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
西有常山,南有漳水,東有清河,北有燕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燕固弱國,不足畏也。
燕,本來就是個弱小的國家,不值得害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之所害於天下者莫如趙,然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何也?
天下間,秦國最忌恨的莫過於趙國。然而秦國為什么不敢發兵攻打趙國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畏韓、魏之議其後也。
是害怕韓國和魏國在后邊暗算它。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然則韓、魏,趙之南蔽也。
既然如此,那么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之攻韓、魏也,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傅國都而止。
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就沒有什么名山大川的阻擋,象蠶吃桑葉似的逐漸地侵占,直到逼近兩國的國都為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於秦。
韓、魏不能抵擋秦國,必然會向秦國臣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無韓、魏之規,則禍必中於趙矣。
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么戰禍必然會臨到趙國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此臣之所為君患也。
這也是我替你憂慮的原因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聞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士不過三千,車不過三百乘,卒不過三萬,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
我聽說當初唐堯沒有分到過三百畝的賞賜,虞舜也沒有得到過一尺的封地,卻能擁有整個天下;禹夏聚集的民眾不夠百人,卻能在諸侯中稱王;商湯、周武的卿士不足三千,戰車不足三百輛,士兵不足三萬,卻能成為天子:他們確實掌握了奪取天下的策略。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彊弱,內度其士卒賢不肖,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矣,豈揜於眾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
所以,一個賢明的君主,對外要能預料敵國的強弱,對內要能估計士兵們素質的優劣,這樣用不着等到雙方軍隊接觸,勝敗存亡的關鍵所在早就了然於胸了。怎么會被眾人的議論所蒙蔽,而昏昧不清地決斷國家大事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竊以天下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於秦,六國為一,并力西鄉而攻秦,秦必破矣。
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各諸侯國的土地五倍於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十倍於秦國,假如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秦國一定會被打敗。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西面而事之,見臣於秦。
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論哉!
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難道是可以同日而語的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衡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予秦。
凡主張連衡政策的人,都想把各諸侯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成,則高台榭,美宮室,聽竽瑟之音,前有樓闕軒轅,後有長姣美人,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
秦國的霸業成功,他們就可把樓台亭榭建得高大,把宮室建得華美,欣賞着竽瑟演奏的音樂,前有樓台、宮闕,高敞華美的車子;后有窈窕艷麗的美女,至於各國遭受秦國的禍害,他們就不去分擔憂愁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故夫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以求割地,故原大王孰計之也。
所以那些主張連衡的人憑借秦國的權勢日夜不停地威脅諸侯各國,謀求割讓土地,因此,希望大王能仔細地考慮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聞明主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故尊主廣地彊兵之計臣得陳忠於前矣。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決斷疑慮,排斥讒言,摒棄流言蜚語的途徑,堵塞結黨營私的門路,所以我才有機會在您面前陳述使國君尊崇,使土地擴展,使軍隊強大的計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以從親,以畔秦。
我私下為大王考慮,不如使韓、魏、齊、楚、燕、趙結成一個相親的整體,對抗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令天下之將相會於洹水之上,通質,刳白馬而盟。要約曰: 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讓天下的將相在洹水之上聚會,相互溝通故有的嫌隙,殺白馬歃血盟誓,彼此約定說: 假如秦國攻打楚國,那么齊、魏就分別派出精銳部隊幫助楚國,韓國就切斷秦國的運糧要道,趙軍就南渡河漳支援,燕軍就固守常山以北。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而佐之,趙涉河漳,燕守云中。
