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孫翊字叔弼,權弟也,驍悍果烈,有兄策風。
|
孫翊,字叔弼,孫權的弟弟,他驍勇剽悍、果敢剛烈,有他哥哥孫策的風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守朱治舉孝廉,司空闢。
|
太守朱治推舉他為孝廉,司空也徵召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安八年,以偏將軍領丹楊太守,時年二十。
|
建安八年,孫翊以偏將軍身份兼任丹楊太守,當時他二十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卒為左右邊鴻所殺,鴻亦即誅。
|
後來突然被身邊的邊鴻所殺,邊鴻也立即被處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松為射聲校尉、都鄉侯。
|
孫翊兒子孫松擔任射聲校尉、都鄉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黃龍三年卒。
|
黃龍三年,孫松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蜀丞相諸葛亮與兄瑾書曰: 既受東朝厚遇,依依於子弟。
|
蜀國丞相諸葛亮給哥哥諸葛瑾的信說: 您既受到東吳的厚待,連子弟也受到恩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子喬良器,為之惻愴。
|
再加上子喬是很優秀的人才,我為他的不幸感到悲痛憂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見其所與亮器物,感用流涕。 其悼松如此,由亮養子喬諮述故云。
|
見到他送給我的器件物品,感慨流淚。 諸葛亮是如此地悼念孫松,此事由諸葛亮養子諸葛喬諮述,故得以記載下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孫匡字季佐,翊弟也。
|
孫匡,字季佐,是孫翊的弟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舉孝廉茂才,未試用,卒,時年二十餘。
|
他被薦舉為孝廉、茂才,還沒有被試用,就去世了,年二十餘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泰,曹氏之甥也,為長水校尉。
|
孫匡兒子孫泰,是曹操家的外甥,擔任長水校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嘉禾三年,從權圍新城,中流矢死。
|
嘉禾三年,他跟隨孫權圍攻新城,被流箭射中身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泰子秀為前將軍、夏口督。
|
孫泰兒子孫秀擔任前將軍、夏口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秀公室至親,握兵在外,皓意不能平。
|
孫秀是皇族至親,掌握兵權出兵在外,孫皓心中不安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衡二年,皓遣何定將五千人至夏口獵。
|
建衡二年,孫皓派何定率五千人到夏口狩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是,民間僉言秀當見圖,而定遠獵,秀遂驚,夜將妻子親兵數百人奔晉。
|
在那之前,民間傳言孫秀將會被謀害,而何定遠道而來狩獵,孫秀就很驚懼,當夜帶著妻小及親兵數百人投奔晉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晉以秀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封會稽公。
|
晉朝廷讓孫秀做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封為會稽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孫韶字公禮。
|
孫韶,字公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伯父河,字伯海,本姓俞氏,亦吳人也。
|
他的伯父孫河,字伯海,本姓俞,也是吳郡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孫策愛之,賜姓為孫,列之屬籍。
|
孫策很喜歡他,賜姓孫氏,將他列名孫氏家族之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為將軍,屯京城。
|
後來將軍,駐守京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初,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憲故孝廉媯覽、戴員亡匿山中,孫翊為丹楊,皆禮致之。
|
起初,孫權殺了吳郡太守盛憲,盛憲的故交孝廉媯覽、戴員逃入山中躲起來。孫翊是丹楊太守,對他們都以禮相待並招納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覽為大都督督兵,員為郡丞。
|
媯覽擔任大都督督兵,戴員是郡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翊遇害,河馳赴宛陵,責怒覽、員,以不能全權,令使奸變得施。
|
等到孫翊被殺,孫河騎馬極速趕往宛陵,怒責媯覽、戴員,說他們沒有盡心職守,使得奸人的計策得以施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人議曰: 伯海與將軍疏遠,而責我乃耳。
|
二人商議說: 孫河與孫翊將軍疏遠,還這樣指責我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討虜若來,吾屬無遺矣。 遂殺河,使人北迎揚州刺史劉馥,令住歷陽,以丹楊應之。
|
討虜將軍孫權如果前來,我們都要被殺了。 於是殺死孫河,派人往北迎接揚州刺史劉馥,讓他駐守歷陽,他們率丹楊部隊來響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會翊帳下徐元、孫高、傅嬰等殺覽、員。
|
而孫翊的部下徐元、孫高、傅嬰等又殺死媯覽、戴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韶年十七,收河餘眾,繕治京城,起樓櫓,脩器備以禦敵。
|
孫韶十七歲時,收集孫河的部眾,修繕治理京城縣,修整製造樓船,修理武器,以此防備敵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聞亂,從椒丘還,過定丹楊,引軍歸吳。
|
