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input
stringlengths 3
321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272
|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子因而徙封济北王刘志为菑川王。 | 天子因徙济北王志王菑川。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菑川王刘贤叛乱,没有后代,就把济北王改封为菑川王。 | 菑川王反,毋後,乃徙济北王王菑川。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儿子刘建继承王位,这就是靖王。 | 子建代立,是为靖王。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顷王在位三十六年去世,他的儿子刘终古即位,这就是思王。 | 三十六年卒,子终古立,是为思王。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孝王在位五年去世,他的儿子刘横即位,到建始三年,在位十一年去世。 | 五年卒,子横立,至建始三年,十一岁,卒。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十一年后,与吴王、楚王一同反叛。 | 十一年,与吴楚反。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胶东王刘雄渠,齐悼惠王的儿子,文帝十六年,由白石侯晋封为胶东王。 | 胶东王雄渠,齐悼惠王子,以白石侯文帝十六年为胶东王。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到后来被分裂为几国,本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 及後分裂,固其理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上位的君子若不为简约的政治,就会修治功德,自强不息,否则自满自足,就会废弃礼仪。安逸能不忘当初的劳苦,安逸能想到创始时的艰难,处身于安乐之中而歌颂勤苦,不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谁能像这样啊! | 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下治民的政策推行得愈是深入人心,帝王的品德约崇高,他所认为欢乐的事情就越不同于常人。 |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凡作乐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 |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由于地域不同,性情习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补充治道的缺陷,移风易俗,帮助政教的推行。 |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说习正派、文雅的诵歌,民众就会持守正道,激烈呼号的音声兴起,战士就会振奋精神,郑、卫的歌曲使人心生邪念。 |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治国的方法有缺陷,而使郑国的音乐兴起,分封和世袭的君王,在临近周郡名声显扬,却争以郑音互比高低。 |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高。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日复一日,慢慢延续到战国时期,诸侯封君仍流连沉湎与逸乐,遂至往而不能复返,终至于身死家亡,国土被秦国兼并。 | 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并国于秦。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上自朝廷,下至百姓,得以同欢喜,共勤劳,非音乐上下的和顺欢悦不能相通,结节的恩泽不能流布,各自同样是一世的教化,超度时俗的音乐。难道一定要有产华山的騄耳骏马,然后才能远行吗? | 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騄耳而后行远乎?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汉高祖讨平淮南王黥布的叛乱,回兵路过沛郡时,作了《三侯之章》的诗歌,让小孩学着唱。 |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历孝惠、孝文、孝景帝在位时无所变更,乐府中不过是演习旧有乐曲罢了。 | 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仅通晓一部经书的儒士们不能单独解释歌辞含意,必会集五经各名家,共同讲习、研读,才能贯通、明白其中的意思,歌辞中许多是出自《尔雅》的文字。 | 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安排男女儿童共七十人一起歌唱。 |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些歌辞世间多有流传,所以不再记述。 | 世多有,故不论。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听了默默无言,心中不悦。 | 上默然不说。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律;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借助武器、旗帜来表演,就叫做乐了。 |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被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由高而低,由强而弱;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的时候,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 |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 |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凡是音,都是从人的内心中产生的。 |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太平之世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和谐;动荡之世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混乱;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 |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五声中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宫声乱则五声废弃,其国君必骄纵废政;商声乱则五声跳掷不谐调,其臣官事不理;角声乱五音谱成的乐曲基调忧愁,百姓必多怨愤;徵音乱则曲多哀伤,其国多事;羽声乱曲调倾危难唱,其国财用匮乏。 |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捶,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样国家的灭亡也就没有多少日子了。 |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凡音律,都是从人的内心中形成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 |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唯有君子才懂得乐。 | 唯君子为能知乐。