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 | 宋國有個富人,因為天下雨毀壞了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子曰 不筑且有盜 ,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 他兒子說: 不修好就會有盜賊 ,他的鄰居有位老人也這么說。晚上果然丟了很多財物,他全家的人都認為他兒子特別聰明卻懷疑鄰居那位老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問群臣曰: 吾欲用兵,誰可伐者? 關其思曰: 胡可伐。 | 從前鄭武公想要攻打胡國,反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的君主。就問大臣們說: 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誰? 關其思回答說: 可以攻打胡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戮關其思,曰: 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 | 鄭武公就把關其思殺了,并且說: 胡國,是我們兄弟之國,你說攻打它,什么居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 | 胡國君主聽到這件事,就認為鄭國君主是自己的親人而不防備他,鄭國就趁機偷襲胡國,并占領了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二說者,其知皆當矣,然而甚者為戮,薄者見疑。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矣。 | 這兩件事情的說客,他們的預見都是正確的,然而言重的被殺死,言輕的被懷疑,所以知道某些事情并不難,知道如何去處理已知的事才是困難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衛君。 | 從前彌子瑕被衛國君主寵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 | 按照衛國的法律,偷駕君車的人要砍掉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 | 不久,彌子瑕的母親病了,有人知道這件事,就連夜通知他,彌子瑕就詐稱主的命令駕着君主的車子出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聞之而賢之曰: 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 | 君主聽到這件事反而贊美他說: 多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病竟願犯下斷足的懲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 | 彌子瑕和衛君到果園去玩,彌子瑕吃到一個甜桃子,沒吃完就獻給衛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曰: 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 衛君說: 真愛我啊,自己不吃卻想着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彌子色衰而愛弛,得罪於君。 | 等到彌子瑕容色衰退,衛君對他的寵愛也疏淡了,后來得罪了衛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曰: 是嘗矯駕吾車,又嘗食我以其余桃。 | 衛君說: 這個人曾經詐稱我的命令駕我的車,還曾經把咬剩下的桃子給我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前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至變也。 | 彌子瑕的德行與當初相比并沒有變化,以前所以被認為孝順而后來被治罪的原因,是由於衛君對他的愛憎改變了的緣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有愛於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於主,則罪當而加疏。 | 所以說,被君主寵愛時就認為他聰明能干,愈加親近。被君主憎惡了,就認為他罪有應得,就愈加疏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之矣。 | 因此,勸諫游說的人,不能不調查君主的好惡愛憎,然后再進行游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 | 龍是一種動物,可以馴養,可以與它嬉戲,還能乘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 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逆鱗,人要觸動它的逆鱗,一定會被它傷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几矣。 | 君主也有逆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算得上善於游說的人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人或傳其書至秦。 | 有人把韓非的著作傳到秦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 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 秦王見到《孤憤》《五蠹》這些書,說: 唉呀,我要見到這個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遺憾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李斯曰: 此韓非之所著書也。 | 李斯說: 這是韓非撰寫的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因急攻韓。 | 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韓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 起初韓王不重用韓非,等到情勢吃緊,才派遣韓非出使秦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王悅之,未信用。 | 秦王很喜歡他,可是卻不信任也不重用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 韓非,韓之諸公子也。 | 李斯、姚賈嫉妒他,在秦王面前底毀他說: 韓非,是韓國貴族子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 | 現在大王要吞并各國,韓非最終還是要幫助韓國而不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 如今大王不任用他,雖然可以長久地將他留在秦國,但最終會將他放回去,這是給自己留下的禍根啊。不如給他加個罪名,依法處死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 | 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下令司法官吏給韓非定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 | 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了毒藥,叫他自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韓非欲自陳,不得見。 | 韓非想要當面向秦王陳述是非,卻見不到秦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 后來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韓非已經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申子、韓子皆著書,傳於後世,學者多有。