孫權得知丹楊作亂,從椒丘返回,路過平定丹楊,率領軍隊返回吳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夜至京城下營,試攻驚之,兵皆乘城傳檄備警,讙聲動地,頗射外人,權使曉喻乃止。
|
夜裡到達京城縣紮營,嘗試著進攻想驚嚇孫韶,京城的守兵都登上城牆,傳遞檄文警戒,喧鬧聲震天動地,並用射城外之人。孫權派人告知情況,動亂才停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日見韶,甚器之,即拜承烈校尉,統河部曲,食曲阿、丹徒二縣,自置長吏,一如河舊。
|
第二天孫權見到孫韶,非常器重他,當即授予他承烈校尉之職,統領孫河的軍隊,並將曲阿、丹徒兩縣作為孫韶的食邑,並自行設置官吏,一切向過去孫河那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為廣陵太守、偏將軍。
|
後又升任為廣陵太守、偏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為吳王,遷揚威將軍,封建德侯。
|
孫權做吳王時,升任他為揚威將軍,封為建德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稱尊號,為鎮北將軍。
|
孫權登基稱帝,任命孫韶為鎮北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韶為邊將數十年,善養士卒,得其死力。
|
孫韶任邊將幾十年,善於養待士卒,得到他們誓死盡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常以警疆埸遠斥候為務,先知動靜而為之備,故鮮有負敗。
|
他常常致力於邊界警備,派人深入敵後偵察敵情,預先探知敵軍動靜而相應作好準備,故此很少打敗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青、徐、汝、沛頗來歸附,淮南濱江屯候皆徹兵遠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數百里。
|
青、徐、汝、沛等地有很多百姓前來歸附,在長江附近刺探情況的淮南屯的敵軍都遷到遠處,徐、泗、江、淮一帶,各有幾百裡地沒有駐兵住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權西征,還都武昌,韶不進見者十餘年。
|
自從孫權西征,遷都武昌,孫韶有十幾年沒有朝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還建業,乃得朝覲。
|
孫權返回建業,孫韶才得以入朝覲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問青、徐諸屯要害,遠近人馬眾寡,魏將帥姓名,盡具識之,有問鹹對。
|
孫權問及青、徐地方各處軍營要害之地,遠近人馬布置多少,魏軍將領的姓名,孫韶全都清楚,有問必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身長八尺,儀貌都雅。
|
孫韶身長八尺,儀容相貌都很儒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歡悅曰: 吾久不見公禮,不圖進益乃爾。 加領幽州牧、假節。
|
孫權高興地說: 我很久沒有見到公禮,沒想到他進步到如此地步。 於是加任孫韶兼任幽州牧,持符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赤烏四年卒。
|
赤烏四年,孫韶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越嗣,至右將軍。
|
他的兒子孫越承襲爵位,官至右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越兄楷武衛大將軍、臨成侯,代越為京下督。
|
孫越的哥哥孫楷擔任武衛大將軍、臨成侯,代替孫越做京下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楷弟異至領軍將軍,奕宗正卿,恢武陵太守。
|
孫楷的弟弟孫異官至領軍將軍,孫奕官至宗正卿,孫恢官至武陵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璽元年,徵楷為宮下鎮驃騎將軍。
|
天璽元年,朝廷徵召孫楷為宮下鎮驃騎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初永安賊施但等劫皓弟謙,襲建業,或白楷二端不即赴討者,皓數遣詰楷。
|
當初永安賊人施但等劫持孫皓弟弟孫謙,攻打建業。有人報告說孫楷首鼠二端沒有立即出兵征討,孫皓多次派人詰問孫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楷常惶怖,而卒被召,遂將妻子親兵數百人歸晉,晉以為車騎將軍,封丹楊侯。
|
孫楷經常感到驚恐,而現在突然被徵召,就帶妻小以及數百親兵投奔投奔晉國,晉國任命他為車騎將軍,並封為丹楊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孫桓字叔武,河之子也。
|
孫桓,字叔武,是孫河的兒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年二十五,拜安東中郎將,與陸遜共拒劉備。
|
二十五歲時,擔任安東中郎將,並與陸遜一起抵禦劉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備軍眾甚盛,彌山盈谷,桓投刀奮命,與遜戮力,備遂敗走。
|
劉備大軍勢力很是強盛,滿山遍野,孫桓持刀殊死奮戰,與陸遜合力同心,劉備戰敗而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桓斬上夔道,截其徑要。
|
孫桓截斷上夔門的險要道路,劉備翻山越險,才得以自身逃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備逾山越險,僅乃得免,忿恚嘆曰: 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桓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下督牛渚,作橫江塢,會卒。
|
他慚愧又忿恨地嘆息道: 我過去剛到京城,孫桓還是一個小孩,然而今天竟把我逼到如此地步! 孫桓因功被授予建武將軍,封為丹徒侯。至下游都督牛渚,修築橫江塢,剛好就去世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評曰:夫親親恩義,古今之常。
|
評曰:人親近親屬及君臣大義,是古今的常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宗子維城,詩人所稱。
|
長子就像城牆一樣可做屏障,是《詩經》所稱讚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況此諸孫,或贊興初基,或鎮據邊陲,克堪厥任,不忝其榮者乎!
