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 | 劉備從葭萌返回進攻劉璋,徵召諸葛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 諸葛亮率領張趙雲跟張飛等人一起逆流而上,平定各郡縣,到了江州,分別派遣趙雲從岷江直上,進入江陽,跟諸葛亮在成都會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 | 成都平定之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 建興元年,他擔任中護軍、徵南將軍,被封為永昌亭侯,後又升為鎮東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 | 建興五年,跟隨諸葛亮駐守漢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 | 第二年,諸葛亮出兵,宣稱從斜谷進軍,曹真率大部隊抵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 諸葛亮下令趙雲跟鄧芝前往迎擊,而親自率軍攻打祁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 趙雲、鄧芝等人,兵力較少而敵軍強盛,就在箕谷戰敗失利,但依然聚集部眾堅守,不至於一敗塗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 大軍退回夠,趙雲被貶為鎮軍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七年卒,追諡順平侯。 | 建興七年,趙雲去世,朝廷追封諡號為順平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諡;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 | 當初劉備在世時,只有法正被封了諡號,後主時期,因為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等擔任國之重任,也被封諡號,陳衹受到帝王恩寵,有特殊優待,夏侯霸因為遠道而來歸附蜀地,所以也被追封諡號,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以及趙雲被追封諡號,當時的人都以為是榮幸之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 | 趙雲的兒子趙統承襲爵位,官至虎賁中郎將,督領行領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陳戰死。 | 趙雲的次子趙廣是牙門將,追隨姜維沓中,後來戰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 評曰:關羽張飛都被稱為有萬夫不擋之勇,是當世的猛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 關羽報效曹操,張飛講求道義釋放嚴顏,都有國士的風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 但關羽剛強而自驕自傲,張飛粗暴而沒有恩德,都因為短處而失敗,這也是常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 | 馬超阻擋少數民族,卻導致自己的家族覆滅,可惜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 | 能從窮困走向康泰,對家族不也也很好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 黃忠、趙雲,勇猛強壯,做為蜀國的輔助之人,難道不是灌夫、騰公這樣的人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劉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漢魯恭王之後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 | 劉焉,字君郎,江夏郡竟陵縣人,是西漢魯恭王的後裔,東漢章帝元和年間轉封到竟陵,是宗族的旁支血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後以師祝公喪去官。居陽城山,積學教授,舉賢良方正,闢司徒府,歷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 | 劉焉年輕的時候在州郡做官,因為宗氏子弟的身份被任命為中郎,後來為老師司徒祝恬守喪而離職,居住在陽城山,研究學問,招徒講學,舉薦賢良方正的人才,被徵召至司徒府,曾擔任過洛陽縣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職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 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 | 劉焉目睹漢靈帝末年政治衰微,王室很多變故,就向朝廷建議說: 刺史、太守都是行賄買官,剝削百姓,導致百姓的叛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 | 應該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重臣擔任州郡的長官,以鎮守地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焉內求交址牧,欲避世難。 | 就劉焉請求擔任交趾牧,想要躲避當時的動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議未即行,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 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 事情還在商議中,沒有實行,侍中廣漢人董扶私下對劉焉說: 京城即將動亂,益州地區出現天子之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焉聞扶言,意更在益州。 | 劉焉聽了董扶的話,就更想要去益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會益州刺史郤儉賦斂煩擾,謠言遠聞,而幷州殺刺史張壹,涼州殺刺史耿鄙,焉謀得施。 | 剛好益州刺史郤儉徵收賦稅非常繁重,百姓的怨言流傳很廣,而幷州地區殺害了刺史張壹,涼州州地區有人殺害了刺史耿鄙,劉焉的願望得以實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出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封陽城侯,當收儉治罪;扶亦求為蜀郡西部屬國都尉,及太倉令巴西趙韙去官,俱隨焉。 | 他出京擔任監軍使者,兼任益州牧,被封為陽城侯,奉命將郤儉收押治罪;董扶也請求擔任蜀郡西部蜀國的都尉,剛好太倉令巴西人趙韙離職,也跟著劉焉西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益州逆賊馬相、趙祗等於綿竹縣自號黃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數千人,先殺綿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萬餘人,便前破雒縣,攻益州殺儉,又到蜀郡、犍為,旬月之間,破壞三郡。 | 當時益州的反賊馬相、趙祗等人在綿竹縣自號黃巾軍,召集疲於勞役的百姓,一兩天之內就招募到數千人,他們先殺害了綿竹縣令李升,官吏百姓都依附他們,集合了一萬多人之後就前去攻破雒縣,並攻進益州,殺了郤儉,又進發到蜀郡、犍為,一個月之內,就接連攻破了三個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相自稱天子,眾以萬數。 | 馬相自稱為天子,手下有一萬多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州從事賈龍領兵數百人在犍為東界,攝斂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 | 州中從事賈龍率領幾百家兵在犍為的東邊招募官吏百姓,得到了一千多人,隨後進攻馬相等,幾天之後馬相就被攻破撤退,州郡就安定下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龍乃選吏卒迎焉。焉徙治綿竹,撫納離叛,務行寬惠,陰圖異計。 | 賈龍就挑選官吏前去迎接劉焉,劉焉將府衙轉移到綿竹,招納安撫叛離的百姓,表面上對他們實行恩惠,但暗中懷著其他的圖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張魯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 | 張魯的母親最開始因創立五斗米道而發跡,又比較有姿色,經常和劉焉家中來往,所以劉焉派張魯擔任督義司馬,駐守在漢中,斷絕山間的道路,並殺死漢朝派來的使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焉上書言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又託他事殺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以立威刑。 | 劉焉上奏朝廷說是米賊截斷了山路,不能再通行,又假託他事殺害了州中的豪強王鹹、李權等十多個人,以樹立他的威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犍為太守任岐及賈龍由此反攻焉,焉擊殺岐、龍。 | 犍為郡太守任岐以及賈龍因此出兵攻打劉焉,劉焉殺死了任岐、賈龍兩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焉意漸盛,造作乘輿車具千乘。 | 劉焉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就製造了一千多輛輦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荊州牧劉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 | 荊州牧劉表上奏朝廷說,劉焉有像過去子夏在西河時懷疑聖人的言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焉子範為左中郎將,誕治書御史,璋為奉車都尉,皆從獻帝在長安,惟子別部司馬瑁素隨焉。 | 當時劉焉的兒子劉範擔任左中郎將,劉誕擔任治書御史,劉璋擔任奉車都尉,都跟隨漢獻帝在長安,只有他的侄子別部司馬瑁一直跟隨在劉焉身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獻帝使璋曉諭焉,焉留璋不遣。 | 漢獻帝就派劉璋明示劉焉,劉焉將劉璋扣下不放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徵西將軍馬騰屯郿而反,焉及範與騰通謀,引兵襲長安。 | 當時,徵西將軍馬騰據守郿郡反叛,劉焉跟劉範與馬騰和謀出兵攻打長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範謀洩,奔槐裡,騰敗,退還涼州,範應時見殺,於是收誕行刑。 | 劉範的謀劃洩露,逃奔到槐裡,馬騰兵敗,退回到涼州,劉範不久之後就被殺,朝廷將劉誕收押處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議郎河南龐羲與焉通家,乃募將焉諸孫入蜀。 | 議郎河南人龐羲跟劉焉是兒女親家,就派人將劉焉的孫子們送到蜀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焉被天火燒城,車具蕩盡,延及民家。 | 當時劉焉的住宅被天火燒燬,他所製造的車具用品都被燒盡,殃及到周圍的百姓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祆災,興平元年,癰疽發背而卒。 | 劉焉就將治所轉移到成都,既痛心他的孩子受害,又擔心天降災禍,興平元年,因為背上的癰疽發作而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溫仁,共上璋為益州刺史,詔書因以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以韙為徵東中郎將,率眾擊劉表。 | 州中的大員趙韙等人看到劉璋性情寬和,就共同上表,請求封劉璋為益州刺史,皇帝下詔封他為監軍使者,兼領益州牧,並任命趙韙為徵東中郎將,派他率軍攻打劉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字季玉,既襲焉位。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仇敵。 | 劉璋,字季玉,劉璋繼承劉焉的地位之後,張魯漸漸的驕橫恣意,不順從劉璋的意思,劉璋就殺死了張魯的母親及弟弟,兩人就結成了仇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累遣龐羲等攻魯,所破。 | 劉璋多次派遣龐羲等人進攻張魯,都被張魯打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為巴西太守,領兵御魯。 | 張魯的部隊大多在巴西郡,所以劉璋就任命龐羲為巴西太守,讓他率兵抵抗張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眾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 | 後來龐羲和劉璋的關係出現嫌隙,趙韙就舉兵反叛劉璋,後來因為部眾離散而被殺,都因為劉璋不能明斷是非並常聽小人讒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 | 劉璋得知曹公征討荊州,已經平定了漢中,就派遣河內人陰溥向曹公表達敬意,曹公加封劉璋為振威將軍,他的兄長劉瑁為平寇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瑁狂疾物故。 | 劉瑁因為發癲狂病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 劉璋又派遣別駕從事蜀郡人張肅將三百老兵和各類皇家雜物都送給曹公,曹公任命張肅為廣漢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 | 劉璋又派遣別駕張松拜見曹公,曹公這時已經平定了荊州,攻破了劉備,沒有再任用張松,張松因此生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會曹公軍不利赤壁,兼以疫死。 | 剛好曹操的軍隊在赤壁失利,再加上士兵因瘟疫死亡的很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松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因說璋曰: 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 | 張松回來,詆譭曹操,勸說劉璋跟曹操斷絕關係,他對劉璋說: 劉豫州是您的宗室兄弟,可以跟他聯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皆然之,遣法正連好先主,尋又令正及孟達送兵數千助先主守禦,正遂還。 | 劉璋也認為是這樣,就派法正前去跟劉備交好,不久又派法正和孟達送了幾千士兵給劉備,以助他守衛,隨後法正就回來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松復說璋曰: 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 | 張松又勸說劉璋: 現在州中的將領龐羲,李異等人都居功自傲,心中懷有陰謀,如果不能得到劉豫州的幫助,那麼就會出現外有強敵入侵,內有百姓騷亂的情況,是一定會失敗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又從之,遣法正請先主。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於州門以諫,璋一無所納,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 | 劉璋又聽從了張松的話,派法正延請劉備,劉璋的主簿黃權向劉張陳說迎接劉備的利害,從事廣漢人王累將自己倒掛在州門城牆上向劉璋進諫,劉璋全都沒有接納,並下令劉備所到之處都要好好招待,劉備進入益州好像返回故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至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歲建安十六年也。 | 劉備到了江州北面,再經由墊江水路到涪縣,距離成都三百六十里,這一年是建安十六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耀目,往就與會先主所將將士。更相之適,歡飲百餘日。 | 劉璋率領步兵三萬餘人,車馬帷幔,非常光彩奪目,前去跟劉備相會;劉備所率領的將士也依次前往迎接,兩方宴會一百多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資給先主,使討張魯,然後分別。 | 劉璋向劉備提供物資,讓他去征討張魯,然後兩人分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年,先主至葭萌,還兵南向,所在皆克。 | 第二年,劉備到了葭萌,率軍往南攻打劉璋,所到的地方都攻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十九年,進圍成都數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鹹欲死戰。 | 建安十九年,劉備進軍圍困成都數十天,當時城中還有三萬精銳士兵,糧食布帛可供應一年,城中的官吏百姓都想要跟劉備決一死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言: 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 劉璋說: 我父子兩人在益州二十多年,對百姓沒有施加恩德,百姓攻戰三年,很多人拋屍荒野,都是因為我劉璋的緣故,我心中怎麼能安穩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 於是打開城門出城投降,部下沒有不流淚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遷璋於南郡公安,盡歸其財物及故佩振威將軍印綬。 | 劉備將劉璋遷到南郡公安縣,並將他的財物和原來所佩戴的振威將軍的印信收歸所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孫權殺關羽,取荊州,以璋為益州牧,駐秭歸。 | 孫權殺了關羽,奪取了荊州,任命劉璋為益州牧,駐守在秭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卒,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 | 劉璋去世後,南中的豪強雍闓拒守益郡反叛,依附於東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權復以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 | 孫權又任命劉璋的兒子劉闡為益州刺史,地處於交州益州的分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丞相諸葛亮平南土,闡還吳,為御史中丞。 | 蜀地的丞相諸葛亮平定了南方,劉闡逃回東吳,擔任御史中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初,璋長子循妻,龐羲女也。 | 當初,劉璋的長子劉循取龐羲的女兒為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定蜀,羲為左將軍司馬,璋時從羲啟留循,先主以為奉車中郎將。 | 劉備平定蜀地後,龐羲被任命為左將軍司馬,當時劉璋聽從龐羲的意見,將劉循留下,劉備任命劉循為奉車中郎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璋二子之後,分在吳、蜀。 | 因此劉璋兩個兒子的後代分別處在吳、蜀兩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評曰:昔魏豹聞許負之言則納薄姬於室,劉歆見圖讖之文則名字改易,終於不免其身,而慶鍾二主。 | 評曰:過去魏豹聽從了許負的話,就將薄姬納為妾室,劉歆看到了圖文上的預言,就改換名字,但最終也沒有能倖免於難,並和二主慶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則神明不可虛要,天命不可妄冀,必然之驗也。 | 這說明神明不可以要求,天意不能妄圖期盼,這是一定會應驗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劉焉聞董扶之辭則心存益土,聽相者之言則求婚吳氏,遽造輿服,圖竊神器,其惑甚矣。 | 而劉焉聽從了董扶的話,就將益州作為據守的地區,聽從了看相者的話,就向吳氏求親,假造車馬服飾,暗中圖謀神器,這很令人疑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璋才非人雄,而據土亂世,負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見奪取,非不幸也。 | 劉璋的才幹並不是人間豪傑,但在亂世據守一方,最終招致敵寇,這是自然的常理,他最後被奪取地盤和封號,不是他的不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 | 劉封,本來是羅侯寇氏的兒子,是長沙劉氏的外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 劉備到了荊州,因為當時沒有繼承人,就收劉封為養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 | 等到劉備進入蜀地,從葭萌返回進攻劉璋,當時劉封二十多歲,身懷武藝,氣力過人,率兵和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逆流西上,所到的地方全都攻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 | 益州平定以後,劉備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並領其眾,留屯江陵。 | 當初劉璋派扶風孟達作為法正的副手,各自率兵兩千人,讓他們迎接劉備,劉備就讓孟達率領這一些部眾,留守江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 | 蜀地平定之後,劉備任命孟達為宜都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命孟達從秭歸往北進攻房陵,房陵太守蒯棋被孟達的士兵殺害,孟達率領軍隊進攻上庸,劉備暗中擔心孟達難以獨當重任,就派劉封從漢中沿著沔水往下,統帥孟達的軍隊,與孟達在上庸會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 | 上庸太守申耽率眾投降,派妻子兒女以及族中眾人一到成都,劉備給申耽加官中北將軍,像過去一樣兼任上庸太守,鄉侯的爵位也沒有改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加耽徵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以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遷封為副軍將軍。 | 又任命申耽的弟弟申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升任劉封為副軍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 自從關羽圍困樊城,襄陽連續詔命劉封、孟達,令他們發兵相助,劉封、孟達以各地剛剛依附不能動搖為由推辭了,沒有接受關羽的命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 等到關羽兵敗被殺,劉備心中痛恨兩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 再加上劉封與孟達之間紛爭不斷,劉封不久就搶走了孟達的儀仗樂隊,孟達心中擔心自己的罪過,又憤恨劉封,於是上表向劉備請辭,率領自己的隊伍向魏朝投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文帝善達之姿才容觀,以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 | 魏文帝看重孟達的才能容資,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並封為平陽亭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以達領新城太守。 | 隨後合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任命孟達兼任新城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遣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達共襲封。達與封書曰: | 後來派遣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和孟達共同攻打劉封,孟達給劉封寫信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古人有言: 不間親,新不加舊。 | 古人曾說: 疏不間親,新不加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謂上明下直,讒慝不行也。 | 意思是在上位的人英明,在下位的人就正直,那奸邪讒人就不能實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乃權君譎主,賢父慈親,猶有忠臣蹈功以罹禍,孝子抱仁以陷難,種、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類也。 | 如果有人欺瞞君主,即使是賢明的父親,慈愛的親長,尚且會有立功的忠臣遭受災禍,有孝子懷著仁德但陷入災難,文種、商鞅、白起、孝己、伯奇,都是這樣的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所以然,非骨肉好離,親親樂患也。或有恩移愛易,亦有讒間其間,雖忠臣不能移之於君,孝子不能變之於父者也。 | 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骨肉之間喜好分離,親人之間樂於災禍,是因為有人的恩情和愛意已經轉移,也有的是因為有奸邪之人挑撥離間,即使是忠臣也不能改變君王的意圖,孝子也不能改變父親的想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勢利所加,改親為讎,況非親親乎!故申生、衛伋、禦寇、楚建稟受形之氣,當嗣立之正,而猶如此。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輿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 | 在利益之下,親人也會變成仇敵,更何況是不是親人的關係呢,所以申生、衛及、禦寇、楚建這一些人都有著繼位成就氣質,應當繼承王位,但還有如此結局,現在您與漢中王劉備不過是路上相逢之人罷了,不是親人骨肉但握有權勢,道義上沒不是君臣卻位居高位,征戰有偏師統帥的威勢,平時有副將軍的稱號,這是遠近所知,自從阿斗被立為太子以來,有見識的人都感到寒心,如果讓申生聽從子輿的話,一定能像泰伯那樣有所作為,如果衛及聽從了弟弟的謀劃,也不會受到吹噓父親的譏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復。 | 況且齊公子小白出逃,進而成為霸主,晉公子重耳越牆,最後能克定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 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不是現在才發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智貴免禍,明尚夙達,僕揆漢中王慮定於內,疑生於外矣;慮定則心固,疑生則心懼,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 | 智慧貴在能免除禍患,聰慧貴在能向來明達,我推測漢中王劉備,想著內部平定,但對外心生憂慮,內向思慮就會固執,一心在外就會產生恐懼,這是禍亂的生髮,沒有不因為廢立之事而引起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