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是歲,姜維復率眾出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
同年,姜維又率軍出侯和,被鄧艾擊敗,退兵駐守沓中。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六年夏,魏大興徒眾,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道並攻。
景耀六年夏,魏國興師出兵,朝廷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
兵分幾路進攻蜀國後主就調派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闕等抗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赦。改元為炎興。
後主大赦天下,改年號為炎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冬,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
冬天,鄧艾在綿竹攻破魏將軍諸葛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奉書曰: 限分江、漢,遇值深遠,階緣蜀土,斗絕一隅,幹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京畿攸隔萬里。
後主採用光祿大夫譙周的計策,向鄧艾投降,並奉上降書說: 因受到江漢兩岸水的阻隔,相遇是山高水遠,蜀地地方狹小,負隅頑抗,冒犯天威,隨著歲月推移而與京城隔離萬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每惟黃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而否德闇弱,竊貪遺緒,俯仰累紀,未率大教。
每每想到黃初年間,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前來宣示溫和真誠的詔令,多次聲明善逸的恩德,打開歸順的道路,大義凜然,但鄙人卻德行淺薄,不識大體,貪圖先人所創的微博功業,掙扎抗拒多年,沒有服從國家的教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從命!
現在天威已經震怒,人鬼有歸順之時,對於朝廷的大軍感到恐懼,神威所到之處,哪裡敢不洗心革命,順從天命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帑藏一無所毀。
現在下令各軍將領放下兵器,解除武裝,官府國庫沒有損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後來之惠,全元元之命。
百姓在郊野列隊,所有的糧食都留在田間,以等待天朝的恩惠,保全百姓的性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伏惟大魏佈德施化,宰輔伊、周,含覆藏疾。
俯首思慮大魏施加恩德廣佈教化,有伊尹、周公那樣的賢相良臣輔佐,恩澤廣被天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謹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齎印緩,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
謹派屬員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交印綬,恭請指命,獻忠輸誠,存亡生死,全憑將軍裁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輿櫬在近,不復縷陳。 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
在下即將載棺材前來請罪,其餘的就不贅述了。 當天,北地王劉諶感傷國家滅亡,先殺死妻子孩子,隨後自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紹、良與艾相遇於雒縣。
張紹、鄧良與鄧艾在雒縣相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艾得書,大喜,即報書,遣紹、良先還。
鄧艾得到蜀國的降書,很欣喜,隨即回覆書信,並派張紹鄧良先返回程成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艾至城北,後主輿櫬自縛,詣軍壘門。
鄧艾抵達成都城北,後主繩索自縛、載著棺材前至魏軍軍營前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鄧艾解開他的繩索,燒燬棺材,請他入營相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因承製拜後主為驃騎將軍。
鄧艾依照魏主旨意,任命後主為驃騎將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
那些守城的將領都收到後主詔令,隨後投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艾使後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
鄧艾讓後主居住在原來的宮殿中,自己親自前去拜訪。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資嚴未發,明年春正月,艾見收。
鄧艾因擅權任意行事,在第二年正月被收押。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
鍾會從涪縣直到成都作亂。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鍾會去世後,蜀中軍隊四處劫掠,城中一片狼藉,幾天之後才恢復安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 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
後主帶著全家遷到洛陽,魏主隨後詔令說: 景元五年三月十七日,皇帝臨朝,派太常賜封劉禪為安樂縣公。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戲,其進聽朕命!
啊,劉禪上前聽朕的詔令!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蓋統天載物,以咸寧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
治理天下,以安定為大,使國家興盛,以和平為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順承天者,坤元之義也。
所以養育天下百姓,是做君王的準則,你順承天意,是《周易》中 坤元 的義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
上下之間和睦通暢,然後萬物才能協調,才能得到治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者漢氏失統,六合震擾。
過去漢朝失去正統延續,天下震動紛擾。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我太祖承運龍興,弘濟八極,是用應天順民,撫有區夏。
我朝太祖順應天命,兼濟天下,所以順承天意民心,安定天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時乃考因群傑虎爭,九服不靜,乘間阻遠,保據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
當時你的父親趁著天下英傑龍虎相爭,天下不安定的時候,利用間隙,佔據蜀地,使得西部邊境遠離中央,與四方阻隔。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自是以來,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幾將五紀。
從那以來,戰亂不止,天下萬民,不能休養生息,大概已經有六十年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朕永惟祖考遺志,思在綏緝四海,率土同軌,故爰整六師,耀威梁、益。
朕一直牢記祖先遺訓,志在安定四海,使得天下歸心,所以整頓朝廷大軍,在梁州、益州之地展示威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履言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
你氣度宏大德行貴重,秉持中正大義,不懼怕屈身前來,看重愛護百姓保全國家之事,順應潮流,隨時變通,多次表達恭順之意,以享有千秋萬世的名聲,怎麼能說沒有遠見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朕嘉與君公長饗顯祿,用考諮前訓,開國胙土,率遵舊典,鍚茲玄牡,苴以白茅,永為魏藩輔,往欽哉!
