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王曰: 何以教之?
膠西王說: 有何指教?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曰: 今者主上興於奸,飾於邪臣,好小善,聽讒賊,擅變更律令,侵奪諸侯之地,徵求滋多,誅罰良善,日以益甚。
應高說: 現在皇帝任用臣,被邪之臣蒙蔽,喜歡眼前的利益,聽信讒言,擅自改變法令,侵奪諸侯的封地,對封國徵求越來越多,誅殺懲罰善良的人,這些情形日益嚴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里語有之, 舐及米 。
俗話說: 吃完米糠就會吃到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恐不得安肆矣。
吳王和膠西王是有名的諸侯,一旦被注意盯上,恐怕不能安寧自由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吳王身有內病,不能朝請二十余年,嘗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
吳王身患內疾,不能朝見皇帝二十多年了,曾經擔心被猜疑,又沒有辦法解釋,現在縮斂肩膀小步走路,猶且害怕不被諒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適,所聞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我聽說大王因為賣爵的事而被罰罪,我聽說諸侯被削減封地,所犯罪過不該這樣處罰,這種懲罰恐怕不只削地就能罷休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王曰: 然,有之。
膠西王說: 是的,有這樣的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子將柰何?
你說怎么辦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曰: 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應高說: 憎惡相同的互相幫助,愛好相同的互相留連,情感相同的互相成全,願望相同的共同追求,利益相同的死在一起。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吳王自以為與大王同憂,原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害於天下,億亦可乎?
現在吳王自認為和大王有相同的憂慮,願借着時機順應事理,犧牲個人身軀為天下除害,想一想可以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王瞿然駭曰: 寡人何敢如是?
膠西王吃驚地說: 我哪里敢這樣做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主上雖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
現在皇帝雖然威逼急迫,我本來就有死罪啊,怎能不擁戴他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曰: 御史大夫晁錯,熒惑天子,侵奪諸侯,蔽忠塞賢,朝廷疾怨,諸侯皆有倍畔之意,人事極矣。
應高說: 御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蔽塞忠貞賢良的人,朝廷之臣都有憎恨怨恨之心,諸侯都有背叛之意,人臣之事他已做到極點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彗星出,蝗蟲數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
現在彗星出現,蝗災不斷發生,這是萬世難逢的唯一機會,而且憂愁勞苦的時候就是聖人所以產生的時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吳王欲內以晁錯為討,外隨大王後車,彷徉天下,所鄉者降,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
所以吳王想對內以討伐晁錯為借口,在外追隨大王車后,馳騁天下,使面對着的地方投降,使手指着的地方攻克,天下沒有敢不順從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守滎陽敖倉之粟,距漢兵。
大王您假使能夠答應我一句話,那么吳王就率領楚王攻下函谷關,守住滎陽敖倉的糧食,抗拒漢兵。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治次舍,須大王。
修筑軍隊駐扎的房舍,等待大王的到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王有幸而臨之,則天下可并,兩主分割,不亦可乎?
大王真的能夠幸臨,那么天下就可以并吞,兩個君主分治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王曰: 善。
膠西王說: 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高歸報吳王,吳王猶恐其不與,乃身自為使,使於膠西,面結之。
應高回去報告吳王,吳王猶且擔心膠西王不參與起兵發難,就親自做使者,到膠西出使,當面和膠西王訂立盟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膠西群臣或聞王謀,諫曰: 承一帝,至樂也。
膠西群臣中有的人知道了膠西王的反叛之謀,規勸說: 侍奉一個皇帝,是最快樂的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大王與吳西鄉,弟令事成,兩主分爭,患乃始結。
現在大王和吳王向西進兵,假使事情成功了,兩主定會有分歧爭端,災難就從這開始纏身。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侯之地不足為漢郡什二,而為畔逆以憂太后,非長策也。
諸侯的土地不足朝廷各郡的十分之二,而背叛朝廷也會使太后擔憂,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王弗聽。
膠西王不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遂發使約齊、菑川、膠東、濟南、濟北,皆許諾,而曰 城陽景王有義,攻諸呂,勿與,事定分之耳 。
