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27
values | input
stringlengths 5
8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32.8k
⌀ |
---|---|---|
金融投资讨论 | 一毕业就能进阿里的人有多厉害? | 你们都在说那些一毕业就进阿里的人,我来说一个还没毕业就进阿里的。先放图镇楼,文末有惊喜……楼上这位是程立,花名鲁肃,是我们的CTO,阿里合伙人。他平时很低调,很少接受采访。但正是这位还没毕业就进入支付宝的人,把支付宝的技术带到今天的高度。和大家分享几个关于他的故事……2004年,支付宝刚刚有自己独立的系统,基础平台还得靠外包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那时正在上海交大念博士的鲁肃,正好在给支付宝外包团队做兼职架构师赚零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看待天猫超市被曝大数据杀熟,88VIP 价格比普通用户价格还贵? | 邀请了可以搜到的,天猫,淘宝,阿里的官方账号想看看他们怎么自圆其说,但是我猜,他们并不会来回答的,所以呼吁大家一起邀请,让官方出来解释解释。不想邀请的,但是支持的,左下角也可以,让官方看看,它惹了多少人。-------------------这是一条分割线--------------------楼上官方回复了哦,但是评论关了。-------------------这是一条分割线--------------------大家都发现了,自从楼上官方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问题就从热榜上慢慢消失了。消失了~~~-------------------这是一条分割线--------------------感觉大家的怒气,官方似乎并不太在意的样子。"新人折扣"的解释,大家信服嘛?-------------------这是一条分割线--------------------那个啥,天猫官方的答案好像删了 ,删了。。。下面这个 是之前的官方回答。没看到的,可以看一下。之前的官方答案,侵删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看待马云称「未来每年将会向社会输出 1000 名在阿里工作 10 年以上的人才」 ? | 马爸爸就是马爸爸。把辞退老员工说的那么清新脱俗。各位即将创业或者已经创业的童鞋都学着点,看看马爸爸的功力,人家那么成功、那么有钱不是没有原因的。 |
金融投资讨论 |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央视节目中表示,自己特别欣赏年轻人放下架子,敢去做快递小哥,这个话有什么问题吗? | 我很清楚,工作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其他人强加给我的冠冕堂皇的目标都是放屁。我眼里只有生活是不是过得更好,什么架子不架子,北大精神不北大精神,我不在乎,要是能让我生活过得更好,我可以没有架子,如果不能让我生活过得更好,我管他娘的什么精神。马云,他是很有钱,但是他的钱是他的钱,不是我的钱,我听他话他也不会分钱给我,而且,他的钱也是收割其他人的剩余价值得来的,所以我听到他说话更得要小心,防止被他收割。马云说『特别欣赏』年轻人放下架子,如果真有年轻人因为能够被马云『特别欣赏』就去做快递,这不是傻是啥?希望大家都能想明白这些道理,这样出来混社会不会被人骗。 |
金融投资讨论 | 阿里巴巴集团将投入 1000 亿助力共同富裕,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这事最后会比蚂蚁森林更让人恶心。我仔细看了阿里巴巴的公告内容,心中冷笑不止。其中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阿里巴巴现有的或已经着手战略布局展开的——还是披着共同富裕的皮,用政府的钱来做公益的老套路。比如助推农业产业化建设一项:阿里巴巴的共同富裕基金将联合地方政府,打造农产品集采中心。以我考察过的某县集采中心为例,政府配套投资五个亿(含现金投资、土地投资、基建配套等),并将全县学校、政府单位的食堂采购集中统一到集采中心。大家说,这是个多大的蛋糕?再比如一项:阿里巴巴将联合地方政府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以我们湖南长沙为例,每个县主打一个特色产业并配套一个区域公共品牌。每一个特色产业,市政府每年配套一个亿支持产业发展。大家猜猜阿里巴巴将会跟地方政府怎么联合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大家还记得之前阿里巴巴联合外国咖啡资本给云南咖啡产业下“行政通牒”的事吗?还有一项:支持中小企业出海,建设“跨境贸易绿色通道。”这个事情,阿里巴巴早就做了,但是吃相非常难看。比如阿里巴巴现在的阿里国际站。企业入驻,普通店铺两万八起,高端店铺八万八。看上去不多是吧?实际上流量、广告之类的打包费用算下来,落地报价三五十万起步,一两百万正常。这就算了,外贸企业在阿里国际站的流水都要汇总到阿里平台上,反倒增加了外贸企业的实际成本和账期压力。而且,外贸的出口退税还汇集到了阿里平台上,也就是说,阿里赚了国家本该给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钱。除此之外,地方省、市级政府还会配套阿里奖补资金。都拿了国家这么多钱了,阿里还要赚出口企业的佣金、入驻费、广告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拿着淘宝天猫那一套来双向收割产业链两端的用户。由于阿里国际站的吃相过于难看,所以地方企业基本都不买账。于是阿里拉着地方政府,到处组织企业开会推广,甚至地方政府还补贴企业入驻阿里国际站——但实际效果嘛……目前阿里国际站在地方的大客户,其实还是政府补贴的客户。比如某商家入驻国际站,两百万的报价由政府补贴这种模式。其实地方政府是一片好心,是真心实意想帮助企业走出去。奈何企业会算账,就阿里巴巴那种规则,企业不贴钱就不错了。但是,对阿里来说,他稳赚不赔啊。这种操作模式,我有钱,我也投一千个亿来玩。本来阿里国际站业务就不被市场接受,现在可好了,搬出共同富裕的牌子,正好换个皮接着忽悠啊。我再举一个例子。当年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电商,要支持农产品上行。阿里轰轰烈烈搞农村淘宝,说要在每一个村都覆盖一个村级网点。那时候阿里是怎么操作的呢?一个县级中心,县政府提供拎包入住的免费办公场地,配套启动资金。然后阿里建设一个村级网点,政府还补贴。从中央的商务部、农业部,到省、市、县级政府都拿真金白银出来支持。结果呢?农村淘宝根本就不是服务农产品上行的,而是搞工业品下行的——国家本意是让阿里帮助农村把农产品卖出去,结果阿里却只想着赚农民的钱。所以最后,农村淘宝不了了之。我看啊,阿里这个共同富裕基金,暴露了阿里还没被国家铁拳打够的本质。这哪是在共同富裕啊?那不还是换了个皮继续抢资源,让自己更高效的吸血吗?很多人对阿里的调子不理解,我举我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情吧。一次,我以某省某厅的名义,邀请阿里某事业部某子公司驻当地办事处的领导出席会议。对方办事处办事员明确表示,阿里平时都是跟省部级单位出席公众活动。我说,我争取拿到厅里的函,是否可以邀请阿里总部的领导出席?对方办事处办事员说,你们先拿来,我让我们办事处领导看一下,然后看总部的领导有没有时间。第二件事,某次中央组织的会议,上面7个大佬之一的某大佬出席了会议。大佬进场,各省的省长站起来鼓掌,随后大佬讲话,零星有企业家拍照。后来,主持人说本来马云先生也要出席活动的,但有重要公务,所以今天不能出席活动,只能用视频表示祝贺。于是开始播放马云的视频。接着,下面的企业家纷纷站起来拍照,录像。这两件事情,让我对阿里的感官彻底被颠覆了——这是什么格调啊?阿里把国家,把政府放在眼里吗?结合阿里平时高调的行为,还能指望我对阿里有好感吗?更新了一点内容,结果被秒判违规。此回答不会再更新,请大家见谅。 |
金融投资讨论 | 2019 年 9 月 10 日马云正式宣布不再担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阿里未来会如何发展? | 这一天,如约而至。马云不再当阿里这艘大型航母的掌舵人了,这不仅是中国的大事,更是整个互联网江湖中的大事。我一直认为,阿里和其他的企业不一样,他是一家有温度的企业,他以公益的姿态,商业的手法,解决了无数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我也相信,在大部分人心里,马云和他创造的阿里,早已潜移默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便利,更是一种精神上“习惯”。所以关于他的每一个信息,都会在我们的视线里不自觉的C位出道。企业传承问题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易帅”似乎总是与动荡、危机、混乱等负面词联系在一起。比如苹果在失去乔帮主以后,产品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变成一个吃老本的中年人。但马云不再担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并非心血来潮。马云向来有教师情节,对于阿里,他也是同样的理念:传道授业解惑。他一步步创造阿里坚实的机体,传授武功秘籍,等到阿里羽翼丰满,便要依靠自己去成长。今天的阿里已经准备好了。阿里成立至今不过20年时间,便已经成为世界巨头。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阿里这魔幻般的成长速度背后,依靠的是马云这位“英雄爸爸”的运筹帷幄和保驾护航。但同时,在这20年闯荡江湖的历练中,阿里自然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而每一次在灭顶之灾中的逆风翻盘,都让阿里距离取得真经更进一步:1、2001年,互联网寒冬来临,互联网行业一片哀嚎。而2年的阿里却在期间推出中国供应商项目,实现惊天逆转。2、2003年,阿里员工被疑似非典,所有员工回家隔离。而500多名阿里人把办公室搬回家,保持业务正常运营,被宣传死刑的阿里不仅奇迹般复活,而且业绩增长了5倍。3、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又一个生死存亡的时期。马云当机立断,下调六成供应商价格,再一次抵抗住了外部经济压力。 4、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打了阿里个措手不及。此时阿里推出无线all in战略,一如非典危机一般,全民投入到无线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中,手机淘宝、钉钉、来往……各类无线生态产品频频亮相,这头大象成功掉头。5、2018年,全球经济都受到了贸易战不同程度的冲击,而阿里在业绩上,再次逆势上涨,连续7个季度增幅超50%。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阿里每次遇到危机,总能转危为机,迎来一次又一次爆发。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好运总是眷顾阿里?创始人彭蕾(阿里创立时的HR)说过一段话,我觉得是最好的答案。她说,你很难用逻辑去解释,是阿里这样的DNA决定了,我们在面临这种状况,或者类似状况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产生的膝跳反应。膝跳反应,就是阿里深入骨髓的价值观。而这套价值观,才是阿里真正的灵魂,永远不会改变的DNA。关于阿里的价值观,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曾经在通用电气任职的关明生。2001年,也就是互联网寒冬那年,关明生加入阿里,帮助阿里梳理价值观。他说, “使命和价值观非常重要,不然我们跟别的公司有什么区别呢?”就在那年,阿里已经穷的叮当响,马云却拿出一百万开展百年阿里的项目,对员工进行培训。当时的员工其实是不太理解的,他们更想去多接两个客户电话,也许那样能让阿里多撑两分钟。毕竟饭都吃不起了,画饼能充饥吗?但多年后回过来看,马云的这个决定其实影响非常深远。对于公司文化、团队培养、人才建设的培训项目,为阿里树立了屹立不倒的灵魂,成为阿里在闯荡江湖最有力的武器,甚至可以说,这次价值观的塑造,悄然奠定了阿里今天的成就。如果没有这一次价值观的洗礼,就不会有互联网寒冬的中供铁军,就不会有非典时期员工的自发行动,就不会有无线all in项目的全民热血……自然,也不会有茁壮成长的阿里。对价值观的认同,让一切行动都成为了阿里人的责任和内心的共鸣。也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共振效应,让阿里一次次从鬼门关死里逃生。 这里还有两个细节非常值得玩味。第一个是阿里巴巴创立之时,马云召开第一次动员会,说要做电子商务,要为中小企业服务,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此时的17个创始人,没人听得懂那些超前的概念,也觉得不太可能实现。可他们就那样义无反顾地跟着马云向前冲。第二个是淘宝创立之初,淘宝项目的员工被拉进一个办公室,签订了一份根本看不懂的英文合同,然后被拖到一个民宅开工。他们当时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将要去哪里,可就是毫不犹豫地去了。这就是“认同感”的“恐怖之处”。假如这个场景今天发生在你身上,你大概率会怀疑自己进入了一家传销公司吧? 我们回到题目本身,马云的卸任,对阿里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要依赖的不是英雄,而是一套完善的机制,这是管理共识。2001年,马云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必须靠制度来维护发展这家公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不惜拿出最后的家底,开展百年阿里的培训项目)后来马云提出阿里的目标,要横跨三个世纪,做102年的公司。然鹅,无论是他,还是任何一个创始人,都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看着阿里走102年。 过去阿里的成就,靠的是马云的战略思维,以及阿里的价值体系。但终究有一天阿里会没有马云,那时候,又如何能保证阿里自身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长期做出正确决策? 马云十年前就开始布局这盘传承大棋。2009年的今天,十八位创始人辞去创始人身份,阿里开始逐步推行合伙人制度。要入伙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在阿里工作五年以上,有优秀的领导能力,高度认同公司文化,对公司发展有积极贡献。并且合伙人要保持一个动态的机制。这套机制带来的是什么?一波志同道合的、功力上乘的小伙伴进入这个体系,传承和发扬阿里文化,然后迭代出一个个更适合推动阿里发展的新时代马云2.0、 3.0…… 合伙人制度虽然在阿里十年后提出,但实际上,阿里一开始就是由十八位合伙人创立。所以阿里从来不是家族企业,马云也从来没有想过让儿子来掌舵。2013年马云便卸任了CEO一职,今天,他终于将最后一棒交出去。马云一直在讲“生态”,而对阿里最核心的,是管理机制的生态化。生态的合伙制度,生态的传承机制,在价值观这座基石之上,保证着阿里的持续、健康成长。而这, 就是马云敢于放手,让阿里自由飞翔最大的底气。马云今天离开了阿里,但从根本上说,他离开了吗?并没有!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已经通过制度化,融入到了阿里当中。“马云的灵魂”永远与阿里同在(额,貌似有一种阴森感)。阿里过去的厉害,是因为有马云。阿里未来的厉害,是因为没有马云。曾经在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马云的经验与知识,和一千万,你选哪个?很多人都选后者。其实大家很清楚,知识也好,经验也好,它属于过去,它们永远会在“马云时代”熠熠生辉。然,一切过往,皆为序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工匠,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降临的证据。今天这个交接棒,是阿里掌门人的迭代升级,是阿里价值体系的更迭代升级,也意味着阿里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未来的战场上,阿里不仅不会衰败,其表现,反而更值得我们期待。那么,问题来了,马云卸任后,会去干嘛呢?毕竟今天才55岁的马云,正直壮年呐。Emmmm,马云知道你们都是好奇宝宝,于是早就给出了答案:不当阿里董事局主席了,但绝不等于退休和不创业了,持续不断创业,可以让人保持年轻。阿里巴巴只是我梦想中的一个,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希望75岁时我还能有激情。马云表示自己要将重心转移到公益教育事业方面。他说他最大的梦想是当回老师。马云年轻的时候就自诩“我还是比较适合教书的,我教书教得很好,真的很棒!” 当教师的时候,是他最快乐的时候。自从创立了阿里巴巴,只有睡觉的时候是快乐的。马云说悔创阿里时,不少人吐槽,认为马爸爸在装X。但你想想,都是凡人,谁不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20年前,马云在北京创业失败坐车回杭州时,说过一段话,通过纪录片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非常感动,他说:一切得重头开启,失败了也无所谓。我至少把一个概念告诉了别人,我不成功,会有人成功的。我希望中国人早点成功,不要拖下去。所以这20年来,马云造的是阿里的梦,是互联网的梦,更是中国的梦。如今,他终于可以去造自己的梦了。马云虽然是有钱人,但他卸任后的生活,绝不会平淡无华,更不会枯燥。也许:有一天,你打开央视新闻联播,一个矮小黝黑的光头男子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熟悉又陌生。这时主持人连线非洲驻地记者。面对镜头,驻地记者掩饰不住的激动: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非洲卢旺达Jack Ma希望小学,大家看到Jack Ma正在为孩子们授课,而实际上,他已经在这里呆了5个月了,他说他要让教育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美好……有一天,在朋友的推荐下,你带着家人走进了大山深处的民宿。这里没有修公路,沿着两边都是竹篱笆的石板路,一路攀爬2公里。一座红砖砌成的古色古香的双层民宿引入眼帘,环绕周围,这里有山、有溪、有竹林。微风徐来,一阵酒香飘过,屋檐下的铃铛清脆悦耳,下面的木牌上赫然写着:风清扬。有一天,你儿子蹦噔噔跑回来:爸爸,爸爸,今天有一个新爸爸给我们上课,他说他姓马…………有钱人的生活,总是那么平淡无华,且枯燥?不有钱人的生活,总是这么随心所欲,且性感。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看待阿里部分巴巴员工以「花名」互相称呼,有哪些原因? | 最重要的是,员工维权无门:录音里面永远不会出现真名,都是令狐冲/周芷若,,,,,提成比例也没有明文规定,都是打手势,录音都是不可能的。。。。 |
金融投资讨论 | 阿里巴巴1688的衣服怎么样? | 做为一个在1688上做了11年的店铺运营,我来回答您的问题。放心的,质量很好。但是一分钱一分货,任何地方都是这样子,千万不能只看价格哦。1688是一个很大的平台,上面有很多一年销量过亿的商家,很多世界500强的企业也都在上面入驻。但是他主要是厂家属性、批发属性、源头属性。很多实体店、其他平台零售店,外贸公司都是从1688上面商家批发下来再卖,或者是在1688上找代加工企业的。所以质量放心的。买的时候,你可以直接搜索框搜索或者是别的平台拿到图片在搜索框旁边的那个图片上传图片搜索同款。当然,如果要便宜可以看下活动,不管是电脑的网页端,还是手机端APP,在首页我们都可以看到,火拼,天天特卖。我建议我们小批量可以在这里购买,可以包邮。而且很多也都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我贴下图片,更直观一些。 |
金融投资讨论 | 这个时代再像马云那样拉小20个人一起创业还靠谱么? | 兄弟我和你掰斥下这个事情,就是这个你随口一说的拉20人创业的事情,重点是拉这20人一. 人数和男女比例。能叫来20个人抛家舍业已实属大牛。外加7女11男,一个男性创业者能叫来这比例的女性,你觉得简单么?二 全部为非亲朋人士以学生,同事,朋友推荐为主,应该连一个同学都没有。现在开公司,夫妻,发小,同学,亲戚占多数。你觉得简单?三,专业之全面实属罕见创始团队从战略,律师,财务,投资官,客服,设计,UE,编程,架构等等,几乎无一遗漏,不用招聘就如此全面。你觉得简单?千万别觉得马云开爸爸时就是一屌丝,那可是CIECC的老总级别,年轻有为同期已经都混出很多人一辈子混不到的地步了,结果又开始超神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评价马云「工作要有996精神 生活上要669」的言论? | 996工作的人,回到家还有心思天天做爱?晚上9点下班,到家都10点了吧?二话不说直接开始xxoo?这谁顶得住啊?大佬都是从量子世界平行宇宙穿越过来的吗?一天有82个小时?为了响应上面的领导方针和二胎号召也没必要这么频繁吧?当然能达到标准的,也就只有大强子了,不得不说一句,强哥是真神人,一把年纪了,加班做爱两不误。以前别人说他是超级赛亚人我还不信,现在我有丶信了!大家可以关注我一下嗷!我贼有才!哈哈哈,推荐大家看底下的评论区嗷^_^ |
金融投资讨论 | 为什么今年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好多人都集齐了? | 今年蚂蚁会员钻石用户直接送三个万能福。。。过年集福,阿里这是要打造自己的过节传统。一开始集福了,说明要过年了。这就跟双十一似的,变成了购物节。开始深深的拜服,三十年之后,自己的孙子问我:爷爷,你们过年都有什么传统?我抽一口烟,深情地说:集五福。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看待马云宣布明年(2019 年)不再担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职务,逍遥子接班,阿里未来会如何发展? | 我觉得这对于阿里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知乎之前有个问题:阿里的软肋是什么,最高赞的回答是这个:说的非常有道理,BAT三家里大概只有马云—阿里的联系是如此紧密的。说起腾讯,在马化腾之前,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游戏,是微信,是社交。说起百度,在李彦宏之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搜索引擎,是广告竞价。唯独提起阿里巴巴,人们首先想的是马云。如同BT两家创始人一样,马云创立了阿里,但是马云却是三人中唯一一个把自己的灵魂世界注入到这家公司里的。店小二,花名体系,各种武侠风格命名的办公室,达摩院/罗汉堂.....阿里这浓郁的武侠风格是喜欢风清扬的马云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投射。没人会否认马云是阿里的灵魂,但是不要忘了,当阿里依靠的只是马云一个人时,那马云就是阿里最大的软肋。无论是管理学上的坠机理论,还是过往的各种例子,一个已经可以称得上帝国的大集团里,一切维系在一个人身上,是很危险的,最近的例子就是京东的刘强东。所以,马云爱风清扬的挥洒写意,但是爱风清扬的是马云,不是阿里。马云给予了阿里生命,但是阿里有着比马云更高的使命。阿里的使命是什么?用阿里的口号说,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才是一个短短19年就能睥睨世界巨头企业,改变几代人生活方式的科技企业所具有的最核心的动能。对的,我始终认为阿里是个科技企业,这是阿里的灵魂。从B2B到BTC,从网上支付到菜鸟网络,这些把A卖到B,把C卖到D的商业过程背后,是创作出一个绝无仅有X的过程,这是 change the world。我们不可否认,马云这个风清扬,在阿里的幼年期,或者少年期,用他的武侠风骨为阿里注入了独树一帜的精气神,就好比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一般,让阿里有了比肩天下豪杰的本领。但是风清扬是皮,是衣,是马云自己。他只是给这个初生的少年一把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少年自己去打拼,需要他自己去迎接自己的壮年,中年,登顶更高的地方。“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才是阿里自己魂,自己的骨,自己的髓。马云在创办阿里前当了6年老师,作为老师的他非常清楚,为人师长,最重要的就是再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教授合适的东西。阿里走了19年,整个中国的互联网行业都在接近十字路口,那一把华山派的独孤九剑还能不能一招鲜吃遍天?至少令狐冲最后还学了吸星大法和易筋经,这点最爱《笑傲江湖》的马云不可能不知道。这次马云公开信里提到的将在一年后接他班的张勇,他也有个武侠花名:逍遥子,这是《天龙八部》里的大师。然 |
金融投资讨论 | 华为和阿里巴巴谁更伟大? | 偶然和必然的区别。当然是偶然更难。相同的是这两家都做的很极致。阿里是全世界同步开始的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咋们这个市场也不可能给外资的情况下,参考支付宝股权事件。做的成功的一个企业。华为是在瓦森纳,北约,欧盟,七国八制的技术限制下,被社会制度仇视下,市场技术已经成熟化的情况下逆袭。地狱级难度,小说家,爽文家都不敢这么写的情况下,干掉了大多数对手,运营商市场华为占了3分之1,米帝自己市场就占了3成,也就是说在被允许的市场里,华为拿下了接近一般的市场份额。整个人类历史上你都找不出一家华为同等难度的公司。纵然这两家做的再好,一样有无数实锤的黑料。看大方向就好,看对我们的民族的功过就好,一味吹毛求疵,世界没有一个完全的好人,没有一个完全的好机构,因为他必须给他内部的人争取私利,这个内部私利又要喝外部公利同向。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看待阿里CEO张勇认为程序员不应限制年龄? | 很多年轻人不明白,做管理三个字是排他性的,一个公司可能需要很多技术员,但只需要一个管理者☞你做了他没有,他做了你没有,你们的前辈做了屁股不挪你们都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转管理上,也意味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要依附谁?说白了,选做管理就是选择依附哪个体系,哪个公司,哪位老板?如果运气好进了一个处于高增长的行业,管理岗位或许会持续增多,可以容纳老手,而如果是一个低增长或停止增长的行业,管理岗位是被老人牢牢占据的,年轻人变老也不会有机会,这就是现实。把“做管理“当成人生目标后,最重要的是选择,是审时度势,是如何挑选自己要依附的体系,挑选公司,挑选老板,挑选部门,甚至有时候得像于连那样两面三刀,这可比纯粹钻研技术难多了,而且不确定性非常大,很多公司甚至存在青年才俊因为站队或者后台领导倒台而造整体派系清算,彻底断送前途的情况,这不是你的错,这些都不是你自己能够控制的。有时候人可以乘风而起,有时候人会被风暴撕碎,时也命也。相似的人身在不同组织,甚至同一组织不同岗位,命运也是天差地别。这也是为什么哪怕孔明这样的才智卓绝,也要等刘备这样的主公等到年近30才出山吧。如果你是凭技术吃饭的cs工程师,请保持让自己能够靠技术不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是你唯一能自己掌控的,就像任何一个小提琴手进了乐团的目标都是首席而不是说我要做乐团管理。 |
金融投资讨论 | 说马云推动了中国10年的发展为过吗? | 刚刚结束的“人民大会堂 庆祝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表彰大会”马云荣获:数字经济的创新者 马化腾荣获: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李彦宏荣获:海归创业报国推动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这三个人无疑是所有获奖者 少数非常年轻的人,他们的成就和作为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在这个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其中马云与马化腾是“创新者”与“探索者”单独奖项 并不是李彦宏的“代表者”奖项。措辞不同也代表了含金量高低。两马打天下!未来的格局就是这两匹马拉着中国国人消费奔腾出海。消费购物习惯已经养成 就很难更改。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都生活在两个人的商业模式里。所以说 马云推动了中国经济十年发展并不是虚言。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看待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和腾讯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 哈哈哈哈世纪和解2333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说真的,这是什么。这是因为互联网的格局基本定下,现在巨头这招联手更是基本可以排斥掉新的互联网企业的诞生。这是什么,这是阿里跟腾讯的非常规longduan。不会有人再借助两家的矛盾搞突破了,因为怎么搞都逃不脱,走不开。另外也是我一直说的,互联网的乐曲高潮已经过去了。在乐曲的低潮期,或者说是乐曲的平缓期,没有什么比降本增效更好的了。两大巨头有规模有组织的和解,意味着因为对抗产生的天价成本会因此减少跟缩减。然后还能加强巩固彼此地盘的占领然后还能堵住未出现的挑战者一举多得2333我只能说,干得漂亮! |
