体;要耐心、冷静、坚强。这些钱我不需要,你自己买些生活必需品吧!”,后来郑土生成为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杨绛的女婿王德一在大学里被诬陷为“五一六”分子而受到围剿,最后一次他离开杨绛时说:“妈妈,我不能对群众态度不好,也不能顶撞宣传队。可是我绝不能捏造个名单害人,我也不会撒谎。”工宣队领导每天三次批斗王德一,逼迫他交出名单,就在杨绛下方五七干校前夕,王德一含冤自尽。多年之后,杨绛在文章中写文化大革命时女婿自杀,没有片言只语,不动声色,巨大的留白,巨大的悲恸。1970年7月12日,杨绛下放干校,此次,只有钱媛来给她送行了。文化大革命将中国大地变成了人间炼狱,杨绛的同学吴晗、袁震含冤自缢。杨绛和七八人一起被分配在菜园干活,杨绛是白天单独看守菜园,她利用闲暇时间看书、写见闻和内心感受。因为杨绛和钱锺书宿舍不过十分钟路程,故两人经常私密相会。干校后期,杨绛钱锺书等迁往明港,他们俩的住所来往需要五六分钟。在这里,杨绛钱锺书可以读带来的工具书、笔记本、碑帖、钱媛寄过来的各种外文报刊,还有同伙之间暗中流通的书籍。他们俩借阅了李文俊的《大卫·科波菲尔》,读完归还时,书上写满了铅笔做的各种批注。一天,钱锺书和杨绛在菜园约会时,告诉杨绛一件传闻,据说北京打电话给学校干部,叫干校遣送一批“老弱病残”回京,名单上有他。几天之后,名单下来,没有钱锺书。一天,杨绛问钱锺书,“你悔不悔当初留下来不走?”钱锺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1972年3月,在周恩来的特别关照下,杨绛和钱锺书作为这一年第一批“老弱病残”人员,离开学校,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北京,周恩来调钱锺书回京以“参加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工作”为名,主要目的是怕他下放干校受折磨而死。 晚年岁月 译著尖峰 1976年10月,长达十年的混乱终于结束了。次年上半年,杨绛和钱锺书移居三里河南沙沟的国务院宿舍,这是钱锺书老同学胡乔木关照的结果。杨绛和钱锺书仍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里工作。1978年,钱锺书的巨著《管锥编》出版,1982年他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绛从1959年就选中《堂吉诃德》,文化大革命中已经翻译了四分之三,回京之后,经过“点繁”,完成了70多万字的译著,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正好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訪問中国,邓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杨绛说起译著,“我翻译的时候,很少逐字逐句地翻,一般都要将几个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后根据原文的精神,按照汉语的习惯重新加以组织。我翻译很慢,平均每天也不过五百字左右。”1982年,杨绛被推举为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 笔耕不辍 1979年10月,杨绛的论文集《春泥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0年,杨绛读了沈复的《浮生六记》之后,决定写自己在干校的经历,题目叫《干校六记》。香港《广角镜》杂志率先刊登了《干校六记》,胡乔木读了之后,他告诉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许觉民,认为该书应该在内地出版。杨绛的短篇小说集《倒影集》分别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81年和1982年出版。《洗澡》是杨绛唯一的长篇小说,文学家施蛰存评价它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1983年11月,杨绛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一道到西班牙和英国做学术访问。 痛失家人 1996年春季,杨绛女儿钱瑗腰痛加剧,在北京温泉胸科医院,经过专家会诊,确诊是肺癌晚期,1997年3月初,钱瑗预知自己最后的日子来临,提出想见母亲杨绛,4日,钱瑗病逝。此时,钱锺书也是卧病在医院,钱锺书大行前对杨绛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12月19日清晨,钱锺书匆匆而去。女儿和丈夫去世后,杨绛陷入重度失眠,需要在晚上吃两次安眠药。 1999年,杨绛邀请德国学者莫芝宜佳和莫律祺夫妇(《围城》德文译者)整理钱锺书的外文笔记,涉及英、法、德、意、西、希腊和拉丁七种外文。 在父女两人相继去世后,杨绛更是深居简出,一直到她92岁高龄之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写出了她目前最为脍炙人口的散文集《我们仨》。其中不仅仅用梦幻的方式讲述了钱锺书和錢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二人游学欧洲,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种种往事。该书当年销量达到50万册。 2001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了《信托协议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与钱先生任“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编纂时主编的馆刊同名),杨绛发言说:“1995年钱锺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立一个奖学金,名字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2001年捐献的现金是72万元;到2010年春,已是800万元,并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生与死》表明心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20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容安馆札记》。200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绛文集》。2007年夏天,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出版。2009年,杨绛开始写《洗澡之后》,2014年4月完工出版。20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钱锺书中文笔记》(全二十册)。2015年年底,《钱锺书外文笔记》(全六辑四十八册附一册)出版,耗时15年,涵盖72卷册,每辑卷首都有编者莫芝宜佳和莫律祺夫妇撰写的简介。用杨绛自己的話是:“鍾書他們逃走了,我也想,但我不能走,得留下清理現場。”而整理的結果是,把錢鍾書先生一生中研究學習成就,留給我們子孫後代!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早上六点半起床,中午休息两小时。吃得很清淡,早上起来喝两杯白开水,再来一勺蜂蜜,稍晚,吃个苹果,随后是一碗牛奶麦片粥,加一颗煮鸡蛋,上午看书之后做八段锦;中午吃米饭、鱼、蔬菜;午觉后吃点水果;晚上吃杂粮熬制的粥。健身运动就是室内转圈走动7000步。 逝世
1935年4月,钱锺书以87.95分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英国,他把消息告诉杨绛,杨绛决定先把婚事办理了。7月13日,杨绛和钱锺书分别在苏州庙堂巷和无锡七尺场举行婚礼。唐文治、陈梦家、赵萝蕤参加了男方家在无锡的婚礼。 负笈英法 杨绛钱锺书婚后,在苏州乘坐远洋轮的二等舱去英国,同船旅客有一位身材曼妙的南洋姑娘,她后来成为钱锺书《围城》中“鲍小姐”的原型。钱锺书的堂弟钱锺韩、钱锺纬带领他们参观了大英博物馆。钱锺书入读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杨绛则在这里旁听和阅读,两人经常在博德利图书馆(钱锺书称之为“饱蠹楼”)阅读。当时的中国同学有俞大缜、俞大絪、向达、杨人楩、杨宪益等。1936年,国民政府发电报派钱锺书到瑞士日内瓦参加“世界青年大会”,在巴黎时,中国共产党党员王海经请他们吃中国馆子,他请杨绛担任中国共产党代表。他们和陶行知一同坐夜车去日内瓦。当时他们的老同学盛澄华在巴黎大学读书,杨绛钱锺书返回牛津大学前,托盛澄华为他们代办了巴黎大学的入学手续。 返回牛津大学后,杨绛怀孕了。原本他们认为会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当年5月12日是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但是她女儿钱瑗(1937-1997)到19日才出生,钱媛初名健汝,小名阿圆。大概是钱媛出生100天之后,他们从英国渡海到法国,入读巴黎大学,他们经常来往的同学有林黎光、李伟、吕叔湘、王礼锡、罗大冈、王辛迪、徐訏、盛澄华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的秋季,杨绛父母带着大姐、小妹和两个姑母逃到苏州郊外的香山,暂住在杨荫杭曾辩护过的当事人家,杨绛母亲唐须荌得了恶性疟疾,在香山沦陷前溘然去世。之后不得已又逃回苏州老家,这时苏州已经是尸体遍野,日军在每天黄昏吹号归队之后就开始挨家挨户找“花姑娘”,杨绛的姐姐妹妹都剃了光头改成男装,杨荫杭会日语,每次日军来他在门口应付,姐姐妹妹都躲在柴堆里。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把杨荫榆骗出门,在一座桥顶上,一个士兵开了一枪,另一个把杨荫榆抛入河中,看到杨荫榆还在游泳,接着又连发几枪,杀害了杨荫榆。此时,钱锺书的父亲在浙江大学教书,他的母亲、弟弟妹妹随着叔父逃难到上海法国租界。8月,他们和许多留法华人一样关心国内局势,面对国破家亡而寝食难安,因此中断学业,乘船回国。 上海孤岛岁月 1938年9月,杨绛钱锺书钱媛乘坐法国邮船阿多士2号到英属香港,同船的有诗人冒效鲁,钱锺书乘船到越南,坐火车从滇越铁路到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书,杨绛则带着钱媛回上海。当时上海已经成孤岛,只有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未被日军占领,但处于日军四面包围之中。1939年秋季,杨绛父亲带着杨绛姐妹和弟弟一起回苏州安葬母亲。杨绛回上海后不久,振华女校校长王季玉就邀请她担任振华女校上海分校校长。这年钱锺书去了湖南省蓝田县国立师范学院教书。1941年夏天,钱锺书辞职回上海,准备再回西南联大,却杳无音信,杨绛父亲杨荫杭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了钱锺书,这样杨绛家生活才有了着落。1942年春季,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聘请钱锺书为教授,一直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杨绛小妹杨必曾是钱锺书的学生。上海全部沦陷后,振华女校分校被迫解散,杨绛当起了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课,业余时间写作话剧。杨绛全家都住在辣斐德路钱家,一住就是8年。杨绛每天乘坐电车去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之间的学校教书,电车途径黄浦江大桥,日军在上面把守,每次日军上电车检查,乘客都要起立,一次,杨绛站起来慢了些,日本兵走到杨绛面前,用食指在她下巴下猛的一抬,杨绛顿时大怒,“岂有此理!”,日本兵与杨绛对视一会儿之后才离去,从此杨绛情愿步行再也不坐电车了。不久,这所学校遭到日军接管,杨绛不再去上课,钱锺书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1942年冬季的一天晚上,陈麟瑞请钱锺书杨绛上馆子吃烤羊肉,李健吾也在座,这让杨绛想起了《云彩霞》的蒙古王子和《晚宴》的蒙古王爷,陈麟瑞和李健吾就怂恿杨绛“何不来一个剧本?”杨绛利用课余时间写作了《称心如意》,拿给陈麟瑞和李健吾看,数日之后,黄佐临导演,李健吾出演的《称心如意》在1943年春季公演,这部喜剧一鸣惊人,取得阵阵喝彩。1943年10月,杨绛创作了《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及悲剧《风絮》,1945年夏衍看了之后为之赞不绝口:“你们都捧钱锺书,我却要捧杨绛!”1944年早春,杨绛父亲带着家人以及钱媛回到苏州老家,翌年3月底他就在苏州中风去世。1944年4月的一天上午,钱锺书去上课了,日本宪兵来到杨绛家询问姓钱的在哪里,杨绛收起《谈艺录》,然后虚与委蛇把他们打发走,第二天还去日本宪兵司令部接受审问,但是她没有受到李健吾、柯灵那样的酷刑。 国共内战时期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钱锺书辞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几小时的课,出任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编辑《书林季刊》,后来又兼任暨南大学教授、英国文化委员会顾问;杨绛则受聘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教授。1945年12月17日下午,杨绛和钱锺书一起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的成立大会,期间,他们会见了胡适。1949年,杨绛和钱锺书没有去台湾,选择留在大陆,她在《我们仨》中说:“郑振铎、吴晗同志,都曾劝我们安心等待解放,共产党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但我们也明白,对国家有用的是科学家,我们却是没用的知识分子。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定居北京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和钱锺书接到清华大学外文系的聘函。8月24日,他们登上火车,26日到达清华大学。当时清华大学的接管、恢复和改造正在进行,中共中央委托吴晗、钱俊瑞接管清华北大,学校经常召开各种各样的会议,杨绛以“散工”为由从不去参加,他们夫妇对为什么现在会议特别多、学生们为什么对文学没有兴趣感到纳闷,原因是中共中央丝毫也没有放松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造。1950年8月,时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的乔冠华来清华大学把钱锺书调入毛选英译委员会,钱锺书只周末回学校指导研究生,钱锺书对杨绛说:“他(乔冠华)以为我要做‘南书房行走’了。这件事不是好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时杨绛翻译出版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是根据法文版本转译的。1951年11月,毛选英译室组建,徐永煐是主任。1951年,中共中央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知识分子中开展一个学习和改造思想的运动,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9月29日下午,周恩来在京津高校教师学习会上向3000余名教师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的报告,同时期,“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始。这思想改造运动有三个阶段,即思想动员阶段、酝酿讨论阶段和声讨控诉阶段。杨绛班上的一名女生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声讨控诉会上当着3000余师生嚷道:“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杨季康先生甚至于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杨绛木然默坐,晚上思绪万千:“假如我是一个娇嫩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季布壮士,受辱而不羞,因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我并没有这等大志。我只是火气旺盛,像个鼓鼓的皮球,没法按下凹处来承受这份侮辱,心上也感不到丝毫惭愧。”不久之后,《人民日报》报道了清华大学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控诉大会的消息,还点了杨绛的名,说“某某先生上课专谈恋爱。”并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像杨绛那样富有韧劲,当时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高崇熙因不堪受辱服了氰酸自杀。这些对知识分子的围猎越来越烈,知识分子的祭坛开始“升帐”,杨绛的长篇小说《洗澡》写的就是这段心酸往事,30年后她又写了沉痛的《‘吾先生’——旧事拾零》。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进行高校院系调整,1953年初,杨绛钱锺书被调整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由教师转为研究员,不久,郑振铎把钱锺书借调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组,从此一借不再动,他们的寓所从清华园迁移至中关园,他们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句子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容安室”,杨绛还在宿舍门前种了五棵柳树。1955年5月1日,杨绛去天安门广场观礼,广大工农学生群众觉得热闹非凡,她觉得茫然。在此前后,杨绛开始翻译法国小说家阿兰-勒内·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该书1956年出版,原本该书是现实主义小说,受到过卡尔·马克思的赞赏,但是还是受到了极左分子的批判。1956年,文学所召开了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科部第一次全体学术讨论会,会上就何其芳《论阿Q》一文展开热烈的讨论,杨绛钱锺书在会上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导致了日后两人遭受批判。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规定了整风运动的目的、内容、方针和方法。在大鸣大放期间,吴晗、萧乾、浦熙修、姚芳等人动员杨绛钱锺书“鸣放”,但是他们一言不发,杨绛对钱锺书说:“饭少出去吃,话少讲,我们不愿随波逐流。”在大鸣大放中,一些人平时对中国共产党唯命是从,在“鸣放”中却把中国共产党说得一无是处。反右派斗争开始后,动员杨绛钱锺书大鸣大放的人都成了“右派”,杨绛钱锺书却逃过一劫,冯锺璞曾问杨绛为什么有先见之明,杨绛回复“我毫无先见之明,只是不喜欢跟着起哄而已。” 拔资产阶级白旗运动 1956年钱锺书完成《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但是在拔资产阶级白旗运动中,这部书和杨绛的几篇有关外国文学的论文都是“白旗”,郑振铎原本是“大白旗”,但是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1958年钱锺书参加毛选英译版定稿工作,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宋诗选注》推崇备至,也不“拔”了,只“拔”杨绛,杨绛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遁入翻译,钱锺书笑她“借尸还魂”,而杨绛回答“借此‘遁身’而已”。杨绛、钱锺书在所里的批判会上,缄口不言,用沉默以示抗议,由于两人人缘较好,所受到的批判还不是最重的。 大跃进 1958年10月,文学所分批派人下乡去接受社会主义教育,改造自我,地点是北京市郊区。杨绛是第一批,女儿钱媛已经下厂炼钢,钱锺书比她晚一个月。杨绛等人有时在晒谷场砸玉米棒,有时推独轮车搬运田地里的秸秆、干草、萝卜缨子,他们住在村里空屋的冷坑上,吃饭在农民食堂搭伙,吃的是稀粥、玉米面做的窝窝头,这些食物导致杨绛经常闹肚子,由于当时农村的厕所是一个大缸,晚上没有电灯容易使人掉落缸里,晚上她学猫一样,用碎瓦片跑一个坑,权当厕所。在农村,一位大妈对杨绛说:“真要感谢毛主席他老人家!没有毛主席,你们会到我们这种地方来吗?!”杨绛原本下乡3个月,后缩短为2个月,杨绛回城得到的评价是“和老乡们‘打成一片’。” 1959年,杨绛为妹妹杨必翻译的《名利场》写了“论萨克雷《名利场》”(原题“萨克雷《名利场》序”),刊登在《文学遗产》1959年3月第3期上,却被扣上“真实论”“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罪名。根据文学所领导、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的要求,杨绛开始翻译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1958年冬天,47岁的杨绛决定“偷空自学西班牙语”,从西班牙语原文翻译《堂吉诃德》。她无师自通,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翻译工作。1961年杨绛开始翻译,1966年已经完成四分之三,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断,但是书稿未完全翻译就历尽磨难,“黑稿子”在“文革”中“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九死一生”,才总算逃过文革劫难。1963年,杨绛到上海市探望生病的妹妹杨必,顺便拜访了挚友傅雷、朱梅馥夫妇,这是杨绛与傅雷夫妇最后一次见面,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风暴骤起,傅雷夫妇便饮恨而逝。 文化大革命 1966年,在毛泽东的亲自发动和领导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以遮天蔽日之势席卷中国大陆。8月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讨论和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史称《十六条》),决定中说:“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权威”,“要充分运用大字报、大辩论这些形式进行大鸣大放……揭露一切牛鬼蛇神”,“要敢字当头……不要怕出乱子”,“不要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8月9日,杨绛就被揪出来了,一同被揪出来的有李健吾、卞之琳、罗念生、邹荻帆,8月12日,钱锺书也被揪出来了。革命群众公布他们今后的待遇:不发工资,存款全部冻结,每月发生活费若干元;每天上班后,身上挂牌,牌上写姓名、身份和群众审定的罪状;组成劳动队伍,由“监管小组”监管,此外还有不准吃糖果,不准喝牛奶,不准吃鱼肉蛋禽,不准撑遮阳伞,不准穿皮鞋。批斗的地方是一个大席棚,红卫兵把各所“牛鬼蛇神”召集到大席棚,戴上用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帽子上写着“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不一而足,杨绛和钱锺书都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一次,红卫兵递给杨绛一个槌子和一面铜锣,下令杨绛敲锣自报罪名,杨绛狠狠地敲打了几下,台下闹成一片,造反派要驱使杨绛到学部大院去游街,他们给杨绛脖子上挂上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戴着高帽,提着铜锣,走几步就敲锣,叫喊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天,杨绛一反常态,大声叫喊,抗议对自己和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的种种侮辱,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红卫兵把杨绛驱到大会议室,命令他们屈辱地低着头,杨绛却拒绝服从,满面怒容昂着头,她怒不可遏跺着脚大喊:“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有一次,文学所所长何其芳等“黑帮”在北京吉祥大戏院的大舞台挨斗,杨绛钱锺书在台下陪斗,那天杨绛困倦,低着头打起了瞌睡,红卫兵突然大喝一声:“杨季康,你再打瞌睡就揪你上台!”,之后就被喊上台挨批斗。一次,杨绛的头发被剪去一截,钱锺书的背上被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红卫兵命令他们脱去鞋袜,大家弯着腰,后面的人扶着前面的人的背,绕着院子的花栏跑圈子,谁停步不前或者直起腰就要挨鞭子。一次,红卫兵命令杨绛打扫院子的垃圾,一个大姑娘用杨柳枝做的鞭子抽打杨绛,杨绛认识她,对她说:“你爸爸也是我们一样的人”,她立起一对眼珠子,“他和你们不一样!”,因为他已经投靠了中国共产党权贵阶层。 一天,钱锺书回家,头已经给人剃成纵横两道,出现一个“十”字,杨绛给他修改成“和尚头”。1966年8月27日早上,杨绛的《堂吉诃德》稿子遭到没收,晚上,她被剃成“阴阳头”。 当天晚上,她拿钱媛几年前剪下的两条大辫子和钱锺书的压发帽做底,连夜制作了一顶“假发”。第二天她去乘坐公交车,售票员对她大喝一声:“哼!你这黑帮!你也上车?”从此一年之内,杨绛不敢乘车,全靠两条腿走路。杨绛被安排去扫厕所,杨绛爱卫生,在打扫厕所时,她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整齐,而且通风透气。破四旧、立四新之际,红卫兵、造反派把目光瞄准了知识分子的书房,钱锺书的皮鞋、领带都被红卫兵拿走了,她把家里一些书信等烧掉,《堂吉诃德》的稿子交给了组秘书没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宣部部长的陶铸感到学部一天到晚批斗这些上了年纪的“反动学术权威”,用不了几个月他们都会被斗死,于是和陈伯达、关锋、戚本禹等人来学部作了一次讲话,提出不要死盯住“反动学术权威”不放,还要“抓根根、发发、爪爪”,从此学部大乱,互相“混战一场”,斗争方向就分散了,减轻了对杨绛钱锺书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人身迫害。 1967年夏季,外文所的“牛鬼蛇神”陆续得到“解放”,从“牛棚”出来叫“下楼”,杨绛是首批“下楼”的二人之一。“下楼”之前还得做一番检讨,由于疲劳,杨绛在开会时把“四个大跃进”写成了“四个大妖精”,受到了革命派的严厉批判。当时正在发放《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像章,杨绛也得到了一份,她自认为是革命群众之列。过年之后,杨绛打扫储藏室时,从凌乱的废纸堆发现了那包《堂吉诃德》译稿,她打算冒险偷走译稿,却被监视他们的老干部拦截了。1968年,共产党多次威逼杨绛的妹妹杨必交代在国际劳工局兼职一事,杨必因“急性心脏衰竭”在“睡梦里去世”。杨绛父母和三姑母的墓碑遭到红卫兵砸毁。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部之后,杨绛请小组组长帮忙讨要译稿,结果对方置之不理。直到下方五七干校前夕,原来的秘书当了学习组长,杨绛在晚上学习时,递给他一个条子,第二天早上他问明情况后找来译稿交给杨绛。1969年11月3日,杨绛在学部大门口等公交车,钱锺书走过来低声告诉她“这个月11号我就要走了,我是先遣队”。钱锺书被下放到河南信阳地区罗山县“五七干校”,杨绛、钱媛和女婿王德一在火车站给他送别。罗山县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五七干校”也无事可干,不久他们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东岳。虽然杨绛自身难保,但是她帮助了被打成“五一六”分子的同事,郑土生在1970年4月7日把自己50元存折和25元现金塞进杨绛办公桌抽屉里,准备自杀,杨绛发现后,把钱还给了他,还附带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来日方长,要保重身体;要耐心、冷静、坚强。这些钱我不需要,你自己买些生活必需品吧!”,后来郑土生成为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杨绛的女婿王德一在大学里被诬陷为“五一六”分子而受到围剿,最后一次他离开杨绛时说:“妈妈,我不能对群众态度不好,也不能顶撞宣传队。可是我绝不能捏造个名单害人,我也不会撒谎。”工宣队领导每天三次批斗王德一,逼迫他交出名单,就在杨绛下方五七干校前夕,王德一含冤自尽。多年之后,杨绛在文章中写文化大革命时女婿自杀,没有片言只语,不动声色,巨大的留白,巨大的悲恸。1970年7月12日,杨绛下放干校,此次,只有钱媛来给她送行了。文化大革命将中国大地变成了人间炼狱,杨绛的同学吴晗、袁震含冤自缢。杨绛和七八人一起被分配在菜园干活,杨绛是白天单独看守菜园,她利用闲暇时间看书、写见闻和内心感受。因为杨绛和钱锺书宿舍不过十分钟路程,故两人经常私密相会。干校后期,杨绛钱锺书等迁往明港,他们俩的住所来往需要五六分钟。在这里,杨绛钱锺书可以读带来的工具书、笔记本、碑帖、钱媛寄过来的各种外文报刊,还有同伙之间暗中流通的书籍。他们俩借阅了李文俊的《大卫·科波菲尔》,读完归还时,书上写满了铅笔做的各种批注。一天,钱锺书和杨绛在菜园约会时,告诉杨绛一件传闻,据说北京打电话给学校干部,叫干校遣送一批“老弱病残”回京,名单上有他。几天之后,名单下来,没有钱锺书。一天,杨绛问钱锺书,“你悔不悔当初留下来不走?”钱锺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1972年3月,在周恩来的特别关照下,杨绛和钱锺书作为这一年第一批“老弱病残”人员,离开学校,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北京,周恩来调钱锺书回京以“参加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工作”为名,主要目的是怕他下放干校受折磨而死。 晚年岁月 译著尖峰 1976年10月,长达十年的混乱终于结束了。次年上半年,杨绛和钱锺书移居三里河南沙沟的国务院宿舍,这是钱锺书老同学胡乔木关照的结果。杨绛和钱锺书仍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里工作。1978年,钱锺书的巨著《管锥编》出版,1982年他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绛从1959年就选中《堂吉诃德》,文化大革命中已经翻译了四分之三,回京之后,经过“点繁”,完成了70多万字的译著,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正好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訪問中国,邓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杨绛说起译著,“我翻译的时候,很少逐字逐句地翻,一般都要将几个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后根据原文的精神,按照汉语的习惯重新加以组织。我翻译很慢,平均每天也不过五百字左右。”1982年,杨绛被推举为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 笔耕不辍 1979年10月,杨绛的论文集《春泥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0年,杨绛读了沈复的《浮生六记》之后,决定写自己在干校的经历,题目叫《干校六记》。香港《广角镜》杂志率先刊登了《干校六记》,胡乔木读了之后,他告诉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许觉民,认为该书应该在内地出版。杨绛的短篇小说集《倒影集》分别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81年和1982年出版。《洗澡》是杨绛唯一的长篇小说,文学家施蛰存评价它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1983年11月,杨绛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一道到西班牙和英国做学术访问。 痛失家人 1996年春季,杨绛女儿钱瑗腰痛加剧,在北京温泉胸科医院,经过专家会诊,确诊是肺癌晚期,1997年3月初,钱瑗预知自己最后的日子来临,提出想见母亲杨绛,4日,钱瑗病逝。此时,钱锺书也是卧病在医院,钱锺书大行前对杨绛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12月19日清晨,钱锺书匆匆而去。女儿和丈夫去世后,杨绛陷入重度失眠,需要在晚上吃两次安眠药。 1999年,杨绛邀请德国学者莫芝宜佳和莫律祺夫妇(《围城》德文译者)整理钱锺书的外文笔记,涉及英、法、德、意、西、希腊和拉丁七种外文。 在父女两人相继去世后,杨绛更是深居简出,一直到她92岁高龄之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写出了她目前最为脍炙人口的散文集《我们仨》。其中不仅仅用梦幻的方式讲述了钱锺书和錢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二人游学欧洲,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种种往事。该书当年销量达到50万册。
ASCII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ANSI)制定的,使用标准的单字节字符编码方案,用于基于文本的数据。方案起始于50年代后期,在1967年定案。它最初是美国的标准,供不同计算机在相互通信时需共同遵守的西文字符编码标准。现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定为国际标准(ISO/IEC 646),适用于所有拉丁字母。 控制字符 ASCII控制字符的编号范围是0-31和127(16进制:0x00-0x1F和0x7F),共33个字符。 为方便人类用户阅读,各个控制字符均有Unicode表示法和脫出字元表示法: Unicode表示法:當想在畫面或紙上表示這些控制字元時,就會顯示成這個樣子。過於老舊的系統或瀏覽器可能會看不到。使用微軟任一中文輸入法,輸入`U2400即可看到␀,輸入`U2401可看到␁,依此類推。 脫出字元表示法:通常用於終端機連線(例如Telnet通訊協定),以脫出字元^開頭,再接一個符號,用來讓這些控制字元得以在畫面上顯現。雖然看起來是兩個字元,但在終端機上實際只有一個字元。在絕大部分的終端機系統中,包括Windows的命令提示字元(cmd.exe)、Linux和FreeBSD,都可用代表脫出字元,輸入想要的ASCII控制字元。例如想輸入空字符,就要輸入+,而非,後者會顯示成兩字元,前者只會顯示成一字元。
Standard Institute,ANSI)制定的,使用标准的单字节字符编码方案,用于基于文本的数据。方案起始于50年代后期,在1967年定案。它最初是美国的标准,供不同计算机在相互通信时需共同遵守的西文字符编码标准。现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定为国际标准(ISO/IEC 646),适用于所有拉丁字母。 控制字符 ASCII控制字符的编号范围是0-31和127(16进制:0x00-0x1F和0x7F),共33个字符。 为方便人类用户阅读,各个控制字符均有Unicode表示法和脫出字元表示法: Unicode表示法:當想在畫面或紙上表示這些控制字元時,就會顯示成這個樣子。過於老舊的系統或瀏覽器可能會看不到。使用微軟任一中文輸入法,輸入`U2400即可看到␀,輸入`U2401可看到␁,依此類推。 脫出字元表示法:通常用於終端機連線(例如Telnet通訊協定),以脫出字元^開頭,再接一個符號,用來讓這些控制字元得以在畫面上顯現。雖然看起來是兩個字元,但在終端機上實際只有一個字元。在絕大部分的終端機系統中,包括Windows的命令提示字元(cmd.exe)、Linux和FreeBSD,都可用代表脫出字元,輸入想要的ASCII控制字元。例如想輸入空字符,就要輸入+,而非,後者會顯示成兩字元,前者只會顯示成一字元。 可显示字符
- 上街站 - 金屿站 - 福州大学站 - 董屿·福建师大站 - 厚庭站 :荆溪厚屿站 在建線路及車站 :祥谦站 物产 矿产有金、钨、钼、铜、铁和硫磺、石灰石、叶蜡石、明矾石、高岭土、石英等。 土特产主要有茉莉花茶、工艺美术制品、福橘、雪柑、橄榄、蚕桑。 福建料酒: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2018年闽侯有大小金鱼养殖场31家,年产值达1.1亿元。6月,中国渔业协会授予闽侯县“中国金鱼之乡”称号。 名胜古蹟 曇石山遺址 旗山 雪峰崇圣寺
闽侯县下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 2004年,原闽江乡撤销,原辖区并入尚干、祥谦等镇。 2013年7月起,南屿镇全境和上街镇的建平、厚庭、新洲、马排、马保等5个村由福州高新区托管。 交通 地铁 :苏洋站 - 沙堤站 - 上街站 - 金屿站 - 福州大学站 - 董屿·福建师大站 - 厚庭站 :荆溪厚屿站 在建線路及車站 :祥谦站 物产 矿产有金、钨、钼、铜、铁和硫磺、石灰石、叶蜡石、明矾石、高岭土、石英等。
開發了第一支大量生產的電貝斯,名為 ,該樂器於1951年面世,也成為了該類產品的樣式標準。(或稱「P-bass」)是由仿效 Telecaster 的線條簡單而不對稱的平扁主體外型而來的,平滑的邊緣令樂手演奏時更舒適。 1982年代-至今 (Warwick)公司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就是贝斯的自然贴面,高光度的自然贴面。Just-A-Nut II Nutsystem,具有握威专利的电子部件,2路桁架结构,钟青铜品丝材料,可完全固定以及调节琴桥,Esay Rider Pickup suspension 拾音器装置,无螺丝装置的桁架盖子,
在樂隊中,電貝斯在節奏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電貝斯的彈奏方式主要以指弹、和使用撥片。貝斯形狀和構造都和電吉他相似,但是本體大一點、頸部更長。四弦電貝斯最低音的弦比吉他最低音的弦低完全八度。 自1950年之後,電貝斯在流行曲中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低音提琴,適用於很多不同的風格,包括搖滾樂、重金屬音樂、藍調、爵士樂中的低音部。也可在爵士樂、融合爵士、拉丁音樂、放克音樂和一些搖滾樂風格的歌曲中進行獨奏。 因應現在樂團的需要,電貝斯已經不僅只有基本的4弦,也有5弦和6弦之別,而5弦的電貝斯,從第一弦到第五弦(由細到粗)的空弦音分別為:G、D、A、E、B,也有的空弦音分別為:C、G、D、A、E,依各大廠商自訂;至於6弦的電貝斯,從第一弦到第六弦的空弦音分別為:C、G、D、A、E、B;因為搖滾樂的發達,更多弦的電貝斯也因應需求而一一誕生。 歷史 1930年代 在1930年代,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發明家 ,開發了一種帶有「拾音器」,易於攜帶、水平彈奏、吉他型的電貝斯。1935—1936年間,Audiovox 的產品目錄上出現了世上第一支能水平彈奏、帶有「拾音器」、實心的電貝斯。對比低音提琴主要的改進為讓樂手更易於保存、攜帶,加入了吉他的「拾音器」,令樂器更易調音和更易學會。 1950年代-1960年代 在1950年代,Leo Fender 開發了第一支大量生產的電貝斯,名為 ,該樂器於1951年面世,也成為了該類產品的樣式標準。(或稱「P-bass」)是由仿效 Telecaster 的線條簡單而不對稱的平扁主體外型而來的,平滑的邊緣令樂手演奏時更舒適。 1982年代-至今
英国散文家、诗人、剧作家以及政治家。艾迪生的名字在文学史上常常与他的好朋友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一起被提起,两人最重要的贡献是创办两份著名的杂志《》与《旁观者》。 艾迪生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威尔特郡的,父亲是立斯菲尔德的教长。他在著名的私立学校歌得明切特豪斯学校接受教育,并在这里最早认识了斯蒂尔。艾迪生之后又进入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就读,毕业后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教书。1693年艾迪生寄给著名诗人约翰·德莱顿一首诗,1694年艾迪生撰写的一部有关英国诗人生平的书获得出版。1699年艾迪生开始为从事外交工作接受训练,游历欧洲各国,同时研究政治。1705年他在哈利法克斯的政府中工作,出任副国务秘书,1708年当选国会议员,之后被派往爱尔兰,在那里度过一年,并结识了乔纳森·斯威夫特。 回到英国后他恢复了与斯蒂尔的交情,合作创办杂志《闲谈者》,两人在1711年创办了另一份杂志《旁观者》,艾迪生此时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剧作家。1716年艾迪生与沃里克伯爵夫人结婚,1717年至1718年他担任了国务秘书,后因健康原因被迫辞职,但是他直到死一直都担任国会议员。1719年6月艾迪生去世,被埋葬在西敏寺。 参见 禁書目錄
英國詩人 英國劇作家 英格兰纪实文学男作家 爱尔兰议会议员 (1801年以前) 牛津大学王后学院校友 英格蘭聖公宗教徒 英格蘭劇作家
4月5日——宋教仁,中华民国初期政治家(1913年逝世) 6月17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作曲家(1971年逝世) 7月8日——帕西·葛人傑,澳洲作曲家(1961年逝世) 8月15日——克里斯蒂安·莫特森,史上第二最長壽的男性。(1998年逝世) 8月26日——詹姆斯·弗兰克,德国物理学家,192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逝世) 9月27日——埃利·奈伊,德国钢琴家(1968年逝世) 9月30日——汉斯·盖革,德国物理学家,发明探测电离辐射的盖革计数器(1945年逝世) 10月5日——罗伯特·戈达德,美国火箭专家(1945年逝世) 11月6日——冯玉祥,中国軍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任。(1948年逝世) 11月23日——約翰·拉貝,原为德国纳粹党人,但凭着自身人道主义精神在南京大屠殺時作为安全区委员会主席为保护民众做出了极大贡献。(1950年逝世) 12月11日——马克斯·玻恩,德国物理学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0年逝世) 12月18日——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中国著名爱国将领。(1916年逝世) 逝世 4月19日——查尔斯·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物种起源作者(1809年出生)
电话线开始采用双绞线。 1月3日(清光绪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张之洞任山西巡抚。 1月14日——上海《申报》记者通过天津—上海间有线电报电路,拍发新闻专电,这是中国第一则新闻电讯稿。 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第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 3月20日——日本東京都恩賜上野動物園開園,是日本最早的動物園。 5月20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王國三國同盟條約。 5月22日——朝鲜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朝美修好条约》。 9月4日——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將開關切換到美國第一家商業電廠,照亮曼哈頓下城一平方英里。許多人認為這是開始電氣時代的一天。 出生 1月25日——維吉尼亞·吳爾夫,20世紀英國作家和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先鋒。 1月30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第32任美國總統。20世紀美國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從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1945年4月12日逝世) 2月1日——路易斯·聖勞倫特,第16任加拿大總理。
原牛(B. primigenius)† 尖额牛(B. acutifrons)† 平额牛(B. planifrons)† 爪哇野牛(B. javanicus) 印度野牛(B. gaurus) 大额牛(B. frontalis) 牦牛(B. mutus) 家牛(B. taurus) 林牛(柬埔寨野牛)(B. sauveli 水牛属(Bubalus) 印度水牛(B. bubalus) 低地倭水牛(B. depressicornis) 山地倭水牛(B. quarlesi) 民都洛水牛(B. mindorensis) 宿雾水牛(B. cebuensis)† 非洲水牛属(Syncerus) 非洲水牛(S. caffer) 美洲野牛属(Bison) 美洲野牛(B. bison) 欧洲野牛(B. bonasus) 長角野牛(B. latifrons)† 西伯利亚野牛(B. priscus)†
depressicornis) 山地倭水牛(B. quarlesi) 民都洛水牛(B. mindorensis) 宿雾水牛(B. cebuensis)† 非洲水牛属(Syncerus) 非洲水牛(S. caffer) 美洲野牛属(Bison) 美洲野牛(B. bison) 欧洲野牛(B. bonasus) 長角野牛(B. latifrons)† 西伯利亚野牛(B. priscus)† 古風野牛(B. antiquus)† 福爾松野牛(B. occidentalis)† 中南大羚属(Pseudoryx) 中南大羚(P. nghetinhensis) 旋角牛属(Pseudonovibos) 旋角牛(P. spiralis) 蓝牛羚族(Boselaphini)是一个极近似整个亚科的祖先的动物的最后幸存者。其生物解剖的特征与行为都比较原始。其母动物无角。它们生活在印度的森林中,一般避免空旷地带。其生活环境在急剧减小。蓝牛羚(Nilgai)被引入美国德克萨斯州南部,这一群不到10,000的动物大约可以保证这个族的幸存。本族分为2属2种: 蓝牛羚属(Boselaphus) 蓝牛羚(B. tragocamelus) 四角羚属(Tetracerus)
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 七月,實行均輸法。 九月,實行青苗法。 十一月,實行農田水利法。 在北宋名將王韶的感化下,吐蕃腹地熙河、青唐落入北宋朝手中,羌人首領俞龍珂率部屬十二萬內附。
在北宋名將王韶的感化下,吐蕃腹地熙河、青唐落入北宋朝手中,羌人首領俞龍珂率部屬十二萬內附。 西亞 東羅馬帝國與塞爾柱帝國簽訂和約。 出生 逝世
阿波罗11号 弗兰克·博尔曼 – 阿波罗8号 皮特·康拉德 – 阿波罗12号 吉姆·洛威尔 – 阿波罗8号、阿波罗13号 詹姆斯·麦克迪维特 – 阿波罗9号 托马斯·斯塔福德 – 阿波罗10号、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 约翰·杨 – 阿波罗10号、阿波罗16号 来自第三组宇航员 巴兹·奥尔德林 – 阿波罗11号 威廉·安德斯 – 阿波罗8号 艾伦·宾 – 阿波罗12号 尤金·塞尔南 – 阿波罗10号、阿波罗17号 迈克尔·科林斯 – 阿波罗11号 瓦尔特·康尼翰 – 阿波罗7号 唐·埃斯利 – 阿波罗7号 理查德·戈尔登 – 阿波罗12号 拉塞尔·施威卡特 – 阿波罗9号 大卫·斯科特 – 阿波罗9号、阿波罗15号 来自第四组宇航员 哈里森·施密特 – 阿波罗17号 来自第五组宇航员 查尔斯·杜克 – 阿波罗16号 罗纳德·埃万斯 – 阿波罗17号 弗莱德·海斯 – 阿波罗13号 詹姆斯·艾尔文 – 阿波罗15号 肯·马丁利 – 阿波罗16号 艾德加·米切尔 – 阿波罗14号 斯图尔特·罗萨 – 阿波罗14号 杰克·斯威格特 – 阿波罗13号 阿尔弗莱德·沃尔登 – 阿波罗15号 返回标本 阿波罗计划的各次登月任务共带回了381.7千克的月球岩石标本,大部分目前储存在休斯敦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的月球物质回收和回归宇航员检疫实验所中。 通过放射测年后,研究人员发现月表岩石标本与地球相比都很古老。最年轻的月表岩石都比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岩石要久远。月海中的玄武岩标本的年龄多在32亿年左右,高地中的标本甚至达到46亿年的年龄。由此可见,月球是在太阳系早期形成的。 大卫·斯科特和詹姆斯·艾尔文在执行阿波罗15号任务时找到的起源石是月球岩石标本中最重要的岩石之一,被认为是在月球诞生时形成的。 许多月球岩石似乎集中在微流星形成的撞击环形山中;在地球上由于有较厚的大气层而不可能出现类似情景。 其它
各次任务 阿波羅计划中包括11次载人任务,从阿波罗7号一直到阿波罗17号,全部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阿波罗4号到阿波罗6号都是无人测试飞行(正式地讲没有阿波罗2号和阿波罗3号)。 1967年9月,位于休斯敦的载人航天中心提出了一系列任务以完成登月任务。七个任务类型被提出,每个类型都对特定的航天器和任务进行测试;每一个任务类型的执行都需要前一类型的成功完成。这些任务类型分别是: - 无人指揮/服务舱测试 - 无人登月舱测试 - 载人近地轨道指揮/服务舱飞行 - 载人近地轨道指揮/服务舱和登月舱飞行 - 载人指揮/服务舱和登月舱绕地球进行椭圆轨道飞行,远地点7400千米 - 载人月球轨道指揮/服务舱和登月舱飞行 - 载人登月 之后又增加了任务,-{月表}-停留时间被加长;最后的任务中,登月舱在月球表面停留三天。被取消的阿波罗18号至20号都是任务。 最遥远的设想甚至还包括了任务,有相当大的科学研究比例。当预算缩减成为现实时,这些科学研究项目被放到了任务里。 宇航员 以下的宇航员曾在阿波罗计划中执行过飞行任务: 来自水星计划7人 瓦尔特·施艾拉 – 阿波罗7号 艾伦·谢泼德 – 阿波罗14号 来自第二组宇航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 – 阿波罗11号 弗兰克·博尔曼 – 阿波罗8号 皮特·康拉德 – 阿波罗12号 吉姆·洛威尔 – 阿波罗8号、阿波罗13号 詹姆斯·麦克迪维特 – 阿波罗9号 托马斯·斯塔福德 – 阿波罗10号、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 约翰·杨 – 阿波罗10号、阿波罗16号 来自第三组宇航员 巴兹·奥尔德林 – 阿波罗11号 威廉·安德斯 – 阿波罗8号 艾伦·宾 – 阿波罗12号 尤金·塞尔南 – 阿波罗10号、阿波罗17号 迈克尔·科林斯 – 阿波罗11号 瓦尔特·康尼翰 –
“鹰号”舱门在7月21日2点39分33秒开启,阿姆斯特朗背上主生命保障系统背包后容易卡住舱门。宇航员在月表进出登月舱时心率很高。2点51分,阿姆斯特朗开始降落月表,视线因胸前的遥控装置所阻看不到双腿。他爬下九级梯子,拉出“鹰号”侧面的D形环,部署模块化设备收纳组件,启动电视摄像机。 阿波罗十一号采用与广播电视不兼容的慢扫描电视,需在特殊监视器显示,再由传统电视摄像机拍摄就会大幅降低画质。美国戈德斯通收到信号,澳大利亚堪培拉附近的金银花溪追踪站信号更保真。几分钟后,信号转由更加敏锐的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接收。虽有技术和天气制约,但人类首次月表舱外活动那幽灵般的黑白影像还是吸引全球至少六亿观众收看。这段视频的广播格式副本存量很大,不过航空航天局一贯重复利用磁带,保存最初月表慢扫描电视信号源的磁带很可能因此被毁。 阿姆斯特朗形容月尘“非常细”,“和粉末差不多”,然后在凌晨2点56分15秒、即着陆六个半小时后从“鹰号”起落架脚垫踏上月表,宣布“这是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电视信号中听不到“个人”的“个”字,所以世界各地的直播节目没有报道。阿姆斯特朗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说的应该是“个人一小步”,此后引述这句话的文稿便以括弧加上“个”字。估计阿姆斯特朗的口音导致他把两个字发音连在一起,也可能是因为帕克斯天文台附近风暴导致信号时断时续所以听不到这个字。近期数字分析结果表明宇航员所说的“个”字可能被静电声掩盖。另有分析认为所谓静电、信号断断裂裂的说法只不过是挽救脸面,阿姆斯特朗后来承认当时漏说“个”字。 阿姆斯特朗踏上月表七分钟后就用棍子和样品袋收集好应急土壤样品,再把袋子折起来放入右大腿处口袋。这样即便发生紧急情况、宇航员必须取消舱外活动返回登月舱也有土壤样品带回地球。收集土壤样品12分钟后,他把模块化设备收纳组件上的电视摄像机取下,拍摄着陆点周围全景,再把摄像机装上三角架。电视摄像头部分线缆缠在一起,舱外活动期间随时可能绊倒宇航员。哈苏相机拍摄静态照片,可手控或装上阿姆斯特朗的航天服。奥尔德林也来到月面,形容眼前景像“壮丽荒凉”。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阿姆斯特朗自称在月表活动“可能比在模拟器还容易……到处走走绝对没问题”。奥尔德林在月面尝试各种行走方法,如像袋鼠般并腿跳。主生命保障系统背包令宇航员不由自由地向后倒,不过两人在保持平衡上没有什么大问题。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最后决定大跨步行走,还称需提前六七步计划路线。月表细腻的土壤很滑,奥尔德林表示,从阳光照射位置走到“鹰号”的影子里时,航天服内没有温度变化,但头盔在有光时更暖和。模块化设备收纳组件无法提供平稳工作台,而且阳光照不到,拖慢工作进度。宇航员工作期间扬起灰色尘土,弄脏航天服外部。 宇航员在电视摄像头前立下装有美国国旗的月球国旗组件,据奥尔德林事后回忆,升旗是他最想在月表顺利完成的职责。国旗的伸缩杆很难操作,月表土壤坚硬,宇航员反复尝试都只能把杆插入五厘米,奥尔德林担心国旗会在亿万电视观众眼前倒下,但还是向国旗致以“干净利落的西点式军礼”。 奥尔德林准备为阿姆斯特朗与国旗拍摄合照时,地面发来尼克松总统的电话无线电传输信号,总统本人称这是“白宫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电话”。尼克松原计划在电话中长篇演说,但后来接受博尔曼建议长话短说。 宇航员部署早期阿波罗科学实验包,其中包括用于测量月震的被动地震实验包,还有用于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的后向反射器阵列。接下来阿姆斯特朗走到距登月舱60米位置拍摄小西坑边缘照片,奥尔德林收集两份岩芯样品。奥尔德林用地质锤敲打插入月表的取样管(除此以外地质锤在阿波罗十一号任务期间没有其他用途),但只能打进去15厘米。两人用加长手柄的勺子和钳子收集岩石样本,月表大部分活动耗时超过预期,所以他们在规定的34分钟时间只余一半时停止记录样本。奥尔德林朝装岩石的箱里铲入六公斤泥土,确保严丝合缝,样品不会晃动。两人收集的地质样品包含玄武岩和角砾岩两类岩石,岩石样本中有三种新矿物:阿姆阿尔柯尔矿石、静海石和三斜铁辉石,其中阿姆阿尔柯尔矿石是以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命名。三部矿物后来都在地球发现。 阿姆斯特朗在月表时发现登月舱梯子上装有登月纪念牌,上面有地球东、西半球的图像、宇航员和尼克松总统签名,中间的题词写道: 尼克松政府要求题词中加入意指神的内容,航空航天局于是以年份有歧义为由加上“公元”字样,意指基督纪年。 任务控制中心用编码暗号向阿姆斯特朗示警,称他的新陈代谢率很高,应该放慢速度。时间不足导致他在各种任务间疲于奔命,考虑到宇航员在月表行走时的代谢率低于预期,任务控制中心为两人延长15分钟任务时间。阿姆斯特朗在2010年接受访谈时表示,当时还没有证据证明主生命保障系统背包需消耗多少冷却水来处理人体产生的热量,所以航空航天局为第一次月球漫步规定的时间和距离有限。 月面起飞 奥尔德林先返回“鹰号”,宇航员用人称月球设备输送机的滑轮传送带把胶片和装有21.55公斤月球样品的两个样品盒运入登月舱口。事实证明这种传送装置效率很差,以后的阿波罗任务都是宇航员手工把设备和样品搬回登月舱。阿姆斯特朗提醒奥尔德林,袖袋里有装纪念品的袋子,奥尔德林把袋子扔下,阿姆斯特朗再跳上第三级梯子并爬进登月舱。改接登月舱生命保障系统后,宇航员抛出主生命保障系统背包、月球鞋、没有胶片的哈苏相机等设备,减轻登月舱上升段重量准备返回绕月轨道。舱口在5点11分13秒关闭,接下来他们为“鹰号”加压并睡觉休息。 为总统撰写演讲稿的威廉·萨菲尔备有稿件,万一阿波罗十一号宇航员被困月球就由尼克松宣读。稿件放在萨菲尔交给尼克松手下白宫办公厅主任H·R·霍尔德曼的备忘录里,备忘录包含行政机构遇到此类灾难时应当如何应对的建议。根据方案,任务控制中心应当“关闭(与登月舱的)通讯”,举办类似海葬的公共仪式,神职人员“赞美他们抵达深渊最深处的灵魂”。演讲稿引经据典,结尾意指鲁珀特·布鲁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诗篇。 奥尔德林进入登月舱时意外损坏主发动机启动升空所需的斷路器,可能导致发动机预位后无法点火,人员困在月球,所幸实践证明毡头笔就能启动开关。 “鹰号”在月-{表}-停留超过21个半小时,宇航员除科学仪器外还留下阿波罗一号任务徽章,纪念1967年1月测试时死于火灾的三名宇航员;纪念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罗夫和加加林的纪念章,两人分别在1967和1968年去世;装有金质橄榄枝复制品的纪念袋,橄榄枝是和平的传统象征;带有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总统及其他73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善意信息的硅碟。碟内还有美国国会领袖名单、参议院和众议院负责航空航天局法案的四大委员会成员名单,还有航空航天局历任高管姓名。 休斯顿在宇航员休息约七小时后叫醒他们准备返航。两个半小时后,“鹰号”上升段在17点54分升空,与绕月轨道上的“哥伦比亚号”和科林斯会合。登月舱上升段起飞后拍摄的视频表明,距下降段约八米的美国国旗在上升段发动机尾气下剧烈抖动。奥尔德林正好看到国旗倒下的一刻:“登月舱上升段分离后……我主要关注计算机,尼尔仔细观察姿态指引仪,我抬头看了一会儿,看到国旗倒下。”后来的阿波罗任务都把国旗插得离登月舱更远。 绕月飞行的“哥伦比亚号” 科林斯独自随服务与指令舱绕月飞行,但他从未感到孤独,笑称“自亞當以来,还没有人感受过这般孤独”。科林斯自认是本次任务非常重要的一分子,他的自传写道:“这是三个人的征程,我这份与另外两份同样重要”。“哥伦比亚号”每次飞到月球背面都会与地球中断无线电通讯48分钟,但他自认不觉得害怕或寂寞,而是感到“意识坚定、满怀期望、深感满足、充满信心,甚至欣喜若狂”。 科林斯的首要任务包括识别月表登月舱,为便于他寻找目标,任务控制中心用无线电告知登月舱应该在离预定目标约6.4公里位置。但是,每次从疑似登月地点经过时他都没找到登月舱。第一次经过月球背面时,科林斯开始清理维护服务与指令舱,倒掉燃料电池生成的水,清理机舱准备迎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回归。 科林斯第三次飞到月球背面时,任务控制中心告知冷却液温度有问题。如果温度太低,“哥伦比亚号”部分位置会冻结,建议他改用手动控制并执行环境控制系统17号故障排除程序。但是,科林斯把系统开关从自动转为手动后又拨回自动,然后继续清理维护机舱,同时密切留意温度。“哥伦比亚号”与地球的联系恢复后,他告知休斯敦问题已经解决。据科林斯的自传透露,他用此后几次飞到月球背面的时间“放松”。奥尔德林与阿姆斯特朗完成舱外活动后,科林斯睡觉等待航天器会合。飞行计划要求“鹰号”飞向“哥伦比亚号”会合,但科林斯也做好准备,在紧急情况下驾驶“哥伦比亚号”飞向“鹰号”会合。 返航 “鹰号”在7月21日21点24分与“哥伦比亚号”会合,并在21点35分对接。23点41分,宇航员抛弃“鹰号”上升段。。阿波罗十二号发射前,“鹰号”可能还在月球轨道飞行,后来的航空航天局报告表明“鹰号”已经偏移轨道,估计在月表“某处”坠毁。 7月23日,三名宇航员在航天器溅落前夜开始最后一次电视广播,科林斯在镜头前道:奥尔德林道: 阿姆斯特朗最后发言: 阿波罗十一号返程期间,关岛追踪站的轴承故障,可能导致航天器返航最后一段时间与地球通讯中断。时间太短,根本不可能从正常途径安排维修,但站长查尔斯·福斯请十岁的儿子格雷格帮忙,把小手伸进机器外壳,用油脂修复设备。阿姆斯特朗事后向格雷格致谢。 溅落与隔离 阿波罗十号5月26日溅落后由普林斯顿号航空母舰搜救上岸。6月5日,卡尔·塞伯利希上校执掌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获选取代普林斯顿号搜救阿波罗十一号。“大黄蜂号”此时停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长滩的母港。7月5日抵达珍珠港后,“大黄蜂号”搭载专门负责搜救阿波罗航天器的第四直升机反潜中队SH-3海王直昇機、水下爆破队阿波罗分队的专业潜水员、35人组成的航空航天局搜救队,以及约120名传媒人士。为腾出空间,“大黄蜂号”大部分舰载机部队留在长滩,舰上还有用于训练的指令舰质量模拟器等特殊设备。 7月12日阿波罗十一号还在发射台上时,“大黄蜂号”就离开珍珠港前往附近的中太平洋搜救区。尼克松、博尔曼、国务卿威廉·P·罗杰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乘空军一号飞到约翰斯顿环礁,再搭海軍陸戰隊一號飞到塞班島號航空母艦。在舰上休息一晚后,他们又乘海军陆战队一号飞到“大黄蜂号”参加持续数小时的庆典。航空航天局局长托马斯·潘恩从帕果帕果坐舰载固定翼运输机飞到“大黄蜂号”,然后与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小约翰·席德尼·麦凯恩上将一起迎接总统一行。 气象卫星尚未普及,但美国空军汉克·布兰德利从最高机密的间谍卫星图像获悉风暴即将抵达阿波罗十一号搜救区。布兰德利指出,风暴会令视线受阻,难以找到航天器,而且强烈的上层风“会撕碎他们的降落伞”,严重威胁宇航员安全。布兰德利安全许可级别不足,于是向珍珠港舰队天气中心主任小威拉德·休斯顿海军上校示警。太平洋载人航天搜救部队司令唐纳德·戴维斯海军少将根据两人说法建议航空航天局变更搜救区,三人提出如此建议都是在拿职业前程冒险。航空航天局最后接受建议,选在原地点东北方向约398公里。 搜救地点变更意味着飞行计划也要调整,航空航天局为此采用过去从未用过的计算机程序顺序。常规再入程序是在P64后执行P67,如果采用跳跃式再入,就要用P65和P66分别操纵太空船跃离和再入大气层。阿波罗十一号无需跃离大气层,只要延长再入过程,所以在P65后直接启用P67,不启动P66。宇航员接到预警,进入P67阶段时航天器气动不对称(宇航员头朝下时气动升力最大)。第一道程序时,宇航员感受的重力加速度是6.5倍标准重力(64米/s2),第二道程序时是六倍(59米/s2)。 7月24日黎明前,“大黄蜂号”出动四架海王直升机、三架格鲁门E-1预警机。两驾格鲁门E1负责全面监视空域,剩下一架充当通信中继。两架海王起重机运载潜水和救援设备,一架携带摄像器材,另一架搭乘潜水员和飞行外科医生。16点44分,直升机看到“哥伦比亚号”放出稳定减速伞。七分钟后,“哥伦比亚号”掉入约翰斯顿环礁以南380公里、威克島以东2660公里,距“大黄蜂号”24公里海域,坐标位置。溅落点水温28摄氏度,浪高1.8米,有每小时31公里的东风,460米高空还有残云,能见度约19公里。侦察机飞到原定溅落点后汇报,那里的天气情况正如布兰德利和休斯顿所料。 “哥伦比亚号”濺落期间一度倒置,宇航员在落水不到十分钟时启动浮袋纠正。潜水员用海锚把航天器与头上盘旋的海军直升机相连,防止漂移。其他潜水员用浮环稳定舱体,摆稳救生筏协助宇航员转移。 潜水员把生物隔离服拿给宇航员,协助他们登上救生筏。宇航员基本不可能在月表接触任何病原体,但航空航天局为防万一还是在搜救点就开始隔离。宇航员身上由次氯酸鈉溶液擦拭,“哥伦比亚号”以聚维酮碘擦拭,去除可能残留的月尘。搜救人员用绞盘把宇航员送上直升机,直到进入“大黄蜂号”的隔离设施才能脱掉生物隔离服。装有去污材料的救生筏随后沉入大海。 直升机17点53分抵达“大黄蜂号”,并从升降机运入机库,宇航员下机后走到约九米外的移动隔离设施,开始长达21天的地球隔离期。此后的阿波罗十二和十四号宇航员溅落后也是如此隔离,后来航空航天局确信月球没有生命,无需再长期隔离宇航员。尼克松欢迎宇航员回地球:“你们的成就让全世界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 尼克松离开后,4.5吨重的“哥伦比亚号”经起重机拉上“大黄蜂号”,随拖车一起放在移动隔离设施旁。接下来“哥伦比亚号”以可伸缩管道与移动隔离设施相连,以便取出月球样本、胶片、数据磁带等物品。“大黄蜂号”返回珍珠港,再用洛克希德C-141"星"式运输机把移动隔离设施送到载人航天器中心。7月28日十点,宇航员抵达月球物质回收和回归宇航员检疫实验所。“哥伦比亚号”送到福特岛失活,确保火工品置于安全状态后带到希卡姆空军基地,再由道格拉斯C-133货运霸王送到休斯敦,7月30日到达月球物质回收和回归宇航员检疫实验所。 根据航空航天局7月16日发布的隔离规章制度《地外暴露法》,三名宇航员继续隔离。在航天器、移动隔离设施、月球物质回收和回归宇航员检疫实验所隔离共计三周后,他们终于拿到健康证明。1969年8月10日,反污染跨机构委员会在亚特兰大会晤,解除宇航员、航空航天局医师威廉·卡彭迪尔、移动隔离设施项目工程师约翰·平崎的隔离。“哥伦比亚号”同样不再隔离,但各部件需一直隔离到准许研究月球样品时止。 庆典 8月13日,纽约和芝加哥以纸带游行向三名宇航员致敬,估计有600万人参加。洛杉矶世纪广场酒店当晚举办国宴,国会议员、美国首席大法官、44位州长和83个国家的大使出席。尼克松和阿格纽向宇航员颁发總統自由勳章。 1969年9月16日,三名宇航员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演说,并向众议院和参议院各赠送一面曾带上月球的国旗。阿波罗十一号携带的美属萨摩亚旗帜在美属萨摩亚首府帕果帕果的简·海顿博物馆展示。 美国的庆典只是开始,三名宇航员随即走上为期38天的环球之旅,到访22个国家并面见众多领导人。旅程在9月29日开始,11月5日结束。许多国家发行登月第一人纪念币或邮票,杂志发行特刊。 影响 文化冲击 阿波罗十一号把人类送上月球后安全返回,达成肯尼迪总统八年前设定的目标。“鹰号”着陆时,任务控制中心屏幕上闪过肯尼迪的演讲词,伴随“1969年7月,任务圆满完成”字样。阿波罗十一号证明美国的技术优势,太空竞赛以美国胜利告终。阿波罗十一号过后,英语新增短语:“都能把人送到月亮上了,怎么会连……也不行?”阿姆斯特朗踏上月表时的名言成为各种恶搞目标。 大部分民众庆祝成就之时,部分美国人认为阿波罗十一号是国家民意分裂的象征,火箭发射前一天拉爾夫·阿伯內西带领群众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外抗议示威。潘恩与阿伯内西会晤,两人都希望太空计划推动美国贫困问题等各方面改善,潘恩随后同意抗议人群在场观看火箭发射。阿伯内西对发射的壮观景像叹为观止,忘记打算-{zh-cn:讲话;zh-tw:演講}-的内容为航天员祈祷。还有民众强调种族和经济不平等,质问为什么不用花在阿波罗计划上的钱让人们过得更好。吉尔·斯科特-赫伦创作诗篇取材太空竞赛导致特别突出的美国种族不平等: 全世界两成人口观看人类首次月球漫步。阿波罗十一号引起全世界关注,但却无法让美国对后续任务保持兴趣,这可能是因为登月太过复杂。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很好理解,但月球地质对于一般人来说过于抽象,而且肯尼迪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已经达成。清晰明确的目标有助于阿波罗计划逐渐落实,但达成目标后就难以找到足够理由继续登月任务。大部分美国人对国家在太空探索上的成就自豪,但20世纪60年代末只有一次蓋洛普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美国人希望“做得更多”而非更少。1973年,五成九的受访民众赞成削减太空探索开支。太空竞赛结束后,美苏冷战紧张局势缓和,通货膨胀加重同样促使政府减少开销。此时取得成就的政府项目不多,太空计划因此得以保留。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副局长卡斯帕·温伯格呼吁不要大幅削减预算,以免让人产生“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之感。 苏联官员在阿波罗十一号任务过后宣称人类登月既危险又没必要,该国此时准备用机器获取月球样本。苏联否认美苏两国存在登月竞赛,自称“压根儿没这打算”。姆斯季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克尔德什1969年7月表示:“我们完全专注于构建大型卫星体系”。1989年公布的资料表明苏联也曾力图送人登月,但因技术问题无法实现。苏联民众对登月态度不一,苏联政府限制国内美国登月信息发布,对民众看法影响很大。部分民众完全不在意,还有些对美国登月感到愤怒。 航天器 “哥伦比亚号”环游美国,到访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安克拉治和49个州首府。1971年转交史密森尼学会后,“鹰号”在哥伦比亚特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是杰斐逊大道入口前“飞行里程碑”展厅的核心展品,与莱特飞行器、“圣路-{}-易斯精神号”、贝尔X-1、北美X-15和友谊七号等先锋飞行器一起放在主展厅。 2017年,“哥伦比亚号”转移到弗吉尼亚州費爾法克斯縣尚蒂伊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附近的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这里是航空航天博物馆的玛丽·贝克·恩根修复机库所在地,准备参加四个城市的巡回展览《目的地月球:阿波罗十一号任务》。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展览从2017年10月14日开始,2018年3月18日结束;圣路易斯科学中心同年4月14日开始,9月3日结束;匹兹堡约翰·海因茨参议员历史中心9月29日开始,次年2月18日结束;最后一站是西雅圖飛行博物館,2019年3月16日开始,9月2日结束。史密森尼博物馆持续翻新,“哥伦比亚号”在辛辛那提博物館中心展出,2019年9月29日举办剪綵仪式。 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的航天服连续四十年在航空航天博物馆“阿波罗登月”场馆展出,直到2018年12月场馆永久关闭,计划在2022年开幕的新馆展出。2019年7月阿波罗十一号五十周年期间,阿姆斯特朗的航天服经特别展览亮相。移动隔离设施、漂浮套和浮袋在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展示,测试登月舱也在一起展出。 “鹰号”登月舱下降段留在月球。2009年,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下月表历次阿波罗任务的着陆点,首次为人类提供分辨率足够高的各登月舱下降段、科学仪器和宇航员脚印照片。宇航员抛弃“鹰号”上升段后没有追踪,月球重力又不均匀,不久就难以预测航天器轨道,所以无从判断上升段坠毁月表后的下落。 2012年3月,亞馬遜公司创始人杰弗里·贝索斯赞助专家组利用先进的声纳扫描技术,在大西洋底找到土星五号第一级火箭的F-1发动机,并捞出共五个发动机中的两个。2013年7月,保管员在其中一台发动机发现铁锈掩盖的序列号,航空航天局确认这是阿波罗十一号的运载火箭发动机。阿波罗十一号的三级火箭目前还在太阳轨道旋转,接近地球公转轨道 月岩 阿波罗任务获取的月岩大部分存放在休斯敦林登·约翰逊太空中心的月球样本实验室设施。为安全起见,还有少量样本存放在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附近的白沙试验设施。大部分月岩以氮气存储保持干燥,只能用特殊工具间接处理。世界各地已有上百家研究实验室研究这些样本,每年还会准备约五百份样本寄给研究人员。 1969年11月,尼克松要求航空航天局为135个国家、联合国、美国50个州及其他领土制作约250套阿波罗十一号月球样本展示架,均装有阿波罗十一号带回地球的月尘。每套样本都有四颗米粒大小的月球土壤,约重50毫克,用尺寸和50美分硬币差不多的透明亚克力小盒包装,亚克力还有放大效果。尼克松在1970年把这些展示架作为礼品送出,架内还附上当时随同阿波罗十一号往返月球的国家或地方旗帜。 实验结果 被动地震实验持续运作至1969年8月25日指令上行失效时止,下行在同年12月14日失效。截至2018年,月球激光测距实验依然正常。 阿姆斯特朗的相机 人们原以为阿姆斯特朗的哈苏相机已经遗失或留在月表,2012年阿姆斯特朗去世后,他的遗孀于2015年联系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声称在亡夫壁橱发现白色布袋,里面有已为世人遗忘的相机和阿波罗十一号登月期间所拍照片。相机如今放在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示。 周年庆典 四十周年 2009年7月15日,《生活》杂志网站发布杂志摄影师拉尔夫·莫尔斯在阿波罗十一号发射前拍摄且一直没公布的照片。同年7月16至24日,航空航天局网站提供40年前的原始任务音频。视频片段还在修复,关键时刻的视频已经可以预览。2010年7月,阿波罗十一号登月舱下降和着陆期间的空对地语音录音和任务控制中心拍摄的视频片段经重新同步首次发布。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开设Adobe Flash网站,播放阿波罗十一号发射到登月的传送内容。 2009年7月20日,贝拉克·奥巴马总统在白宫接见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奥巴马表示:“我们希望其他世代也有仰望藍天的孩子,他們會成为下一個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和奥尔德林……我们要確保他们啟程時,航空航天局能伸出援手”。8月7日,国会通过佛罗里达州联邦参议员比爾·納爾遜和联邦众议员阿蘭·蓋雷森递交的法案,向三名宇航员授予美国平民最高荣誉:國會金質獎章。 阿波罗十一号四十周年期间,英国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登月的重要意义: 五十周年 2015年6月10日,联邦众议员比爾·波西在第114届美国国会期间递交决议,要求美國鑄幣局为阿波罗十一号五十周年设计并销售金、银与包层合金材质纪念币。2019年1月24日,铸币局网站开始向公众销售阿波罗十一号五十周年纪念币。 2019年3月,包含1969年修复视频的纪录片《阿波罗十一号》IMAX版首映,3月8日开始院线发行。 2019年7月18至2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和航空航天局赞助的“阿波罗五十周年节”在哥伦比亚特区国家广场举行,包含观众能动手参与的展品和活动,亚当·萨维奇与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发表演说。 美国东部时间7月16至20日每晚9点半到11点半,169米高的華盛頓紀念碑东面经投影显示111米的土星5号火箭图案,期间还有17分钟全动态视频,营造火箭组装和发射效果,结合12米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倒计时画面,还有两块大银幕展现历史视频素材,再现50年前的登月时刻。7月19至20日每晚演出三场,最后一晚适逢周六,并且最后一场演出略有延迟,确保画面上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第一步正好是实际登月第一步50年后。 2019年7月19日,Google涂鸦向阿波罗十一号登月致敬,最后提供YouTube动画视频链接,宇航员科林斯配音。7月19日,唐納·川普总统在椭圆型办公室接见奥尔德林、科林斯,以及阿姆斯特朗的儿子。 纪录片 《月球上的脚印》,比尔·吉布森和巴里·科1969年介绍阿波罗十一号任务的纪录片; 《月球漫步》,西奥·卡米克1971年纪录片; 《阿波罗十一号实录》,1994年六小时纪录片,包含美国广播公司对阿波罗十一号的全面报道; 《阿波罗十一号》:托德·道格拉斯·米勒2019年纪录片,包含1969年修复视频;