|
更何況這些子孫,有的發揚先祖基業,有的鎮守安定邊疆,都承擔自己的責任,沒有對不起這份榮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詳著雲。
|
所以詳細記錄並記載他們的生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張紘字子綱,廣陵人。
|
張紘,字子綱,廣陵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遊學京都,還本郡,舉茂才,公府闢,皆不就,避難江東。
|
他曾到京城遊學,後回到本郡,被推舉為秀才,官府徵召,他都沒有就任,到江東避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孫策創業,遂委質焉。
|
孫策創建基業時,張紘就投身依附孫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表為正議校尉,從討丹楊。
|
孫策上表請任他為正議校尉,後跟隨孫策征討丹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策身臨行陳,紘諫曰: 夫主將乃籌謨之所自出,三軍之所繫命也,不宜輕脫,自敵小寇。
|
孫策親自上陣,張郃勸諫說: 將領是決定計策的人,三軍命運都寄託在他身上,不可輕率行動,親自和小敵交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願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無令國內上下危懼。
|
希望您能珍重上天授予您的才幹,符合天下的期望,不要讓天下臣民憂心驚懼。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安四年,策遣紘奉章至許宮,留為侍御史。
|
建安四年,孫策派遣張紘奏章到許昌皇宮奉上奏章,後留在那裡擔任侍御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府孔融等皆與親善。
|
少府孔融等都和他關係友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曹公聞策薨,欲因喪伐吳。紘諫,以為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讎棄好,不如因而厚之。
|
曹操得知孫策去世,想要趁著喪事征討東吳東吳,張紘勸諫,認為乘人喪事大舉出兵,既不符合古代道義,如果攻而不勝,還會使兩方結仇而丟棄往日盟好,不如趁機厚待東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曹公從其言,即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
曹操採納他的意見,隨即上表任孫權為討虜將軍,兼任會稽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曹公欲令紘輔權內附,出紘為會稽東部都尉。
|
曹操想讓張紘勸導孫權歸降,又讓張紘出京擔任會稽東部都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權以紘為長史,從徵合肥。
|
後來孫權任命張郃為長史,跟隨他征討合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率輕騎將往突敵,紘諫曰: 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
|
孫權率領輕兵準備親自前往突擊敵人,張郃勸諫說: 兵器就是兇器,戰爭就是險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眾,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
|
現在您倚仗旺盛雄壯的氣勢,輕視強大凶暴的敵人,三軍將士,無不寒心,雖說然斬殺敵將奪取帥旗,威震戰場,但這是偏將的責任,不是主將該做的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
|
希望您抑制住孟賁、夏育那樣的莽撞,心中有成就霸業的計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納紘言而止。
|
孫權採納了他的建議,停止行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既還,明年將復出軍,紘又諫曰: 自古帝王受命之君,雖有皇靈佐於上,文德播於下,亦賴武功以昭其勳。
|
大軍返回後,第二年,孫權將再次出兵,張郃又勸諫說: 自古以來帝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雖然有皇靈在上輔助,在下有文教德行傳揚,也要仰賴武功來彰顯功績。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而貴於時動,乃後為威耳。
|
然而武功貴在因時而動,然後樹立威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麾下值四百之厄,有扶危之功,宜且隱息師徒,廣開播殖,任賢使能,務崇寬惠,順天命以行誅,可不勞而定也。
|
現在您適逢漢家四百年未有之厄運,有扶助危難的功業,應該暫時停止戰事修整軍隊,廣泛開墾良田播種,選賢任能,以崇尚寬和為要務,施行仁惠政策,順應天命征討逆賊,這樣就可以不勞師動眾而天下平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遂止不行。
|