金融投资讨论 | 腾讯和阿里巴巴,哪个公司更伟大? | 感觉阿里巴巴更伟大吧关于阿里巴巴我们不知道阿里要做什么,但他做着做着就好牛逼了。关于腾讯我们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但做着做着变成腾讯好牛逼了。前者颠覆行业,后者完善产品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看待阿里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对国内半导体行业有什么影响? | 智东西9月19日消息,在今天刚开幕的阿里2018云栖大会上,阿里CTO张建锋宣布,阿里将成立一家独立的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2019年4月,阿里平头哥将发布第一块AI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平头哥还计划在2-3年“打造一款真正的量子芯片出来”。平头哥芯片公司由阿里此前全资收购的嵌入式CPU IP的公司中天微,以及阿里达摩院的芯片研发团队整合而成。据称,平头哥的目标跟达摩院一样,是最终成为一家自负盈亏的独立企业,不依附于阿里集团,而且“平头哥”这么名字还是马云亲自定下的。平头哥是蜜獾的别称,而蜜獾又被称为“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张建锋表示,希望这家公司学习“不怕”的精神,要持续的负重前行。早有预谋:今年4月宣布打造首款AI芯片其实,阿里做“芯”早有预谋。早在去年的云栖大会上,张建锋就在采访中告诉智东西,阿里的定制化AI芯片也将会很快面世。(对话阿里CTO: 阿里AI芯片很快推出,“我们不做一块钱中标这种事情”)而在今年4月19、20、21日这三天,阿里曾经对外释放出一系列信号,为平头哥铺路。早在今年4月19日,在中兴事件发生的3天后,阿里就已经对外透露芯片研发消息:阿里巴巴达摩院正研发一款神经网络芯片Ali-NPU。而今天整整5个月之后,阿里宣布成立平头哥芯片公司,初期主要研发AI芯片和嵌入式芯片,2019年4月将发布第一块AI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可能就是Ali-NPU。今年4月时,阿里关于这款AI芯片Ali-NPU透露了两个消息:一个是这款芯片来自达摩院的芯片研发团队,当时该团队在在美国、上海两地已达数十人,目前达摩院芯片团队总人数已经接近100。另一个信息是这款Ali-NPU芯片主要针对图像、视频的AI任务加速,属于推理芯片(inference)。而在第二天——今年4月20日——阿里又对外宣布全资收购中天微,一家做嵌入式CPU IP的公司。CPU是打造芯片SoC核心的元器件之一,并且中天微也是国内少数几家基于自主指令架构并实现量产的CPU供应商。阿里对其收购,无论从自身意义还是国内半导体产业格局都有重大影响。此一消息收到科技媒体以及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可谓为阿里做足了传播。平头哥公司也将由中天微和达摩院芯片团队整合而成,预计新公司人数将会超过200人,将打造汽车、家电、工业等多行业的智能芯片。不过暂时没有在天眼查上找到该公司的相关数据。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收购中天微的第二天——今年4月21日阿里集团CTO张建峰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指出,除了中天微,阿里还投资了另外5家芯片公司(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推进“云端一体化”设计阿里达摩院研究员骄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从开始构思算起,平头哥大约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款芯片的架构设计与前端布局。这款芯片主打图像与视频的AI处理能力。据称,按照设计,该芯片的性价比可能将是目前同类产品的40倍。在模拟验证测试中,Ali-NPU的原型让铺设阿里城市大脑的硬件成本节约了35%。而且,据媒体报道,阿里成立平头哥的芯片策略是“云端一体”。骄旸曾经对此表示,“由于在云端,数据中心,在智慧城市,检测和处理视频,在端侧,车载辅助驾驶系统、以及今后的自动驾驶系统,从算法的角度说,上述业务在本质上都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平头哥这款AI芯片的设计思路将会是适用于云数据中心与终端计算的的统一架构。要挑战芯片大佬还有距离阿里AI芯片之所以能表现出色,主要是因为这款芯片是针对阿里自身业务进行打造的,量身定制。阿里做芯片主要是因为自身业务体量巨大,做出来的AI芯片如果能降低功耗、提高性能,自然是好事。这一逻辑对于所有大公司自研自用芯片来说,都是讲得通的。但至于平头哥的芯片能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正面挑战英特尔、英伟达这种对手,那还未必。不过,经过了一轮轰轰烈烈的“炒芯”运动之下,我们更需要理性冷静看到国内芯片行业的现状:一方面我国A股芯片概念股总市值尚不及国际芯片具体英特尔一家,在内存设备、通用电子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集成电路领域都严重匮乏。另一方面芯片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一般每款芯片都需要18~24个月)的产业,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积累和迭代,才能取得突破。 |
金融投资讨论 | 为什么有争议的王坚把阿里云做起来了? | 11年时,内网有个很出名的帖子,《王坚,你为什么要放弃》。这大概是早期的一个比较正能量且有理有据的离职员工撕逼贴。阿里云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其实是把万网给拿下了。其实当年收购万网时,阿里高管们并不是很看好,包括王坚,这条线是卫哲牵的。所以09年~12年时,万网是属于b2b序列。12年卫哲出走,影响了很多,包括把万网从b2b划到了阿里云。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国内做中小公司云计算,很重要的一点是备案。万网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域名主机服务商,在备案的资源方面是其他家无法比拟的。所以13年阿里云的业务突飞猛进,然后这几年来各条业务线不断合并,改变。另外,阿里云的发展是伴随着天猫业务起来的,尤其是双11,所有商家必须入塔。12年最开始时我记得貌似是只有top客户,之后不断发展,天猫的衍生链有很多,商家本身,服务市场,阿里妈妈等等,所以当阿里云这么多年的技术能支撑起来时,天猫发展的红利自然会惠及阿里云。上个月看阿里的财报,翻到关于阿里云的业务增长,问别人,这包括万网了吗?答,当然包括了。不然能这么好看嘛。说这么多,并不是想要爆料什么,只是想简单的谈一下现在阿里在知乎无脑黑,其实一个公司之所以能做起来,并不是你们表面所看到的那些,所认为的那些。尤其是阿里这么一个算是顶尖的大企业来讲,背后的商业模式和体系,并不是行外人简单的能了解和看清楚的,你看到别人黑阿里时你也尽可以黑,你看到别人捧阿里时你也尽可以捧。只是内心尽量多一点客观的评价,能自己睁大眼睛,不要人云亦云。就这些。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看待支付宝于 2016 年 7 月 1 日起限制每年余额支付额度 20 万元? | 金融体系中很多政策的出发点都是风险防控,但往往都被解释成阴谋论…其他部门不好说,但央行绝对是政府中学术水平最高、工作人员平均知识水平最出色的机构,没有之一(现在硕士毕业都不好进,最近进央行的师兄都是先去读了博才进去的…)先反驳几个常见的阴谋论:1、央行/银联想赚跨行转账的手续费央行作为吃财政饭的国务院直属政府机构,不指望靠这政策赚跨行转账手续费的…楼上的答案脑洞真大…银联一样有自己的第三方支付(银联在线),也犯不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坑支付宝顺带把自己的三方支付陪葬。2、迫使资金从第三方支付回流至银行系统资金其实从来就没有从银行体系流出去!你以为支付宝上的余额都有对应的现金藏在支付宝办公楼的地下室啊?你在第三方支付的余额,都由支付商托管在银行的备付金账户中,这些钱从来都没有从银行体系中流出去过,何来回流?3、央行助攻,帮助传统银行赚转账手续费五大行通过手机客户端的跨行转账手续费已经全免。地方银行、股份制银行早早地也都减免了。在电脑端,招商银行等众多股份制银行转账也免手续费,支付宝还要收普通用户0.1%、淘宝卖家0.5%。抛开阴谋论,我们来想想看这个政策的意图何在。1、防范风险270家第三方支付商,除了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剩下267家谁能列举出来任意五家?支付宝值得信任,其他的呢?(原来写错了,经查现在牌照发了5批271家,其中一家因为挪用备付金被摘牌)政策是要保持一致性的,不可能因为支付宝和某小支付商信用不同,就单独下个文件给支付宝特批。所以额度的确定是向下看齐的,要以风控最不健全、最可能出现风险的支付商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央行和政府能兜得住烂摊子的标准来确定。银行系统有相对完善的风控措施,存准制度、大额转账上报制度、反洗钱监控、完善的风险评级准则,相对而言风控更可靠。2、反洗钱钱从银行体系流动,央行是可以监控的,但通过第三方支付则难以实现。央行能对银行实施监控,是因为银行的转账是通过央行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5万元以下)实现的。可以说,银行转账用的就是央行提供的平台和管道,所以一切信息对央行是透明的。27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该怎么办?大家的支付平台已经建立多年,显然不可能推倒重来换用央行的系统。给这270套系统添加接口也是大工程,况且即使有了接口让央行可以获取信息,如何保证你通过接口传给央行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对央行来说,支付公司的系统是黑箱,如果暗中把某些特定账号的交易信息全部隐藏、不通过接口传递给央行,自然就能逃脱央行监控。央行不会冒这个险。3、这一制度实际上强化了第三方支付的“管道”身份,不能继续充当“仓库”。作为支付商,通过快捷支付让钱经手而过是没问题的,但不能让支付商干银行的活,即不能沉淀大量资金。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可能不会携款潜逃,那剩下的267家呢?全国首个第三方支付企业浙江易士被摘牌_TechWeb拓展阅读:第三方支付商挪用备付金(就是你在它上面的余额),被央行摘牌了。 |
金融投资讨论 | 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为已宣布「退休」的马云,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 最近知乎上的一位朋友非要追着我,用“他有一个姑姑”来跟我炫富,其中有一句——知乎风气,酷爱用“我有一个朋友、我有一个亲戚、我有一个客户、我有一个哥们儿/姐们儿系列……”来给自己贴金就罢了,一句“姑父钱赚够了”可真笑死我了。排除不得已的原因,几乎没有一个商界大鳄、企业家、企业创始人,在五十几岁、正值盛年,就甘心完全放弃企业掌控权、“钱赚够了”,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马云所谓退休,仅仅是指2019.9.10宣布辞去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职务。实际上,马云不但是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还是包括蚂蚁集团在内的81家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来源:天眼查)——马云出生于1964年苏宁集团创始人兼实控人张近东出生于1963年龙湖地产创始人兼实控人吴亚军出生于1964年格力电器实控人之一董明珠出生于1954年农夫山泉集团创始人兼实控人钟晱晱出生于1954年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兼实控人宗庆后出生于1945年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兼实控人刘永好出生于1951年海尔集团实控人之一张瑞敏出生于1949年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兼实控人曹德旺出生于1945年万达集团创始人兼实控人王健林出生于1954年恒大集团创始人兼实控人许家印出生于1958年…………太多太多。王石先生六十多岁才被迫退出一手创建的万科帝国,详情见“宝万之争”。按知乎很多网友认知:人过了30岁以后就得加个“老”字;过了35岁,基本就面临淘汰,没有活路了。。但是在商业帝国,40岁以后,才是很多商界巨子厚积薄发,纷纷崛起的年龄;50岁左右正值盛年;60岁左右也不会轻易退休。让他们五十几岁就真正退休?怎么可能?仅仅指淡出幕前,隐身幕后而已。因为在东亚文化里,高调张扬始终不是好事。所以他们明面上的“退”,实际是一种智慧。同理——李嘉诚戴过一块西铁城手表,经常被鸡汤写手拿出来说,实际上:李嘉诚是百达翡丽亚洲第一、全球第二藏家;*李嘉诚的部分百达翡丽藏表:李嘉诚也说了好多次要退休,结果靠投资zoom,又在2020年大赚一笔。李嘉诚嘴巴说要退休,实际他手里掌控的资本是永不眠的。董明珠上鲁豫节目时,说她也会偶尔买点便宜衣服,实际上:董明珠每次出现在公开场合,全身服装、珠宝、腕表、丝巾……一身行头,价值不菲。我印象里,她戴过梵克雅宝项链、tasaki珍珠、爱马仕丝巾、腕表会根据不同的服装换着戴;*董明珠极钟爱用项链、表、丝巾做配饰:马云也穿过千层底老北京布鞋,但他出席2020年外滩金融峰会这种场合,全身上下都是剪裁得体、质地精良的名牌西装或高定:雷军经常以亲民理工男形象示人,实际他正式场合也穿西装的。而且女儿高中就送去美国念书了;巴菲特以简朴著称,实际上:巴菲特手腕上经年戴一块金劳力士,售价35,000美元……乔布斯经常穿一件看似普通的黑t,实际上:那是三宅一生专门为乔布斯设计的,并为他定制了一百多件换着穿:扎克伯格经常一件灰t、一件帽衫,实际上:他衣柜里的衣服大部分都来自于一个叫做Brunello Cucinelli的意大利奢侈品牌,一件T恤售价400美元,一件帽衫售价3000美元:扎克伯格开过本田飞度,事实上扎克伯格既有飞度也有帕加尼、讴歌、高尔夫GTI、英菲尼迪……*这是他的帕加尼跑车:即使国内坊间盛传的以低调闻名的潮汕富豪、广东富豪,实际也是分层次、分行业的。并不是所有潮汕富豪、广东富豪都天天穿个背心、短裤、拖鞋……层次高点的:万科集团(总部位于深圳)*左起:万科集团郁亮先生、王石先生、原万科集团副总裁/现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先生,出入商务场合,全部穿得体的西装高定:*万科集团郁亮先生(左)与王石先生:*万科集团高层(左排)与中国银行高层会谈:以上市公司财报公开薪酬,高薪女性高管,穿衣都很讲究、优雅得体。*万科集团副总裁王蕴女士,公开年薪800万——1000万:*万科集团董事会秘书朱旭女士,公开年薪800万左右:宝能集团老板姚振华先生,就是逼走万科集团王石先生那位,1970年出生于汕头,是地道的潮汕人。他手上经年戴一块天梭表,以示简朴。天梭表是瑞士表里比较低端的,但好歹是块瑞士表,姚老板把戴天梭表定义为简朴。嗯嗯。而且姚老板出席正式场合也是穿剪裁得体、质地精良的西装的,橙色框中就是他——*马化腾是深圳人,他出席正式场合也是名牌西装或高定,铂金婚戒、无框眼镜,都蛮讲究的:*马化腾戴的表:伯爵Polo FortyFive ,参考价格人民币161400元:富豪、商界大鳄、企业家,传达给大众的信息,仅仅是有选择性地、有目的性地、希望大众看到的那很小的一部分而已。跟着听风就是雨、跟着高潮、跟着当鸡汤喝……大可不必。 |
金融投资讨论 | 你在阿里巴巴上买过什么划算的东西? | 手机贴膜,价格可能是其他零食的1/10,一次买10张,一破就换 |
金融投资讨论 | 达摩院三周年,而今有多少成就? | 知乎用户: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全球研究院「达摩院」,3 年投资 1000 亿引进顶级人才?这是我三年前说的,评论里一个个的态度都是“难道马云还不如你?” 扯淡呢,这根本就不是马云有没有能耐的问题,这是马云在立幌子,压根儿就不是冲着科研去的,他越有能耐,就越走得偏。我说过,从以前的月饼门,还有骗创业团队代码的事情来看,阿里巴巴里面大概率是塞了很多二代进去的,不然不会是这种做事风格。而马云搞植树也好,当联合国官员也好,搞科研也好,摆明了是要立幌子,幌子立起来可以当护身符的。然后搞湖畔大学,这是打造御用学术和政见平台。现在看来,马云当初非要把蚂蚁金服从阿里巴巴切割下来,另外搭建股权架构,明显是有损于阿里的投资人的,结果还顺利做成了,背后的利益交换至少值半个阿里巴巴。马云真正走失败的一步是淘宝海外扩张,如果真在海外搭建起来和国内淘宝一样规模的电商平台,那真的就是困龙入海了,成功转变成国际资本家,和 |
金融投资讨论 | 年薪90万的阿里p7和副处级干部选哪个? | 大部分答案都是在幻想做蛀虫的时候可以有多少油水这个油水比做p7赚钱,所以就选副处这不是肯定的吗?搜刮民脂民膏那肯定是比自己劳动来钱快。只是下次你再看到贪污腐败、社会不公之时,也请别再抱怨 |
金融投资讨论 | 蚂蚁花呗是继续开通还是关闭? | 这个回答已经是一年以前的了,想必来看此话题的应该都是有同样困扰的人,时隔一年了,我还是建议生活费不多的学生党关闭花呗。毫无疑问,没钱但想买东西的时候,花呗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是很少有人能控制好自己、能理性理财吧。————————————————————————— 以下是原答案我之前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我刚刚把所有的钱还完之后毅然选择关闭。并且看了一直以来的花呗账单。我去年开始使用花呗,第一笔仅花了十几块钱,后来几乎每个月花一百块左右。那时我还是高中住校生,一个月生活费大概八百块钱(或者更多),也没觉得每个月还花呗一百多块钱有什么压力。直到今年9月份上大学了我第一次在花呗欠了495块,好像也不算太多,但是我上学要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家里给的生活费零花钱2500也全部花完了。10月份,生活费回归正常,就是一个月1000块,然而我国庆跑去旅游了,也就花了大概600块,然后还了上个月欠的钱,就完全没钱了。虽然后来家里又给了几百块钱,我还是欠了1000多。11月份,欠了850。12月份,欠了1220。当然也有之前分期还款欠的。/(ㄒoㄒ)/~~ 现在12月底,之前的钱都提前还完了,这个月花的也就是下个月要还的961块,我刚才也还完了。。。。。算了一下用了这么久的花呗一共花了六千多块,上大学这几个月就花了四千多。。。。好可怕吧。毅然选择关闭花呗是因为,真的老是这样提前花下个月的钱,总会克制不了自己,忍不住买一堆没必要买的东西,要还钱的时候真的压力好大,觉得对不起家人啊,偷偷花那么多钱,虽然说是一个月一千块的生活费,可是总会十几号之后就要再问妈妈要钱,所以每个月大概要花两千块啊。。。其实哪需要花这么多,在学校吃饭什么的也就三四百块钱的事,哎,心里不舒服啊~~ 还有就是前段时间看了那个裸贷的新闻,哎,怎么说呢,感觉欠钱就是不好,特别是这种不应该欠的钱。。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阿里巴巴招聘要求中的「皮实」是什么意思? | 在农村,这个词儿一般来形容这玩意儿。平时主要负责拉磨,眼睛要蒙上也可以拉车,带着农民伯伯去赶集淘宝。肉可食用,味道鲜美。皮可熬阿胶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你对支付宝蚂蚁森林有什么看法? | 蚂蚁森林的火爆其实要归功于今年阿里和腾讯之间春节的红包大战,在这场春节大戏中蚂蚁森林成了受益者。你用支付宝种下属于自己的那棵树了吗?蚂蚁森林,这个靠节约碳排放到沙漠里种棵树的公益产品或许成了支付宝这些年来最成功的产品尝试之一。同样作为亿级国民产品,隔壁微信高的没谱的 DAU 和 MAU,以及不讲道理的用户停留时长始终是支付宝的一块心病。关于支付宝想要刺激用户活跃度的努力从没停止过,AR 红包、福卡、生活圈、校园日记、白领日记……但每一次尝试看起来都用力过度,画虎不成反类犬。支付宝这几年似乎一直徘徊在越挣扎越糟糕的困境,却在今年春节收获了一场红包大战之外的胜利。之前用户量为 6000 万的蚂蚁森林在春节红包大战的洗礼过后,一个月内用户数量激增,突破 2 亿,现在仍在激增。这个公益产品为支付宝解决低频痛点提供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你真的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在沙漠种下一棵自己的树苗。不知不觉,我在沙漠种下了一棵树2016 年 8 月,蚂蚁金服对旗下支付宝平台的 4.5 亿用户全面上了线个人碳账户「蚂蚁森林」,一款用于个人碳交易市场管理产品。通过这款产品用户依靠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网络购票、网上缴交通罚单、网络挂号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蚂蚁金服和公益合作伙伴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其中虚拟的种植规则不算复杂,首先可以收集支付宝好友的绿色能量,其次使用支付宝可以自然产生绿色能量;当能量收集满以后,就可以申请种植真树,当你的申请被公益机构认领后,支付宝会授予用户一张具有唯一编号的证书,证书上会记录负责种植真树的公益机构和种植区域。而怎样才能让绿色能量更快增长呢?能量的多少与用户二氧化碳减排量有关,而减排量 = 活动水平×排放因子。排放因子与减排行为所在的地区有关,活动水平则取决于个人行为。比如,减排活动的参与者以前要去网点办理水电煤气缴费,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往返网点的交通排放量和消耗缴费单据的纸张所产生的排放量。而减排活动的参与者在支付宝上完成整个过程,替代了以往的交通排放量和纸张消费所产生的排放量,由此产生的减排量就可给绿色能量充值。目前官方和部分参与的网友已在网上发布了一些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来自蚂蚁森林捐赠的树,而经过「五福」的加持,蚂蚁森林的累计用户从 6000 万飙至 2 亿后,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已经有 111 万棵梭梭树被栽种下来,未来一年,还将有数百万棵梭梭树和胡杨林落地生根。红包战场的「意外」赢家蚂蚁森林的火爆其实要归功于今年阿里和腾讯之间春节的红包大战,在这场春节大戏中蚂蚁森林成了受益者。自从微信通过春节红包实现了在移动端对支付宝的弯道超车以后,春节红包已然成了兵家必争的一块地方。而今年的红包大战早在春节前一两个月就拉开了序幕,支付宝在 2016 年 12 月推出了「AR 实景红包」并延续了以往的「集五福」,磨拳霍霍。QQ 则一口气推出了:LBS+AR 天降红包、刷一刷红包、面对面红包。但就在今年红包大战期间,只是作为一个附属产品伴随「集五福」在用户面前大量曝光的「蚂蚁森林」却悄悄成了赢家,支付宝也收获了自己长久以来求而不得的 DAU 和 MAU,这场战场边缘的胜利来的有些突然,但却一定程度上为支付宝打开了一条激发用户活跃度的新路子。春节期间伴随着支付宝集五福活动,蚂蚁森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通过给支付宝好友的虚拟树苗浇水就能有机会获得福卡,为了收集福卡支付宝用户纷纷开通了这个之前一直深藏在支付宝繁多功能中的蚂蚁森林。也为了获得更多福卡添加和邀请更多好友加入,为了能有足够的能量为好友的树苗浇水,尽可能的增加支付宝的使用来获取更多能量……新加入的人一样重复着这些步骤。所以在春节过后,因为种树的养成体系提供了足够的用户粘性,又是从弱关系链切入,于是蚂蚁森林在红包大战过后的一个月时间里,用户数突破两亿,并仍然保持着增长。同时由于挂靠公益,少了些许目的性的产品避免了用户的反感,反而依靠模仿「偷菜」的形式产生了强用户粘性。人们总会挂念着自己的小树苗,期盼着小树苗能够尽快积累够能够变为一棵正式的植物被种植下去。也正是这种微小的责任感和成就感驱使下,蚂蚁森林的用户开始有意无意的在更多的情景下使用支付宝,尤其是在「蚂蚁森林攻略」中提到的地铁出行、在线缴费、网络购票等能减少碳排放量的行为。这个看似无心插柳的举动给支付宝带来了惊喜,也为目前还没能形成个人信息 feed 流粘性的支付宝提供了一个不错的临时解决办法。与支付宝以往费力不讨好的尝试不同,这次蚂蚁森林依赖公益的尝试无疑算是为支付宝未来的刺激用户活跃度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目的还是那个目的,只是这次支付宝在过程和手段上做了个聪明的选择。文章出自早优夫斯基,来源极客公园。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阿里p7社会地位如何? | 社会地位本质:你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我认识一个地级市一所高中的副校长,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聊起他们校长的社会地位,他用比较朴素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办事特别方便。P7目前普遍认识是70w总包,这个收入如果只看当下,那确实是一个还不错的中产水平了,但有个致命问题压在头上:不长久。我今年33岁,刚参加了大学毕业10年的同学了,我们中间有不少P7、P8,这次同学会肉眼可见我那些在阿里、网易的同事那种焦虑感,他们自嘲自己已经在裁员名单了。客观上来说,我们这批同学大学学计算机,毕业进互联网公司,算是踩对了风口。在个人收入这个看似比较重要的维度,和人家有社会地位的人有了可以比较的机会。但这种感觉是虚无缥缈的,他会给程序员这个单纯的群体产生一种“老子和XX一样”这样的错觉。医生、律师、教师为什么有社会地位,因为他可以用他的影响力去帮助或者限制别人。所以,离开了阿里,你P7能干吗?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中天微?将产生哪些影响? | 中天微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杭州,在上海浦东新区设有分支机构。“中华芯,天下行”的前两个字是中天名字的由来,也是中天微系统的使命与目标。从名字可以看到,中天微的成立就是要振兴中国国产芯片,而从成立时间看,它跟BAT等互联网巨头几乎在同一时期诞生,虽然相对于Intel等芯片巨头有些迟缓,不过也算走在了前面。就在昨天,阿里巴巴宣布,旗下达摩院正在研发一款神经网络芯片——Ali-NPU,该芯片是一款AI芯片,将重点运用于图像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AI推理计算。阿里方面透露这个芯片计算能力会是同类产品40倍。不过后来根据阿里达摩院公关的解释,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CPU或者GPU,而不是NPU。正如我昨天所言,比40倍更值得的关注的是阿里巴巴开始亲自做芯片这件事情的意义。此前阿里巴巴投资了大量芯片公司,马云被媒体称为要买下大半个芯片产业,比如阿里投资了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中天微等多家家芯片公司,其中寒武纪为华为麒麟970处理器提供了NPU。今天全资收购中天微则表明阿里巴巴将进一步加强芯片自主研发能力,鉴于中天微主要是做CPU的公司,应该与阿里达摩院的Ali-NPU没有直接关系。从投资到宣布自主研发芯片再到全资收购芯片公司,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在芯片这件事情上一环扣一环,开始动真格。目前因为中兴被制裁,国产芯片崛起再一次引爆了舆论,显得十分迫切,看上去阿里巴巴此时宣布芯片动作是蹭热点,实际上却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此前,阿里云在系统层面已经实现了去IOE——IBM、Oracel和EMC,即数据库存储等系统已不再依赖国外巨头,此前国内软件产业特别是金融行业基本都是依赖IOE,现在百度金融等玩家已经意识到去IOE的重要性,正在积极在软件层面国产化或者开源化。不过这是不够的,软件层面的去IOE做完后,硬件层面国产化就成为必须,而硬件层面要做到国产化,最核心的自然是芯片,阿里巴巴未来很可能会将其云计算机房的服务器的芯片逐步替换为自主研发的芯片,此后再对联想的X86服务器业务展开收购也不是没有可能,其终极目标是在云计算业务上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部国产化。芯片的布局不只是可以左右云计算市场的格局,阿里巴巴正在大力推进AI战略、IoT战略,未来其智能汽车等等智能设备整合自有芯片,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所以,你看到阿里巴巴在蹭热点,我看到阿里步步为营,在强化自主技术实力的同时,为国产技术做出一份贡献。事实上,不论是研发自有操作系统AliOS,还是云计算去IoE,以及现在布局自有芯片,都体现出阿里巴巴对底层技术的重视,去年阿里巴巴投入1000亿成立达摩院广纳技术人才,同样是要强化底层技术研究。马云是英语教师出身,是互联网大佬中最不懂技术的(一个说法是马云不大会用电脑打字),不过马云却对外说过:“正因为我不懂技术,我比谁都支持技术,我老是觉得不懂的东西要出事。” 去年在成立达摩院时,马云表示,“达摩院一定也必须要超越英特尔,必须超越微软,必须超越IBM,因为我们生于二十一世纪。”可以看到,当时马云就有超越英特尔的野心。“达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领域包括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下一代人机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现在看来,芯片只是一个开始。在国内科技产业普遍缺乏底层技术的情况下,对芯片、AI、数据库、5G等等底层技术布局已十分迫切。目前不只是阿里在行动,华为的移动芯片实力已经被证明,而百度在AI算法、无人车上的能力同样可与世界巨头竞争。所以我想阿里巴巴的蹭热点行为,可以更多一些。