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卒不去。 | 終於沒有離開魏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 | 惠王離開后,對隨侍人員說: 公叔座的病很嚴重,真是讓人悲傷,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完了又勸我將他殺死,這豈不是很糊塗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 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向東收復失地,他就西去進入秦國,依靠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 孝公召見衛鞅,讓他談論了很長時間的國家大事,孝公一邊聽一邊打瞌睡,一點也聽不進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罷而孝公怒景監曰: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 事后孝公遷怒景監說: 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這種人怎么能任用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景監以讓衛鞅。 | 景監又用孝公的話責備衛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衛鞅曰: 吾說公以帝道,其智不開悟矣。 | 衛鞅說: 我用堯、舜治國的方法勸說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領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后五日,復求見鞅。 | 過了几天,景監又請求孝公召見衛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 衛鞅再見孝公時,把治國之道說的淋漓盡致,可是還合不上孝公的心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 | 事后孝公又責備景監,景監也責備衛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鞅曰: 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 衛鞅說: 我用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勸說大王而他聽不進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復見鞅。 | 請求他再召見我一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 衛鞅又一次見到孝公,孝公對他很友好,可是沒任用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罷而去。孝公謂景監曰: 汝客善,可與語矣。 | 會見退出后,孝公對景監說: 你的客人不錯,我可以和他談談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鞅曰: 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 景監告訴衛鞅,衛鞅說: 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去說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備釆納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誠復見我,我知之矣。 | 如果再召見我,我就知道該說些什么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躂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 | 於是衛鞅又見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談的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地在墊席上向前移動膝蓋,談了好几天都不覺得厭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景監曰: 子何以中吾君? | 景監說: 您憑借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們國君高興極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 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 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 衛鞅回答說: 我勸大王釆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商、周那樣的盛世,可是大王說: 時間太長了,我不能等,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么能叫我默默無聞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吾以彊國之朮說君,君大說之耳。 | 所以,我用富國強兵的辦法勸說他,他才特別高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 然而,這樣也就不能與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 秦孝公任用衛鞅后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擔心天下人議論自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衛鞅曰: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 | 衛鞅說: 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名,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 | 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普通人嘲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 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 不能和百姓謀划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 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 善。 | 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 孝公說: 說得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甘龍曰: 不然。 | 甘龍說: 不是這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 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 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衛鞅曰: 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 衛鞅說: 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 | 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 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 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 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杜摯曰: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 杜摯說: 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 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衛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 衛鞅說: 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 | 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 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 孝公說: 講的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 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 | 衛鞅下令把百姓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 不告發奸惡的處以攔腰斬斷的刑罰,告發奸惡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隱藏奸惡的人與投降敵人同樣的懲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 一家有兩個以上的成年男子不分立門戶,賦稅加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 有軍功的人,各按標准升爵受賞;為私事斗毆的,按情節輕重分別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 | 致力於農業生產,讓糧食丰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 因從事工商業及懶惰而貧窮的,把他們及其妻子全都沒收為官奴。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 王族里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 明確尊卑爵位等級,各按等級差別占有土地、房產,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飾,按各家爵位等級決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 有軍功的顯赫榮耀,沒有軍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顯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 新法已經准備就緒,但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衛鞅就在國都后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民怪之,莫敢徙。 | 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復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 | 又宣布 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 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卒下令。 | 事后就頒布了新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適宜的人數以千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太子犯法。 | 正當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衛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 衛鞅說: 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將法太子。 | 將依新法處罰太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 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日,秦人皆趨令。 | 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里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斗,鄉邑大治。 | 百姓都勇於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斗,鄉村、城鎮都秩序安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 此皆亂化之民也 ,盡遷之於邊城。 | 當初說新法不適宜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法令適宜的,衛鞅說: 這都是擾亂教化的人 ,於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後民莫敢議令。 | 此后,百姓中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以鞅為大良造。 | 於是衛鞅被任命為大良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 率領着軍隊圍攻魏國安邑,使他們屈服投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居三年,作為筑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 | 過了三年,秦國在咸陽建筑宮廷城闕,把國都從雍地遷到咸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 | 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 把零星的鄉鎮村莊合并成縣,設置了縣令、縣丞,總共合并划分為三十一個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 廢除井田重新划分田塍的界線,鼓勵開墾荒地,而使賦稅平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平斗桶權衡丈尺。 | 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 | 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處劓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 過了五年,秦國富強,周天子把祭肉賜給秦孝公,各國諸侯都來祝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明年,齊敗魏兵於馬陵,虜其太子申,殺將軍龐涓。 | 第二年,齊國的軍隊在馬陵打敗了魏國的軍隊,俘獲了魏國的太子申,殺死了將軍龐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明年,衛鞅說孝公曰: 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 又過了一年,衛鞅勸說秦孝公說: 秦國和魏國的關系,就如同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國兼并了秦國,就是秦國吞并了魏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何者? | 為什么這么說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居領厄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 | 魏國地處崇山峻嶺的西面,都城在安邑,與秦國以黃河為界而獨占了崤山以東的地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 | 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就會向西進犯秦國,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就向東擴展領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 | 如今憑借大王的賢能聖明,秦國得以繁榮昌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 | 而魏國去年被齊國打得大敗,諸侯們紛紛背叛了它,可以趁這個機會攻打魏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不支秦,必東徙。 | 魏國抵擋不住秦國,必定會向東撤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 | 一旦它向東撤退,秦國就占據了黃河和華山的險要地勢,向東可以控制諸侯各國,這可是統一天下的帝王偉業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將而伐魏。 | 秦孝公認為很對,派遣衛鞅率領軍隊攻打魏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 | 魏國派公子卬領兵迎擊秦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 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 | 兩軍相遇對峙,衛鞅派人給魏軍的將領公子卬送來一封信,寫道: 我當初與公子相交甚好,如今你我同為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伐,是否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締結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几杯后各自撤兵,使秦國和魏國都相安無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公子卬以為然。 | 魏公子卬認為衛鞅說的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 兩人訂立了盟約,然后設宴飲酒,然而衛鞅事先埋伏下的穿着盔甲的武士突然襲擊并俘虜了魏公子卬,趁機攻打他的軍隊,將魏國軍隊徹底打敗后,押着公子卬班師回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 | 魏惠王的軍隊因為多次被齊國、秦國打敗,致使國內空虛,魏國一天比一天衰弱了,魏惠王非常恐慌,於是派遣使者割讓河西地區獻給秦國,以求得和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 魏國於是撤離安邑,遷都大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梁惠王曰: 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 魏惠王說: 我真后悔當初沒有釆納公叔座的建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 衛鞅打敗魏軍回來以后,秦孝公把於、商一帶的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是商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 商君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王公貴族都怨恨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趙良見商君。 | 趙良去見商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商君曰: 鞅之得見也,從孟蘭皋,今鞅請得交,可乎? | 商君說: 我能見到你,是由於孟蘭皋的介紹,現在我請求與您結交,可以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趙良曰: 仆弗敢原也。 | 趙良回答說: 鄙人不敢奢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孔丘有言曰: 推賢而戴者進,聚不肖而王者退。 | 孔子說過: 推荐賢能,受到人民擁戴的人才會前來;聚集不肖之徒,即使能使成王業的人也會引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仆不肖,故不敢受命。 | 鄙人不才,所以不敢從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仆聞之曰: 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 | 鄙人聽到過這樣的說法: 不該占有的職位而占有它叫做貪位,不該享有的名聲而享有它叫做貪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