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不懂得声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律,不懂得音律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乐,懂得音乐就近于明礼了。 |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说音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 |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极味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飨的礼仪中崇尚玄酒,以生鱼为俎实,大羹用味道单一的咸肉汤,不具五味,然而,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 |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生来好静,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感知外物以后发生情感的变动,是本性的外在表现。 |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好恶之情不节制于内,心智就会被外物诱惑,不能回归自己最初的心境,天理就要泯灭了。 |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被外物同化,就会灭绝天理而穷尽人欲。 |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强大者胁迫弱小,众多者施强暴于寡少,聪慧多智的欺诈愚昧无知,勇悍的使怯懦者困苦,疾病者得不到照顾,老人、幼童、孤儿、寡母得不到安置,这些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因素。 | 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 |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事太过不加节制,就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 |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以仁心关爱百姓,以义心纠正百姓的过失,这样就会天下大治了。 | 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正因为乐自心出,所以它有静的特征;礼自外加于人身,其特征则是注重形式、外表。 |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事做得好了人心无怨,礼事做得好了则人无所争。 |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强暴之民不起而作乱,诸候对天子恭敬臣服,甲兵不起,刑罚不用,百姓无有忧患,天子没有怨怒,这样就是乐事发达了。 |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子做到这些,算是礼事发达了。 | 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合才使诸物生长不失;节制,才有了祭祀天地的不同仪式。 | 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礼,是要在各种场合下都作到互相尊敬;乐,则是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体现同样的爱心。 |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使得礼乐之事与时代相附,盛名与功德相附。 | 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簠簋俎豆制度文章,是礼所用器具;升降上下周旋袒免,是礼的表面形式。 | 簠ǔ簋ǐ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能自制作的称为圣,记述修习先王制作的称为明。 | 作者之谓圣,术者之谓明。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是模仿天地的和谐产生的;礼是模仿天地的有序性产生的。 |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是按照天作成,礼是仿照地所制。 |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明白了天地的这些性质,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中正无邪曲,是礼的实质,庄严敬顺从则是礼的形制。 | 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功业成就了则制作乐,政治安定了就制定礼。 |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像舞动干戚那样的武乐,只歌颂武功,就不是完备的乐;礼重文,所以祭重气不重味,用烹熟的食物祭祀不是盛大的礼。五帝在位不同时,所作乐不相沿袭;三王不同世,也各自有礼,互不相同。 | 干戚之舞,非备乐也;亨孰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至于乐敦厚而无有忧患,礼完备又没有偏漏的,岂不是唯有大圣人才能如此吗? | 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春天生,夏天长,化育万物,这就是仁;秋天收敛,冬天贮藏,敛藏决断,这就是义。 | 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使人际关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从于天;礼能分别宜贵宜贱,敬鬼而服从于地。 |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礼乐详明而完备,天地也就各得其职了。 | 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山泽高卑不同,布列在那里,公卿像山泽,其地位就有了贵贱之分。 | 高卑已陈,贵贱位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法术性行等无形体者以类相聚,不同的事物根据种类加以区分,那么他们的命运也就各不相同了。 |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地上的清气上升,天上的浊气下降,地气为阴,天气为阳,所以阴阳之气相促迫,天地之气相激荡,以雷霆相鼓动,以风雨相润泽,于是万物奋迅而出,并随四时而变动,再以日月的光泽相温暖,就变化生长起来了。如此说,乐就是天地万物间的和合和谐调。 | 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并且礼乐充斥于天地之间,连阴阳鬼神也与礼乐之事相关,高远至于日月星三辰,深厚如山川,礼乐都能穷尽其情。乐产生于万物始生的太始时期,而礼则产生于万物形成以后。 |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太始而礼居成物。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动有静,是天地间的万物。 |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舜曾经作五弦琴,用来歌唱《南风》的乐章;自夔开始作乐以赏赐诸侯。 |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德行隆盛而又教化尊显,五谷丰登,不失季节,然后赏给乐舞。 | 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名《大章》,是表章尧德盛明的意思;乐名《咸池》,是说黄帝施德咸备,无有不及;乐名为《韶》,表示舜能绍继尧的功德;夏就是大,所以《夏》乐表示禹能光大尧舜的功德;殷乐《大濩》、周乐《大武》,也都是各自尽述其人事的。 |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也;《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政治、教化,犹如百姓的寒暑,教化不合时宜就会伤害世道。 | 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样古代圣王创作音乐,用来作为治化的象征。好的乐舞,其行长短就象征着治化之德的大小。 | 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á象德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的目的是为自己心中所生的情感而表示欢乐;而礼的目的是要追反其始祖的功绩加以祭祀。 | 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礼主报,试看诸侯所有的那种称为大路的金玉车子,原是天子之车;图绘交龙、饰有九旒的旗子,原是天子之旗;青黑须髯,用于占卜的宝龟,原是天子之龟;还附带有成群的牛羊,所有这些都是天子回报来朝诸侯的礼品。 | 所谓大路者,天子之舆也;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葆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在于表现人情中的共性部分,礼则是要区别人们之间的不同,礼乐相合就贯穿了人情的始终。 | 乐统同,礼别异,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礼乐相合就能顺从天地的诚实之情,通达神明变化的美德,以感召上下神祗,成就一切事物,统领父子君臣的大节。 | 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至于使天地之气欣然和合,阴阳相从不孛,熏陶母育万物,然后使草木茂盛,种子萌发,飞鸟奋飞,走兽生长,蜇虫复苏,披羽的孵化,带毛的生育,胎生者不死胎,卵生者不破卵。乐的全部功能就在于此了。 | 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复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翮奋,角觡生,蛰虫昭稣,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师熟习声诗,只让他在下首演奏;宗祝熟习宗庙祭礼,所以跟在尸的后面;商祝熟习丧礼,所以跟在丧主的后面。 | 乐师辩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辩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辩乎丧礼,故后主人。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古代圣王规定上下有别,先后有序,然后才制礼作乐,颁行于天下。 | 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对人感化很深,可以移风易俗,所以先王明令乐为教育的内容之一。 | 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着其教焉。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人君心志细小而笃好繁文缛节的,促迫而气韵微弱的乐声产生,其民多悲思忧愁;人君疏缓大度、不拘细行的,简易而有节制的乐声产生,治下的百姓也必享安乐;人君粗疏刚猛的,亢奋急疾而博大的乐声产生,其民气刚毅;人君廉正不阿的,庄重诚挚的乐声产生,其民气整肃,相互礼敬;人君宽裕厚重,谐和顺畅的乐声产生,其治下的百姓多慈爱亲睦;人君放纵淫邪不正派的,乐声也必猥滥琐屑,不能永久,其国百姓也多淫乱。 | 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而民思忧;啴缓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勐起奋末广贲ē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经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后把制成的这种乐立于学官等机构,使相教授,并且扩大它的节奏,简省它的文采,以此检验人君德行的厚薄。 | 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古语说 音乐的观赏在于其深刻内涵了 。土壤瘠薄草木就不能生长,水域烦扰鱼鳖就难以长大,时气衰微有生命之物就不能繁育,世道丧乱则会礼制废弃,乐声淫靡。 |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育,世乱则礼废而乐淫。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声太缓是蕴酿奸情,急则是思逞其欲,有损善良的气质,泯灭了平和的德行,因此君子卑视这样的乐声。 | 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涤荡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受正派的乐声所感,顺气就反映出来,顺气造成影响,又促使和顺的乐声产生出来。 |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居上位的君子才约束情性,和顺心志,比拟善类以造就自己美善的德行情操。 |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后以如此美善的身体、气质发为声音,再以琴瑟之声加以文饰美化,以干戚谐调其动作,以羽旄装饰其仪容,用箫管伴奏,奋发神明至极恩德的光耀,以推动四时阴阳和顺之气,著明万物生发的道理。 | 然后发以声音,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乐得以施行,就能使人沦类分明,不相混淆;耳聪目明,不为恶声恶色所乱;血气平和,强暴止息;风俗移易,归于淳朴,天下皆得乐享安宁。 |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居上位的君子为从乐中得到正天下的道理而欢乐,士庶人等为从乐中满足了自己的私欲而欢乐。 |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君子约束情性以使心志和顺,推广乐治以促成其教化。乐得以施行而百姓心向道德,就可由此以观察人君的道德了。 |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君子之心被作为外物的道德这个本原所感动,又为它的外部形象声而欢乐,然后下功夫对声加以文饰,这就产生了乐。 | 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可见《武》乐作者对伐纣的志意独乐于心,而又不厌弃实现此志意的道德方法;他将这些道德方法全都作到了,并不为私欲所动。 | 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易、正直、亲爱、诚信的心地产生就会感到快乐,心中快乐身体就会安宁,安宁则乐寿,长寿就会使人像对天一样的信从,信极生畏,就会如奉神灵。 |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治身则容貌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则生威严。 | 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乐是对内心起作用的;礼是对外貌起作用的。 |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心中平和而又外貌恭顺,百姓瞻见其容颜面色就不会与他争竞,望见他的容貌就不会生简易怠慢之心。 | 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是在心中起作用的,礼则是对人的容貌举止起作用。 |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礼主谦抑而须自勉力进取,以进取为美德;乐主盈满须自加抑制,以抑制为美德。 | 礼谦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
将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礼尚往来,讲究报答;乐有反复,曲终而复奏。 | 故礼有报而乐有反。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