4月21日凌晨更新:第一个没想到,评论中还有这么多人质疑AliOS(前身YunOS)不是真国产操作系统——就因为它可以兼容Android,可以兼容就不是自主研发吗?YunOS跟Android,除了可以兼容后者外没任何关系,这个科技行业的悬案早弄清楚了。如果国产手机不用Android,切换到AliOS(YunOS)也没什么问题。有些人啊,看到别人做什么事儿只会风言风语。不做吧,说中国科技公司不思进取;做吧,又说不是真原创,你们究竟如何才满意呢……第二个意料之中的是,有人说,华为当年做海思,其实也没这么高调!确实,华为、腾讯等南方企业做事儿,向来是做了再说,闷声发财。阿里不同,阿里从来是说了再做,或者说边做边说。阿里重视公关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马云看事情看得远,而且有高调做事的习惯,大家回想一下,不论是B2B、淘宝、支付宝、余额宝、菜鸟、阿里云,哪一个不是做之前就高调地宣传?更重要的是吹的牛逼基本都实现了,而且很多都是开始不被认可(如阿里云),后来做大做强的,你不得不服,当然,如果每个人都能认同,马云还是马云吗?马云也说过:“有些人因为看见而相信,有些人因为相信而看见”,大多数人是前者,少部分人是后者。当然,马云也有吹了牛没实现的事儿,比如社交,当年十分高调地做来往怼微信,号称要火烧南极,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不过有人说阿里此举是暗度陈仓,因为社交没做成,淘宝天猫支付宝移动化,做成了,同时顺便搞了个菜鸟,阿里云也悄然做大,已经是世界三大云计算巨头之一(Aliyun,仅次于AWS和Azure)。高调有高调的好处,比如阿里这个时候放出要做芯片的消息,对于品牌提升是一回事儿,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影响力(是平时的十倍),进而可以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资源和政策、产业、产业资源,更多半导体人才会关注阿里做芯片吧?更多做终端的厂商会关注到阿里做芯片成为其潜在客户吧?我建议啊,很多事情,还是不要上来就喷,只看负能量的一面,多看看积极的一面。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待 Ant Design 圣诞节彩蛋事件? | 本来应该是一个正常的蓝色按钮,上面的「积雪」就是今天的圣诞节彩蛋之一上班的第一时间看到这个现象以为是自己的代码出问题了。但是反复确认之后才发现是所谓的「圣诞节彩蛋」说实话我看到这个「彩蛋」挺愤怒的。我使用 antd 开发对内的系统,对我影响有限,或者说大家不会太在意(但也有人质疑这是 bug,质疑我的专业性,因为最终的产品应该是和设计稿与产品的原型保持一致并且符合预期的。但这让我怎么解释呢?)。关键是如果有开发者使用 antd 为第三方、甚至政府开发系统(事实上论坛和issues里已经有这样的声音了),他们怎么面对甲方?我甚至怀疑这会涉及到赔偿?解释一下这件事的严重性可能有一些局外人或者学生朋友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可能会认为:不就是一个彩蛋吗?也没有影响到线上功能,只是改变了外观,甚至还有一些趣味性在里面产生了正面的效应。用得着这样口诛笔伐吗?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你们看到的网页最终是由我们前端工程师开发出来的,但是我们“研发”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此之前,需要由产品经历整理需求,UI设计师给出设计,在进入研发之前产品的形态已经是非常确定了,无论是在交互还是在视觉上,我们工程师负责实现和交付。同时在研发之后还需要QA根据设计稿进行验证测试。在互联网公司内所有的需求和功能都是有目的性的,或者通俗来说,都是为了提升流量和带来收入。假设你使用了 antd 组件,并且毫无征兆的在今天出现了这个彩蛋,它毫无疑问的会影响到你页面功能的各项数据指标,从而直接导致收益受到影响,甚至团队的KPI受到影响:这件事情的责任谁来承担?公司的损失谁来承担?年终奖还要不要了?我从产品经理到QA都无一幸免。antd 组件类库是我前端工程师选择的,但是我此时也很冤枉。另一个方面,别的团队成员怎么看你们的团队?你的专业性受到了质疑我没有在传统公司待过,但是我相信传统公司对交付产品也同样谨慎。在签订项目时,需要做哪些页面,页面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功能,都是有严格约定的,这是一笔价格不菲的买卖。尤其是跨区域项目时,这种带有宗教性的 feature 必须是要避免的。总之一切都要符合预期,乙方只按照合同写的功能做,省心安全;甲方按照合同的验收也有理有据,本来是两全其美的事。结果在使用诺干时间之后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特效,他们首先想到的不会是彩蛋,而是bug,是冒犯。也就是你交付了一个有缺陷的产品。这会让项目的所有参与人难堪以及公司难堪。甲方甚至有权发起赔偿。如果你们开发的项目如果是部署在客户的私人服务器上,那么修复起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那么此时客户还能不能用这个产品,期间耽误的业务怎么办?客户甚至有理由怀疑这会不会是你们开的一个后门,明明是长期未修改的私服,却突然出发了某个功能?更关键的是,这个彩蛋没有预先通知,也没有下线机制我使用 antd 正是因为它专业、稳定。我一直是个 antd 的自来水,认为它是全世界最好的 React 前端组件库之一,没有之一,甩第二名 https://react.semantic-ui.com 不知道几条街,但是这个彩蛋推翻了它曾经留给我的这些正面映像,至少我对它的信心没有了。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但是现在想到那么多的项目里使用了 antd 就感到害怕,真的不知道下个节日或者什么情况下又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我也是开发者,我理解这个彩蛋,自己有时候也会在产品里放一些趣味的东西。但是考虑到这是一个开源框架,被不同行业和不同场景的开发者使用,在添加这类彩蛋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谨慎一些?(影响面这么广的 feature 不应该有 code review 吗)个人认为,比较恰当的彩蛋应当是存在但是不易被发觉的。比如最经典的就属于雅虎网站 logo 里的惊叹号(点击下方的「点」会发出音乐,不确定这个彩蛋还在不在,电脑静音中无法验证)又比如游戏里的彩蛋,都是你需要自行去探索,寻找,尝试才能发现的而今天 antd 里的「彩蛋」,我只能说是惊吓最后官方 issue 里 Christmas easter egg · Issue #13098 · ant-design/ant-design 有几个哥们说因为这个问题被开除了,不知道是真是假,希望是假的,也希望以后大家都应以为戒吧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为什么都说阿里 P7 的晋升是道坎? | 不只是升7是道坎,7以后每个级别应该都是。这个问题我分两块来回答,第一为什么7被提的这么多,第二7到底看哪些东西。7相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工作五年,好好努力基本可以达到的level,同时阿里7的收入较6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主要是在rsu这块。这应该是为什么7被提的这么多的原因。7到底看哪些东西呢?首先最重要的肯定是技术能力,7的title叫技术专家,强调的就是在某个技术领域,达到足够的深度,能够解决这个技术领域的技术难题。技术之外,会更多的看业务的思考能力,团队的影响力,项目能力,这些软实力。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华中总部落地武汉?武汉有什么地域优势? | 今天,阿里和武汉共同传来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华中总部项目正式启动,将在武汉打造集人才、创业、工作、商业及生活为一体的智慧产业集聚区。一同经历过大难之后,阿里与武汉之间已经建立起了“革命友谊”。上半年,因为疫情肆虐,阿里作为企业,基本是全员出动,饱和式出手驰援武汉,帮助社会民众解决了无数艰难险阻;下半年,阿里与武汉决定继续携手同行,一起向前发展,共创未来!▲省委书记应勇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毕竟,阿里作为目前中国市值顶峰的大企业,建区域总部肯定不能随便。那么,阿里是因为什么原因选择在武汉建立华中总部?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选址。阿里华中总部暨产业社区基地选址武汉市武昌区,位于徐东大街与友谊大道交会处。据消息称,该项目地上建筑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8.2亿元,园区预计2026年建成。等到建成之后,除了有阿里华中总部之外,还将有大批阿里生态企业入驻。参考杭州,阿里带动了无数中小企业,成为自己生态圈中的一份子,可以预见未来的武昌、武汉、湖北甚至整个华中区域,都会有一大批阿里体系下的中小企业诞生。拉动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张勇在武汉街头吃热干面另外,阿里之选择武汉,还有着别样的意义。作为华中第一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会,武汉武汉拥有光辉的历史,特别是在民国时期是全国第三大城市,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武汉GDP也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排在第四。后来因为国家政策向沿海城市倾斜,导致武汉没能跟上步伐,但是现在武汉已经加速赶上了。在中国,武汉对标的城市,相当于美国的芝加哥或者休斯顿。2019年,武汉的GDP达到1.6万亿,全国第八,和成都是不相上下的,是名副其实的的华中第一城。从以前的一个老工业基地正在加速转型为现代化的制造业城市,武汉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也受益于外来人口不断涌入,这几年每年都能有小20万人变成新武汉人,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另外,武汉是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第二多的城市,达到97万,仅次于广州,源源不断的新人才定居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也将迸发更大的活力。再说回今年。上半年的武汉不堪重负,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只有去年一半,上半年整体GDP明显负增长,但在第三季度的经济排名上,武汉重回全国前十的阵容,足以说明武汉的强大和武汉人民的拼搏。而对于武昌区来说,2019年,它的经济规模跃居中心城区第一,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凸显,引进省级以上金融机构6家,新增基金10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武昌有着这样的基础实力,同样给到了阿里足够的理由。另一方面,阿里和武汉能够联手,其实是有着深厚基础。2015年,阿里巴巴就与湖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电商、外贸、云计算、乡村振兴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待蚂蚁董事长彭蕾回应支付宝生活圈「事故」,称所有打擦边球嫌疑的圈子都要立刻解散? | 彭蕾终于出来道歉了。但是啊,你是在美国出差途中(这个“出差”,就是个大写的甩!锅!!),支付宝这么大的改版,就没有人拍板决定吗?是谁拍的板?请站出来!支付宝这么大的改版,不是一个周末就搞出来的吧?搞了多久?谁牵的头?站出来!支付宝圈子周末迅速的出现了这么多大尺度图片,还有好多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如果没有统一的运营规划,会突然出现?这次的运营,具体是谁负责的?站出来?拍板的、牵头的、运营的,你们都站出来!中秋节抢个月饼,还自己花钱买,都要因为价值观问题被开除。马上就要过年了,你们还不赶快引咎辞职?学学人家李明远!另外插一嘴,彭蕾真是条汉子,作为女性,面对支付宝如此物化女性的行为,她居然没提到价值观,太不科学了。最后,我要说,彭蕾提出的第二条,非常不合理。应当有好多发布大尺度图片的帐号是被支付宝的运营诱导的,在诱导下发布的,现在你就要封号,还不允许人家注册!你的错要用户来背?这就是你们的价值观?李彦宏也声称百度的三观是好的,是阳光的,然后卖病种吧,与莆田系勾搭成奸!你们蚂蚁金服也说自己的价值观是好的,然后搞擦边球,最后要用户来背锅!佩服!最后打个小广告,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遥望燕园』,谢谢大家啦。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森林为什么设置17.9这样一个数值?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么? | 差一点小树就要成年啦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现在来看,阿里的张勇和蒋凡的消费升级理念,打压中小卖家策略是否毁了淘宝? | 只要淘宝还想要增加收入,打压中小卖家做天猫可能是当时的唯一出路。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通常在初创期和成熟期之间有一个高速发展期,但进入成熟期之后,往往也就是企业的瓶颈期。如果说发展期,一分付出有三分收获的话,瓶颈期往往就是三分付出一分收获,甚至没有收获。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容量总是有限的,初创期、发展期的企业对此不会有太多感觉,但到了瓶颈期,这就是个大问题了。可能有的人觉得,瓶颈就瓶颈呗,要是企业现在一年能赚十个亿,明年后年大后年都还赚十个亿有什么问题?问题会很大,因为企业没有发展了。马云有句话说的有一定道理的,没有发展就是最大的风险。一块蛋糕,无论这块蛋糕有多大,有多少人分,怎么分,不可能全部人都满意的。每一个不满的人就是一个风险点,区别只是这个风险点什么时候爆发,爆发的后果有多大而已。但如果大家能看到这块蛋糕一年比一年大,很多人还是会觉得是不是明年我能多分点,或者说为了明年能多分点而继续996。公司去年赚十亿,我拿了五万;今年公司赚十二亿,我拿五万五——虽然比例少了,但好歹多了五千收入,我还能呆下去。要是公司还赚十亿的话,很可能我连四万都拿不到——总有职位比我更高的人要多拿的,那么我就要考虑是不是换工作了。所以,其实发展是掩盖风险,延迟风险爆发——当然,也许在这个延迟过程中能解决一部分风险,但也许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到了瓶颈期,企业其实就那么几条路:进入更大的市场,例如原来就做一个市几百万人的生意,现在会考虑面向全省几千万人,甚至全国十几亿人。多元化,例如原来卖烤鸡的,现在兼卖炸鸡,甚至再卖点去腻的小菜、饮料都算是个办法。提高利润率,不管是提价还是降低成本还是推出新的利润更高的产品,反正去年卖一个产品赚十块,今年我要能赚到十二块。具体到淘宝,2011年六月正式分拆天猫,2010年底淘宝注册用户已经3.7亿了,占全国电商的80%以上,很显然已经进入瓶颈期了[1]。“但不可忽视的是,中西部地区网购已经崛起,增速超过沿海地区。”反过来看意味着购买力更强的沿海地区增速已经放缓,中西部地区增速提高,但经济水平和购买力在那里摆着,对于整个淘宝的大盘子来说,对于整体利润增长贡献能有多大?而对于本来就是全国性的淘宝来说,想进入更大的市场那就只能走向全球,或者更明确一点说,去欧美日和eBay亚马逊面对面竞争;多元化其实淘宝一直在做,做了这么多年,截至今天,对利润贡献最大的阿里云和蚂蚁,在2011年都还是小嫩苗;所以剩下的就是提高利润率。扩大市场、多元化都没有起色的当时,反正注册用户就这么多,购买力就这么点,中小卖家提供的利润贡献就那么点,交个1%的支付手续费都难得要死,做高溢价的品牌商户,并且把流量引导到这些品牌商户上,从而收取更高的服务费、广告费来提高利润率,在当时很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起码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立竿见影的增加利润。这就是天猫的前身:淘宝商城出现的背景了。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网友爆料称蚂蚁年底将公布实施 1055 工作制,如确定实施将带来哪些影响?是否会影响招聘及员工薪酬? | 大公司:996小公司:学大公司:1055小公司:不能学,求求快改回来吧,不然我忽悠不住我的员工。算了,我就说大公司虽然工作时间减少,但是工作总量没减少,比我司的 996 还惨!小公司员工:感恩。同时小公司员工中有能力的人暗暗决定明年一定努力去大公司。但某些精神上的小公司老板却信了小公司老板的话。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阿里P10是什么样的存在? | 2021.1更新:从蚂蚁离职了,对这家公司逐渐开始失望了,内转有三个组都接收我了,最后还是离职了,哎希望蚂蚁还能好起来吧,虽然跟我没啥关系理论上,阿里P10早就不实做技术了,甚至大把人在P8就不做技术了,P8技术我是很敬佩的就别说P10了。不过我想了想,还真有个技术P10,没错,会写nb代码的P10。蚂蚁AutoML团队大佬蔚来,互联网10+年老兵,看过他的领英,服役过8家公司,有点不记得是哪些了FLAG肯定都有,他待过的公司现在都发了。。。而且看过他们团队的周报,让我感觉这种大佬才是真正的P10大佬,有思考,有个人谈话,绝对不是仅仅会做ppt的人,而且对技术有非常高的追求,不得不说硅谷流比蚂蚁领先了不知道多少年。不是黑蚂蚁的ppt升职,就是觉得公司里大把的大佬真的是只做ppt,没有把团队建设做到位,甚至连个像样的组内学习文档都没有,令人唏嘘。匿了,怕HR查岗,有机会一定转岗去未来团队,前提是人家得要我哈哈哈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评价支付宝 2016 年推出的「集福红包」功能? | 这推广策略,跟当年双十一强推来往,加好友得红包的逻辑是一样的。通过小恩小惠让大家先加好友,毕竟好友圈是支付宝做社交的第一步。但是但是,我能预见到的是,这个推广的结果还是像当初的来往一样,以失败告终,即使很多人都为了这活动加了好友,但活动过后,也没人会真的在支付宝上跟这些好友聊天,该回微信的还是会回微信。阿里想做好社交,但所使用的策略始终不变,所以我是一点都看不到它能成功。最后,这个加好友的活动我是不打算参加的,支付宝对我来说隐私性比微信要高得多得多的工具,我不会为了这活动加许多陌生人为我的好友,虽然目前看来加好友不会牵扯你支付宝的其他东西,但我始终不会把一个钱包工具当做社交工具。如果这个活动是来往发起的,或许可以玩玩,但支付宝,牵扯东西太多,还是算了。--------------------谢谢有这么多的点赞。现在活动完了,我也简单总结一下,以下内容在其他问题也回答过了,我复制一下。最后只有80万人得到五福,老实说我也没想到,但后来想想又觉得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本来这活动就两种选择,要么给多人集齐,红包金额小,要么少人集齐,红包金额大。其实哪种到最后都会骂声一片,支付宝的运营团队肯定也知道,但我认为前者至少骂声会少一点,我本以为他们会选择多人集齐方案,不过想想也是,与其都是骂,不如让少部分人满足,因为至少少了七十多万人骂它不是么?其实这两年的支付宝红包活动看过来,我对支付宝越来越反感,活动流程复杂,得到的金额又极小极小。比如红包口令,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功能,要输入口令,特别是中文,这操作远比摇一摇来得复杂耗时,而往往第一次点进去,都会提示抢红包的人太多,要再次输入,就算我已经复制了口令,再次输入也同样耗时。至于口令的金额,今年我口令没玩几次,因为每次都是提示抢红包人太多,最后懒得参与了,所以我不好做评价。再然后,咻一咻功能其实已经跟摇一摇一样操作简单,但该死的支付宝又把中奖率设置这么低,造成体验还是非常差。而微信呢?自从互联网红包出现以来,就一直采取摇一摇为获得红包的主要途径,期间虽然出现其他方式,但总的来说都是次要的。而摇一摇操作又简单,总体看来中奖率比支付宝还高,每年只会在摇一摇的界面上改动,这让用户接受起来容易的多,而支付宝呢?一年一种自以为聪明的方式,无疑是提高了用户的学习成本。纵观阿里这几年得活动,例如双十一等等,能够看出活动越来越复杂,参与活动所消耗的时间跟得到的收益远不成正比,很多用户现在已经开始反感了吧?这点真的值得整个阿里的运营团队去注意和反思,而不是还自我感觉良好。真希望年后支付宝团队能好好反省这次活动,停止这种自认为聪明的耍猴行为,不然再这么作下去真的要完。最后,支付宝的这次活动其实更加坚定了我以后在国内网购时,能京东我会尽量京东,毕竟阿里可比小米还能耍猴,真的非常反感了。我能感觉得到,阿里再这么作下去,京东慢慢追上来真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支付宝的运营团队跟微信之间差了十个百度!!!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支付宝做社交? | 不得不说,小道消息的帖子没有说到点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IyMTE0MA==&mid=402269746&idx=1&sn=cf567c9ef1f416d0ebf9c982f54622a0&scene=0#wechat_redirect支付宝做社交是线下支付市场的生死之战。虽然基本输定了,但是关系生死,不得不战。朋友的公司不大不小,估计每个月千万笔线下交易的规模。年初聊天告诉我今年要尽量引导用户使用微信,因为支付宝不带来价值。原来他们看重的微信价值是购买之后的默认关注公众号。而且,通过openid,他们可以知道哪个粉购买了哪个产品。这位将来的重复营销构建了基础。所以,微信支付实现的是会员卡系统,而且是会说话的会员卡。尽管微信限制企业号只能一个月发一条消息之类的,但已经是巨大的机会。而且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说,我不相信天天蹦消息的系统是可规模化可持续的。所以说微信对于会员把握这块,已经登峰造极无可挑剔。无论是中国的支付宝还是美国的苹果支付,square,全部都是上一代产品。虽然可以有各种战术上的打法获得短期的优势,但是战略上的败基本已经注定。这就是支付宝做社交的动机。但是,再造一个微信,谈何容易。(个人认为,几年后,微信如果围绕企业号推送小红点制作一套广告系统,极有可能成为腾讯的核心盈利产品。该单品有望超越阿里全体系)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马云去过那么多大学演讲,为什么却从来没有去过同城名校浙大演讲? | 浙大玉泉门口的雕像有结界,资本家进不去。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现在的阿里被腾讯打的节节败退,会不会被就此打垮腾讯一家独大? | 老有人说我忘了阿里云,难道你们看的版本和我写的版本不一样???翻到下面认真看我说的五个未来中的第三个好吗?阿里云本身就国内云服务第一,在国外也是第一序列,非常强大,本身对标亚马逊云。和钉钉合并启动云钉一体计划以后,迎合了目前资本市场比较看好的协作办公方向,对标刚刚上市的slack,和企业深度绑定,想象空间更大,估值要再上升一两个级别。阿里这个战略各大互联网媒体都分析遍了,我就不展开说了。作为前阿里人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倒是值得一答,毕竟有补充描述缩小了讨论范围这个题目问了两个问题问题1:在社交、音乐、动漫、网文、游戏、视频、直播这七个互联网行业方面,腾讯是不是已经做到了一家独大,阿里无法与其竞争正确的回答是:基本没错,在消费者社交及文娱板块,腾讯几乎是一家独大,并初步完成了商业闭环,形成了类似日本产业链的格局,其它公司无法和它整体较量,只能局部争夺社交方面,阿里好歹有了钉钉,做企业工作社交,已经完全不在用户生活社交战场竞争,腾讯的微信一家独大,无出其右,QQ维持基本盘,空间和新浪微博继续竞争其它六项,属于阿里大文娱,从目前来看,在和腾讯娱乐的竞争上已经全面落于下风阿里音乐天天动听没了,虾米已经基本没了,动漫从来没做过,网文侧阿里文学转型主流文学后没了,剩下的UC网文频道书旗平台不在网文平台第一序列阿里游戏方面,阿里收购uc,得到九游以后,都是做联运卖流量为主,得到出走的网易工作室,自研上略有小成,但和腾讯的游戏帝国比起来只是沧海一粟,更别谈电子竞技和国际化长视频方面,优酷和腾讯视频尚有一拼之力,但后继乏力,亏损严重(当然这一块随着短视频兴起,今日头条和快手才是主力,阿里腾讯爱奇艺都不怎么行)直播方面,阿里主要做电商带货直播,不带有什么娱乐属性,而且是电商系的辅助功能,腾讯系则整合了虎牙斗鱼,加上腾讯企鹅电竞,在直播方面一家独大文娱板块还有一个电影、票务,阿里有阿里影业,腾讯有企鹅影业,半斤八两,票务方面阿里系比腾讯系做得大一些,主要是因为整合了淘票票和大麦网所以结论,腾讯在社交文娱侧,碾压阿里问题2:腾讯系公司在社交文娱侧气势汹汹,现在京东、拼多多、美团集体反攻阿里电商,阿里会倒下嘛?正确的回答是:互联网公司谁也不敢说自己不会倒下,腾讯阿里都一样,但如果只讲目前腾讯系公司反攻阿里,阿里还真没那么容易倒下电商方面,淘宝天猫的规模和收入对京东是碾压级别,这和腾讯的社交碾压其它人一样,都是基本盘的东西拼多多是个异数,通过性价比和下沉,分流了很多的阿里电商用户,它对京东和阿里都是挑战,所以阿里把半死的聚划算重新拿出来,又搞类拼多多平台搞补贴,又搞会员制锁客防流失,京东也是一样如临大敌,同步推出了类拼多多产品并宣布百亿补贴,就连腾讯自己,在微信侧,为了防止拼多多利用关系链过度营销并一家独大对腾讯造成风险,推出一系列政策打压拼多多的分享活动,并提出自己的电商化工具扶持自己的微商体系(你看,腾讯投资不代表他们就是兄弟哦,自己也有内部竞争)美团确实在生活服务电商领域对阿里形成了优势,饿了吗+口碑虽然也在努力的进攻,但目前市占率确实不如美团,但王兴这个人,和黄峥一样,拿了马化腾的钱,也不一定觉得自己就是马化腾的人,马化腾一边要利用他们打阿里,一方面也要防养虎为患,局势还是很复杂但谈到综合电商,阿里整体的市占率和盈利能力,还是吊打这些公司的总和,增长方面不用担心更别谈,阿里还有以下几个重量级武器,极大增强投资者信心和未来盈利空间:1、蚂蚁金服、支付宝:世界级的全球支付信贷业务矩阵和亿级流量移动app,一上市就是第二个阿里巴巴2、菜鸟物流网络:中国规模最大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这方面想象空间也很大3、阿里云+钉钉:云钉一体,企业互联网办公协作和无纸化,大数据弹性存储,竞争对手是亚马逊和谷歌4、平头哥:阿里研究院智慧结晶,国产尖端AI芯片制造,现在虽然还处于早期,但结合美国对华科技封锁的国情,还是很被关注5,蒋凡当ceo的新制造平台:工业4.0,c2b,利用大数据和科技手段提高工业效率,这一块虽然还是刚开始亮相,但在投资市场是个炒作了好几年的风口,借着国内的消费需求升级,大量的代工厂+高仿品都在寻找提升自身效率的方法,阿里自己正好在这一块做发挥在前四个方面,除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还有一战之力,其它三个方面都是被阿里碾压第五个需要再观察观察,不好说一定会做大,可大可小,但公司做新业务围绕自身优势资源布局肯定没错,即便做不大,光阿里自己的电商和b2b商户都够吃了,类似钉钉所以,综上所述,巨头之所以是巨头,都有看家的本领和对未来的提前布局和规划另外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做大以后都需要政商一体,为社会建设出力腾讯和阿里,都在参与中国的智慧城市、智慧政务平台建设在对其它国家合作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你要他倒闭,国家也不允许啊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在阿里巴巴工作是怎样一番体验? | 杭州老余杭,那是一个除了阿里巴巴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在高教路和文一西路交汇的地方,就是阿里巴巴杭州总部所在地西溪园区了。每年 11 月 11 日,是西溪园区一年当中最热闹的一天之一,仅次于每年 5月10日。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2019 年天猫双 11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来阿里,你必须知道的10件事儿你可能会某天突然听到有一个女同事喊你“亲爱的”,不必惊慌,也不要多想,哈哈,淡淡的回应一个笑脸即可。在阿里园区,它只是“同学”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尤其是女性员工占大部分的团队中,女生都习惯的这样喊“亲”、“亲爱的”在阿里上班,你很少能够见到Jack Ma本人。我在公司快7年,50米内见到其真人的机会印象中是不到5次,所以,如果你想和他有个合影留作纪念,争取每一次近距离的机会,不要羞涩每天晚上21-22点,是夜宵时间,带上你的工牌去食堂,可以领取一份价值10元的夜宵阿里巴巴杭州总部淘宝城航拍夜景—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xNjM5NTUyNA==.html(制作:释空 拍摄:老三) 每年的双11,在阿里巴巴内部就好像是一个狂欢节。总部淘宝城,会被打扮的如诗如画,非常漂亮。阿里家书自2012年开始,阿里启动了一年一度的“家书”计划,公司的组织文化部会精心准备这一年需要向家书分享的阿里大事件,挑选各个小二精彩瞬间的照片。历年的阿里家书如下:2013年春节2014年春节(图片来自:http://weibo.com/2014406027/Au8u9E1iZ?refer_flag=1001030103_&type=comment&type=comment#_rnd1482403568740)2015年春节2016年春节2017年春节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就「蚂蚁集团被约谈」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气氛凝重,措词严厉。