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此二人者,豈借宦於朝,假譽於左右,然後二主用之哉? | 這兩個人,難道是在朝中借助官宦的保舉、左右親信的吹捧,才博得穆公、桓公重用他們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於眾口哉? | 感召在心,相合在行,親密如同膠漆,像親兄弟一樣不能分開,難道還能被眾多的讒言迷惑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 | 所以,只聽一面之詞就要產生邪惡,只任用個別人就要釀成禍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 | 從前魯君只聽信季孫的話,趕走了孔子;宋君只相信子罕的計策,囚禁了墨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 | 像孔子、墨子的辯才,都不能自免讒言的傷害,因而魯、宋兩國出現了危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則? | 這是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 | 眾口一詞,就是金石也會熔化,毀謗聚集多了,就是親骨肉的關系也會銷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蒙而彊威、宣。 | 所以秦穆公任用了戎人由余,而稱霸中國,齊國任用了越人蒙,而使威王、宣王兩代強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二國,豈拘於俗,牽於世,系阿偏之辭哉? | 秦、齊兩國,難道是拘泥於流俗,牽累於世風,束縛於阿諛偏執的讒言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聽并觀,垂名當世。 | 他們能公正地聽取意見,全面地觀察事情,在當世一直保持好的名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意合則胡越為昆弟,由余、越人蒙是矣;不合,則骨肉出逐不收,硃、象、管、蔡是矣。 | 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親如兄弟,由余和越人蒙就是這樣的;心意不能相合,就是至親骨肉也趕走不留,朱、象、管、蔡就是這樣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義,後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稱,三王易為也。 | 如今,國君如果能用齊、秦合宜的做法,摒棄宋、魯偏聽偏信的錯誤,那么,五霸的功業就不值得稱頌,三王的功業是容易實現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聖王覺寤,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說於田常之賢;封比干之後,修孕婦之墓,故功業復就於天下。 | 因此,英明的國君頭腦清醒,摒棄子之那種虛偽的心腸,能不賞識田常那種假賢明;效法周武王封忠臣比干的后代,整修無辜孕婦的墳墓,那么他必定可成就治理天下的功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則? | 這是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欲善無厭也。 | 要從善如流是沒有滿足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晉文公親其讎,彊霸諸侯;齊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 | 晉文公親近他的仇人,就能夠在諸侯中稱霸;齊桓公任用他原來的仇人,卻能使天下納入正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則,慈仁殷勤,誠加於心,不可以虛辭借也。 | 這是為什么呢?心地仁慈,對人懇切,用真誠感化人心,不是用虛浮的言詞能代替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東弱韓、魏,兵彊天下,而卒車裂之;越用大夫種之謀,禽勁吳,霸中國,而卒誅其身。 | 到秦國任用商鞅推行變法,向東削弱了韓、魏,他的軍隊在天下稱強,而終於把他車裂而死;越國釆納大夫種的計謀,攻滅了強大的吳國,稱霸中國,而終於遭到殺身之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 | 因此,孫叔敖三次離開相位而不懊悔;於陵子仲推辭了三公的職位去替別人澆水灌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人主誠能去驕泬之心,懷可報之意,披心腹,見情素,墮肝膽,施德厚,終與之窮達,無愛於士,則桀之狗可使吠堯,而蹠之客可使刺由;況因萬乘之權,假聖王之資乎? | 如今國君果真能去掉倨傲的情緒,心里存有讓別人效力的意念,披露心腹,以見真情,披肝瀝膽,施以厚德,始終和別人共甘苦,愛戴士子,那么,就是桀養的狗也可以讓它咬堯,而蹠的門客可以讓他行刺許由;何況您依仗大國的權勢,憑借聖王的才能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則荊軻之湛七族,要離之燒妻子,豈足道哉! | 既然如此,那么荊軻甘冒滅七族的大禍,要離燒死妻子兒女,難道還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 | 我聽說夜明珠和夜光璧雖是珍寶,如果在黑夜的路上將其擲向行人,人們沒有不驚異地按劍斜着眼睛看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則? | 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無因而至前也。 | 是因為寶物無端地被拋到面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蟠木根柢,輪囷離詭,而為萬乘器者。 | 槃曲的樹根,屈曲奇特,卻可以成為國君鑒賞的器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則? | 又是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左右先為之容也。 | 是因為國君周圍的人事先把它雕刻、美化過了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無因至前,雖出隨侯之珠,夜光之璧,猶結怨而不見德。 | 所以寶物無端地拋到眼前,即使拋出的是隨候明珠,夜光之璧,還是要結怨而不討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有人先談,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 | 所以若是事先有人予以推荐,就是枯木朽株也會有所建樹而不被人遺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賤,雖蒙堯、舜之朮,挾伊、管之辯,懷龍逢、比干之意,欲盡忠當世之君,而素無根柢之容,雖竭精思,欲開忠信,輔人主之治,則人主必有按劍相眄之跡,是使布衣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 | 如今那些平民百姓和窮居陋巷的士人,處在貧賤的環境中,即使有堯、舜的治國之道,持有伊尹、管仲那樣的辯才,懷有龍逢、比干那樣的心志,打算盡忠於當世的國君,而平素沒有人加以推荐美言,即使是用盡心思,獻出自己的忠信,輔佐國君治國安邦,那么,國君一定會像對待投擲寶物的人那樣按劍斜視你了,這便是使得布衣賢士無法獲得枯木朽株那樣的價值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聖王制世御俗,獨化於陶鈞之上,而不牽於卑亂之語,不奪於眾多之口。 | 所以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如同陶人運鈞運轉,自有法度,教化天下,而不被鄙亂的議論所左右,不為眾人口舌所改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荊軻之說,而匕首竊發;周文王獵涇、渭,載呂尚而歸,以王天下。 | 所以秦始皇聽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話,才相信了荊軻謊話,荊軻才能乘人不備偷偷地取出匕首行刺;周文王在涇、渭地區狩獵,用車載回呂尚,才能夠稱王於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秦信左右而殺,周用烏集而王。 | 所以秦王偏聽了近臣的話,險些被殺;周文王卻事出偶合而王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則? | 這是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獨觀於昭曠之道也。 | 因為周文王能超越左右牽制的言論,擺脫世俗拘束的議論,卓然獨立地看到寬宏豁達的光明大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人主沈於諂諛之辭,牽於帷裳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 | 如今,國君沉湎於阿諛讒媚的言詞之中,牽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圍之下,使卓異超群的士人,混同於駿馬和老牛同槽。這就是鮑焦為什么對世道忿懣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利汙義,砥厲名號者不以欲傷行,故縣名勝母而曾子不入,邑號朝歌而墨子回車。 | 我聽說莊重嚴整上朝的人,不會貪圖利祿而玷污道義;追求名譽的人,不會放縱私欲敗壞自己的品行,因此,縣名叫作 勝母 而曾子就不進去;城邑的名字叫 朝歌 而墨子就回車離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攝於威重之權,主於位勢之貴,故回面汙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於左右,則士伏死堀穴岩之中耳,安肯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 | 如今,讓抱負遠大的人,被威重的權勢所震懾,被高位大勢所壓抑,有意用邪惡的面目、骯臟的品行來侍奉阿諛獻媚的小人而求得親近於大王左右,那么有志之士就會老死在岩穴之中了,怎么肯竭盡忠誠信義追隨大王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書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為上客。 | 這封信進獻給梁孝王,孝王派人從牢獄中把鄒陽放出來,終於成為梁孝王的貴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蕩然肆志,不詘於諸侯,談說於當世,折卿相之權。 | 太史公說:魯仲連的議論主要旨意即使不合大義,可是我贊許他能以平民百姓的身份,縱橫快意地放浪形骸,不屈服於諸侯,評論當世,卻使大權在握的公卿宰相們折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鄒陽辭雖不遜,然其比物連類,有足悲者,亦可謂抗直不橈矣,吾是以附之列傳焉。 | 鄒陽的言詞即使不夠謙遜,可是他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比較,確實有感人之處,也可以說是坦率耿直不屈不撓了,所以我把他附在這篇列傳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時為布衣。 | 黥布,是六縣人,姓英。秦朝時是個平民百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年,有客相之曰: 當刑而王。 | 小時候,有位客人給他看了相說: 當在受刑之后稱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壯,坐法黥。 | 到了壯年,犯了法,被判處黥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布欣然笑曰; 人相我當刑而王,几是乎? | 黥布愉快地笑着說: 有人給我看了相,說我當在受刑之后稱王,現在,大概就是這種情形了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人有聞者,共俳笑之。 | 聽到他這么說的人,都嘲笑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布已論輸麗山,麗山之徒數十萬人,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為群盜。 | 黥布定罪后不久被押送到驪山服勞役,驪山刑徒有几十萬人,黥布專和罪犯的頭目、英雄豪杰來往,終於帶着這伙人逃到長江之中,成了一群盜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陳勝之起也,布乃見番君,與其眾叛秦,聚兵數千人。 | 陳勝起義時,黥布就去見番縣令吳芮,并跟他的部下一起反叛秦朝,聚集了几千人的隊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番君以其女妻之。 | 番縣令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章邯之滅陳勝,破呂臣軍,布乃引兵北擊秦左右校,破之清波,引兵而東。 | 章邯消滅了陳勝、打敗了呂臣的軍隊之后,黥布就帶兵北上攻打秦左、右校的軍隊,在清波打敗了他們,再領兵向東挺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聞項梁定江東會稽,涉江而西。陳嬰以項氏世為楚將,乃以兵屬項梁,渡淮南,英布、蒲將軍亦以兵屬項梁。 | 黥布聽說項梁平定了江東會稽,渡過長江向西進發,陳嬰因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將軍,就帶領着自己的軍隊歸屬了項梁,向南渡過淮河,英布、蒲將軍也帶着軍隊歸屬了項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梁涉淮而西,擊景駒、秦嘉等,布常冠軍。 | 項梁率師渡過淮河向西進發,攻打景駒、秦嘉等人的戰斗中,黥布驍勇善戰,總是列於眾軍之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梁至薛,聞陳王定死,乃立楚懷王。 | 項梁到達薛地,聽說陳王的確死了,就擁立了楚懷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梁號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 | 項梁號稱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梁敗死定陶,懷王徙都彭城,諸將英布亦皆保聚彭城。 | 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楚懷王遷都到彭城,將領們和英布也都聚集在彭城守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是時,秦急圍趙,趙數使人請救。 | 正當這時,秦軍加緊圍攻趙國,趙國屢次派人來請求救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懷王使宋義為上將,范曾為末將,項籍為次將,英布、蒲將軍皆為將軍,悉屬宋義,北救趙。 | 楚懷王派宋義擔任上將軍,范曾擔任末將軍,項籍擔任次將軍,英布、蒲將軍都為將軍,全部歸屬宋義統帥,向北救助趙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項籍殺宋義於河上,懷王因立籍為上將軍,諸將皆屬項籍。 | 等到項籍在黃河之畔殺死宋義,懷王趁勢改任項籍為上將軍,各路將領都歸屬項籍統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 | 項籍派英布率先渡過黃河攻擊秦軍,英布屢立戰功占有優勢,項籍就率領着全部人馬渡過黃河,跟英布協同作戰,於是打敗了秦軍,迫使章邯等人投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楚兵常勝,功冠諸侯。 | 楚軍屢戰屢勝,功蓋各路諸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 | 各路諸侯的軍隊都能逐漸歸附楚國的原因,是因為英布指揮軍隊作戰能以少勝多,使人震服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擊阬章邯秦卒二十余萬人。 | 項籍帶兵向西到達新安,又派遣英布等人乘夜襲擊并活埋章邯部屬二十多萬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關,不得入,又使布等先從間道破關下軍,遂得入,至咸陽。 | 到達函谷關外,進不去,又派英布等人先抄小道攻破關下的守軍,才能入關到達咸陽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布常為軍鋒。 | 英布經常擔任先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王封諸將,立布為九江王,都六。 | 項王賜封將領們,封英布為九江王,建都六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元年四月,諸侯皆罷戲下,各就國。 | 漢元年四月,諸侯們都離開戲下,各回到自己的封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氏立懷王為義帝,徙都長沙,乃陰令九江王布等行擊之。 | 項王擁立懷王為義帝,遷都長沙,卻暗中命令九江王英布等人在半路上偷襲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八月,布使將擊義帝,追殺之郴縣。 | 這年八月,英布派將領襲擊義帝,追到郴縣把他殺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二年,齊王田榮畔楚,項王往擊齊,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數千人行。 | 漢二年,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項王前往攻打齊國,向九江徵調軍隊,九江王托辭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將領帶着几千人應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之敗楚彭城,布又稱病不佐楚。 | 漢王在彭城打敗楚軍,英布又托辭病重不去輔佐楚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王由此怨布,數使使者誚讓召布,布愈恐,不敢往。 | 項王因此怨恨英布,屢次派使者前去責備英布,并召他前往,英布越發地恐慌,不敢前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王方北憂齊、趙,西患漢,所與者獨九江王,又多布材,欲親用之,以故未擊。 | 項王正為北方的齊國、趙國憂心,西邊又憂心漢王起兵,知交的只有九江王,漢王又特別推重英布的才能,打算親近他、任用他,所以沒有攻打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三年,漢王擊楚,大戰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謂左右曰: 如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 | 漢三年,漢王攻打楚國,在彭城展開大規模的戰爭,失利后從梁地撤退,來到虞縣,對身邊親近的人說: 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划天下大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謁者隨何進曰: 不審陛下所謂。 | 負責傳達稟報的隨何近前說: 我不理解陛下說的是什么意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王曰: 孰能為我使淮南,令之發兵倍楚,留項王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 漢王說: 誰能替我出使淮南,讓他們發動軍隊,背叛楚國,在齊國把項王牽制几個月,我奪取天下就萬無一失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隨何曰: 臣請使之。 | 隨何說: 我請求出使淮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與二十人俱,使淮南。 | 漢王給了他二十人一同出使淮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因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見。 | 到達后,因為太宰作內主,等了三天也沒能見到淮南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隨何因說太宰曰: 王之不見何,必以楚為彊,以漢為弱,此臣之所以為使。 | 隨何趁機游說太宰說: 大王不召見我,一定認為楚國強大,漢國弱小,這正是我出使的原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使何得見,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聞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質淮南市,以明王倍漢而與楚也。 | 使我得以召見,我的話要是說的對呢,那正是大王想聽的;我的話說的不對呢,讓我們二十人躺在砧板之上,在淮南廣場用斧頭剁死。以表明大王背叛漢國親近楚國之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宰乃言之王,王見之。 | 太宰這才把話轉告淮南王,淮南王接見了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隨何曰: 漢王使臣敬進書大王御者,竊怪大王與楚何親也。 | 隨何說: 漢王派我恭敬地上書大王駕前,我私下感到奇怪的是,大王為什么和楚國那么親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淮南王曰: 寡人北鄉而臣事之。 | 淮南王說: 我面向北邊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隨何曰: 大王與項王俱列為諸侯,北鄉而臣事之,必以楚為彊,可以託國也。 | 隨何說: 大王和項王都列為諸侯,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認為楚國強大,可以把國家托付給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項王伐齊,身負板筑,以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眾,身自將之,為楚軍前鋒,今乃發四千人以助楚。 | 項王攻打齊國時,他親自背負着筑牆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應當出動淮南全部人馬,親自率領着他們,做楚軍的前鋒,如今只派四千人去幫助楚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 | 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本來是這個樣子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漢王戰於彭城,項王未出齊也,大王宜騷淮南之兵渡淮,日夜會戰彭城下,大王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觀其孰勝。 | 漢王在彭城作戰,項王還未曾出兵齊國,大王就應該調動淮南所有的人馬,渡過淮河,幫助項王與漢王日夜會戰於彭城之下。大王擁有萬人之眾,卻沒有一個人渡過淮河,這是垂衣拱手地觀看他們誰勝誰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託國於人者,固若是乎? | 把國家托付給人家的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託,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 大王掛着歸向楚國的空名,卻想扎扎實實地依靠自己,我私下認為大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漢為弱也。 | 可是,大王不背棄楚國,是認為漢國弱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楚兵雖彊,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盟約而殺義帝也。 | 楚國的軍隊即使強大,卻背負着天下不義的名聲,因為他背棄盟約而又殺害義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而楚王恃戰勝自彊,漢王收諸侯,還守成皋、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楚人還兵,間以梁地,深入敵國八九百里,欲戰則不得,攻城則力不能,老弱轉糧千里之外;楚兵至滎陽、成皋,漢堅守而不動,進則不得攻,退則不得解。 | 可是楚王憑借着戰爭的勝利自認為強大,漢王收攏諸侯之后,回師駐守城皋、滎陽,從蜀、漢運來糧食,深挖壕溝,高筑壁壘,分兵把守着邊境要塞,楚國要想撤回軍隊,中間有梁國相隔,深入敵人國土八九百里,想打,那么又打不贏,攻城又攻不下,老弱殘兵輾轉運糧千里之外;等到楚國軍隊到達滎陽、成皋,漢王的軍隊卻堅守不動,進攻又攻不破,退卻又逃不出漢軍的追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曰楚兵不足恃也。 | 所以說楚國的軍隊是不足以依靠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使楚勝漢,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 | 假使楚軍戰勝了漢軍,那么諸侯們自身危懼,必然要相互救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楚之彊,適足以致天下之兵耳。 | 一旦楚國強大,恰好會招來天下軍隊的攻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楚不如漢,其勢易見也。 | 所以楚國比不上漢國,那形勢是顯而易見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大王不與萬全之漢而自託於危亡之楚,臣竊為大王惑之。 | 如今大王不和萬無一失的漢國友好,卻自身托付於危在旦夕的楚國,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疑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 | 我不認為淮南的軍隊足夠用來滅亡楚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大王發兵而倍楚,項王必留;留數月,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 | 只要大王出兵背叛楚國,項王一定會被牽制,只要牽制几個月,漢王奪取天下就可以萬無一失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