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余步,足以行船。
夜郎緊靠牂柯江,江面寬數百步,完全可以行船。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
南越想用財物使夜郎歸屬自己,可是他的勢力直達西邊的同師,也沒能把夜郎象臣下那樣加以役使。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蒙乃上書說上曰: 南越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余里,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也。
唐蒙就上書皇上說: 南越王乘坐黃屋之車,車上插着左纛之旗,他的土地東西一萬多里,名義上是外臣,實際上是一州之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如今從長沙和豫章郡前去,水路多半被阻絕,難以前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我私下聽說夜郎所擁有的精兵能有十多萬,乘船沿牂柯江而下,乘其沒注意而加以攻擊,這是制服南越的一條奇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誠以漢之彊,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
如果真能用漢朝的強大,巴蜀的富饒,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在那里設置官吏,是很容易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許之。乃拜蒙為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余人,從巴蜀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
漢武帝同意唐蒙的主張,就任命他為郎中將,率領一千大軍,以及負責糧食、輜重的人員一萬多人,從巴符關進入夜郎,於是會見了夜郎侯多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
唐蒙給了他很多賞賜,又用漢王朝的武威和恩德開導他,約定給他們設置官吏,讓他的兒子當相當於縣令的官長。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乃且聽蒙約。
夜郎旁邊小城鎮的人們都貪圖漢朝的絲綢布帛,心中認為漢朝到夜郎的道路險阻,終究不能占有自己,就暫且接受了唐蒙的盟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還報,乃以為犍為郡。
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報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設為犍為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這以后就調遣巴、蜀兩郡的兵士修筑道路,從僰直修到牂柯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為置一都尉,十余縣,屬蜀。
蜀郡人司馬相如也向皇帝說西夷的邛、筰可以設郡,皇帝就派司馬相如用郎中將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訴他們,朝廷將按南夷的方式對待他們,給他們設置一個都尉、十几個縣,歸屬於蜀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當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饟。
在這個時候,巴郡、蜀郡、廣漢郡、漢中郡開通西南夷的道路,戍邊的士卒、運送物資和軍糧的人很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溼死者甚眾;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秏費無功。
過了几年,道路也沒修通,士卒疲憊飢餓,遭受潮溼,死了很多人。西南夷又屢次造反,調遣軍隊去攻打,耗費錢財和人力,卻沒有塵囂。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患之,使公孫弘往視問焉。
皇上憂慮此事,便派公孫弘去親自觀察詢問。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還對,言其不便。
公孫弘回京稟告皇上,聲稱不利。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弘為御史大夫,是時方筑朔方以據河逐胡,弘因數言西南夷害,可且罷,專力事匈奴。
等到公孫弘當了御史大夫,這時漢朝正修筑朔方郡城,以便憑借黃河驅逐匈奴,公孫弘乘機屢次陳說開發西南夷的害處,因此可暫時停止開發活動,集中力量對付匈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為自葆就。
皇上下令停止對西夷的活動,只在南夷的夜郎設置兩縣和一都尉,命令犍為郡保全自己,并逐漸完善自己的郡縣體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 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
待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出使大夏國歸來后,說他呆在大夏時曾經看到過蜀郡出產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讓人詢問這些東西的來曆,回答的人說: 從東南邊的身毒國弄來的,從這兒到那里的路途有數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買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
有人聽說邛地以西大約二千里處有個身毒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
張騫乘機大談大夏在漢朝西南方,仰慕中國,憂慮匈奴阻隔他們與中國的交通要道,假若能開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國的路既方便又近,對漢朝有利無害。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天子乃令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
於是漢武帝就命令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讓他們尋找捷徑從西夷的西邊出發,去尋找身毒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余輩。
他們到達滇國,滇王嘗羌就留下了他們,并為他們派出十多批到西邊去尋找道路的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歲余,皆閉昆明,莫能通身毒國。
過了一年多,尋路的人們全被昆明國所阻攔,沒能通往身毒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 漢孰與我大?