宇航员均配有个人喜好包裹,装有任务期间携带的重要私人物品。阿波罗十一号共把五只各重230克的个人喜好包裹带上太空,三只装在“哥伦比亚号”(每位宇航员一只),两只在“鹰号”。 阿姆斯特朗放在登月舱的个人喜好包裹装有莱特兄弟1903年莱特飞行器左螺旋桨的木片,还有机翼上的布料,阿波罗一号乘组遗孀交给斯雷顿的镶钻宇航员徽章。这枚徽章原定随阿波罗一号飞上太空,返航后交给斯雷顿,但火灾令任务取消,宇航员遗孀在葬礼后把徽章交给斯雷顿。阿姆斯特姆把徽章带上阿波罗十一号。 选址 1968年2月8日,航空航天局阿波罗选址委员会公布五处预选登月地点。航空航天局经过两年研究,用月球軌道計畫的五个无人探测器拍下月表高分辨率照片,结合測量員計畫获取的月表环境数据选出这些地点。此时最好的地面望远镜观察月球时分辨率都无法达到阿波罗计划需要。登月地点必须靠近月球赤道来减少所需推进剂,还应避免障碍物,最大程度地减少航天器机动;月表还应尽量平整,减轻着陆雷达工作负担,此次登月地点的选择不考虑科研价值。 从地球拍摄照片来看很理想的位置实际往往完全不可行,原本计划在没有陨石坑的地点着陆,但根本找不到这种地方。最后预选的地点有五处,前两处位于静海,第三处在中央灣,后两处位于風暴洋。航空航天局最后根据七大标准敲定登月地点:一、地面平整,陨石坑比较少;二、前往地点的路线上没有大山、峭壁和大陨石坑,以免着陆雷达混淆或产生错误读数;三、所需推进剂越少越好;四、火箭发射延误也不影响登月;五、太空船注入月球轨道前保持在自由返回轨道,这样即使前往月球途中出现问题,太空船无需任何发动机点火就能绕月滑行并安全返航;六、登陆期间视野清晰,即太阳在登月舱后方7到20度;七、着陆地点整体坡度小于两度。 航空航天局对太阳角度要求特别严格,以致每月只有一天适合发射火箭。为尽量避免宇航员遭遇极端温度,航空航天局决定在黎明刚过后着陆选址委员会最后选定第二处登月地点,第三和第五处在火箭发射延迟时充当后备着陆点。1969年5月,阿波罗十号登陆舱飞到距二号地点不到15公里处,观测结果确认此地符合要求。 谁来走出第一步 公布阿波罗十一号乘组身份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谁将是登月第一人?”斯雷顿表示未定,阿姆斯特朗回答此事“不由个人意愿决定”。 早期的出舱任务清单与双子星任务一样是登月舱驾驶员率先离开航天器,其次才是指令长,而且双子星任务期间指令长从未太空行走。1969年初,有报道称奥尔德林将是登月第一人,航空航天局助理局长乔治·穆勒面对记者采访也是这么回答。奥尔德林得知,阿姆斯特朗是平民,所以会是第一人,这令他颇感恼火。他还向其他登月舱驾驶员寻求支持,但众人觉得为这种事游说实在不知所谓。为制止跨部门冲突,斯雷顿通知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是指令长,所以是登月第一人,消息在1969年4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布。 事情过去数十年来,奥尔德林一直认为当时谁来走出第一步是由登月舱口位置决定。登月舱很小,宇航员又穿着航天服,所以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走到舱外。宇航员在模拟训练时试过奥尔德林先走,但他却在出口导致模拟器受损。事故足以让计划人员下定决心,只不过两名宇航员直到1969年春末才获知。斯雷顿告知阿姆斯特朗,只要他愿意就能第一个离开航天器,宇航员回答:“行,就这么办”。 媒体指控阿姆斯特朗利用指令长特权抢夺第一人荣誉。小克里斯托弗·卡夫特2001年的自传透露,他曾与吉鲁斯、斯雷顿、娄会晤,决定不让奥尔德林第一个踏上月球,认为第一人应该像查爾斯·林德伯格那样冷静、沉稳。他们还决定变更飞行计划,确保指令长率先走出航天器。 发射前 1969年1月8日,“鹰号”登月舱上升段运抵肯尼迪航天中心,下降段四天后送到,“哥伦比亚号”指令舱1月23日。与阿波罗十号的“史努比号”登月舱相比,“鹰号”新增早期阿波罗科学实验包,提供各种科学实验设备,还有改善宇航员月表活动通讯的甚高频无线电天线,上升段发动机更轻,起落架的热保护能力更强。指令舱仅有的变化是去掉前舱口部分绝缘材料。1月29日指令舱和服务舱配对,再于4月14日从操作和检查大楼移至航天器裝配大樓。 阿波罗十一号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SA-506第三级S-IVB在1月18日送到,第二级S-II2月6日,第一级S-IC2月20日,仪器舱2月27日。5月20日12点半,装配好后重5443吨的火箭从航天器装配大楼用专用运输车运往39A号发射台,阿波罗十号此时正飞往月球。倒计时测试在6月26日开始,7月2日结束。7月15日晚,泛光灯照亮发射台,运输车把移动服务架运到火箭停放区。工作人员当天凌晨向第二和第三级火箭燃料箱注入液氢,所有燃料在发射前三小时加完。发射过程实现部分自动化,由ATOLL编程语言编写的43种程序控制。 斯雷顿凌晨四点刚过就叫醒宇航员,三人洗澡、剃须后与斯雷顿和替补人员一起吃早餐,就是传统的飞前餐点牛排和鸡蛋。接下来阿姆斯特朗一行穿上航天服呼吸纯氧,早上六点半开始前往39号发射台。海斯在发射前约三小时十分钟进入“哥伦比亚号”,与技术人员一起在6点54分帮阿姆斯特朗坐进座位左侧。五分钟后科林斯坐到右侧,最后是奥尔德林坐在中央。海斯在发射前约两小时十分离开指令舱。收尾人员密封舱口,清洗并加压机舱,在发射前约一小时离开发射台。发射前3分20秒,倒计时自动开始,点火室的控制台前聚有450余名工作人员。 任务经过 发射并飞往绕月轨道 估计有一百万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周边公路和海滩观看阿波罗十一号发射升空。前总统林登·约翰逊和夫人小瓢虫·约翰逊、時任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美国陆军参谋长威廉·威斯特摩兰上将、四名内阁成员、19名州长、40位市长、60名大使和两百名国会议员观看发射实况。约3500名媒体工作人员现场报道,其中三分之二是美国传媒,剩下的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33个国家直播发射实况,单美国估计就有2500万人收看。世界各地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听众收听广播。理查德·尼克松总统与手下航空航天局联络员、阿波罗宇航员弗兰克·博尔曼一起在椭圆形办公室观看火箭发射。 1969年7月16日13点32分,装载阿波罗十一号太空船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点火。起飞13.2秒后,火箭转向72.058°飞行方位角。点火2分42秒后,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关闭并脱离,随后二级火箭发动机点火。起飞约9分8秒后,二级发动机关闭并分离,三级发动机数秒后点火。 阿波罗十一号点火12分钟后飞入近圆形地球轨道,远地点高度185.9公里,近地点高度183.2公里。绕轨道旋转一周半后,三级火箭发动机第二次点火,航天器于6点22分13秒点火切入地月转移轨道。约30分钟后,坐在左侧的科林斯操纵控制装置,把“哥伦比亚号”与第三级火箭分离并旋转180度,再与火箭上的“鹰号”对接组成完整的登月航天器。此后,哥伦比亚号和鹰号的组合体将进入绕月轨道,而残余的三级火箭则掠过月球,,如此一来火箭将不会撞上航天器、地球或月球。火箭掠过月球时产生弹弓效应,进而飞入太阳轨道。 7月19日17点21分50秒,阿波罗十一号经过月球背面,服务舱的推进发动机点火,使之进入绕月轨道。宇航员在接下来绕月球飞行30多圈期间观察萨宾D陨石抗西南方向约19公里的静海南部着陆点,游骑兵八号和测量员五号无人自动探测器的观测表明此处地形比较平整,不大可能威胁着陆或舱外活动,故为首选着陆点。着陆点在测量员五号降落点东南方向约25公里,游骑兵八号西南方向约68公里。 降落 7月20日12点52分,奥尔德林与阿姆斯特朗进入“鹰号”准备向月表降落。“鹰号”17点44分脱离“哥伦比亚号”,科林斯独自留在“哥伦比亚号”检查眼前旋转的“鹰号”,确保没有损伤且起落架正常部署。阿姆斯特朗此时欢呼:“老鹰有翅膀啦!” 登月舱开始下降,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发现飞过地标的时间比预计要早两到三秒,这会导致“鹰号”实际着陆点偏移到目标位置以西好几公里外。登月舱飞行速度太快,估计是由質-{}-量瘤导致,高质量集中物体可能改变活动轨迹。飞行主管克兰兹推断这是对接通道的额外气压引起,或是“鹰号”的回旋动作所致。 下降段发动机点火五分钟后,“鹰号”位于月表上方1800米,登月舱制导计算机首度出人意料地发出1201和1202程序警报。计算机工程师杰克·加尔曼在任务控制中心告知制导员史蒂夫·巴尔斯可以继续下降,消息进而转达宇航员。1201和1202程序警报代表“执行溢出”,意指制导计算机无法即时完成全部任务,必须推迟部分。麻省理工学院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实验室阿波罗制导计算机编程主任玛格丽特·汉密尔顿事后回忆: 任务期间专业人员判断计算机报障的原因是交会雷达开关位置错误,导致计算机同时处理交会与着陆雷达的数据。软件工程师唐·艾尔斯2005年的制导与控制会议论文指出,故障是由硬件设计缺陷引起,在首次无人登月舱任务阿波罗五号测试期间也曾出现。交会雷达需要保持开启,以便紧急中止着陆时无需等待设备预热,正常情况交汇雷达开机对制导计算机没有影响,但两种模式的时间信号源不同步,信号源相位角由设备开机顺序决定,电相位差异令耦合数据单元持续更新计数器,进而引多虚假周期挪用,导致计算机报警。 登月 阿姆斯特朗看向窗外,发现计算机设定着陆目标在约91米高的陨石坑(后来得知是西坑)东北不远处,地面到处都是大石头,于是他启动半自动控制。他一度考虑在巨石场附近降落以便收集地质样品,但因水平速度太快无法做到。奥尔德林在降落期间把导航数据报知阿姆斯特朗,后者忙于驾驶“鹰号”。距月表只剩33米时,阿姆斯特朗知道推进剂即将耗尽,决定在下一个合适地点着陆。 阿姆斯特朗驾驶航天器飞向发现的平整地面,但离地76米时又发现那里有陨石坑。他偏离陨石坑并飞向另一处平坦地面,此时离地只有30米,推进剂还能坚持90秒。发动机激起月表尘埃,影响宇航员判断航天器活动情况的能力。巨石从尘埃形成的云雾冒出来,阿姆斯特朗利用石头判断航天器速度。 “鹰号”起落架脚垫上连有三条1.7米长的着陆探针,一旦接触陆地就会在艙内亮灯,奥尔德林在登月舱着陆前片刻看到灯亮后大喊:“触地灯亮了!”阿姆斯特朗此时忘记马上关闭发动机,工程师担心发动机废气会从月表发弹,导致发动机爆炸,但指令长在三秒后“鹰号”着陆时才关掉发动机。奥尔德森马上宣布“好了,发动机已停。登月舱姿态控制杆制动脱离。”阿姆斯特朗确认“制动脱离,转为自动模式。”奥尔德林回复:“模式控制——双自动。下降发动机超控解除,预位解除。已显示413。” 登月舱制导计算机收到姿态控制杆制动脱离的信号后命令反推力系统点火。“制动脱离”表明控制杆不在中心位置,控制杆中央有弹簧,就像汽车转向灯杆。制导计算机地址413表示登月舱着陆与否变量。 “鹰号”在7月20日20点17分40秒着陆,只剩98公斤推进剂。登月期间宇航员和地面任务控制人员获得的数据表明登月舱只能再维持动力飞行25秒,此后就只能毫无安全保障地自行着陆。不过,任务过后的重新分析表明实际时间可能接近50秒,阿波罗十一号着陆时所剩燃料比此后绝大多数阿波罗任务都少,而且宇航员遇到的燃料不足警告为时过早,事后分析表明这是因为推进剂在储罐的“晃荡”幅度超过预期,导致容量传感器过早露出,后来的任务为此增加防晃挡板。 阿姆斯特朗确认奥尔德林已完成着陆后检查,重复“发动机关闭”,然后告知航天器通讯员杜克:“休斯敦,这里是静海基地。‘鹰号’已經着陆。”阿姆斯特朗自行把呼号从“鹰”改成“静海基地”,向听众强调登月舱已顺利着陆。杜克在任务控制中心表示很高兴一切顺利,激动之下还在重复宇航员的话时把“静海基地”念错:“收到,金…静海,地面收到你的信息。这里一大帮人一直憋着气,脸都紫了,现在大家终于能-{zh-cn:喘口气儿;zh-tw:喘口氣}-,太感谢了。” 登月舱着陆两个半小时后,奥尔德林在准备舱外活动前以无线电告知地球: 接下来他私下举行圣餐仪式,由于此时航空航天局还在与反对阿波罗8号宇航员朗读创世记的无神论者麦达琳·默里·欧黑尔打官司,欧黑尔要求宇航员不得在广播时开展宗教活动,所以奥尔德林避免直接提及月表圣餐仪式。奥尔德林是德克萨斯州哈里斯县韦伯斯特長老宗元老,他的圣餐包由教堂牧师迪恩·伍德拉夫准备。奥尔德林在月表使用的圣餐杯由韦伯斯特长老会保留,此后每年都在最接近7月20日的礼拜日举行纪念仪式。根据任务时间安排,宇航员可以在着陆后睡五小时,但两人都自认睡不着,为提前开始艙外活动准备。 月表作业 7月20日23点43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开始准备月球行走。原计划准备过程耗时两小时,但实际花掉三个半小时。在地球训练时,所有必需品都已预先备好,实际登月时舱内还有大量其他物品,如检查清单、食品包和工具。着陆6小时39分钟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准备出艙,“鹰号”减压。 “鹰号”舱门在7月21日2点39分33秒开启,阿姆斯特朗背上主生命保障系统背包后容易卡住舱门。宇航员在月表进出登月舱时心率很高。2点51分,阿姆斯特朗开始降落月表,视线因胸前的遥控装置所阻看不到双腿。他爬下九级梯子,拉出“鹰号”侧面的D形环,部署模块化设备收纳组件,启动电视摄像机。 阿波罗十一号采用与广播电视不兼容的慢扫描电视,需在特殊监视器显示,再由传统电视摄像机拍摄就会大幅降低画质。美国戈德斯通收到信号,澳大利亚堪培拉附近的金银花溪追踪站信号更保真。几分钟后,信号转由更加敏锐的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接收。虽有技术和天气制约,但人类首次月表舱外活动那幽灵般的黑白影像还是吸引全球至少六亿观众收看。这段视频的广播格式副本存量很大,不过航空航天局一贯重复利用磁带,保存最初月表慢扫描电视信号源的磁带很可能因此被毁。 阿姆斯特朗形容月尘“非常细”,“和粉末差不多”,然后在凌晨2点56分15秒、即着陆六个半小时后从“鹰号”起落架脚垫踏上月表,宣布“这是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电视信号中听不到“个人”的“个”字,所以世界各地的直播节目没有报道。阿姆斯特朗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说的应该是“个人一小步”,此后引述这句话的文稿便以括弧加上“个”字。估计阿姆斯特朗的口音导致他把两个字发音连在一起,也可能是因为帕克斯天文台附近风暴导致信号时断时续所以听不到这个字。近期数字分析结果表明宇航员所说的“个”字可能被静电声掩盖。另有分析认为所谓静电、信号断断裂裂的说法只不过是挽救脸面,阿姆斯特朗后来承认当时漏说“个”字。 阿姆斯特朗踏上月表七分钟后就用棍子和样品袋收集好应急土壤样品,再把袋子折起来放入右大腿处口袋。这样即便发生紧急情况、宇航员必须取消舱外活动返回登月舱也有土壤样品带回地球。收集土壤样品12分钟后,他把模块化设备收纳组件上的电视摄像机取下,拍摄着陆点周围全景,再把摄像机装上三角架。电视摄像头部分线缆缠在一起,舱外活动期间随时可能绊倒宇航员。哈苏相机拍摄静态照片,可手控或装上阿姆斯特朗的航天服。奥尔德林也来到月面,形容眼前景像“壮丽荒凉”。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阿姆斯特朗自称在月表活动“可能比在模拟器还容易……到处走走绝对没问题”。奥尔德林在月面尝试各种行走方法,如像袋鼠般并腿跳。主生命保障系统背包令宇航员不由自由地向后倒,不过两人在保持平衡上没有什么大问题。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最后决定大跨步行走,还称需提前六七步计划路线。月表细腻的土壤很滑,奥尔德林表示,从阳光照射位置走到“鹰号”的影子里时,航天服内没有温度变化,但头盔在有光时更暖和。模块化设备收纳组件无法提供平稳工作台,而且阳光照不到,拖慢工作进度。宇航员工作期间扬起灰色尘土,弄脏航天服外部。 宇航员在电视摄像头前立下装有美国国旗的月球国旗组件,据奥尔德林事后回忆,升旗是他最想在月表顺利完成的职责。国旗的伸缩杆很难操作,月表土壤坚硬,宇航员反复尝试都只能把杆插入五厘米,奥尔德林担心国旗会在亿万电视观众眼前倒下,但还是向国旗致以“干净利落的西点式军礼”。 奥尔德林准备为阿姆斯特朗与国旗拍摄合照时,地面发来尼克松总统的电话无线电传输信号,总统本人称这是“白宫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电话”。尼克松原计划在电话中长篇演说,但后来接受博尔曼建议长话短说。 宇航员部署早期阿波罗科学实验包,其中包括用于测量月震的被动地震实验包,还有用于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的后向反射器阵列。接下来阿姆斯特朗走到距登月舱60米位置拍摄小西坑边缘照片,奥尔德林收集两份岩芯样品。奥尔德林用地质锤敲打插入月表的取样管(除此以外地质锤在阿波罗十一号任务期间没有其他用途),但只能打进去15厘米。两人用加长手柄的勺子和钳子收集岩石样本,月表大部分活动耗时超过预期,所以他们在规定的34分钟时间只余一半时停止记录样本。奥尔德林朝装岩石的箱里铲入六公斤泥土,确保严丝合缝,样品不会晃动。两人收集的地质样品包含玄武岩和角砾岩两类岩石,岩石样本中有三种新矿物:阿姆阿尔柯尔矿石、静海石和三斜铁辉石,其中阿姆阿尔柯尔矿石是以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命名。三部矿物后来都在地球发现。 阿姆斯特朗在月表时发现登月舱梯子上装有登月纪念牌,上面有地球东、西半球的图像、宇航员和尼克松总统签名,中间的题词写道: 尼克松政府要求题词中加入意指神的内容,航空航天局于是以年份有歧义为由加上“公元”字样,意指基督纪年。 任务控制中心用编码暗号向阿姆斯特朗示警,称他的新陈代谢率很高,应该放慢速度。时间不足导致他在各种任务间疲于奔命,考虑到宇航员在月表行走时的代谢率低于预期,任务控制中心为两人延长15分钟任务时间。阿姆斯特朗在2010年接受访谈时表示,当时还没有证据证明主生命保障系统背包需消耗多少冷却水来处理人体产生的热量,所以航空航天局为第一次月球漫步规定的时间和距离有限。 月面起飞
代总理:李鹏 副总理:万里、姚依林、李鹏、田纪云 后任命副总理:乔石 国务委员:方毅、谷牧、康世恩、陈慕华(女)、姬鹏飞、张劲夫、张爱萍、吴学谦、王丙乾、宋平、宋健 秘书长:田纪云(兼任) 后任命秘书长:陈俊生 第七届国务院(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 总理:李鹏 副总理:姚依林、田纪云、吴学谦,后任命副总理:邹家华、朱镕基 国务委员:李铁映、秦基伟、王丙乾、宋健、王芳、邹家华、李贵鲜、陈希同、陈俊生,后任命國務委員:钱其琛 秘书长:陈俊生(兼任),后任命秘书长:羅幹 第八届国务院(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 总理:李鹏 副总理:朱镕基、邹家华、钱其琛、李岚清,后任命副总理:吴邦国 、姜春云 国务委员:李铁映、迟浩田、宋健、李贵鲜、陈俊生、司马义·艾买提(维吾尔族)、彭珮雲(女)、羅幹 秘书长:羅幹(兼任) 第九届国务院(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总理:朱镕基 副总理:李岚清、钱其琛、吴邦国、温家宝 国务委员:迟浩田、羅幹、吴仪(女)、司马义·艾买提(维吾尔族)、王忠禹 秘书长:王忠禹(兼任) 第十届国务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 总理:温家宝 副总理:黄菊(2007年6月2日病逝)、吴仪(女)、曾培炎、回良玉(回族) 国务委员:周永康、曹刚川、唐家璇、华建敏、陈至立(女) 秘书长:华建敏(兼任) 第十一届国务院(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 总理:温家宝 副总理:李克强、回良玉(回族)、张德江、王岐山 国务委员:刘延东(女)、梁光烈、马凯、孟建柱、戴秉国(土家族) 秘书长:马凯(兼任) 第十二届国务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 总理:李克强 副总理:张高丽、刘延东(女)、汪洋、马凯 国务委员:杨晶(蒙古族)(2018年2月撤职)、常万全、杨洁篪、郭声琨、王勇 秘书长:杨晶(兼任)(2018年2月撤职) 第十三届国务院(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 总理:李克强 副总理:韩正、孙春兰(女)、胡春华、刘鹤 国务委员:魏凤和、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 秘书长:肖捷(兼) 第十四届国务院(2023年3月至2028年3月) 总理:李强 副总理: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 国务委员:李尚福(2023年10月免职)、王小洪、吴政隆、谌贻琴(女)、秦刚(2023年10月免职) 秘书长:吴政隆(兼) 参见 中华民国国务院、政事堂,行政院;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 正国级单位: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中央军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部级以上单位列表#国务院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机构编制:年表、时间线 现任组成人员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门户网站) 参考资料
国务委员:李铁映、秦基伟、王丙乾、宋健、王芳、邹家华、李贵鲜、陈希同、陈俊生,后任命國務委員:钱其琛 秘书长:陈俊生(兼任),后任命秘书长:羅幹 第八届国务院(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 总理:李鹏 副总理:朱镕基、邹家华、钱其琛、李岚清,后任命副总理:吴邦国 、姜春云 国务委员:李铁映、迟浩田、宋健、李贵鲜、陈俊生、司马义·艾买提(维吾尔族)、彭珮雲(女)、羅幹 秘书长:羅幹(兼任) 第九届国务院(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总理:朱镕基 副总理:李岚清、钱其琛、吴邦国、温家宝 国务委员:迟浩田、羅幹、吴仪(女)、司马义·艾买提(维吾尔族)、王忠禹 秘书长:王忠禹(兼任) 第十届国务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 总理:温家宝 副总理:黄菊(2007年6月2日病逝)、吴仪(女)、曾培炎、回良玉(回族) 国务委员:周永康、曹刚川、唐家璇、华建敏、陈至立(女) 秘书长:华建敏(兼任) 第十一届国务院(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 总理:温家宝 副总理:李克强、回良玉(回族)、张德江、王岐山 国务委员:刘延东(女)、梁光烈、马凯、孟建柱、戴秉国(土家族) 秘书长:马凯(兼任) 第十二届国务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 总理:李克强 副总理:张高丽、刘延东(女)、汪洋、马凯 国务委员:杨晶(蒙古族)(2018年2月撤职)、常万全、杨洁篪、郭声琨、王勇 秘书长:杨晶(兼任)(2018年2月撤职) 第十三届国务院(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 总理:李克强 副总理:韩正、孙春兰(女)、胡春华、刘鹤 国务委员:魏凤和、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 秘书长:肖捷(兼) 第十四届国务院(2023年3月至2028年3月) 总理:李强 副总理: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 国务委员:李尚福(2023年10月免职)、王小洪、吴政隆、谌贻琴(女)、秦刚(2023年10月免职) 秘书长:吴政隆(兼) 参见 中华民国国务院、政事堂,行政院;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 正国级单位: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中央军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部级以上单位列表#国务院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机构编制:年表、时间线 现任组成人员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门户网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运作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运作主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等。 会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时行使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临时召集会议。常委会会议一般在双月的下旬召开。每次常委会的会期一般为5天左右。 同时,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到下届全国人大选出新一届常委会时为止。因此,即使召开中的全国人大发生不能选出常委会的僵局,上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仍能召开会议。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形。 宪法宣誓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各专门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等人在就任前均需进行宪法宣誓。誓词如下, 审议和表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一般在二层议事厅召开。此时,委员长会议成员和常委会委员相对而坐,并由委员长主持会议。 根据法律规定,法案可由委员长会议提出,或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提案,十名以上常委会委员也可连署提出法案。其中,人事任免案必须由其所属国家机关或委员长会议提出。 法案提出后,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常委会会议议程。委员长会议可以将法案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议程,亦有权投票驳回上述机关提案。委员长会议驳回议案时应向常委会及提案人说明原因。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需经三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三审表决)。 经委员长会议列入议程后的法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案,即一审),提案人说明议案内容,并经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修正议案条文。一般会由相关部门的部长接受常委会的质询。一读完成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将就法律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进行汇报(二审),并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最后将会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三审)。 常委会在三审期间就法案不能达成一致的,应召集联组会议及全体会议进一步讨论,或邀请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举行听证会。达成一致后送交全体会议表决。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议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经委员长会议同意,对该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在常务委员会会议每次审议后,均会将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说明等在中国人大网或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表决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采取绝对多数制,即过半数委员出席会议,且过半数委员投赞成票,即可通过法案。出现赞成票和反对弃权票相等时,委员长无权投出决定票,法案遭到否决。 事实上,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审议的法案多半在三读时就已达成一致,但全国人大常委会历史上仍有一些在表决阶段受到否决的法案。经典的否决案例如1989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付诸表决时由于对法案条文措辞有意见分歧而在表决时否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草案)》。而罕见的平票否决案例则如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由于对部分条文的分歧等原因,而在154名委员中,以77票赞成、6票反对、42票弃权、29人未参加投票的结果,总赞成票刚好50%而否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修正案)》。 专题询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除审议法案时所进行的提案一读质询和委员的书面质询外,还会召开联组会议进行专题询问来监督政府行政。进行专题询问时,人大常委会会议由二楼的议事厅移至三楼的金色大厅举行。 “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段让委员提问政府阁员的时间,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等国务院高级官员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都应当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备询。自2010年6月该制度设置以来专题询问在常委会会议时举行,每次询问大约历时三小时,双方一问一答。“专题询问”一般会就个别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主题多围绕近期所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伤亡事故或引起社会关注、亟待改善的社会现状展开。 在这些专题询问中,委员所问的问题,必须围绕该官员在所属政府部委的活动,官员也被要求就问题具体作答并提出对策。在回答结束后,被询问的部长还应当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向委员进行书面通报。 进行专题询问时,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体出席外,个别不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有时也会被邀请出席并提出问题。 席次 目前席次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期自2018年3月至2023年)共有168名成員。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并无明显党派色彩,因而以下党派分布仅供参考。 歷屆组成人员 标注说明 “初”表示该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选出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时的初始数。 加框表示任内去世。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國人大網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官方网站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委员长会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常务委员会的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委员长、副委员长和秘书长均由当届全国人大选举产生。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部门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置下列机构: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管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个专门委员会。目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设十个专门委员会(民族委员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社会建设委员会)。 常委会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有委员长1人,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由主席团提名,在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相同,为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内的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均依据人大代表法第三十一、三十二条规定,拥有司法豁免权和言论免责权。非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刑事审判。常委会委员在常委会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也不受追究。 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因此全国人大组成人员担任这些职务时,必须放弃自己的议席,向全国人大会议提出辞职并得到批准。因为其他原因辞职的,也参照这一程序执行。 规章制度 立法权和决定权 依据《宪法》等法律,任何法律都需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並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才形成法律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的情况下,颁布和修改除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选举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基本法律外的其他一般法律,亦是有权任免国家部委机关个别主要官员的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同时,全国人大常委會具有对中国全國性法律的解释权限,这包括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門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最終解釋權。 同时,全国人大会议所表决的重大法案也是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三读后由常委会或有关部门提交。尽管全国人大拥有对常委会“不适当的决议”的撤销权,但截至目前该权限从未被运用。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往往在立法审议上拥有更大发言权。 任免权 全国人大闭会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任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监察、司法、检察(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机关的个别主官、副主官或接受这些人士的辞职请求。 一般而言,全国人大选举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时,也是经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提交提名。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任免权。依据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三十一条,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经国务院总理提名任免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委员等国务院组成人员,以及在经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后任免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委员等中央军委组成人员。 监督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运作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运作主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等。 会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时行使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临时召集会议。常委会会议一般在双月的下旬召开。每次常委会的会期一般为5天左右。
8月11日 首度於菲律賓舉行專場音樂會。 8月15日—9月25日 在日本各大城市進行巡迴演出。 10月進行美國巡迴演出。計劃將於10月2日在加州的奥克蘭開始,該巡演還包括10月5日在洛杉磯的希臘劇院(Greek Theatre)首次演出,以及在聖迭哥、西雅圖、波特蘭、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費城、波士頓、紐約、達拉斯、休斯頓、邁阿密、坦帕、亞特蘭大舉行的音樂會。 专辑Oricon累积销量 成员 正式成員 二胡 上官振楠 許慧 楊陽 朱智琴 琵琶 石娟(團長) 仲宝 王楊 扬琴 马菁菁 扬松梅 孙莉莉 田超 任佳琪 崔佳怡 古筝 郭璐 笛子 廖彬曲 陳雪嬌 歷代成員 二胡 秦子婧 金晶 罗翩翩 王琳 于秋實 魏虹 古筝 于秋璇 笛子 孫瀟夢 张迪 揚琴 馬慧 張靜 田超 孙莉 中阮 臧晓鹏 周唅 独弦琴 唐小媛 全盛時期成員 经纪人:孟含 二胡 孫婷 殷焱 詹麗君 蔣瑾 雷瀅(兼任獨弦琴) 琵琶 張爽 張琨 仲宝 揚琴 楊松梅 馬菁菁(兼任古箏) 古筝 周健楠
6月11-28日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泰國及印度尼西亞舉辦了“輝煌奇迹——東南亞巡迴演奏會” 8月11日-9月8日 “女子十二樂坊”在美國洛杉磯、西雅圖、三藩市、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阿特蘭大、紐約、夏威夷等地展開巡演宣傳活動,所到之處再次掀起一股中國民樂的流行風潮。 8月17日 首張專輯《東方動力》在北美上市,專輯發行第一周便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績,名列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排行榜的第62位,這也是中國本土音樂家在北美唱片市場上創下的最高排名紀錄。根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公布的數據顯示,女子十二樂坊的專輯自8月17日上市以來,連續11周穩居國際類唱片銷量排行榜的冠軍。並憑借首張在北美地區發行的專輯《Eastern Energy》的銷量成績,榮獲第47屆格林美綜合類最佳新人獎及世界音樂類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的兩項提名候選。 10月-12月 在上海、杭州、寧波、廣州、深圳等地成功舉辦音樂會,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所到之處好評如潮。 2005年 1月8日-9日 在北京展覽館劇場成功舉辦兩場音樂會。這是兩場視覺與聽覺完美結合的雙重享受音樂盛典。 1月26日 亞洲第三张專辑《敦煌》在日本東京舉行全亞洲同步首發儀式,當日銷量突破10萬大關。 1月27日 登上日本唱片公信榜第6位。 3月4日-4月9日 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日本巡迴演出。 3月10日 再次蟬聯日本第19界唱片工業協會“金碟獎”之年度最佳海外藝人大獎。 4月-10月,女子十二樂坊開始為日本朝日電視台卡通多啦A夢電視主題曲曲演奏。 6月中旬 在香港紅磡體育館參加慶祝香港主權移交8周年《情湡香江相約東南》大型文藝慶典 7月1日——31日 東南亞巡迴演出,所到城市包括台灣、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7月16、17日在台灣的國父紀念館舉辦了兩場演出,是迄今為止第一個在台灣進行商業演出的大陸文藝團體) 8月 發行《女子十二樂坊三周年紀念專輯》是女子十二樂坊繼亞洲巡迴演出後,回歸中土之旅最精華之作全記錄。 9月19日 作為文化使者,參加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世博會接旗儀式。 10月2日—11月6日 北美巡迴演出。足迹踏遍多倫多、蒙特利爾、華盛頓、三藩市、洛杉磯等知名大城市,樂坊的音樂成功打入了北美地區的主流音樂市場。外國有人穿中國的民族服飾來觀看樂坊的演出。並在緊湊的演出安排下,參加了遭遇颶風侵害的北卡地區的賑災義演活動。 11月 發行了首次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女子十二樂坊聖誕專輯》 11月29日—12月28日 進行了一年中的第二次日本巡迴演出,在此期間,舉辦了向日本學校贈送樂器等活動,並參與了拯救日本患抑鬱症小男孩的電視節目錄製工作,樂坊與男孩一起演出了一場《地上的星》。 12月 榮登被舉為全美流行音樂界權威的Billboard排行榜Top10。 12月2日 參加中日媒體聯誼會。 2006年至2007年 2006年 3月25日 女子十二樂坊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專場演出。 4月 女子十二樂坊亮相韓國第42屆百想藝術大獎頒獎典禮。 5月17日—6月5日 在韓國進行10場巡迴演出,預計覆蓋人群逾25000人。 6月16、17日 世紀星碟公司於16、17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辦兩場女子十二樂坊的專場音會會作為五周年慶典。並推出了《美麗的能量——經典珍藏系列專輯》之《中國篇》、《日本篇》、《歐美篇》、《創作篇》等。同年發行《王洛濱音樂會》紀念專輯。 6月25日—8月10日 女子十二樂坊在日本的數大主要城市巡迴演出20場。 10月23日 女子十二樂坊參加北京奧組委閉幕儀式晚會。 11月5日—10日 上海與美國PBS電視台合作在東方明珠電視塔進行拍攝。 11月12日—30日 與華泰公司合作,在深圳、太原、西安、武漢、濟南等城市作巡迴演出。 2007年 5月30日 在日本新的專輯發售,世界名作劇場-日本抒情歌曲集。 6月8日 女子十二樂坊於北京出席為與美國PBS電視台合作的<<上海>>垷場音樂會DVD發行的新聞發布會。 6月24日 為上海電影節閉幕儀式擔任表演嘉賓。 8月11日 首度於菲律賓舉行專場音樂會。 8月15日—9月25日 在日本各大城市進行巡迴演出。 10月進行美國巡迴演出。計劃將於10月2日在加州的奥克蘭開始,該巡演還包括10月5日在洛杉磯的希臘劇院(Greek Theatre)首次演出,以及在聖迭哥、西雅圖、波特蘭、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費城、波士頓、紐約、達拉斯、休斯頓、邁阿密、坦帕、亞特蘭大舉行的音樂會。 专辑Oricon累积销量 成员 正式成員 二胡 上官振楠 許慧 楊陽 朱智琴 琵琶 石娟(團長) 仲宝 王楊 扬琴 马菁菁 扬松梅 孙莉莉 田超 任佳琪 崔佳怡 古筝 郭璐 笛子 廖彬曲 陳雪嬌 歷代成員 二胡 秦子婧 金晶 罗翩翩 王琳 于秋實 魏虹 古筝 于秋璇 笛子 孫瀟夢 张迪 揚琴 馬慧 張靜 田超 孙莉 中阮 臧晓鹏
1970年5月,阿姆斯特朗在苏联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太空研究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Space Research)会议。从波兰抵达列宁格勒后,他又来到莫斯科,拜访了苏联总理阿列克谢·柯西金。阿姆斯特朗是西方世界第一个见到图-144超音速客机的,並到尤里·加加林太空人训练中心。训练中心对他来说有点“维多利亚风格”。一天的游览结束后,阿姆斯特朗很吃惊得看到了联盟9号发回的画面。阿姆斯特朗对这次任务毫不知情,虽然执行任务的宇航员阿德里安·尼科拉耶夫的妻子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负责招待阿姆斯特朗。 阿波罗11号之后 大学教授 阿波罗11号任务后不久,阿姆斯特朗宣布他不会再次进入太空。在高级研究办公室(Office of Advanc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担任副主任十三个月后,1971年8月,他从航空航天局辞职,在辛辛纳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工程系担任教授。 阿波罗11号后,阿姆斯特朗使用任务中的许多飞行经历代替了极超音速飞行模拟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南加州大学的硕士学位。而他在多个大学(包括母校普渡大学)中选择规模较小的辛辛那提大学主要是因为不想引起同事的反感;他不想因为自己学位不夠高而直接担任教授,让其他人不满。阿姆斯特朗在辛辛那提大学的正式头衔是航空航天工程学教授。八年后,由于个人原因以及对学校逐渐改为公立大学的不满,阿姆斯特朗辞职。 航空事业 阿姆斯特朗曾负责调查两次的太空事故。1970年的阿波罗13号返回后,他被分在埃德加·科特莱特(Edgar Cortwright)的调查小组中,给出了任务的准确时间表。他个人反对重新设计引起爆炸的氧气罐。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后,罗纳德·里根总统安排阿姆斯特朗担任罗杰斯委员会的副主席,负责调查任务的操作部份。 商业活动 1971年从航空航天局退休后,阿姆斯特朗谢绝了许多企业聘请他担任代言人的邀请。第一家成功邀请他的是克萊斯勒汽車。阿姆斯特朗从1979年1月开始为克莱斯勒代言,同意的主要原因是克萊斯勒汽車有強大的工程部門,当时的财務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他还担任了美国银行家联合会(Bank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等公司的代言人。阿姆斯特朗只接受过美国企业的邀请。 阿姆斯特朗还曾在马拉松石油(Marathon Oil)、里尔喷气机公司(Lear Jet)、塔夫脱传媒(Taft Broadcasting)、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以及锡奥科尔(Thiokol)等公司的董事会任职。在罗杰斯委员会任职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期间,阿姆斯特朗调查过锡奥科尔生产的火箭推进器。2002年,他从EDO有限公司退休。 1979年的事故 1979年秋,阿姆斯特朗在他自己位于俄亥俄州黎巴嫩(Lebanon)附近的农场工作期间,从卡车尾部跳下时,结婚戒指被卡在车轮上,使他的左手无名指被扯断。幸好,阿姆斯特朗保持冷静,找到了斷指并冷藏,最终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犹太医院重新接合。 个人生活 阿姆斯壯退休後一直過著低調的生活,曾被多个政党邀请从政,但他每次都谢绝了。他是一个杰斐逊共和党人,反对美国四处担当“世界警察”的行为。1971年 ,因为对国家的贡献,他在西点军校被授予塞万努斯·塞耶尔奖(Sylvanus Thayer Award)。 1991年2月与朋友们在科罗拉多州滑雪时,阿姆斯特朗曾得过一次轻微的心脏病;他的父亲去世于一年前,母亲则是九个月前刚去世。患病期间,他与珍妮特分居,并在办理离婚手续。她厌倦了丈夫长期不在家的生活。1989年,一次商业活动后回家时,阿姆斯特朗发现了妻子的字条,决定分开。 1992年,在一次高尔夫球賽中,阿姆斯特朗认识了他的第二位妻子卡罗尔·海尔德·奈特(Carol Held Knight)。两人在用早餐時坐在一起,談話不多。几个星期后奈特接到阿姆斯特朗的電話,問她在做什麼。她回答她正在砍一棵樱桃树。35分钟后,阿姆斯特朗来到奈特家里帮忙。1994年6月12日,两人在俄亥俄州结婚,后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伊斯德罗农场(San Ysidro Ranch)举行了第二次婚礼。 1994年起,阿姆斯特朗开始拒绝签名的要求。之前他一直慷慨地回复,但后来发现他的许多签名都被出售,并有许多赝品。他的签名在eBay等拍卖网站上常常能卖到一千美元,阿波罗11号三名宇航员的签名往往能以五千美元的高价成交。如果还有人给他寄信要求签名,他会回复说他已不再提供这项服务。尽管这条规矩非常著名,作家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ith)仍然在2002年的雷诺飞行竞赛(Reno Air Races)中看到有人在索取签名,甚至向别人说“只要你凑得足够近,他会签的。”他也不再向新的鹰级童子军成员寄出祝贺信,他认为祝贺信应该来自于真正认识这些孩子的人。 2005年,阿姆斯特朗说宇航员去火星应该比六十年代去月球要容易:“我认为虽然有很多困难,但不应该比我们开始阿波罗时面临的更严重。”对于自己的那次著名任务,他回忆说当时他认为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会成功,“我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也很惊讶我们真的做到了。” 2012年5月,高齡82歲的他罕見接受了澳洲會計師公會(CPA Australia)的邀訪,進行了長達1小時的訪-{}-問,他也知道之後的許多陰謀論,但他笑著說:“大眾總是喜歡這種陰謀理論,有些還蠻有吸引力的,但對我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我知道有一天會再有人們飛回到月球表面,把我留在那的那架攝影機帶回來。” 法律纠纷 未经允许使用阿姆斯特朗的名字、照片和名言的情况多年来经常发生。1994年,他曾起诉豪马贺卡(Hallmark Cards),因为他的名字和“一小步”名言在一张圣诞卡中被擅自使用。这个案子最终庭外和解,豪马贺卡向阿姆斯特朗做出了赔偿,这笔钱被捐给了普渡大学。这个案例使阿姆斯特朗和航空航天局都对宇航员的肖像权更加重视。如果是非营利性机构或者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广告,他一般都会允许。在美国有超过十所中小学以他命名;在沃帕科内塔有一家阿姆斯特朗航空航天博物馆,他本人与之毫无关联。 。塞兹莫尔没能要回头发,只好向阿姆斯特朗指定的慈善机构捐赠了三千美元。 逝世 2012年8月7日,阿姆斯特朗因心脏冠状动脉阻塞而入院接受心脏搭桥手术。8月25日,因手术后并发症去世,享壽82岁。葬禮在其家鄉俄亥俄洲沃帕科內塔舉行。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下令8月31日全國降半旗以示紀念。 大眾文化 在电影《阿波罗13号》中,阿姆斯特朗由马克·维勒()扮演。在1998年的连续短剧《从地球到月球》中,阿姆斯特朗由托尼·戈德温()扮演。 2018年,电影《登月先鋒》中,由達米恩·查澤雷執導,和喬許·辛格編劇。瑞恩·高斯林飾演尼爾·阿姆斯壯。 《機動戰士ZGUNDAM》亦有向阿姆斯特朗致敬,虛構的月面都市「馮·布朗」的中央紀念公園,是以阿姆斯特朗來命名,名為Armstrong Plaza,設有複製的登陸艙,以及登月腳印紀念碑。 《坎巴拉太空计划》在对应月球的星球Mun,与阿波罗11号着陆的相同经纬度位置上设有一个彩蛋纪念碑,上面有阿波罗11号登月段模型、美国国旗,另外挂有写有阿姆斯特朗名称与生卒年份的牌子。 参考文献 出处 书籍 Thompson, Milton O. (1992) At The Edge Of Space: The X-15 Flight Program, Smithsonian
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次任务是担任双子星座5号的候补指令飞行员,与埃里奥特·希搭档。这次任务长达八天,创造了当时的纪录,任务的主力宇航员是戈尔登·库勃和皮特·康拉德。在卡纳维拉尔角观看发射后,阿姆斯特朗和希驾驶T-38“禽爪”型飞机回到休士頓,甚至还和在地球轨道中的库勃和康拉德通了话。 双子星座8号 1965年9月20日,双子星座8号的宇航员选择公布:阿姆斯特朗担任指令飞行员,与大卫·斯科特搭档。斯科特在同一批宇航员中第一个获得任务。双子星8号于1966年3月16日发射,计划中要与阿金纳对接舱完成轨道集合并对接以及美国航天史上第二次舱外活动(阿姆斯特朗本人不喜欢“太空行走”这个叫法)。计划中,整个任务将持续75小时,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会环绕地球55周。当地时间上午10点阿金纳对接舱发射后,上午11点41分02秒,泰坦2号(Titan II)火箭发射,将两位宇航员送入太空。 进入轨道后六个半小时后,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轨道对接。由于地面上的许多地方缺乏通信站,与宇航员的通讯一度中断。此时已对接的阿金纳突然开始旋转,一開始認為問題出在阿金纳的控制系統上,但卻沒有辦法確定是不是因為推進器的問題,阿姆斯特朗尝试了轨道姿态控制与机动系统(Orbital Attitude and Maneuvering System,OAMS),利用阿金纳的重量保持平衡,但没能停止旋转。他们遵循早期任務控制的建議,与阿金纳分离,但旋转突然加快,达到了每秒一周,這表示双子座8号仍存在著問題。阿姆斯特朗决定使用返回控制系统(Reentry Control System,RCS)并关闭轨道姿态控制与机动系统。任务规则中明确规定返回控制系统一旦开启,航天器就必须尽快返回大气层。 宇航员办公室中的一些人认为阿姆斯特朗犯了大错,甚至还提到他不是军人这一细节。宇航员瓦尔特·康尼翰在他的自传《全美国男孩》(The All-American Boys)中提到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完全忽视了这种情况下的应对方案。这其实是不真实的;没有这方面的规则。康尼翰还错误地认为当时阿姆斯特朗可以只打开返回控制系统中的一部份;其实他当时没有选择,只能全部打开。康尼翰是当时不多的严肃批评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行为的人之一。指挥中心负责人金·克兰兹(Gene Kranz)在他的自传《永不言败》(Failure Is Not An Option)中说道:“两位宇航员是按照训练步骤做的。我们的训练有误,使得他们出错。”任务决策人没意识到两个航天器对接后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阿姆斯特朗本人对这次任务觉得很难过,斯科特不得不放弃他的舱外活动,其他一些任务计划也没能完成。他没有听到别人的评论,但猜测如果当时再冷静一些,也许就不用开启返回控制系统,或者使用阿金纳对接舱的姿态控制系统就可以停止旋转而不必与其分离。 双子星11号 双子星8号返回后两天,阿姆斯特朗接到了他在双子星计划中的最后一次任务:双子星11号的替补指令飞行员。已经为两次任务接受训练后,他对航天器的各个系统已经相当熟悉,任务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帮助新人威廉·安德斯熟悉航天器操作。双子星11号于1966年9月12日发射,皮特·康拉德和理查德·戈尔登执行了这次任务。任务很成功,阿姆斯特朗担任了指令舱宇航通讯员(CapCom)。 双子星11号后,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安排阿姆斯特朗、戈尔登、阿波罗航天器办公室主任乔治·洛(George Low),各自的妻子以及其他一些政府官员到南美进行了一次慈善访问。他们去了十一个国家的十四个城市。阿姆斯特朗在与当地名人见面时使用对方语言问好。在巴西,阿姆斯特朗谈到了巴西著名飞行员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Alberto Santos-Dumont),认为他发明的飞行器超过了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 參與阿波羅计划 1967年1月27日,阿姆斯特朗与戈尔登·库勃、理查德·戈尔登、吉姆·洛威尔和斯科特·卡彭特一道在华盛顿参加了《外空条约》(Outer Space Treaty)的签署仪式。晚上6点45分,卡彭特去了机场,其他四人返回了酒店。在酒店的电话留言里他们得知了阿波羅1号的大火以及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和罗杰·查菲牺牲的消息。四人留在了酒店内,一晚上都在谈论这次事故,借酒浇愁。 1967年4月5日,阿波羅1号调查报告被公布的当天,阿姆斯特朗和其他十七名宇航员与迪克·斯雷顿开会。斯雷顿首先宣布:“首次登月的宇航员人选将从这间屋子里产生。”尤金·塞尔南后来回忆,阿姆斯特朗对这句话没有什么反应。对于阿姆斯特朗,这句话并不意外——当时在场的宇航员都参加了双子星计划,首次登月的人选只能从他们之中产生。斯雷顿谈到了计划中的任务,并将阿姆斯特朗安排到了阿波羅9号的替补团队。阿波罗9号当时是一次在远地轨道中测试登月舱的任务。由于登月舱的制造进度远远晚于预期,阿波羅8号和9号的人选被互换。按照宇航员的轮换制度,阿姆斯特朗将担任阿波羅11号的指令长。 为了使宇航员们熟悉登月舱的操作,贝尔飞行系统公司(Bell Aerosystems)生产了两部登月试验机(Lunar Landing Research Vehicles),日后被改装成了登月训练机(Lunar Landing Training Vehicles)。这两台机器能够模拟月球表面相当于地球六分之一的重力,使宇航员们能够提前适应登月舱的操作。1968年5月6日,阿姆斯特朗在训练时,登月训练机在离地面约30米的高度突然失灵,他发现训练机即将坠毁后使用弹射座椅跳伞逃生。事后研究显示,阿姆斯特朗如果晚0.5秒逃生,他的降落伞就没有足够时间完全打开。阿姆斯特朗并没有受重伤,只是咬到了自己的舌头。虽然几乎丧命,但阿姆斯特朗依然认为登月训练机对于模拟登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阿波羅11号 阿波羅8号环绕月球后,1968年12月23日,迪克·斯雷顿安排阿姆斯特朗(阿波羅8号的替补指令长)担任阿波羅11号的指令长,登月舱驾驶员是巴兹·奥尔德林,指令舱驾驶员是迈克尔·科林斯。在一次直到2005年阿姆斯特朗的传记中才公开的会议中,斯雷顿询问阿姆斯特朗是否需要将奥尔德林换成经验更加丰富的吉姆·洛威尔。考虑了整整一天后,阿姆斯特朗决定保留原来的安排,不仅因为奥尔德林完全可以胜任,洛威尔也配得上他自己的一次任务。在登月的三名宇航员中,登月舱驾驶员被非正式地排在第三位,阿姆斯特朗觉得让双子星12号指令飞行员洛威尔在自己的团队里排第三实在是无法解释。 围绕着阿波羅11号的一个小争议就是登月后谁第一个迈出登月舱踏上月球。起初奥尔德林认为他应该在先;双子星计划中的太空行走都是由飞行员执行,指令飞行员留在航天器内。指令飞行员在航天器中有许多责任,再增加舱外活动的训练会影响其他工作。 《阿波罗——月球远征》一书中(Apollo - Expeditions To The Moon),作者罗伯特·谢罗德(Robert Sherrod)写了“登月的人”("Men For The Moon")一章,介绍了奥尔德林的顾虑,还提到在模拟训练时,奥尔德林模拟率先离开登月舱必须爬过阿姆斯特朗才能到达舱门(登月舱舱门向内侧右边开,位于右边的登月舱驾驶员先出去非常困难),登月舱模型也因此被损坏。书中还提到斯雷顿曾说过:“……第二,哪怕只是在方案层面,我也觉得应该是指令长先出去……我发现他们原来的安排之后立刻就改过来了。鲍勃·吉尔鲁斯也同意。” 很可能是1969年3月,斯雷顿、吉尔鲁斯、洛和飞行任务中心主任克里斯·克拉夫特(Chris Kraft)在一次会议中决定阿姆斯特朗将第一个离开登月舱并踏上月球。1969年4月14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中,官方宣布的由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月的原因是登月舱的设计。这四名决策人最初并不知道舱门设计的问题,这次会议直到2001年克拉夫特自传的发表才廣为人知。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即将发射时,阿姆斯特朗收到了一份来自发射台负责人冈特·文特(Guenter Wendt)的礼物——一个聚苯乙烯做的月牙。文特说这是月球的钥匙。作为回赠,阿姆斯特朗给了文特一张“两个行星之间有效”的“太空出租车”票。 飞向月球 阿波罗11号发射时,阿姆斯特朗的心率达到每分钟109下,对他来说发射的第一阶段尤其吵——比双子星8号的发射要吵得多。相对于双子星航天器,阿波罗太空舱要略大一些;但很幸运,三人都没有患其他宇航员曾遇到过的太空适应综合症。阿姆斯特朗特别高兴,他小时候曾晕车,大量的翻转动作后可能会出现晕眩。 阿姆斯特朗的目的仅仅是安全地降落,而没有一个特别的降落点。由于相对宽松的降落要求,阿姆斯特朗对登月的具体地点也不是特别在意。降落点火三分钟后,他发现登月舱提前两秒飞越了指定的环形山,意味着登月点将偏离计划中的位置好几英里。登月舱“鹰号”的降落雷达找到目标后,出现了几次错误。第一次是1202号错误;虽然任务前进行了大量的训练,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仍不记得代码代表的错误。对于阿姆斯特朗警报声大作更多的是一种干扰而并不使他特别担心;之前的试飞员生涯使他明白只要仪器还在正常工作,探测器还在获得数据,就没有必要放弃任务。1202号警报(以及后来的1201号警报)是由登月舱电脑的演算溢位。 阿波罗11号登月的一个插曲就是降落时只剩几秒钟的燃料了。其实,阿姆斯特朗对燃料并不是特别担心;他在训练时多次使用登月训练机在只剩不到15秒的燃料时安全降落。他相信哪怕登月舱在离地15米时燃料用尽都没有问题。任务后的研究显示登月舱当时还剩下约50秒的燃料。 1969年7月20日20点17分39秒(UTC)成功降落后,阿姆斯特朗对指挥中心和整个世界说的第一句话是“休斯敦,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作为庆祝,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只是握了一下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就迅速开始登月后的任务步骤。由于对降落后可能的突发事件不确定,任务计划中两位宇航员需要在着陆后立刻做好紧急情况下迅速起飞的准备。 首次踏上月球 航空航天局的正式任务计划安排两位宇航员在走出登月舱前先休息一会儿。两人都不是很累,于是阿姆斯特朗询问是否可以将月表行走提前到(休斯敦时间的)傍晚。准备停当,登月舱被减压,舱门打开,阿姆斯特朗缓慢地扶着梯子走下了登月舱。1969年7月21日凌晨2点56分(UTC),阿姆斯特朗的左脚踏上了月球,并说道: 但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中,阿姆斯特朗在这句话中漏掉了一个字母“a”(one small step for a man),文法錯誤使句子不通:单独的“man”往往指的是“人类”而不是“个人”。阿姆斯特朗事后承认他有时会漏掉个别的音节,但他也“希望历史允许我犯下这个小错并意识到我当时不是故意漏掉的——虽然我也可能只是发音很轻。” 有证据显示阿姆斯特朗的确说了这个“a”。澳大利亚程序员皮特·山恩·福特(Peter Shann Ford)透過數位分析后发现,当时阿姆斯特朗确实说的是“a man”,但当时通讯设备的限制使这个“a”没被听到。福特没有把这个发现刊登在严肃的科学期刊上,而是放在了他的个人网站中。不过,身为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教授的福特和阿姆斯特朗的授权传记作者詹姆斯·汉森(James R. Hansen)把这一发现报告给了对这一问题也作过研究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关于是否有“a”的争论被语言学家大卫·毕佛(David Beaver)和马克·利伯曼(Mark Liberman)发表在《语言日志》博客(Language Log)上。阿姆斯特朗本人希望在句子中包括“a”,但用括号。 “一大步”这句简单而又隽永的话只是着陆之后阿姆斯特朗大量思绪中的一件,并非事先想好的。阿姆斯特朗很清楚迈出第一步之后需要说点什么,所以提到“一步”似乎是个不错的开始。有假说称他有意识地借用了作家托尔金(J. R. R. Tolkien)的《哈比人历险记》中的一句话(“不是他个人特别大的一步,却是黑暗中的一步。”),或者是来自于航空航天局一位官员的一份备忘录。阿姆斯特朗否认了这两种说法。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一句话其实是“我马上就要从登月舱上迈开了”,之后他转身,踏在了月球表面上。此时,美国之音正在转播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信号,当时全世界约有四亿五千万人在关注着这一瞬间 。 。地面上关于是否应该插国旗曾引起争论,阿姆斯特朗认为这不是一个大问题。迪克·斯雷顿曾告诉阿姆斯特朗他们会收到特别的通讯,但没有说信号那一头会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对于阿波罗11号在月球上的大量照片只有五张包括阿姆斯特朗这一点,奥尔德林解释说这是插完国旗后尼克松的电话所致。总统与阿姆斯特朗交谈了足足五分钟,而这正是计划中要给阿姆斯特朗拍照的时间。任务计划的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一旦错过便不会有机会补救。 将早期阿波罗科学实验包安装完毕后,阿姆斯特朗走到了登月舱60米外的地方,后来被命名为东环形山(East Crater)。这是两人在月球表面最远的活动距离。阿姆斯特朗的最后一个任务是把一个纪念牌放在月球表面上,以缅怀为航天事业牺牲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以及阿波罗1号的三位宇航员查菲、格里森和怀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登月舱外的时间约为两个半小时,是六次登月任务中最短的一次。之后的月表行走时间逐渐加长,到阿波罗17号时达到21小时。 返回地球 回到登月舱后,舱门被关闭,舱内重新加压。在准备重新起飞时,两位宇航员发现他们不小心折断了一个断路器开关。如果无法修复,登月舱无法点火。奥尔德林使用一支圆珠笔进行连接,登月舱得以点火。奥尔德林仍然保留了这支救了他们命的圆珠笔。登月舱的起飞部份带着两位宇航员进入月球轨道,与指令舱重新对接,返回地球。 为了保证宇航员们没有在月球上感染某种未知疾病,三人返回后被隔离了十八天。之后三人被派到世界各地进行了一次四十五天的“伟大的一步”(Giant Leap)访问。阿姆斯特朗之后在鲍勃·霍普的劳军联合组织(United Service Organizations,USO)活动中亮相,回答士兵们的一些问题,消除他们的反战情绪。一些小报曾编造出阿姆斯特朗和一道参加劳军联合组织的女演员柯妮·斯蒂文斯(Connie Stevens)产生感情的故事。 1970年5月,阿姆斯特朗在苏联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太空研究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Space Research)会议。从波兰抵达列宁格勒后,他又来到莫斯科,拜访了苏联总理阿列克谢·柯西金。阿姆斯特朗是西方世界第一个见到图-144超音速客机的,並到尤里·加加林太空人训练中心。训练中心对他来说有点“维多利亚风格”。一天的游览结束后,阿姆斯特朗很吃惊得看到了联盟9号发回的画面。阿姆斯特朗对这次任务毫不知情,虽然执行任务的宇航员阿德里安·尼科拉耶夫的妻子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负责招待阿姆斯特朗。 阿波罗11号之后 大学教授 阿波罗11号任务后不久,阿姆斯特朗宣布他不会再次进入太空。在高级研究办公室(Office of Advanc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担任副主任十三个月后,1971年8月,他从航空航天局辞职,在辛辛纳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工程系担任教授。 阿波罗11号后,阿姆斯特朗使用任务中的许多飞行经历代替了极超音速飞行模拟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南加州大学的硕士学位。而他在多个大学(包括母校普渡大学)中选择规模较小的辛辛那提大学主要是因为不想引起同事的反感;他不想因为自己学位不夠高而直接担任教授,让其他人不满。阿姆斯特朗在辛辛那提大学的正式头衔是航空航天工程学教授。八年后,由于个人原因以及对学校逐渐改为公立大学的不满,阿姆斯特朗辞职。 航空事业 阿姆斯特朗曾负责调查两次的太空事故。1970年的阿波罗13号返回后,他被分在埃德加·科特莱特(Edgar Cortwright)的调查小组中,给出了任务的准确时间表。他个人反对重新设计引起爆炸的氧气罐。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后,罗纳德·里根总统安排阿姆斯特朗担任罗杰斯委员会的副主席,负责调查任务的操作部份。 商业活动 1971年从航空航天局退休后,阿姆斯特朗谢绝了许多企业聘请他担任代言人的邀请。第一家成功邀请他的是克萊斯勒汽車。阿姆斯特朗从1979年1月开始为克莱斯勒代言,同意的主要原因是克萊斯勒汽車有強大的工程部門,当时的财務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他还担任了美国银行家联合会(Bank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等公司的代言人。阿姆斯特朗只接受过美国企业的邀请。 阿姆斯特朗还曾在马拉松石油(Marathon Oil)、里尔喷气机公司(Lear Jet)、塔夫脱传媒(Taft Broadcasting)、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以及锡奥科尔(Thiokol)等公司的董事会任职。在罗杰斯委员会任职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期间,阿姆斯特朗调查过锡奥科尔生产的火箭推进器。2002年,他从EDO有限公司退休。 1979年的事故 1979年秋,阿姆斯特朗在他自己位于俄亥俄州黎巴嫩(Lebanon)附近的农场工作期间,从卡车尾部跳下时,结婚戒指被卡在车轮上,使他的左手无名指被扯断。幸好,阿姆斯特朗保持冷静,找到了斷指并冷藏,最终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犹太医院重新接合。 个人生活 阿姆斯壯退休後一直過著低調的生活,曾被多个政党邀请从政,但他每次都谢绝了。他是一个杰斐逊共和党人,反对美国四处担当“世界警察”的行为。1971年 ,因为对国家的贡献,他在西点军校被授予塞万努斯·塞耶尔奖(Sylvanus Thayer Award)。 1991年2月与朋友们在科罗拉多州滑雪时,阿姆斯特朗曾得过一次轻微的心脏病;他的父亲去世于一年前,母亲则是九个月前刚去世。患病期间,他与珍妮特分居,并在办理离婚手续。她厌倦了丈夫长期不在家的生活。1989年,一次商业活动后回家时,阿姆斯特朗发现了妻子的字条,决定分开。 1992年,在一次高尔夫球賽中,阿姆斯特朗认识了他的第二位妻子卡罗尔·海尔德·奈特(Carol Held Knight)。两人在用早餐時坐在一起,談話不多。几个星期后奈特接到阿姆斯特朗的電話,問她在做什麼。她回答她正在砍一棵樱桃树。35分钟后,阿姆斯特朗来到奈特家里帮忙。1994年6月12日,两人在俄亥俄州结婚,后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伊斯德罗农场(San Ysidro Ranch)举行了第二次婚礼。 1994年起,阿姆斯特朗开始拒绝签名的要求。之前他一直慷慨地回复,但后来发现他的许多签名都被出售,并有许多赝品。他的签名在eBay等拍卖网站上常常能卖到一千美元,阿波罗11号三名宇航员的签名往往能以五千美元的高价成交。如果还有人给他寄信要求签名,他会回复说他已不再提供这项服务。尽管这条规矩非常著名,作家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5月1日由宪法起草委员会将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四个月,以便9月间根据人民意见作必要修正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最后通过。 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了首部宪法的讨论,提出的意见有138万多条。另有各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596万多名代表也发表了意见。毛泽东表示,“这些意见,可以分作三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是不正确的。还有一部分,虽然不见得很不正确,但是不适当,以不采用为好。既然不采用,为甚么又要搜集呢?搜集这些意见,有甚么好处呢?有好处,可以了解在这八千多人的思想中对宪法有这样一些看法,可以有个比较。第三部分就是采用的,这当然是很好的、很需要的。”根据征求所得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作了修改后,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宪法送审稿。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共投票1197张,同意票为1197张,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公民拥有迁徙自由、居留权等,还纳入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条款,行文上颇具建设性。此时,由于民主党派尚能发挥监督制约作用,且捍卫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仍然是中共反对国民党政府有力的宣传武器,因此1954年宪法仍未远离8年前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精神和5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主原则,例如全国人大的设置、内阁制、国家元首统帅军队等等。有观点认为,这部宪法的诸多条款,例如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公民自由迁徙权,均达到了1949年以来各部宪法无法超越的高度。 事实上,这部宪法很快就被虚置,几乎成了一纸空文。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表示:“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不行,但我们有我们的一套,……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多数人要养成习惯。民法、刑法那样多条文谁记得住?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了。我们的规章制度,大多数、百分之九十是司局搞的,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 修宪历史 七五宪法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又加上1957年发生反右运动与民主党派完全退出监督,原宪法的众多条文与形势愈加不合,也导致了包括宪法制定者在内的中共领导人认为该宪法已经过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宪法所设置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处于囚禁状态,不能正常工作。1968年刘少奇被罢免后,国家主席长期空置,原有宪法体制已无法继续,修宪迫在眉睫。1970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议废除国家主席职务,遭到中共众多领导反对,爆发广泛争议,修宪陷入僵局。1971年,林彪逃往苏联失败后,废除国家主席已成定局,修宪工作终于有所进展。故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第二部宪法正式通过,宪法中不再设立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职务。 这部宪法的合法性后来受到了质疑。因为通过该法律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非依照《五四宪法》和《选举法》规定,由人民直接选举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而是由“民主协商”方式产生,即由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军队等方面推选、指定或特邀的,其本身即违背了程序正义。同时,七五宪法没有由一个宪法修改委员会主持修改,也没有提交全民讨论,修宪的过程也并未公开透明,甚至直到该部宪法被通过四天后才由《人民日报》受权公布。<ref name="七五宪法甲"/ 此外,由于该宪法产生于文革时期,大量的文革语言进入宪法。该宪法保留了极为简单的公民权利条款,删除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 这部宪法首次在正文纳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大量将中国共产党的机构纳入国家机构运作体系中,带有浓重的“文革”色彩。七五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导致了“党国不分”的现象。同时,宪法正文还写入了毛泽东思想,使得这部宪法实质上更接近于一部党章。 同时,这部宪法还废除了选举制度,改变由人民直接选举和下级人大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协商选举”的形式。 有人认为,七五宪法是起草者们对宪法基本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宪法完全从政治需要的角度制定的,是对“文革”在法律上的总结,是对“无法无天”的法律认定。 七八宪法 1976年“文革”结束后,国家政治形势再度发生重大变化,重新修宪又提上日程。1977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该委员会完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组成。同时,其名单仅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而没有经过合法的法律程序。宪法修改委员会在事实上也并未投入运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内部指定的宪法修改小组直接承担了宪法草案的修改工作,使得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几乎相当于宪法草案的讨论,而当时详细记录讨论的档案至今尚未公开。宪法草案完成后,197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征求党内外群众对修改宪法的意见”。这次征求群体主要以党内人士为主,也包括一小部分的非党群众和党外人士。不过,这次征求意见的实际价值却受到了广泛质疑,在“两个凡是”的倾向下,宪法讨论显得死气沉沉。 新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 新宪法修正了1975年宪法的一部分文革语调,恢复了被取消的检察机关,但仍保留了“大鸣,大放,大字报”的说法。。此外,该宪法恢复了《五四宪法》部分公民权利条款,不过并未恢复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 这部宪法正文延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相关条款,仍将中国共产党的机构纳入国家机构运作体系中,带有浓重的“文革”色彩。七八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同时,宪法正文继续写入了毛泽东思想,使得这部宪法实质上只是对七五宪法的小修小改,是《五四宪法》和《七五宪法》之间的折中妥协。同时,这部宪法恢复了选举制度,取消“民主协商选举”的形式,规定人大代表“由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但加注了“应经过民主协商”的限制条件。 其后,七八宪法经过两次修正。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修改宪法条文,同意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将上级人民检察院同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关系由监督改为领导。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议,取消了原第四十五条中“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 八二宪法 1980年代初,随着中共“拨乱反正”的深入,文化大革命已经被完全推翻,修改原宪法、使之适应形势再度成为迫切需求。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俗称“8.18讲话”),向全国人大提出全面修宪建议,强调: 宪法应当保证人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体现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 要明确哪些问题应当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第一书记说了算。 1980年,经全国人大决定,正式成立了由叶剑英、宋庆龄和彭真主持,包含民主党派、社团团体主要负责人和法学家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主委叶剑英强调,“经修改的宪法应当反映并且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法制的民主原则、平等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应当得到更充分实现,在宪法修改中作出适当规定。” 宪法修改委员会成立后立即投入了运作,这次修宪酝酿讨论的广泛程度均超越前两次修宪。 在修宪讨论过程中,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长胡乔木曾提出将全国人大代表的数量削减至1,000人,于全国人大下设立两个院,各500人,使全国人大成为常设机构,以改变人大“橡皮图章”的印象;另有委员提出,仿效苏联最高苏维埃设立联盟院和民族院的制度,“按地区产生的代表组成一院,按行业界别产生的代表组成另一院”。 而以邓小平和叶剑英为首的反对者们认为,“如果两家意见不一致,协调起来非常麻烦,运作很困难”。最终双方达成折衷,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大为扩大,使之成为常设立法机关,有权制定绝大部分法律和审议应当由全国人大批准的法律。此外,在修宪过程中,许多法学学者的专业意见也得到了采纳。如经济学者孙冶方就曾给宪法修改委员会写信,建议取消“国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指导思想”条款,得到了宪法修改委员会的肯定。同时,这部宪法也恢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条款。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委彭真在有关会议上曾说明修改宪法的四个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修改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宪法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宪法只能写现在能够定下来的,最根本、最需要的东西。宪法要起到统一思想、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保证四化建设等工作顺利进行的作用。 以1954年宪法(五四宪法)为基础,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继承1954年宪法,发展1954年宪法。 经历2年多的修订,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新的宪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部宪法(简称“八二宪法”)。该宪法建立在五四宪法的基础上,构成了现今宪法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的修订内容包括: 删除了诸如“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文革语言 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党和国家,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关系,将中国共产党党务机构分离出国家机构运作体系 取消了“国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条款,不在具法律效力的宪法正文直接出现“中国共产党”字样 实现了党政分开,明确区分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规定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重新设立在七五宪法中废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副主席职务,作为国家元首机构,但不再设立最高国务会议和国防委员会,国家主席成为虚位元首 对于关键的军队归属问题,废除七五和七八宪法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统帅军队的规定,相对于五四宪法,该宪法采用了折中方案,即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并列,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八二宪法的制定过程是历部宪法中最为民主的,被评价为建国后“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宪法”,突出了宪政主义的精神、观点和思想。但也有观点认为,这部宪法也有其局限性,如“四项基本原则”的入宪,领袖、个人意志的权重显然是更大的。 修正案 1988年,因應改革開放潮流,第七届全国人大修改宪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允许私营经济出现,并准许土地使用权转让。 1993年,邓小平南巡后,为准许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第八届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总纲大部分条款和序言部分,以及地方人大代表选举部分。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序言。 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宪法部分条文再度修改,修改后的宪法进一步提高了私有经济地位,并废止“反革命罪行”的条款。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再度修改了宪法。原条文中的戒严状态更改为紧急状态并授权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宣布紧急状态,另外,“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说法也写入宪法,《义勇军进行曲》亦被明定为国歌。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内容包括再一次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写进宪法正文,赋予设区的地级市地方立法权、设立国家监察机关、取消国家主席和副主席任期限制、从宪法层面上确立宪法宣誓制度等。 宪法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首都五部分组成。序言部分简介建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国策,以及国家的基本性质与基本形式,和宪法的效力。总纲则明确国体,基本国策等。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则阐述各项人权和公民应尽义务。国家机构部分则规定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同时作为立法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政府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形式上”的国家元首,不负责政府工作,但可提名作为政府首脑的国务院总理人选交由全国人大通过。军事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独立于行政部门,对全国人大负责。最高国家司法机关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由全国人大产生,分别对全国人大负责,对行政部门独立。最后一部分则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标志,即国旗、国歌、国徽等。 司法部认为,五四宪法是“维护和实现百姓权益最根本的保护神”,是代表了工人阶级意志的宪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2年表示,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法律保障。美国普度大学及美国学者埃斯特斯等人则批评,该宪法虽然在法律意义上“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国家根本法”,但是历史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曾违反过该宪法的众多条款并对要求严格遵守宪法的呼吁进行了压制。《大英百科全书》及李侃如认为,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适用性受限,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政治体制的运行。 宪法施行 宪法解释