於是派使者聯合齊王、菑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都答允了,而且說: 城陽景王為了正義,攻打那些姓呂的,不要讓他參與起兵,事成之后分些土地給他就行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侯既新削罰,振恐,多怨晁錯。
諸侯近來受到削減土地的懲罰,都震驚恐懼,大多怨恨晁錯。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則吳王先起兵,膠西正月丙午誅漢吏二千石以下,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然,遂發兵西。
等到削減吳國會稽郡、豫章郡的文書發到吳國,吳王首先起兵作亂,膠西王在正月丙午這天殺死了朝廷派來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員,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也都如此,於是向西進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齊王後悔,飲藥自殺,畔約。
齊王后來后悔,服毒自殺,違背盟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濟北王城壞未完,其郎中令劫守其王,不得發兵。
濟北王的城牆損壞沒有修好,他的郎中令劫持看守他,使他不能發兵。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膠西為渠率,膠東、菑川、濟南共攻圍臨菑。
膠西王為首領,和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一起率兵圍攻臨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趙王遂亦反,陰使匈奴與連兵。
趙王劉遂也反叛了,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議聯合作戰的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七國之發也,吳王悉其士卒,下令國中曰: 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
七國發動叛亂的時候,吳王全部徵召他的士兵,下令全國說: 我年紀六十二歲,親自統率軍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
小兒子年齡十四歲,也身先士卒。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諸年上與寡人比,下與少子等者,皆發。
所以年紀上和我一樣,往下和我小兒子一樣的人,都要出徵。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發二十余萬人。
徵發了二十多萬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南使閩越、東越,東越亦發兵從。
向南出使閩越、東越,東越也發兵跟隨吳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初起兵於廣陵。
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吳王先從廣陵起兵出發。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西涉淮,因并楚兵。
向西渡過淮河,於是和楚軍會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發使遺諸侯書曰: 吳王劉濞敬問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故長沙王子:幸教寡人!
派使者送給諸侯的信上說: 吳王劉濞恭敬地問候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已故的長沙王的兒子:希望得到你們的指教!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以漢有賊臣,無功天下,侵奪諸侯地,使吏劾系訊治,以僇辱之為故,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絕先帝功臣,進任奸宄,詿亂天下,欲危社稷。
因為朝廷有奸臣,無功天下,卻侵奪諸侯的土地,派法吏彈劾拘捕審訊懲治諸侯,專以侮辱諸侯為能事,不用諸侯王的禮儀對待劉氏骨肉至親,拋開先帝的功臣,提拔任用壞人,惑亂天下,想要危害國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
陛下體弱多病神志失常,不能明察政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欲舉兵誅之,謹聞教。
我想要起兵誅討他們,我恭敬聽從各位指教。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敝國雖狹,地方三千里;人雖少,精兵可具五十萬。
我國雖然狹小,土地也是方圓三千里;人口雖然少,精銳的士兵也能准備五十萬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寡人素事南越三十余年,其王君皆不辭分其卒以隨寡人,又可得三十余萬。
我一向侍奉南越三十多年,他們的君主都不拒絕徵召分派士兵跟隨我進兵,又可以得到三十多萬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寡人雖不肖,原以身從諸王。
本人雖不才,願親自追隨各位王侯。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越直長沙者,因王子定長沙以北,西走蜀、漢中。
越地和長沙接壤,他們可追隨長沙王的兒子平定長沙以北,然后向西進攻蜀地、漢中。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告越、楚王、淮南三王,與寡人西面;齊諸王與趙王定河間、河內,或入臨晉關,或與寡人會雒陽;燕王、趙王固與胡王有約,燕王北定代、云中,摶胡眾入蕭關,走長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廟。
派人告訴東越王、楚王、淮南王三位,和我一起向西進攻;齊地諸王和趙王平定河間、河內后,有的進入臨津關,有的和我在洛陽會合;燕王、趙王本來和匈奴有盟約,燕王在北方平定代郡、云中郡,然后統領匈奴軍隊進入蕭關,直取長安,糾正天子的錯誤,來安定高祖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原王勉之。
