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身長八尺,體貌素樸,性推誠不飾,無造次辯論之才,然潛識內敏。 | 他身高八尺,外表衣著儉樸,性情真誠沒有掩飾,雖然沒有隨機應變的辯論口才,但是心中卻反應非常敏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 | 建興年間,丞相諸葛亮兼任益州牧,下令譙周為勸學從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 諸葛亮最後在魏國境內的軍營中去世,譙周在家得知這一消息,隨即起身奔喪,不久有詔書禁止人們奔喪,只有譙周因為迅速出發而得以到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大將軍蔣琬領刺史,徙為典學從事,總州之學者。 | 大將軍蔣琬兼任益州刺史,升任譙周為典學從事,總管一州的學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主立太子,以周為僕,轉家令。 | 後主劉禪冊立太子,任命譙周為僕,又轉為家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後主頗出遊觀,增廣聲樂。週上疏諫曰: 昔王莽之敗,豪傑並起,跨州據郡,欲弄神器,於是賢才智士思望所歸,未必以其勢之廣狹,惟其德之薄厚也。 | 當時後主經常外出遊樂,增加音樂侍奉的人數,譙周上書勸諫說: 過去王莽覆滅,豪傑並起,分割州郡,想要侵奪國家,於是賢才志士盼望可以歸附的人,未必看這個人的勢力以及地盤大小,只看他的德行是否貴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故於時更始、公孫述及諸有大眾者多已廣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於為善,遊獵飲食,不恤民物。 | 所以,在當時的更始帝劉玄、公孫述及其他擁有大批軍隊的人,大多已經有廣大的地盤,但他們都縱情恣意,懶怠做善事,喜好遊獵宴飲,不體恤百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世祖初入河北,馮異等勸之曰: 當行人所不能為。 | 世祖光武帝劉秀,剛進入河北,馮異等人勸他說: 應該做別人不能做的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務理冤獄,節儉飲食,動遵法度,故北州歌嘆,聲布四遠。 | 於是他致力於審理冤獄,節儉飲食,言行舉止遵守法度,所以北周百姓都歌詠它,聲名遠播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鄧禹自南陽追之,吳漢、寇恂未識世祖,遙聞德行,遂以權計舉漁陽、上谷突騎迎於廣阿。 | 於是鄧禹從南陽來追隨光武帝,吳漢、寇恂沒有見過他,遠遠得知他的德行,就用權宜之計獲得漁陽、上谷郡並帶著騎兵前往廣阿迎接光武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餘望風慕德者邳肜、耿純、劉植之徒,至於輿病齎棺,礻強負而至者,不可勝數,故能以弱為強,屠王郎,吞銅馬,折赤眉而成帝業也。 | 其餘望風仰慕德行的人,邳彤、耿純、劉植等人,以至於抱病帶著棺木、抱著襁褓的人前來歸附的,數不勝數,所以光武帝能由弱變強,誅殺王朗,吞併銅馬軍,挫敗赤眉軍而成就帝王之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在洛陽,嘗欲小出,車駕已御,銚期諫曰: 天下未寧,臣誠不願陛下細行數出。 | 等到進入洛陽,他曾想要微服出巡,車馬已經備好,姚期勸諫說: 天下還未安定,臣實在不願意陛下常常微服出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即時還車。 | 光武帝立即讓車返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徵隗囂,潁川盜起,世祖還洛陽,但遣寇恂往,恂曰: 潁川以陛下遠征,故奸猾起叛,未知陛下還,恐不時降;陛下自臨,潁川賊必即降。 | 等到征伐槐囂時,潁川的強人四處起兵,世祖返回洛陽,只派了寇恂前往鎮壓,寇恂說: 潁川人應知道陛下遠征,所以奸猾之人起兵反叛,不知陛下返回,恐怕不會立刻歸降,如果陛下親自前往,潁川之賊一定立即投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至潁川,竟如恂言。 | 於是世祖前往穎川,結果正如寇恂所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非急務,欲小出不敢,至於急務,欲自安不為,故帝者之慾善也如此! | 所以如果不是要緊之物,想要微服出巡也不行,如果是緊急事物,想要自我安定也不行,所以做帝王要如此修身養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傳曰 百姓不徒附 ,誠以德先之也。 | 所以《易傳》說 百姓不是白白的歸附 ,實在是以德行為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漢遭厄運,天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時也。 | 現在漢朝遭逢厄運,天下勢力三分,有雄才智慧之士都期盼著聖明的時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陛下天姿至孝,喪逾三年,言及隕涕,雖曾閔不過也。 | 陛下您天之性純孝,服喪已經超過三年,每每談及還會垂淚涕下,就是曾生、閔子虔也不如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敬賢任才,使之盡力,有逾成康。 | 您禮敬賢才,任用賢人,讓他們盡忠竭力,超過成康之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國內和一,大小戮力,臣所不能陳。 | 所以國內團結統一,上下百姓協力同心,是臣不能完全陳述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臣不勝大願,願復廣人所不能者。 | 但臣還有更大的願望,希望您能做出其他人做不到的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輓大重者,其用力苦不眾,拔大艱者,其善術苦不廣,且承事宗廟者,非徒求福祐,所以率民尊上也。 | 拉拽重大的東西,擔心力量太小,克服巨大的困難,擔心好的辦法不多,更何況是繼承宗廟的人不只是為了尋求福祉,而是要教化百姓順從天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於四時之祀,或有不臨,池苑之觀,或有仍出,臣之愚滯,私不自安。 | 至於四季的祭祀,如果不能親自前往,那園囿遊樂,常常出行,恕臣愚昧,但私下很不安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憂責在身者,不暇盡樂,先帝之志,堂構未成,誠非盡樂之時。 | 身上擔負著憂慮責任的人,沒有時間去飲酒作樂,先帝的遺願,祖上的功業沒有完成,實在不是享樂的時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 | 希望陛下能裁剪樂官,減去後宮的增添設置,只保持先帝在時的規模,作為子孫的節儉表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徙為中散大夫,猶侍太子。 | 於是譙周被調任為中散大夫,仍然侍奉太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時軍旅數出,百姓彫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 | 當時軍隊頻繁征戰,百姓疲敝,譙周與尚書令陳祗討論其中的利害,退朝後寫成文章,名為《仇國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辭曰: 因餘之國小,而肇建之國大,並爭於世而為仇敵。 | 文中說: 因餘之國是小國,而肇建之國是大國,兩者相爭而成為仇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因餘之國有高賢卿者,問於伏愚子曰: 今國事未定,上下勞心,往古之事,能以弱勝強者,其術何如? | 因餘之國有叫高賢卿的人向伏愚子求教說: 現在國家還未安定,上下憂心,過往之事能以弱勝強的,用了什麼辦法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伏愚子曰: 吾聞之,處大無患者恆多慢,處小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 | 伏愚子說: 我聽說處於強大且沒有什麼憂患的國家經常很怠慢,弱小而有煩憂的國家,經常想著如何將事情做好。怠慢則容易生髮禍亂,想著把事情做好則國家太平,這是常理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 | 所以周文王休養生息,以少勝多,越王勾踐體恤百姓,以弱勝強,這是其中的辦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賢卿曰: 曩者項強漢弱,相與戰爭,無日寧息,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為界,各欲歸息民;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尋帥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之事乎? | 高賢卿說: 過去項羽強大,而劉邦弱小,兩者相爭沒有安定,但是項羽與劉邦相約以鴻溝為界,各自想要返回安定百姓。張良認為百姓民心安穩之後,就難以動搖了,於是派兵追,追擊項羽,最後將其擊殺,難道一定要按照周文王的辦法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肇建之國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邊陲,覬增其疾而斃之也。 | 肇建之國正處於疫病之中,我趁此機會攻陷他的邊境,增加他的困頓而消滅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伏愚子曰: 當殷、周之際,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習所專;深根者難拔,據固者難遷。 | 伏愚子說: 在商周之時,王侯世尊,君臣之位長久穩定,是百姓都很熟悉的。根深的東西難以拔出,堅固的東西難以轉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此之時,雖漢祖安能杖劍鞭馬而取天下乎? | 處於這種時候,即使是漢高祖,又怎麼能仗劍策馬而奪取天下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秦罷侯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歲改主,或月易公,鳥驚獸駭,莫知所從,於是豪強並爭,虎裂狼分,疾博者獲多,遲後者見吞。 | 當秦國廢除諸侯世襲,實行分封郡縣制之後,百姓疲於秦朝的勞役,天下土崩瓦解,有的一年改換一個君主,有的一個月換一個公侯,像鳥獸驚駭,不知如何歸附,於是天下豪強並起爭奪天下,像虎狼一樣分割土地,動作迅疾的得到的越多,動作緩慢的則被吞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我與肇建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 | 現在我們和肇建之國都傳襲王位,既不是秦朝末年動亂之時,而是有六國吞併的實力,所以可以像周文王一樣,但不能像漢高祖那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 | 百姓疲敝勞苦,那動亂就會生髮,在上位者傲慢下位者蠻橫那瓦解的情況就會出現。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諺曰: 射幸數跌,不如審發。 | 諺語說: 與其多次射箭而不中,不如看準之後再發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故智者不為小利移目,不為意似改步,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 | 所以,聰明的人不因為小的利益而轉移目的,也不因為似是而非的東西而改換腳步,等到時機成熟再行動,合乎天時才成功。所以,周武王的軍隊,不需再次開戰就能攻克,實在是因為重視百姓勞苦而審時度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 | 如果窮兵黷武,土崩瓦解,如果不幸遇難,即使有智慧之人,也不能提出好的謀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乃奇變縱橫,出入無間,衝波截轍,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濟盟津者,我愚子也,實所不及。 | 至於變化無窮,出入無阻,渡河越山,不用舟楫就能度過孟津,我是愚陋之人,實在是做不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遷光祿大夫,位亞九列。 | 後來譙周升任為光祿大夫,爵位僅次於九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周雖不與政事,以儒行見禮,時訪大議,輒據經以對,而後生好事者亦諮問所疑焉。 | 譙周雖然不參與政事,但以儒者的品行備受禮遇,後主劉禪經常向他請教國家大事,譙周都引經據典回答,而一些喜好學問的後輩晚生也向他諮詢所疑惑的問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而前。 | 景耀六年冬,魏朝大將軍鄧艾攻克江由,大軍長驅而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 而蜀國本來認為敵軍不會前來,沒有做守城的調度準備,等到聽說鄧艾已經進入陰平境內,百姓擔憂,都逃到山野之中無法禁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 | 後主劉禪就召集大臣商討對策,沒有好的謀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 有人認為,蜀國與吳國原本是友邦,應該可以投靠吳國。有人認為南中七郡,高山險阻,容易守衛,可以奔向南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惟周以為: 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 | 譙周認為: 自古以來沒有在他國寄居而做天子的,現在如果進入吳國,就應當臣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 | 況且,國家的政治和自然界一樣,大的能吞併小的,就是自然的道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 | 由此而說,那魏國能吞併吳國,而吳國卻不能吞併吳國,是很明白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 與其向小國稱臣,不如向大國稱臣,受兩次侮辱與受一次侮辱相比,如何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 | 況且如果逃奔到南方,則應當早做計劃,然後才能圖謀,現在大敵將近,禍患在即,底下的人心沒有能保證的,臣反正出發之時會生出變故,又怎麼能再到達南方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群臣或難周曰: 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 | 有大臣質問譙周說: 現在鄧艾已經不遠了,如果他不接受投降,又該怎麼辦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周曰: 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受之之後,不得不禮。 | 譙周說: 現在東吳還沒有臣服,大勢所趨,他不能不接受,接受之後他不能不禮遇我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 如果陛下投降魏朝,魏朝不分割土地封賞陛下,譙周就請求親自前往京城,用古今道義為您爭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眾人無以易周之理。 | 眾人沒有誰能辯駁譙周的主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主猶疑於入南,週上疏曰: 或說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適南之計,臣愚以為不安。 | 後主劉禪仍在猶豫想要逃奔到南中,譙周上書說: 有人說陛下因北兵深入我國,有想要前往南中的計劃,臣私下認為不妥,為什麼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者?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 | 南方是蠻夷之地,平常沒有什麼供應,尚且還多次反叛,自從丞相諸葛亮南征,大軍勢力逼迫,他們沒有辦法才順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 | 從那之後才交納賦稅,用以供養軍隊,與他們結有仇怨,所以他們是是國家憂患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一也。 | 現在因為走投無路,想要前去依靠他們,臣擔心他們會再次反叛,這是其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北兵之來,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勢衰,及時赴追,二也。 | 北方魏軍前來,不只是要奪取蜀地而已,如果逃奔到南方,他們一定趁著我們人事衰微,率軍追趕,這是其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御,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 | 如果逃到南方,對外要抵禦魏軍,對內要供應服飾車馬,費用增加,但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取得賦稅,又要增加少數民族的損耗,一定會加速他們的反叛,這是其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王郎以邯鄲僣號,時世祖在信都,畏偪於郎,欲棄還關中。邳肜諫曰: 明公西還,則邯鄲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 | 過去王朗假冒太子在邯鄲稱帝,當時世祖光武帝在信都,迫於王朗的威逼,想要放棄信徒、和成二郡返回關中,邳彤勸諫說: 您返回關中匪事那邯鄲地區的百姓不肯離開自己的父母,背離城主,而遠赴千里為您盡忠,他們是一定會背叛您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世祖從之,遂破邯鄲。 | 世祖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率軍攻破邯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誠恐邳肜之言覆信於今,四也。 | 現在北面魏朝軍隊而來,陛下南行,臣擔心邳彤的話現在又要應驗,這是其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願陛下早為之圖,可獲爵土;若遂適南,勢窮乃服,其禍必深。 | 希望陛下早做打算,向魏朝投降可以獲得爵位土地,如果立即逃奔南方,等到勢力窮盡才臣服,那禍患就很深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易曰: 亢之為言,知得而不知喪,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 《易經》說: 亢字的意思是隻知道進取而不知道退讓,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知道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難道只有聖人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言聖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堯、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雖不肖,禍尚未萌,而迎授與人,況禍以至乎! | 說的就是聖人知天命而不勉強而為,所以堯舜因為自己的兒子德行淺薄,知道上天有所授命,就尋求天下能授予的人,他們的兒子雖然不賢,但災禍還沒萌發,而把天下讓給上天認可之人,禍患還會產生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縛銜璧而歸武王,豈所樂哉,不得已也。 | 所以微子以紂王兄長的身份將自己反綁,口中含著玉壁歸附周武王,難道是他樂意這麼做嗎?只是不得已罷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遂從周策。 | 於是後主聽從譙周的意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 劉氏族人安然無恙,蜀國也沒有被誅滅,都是因為譙周的謀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晉文王為魏相國,以周有全國之功,封陽城亭侯。 | 當時晉文王司馬昭是魏朝的相國,因為譙周有保全蜀國的功勞,被封為陽城亭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下書闢周,周發至漢中,困疾不進。 | 又下詔書徵召譙周,譙周出發直到漢中,因病無法前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鹹熙二年夏,巴郡文立從洛陽還蜀,過見周。 | 鹹熙二年夏天,巴郡人文立從洛陽返回蜀地,路過漢中拜見譙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周語次,因書版示立曰: 典午忽兮,月酉沒兮。 | 譙周在言談之間給文立在書板上寫說: 典午忽兮,月酉沒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典午者謂司馬也,月酉者謂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 | 典午說的是司馬,月酉說的是八月,到了八月司馬昭果然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晉室踐阼,累下詔所在發遣周。 | 晉朝立國後,多次下詔給譙周所在的官府,要他們遣送譙周,譙周就抱病登車前往洛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周遂輿疾詣洛,泰始三年至。以疾不起,就拜騎都尉,周乃自陳無功而封,求還爵土,皆不聽許。 | 泰始三年才到,因他生病沒有啟用,被任命為拜騎都尉,譙周自己上疏陳述自己沒有功勞卻受封,請求歸還爵位土地,朝廷都沒有允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五年,予嘗為本郡中正,清定事訖,求休還家,往與周別。周語予曰: 昔孔子七十二、劉向、揚雄七十一而沒,今吾年過七十,庶慕孔子遺風,可與劉、揚同軌,恐不出後歲,必便長逝,不復相見矣。 | 泰始五年,我曾經作為本郡的中正,處理完事務,請求休假返家,前去與譙周告別,譙周對我說: 過去孔子七十二歲,劉向、揚雄七十一歲去世,現在我已經年過七十,或許只能仰慕孔子的風範,但可以和揚雄、劉向等的年齡相同,恐怕不到後年,我一定與世長辭了,再也不能相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疑周以術知之,假此而言也。 | 我懷疑譙周是憑藉術數知道這件事,而借這些話表述出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六年秋,為散騎常侍,疾篤不拜,至冬卒。 | 泰始六年秋天,譙周擔任散騎常侍,因為病重沒有任職,當年冬天譙周去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凡所著述,撰定法訓、五經論、古史考之屬百餘篇。 | 凡是他所著述的,共有《法訓》、《五經論》《古史考》等書一共一百多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週三子,熙、賢、同。 | 譙周的三個兒子,譙熙、譙賢、譙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子同頗好周業,亦以忠篤質素為行,舉孝廉,除錫令、東宮洗馬,召不就。 | 小兒子譙同很喜歡譙周的事業,也一樣以忠厚篤實、言行質樸為德行,被推舉為孝廉,擔任過錫縣縣令、東宮洗馬,但朝廷的徵召他都沒有赴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師人也。 | 郤正,字令先,河南郡偃師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祖父儉,靈帝末為益州刺史,為盜賊所殺。 | 祖父郤儉,靈帝末年擔任益州刺史,被盜賊所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會天下大亂,故正父揖因留蜀。 | 適逢天下大亂,所以郤正的父親郤揖趁機留在蜀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揖為將軍孟達營都督,隨達降魏,為中書令史。 | 郤揖是將軍孟達營中的都督,跟隨孟達投降魏朝,擔任了中書令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正本名纂。 | 郤正本名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以父死母嫁,單煢隻立,而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 年少時因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形單影隻,但卻安貧樂學,博覽古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弱冠能屬文,入為秘書吏,轉為令史,遷郎,至令。 | 弱冠之年就能寫文章,入宮擔任秘書吏,又轉認為令史,升任秘書郎,直到秘書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性澹於榮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馬、王、揚、班、傅、張、蔡之儔遺文篇賦,及當世美書善論,益部有者,則鑽鑿推求,略皆寓目。 | 郤正生性淡泊名利,尤其喜愛文章,從司馬相如,王褒,揚雄,班固、傅毅、張衡、蔡邕等人的文賦,直到當代的優秀書論。凡是益州所存有的,郤正都鑽研尋求,大多都過目誦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在內職,與宦人黃皓比屋周旋,經三十年,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 | 他在朝中任職,與宦官黃皓隔壁而居長達三十年之久。黃皓從卑微到身份貴重,操弄權勢,郤正不被黃皓所喜愛,也不被他憎恨,所以郤正的官位雖然沒有超過六百石,但最終也能免於禍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依則先儒,假文見意,號曰釋譏,其文繼於崔駰達旨。其辭曰: | 郤正學習先賢儒者,借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文名為《釋譏》,是崔駰《達旨》之後的又一篇相似文章,其中文辭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或有譏餘者曰: 聞之前記,夫事與時並,名與功偕,然則名之與事,前哲之急務也。 | 有人規勸我說: 過去的記載,事業與時機相連,名聲和功績一起,但是名分與事業,是先賢的首要事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故創制作範,匪時不立,流稱垂名,匪功不記,名必須功而乃顯,事亦俟時以行止,身沒名滅,君子所恥。 | 所以創立制度規劃做為規範,不到一定的時機都就不建立,要名聲流傳後世,沒有功勞是無法流傳的,名位一定要有功勞才能顯達,事業一定要等待時機才能成功,身死而名聲跟隨覆滅,是君子恥辱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達人研道,探賾索微,觀天運之符表,考人事之盛衰,辯者馳說,智者應機,謀夫演略,武士奮威,雲合霧集,風激電飛,量時揆宜,用取世資,小屈大申,存公忽私,雖尺枉而尋直,終揚光以發輝也。 | 所以通達知命的人,探究事物發展的規律,鑽研深奧而微妙的道理,觀察自然的變化,考究社會的盛衰,辯才之人四處遊說,智謀之人隨機應變,謀略之人出謀劃策,武士奮勇揚威,風雲際會,風激電飛,審時度勢,請求有所做為,小事忍讓而大事申張,心懷公事而忘卻私情,雖有小過錯,但求正直,最終才能發揚光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嬰丁禍敗,嗟道義之沈塞,愍生民之顛沛,此誠聖賢拯救之秋,烈士樹功之會也。 | 現在天下三足鼎立,陽剛之氣沒有聲張,天下之人遭受禍患,感嘆道義淪喪,悲痛百姓流離,這實在是聖賢之人拯救百姓,樹立功業的時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