滇王同漢朝使者說道: 漢朝和我們滇國相比,哪個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夜郎侯亦然。
漢朝使者到達夜郎,夜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這是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遼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使者還,因盛言滇大國,足事親附。
漢朝使者回到京城,於是極力陳說滇是大國,值得讓他們親近和歸附漢朝。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天子注意焉。
漢武帝對這事留心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至南越反,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夷兵。
等到南越造反時,皇上派馳義侯用犍為郡的名義調遣南夷的軍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且蘭君恐遠行,旁國虜其老弱,乃與其眾反,殺使者及犍為太守。
且蘭君害怕他的軍隊遠行后,旁邊的國家會乘機虜掠他的老弱百姓,於是就同他的軍隊謀反,殺了漢朝使者和犍為郡的太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漢乃發巴蜀罪人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擊破之。
漢朝就調動巴郡和蜀郡原想去攻打南越的八個校尉,率領被赦從軍的罪犯去攻打且蘭,把它平定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會越已破,漢八校尉不下,即引兵還,行誅頭蘭。
正趕上南越已被攻破,漢朝的八個校尉尚末沿牂柯江南下,就領兵撤回,在行軍中誅殺了頭蘭。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頭蘭,常隔滇道者也。
頭蘭是經常阻隔漢朝與滇國交通道路的國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牂柯郡。
頭蘭被平定后,就平定了南夷,在那兒設置了牂柯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滅,會還誅反者,夜郎遂入朝。
夜郎侯開始依南越,南越被消滅后,正趕上漢軍回來誅殺反叛者,夜郎侯就到漢朝京城朝見皇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以為夜郎王。
漢武帝封他為夜郎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南越破後,及漢誅且蘭、邛君,并殺筰侯,厓駹皆振恐,請臣置吏。
南越破滅之后,以及漢朝誅殺且蘭君、邛君,并且殺了筰侯,冉、駹都震驚恐慌,便向漢朝請求稱臣,為他們設置官吏。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以邛都為越巂郡,筰都為沈犁郡,厓駹為汶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
漢朝就把邛都設置為越嶲郡,筰都設置為沈犁郡,冉、駹設置為淪山郡,廣漢西邊的白馬設置為武都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使王然於以越破及誅南夷兵威風喻滇王入朝。
皇上派王然於利用破南越及誅殺南夷君長的兵威,委婉勸告滇王前來朝見天子。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聽。
滇王有軍隊數萬人,他旁邊東北方有勞浸和靡莫,都和滇王同姓,相互依靠,不肯聽從勸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勞浸、靡莫數侵犯使者吏卒。
勞浸、靡莫多次觸犯漢朝使者和官兵。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元封二年,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浸、靡莫,以兵臨滇。
漢武帝元封二年,天子調動巴郡和蜀郡的軍隊攻打并消滅了勞浸和靡莫,大軍逼近滇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誅。
滇王開始就對漢朝懷有善意,因此沒有被誅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請置吏入朝。
滇王於是離開西夷,率領全國向漢朝投降,請求為他們設置官吏,并進京朝見漢武帝。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
於是漢朝就把滇國設置為益州郡,賜給滇王王印,仍然統治他的百姓。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
西南夷的君長數以百計,只有夜郎、滇的君長接受了王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滇小邑,最寵焉。
滇是個小國,最受漢朝寵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太史公曰:楚之先豈有天祿哉?
太史公說:楚國的祖先難道有上天賜給的祿位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在周為文王師,封楚。及周之衰,地稱五千里。
在周朝時,他們的先祖鬻熊當了周文王的老師,后來的熊繹又被周成王封到楚蠻之地而立國。等到周朝衰微之時,楚國領土號稱五千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滅諸候,唯楚苗裔尚有滇王。
秦國滅亡諸侯,唯獨楚國的后代子孫還有滇王存在。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漢誅西南夷,國多滅矣,唯滇復為寵王。
漢朝誅殺西南夷,那里的國家多半被消滅,只有滇王又受到漢天子的寵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然南夷之端,見枸醬番禺,大夏杖、邛竹。
但是平定南夷的開始,是在番禺見到了枸醬,在大夏看到了邛竹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西夷後揃,剽分二方,卒為七郡。
西夷后來被分割,分成西、南兩方,最后被漢王分設為七個郡。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老子曰: 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說: 天下大治達到極致的時候,雖然鄰近的國家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吠之聲互相聽得到,而各國人民卻都以自家的飲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裝最漂亮,安於鄉里的習俗,喜愛自己所事行業,直至老死也不相互往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几無行矣。
到了近世,如果還要按這一套去辦事,那就等於堵塞人民的耳目,几乎是無法行得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
太史公說:神農氏以前的事情,我不知道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埶能之榮。
至於像《詩》《書》所記述的虞、夏以來的情況,則是耳目要極盡音樂、女色的美好,嘴巴要嘗盡各種肉食美味,安身在放蕩淫樂之中,心里夸耀着權勢的榮華。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
用這種惡俗去侵染百姓已經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美妙的理論挨家挨戶地勸說開導,終究不能使他們感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其次是因勢利導,再其次是教誨他們,又其次是整頓他們的行為,最下等的方法是和他們相爭。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山西饒材、竹、穀、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較也。
崤山以西盛產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玉石;崤山以東多有魚、鹽、漆、絲、美女;江南出產楠木、梓樹、生姜、桂花、金、錫、鉛、朱砂、犀牛、玳瑁、珠子、象牙獸皮;龍門、碣石山以北地區盛產馬、牛、羊、氈裘、獸筋獸角;銅和鐵則分布在周圍千里遠近,山中到處都是,有如棋子滿布。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這是關於各地物產分布的大致情況。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所喜好的,習用的穿着、飲食、養生、送死之物。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所以,人們要靠農民耕種,取得食物,要虞人進山開釆、漁夫下水捕捉,獲得物品,要靠工匠制造,取得器具,要靠商人貿易,流通貨物。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