读答记者问通稿的感觉,监管约谈现场的气氛是凝重的,措词是严厉的,对,不是严肃,是严厉。为什么这么说?可以看看通稿中提到的蚂蚁集团存在的四大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特别注意一下第二个问题: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我简直想像不出来,约谈现场的火药味有多浓。这么高级别的监管约谈没有见过,但市地级的监管约谈倒是参加过几次。大致是会议室里分两边坐下,然后几家监管部门的代表轮番上阵,指出问题,警告再这么搞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告诉被约谈的对象,不是监管部门动不了你,而是想再给你一次机会,真把监管部门惹急了,有的是办法。最后提出要求。一个本来要创人类IPO之最的巨无霸公司,被评价为法律意识淡漠?这简直是对蚂蚁高层和法律团队最大的侮辱。还有,藐视?藐视!藐视是什么意思?藐视不是轻视,是极其轻视,是看不起的轻视,是不屑到用鼻子哼一声的轻视,这已经不是批评了,这简直是诛心了。这两个字的背后,我简直可以感觉到监管部门压抑不住的愤怒了,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有了第一次约谈之后,还会来第二次约谈。说明第一次约谈后,有关方面肯定有不服气,好了,不服气是吧?那就再谈一次,别怪我说话难听,一定要谈到你服气为止。再仔细看一下这段话: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和平台企业的规范健康发展。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做好相关金融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上升到了这个高度,不谈点结果出来,那叫什么?叫不讲政治!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待四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释放了哪些信号?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鉴于这个话题肯定会上热搜,我就先来给大家画个重点吧!抛砖引玉,不喜勿喷!在分析此类问题时,最有效的方式是看通稿,通稿如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就金融管理部门再次约谈蚂蚁集团情况答记者问打开这篇通稿,我们不难发现,全文最核心的内容的无疑是第二部分:Q:蚂蚁集团整改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蚂蚁集团整改工作启动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就整改措施与蚂蚁集团进行了深入沟通,并督促蚂蚁集团形成了全面可行的整改方案。整改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二是打破信息垄断,严格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依法持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遵循“合法、最低、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保障个人和国家信息安全。三是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四是严格落实审慎监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认真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五是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金融管理部门将督促蚂蚁集团切实落实整改方案,把握好工作节奏,保持业务连续性和企业正常经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体验不下降,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对照整改方案的五个方面,我们逐条分析:一是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这条实质上宣判了“花呗”业务的死刑。大家都知道,“花呗”本质上就是虚拟信用卡,以往消费者在使用支付宝进行交易时,“花呗”业务是直接嵌套在支付链路中的,一旦断开支付宝与“花呗”的不当连接后,“花呗”业务就已经没有存在的土壤。单就这一条而言,与“花呗”相比,“借呗”业务受到的影响不会太大。二是打破信息垄断,严格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依法持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遵循“合法、最低、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保障个人和国家信息安全。这条对应的主要是支付宝的芝麻信用业务,监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消费者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客观来说,这一条形式大于内容,杀伤力有限,但未来芝麻信用的使用场景会受到一些限制。三是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这条是重中之重,是对蚂蚁集团的最终定性,会直接影响该公司的估值。去年蚂蚁集团IPO计划被叫停后,围绕着后续的整改方案,市场普遍预计有三种可能:一是小打小闹的整改后,继续按原定方案上市并按科技企业估值。当然自从去年监管定调后,这种可能性早已不复存在。二是进行业务拆分,科技归科技,金融归金融,两块业务分别估值。这是蚂蚁集团方面极力争取的方案。三是整体设立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业务全部纳入金融领域接受监管。对于蚂蚁而言,这是最不利的方案。此次央行明确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可以说,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蚂蚁集团3万亿的估值已经一去不复返,保守估计需要打5折,甚至更低。四是严格落实审慎监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认真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这条主要是为了限制蚂蚁集团的杠杆率。众所周知,去年蚂蚁集团IPO被叫停之前,该公司的金融业务杠杆率惊人,只用区区数百亿资本金就撬动了上万亿的业务规模。这次监管明确要求蚂蚁集团降低业务杠杆率,如果参照《巴塞尔协议》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要求,未来蚂蚁集团的杠杆率最多只能达到12.5倍,这会直接压缩蚂蚁集团未来的想象空间。此外,根据这一条,蚂蚁的“相互宝”以及理财产品代销业务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其中“相互宝”业务存在彻底关停的可能。五是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这条主要是针对支付宝旗下的天弘基金和该平台引入的其它几家货币基金,虽然监管层的目的是为了管控流动性风险,但此举客观上会影响蚂蚁集团其它业务的发展规模,对公司未来的业绩也是一大利空。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集团若没有被监管的话,会引起哪些问题? | 坑已填————————————————-这事儿其实已经在美国演了一遍,现在还在轰轰烈烈的上演着直播,带来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整个美国经济的金融化,贫富差距加速扩大根本停不下来,实体经济衰落,民粹主义盛行,甚至可以说特朗普能够上台,也可以部分归功于美国的金融监管不力。接下来就讲讲美国的超大型金融机构如何把握了话语权,使得金融监管一步步缓和,以及监管缓和是怎样影响美国经济与政治,把美国带到如今的局面的。这篇回答会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美国的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上用了哪些骚操作,另一方面是他们如何去影响政治,把美国财务部变成自己家的后花园的。PART 1 打破监管,合体怪的诞生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面对金融市场崩溃带来的混乱,美国政府痛定思痛,在1932年制定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这是一部对美国银行系统进行改革的法律,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在3个方面,1.利率上限的规定;2.营业地区范围的规定;3.从业形态的规定。尤其是第3点,从业形态的规定,按照银行不同的业务把他们分开来,即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分离,商业银行不能从事民间证券的买卖,其高层也不能与投资银行有任何资本上的关系或者兼任投资银行的高层。此外,它还建立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来为银行储蓄保险。这条法案其实对我国的经济法也有很大的影响,至今我国总体上来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都是分开的,不过在2002年也有一些金融机构拿到了混业经营的试点牌照,评论区里小伙伴们一直在提问的平安集团就是在那时拿到了混业经营牌照,所以集多种金融业务于一身。不过我国的监管总体上还是比较严格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最初的瓦解是从80年代开始的。其瓦解的背景是在7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接近停滞,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在高通胀的情况下,人们发现钱存在银行吃利息的那个利率,还没通胀率高,纷纷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也就是这个时候,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面对投资者推出了货币基金,证券买卖,离岸金融等业务,利率自然比商业银行高许多,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其实商业银行也不是不想保住存款,但是由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的监管限制,他们的商业模式相当单调,就是吸收存款然后再贷出去,赚利息差。他们面向储户的利率是有上限的,面对来自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竞争,在不改变规则的情况下他们无力反抗,而且也无法从事证券买卖,所以主业凋零还赚不到什么外快。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和商业银行模式差不多,但是扎根本地)就发动了游说团体(注意游说团体,后文会有重头戏)游说议会,再1980年通过了DIDMCA法案,根据这个法案,前面说的监管的第3个方面,即商业银行的从业形态管制得到了一定的缓和。接着到了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其政治理念是【小政府】,即政府的职责仅在于维护最基本的秩序,其余的事情应当交给市场来决定。因此,在1983年10月,前面所说监管的第1个方面,即利率得以自由化。随后的1994年,前面所说的监管的第2个方面,营业地区范围的管制也得以缓和,美国的商业银行们从此有了变成合体怪的可能性。其实在1980年代,在各种金融管制缓和的时期里,也发生了不少地方银行出现经营问题的情况,因此在从业形态的监管缓和上,美国政府一直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没有完全放开,直到1999年。1999年,在金融业界的游说团体的强力游说活动下,格拉斯-斯蒂格尔终于被废除,从此以后,美国允许金融持股公司这种新的公司形态出现,金融持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旗下可以开办多个子公司,这样就可以做到左手一个商业银行,右手一个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身上在背一个保险公司,从此各种形态的金融业务都集中于一个公司了。这里有没有看到一点蚂蚁金服的影子了?又做证券业务,又做储蓄业务,又做保险业务,当然,蚂蚁金服是平台,和那些利用他平台做业务的证券,保险公司也许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蚂蚁一直给自己定位是科技公司,不过从美国的例子看,本质上蚂蚁的确类似于一个大型金融公司了。这里不再说蚂蚁,继续说说99年之后,美国各种金融机构的合体。其实从营业地区范围的限制被缓和后,美国的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各种合体了。1990年时,美国共有12347家商业银行,而到了2017年只剩下了4918家,平均每年就减少336家。虽然银行数在减少,不过银行的营业网点却在不停增加,在上述时期内,网点数从50897个增加到了79163个。另外,99年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废除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也开始合体,我们经常听到名字的摩根大通集团,就是这样一个合体怪。其麾下有六个主要业务,分别是投资银行,零售金融服务,信用卡,商业银行,现金管理和证券服务,以及资产管理,涉及到从个人到企业方方面面的金融业务。PART 2 超大复合型金融机构的骚操作之证券化前面的一节一直在说商业银行是如何打破监管的,可能给了各位小伙伴们一种错觉,就是商业银行不断打破监管,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监管本身就比较宽松,所以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打破监管这条大道上一直是原地踏步。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相同的期间内,也不停地在要求监管放松。早在1975年,投资银行就已经成功地要求了证券交易手续费的自由化,从此之后,证券买卖的成本急剧低下,不少大型投资机构也开始大量频繁买入卖出证券(毕竟手续费低了,可以利用更小的波动赚钱)。不过对于投资银行来说,交易手续费降低就意味着她们要从其他方面增收。于是投资银行讲业务范围从传统的证券委托交易,拓展到了高收益率证券的发行和贩买,企业合并即收购等更大的范围。这里,不得不重点说一下在证券部门一个重要的监管放松。即1984年的不动产贷款市场强化法案和1986年的税制改革法案。在这两个法案发布之前,美国的金融机关很难用不动产贷款作为抵押来发行各种证券。发布之后,美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就能从事不动产贷款抵押证券的各种业务了,这为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伏笔。接下来说一说上面提到的以不动产贷款作为抵押发行的各种债券,是怎样引爆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这里就从哈蕾同学贷款买房来举个例子。哈蕾同学看中了一套28万房子后,去银行A申请贷款。由于哈蕾同学的信誉良好,这个贷款很快批了下来,哈蕾用贷款买了房后,每个月要给银行A还2000美元,共计还15年,连本带息总计36万。银行A把钱贷出给哈蕾之后,其实并不希望经过15年才能收回这个钱,这样太慢了,如果能一下全拿到哈蕾的还款,那么这些钱还能做许多事情。于是,银行A跟投资银行B商量,我这儿有个哈蕾的债权,接下来15年她都会每月还给我2000,总共能收36万美元,我打个折30万卖给你,以后你就是哈蕾的债权人,每月收钱美滋滋。投资银行B觉得这个生意还行,于是接受了。到这一步为止,银行A虽然损失了点钱,但是得到了现金,可以继续用在其他地方生钱,而且还从资产负债表中把哈蕾的债权剥离出去了,万一以后哈蕾还不上钱,也不关银行A的事情了。对于投资银行B来说,自己便宜价格得到了哈蕾15年的债权,相当于银行A将一部分利息收益让渡给了自己。到这一步为止,其实还是正常操作。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看投资银行B是怎么骚操作了。投资银行B拿到了哈蕾的债权后,以这个债权作为抵押(毕竟债权也是资产的一种)发行了证券,卖给各个投资机关和投资人。这样一来,投资银行B回收了资金还能从投资家那里赚赚手续费,而且证券的最终风险承担人是投资家,所以对于投资银行B来说是美滋滋了。当然,投资银行B不会直接把以不动产贷款为抵押发行的证券原原本本地卖给投资人,而是和国债啊,上市公司股票啊,汽车贷款啊,信用卡贷款啊各种金融产品打包在一起卖出去,毕竟不能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不是。不过到这里我们先理一理这其中的利益关系。对于银行A来说,只要能把哈蕾的债权卖给投资银行B,那么这事儿就是稳赚不赔,回收回来的资金还可以再借给另一个要买房子的大头,再来一套同样的操作,无限套娃无限赚。对于投资银行B来说,只要能把哈蕾的债权给变成证券卖给投资家,那么资金能够回收,风险也不用自己担,还能赚手续费,美滋滋。其实到这里为止,只要好好审查每一个贷款人的信誉,保证绝大多数贷款人能够正常还款,那么这事儿也还算得上的正常操作。问题在于,这事儿无论对于银行A还是投资银行B,都是没啥风险就能赚钱的事儿(毕竟风险都转嫁给投资家了),那么当然是越多人来贷款买房越好。这样一来,银行A也不顾审查贷款人的信誉了,哪怕贷款人没啥正经收入没有偿还能力,也给他们下贷款,这就属于阴间操作了。投资银行B也把这些债权发成证券再和其他证券打包,这样即使收不回一部分贷款,也能从其他证券收益那里把损失填上,而且风险都是投资家在承担呢。况且,在PART 1提到的超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合体怪的前提下,很可能银行A和投资银行B就是同一个母公司旗下的不同子公司呢。左手倒右手,小钱钱就到手。那么投资家为什么要买这些证券呢?其实并不一定是为了哈蕾的债权带来的利息收入,而是这些证券在市场规律下,有涨有跌有波动,只要手续费够低(前面提到,1975年后,投资银行的手续费自由化使得手续费越来越低,也就是交易成本下降),投资家就能从价格波动中赚一波。所以投资家虽然说不是完全不关心这些证券带来的分红,但是更在意的其实是价格的波动。其实这篇回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解说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所以写到这里,就简单总结一下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上面说的,银行不再仔细审查贷款人资格而是想方设法积极发贷款,不良贷款率大大增加;投资银行再各种把不动产贷款抵押给变成证券,再和其他证券组合卖给各种投资家,结果就是这些不良贷款(也叫做次级贷款)就各种变身后混入证券的茫茫大海,比例越来越高,但是想把他们揪出来却又很困难。最终还是因为不良贷款比例太高而东窗事发。同时,买了这些组合证券的投资家,很大一部分也是这些美国的超大型金融机构,另外也包括外国投资机构,外国银行,外国政府等等,这样美国这些不负责任的金融机构作的大死就通过全球金融市场传播,最终造成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监管宽松造成了世界金融危机这样显而易见的坏影响,但是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如暴风骤雨般来的突然又强烈,得到了全世界人的关注。但是过于宽松的金融监管带来的问题,并没有被广泛关注,因为它并不像金融危机那样来势汹汹,而是像梅雨季节时一点点不断上升的空气湿度,虽然让人感觉不适但是却不猛烈,等到注意到时才发现自己的衣服皮肤都被这湿漉漉的空气浸透,墙上爬满了怎么擦也去不掉的霉斑。PART 3 在高收益高风险道路上狂奔的美国超大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逻辑是收益越高风险就越高。不过前面一节提到,通过各种神奇的操作,无论是银行还是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都可以把投资的风险转嫁出去,也就是说在金融监管宽松后,他们可以采取各种高风险姿势来获取高收益,但是风险他们却不用承担。这个情况并没有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得到缓解,反而因为他们自身的规模太大,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即使金融危机是他们造就的,但是他们一旦连锁倒闭就会诱发多米诺效应,把整个金融系统,甚至经济拖下水去。这时美国政府不得不拿出来纳税人的钱来救济他们,这就是金融危机后经常被提到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也就是说,这些超大型金融公司现在规模巨大,互通有无,所以出事儿前他们可以作死,出事儿后发现永远有政府帮他们善后,还可以继续作死。而且自己作死的资本,正是通过用各种高风险姿势获取高收益,然后扩大自己的规模后获得的。在这里我们再一次暂停总结一下,看看金融机构能够肆无忌惮地采取高风险骚操作的基础条件是什么。条件1,要有人,有大量牛人。这些牛人能各种开发金融产品,研究市场状况,开发新的赚钱操作。条件2,要有钱,超级有钱,因为构建发达的金融商品销售网络要钱,买入各种债权,资产然后将其变成各种证券也要钱,组建游说团体去游说政客更需要钱,这都不是小数目。条件3,要有政治影响力,让政策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个话题会在后面展开)。这3个基础条件,无一不指向了超大规模这个特征。可以说,美国的金融监管宽松化催生了超大型金融公司,超大型金融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花呗做过哪些令人气愤的事情? | 蚂蚁花呗!素质如此低下的催债公司!!!今天接到0571-86756600(杭州, 浙江)的电话,开头一女的就直接问:是杜x吗?我答:是 你是哪位?电话那头答:我是蚂蚁花呗 然后就开始了'犀利'的催债环节:你知不知道你的蚂蚁花呗欠款已经逾期10天没还!还欠6xx元没还!(从这里声音就开始大了) 我:我还了啊 系统显示我都还了!电话那头:还了?!什么时候还的?!我:什么时候还的你们后台查不到吗?![怒] 3月12号就还了!电话那头:后台查到你最后一次还款是3月14号 还了45块!你告诉我你什么时候还的!说实话到这我就蒙了 我真心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还的 但是我还是记得我支付宝上面的账单显示本月应还款总额:0;我第一反应就是支付宝系统出错了?电话那头还催着我:你告诉我你什么时候还的!我:我系统显示我还了 ....(我还没讲完) 电话那头:系统?!后台显示你还欠6xx元 你告诉我你什么时候还的!! 你就是想赖!!!到这儿我就觉着受委屈了 我:你说话客气点!你是客服!我讲话你不要打断我! 我支付宝系统显示我已经还完了!....(我还没讲完又被打断)电话那头:我不是客服 我是支付宝蚂蚁催债 你显示还完了?!你告诉我你什么时候还的?!我觉得她就是已经认定我欠钱不还 根本不给我解释机会 我对她的态度非常不满意!我:你工号多少?! 我要投诉你!!! 电话那头:我没有工号 !我不是客服 !你一个负债人!凭什么投诉我 我告诉你你就说想赖!我:(不想跟它讲话了) 我要投诉你!你上级是谁 我跟你上级讲话!电话那头:你要这样就没意思 我也不想跟你沟通....我:我实在听不下去 直接挂断了电话整个电话过程我都感知很不好:从一开始就没有礼貌用语和称呼 整个电话过程我都感觉没有沟通;电话那头一直很强势 认定我欠钱没还;一直追问我还款日期.10天前的事情 我真不记得我用了多少钱 还了多少钱.我想跟它解释我的支付宝系统显示还款成功 是不是系统出现问题,一直不给机会给我讲完话 在我提醒她:你是客服 应该等对方讲完话.仍未起作用.在我对她态度产生不满 要求投诉时,她马上出现人身攻击 强行剥夺我投诉的权利:你就是想赖!你一个负债人 凭什么投诉我!挂断电话之后 我直接打95188支付宝人工投诉 支付宝人工也告诉我 我这期账单还没还完 我仍然耐心的告诉他我的支付宝系统显示我已经还完 支付宝人工小哥再次给我核实 确定我本月已经还款成功!到这儿我是真心觉得委屈!好好的一个星期天早上被恶狠狠的催债电话叫醒 被一个素质这么低下的催债员工精神刺激 结果是被冤枉的!请原谅我的精神心脏异常脆弱!我决定不再使用蚂蚁花呗!因为它就是一个素质低下的催债公司!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暂缓科创板和 H 股上市,对投资者会有哪些影响? | 对市场和股民负责任的表现。以下内容在知乎友善建议下,已删除,省略五千字。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支付宝钻石会员是种怎样的体验? | 今天是2018年11月1日,突然收到消息得知自己的支付宝升级为钻石会员了,心中还有点小激动,特此回答纪念一下~钻石会员的图标是个黑色的钻石,然后旁边写着中文的“钻石”和英文的“TOP”,看起来逼格有点高呀~由于之前的积分一直都没怎么使用,于是这次就花了 24999 积分免费兑换了一个小米手环3代,市场价为 159 元,反正积分用了不影响等级,而且到期了也会被清空。2018年11月22日更新:不建议大家用积分去兑换电子产品,尤其是小米手环。感觉那些都是卖不掉的次品!我11月1日兑换的手环催了半个月才发货,到货后发现根本充不了电。首先充电宝没法给它充电我就认了,用手机充电头充电时,手环电池图标中的第一格一直闪烁,几个小时之后还是这样,取下来震动四下就黑屏没反应了!充了好久后发现手环突然震动了,一看显示已经充满就取下来了,看了一眼手环上的电量是98%,心里就感觉不对劲,不应该是100%吗?10分钟后再看,只有83%了,一个多小时后手环电量8%,然后黑屏没反应了!后来各种旺旺联系才让我退货,太折腾了。顺带吐槽一下支付宝的客服反馈系统,入口难找就算了,返回后好歹弄一个悬浮球或者悬浮栏这样的快捷按钮啊,每次都要一层一层地点开进入。而且隔了一段时间再进去,又换了一个新客服,之前的问题反馈他说看不到,每次都让我重新反馈一次,而且客服的态度是真差,动不动就不理人了,真是服!升级为钻石会员之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支付宝的付款码页面变成了黑色,由于该页面不能截图,于是找了某位匿名知乎网友的一张图片给大家示意一下。钻石会员具有很多的特权,例如可以免费到机场和高铁站的贵宾休息室,各种零食、饮料、按摩椅全部免费,下次到虹桥火车站一定要去体验一下。还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特权是可以免费提现100万元现金,听起来超级棒,可是看了看余额发现自己想多了。获得高积分的实用攻略我的积分主要来源是理财,包括买基金、黄金、定期产品、余额宝等,只要把一定数额的钱一直放里面,每个月都会有 2000 积分到账。另外,还可以开通商家服务,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开通,这样别人通过扫你的收钱码给你转账,就算线下门店消费(例如上图中的最后一项),也就是说扫码领到的红包在这时就可以使用。同理,你给别人转钱的时候,也可以扫码付给他,这样就相当于一次线下门店消费,积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花呗打电话给我的朋友说我欠钱的做法触犯公民隐私权吗? | 花呗不但侵犯隐私,还侵犯人权! 流量提示:此答案有高清图,会消耗流量。转载提示:文本以【WTFPL 许可(http://www.wtfpl.net/txt/copying/)】发布,可随意转载或以任何方式修改或使用,包括商业用途,发布时亦无须注明作者或出处。为了答谢大家的关注与点赞,我决定重新排版此答案。让阅读者的负担进一步减少。如果大家认为花呗此行为是不对的,麻烦给我点个赞,让更多人看到,直至花呗正视此问题。但如果你仅仅是不相信,而又不跟我的步骤去做一次是否能重现的话,就请你不要滥用你的反对。答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简短叙述,第二部分是文字重现步骤与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第三部分是图文重现。简短叙述:我在淘宝/天猫购物,使用 信用卡支付 时,如遇到 支付失败 的情况(比如限额、额度不足),花呗会在 未经我同意 的情况下,自行垫付。我的花呗在此之前是处于 关闭 状态的。花呗是一种 贷款,然而它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垫付。也就是说,支付宝在 没有告知任何 关于花使用协议的情况下,使用我的信息与花呗签订贷款合同。请问,你在超市付款的时候,收银员跟你说你的信用卡无法支付,提示你可以立即贷款支付哦,在你并没有同意的情况下收银员就强迫你给出身份证与手机号码,然后还强迫你签一个贷款合同,最后还用魔法消除你的记忆,使你并不知道你贷过款。你觉得合理吗?文字重现步骤:此步骤并不一定会重现(2015.9.14 中午测试,能重现,2015.9.14 下班前测试,不能重现,2015.9.20 日再次测试,能重现)。此答案撰写日期过于遥远,现在(2019-9-27)并不知道是否仍存在该回答所提到的现象。确保自己的花呗能被开启,但处于 关闭状态(有额度,但没使用)。一、淘宝/天猫买一样东西(可能需要小额,比如低于 100 元)。二、支付的时候选择一张限额/额度不足/余额不足的信用卡/银行卡。