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夫齊、趙者,燕之仇讎也;楚、魏者,燕之援國也。 | 齊國和趙國,是燕國的仇敵,楚國和魏國,是燕國的后援國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國,非所以利燕也。 | 如今,大王卻去奉承仇敵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國家,這對燕國是沒有好處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自慮之,此則計過,無以聞者,非忠臣也。 | 請大王自己想一想,這是策略上的失誤,不把這種失誤講給您聽的人,就不是忠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曰: 夫齊者固寡人之讎,所欲伐也,直患國敝力不足也。 | 燕王說: 齊國本來就是我的仇敵,是要討伐的國家,只是擔心國家衰弱,沒有足夠的力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能以燕伐齊,則寡人舉國委子。 | 假如您能以燕國現有的力量討伐齊國,那么,我願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對曰: 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 | 蘇代回答說: 天下能夠互相徵戰的國家共有七個,而燕國處於弱小的地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 | 單獨作戰不能取得勝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么就沒有不提高聲威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韓、魏,韓、魏重。 | 向南依附楚國,楚國的聲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國,秦國的聲威提高。中部依附韓國、魏國,韓國、魏國的聲威提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苟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 | 假如所依附的國家聲威提高了,這樣也就一定能使您的聲威提高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夫齊,長主而自用也。 | 如今齊國的國君,年紀大而固執自信,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南攻楚五年,畜聚竭;西困秦三年,士卒罷敝;北與燕人戰,覆三軍,得二將。 | 他向南攻打楚國長達五年之久,積聚的財富也消耗盡了;西邊被秦國困擾了多年,士兵們已疲憊衰敗;向北和燕國人作戰,以三軍覆沒的代價,僅僅俘虜了兩名將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而以其余兵南面舉五千乘之大宋,而包十二諸侯。 | 然而,還要發動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擁有五千輛戰車的宋國,吞并十二個小諸侯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惡足取乎! | 這是他們國君的欲望,可是他們的民力已經枯竭了,怎么能夠辦得到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臣聞之,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敝矣。 | 況且我聽說過,連續打仗,百姓就疲困勞乏,戰爭持續太久,士兵就疲憊不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燕王曰: 吾聞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長城、鉅防足以為塞,誠有之乎? | 燕王說: 我聽說齊國據有清濟、濁河可以用來固守,長城、鉅防足以作為要塞,果真是這樣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對曰: 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濁河,惡足以為固! | 蘇代回答說: 天時不給他有利的機會,即使有清濟、濁河怎么能夠固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民力罷敝,雖有長城、鉅防,惡足以為塞! | 百姓已經疲困勞乏,即使有長城、鉅防,怎么能夠成為要塞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異日濟西不師,所以備趙也;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 | 況且,以前不徵發濟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趙國的入侵,不徵發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燕國的入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濟西河北盡已役矣,封內敝矣。 | 如今,濟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徵發參戰了,境內的防衛力量已很薄弱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驕君必好利,而亡國之臣必貪於財。 | 驕橫的國君一定好利,亡國的臣子一定貪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誠能無羞從子母弟以為質,寶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將有德燕而輕亡宋,則齊可亡已。 | 大王如果能夠不因為以侄兒弟弟做為人質而感到羞恥,用寶珠、美玉、布帛去賄賂齊王的親信,那么齊王就會友好地對待燕國,而輕率地出兵去消滅宋國,那么,這樣一來,齊國就可以滅掉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燕王曰: 吾終以子受命於天矣。 | 燕王說: 我終於憑借着您而承受滅亡齊國的天命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燕乃使一子質於齊。 | 燕國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齊國充當人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蘇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 蘇厲也借着燕國派人質的機會求見齊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王怨蘇秦,欲囚蘇厲。 | 齊王怨恨蘇秦,打算把蘇厲囚禁起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燕質子為謝,已遂委質為齊臣。 | 燕國質子替他在齊王面前請罪,隨后蘇厲就委身做了齊國的臣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侍質子於齊。 | 燕國的宰相子之與蘇代結為姻親,子之想奪取燕國的政權,就派蘇代到齊國去侍奉做人質的那位公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使代報燕,燕王噲問曰: 齊王其霸乎? | 齊王派遣蘇代回燕國復命,燕王噲問道: 齊王可能要稱霸了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曰: 不能。 | 蘇代回答說: 不可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曰: 何也? | 燕王說: 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曰: 不信其臣。 | 蘇代回答說: 齊王不信任他的臣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燕王專任子之,已而讓位,燕大亂。 | 於是,燕王專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禪讓給子之,燕國因此大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伐燕,殺王噲、子之。 | 齊國趁機攻打燕國,殺了燕王噲和子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燕立昭王,而蘇代、蘇厲遂不敢入燕,皆終歸齊,齊善待之。 | 燕國擁立昭王即位,而蘇代、蘇厲就再不敢回到燕國來,最后都歸附了齊國,齊王友好地對待他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蘇代過魏,魏為燕執代。 | 蘇代經過魏國,魏國替燕國拘捕了蘇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使人謂魏王曰: 齊請以宋地封涇陽君,秦必不受。 | 齊王派人去對魏王說: 齊國想要把宋地分封給秦王的弟弟涇陽君,秦王一定不肯接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不信齊王與蘇子也。 | 秦王并不是不願齊國的協助而奪取宋國的土地,而是他不相信齊王和蘇先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齊魏不和如此其甚,則齊不欺秦。 | 如今齊國和魏國矛盾已經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那么齊國就不會去欺騙秦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信齊,齊秦合,涇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 | 秦國也會相信齊國,齊、秦聯合起來,涇陽君就會得到宋國的土地,這就不是一件有利於魏國的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 所以大王不如讓蘇先生東歸齊國,秦王一定會懷疑齊王,而又不相信蘇先生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 | 齊、秦不能聯合,天下的局勢就不會有什么大的變動,攻打齊國的形勢就形成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出蘇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 於是魏國釋放了蘇代,蘇代到了宋國,宋王友好地對待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 | 齊國攻打宋國,宋國危急,蘇代就寫了一封信致送燕昭王,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列在萬乘而寄質於齊,名卑而權輕;奉萬乘助齊伐宋,民勞而實費;夫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讎彊而國害: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 | 燕國是列入萬乘的大國,卻向齊國派遣了人質,名聲卑下而權力低微;奉獻出眾多軍隊幫助齊國攻打宋國,使得百姓勞困而財力消費;即便打敗宋國,殘害楚國的淮北,只能壯大齊國,幫助仇敵日益強大而殘害了自己的國家;這三方面都是對燕國很不利的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且王行之者,將以取信於齊也。 | 雖然如此,可是大王還在繼續這樣干下去,是為了取得齊國的信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加不信於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計過矣。 | 齊國對大王更加不信任,而且對燕國的忌恨越來越深,這就說明大王的策略是錯誤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以宋加之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一齊也。 | 把宋國和楚國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個強大的萬乘國家,而齊國吞并了它,就等於使齊國得益於一倍的國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魯、衛,彊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二齊也。 | 北夷縱橫七百里,再把魯國和衛國加上,又抵得上一個強大的萬乘國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一齊之彊,燕猶狼顧而不能支,今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 | 齊國吞并了它們,這就等於使齊國得益於二倍的國力。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就憂慮重重而不能支持,如今把三個齊國那么強大的力量壓到燕國頭上,那個災禍必然很嚴重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雖然,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 雖然如此,但是一個明智的人做事,能夠利用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紫,敗素也,而賈十倍;越王勾踐棲於會稽,復殘彊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 齊國的紫布,本來是破舊的白繒染成的,卻能夠提高十倍的價錢;越王勾踐被困棲身在會稽山上,卻又擊敗了強大的吳國而稱霸天下;這都是利用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的事例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王若欲因禍為福,轉敗為功,則莫若挑霸齊而尊之,使使盟於周室,焚秦符,曰 其大上計,破秦;其次,必長賓之 。 | 如今,假若大王想把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莫如慫恿各國尊奉齊國為霸主,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公然結盟,燒毀秦國的信符,宣告說: 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國;其次是一定要永遠排斥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挾賓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 秦國遭到各國共同的排斥面臨被攻破的威脅,秦王必定為此而憂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五世伐諸侯,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國為功。 | 秦國連續五代都主動攻打各諸侯國,如今卻屈居齊國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齊國走投無路,就不怕拿整個國家作賭注以求得成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言說秦王曰: 燕、趙破宋肥齊,尊之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 | 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勸說秦王:燕、趙攻破宋國,都壯大了齊國,大家尊崇他,作他的下屬。燕、趙并沒有得到好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燕、趙不利而勢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 | 燕、趙得不到好處而又一定這么干的原因,那就在於不相信秦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則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趙,令涇陽君、高陵君先於燕、趙? | 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可信賴的人勾通燕國和趙國,讓涇陽君、高陵君先到燕國,趙國去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 | 如果秦國背信棄義,就用他們做人質,這樣燕國和趙國就相信秦國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為西帝,燕為北帝,趙為中帝,立三帝以令於天下。 | 這樣一來,秦國在西方稱帝,燕國在北方稱帝,趙國在中部稱帝,樹立起三個帝王在天下發號施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 | 假如韓國、魏國不服從,那么,秦國就出兵攻打它,齊國不服從,那么,燕國、趙國出兵攻打它,這樣一來,天下還有誰敢不服從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伐齊,曰 必反宋地,歸楚淮北 。 | 天下都服從了,就趁勢驅使韓、魏攻打齊國,說: 必須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反宋地,歸楚淮北,燕、趙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趙之所原也。 | 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對燕國和趙國都是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趙甘之如飴的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實得所利,尊得所原,燕、趙棄齊如脫鵕矣。 | 他們實際上得到了好處,名分上如願以償,那么讓燕國和趙國拋棄齊國,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樣的容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不收燕、趙,齊霸必成。 | 現在如果您不去勾通燕、趙,那么齊國稱霸的局勢一定會形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侯贊齊而王不從,是國伐也;諸侯贊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 | 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唯獨您不服從,這就會遭到各國諸侯的討伐;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您也服從它,這就會使你的聲望降低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收燕、趙,國安而名尊;不收燕、趙,國危而名卑。 | 如今,您勾通燕、趙,可使國家安定而聲望尊崇;不勾通燕、趙,國家就會危險而聲望就會降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為也。 | 拋棄名尊國安而選擇國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干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王聞若說,必若刺心然。 | 秦王聽完這些話,一定像匕首刺進他的心房一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說秦? | 那么大王為什么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游說秦王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必取,齊必伐矣。 | 秦王聽到了一定會釆納,齊國一定會遭到討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取秦,厚交也;伐齊,正利也。 | 結交秦國,是有利的外交;討伐齊國,是正當的利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尊厚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 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當的利益,是聖王所做的事業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燕昭王善其書,曰: 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於齊,非蘇氏莫可。 | 燕昭王認為他寫的這封信太好了,就說: 先王曾對蘇家有恩德,后來因為子之的亂子,蘇氏才離開了燕國,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不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 | 於是就召回蘇代,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塊兒策划攻打齊國的事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竟破齊,湣王出走。 | 終於打敗了齊國,迫使齊湣王逃離齊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 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 | 過了很久,秦國邀請燕王,燕王就想前往,蘇代阻止燕王說: 楚國貪得了枳地而導致國家危亡,齊國奪取了宋地而導致國家破敗。齊、楚不能因為擁有了枳、宋反而還要奉事秦國,這是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 | 那是因為凡是成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忌恨的大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 | 秦國奪取天下,不是憑借着推行正義,而是施以暴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之行暴,正告天下。 | 秦國施以暴力,是公開宣告於天下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告楚曰: 蜀地之甲,乘船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 他曾警告楚國說: 蜀地的軍隊,坐着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着夏季盛大的水勢而直下長江,五天就能抵達郢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 | 漢中的軍隊,坐着船從巴江出發,趁着夏季盛漲的水勢而直下漢江,四天就能抵達五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寡人積甲宛東下隨,智者不及謀,勇土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 | 我親自在宛東集結軍隊,直下隨邑,聰明才智的人來不及出謀獻策,勇武的人來不及發怒,我攻擊你們的行動就象射殺鷹隼一樣神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乎! | 而楚王你還想等待天下各國一起來攻打函谷關,豈不是太遙遠了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楚王為是故,十七年事秦。 | 楚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事奉秦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正告韓曰: 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大行。 | 秦國又嚴正地警告韓國說: 我的軍隊從少曲出發,一天之內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 | 我的軍隊從宜陽出發,直接攻擊平陽,兩天之內韓國各地的局勢就沒有不動搖的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 | 我的軍隊穿過東西兩周攻擊新鄭,五天之內,我將攻克整個韓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韓氏以為然,故事秦。 | 韓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正告魏曰: 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 | 秦國還嚴正地警告魏國說: 我的軍隊攻克安邑,圍困女戟,韓國的太原就被切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我下軹,道南陽,封冀,包兩周。乘夏水,浮輕舟,彊弩在前,錟戈在後,決滎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外黃、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 | 我的軍隊直下軹道,通過南陽,封鎖冀邑,包抄東西兩周,趁着夏季旺盛的水勢,駕着輕便的戰船,強勁的弓弩在前,鋒利的戈矛在后,掘開滎澤水口,魏國的大梁就會被洪水吞沒不復存在了;掘開白馬河的水口,魏國的外黃、濟陽也會被洪水吞沒不復存在了;掘開宿胥河的水口,魏國的虛地、頓丘也會被洪水淹沒不復存在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陸攻則擊河內,水攻則滅大梁。 | 在陸地上作戰,就攻擊河內,利用水攻就可毀滅大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氏以為然,故事秦。 | 魏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於齊。 | 秦國打算攻打安邑,擔心齊國救援它,就把宋地許給齊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曰: 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絕兵遠,不能攻也。 | 說: 宋王無道,做了個木頭人很象我,用箭射它的臉,我的國家和宋國路途隔絕,軍隊距宋太遠,不能直接攻打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 | 齊王您如果能打敗宋國據為己有,那就象我自己占有它一樣高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罪。 | 后來,秦國攻下了魏國的安邑,圍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國作為齊國的罪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欲攻韓,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 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 秦國打算進攻韓國,擔心天下諸侯救援它,就把齊國許給天下諸侯去討伐,說: 齊王四次和我訂立盟約,四次欺騙我,堅決地率領天下的軍隊進攻我國,就有多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伐之,必亡之。 | 只要齊國存在,就沒有秦國,只要有秦國的存在,就沒有齊國,一定要討伐它,一定要毀滅它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已得宜陽、少曲,致藺、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則以南陽委於楚。 | 等到秦國奪取了韓國的宜陽、少曲,攻克了藺邑、離石,卻又把打敗齊國作為天下諸侯國的罪過。 秦國打算進攻魏國,就先尊崇楚國,便把南陽許給楚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曰: 寡人固與韓且絕矣。 | 說: 我本來就和韓國斷絕了關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