這難道還需要官府發布政令,徵發百姓,限期會集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人們都憑自己的才能,竭盡自己的力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所以,低價的貨物能夠高價出售,高價的貨物能夠低價購進。人們各自努力經營自己的本業,樂於從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從高處流向低處那樣,日日夜夜沒有休止的時候,不用招喚便會自動前來,不用請求便會生產出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這難道不是符合規律而得以自然發展的證明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周書曰: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 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
《周書》里說: 農民不種田,糧食就會缺乏;工匠不做工生產,器具就會缺少;商人不做買賣,吃的、用的和錢財這三種寶物就會隔絕不通;虞人不開發山澤,資源就會短缺,資源匱乏了,山澤就不能進一步開發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農、工、商、虞這四個方面,是人民衣食的來源。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來源大則富裕,來源小則貧困;來源廣大,對上可以使國家富強,對下可以使家庭富足。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或貧或富,沒有誰能剝奪或施予,但機敏的人總是財富有余,而愚笨的人卻往往衣食不足。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
所以,姜太公被封在營丘時,那里本來多是鹽堿地,人煙稀少,於是姜太公便鼓勵婦女致力於紡織刺繡,極力提倡工藝技巧,又讓人們把魚類、海鹽返運到其他地區去,結果別國的人和財物紛紛流歸於齊國,就像繩索相接,絡繹不絕,就像車輻集聚在車轂似的,從四面八方匯攏到那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所以,齊國因能制造冠帶衣履供應天下所用,東海、泰山之間的諸侯們便都端正衣服前往齊國朝拜。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
后來,齊國中途衰落,管仲重新修治姜太公的事業,設立管理財政的九個官府,使齊桓公得以稱霸,多次以霸主身份會合諸侯,使天下政治得到匡正;而管仲本人也有了三歸台,官位雖只是陪臣,卻比各國的君主還要富有。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以齊富彊至於威、宣也。
從此,齊國富強,一直延續到威王、宣王的時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曰: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所以說: 倉廩充實從而知道禮節,衣食丰足從而知曉榮辱。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禮產生於富有,而廢棄於貧窮。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
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好去做仁德之事;平民百姓富有了,就會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江河深,魚就會生活其中;山林深,野獸就在那里藏身;人富有了,仁義就會附益於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
富有者得了勢越發顯赫,失了勢,依附於他的賓客也便無處容身,因此心情不快。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夷狄益甚。
夷狄那里,這種情況更為突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諺曰: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諺語說: 家有千金的人,不會犯法受刑死於鬧市。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此非空言也。
這不是空話。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所以說: 天下之人,熙熙攘攘,都是為利而來,為利而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那些擁有千輛兵車的君王,享有萬戶封地的諸侯,占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擔心自己會貧窮,何況編入戶籍的普通百姓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昔者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
從前,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於是任用范蠡、計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計然曰: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
善於將時與用二者相對照,那么各種貨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歲在金時,就丰收;歲在水時,就歉收;歲在木時,就飢饉;歲在火時,就干旱。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
旱時,就要備船以待澇;澇時,就要備車以待旱,這樣做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
一般說來,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飢荒。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
出售糧食,每斗價格二十錢,農民會受損害;每斗價格九十錢,商人要受損失。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
商人受損失,錢財就不能流通到社會;農民受損害,田地就要荒蕪。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糧價每斗價格最高不超過八十錢,最低不少於三十錢,那么農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糧食平價出售,并平抑調整其他物價,關卡稅收和市場供應都不缺乏,這是治國之道。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
至於積貯貨物,應當務求完好牢靠,沒有滯留的貨幣資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
買賣貨物,凡屬容易腐敗和腐蝕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險囤居以求高價。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研究商品過剩或短缺的情況,就會懂得物價漲跌的道理。物價貴到極點,就會返歸於靠;物價靠到極點,就要返歸於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靠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貨物錢幣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那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彊吳,觀兵中國,稱號 五霸 。
勾踐照計然策略治國十年,越國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買兵士,使兵士們沖鋒陷陣,不顧箭射石擊,就像口渴時求得飲水那樣,終於報仇雪恥,滅掉吳國,繼而耀武揚威於中原,號稱 五霸 之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 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范蠡既已協助越王洗雪了會稽被困之恥,便長嘆道: 計然的策略有七條,越國只用了其中五條,就實現了雪恥的願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