於是孫權停止了軍事行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紘建計宜出都秣陵,權從之。
|
張紘建議應當離開吳郡移都秣陵,孫權聽從他的建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令還吳迎家,道病卒。
|
孫權讓張紘回吳郡將家屬接來,在路上張紘病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臨困,授子靖留箋曰: 自古有國有家者,鹹欲脩德政以比隆盛世,至於其治,多不馨香。
|
臨死前,他張靖給孫權留下的信箋交給兒子張靖說: 自古以來有國有家的人,都想修治德政使盛世昌隆,至於他們的治理,大多沒有理想的結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非無忠臣賢佐,闇於治體也,由主不勝其情,弗能用耳。
|
不是沒有忠臣良將相輔佐,不是不明白治國的根本,是因為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喜惡,不能重用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人情憚難而趨易,好同而惡異,與治道相反。
|
人之常情忌憚困境,趨向易事,喜好相同的意見而討厭不同的意見,這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正好相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傳曰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言善之難也。
|
《易傳》有言 跟隨善意就像登山,跟隨惡意就像崩山 ,是說學好不容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人君承奕世之基,據自然之勢,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歡,無假取於人;而忠臣挾難進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
|
君主繼承幾代相傳的基業,佔據自然的趨勢,掌握著八柄威勢,對於好事好話很開心,沒有向他人索取,而忠臣有著難以進諫的治國之策,說出逆耳的忠言,兩者不能相互合意,不也是理所當然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離則有釁,巧辯緣間,眩於小忠,戀於恩愛,賢愚雜錯,長幼失敘,其所由來,情亂之也。
|
不合就會有嫌隙,巧言令色之人就在其間作亂,君主就會被假忠迷惑眼睛,貪戀小人的恩愛,於是賢愚混雜,長幼失序,這些情況產生的原因,是人情關係擾亂了正常的統治秩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明君悟之,求賢如飢渴,受諫而不厭,抑情損欲,以義割恩,上無偏謬之授,下無希冀之望。
|
故此聖明的君主認識了這一點,求賢若渴,接受忠諫而不厭煩,剋制感情、壓抑情慾,為了道義而割捨恩愛,在上者無偏頗錯誤的任命,下位者也沒有了胡亂的期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
|
您應當再三思慮,忍受辱垢、掩藏鋒芒,以成就仁義覆蓋天下的大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年六十卒。
|
張紘六十歲時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省書流涕。
|
孫權看了他的遺書淚流滿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紘著詩賦銘誄十餘篇。
|
張紘著有詩賦銘誄十多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玄,官至南郡太守、尚書。
|
他的兒子張玄,官至南郡太守、尚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玄子尚,孫皓時為侍郎,以言語辯捷見知,擢為侍中、中書令。
|
張玄的兒子張尚,孫皓在時擔任侍郎,因善於言談辯解為人所知,升任為侍中、中書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皓使尚鼓琴,尚對曰: 素不能。
|
孫皓讓張尚彈琴,張尚回答說: 我向來不會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敕使學之。
|
孫皓下令要他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晏言次說琴之精妙,尚因道 晉平公使師曠作清角,曠言吾君德簿,不足以聽之。
|
後來在宴會上言談之間談到彈琴的精妙時,張尚趁機說: 晉平公讓師曠彈奏清幽的角音,師曠說: 我的國君德行淺薄,不足以我彈奏這樣的琴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皓意謂尚以斯喻己,不悅。
|
孫皓認為張尚是用這事來比譬自己,心中不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積他事下獄,皆追以此為詰,送建安作船。
|
後來因其他事情累積,孫皓將張尚下獄,訊問時總是用這件事詰問張尚,將張尚遣送到建安去造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久之,又就加誅。
|
很久以後,又就地處死了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