假如秦國攻打韓國、魏國,那么楚軍就切斷秦國的后援,齊國就派出精銳部隊去幫助韓、魏。趙軍就渡過河漳支援,燕國就固守云中地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
假如秦國攻打齊國,那么楚國就切斷秦國的后援,韓國固守城皋,魏國堵塞秦國的要道,趙國的軍隊就渡河漳挺進博關支援,燕國派出精銳部隊去協同作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勃海,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
假如秦國攻打燕國,那么,趙國固守常山,楚國的部隊駐扎武關,齊軍渡過渤海,韓、魏同時派出精銳部隊協同作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
假如秦國攻打趙國,那么韓國的部隊駐扎宜陽,楚國的部隊駐扎武關,魏國的部隊駐扎河外,齊國的部隊渡過清河,燕國派出精銳部隊協同作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
假如有的諸侯不照盟約辦事,便用其他五國的軍隊共同討伐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六國從親以賓秦,則秦甲必不敢出於函谷以害山東矣。
假如六國相親結成一體共同抵抗秦國,那么秦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出兵侵犯山東六國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如此,則霸王之業成矣。
這樣,您霸主的事業就成功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趙王曰: 寡人年少,立國日淺,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也。
趙王說: 我還年輕,治理國家的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諸侯寡人敬以國從。
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諸侯國得以安定,我願誠懇地傾國相從。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飾車百乘,黃金千溢,白璧百雙,錦繡千純,以約諸侯。
於是裝飾車子一百輛,載上黃金一千鎰,白璧一百雙,綢緞一千匹,用來游說各諸侯國加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時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
這時,周天子把祭祀文王、武王用過的肉賜給秦惠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將龍賈,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
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國,生擒了魏將龍賈,攻克了魏國的雕陰,并打算揮師向東挺進。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於秦。
蘇秦恐怕秦國的部隊打到趙國來,就用計激怒了張儀,迫使他投奔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說韓宣王曰: 韓北有鞏、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商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地方九百余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彊弓勁弩皆從韓出。
於是蘇秦去游說韓宣王說: 韓國北部有堅固的鞏邑、城皋,西部有宜陽、商阪的要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區域縱橫九百多里,武裝部隊有几十萬,天下的強弓硬弩都是從韓國制造出來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谿子、少府時力、距來者,皆射六百步之外。
像谿子弩,以及少府制造的時力、距來,射程都在六百步以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
韓國士兵腳踏連弩而射,能連續發射一百箭,中間不停止。遠處的敵人,可以射穿他們胸前的鎧甲,穿透胸膛,近處的敵人,可以射透他們的心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簠芮,無不畢具。
韓國士兵使用的劍、都是從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鍛冶的,這些鋒利的武器都能在陸上截斷牛馬,水上能劈天鵝、大雁,臨陣對敵能斬斷堅固的鎧甲、鐵衣,從臂套、盾牌到系在盾牌上的絲帶,沒有不具備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憑着韓國士兵的勇敢,披着堅固的鎧甲,拉着強勁的硬弩,佩戴着鋒利的寶劍,即使以一當百,也不在話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大於此者矣。
憑着韓國兵力的強勁和大王的賢明,卻向西侍奉秦國,拱手而臣服,使國家蒙受恥辱而被天下人恥笑,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故原大王孰計之。
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
如果大王去侍奉秦國,秦國必定會向您索取宜陽、成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玆效之,明年又復求割地。
今年把土地獻給他,明年又要索取割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受後禍。
給他吧,卻沒有土地可給,不給吧,那么就會丟掉以前割地求好的功效而遭受后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
況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國貪婪的索取是沒有止境的,拿有限的土地,去換取無止境的索取,這就叫做拿錢購買怨恨,糾結災禍。不用打仗,而土地就被割去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聞鄙諺曰: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我聽說過一句俗話: 寧ò雞的嘴,不做牛的肛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異於牛後乎?
