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曷為與人俱稱王,卒就脯醢之地? | 為什么和人家同樣稱王,最終落到被剁成肉醬、做成肉干的地步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湣王之魯,夷維子為執策而從,謂魯人曰: 子將何以待吾君? | 齊湣王前往魯國,夷維子替他趕着車子作隨員。他對魯國官員們說: 你們准備怎樣接待我們國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魯人曰: 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 魯國官員們說: 我們打算用十副太牢的禮儀接待您的國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夷維子曰: 子安取禮而來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 | 夷維子說: 你們這是按照哪來的禮儀接待我們國君,我那國君,是天子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子巡狩,諸侯辟舍,納筦籥,攝衽抱機,視膳於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聽朝也。 | 天子到各國巡察,諸侯例應遷出正宮,移居別處,交出鑰匙,撩起衣襟,安排几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聽政理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魯人投其籥,不果納。 | 魯國官員聽了,就關閉上鎖,不讓齊湣王入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不得入於魯,將之薛,假途於鄒。 | 齊湣王不能進入魯國,打算借道鄒國前往薛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是時,鄒君死,湣王欲入弔,夷維子謂鄒之孤曰: 天子弔,主人必將倍殯棺,設北面於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弔也。 | 正當這時,鄒國國君逝世,王想入鏡弔喪,夷維子對鄒國的嗣君說: 天子弔喪,喪主一定要把靈柩轉換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靈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弔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鄒之群臣曰: 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 | 鄒國大臣們說: 一定要這樣,我們寧願用劍自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固不敢入於鄒。 | 所以王不敢進入鄒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賻襚,然且欲行天子之禮於鄒、魯,鄒、魯之臣不果納。 | 鄒、魯兩國的臣子,國君生前不能夠好好地侍奉,國君死后又不能周備地助成喪儀,然而想要在鄒、魯行天子之禮,鄒、魯的臣子們終於拒絕齊湣王入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秦萬乘之國也,梁亦萬乘之國也。 | 如今,秦國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魏國也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仆妾也。 | 都是萬乘大國,又各有稱王的名分,只看它打了一次勝仗,就要順從地擁護它稱帝,這就使得三晉的大臣比不上鄒、魯的奴仆、卑妾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 | 如果秦國貪心不足,終於稱帝,那么,就會更換諸侯的大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彼將奪其所不肖而與其所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 | 他將要罷免他認為不肖的,換上他認為賢能的人,罷免他憎惡的,換上他所喜愛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 還要讓他的兒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妾,嫁給諸侯做妃姬,住在魏國的宮廷里,魏王怎么能夠安安定定地生活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 而將軍您又怎么能夠得到原先的寵信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新垣衍起,再拜謝曰: 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 這時候新垣衍站起來,向魯仲連連拜兩次謝罪說: 當初認為先生是個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賢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請出,不敢復言帝秦。 | 我將離開趙國,再不敢談秦王稱帝的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 | 秦軍主將聽到這個消息,為此把軍隊后撤了五十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軍,秦軍遂引而去。 | 恰好魏公子無忌奪得了晉鄙的軍權率領軍隊來援救趙國,攻擊秦軍,於是秦軍就撤離邯鄲回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 | 平原君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始終不肯接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 | 平原君就設宴款待他,當喝得酒酣耳熱時,平原君起身向前,獻上千金酬謝魯仲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魯連笑曰: 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 魯仲連笑着說: 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為他們能為人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解決糾紛而不索取報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 | 如果索取報酬,那就成了商人買賣的行為,我魯仲連是不忍心那樣做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 於是辭別平原君走了,終身不再相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後二十余年,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 | 這事過后二十多年,一位燕將攻克齊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說燕將的壞話,燕將害怕被誅殺,就據守聊城不敢回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田單攻聊城歲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 齊國田單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們死了很多,卻攻不下聊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 | 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進城去給燕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書曰: | 信上寫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 我聽說,明智的人不會違背時勢而放棄有利的時機,勇敢的人不回避死亡而損滅名聲,忠臣不先顧及自己后顧及國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後世無稱焉,非智也。 | 如今您發泄一時的氣忿,不顧及燕王無法駕馭臣子,是不忠;戰死身亡,丟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齊國伸張,是不勇;功業失敗,名聲破滅,后世無所稱述,是不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者世主不臣,說士不載,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 | 這三種人,當世的君主不會用他們作臣子,游說之士不會為之記載,所以聰明的人不會猶豫不決,勇士不會貪生怕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原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 如今是生死榮辱,貴賤尊卑的關鍵,這時不能決斷,時機將不會再出現,希望您詳加計議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見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而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小,不如得濟北之利大,故定計審處之。 | 況且,楚國進攻齊國的南陽,魏國進攻齊國的平陸,而齊國并沒有向南反擊的意圖,認為丟掉南陽的損失小,比不上奪得濟北的利益大,所以作出這樣的決策來執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之勢成,楚國之形危;齊棄南陽,斷右壤,定濟北,計猶且為之也。 | 如今秦國派出軍隊,魏國不敢向東進軍;秦國連橫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國的形勢就危險了;齊國放棄南陽,割舍右邊的國土而不救,平定濟北,是權衡得失定后定下的決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夫齊之必決於聊城,公勿再計。今楚魏交退於齊,而燕救不至。 | 況且齊國決心奪回聊城,您不要再猶豫了,現在楚、魏兩國軍隊都先后從齊國撤回而燕國救兵又沒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全齊之兵,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 齊國全部的兵力,對天下別無謀求,全力攻打聊城,如果還要據守已經圍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辦不到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燕國大亂,君臣失計,上下迷惑,栗腹以十萬之眾五折於外,以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為天下僇笑。 | 而且燕國發生動亂,君臣束手無策,上下迷惑,栗腹帶領十萬大軍在國外連續打了五次敗仗,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卻被趙國包圍,土地削減,國君被困,被天下人所恥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國敝而禍多,民無所歸心。 | 國家衰敗,禍患叢起,民心渙散不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是墨翟之守也。 | 如今,您又用聊城疲憊的軍民抵抗整個齊國軍隊的進攻,這是像墨翟守宋城一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是孫臏之兵也。 | 糧草盡絕的時候吃人肉充飢,沒有柴燒,燒人的骨頭,士兵卻沒有叛離之心,這是像孫臏一樣擅長帶兵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能見於天下。 | 您的本領已在天下顯現。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雖然,為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於燕。 | 雖然如此,可是替您考慮,不如保全兵力用來答謝燕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車甲全而歸燕,燕王必喜;身全而歸於國,士民如見父母,交游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 | 兵力完好回歸燕國,燕王一定高興;身體完好地回歸本國,百姓好像重見父母,朋友們到一起都會振奮地稱贊、推崇,功業可得以顯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功名可立也。 | 對上,輔佐國君統率群臣;對下,既養百姓又資游說之士,矯正國事,更換風俗,事業名聲都可以建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亡意亦捐燕棄世,東游於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衛,世世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 | 如果沒有回歸燕國的心志,就放棄燕國,摒棄世俗的議論,向東到齊國來,齊國會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貴得可以和魏冉、商鞅相比,世世代代稱孤道寡,和齊國長久并存,這也是一種辦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原公詳計而審處一焉。 | 這兩種方案,是顯揚名聲丰厚實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細考慮之后,審慎地選擇其中一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吾聞之,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 我聽說,謀求小節的人不能成就榮耀的名聲,以小恥為恥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鈎,篡也;遺公子糾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也。 | 從前管仲射中桓公的衣帶鈎,是犯上;放棄公子糾而不能隨他去死,是怯懦;身帶刑具被囚禁,是恥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鄉里不通。 | 具有這三種情況的人,國君不用他作臣子而鄉親們不會跟他來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鄉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於齊,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 | 當初假使管子長期囚禁死在牢獄而不能返回齊國,那么也不免落個行為恥辱、卑賤的名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況世俗乎! | 連奴卑和他同名都感到羞恥,何況社會上的輿論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於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 | 所以管仲不因為身在牢獄感到恥辱,卻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恥辱,不以未能隨公子糾去死感到恥辱,卻以不能在諸侯中顯揚威名感到恥辱,因此他雖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過失,卻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他的名聲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輝照耀着鄰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曹子為魯將,三戰三北,而亡地五百里。 | 曹沫作魯國的將領,多次打仗多次失敗,丟掉了五百里的土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鄉使曹子計不反顧,議不還踵,刎頸而死,則亦名不免為敗軍禽將矣。 | 當初假使曹沫不反復仔細地考慮,倉促計議就刎頸自殺,那么,也不免落個被擒敗將的丑名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曹子棄三北之恥,而退與魯君計。 | 曹沫不顧多次戰敗的恥辱,卻回來和魯君計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桓公朝天下,會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壇坫之上,顏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之所亡一朝而復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 | 趁桓公大會天下諸侯的機會,曹沫憑借一把短劍,在壇台上逼近桓公的心窩,臉色不變,談吐從容,多次戰敗丟掉的土地,一會兒功夫收回來,使天下振動,諸侯驚駭,使魯國的威名在吳、越之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後,功名不立,非智也。 | 像這二位志士,不是不顧全小的名節和廉恥,認為一死了之,身亡名滅,功業不能建立,不是聰明的做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悁之節,定累世之功。 | 所以摒棄一時的憤怒,樹立終身的威名;放棄一時的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業與三王爭流,而名與天壤相弊也。 | 所以這些業績和三王的功業爭相流傳而名聲和天地共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原公擇一而行之。 | 希望您選擇其中一個方案行動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 | 燕將看了魯仲連的信,哭了好几天,還是猶豫不能做出斷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辱。 | 想要回歸燕國,已經產生了嫌隙,怕被誅殺;想要投降齊國,殺死和俘虜的齊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污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喟然嘆曰: 與人刃我,寧自刃。 | 長長地嘆息說: 與其讓別人殺死我,不如自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自殺。 | 就自殺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 | 聊城大亂,於是田單進軍血洗聊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歸而言魯連,欲爵之。 | 歸來向齊王報告魯仲連的事,齊王想要封他爵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魯連逃隱於海上,曰: 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 魯仲連聽后潛逃到海邊隱居起來,他說: 我與其富貴而屈身侍奉於人,還不如貧賤而輕視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鄒陽者,齊人也。 | 鄒陽,是齊國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游於梁,與故吳人莊忌夫子、淮陰枚生之徒交。 | 游曆到梁國時,和原吳國人莊忌、淮陰人枚乘等人往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書而介於羊勝、公孫詭之間。 | 上書自荐,在羊勝、公孫詭之間同為粱孝王門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勝等嫉鄒陽,惡之梁孝王。 | 羊勝等人妒嫉鄒陽,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孝王怒,下之吏,將欲殺之。 | 梁孝王很生氣,把鄒陽交給下屬官吏辦罪,想要殺死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鄒陽客游,以讒見禽,恐死而負累,乃從獄中上書曰: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 | 鄒陽在梁國游曆,因為遭到誹謗被抓起來,擔心死后承擔莫須有的罪名,就從牢獄里寫信給梁孝王,信中寫道:我聽說忠誠的人無不得到回報,誠信的人不會遭到猜疑,過去我總認為是對的,今天看來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蝕昴,而昭王疑之。 | 從前荊軻仰慕燕國太子丹的高義前去行刺秦王,盡管天空出現白虹貫日的徵兆,可是燕太子丹仍然擔心荊軻反悔不敢前去;衛先生替秦王謀划長平之事,也出現了金星遮掩昴星的預兆,而秦昭王仍然疑慮重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精變天地而信不喻兩主,豈不哀哉! | 他們的精誠所至感天動地顯示出徵兆,卻不被燕丹、昭王兩主所理解,這難道不是可悲的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臣盡忠竭誠,畢議原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悟也。 | 如今我竭盡忠誠,盡其計議,希望大王釆納。您周圍的人不了解情況,終於把我交給官吏審訊,被世人誤解,即使讓荊軻、衛先生復活,而燕丹、秦昭王也不會醒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原大王孰察之。 | 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這種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李斯竭忠,胡亥極刑。 | 從前卞和進獻寶玉,楚王砍掉他的腳;李斯竭盡忠誠,胡亥卻把他處以極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箕子詳狂,接輿辟世,恐遭此患也。 | 因此箕子裝瘋,接輿隱居避世,他們都怕遭到這種災禍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原大王孰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後楚王、胡亥之聽,無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 | 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卞和、李斯的誠意,不要像楚王、胡亥那樣輕信讒言,不要讓我被箕子、接輿恥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聞比干剖心,子胥鴟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 我聽說比干被剖心,伍子胥的尸體被裝進皮袋子扔進江里,當初我并不相信,現在我才知道有這樣的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原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 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略微給我一點憐憫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諺曰: 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 俗話說: 有的人相處到老還是陌生的,有的人停車交談便一見如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則? | 這是什么願意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知與不知也。 | 就在於知心與不知心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荊軻首以奉丹之事;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 | 所以,從前樊於期從秦國逃往燕國,便把首級借給荊軻用來奉行燕丹刺殺秦王的使命;王奢離開齊國前往魏國,在登城自刎用來退去齊軍保全魏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於齊、秦而故於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於志而慕義無窮也。 | 王奢、樊於期不是因為跟齊、秦是新交,跟燕、魏是老相識,他們之所以離開齊國和秦國,為燕、魏二君去死,是行為和志向相合而對正義無限仰慕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而為燕尾生;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 | 所以蘇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卻對燕國像尾生一般守信;白圭戰敗丟掉六國城池,卻為魏國奪取了中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則? | 這是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誠有以相知也。 | 實在是因為相知的原因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蘇秦相燕,燕人惡之於王,王按劍而怒,食以夬騠;白圭顯於中山,中山人惡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 | 蘇秦出任燕國的宰相,燕國有人在國君面前誹謗他,燕王手按寶劍發怒,還宰殺心愛的馬,賜肉給他吃;白圭在中山名聲顯揚,中山有人到魏文侯面前毀謗他,文侯卻拿出夜光璧贈給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則? | 這是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兩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 | 兩主二臣之間,剖心披膽,深信不疑,怎么會被流言所動搖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 | 所以女子不論美丑,進入宮廷就被妒嫉,士子不論賢還是不肖,入朝作官就被嫉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者司馬喜髕腳於宋,卒相中山;范睢摺脅折齒於魏,卒為應侯。 | 從前司馬喜在宋國遭到割去膝蓋骨的刑罰終於出任了中山國的宰相,范睢在魏國被折斷肋骨,打掉牙齒,終於被秦國封為應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位,故不能自免於嫉妒之人也。 | 這兩個人,都信守一定之規,摒去結黨營私的勾當,處於孤獨的地位,所以不能身免嫉妒小人的迫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申徒狄自沈於河,徐衍負石入海。不容於世,義不苟取,比周於朝,以移主上之心。 | 申徒狄所以投河自盡,徐衍抱着石頭投海,是因為他們不被當世所容,信守正義不苟且迎合,不在朝廷里結黨營私,來動搖國君的心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百里奚乞食於路,繆公委之以政;甯戚飯牛車下,而桓公任之以國。 | 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行乞,秦穆公把國政托付給他;寧戚在車下喂牛,齊桓公把國事交給他治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