现行宪法全文共4章、143条,阐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彰显了民主集中制的理念,明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明示了中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并明列其基本国策。 制宪历史 共同纲领的颁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取代正在行宪状态、但不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等党派承认的《中华民国宪法》,这部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政权机关的组成和新政府的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 早在1949年刘少奇秘访苏联和1950年初毛泽东首次访苏之时,斯大林就已建议中共筹备制宪。1952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斯大林第三次督促正在访问苏联的刘少奇尽快制定宪法以解决合法性问题和“组织一党的政府”。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宪法。学者张鸣认为,斯大林之所以极力建议中共制宪,除解决新政府自身合法性问题外,还有对中国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的担忧。他认为,“彻底断掉中国走南斯拉夫道路的可能性,才是斯大林在中共明显表示不情愿的情况下,坚持要中国制宪的背后原因。” 五四宪法的制定 195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通知》,通知认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准备制宪。1952年12月24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议起草宪法;政协通过了这一提议。1953年1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任务之一。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由毛泽东等三十余人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即形式上制宪机关为中央人民政府。 毛泽东于1953年3月初在修改审定的《宪法草案初稿说明》中指出:“宪法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从国家的制度、国家的权力和人民的权利等方面作出正确的适合历史需要的规定,使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的完成获有法律上的保证。宪法草案的主要努力,首先用在这个目的上。”因此,这部宪法实质上具有了一定的过渡性质。宪法序言即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底,中共中央成立宪法初稿领导小组,毛泽东带领核心起草小组成员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南下杭州,亲自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是这四人均非宪法学出身,只得搜集1936年苏联宪法、1952年罗马尼亚宪法等宪法,边学边写。其中也不乏独创,例如苏联等国宪法均没有的长篇大论式的宪法序言。 初稿小组于1954年2月提出初稿,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内部审议。1954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陈伯达等组成宪法小组,负责对宪法草案初稿的条文作最后的修改,提交中央讨论;同时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由李维汉为秘书长。总的程序是:宪法先是由毛泽东的起草小组起草,然后送交中共中央政治局,由党的宪法小组具体负责润色、并得到政治局确认。即实际制宪机关为中共中央。 随后的整个过程,基本按照毛泽东在给刘少奇信中规定的进度进行: 2月前完成宪法草案初稿,并随将此项初稿送中央各同志阅看。 2月上半月将初稿复议,邓小平、李维汉两人参加。然后提交政治局(及在京各中央委员)讨论作初步通过。 3月初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在3月份内讨论完毕并初步通过。 4月内再由宪法小组审议修正,再提政治局讨论,再交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 5月1日由宪法起草委员会将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四个月,以便9月间根据人民意见作必要修正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最后通过。 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了首部宪法的讨论,提出的意见有138万多条。另有各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596万多名代表也发表了意见。毛泽东表示,“这些意见,可以分作三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是不正确的。还有一部分,虽然不见得很不正确,但是不适当,以不采用为好。既然不采用,为甚么又要搜集呢?搜集这些意见,有甚么好处呢?有好处,可以了解在这八千多人的思想中对宪法有这样一些看法,可以有个比较。第三部分就是采用的,这当然是很好的、很需要的。”根据征求所得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作了修改后,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宪法送审稿。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共投票1197张,同意票为1197张,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公民拥有迁徙自由、居留权等,还纳入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条款,行文上颇具建设性。此时,由于民主党派尚能发挥监督制约作用,且捍卫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仍然是中共反对国民党政府有力的宣传武器,因此1954年宪法仍未远离8年前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精神和5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主原则,例如全国人大的设置、内阁制、国家元首统帅军队等等。有观点认为,这部宪法的诸多条款,例如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公民自由迁徙权,均达到了1949年以来各部宪法无法超越的高度。 事实上,这部宪法很快就被虚置,几乎成了一纸空文。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表示:“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不行,但我们有我们的一套,……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多数人要养成习惯。民法、刑法那样多条文谁记得住?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了。我们的规章制度,大多数、百分之九十是司局搞的,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 修宪历史 七五宪法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又加上1957年发生反右运动与民主党派完全退出监督,原宪法的众多条文与形势愈加不合,也导致了包括宪法制定者在内的中共领导人认为该宪法已经过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宪法所设置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处于囚禁状态,不能正常工作。1968年刘少奇被罢免后,国家主席长期空置,原有宪法体制已无法继续,修宪迫在眉睫。1970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议废除国家主席职务,遭到中共众多领导反对,爆发广泛争议,修宪陷入僵局。1971年,林彪逃往苏联失败后,废除国家主席已成定局,修宪工作终于有所进展。故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第二部宪法正式通过,宪法中不再设立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职务。 这部宪法的合法性后来受到了质疑。因为通过该法律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非依照《五四宪法》和《选举法》规定,由人民直接选举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而是由“民主协商”方式产生,即由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军队等方面推选、指定或特邀的,其本身即违背了程序正义。同时,七五宪法没有由一个宪法修改委员会主持修改,也没有提交全民讨论,修宪的过程也并未公开透明,甚至直到该部宪法被通过四天后才由《人民日报》受权公布。<ref name="七五宪法甲"/ 此外,由于该宪法产生于文革时期,大量的文革语言进入宪法。该宪法保留了极为简单的公民权利条款,删除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 这部宪法首次在正文纳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大量将中国共产党的机构纳入国家机构运作体系中,带有浓重的“文革”色彩。七五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导致了“党国不分”的现象。同时,宪法正文还写入了毛泽东思想,使得这部宪法实质上更接近于一部党章。 同时,这部宪法还废除了选举制度,改变由人民直接选举和下级人大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协商选举”的形式。 有人认为,七五宪法是起草者们对宪法基本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宪法完全从政治需要的角度制定的,是对“文革”在法律上的总结,是对“无法无天”的法律认定。 七八宪法 1976年“文革”结束后,国家政治形势再度发生重大变化,重新修宪又提上日程。1977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该委员会完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组成。同时,其名单仅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而没有经过合法的法律程序。宪法修改委员会在事实上也并未投入运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内部指定的宪法修改小组直接承担了宪法草案的修改工作,使得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几乎相当于宪法草案的讨论,而当时详细记录讨论的档案至今尚未公开。宪法草案完成后,197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征求党内外群众对修改宪法的意见”。这次征求群体主要以党内人士为主,也包括一小部分的非党群众和党外人士。不过,这次征求意见的实际价值却受到了广泛质疑,在“两个凡是”的倾向下,宪法讨论显得死气沉沉。 新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 新宪法修正了1975年宪法的一部分文革语调,恢复了被取消的检察机关,但仍保留了“大鸣,大放,大字报”的说法。。此外,该宪法恢复了《五四宪法》部分公民权利条款,不过并未恢复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
《智齿》 《金拇指》 《鬼车》 《仇象》(已发表部分,见《皮皮鲁画册》和郑渊洁博客) 其他 《勃客郑渊洁》-文汇出版社(郑渊洁blog的摘录) 《郑渊洁与皮皮鲁对话录》-学苑出版社 《郑渊洁随笔-100个第一次》-学苑出版社 《舒克舌战贝塔》-学苑出版社 《郑氏胡说》郑渊洁脱口秀 《逃离恐怖岛》 《郑好十分钟》郑渊洁脱口秀 《地勤战士之歌》(作词) 衍生作品 动画片: 《猫过鼠年》、《罐头小人》、《富翁乔克》、《皮皮鲁外传》、《鲁西西奇遇记》、《舒克和贝塔》、《魔方大厦》、《鲍尔历险记》、《超级发明公司》(未实现)等 木偶剧: 《旗旗号巡洋舰》 话剧: 《皮皮鲁和吹牛大王》 电视剧: 《真假小虎子》、《红宝石公寓》、《皮皮鲁和鲁西西》 电影: 《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 其他: 小说《帽子》被改编为电视小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小說家 中國兒童文學作家 临汾人 石家庄人 Yuan淵潔 河北作家 20世纪男作家 21世纪男作家
《郑渊洁随笔-100个第一次》-学苑出版社 《舒克舌战贝塔》-学苑出版社 《郑氏胡说》郑渊洁脱口秀 《逃离恐怖岛》 《郑好十分钟》郑渊洁脱口秀 《地勤战士之歌》(作词) 衍生作品 动画片: 《猫过鼠年》、《罐头小人》、《富翁乔克》、《皮皮鲁外传》、《鲁西西奇遇记》、《舒克和贝塔》、《魔方大厦》、《鲍尔历险记》、《超级发明公司》(未实现)等 木偶剧: 《旗旗号巡洋舰》 话剧: 《皮皮鲁和吹牛大王》 电视剧: 《真假小虎子》、《红宝石公寓》、《皮皮鲁和鲁西西》 电影: 《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 其他: 小说《帽子》被改编为电视小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小說家 中國兒童文學作家 临汾人 石家庄人 Yuan淵潔 河北作家 20世纪男作家 21世纪男作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男性作家
直到1920年代初期,多數天文學家還認為銀河包含了宇宙中全部的恆星。隨著1920年天文學家沙普利和柯蒂斯的大辯論,和經由愛德溫·哈伯的觀測,顯示銀河只是眾多星系中的一個。 一般认为,银河系中的恒星多为双星或聚星系統。而2006年的新发现认为,银河系的主序星中有2/3都是单星。 神話 世界各地有許多創造天地的神話圍繞著銀河系發展出來。很特別的是,在希臘就有兩個相似的希臘神話故事在解釋銀河是怎麼來的。有些神話將銀河和星座結合在一起,認為成群牛隻的乳液將深藍色的天空染白了。在東亞,人們相信在天空中群星間的霧狀帶是銀色的河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河。 Akashaganga是印度人給銀河的名稱,意为“天上的恆河”。 依據希臘神話,銀河是赫拉在發現宙斯以欺騙的手法誘使他去餵食年幼的赫拉克勒斯因而濺灑在天空中的奶汁。另一種說法則是赫耳墨斯偷偷地將赫拉克勒斯帶去奧林匹斯山,趁著赫拉沉睡時偷吸她的奶汁,而有一些奶汁被射入天空,於是形成了银河。 在芬兰神話中,銀河被稱為鳥的小徑,因為他們注意到候鳥在向南方遷徙時,是靠著銀河來指引的,它們也認為銀河才是鳥真正的居所。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了這項觀測是正確的,候鳥確實得依靠銀河來引導,在冬天才能到溫暖的南方陸地居住。時至今日,芬蘭語中的銀河依然使用Linnunrata這個字。 在瑞典,銀河系被認為是冬天之路,因為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冬天的銀河是一年中最容易被看見的。 古代的亞美尼亞神話稱銀河系為麥稈賊之路,敘述有一位神祇在偷竊麥稈之後,企圖用一輛木製的運貨車逃離天堂,但在路途中掉落了一些麥稈。 在中国,银河源于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银河是沟通天界与人界的桥梁。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銀河的未來 目前觀測認為仙女座星系(M31)正以每秒300公里的速度朝向銀河系運動,在30-40億年後可能會撞上銀河系。但即使真的發生碰撞,太陽以及其他的恆星也不會互相碰撞。這兩個星系可能會花上數十億年的時間合併成橢圓星系。而根据美国天文台的发现,史密斯云的边缘已经与银河系的气体发生作用并推开围绕银河的气体。银河系会对它施加一个潮汐力,使其分裂。大约2千万至4千万年之后,史密斯云的核心将会撞击银河系圆盘。 参见 巴德窗 星系列表 銀河系天文學 銀道座標系 暗物質暈 註解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Thorsten Dambeck in Sky and Telescope, "Gaia's Mission to the Milky Way", March 2008, p. 36–39. Cristina Chiappini,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ilky Way, American Scientist, November/December 2001, pp. 506–515 外部連結 Milky Way – 3D 圖 Milky Way – 基礎平面圖 – 包括旋臂和獵戶分支 Milky Way – IRAS (紅外線天文衛星)巡天 – wikisky.org Milky Way – Hα巡天 – wikisky.org Milky Way – 多波段 – 影像和VRML模型(NASA) Milky Way – 全景圖(90億畫素) . Milky Way –模擬旅程 ,南威爾斯大學 Milky Way – SEDS梅西爾網站 Milky Way – 紅外線影像 Milky Way Video (02:37) – VISTA IR望遠鏡影像(2012年10月24日)
≤ ℓ ≤ 270° 第四銀河象限: 270° ≤ ℓ ≤ 360° (0°) 銀心 太陽距離銀心約。這個值是以幾何為基礎的方法,通過測量標準燭光天體,用不同的方法得到這些範圍近似但不同的數值。在內部的數千秒差距(大約10,000光年的半徑)是非常老的恆星密集區,大致成為球形,被稱為核球。由於,它曾經被認為沒有核球,取而代之的是由核心棒形成的假核球。 銀河系的中心被標示為稱為人馬座A*(顯著的人馬座A星)的強烈電波源。以人馬座A*為中心,圍繞著的天體運動規律顯示該處有個大質量的緻密天體。這種質量集中的最好解釋就是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SMBH,supermass black hole),估計它的質量介於410–450萬太陽質量。 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率符合估計值量約 y−1的非活躍星系核。觀測顯示多數的正常星系中心附近都有超大質量黑洞。 銀河系棒的性質被積極地討論著,估計它的半長度是,而與從地球觀察銀河中心的視線方向呈現10-50度的角度。某些作者主張銀河系有兩根鮮明的棒,另一根位於其他的方向。然而,天琴座RR型變星的觀測未能檢出明顯的棒狀結構。棒可能被一個包含銀河系很大部分氫分子,稱為"5-kpc環"的環包圍著。從仙女座星系觀察,這個環會是銀河系最明亮的特徵。來自核心的X射線輻射與包圍著棒的大質量恆星和有著一致的方向 。 在2010年,使用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的資料發現有兩個巨大輻射高能量的球形氣泡,分別位於銀河核心的南部和北部。每個氣泡的直徑大約;它們在南半球的夜空中延伸至天鶴座和室女座。之後,帕克斯天文台在電波頻率上的觀測確定費米氣泡的極化和相關聯的排放。 對觀測的最佳解釋是銀河系中心的恆星形成驅動磁化流導致的。 後來,在2015年1月5日,據NASA報導,觀測到一道來自人馬座A*的強烈X射線閃焰,比平時亮了400倍。這不尋常的事件可能是有一顆小行星落入黑洞中,或是人馬座A*的氣流擾動造成磁場線的糾纏造成的。 螺旋臂 外面的引力會影響銀河棒,銀河系盤面中的星際物質和恆星的結構被組合成4條螺旋臂。追蹤的電離氫區 和分子雲,顯示螺旋臂通常含有的星際物質和塵埃密度高於銀河系平均值,而且有更高的恆星形成濃度。 銀河系的螺旋結構還不確定,目前對於銀河臂的性質也還沒有共識。因為銀河系的螺旋臂經常有分支、合併、意外的扭曲,而有程度不一的不規則性,完美的對數螺旋模式只能粗略的描述太陽附近的特徵。可能的場景是太陽位在一個突臂或本地臂,強調這一點,並指出這些特徵可能不是唯一的,並且存在銀河系的其它地方。估計螺旋臂的俯仰角範圍為約7°到25°。它被認為有4條螺旋臂,全都開始於銀河系的中心附近。這些螺旋臂是依據它們在右圖中的位置命名,它們的名稱如下: 兩條螺旋臂,盾牌–半人馬臂和船底–人馬臂,在太陽軌道的內側對銀河系的中心有正切的點。如果螺旋臂包含高恆星密度,相較於恆星在盤面的平均密度,那數著咒切點附近的恆星,就可以探測得到。兩次近紅外光的調查,主要是對紅巨星敏感,不受塵埃消光,在盾牌–半人馬臂檢測到預測的過量,但是在船底–人馬臂卻沒有:盾牌–半人馬臂包含的紅巨星比預期多了約30%,但另一條臂卻欠缺。這樣的觀測顯示銀河系只擁有兩條主要的螺旋臂:英仙臂和盾牌–半人馬臂。其餘的螺旋臂含有過量的氣體,但是沒有多餘的老恆星。在2013年12月,天文學家發現,年輕的恆星和恆星形成區域與銀河系的4條螺旋臂相匹配。因此,銀河系似乎有兩條螺旋臂追溯老恆星,及4條螺旋臂追溯氣體和年輕的恆星。目前還不清楚對這種明顯差異的解釋。 近3 kpc臂(也稱為擴大3kpc臂,或簡稱3kpc臂)是在1950年代被天文學家范沃爾登(van Woerden)和合作者通過測量氫原子氫線的電波發現的。它被發現從中央的核球已超過每秒50公里的速度在擴張。它坐落在第四銀河象限,距離太陽大約5.2Kpc,距離銀河中心約3.3Kpc。遠3kpc臂是天文學家湯姆爵士(哈佛-史密松 CfA)在2008年發現的。 它坐落於第一銀河象限,距離銀河中心約3Kpc(約94.6京公里)。 在2011年發表的模擬顯示,銀河系可能是與人馬座矮橢圓星系反覆碰撞而獲得其螺旋臂的結構。 銀河系也被認為包含兩種不同的螺旋臂:內部的是人馬臂,旋轉較快;另一個外層的是船底和英仙臂,旋轉的速度較慢,但是纏繞的較密實。在這種情況下,透過不同旋臂的動力學模擬數值建議,外層的模式會形成外假環,這兩種系統由天鵝臂連接。 在主要的螺旋臂外面是麒麟座環(或外環),是數十億年前從其他星系撕裂的氣體環。然而,科學界的一些成員最近重申了他們的立場,斷言麒麟座環的結構只是由銀河系扭曲的厚盤產生的高密度區域,銀河系盤的結構沿"S"形彎曲。 銀暈 銀河的盤面被一個球狀的銀暈包圍著,估計直徑在250,000至400,000光年。由於盤面上的氣體和塵埃會吸收部份波長的電磁波,所以銀暈的組成結構還不清楚。盤面(特別是旋臂)是恆星誕生的活耀區域,但是銀暈中沒有這些活動,疏散星團也主要出現在盤面上。 銀河中大部分的質量是暗物質,形成的暗物質暈估計有5.8×1011M☉,以銀河為中心被聚集著。 新的發現使我們對銀河結構與維度的認識有所增加,隨著發現仙女座星系(M31)的盤面比以前想像的更遠,銀河系盤有向外延伸的可能性顯而易見。這可由最近新發現的證據支持 : 外環是由天鵝臂延伸出去的。 人馬座矮橢球星系的發現,與在環繞著銀極的軌道上的星系碎片,說明他因為與銀河的交互作用而被扯碎。同樣的,大犬座矮星系也因為與銀河的交互作用,使得殘骸在盤面上環繞著銀河。 在2006年1月9日,Mario Juric和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些人宣佈,史隆數位巡天在北半球的天空中發現一片巨大的雲氣結構(橫跨約5,000個滿月大小的區域)位在銀河之內,但似乎不合於目前所有的銀河模型。他將一些恆星匯聚在垂直於旋臂所在盤面的垂線上,可能的解釋是小的矮星系與銀河合併的結果。這個結構位於室女座的方向上,距離約30,000光年,暫時被稱為室女座星流。 在2006年5月9日,Daniel Zucker和Vasily Belokurov宣佈史隆數位巡天在獵犬座和牧夫座又發現兩個矮星系。 太陽的位置和近邻 太陽(包括地球和太陽系)位在獵戶臂靠近內側邊緣的位置上,在本星際雲中,距離銀河中心7.94±0.42千秒差距 我們所在的旋臂與鄰近的英仙臂大約相距6,500光年。 我們的太陽與太陽系,正位于在科學家所謂的。 太陽運行的方向,也稱為太陽向點,指出了太陽在銀河系內遊歷的路徑,基本上是朝向織女,靠近武仙座的方向,偏離銀河中心大約86度。太陽環繞銀河的軌道大致是橢圓形的,但會受到旋臂與質量分布不均勻的擾動而有些變動,我們目前在接近近銀心點(太陽最接近銀河中心的點)1/8軌道的位置上。 銀河系自轉及銀河年 太陽系大約每2.25—2.5億年在軌道上繞行一圈,可稱為一個銀河年,因此以太陽的年齡估算,太陽已經繞行銀河20—25次了。太陽的軌道速度是217km/s,換言之每8天就可以移動1天文單位,1400年可以運行1光年的距離。 至於銀河系的自轉方向,很多人誤以為那是順時針旋轉,那是誤解。因為黃道面與銀河系平面有60度角交錯,從地球上很難斷定銀河系之自轉軸何者為南,何者為北。 海頓天象館的8.0千秒差距的立體銀河星圖,正好涵蓋到銀河的中心。 年齡 依據歐洲南天天文台研究報告,估計銀河系年齡約為136億歲(1.36×1010年),幾乎與宇宙一樣老。 由天文學家Luca Pasquini、Piercarlo Bonifacio、Sofia Randich、Daniele Galli以及Raffaele G. Gratton所組成的團隊在2004年使用甚大望遠鏡的紫外線視覺矩陣光譜儀進行的研究,首度在球狀星團NGC 6397的兩顆恆星內發現鈹元素。這個發現讓他們將第一代恆星與第二代恆星交替的時間往前推進了2至3億年,因而估計球狀星團的年齡在134±8億歲,因此銀河系的年齡不會低於136±8億歲。 銀河系的鄰居 銀河、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是本星系群主要的星系,這個群總共約有50個星系,而本星系群又是室女座超星系团的一份子。 銀河被一些本星系群中的矮星系環繞著,其中最大的是直徑達21,000光年的大麥哲倫雲,最小的是 船底座矮星系、天龍座矮星系和獅子II矮星系,直徑都只有500光年。其他環繞著銀河系的還有小麥哲倫雲,最靠近的是大犬座矮星系,然後是人馬座矮橢圓星系、小熊座矮星系、玉夫座矮星系、六分儀座矮星系、天爐座矮星系和獅子I矮星系。 在2006年1月,研究人員的報告指出,過去發現銀河的盤面有不明原因的傾斜,現在已經發現是環繞銀河的大小麥哲倫雲的擾動所造成的漣漪。是在她們穿過銀河系的邊緣時,導致某些頻率的震動所造成的。這兩個星系的質量大約是銀河的2%,被認為不足以影響到銀河。但是加入暗物質的考量,這兩個星系的運動就足以對較大的銀河造成影響。在加入暗物質之後的計算結果,對銀河的影響增加20倍,這個計算的結果是根據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馬丁·溫伯格的電腦模型完成的。在他的模型中,暗物質的分布從銀河的盤面一直分佈到已知的所有層面中,結果模型預測當麥哲倫星系通過銀河時,重力的衝擊會被放大和加重。 穿過空間的速度 一般而言,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任何物體通過空間時的絕對速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太空中沒有合適的慣性參考系統,可以作為測量銀河速度的依據。 因為各向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非常的均勻,只有萬分之幾的起伏,所以喬治·斯穆特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有沒有偶極異向性。 在1977年,美國勞倫斯伯克萊國家實驗室的喬治·斯穆特等人,將微波探測器安裝在U-2偵察機上面,確切地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偶極異向性,大小為3.5±0.6 mK,換算後,太陽系在宇宙中的運動速度約為390±60 km/s,但這個速度與太陽系繞行銀河系核的速度220 km/s方向相反,這代表銀河系核在宇宙中的速度,約為600多km/s。 有鑑於此,許多天文學家相信銀河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相對於鄰近被觀測到的星系在運動,大部份的估計值都在每秒130~1,000公里之間。如果銀河的確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運動,我們每天就會移動5,184萬公里,或是每年189億公里。相較於太陽系內,每年移動的距離是地球與冥王星最接近時距離的4.5倍。銀河在空間中運動的方向是指向長蛇座的方向。 对银河系的探索 虽然从非常久远的古代,人们就认识银河。但是对银河系的真正认识还是从近代才开始。 伽利略在1610年使用望遠鏡首先解析出環帶是由一顆顆恆星聚集而成。 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赖特认为银河系是扁平的。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恒星和银河之间可能会组成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随后德国数学家郎伯特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设。到1785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绘出了银河系的扁平形体,并认为太阳系位于银河的中心。 1918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经过4年的观测後,提出太阳系应该位于银河系的边缘。1926年,瑞典天文学家贝蒂尔·林德布拉德分析出银河系也在自转。
海洋乡 海 (消歧义) 大洋
娛樂 海洋 (2009年电影),2009年雅克·贝汉执导的一部法国自然纪录片 海洋 (马丁·盖瑞斯歌曲),荷兰音乐制作人马丁·盖瑞斯主唱的一首歌曲 另見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372.93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增加了18.27万人。其中,男性为194.40万人,占总人口的52.13%;女性为178.53万人,占总人口的47.8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8.89。0-14岁的人口为60.94万人,占16.34%;15-64岁的人口为276.86万人,占74.2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12万人,占9.42%。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836,807人,占99.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8,794人,占0.4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21,878人,增长3.28%,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583人,增长32.25%,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1个百分点。 交通 铁路 京沪铁路、京沪高铁纵贯南北,枣临铁路连接京沪铁路和兖石铁路,提供枣庄东部出海通道。目前拥有枣庄站和滕州东站2座高铁站,枣庄西站、枣庄东站和滕州站3座普通客运火车。 公路 由北到南,并与在薛城区南部连接、、南北走向。 航空 枣庄市现有在建机场一座(枣庄翼云机场),另北距济南机场200余公里,南距徐州机场60公里,距临沂机场和济宁机场大约100公里左右。 水上交通 京杭大运河穿过市区南部,枣庄港等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扩建已经初见规模,在枣庄地区拥有5大港口,吞吐量逐年上升,由铁路、公路、航运交织的运输网可连通全国各地。毗邻陇海铁路和日照港、日照岚山港、青岛港、连云港四大出海口。 BRT快速公交 2010年8月1日,枣庄建设的“BRT城市快速公交”投入运营,是山东省继济南之后第二个拥有BRT的城市。截止到2016年7月1日,枣庄BRT线路共有主线8条(B1、B2、B3、B4、B5、B10、T1、T2),换乘线3条(15路、25路、35路),为国内BRT运营里程之首。 BRT线路信息表 经济 2008年GDP1092.8亿元,2010年1362.04亿,2011年1561.68亿,2021年1951.57亿元。 棗莊的中興煤礦是中國近代最早完全由中國人自辦的民族資本獨立經營的大型煤礦,是舊中國唯一由民族資本經營的最大私營煤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第一家機械化採煤企業、近代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唯一一家由兩任民國總統(徐世昌、黎元洪)任董事長、民國總理(周自齊、朱桂辛)任財務總監的企業(現址為華德中興煤礦公司)。 教育 高等教育院校 枣庄学院 枣庄职业学院 普通高级中学 枣庄市第一中学 滕州市第一中学 枣庄市第三中学 枣庄市第八中学 枣庄市第十六中学 普通初级中学 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旅游资源 枣庄北边是以两座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主的旅游景区。南边是以台儿庄古城为主的旅游景区。西边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碧波荡漾的微山湖(南四湖)。此外,在市中区有枣庄东湖公园和温泉小镇,在峄城区有枣庄冠世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 境内古迹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陈郝窑址、偪阳故城、薛城遗址、北辛遗址、台儿庄大战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枣庄市境内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 国际友好城市 施普罗克赫弗尔 美祢市 西北区 布罗克顿市 高敞郡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鲁 山东地级市 运河城市
宗国冶(1970年9月-1973年9月) 王润斋(1973年12月-1980年4月) 市长 储建华(1980年4月-1983年4月) 翟文孝(1983年4月-1986年4月) 朱关兴(1986年4月-1990年12月) 秦尧基(1991年3月-1997年12月) 马金忠(1997年12月-2002年12月) 刘玉祥(2002年12月-2006年9月) 陈伟(2006年9月-2011年12月) 张术平(2011年12月-2015年2月) 李峰(2015年2月-2018年9月) 石爱作(2018年9月-2020年9月) 张宏伟(2020年9月-2023年2月) 翟军(2023年2月-) 行政区划 枣庄市现辖5个市辖区,代管1个县级市: 市辖区: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 县级市:滕州市 区划沿革 1961年9月12日枣庄建制为地级省直辖市,辖齐村、台儿庄、峄城、薛城4个区及枣庄镇,56处人民公社。1976年7月12日,设立市中区,将齐村区所辖部分划归市中区。滕县于1978年划归枣庄市。 1983年11月齐村区改为山亭区。至1985年,全市辖5区1县,5个街道办事处,53个乡,32个镇。1988年5月,滕县改为滕州市(县级)。 2001年3月,枣庄市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共减少乡镇30个,减少比例为33%。全市共设14个街道,42个镇,5个乡。 2003年辖市中、薛城、山亭、峄城、台儿庄5区和滕州市,共设16个街道、44个镇、2个乡、253个居委会、2214个行政村。 2006年辖6个区(市),6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乡3个、镇44个、街道17个),2481个行政村(居委会)。 2007年辖6个区(市),6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104个行政村。 2012年辖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滕州市等6个区(市),设18个街道、44个镇、2个乡。 枣庄新城区包括(薛城区,高新区)与东部的(市中区,峄城区)共同形成枣庄的“中心城区”,新城区就是枣庄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人口 截至2022年末,枣庄市常住人口382.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2.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71%,比上年末提高0.67个百分点。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3,855,601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29,14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6,461人,增长3.39%,年平均增长率为0.33%。其中,男性人口为1,978,529人,占总人口的51.32%;女性人口为1,877,072人,占总人口的48.6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41。0-14岁的人口为866,637人,占总人口的22.48%;15-59岁的人口为2,273,751人,占总人口的58.97%;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15,213人,占总人口的18.55%,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28,256人,占总人口的13.7%。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287,321人,占总人口的59.3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568,280人,占总人口的40.68%。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372.93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增加了18.27万人。其中,男性为194.40万人,占总人口的52.13%;女性为178.53万人,占总人口的47.8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8.89。0-14岁的人口为60.94万人,占16.34%;15-64岁的人口为276.86万人,占74.2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12万人,占9.42%。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836,807人,占99.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8,794人,占0.4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21,878人,增长3.28%,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583人,增长32.25%,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1个百分点。 交通 铁路 京沪铁路、京沪高铁纵贯南北,枣临铁路连接京沪铁路和兖石铁路,提供枣庄东部出海通道。目前拥有枣庄站和滕州东站2座高铁站,枣庄西站、枣庄东站和滕州站3座普通客运火车。 公路
固體的物理性質包括氣味、顏色、體積、密度、熔點、沸點、比熱、室溫下的形態(固體、液體或氣體)、硬度、多孔性、折射率等。以下探討一些固體的材料性質。 世界上最輕的固體是飛行石墨,其密度小于0.2 mg/cm³,比(0.9 mg/cm³ )和气凝胶(1.9 mg/cm³)的密度都小。 力學 材料的力學性質是和其材料強度及抵抗變形的能力有關,像許多結構中使用钢梁的原因是因為钢的高強度,在結構中受力時不會斷裂,也不會有顯著的彎曲。 力學性質包括彈性、塑性、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抗剪強度、断裂韧性及延展性(脆性材料的延展性低)及压入硬度。固體力學是研究固體在外在施力及溫度變化下的行為。 固體和流體不同,不會有宏觀的流動現象。固體有一定的形狀,若其形狀變化,和其原有形狀不同,稱為形變,形變和原有尺寸的比例稱為應變。若材料受到的應力非常小,幾乎所有固體都會滿足胡克定律,其應變和應力成正比,比例係數為彈性模量或楊氏模量,這類的變形是在的範圍內。物體受力時的形變可分為以下的三種: 彈性:當外力移除後,物體會恢復成原來形變前的狀態。 粘弹性:材料同時有彈性及阻尼,因此當外力移除後,物體會接近原來形變前的狀態,但不會完全恢復形變前的狀態,需額外施力克服阻尼的影響。其應力-應變曲線會有遲滯現象,表示其力學上的響應為一個和時間有關的響應。 塑性:當外力造成的應力超過一定範圍時,物體會產生不可逆的永久形變,外力移除後,物體無法恢復成原來形變前的狀態。 許多材料高溫下的強度會下降,防火材料是指高溫下仍可維持其強度的材料,可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應用中。例如玻璃陶瓷有優異的力學性質,而且可以承受超過1000 °C的反覆性快速溫度變化,適用在檯面烹飪中。在航太工業中,飛機或太空船外層使用的材料需要可以耐熱衝擊,因此會使用由有機聚合物紡出的合成纖維,有聚合物/陶瓷/金屬的複合材料或是。 熱學 由於固體有熱能,其原子會在固體中特定位置的周圍振動,晶體或是無定形體的晶格振動頻率頻譜是固體動力學的基礎,原子的振動幅度是原子等級的大小,因此需用特殊的儀器才能觀察,例如光譜學相關的儀器。 固體的熱學性質包括熱導率,是指一固體热传导的能力。固體的熱學性質也包括比熱容,是指固體以熱能方式儲存能量的能力。 熱電效應包括三個在金屬中溫度和電壓之間的轉換效應:塞貝克效應、帕爾帖效應及湯姆森效應,前二個是在二種不同金屬介質中,溫度差和電壓之間的轉換效應,湯姆森效應則是一金屬兩端溫度不同時,金屬兩端會形成電勢差的效應。 電學 電學性質包括電導率、電阻率、阻抗及電容,金屬及合金是電的導體,而玻璃及陶瓷是電的絕緣體,前者電導率高,後者電導率低,而半導體介於二者之間。金屬的導電是因為其中的電子,半導體的導電是電子和電洞,而的導電性是由離子造成。 大部份導體的電阻率會隨著溫度的下降而降低,只是電阻率最終會是一個不為零的值。有些材料有超導體的特性,當在溫度低於其臨界溫度時,電阻率會突然降為零。低溫下有超導特性的材料包括錫和鋁等金屬、許多金屬合金、一些重度摻雜的半導體及特定的陶瓷。一個由超導體形成的線圈,可以在沒有電壓源的條件下,讓電流在線圈內持續流動。 介電質是一種可以電極化的絕緣體,可以用在電容器中。電容器是利用二片距離很近的導體來儲存能量的電子零件,二片導體之間即為介電質,因此二片導體會產生大小相同,極性相反的電荷,在電路中電容器常作為能量儲存元件,因此電容器的阻抗會隨著頻率而不同,電容器也常用在濾波器中,去分離高頻及低頻訊號。 機電特性 壓電性是指晶體在受到應力後會產生電壓的特性,在有壓電性的晶體中,若施加電壓也會產生微小的形變。像橡膠、木材、頭髮及絲等聚合物都有壓電性,而聚偏二氟乙烯聚合物的壓電性要比石英高出許多。壓電性材料的形變特性使其適用在像高壓源、喇叭、雷射.及其他化學、生物及的感測器及換能器。 光學 有些材料會允許可見光穿透,例如玻璃,有些材料則會反射可見光,例如金屬。 許多材料會允許一定波長範圍的電磁波通過,反射其他波長範圍的電磁波。例如窗戶的玻璃會設計成可以讓可見光穿透,但會反射大部份會造成曬傷的紫外線,此特性可以用來作頻率選擇的光濾鏡,可以調整入射光的顏色。 在一些特定的應用時,需同時考慮材料的光學和力學特性。例如紅外線導引飛彈的感測器需放在一個允許紅外線穿透的外殼內,目前會使用單晶蓝宝石作為高速紅外線導引飛彈的外殼,但無法讓整個中紅外線(3–5 µm)範圍內的紅外線都穿透此材料,在室溫下若波長約超過4.5 µm,穿透能力就開始下降。雖然在室溫下蓝宝石的強度比其他和中紅外線的材料會好,但若超過600°C時其強度會變差。因此長期以來都要在光學特性和力學的耐久性上取捨,不過使用或光學奈米材料可以減少這類的問題。 受導引的光波傳輸和光纖領域有關,也和玻璃是否可以同時傳送多個頻率的信號(多模光導)有關,理想情形下光訊號強度維持不變,而信號之間不會有干涉。光導是積體光電子電路的一部份,或是光學通訊系統的傳輸介質。 光電特性 太陽能電池是可以將光能轉換為電能的設備,太陽能電池會利用吸光性材料用光子激發電子和電洞,再讓電子和電洞往不同方向移動來傳導電流。上述的效應稱為光電效應,此一領域稱為光電工程。 太陽能電池有許多不同的應用,最常見的是用在需要電源,但又無法連接到輸電網路的情形,例如地球軌道上的衛星、掌上式計算機、手表、衛星電話或距離很遠的打水泵浦。近來也開始將太陽能電池產生的能量透過變頻器轉換為交流電壓,輸送到輸電網路,太陽能電池不只是一個獨立的電源,也可以是輸電網路的一部份。 所有的太陽能電池都需要在電池結構中有可以吸收光線的材料,用來吸收光子,利用光電效應產生電子。由於太陽光中特定頻率範圍的光才能穿過大氣層,到達地表,太陽能電池中的吸光性材料會選用在可吸收這些頻率光子的材料,不過若太陽能電池是放置在大氣層外,則需針對大氣層的太陽光頻率分佈來選擇太陽能電池的材質。 磁學
玻璃陶瓷 玻璃陶瓷兼具有无定形体的玻璃及晶體的陶瓷的許多特性,其成形方式類似玻璃,再利用熱處理的方式使其部份產生结晶,因此其中同時有无定形体及晶體均勻分佈。 當閃電擊中砂粒中的晶粒時,也會產生玻璃陶瓷。閃電帶來的大量及快速的熱能會使溫度到約2500 °C,會產生中空、分支樹根狀的閃電熔岩。 有机固体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組成、反應及製備等。有機化合物的主要成份為碳和氫,但也包括氧、氮及鹵素(氟、氯、溴、碘),有些有機化合物還含有磷和硫等,有机固體的例子有木材、石蠟、萘及許多的聚合物和塑膠等。 木材 木材是像乔木和灌木能够的植物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这些植物在初生生长结束后,根茎中的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向外发展出韧皮,向内发展出木材。木材是维管形成层向内的发展出植物组织的统称,包括木质部和木質线。 木材為林業主產物,对于人类生活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木材性质的不同,可以用在不同的應用中。 聚合物 聚合物(Polymer)是指具有非常大的分子量的化合物,分子間由、或單體經由共價鍵連接在一起。這個字眼(polymer)是出自於希臘字:polys代表的是多,而meros 代表的是小單位(part),所以很多小單位連結在一起的這種特別的分子,我們稱之為聚合物。需要更多的資訊,可以參考塑膠、DNA和高分子。 生物材料 許多自然界的材料都可以視為複雜的複合材料,而且各自有其特殊的性質。這些材料歷經數百萬年的演變,許多科學家也從中得到靈感來設計先進材料。生物材料的特徴包括结构层次(structural hierarchy)、多功能性及的能力。自我組織也是生物材料的基本特性之一,藉此才能由分子層次逐漸組合為各種生物材料,自組裝也是在進行一些高效能生物材料的化學合成時,逐漸開始使用的方法之一。 複合材料 複合材料是由金屬材料、陶瓷材料或高分子材料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材料,經過複合工藝而製備的多相材料。其中包括連續相的基體,和被基體包容,用來提昇材料性能的相增強體。 複合材料的應用範圍很廣,包括建築工程中常用的鋼筋混凝土,及用在太空梭的航天飞机隔热系统中,在太空梭返航回到地球時避免表面過熱的絕熱瓦,太空梭機鼻及機翼前緣會使用的淺灰色材料,可以承受返航時高達1510 °C的溫度。強化碳-碳是一種由浸漬在酚醛樹脂的石墨人造絲製成的複合材料。在高溫的高壓釜中處理後,層疊會熱分解,人造絲會釋出碳,再在真空下浸漬在糠醇中,糠醇也會釋出碳。為了反覆利用時的抗氧化能力,會用碳化矽作為強化碳-碳的外層。 半导体 半导体是電阻率介於金屬導體和非金屬絕緣體之間的物質,在週期表硼往右下的對角線上.其左邊是金屬導體,其右邊是絕緣體。 半導體元件是近代電子學的基礎,包括收音機、電腦、電視中都有半導體元件。半導體元件包括電晶體、太陽能電池、二極體及積體電路。大陽能光電板是大型的半導體元件,直接將光能轉換為電能。 在金屬導體中,電流是由於電子的流動所造成,但在半導體中,電流是由於材料能带结构中的電子流動以及帶正電電洞流動所造成。常見的半導體材料包括矽、鍺及砷化鎵。 纳米材料 許多固體當其大小為幾個納米時,其特性也會隨之改變。例如金和矽分別是金色和灰色,但金和矽的納米料子都是紅色,大小為約2.5納米的金納米粒子,其熔點約為300°C,遠低於金塊的熔點1064°C。金屬的納米線其強度也比一般大小下的相同金屬要大。 納米材料有高表面積,適用在許多和能源相關的應用中,例如納米的鉑金屬可以作為車用燃料的催化劑,也可以用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中、鑭、鈰、錳、鎳的氧化物形成的陶瓷或可用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鋰和鈦的納米顆粒可用在鋰離子電池或钛酸锂电池中、矽納米粒子已被證實可以大幅提昇鋰離子電池在膨胀/收缩周期中的儲存容量。矽納米顆粒也用在新形式的太陽能電池中,太陽能電池中多晶矽基板上矽量子點的薄膜沉积可以增加60%輸出電壓,此應用中納米顆粒或薄膜的表面積也使其吸收輻射量達到最大值。 物理性質 固體的物理性質包括氣味、顏色、體積、密度、熔點、沸點、比熱、室溫下的形態(固體、液體或氣體)、硬度、多孔性、折射率等。以下探討一些固體的材料性質。 世界上最輕的固體是飛行石墨,其密度小于0.2 mg/cm³,比(0.9 mg/cm³ )和气凝胶(1.9 mg/cm³)的密度都小。 力學 材料的力學性質是和其材料強度及抵抗變形的能力有關,像許多結構中使用钢梁的原因是因為钢的高強度,在結構中受力時不會斷裂,也不會有顯著的彎曲。 力學性質包括彈性、塑性、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抗剪強度、断裂韧性及延展性(脆性材料的延展性低)及压入硬度。固體力學是研究固體在外在施力及溫度變化下的行為。 固體和流體不同,不會有宏觀的流動現象。固體有一定的形狀,若其形狀變化,和其原有形狀不同,稱為形變,形變和原有尺寸的比例稱為應變。若材料受到的應力非常小,幾乎所有固體都會滿足胡克定律,其應變和應力成正比,比例係數為彈性模量或楊氏模量,這類的變形是在的範圍內。物體受力時的形變可分為以下的三種: 彈性:當外力移除後,物體會恢復成原來形變前的狀態。 粘弹性:材料同時有彈性及阻尼,因此當外力移除後,物體會接近原來形變前的狀態,但不會完全恢復形變前的狀態,需額外施力克服阻尼的影響。其應力-應變曲線會有遲滯現象,表示其力學上的響應為一個和時間有關的響應。
賓諾·古登堡 金森博雄 大森房吉 英厄·莱曼
莫霍洛维奇 理察·迪克森·奧爾德姆 查爾斯·法蘭西斯·芮克特 张衡 參看
2010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會議審閱了確立各物理常數固定數值的進度,但認為「第23屆國際度量衡大會所設下的條件仍未完全滿足,因此本會目前不建議修訂國際單位制。」 在2011年第24屆大會上,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從原則上贊成對定義進行必要的修訂,並重申修訂前必須達到的各項條件。2014年第25屆大會召開時,第23屆大會所設下的條件仍未滿足,因此大會再次建議在確立物理常數固定值方面做進一步工作。 2018年11月16日,國際單位制重新定義的提案在第26屆大會上通過採納。新定義將於2019年5月開始生效。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基本常數任務組已宣佈將於該次大會上公佈的數值的提交限期。 國際單位制手冊 國際度量衡大會定期頒布一份手冊,闡述國際單位制的定義。其官方版本為法語,與《米制公約》相符。因此,世界各國在對名詞進行不同語言的翻譯時,有一定的自由度,如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所發佈的針對美式英語的國際度量衡大會文件本地版本(NIST SP 330)。 《手冊》是由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屬下的單位顧問委員會所編寫。單位顧問委員會的主席由國際度量衡委員會提名,但成員來自於國際度量衡大會及委員會以外的國際組織。 《國際單位制手冊》所用的「物理量」、「單位」、「因次」等名詞,都出自由計量學聯合導則委員會(JCGM)出版的《國際計量詞彙》。該委員會是一個由八個國際標準組織組成的工作小組,由國際度量衡局局長擔任會長。用於定義國際單位制的物理量和公式,統稱為「國際物理量系統」,列於ISO/IEC 80000物理量與單位國際標準。 單位與詞頭 國際單位制的組成部分為:一組基本單位、一組有特殊名稱的導出單位以及一組十進制倍數詞頭(前綴)。根據《國際單位制手冊》,「SI單位」囊括以上三個部分,而「一致SI單位」則只包含基本和導出單位。 基本單位 國際單位制以一組基本單位為基礎,所有其他單位都是用基本單位建立起來的。馬克士威最初提出一致單位制的概念時,列出了三個可用的基本單位:長度、質量及時間單位。之後,吉奧爾吉提倡加入電的基本單位。理論上,電流、電勢、電阻、電荷等物理量的單位都可以做電的基本單位,當選定其中一個做基本單位後,其餘的電單位都可以通過物理定律從基本單位推導得出;國際單位制最終選擇了使用電流,作為「電的基本單位」。後期,又加入了三個分別量度熱力學溫度、物質的量及發光強度的基本單位。 導出單位 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是基本單位在乘冪、乘積或相除後產生的單位,如此形成的導出單位可以有無限多個。每個導出單位都與一個導出物理量相對應,例如,速度是建立在時間和長度上的物理量,在國際單位制中所對應的導出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導出單位的因次可以用基本單位的因次組合來表達。 一致單位是指定義中係數均為1的導出單位,也就是定義中不會出現像標準重力或是水的密度之類的常數。例如,牛頓的定義是,使1公斤的質量產生1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需要的力。因為國際單位制中質量及加速度的單位分別是kg及m⋅s−2,而且力是質量和加速度之積(),所以力的單位牛頓即為kg⋅m⋅s−2。除了基本單位的積和冪以外,牛頓的定義不含其他數值,因此屬於一致單位。 為方便使用,一些導出單位也有專用的名稱及符號。這些導出單位還可以進一步用來定義更多的導出單位,其專用名也可以用來表達新的導出單位。如上文所述,力的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是kg⋅m⋅s−2,其專用名為牛頓(N);壓強的單位是帕斯卡(Pa),可定義為「牛頓每平方米」(N/m2)。 詞頭 在基本和導出單位名稱之前加上詞頭,可表達該單位的倍數和分數。詞頭所代表的倍數都是10的整數冪,在倍數高於100或低於時則都是1000的整數冪。例如,詞頭kilo(千)表示一千倍,milli(毫)表示千分之一,也就是說,1000毫米(millimetre)為之1-{米}-(metre,又作-{公尺}-),1000米為之1-{千米}-(kilometre,又作-{公里}-),如此類推。這些詞頭不能夠結合使用,即百萬分之一米可寫作微米(micrometre),但不可寫作毫毫米(millimillimetre)。在對公斤(kilogramme)加上詞頭時,以克(gramme)作為「基本」單位,因此百萬分之一公斤寫作毫克(milligramme),而非微公斤(microkilogram)。每個詞頭名稱均有一個區分大小寫的“詞頭符號”來代表,使用時加在“單位符號”之前。 SI認可使用的非SI單位 雖然國際單位制本身已足以表達任何物理量,但在科技界和商界等的出版物中仍會出現許多非國際單位制單位,而這些單位的使用很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也有一些單位由於深深地植根在歷史和個別文化當中,所以將會在可見的未來繼續使用下去。國際度量衡委員會承認亦認可這種做法,並頒佈了一份「可以與SI並用的非SI單位」清單,其分類如下: 可以與SI並用的非SI單位(表6): 一些時間、角度及非SI的舊公制單位都有較長的使用歷史。大部分社會都利用太陽日以及從太陽日細分出來的非十進制時間段作為量度時間的基礎;與英呎和磅不同的是,這些時間單位無論在哪裡測量都是相同的。弧度是一個圓周的,雖然有數學上的好處,但不便於導航。與時間單位相似,用於導航的角度單位在世界各地的使用比較統一。公噸、公升和公頃是國際度量衡大會在1879年採用的,今天保留為可與SI並用的單位,有各自的專用符號。已收錄的單位有 分鐘、小時、日、角度、角分、角秒、公頃、公升、公噸、天文單位及分貝。 在SI下的數值須經實驗得出的非SI單位(表7): 物理學家很多時候會使用和某些自然現象有關的測量單位,這些單位往往和國際單位制單位的大小相差許多個數量級。《國際單位制手冊》列出了一些最常用的自然單位以及它們的符號和標準數值,但必須通過實驗才能得出這些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下的數值。 電子伏特(eV)及道爾頓/原子質量單位(Da或u)。 其他非SI單位(表8): 一些單位雖然沒有得到國際度量衡大會的正式認可,但仍廣泛應用在醫療和導航等眾多領域中。國際度量衡委員會為確保在國際上的一致性,也在《手冊》中列出此類單位,但建議在使用時先作定義。 巴、毫米汞柱、埃格斯特朗、海里、靶恩、節及奈培。
隨著科學的發展,厘米-克-秒制中出現了不少新的單位,而各學科之間在單位使用的問題上也沒有良好的協調。因此在1875年,多個國際組織協定《米制公約》,創立了國際度量衡大會,目的是訂下新度量衡系統的定義,並在國際上建立一套書寫和表達計量的標準。 國際單位制已受大部分國家所採納,但在英語國家當中,國際單位制並沒有受到全面的使用。 歷史 公制最早在1790年代法國大革命期間採用,當時只有長度和質量的原器,分別作米和公斤的定義標準。1830年代,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為一套建立在長度、質量和時間上的「一致單位制」打下了根基。1860年代,在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的主持下,一組科學家制訂了一套包含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的一致系統。但當時人們同時使用著多個與電有關的單位,因此阻礙了將電單位納入這套單位制之中。直到1900年,才提倡在原來的三個基本單位之外再加一個電單位。 1875年,法國根據《米制公約》把維護公斤和米定義原器的責任轉交給國際組織。1921年,公約適用範圍擴大至所有物理量,包括最早於1893年定義的各種電單位。 1948年,學者們開始將公制重新制訂為一套「實用單位制」,經過逾十年的發展後,終於在1960年公佈「國際單位制」。1954年第10屆國際度量衡大會把電流、溫度及發光強度定為“基本物理量”,使基本物理量增加至六個。相對應的基本單位有米、公斤、秒、安培、開爾文和坎德拉。1971年,國際單位制再添一個基本物理量──以摩爾來表示物質的量。 早期發展 1791年,法國科學院的一個委員會受國民議會和路易十六的委派,開始建立一套統一、基於理性的度量衡系統,這將成為公制。成員包括「現代化學之父」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及數學家皮耶爾-西蒙·拉普拉斯和阿德里安-馬里·勒壤得。當時的社會反應,有抗拒的,也有不屑一顧的,還有嘲諷的。委員會在設計長度、體積和質量的相互關係時所遵從的原則,和1668年英國神職人員約翰·威爾金斯在《論真正的文字和哲學語言》()中所提倡的一致。他們也根據最早於1670年由法國神職人員提出的方法,利用地球的子午線作為長度的定義基礎。1791年3月30日,國民議會採納了委員會的新度量衡系統,並批准在敦刻爾克和巴塞羅那之間進行勘察,以確立子午線的長度。1792年7月11日,委員會提出將長度、面積、容積和質量的單位名稱分別定為metre(公尺)、are(公畝)、litre(公升)和grave(公斤的舊名),而這些單位的倍數和分數則用以十進制為基礎的詞頭來表示,如centi表示一百分之一,kilo表示一千倍等等。 1795年4月7日法律(芽月18日法)訂下了gramme(克)和kilogramme(千克),分別取代先前的gravet(準確來說是milligrave)和grave。在皮埃爾·梅尚和的子午線勘察結束後,米和公斤的標準原器於1799年6月22日正式交由法國國家檔案館()保管。同年12月10日,即拿破崙的霧月政變之後的一個月,霜月19日法正式通過,法國將全面採用公制。 19世紀上半葉,不同基本單位有不同的常用倍數詞頭:法國和德國部分地區常用myriametre(1萬米)量度距離,但在量度質量時卻用kilogramme(1千克),而非myriagramme(1萬克)。 1832年,德國數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在威廉·韋伯的協助下,得出了地球磁場的強度,並以毫米、克和秒所組成的單位寫出。秒因此從實際上成為了一個基本單位。此前,科學家只是以相對值來比較各地的地磁場強度,但高斯把磁鐵在磁力底下的扭矩與物體在引力底下的扭矩視為等同,所以能夠為磁場強度設下一個建立在質量、長度和時間上量綱。 1860年代,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及威廉·湯姆森(開爾文男爵)等科學家在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的主持下,在高斯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規範,建立起一套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所組成的一致單位制。利用一致性原則,他們成功定義了一組厘米-克-秒制單位,包括:爾格表達能量、達因表達力、微巴表達壓力、泊表達剪切黏度、斯托克斯表達運動黏度等等。 米制公約 法國的度量衡改革啟發了計量學上的國際合作計劃,多國最終於1875年簽署《米制公約》。公約最初只規定了米和公斤的標準:作為定義標準的共有30件米原器及40件公斤原器,材料均為含90%鉑和10%銥的合金,由英國莊信萬豐公司製造,1889年被國際度量衡大會採用。原器中隨機各選出一件分別做國際米原器和國際公斤原器,從此取代早前由法國國家檔案館保管的米和公斤原器。公約的每個簽署國都可擁有一個餘下的原器,做該國的定義標準。 根據公約,由三個國際組織來監督國際計量標準: 國際度量衡大會():每四至六年舉辦一次,由各成員國代表組成,目的是討論國際度量衡委員會有關國際單位制新發展的報告; 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委員為十八名有威望的科學家,由國際度量衡大會選出,每年在國際度量衡局召開會議,並對國際度量衡大會提出行政上和技術上的建議; 國際度量衡局():位於法國塞夫爾的一所國際計量學中心,負責保管國際公斤原器,為國際度量衡大會和國際度量衡委員會提供計量服務,亦是它們的秘書處和會議舉辦的場地。其最初的作用是定期將各國的米和公斤原器與國際公斤原器進行比較。 1921年,米制公約的涵蓋範圍擴展至所有物理單位,包括安培以及其他在1893年美國芝加哥舉辦的第4屆國際電工大會()上所定義的單位。這讓國際度量衡大會能夠解決公制使用上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米制公約》以及國際度量衡大會名義下的所有官方文件都是以法語書寫的。 發展成國際單位制 人們在19世紀末時同時使用著三個不同的電單位制,分別為:CGS靜電單位制,又稱高斯單位制,簡稱ESU;CGS電機械單位,簡稱EMU;以及用於配電系統的米-千克-秒制(國際單位制)。在試圖根據因次分析用長度、質量及時間表達電單位時,科學家遇到了諸多困難──在使用ESU或EMU時,物理量會具有不同的因次。1900年,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倡在當時的三個基本單位以外,再加一個基本單位,電單位不一致的問題迎刃而解。這第四個單位可以是電流、電壓和電阻中的其中一個。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人們採用了一系列不一致的單位制,在質量上有的用克,有的用公斤;在長度上有的用厘米,有的用米。例如有:表達功率的「Pferdestärke」(公制馬力)、表達滲透性的及表達氣壓和血壓的毫米汞柱。這些廣泛使用的單位之中,有的用到了標準重力。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全球各地仍然使用著各種不同的單位制,有的是公制的另類版本,有的則是基於所謂的「習慣單位」,如美制單位。1948年,在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及法國政府代表的參與下,第9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委派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對科學界、技術界和教育界的計量需求進行一項調查,並為一種單一整合、能供遵守《米制公約》的世界各國使用的單位制提出建議。 根據此項調查的結論,1954年第10屆國際度量衡大會決定,這個國際性的單位制應以六個基本單位為基礎,能夠用於測量溫度、可見光輻射、機械及電磁物理量。建議中的六個基本單位分別為:米、公斤、秒、安培、開爾文和坎德拉。1960年第11屆國際度量衡大會正式將這一單位制命名為「國際單位制」(),簡稱SI。國際度量衡局也曾把國際單位制稱為「現代公制」。1971年第14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將摩爾納入為第七個基本單位。 國際物理量系統 國際物理量系統()是以以下七個“基本物理量”為基礎的系統:長度、質量、時間、電流、熱力學溫度、物質的量和發光強度。其他物理量,如面積、壓力及電阻,都可以根據明確、不相互矛盾的公式從這些基本物理量推導得出。國際物理量系統所定義的,是國際單位制單位所量度的物理量。ISO/IEC 80000國際標準對國際物理量系統做了定義,定義於2009年經ISO 80000-1進一步完善。 重新定義單位 自從1960年重新定義米之後,公斤便一直是唯一一個依賴某件人造物體來定義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全球各地的公斤標準都須定期與位於法國塞夫爾的國際公斤原器進行比較。
Scale)。「麥加利地震烈度」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無感)至12度(全面破壞),6度或以上才會造成破壞。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則視乎該地點與震中的距離,震源的深度,震源與該地點之間和該地點本身的土壤結構,以及造成地震的斷層運動種類等因素而有強弱的變化。然而,一般說來烈度會隨距離震中的距離而成指數比的下降。 地震帶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歐亞地震帶: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本地震帶約集中全世界15%的地震。 中洋脊地震帶: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而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则可能引起海啸。餘震会使破坏更加严重。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土壤液化,海嘯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 主要地震 历史记录中傷亡最严重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的嘉靖大地震,有超过83万人丧生。当时这一地区的人大多住在黄土山崖里挖出的窑洞里,地震使得许多窑洞坍塌造成大量伤亡。1976年发生在中国唐山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了大约242,769到655,237人,被认为是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 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是地震仪测得震级最高的地震,地震矩規模達Mw 9.5。该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震级第二高的1964年耶穌受難日地震的两倍。震级最高的10大地震都是大型逆衝區地震,其中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由於引發後續的海嘯,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共30万人死亡。 地震測报 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并于134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但只是对地震发生后的一种记录仪器,并不能对地震有任何预测。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尝试著预报地震,以便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减小地震灾害损失。一般认为科学的地震预报应对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由于地球内部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和预报模型,时至今日,地震预报技术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 中国首次成功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在中国辽宁海城的里氏7.3级地震。由於頻繁的前震與地震先兆,中国的地震部门在震前数小时正式发布了临震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防护措施,疏散了大量居民。据信这次成功的预报避免了数万人的伤亡。 在中国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在中国河北唐山的大地震中,震前存在不同预报意见,没有形成官方预报,但邻近的青龙县在其范围内发布了预报,使全县的47万受这次地震影响的人群中,死亡比例远远低于受此次地震影响的其他地区。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家们还通过超深钻井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地球内部信息。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地震前兆 地震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發生時間,但通常地震發生之前都會有一些自然現象,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鳴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溫梯度、地应力的异常與氡氣異常等。对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仍是地震临短期预报的重要手段。 地震防止 建築物在設計與建造時,有效的防震設計,可有效的防止生命財產的損失。 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可能造成危险的是比较强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振动较为明显,应迅速逃生。逃生应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则,注意保护头部。 关闭煤气,可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注意避开外墙体,玻璃窗等薄弱部位,並且可以使用枕头、被子等物,或直接用双手保護頭部。躲避在堅固的家具下能防護掉落物。主震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高层人员应尽量避免乘坐电梯。在室外可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避免聚集在高层建筑及高压输电线下方。如在山区还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可寻找地势较高处躲避。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设法逃生。如无力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到來。 常見名詞 震源:地層斷裂引發地震的位置(地底下) 震央:震源的正上方。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源和震央的垂直距離。 震央距:观测点到震央的距离。 震源距: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 烈度:量度地震对某一特定地点所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量度单位。 断层:是指岩石形成節理構造破裂後,兩側岩層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 参考文献