三、支付结果显示 支付不成功,(有几率)提示可以使用花呗支付(是提示“可以使用”,而不是“已经帮你支付了”),而且下面有个按钮让你确认“是否使用”(是让你确认、决定、同意“是否使用”)。四、关键!不要点那个“确认使用”的按钮。在此页面等一会,(有几率)你手机就会来短信,提示花呗已经垫付。我不知道这是一个 Bug 还是一个 Feature。副作用:一、花呗的免息期(一个月)没有信用卡(56 天)的长。二、花呗 不能 使用 信用卡 还款,从而绝对无法获得信用卡积分。三、可能会导致花呗逾期。四、不爽。图文重现:图一、可以看到花呗是处于 关闭状态 的(上面“上次登录时间”的那个红框框错了,我还以为是“本次登录时间”)。图二、假装买一个垫子(感谢店家,如店家不愿展示,联系我删除)。图三、选好地址。图四、要支付咯,选一个已限额的卡。图五、支付不成功,花呗跳出来了。图六、流氓时刻!图七、花呗已被开通(这图是我跟商家申请了退款,商家确认了之后才截图的。是追加的,跟上面 6 张图是隔了一段时间的。在知乎准备发图的时候才想起,还得给大家证实一下我的花呗确实被开启了,才截的图)。全文完,感谢阅读。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待胡晓明辞任蚂蚁集团CEO?这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 | 这说明蚂蚁在今天宣布他们要在2030年完成碳中和是玩真的,上午刚宣布要碳中和,下午CEO就请辞要去种树,我看中国就缺这种言出必行的企业。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待李开复演讲称早期帮旷视拿了蚂蚁大量人脸数据,以及李开复、蚂蚁和旷视的澄清?该如何保护隐私? | 对于第一个问题,根本是欲盖弥彰,旷视是做人脸识别算法的,没有足够的样本库,机器如何训练,算法如何提升,李开复讲的是“早期,从美图蚂蚁拿数据”,刚好可以对应算法训练提升的过程。而蚂蚁金服的回应是什么?说的是旷视授权算法能力,这是啥意思?这是算法成熟阶段的应用。有谁觉得这说的是同一个时间段内的事吗?至于我们该如何保护隐私,实话实说,保护不了。虽然残酷,但是得接受现实。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央行 11 月 2 日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蚂蚁集团旗下小贷有何影响? | 1、原则上禁跨省展业。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网络小额贷款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对极个别小额贷款公司需要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审查批准、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许可证3年一发,也就是每3年需要重新申请牌照。对蚂蚁小贷而言,这是严监管的元年。虽然其肯定可以获得银保监会批准继续跨省展业,但是从此正式纳入银保监会的监管框架,不再是重庆地方金融办的孩子。银保监会那一套非现场监管报表,杠杆比例,资本管控,现场检查和处罚也将跟随而至。未来预计未必是会里直管,很可能日常监管会交给重庆银保监局负责。目前全国已核批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公司有249家,97家左右的公司注册地集中在广东、重庆两地,另外接近60多家网络小贷公司主要分布在江浙沪和江西地区。而蚂蚁的两家小贷公司注册地都在重庆;整体而言网络小贷牌照价值大幅度降低。2、个人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对法人或其他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100万元。很多网络小贷借款人没有正式的收入证明,未来的执行细则也很重要,如何定义”收入“是一大问题,如果参考银行房贷,只认可稳定的工资收入,那么麻烦就大了。小贷业务的受众群体一般都是银行的长尾客户,以三农和低收入人群为主。按照之前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时候说过,“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长尾客群的收入一般也就在人均收入左右及以下,也就是说,大部分接受网络小贷的用户,贷款额度也1年也就一万顶格。此外30万门槛虽然看起来很高,但是有些小贷公司主要业务是房抵贷,单户授信几百万,如果按照这个条款,资产规模也大幅度收缩,不过这个对蚂蚁小贷可能影响稍微小一点。3、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条也是对网络小贷尤其是蚂蚁小贷量身定制,蚂蚁小贷现实中联合贷款自己出资比例大约是1%-2%,所以才能够通过360亿表内贷款驱动1.8万亿联合贷款。如果将蚂蚁出资比例提高到30%,意味着同样驱动1.8万亿联合贷款,需要至少5400亿元表内贷款,外加1700亿元ABS,意味着总计需要通过蚂蚁小贷放款7100亿。而根据表内贷款最多5倍杠杆的原则,蚂蚁小贷资本金需要扩充到1400亿元的规模(当前蚂蚁的资本金是350亿元左右)。而且这个资本金会随着蚂蚁小贷的规模不断扩张,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本质上这样的监管框架,使得蚂蚁的杠杆最多只能是16倍杠杆,非常接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概念(注意即便是银行,ABS出表后只要不持有劣后,也能够释放资本占用,但是网络小贷不行,因为ABS出表仍然算杠杆率)。这就可以联想到马云为何在外滩金融论坛抨击巴塞尔资本了,估计马云已经在那个时刻知道这个规则的发布,对整个蚂蚁集团信贷板块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规则本质上会使得金融科技公司越来越接近银行监管。但是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16倍杠杆仍然是非常乐观的假设,这个假设是蚂蚁小贷可以把联合贷款30%出资部分进行进一步ABS,但现实中联合贷款银行都需要小贷公司出资做劣后,这个劣后级(不论合同上怎么称呼,只要实质上需要兜底承担风险都是劣后级)如果再拿来做ABS估计交易所不会接受。如果禁止联合贷款出资部分ABS,那么蚂蚁小贷只能通过大规模债券使得其杠杆率接近16倍,发行规模需要达到5000亿左右,这种体量的金融债估计也比较困难。笔者预计蚂蚁小贷最终杠杆率可能会控制在10-12倍,正好是目前大部分银行的信用风险杠杆的水平。也和其正在申请筹建的消费金融公司杠杆率持平(当然蚂蚁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行ABS是否也需要纳入表内杠杆尚不得而知,如果ABS可以不纳入表内个杠杆,那么未来消费金融公司这个牌照最好用,至少可以实现更高的杠杆撬动业务)。此外现在蚂蚁玩的一招,是通过银行或信托通道放款再转让给蚂蚁小贷,再ABS,似乎为了绕开4倍杠杆率,估计很快也会堵上。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 支付宝是马云硬生生从阿里巴巴分离出来的,为什么分离?众说纷纭。但是支付宝事件终究成为了马云身上的一个小“污点”。支付宝事件:2011年6月中旬,阿里巴巴集团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马云控股的另一家中国内资公司。这一转让让雅虎心有不甘。后马云回应支付宝股权转让不完美但是正确;7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雅虎和软银,就支付宝股权转让事件正式签署协议,支付宝的控股公司承诺在上市时予以阿里巴巴集团一次性的现金回报。回报额为支付宝在上市时总市值的37.5%(以IPO价为准),回报额将不低于20亿美元且不超过60亿美元。来源百度百科:支付宝事件_百度百科后边逐渐整合和发展,就变成了现在的蚂蚁金服。蚂蚁金服的注册情况可以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式网站查看到http://gsxt.zjaic.gov.cn大致信息:股东情况:再看腾讯科技16年1月的报道:(4月有B轮融资)公开信息显示,上海祺展由上海众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王育莲共同持股,其中众付投资由云锋基金发起人兼基金主席虞锋、董事总经理黄鑫共同持股,而王育莲则为虞锋之母。值得一提的是,云锋基金正是由马云和虞锋等人共同发起成立。工商资料显示,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成立于2012年12月,其有限合伙人(LP)包括陆兆禧、张勇、彭蕾、金建杭、曾鸣、王帅、张建锋、王坚等24位阿里高管,其普通合伙人(GP)是一家名为杭州云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企业,注册资本1010万元,由马云独资持有。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成立于2014年1月,其有限合伙人(LP)为马云和谢世煌,普通合伙人(GP)与杭州君澳一样,是马云独资持有的杭州云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由此可见,马云、陆兆禧、张勇、彭蕾等阿里高管通过两家合伙制企业控制了蚂蚁金服,马云是蚂蚁金服的实际控制人。综上,蚂蚁金服股东主要包括马云、谢世煌等26位阿里巴巴高管,四家保险公司(人寿、人保、太保与新华人寿),“国字头”背景的社保基金、邮储银行、国开金融,云峰基金的虞锋和黄鑫以及虞锋母亲王育莲,春华景信和上海金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两家PE机构。来源:谁能投资马云旗下的蚂蚁金服?再看钛媒体2015年7月的这篇文章:从蚂蚁金服的公司布局看支付宝的发展方向再看2015年2月techweb这篇文章: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完成关系重组_TechWeb据了解,根据去年9月阿里巴巴在IPO招股书中披露的信息,2014年8月,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达成了与重组有关的股份和资产购买协议(SAPA),以及达成或修改了特定的附属协议。这些协议共同规定了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根据SAPA及其他协议,阿里巴巴同意向蚂蚁金服出售主要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有关的某些实体、贷款和其他资产。除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出售之外,SAPA和附属协议中提出的重组措施都在协议达成后立即生效。根据以上信息总结来说:蚂蚁金服前身是支付宝,蚂蚁小贷等其他子公司阿里巴巴有持股,并且因为支付宝事件有优先给阿里巴巴回报现金的承诺,蚂蚁金服几乎全部控股这些子公司。蚂蚁金服的股东则比较多,国家队不少,主要是马云及其高管占股较大(一说含有员工持股)。但是这些都是表面,最终到底股权是什么样还需要上市的时候才能看到一些。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此次官方对蚂蚁集团的监管是否会改变互联网金融行业格局?对蚂蚁集团而言,是否巩固了其垄断地位? | 绝对利好银行,相对利好腾讯。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都说支付宝促进了社会信用的进步,是否夸张了? | 并没有夸张其实客观的讲,就算没有支付宝做担保交易,我相信也一定会有其他的宝可以做到,但是支付宝加快了这一天的到来。事实上任何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关键先生,就好比苹果公司对于智能手机行业的巨大的推动。支付宝让信用有了价值对于普通人而言,在支付宝出现前,信用评估并没有特别具化的标准,也没有全方位的维度。因此,其实一个人的信用很难有一个精准的估算。人们只能从道德层面上,比较模糊的感知诚信的重要性。但是,支付宝出现以后,诚信或者说信用一下子就有了具体可量化的价值。支付宝通过一个个的产品,让人们的信用有了更加具体的承载体和用途,并且逐步把信用建设融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最常见比如:你的芝麻信用达到某个级别,在一些商家那里,就可以住酒店不交押金,租房、租车、租各种生活所需电子产品也不用交押金。甚至,现在芝麻分大于700分,已经可以直接申请加拿大、拉脱维亚等国家的签证报告了。未来肯定还会支持更多的国家。基本上,支付宝的信用生活已经涵盖了人们的吃喝玩乐、住宿、租屋、回收、出行、通信、金融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个非常系统的信用评估体系。但抛开这些日常信用领域,支付宝还在商业信用领域做了不少贡献。这也正是我最想说的部分。网商银行只要是经常使用支付宝的企业主,应该都知道支付宝的网商银行。在支付宝-我的,下拉就能看到“网商银行”几个字。点进去,我们就来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银行。在本质上,网商银行其实是脱离了传统银行运营模式的,以民营银行牌照、小贷牌照为核心的"新型银行”。其核心服务内容是小额贷款,面向的用户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这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两者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其贷款方式具体来说有两种:1、网商银行直接给出的额度,用户信用分越高,额度越大。2、法人、营业执照满一年的或是申请过收款码、开过网店的,只要提交相关资料都可以申请贷款。通过这个渠道,用户可以贷款十几万到二十几万不等,甚至更高。网商银行本质上就是一场金融业的颠覆创新。与流程复杂、审核周期较长的传统贷款对比而言,网商银行无抵押、无担保,纯粹的凭借信用贷款,简化了贷款流程、提高了贷款效率。当然,足够强大的风控策略是以上操作的保障。据说他们光预测模型就有超过100种。另外,它还给予了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更多的扶持。网商贷旗下有一个类似于“赊账拿货”的服务,就是在1688上,你可以在付款时选择使用信用担保交易,然后选择网商银行,就可以延期支付了。这有点像在淘宝上用花呗支付——商家可以第一时间收到货款,不过这钱是支付宝先垫付的。可以说,支付宝依托场景和智能风控为小微企业带来平等发展机会,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蚂蚁金服副总裁俞胜法之前也说过,“我们不是为了赚钱拿银行牌照,而是为了能给更多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不仅仅只有贷款,让他们享受到高效、快捷、安全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想想啊,某一天你就缺10万块钱渡过难关,然后在网商银行一顿操作之后,十分钟内秒放款,信用的价值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一种信用体系正在逐步嵌入各个领域,就像一列列贯穿全城的地铁一样,这套降低交易成本的系统,也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支付宝的价值更像一个信用传导机制,引导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一个点打开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这才是最关键的,更多的参与才会让信用体系发挥更大的价值,对社会产出更大的价值。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集团管理层不再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这意味着什么? | 我以为以后分成两家公司的事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没想到还是这么多人不知道。去年开始,我们内部就已经听到一些消息,两家在逐步拆分了,比如现在内网就不互通了。以后这是大势所趋。所以这次主要是管理人员的变化属于按规矩办事,倒也没啥大惊小怪的。因为根据我司的《合伙协议》,非阿里巴巴集团员工的人士不再具备合伙人任职资格。A公司不请B公司员工担任合伙人,所以是很正常的想看上下文的我也附上:以前是一家人,现在是两家人。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多家券商平均最新估值蚂蚁集团近 2 万亿元,如何评价最新的研究测算? | 券商就是一帮托儿,靠给上市公司舔沟子找饭辙的。他们喊的估值,不知道有多少水分,估计能挤出一个太平洋来。为得就是把发行价抬高,从主人那里多领块骨头。还记得当年中石油上市时,这帮中国托儿+外国托儿,缺德带冒烟的家伙,吆喝什么“亚洲最赚钱公司”,“每股估值60元起”“买了可以传到孙子辈”让股民们冲进去接盘,站在那高高的山岗上,一站就站了十几年啊,十几年。中石油2007年11月A股上市,真正的估值高手巴菲特 2007年7月开始清仓中石油H股,到10月份正好卖完,大赚600%。当时一帮券商的水军在各论坛大批巴菲特眼光差劲,老糊涂,卖得太早,不能享受“可以传到孙子辈”好股票的最大收益,无非就是巴菲特看空影响到券商们的吹捧大业,影响中石油圈钱。好在中国股市多的是人傻钱多+耳朵软的韭菜,都觉得“美国人的股神”水土不服,玩不转“我们的大A股”。多年以后,他们满眼泪花看着5块钱的中石油,佩服巴菲特的精明。言归正传:根据中国股市第一定律:能让大多数人赚钱的好事,那是没有滴。蚂蚁再神奇,还能让中了几亿新股的几十万人发财?太阳估计能从西边出来。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理解阿里巴巴回应「我们会和蚂蚁集团一起,积极的配合和拥抱监管」? | 回答的很阿里巴巴。一开始听老马说阿里要做102年。我还很纳闷,为什么要强调102年呢。老马太谦虚了,像阿里这种巨头,应该是万寿无疆才对。今年是阿里的第21年,现在我总算明白了,当年的马云好勇敢。102年,瞧这势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知乎 - 有问题,上知乎《易经》说的好啊,由否到泰,需要跨越整整62卦,困难重重。可由泰到否,那是一眨眼的事情。就像本次蚂蚁上市风波。泰、否转换精彩绝伦。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蚂蚁多做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业吧。比如把借呗的利率降一降,现在我记得是年利率18%,这可比银行高多了。靠着这些高额利息,堆积的首富,我想应该睡的不那么安稳吧。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10年后的蚂蚁金服,有多大想象空间? | 金融的本质还是基于数据的资源交换和调配,蚂蚁金服将把这件事情带上全新的高度。蚂蚁金服有最多的商业数据,最优秀的人才团队(曾鸣、王坚等),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最细致、最全面的资金需求(淘宝购物收藏夹)和资金供应(余额宝余额),实现最高效、最低成本、最低风险的资金调配(花呗、网商贷)。蚂蚁金服只做小额贷款,只做四大行不做的业务,看上去是一种让步,其实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利润远高于大企业的贷款。美国成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小微金融)利润已经超过了大企业贷款(四大行的核心业务)的利润。可以预见蚂蚁金服未来很可能成为金融领域的谷歌,一手大量采集消费者数据,另一手高速配置大量闲散资金和融资需求,其效率、体量和利润都会将四大行远远甩在身后。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目前阿里巴巴哪个部门最值得加入?为什么? | 考虑下支付宝? 你说呢?祝好!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彭蕾为什么会卸任蚂蚁金服董事长? | 彭蕾,阿里十八罗汉之一!2010年1月起同时担任支付宝首席执行官。2013年成立蚂蚁金服并担任董事长兼CEO2018年3月出任Lazada CEO2018年4月卸任蚂蚁金服CEO,同月阿里对lazada追加20亿美元投资。作为局外人,我的第一感觉是阿里之后会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全球化中。很多人对lazada不了解,这是阿里投资的,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在线购物网站之一。这也是阿里全球化中极重要的一步。现在更把马云的左右手派过去亲自督阵,其重视程度更是不言而喻了。现在国内互联网一片焦灼,支付上微信虎视眈眈,电商上有京东、拼多多带着一种小电商群狼逐虎。阿里的支柱一在支付,一在电商。必须加速对外扩张,否则温水煮青蛙,体量虽大,却也经不住这么消耗。然而现在西方国家和中国贸易争端不断,选择东南亚作为突破口,从商业、政治角度都是上上之选。如今弓已拉开,且看这一箭如何中那百步之外的杨柳了。我这有多个行业的引流方案,比如教育培训、电商、餐厅、服装、健身房、医疗等等,在公众号镖狮营销课堂(id:woyaobiaoshi )中,回复“方案”,即可获得100份经典营销方案。也可以加我个人微信号(biaoshi555)。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腾讯为什么不做自己的“支付宝”? | 2019年9月,腾讯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财付通再收央行罚单。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公布的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显示,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支付结算管理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制度,被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警告,并处罚款人民币149万元。9月16日晚间,财付通方面回应称,大部分已完成整改。有趣的现象,鹅手里的自研,鲜有还不错的。很多不错的产品是鹅收购入股的。而鹅不满足幕后,直接下场参与的,又有些直接口碑从正转负的。回到原问题,财付通就是。其实很多产品鹅都做过,甚至以前Q币勉强也算。但是吧也是呵呵,前些年就有笑话:有人想用等额Q币支付佣金导致上了几天热搜。很久前似乎还有Q币推广来着,好像是拍拍还是线下来着,后来就是现在的鹅自产自销。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集团暂停上市事件对杭州的经济发展及未来房价走势有什么影响? | 业内人说是上海房产中介痛哭呢。杭州小盘子还不够阿里玩的。你想想一个阿里集团一个蚂蚁集团(按之前的估值)已经超过浙江GDP了,肯定不会偏安一隅。杭州没有发展起其他巨头,经济风险依旧很大,不可能永远靠卖地,出让金年年第一的背后是杠杠的突飞猛进。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集团上市是为什么? | 再造下一个阿里,马云的荣耀与野心文/秋源俊二目前阿里集团,市值两千亿美金;而在上个月paypal上市了,国内与它对标的是蚂蚁金服的支付宝。既然paypal都值500亿美金了,那么支付宝以及它的蚂蚁金服呢?下一个阿里,呼之欲出,马云的荣耀与野心,能够实现吗?本文将详细剖析下一个阿里——蚂蚁金服,文章分为五个板块,从支付宝的起源开始,以及以它为核心的蚂蚁帝国。一、支付宝的诞生马云最先在做阿里巴巴时候,由于对接的是企业端,而企业的账务,在银行这边是有VIP服务的,例如承兑汇付、商业票据等;当时的国际业务,已经有paypal这种工具,即使做不到目标效果,也有银行国际汇兑业务,去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说在做阿里巴巴时,对支付工具的需求不大。但是,做淘宝时,马云面临的境况是不一样的,它对接的是商户与个人。个人在银行这边是享受不到VIP服务的,而且相关的兑付业务金额太小,银行根本不屑于做这个业务。阿里做淘宝,大概是在2003年上半年;而此时ebay风头正盛,前面已经以15亿美金豪购paypal,作为当年最了解电商的人,马云自然清楚的知道这个意义在哪里。依葫芦画瓢,2003年年底,马云设立了支付宝相关业务。当然,本土化创新是少不了的,例如基于国内的情况,把paypal偏向于卖方的设定改为偏向于买家、把承兑汇付收费模式改为免费模式等等。马云做的这件工具性的事情,却意外的成长为蚂蚁金服最先的基本业务——支付宝。甚至到了今年3月,马云在贵阳国际数博会提出DT时代,很大程度就取决于蚂蚁金服积累的大量数据。小结:起源是一个工具性的东西,成就了马云当下的蚂蚁金服,甚至以后的DT时代。今天的蚂蚁的历史就是源于此处。二、蚂蚁金服正在进行“去阿里化”现在蚂蚁金服按照最新的估值,大概在500亿美金左右;这个估值和当下paypal的市值差不多,显然这对于马云而言,是无法满足的。说难听点,支付宝单项就是paypal,而蚂蚁金服的业务范围比这个宽广的多,具体请看下图:当然,它的业务逻辑,这里就不予阐述了。仔细一想,马云的蚂蚁金服,一个paypal怎么能够满足呢?它俨然是下一个阿里,奔着2000亿市值去的啊。分析一下他们做了什么,显然可以发现一些端倪。笔者先前写过阿里入股第一财经的事,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当然笔者看过同样主题其他作者的一些文章。例如,在魏武挥老师的笔下,他注意到,这轮投资的主体是阿里而不是蚂蚁金服,在文章末尾(他微信公号的文章)大概讲了一下,以阿里为主体而不是蚂蚁为主体,主要是红色政治原因。笔者注意到了这个信息,同时也阅读了很多蚂蚁金服最近的信息,发现了一个趋势:目前蚂蚁的公关在新闻报道时,尽最大可能的去“去阿里化”,也就是把和阿里的关系撇清。这背后的动机值得深思,笔者大致思考了一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政策因素由于目前国内对于金融管制,本质上是不愿开放太多。在蚂蚁金服前一轮的投资者名单中,我们发现了社保基金、国开金融等“国字号”资本,要是在以往,投资者肯定是顶级私募或者投行啊,这里很是令人匪夷所思。不同之处,反常的地方,往往值得特别关注,可能有特殊情况。这一次,更确切的说,马云在金融上创新,是一定要让这些国有资本分到一杯羹,否则只有“呵呵”了。余额宝撕开了银行的口子,恒生HOMS撕开了券商的口子,下一个会是哪呢?没有国资入股还想创新?这可是在天朝啊!而且500亿美金的估值,再对比paypal,真的很低。甚至笔者怀疑,受让方只知道国资而没有外资,就是利益均沾,防止被绞杀。而“去阿里化”,就是给大家讲,蚂蚁金服是有野心的,不局限于阿里旗下。以后就是阿里和蚂蚁并排。笔者预测,下一轮融资,应该会出现顶级私募或者投行的身影,但是估值会很高,低价入股蚂蚁,那是不可能的。(原因大家都懂的)二)、摆脱阿里的纠缠在阿里身上,马云的表现应该说是“劣迹斑斑”,商业逻辑方面,他做的没有问题。更多的苛责源于大众对于马云这种明星企业家的“道德纯洁”要求。调侃一下,可能马云“在大是大非面前(商业利益),没有问题;但是,个人作风方面(道德纯洁),就不太检点了”。单独造一个蚂蚁,正好改变了这一点。马云此举,无疑是向大众重新展示自己的“道德纯洁”。三)、单造蚂蚁,实现吸收更多资源蚂蚁想发展,造出2000亿市值,肯定需要想象空间啊。如仅仅局限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始终是比阿里体量要小。甚至有一天,阿里的发展速度慢于蚂蚁。当下paypal分拆出来,就是这个原因。分拆后,蚂蚁金服就可以服务更多的业务和人,而不仅仅是阿里体系,对接的资源也更多。这对于蚂蚁的成长,长期大有裨益。四)、综合性集团分拆,更受资本市场欢迎阿里属于电商,蚂蚁金服则是金融,两者业务估值方法不同。对于很多综合性集团,估值是高不起来的。例如复星、平安等,当然,你要说伯克希尔哈撒韦,那个例外。估值不高的原因,主要就是发展速度问题。“去阿里化”,有分拆的意思,这对于蚂蚁2000亿美金的估值,是必经之路。小结:实现“去阿里化”,是为了解决蚂蚁帝国的一些基因问题。一方面解决政治顾虑,另一方面是链接更多资源,当然也帮助马云“立德”,摆脱不利的名声。三、应用场景寻求多元化,O2O贯穿蚂蚁金服在解决了发展基因问题后,排除了前进的潜在障碍。下面就要解决怎么发展的问题,笔者结合最近蚂蚁的一些动态,发现了一些情况:一)、扩充应用场景以支付宝为例,最近这一年,开始规模入侵线下支付。√扩张理财场景,例如余额宝和招财宝√线下超市推广支付和无人超市应用,让支付宝进入更多企业和家庭√芝麻征信在消费金融方面的大规模应用由于央行的数据,天生就不适合应用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芝麻征信一方面是开放资源,另一方面也是获取合作伙伴信息,你的数据资料将会成为里面的一部分。√6亿美元入股paytm,控股印度版支付宝40%股份这是外围,也就是蚂蚁已经不局限于国内了,开始出海,征战四方。√支付宝9.0后的版本,开始引入社交概念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让蚂蚁深入人心二)、O2O贯穿蚂蚁√滴滴快的搭车上,支付宝的应用√投资60亿元于快要报废的口碑网这个事件,笔者要好好给大家剖析一下。目前本地O2O的领头羊,无疑是美团。虽然目前被天下围攻,但是老大show出自己的数据,告诉大家怎么样。百度糯米,李彦宏准备投资200亿去搞(这样充分说明O2O的重要意义);大众点评有干爹腾讯;美团没上市,目前已得资金“缺渴症”。阿里在美团上有投资,但不是控股股东,马云投资先前的“弃子”,即将死去的口碑网,无疑是向美团逼宫。马云这一招很妙,和围点打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直接强行控股,而是以曲径方式进行。O2O核心,一方面是入口;一方面是数据,还有应用场景。对于蚂蚁金服本身而言,谋求控股美团是必经之路,因为这些对于蚂蚁的作用实在太大了。