希望各為都努力去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余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寡人未得諸王之意,未敢聽。
楚元王的兒子、淮南的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各自心有所專注已經十多年了,怨恨深入骨髓,想要有所行動已很久了,只是我不得知諸王的心意,不敢聽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絕,振弱伐暴,以安劉氏,社稷之所原也。
現在諸位王侯如能保存延續將要滅絕的國家,扶弱鋤強,來安定劉氏,這是宗廟社稷所希望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敝國雖貧,寡人節衣食之用,積金錢,脩兵革,聚穀食,夜以繼日,三十余年矣。凡為此,原諸王勉用之。
我國雖然貧窮,我節省衣食的費用,積蓄金錢,修治兵器甲冑,積聚糧食,夜以繼日的努力,有三十多年了,都是為了今天,希望諸王努力利用這些條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能斬捕大將者,賜金五千斤,封萬戶;列將,三千斤,封五千戶;裨將,二千斤,封二千戶;二千石,千斤,封千戶;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戶:皆為列侯。
能逮捕殺死大將軍的,賞賜黃金五千斤,封邑萬戶;逮捕殺死將軍的,賞賜黃金三千斤,封邑五千戶;逮捕殺死副將的,賞賜黃金二千斤,封邑二千戶;逮捕殺死俸祿二千石的官員,賞賜黃金一千斤,食邑一千戶;逮捕俸祿一千石的官員,賞賜黃金五百斤,封邑五百戶;以上有功的人都可被封為列侯。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以軍若城邑降者,卒萬人,邑萬戶,如得大將;人戶五千,如得列將;人戶三千,如得裨將;人戶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
那些帶着軍隊或者城邑來投降的,士兵有萬人,城中戶口萬戶,如同得到大將軍;士兵城中戶數五千的,如同得到將軍;士兵城中戶數三千的,如同得到副將;士兵城中戶數一千的,如同得到二千石的官員;那些投降的小官吏也依職位差別受到封爵賞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佗封賜皆倍軍法。
其他的封賞都一倍於漢朝規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
那些原有封爵城邑的人,只會增加不會保持原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原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
希望諸王明確地向士大夫們宣布,我不敢欺騙他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於吳,諸王日夜用之弗能盡。
我的金錢天下到處都有,不一定到吳國來取,諸王日夜使用也不能用光。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有當賜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遺之。
有應賞賜的人告訴我,我將前往送給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敬以聞。
恭敬地奉告諸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七國反書聞天子,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齊趙兵。
七國反叛的書信報知天子后,天子派太尉條侯周亞夫率領三十六位將軍,去攻打吳、楚;派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將軍欒布攻打齊;大將軍竇嬰駐扎在滎陽,監視齊、趙的軍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吳楚反書聞,兵未發,竇嬰未行,言故吳相袁盎。
吳楚等反叛的書信被人們聞知時,漢朝的軍隊還沒出發,竇嬰也未出發,向皇帝稱贊過去吳王的丞相袁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盎時家居,詔召入見。
袁盎當時正閑居在家,皇帝下詔召他進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方與晁錯調兵笇軍食,上問袁盎曰: 君嘗為吳相,知吳臣田祿伯為人乎?
皇帝正和晁錯一起籌算軍隊和軍糧的事情,皇帝問袁盎說: 你曾作過吳王的丞相,知道吳國臣子田祿伯的為人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吳楚反,於公何如?
現在吳楚反叛,你的看法如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對曰: 不足憂也,今破矣。
袁盎回答說: 不值得憂慮,馬上就能打敗他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曰: 吳王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豪桀,白頭舉事。若此,其計不百全,豈發乎?
皇帝說: 吳王依靠銅礦鑄造錢幣,煮海水制鹽,引誘天下豪杰,在頭發白了的時候舉兵作亂,如果沒有周全的計謀,哪里會發動反叛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何以言其無能為也?
為什么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袁盎對曰: 吳有銅鹽利則有之,安得豪桀而誘之!
袁盎回答說: 吳國有銅礦煮鹽之利那是確實的,哪里能得到豪杰并且誘惑他們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誠令吳得豪桀,亦且輔王為義,不反矣。
假如吳王真能得到豪杰,也應該輔佐吳王做合乎道理的事,就不會反叛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吳所誘皆無賴子弟,亡命鑄錢奸人,故相率以反。
吳王所誘惑的都是無賴子弟,逃亡鑄錢的奸邪之徒,所以才互相勾引而反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晁錯曰: 袁盎策之善。
晁錯說: 袁盎分析得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問曰: 計安出?