現在,如果向西拱手臣服,和做牛的肛門有什么不同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以大王之賢,挾彊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憑着大王的賢明,又擁有韓國強大的軍隊,卻蒙受做牛后的丑名,我私下為大王感到羞恥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韓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劍仰天太息曰; 寡人雖不肖,必不能事秦。
這時韓王突然變了臉色,捋起袖子,憤怒地瞪大眼睛,手按寶劍,仰望天空長長地嘆息說: 我雖然沒有出息,也決不能去侍奉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主君詔以趙王之教,敬奉社稷以從。
現在您既然轉告了趙王的指教,我願意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聽從您的安排。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又說魏襄王曰: 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許、郾、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東有淮、潁、棗、無胥,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棗,地方千里。
蘇秦又游說魏襄王說: 大王的國土,南邊有鴻溝、陳地、汝南、許地、郾地、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東邊有淮河、潁河、煮棗、無胥,西邊有長城為界,北邊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棗,國土縱橫千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曾無所芻牧。
地方名義上雖然狹小,但是田間到處蓋滿房屋,連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沒有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輷殷殷,若有三軍之眾。
人口稠密,車馬眾多,日夜行馳,絡繹不絕,轟轟隆隆,好象有三軍人馬的聲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彊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
我私下估量大王的國勢和楚國不相上下。可是那些主張連衡的人誘惑您侍奉秦國,伙同像虎狼一樣凶惡的秦國侵擾整個天下,一旦魏國遭受秦國的危害,誰都不會顧及您的災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挾彊秦之勢以內劫其主,罪無過此者。
依仗着秦國強大的勢力,在內部劫持別國的君主,一切罪惡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魏,天下之彊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
魏,是天下強大的國家;王,是天下賢明的國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稱東籓,筑帝宮,受冠帶,祠春秋,臣竊為大王恥之。
現在您竟然有意向西面奉事秦國,自稱是秦國東方的屬國,為秦國建筑離宮,接受秦國的分封,釆用秦國的冠服式樣,春秋季節給秦國納貢助祭,我私下為大王感到羞恥。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聞越王勾踐戰敝卒三千人,禽夫差於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乘,制紂於牧野:豈其士卒眾哉,誠能奮其威也。
我聽說越王勾踐僅用三千疲憊的士兵作戰,就在干遂活捉了吳王夫差;周武王只用了三千士兵,三百輛蒙着皮革的戰車,在牧野制服了商紂:難道他們是靠着兵多將廣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
實在是因為充分發揮出他們的威力。現在,我私下聽說大王的軍事力量,精銳部隊二十萬,裹着青色頭巾的部隊二十萬,能沖鋒陷陣的部隊二十萬,勤雜兵十萬,戰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聽於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
這些實力超過越王勾踐和周武王很遠了,可是,如今您卻聽信群臣的建議,想以臣子的身份服事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實,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
如果奉事秦國,必然要割讓土地來表示自己的忠誠,因此,還沒動用軍隊,國家卻已虧損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
凡是群臣中妄言服事秦國的,都是奸妄之人,而不是忠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後,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彊秦之勢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原大王孰察之。
他們作為君主的臣子,卻想割讓自己國君的土地,以求得與秦國的友誼,偷取一時的功效而不顧后果,破壞國家的利益而成就私人的好處,對外憑借着強秦的勢力,從內部劫持自己的國君,以達到割讓土地的目的,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這種情況。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周書曰: 釂釂不絕,蔓蔓柰何?
《周書》上說: 草木滋長出微弱的嫩枝時,要不及時去掉它,到處滋長延伸了怎么辦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豪氂不伐,將用斧柯。
細微嫩枝不及時砍掉它,等到長的粗壯了,就得用斧頭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柰之何?
事前不考慮成熟,事后將有災禍臨頭,那時對它將怎么辦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壹意,則必無彊秦之患。
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建議,六國聯合相親,專心合力,一個意志,就一定沒有強秦侵害的禍患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之詔詔之。
所以敝國的趙王派我來獻上不成熟的策略,奉上詳明的公約,全賴大王的指示號召大家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魏王曰: 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
魏王說: 我沒有出息,從沒聽說過如此賢明的指教,如今您奉趙王的使命來指教我,我將嚴肅地率領全國民眾聽從您的安排。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因東說齊宣王曰: 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接着,蘇秦又向東方游說齊宣王,說: 齊國南面有泰山,東面有瑯邪山,西面有清河,北面有渤海,這可說是四面都有天險的國家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齊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
齊國的土地縱橫兩千余里,武裝部隊几十萬人,糧食堆積得象山丘一樣高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如鋒矢,戰如雷霆,解如風雨。
三軍精良,聯合起五家的兵卒,進攻如同鋒芒之刀刃、良弓之矢那樣勇猛捷速,打起仗來好象雷霆震怒一樣猛烈,撤退好象風雨一樣快地消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勃海也。