小结:这一段分析了蚂蚁是如何走好当下的路,也通过场景,获取了足够多的数据。这对下一阶段的DT时代,意义非凡。四、小蚂蚁成长为帝国,需要资源哪里来分析蚂蚁当下要做的事情后,大家也想象得到,这个事业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我们来分析一下马云的发家史,就能知道马云是如何做的:√1994年,马云创立海博翻译社,第一次让他接触到了商业,也理解了商业。此时他30岁,这家翻译社至今还存活的很好。√中国黄页,第一代互联网创业,时间是1995年,有了互联网创业经验,此时他31岁。√1998年,34岁的马云在政府那边做项目,知道了如何和政府打交道。前面这三段经历,让马云知道了什么是商业,什么是创业,以及如何和政府打交道。这是马云最早的商业经历,也为后期的成功打下了经验基础。√1999年,创办了阿里巴巴,开启了电商创业时代。√2003年,创办了淘宝,由于和ebay正面竞争,面临缺钱的困境。05年雅虎以10亿美金+雅虎中国,成为了阿里的控股股东,但这也为后来的支付宝事件埋下了祸根。当时淘宝不值钱,值钱的是阿里巴巴,这也是07年,阿里巴巴可以上市的原因,阿里此后就不缺钱了。这段历史,也就是告诉大家阿里巴巴饲养了淘宝以及后来的天猫。√04年年底,创立了支付宝,蚂蚁金服就是围绕支付宝展开扩张的。这一段细节是告诉大家,淘宝和天猫饲养了支付宝以及蚂蚁金服。√可以预测,DT时代阿里云等等,将会由蚂蚁金服来培育。这有点类似三级火箭,总是一层又一层。当然,里面有涉及资产转移的问题,甚至严重的如支付宝分拆事件。但是在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这个问题上,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相关合约是这么说的:在蚂蚁金服上市之前,阿里巴巴集团将获得37.5%的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一旦蚂蚁金服上市,阿里巴巴集团可以选择“利润分享”终止,从而一次性获得IPO时蚂蚁金服总价值的37.5%。小结:蚂蚁金服的资源从哪来,如何培育?它的饲养者是淘宝、天猫,也就是目前纽交所上市主体阿里巴巴集团。笔者甚至预测,有可能阿里云从阿里集团分拆出来,成立一个新公司。组成部分由阿里云、芝麻征信、中国版彭博社(具体可参见笔者先前拙著《马云2亿美元入股第一财经,吹响中国版“彭博社”集结号》,直接回复“014”即可查看)等构成,这就是马云传说中的DT时代。五、帝国成长路上的一些潜在问题蚂蚁成长为2000亿美金,下一个纳斯达克上市的阿里巴巴,也面临很多问题。笔者下面解析一下:一)、政策法律问题马云现在做的这么大,继续把生意做大,面临的更多是政治和法律问题。由于一切听党的指挥,继续做大,显然面临政商关系问题。即使现在让国资入股,分一杯羹,但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对于红顶商人,笔者一直觉得那不是一个好的归宿。沈万三、胡雪岩、盛宣怀(这位结局或许好点),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摆在这。李嘉诚目前直接撤离大陆和香港,进入欧洲,选择换市场,这是他老人家的方法。还有一个被赤化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他的父亲是荣德生,后代荣智健,现在的中信集团就是时刻由他们家族身影。但是马云这边,甚至蚂蚁金服,目前情况不明。当然马云还年轻,最后的破解之道大家看马云以后的动态吧。政策法律问题,如能顺利解决,蚂蚁超过阿里集团的估值,笔者认为完全有可能。DT时代,数据消费金融时代,这里的想象空间远比淘宝阿里大。二)、国际化问题入股paytm ,间接试水国际化。但是重要的需求是像paypal一样,成为全球第三方支付宏伟目标。当然,里面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可自由兑换。这两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的许可,如外汇管理局在这一问题上,可以松开管制。Paypal能够通行全球,这两点具有先天条件。类似的Facebook也是这样的原因。当然,我们也看到今年6月,马云美国行,国际化的问题造势先行。蚂蚁金服全球化的步子,也渐渐开始了。小结:分析蚂蚁的问题,大概涉及的都是政策方面,生意达到一定程度,限制它的就是人类社会目前最高的政治因素了。总结:马云的野心很大,这一次荣耀能否实现呢?相信各位在阅读的时候,已经有了答案。文章的逻辑很清晰,让大家看到蚂蚁金服是如何由支付宝诞生的;发展前景上的基因问题是如何调整的;现阶段是如何做的,以支撑下一个阿里,下一个2000亿美金的市值;在前进的过程中,资源是如何导入的,使其顺利发展;当然最后也分析了一下,以前潜在的问题。作者 秋源俊二 微信公众号 QYJEQYJE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集团香港 IPO 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你是否看好它的未来? | 很看好蚂蚁的未来,毕竟体量和市场份额在那里,互联网企业赢着通吃,加上与阿里的关联,很难不看好。蚂蚁的问题在于转型,数字货币对现有支付工具造成的冲击目前无法预估。蚂蚁也在降低支付在其业务的比重。一方面拿到各种金融拍照,支付宝转型到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如果未来收购券商支付宝融入相关功能,其理财页面将会像券商APP那样全面,可以进行证券买卖。另一方面,在政务服务方面,支付宝在朝着基础设施工具转型。成为政务服务窗口,为民众办理相关手续,政府部门进行政务活动提供平台帮助。以上两点是针对 C端 。对B端。蚂蚁主要的业务还是为(金融)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提升数字化,这一业务很大程度要依托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云、达摩院等技术。转型上,依托阿里(云)抢占城市数字化解决方案,与腾讯竞争,拓展支付宝政务服务支持的城市。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待蚂蚁集团声明:基于四大原因未认定杭州阿里巴巴为共同控股股东,蚂蚁集团不是出身于阿里巴巴吗? | 收到这个提问后,花了一天时间去研究蚂蚁金服的资料,写了篇文章,现在来回答问题:阿里巴巴是蚂蚁金服的第一大股东,上市之前持股32.65%。蚂蚁金服股权结构在A股,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股票上市之后要锁定三年。如果把阿里巴巴认定为控股股东,就要锁定三年哦,而且要接受更严格的监管。不将阿里巴巴认定为控股股东,只需要锁定一年就可以了。在港股,阿里巴巴是蚂蚁金服的控股股东,但控股股东只需要锁定半年。曾经,达晨创投投资的尚品宅配在2017年3月7日上市,申请上市时达晨承诺上市后锁定1年。但证监会反馈意见问:达晨持股高达30%,只承诺锁定1年,请说明是否存在其他协议等。承诺锁定1年的达晨创投被吓到了吧?改为承诺上市后锁定3年。更多内容可以看文章哦阿里巴巴是第一大股东,蚂蚁金服为何要撇清关系?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为何在支付宝买保险超便宜? | 支付宝上的保险非常的便宜,同样的产品,价格差一倍!为什么这么便宜?到底靠谱吗?先看看支付宝上的产品是不是缺斤少两了?我们拿平安福和健康福为例,终身重疾责任相似,而且同样是30岁男,50万保额,分30年交,平安福19Ⅱ要14919,而健康福只要9215.5,平安福比健康福贵了61.9%!也就是说,同样花15000,平安福只能买50万保额,而健康福可以保上80多万!那么两者责任上会有什么差别吗?不存在的。两款产品如果得了重疾,那么都会赔重疾;如果是没得重疾死亡,那么也都会赔死亡。一模一样。那是具体的疾病责任和死亡责任有什么区别吗?先说疾病部分,众所周知,重疾的最核心25种重疾险是有统一规范的,而且这25种核心重疾也占到了重疾理赔的95%以上:再说死亡责任,死亡保的是就是人没了的情况,意外死亡,赔保额;疾病死亡,赔保额;没什么毛病自然死亡,还是赔保额,没得重疾、人没了,赔保额,你说这能有什么不一样?在产品细节上,健康福(终身)是比平安福还要强的,比如跟健康福终身重疾相比,平安福19Ⅱ没有中症,没有特定疾病,再比如癌症多次赔的间隔是5年而不是3年,而且被保险人豁免还要单独加钱!综上,这两款产品总体上并没有差异,即便有差异,也是平安福稍差一点。少儿平安福和少儿健康福也是一样的道理,相同的责任,而且同样是0岁男宝,50万保额,分20年交,少儿平安福Ⅰ要7440,而少儿健康福只要4500,也同样便宜了40%;那我们不禁发问了,同样的产品,支付宝上的保险竟然能便宜将近一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基础保障上没什么差别,健康福比平安福能便宜一倍,那么,支付宝上的保险到底是便宜到哪了呢?这个问题公子其实已经谈过(为什么业务员推荐的保险几万块,网上的保险才几千?),但是我不介意再聊一遍:一份保费,包括纯保费和附加保费,可以简单分为五个部分:纯保费指的是用来支付理赔款以及用来投资产生收益的那部分保费,附加保费指的是与保障无关,用于支付佣金及覆盖运营成本等部分的保费,细究起来,我们能找到支付宝保险的三大核心优势,1、风险保费:互联网人群更年轻,更健康风险保费,它的计算取决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如果人群一致,他们的发生率本该是一样的。但是互联网群体更年轻,也更健康,互联网保险的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9岁,非常的年轻,所以互联网保险定价时风险概率通常是实际发生率70%左右。这可不是我说的,是复星联合的总精算师说的。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一个精算师的自白所以,在互联网端上线的产品更敢突破底价,也更敢创新。2、渠道费用:大渠道优势,中间环节耗损少线下有一个过于庞大的佣金体系,养活了整整871万人,想让这群代理人维持起码的生计,就需要一笔客观的佣金,平安2018年度的财报显示,每年的佣金支出,占到了总保费的18%!18%是什么概念?如果是交20年的保险,18%就意味着每成交一单,会有将近4年的保费被用来支付代理人的佣金。而支付宝作为最大的流量入口之一,投保会非常便利,不用人找人,不用面对面,打开APP就能找到,成交成本低,渠道费用自然就下来了。而且支付宝本身就掌握着议价权。一旦支付宝想出什么产品,垂涎支付宝流量的各大保险公司便一个接一个送上门来,供大于求,支付宝便坐收渔翁之利,自然能把价格给压下来。3、运营成本:不限制营业场地,打广告不花一分钱对于经营一家企业来说,无论是营业场所的房租、内勤人员的工资、系统APP的研发费用,还是广告费、推广费,都是要成本的。平安2018年度的财务报表还显示,其运营费用占到了10.78%,与此相对的,只在线上渠道销售的弘康人寿,运营费用还不到1%。这10.78%就意味着,在总保费中,有2年的保费与保障无关,用来干嘛呢?比如打广告:打广告可以疯狂到什么程度呢?2017年,中国X安全年宣传费高达200亿元,而当年X安人寿的赔付金额是211亿元。广告费都赶上赔付金额了,所以,不要再问自己手里的平安福为什么那么贵了好吗。拿着全球最会打广告的保险公司的保单,心里没点数吗?相比于线下渠道,支付宝自带流量,不需要找人打广告,节省了广告费用;而且在网上投保时不限时间、不限地域,不需要去线下的门店,节省了房租水电;这样,运营成本自然也就下来了。支付宝依托互联网的流量优势,布局保险时完全可以做到薄利广销,与支付宝合作的保险公司看到支付宝的巨大流量,自然是垂涎若滴,如此,一方面支付宝可以少赚一点佣金,另一方面由于流量大、所以保险公司预期销量高,保费自然就可以便宜下来。支付宝对保险的布局从来不限于卖保险,无论是2013年联合腾讯和平安成立众安保险,2017年成立信美相互,2018年推出相互宝,这些都显示了支付宝进军保险领域的野心和决心。马云曾说,“如果银行业不改变,那我们就去改变它。”支付宝卖保险,也势必终将改变中国的保险行业的现状。综合上面几点我们可以看到,保险卖的贵,主要是贵在渠道佣金,贵在运营成本,而支付宝依托互联网的流量优势,即可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244期? | 某西南省份:马逆你是不是跟我过不去了?以后某个秃子别说进入独山了,到贵州就直接安排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阿里巴巴apass,京东plus和亚马逊prime到底哪个比较屌? | 从前途来讲,应该是亚马逊好一点,感觉他们是从数据上来挖掘服务点,阿里apass有点照搬线下购物中心的会员制度,也没有捉到服务点,5000元的极速退款额度跟365天退货保障,这些特权对于高端用户其实用处不大,京东plus不了解,即使各种原因前途不明朗,镀一两年金,跳到阿里京东或者其他会员制模式的企业,都是很轻松的事情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待支付宝理财的帮你投? | 可能马云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如果未来5-10年中国继续平稳发展,不发生大的转变(比如战争,房价崩溃等情况),我有个猜测是,大部分国人对资本市场的认知会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越来越接近西方那种将股市作为一种配置上的刚需,而非短期追涨杀跌的赌场;大体判断依据包括中西方家庭资产配置差异,以及目前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态度等方面(比如肖钢19年底说过"党中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资本市场"),这个问题太大,我水平不够也没法讲的很清楚,就不细说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程,作为普通人而言,最好的选择绝对不是亲自下场与专业机构一较高下,而是通过类似蚂蚁金服提供的这种方式来分一杯羹。再来说一下帮你投这个产品,我简单试用了一下,与我之前用过的其他产品相比,它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支付宝根据我的收入/年龄/资产等信息(无需填写,马爸爸早就一清二楚 ),自动给我选了比较高的风险偏好,而我自己做投资风险测验时,总是会得出一个稳健平衡的偏好等级(这个跟题目的设计很有关系,你让我做选择题选资产下跌5%/10%/20%哪个最符合我期望,我当然选少的,但买股票的时候我很清楚下跌空间可能很大);明显支付宝给出的更符合我的期望,大概真的做到了算法比我更了解自己。。。至于未来业绩如何,现在就没法做出判断了,但就目前2700点左右的上证指数和全球性的股灾大环境,想必几年后结果不会太差,毕竟风险都是涨出来的,机会都是跌出来的。。。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交流,但如果打心底觉得我在扯淡,就没必要说出来了,因为我说的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转变的预测,自然不期望现在有很多人能同意我的看法,在当下做辩论毫无意义,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不知不觉大盘已经过了三千点,蚂蚁金服真的很会挑时间,之前余额宝选在钱荒时上线,这波又挑中了大盘的低点,数据会很好看,前段时间试水买了1000元,现在收益是这样的(主要是因为买在低点):最近腾讯理财通也推出了投顾业务(一起投),大概率会是一个收益率超过帮你投的产品,可以关注2021.1.12今天大盘突破3600点,帮你投的收益率31.5%,现在认同基金好于股票的声音越来越多了,历史进程走了一部分,什么时候人们会开始认同股住不炒呢……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集团发起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已经获得了保监会批筹,此举会给保险业带来哪些影响? | 信美人寿在互联网保险中的影响力肯定会很大,但能否到余额宝这种绝大多数人都用的水平,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因为信美相互人寿做互联网保险很有优势,一个是客户资源、一个是大数据,设立这家公司的股东有不少,其中的初始运营资金“大头”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在产品设计和精准客户投放方面会非常得心应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本会低、效率会高。但仅限于短期险,如意外险、短期医疗/健康险,等单一产品的推广及销售,包括长期养老也在余额宝的支持下,会有不少资金会流入信美相互人寿。但对于长期类健康险,如重大疾病保险等综合的保障规划,肯定会有局限性,比如产品线的局限。到底应该买多高保额、保障多长期限、选择保障什么责任等等,这些其实还是需要专业人士来根据客户给出具体建议,所以这方面的局限使它很难超越余额宝的影响力。综合来讲信美相互人寿的作为肯定在互联网保险业务有很大的建树,但是否能超越余额宝的影响力,拭目以待吧。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集团为什么估值高达 1500 亿美元? | 【估值黑科技】如何判断蚂蚁金服估值600亿美金是否虚高?文/秋源俊二一、这几天,国内互联网金融巨头新闻有点多,先来梳理一下相关新闻:√、最早新发在《第一财经》关于蚂蚁金服估值接近百度,百度掉出BAT的新闻。虎嗅也有相关的分析稿。√、上周五晚些时候,36氪出现了一篇关于微众银行A轮融资受阻的新闻,然后迅速在各家媒体扩散。√、本周二,也就是在昨天,蚂蚁金服的B轮融资官方口径新闻出来了。提出蚂蚁金服的新构架: (图中的吉祥物为蚂蚁金服logo)Visa+Paypal+ 富国银行 +Fico+AIG +Charles schwarb +lending club。同时公布相关融资股东。相关图片运用的多少,可作为判断“宣传稿“的依据。典型的阿里系公关作风,相关被投资关联媒体发声,黑一遍竞争对手。当然它们不会黑京东金融,原因不在一个等级,和它比拉低自己的身段。(毕竟京东金融估值才70亿美金。)二、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它们的估值模型:类比估值法。绝对估值法使需要对现金流进行折现,而互联网企业的高速、多变、不看短期盈利的特征,使得以现金流折现为模型基础的绝对估值法,不具备运用空间。所以对于互联网企业,估值一般采用相对估值法。互联网企业相对估值法,一般基于用户数、成交量、或者流量进行估值。(相关理论很多,最近在做这方面论文,不详细叙述)而蚂蚁金服估值,是采取类比估值法。原因在于,目前没有同类型的、综合性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直接相关”市X率“类比,估出市值。所以选择了拆解板块、行分业务板块、事业单元进行估值。先来看看他们提出的模型:Visa+Paypal+ 富国银行 +Fico+AIG +Charles schwarb +lending clubVISA,目前市值1736亿美元;Paypal,目前市值482亿美元;富国银行,目前市值2584亿美元;Fico,目前市值33亿美元;AIG,目前市值650亿美元;Charles schwarb,目前市值391亿美元;Lengding club,目前市值28亿美元;这是基本信息。三、先来从第一个说起,VISA,主业和银联一样,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在我国,央行是最后的清算人。相关金融法规,有规定,银行也清算,在国内只能通过银联进行。和蚂蚁金服半毛钱的关系的都没。别和我说,你在支付宝的钱,可以转到你各张卡里,所以是类型的功能。去年《关于第三方支付意见征求稿》有规定,严禁第三方支付“成为清算人”,违背第三方支付原本小额、快捷支付的性质。清算这种业务,国内由央行完成或者指定机构银联;国际上由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IS)完成。美国的类似银联工作,由VISA和MasterCard 完成,人家是信用卡国际组织,和蚂蚁旗下的任何业务都没关系。把这个模型板块放进去,起到让用户“惊叹”和“快速理解”的作用。在感官上给大家一个很强大的感觉。压根和估值沾不上边。此外,现阶段,银联和Apple Pay合作(宁可“引狼入室”,都不愿找国内合作),目标就是“整理”一下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这类具有“类似清算”的第三方公司。在A、B轮融资名单中,没有出现银联或者关联公司的影子。所以,这个业务单元估值,直接砍掉。蚂蚁把相关公司放进去,只是一种混淆视野的手段。四、PayPal估值482亿美金,这个是支付宝类似。在我之前的分析中(详见蚂蚁金服B轮融资后,化BAT为ATM?想太多!),提到过:对于支付宝想象空间而言,最大的限制是:走出国门。也就说,PayPal能够全球通行,源于美元的强势;而人民币则不一样,目前支付宝还得看客观国际环境。因此难以走出国门,或者说需要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大的背景不解决,蚂蚁金服就面临着很大的天花板。因此,类似比较一下吧:腾讯在社交领域和Facebook在全球社交领域。腾讯市值/Facebook=β=支付宝估值/PayPal(计算过程略)算出支付宝估值约为:303亿美金。五、富国银行,是社区银行,专注于小微业务,目前市值2584亿美元,但是他们根本不是一类企业。环境完全不一样。基于上周末的信息,我个人的看法是:公告说微众融资失败,95%以上是公关所为。网商银行,真正要对比的对象是微众银行。国内环境相似,发挥也都受到“远程开户”的问题,持股比例都为30%。这是监管要求,民营公司,开银行最高单个股东持股30%;但我个人认为,应该会有相关协议控制情况。类似于高盛在中国业务,由高盛高华组建合资公司。在合资公司中,高盛方面出资26400万元(以等值美元现金出资),拥有33%的股份,高华证券则出资53600万元,拥有67%的面上绝对控股权。但这家公司,本质就是高盛的,只是监管原因而已。因此在最后估值的时候,会把整体估值计入蚂蚁金服。所以这两家互联网银行,巨头类似的估值。环境、发展和基本面类似。知情人士向《华尔街日报》透露,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正寻求新一轮融资,以扩大其金融服务业务,计划融资规模约10亿美元,微众银行在本轮融资中的估值可能达到50亿美元。最近这轮估值,微众银行还在进行中。网商银行估值,大致也在这个区间:50亿美金。六、再谈Fico和芝麻征信估值。由于芝麻征信在国内除央行外,做的最优秀的。央行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征信系统在互联网领域,不应该类比竞争。考虑美国和中国具体市场,乐观的对芝麻征信估值与Fico相同,维持33亿美金估值。七、对于嘉信理财和AIG估值,与蚂蚁金服相对于的是蚂蚁聚宝和众安保险。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rb)已经非常成熟,但是蚂蚁聚宝和它压根不在一个量级。完全不具备可比性。个人对着估值,属于零头性质,暂且估值为10亿美金。(这个没有根据,影响权重非常小,凭借个人感觉,勿喷)八、AIG估值应该是考虑到蚂蚁金服持股的众安保险。目前,众安保险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东共有八家。其中,从阿里集团分拆出来的蚂蚁金服持股19.9%,为单一最大股东。腾讯、中国平安保险和优孚控股各持股15%。深圳市加德信投资、深圳日讯网络科技、北京携程和上海远强投资则分别持股14%、8.1%、5%、5%。由于这一个和上一个网商银行不一样。几个股东,实力对等。因此,按蚂蚁金服持股20%左右计算。目前众安保险已实现盈利,投资前的估值约为550亿元,投后估值为640亿元人民币,并预测2017年可启动上市计划。这较市场传其80亿美元(约合497亿元人民币)的估值略高。(资料来着财新)所以,众安保险估值大概在100亿美金左右。因此蚂蚁金服持股众安保险的价值,大概在20亿美金左右。九、与Lengding club 业务对应是蚂蚁金服旗下的网金社。网金社本身发展一般,基于蚂蚁金服本身的实力,最乐观情况,应该参考宜人贷,而不是LC。宜人贷目前在纽交所上市,市值为7.2亿美金。姑且乐观给予10亿美金的估值。十、再来看看恒生电子这个板块业务。恒生电子,今日市值在320亿人民币,约合50亿美金。早在去年四月份,马云就通过其控股的浙江融信(马云持有浙江融信99.1365%股份,谢世煌持有浙江融信0.8635%的股份),完成了对恒生集团的收购。(时间是2014年4月)因此马云间接持有20%左右的恒生电子股份。恒生电子发布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恒生集团通知,恒生集团的母公司浙江融信及其现有股东马云(微博)、谢世煌,与蚂蚁金服签署相关协议。协议显示,蚂蚁金服将通过认购浙江融信新增股本并收购现有股东剩余股权的方式,获得浙江融信100%的股权(时间是2015年6月)所以蚂蚁金服间接持有20%恒生电子股份。这一块,市值在10亿美金左右。十一、蚂蚁金服业务,剔除印度的Paytm、韩国的K Bank业务,以及前面的提到估值业务,剩下的业务,应该是京东金融类同。从余额宝、招财宝、花呗、农村业务、蚂蚁达客等等,京东金融都拥有想对应的业务。给予估值,也是类似的。3月2日消息,京东集团在2015年第四季度财报公告中透露,京东金融66.5亿元人民币融资交易于2016年3月1日完成。京东金融完成66.5亿元人民币融资估值466.5亿元换算一下,是大概71亿美金。综述:采取相对估值法时,基本遵循以下财务原则:√、找出市场类相关的业务单元估值;√、估值金融来源于存在公开交易的,以公开交易的估值为准;√、不存在公开交易的,找出最近一期的可获得的交易估值价格;最后得出的计算结果是:蚂蚁金服在在已获得的相关数据下,估值已经达到了510亿美金左右。(剔除了paytm、和韩国K-bank)这是在单个业务板块一一拆算的出来的,而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加上国外的两个布局,说实话,600亿的估值高吗?在考虑到阿里系的强势地位,估值在600亿,一点也不高。最最重要的是,这一次B轮融资,清一色的国资入股。都是各路走X家人啊。所以估计很正常。蚂蚁金服为什么这一次让这么多国资进入,其实还有解读,下次在写吧。(这么写估值,只是方便大家理解为什么)作者 秋源俊二 微信公众号 QYJEQYJE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借呗利息为何不同? | 等额本金,我的日息是0.017%。之前买车用蚂蚁借呗 借了一万,分12月还完。第一个月还本付息884.33元(含利息51元)(本金833)。第二个月还本付息881元(含利息48元)(本金833)。第三个月还本付息877.25元(含利息43.92元)(本金833)。本人芝麻信用690。 蚂蚁花呗额度是12500元。淘宝累计消费16万元。以前无违约记录。如果利率不一样,那就可能是根据个人的消费记录,偿还能力和个人信用记录有关。我有网店听说淘宝卖家(开淘宝店)的用户利率低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支付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的区别在哪? | 支付宝是第三方,交易,蚂蚁是可以透支信用额度~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评价 36 氪牵手蚂蚁金服? | 难怪虎嗅最近黑阿里的文这么多。。。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京东白条与蚂蚁花呗证券化的资产有何不同点? |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资产证券化,为什么要进行资产证券化。相信有很多朋友讲资产证券化当成了融资,所以这里还要进行一下关于资产证券化和一般性融资的科普。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这是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比较难理解。举两个简单例子说明吧。比如楼下卖煎饼的阿姨,每天的收入基本是固定的,假设每天收入500元,突然有了贷款需求,向银行贷,没有可靠的抵押物,估计悬。这时候门卫看到阿姨的稳定收入后,决定贷款给她,还款来源就是每天500元的固定收入。这也就是资产证券化,有稳定的现金流支持。而融资的恰恰与此相反,还是举例说明。小区要盖一栋新楼,像金融机构贷款,以未来销售或出租的楼盘金额做为还款来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清楚楼盘的销售或出租的情况,因此贷款给这类项目就存在风险。如此一比较,不难看出,首先,资产证券化的未来收入是确定或可预期的,其次是证券化后的资产发生了转移,虽然有未必“真实出售”,但确实起到隔离风险,保护债权权益的作用。回到题主的问题,其实资产证券化并不止这两家。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虽晚,从2005年才由建设银行发行了第一单房地产贷款支持的证券化产品,但是,发展绝对是迅速的,仅2016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892.27亿元。华尔街有句著名的谚语,叫做“给我一个现金流,我就可以证券化它!” 而且发行速度不断加快、规模在不断加大,涉及的资产标的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夸张的说高速公路收费、水电气费、供暖费……都可以被当做资产证券化的标的物品。白条为什么资产证券化?第一, 白条资产证券化的实质就是用户用白条先购物、后付款,京东再将白条分期债券重新组合后,打包出售给金融机构,从而提前获得流动性。获得流动性之后,京东金融就能够将这些资金再放贷给客户,让资金流动起来,扩大营业额。第二, 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资金成本较低,相比从其他渠道获取资金,ABS能给京东金融节省一大笔资本支出。第三, 资产证券化从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一个公司在技术层的能力。做金融最重要的是风控,这个风控能力被证明之后,就能够衍生出很多其他业务。那么白条资产证券化是否靠谱呢?下面从起产品结构、风控及白条ABS的对外输出能力阐述一下。在产品结构方面:信用评级公司根据京东金融的风险控制水平、基础资产情况、外部增信工具、产品交易构成、风险及其控制方案、其他主要参与方的信用情况等将白条应收账款债权资产支持证券通过优先/次级结构划分为优先01级资产支持证券、优先02级资产支持证券和次级资产支持证券三种资产支持证券。在风控方面:由于“剁手党”们贷款额度小,期限短,且有着稳定的现金流,这也使得白条资产证券天生具有“小额分散、信用较高”的基因。值得一提的是,白条资产证券化的背后是用于京东商城消费的白条,也就是说,以庞大的京东电商数据作为基础,同时覆盖了京东生态体系内的所有有效数据,多元化、多层化征信数据来源特点使得白条的坏账率会非常低,所以资本市场会比较认可。对外输出能力上,京东金融多次强调与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融资来源相比,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意义更在于能力的输出。今年9月6日,京东金融宣布推出“资产证券化云平台”充分佐证了这一点,该平台通过一整套业务体系赋能券商、信托、基金子公司、评级、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它们提供更好的工具和服务,进而促进ABS产品发行效率、提升服务标准,以及降低服务成本。总而言之,从严格的资产等级划分机制,合理的收益率,良好的风控、信用体系搭建能力及对外输出能力来看,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还是表现不俗的。蚂蚁花呗的资产证券化从上面几个维度来看,也是差不多的。具体的差别因为两家公司两个产品都旗鼓相当,所以也很难说有啥太大的区别。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淘宝贷款(花呗)逾期3天打电话给我家人说我欠钱的做法合理吗? | 你试试中信银行信用卡,打电话到连你朋友圈都给你打爆了。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如何看待上交所延缓蚂蚁集团上市? | 都写在这个回答里只能说,该如何看待四部门联合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支付宝和银行到底是什么关系?竞争还是合作? | 说携手共进更好。支付宝前期因为存钱利率高、存取及消费方便,吸取了一定的资金,相当于城商行,但是无法颠覆传统银行。支付宝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银行的开放,使银行更加注重服务体验及改变一些陈旧的模式。 |
