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劉敬者,齊人也。漢五年,戍隴西,過洛陽,高帝在焉。 | 劉敬是齊國人,漢高帝五年,他到隴西戍守邊塞,路過洛陽,當時高帝正住在那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婁敬脫輓輅,衣其羊裘,見齊人虞將軍曰: 臣原見上言便事。 | 劉敬進城后就摘下拉車子用的那塊橫木,穿着羊皮襖,拜見齊國人虞將軍說: 我希望見到皇帝談談有關國家的大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虞將軍欲與之鮮衣,婁敬曰: 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 | 虞將軍要給他一件鮮潔的好衣服換上,劉敬說: 我穿着絲綢衣服來,就穿着絲綢衣服去拜見;穿着粗布短衣來,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見:不會改換衣服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虞將軍入言上。 | 於是虞將軍進宮把劉敬的請求報告給皇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召入見,賜食。 | 皇帝召劉敬進宮來見,并賜給他食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已而問婁敬,婁敬說曰: 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 | 過了一會,皇帝就問劉敬要談什么大事,劉敬便說道: 陛下建都洛陽,難道是要跟周朝比試一下興隆嗎? 皇帝說: 是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曰: 然。 婁敬曰: 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余世。 | 劉敬說: 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從后稷開始,堯封他於邰,積累德政善事十几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劉避桀居豳。 | 公劉為避開夏桀的暴政而到豳居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馬箠居岐,國人爭隨之。 | 太王因為狄族侵擾的緣故,離開豳地,驅趕着牲口住到岐山,國內的人民都爭相追隨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 | 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諸侯之長時,他曾妥善地解決了虞國和芮國的爭端,從此才成了稟受天命統治天下的人,賢能之士呂望、伯夷自海邊回來歸附於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之上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遂滅殷。 | 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不相約而自動到孟津會盟的八百諸侯,大家都說殷紂可以討伐了,於是滅亡了殷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 | 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輔佐他,就在洛邑營造成周城,把它作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諸侯來交納貢物賦稅,路程就均等了。這樣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稱王統治天下,沒德行就容易因此滅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凡居此者,欲令周務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險,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 | 凡是建都於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樣務必用德政來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險要的自然形勢,讓后代君主驕奢淫逸來虐待百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周之盛時,天下和洽,四夷鄉風,慕義懷德,附離而并事天子,不屯一卒,不戰一士,八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效其貢職。 | 在周朝鼎盛時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歸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義,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駐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戰,八方大國的百姓沒有不歸順臣服的,都進獻貢物和賦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周之衰也,分而為兩,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 | 到了周朝衰敗的時候,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小國,天下沒誰再來朝拜,周室已經不能控制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非其德薄也,而形勢弱也。 | 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勢太弱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 | 如今陛下從丰邑沛縣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帶着他們直接投入戰斗便席卷蜀、漢地區,平定三秦,與項羽在滎陽交戰,爭奪成皋之險,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於荒郊之中,橫尸遍野不可勝數,悲慘的哭聲不絕於耳,傷病殘疾的人們欲動不能,這種情況卻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興盛時期相比,我私下認為這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 | 再說秦地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況,百萬之眾的雄兵是可備一戰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 | 借着秦國原來經營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為依托,這就是所說的形勢險要、物產丰饒的 天府 之地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 陛下進入函谷關把都城建在那里,山東地區即使有禍亂,秦國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 | 與別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擊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獲勝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 如果陛下進入函谷關內建都,控制着秦國原有的地區。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擊打它的后背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 漢高帝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都是山東地區的人,爭先恐后地申辯說周朝建都在洛陽稱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關內只到二世就滅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疑未能決。 | 皇帝猶疑不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留侯明言入關便,即日車駕西都關中。 | 等到留侯張良明確地闡述了入關建都的有利條件后,皇帝當日就乘車西行到關中建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上曰: 本言都秦地者婁敬, 婁 者乃 劉 也。 | 當時皇帝說: 本來主張建都在秦地的是劉敬, 婁 就是 劉 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賜姓劉氏,拜為郎中,號為奉春君。 | 於是賜劉敬改姓劉,授給他郎中官職,稱號叫奉春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之。 | 漢高帝七年,韓王信造反,漢高帝親自前往討伐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 到達晉陽時,得知韓王信與匈奴勾結要共同進攻漢朝的消息,皇帝大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 | 匈奴把他們強壯能戰的士兵和肥壯的牛馬都藏了起來,只顯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 | 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來,都說匈奴可以攻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 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 | 皇帝派劉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來報告說: 兩國交兵,這時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才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 | 現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必定是故意顯露短處,而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 | 我認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漢兵已逾句注,二十余萬兵已業行。 | 這時漢朝軍隊已經越過了句注山,二十萬大軍已經出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怒,罵劉敬曰: 齊虜! | 皇帝聽了劉敬的話非常惱怒,罵劉敬道: 齊國孬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 | 憑着口舌取得了官職,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止我出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械系敬廣武。 | 就用鐐銬把劉敬拘禁起來押在廣武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 | 高帝率軍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高帝圍困在白登山上,被圍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帝至廣武,赦敬,曰: 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 高帝回到廣武縣,便赦免了劉敬,對劉敬說: 我不聽您的意見,因而在平城遭到圍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 | 我已經把前面那十來批出使匈奴說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斬首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 於是賞賜劉敬食邑二千戶,封為關內侯,稱作建信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帝罷平城歸,韓王信亡入胡。 | 漢高帝撤出平城返回朝廷,韓王信逃入胡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是時,冒頓為單於,兵彊,控弦三十萬,數苦北邊。 | 這個時候,冒頓是匈奴單於,軍隊強大,勇士有三十萬,屢次侵擾北部邊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患之,問劉敬。 | 皇帝對這種情況很憂慮,就問劉敬對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劉敬曰: 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 | 劉敬說: 漢朝天下剛剛平定,士兵疲於戰爭,對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 | 冒頓殺了他的父親自封單於,又把他父親的許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憑武力樹威勢,是不能用仁義道德說服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 | 只能夠從長計議讓他的子孫后代臣服漢朝了,但是恐怕陛下不能做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曰: 誠可,何為不能! | 皇帝說: 果真可行的話,為什么不能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顧為柰何? | 究竟該怎么辦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劉敬對曰: 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 | 劉敬回答說: 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給冒頓作妻子,給他送上丰厚的禮物,他知道是漢帝皇后生的女兒又送來丰厚的禮物,粗野的外族人必定羨慕用漢家女子做閼氏,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太子,將來接替君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代單於。 | 為什么要這樣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者?貪漢重幣。 | 因為匈奴貪圖漢朝的丰厚財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 | 陛下拿一年四季漢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東西多次撫問贈送,順便派能言善辯的的人用禮節來開導啟發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於。 | 冒頓在位,當然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他漢朝外孫就是君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 哪曾聽說外孫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兵可無戰以漸臣也。 | 軍隊可以不出戰便使匈奴逐漸臣服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 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讓皇族女子或是嬪妃假冒公主,他也會知道,就不肯尊敬親近她,那樣就沒什么好處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帝曰: 善。 | 高帝聽后說: 好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欲遣長公主。 | 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呂后日夜泣,曰: 妾唯太子、一女,柰何棄之匈奴! | 呂后得知后日夜哭泣,對皇帝說: 我只有太子和一個女兒,怎么忍心把她拋掉遠嫁匈奴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於。 | 皇帝終究不能派出大公主,便找了個宮女以大公主的名義,嫁給冒頓君主作妻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 同時,派遣劉敬前往與匈奴訂立議和聯姻盟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劉敬從匈奴來,因言 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 | 劉敬從匈奴回來,便稱說 匈奴在河南的白羊、樓煩兩個部落,距離長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輕裝騎兵一天一夜就可到達關中地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 | 關中地區剛剛經過戰爭還很凋敝,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可以移民逐漸充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 | 當初各地諸侯起兵發難時,若不是有齊國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參加是不能興盛起來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 | 如今陛下雖然把都城建在關中,但實際缺少人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彊,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 | 北邊靠近匈奴敵寇,東邊有六國的舊貴族,宗族勢力很強,一旦有什么變故,陛下是不能高枕無憂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原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 | 我希望陛下把齊國的田氏各族,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趙、韓、魏等國的后裔,以及豪門名家都遷移到關中居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 | 國內平安無事,可以防備匈奴;若諸侯國發生變亂,也能率領他們東進討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彊本弱末之朮也 。 | 這是加強中央權力而削弱地方勢力的方略啊。 皇帝說: 好得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曰: 善。 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余萬口。 | 於是派劉敬按照他自己提出的意見把十萬多的人口遷到了關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叔孫通者,薛人也。 | 叔孫通是薛縣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時以文學徵,待詔博士。 | 秦朝時以長於文章,知識淵博被徵召入宮,等待任命為博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數歲,陳勝起山東,使者以聞,二世召博士諸儒生問曰: 楚戍卒攻蘄入陳,於公如何? | 几年后,陳勝在山東起兵,使者把這個情況報告給朝廷,秦二世召來各位博士、儒生問道: 楚地戍邊的士卒攻下蘄縣進入陳縣,對這件事各位是怎么個看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博士諸生三十余人前曰: 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原陛下急發兵擊之。 | 博士以及儒生們三十多人走向前去說: 作臣子的不能聚眾,聚眾就是造反,這是死罪不能寬赦,希望陛下趕快發兵攻打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世怒,作色。 | 秦二世一聽就發了火,臉色頓時改了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叔孫通前曰: 諸生言皆非也。 | 這時叔孫通走向前去說: 各位儒生的話都不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天下合為一家,毀郡縣城,鑠其兵,示天下不復用。 | 當今天下已合為一個大家,毀掉郡縣城池,銷熔各種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安敢有反者! | 何況有賢明的君主君臨天下,給下面制定了完備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職,四方八面都歸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郡守尉今捕論,何足憂。 | 這只是一伙盜賊行竊罷了,何足掛齒。郡官們正在搜捕他們治罪論處,不值得憂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世喜曰: 善。 | 秦二世高興地說: 好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盡問諸生,諸生或言反,或言盜。 | 又向每個儒生問了一遍,儒生們有的說是造反,有的說是盜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二世令御史案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 | 於是秦二世命令監察官審查每個儒生說的話,凡說是造反的都交給官吏治罪,秦二世認為他們不該說這樣的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言盜者皆罷之。 | 那些說是盜賊的都免掉職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 | 卻賜給叔孫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裝,并授給他博士職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叔孫通已出宮,反舍,諸生曰: 先生何言之諛也? | 叔孫通走出宮來,回到居舍,一些儒生問道: 先生說了些什么討好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通曰: 公不知也,我几不脫於虎口! | 叔孫通說: 各位不知道啊,我几乎逃不出虎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 | 於是逃離都城,到了薛縣,當時薛縣已經投降楚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 | 等項梁到了薛縣,叔孫通便投靠了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敗於定陶,從懷王。 | 后來項梁在定陶戰死,叔孫通就跟隨了楚懷王熊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懷王為義帝,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 | 懷王被項羽封為義帝,遷往長沙去了,叔孫通便留下奉事項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 | 漢高帝二年,漢王劉邦帶領五個諸侯王攻進彭城,叔孫通就投降了漢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 漢王戰敗西去,叔孫通也跟了去終於投靠了漢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漢王喜。 | 叔孫通總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裝,漢王見了非常討厭;他就換了服裝,穿上短襖,而且是按楚地習俗裁制的,漢王見了很是高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無所言進,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 | 當初,叔孫通投降漢王時,跟隨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孫通從來不說推荐他們的話,而專門稱說推荐那些曾經聚眾偷盜的勇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弟子皆竊罵曰: 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 | 儒生弟子們都暗地罵他道: 奉事先生几年,有幸能跟他投奔漢王,如今不能推荐我們,卻專門稱道特別奸狡的人,有什么道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叔孫通聞之,乃謂曰: 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 | 叔孫通聽到罵他的話,就對儒生們說: 漢王正冒着利箭堅石爭奪天下,各位儒生難道能搏斗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 | 所以我先要稱道斬將奪旗能冒死撕殺的勇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