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 | 現在又使芒卯敗逃,進入了北宅,這并不是他們想要進攻魏都,而是威脅大王要求多多割讓土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必勿聽也。 | 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王背楚、趙而講秦,楚、趙怒而去王,與王爭事秦,秦必受之。 | 現在若大王背棄楚國、趙國而與秦國講和,楚、趙兩國必定怨恨而背離大王,而與大王爭着事奉秦國,秦國必定會接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挾楚、趙之兵以復攻梁,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 | 秦國挾制楚、趙兩國的軍隊再攻魏都,那么魏國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原王之必無講也。 | 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講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若欲講,少割而有質;不然,必見欺。 | 大王若打算講和,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質作保;不然,必定上當受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臣之所聞於魏也,原君之以是慮事也。周書曰 惟命不於常 ,此言幸之不可數也。 | 這是我在魏國所聽到的,希望您據此來考慮圍攻大梁的事。《周書》上說 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變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戰勝暴子,割八縣,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計之工也,天幸為多矣。 | 這就是說天賜幸運是不可多次得到的。秦國戰勝暴鳶,割取了八縣,并非是兵力精良,也非計謀的高超巧妙,而靠的主要是運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智者不然。 | 現在秦國又打敗了芒卯,兵入北宅,進而圍攻大梁,以此看來是自己把徼天之幸當作了常態,明智的人不是這樣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 | 據我所知魏國已經調集了全部上百個縣的精兵良將來保衛大梁,兵力不少於三十萬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三十萬之眾守梁七仞之城,臣以為湯、武復生,不易攻也。 | 以三十萬的大軍來守衛七丈高的城垣,我認為即使商湯、周武王死而復生,也是難以攻下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輕背楚、趙之兵,陵七仞之城,戰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於今,未嘗有者也。 | 輕易的背着楚、趙兩國軍隊,要登七丈高的城垣,與三十萬大軍對壘,而且志在必得,我認為從開天辟地以來直到今天,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攻而不拔,秦兵必罷,陶邑必亡,則前功必棄矣。 | 攻打卻不能攻破,秦軍必然疲憊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卻定要喪失,那就會前功盡棄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 | 現在魏國正猶疑未決,可以先少割一些土地穩住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原君逮楚、趙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 | 希望您抓住楚、趙援軍尚未到達大梁的時機,趕快以少割土地來收服魏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 | 魏國正當猶疑之際,會把得到以少割土地換取大梁解圍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這樣做你才能得到您想要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楚、趙怒於魏之先己也,必爭事秦,從以此散,而君後擇焉。 | 楚、趙兩國對於魏國搶先與秦國聯合會大為惱火,必定爭着討好秦國,合縱便因此瓦解,而后您再從中尋找時機個個攻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 | 況且,您要取得土地也不一定非用軍事手段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絳安邑。 | 割取了原來的晉國土地,秦軍不用發動進攻,魏國就會乖乖地獻出絳、安邑兩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為陶開兩道,几盡故宋,衛必效單父。 | 這樣又為您打開了河西、河東兩條通道,原來的宋國土地也將全部為秦國所有,隨即衛國必會獻出單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 | 秦軍不動一兵一卒,而您卻能控制全面局勢,有什么索取不能得到,有什么作為不能成功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原君熟慮之而無行危。 穰侯曰: 善。 | 希望您仔細考慮圍攻大梁這件事而不要冒險行事。 穰侯說: 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罷梁圍。 | 於是停止攻梁,解圍而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年,魏背秦,與齊從親。 | 第二年,魏國背離了秦國,同齊國合縱交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使穰侯伐魏,斬首四萬,走魏將暴鳶,得魏三縣。 | 秦王派穰侯進攻魏國,斬敵四萬人,使魏將暴鳶戰敗而逃,取得了魏國的三個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穰侯益封。 | 穰侯又增加了封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魏,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 | 第三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再次攻打趙國、韓國和魏國,在華陽城下,大敗芒卯的軍隊,斬敵十萬人,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與趙觀津,益趙以兵,伐齊。 | 接着又把觀津還給了趙國,并且派兵增援趙國,讓它去攻打齊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襄王懼,使蘇代為齊陰遺穰侯書曰: 臣聞往來者言曰 秦將益趙甲四萬以伐齊 ,臣竊必之敝邑之王曰 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 。 | 齊襄王害怕被打,就讓蘇代替齊國暗地里送給穰侯一封信說: 我聽往來兩國的人說 秦國將要給趙國增援四萬士兵來攻打齊國 ,我私下一定對我們國君說 秦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精通軍事,一定不會這么做 。為什么這么說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何也?夫三晉之相與也,秦之深讎也。 | 韓、趙、魏三國友好結盟,這是秦國極度仇恨厭惡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 | 它們三國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盡管有上百次的背棄,上百次的相騙,但都不算是背信棄義,一旦對外它們是互信不疑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破齊以肥趙。 | 現在打敗齊國會使趙國強盛起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趙,秦之深讎,不利於秦。此一也。 | 趙國是秦國所仇視的大敵,顯然對秦國不利。這是第一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之謀者,必曰 破齊,弊晉、楚,而後制晉、楚之勝 。 | 秦國的謀臣策士們,一定會說 打敗齊國,先削弱三晉和楚國的力量,然后再戰而勝之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齊,罷國也,以天下攻齊,如以千鈞之弩決潰筴也,必死,安能弊晉、楚? | 其實,齊國是個勢單力薄的疲憊之國,調集天下諸侯的兵力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釣強弓去沖開潰爛的廱疽,齊國必亡無疑,怎么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二也。 | 這是第二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也;多出兵,則晉、楚為制於秦。 | 秦國若出兵少,那么三晉和楚國就不相信秦國;若出兵多,就會讓三晉和楚國擔憂將被秦國控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恐,不走秦,必走晉、楚。 | 齊國懼怕被攻打,不會投靠秦國,而必定投靠三晉和楚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三也。 | 這是第三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割齊以啖晉、楚,晉、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敵。 | 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誘三晉和楚國,而三晉和楚國派兵進駐加以扼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四也。 | 這是第四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晉、楚以秦謀齊,以齊謀秦也,何晉、楚之智而秦、齊之愚? | 這種做法就是讓三晉和楚國借秦國之力謀取齊國,拿齊國之地對付秦國,怎么三晉、楚國如此聰明而秦國、齊國如此愚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五也。 | 這是第五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無患矣。 | 因此,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也就一定沒有禍患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有安邑,韓氏必無上黨矣。 | 秦國占據了安邑,韓國也就必定無法控制上黨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取天下之腸胃,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 | 奪取天下的中心區域,與出兵而擔憂其不能返回比較起來,哪個有利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代齊矣。 | 這些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才說秦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精通軍事,肯定不會給趙國四萬士兵讓他攻打齊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歸。 | 於是穰侯不再進軍,領兵回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竈,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 | 昭王三十六年,當時相國穰侯與客卿竈商議,要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城,借以擴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魏人范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 | 這時有個魏國人叫范睢自稱張祿先生,譏笑穰侯竟然越過韓、魏等國去攻打齊國,他趁着這個機會請求勸說秦昭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昭王於是用范睢。 | 昭王於是任用了范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范睢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 | 范睢向昭王闡明宣太后在朝廷內專制,穰侯在外事上獨攬大權,涇陽君、高陵君等人則過於奢侈,以致比國君之家還富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 | 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穰侯的相國職務,責令涇陽君等人都一律遷出國都,到自己的封地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余。 | 穰侯離開函谷關的時候,載物坐人的車子有一千多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 | 穰侯在陶邑去世,就葬在那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復收陶為郡。 | 秦國收回陶邑設為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親舅也。 | 太史公說:穰侯是秦昭王的親舅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 秦國之所以能夠向東擴張領土,削弱諸侯,曾經稱帝於天下,各國諸侯無不俯首稱臣,這當是穰侯的功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其貴極富溢,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於羈旅之臣乎! | 等到顯貴至極豪富無比之時,一人說破,便屈居下位,權勢被奪,憂愁而死,何況那些寄居異國的臣子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 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往來,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 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都對管仲很好,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 不久,鮑叔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 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鮑叔遂進管仲。 | 於是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荐管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政,桓公憑借着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候,使天下歸正於一,這都是靠管仲的智謀才實現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管仲曰: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 管仲說: 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牙并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是家里貧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 我曾經替鮑叔牙謀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牙不認為我愚笨,因為他知道時運有順利的時候,也有不順利的時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 我曾經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是沒遇上好時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 我曾經多次打仗時逃跑。鮑叔牙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贍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 公子糾在爭奪國君之位的斗爭中失敗,召忽為他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牙不認為我是不知廉恥的人,因為他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而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 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 鮑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願在管仲手下做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 | 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 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牙能夠識別人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 | 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后,憑借着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其稱曰: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 倉庫儲備滿了糧食,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 六親 才會得以穩固 禮義廉恥得不到提倡和發揚,國家就會滅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 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着百姓的心意流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論卑而易行。 | 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 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將其廢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於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貴輕重,慎權衡。 | 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 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想要襲擊蔡國,管仲就借此機會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桓公實北徵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 桓公實際上是想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重修召公時期的政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 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候們因此歸順齊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曰: 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 所以說: 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 管仲擁有的財富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華麗的三歸台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 管仲逝世后,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候國強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 此后過了百余年,齊國又出了個晏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 | 晏平仲,名嬰,是齊國萊地夷維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 | 他輔佐了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由於節約儉仆又努力工作,在齊國受到人們的尊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 他做了齊國的宰相,每頓飯不吃兩種以上的肉食,妻妾不穿絲綢衣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 | 在朝廷上,國君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 | 國君能行正道,就順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着去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 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於各國諸候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 | 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着服勞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 |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然后駕車將他帶回了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 | 道家后,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 嬰雖不仁,免子於戹,何子求絕之速也? | 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 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么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