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勝自礪劍,人問曰: 何以為? | 白公勝親自磨礪寶劍,有人問他: 用它干什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勝曰: 欲以殺子西。 | 白公勝回答說: 要用它殺死子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西聞之,笑曰: 勝如卵耳,何能為也。 | 子西聽到這件事,笑着說: 白公勝如同鳥蛋,能有什么作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後四歲,白公勝與石乞襲殺楚令尹子西、司馬子綦於朝。 | 此后四年,白公勝和石乞在朝廷上突然刺殺了令尹子西及司馬子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石乞曰: 不殺王,不可。 | 石乞說: 不殺掉楚惠王,不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劫王如高府。 | 於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石乞從者屈固負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宮。 | 石乞的隨從屈固背負着楚惠王逃到昭夫人住的宮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葉公聞白公為亂,率其國人攻白公。 | 葉公聽說白公勝作亂,帶領着他封地的人攻打白公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白公之徒敗,亡走山中,自殺。 | 白公勝一伙人戰敗,白公勝逃到山里自殺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虜石乞,而問白公尸處,不言將亨。 | 石乞被俘,審問他白公勝的尸首在哪里,不說出來就要把他煮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石乞曰: 事成為卿,不成而亨,固其職也。 | 石乞說: 事情成功了就做卿相,不成功就被煮死,本來是應盡的職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終不肯告其尸處。 | 最終不肯說出白公勝尸首在什么地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亨石乞,而求惠王復立之。 | 於是,把石乞煮死了。找回楚惠王,再立他為國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 | 太史公說:怨毒對於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 | 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地位相同的人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 | 假使伍子胥追隨他的父親伍奢一起死去,和螻蟻又有什么區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 | 放棄小義,洗雪重大的恥辱,讓名聲流傳后世。可悲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 | 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沿途乞討的時候,他的心志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 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正有氣性的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 | 白公如果不自立為王,他的功業和謀略恐怕是說也說不完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 | 學者們涉獵的書籍雖然很多,但是還要從《六經》里考察真實可信的記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 《詩經》《尚書》雖然殘缺不全,但是還可以從記載虞、夏兩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荐,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 | 唐堯將要退位時,把帝位讓給虞舜;虞舜把帝位讓給夏禹之際,四方諸侯和州牧都來推荐,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試用。主持國政几十年,功績卓著以后,才把政權交給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 這表示天下是極貴重的寶器,帝王是極重要的統緒,所以傳授政權是如此地鄭重審慎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 | 可是諸子雜記里說:唐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僅不接受,反而以此為恥辱,於是逃走隱居起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 | 到了夏朝,又出現了不接受商湯讓位的卞隨、務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何以稱焉? | 這又如何頌揚他們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太史公說:我登上箕山,說是山上可能有許由的墳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 | 孔子依次論列古代的仁人、聖人、賢人,如吳太伯、伯夷這些人,都非常詳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 我認為所聽到的許由、務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經書里連一點大略的文字記載也見不到,這是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孔子曰: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 孔子說: 伯夷、叔齊不記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 他們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 | 我對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們未被經書載錄的遺詩,又感到很詫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 他們的傳記上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 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死了,叔齊要把君位讓給伯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伯夷曰: 父命也。 | 伯夷說: 這是父親的遺命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逃去。 | 於是逃走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 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逃走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國人立其中子。 | 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 | 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夠很好地贍養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 | 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靈牌載在兵車上,向東方進兵去討伐殷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 | 伯夷、叔齊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說: 父親死了不葬,就發動戰爭,能說是孝順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 作為臣子去殺害君主,能說是仁義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右欲兵之。 | 武王身邊的隨從人員要殺掉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公曰: 此義人也。 | 太公呂尚說: 這是有節義的人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扶而去之。 | 於是攙扶着他們離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釆薇而食之。 |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紂的暴亂,天下都歸順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恥辱的事情,他們堅持仁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上,釆摘野菜充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 登彼西山兮,釆其薇矣。 | 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辭是: 登上那西山啊,釆摘那里的薇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 以暴臣換暴君啊,竟認識不到那是錯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 | 神農、虞、夏的太平盛世轉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們的歸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 唉呀,只有死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餓死於首陽山。 | 於是餓死在首陽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 從這首詩看來,他們是怨恨還是不怨恨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或曰: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有人說: 天道是沒有偏私的,總是經常幫助好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 | 像伯夷、叔齊應該說是好人呢,還是不該說是好人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 | 他們如此地積累仁德,保持高潔的品行,卻終於餓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荐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 | 再說,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學生里,只有顏淵被推重為好學,然而顏淵總是窮困纏身,連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飽,終於過早地死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 天道對好人的報償又是怎樣的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 盜跖成天殺無辜的人,烤人的心肝當肉吃,凶殘放縱,聚集黨徒几千人在天下橫行,竟然長壽而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遵何德哉? | 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 這是極大而又顯著的事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 | 至於說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專門違法犯禁的人,卻能終生安逸享樂,過着富裕優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斷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 而有的人,選好地方才肯邁步,適宜的機會才肯說話,走路,不敢經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決不發憤去做,像這樣小心審慎而遭禍災的人,數都數不過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 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那么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曰: 道不同不相為謀 ,亦各從其志也。 | 孔子說: 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 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曰: 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 | 所以他又說: 假如富貴是可以尋求得到的話,即使作個卑的趕車人,我也願去做;假如尋求不到,那還是依照自己的愛好去做。 到了嚴寒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 整個社會混亂污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會顯露出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 這難道不是因為有的人把富貴安樂看得那么重,才顯得另一些人把富貴安樂看得那么輕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 孔子說: 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稱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賈子曰: 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眾庶馮生。 | 賈誼說: 貪財的人為財而死,重義輕生的人為名而獻身,矜夸而貪圖權勢的人為爭權而喪生,平民百姓則貪生而惡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同明相照,同類相求。 | 《易經》上說: 同樣明亮的東西,就會相互映照,同屬一類的事物,自然相互感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云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 彩云隨着龍吟飛騰,谷風隨着虎嘯而興起,聖人述作,才使萬物本來的面目顯露出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 伯夷、叔齊雖然有賢德,只有得到孔子的稱贊,名聲才愈加顯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 顏淵專心好學,也只是因為追隨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顯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岩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 | 岩居穴處的隱士,或名聲曉達,或湮沒無聞,有時也是這樣的,像這樣的人如果名聲埋沒得不到稱揚,多么可惜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 窮鄉僻壤的士人要砥勵德行,樹立名聲,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揚名后世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諺曰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固無虛言。 | 俗語說: 賣力耕作,不如逢個好年景;善於做官,不如碰個好官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 這不是沒有根據的空話。不但是女子用美色諂媚取寵,就是士人和宦官中也有這種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以色幸者多矣。 | 從前用美色取得寵幸的人很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漢興,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時有閎孺。 | 到漢朝建國時,高祖為人極暴猛剛直,但卻有籍孺以諂媚得寵。孝惠帝時有個閎孺也是這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兩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貴幸,與上臥起,公卿皆因關說。 | 這兩個人并沒有什么才能,只是靠婉順和諂媚得到了顯貴和寵愛,他們竟同皇上同起同臥,連公卿大臣都要通過他們才能向上陳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鵕璘,貝帶,傅脂粉,化閎、籍之屬也。 | 所以孝惠帝時期,郎官和侍中都戴着用鵕鳥羽毛裝飾的帽子,系着飾有貝殼的衣帶,塗脂抹粉,這是受了閎孺和籍孺之流感染影響的結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兩人徙家安陵。 | 后來,閎孺和籍孺都把家搬到了安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孝文時中寵臣,士人則鄧通,宦者則趙同、北宮伯子。 | 孝文帝時的宮中寵臣,士人有鄧通,宦官有趙同、北宮伯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北宮伯子以愛人長者;而趙同以星氣幸,常為文帝參乘;鄧通無伎能。 | 北宮伯子因為是仁愛的長者而受到寵幸;趙同因善於觀察星象和望氣而受到寵幸,常常做文帝的陪乘;鄧通沒有技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鄧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為黃頭郎。 | 鄧通是蜀郡南安人,因善於划船當了黃頭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孝文帝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從後推之上天,顧見其衣裻帶後穿。 | 孝文帝做夢想升天,上不去,有個黃頭郎從背后推着他上了天,他回頭看見那人衣衫的橫腰部分,衣帶在背后打了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覺而之漸台,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即見鄧通,其衣後穿,夢中所見也。 | 夢醒后,文帝前往漸台,按夢中所見暗自尋找推他上天的黃頭郎。果然看到鄧通,他的衣帶在身后打了結,正如夢中見到的樣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召問其名姓,姓鄧氏,名通,文帝說焉,尊幸之日異。 | 文帝把他召來詢問他的姓名,他回答說是姓鄧名通,文帝喜歡他,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尊重和寵愛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通亦願謹,不好外交,雖賜洗沐,不欲出。 | 鄧通也老實謹慎,不喜歡和外人交往,雖然皇帝給予休假的恩賜,他也不想外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文帝賞賜通巨萬以十數,官至上大夫。 | 當時皇帝賞賜他十多次,總共上億的金錢,官職升到上大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帝時時如鄧通家游戲。 | 文帝常常到鄧通家游玩嬉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鄧通無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獨自謹其身以媚上而已。 | 但是鄧通沒有別的什么才能,不能推荐賢士,只是自己處事謹慎,諂媚皇上而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使善相者相通,曰 當貧餓死 。 | 有一次,皇上讓善於相面的人給鄧通相面,那人相面以后說: 鄧通當因貧窮飢餓而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帝曰: 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 | 文帝說: 能使鄧通富有的就在我,怎能說他會貧困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 鄧氏錢 布天下。 | 於是文帝把蜀郡嚴道的銅山賜給了鄧通,并准許他自行鑄錢,從此 鄧氏錢 流傳全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富如此。 | 他的富有達到了這個程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帝嘗病廱,鄧通常為帝唶吮之。 | 文帝曾經得了廱疽病,鄧通常為文帝吮吸膿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