在近距離地震紀錄(小於200公里)中,在S波後方的波包並非表面波,而是尾波。地球內部雖然大致是均勻的,但小部分有不均勻的質點分布,越靠近地表越多(例如斷層或岩石裂痕)。當震波向外傳播時,這些不均勻或散射質點或與震波作用,產生散射現象。此散射波在紀錄中會形成尾波。尾波的長短與震波耗散為熱能的程度有關。例如月球因為剛性較低,耗散低,故尾波時間長。尾波如同地震圖上異質性所留下的「指紋」,研究尾波,可以促進對一地地質結構之了解。 地震度量 目前衡量地震規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Magnitude)和烈度(Seismic intensity)两种。 震级 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和宾诺·古登堡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規模。里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公里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規模每增大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6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倍。由於里氏地震規模在超過ML7以上會發生飽和現象,並且不適合用來測量遠距地震的規模,因此科學界現多使用地震矩規模描述中型到大型地震的地震規模。 小于里氏規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規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通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經過重新分析該地震的波形,科學家認為該地震的地震矩規模達Mw 9.5。 烈度 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響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烈度源自和應用於十度的羅西福瑞分级(),由意大利火山學家朱塞佩·麥加利(Giuseppe Mercalli)在1883年及1902年修訂。後來多次被多位地理學家、地震學家和物理學家修訂,成為今天的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Modified Mercalli Scale)。「麥加利地震烈度」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無感)至12度(全面破壞),6度或以上才會造成破壞。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則視乎該地點與震中的距離,震源的深度,震源與該地點之間和該地點本身的土壤結構,以及造成地震的斷層運動種類等因素而有強弱的變化。然而,一般說來烈度會隨距離震中的距離而成指數比的下降。 地震帶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歐亞地震帶: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本地震帶約集中全世界15%的地震。 中洋脊地震帶: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而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则可能引起海啸。餘震会使破坏更加严重。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土壤液化,海嘯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 主要地震 历史记录中傷亡最严重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的嘉靖大地震,有超过83万人丧生。当时这一地区的人大多住在黄土山崖里挖出的窑洞里,地震使得许多窑洞坍塌造成大量伤亡。1976年发生在中国唐山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了大约242,769到655,237人,被认为是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 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是地震仪测得震级最高的地震,地震矩規模達Mw 9.5。该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震级第二高的1964年耶穌受難日地震的两倍。震级最高的10大地震都是大型逆衝區地震,其中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由於引發後續的海嘯,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共30万人死亡。 地震測报 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并于134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但只是对地震发生后的一种记录仪器,并不能对地震有任何预测。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尝试著预报地震,以便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减小地震灾害损失。一般认为科学的地震预报应对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由于地球内部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和预报模型,时至今日,地震预报技术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 中国首次成功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在中国辽宁海城的里氏7.3级地震。由於頻繁的前震與地震先兆,中国的地震部门在震前数小时正式发布了临震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防护措施,疏散了大量居民。据信这次成功的预报避免了数万人的伤亡。 在中国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在中国河北唐山的大地震中,震前存在不同预报意见,没有形成官方预报,但邻近的青龙县在其范围内发布了预报,使全县的47万受这次地震影响的人群中,死亡比例远远低于受此次地震影响的其他地区。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家们还通过超深钻井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地球内部信息。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地震前兆 地震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發生時間,但通常地震發生之前都會有一些自然現象,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鳴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溫梯度、地应力的异常與氡氣異常等。对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仍是地震临短期预报的重要手段。 地震防止 建築物在設計與建造時,有效的防震設計,可有效的防止生命財產的損失。 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可能造成危险的是比较强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振动较为明显,应迅速逃生。逃生应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则,注意保护头部。 关闭煤气,可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注意避开外墙体,玻璃窗等薄弱部位,並且可以使用枕头、被子等物,或直接用双手保護頭部。躲避在堅固的家具下能防護掉落物。主震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高层人员应尽量避免乘坐电梯。在室外可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避免聚集在高层建筑及高压输电线下方。如在山区还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可寻找地势较高处躲避。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设法逃生。如无力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到來。 常見名詞 震源:地層斷裂引發地震的位置(地底下) 震央:震源的正上方。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源和震央的垂直距離。 震央距:观测点到震央的距离。 震源距: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
K和高于1300 K处的使用。 委员会提出,应重新定义开尔文,以使得波尔兹曼常数是一个定值。委员会原本希望,这个项目会在2011年的国际度量衡大会上通过,但到了2011年,这个提议又被推后到2014年,成为更大的项目中的一部分。 新定义提案于2018年11月16日通过,已于2019年5月20日起生效。 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个新定义会使开尔文和其它国际标准单位连接起来,并且可以不再依赖于某种特定的物质。从实际的观点来看,这个新定义不会造成任何区别,水在一个大气压下的凝固点仍然是0℃(32℉,273.15 K)。 实际使用 色温 开尔文常用于测量光源的色温。色温基于黑体发出的光的颜色取决于辐射体的温度的原理。温度低于约4000 K的黑体为浅红色,温度高于约7500
第10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第3号决议给出了热力学温标的现代定义,表明水的三相点为其第二定义点,并规定將其温度訂定为273.15开。 1967-1968年 第13届CGPM第3号决议将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增量由“绝对度”(符号K)更名为“开尔文”(符号K)。同时,因为意识到要更明确地定义单位增量的程度的必要,第13次在国际度量衡大会第4号决议中指出“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等于水的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的。” 2005年 国际计量委员会声称为了阐明水的三相点的温度,开尔文热力学温标中的定义适用于VSMOW标准中规定的水有同位素结构。 重新定义 2005年,国际计量委员会着手于重新定义开尔文,让它有一个更严格的定义。當時的定义并不能满足于在低于20 K和高于1300 K处的使用。 委员会提出,应重新定义开尔文,以使得波尔兹曼常数是一个定值。委员会原本希望,这个项目会在2011年的国际度量衡大会上通过,但到了2011年,这个提议又被推后到2014年,成为更大的项目中的一部分。
换算 维生素A:1国际单位(IU) = 0.300 μg结晶视黄醇 = 0.344 μg维生素A醋酸酯 = 0.550 μg维生素A棕榈酸酯 = 0.358 μg维生素A丙酸酯
1 USP 维生素C:1国际单位(IU) = 50 μg 抗坏血酸 维生素D:1国际单位(IU) = 25 ng维生素D3(晶体) = 1 USP = 1 ICU 维生素E:1国际单位(IU) = 0.667
,瑞典駐華大使館 歐盟申根條約專頁 參見 申根資訊系統 馬斯垂克條約 2005年瑞士公投 不設防疆界 申根区 申根 國際公約 1985年条约
1995年3月26日,申根公約正式生效,首先簽約的5個國家,取消邊境檢查。 北歐5國於1996年12月19日加入申根,分別為丹麥、冰島、瑞典、挪威、芬蘭。 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的10個國家,同時加入《申根協定》,分別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马耳他、賽普勒斯。根據各國達成的安排,歐盟將分步驟吸收10個新成員國加入《申根協定》。這些國家與15個現協定國之間的陸路和海路邊卡於2007年12月撤除,而機場邊境檢查也在2008年3月30日取消,只有賽普勒斯和馬爾他因為是島國的關係,要求保留部分邊境管制措施。 2004年10月16日,瑞士联邦议会通过加入《申根协定》的协议,2005年6月5日,瑞士全民公投以微弱多数通过了《申根协定》。2008年12月12日瑞士正式加入申根区。 2007年後,羅馬尼亞、賽普勒斯、保加利亞、列支敦士登分別簽訂加入申根公約,原預計分別均會在2011年內正式實施。但目前除列支敦士登外,其餘三國均於2011年宣布延後實施,至今沒有加入。 2013年7月1日起,克羅地亞成為歐盟成員國。2022年12月8日該國獲歐盟理事會通過成為申根公約成員國,2023年1月1日起生效。同時申請的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兩國因受到奧地利反對,尚未能獲准加入。 申根區延遲加入國 意大利、奧地利、希臘三國雖於1990年代初加入申根區,但因安全或是邊界海防等因素均被推遲加入申根區,前兩國於1997年才獲准加入申根區,希臘則是直到2000年才獲准加入申根區。 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浦路斯三國虽已簽訂加入申根公約,但塞浦路斯因北賽問題而推遲加入申根區,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因國內治安與情勢仍较其他歐盟國家不穩,目前在部份歐盟國家反對下推遲加入申根區。 爭議 人口自由流动也带来治安问题,一些国家的治安,像瑞士,在加入条约后治安有恶化趋势。 同时欧洲难民危机也给人口自由移动带来新的挑战,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均有暂停申根的举动。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在歐洲的傳播,一些申根国家像波蘭、丹麥和捷克單方面宣布封閉邊境以防疫情傳播的決定被外界認定為申根公約的一次重大衝擊與考驗。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簽證規定,德國在台協會 簽證申請須知
在朝鲜半岛,5世纪高句丽在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进入鼎盛时期。同时,佛教在384年从高句丽传入百济。 儒文化国家的繁盛 4世紀中期左右左右,朝鮮半島進入了由高句麗、新羅及百濟所組成的三國時代。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在598年下令正式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開始了科舉制度。584年,为了提升关中地区的物资运输能力,隋文帝命宇文恺兴建广通渠。并以此为序幕,带动一系列修建运河的工程,最终成就了隋唐大运河。开皇盛世气象恢宏磅礴,隋文帝又下令修建大兴城(即后来的唐长安城)。在蒙古地区,突厥汗国于隋初强大,开始侵扰中国内地,隋朝被迫修长城。582年突厥杀入长城。583年隋朝分八路北伐突厥。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战败降隋,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朝。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基本解决北方外患。中国西北地区,位于陇西青海一带的吐谷浑汗国也时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与吐谷浑和亲以安抚,608年隋炀帝派军占领吐谷浑,史称隋与吐谷浑之战。隔年隋炀帝西巡张掖,置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与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602年,隋文帝派交州道行军总管刘方率兵南下,刘方随后遣使劝降,后李南帝李佛子因畏惧而率军投降,被刘方缚送隋都长安,与其他将领一同被斩首,北越南地区遂受隋朝统治。隋炀帝时,605年,隋群臣有言林邑国多奇宝者林邑,隋帝乃授刘方驩州道行军总管,领兵击败林邑。 在日本,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并受儒家影响,首先使用天皇名号;同时还派遣遣隋使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与新罗是隋朝的藩属国,他们希望能借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丽。当时倭国(即日本,时为飞鸟时代)正值改革派的圣德太子执政,两国之间虽然因帝王称呼问题在外交上发生“礼仪之争”,但并未严重影响双方关系。隋朝征讨高句丽,是因为高句丽意图扩张势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贡体制,高句丽不听号令,于是双方兵刃相见,史称隋与高句丽的战争。隋朝总共对高句丽发动四次征战,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丽时爆发隋末民变,隋将相继叛变,隋朝趋向灭亡。 618年隋朝滅亡,唐朝建立。624年,李世民陆续消灭中国的割据势力,再次统一了中国。627年,李世民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中胜出并获得皇位。此后中国进入了长期的稳定繁荣时期。唐初,中国北方的突厥族南下,唐太宗积极对付突厥,627年东突厥的藩属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629年,唐朝将领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东突厥。635年,李靖攻占吐谷浑,657年唐朝派苏定方攻下西突厥汗国,641年文成公主与中国西南的吐蕃政权松赞干布通婚。唐朝與新羅同盟,百濟與日本同盟,660年百濟被滅,663年百濟復國勢力和日本盟軍在白江口之战被唐朝新羅盟軍打敗。668年,高句麗也被唐軍消滅。灭亡高句丽后,唐朝试图在朝鲜半岛建立统治导致罗唐战争。新罗最终打退唐朝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定都庆州,史称“统一新罗时代”。在中国,唐朝被武则天所取代,政局陷入混乱,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李隆基在位前期,人口大量增长,物产丰富,史称开元盛世。对外方面,改善与吐蕃、东突厥、契丹与奚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中国北方的经济和社会受到很大打击,同时,土地制度和军事制度受到破坏。此后唐朝衰落。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最终使高句丽灭亡之后,唐朝控制了今嫩江—松花江一线以南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以北的土地,而新罗则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高句丽遗民纷纷反唐,复兴高句丽。696年5月12日,契丹夷离堇、松漠都督李尽忠(契丹人)反唐,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追击粟末靺鞨人至天门岭,被大祚荣击败,大祚荣借此于在粟末靺鞨与高句丽故地的忽汗州敖东城建国称王,自称震国王,都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史称靺鞨国。大祚荣多次遣使向长安称臣,唐玄宗于713年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又以其所居之忽汗州,加封为“忽汗州都督”。大祚荣立刻将国名更改为渤海,以忽汗州(号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为上京,史称“渤海国”。在日本,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并于670年制作了最早的全国性户籍。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在岐阜县击败弘文天皇,即位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时期,日本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钱币富本钱。701年,颁布大宝律令。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经济制度上,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他们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 通過絲路貿易,西域、印度和中東的文化傳入東亞。新羅、日本與渤海國通過遣唐使,傳進了中國的制度、文化和技術。造紙術則經由751年的怛罗斯战役傳入了西方。 近世 东亚民族政权的兴起与融合 10世紀初,唐朝、新羅及渤海相繼滅亡。936年高麗統一了朝鮮半島。 在中国,晚唐时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崛起并征服各部,907年取代痕德堇可汗。916年建立契丹国。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相继出现了五个国家,南方与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合称五代十国。930年,契丹国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统一了契丹。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支援攻打后唐。契丹国获得幽云十六州后,将幽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改以文官治军,并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两宋因此得以避免唐时藩镇割据的局面。979年,北宋统一了中国本土地区。北宋统一中原地区后开始对北方的辽朝用兵,宋太宗时期用兵失败,采取守势。此时北方的辽朝国力达到全盛,开始南侵进入宋朝,最后宋辽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党项族开始崛起。李元昊于1038年不再臣服宋朝,称帝建立西夏国。宋夏之间爆发持续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宋夏战争不利后,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推行庆历新政,在对外政策上,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南蛮壮族侬智高叛乱和西夏的挑衅。北宋进入立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然而,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为朋党。宋仁宗一向厌恶廷臣结党营私,这些新政官员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后来即位的宋神宗锐意图治,启用著名改革派大臣王安石推行新法,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效果參差,因此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弹。此时,中国东北地区,女真族的一支完颜氏统一了部落,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125年和1127年辽朝和北宋相继灭亡于金朝。 在朝鲜半岛,9世纪末,各地发生了民變,900年,将领甄萱称王,建立了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1年起义的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定都铁原,国号“泰封”。泰封国、后百济和原新罗并称为“后三国时期”。918年泰封国将军王建发动政变,后统一后三国建立高丽王朝,新罗时代结束。此外,中国北方的辽朝和金朝都与朝鲜半岛的政权有过武装冲突。 在中国,北宋灭亡后,女真族的势力进入中国华北地区,北宋的皇族南下建立南宋,与西北的西夏保持稳定局面。此时辽朝的后裔在中国的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西南的吐蕃陷于分裂,云南地区还存在白族建立的大理国。在蒙古地区,蒙古乞颜部开始崛起,其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大蒙古国的建立,打破了中国境内各政权之间的均势,使得处于分裂状态下的中国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蒙古在大陆的崛起与扩张 13世紀初,蒙古的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崛起。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从1211年开始,蒙古的势力开始进入中国的华北与东北。1227年蒙古帝國滅掉了中国西北的割据政权西夏,1234年蒙古大汗窩闊台滅金朝,中国北方地区被蒙古所统一。1231年,蒙古開始侵略高麗,并迅速攻占除开最南端外的全部高丽王国领土,高丽王室退守汉城城外的海域附近的江华岛。之后,高丽国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并且已经臣服于蒙古帝国。但是当时半岛上的高丽三别抄义军一直抵抗到1275年才臣服。窝阔台灭金之后,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南宋,史称窝阔台攻宋之战;另一路征伐高丽国;但窝阔台不幸于1241年12月去世,蒙古军撤军,之后所占疆土为南宋军队收复。后来经历乃马真脱列哥那、贵由汗、斡兀立海迷失的统治,期间对南宋的攻打限于边境的侵袭战争;到1251年蒙哥汗即位,才开始再次大幅扩张。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时,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征伐南宋。1259年7月27日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之战中久攻不下,在战斗中中流矢身亡。正在进攻鄂州的蒙哥的之弟忽必烈和从安南入侵南宋的兀良哈台军遂北返,忽必烈在开平自称大汗。在战胜也自称大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后,1267年忽必烈开始营建大都,1285年建成。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至此,忽必烈一支的蒙古势力完全向中原地区转移,开始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1264年至1279年,元朝灭掉中国境内最后一个政权南宋。在朝鲜半岛,高丽毅宗和高丽明宗时期,武臣们大多兼任了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职,高丽进入了武人时代。至1275年高丽已臣服于元朝,成为其属国。因为高丽是元朝的藩属国,所以高丽王位的继承者,必须送到元大都在元朝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到高丽。 在日本,此时受到了来自東亞大陆的蒙古势力的严重威胁,1274年,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统率蒙古兵,汉兵以及高丽军开始远征日本。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这两次入侵也以北九州为主要战场。当时元朝舰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为了应对强大的蒙元军队而进行的全国范围动员,使得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幕府也无法充分赏赐抗元将士,加剧了国内武士集团间的矛盾,埋下了镰仓幕府统治体系于14世纪前半叶瓦解的背景。 在中国,元朝的统治逐渐稳定,对西藏、云南等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统治。元成宗下令停止征讨日本与安南。元成宗死后由于没有皇太子即位导致后来长期的围绕皇位继承而带来的政治混乱,沉重打击了蒙古势力的统治,期间,在元仁宗时期和元英宗时期开始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治理国家。元顺帝时期由于长期混乱导致汉族在江南地区开始反抗蒙古的统治。 1368年,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胜出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同年推翻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元朝廷北遷退回大漠(今天的蒙古地區),史稱北元。1392年,李成桂的朝鮮王朝成立。当时北方除了元顺帝据有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元将扩廓帖木儿驻守甘肃定西,此外元廷还领有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明太祖为了占领北方,采取兵分二路,各个击破的方式,此即明太祖第一次北伐。元顺帝战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后北逃至漠北和林。明将冯胜夺取了甘肃地区。然而元将扩廓帖木儿仍然在漠北多次与明将徐达等人作战。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继位的元天元帝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侵犯明境。1387年,明朝发动第五次北伐,经过多次战争,1387年10月,纳哈出投降蓝玉,明朝占领东北地区。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继续效忠。1371年明太祖派汤和等人领兵平定据有四川的明玉珍。1381年12月,明军攻入云南,1382年梁王逃离昆明并自杀,随后明军攻克大理。1388年元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蒙古政權不再使用年号及大元国号,北元亡。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中国明朝的燕王朱棣和李氏朝鲜的王子李芳远均通过武力政变的方式获得了国家最高统治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取得胜利并登基为帝。1407年,中國明成祖出兵佔領越南,1428年明軍被逐出,後黎朝建立。1471年滅南部的占婆,但1527年越南又南北分裂。另外,蒙古高原在北元灭亡后开始出现瓦剌和鞑靼两部,瓦剌逐渐崛起并与中国本土发生了冲突,1449年瓦剌在土木之变中俘虏了明朝的皇帝朱祁镇,此后瓦剌衰落。1506年,鞑靼大汗达延汗统一了漠南蒙古,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与此同时,在东南沿海,自中国元朝末期到明朝中后期,日本的海盗和武士與中國沿海的平民组成的倭寇袭扰中国东南,造成了中國東南的動盪。 在日本,1590年丰臣秀吉統一日本,戰國時代結束。1592年和1597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兩次侵略朝鮮,在明朝援助下,日軍在1598年被逐出了朝鮮半島。1600年石田三成與德川家康,雙方在關原之戰中交手,結果德川家康大獲全勝,成為全國實際的統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為征夷大將軍,至此進入江戶時代。此後的德川幕府進入了鎖國時代,除了在九州仍維持與中國、荷蘭、朝鮮和琉球的貿易之外。 近代前夜的東亞各國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16世纪末,东北的女真族势力结束了分裂状态并开始崛起。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後金并且自明獨立。明朝对后金用兵失败并且处于守势,并且后金击败了漠南蒙古,将其纳入了版图。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定国号为“大清”。另外,后金(清)于1627年和1636年两次攻打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李氏朝鲜开始脱离明朝的藩属地位而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因为日本和清朝的入侵,李氏朝鲜开始采取闭关政策。同一時期,西方的殖民势力开始染指东亚,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蘭殖民者佔領了台灣。1644年,明朝灭亡,清軍攻入北京,开始了满族王朝統治中國的时期。随后到1661年为止,清朝基本统一了中国大陆。1662年,在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抵抗清軍的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驅逐了佔領台灣的荷蘭人,开创了明郑时期。之后,清朝南方的三个汉将开始叛乱,史称三藩之乱。因为清朝的入侵,李氏朝鲜酝酿北伐清朝的计划,但未果。1683年,清朝攻佔了台湾,明鄭滅亡。与此同时,沙皇俄国的势力逐渐东来,与清朝发生冲突,清朝与朝鲜一起反击俄罗斯,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以确保中国北部的领土,但是俄罗斯与中国接壤造成了后来俄罗斯与东亚国家之间长期的冲突。之后,中国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全盛,史称“康乾盛世”。期间清朝统一了整个蒙古地区,并且在新疆和西藏建立起了稳固的统治;明末出走到俄国的土尔扈特蒙古开始回归中国。1757年,中國開始閉關自守,只開放廣州對外貿易。1771年,越南西山朝成立,統一南北越南。 在朝鲜,国家得到暂时的复兴,实学在朝鲜开始兴起。在日本,江户时代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实行享保改革暂时恢复了财政,却又再度恶化,在这之后的宽政改革、天保改革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伴随着货商经济的发展,化政文化等的町人文化盛行的另一边,以往以米的年贡为基本收入的大名与旗本转为贫穷化。大名实行藩政改革,长州藩与萨摩藩在靠此改革成功后被称呼为雄藩。 近代 西方国家的到来 19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殖民地的愿望愈加激烈,而处于的东亚国家仍然在小农占据绝对优势的制度之下独立发展。在中国,1840年,英國在鴉片戰爭打敗了清朝,雙方於1842年簽訂了《南京條約》,清朝割讓香港岛。1856年到1860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加深。此后,清朝的政局发生变动,慈禧太后和洋务派开始上台,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在日本,也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時代,日本天皇并无实权,执政的德川幕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德川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并且伴随着幕府统治的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当时德川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这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也开始染指日本。美国和俄国首先到来,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率领四条蒸汽船闯进日本的江户湾,迫使日本打开国门,对外通商,日本上下惊慌失措,史称“黑船事件”。黑船来袭之后日本的国门也被打开,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西南的四强藩开始酝酿倒幕运动,消灭德川幕府的势力,依靠天皇进行近代化的改革。 在朝鲜,西方的势力仍然不断骚扰。19世纪以来,李氏朝鲜不断衰退,1863年以来高宗的父亲兴宣大院君不断强化锁国政策。1866年,法国的势力首先到达朝鲜半岛,法国派舰队攻打江华岛,史称“丙寅洋扰”。1871年,美国派兵到江华岛,要求朝鲜就“舍门将军号事件”向美国道歉,遭到拒绝后发展成为武装冲突,朝鲜的伤亡惨重,史称“辛未洋扰”。1876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迫使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取得了一系列的特权。外强的入侵和朝鲜腐败统治使民众不满。 改革以及冲突的加剧 在中国,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洋务运动,主要是引进西方的军事工业和管理技术,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则一概不涉及。在此期间,清政府扑灭了内部的太平天国叛乱,以及全国各地的反清起义。而且此时汉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1880年代,法国开始染指中国的藩属国越南,被中越合力击退,史称中法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也越来越受到了日本的威胁。 在日本,倒幕运动之后,大政奉还,天皇得到了实权,开始与中下级武士一起进行近代化的改革。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天皇拥有无限权力。实行“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经济上,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家族企业发展迅速。文化上学习欧洲,实行“文明开化”。一系列近代化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但是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渐欧化,并且开始走向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随着日本的不断富强,与中国的冲突开始不断加剧,1871年发生了牡丹社事件,经过本次事件,清朝体认到台湾的重要性并且对统治台湾的态度有极大的转变,开始在台湾设立行省,并且进行了十年的积极建设。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诱使清朝出兵朝鲜。清军镇压了朝鲜的起义后,日本没有撤军,并且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讓臺灣予日本。日本透過理蕃政策的武力征伐,台湾原住民各政權亦紛紛因此納入日本殖民地。中国的战败,使得日本内部的民族优越主义抬头,也使得朝鲜王朝和中国的宗藩关系彻底瓦解。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但是朝鲜逐渐被日本左右。1898年,中国的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主持了僅一百多日的戊戌维新运动最终失败,也令部分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尋求以革命改變政治體制,期望中國因此富強。1899年,中国扶清滅洋的義和團事件發生,翌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辛丑條約簽訂。1904年日本在与俄罗斯争夺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特权的日俄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確立了東北亞的勢力範圍。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兼併了大韩帝国。 在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瓦解,同时,蒙古地区(外蒙古)开始从中国分裂出去。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任大總統。1916年,袁世凱意圖稱帝失敗,不久去世,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狀態。一战之后,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对中国的威胁逐渐加深。20世紀20年代初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产生了共產主義政党中国共产党,之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國國民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1926年中國國民黨開始北伐割據的軍閥,1928年成立國民政府,1930年中原大戰後才算名義上大致統一中國。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工农武装割据,對抗国民政府。 在蒙古地区,辛亥革命后,蒙古开始脱离清朝独立,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权”,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蘇聯支持下獨立。之后在乔巴山等人的领导下建立了共產政權。 在朝鲜半岛,1919年3月1日,朝鲜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语,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发表“三一独立宣言”,这些独立活动引起国民对日本的反抗,史称“三一运动”。同年,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俄罗斯的海参崴、中国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合并于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从1932年起,朝鲜共产党人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苏联的支持下于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对日本的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之下,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开始抬头,军国主义的思想迅速滋长。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占中国东北的滿州事變,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翌年聯合滿清皇族成立了滿州國,不断对中国长城沿线的领土进行蚕食,國民政府對此以忍讓為國策。1936年日本发生了“二二六兵变”标志着法西斯主义者登上了统治地位。同年底,幾乎被國民政府剿滅的中國共產黨說服國軍的將領扣押蔣中正,迫使蔣答應停止殲滅中國共產黨,兩黨一致抵抗日本,史稱西安事變。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發生,中日雙方本欲停戰,後因諸多緣由,日本政府改變政策開始大規模侵略華北,國民政府也決定不再忍讓,中日戰爭於同年8月全面爆發。 1938年,日本于张鼓峰事件中首次入侵苏联的领土,苏联部队也随即与日军展开交战(并未全面宣战)。随后日本计划迅速以武力的方式攻占欧洲位于亚洲的殖民地地区,并随即建立一个延伸至太平洋中线的大型防卫圈。在中國戰場,日本佔領華中後,中日雙方進入僵持階段。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隨即迅速攻占泰国和马来亚地区以及香港等地。这一系列的袭击促使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同盟国国家正式对日本宣战。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中,日本的海军力量被美国打击殆尽,1945年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無條件投降。滿州國滅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同年,聯合國建立,中華民國成為常任理事國。日本在美國佔領下,1946年通過和平憲法,成為民主國家。 战后的冲突以及民族国家的独立 在中国大陸,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之间的矛盾迅速成长。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獨立,换取苏联将中國東北交还给国民政府,并承诺不支持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与周恩来等赴陪都重庆开始国共两党就和平建国等问题举行会谈,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隨後,国民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憲法,开始实施宪政。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1947年3月开始,蒋中正集中兵力主動向解放区发动攻擊。內戰中後期,政府统治区的经济发生大混乱,货币贬值及通貨膨脹严重,学潮运动迭起,中國國民黨和蔣中正的民望迅速滑落。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站穩腳跟後,從蘇聯接收了日本遺留下來的武器,发起遼瀋戰役,最后包围锦州,占领沈阳,控制了东北,随后在淮海战役中全歼国军,国军元气大伤。之后北平守将傅作义投誠中共,北平被中共占领,平津战役结束。至此,长江以北大部为中共所占据。之后,在国民党内部产生了“劃江而治”的议论,议论随即消失。1949年4月,中共渡过长江,占领了中華民國政府的首都南京,1949年10月1日,中共聯合民主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中華民國政府宣佈遷臺,韓戰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在美國軍事和經濟援助下,中國共產黨最終無力攻占臺灣,導致台湾与大陆长时间的隔离。 在朝鲜半岛,1945年日本投降时,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红军和美国陆军接收。三八线以南成立了美国军政厅,以北则由苏联军事政府统治。因此,1947年秋,美国在联合国提出朝鲜半岛问题,联合国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朝鲜半岛举行自由大选,选出政府后,占领军撤军。1948年,选举仅在南部举行。在选举结果的基础上,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布成立。北部反应迅速。9月9日,在苏联的支持下,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金日成的领导下进攻韩国,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仁川登陆后介入战争,随后中国共产党也在朝鲜的求援下派出軍隊以志願軍的名義参戰。1953年,參戰雙方签订停战协定,此后,朝韩之间关系一直恶化,冲突不断持续。朝鲜半岛的战争和分裂是在美国和苏联集团“冷战”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是冷战时期的世界情况的缩影。 現代 50-60年代的重建与恢复 在中国大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恢复经济并鞏固共產政權。1950年代初,进行镇压反革命运动,铲除反对势力。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土地改革,并开始仿照苏联实行“五年计划”和工业化。1956年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外交上,西方国家孤立和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認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為全中國的代表,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积极推行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全面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并且援助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的共产主义活动。在此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确立了對西藏的實際控制。军事上,发生了金门炮战及中印边界冲突。但是,中共在1958年開始大躍進政策,导致经济受到挫折,发生了三年大饑荒。1966年-1970年代由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更重挫當地的傳統文化、社會秩序、法律和教育體系。 在台湾,中華民國政府陆续将部队重心放在台湾、澎湖、金门、马祖上,并坚持对中国共产党实际控制的中国大陆地区拥有主权。政治上,政府嚴格控管言論,並壓制反對勢力,史稱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在经济上則推行一系列改革,推动《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公地放领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稳定农业。开始推行市场集成的现代经济制度。 在日本,战后经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但是美国将日本作为了远东地区反对共产主义的跳板,转而对日本进行经济援助和扶植,日本政府也抓住这一机遇,并且推行人才强国的战略,加强教育。并且这一阶段,日本在美国的支配下,废除了原来的專制主义的残余,实现了民主化。 在韩国,朝鲜战争之后,出现了短暂的民主政权,1961年,朴正熙为首的一批少壮派将校发动五一六军事政变,军人集团替代了平民官员掌权,第二共和国被推翻。军人集团宣布,反共产主义重新成为国策,修复与美国的关系,严肃处置腐败和不端行为,重新建设独立经济。1966年,韩美签订条约,正式从法理上使美军驻韩合法化。 在朝鲜,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试图进一步强化其统治,一方面他们积极宣扬仇美思想,另一方面,扩张对金日成的个人崇拜,主体思想也于1950年应运而生。金日成为了强化统治地位,铲除了党内的反对势力,并且奉行共产主义,并且反对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此后朝鲜的经济一直落后于韩国。 日本、韩国、台湾的迅速崛起 在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國民生產毛額(GNP)在1968年超過西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1974年经济增长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主要出口产品由钢铁转为汽车。1970年代后,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出超,而美国在贸易上长期赤字。此后,根据广场协议,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导致经济不景气。1980年代后,因为金融环境宽松,景气持续强劲,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即泡沫经济。1990年代,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地价)急剧下跌,受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后遗症影响,大量的家庭在泡沫高点贷款买了房子而陷入负资产,从此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被认为是“失落的十年”。2000年代初,日本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02年后,受外国需求上升的拉动,日本经济情况稍为改善,然而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海啸影响外国需求,2008年中到2009年初每月外销均以1/4的累进速率下滑,制造业信心指数达到-58的历史低点,各项数据也超过泡沫经济时的低点,日本著名的汽车业虽没有像美国汽车业几乎破产但是也爆出二战后首次亏损,之后的2009-2011年间受累于全球低迷日本又累进损失了1100多万个工作职缺。 在韩国,经济在停战之后,迅速发展,开创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汉江奇迹的迅速发展是在朴正熙执政期间。朴正熙按照韩国国情开展了新乡村运动和五年计划,使得韩国的农业和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朴正熙掌权期间还提出了“对待工人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做工厂的工作要像做自己的事一样”的口号,为当时韩国人的精神力量,使得韩国工人以当时美国工人十分之一的成本创造出2.5倍于美国工人的生产率。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其好友韩国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暗杀,结束其长达18年的独裁统治。 在台湾,自1960年代起,台湾轻工业发展快速,重工业则居于次要地位。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还设立加工出口区来增加外贸收入。 到了蒋经国时代,为摆脱石油危机,政府致力推动十大建设,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时恰逢越战,美国向台湾订购大量物资,这些因素都促使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由于经济发展成功,台湾遂晋身亚洲四小龙行列,亦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准。1970年代,西方紛紛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中華民國政府也退出了聯合國,至此,臺灣社會各界對國家前途的觀念開始改變,反抗中國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以及蔣氏威權統治的黨外運動日益蓬勃。1980年代後半,黨外人士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政府隨後宣布解嚴、開放黨禁、放寬報禁。1990年代,政府進行一連串政治改革、增修憲法,允許民眾直選總統,也變更憲法上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定義,將原本視之為叛亂地區,改為默認中國共產黨對大陸地區的治理。1980年代末政府允許民眾返中國大陸探親,1990年代開放海峽兩岸交流和民眾赴大陸旅遊。由於兩岸的分隔、兩岸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政治人物的引領,1990年代起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漸漸由中國向臺灣改變。2000年民進黨在總統大選勝選,中華民國政府實現第一次政黨輪替。 中国大陆的高速发展 在中国大陆,1970年代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西方國家建交,並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代表權。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毛泽东时代结束,之后“四人帮”被捕,文化大革命也随之结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开始步入正轨。1970年代后期是华国锋执政的过渡阶段,期间邓小平复出,继而主持工作。1978年前后,中国大陆开始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改革,并且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而改革开放,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陆续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经济逐渐得到好转。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現制度的问题。1989年爆发了六四事件,之后江泽民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初,邓小平逝世,同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英國移交香港的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逐渐加强。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太空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神舟5號成功,成為世界第三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8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太空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神舟7號成功,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後,第三個有太空人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南海问题、中日之间钓鱼岛争端的强硬干涉成为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參見 各地区歷史 中國歷史 北京历史 上海历史 天津历史 重庆历史 山东历史
裴李崗文化:位於華北河南省,存在於公元前7千年到前5千年。 公元前47世紀到前29世紀的紅山文化位于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衔接地带,主要集中於西遼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的流域,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30世紀到前19世紀龙山文化的位于华北平原。 櫛文土器時代:位於朝鮮半島,有爭議,因為欠缺密集式農業發展,主要生活模式為狩獵、採集及小規模的耕種。 繩文時代:位於日本,同時具備新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特點。 大坌坑文化: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從各遺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測年代不一,大致上約於7,000年前-5000年前左右。 這時期,當地人类已开始种植小米和水稻。在中國長江及黃河流域,當地居民還開始種植白米、小麥及山药。 上古 約前26世紀~前22世紀初,據東周時代文獻記載為五帝時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然而,此說在史學界有爭議。 約前22世紀末~約前17世紀初,為夏朝。西方漢學界和考古學界對此持不同看法。 前1600年左右,商朝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建立,文字和青銅器開始出現。 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隨後周在疆域內開始以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建立社會秩序。 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開始互相攻伐、兼并,弱汰強存,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逐漸崩潰。同時期,開始廣泛使用鐵器。前5世紀左右儒學出現。 早在公元前8世纪,已经有船员从山东穿越渤海海峡到辽东,并沿朝鲜的海岸航行,来往于各个岛屿之间。公元前710年,朝鲜发生饥荒,很多朝鲜人坐船来到今山东境内的鲁国和齐国购买粮食,山东地区成为海上活动的中心。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隨後的制度變革使中国首次出現完全以中央集权制度統治的帝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本土后开始反击北方的匈奴,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占领河套地区,并且修建大规模的防御工程——长城。此举造成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隔离。在南方地区,秦朝以讨伐百越为主,当时百越族在現今的浙江南部有东瓯国、现在的福建有闽越国、广东与现在的越南有古南越国、广西有西瓯国与雒越。秦灭六国的时候,降伏了东瓯、闽越并且设置郡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兵讨伐南越西瓯,即秦攻百越之战。前214年秦派军攻百越时,越南北部的安阳王也向秦朝臣服,秦朝遂在越北地区设置象郡。但同时,越北仍有土著不愿臣服,致力抵抗。秦末政局动荡,南海郡郡尉赵佗乘机建立南越国。南越国在越南历史里又被称为赵朝。秦始皇死后,秦朝迅速陷于崩溃,前209年爆发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民變,即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事失败后原楚国贵族项梁、項羽继续攻伐秦帝國控制的城池。 前206年,秦朝的末代君主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灭亡。之后在中国北方地区项羽和刘邦进行了四年的争夺战争,史稱楚漢戰爭。前202年項羽自刎,漢朝建立,史称西汉,定都长安。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制,内部封国的势力很大,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很快被大将平定。西汉初期,北方的匈奴统一了蒙古高原。在中国南方,赵佗建立了南越国。漢武帝時對外擴張,前111年西汉滅南越國,在當地实行直辖统治,设立交趾刺史,辖境横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的北、中部。位于越南北、中部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便属于它的管治范围。中国的战国末期,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宰相。于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称“卫滿朝鲜”。前109年,汉武帝从海陆两路进攻朝鲜,未成功,又从海陆两路增派援軍,前108年夏,部分大臣叛变投降,朝鲜右渠王(卫满的孙子)被杀,卫满朝鲜灭亡。汉武帝在卫满朝鲜领域内设置汉四郡。漢元帝以後,西汉开始衰落。 在日本群岛,前3世纪左右至公元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在这一时期,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岛各地快速蔓延开。弥生时代,根据陶器的形式,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从九州扩展到近畿一带(东日本尚处于绳纹时代末期),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类似于大陆文化。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鲜、吴越与中原汉人的移民的影响。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纹文化阶段。 西元25年,西汉的皇族後裔刘秀击败了王莽的势力,再次统一中国,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此后,东汉与匈奴再次发生冲突,窦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长驻三十多年,运用外交手段去联络和威攝西域諸國。但匈奴人亦同样在开展类似的行动,推翻各国亲汉的政权,再与新政权结盟。双方不断地反复攻防。88年,车骑将军窦宪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于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从此扫除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汉朝国势也再一次到达汉武帝时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日本弥生时代中期,日本诸国中的奴国国王曾向汉朝朝贡,并为东汉光武帝赐以金印。 中世 184年中國發生黃巾之亂,隨后中国境内紛紛割據,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东汉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东汉丞相曹操率兵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欲進兵南方时,与南方的军阀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220年漢朝滅亡,中國進入了三國時代。239年時日本的邪馬台國向魏國朝貢。280年西晉短暫的統一中國,但隨後中國便陷入長達300年的戰亂時代。 两汉之时,华戎杂居,中国北方胡族中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在汉末三国时期大量进入黄河流域。中国的西晋末年,爆发了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中国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大量塞北民族遷入中國北方,紛紛獨立建國,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十幾个国家,史称十六国。同时,西晋的皇族司马睿带领北方的大量世族南迁,与江南地区原有的世族出现了冲突。北方的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限制南方世族入仕朝廷,江南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延续。加上世族对下等寒门的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藩镇对立及野心家崛起,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北方地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混乱。352年,前秦氐族人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後來宣昭帝苻坚在位時,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加强中央集权,提升经济,并且逐步消灭北方的前燕、前涼、代國等政權,统一了北方地区。383年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失败,北方再次陷入混乱。420年南方东晋大将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稱劉宋,东晋至此灭亡,进入“南北朝时期”。此时北方仍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直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形成南北朝对峙格局。 在南方,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南朝的门阀士族由盛而衰,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使得门阀始终不能左右政局。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朝后期,关陇地区的世族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包括后来的北周、隋朝、唐朝的始祖在内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并长期影响中国的政治。577年,北周武帝统一了中国北方,581年,北周的贵族杨坚篡位,建立隋朝。 在日本, 5世纪时,原始的经济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从五世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内战激化。到6世纪,继体天皇系统的新兴势力统一畿内东部各部族,确立了大王的地位。日本全国各地修造的古坟超过十万个。古坟的主体部分也采用横穴式石室。从6世纪末到7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模仿中国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坟,古坟时代临近结束。 在朝鲜半岛,5世纪高句丽在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进入鼎盛时期。同时,佛教在384年从高句丽传入百济。 儒文化国家的繁盛 4世紀中期左右左右,朝鮮半島進入了由高句麗、新羅及百濟所組成的三國時代。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在598年下令正式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開始了科舉制度。584年,为了提升关中地区的物资运输能力,隋文帝命宇文恺兴建广通渠。并以此为序幕,带动一系列修建运河的工程,最终成就了隋唐大运河。开皇盛世气象恢宏磅礴,隋文帝又下令修建大兴城(即后来的唐长安城)。在蒙古地区,突厥汗国于隋初强大,开始侵扰中国内地,隋朝被迫修长城。582年突厥杀入长城。583年隋朝分八路北伐突厥。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战败降隋,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朝。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基本解决北方外患。中国西北地区,位于陇西青海一带的吐谷浑汗国也时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与吐谷浑和亲以安抚,608年隋炀帝派军占领吐谷浑,史称隋与吐谷浑之战。隔年隋炀帝西巡张掖,置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与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602年,隋文帝派交州道行军总管刘方率兵南下,刘方随后遣使劝降,后李南帝李佛子因畏惧而率军投降,被刘方缚送隋都长安,与其他将领一同被斩首,北越南地区遂受隋朝统治。隋炀帝时,605年,隋群臣有言林邑国多奇宝者林邑,隋帝乃授刘方驩州道行军总管,领兵击败林邑。 在日本,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并受儒家影响,首先使用天皇名号;同时还派遣遣隋使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与新罗是隋朝的藩属国,他们希望能借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丽。当时倭国(即日本,时为飞鸟时代)正值改革派的圣德太子执政,两国之间虽然因帝王称呼问题在外交上发生“礼仪之争”,但并未严重影响双方关系。隋朝征讨高句丽,是因为高句丽意图扩张势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贡体制,高句丽不听号令,于是双方兵刃相见,史称隋与高句丽的战争。隋朝总共对高句丽发动四次征战,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丽时爆发隋末民变,隋将相继叛变,隋朝趋向灭亡。 618年隋朝滅亡,唐朝建立。624年,李世民陆续消灭中国的割据势力,再次统一了中国。627年,李世民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中胜出并获得皇位。此后中国进入了长期的稳定繁荣时期。唐初,中国北方的突厥族南下,唐太宗积极对付突厥,627年东突厥的藩属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629年,唐朝将领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东突厥。635年,李靖攻占吐谷浑,657年唐朝派苏定方攻下西突厥汗国,641年文成公主与中国西南的吐蕃政权松赞干布通婚。唐朝與新羅同盟,百濟與日本同盟,660年百濟被滅,663年百濟復國勢力和日本盟軍在白江口之战被唐朝新羅盟軍打敗。668年,高句麗也被唐軍消滅。灭亡高句丽后,唐朝试图在朝鲜半岛建立统治导致罗唐战争。新罗最终打退唐朝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定都庆州,史称“统一新罗时代”。在中国,唐朝被武则天所取代,政局陷入混乱,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李隆基在位前期,人口大量增长,物产丰富,史称开元盛世。对外方面,改善与吐蕃、东突厥、契丹与奚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中国北方的经济和社会受到很大打击,同时,土地制度和军事制度受到破坏。此后唐朝衰落。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最终使高句丽灭亡之后,唐朝控制了今嫩江—松花江一线以南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以北的土地,而新罗则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高句丽遗民纷纷反唐,复兴高句丽。696年5月12日,契丹夷离堇、松漠都督李尽忠(契丹人)反唐,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追击粟末靺鞨人至天门岭,被大祚荣击败,大祚荣借此于在粟末靺鞨与高句丽故地的忽汗州敖东城建国称王,自称震国王,都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史称靺鞨国。大祚荣多次遣使向长安称臣,唐玄宗于713年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又以其所居之忽汗州,加封为“忽汗州都督”。大祚荣立刻将国名更改为渤海,以忽汗州(号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为上京,史称“渤海国”。在日本,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并于670年制作了最早的全国性户籍。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在岐阜县击败弘文天皇,即位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时期,日本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钱币富本钱。701年,颁布大宝律令。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经济制度上,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他们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 通過絲路貿易,西域、印度和中東的文化傳入東亞。新羅、日本與渤海國通過遣唐使,傳進了中國的制度、文化和技術。造紙術則經由751年的怛罗斯战役傳入了西方。 近世 东亚民族政权的兴起与融合 10世紀初,唐朝、新羅及渤海相繼滅亡。936年高麗統一了朝鮮半島。 在中国,晚唐时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崛起并征服各部,907年取代痕德堇可汗。916年建立契丹国。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相继出现了五个国家,南方与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合称五代十国。930年,契丹国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统一了契丹。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支援攻打后唐。契丹国获得幽云十六州后,将幽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改以文官治军,并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两宋因此得以避免唐时藩镇割据的局面。979年,北宋统一了中国本土地区。北宋统一中原地区后开始对北方的辽朝用兵,宋太宗时期用兵失败,采取守势。此时北方的辽朝国力达到全盛,开始南侵进入宋朝,最后宋辽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党项族开始崛起。李元昊于1038年不再臣服宋朝,称帝建立西夏国。宋夏之间爆发持续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宋夏战争不利后,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推行庆历新政,在对外政策上,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南蛮壮族侬智高叛乱和西夏的挑衅。北宋进入立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然而,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为朋党。宋仁宗一向厌恶廷臣结党营私,这些新政官员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后来即位的宋神宗锐意图治,启用著名改革派大臣王安石推行新法,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效果參差,因此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弹。此时,中国东北地区,女真族的一支完颜氏统一了部落,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125年和1127年辽朝和北宋相继灭亡于金朝。 在朝鲜半岛,9世纪末,各地发生了民變,900年,将领甄萱称王,建立了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1年起义的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定都铁原,国号“泰封”。泰封国、后百济和原新罗并称为“后三国时期”。918年泰封国将军王建发动政变,后统一后三国建立高丽王朝,新罗时代结束。此外,中国北方的辽朝和金朝都与朝鲜半岛的政权有过武装冲突。 在中国,北宋灭亡后,女真族的势力进入中国华北地区,北宋的皇族南下建立南宋,与西北的西夏保持稳定局面。此时辽朝的后裔在中国的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西南的吐蕃陷于分裂,云南地区还存在白族建立的大理国。在蒙古地区,蒙古乞颜部开始崛起,其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大蒙古国的建立,打破了中国境内各政权之间的均势,使得处于分裂状态下的中国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蒙古在大陆的崛起与扩张 13世紀初,蒙古的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崛起。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从1211年开始,蒙古的势力开始进入中国的华北与东北。1227年蒙古帝國滅掉了中国西北的割据政权西夏,1234年蒙古大汗窩闊台滅金朝,中国北方地区被蒙古所统一。1231年,蒙古開始侵略高麗,并迅速攻占除开最南端外的全部高丽王国领土,高丽王室退守汉城城外的海域附近的江华岛。之后,高丽国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并且已经臣服于蒙古帝国。但是当时半岛上的高丽三别抄义军一直抵抗到1275年才臣服。窝阔台灭金之后,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南宋,史称窝阔台攻宋之战;另一路征伐高丽国;但窝阔台不幸于1241年12月去世,蒙古军撤军,之后所占疆土为南宋军队收复。