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東絕甬道,從出度平陰,遇淮陰侯兵襄國,軍乍利乍不利,終無離上心。 | 他奉命率兵向東進發切斷了敵人的運輸通道,隨后跟着高祖出徵渡過平陰渡口向東進發,在襄國與淮陰侯韓信部隊會合。當時作戰時而獲勝時而戰敗,情勢嚴峻,但周緤始終沒有背離高祖的意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緤為信武侯,食邑三千三百戶。 | 高祖賜封他為信武侯,食邑三千三百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祖十二年,以緤為蒯成侯,除前所食邑。 | 高祖十二年,又賜封周緤為蒯成侯,同時免掉原先的食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欲自擊陳豨,蒯成侯泣曰: 始秦攻破天下,未嘗自行。今上常自行,是為無人可使者乎? | 高祖曾經要親自攻打陳豨,蒯成侯流着淚勸阻道: 從前秦王攻取天下,不曾親自出徵,現在您經常親自出徵,這難道是沒了可派遣的人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以為 愛我 ,賜入殿門不趨,殺人不死。 | 高帝認為周緤是由衷地愛護自己,破例恩准他進入殿門不必碎步快走,殺了人不定死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孝文五年,緤以壽終,謚為貞侯。 | 到漢文帝五年,周緤年老病故,謚號為貞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昌代侯,有罪,國除。 | 他的兒子周昌代承侯爵,后因犯罪,免除了封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孝景中二年,封緤子居代侯。 | 到了漢景帝中元二年,又封周緤的兒子周居代承侯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元鼎三年,居為太常,有罪,國除。 | 到了漢武帝元鼎三年,周居任太常官職,犯了罪,封地被免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皆高爵,從高祖起山東,攻項籍,誅殺名將,破軍降城以十數,未嘗困辱,此亦天授也。 | 太史公說: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都獲得了很高的爵位,跟隨高祖從山東起兵,攻打項羽,斬殺名將,擊敗敵軍几十次,降伏城邑數十座,而不曾遭到挫折和困厄,這也是上天賜給的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蒯成侯周緤操心堅正,身不見疑,上欲有所之,未嘗不垂涕,此有傷心者然,可謂篤厚君子矣。 | 蒯成侯周緤心地堅定忠良,從不被人懷疑,高祖每有出徵的行動,他不曾不流淚哭泣,這只有心里十分痛苦的人才能做到,可以說是個忠誠厚道的君子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太史公曰:余讀功令,至於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彊國。 | 太史公說:我閱讀朝廷考選學官的法規,讀到廣開勉勵學官興辦教育之路時,總是禁不住放下書本而慨嘆,說道:唉,周王室衰微了,諷刺時政的《關雎》詩就出現了;周厲王、周幽王的統治衰敗了,禮崩樂壞,諸侯便恣意橫行,政令全由勢力強大的國家發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 | 所以孔子擔憂王道廢弛邪道興起,於是編定《詩》《書》,整理禮儀音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他到齊國聽到了美妙的《韶》樂,便沉迷不已,三個月品嘗不出肉的美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 他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后,開始校正音樂,使《雅》《頌》樂歌各歸其位,有條不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無所遇,曰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 。 | 由於世道混亂污濁,無人起用他,因此孔子周游列國向七十几位國君求官都得不到知遇。他感慨地說: 要是有人肯用我,只需一年就可以治理好國政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西狩獲麟,曰 吾道窮矣 。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後世學者多錄焉。 | 魯國西郊有人獵獲了麒麟,孔子聞知后哀嘆 我的理想不能實現了 ,於是他借助魯國已有的曆史記錄撰寫《春秋》,用它來表現天子的王法,其文辭精約深隱而寓意丰富博大,后代學者很多人都學習傳錄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 | 自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好學生紛紛四散去交游諸侯,成就大的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和卿相,成就小的結交、教導士大夫,有的則隱居不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 所以子路在衛國做官,子張在陳國做官,澹台子羽住在楚國,子夏在西河教授,子貢終老於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 像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這些人,都曾受業於子夏之輩,然后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以至於始皇,天下并爭於戰國,懦朮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 | 那時只有魏文侯最虛心求教於儒學,后來儒學漸趨衰頹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滅頂之災。戰國時期天下群雄并爭,儒學已經收到了排擠,但是在齊國和魯國一帶,學習研究它的人獨獨不曾廢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 在齊威王、齊宣王當政時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繼承了孔子的事業而發揚光大,憑自己的學說顯名於當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朮士,六藝從此缺焉。 | 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燒《詩》《書》,坑殺儒生,儒家典籍六藝從此殘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 | 陳涉起事反秦,自立為王,魯地的儒生們攜帶孔子家傳的禮器去投奔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 | 於是孔甲當了陳涉的博士,最終和他一同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 | 陳涉起步於普通百姓,驅使一群戍邊的烏合之眾,一個月內就在楚地稱了王,而不到半年竟又復歸滅亡。他的事業十分微小淺薄,可是士大夫們卻背負着孔子的禮器去追隨歸順向他稱臣,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 因為秦王朝焚毀了他們的書籍學業,積下了仇怨,這迫使他們投奔陳王來發泄滿腔的憤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 到高祖皇帝殺死項籍,率兵包圍了魯國,魯國中的儒生們仍在講誦經書演習禮樂,弦歌之聲不絕於耳,這難道不是古代聖人遺留的風范,難道不是一個深愛禮樂的國家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孔子在陳,曰 歸與歸與! | 所以孔子出游到陳國后,說: 回去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 回去吧,我們鄉里的青年人志向高遠,文釆熠熠如錦繡,我不知怎么教導他們才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齊魯之間於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 | 齊魯一帶重視愛好文化儀典,自古以來就是如此,這已成為自然風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脩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 | 漢朝建立后,儒生們開始獲得重新研究經學的機會,又講授演習起了大射和鄉飲的禮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咸為選首,於是喟然嘆興於學。 | 叔孫通制定漢廷禮儀后,做了太常官,和他一同制定禮儀的儒生弟子們,也都被選為朝官,於是人們喟然感嘆,對儒學產生了興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 但是,當時天下戰亂尚未止息,皇上忙於平定四海,還無暇顧及興辦學校之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孝惠、呂后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 孝惠帝、呂后當政時,公卿大臣都是武藝高強戰功卓著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孝文時頗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 孝文帝時略微起用儒生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只愛刑名學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朮,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 等到孝景帝當政,不用儒生,而且竇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因此列位博士官職只是備員待詔,徒有其名,儒生無人進身受到重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 | 直到當今皇上即位,趙綰、王臧等人深明儒學,而皇上也心向往之,於是朝廷下令舉荐品德賢良方正而且通曉經學的文士學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 | 從此以后,講《詩》的在魯地有申培公,在齊地有轅因生,在燕地則有韓太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言尚書自濟南伏生。 | 講《尚書》的有濟南伏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言禮自魯高堂生。 | 講《禮》的有魯地高堂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言易自菑川田生。 | 講《春秋》的在齊魯兩地有胡毋生,在趙地有董仲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 到竇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做了丞相,他廢棄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學說,延請治經學的儒生數百人入朝為官,而公孫弘竟以精通《春秋》步步高升,從一介平民榮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為平津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 從此,天下學子莫不心馳神往,潛心鑽研儒學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滯,乃請曰: 丞相御史言:制曰 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 | 公孫弘曾拜為博士,他害怕儒學被阻滯得不到傳揚,當了丞相后就上奏請求說: 丞相御史啟稟皇上:陛下曾下令說 聽說為政者應該用禮儀教導百姓,用音樂感化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婚姻者,居屋之大倫也。 | 婚姻之事,乃是夫婦間最重要的倫理關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 | 如今禮樂被破壞廢棄了,我深感憂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咸登諸朝。 | 所以大力延請天下品德方正學識廣博的人都來入朝做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以為天下先。 | 我下令禮官勤奮學習,講論儒朮,要學識淵博,復興禮樂,以此作為天下人的表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以廣賢材焉 。 | 又命太常商議,給博士配置弟子員生,使民間都崇尚教化,來開拓培養賢才的道路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 根據陛下旨意。臣與太常孔臧、博士平等認真商議決定:聽說夏、商、周三代的治國之道,是鄉里之間都有教育的場所,夏代稱校、殷代稱序,周代稱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 | 他們勉勵為善者,就讓他在朝中顯達揚名;懲治作惡者,就施以刑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 | 所以教化的實施,要首先從京城開始樹立榜樣,再從京城推廣到地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脩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 | 如今陛下已經明示無上的恩德,放射出日月般的光輝,它符合天地之大道,是以整飭人倫為根本,鼓勵朮學,講究禮儀,崇尚教化,獎勵賢良,以此使海內四方從風向善,這正是實現太平之治的本原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 | 古代的政治教化不協和,禮儀不完備,現在請求借助原有的官職來興盛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 | 請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 讓太常從百姓中挑選十八歲以上儀表端正的人,補充博士弟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 郡國、縣、道、邑中有喜好經學,尊敬長上,嚴守政教,友愛鄉鄰,出入言行皆不違背所學教誨的人,縣令、侯國相、縣長、縣丞要向上級郡守和諸侯王國相舉荐,經其認真察看合格者,應與上計吏同赴京師太常處,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 | 他們學滿一年都要考試,能夠精通一種經書以上的人,補充文學掌故的缺官;其中成績好名次高的可以任用為郎中,由太常造冊上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 | 若是特別優異出眾的,可直接將其姓名向上呈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 | 那些不努力學習才能低下者,和不能通曉一種經學的人,就要罷斥,并懲罰舉荐他們的不稱職的官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 | 臣認真領會陛下所下達的詔書和律令,它們闡明了天道和人道關系,貫通了自古及今的治國義理,文章雅正、教誨之辭含義深刻丰富,它恩德無量將深深造福於社稷百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布諭下。 | 但是小官吏們見識淺陋,不能透徹地講解詔書律令,無法明白地將陛下的旨意傳布曉喻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治禮次治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 | 而治禮、掌故之職,是由懂經學禮儀的人擔當的,他們的升遷很緩慢造成了人才積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 | 因此請求挑選其中官秩比同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曉一種經學的小吏,升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挑選比同百石以下的人補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員二人,邊郡定員一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 | 優先選用熟知經書能大量講誦的人,若人數不夠,就選用掌故補中二千石的屬吏,選用文學掌故補郡國的屬吏,將人員備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著功令。 | 請把這些記入考選學官的法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佗如律令。 | 其它仍依照律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制曰: 可。 | 皇上批示說: 准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 | 從此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很多文質彬彬的經學儒生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申公者,魯人也。 | 申公,是魯國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於魯南宮。 | 高祖經過魯國,申公以弟子身分跟隨老師到魯國南宮去拜見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呂太后時,申公游學長安,與劉郢同師。 | 呂太后時期,申公到長安交游求學,和劉郢同在老師浮丘伯門下受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 畢業后劉郢封為楚王,便讓申公當他的太子劉戊的老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戊不好學,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 | 劉戊不好學習,憎恨申公,等到楚王劉郢去世,劉戊立為楚王,就把申公禁錮起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 | 申公感到恥辱,便回到魯地,在家中教書,終身不出家門,又謝絕一切賓客,唯有魯恭王劉余招請他才前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余人。 | 從遠方慕名而來向他求學的弟子有百余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 | 申公教授《詩經》,只講解詞義,而無闡發經義的著述,凡有疑惑處,便闕而存之,不強作傳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 | 蘭陵人王臧向申公學《詩》之后,用它事孝景皇帝,當了太子少傅,后免官離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上,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 | 當今皇上剛即位,王臧就上書請求入宮為皇上值宿警衛。他不斷得到升遷,一年里就做到了郎中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為御史大夫。 | 而代國人趙綰也曾向申公學習《詩經》,他當了御史大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 | 趙綰、王臧請示天子,想建造明堂用來召集諸侯舉行朝會。他們不能說服皇上同意此事,就舉荐老師申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 | 於是皇上派遣使臣攜帶貴重的禮物束帛和玉璧,駕着駟馬安車去迎請申公,趙綰、王臧二位弟子則乘坐着普通的驛車隨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見天子。 | 申公來到京師,拜見天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余,老,對曰: 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 天子向他詢問社稷安危之事,申公當時已年高八十多歲,年紀很大了,他回答說: 當政的人不必多說話,只看盡力把事做得如何罷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 | 這時天子正喜好文詞夸飾,見申公如此答對,默然不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 | 但是已經把申公招到朝中,就讓他做了太中大夫,住在魯邸,商議修建明堂的事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朮,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 | 太皇竇太后喜好老子學說,不喜歡儒朮,她找出趙綰、王臧的過失來責備皇上,皇上因此停止商議建造明堂的事,把趙綰、王臧都交付法官論罪,后二人皆自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 申公也以病免官返回魯國,數年后逝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弟子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內史,夏寬至城陽內史,碭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繆生至長沙內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為膠東內史。 | 申公弟子中拜為博士者有十几人:孔安國官至臨淮太守,周霸官至膠西內史,夏寬官至城陽內史,碭魯賜官至東海太守,蘭陵人繆生官至長沙內史,徐偃官至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官至膠東內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 | 他們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潔有節操,人們稱贊他們好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 | 其他的學官弟子,品行雖不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 | 他們講解《詩經》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見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 | 清河王劉承的太傅轅固生,是齊國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 | 因為研究《詩經》,孝景帝時拜為博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與黃生爭論景帝前。 | 他和黃生在景帝面前爭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黃生曰: 湯武非受命,乃弒也。 | 黃生說: 湯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繼位天子,而是弒君篡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轅固生曰: 不然。 | 轅固生反駁說: 不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 | 那夏桀、殷紂暴虐昏亂,天下人的心都歸順商湯、周武,商湯、周武贊同天下人的心願而殺死桀、紂,桀、紂的百姓不肯為他們效命而心向湯、武,湯、武迫不得已才立為天子,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