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是日遷居別宮,年二十三。 | 這一天,曹芳就遷到別宮居住,此時他年僅二十三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使者持節送衛,營齊王宮於河內之重門,制度皆如藩國之禮。 | 朝廷派出使者持符節護衛他到齊地,並在河內郡的重門為他修建了 齊王宮 ,一切制度都是按藩王的禮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丁丑,令曰: 東海王霖,高祖文皇帝之子。 | 十九日,皇太后又下詔說: 東海王曹霖是高祖文皇帝的嫡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霖之諸子,與國至親,高貴鄉公髦有大成之量,其以為明皇帝嗣。 | 曹霖的幾個兒子,都是皇親國戚,聽說曹霖的兒子中子中高貴鄉公曹髦有成就大業的氣量,現在令他作為明帝的繼承人即天子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高貴鄉公諱髦,字彥士,文帝孫,東海定王霖子也。 | 高貴鄉公名髦,字彥士,是魏文帝曹丕的孫子。正始五年封為郯縣高貴鄉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正始五年,封郯縣高貴鄉公。 | 從小就勤勉好學,學業早有成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好學,夙成。齊王廢,公卿議迎立公。 | 齊王曹芳被廢后,朝中文武百官商議立他為皇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十月己丑,公至於玄武館,群臣奏請舍前殿,公以先帝舊處,避止西廂;群臣又請以法駕迎,公不聽。 | 十月四日,他到達京都洛陽北郊邙山的玄武館,百官上書請求他住到前殿,曹髦認為前殿是從前先帝的住處,所以要到西廂居住;百官又希望以天子之禮迎接他,他依舊沒有同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庚寅,公入於洛陽,群臣迎拜西掖門南,公下輿將答拜,儐者請曰: 儀不拜 公曰: 吾人臣也。 | 五日,曹髦進入京都洛陽,百官到西掖門南邊叩拜迎接,曹髦下車想要答拜,司禮官拜請說: 按禮制,您不需要下拜。 曹髦說: 我不是天子,是臣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答拜。 | 就對群臣還禮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止車門下輿。 | 行進到宮門,曹髦令車子停下想要下車步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左右曰: 舊乘輿入。 | 左右的侍從都說: 按前制,您可以乘車進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曰: 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為 遂步至太極東堂,見於太后。 | 曹髦說: 我受皇太后的懿旨徵召而來,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 於是就跟百官一同步行到太極東堂,拜見太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日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百僚陪位者欣欣焉。詔曰: 昔三祖神武聖德,應天受祚。 | 當天就在太極前殿登位稱帝,在下面陪侍的百官都很高興。新帝下詔說: 從前三位先帝英明神武,胸懷明德,承受天命,繼承皇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王嗣位,肆行非度,顛覆厥德。 | 齊王曹芳繼承帝位之時,肆意妄為,行為無度,顛覆了做為君王應有的品德修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皇太后深惟社稷之重,延納宰輔之謀,用替厥位,集大命於餘一人。 | 皇太后以天下社稷萬民為重,聽取宰相與各位輔政大臣的意見,讓我來代替缺失的帝位,將天下寄託在我一人身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眇眇之身,託於王公之上,夙夜祗畏,懼不能嗣守祖宗之大訓,恢中興之弘業,戰戰兢兢,如臨於谷。 | 我以自己渺小的見識品行,便身居眾位王公大臣身上,我日夜懸心憂慮,擔心不能守衛祖宗留下的聖明教誨,恢復中興的偉業,戰戰兢兢,就像站在深谷邊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群公卿士股肱之輔,四方徵鎮宣力之佐,皆積德累功,忠勤帝室;庶憑先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保乂皇家,俾朕蒙闇,垂拱而治。 | 現在諸位王公大臣都是我所仰賴的肱股之臣,為國家平定四方,有鎮守四海的輔佐之功,都修養德行積聚功勳,對皇室忠誠勤勉;我憑藉眾位祖先父輩留下來的有德之臣的輔佐,一定可以治理好國家並使之安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蓋聞人君之道,德厚侔天地,潤澤施四海,先之以慈愛,示之以好惡,然後教化行於上,兆民聽於下。 | 雖然我幼稚不明事理,但一定也能輕鬆地治理好國家。我聽說為人君主的道理,德行一定要厚重如天地,澤被四海,以關懷慈愛為先,像百姓展示自己的好惡,然後從天子百官為百姓做出榜樣,百姓就知道該如何修身養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朕雖不德,昧於大道,思與宇內共臻茲路。書不云乎: 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 我雖然德行不足,對先聖大道愚昧不通,但也想與朝臣賢人一起朝這個方向努力。《書經》裡不也說嗎: 君王對百姓施以恩澤,百姓是會感懷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大赦,改元。 | 於是就下詔大赦天下,改齊王曹芳嘉平年號為正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減乘輿服御,後宮用度,及罷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麗無益之物。 | 縮減天子的車馬服飾與後宮眾人的用度,並罷除宮中與各官府中那些華麗奢靡又無用的物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正元元年冬十月壬辰,遣侍中持節分適四方,觀風俗,勞士民,察冤枉失職者。 | 正元元年十月七日,皇帝曹髦派侍中持符節各到地方巡視,觀察當地的風土民情,慰勞當地的官員百姓,調查有沒有冤案或者失職的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癸巳,假大將軍司馬景王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 | 八日,授予大將軍司馬師黃金製作的戰斧,以示他軍功累累,同時還特許他上朝時不必為了表示對天子的尊敬而小步快走,需要奏事時不需要直呼姓名,可以佩劍穿鞋上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戊戌,黃龍見於鄴井中。 | 十三日,有黃龍出現在鄴城的某一處水井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甲辰,命有司論廢立定策之功,封爵、增邑、進位、班賜各有差。 | 十九日,下詔令執掌禮儀的官員討論廢立天子之事中的功勞,並按功勞大小有封爵、增加食邑、提升品級、獎賞等各種不同的恩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年春正月乙丑,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 | 正元二年正月十二日,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叛朝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戊寅,大將軍司馬景王徵之。 | 二十五日,大將軍司馬師率軍討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癸未,車騎將軍郭淮薨。 | 三十日,車騎將軍郭淮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閏月己亥,破欽於樂嘉。 | 閏月十六日,司馬師大軍在樂嘉大敗文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欽遁走,遂奔吳。 | 文欽得以生還逃走,於是奔向東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甲辰,安風津都尉斬儉,傳首京都。 | 二十一日,安風津都尉斬殺了毌丘儉,將他的首級傳到京都洛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壬子,復特赦淮南士民諸為儉、欽所詿誤者。 | 二十九日,朝廷下令赦免那些被毌丘儉、文欽挾持連累的淮南一代的官吏百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鎮南將軍諸葛誕為鎮東大將軍。司馬景王薨於許昌。 | 又任命鎮南將軍為鎮東大將軍。司馬師在許昌病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月丁巳,以衛將軍司馬文王為大將軍,錄尚書事。 | 二月五日,提升衛將軍司馬文為大將軍,總領尚書事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甲子,吳大將孫峻等眾號十萬至壽春,諸葛誕拒擊破之,斬吳左將軍留贊,獻捷於京都。 | 十二日,東吳大將孫峻率軍號稱十萬行軍到壽春,諸葛誕領兵抗擊並將孫峻打敗,斬殺了東吳的左將軍留贊,將勝利捷報送往京都洛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月,立皇后卞氏,大赦。 | 三月,立卞氏為皇后,下令大赦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夏四月甲寅,封后父卞隆為列侯。 | 四月三日,封皇后的父親卞隆為列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甲戌,以徵南大將軍王昶為驃騎將軍。 | 二十三日,任命徵南大將軍王昶為驃騎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秋七月,以徵東大將軍胡遵為衛將軍,鎮東大將軍諸葛誕為徵東大將軍。 | 七月,任徵東大將軍胡遵為衛將軍,鎮東大將軍諸葛誕為徵東大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八月辛亥,蜀大將軍姜維寇狄道,雍州刺史王經與戰洮西,經大敗,還保狄道城。 | 八月二日,西蜀大將姜維率師侵擾狄道,雍州刺史王經與他在洮西交戰,王經失利,退回固守狄道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辛未,以長水校尉鄧艾行安西將軍,與徵西將軍陳泰併力拒維。 | 二十三日,任命長水校尉鄧艾代理安西將軍,讓他和徵西將軍共同抗擊姜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戊辰,復遣太尉司馬孚為後繼。 | 九月十九日,又派太尉司馬孚率軍支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九月庚子,講尚書業終,賜執經親授者司空鄭衝、侍中鄭小同等各有差。 | 九月二十一日,皇帝曹髦學習完《尚書》,按不同程度賞賜講課的司空鄭衝與侍中鄭小同等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甲辰,姜維退還。 | 二十五日,姜維率軍撤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冬十月,詔曰: 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賊陸梁邊陲。 | 十月,曹髦下詔說: 由於我德行有失,不能阻止敵寇的侵擾暴虐,才導致蜀賊進犯邊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洮西之戰,至取負敗,將士死亡,計以千數,或沒命戰場,冤魂不反,或牽掣虜手,流離異域,吾深痛愍,為之悼心。 | 蜀軍進犯時的洮西之戰,甚至已經戰敗,有數以千計的將士在戰場上犧牲,有的戰死沙場,忠魂無法返回故土,有的戰敗被俘,流落異地,我感到深深的悲痛,心中為這些將士日夜哀悼。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令所在郡典農及安撫夷二護軍各部大吏慰恤其門戶,無差賦役一年;其力戰死事者,皆如舊科,勿有所漏。 | 現在下令陣亡將士家庭所在的郡縣的典農以及安撫夷等長官還有各部的官員要到將士家中慰問撫卹,免除一年的賦稅徭役;那些在戰場上殊死奮戰的將士,要按先例給予嘉獎,不要有漏掉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十一月甲午,以隴右四郡及金城,連年受敵,或亡叛投賊,其親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 | 十一月二十七日,因為隴右四郡和金城等地區連年遭受侵擾,就有些人逃往到外地,甚至到了蜀地,他們的親戚留在當地都甚感不安害怕被牽連,朝廷下令將他們都赦免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癸丑,詔曰: 往者洮西之戰,將吏士民或臨陳戰亡,或沈溺洮水,骸骨不收,棄於原野,吾常痛之。 | 十二月十六日,皇帝曹髦下詔說: 過去的洮西之戰,軍士平民有的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有的不甘被俘而跳入洮水中,他們的遺骸都沒有能收埋,暴露在荒野上,我想到這些常常深感悲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告徵西、安西將軍,各令部人於戰處及水次鉤求屍喪,收斂藏埋,以慰存亡。 | 現在下令命徵西、安西將軍各自率領部隊到原來戰場或者洮水邊尋找我方將士的遺骸,將他們好好地安葬,以祭奠英靈,安撫生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甘露元年春正月辛丑,青龍見軹縣井中。 | 甘露元年正月二十四日,有青龍出現在軹縣某地的水井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乙巳,沛王林薨。 | 二十八日,沛王曹林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夏四月庚戌,賜大將軍司馬文王袞冕之服,赤舄副焉。 | 四月四日,皇帝特賜大將軍司馬昭穿戴與天子同樣的龍袍王冠,還有紅色的鞋子相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丙辰,帝幸太學,問諸儒曰: 聖人幽贊神明,仰觀俯察,始作八卦,後聖重之為六十四,立爻以極數,凡斯大義,罔有不備,而夏有連山,殷有歸藏,周曰周易,易之書,其故何也? | 十日,皇帝到太學巡視,問諸位儒者說: 古時的聖人們受神明輔助,觀察天地,才推演出了陰陽八卦。後代的聖賢又增加到六十四卦,推演出爻為演變最多的象,凡是天地間的大義,沒有不包含到的。夏朝時將它稱作《連山》,殷朝時稱為《歸藏》,周朝時就稱為《周易》了。《易經》這部書,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易博士淳于俊對曰: 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時,質文各繇其事。 | 易學博士淳于俊回答說: 從前伏羲氏依靠燧人氏的圖推演了八卦,神農氏將它增加到六十四卦,黃帝、堯帝、舜帝三代都有所變動,都是根據所推崇的資質品德對它進行修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易者,變易也,名曰連山,似山出內雲氣,連天地也;歸藏者,萬事莫不歸藏於其中也。 | 所以所謂的 易 ,就是改變。名叫《連山》,是因為像山裡湧出又吸收雲氣,連接天地;所謂歸藏,意思就是天地萬物沒有不隱藏於其中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又曰: 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雲燧人氏沒包羲氏作乎? | 皇帝又問道: 孔子為《易經》作《彖》、《象》等十篇傳,後世的鄭玄為《易經》作注,雖然二位聖賢不同,但他們所解釋的經義是一致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俊不能答。帝又問曰: 孔子作彖、象,鄭玄作注,雖聖賢不同,其所釋經義一也。今彖、象不與經文相連,而注連之,何也? | 現在孔子所作的《彖》、《象》等傳的內容不與原書相連,卻與鄭玄的注連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 淳于俊回答說: 鄭玄將《彖》、《象》等傳與自己的註文連在一起,是希望學習的人在推求省察的時候比較方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俊對曰; 鄭玄合彖、象於經者,欲使學者尋省易了也。 帝曰: 若鄭玄合之,於學誠便,則孔子曷為不合以了學者乎? | 皇帝說: 鄭玄把孔子的傳和自己的注連在一起,對學習的人確實方便,那麼孔子那時候為什麼不把他作的傳與原書經文連在一起以方便學者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俊對曰: 孔子恐其與文王相亂,是以不合,此聖人以不合為謙。 | 淳于俊回答說: 孔子擔憂他的傳與原書經文連在一起會混亂,所以沒有連起來,這也是聖人的自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 若聖人以不合為謙,則鄭玄何獨不謙邪? | 皇帝又說: 如果聖人孔子將不把傳與經文連起來視為自謙的話,那鄭玄為什麼又獨獨不謙虛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俊對曰: 古義弘深,聖問奧遠,非臣所能詳盡。 | 淳于俊回答說: 古代經典意義深遠宏大,皇上您所問的問題深奧悠遠,不是以臣的見識能詳盡回答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又問曰: 繫辭雲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此包羲、神農之世為無衣裳。 | 皇帝又問到: 《易經》中的系卦中說 黃帝、堯帝、舜帝輕鬆地垂著衣裳就能使天下安定 ,在伏羲、神農的時期衣裳還沒有出現。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但聖人化天下,何殊異爾邪? | 但聖人依靠德行教化天下,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俊對曰: 三皇之時,人寡而禽獸眾,故取其羽皮而天下用足,及至黃帝,人眾而禽獸寡,是以作為衣裳以濟時變也。 | 淳于俊回答說: 三皇的時代,人類少而飛禽走獸很多,所以取禽獸的皮毛就足夠人們使用了。等到黃帝時期,人類多但飛禽走獸已經變少,所以要製作衣裳來適應季節的變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又問: 乾為天,而復為金,為玉,為老馬,與細物並邪? | 皇帝又問: 乾卦代表天,又可以代表金、玉、老馬,這不是又和細微的事物一樣了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俊對曰: 聖人取象,或遠或近,近取諸物,遠則天地。 | 淳于俊回答說: 聖人推演時選取意象,有時遠有時近,近的時候可取眼前各種東西,遠的時候可以選取到天地那麼廣闊的事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講易畢,覆命講尚書。 | 講完《易經》,皇上又命學者們講《尚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問曰: 鄭玄曰 稽古同天,言堯同於天也 。 | 他問道: 鄭玄說: 稽古同天,言堯同於天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肅雲 堯順考古道而行之 。 | 王肅說: 堯順考古道而行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義不同,何者為是? 博士庾峻對曰: 先儒所執,各有乖異,臣不足以定之。 | 三種意思並不相同,哪一個才算是正確的呢? 博士庾峻回答說: 先儒的看法,都有他們側重的地方,我們臣子沒有辦法做定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洪範稱 三人佔,從二人之言 。賈、馬及肅皆以為 順考古道 。 | 但《洪範》篇裡說說: 三人占卜,聽從其中兩人的說法 ,既然賈、馬和王肅都認為應該 考校順應古道而行 ,按照《洪範》篇裡的說法,應該是王肅的說法更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洪範言之,肅義為長。 帝曰: 仲尼言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 | 皇帝說: 孔子曾說 只有天是最大的,也只有堯這樣的聖人能順應天意行事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堯之大美,在乎則天,順考古道,非其至也。 | 堯的至善至美,在於他能按上天意志行事,考察並順應古代行為,並不是他所追求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發篇開義以明聖德,而舍其大,更稱其細,豈作者之意邪? 峻對曰: 臣奉遵師說,未喻大義,至於折中,裁之聖思。 | 現在我們探究裡面的內容來明確堯帝的聖德,捨棄大的方面探究更精細的內容,這是作者的意思嗎? 淳于俊回答說: 我只是按照以前老師的說法,我也沒有明白其中蘊含的大義,至於是不是選擇折中的說法,就要靠皇上您自己的判斷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次及四嶽舉鯀,帝又問曰: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思無不周,明無不照,今王肅雲 堯意不能明鯀,是以試用 。 | 接著又談論到四嶽推舉鯀治水的事,皇帝又問到: 作為君主,德行應該與天地之道相符,與日月一樣照亮天下,思慮一定周祥,公正沒有偏失,現在王肅所說的 堯帝不夠了解鯀,所以先行試用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如此,聖人之明有所未盡邪? | 這樣的話,豈不是聖人觀察人事也有不夠詳盡的地方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峻對曰: 雖聖人之弘,猶有所未盡,故禹曰 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然卒能改授聖賢,緝熙庶績,亦所以成聖也。 | 淳于俊回答說: 雖然聖人的賢明非常弘大,但也有不夠詳盡的地方,所以大禹說 能賞識人才是哲人,但對於帝王來說是很難的 。但堯帝最終也改正了自己的失誤,將帝位傳給了賢明的大禹,讓社會發展得很好,所以也可以被稱為聖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 夫有始有卒,其唯聖人。 | 皇帝說: 說到善始善終,只有聖人才能做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不能始,何以為聖? |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開端,又怎麼能被稱為聖人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言 惟帝難之 ,然卒能改授,蓋謂知人,聖人所難,非不盡之言也。 | 那句話說的 對於皇帝來說很困難 ,但最後能改正失誤傳位大禹,大概也能稱得上是能賞識人才了,所以聖人認為難的,並不是言語的不夠周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經雲: 知人則哲,能官人。 | 《經》上說 能知人的就可以稱得上聖哲,能選拔人才做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堯疑鯀,試之九年,官人失敘,何得謂之聖哲? | 如果堯帝質疑鯀的品德,用了九年時間來檢驗他,使得在選擇繼位者的時候失去了章法,又怎麼能稱得上是聖哲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峻對曰: 臣竊觀經傳,聖人行事不能無失,是以堯失之四凶,周公失之二叔,仲尼失之宰予。 | 淳于俊回答說: 臣私下閱讀經傳的時候,認為即使是聖人也不會行事沒有偏差,所以堯帝任用鯀、共工、兜、三苗等四凶,周公任用管叔、菜叔等人,孔子錯誤對待宰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 堯之任鯀,九載無成,汨陳五行,民用昏墊。 | 皇帝說: 堯帝信任鯀,九年沒有什麼成效,天下水道都四散流淌,百姓遭受水災,苦不堪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於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間,輕重不同也。 | 至於孔子對待宰予的失誤,與堯帝有輕重的差別,不應放在一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於周公、管、蔡之事,亦尚書所載,皆博士所當通也。 | 至於周公任用管叔、蔡叔的事,在《尚書》中也有記載,都是你們作為博士應該熟知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峻對曰: 此皆先賢所疑,非臣寡見所能究論。 次及 有鰥在下曰 虞舜 ,帝問曰: 當堯之時,洪水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賢聖濟斯民之時也。 | 淳于俊回答說: 這些都是前代的聖賢們所疑慮的,不是臣愚陋的見識能說清楚的。 又接著說到《尚書》中的 有在下曰虞舜 一句的含義,皇帝問到: 在堯帝的時代,洪水氾濫,又有四凶在為害朝廷百姓,但是很需要選拔賢明的君主來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舜年在既立,聖德光明,而久不進用,何也? | 舜在當時社會上已經有了影響,賢明聖德,但很久沒有被舉薦任用,為什麼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峻對曰: 堯諮嗟求賢,欲遜己位,嶽曰 否德忝帝位 。 | 淳于俊回答說: 堯帝也曾感嘆著尋求賢人,想要讓出自己的帝位,四嶽說 如果選出德行不夠的人是會辱沒這個帝位的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堯復使嶽揚舉仄陋,然後薦舜。 | 堯帝又讓四嶽舉薦那些有仁德由身處低位的人,四嶽就像他舉薦了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薦舜之本,實由於堯,此蓋聖人慾盡眾心也。 | 所以舜得以舉薦,實際上主要是堯的功勞,這大概是堯為了讓天下百姓都滿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 堯既聞舜而不登用,又時忠臣亦不進達,乃使獄揚仄陋而後薦舉,非急於用聖恤民之謂也。 峻對曰: 非臣愚見所能逮及。 | 皇帝說: 堯已經聽聞了舜的賢德卻不能重用,同時對一些忠臣也不重用,最終還是四嶽摒除地位低下的偏見然後舉薦的舜,這不是說堯並不是急於選拔有賢德的人來解救百姓的苦難嗎? 淳于俊回答說: 這就不是臣淺薄的見解所能達到的深度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覆命講禮記。 | 繼而皇帝又令學者們講《禮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問曰: 太上立德,其次務施報 。 | 他問: 《禮記》上說 太上立德,其次務施報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為治何由而教化各異;皆脩何政而能致於立德,施而不報乎? | 治理天下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政策手段呢;應該制定什麼的方針政策才能做到樹立德政,付出努力不需強求回報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博士馬照對曰: 太上立德,謂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報施,謂三王之世以禮為治也。 | 博士馬照回答說: 最高的境界是樹立德行,說的是三皇五帝的時代都是明君們以自己的德行教化百姓,第二的是報答,是說後來的堯、舜、禹的時代依靠禮法治理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帝曰: 二者致化薄厚不同,將主有優劣邪?時使之然乎? | 皇帝說: 這兩種做法不同,對百姓教化的影響程度也有深淺的區別,這是因為帝王本身品行有差別,還是時代造成的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照對曰: 誠由時有樸文,故化有薄厚也。 | 馬照回答說: 自然是因為不同時代發展有不同的社會基礎,所以教化的影響力也自然有深有淺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