朕賞賜你長久享有豐厚的俸祿,依照前代先例,為你建立封國,賞賜你用黑色公牛祭祀祖廟,以白茅包土,永遠成為大魏的藩屬,須多敬重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公其祗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
你要恭順地服從朕的命令,發揚自己的仁德之心,以修成自己的功名事業。 隨後賜給後主一萬戶食邑,絹帛萬匹,奴婢百人,其他的物品也是如此。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
後主的子孫中,擔任三都尉或者被封侯的有五十多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郃正、殿中督張通都被封為列侯。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公泰始七年薨於洛陽。
後主在泰始七年在洛陽去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 素絲無常,唯所染之 ,信矣哉!
評說:後主如果能任用賢相就是遵循理法的君主,被奸邪小人迷惑就是昏聵的君主,《左傳》中說 素色的絲沒有顏色,只是被顏色所染 ,實在是正確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按照禮節,國君繼位,到第二年更改年號,而章武三年,就改變為建興年號,考察古來的義理,實在是有違禮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
再加上國家不設置史官,日常起居沒有記錄的官員,所以各種事情大多遺漏了,但各種災禍事情很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諸葛亮雖然處理政事很通達,但對於這些事情,還是有不能周全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
但是經過十二年而年號沒有改換,多次興兵作戰而不胡亂頒佈赦令,不也很卓越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自從諸葛亮去世之後,這些制度漸漸荒廢,優秀劣勢都體現出來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年少的時候樸素愚鈍,沒有人能識得他的才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
潁川司馬徽清高雅正有知人之明,龐統二十歲的時候前去拜訪司馬徽,司馬徽正在樹上採摘桑葉,讓龐統坐在樹下,兩人一直從白天討論到夜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司馬徽認為龐統很有才幹,稱讚說龐統有作為南州士人之首的才能,因此龐統漸漸顯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後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於長養。
後來郡中任命龐統為功曹,他生性注重人倫道德,對於父母長輩孩子勤於奉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 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
每次他誇讚評論別人的時候,經常會超出實際情況,當時的人覺得很奇怪,問為什麼,龐統回答說: 現在天下大亂,國家的正統教化日漸衰微,善人少而奸惡之人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
如果想振興民間風俗教化,增長人們道德觀念和道德觀念,不把值得讚譽的人誇得更完美,他們的名聲就不足以讓想要向上的人仰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現在選舉十人有五人不合標準被刷掉,還能得到一半,通過這一半就可以推廣世間教化,使得有志者自我勉勵,不也很好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
東吳大將周瑜,援助劉備攻取荊州,因功而兼任南郡太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勣、顧劭、全琮皆往。
周瑜去世後,龐統送棺槨回到東吳,東吳人大多知道他的名聲,等到他往西返回荊州時,這些人都聚集在昌門,陸勣、顧紹、全琮等人也都趕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統曰: 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龐統說: 陸君可以說得上不是好馬,但卻有超凡的實力,顧君可以說是不是好牛能承擔負重遠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謂全琮曰: 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
對全琮說: 您樂善好施,仰慕美名,就像汝南的樊子昭,雖然智力不高,但也是一時的俊秀人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績、劭謂統曰: 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 深與統相結而還。
陸勣、顧紹對龐統說: 等到天下太平之時,再與您一起談論天下的士人。 隨後結下深厚交情,送他返回荊州。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
劉備治理荊州時,龐統以從事的身份擔任耒陽縣令,在縣中不理政務,被免除官職。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 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東吳將領魯肅給劉備寫信說: 龐士元不是管理百里小縣的人才,讓他處在侍中、別駕之類的職位上,才能讓他施展他的才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
諸葛亮也這樣對劉備說。劉備就召見龐統,與他深談,非常器重他,任命他為治中從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
對他的親厚信任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因此跟諸葛亮一同擔任軍師中郎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跟隨劉備進入蜀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 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冀州牧劉璋跟劉備在涪縣會面,龐統建言說: 趁著這一次會面,可以抓獲劉璋,這樣將軍不需要興師動眾,也能佔據益州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先主曰: 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劉備說: 剛進入他人地盤,恩德威勢還沒有建立,不能這樣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 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
劉璋就返回成都,劉備應該為劉璋為征討漢中,龐統又勸說說: 暗中挑選精銳士兵,晝夜兼程徑直前往成都,劉璋既然缺乏領兵作戰的才能,又向來沒有防備,大軍突然來到,一舉便能成功,這是上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
楊懷、高沛都是劉璋的有名部將,各自率領強大的部隊,鎮守白水關,聽說他們多次寫信勸諫劉璋,讓他將將軍您發派回荊州。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
將軍還沒還未到達白水關,先派人去告訴他們,說荊州情況緊急需要返回援救,同時下令我軍裝整理行裝,對外裝作即將返回的樣子,這楊淮、高沛二人,既欽佩將軍的英名,又高興將軍離開益州,估計他們一定會輕裝前來拜見將軍,將軍就趁機抓獲他們,進而收編他們的部隊,隨即向成都進發,這是中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退還白帝城,聯絡荊州的兵馬,慢慢的圖謀益州,這是下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
如果猶豫不決,就會帶來嚴重的困境,不能長久拖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劉備贊同他說的中策,隨即斬殺了楊懷、高沛,並率軍進攻成都,所經過的郡縣紛紛被攻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 今日之會,可謂樂矣。
劉備再涪縣大會將士,設置酒宴作樂,對龐統說: 今天的聚會真是快樂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統曰: 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龐統說: 攻佔別人的國土卻認為很歡樂,這不是仁義之師的做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先主醉,怒曰: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
劉備醉了,大怒說: 武王伐紂,出兵前後都有歌舞宴飲,難道不是仁者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卿言不當,宜速起出!
