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後騎漸益,堅徐罷坐,導引入城,乃謂左右曰: 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諸君不得入耳。 | 隨後騎兵漸漸增多,孫堅慢慢的離開座位,率兵進入城中,於是對身邊人說: 剛才我之所以沒有立即起身,是擔心士兵相互混亂,使各位不能進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 | 董卓的軍隊看到孫堅的部眾非常嚴整,不敢攻城,於是率軍撤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 | 孫堅就將部隊移到梁東駐紮,被董卓的軍隊攻打,孫堅跟數十名騎兵突圍而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常著赤罽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 | 孫堅經常戴著紅色的包頭巾,這時脫下頭巾,讓親近將領祖茂戴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 | 董卓的騎兵爭先追趕祖茂,所以孫堅從小道逃出,倖免於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燒柱,因伏草中。 | 祖茂被逼得很緊迫,就下馬把頭巾放在墳墓間的燒住上,自己潛伏在草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 | 董卓的騎兵遠遠望見,將柱子圍繞好幾層,近看才發現是柱子,就離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 孫堅又再次收整軍隊,與董卓軍隊在陽人交戰,大獲全勝,將他的都督華雄等人斬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或間堅於術,術懷疑,不運軍糧。 | 當時有人在袁術面前詆譭孫堅,袁術就懷疑孫堅,沒有為他運輸糧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陽人去魯陽百餘裡,堅夜馳見術,畫地計校,曰: 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讎。 | 陽人距離魯陽有一百多里,孫堅在夜裡疾馳去見袁術,用刀划著地對袁術說: 我之所以如此不顧性命的現身,上為國家討伐逆賊,對下是安慰將軍報私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 | 我孫堅與董卓並沒有刻骨銘心的仇恨,但將軍卻聽信小人的讒言,居然對我起了嫌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術踧唶,即調發軍糧。 | 袁術對孫堅就恭敬起來,立即調發軍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還屯。 | 孫堅返回駐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今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 | 董卓忌憚孫堅強大起來,就派將軍李榷等前來請求和親,讓孫堅列出擔任刺史、郡守的子弟名單,並答應上表任用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曰: 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 | 孫堅說: 董卓逆天行事,蠻橫無道,顛覆王室,現在不滅他三族,昭告天下,那我死也不瞑目,怎麼還能跟他和親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復進軍大谷,拒雒九十里。 | 再次出兵大谷,距離洛陽九十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卓尋徙都西入關,焚燒雒邑。 | 董卓立即將都城遷入函谷關,焚燒了雒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乃前入至雒,脩諸陵,平塞卓所發掘。 | 孫堅就前進到雒地,修復各座皇陵,將董卓所發掘的皇陵都填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訖,引軍還,住魯陽。 | 做好之後率軍返回,駐守在魯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 | 初平三年,袁術派孫堅征討荊州,進攻劉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 | 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鄧城之間迎擊孫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 | 孫堅進攻並攻破了他們,追趕到了漢水,就圍困了襄陽,單身匹馬登上峴山,被黃祖的士兵射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兄子賁,帥將士眾就術,術復表賁為豫州刺史。 | 孫堅兄長的兒子孫賁,率領將士投奔袁術,袁術又上表任孫賁為豫州刺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四子:策、權、翊、匡。 | 孫堅的四個兒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既稱尊號,諡堅曰武烈皇帝。 | 孫權登基即位後,給孫堅的諡號為武烈皇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字伯符。 | 孫策,字伯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 | 孫堅剛開始興起義兵,孫策將母親移居到舒城,跟周瑜交好,結交了很多士大夫,江淮一帶的人都投奔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薨,還葬曲阿。 | 孫堅去世後,孫策將他送回安葬在曲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已乃渡江居江都。 | 自己就渡江居住在江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徐州牧陶謙深忌策。 | 徐州牧陶謙很記恨孫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舅吳景,時為丹楊太守,策乃載母徙曲阿,與呂範、孫河俱就景,因緣召募得數百人。 | 孫策的舅父吳景,當時擔任丹陽太守,孫策就帶著母親移居曲阿,跟呂範、孫河一起投靠吳景,並一路招募了數百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興平元年,從袁術。 | 興平元年,孫策前去跟隨袁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術甚奇之,以堅部曲還策。 | 袁術認為他很奇異,讓他率領孫堅的部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傅馬日磾杖節安集關東,在壽春以禮闢策,表拜懷義校尉,術大將喬蕤、張勳皆傾心敬焉。 | 太傅馬日單持符節鎮守關東,在壽春以禮徵召孫策,並上表任命孫策為懷玉校尉,袁術的大將喬蕤,張勳都傾心佩服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術常嘆曰: 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 袁術經常感嘆說: 如果讓我有兒子像孫策那樣,那麼即使是死有什麼遺憾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騎士有罪,逃入術營,隱於內廄。 | 孫策有個騎兵犯了罪,逃進袁術的軍營,藏在馬廄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指使人就斬之,訖,詣術謝。 | 孫策派人前去斬殺他,結束後他又前去袁術處謝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術曰: 兵人好叛,當共疾之,何為謝也? 由是軍中益畏憚之。 | 袁術說: 士兵反叛,應該共同處理,為什麼要謝罪呢? 因此軍中更加畏懼孫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術初許策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楊陳紀。 | 袁術當初答應孫策,讓他擔任九江太守,不久,又改用丹陽人陳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術欲攻徐州,從廬江太守陸康求米三萬斛。康不與,術大怒。 | 後來袁術想要攻打徐州,向廬江太守陸康請求借三萬斛米,陸康沒借,袁術大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昔曾詣康,康不見,使主簿接之。 | 孫策過去曾經拜訪陸康,陸康不見他,讓主簿接待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嘗銜恨。術遣策攻康,謂曰: 前錯用陳紀,每恨本意不遂。 | 孫策對他懷恨在心,袁術派孫策攻打陸康,說: 之前錯用了陳紀,我經常悔恨自己的想法不能完成,現在如果能抓獲陸康,廬江就真正是你所有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 策攻康,拔之,術複用其故吏劉勳為太守,策益失望。 | 孫策攻打陸康,並順利攻克,袁術再次任用他過去的下屬劉勳為太守,孫策更加失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 | 之前劉瑤擔任揚州刺史,州郡原來的治所在壽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 | 而壽春,袁術已經佔據了,劉繇就渡江將治所遷到曲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楊都尉,繇至,皆迫逐之。 | 當時吳景還在丹陽,孫策的堂兄孫賁又是丹陽都尉,劉瑤來到後,將他們都趕走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景、賁退舍歷陽。 | 吳景、孫賁退到歷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 | 劉繇派樊能、於糜東在橫江津駐守,張瑛駐守在利口以抗擊袁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 | 袁術自己任命過去的下屬,琅琊人惠衢為揚州刺史,又以吳景為督軍中郎將,跟孫賁共同率兵攻打張英等,一年幾年都沒有攻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 | 孫策就勸說袁術,請他派自己前去幫助吳景等人平定江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 袁術上表請封孫策為折衝校尉,兼殄寇將軍,只給他配備了一千多士兵,數十匹馬,賓客中願意跟隨他的只有幾百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比至歷陽,眾五六千。 | 等到了歷陽,部隊已經有了五六千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母先自曲阿徙於歷陽,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 | 孫策的母親之前從曲阿移居歷陽,孫策又將母親移居到阜陵,渡江轉戰,所向披靡,無人能擋其鋒芒,而軍中綱紀嚴肅,百姓都依附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 孫策這個人,容貌秀美,喜好談笑,性情疏闊,樂於接受意見,又善於用人,所以士兵百姓對待他,沒有不盡心盡力的願意為他效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劉繇棄軍遁逃,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 | 劉繇棄軍逃跑,各州郡太守都紛紛棄城逃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人嚴白虎等眾各萬餘人,處處屯聚。 | 吳人嚴白虎等人各有部眾一萬多人,四處駐紮,嚴守自己的地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景等欲先擊破虎等,乃至會稽。 | 吳景等人想要先攻破嚴白虎等人,再到會稽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曰: 虎等群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 遂引兵渡浙江,據會稽,屠東冶,乃攻破虎等。 | 孫策說: 嚴白虎等盜匪,心無大志,很快就能將他們擒獲。 於是,就率兵渡過浙江,佔據會稽郡,屠戮了東冶城,攻打嚴白虎等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盡更置長吏,策自領會稽太守,復以吳景為丹楊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分豫章為廬陵郡,以賁弟輔為廬陵太守,丹楊朱治為吳郡太守。 | 將原有的官吏全部都更換,孫策自己兼任會稽太守,又任命吳景為丹陽太守,孫賁為豫章太守,並將豫章分為廬陵郡,讓孫賁的弟弟孫輔為廬陵太守,丹陽人朱治為吳郡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 | 彭城人張昭、廣陵人張竑、秦松、陳端等人作為謀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袁術僣號,策以書責而絕之。 | 當時袁術稱帝,孫策寫信責備他,並與他斷絕關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曹公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 曹操上表請任孫策為討逆將軍,並封為吳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術死,長史楊弘、大將張勳等將其眾欲就策,廬江太守劉勳要擊,悉虜之,收其珍寶以歸。 | 後來袁術去世,長史楊弘,大將張勳等人率領他們的部眾想要投靠孫策,廬江太守劉勳半路截擊,將他們都俘虜了,並繳獲了他們的珍寶返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聞之,偽與勳好盟。 | 孫策得知後,假裝與劉勳交好盟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勳新得術眾,時豫章上繚宗民萬餘家在江東,策勸勳攻取之。 | 劉勳剛得到了袁術的部隊,當時豫章上繚在江東的宗族百姓有一萬多戶,孫策勸劉勳前去攻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勳既行,策輕軍晨夜襲拔廬江,勳眾盡降,勳獨與麾下數百人自歸曹公。 | 劉勳出發後,孫策輕兵晝夜前行,攻佔了廬江,劉勳的部隊全部投降,劉勳獨自與麾下幾百人自己投靠曹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袁紹方強,而策並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 | 當時袁紹的勢力正強大,而孫策吞併了江東,曹操不能兼顧,就想要安撫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賁女,皆禮闢策弟權、翊,又命揚州刺史嚴象舉權茂才。 | 於是把弟弟的女兒許配給孫策的弟弟孫匡,又為兒子曹章聘娶了孫賁的女兒,用禮徵召孫策的弟弟孫權、孫翊,又讓揚州刺史嚴象舉薦孫權為茂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 | 建安五年,曹操跟袁紹在官渡相持,孫策暗中想要偷襲許昌,迎接漢獻帝,就暗中整治軍隊,部署將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 | 還沒出發,他就被過去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殺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 | 之前,孫策殺了許貢,許貢的小兒子跟門客逃亡隱居在江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 | 孫策隻身騎馬外出,突然與門客相遇,門客打傷了孫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創甚,請張昭等謂曰: 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 | 孫策傷勢嚴重,就請張昭等人前來說: 中原地區正在大亂,我們吳越之地的士兵以三江的險固,就足以觀察外部的成敗局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等善相吾弟! | 你們要好好幫助我的弟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呼權佩以印綬,謂曰: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 又叫孫權,將印綬交給他,對他說: 率領江東的部眾,在兩陳之間決戰,與天下爭持,你不如我,但是選賢任能,讓他們各盡其職,以保衛江東,我不如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 當天晚上孫策就去世了,年僅二十六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 | 孫權登基稱帝后,追諡孫策的諡號為長沙桓王,封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後來改封為上虞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紹卒,子奉嗣。 | 孫紹去世後,他的兒子孫奉繼承爵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 | 孫皓時期,有謠言說孫奉應當被立為天子,被誅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評曰: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 | 評曰:孫堅剛毅勇猛,從弱小時發跡,引導張溫誅殺董卓,安定天下,有忠義之士的壯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 | 孫策英氣傑出,勇猛冠世,尋求奇能異士,志向在於平定中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 | 但是他們都輕佻急躁,最後兵敗身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 況且,割據江東,是孫策奠定的基礎,而孫權的尊崇還沒有到,他的兒子僅僅只有侯爵,在道義上太過節儉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孫靜字幼臺,堅季弟也。 | 孫靜,字幼臺,是孫堅的三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堅始舉事,靜糾合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為保障,眾鹹附焉。 | 孫堅剛興兵時,孫靜集合鄉里及宗族子弟共五六百人作為基礎部隊,大家都依附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破劉繇,定諸縣,進攻會稽,遣人請靜,靜將家屬與策會於錢唐。 | 孫策攻破劉繇,平定各縣,進攻會稽,派人迎接孫靜,孫靜帶著家屬在錢塘和孫策會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太守王朗拒策於固陵,策數度水戰,不能克。 | 當時錢塘太守王朗在固陵抗擊孫策,孫策幾次渡水作戰,也未能攻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靜說策曰: 朗負阻城守,難可卒拔。查瀆南去此數十里,而道之要徑也,宜從彼據其內,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者也。 | 孫策說: 好! 於是假裝下令全軍說: 最近連日下雨,水很混濁,兵士喝了這些水大多腹痛,命令趕快準備數百口瓦缸澄清飲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當自帥眾為軍前隊,破之必矣。 策曰: 善。 乃詐令軍中曰: 頃連雨水濁,兵飲之多腹痛,令促具罌缶數百口澄水。 至昏暮,羅以然火誑朗,便分軍夜投查瀆道,襲高遷屯。 | 至黃昏時分,準備了很多火堆迷惑王朗,隨即分兵連夜趕赴查瀆,攻打高遷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朗大驚,遣故丹楊太守周昕等帥兵前戰。 | 王朗大驚,派原來丹楊太守周昕等人率軍前來迎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破昕等,斬之,遂定會稽。 | 孫策攻破周昕等並斬殺了他們,於是會稽郡平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表拜靜為奮武校尉,欲授之重任,靜戀墳墓宗族,不樂出仕,求留鎮守。 | 孫策上表請任孫靜為奮武校尉,想要委以重任,但孫靜留念祖宗生活安息的故地,不喜歡出外作官,請求留下鎮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從之。 | 孫策答應了他的要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統事,就遷昭義中郎將,終於家。 | 孫權主管事務後,就地升任孫靜為昭義中郎將,後來在家鄉終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有五子,暠、瑜、皎、奐、謙。 | 孫靜有五個兒子,即孫詗、孫瑜、孫皎、孫奐、孫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暠三子:綽、超、恭。 | 孫詗有三個兒子,即孫綽、孫超、孫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超為偏將軍。 | 孫超擔任偏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恭生峻。綽生綝。 | 孫恭生孫峻;孫綽生孫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瑜字仲異,以恭義校尉始領兵眾。 | 孫瑜,字仲異,以恭義校尉身份開始統帥部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賓客諸將多江西人,瑜虛心綏撫,得其歡心。 | 當時賓客和各位將官大多是長江以西之人,孫瑜虛心地安撫大家,大家都很擁戴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