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會忘記你們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漢王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
漢王任命叔孫通做博士,稱為稷嗣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漢五年,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
漢高帝五年,天下已經統一,諸侯們在定陶共同尊推漢王為皇帝,叔孫通負責擬定儀式禮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
當時漢高帝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坎削庭中立柱,高帝為這事感到頭疼。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 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 那些儒生很難為您進攻奪取,可是能夠幫您保守成果。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原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我希望徵召魯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們一起制定朝廷上的儀禮。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帝曰: 得無難乎?
高帝說: 只怕會像過去那樣的煩瑣難行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叔孫通曰: 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
叔孫通說: 五帝有不同的樂禮,三王有不同禮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
禮,就是按照當時的世事人情給人們制定出節制或修飾的法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
所以從夏、殷、周三代的禮節有所沿襲、刪減和增加的情況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就是說不同朝代的禮節是不相重復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原頗釆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我願意略用古代禮節與秦朝的禮儀糅合起來制定新禮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曰: 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
皇帝說: 可以試着辦一下,但要讓它容易通曉,考慮我能夠做得到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叔孫通使徵魯諸生三十余人。
於是叔孫通奉命徵召了魯地儒生三十多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魯有兩生不肯行,曰: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
魯地有兩個儒生不願走,說: 您所奉事的君主將近十位了,都是靠當面阿諛奉承取得親近、顯貴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
如今天下剛剛平定,死去的還來不及埋葬,傷殘的還沒有康復,又要制定禮樂法規。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
從禮樂興辦的根由看,只有積累功德百年以后,才能時興起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吾不忍為公所為。
我們不能違心替您辦這種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
您辦的事不合古法,我們不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公往矣,無汙我!
您去吧,不要玷辱了我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叔孫通笑曰: 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叔孫通笑着說: 你們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點也不懂時勢的變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遂與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余人為綿蕞野外。習之月余,叔孫通曰: 上可試觀。
他便和所徵召的三十人一同西行來到都城,他們和皇帝左右有學問的侍從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繩子表示施禮的處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進行演練。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 皇帝可以前來視察一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既觀,使行禮,曰: 吾能為此。
皇帝視察后,讓他們向自己行禮,然后說: 我能做到這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令群臣習肄,會十月。
於是命令群臣都來學習,這時正巧是十月,能進行歲首朝會的實際排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十月。
漢高帝七年,長樂宮已經建成,各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歲首大典。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志。
儀式是:先在天剛亮時,謁者開始主持禮儀,引導着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進入殿門,廷中排列着戰車、騎兵、步兵和宮廷侍衛軍士,擺設着各種兵器,樹立着各式旗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傳言 趨 。
謁者傳呼 小步快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
於是所有官員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員站在台階兩側,台階上有几百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
凡是功臣、列侯、各級將軍軍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邊,面向東;凡文職官員從丞相起依次排列在東邊,面向西。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行設九賓,臚傳。
大行令安排的九個禮賓官,從上到下地傳呼。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
於是皇帝乘坐 龍輦 從寢宮出來,百官舉起旗幟傳呼警備,然后引導着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級官員依次畢恭畢敬地向皇帝施禮道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
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員沒有一個不因這威嚴儀式而驚懼肅敬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至禮畢,復置法酒。
等到儀式完畢,再擺設酒宴大禮。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
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斂聲屏氣地低着頭,按照尊卑次序站起來向皇帝祝頌敬酒。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觴九行,謁者言 罷酒 。
斟酒九巡,謁者宣布 宴會結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
最后監察官員執行禮儀法規,找出那些不符合禮儀規定的人把他們帶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
從朝見到宴會的全部過程,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和行動失當的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高帝曰: 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說: 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
於是授給叔孫通太常的官職,賞賜黃金五百斤。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叔孫通因進曰: 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原陛下官之。
叔孫通趁機進言說: 各位弟子儒生跟隨我時間很久了,跟我一起制定朝廷儀禮,希望陛下授給他們官職。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帝悉以為郎。
高帝讓他們都做了郎官。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
叔孫通出宮后,把五百斤黃金,都分贈給各個儒生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生乃皆喜曰: 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這些儒生都高興地說: 叔孫先生真是大聖人,通曉當代的緊要事務。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漢九年,高帝徙叔孫通為太子太傅。
漢高帝九年,高帝調叔孫通任太子太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漢十二年,高祖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諫上曰: 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
漢高帝十二年,高帝打算讓趙王劉如意代替太子,叔孫通向皇帝進諫規勸道: 從前,晉獻公因為寵幸驪姬的緣故廢掉太子申生,改立奚齊,使晉國大亂几十年,被天下人恥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
秦始皇因為不早早確定扶蘇當太子,讓趙高能夠用欺詐伎倆立了胡亥,結果自取滅亡,這是陛下親眼見到的事實。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現在太子仁義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呂后與陛下同經艱難困苦,同吃粗茶淡飯,是患難與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棄她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誅,以頸血汙地。
陛下一定要廢掉嫡長子而扶立小兒子,我寧願先受一死,讓我的一腔鮮血染紅大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帝曰: 公罷矣,吾直戲耳。
高帝說: 先生算了吧,我只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叔孫通曰: 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柰何以天下為戲!