您說的話不恰當,趕快出去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統逡巡引退。
於是龐統立刻離席。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 曏者之論,阿誰為失?
劉備不久就感到後悔,請龐統回來,龐統回到座位上,也沒有道歉,神色平常的飲食。劉備說: 剛才的談話,到底是誰的過失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統對曰: 君臣俱失。
龐統回答說: 我們君臣二人都有過失。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劉備大笑,宴席上的氣氛仍然很歡樂。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劉備率軍進攻鞈縣,龐統率眾攻城,被流箭射中而死,時年三十六歲。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劉備很悲痛,一提起來就流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
任命龐統的父親為議郎,又升任為諫議大夫,諸葛亮親自為他主持授官儀式。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
龐統被追贈爵位為關內侯,追加諡號為靖侯。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統子宏,字巨師,剛簡有臧否,輕傲尚書令陳只,為只所抑,卒於涪陵太守。
龐統的兒子龐宏,字巨師,為人剛正,喜好品評人物,因輕視尚書令陳祗,為陳衹所排擠,最後死於涪陵太守任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統弟林,以荊州治中從事參鎮北將軍黃權徵吳,值軍敗,隨權入魏,魏封列侯,至鉅鹿太守。
龐統的弟弟龐林,以荊州治中從事的身份跟隨鎮北將軍黃權攻打吳國。遇上蜀國戰敗,又跟隨黃權投奔魏國,魏國封他為列侯,做官到鉅鹿太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也。
法正,字孝直,扶風郡眉縣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祖父真,有清節高名。
祖父法真,有清高節操和美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
建安初年,天下饑荒,法正跟同郡人孟達一起入蜀依靠劉璋,過了很久才被任命為新都縣令。後來被徵召到成都,擔任軍議校尉。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
法正得不到任用,又被當地州郡僑居蜀地的人所誹謗,說他品行不端,所以法正心中不平。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
益州別駕張松與法正交好,心中估計劉璋不足以成大事,常常暗中嘆息。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松於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璋曰: 誰可使者?
張松到荊州謁見曹操返回後,勸說劉璋跟曹操斷絕關係,而跟劉備結盟。劉璋說: 誰能出使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
張松就舉薦了法正,法正推辭不掉,後才前往荊州。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正既還,為松稱說先主有雄略,密謀協規,願共戴奉,而未有緣。
法正回來之後,向張松稱讚說劉備有雄才大略,於是兩人謀劃計策,想要共同擁戴劉備,只是找不到機會。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後因璋聞曹公欲遣將徵張魯之有懼心也,松遂說璋宜迎先主,使之討魯,復令正銜命。
後來,劉璋聽說曹操想要派將領征討張魯,所以心懷恐懼,張松就勸說劉璋應該迎接劉備入蜀,派他征討張魯,劉璋又派法正前往荊州。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 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法正向劉備轉達劉璋的意思後,暗中向劉備獻策說: 以將軍的英明才智,趁著劉牧軟弱的時候。張松是州中的得力大臣,讓他在成都城內做內應,然後將軍藉助益州的財富,憑藉天府的險要地勢,以此來成就霸業,易如反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先主然之,溯江而西,與璋會涪。北至葭萌,南還取璋。
劉備聽從了法正的話,逆流而上往西跟劉璋在涪縣會面,又往北到了葭萌,往南進攻劉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鄭度說璋曰: 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
鄭度勸說劉璋說: 劉備率軍遠來偷襲我軍,士兵不足萬,百姓沒有全然歸附他,都是依靠徵集民間的物資,軍隊也沒有糧草輜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
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巴西、梓潼的百姓全都遷到涪水以西,把那裡的倉庫糧食,全部都燒燬,然後修築壁壘深挖壕溝,靜靜的等待他們的到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
他們來到之後,如果向我們挑戰,不要出戰,他們時間一長一定沒有物資,最多不過一百天,一定會退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等他們退走的時候就進攻他們,那一定能生擒劉備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先主聞而惡之,以問正。正曰: 終不能用,無可憂也。 璋果如正言,謂其群下曰: 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
劉備聽說這一消息後非常生氣,問法正該怎麼辦,法正說: 劉璋最終也不會採納鄭度的計策,不需要擔憂。 劉璋果然像法正所說的,對他的部下說: 我只聽說抗擊敵人以安撫百姓,沒有聽說過勞動百姓來躲避敵軍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