后来经历乃马真脱列哥那、贵由汗、斡兀立海迷失的统治,期间对南宋的攻打限于边境的侵袭战争;到1251年蒙哥汗即位,才开始再次大幅扩张。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时,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征伐南宋。1259年7月27日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之战中久攻不下,在战斗中中流矢身亡。正在进攻鄂州的蒙哥的之弟忽必烈和从安南入侵南宋的兀良哈台军遂北返,忽必烈在开平自称大汗。在战胜也自称大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后,1267年忽必烈开始营建大都,1285年建成。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至此,忽必烈一支的蒙古势力完全向中原地区转移,开始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1264年至1279年,元朝灭掉中国境内最后一个政权南宋。在朝鲜半岛,高丽毅宗和高丽明宗时期,武臣们大多兼任了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职,高丽进入了武人时代。至1275年高丽已臣服于元朝,成为其属国。因为高丽是元朝的藩属国,所以高丽王位的继承者,必须送到元大都在元朝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到高丽。 在日本,此时受到了来自東亞大陆的蒙古势力的严重威胁,1274年,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统率蒙古兵,汉兵以及高丽军开始远征日本。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这两次入侵也以北九州为主要战场。当时元朝舰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为了应对强大的蒙元军队而进行的全国范围动员,使得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幕府也无法充分赏赐抗元将士,加剧了国内武士集团间的矛盾,埋下了镰仓幕府统治体系于14世纪前半叶瓦解的背景。 在中国,元朝的统治逐渐稳定,对西藏、云南等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统治。元成宗下令停止征讨日本与安南。元成宗死后由于没有皇太子即位导致后来长期的围绕皇位继承而带来的政治混乱,沉重打击了蒙古势力的统治,期间,在元仁宗时期和元英宗时期开始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治理国家。元顺帝时期由于长期混乱导致汉族在江南地区开始反抗蒙古的统治。 1368年,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胜出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同年推翻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元朝廷北遷退回大漠(今天的蒙古地區),史稱北元。1392年,李成桂的朝鮮王朝成立。当时北方除了元顺帝据有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元将扩廓帖木儿驻守甘肃定西,此外元廷还领有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明太祖为了占领北方,采取兵分二路,各个击破的方式,此即明太祖第一次北伐。元顺帝战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后北逃至漠北和林。明将冯胜夺取了甘肃地区。然而元将扩廓帖木儿仍然在漠北多次与明将徐达等人作战。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继位的元天元帝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侵犯明境。1387年,明朝发动第五次北伐,经过多次战争,1387年10月,纳哈出投降蓝玉,明朝占领东北地区。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继续效忠。1371年明太祖派汤和等人领兵平定据有四川的明玉珍。1381年12月,明军攻入云南,1382年梁王逃离昆明并自杀,随后明军攻克大理。1388年元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蒙古政權不再使用年号及大元国号,北元亡。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中国明朝的燕王朱棣和李氏朝鲜的王子李芳远均通过武力政变的方式获得了国家最高统治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取得胜利并登基为帝。1407年,中國明成祖出兵佔領越南,1428年明軍被逐出,後黎朝建立。1471年滅南部的占婆,但1527年越南又南北分裂。另外,蒙古高原在北元灭亡后开始出现瓦剌和鞑靼两部,瓦剌逐渐崛起并与中国本土发生了冲突,1449年瓦剌在土木之变中俘虏了明朝的皇帝朱祁镇,此后瓦剌衰落。1506年,鞑靼大汗达延汗统一了漠南蒙古,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与此同时,在东南沿海,自中国元朝末期到明朝中后期,日本的海盗和武士與中國沿海的平民组成的倭寇袭扰中国东南,造成了中國東南的動盪。 在日本,1590年丰臣秀吉統一日本,戰國時代結束。1592年和1597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兩次侵略朝鮮,在明朝援助下,日軍在1598年被逐出了朝鮮半島。1600年石田三成與德川家康,雙方在關原之戰中交手,結果德川家康大獲全勝,成為全國實際的統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為征夷大將軍,至此進入江戶時代。此後的德川幕府進入了鎖國時代,除了在九州仍維持與中國、荷蘭、朝鮮和琉球的貿易之外。 近代前夜的東亞各國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16世纪末,东北的女真族势力结束了分裂状态并开始崛起。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後金并且自明獨立。明朝对后金用兵失败并且处于守势,并且后金击败了漠南蒙古,将其纳入了版图。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定国号为“大清”。另外,后金(清)于1627年和1636年两次攻打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李氏朝鲜开始脱离明朝的藩属地位而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因为日本和清朝的入侵,李氏朝鲜开始采取闭关政策。同一時期,西方的殖民势力开始染指东亚,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蘭殖民者佔領了台灣。1644年,明朝灭亡,清軍攻入北京,开始了满族王朝統治中國的时期。随后到1661年为止,清朝基本统一了中国大陆。1662年,在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抵抗清軍的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驅逐了佔領台灣的荷蘭人,开创了明郑时期。之后,清朝南方的三个汉将开始叛乱,史称三藩之乱。因为清朝的入侵,李氏朝鲜酝酿北伐清朝的计划,但未果。1683年,清朝攻佔了台湾,明鄭滅亡。与此同时,沙皇俄国的势力逐渐东来,与清朝发生冲突,清朝与朝鲜一起反击俄罗斯,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以确保中国北部的领土,但是俄罗斯与中国接壤造成了后来俄罗斯与东亚国家之间长期的冲突。之后,中国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全盛,史称“康乾盛世”。期间清朝统一了整个蒙古地区,并且在新疆和西藏建立起了稳固的统治;明末出走到俄国的土尔扈特蒙古开始回归中国。1757年,中國開始閉關自守,只開放廣州對外貿易。1771年,越南西山朝成立,統一南北越南。 在朝鲜,国家得到暂时的复兴,实学在朝鲜开始兴起。在日本,江户时代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实行享保改革暂时恢复了财政,却又再度恶化,在这之后的宽政改革、天保改革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伴随着货商经济的发展,化政文化等的町人文化盛行的另一边,以往以米的年贡为基本收入的大名与旗本转为贫穷化。大名实行藩政改革,长州藩与萨摩藩在靠此改革成功后被称呼为雄藩。 近代 西方国家的到来 19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殖民地的愿望愈加激烈,而处于的东亚国家仍然在小农占据绝对优势的制度之下独立发展。在中国,1840年,英國在鴉片戰爭打敗了清朝,雙方於1842年簽訂了《南京條約》,清朝割讓香港岛。1856年到1860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加深。此后,清朝的政局发生变动,慈禧太后和洋务派开始上台,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在日本,也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時代,日本天皇并无实权,执政的德川幕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德川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并且伴随着幕府统治的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当时德川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这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也开始染指日本。美国和俄国首先到来,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率领四条蒸汽船闯进日本的江户湾,迫使日本打开国门,对外通商,日本上下惊慌失措,史称“黑船事件”。黑船来袭之后日本的国门也被打开,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西南的四强藩开始酝酿倒幕运动,消灭德川幕府的势力,依靠天皇进行近代化的改革。 在朝鲜,西方的势力仍然不断骚扰。19世纪以来,李氏朝鲜不断衰退,1863年以来高宗的父亲兴宣大院君不断强化锁国政策。1866年,法国的势力首先到达朝鲜半岛,法国派舰队攻打江华岛,史称“丙寅洋扰”。1871年,美国派兵到江华岛,要求朝鲜就“舍门将军号事件”向美国道歉,遭到拒绝后发展成为武装冲突,朝鲜的伤亡惨重,史称“辛未洋扰”。1876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迫使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取得了一系列的特权。外强的入侵和朝鲜腐败统治使民众不满。 改革以及冲突的加剧 在中国,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洋务运动,主要是引进西方的军事工业和管理技术,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则一概不涉及。在此期间,清政府扑灭了内部的太平天国叛乱,以及全国各地的反清起义。而且此时汉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1880年代,法国开始染指中国的藩属国越南,被中越合力击退,史称中法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也越来越受到了日本的威胁。
张帆 飾 健儿 张少华 飾 牛妈 刘景毅 飾 刘大力 製作 电影制片人张永宁当年只是个做电视纪录片的电视人,从未涉足过电影,因为看了《北京故事》后感动得痛哭,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但原著作者已旅居美国,張几经周折才征得作者同意购得小说电影改编权。跟著,張很辛苦終於找到投资,之后几下香港,向关锦鹏保证一定不会出现像大陆导演拍摄地下电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拍摄后,说动了导演关锦鹏出任导演。。 开始导演看了小说后不是很喜欢,觉得小说是以异性恋的视角来看待同性恋,拍成电影有点“剥削、消费同性恋”的意思,但他只跟张永宁讲说很难拍,大陆一定会禁的,不光上映不可能,连去大陆拍片都是个麻烦。后来终于决定拍,导演就按自己的意思对故事做了很多改动。导演对原著的评价:“原小说里太多性描写,削弱了小说本来的美感。另外,叙事的手法也比较传统、通俗。但能出自一位女作者之笔,倒也情有可原。”。导演更用“天地不仁”四个字感叹蓝宇与捍东的爱情。导演和制片人强调,尽管《蓝宇》是一部同志题材的电影,但它绝不是只拍给同志看的,它讲的是一个纯洁的、感人的爱情故事。 电影剧本两易其稿,最终确定为香港著名剧作者魏绍恩先生的本子《有人喜欢蓝》,后暂定为《我喜欢蓝》,最终才定下《蓝宇》片名。因为故事的背景是在北京,主创觉得必须在北京拍摄电影,主要拍摄地包括华北大饭店、北京友谊宾馆、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科影、什刹海等。是张永宁想出的办法:瞒着大陆的相关部门,以拍广告的名义带着香港工作人员到北京。电影开头那场全裸的戏是在华北大饭店里拍的。还有很重要的一场戏,就是六四事件(在一些版本里被删掉),是在北京农业大学里拍的,拍當時是冬天,刚下完雪,但演员必须穿夏天的衣服。 因为怕露馅,电影后期胶片冲洗不敢在国内做,于是由拥有英国护照的制片人张永宁背着胶片跑到泰国曼谷冲洗。据张永宁描述,当时是“前面背一个包,后面背一个包,两个肩膀一个肩膀背一个包,然后两个手再拖两箱,就一本一本自己带出去,硬是将十几万尺的胶片一本一本全带到泰国去冲洗……去了七趟,晚上走,第二天回来,东西一放下就回来。” 因为题材的原因,刘烨当时对这个戏并不是那么上心,是刘烨当时的女友谢娜鼓励他要珍惜机会,他才接的这部戏。刘烨不时闪现出的迷茫又无辜的眼神,是打动张永宁的关键。 音乐 据说张国荣当时勸关锦鹏不要拍此片,以免影響今後在內地的發展。後來他見關錦鵬堅持,便提議送《我》或翻唱在大陸“同志圈”流行一時的經典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作为主题曲。但是關觉得歌曲并不合适,最后片尾曲还是用了最早就决定的使用的黄品源1990年发行的歌曲《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據说这首歌在九十年代北京同志圈中非常流行。 上映 由于电影是同志题材,加上有性爱镜头,在香港被定为三级片。由于题材的原因,电影在香港上映前,导演就表示不会在中国内地公映。电影入选法国2001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首次上映后,又先后参加了很多国际电影节。电影在中国大陆一直无法公映,只在某届北京同志电影节在北京大学的教室里小范围放映过,还因为这件事给学校和主办方惹了些麻烦。另外,电影出版发行15年后,大陆影迷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自发组织了纪念放映。 2021年是《藍宇》上映20周年,该片推出了4K­修復版,並先後於澳門、台灣及2022年在香港上映。 迴響 电影在香港地区、台湾上映后,胡军非常受欢迎。2002年台湾举行过一项男同志梦中情人的评选,入围的有吴彦祖、王力宏、梁朝伟、陈柏霖、张孝全,胡军是前十名里面唯一一个大陆男星。 獎項及提名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蓝宇》原型之谜. 传送门. [2016年4月1日] 给我一个胡军,我能撬动整个同志圈. 一点资讯. [2019年7月24日] 2000年代劇情片
捍东母 潘小丽 飾 诗玲 张帆 飾 健儿 张少华 飾 牛妈 刘景毅 飾 刘大力 製作 电影制片人张永宁当年只是个做电视纪录片的电视人,从未涉足过电影,因为看了《北京故事》后感动得痛哭,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但原著作者已旅居美国,張几经周折才征得作者同意购得小说电影改编权。跟著,張很辛苦終於找到投资,之后几下香港,向关锦鹏保证一定不会出现像大陆导演拍摄地下电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拍摄后,说动了导演关锦鹏出任导演。。 开始导演看了小说后不是很喜欢,觉得小说是以异性恋的视角来看待同性恋,拍成电影有点“剥削、消费同性恋”的意思,但他只跟张永宁讲说很难拍,大陆一定会禁的,不光上映不可能,连去大陆拍片都是个麻烦。后来终于决定拍,导演就按自己的意思对故事做了很多改动。导演对原著的评价:“原小说里太多性描写,削弱了小说本来的美感。另外,叙事的手法也比较传统、通俗。但能出自一位女作者之笔,倒也情有可原。”。导演更用“天地不仁”四个字感叹蓝宇与捍东的爱情。导演和制片人强调,尽管《蓝宇》是一部同志题材的电影,但它绝不是只拍给同志看的,它讲的是一个纯洁的、感人的爱情故事。 电影剧本两易其稿,最终确定为香港著名剧作者魏绍恩先生的本子《有人喜欢蓝》,后暂定为《我喜欢蓝》,最终才定下《蓝宇》片名。因为故事的背景是在北京,主创觉得必须在北京拍摄电影,主要拍摄地包括华北大饭店、北京友谊宾馆、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科影、什刹海等。是张永宁想出的办法:瞒着大陆的相关部门,以拍广告的名义带着香港工作人员到北京。电影开头那场全裸的戏是在华北大饭店里拍的。还有很重要的一场戏,就是六四事件(在一些版本里被删掉),是在北京农业大学里拍的,拍當時是冬天,刚下完雪,但演员必须穿夏天的衣服。 因为怕露馅,电影后期胶片冲洗不敢在国内做,于是由拥有英国护照的制片人张永宁背着胶片跑到泰国曼谷冲洗。据张永宁描述,当时是“前面背一个包,后面背一个包,两个肩膀一个肩膀背一个包,然后两个手再拖两箱,就一本一本自己带出去,硬是将十几万尺的胶片一本一本全带到泰国去冲洗……去了七趟,晚上走,第二天回来,东西一放下就回来。” 因为题材的原因,刘烨当时对这个戏并不是那么上心,是刘烨当时的女友谢娜鼓励他要珍惜机会,他才接的这部戏。刘烨不时闪现出的迷茫又无辜的眼神,是打动张永宁的关键。 音乐 据说张国荣当时勸关锦鹏不要拍此片,以免影響今後在內地的發展。後來他見關錦鵬堅持,便提議送《我》或翻唱在大陸“同志圈”流行一時的經典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作为主题曲。但是關觉得歌曲并不合适,最后片尾曲还是用了最早就决定的使用的黄品源1990年发行的歌曲《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據说这首歌在九十年代北京同志圈中非常流行。 上映 由于电影是同志题材,加上有性爱镜头,在香港被定为三级片。由于题材的原因,电影在香港上映前,导演就表示不会在中国内地公映。电影入选法国2001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首次上映后,又先后参加了很多国际电影节。电影在中国大陆一直无法公映,只在某届北京同志电影节在北京大学的教室里小范围放映过,还因为这件事给学校和主办方惹了些麻烦。另外,电影出版发行15年后,大陆影迷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自发组织了纪念放映。 2021年是《藍宇》上映20周年,该片推出了4K­修復版,並先後於澳門、台灣及2022年在香港上映。 迴響 电影在香港地区、台湾上映后,胡军非常受欢迎。2002年台湾举行过一项男同志梦中情人的评选,入围的有吴彦祖、王力宏、梁朝伟、陈柏霖、张孝全,胡军是前十名里面唯一一个大陆男星。 獎項及提名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蓝宇》原型之谜. 传送门. [2016年4月1日] 给我一个胡军,我能撬动整个同志圈. 一点资讯. [2019年7月24日] 2000年代劇情片 香港浪漫劇情片 中國大陸LGBT相關電影 香港LGBT相關電影
海军陆战队表示反对。 奥巴马签署废除禁令 2010年12月15日,美国参议院以65比31票表决结果,批准废除禁令。 奥巴马于2010年12月22日正式将此法令签署生效。 废除令的完善 废除禁令通过后,该法令的具体实施还要经过美国国防部的具体筹划,以及美国奥巴马总统、美国国防部长、联席会议参谋长在国会的听证,以保证此举不会影响美国的战斗准备、军队战斗力、集体凝聚力和募兵情况。 2011年1月,参议员杜肯·蒂·亨特提出了推迟废除禁令的法案,要求除美国奥巴马总统、美国国防部长、联席会议参谋长之外,所有军队首领都必须提交废除禁令可行鉴定才可以正式通过该法令。而在当月29日,国防部出台政策要求军队加快落实废除“不问,不说”的禁令,尽管国防部表明废除禁令可能在2011年无法全面实现。 在国防部出台的方针的指导下,美国海军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并允许同性恋在海军基地举行结婚仪式。海军牧师在不违背当地法律和不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冲突的前提下,还可以为同性恋主持婚礼。然而,同性恋夫妇依旧无法获得联邦政府给予异性恋夫妇的婚姻优惠政策,例如税款、社会保障、医疗补助和住房补贴。在共和党的阻挠下,大部分官员预测该项废除令要到2011年夏天才能全面落实。 2011年7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联席会议参谋长迈克·穆伦共同签署了废除令可行鉴定,“不问,不说”这项法令在2011年9月20日正式被废除。国防部发言人声明凡曾因“不问,不说”法令被驱逐出军队的同性恋者都可以重新入伍。9月30日,国防部修改规章制度,不再将同性恋行为作为行政分离的基础。 废除之后 2012年总统竞选议题 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几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出恢复“不问,不说”政策,包括米歇爾·巴赫曼、里克·佩里以及里克·桑托勒姆。 參選人之一、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提出对废除法案进行全面的审查。 屬於黨內右派自由意志主義的眾議員榮·保羅对废除法案投了赞成票,坚持支持军队招募公开的同性恋者服役。Herman Cain 认为这一议题分散了注意力,并反对恢复“不问,不说”政策。 屬於黨內溫和派的前麻省州長米特·羅姆尼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军事行动渐渐平息,这使他不再反对废除法案,也不想再对这一政策做任何改变。 2011年9月22日,在一场共和党候选人的電視辩论中,一位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国士兵通过视频问了一个关于废除“不问,不说”政策的问题,观众席上发出了喝倒彩的声音。当时候选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情形,也没有做出回应。两天后,奥巴马在人权运动的一次晚宴上评论了这一事件:“你想成为军队的总司令吗?你可以从站出来为美国的军人们辩护开始,即使这在政治上不是很适宜的行为。” 2012年6月,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的共和党主席、参议员Howard McKeon表示,“不问,不说”政策的废除早已尘埃落定,即使罗姆尼当选也不会恢复,虽然他党内的其他人可能会这么做。 政策评价 公众意见 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2010年12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7% 的美国人认为公开其性向的同性恋者有权在军队服役。这一数据与前两年的结果相比区别不大,但代表了近年邮报与ABC联合民调的最高支持率。这一结果越过了党派与意识形态的界限,绝大多数的人都投了赞成票,支持率在民主党中达86%,共和党74%,无党派人士74%,自由党92%,保守党67%,福音派新教徒70%,以及非宗教界人士84%。 皮尤研究中心在2010年11月的一项调查中发现,58%的美国人赞成公开的同性恋者服兵役,反对的人(27%)还不到支持者人数的一半。而CNN民意研究中心在2010年11月的调查显示,支持率达72%,反对者占23%。CNN的调查中心主任Keating Holland说,两次调查的差异在于不愿发表意见的人数——皮尤调查中占16%而在CNN的调查中只占5%。两次调查中表示反对的人实际是一样的,这表明有些人赞同这一政策调整但出于某些原因不愿对皮尤的调查人员承认。这在涉及到道德和平等的问题时经常会出现。 在昆尼皮亚克大学民调研究所2010年2月的全国民调中,57%的人对此表示赞同,36%的人反对,而且66%的人认为不让公开性向的同性恋者参军是一种歧视,而31%的人不认为这是歧视。同时期CBS新闻和纽约时报的全国民调中,58%的人支持,28%的人反对。 牧师和宗教团体 牧师团体和宗教组织对“不问,不说”政策态度不一。有的认为应撤销这一政策以使军队更具包容性。南方浸信会则反对废除这一政策,并警告说一旦废除法案生效,将不再派遣军队牧师。他们认为允许公开的同性恋者服兵役会对牧师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坦率地说,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牧师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罗马天主教会希望保留这一政策,但并不打算召回在军队服务的牧师。65位退休牧师签署了一封联名信,反对废除法案,声称废除法案使得坚信同性恋行为不道德的牧师无法在军队中履行牧师的职责。 在政策废除当天,美国空军中尉Josh Seefried公开了他的身份。他在之前的两年中以假名帮助创立了一个LGBT军人的社交机构OutServer。空军下士Randy Phillips向父亲坦诚了自己的性向,尽管这在他的同事间早已不是秘密。父子间谈话的影片上传到了YouTube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使他成为废除“不问,不说”政策的代表性人物。海军上尉Gary Ross与相恋近12年的同性伴侣Dan Swezy成婚,成为美国军队中首对得到法律认可的同性伴侣。退役海军少将Alan S.Steinman是当天公开性向的军人中军衔最高的。HBO以《“不问,不说”政策的离奇历史》为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并在9月20号首映。Variety 杂志称之为“一部宣扬自由的力作”,“记录了对手的无知与偏见可以强大到什么地步”。政策的废除标志着因同性恋而开除军人的历史宣告终结。 接下来的一周中,政策废除所带来的一系列“第一”吸引了媒体的注意。Jeremy Johnson成为在“不问,不说”政策下被开除的军人中第一位重新入伍的后备军人。Jase Daniels 则是现役军人中的第一人,重新成为一名海军下士。12月2日,空军情报员Ginger Wallace 是第一位有同性伴侣参与其升职庆典的同性恋军人。12月23日,在出海80天后,海军中士Marissa Gaeta赢得了传统的回到港口后的“第一吻”, 并亲吻了她的同性伴侣。Gaeta所在军舰的指挥官说:“船员们对Gaeta抽签赢得第一吻持积极态度”。2012年1月20日, 在阿富汗巴格兰服役的军人们拍摄了一段影片,以支持It Gets Better项目,以帮助LGBT的边缘少年。甚至在政策废除的很长时间之后,媒体的关注热度依然不减。2012年2月22日,海军中士Brandon Morgan在夏威夷海军基地的回乡庆典上亲吻其同性伴侣的照片被广泛转载。一名海军发言人表示:“这是一幅经典的回乡照片。” 2011年9月30日, 次国防部长Clifford
关于“不问,不说”的辩论 同性恋者对军队的影响 1999年12月底,退役的卡尔·芒迪将军表示支持“不问,不说”政策的继续执行。他引用了海军在1995年至1999年5年间被开除者的数据。数据显示,75%的被开除者是由于自愿承认自己同性恋者的身份。其中49%发生在服役的最初6个月内,这段时间内新兵最有可能重新衡量自己参军的决定是否正确。芒迪认为,“军人代表了社会的价值观。在同性恋者还没有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的情况下,军人们更加没有理由去接受同性恋者。军队打赢战争,保护国家的使命要求军队必须有强大的凝聚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团队合作。同性恋这种不为多数美国人所接受的行为会削弱军人对军队统一性的信仰。这种统一对军队赢得战争是至关重要的。不能为了满足少部分特殊群体的私欲而将整个军队的一致性置于险境。” 2004年7月,美国心理学会提出,“不问,不说”政策“歧视特定性取向”,并且表示“实际证据并不能显示性取向与团队一致性,士气,招募士兵和留在部队中等军事有效性有任何联系。”同时,他们认为美国军队既然能在过去克服种族和性别歧视,那么也就可以接纳过去被排除在外的群体。 政策的代价 “不问,不说”政策为美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05年2月,美国审计总署发布了“不问,不说”政策的估计成本。报告显示在1994年至2003年间,美国至少花费了9540万美元用于招募和9510万美元用于训练替代那些被开除者的士兵。另外,他们指出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2006年2月,加利福尼亚大学蓝丝带委员会发表了对于前一年美国审计总署的对于“不问,不说”政策成本分析的评估。该委员会的报告认为美国审计总署没有考虑到被开除军人的离开对军队造成的损失。他们认为政策的总成本更接近于3亿6300万美元,包括被开除军人的旅费1430万美元,训练指挥官的开支1780美元,训练其他士兵用于替代被开除士兵的花销2亿5240万美元,和招募新兵的开支7930万美元。 “不问,不说”政策为美国军队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据《纽约时报》报道,自1993年该政策在国会通过以来,至少有11,000位军人被开除,其中不乏情报、医疗、反恐等关键领域的人才。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大大提高了美国军队对于阿拉伯语等语言方面的人才的需求。尽管如此,军队还是开除了59名精通阿拉伯语的同性恋军人和9名精通波斯语的同性恋军人。在军队承担着多种职能却面临人才短缺的今天,“不问,不说”政策的代价对美国来说实在是太高了。 对此,军事准备中心主席伊莲·唐纳利回应说所有的开除都是由军队未能在招募新兵时调查他们的性取向造成的。她说“我们可以将这种损失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如果国防部取消‘不问,不说’政策······我们没有必要训练那些不适合成为武装部队的一员的人。” 联名信运动 在2010年2月2日的国会听证会上,参议員约翰·麦凯恩收到了一封由“上千名退役将军”签名的信件。信上说“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这条在国会通过用于在武装部队这一特殊环境下维护良好秩序,纪律和士气的法律应该获得持续的支持。”这场联名信运动是由军事准备中心主席伊莲·唐纳利组织的。长久以来,她一直是军队完全男性化和异性恋化的支持者。 然而,一个反对“不问,不说”政策的退伍军人组织“服役联盟”对这份报告的可信度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些签名的军官并不知道他们参与了怎样一场运动,也无从得知那些人拒绝在联名信上签字。这些签名的军官的平均年龄是74岁,其中最年长的已经98岁。“服役联盟”提出“这些军官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曾经在‘不问,不说’政策实行期间服役,更不用说在21世纪了。” 数据 多數数据统计表明,在“不问,不说”政策下,美國有更多的同性恋軍人因公開其性傾向而被逐出军队。 废除 开始 2005年3月,众议员马丁·蒂·密翰(Martin T. Meehan)提出关于提高军队战斗准备法案。这项法案修改了《美国法典》第十篇“武装力量”中的部分条令,旨在废除军队里实行的“不问,不说”的政策,保护军队中同性恋者的权益。这项法案在2006年得到了105位民主党和4位共和党眾議員的支持。他在2007年和2009年又重新提出了这项法案引起参议院的关注。 奥巴马政府 2008年大选,作为参议员的民主黨奥巴马支持全面废除军队中禁止同性恋服役的各项法律,但他當選後,表示废除禁令令的颁布可能会推延到2010年,因为废除令要先得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被任命的政治官员的一致通过才能递交给国会。在当选总统之后,他加大力度支持公开同性恋服役,并声称政府每年因“不问,不说”这项政策要花费巨资驱逐同性恋士兵退役。2010年,奥巴马在国会大厦阐述他的立法议程,表明了他与国会和军队一同努力保障同性恋者能够在军队服役的决心。 废除争论 两院的民主党均支持“不问,不说”的废除禁令,并提出修改国防授权法案。2007年5月27日,美国众议院以234比194票表决结果,通过莫非修订案。2010年5月28日,参议院也通过该修订法案。同年9月,以约翰·麦凯恩为首的共和党阻挠议案表决通过。民主党以四票之差未能通过国防授权修订案。 2010年11月30日,国防部综合评估工作组针对“不问,不说”这项禁令在115000名现役军人和预备军中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0%的军人认为将同性恋纳入军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认为同性恋在军队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占到40%—60% ;69%的军人声称自己已经在和同性恋者共事,而他们中92%的人认为同性恋的存在并没给他们带来消极的影响。30位军队机构的专家学者认为该调查反映了公开同性恋并不会危害军队,呼吁关于废除禁令的辩论马上终止。 针对国防部综合评估组的调查,美国参议院在2010年12月2日和3日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听证会。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联席会议参谋长迈克·穆伦声明要尽快推行废除禁令。 海军陆战队表示反对。 奥巴马签署废除禁令 2010年12月15日,美国参议院以65比31票表决结果,批准废除禁令。 奥巴马于2010年12月22日正式将此法令签署生效。 废除令的完善 废除禁令通过后,该法令的具体实施还要经过美国国防部的具体筹划,以及美国奥巴马总统、美国国防部长、联席会议参谋长在国会的听证,以保证此举不会影响美国的战斗准备、军队战斗力、集体凝聚力和募兵情况。 2011年1月,参议员杜肯·蒂·亨特提出了推迟废除禁令的法案,要求除美国奥巴马总统、美国国防部长、联席会议参谋长之外,所有军队首领都必须提交废除禁令可行鉴定才可以正式通过该法令。而在当月29日,国防部出台政策要求军队加快落实废除“不问,不说”的禁令,尽管国防部表明废除禁令可能在2011年无法全面实现。 在国防部出台的方针的指导下,美国海军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并允许同性恋在海军基地举行结婚仪式。海军牧师在不违背当地法律和不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冲突的前提下,还可以为同性恋主持婚礼。然而,同性恋夫妇依旧无法获得联邦政府给予异性恋夫妇的婚姻优惠政策,例如税款、社会保障、医疗补助和住房补贴。在共和党的阻挠下,大部分官员预测该项废除令要到2011年夏天才能全面落实。 2011年7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联席会议参谋长迈克·穆伦共同签署了废除令可行鉴定,“不问,不说”这项法令在2011年9月20日正式被废除。国防部发言人声明凡曾因“不问,不说”法令被驱逐出军队的同性恋者都可以重新入伍。9月30日,国防部修改规章制度,不再将同性恋行为作为行政分离的基础。 废除之后 2012年总统竞选议题 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几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出恢复“不问,不说”政策,包括米歇爾·巴赫曼、里克·佩里以及里克·桑托勒姆。 參選人之一、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提出对废除法案进行全面的审查。 屬於黨內右派自由意志主義的眾議員榮·保羅对废除法案投了赞成票,坚持支持军队招募公开的同性恋者服役。Herman Cain 认为这一议题分散了注意力,并反对恢复“不问,不说”政策。 屬於黨內溫和派的前麻省州長米特·羅姆尼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军事行动渐渐平息,这使他不再反对废除法案,也不想再对这一政策做任何改变。 2011年9月22日,在一场共和党候选人的電視辩论中,一位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国士兵通过视频问了一个关于废除“不问,不说”政策的问题,观众席上发出了喝倒彩的声音。当时候选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情形,也没有做出回应。两天后,奥巴马在人权运动的一次晚宴上评论了这一事件:“你想成为军队的总司令吗?你可以从站出来为美国的军人们辩护开始,即使这在政治上不是很适宜的行为。” 2012年6月,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的共和党主席、参议员Howard McKeon表示,“不问,不说”政策的废除早已尘埃落定,即使罗姆尼当选也不会恢复,虽然他党内的其他人可能会这么做。 政策评价 公众意见 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2010年12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7% 的美国人认为公开其性向的同性恋者有权在军队服役。这一数据与前两年的结果相比区别不大,但代表了近年邮报与ABC联合民调的最高支持率。这一结果越过了党派与意识形态的界限,绝大多数的人都投了赞成票,支持率在民主党中达86%,共和党74%,无党派人士74%,自由党92%,保守党67%,福音派新教徒70%,以及非宗教界人士84%。 皮尤研究中心在2010年11月的一项调查中发现,58%的美国人赞成公开的同性恋者服兵役,反对的人(27%)还不到支持者人数的一半。而CNN民意研究中心在2010年11月的调查显示,支持率达72%,反对者占23%。CNN的调查中心主任Keating Holland说,两次调查的差异在于不愿发表意见的人数——皮尤调查中占16%而在CNN的调查中只占5%。两次调查中表示反对的人实际是一样的,这表明有些人赞同这一政策调整但出于某些原因不愿对皮尤的调查人员承认。这在涉及到道德和平等的问题时经常会出现。 在昆尼皮亚克大学民调研究所2010年2月的全国民调中,57%的人对此表示赞同,36%的人反对,而且66%的人认为不让公开性向的同性恋者参军是一种歧视,而31%的人不认为这是歧视。同时期CBS新闻和纽约时报的全国民调中,58%的人支持,28%的人反对。 牧师和宗教团体 牧师团体和宗教组织对“不问,不说”政策态度不一。有的认为应撤销这一政策以使军队更具包容性。南方浸信会则反对废除这一政策,并警告说一旦废除法案生效,将不再派遣军队牧师。他们认为允许公开的同性恋者服兵役会对牧师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坦率地说,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牧师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罗马天主教会希望保留这一政策,但并不打算召回在军队服务的牧师。65位退休牧师签署了一封联名信,反对废除法案,声称废除法案使得坚信同性恋行为不道德的牧师无法在军队中履行牧师的职责。 在政策废除当天,美国空军中尉Josh Seefried公开了他的身份。他在之前的两年中以假名帮助创立了一个LGBT军人的社交机构OutServer。空军下士Randy Phillips向父亲坦诚了自己的性向,尽管这在他的同事间早已不是秘密。父子间谈话的影片上传到了YouTube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使他成为废除“不问,不说”政策的代表性人物。海军上尉Gary Ross与相恋近12年的同性伴侣Dan Swezy成婚,成为美国军队中首对得到法律认可的同性伴侣。退役海军少将Alan S.Steinman是当天公开性向的军人中军衔最高的。HBO以《“不问,不说”政策的离奇历史》为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并在9月20号首映。Variety 杂志称之为“一部宣扬自由的力作”,“记录了对手的无知与偏见可以强大到什么地步”。政策的废除标志着因同性恋而开除军人的历史宣告终结。 接下来的一周中,政策废除所带来的一系列“第一”吸引了媒体的注意。Jeremy Johnson成为在“不问,不说”政策下被开除的军人中第一位重新入伍的后备军人。Jase Daniels 则是现役军人中的第一人,重新成为一名海军下士。12月2日,空军情报员Ginger Wallace 是第一位有同性伴侣参与其升职庆典的同性恋军人。12月23日,在出海80天后,海军中士Marissa Gaeta赢得了传统的回到港口后的“第一吻”, 并亲吻了她的同性伴侣。Gaeta所在军舰的指挥官说:“船员们对Gaeta抽签赢得第一吻持积极态度”。2012年1月20日, 在阿富汗巴格兰服役的军人们拍摄了一段影片,以支持It Gets Better项目,以帮助LGBT的边缘少年。甚至在政策废除的很长时间之后,媒体的关注热度依然不减。2012年2月22日,海军中士Brandon Morgan在夏威夷海军基地的回乡庆典上亲吻其同性伴侣的照片被广泛转载。一名海军发言人表示:“这是一幅经典的回乡照片。” 2011年9月30日, 次国防部长Clifford Stanley公布了国防部的新政策,军事牧师可以在军事设施之内或之外为同性伴侣主持婚礼,只要当地的法律允许。他在备忘录中指出,“如果与新人的信仰发生冲突,牧师不一定要出席或主持私人的结婚典礼”,同时“军事牧师的参与并不代表国防部的官方意见”。一些宗教团体宣称,他们的牧师不会出席这样的婚礼,包括一个纯正信仰的基督徒组织、牧师宗教自由联盟以及由美国军事服务总教区的大主教Timothy
1959年,二部全譯本,《唐吉诃德》(第一、二部),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個二部全譯本,由英文轉譯 1978年,二部全譯本,《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楊絳女士曾着力翻译《唐吉訶德》,她从1958年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61年着手翻译,文化大革命初期,已被完成的译稿被红卫兵没收,由科学院外文所德语文学研究专家張黎發現被沒收之译稿,交呈人事處,文革後期繼續重譯。而《堂吉诃德》第一版在文革结束后不久首印的十万套很快售完,第二次印刷又是十万套,影响巨大。1978年《唐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大陸,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1987年出版第2版,又印,1989年於臺灣聯經出版社出版繁體字本,1995年人民文學又推出文庫精裝本,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推出插圖珍藏本,總計前後版本有多種。杨绛本人也因为翻译该书的贡献而荣获西班牙国王颁发的骑士勋章。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此中译本到现在为止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此书各種中译本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 但此譯本也曾被指出有誤譯、意譯、刪譯等的現象,西葡拉美文學研究會在1994年的一次會議上曾經安排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家董燕生發言,比較他與楊絳譯本的區別,指出楊絳譯本的诸多明显錯誤。林一安也於1996年在《出版廣角》和2003年在《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批評楊絳譯本。这些批评引发了一些学术争论,如杨绛将《堂吉诃德》中一句成语“con los pelos en el pecho”译为“胸上长毛”,林一安称是误译,应译“男子汉气概”,但陈众议认为這是妙笔。另一位譯者董燕生表示,“她太自信了,该查字典的地方没有去查字典”。对于指出的一些错误,杨绛表示那是自己在斟酌语境时作出的选择,但“尊重专家、行家的意见”。 1981年,縮寫改寫本,《堂吉诃德》,冰晶编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1年,縮寫改寫本,《堂吉诃德》(萨克雷缩写本),罗其精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縮寫改寫本,《堂吉诃德先生的冒险故事》(萨克雷改写本),陈伯吹译,上海少儿出版社 1982年,縮寫改寫本,《堂吉诃德》(墨西哥纳瓦罗改写本),张世春、殷国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年,縮寫改寫本,《堂吉诃德》(缩写本),徐少军缩写,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二部全譯本,《唐吉诃德》,陈建凯、郭先林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再出版,2003年由中國致公出版社再出版 1995年,二部全譯本,《堂吉诃德》,董燕生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精裝和平裝兩種版本。1998年於臺灣光復書局以套書“珍本世界名著”書系出版繁體字本。董燕生教授也因翻译《堂吉诃德》荣获1995-1998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家彩虹奖,2001年又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6年改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插圖特裝修訂本,另有一般精裝本。據長江文藝出版社吳超介紹,此次出版的《唐吉訶德》,是董燕生教授根據1984年西班牙語版譯的。這個譯本曾在20世紀末出過中文版,此次付印前,董燕生對譯文作了修訂,並收入了法國著名畫家古斯塔沃·多雷所作的156幅插圖。此外,塞萬提斯學院院長莫利納、《唐吉訶德》初版城市所在地卡斯蒂利亞和萊昂地區自治政府主席埃雷拉為譯本作序,撰寫專文,並提供了珍貴史料。而西班牙萊昂地區自治政府購買了總價4萬美元的特裝本,作為給北京塞萬提斯學院成立慶典的禮物。 1995年,二部全譯本,《堂吉诃德》,屠孟超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於臺灣遠流出版社出版繁體字本 1995年,二部全譯本,《唐吉诃德》,刘京胜译,漓江出版社 2001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再出版,2006年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再出版。另有伊犁人民出版社於2000年1月出版的《世界名著百部》丛书中有《唐吉诃德》一书,整体内容与其1995年在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唐吉诃德》相同或近似,只是替换了部分词语。所以譯者刘京胜本人曾於2001年8月底以伊犁人民出版社侵犯其作品的使用权、署名权、改编权、获酬权为由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刘京胜称,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传世名著》《中学生课外必读名著全集》《世界文学名著阅读文库》和《世界名著百部精华》四套丛书中的《唐吉诃德》均几乎不加修改地全文抄袭其1995年出版的《唐吉诃德》。最後,還有遠方出版社亦是如此。 1996年,縮寫改寫本,《堂吉诃德》(少年版),杨绛译、刘强缩改,明天出版社 2000年,二部全譯本,《唐吉诃德》,唐民權译,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由華夏出版社再出版 2001年,二部全譯本,《唐吉诃德》,宿春禮译,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1年,二部全譯本,《堂吉诃德》,孫家孟译,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与已出版的各中文版本相比较,这一译本最为完整。它具体增添了如下新内容: 原版书中塞万提斯自己写了11首赞美《堂吉诃德》的诗,都比较艰深,其中有三四首尤为难译。所谓难译,就是每句话都缺尾巴,少一个音节,是为“无尾诗”。此次孫家孟将11首诗全部译出置于正文之前; 上下两卷都补译了国王的出版特许、御前会议为本书的定价公文及本书勘误之证明,有助于了解当时的西班牙世风国情和世界出版史; 下卷补译了几位审查官对本书的意见,实则是在当时情况下他们对本书的评价。另外裝禎上也頗具創新,2000年西班牙驻中国大使馆在中国美术展览馆举办了该国世界驰名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的画展,引起巨大轰动,其中38幅为《堂吉诃德》绘制的精美插图,此書便首次採用了達利的插圖。 2001年,二部全譯本,《堂吉诃德》,张广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改編 此小說曾被多次改編,最出名的有: 《我,唐吉訶德》(I, Don Quixote) 《》(Man of La Mancha),1965年百老匯音樂劇 《唐吉訶德 》(Don Quixote),理查·史特勞斯之交響詩 美國百老匯以《唐吉訶德》為藍本所改編的歌舞劇《夢幻騎士》(Man of La Mancha),重新塑造唐吉訶德為「逐夢者」這一新形象,深入描寫他對自己夢想不顧一切的勇往直前;以及加入了因為唐吉訶德的慇勤讚美,結果陰錯陽差意外改變了女主角達辛妮亞(Dulcinea)之自信,最後讓她跳脫一介村姑的命運,成為一位真正高貴淑女之橋段。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本書的主人翁。本名為:阿隆索·吉哈諾(Alonso Quijano) 堂吉诃德是一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酷爱阅读骑士文学,走火入魔,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找到一柄生了锈的长矛,带着破了洞的头盔,开始游历天下,锄强扶弱,为人们打抱不平。他雇用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萨做侍从,骑着驴儿跟从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一个挤奶姑娘想象成为他的梦中人,给她取名为“托波索之达辛妮娅”。随后他以一个没有受到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开始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身边的一切,一路上闯祸不少,吃亏不少,挨打不少,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寨主,硬要老板封他做骑士;老板把马料账本当做《圣经》,册封他为骑士;他看到风车,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打落了牙齿。他把理发匠当做武士,抢夺他的洗脸盆当做头盔;他解放了一群罪犯,并且杀了押送的衙役;他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直到被參孫·加拉斯果打醒後才悔悟。 桑丘·潘萨 桑丘·潘萨(Sancho Panza) 桑丘原本是近所的一名農夫,鄉村貴族唐吉訶德由於沉迷騎士遊俠小說,說服農夫桑丘跟他一起上路。 杜尔西内娅·德尔托波索 杜爾西內亞·戴托波索(Dulcinea del Toboso):一名附近農村養豬的村姑、唐吉訶德把她看成了華貴聖潔的「杜爾西內亞」(Dulcinea)。这个是堂吉诃德给她另取得名字,因为这样听上去更有声望。她的原名叫做Aldonza Lorenzo。 公爵夫妻 公爵夫妻:本名不詳。僅在後面的劇情登場。 学士 学士:本名參孫·加拉斯果(Sansón Carrasco),唐吉訶德的好友,僅在後面的劇情登場。他先後變裝成「鏡子騎士」和「白月騎士」,試圖透過騎士道的決鬥打敗唐吉訶德,打醒他的遊俠騎士夢。 评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 乔治·戈登·拜伦:“《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海因里希·海涅:“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维克多·雨果:“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米兰·昆德拉:“塞万提斯发明了现代小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堂吉诃德是一个童话故事,正如荒凉山庄也是一个童话故事,死魂灵也是一个童话故事,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最优秀的童话故事。倘若没有这些童话故事,世界就会变得不真实。” 中文译本 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出版《塞万提斯全集》时作了一个统计:1922年至1997年在中国共出版了19个不同的版本的《堂吉诃德》。 1922年,首譯文言本,《魔侠传》(两卷本),林纾、陈家麟合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縮寫改寫本,《堂吉诃德》温志达译, 启明书局 1939年,單譯第一部,《吉诃德先生传》,傅东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4年,單譯第一部,《吉诃德先生传》,伍实译,作家出版社 1956年,縮寫改寫本,《吉诃德先生传》(沙克莱改写本),刘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年,縮寫改寫本,《吉诃德先生传》(沙克莱改写本),常枫译,香港侨益书局 1959年,二部全譯本,《唐吉诃德》(第一、二部),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個二部全譯本,由英文轉譯 1978年,二部全譯本,《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楊絳女士曾着力翻译《唐吉訶德》,她从1958年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61年着手翻译,文化大革命初期,已被完成的译稿被红卫兵没收,由科学院外文所德语文学研究专家張黎發現被沒收之译稿,交呈人事處,文革後期繼續重譯。而《堂吉诃德》第一版在文革结束后不久首印的十万套很快售完,第二次印刷又是十万套,影响巨大。1978年《唐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大陸,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1987年出版第2版,又印,1989年於臺灣聯經出版社出版繁體字本,1995年人民文學又推出文庫精裝本,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推出插圖珍藏本,總計前後版本有多種。杨绛本人也因为翻译该书的贡献而荣获西班牙国王颁发的骑士勋章。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此中译本到现在为止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此书各種中译本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 但此譯本也曾被指出有誤譯、意譯、刪譯等的現象,西葡拉美文學研究會在1994年的一次會議上曾經安排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家董燕生發言,比較他與楊絳譯本的區別,指出楊絳譯本的诸多明显錯誤。林一安也於1996年在《出版廣角》和2003年在《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批評楊絳譯本。这些批评引发了一些学术争论,如杨绛将《堂吉诃德》中一句成语“con los pelos en el pecho”译为“胸上长毛”,林一安称是误译,应译“男子汉气概”,但陈众议认为這是妙笔。另一位譯者董燕生表示,“她太自信了,该查字典的地方没有去查字典”。对于指出的一些错误,杨绛表示那是自己在斟酌语境时作出的选择,但“尊重专家、行家的意见”。 1981年,縮寫改寫本,《堂吉诃德》,冰晶编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1年,縮寫改寫本,《堂吉诃德》(萨克雷缩写本),罗其精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与现今国际社会主要采用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议行合一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是其执行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據現行憲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和最高監督權,并有议决宪法和基本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决定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宣布特赦、全国总动员及国家其他重要事项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組成人員有委員長,副委員長若干人;秘書長,委員若干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对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之人事任命行使同意权,并有议决一般法律案、法律解释案,审查预算案、特赦案、条约案,于全国人大闭会时决定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宣布特赦、全国总动员及国家其他重要事项的职权。在大部分时间内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会职权。 国家主席 全国人大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虚位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是国家机构之一,处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地位,形式上是国家的最高代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联合行使中国国家元首的职权,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从事国事活动和负责外交礼节,但不负责包括行政和军事等具体工作。如果国家主席出现丧失工作能力、死亡或遭罢免的情况下,国家主席的职责由国家副主席代理。国家副主席不能履行职权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代行职权。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的中南海是国家主席的非正式官邸,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所在地。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并经全国人大任命,是最高国家行政首长。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代表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并与国务院秘书长、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一起对总理负责。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总理具有最后决策权。 国务院总理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行使行政职能。国家基本计划和政府一般政策,不论是对外政策、国际条约、法律和国务院令,重要财政事项,还是荣誉称号、人民警察警衔和海关关衔的授予,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任命等重要事项都由国务院及其总理进行。目前,国务院下设國務院辦公廳和25個組成部門(包括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和審計署),1個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国务院国资委)、16個直屬機構,4個辦事機構和若干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 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委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率者。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基本相同,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产生或罢免。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或罢免,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目前,中央军事委员会下设中央军委辦公廳和6个部、2个委員會、3个办公室、审计署和机关事务管理总局。 国家监察委员会 国家监察委员会为最高国家监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新修訂的憲法修正案,增設國家監察委員會(監察委)。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为最高国家审判机关,掌理解释权、审判权、死刑复核权,处理抗诉、申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置院长、副院长,组成15人的审判委员会,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最高人民法院下辖12个审判庭,派出6个巡回法庭。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为最高法律监督机关,掌理检察权、公诉权、死刑执行监督权。最高人民检察院置检察长、副检察长,组成检察委员会,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最高人民检察院下辖反贪污贿赂总局和10个检察厅。 地方各级国家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結構採分權制,依照憲法分別在各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产生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與受人民監督。選舉採分階段進行,在鄉鎮級、區縣級舉辦直接選舉。当选的鄉鎮級、區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再选出更高級別的人民代表大會,並由這些代表選出全國人大代表。 现行中央及地方各级国家机构设置 注1:一些地方在开发区(非行政区)设置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清朝 清朝中央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1644年清军入关后,中央政府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1906年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1924年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清代地方制度,為行省、道、府、縣等四級。 中華民國 中央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第一個中國政府為中華民國临时政府。其後繼者為北洋政府,北伐完成後為國民政府所繼承,1945年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行憲後由一府五院的中華民國政府繼承。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遷往台北至今。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朝灭亡后代表中国的政府。 中華帝國:袁世凱在1915年稱帝成立的政權。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復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中華帝國”僅存102天便終結,未被普遍承認。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7年定都南京以后,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實際在1928年12月29日奉系易幟才統一)。1948年行憲國民大會后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於1931年11月7日,由中國共產黨所建,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位於江西省瑞金。中國國民黨執行第五次剿共戰爭勝利后失去疆域,1937年9月22日宣布此制取消。 中華共和國:1933年閩變時由陳銘樞、李濟深等人及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的政府。“中華共和國”由1933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至1934年1月13日中央軍進入福州,只維持了53天。 汪精卫政权:在旧日本军扶持下於1940年至1945年間的在南京統治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因為當時已經遷都重慶(戰時首都/陪都)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重慶政府,不承認汪兆銘的「國民政府」及「行政院長」之職,所以被民國政府稱之為汪偽政府,或南京「偽國民政府」,日本則稱之爲「南京國民政府」。 地方 北洋政府時期,地方政府簡化為省、道、縣三級,國民政府廢道,旋又於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專員區。當時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區分並不嚴謹,且常有地方勢力割據。後制定《中華民國憲法》時,規定地方政府分為省、縣兩級(但不限制縣以下的地方層級),中央政府需制定《省縣自治通則》,各省、縣政府再以此制定自治法實施地方自治;但憲法於1947年施行後,內戰已全面爆發,《省縣自治通則》因而無法制定,行憲前的地方自治法律也繼續沿用。 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今,中華民國政府的管治範圍限於臺澎金馬地區,兩岸分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胜利后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了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统治。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成立,做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又稱“中央人民政府”。1971年起,是聯合國以及绝大多數国家承認的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也是联合国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最高領導人 最高领导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中具有最終決定和最高地位的最高領導人,是一個「非官方」的稱謂。最高領導人不一定是中国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其通常同时擔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与中央军委主席两个職銜,以便有效控制党政军三大组织——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及中国武装力量,所以被称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中国官方称呼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习近平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称呼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为以他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二任黨主席華國鋒則是過渡時期的領導人。 中央国家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缺乏行宪实施条款。中华民国宪法制宪大会在制宪同时为宪法配备了《宪法实施之准备程序》,并在宪法内明确了宪法的通过日期(1946.12.25),公布日期(1947.1.1),和施行日期(1947.12.25)以及行宪前之过渡程序步骤。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仅有通过日期(1954.9.20)完全没有规定相应的施行程序和时间表。中共官方记述时更将宪法通过,宪法颁布和宪法实施混在一天(1954.9.20),即完全不存在实质性的行宪准备。中共则认为,中华民国宪法是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宪法,所保障的是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利益。因此不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宪法相比较。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陳弘毅著,楊尚東等譯:〈當代中國的憲法體制與政治憲法學話語〉(2013) 陳弘毅:〈二零零四年的修憲與中國憲政的前景〉(2013) 各国宪法 中国宪政史 中国法律史
中華民國台灣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憲法 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宪法比较 比较宪法学界有观点认为,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中提出了解决中国政治体制的构想,即五权宪法,即指政权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治权包括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权五权。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总结世界各国政体,尤其是在总结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宪法后的结论。监察亦称弹劾权,来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希斯洛的《自由》一书,在该书中,他曾提出四权分立模式,即在三权之上又加上了弹劾权。监察与考试分别对应中国古代的御史和科举。 资本主义学者认为,相比于资本主义的中华民国宪法,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存在如下问题 国家主权归属不明确。中华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规定具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中华民国国民。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并无定义人民之内涵外延,使得人民概念之外延可被随意更改。() 党法关系混乱。中华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无分男女……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即废除资本主义一党专制。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尚顾虑到国家并非一党,故均未明确提出“以中共领导为核心和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而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完全不顾及形式逻辑,完全把党和国家混为一谈,党即是法。(对此,中国共产党的解释是,阶级矛盾最终不可调和。党在道路上犯下严重政治错误,现在已修正,以人民至上为国家原则。)
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有权力罢免国务院总理。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免去总理的职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废除了国家主席的职位,改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名总理的人选。 誓词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應進行憲法宣誓方得就任。宣誓詞內容如下: 党内排名 政治排名 由于历任国务院总理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因此政治排名都位于最前列。周恩来担任总理时,党内地位长期位处第二或第三位。华国锋担任总理时,由于身兼中共中央主席,是一把手,党内排名第一。赵紫阳担任总理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排名为第四位,比国家主席李先念要前。李鹏出任总理时期,是排名第二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仅次于总书记赵紫阳和江泽民。虽然在第九至十一届国务院(1998年-2013年),朱镕基和温家宝两位总理因为资历关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中位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之后,但作为政府的一把手,往往在中国政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到了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排名重新升至第二位,恢复李鹏时期的排名。2023年李强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排名依旧维持在第二位,这是否会成为中国政坛新的政治惯例尚且还有待观察。 历任总理 时间线 在世前任总理 截至,历任国务院总理中有2位仍在世: 最近一位去世的前总理是李克强,于2023年10月27日去世,享壽68岁。
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国务院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讨论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案,国务院准备发布的行政法规,各部门、各地方请示国务院的重大事项等。会议一般每周召开一次。 总理可用自己名义发布国务院令,用来颁布和废止行政法规、任免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启动及解除戒严等。 总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第四条在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中,必须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或者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例如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任免程序 程序上,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投票通过,再由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任命。 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有权力罢免国务院总理。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免去总理的职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废除了国家主席的职位,改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名总理的人选。 誓词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應進行憲法宣誓方得就任。宣誓詞內容如下: 党内排名 政治排名 由于历任国务院总理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因此政治排名都位于最前列。周恩来担任总理时,党内地位长期位处第二或第三位。华国锋担任总理时,由于身兼中共中央主席,是一把手,党内排名第一。赵紫阳担任总理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排名为第四位,比国家主席李先念要前。李鹏出任总理时期,是排名第二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仅次于总书记赵紫阳和江泽民。虽然在第九至十一届国务院(1998年-2013年),朱镕基和温家宝两位总理因为资历关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中位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之后,但作为政府的一把手,往往在中国政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到了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排名重新升至第二位,恢复李鹏时期的排名。2023年李强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排名依旧维持在第二位,这是否会成为中国政坛新的政治惯例尚且还有待观察。 历任总理 时间线 在世前任总理