自有戰役以來,從未徵調過泰山以南的軍隊,也不曾渡過清河,涉過渤海去徵調這二部的士兵。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臨菑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於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光是臨淄就有居民七萬戶,我私下估計,每戶不少於三個男子,三七二十一萬,用不着徵集遠處縣邑的兵源,光是臨淄的士兵本來就夠二十一萬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
臨淄富有而殷實,這里的居民沒有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下棋踢球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臨菑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臨淄的街道上車子擁擠得車軸互相撞擊,人多得肩膀相互磨擦,把衣襟連接起來,可以形成圍幔,舉起衣袖,可以成為遮幕,大家揮灑的汗水,就象下雨一樣,家家殷實,人人富足,志向高遠,意志飛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彊,天下莫能當。
憑借着大王的賢明和齊國的強盛,天下沒有那個國家能夠比得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竊為大王羞之。
如今您卻要向西去奉事秦國,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恥。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且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當,不出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
況且韓、魏之所以非常畏懼秦國,是因為他們和秦國的邊界相接壤,假如雙方派出軍隊交戰,不出十天,勝敗存亡的局勢就決定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後。
如果韓、魏戰勝了秦國,那么自己的兵力要損失一半,四面的國境無法保衛;如果作戰不能取勝,那么國家接着就陷入危亡的境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
這就是韓、魏把和秦國作戰看得那么重要,而很輕易地想要向秦國臣服的原因。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
現在,秦國攻打齊國的情況就不同了,秦國背靠着韓、魏的土地,要經過衛國陽晉的要道,穿過齊國亢父的險塞,戰車不能并駛,戰馬不能并行,只要有一百人守在險要之處,就是有一千人也不敢通過,即使秦國軍隊想要深入,就像狼一樣疑慮重重,時常回顧,生怕韓、魏在后面暗算它。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故恫疑虛猲,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
所以它虛張聲勢,恐嚇威脅。它雖然驕橫矜夸卻不敢冒險進攻,那么秦國不能危害齊國的形勢也就相當明了啦。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不深料秦之無柰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
不能深刻地估計到秦國根本對齊國無可奈何的實情,卻想要向西而奉事秦國,這是群臣們策略上的錯誤。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彊國之實,臣是故原大王少留意計之。
現在,齊國還沒有向秦國臣服的丑名卻有強大的國家實力,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慮一下,以便決定對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齊王曰: 寡人不敏,僻遠守海,窮道東境之國也,未嘗得聞余教。
齊王說: 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居住在偏僻遙遠、緊靠大海、道路絕盡、地處東境的國家,從未聽到過您高明的教誨。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足下以趙王詔詔之,敬以國從。
如今您奉趙王的使命來指教我,我將嚴肅地率領全國民眾聽從您的安排。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西南說楚威王曰: 楚,天下之彊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
於是,蘇秦又向西南去游說楚威王,說: 楚國,是天下強大的國家;大王,是天下賢明的國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余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
楚國西邊有黔中、巫郡,東邊有夏州、海陽,南邊有洞庭、蒼梧,北邊有徑塞、郇陽,土地縱橫五千多里,武裝部隊一百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存糧足夠支用十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此霸王之資也。
這是建立霸業的資本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以楚之彊與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
憑借着楚國的強大和大王的賢明,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
如今您卻想向西侍奉秦國,那么,天下就再沒有哪個諸侯不向西面拜服在秦國的章台宮下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彊則秦弱,秦彊則楚弱,其勢不兩立。
秦國最大的憂患沒有比得上楚國的,楚國強大,那么秦國就會弱小;秦國強大,那么楚國就會弱小。從這種情勢判斷,兩國不能同時并存。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
所以,我勸大王策划,不如合縱相親,來孤立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王不從,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則鄢郢動矣。
如果大王不釆納合縱政策,秦國一定會出動兩支軍隊,一支從武關出擊,一支直下黔中,那么鄢郢的局勢就動搖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聞治之其未亂也,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憂之,則無及已。
我聽說在未發生動亂之前,就應該治理它,在禍患沒有降臨之前,就要釆取行動。要等到禍患臨頭,再去憂慮它,那就來不及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原大王蚤孰計之。
所以希望大王能早作仔細的打算。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建議,我能山東使各國向您奉獻四時的禮物,接受你英明的指教,把國家委托給您,奉獻宗廟請您保護,訓練士兵,磨礪兵器,聽任大王的指揮。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王誠能用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燕、代橐駝良馬必實外廄。
大王果真能釆納我這不成熟的計策,那么,韓、魏、齊、燕、趙、衛等國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女子,一定會充滿您的后宮。燕國、代地所產的駱駝、良馬一定會充滿您的畜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從合則楚王,衡成則秦帝。
所以,合縱成功了,楚國就能稱王。連衡成功了,秦國就能稱帝。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如今您要放棄稱王稱霸的功業,蒙受侍奉別人的丑名,我私下認為大王這種做法不可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