阿里和蚂蚁的讨论 | 蚂蚁集团AH股推迟上市或是马云演讲惹的祸?你怎么看待马云说「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 | 蚂蚁集团AH股暂缓上市 都是马云演讲惹的祸?就在上市前夕,蚂蚁集团在A股科创板和港股(H股)的IPO(首次公开募股)计划均被暂缓。11月3日晚,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的决定。数小时后,蚂蚁集团在香港交易所也发布公告称暂缓H股上市。蚂蚁集团这个近年来全球最大的IPO计划,在上市成功前遭遇了巨大的坎坷。难道都是马云演讲惹的祸?上交所发布的决定显示,蚂蚁集团原定于11月5日在科创板上市。公告称:“近日,发生你公司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你公司也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你公司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六条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条等规定,并征询保荐机构的意见,本所决定你公司暂缓上市。你公司及保荐人应当依照规定作出公告,说明重大事项相关情况及你公司将暂缓上市”。公告中提到的约谈是指,11月2日,证监会的消息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对于此次约谈,蚂蚁集团回应称,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在被要求暂缓上市前,蚂蚁集团的IPO之路算是走得比较顺利的。7月,蚂蚁集团宣布A+H股上市计划;10月21日,中国证监会披露同意蚂蚁集团科创板IPO注册;同日,港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通过港交所聆讯;10月22日,蚂蚁集团披露招股意向书并公布上市发行方案:A股代码688688,10月29日开放申购。蚂蚁集团预期将于11月5日在两地同步挂牌上市。蚂蚁集团上市可以说是一场全民狂欢。且不说股民纷纷“打新”的A股竞争激烈,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12670497%,在9月25日蚂蚁集团利用支付宝销售的五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合计募集资金600亿元,获得累计超过1000万投资者认购。曾有传言称蚂蚁集团因这五只战配基金违反金融监管规定而被推迟IPO,被蚂蚁集团发言人坚决否认。不过,在上市前夕,蚂蚁集团还是迎来延缓上市的消息。这或许与10月23日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发言有些关系。在演讲中,马云表示:“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一言激起千层浪,多家央媒发布文章谈金融风控和金融科技监管问题,似是对马云演讲的回应。值得注意的是,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即将出台的该暂行办法,或将对蚂蚁集团的业务产生不小的影响。11月3日,蚂蚁集团在上交所发布的《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延缓上市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中,除了提到11月2日的约谈,公告还表示:金融科技监管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相关事项可能会使得发行人不符合上交所科创板相关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对于此次延缓上市,蚂蚁集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致投资者》回应称,对由此给投资者带来的麻烦深表歉意:“我们将按照两地交易所的相关规则,妥善处理好后续工作。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会让蚂蚁集团经得起考验和信任。我们会坚持我们的初心和使命,继续用我们的热情、专业、担当,致力于为广大小微企业和大众消费者做好服务。” 阿里巴巴集团发言人也表示:“我们会和蚂蚁集团一起,积极的配合和拥抱监管,我们相信蚂蚁集团的同事,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能力把工作落实好。社会希望我们更好,我们也必须用一如既往的努力实现和超越社会的期望,这是我们这群人的责任。”(中国商报记者 冉隆楠)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看待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近期的员工变动情况? | 先说结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微众银行业务发展困难,导致人员变动离职。从总体看,除了阿里的蚂蚁金服、京东能够在互联网金融、银行领域能够全面发展,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只能在大金融领域的某个类目参与市场。阿里系电商一直都在跟钱打交道,京东也是,因为电商的距离钱最近,所以可以发展金融服务。但是像阿里的网商银行,在支付宝有独立的账户体系、超级APP并且已经积累了十多年的情况下,现在也是在做基于原来的小微贷款的业务,完全基于线上的银行发展路径和方式本身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家政策还有待完善和突破。更别说腾讯这种自身电商业务已经基本放弃,只是借助客户端做个支付的公司,在没有线下实体分支行的布局,是很难开展银行业务的。也可以说,之前炒的很热的民营银行,实际发展上都会有很大困境,不像媒体炒的好像是谁都可以吃的大蛋糕似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微众银行业务难以发展,人员变动离职等也就太正常了。。 |
金融投资讨论 | 在银行做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哪些发展前景? | 题主的境遇恰好反映了投资顾问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困境。因为你所待过的银行、企业,无论外资内资,并没有把你当做投资顾问,而只是卖产品的“销售”。而投资顾问是一份很专业,需要考虑客户实际需求的工作,并不是哪款产品佣金高就卖哪款。所以题主忧虑的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在银行做客户经理这份工作有没有前途。第二,投资顾问这个职业未来会不会受到智能投顾的冲击,被人工智能替代。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做客户经理有没有前途。虽然我一直在对公条线,个人业务看的也比较多,我的认识是:1. 个人业务看天吃饭很重要,比如今年,股市不好,根本卖不动产品,但去年到今年个贷的客户经理就赚翻了。还有今年所有银行都缺存款,手里有优质客户资源,能带来个人存款的客户经理就受到追捧,而去年市场资金充裕的时候,就没人希罕。2. 外资商业银行的个人业务比中资行差的太多。在外资行做客户经理一点前途都没有。从网点,产品,系统,内部开重视程度,后台支持,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在个人银行业务上的差距绝对在十年以上。3. 题主工作了十年,如果手上还没有累积到让题主在每家银行可以随意安身立命的客户群,还是要靠cold call拉新客户,那我真的建议题主早点转行。第二个问题,智能投顾会不会冲击投资顾问这份行业题主考CFA的时候就知道,一个人的IPS的出发点是2 Objectives 5 constraints。是的,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没有一个客户会把自己所有的财务状况透露给你。好比A同学和B同学从上海一所大学毕业,工作年限相同,年收入都是税后20W,每个月房贷1万。但一个是上海本地人,爸妈名下四套房,每个月家里开销爸妈都有补贴。另一个外人四线城市每个月还要寄钱给爸妈供养。这些信息在CFA的三级考试可能就是几行字,在现实生活里可能是客户经理几个月下来点滴了解到的消息。人与人况且如此,在害怕隐私泄露的前提下,投资者愿意把多少个人信息披露给智能投顾更成问题。投资顾问的市场终究是要培育的,中国的有钱人和中产阶级终归会从偏面追求投资收益率,逐渐走向资产负债管理和中长期的投资目标实现的,而这些目前的智能投顾还给不了。 |
金融投资讨论 | 什么是智能投顾? | 先了解投资顾问是干什么的,才能对智能投顾有更清醒的认知:我在下面这个问题有详细的回答最近这么火的智能投顾是什么? - 美国最近“智能投顾”(Robo-Advisor)这个话题确实火得不得了,作为这个行业较早开始摸索实践的从业者(氪空间第四期项目“理财魔方”获10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要做中国化的智能资产管理应用_36氪、36氪首发|理财魔方完成2000万Pre A轮融资,智能投顾暖风将至?),也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记者和VC机构是越来越多。虽然苦逼吭哧了一年多的创业终于成了大家都看好的大方向,但我同时也发现,如前两年的P2P一样,很多鱼龙混杂的平台开始打着“智能投顾”的旗号,一面坑用户,一面圈投资人的钱,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巩固自己的智能投资管理系统,这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看到知乎上有“智能投顾”这个话题,感觉还是应该把这个概念说清楚,行业也应该在喧嚣中沉下心来把基础的事情做好。当然本人的理解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分割线1———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行业相关数据以理财行业里面最为标准化的公募基金数据来看,整个基金产品和基金销售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发展得非常充分。截止16年6月中国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已达7.95万亿元,公募基金公司108家,基金产品数量达3114只。销售端有银行、券商、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电商、直销等众多销售渠道百花齐放。6月末公募资产规模达7.95万亿元。 不仅基金产品多,而且基金投资收益也都还不错 先看基金六个月业绩:过去24个半年里只有7次亏损;平均半年收益率8%;投资任意一只基金满半年正收益概率71.8%。再看基金一年业绩:过去12年里只有两年亏损;平均年收益率19.2%;投资任意一只基金满一个自然年度正收益概率79.8%。但基金投资者却往往是亏钱的从基金赎回比例数据来看,投资者平均持基时间约为一个季度:在投资用户踊跃申购之后的一个季度往往伴随着大幅亏损,说明投资用户在赔钱:来,我们一起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投资产品在挣钱,投资用户在赔钱!
投资产品在挣钱,投资用户在赔钱!
投资产品在挣钱,投资用户在赔钱!
基金行业发展得那么好,产品也很挣钱,为什么投资用户却是赔钱的?“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市场,确定好投资类别。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
---“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上面这段话清晰地说明了投资收益中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而资产配置又是投资顾问的重要职能,中国理财市场里存在大量挣钱的金融产品,也有大量低学历的金融销售,但恰恰缺少大量优秀的投资顾问,缺少专业人才给投资用户做资产配置,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部分投资用户会赔钱。缺少投资顾问是中国用户投资赔钱的最重要原因!———分割线2———什么是投资顾问:既然投资顾问这么重要,在介绍智能投顾之前先让大家了解什么是投资顾问。在国内大家对投资顾问(Financial Advisor简称FA)可能都比较陌生或理解有偏差,但投资顾问在美国这样的金融发达国家是却比较常见(美国人民当了100多年的韭菜,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最终认命自己打不过市场和机构,干脆把钱交给投资顾问管理)。准确定义投资顾问是干什么的,首先要了解一下发达金融体系里投资理财行业的分工。发达的金融产业依靠的是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效应,投资理财领域如下图存在“金融产品”和“投资顾问”两个层面的分工:1)金融产品:金融产品本质上是为大众或专业投资者提供基础的投资工具。公募基金就是最典型的标准化投资工具,举个栗子,如果你非常看好互联网行业,你就可以选择互联网投资方向的基金,而该基金专攻方向就是通过专业的调查研究,选择最有前景、价值被低估的互联网公司股票进行投资,并通过这种投资获得尽可能的收益;金融产品一般是不进行资产配置的,好比一个明确投资互联网行业的基金就不应该去投资钢铁行业的股票,否则就违背了大家申购这个基金的初衷(当然国内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基金数量不少,韭菜身边到处是坑啊)。2)投资顾问:投资顾问是连接用户端和金融产品端的重要桥梁投资顾问连接用户端——通过一系列细致深入的访谈了解用户的风险偏好这里面的关键是用户有时候实际表达与他真实的风险偏好是有差异的。比如隔壁老王说他有30万要理财,目标是半年后能买辆劳斯莱斯,如果真的按照老王的意思直接给他组合资产,最后大概率是30万被完全亏掉,因为极高收益都是伴随的极大风险,但这其实并不是老王真正期待的的。所以判断客户真实的风险偏好需要理财顾问非常专业细致的沟通,而这种沟通成本往往是非常高的。投资顾问连接产品端——根据不同用户的风险偏好定制的配置资产组合但凡涉及“投资”,比“收益”本身更重要的事情,永远是“风险”。资产配置就是在风险确定的情况下,给出在该风险下最高收益率的投资组合方案。如果投资高比例的股票基金是为了在更高风险下追求高收益和高流动性,那么投资更多货币基金却是在低收益下获得高流动性和几乎无风险。如果只看收益不看风险,不管你的决策怎样,投资结果怎样,其性质都是感性的,或者说就是赌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风险不透明的P2P。资产配置有很多现成方法论,如:Markowitz Mean-Variance Model,Black–Litterman Model等等,当然实践使用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些参数,鉴于是科普就不在这里一一展开了。总之,如果把金融行业类比餐营业的话,那么金融产品就好比是各种食材,按标准配料,类型丰富;而投资顾问则是厨子,选择并加工上好的食材,最后做成客人喜爱的大餐。人精力有限,术业也有专攻,想在两、三个领域同时做到顶尖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专业的事情还需要专业机构来承担。———分割线3————智能投顾一般来讲智能投顾就是人工智能+投资顾问的结合体,搞清楚上面什么是投资顾问后就应该好理解了。(当然金融领域类也有人工智能+金融产品结合的方向,比如说量化投资Hedge Quant,下面也会有介绍)与传统投资顾问一样智能投顾依然承担者用户和金融产品之前的桥梁作用,那么人工智能又是如何发挥这个桥梁作用的呢?通过算法和模型定制风险资产组合计算机的普及解决了几十年前金融统计计算效率的问题。几十年前不少大学还都没有计算机,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都需要几个研究生算几个小时,通过手工计算一个几十年序列收益均值的协方差矩阵,想想就要崩溃了,等算完了,估计投资机会也过去了。将计算机引入金融研究,极大的提高了金融的运行效率,大规模金融统计计算终于成为了现实。这几年也能看到不少机器学习如SVM、神经网络、甚至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做股票预测的论文。所以金融投资拥抱计算机和智能算法过去就一直存在,人工智能与金融未来只会结合的更加紧密。具体在资产配置这块应用,可以通过资产配置模型由计算机得出最优投资组合,也可以通过多因子风控模型更好更准确的把握前瞻性风险,还可以通过信号监控、量化手段制定择时策略。计算机的加入让资产配置做得更精准,也让投资决策变得更加理性。通过大数据识别用户风险偏好随着这几年互联网应用的增多和数据积累,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亚马逊向我们推荐个性化的商品、netflix推荐个性化的影视节目、还有今日头条这样推荐个性化的新闻。同样在智能理财领域也是根据用户这块大数据识别用户的个性化的风险偏好,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方案。这样一个好处在于解决前面说的传统理财顾问通过沟通识别风险偏好的带来的高成本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种成本最终也会反映在用户的投资收益里面,降低这块的成本就是帮用户提升收益。更厉害的地方在于这种风险偏好的识别可以实时动态计算,一般风险偏好会表现为恐惧和贪婪两个方面,而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大部分人的风险偏好会随着市场涨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比如15年上半年牛市的时候很多人都进入了股票市场,这就是贪婪导致的风险偏好的提升,但到了15年下半年熊市的时候,大家的风险偏好因恐惧又开始下降。如果是理财顾问来做这件事情,得到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另外带来额外的沟通成本也会增加不少。总之因为客户收入、年龄、性别、心理特征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偏好变化轨迹,根据这样的特性智能理财就要做到千人千时千面。因此识别智能投顾就有以下四个标准,离开这些标准说自己是智能投顾都是耍流氓:1、通过大数据获得用户个性化的风险偏好及其变化规律2、根据用户个性化的风险偏好结合算法模型定制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3、利用互联网对用户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进行实时跟踪调整4、不追求不顾风险的高收益,在用户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最大化当然大家也要理性的认识到,在智能理财领域计算机还无法完全替代人,在一些关键时刻还是需要人依靠专业经验来做决策,如果100%依赖计算机也会导致一些特殊风险的出现,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智能理财也都会保持人工智能+专业经验的状态。我非常坚信智能投顾在中国有比美国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看看电商,淘宝、京东加起来市场份额比amazon还大,为什么?因为中国线下零售太弱了,没有沃尔玛等那样的垄断机构成为竞争者。你再看看现在国内线下投顾市场是个什么水平,比中国零售当年还弱。如果你对中国智能投顾的未来有信心,欢迎大家加入一起为行业的未来奋斗!———分割线4———中美智能投顾的差异说到智能投顾,不得不说美国的Wealthfront、Betterment、Future Advisor等这些公司曾经也是我们的模仿对象,也是现在很多国内智能投顾公司号称的模仿对象。但经过我们一年的创业实践,通过长期大量用户数据的积累分析,我们认为如果完全模仿Wealthfront这样的美国公司,在中国必然没有前途。国内还没有文章详细解读过Wealthfront,我先介绍一下吧。Wealthfront的首席投资官是大名鼎鼎的Burton Malkiel,Princeton的大学教授,《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书中文名是《漫步华尔街》,吐槽这个翻译)的作者,这本书基本代表了被动投资(Passive Investing)的投资哲学,即不能长期战胜市场,所以只应该集中精力在三件事情上:1、多样化分散投资;2、降低支付费用;3、降低税负(非401K部分投资在美国要交投资所得税)这个逻辑在于,既然长期战胜不了市场,那就干脆直接投资市场算了(投资指数ETF),而且要投资不同的相关性弱的ETF,当然中间也需要识别用户风险,根据风险定制资产配置方案,并且低频做rebalance。当然,如果大家都是这么做,那大家的收益和风险也就差不多,Wealthfront还有什么独特优势和市场价值?既然收益一样那就比费用呗,依托互联网的低人工费用,Wealthfront成功的把费用降到了0.25%,线下大量支付1.50%佣金的用户看了会怎么想,这意味着一年收益瞬间就可以提升1.25%的收益啊,要知道美国银行存款利率接近于零啊,立马大量的用户就被互联网抢过来了。Wealthfront按照Burton Malkiel的投资哲学去执行,效果还不错,2011年底发展到现在,最新的AUM(Assets Under Management)是$3.52 billion,去年同期是$2 billion,发展速度还是挺快的。但是我说这个投资哲学只适用于美国,为什么呢?看图: 以S&P500指数为例,在Wealthfront发展的过去5年可以用收益高(年化收益9.3%,在美国同期存款和货币基金收益几乎为0%)波动小来形容,投资这种指数让客户赚得脸都笑歪了,能不成功吗?但如果在中国投资指数并长期被动投资,结果会是这样:与S&P500指数相比,沪深300过去5年是这样的,年化收益只有0.06%(余额宝最高的时候都有6%啊),而且一不小心买在了去年6月的最高点,资产直接缩水近50%,让中国用户像Wealthfront这样持续投资指数,公司玻璃就等着挨砖吧。所以像美国智能投顾这样按被动投资法,在中国做指数投资,用户肯定拿不住。所以我们现在结合一年多的实际经验,也引入了熟悉中国基金业的著名研究专家,潜心搞了大半年,终于找到了我们认为适合于中国市场的智能投顾之道。至于是什么,这个已经离题就不说了,以后会让大家知道! ———分割线5———最近看到一些文章把一切计算机参与的金融活动都纳入到智能投顾的这个范畴,这样理解是有偏差的,下面说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1、量化投资(Hedge Quant)量化投资大部分交易是由计算机完成,也使用各种模型算法,但主要只针对股票和商品的现货、期货、衍生品市场,并不涉及大类资产的配置,量化投资并不等同于智能投顾。量化投资也有两大的分支:技术分析和无风险套利技术分析也就是国内各种“大师”经常说的MACD、KDJ、二八轮动等,特点是能止损,但胜率低,收益要看天吃饭;后者运用的金融工程里面的无套利定价原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寻找市场上的无风险套利(Arbitrage)机会,所有Arbitrage的基础,就是在高度有效 (Efficient) 的市场中发现微小的失衡。这方面最著名的投资机构当属Jim Simons的Renaissance
Technologies,他的独门秘籍据说来自麻省理工等从事密码破译和语音识别的数理高手。国内做的比较不错的有申毅(此人去年对国家救市方法的质疑上过很多媒体的头条如何评价申毅在第一财经针对目前股市的言论和建议? - 金融,有没有印象?),原高盛ETF部门的负责人,但在国内主要做私募,基金开放期非常短,门槛高非土豪投不了。总之量化投资只能算是交易策略范畴,投资品类集中也会导致风险不够分散,就算是Jim Simons也有表现平平的时候业绩惨淡 量化巨擘“文艺复兴”关闭10亿美元基金。现在有很多量化投资的金融产品为了营销也打着智能投顾的旗号,大家要注意识别。而智能投顾是把量化投资的对冲基金作为一个资产大类加入到整个资产配置之中。2、P2P债权的风控识别(Credit Risk Analysis)传统银行在贷款的时候会对贷款主体进行风险识别和控制,避免把钱带给信誉较差的带块主体导致坏账。当然传统银行更多的是靠人和流程来控制,P2P在这块的创新主要是运用了计算机算法,输入贷款主体的特征(如收入、职业、历史还款记录等),通过逻辑回归或者机器学习的方法,算出贷款主体未来按期还款的概率,提升了单一靠人贷款工作的效率。可以看出来这种计算对贷款主体的风险识别虽然也大量运用了计算机和算法,但是他是为贷款机构服务的,并没有解决普通投资者的长期资产配置问题,只有智能但无投顾。所以你只要看到P2P平台说自己是智能投顾,那多半都是假的,小心被骗。 |
金融投资讨论 | 智能投顾能实现「千人千面」吗?技术难点是什么? | 智能投顾的核心是匹配而非投资。如果智能投顾只是单纯的帮助用户获取高收益或降低风险,那么给出的投资方案完全没必要千人千面的——鉴于无论是Markowitz还是B-L在最优化资产比例时都不稳定,很容易随着资产之间收益率和波动率变化出现单一化的极端配置。比如,当市场近期或者我们预期股票市场走强时,从平衡型到激进型都是把股票资产配置到100%。再比如,如果仅仅根据用户风险偏好对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进行配置,那么得出来的组合非常boring,完全是一个线性的组合,最终保守型用户的货基基本上总是在80%以上,完全不受市场整体风险偏好的影响。所以了,智能投顾的匹配,还需要看另外一端,即用户的风险偏好并非是单一维度的做个问卷就ok了。例如,通过上亿用户消费数据刻画而出的用户肖像,来抽象出这个用户的财务状况,将财务状况放入到模型的约束中:某用户过去六个月月均消费4000元,按照CFP(注册金融理财师)建议,该用户应该预留的活期资金应该在12000-24000之间。以12000为底线,我先通过这个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家庭情况等估算出他的可投资资产规模,然后在对可投资资产进行分配的时候,先预留出12000元作为活期资产,即12000/可投资资产是无风险资产的比例下限,然后再进行最优化操作。这样一来,就将用户的财务状况结合到了资产配置方案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技术难点很多,首先要有足够的数据去估计该用户的财务状况,包括流动性、负债比例等;其次用户访问时并发要足够,因为这里等于每个用户进来,你都要用服务器上的模型跑一遍;最后是动态调仓,因为每个用户你推荐的比例都是结合他自身财务状况的,所以生成的后续再平衡策略与收益跟踪,是需要比较强的研发支持的。总结一下,所谓千人千面,并不是投资端导致的千人千面,而是依据用户的财务状况不同而出现的资产配置方案千人千面。在风评角度,我和王思聪可能都是进取型投资者,但由于财务状况不同,我和他的资产配置比例显然应该是不同的。用户的可投资资产量、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所在城市、性别(女性和男性的消费结构和储蓄比例通常不同)、是否有孩子、是否有房子这些都会产生不同的资产配置方案。私以为,智能投顾的智能有一石,大数据用户分析占八斗,量化模型、因子筛选占一斗,其他乱七八糟共享一斗。p.s. 当然,还需要和监管多多沟通,在合规的前提下开展。 |