唯灵论、共济会 柯南·道尔早年生涯已经开始对唯灵论产生兴趣。他於1887年1月26日加入位於汉普郡南海城257號(Phoenix Lodge No. 257)的共济会,成为共济会会员。他於1889年申請退會,但於1902年再次回到凤凰廬,並於1911年再次退會。而他的作品包括《血字的研究》及《墨氏家族的成人礼》也有暗示共济会。 同樣在1887年的南海城,他受到了樸茨茅斯文學與哲學學會(Portsmouth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Society)會員的影響,他開始一系列的超自然調查。其中包括參加約20次的降神會、心靈感應實驗和與靈媒混在一起。他寫給唯靈論雜誌《Light》,宣稱自己是一名唯靈論者,並且談到一件令他信服的特殊超自然事件。 雖然後來他動搖過,但他仍然對超自然現象著迷。1889年,他成為漢普郡心靈研究學會(Hampshir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的創始人之一,並於1893年加入了倫敦的。他在1894年加入了Sidney Scott爵士和,在德文郡進行了一次鬧鬼調查。儘管如此,在此期間,他本質上仍是一名業餘。 其後柯南·道爾的妻子路易斯·霍金斯、兒子Kingsley Doyle、弟弟Innes、兩個姐夫及侄子相繼去世,令道爾寄情於唯靈論之中從而獲得慰藉,他亦試圖想證明可以與死者的靈魂溝通,例如通靈。他也曾經加入了一個研究超自然的協會「鬼魂俱樂部」。 1917年,有兩位小女孩Elsie Wright及Frances Griffiths在英國巴拉福特聲稱目睹花仙子(Cottingley Fairies),並且拍攝了五張照片。作為唯靈論支持者的柯南·道爾看過照片後認為真實無誤,並在1920年的(The Strand Magazine)上發表文章及在1922年出版著作《The Coming of the
Study in Scarlet),该部小说的主角就是之后名声大噪的夏洛克·福爾摩斯。 一个流行的传闻说在南海城期间,道尔参与了朴茨茅斯足球俱乐部的筹建,并成为该俱乐部第一位守门员,其实柯南道尔只是1882年-1884年间在当地朴茨茅斯协会组足球俱乐部(AFC)担任过业余门将并时常客串后卫。 1885年道尔与路易莎·霍金斯(Louisa Hawkins,又称Touie) 结婚,但是路易莎在1906年因结核病过世。道尔于1907年与珍·勒奇(Jean Elizabeth Leckie)小姐结婚。他与1897年认识珍之后就已经爱上了她,但出于对路易莎的忠诚,并没有公开表示这一点。道尔与路易莎有了两个孩子,后来珍又给他诞下了三个孩子。 1890年道尔到维也纳学习眼科,一年之后回到伦敦成为一名眼科医生,这使得他有更多时间写作。1891年11月在一封给母亲的信中道尔写道,“我考虑杀掉福尔摩斯……把他干掉,一了百了。他占据了我太多的时间。”尽管他的母亲在回信中强烈反对,道尔还是在1893年12月的《最后一案》中让福尔摩斯和他的死敌莫里亚蒂教授一起葬身莱辛巴赫瀑布。但是小说的结局令读者们非常不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人甚至写信投诉道尔。大众的压力和丰厚的报酬最终使得道尔不得不又让福尔摩斯“复活”,在1903年发表了《空屋》,使福尔摩斯死里逃生。道尔一生一共写了56篇短篇侦探小说以及4部中篇侦探小说,全部以福尔摩斯为主角。 道尔本人也曾卷入两桩有趣的案件。一次是在1906年,一名英印混血律师被指控发送恐吓信以及虐待动物。虽然这名律师被逮捕后,依然有动物被虐待,警方却一口咬定这名律师有罪。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案件后,1907年英国建立了刑事上诉法庭。因此可以说道尔不但帮助了这名律师,还间接协助建立了一套冤案申诉机制。另一次则是在1908年,一名经营赌场的德国籍犹太人被控用棒子袭击一名82岁的老妇人。 到晚年时道尔公开相信唯灵论,甚至还曾以此为主题写过好几部书。有人认为这和他的儿子在一战中丧生有关,尽管道尔在1916就公开宣布自己相信唯灵论了,而柯南道尔的儿子1918年才过世。柯南·道尔在1930年7月7日去世。 唯灵论、共济会 柯南·道尔早年生涯已经开始对唯灵论产生兴趣。他於1887年1月26日加入位於汉普郡南海城257號(Phoenix Lodge No. 257)的共济会,成为共济会会员。他於1889年申請退會,但於1902年再次回到凤凰廬,並於1911年再次退會。而他的作品包括《血字的研究》及《墨氏家族的成人礼》也有暗示共济会。 同樣在1887年的南海城,他受到了樸茨茅斯文學與哲學學會(Portsmouth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Society)會員的影響,他開始一系列的超自然調查。其中包括參加約20次的降神會、心靈感應實驗和與靈媒混在一起。他寫給唯靈論雜誌《Light》,宣稱自己是一名唯靈論者,並且談到一件令他信服的特殊超自然事件。 雖然後來他動搖過,但他仍然對超自然現象著迷。1889年,他成為漢普郡心靈研究學會(Hampshir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的創始人之一,並於1893年加入了倫敦的。他在1894年加入了Sidney Scott爵士和,在德文郡進行了一次鬧鬼調查。儘管如此,在此期間,他本質上仍是一名業餘。 其後柯南·道爾的妻子路易斯·霍金斯、兒子Kingsley Doyle、弟弟Innes、兩個姐夫及侄子相繼去世,令道爾寄情於唯靈論之中從而獲得慰藉,他亦試圖想證明可以與死者的靈魂溝通,例如通靈。他也曾經加入了一個研究超自然的協會「鬼魂俱樂部」。 1917年,有兩位小女孩Elsie Wright及Frances
但如果將它轉成科学记数法的形式,便可不需要寫那麼多零︰ 又例如,若以公斤為表示單位,則木星的質-{}-量值約為: 像這樣的大数亦无法直接用列出所有位數的方式表达出精确度,但科学记数法就能用下方形式明白的表示出來: 基本计算 假设有两个以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字: 则有:
1.2e−4=0.00012 優點 當我們要表示非常大或非常小的數時,如果用一般的方法,將一個數的所有位數都寫出來,會很難直接確知它的大小,還會浪費很多空間。但若使用科学记数法,一個数的数量级、精确度和数值都較容易看出,例如於化學裡,以公克表示一個質子質-{}-量的數值為︰ 但如果將它轉成科学记数法的形式,便可不需要寫那麼多零︰ 又例如,若以公斤為表示單位,則木星的質-{}-量值約為: 像這樣的大数亦无法直接用列出所有位數的方式表达出精确度,但科学记数法就能用下方形式明白的表示出來: 基本计算 假设有两个以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字: 则有:
of Science)和利茲醫學院(Leeds School of Medicine),1904年由愛德華七世頒發特許狀。 利茲大學為紅磚大學和羅素大學集團成員,每年獲得的研究經費額度為英國各大學的前列。在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英國第13位和世界第75位。它與同樣位於約克地區的約克大學、雪菲爾大學共同組成「白玫瑰大學聯盟」,共同合作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發工作。利兹大學的校友中有六位諾貝爾獎得主,擁有極高的國際聲譽。 校史 早期 利茲大學的建立可追溯到19世紀。它由兩所學院合併而成,即約克郡科學學院和利茲醫學院。 利茲醫學院(Leeds School of Medicine)建立於1831年,一群年輕人為了不再遠赴南部或蘇格蘭、歐洲學醫而在故鄉辦學。 由這裡出來的學生大多就業於本地的五所醫療機構。 約克郡科學學院(Yorkshire College of Science)則稍晚建立於1874年,目的是從長期上對抗歐洲進口的布料對當地紡織業的衝擊。 它的辦學主要由中產階級的商人扶持,在幾年後逐步豐富了古典學、文學和歷史學等學科,遂更名為約克郡學院(Yorkshire College)。1884年約克郡學院又吸收了利茲醫學院,成為當地最大的學院。 合併後的學校在1887年加入了英國北部的聯合維多利亞大學(federal Victoria University),和曼徹斯特的歐文斯學院及利物浦的利物浦大學學院為兄弟學院。 此階段的約克郡學院和同為聯合中的歐文斯學院不同,接受女性學生來學習課程。另外,學生還同時取得倫敦大學的外部文憑。 獨立辦學 維多利亞大學由於地域的限制,很快就變回了各學院獨立管理的狀態。於是在特許狀和國會法令的作用下,利茲大學最終在1904年獨立。 校園 該大學的主體部分皆建於19世紀下半葉,當時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對當地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教育要求。主校区面积,位于利兹市中心以北处。校园混合了150年以来的哥特复兴式建筑、装饰艺术建筑、粗野主义建筑和后现代建筑。大学正门在伍德豪斯巷(Woodhouse Lane),原伍德豪斯公墓(今St George's Fields)位于校园内。 主要建築 帕金森樓(Parkinson Building) 帕金森樓是一座建成于1951年11月9日、属于该大学的II級登錄建築,该建筑由20世纪利兹大学的校友、主要赞助人弗兰克·帕金森赞助,其信托基金会至今仍然在支持利兹大学。此建筑已成为利兹的地标,也是该大学官方标志的一部分。 大禮堂(Great Hall) 舉行畢業典禮的場所。 E・C・史坦納樓(E C Stoner) 物理、地球科學與數學和計算機學院之所在,與罗杰・史蒂文斯楼以高空長廊連接。 毛里斯・齊沃斯樓(Maurice Keyworth Building) 商學院的主要建築。 图书馆 该大学共有五栋图书馆,总藏书量达278万册。布拉澤敦图书馆(Brotherton Library)位于帕金森楼中,主要收藏艺术、社会科学和法律类书籍。爱德华波义耳图书馆(Edward Boyle Library)主要收藏科学、工程学类书籍。健康科学图书馆(Health Sciences Library)收藏医学类书籍,分馆位于圣詹姆斯大学医院。來地勞图书馆(Laidlaw Library)坐落于主校区内,2015年5月开始为一二年级生提供服务。 学术 利茲大學共有九門研究方向,分別為: 人文科學群 生物研究學群 利茲大學商學院 獲得AMBA、EQUIS與AACSB認證的商學院。 教育、社會科學、與法律學群 工程學群 環境學群 數學與物理科學學群 醫學與健康學群 設有利茲醫學院 表演、視覺藝術與傳播學群 諾貝爾獎獲獎者
渥雷·索因卡:尼日利亞詩人,諾貝爾獎得主。 赫伯特·里德 : 英國詩人、美學與藝術教育家。 傑克·斯特勞:英國政治人物。 张国荣:香港著名歌手和演員。 黃陳小萍:加拿大國會下議院列治文選區現任國會議員。 哈利·特里古波夫 : 澳大利亞房地產大亨,澳洲首富之一。 克里斯·潘恩 : 好萊塢演員。 肯妮·貝兒 : 英國創作歌手,葛萊美獎數屆獲獎人。 : 英國工黨政治人物。 傑瑞米·德桑 : 英格蘭編劇。 恩古吉·瓦·提昂戈 : 肯亞作家,文化學家 Little Boots : 英國創作歌手。 喬治·波特 : 英國化學家,諾貝爾獎得主。 傑克·斯特勞 : 英國工黨政治家,曾任內務大臣、外交大臣。 埃利奧·迪呂波 :
钱锺书 杨绛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文革被迫害学者 罹患骨癌逝世者 葬于北京师范大学
參考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小說家族》 夏志清《阿圓回去了——〈我們仨〉的悲劇》(原載台灣《中國時報》,2003年9月30日) 黎虎《錢瑗伉儷事略補正》 楊絳著《我們仨》,與續篇《我們的錢瑗》(三聯書店出版) 钱锺书 杨绛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transfer system)和非循環電子傳遞鏈(noncyclic electron transfer system) 非循環電子傳遞鏈 非循環電子傳遞鏈過程大致如下: 從光系統2出發: 光系統2→初級接受者(Primary acceptor)→质体醌(Pq)→細胞色素複合體(Cytochrome Complex)→質體藍素(含銅蛋白質,Pc)→光系統1→初級接受者→鐵氧化還原蛋白(Fd)→NADP+還原酶(NADP+ reductase) 電子傳遞鏈從光系統2出發后,會光解水,釋放氧氣,產生三磷酸腺苷 (ATP)與NADPH。 循環電子傳遞鏈 循環電子傳遞鏈的過程如下: 從光系統1出發: 光系統1→初級接受者(Primary acceptor)→鐵氧化還原蛋白(Fd)→細胞色素複合體(Cytochrome Complex)→質體藍素(含銅蛋白的循環電子傳遞鏈不會產生氧氣,因為電子來源並非是水的光解),最後會生產出三磷酸腺苷(ATP)。 在非循環電子傳遞鏈中,細胞色素複合體會將氫離子打到類囊體(Thylakoid)裡面。高濃度的氫離子會順浓度差向類囊體外擴散。由于類囊體膜由雙層磷脂分子组成,所以氢离子必須靠通道蛋白進行擴散,這個通道蛋白就是ATP合酶。 固碳作用(碳反应) 固碳作用实质上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的结果。生物界有几种固碳方法,其中以卡尔文循环为主,但并非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使用卡尔文循环进行碳固定,例如绿硫细菌会使用还原性三羧酸循环,绿曲挠菌(Chloroflexus)会使用3-羟基丙酸途径(3-Hydroxy-Propionate pathway),还有一些生物会使用核酮糖-单磷酸途径(Ribolose-Monophosphate Pathway)和丝氨酸途径(Serine Pathway)进行碳固定。 场所:叶绿体基质 影响因素: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过程:不同的植物,固碳作用的过程不一样,而且叶片的解剖结构也不相同。这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结果。固碳作用可分为C3,C4和CAM(景天酸代谢)三种类型(见下文)。三种类型由二氧化碳固定过程的不同而划分。 卡爾文循環 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裡碳反应的一部分。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内的基质。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羧化、还原和二磷酸核酮糖的再生。大部分植物会将吸收到的一分子二氧化碳,通过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作用,整合到一个五碳糖分子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第二位碳原子上。此过程称为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一步反应的意义是,把原本并不活泼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使之随后能被还原。但这种六碳化合物極不稳定,会分解为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后者被在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与氢离子还原,此过程需要消耗ATP。产物是3-磷酸丙糖。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再生成一分子1,5-二磷酸核酮糖,循环重新开始。卡尔文循环每进行六次,生成一分子葡萄糖。 各类生物的光合作用 C3类植物 二次大战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萊分校的梅尔文·卡尔文与他的同事们研究一种綠球藻,以确定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如何固定CO2。此时C14示踪技术和双向纸层析法技术都已成熟,卡尔文正好在实验中用上此两种技术。 他们将培养出来的綠球藻,放置在含有未标记CO2的密闭容器中,然后将C14标记的CO2注入容器,培养相当短时间后,将綠球藻浸入热的乙醇中杀死细胞,使细胞中的酶变性而失效。接着他们提取到溶液裡的分子。然后将提取物应用双向纸层析法,分离各种化合物,再通过放射自显影,分析放射性上面的斑点,并与已知化学成份比较。 卡尔文在实验中发现,标记有C14的CO2很快就能转变成有机物。在几秒钟内,层析纸上就出现放射性斑点,经与已知化学物比较,斑点中的化学成分是3-磷酸甘油酸(3-phosphoglycerate,PGA),是糖酵解的中间体。这第一个被提取到的产物是一个三碳分子,所以将这种CO2固定途径称为C3途径,将通过这种途径固定CO2的植物称为C3植物。后来研究还发现,CO2固定的C3途径是一个循环过程。人们称之为C3循环。这一循环又称「卡尔文循环」。 C3类植物,如米和麦,二氧化碳经气孔进入叶片后,直接进入叶肉进行卡尔文循环。而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 (bundle-sheath cells) 很小,不含或含很少叶绿体,卡尔文循环不在这里发生。 C4类植物
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鲁道夫·马库斯发现电子转移链的作用和意义。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和迪安·伯克发现I-量子光合作用的反应,分裂CO2,由呼吸作用激活。 2018年6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说,蓝藻可利用近红外光进行光合作用,其机制与之前了解的光合作用不同。这一发现有望为寻找外星生命和改良作物带来新思路。新研究发现,上述蓝藻在有可见光的情况下,会正常利用"叶绿素a"进行光合作用,但如果处在阴暗环境中,缺少可见光,就会转为利用"叶绿素f",使用近红光进行光合作用。 原理 光合作用文字-{方程式}-:二氧化碳+水+光能→葡萄糖+氧氣+水 植物與動物不同。綠色植物与部分微生物在陽光充足的白天,能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來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得生長發育必需的養分,这就是所谓的自營生物。此種自營又稱為光合自營。 這個過程的關鍵參與者是细胞内部的葉綠体。葉綠体在陽光的作用下,把經由氣孔進入葉片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轉變成爲葡萄糖,同時釋放出氧氣: 12H2O + 6CO2 —hν→ (與葉綠素產生化學作用)C6H12O6 (葡萄糖) + 6O2 + 6H2O -{注意}-:上式中等号两边的水不能抵消,虽然在化学上此方程式显得很特别。原因是左边的水分子是植物吸收所得,而且用于制造氧气和提供电子和氢离子。而右边的水分子的氧原子则是来自二氧化碳。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这一原料产物起始过程,人们更习惯在等号左右两边都写上水分子,或者在右边的水分子右上角打上星号。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碳反应两个步骤如下: [光反應] [碳反应] 光反应 定义:光反应是反应中心色素所吸收的光能与原初电子受体和次级电子受体之间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实现光能转化为电能,并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 场所:类囊体膜 影响因素:光强度,水分供给,氧含量 过程:叶绿体膜上有两套光合作用系统(光系统):光合作用系统一和光合作用系统二(光合作用系统一比光合作用系统二要原始,但电子传递先在光合作用系统二开始,一、二的命名则是按其发现顺序)。在光照条件下,两系统分别吸收700nm和680nm波长的光子作为能量,将从水分子在光解过程中得到的电子不断传递,该过程还有细胞色素b6/f的参与。电子最后被传递给辅酶NADP,通过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将NADP还原为NADPH。而水光解所得的氢离子则顺浓度差通过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而从类囊体内向外移动到基质,势能降低。其间的势能用于合成ATP,以供碳反应所用。此时势能已降低的氢离子则被氢载体NADP带走,一分子NADP可携带两个氢离子。这个NADPH于氢离子则在碳反应中充当还原剂的作用。 意义: 光解水,产生氧气。 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产生三磷酸腺苷 (ATP),为碳反应提供能量。 利用水光解的产物氢离子,合成NADPH及氢离子,为碳反应提供还原剂。 詳細過程如下: 光系統由多種色素,如葉綠素a(Chlorophyll a)、葉綠素b(Chlorophyll b)、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等組成。多种色素既拓寬了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譜,其他的色素也能吸收過度的強光而產生所謂的光保護作用(Photoprotection)。在光系統裡,當光子击中系統裡的色素分子時,會如圖片 所示,使電子在分子之間移轉,直到到达反應中心為止。反應中心有兩種,分别位于光系统一与光系统二。光系統一的吸收光譜於700nm達到峰值,系統二則以680nm為峰值。反應中心由葉綠素a及特定蛋白質所組成(這邊的葉綠素a是因為位置而非結構特殊),蛋白質的種類決定了反應中心吸收光線的波長。吸收相应波长的波長的光線後,葉綠素a激發出一個電子,而旁邊的酶使水光解成氫離子、电子和氧原子。此时多餘的電子去補葉綠素a分子上的缺少。然後葉綠素a透過如圖所示的過程,生產ATP與NADPH分子,该過程稱為電子傳遞鏈。 電子傳遞鏈分為兩種,即循環電子傳遞鏈(cyclic electron transfer system)和非循環電子傳遞鏈(noncyclic electron transfer system) 非循環電子傳遞鏈 非循環電子傳遞鏈過程大致如下: 從光系統2出發: 光系統2→初級接受者(Primary acceptor)→质体醌(Pq)→細胞色素複合體(Cytochrome Complex)→質體藍素(含銅蛋白質,Pc)→光系統1→初級接受者→鐵氧化還原蛋白(Fd)→NADP+還原酶(NADP+ reductase) 電子傳遞鏈從光系統2出發后,會光解水,釋放氧氣,產生三磷酸腺苷 (ATP)與NADPH。 循環電子傳遞鏈 循環電子傳遞鏈的過程如下: 從光系統1出發: 光系統1→初級接受者(Primary acceptor)→鐵氧化還原蛋白(Fd)→細胞色素複合體(Cytochrome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国务院與英国戴卓爾夫人內閣對香港前途問題發表的聯合外交聲明,於1984年12月19日由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作為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簽訂。聯合聲明在1984年被簽署後,正式開始至2000年1月1日的15年過渡時期,亦象徵1842年大清割讓香港以來的英屬香港時期步入尾聲。 聯合聲明指出:「收回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九龍半島】和『新界』)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聲明也列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保障人身、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旅行、遷徙、通信、罷工、選擇職業和學術研究以及宗教信仰等各項權利和自由。這些基本政策,後來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規定,香港特區政府在1997年7月1日成立後曾多次強調堅決貫徹落實《中英聯合聲明》,並切實遵守「一國兩制」的原則。 割讓背景 香港自秦朝起至清朝長期由中原王朝統治。公元前219-214年,一统中原后的秦国继续扩张,强征50万壮丁南下入侵百越之地,在占领番禺后設立南海郡統轄香港地區。公元前203年,驻屯当地的将领赵佗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遣罪犯和水兵共10万军队入侵岭南,次年南越国亡国,香港也落入中原王朝之手。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由于当时贩香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石排湾港将莞香船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之港,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香港自明朝起即為周邊著名港口,早在1780年的地圖上有標註,並非「荒蕪、不衛生、無價值」之處,當初英國人也因此處有香料港口而從此登陸。1842年至1898年間,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利,被迫先後三次割讓新安縣城城外50公里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予英國,合稱割讓香港。當初連英國人也埋怨香港「荒蕪、不衛生、無價值」,後來才發掘到它是優良港口。 談判交鋒 1940-1960年代的早期嘗試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49年國共內戰、1967年文化大革命時三屆中國政府(包括中华民国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均嘗試收回香港。 談判緣起 香港市民在1979年前鮮有考慮香港前途問題,但香港政府卻不然。由於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將在1997年6月30日屆滿,而1970年代香港籌劃多項基建,投資回本期往往跨越1997年,香港政府知道租契必須清晰才能籌集資金。1966-7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令中國政局動荡,英屬香港政府一直等待時機交涉。1979年3月,香港總督麥理浩到北京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提出香港前途問題。 鄧小平於1970年代末首先提出「一國兩制」構思。官方說法是「對香港恢复行使主權」,或者「政權交接」。1982年9月24日,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此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同她舉行會談;中國領導人正式通知英方,中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收回整個香港地區,同時闡明中國收回香港後將採取特殊政策,包括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由香港當地中國人管理,現行之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等等;撒切爾夫人則堅持三個不平等條約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國同意英國1997年後繼續管治香港,英國可以考慮中國提出之主權要求;針對撒切爾夫人之言論,鄧小平會見她時作重要談話;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商談解決香港問題。1982年9月24日,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撤切爾夫人時談話〈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稱:“……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沒有三腳櫈」:排除香港參與 中方代表團堅持香港無權加入為「第三者」參與香港前途談判。1984年6月23日,鄧小平接見香港行政局議員鍾士元和鄧蓮如時,鄧小平公開指「只有兩腳櫈」(指中英雙方)、「沒有三腳櫈」、「歡迎你們以個人的身分到北京來」,由此「三腳櫈」的比喻流傳。香港行政局局員甚為不快,鍾士元以包辦婚姻比喻,指當天鄧小平說「無論如何都是中英兩國之間的事。所謂三腳櫈不存在,只有兩腳櫈,香港不應插嘴。當時我暗想,那不是等於盲婚嗎?男女雙方父母討論婚姻事宜,香港就無權參與,但又不敢說出來反駁」,同為香港行政局局員的李鵬飛在2001年指「說中英兩國是兩腳櫈……好像港人前途與港人無關似的」。據中方團長周南等人的回憶錄,中方假定香港政界若參與談判,將一邊倒支持英方立場形成「以華制華」;而鄧小平亦指控香港行政局局員挟持「香港民意」之名,實則只反映一己之見又由於中方代表團沒邀請香港同胞加入,香港同胞只能加入英國代表團成員,1983年7月中方曾以「不在英國代表團名單」為由拒絕了香港新聞處處長曹廣榮的大陸簽證。1984年1月中英各自撤換談判團團長,並達成初步共識,並傳出消息。儘管香港立法局官方文件寫明白「香港本身在談判中並無地位」,仍希望協議簽署前舉行沒有法律約束力的辯論,由此首席非官守議員羅保在3月14日動議,「任何有關香港前途的建議,在未達成最後協議之前,必須在本局辯論」(後稱「羅保動議」)動議通過。此舉遭中方猛烈抨擊是「節外生枝」、英國背後搞的小動作。 由於當時香港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沒有席位,香港沒能旁聽或列席中方的審議過程。1984年5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的《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簡短匯報了談判進展和談判方針。1984年9月16日兩國對聲明草簽並公開全文,11月6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吳學謙在全國人大六屆常委八次會議上匯報《关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协议文件的报告》,11月14日獲全国人大常委審議全票通過。另一邊廂,按英國法律,國際條約由英國政府全權主理而無須英國國會審議,英國國會在1984年加開數場沒有審議效力的官員答問會,1984年5月香港行政局議員和香港立法局議員赴英國旁聽,但答問會本質上無礙大局。 香港市民態度 1982年3月的電話民意調查《1982 Future of HK Poll》訪問982受訪者對香港前途的希望結果(preferred outcome)和預計將發生結果(probable outcome),以希望而言,1982年3月的香港人70%希望香港維持現狀,15%希望成為「託管地」,希望中國收回香港有4%;以預計將發生以言,1982年3月的香港人43%認為香港將維持現狀,33%認為香港將成為「託管地」,6%認為中國將能收回香港。此民意調查長期不為人知,至2014年在香港大學圖書館被發掘,引起一波分析和引用的熱潮,其中最有名為2017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香港高考」)歷史科考卷的題目。 1980年代任《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的程翔在2018年著書指「大部分人以『心裏不願,嘴裏不講』的態度來面對『回歸』,有能力的都移民作為政治保險;即使基於民族主義而支持『回歸』的大學生,也提出有條件的回歸——在民主的基礎上回歸。」 中英談判期間,香港市民對經濟局勢出現信心危機,觸發1982年9月恆隆銀行擠提事件、1983年9月香港搶米風潮,局勢趨穩定始於1983年10月香港政府推出香港聯繫匯率制度,但仍出現香港移民潮。1984年末,無線電視的《八四年香港大事回顧》指「對於香港人來講,無論是否同意中英對於香港的安排,八四年總算能給他們一個明確答案」。 「主權換治權」之辯 1982年9月24日,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申明收回香港主權的決定和一國兩制的構想;撒切爾夫人則堅持割讓香港的三個條約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國同意英國1997年後繼續管治香港,英國可以考慮中國提出之主權要求。在記者會上,撒切爾夫人指出所有國家都須要尊重國際條約,否則任何談判皆無法進行。隨後,撒切爾夫人訪問香港,并重申三條條約的合法性,並指出所有國家都須要尊重國際條約,否則任何談判皆無法進行。其後,英方提出「以主權換治權」,名義上承認中國擁有香港的主權,以換取英國管治香港的權利。英方未放棄「以主權換治權」的構想,中方則堅持主權治權不可分開。此後半年裡,由於英方在香港主權問題上立場不變,雙方磋商沒有進展;1983年3月撒切爾夫人寫信給中國總理趙紫陽,保證她準備在某個階段向英國國會建議使整個香港主權回歸中國;4月趙紫陽覆信,表示中國政府同意盡快舉行正式談判。 傳統英國資金(英資)的商業力量,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游說工作。1983年5月,香港新華社組織商界青年領袖包括李鵬飛,組成「青年才俊團」前往北京。其中一些成員提出有關建議,但遭鄧小平否定。1983年英國大選,撒切爾夫人領導保守黨乘福克蘭戰爭之勢勝出,繼續執政。 1983年7月12日至7月13日中英雙方政府代表團舉行第一輪會談,由於英方仍然堅持1997年後英國繼續管治香港,直至第四輪會談毫無進展。中方團長為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姚廣,英方團長則是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香港總督尤德爵士亦以英方成員身份參加談判。英方提出「以主權換治權」,英國放棄對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主權,以租借方式繼續管治香港,中方堅持主權治權不可分開。。7月25日-7月26日,談判繼續,但新聞公報只說「有益」,但「有建設性」的字眼欠奉。中英雙方其後在8月2日至8月3日、9月22日至9月23日分別進行第三、四輪談判,兩次會談的新聞公報只表示「進行了一次會談」,沒有「有益,有建設性」的字眼,顯示雙方未能達成共識之餘,期間更傳出談判破裂的消息,觸發香港市民及投資者對前途的憂慮。 1983年9月鄧小平會見訪華的前英國首相希思時說,英國想用主權換治權是行不通的,勸告英方改變態度,以免出現到1984年9月中國不得不單方面公布解決香港問題方針政策之局面。該月香港的經濟恐慌被中方解讀為英國幕後操縱的「經濟牌」(見本條目#香港市民態度段)。 英方讓步,雙方達成共識 1983年10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致函,雙方可在中國建議之基礎上探討香港之持久性安排。第五、六輪會談中,英方確認不再堅持英國管治,也不謀求任何形式之共管。1984年1月25日至1月26日舉行的第八輪談判,中英雙方各自更換團長,中方由外交部部長助理周南擔任,英方則由伊文思爵士擔任團長,並兼任駐華大使職務。從1984年4月第十二輪會談後,雙方轉入討論過渡時期香港之安排和有關政權移交事項。4月英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訪華,鄧小平會見他時說,在過渡時期內有很多事情要做,沒有一個機構怎麼行?表示可以考慮這個小組設在香港而輪流在香港、北京、倫敦開會;豪表示同意雙方在此基礎上討論;但在此後3個多月會談中,英方仍反對在香港設立聯合小組,使談判陷入僵局。4月18日,英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與鄧小平會談兩小時,後從北京去香港,第一次公開承認政治上敏感的香港人早就明白的事情:「想達成一個能讓英國在1997年後繼續治理香港的協議是不現實的。」 鄧小平構思的中英聯合聲明包含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元素,,希望此為澳門回歸和台灣問題的模板。1984年6月22日、23日,鄧小平分別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行政局議員鍾士元等談話〈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稱:「中國政府為解決香港問題所採取的立場、方針、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我們多次講過,我國政府在一九九七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同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係。我們還多次講過,北京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這也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我們的政策是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十億人口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所謂香港人沒有信心,這不是香港人的真正意見。目前中英談判的內容還沒有公布,很多香港人對中央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他們一旦真正了解了,是會完全有信心的。……未來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成分是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只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他們相信資本主義,還是相信封建主義,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我們不要求他們都贊成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 中英通過談判確定,中國收回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協議中必須有明確表述;英方不接受中方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之提法,先後提出之草案都具有三個不平等條約有效之含意,中方堅決不能接受。最後雙方同意用《聯合聲明》之形式,採用以下表述方式,即中國政府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政府聲明:「聯合王國政府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解決主權歸屬問題之表述。 1984年7月英外交大臣再次訪華,中方表示如果英方同意設立聯合小組並以香港為常駐地;該小組進駐香港之時間以及1997年後是否繼續存在一段時間都可以商量;最後雙方商定,設立聯合聯絡小組,小組於1988年7月1日進駐香港,2000年1月1日撤銷。7月31日,鄧小平會見杰弗里·豪時談話〈我們非常關注香港的過渡時期〉稱:「……根據香港和台灣的歷史和實際情況,不保證香港和台灣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就不能保持它們的繁榮和穩定,也不能和平解決祖國統一問題。……」 1984年8月1日,杰弗里·豪在香港舉行記者會,透露協議的十項主要條款。此後,雙方代表團舉行三輪會談,討論國籍、民航、土地等幾個政策性和技術性較複雜之具體問題,並對協議之文字措辭反覆磋商;1984年9月18日雙方就全部問題達成協議,並對協議的文字措辭反覆磋商,並於9月26日草簽《中英聯合聲明》和三個附件。草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由周南及伊文思代表簽署。至此,為時兩年之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之談判圓滿結束。至草案簽署為止,雙方共進行22次談判。10月3日,鄧小平會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時談話〈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稱:「……現在有些人就是擔心我們這些人不在了,政策會變。感謝大家對我們這些老頭子的信任。今天我要告訴大家,我們的政策不會變,誰也變不了。因為這些政策見效、對頭,人民都擁護。既然是人民擁護,誰要變人民就會反對。聯合聲明確定的內容肯定是不會變的。我們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即使在過去的動亂年代,在國際上說話也是算數的。講信義是我們民族的傳統,不是我們這一代才有的。這也體現出我們古老大國的風度,泱泱大國嘛。……再說變也並不都是壞事,有的變是好事,問題是變什麼。中國收回香港不就是一種變嗎?所以不要籠統地說怕變。如果有什麼要變,一定是變得更好,更有利於香港的繁榮和發展,而不會損害香港人的利益。這種變是值得大家歡迎的。如果有人說什麼都不變,你們不要相信。我們總不能講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所有方式都是完美無缺的吧?即使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之間相互比較起來也各有優缺點。把香港引導到更健康的方面,不也是變嗎? 「……再一個是有些人擔心干預。不能籠統地擔心干預,有些干預是必要的。要看這些干預是有利於香港人的利益,有利於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還是損害香港人的利益,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現在看起來,香港從現在到一九九七年會有秩序地度過十三年,十三年之后,會有秩序地度過五十年。這我是有信心的。但切不要以為沒有破壞力量。這種破壞力量可能來自這個方面,也可能來自那個方面。如果發生動亂,中央政府就要加以干預。由亂變治,這樣的干預應該歡迎還是應該拒絕?應該歡迎。所以事物都要加以具體分析。 「……有人說怕亂。亂就得干預,不只中央政府要干預,香港人也要干預。總會有人搗亂的,但決不要使他們成氣候。……我講過中國有權在香港駐軍。我說,除了在香港駐軍外,中國還有什麼能夠體現對香港行使主權呢?在香港駐軍還有一個作用,可以防止動亂。那些想搞動亂的人,知道香港有中國軍隊,他就要考慮。即使有了動亂,也能及時解決。……某種動亂的因素,搗亂的因素,不安定的因素,是會有的。老實說,這樣的因素不會來自北京,卻不能排除存在於香港內部,也不能排除來自某種國際力量。……一九九七年以後,台灣在香港的機構仍然可以存在,他們可以宣傳『三民主義』,也可以罵共產黨,我們不怕他們罵,共產黨是罵不倒的。但是在行動上要注意不能在香港制造混亂,不能搞「兩個中國」。」 中華民國聲明擁有香港主權 1949年,两岸分治后,中華民國政府仍主张其拥有完整的中国主权。1983-84年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時,1983年10月7日,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在答覆立法委員徐亨、張寬、湯煥暉質詢時,聲明香港是滿清割讓,而中華民國推翻滿清,繼承滿清法統,任何涉及香港問題時須以中華民國為談判對象,英國與中共當局一切有關香港的談判及協議,中華民國一概不承認。 1997年6月27日,即香港移交前三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章孝嚴和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召開關於《中英南京條約》特展的記者會,強調《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唯一正本在台北,北京擁有的《南京條約》只是清廷欽差大臣耆英和英方全權代表砵甸乍所簽署的副本,因此中華民國才是香港主權的合法擁有者;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亦發表相同說法。同月,中華民國政府發表《中華民國政府對『九七』香港情勢的立場與政策說帖》指「英國政府依規定將九龍租借地,連同依其他不平等條約取得之香港及九龍割讓地交還中華民族。對此一結果,中華民國政府表示欣慰」。 法律效力 在戴卓爾夫人去信美國列根總統,遊說其支持英國在《聲明》上的立場時,強調過這份文件是「具國際約束力的協議」()。倫敦在游說華府時亦引用字眼,指出這份文件是經過英國國會辯論審議、簽署,再由英女皇拍板,強調「具有國際法中的完整法律效力」()。 而英国法律專家马丁·迪纳姆认为,就中方如果威脅撕毀聲明的情況,該文件有四點已確立的法律原則: 條約是具約束力的,「約是立來遵守的」(),雙方必須誠實履行; 而《聯合聲明》是沒有終止規定的,沒辦法單方面終止; 若違約者出現重大違約(),才可觸發另一方終止履行及懸置條約; 不合法推翻條約(),會導致對方不須再履行條文的責任,亦會讓受損一方有權要求賠償()。 签署 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在北京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英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之聯合聲明。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正式签署,现场聚集了百余名记者。中方代表为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兼中顾委主任邓小平、国家主席李先念;英方代表首相戴卓爾夫人、外交大臣賀維和100余位香港各界人士等来宾相继步入会场。17时30分许,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分列大厅正方的长桌左右,邓小平、李先念等人则站在长桌后方。随后,赵紫阳和撒切尔夫人用在声明上签字盖章,然后二人起身微笑握手,交换文件,并再次握手。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意味著英国將终结對香港的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签字结束后,赵紫阳和撒切尔夫人代表双方发表了讲话,高度评价中英两国通过和平谈判顺利地解决了香港问题。讲话结束后,全场气氛活跃。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笑容满面地走到撒切尔夫人面前,举起香槟酒表示祝贺。与会的其他来宾也纷纷相互表示庆贺。1985年5月27日,兩國互換批准書,《聯合聲明》隨即生效。1985年6月12日,中英兩國政府將《聯合聲明》送交聯合國登記。1997年7月1日,中国按照《中英联合声明》确定的日期,正式接管香港。 評論 《聯合聲明》的簽署在英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曾經擔任工黨影子外交大臣的議員考夫曼(Sir Gerald Kaufman)出席眾議院2014年12月就《聯合聲明》调查受阻的緊急辯論中表示,他有份出席1997年香港交接儀式,他認為那是「英國恥辱的一天」,因為英國「根本沒有義務把香港移交給中國……我堅信外交部的官員按照慣常的做法,總是討好同我們有重要貿易關係的外國政府,這樣就把民主擺到了次要位置」。
因此聲明簽署後,不少觸及中國神經或影響香港將來的政制改革及基建發展中國都認為是違反聲明的。因此聲明簽署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干預香港發展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興建新機場。 末代香港總督彭定康在政權移交前拋出之政改方案,顯然是步楊慕琦方案軌跡加以修改而制訂,是當年夭折政治改革之延續。 1996年3月2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決議成立臨時立法會。臨時立法會的任期不得超越1998年6月30日。12月21日,推選委員會選出60位臨時立法會議員。1997年1月25日,臨時立法會在深圳舉行首次會議,其後臨時立法會及其屬下委員會所有會議均在深圳舉行,直至6月30日。 交接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国根据《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當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正式結束了长达156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大多數香港永久性居民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 英方指责 1997年後,英國政府四度指責中國政府違反《中英聯合聲明》,當中兩次定性是「嚴重違反」(),英廷現認為中方已持續不遵守()聯合聲明。 2016年2月11日,英國外相夏文達在《香港半年報告》回應銅鑼灣書店事件: 縱本案全部事實尚未清楚,但至今我們所得的資訊表明,李生是在未有依據香港特區法律的正當程序下,非自願地被移送至內地。此嚴重違反中英聯合聲明,破壞確保香港居民受法律制度保障的「一國兩制」原則。 2020年7月1日,英國外相藍韜文在下議院就香港國安法發表聲明: 所以,議長閣下,今日本人雖沮喪但必須報告本院,是次由北京當局制定而強加於香港人民的法律,明顯並嚴重違反聯合聲明。 2020年11月12日,英國外相藍韜文就香港四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被褫奪資格一事發表聲明: 北京實施的新例令香港民選議員喪失資格,明顯違反具法律效力的中英聯合聲明。2021年3月13日,英國外交、聯邦及發展事務大臣藍韜文就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發表聲明:北京議決劇變香港選舉制度以限制參政,是更進一步明顯違反具法律約束力的中英聯合聲明。…… 中國當局不斷的行動意味本人必須報告,英國視中國正持續不遵守聯合聲明,顯示中國的諾言及行動的不一越來越大。 中方指責 2021年1月29日,中國外交部宣佈1月31日起不再承认BNO护照作为有效旅行证件,批評英國政府改變聯合聲明備忘錄的性質:英方试图把大批港人变成二等英国“公民”,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中英谅解的BNO性质。英国现在所谓的BNO已经不再是原来的BNO,中方不再承认所谓BNO护照作为旅行证件和身份证明,并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現今地位 在1984年簽署及在聯合國備案的《中英聯合聲明》並沒有任何條文設定明確的失效日期,亦沒有條文提及中英兩國可單方面退出,當英國履行約定在1997年移交香港,中國當局卻從2014年開始提出《聯合聲明》“沒有現實意義”的論述,引起國際關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2014年6月16日啟程到訪英國,藉着與英方簽署多份總值逾2,300億港元的經濟協議之際,要求英方再簽署一份中英聯合聲明成果文件。多位专家认为双方将以《中英联合声明》签订30周年这一契机出台文件,商讨如何更有利于「一国两制」在香港落实的问题。前《基本法》草委、資深大律師李柱銘认为中華人民共和國欲借此利誘英國簽署同意現時香港的一國兩制方針運作良好,從而令國際社會不為香港發聲。最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於2014年6月17日发表联合声明。双方认为,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维护和促进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繁荣与稳定符合双方利益。 英國政府每半年向國會提交《香港問題半年報告》,匯報《中英聯合聲明》的實行情況。 2014年7月,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開展題為「聯合王國與香港的關係:《聯合聲明》的30年後」的研訊,其中一項分析重點為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對《聯合聲明》和《基本法》實施情況的監督,並計劃於12月訪問香港就聯合王國與香港的關係與各界人士交流。7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吳麗敏分別向委員會覆函表明反對本次研訊,並要求委員會取消訪問香港。1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宋哲來函表明中方視委員會訪港為對「佔領中環」及其他非法活動的支持。委員會覆函表示訪港計劃不變。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倪堅親臨下院告知委員會主席奥塔威,中方將拒絕委員會入境香港。12月2日,下議院召開緊急辯論,幾乎所有發言議員均對中國連串封殺行動表達不同程度的憤怒。奥塔威批評,中方在早前會面向他暗示的立場是《聯合聲明》現已無效。這立場顯然不負責任和不正確,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諾協議上訂明的政策維持五十年不變。 2014年12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並回應說:「香港已于1997年回归中国,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就中方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过渡期有关安排,对中英双方的权利义务作了清晰划分。英方对回归后的香港无主权,无治权,无监督权,不存在所谓‘道义责任’。英方有些人企图用所谓‘道义责任’混淆视听,干涉中国内政,是不可接受的,也不可能得逞。」1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在答覆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會議員提問時,除引述华春莹的上述回應外,亦補充說:「《聯合聲明》的宗旨和目的已經實現,由此可見,它需要履行的歷史任務可說是已經完成。」 2020年5月27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於公開表示他向美國國會報告並確認香港不再享有高度自治,並且香港不再繼續享有《美國-香港政策法》中賦予的特殊待遇。 2020年5月29日,由於此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通過,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香港原來的一國兩制變成「一國一制」,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下令取消香港特殊貿易地位、制裁侵犯人權及損害香港自治的中港官員。 2020年7月8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當初保證讓香港維持高度自治及50年不變,但是外界現在都看到只是過了23年的情況,批評北京的承諾只是「空頭支票」。 2020年7月28日,歐洲聯盟27國發表共同聲明,對中國沒有履行其在《中英聯合聲明》所作的承諾表達嚴重關切,而設立《港區國安法》的舉動會破壞中歐之間的信任和關係。 2021年3月30日,為落實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早前提出的「愛國者治港」要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決議,修改了《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二: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2021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引發香港及國際社會熱議,香港民主派將之視為香港民主進程的大幅倒退。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歐盟等多個國家譴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顛覆香港選舉制度及摧毀一國兩制,完全違反《中英聯合聲明》。 效力爭議 港府屢稱落實聲明 香港特區政府自1997年7月1日成立至2000年代,曾多次強調堅決貫徹落實《中英聯合聲明》,並切實遵守「一國兩制」的原則。 政制事務局在1997年明確指出「《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為香港的發展奠下了穩固的基礎,切實執行這些文件的條文,尤其重要。此外,內地與香港特區,在符合《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有關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的規定的大前提下,發展和維持有建設性而互利的關係也是同樣重要的。」「我們致力確保《聯合聲明》和《基本法》得以切實執行。」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在亞太法協會議上發表演辭,提述「香港將來怎樣管、維持香港經濟、政治和法律制度不變,都在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有所規定。這份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已經在聯合國登記存檔。《聯合聲明》保證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一九九七年後的五十年奉行『一國兩制』。除國防和外交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負責外,特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聯合聲明》保證香港現行法制得以延續,而《基本法》也重申這一點。」特區政府在2004年的新聞稿亦重申貫徹落實《中英聯合聲明》。 歷史文件論 2014年12月17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在立法會回應質詢時稱《中英聯合聲明》已完成歷史任務。 2017年6月29日,英國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YouTube發表講話,強調英國在《聯合聲明》對香港的承諾,堅定尤如20年前。他堅信香港未來的成功取決於該條約所保障的權利與自由。 2017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主持例行记者会,被《環球時報》問及有關講話。陆慷說:「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事务属于中国内政。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就中方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过渡期有关安排作了清晰划分。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怀抱20年,《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对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理也不具备任何约束力。英方对回归后的香港没有任何权利。」 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發言人回應路透社時駁斥:「今天《中英聯合聲明》與三十多年前簽訂時一樣有效。這是一份有法律拘束力的條約,已向聯合國登記並繼續生效。作為締約方,聯合王國政府有責任密切監督它的施行。」 2017年9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徐宏出席香港國際法研討會,稱中國從未否認《聯合聲明》是一份協議,「不能說沒有(法律)效力」,但條約中英國沒有對回歸後的香港任何權力。《聯合聲明》附件一,是一項單方面聲明。 2019年7月,英國外相侯俊偉敦促中方尊重《中英聯合聲明》,否則不排除對中國實施制裁或驅逐其外交官。前香港總督彭定康亦稱英國有權討論香港的情況,認為中方否定《中英联合声明》是準備破壞條約的表現。 2019年8月26日,七大工業國集團(G7)發表簡短聯合聲明,重申《中英聯合聲明》的存在與重要性。 2020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稱《中英聯合聲明》與英方有關的權利和義務已經履行完畢。 2020年6月20日,英國駐華使館在微信公眾號發佈《關於香港問題的更正說明》一文,羅列中方圍繞香港議題的近期言論,逐一作出反駁,包括中方批評英國支持港獨,英文回應指,英國明確承認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並重申《中英聯合聲明》至今仍然有效,又批評中國當局正在秘密草擬的《港區國安法》違背《中英聯合聲明》,且有進一步分裂香港脆弱的社會體系的風險。 不過,英國駐華使館這篇文章,因被指涉嫌違反相關法律及政策已遭微信刪除。 2020年6月23日,英國駐華大使館在英國政府網頁發布《关于香港问题的辟谣说明》,對中國官方媒體稱「中英联合声明是历史文件,不具备现实意义」作出闢謠回應: 2020年7月1日,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表示,中國制定並實施《香港國家安全法》明顯嚴重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這損害了香港的高度自治,與《香港基本法》有直接衝突。 該法威脅了《中英聯合聲明》保障的自由和權利。」 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会见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麦克唐纳称,《中英联合声明》的核心要义是确定中国收回香港。「联合声明没有任何一个字、任何一个条款赋予英国在香港回归后对香港承担任何责任。英国对回归后的香港无主权、无治权、无监督权。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 2020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在其官网刊出《关于涉华人权问题的各种谬论及事实真相》,指涉港国安立法违反中方在《中英联合声明》中的承诺和义务纯属谬论,并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於2017年6月表示《中英聯合聲明》現在是不具任何現實意義的「歷史文件」。然而在英国政府宣布自1月31日起调整后的英国国民(海外)(BNO)护照及签证政策正式生效后,中国外交部于1月29日例行记者会上称英方「违背承诺、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粗暴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等自1月31日起,中方不再承认BNO护照作为旅行证件和身份证明,并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但英國政府御用大律師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未同意並簽署作為《中英聯合聲明》附件的英方備忘錄,英國政府亦認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秘密草擬、通過及實施《港版國安法》已經明顯嚴重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英聯合聲明》維持香港權利和自由的表述、保障香港獨立司法及法制、實施高度自治的承諾。 未來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一國兩制和「五十年不變」將於2047年6月30日限期完畢所衍生的憲制問題和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一樣,於社會造成輿論。 註釋 参考文献 參見 一國兩制 中英联合声明英方备忘录 香港基本法 香港前途問題 中葡联合声明 外部連結 《聯合聲明》原文 《The Joint Declaration》原文 Introduction to the Joint Declaration
張果老(老):鶴髮童顏,銀須飄拂,常倒騎一隻小毛驢。其原型為唐代方士張果。《明皇杂录》卷下:“张果者,隐于恒州条山。常往来汾晋间,时人传有长年秘术。……唐太宗、高宗屡征之不起,则天召之出山,佯死于妒女庙前。” 韓湘子(少):是唐朝大文豪文學家韓愈的侄孙,愛吹笛子。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度韓公》一事當是韓湘開始神話的故事韩若云《韩仙传》载:韩湘,自少学道,吕洞宾度之登仙。 湘又欲度其叔愈。会愈宴集朋僚,湘赴宴,劝愈弃官学道,呈愈诗有“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等句, 愈斥为异端,不从。 湘 乃以径寸葫芦酌酒遍饮座客,又以火缶载莲,顷刻开花,花上有字成联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愈终不悟,乃别去。韩湘子形象当由《韩仙传》等书所载附会渲染而成。 鐵拐李(賤):太上老君弟子李真人曾靈魂出竅到華山,以赴老君之約,李真人與徒弟相約,七日不見他甦醒,即可將他的身體火化,孰料徒弟欲歸家探望病急的老母,忍耐至第六日,即將李真人肉身火葬。第七日,李真人返回之後,僅見到自己的骨灰,靈魂無所依歸,於是借屍還魂,附上一餓死乞丐的屍身,蓬首垢面,坦腹跛足,並撐一根鐵杖,故此以後被稱為「鐵拐李」。 何仙姑(女):其身世有多種說法。然多傳說為何氏女最被人信任,途遇仙人,賜仙桃或仙棗食之,成仙,不知飢餓。能預知禍福,善輕身飛行。一說乃呂洞賓弟子。 藍采和(貧):唐開元天寶時人。夏服絮衫,冬臥冰雪,常於長安市唱踏踏歌,歌詞多神仙之意。有人孩童時見過他,及至年老再見,采和顏狀如故,後於酒樓乘醉騎鶴而去。元人以此逸事,撰雜劇漢鍾離度脫藍采和。 曹國舅(貴):相傳為宋仁宗朝之大國舅,名佾,亦作景休。曹國舅是宋朝時曹太后的弟弟,他雖然身為皇親國戚,可是卻生性淡泊,不喜歡功名利祿。平日, 他除了處理日常的政事之外,空餘的時間,就是研究史學和人生哲學,對於人生的悲歡離合看得很淡,認為一切皆是因果循環的結果。可是,他的弟弟「小國舅」卻和他完全不同,因為欺壓善良被流放,曹國舅聽聞弟弟的慘況之後,立刻出家。 八仙也分別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也因此,一般道教宮廟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獨立設置八仙宮,而神明廟會也有八仙出現。 八仙也常出現在年畫、刺繡、瓷器、花燈及戲劇之中,相傳八仙也會定期赴西王母蟠桃會祝壽,所以「八仙祝壽」也成為民間藝術常見的的祝壽題材。民間上演酬神戲曲時,也經常上演《醉八仙》或《太極圖》等所謂「扮仙戲」。 八仙八寶 在傳統的繪畫、雕刻中,常以八仙表示吉祥,直接明示八仙八位尊神者,稱「明八仙」;以八仙之法器表示者,稱「暗八仙」。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樣寶物或法器,一般稱為八寶,常出現於刺繡、瓷器紋飾、建築裝飾和民間藝術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隨場景不同而變換。其中較為通俗的八寶為: 蒲扇,代表鍾離權 葫蘆,代表鐵拐李 花籃,代表藍采和 荷花,代表何仙姑 寶劍,代表呂洞賓 竹笛,代表韓湘子 魚鼓,代表張果老 玉板,代表曹國舅 八仙過海 相傳,某年的八月八日,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遊。眾仙齊附,並定下規則,要各人憑自己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漢鍾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裏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拋,頓時紅光萬道,何仙姑佇立荷花之上,隨波漂遊。隨後,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拋入水中,借助寶物大顯神通,傲遊東海。這就是偈後語:「八仙過海,各施各法」的由來。 八仙的舉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蝦兵蟹將出海觀望,但言語間與八仙發生衝突,引起爭鬥,東海龍王乘八仙不備,將藍采和擒入龍宮。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廝殺,腰斬兩個龍子,蝦兵蟹將抵擋不往,紛紛敗下海去,隱伏水底。八仙則在海上往來叫戰。東海龍王請來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合力翻動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濤巨浪,殺奔眾仙而來。危急時刻,曹國舅的玉板大顯神通,只見他懷抱玉板頭前開路,狂濤巨浪向兩邊退避,眾仙緊隨在後,安然無恙。四海龍王見狀,急忙調動四海兵將,準備決一死戰,正在這時,恰好觀音菩薩經過,喝住雙方,並出面調停,直至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雙方罷戰。八位仙人拜別觀音菩薩,各持寶物,踏波逐浪,遨遊而去。 八月八日,也因為「八仙過海」的故事,而被人稱為「八仙節」或「八仙誕」。 相關影視作品 1976年大陸版上海電影製片廠京劇電影《八仙过海》 1985年香港版ATV電視劇《八仙过海》 1985年香港版TVB電視劇《杨家将》 1985年大陸版電影《八仙的传说》
花籃,代表藍采和 荷花,代表何仙姑 寶劍,代表呂洞賓 竹笛,代表韓湘子 魚鼓,代表張果老 玉板,代表曹國舅 八仙過海 相傳,某年的八月八日,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遊。眾仙齊附,並定下規則,要各人憑自己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漢鍾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裏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拋,頓時紅光萬道,何仙姑佇立荷花之上,隨波漂遊。隨後,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拋入水中,借助寶物大顯神通,傲遊東海。這就是偈後語:「八仙過海,各施各法」的由來。 八仙的舉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蝦兵蟹將出海觀望,但言語間與八仙發生衝突,引起爭鬥,東海龍王乘八仙不備,將藍采和擒入龍宮。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廝殺,腰斬兩個龍子,蝦兵蟹將抵擋不往,紛紛敗下海去,隱伏水底。八仙則在海上往來叫戰。東海龍王請來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合力翻動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濤巨浪,殺奔眾仙而來。危急時刻,曹國舅的玉板大顯神通,只見他懷抱玉板頭前開路,狂濤巨浪向兩邊退避,眾仙緊隨在後,安然無恙。四海龍王見狀,急忙調動四海兵將,準備決一死戰,正在這時,恰好觀音菩薩經過,喝住雙方,並出面調停,直至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雙方罷戰。八位仙人拜別觀音菩薩,各持寶物,踏波逐浪,遨遊而去。 八月八日,也因為「八仙過海」的故事,而被人稱為「八仙節」或「八仙誕」。 相關影視作品 1976年大陸版上海電影製片廠京劇電影《八仙过海》 1985年香港版ATV電視劇《八仙过海》 1985年香港版TVB電視劇《杨家将》 1985年大陸版電影《八仙的传说》 1989年水木茂漫画改编动画《恶魔君》 1993年香港版電影《笑八仙》 1996年香港版TVB電視劇《西游记》 1998年新加坡版電視劇《东游记》 1998年香港版TVB電視劇《西遊記(貳)》 2002年大陸版電視劇《笑八仙之素女的故事》 2006年大陸版電視劇《八仙传奇》 2008年大陸版電視劇《八仙全传》 2011年大陸版電視劇《碧波仙子》 2014年大陸版電視劇《劍俠》 2014年大陸版電視劇《蓬萊八仙》 2016年大陸版電視劇《仙班校园》 2018年大陸版電視劇《小戏骨:八仙过海》 2019年大陸版電影《東遊》 相關地名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是英国政治性法律中重要的一部法令,由威廉三世于1689年12月16日签署。在光荣革命後,威廉三世获宣布登基成为英格兰国王,前提就是必须接受由國會所提出的这部《权利法案》。 主要内容 英国人民拥有不可被剥夺的民事与政治权利,包括: 国王不得干涉法律; 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 非經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徵税; 人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 人民有配带武器以用以自卫的权利; 人民有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
人民有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論自由; 人民有不遭受残酷与非常惩罚的自由; 人民有在未审判的情况下不被课罰金的自由; 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國王的一些行为已经违反上述约定,因此被认为是非法的; 因“光荣革命”而逃离英国的詹姆斯二世被宣布退位; 罗马天主教徒不具有繼承王位的資格; 威廉与玛丽是國王的继承人。 意义与影响 1689年的权利法案使英國確立了一個穩定的政治制度,令英國超越法国成為歐洲第一大強國,享有「日不落帝国」之名,而法國則在經歷法國大革命後,政治持續動盪,又受宗教問題困擾,使法國喪失在歐洲的領導地位,直至1870年成立共和國,政治制度才穩定下來。 1701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1701年嗣位法令》,作為《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部法案确立了“議會至上”原则,其中后者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对王权的限制和对公民权利保障的不断加强,使得英国成为近代第一个君主立憲的国家。 《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自《大憲章》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法案。它既是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美国宪法的前身。 参见 英国内战 大憲章 光荣革命 美国权利法案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蕨樂園:腦神經外科權威的墨西哥之旅》(Oaxaca Journal) (2002年);黃芳田譯(2004年),台北:馬可孛羅。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Musicophilia: Tales of Music and the Brain)(2007年);廖月娟譯(2007年),台北:天下文化。 《看得見的盲人》(The Mind's Eye) (2010年) ;廖月娟譯 (2012年),台北:天下文化。 《幻覺》(Hallucinations) (2012年);楊玉齡譯 (2014年),台北:天下文化。 《勇往直前》(On the Move: A Life) (2015年);黃靜雅譯 (2016年),台北:天下文化。(自傳) Gratitude (2015) (於薩克斯死後出版,未有中譯版) ISBN 978-0451492937 《初戀和最後的故事:關於大腦、生命和愛,奧立佛.薩克斯的記憶之書》(Everything in Its Place: First Loves and Last Tales) (2019年);羅亞琪譯 (2023年),台北:三民書局。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奥利佛·萨克斯的个人网页 (英语) 奥利佛·萨克斯的支持者的网页 (英语)
《单脚站立》(A Leg to Stand On) (1984年)。 (萨克斯在一場意外後無法控制自己雙腳的經歷) 《错把太太当帽子的人》(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1985年);孙秀惠译 (1996年),台北:天下文化。 《看見聲音:走入失聰的寂靜世界》(Seeing Voices: A Journey Into the World of the Deaf) (1989年);韓文正譯 (2004年),台北:時報文化。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 (1995年); 趙永芬譯 (2008年),台北:天下文化。 《色盲岛》(The Island of the Colorblind) (1997年);黃秀如譯(1999年),台北:時報文化。 (一個島嶼社群上先天性完全色盲的病例文學) 《钨丝舅舅─少年奥立佛.萨克斯的化学爱恋》(Uncle Tungsten: 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 (2001年);廖月娟譯(2003年),台北:時報文化。 《蕨樂園:腦神經外科權威的墨西哥之旅》(Oaxaca Journal) (2002年);黃芳田譯(2004年),台北:馬可孛羅。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Musicophilia: Tales of Music and the Brain)(2007年);廖月娟譯(2007年),台北:天下文化。 《看得見的盲人》(The Mind's Eye) (2010年) ;廖月娟譯 (2012年),台北:天下文化。 《幻覺》(Hallucinations) (2012年);楊玉齡譯 (2014年),台北:天下文化。
對于比氦重的元素的含量,目前所知不甚精確;但如果假設與太陽系形成時的原始豐盈度是相當的,则可估算出這些元素的總質量是地球質量的19–31倍,而且大部分都存在於土星的核心區域。 雲層 土星的上层大氣與木星相似(在相同定义的前提下),同樣都有著一些条纹;但土星的条纹比較暗淡,并且赤道附近的条纹也比較宽。從底部延展至大約10公里高處,是由水冰構成的層次,溫度大約是-23 °C。在這之後是硫化氫氨冰的層次,延伸出另外的50公里,溫度大約在-93 °C,在這之上是80公里的氨冰雲,溫度大約是-153 °C。接近頂部,在雲層之上200 公里至270 是可以看見的雲層頂端,由數層氫和氦構成的大氣層。土星的風速是太陽系中第二高的,仅次于海王星,航海家計劃的數據顯示土星的東風最高可達500 m/s(1,800公里/時)。直到航海家探測器飛越土星,比較纖細的条纹才被觀測到。然而從那之后,地基望遠鏡也被改善到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夠觀察到土星的這些細紋。 土星的大氣層通常都很平靜,偶爾會出現一些持续较长时间的長圓形特徵,以及其他在木星上常常出现的特徵。1990年,哈伯太空望遠鏡在土星的赤道附近觀察到一朵極大的白雲,是在航海家與土星遭遇時未曾看見的,在1994年又觀察到另一朵較小的白雲風暴。1990年的白雲是大白斑的一個例子,這是在每一個土星年(大約30個地球年),當土星北半球夏至的時候所發生的獨特但短期的現象。之前的大白斑分別出現在1876、1903、1933和1960年,并且以1933年的最為著名。如果這個週期能夠持續,下一場大風暴在大約2020年發生。 來自卡西尼號太空船的最新圖像顯示,土星的北半球呈現與天王星相似的明亮藍色(見下圖)。這種藍色非常可能是由瑞利散射造成的,但因為當時土星環遮蔽住了北半球,因此從地球上無法看見這種藍色。 天文學家通过分析紅外線影像发现土星有一個“溫暖”的極地漩渦,這種特徵在太陽系內是独一无二的。天文學家认为這個點是土星上温度最高的點,土星上其他各處的溫度是-185 °C,而该漩渦处的溫度则高達-122 °C。 在航海家1號的影像中最先被注意到的是一個長期出現在78°N附近,圍繞著北極的六邊形漩渦(土星六邊形)。不同於北極,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摄到的南極區影像有明顯的“噴射氣流”,但沒有強烈的極區漩渦,也沒有“六邊形的駐波”。但是,NASA報告卡西尼號在2006年11月觀測到一個位於南極像颶風的風暴,有著清晰的眼壁。這是很值得注意的觀測報告,因為在過去除了地球之外,沒有在任何的行星上觀測到眼壁雲(包括伽利略號太空船在木星的大紅斑上都未能發現眼壁雲)。 在北極的六邊形中每一邊的直線長度大約是13 800 公里,整個結構以10h 39 m 24s自轉,與行星的無線電波輻射週期一樣,這也被认为是土星內部的自轉週期。這個六邊形结构像大氣層中可見的其他雲彩一樣,在經度上沒有移動。 這個现象的规律性的起源仍在猜測之中,多數的天文學家認為是在大氣層中某種形式的駐波,但是六邊形也許是一種新型態的極光。在實驗室的流體轉動桶內已經模拟出了多邊型结构。 磁層 土星有一個簡單的具有對稱形狀的內在磁場——一个磁偶極子。磁場在赤道的強度为0.2 高斯(20 µT),大約是木星磁場的20分之一,比地球的磁場強大,為地球的20倍;由于强度遠比木星的微弱,因此土星的磁層僅延伸至土衛六軌道之外。磁層产生的原因很有可能與木星相似——由金屬氫层(被稱為“金屬氫發電機”)中的电流引起。与其他的行星一樣,土星磁層會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內的帶電微粒影響而產生偏轉。衛星土衛六的軌道位于土星磁層的外圍,并且土衛六的大氣層外层中的帶電粒子提供了等离子体。 軌道和自轉 土星和太陽的平均距離超過了1 400 000 000 公里(9天文單位),軌道上运行的平均速度是9.69 公里/秒,所以土星上的一年(即土星繞太陽公轉一周)相当于10 759个地球日(或是29.4571地球年)。土星的橢圓軌道相對於地球軌道平面的傾角為2.48°,因為離心率為0.056,因此土星與太陽在近日點和遠日點(行星在軌道路徑上與太陽最近和最遠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變化大約為155 000 000 公里。 土星可見的特徵(如六邊型風暴)的自轉速率根據所在緯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各个的區域的自轉周期如下:“系統I”的週期是10 h 14 min 00 s(844.3°/d),包含的是赤道區域,從南赤道帶的北緣延伸至北赤道帶的南緣;其他的緯度都屬於週期為10 h 39 min 24 s(810.76°/d)的“系統II”;基于航海家飛越土星時發現的無線電波,“系統III”的週期為10 h 39 min 22.4 s(810.8°/d);因為與系統II非常接近,它可以很大程度上替代系統II。 然而,精確的內部周期仍然未能確定。卡西尼太空船在2004年接近土星時,發現無線電的週期又有可察覺的增加,达到10 h 45 m 45 s(± 36 s)。造成變化的原因仍不清楚,但这种变化被认为是由于無線電的来源在土星內部不同的緯度上运动而改变了自轉週期,而不是出自土星本身自轉週期上的變化。 而後,在2007年,無線電发射被發現沒有跟隨著行星一起旋转,而可能是由等离子体圓盤的對流造成的,它也與除了行星的自轉之外的其他因素有關。有报道指出,这种測量到的自轉週期的變化也許是由土星衛星土衛二上的噴泉活動造成的。由這種活動而散佈進入土星軌道的水蒸氣被电离,从而影响了土星的磁場,使得磁場的旋转速度相對於土星的自轉被稍稍降低。目前還沒有方法可以直接測定土星核心的自轉速率。
