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先主無須,故裕以此及之。 | 劉備沒有鬍鬚,所以張裕得以用來反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常銜其不遜,加忿其漏言,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將誅之。 | 劉備經常對他的出言不遜感到怨恨,又加上對他洩露天機而憤恨,所以宣佈張裕勸諫爭奪漢中的事情不應驗,將他押入監獄,將要誅殺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葛亮表請其罪,先主答曰: 芳蘭生門,不得不鉏。 | 諸葛亮上表請求寬恕他的罪過,劉備回答說: 芳草、蘭樹生長在門庭之前,不能不剷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裕遂棄市。 | 張裕於是被殺害棄屍於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 | 後來魏氏登基,劉備去世,都如張裕所預料的那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曉相術,每舉鏡視面,自知刑死,未嘗不撲之於地也。 | 張裕又通曉相面之術,經常舉著鏡子看自己面相,知道自己將來受刑而死,所以經常將鏡子摔在地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群卒,子巨頗傳其術。 | 周群去世後,他的兒子周巨,頗能傳承他的占卜之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杜瓊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 | 杜瓊,字伯瑜,蜀郡成都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受學於任安,精究安術。 | 年少時跟隨任安學習,研究任安的術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劉璋時闢為從事。 | 劉璋時徵召他為從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瓊為議曹從事。 | 劉備平定益州後,兼任益州牧,任命杜瓊擔任議曹從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主踐阼,拜諫議大夫,遷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 | 後主劉禪登基後,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升任為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為人靜默少言,闔門自守,不與世事。蔣琬、費禕等皆器重之。 | 杜瓊為人靜默寡言,經常閉門自守,不參與世事,蔣琬、費禕等人都很器重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雖學業入深,初不視天文有所論說。後進通儒譙周常問其意,瓊答曰: 欲明此術甚難,須當身視,識其形色,不可信人也。 | 杜瓊雖然學問精深,但當初他不對天象之說有所評論,後輩的儒家學者譙周經常向他請教道理,杜瓊回答說: 想要明白瞭解這種方法很難,應當自己親自觀察,辨別其中的狀況,不能只輕信他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晨夜苦劇,然後知之,復憂漏洩,不如不知,是以不復視也。 | 早晚辛苦勞作,才能瞭解其中的根源,又擔心洩露天機,所以不如不知,所以我不再觀察天象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周因問曰: 昔周徵君以為當塗高者魏也,其義何也? 瓊答曰: 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 | 譙周趁機問說: 過去,周徵君認為,當塗高是指魏氏,是什麼意思呢? 杜瓊回答說: 魏,是宮殿大門的意思,當塗而高,是聖人取其類似之意而說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問周曰: 寧復有所怪邪? | 他又問譙周說: 難道有什麼奇怪的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周曰: 未達也。 瓊又曰: 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 譙周回答說: 只是不瞭解。 杜瓊又說: 古代的官職都不以曹命名,從漢代以來,官職名稱都稱曹,吏役稱為屬曹,士卒稱為侍曹,這大概是天意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瓊年八十餘,延熙十三年卒。 | 杜瓊八十歲,在延熙十三年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著韓詩章句十餘萬言,不教諸子,內學無傳業者。 | 他著寫了《韓詩章句》十多萬字,但沒有將學問教給兒子們,所以家中沒有傳承學問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周緣瓊言,乃觸類而長之曰: 春秋傳著晉穆侯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 | 譙周根據杜瓊的話,就觸類旁通,光大自己的說法: 《春秋傳》記載晉穆侯給太子取名叫仇,仇的弟弟叫成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師服曰: 異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偶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 | 師服說: 國君給兒子起的名字很奇怪,好的配偶叫妃,不好的配偶叫仇,現在國君給太子起名為仇,弟弟取名為成師,這是禍亂的開端啊,做兄長的要被廢棄了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後果如服言。 | 後來像師服所說的那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漢靈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為帝,後皆免為諸侯,與師服言相似也。 | 等到漢靈帝的兩個兒子叫 史侯 、 董侯 ,他們先後登基為帝,後來又被免為諸侯,跟師服所說的相類似。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意者甚於穆侯、靈帝之名子。 | 先主名叫 備 ,字的意思是 具 ,後主名叫 禪 ,意思是 授 ,意思是說劉氏已經具備了,應當授予他人。其中意思比晉穆侯、漢靈帝給兒子取的名字更不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宦人黃皓弄權於內,景耀五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周深憂之,無所與言,乃書柱曰: 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 | 後來宦官黃皓在朝中弄權,景耀五年,宮中的大樹無故自己折斷,譙周非常憂慮,但沒有可以交談的人,就寫在柱子上說: 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 | 意思是說,曹的意思是眾,魏的意思是大,眾而且大,天下人就應當匯聚一處,具備而授予,又怎麼還會有繼位的皇帝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蜀既亡,鹹以周言為驗。 | 蜀國滅亡後,大家都認為譙周的話很應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周曰: 此雖己所推尋,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辭而廣之耳,殊無神思獨至之異也。 | 譙周說: 這雖然是我自己所推導的,但其中也有緣由,是從杜瓊的說法擴大而來的,並沒有神秘的思慮或者獨特的能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許慈字仁篤,南陽人也。 | 許慈,字仁篤,南陽郡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師事劉熙,善鄭氏學,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 | 曾向劉熙學習,善於鑽研中鄭玄的經學,鑽研《周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交州入蜀。 | 建安年間,他和許靖等人一起從交州進入蜀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又有魏郡胡潛,字公興,不知其所以在益土。 | 當時還有魏郡人胡潛,字公興,不知道是怎樣來到益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潛雖學不霑洽,然卓犖強識,祖宗制度之儀,喪紀五服之數,皆指掌畫地,舉手可采。 | 胡潛雖然學問不夠淵博,但是才華出眾,博聞強識,對於祖宗制度的禮儀,喪喪的禮儀規程都非常瞭解,信手拈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定蜀,承喪亂曆紀,學業衰廢,乃鳩合典籍,沙汰眾學,慈、潛併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典掌舊文。 | 劉備平定蜀地後,很多地方因戰亂破壞,學問荒廢,就聚集法典書籍,淘汰各家學說,胡潛、許慈同為學士,跟孟光、來敏等人主管文獻古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值庶事草創,動多疑議,慈、潛更相剋伐,謗讟忿爭,形於聲色;書籍有無,不相通借,時尋楚撻,以相震攇。 | 適逢各項事務剛制定,經常出現非議,許慈、胡潛還互相攻訐,誹謗爭先,甚至表現於形色,兩人之間的書籍不互相借閱,不時間還有廝打的情況,以震懾對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 他們誇耀自己,嫉妒他人到像這種程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會,使倡家假為二子之容。效其訟鬩之狀,酒酣樂作,以為嬉戲,初以辭義相難,終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 劉備惋惜他們這樣的狀況,就大會百官,讓演員假扮他們二人模樣,仿效他們互相控訴的情狀,飲酒做樂,以次遊樂,起初各自他們兩人都據理爭辯,互相攻訐,最後,最後還刀棍相向,想用這樣的演出來感化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潛先沒,慈後主世稍遷至大長秋,卒。子勳傳其業,復為博士。 | 胡潛先去世,許慈在後主劉禪時,漸漸升官至大長秋後去世,他的兒子許勳繼承他的事業,也擔任了博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陽人,漢太尉孟鬱之族。 |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陽人,是漢代太尉孟鬱的族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靈帝末為講部吏。 | 漢靈帝末年擔任講部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獻帝遷都長安,遂逃入蜀,劉焉父子待以客禮。 | 漢獻帝遷都長安後,孟光就逃入蜀地,劉焉父子以賓客之禮相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博物識古,無書不覽,尤銳意三史,長於漢家舊典。 | 孟光,博學廣知,博古通今,閱讀的書非常廣泛,尤其專心研究《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擅長漢代的各種舊典章制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好公羊春秋而譏呵左氏,每與來敏爭此二義,光常譊々讙咋。 | 孟光喜好《公羊春秋》而譏諷左丘明,經常就此與來敏爭論此二傳的內容,孟光經常大聲爭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定益州,拜為議郎,與許慈等並掌制度。 | 劉備平定益州後,任命孟光為議郎,與許慈等人一同掌管典章制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主踐阼,為符節令、屯騎校尉、長樂少府,遷大司農。 | 後主劉禪登基後,他擔任符節令、屯騎校尉、長樂少府,後來升任為大司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延熙九年秋,大赦,光於眾中責大將軍費禕曰: 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 | 延熙九年秋天,大赦天下,孟光當眾質問大將軍費禕說: 大赦是偏枯之物,並不是聖明的時代應該有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衰弊窮極,必不得已,然後乃可權而行之耳。 | 一定是在衰微困頓,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暫且實行一下而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主上仁賢,百僚稱職,有何旦夕之危,倒懸之急,而數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惡乎? | 現在主上賢明仁德,百官稱職,有什麼有什麼緊急的危難呢,而多次施行這種非常的恩典,難道是會用來惠及奸詐的惡人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鷹隼始擊,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時,下違人理。 | 況且現在盜賊猖獗,而寬恕那些有罪的人,違反天時,背離人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老夫耄朽,不達治體,竊謂斯法難以經久,豈具瞻之高美,所望於明德哉! | 我已經是老朽之人,不明白治國的體例,但私下認為這樣的辦法難以持久,怎麼是人們瞻仰高美,期望明德的人做的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禕但顧謝踧踖而已。光之指摘痛癢,多如是類,故執政重臣,心不能悅,爵位不登;每直言無所迴避,為代所嫌。 | 費禕只是恭敬的道歉而已,孟光對於時事的指摘,大多都是這樣,所以執政的大臣們心中都不喜歡他,所以他的爵位也不能升遷,孟光每次直言時都沒有顧忌,被當時的人嫌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常廣漢鐔承、光祿勳河東裴俊等,年資皆在光後,而登據上列,處光之右,蓋以此也。 | 太常廣漢人鐔承,光祿勳河東人裴俊等人年齡資歷都在孟光之下,但官位在孟光之上,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原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進文士秘書郎郤正數從光諮訪,光問正太子所習讀並其情性好尚,正答曰: 奉親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風;接待群僚,舉動出於仁恕。 | 後輩文士秘書郎郤正多次前來拜訪諮詢孟光,孟光問郤正太子學習閱讀的書目以及他的性情喜好,郤正回答說: 主上侍奉雙親虔誠恭敬,早晚都沒有懈怠,有古代世子的風範,接待大臣言行舉止都非常寬恕仁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光曰: 如君所道,皆家戶所有耳;吾今所問,欲知其權略智調何如也。 | 孟光回答說: 像您所說的,那是家家戶戶都有的,我現在問的是想了解他的權謀智慧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如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正曰: 世子之道,在於承志竭歡,既不得妄有所施為,且智調藏於胸懷,權略應時而發,此之有無,焉可豫設也? | 郤正說: 做世子的道理,在於繼承君父的志向,竭力使雙親歡愉,既不能有所妄為,又要將智慧和氣度藏於胸中。權謀智慧,只能有這樣順時而展現,這些東西的有無,怎麼能事先準備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光解正慎宜,不為放談,乃曰: 吾好直言,無所迴避,每彈射利病,為世人所譏嫌;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然語有次。 | 孟光了解郤正非常慎重,不隨意談論,就說: 我喜歡有話直說,無所迴避,每當彈劾揭露實事,都被世人所怨恨。我瞭解您也不喜歡我說的話,但我說的話有道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天下未定,智意為先,智意雖有自然,然亦可力強致也。 | 現在天下還未平定,應該以智謀為先,謀略雖然來自天性,但也可以通過努力獲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儲君讀書,寧當效吾等竭力博識以待訪問,如傅士探策講試以求爵位邪! | 這就是儲君讀書的道理,難道要像效法我們那樣去盡力增添知識以等候諮詢,或者像博士那樣深入研究講習去求取爵位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務其急者。 | 這是應當務求的最緊急的東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正深謂光言為然。 | 郤正認為孟光的話非常準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光坐事免官,年九十餘卒。 | 後來孟光因為事情被免官,九十多歲才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來敏字敬達,義陽新野人,來歙之後也。 | 來敏,字敬達,是義陽郡新野人,是來熻的後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父豔,為漢司空。 | 他的父親來豔,曾擔任過漢朝的司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末大亂,敏隨姊奔荊州,姊夫黃琬是劉璋祖母之侄,故璋遣迎琬妻,敏遂俱與姊入蜀,常為璋賓客。 |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來敏跟隨姐姐逃奔到荊州,姐夫黃琬是劉璋祖母的侄兒,所以劉璋派人迎接黃琬的妻子,來敏就跟著姐姐進入蜀地,常常作為劉璋的賓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涉獵書籍,善左氏春秋,尤精於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 | 來敏廣泛閱讀書籍,擅長鑽研《左氏春秋》,尤其精通《倉頡篇》、爾雅的訓詁學,喜好校正文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學校尉,及立太子,以為家令。 | 劉備平定益州後,徵召來敏為典學校尉,等到冊立太子,又任命他為家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主踐阼,為虎賁中郎將。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輔軍將軍,坐事去職。 | 後主劉禪登基後,來敏擔任虎賁中郎將,丞相諸葛亮駐守漢中,請任來敏為軍祭酒、撫軍將軍,後因事情被免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卒後,還成都為大長秋,又免,後累遷為光祿大夫,復坐過黜。 | 諸葛亮去世後,來敏返回成都,擔任大長秋,又被免官,後來多次升遷為光祿大夫,又因為過錯被罷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前後數貶削,皆以語言不節,舉動違常也。 | 前後多次被罷黜,都是因為語言不檢點,言行舉止違反常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孟光亦以樞機不慎,議論於時,然猶愈於敏,俱以其耆宿學士見禮於世。 | 當時孟光也因為保守機密不慎重,被當時的朝臣所議論,尚且比來敏要厲害。兩人都因為是宿儒學士而被世人禮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敏荊楚名族,東宮舊臣,特加優待,是故廢而復起。 | 來敏是荊楚之地的名門望族,又是東宮的舊臣,所以受到特別優待,所以被免官後又能重新啟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以敏為執慎將軍,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 | 後來又任命來敏為執慎將軍,想要用責任重大的官職來讓他自我警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年九十七,景耀中卒。 | 到了九十七歲,景耀年間,來敏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忠,亦博覽經學,有敏風,與尚書向充等並能協贊大將軍姜維。 | 他的兒子來忠也是博覽經學,有來敏的風範,與尚書向充等人,一起協助大將軍姜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維善之,以為參軍。 | 姜維很賞識他,任命他為參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尹默字思潛,梓潼涪人也。 | 尹默,字思潛,梓潼郡涪縣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益部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遠遊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 | 益州地區的學者大多都推崇今文經學,而不推崇章句之學,尹默知道他們學識不淵博,於是就遠遊到荊州,跟隨司馬德操、宋仲子等人學習古文經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皆通諸經史,又專精於左氏春秋,自劉歆條例,鄭眾、賈逵父子、陳元、服虔注說,鹹略誦述,不復按本。 | 他對各部經史都很精通,又專心研究《左氏春秋》,從劉歆的條例起,鄭玄、賈逵父子、陳元、服虔等人的註解,他都能背誦講述,不需要參看書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為勸學從事,及立太子,以默為僕,以左氏傳授後主。 | 劉備平定益州後,兼任益州牧,任命他為勸學從事,等到冊立太子,又任命尹默為僕,將《左氏春秋》教授給後主劉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主踐阼,拜諫議大夫。 | 劉禪登基後,授命他為諫議大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 | 丞相諸葛亮駐守漢中,請他前往擔任軍祭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卒,還成都,拜太中大夫,卒。 | 諸葛亮去世後,尹默返回成都,任命他為太中大夫,後來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宗傳其業,為博士。 | 他的兒子尹宗繼承他的事業,成為了博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李譔字欽仲,梓潼涪人也。 | 李譔,字欽仲,梓潼郡涪縣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父仁,字德賢,與同縣尹默俱遊荊州,從司馬徽、宋忠等學。 | 父親李仁,智字德賢,跟同縣人尹默一起遊歷荊州,師從司馬徽,宋忠等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撰具傳其業,又從默講論義理,五經、諸子,無不該覽,加博好技藝,算術、卜數、醫藥、弓弩、機械之巧,皆致思焉。 | 李譔完全繼承了父親的學業,又跟隨尹默等人談論義理,五經典籍、諸子文章,沒有不鑽研的。再加上他喜好技藝,算術、卜數、醫藥、弓弩、機械的精巧,他都認真鑽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始為州書佐、尚書令史。 | 李譔剛開始擔任州中的書佐、尚書令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延熙元年,後主立太子,以撰為庶子,遷為僕。轉中散中大夫、右中郎將,猶侍太子。 | 延熙元年,後主劉禪冊立太子,以李譔為庶子,又升任為僕,後來轉任為中散大夫、右中郎將,依然侍奉太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子愛其多知,甚悅之。 | 太子看重他的知識廣博,非常喜愛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體輕脫,好戲啁,故世不能重也。 | 但是李譔為人輕佻,喜歡嘲笑戲弄別人,所以世人都不敬重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著古文易、尚書、毛詩、三禮、左氏傳、太玄指歸,皆依準賈、馬,異於鄭玄。 | 李譔著寫了古文《易經》、《尚書》、《毛詩》、《三禮》、《左氏春秋傳》、《太玄》中的《指歸》,都依照賈逵、馬融的學說,與鄭玄的說法不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與王氏殊隔,初不見其所述,而意歸多同。 | 他跟王肅相隔較遠,所以王肅沒有看到他的意見,但他們的想法有很多相似之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景耀中卒。時又有漢中陳術,字申伯,亦博學多聞,著釋問七篇、益部耆舊傳及志,位歷三郡太守。 | 李譔在景耀年間去世,當時還有漢中人陳述,也是博學多聞,著寫了《釋問》七篇,《益部耆舊傳》和《益部耆舊志》等,曾擔任過三個郡的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也。 | 譙周,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國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父〈山並〉,字榮始,治尚書,兼通諸經及圖、緯。 | 父親山並,字榮始,鑽研《尚書》,對各家經典以及河圖的讖緯都很有研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州郡闢請,皆不應,州就假師友從事。 | 州郡徵召他,但他都沒有赴任,州里到他家裡請他擔任師友從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周幼孤,與母兄同居。既長,耽古篤學,家貧未嘗問產業,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 | 譙周幼年父親就去世了,與母親和哥哥一起生活,年長之後沉迷於古籍,喜好好學習,家裡雖然貧困,但他不曾留心置辦產業,誦讀經典,欣然而笑,以致廢寢忘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研精六經,尤善書札。 | 他鑽研《六經》,尤其擅長寫書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頗曉天文,而不以留意;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視也。 | 他頗為通曉天文之術,但不是很留心,諸子的文章不是他所留意的,所以沒有全部閱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