金融投资讨论 | 美国的智能投顾相比于国内有哪些异同? | 我觉得最主要的区别在可买资产上面。智能投顾的核心是个性化的资产配置。配置效果好坏,当然是由决定配置的人或者算法决定。据我以前研究结果,WealthFront是由专业的理财师来决定的,大概把所有人群分为比如40个类别。如果说要得到能持续打败大盘的分配,那是很难;但如果只是分散风险,打败个人随机的操作,没有那么难。而智能投顾的目标显然是后者。所以从怎么实现智能投顾而言,中美不应该有太大的区别。即便有人做出纯粹基于机器学习的配置,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很难说它到了个性化的用户那儿之后,用户能感受到多少。本来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阻止用户愚蠢”,而不是“让用户快速发财”。所以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在于能买什么。美国的资产类别丰富,有大量EFT,充分满足你的需求,而中国尚未达到这个阶段。另外中美两国人的理财观念有极大差别。美国的股票市场更正常回报更好,大盘默认就可以赚钱,反而炒个股的热情更低,大家认可被动投资;中国的股票市场明明不正常,大盘默认是亏钱,大家反而热衷于炒个股,认为自己能从其中捞到。这个理财观念的差别也是巨大的。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理解量化投资与智能投顾的关系?两者有哪些异同? | 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投资顾问,投资的目的是寻找超额收益,服务对象是资金。投顾的目的是为客户的投资提供建议,服务的对象是客户。理解了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后再来看量化投资与智能投顾的区别,量化投资是投资的一种,是用量化的手段来评估收益风险而做出更理性的投资决策,智能投顾是用更智能的手段来给客户提供投资建议,重点在于用更多纬度的数据了解客户,用更精准的推荐引擎推荐投资组合,理财产品,风险提示等,或者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来分析用户交易记录,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当然目的还是为了更精准的推荐而已。为何两者会让人产生困惑在于很多团队用量化投资的思路来做智能投顾,妄图产生几个或者大量的能战胜市场的量化策略,却不知对于一个汇聚了最聪明最顶尖的优秀人才的投资团队要得到一个能战胜市场的有效策略有多难,却无法回答你的策略如果有效为何不直接做投资?(当然有人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做投资的公司估值不如做智能投顾公司的估值高),另外说到两者可能的相同的在于两者可能都会用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这些智能的手段,让人们恍惚觉得两者有联系,但是这只是器的类同,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
金融投资讨论 | 基金投顾预计将是今年的看点,目前基金公司当中谁家的智能投顾业务值得推荐? | 结论:Only time will tell(只有时间可以证明),目前并没有一家投顾证明具有跨全球股债、商品、黄金的配置能力。现在做推荐,大概只能说哪家宣传得好吧(不过从职业市场上看,易方达的对投顾招聘力度很大~)个人认为智能投顾不但要考虑用户的风险偏好,还要考虑每个用户开始理财的时间点。最好能做到为每一位或者每一期投资者根据市场位置做不同的方案,也就是”人人专户,人人定制”但我从使用淘宝的“帮你投”的经验来看,做的非常的粗糙。基本上就是同类用户的股债基金占比都相同的,也不会根据不同的投资起点而作不同的调整。帮你投的界面如果是目前这样子,还不如全仓 兴全趋势投资 或者广发稳健增长 这样经历牛熊,广受大机构认可、获得过金牛奖的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股债比例,基金经理进行择时),还可以少收一层服务费。(本身混合型基金收费就比股票型基金低)兴全趋势投资合同规定:固定收益类证券的投资比重为0%-65%,股票的投资比重为30%-95%,现金或者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政府债券不低于5%。广发稳健增长合同规定: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总值的比例为30%-65%,债券资产占基金资产总值的比例为20%-65%兴全趋势投资基金的累计净值走势,13年翻了17倍 |
金融投资讨论 | 行为金融学在智能投顾业务中如何应用? | 什么是理性?你的投资按照你的真实风险偏好在进行,就是理性。一个风险保守者追涨,就是非理性,一个风险偏好者杀跌,也是非理性。行为金融学主要应用在风险评估上,智能投顾都可以按照既定风险评估而来的策略自动执行,也就不存在用户非理性追涨杀跌等等主观行为了。风险评估是智能投顾的最先环节,准确评估用户风险偏好,制定对应的风险策略,形成对应这个风险策略的投资组合,严格执行。这个评估一般而言是复合的,也即,在很多个维度的风险评价之中,行为金融学已经解决了那些非理性行为对风险评估造成的干扰,最终的评估结果,应当就是你潜意识里的风险需求(而不是你对外表露的,比如,我胆子大不怕风险之类的,实际你可能是个风险保守者)。有些时候,这种风险评估还帮助你发现了“真实的自我”。而一旦确定,所有的投资理财,都在智能投顾的安排下,帮助你“理性地”进行了。 |
金融投资讨论 | 智能投顾Betterment的原理和算法? | https://www.bettermentinstitutional.com/wp-content/uploads/2015/05/Betterment-Institutional-Advisor-Investment-Intro.pdf具体算法不知,但可以做出educated guess, 应该还是基于相对传统的方法。 |
金融投资讨论 | 与传统的投资顾问相比,智能投顾具有哪些优势? | 【理论上】传统投顾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资产管理,选择优秀资产池;一个是财富管理,根据客户需求,结合未来现金管理,做资产配置。智能投顾把这个工作信息化了,批量化做资产管理,自动化做财富管理。由于没有服务的边际成本,低净值客户也能享受,普惠金融。【实际上】对高净值客户:拼到最后拼服务,智能投顾没啥优势。对低净值客户:用户缺乏金融素养,根本不会买这种长期缓慢增长的产品。今天市场上很多智能投顾公司做出来的东西只爽到了自己,用户并不买单。那么用户喜欢什么?以下几个我碰到的例子,供参考:牛股王:每天展示前一天的top10牛人,逻辑简单易懂,跟着能人赚钱,还免费。用户增速极快,但是一般小散买进去就是暴涨暴跌大概率亏损。金蛋理财:每天可以「砸金蛋」抽加息券,分享可以再抽奖。用户增速极快,但其实风险收益不对等。京东理财:利率曾经低于过国债,竟然还有人买。雪球:反面教材,作为国内用户质量的股票社区,开一个蛋卷基金,结果主推产品天天做广告只卖了不到2亿。而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网2016年卖了3000多亿。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评价这篇文章<Is Markowitz Dead? Goldman Thinks So>? | Is Markowitz dead? Goldman thinks soMark Evans of 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 says Harry Markowitz’s famed capital asset-pricing model no longer serve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Mark Evans, head of global portfolio solutions at GSAM Chicago-born Harry Markowitz revolutionised finance with the publication in 1952 of his theory about modern portfolio investing. But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put paid to his seminal work. Now, 60 years later, Goldman Sachs is telling clients that it’s time to try something new. Markowitz’s insight was that investors could figure out a unique optimal portfolio that would either maximise returns for a given level of risk, or minimise risk for a given return target. More than anyone else, he put the concept of risk at the centre of the hunt for returns in the stock market. However, his theory rested on several assumptions: that the markets behave as a ‘random walk’, that returns on one asset class were independent of behaviour in others; and that correlations among, and volatility within, asset classes was constant.Even if those assumptions were untrue, the theory could have survived. What killed it was the reality that very small tweaks to inputs or assumptions have led to massive differences in outcomes. Subsequent efforts by academics and quants focused on shoring up Markowitz, usually by fixing the data inputs. Put the supercomputers to work, crunch the data, and the rest would fall into place. The effort to bring modern IT to portfolio theory looked impressive, but also rested on two assumptions: that global markets were in equilibrium, and that there really was such a thing as an optimal portfolio. It’s a sort of ‘wisdom of crowds’ approach, but one that accepted market prices as some kind of received knowledge: if the market said X, then X must be the optimum.Behavioural science, however, teaches us that markets are probably never in equilibrium and no portfolio is optimal. If it were, then bonds wouldn’t be outperforming equities so soundly for so long. Given that Goldman Sachs alumni such as Fischer Black and Bob Litterman were major proponents of the ‘new Markowitz’ models in the 1990s, it’s telling that today the firm is telling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hat they should give up trying to discover the optimal portfolio. Mark Evans, managing director and head of global portfolio solutions at 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 says the goal is a more modest one: if the optimal portfolio is impossible to derive, then use diversification to figure out what asset classes to include in a portfolio. We’ve gone from the optimism of the can-do 1950s to the ‘well it’s better than the alternative’ triage of the post-Lehman world. The new approach, outlined by Evans at AsianInvestor’s institutional investor conference in Singapore this week, is officially called factor-based risk budgeting. It’s not that new: anyone familiar with consultant-speak will recognise the idea that the only free lunch in portfolio management is diversification (an insight into which we owe much to, yes, Harry Markowitz).Risk budgeting has been around for decades, but Evans puts it at the front of an investor’s thought process, rather than making it an afterthought. The Markowitz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tries to ID an asset class’s rate of return if it is added to a diversified portfolio. Evans says this approach assumes you have a risk-free rate of return, whereas risk budgets seek to evaluate the amount of risk added to a total portfolio with the inclusion of a new asset class. The idea is to spread the sources of risk more widely, because it’s too difficult to predict accurately what kind of return you’ll get. Without going into the full details, Evans’ explanatory models show that a traditional investor portfolio split 60% to equities and 40% to bonds actually has a risk exposure that is 97.5% accrued from equities and only 2.5% from interest r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isk has nothing to do with correlation of returns. The 2008 crash showed that the only true diversifier from equities was Treasuries, cash and gold, and Evans’s model is designed to reflect this truth. His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 is to cut up the equity portion of the portfolio into an array of equity-like assets, from high yield to Reits to emerging-market bonds. That’s the first part. The second part is to take advantage of market dislocations – those inefficiencies ignored by Markowitz – to generate alpha. Specifically he recommends that investors should write options (sell insurance) on asset classes where there is plenty of demand and no sellers. Done carefully, the premiums from selling options can provide a meaningful boost to returns. (This is already happening in one part of Asia: Japan’s retail universe, where the likes of Nomura sell options for mutual funds to generate enough income to continue to pay monthly dividends.) The result is a portfolio that, instead of allocating to three or four asset classes, is exposed to a dozen, and uses futures and options both to provide access as well as generate income. So what are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f factor-based risk budgeting? Institutional behaviour is probably one: getting such a scheme past technocrats and their trustees or ministries will not be easy. Evans says the actual asset class exposures are simple. He has an even stronger argument on his side: the old model failed virtually everyone. Time to remind investors that it may not be perfect, but it’s better than the alternatives.Is Markowitz dead? Goldman thinks so核心思想: Factor-based Risk Budgeting 我已用斜体字在文中标出相关论文 :Risk Budgeting and Diversification Based on Optimized Uncorrelated Factors另一篇论文叫 “The Road to Factor-Based Risk-Budgeting”, 我手里没有 ╮(╯_╰)╭ |
金融投资讨论 | 智能投顾会取代人工理财师吗? | Robo-advisor智能投顾,就是把原来理财师在线下做的事儿搬到了线上来做。智能投顾原先只是小众概念到如今的炙手可热,智能投顾的背后是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Beta理财师CEO李守国回答:“如果仅能够依靠客户录入或者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有限数据,得到的需求画像是相当模糊的。人具有社会属性,其金融需求会随着时间推移,家庭环境变化而改变。由于投资者行为数据不全,线上系统短时间内无法取代理财师对于客户需求把握程度。”“举例:一个35岁的创业者和一个差不多年龄的办公室中层领导测试得到的结果可能差不多。用户难以感知到智能带来的区别和变化。这就导致在客户需求量化分析这一端会做的相当粗糙,只能大致对人群做分类,假设投资目标。”微信号:betaxiaobei4 |
金融投资讨论 | 为什么我接触到的投资顾问总是让我买买买,国外的投资顾问也是如此吗?求海外生活工作的大神解答? | 总是是多久呢?让你买什么呢?知乎套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所以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
金融投资讨论 | 智能投顾通过大数据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请问智能投顾给的建议是否靠谱?能否像巴菲特一样成为理财高手呢? | 哈哈哈哈,我先说一下我的收益目标。我希望能够每年翻10倍,在我到50岁的时候,超过王健林和马云,成为中国首富。不知道是我没看清楚题主的意思,还是题主没看清楚人家的意思。你说帮你分配资金,那是完全没问题。但赚不赚钱,那就得另说了。美国有个很成功的程序化交易的基金,我忘了什么名字了。(一直不记得人物名字这些)人家的程序是需要数学家、生物学家等人物一起研究出来的系统。因为人在交易中都是有情绪的,包括贪婪和恐惧。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进去。你可以看看智能投顾到底有什么。现在中国的情况,所谓的占据优势,说的是大数据吧?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帮你汇总一批工具,然后看看哪个收益高。最后,告诉你一句最重要的:收益与风险,一定是成正比的。你选择的工具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
金融投资讨论 | 在外汇市场中,怎么去判断一款ea的好坏? | 做了这几年交易,往往爆仓的最后都是EA,并不是完全否定EA,如果有一个良好的交易纪律来执行EA这种半人工半自动应该也可以,但是目前真没遇到过成功的,不管是人工还是EA最大的问题在于止损的设置和仓位的管理,这个市场中很多人都被利益懵逼了双眼,EA的目标是用程序数据代替人的情感,EA同样也是多数代理公司开发客户刷单的一个手段,建议还是手动比较靠谱。止损、不光是打你的单的问题,侧面也是保护你资本。仓位、盈利固然好,但是重仓和扛单注定你赢10次也不够你1次失败的。 |
金融投资讨论 | 为什么说智能投顾可能会成为未来主流理财模式? | 这个就是个噱头吧。我真没有发现在这么复杂的决定里,要用人来干。真正用到智能处理的,只有一个就是高频交易。其它别的。。。肯定还没有特别好的。所以暂时千万别相信。用它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操守比较好。不会出老鼠而已。 |
金融投资讨论 | 如何看待山西证监局点名批评智能投顾销售基金涉嫌违规?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 这事两说一是事实求实的说,在一个业内群,听理财魔方一高管说,目前没有收到监管任何的函,而且山西证监局的那篇文章也非公文,而是在投资者教育栏目,而且里面提到的部分内容,他们并不涉及。二是我个人观点,智能投顾本质无非是个FOF组合,是一个资产管理业务,以收益稳定波动率低取胜的产品,拿的是市场平均收益。而且不涉及海外智能投顾的税务筹划内容。所以这个业务的核心其实会影响到这个行业的估值,而且实际的门槛还是很高的。但国内智能投顾各种宣传下来,市场预期却是获得超额收益,我觉得走歪了。而且这些和智能、大数据没啥关系,核心策略都是人写的,无非计算过程通过电脑而已。美国的长期资本几十年前就玩剩的东西。 |
金融投资讨论 | 证券投资顾问有什么辅助工具吗?怎么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升级到分析师? | 首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证券投资顾问升级到分析师是一个错误的提法,因为这两个岗位只是取得证券投资咨询资格的人员的不同方向,有玩过街头篮球这个游戏的都知道,G(后卫)到了一定的级别就要选择升PG(组织后卫)或者SG(得分后卫),但不管是PG还是SG,本质上都是由G转变而来的,而PG和SG都是属于同等级,没有谁高谁低之分,详见我的另一回答证券投资顾问和证券分析师的区别?另外,投顾的定位应该偏向于买方,有广度而缺乏深度,而分析师则定位为卖方,有深度但缺乏广度。再回到第一个问题,作为正牌机构,辅助工具当然是万得资讯啊,这应该是研究的标配,贴几个图说明下用法①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或日常跟踪②使用万得量化接口,进行投资策略回测③海量的研究报告除了万得,还有其他工具也会用到,比如还有以上。 |
金融投资讨论 | 大家对机器人智投怎么看? | 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当前的发展中还有些问题:首先,个人以为,Robo-Advisor还是叫"机器人投顾"比较准确。基于Modern Portfolio Theory/Mean-Variance Model的Robo-Advisor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投", 加个"智"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Artificial Intelligence/Machine Learning, 但事实上MPT与AI没啥关系。下面谈谈个人对Robo-Advisor的一些看法:Investment Model -Active or Passive?当然, 谈到理财所用的投资模型能说的就多了去了,够写好几本书的,事实上,投资界最大的争论就集中在Active Investment与Passive Investment之间的争论, 有人对Modern Portfolio Theory失望也有人质疑主动投资策略比如 Machine Learning之类, 在这儿就不往深里谈了, 以免引发口水战。不过,个人以为,选哪类投资模型还是要看投资目标及风险承受能力。Robo-Advisor vs Robo-Advisor在下以为,机器人投顾间的竞争最终还是商业模型以及投资模型间的较量, 在大家所用的商业模型日趋同质化(易于copy)的情况下,最终还是投资所用的数学模型起决定作用, 毕竟客户是逐利的。Robo-Advisor vs Human Advisor虽然发展迅猛,机器人投顾尚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理财师,有些事还是人做比较好,有些上年纪的(Baby boomers, for instance)可能还是希望面谈,请别小看大爷大妈的战斗力, Millennials手上的investable assets可能不太够养活如此多的机器人投顾公司。国内情况应该好些,毕竟中国还在高速发展,年轻一代收入比老一代高多了。另外,如何控制获客成本也是个大问题, 题主说美国机器人理财产品运作规模已超过500亿美元, 说真的,考虑到Robo-Advisor的fee structure, 这个AUM规模分散到200家公司真不算大, 所以说必须考虑如何省钱。USA vs China美国人与中国人投资/理财观念有差异,国人的理财观念不成熟,很多人对理财还知之甚少,在理财时易走入误区(只看收益,不顾风险),所以说完全照搬美国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Global vs Local Robo-Advisor基本上是做资产配置,而地域多元化和类别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是对冲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平均资产回报率下滑,国家又收紧了外汇管制,中国人如何进行海外资产配置决对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最后,机器人投顾目前在国内还是个新兴领域, 但由于门槛不算很高(手机App + Modern Portfolio Theory),在P2P面临严格监管的背景下,可以预见,机器人投顾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
金融投资讨论 | 智能投顾现在国内市场发展得怎么样了?可信度高吗? | 楼上beta理财师兄弟 为何一个答案到处发呢,并且似乎没没有解决楼主的问题啊,兄弟?楼主问了两个问题,第一发展如何,第二是否可信,从顺序上可以看的出楼主目的就是问是否信得过,发展状况也是对可信度的判断条件而已。说的可信度,就要对市场的理财形态进行简要阐述了?目前市场上面向用户的理财形式有多种,如:银行理财、个人债券、票据、公墓基金、私募基金和股票等等(这些比较常见,其他如众筹期货等建议忽略)最流行的当然数互联网借贷(俗称p2p),可以投资吗?当然可以。风险呢?不可控,有跑路风险。另外最火的就是基金了,可以投资吗?当然了,市场规范。风险呢?风险可预期,每天都能看到变化,可随时选择进出。智能投顾目前来说都是在做基金的智能组合,通过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优质组合,建仓、平仓、调仓的机制,原理上可信,不过碍于技术能力的不同,结果自然也不相同,但是目前基金都是大半人工少部分技术实现的,建议可投。结论:你要相信技术的发展,数据的说话。啊怕狗都赢得了围棋,投资还远吗? |
Subsets and Spl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