使用简单的現代望遠鏡或是品質精良的雙筒望遠鏡就可以看見土星環。它在赤道上從距離土星6 630 公里延伸至120 700 公里處,但平均的厚度大約只有20米,主要的成分93%是水冰和少量參雜在其中的複雜有機懸浮物托林,其餘7%是無定型的碳,它們的大小從塵土的斑點到一輛小汽車的大小都有。關於土星環的起源有兩種主要的理論。一種理論是在19世紀提出的起源於洛希極限,認為環原本是土星的一顆衛星,因為軌道的衰減而落入洛希極限的範圍內,因本身不夠緊密而被潮汐力扯碎(參見洛希極限),這種理論又演變出衛星被小行星或彗星撞擊而瓦解的學說。第二種理論認為它并非来自衛星,而是從形成土星的原星雲中直接形成的。 在環中最大的空隙是卡西尼縫和恩克環縫,土星的恩克環縫是在1837年5月28日由恩克於柏林發現的,從地球上就可以看見。兩艘航海家號太空船都發現環實際上是由數以萬計稀薄的小環和空隙構成的複雜結構體。這些結構的產生被認為有好幾種不同的成因,許多是由于土星衛星引力的拉扯造成的。其中一些明显的是由土星的微型卫星如土衛十八经过时形成,而其他更多的成因还有待發現;並且有一些小環似乎是由牧羊犬衛星在維護的,像是土衛十六和土衛十七。其他的縫隙可能是與質量較大的衛星軌道週期產生共振造成的,土衛一維繫著卡西尼縫的存在,還有更多的環狀結構因為受到其他衛星週期性的擾動而產生螺旋狀的波浪。 來自卡西尼號太空船的資料顯示土星環有自己的大氣層,與行星本身無關而獨立存在。大氣中有氧分子(O2),這是來自太陽的紫外線作用與環中的冰而產生的。水分子之間的鏈結受到紫外線的刺激產生化學作用釋放出並拋出了氣體,尤其是O2。根据这一模型,大氣層中也存在氢气(H2)。这种O2和H2组成的大氣層是如此稀薄的,以至于如果均匀分散在環的各处,它的厚度只有一個原子。環中也有稀薄的OH(氧化氫)氣體,如同O2一樣,這些氣體也是水分子的崩解導致的,但这一分解是由高能量離子轰击土衛二拋射出來的水分子所造成的。這些大氣層儘管是非常的稀薄,依然還是可以被在地球上空的哈伯太空望遠鏡檢測出來。 土星在它的亮度上呈現複雜的樣式。光度的變化大多可以歸咎於環的變化,並且在每個軌道週期有兩個循環的變化。由於行星軌道的離心率,使得疊加在北半球衝的時候比在南半球衝時更為明亮。 在1980年,航海家1號飛越土星時顯示F-環是由三條細環像編辮子一樣的糾結在一起,而呈現出複雜的結構;現在知道是在外面的二個環有突起的瘤,造成交织和糾結成團的假象,比較暗的第三個環則在它們的內側。 光环的黑暗一面 土星光环是連貫成一整個環的,但人為上或會把其分為朝着太阳與背着太阳的一面。而環的背向太陽的一小部分,因為被土星遮擋,只能由太空船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卡西尼—惠更斯号拍攝並傳送回來;比较一下来自2004年3月卡西尼号的與来自先驱者11号的图象: 環上的輪輻 在1980年以前,對土星環的結構和行為完全都以萬有引力的作用來解釋。航海家太空船在B環上發現被稱為“輪輻”的輻射線狀特徵,這些無法用同樣的方法來解釋,因為它們的存在和繞著環的轉動,是與軌道力學不一致的。這些輪輻在背景散射光下呈現黑暗,而在前景散射光下顯得明亮。它們被假設是懸浮在圓環平面上的微塵,受到電磁的交互作用而聯繫在一起,因此它們的轉動是與土星的磁氣層同步。但是,造成輪輻的確實機制仍然不清楚。 在25年之後,輪輻再度被卡西尼號觀測到。它們看起來有季節性的變化,在土星的仲冬或盛夏時消失不見,當土星接近分點時又再度出現。在2004年初,當卡西尼太空船抵達土星時這些輪輻都未出現。基于目前对于輻條的成因的模型,一些科学家推测這些輪輻要到2007年后才会出現。然而,通过对卡西尼拍摄的環影像的持续尋找,發現輪輻在2005年9月5日重新出現。 衛星 土星有為數眾多的衛星。精確的數量尚不能確定,所有在環上的大冰塊理论上來說都是衛星,而且要區分出是環上的大顆粒還是小衛星是很困難的。已經確認的衛星有146顆,其中53顆已經有了正式的名稱。此外,有證據表明,土星環中有數十至數百個直徑為40-500米的小衛星,不被認為是真正的衛星,現在已經確認的衛星有89顆。 許多衛星都非常的小:34顆的直徑小於10公里,另外13顆的直徑小於50公里,祇有7顆有足夠的質量能夠以自身的重力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它們與地球的衛星——月球的比較表見下方。 土衛六,土星最大的衛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衞星,也是唯一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而土星絕大多數的衛星都不大。除了太陽、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和木星的衛星木衛三之外,土衛六是太陽系內最重的天體。土衛六的質量佔了環繞土星天體(包括土星環和其他質量在土衛六的百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的小天體)的总质量的90%。 土星第二大的衛星土衛五可能有自己的環系統。 傳統上,土星的衛星的英文名称都以希臘神話中的巨人來命名,這種慣例源自威廉·赫歇爾,土衛一(“Mimas”)和土衛二(“Enceladus”)的发现者,他在自1847年出版的《在好望角的天文觀測成果》中提出了这种命名法,理由是Mimas和Enceladus是克洛諾斯(希腊神話中的Saturn)的兄弟姐妹。 每一顆衛星發現的時間請參考衛星發現時間列表。 土星的探索 古代觀測 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知道土星的存在,在古代,它是除了地球之外已知的五顆行星中最遠的一顆,並且有與其特性相符的各式各樣的神話。在古羅馬神話中它是農神,從這顆行星所採用的名字,它是農業和收穫的神祇。羅馬人認為他與希臘神克洛諾斯,希臘人認為最外層的行星是神聖的克洛諾斯,而羅馬人也承襲這個傳統。 在印度占星學,有9個占星用的天體,像是著名的納瓦格拉哈歷(Navagraha,梵文:नवग्रह),土星是其中之一,稱為“Sani”或“Shani”,法官在眾行星之中,由大家共同評判各自的行為是好或是壞。古代的中國和日本文化依據中國的五行之說選定這顆行星是土星,是在傳統上用於自然分類的元素之一。在古希伯來語,土星稱為“Shabbathai”,它的天使是卡西爾(Cassiel),意思是智慧之神或有益於身心的;是Agiel(精靈),它更為黑暗的一面就是惡魔(lzaz)。在奧圖曼土耳其使用的烏爾都語和馬來語,它的名稱是“Zuhal”,是從阿拉伯文زحل轉化過來的。 使用口徑1.5公分的望遠鏡就能看見土星環,但直到1610年伽利略用望遠鏡看了才知道它的存在。他雖然起初認為是在土星兩側的衛星,直到克里斯蒂安·惠更斯使用倍數更高的望遠鏡才看清楚並認為是環。惠更斯也發現了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不久之後,卡西尼發現了另外4顆衛星:土衛八、土衛五、土衛三和土衛四。在1675年,卡西尼也發現了著名的卡西尼縫。 之後一段時間都沒有進一步的有意義發現,直到1789年威廉·赫歇爾才再發現兩顆衛星:土衛一和土衛二。形狀不規則的土衛七和土衛六有著共振,是在1848年被英國發現的。 在1899年,威廉·亨利·皮克林發現土衛九,一顆極度不規則衛星,它沒有如同更大衛星般的同步轉動。菲比是第一顆被發現的這種衛星,它以周期超過一年的逆行軌道繞著土星公轉。在20世紀初期,對土衛六的研究在1944年確認他有濃厚的大氣層- 這是在太陽系的衛星中很獨特的特徵。 先鋒11號飛越 1979年的9月,先鋒11號成為拜訪土星的第一個人造天體,它從距離行星雲層頂端20 000 公里處飛越,獲得了低分辨率的行星和一些衛星的影像,但影像的解析力上不足以分辨表面的特徵。這艘太空船也觀察了環,發現了環縫中有稀薄的物貭,換句話說,環縫不是空無一物的。先鋒11號也測量了土衛六的溫度。 航海家的飛越 在1980年11月,航海家1號太空船拜訪了土星系統,送回了第一批行星、環和衛星的高分辨率影像,這是第一次人们可以看清土星表面的變化和围绕着它的各式各樣的衛星。航海家1號執行了近掠土衛六的任務,使人们對這顆衛星大氣層的認識增進了許多。但同时,它也證實了可見光是難以穿透土衛六大氣層的,因此還是未能观察到土衛六表面的詳情。這次的近掠也改變了太空船的航向,使它的飞行轨道偏离了太陽系的平面。 差不多在一年之後的1981年8月,航海家2號繼續對土星系統進行研究,拍摄了更多土星衛星的近距离照片,並且也發現了土星環和大氣发生變化的證據。不幸的是,在飛越期間,太空船的轉動平台故障了兩三天,使得一些計畫中的影像無法拍攝。完成对土星的观测之后,太空船利用土星的重力拋射朝向天王星飛去。 這艘太空船發現並確認了一些新的衛星在接近環或環的內部環繞著土星,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小環縫:馬克士威縫(在C環內的縫)和Keeler環縫(在A環內一個寬42 公里的環縫)。 卡西尼太空船 在2004年7月1日,卡西尼-惠更斯號太空船完成SOI(土星軌道切入)的操縱進入了在土星附近環繞的軌道。在SOI之前,它已經廣泛的研究過這個系統。在2004年6月,它首度近距離的飛越土衛九,並送回了高解析度的影像和數據資料。 卡西尼號飛越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並且用雷達影像獲得了大湖、海岸線以及許多海島和山的影像。在2004年12月25日釋放登陸艇惠更斯號之前,兩度飛越土衛六。惠更斯號在2005年1月14日登陸土衛六的表面,在大氣層中下降的途中和著陸以後送回了大量的數據。在2005年當中,卡西尼號多次飛越土衛六和其它的冰衛星。卡西尼號最後一次飛越土衛六是在2008年3月23日。 從2005年初,科學家追蹤由卡西尼號發現的土星上的閃電。這些閃電釋放出的能量比地球上的閃電強了1,000倍。此外,科學家也相信這場風暴是曾經見過的最強烈的一種。 在2006年3月10日,NASA宣佈經由卡西尼號的影像發現,在土衛二上的間歇泉噴發出的物質中含有液態水的證據,影像也顯示在冰冷的噴泉中有高聳的羽狀物散發出的液體顯示出有水的顆粒。依據加州理工學院安德魯英格索爾博士的解釋:"太陽系其他的衛星有被數公里厚的冰凍外殼覆蓋著的液態水海洋,這與此處在地表之下數米,不超過10米的口袋中有液態水,不知會有什麼不同。" 在2006年9月20日,卡西尼號的影像揭露了一個之前未曾發現過的行星環,在較明亮的主要土星環帶之外和G與E環之內。明顯的,這個環的來源是土星的兩顆衛星像隕石一樣碰撞的結果。 在2006年7月,卡西尼號首度證明在土衛六的北極附近有碳氫化合物的湖,並在2007年1月獲得證實。在2007年3月,另外的影像發現在土衛六的北極附近有碳氫化合物的"海洋",最大的一個幾乎有裏海那麼大。 在2006年10月,太空船在土星的南極偵測到一個直徑5,000公里並有眼牆的颶風。 2013年9月卡西尼号在土星北极地区另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飓风,风眼直径2,000km,为地球上平均直径的20倍。其风速可达150 m/s。 在2006年當中,太空船發現並證實了四顆新的衛星。它最初的任務在2008年完成第74圈的環繞之後即將結束。然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在2008年4月15日已經宣布此一任務將再延長兩年。 2017年,卡西尼号完成最后一次任务后进入土星大气,结束了对其长达十余年的观测分析。 最佳的觀測時機 土星是肉眼可見的五顆行星中距離最遠的一顆,其他四顆是水星、金星、火星和木星(天王星和灶神星在黑暗的環境下也能用肉眼看見),並且直到178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是早期的天文學家所知道的最後一顆行星。以肉眼在夜晚看見的土星是一顆明亮的,發出淡黃色光芒的光點,光度通常在+1至0等之間,以29½年的週期在黃道上以黃道帶的眾星作為背景,繞行天球一週。多數人藉助於光學儀器(大的雙筒鏡或望遠鏡)的協助,以20倍以上的倍數,就能清楚的看見土星環。 土星是外行星,在合日(視覺上接近太陽)前後兩個月以外,其他時間也適合觀測。而跟外行星的性質一樣,當衝日時是觀測土星最好時候,因為土星衝日時,土星最亮(約0等)之餘,視直徑(角直徑)也最大,而且衝日前後,整夜可見。 在它出現在天空中可以觀賞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值得鼓勵大家觀賞的目標。在接近衝(行星的位置在離日度180°之處,也就是在天空中與太陽相對的方向上)的前後時段是觀賞土星和土星環的最佳時段。土星在2002年12月17日衝的時候,因為土星環以最有利的角度朝向地球,因此有最大的亮度。 參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太陽系探索時間線 龍之風暴 占星學中的土星 土星的衛星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Introduction to Saturn by NASA's 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Saturn Fact Sheet,
全国人大代表 根据《选举法》第二十九条,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全国人大代表由相应省級人大间接选举产生。候选人由政党、人民团体,或十人以上联名推荐。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國人大代表由各大單位分別召開軍人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國人大代表由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中的選舉委员会成員選出36名正式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全國人大代表由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中的的選舉委员会成員選出12名正式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台灣省代表團由在中国全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台灣省籍人士中通过协商选举产生。 全国人大任期届满的两个月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如果遇到不能进行选举的非常情况,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可以推迟选举,延长本届全国人大的任期;在非常情况结束后一年内,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则由全国人大会议选举产生,一般采取同意投票制度,代表可划去任意不满意的人选,并使未划去的委员数少于应选名额,即视为有效票。 根据《人大代表法》第五条,“代表不脱离各自的生产和工作。代表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闭会期间统一组织的履职活动,应当安排好本人的生产和工作,优先执行代表职务。”因此,所有的全国人大代表均为兼职,并无固定工资,而只是在进行人大代表工作期间“享受所在单位的工资和其他待遇”。但同时,全国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可以经由财政预算报销。 同时,根据人大代表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必须只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未被剥夺政治权利且居住或工作于选区内,不符合规定的代表均会被终止代表资格。而因刑事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或被宣判后正在服刑而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大代表,则会被暂时停止执行代表职务。 此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的全国人大代表,则不能担任其他国家机关的职务。 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在内的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均拥有司法豁免权和言论免责权。人大代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第三十二条也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此外,若人大代表因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也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人大代表法第三十二条同时规定,“对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应当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受理有关机关依照本条规定提请许可的申请,应当审查是否存在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进行法律追究,或者对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其他执行职务行为打击报复的情形,并据此作出决定。” 宪法宣誓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通过、2018年修订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全国人大任命的各主要官员和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均需进行宪法宣誓。 目前席位分布 歷屆组成人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49年至1954年):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至1959年):代表名单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9年至1964年):代表名单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4年至1975年):代表名单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5年至1978年):代表名单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8年至1983年):代表名单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3年至1988年):代表名单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8年至1993年):代表名单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3年至1998年):代表名单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8年至2003年):代表名单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3年至2008年):代表名单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8年至2013年):代表名单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3年至2018年):代表名单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8年至2023年):代表名单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23年至2028年):代表名单 争议 由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表决结果几乎均为通过甚至常以高票通过,1960至80年代甚至直接以鼓掌来通过议案,否决议案的情形却是少数。偶有代表在公开场合表明将要或已在表决中投下反对票,则会引起舆论关注,甚至有代表从未投过反对票,认为是“忠诚”的体现。相当一部分网民、学者和媒体根据这种情形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称为“橡皮图章”。 1992年4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大表决国务院关于三峡工程的议案,由于信息不透明、没有经过社会讨论且关系到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创下了全国人大历史上赞成票数最低纪录。在参与表决的2633名人大代表中,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获得通过,赞成率仅为67%。 同时,虽相对全体表决事件数为极少,省级以下人大也发生过否决工作报告等的事件,被一些媒体认为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中国《民主与法制时报》认为,“部分人大代表代表意识不强,把当代表视为一份荣誉,当作一项政治待遇,参政意识不强,习惯于开会听听报告,举举手,对大会报告做不到认真审议”,是反对票比例低下的原因。一部分境外学者和媒体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称为“橡皮图章”。中国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认为,“西方对中国人大和政协制度的态度,总体没有太大的变化。比方说,他们现在还是用‘橡皮图章’来形容中国的人大,这说明他们整体上还未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偏见。”并且认为,“这次两会使人进一步感到,我们的人民民主模式基本站住脚了……我们通过广泛的调研和各种民调,了解人民最关心哪些问题,然后在人大、政协进行讨论,形成最大的公约数,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动问题的解决,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 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关于刪除國家主席與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限制的表決中,在舆论激烈反弹的情况下,仅出现两票反对、三票弃权的结果。当局亦动用大规模删除账号、关键词封杀等强力手段进行言论管控,有媒体认为这是人大橡皮图章的有力证据。 亦有反对者认为,两会代表们并不代表某个社会群体或选民群体,他们只是被挑选出来参加两会的个人,不会以某个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与上头抗争。两会也从来就不是解决上下矛盾或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矛盾的场合。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国人大网 全国人大官方网站 中国人大网:历次代表大会 中国人大网:代表大会专题 参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十五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可以提出对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根据宪法的规定,大会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可定案。 监督权 而宪法第十六条则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 运作 全国人大的运作主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等。 会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法律,全国人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 至今没有通过正式决议以推迟选举、延长全国人大任期的例子,也没有召集过临时全国人大会议。只有2020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因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推迟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时行使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 常委会专题询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除审议法案时所进行的提案一读质询和委员的书面质询外,还会召开联组会议进行专题询问来监督政府行政。进行专题询问时,人大常委会会议由二楼的议事厅移至三楼的金色大厅举行。 “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段让委员提问政府阁员的时间,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等国务院高级官员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都应当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备询。自2010年6月该制度设置以来专题询问在常委会会议时举行,每次询问大约历时三小时,双方一问一答。“专题询问”一般会就个别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主题多围绕近期所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伤亡事故或引起社会关注、亟待改善的社会现状展开。 在这些专题询问中,委员所问的问题,必须围绕该官员在所属政府部委的活动,官员也被要求就问题具体作答并提出对策。在回答结束后,被询问的部长还应当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向委员进行书面通报。 进行专题询问时,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体出席外,个别不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有时也会被邀请出席并提出问题。 审议 依据《宪法》,任何法律都需经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並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才形成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规定,法案可由主席团提出,或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和各代表团提案,十名以上全国人大代表也可连署提出法案。其中,人事任免案必须由其所属国家机关或主席团提出。 法案提出后,首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常委会会议议程。委员长会议可以将法案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亦有权投票驳回上述机关提案。委员长会议驳回议案应向大会全会及提案人说明原因。 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需经审议(三审表决)后再交付表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委员长会议列入议程后的法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案,即一审),提案人说明议案内容,并经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修正议案条文。一般会由相关部门的部长接受常委会的质询。一读完成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将就法律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进行汇报(二审),并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最后将会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三审)。 常委会在三审期间就法案不能达成一致的,应召集联组会议及常委会会议进一步讨论,或邀请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举行听证会。达成一致后送交全体会议表决。仍未达成一致的,延期审议、退回专门委员会审议或终止审议。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在常务委员会会议每次审议后,均会将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说明等在中国人大网或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议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经委员长会议同意,对该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全国人大常委会经审议达成一致的,表决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表决。 全国人大会议在三审期间就法案不能达成一致的,应召集大会会议进一步讨论,达成一致后送交全体会议表决。仍未达成一致的,退回常委会审议。 表决 在审议权限方面,全国人大会议只审议特别重大的法案,其他法案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在法案草案的提案阶段,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依照职能有权依据法律案、议案的草案是否成熟或是争议较多出现难以表决通过的情况时驳回法律案、议案的草案。 在法律案、议案的草案立法三审阶段需经过专门委员会的内部所在专门委员会委员审议修改环节、对外立法听证环节(包括有行业专家参与的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等进行意见征求)、在网上征求所有公民意见的草案网上公示环节;需经过两次以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常委会委员将在长达6天时间来分组审议法律案、议案的草案,而在此之前法律案、议案的草案的文本需在会议前三十天内到达委员手中;当遇到重大法律案、议案的草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会将已经审议过的草案提请全国人大进行审议,同样,草案文本会在会议前三十天内到达全国人大代表手中,全国人大代表将在长达8天时间来分组审议法律案、议案的草案,各代表团审议的意见将汇总给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进行修改后交由大会主席团进行审议并由主席团决定草案是否进入表决阶段或发回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审议。 全国人大审议法律案,一般经过一次会议审议后即交付表决。法律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委会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全国人大下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委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全国人大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表决时,全国人大会议采取简单多数制,即过半数代表投赞成票,方可通过法案。 组织机构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机关职能。其组织系统由主席团、各专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全国人大会议和主席团会议。 会议主席团和秘书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选举本次会议的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本次会议的议程和其他准备事项的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一条第二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不设主席团主席,实行集体领导制,确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详细日程并召集、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六条:“主席团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互推若干人轮流担任会议的执行主席。主席团推选常务主席若干人,召集并主持主席团会议。” 现任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为赵乐际、李干杰、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丁仲礼(中国民主同盟)、郝明金(中国民主建国会)、蔡达峰(中国民主促进会)、何维(中国农工民主党)、武维华(九三学社),实际上皆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成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每次会议设立秘书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该次会议秘书长领导下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每次会议设副秘书长若干人。副秘书长的人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决定。现任全国人大秘书长为李鸿忠。 专门委员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没有设立外,其他历届人大会议都设有专门委员会。其中,第一至五届设有民族、法案、预算、代表资格审查等四个委员会;第六届设有六个专门委员会(包括民族、法律、财政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外事、华侨);第七届增设了内务司法委员会;第八届增设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第九届又增设了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这些专门委员会虽然不具有权力机关的性质;但是,在权力机关的领导下,承担某种专门任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五条,《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设立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决定》,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置下列专门委员会: 人大代表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四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照选举单位组成代表团。各代表团分别推选代表团团长、副团长。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都设立了代表团,另有解放军代表团。目前,全国人大共有35个代表团,包括未实际统治的台湾省也拥有代表团。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代表团团长通常为该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或省内主要官员。 根据《全国人大组织法》第四条还载明,代表团在每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前,讨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关于会议的准备事项;在会议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议案进行审议,并可以由代表团团长或者由代表团推派的代表,在主席团会议上或者大会全体会议上,代表代表团对审议的议案发表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 根据《选举法》第二十九条,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全国人大代表由相应省級人大间接选举产生。候选人由政党、人民团体,或十人以上联名推荐。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國人大代表由各大單位分別召開軍人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國人大代表由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中的選舉委员会成員選出36名正式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全國人大代表由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中的的選舉委员会成員選出12名正式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台灣省代表團由在中国全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台灣省籍人士中通过协商选举产生。 全国人大任期届满的两个月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如果遇到不能进行选举的非常情况,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可以推迟选举,延长本届全国人大的任期;在非常情况结束后一年内,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则由全国人大会议选举产生,一般采取同意投票制度,代表可划去任意不满意的人选,并使未划去的委员数少于应选名额,即视为有效票。
先秦《尚书·虞书·舜典》:“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先秦《春秋左传·昭公·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 先秦《楚辞·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先秦《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先秦《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 先秦《国语·晋语八》:“侨闻之,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 先秦《列子·杨朱》:“鲧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 先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 先秦《孟子·万章上》:“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先秦《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 西汉《史记·本纪·五帝本纪》:“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先秦《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先秦《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 先秦《国语·晋语八》:“侨闻之,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 先秦《列子·杨朱》:“鲧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 先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 先秦《孟子·万章上》:“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先秦《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 西汉《史记·本纪·五帝本纪》:“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西汉《史记·本纪·夏本纪》:“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西汉《说苑·善说》:“闻善为国者,赏不过;刑不滥。赏过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君子。与其不幸而过,宁过而赏淫人,无过而刑君子,故尧之刑也,殛鲧于羽山而用禹;周之刑也,僇管、蔡而相周公,不滥刑也。” 西汉《说苑·辩物》:“昔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是为夏郊,三代举之。” 生平 《史記集解》和《史記正義》認為鲧亦號梼杌;《左传》紀載了鯀的為人“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 堯在位時,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堯便派他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结果反使洪水更加泛滥。後來堯把帝位傳給舜後,鲧便被帝舜為流放,使其死於異鄉,由禹繼續治水的工作。 也有认为鲧为尧所杀。根據《韩非子》之《外储说右上·说三》,鯀反對堯將天下傳給舜,因此被殺。 傳說 相傳鯀為堯時代的人,其子為禹。鯀為堯所殺。夏、商、周三代都將他列為郊祀對象。據傳鲧造出农具,并驯服了牛,亦傳是城郭的创作者。鯀跟禹都有治水的事蹟,鯀被殺的原因有許多傳說:《山海經》記載,鯀為治水竊取息壤,因此被殺。
市辖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 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黄山风景区由黄山市政府设立的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管理。 社会 人口 在华东地区,黄山市属于人口较少的地级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重。根据2018年黄山市人口抽样公报,全市常住人口140.7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增长1.64%,自然增长率为5.40‰,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5.9万人相比,共增加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43%。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72.4万人,占51.46%;农村人口为68.3万人,占48.54%。其中,男性人口为70.27万人,占49.94%;女性为70.44万人,占50.06%,性别比为99.75。年龄构成方面,0-14岁人口为20.56万人,占14.61%;15-59岁人口为87.57万人,占62.23%;60岁及以上人口为32.59万人,占23.1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09万人,占14.98%。人口素质方面,全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15.20%,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16.30%,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32年,全市总人口文盲率为3.25%。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38%,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47.4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14%,提高1.32个百分点。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1,330,565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58,98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28,415人,下降2.09%,年平均增长率为-0.21%。其中,男性人口为673,019人,占总人口的50.58%;女性人口为657,546人,占总人口的49.4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35。0-14岁的人口为190,588人,占总人口的14.32%;15-59岁的人口为819,366人,占总人口的61.58%;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20,611人,占总人口的24.1%,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40,919人,占总人口的18.1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75,644人,占总人口的58.2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54,921人,占总人口的41.71%。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324,659人,占99.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906人,占0.4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1,089人,下降2.29%,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2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674人,增长82.74%,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21个百分点。 方言 黄山市的主要方言为徽州话,即徽语,主要分布于旧徽州府全部(今黄山市的大部分区域、绩溪县、江西婺源县),旧严州府大部(今淳安县、建德市),旧宁国府太平(即黄山区)、旌德、宁国三县的部分,以及江西旧饶州府小部(浮梁县、德兴市)等区域。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方言称为屯溪话,为徽州方言的代表音之一。 徽语兼具吴语和赣语的特征,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徽语视作一个独立的方言,但其归属仍有争议。因皖南山区环境闭塞,徽语不仅与周边方言不同,内部差异也很巨大,有“六邑之语不能相通”、“十里不同音”之称。徽语在黄山市境内有绩歙片(歙县)、休黟片(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黟县、黄山区小部)、祁婺片(祁门县)及旌占片(仅祁门县、黟县部分乡镇)等分区。 除徽语外,黄山市也有吴语宣州片,即宣州吴语分布,主要在黄山区大部区域。其中,黄山区西部和北部主要为铜泾小片,而东部和南部以太高小片为主,西北属原石埭县的部分乡村则为石陵小片。 教育 徽州地区自古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徽商“贾而好儒”,有“儒商”之称。徽州的书院发达,最早的书院建于宋朝,明清时期到达顶峰,共有超过100所大小书院。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歙县紫阳书院、竹山书院,休宁的海阳书院,黟县的碧阳书院等。明清时代,徽州的科举人才兴盛,两代共有超过1000名文武进士(含寄籍),本籍状元4人,寄籍状元15人,在全国较为突出。 2018年末,黄山市共有小学132所,初中95所,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幼儿园191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4.23%。普通高中20所,在校生近1.9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8.81%,其中,屯溪一中、黄山一中、歙县中学、歙县二中、休宁中学、黟县中学、祁门一中等七所为安徽省示范高中。有中职学校16所,在校生1.57万人。黄山市有两所普通高等学校,即黄山学院和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 黄山市政府将本市定位为“运动休闲健康城市”,依靠境内山川河流的自然条件,侧重发展户外体育赛事活动以及运动休闲旅游开发。黄山市境内已多次举办登山、越野、骑行、马拉松、铁人三项等各类户外赛事,水上赛事黄山新安江国际龙舟赛也进行了多届。黄山市是中国国家游泳队的训练基地之一,黄山市游泳馆曾多次承办中国全国游泳竞标赛等全国性比赛。此外,黄山市与中国武术协会合作主办的黄山论剑国际武术大赛,也是本市举办多年的传统体育赛事。 医疗 2018年末黄山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3个,执业(助理)医师3440人,注册护士4264人,床位8280张。村卫生室617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51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05.8万人,平均参合率达99.82%。主要医院有黄山市人民医院,黄山市中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三二医院等。 宗教 佛教 佛教是黄山市境内的传统宗教,最早见于记载的佛寺始于东晋,此后愈发兴盛,寺庙众多、高僧辈出,至清朝道光年间,徽州府下属六县共有寺院庵堂435处,佛塔18座。清末战乱导致佛教衰落、佛经散佚。民国时期,境内比较著名的佛教地有黄山的慈光寺、云谷寺、半山寺,歙县的小南海,屯溪的鬲山、华山、稽灵山等。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居士汤秉遴主持成立了皖南佛教协会,时有僧尼二百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大部被毁,佛教活动停止。改革开放后,黄山市境内的佛教活动逐步恢复。2005年,全市有寺院庵堂8处,佛教信徒约4万人。目前市内主要佛寺有屯溪龙山寺、黄山翠微寺等。 道教 历史上,道教在黄山市境内也颇为兴盛,黄山之名即源于道教传说。传说轩辕黄帝曾于黟山炼丹得道升天,遵奉道教的唐玄宗便下旨将其改名为黄山,山中各峰命名也多与道教有关。黄山余脉齐云山更是传统的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推崇道教,拨款大修齐云山道宫,使其成为江南一带的道教中心,时有宫观道房83处。民国之后,道教逐渐衰落,至共和国初期,齐云山仍有宫观道房39处。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齐云山宫观被毁,神像被砸。1980年代开始,齐云山及黄山市境内的道教活动才逐步恢复。2005年,齐云山有真仙洞府、真武殿、太素宫、玉虚宫四处道观,道士20人,信众7500人。 基督教 基督教(新教)在黄山市内的传播始于清末,光绪年间,英国新教创办的中国内地会陆续在歙县和屯溪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民国时期,新教圣教会、卫理公会、宣道会、内地会等教派在徽州地区传教,陆续设立了教堂、学校、医院和育婴堂等机构。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直至70年代末开始恢复。2005年,黄山市境内有新教各派活动场所49处,各区县均有分布,信教群众7300人。 天主教 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法国籍神甫林牧梁开始在休宁县传教,随后,歙、黟、祁门等相继设立天主教堂,屯溪设立天主教堂公所,隶属于上海教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安徽的天主教务改由西班牙传教士管辖,法国籍传教士陆续撤回上海,徽州教务改由芜湖教区分管。民国十九年(1930年),西班牙籍神父扶植义到徽州任副主教兼传教士,将屯溪天主教堂公所升格为屯溪天主教堂,负责管理徽州各县教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立屯溪监牧区,扶直义任主教,教会下设医院、小学等附属机构,管辖休宁、黟县、祁门、绩溪、歙县、婺源6县教务,教徒人数达1902名。 1950年底,外籍传教士全部回国,至文革期间,天主教活动全面停止。1979年后,天主教活动逐渐恢复。90年代,屯溪、歙县部分天主教老教友开始联络,恢复天主教活动。1995年,屯溪部分信徒在芜湖教区郭兴好神甫的帮助下,重新购置房产准备用作天主教活动场所。2000年,位于黎阳的屯溪天主教堂正式重建开放,信徒达100多人。 伊斯兰教 黄山市境内的穆斯林主要是迁移来的回族居民,民国时期,屯溪即设立有回教堂。文革期间,回民宗教活动被迫停止。90年代初,屯溪重建清真寺,屯溪清真寺也是黄山市唯一的清真寺,市内有回族居民690余人。 交通
佛教是黄山市境内的传统宗教,最早见于记载的佛寺始于东晋,此后愈发兴盛,寺庙众多、高僧辈出,至清朝道光年间,徽州府下属六县共有寺院庵堂435处,佛塔18座。清末战乱导致佛教衰落、佛经散佚。民国时期,境内比较著名的佛教地有黄山的慈光寺、云谷寺、半山寺,歙县的小南海,屯溪的鬲山、华山、稽灵山等。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居士汤秉遴主持成立了皖南佛教协会,时有僧尼二百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大部被毁,佛教活动停止。改革开放后,黄山市境内的佛教活动逐步恢复。2005年,全市有寺院庵堂8处,佛教信徒约4万人。目前市内主要佛寺有屯溪龙山寺、黄山翠微寺等。 道教 历史上,道教在黄山市境内也颇为兴盛,黄山之名即源于道教传说。传说轩辕黄帝曾于黟山炼丹得道升天,遵奉道教的唐玄宗便下旨将其改名为黄山,山中各峰命名也多与道教有关。黄山余脉齐云山更是传统的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推崇道教,拨款大修齐云山道宫,使其成为江南一带的道教中心,时有宫观道房83处。民国之后,道教逐渐衰落,至共和国初期,齐云山仍有宫观道房39处。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齐云山宫观被毁,神像被砸。1980年代开始,齐云山及黄山市境内的道教活动才逐步恢复。2005年,齐云山有真仙洞府、真武殿、太素宫、玉虚宫四处道观,道士20人,信众7500人。 基督教 基督教(新教)在黄山市内的传播始于清末,光绪年间,英国新教创办的中国内地会陆续在歙县和屯溪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民国时期,新教圣教会、卫理公会、宣道会、内地会等教派在徽州地区传教,陆续设立了教堂、学校、医院和育婴堂等机构。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直至70年代末开始恢复。2005年,黄山市境内有新教各派活动场所49处,各区县均有分布,信教群众7300人。 天主教 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法国籍神甫林牧梁开始在休宁县传教,随后,歙、黟、祁门等相继设立天主教堂,屯溪设立天主教堂公所,隶属于上海教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安徽的天主教务改由西班牙传教士管辖,法国籍传教士陆续撤回上海,徽州教务改由芜湖教区分管。民国十九年(1930年),西班牙籍神父扶植义到徽州任副主教兼传教士,将屯溪天主教堂公所升格为屯溪天主教堂,负责管理徽州各县教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立屯溪监牧区,扶直义任主教,教会下设医院、小学等附属机构,管辖休宁、黟县、祁门、绩溪、歙县、婺源6县教务,教徒人数达1902名。 1950年底,外籍传教士全部回国,至文革期间,天主教活动全面停止。1979年后,天主教活动逐渐恢复。90年代,屯溪、歙县部分天主教老教友开始联络,恢复天主教活动。1995年,屯溪部分信徒在芜湖教区郭兴好神甫的帮助下,重新购置房产准备用作天主教活动场所。2000年,位于黎阳的屯溪天主教堂正式重建开放,信徒达100多人。 伊斯兰教 黄山市境内的穆斯林主要是迁移来的回族居民,民国时期,屯溪即设立有回教堂。文革期间,回民宗教活动被迫停止。90年代初,屯溪重建清真寺,屯溪清真寺也是黄山市唯一的清真寺,市内有回族居民690余人。 交通 黄山市是安徽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是皖浙赣三省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是安徽省内少数集陆、空、水运交通于一体的城市。 鐵路 黄山市通铁路历史较早,但长期只有皖赣铁路一条传统铁路,且车次较少、速度较慢。2015年,市内首条高速铁路合福客运专线通车,连通省会合肥及江西、福建等地。2018年,杭黄客运专线通车,黄山、杭州两市车程缩短至一个半小时左右。目前,黄山市正在建设或规划中的铁路有皖赣复线、昌景黄高铁,以及黃山至金華、衢州、池州等地的鐵路。 黄山市内的主要铁路枢纽站有黄山站、黄山北站、歙县北站等。 公路 黃山市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確定的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規劃建設的黃山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將形成“一環七射”的高速公路網路,由高速公路外環、合銅黃、徽杭、屯景、黃千、溧黃、祁碭、甯黃高速公路構成,其中合銅黃、徽杭高速公路在中心城區南部形成的南半環為現狀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北半環,屯景、黃千、溧黃、祁碭、甯黃高速公路為規劃高速公路。 市域公路網路主要解決市區與縣城、縣城與重點城鎮、重點城鎮與一般城鎮之間的相互聯繫,建設環黃山公路、環太平湖公路、許—譚公路,使偏遠鄉鎮到達中心城區的時間控制在1-2個小時。 、过境。 航空 黃山口岸是安徽省第二大空港,並于2010年黃山航空口岸擴大對外開放通過國家級驗收晉升國際機場,目前機場正進行新一輪4E標準改造。 水運 規劃在花山附近建設航運碼頭,恢復新安江—深渡—街口的水運。 特产 黄山毛峰:中国极品名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外形美观,每片茶叶约半寸,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酷似雀舌,全身白色细绒毫,为其它名茶所不及。冲泡时,雾气结顶,香气馥郁似白兰,滋味醇爽甘甜,汤色淡簧明澈,多次冲泡余香犹存,沁人心肺,不愧为茶中佳品。 太平猴魁:中国极品名茶,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区新明乡,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特称“猴魁”。创始于19世纪,在尖茶中独树一帜。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悬在明澈嫩绿的茶计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杯中对你伸头缩尾,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其滋味鲜绿醇甘甜,香气高爽持久,汤色清绿明净。猴魁包装时,趁热时装入锡罐或白铁筒,待茶稍冷后,以锡焊口封盖,使茶叶久不变质。 徽州贡菊: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清光绪年间成为贡品。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民间传说是宋代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发的。以后发现药用价值,这里广为种植,金竹岭由此闻名远近。“徽州贡菊”既可泡茶饮用,也可配药,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功效。 徽州雪梨:主产于歙县,栽培始于宋代,历代均为贵重果品。雪梨外形美观,皮薄肉细,汁多香甜,脆嫩可口,曾在1934年的国际博览会上获银质奖章。 城市象征 2006年4月,經過市民投票公推、專家評審、政府研定等評選程式,最後確定黃山松、黃山杜鵑、紅嘴相思鳥分別為黃山市的市樹、市花、市鳥,成為黃山“城市名片”。 友好城市 國内友好城市 麗江(中國) 張家界(中國) 國際友好城市 藤井寺市(日本) 塞拉瓦莱市(聖馬力諾) 大邱广域市东区(韓國) 因特拉肯市(瑞士) 瓦拉市(瑞典) 施特拉尔松德市(德國) 注释 参考文献
維谷斯基出生于白俄罗斯比罗卢西亚的奥尔沙,一个世俗化的犹太中产家庭,在戈梅利长大,父亲是一位银行家。1913年,他被莫斯科大学录取。当时維谷斯基感兴趣的学科是历史与哲学,但他接受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医学,后又转到了法学院。1914年决定同时在莫斯科大学和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同时就读。1917年維谷斯基同时从两所大学毕业,返回了其家庭所在地戈麦尔,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1924年之后,維谷斯基的兴趣转向了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1922-1926年期间,維谷斯基写了八篇关于心理学的论文。1934年春天,遭到肺结核的侵袭,后死于肺结核引起的大出血。 可能發展區 維谷斯基理論的中心在於近侧发展区间,指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並不一定如皮亞杰所論述的受到年齡所限制。如果有一個導師讓兒童嘗試一些他能力以外的事物,可以加快他的成長過程。 維谷斯基對語文學習的看法 維谷斯基認為語文在兒童心智發展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他提出了“Constructive Theory”來描述兒童認知的發展過程。相對於皮亞杰的四個階段,維谷斯基提出了思想發展的四個過程: 知識構架 從學習帶領發展 與社會不可分割的發展 語言在認知發展所佔的主導角色。 維谷斯基認為閱讀與寫作的教學僅是語文的一部份,語文的學習應是整體的。另一方面,認為在語文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應在教學活動裏發展互為主觀的師生互動關係。換言之,教師在整個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透過有關的教學對話,將聽、說、讀、寫的教育概念化,讓兒童來自生活經驗概念相結合,讓學習發生意義。而語文的學習亦將不再只是無意義的抄寫練習,與日常生活變得毫無關係。相反,語文的學習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透過不同的互動環境下,經老師、父母及同學的協助,學生本身的語文「可能發展區」亦隨而得以不斷的往上攀升。 參考列表 莊護林,《維谷斯基對語文學習的影響》,2002。 Wan, R. and Chiu, T.,
維谷斯基認為閱讀與寫作的教學僅是語文的一部份,語文的學習應是整體的。另一方面,認為在語文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應在教學活動裏發展互為主觀的師生互動關係。換言之,教師在整個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透過有關的教學對話,將聽、說、讀、寫的教育概念化,讓兒童來自生活經驗概念相結合,讓學習發生意義。而語文的學習亦將不再只是無意義的抄寫練習,與日常生活變得毫無關係。相反,語文的學習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透過不同的互動環境下,經老師、父母及同學的協助,學生本身的語文「可能發展區」亦隨而得以不斷的往上攀升。 參考列表 莊護林,《維谷斯基對語文學習的影響》,2002。 Wan, R. and Chiu, T., "The Growth of Logic
在1885年,一顆超新星出現在仙女座星系(現在知道是仙女座S),這是第一次看見如此遙遠星系中的恆星。在當時,它的亮度被低估了,只被認為是一顆新星,因此稱為1885新星。 這個星系的第一張照片是以撒·羅伯斯於1887年在英國薩塞克斯郡的私人天文台拍攝的。長時間的曝光使世人第一次看見她的螺旋結構。可是,在當時這類被認為星雲的物體,一般都相信是在我們銀河系內的天體,羅伯斯也錯誤的相信M31和類似的螺旋星雲實際上都是正在形成的太陽系、衛星和誕生中的行星。 M31相對於太陽系的徑向速度在1912年被維斯托·斯里弗在羅威爾天文台使用光譜儀測量出來。相對於太陽系的速度是每秒-300公里,這結果是當時最快的速度記錄。 島宇宙 在1917年,希伯·柯蒂斯觀測到M31內的一顆新星,搜尋照相的記錄又找到了11顆。柯蒂斯注意到這些新星的平均光度約為10等,遠低於發生在銀河系內的星等。這一結果使估計的距離提高至500,000光年,也是他成為「島宇宙」假說的擁護者。此一假說認為螺旋星雲也是獨立的星系。 在1920年,發生了哈洛·夏普利和希伯·柯蒂斯之間的大辯論,就銀河系、螺旋星雲、和宇宙的尺度進行辯論。為了支持他所聲稱的M31是外在的星系,柯蒂斯提出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也有塵埃雲造成類似的黑色小道,並且有明顯的都卜勒位移。 1925年,哈伯首次在星系的照片上辨認出了銀河系外的造父變星後,辯論便逐漸平息。這些使用2.5公尺反射鏡拍攝的照片,使M31的距離得以被確認。他的測量決定性的證實這些恆星和氣體不在銀河系之內,而整體都是和銀河系有極大距離的一個星系。 這個星系在星系的研究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它雖然不是最近的星系,卻是距離最近的一個巨大螺旋星系。在1943年,沃爾特·巴德是第一位將仙女座星系核心區域的恆星解析出來的人,基於他對這個星系的觀測,他分辨出兩種不同星族的恆星,他稱呼在星系盤中年輕的、高速運動的恆星為第一星族,在核球年老的、偏紅色的是第二星族,這個命名的原則隨後也被引用在我們的銀河系內,以及其他的各種場合。(恆星分為二個星族的現象歐特在此之前就注意到了。)巴德博士也發現造父變星有兩種不同的型態,使得對M31的距離估計又增加了一倍,也對其餘的宇宙產生影響。 仙女座星系的第一張無線電圖是在1950年代由約翰·鮑德溫和劍橋無線電天文小組合作共同完成的。在2C星表無線電天文目錄上,仙女座星系的核心被編目為2C 56。 基本資訊 仙女座星系以大約每秒300公里的速度靠近太陽,所以它是少數藍移的星系之一。將太陽系在銀河內的速度考量進去,將會發現仙女座星系以100~140公里/秒的速度接近我們的銀河系。即使如此,這並不意味著未來會和銀河系發生碰撞,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仙女座星系的橫向速度。即使會發生碰撞,也是30億年後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兩個星系會合併成一個更巨大的星系。在星系群中這種事件是經常發生的。 在1953年發現有一種光度較暗的造父變星,使仙女座大星系的距離增加了一倍。在1990年代,使用依巴谷衛星利用標準的紅巨星和紅群聚測量的距離,為造父變星測量的距離校準。 距離 至少有三種方法被用來測量M31的距離。在2004年,使用造父變星法,估計的距離是251 ± 13萬光年(77.0 ± 4.0萬秒差距) 在2005年,包括Ignasi Ribas(西班牙研究委員會,CSIC、卡塔龍尼亞的太空研究學院)和他的同事在內的一群天文學家,宣布在仙女座星系發現了食雙星。這對雙星的名稱(編號)是M31VJ00443799+4129236,兩顆星分別是明亮且熱的O型和B型。研究得知食的週期是3.54969日,這讓天文學家可以測量它們的大小。知道恆星的大小和溫度,就能測量出絕對星等。而知道了視星等和絕對星等,距離就能測量出來了。這對恆星的距離經測定為252萬± 14萬光年,而仙女座星系的整體的距離是250萬光年。這新的數值被認為比早先單獨使用造父變星測量的距離更為精準。 仙女座星系的距離近到足以利用紅巨星分支技術()的方法來估計距離。在2005年,用這種方法測出的距離是256±8萬光年(78.5 ± 2.5萬秒差距)。 平均上述的值,這些測量給的距離估計是253 ±7萬光年(77.5 ± 2.2萬秒差距)。 基於上述的距離,M31的直徑最寬處估計是140,000 ± 4000光年。 質量 目前估計仙女座星系的質量(包括暗物質)大約是1.23×1012M☉(或1.23万亿太陽質量),相當於銀河系質量(5.8×1011 M☉)的2.12倍。雖然誤差的範圍仍然太大以至於難以完全确认,但這樣的結果將已经可确认M31的質量比我們的銀河系大,而且M31比我們的銀河系尺寸更大、包含更多的恆星。 特別的是,M31看上去有比銀河系更多的普通恆星,而且估計的亮度是我們銀河系的兩倍。但是恆星形成的效率在銀河系高了許多,在M31每年只能製造出一個太陽質量的恆星,而銀河系是3-5個太陽質量。新星出現的比率銀河系也高於M31一倍。這顯示M31已經經歷了恆星形成的階段,而我們的銀河系正在恆星形成的階段中。而這意味著在將來,銀河系中恆星將會與我們在M31觀察到的數量相當。 与银河系的碰撞 仙女座星系正以每秒約的速度接近銀河系。科学家预言,在45亿年之后,仙女座星系将会和银河系相互碰撞,其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将会融为一体,融合成一个全新的星系。 結構 以可見光下看見的形狀為依據,仙女座星系在de Vaucouleurs-Sandage延伸與擴張的分類系統下被分類為SA(s)b的螺旋星系。然而,在2MASS巡天的資料中,M31的核球呈現箱狀的形狀,這暗示著M31實際上是棒旋星系,而我們幾乎是正對著長軸的方向觀察這個星系。仙女座星系也是一個星系(低游離核輻射線區),在分類上是一種很普通的活躍星系核。 在2005年,天文學家使用凱克望遠鏡觀察到細微的像被噴灑而向外延伸的恆星,實際上也是主星盤本體的一部分。10.1086/508599這意味著仙女座星系的螺旋盤面比早先估計的大三倍。這個證據顯示仙女座星系盤的直徑超過220,000光年,是一張巨大且延展的星盤。早先估計的直徑是70,000至120,000光年。 星系相對於地球的傾斜估計是77°(90°是直接從側面觀看),分析星系橫斷面的形狀像是字母S的形狀,而不是一個平坦的平面。造成這種形狀翹曲的一個可能是與鄰近M31的衛星星系引力的交互作用。分光鏡的觀測對星系的自轉速度在距離核心不同的半徑上提供了詳細的測量。在鄰近核心的地區,旋轉的速度達到225公里/秒的峰值;在半徑1,300光年處開始下降,在7,000光年處達到最低的50公里/秒。接著速度再平穩上升,在半徑33,000光年的距離上達到的峰值是250公里/秒。在這距離之外的速度又慢慢的下降,在80,000光年處降至200公里/秒。這些速度的測量暗示集中在核心的質量大約是6 × 109 M☉,總質量成線性的增加至半徑45,000光年處,然後隨半徑的增加而逐漸減緩。 仙女座星系的螺旋臂向外延伸出一連串的电离氢区,巴德描述成"一串珍珠"。它們看似緊緊的纏繞著,但在我們的銀河系卻是被遠遠的分隔著。矯正過的星系圖很明確的顯示有順時針方向旋轉的螺旋臂纏繞在螺旋星系內。從距離核心大約1,600光年處有兩條連續的螺旋臂向外拖曳著,彼此間最近的距離大約是13,000光年。螺旋的樣式很可能肇因於與M32的交互作用。這些置換可以由來自於恆星的中性氫雲觀察到。 在1998年,來自歐洲太空總署的紅外線太空天文臺的影像顯示出仙女座星系的整體形象可能是會被轉換成圓環星系。在仙女座星系內的氣體含塵埃形成了幾個重疊的圓環,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圓環在距離核心32,000光年的半徑上。這個環由冰冷的塵土組成,因此在可見光的影像中這個環是看不見。 更周詳的觀察顯示內部還有更小的塵埃環,相信是在200萬年前與M32的交互作用造成的。模擬顯示,這個較小的星系沿著現在的極軸方向穿越了仙女座星系的盤面。這次碰撞從較小的M32剝離了超過一半的質量,並且創造了仙女座星系內的環結構。 對M31擴展開來的暈的研究顯示,大致上是可以和銀河系做比較的,在晕中的恆星同樣是屬於金屬貧乏的,並且隨著距離的增加更形貧乏。這些證據顯示這兩個星系走著相似的演化路線,在過去的120億年中,它們可能各自都吞噬了1-2百個低質量的星系。在M31擴展的暈中的恆星和銀河系中的恆星可能近到只有兩星系間1⁄3的距離。 核 長久以來M31就被知道在核心有一個密集和緊湊的星團。在大望遠鏡下,感覺有許多模糊的星點環繞著核心。核心的亮度也遠超過最亮的球狀星團。 在1991年,Tod R. Lauer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上的WFPC拍到了仙女座星系內核的影像。有兩個相距1.5秒差距的核心,較亮的核被標示為P1,位置偏離了星系的中心;稍暗的標示為P2,位置在星系真正的中心上,被認為是擁有108M☉的黑洞。 隨後地基的觀測也證實了兩個核心的存在,並且推測兩者在相對的移動,其中一個是被M31吞噬,正在潮汐裂解中的小星系。包括M31在內,許多星系的核心,都是充滿了相當狂野的、劇烈變動的區域,並且經常都以有超大質量黑洞存在其中來解釋。 Scott Tremaine提出了以下的說明來解釋雙核心:P1是在盤面上以異常軌道環繞中心黑洞的恆星投影。這異常的離心率使恆星長期逗留在軌道的遠心點上,造成了恆星的集中。P2也包含了盤面上高熱的、光譜A型恆星。在紅色的濾光鏡下,A型恆星是不明顯的,但是在藍色和紫外線下,它們會比主要的核心更為明亮,造成P2看上去比P1更為突出。 外形 使用歐洲太空總署的XMM-牛頓軌道天文台發現M31有數個X射線源。羅賓·巴納德博士等人假設這些都是黑洞或中子星的候選者,將接踵而至的氣體加熱至數千萬K所輻射出的X射線。中子星和假設中的黑洞,光譜是一樣的,但是可以從質量上的差異區別出來。 仙女座星系大約有460個球狀星團,這些星團中質量最大的,被命名為馬亞爾II的,綽號是G1(),是本星系群中最明亮的球狀星團之一。它擁有數百萬顆的恆星,亮度大約是半人马座ω-銀河系內所知最明亮的球狀星團的兩倍。G1有幾種不同的星族,而且以一般的球狀星團來看結構也太巨大了。因此,有些人認為G1是以前被M31吞噬的矮星系殘骸。另一個巨大且明顯的球狀星團是位於西南旋臂東側一半位置上的G76。 在2005年,天文學家在M31又發現一種全新型態的星團。新發現的星團擁有成千上萬的恆星,在數量上與球狀星團相似。不同的是體積非常龐大,直徑達到數百光年,密度也低了數百倍;恆星之間的距離也遠了許多。 衛星星系 如同我們的銀河系,仙女座星系也有衛星星系,目前所知的已經有14個矮星系,最有名的、也是最容易觀測到的衛星星系是橢圓星系M32和M110。 依據現有的證據,M32似乎在不久前的過去曾經與M31遭遇過。M32原本可能是一個大星系,但核心被M31從星盤內移除,並且在核心區域經歷恆星形成的暴增。 M110看來也曾經與M31互動過,並且天文學家在M31的星系暈中發現了從這個衛星星系被剝離的富含金屬星的星流。M110包含了一些灰塵很多的路徑,暗示最近有恆星持續的形成。這在矮橢圓星系中是不尋常的現象,因為橢圓星系通常是缺乏塵埃和氣體的。 在2006年,發現了9個星系沿著橫越過仙女座星系核心的平面延伸著,而不是隨意的散佈在周圍。這也許可以說明這些衛星星系有共同的起源。 科幻小說中出現的仙女座星系 仙女座星系在科幻小說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侵略本銀河系的外星生命來源,也常被認為是外星世界暨領域的場景,例如著名的科幻電影—《星際大戰》,就一直暗示發生在仙女座星系。 參閱 梅西耶天体 梅西耶天体列表 深空天体 仙女座 NGC天体列表 仙女座星系的衛星星系 馬亞爾II - 在本星系群的仙女座星系中最大的球狀星團。 NGC 206 - 在仙女座星系中最亮的恆星雲 星雲星團新總表 SN 1885A超新星 - 一八八五年於仙女座星系爆發,使整個仙女星系的光度增強約十分之一,一度使仙女星系被誤認為變星。 銀河鐵道999 註記和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StarDate: M31 Fact Sheet Messier 31, SEDS