叔孫通說: 太子是天下的根基,根一動搖,天下就會震動,怎么能拿天下的根基之事作為戲言來說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帝曰: 吾聽公言。
高帝說: 我聽從您的意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上置酒,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入見,上乃遂無易太子志矣。
等到皇帝設置酒宴款待賓客時,看到張良招來的四位年長高士都隨從太子進宮拜見,皇帝於是再沒有更換太子的想法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謂叔孫生曰: 先帝園陵寢廟,群臣莫習。
漢高帝去世,孝惠帝即位,就對叔孫先生說: 先帝陵園和宗廟的儀禮,群臣都不熟悉。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徙為太常,定宗廟儀法。
於是調任他為太常,制定宗廟的儀禮法規。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箸也。
此后又陸續地制定了漢朝諸多儀禮制度,這些都是叔孫通任太常時論定著錄下來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間往,數蹕煩人,乃作衤復道,方筑武庫南。
漢孝惠帝要到東邊的長樂宮去朝拜呂太后,還常有小的謁見,每次出行都要開路清道,禁止通行很是煩擾別人,於是就修建了閣道,正好建在未央宮武庫的南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叔孫生奏事,因請間曰: 陛下何自筑衤復道高寢,衣冠月出游高廟?
叔孫通向孝惠帝報告請示工作,趁機請求跟皇帝密談: 陛下怎么能擅自把天橋修建在每月從高寢送衣冠出游到高廟的通道上面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廟,漢太祖,柰何令後世子孫乘宗廟道上行哉?
高帝廟是漢朝始祖的宗廟,怎么能讓后代子孫凌駕於宗廟通道的上空行走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孝惠帝大懼,曰: 急壞之。
孝惠帝聽了大為驚恐,說: 趕快拆毀它。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叔孫生曰: 人主無過舉。
叔孫先生說: 做君主的不能有錯誤的舉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壞此,則示有過舉。
現在已經建成了,百姓全知道這件事,如果又要毀掉這座天橋,那就是顯露出您有錯誤的舉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原陛下原廟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廣多宗廟,大孝之本也。
希望陛下在渭水北面另立一座原樣的的祠廟,把高帝衣冠在每月出游時送到那里,進一步擴大、增加宗廟,這是大孝的根本措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乃詔有司立原廟。
皇帝就下詔令讓有關官吏另立一座祠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原廟起,以衤復道故。
這座另立的祠廟建造起來,是因為閣道的緣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孝惠帝曾春出游離宮,叔孫生曰: 古者有春嘗果,方今櫻桃孰,可獻,原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
孝惠帝曾在春天到離宮出游,叔孫先生說: 古的時候有春天給宗廟進獻櫻桃果的儀禮,現在正當櫻桃成熟的季節,可以進獻,希望陛下出游時,順便釆些櫻桃來獻給宗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乃許之。
皇帝答應辦這件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果獻由此興。
以后進獻各種果品的儀禮就是由此興盛起來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太史公曰:語曰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 。
太史公說:有道是 價值千金的皮裘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樓台亭榭的椽子,不是一棵樹上的枝條;夏、商、周三代的當時業績,也不是一個賢士的才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信哉!
確實如此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高祖起微細,定海內,謀計用兵,可謂盡之矣。
高祖從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謀划大計,用兵作戰,可以說極盡能事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然而劉敬脫輓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
然而劉敬摘下拉車的橫木去見皇帝一次進言,便建立了萬代相傳的穩固大業,才能智慧怎么能會少數人專有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 大直若詘,道固委蛇 ,蓋謂是乎?
叔孫通善於看風使舵,度量事務,制定禮儀法規或取或舍,能夠隨着時世來變化,最終成了漢代儒家的宗師。 最正直的好似彎曲,事理本來就是曲折向前的 ,大概說的就是這類事情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
曹沫,是魯國人,憑勇敢和力氣侍奉魯莊公。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莊公好力。
莊公喜愛有勇力的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
曹沫任魯國的將軍,和齊國作戰,多次戰敗逃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
魯莊公害怕了,就獻出遂邑地區求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猶復以為將。
但仍然讓曹沫任將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
齊桓公答應和魯莊公在柯地會見,訂立盟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 子將何欲?
桓公和莊公在盟壇上訂立盟約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脅迫齊桓公,桓公的侍衛人員沒有誰敢輕舉妄動,桓公問: 您打算做什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曹沫曰: 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曹沫回答說: 齊國強大,魯國弱小,以大國侵略魯國也太過分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
如今魯國都城一倒塌就會壓到齊國的邊境了,您要考慮考慮這個問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於是齊桓公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
說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壇,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談吐從容如常。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桓公怒,欲倍其約。
桓公很生氣,打算背棄盟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管仲曰: 不可。
管仲說: 不可以。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矢天下之援,不如與之。
貪圖小的利益用來求得一時的快意,就會在諸侯面前喪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對您的支持,不如把土地還給魯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於是,齊桓公就按照約定歸還占領的魯國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丟失的土地全部回歸魯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吳有專諸之事。
此后一百六十七年,吳國有專諸的事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專諸者,吳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知專諸之能。
專諸,是吳國堂邑人。伍子胥逃離楚國前往吳國時,知道專諸有本領。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伍子胥既見吳王僚,說以伐楚之利。
伍子胥進見吳王僚以后,用攻打楚國的好處勸說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吳公子光曰: 彼伍員父兄皆死於楚而員言伐楚,欲自為報私讎也,非能為吳。
吳公子光說: 那個伍員,父親、哥哥都是被楚國殺死的,伍員才講攻打楚國,他這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并不是真正為吳國着想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吳王乃止。
吳王就不再議伐楚的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殺吳王僚。乃曰: 彼光將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殺掉吳王僚,就說: 那個公子光有在國內奪取王位的企圖,現在還不能勸說他向國外出兵。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進專諸於公子光。
於是就把專諸推荐給公子光。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光之父曰吳王諸樊。
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子札。
諸樊有三個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樊知季子札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致國於季子札。
諸樊知道季子札賢明,就不扶立自己的兒子作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傳遞下去,最后好把國君的位子傳給季子札。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樊既死,傳余祭。
諸樊去世以后王位傳給了余祭。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余祭死,傳夷昧。
余祭死后,傳給夷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