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其語具在吳事中。 | 他的這些話都記載在《吳王濞列傳》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使袁盎為太常,竇嬰為大將軍。 | 皇上任命袁盎擔任太常,竇嬰擔任大將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兩人素相與善。 | 這兩個人向來有交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逮吳反。諸陵長者長安中賢大夫爭附兩人,車隨者日數百乘。 | 等到吳王謀反,居住在諸陵中有威望的人和長安城中的賢能官吏都爭着依附他們兩個人,駕車跟隨在后面的每天有几百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晁錯已誅,袁盎以太常使吳。 | 等到晁錯被誅殺以后,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到吳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王欲使將,不肯。 | 吳王想讓他擔任將領,袁盎不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欲殺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軍中。 | 吳王殺死他,派一名都尉帶領五百人把袁盎圍困在軍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袁盎自其為吳相時,有從史嘗盜愛盎侍兒,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 | 當初袁盎擔任吳國國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從史偷偷地跟袁盎的婢女私通,袁盎知道了這件事,沒有泄露,對待從史仍跟從前一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人有告從史,言 君知爾與侍者通 ,乃亡歸。袁盎驅自追之,遂以侍者賜之,復為從史。 | 有人告訴從史,說袁盎知道他跟婢女私通的事,從史便逃回家去了,袁盎親自駕車追趕從史,就把婢女賜給他,仍舊叫他當從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袁盎使吳見守,從史適為守盎校尉司馬,乃悉以其裝齎置二石醇醪,會天寒,士卒飢渴,飲酒醉,西南陬卒皆臥,司馬夜引袁盎起,曰: 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 | 等到袁盎出使吳國被圍困,從史剛好是圍困袁盎的校尉司馬,司馬就把隨身攜帶的全部財物賣了,用這錢購買了兩擔味道濃厚的酒,剛好碰上天氣寒冷,圍困的士兵又餓又渴,喝多了酒,圍守城西南角的士兵都醉倒了,司馬乘夜里領袁盎起身,說道: 您可以走了,吳王預期明天殺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盎弗信,曰: 公何為者? | 袁盎不相信,說: 您是干什么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司馬曰: 臣故為從史盜君侍兒者。 | 司馬說: 我是原先當從史與您的婢女私通的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盎乃驚謝曰; 公幸有親,吾不足以累公。 | 袁盎這才吃驚地道謝說: 您慶幸有父母在堂,我可不能因此連累了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司馬曰: 君弟去,臣亦且亡,辟吾親,君何患! | 司馬說: 您只管走,我也將要逃走,把我的父母藏匿起來,您又何必擔憂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以刀決張,道從醉卒隧出。 | 於是用刀把軍營的帳幕割開,引導袁盎從醉倒的士兵所擋住的路上出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司馬與分背,袁盎解節毛懷之,杖,步行七八里,明,見梁騎,騎馳去,遂歸報。 | 司馬與袁盎分路背道而走,袁盎解下了節旄揣在懷中,拄着杖,步行了七八里,天亮的時候,碰上了梁國的騎兵,就騎馬飛奔逃離,終於回到朝廷匯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袁盎為楚相。 | 吳楚叛軍已被攻破,皇上便把楚元王的兒子平陸侯劉禮改封為楚王,袁盎擔任楚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嘗上書有所言,不用。 | 袁盎曾經上書進言,但未被釆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袁盎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沈,相隨行,斗雞走狗。 | 袁盎因病免官,閑居在家,與鄉里人在一起混日子,跟他們玩斗雞賽狗的游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雒陽劇孟嘗過袁盎,盎善待之。 | 洛陽人劇孟曾經拜訪袁盎,袁盎熱情地接待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安陵富人有謂盎曰: 吾聞劇孟博徒,將軍何自通之? | 有個安陵地方的富人,對袁盎說: 我聽說劇孟是個賭徒,您為什么要跟他來往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盎曰: 劇孟雖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車千余乘,此亦有過人者。 | 袁盎說: 劇孟雖是個賭徒,然而他母親去世的時候,送葬的客人車子有一千多輛,這也是因為他有過人的地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緩急人所有。 | 再說危難的事人人都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一旦有急叩門,不以親為解,不以存亡為辭,天下所望者,獨季心、劇孟耳。 | 一旦遇到危難有急事敲門,不以有父母在為借口而推脫,不用有事不在家加以拒絕,天下所仰望的人只有季心、劇孟而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公常從數騎,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 | 如今您身后常常有几個騎兵隨從着,一旦有急事,這些人難道可以依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罵富人,弗與通。 | 袁盎痛罵富人,從此不再與他來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公聞之,皆多袁盎。 | 眾人聽了這件事,都很稱贊袁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袁盎雖家居,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 | 袁盎雖然閑居在家,漢景帝經常派人來向他詢問計謀策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梁王欲求為嗣,袁盎進說,其後語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梁王想成為漢景帝的繼承人,袁盎進言勸說,之后這種議論就中止了,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經派人刺殺袁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刺者至關中,問袁盎,諸君譽之皆不容口。 | 刺客來到關中,打聽袁盎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眾人都贊不絕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見袁盎曰: 臣受梁王金來刺君,君長者,不忍刺君。 | 刺客便去見袁盎說: 我接受了梁王的金錢來刺殺你,您是個寬厚的人,我不忍心刺殺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後刺君者十余曹,備之! | 但以后還會有十多批人來刺殺您,希望您多加防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袁盎心不樂,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問占。 | 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里又接二連三地發生了許多怪事,便到棓先生那里去占卜問吉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還,梁刺客後曹輩果遮刺殺盎安陵郭門外。 | 回家的時候,隨后派來的梁國刺客果然在安陵外城門外面攔住了袁盎,把他刺殺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晁錯者,潁川人也。 | 晁錯是潁川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與雒陽宋孟及劉禮同師。 | 曾經在軹縣張恢先生那里學習過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學說,與洛陽人宋孟和劉禮是同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文學為太常掌故。 | 憑着通曉典籍,擔任了太常掌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錯為人穞直刻深。 | 晁錯為人正直嚴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余,老不可徵,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 | 漢文帝的時候,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說濟南伏先生是原來秦朝的博士,研究過《尚書》,年老不能應召,文帝於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他那里學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 | 太常派遣晁錯前往伏先生那里學習《尚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 | 學成回來后,趁着向皇上報告利國利民的事,稱引解說《尚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 | 漢文帝下詔令,任命晁錯擔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太子家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 智囊 。 | 晁錯憑着他的辯才,得到太子的寵幸,太子家稱他為 智囊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數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 漢文帝的時候,晁錯多次上書,說到削減諸侯勢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 | 几十次上書,漢文帝都沒有釆納,但認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為中大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 當時,太子稱贊晁錯的計策謀略,袁盎和諸位大功臣卻大多都不喜歡晁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 | 漢景帝繼位后,任命晁錯為內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 晁錯多次請求皇帝單獨與他談論政事,景帝總是聽從,對他的恩寵超過了九卿,晁錯修改了不少的法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 | 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滿意,但又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毀傷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內史府居太上廟壖中,門東出,不便,錯乃穿兩門南出,鑿廟壖垣。丞相嘉聞,大怒,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錯聞之,即夜請間,具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上曰: 此非廟垣,乃壖中垣,不致於法。 | 打算就這次晁錯的過失寫成奏章,請求誅殺晁錯。晁錯聽到了這個消息,當夜請求單獨進諫皇上,具體詳細地向皇上說明了這件事情。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機稟告了晁錯擅自鑿開太上廟的圍牆做門,請求皇上把他交給廷尉處死。皇上說: 晁錯所鑿的牆不是太上廟的牆,而是廟外空地上的圍牆,不致於觸犯法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丞相謝。 | 丞相謝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罷朝,怒謂長史曰: 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為兒所賣,固誤。 | 退朝之后,生氣地對長史說: 我本當先殺了他再報告皇上,卻先奏請,反而被這小子給出賣,實在是大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丞相遂發病死。錯以此愈貴。 | 丞相終於發病死了,晁錯因此更加顯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 | 晁錯被提升為御史大夫,請求就諸侯的罪過相應地削減他們的封地,收回各諸侯國邊境的郡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卻。 | 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討論,沒有一個人敢非難晁錯的建議,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了隔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諠譁疾晁錯。 | 晁錯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們都叫喊着反對,痛恨晁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 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 | 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就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 皇上剛剛繼位,你執掌政權,侵害削弱諸侯的力量,疏遠人家的骨肉,人們紛紛議論怨恨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晁錯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 晁錯說: 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不這樣的話,天子不會受到尊崇,國家不會得到安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錯父曰: 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 | 晁錯的父親又說: 照這樣下去,劉家的天下安寧了,而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要離開你回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遂飲藥死,曰: 吾不忍見禍及吾身。 | 便服毒藥而死,死前說道: 我不忍心看到禍患連累自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死十余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 | 晁錯的父親死后十几天,吳楚七國果然反叛,以誅殺晁錯為名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 等到竇嬰、袁盎進言,皇上就命令晁錯穿着朝服,在東市把他處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晁錯已死,謁者仆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 | 晁錯死后,謁者仆射鄧公擔任校尉,攻打吳楚的軍隊時,他擔任將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 | 回京城后,上書報告軍事情況,進見皇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問曰: 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 | 皇上問道: 你從軍中來,聽到晁錯死了,吳楚的軍隊退了沒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鄧公曰: 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 | 鄧公說: 吳王蓄意謀反已經有几十年了啊,他因為你削減他的封地而發怒,所以以誅殺晁錯為名義,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錯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 | 再說我擔心天下的士人都將閉口,再也不敢進言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曰: 何哉? | 皇上說: 為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鄧公曰: 夫晁錯患諸侯彊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 | 鄧公說: 晁錯擔心諸侯強大了不能夠制服,所以要求削減諸侯的封地,借以尊寵朝廷,這是萬代的利益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 計划才開始實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堵塞了忠臣的口,對外反而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 公言善,吾亦恨之。 | 此時景帝沉默了好久,說: 您的話很對,我也悔恨這件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拜鄧公為城陽中尉。 | 於是任命鄧公擔任城陽中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鄧公,成固人也,多奇計。 | 鄧公是成固人,有許多出人意料的妙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元中,上招賢良,公卿言鄧公,時鄧公免,起家為九卿。 | 建元年間皇上招納賢良之士,公卿們都推舉鄧公,當時鄧公免官,便由在家閑居起用做了九卿。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一年,復謝病免歸。其子章以脩黃老言顯於諸公間。 | 一年之后,又推說有病辭職回家,他的兒子鄧章因為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在朝廷大臣之間很有名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袁盎雖不好學,亦善傅會,仁心為質,引義慷慨。 | 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領會貫通,他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稱引大義,慷慨激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遭孝文初立,資適逢世。 | 趕上漢文帝剛剛繼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適宜的時代,因此能得以施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時以變易,及吳楚一說,說雖行哉,然復不遂。 | 時局不斷地在變動,等到吳楚反叛時,建議誅殺晁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好聲矜賢,竟以名敗。 | 雖然他的建議被釆納實行,然而他以后不再被朝廷所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 | 愛好名聲夸耀才能,終於因為追求名聲而招致禍患。晁錯做太子家令的時候,多次進言而不被釆用。后來擅權,修改了國家的許多法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 | 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於匡正挽救這個危機,卻想報個人的私仇,反而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語曰 變古亂常,不死則亡 ,豈錯等謂邪! | 俗話說: 改變古法,搞亂常規,不是身死,就是逃亡 ,難道說的就是晁錯這類人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 | 這些夷國的人都頭梳椎髻,耕種田地,有聚居在一起的城鎮和村落。他們以外的地方,西邊從同師往東,直到北邊的楪榆,稱為嶲和昆明,這里的人們把頭發槃在頭上,隨着放牧的牲畜到處遷徙,沒有固定的居住之地,也沒有長帥,他們活動的地方有几千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巂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厓駹最大。 | 從嶲往東北去,君長多得要用十來計算,其中徙和筰都勢力最大。從筰往東北去,君長多得要用十來計算,其中冉駹的勢力最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 | 他們的風俗是,有的是土著之民,有的是移徙之民,都在蜀郡的西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厓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 | 從冉駹往東北去,君長多得要用十來計算,其中白馬的勢力最大,都是氐族的同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 這些都是巴郡、蜀郡西南以外的蠻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 | 當初在楚威王時,派將軍莊蹻率領軍隊沿着長江而上,攻取了巴郡、蜀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 | 莊蹻是從前的楚莊王的后代子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 | 莊蹻到達滇池,這里方圓三百里,旁邊都是平地,肥沃富饒的地方有几千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 | 莊蹻依靠他的軍隊的威勢平定了這個地方,讓他隸屬楚國。莊蹻想回楚國報告這情況,正趕上秦國攻打并奪取了楚國巴郡、黔中郡,道路被阻隔而不能通過,因而又回到滇池,借助他的軍隊做了滇王,改換服式,順從當地習俗,因此當了滇人的統治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 | 秦朝時,常頞曾大略地開通了五尺道,并在這些國家設置了一些官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十余歲,秦滅。 | 過了十几年,秦朝滅亡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漢興,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徼。 | 等到漢朝建立了,把這些國家都丟棄了,而將蜀郡的原來的邊界當作關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 巴郡和蜀郡百姓中的有些人偷着出塞作買賣,換取筰國的馬,僰國的僮仆與犛牛,因此巴、蜀兩郡特別富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 | 漢武帝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攻打東越,東越人殺死東越王郢而向漢朝報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 | 王恢憑借兵威派番陽令唐蒙把漢朝出兵的意旨委婉地告訴了南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 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 。 | 南越拿蜀郡出產的杞醬給唐蒙吃,唐蒙詢問從何處得來,南越說: 取道西北牂柯江而來,牂柯江寬度有几里,流過番禺城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 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 | 唐蒙回到長安,詢問蜀郡商人,商人說: 只有蜀郡出產枸醬,很多人偷偷拿着出去和夜郎做交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