4000光年。 質量 目前估計仙女座星系的質量(包括暗物質)大約是1.23×1012M☉(或1.23万亿太陽質量),相當於銀河系質量(5.8×1011 M☉)的2.12倍。雖然誤差的範圍仍然太大以至於難以完全确认,但這樣的結果將已经可确认M31的質量比我們的銀河系大,而且M31比我們的銀河系尺寸更大、包含更多的恆星。 特別的是,M31看上去有比銀河系更多的普通恆星,而且估計的亮度是我們銀河系的兩倍。但是恆星形成的效率在銀河系高了許多,在M31每年只能製造出一個太陽質量的恆星,而銀河系是3-5個太陽質量。新星出現的比率銀河系也高於M31一倍。這顯示M31已經經歷了恆星形成的階段,而我們的銀河系正在恆星形成的階段中。而這意味著在將來,銀河系中恆星將會與我們在M31觀察到的數量相當。 与银河系的碰撞 仙女座星系正以每秒約的速度接近銀河系。科学家预言,在45亿年之后,仙女座星系将会和银河系相互碰撞,其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将会融为一体,融合成一个全新的星系。 結構 以可見光下看見的形狀為依據,仙女座星系在de Vaucouleurs-Sandage延伸與擴張的分類系統下被分類為SA(s)b的螺旋星系。然而,在2MASS巡天的資料中,M31的核球呈現箱狀的形狀,這暗示著M31實際上是棒旋星系,而我們幾乎是正對著長軸的方向觀察這個星系。仙女座星系也是一個星系(低游離核輻射線區),在分類上是一種很普通的活躍星系核。 在2005年,天文學家使用凱克望遠鏡觀察到細微的像被噴灑而向外延伸的恆星,實際上也是主星盤本體的一部分。10.1086/508599這意味著仙女座星系的螺旋盤面比早先估計的大三倍。這個證據顯示仙女座星系盤的直徑超過220,000光年,是一張巨大且延展的星盤。早先估計的直徑是70,000至120,000光年。 星系相對於地球的傾斜估計是77°(90°是直接從側面觀看),分析星系橫斷面的形狀像是字母S的形狀,而不是一個平坦的平面。造成這種形狀翹曲的一個可能是與鄰近M31的衛星星系引力的交互作用。分光鏡的觀測對星系的自轉速度在距離核心不同的半徑上提供了詳細的測量。在鄰近核心的地區,旋轉的速度達到225公里/秒的峰值;在半徑1,300光年處開始下降,在7,000光年處達到最低的50公里/秒。接著速度再平穩上升,在半徑33,000光年的距離上達到的峰值是250公里/秒。在這距離之外的速度又慢慢的下降,在80,000光年處降至200公里/秒。這些速度的測量暗示集中在核心的質量大約是6 × 109 M☉,總質量成線性的增加至半徑45,000光年處,然後隨半徑的增加而逐漸減緩。 仙女座星系的螺旋臂向外延伸出一連串的电离氢区,巴德描述成"一串珍珠"。它們看似緊緊的纏繞著,但在我們的銀河系卻是被遠遠的分隔著。矯正過的星系圖很明確的顯示有順時針方向旋轉的螺旋臂纏繞在螺旋星系內。從距離核心大約1,600光年處有兩條連續的螺旋臂向外拖曳著,彼此間最近的距離大約是13,000光年。螺旋的樣式很可能肇因於與M32的交互作用。這些置換可以由來自於恆星的中性氫雲觀察到。 在1998年,來自歐洲太空總署的紅外線太空天文臺的影像顯示出仙女座星系的整體形象可能是會被轉換成圓環星系。在仙女座星系內的氣體含塵埃形成了幾個重疊的圓環,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圓環在距離核心32,000光年的半徑上。這個環由冰冷的塵土組成,因此在可見光的影像中這個環是看不見。 更周詳的觀察顯示內部還有更小的塵埃環,相信是在200萬年前與M32的交互作用造成的。模擬顯示,這個較小的星系沿著現在的極軸方向穿越了仙女座星系的盤面。這次碰撞從較小的M32剝離了超過一半的質量,並且創造了仙女座星系內的環結構。 對M31擴展開來的暈的研究顯示,大致上是可以和銀河系做比較的,在晕中的恆星同樣是屬於金屬貧乏的,並且隨著距離的增加更形貧乏。這些證據顯示這兩個星系走著相似的演化路線,在過去的120億年中,它們可能各自都吞噬了1-2百個低質量的星系。在M31擴展的暈中的恆星和銀河系中的恆星可能近到只有兩星系間1⁄3的距離。 核 長久以來M31就被知道在核心有一個密集和緊湊的星團。在大望遠鏡下,感覺有許多模糊的星點環繞著核心。核心的亮度也遠超過最亮的球狀星團。 在1991年,Tod R. Lauer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上的WFPC拍到了仙女座星系內核的影像。有兩個相距1.5秒差距的核心,較亮的核被標示為P1,位置偏離了星系的中心;稍暗的標示為P2,位置在星系真正的中心上,被認為是擁有108M☉的黑洞。 隨後地基的觀測也證實了兩個核心的存在,並且推測兩者在相對的移動,其中一個是被M31吞噬,正在潮汐裂解中的小星系。包括M31在內,許多星系的核心,都是充滿了相當狂野的、劇烈變動的區域,並且經常都以有超大質量黑洞存在其中來解釋。 Scott Tremaine提出了以下的說明來解釋雙核心:P1是在盤面上以異常軌道環繞中心黑洞的恆星投影。這異常的離心率使恆星長期逗留在軌道的遠心點上,造成了恆星的集中。P2也包含了盤面上高熱的、光譜A型恆星。在紅色的濾光鏡下,A型恆星是不明顯的,但是在藍色和紫外線下,它們會比主要的核心更為明亮,造成P2看上去比P1更為突出。 外形 使用歐洲太空總署的XMM-牛頓軌道天文台發現M31有數個X射線源。羅賓·巴納德博士等人假設這些都是黑洞或中子星的候選者,將接踵而至的氣體加熱至數千萬K所輻射出的X射線。中子星和假設中的黑洞,光譜是一樣的,但是可以從質量上的差異區別出來。 仙女座星系大約有460個球狀星團,這些星團中質量最大的,被命名為馬亞爾II的,綽號是G1(),是本星系群中最明亮的球狀星團之一。它擁有數百萬顆的恆星,亮度大約是半人马座ω-銀河系內所知最明亮的球狀星團的兩倍。G1有幾種不同的星族,而且以一般的球狀星團來看結構也太巨大了。因此,有些人認為G1是以前被M31吞噬的矮星系殘骸。另一個巨大且明顯的球狀星團是位於西南旋臂東側一半位置上的G76。 在2005年,天文學家在M31又發現一種全新型態的星團。新發現的星團擁有成千上萬的恆星,在數量上與球狀星團相似。不同的是體積非常龐大,直徑達到數百光年,密度也低了數百倍;恆星之間的距離也遠了許多。 衛星星系 如同我們的銀河系,仙女座星系也有衛星星系,目前所知的已經有14個矮星系,最有名的、也是最容易觀測到的衛星星系是橢圓星系M32和M110。 依據現有的證據,M32似乎在不久前的過去曾經與M31遭遇過。M32原本可能是一個大星系,但核心被M31從星盤內移除,並且在核心區域經歷恆星形成的暴增。 M110看來也曾經與M31互動過,並且天文學家在M31的星系暈中發現了從這個衛星星系被剝離的富含金屬星的星流。M110包含了一些灰塵很多的路徑,暗示最近有恆星持續的形成。這在矮橢圓星系中是不尋常的現象,因為橢圓星系通常是缺乏塵埃和氣體的。 在2006年,發現了9個星系沿著橫越過仙女座星系核心的平面延伸著,而不是隨意的散佈在周圍。這也許可以說明這些衛星星系有共同的起源。 科幻小說中出現的仙女座星系 仙女座星系在科幻小說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侵略本銀河系的外星生命來源,也常被認為是外星世界暨領域的場景,例如著名的科幻電影—《星際大戰》,就一直暗示發生在仙女座星系。 參閱 梅西耶天体 梅西耶天体列表 深空天体 仙女座 NGC天体列表 仙女座星系的衛星星系 馬亞爾II - 在本星系群的仙女座星系中最大的球狀星團。 NGC 206 - 在仙女座星系中最亮的恆星雲 星雲星團新總表 SN 1885A超新星 - 一八八五年於仙女座星系爆發,使整個仙女星系的光度增強約十分之一,一度使仙女星系被誤認為變星。 銀河鐵道999 註記和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StarDate: M31 Fact Sheet Messier 31, SEDS Messier pages 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 A Giant Globular Cluster in M31 1998 October 17. M31: The Andromeda Galaxy 2004 July 18. Andromeda Island Universe 2005 December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至10月國共重慶談判時,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認為談判重點就是召開政治會議討論建國方案,便提出召集黨派會議的協定草案。國民政府代表王世-{杰}-不同意“黨派會議”的名稱,赫尔利提出“政治会议”名称,各方接受。张治中在9月10日会谈中為充分尊重各方意願,提出在“政治會議”中加入“協商”二字,中共默認接受了這個建議。在10月的毛澤東、蔣中正談判中,政治協商會議的名稱及其任務便正式確定下來,並寫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決定“由國民政府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請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共商國是”。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由中国国民党(8人)、中國共产党(7人)、中國民主同盟(9人)、中國青年党(5人)、社会贤达(9人)的代表共38人在重慶召开了政治協商會議,再一次確定了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针,並提出了對《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若干修正建議。同年11月,中国国民党单方面宣布召开“制宪国民大会”,中國共产党及中國民主同盟谴责中国国民党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政治协商会议由此解体。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海外华侨纷纷发表声明、宣言、通电响应。随后,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海外华侨代表人士,从中国各地及海外陆续抵达解放区,与中共代表协商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事宜。194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代表与抵达哈尔滨的各界民主人士代表就成立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等问题达成了协议。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新”是为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被称为“旧政协”)相区别,两者没有直接联系。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正式成立,并于6月15日至19日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全国总工会、解放区农民团体、产业界民主人士、文化界民主人士、民主教授、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国内少数民族、海外华侨民主人士,共计23个单位134位代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负责新政治协商会议一切筹备事宜,其中心任务是:(1)商决并邀请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和代表;(2)决定新政治协商会议开会时间、地点及议程;(3)拟定新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条例草案;(4)制定共同纲领草案;(5)提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方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出毛泽东等21人组成常务委员会,负责筹备会日常事务。21位常务委员为张澜、譚平山、周恩來、章伯鈞、黃炎培、林伯渠、朱德、馬寅初、蔡暢、毛澤東、張奚若、陳叔通、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李濟深、李立三、蔡廷鍇、陳嘉庚、烏蘭夫、沈雁冰。6月16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决定李维汉为常务委员会秘书长,齐燕铭、余心清、孙起孟、阎宝航、罗叔章、周新民、连贯、宦乡、沈体兰9人为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过2次全体会议,8次常务委员会会议。1949年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参加会议的有46个单位的662位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产生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自此开始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序言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二章“政权机关”第13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得就有关国家建设事业的根本大计及其他重要措施,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案。”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不再代行立法机关的职权。但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至今。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没有出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宪法序言指出:“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但没有提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关系。即没有谈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同政府协议事情的机构,也未明确纳入同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党派性机关的定性。 当时有不少人主张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纳入宪法,但最终被否决。刘少奇在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时说明:“有些人提议宪法序言中增加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和任务的规定。宪法起草委员会认为宪法序言中可以不作这样的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种职权今后当然不再需要由它行使,但是它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将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既然它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所以,参加统一战线的各党派、各团体,将经过协商,自行作出有关这个组织的各种规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定性问题引起了争论,但主流意见是将其从国家机关中划分出来。因此,1954年12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废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另行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在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发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讲话称,“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有人说,政协全国委员会的职权要相等或大体相等于国家机关,才说明它是被重视的。如果这样说,那么共产党没有制宪之权,不能制定法律,不能下命令,只能提建议,是否也就不重要了呢?不能这样看。如果把政协全国委员会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会一国二公,是不行的。要区别各有各的职权。”“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党派性的,它的成员主要是党派、团体推出的代表。”政协的任务主要是:“一、协商国际问题”、“二、商量候选人名单”、“三、提意见”、“四、协调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民主人士领导人员之间的关系”、“五、学习马列主义”。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这五项任务作了说明。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只是在总纲中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作用、任务作了原则性规定,对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只笼统规定“进行协商和工作”,而没有规定具体职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为减少不必要的层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机构由原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三层改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两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两层。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领导日常工作。这一组织机构基本框架一直沿用至今。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6年9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中宣布,“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应遵循的方针。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1957年中国共产党進行了反右运动。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又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自1957年反右运动后,民主党派的參政議政日益受到限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功能日益萎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工作均陷入瘫痪。1966年8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机关停止办公。地方委员会机关也纷纷停止办公。但毛泽东仍多次谈到“政协还是要的,民主党派还是要的”。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李宗仁说:“红卫兵把全国政协、民主党派封了,但政协还是要的,民主党派还是要的。”1971年8月,毛泽东南巡时说,民主党派还是要的,不要急于取消。1971年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工作开始局部恢复。1973年2月28日,经周恩来批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二十六周年座谈会”,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恢复活动。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仍未提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仍未提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但在宪法序言中提出:“要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团结爱国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革命统一战线。”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拨乱反正。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1980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说:“人民政协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也是我们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将1982年1月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融合为一体,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现行宪法)。此次修宪由邓小平任宪法修改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直接主持。宪法序言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这95个字保住了宪法全民征求意见稿的内容。这次修宪否定了许多人提出的在宪法中增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要求。经争论,宪法序言最后一句话定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由此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其他政党合法存在,但为避免被误解为“多党制”而没有提及有些提议中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等任何显示多党共存的写法。 1982年宪法通过后,同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刘澜涛在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改草案)》的说明中称,“政协章程草案对于人民政协性质的规定同宪法修改草案序言中的有关阐述是完全一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对宪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强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并在总纲中强调“在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总纲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这实际上第一次明确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1989年1月政协全国委员会制定的《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应当认真贯彻执行。”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在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末尾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是第一次通过宪法明确肯定了各民主党派的合法性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合法性。 1994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按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衔接的原则,增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的内容。中共中央转发的1995年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004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并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013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政协主席全部不再担任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中共党委常委,媒体认为这是对政协参政议政独立性的一种强化举措。 章程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1954年12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废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另行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1954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1982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1994年3月1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2000年3月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2004年3月1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 2000年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总则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切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的准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依法维护其参加单位和个人按照本章程履行职责的权利。”第二十二条规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的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和履行本章程的义务。”第五十一条规定:“本章程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后实行。” 2018年3月15日,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修正案。 性质 2004年修订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总纲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两大主题。” 工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一章“工作总则”第一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进行工作。”第三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可根据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提议,举行有各党派、团体的负责人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亦可建议上列单位将有关重要问题提交协商。”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界别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单元和组织形式。界别是指政协组织按照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和社会各界等不同类别,为分配委员名额、进行委员编组、组织委员活动而设立的组织类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之初,没有“界别”之说,而是笼统地称为“参加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有46个参加单位,包括14个党派、16个团体和方面、9个地区、6个军队以及特别邀请人士。 1954年随着宪法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参加单位变化较大,区域、军队代表不再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成立时,设立了“医药卫生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并设立了“合作社”。1978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取消了“合作社”,增加了“体育界”。198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增加了来自“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和“港澳同胞”的委员。199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增设了“经济界”,并将原来的“港澳同胞”分为“香港同胞”和“澳门同胞”。199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将“香港同胞”改为“特邀香港人士”,“澳门同胞”改为“特邀澳门人士”,反映了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后委员身份的变化。200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将“社会福利界”调整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202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界别合并,并增加“环境资源界”。 2004年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一次提到了“界别”。其中除了第二十条外,还有第三十条规定:“每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人选及界别设置,经上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会议审议同意后,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每届全国委员会任期内,有必要增加或者变更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决定人选时,经本届主席会议审议同意后,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第四十一条规定:“每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的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人选及界别设置,经上届地方委员会主席会议审议同意后,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每届地方委员会任期内,如有必要增加或者变更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决定人选,经本届地方委员会主席会议审议同意后,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 现在“界别”和“参加单位”两词仍都在使用,不过“界别”已经取代了最初“参加单位”所指的概念(当然有时狭义上“界别”也可非正式地用来指代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因其末尾均带“界”字),而“参加单位”一词则专指参加政协的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而不包括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特邀人士。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为例,共设34个界别,共有17个参加单位(9个政党、8个人民团体)。 目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共设34个界别: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的组成,根据当地情况参照全国委员会的组成决定,但一般规模要比全国委员会小,参加单位也比全国委员会少,反映当地社会各界的构成特点。以主要城市的政协为例,2010年代初期,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大连市、深圳市政协等均设32个界别,厦门市政协设29个界别,浦东新区政协设31个界别。 参加单位和个人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分为单位和个人。相应的,政协委员中,有的是代表参加单位的,也有的是以个人名义参加。如上所述,目前“参加单位”是指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所以在这些界别中的委员是代表参加单位的委员。而其他界别中的委员是以个人名义参加,这包括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特邀人士。 产生、警告处分、撤销资格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三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每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的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人选、界别设置,经上届主席会议审议同意后,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每届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任期内,有必要增加或者变更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决定人选时,经本届主席会议审议同意后,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 自政协成立以来,参加单位一般较为固定。 在实践中,政协委员产生的具体步骤一般为: 提名推荐:推荐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由各党派中央、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各界别等协商提出。在地方的全国委员会委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商推荐。 协商确定建议名单:对各推荐方面提出的推荐名单,由中共党委组织有关部门综合平衡,反复同各推荐方面协商,从而形成建议名单。 政协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将建议名单提交常务委员会会议协商和表决,经全体常务委员过半数同意通过。 公布:经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委员,由政协办公厅(或办公室)分别通知推荐单位和个人,向委员发放委员证书,并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布。 增补政协委员的程序也需经提名、协商、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公布这四个步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二十四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地方委员会委员应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在本界别中有代表性,有社会影响和参政议政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地方委员会委员要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参加本会组织的会议和活动。” 根据惯例,成为委员首先必须是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允许拥有外国国籍的人士担任委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二十九条规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单位和个人,如果严重违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或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的决议,由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分别依据情节给予警告处分,或撤销其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的资格。”“受警告处分或撤销参加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如果不服,可以请求复议。” 截至目前,尚未发生过参加单位受警告处分或撤销参加资格的情况。但各级政协均有个人受警告处分或撤销参加资格的情况。 权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委员,在本会会议上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对本会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规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单位和个人,有通过本会会议和组织充分发表各种意见、参加讨论国家大政方针和各该地方重大事务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以及对违纪违法行为检举揭发、参与调查和检查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规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单位和个人,有声明退出的自由。” 委员待遇 政协委员绝大部分都是兼职,每位委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担任政协委员没有工资或特殊津贴。有的地方为参加政协会议及活动的政协委员提供误工补贴,但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发出后,各地对政协委员的误工补贴纷纷取消。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审查逮捕和公诉工作贯彻刑诉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对政协委员采取强制措施前,得依备案制度,向该委员所在的政协通报情况;情况紧急的,可同时或事后及时通报。 表决规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的议案,应经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常务委员会的议案,应经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各参加单位和个人对会议的决议,都有遵守和履行的义务。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 代表比例 協商會議 常委會 参见 国民参政会、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 协商民主、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统一战线、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两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会议经常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同期召开,故俗合称“两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
密度是指一物質單位體積下的質量,常用希臘字母ρ或是英文字母()表示。在數學上,密度定義為質量除以體積的商 。即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其中ρ為密度,為質量,為體積。 有時(例如美國的石油業或天然氣產業)會將密度定義為單位體積的重量,不過在科學上是不精確的,此物理量應稱為比重量。 定义 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质具有的质量,即 式中,为物体的质量,为体积。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物质,密度公式可简化为初等数学形式 。 另外,密度還有一個定義,即: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公式的变形——质量方程式 根据密度的定义式 , 经变形,可以得到 。 上面的公式通常被称作质量方程。可以利用上式,并结合一些几何关系,从而求出自然界中任一物体的质量。该式适用于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体或物质,且不受物质状态的影响。质量方程已经在凝聚态物理学、固体物理学、连续介质力学、流体力学等众多物理学分支的定量分析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上面的公式通常被称作质量方程。可以利用上式,并结合一些几何关系,从而求出自然界中任一物体的质量。该式适用于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体或物质,且不受物质状态的影响。质量方程已经在凝聚态物理学、固体物理学、连续介质力学、流体力学等众多物理学分支的定量分析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kg/m3,其它常用的单位有g/cm3,以及工程中常用的t/m3。 特性 密度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因此可以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影响物质密度的主要物理量为压强和温度。 气体密度受压强和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通常气体只给出标准状况下或者常温常压下的密度,其他状况下的密度可以通过气体的状态方程(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或范德瓦尔斯方程)计算。 液体的密度主要取决于液体的组分,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但有时也不能忽略)。很高的压强也会产生明显影响。 固体的密度受温度和压强影响而变化的特性类似于液体,且一般更不明显。 此外,还有其他可能影响物质密度的物理因素,比如磁场、电场等。就整个自然界而言,特大的压力会使某些天体中物质的密度与常见密度相差悬殊。 密度及比容 比容(specific volume)是一物質單位質量下的體積,是密度的倒數: 。 在熱力學中常用比容來描述一系統的特性,比容和密度都是內含性質,不隨物質的量而變化。 水的密度 常见物质密度列表 下表中列出了部分均匀物质的密度。请注意,即使对于同一种物质,因为可能存在多种微观结构,也可能有不同的密度。对于某些混合物,因为采样的时间、地点不同,也可能有不同的数值(例如海水、汽油等)。下面的数据仅供粗略计算中参考。 相關條目 比重 参考
南非心理學家 程式語言設計者 人工智能研究者 Lisp人物 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人物 南非反種族主義運動者 金山大学校友
人工智能研究者 Lisp人物 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人物 南非反種族主義運動者 金山大学校友 劍橋大學校友 日內瓦大學校友 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员 南非猶太人
短马鞭 在几个故事中,福尔摩斯曾经携带(),在《身分案》中曾用它来鞭打骗子。在《红发会》中,福尔摩斯用猎鞭打落约翰·克莱手中的手枪,在《斑点带子案》中用它来驱蛇。在《六座拿破仑半身像》中,鞭子是福尔摩斯最喜欢的武器——他曾用它来击开一个石膏半身像。 拳击 福尔摩斯被描述成一个可怕的空手拳击斗士。在《四签名》中,福尔摩斯提及了专业拳击运动: 在故事集中,福尔摩斯常常用拳头来应对困难,也毫无疑问是获胜者。在《“格洛里亚斯科特”号三桅帆船》中曾提及福尔摩斯是个训练有素的拳击运动员;在《黄面人》当中,华生称他“而毫无疑问,在与他同体重的人中,福尔摩斯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拳击家。” 武术 在《空屋》当中,福尔摩斯告诉华生他使用武术来对付莫里亚蒂教授,将他的死敌扔进了莱辛巴赫瀑布。他说:“但是我懂点日本式摔跤,过去有好几次都用上了这一手。”其中日本式摔跤(小說設定),是一种融合柔术、拳击和剑术的实战武术。 身体状况 在一些故事当中,福尔摩斯被描述为体力过人。例如,在《斑点带子案》中,6尺大汉罗伊洛特医生将火钳拗弯。当医生离开后,福尔摩斯哈哈大笑说:“‘我的块头没有他那么大,但是假如他在这儿多呆一会儿,我会让他看看,我的手劲比他的小不了多少。’说着,他拾起那条钢火钳,猛一使劲,就把它重新弄直了。”在《黄面人》当中,华生称福尔摩斯提到“善于运用自己体力的人并不很多”并感叹很少有人比福尔摩斯更强壮。 知识与技能 在第一部故事《血字的研究》中给出了福尔摩斯的一些背景。在1881年早些时候,他被描述为一个兴趣广泛的、独立的化学学生,这或许帮助他解决犯罪问题。(当他第一次出现时,为找到研究血迹的新方法而叫出了声;在其它故事中他沉浸在娱乐性的家庭化学实验当中,有时让屋子臭气熏天)。早期故事《「格洛里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中,讲述了更多令福尔摩斯成为侦探的由来:一名大学同学的父亲教授了他演绎法。福尔摩斯恪守科学法则,专注逻辑、应用观察和归纳的力量。 在《血字的研究》当中,福尔摩斯称自己不知道地球如何绕着太陽转,以及与工作无关的知识。在从华生那里听到后,他说自己会立即忘记它。他称自己认为脑子只能装载有用的訊息,无用的会妨碍自己学习有用的知识。华生医生认为福尔摩斯的能力如下: 在《血字研究》可以看出,福尔摩斯懂拉丁语,不需要翻译就可以理解古老的罗马警句——虽然该语言知识对于破案来说有什么用还存在疑点,但在当时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学拉丁语。 后续的故事也有自相矛盾之处。虽然福尔摩斯对政治一无所知,但在《波希米亚丑闻》当中他立即识破了所谓“冯·喀尔曼男爵”的真实身份。就非奇情文学而言,他的言辞充满了对《圣经》、莎士比亚、甚至是歌德的引述。他也可以从福楼拜、乔治·桑的信件和法文原文中直接引述。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福尔摩斯也能欣赏约书亚·雷诺兹和马丁·诺勒(M. Knoller)的作品。 然而,在《布鲁斯-帕廷顿计划》中,华生在1895年11月报道称“他整天在埋头撰写关于拉苏斯的和音赞美诗的专题文章”——一个最神秘的领域,福尔摩斯会用大量的資訊“使自己的脑子暂停活动”,而这与破案毫无关系——这些知识极为丰富,以至于专题文章被称之为他的“最后文字”。之后的故事放弃了这种写法,对于破案无关的事情,福尔摩斯一律高高挂起;在《恐怖谷》的第二章时,福尔摩斯则宣称“所有的知识都对侦探有用”,在《狮鬃毛》末尾,他称“我是一个乱读杂书的人,脑子里什么杂七杂八的知识都记得住。” 福尔摩斯是一个密码分析家。他告诉华生“我熟知各种密文,我自己也是这类领域中一些专题文章的作者,其中我分析了一百六十种不同的密码”。其中一个是在《跳舞的人》中使用频率分析。 福尔摩斯对物证的分析既科学又精确。他的方式包括使用潜在指纹,如足迹、蹄印、自行车痕迹来对犯罪现场做出鉴定(《血字的研究》、《银色马》、《修道院公学》、《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使用烟灰和烟蒂来辨别罪犯(《住院的病人》、《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对比打字机信件来揭露诈骗(《身分案》),使用火药残余来揭露两名凶手(《赖盖特之谜》),对比两个犯罪现场的子弹(《空屋》),分析人体残骸来揭露两名凶手(《硬纸盒子》),甚至是利用指纹来做出辨析(《诺伍德的建筑师》)。福尔摩斯也在几个场合下应用了心理学,例如在《波西米亚的丑闻》中,他诱导艾琳·艾德勒找出隐藏的照片,其“依据”是失火时,未婚女性会寻找自己最珍贵的物品,而已婚女性会抢救孩子。另一个例子是在《蓝宝石案》,福尔摩斯从推销员那里获取情報的方式是打赌,而非质问或贿赂,称“当你遇到留着那种络腮胡子的人,而他又不愿泄露机密时,你总是可以用打赌的方式使他吐露真情...我敢说如果我刚才在那个人面前放上一百镑,那他就决不会像透过打赌的方式那样向我提供那么全面的情况。” 虽然生活惊险不断(或许是希望归隐),退休的福尔摩斯在苏塞克斯郡开始养蜂(《第二块血迹》)并写了《养蜂实用手册,兼论隔离蜂王的研究》他对消遣的喜爱在于音乐,例如《红发会》中,福尔摩斯在晚上溜去听帕布罗·德·萨拉萨蒂拉小提琴。 他也喜欢声乐,特别是瓦格纳的音乐(《红圈会》)。 影响 司法科学 夏洛克·福爾摩斯在文学界中对司法科学影响深远,特别是他对犯罪现场的严谨考察,从细小的线索顺藤摸瓜,精确地推导出来龙去脉。他利用了痕跡來測量证据,如鞋子、车胎痕迹、指纹、弹道学、书写分析,现在被称之为筆跡鑑定。这种办法用来证实警方对犯罪过程的假说。福尔摩斯所倡导的所有技术在日后全部变为了现实,但这些技术在道尔写作时已经颇具雏形。在对案件汇报时,福尔摩斯常常抱怨称许多犯罪现场被他人污染,特别是被警方自己,强调维持原状的重要性;现在,这已经成为犯罪现场侦破的典型。 就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例如香烟灰、头发、指纹)而言,福尔摩斯常常使用高倍放大镜和住所的光学显微镜。他使用分析化学来分析血迹,用毒理学分析毒性物质。福尔摩斯似乎在住所有一个小型化学实验室,可能使用简单的化学方式来检测毒性物质,例如《海軍協定》。弹道学是用来复原子弹轨迹,以及嫌犯使用枪械的口径,例如在《空屋》的案例所示。 福尔摩斯对客人和嫌犯的着装和态度都十分敏感,能注意到衣着风格、污染(例如靴子上的土块),心理活动、物理反应,并由此推断出之前的经过和最近的历史。皮肤上的图案,如纹身,可以说明许多。运用相同的方式,他检查了手杖(特别是《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或帽子(例如在《藍寶石案》中),以及些微的勋章、服饰、污染,推测不在场人的故事。 2002年,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为福尔摩斯颁发荣誉会员称号,表彰他在流行文学中对司法科学和分析化学的杰出运用,使得他(至2010年)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虚构人物。 侦探作品史 虽然歇洛克·福尔摩斯不是最初的虚构侦探(爱伦·坡的C·奥古斯特·杜邦和埃米尔·加博里欧(Émile Gaboriau)的勒考克警探(Monsieur Lecoq)对福尔摩斯这一角色都有影响,但他对前者表示公开的蔑视和不屑),但他的名字成为侦探的绰号。故事中也包括了一些其它角色,例如忠诚但不够机智的助手,华生医生成为了它的原型。侦探小说变得十分流行,在福尔摩斯后许多作者,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桃乐丝·榭尔丝创作了赫尔克里·波洛和彼得·温西爵爷等角色。在断案中,司法科学较之心理学变得不再重要,虽然在二十世纪早期,司法科学得到了蓬勃发展。 科学文献 科学文献依然常常使用歇洛克·福尔摩斯。约翰·拉德福德(Radford,1999)对他的智商充满好奇。利用柯南·道尔的故事作为数据,拉德福德使用了三种方式测算了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智商,得出他的智商相当的高,差不多在190点左右。斯奈德(Snyder,2004)将福尔摩斯的方法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兴起的犯罪学加以对比。科普斯特(Kempster,2006)对比了福尔摩斯和神经学家所拥有的技能。最后,迪迪埃简和弗南德·戈贝特(Didierjean and Fernand Gobet,2008)以心理学方式回顾了福尔摩斯,并与现实的专家做了对比。 后世遗产 “演繹法,我亲爱的华生” 在柯南·道尔的60部作品中,福尔摩斯並没有说过“演繹法,我亲爱的华生”("Elementary, my dear Watson")。在故事中,福尔摩斯常常称自己的逻辑是“演繹法”,是简单明了的。他也常常把华生医生称之为“我亲爱的华生”。但是,两个短语从来没有被合并使用过。最接近的一个例子出现在《駝背人》当中,当福尔摩斯解释演绎法时,“‘太棒了!’我叫道。‘基本的,’他说道。” 句子“演繹法,我亲爱的老兄,演繹法”曾出现在1929年电影的末尾《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归来》,这是第一版福尔摩斯有声电影。饰演福尔摩斯的演员威廉·吉列(Gillette)也曾使用类似的短语“哦,演繹法,我亲爱的老兄”。短语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可能是源于伊迪斯·迈瑟的《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新冒险》,在1939-1947年广播。 柯南·道尔的儿子艾德里安·柯南·道尔在1953年写了《红寡妇》,其中福尔摩斯说出了上述名言。 歇洛克游戏 柯南·道尔所著的56篇故事和四部小说被爱好者们称之为“经典福尔摩斯探案”。早期的经典学者包括不列颠的,他被认为是“大游戏”的创造者,,以及纽约的克里斯托弗·莫利(C.Morley),在1934年他建立了侦缉队贝克街分队——第一个专注于福尔摩斯经典的社团。 歇洛克游戏(即福尔摩斯学游戏、福学游戏、大游戏、或简称游戏)是款解谜游戏,旨在解决柯南·道尔原著中异常现象、澄清歇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所暗示的细节。游戏假设福尔摩斯和华生为真实人物,柯南·道尔则是华生的“文书”,利用经典故事,柔和了历史成分,并囊括了学者对福尔摩斯世界的分析。 游戏的一个分析点是福尔摩斯的生日。莫利的分析认为福尔摩斯的生日是1854年1月6日。作家劳里·R·金(Laurie.R.King)则根据柯南·道尔的《血字的研究》和《“格洛里亚斯科特”号三桅帆船》推断他的生日。《“格洛里亚斯科特”号三桅帆船》中的一些线索显示福尔摩斯在1880或1885年读完他的大二和大四。华生自己则在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中负伤,随后回国,卷入《血字的研究》,即1881年上半年或1882年。由此,她称福尔摩斯在1880年离开大学;如果他17岁就读,那么他的生日可能是在1861年。 另一项研究点是歇洛克就读的大学。作家桃樂絲·榭爾絲认为从两个故事当中可知福尔摩斯就读的是剑桥大学而非牛津大学,“在所有剑桥学院当中,悉尼·萨塞克斯学院对像福尔摩斯这号人来说好处最多,在没有更多确切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假定地把他置于此处。” 福尔摩斯的心理健康也是游戏分析的一个项目。在《血字的研究》的第一次会面中,侦探告诉华生他“有时会很沮丧”,“整天不愿意开口”。许多读者和文学专家认为福尔摩斯或许有些躁郁症,有时会有强烈的兴奋、伴随着慵懒的聚精会神。侦探的孤僻,近乎女性恐怖症般地对女性充满了不信任,或许暗示着他试图逃避的态度;福尔摩斯的“传记作家”威廉·巴兰-古尔德(W.Baring-Gould)和其它人,包括尼古拉斯·迈耶都认为家庭的重大创伤(例如福尔摩斯母亲的被害)可能是问题的根源。 出于对柯南·道尔或其它人物的敬意,许多作者续写了许多小说。有的是公开明显的,将福尔摩斯置于全新的环境之中,或是更加微妙的影射,将一些合乎逻辑的角色置于221号B内。其中的一个著名案例是格里高利·豪斯的《-{zh-cn:豪斯医生;zh-tw:怪醫豪斯; zh-hk:醫神;}-》,他的名字和门房号都指向福尔摩斯。 最简单的方式是将侦探描绘成头戴猎鹿帽、身着圆领短披风(Inverness cape)。然而,在整部小说当中,福尔摩斯从未明显地描述为头戴“猎鹿帽”的人。福尔摩斯的确在《银班驹》中戴着他的“过耳旅行帽”。西德尼·佩吉特在《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中第一次将他绘制为头戴猎鹿帽、身着圆领短披风的形象,并在随后的插图中继续了这一描绘。 社团 1934年,伦敦的歇洛克·福尔摩斯社团和纽约的侦缉队贝克街分队成立。两个社团依然存在(歇洛克·福尔摩斯社团在1937年解散,在1951年重新召集)。伦敦社团是世界上组织安排福尔摩斯探险的社团之一,例如去莱辛巴赫瀑布旅游等。 1934年最先建立的两个社团有许多追随者,最开始是在美国(他们被称之为“子社团”——侦缉队贝克街分队的衍生品),随后在英国和丹麦。今天,在全球都有许多歇洛克社团,如在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 纪念馆 在1951年的不列颠节上,福尔摩斯的起居室被装饰一新,成为展览的杰作,展出了许多原创作品。 在1951年展览结束后,展品被转送到位于伦敦的歇洛克·福尔摩斯酒吧,以及在瑞士Lucens的福尔摩斯展览馆。两个展览顾,包括贝克街起居室依然对公众开放。 1990年,福尔摩斯纪念馆在伦敦贝克街开放,第二年在瑞士迈林根开放;很自然,两地更加注重福尔摩斯而非柯南·道尔。贝克街的福尔摩斯纪念馆是全世界第一个专注于虚构人物的纪念馆。 朴茨茅斯城市纪念馆也为柯南·道尔提供了一个永久的展位,这是因为他曾经在此居住并工作过多年。 其他荣誉 伦敦城市轨道交通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20-{zh-cn:两;zh-tw:輛;}-电动机车头根据歇洛克·福尔摩斯命名。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虚构人物,与拜伦勋爵、本杰明·迪斯雷利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一道并驾齐驱。 伦敦的许多街道都流传着福尔摩斯的传奇。克劳福德(Crawford)街旁的南约克·缪斯街(York Mews South)被改名为歇洛克·缪斯街。旁边另有一个被命名为华生·缪斯。 人物语录 上帝保佑我们!为什么命运老是对贫困穷苦而又孤立无援的芸芸众生那么恶作剧呢?我每当听到这一类的案件时,我都想起巴克斯特的话,并说,‘歇洛克·福尔摩斯之所以能破案还是靠上帝保佑。——《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 我们追求,我们想抓住。可最后我们手中剩下什么东西呢?一个幻影,或者比幻影更糟——痛苦。——《退休的颜料商》 那是灯塔,我的伙计!未来的灯塔!每一座灯塔里都装满千百颗光辉灿烂的小种子,将来英国在他们这一代将更加明智富强。——《海军协定》 ……啊,玫瑰花这东西多么可爱啊!……天下事没有比宗教更需要推理法的了。……推理法可能被推理学者们逐步树立为一门精密的学科。按照推理法,据我看来,我们对上帝仁慈的最高信仰,就是寄托于鲜花之中。因为一切其它的东西:我们的本领,我们的愿望,我们的食物,这一切首先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这种花朵就迥然不同了。它的香气和它的色泽都是生命的点缀,而不是生存的条件。只有仁慈才能产生这些不凡的品格。所以我再说一遍,人类在鲜花中寄托着巨大的希望。——《海军协定》 华生老兄!你真是多变的时代里固定不变的时刻。会刮东风的。这种风在英国还从来没有刮过。这股风会很冷,很厉害,华生。这阵风刮来,我们好多人可能就会凋谢。但这依然是上帝的风。风暴过去后,更加纯洁、更加美好、更加强大的国土将屹立在阳光之下。——《最后致意,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收场白》 我不同意有些人把谦虚列为美德。对逻辑学家来说,一切事物应当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对自己估价过低和夸大自己的才能一样都是违背真理的。——《希腊译员》 笑骂任笃之,财宝我独享。——《血字研究》,引自罗马守财奴 上帝只造你成为一个人形,原来是体面其表,流氓其质。——《四签名》 我们已经习惯,有些人对于他们所不了解的事物偏要挖苦。——《四签名》 对于一个缺乏耐心的世界来说,坚韧而耐心地受苦,这本身就是最可宝贵的榜样。《带面纱的房客》 如有时间请立即前来——如无时间亦来。福尔摩斯——《爬行人》 ……请想,那些追求物质、官能和世俗享受的人都延长了他们无价值的生命,而追求精神价值的人则不愿违背更高的召唤。结果是最不适者的生存,这样一来,世界岂不变成了污水池吗?——《爬行人》 一个人要是想超过自然,他就会堕落到自然以下。最高等的人,一旦脱离了人类命运的康庄大道,就会变成动物。——《爬行人》 歇洛克·福尔摩斯先生的朋友们将高兴地得悉,他仍然健在。——《最后致意·序言》 所以,读者们,还是让福尔摩斯与诸位告别吧!我对诸君以往给我的信任无限感激,在此谨希望我赠给的消遣良法可以报答诸君,因为小说幻境乃是避世消愁的唯一途径。——《新探案·序言》 人民的呼声便是上帝的呼声。——《格兰其庄园》 快,华生,快!事情十分急迫。什么也不要问,穿上衣服赶快走!——《格兰其庄园》 霍普金找我到现场有七次,每次确实都很需要我的帮助。!——《格兰其庄园》 华生,我从来没有恋爱过。不过,如果我恋爱过,如果我爱的女子遭此惨遇,我也许会象我们这位目无法纪的猎狮人—样干的。谁知道呢。《魔鬼之足》 没有比第一手的证词更好的东西了。——《血字的研究》 把所有的不可能都剔除后,剩下的虽然让人难以置信,但那就是真相!—《四签名》 福尔摩斯的案件 发表了56篇短篇小说和4篇中篇小说。 侦破了27起谋杀案或杀人案,其中两起属于非蓄意杀人案,一起是由动物袭击造起,另一起被证明死于事故。 失去兩名本該保護的當事人,如果約翰·道格拉斯(又名波蒂·愛德華)的死也算是有責任的話,就是三人。在“最後一案”中,他自己也成了被人暗殺的物件,他最後逃了出來。 殺人犯或殺人未遂者逃掉或自然死亡的案件有4起,被自己攜帶的兇器殺死或被犯罪物件殺死的有2起。福爾摩斯沒有送交司法機關的犯罪有4起;他和華生親眼目睹但沒有報案的殺人案有1起。 追踪或解释神秘失踪案有10起。就像“斑点带子案”一样,其中有2起,罪犯的犯罪动机是占有女儿或养女的合法财产。 福尔摩斯着手侦探财宝盗窃或预谋抢劫案有7起,还有5起涉及到作案手段多样化的敲诈案。 企图获取国家重要机密、以失败告终的案件有4起。 福尔摩斯干涉和阻止不如意婚姻有2起:一起是阻止强迫婚姻,另一起是阻止谋财害命的无赖婚姻。 侦破非法窥看大学考试试卷案1起。 成功解惑非法运入假设备和假钱案1起。 成功解释大学老师类人猿行为1起。 福爾摩斯同員警一起合作(或完成)的案件有32起。在同蘇格蘭場的合作中,同雷斯垂德合作過11次,同葛萊森合作過4次(其中有3起是與葛萊森的同事合作:1起同萊斯垂德,1起同薩里郡的貝奈斯,1起同私人偵探利弗頓),同霍普金斯一起合作過4次,同布萊斯垂特合作過2次,同鐘斯合作過2次(假如亞瑟內爾·鐘斯和皮特·鐘斯是一個人),同福布斯、蘭納、莫頓、麥克唐納、麥肯納和不知名的檢察官(“三座牆”)合作了1次。 其他合作的警官有:德文郡的格萊葛瑞、薩里郡的福萊斯特、諾里奇的馬丁、蘇賽克斯郡的懷特·梅森(他與麥克唐納合作過)、漢普夏郡的警官考文垂和蘇賽克斯郡的警官安德森。 邁克羅夫特·福爾摩斯協助的案件有3起。 同威格金斯和貝克街流浪兒有過2次合作,同辛普森有過一次單獨合作,同曾經當過罪犯的辛威爾·詹森有過一次合作,同在報紙上散佈流言蜚語的蘭黛爾·派克有過一次合作。 福尔摩斯同“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的私人侦探、萨里郡的贝克先生有过1次合作。 福爾摩斯大事記 1854年 夏洛克·福爾摩斯出生。 福爾摩斯是鄉紳後代,但家道中落;長他七歲的兄長-{zh-Hans:迈克罗夫特;zh-Hant:邁克羅夫特}-為公務員。 1861年 童年教育 福爾摩斯的祖母是法國畫家賀拉斯·凡爾奈的姐妹。福爾摩斯繼承了這樣的血統,一生酷愛音樂。 1867年 在校教育 福爾摩斯進入貴族學校。 1872年 大學教育 福爾摩斯專攻化學,不善於交際,只喜歡一個人在房間訓練思想。除劍擊與拳術外,不好其他運動。 1873年 福爾摩斯在小教堂前被特雷佛的愛犬咬傷踝骨,後來兩人成為莫逆之交。之後,福爾摩斯到特雷佛父親家作客,在老特雷佛的影響下,選擇了偵探作為終生的職業。 1877年 創立偵探事務所 偵探社設於大英博物館附近的蒙塔格街,福爾摩斯一邊积极研究科學,一邊經由牛津同學的介紹接辦案件。 1878年 接“跛足的里科特和他可恶的妻子”案。 1879年 接「馬斯格雷夫典禮」案 此案使福爾摩斯邁出成功的第一步。此間,經濟情況尚不寬裕。 1880年 在美國遊歷一年後歸來。 1881年 與華生結識 經友人斯坦佛的介紹,福爾摩斯與退役軍醫華生結識,並合租貝克街221號B。他介紹警探雷斯垂德和葛萊森跟華生認識。 1882年 接「血字的研究」案 福爾摩斯聲名大躁,經濟上逐漸寬裕,因此挑案更為嚴格。 1883年 4月接「帶斑點的帶子」案 1887年 福爾摩斯因操勞過度而病倒,前往薩里郡的賴蓋特休養。 接「賴蓋特的鄉紳」案 1888年 1月接「恐怖谷」案 福爾摩斯的宿敵莫里亞蒂教授首次露面。 7月接「四簽名」案 摩斯坦上尉失蹤十年後,其女正式請福爾摩斯追查下落。 夏,接「希臘譯員」案 福爾摩斯首次向華生談到他的哥哥邁克羅夫特並介紹認識。 10月,接「貴族單身漢」案 為刺激頭腦,福爾摩斯開始使用可卡因,令華生大為擔心。 1889年 接「波希米亞醜聞」案 案中艾琳.艾德勒,使得一向看不起女人的福爾摩斯改變了想法。同時,福爾摩斯首次稱華生為我的傳記作者。 接「聖科賴爾失蹤」案 6月,接「駝背人」案 福爾摩斯夜訪華生,要求協助,翌日華生將診所交人代理,兩人隨即出發。 6月,接「證券經紀人的書記員」案 6月,接「博斯科姆比溪谷」案 華生接到福爾摩斯的電報後,雖然診所業務繁忙,但仍請人代診,與福爾摩斯同行。 7月,接「海軍協定」案 接「工程師大拇指」案 9月,接「五个橘核」案 華生的妻子回娘家,華生再度成為貝克街的常客。 10月,接「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案 1890年
1990年,福尔摩斯纪念馆在伦敦贝克街开放,第二年在瑞士迈林根开放;很自然,两地更加注重福尔摩斯而非柯南·道尔。贝克街的福尔摩斯纪念馆是全世界第一个专注于虚构人物的纪念馆。 朴茨茅斯城市纪念馆也为柯南·道尔提供了一个永久的展位,这是因为他曾经在此居住并工作过多年。 其他荣誉 伦敦城市轨道交通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20-{zh-cn:两;zh-tw:輛;}-电动机车头根据歇洛克·福尔摩斯命名。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虚构人物,与拜伦勋爵、本杰明·迪斯雷利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一道并驾齐驱。 伦敦的许多街道都流传着福尔摩斯的传奇。克劳福德(Crawford)街旁的南约克·缪斯街(York Mews South)被改名为歇洛克·缪斯街。旁边另有一个被命名为华生·缪斯。 人物语录 上帝保佑我们!为什么命运老是对贫困穷苦而又孤立无援的芸芸众生那么恶作剧呢?我每当听到这一类的案件时,我都想起巴克斯特的话,并说,‘歇洛克·福尔摩斯之所以能破案还是靠上帝保佑。——《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 我们追求,我们想抓住。可最后我们手中剩下什么东西呢?一个幻影,或者比幻影更糟——痛苦。——《退休的颜料商》 那是灯塔,我的伙计!未来的灯塔!每一座灯塔里都装满千百颗光辉灿烂的小种子,将来英国在他们这一代将更加明智富强。——《海军协定》 ……啊,玫瑰花这东西多么可爱啊!……天下事没有比宗教更需要推理法的了。……推理法可能被推理学者们逐步树立为一门精密的学科。按照推理法,据我看来,我们对上帝仁慈的最高信仰,就是寄托于鲜花之中。因为一切其它的东西:我们的本领,我们的愿望,我们的食物,这一切首先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这种花朵就迥然不同了。它的香气和它的色泽都是生命的点缀,而不是生存的条件。只有仁慈才能产生这些不凡的品格。所以我再说一遍,人类在鲜花中寄托着巨大的希望。——《海军协定》 华生老兄!你真是多变的时代里固定不变的时刻。会刮东风的。这种风在英国还从来没有刮过。这股风会很冷,很厉害,华生。这阵风刮来,我们好多人可能就会凋谢。但这依然是上帝的风。风暴过去后,更加纯洁、更加美好、更加强大的国土将屹立在阳光之下。——《最后致意,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收场白》 我不同意有些人把谦虚列为美德。对逻辑学家来说,一切事物应当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对自己估价过低和夸大自己的才能一样都是违背真理的。——《希腊译员》 笑骂任笃之,财宝我独享。——《血字研究》,引自罗马守财奴 上帝只造你成为一个人形,原来是体面其表,流氓其质。——《四签名》 我们已经习惯,有些人对于他们所不了解的事物偏要挖苦。——《四签名》 对于一个缺乏耐心的世界来说,坚韧而耐心地受苦,这本身就是最可宝贵的榜样。《带面纱的房客》 如有时间请立即前来——如无时间亦来。福尔摩斯——《爬行人》 ……请想,那些追求物质、官能和世俗享受的人都延长了他们无价值的生命,而追求精神价值的人则不愿违背更高的召唤。结果是最不适者的生存,这样一来,世界岂不变成了污水池吗?——《爬行人》 一个人要是想超过自然,他就会堕落到自然以下。最高等的人,一旦脱离了人类命运的康庄大道,就会变成动物。——《爬行人》 歇洛克·福尔摩斯先生的朋友们将高兴地得悉,他仍然健在。——《最后致意·序言》 所以,读者们,还是让福尔摩斯与诸位告别吧!我对诸君以往给我的信任无限感激,在此谨希望我赠给的消遣良法可以报答诸君,因为小说幻境乃是避世消愁的唯一途径。——《新探案·序言》 人民的呼声便是上帝的呼声。——《格兰其庄园》 快,华生,快!事情十分急迫。什么也不要问,穿上衣服赶快走!——《格兰其庄园》 霍普金找我到现场有七次,每次确实都很需要我的帮助。!——《格兰其庄园》 华生,我从来没有恋爱过。不过,如果我恋爱过,如果我爱的女子遭此惨遇,我也许会象我们这位目无法纪的猎狮人—样干的。谁知道呢。《魔鬼之足》 没有比第一手的证词更好的东西了。——《血字的研究》 把所有的不可能都剔除后,剩下的虽然让人难以置信,但那就是真相!—《四签名》 福尔摩斯的案件 发表了56篇短篇小说和4篇中篇小说。 侦破了27起谋杀案或杀人案,其中两起属于非蓄意杀人案,一起是由动物袭击造起,另一起被证明死于事故。 失去兩名本該保護的當事人,如果約翰·道格拉斯(又名波蒂·愛德華)的死也算是有責任的話,就是三人。在“最後一案”中,他自己也成了被人暗殺的物件,他最後逃了出來。 殺人犯或殺人未遂者逃掉或自然死亡的案件有4起,被自己攜帶的兇器殺死或被犯罪物件殺死的有2起。福爾摩斯沒有送交司法機關的犯罪有4起;他和華生親眼目睹但沒有報案的殺人案有1起。 追踪或解释神秘失踪案有10起。就像“斑点带子案”一样,其中有2起,罪犯的犯罪动机是占有女儿或养女的合法财产。 福尔摩斯着手侦探财宝盗窃或预谋抢劫案有7起,还有5起涉及到作案手段多样化的敲诈案。 企图获取国家重要机密、以失败告终的案件有4起。 福尔摩斯干涉和阻止不如意婚姻有2起:一起是阻止强迫婚姻,另一起是阻止谋财害命的无赖婚姻。 侦破非法窥看大学考试试卷案1起。 成功解惑非法运入假设备和假钱案1起。 成功解释大学老师类人猿行为1起。 福爾摩斯同員警一起合作(或完成)的案件有32起。在同蘇格蘭場的合作中,同雷斯垂德合作過11次,同葛萊森合作過4次(其中有3起是與葛萊森的同事合作:1起同萊斯垂德,1起同薩里郡的貝奈斯,1起同私人偵探利弗頓),同霍普金斯一起合作過4次,同布萊斯垂特合作過2次,同鐘斯合作過2次(假如亞瑟內爾·鐘斯和皮特·鐘斯是一個人),同福布斯、蘭納、莫頓、麥克唐納、麥肯納和不知名的檢察官(“三座牆”)合作了1次。 其他合作的警官有:德文郡的格萊葛瑞、薩里郡的福萊斯特、諾里奇的馬丁、蘇賽克斯郡的懷特·梅森(他與麥克唐納合作過)、漢普夏郡的警官考文垂和蘇賽克斯郡的警官安德森。 邁克羅夫特·福爾摩斯協助的案件有3起。 同威格金斯和貝克街流浪兒有過2次合作,同辛普森有過一次單獨合作,同曾經當過罪犯的辛威爾·詹森有過一次合作,同在報紙上散佈流言蜚語的蘭黛爾·派克有過一次合作。 福尔摩斯同“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的私人侦探、萨里郡的贝克先生有过1次合作。 福爾摩斯大事記 1854年 夏洛克·福爾摩斯出生。 福爾摩斯是鄉紳後代,但家道中落;長他七歲的兄長-{zh-Hans:迈克罗夫特;zh-Hant:邁克羅夫特}-為公務員。 1861年 童年教育 福爾摩斯的祖母是法國畫家賀拉斯·凡爾奈的姐妹。福爾摩斯繼承了這樣的血統,一生酷愛音樂。 1867年 在校教育 福爾摩斯進入貴族學校。 1872年 大學教育 福爾摩斯專攻化學,不善於交際,只喜歡一個人在房間訓練思想。除劍擊與拳術外,不好其他運動。 1873年 福爾摩斯在小教堂前被特雷佛的愛犬咬傷踝骨,後來兩人成為莫逆之交。之後,福爾摩斯到特雷佛父親家作客,在老特雷佛的影響下,選擇了偵探作為終生的職業。 1877年 創立偵探事務所 偵探社設於大英博物館附近的蒙塔格街,福爾摩斯一邊积极研究科學,一邊經由牛津同學的介紹接辦案件。 1878年 接“跛足的里科特和他可恶的妻子”案。 1879年 接「馬斯格雷夫典禮」案 此案使福爾摩斯邁出成功的第一步。此間,經濟情況尚不寬裕。 1880年 在美國遊歷一年後歸來。 1881年 與華生結識 經友人斯坦佛的介紹,福爾摩斯與退役軍醫華生結識,並合租貝克街221號B。他介紹警探雷斯垂德和葛萊森跟華生認識。 1882年 接「血字的研究」案 福爾摩斯聲名大躁,經濟上逐漸寬裕,因此挑案更為嚴格。 1883年 4月接「帶斑點的帶子」案 1887年 福爾摩斯因操勞過度而病倒,前往薩里郡的賴蓋特休養。 接「賴蓋特的鄉紳」案 1888年 1月接「恐怖谷」案 福爾摩斯的宿敵莫里亞蒂教授首次露面。 7月接「四簽名」案 摩斯坦上尉失蹤十年後,其女正式請福爾摩斯追查下落。 夏,接「希臘譯員」案 福爾摩斯首次向華生談到他的哥哥邁克羅夫特並介紹認識。 10月,接「貴族單身漢」案 為刺激頭腦,福爾摩斯開始使用可卡因,令華生大為擔心。 1889年 接「波希米亞醜聞」案 案中艾琳.艾德勒,使得一向看不起女人的福爾摩斯改變了想法。同時,福爾摩斯首次稱華生為我的傳記作者。 接「聖科賴爾失蹤」案 6月,接「駝背人」案 福爾摩斯夜訪華生,要求協助,翌日華生將診所交人代理,兩人隨即出發。 6月,接「證券經紀人的書記員」案 6月,接「博斯科姆比溪谷」案 華生接到福爾摩斯的電報後,雖然診所業務繁忙,但仍請人代診,與福爾摩斯同行。 7月,接「海軍協定」案 接「工程師大拇指」案 9月,接「五个橘核」案 華生的妻子回娘家,華生再度成為貝克街的常客。 10月,接「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案 1890年 接「失蹤的新郎」案 接「紅髮會」案 12月,接「鵝肚裡的寶石」案 1891年 「最後一案」 福爾摩斯與宿敵莫里亞蒂教授決死一戰,兩人雙雙墜入懸崖,生死未卜 1894年 4月,接「空屋」案 福爾摩斯歷險歸來,化身為舊書藏書家,揭破案情真相。此間,華生的妻子過世。 8月,接「諾伍德的建築師」案 依福爾摩斯的請求,華生出讓肯辛頓區的診所,搬回貝克街,與福爾摩斯合住。 11月,接「金邊夾鼻眼鏡」案 1895年 4月,接「三個大學生」案 福爾摩斯與華生在某大學城住了幾週,研究英國早期憲章。 4月,接「孤單的騎車人」案 6月,接「黑彼得」案 11月,接「布魯斯-帕廷頓圖紙」案 獲維多利亞女王賜見,並授綠寶石一枚。 1896年 接「戴面紗的房客」案 接「失蹤的中後衛」案 在華生的督促下,福爾摩斯停用可卡因已有數年之久,此間福爾摩斯時常兩眼深陷,面容陰鬱。 1897年 接辦「格蘭奇莊園」案 接「魔鬼之踵」案 由於日夜操勞,福爾摩斯健康轉壞。案中,福爾摩斯坦承從未戀愛過。 1898年 接「跳舞的小人」案 接「退休的顏料商」案 1902年 5月,接「修道院公學」案 此案結束後,福爾摩斯獲賞六千英鎊。 6月,接「三個同姓人」案 福爾摩斯對被歹徒襲擊傷的華生相當關切,表現出冷-{}-面背後的情感,使華生大為感動。 9月,接「不尋常的委託人」案 福爾摩斯遇襲受傷。 接「紅圈會」案 1903年 1月,接「皮膚變白的士兵」案 華生再婚離開貝克街,此案由福爾摩斯親自撰寫。 夏,接「皇冠被盜」案 9月,接「爬行人」案 案子結束後,福爾摩斯即告退隱。 1907年 福爾摩斯離開倫敦,到塞克斯研究養蜂、享受退休後的田園生活。 7月,接「獅鬃毛」案 這是一起發生在福爾摩斯隱居地附近的命案,由福爾摩斯親自撰述。 與華生偶爾共度周末。 1912年 接辦「最後致意」案 在首相的力邀下重出江湖,花了兩年之久,在美國、愛爾蘭各地展開調查,最後一舉殲滅德國間諜集團。此時福爾摩斯已高齡58歲,這也成為他真正的最後一案。結案後,福爾摩斯到英國南部鄉間隱居,專心研究養蜂事業。 1914年 出版《養蜂實用手冊,兼論隔離蜂王的研究》 。此後音訊全無,也未傳出死訊。 改編作品 舞台及银幕作品 福爾摩斯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大小銀幕,亦曾多次被改編: 電影 1916年無聲電影《》中,福尔摩斯由美國演員William Gillette扮演,這亦是福爾摩斯早期的銀幕形象之一。William Gillette也曾多次在舞台劇中飾演福尔摩斯。 1939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了《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同年他們又推出了鬆散改編自吉列特的舞臺劇的《福爾摩斯歷險記》。 1942-1946年,美國環球電影公司製作了12部福爾摩斯系列電影,歇洛克·福爾摩斯仍由-{zh-hk:貝錫·羅斯本;zh-cn:巴兹尔·拉斯伯恩;}-扮演,故事將時代設置到拍攝時期,並合理現代化原小說的故事,雖然有着環球電影公司同期B級電影的風格,仍然受到當代與後代福爾摩斯迷的推崇。 2002年,名偵探柯南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劇情裡有個叫做《繭》的人工智慧遊戲軟體,裡面有一個以19世紀末的倫敦為舞臺的遊戲。是向福尔摩斯这一虚构人物的致敬之作。 2009年的《-{zh-hans:大侦探福尔摩斯; zh-tw:福爾摩斯; zh-hk:神探福爾摩斯;}-》和2011年的续作《-{zh-hk:神探福爾摩斯:詭影遊戲; zh-tw:福爾摩斯:詭影遊戲; zh-cn:大侦探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由-{zh-hans:盖伊·里奇; zh-tw:蓋·瑞奇; zh-hk:佳·烈治;}-執導,-{zh-hans:小罗伯特·唐尼;zh-hk:羅拔·唐尼;zh-tw:小勞勃·道尼;}-(福爾摩斯)及-{zh-hans:裘德·洛;zh-hk:祖迪·羅;zh-tw:裘德·洛;}-(華生醫生)主演。 2015年《福爾摩斯先生》,由比爾·坎登執導,根據米基·卡倫的2005年小說《心靈詭計》和虛構人物夏洛克·福爾摩斯作改編。由伊恩·麥克連飾演93歲的老年福爾摩斯。 2018年《糯爾摩斯》,美國製作的動畫,由強尼·戴普聲演。 2018年《福爾摩濕與滑生》,由威爾·法洛主演。 2019年《大偵探福爾摩斯:逃獄大追捕》,香港製作的動畫,由黃啟昌聲演。 2020年Netflix改編小說天才少女福爾摩斯,由亨利·卡維爾飾演歇洛克·福爾摩斯。 电视剧 有各国的演员饰演过福尔摩斯这一角色,美國演員-{zh-hk:貝錫·羅斯本;zh-cn:巴兹尔·拉斯伯恩;}-是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福尔摩斯扮演者之一,他在主演了15部福尔摩斯电影,錄製了大量广播剧(1939年至1986年),以及參演福爾摩斯的舞臺劇(其中一部由他夫人編劇)以外,還在美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系列電視劇集《懸疑》中出演了福爾摩斯。 经典剧集是1984年开始在英國首播的電視劇《歇洛克·福尔摩斯冒險史》,由杰瑞米·布莱特饰演福尔摩斯。對於此角色,布莱特的名言是「Do The Doyle」(「忠於道尔」),演出期間布莱特和他喜愛的前輩艾利·諾伍德及彼得·庫辛一樣,時時刻刻带著原著小說研究,所以至今仍受大量福尔摩斯迷所爱戴。杰瑞米·布莱特是所有扮演福尔摩斯的演员中最被观众认可的之一。他在格兰纳达电视製作公司 (iTV Granada) 拍摄的《福尔摩斯》中出演了41集。他1995年死于心脏衰竭,终年62岁。 2010年7月25日,BBC Wales推出了一季三集的迷你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夏洛克(姓“福爾摩斯”)由新生影星-{zh-cn: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zh-tw: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zh-hk:班尼狄·甘巴貝治;}-飾演,约翰則由喜劇演員-{zh-cn:马丁·弗里曼; zh-tw:馬丁·費里曼; zh-hk:馬田·費曼;}-飾演。該劇设置在21世紀的現代英國,展現了編劇眼中的福爾摩斯;劇中的福爾摩斯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法來輔助破案,還開辦了自己的個人網站。由於推出之後廣受觀衆好評,该剧第二季于2012年1月1日播出,第三季于2014年1月1日播出;2016年1月1日推出特別電影版,2017年1月1日播出第四季。 美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原小说进行现代化改编拍有《-{ zh-hans:基本演绎法; zh-tw:福爾摩斯與華生; zh-hk:福爾摩斯新傳;}-》(或译作《美版福尔摩斯》),并于2012年9月播出第一季,和他們1987年的《福爾摩斯與華生小姐》一樣,在現代視角下再現原作故事的元素。 美國2021年Netflix推出一季8集貝克街游擊隊,由Henry Lloyd-Hughes飾演歇洛克·福爾摩斯。 廣播劇 台灣中國廣播公司1990-1991年間深夜12點至1點播出《福爾摩斯探案》,由杜滿生、李若梅等人配音。 動畫 1984年至1985年之前,日本朝日電視台播出一套26話的擬人化狗的動畫影集《名偵探福爾摩斯》 《布雷斯塔警長》:美國動畫影集,在53和54集中,敘述福爾摩斯和莫雷亞蒂教授決鬥後被冰封沉睡,直到23世紀才醒來,與主角布雷斯塔警長一起解決當時發生的案件。 《名偵探柯南》:其本身便融合許多福爾摩斯的元素,從角色、地名到故事等,都有取材自福爾摩斯的故事。最為人所知的例子便是「江戶川柯南」一化名,是工藤新一縮小後為向女友毛利蘭自我介紹,即興融合「江戶川亂步」與「柯南道爾」兩詞。特別篇《福爾摩斯的默示錄》引用了大量的福爾摩斯名言,並作為案件中的破案關鍵。 1999年艾美奖最杰出动画片奖获奖系列美國动画片《福尔摩斯在22世纪》,由Paul Quinn导演,讲述福尔摩斯在22世纪复活并与莫里亚蒂教授-{zh-hans:斗;zh-hant:鬥;}-智-{zh-hans:斗;zh-hant:鬥;}-勇的系列故事。 2020年開播的日本動畫《憂國的莫里亞蒂》中作為主要人物登場。 2021年開播的日本動畫《魯邦三世 PART6 》作為本作角色登場人物。 遊戲 《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Frogwares以福尔摩斯为主角开发的系列冒险游戏。 《大逆轉裁判 -成步堂龍之介的冒險-》:福爾摩斯以大偵探的身份協助主角成步堂龍之介破解眾多案件,於續作《大逆轉裁判2 -成步堂龍之介的覺悟-》亦有登場。 《Fate/G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