皇帝問: 怎樣才能拿出好的對策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盎對曰: 原屏左右。
袁盎說: 希望屏退左右的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屏人,獨錯在。
皇帝讓身邊的人退下去,只有晁錯還在。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盎曰: 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
袁盎說: 我所說的,為人臣的也不能知道。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屏錯。
於是又屏退晁錯。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錯趨避東廂,恨甚。
晁錯急忙到東廂回避,對此十分惱恨。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上卒問盎,盎對曰: 吳楚相遺書,曰 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過諸侯,削奪之地 。
皇帝最后又問袁盎,袁盎回答說: 吳、楚相互往來的書信說 高祖封立劉氏子弟為王并有各自的分封土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謫責罰諸侯,削奪諸侯的土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以反為名,西共誅晁錯,復故地而罷。
他們用造反的名義,共同向西進攻聯合誅討晁錯,恢復了原來封地就會罷兵。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方今計獨斬晁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削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
現在的計策只有斬殺晁錯,派使者赦免吳、楚七國的罪過,恢復原來被削減的封地,那么就能夠不必血染兵器而戰事全部結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上嘿然良久,曰: 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
於是皇帝靜默了很長一段時間,說: 只是真實的情況怎樣呢,我不會因為愛一個人而拒絕天下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盎曰: 臣愚計無出此,原上孰計之。
袁盎說: 我愚蠢的計策沒有能超出這個的了,希望皇帝認真地考慮考慮。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拜盎為太常,吳王弟子德侯為宗正。
於是任命袁盎做了太常,吳王弟弟的兒子德侯做了宗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盎裝治行。
袁盎秘密准備行裝。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後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錯,紿載行東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十多天后,皇帝派中尉召晁錯,騙晁錯乘車巡行東市,晁錯穿着上朝的衣服在東市被殺。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則遣袁盎奉宗廟,宗正輔親戚,使告吳如盎策。
然后就派袁盎以侍奉宗廟的太常身份,德侯以輔助親戚的宗正身份,按照袁盎的計策出使告知吳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至吳,吳楚兵已攻梁壁矣。
到了吳國,吳楚的軍隊已進攻梁國營壘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宗正以親故,先入見,諭吳王使拜受詔。
宗正因有親戚的關系,先進見吳王,諭告吳王跪拜接受詔令。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吳王聞袁盎來,亦知其欲說己,笑而應曰: 我已為東帝,尚何誰拜?
吳王聽說袁盎來了,也知道他要說服自己,笑着回答說: 我已經成為東帝,還跪拜誰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不肯見盎而留之軍中,欲劫使將。
不肯見袁盎而把他扣留在軍中,想脅迫袁盎做將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盎不肯,使人圍守,且殺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軍,遂歸報。
袁盎不肯,就派人包圍守衛着他,將要殺他,袁盎得以趁夜色逃出,徒步離開,跑到梁王的軍營,而后歸朝報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條侯將乘六乘傳,會兵滎陽。
條侯乘坐六匹馬拉的傳車,會師滎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至雒陽,見劇孟,喜曰: 七國反,吾乘傳至此,不自意全。
到洛陽,看見劇孟,高興地說: 七國反叛,吾乘傳車到達這里,自己沒有想到會安全抵達。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又以為諸侯已得劇孟,劇孟今無動。
還以為諸侯們已經得到了劇孟,劇孟現在沒有起兵的舉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吾據滎陽,以東無足憂者。
我又占據滎陽,滎陽以東沒有值得憂慮的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至淮陽,問父絳侯故客鄧都尉曰: 策安出?
到達淮陽,詢問父親絳侯從前的門客鄧都尉說: 怎樣才能拿出好的計策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客曰: 吳兵銳甚,難與爭鋒。楚兵輕,不能久。
門客說: 吳兵銳氣正盛,和他交戰很難取勝。楚兵浮躁,銳氣不能保持長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方今為將軍計,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以梁委吳,吳必盡銳攻之。
現在為將軍提出一個計策,不如率軍在東北的昌邑筑壘堅守,把梁國放棄給吳軍,吳軍一定會用全部精銳軍隊攻打梁。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將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口,塞吳饟道。
將軍深挖溝高筑壘堅守,派輕裝的軍隊斷絕淮河泗水交匯處,阻塞吳軍的糧道。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彼吳梁相敝而糧食竭,乃以全彊制其罷極,破吳必矣。 條侯曰: 善。
吳梁之間因相持疲弊而且糧草耗盡,然后用保持強盛銳氣的軍隊制服那些疲弊已極的軍隊,打敗吳國是必然的。 條侯說: 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