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縴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 現在皇上您羅致昆山的美玉,得到隨侯之珠、和氏之璧,掛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劍,駕着縴離馬,豎着翠鳳旗,擺着靈鼉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 以上這些寶物,并沒有一樣是秦國出產的,但陛下您非常喜愛它們,這是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釆。 | 若是一定要秦國所產然后才使用的話,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用來裝飾朝廷,犀角象牙制品就不能為您所賞玩,鄭國、衛國的美女也不能列於您的后宮之中,良馬也不能填滿您的馬棚。江南的金錫也不該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應用來當顏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 您用來裝飾后宮、充當姬妾、賞心樂意、怡目悅耳的,一定要出自秦國然后才用的話,那么,用宛地珍珠裝飾的簪子,璣珠鑲嵌的耳墜,東阿白絹縫制的衣服、刺繡華美的裝飾品,就不能進獻在您的面前,那時髦而又高雅,漂亮而又文靜的趙國女子不能侍立在您的身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 而那些敲打瓦壇瓦罐、彈着秦箏、拍着大腿、嗚嗚叫喊以滿足欣賞要求的,這才是正宗的秦國音樂。象《鄭》、《衛》、《桑間》、《昭》、《虞》、《武》、《象》這些樂曲,則是其他國家的音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 現在您拋棄敲打瓦壇瓦罐這一套秦國音樂而聽《鄭》、《衛》之聲,不去聽彈箏而欣賞《昭》、《虞》之曲,這是什么原因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 說穿了,只不過是圖眼前快樂,以滿足耳目觀賞需求而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 而現在您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此人能用不能用,也不問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國人一律辭退,只要是客卿一律驅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 這樣看來,陛下所看重的是美女、音樂、珍珠、寶玉,所輕視的是人才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朮也。 | 這并不是統一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 | 我聽說過土地廣闊所產糧食就丰富,國家廣大人口就眾多,軍隊強盛士兵就勇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 所以泰山不排斥泥土,才能堆積得那樣高大;河海不挑剔細小的溪流,才能變得如此深廣;而成就王業的人不拋棄廣大民眾,才能顯出他的盛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 所以地無論東南西北,民眾不分這國那國,一年四季五谷丰登,鬼神賜予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於天下的原因所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 藉寇兵而齎盜糧 者也。 | 而現在陛下您拋棄了百姓來幫助敵國,排斥賓客而使他們為其他諸侯國建立功業,使天下有才之士后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腳步而不敢進入秦國,這正是人們所說的 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 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原忠者眾。 | 非秦國出產的物品,值得珍視的很多;非秦國出生的士人,願意效忠的也不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 現在您驅逐客卿來資助敵國,損害百姓以幫助仇人,在內部削弱自己而在外面又和諸侯結下怨恨,這樣下去,要使國家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 | 於是,秦王就廢除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終於釆用了他的計謀,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 | 二十多年,終於統一了天下,尊稱國王為 皇帝 。皇帝又任命李斯為丞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夷郡縣城,銷其兵刃,示不復用。 | 并拆平了各國郡縣的城牆,銷毀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後無戰攻之患。 | 使秦國沒有一寸分封的土地,也不立皇帝的兒子、兄弟為王,更不把功臣封為諸侯,以便使國家從此之后再也沒有戰爭的禍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頌始皇威德。 |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陽宮設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稱頌秦始皇的武威盛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人淳於越進諫曰: 臣聞之,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 | 齊國人淳於越勸諫道: 我聽說殷商和周朝統治達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為自己的輔翼力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 | 而現在陛下您雖統一天下,但子弟卻還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現了田常、六卿奪權篡位的禍患,在朝中又沒有強有力的輔佐之臣,靠誰來相救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 辦事不學習古代經驗而能維持長期統治的朝代,我還沒有聽說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青臣等又面諛以重陛下過,非忠臣也。 | 現在周青臣等人又當面阿諛奉承以加重您的錯誤,他們并不是忠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始皇下其議丞相。丞相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曰: 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所建立。 | 始皇把這個奏議交給李斯處理,李斯認為這種論點是荒謬的,因此廢棄不用,就上書給皇帝說: 古時候天下分散敗亂,彼此之間互不服從,所以才諸侯并起,一般輿論都稱道古代以否定當代,裝點一些虛夸不實的文辭來擾亂社會的實際,人們都認為自己的一派學問最好,以否定皇帝的政策法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陛下并有天下,別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 | 現在陛下統一了天下,分辨了黑白是非,使海內共同尊崇皇帝一人;而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卻在一起任意批評朝廷的法令制度,聽說朝廷令下,立刻就以自己學派的觀點來議論它,回家便心中不滿,出門則在街頭巷尾紛紛議論,以批評君主來博得名聲,認為和朝廷不一樣便是本領高,并帶領下層群眾來制造誹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 | 這樣下去而不加以禁止的話,上面君主的權力威望就要下降,下面私人的幫派也要形成。