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 申子、韓子都著書立說,留傳到后世,學者大多有他們的書,我唯獨悲嘆韓非撰寫了《說難》而本人卻逃脫不了游說君主的災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 太史公說:老子推重的 道 ,虛無,順應自然,以無為來順應各種變化,所以,他寫的書很多措辭微妙不易理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 | 莊子宣演道德,縱意推論,其學說的要點也歸本於自然無為的道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 | 申子勤奮自勉,推行於循名責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 | 韓子依據法度作為規范行為的繩墨,決斷事情,明辨是非,用法嚴酷苛刻,絕少施以恩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 他們的學說都原始於道德的理論,因此老子的思想可以說是深邃曠遠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伯陽立教,清淨無為。道尊東魯,跡竄西垂。 | 老子樹立教化,追求心境潔淨,不受外擾,讓人得到大智慧;他的學說在東邊的魯地受到推崇,人的足跡卻去了西部的邊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莊蒙栩栩,申害卑卑。刑名有朮,說難極知。 | 莊周縱意推論,歡喜自得,申不害勤奮自勉,充滿權謀,韓非《說難》極其智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悲彼周防,終亡李斯。 | 可悲啊他們的謹密防患,最后卻在李斯手上終結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 蘇秦是東周雒陽人,他曾向東到齊國拜師求學,在鬼谷子先生門下學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出游數歲,大困而歸。 | 外出游曆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 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 | 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 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 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干搬弄口舌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 | 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曰: 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 | 說: 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借它獲得地位和榮耀,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 | 於是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伏案而鑽研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期年,以出揣摩,曰: 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 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締,找到與國君相合的門道,激動地說: 就憑這些足可以游說當代的國君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求說周顯王。 | 他求見并游說周顯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 | 可是顯王周圍的臣子一向了解蘇秦的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顯王也不信任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西至秦。 | 於是,他向西到了秦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孝公卒。 | 秦孝公已經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說惠王曰: 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 | 就游說惠王說: 秦國是個四面山關險固的國家,為群山所環抱,渭水如帶橫流,東面有函谷關和黃河,西面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和馬邑,這真是個險要、肥沃、丰饒的天然府庫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 | 秦國憑借着眾多的百姓,訓練有素的士兵,足以吞并天下,建立帝業,統治四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王曰: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 | 秦惠王說: 鳥兒在羽毛還沒長丰滿的時候,不可能凌空飛翔;國家的政教還沒有正軌,不可能兼并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 這時秦國剛剛處死商鞅,非常諱恨游說的人,因而不任用蘇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東之趙。 | 於是,他向東到了趙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趙肅侯令其弟成為相,號奉陽君。 | 趙肅侯讓自己的弟弟趙成出任國相,封號叫奉陽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奉陽君弗說之。 | 奉陽君不喜歡蘇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去游燕,歲余而後得見。 | 蘇秦又離開了趙國,游曆到燕國,經過了一年多才有機會見到了燕文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說燕文侯曰: 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 | 他向燕文侯進言道: 燕國的東邊是朝鮮、遼東,北邊是林胡、樓煩,西邊是云中、九原,南邊是嘑沱河、易水,國土縱橫兩千多里,士兵好几十萬,戰車六百輛,戰馬六千匹,儲存的糧食足夠好几年之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於棗栗矣。 | 在南面,碣石山、雁門山一帶的土地肥沃,物產丰富;在北面,可以種植紅棗和板栗獲得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單是紅棗、板栗的收入就能夠保證他們生活富裕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所謂天府者也。 | 這就是所謂的天然府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將,無過燕者。 | 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沒有戰事,不會面臨軍隊覆滅、將領士兵被殺的危險,在這一點上沒有誰比得上燕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 大王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 | 燕國之所以不遭受敵人的侵犯,是因為趙國是燕國在南方的屏障。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 | 秦國和趙國發動五次戰爭,秦國戰勝兩次而趙國戰勝三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趙相斃,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 兩國相互殘殺,彼此消亡,而大王可以憑借完好的燕國勢力,在后邊控制它們,這就是燕國之所以不受敵國侵犯的原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千里,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 | 況且秦國如果想要攻打燕國,就必須穿越云中和九原,經過代郡和上谷,穿行几千里,即使能攻克燕國的城池,秦國也會考慮到自己沒有辦法守住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 秦國不能侵犯燕國的道理已經非常明顯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趙之攻燕也,發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 | 如今趙國想要進攻燕國,只要發布號令,不需要十天,就能使几十萬大軍進駐到邊境的東桓一帶了,趙軍接着再渡過嘑沱河,涉過易水,所花費的時間不會超過四五天,就能到達燕國的都城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曰秦之攻燕也,戰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於百里之內。 | 所以說,秦國攻打燕國,要到千里之外作戰;趙國攻打燕國,只是在百里之內作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 | 不擔心百里之內的禍患,卻看重千里之外的敵人,沒有比這更錯誤的策略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故原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 | 因此我希望大王能與趙國聯合,把各國聯成一體,那么燕國一定沒有禍患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侯曰: 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強趙,南近齊,齊、趙強國也。 | 燕文侯說: 您說的當然不錯,可是我的國家弱小,西邊又緊靠着強大的趙國,南邊接近齊周,齊、趙都是強大的國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 | 您一定要用合縱相親的辦法使燕國安全無事,我願傾國相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 於是就資助蘇秦車馬錢財到趙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奉陽君已死,即因說趙肅侯曰: 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皆高賢君之行義,皆原奉教陳忠於前之日久矣。 | 奉陽君已經死了,就趁機游說趙肅侯說: 天下的卿相臣子一直到穿粗衣的讀書人,都仰慕您這賢明的國君施行仁義,都希望能在您面前聽從教誨,陳述忠言,為時很久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雖然,奉陽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賓客游士莫敢自盡於前者。 | 雖然如此,然而奉陽君妒嫉人才而您又不理政事,因此賓客和游說之士沒有誰敢在您面前暢所欲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奉陽君捐館舍,君乃今復與士民相親也,臣故敢進其愚慮。 | 如今奉陽君已經撒手人寰,您又可以和士民百姓親近了,所以我才敢於向您陳述愚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竊為君計者,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於民也。 | 我私下為您考慮,沒有比百姓生活的安寧,國家太平,并且無須讓人民卷入戰爭中去更重要的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安民之本,在於擇交,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 | 使人民安定的根本,在於選擇邦交,邦交選擇得當,人民就安定;邦交選擇不得當,人民就終身不安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言外患:齊秦為兩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 | 請允許我分析趙國的外患:假如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么人民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秦國攻打齊國,人民也不會得到安寧,假如依靠齊國攻打秦國,人民還是得不到安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夫謀人之主,伐人之國,常苦出辭斷絕人之交也。原君慎勿出於口。 | 所以想要計算別國的國君,攻打別人的國家,常常苦於公開聲明斷絕跟別國的外交關系,希望您小心謹慎,不要輕易把這話說出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別白黑所以異,陰陽而已矣。 | 請讓我為您分析這種黑白、陰陽極其分明的利害得失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誠能聽臣,燕必致旃裘狗馬之地,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園,韓、魏、中山皆可使致湯沐之奉,而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 您果真能聽我的忠告,燕國一定會獻出盛產氈裘狗馬的土地,齊國一定會獻出盛產魚鹽的海灣,楚國一定會獻出盛產桔柚的園林,韓、衛、中山都可以相應地獻出供您湯沐的費用,而您的親戚和父兄都可以裂士封侯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軍禽將而求也;封侯貴戚,湯武之所以放弒而爭也。 | 獲得割地、享受權利,正是春秋五霸不惜全軍覆沒、將領被俘的代價去追求的;使貴戚封侯,正是商湯、武王所以要起兵并釆用流放甚至冒着弒君的罪名去爭取的原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君高拱而兩有之,此臣之所以為君原也。 | 如今我讓您安然就座,就可以輕易地獲得這兩種好處,這就是我希望於您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大王與秦,則秦必弱韓、魏;與齊,則齊必弱楚、魏。 | 現在如果大王和秦國友好,那么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么齊國一定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魏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效宜陽,宜陽效則上郡絕,河外割則道不通,楚弱則無援。 | 魏國衰弱了就要割地河外,韓國衰弱了就要獻出宜陽。宜陽一旦獻納秦國,上郡就要陷入絕境,割讓了河外就會切斷上郡的交通。楚國要衰弱了,您就孤立無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計也。 | 這三個方面您不能不仔細地考慮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秦下軹道,則南陽危;劫韓包周,則趙氏自操兵;據衛取卷,則齊必入朝秦。 | 秦國攻下軹道,韓國的南陽就危在旦夕,秦國要強奪南陽,包圍周都,那么趙國就要拿起武器自衛;假如秦國占據了衛地,攻取了卷城,那么齊國一定會向秦國俯首稱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欲已得乎山東,則壁舉兵而鄉趙矣。 | 秦國的欲望既然已經在山東得逞,就一定會發兵向趙國進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甲渡河逾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 | 假如秦軍渡過黃河,越過漳水,占據番吾,那么,秦、趙兩國的軍隊一定要在邯鄲城下作戰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臣之所為君患也。 | 這就是我替你憂慮的原因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彊於趙。 | 正當這時,山東境內所建立的國家沒有比趙國強大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趙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 | 趙國區域縱橫兩千多里,武裝部隊几十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支用好几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