因此,還是以禁止為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 | 我請求把人們收藏的《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都一概掃除干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 | 命令下達三十天之后,若還有人不服從,判處黥刑并罰做筑城苦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 不在清除之列的,是醫藥、占卜、種植等類書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 | 若有想學習法令的,以官吏為老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 | 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議,沒收了《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無知,使天下人無法用古代之事來批評當前朝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 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從秦始皇開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同文書。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 統一文字,在全國各地修建離宮別館。第二年,始皇又四出巡視,平定了四方少數民族,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 | 李斯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几個兒子都娶了秦國公主,女兒們嫁的都是秦國的皇族子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 | 有一次,三川郡守李由請假回咸陽時,李斯在家中設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給李斯敬酒祝賀。門前的車馬數以千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李斯喟然而嘆曰: 嗟乎!吾聞之荀卿曰 物禁大盛 。 | 李斯慨然長嘆道: 唉!我聽荀卿說過 事物禁忌太過分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 | 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這樣高的地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 | 現如今做臣子的沒有人比我職位更高,可以說是富貴榮華到了極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 然而事物發展的極點就要開始衰落,我還不知道將來的歸宿在哪里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會稽,并海上,北抵琅邪。 |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他巡行出游到會稽山,沿海北上,到達琅邪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 | 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兼符璽令趙高都隨同前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始皇有二十余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 |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長子扶蘇因多次直言勸諫皇帝,始皇派他到上郡監督軍隊,蒙恬任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 | 小兒子胡亥很受寵愛,要求隨行,始皇答應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余子莫從。 | 其他的兒子都沒跟着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 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 這一年七月,秦始皇達到沙丘,病的非常嚴重,命令趙高寫好詔書給公子扶蘇說: 把軍隊交給蒙恬,趕快到咸陽參加葬禮,然后安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 書信都已封好,但還沒交給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 | 書信和印璽都在趙高手里,只有小兒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趙高以及五六個親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祕之。置始皇居轀輬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輒從轀輬車中可諸奏事。 | 李斯認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沒正式確立太子,所以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體安放在一輛既能保溫又能通風涼爽的車子中,百官奏事及進獻飲食還像往常一樣,宦官就假托皇帝從車中批准百官上奏的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 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 | 趙高因此扣留了始皇賜給扶蘇的詔書,而對公子胡亥說: 皇上去世了,沒有詔書封諸子為王而只賜給長子扶蘇一封詔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柰何? | 長子到后,就登位作皇帝,而你卻連尺寸的封地也沒有,這怎么辦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胡亥曰: 固也。 | 胡亥說: 本來就是這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 | 我聽說過,聖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聖明的父親最了解他的兒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 | 父親臨終既未下命令分封諸子,那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趙高曰: 不然。 | 趙高說: 并非如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原子圖之。 | 當今天下的大權,無論誰的生死存亡,都在你、我和李斯手里掌握着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制人與見制於人,豈可同日道哉! | 希望你好好考慮考慮。更何況駕馭群臣和向人稱臣,統治別人和被人統治,難道可以同日而語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胡亥曰: 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 | 胡亥說: 廢除兄長而立弟弟,這是不義;不服從父親的詔命而懼怕死亡,這是不孝;自己才能淺薄,依靠別人的幫助而勉強登,這是無能: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服從,我自身遭受禍殃,國家還會滅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曰: 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 | 趙高說: 我聽說過商湯、周武殺死他們的君主,天下人都稱贊他們行為符合道義,不能算是不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 | 衛君殺死他的父親,而衛國人民稱頌他的功德,孔子記載了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 | 更何況辦大事不能拘於小節,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謙讓,鄉間的習俗各有所宜,百官的工作方式也各不一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 | 所以顧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后必生禍害;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將來一定要后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 | 果斷而大膽地去做,連鬼神都要回避,將來一定會成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原子遂之! | 希望你按我說的去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胡亥喟然嘆曰: 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干丞相哉! | 胡亥長嘆一聲說道: 現在皇上剛剛去世還未發喪,喪禮也還沒有結束,怎么好用這件事來求丞相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趙高曰: 時乎時乎,間不及謀! | 趙高說: 時光啊時光,短暫得來不及謀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贏糧躍馬,唯恐後時! | 就像攜帶干糧趕着快馬趕路一樣,唯恐耽誤了時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胡亥既然高之言,高曰: 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臣請為子與丞相謀之。 | 胡亥同意了趙高的話以后,趙高說: 不和丞相商議,恐怕事情還不能成功,我希望能替你與丞相商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乃謂丞相斯曰: 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 | 趙高就對丞相李斯說道: 始皇去世,賜給長子扶蘇詔書,命他到咸陽參加喪禮,并立為繼承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 | 詔書未送,皇帝去世,還沒人知道此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 | 皇帝賜給長子的詔書和符璽都在胡亥手里,立誰為太子只在於你我的一句話而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事將何如? | 你看這事該怎么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斯曰: 安得亡國之言! | 李斯說: 你怎么能說出這種亡國的話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 這不是做為人臣所應當議論的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謀遠不失孰與蒙恬? | 趙高說: 您自己估計一下,和蒙恬相比,誰有本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 | 誰的功勞更高?誰更謀略深遠而不失誤?天下百姓更擁戴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 與長子扶蘇的關系誰更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斯曰: 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 | 李斯說: 在這五個方面我都不如蒙恬,但您為什么這樣苛求於我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曰: 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余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 | 趙高說: 我本來就是一個宦官的奴仆,有幸能憑熟悉獄法文書進入秦宮,管事二十多年,還未曾見過被秦王罷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又傳給下一代的,結果都是以被殺告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 | 皇帝有二十多個兒子,這些都是您所知道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 | 長子扶蘇剛毅而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於激勵士人,即位之后一定要用蒙恬擔任丞相,很顯然,您最終也是不能懷揣通侯之印退職還鄉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失。 | 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讓他學法律已經有好几年了,還沒見過他有什么錯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 | 他慈悲仁愛,誠實厚道,輕視錢財,尊重士人,心里聰明但不善言辭,竭盡禮節尊重賢士,在秦始皇的兒子中,沒人能趕得上他,可以立為繼承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計而定之。 | 您考慮一下再決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斯曰: 君其反位! | 李斯說: 您還是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斯奉主之詔,聽天之命,何慮之可定也? | 我李斯只執行皇帝的遺詔,自己的命運聽從上天的安排,有什么可考慮決定的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曰: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 | 趙高說: 看來平安卻可能是危險的,危險又可能是平安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安危不定,何以貴聖? | 在安危面前不早做決定,又怎么能算是聖明的人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斯曰: 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 | 李斯說: 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讓我擔任丞相,封為通侯,子孫都得到尊貴的地位和優厚的待遇,所以皇帝才把國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給了我,我又怎么能辜負了他的重托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 | 忠臣不因怕死而苛且從事,孝子不因過分操勞而損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職分而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其勿復言,將令斯得罪。 | 請您不要再說了,不要讓我李斯也跟着犯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曰: 蓋聞聖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 | 趙高說: 我聽說聖人并不循規蹈矩,而是適應變化,順從潮流,看到苗頭就能預知根本,看到動向就能預知歸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 而事物本來就是如此,哪里有什么一成不變的道理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方今天下之權命懸於胡亥,高能得志焉。 | 現如今天下的權力和命運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趙高能猜出他的心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夫從外制中謂之惑,從下制上謂之賊。 | 更何況從外部來制服內部就是逆亂,從下面來制服上面就是反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搖動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 所以秋霜一降花草隨之凋落,冰消雪化就萬物更生,這是自然界必然的結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何見之晚? | 您怎么連這些都沒看到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斯曰: 吾聞晉易太子,三世不安;齊桓兄弟爭位,身死為戮;紂殺親戚,不聽諫者,國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廟不血食。 | 李斯說: 我聽說晉代換太子,三代不安寧;齊桓公兄弟爭奪王位,哥哥被殺死;商紂殺死親戚,又不聽從臣下勸諫,都城夷為廢墟,隨着危及社稷;這三件事都違背天意,所以才落得宗廟沒人祭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 | 我李斯還是人啊,怎么能參與這些陰謀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